企业转型论文:加快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心得体会 参加市交委组织的“加快广州交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专题培训后,深受教育,受益非浅。在学习培训中,各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国际到国内客观分析了交通行业发展的前景和愿景,给了我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冼伟雄主任的讲课,深刻阐述了我市交通转型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为我们搞好今后交通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使我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信心。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实事求是寻规律,问计于民定决策,全面推进科学发展 交委在省委提出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和要求后,交委提出了“立足两个服务,建设三大体系,实现广州交通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总体贯彻思路,冼主任围绕这个总体思路进行的深刻论述,为我们搞好企业经营,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了目标、路向和要求。我认为,真正实现好转型工作,必须切实地带领班子其他成员做好两件事。 1、实事求是寻规律。当前,交通工作已经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主要表现在:航空、海运、客货运、高速公路为骨架的运输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的水平。公交行业通过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以三大巴士公司为骨干的公交经营新格局,而且,信息化建设、环保智能建设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如果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向世界先进城市的行列迈进,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这次培训班上,冼主任及几位专家的介绍世界先进公交的运营管理做法与经验,从比照中我们发现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只要我们企业的领导以高视角分析审视,实事求是寻找问题与差距,就一定能发现突破的方式,找到推动发展的规律。 2、问计于民定决策。交通工作是民生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不能离开民生、民意、民情。要使我公司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充分地了解广大群众出行的需求情况。目前,我们在进行公交资源整合后,我想必须充分利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从两个角度入手,倾听意见,问策于民。 一是围绕广州交通的总体规划,针对公交、客运的需求变化,问策于民。没有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就难以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公交线路调整、站点的设置、票价的优惠,虽然我们主观上做到了方便群众,惠及市民,而客观上由于群众的需求多种多样,与我们的设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放下架子,问策于民,这样才能把惠民的事情办得更让群众更满意。 二是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实际和实情,问策于员工。目前,增收节支是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基础,而如何才能增收节支,基层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员工最有发言权。增收靠管理,节支靠更精细的管理,而方法来源于群众的智慧,推广来源于领导干部的发现。因此,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放下架子,问策于员工,才能广泛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成为全体员工的责任。 两个方向的问计,领导干部应有备而“下”,才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问计于民,问计于实践,使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真正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一剂良方。 二、互惠合作善借力,科学发展增实力 交工委提出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任务和要求,可使全行业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质的飞跃。但横向分析目前资源整合后各公交企业的情况,仍然存在粗放经营的问题,与交委的目标和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从纵向分析,在企业内部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集中表现在干部职工对为什么要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认识不足,还存在疑虑,尤其是对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突出矛盾还没有破解的方法。因此,很有必要继续加强教育引导,让各级党员干部掌握发展的方法,使转型工作达到事半功倍。 1、互惠合作善借力。具有前瞻性的正确发展思路就是市场的出路,财富的出路,也是企业做大做强、基业长青之路。这几年来,我公司根据交委的部署,把做大做强企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致力于走品牌、资本扩张之路。我们抱着合作双赢,拓展市场,规范经营的思路,积极推进企业的发展,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例如,公司实施“西出广州,布局南海”的战略,在去年成功收购佛山市南海区交通客运有限公司70%的股权,使公司拥有了南海地区95%以上的客运资源。公司抓住机遇,配合我市的运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做好广佛交通同城化工作,使当地政府和群众体会到我们服务民生的诚意和行动,因此,各镇政府都主动提出与我们合作开行南海区的镇巴,支持我们投标南海区环保出租车项目,从而使我公司在南海地区业务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科学发展增实力。公交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就是企业迈向新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建立层次清晰 ,管理到位,机制灵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模化经营的公交企业。这样,才能集约企业内部资源,形成一个高效的决策指挥中心、项目投资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宏观调控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冲破过往国有公交企业管理层次多,环节重复,功能不清,机构臃肿,冗员较多等问题,使企业在迈向现代服务业中轻装前进。这几年来,我公司以此为思路,推进企业的科学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完成智能信息、运调管理、抢修维修、人员招聘、招标采购、基建工程等内外协同的平台。内部资源的科学管理,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珠三角“腾笼换鸟”,省内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即将带来的冲击,我们已经及早地做好应对的准备,通过投资建设广州、大沥、从化、新塘等客运站,公司已形成以广佛都市圈为核心的,覆盖省内的客运线网。通过精心经营第二巴士公司业务,做好番禺、增城、从化公路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使企业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有更广阔的腾越空间。 三、常存忧患之念,常怀为民之心,推动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交通是要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人与车,员工与企业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不可理否认,当前我们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仍存在的制约阻碍发展的一些“病灶”,职工队伍中一些利益问题不平衡也存在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常怀忧患之念,常怀为民之心,这样才能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 措施一:加强制度创新,用完善的制度来管人管事。随着公司的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建立一套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企业管理制度十分必要。我们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重视人性化管理,着力抓好企务公开,深化民主管理,完善了企业与工会协商机制,使企业内部管人管事的制度均有互动的空间和平台。 措施二: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交通,加快产业升级。信息化交通建设是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积极稳步地推进智能公交深化应用加大对信息建设。要通过人才队伍的培养教育,为他们提供岗位成长的必要空间和条件,同时,要继续坚持以信息技术手段管理生产,促进一线操作人员自觉、自愿地运用信息手段处理日常工作并更多地互动交流,把信息化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措施三:完善安全服务考核,构建确保安全的企业文化。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安全生产是重要的基础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参与。为此,我们必须长期抓,不留死角和盲点。这几年来,公司领导班子反复讲安全,将之放在每年工作的突出位置,就是要将之确立为公交企业的文化,以逐步改变职工心智模式,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管理制度不缺失,文化营造到位,就一定可以有一个新的交通安全氛围。 措施四:树立典型,建立催人奋进的激励机制。稳定才有繁荣,安定才能团结。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企业内部的团结稳定是必需的前提,公正、公平、公开,比学赶超的争先环境必不可少。这些年来,我们树立了职工信服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增进职工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公司上下营造一种“人人争当先进,个个赶超先进”的工作气氛,为公司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奠定了扎实队伍基础。 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树立大局意识、赶超意识,全力破解制约发展难题,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企业转型论文: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认识的差异与启示 摘 要:笔者将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行为主体置于一个统一逻辑框架开展研究,分析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政、企、银”三方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差异,建立了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与转型升级绩效间的关系模型。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全模型极大似然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企、银”三方关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相关影响因素重要性认识存在一些差异。 关键词: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政、企、银” 为把握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加速孕育的战略机遇,我国正式确立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托新兴技术,培育和发展全新的新兴产业;二是在现有传统产业基础上转型升级,并激发培育新兴产业(熊勇清 等,2011)。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此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依然是当前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企业和银行(含其他金融中介组织,为表述方便,本文一律用“银行”指代)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行为主体,转型升级需要三个行为主体积极互动并且协调一致。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两个方面不足:首先,企业转型升级是政府、企业和银行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将“政、企、银”三个行为主体置于统一逻辑框架开展研究的不多见;其次,现有研究比较多的是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明显不足。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从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行为主体视角,研究分析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 (一)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两个方面(吴家曦 等,2009),“推动因素”主要指经营环境与政府、金融中介组织支持等,“拉动因素”则主要指企业自身发展水平与长远发展机会等,经营环境、企业现有基础、政府政策扶持和银行等金融组织的支持是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四个重要因素。 1. 经营环境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因素对企业转型升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马小援,2010)。此外,竞争对手、市场需求等行业竞争环境因素对企业转型升级也有重要影响(司金銮,2001)。为此,我 们可以将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经营环境方面的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国家经济形势;(2)行业技术水平;(3)社会文化环境;(4)当前产品的市场需求;(5)新产业的市场前景;(6)新产业的进入壁垒;(7)当前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2. 政府政策导向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政府有效地引导和推动,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市场秩序规制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对新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明显(陈洪涛 等,2009),政府在扶持产业升级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保护知识产权、参与品牌塑造、改善教育结构和吸引创新人才等方面(王国平,2009),焦必方等(2009)等认为,政府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从消除自身“寻租空间”、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鼓励传统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等方面进行转变。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政府政策导向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产业规划政策;(2)财税减免政策;(3)市场秩序规制;(4)人才公共服务平台;(5)知识产权制度;(6)政产学研平台; (7)专项扶持基金。 3. 企业现有基础和条件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相对于外部经营环境而言,企业自身作用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为明显。韩凤晶等(2010)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既是新兴产业形成的动力,也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史忠良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升级,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齐建珍等(2002)在研究煤炭转型升级时指出建立的资金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人才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所处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对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也有一定的影响。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企业现有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管理团队的战略眼光与能力;(2)创新理念与创新文化;(3)人才储备及其素质;(4)资金实力及资金筹措能力;(5)技术创新基础与能力;(6)支撑转型升级的组织结构;(7)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4.金融中介组织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钱水土(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顾海峰(2011)研究表明金融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支持作用。吴家曦等(2009)指出当前制约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二大因素是资金投入。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金融中介组织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1)投融资渠道及相应优惠政策;(2)银行对转型升级的贷款力度。(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政、企、银”博弈 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企、银”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多元化利益博弈,将直接影响三个行为主体对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相关影响因素重要性认识的差异性。 1.国家战略意义和地方政府现实收益的博弈。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是着眼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国家战略意义。但在现行的制度框架(特别是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下,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时的重要博弈目标,地方政府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在于获取税收,因此在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着国家战略意义和地方政府现实收益的博弈。 2.政府多维利益和企业单一利益之间的博弈。政府代表整个地区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等多维目标。尽管企业也有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但企业作为“经济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是多数企业首位并且占有绝对地位的利益目标。政府和企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博弈过程,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和成本收益函数。 3.金融中介组织的稳定收益与风险收益的博弈。实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产业生命周期难以预料。而现实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市场考验,相对稳定。对于风险中性的金融中介组织来说,在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过程中,需要对传统企业当前产业的现实收益进行评估,同时也需要对转型升级的投入与市场前景进行评估,显然,金融中介组织和企业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风险性与现实产业增长稳定性之间存在“多难”博弈。 二、 实证研究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如图1。 (二)问卷和样本选择 1.初始问卷设计。初始问卷由“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评价”(问卷第i部分)和“转型升级绩效评价”(问卷第ii部分)两部份构成。“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评价”包括经营环境、企业现有基础和条件、政府政策导向和金融中介(银行)支持4个维度,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转型升级绩效评价”包括资源利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持续获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 力4个维度,亦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 2.正式问卷形成。首先对初始问卷进行小样本调查,并对各度量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0.71 0.7,并且巴特利检验(bartlett’s test)结果显著。部份指标因子载荷λx 0.5,对变量解释程度较小,故将这些指标删除,形成正式问卷,如表1。 企业转型论文:论以资本运营驱动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 [摘 要] 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以及产业多元化转型。这三大战略转型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来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关系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资本运营是大型出版企业三大战略转型的最终驱动力,这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资本逻辑所决定的,因此有必要在大型出版企业的发展战略体系中确立资本运营的核心地位,以有效利用资本运营这一驱动力,促进实施三大战略转型。 [关键词] 资本运营 现代企业制度 数字化出版 产业多元化 自2003年6月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国的出版产业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2年底,除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和军队系统出版社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及地方和高校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并有若干出版集团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出版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已初步成形。在这场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自上而下”改革的持续推动下,国内各大型出版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意识和扩张热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购案不断涌现。由此可见,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种种阵痛之后,我国的出版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裂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促动下,出版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浪潮。在这样的大势面前,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如何根据技术、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实施战略转型,无疑是当下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 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 毫无疑问,仅就战略转型而言,大型出版企业因其规模庞大、业务庞杂而比小型出版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本文认为,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即从传统的事业单位向真正的现代公司转型。事实上,从法理意义上说,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已经成为公司法人,“三项制度”改革在大型出版企业也已基本完成;但这种法理转制和企业运营机制的初步确立,其实距离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包括如何建立起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董事会决策和监督机制、市场化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而且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决策机制、问责机制、考核机制等,其实质就是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经营管理体系。然而,对于当下很多大型出版企业来说,传统的治理和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比如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单一股权结构,再比如过于强调图书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特殊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其内在的一般商品属性,从而导致行政干预过多等。其实,在市场经济中,图书也是一种商品,它具有商品的普遍特性,与诸如电器、汽车等商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确立了这样一种商业理念,大型出版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并按照普遍公认的商业准则去经营,否则很难摆脱行政附属地位的属性。 二是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从传统出版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传统纸质出版是现有大型出版企业的强项,但随着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并对传统纸质出版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压迫态势,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深具危机感,并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但从目前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其实不是数字出版的主要障碍,出版业的内容形态早已实现了数字化。目前,真正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出版企业,能否在数字化出版中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二是作为需求方的读者,对于付费和电子阅读的接受程度如何。出版企业只有在数字出版环节有了可持续的盈利,才具有推动数字出版的有效激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供给原理。如果出版企业无法实现持续的盈利,那么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怀疑的。另一方面,就读者的接受度而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对电子阅读的接受度较高,甚至有人断言,这一代人可能会最终彻底抛弃纸质阅读。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纸质阅读与电子屏阅读尚处于争取潜在 读者的竞争中,纸质出版商其实可以通过各种体验营销活动来吸引新生代群体,并开发和保持新生代的纸质阅读兴趣,因此,数字出版市场还需要时间去培育。 三是产业多元化转型,即从以出版业为主向更广泛的多元化经营转型。在我国当下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二是解决企业的增长问题。因为单就出版业本身而言,其在产业扩张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制约,这其中既有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也有产业自身属性的制约,凭借单一的出版业根本无法有效满足大型出版企业的内生性扩张需求。当然,多元化转型将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出版主业在业务板块中的比重,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多元化扩张的前提其实是出版主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这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出版主业的比重可以下降,但其市场占有率或市场份额则要提高,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如果出版主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无疑是失败的,也就失去了出版企业的核心意义。换句话说,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出版,多元化战略转型只是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 上述三大战略转型,是大型出版企业在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如果未能有效解决这三大转型问题,我国的出版企业就难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更谈不上我国出版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这既是大型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2 以资本运营驱动三大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进行运筹和经营。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层面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技巧性的资本运作,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效益增长。一般来说,资本运营涵盖两个方向,一是扩张性的,一是收缩性的。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内外部融资,以追加投资和并购等方式来实现横向、纵向或混合形式的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收缩则是通过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股份回购等方式,将企业所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或某一部门转移到公司之外,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重组,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和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 长期以来,出版行业的事业属性被过度强调,而其商业属性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是,随着近些年出版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的顺利完成,再加上多家大型出版企业的股票实现了公开上市交易,这都为出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则在进一步促进大型出版企业的商业化转型。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股票公开上市绝不仅仅意味着具有了依托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它更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平台,以及驱动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动机和催化剂。大型出版企业应充分利用其规模优势和资本平台,将资本运营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资本运营来驱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数字化出版业务和多元化扩张。 2.1 以上市为契机,通过股权多元化驱动现代公司治理和管理制度转型。 如前所述,资本运营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的,这样的商业经营理念其实与出版社的传统经营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正是因为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出版社的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公司的治理与管理模式存在冲突。比如说,传统出版社由于其事业单位属性,管理方式往往是以社委会为决策中心的民主制;但对于现代商业公司来说,其实包含了治理和管理两个层次:一是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以总经理为核心的公司管理机制,二者其实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博弈关系。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其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从“组织逻辑”过渡到“资本逻辑”,即如何从以行政级别为核心的组织领导,过渡到以资本为核心的董事会治理。公司治理问题不解决,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必然面临阻力。只有真正确立了市场化的资本逻辑,资本雇佣劳 的生产关系才能理顺,企业的内部活力才能有效释放,而要破解这一难题,股权多元化和股票公开上市无疑是必走之路。上市不仅仅意味着融资,其本质内涵是公司所有权的公众化和企业定价的市场化。为了实现真正的股权公众化,必须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股权多元化是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核心要义。更何况,上市改变了国有企业的定价难题,股权的市场化转让就可以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因此,大型出版企业的治理与管理制度转型,必须依托于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的驱动下实现制度转型。 2.2 以资本市场为依托,通过风险资本运作驱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 从目前出版业务的技术发展态势来看,数字化出版对于任何一家大型出版企业来说都是挑战大于机遇。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进入时机的把握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大发展、大繁荣尚需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即要有可行的持续盈利模式;二是产业结构,即要有一定的产业集中度。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现状来看,这两个前提都不完全具备。首先,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朗,尽管已有多家出版企业尝试从不同路径进入数字出版领域,但真正带来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未成形。其次,出版行业的集中度太低,区域行政垄断问题突出,行业的大整合还没有完全展开。因此,单就数字出版而言,先发并不一定具有优势,相反却有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牺牲品、其他后发企业的垫脚石,类似行业的前车之鉴已有很多。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在推动数字化出版方面是充满风险的,必须慎之又慎。但是,持有审慎的心态,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正是由于发展数字化出版是充满风险的,因此必须依托资本市场来推动。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化出版战略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数字化出版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投入,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够满足;二是数字化出版属于高风险投资,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优势来解决风险问题。总之,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方面,资本运营无疑是大型出版企业实施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2.3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驱动产业多元化转型 在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规避产业和政策风险,二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内在增长需求。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我国多数大型出版企业是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这种过于紧密的产业关联度无疑会加剧经营上的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系统风险。另外,随着出版企业的上市,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增长的外在压力也在加大,而仅仅靠出版业本身是无法解决增长问题的,因此必须通过多元化扩展来发掘其他行业的盈利机会,以解决大型出版企业的增长问题。但是,推动多元化转型本身并不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恰恰相反,多元化扩张的前提,是提高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因此,无论是出版行业的内部整合,还是向出版行业以外的扩张,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以推动大型出版企业的行业整合和多元化扩张。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数字化时代,大型出版企业不应满足于单纯的图书出版,而应将自身定位于满足消费者全方位休闲需求上,阅读只是休闲的一种方式,电影、电视、游戏等都是大型出版企业要大力涉足的领域,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分散图书市场萎缩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而要实现这一切,资本运营无疑是万万不可少的驱动之源。 3 总 结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国出版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改革之路必将持续推进下去,随着越来越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出版企业的成功上市,资本市场对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作用会日趋明显,并且会成为其商业化转型的驱动之源。资本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确立了资本的逻辑,大型出版企业乃至整个出版行业的改变都将是脱胎换骨的。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出版传媒集团的兼并重组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发展进一步提出鼓励扶持政策。这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就会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顺利完成战略转型。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强化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充分利用资本运营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从而在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垄断力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整个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转型论文:企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思想政治;企业管理;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工作简述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好了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因为企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因此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亦称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 (2)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的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企业管理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优良传统。在企业,它的目标就是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效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必须由全体员工来完成。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是说,员工的思想出了问题,企业就无法实现它的既定目标。因此,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1)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企业的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它们的目标就是在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团员队伍,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宣传教育、文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它们是凝聚人心、调动广大员工全力以赴搞建设。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作为一个企业,没有带头人,没有战斗力坚强的员工队伍,企业遇到风浪就要受到挫折,生产经营目标也无法实现。管理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队伍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统一的,也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2)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就其实质来说是对人的管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人们的觉悟有先有后,认识有深有浅,以至对各种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生产、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同影响,这就需要切实加强 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与之相适应,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三、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 (1)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理论教育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要把这个理论体系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 (2)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存在着“合则俱兴,离则俱废”的紧密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管理等中心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要选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避免“两张皮”现象。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将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凝心聚力、破解难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完整的工作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创新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效把握企业废旧立新的这个结合点,着力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企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新要求。要不断丰富工作的内涵外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有效利用各种载体和职工群众经常接触、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潜移默化的使职工对企业的发展理念达成共识,从而把职工的思想凝聚到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目标上来。 企业转型论文: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文化重塑路径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企业战略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就会缺少精神与灵魂,很难顺利实施;企业文化如果没有战略指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动力很难持久。企业实施战略转型必须推进企业文化重塑,关注以下基本路径。 谋定总体目标 目标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企业文化重塑首先是谋定出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要按照企业转型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精心谋划、设计企业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按照设定的总体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推进。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企业战略规划、核心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共同愿景等要素。总体目标既要有企业文化的近期目标,又要有长远目标,充分体现既区分层次又相互衔接的文化建设格局。在落实总体目标中要注重发挥各级各类管理者的主导作用,从各个管理领域进行突破,以此带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上位,全面发展。 创新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模式是按照战略转型进行企业文化重塑的基本路径之一。所谓创新思维模式就是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引领企业文化重塑,通过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创新思维模式,确保文化思维适应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一是培育“突破性”思维,不断引领企业全员从实际出发,反思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勇于突破原来的旧框框、旧思想,用创新的思维统领文化发展,着力推进“创新文化”,让员工在不断地解放思想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螺旋式上升。二是培育“开放性”思维。在文化重塑中,大力倡导运用开放性思维,积极营造民主、包容的文化氛围,拓展海纳百川的胸怀,团结容纳有能力的人,真心诚意地向新加盟的人学习,吸收别人优秀的文化因素,借鉴别人先进的管理方法,把各方面的优势合起来,同心同德推进企业发展战略。三是培育“学习性”思维。重点是突出现代知识的学习,引导员工认识“知识陈旧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机遇总是会光临做好准备的人”的道理。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员工学习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不断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营造研究问题的氛围。引导企业全员多读点书,多研究点实际问题,多一些调查研究,从而形成研究问题的浓厚氛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习成果管事管用。 把住关键节点 推进战略转型期企业文化重塑,要重点把住6个关键节点。 明确外部定位。主要是明确包括客户、关键合作伙伴、大股东、中小股东、一般合作伙伴、竞争者等各方面文化影响力的定位,并结合外部文化定位,完善内部文化体系。 提炼、提升自身企业文化内涵,形成体现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即:形成与企业战略转型相匹配的企业宗旨、指导思想、企业形象、管理理念、发展理念等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体系应体现兼顾企业的外部市场定位和内在文化基因的基本内涵。 形成企业内部的文化信仰。以企业宗旨、使命为源头,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价值判断,通过企业流程、制度,形成文化干预,逐步内化成企业员工的公共情感走向,形成员工的行为边界和文化素养。 形成产品的品牌文化。把企业文化内植到企业产品中,把更多的文化融入到用户的服务中,使客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产生归属感,从而形成该产品乃至对该企业的品牌忠诚。 正确引导外部市场。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向外界、向市场导入自身的文化,运用舆论导向、公关策略等方式,引导和拓展外部市场。 形成内部的精神品质。产品如人品,品牌精神的实质,是精神品质的表现,必须使企业内部的精神品质逐步形成,并表现出一种可以感知的文化氛围。 注重全面推进 构筑共同愿景,发挥目标愿景的感召力。共同愿景体现的是企业和员工共同的整体感和团队意识,能够激发企业全员的热情和勇气。企业在战略转型期,通过构筑共同愿景,把推进企业战略发展,变成共同追求的目标,促使员工心中产生极大的感召力,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在文化重塑中,将目标愿景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使其拥有和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愿景目标,通过完成个人业绩、完成部门指标,进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运用共同愿景,促进和引导企业和职工认同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重塑企业价值观,发挥价值理念的导向力。运用企业价值观指导员工行为方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在建设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中,要体现个人价值高于资产价值的价值观;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价值观;团队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的价值观;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切实把实现目标与体现价值融汇到统一整体中,使员工和企业成为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进而强化价值理念导向力。 打造金字招牌,加强企业文化的传播力。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和经营行为,在此前提下,倡导下属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建设个性文化,努力做到遵循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金字招牌不断提升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整合企业行为文化,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执行是成功的保证,只有企业具有优秀的文化执行力,其文化建设才可能取得成功。整合 企业的行为文化,形成新的管理平台,把先进理念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为,落实到管理和实践操作上,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从理论层面到实际层面的转化应用。 拓展文化内涵 融入文化元素。企业在提出先进的文化理念之后,就要把各项文化元素尽快融入管理、浸润员工,实现员工行为的有效调整。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形成顺畅的闭环系统。另一方面,要根据职能导向的原则,结合行业核心竞争要素,针对企业发展迫切需要改善的模块,如服务文化、营销文化、员工的职业化转变等,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时机和突破点,把文化元素逐步植入到企业战略转型发展之中。 促进价值转化。促进价值转化就是把组织价值转化为个人价值。组织价值与个人价值紧密结合的实质,是改变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方式。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关键战略资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逐渐从价值占有向价值创造转移。要坚持“领导主导”与“员工主体”并举。只有把企业领导的亲自主导、身体力行,与广大员工的生产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那些贡献自己能力和智力资本的员工享受到由他们促成的价值所带来的成果,才能保证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强化制度枢纽。强化制度枢纽就是发挥制度枢纽的有效功能。制度枢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在战略转型时期进行文化重塑时,必须注重制度的枢纽作用,通过强化制度枢纽功能,消除和避免员工无制度约束的、不规范的行为,从而真正体现“内在约束高于外在约束”之功能。 企业转型论文: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企业获得和维系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是出版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出版企业需适应转型需要,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人新机制,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出版企业;转型升级;人才 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企业获得和维系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出版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设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出版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适应转型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出版业正朝着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业态逐渐成为出版业的战略选择,出版企业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升级的历程。数字出版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必须对出版产业链进行新的设计,更需要培养适应数字出版新业态要求的新型人才队伍。 我国出版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受传统观念和体制影响较深,出版企业沿用传统经营管理体制较多,出版从业人员还不完全适应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业务过硬、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对于推动企业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为了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目标,出版企业的领导者应把人才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像抓“发展第一要务”一样抓“人才第一资源”;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使人才的知识、智力、活力竞相迸发。 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应以激发人才活力为目标,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建设一支既具有过硬的编辑业务素质和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文字编辑能力、敏锐的市场预测观察能力、熟练使用数字技术的编辑队伍。二是要大力推动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培养一批有服务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化目标导向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三是要培养一支熟悉生产经营、服务意识强、善于组织协调的精干的复合型职能部门工作者队伍。拥有印刷、现代物流业务的出版企业还应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艺娴熟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破除妨碍、束缚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形成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格局。 二、进一步淡化“官本位”意识,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新机制 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国有企业的用人观念和机制已发生很大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转换并不彻底,“官本位”的意识和影响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队伍比较普遍地存在小富即安、创新精神和动力不强、市场意识不敏锐、团队合作意识偏弱等问题,不少国有企业职工往往把“升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目标,过于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忽视团队价值和企业整体利益。“官本位”意识严重抑制企业改革创新的活力,容易导致企业人际关系复杂化,阻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也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和进程。 深化出版企业改革,必须注意进一步淡化“官本位”意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应在理顺管理层次及规范公司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员聘用制度,全面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变人员管理为岗位管理,进一步规范科学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等重点环节。出版企业可尝试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人才晋升机制,推进人才待遇的多元化。可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分类建立职务序列,让每一个人才都有施展才干、发挥作用、建功立业、体现价值的发展通道。例如,可按照国家编辑职称制度等级标准,结合企业和编辑岗位特点设定等级晋升序列, 开初、中、高职务待遇等级差,按职级不同和贡献大小取酬。例如,编审可享受和中层干部同等的收入待遇。可根据出版销售工作特点,建立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职业经理人”职级制度,职业经理按能力和业绩随时晋升为不同级别。例如,特级职业经理可享受和中层干部同等的收入待遇。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的晋升通道,就会使走专业阶梯的人员不必像过去那样为了管理职位不得不放弃多年累积的业务知识、经验去挤“行政独木桥”。通过畅通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将合适的人聘至合适的位置上,就可以让专业人员不用走狭窄的管理通道也可获得相应的待遇。与此同时,对于管理序列的人员更要建立起一套开放竞争、严格准入、加强考核、奖优汰劣,“能者上、不适者下”的进出机制。企业职能部门岗位空缺均应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确保职需其人、人适其职。 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的晋升通道,实质上就是对企业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使其只要认真踏实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都有得到晋升的预期,不至于感到没有奔头和希望。适合做管理工作的就进入管理序列,适合做业务工作的就进入业务序列,不同序列的人才可以相互交流,形成“岗位职责不同,工作分工不同,发展机会均等”的人才选用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起到淡化职工“官本位”思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强化岗位意识,淡化身份观念,实行分类管理,开通阳光道,打通待遇差,让人才机制“活”起来,才能从根上解决目前国有出版企业面临的人事难题,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持续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既是出版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人力资源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在思想观念、制度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突破。 首先,需要探索形成科学的人才考核培训制度,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与干少差别不太大”和知识技能短板现象。考核是指挥棒,直接影响企业职工的行为和效果。可根据出版企业特点,适应企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遵循全覆盖、可量化、可追溯原则,建立以业绩为重点,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应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真正使考核结果成为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应扎实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根据不同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推动人才观念转变、知识更新和能力转型。当前还需特别重视编辑业务和编辑现代化技术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编辑业务流程的数字技术,实现编辑工作数字化。 其次,需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解决收入“该高不高、该低不低”的问题。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积极探索符合出版企业各类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分配方式,区别不同岗位及贡献情况,建立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使人才和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可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加大对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使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并推行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多种激励方式。同时还应体现人文关怀,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精神激励包括使命激励、压力激励、机会激励、荣誉激励、沟通激励等,可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全体职工切身感受到企业对他们政治上的爱护、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慰藉、人格上的尊重、心理上的愉悦;通过采取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都能得到与其努力相应的发展空间,都能获得与其贡献相应的回报。 最后,还应切实用好用活人才,努力克服在用人方面存在的“人才不够用、人才不适用、人才得不到充分使用”的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人才工作应坚持以用为本,做到知人善任。一要扬长避短,不埋没人才。“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每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用其所长,则长处更长,用其所短,则短处更短。应克 服求全责备的观念,使人才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二要用当其时,不耽误人才。必须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优秀青年人才需做到早发现、早扶持、早使用,使他们“缩短适应期、快进融入期、达到成熟期、投身创造期”。三要用当其位,不浪费人才。坚持适岗适才适情原则,充分尊重人才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努力实现人与事、人与岗、人与人的合理组合。四要用尽其类,不遗落人才。要树立开放的用人观,努力拓展识才、选才、育才、用才的视野,坚持海纳百川、“开门纳贤”,做到“发现人才有眼力、培育人才有能力、使用人才有功力、凝聚人才有魅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最终形成当代出版企业“人人都有机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业才发展同步”的生动局面。 (宋永刚,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副社长)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影响 [摘 要]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购入经营用固定资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具体范围详见增值税实施细则)应交纳的增值税额在当期扣除。由于此项税收政策的变更,引起了企业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一系列变化。本文以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报表数据为基础,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变化并通过分析软件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财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最终说明税收政策改变所带来的财务效应。 [关键词] 消费型增值税;财务数据;财务指标;相关性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和生产型增值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用于购买经营性固定资产所交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这一税收政策的改变鼓励了上市公司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与以往年度相比,公司当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也发生了变化。浙江省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以在沪市上市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为例,阐述这一税收政策的变更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财务变化。 一、文献回顾 2004年增值税转型在东北三省开始试点推广,到2009年消费型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对增值税转型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许景婷和晏慎友[1](2009)选取了辽宁省4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并通过分析软件对增值税转型给上市公司带来的财务指标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固定资产的变动对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的影响最大,但只是相对而言,绝对值并不大,表明增值税转型对其影响程度有所削弱。黄明峰和吴斌[2](2010)在收集了中部6省26个市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增值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带动了中部地区投资规模的扩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指出消费型增值税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不同,其中制造业和采掘业受益最大。王素荣和蒋高乐[3](2010)在假设2004年全国各行业均施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前提下,大量收集数据,实证分析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增值税转型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企业的预期收益率。李朝红和刘璐[4](2010)在详细收集了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2008年年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指出企业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减少额越多,企业增加的净利润就越多。 以上学者对2004-2008年间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相比2004年的增值税试点改革,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有其鲜明的实施背景,主要表现在政策施行的经济环境不同。2004年国家出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率先在东北三省进行增值税试点改革,随后为了扶持中部地区发展,这一政策又扩展到了中部6省26市。回顾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主要有两大出发点:一是有利于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在出口锐减的情况下通过税收政策的刺激拉动内需。从整体来看,同样都是增值税转型但经济形势不同,税收政策的实施对企业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以下本文基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对消费型增值税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影响进行分析。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浙江省是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且2009年以前一直采用生产型增值税,为了能明显地反映出增值税转型后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变化,本文选取了浙江省所有在沪市上市的制造业企业共29家作为研究样本。基础数据均来自于证监会指定登载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网站上刊载的上市公司2008年和2009年年度报告。 1.实证分析 根据29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本文首先对29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每年求平均,去掉部分偏离平均数较大,不能集中反映数据趋势的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然后对数据进行了计算。 (1)增值税转型对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在沪市上市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净增加额223 201.94万元。在4类设备投资中,专用设备的投资增加额最大,达135 046.4万元,占总体净增加额的60.5%,比重较大。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企业利用此次转型机会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有助于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增值税转型后应交增值税,应交企业所得税的变动情况 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由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购置生产经营用的设备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于当期抵扣,所以与2008年相比,2009年企业的应交增值税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共减少23 143.02万元。减少额是2008年应交增值税的9倍。结合表3数据我们看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浙江省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与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营业收入净减少额为1 672 825万元。2008年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为1 082 018万元,2009年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为715 474万元。可以看出,购买固定资产的当年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企业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较多,相应的计入营业成本的折旧额增加,造成企业当年的盈利空间缩小。这也说明,虽然企业购置生产设备有助于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这种效应不会马上在投资当年显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2009年企业应交所得税增加18 250万元并不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效应。 (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影响 通过表4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财务比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升幅度最大,增加了0.17。净资产收益率上升了1.3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每股收益上升幅度较小,为0.03。 2.相关性检验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下面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财务比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全部为定距数据,因此可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间线性相关性的强弱。计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根据相关系数的原理,相关系数r的取值在-1到1之间,r>0表示两变量存在正的线性相关系数,r<0表示两变量存在负的线性相关系数。|r|>0.8表示两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r|<0.3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由于存在抽样的随机性和样本数量较少等原因,样本相关系数不能直接用来说明样本来自的两总体是否具有线性相关性,这时需要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对样本来自的总体是否存在线性相关进行统计推断。通过表5可知,固定资产总额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为-0.409,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38。因此,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零假设,认为两总体存在线性关系。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在金融危机这个经济大环境下,增值税转型的当年,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利用机会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应交增值税大幅度减少。但是从其影响的财务指标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表现为负的线性相关,说明在增值税转型当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在当年明显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加之2009年企业的总体营业收入下滑,使得企业当年的资产营运能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的资产营运能力的提高会在资产日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而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财务指标之间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在2009年企业经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固定资产投资的良性效应不能在投资当年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果。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刍议 摘要: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的“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在介绍增值税转型的含义和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企业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含义 增值税是以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但在实践中,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我国也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 按照“进项税额”的扣除方式,增值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等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二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都允许扣除。通常把前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后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在2009年以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二、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和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为预防出现税收漏洞,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上述设备范围之外。同时,作为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将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本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最大亮点是全额抵扣,全行业转型,取消增量限制。经测算,2009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 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加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 233亿元。 三、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一)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 我国生产型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换算为消费型增值税税率为23%,这一税率高于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企业的税负明显过高。一方面,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一次性全部扣除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即厂商外购的生产资料,不算入产品增加值,而只是对消费资料征税,从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对于同一个企业,生产型增值税的实际税负要大于消费型增值税的税负。另一方面,生产型的增值税,生产单位开票就要交税,甚至,根据增值税的实施规则,发货就要交税。也就是说,生产单位货款并未收到就先垫交了税款。从全国来看,大约平均要三个月后才能收到货款。全国每年按8 000亿元增值税款,三月期,年息4%计,生产企业将承担80亿财务费用(利息)。众所周知,货款总有一部分永远不能收回(呆坏账,储运损失,陈旧报废等),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已达3 300多亿元。如果以年500亿元估计企业白白多交了约85亿元的增值税。增值税转型之后,以上两项全国企业将年减税约200亿元。 (二)企业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发生变化 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用于记录企业以当年新增的增值税额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集中于会计政策的变化上,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计量方法、增值税缴纳方法与折旧政策。但增值税转型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远不止此。如转型后由于增值税与所得税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将增值税额纳入抵扣范围,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也因此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该资产日后的折旧额,进而影响到各期的成本、经营成果以及所得税的核算与数额缴纳,而且增值税抵扣额的变化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等。 (三)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1.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转型前后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比较,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因此,其价值变动对企业总资产的内部结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引起资产负债表内相关项目的变动。如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等。 2.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 (1)直接影响: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一次性全额抵扣,导致当年利润大幅上升,但以后各年的利润不再受增值税影响。 (2)间接影响:投资当年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力度较大,因此经营收入可能有所增长,但同时固定资产的增加导致折旧费用上升,财务费用也可能由于贷款的增加而上升,从而抵消了部分由于增值税抵扣所带来的利润上升好处。而以后各年的利润状况则主要取决于新增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与折旧和财务费用之间的关系,对于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其利润在投资的最初几年不一定上升。 3.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1)直接影响:投资当年,经营现金流由于增值税支付的大幅减少而有所上升,但以后各年的现金流不再受增值税的直接影响。 (2)间接影响:投资当年,经营现金流除了受增值税抵扣影响而大幅上升外,还可能由于新增固定资产的作用而使净经营现金流入有所增加,但当年的投资现金支出一般会高于另两种增值税,融资现金流中的利息支付也会有所上升。以后各年的现金流变化,取决于新增固定资产对经营现金流的增加作用与利息支付及债务偿还所支出的融资现金流之差。 (四)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在增值税转型过程中,企业的设备投资将发生较大变化: 1.企业设备投资与配套投资将大幅增加。因为进项税额抵扣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使企业的投资倾向于能够带来进项税额抵扣的设备投资。另外,转型降低了设备投资的回报要求,企业的设备投资计划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可行性分析。 2.企业的投资周期会明显缩短。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的政策,这次国家推出的转型政策给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样,企业设备、技术更新的加快自然会带来企业投资周期的缩短。 3.企业投资行为会主动跟随国家政策。例如,企业的投资方向将以国家政策推行过程为依据。但是,企业也会做出一些取巧行为,如企业的投资时间将会有意选在转型开始之后。这些行为会给转型政策的推行带来影响,甚至影响转型政策的效果。 (五)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将间接增加企业筹资。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大,必然刺激企业的融资活动。设备投资所需的资金巨大,企业除了利用已有积累及内部融资来进行投资外,一般还需要通过发行新股、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外部筹资活动来筹集设备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六)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在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方面,税收转型带来企业投资增加可能会使企业当年相关财务指标恶化,如资产负债率等,但在以后年度,随着投资效果的逐步体现,财务指标可能好转,并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税收转型使企业设备投资增加,从而设备更新加快,生产规模扩大及经营种类增加等,这很可能引起企业的产品质量、数量提高,加之产品成本降低,使得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销量提高,最终使利润增加。 (七)对企业分配的影响 企业增加投资虽然可能会带来收入与利润的增加,但同时导致了企业自身积累的减少。而企业实际的利润分配额度,取决于现金流量状况。在投资当年,由于转型会减少企业的纳税额,从而减少了现金的流出。但转型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力度,增加现金流出,两者相抵以后企业总的现金净流量反而会减少。因此,企业不会因为转型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分配。在投资的以后年度,随着企业不断收到投资的回报,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会大为改善,此时企业的利润分配会有所增加。 四、小结 增值税转型在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单项税制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在此形势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从长远看,实施增值税改革,企业会有更大的积极性进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将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企业转型论文:关于中国境内企业并购方式转型研究 【论文关键词】不对称市场经济 行政合并 市场收购 转型 【论文摘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真正意义上的并购在中国有上百年的历史。本文对企业并购方式转型进行详细梳理,这对深入研究中国的企业并购活动及中国境内企业并购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及企业并购方式发生的较大转折点,把中国企业并购史划分成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期、转型时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曲折与不断转型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即使目前,仍然是一个转型社会。从19世纪到21世纪,中国境内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特色。企业并购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当企业并购发生在中国境内时,更加具有明显的阶段特色。按照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可以把中国境内的企业并购活动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以前),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第二个阶段(1950年至1979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第三个阶段(1980年至今),转型时期的企业并购。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或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1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自从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步沦落成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复杂的社会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但却给了中国反思与转型的机会。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衰弱,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迟、发展慢。这就给了外国资本乘虚而入的机会,并且外国资本势力一开始便以强者的面目出现。笔者认为,可以把此阶段概括为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一是此时的经济运行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外资控制了中国经济的命脉,本土经济较弱。因此,此时期的企业并购活动称为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以产生早、发展较快的船舶与机器修造工业为例,外国资本在19世纪40年代便在上海设立了十多家小型船厂,19世纪60年代上半期设立的祥生和耶松两家英资船厂比较大,它们从创立时起就开始了兼并活动,租赁和收购了一批在沪的其他英资老船厂,并扩建原有的企业。在同一时期,民族资本船舶与机器修造工业也在沪创办了一批小厂,其中创办最早、发展最快的是发昌机器厂。但是,由于外商船厂的垄断和排挤,1895年前后,发昌机器厂迅速地衰退,最后于1900年被耶松船厂低价收购,成为耶松船厂的一个车间。 在棉纺工业中,华资企业被外资企业兼并的事例更为突出。1901—1921年间,仅上海先后有6家纱厂被外资企业所兼并,其中外资纱厂在参与兼并活动中形成集团性企业的有日资上海株式会社、内外棉株式会社以及英资怡和纱厂等。 1949年之前,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动乱之中,但中国的经济也在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企业兼并多为外资企业兼并华资企业,兼并方式为被迫式兼并方式。当时的华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差距较大,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华资企业的生存状况很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差距大;第二,技术差距大;第三,经营策略差距大。这些差距导致了华资企业在经营策略上极为被动,时刻处于被收购或兼并的境地。华资企业为了生存,也出现了一些并购现象。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15年创办申新纱厂,他们一向坚持“对外竞争,非扩大不能立足”的经营策略。1932年,申新纱厂已成为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工业中最大的一个企业集团。 综上所述,此时期的民族工业处于被外资并购的地位,构成了其间的鲜明特色。这不但与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也与中国动乱的政治结构有关。 2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着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并购。在城市,主要表现为公私合营;在农村,进行集体化和公社化(可以看做变相的企业并购)。这些并购活动不以市场行为为基础,而是以计划性、军事化为特征。 1950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合并改造了大批民营或外资企业。紧接着又经历了“”期间,全党全民办工业,工业企业数量骤然增长,1959年末达到31.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9万个。列宁曾明确指出:“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创造或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空想,而是要已经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去掌握和采取托拉斯所创造的东西。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大生产的本领,那么这种本领便无从获得了。”由此看来,列宁没有把托拉斯这种垄断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形式仅仅限于资本主义,而是把它引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并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有效手段,用来指导、管理社会主义的生产。 刘少奇同志依据列宁的这一思想,在1949年6月构想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蓝图时,就提出“按各产业部门成立公司或托拉斯经营国家的工厂和矿山。”组织托拉斯的问题虽然明确提出的较早,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正在调整之中,没有做具体部署。1964年2月26日,煤炭工业部党组向国家经委和中央书记处提交了关于华东煤炭工业公司组织领导关系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根据刘少奇同志关于组织托拉斯,用经济办法管理工业的指示,今年我们准备首先在徐州成立华东煤炭工业公司进行试点,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4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这个报告。这样,我国试办的第一个托拉斯企业正式成立。 国家经委第一批批准试办了12个托拉斯情况不同,各具特色。烟草公司和医药公司具有全行业性质,集中管理全国所有的烟厂和药厂;地质机械仪器公司仅限于管理原有的中央直属企业;其余6个全国性托拉斯,除管理原有中央直属企业外,还各自上收了数量不等的地方企业。如盐业公司集中了全国的大盐场和盐业销售机构;汽车公司从全国169个地方专业汽车配件厂中上收了42个,在全国汽车配件产量中占39%;橡胶工业公司成立后,从全国205个地方橡胶企业中上收了103个;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公司从全国122个地方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厂中上收了23个。与此同时,部分省市也试办了一些由地方管理的托拉斯。如浙江的糖业公司,上海的轻工业机械公司、标准件公司和丝绸公司等。 这种行政合并构成了此阶段的企业并购的主旋律。从几个托拉斯试办的情况来看,他们在组建之后,即着手改组生产组织,改革管理制度,建立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经营管理方式,促进了设备的利用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试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3转型时期的企业并购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经济转型的起步时期,由政府出面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推进社会各方面改革。我们谈条块管理,地方之间进行各种财产的过渡,这种过渡实际上就是一种并购,只是当时是依靠行政权力,通过管理权限来进行的划转,被称作关停并转。 一种观点认为,1984年,保定纺织机械厂兼并保定市针织器材厂是我国现代企业第一次并购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企业以现代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并购始于1984年的保定市锅炉厂并购保定市风机厂,这次并购活动开创了我国现代企业的并购先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993年9月30日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序幕,也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存在分歧,但我们可以认为,当时的中国境内企业并购活动处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徘徊的时期。 按照第三种观点,我们大体可以将这十年并购时期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四年的市场启蒙阶段(1993年至1996年),这一时期并购数量很少,四年总共只有14起并购案。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多数人不知并购为何物,参与人更少,市场常常对并购感到诧异;并购的支付全部是现金,多数没有公布股权收购的价格,很少公布有关的细节;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并购往往是针对主要股本是流通股的少数几家公司,并购处于缓慢成长的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是自1997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自1997年至2002年,中国市场发生的上市公司并购数量达到了577起。在这些并购中,买壳上市是第一位的原因,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进行资产重组以达到“保壳”和“保配”目的是第二位的原因,并购重组以配合政府的国企改革任务和国企扭亏的要求是第三位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些并购是属于战略性的重组,有些则是二级市场的盈利,也有些是期望实现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等等。在这些年的并购实践中,并购的方式、支付的方式、并购的目的等都有了全面的发展和变化。从并购方式与支付方式看,有了无偿划拨、资产置换、协议转让、吸收合并、收购母公司、司法拍卖、mbo等;从并购的目的看,除了以上提及的保壳、保配等原因外,还有外资并购、敌意收购、竞争收购等新情况的出现。 2002年是全球企业并购的转折点,尽管并购规模大量萎缩,然而却是全球资本并购第六次浪潮来临的标志。并且,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中异军突起,这一年是中国并购史辉煌的开始。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几年里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市场上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将有更多的更为复杂的并购交易。全球企业第六次并购浪潮赋予了中国企业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在并购实践中观察和学习并购技术,准确地建立企业并购战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全球企业并购的格局及操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已经加入wto的中国企业的并购战略。然而,资本并购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新事物的出现往往要吸纳旧事物的某些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后发者而言,初出茅庐时学习或模仿便是最好的创新,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高度关注全球并购的出发点。通过对全球企业并购特征和趋势的分析,可以正确认识中国在全球并购浪潮中的准确位置。而目前全球并购的低潮和中国并购的高潮正在形成一个有趣的交汇点,准确地观察并努力把握这些差异将为中国的企业带来空前的机遇。 4结语 中国国情比较特殊,西方发达市场在一百多年中经历了五个并购阶段,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要把国外五个不同年代的并购阶段浓缩在一个阶段里发展,这种急剧浓缩导致中国并购市场的特殊性。总的看来,中国的并购是30年代的基础,60年代的手法和90年代的眼光。 中国的并购与西方的并购差异巨大,可以互相比照,但不必亦步亦趋。中国目前进行的是体制性创新,这相比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能够创造出更巨大的生产力。而且中国人特别善于学习,并在学习上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因此,中国的并购手段有可能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 企业转型论文:关于国有物资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思考 【内容提要】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具有本质的区别。物资企业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为物流企业。通过对转型中面对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摘 要 题】现代物流 【关 键 词】经济管理/物资企业/物流企业/转型 1994年以来,全国物资系统出现持续亏损,众多国有物资企业(以下简称物资企业)步履维艰,与当前蓬勃发展的物流企业呈现彼消此长的明显反差。昔日辉煌的物资企业为何一蹶不振?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路在何方?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本质区别 在一些物流企业管理教材中,将物资行业等同于物流行业,把物资企业视同物流企业,我们实在不敢苟同。本文认为,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既有相近相似之处,更有本质差异。 二者的相同点是均属第三产业的流通服务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从事流通服务的市场主体。二者均通过流通服务,实现物资、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服务。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从服务对象看,物资企业的“物”是指工业品生产资料;物流企业的“物”是指物品,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退货和废弃物等,二者含义不同。物资企业连结工业品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从生产企业购进物资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流通过程中从事各种流通活动,把销售服务作为主要对象。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涵盖面则要宽得多,除销售物流外,还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内部物流,以及外部的退货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也即以物品流通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为对象。 2.从企业功能看,物资企业从事一手购进、一手销售的营销活动,主体功能单一,虽然也配合销售实施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和信息等服务,但均系从属并服务于销售的辅助动能,且彼此分割,忽视成本核算。物流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实施有机结合,集成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进行一体化管理,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满足用户日益多样性、个性化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关注“效益背反”,追求整体最佳状态。 3.从服务目的看,物资企业服务的目的是在搞好供应、扩大销售中谋求购销差价、取得利润。在确保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尤其是在物资价格暴涨取得高额利润的情况下,往往忽略或不计成本。物流企业的服务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周到的物流服务,包括提供货物运输、储存、包装、加工、配送等有形服务,以及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物资企业难以企及的。物流企业为社会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各功能、要素实现增值服务,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从管理体制看,物资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由于在理论上接受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1957年我国建立起了一套重要物资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以计划分配调拨为主的物资管理制度和流通体系。其特点是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分离开来,生产资料又限定为工业品生产资料,即把农业生产资料分离开来,以计划分配调拨取代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流通。在这种体制下,物资企业作为物资部门组织生产资料的基层单位,既执行国家物资部门的职能,又担负着物资经营业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优胜劣退,物资企业大多成为弱势企业。物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完善,探索出一套物品的物流管理经验,尤其是在物流中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流通领域的新态势表明,现代物流企业是物资企业的发展方向,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二、物资企业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物资企业的生产资料主业经营逐年萎缩,市场占有率连年大幅下降。2000年,全国物资系统物资销售总额仅占全社会物资销售总额52000亿元的5%,整体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明显削弱,给转型带来了困难。同时,在流通领域还存在着物资企业转型的许多制约因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影响仍然存在。一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物资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企业创新意识仍然不强,习惯于传统物资营销方式,在市场竞争中开拓进取办法不多,与物流企业要求的创新发展能力差距较大。二是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多头管理和相互划分导致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流通不畅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三是生产资料市场发育不完善,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政出多门和不平等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不少市场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割裂着市场的统一性。 2.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沉重。一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量难以收回的应收帐款和改革开放经济过热年份形成的“三角债”,造成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捉襟见肘。二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方针导致物资企业目前一方面人浮于事,且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懂业务、会管理、善开拓、能创新的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中重生产、轻流通,以及改革开放后物资企业上缴国家利锐多,国家对物资企业投资少,造成物资企业流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影响流通效率的提高,致使物资周转慢、库存大、占用资金多,经济效益差。 3.流通服务方式单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服务方式和手段简易。物资企业大多仅能分段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送货等流通服务。有的县级物资企业至今仍用手扶拖位机运输,送货、装卸仍是人拉肩扛。二是企业组织规模和经济实力大多偏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萎缩不振,市场份额缩减,由物资流通的“主渠道”变成了“支渠道”。三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总体不高。不少物资企业经营粗放,管理混乱,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为用户提供适时、适量、适质、齐备、便捷的规范化服务。四是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滞后。由于全国物资系统没能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虽然不少物资企业配备了电脑等装备,但难以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信息,指导决策和营销,现代化设备成了“花架子”。 4.改制改组未到位,企业机制不适应。一是省市、地市级物资部门虽然成建制改为物资集团总公司或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但大多是换个牌子的“翻牌公司”,仍是产权模糊、权责不清,沿袭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成。二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物资企业虽然普遍地开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物资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初步的,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上还很薄弱,经济效益低。由于物资企业大多连年亏损,分配档次难以拉开,职工队伍不稳,有的人才外流,企业凝聚力明显下降。三是企业约束机制乏力。有的企业领导盲目决策,出现不少“三拍”( 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工程项目,资金有投无回;有的用企业流动资金炒股票、搞期货,造成巨额资金损失;有的“官位”升上去,公司跨下来,或提前退休了事,或易公司当“官”;有的盲目为外单位甚至个体、私营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经济担保,造成经济损失。有的企业领导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收受贿赂、挥霍浪费。对企业业务骨干管理乏力,“体外循环”现象时有发生,使企业雪上加霜。 5.政策环境不宽松,市场竞争不公平。一是在税收政策上,由于税制改革,物资企业由过去按进销差额的10%缴纳营业税改为按进销差价的17%缴纳增值税,税负加重。而对个体、私营流通企业采用包税制,税率仅为物资企业的15%,使物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在财会制度改革上,国家大幅提高折旧率,企业成本大增。三是在投资政策上,多年来国家对流通行业的投资少,对物资企业的投资更少。四是在金融政策上,工业企业贷款易而物资企业贷款难,常使自有流动资金紧缺的物资企业束手无策。五是在改制政策上,兼并破产政策不适用于物资企业。这既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总体要求,也不利于物资企业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物资企业转型的对策思考 在近年物资企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物资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向物流企业转型的优势和物资基础。这部分物资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创造条件,发展物流,逐步转型,将是可行的。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物资企业转型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提高物资企业职工的物流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物流意识。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资企业,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资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有资本从物资流通行业退出是必然趋势。因此,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但从现状看,要物资企业全部退出市场也不现实。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为平稳过渡,避免震荡,保持社会安定,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各地物资企业产权改革看,主要有两个层次、两种模式:一个层次主要是在省市以上的物资企业建立以国有资产为运营主体的母子公司体制;另一个层次主要是在地、市、县级物资企业形成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为主的多元主体、多种形式的产权体制。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转换企业机制,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业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现代物流。 3.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开展现代物流业务。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从现状看,我国许多物资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用地、仓储设施、运输装卸手段和加工配送能力等物流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物质条件。充分利用这些物流资源,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整合,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调整企业发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物流企业为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业务创新为主线,以整合物流功能、要素为重点,以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中心,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物资经营企业可以选择物资为主业的集中经营战略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物资储运企业可以选择物资储存为主业的运输集中经营战略或以储为主、储贸结合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等。不论企业实施何种经营战略,都应对企业内部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企业物流。在此基础上,发展工物、物物联合,对企业外部物资资源整合与合作,与生产企业和其他物资企业开发社会化物流,并合作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 4.打造几家大型物流企业,重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跨国物流公司纷纷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抢滩中国市场。势单力薄的物资企业很难与之抗衡,需要打造我国大型物流企业,利用本土优势与之竞争,并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物资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而物流企业则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打造大型物流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物资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应选择规模大、资金足、管理严、班子正、队伍强、效益好的物资企业,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联合,吸纳国有、集体、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利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物流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型物流企业应充分重视信息和网络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当前要重点抓好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逐步实施,稳步建设。在不断满足实际需要中发展,在需求和技术进步中逐步提高,形成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营运水平,为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5.推行现代物流服务方式,加快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朱总理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省市物资企业集团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牵头组织、逐步推行。一是组织集团直属企业及部分市县物资企业建立连锁经营网点,使目前分散分割的物资流通网点逐步形成分层次的、具有相当实力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二是有选择地在一些经济发达、交通枢纽的中心城市,建设和改造一批物流配送、加工中心,建成配送、加工网络系统。三是改进物资运输方式,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推广集装箱、托盘和汽车门对门运输先进方式,实现运输、包装的标准化。四是由有志于现代物流事业、年富力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组成强有力的班子,由他们物色一批职工,组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多渠道筹措启动资金,从业务熟悉的几个品牌品种如钢材、水泥等入手,开展制,逐步实行、配送、加工等有机结合,以全新的企业、诚信形象和优质的物流服务赢得市场。 企业转型论文:中小企业转型机制的探析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成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本文以两次渡过经济危机,不断探寻转型出路,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某中小企业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叙述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了笔者对中小企业转型机制的几点思考,从战略升级、产品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整体形象经营四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探索,从而为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的借鉴与交流。 关键词:中小企业 资源型经济 产业升级 从99年至今,全球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创。在巨大的金融地震下,许多的企业轰然倒下,甚至是许多跨国公司,虽然在各国政府的调控下,免受覆灭,但也面临了江山易主的命运。面对多变、脆弱的经济体制,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如何抵御金融危机的侵袭,如何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成为企业生存面临的必修课。 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的企业。我国中小企业,随尚处稚龄,但却是我国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主要以家族企业为主,平均寿命仅为三年多,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能够走出两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并不断推进本身发展的中小企业,对我国中小企业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金融危机既给我们带来了危机,也给我们创造了机遇.山西省在这次危机中,放缓经济发展,致力于完成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从20世纪50年代末,资源型经济的问题先后出现在了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如今“资源诅咒”已被公认为一种经济怪像,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同时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也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山西省是资源大省,既兴于煤炭,也痛于煤炭。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累计生产煤炭11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4。但辉煌的背后,是资源粗放型开采造成的浪费,生产不规范引起的环境恶化,管理制度落后造成的矿难等,如今贫富差距拉大,更使山西动辄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心。为了积极促进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山西省在煤炭行业开展的关小上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三大战役”,在这样一种改革的大潮下,作为一个微观个体的企业又如何妥善经营自我,配合政策,实现山西省经济的转型,如何在规范推进企业规范发展的同时,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使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一个困惑,即“做大做不强,做大就死”。中小企业在模仿与摸索中困难前行,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却迟迟不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曾有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是6年。更有人说,有些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仅为2.9年。虽然对于中小企业到底能活多久的问题众说纷纭,但造成中小企业短命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影响外,就是自身内功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竞争规则开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提出了“后现代制造业”的概念,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开始探寻新能源、清洁技术、生物工程等同时兼具效益和社会责任的道路,并将此作为国际制造业标准以提高进入门槛,主导技术含量更高的国际贸易规则。依靠低成本竞争和大量的能源消耗已经不能满足创新的要求,一个“创新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中国的中小企业首先必须认识到环境的变化,靠低成本和大量能源耗费,重返出口市场和规模是非常困难的。 融资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对于智力密集型企业,创新更加需要充足资本的支持。舆论普遍表示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大的工程,要政府、银行、中小企业各个部门来协调解决,同时中小企业应当开辟更加立体、多元、多维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要想吸引风险投资必须在三方面下工夫:首先是建立良好的管理团队;其次是新颖的商业模式;最后是让资本看到市场发展的潜力。 尽管大型国有银行推出了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明显,而另一些小银行、小额贷款机构又没有太强的资本实力,无法应对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坚冰不消,则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就会不足。金融机构应该侧重扶植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强自身创新。 虽然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也有很多说法,但我们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整体研究还是不能反映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为了走出“做大就死”的怪象,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的统计和研究,定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是一项具有社会价值的研究。 1 研究思路 以a企业为典型的案例,进行个案追踪,并结合其他同类企业和中国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使用个案追踪法为主,同时通过关键人员的深度访谈,重要历史资料的查询等方法,对历经两次经济危机,转危机为机遇,成功实现企业两次转型,并逐渐从小型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尝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为中小企业转型的转型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2 案例阐述 a企业前身为国有煤矿,以煤炭开采起步,于1998年工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十多年来,为适应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积极在投资办学、高科技生物质新材料、农业产业化种植、房地产开发等领域进行摸索,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9月组建了集多种产业的、综合性的集团公司。 2.1 两次危机中的转型 煤炭产业属于国家具有战略性的能源产业,为有效解决煤炭行业安全事故频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规范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在煤炭政策上不断调整。1999年金融危机下,国家审时度势,推进煤炭企业私营化,在经济形势晦暗不明、政策创新、资产负债率高、公民观念受计划经济体制约束等复杂的情况下,公司领导人果断接受国家改制的试行方案,实现产权的股份制重组,减少国有股比例,完成了公司的初步架构,并致力于公司整体得配套改革,成功完成了公司的第一次蜕变。在此后的十年间里,企业稳步推进,快速发展,同时,不断推进产业经营的多元化,减少市场风险,并在政策的引导下,将投资转向高新技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度爆发,山西省在煤炭行业开展的关小上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三大战役”,力求煤炭产业向集团化发展。公司以此为契机,与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进行控股重组,改变了资本的重组,并实现主营产品的过渡,全面实现了资本重组和产业升级,完成了公司的第二次成功转型。 2.2 投资教育事业,造福山区百姓 回报社会、投资办学是实践“教育兴企、人才强企、社会养企”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企业品牌效应的重要形式。集团公司在当地投资兴建学校,学校一期工程总投资5300万元,于2005年8月开工建设,2006年8月竣工,2006年9月1日正式招生。首次招生1700多人,目前在校生共3000余人,教职员工320余人。学校开设小学、初中、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综合高中三个学段。学校运行三年多以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肯定,为集团的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 引进科技产业,奠定发展基础 为推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将有限的煤炭开采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产业,集团公司于2006年开始,决定投资开发生物质新材料产业。几经项目的甄选,决定于北京某研究所联合,投资某植物工程塑料的千吨级放大生产线项目。该技术国内空白,其产业化是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主要由少数跨国集团垄断经营,我国主要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达5000吨左右,仅用于制造汽车输油管每年就超过4000吨。该项目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同时由于原材料的需求,可以有力拉动农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巨大的科研和市场风险,集团领导人经过长时间而缜密的考察,决定立项投资。2.4 开发庄园经济,拉动农业发展 生物质新材料项目70%的原料来源于农业经济作物——蓖麻,年产1000吨工程塑料,需消耗蓖麻籽12000吨,需要6.8万亩耕地投入蓖麻种植才能满足需要。为此,集团公司2005到2006年先后和山东、山西、内蒙古农科院等蓖麻科研机构达成技术协议。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战略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现转型发展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集团积极置身于集多项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集团公司将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继续在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上进行积极的尝试,为打造百年企业奠定更好的基础。 3 转型机制的探析 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企业健康、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a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提取出以下几点有价值的方向,以供进一步探讨: 3.1 战略升级 战略是转型发展的总纲,战略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目标”和“四项措施”: 3.1.1 两个目标: ①改革目标。以新组建集团为依托,放大与完善公司发展的平台,实现集一产、二产、三产于一体的体制升级与制度创新,完善集团管理模式。 ②转型目标。抓住政策和市场的机遇,寻求与探索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与方法,让资产与资本两大资源同时为公司创收增效。 3.1.2 四项措施: ①整合内部资源,进一步完善集团法人治理结构。 ②整合外部资源,实现体制健全、机制创新、管理科学目标。 ③聘请专家为公司上市做好参谋,打好基础。 ④以内部理财公司为基础,探索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方法。 3.2 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乃至产业升级是转型发展的具体做法。集团公司积极分析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对投资项目进行了审慎的选择。应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科技产业薄弱的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造了一系列平台,促进资本和高科技的联合发展,化工项目的选择正是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同时,减少贫富差距,加快农业步伐,促进城乡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调整的方向,公司在项目选择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建设方向,投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的选择上尽量扩大双赢。 在投融资问题上,公司着眼于资本的经营,进行了多元化的灵活融资,放大资本的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知名研究所的合作,增加公司的智力资本;通过与汽车市场的接轨,吸引资金,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改变传统观念,大胆与大型企业合股,增加企业的无形资本,为企业拓展生存空间;同时,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及时获得资本市场的信息,如申请各种国家基金和贷款等。总之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能否灵活有效的融资是发展的关键。 3.3 人力资本升级 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这种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a公司通过在城市设立人才中转站,进行了尝试,促进了供求双方的了解,同时成功与当地的高端人才市场建立了流通渠道。通过高科技技术项目的引进,成功提升了人力资本的核心组成,引进了一大批处于学术前沿的博导、博士、研究生等以及处于技术前沿的高级工程师,可以说实现了人力资本的跨越。新旧思想的相互作用,为内部的有生力量带来了发展的空间,一大批具有潜力的内部人员,在不断的学习中,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学习等形式,知识技能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建立了人才的内部竞争机制与外部流通机制初步接轨,有力的提升了公司的人力资本组成。 3.4 整体形象升级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小规模时,一直挣扎在生存线上,但是随着企业向规模化经营推进,对社会的影响加大,必然考虑企业整体形象的经营,在这点上,可以说我国在整体上是落后的,例如丰田、肯德基等都非常注重整体形象的经营。地方企业在做到一定程度上后,必然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山西的煤老板、温州的轻工业等等。但是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来说,美誉度才是这个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一旦具备了公众形象的雏形,作为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组织机构,必须要对自身的整体形象美誉度进行系统的经营,建立自身积极健康的公众形象,成为地方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动荡的冲突与变革中,正是由于a公司积极投身于投资教育事业、惠农产业,改善当地民生等的事业的过程,找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空间和资源。 4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追踪a公司的发展历程,发现背后决策的机制,和企业发展动向的分析,对金融危机冲击下,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对中小企业的转型机制,从观念、战略转变、产业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整体形象经营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配置,进行了经验的总结,为同类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作用,也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 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中小企业在产业转型后,如何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建设,管理体制即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整体的协动性,管理体制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后,我们曾一度模仿西方的管理技术,但是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具体文化与个体的差异等因素,我国企业虽不断尝试,成功者却寥寥可数,同时缺乏系统化的总结和有效的推广模式。例如浙江跃进集团倒闭后,所暴露出的管理漏洞,松懈的管理体制最终不能适应规模的扩张,最终导致一个本土跨国企业走入绝境。而海尔集团,利用自己有效的管理模式,成功的进行了0成本扩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张,必然面对整体资源配置和协动性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一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的经验,更多要运用方法论,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结构,探索寻找自身的管理体制升级方案,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为企业的转型与突破提供基本的保障。 面对我国复杂的地域环境,不同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否具有共同特征,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能否总结出系统化的解决模式,这都是我们将来面对的问题。总之,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同时历史短暂,境况复杂,需要政府与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推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摘要: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己成为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增值税的内涵及运行机理,并提出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值税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财政收入影响;财务决策影响;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增值税转型等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原则,有着深厚的现代税收理论根基。其对企业财务决策影响表现在: 一、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我国经济以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持续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上市公司经营收益能力和生产效率却逐年下降,二者形成强烈反差。要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考虑从制度供给方面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值税转型可以通过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的差异性税收政策,购建由投资总量增长模式向技术增长模式转变的制度激励机制。 二、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筹资决策的关键是要在借款与权益资金之间做出选择。由于借款利息的固定不变,不因企业盈利的增加而增加,也不因企业盈利的减少而减少,在投资报酬率高于利率时,企业应该多借款,可以提高权益资金的报酬率;如果投资报酬率等于利率时,则筹资结构对权益资金的报酬率没有影响;如果投资报酬率小于利率时,则多借款反而会降低权益资金的报酬率。增值税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筹资结构中,可以适当增加借款的比重。 三、对企业收益及其分配的影响 第一,增值税制的变化,不仅使大量采购设备、固定资产投入很高的行业受益,也使那些重型设备制造行业受益,其受益程度取决于增值税变化对其下游行业的投资刺激力度。 第二,增值税制的变化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会在相当程度上被所得税的增加所抵扣。而且,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力度越大,上游设备制造商的利润率越高,国家实际增加的则政负担就越小。 第三,增值税制的变化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会增加全社会的价值创造。通过以上对增值税转型后给企业则务状况、经营成果带来得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会对企业财务产生良性影响,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有明显的“减负”作用。但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减负”效果也不尽相同。 四、对策 为解决增值税转型给企业财务决策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企业财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按现行会计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1)企业购进不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仍然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借记“固定资产——含增值税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利目。 (2)企业购进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不得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而应增加企业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科目。 (3)企业购进的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如改变用途,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对外投资或个人消费等,则应将其“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记入相应利目,借记“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2.建立两套固定资产价值重估体系 为解决增值税转型给企业资本运作带来的不便,保证固定资产重新估价的正确性,对含增值税和不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应分别建立其价值重估体系。在进行固定资产价值重估时,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评估价应以含税固定资产价值为参考系,而不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评估价应以不含税固定资产价值为参考系。这样,既可使各类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前后保持一致,也能避免了因选用不同的价值参考系而导致固定资产重估价值偏高,进而虚增企业资本公积等负面影响。 3.会计信息披露应说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随着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程度也会不断加大。对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却很难自行分析。为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客观性、可比性,客观上要求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时,应将增值税转型对其资产计价影响数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利润变化数在报表附注中作详尽说明。
网站设计论文: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摘 要】课程网站是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计算机图形学》作为军事测绘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有必要进行课程网站的建设。本文从设计网站思路出发,结合学科教学特点,详细讨论了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建设中网站开发设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网站设计;网站框架;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体到实际应用中就是课程网站的建立。目前各个地方院校纷纷建立自己重点学科的课程网站,依靠强大的教学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网站促进了各个院校优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1]针对课程网站的巨大优势,有必要建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网站,《计算机图形学》作为军事测绘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依托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利用课程网站的建设,可以整合这些优势资源,推广教学经验,展示课程独具特色的优秀成果,体现学院的办学特色。 2 网站设计流程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设计流程分成网站功能与设计要求确定、网站框架设计、设计任务规划、计划任务执行、测试完善网站等五大步骤,如图1所示,我们没有单独列出网站素材的收集工作,因为此项工作是贯穿网站建设始末,伴随网站不断完善的。[2] 第一步工作主要的任务是明确建设网站的目的,确定网站的功能,网站规模、投入费用,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搜集相关素材,进行资料整理等,内容涉及网站建设的各个方面,对网站建设起到计划、指导和定位的作用,本课程网站建设的定位思想是建设具有军事测绘特色,覆盖《计算机图形学》教学过程,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为培养军事测绘人才服务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 (智能精品课程网站)。 从设计网站框架开始就真正进入网站的开发工作,网站框架是一个网站的骨架,应能很好的体现网站的主题,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详细介绍。设计好网站框架就可以安排任务规划,确定网站的硬件环境、需要的人员、开发的时间进度等,具体细分到各个部分工作的完成情况。之后就可以开始执行计划任务,在执行计划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网站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根据实际工作和进度表情况,还需调整规划任务,甚至重新设计网站框架,以满足实际建网的要求,最终基本建立好一个网站。 在网站前还要进行细致周密的测试,以保证正常浏览和使用,测试如果存在问题,还需要从设计网站框架、安排规划任务等步骤入手,从新对网站进行修改。网站经过测试后,就可以在校园网或者广域网上进行,供用户使用。除此之外,在日常使用中还应注意网站的维护,通过网站维护工作不断的完善网站。 3 网站框架设计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设计时,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将教学内容合理布局并实现,达到知识技能准确、难易程度适中以及呈现顺序合理的设计目标。此外,网站设计要体现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特点,设计中注意易操作性和谐调性。色彩搭配自然,背景音乐优美,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教学内容灵活丰富,可使用超级链接技术将计算机图形学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链接到课件之中,利用图像、视频等素材,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1 整体框架 在参考其它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基础上,[3] [4]我们设计出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的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总体上,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分为新版和老版,新版是我们计划自己开发的课程网站,老版则是沿用总参军训部配发的软件所制作的网站。在首页上利用两个链接可以进入老版和新版的网站界面,可考虑在首页再建立一个英文版的网站页面连接,英文版的网站其结构和内容与新版的网站一致。以下内容主要介绍新版的课程网站建设。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新版首页主要介绍该网络课程网站的板块组成及其各模块的功能。当然,首页还有网站介绍、网站公告、新闻动态、友情链接等 内容。首页设计应该注意美丽、赏目,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另外功能的介绍非常重要,一定要便于师生了解如何使用该网站进行教与学,最后,还需注意从主界面可以根据不同身份的用户以及同一用户不同时期不同的要求,快速进入相应模块而不会有误解。 3.2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对本课程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主要包括:课程简介、历史沿革、教学条件、名人堂等内容,如图3所示。 其中历史沿革可以从国际发展、国内发展和我院学科发展的角度进行对比介绍,以展示我院的学科发展历程,体现学科的浓厚历史积淀;教学条件部分则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院在教学硬件建设方面的现代化和先进性;名人堂收录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故事、传记等,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便于学员进一步了解学科的发展。 3.3 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设置了九个子栏目[5],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研究、基本理论、教学进度、实习指南、教学制度、课程设计、课程教材、参考文献,如图4所示。 教学大纲是教师授课的基础,通过本栏目,教学组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学研究一方面展示计算机图形学教研组的主要教学成果,包括教学研究项目、教研著作与参编教材、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方法改革等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建构主义思想,提供学员对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进行讨论,学员还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资料汇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等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是实行网络共享的,学生可以搜索所需的内容,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路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3.4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主要是介绍课程的人员组成,人员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职称学历、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及联系方式、电子邮箱、个人论坛等,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是让学员充分了解课程组成员,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请教,达到最快、最有效、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3.5 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网络课堂是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指教室中讲授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电子教案、学生作品和相关课题等,如图5所示。 多媒体课件方便学员在线浏览,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内容,考虑到网络带宽的影响,提供多媒体课件的下载功能。网络课程是提供学员在网上自主学习的主要手段,在制作时要考虑课程内容与网络环境的有机结合,首先本着精选经典、联系前沿和突出应用的原则取舍教材内容,融入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重新排版和总结,使之在结构上条理更清晰,内容上更精炼而系统,满足网络教学的需求,其次发挥计算机多种展现手法的特点,利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技术完美的将图形学课程展示在学员面前,通过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片、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料,以章节为中心进行结构化重组,制作成具有较强交互性的网络教学课件。整体上应有章节导航,每堂课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参考资料、例题和习题等,其中重点难点对于重点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难点部分则用动画形式呈现,达到易懂易学的目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力求精确到每个知识点的知识要点;参考资料提供本堂课的相关趣闻、术语和科研论文;例题和习题提供练习指导、经典例题等。网络课程有较高的概括性,全面性,形式新颖,易于理解及应用,可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理解,既有利于课前预习的重点突出,又适合课后复习的难点理解,是整个课程网站的精髓所在。教学视频了课堂教学视频信息。电子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在网络上的格式设计与传统教案相一致,主要包括:授课名称、教师、课时、使用的教材版本、每次课授课主题、时间、目的、讲授内容与时间分配、重点难点、方法手段、实习实验、授课内容介绍、作业思考题和参考资料等。学生作品展示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学员的一些优秀成果,包括图形学中经典的算法实现、各种重大赛事中的获奖作品、参与的各项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等。相关课题介绍一些与学科有关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成功将课堂理论知识转换成社会实际生产力,通过案例展示,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启发学员的思路研究性学习。 3.6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员今后发展的需要,学员需要进行大量的编程实践,因此课程实习平台的建设是网络教学的必要内容。参考编写的《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地图制图实习教程》,课程实习应包括实习目地、实习对象、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算法原理介绍、实习项目的源码分析、注释、实习项目结果的可视化、撰写实习报告等内容,考虑学员学习层次的不同,将课程实习分为两大方向:对于编程能力强的学员,可从底层设计开发,构造完整系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策划、设计并实现一个包括创建、编辑、渲染、处理、变换等功能,能够显示操作图形的造型系统;对于编程能力弱的学员,可以在提供的系统框架下添加部分关键代码,以某个(或某类)图形学算法为目标,进行深入研究,继而策划、设计并实现一个能够表现算法完整过程的演示系统,并能从某些方面做出评价和改进意见;两种实习最终都交由学生登陆并在线提交实习报告。 3.7 课堂社区 课堂社区,实际就是一个课程在线论坛,主要是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可以很容易地建立一种轻松的气氛,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方便地实现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外,学生在这“面对面”地交流,相互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为此社区是属于bds型的,为了管理方便,设置了网站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管理员可以打开数据库文件修改相关记录,如增删信息,公告等。通过课堂社区一方面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收集师生的反馈信息,调查课程开设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评价部分把收集的评价信息公布并公开课程的开设效果,根据反馈信息和开设效果及时的调整授课内容,适应教与学的要求。 3.8 其它板块 开设联系我们和留言本板块,及时听取学生或同行的建议,联系我们提供网站维护人员的邮箱,留言本构架简洁明了,点击“查看留言”可以浏览所有的留言,点击“签写留言”可以留下对计算机体图形学课程网站建设的看法。 最后应注意网站使用者的权限分配,便于不同访问者注册和登陆。教师可进行学生管理、课件维护、在线答疑;学生可进行网络课程、练习测试、虚拟实习和在线讨论;一般来宾只可以浏览课程内容。 4 总结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的建设是计算机图形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通过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不仅使得不同院校的广大的师生共享了最优秀的教学资源,能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各校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提高,教案和教学内容上网还能为远程教育提供资源和促进国际交流,由此不断完善计算机图形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下对测绘人才培养的需求。 网站设计论文:企业网站设计与企业网络营销 [摘要] 本文从当前企业网站存在的问题入手,从网站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网站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网络营销 网站设计 电子商务 一、当前企业网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都在网络营销中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大部分企业在市场上找一些做网站的公司或者自己企业内部非专业人士做出个简单的网站页面,结果都是收效甚微,导致企业慢慢对网络营销失去了信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网站设计没有结合企业营销理念,而是简简单单的网页内容的堆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网站的规划。网站作为企业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规划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大部分企业没有规划策略,或者与企业的营销策略脱节,仅仅实现了一个网页内容的堆砌。 2.企业网站的定位。很多企业不知道自己要在网站上表现什么内容,往往是由网站制作的公司进行资料的筛选,而网站制作的公司在对于企业的营销和市场策划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只能按标准化格式来运作,不能体现企业的个性化内容和服务内容。定位几乎都是产品展示,基本很少包含客户引导性信息,互动形式单一,网站更新速度缓慢,网站浏览者不能通过网站了解企业的丰富信息。 3.企业网站的设计。企业网站大部分采用通用模板设计制作,色调大众化,颜色搭配简单但不一定适合企业的风格,企业网站为了宣传企业形象,大众化的采用flash动画,而专业设计人员的花费很高,企业往往进行简单的模仿抄袭式的动画设计,与企业形象相差很远。而且网站首页的这种动画设计在实用性上来讲不是很合理。 4.企业网站的推广。企业网站基本不做什么推广,号称做了推广的,也不外乎是在几个大的门户网站花不少钱做了广告,或者是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推广服务。花钱不少,收效甚微。 5.企业网站的管理。大多数网站几乎无管理,长时间不更新的企业网站占很大部分的比例。 二、合理进行企业网站设计 企业网站的设计要从网站浏览者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营销方案,进行合理化设计。 1.企业网站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是针对最终用户,还是针对企业的商,还是针对内部的员工、企业管理的页面。针对的对象不同,就要有不同的网站布局和规划。比如,针对最终客户,要给的是产品的详细的介绍,公司产品相应文化的对应介绍,以及更多的产品的促销的信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交流的及时性和简便性;针对商的页面,就要强调公司产品的长期可经营性,系列产品的优势,品牌的价值,以及合作伙伴的详细分类介绍及各级别享受产品折扣情况;针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页面就要简洁明了,易用,而且路径要相对隐蔽。 现在的情况是,企业的网站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网站的首页面应该搁放什么样的内容,自己网站的合理架构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只是由于“引领式的消费”,随波逐流放上了自己的企业网站。缺乏对企业电子商务的规划和认识,缺乏对企业网络营销重要性的认识。 所以,对于企业网站来讲,只能是一步一步的按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阶段来实施企业电子商务的市场化。对于国内中小型企业来讲,电子商务或者更为简单一些的网络营销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筹码,可以简单有效的实现自己产品的全国销售及全球销售,但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应该有目标有计划的实施企业的电子商务营销的项目。 从简单的企业产品的介绍,企业品牌的推广的简单的推广型的企业站点,发展成为与客户互动交流的企业自己的b2c的电子商务的平台,这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2.有了好的规划,还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实施细节的技术问题,而这一点尤为重要。就好像一个熟读兵书战册的人,却没有带兵打过仗一样,好的钻石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切工。 企业首页的动画设计,对于企业的品牌推广和形象推广是很有必要和作用的,所以,在企业进行品牌宣传和形象推广的时期内,在网站的首页实现动画的效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假如企业目前的重点不是进行形象推广,而是产品推广和渠道推广,那么企业网站的首页动画设计便会造成一些访问缓慢,且达不到效果的后果,就像再好的药也要对症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是一样的。所以,手段是一样的手段,只不过大家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就显示了不同的功力而已。 企业网站颜色的选择,也要根据企业产品特点,企业文化特色,选择不同的色调来体现。这不仅需要专业的眼光,更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调色的工作。在当前国内企业网站的发展来看,更多的是选择传统的广告公司进行专业的企业推广宣传的设计工作,那么企业网站仍然要跟企业主题推广相结合且相互促进。 3.企业网站的推广不是花越多钱越好,更不是花越少钱越妙。推广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合理利用现行的各种推广方式,针对于企业的当前发展规划,进行各种宣传方式合理搭配的技巧性的设计,推广工作本身看的就是投入合理的资金达到推广的最大化效果。而这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比能够解释清楚的事。 4.企业网站的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时的调整网站的内容,推出一定时间内的企业推广推广主题,内容保持更新。不能够千年不变,要根据客户的认可程度等可分析项,逐步完善整个网站的内容框架和服务框架。 三、总结 企业网站在企业的网络营销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不是简单请一个网站制作专家来做一个美轮美奂的效果,也不是请一个营销的学者做一个营销的理念推广,而是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及时的更新维护,才会使得企业的网站在企业营销的过程中起到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网站设计论文: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实用原则 [摘要]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商业运营手段,已经普及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作为此商业行为的重要载体的设计,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多可研究和创造的空间。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不能仅以完成商业交易为最终目的,更应该使经营者能够在此行为中获得品牌宣传和形象塑造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使消费者享有便捷舒适、美观愉快的购物环境。 [关键词] 电子商务链接虚拟商场操作绩效 电子商务(e-commerce)中最为常见的是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商场交易,由于互联网这种媒体的特殊性,网上购物与传统的购物方式有很大差别。网上购物的过程基本分为两个阶段: 1.观察比较阶段:在此阶段,客户搜寻和分析处理与所要选购的商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具有很强的客户驱动性。这和在商场购物不同。商场有服务员,商品实物,可以促成交易,而网上虚拟商店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只能以精心制作的、可用性强的网页来吸引客户、使客户能方便地找到和了解他们想要的商品,从而增加成交机率。 2.付款结账阶段:此阶段是电子商务行为的最重要环节,此时消费者由客户驱动转变为系统驱动,网站系统会引导客户输人一定的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信用卡号码等,同时提供付款方式和送货方式。在这一阶段应着重消除客户对自己进行的各种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的不安感。 因此,只有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使用要求。才能促成一次成功的交易。网站设计的实用性对电子商务网站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中的实用原则: 实现网站商务功能最大化的目标,给目标客户提供方便、实用的信息服务,是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基本实用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人性化的交互界面。客户访问电子商务站点是为了获取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所以网页的内容必须突出重点,避免夸张,装饰部分不宜太多,以免喧宾夺主。在内容编排上必须简洁明了,便于浏览;信息数量比较大时应将其拆分成多个网页。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中还应当考虑残疾人、病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 2.方便快捷的更新维护。电子商务网站要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随时更新网页上的价格信息,经常要提供新的商品或服务,并搞些促销活动以刺激客户的购买欲。设计时要考虑到内容更新的快捷简便,在内容更新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网页在结构上的相对一致性,以使老客户能方便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3.最佳优化的网页内容。一般情况下,客户对当前网页上的内容能持续保持注意的时间长度约为10秒钟;若系统响应时间超过10秒,客户会在等待计算机完成当前操作时转向其他的任务。因此,为缩短系统响应时间,比较简单的一种解决办法是尽量减少网页上的图片与多媒体(如动画、录像、闪烁等)的使用。但是作为电子商务站点,很多场合需要采用图示或多媒体演示,以至不得不适当降低系统响应速度。 4.准确无误的链接。整个web实际上就是一个的巨大的信息空间。由于空间过大,并且各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错综复杂,用户上网浏览时有可能发生“迷路”现象。elm和woods(1985)研究发现,用户在网上“迷路”的程度与不熟悉文档结构有直接关系。他们总结出有三种不同形式的“迷路”:①不知道下一步该去哪里;②知道该去哪里,但不知道该如何去;③不知道当前处于整个文档结构中的哪一个位置。为减少和避免出现“迷路”现象,通常可采用两种策略:第一是改变用户界面,如采用导航地图、多窗口显示等技术;第二是对文本进行分析,改换超文本的结构及链接设计。提高超文本设计质量能更有效地减少用户“迷路”现象。 5.界面的统一和差异。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中,界面一致性也是必须加以仔细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界面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指向性效果、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界面的外观或视觉效果。一些研究表明,增强界面一致性有利于提高用户的操作绩效和满意度,同时还可减少操作错误。 6.美观、比例、结构、布局。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强大的使用功能同等重要。界面美观水平与使用者对界面可用性的主观评价呈正相关,与操作绩效也呈正相关。schenkman(2000)总结出衡量网页外观设计质量的四个主要指标,即美观、图文比例、结构和总体布局。其中,美观这一指标最为重要。 7.终端与载体的协调统一。电子商务网页设计应适应客户使用的各种类型的显示器。应使用可用空间的百分比来规定布局。现在常用的网页浏览器一般为netscape和internet explorer,这些浏览器都有新旧版本。有时同一个网页在不同浏览器或同一浏览器的不同版本上会产生很不相同的显示效果,甚至有些网页功能无法正常实现。作为电子商务网站,应注意网页在这方面的兼容性。 8.信息安全保障。互联网是一个标准开放的网络,在网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随时可能将面对黑客的攻击,病毒的侵袭等。因此,确保网上信息流通的系统安全十分重要。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系统的管理、法律法规的保障等。 9.可扩展设计定位。互联网具有巨大的商务潜能,没有人可以确切预计系统的最终访问量和最佳的商务运行模式。因此网站设计的原则之一就是可扩展性。随着企业网上平台业务量的扩展和平台访问量的增长,系统应该能够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新业务的发展。 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网上购物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但是,虚拟商场和客户在空间上只有通过网络才能传递信息。因此,电子商务网页在设计上必须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在网上搜索信息和进行其他各种操作的绩效,并增强人们对网上购物的满意度和安全感,才能创造出和谐愉快、美观便捷的交易空间。 网站设计论文:网站设计风格与色彩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进行工作、交流、学习等活动。当人们通过浏览器进入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时,进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网页,如何设计出一个创意新颖、设计精美、结构合理的网站,来吸引众多的人关注自己的网站,成为网站设计者日益关心的问题。 一、网站设计的风格 “风格”是指站点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这个“整体形象”包括站点的ci(标志,色彩,字体,标语)、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文字、语气、内容价值等等诸多因素。风格是有人性的,不管是色彩、技术、文字、布局,还是交互方式,只要能由此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本网站独有的,这就形成了网站的“风格”。一般都要求:清纯简洁,主题鲜明,内容编排得当合理、有一定的艺术感,美观、实用,相关链接正常,能体现网站的基本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网站设计一个独特的风格。 1.网站标志(logo) logo是指网站的标志,标志可以是中文、英文字母,也可以是符号、图案等。标志的设计创意应当来自网站的名称和内容。比如:网站内有代表性的人物、动物、植物,可以用它们作为设计的蓝本,加以卡通化或者艺术化;专业网站可以以本专业有代表的物品作为标志。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式是用自己网站的英文名称作标志,采用不同的字体、字母的变形、字母的组合可以很容易制作好自己的标志。 2.网站色彩 网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视觉冲击,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可能影响到访问者的情绪。颜色搭配是体现风格的关键。“标准色彩”是指能体现网站形象和延伸内涵的色彩,要用于网站的标志、标题、主菜单和主色块,给人以整体统一的感觉。至于其它色彩也可以使用,但应当只是作为点缀和衬托,绝不能喧宾夺主。例如ibm的深蓝色,肯德基的红色条型。一般来说,一个网站的标准色彩不超过3种,太多则让人眼花缭乱。适合于网页标准色的颜色有:蓝色,黄/橙色,黑/灰/白色三大系列色。一般以白色和黑色的背景网页最好做,颜色搭配最方便;亮色与暗色配合,最容易突出画面,如黑与白,红与黑,黄与紫;而近似的颜色的搭配,能给一种柔和的感觉,如墨蓝与淡蓝,深绿与浅绿。最好能给主页定一个主色调,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 3.设计网站字体 和标准色彩一样,标准字体是指用于标志、标题、主菜单的特有字体。一般网页默认的字体是宋体。为了体现站点的“与众不同”和特有风格,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特别字体。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网站所表达的内涵,选择更贴切的字体。需要说明的是:使用非默认字体只能用图片的形式,因为很可能浏览者的计算机里没有安装特别字体,他看到的只能是乱码,那么辛苦的设计制作便付之东流了。 4.使用精炼有效的语言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往往没有时间看大块文章。为了节约时间,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人们需要精练的信息,即信息精品,要用信息语言来表达信息内容。所谓信息语言是指以下公式:信息=基本事实+数据描述+专家观点。 信息语言摒弃一切广告性词句、文学性修饰词句,不欢迎一切关于意义、重要性的过分渲染。尽量采用数字说话,欢迎定量描述,反对过多的定性描述,特别是无法形成准确概念的定性描述。用信息语言描述,任何信息都应该有出处,有时间,分类准确。当然,应当满足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精练性等固有的特点。在此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出现错别字、病句。 5.设计网站宣传语 网站的宣传语也可以说是网站的精神、主题与中心,或者是网站的目标,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高度概括。用富有气势的话或词语来概括网站,进行对外宣传,可以收到比较好的结果。 二、网站设计的色彩搭配 打开一个网站,给用户留下第一印象的既不是网站的丰富内容,也不是网站合理的版面布局,而是网站的色彩。色彩对人的视觉效果非常明显,一个网站设计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与设计者对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因此专业人士把色彩制作成色系表,根据这些色系让网站也有其自身的色系,网站的色系是浏览者整体的视觉观感,若一个网站色系能有一致性,不仅会使网站看起来美观,更能让浏览者对内容不易混淆,增加了浏览的简洁与方便。而网站的色系更能衬托出网站的主题,若色系能与主题合理搭配,将会增加浏览者的易读性。网站的色系包含了网页的底色、文字字型、图片的色系、颜色等等,这不单只是将颜色搭配得当就算完美,还要配合每个内容,及网站主题。 1.网页的底色 网页的底色是整个网站风格的重要指针。举例来说,以黑色作为背景颜色的网页,因黑色本对人的视觉上会造成黯淡的感觉,若是拿来用作活泼的儿童网站,就是不适合了。因为小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活泼的、有朝气的,与黑色的沉稳、黯淡,很难联想在一起。当然,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可能也会对颜色的代表性看法不同,但既然网站不是只写给自己看的,就应该要注意到大部分人可能会有的观点,然后以众人居多的观点出发,来设计网页。 2.文字字型 文字字型上的设计,最好的网站是以所有浏览者都能看到的字型为主。常会看到有许多网站要求浏览者须自行下载某种字型,才能达到最佳浏览效果,这是种非常奇怪的行为。毕竟浏览者只是来找资料或是来看网站的内容,不可能会因为这种“为达最佳浏览效果”,而自行下载所需要的字型。当所要求的字型若不下载,并不会影响到网站内容上的浏览与不便,那么对浏览者的要求就微乎其微不可能发生任何作用。这么一来,对于网页设计者来说,无非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当初的设计风格却未能让浏览者一窥全貌,岂不是白费心思的吗? 3.图片的色系 以色彩学简单的区分,色系可分为冷色系与暖色系,再详细一点的区分,又可分出各种颜色的色系,而色系的区分,就在于主观浏览意识上的差异了。如何将图片的色系与网站整体色系相对应,就是比较困难的地方了。要绘制一张图并非易事,要绘制一张符合自己网页风格的图,更是困难重重。大部分的网页制作者,并不大可能驾轻就熟的使用影像处理软件或绘图软件,于是乎,网页素材的网站就开始盛行了。当然,不会使用绘图软件并不代表网页就不能设计的很出色,若是能将网络上的素材资源妥善利用,网站也是可以走出自己的风格的。而该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网站的图片,就是门很大的学问了。 以图片内容来说,能切合网站主题最好,若不能,也别差异太多。以颜色来说,若一个网页是蓝色的底色,但整个网页的图片却乱七八糟,各种颜色纷纷出笼,更糟的是,蓝色是属于冷色系的颜色,若以蓝色为底的网页,却尽都是大红色、橘色的图片,那将会使整张网页看起来就像垃圾堆,杂乱无章。所以,可以简单的归纳出,网页与图档的颜色,色系一致或是视觉效果一致,将会使网页看起来更为美观且有自己的风格。 4.网页的颜色 网页的颜色,并非单一就图文件、文字颜色、或是底色为主,而是以浏览者的角度来观看,整体网页看上去是偏向哪种色系。常常见到许多网站虽然色系搭配的很好,但却是没有自己的风格。以目前流行的柔色系、粉色系网站来说,就是失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因为使用粉色系的网站,不外乎都有相同的特点,文字颜色浅,底色也以浅色系为主,这样除了没有自己的风格外,看起来既不大方也难登大雅之堂。以各大搜寻网站来说,根本不会做这样的设计,因为文字颜色淡,加上底色浅,对浏览者来说,阅读上非常吃力,所以这样的设计风格也应尽量避免。 一个有自己风格,且阅读起来舒适大方的网页,并不可能一次就写好,而是需要经过不厌其烦的修正、调色,才能达到最佳浏览效果的。 三、网页的美化设计 1.使用css优化网页外观 使用css来获得对整个站点所有web页面的外观控制。设置页边空白,页面填充,边界,颜色和背景。对任意网页元素设置字体大小及改变字体外观。创建动态活动链接。创建css风格的完全兼容的网页。 css的主要好处就在于,你不用去修改网页文件,只要修改这个页面连接的css文件,就可以实现不同的显示效果,包括底色、背景图片、文字大小、颜色、边框……等等。网站的版面、布局要求,不能占用较大的边幅放栏目图片,正文的位置不能少,图片与文章的搭配要平衡,过多使用大图片,大大增加了传输流量,影响了网站浏览者阅读的速度,要优化网页就尽可能使用css实现,灵活地使用css,可以使页面精致漂亮而又不会占用过多的系统资源,所以很有必要花些时间研究一下。 2.用表格美化页面布局 表格布局好像已经成为一个标准,随便浏览一个站点,它们一定是用表格布局的。表格布局的优势在于它能对不同对象加以处理,而又不用担心不同对象之间的影响。而且表格在定位图片和文本上比起用css更加方便。表格布局唯一的缺点是,当你用了过多表格时,页面下载速度受到影响。对于表格布局,你可以随便找一个站点的首页,然后保存为html文件,利用网页编辑工具打开它(要所见即所得的软件),你会看到这个页面是如何利用表格的。 网站设计论文:消费行为理论在b2c网站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指导行为。网络购物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网络购物需要,直接原因是网络购物动机的产生。网络购物行为过程分为信息搜集,比较、决策和购买后的评价三个阶段。b2c网上商店的功能设计必须要符合上述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 消费心理消费行为b2c网站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的运行机理 在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诸多因素中,需要和动机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们与消费行为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每位消费者出于个人及其家庭或所在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等目的,总是处于多种不同的需要之中。当人的某一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心的紧张;这种紧张状态激发人们争取实现目标的动力,即形成动机;在动机驱使下,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目标达到,需要得到满足,内心的紧张状态消除,行为过程即告结束,待有新的需要出现,再重复上述的过程。 一个人渴了,就会产生喝水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身心不安—即心理学中所说的“紧张状态”,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状态”就产生找水的动机。动机可以是多样性的,可能是挖井、寻找河流、购买当然也可能包含抢夺。不管怎样,动机将直接引导行为的发生,知道满足需要为止。 事实上动机的产生往往还需要外部条件的刺激。还是上面的例子,一个人渴了,恰好路过一个饮料商店,可能就会立即产生购买的动机。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商店存在的情况下,购买动机也许就永远也不会产生。 从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内在消费需要和外部条件的刺激是产生购买动机的原因。购买动机则直接导致购买行为的产生。 2.一定的行为会满足一定的需要。当需要被满足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周期,从而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消费过程。 3.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还会强化或弱化某一动机的产生。当某一动机指导下的购买行为完全满足了需要的时候,购买动机就会被加强,当同一需要再次产生时,就会产生同样的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消费者的忠诚度就会增加,反之,如果行为不能满足需要,指导行为的动机就会被弱化。 二、网上消费行为动机的产生 根据需求动机理论,当一个消费者生活或工作中需要某一产品而暂时无法获得时,将产生紧张的心理感觉,当消费者意识到这种商品只能通过市场交换获得时,这种紧张的心理感觉就会形成购买动机。更进一步,如果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方式相比传统果购物方式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时,网上购物的动机就会产生产生。 一般来说,消费者网上购物产生的动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网络购物比传统购物方式更加便捷,价格便宜而且节约时间。 2.网络购物可选择的余地大,商品种类更加齐全。 3.体验网络购物这种新鲜的生活经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通过网络为朋友购买礼品更容易。 当一次购物行为完成后,如果消费者的需要得到完全的满足,甚至满足程度超出消费者的预期,动机就会得到加强。同一需求再次产生时消费者还会产生相同的动机,从而重复网络购物行为。反之,若网络购物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用户就不会再一次进行网络购物。 所以从这一角度讲,为了刺激网络购物动机的产生,网站应该多做宣传,使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充分认识网络购物的优势,另外,必须要让消费者在整个购物过程真正感受到网络购物的好处,从而强化下次购买的动机。 三、购买行为过程分析 完整的购买行为包括,购买前的信息搜集、进行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价三个阶段。 1.信息搜集阶段 掌握足够的信息是进行购买决策的前提条件。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商品本身的信息。如,质量、价格、性能等。 生产厂家的信息。如,规模、知名度、信誉等。 销售渠道的信息,如,购买的方便程度、信誉、服务态度等。 2.购买决策阶段 决策过程就是对要购买的商品、购买的时间、地点等进行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依据消费者消费目标的不同决策方式也会不同,有的消费者采取最低价格策略,有的消费者采取最低风险策略,还有的消费者会采取最短购物时间策略等等。因此并不是为消费者提供最低的价格的网站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3.购后评价阶段 购后评价既包括所购买的商品本身能否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评价,又包括对整个购买过程中消费者享受到的服务(如,导购服务,售后服务等)的评价。 购买过程的三个阶段是紧密衔接相互影响的。只有所到了充分的信息,消费者才能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因此理性消费者对这一阶段相当重视。购后评价是对整个购物过程的总结,评价的结果往往会决定消费者会不会再次选择在同一地点购买同一商品。 四、抓住消费行为“句柄”,合理设计零售网站功能 “句柄”一词来源于windows程序设计方法,其英文单词为“handle”,表示“把手,手柄“之意。笔者采用这一名词,寓意在于,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过程都不能脱离上述心理学和行为学原理,只有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句柄”,才能打开吸引消费者购物的“大门”。抓住这些“句柄”,就成为网上商店经营者成功设计其b2c网上商店功能关键。 一次交易的完成必须通过商品展示功能、网上订单功能、支付、物流等必备功能才能完成。这是任何一个购物网站必须基本的基本功能。笔者在此谨就消费行为理论来设计那些受消费者欢迎,最大可能满足购物心理和购买行为需要的功能。 1.网上商店应该具有刺激消费者产生网上购物(而不是在传统商店购物)动机的功能 购买动机是购买行为的直接动因,没有网上购物的动机也就不会产生网上购物的行为。因此,网上商店的经营者首先需要做到就的是当消费者产生消费需要时,能够使其首先产生到网上购物的动机。网上购物动机的产生可以依靠网店的大力宣传和促销来实现。因此网站应该具有如下功能: (1)广告功能。通过企业宣传广告和产品促销广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刺激购物动机的产生。 (2)面向会员/非会员的优惠功能。鼓励消费者成为网站会员,对他们提供各种价格优惠,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3)自动变价功能。对于具有周期性消费特征的商品,可以根据周期特点自动调整商品价格,在淡季以更低的价格优惠消费者。 (4)宣传网络购物优越于传统购物方式的其他功能。网络购物动机的产生,本质上需要网络购物具有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在此原则下,需要企业大胆创新,不断改善经营方式、方法,创造出能够锁定消费者的新功能。 2.网上商店必须要为网上消费者提供足够多的信息为其提供决策依据 购买决策的依据是商品及其相关信息。促成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就必须在网站上对商品信息做尽可能详细的说明和介绍。信息介绍不充分消费者将不知道该商品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无法作出购买与否的决定。例如一些网上书店,因为只展示所售书籍的封面、价格、作者等简单信息,而不能提供商品目录,内容简介,章节试读等而造成销售量不能扩大,无法盈利的局面。 3.提供商品比较功能,辅助消费者决策 对于可比性较强的商品,应该提供对商品的横向比较功能,这样可以减少消费者决策的难度缩短决策时间,从而达到辅助消费者完成决策过程的目的。比如销售手机的网站,如果为消费者提供一张表格,对其所选择的几款手机在各种性能指标(如屏幕颜色、铃声、短信功能、照相功能等)上进行比较,加快消费者在多款商品中选择的决策过程,使消费者感到方便。 4.使消费者享受一个满意的购物过程,提高其购后评价 消费者对一次购物过程的满意程度,直接决定其是否再次购买,是关系到购买动机的强化和客户忠诚度建立的关键问题。因此,除了使客户能够顺利完成一次购买的功能以外还必须要设计出能使顾客的满意程度最大化的功能。 (1)实现“沟通(comunication)”功能。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总会希望其他购买者和商检提供购买建议,也就是需要与其他人沟通。网站设计这应该根据这一心理需求设计出客户之间,客户与商家之间的通畅的沟通渠道。比如设计针对每一种产品的讨论组,供消费者交流经验,利用实时通讯工具,组织营销人员与消费者实时互动等。 (2)实现“方便(convenience)”的功能。消费者购物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除了包括购买到物美价廉、质量优良的商品以外,还包括整个购物过程的方便性。为此网站功能设计者必须考虑如何才能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感到方便。在这方面最直接的功能体现就是,清晰的商品目录分类功能和完善商品检索功能,以及尽可能多的可选择的支付方式和物流方式。 (3)自动与自助服务功能。很多网络消费者看重的是网络购物的自动化和自助化,无需销售人员的参与就可以完成整个购物过程。因此,像购物车、电子银行、订单执行情况自动跟踪等功能也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功能之一。 (4)除上述之外,完善隐私保护、交易安全等方面功能的设计也会提升顾客对网站的好感。总之,一个b2c网站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业绩,不仅要从销售的商品上动脑筋,更多的是要设计出遵从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的基本原理的网站功能。 网站设计论文:PHP网站设计中信息安全防御的研究 摘要: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本文研究了在php网站开发过程中信息安全防御技术,列举在php网站开发时容易出现的安全漏洞以及这些漏洞带来的危害,同时还介绍了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安全防御;php;网站 0引言 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已成为对各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健康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生存性和保障性支撑作用的关键产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工作、生活,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因此,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在整个产业布局乃至国家战略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php网站设计中信息安全防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php编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其防范 服务器和php的运行环境配置好后,并不意味着网络应用就安全了,程序员的安全意识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程序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对用户的所有输入都没有进行安全验证,那么,所有有害的指令都将作为合法指令被执行。 1.1sql注入的防范 程序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没有对用户输入数据的合法性进行判断,使得用户可以提交一段数据库查询代码,根据程序返回的结果,获得某些他想得知的数据,这就是所谓的sql injection,即sql注入。 1)经典的'or 1=1' 注入 ‘or 1=1’注入是非常经典的注入语句,一般用在登录系统时绕过密码验证,以任意用户名登入。其原理是利用程序员在编写验证程序的时候没有验证用户的输入是否含有非预期的字符串,直接传递给mysql_query()函数执行,or 1=1使得无论密码是否匹配保证验证语句为真,达到绕过密码验证的目的 2)利用union语句的注入 union 语句是利用其特性,使程序默认的语句出错,让程序执行union之后自己构造的sql语句,达到注入的目的。 3)防sql注入的通用解决方案 注入的手段是多种多样,十分灵活的,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利用没有对输入进行过滤。防止注入的方法也就是对传递给查询语句的参数进行过滤。 该函数是通过正则表达式匹配常用的注入语句,并对其进行过滤。采用该过滤函数后,使用上述方法再次进行注入时,全部失效。 1.2xss跨站攻击 xss 全称为cross site scripting,由于 css 已经用作样式表的简称,故称为xss。 xss是一种常见的网站攻击的手段。其原理与sql注入比较类似,只不过利用的html标签中注入javascript脚本,通过在网页的输入框输入一些恶意的内容,通常是 javascript 脚本片段达到注入的目的,这些恶意输入在提交之后并重新读回到客户端时,浏览器会解释执行这些恶意的脚本内容,从而影响网页的正常显示。 1)xss探测 在判断一个网站是否存在xss漏洞是,经常用到下面这条语句进行探测: 在输入框中输入该语句找到该语句执行的地方看是否有弹窗,如果有,则表示这个网站存在xss漏洞,这里以留言本为例。 登入留言页面,在输入框内输入检测代码,刷新页面,发现浏览器弹出窗口,表明该留言板存在着xss漏洞。 2)利用xss重定向 一旦确定网站存在xss漏洞,那么攻击手段就有很多种,将当前网页重定向到其他网页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方法,黑客可以利用这种手法达到刷网站流量,或者在转向的网站上挂上木马,使访问者电脑感染木马病毒的目的,攻击代码如下: 将//替换成想要转向的网址就达到注入的目的了。 3)利用xss弹出其他网页 平时在浏览有些网站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弹出广告的情况,黑客也会可以利用xss攻击使正在浏览被攻击页面的用户浏览器弹出窗口,这样又可以利用弹窗来达到挂马的目的了。攻击代码如下: 该段代码是让浏览器弹出一个窗口并打开百度首页,把百度的网址换成挂马的网页,黑客的攻击目的就达到了。 4)利用<iframe>标签进行xss攻击 <iframe>是一个非常常用的html标签,他的功能是在网页中嵌入其他网页,可 以通过height属性和src指定嵌入页面的高度和地址。黑客可以将高度设为0,将页面地址设置为被挂马的网页,或者利用cookie的同源特性窃取cookie。 攻击代码如下: 2安全防御常用方法 2.1平衡风险与可用性 尽量使安全措施对用户透明,使他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如果实在不可能,就尽量采用用户比较常见和熟悉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用户访问受控信息或服务前让他们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2.2跟踪数据 作为一个有安全意识的开发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随时跟踪数据。不只是要知道它是什么和它在哪里,还要知道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时候要做到这些是困难的,特别是当你对web的运做原理没有深入理解时。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有些开发者在其它开发环境中很有经验,但他对web不是很有经验时,经常会犯错并制造安全漏洞。 2.3过滤输入 过滤是web应用安全的基础。它是你验证数据合法性的过程。通过在输入时确认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过滤,你可以避免被污染(未过滤)数据在你的程序中被误信及误用。大多数流行的php应用的漏洞最终都是因为没有对输入进行恰当过滤造成的。 3小结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php网站代码编写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与安全相关的要点以及一些应该遵守的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对php网站安全有很大的好处,希望对同行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网站设计论文:关于ASP网站设计安全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asp;黑客攻击;sql注入;安全漏洞;木马 后门 论文摘要:网络上的动态网站以asp为多数,我们学校的网站也是asp的。笔者作为学校网站的制作和维护人员,与asp攻击的各种现象斗争了多次,也对网站进行了一次次的修补,根据工作经验,就asp网站设计常见安全漏洞及其防范进行一些探讨。本文结合 asp 动态网站开发经验,对asp 程序设计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了asp 程序常见的安全漏洞,从程序设计角度对 web信息安全及防范提供了参考。 1网络安全总体状况分析 2007年1月至6月期间,半年时间内,cncert/cc接收的网络仿冒事件和网页恶意代码事件,已分别超出去年全年总数的14.6%和12.5%。 从cncert/cc掌握的半年情况来看,攻击者的攻击目标明确,针对不同网站和用户采用不同的攻击手段,且攻击行为趋利化特点表现明显。对政府类和安全管理相关类网站主要采用篡改网页的攻击形式,也不排除放置恶意代码的可能。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以网络为核心业务的企业,采用有组织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手段进行勒索,影响企业正常业务的开展。对于个人用户,攻击者更多的是通过用户身份窃取等手段,偷取该用户游戏账号、银行账号、密码等,窃取用户的私有财产。 2 用iis+asp建网站的安全性分析 微软推出的iis+asp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典型的服务器端网页设计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调查、网上查询、bbs、搜索引擎等各种互联网应用中。但是,该解决方案在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安全问题。本文从 asp 程序设计角度对 web 信息安全及防范进行分析讨论。 3 sp安全漏洞和防范 3.1 程序设计与脚本信息泄漏隐患 bak 文件。攻击原理:在有些编辑asp程序的工具中,当创建或者修改一个asp文件时,编辑器自动创建一个备份文件,如果你没有删除这个bak文件,攻击者可以直接下载,这样源程序就会被下载。 防范技巧:上传程序之前要仔细检查,删除不必要的文档。对以bak为后缀的文件要特别小心。 inc文件泄露问题。攻击原理:当存在asp的主页正在制作且没有进行最后调试完成以前,可以被某些搜索引擎机动追加为搜索对象。如果这时候有人利用搜索引擎对这些网页进行查找,会得到有关文件的定位,并能在浏览器中查看到数据库地点和结构的细节,并以此揭示完整的源代码。 防范技巧:程序员应该在网页前对它进行彻底的调试。首先对.inc文件内容进行加密,其次也可以使用.asp文件代替.inc文件,使用户无法从浏览器直接观看文件的源代码。 3.2 对asp页面进行加密。为有效地防止asp源代码泄露,可以对asp页面进行加密。我们曾采用两种方法对asp页面进行加密。一是使用组件技术将编程逻辑封装入 dll之中;二是使用微软的script encoder对asp页面进行加密。 3.3 程序设计与验证不全漏洞 验证码。普遍的客户端交互如留言本、会员注册等仅是按照要求输入内容,但网上有很多攻击软件,如注册机,可以通过浏览web,扫描表单,然后在系统上频繁注册,频繁发送不良信息,造成不良的影响,或者通过软件不断的尝试,盗取你的密码。而我们使用通过使用验证码技术,使客户端输入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验证,从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登陆验证。对于很多网页,特别是网站后台管理部分,是要求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进入操作的。但是,如果这些页面没有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黑客就可以直接在地址栏输入收集到的相应的 url 路径,避开用户登录验证页面,从而获得合法用户的权限。所以,登陆验证是非常必要的。 sql 注入。sql注入是从正常的/" 论坛,同学录等网站系统都提供了文件上传功能,但在网页设计时如果缺少对用户提交参数的过滤,将使得攻击者可以上传网页木马等恶意文件,导致攻击事件的发生。 防文件上传漏洞 在文件上传之前,加入文件类型判断模块,进行过滤,防止asp、asa、cer等类型的文件上传。 暴库。暴库,就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或者程序漏洞得到数据库的地址,并将数据非法下载到本地。 数据库可能被下载。在iis+asp网站中,如果有人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或者猜到数据库的存储路径和文件名,则该数据库就可以被下载到本地。 数据库可能被解密 由于access数据库的加密机制比较简单,即使设置了密码,解密也很容易。因此,只要数据库被下载,其信息就没有任何安全性可言了。 防止数据库被下载 。由于access数据库加密机制过于简单,有效地防止数据库被下载,就成了提高asp+access解决方案安全性的重中之重。以下两种方法简单、有效。 非常规命名法。为access数据库文件起一个复杂的非常规名字,并把它放在几个目录下。 使用odbc数据源。在asp程序设计中,如果有条件,应尽量使用odbc数据源,不要把数据库名写在程序中,否则,数据库名将随asp源代码的失密而一同失密。 使用密码加密。经过md5加密,再结合生成图片验证码技术,暴力破解的难度会大大增强。 使用数据备份。当网站被黑客攻击或者其它原因丢失了数据,可以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原始的数据,保证了网站在一些人为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条件下的相对安全性。 3.5 sp木马 由于asp它本身是服务器提供的一项服务功能,所以这种asp脚本的木马后门,不会被杀毒软件查杀。被黑客们称为“永远不会被查杀的后门”。我在这里讲讲如何有效的发现web空间中的asp木马并清除。 技巧1:杀毒软件查杀 一些非常有名的asp木马已经被杀毒软件列入了黑名单,所以利用杀毒软件对web空间中的文件进行扫描,可以有效的发现并清除这些有名的asp木马。 技巧2:ftp客户端对比 asp木马若进行伪装,加密,躲藏杀毒软件,怎么办?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ftp客户端软件(例如cuteftp,flashfxp)提供的文件对比功能,通过对比ftp的中的web文件和本地的备份文件,发现是否多出可疑文件。 技巧3:用beyond compare 2进行对比 渗透性asp木马,可以将代码插入到指定web文件中,平常情况下不会显示,只有使用触发语句才能打开asp木马,其隐蔽性非常高。 beyond compare 2这时候就会作用比较明显了。 技巧4:利用组件性能找asp木马 如:思易asp木马追捕。 大家在查找web空间的asp木马时,最好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有效的查杀被隐藏起来的asp木马。 结束语 总结了asp木马防范的十大原则供大家参考: 建议用户通过ftp来上传、维护网页,尽量不安装asp的上传程序。 对asp上传程序的调用一定要进行身份认证,并只允许信任的人使用上传程序。 asp程序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要有一定复杂性,不能过于简单,还要注意定期更换。 到正规网站下载asp程序,下载后要对其数据库名称和存放路径进行修改,数据库文件名称也要有一定复杂性。 要尽量保持程序是最新版本。 不要在网页上加注后台管理程序登陆页面的链接。 为防止程序有未知漏洞,可以在维护后删除后台管理程序的登陆页面,下次维护时再通过上传即可。 要时常备份数据库等重要文件。 日常要多维护,并注意空间中是否有来历不明的asp文件。 一旦发现被人侵,除非自己能识别出所有木马文件,否则要删除所有文件。重新上传文件前,所有asp程序用户名和密码都要重置,并要重新修改程序数据库名称和存放路径以及后台管理程序的路径。 做好以上防范措施,您的网站只能说是相对安全了,决不能因此疏忽大意,因为入侵与反入侵是一场永恒的战争!网站安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严格的说,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程序,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对潜在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才能减少被黑客入侵的机会。 网站设计论文:学校“贫困学生”帮助网站设计与开发 摘 要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nternet上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站来实现的,获取信息也是要在internet“海洋”中按照一定的检索方式将所需要的信息从网站上下载下来。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网络工程系“辅导员之家”网站包括一下几个页面模块:首页,组织发展、团学工作、评优评奖、勤工俭学、助学管理、学费减免、伙食补贴、教学文件,留言板,管理入口等11个模块,其中留言板和管理入口作为单独的两个功能设计模块。主页面提供本网站的一个宏观样式,而其他个模块页面与之配合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站系统。本系统设计实现并通过测试,运行情况正常。 关键词:internet;信息;网站;mis;asp;access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nternet上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站来实现的,获取信息也是要在internet“海洋”中按照一定的检索方式将所需要的信息从网站上下载下来。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的办学,促进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我系知名度,增强我系的工作效率,特构建网络工程系“辅导员之家”网站。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通过网站,全面宣传,展示我系风采、优点与特色,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增强学生与系办之间的联系,促进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我系知名度,增强我系的工作效率,在internet上实现完成部分系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 1.3 本设计的主要任务 本毕业设计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开发一个网站,主要实现:网站前台的设计实现,后台信息管理,留言板,文件传输等功能。 1.4 开发工具的选用及简介 本设计选用的是asp作为网站的开发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活动服务器页面,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环境,也可称为一种解决方案,开发者可以混合使用html,脚本语言以及组件来创建服务器端功能强大的internet/intranet应用程序。asp作为当今web开发的主流技术,选择它的原因主要由于其拥有以下显著特点: •asp技术使用vbscript,jscript等简单易懂的脚本语言,结合html代码,即可快速地完成动态的web应用程序。 •asp无须编译,编写容易,由服务器的软件解释后直接执行。当执行asp程序时,脚本程序将一整套命令发送给脚本解释器(即脚本引擎),由脚本解释器进行翻译并将其转换成服务器所能执行的命令。 •普通文本编辑器,如windows的记事本,即可进行程序 •与浏览器无关,用户端只要使用可执行html码的浏览器,即可浏览asp所设计的网页内容。asp所使用的脚本语言(vbscript,jscript)均可在web服务器端执行,用户端的浏览器不需要能够执行这些脚本语言。 • asp能与任何active scripting语言相容。除了可使用vbscript或jscript语言来设计外,还可通过plug-in的方式,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他脚本语言,譬如perl,php等。脚本引擎是处理脚本程序的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 •asp的源程序不会被传到客户浏览器,因而可以避免所写的源程序被他人剽窃或者篡改,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 •可以使用服务器端的脚本来生成客户端的脚本对象导向(object-oriented)•activex服务器组件(activex server components)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可以使用visual basic,delphi,java,visual c++等各种编程语言来编写所需要的activex server component。 2 需求分析 2.1 网站总体分析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是系统设计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步,对系统的技术层次,开发过程,功能实现及开发成本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系统总统结构设计应尽可能的考虑人机关系,环境条件以及与运行管理系统等的联系,使系统每个部分都能协调适应。 教育信息网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利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享受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思想。 2.1.1 网站功能模块分析 本次项目的内容是为网络工程系制作一个“辅导员之家”的网站,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本网站分为3个模块—系务板块,留言板,后台管理系统。其中系务板块包含8个板块:组织发展,团学工作,评优评奖,勤工俭学,助学管理,学费减免,伙食补贴,教学文件。这三个功能模块在功能上是相互独立的,完成不同的功能,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联系,通过对功能模块的有机结合来构成完整的网站,现在设计出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他兼顾了学生浏览和辅导员管理两重功能。 网站设计论文: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故在课程标准设计时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工作能力)为主要任务,也就是要突出各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1]。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具体电子商务业务操作的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商务运作能力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开发、运营和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后者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技术与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方法,了解电子商务网站的构架、网站运营管理和推广等方面的知识。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电子商务基本理论、计算机网络和网页设计等知识的学习后,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更多的兴趣,课堂参与意识较强,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学院教改的要求,总结了一下我在教学中的改革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作为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网站系统分析、总体规划、网站设计和网站管理等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参与;教学方法上要以实践为主导,侧重提升学生的设计与动手能力,与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工作岗位无缝衔接。 然而常规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了下列问题:(1)强调“理论”+“实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任课教师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再根据章节或知识点安排学生实验。这样一章一节的推进,虽然方便教学,但学生缺乏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也得不到培养,在整个网站布局规划、总体设计、内容编排、数据库设计上存在问题,缺少网站设计的全局把握。(2)由于按章节进行教学,在实验内容选取上必然紧扣教材,虽然强调了技术细节,但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应用,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实用性较差,造成与社会实际脱节很大,使网站设计的理念不能很好被诠释,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为了更好的上好这门课程,以及响应学院教改的要求,本人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实践环境和产学结合方面做一些改革措施,措施如下。 (一)教学方法项目化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的是“目标+项目+情景”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2],即学生学习有目标、教师教学有项目、实际教学有情景,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有所用。这里的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案例,由教师为社会企业开发的实际运行的网上书城项目,之所以强调项目的实际性,目的就在于解决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以项目串联全课程,从需求分析到最后网站、运营整个过程,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所涉及的问题为线索,组织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做到“教、学、练、做”四者有机结合。 具体来说我们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是:(1)示范操作讲解:将网站制作需要的知识点融入实际运营的网上书城项目中进行讲解示范。(2)模仿操作训练:模仿老师讲解的方法,制作网页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做网页。(3)拓展实践训练:根据前面所学习的操作方法,按网上书城项目要求,自己动手制作网站,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色彩搭配、页面布局设计效果图。(4)阶段测试训练:根据网上书城项目所包含的主要功能模块:登录、注册、商品搜索、购物车、订单管理、商品信息维护等,由学生按照顺序完成相应模块的开发。(5)项目实战训练:全面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按照企业开发网站的流程,将前面设计的网页和各个模块进行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上书城网站。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网上书城网站开发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教学按网站开发过程组织成网站需求与规划、网站主页设计、网站前台设计、网站后台设计四个子项目来操作,然后再分别对子项目进行模块化设计;如网站主页设计可以分为logo设计、网站布局及导航、网站配色方案和图片处理等模块;网站前台设计可分为商品展示、用户登录、购物车、订单管理等模块;网站后台设计可分为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订单处理等模块。每个模块下面可按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来组织教学内容,前后衔接的各个模块,构成了网站建设的主线,不同的模块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获取知识。如网站的需求规划的教学模块,可以从需求分析开始,规划设计过程,并形成相应的文档资料,包括内容规划、技术规划等。通过这种模块化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不仅把教学内容在实践作了诠释,而且学生“边学边做”,更容易接受,课堂效果显著提高,实现了“越做越精”。使学生从课程开始就围绕着一个典型项目进行教学和实践,不仅熟悉了网站设计的流程,而且掌握网站建设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教学考核过程化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决定了课程采用“过程+作品”的考核模式。实践表明,《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的考核最佳的方式应该以学生实际做的网站作品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每个模块或子项目结束我们就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核。过程考核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作品的不断反馈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结束,学生的网站作品也基本形成了,这时可以按学生的网站作品进行整体考核,结合过程评分,完成课程考核。 (四)实践环境企业化 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环境建设方面,我院一直大力投入,不仅建成有电子商务实训室、商务英语等实训室,还新建了网上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图1),基地是由淘宝网和我院合作共建,淘宝网提供网络创业平台及相关网络资源,在学院提出要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后,我们积极调研,先后参观学习了多所高职院校和电子商务企业,最终锁定淘宝网,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创业,因为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高职院校学生难就业等问题的突显,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必将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领域,值得我们去引领和探索。 目前基地通过企业化运作,积极开展各类电子商务创业技能竞赛(图1),各类创业方案在基地开花结果。 (五)产学结合无缝化 以项目带动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之路[3],项目化教学的优点是无现成的、开放的和可操作的,这就要求老师课前要精心组织、学生要有兴趣参与和企业要舍得要投入,只有三方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和淘宝网等网络公司合作,为淘宝网等设计方案,参与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淘宝网等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我们进行修改和完善,老师和学生都在项目中取得进步。(1)作品即产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课程结束,学生的网站作品也基本形成了,这时可以按学生的网站作品进行整体考核,优秀的网站作品进一步优化后可以转化为产品。(2)学习即学徒,学生全程参与网站调研、设计、测试和使用,使学生掌握网站建设的所有知识,学习的项目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还了解了企业网站的真实运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徒的过程,进入工作岗位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网站建设。 三、总结 从实践来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大幅提高,知识内容的实践性更强,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网站项目的工作过程训练,使学生获得普适性的工作过程,实现网站创作过程的完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网站设计的创造力和独立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关注未来的职业需求,同时也加强了校企合作。 网站设计论文:网站设计项目岗前实训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网站设计项目实施的目的、过程及实施,探讨了网站设计岗前实训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岗前实训;网站设计;项目教学法 一、网站设计项目实训的目的 1.满足社会需要,培养“零距离”上岗的一线网站设计师。新的世纪,互联网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行业都将与它进行更深入地融合和渗透。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从对互联网的认知阶段进入到认同和行动阶段。 企业网站是企业在internet上展示形象的门户,是企业开展电子交易的基地,是企业网上的“家”,设计制作一个优秀的网站是建站的企业成功迈向互联网的重要步骤。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网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网络可以为企业进行低成本的宣传,为自己在互联网世界建立一个独立的舞台,进而可以带给企业不分地域、不分国别的大量客户,带来无限的商机。为了获得本行业的领先地位,面对不断涌现的种种机会,企业建立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美完善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企业网站、尤其重要。所以各行各类企业都需要网站建设的人才,我们就是瞄准这个市场来培养网站建设的专精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2.巩固学生以往所学,创造一个全面提升的平台。学校里学生学习知识通常都是以课程为单位来进行的。这个学习模式的好处在于,对于某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一个或多个学期的培养可以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境界,但是也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知识面广度的不足,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被人为的割裂。比如我们学院网站设计方面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网页图形图像处理firework》《javascript程序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科目,它们分别详细地讲述了关于网站设计的基础知识、后台数据库、前端页面美化、动态页面效果、后台服务器处理语言等方面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网站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深度地了解,但是至于怎么样从企业需求出发、在接到一个网站设计任务后要如何着手、从什么角度来考虑不同企业的不同应用、如何与需求方沟通、如何挖掘需求方真正的需求、怎样表述需求、怎样和其他程序员配合等技术或非技术的职业素养还有所欠缺,我们通过岗前实训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融会贯通的机会、一个熟悉岗位工作流程的平台、一个通向“零距离”就业的途径。 二、网站设计项目实训过程设计与实施 为达到网站设计项目实训的目的,我们确定了两个原则。 1.项目式组织。为了使学生充分运用到已学的各门知识,同时也避免使岗前实训被当作一门新课程来学,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实施这个实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例如,本学期我们教师设定了六个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任选:①电子产品公司网站开发;②音像公司开发;③化妆品公司开发④服装公司开发⑤房地产公司开发⑥旅游公司开发。项目的选择分小组进行,根据班级总人数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五六人一组较好,这样便于小组长管理,组员之间的讨论以及组员角色的分配。 2.完整的工作角色仿真。我们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胜任项目中的各个岗位,比如说需求分析、网页美工、后台程序设计等等,以期能更好的为以后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但事实上由于学生基础、兴趣、工作预期等不同,学生对自己在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提醒我们在项目之初就要对该项目存在哪些角色、每个角色的主要的任务是什么、胜任该角色有什么技能和知识要求做一个大致的说明。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确定其在项目中最主要的角色,自动去完成扮演或模拟该角色的必要知识准备。 三、注意事项 要保证岗前实训能有效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还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要有完整的项目流程设计。实训大纲、实训计划和实训项目指导书几个关键性的文档对于成功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几个文件,可以预先给学生一个期望目标,期望目标越明确,学生学习动力越强;这几个文件越完善,学生完成实训的质量也就越强。当然,有了几个关键文档之后,还要求实训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有比较好的灵活性。 2.项目选择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考虑学生水平主要有两点:第一,复杂度太高的项目最好不要提出来实施,因为学生阅历太浅,在理解网站需求的时候,可能很不熟悉公司的运营流程,使得网站设计实际上没有人能做好;第二,要根据学生相对熟悉的事物来设定,设定一些学校相关的主题往往容易成功,因为学生对校园生活非常熟悉,软件设计需求通常就是根据身边熟悉的事物而来的,因此从熟悉的角度入手是容易取得成功的。 3.在贯穿整个实训过程的教育中,工作流程、工作礼仪、职业道德的教育要自始至终保持不断线,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第一次做大型的项目,经验肯定是不足的,期间肯定要碰到许多问题,比如技术的问题、沟通的问题、团队的问题等等,我们对问题的出现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时甚至要准备一些预案,万一学生出现问题,要指导其怎么实现自我突破,而不是全部替其解决。 四、实训成果和结论 我院计算机系自设立网站设计岗前实训项目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在全省性大学生软件设计比赛中获优胜奖的(《e时代沟通工程》、《思忆博客》),也有直接到企事业单位做网站的。从结果上看只要能扎扎实实跟着指导老师的进度安排,认认真真的完成指导老师交给的任务,有问题虚心的向老师同学们请教,一般都能够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创作出来,对增强学生工作信心起到实质上的支撑作用。 人才培养是一件常做常新的工作,网站设计项目的岗前实训也在根据社会该岗位的需求不断做变化、调整,以便顺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其本身也在不断的完善。从实训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各纲领性的实施文件的编写,到参与项目的老师意见的统一、经验的积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有理由相信项目方向是正确的。 网站设计论文: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网站设计论文 1短道速滑网站系统的组成 短道速滑网站系统由三个大模块组成,其中包括网站前台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和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前台模块采用响应式布局,所谓响应式布局,就是网站的页面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终端上完美解析,而不必开发多种终端页面。短道速滑网站采用响应式布局,让各个用户可以不局限于使用计算机对网站进行访问,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诸多设备对网站进行访问。保证了运动员、教练员在比赛间隙实时查看比赛的数据,极大程度的方便了各个用户。后台管理模块对系统权限进行严格的区分,为每种类型的用户划分适当的权限,预期达到提高比赛工作效率的功能。同时提供日志记录的功能,用户的每一次操作都将记录在单独的数据表中,为数据的日志追查提供依据。微信公众平台是最近新推出的服务,它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依托于微信庞大的用户,越来越被各个用户所认可。短道速滑微信公众平台除了为用户提供一些赛事宣传信息外,还提供了很多自定义功能模块,如运动员成绩、分组、历史成绩查询等功能,从而进一步扩展短道速滑项目的推广渠道。 2短道速滑网站实现的主要功能 短道速滑网站一方面为竞赛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为比赛做好赛前保证;另一方面接受竞赛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比赛成绩、分组信息等数据进行,方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短道速滑爱好者实时查看和分享。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短道速滑网站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2.1实现了比赛基础数据网络维护的功能 短道速滑网站为各种基础数据的维护提供了方便的接口,工作人员可通过网页的形式对比赛的基础数据如比赛信息、比赛项目信息、运动员信息、裁判员信息方便的进行操作。诸如导入、导出、编辑、删除等功能都可以通过网站轻易的进行,B/S的架构模式让这些功能变的更加灵活便捷,让工作人员可以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保障,是做好赛前保证的基础。 2.2实现了裁判员在线选派功能 裁判员是保证短道比赛公平公正进行的关键,每个年度之初,短道部都需要为本年度各站比赛选定裁判员。以往都是通过电子表格等方式进行选择。而短道速滑网站实现了在线选派裁判,短道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站选派裁判员,并能够实时查看各站裁判员的选派情况及每名裁判员的选派次数等,并能根据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同时,每站选派的裁判员与每站比赛紧密绑定,只有执法某站比赛的裁判员才拥有使用系统的权限,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3解决了以往报名和确认的问题 在以往的工作中,报名都是各队领队或者教练员通过提交纸质的报名单,再由编排记录长将信息手动录入竞赛系统。这种方法缺点明显,第一是编排记录人员工作量巨大,需要编排人员更加细致,同时还需要额外的人力进行核对,但还是容易产生错误;第二是这种工作每站比赛都需要重复进行操作,而且工作量较为繁重。解决报名和确认问题是短道速滑网站的首要问题。网站采用将年度运动员数据导入的方法,在每个年度之初将各单位年度注册的运动员导入到注册运动员数据库。各单位在各站比赛前的报名时间段内即可在网站上进行报名操作,当各单位的教练员或领队登陆报名系统后,即可看到符合参赛条件的本单位运动员,并可对运动员进行报名操作。之后教练员及领队可在比赛前对运动员是否参赛进行确认,以保证参赛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将保存在数据库中为竞赛系统做数据保证工作。 2.4解决了成绩同步显示的问题 以往的国内短道速滑竞赛,比赛结束后成绩方能以成绩册的形式。短道速滑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实现了比赛分组、成绩等信息与速滑比赛进行同步显示。与比赛实时同步,便于运动员、教练员、领队以及短道速滑爱好者通过各种终端如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查看,将比赛的信息通过网络无限扩大,对短道速滑项目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2.5实现了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 短道速滑网站为短道部、裁判员等提供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短道部、裁判员等可通过网站查看报名人数以及确认人数,以方便对比赛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对编排工作如接力队伍编排等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工作人员能对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图形图表等工具可对各个运动员进行直观的比对,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了解运动员的成绩变化、状态变化,对征召运动员进入国家队等能够更加科学。能对比赛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挖掘,进一步延伸短道速滑网站系统的赛后服务功能。 2.6实现了信息的分享功能 项目的推广在于项目的认知程度,短道速滑在中国不可或缺,因为它是冬奥会的夺金大项。但是广大群众对短道项目的了解甚少,基于此,短道速滑网站还提供一些关于短道速滑项目的介绍和推广资料,滑冰爱好者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方便的进行分享,从而促进短道速滑项目信息的认知程度,进一步加强短道速滑项目的群众基础。因此,短道速滑网站系统是短道速滑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根本,是延伸短道速滑竞赛的必要手段,是推广短道速滑项目的重要工具。 3结束语 短道速滑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网站部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基于.Net技术进行开发,进一步推广了短道速滑项目,提高了短道速滑的竞赛组织效率,改变了短道速滑竞赛组织工作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同时也为短道项目的人才选拔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旭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网络中心 网站设计论文:谈小型购物网站设计与实现 1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1.1tbWare(商品information表)。主要包括物品的标价、物品的类型、物品文字介绍、图片描述和时间等等。 1.2tbmanager(管理员信息表)主要用于保存管理员信息,有管理员id,管理员名称,管理员密码等。 1.3tbsub(订单生成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订单的id号、货物的名称、货物的价格和货物的剩余数量等。 1.4tbLink(超级链接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链接的名称和商品链接的地址等。 2系统的详细实现过程 2.1前台部分的实现 2.1.1前台的总体结构。前台是购物者对购物体验的直观感受,如果前台设计的不好,直接影响购物者的体验,所以也是至关重要的。前台的界面主要美化主要是由现在最流行的css技术来实现,它的功能模块主要包含以下几项:购物者注册,购物者用户名密码登陆,购物者对订单的查看和管理,购物者付款管理,购物者对购物车的管理,购物者对订单的修改和个人资料的管理等。 2.1.2用户的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3个部分:用户的注册、用户的登录登陆及密码找回功能。 2.2基于后台部分 2.2.1后台的总体框架结构。后台是一个网站的重中之重,是网站管理的核心,所以它只允许有特定权限的人使用,它同时也是前台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像是军队里的后勤保障一样,保障着前台的稳定和安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用户信息的管理部分,管理员的身份验证部分,订单的管理部分等等。 2.2.2管理员登录管理实现。在前台的导航栏中有一个管理员登陆入口,找到此入口后单击进入,会显示出一个登陆界面,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如果系统验证用户名密码匹配后,会提示登陆成功并显示后台界面,如果不匹配则显示不成功,要求用户重新进行登陆,如果忘记密码的话,有密码找回功能,根据密码找回提示进行找回。 3.2.3添加链接功能的实现后台有一个页面导航栏的模块,用户可以在这里点击“添加链接”的按钮来添加你想要添加的友情链接到导航栏模块。添加成功后,这个模块会显示在页面中供用户点击查看。 3结束语 为了确保网站的实际应用质量和有效性,对测试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经过一系列的测试过程对网站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以后,网站基本满足了开发的要求,测试宣告结束,经验收后,网站便可投入实践使用。 作者:曹贤龙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网站设计论文:城市门户网站设计浅析 1网站导航设计 1.1以城市信息为主导的导航设置 如何在有限宽度的显示屏上构建合理的信息框架,让浏览者对网站提供的巨量信息感到有条理;如何建立包括主导航条(浏览深度)、关键词搜索(精准浏览)、顶条导航(任务导向)的导航系统等。通过导航系统的建立,进行信息分级,可使巨量信息在一个页面里建立起层次合理的章节目录,以引导浏览者便捷地找到所需信息。伦敦城市门户网站导航系统设计,它包含了主导航条、关键词搜索和顶条导航,主次分明,功能分区明确。主导航条用了4种不同颜色的斜线起伏相连,以等线体作为分类小标题的字体,标题内容分别指向城市的4种功能,即“介绍、服务、商业、资讯”。 浏览者通过主导航条的指引,在对应的下拉菜单中,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各类信息,这样就能对伦敦城市有较全面整体的认识。主导航条右侧的"Findit!"及醒目的红色放大镜图标,是导航系统中的关键词搜索功能,通过输入关键字词,可以直接找到网站内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顶条导航设置在网站顶端,用较小文字标示,分别指向“在线工作、站内信息按照标题的首字母顺序检索、网上商城、文化活动、招聘工作、新闻中心、联系我们、登录注册”等关于整个伦敦城市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在这个部分,不仅提供了方便市民购买、支付的功能,还有序地把整个城市的文化教育活动、工作就业等大量的服务信息进行了高度概括。如顶条导航里"Doitonline"对应的页面中,会有"Applyforit,Findit,Payforit"等选项,选择"Payforit"就可以在线缴纳房租、水电、税款等;点击"Contactus",显示的不仅是伦敦市政府的联系方式,还有伦敦市近45个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 主导航旨在帮助浏览者对城市信息作全面了解;顶条导航旨在帮助浏览者解决具体任务及解答问题;关键词搜索旨在快速、精准地帮助浏览者获得信息。国内网站的导航系统分类繁杂,主导航条与顶条导航主次不分、内容重复,主导航条的分类有时高达10个类别以上。如上海城市门户网站导航系统设计,见图2,主导航条设置了13个类别;关键词搜索设置在主导航条下方,细分“网站群检索、站内检索、一般搜索、高级搜索”4个选项;顶条导航设置了8个类别,每个类别下方有显露式的下拉索引,达20项以上。浏览者在分类过多、主次不分的导航系统中,要逐个阅读、筛选来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将繁杂的城市信息进行合理分类、概括,不仅能提高网站的易用性,建立清晰的信息架构,还能减少用户的选择难度,提高查找效率。不管城市的大小,其门户网站作为对内、对外展示城市和提供城市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不变的。有效地把城市的主要功能作为主导航条,将具体任务的解决及查询设置到顶条导航的方法是值得大家仔细研究的。 1.2以城市内、外用户群为主导的导航设置 以用户群角度作为分类标准的导航设计,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如日本金泽城市门户网站设计,见图3,设计师基于网络人群自助式点击的需求,在首页设置了城市居民和旅游观光客的不同入口。这样的信息架构不是从城市功能、城市信息分类出发,而是基于城市对内、对外的用户群来进行构建。像这种对用户群进行快速分流引导的设计方法,有利于用户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 2网站视觉元素设计 在进行城市门户网站视觉设计之前,应该对该城市进行基础调研,包括是否有该城市的视觉识别体系,以及该城市拥有的自然地理、文化历史、产业资源等信息,找出符合当地城市定位及文化特征的图形、文字和色彩等视觉元素,从而使城市门户网站的设计达到与地域文化相一致的、特色鲜明的视觉整体效果。 2.1图标与图片设计 对于以大量信息内容为主的城市门户网站来说,善用图标与图片的设计,不仅可以活跃版面、营造生动的网页形象,还能有效地配合文字信息达到视觉强化的作用。图标设计在现代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形象简洁的图形设计跨越语言、文字障碍,具有国际通用性的特点。如巴黎城市门户网站首页设计,设计师在顶条导航上采用了图标设计,图标下方辅以文字说明,作为网站鲜明的视觉符号,避免了大量的文字导航,运用形象的图标象征导航的内容,使分类引导的信息更形象、更直观,或许不懂法语的人,也能通过图标辅助找到相应的栏目和页面。多彩的图标导航设计与简洁的网站标志相结合,体现了巴黎作为国际大都会、时尚之都的城市特色。图片分为矢量图片和摄影图片,矢量图片富有装饰美感,摄影图片具有真实可靠等特点。在选择图片时,应根据网站内容进行挑选。在进行图片的编排组合时,有效地将图片与文字进行搭配,处理好图片大小,形成浏览视觉重点,从而有序指引浏览者,是提高网站可读性的重要设计方法。如图4中,大小图片的有序排列,既便于信息分类,又使视觉有了集中点。 2.2色彩设计 网页的色彩包括网站的标准色、图片的主色、页面的背景色和边框色等。色彩本身是客观的,但色彩的出现总能引起人们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人们的联想、风俗、生活经历往往会给色彩注入不同的情感内涵,并由此引发出对不同颜色的好感或厌恶,从而使色彩具有了明显的情感象征性。。巴塞罗那城市门户网站,设计师以巴塞罗那城市建筑中典型的蓝色和橙色作为网站的标准色,不仅与主页图片的色调一致,而且在主导航条的设计上也以蓝色和橙色加以区别,使得主导航条的分类更加清晰。柏林城市门户网站见图5b,网站以蓝色为主色调,红色为点缀色,整体统一。多伦多城市门户网站见图5c,网站以深蓝色为主色调,以低纯度的蓝色、紫色、黄色、绿色为辅助色,作为各主导航分类标题的背景色。良好的网站色彩设计,不仅能体现该城市的人文气息、活跃网页视觉效果,还能通过色彩的面积对比、色调对比,使得导航系统更具条理性,实现功能引导的作用。 2.3网站标志与文字设计 网站标志是城市门户网站的第一视觉元素,在首页中占据着重要的视觉位置,是城市形象的直观反映。有的网站标志是以该市的市徽进行延展设计,从而形成一致的城市视觉形象;有的则为适应网络文化而重新设计。国外城市门户网站标志设计。不管是延用还是重新设计,网站标志都应该与网站页面的整体视觉风格保持一致。文字是网页设计元素中信息传达的主角,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是最具创意的设计元素。不同的标题需要选择能够准确传达其特性的字体。不同的字体,其风格与内涵不同。一般而言,网站正文的小标题字体应选择黑体,正文内容选择宋体,这样可以提高网站的可读性。良好的网站设计,不仅需要建立简洁、清晰、明了的导航系统,还要善于运用图标、色彩、标志、文字等视觉元素,才能起到强化导航系统、展示城市文化的作用。(本文来自于《包装工程》杂志。《包装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一个优秀的城市门户网站将有助于城市品牌形象的推广,是城市软实力的综合展示平台之一。目前,我国的城市门户网站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字堆积、导航分类不明确、界面不美观等,更少有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网站。在进行城市门户网站的设计工作时,设计师团队需协同该城市政府各部门达成一致的网站功能定位,继而建立合理的信息架构及网站导航,以符合城市形象的视觉设计来营造具有城市特色、导航清晰、便捷易用的城市门户网站。 作者:张毅 郑露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网站设计论文: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应用研究 一、Moodle平台《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 1.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为学习者上机练习提供必要学习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为学习者提供经典学习资源,作为学习者上机练习的有益补充。课程平台主要为学习者提供课程课件、相关软件、课程案例、教学视频、优秀网站作品、网站设计与制作的素材、W3C组织官方网址等基本教学资源。在学习者上机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资源进行解决,减轻教师上机辅导的工作量。 2.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熟练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习者认知结构,设置灵活的学习活动,每章节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类学习活动主要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的上机练习,主要考查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学习活动主要针对综合性的项目,主要考查学习者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这类学习活动主要通过Moodle平台wiki协作学习完成。 3.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良好渠道,同时也是学习者主要答疑渠道,针对两类不同学习活动开启不同讨论主题,学习者可以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发起讨论主题。学习论坛可以及时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 4.作业提交与反馈 作业提交环节是学习者学习成果展示的有效途径,通过作业提交可以及时了解学习者对所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教师辅导的主要依据,作业提交包括平时上机练习作业和综合项目的作品。通过Moodle平台作业提交时间限制功能,可以让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提交任务,教师及时给予点评,让学习者了解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Moodle平台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选取新疆昌吉学院物理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1104班大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生们具备相应的媒体操作能力,对Moo-dle平台操作不存在技术困难。采用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发放问卷29份,回收问卷28份,回收率为96.55%;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1.学习者调查分析 对学习者在线学习进行调查发现,曾有过在线学习经验的占到36.22%,没有在线学习经验的占到63.7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习者没有在线学习的经验,可能会对课程平台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Moodle平台功能模块分析 在线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使用Moodle平台最多的功能模块进行调查发现:学习者使用最多的功能模块是作业上传占91.43%,其次是论坛模块占48.57%,wiki协作学习模块和个人blog模块相对较少,分别占20%、5%。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学习者对教师要求完成任务的功能模块使用较多,没有布置任务的功能模块很少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3.课程平台学习情况分析 笔者主要从学习兴趣、时间投入、学习动因、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方式等因素来分析Moodle课程平台学习效果。对使用Moodle平台学习本门课程是否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调查,有28.57%的学习者认为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有62.86%的学习者不确定是否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只有8.57%的学习者认为不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小部分学习者认为Moodle平台能够激发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大部分学习者不确定是否会激发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学习者缺乏在线学习的经验。 对课后每周学习时间投入情况调查,有95.86%的学习者在课后每周愿意花5小时以下时间利用平台进行学习,只有4.14%的学习者在课后每周愿意花5小时以上10小时以下时间利用平台进行学习。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课后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投入更多时间利用平台进行学习。同时笔者还对利用平台进行学习动因进行调查,有82.86%的学生者是因为有学习任务必须进行学习,有51.43%的学习者是为了查看资源是否有更新,有57.14%的学习者是为了查看是否有新任务,有4.43%的学习者是愿意利用平台资源进行学习,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可能因为长期接受传统教育的结果,习惯被动学习状态。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学习需要调查,有94.29%学习者认为平台提供资源可以满足学习需要,只有5.71%学习者认为平台提供资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从结果可以分析出,绝大多数学习者对课程设计的资源比较满意,只有少部分学习者认为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可能跟学习习惯有关,喜欢听从教师的安排与作业布置。对课程平台学习过程中。喜欢学习方式调查,喜欢整堂课教师讲授的学习者占到81.28%,喜欢小组协作学习的学习者占到10.15%,喜欢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占到8.57%。 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绝大多数学习者喜欢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只有少部分学生者喜欢小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对在使用课程平台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方式的调查,有94.29%的学习者直接求助同学和教师,有32.86%的学习者通过网上搜索,有25.71%的学习者会在论坛发帖求助。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在问题解决方式上,绝大多数学习者还是喜欢传统解答方式。 三、结语 通过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可以概括出,学习者受传统教育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不强,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和布置,结合上述学习者特点,建议教师在利用Moodle平台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多考虑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通过以问题、情景、任务、项目等教学策略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让学生者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发挥Moodle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慧丽 王文惠 王建虎 单位:新疆昌吉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转换金融支持探新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金融支持面临的问题 (一)信贷供给不足,信贷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存在差距。处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增长对信贷需求较大,相对而言,资源型城市可动员的金融信贷规模却十分有限。 (二)信贷集中度高,结构调整困难。经济结构决定信贷结构。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投向能源及与之相应的行业和企业。 (三)金融管制过严,金融支持力削弱。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力度逐步加大,授权授信愈加谨慎,贷款审批权限逐级上收。工行、建行、中行贷款全部集中在市级以上分行办理,县级以下的机构仅负责营销和推荐。农行部分县级支行只能审批发放小额农户货款,市级分行对总行确定的优势行业和重点客户在上级行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可自主放贷,对其他类客户的贷款权限则全部在省级分行。农村信用社虽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但省级联社对县级农村信用社实行了包括人事、财务、信贷、安全等方面的严格管制,县级农村信用社难以自主经营。 (四)政策性金融缺失,对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投入不足。由于产业单一,其他产业技术、人才缺乏,资源型城市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新兴产业的培育往往缺乏前瞻性认识,存在对投资风险的审慎和担忧,故商业性金融很难对其做大规模支持,迫切需要政策性金融进行先导性支持。可考虑政策性金融对处在成长期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先导性投入,待产业和市场成熟后,吸引商业性金融进入,进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目标。而目前的现状是,如同商业性金融缺失一样,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政策性金融缺失问题。 (五)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服务滞后经济发展。一是金融创新能力薄弱。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全融支持的产品和业务类型有较高要求,而这方面目前银行业机构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创新产品较少,产品种类不足,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层次低,难以满足经济转型的需要。二是金融覆盖率不均衡。由于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金融服务较为薄弱。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低、服务能力低、竞争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个别乡甚至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支行贷款权限上收,邮政储蓄改革仍未到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六)社会融资渠道单一,投融资体系发展滞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转型资金,资金瓶颈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建设项目和企业用资基本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融资产品较少,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利用外资尤其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高;民间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投融资规模较小而散,在市场准入问题上仍然面临诸多障碍。 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涉及的金融支持问题十分复杂,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金融机构。政府作为经济转型的引导者和最终责任者应为政策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源的支配者应保证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两个主体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鉴于此,关于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积极营造良好经济金融发展环境 只有不断改善城市金融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资金聚集,产生资金“洼地”效应,提升资源型城市经济竞争力。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从软硬环境两个方面来改善经济金融投资环境。政府应加快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铁路网络和公路主干及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在软环境的改善方面,要树立政府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因为一个地方信用缺失,会增加这个地区的融资成本和难度,严重的还会导致资金大量外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打造“信用”品牌,将信用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命线。一是要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建立媒体监督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不讲诚信、恶意欺诈的企业曝计中国乡镇企业光力度,将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推行“失信企业黑名单”公示制度。二是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奖惩制度。政府、工商、银行、税务等职能部门在对企业的服务过程中,应按不同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监管手段。三是督促各级法院加快立案结案速度,条件成熟的可设立专门的金融法庭,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保障银行债权,增强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心。 (二)明确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信贷方向 1.培植区域主导产业。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培植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有市场潜力的后备主导产业,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促使资源型城市产业基本框架的形成。要在突出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并对资源优势特别突出、经济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给予重点支持。通过信贷支持,巩固基础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和相应的拳头产品。 2.有效扶持龙头企业,支持“三有”中小企业。大型龙头企业对内通过基地联系着广大的群众、对外通过市场联系着国内外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促进发展的综合功能,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骨干力量。因而金融机构应把支持大型龙头企业作为支持转型的重点。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达城市而言,第三产业应占有较大比例,而平顶山作为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相对落后,且发展较慢。因此,银行业要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好发展机遇,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其增加值,推进平顶山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4.全力支持“三农”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资源性城市传统产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此要大力发展最具潜力的“三农”经济,加大对“三农”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要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和农业基础环境,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创新手段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信货投入 1.适当放开信贷授信权限。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分支机构要给予适当授权,按一定比例将存款运用和投放到区域经济建设之中,做到贷款审批与管理相一致,实现存款与贷款权责对称。商业银行要顺应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要求,积极调整信贷策略,拓展基础设施和重点基础产业领域,不断开拓市政建设和社会事业市场,大力支持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优质客户群体,不断开拓新的信贷领域。 2.要加大市场营销和金融创新力度。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完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适当简化贷款程序,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便利。 3.要推进银行管理,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应从经济转型的大方向考虑,抓住契机,引入激励机制,着重解决银行管理僵化和权、责、利不平衡的问题,对不可抗力造成的不良贷款免于责任追究,同时提高对贷款收益高的奖励金额。 4.多渠道加大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力度。引进、组建新型金融机构。一是引进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大力兴办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引导不同类型的银行落户平顶山,并逐步运作引进外资银行。促使银行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经营理念的更新,服务水平的提升。增强平顶山市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推动平顶山市发展。二是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对具有发展潜力、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鉴于中小企业融资兼有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性质,可以考虑将现有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改制成小企业银行,国家对小企业银行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如财政上拨付一定比例的资本金;在吸收存款和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等。 5.发行地方债券,扩大融资规模。允许地方发行经济振兴债券。考虑到平顶山市政府财力问题,应允许平顶山市发行地方经济振兴债券。建议票面利率应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由中央财政贴息,平顶山市政府还本;国家认可发债总规模、平顶山市政府自定发债种类、时间、期限和发债方式;债券资金的使用要高度透明,并实行定期审计监督;债券可流通转让。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不得用于生产投资。 6.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发挥民间资本作用。一是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在农村信用社的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可允许民间资本适度参与,作为法人和自然人入股农村商业银行。二是建立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步伐,新型机构设立时可考虑适当提高单一法人和自然人的入股比例,允许单一法人和自然人入股比例不超过15-20%。把民间资本引入正常的渠道,这样不仅有利于金融的稳定,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对解决资源型城市融资难问题也有积极作用。 作者:杨媛媛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外事处 城市经济论文:科创对城市经济的重要性 增长极可以是产业,也可以是区域,但在地理空间上具有集约型,也就会表现为拥有兴盛的主导产业的城市或城市群,而这种代表增长极的城市经济体对整个区域经济有扩散和回流的作用。扩散作用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这种效应可以表现为中心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巨型城市,或者各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形成新兴城市群。但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兴旺与周边地区的萧条并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这就是回流作用。城市在利用自身的聚集效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发挥扩散作用,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外生因素 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宏观政策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显著,但均为外生因素,即对于既定的城市,上述因素也是外部给定的,并非能为城市本身所主动影响的。首先,区位及交通对城市发展影响至关重要。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京杭大运河时的杭州、现代海运交通背景下的香港,不同时代的不同主流商贸交通方式造就了不同区位城市的兴衰成败。现代城市是否在当前经济版图上占据有利的辐射区位,关键在于城市能否在现代交通格局中成为关键性节点,这对城市经济长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城市资源禀赋对城市发展的类型影响显著。丰腴的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好处显而易见,城市经济发展可坐享资源红利,实现短期快速增长,形成相关资源产业布局。但是,资源型城市通常对资源产业存在过度依赖的现象,从而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随着资源产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逐渐消耗,产业效益将下降,城市产业转型的危机将逐步显现。国家从2008年开始分三批公布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这种危机的真实写照。 再次,城市对已有的产业基础有路径依赖。城市已有的主导产业会在当地形成利于产业发展的产业配套环境:资源、人才、企业家群体、基础设施、关联企业、产业政策和产业服务。产业配套环境能吸引对应企业的聚集,形成聚集效应,产业的聚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城市发展已有的主导产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已有产业在其产业生命周期中所处阶段是值得注意的,要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主导产业格局,做好产业的转型升级。最后,宏观经济政策对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最显著的部分,也容易成为宏观政策实验区和展示窗口。深圳等一批沿海城市从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到中国改革开放“样板间”的发展历程就说明,把握和利用好宏观经济政策能极大地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作用 经济学对促进经济发展因素的讨论由来已久。在古典经济学时代,资本、资源(土地)、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逐一分析。约翰•穆勒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财富和人口的增速将逐渐放慢直至停止,最终社会将进入一种物质上无增长的“静止状态”。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索罗等学者将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源泉归结于技术的进步,但对技术进步的生成机理,以及技术进步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过程没有进一步阐释,只是简单地设定一个外生技术进步的速率,从而保证经济不断持续增长,这就是增长理论中“索罗之谜”。 为了破解“索罗之谜”,由罗默和卢卡斯等学者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干中学”和“研究与开发(R&D)”等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机理。理论认为,技术的创新也是一种需要耗费资源的生产活动或投资,其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与一般性生产活动或投资一样,也受到资源约束和收益率变化的制约。同时,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内容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中间产品种类的扩大、消费品种数的扩大、人力资本增长、“干中学”带来的自然增长、投资或生产带来的增长、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成本下降等。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带来的产出效应足以抵消物质资本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从而保证经济能够在不依赖外力推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所有的关键性因素中,唯有科技创新是经济体可以自我掌控的环节,也是唯一能成为经济发展长期驱动引擎的要素。科技创新的内容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键是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价值实现,它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知识创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正的外部性。知识创造与产品的生产虽然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但知识属于公共物品,即在知识的学习和利用上是不具有排他性的,而有形产品属于私人物品,其使用具有排他性。比如,牛顿力学三定律只需要借助较少的成本就可得到传播,人们同时利用牛顿力学三定律解决问题相互不受任何影响。正是由于知识使用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创新具有显著的正的外部性。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看,促进知识的创新所获得的社会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社会成本,知识的创新的这种溢出效应使其克服了其他生产资源(资本、资源、劳动)不可避免的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保证城市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技术的创新能够推动城市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仅用蒸汽机、电灯、电脑、互联网四种技术的创新和发明就可以代表四个不同的产业革命时代。技术的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起着革命性的作用。就城市经济而言,只有持续地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才能保证主导产业具有行业领先优势,不断持续发展;对于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城市,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才能寻找、培育未来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雏形,成功进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管理的创新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果实体化,保持城市经济长期的发展趋势。广义的管理创新就是制度的创新。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思研究发现,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没有发生显著的技术进步,但此期间的效率却大大提高了。究其原因,这期间航海及运输技术没变,但船运制度和组织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运输成本降低,提高了海洋运输生产率。同样地,中国在1978开始实施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农业技术条件不可能有显著改变的情况下,仅1年的时间,粮食总产量从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跃升为400元。 诺斯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甚至认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因此,管理的创新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绝对不能忽略,可以认为管理创新产生的激励作用可以巩固甚至于引发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将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出来,从根本上保证城市经济的内生化的持续发展。美国“硅谷”的发展历程就很好地诠释了科技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高校出现大批回流学生。为了缓解财务压力,并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校长弗雷德•特曼的建议下,斯坦福大学开辟工业园,招揽高科技企业进驻办公。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成立成为硅谷的发端,高校知识创新和产业的技术创新在园区里得到很好地结合。同时,特曼校长进行管理创新,为入驻民用技术的初创的高科技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形成产业孵化作用。之后,更多地风险投资进入硅谷,成为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制度保证。在科技创新有力的内生支持下,硅谷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2011年硅谷GDP约为0.731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5%。 小结 作为“增长极”的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城市经济本身的发展也受城市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显著。然而,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内生动因,可以通过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使得城市经济获得高速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邹丹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煤炭城市经济转变人才支持策略探微 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途径,煤炭城市要制定并实施以下几个人才培养政策: 1.强化党政人才的在职培养。对象是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党政人才是经济转型的领导人才。党政人才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转型事业的成败。党政人才的培养要以提高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经济和领导经济转型能力为目标,要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各种阵地,加强对党政干部的学习培训。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要带有强制性,规定其任期必须完成的学习课时和培训科目,并建立考学制度,与提拔使用挂钩。要注重对年轻后备干部的培训,采取进党校、进大学进修等途径,提高后备干部素质,为城市储备人才。要把对干部的实践锻炼作为党政人才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一条重要措施,采取到发达地区、落后地区、上级机关、基层单位挂职锻炼的方式,多岗位锻炼干部,增强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煤矿城市经济转型,企业是主战场,需要一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优秀企业家,更要有一大批具有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和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经济转型要重视造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选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进行短期培训;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有关部门举办的高级研修班、现代管理技术讲座、论坛等学习培训活动,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开拓能力。要围绕经济转型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和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如工程技术、决策咨询、研究策划等方面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通过组织或推荐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类学会、协会的相关学术活动,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支持和鼓励在岗的大学生回到学校学习研究生课程等方式,促进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3.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第一,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二,要加大投入,整合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调整结构创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目标,配套建设好实习基地。第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作为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可以引入民办机制,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政府要支持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在申请办学、办学力量评估、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引导民办职业学校面向市场,与用人单位联合,实行定单培养,办出专业特色。第四,建立职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技师资格的考评任用制度,通过职业技能考试或职业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择的配套机制。 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人才引进对策 引进人才是煤矿城市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引进人才可以解决应急问题。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要研究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适应规律制定政策,创造对人才的吸引力。 煤炭城市要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第一,建立人才储备库,敞开接收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对于自愿来煤矿城市工作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可以进入人才库或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不受编制限制,政府财政保证其工资待遇;第二,对于有工作实践经验,经济转型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以高工资,提供住房等优厚福利待遇或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为其解决具体问题,吸引其到煤矿城市工作;第三,有技术发明、专利,或特殊技能专长的人才,允许其以发明、专利和技术入股,参加企业分配。第四,在精神追求方面可以通过创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给荣誉、给地位、实现其自身价值等方式吸引人才。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职位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吸引党政领导人才;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营管理人才。 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人才激励对策 人才激励政策是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和作用的重要政策措施。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的有效手段。人才激励的核心是对人才价值的认可。人才的激励政策要以促进人才价值实现为主要目标。 1.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和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人才的价值是靠发挥作用对社会作出贡献来实现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是使用人才,让各类人才在推动煤矿城市转型中发挥聪明才智。所以,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唯学历职称、不唯年龄、性别用人才,要尊重人的个性,允许人才的自由发展,要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2.要给予人才与其贡献相适应的回报。人才发挥作用体现的价值是人才的能量价值,它衡量的是人才能量的付出。而人才得到回报所体现的价值则是人才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尺度,因而是人才激励政策的基本作用点,社会价值要与能量价值相对称,才能使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否则,就可能使人才的潜能发挥受到限制。对人才的激励政策就是要使人才的社会价值得到体现。人才的激励措施与吸引人才的物质与精神动力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吸引人才的政策目标单一,只在于把人才吸引进来,而激励政策的目标在于把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与人才的贡献挂钩,具有效益性,有效的激励措施也能收到吸引人才的效果,所以,制定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发展人才。 作者:王艳红单位:七台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城市经济论文:信息化在城市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信息要素对资本要素的替代作用 中小企业数量往往占一个城市企业数量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推动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保持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又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普遍感到紧张。如何减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流动资金周转率是中小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信息化是其中一种解决之道。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一批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减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安然地度过了危机。许多企业通过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减低了市场营销和交易成本,开拓了产品销路。一些企业通过实施ERP系统,减少了库存占用资金,降低了采购和制造成本,提高了应收帐款回款率。 信息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作用 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我国,劳务输出大省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随着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生活成本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影响了这些经济大省的发展。而信息化是破解东南沿海地区“用工荒”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对车间工人的需求明显减少。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不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产能。例如,宁波继明电器有限公司信息化之后,节省劳动力100人以上。此外,信息化还可以促进管理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层次,降低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例如,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精减了35%,管理人员的比例由全员的14.2%降低到全员的6.4%。 信息要素对资源能源要素的替代作用 2011年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说,尽管“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仍很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信息化可以减少企业原材料损耗,促进节能减排。例如,黑龙江省蓝艺地毯集团通过地上衡和电子称接入系统,织毯过程实现了自动进行半成品检斤,同时,自动和原材料出库数、产成品定额数对比,控制了原材料的消耗。原材料损耗就从每平方米0.2公斤降低到现在的0.03公斤,年节省原材料消耗170吨。山东莱芜钢铁集团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钢综合耗水由21立方米/吨下降到目前的5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由120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700千克标准煤/吨。新明珠陶瓷集团通过采用电脑自动化恒温控制的辊道窑,单位产品能耗比以前下降了20-30%,而且产品烧成质量更好、报废率更低。 信息化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1.信息化对城市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城市传统工业进行升级改造,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德国政府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对鲁尔工业区进行改造,取得了成功,使北威州老工业基地在德国经济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2.信息化对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在八个重点领域中,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就有三个: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技术在餐饮、酒店、商贸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例如,电子点菜单、网上预订酒店、网上购物等。世界500强第一名的沃尔玛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经营模式改造传统商贸零售业的典范。信息技术在金融、物流、会展、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中也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例如,电子支付、货物网上追踪、在线展览、专利信息检索、数字化设计等。信息化不仅对服务业有改造、提升的作用,而且还催生出信息化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服务业、物流信息服务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增值服务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业等。信息化服务内容包括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系统集成、项目监理等。 3.信息化对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实证研究和统计数据表明,城市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产业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即城市信息化排名靠前的往往都是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市信息化建设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可以带动城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而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以软件产业为例,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发成果就是开发出一套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边际成本递减而非递增。 4.信息化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研发设计信息化,可以增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研发设计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协同设计、优化分析、性能测试、过程仿真和虚拟装配等,把计算机运算的快速性、准确性同研发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综合分析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模拟和预测产品功能、性能及可加工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制成本和研发风险。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也会带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等各个领域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巨大需求。四、结语由此可见,信息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市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智慧城市”,并把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金江军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对城商行运营绩效的重要性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1数据来源 从清华大学BankScope数据库中可获得包括包商银行、北京银行、长沙银行、成都银行、大连银行、东莞银行、贵阳银行、哈尔滨银行、汉口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吉林银行、江苏银行、锦州银行、莱商银行、洛阳银行、南昌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宁夏银行、日照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温州银行、浙稠州银行、重庆银行等27家城商行2007~2010年的经营数据,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相应的部分省级统计年鉴可得到有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 2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 我们利用生产法进行指标选择,把城商行看作是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机构,城商行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是它们产出的重要部分,也反映了城商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考虑到城商行的盈利性质,税前利润可以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我们选择城商行的年末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和税前利润作为模型中的产出指标,分别记为;理论上可选择银行职工人数、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银行的投入指标,由于银行的特殊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我们未能得到有关银行的职工人数方面的数据,而职工工资支出可以作为职工人数的替代性指标,在获得的资料中,职工工资支出被包含在了营业费用中了,所以我们选择城商行的年度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净值作为模型中的投入指标,分别记为。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包括总量水平和结构水平两个方面,我们使用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够综合体现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能够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其计算方法为: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模型估计 1数据调整 考虑到数据有4年的跨度,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单位人民币“元”的价值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利用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对所有以当年人民币“元”为单位计量的指标值进行了调整。 2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当把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设为、、和时,通过计算包括在内的5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42,而其余几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5526之下,对与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最大相关系数为0.6643,由此认为,与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只有与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对和的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为(0.7071,0.7071),占到实际总变差的90.71%,为了减少多重共线的影响,我们使用作为模型中的,这也降低了模型自变量的维度。 3模型估计方法与估计结果 估计分为两步,第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线性部分的系数和非参数部分,第二步利用残差采用伪似然估计法估计模型中的两个分布参数。在第一步中需计算,对的非参数估计,我们采用了局部线性估计法,使用高斯核函数,并利用交错鉴定法选择窗宽(6个估计的最佳窗宽分别为:0.47,0.42,0.34,0.42,0.47,0.52)。上述估计具有渐进无偏性。 结果分析与讨论 1回归模型分析 分布参数和的估计值分别为0.2993和0.6259,的估计值分别为1.6202和3.3762,并且检验极为显著,表明模型在残差分布的设计上是合理的。的估计值分别为0.2750、0.1847和0.1703,与其被解释变量的的平均值10.91、10.28和6.80相比,表明回归模型具有非常高的解释能力。 2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模型(3)、(4)和(5)中的系数分别为0.9939,0.9002和0.8991,并且检验极为显著,这几个系数分别是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税前利润对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弹性系数的估计值,即当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将会引致单个城商行的存款平均增加0.9939%,贷款平均增加0.9002%,利润平均增加0.8991%。所以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模型(3)、(4)和(5)中的系数分别为0.0609、和0.0335,并且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在2007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利润的增长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的经营绩效不产生影响。模型(4)中的系数为,这也表明了某种特殊性。考察2007年到2010年的实际情况发现,这期间正处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银行缩小贷款规模甚至惜贷,很可能是这一作用的结果导致回归系数的负值情况。从总体上来说,在其他情况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绝不会导致社会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萎缩,所以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没有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由上述分析可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将经济总量转换为经济发展质量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提高来实现,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变化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商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除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外,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进一步的经营效益;如果国家出台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银行一定会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 3经济发展影响的贡献分析 利用模型(3)、(4)和(5)可以计算出2007年到2010年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利润的增长的贡献份额,计算结果分别为2.88%,3.54%和2.67%,可见2007年到2010年期间,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的贷款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其次是对利润增长的贡献份额,再次是对存款的贡献份额。这一结果也说明经济发展对城商行的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 4作用机制分析 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是如何从扩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中赚取利润的?我们认为银行主要是通过推高其生产边界和提高管理水平来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的,并以此进行建模。模型(3)、(4)和(5)的随机误差的估计值很小,表明模型对实际数据有极高的解释力,由此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等措施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从这种需求中获得利益。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认为,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并伴随着社会对金融服务的更大需求,银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使银行的经济绩效得到提高,当然这一结论成立的前提是银行总是处在最优利润生产规模。 结语 为了研究经济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问题,我们利用27家城商行2007年到2010年的经营数据构建了银行存款、贷款和税前利润对银行所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银行营业费用和固定值产净值之间的随机边界生产模型,对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商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经营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将会引致单个城商行的存款平均增加0.9939%,贷款平均增加0.9002%,利润平均增加0.8991%,同时也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银行经营绩效也有一定影响。经济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创造出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又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来提高其经营绩效的。研究结论的指导意义在于,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除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外,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进一步的经营效益。 作者:孙秋艳刘迎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科研投资与城市经济提升的关联性 Jansen等和Schmoch等也对第三部门资金对德国的大学的研发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也发现了德国的大学的生产率呈现U型曲线。关于高校创新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高校培养的人才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内聚集、工作造成了知识的流动和创新聚集,促成了产业集中地的形成,这已经在波士顿、伦敦、都柏林三个城市成为世界领先的软件产业集中地的先例中得以印证(DeniseTsang)。JanYoutiea等研究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Tech)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以知识孵化器的大学发展模式不但生产、聚集了知识,还通过新的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交换、学习和创新并且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ThomasBolli等研究了来自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资金对瑞士的大学中各研究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部门的资金较私人部门的资金都对大学的生产率具有更大的影响,但公共部门更关注大学产出版物,而企业更关注大学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步地深入,例如,张忠寿认为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创新型经济必须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该体系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介入主体。代明、张晓鹏采用DEA的方法对国内广州、沈阳、南京和无锡等9个城市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教育支持的投入量对城市的创新能力的支撑有过剩,作为高校产出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吴玉鸣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研发与创新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源自企业的研发投入行为,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对区域创新作用不显著,高校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不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已对来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研发资金资助对高校的生产率的影响以及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虽然有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但国内现有的研究中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来源的高校研发资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较少,因此,通过选择合理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来自不同部门的高校研发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京津沪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概况 1高校科研经费总量不断升高 从京津沪三地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来看,从1990年到2010年,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一直维持在第一的位置(图1所示)。1990—2008年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直到2009年增速减缓。而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从1990-200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到2009年出现急剧下降,但总额一直低于北京却高于天津。天津政府拨入资金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总量较小同时保持较慢的增长,这与天津地区高校较少有关。从1990到2010年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企业拨入资金的增长趋势看(如图2所示),1990—2008年京津沪三地企业经费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上海的企业对高校科研经费资助的增长趋势最大,超过北京和天津,而天津企业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拨入金额增长最为缓慢。到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上海、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拨入资金急转直下,而天津企业拨入资金却保持稳定增长。 2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来源比例不断增大 从创新经费的比例来看,京津沪三地高校创新经费中企业经费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图3、4、5所示)。以上海为例,上海由1990年的政府与企业的比例2:1变为1.6:1,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拨入资金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时企业对高校赞助的额度在增加。但政府拨入资金仍是高校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指标的选取 政府拨入资金(含科研事业费、主管部门专项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企事业拨入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以及高校自筹资金(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其他经费)构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其中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事业拨入资金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成分,而高校自筹经费所占份额较小。鉴于统计数据的合理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X1)、企事业拨入资金(X2)和其他经费来反映高校创新经费投入成分中的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业拨入资金的情况,采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城市生产总值(GDP)反映城市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对天津市的高校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9)、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上海统计年鉴》(2011)。由于数据可能受到经济膨胀的影响,首先采用物价指数(物价总指数)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千元)、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千元)和城市GDP(千元)进行调整后再进行计量分析。 2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计量经济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t=αit+xitβi+uit,i=1,2,…,N,t=1,2,…,T该模型表示k个经济指标在N个个体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u的假设。该模型常有变截距模型(αi≠αj,βi=βj)、变系数模型(αi≠αj,βi≠βj)、混合回归模型(αi=αj,βi=βj)。 实证研究 由于本文所做的模型仅就各地区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判断将模型取为变系数模型。通过使用Eviews5.0进行协变分析检验(AnalysisofCovariance),对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后所得的残差平方和进行估计,得出本文应选择变系数模型。回归模型中的R2=0.968438,说明模型的解释度很高,拟和很好。DW=0.236991,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高校科研经费对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三个城市中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与企业拨入资金对该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根据计量结果,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效果。在京津沪三个城市当中,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企业投入资金,每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增长1%时,城市经济相应增长2.96%。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是-1.54%。同时三个城市中,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远远超过上海和天津。而上海和天津的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入资金,三个城市当中,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每当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上海市GDP相应增长1.83%,天津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经费增长1%时,天津市GDP相应增长1.29%。而北京高校科研资金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小。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京津沪三个城市中,伴随着上海与天津企业投入资金不断增长,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上海和天津的城市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拉动效果,这符合现代高校广泛吸纳企业资金、扩大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政府投入资金和企业投入资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北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大,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不明显,这与北京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对北京高校经费投入倾斜较大有关,造成北京高校比较依赖政府资金。 结论与政策启示 1高校要广泛吸纳企业资金 目前,国内外高校主要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国家科技经费拨款已经不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对高校的研发经费的资助不但维持了高校的研发活动的开展,也是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的良好的路径之一。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促进了技术转移以及人才的培养,也指引了高校科研活动中应用研究的实用性。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在逐步地从过度依赖政府资金转变为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资金必将成为高校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必须要灵活转变思路,主动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吸纳企业经费作为自身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活力。 2加大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需求的拉动力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对弥补企业自身创新产出不足具有良好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人才的产出都需要企业来进行消化吸收。企业对高校创新的产出的需求是构成高校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我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较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都是阻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绊脚石。因此,企业要积极认识到高校中大量科技成果的存在,通过组建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平台,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注入、立项等合作等渠道,紧密联系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对接,调动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 3深入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政府在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当地的政府要利用自身统筹规划的优势,通过制定财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为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必须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供求信息的沟通。目前,中国科技中介组织比较缺乏,高校和企业双方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双方难以将科研人才、技术和创新资本等市场要素清晰化,这造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堪局面。为此,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科技中介组织的介入,科技中介组织的积极活动必将为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带来巨大推动力。 作者:许爱萍俞会新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化 坚持科学理念,搞好布局规划 在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市的建设中,要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合理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项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重点在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上下功夫,按照“一城三区一组团”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快临河城区、朔方区、双河区的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活力。 加强旧城区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进度完成棚户区、城中村的拆迁和建设,通过大规模的改造,不断提升城市的居住条件,同时促进旧城区在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热及供气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改善,实现扩容提质、打造特色、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和便民利民的目标。要建设一批彰显河套文化内涵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要形成几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商业购物和餐饮文化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的“一条街”;要加强绿地、广场、水系的建设;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品味和宜居程度。 切实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的建设与供给力度,使城市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结合 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提升城市的功能,就要进行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集中力量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破解房屋征收瓶颈,抓好重点区域的征收改造进度,使城市的整体面貌得以改观。要有效、合理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激活房地产市场,加大开发、销售、入住的力度,使城市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提升和完善。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人才、物流、信息和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中心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优先的位置,大力发展辐射范围广、业态水平高、产业贡献率大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升级换代,构建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 中心城市在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建设过程中,要发展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园区、信息中心、购物休闲区和特色街区等服务业发展载体,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培育服务业知名品牌和领军企业,把服务业培育成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心城市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与周边地区紧密沟通和对接,联合建设基础设施,重点连通相互间的机场、车站、道路,规划建设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网、金融网和商贸流通网,壮大城市经济。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和引领全市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明伟马福林胡智谦单位:巴彦淖尔市房屋产权交易登记中心巴彦淖尔市统计局 城市经济论文:科研投资与城市经济提升的关联性 Jansen等和Schmoch等也对第三部门资金对德国的大学的研发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也发现了德国的大学的生产率呈现U型曲线。关于高校创新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高校培养的人才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内聚集、工作造成了知识的流动和创新聚集,促成了产业集中地的形成,这已经在波士顿、伦敦、都柏林三个城市成为世界领先的软件产业集中地的先例中得以印证(DeniseTsang)。JanYoutiea等研究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Tech)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以知识孵化器的大学发展模式不但生产、聚集了知识,还通过新的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交换、学习和创新并且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ThomasBolli等研究了来自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资金对瑞士的大学中各研究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部门的资金较私人部门的资金都对大学的生产率具有更大的影响,但公共部门更关注大学产出版物,而企业更关注大学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步地深入,例如,张忠寿认为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创新型经济必须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该体系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介入主体。代明、张晓鹏采用DEA的方法对国内广州、沈阳、南京和无锡等9个城市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教育支持的投入量对城市的创新能力的支撑有过剩,作为高校产出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吴玉鸣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研发与创新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源自企业的研发投入行为,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对区域创新作用不显著,高校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不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已对来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研发资金资助对高校的生产率的影响以及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虽然有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但国内现有的研究中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来源的高校研发资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较少,因此,通过选择合理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来自不同部门的高校研发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京津沪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概况 1高校科研经费总量不断升高 从京津沪三地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来看,从1990年到2010年,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一直维持在第一的位置(图1所示)。1990—2008年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直到2009年增速减缓。而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从1990-200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到2009年出现急剧下降,但总额一直低于北京却高于天津。天津政府拨入资金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总量较小同时保持较慢的增长,这与天津地区高校较少有关。从1990到2010年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企业拨入资金的增长趋势看(如图2所示),1990—2008年京津沪三地企业经费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上海的企业对高校科研经费资助的增长趋势最大,超过北京和天津,而天津企业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拨入金额增长最为缓慢。到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上海、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拨入资金急转直下,而天津企业拨入资金却保持稳定增长。 2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来源比例不断增大 从创新经费的比例来看,京津沪三地高校创新经费中企业经费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图3、4、5所示)。以上海为例,上海由1990年的政府与企业的比例2:1变为1.6:1,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拨入资金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时企业对高校赞助的额度在增加。但政府拨入资金仍是高校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指标的选取 政府拨入资金(含科研事业费、主管部门专项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企事业拨入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以及高校自筹资金(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其他经费)构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其中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事业拨入资金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成分,而高校自筹经费所占份额较小。鉴于统计数据的合理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X1)、企事业拨入资金(X2)和其他经费来反映高校创新经费投入成分中的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业拨入资金的情况,采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城市生产总值(GDP)反映城市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对天津市的高校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9)、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上海统计年鉴》(2011)。由于数据可能受到经济膨胀的影响,首先采用物价指数(物价总指数)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千元)、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千元)和城市GDP(千元)进行调整后再进行计量分析。 2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计量经济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t=αit+xitβi+uit,i=1,2,…,N,t=1,2,…,T该模型表示k个经济指标在N个个体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u的假设。该模型常有变截距模型(αi≠αj,βi=βj)、变系数模型(αi≠αj,βi≠βj)、混合回归模型(αi=αj,βi=βj)。 实证研究 由于本文所做的模型仅就各地区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判断将模型取为变系数模型。通过使用Eviews5.0进行协变分析检验(AnalysisofCovariance),对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后所得的残差平方和进行估计,得出本文应选择变系数模型。回归模型中的R2=0.968438,说明模型的解释度很高,拟和很好。DW=0.236991,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高校科研经费对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三个城市中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与企业拨入资金对该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根据计量结果,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效果。在京津沪三个城市当中,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企业投入资金,每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增长1%时,城市经济相应增长2.96%。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是-1.54%。同时三个城市中,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远远超过上海和天津。而上海和天津的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入资金,三个城市当中,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每当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上海市GDP相应增长1.83%,天津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经费增长1%时,天津市GDP相应增长1.29%。而北京高校科研资金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小。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京津沪三个城市中,伴随着上海与天津企业投入资金不断增长,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上海和天津的城市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拉动效果,这符合现代高校广泛吸纳企业资金、扩大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政府投入资金和企业投入资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北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大,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不明显,这与北京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对北京高校经费投入倾斜较大有关,造成北京高校比较依赖政府资金。 结论与政策启示 1高校要广泛吸纳企业资金 目前,国内外高校主要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国家科技经费拨款已经不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对高校的研发经费的资助不但维持了高校的研发活动的开展,也是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的良好的路径之一。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促进了技术转移以及人才的培养,也指引了高校科研活动中应用研究的实用性。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在逐步地从过度依赖政府资金转变为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资金必将成为高校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必须要灵活转变思路,主动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吸纳企业经费作为自身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活力。 2加大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需求的拉动力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对弥补企业自身创新产出不足具有良好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人才的产出都需要企业来进行消化吸收。企业对高校创新的产出的需求是构成高校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我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较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都是阻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绊脚石。因此,企业要积极认识到高校中大量科技成果的存在,通过组建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平台,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注入、立项等合作等渠道,紧密联系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对接,调动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 3深入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政府在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当地的政府要利用自身统筹规划的优势,通过制定财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为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必须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供求信息的沟通。目前,中国科技中介组织比较缺乏,高校和企业双方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双方难以将科研人才、技术和创新资本等市场要素清晰化,这造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堪局面。为此,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科技中介组织的介入,科技中介组织的积极活动必将为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带来巨大推动力。 作者:许爱萍俞会新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矿业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保的融合 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由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SMRSC)、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SESC)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SCDUL)构成,该复合系统表现出较强的开发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特征。 (1)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资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由城市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禀赋状况(SMR)和资源供应状况(SRS)所反映。矿产资源禀赋反映的是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储备规模和质量条件;资源供应反映的是地区将资源转化为工业发展所需矿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2)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撑。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由环境质量状况(SEQ)和环境治理状况(SEI)所反映。环境质量反映的是地区生态环境支撑城市发展的容量潜力;环境治理反映的是地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客观上体现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可能速度和水平。 (3)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它反映的是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和依赖程度,由城市发展压力状况(SDG)和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状况(SEU)所反映。城市发展压力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地区资源与环境的需求程度;城市经济发展消耗体现的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水平。矿业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见图1.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3个子系统的内部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各子系统之间也同样具有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复杂耦合关系。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源系统”,解决了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长期持续发展和短期稳定运行的资源保障问题。资源禀赋状况的改善为城市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储备;资源供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现实的初级矿产品,满足了城市发展对矿产品的直接需求。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汇系统”,该子系统接纳和处理城市经济运行的“三废”排放,并运用自身的净化和治理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生态容量和空间。 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使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同时会增强对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品生产、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进而能够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对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协调运行,强化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协调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反之,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利用,大规模地进行“三废”排放和环境破坏,突破地区生态环境容量阈值,就会造成地区矿产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甚至崩溃。因此,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具有交互胁迫、相互依存的客观特征,它们共同刻画了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态势。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依托煤炭、铁矿石、非金属建材类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沿海矿业城市。经过长期发展,唐山已形成以“铁矿及冶金辅料矿产开采加工钢铁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的铁矿资源产业链,“煤炭开采和洗选煤电、炼焦、煤化工等”的煤炭资源产业链,“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陶瓷土等资源开采加工水泥、陶瓷、玻璃及石材”的建材类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群,它们构成了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1998—2010年期间,唐山的GDP从781.16×108元增至4469.08×108元,工业总产值从471.92×108元增至2427.40×108元,年均增长率为34.5%,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1999—2011年《唐山统计年鉴》以及各年的“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依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构成特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统一各指标的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式(1)中:x′ij为某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某指标的原始值;xi.max为指标最大值;xi.min为指标最小值。 将专家评议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准则层及指标层的各项指标权重值(见表1)。在明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不同层次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分析 1城市系统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及城市发展消耗水平总体上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从1998年的0.3765上升到2010年的0.7243。其中,1998—2006年为稳定提升时期,2006年达到0.4225,2007年开始下降,2008年达到最低(0.3217),随后又快速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2627上升到2010年的0.7553。其中,1998—2003年为持续提升期,2003年达到0.6211,2004年明显下降(0.4463),之后又呈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除在个别年份(2001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出现小幅下降外,总体上呈不断增长态势,由1998年的0.1642上升到2010年的0.6904(见图2)。 2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是矿业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是反映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唐山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主要由城市经济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胁迫状况所反映。通过对1998—2010年唐山市三个子系统的演变轨迹进行拟合,得到城市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状态模型(A、B、C),据此计算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VA、VB、VC)和协调程度。 (1)1998—2010年唐山市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表现出非同步性(见图3)。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VA)的演化速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01137上升到2010年的0.02949;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VB)的演化速度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从1998年的0.1897下降为2005年的-0.0322,之后又快速提升,于2010年达到0.1879;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VC)的演化速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1043下降到2010年的0.03476,年均下降速度为0.53%。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表现出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呈不断下降趋势。然而,由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起点较高,因此虽然近十多年来消耗水平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消耗速度仍高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增长速度。两者在2010年的演化速度基本接近,预期未来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出现高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良好态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关系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2004年之前,片面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产业快速发展,客观上造成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以后,城市经济发展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则呈近U型的变化特征(见图4)。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由1998年的1.14提高2010年1.82,年均增长速度为5.2%;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先由1998年的3.47下降为2004年的0.77,年均下降速度为38.6%,之后快速增长,于2010年达到9.30,年均增长速度达142.17%,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 唐山市作为传统的矿业城市,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造成其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唐山市的资源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 结论 (1)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均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但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增幅总体上低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这说明唐山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的需求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1998—2010年唐山市呈现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演化速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2004年之前为下降)、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这说明唐山市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效果得到初步体现。 (3)1998—2010年唐山市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不断提升,呈现出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后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加大资源勘查和环境治理投资力度,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闫军印秦延芬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增长格局探索 在计算相关系数距阵及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进行主成份分析,结果如表3、表4所示。表3表明,采取主成份分析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前3个成份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它们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93.534%,说明使用这些成份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标准化后数据的复杂性,且仅丢失6.466%的信息。 由表4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份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11项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二主成份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三主成份与人口密度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因此,第一主成份主要反映了河南各地级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状况;第二主成份主要反映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业人员等农业方面的状况,说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各地城市在从业人员中多为农民,因此受农业状况因子的影响;第三主成份主要反映了人口密度等人口状况因子。 由表4中的主成份特征向量矩阵,可以分别计算出各城市3个因子得分并形成新的变量:F1-第1主成份、F2-第2主成份、F3-第3主成份(下同)。结合表3,可以得到2009年河南各城市经济实力的综合得分变量-Z(2009),其计算公式为:Z(2009)=65.907*F1+19.78*F2+7.847*F3同理可以得到2004年河南各城市3个主成份得分、综合得分及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的情况,见表5。 根据三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我们认为2004年和2009年河南区域经济18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可划分为四个梯度,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各类城市之间相互补充,整体梯度格局是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5年来,河南区域经济梯度格局稳定,虽然第二、第三梯度梯度内部分城市位置有所变化,但并未发生跨梯度层次的变化。 为了说明河南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最新的梯度情况,根据2009年河南各城市第1、第2主成份及总体得分,这里描绘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然,第一、二梯度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特别是第一梯度的郑州。 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梯度格局的统计描述及均值检验 (一)统计描述 根据表5,我们进一步对2004年与2009年三主要成份及总得分情况进行进一步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见下表7。表7可知,河南各城市在第一主成份上全距、标准差、方差最大,说明河南市级城市在第一主成份方面差距较大。2009年综合得分均值较2004年综合得分均值由负值转正,且接近0,偏度和峰度均为正数且增大。 为进一步认识2009年河南城市经济状况,使用2009年3个主要成份变量作散点图,得到下图2。由图2看以看出,第一梯度的郑州在第一象限,与其他梯度的城市相距甚远,说明其第一的地位和作用明显;第二梯度第一象限的洛阳、第二象限的南阳也距离第三、四梯度的城市有一定距离;而第三梯度的城市位居第二、第三象限,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在零值以上,且在零值附近;第四梯度的城市位居第四象限,其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都在零值以下。因此河南市级城市经济发展格局是以郑州为龙头,经济梯度逐步降低,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河南城市经济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格局的观点,同时也有效验证了中心-外围学说的理论观点。 (二)均值检验 由表5中2004年、2009年综合得分Z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均值检验,得到河南各城市2004年与2009年城市经济格局梯度差异性结果的独立样本检验,如表8。表8知,方差方程齐性检验结果,F值为0.003,显著性概率为0.957>0.05,因此2004年与2009年河南各城市综合得分差异性不显著,因此在均值方程的t检验中应选择假设方差相等一行的数据作为本例的t检验的结果数据,即t=0.000,双侧概率为0.999>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4年、2009年河南各城市综合得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市级城市经济格局梯度差异性没有改变,经济梯度的差异性格局没有较大变化。 结论说明 河南区域经济中18个市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性,即存在梯度分布,这种梯度分布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首先,河南18个市级城市具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各城市自身的发展需要、追求目标是不同的;其次,各市级城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各不相同,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也不尽相同。由于各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分工不同,需要城市之间既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并充分合理利用,以满足各个城市的自身发展需要,进而实现促进河南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得到如下结论: (一)河南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有明显差异,整体梯度格局是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且等级逐渐降低。从2004年、2009年各城市综合得分、排序及2009年散点图分析可知,在河南区域经济中,各个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郑州综合得分最高,位居第一象限,第四梯度城市综合得分较低,位居第四象限,而第二、第三梯度城市介于两者之间,且位于第一、二、三象限。 (二)区域经济整体梯度格局稳定,无较大变化。表6说明,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市级城市经济格局梯度总格局没有显著性变化,没有出现跨层级的变化,经济梯度格局稳定。同时,均值检验也进一步证明了河南区域经济整体梯度发展格局没有显著性差异,经济梯度发展格局稳定。这反映了河南区域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后,已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的稳定格局,这种格局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三)从梯度格局看,河南城市经济形成了以郑州为内在核心区,其外围有着工业优势的洛阳、南阳等中心区,最外围为其它第三、第四类城市区域(多依靠农业为主)。位居河南区域经济核心的是第一梯度的郑州,其优势地位非常明显,且随着发展其第一的地位更加稳固。处在核心区外围的是第二梯度的洛阳、南阳,它们虽相对于郑州有较大差距,但比第三、第四梯度的城市仍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稳居第二梯度,且两个城市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处在最外围的是第三、第四梯度的城市,这些城市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受国家“大梯度”和河南“小梯度”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其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在梯度内位次有所变化,但其没有出现跨梯度的现象。这再次验证了普雷维什(1996)的中心-外围理论和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5)的增长极理论等经典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作者:任方军单位:西南交通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 城市经济论文:口岸物流与城市经济的整合 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 (一)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 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经济是边境口岸物流存在的基础,决定着边境口岸物流的需求结构和发展水平,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具有推动效应;边境口岸物流是其载体城市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对载体城市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效应。也就是说,推动效应是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所推动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增长;拉动效应是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增长所引致的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构成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在区域经济系统中,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是对立统一关系。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相对较小。反之,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相对较大。 (二)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在经济学原理中,弹性分析是指一个经济变量变化1%时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率。在这里,拉动效应和推动效应的关系可以用弹性系数来反映。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是指载体城市经济(用GDP表示)增长率与边境口岸物流当量(W)增长率之比,可表示为:(1)式反映了边境口岸物流每增长1%所拉动载体城市经济(GDP)的增长率。当E 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1%时所带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大于1%,即边境口岸物流需求大于物流供给;当E 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1%时所带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小于1%,即边境口岸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给;当E=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即边境口岸物流供需平衡,此时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是边境口岸物流建设追求的目标。 (三)滇越各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分析 滇越各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情况如表2所示。利用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GDP值与边境口岸物流当量W值按照公式(1)计算得到2000至2010年各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值,如表3、4所示。根据表3、表4的弹性E作出滇越各边境口岸E~t的时间趋势图如图2、3、4、5所示。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河口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河口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2来看,2000-2003、2005、2008、2010年的E 1,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大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边境口岸物流的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其它年份的E 1,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小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边境口岸物流的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2010年的弹性系数为0.38,这表明河口边境口岸物流每增长1%,其载体城市的GDP增长0.38%,这说明河口边境口岸物流需求明显小于供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其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小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这充分证实了河口口岸的物流对象主要体现为“两头在外”的情景,即进出口的商口主要在外地,使得边境口岸仅仅作为通道,而没有成为企业集聚点,更不能形成增长极,带动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 (2)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金平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3来看,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金平县经济的发展弹性波动较大,尤其是2003年金平县GDP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流需求,这时造成边境口岸物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弹性波动较大,表明二者互相促进能力较强。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大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因此,不断提高金水河边境口岸通货能力,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增强边境口岸功能,大力发展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是该口岸及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3)天保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麻栗坡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4来看,天保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麻栗坡县经济的发展在2007年以前,弹性E 1,处于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007年以后,弹性系数E 1,表现为载体城市对边境口岸物流的拉动作用;从弹性均值来看,为负数,说明二者之间呈现出异向变动状态,这表明天保边境口岸物流的发展没有带动其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08年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的冲击以及近两年来天保至麻栗坡公路的修建等因素所致辞。因此,对该边境口岸来说,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的连接,能促使载体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4)田蓬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富宁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5来看,田蓬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富宁县经济的发展弹性除2003-2004年波动较大外,其它年份的弹性系数E 1,说明田蓬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大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田蓬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大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因此,对于该边境口岸来说,应该选择加大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边境口岸物流,应是该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建议 为了促使边境口岸物流供需平衡,使其载体城市经济与边境口岸物流进入良性互动状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其边境口岸的通关量及通关能力。不断完善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边境口岸物流规模,提升边境口岸物流货物堆场面积与档次,提高其装卸设备水平,建设集疏口岸公路、铁路专用线等口岸配套基础设施,增强边境口岸的集疏运能力。建立一种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客户只需一次报关,就可以完成包括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部门在内的整个进出口通关程序,真正实现边境口岸“大通关”带来的“大物流”。 (2)边境口岸物流功能升级。长期以来,边境口岸功能较为单一,导致边境口岸产业延伸面较窄,边境口岸主要以传统的装卸运输作业为主,其综合贸易、保税仓储等功能相对薄弱,载体城市难以形成利用边境口岸开发临岸经济的良好态势。在云南“桥头堡”的战略背景下,应该加快边境口岸建设、改善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和贸易,巩固并提升边境口岸物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边境口岸物流的综合能力; (3)发展临岸产业。发展临岸产业是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协调发展最统一切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与沿海发达港口城市相比,边境口岸城市工业化程度低,缺乏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也缺乏龙头企业和配套延伸的产业链条。在国家层面支持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政策支持下,滇越各边境口岸要依托资源、区位等方面的条件,抓住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边境口岸及口岸群的优势,以临岸工业建设为基础,以高附加值物流产业为重点,建成临岸工业集聚区,形成临岸产业与边境口岸互为支撑的格局。 (4)加快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把载体城市城市化建设作为外向经济发展的重点。边贸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边境城市城市化率呈正相关。因此,可通过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城市化带动资源要素在边境口岸地区集聚,促进边境口岸地区分工不断深化,逐步完善边境市场制度,进而突破边境效应,形成毗邻中外边境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带动边境贸易的大发展,从而促进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必清李琼芬代明单位:昆明学院经济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浅析地方特色促进小城市经济增长 突出特色领域,培育和发展重点优势行业协会是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门峡市是1957年建设的一座新兴城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辖三县两市一区,是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的优秀模范城市之一。三门峡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薄弱。但“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本市实际,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的发展思路,着重发展林果、畜牧、烟叶等八大地方特色产业,通过特色行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以三门峡灵宝的苹果产业为例,在全国性的鉴评中,灵宝市的红富士、新红星等10多个品种多次夺魁,并且是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予以原产地保护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果品生产成为地区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但多年来,三门峡的苹果产业一直是农户单独生产经营,对外运输销售能力、对外宣传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合作抵御风险能力都很低,使得三门峡的苹果产业常年都没有走向全国市场。因此,2008年依托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三门峡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苹果产业行业协会———三门峡市绿色果品协会。 三门峡市绿色果品行业协会(又称三门峡龙跃绿色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6月依法在工商部门取得法人资格,该协会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谋求社员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全方位为社员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开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该协会下设绿色农业生产资料购销部、产品市场开发部、绿色技术传播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自营运之日起,已吸收会员101个,辐射带动9000名果农。其主要任务是:传播先进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实施实验示范;统一品牌,实施团购,为成员筛选生产资料;组建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组织开展社员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指导、咨询、培训和交流等活动;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吸引高档果商,外联大型超市,为社员搭建销售平台,带领果农走上绿色农业产业化道路通过四年的时间,三门峡市绿色果品行业协会形成了覆盖整个生产链条的运作模式,首先,帮助果农筛选、采购了大量质量高、价格廉的种子、种苗和农药,保证苹果的优质生产。 组织会员果农学习科学生产,派协会技术员亲赴山东取经,对果园的栽培情况进行全面细致了解;远赴日本学习亩产过万斤、果树结果枝组的配置技术。其次,做好对果农的培训,通过先进的科普及手段,全面提高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接着在苹果成熟之后做好产品的收购、筛选、分级包装工作,为产品销售做准备,帮助社员把苹果卖个好价钱。最后环节,吸引高档果商和大型企业来市选购,或将我们的产品推荐到全国大型的展销会上,将品牌推出去,提高三门峡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三门峡市的苹果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有了一定的固定市场,高档特色产品SOD苹果更是远销国内外,其中自有品牌“二仙坡”苹果在2011年12月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CNCA)批准的著名认证机构万泰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认证证书,标志着二仙坡苹果达到了国际食品质量的最高级———有机食品,获得了跨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三门峡市的苹果产业每年产苹果14亿公斤,基本上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还拉动相关产业链条,除了卖鲜果之外,还把苹果加工成果汁、果酱、香精、果胶等,将原来小小的苹果产业做成了大产业。 引导地方特色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突出重点领域,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行业协会。中小城市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建设管理加强的时代需要,抓住城市的重点和特色,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重点在工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一起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行业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运转机制灵活、功能比较完备的行业协会。 2.淡化行政边际,加强周边中小城市群合作发展。中小城市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比较松散,行业协会时有重复建设、不规范管理和乱序竞争情况出现,影响行业发展。因此,中小城市应当用长远眼光看行业协会发展问题,淡化地区行政边际,成立区域性协会,加强区域优势补,联动发展,形成中小城市合作群。 3.突破双重管理,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我国对行业协会管理主要是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给行业协会带来登记难、政府干预多、行政依附性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行业协会的自由发展。因此,当中小城市行业协会履行某些行业治理功能具有比较优势时,政府就可以委托或授权行业协会来履行,通过依法转移职能和有偿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逐渐解除协会对政府主管单位的依附关系,还原行业协会的民间角色,并提高行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成为真正为会员办会、自主发展的行业组织,并且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为协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完善自身组织,打造行业创新发展的内部保障。中小城市行业协会要创新发展,必须进行自身建设,理顺各机构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既要保证民主决策,又要保证工作效率。如表2所示,中小城市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会员大会。它是由自愿加入行业协会的全体成员组成,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行业协会的管理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二是理事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推选出来的执行机构,对整个行业的协调、发展、监督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领导;三是监事会。监督检查本社的生产经营业务情况、监督理事会成员履行职责情况、负责本社财务审核监察;四是经理。主持本社的生产经营工作,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组织实施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四、小结行业协会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势必将带领企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小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行业协会将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一些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带动性强、现有基础较好的行业,可以在城市中先行试点,成为地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起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季琳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各地城市经济增长的对比 蚌埠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蚌埠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继续加快,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但从以上比较看,在某些方面,蚌埠市与其他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打造皖北中心城市任务比较艰巨。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上半年,蚌埠市三项产业结构比例为15.1∶50.3∶34.6,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产和三产下降0.8%和0.5%,二产上升1.3%。但与淮南、淮北相比,蚌埠市二产比重相对较低,比淮南少15.5%,比淮北少17.0%,二产发展相对滞后。虽然蚌埠市第三产业增幅居皖北首位,但传统的商业和其他服务业占比较高,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服务业活力不强。 2.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投资效果系数=GDP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GDP数量。上半年,蚌埠市投资效率系数为12.6(即投资100元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可新增加GDP12.6元),为皖北六市最低,尽管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皖北第1位,为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淮南的1.53、2.34、1.74、1.80、1.89倍,但投资效率系数最低制约着经济更好的增长。 3.工业相对比较偏弱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不高。上半年为179.2亿元,比淮北少64.8亿元,居皖北第3位。二是工业化率相对较低。蚌埠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1%,居皖北第4位,比淮南、淮北低18.9%和9%。三是主营业务收入为588.39亿元,比淮北少206.3亿元,增速25.2%,居皖北第4位。四是利润总额为20.15亿元,比淮北少16.8亿元,增长11.8%,居皖北第4位。五是利税总额为56.24亿元,比淮北少19.7亿元,增长17.1%,居皖北第3位。六是工业投资不高。上半年,蚌埠市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45.0,居皖北第3位,比淮北、宿州少25.4%和13.6%。 4.主要指标总量在皖北处于领先 位置,但增速靠后从总量指标看,上半年,蚌埠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部财政收入、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皖北首位。但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比亳州、阜阳、宿州、淮北慢7.9%、6.2%、5.7%、4.2%;全部财政收入比亳州、宿州慢22.2%、6.9%;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阜阳、淮北、宿州、亳州慢40.2%、37.3%、12.1%、6.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淮北、淮南、宿州、阜阳慢0.4%、0.3%、0.2%和0.1%。 几点建议 虽然与皖北各市相比,蚌埠市在某些方面优势不足,但应发挥投资优势、财政优势、外贸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抓住蚌埠作为合芜蚌创新综合试验区这一机遇,找准着力点,努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1.继续坚持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工业突破是蚌埠市经济总量扩大的基点和关键,也是蚌埠市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上半年,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淮北少64.8亿元,比淮南少57.8亿元,差额几乎是蚌埠市上半年总量的1/3。因此,若要成为皖北中心城市,关键要在工业经济上下功夫。一是要立足现有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快速壮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构筑支撑工业经济的产业体系。二是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形成中小型企业同大型企业合理分工协作、区域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关联协作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三是加速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重,坚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与培育支柱型大集团并重,全力以赴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努力在量的扩张中实现质的提升。 2.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 蚌埠市投资规模已超400亿元,居皖北第1位,但投资效率居皖北末位,因此要从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着手:一是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浪费资源,产出低,必将制约投资效益增长。二是集中力量谋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项目,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从今后的发展看,在保持一定投资规模的同时,要改善投资结构,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是要加大产业投资,壮大实体经济。二是要加大薄弱环节和优势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强主导产业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项目投资。三是立足有色、钢铁、汽车、石化、建材、光伏、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农业产业化投入、园区建设投入力度。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蚌埠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皖北首位,但总量居皖北第二位,因此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应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总量。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是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个体和传统服务行业的改造、提升,实现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融合。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广开渠道,延揽各方面人才,提高待遇,吸引和稳定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4.强化创新驱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各市差距不是太明显,虽然蚌埠市进出口总额与增速居皖北第1位,但由于基数太小对经济增长暂时不明显。因此蚌埠市经济增长还是靠投资拉动,但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物质资本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将逐步弱化,而技术进步能弥补资本、劳动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规模效应递减问题。因此,强化创新驱动,充分利用蚌埠作为合芜蚌综合创新试验区中心城市的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优质人才,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蚌埠市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竺琪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经济开发区财经局 城市经济论文: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关联性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电力的发展备受关注。电力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发展部分,如何让电力经济发展的更好,是当下国家关注的众多问题的中的一个。今年1-5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其中,5月份同比增长8.1%。1-5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13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5月份第二产业月度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达到3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1-5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为1979亿千瓦时和228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2.3%,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3和4.2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0%;1-5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16.9%)远高于城镇居民用电量增速(9.2%),反映出城乡用电出现明显分化电力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占得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经济发展得越快,电力的供应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任何时候,电力的供需情况都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将电力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到最好,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结论。 一、电力建设大落导致电力供应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电力的投资,使电力充分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电力的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电力的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和城市供电可靠率只分别上升了0.13和0.301个百分点,供电可靠性指标仍大大落后。从“年停电时间”看,2009年中国为平均每户9小时,上海是1小时,而东京是5分钟,新加坡是2分钟。目前,电力行业落实“上大压小”政策,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千瓦以上;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已达2500万千瓦;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已占70%以上。但是,由于电价仍然延续60年一贯制的政府审批,而煤炭、运输领域早已实现市场化,煤电运矛盾难以协调,煤电价格的死结无法解开。受煤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伴随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的是,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高,主业亏损越来越严重。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虽实现盈利,但主要依靠非火电业务和煤炭、金融等非电产业支撑。截至2010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负债总额达17502.49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已超过国家确定的红线。由于电力项目建设的资本金和资金均依靠“短贷长投”解决,严重亏损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比“十五”末增加了58%左右、变电容量增加了109%左右,但1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网线路长度及变电容量仅增加了15%与53%左右,造成有电落不下,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结构性供电缺口。目前,低电压问题主要体现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发达的第二产业经济带动了农村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家庭作坊的存在加剧了农村末端电网的低电压现象,既向电网倒送了无功又加大了线路的损耗。但是在电力企业改造这些地区的时候,老百姓因各种因素不配合也是无法消灭低电压存在的原因。在我国加强发展电力工作的同时,节能问题也应运而生,电力污染性很大,而我国又尚未建立起一系列的节能环保体系,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与节能是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力量,目前在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却是两套马车,过分地强调了发展,节能减排无法实现同步和优先。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最终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二、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出发,建议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低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我国具有较完善的电力统计体系及队伍,电力统计工作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当然,电厂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火电厂约3年,水电站建设时间更长。电力建设项目是需要各级政府审批的,何时开工、何时投产、工程进度等都有备案。出现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机制有待理顺,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3、大力推动对于需求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电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已有实施需求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需求管理,到2020年减少1亿kW的电力装机是可行的。实施需求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加大对需求的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得电力需求管理工作在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保障安全稳定经济供电,要求选择科学、可持续的电网发展模式。优化选择电网发展模式,一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原则,有利于提高电网抵御军事打击、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研究论证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路线。智能电网发展涉及电力系统的整体变革,涉及巨额投资,涉及国家能源战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电价政策等诸多问题,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必须慎之又慎。 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城市经济中电力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电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做好环保工作,而电力本身就是带有污染性的一个产业,所以如何的让电力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当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未来,电力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我们要把电力的发展工作做为国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要让电力经济的发展真正的走好其发展的道路。 城市经济论文: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分析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电力的发展备受关注。电力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发展部分,如何让电力经济发展的更好,是当下国家关注的众多问题的中的一个。今年1-5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其中,5月份同比增长8.1%。1-5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13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5月份第二产业月度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达到3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1-5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为1979亿千瓦时和228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2.3%,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3和4.2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0%;1-5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16.9%)远高于城镇居民用电量增速(9.2%),反映出城乡用电出现明显分化电力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占得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经济发展得越快,电力的供应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任何时候,电力的供需情况都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将电力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到最好,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结论。 一、电力建设大落导致电力供应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电力的投资,使电力充分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电力的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电力的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和城市供电可靠率只分别上升了0.13和0.301个百分点,供电可靠性指标仍大大落后。从“年停电时间”看,2009年中国为平均每户9小时,上海是1小时,而东京是5分钟,新加坡是2分钟。目前,电力行业落实“上大压小”政策,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千瓦以上;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已达2500万千瓦;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已占70%以上。但是,由于电价仍然延续60年一贯制的政府审批,而煤炭、运输领域早已实现市场化,煤电运矛盾难以协调,煤电价格的死结无法解开。受煤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伴随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的是,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高,主业亏损越来越严重。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虽实现盈利,但主要依靠非火电业务和煤炭、金融等非电产业支撑。截至2010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负债总额达17502.49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已超过国家确定的红线。由于电力项目建设的资本金和资金均依靠“短贷长投”解决,严重亏损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比“十五”末增加了58%左右、变电容量增加了109%左右,但1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网线路长度及变电容量仅增加了15%与53%左右,造成有电落不下,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结构性供电缺口。目前,低电压问题主要体现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发达的第二产业经济带动了农村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家庭作坊的存在加剧了农村末端电网的低电压现象,既向电网倒送了无功又加大了线路的损耗。但是在电力企业改造这些地区的时候,老百姓因各种因素不配合也是无法消灭低电压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加强发展电力工作的同时,节能问题也应运而生,电力污染性很大,而我国又尚未建立起一系列的节能环保体系,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与节能是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力量,目前在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却是两套马车,过分地强调了发展,节能减排无法实现同步和优先。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最终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二、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出发,建议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低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我国具有较完善的电力统计体系及队伍,电力统计工作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当然,电厂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火电厂约3年,水电站建设时间更长。电力建设项目是需要各级政府审批的,何时开工、何时投产、工程进度等都有备案。出现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机制有待理顺,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3、大力推动对于需求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电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已有实施需求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需求管理,到2020年减少1亿kW的电力装机是可行的。实施需求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加大对需求的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得电力需求管理工作在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保障安全稳定经济供电,要求选择科学、可持续的电网发展模式。优化选择电网发展模式,一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原则,有利于提高电网抵御军事打击、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研究论证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路线。智能电网发展涉及电力系统的整体变革,涉及巨额投资,涉及国家能源战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电价政策等诸多问题,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必须慎之又慎。 结束语 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城市经济中电力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电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做好环保工作,而电力本身就是带有污染性的一个产业,所以如何的让电力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当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未来,电力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我们要把电力的发展工作做为国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要让电力经济的发展真正的走好其发展的道路。
成人教育论文:浅析成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管理干部;建设 论文摘要:成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各级成人教育领导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目前成人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出发,结合当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成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想法。 在成人教育的教职工队伍建设中,管理干部队伍是教职工队伍的总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得好坏,它直接关系到整个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管理高效、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成人教育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管理干部队伍是我们成人教育各级领导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概述 成人教育的管理干部性质与全日制高等教育管理干部性质有其相似的一面,也有其不同的方面。首先,它的服务对象不同,它所服务和所管理的学生都是具有成人的特征,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有别于全日制学生。其次,它所服务和管理的教师是以兼职教师为大多数,专职教师为少数,兼职教师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同一高校的不同学科、学院甚至有的来自不同的高校。这样有些在全日制高等教育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办事方法,在成人教育中就不一定有效。如在对兼职教师的服务上,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进行外,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干部还得不断地对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进行耐心的解释与服务,不单是面上的工作要做到、做细,而且还要把点上的工作也做到、做细。这就需要我们的成人教育管理干部必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管理干部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群体与个体的结合。 在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要把培养一支管理高效、素质高尚、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的管理干部队伍作为主要目标。虽然管理干部的另一个服务对象是学生,绝大多数是专科学历的学生,但部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要超过全日制本专科生,这样就给我们成人教育的管理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将来成人教育的发展中,对管理干部也应制订一个管理干部培养规划,要有计划地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采取分批、分期、在职、半脱产、脱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水平的培训学习与提高,包括学历层次的培训、专业能力的培训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加强业务上的学习。在聘任上,对管理干部应采取岗位需要与个人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在征求个人意见的基础上,采取竞争上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不能任人唯亲,而应任人唯贤。在管理干部的管理和任用上,应采取成人教育内部交流和轮换的制度:即在内部,应在同岗位的管理干部之间进行定期交流和轮换。在分配制度上,对管理干部应采取基础岗位津贴与业绩津贴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按照不同的岗位及岗位职责的轻重拿不同的岗位津贴,按劳取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地拉大分配档次。这样,无论对成人教育将来的发展还是对管理干部的自身发展来讲,都是一条必不可少的措施和途径。 二、加强成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干部包括负责成人教育的招生录取、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成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学考试和继续教育的管理以及它们之间协调工作的专兼职管理人员。 1.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成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 成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是成人教育每一个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成人教育管理干部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要进行学历培训和深造,不断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修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做到思想过硬、业务过强、学历层次较高。 成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优化结构,重视教育,加强培养,重在提高,严格考核,改善待遇。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流动,有进有出,优化结构。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专兼职结合的原则,选择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善于思考、独立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为成人教育师生服务的人员。要根据人事制度改革确定人员编制,结合学校成人教育的实际,按照管理队伍精干和有利成人教育工作的原则,既要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又要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统筹考虑这支队伍必须的编制定额。学校和成人教育领导在考虑这支队伍编制时,要结合成人教育实际,既要立足于高等全日制教育,又要考虑成人教育具体情况,要和其他全日制高等教育区别对待,不应该和其他全日制高等教育一样一刀切,原则上应按标准学生人数的1??∶??80的师生比例来配备成人教育管理人员。 2.坚持标准、精心培养、不断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成人教育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熟悉成人学生的特点,努力学习并掌握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成人教育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并且能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某一学科有一定的深度,即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还应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文字表达能力。 成人教育的各级领导要根据管理干部个人的志向,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干部培养和教育。要像教师队伍建设一样,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采取在职、半脱产、脱产的方式安排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在职学习,包括业务能力的学习和专业技术知识即学历层次提高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特别要加强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和学习。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证各项计划的实施。这样,既能结合管理干部自身的实际,又有利于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调动起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成人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要以业务培训的学习为主要内容,在要求他们做好本职工作、本职事业的同时,也要鼓励和创造条件支持具有专科学历的人员在职学习本科、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根据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每年的经费开支预算中要有一定的比例作为管理干部的培养费用。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使他们能够在各自原有的学科专业上不断发展。让他们不仅能从事管理工作,而且还能从事教学等其他工作。 (三)3.加强管理、健全制度、严格考核 在对管理干部的聘任和任用上,要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坚持院内公开招聘、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采用职员制和管理聘任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强化岗位聘任和聘后考核,强化竞争机制,淡化“身份”意识。在职务聘任上能升能降,待遇上能上能下,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结合管理干部自身的实际,有专业发展方向兼职教学工作并符合条件的,允许和鼓励他们评定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在考核上,要根据管理人员各自的工作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加强对德、能、勤、绩重点是对绩的考核。对重点岗位管理干部要建立起定期述职报告制度,考核结果的确定要以实际工作业绩为主,参考民主评议意见。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结合聘用情况,在考核的基础上采取基础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相结合的措施,优劳优酬,合理地拉开分配档次,调动起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真正地让管理干部把成人教育当成是一项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 要对成人教育管理干部的长远发展做出统一安排,凡在成人教育管理岗位上工作满二至三任的,根据工作需要、本人志向和条件,有的作为骨干进一步加以培养,作为后备干部的储备力量;有的可到教学岗位充实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特别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有发展潜力的年轻管理干部要给予重点培养,具备条件的,可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选送。 成人教育教学质量高低在教师,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与否和管理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否在管理人员。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需要成人高等教育各级领导和各高等院校各职能部门重视和支持培养的系统工程。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制度健全,狠抓落实,管理人员积极配合,一定能建设一支管理高效、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的成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 成人教育论文:试析数字化图书馆如何为高校成人教育服务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 成人教育 服务 提高教育质量 论文摘要: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现已分担起传统图书馆的教育服务任务,本文联系实际阐述了当今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如何为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凭借迅速快捷的可互操作性,将文献资源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交互、传播提高了一个新的台阶,已经开始为传统图书馆的分担起高校教育的服务任务,逐渐开始体现其巨大的作用。然而,在高校成人教育的领域里,人们普遍对数字化图书馆为成人教育的服务作用重视不够,其潜在的教育职能并未体现出来,如何重视并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转变管理机制、拓宽拓展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及服务对象,进一步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的质量,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 1数字化图书馆是高校成人教育强有力的后盾 1.1成人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基本内容之一。 国家教委指出:“函授生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校集中学习期间,学校应统筹安排其使用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图书馆、学生宿舍以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国家教委又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在现阶段,人们科学技术知识需求不断提高的形式下,成人教育再教育质量的提高,刻不容缓。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很重要,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同样责无旁贷。 传统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针对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基础,同时也为成人教育创造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就我校而言,图书馆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71万余册;中外文杂志520余种;中外文报纸110余种;各种音像资料2000余种;数字资源有: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草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北大方正Apabi电子图书》、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另外我院与韩国培材大学达成协议,我校师生可以远程访问该校的电子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对文献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等实行统一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配有服务器,磁盘陈列,与校园网互联实现全院跨时限馆藏信息资源的检索、查询和利用。这些基本条件保证了数字化图书馆有能力直接为成人教育服务。 1.2从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来看,其也非常需要数字化图书馆。 成教学生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有一定经济能力,首先能满足可互操作性的自身硬件条件。其次,学习目的较明确,能从本职工作出发,通过交互式平台汲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提高理论和实践素质修养。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在要求成教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数字化图书馆强大的资源信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2把握成人教育的规律,充分拓展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成教学生因工作、生活上的局限性,增加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工作难度,具体表现为成教学生在校时间短,不能随时按需进入图书馆,不能及时地借还阅览图书;从传统图书馆方面来说,又不能正常有秩序地开展服务工作,这些矛盾导致了成教学生的教育质量无法充分提高。数字化图书馆面对这些问题,则能轻易将传统图书馆的被动服务升格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而成教学生则能随时“进入”图书馆进行学习。 2.1高校主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重大意义,把为成人教育提供资源当成图书馆的份内工作,图书馆经费要保证专项拨款,并根据成人教育的发展而适当增加经费。 2.2图书馆管理部门应在高校的支持和协助下建立起数字化图书馆的操作程序,开设交互式网络培训等讲座、咨询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员提高自学能力。针对成教学生年龄、知识结构层次不齐,针对部分学生无法熟练使用计算机实现远程访问数字化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数字化图书馆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操作指导,学生在检索书目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可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与工作人员联系解决。 2.3数字化图书馆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成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弄懂弄通成人教育教学的规律,开展专题服务和定题服务。根据成人教育各专业的设置情况,准确及时地采购那些成教学生急需的、针对性强的图书,建立个性化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成教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以利成教学生在面授环节中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全面提高高等成人教育的质量,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我们只要始终把握成人教育的规律,本着从提高高等成人教育质量出发,积极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工作的改革,转变机制,适应形势的发展进程,充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就一定能使成人教育在利用图书馆方面收到实效,图书馆也一定会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稳定成人教育的教学秩序,提高其教育质量提高,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成人教育论文:浅析高校成人教育中加强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论文摘要: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教育特点、规律及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正确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新颖的手段和创新的形式为高校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思考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主动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当今社会共同理想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这都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一部分大学生信仰迷茫、理想淡化、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其中成人大学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可能更大。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点加强高等院校成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深化对理想信念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努力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大学生的年龄较大,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知识需求的实用性,学习周期的速成性,职业基础的多样性,学习态度的紧迫性等特征。对成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关注其发展实际和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把阶段性和长期性统一起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建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多载体、多方式地开展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在新形势下,加强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工作是直接面向学生的一线工作,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党校、团校和理论社团等有效阵地,扩大教育覆盖面,加大培训力度,引导更多的成人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班主任在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理想信念教育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渠道。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成教学生的规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要体现不同层次和特点,要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影响,成教学生普遍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意识较差,但自控能力较强,学习目的明确,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因此要突出“以学习为主”的特点,开展一些与“学习专业知识”相关的活动,以此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逐步形成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相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远不是知识性的课堂传授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完成。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做到知行统一,教育他们把远大理想同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实践参与中构建合理的理想信念结构,这是成教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挖掘成人大学生更加能接触社会和融入社会这个资源和优势,让他们更加深入社会,从社会中吸取营养,在对多样化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的认识分析中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根本提高强承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要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重点加强成教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社会现实中的困难、矛盾或者个人抱负的波折,往往对理想信念产生困惑、失望甚至抛弃理想信念而随波逐流,这充分说明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与艰苦奋斗教育结合起来。只有强化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才会完成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实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四、注重互联网的作用,以信息化的手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而成人大学生更是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要通过网络来接受知识,在网络社会化条件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地位,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夯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通过创新研究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要认真研究高新技术条件下成人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保证其网络社会化向健康方向发展。要充分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这个新兴载体,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舆论导向,让科学的理论教育成为主旋律,积极引导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学生自主、自律、自辨能力。同时还要采用法律和政策等手段,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控,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建设高质量的理想信念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形式使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五、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整体水平 哲学社会科学是以理论或知识的形式凝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成人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特殊功能。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结晶,可以给人以文化的熏陶、理论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思想的飞跃,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可以让成人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可以让他们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拓展他们的眼界,培育他们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理想信念的水平。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人文素质对一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和坚定一个人理想信念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将会影响他们良好道德的养成和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进而不能健康全面的成长,特别是不利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强调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让他们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和理想信念水平。 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与时俱进,拓宽思路,努力在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紧密结合成人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真正使他们把个人理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相融合,把个人奋斗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相融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成人教育论文:论成人教育的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摘 要 成人教育的创新对我国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阐述了成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现阶段的弊端以及如何实现成人教育创新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 小康社会 终身教育 成人教育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成人教育 1.1 成人教育能够实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目标的一个定位。我国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层级结构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多样化的进修培训与成人教育等。国家考试制度、证书制度、学位制度从不同侧面支撑着国民教育体系。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比较完整,但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较高层级的教育欠发达,后续教育体系比较薄弱,对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重视不够。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主要是以成人教育形式来进行。成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各级各类成人院校、培训机构、远距离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农村扫盲及技术培训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成人教育是以年龄划分的一种教育类型,实质上它涵盖了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成人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从来就占有一席之地。按大系统分类,可分为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从管理体制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教育体系是由普通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构成。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成人教育是学校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总称。因此,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善的教育体系中,一定需要完整的成人教育。 1.2 成人教育可以实现人们享受教育的权利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是一个定量目标。这个目标既把握了我国当前的国情,也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成人文盲率为6.7%。截止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仍有8 507万人,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不及5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14%,这一组数字清楚地表明扫盲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8 507万人的后续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大部分需要以成人教育的形式来完成。在未来的20年中,按教育规划,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由85%提高到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50%,则文盲、半文盲比例可下降到3%以下,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这是一个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个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翻两番同步,也是将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的必然过程。保障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需要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人教育资源不但必须保持,而且应该发展。 1.3 成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实现途径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现代教育理念,并已逐步成为主导教育思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有天然的联系,前者最能彰显后者的特征和原则,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最先接受和传播的类型与通道。成人是接受终身教育的主体,接受教育时间最长、活动空间最广,获得的知识比重达90%~95%。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只靠传统的、正规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全社会的配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来提升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是有限的和阶段性的,终身学习的无限需求只能通过多样性的成人教育来完成。教育将从一种强制的、功利性的灌输,转变成贯穿人们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成为自下而上的状态和准则。必须着手将社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转变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状态。接受成人教育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 1.4 成人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人的发展与时展共进这一客观规律所制定。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从人的知识到能力,从品质到心理的全面健康,就是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多种要素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具备高学历、高技术、拥有实用和赢利知识的人,还应该是目标高远的人,是追求和谐发展、珍爱生命、意志坚定的人,是有理想、信仰追求、崇高文明的人。人类要追求生命质量与自我完善,还要通过以成人教育为表征的继续教育来承担起这一义务,因为成人可以通过回归教育认识世俗价值观的缺陷,医治思想深层的精神症结。由于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远距离、“虚拟化”、有针对性的短训、有选择性的“教育超市”,使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可能。只有用“大教育”的观念,整合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才能从更大的社会范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我国现阶段成人教育的现状 (1)我国人口众多,物质水平落后,经济发展离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劳动力市场整体水平落后,就业难题多,职位岗位相对缺乏,这就要求人才市场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界定一个最低的进入门槛,通常是用文凭加以限制。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文凭的获得有一定限制,人们便寄希望于成人教育文凭,这种重量不重质的“工具理性”取向损害了成人教育的初衷,也必然降低其整体水平。 (2)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所造成的下岗失业问题困扰着很多人,要想让他们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就要进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3)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工作种类、工作机会随之相对增多,但是另一方面,现有劳动力单凭以前的技术很难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即便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由于外语、国际法或国际贸易上的知识缺乏,也大大降低了竞争力。 3 成人教育的创新 3.1 树立新的教育与学习观念 传统教育与学习的观念是,一次性学校教育能够满足人一生正规学习的需要。这显然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不再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学习是无围墙的,不局限于学校学习。学习应包括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学习形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正规学习、系统学习,还包括非正规学习。大量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行为、习惯等。接受教育不仅是择业的需要,更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终身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2 建立现代成人教育制度 成人教育的发展与促进,除了舆论宣传与倡导外,更重要的是用立法和制度保证。我国教育法规和条例在逐步完善,但是还缺少专门的“成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令法规。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例如法国于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等。这些法规的出台,都发源于成人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各种组织的内部制定治学促学规章制度和奖励办法,鼓励成人的学习积极性和各种教育资源对成人学习培训机构的投入。建立回归教育制度,让所有的毕业生或者成人学习者,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在其生涯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到原校或到别的任何学校接受再教育,建立带薪学习制度。 3.3 划分成人教育的结构层次 成人教育由于其接受者的年龄、文化层次、专业不同,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发展成人教育也应该按照客观实际情况来决定。多种形式办学,扩大自由度,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水平,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其中来。现阶段主要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进行:一是以高等院校为依托,成立成人教育学院,这种学位授予制的成人教育是较高水平的。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开放性大学里举办讲座、培训班的形式传授知识;二是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对本单位内部职工进行长、短期的专业知识培训,这种形式范围小,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三是社区内部培训,即针对本社区特定人员的培训,比如说,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社区可以利用单位优势对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这也属于大的成人教育范畴之内。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笔者认为第二种情况是最适合、最可行的,因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还不高,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培训,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比其他两个途径更能发挥作用。 3.4 构建成人教育网络 将各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办成学习型组织,共同参与成人教育。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适宜的学习机会与环境。拆除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藩篱。组建成人教育联合体,共享广播电视、函授、自学考试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快成教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增长,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老龄人口增多,家庭生活时间增多,社区活动的对象和时空成倍放大,但是,我国的社区成人教育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社区成人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还应该特别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还停留在扫盲的初级阶段,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经费,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没有农村的成人教育,就没有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特别地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成人教育论文:浅析成人教育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形成性评估体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 网络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估 论文摘要:在强调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模式的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实施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估模式至关重要。在网络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估体系,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成为可能,同时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1. 引言 网络化英语学习的特点之一是自主学习, 它越来越对传统的评价、测试体系提出质疑和挑战。因为评价与测试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对学习有影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难以对网络化课堂教学过程形成良性刺激,在信度和效度上也存在不足。形成性评估概念的引入将给教学和评估的有机结合提供一种机遇,也是网络化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 成人教育大学英语网络学习中引入形成性评估的依据 2.1 形成性评估适用于成人教育大学英语网络学习。根据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有关网络学习和形成性评估的研究,网络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形式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情景学习和交互式学习为主;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学习,监控学习过程,为学习提供帮助,了解学生、实行个别指导。而形成性评估同样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我评价,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学习形式主要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主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信息反馈的提供者;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 2.2 形成性评估的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评价须强调识别学生的强项和弱项领域,提出加强弱项领域的建议以及可评估的预期目标;认为对个体的评估应在更接近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的条件下进行,即尽可能地在日常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进行,应在个体参与的学习情景中“轻松”地进行,使评估成为自然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强制“外加”的内容;教育评价应以“个人为中心”的方式进行,评估方案应充分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阶段。 2.2.2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重视研究人的内在需要、动机、情感和兴趣,特别强调人的潜能的发挥和培养人的个性。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其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学习更加主动、有效和持久。 3. 形成性评估模式设计 形成性评估模式设计的理念是运用形成性评估来检测、反思、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它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评估模式主要包含三大模块: 3.1 学生档案记录袋:学生档案记录是指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作品集,其主要作用是详细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便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个人的学习过程记录学生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个人发展目标是在新学期初,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确立自己在听、说、读、写、译方面须达到的预期目标,并建立个人的发展评估表;信息反馈包括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测验、学习记录,学生本人、小组以及教师的不同时期的评估意见等;作品展示集是学生所做的主题报告、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的记录。 3.2 教师观察记录:主要来源于学生在班级网页上的留言,学生与教师的面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主题演讲、主题辩论、情景会话和小组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访(面)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每周花一定的时间与各小组学生,学生个人访(面)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同时记录单元学习评估结果,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 3.3 学习效果评价:自我评估和同辈评估根据个人发展评估表进行。个人发展评估表主要按照《要求》中的学生英语能力《自评表》和《互评表》设计,学生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对自己和同学进行评估。每个方面细分为若干个小项,以能做某事、会做某事进行描述并量化。如一般要求中的听力要求学生能听懂与所学内容相关、语速稍慢(每分钟130词左右)的对话、短文、报告等音像材料,并能理解其要点。评估遵循准则参照原则。即评估某一学生的学习行为时,参照标准是达到某一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注重与该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进行对比,而不是与其他同学比较。 4. 成人教育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引入形成性评估的作用 4.1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以上简要列举的评估策略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估改变了以往手段单一(学期考试)、侵入性(打断教学过程)、终结性(学生只有一次机会)的评估方式,以其生动活泼、注重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手段内容多样的特点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给外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用大量的精力深入研究大纲、教材、教法和学生,在充分了解教学目的、过程、对象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实用的评估策略。其次,教师要不断地研究评估策略所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真正地做到评估服务教学。 4.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评估本身也是学习活动,因此,评估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交际的过程。学生在评估中思考、推理、总结学过的知识。通过评估,教师了解了学生,学生认识了自己。同时,学生加强了对学习任务的理解,也在评估中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另外,外语学习的特点加强了形成性评估的效力。因为形式多样的形成性评估策略给学习者提供了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机会,课堂上充满了多向的互动,即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互动,而丰富的互动正是习得交际能力的有利氛围。再者,由于评估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必然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随时注意他们学习中的进步,对他们给予经常性的鼓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学习更努力、更有主动性。 5. 结语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推广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估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在促进网络教学实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并能有效弥补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中的不足,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促进网络英语教学的推广。 成人教育论文:浅析新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目标创新 一、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是成人教育创新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对成人教育其他创新活动起着制约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21世纪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结合成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现行目标进行反思调整,并加以革新,使之更能反映新经济的要求和成人学生发展的要求。 1.时代性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确定,必须根据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主要表现为五大趋势: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全球信息网络化趋势;新经济逐渐形成和成熟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以及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各国高新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全球激烈化趋势。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经济和技术正面临实施“一个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两个战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开放程度由地区的封闭性经济向全球的开放性经济转变”。以上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空特征,从根本上规定了新经济社会成人教育首要目标——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也是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确定的重要原则之一。 2.针对性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确定,还必须反映成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与个性发展的要求。研究表明,个人之间在身心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上有差异,例如,能力、创造力的表现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专长不同,气质、个性的特点不同,等等。由于这些差异,使个人在反映社会要求和实现自身发展上表现出多样性。因而,个人在成人教育目标上也反映出多样性。所以,成人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重视结合成人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如果忽视和轻视了这一点,成人教育目标就容易脱离学员实际.最终落空。 结合学员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承认和尊重个别差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上打破整齐划一、模式一律的格局.鼓励多样性,支持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中的重要一条,就是不搞“一刀切”,不搞“模式化”,鼓励和支持学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成人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 总之,在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研究和结合好学员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一项重要原则。 3.创新性原则 关于成人教育目标,长期以来,成人教育一直沿用普通教育“传承式”、“封闭型”、“应试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学员知识过剩、创新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差。动手能力弱,难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对此,必须尽快加以改革,建立起符合成人特点和岗位需要、灵活多样、开放的培养模式。 在教育目标上,要从成人特点出发,由知识型教育逐步向技能型、综合型、创新型教育转变。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十分重视“三基”,即基本理论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但是,一个在我们看来“三基”十分薄弱的美国,其国民的创造能力却异常旺盛:1901~2001年诺贝尔设奖100年中,美国人将43%的奖项收入自己囊中,而我们向来以基础扎实而自豪、而闻名,但迄今却与该奖项无缘。虽然这个奖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由此可以引发我们的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尤其是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有区别的,它应该更追求什么?还仅仅是“三基”吗?非也,我们应该把对学员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 二、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将对成人教育的其他方面的创新产生各种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显示了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在整个成人教育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地说,成人教育目标创新主要有如下作用: 1.导向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导向作用。例如,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体制、结构创新的导向作用在于:它引导体制创新向更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使体制更具有活力、竞争力;它引导着成人教育体系结构的创新,向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再如,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作用在于:使这些创新向着树立现代终身教育观念,推行和采用实用型教学法、释疑型教学法、讨论型教学法、目标型教学法、活动型教学法的方向发展。其他方面,如课程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创新等,也都会受目标创新的引导,向着轻负、优质、创新的方向发展。所以,抓好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犹如抓住了“牛缰绳”,使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有了明确的导向。 2.动力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是成人教育行为要达到的标准,是成人教育活动的希望与理想所在。成人教育目标创新为成人教育确定了更为合乎时代要求和学员发展需要的目标,反映了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因而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即它吸引和激励着其他方面的创新围绕目标创新广泛深入地展开,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动力作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创新使确定的新的更有吸引力的目标更合乎人的发展需要,因而易于转化为学员学习的动机,而动机是动力的源泉。二是目标创新活动本身的示范,目标创新的成功为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因而产生一种吸引、促动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动力。 3.约束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约束作用,因为成人教育目标对成人教育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它要求成人教育行为要以目标为方向、为标准,要围绕目标展开,而不能偏离目标。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所确定的具体目标和所反映的思想,为其他方面的创新实施提出了要求,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例如,目标创新确定了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重点就要求教学创新做到爱护和培养学员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扶持学员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员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如果不是这样,仍然坚持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目标创新所确定的重点任务就难以实现。再如,成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也要受到目标创新的约束。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就要求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方法科学并具有艺术性,尤其是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推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果不是这样,就难以培养创新人才。总之,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能够确保其他方面的创新与目标创新保持一致,以便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规格 1.适应新经济的道德要求,培养新型的社会公民 以高新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柱的新经济对生产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公民,都提出了新的包括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高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伦理问题、道德问题都将是工业经济时代或当今社会所未曾有过的。新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就为人类提出了新的伦理或道德规范,只有在物质文明与相应的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同时,未来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针对新经济时代由于高新科技及其产生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成人教育就应当及早研究相应的对策。在培养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应进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的教育。使成人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新科技发展和新经济时代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和抵御各种不良道德行为的侵蚀,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公民。 2.适应新经济社会创新性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 对成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的培养是我国传统成人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弱项,而这一点正是新经济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尽管在以往的成人教育目标中有所提及,但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把这一条放在培养目标的重要位置而予以高度重视。 所谓创新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实际上是指成人学生的整个创新素质,其中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法。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新颖而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体,成人教育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格。使之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新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所谓创业才能,创业是人生必经之路,从人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来看,每个人都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环境里从事着创业活动,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自己的一生,同时恰恰是每个人的创业活动,创造性、决定性和历史性地成就了人类的所有文明,并演绎着人类的历史。走创业之路、成创业之才,正是新经济时代成人学生的精神风貌。 3.适应新经济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培养成人学生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新经济的开放性及全球化的特点也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开放,新经济时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将与整个世界的潮流息息相关。任何国家都摆脱不了他国带来的影响,也不能脱离国际社会的影响而存在。不了解别国情况,不掌握世界动向,就难以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经济的这一特点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外向型的,也就是具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与国际同行打交道的能力,这些是我以往的成人教育目标所忽视的,也正是今后必须改革和创新的。 4.适应新经济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成人教育目标强调成人学生对已有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或获取知识的能力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当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剧增、更新率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新经济的萌发,使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学和掌握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在使成人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必须成为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内容。 5.适应新经济对知识综合化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 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生产的专门化对人才知识专门化的要求不同,新经济时代由于生产的综合化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必须是综合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专才与通才的区别。工业经济特别是中期以前的工业经济需要的是专才,工业经济后期开始提出通才的要求,而新经济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是通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基础。新经济对通才的需要还决定了知识更新率的加快和社会职业变换的频繁。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人教育目标中关于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必须转变,要由原来过于重视专门化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强调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以此增强成人学生对瞬息万变社会的适应能力。总之,适应新经济要求,在成人教育目标中的人才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要把成人学生培养成为基础较宽、适应能力较强的通才;从整体培养目标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等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这是现代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人才的需要,更是新经济时代的需要。 成人教育论文:试论化工专业成人教育教学方法实践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化工 教学方法 成人教育 探讨 论文摘 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化工技术已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领域,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化工专业课程的特点是论文性强、概念抽象、原理复杂,对成人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成人的特点,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提高成人化工专业的教学质量。 成人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终身化”、“大众化”和“综合化”。成人学生大部分是已工作的在职人员,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化工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成人学生毕业较早、年龄偏大,因此,这决定了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学有着许多不同。作为化工专业从业人员,面对科技,文化,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接受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对我国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添砖加瓦。我国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员人数越来越多,在提高广大在职化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化工成人教育也存在着“普教化”倾向,缺乏成人特点,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化工成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为此,笔者结合成人教育特点和教学实践,就化工专业成人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适应化工成人教育发展的需求。 1 掌握成人学生特点,因人施教 成人学生的来源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生,学生来源主要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独立人格的在职人员,他们毕业较早,受外界干扰多,精力不易集中,但对知识的追求欲很强,重视接受教育对自身价值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充电,是对知识更新与补充,也是对专业理论和技术的提高。又由于每个成人以前所受教育不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成人的特点,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成人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多数来自生产第一线,如来自化工厂化验室的学员,他们对常规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比较熟悉,但对近代分析仪器手段比较陌生,且充满兴趣,所以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尽可能讲述每一种仪器分析方法最新进展,以满足成人学生对知识的求新心理。例如,在讲述光谱分析部分时候,侧重介绍荧光、红外光谱,波谱学等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手段,加以动漫和化工软件演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满足他们求实创新的需求。 成人学生的年龄一般较大,记忆力远不如全日制学生,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性和逻辑性的记忆较强。针对这一特点,加强理解性记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授课内容中注重用通俗的语言结合成人的实践经验来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化工生产中温度、压力是如何确定的?需用到物理化学中的化学平衡的知识,直接讲述化学平衡学生难以理解记忆,我们结合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情况,如合成氨的生产,为什么条件是高温、高压?把实际和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对比讲解,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温度低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对产率有何影响?当温度高了又有何影响?学生把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结合马上就理解了温度、压力等操作条件是如何影响生产的,进而知道了温度、压力等是如何确定的。又如在无机化学中讲到原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时,我们可以把这几个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异,同时以动漫演示这几种理论的变化过程,相信成人学生对这种复杂、抽象的概念理解也不会太难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成教学生大多数基础较差,且对这门学科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学生甚至觉得学习理论在实际中没有多大的用处,因此缺乏学习积极性。要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就应针对成人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学习方法,比较适合成人学生独立思维、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特征。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生动活泼、有兴致地学习。有人提出了启智的七把钥匙:第一,质疑;第二,引趣;第三,勤学;第四,改难;第五,动情;第六,求变;第七,务本。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罐式的教学,只能使学生觉得乏味,最后完全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不但使学生想学、愿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硫酸这门课时,可以提出“生产硫酸的原料有哪些?”“原料不同对后面的工序有何影响”、“由于原料的不同生产硫酸的工艺有何不同?”“为什么硫酸的净化工序差别较大?”等一系列问题,要求他们认真思考后再回答,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变得非常积极而主动,讲授的有关知识也就很快掌握了。这样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自觉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2.2 对比式 化工专业有些课程的内容比较相似,要想区别并理解记忆这些内容,对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授方法。例如,有机化学中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单分子亲核取代和双分子消除反应、单分子消除反应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而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们把这四个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列表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抓住几个关键词取代、消除,单分子、双分子进行讲解,再从反应机理进一步对比,这样就使学生对这几个概念有一彻底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如物理化学中有一些公式十分相似,如范特霍夫公式、克—克方程和阿累尼乌斯方程外在形式的相似隐含着它们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只要我们分析一下上述关系式的来踪即可发现它们相似的内在原因。这些公式相似的内因是由于它们都反映着某种平衡关系及体系从一个平衡态变到另一个平衡态的条件。推广开来,对任何一个可用平衡表示的热力学体系,用有关平衡理论去讨论总可以得到某个物理量随温度的变化为该类形式相似的公式。这种相似性为我们掌握热力学量间的关系及热力学方法处理问题的特点,进行一些物理量的计算或一些公式的理论推导提供一定的方便。通过对几个相似公式的分析,我们把不同章节的公式联系在一起,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和各知识点的结合,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有利于成人学生对相关内容记忆得更深刻。 2.3 比喻式 化工专业课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理论和概念,如果只用专业语言去讲,成人学生由于专业基础普遍较差,很难听懂,此时就可以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一些理论问题形象化去讲,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时,可以将其比喻成火柴,火柴的大头是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极性基部分,火柴杆是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非极性基部分,这样形象化的比喻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接受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并能牢牢地记住。又如在物理化学中讲授熵的物理意义时,我们可以把熵比喻成一个小孩,孩子天生好动,这是一个自愿过程,熵是增大的,无序度也是增大的;而想让孩子不动,则必须束缚他,这是一个非自愿的过程,熵是减小的,有序度是增大的。这样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很容易理解。 2.4 总结式 一堂课讲完以后,都必须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这堂课进行总结、归纳。成人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因此,可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可以牢牢抓住本节本章的重点、难点,加快了对知识的掌握,除此总结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完善教学环节 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有机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由于结构抽象、复杂,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如无机化工工艺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工艺流程图和众多的配方,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既难板书,又费时间,一堂课下来讲不了多少内容,难以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上述情况采用现代的、高技术的、大容量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借助计算机技术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相结合,形成“动静结合、声形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微观世界变得直观、明了,非常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一目了然;可以使各流程中物料的流向、产物的分离、设备的结构形象生动。 4 根据教学实际强化理论基础 成人学生多数离校已久,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基础理论较为薄弱,对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困难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全面了解课本,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解过程中对较易掌握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碰到理论性强的难点和重点时,例如,无机化学中的能斯特方程、法拉第定律等的数学表示式含义及其各种符号的意义和公式应用的条件和范围,有机化学中的各反应的反应机理、特点,提出来讲深讲透,可以重复多次的讲解,重点一定要突出,难点一定要强调,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大脑中扎根,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理解和掌握。 5 结语 随着专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成人化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讨适合成人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育方式和方法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完成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化工人才做出贡献。 成人教育论文:雅典和谐教育理想对发展和谐成人教育的启示 作者:邹香娥 姜德照 常勤德 [论文关键词]稚典 和谐教育理想 和谐成人教育 启示 〔论文摘要]在西方教育史上,稚典教育通常被称为“和谐教育”,这是一种具有早期“和谐精神”的教育理想,是一种追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推典和谐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 雅典作为古希腊奴隶城邦制度发展的典型,它的教育也以注重儿童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流芳千古。在西方教育史上,雅典教育通常被称为“和谐教育”。“和谐发展”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语“ci。即tiat}}i8,表示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也就是追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后,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当前发展和谐成人教育,在成人教育领域实现雅典和谐教育理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雅典教育理想:追求人的和谐发展 雅典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儿童培养成为集道德、智慧、健康、美感诸品质于一身的公民。雅典人所向往的教育是既能发展儿童的身体又能发展其心灵的和谐教育。身心的和谐发展是雅典人理解的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他们认为他们须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品是人,这种人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一致,是体力与脑力的和谐。这就是雅典人为我们展现的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公民形象。可见,雅典人第一个理解并表达了这样一种理想—教育应使整个人得到发展,使人的整体完美。不仅要注重发展人的智力、体力,而且要注重感情、判断和创造力的教育。他们尊重钦佩聪明与智力素质,但是认为这些素质若不与其它性格素质保持平衡,则是危险的和不理想的。心灵和身体和谐的发展是每个雅典公民的追求。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新人使他的力量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种对人格的尊重,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古代雅典人留给西方世界的伟大遗产。雅典教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具有多彩个性和生气勃勃的人的形象。这种教育的理想是极现实的存在于雅典生活之中的。雅典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使自己努力去实现这个理想,并把它体现在自身的存在中。正是由于雅典公民具有全面优秀的素质,才使雅典成为古希腊灿烂文明的中心,才使雅典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而富有诗意。而雅典教育培养完整的、身心和谐发展人的理想是通过对青少年实施体育、智育、美育、德育等多方面和谐教育来实现的。雅典人对德、智、体、美诸育的教育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这促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每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1.大力发展体育。雅典人认为青少年必须是身体健美的。不仅强调身体健康s而且要姿态优美、举止文雅。健康的身体以及文雅而得体的行为举止是一个有教养的雅典人的标志。雅典儿童从二、三岁起就要到体操学校去接受体育训练。十分突出的是,雅典的体育训练包含着多方面的价值。雅典人不仅看到体育训练的军事价值,而且对其增进健康的价值、美学的价值以及道德方面的价值更为注意。他们希望通过体育训练,在技能技巧方面,要求达到步履轻快、敏捷、姿势柔软美观。在精神意志力方面,要求经常保持坚韧刚毅、勇敢进取、并善于抑制脾气、把握情绪。因此,雅典人的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体格训练。 2.重视发展智力。在雅典,诗人、诗歌朗诵者、尤其是智者是最重要的传播知识的人。属于智育范畴的教育内容有诗歌、阅读、写字、算术、法律、几何、天文、声学、哲李等。其中文法、修辞学和哲学这三门学科是智育的重点内容。雅典教育不仅使其公民具有阅读、书写的能力、掌握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十分注意对人的理性的培养。理性似乎就流在他们的血液中,使他们集艺术家和思想家于一身。他们的精神是理智、激情和至美的精神的综合。雅典的智育造就了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它被称为现在西方文化的三大精神源头之一。 3.突出发展德育。德育在雅典“和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的内容广泛地体现在阅读、体育、音乐等课程中。学生认字以后就开始读荷马的作品。教师竭力用《荷马史诗》中的人物作榜样来教诲自己的学生:一个好公民怎样做人。他们还经常就许多道德问题进行辩论。讨论得最多的题目是:应该怎样做一个完美和善良的人,他应该怎样生活,应该知道些什么才能有利于国家并使自己幸福等。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要参加各种公民集会、观剧、参加节日庆典等,学习公共的生活准则、受到道德教育。此外.雅典人还认为:学习音乐也会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人的和谐发展,必须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发展。雅典教育通过德育使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守法、忠诚、孝敬父母、为人善良等美德。 4.强调发展美育。美育在雅典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雅典儿童从小就受到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在美育的内容中,音乐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深刻理解音乐可以改造人的心灵,使它达到净化。通过音乐培养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道德,用音乐来陶冶人们的精神。音乐与诗歌总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的结合不仅可以给人以知识、思想而且能深深地打进人的心灵之中。它激起人们的高尚情感和理想。雅典人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和谐与节奏。因而用音乐的韵律来滋润儿童的心田。美育造就了雅典人爱美的天性,故而他们在文学、戏剧、音乐、雕刻、建筑、舞蹈等方面的成就达到惊人的高度。雅典正是通过上述德、智、体、美各育和谐一致的实施来培养公民完整的人格。 因此,雅典和谐教育培养了雅典人的革新精神、热爱自由、热爱城邦、勇敢冒险、爱美、爱智、爱和谐等品质。雅典和谐教育的理想就是通过人文教育进行一场人的革命,使青少年的身心、思想和行动、理性和情感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和谐社会同和谐教育一样,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位成员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依。和谐社会包含了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方面,其中核心的是人,是人这个社会主体及其社会属性决定着社会是否和谐。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和谐教育必须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作中介,才能有效地为和谐社会服务。口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人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只有和谐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雅典和谐教育理想关于“和谐发展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了自由、充分与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本质特征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或者说是智力和体力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充分、和谐发展;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是人的才能和品质的多方面的发展;是人的个体、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i3]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发展的,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 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中心,由此中心向外扩展递增。r}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个别人的身心发展,而是实现整个人类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的目标与雅典和谐教育理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要通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对发展和谐成人教育的启示 如果说雅典的和谐教育理想实际是一种和谐社会的教育理想或和谐教育理想,是以培养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作为主要目标。那么我们要发展的和谐成人教育,就是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构建成人教育的和谐教育理想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就是说,应对成人教育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 1.加强成人学生的德育内化教育。要将德育的目标要内化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在德育方面,雅典人的一大特色是把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内化为每个公民坚定的个人品格修养的内容。而我国近年来,出现道德水平降低倾向,其突出的表现是“个人品格”的观念淡薄。如果我们的德育能把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那么我们的德育效果将会有大的改观。此外,雅典教育提出了明确的适合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它成为每个人行为的准绳,而我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价值观念交叉和混乱的时期,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生活所要求的道德准则与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旧的民族传统美德由于过去的破坏而丧失。目前相当一批成人学生年龄相对较小,这个群体经常存在把在课堂上接受的真、善、美的价值观与生活中接触的假、恶、丑的价值观进行对比,觉得无所适从。这种巨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迷惘。因此,成人教育的德育内化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形势和岗位特点,与岗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结合,力求“人耳”、“人脑”和“人心”,增强个人的人格意识,只有这样,德育的目标才能深入人心,化为每个学生内在完善人格的需要。 2.要突出培养成人学生的求知欲望。雅典教育在智育方面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让他们具备了一种强烈的、纯粹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正因雅典人普遍具备这种素质才对世界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智育在新时期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兴趣。当前在成人教育学生中,不少人是混文凭,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要么不清楚学习是为了什么目的,要么就是用纯功利、实用的眼光来看待学习。也有不少学员是带着自己的事业追求目标来参加成人学习的。不管这些成人学生带着何种目的来参加学习,我们承担成人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应当讲究教学方法,善于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成为培养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3.重视美育净化心灵的作用。从美育角度,我们可以从雅典学到许多东西。雅典和谐教育的重点是美育。雅典美育的重要特征是重视美育对于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感、陶冶人的精神的作用。他们不是单纯地进行艺术技能的训练。美育的途径也十分广泛。优美的自然环境、诗歌、音乐、雕塑、绘画等都能成为美育的内容。而我国美育一直相对落后,主要是美育的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重技能训练、轻性情陶冶。而且,美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长期以来我们实际上取消了美育。学校有些艺术教育课程,但它不能等同于美育。美育是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或其它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欣赏和审美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改变气质、提高素养、振奋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的目的。我们的审美教育应从雅典教育那里得到深刻的启示,成人教育的审美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成人学生某种东西,而是要不断丰富他们的个性和审美能力。 4.要重新认识体育的价值。雅典人不仅强调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且要姿态优美、举止文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成人教育也应借鉴雅典的体育思想,应重新认识体育的价值。在成人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尽量增加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如适当增加健美操教学和礼仪教学等,引进成人教育课堂,把训练学生的形体和举止行为作为不可忽视的任务来抓。 成人教育论文:试论社会需求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论文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成人教育发展的立足点。现有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不契合当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成人教育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形式转变为订单式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的菜单式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社会需求;教学模式;创新 成人教育作为全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社会整体知识水平、顺应时展要求进行知识更新的重要职责。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知识不断涌现,对成人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社会需求成为推动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成^教育发展的立足点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论坛宣言》指出:“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公民的一种权利。”这种建立在终身教育框架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2l世纪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成人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它鲜明的成人性、职业性。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职业需要。社会发展对于职业技能和知识更新要求是学员接受成人教育、选择成人教育的专业和课程的根本出发点。 以人为本、以学员为本,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以职业对于成人学员的要求为本,以社会需求为本。只有将职业需求、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当作教育模式构建和专业设置、课程选择的主导因素,将社会需求作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才是成人教育的正确定位。同时。以社会需求为立足点的成人教育将由于其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速成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办学与社会需求的紧密性等特点,而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并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 在信息爆炸、知识经济兴起的今天,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持续更新成为所有人必须适应的时代特点。可持续发展是这个时代提出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坚持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以人为发展的本体和主体,以人的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归根结底,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持续进步,人作为一切意义和价值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被树立了,以人为本。以人的自身能力和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发展观、教育观得到了确立。 第二,终身学习的知识更新要求。科技迅猛发展与教学资源日益丰富的现代信息社会是学习社会,不间断的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会持续地学习已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学习新知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只有不断进取,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市场导向的职业知识技能要求。教育的根本性社会定位是为人们进行文化知识和技能素质等的传授和培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生产能力,为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市场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才是所有技能和应用型知识的最终归属。成人教育学员主要因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感到知识供应不足和技能力不从心,抱着充实自己和补充知识的目的而来,他们希望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够有效地在工作中得到应用,希望能够对他们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方式有着更大的实用性要求和市场针对性需求。 三、现有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不契合社会需求 近些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在教育模式、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距离,还没有构建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体系。 首先,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成人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尚未完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虽然有几十年历史,但引起社会普遍注意、形成一定气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是国家面对人才短缺、知识更新较快、国外成人教育迅猛发展等客观现实而采取的相应措施。三十年来,我国成人教育虽在规模、效益上发展迅速,但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却掩盖了深层次的理论匮乏、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等问题。一方面,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等其它教育系统,尚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没有独立的研究体系,其各种成人教育理论学说大都来自于其它教育理论的移植和借鉴。另一方面,作为具有自身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成人教育系统,缺少系统框架下条分缕析的纲目理论研究,其中诸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和丰富的研究覆盖。 其次,目前的成人教育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性、成人学员的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有利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成人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一份试卷论高低、一个分数定取舍的招生制度,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及僵化的学年制都是模仿普通高等教育而制定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生管理办法、考试形式也大都从普通高等教育移植而来,如此依葫芦画瓢的办学模式难以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成人教育特色和办学体系。成人高等教育不仅无法发挥船小调头快的优势,而且在改革步伐和改革进程上也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不是人元我有、推陈出新,而是跟着普通高等教育亦步亦趋,与社会需要和时展对成人教育的特殊要求不相适应。 第三。成人教育培养目标不甚明确,教育方向盲目性较大,毕业学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差,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不足,缺乏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在社会认可度和职业接受度上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目前成人教育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都模仿普通高等教育,没有从成人学员的成人性、职业性特征出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和导向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以致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成人教育功能的偏差,这些都违背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途径 1.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成人教育教学理念观念和理念是行动的指引和先导,观念、理念的转变必然引起和促进行为的改变,与社会需求契合的要求也必然促进成人教育教学理念和观念的革新与进步。近些年来,我国在成人教育理念引进、传播与革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实效。然而,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理念,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等,依然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面对新时代成人教育的新趋势,我们必须冲破旧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成人教育观念。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我国成人教育应首先形成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中应该包括以学员为学习主体的授教理念、以知识更新为内容要点的知识理念、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理念。 第一,学员是成人教育教学的对象和成人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成人教育通过教育行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关键所在,是成人教育教学开展效果如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员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在教育终极目标的选择上,要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以学员的学习能力为培养的终极取向。知识经时代最为重要的不是对于单独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而是将人作为学习的主体和目标,以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培养重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二,新知识、新技能是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要点所在和着重点所在。成人教育不同于普及型义务教育和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是源于发展而产生的补充性教育,是为学员进行充电和提升的教育。作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成人教育教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必然是关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各种及时更新的知识和职业技能,以适时地满足成人教育学员通过学习补充新鲜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的目的。 第三,社会需求是成人教育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是成人教育教学是否具有价值的根本所在。成人学员选择成人教育重新进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来,是源于生活和工作中对于知识或技能不足的遗憾,是渴求通过继续进修学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拓展所要求的各种能力或知识。因此,成人教育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树立和确立以契合社会需要为纲的教学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之下构建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 2.构建订单式成人教育教学模式 新时代新形势下以社会需求为基点的教育理念革新与发展,提出了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需要。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形式转变为订单式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的菜单式教学模式。这一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学员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体,由市场定专业课程,由学员决定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 第一,成人教育学员大多是带着补充实践工作所需知识的需求和问题疑惑而来的,特别渴望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和进修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更新和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希望能够提高工作技能,从而适应工作竞争的需要。这就使得成人教育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性特点。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尽快地、尽量有效地转化为工作技巧。具体而言,成人教育教学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员需要,以接收或拟制订单的形式有针对性地按照不同的社会工作类别或职业技能要求设置教学专业及其课程,要么实行开放化的根据学员方的订单要求进行专业设置,要么自主制订诸如税务、财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课程。订单的制订必须来源于需求、服务于需求,产生于实际又贴近实际。订单专业的教学过程实行问题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程序一般分为“提出问题一讨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反思与深化”四个方面。具体的过程是,首先找到或列出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在,然后由教师提供方法指导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知识和逻辑分析对问题进行解释和解决,最后带领学员对问题类型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和概括,将相关概念和有关技能同问题类型相联系起来,并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扩展,做到由此及彼和推而广之。订单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校单方教学模式的不同在于接纳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教育订单,各个社会单位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问题和专业要求,学校和教师则针对订单中的问题和专业学习需要引导学员进行学习,通过学校、学员和企业单位三方的参与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需要的有效结合,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教育和学习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契合。同时,通过订单的接收,成人教育工作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社会需求层面和研究领域,更加接近社会的真正需求,为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方向,为教学研究与实践搜集到更多的范例。 第二,成人教育学员是具有不同社会职业背景和生活背景特别是过往受教育背景的不同个体,他们对于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在同一个财税培训班中,有的学员具有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希望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而有的学员则具有长期的管理背景,渴望在学习有关国际财务往来的知识。在教学安排上,尤其在选修课程安排上,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成人的学习特点进行专业课程和课程内容设置。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科目要求,增加公共选修课程。选修课可以按照模块化进行安排,以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要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学员的个性化培养。成人教育的施教者向学员提供一揽子学习课程菜单,学员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进行自主选修。 第三,学校在学员成绩管理上应改变过去的学期考试成绩管理模式,实行必修、选修学分制,在进行学历学分管理的同时放宽学习时限和课程选择搭配的规定,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宽松的条件,并以此来发展和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真正实现学校全面发展、学员按需自主学习。这样的菜单式课程选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成人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员源自实际工作和生活的不同学习需要。 成人教育论文:浅析中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压力机制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国成人教育;困境;传媒社会学;对策 论文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国的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只生力军,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成人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所面临的诸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本文运用传媒社会学的独特理论视角对成人教育的压力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成人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成人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存在的诸多压力。中国的成人教育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就是与我们亚洲的近邻韩国、日本相比也存在不小的距离。同时,中国成人教育面临社会因素的多重挤压,未来的生存发展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完全有必要对目前中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系统进行明晰化,以便为中国成人教育的进一步纵深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成人教育事业目前所面临的残酷生存发展压力,并非单一因素所造成,而是诸多社会层面的因素综合运行所形成的。 1 内部自身因素层面 1.1 办学理念亟需革新 长期以来,国家对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地位和作用认识都相对模糊,导致成人教育发展的定位也相对模糊,既不能有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育,在与职业院校以及技校的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于是便形成了“娘不亲、舅不爱”、不上不下悬在中间的尴尬境地。 有些高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实行成人教育校外站点办学模式。这种“外包”方式,造成高校校内教学与校外站点相差很大,校外站点灵活性过大,流于形式严重,成人学历完全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拿文凭”,在社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恶化了成人教育的生存空间。 1.2 师资力量短板效应明显 成人教育大多数教师是由普遍大中专院校直接划拨,有些老师是从别的行业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为师的。这样的教师队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践能力差。至于教学名师,那在成人教育机构中是更加缺乏。 许多成人高校出于盈利目的,仅仅满足学生的学历需求,而不考虑其毕业后就业市场,课程内容多年不变,也不能反映目前残酷的就业市场和形势的需求。教师给成教学生上课,每次能有一半学生来听课就很不错了,即使来上课也是走走形式,纯粹是为混文凭而来,致使教学质量不断下滑。 1.3 宣传策略存在误区 招生宣传在招生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句话说得好,酒香也怕巷子深。成人教育媒体宣传媒介种类较少,既不可能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传媒上大做文章,也不可能在每年招生时派人到各地推介,只能印刷一些简单宣传简章或者在学校的网页上进行网络传播。这两种传播方式传播范围极为有限,而且网络传播受到计算机能力的极大限制,受众没有一定的网络技能不可能阅读到网络上的成人教育招生宣传。成人教育信息传播在社会上主要通过人际传播方式进行。那些需要成人教育相关的人往往通过熟人打听来获得这些本地的成人教育相关信息。这种宣传策略上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教育生源的规模性发展。 2 外部社会因素层面 2.1 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届中国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2008年),国家对于教育的政策指向,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一是强调义务教育,最近几年更强调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二是强调普通高等教育;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导向。教育部、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教财〔2008〕20号文件以及教财[2009]19号文件资料显示,最近几年教育投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国家的义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增长势头加快,作为教育“重头戏”的普通高等学校也是稳中有升。但对于教育的另一个“大户”成人教育,国家政策扶持以及资金投入上却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这种政策与资金层面上的“短视”将直接制约着中国成人教育的纵深发展,导致了中国成人教育“缺资金、缺师资、缺设备”三缺局面的直接形成。 2.2 生源压力前所未有 成人教育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生源的规模效应。近几年,成人教育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呈现严重下滑趋势。一方面,成人教育生源面临严重危机。由于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造成生源选择普通高校比例大,普通高中生报考成教的比例将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成人教育还面临着各类职业教育、技校残酷的同业竞争压力,生源数量下滑趋势明显;另一方面,生源质量也不容乐观。报考成教的主要生源是技校、中专、高职的毕业生以及社会在岗人员,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岗位操作技能,但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甚至有些基础课程根本就未学过,录取分数较低,特别是社会在岗人员,他们一方面要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参加成教业余课程学习,时间上有一定冲突。这些因素使得成教学生的生源质量和素质比以往下降得厉害。 2.3 教育教学资源受到挤压 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既挤压了成人教育的生源空间,又使一些原本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被兼并和升格,减弱了承担成人教育的任务。普通高校举办成人教育的学校,也因为普通高校的扩招过快,造成学校教学资源只能挤占原本用于成教的教学资源,造成成人教育基本设施严重不足,成教师资队伍流失现象严重,以及成教办学经费被挪用。而且对于普教招生,国家拨款加上学生收费大大高于成人教育学费收入,学校更倾向于多招普教学生,这就使得成人教育不得不给普教扩招让路。这种状况下,成人教育教学资源严重被挤占,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甚至有些地方的成人教育惨淡经营时刻面临着停止招生的生存危机。 2.4 文凭学历比较劣势大 成人教育文凭在社会中倍受歧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上对成人学历教育的偏见,成人教育学历在就业市场上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不论是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外资企业还是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持有成人教育文凭的应聘者挑三捡四。在招考公务员时,许多用人单位都将成人学历排除在外。这种学历歧视与限制的背后带来的是成教生心理上的困惑:成教文凭含金量与社会承认值到底是多少?这种学历上的“弱势”直接造成了成人教育在就业上的不公平,这对成人教育的未来发展是最严重的打击。无生源,教育也将不存。成人教育文凭的含金量越低,成人学校的生源也就越少,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政策倾斜随即下降。这一切都是连锁反应。 21世纪中国教育资源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处于内外交困中的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生存发展压力骤增,如何缓解这种剧增的压力以及解决下一步的发展动力问题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研究课题。 成人教育论文:浅析关于成人教育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个案教学;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目前,成人教育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因而亟需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并积极探索改革的途径。本文主要从成教古代文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对成教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中国古代文学是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地位非常重要。对于如何提高成教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学术界一直处于积极思考与探索之中。然而,目前成教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日趋呈下滑趋势。这其中,既有社会风气的浮躁、生源数量与质量的下降等因素,也与成教古代文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成教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1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明确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讲授文学史与作家作品两大部分,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目前全日制普通教育古代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着眼于理论宣传、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学术色彩;教学内容则以文学史为主,以作品为辅。近年来,有感于这种重文学史、重理论、轻作品的弊病,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以原典阅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教学成效。然而成教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却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仅没有彰显成人教育的特色,而且还沿袭了普教的诸多弊病。 普教古代文学重文学史、轻作品教学的倾向非常突出,授课教师为了追求文学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往往以压缩具体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为代价。这种做法,不仅使文学史的教学流于浮光掠影,而且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直觉感知能力。另外,在全日制普通教育本、专科的教学中,就已经存在着教学容量大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而成教自学时间长、面授时间短的独特性,导致这一矛盾更为尖锐。成教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轻视作品,而且还演化为单纯的文学史教学。由于对经典作品的忽视,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省去了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讲授给学生的往往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观点。而且这些结论和观点往往不是教师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得来的,而是从各种教材或著作中剪切过来的。这种教学,教师本人无须多读和细读文学经典,只须死记硬背教材或讲义上归纳的条条框框,即可应付教学,即可高谈阔论,以致出现不懂《离骚》,也能大谈《离骚》的艺术特色,不读《红楼梦》,也能大谈宝黛爱情的怪现象。然而课堂上只讲文学史,即使讲得再精彩,线索理得再清晰,对没有具体感受作品的学生来讲,依然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文科人才的要求。 成人学生大多已参加工作,或者刚刚毕业尚未找到工作,在目前激烈的就业形势下,亟需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及竞争实力。对这些成人学生而言,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很简单,也很现实,就是要通过学习,获得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领,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虽然学习文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拓宽宏观视野,但真正喜欢并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毕竟微乎其微。而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陶冶性情之外,还可以促使他们将经典名篇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成人学生大多从事文字工作,他们所需的恰恰是这种以提高语言运用和文字表达水平为目的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培训。因而成教古代文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并不断强化成教职业教育的特点。 2教学模式及方法单一 人的成才究其本质是靠自学,根据成人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成人教育应该发挥成人学生的自主、自律和自控能力,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然而目前成教的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面授为主,而平时自学却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并且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而言,要想提高成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必须要求学生在平时进行大量的写作训练(可采取仿写、改写、读书札记或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而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面授是无法奏效的。因而要提高成人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学生平时自学的指导和监督。 就课堂面授而言,广大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述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传授新知识和保持系统性方面自有其优点。但由于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结果把讲述法搞成了“填鸭式”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何况成教的面授时间有限,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只能把丰富的古代文学教学变成教师在课堂上枯燥无味的讲授,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死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打好学生的文学基础,也没有发挥大学教育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功能,更没有完成对成人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培养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个案教学的方法,选取精彩的篇章,精讲深讲,不求面面俱到,不求泛泛而谈;并且通过组织讨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适当联系当代的社会文化现象来分析、阐述古代文学在当代的新意义。这种教学法将课堂教学与自学,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研讨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打破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单独由教师讲授的沉闷局面,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个案教学的典型示范,可以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从而为学生的业余自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考核方式及内容僵化 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成教古代文学大多采用闭卷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方式。对于成人学生而言,他们边工作,边学习,非常关心如何才能顺利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而授课教师鉴于教学课时少的困惑,也往往侧重于讲授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这样一来,在集中面授期间,师生双方主要围着考试转,而考试内容又多是一些总结好的、完全靠机械记忆的文学史知识。这种一味强调机械记忆、方式呆板的考核模式,不仅难以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还窒息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背书的机器”。 要改变这种不良局面,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是成教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 首先,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要注重终结性考核,也要加强形成性考核。而后者恰恰是目前成教评价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广大成人学生多是在职攻读,要承担来自家庭、工作、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有些学生态度敷衍,只求混个文凭,所以如果缺乏对成人学生平时自学的监督和考核,那么文学素养及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在将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结合起来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分值比重。 其次,应该改革终结性考核的内容范围及评分标准,减少文学史知识的分值比重,加大对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考察力度。目前的成教试卷,虽然也有一些分值颇大的主观性试题,但这些主观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往往依据教材或授课教师的讲义,阅卷老师也主要依据评分要点给学生赋分。谁的记忆力好,谁就能得高分,所谓的主观性试题实质上考察的还是学生的记忆力。而成人学生大多已参加工作,他们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记忆力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强项。所以这样的考试对检验他们的真实水平没有多大意义。况且对作品的解读及对文学史规律的归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教材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读。因而完全按评分要点来赋分的僵化做法则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扼杀。其实,只要学生的回答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并能够用流畅且富有文采的语言来回答,完全可以得高分,根本没有必要死抠要点。 成教古代文学以经典作品阅读为核心,以提高成人学生语言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加以实现,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难题,但在目前普遍浮躁的社会心态下,如能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必能促使他们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人教育论文:浅析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成 人教育中,在教育观念、教师素质、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三条路径去尝试: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质量至上”的成人教育理 念;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和教学的效能;重视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教学质量中的载体作用。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是,随着信息 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成人教育作为一项特定的适时教育措施,原有 教育模式的弊端已日趋明显,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探讨成人教育 的教 学质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我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 义与价值。 一、追根溯源: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问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之源 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人内心深处的观念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 成人教育机构还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在教育全民化终身化的进程中,“生源”成了大多数 成人教育机构的生命线,成人教育机构的“逐利化”倾向严重。有些成人教育机构把举办成 人教育当做创收的手段,甚至当成是“摇钱树”,举办成教班的目的就是为了收培训费, 为了创 收,为本部门教师搞福利。在这种错误观念的驱使下,导致一部分从事教学的教师缺乏敬业 精神,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学计划或没有完成或超前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和管理上“偷工 减 料”,片面追求办学规模与经济效益,只索取不投入,办学目的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显现。此 外,由于我国在评定人才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学历至上”观,从而使“唯文凭主义”泛滥 。学校打着学生容易获得文凭的招牌作为吸引生源的主要手段,教师授课以学生容易考试过 关为宗旨。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一味地降低教学标准,只讲考试的内容和重点,教学 环节过度简单化,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下降。 2.教师素质问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之本 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 问题。首先,许多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往往以辅 导学生通过考试、完成“学业”为目的,忽视甚至无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放弃对学生综合 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业务素质良莠不齐,亟待提高。成人教育对象有其心理、生理及知 识结构的特殊性,这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特殊性。成人高等教育 只有适合成人的特点,遵循其特有的管理和教学的规律,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成人高等教育 事 业历经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发展,虽涌现出大批德才兼备、能教善管的优秀管理人员和 辅导教师,但随着成教事业的迅猛发展,许多院校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上岗前并未受过系统 的成人教育管理和教学的专业培训,上岗后因种种原因又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接受这些 专业知识的补偿教育,加之部分单位对办学人员的配备缺乏严格的条件,致使管理人员和教 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和管理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沿用普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缺乏科学性 和针对性,因而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再次,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尽合理。随着成人 教育 规模的扩大,专职教师不足问题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校或者聘请临时的离退休 教师或者聘请在读研究生代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同时,由于一些学 校没有把教师的成人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没有与评职称、岗位津贴等挂钩,这样很难建立 相应的激励机制,直接造成了现有的教师也并不热爱成教事业,人心思动,以至于任课教师 替换频繁。 3.课程问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的核心因素 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统领着整个 教育过程。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是联结成人高等教育目标与过程的纽带,但是,当前我国成 人高等教育课程还存在结构的“学科化”、内容的“老龄化”、实施方式的“传统化”、体 系的“普教化”等弊端。 课程结构的“学科化”:受典型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重视学科知识的系 统性和连续性,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导致专业与学科知识间缺乏内在的联系和 沟通。 课程内容的“老龄化”:当前我国使用的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多为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所编 ,在知识 爆炸的年代,这些教材内容显然早已过时,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势必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课程实施方式的“传统化”:有调查表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有95%的教师仍在使用填 鸭式或系统传授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大规模短期内取得成效,但也遏制了学生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 课程体系的“普教化”: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所用教材,大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内容或框 架,甚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课程设置明显地暴露出成人高等教 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的弊端。 二、因应对策:怎样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质量至上”的成人教育理念 首先,各院校要加强对成教工作的领导,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成人高等教育工作 真正看做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普教事业的延伸,当做普教事业发展的重要环 节,列入学校教学工作的议事日程。要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放到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位置 ,大力宣传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重点解决好体制、人员、场所、经费等实际问题, 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另外,各办学单位要树立“全院(校)一盘棋”的思想,认真贯彻“从 严治学,质量第一”的办学方针,视质量为生命,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 关系,切实 把教学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办学的高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信誉,赢得广泛的社会承认 和赞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举办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班的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把提高 质量作为办学的中心,把提高社会效益作为办学的出发点与根本目的,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 标准。 就社会体系而言,必须改革原有的“学历至上”的陈旧评定观念。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 下日本的成功经验。日本从当初的战败国,迅速成为当今世界除美国以外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其中成人教育发展对其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日本也一度出现过学历主 义盛行的现象,后来日本理事会在教育改革中,建立了除教育文凭证书制度以外的其他评估 学习活动效果的制度,这就是“终身学习”。其基本理念是:无论人生何时,都能自由地选 择学习机会进行学习,其成果能够获得适当的评价。日本的终身教育对我国发展成人教育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和教学的效能 成教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成教教师要真正实现全面育 人的教育目标,其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心理素养。专业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理 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不仅应具有相应的 职称还应具有工程师职称,以满足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要求,满足社会与成人学生对实用性 知识的需求。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成人教师的相对稳定性,要进一步规范成人教师的管理 措施。须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成人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成人教学规律、特点及教学方法 的研究与交流活动;注意吸收具有较高学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成人教师,以此稳定成 人教 师队伍,提高成人教学质量。成教管理人员,则应具有较广的现代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方面 的知识,掌握和了解国家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有较强的现代化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等。进行成人高等教育队伍建设,一是要 重视成教队伍的素质建设,选拔高素质的人员从事成教教学和管理工作;二是对在职教师、 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通过在职学习、脱产学习、学术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其理论与实 践方面的能力,并实行资格证书制度,要求教师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三是引导教师和管理 人员通过自学不断充实知识,提高自身水平;四是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科研,促进自身 素质的提高。 3.重视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教学质量中的载体作用 (1)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当“综合化”。当今社会各行各业联系紧密,过去那种单 一的 学科体系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只有跨学科综合学习各科知识,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学生 获得立足之地。 (2)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年轻化”。其内容应当重视当前和未来人的全 面发展和社 会及学科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成人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充满时代气息,开 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能力以及保持与社 会、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的人才。 (3)课程实施的方式应当“现代化”。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成人学习兴 趣是基于创 造性与主动性的,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应当多元化,采用一切能调动成人学习积极 性的模式,例如启发式、探讨式、案例式、多媒体式等现代方式。 (4)课程体系的编排应当“成教化”。要想使成人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 的功能,必 须使成人教育具有自身特色,而成人教育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其活动主体是成人。只有把握住 成人的特点才能使成人教育课程的编制成教化。成人学习的优点表现在:第一,成人学习的 目的明确,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第二,成人有丰富的劳动实 践能力,在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第三,具有比较完善的逻辑思辨能力,思维具有较强的发 散性,渴 望创造与实现自我价值等。其缺陷是:成人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要忙于家务或工作;随 着年龄的增长其机械记忆力下降。只有将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取长补短,使课程体系的编排 摆脱普通教育的束缚,成人高等教育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 成人教育论文:浅析如何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 成人教育 积极性 学习 论文摘要: 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的人才培养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成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个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成人高等教育在实现我国高教大众化、普及化的目标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终身教育的提出,成人高等教育也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并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才能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其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是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个因素 (一)学习动机不够纯正 在国内,人们比较崇尚学位文凭,很多工作单位在员工录取、薪酬福利和晋升制度方面都对学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的学历证书便成为了人们就业和晋升的敲门砖。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了保住饭碗,避免被社会淘汰,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中相当数量的人希望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毕业证来求一生平安。在这样求文凭的学习动机下,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很被动,不积极参与学习,只要考试及格即可。 (二)教学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要求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时代向人们提出了终身接受教育的要求。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人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应付社会不断加剧的竞争。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包括冲着文凭而来的学生,都想学到一些能适应自己职业进展要求的知识。可是,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成人高等院校在课程设计、教材使用及教师方面的管理不善,导致了教学内容往往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课程设计过于注重理论学习,教材缺乏新颖性,实用性过低;大部分成人院校没有一支专门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多是以兼职的形式受聘,从而给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并且任课教师对教学任务不重视,对教学对象存有偏见,这导致了他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讲究改革创新,敷衍了事,使得学生未能从学习过程中学到自己想学的有用的知识,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多是社会上的从业人员,有着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而他们却必须在业余时间上课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压力往往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导致他们学习不够积极,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是件又苦又累的事情。 (四)成人高等院校缺乏校园文化 目前,很多成人高等院校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课堂出勤率和对教师的管理工作上,有些学校为了效益,重抓招生工作,却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及学习氛围的塑建。成人院校很少举办针对成人学生的文化活动,不能给学生提供彼此之间交流学习的渠道,使得许多学生除了上课以外,绝少机会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枯燥无味的校园文化生活无疑是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二、提高成教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针对以上的种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净化其学习动机。 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可在开学初举行一次辩论赛或讨论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来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班主任应抓住适当的机会,正面宣传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文凭虽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扎实的知识和个人修养。教师还应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育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一贯主张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教师除了教授知识技能,还应重视“育人”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适当的机会,不断向教学对象导入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当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提高的时候,其过分追求文凭的短视且功利的学习心态才能被真正地调整。 (二)提高课程设计的水平,选好教材。 成人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往往存在着公共课占用的课时量大、专业课的课时量少、整体教学过程较冗长、教材缺乏新颖性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人院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在课程设计和教材选定方面,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征询学生及教师对现有课程设计编排和教材的意见,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及各专业教师对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适当地作出调整。例如,教学管理部门可精简部分次要的课程,重点扶植专业课,在安排课程时需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娱乐时间,让他们保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充足精力。具体来说,尽量安排函授班的学生每周接受集中面授的时间为一天,夜大班的学生每周接受集中面授的时间不要超过三个晚上。在选订教材上,多选订适合学生水平的、实用型的新颖教材。这样,学生精力得到保障,教材内容有吸引力,学习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成人院校应通过具体的制度来规范教师队伍的管理,加强管理力度,不能让教师马虎随便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条件的话,可考虑建设一支专门服务于成人教育的教师队伍。第二,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及业务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特色教学来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第三,教师可把激励机制引入教学管理中。据心理学研究报道,没有接受过激励的人的工作能力只发挥作用20%—30%,而经过激励以后能发挥到80%—90%。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建立公平的评价制度,举行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利用“期望”效应,对学生多表扬、多赞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感受,渐渐地喜欢上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第四,教师应于课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创和谐师生关系。由于成人学生多是在职人员,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较大,难免会因为工作或家庭的问题而影响学习。俗语有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不应摆着高高在上的架子,课后可常与学生聊天,一起参加活动,多帮助学生,渐渐深化彼此的了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友谊。很多学生为了给老师这位朋友“面子”,哪怕自己基础薄弱,上课听不懂,都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成教学生毕竟所担任的社会角色较多,渴望能多认识朋友,拓宽自己的交际面,为日后的个人发展作充分准备。成人院校可定期举办成人学生活动或比赛,例如举办英语角、组建兴趣小组、或举办成人体育运动会等,让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这样既可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个人情操,又可以为他们提供较好的交际平台。通过建立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成教学生能重温往日的校园文化生活,释放一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享受作为学生的乐趣,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成人教育论文:浅析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周先林 张唯聪 张子安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成人教育 教育模式改革 论文摘要:成人高等教育为国家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全民素质的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教育意识模糊、教育质量下降、课程设置普教化、成人教育特色不明显、师资力量不足等。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对成人高等教育模式、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及师资建设等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推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巨大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随着终身教育思潮和学习型社会的兴起,成人高等教育尚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意识模糊、教育质量下降、课程取向普教化、教育特色明显欠缺、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育评价模式单一等,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将针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但近年来教育观念的落后成为阻碍成人高等教育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少数高校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地位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有些学校不关心人才培养质量,个别学校甚至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自身专业条件和师资力量,盲目申报新专业、热门专业;第三,总体师资力量不够,个别专业甚至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第四,对于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缺乏研究。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学质量下滑,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此外,成人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被当做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品,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致使其发展滞后。由于忽视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固有特性,少数管理者办学意识淡薄,进一步限制了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优化。 二、现阶段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则 要想更好地解决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则,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关部门和有关高校的广大工作人员以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指导,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并重新定位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新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观,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不是普通高校教育的附属品,而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要将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转变,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应用为中心,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由封闭教育体系向开放教育体系转变。现今的成人高等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一般的学历提高层面,而应把成人学员的全面素质提升作为培养目标,从学历补偿教育向全面发展教育过渡,结合成人教育自身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相应的教育衔接方式。完善现行的专业设置方式和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建立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新模式,以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宜采取的发展模式 (一)专业设置基础化、特色化,课程设置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目前,多数成人高校(包括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专业设置偏重文科,偏重热门专业,缺乏对基础类和专业特色技术人才的培养。如农业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上缺乏农业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的特色,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教育投入浪费,也限制了学校的自身发展。 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应探索符合成人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如我国农业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沿袭着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对农业院校成人教育教学特点的考察,教学体系比较固定,结构不合理,知识传授多于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要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加大专业应用课程的比重,重视系统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加强对学员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课程编制的系统化、课程内容实用化的目标。 (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普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基本趋同,缺乏成人教育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应用型成人学员的培养质量。要在教学管理体制上充分考虑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使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更有成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培训,使其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指导下工作,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制定符合成人教育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第二,注重教职工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不断激发员工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使教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学习型和知识型的管理人员队伍。第三,规范管理,加强日常考勤管理,充分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行业协会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功能,及时解决问题。第四,改革现有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成人教育的课程考核大多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采取闭卷考试,这与成人学员实践性强的特点相悖。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大对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考查,从而使学员真正掌握对所学理论的应用。第五,建立弹性学制,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方式,让学员根据工作、学习、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第六,加强成人教育机构间的合作交流,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多数没有专职的师资队伍,成人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都由本校教师承担。随着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教师要兼顾普招本科生和成人学员的教学工作,会影响其对成人教育教学的投入。且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成人教育培训,对成人学员的特点、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了解不足。有的教师甚至用给普通本科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给成人学生上课,忽视成人的学习特点、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造成成人教育的普教化,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要使成人高等教育快速稳定发展,就要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专职教师是教学质量稳定的基础,要加强专职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使专职教师不仅懂得成人教育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做好教学、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兼职教师队伍是引入新教学理念的渠道,应实行校内外聘任相结合的办法,聘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的人才。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定期参加成人教育理论、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同时针对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定期的研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以适应信息时代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具有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目前教育部门已经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但成人高等教育却没有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由于成人学员在学习形式、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也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制定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高校中的成人教育管理者有章可循。 四、小结 综上所述,高校成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快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步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其二,尽快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好制度准备;其三,在专业设置上抓住基础化、特色化这一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其四,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制定科学目标;其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其六,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成人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不断前进的动力。
交通管理论文:浅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安交通管理工作 当前我们公安机关正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开展“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我也积极的参与到这次教育活动中,认真的学习有关文件。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道是学以致用,作为一名交警我想就如何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表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总书记曾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国家各项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方针,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干好本职工作所必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样,对于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来说,如何正确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如何正确的干好相关工作,如何使交通管理工作适应时展的需求,都必须全面的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二,用科学发展观来认清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交通的压力急剧增加。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于我们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我们如果只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判断我们所面临的工作形势,将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工作,我们将措手不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只有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动态的,有预见性的认识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工作的需要。 第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我们交警的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工作内容上不用我说,只要看一眼公路上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就可以明白,我们的工作内容可以说越来越“丰富”了。在工作的方式上,从过去的偏三摩托车、各式表格加钢笔,到现在性能优良的警车、电脑加网络,我们的工作方式可以说越来越现代化了。在工作要求上,无论是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还是在执法质量上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党和人民对我们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如果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有预见性的去学习新的业务知识,科学合理的积极处理新遇到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将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将无法满足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将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的,有预见性的学习新业务,新知识,为适应人民的需求,工作的需要,做一个有准备的交警。 科学发展观是指引我们正确开展各项工作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作为交通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我们每一名交警一定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去,为我们伟大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而努力奋斗。 交通管理论文: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和发展。与此同时,各类交通事故的居高不下给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同时,也给国家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地安全隐患。因此,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做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谐稳定应该放在第一位,只有和谐稳定,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火灾、煤矿事故、交通事故等接连不断的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极大的影响着社会稳定发展。我们看到,在所有安全生产涉及的领域中,交通事故的发生居于首位的,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得到国家安全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交警部门所承担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做好“一降两保”刻不容缓。 二、增强忧患意识的必要性 交通事故的发生是我们不能左右的,但是,我们却能够发挥自身部门的功能,全力做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不断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安慰冷暖时刻挂在心上,认真做好管理和预防工作,最大限度的把事故降下来,还广大群众一个安定和谐的安全生活和出行环境。对此,作为每一位交通民警要深刻认识到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给广大群众生民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给社会稳定和谐造成的危害。我们知道,在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而交通事故的发生与这两个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交通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方便、快捷、效率是当前的特点,机动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无论出行,或者经商,旅游等都离不开机动车,极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生活效率。但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机动车上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道路里程的不断增加,远远跟不上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因此,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同时,在机动车迅猛增长的同时,驾驶员队伍不断扩大,而驾驶员队伍素质却远远达不到要求,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我们看到,随着驾驶员队伍的扩大,安全问题越来越显现,特别是各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越来越严重,闯红灯、超速超载、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不断发生。这些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造成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居高不下,给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仅拿城乡结合部来说,广大农民群众是参与道路交通的主力军,他们在搞好种植的基础上,又把眼光投向进城经商和务工。于是,大量的农用车辆浩浩荡荡来往穿梭在城镇的大街小巷,极大地推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这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交通事故居高不下又极大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一个一般的农村家庭,一年的经济收入本来就不高,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对于事故受害双方打击是非常大的。一起死亡交通事故要赔偿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这些对于他们来讲无疑是天文数字,即使是倾家荡产也是无力承担的。因此,交通事故的居高不下极大地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从影响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讲。当前,从国际和国内发展形势来看,发展是主题,和平稳定是保障。但是,国际国内形势不容乐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对世界构成威胁,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也在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发展。藏独疆独分子与境外反华势力勾结,妄图瓦解中国。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社会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和平稳定,国家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作为交警部门承担着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我们知道,交警部门是政府部门与广大群众联系的一线窗口单位,要做好这项工作,信访工作非常重要。事故处理工作是焦点热点问题,交通事故发生后,作为事故受害人从精神和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情绪不稳定,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有一点处理不好,群众就可能情绪失控,出现上访问题,就会造成警民关系的不和谐。由于大多数群众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认为事故处理就是交警部门一家的事情。由于受事故带来的危害的影响,人们就可能转移矛盾,认为是交警部门处理不好才造成的这样,于是,就把矛头指向交警部门,甚至出现上访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交警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既然交通管理工作在社会发展和稳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作为交警部门就要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忧患意识,全力做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增强忧患意识,就要放宽思路纵观大局。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在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是与信访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我们交警部门在尽最大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这项工作。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们不要只是把交通管理工作放在狭小的范围内予以考虑,而是要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来考虑,在要把这项工作放在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来认识。在这方面,领导干部要站在全局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一是,维护社会稳定。对于一些敏感问题,特别是涉及到社会稳定大局的问题,诸如信访问题,要认真研究对策,要从维护全社会稳定这个大局来认识,防信访问题的发生。二是,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具有其社会功能,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工作中存在问题而带来了的一些问题。诸如“三乱”问题,就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对于经济发展影响非常大。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就会影响地方形象,给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履行防止“三乱”问题职能部门的作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增强忧患意识,就要打牢宗旨意识。交警工作肩负着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其宗旨就不言而喻。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把树立宗旨意识放在首位。一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第一位,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深入一线了解广大群众在办理业务中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增加服务项目,改善服务态度,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交警工作真正宗旨,真心实意的支持我们。二是,实际工作中要突出服务。在事故处理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好事故认定,并积极做好调解工作,尽最大努力使事故双方达到满意的效果。在一线执勤工作中,要做到严格履行法律程序,要以广提高大群众认识入手,在做好处理的同时,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使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被处罚,以及违法的危害性。同时,对于影响当地经 济发展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在办理车管业务中,要热情服务,笑脸相迎,把有关规定上墙,让群众心知肚明,不跑冤枉路。三是,要走出去,深入下去,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心声。要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深入到群众中间,用拉家常,聊天的形式进行接触,询问他们的需求,征求他们对公安交警工作的看法。同时,积极利用警营开放日活动,让群众走近交警工作,了解交警工作,以便提出好的建议和措施,利于制定出有效措施,改进工作方法。 (三)增强忧患意识,就要彻底整治各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这些问题的发生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民财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只有做好管理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一是,周密部署,合理安排。根据各自辖区的实际,各地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有力措施,针对车辆以及驾驶员队伍的实际状况,深入进行摸排,将车辆数、驾驶员队伍人数进行详细的登记,做制作档案,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管理。同时,做好培训管理。利用交通安全学校,法制宣传等部门的优势,积极进行宣传教育,抓好源头预防工作。二是,做好各种严重违法行为的整顿治理工作。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措施和方案,利用当前开展的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百日行动的契机,大张旗鼓的开展整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活动。要在重点路段设立检查站点,设立流动检查组,做到动静结合,流动与固定相结合,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警力,加大对过往车辆的查处力度。同时,要做好对各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和重点车辆的管理整治力度。要加大对闯信号、超速超载、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同时,要着重加大对客运车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等重点车辆的整治,做到逐车登记,发现问题车一辆也不放过,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新闻报刊和电视宣传媒体的作用,利用以案说法等形式进行宣传,扩大宣传影响力。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作用,争取让更多的群众通过网络了解交警工作。在此基础上,深入到学校、农村和商店,以及车站、集镇等重要地点和单位进行重点宣传,真正做到把交通安全宣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总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发展进步和安全稳定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每一位交警要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从内心深处重视起来,把这项工作做好,落到实处。 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管理信息市场化应用 1.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市场化应用平台设计 1.1技术方案和线路技术方案:充分调研社会对全国民用机动车和驾驶人登记信息需求,集成以机动车和驾驶人登记信息为主的交通管理信息,通过内外网接入平台,进行数据的隔离交换,补充部分交通、汽车生产和销售、保险、税务、人口管理、法人单位管理等部门相关信息,实现关联信息的整合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规范、挖掘、加工,制作满足各种需求的数据产品,并通过灵活的信息与查询、比对手段,向各类数据需求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技术路线:在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中心建设专门的Web服务平台,设置专用的服务平台服务器,为各外网应用系统提供服务。在外网上服务系统软件,交通、汽车生产和销售、保险、税务等单位实现对业务信息的采集,再通过内外网接入平台将外网采集的信息交换至公安内网的信息中心数据库中,通过Web服务(WebService)实现与公安外网各类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访问服务。WebService在外网专用服务器上,对服务申请进行身份和安全认证,并详细记录访问者身份和访问内容,如图2所示。其中:(1)考虑到现行的公安交通管理安全管理制度,为保证数据安全,在建设本项目时,公安交通管理数据和外网机构数据均储存在公安内部网络上的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中心,通过安全隔离设备隔离公安内外网数据和应用。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市场化应用平台数据库仅储存系统管理、接口管理、安全监控等数据。(2)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市场化应用平台应用软件部署在内外网安全接入平台的应用服务区,市场化应用平台应用软件通过接入平台的消息服务模块实现实时的数据查询和更新功能。(3)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市场化应用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访问方式及相关管理功能实现与外网机构的数据交换及管理。数据交换访问方式包括文件打包传输和接口访问两种方式,其中接口访问采用Web服务技术,数据交换格式采用XML文本方式。1.2WEB服务平台设计根据信息服务和共享需求,市场化应用平台主要模块功能包括信息查询、接口管理、安全监控和系统管理等。主要模块功能如下:(1)信息查询提供机动车和驾驶人相关信息的查询功能。主要包括:机动车基本信息、驾驶人基本信息、驾驶人交通违法信息、驾驶人交通事故信息、机动车交通违法信息、机动车交通事故信息、机动车业务办理信息、驾驶人业务办理信息、机动车告知信息、驾驶人告知信息、营运车辆和营运驾驶人信息、驾驶学校信息、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客货运场站信息、车辆生产和销售信息、整车及零部件特征信息、二手车交易信息、车辆保险信息、车辆出险信息、车辆理赔信息、机动车购置税、车船税、车辆发票信息、身份证和组织机构代码核查和解析信息等。查询时提供导出EXCEL和XML文件功能。各查询按权限实现分等级查询,即查询结果返回部分字段信息或字段信息的部分内容。各查询按服务对象实现分对象查询,即查询结果返回的整合信息中只包含该对象需要的信息。(2)接口管理实现对各信息接口使用的管理功能。包括:接口分配功能,实现接口的注册登记、申请、审批;安全访问控制功能,实现接口授权码的分发、验证和接口权限取消等;接口应用情况查询统计功能,实现接口分发、使用、数据访问交换情况的查询统计;访问日志分析功能,实现接口使用情况的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和跟踪接口使用的异常情况。①查询类接口此类接口仅供查询使用。查询结果返回内容同信息查询。②写入类接口此类接口仅供市场化数据关联部门调用,用于补充机动车和驾驶人的关联信息。如交通部门写营运车辆和驾驶人、驾驶学校、汽车维修企业和客货运场站等基础信息,汽车生产和销售部门写车辆生产和销售、整车及零部件特征、二手车交易等信息,保险部门写车辆保险、出险、理赔等信息,税务部门写机动车购置税、车船税、车辆发票等信息,人口和法人单位管理部门写身份证和组织机构代码核查和解析信息等。(3)安全监控实现对市场化应用平台全方位的安全监控功能。包括:系统运行监控,主要是监控平台的软硬件情况是否正常,平台的安装信息等;后台任务监控,主要是监控后台自动运行任务是否正常,查看后台任务的相关日志信息,并通过该模块实现任务手工启动、运行等;接口运行监控,主要是监控应用平台提供的接口是否正常、是否有被非法调用、高频访问等情况。日志查询,主要是查询应用平台提供的各类业务操作的相关日志信息。(4)系统管理主要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系统代码参数维护等功能。 2.应用实例 为说明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市场化应用平台的运作方式,我们以“车辆保险业务系统”为例,该系统运行在保险公司(外网上),利用此平台与运行在外网上的车辆保险业务系统交换数据,协同工作,系统业务操作流程如下:(1)投保人(人)到保险公司投保机动车交强险或商业险,业务人员登录车辆保险业务系统,输入车牌号,业务系统通过该平台提供的查询接口,自动获取机动车基础信息、被保险人情况、保险公司出险记录、续保前该机动车发生的事故、最近三年的机动车事故和交通违法记录等信息。业务系统只需很短时间即可计算出保费,出具正式保单,(上接第203页)置、称量台车操作状况;测温取样装置的上下限位到位信号、称量台车限位,测温取样装置精确到毫米的实时位置信息,测温取样装置实时取样温度,称量台车铁水重量;变频器的故障复位。 3.结论 为了充分利用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中心存储的交通管理信息,更好地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广大民众服务,全面推进交通管理工作市场化进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市场化应用平台建设方案。该方案在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中心建设专门的Web服务平台,通过WEB服务(WebService)实现与公安外网各类系统的信息共享和服务。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填补国内空白,而且会提高交通管理工作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其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从优化交通管理相关资源配置,充分培育和发掘市场潜力等角度来说,其间接经济效益更加显着。该平台主要用于各级政府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机动车生产和销售企 业、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租赁公司、科研院所和征信部门,市场覆盖面非常广泛,市场容量巨大。尤其是顺应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征信政策等趋势,政府和社会需求量大,成长空间无限。 4.结束语 本文将西门子PLC应用于铁水倒罐控制中,实现了倒罐站的自动监控和设备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运行可靠性。目前已在济钢4#210t转炉投入运行,运行情况良好,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与操作难度,提高了监测精度与工作效率;使用方便、可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业务系统通过该平台提供的写入接口,将该车辆的保险信息交换至内网的信息中心数据库。(2)投保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业务人员接到报案电话后,输入车牌号调取机动车保险信息,核实情况后,输入该机动车的出险记录,并通过该平台提供的写入接口,将该车辆的出险信息交换至内网的信息中心数据库。(3)投保人(人)到保险公司进行索赔,业务人员登录车辆保险业务系统,输入车牌号,业务系统通过该平台提供的查询接口,自动获取事故车辆的基本信息,车辆多次理赔情况,出险驾驶员情况,机动车交通事故记录、事故责任认定记录、报案人情况,第三方车辆的情况、汽车修理机构的资质、维修发票等信息,核实相关材料后,进入理赔流程,理赔结束后,业务系统通过该平台提供的写入接口,将该车辆的理赔信息交换至内网的信息中心数据库。 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管理的关键技术探析 1关于空域规划关键技术的分析 1.1空域运行特征提取与分析技术分析空域规划主要以空域运行特征提取与分析作为基础。该技术从定义上看,主要指工作人员以空域基础数据作为出发点,在数理统计方法提供的帮助下构建完整的空域运行特征量化和预测模型,对空域运行时产生的流量分配以及空域结构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合理的分析。空域运行特征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多个特征,但重要的特征有3个部分,分别为空域服务质量、飞行航迹保持能力以及空域结构技术性能。当中的空域服务质量主要指像终端区、飞行情报区以及航路点等每个要素流量,同时还包括噪声系数、潜在冲突系数以及运行成本等内容;而飞行航迹保持能力的内容主要指处于空域飞行状态中飞机的侧向以及垂向偏差概率分布统计;空域结构技术性能主要为空域利用率、网络连接度以及网络可达性等内容。目前效果比较理想的空域性能数据分析与报告系统主要由FAA开发的系统,该系统可以达到对飞行程序设计进行指导、合理控制空域运行、客观分析空域噪声以及正确评估和分析空域流量等效果,当前主要应用在FAA的下属办公室、终端管制中心以及职能部门中。1.2终端区飞行程序自动化设计技术分析合理对终端区领域中飞机每个环节空间飞行路线开展设计,从而达到飞行程序各要素模块化绘制和自动生成等效果,可以被称为对飞行程序自动化设计。工作人员经对导航台、机场以及定位点等每项飞行程序要素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构建其和点、线、面等图形图素之间映射关系,从而取得飞行程序每要素模块化绘制与参数配置的效果。科学构建障碍物对设计模板影响关系模型,再根据终端区中机场附近具体地质条件。对设计模板进行合理的调整,进一步可以对飞行程序实施有效的设计。国外研究的飞行程序设计与空域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将地理信息技术与计辅设计技术聚集为一体,包含大量飞行程序设计标准,能够达到仪表和目视进离场飞行程序设计效果,现阶段该系统已经应用在多个国家的航空领域中。1.3高空航路网设计与优化技术分析对高空航路网进行设计与优化的目的在于构建依托点为国家和地区综合枢纽机场的高空主干航路网,同时达到对进出终端区过渡航路以及支线航路网进行设计的效果。以现行航路网运行特征分析为背景的前提下,制定航路网设计目标。航路网中每个网络节点根据具体层次对其连接提出各种要求。以节点重要程度为基础,构建完整的航路网层次划分模型,合理对国家航路网络进行划分,将其更改由区域支线航路网、区域干线航路网以及枢纽主干航路网这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内的航路网和终端区飞行程序两者当中的过渡航路便转变为高空航路网设计与优化的内容。每层次过渡航路与航路网设计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初始化设计、网络拓扑优化设计以及三区避让设计这三个阶段。该技术的设计目标以确保航路网运行安全为基础,在增加航路网运行效率的同时影响航路网运行成本,使其呈现减少的趋势。通过网络规划技术等提供的帮助下建模与处理每层次各个阶段航路网络设计多目标优化存在的问题。1.4通信导航监视保障能力评估分析该能力评估主要以空域运行对通信、导航以及监视这三个方面性能的需要为出发点详细评估空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航路以及飞行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通信导航监视保障能力评估需要按照实际通信导航对台站进行监视,也就是其需要具备电波传递特性,同时还详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客观构建每种台站信号传播距离模型与观测误差模型,进而对地基范围中的导航台站信号作用空间、侧向容差以及沿航迹容差进行分析。由FAA研究的RNAV-Pro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对终端区飞行程序障碍物开展评估,同时还能够对监视通信台站覆盖进行分析。 2我国空域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分析 现阶段我国民航可用空域资源非常少,连全国空域总资源20%也打不到,但是飞行流量却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存在缺陷的空域结构直接对航空运输业发展造成影响,尤其是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顺利举行后,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给空域运行造成严峻的形势,因此对空域资源做出优化配置迫在眉睫。当前,国家不断提高空管科研力度,并且构建大量的空域规划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以自主研发为出发点,通过航空发展需要推动空管技术发展,统筹我国优势力量,促使我国空域规划技术取得一定的成果,并且给我国空域规划技术规划和设计提供大量理论依据以及技术,使其被广泛应用在民航空域建设领域中。 3结束语 由上可知,现代空中交通管理中的空域规划关键技术对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影响较深,直接关系到其发展方向,对此专家们需要发扬积极探索和不怕艰苦的精神,不断研发出新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应用中,为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作出贡献。 交通管理论文:对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及其经济效益探究 [论文关键词]信息管理 智能交通 交通管理 经济效益 [论文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增长中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结构——信息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个比较系统的信息管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充分体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怎样使用现代信息资源,将影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在计算机被用在管理数据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的停车场系统管理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造路网系统、拓宽路面、增添交通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城市交通所必需的“硬件”建设来实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中国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三、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现状及智能交通系统的经济效益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聚集。人口、车辆数量不断的增长,但是有限的可用土地以及经济要素的制约却使得城市道路扩建增容有限,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当今世界各地的大中城市无不存在着交通问题的困扰。交通拥堵使得人们每天将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在路上、车中,同时也导致商业车辆在交通运输中延误,增加了运输成本。交通事故率也不断上升,每年都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所谓的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有机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它是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的,通过系统集成将道路、驾驶员和车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借助于系统的智能技术将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及道路状况进行登记、收集、分析,并通过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实时提供给需要的人们,以增强行车安全,减少行车时间,并指导行车路线。 四、智能交通管理的应用方案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1.电子不停车收费(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简称ETC)是一种用于公路、大桥和隧道的电子自动收费系统。它应用RFID技术,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电子标签之间的专用短程通讯,在不需要司机停车和其他收费人员采取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不停车收费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又是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使用中收费卡的用量又很大,因此各个国家都优先投入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系统的开发,并且积极推广,目前在欧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普遍,我国也已经在广东、四川等地的高速公路上投入应用。通过应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提高通过效率,防止收费站交通“瓶颈”的发生,同时通过RFID技术实现无人为干预的收费,有效地遏制了偷逃过路费,收费人员玩忽职守、循私作弊等行为,同时降低收费站的管理成本,更快地收回基础设施的投资。 2.城市交通调度管理系统(TMS) 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采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收集道路交通的动态、静态信息,并进行实时地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出行时间,以达到充分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了解车辆运行情况,加强车辆的管理。 应用RFID技术作为交通调度系统信息采集的有效手段。比如利用将RFID应用于公交车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公交车进出站,信息自动、准确、远距离、不停车采集,使公交调度系统准确掌握公交停车场公交车进出的实时动态信息。通过实施该系统可有效提高公交车的管理水平,对采集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掌握车辆运用规律,杜绝车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公交车辆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同时采用RFID作为技术手段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相比具有安装方便、适应性强、成本低,车辆无需改造等特点。同时一些地区和城市也开始将RFID应用于垃圾运输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等特殊服务车辆的调度和管理。通过在车上安放电子标签,在特定路段的监控点放置识读设备来 监控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在有泄漏等情况出现时及时发现事故车辆。 3.电子注册管理(EVR) 车辆的注册登记以及牌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黑车、假牌照等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根除。但是新技术也许会变得简单,采用RFID技术实现车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车辆注册登记后加载RFID电子车牌,由于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号码——UID,UID是在制作芯片时放在ROM中的,无法修改,所以可以实现防伪功能。同时标签可以被远距离识别,无需停车及人为干预就可以监查,因此可以规范车辆管理手段,加强对车辆的监查力度,实现车辆年检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非法车辆的打击力度。现在该系统已经在军车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交通管理论文:小议雾天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逐年增加,高速公路已经逐渐成为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动脉,我省地处华中腹地九省通衢,在全国高速公路交通网中处于中心枢纽位置,但是,与通车里程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特别是交通管理部门对雨、雪、雾等恶劣天气的处置,基本上仍然依靠着历史经验和人海战术,效率不高。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在大雾天气特别是团雾突发的天气如何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管理能力,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以期抛砖引玉: 一、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一)什么是雾?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二)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三)雾的种类:1、辐射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2、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3、混合雾:有时兼以上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4、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5、烟雾:城市中的烟雾是另一种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类的活动。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四)雾出现的特点: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了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二、雾天容易引起事故的原因 (一)驾驶员方面存在的原因:1、大雾阻碍视线,驾驶员缺乏对前方路面信息的有效判断;2、超载、超员、超速车辆发现前方情况异常后,不能有效制动;3、大雾多发在早晨,部分驾驶员经过一夜的长时间驾驶,存在一定程度的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4、遇到前方堵塞,大部分驾驶员停车后采取措施不够,容易引发二次事故。 (二)路面设施方面存在的原因:1、监控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对路面的全天候监控;2、引导设施不足,出现大雾天气后,在来车方向缺乏必要的可变信息板等提示设施,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等经常分流的地点缺乏路面广播等指挥引导手段。 (三)交通管理部门存在原因:1、应付大雾等恶劣天气的快速反应能力不强,采取措施相对滞后;2、路面管控存在漏洞,依靠人力巡逻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一定的缺陷;3、遇有大雾等恶劣天气,路面巡逻民警能够采取的措施较为单一、低效,例如:路面巡逻当中发现前方有团雾,巡逻民警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向前巡逻查看路况,同时向上级汇报;二是马上停车,先在雾区后方采取紧急交通管制(封路)阻止后方车辆驶入雾区。两种选择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选择第一种方案,极有可能也被大雾包围,遇到堵塞则进退两难。选择第二种方案,则对前方路况不能有效掌握,并且与关闭高速公路的相关规定相抵触,当事民警思想上有一定的顾虑。 (四)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按照目前我省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恶劣天气情况下采取交通管制措施时有以下几点不足。1、指挥调度环节过多。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牵扯交警、路政、经营等部门,各个部门再层层上报,等候命令,环节过多;2、相邻部门、单位之间联动机制不健全。分流、封闭等交通管制措施的实施,往往需要相邻几个基层高管大队和相关部门共同配合,这中间的协调指挥环节需要一定时间,再加上部分单位存在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对驶入管制区域的车辆远程控制不够,路面滞留车辆仍然可以源源不断驶入雾区。 三、通过“四个提高”,积极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科技含量。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湖北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高速公路经营部门“遇有公路损坏、施工或者发生交通事故等影响车辆正常安全行驶的情形时,在现场设置安全防护设备,并在收费公路入口进行限速、警示提示,或者利用收费公路沿线可变信息板等设施予以公告……”和“收费站入口处及高速公路上设置电子信息牌及时交通管制信息和交通运行信息”。 国内外其他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健全路面电子监控手段,做到对路面全方位、全天候的电子监控,使监控信息及时得到相关部门的反馈,增加监控信息的利用效率;利用可变电子信息板,及时路况信息,在路侧设立大功率高音广播提醒司乘人员提前做好应变准备,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交通安全措施,也是相关法律明文规定采取交通管制时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 2、定期组织实战演练,努力提高各部门快速反应能力。组织人员认真开展恶劣天气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专题调研,详细分析一线民警和不同的基层大队在恶劣天气处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制定详细周密的措施,使一线民警和基层大队在处置环节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预先设定的各种“突发情况”开展贴近实战的演练,一方面警钟长鸣,提高一线人员的快速反应意识;另一方面使各个部门和人员熟练掌握遇有恶劣天气时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3、加强沟通,努力提高相邻单位的协作配合能力。针对采取分流、封路等交通管制措施时,部门之间存在的配合不力问题,一方面应从管理体制等方面查找深层次原因,经过上级部门的充分调研和论证,以行政手段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应在目前状况下,研究具体可行性方案,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弥补在指挥调度环节上普遍存在的滞后现象。 4、加强 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驾驶员雾天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宣传,增强交通参与者对恶劣天气情况下安全驾驶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把雾天以及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安全驾驶技能列入驾驶员培训内容,做好源头化管理。进一步加大超员、超速、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治理力度,减少路面交通违法现象,避免加重恶劣天气引发的交通事故后果。 交通管理论文:城市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2008年河东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加强和深化我区"畅通工程"工作,全面提高我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要求,结合建设"平安河东"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出发点,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为中心,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为奋斗目标,更新思想观念,改革管理模式,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交通综合协调部门职能作用和公安建设部门的主力军作用,重点解决城市交通的堵点、乱点、事故黑点等突出问题,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和群众交通文明素质,为我区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安全、畅通、文明的交通环境。 二、实施范围和工作目标 2008年河东区确定在全区普遍开展畅通工程活动。总体工作目标是:构筑起社会化的城市交通文明建设和实施"畅通工程"的工作框架。进一步加大交通管理软、硬件投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改革城市交通勤务工作,建立科学、高效、文明的交通管理勤务模式,提高城市交通组织、指挥、疏导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水平;全方位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畅通、快捷、安全、环保的绿色交通系统。达到B类城市三等管理水平。 三、评价项目 2008年评价围绕"交通有序畅通,管理科学高效,执法严格文明,设施齐全有效"等方面的要求,以《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版)为主要依据。评价指标分为基本指标与附加指标两大部分,基本指标适用于所有城市,附加指标适用于对应类城市。评价结果同时考虑工作进展和效果。 四、实施步骤 (一)实施阶段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本部门实施方案和创建目标,要按照畅通工程评价体系标准及畅通工程方案要求全面开展工作,完善城区各类交通设施,搞好城市综合执法活动,共同整治维护城区交通秩序,达到预定的创建目标。 (二)初评阶段 各部门根据畅通工程评价体系标准做好自评工作,自评结果和自评的文字材料于2008年7月5日前报送到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迎接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评和省级评价验收。 (三)总结阶段(2008年10月-12月底) 根据检查结果和各单位全年的创建活动,对实施畅通工程效果显著的单位和表现突出的个人予以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研究工作措施,解决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把"畅通工程"作为形象工程、系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要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公安、建设、宣传、规划、教育、交通、环保、工商、广电、安全等多个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抓好"畅通工程"。 (二)强化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交通法制观念。充分发挥新闻宣传部门的作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和实施,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及时报道实施"畅通工程"的情况及效果,要针对不同对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宣传活动,使交通法规家喻户晓,不断提高交通参与者自觉守法的意识。 (三)实行目标责任制,任务再分解,加强量化考核。结合本单位的职能作用,认真分析城市交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体的工作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把"畅通工程"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再分解,逐一落实。要精心部署,量化考核,抓好落实,及时纠正、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到位,取得实效。 (四)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管理现代化进程。各单位要把交通管理科技化工作作为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要以提高城区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为中心,以交通管理示范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更新思想观念,改革管理模式,加大科技和设施投入,科学调整交通流量,提高管理效率。要将近期的工作措施同长远的工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加快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步伐。要认真抓好驾驶员信息卡发放工作,确保公安部《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违章记分办法》的落实。 (五)坚持建管并重的方针,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要集中力量打通一些卡口和瓶颈,使城市交通局部路段拥阻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和公交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管理,认真落实公交优先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要发挥城建监察队伍的作用,加强执法检查。要按照《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要求,重点整治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在城市道路或沿线乱搭乱建广告牌、不按规定挖掘和占用城市道路以及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车辆的规范营运等问题。 (六)强化交通秩序综合整治,确保畅通工程顺利进行。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要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秩序整治活动,强化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努力减少各种交通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进一步提高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实施畅通工程,创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 六、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城市交通管理"畅通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宣传、公安、交警、交通、公路、财政、建设、规划、教育、工商、安监、综治办、文明办、人保公司、人寿公司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河东交警大队,大队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城市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工作。 交通管理论文:创建中国特色空中交通管理理论体系 【摘 要】本文提出了我国空管体制改革的思路,揭示空管体制改革的必然性与紧迫性,研究提出制度完善、运行顺畅、技术先进、用户满意的中国特色空中交通管理体系,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空管理论提供指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 空中交通管理体系 一、我国现行空中交通管理体制的弊病 1.政令不统一 上级空管局对下级部门业务性管理指令,民航地区管理局向地区空管局行政性管理命令,因此总局空管局需要以行政手段推行一项行业管理标准时,必须通过民航地区管理局。 2.设施建设管理不统一 空管部门根据业务需求所作的建设规划,项目安排在向上申报逐级审批的过程中,下级空管部门的信息分别通过行政和业务两条渠道上报,使各个渠道所获得的信息事实上不精确、不完整。空管部门所获取的仅仅是一些业务统计信息,而某些对空管非常有价值的管理信息都不能直接地、及时地获取。在管理体制不顺,信息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各级空管部门既要对空管系统的安全运行负责,又要开展行业管理,这实在是有违科学决策、政令统一、责权利统一的管理原则。 3.投资管理不合理 国家对空管的投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通过行政管理主线实施的。对于民航建设基金的投资,空管部门只提出需求规划和投资建议,并对已明确的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实施管理,而没有投资决策权,也不承担投资的风险责任。使得有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没有投资风险意识,对投资额很高的进口空管设备只重视购买,而不设法提高其利用率,造成投资效率十分低下。对己购置的空管设备,不注重管理和维护,致使许多空管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大为降低,造成国有资产的不必要浪费。 4.空管设施资源配置不合理 民航总局统收统配国际航班的航路收益,各个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独立统计结算国内航班的航路收益,因此各空中交通管制中心与负责管理维护航路设施的民航部门之间,存在着航路费收益的分配问题。并且,航路设施的产权采用自然归属的方式划归原来负责管理维护的部门。维护管理部门对于航路设施未能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保证维护质量和运行可靠性,严重影响了精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状况。 5.空域划分不合理, 航路设置未体现经济性原则, 空域利用率低 由于大量公布及未公布的危险区、限制区, 不仅现有民航航路多曲折设置, 不符合“尽可能减少飞行里程”的航路设置规范, 而且新辟航路困难,造成少数航路容纳不合理的高飞行流量。 6.军、民航飞行隔离方法原始 当军航特殊任务飞行时,军航指定的协商方案多为空域隔离, 由于军事飞行的突发性,民航避让的初期必然产生混乱, 后期由于空域使用限制往往必须进行流量控制。并且, 目前我国军、民航飞行间隔标准不同, 造成空域大面积的浪费。 二、中国特色空管理论体系框架 1.中国特色空管体系的定位 空中交通管理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民用航空安全、高效和公平运行的基础。在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空中交通运输方式是国家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民航在国家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将持续增大,成为长途旅客和高端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民航发展的瓶颈在空管”,我国民航在空管领域投资、建设和行业管理水平的落后是制约我国民用航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空管系统开发建设是提升民航基础性运行体系的关键举措,可以成为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核心工程之一。 2.中国特色空管体系的框架 (1)改变以往的“两条主线,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为直线制管理体制。直线制空管体制改变了业务部门必须通过上级行政主管局对下级业务部门实施管理的现状,形成了政事分开、运行一体化。民航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的空管行业管理职能与运行职能实行分离,行业职能交由总局和地区管理局行使;民航局空管局和地区空管局行使业务管理与运行职能,实行垂直管理,实现一体化运行。实现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统一。 (2)在空中交通管理的责任区域设置管理机构。这种管理体制突破了以往计划经济模式下以行政管理为纽带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有利于各级空管部门根据总局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空管辖区的实际业务需求制定发展目标,有效地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机场飞行区设施建设,忽视航路设施建设的状况,有利于航路设施的合理配置和完善。 (3)以国家重大技术专项和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等形式确立中国特色空管体系技术平台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寻求国家支持、国民关注,集中国家各方面资源获得技术突破。 (4)从机制上建立跨行业的协作平台以及行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从建立系统性能需求(目标)、完善技术政策、调动行业外可用科技资源等方面开创民航技术开发的新模式,开创民航宽阔的发展格局。 三、构建中国特色空管理论体系的政策建议 1.军民空管制区域应尽可能一致 从国家空域资源的整体考虑,科学、统一地划分管制区,达到军民空管制区尽可能的一致,这是提高空域利用率,利于军民航相互协调的有效办法。 2.合理改造航路(航线)结构 我国航路(航线)结构,是随着民用航空运输的需要逐步发展形成的,其走向受到军用机场训练空域的限制,转弯较多,航班飞行不够经济。近些年,对北京、广州、上海等繁忙地区的进离场航线进行了调整优化,收到了良好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规划、修改航路(航线)要着眼于国家的经济效益,实行整体规划,使城市间的航程尽可能缩短。 3.建立统一的全国流量管理系统 实行总局和地区两级流量管理体制,在民航总局建立全国流量管理中心,统一实施全国的飞行流量管理工作;在各地区建立流量管理机构或席位,根据全国流量管理中心的要求实施对区内的飞行流量管理工作。各类飞行计划的审批、飞行流量的安排、航路空域的灵活使用以及飞行冲突的临时调整,都将通过统一的流量管理系统来实现。统一的全国流量管理系统,将为实现集中统一、安全高效的空管运行目标发挥巨大的作用。 4.改进管制方式 加强空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改变现行的程序管制方式,实现自动化的雷达管制,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加大飞行流量。 5.在空域管理上要灵活 在军用机场训练空域没有活动时,应允许民用飞机使用,以提高空域的利用率。在空域的管理上,国家政策及军民航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议 [关键词]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财务管理 [摘 要]本文依据内部控制原理,结合交通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阐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交通管理单位是负责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对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进行调控的行业管理部门。交通管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健全有效,对其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合理有效的使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1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交通管理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支出频率高、会计业务种类多。根据《会计法》中关于职务分离的规定,在这些业务处理程序中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与货币资金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复核的职务要分离。 2 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其资金类别和核算业务种类较多,各项资金的日常收支决策权应当集中在财务负责人手中,未经财务负责人批准,不得动用任何资金。由于资金种类多、核算业务量大,需要将各类业务分别设置会计岗位,根据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分配岗位,每位财务人员可从事一岗位或几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以形成分工合理,各负其责、职责权限明确的管理机制。 3 业务处理程序化、规范化原则。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化是明确业务处理责任,执行财经纪律,防止在资金取得和使用上感情用事、以权谋私、贪污舞弊的有效手段。会计业务处理规范是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应达到的标准或要求,会计业务的处理规范化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具有重要作用。 4 计划管理和例外原则。资金收入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资金收支进行的事先安排。它的主要作用,一是对资金收支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责任,作为资金收支和考核责任的依据;二是控制资金支出的标准。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经批准的年度预算、计划等编制本部门的年度资金收支计划和月度资金收支计划,该计划应业务类别和按资金类别编制。对于超计划的支出、计划外的支出必须事先由单位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批准后才能支付。 5 稽核的原则。稽核是由稽核人员对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审查、核对,检查财务各项收支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合规,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在每一会计期间终了对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后,必须进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核对账目的基础上对每类资金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告,作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 6 重大资金收支事项商议的原则。重大资金收支事项是指在正常财务收支以外发生的、对全局或今后有重大影响的一些资金收付事项,如数额较大的计划外或预算外资金收支、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额借款和还款、给所属单位的贷款、重大的对外投资、金额较大的设备机具购置等。这些重大资金收支事项应事先提出方案,进行集体讨论,必要时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才能办理。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1 岗位设置与分工。 交通管理单位财务会计机构内部工作岗位设置,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关于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应设置财务负责人岗位、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和稽核岗位。其中会计核算岗位应根据业务种类及业务量大小和会计人员数量进行分工,设置不同的会计核算岗位。在岗位设置与业务分工中必须坚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财务负责人不得直接办理资金的收付及填制记账凭证等业务;需经授权或批准后方才能办理的业务在未经负责人授权或批准之前,执行人不得办理该业务;财务印件、银行予留印章应由财务负责人、稽核人和经办人分管,不得将财务印章、银行预留印章交由一人保管;会计岗位和出纳岗位必须分开,会计只对本岗位的业务进行核算,不得兼办该业务的货币资金收付业务;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兼办会计核算业务。稽核人员不得兼管货币资金收付和记账报账业务等。 2 资金收支控制的几个关键环节。 资金收入业务中应主要抓好银行开户环节控制和收入存款环节控制。交通管理单位必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和各项资金管理的要求在银行开设账户,银行开户应经单位负责人批准,不允许未经批准擅自开户。银行户头要保持稳定,若需变动须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关于收入存款控制,凡属单位的资金除国家规定应由有关部门单独管理的外,其余资金都应由财务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收入款项要及时全部交给财务部门,其他部门不得私收私存;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部门对于收到的款项也只能存入规定的账户,不允许私设户头私存私放。 资金支出业务中应主要抓好支出计划环节控制和支出审批环节控制。年度资金支出计划是对年度内资金支付的统筹安排和平衡,以对资金支出进行总的控制和考核;月度资金支出计划是依据年度资金支出计划的要求对月份内资金支出的具体安排。对有所属单位的交通管理单位来说,资金支出计划应按支付项目、收款单位等编制,其中对拨款计划应确定拨付的时间和金额。年度资金支出计划应经过单位负责人批准,月度资金支出计划应经财务负责人批准。对于各种拨款,应依据单位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批准的月度资金支付计划进行拨付,经批准的月度支出计划在正常情况下应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得出现多付和少付的情况,遇有特殊情况时应按例外原则处理;对机关本身发生的费用应以单位负责人批准的凭据进行支付。 3 业务处理程序和标准。 对资金收支业务来说,通常有计划、审批、收支、稽核等程序;对会计核算业务来说通常有审核原始凭证、设置账户、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告等程序。 交通管理单位资金收支业务主要有交通规费资金收解业务、交通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拨付及报批业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和拨付报批业务、交通行政事业经费领拨、支出和报批业务、预算外资金收支业务、国有资产管理业务等。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会计法》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及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每一类会计业务规定明确具体的业务处理程序。 交通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及内部管理要求制订业务处理标准或规范。会计业务处理标准主要包括:应执行的会计制度、应执行的财务管理规则、业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等。交通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多,资金种类多,管理要求严,政策性强。每一类会计业务国家都规定了相应的会计核算办法,每一种资金国家都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定。财务会计人员应按规定进行核算和管理。如果交通系统有一些特殊业务国家尚未规定其具体管理规定,交通主管部门应与财政部门协商并征得其同意,制订一些具体的核算办法和管理办法,使所有会计业务的核算和资金管理都有相应的规范。 交通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必须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不论是自制原始凭证的设计与传递、会计账务处理、财产清查和会计报告编制,还是会计核算资料和会计档案管理等都应当尽力作到规范。 财务会计机构在对外编报会计报告的同时,应当设置和定期编报本部门的财务会计报告,以供单位领导和财务负责人了解和掌握本部门各项资金的收付和结存情况、有关计划的执行情况。 4 稽核与监督。 稽核应以财经纪律、内部控制制度、经批准的资金收支计划等为依据,对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对。日常业务审查的重点应是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在会计凭证审查中要特别注重原始凭证的审查,在会计账簿审查中要特别注重银行存款收支及结余的审查。在日常审查的基础上定期审查会计报告,审查时既要审查每一笔资金收支业务的真实性、手续凭证的完备性、业务处理的合规性、账簿和报表数据的正确性,也要审查单位总体的财务状况,注意检查资金的流量和流向,评价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各项借款合同的履行情况等。在核对账目方面,在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中特别要注重银行存款账目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有价证券账目和有价证券实有数的核对,借款合同与借入款项的核对、资金拨付数与资金支出计划的核对,往来款项与债权、债务方定期核对等。 在财务部门内部稽核的基础上,交通管理单位应定期接受内部审计部门和国家机关等监督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纠正,保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真实、合法。 交通管理论文:道路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遭遇“电子狗”法理性探讨 一、电子狗概述 电子狗的背景。近几年来一种号称电子眼“克星”的反监控设备在全国各地市场上出现,这种名叫“探测狗”的无线侦测设备虽然价格在千元上下,但一面市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据“探测狗”的发明者清华大学安全技术实验室的工程师说,他发明这一项技术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电子眼的滥用以保护个人隐私。应当看到,“探测狗”这种反监控手段的出现,源于保护个人隐私的一种私力救济手段,其存在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它同时也可能会对国家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造成影响,事实上,这种装备目前已被一些机动车驾驶人用于针对“电子警察”的反侦测中。那么法律对此应当如何看待呢?从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和公共管理实现两个角度出发,不宜采取一概禁止“电子狗”使用的做法。 电子狗的定义。狭义的电子狗。是指以早期无线发射及接收原理制成的反测速产品,现在在黄河以南地区还有大量销售,只能在一些地区起有限的作用。广义的电子狗。是指许多人习惯上将所有的反测速产品统称电子狗,这种产品现在一般叫反测速雷达,产品包装上写的是安全驾驶仪或雷达警示器。此类产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全频反测速雷达。全频反测速雷达是伴随雷达测速仪大量使用而产生的一种车用设备,雷达测速仪是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频移量的计算而得出被测物体的运动速度。(2)gps反测速雷达。目前世界大约80%以上城市测速采用的是压感线圈方式测速,这种测速的方式是在路面上埋上感应线圈,通过计算车辆通过线圈的时间来计算车速。(3)gps全频反测速雷达。gps全频反测速雷达将前两类反测速雷达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既能对固定雷达测速器的准确预报,也能预报流动测速,全面解决了前两类产品的不足。 电子狗的原理。1、萝卜机是靠预埋发射机来提前预警的。厂家在需要提前预警的地方埋放有无线微波发射器,这无线发射器只有一固定的频段。同时它也销售只能接收这一频段的接收器。2、gps机器是通过采集坐标经gps定位来提前预警的。也是厂家把需要提前预警的地方的坐标采集后,以数据的形式储存在gps存储芯片内。 二、使用电子狗法理性分析 使用电子狗非法的理由。尽管没有现有国家法律明确禁止车辆安装电子狗,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任何车辆不得安装妨碍交通监控技术取证的设备。而在地方法规上,则有些比较严格,像《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对驾驶机动车有这种行为的,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200元罚款。据此,广东省内东莞、江门等地目前已明确表态安装电子狗违法。四川、浙江、福州、海口等地也明确规定:安装电子狗等干扰交通监控设备的装置属违法行为。国家安装测速仪、监视器是为了有效地加强交通管理,但是这种反抓拍探测设备的出现助长了一些违法司机的违法行为,这违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管理原则。对于那种能够反电子眼拍摄的设备,电子监控设备除了能有效制约超速行为以外,还能监视路面交通状况。 电子狗合理使用的作用。(一)减少司机违章 。从客观效果上看,安装“电子狗”,对交通秩序基本上是有利的。相关交通管理部门和警方在路口安装“电子眼”设备等特殊装置,目的是为了减少超速、违章行为,而“电子狗”能够提醒驾驶员不要超速、违章。(二)补充取证效力 。作为违法行为取证设备的“电子眼”,本身的合法性尚值得考量。而“电子狗”的使用将有力补充“电子眼”所取证的证据效力。(三)不碍交警执法。安装在车内的电子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线电波接收装置,能“接收”到电子眼附近的发射装置发送过来的电波,并提醒司机。就象收音机一样,收音机接收电波,并不会影响广播电台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电子狗”也不可能“影响”或“干扰”交警安装的“电子眼”的正常使用。 三、电子狗国外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在韩国,公交车上都装有电子狗,而在日本,也有近50%以上的汽车装了这种产品。在美国等国家电子狗已为合法科技产品,在美国50多个州中仅有3个州不合法。雷达超速探测器在结构上和功能上而言是属于一种无线电信接收机,被定位为交通电信器材,在不妨碍国家安全以及破坏电波秩序的大原则下可以自由使用,其功能仅限于接收,不会涉及干扰频道。依据美国fcc制定之频率,为合法接收法定频率。使用目的仅为事先接收警方之雷达频率,并对警方取缔超速产生预警及提前警示、告知功能,为避免取缔而送到减速之目的,与道路旁所竖立前有固定测速照相警示牌有相同之意。 电子狗科技发展趋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摩托车消费的政策,有效刺激了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销呈高增长态势,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09年,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万辆和1364.5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15%。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同比分别54.11%和52.93%;商用车产销为340.72万辆和331.35万辆,同比增长33.02%和28.39%。2009年中国汽车电子狗市场销售收入约为2000亿元。作为当前汽车功能和性能提高的重要部分,汽车电子狗产品应用将更为广泛,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更多的重视。自主品牌与自主核心专利技术是有区别的,国内企业在目前已经保持的成本竞争力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创新,一方面研究现有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另一方面研究下一代可预见技术,争取在今后的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机会。 四、中国加强电子狗立法的建议 “电子狗”一旦将其合法化,它将肩负减少交通事故提醒机动车驾驶人时刻注意行车安全的安全卫士和杜绝违法的重任。我们必须以立法立法形式明确“电子狗”的技术标准,各项电子信号参数,从“电子狗”的生产、安装、使用等环节进行立法探索。目前大多数销售地区没有制造“电子狗”的厂商。在各地出售的“电子狗”主要是经销商从广东等地买入的。由于很多这样的公司处于“地下状态”,产品没有保修期,很容易产生消费纠纷。规范了“电子狗”的合法生产,并且将“电子狗”的合法化才能使该产品作为一种法律允许的商品进入市场,并使消费者和销售者的合法权益能有所保障。为此,只有通过全国性立法,确立“电子狗”的合法化使用,那么将更有利于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使行政执法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也将使“电子狗”的使用更趋规范,“电子狗”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通过全国性立法确立“电子狗”的合法安装使用规范那么,将有效监督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使行政执法公开化,透明化,也将使“电子狗”的安装使用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因为立法规范“电子狗”的生产、销售是规范其安装使用的重要保证,所以一旦完成对“电子狗”的各项合法化规范化进程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透明的行政执法以及交通事故数量的降低,更可以使得警力的大规模节约,由此节约国家财政,而且可以通过对电子狗的特许生产、销售经营权的有偿发放促进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税收就更是情理之中。这样做既增加了财政又达到了行政执法的透明,促进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浅析 摘要: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交通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交通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推动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助和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我国交通行业才能适应交通建设、生产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发展需求,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关键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显。为此,急需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我国的交通建设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中来,因此,必须加强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以全面提升整个交通行业的管理水平。 一、加强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交通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纽带,对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道路交通量急剧增长,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公路网基本都出现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现象。 通常来讲,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是降低道路交通负荷,使道路通行能力适应交通流的要求。降低交通负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网络容量,以达到降低交通负荷的目的。通过道路建设解决交通问题往往是人们首选的措施,但是,道路交通建设投资巨大,建设周期也很长。而且当道路网络基本完善后,新建道路能产生的网络运输效益就已经非常低了;二是控制交通需求的管理,通过控制、限制、禁止某些交通方式的出行,减少出行量,以达到降低道路交通负荷的目的。三是交通系统管理,通过一系列的交通组织、交通设施控制交通流量,使交通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趋于均匀,这可有效地避开交通阻塞时刻及阻塞地段,提高网络运输效率。 与建设道路相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道路网络的潜在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效率,缓解道路交通紧张局面,投入少、见效快,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核心是信息化建设,即道路交通综合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二、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对建立全国公路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自行研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逐步推广应用,为道路管理决策科学化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部分省份逐步开发完成了高速公路交通监控系统,并实现了联网收费、电子不停车收费。目前,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部分省份还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查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基本满足了日常道路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数据需求,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信息化成为现代公路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管理公路信息资源为工具,解决所管养公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这样,公路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最基本的公路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能同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从而构建可视化的电子公路,使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等工作更方便、快捷。 其次,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如公路基本情况、堵塞、断交、封闭、施工等信息。这项工作是新形势对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更是体现全行业服务理念,树立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措施。 第三,公路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公路管理工作的许多决策都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如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超限运输路线安排等,应结合公路技术状况、公路病害、交通量、公路基本情况等综合因素。以往都是根据经验和上报情况为主进行决策,加强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均有大幅提高的余地。因此,应开发与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公路管理信息的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必须立足高起点 高起点的规划,是实施交通管理信息化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交通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通过各个分系统联网,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建立公路基础信息库、运输企业库、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统筹、集约、便民等因素,以整合、升级为主,改造、新建为辅,并注重与国家和相关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为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规划既要体现综合性、权威性和计划性,明确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又要明确各阶段的建设目标,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持续发展。 2、统一规范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应用系统 首先,要以规范运管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并不断提高软硬件建设的针对性,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以不断适应运管行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 3、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 在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时,应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利用数据备份与恢复、身份认证、实时检测与监控、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手段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并通过定期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公路信息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4、加强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管理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级交通管理机构的积极参与,只有将部门的信息化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才能调动积极性,增强紧迫感,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各级交通管理机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都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这就有必要建立信息主管制度。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在推动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行业信息化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要广纳贤才,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研究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培养和锻炼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既熟悉交通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适应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在培养方式上,针对不同层次需求对交通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使用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结语 交通信息化建设以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环境为宗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交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交通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资源经济学浅析 摘要:空域一词,在空中交通管理文献中被定义为“地球表面以上可供航空器飞行的一定范围的空气空间”。空域作为一种“天然的资源”,和陆地资源、海洋资源以及其他空间资源共同构成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总量,是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空域是固定的,之所以能从曾处于闲置状态自然资源转变为创造市场价值的经济资源,凸现稀缺性特征,是由于航空运输业的崛起。本文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空域资源的研究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我国空域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空中交通管理财务方面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空域资源 现状 解决方法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国家空域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关于国家资源数量及其用于国家安全的比例的研究,从经济思想基础看,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福利经济学思想、凯恩斯(keynes)有效需求原理及乘数原理,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希奇(xejy)有关管理思想均有涉猎;此外,美国国防经济学家施莱辛格(sylejenc)提出的按照“替代成本原则”和“边际效用原则”配置经济资源的理论等,亦有论述。 在美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对国家空域资源利用及其管理的研究。例如,在充分认识空域资源的稀缺性方面,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民航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天然的空域资源,为国民经济服务,限制军方使用,规定其固定使用的空域只能占全国空域的7%。此外,提出空域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政策主张,认为实行“空域管制一体化”,有助于公民享有平等使用权,从“空尽其用”中获取最大效用;这种“大一统”思想,在实践上表现为联邦航空局拥有空域使用的最高决定权。而且,积极主张“开放天空,放松管制”,进一步促进民航运输业发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 二、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空域资源利用率每年都保持另人可喜的增长水平,民用运输业的大力发展,低空的开放等都切实有效的利用了我国的空域资源,但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我国空域资源的利用仍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民用航空运输压力持续加大,军民航空域相互重叠 近十几年来,我国空中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每年航班架次增长率都在15%以上,民航运输机队每年增加飞机150架以上。目前我国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90个左右。到2020年,国内的运输机场数量预计会达到250个左右,运输飞机总数将会达到近2600架,航班起降总量将会达到近1000万架次。在我国少数机场和航路上,空中交通拥挤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北京地区、京广航路等;随着空军建设在国防安全中地位的提升,空军飞行训练任务的增加,加上我国军民航机场分布极不合理,有的机场为军民航合用机场,导致军民航空域相互重叠,空域资源更加紧张,常常造成飞机不必要的空中盘旋等待、地面延误。这不仅造成运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同时也加重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和飞行人员的额外负担。 (二)空管基础设施不能及时跟上空域资源开发,资金滞留严重 造成空输压力大,军民航空域相互重叠问题主要是我国空管系统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资金滞留问题严重,基础设施兴建无法及时跟上空域资源开发利用所致。由于空管建设项目一般都涉及很大的资金数量,国家在项目安排上相当谨慎,很多项目都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各环节上的审批检查也比较复杂,容易导致空管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投入无法及时到位资金的严重滞留等问题。再者,空管项目建设要经过规划、国内分布,地质勘探、测量、设计、招投标等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工期能否按计划进行。 (三)空管自动化系统过于依赖国外企业,升级成本高 空管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显示飞行目标、识别飞行目标、冲突监测和告警、飞行计划处理等,能帮助现代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员实施空中交通管理,对保障航空安全、提高航空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机场、空中区域管理中心等空中交通管理机构。因此,空管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效率和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密切相关。而目前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市场份额主要为:海外供应商法国泰雷兹公司的欧洲猫产品占全部区管中心大型系统、美国德雷费尼克公司占有多数中小型系统。由于空管自动化系统属于极高壁垒行业,行业准入条件较高,且空管行业关乎国家安全,一般企业进入需要很长的时间,导致竞争企业单一而且如果要升级,就需要重新做,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系统上增加软件功能模块,所以,空中管制自动化的升级需要大量资金,这种环境下,如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率,空中交通管理局无疑要付出很高昂的财政代价。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大规模新建、扩建和迁建机场 目前我国机场空间性与相对时间性严重分布不均是造成空管难度大、流量控制难、航空保障问题严重、空域资源状况紧张的首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历史的、体制的原因造成的。根据民航总局空管局统计,因空管原因(流量控制和航空保障)造成的航空公司不正常航班达到15-20%左右。针对种情况,我们应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借着国家为解决此次金融危机刺激经济的4万亿投资的东风,在原有机场的基础上,视情况而定扩建机场。在空域资源宽裕处,根据统一合理的规划,新建或大规模新建机场。对于空域资源分配不合理,起不到积极作用,或没有达到预期作用的机场,则要进行拆迁整改,将其迁建到更适合的地点。 (二)简化审批手续,解决资金滞留 目前我国对空管部门的资金投入审批手续过于繁琐,是造成大规模资金滞留在企业手中,“有钱不敢动”的主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简化对空管部门的资金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利用效率更高。 (三)空管重大系统实现国有化 空管系统关乎国家安全,国家对空管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要求十分迫切。而重大系统若能实现完全国产化自主生产,不仅可以节省空管财政的支出,降低成本,对空管系统的即时换代更新,乃至对我国惶恐事业,国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向工作在空管第一线的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你们的努力,我国空域资源利用的明天会更美好。 交通管理论文: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及其经济效益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增长中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结构——信息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个比较系统的信息管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充分体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怎样使用现代信息资源,将影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在计算机被用在管理数据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的停车场系统管理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关键词:信息管理 智能交通 交通管理 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造路网系统、拓宽路面、增添交通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城市交通所必需的“硬件”建设来实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中国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三、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现状及智能交通系统的经济效益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聚集。人口、车辆数量不断的增长,但是有限的可用土地以及经济要素的制约却使得城市道路扩建增容有限,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当今世界各地的大中城市无不存在着交通问题的困扰。交通拥堵使得人们每天将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在路上、车中,同时也导致商业车辆在交通运输中延误,增加了运输成本。交通事故率也不断上升,每年都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所谓的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有机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它是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的,通过系统集成将道路、驾驶员和车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借助于系统的智能技术将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及道路状况进行登记、收集、分析,并通过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实时提供给需要的人们,以增强行车安全,减少行车时间,并指导行车路线。 四、智能交通管理的应用方案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1.电子不停车收费(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简称etc)是一种用于公路、大桥和隧道的电子自动收费系统。它应用rfid技术,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电子标签之间的专用短程通讯,在不需要司机停车和其他收费人员采取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不停车收费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又是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使用中收费卡的用量又很大,因此各个国家都优先投入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系统的开发,并且积极推广,目前在欧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普遍,我国也已经在广东、四川等地的高速公路上投入应用。通过应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提高通过效率,防止收 费站交通“瓶颈”的发生,同时通过rfid技术实现无人为干预的收费,有效地遏制了偷逃过路费,收费人员玩忽职守、循私作弊等行为,同时降低收费站的管理成本,更快地收回基础设施的投资。 2.城市交通调度管理系统(tms) 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采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收集道路交通的动态、静态信息,并进行实时地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出行时间,以达到充分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了解车辆运行情况,加强车辆的管理。 应用rfid技术作为交通调度系统信息采集的有效手段。比如利用将rfid应用于公交车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公交车进出站,信息自动、准确、远距离、不停车采集,使公交调度系统准确掌握公交停车场公交车进出的实时动态信息。通过实施该系统可有效提高公交车的管理水平,对采集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掌握车辆运用规律,杜绝车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公交车辆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同时采用rfid作为技术手段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相比具有安装方便、适应性强、成本低,车辆无需改造等特点。同时一些地区和城市也开始将rfid应用于垃圾运输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等特殊服务车辆的调度和管理。通过在车上安放电子标签,在特定路段的监控点放置识读设备来监控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在有泄漏等情况出现时及时发现事故车辆。 3.电子注册管理(evr) 车辆的注册登记以及牌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黑车、假牌照等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根除。但是新技术也许会变得简单,采用rfid技术实现车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车辆注册登记后加载rfid电子车牌,由于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号码——uid,uid是在制作芯片时放在rom中的,无法修改,所以可以实现防伪功能。同时标签可以被远距离识别,无需停车及人为干预就可以监查,因此可以规范车辆管理手段,加强对车辆的监查力度,实现车辆年检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非法车辆的打击力度。现在该系统已经在军车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交通管理论文:基于GIS平台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构架研究 摘 要 本文对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城市智能 交通 管理系统的共用信息平台的可能性进行了 分析 ,提出了系统总体架构及gis平台的基本功能,指出系统存在的 问题 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gis 共用信息平台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1 背景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造路网系统、拓宽路面、增添交通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城市交通所必需的“硬件”建设来实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采用 科学 的管理手段,把 现代 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的信息需求复杂多样,但有一些信息是可以共享的,通过共用信息平台可以使这部分信息增值,而且整个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通过共用信息平台的统一存储、组织、处理,能够更有效地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避免数据冗余,提高系统中信息的利用率和传输速度。 2 以gis作为共用信息平台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 电子 警察系统、110/122接处警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路口控制系统、公共交通系统、gps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对整个系统而言,应充分发挥子系统的作用,并做到无缝集成。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作为一种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建模、分析和输出。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交通信息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利用gis技术构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共用信息平台,不但能够使交通信息在空间上直观明了地显示出来,并能为这些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和后续信息服务及辅助决策提供空间属性上的支持。 信息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重要的基本元素,也是联接各个子系统的纽带。通常把交通信息划分为两类:静态交通信息和动态交通信息。静态交通信息是指包括道路信息、交通附属设施信息、停车场信息、车辆管理信息等随时间变化较小的信息,它又可以分为基础数据(如道路路网数据等)和 历史 数据(如车辆违章历史数据等);动态信息主要指各类实时采集到的交通信息,如交通流量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公交车位置信息等。利用gis可对以上所有数据进行集成管理。针对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对信息要求的特点,建立专属的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 网络 互联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建立gis平台。gis作为整个系统的协调者,对数据和 应用 进行管理。图1所示为地理信息系统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环境下的集成。 3 系统的技术框架 3.1 系统的总体架构 根据信息平台的一般架构,结合考虑gis作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共用平台的要求,系统可采用三层体系结构: (1)客户端。指的是信息平台的用户主体,包括道路使用者、道路建设者、交通管理者、运营管理者、公共安全负责部门、相关团体等。具体的服务对象由系统的建设者决定。 (2)应用服务层。以gis作为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信息平台,由各个交通管理子系统采集交通数据,将这些原始数据以规定的格式返回,再对数据进行分类、抽取、挖掘和融合等处理,在数据存储的同时,将不同的信息按照规范的协议给相应的应用子系统。同时提供多种静态和动态交通信息查询接口,满足这些外部系统的交通信息需求。 (3)数据管理层。存储系统所需的基础数据,提供平台与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接口。 基于gis平台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 3.2 gis共用平台的基本功能 各个子系统由于功能的不同,获得的交通数据也不同,但大多具有信息量大、情况复杂等特点。将这些来源不同、类型不同的大量信息融合在一起,从中提取具有更多特征的更深层次的信息,并最终在系统的管理决策核心中得到应用,是维持整个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环节。信息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的综合利用如图3所示。 gis共用平台作为整个智能 交通 管理系统的枢纽,它担负着信息汇总、融合和中转的职责。其基本功能表现在: (1)信息采集功能。从各子系统按规定的格式提取共享数据,完成对静态交通信息和动态交通信息的重组,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可读性,避免大量数据的冗余。 (2)信息融合功能。根据各个子系统间的功能要求和内在联系,对采集来的信息在一定的准则下加以分类、统计、关联,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信息,以用于交通管理决策。 (3)信息提供与功能。按各子系统的要求,以规定的格式向子系统传输所需信息;根据服务请求和查询权限提供给客户数据、图形或图像等信息。4 主要 问题 与解决对策 以gis作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共用信息平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实时性和数据量过大两个方面。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要求共用信息平台能够实时刷新数据用于交通管理(如决策、指挥和调度等)和信息,从而对gis平台提出了实时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不允许将高精度的gis数据刻入光盘,相当一部分地理信息基础数据需要通过无线下载方式获得,导致各子系统与平台间的数据交换量庞大, 影响 gis平台的有效工作。 针对上面的两大问题可将地理信息分为基础地理信息(道路位置信息、单行道信息等)和交通属性信息(停车场位置、建筑物位置等),将大量的基础地理信息通过gis共用信息平台通过专用短程通信(dsrc)方式下载至车载装置的内置内存介质,少量的属性信息从智能交通系统实时,通过多种通信方式送至车载设备。 对于数据量大的问题,可考虑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减少数据量,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来管理数据以分担数据存储的空间,降低 网络 堵塞的可能性。对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通过网络在gis平台和各子系统中传送,对实时性要求不高对数据定时传送到平台的数据库中。 5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基于gis平台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构架问题,主要讨论系统的技术框架与主要功能及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 方法 ,对系统中的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研究 。 交通管理论文:浅析解决我国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措施 论文 关键词:城市 交通 问题 原因 结构 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的行业。 科学 地搞好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对于建立 现代 化城市,适应高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 网络 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2 我国当前交通所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1 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种局面产生的其直接原因是道路面积严重不足。首先,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其次,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 2.2 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广州市近10多年来机动车每年增长速度为17%,其中轿车19%,摩托车35%。汕头市近三年增长速度为30%,仅1993年一年,比上年增长39.2%,摩托车增长90%。1994年,全国汽车拥有量达941.95万辆,城市地区约占其一半,而且大城市增长势头还在上升。北京1995年末由于传言要收车辆增容费,仅12月份就卖出轿车2万辆,占全年销售量的13%。 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 交通 恶化。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 现代 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 2.3 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含无轨电车)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 经济 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公共汽车交通的萎缩,加速了自行车的极度膨胀,反过来又影响城市交通拥挤的波及范围。至今,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几乎还全靠公共汽车一种方式,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建有67公里的地铁线路,尚未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客运体系。出租汽车和小公共汽车容纳量有限,因此,一旦单一的公共汽车受到冲击,被转移出来的乘客便要寻找出路,最有吸引力的便是自行车。结果,使原本已经超量的自行车更趋于饱和。 2.4 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由于 历史 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由于设施明显不足,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北京近年来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在每年500人左右,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约6人,而日本东京为1.9人,美国和澳大利亚为2.6人,英国为2.7人(均为1985年数)。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2.5 缺乏整体的交通 发展 战略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 科学 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有一些大城市热衷于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出现了许多立交桥、高架路和城市环路,以为只有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问题,实际上这种办法只能缓和暂时矛盾,拥挤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诱发聚集更多的交通量,引起结构性的“负效应”。城市交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仅靠几项大工程不可能解决交通问题。另一个问题是长期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其实,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 3 解决措施 加密城市支路网,为提高公交网密度、缩短步行到站的距离创造条件;用gps手段在公交车站上公布行车时刻表,缩短居民候车时耗;改善道路交通和车辆,设置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车的行车速度;各种公交线路站点间在时空上衔接好,换乘便捷;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由于轨道交通网造价高,线路网较稀,居民步行到站点的距离远,步行时耗长,抵消了轨道交通车速提高所带来的效果。为此,要在轨道交通站点上做好与公交车的接驳;并设置自行车停车场,使远的居民能骑车到车站、存车换乘,节省到站的时耗,同时也扩大了乘公交出行的比例。反之,若城市道路交通混乱,公交行驶车速和运送车速低,则居民出行的旅行速度将更慢,城市交通会进一步恶化。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调查资料、城市远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资料,可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确定该城市自己的交通方式结构,从而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交通管理论文:浅述现代城市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建议 论文 关键词:城市 交通 ;交通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需求;预测 论文摘要: 现代 文明城市的创建,交通管理是关键。随着现代城市步伐的加快,交通管理滞后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大规模的项目建设搞好后,更要加强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 发展 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 当前,世界现代城市交通正进入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新时期,一个包括道路建设、客货运体系和交通控制管理组成的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衡量当前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现代化水平,既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国民 经济 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 一、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1、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大城市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3、大城市作为区域交通的枢纽作用日益明显。 二、当前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 3、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含无轨电车)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1978~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14公里下降到5~10公里,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90年代初,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多数大城市从原来30%下降到10%以下。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票价政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4、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由于 历史 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5、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 科学 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6、长期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城市交通疲于应付,导致了公共交通的萎缩。 三、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1、目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城市 交通 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 计算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四、城市交通的几点措施建议 1、坚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公路、交通、安监等有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预防交通事故合力。 2、广泛进行交通安全宣传 教育 ,提高交通参与者特别是公路沿线村民、中小学生及摩托车、农用车驾驶员的交通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加强对客运 企业 、客运车辆和客车驾驶人的管理,落实安垒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4、全面排查、整治辖区事故多发路段,消除事故黑点。 5、提高民警工作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加强公路巡逻监控,对车辆违法行为做到见违必纠,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6、加强城市政府对交通的统一领导,建立大城市的交通委员会。 7、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8、疏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调整城市土地使用功能。 9、落实优先 发展 公交的政策,调整过低的公交票价。优化公交运行条件。 10、采取交通限制措施,适应私人小汽车的需要,车和路的发展相互协调。 11、加强 经济 可行性研究,重点发展特大城市的轨道交通。 12、广开渠道,多种形式解决资金来源。 13、加强 科学 技术研究力度,提高全民交通意识。 五、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 现代 化。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目标应该是,建设大城市现代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所谓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 网络 系统,其面积率一般达20%左右,设有快、慢分道,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性能,有较高舒适度,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
人工智能图书馆篇1 1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实践 1.1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 1.1.1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一般而言,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资源。读者的借阅、归还等行为,需要相应图书管理员的协助,而由于图书馆内藏书较多,部分图书管理员也需要承担起引导的责任,帮助读者快速寻找到需要的书籍。而随着人工智能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智能图书馆改变了传统的图书借阅过程,使得图书馆的实际管理工作得到了调整和更新。首先,读者在线上进行了图书馆的预约服务后,其在进入图书馆时,智慧图书馆能够对其进行身份识别。比如,智慧图书馆能够对身份证进行有效地识别,而部分智能图书馆甚至已经具备了人脸识别的功能。而在读者进入图书馆后,智能图书馆则能够通过读者所登记的信息,提示读者相关书籍的位置。读者在进行归还书籍的过程中,能够借助智能图书馆来进行,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成本,而且也保障了读者的借阅效率[1]。 1.1.2在图书资源分类与保护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的图书馆中,往往需要在文献、书籍等资源的有效保存、分类及保护上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并且由于人工保管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很容易出现书籍损坏、分类不明的情况,使得图书资源的保护工作难以开展。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情况。首先,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对应的文献、书籍编号录入智能图书馆系统之中,从而保证在智能图书馆系统中可以查询到图书的相应信息,而智能图书馆系统也能够实现对录入信息的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相关图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够明显发现智能图书馆具有分类效率高、分类错误率低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省图书馆的人力开支。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升图书馆资源管理的安全性。相关人员在对图书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输入密码,而且还需要通过智能核验,比如,需要通过智能图书馆人脸识别,才能够对图书资源进行管理[2]。 1.2改变了图书馆与借阅者的交互模式 1.2.1智慧图书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时,一般都是由读者与图书馆的管理员进行直接交流,从而帮助读者明确借阅时间与相应限制。这虽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便利,但由于需要读者在图书馆完成上述操作,也给读者的借阅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而智慧图书馆最先改变了这一方式。读者在通过智慧图书馆进行读书活动时,能够具备更高的自主性。首先,智慧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十分便捷的线上服务,读者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登录智慧图书馆平台,进而进行其他操作。以手机客户端的操作为例,读者可以享受线上的图书馆预约服务,从而避免在图书馆中找不到座位的情况出现。读者也可以通过智慧图书馆来查询自己想要阅读、借阅的书籍,包括书籍的借阅状态以及位置等情况,以此来帮助读者快速寻找到对应的书籍,节省读者的时间。同时,智慧图书馆也能够实现对读者行为的有效记录和及时更新,包括读者的阅读时间、借阅记录等,从而进一步规范读者的阅读行为。其次,智慧图书馆也能够实现与其他图书馆的有效交互,整合不同图书馆的线上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2.2智慧图书馆可实现定制推送服务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专业的定制推送服务是智慧图书馆所提供的特色服务。首先,智慧图书馆中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科技,能够对读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分析。比如,读者在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会直接同步到智能图书馆,智能图书馆则能够对读者的借阅记录进行较为有效的分析,从而提炼出读者对于书籍题材、篇幅、风格等的偏好情况。而智能图书馆也能够通过大数据检索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其他书籍,并且将这些书籍推送到特定读者的主页上,从而帮助读者进行初步的图书甄别工作。智慧图书馆所提供的特定推送工作如图1所示,智慧图书馆所提供的这一服务是大数据分析与采集的基础上进行的[3]。其次,读者也能够自主地对智慧图书馆的推送服务做出调整。比如,部分读者习惯于快速掌握信息,则可以将推送方式设置为文字推送,从而快速掌握所推送的书籍名称。同时,读者也可以在智慧图书馆中对自身所偏好的图书种类进行标记,以此来保证推送的图书是读者所需要的。 2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反思 智能图书馆的建设初衷是为读者提供更加科学且高效的服务,使得借阅图书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保证更多人能够在图书馆中进行学习,但在智能图书馆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读者的信息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读者在使用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需要将个人信息上传到系统,从而保证图书馆能够对读者进行有效的身份识别。同时,读者在图书馆中的一应行为,包括阅读时间、阅读书籍的种类以及借阅时限等信息,也会同步记录在智慧图书馆的系统中,这也能够保证智能图书馆能够对读者进行有效的推送。因此,智慧图书馆的功能实现是基于对读者信息的全面采集。其次,智慧图书馆不仅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同时也需要通过大数据与计算系统对采集到的读者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能够实现对读者的有针对性服务。从整体上而言,当读者通过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登录智慧图书馆系统时,其个人信息就已经对智能图书馆进行了全面的开放,如果相关管理者没有遵守法律法规,很有可能会过度采集读者的信息,进而导致读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这已经成为制约智能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4]。 (2)读者的阅读面不易拓展。智能图书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平台分析,得出对应读者的实际偏好,而后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推送。而基于信息技术算法的分析,虽然能够有效地完成上述过程,但同样会导致数据的单一化。首先,智慧图书馆的实际应用算法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其底层逻辑是对读者的个人偏好进行分析,从而根据读者偏好进行书籍的推送,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所推送的书籍是读者所需要的,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够进一步增加读者使用智能图书馆的意愿。但智能图书馆所推送的书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读者的阅读选择,无疑也会使得读者很容易阅读大量同种类型的书籍。这不利于读者的自我提升,同时也会影响到智能图书馆进一步发挥其教育功能。 (3)智慧图书馆体系尚未完善。智能图书馆从体系上而言,包括线上平台与线下图书馆两个组成部分,其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也是由线上系统与线下图书馆结合的方式。读者在利用智能图书馆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在线上平台进行预约、查询书籍,在线下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这也就要求智能图书馆的建设应当全面化,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优质且便捷的线上服务,而且也能够为读者提供舒适的线下服务,完善线下图书馆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智能图书馆虽然已经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但其起步较晚,而我国绝大部分的智能图书馆并不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建设的。私人建设的智能图书馆一应设施往往并不符合我国对图书馆设备的需求,这也影响了智慧图书馆的进一步普及。其次,由企业以及私人所建设的智慧图书馆,往往只对内部开放,造成了图书资源在整合上存在困难[5]。 3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突破策略 智能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需要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3.1加强对智慧管理员的研究和培养 传统图书馆的日常运转需要管理员的配合,而智能图书馆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由对应的智慧管理员。智慧管理员一般应当具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接收信息的能力,这能够保证智慧管理员可以从平台传输的多种信息中进行有效地甄别,从而使得相关人员的信息得到处理,以此来保障智慧图书馆的高效性与精确性。但部分读者在应用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表述不明的情况,从而造成智慧管理员不能有效地对其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影响读者正常使用智慧图书馆。因此,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保障智慧图书馆的全面性,管理者也应当为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辅助,从而促进智慧图书馆的进一步建设。 3.2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透明性 由于智慧图书馆底层算法很容易造成其推荐的书籍为同一种类,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与学习过程。而部分读者由于意识到了智慧图书馆在推送方面存在的固有缺陷,可能会直接拒绝智慧图书馆的推送,造成错过部分书籍,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发展。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对智慧图书馆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解决算法上存在的问题,另外智慧图书馆也可以将其计算与分析的过程公开化,使得读者能够对这一过程进行自我判断,从而确定是否要接受智慧图书馆所推送的书籍。管理者在建设智慧图书馆算法的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控。算法在运行过程中,很可能会暴露其缺陷,这也可帮助智慧图书馆进一步完善自身服务。 3.3建立完善、统一的智慧管理服务平台 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理念而言,智慧图书馆目前虽然是由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图书馆结合的方式来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但同样也能够在线上为读者提供阅读的服务,这也就进一步降低了智慧图书馆所受到的时间与地区的影响,对其长远发展无疑是有一定帮助的。而为了进一步保障智慧图书馆所能够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提升智能图书馆的资源范围,管理者之间应当进行一定的合作与交流,使得不同智慧图书馆之间的图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建立起功能更为完善的智慧管理平台。这对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学习体验同样具有一定的好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具有现实意义,不仅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在人力、物力上存在的缺陷,保障了读者借阅图书过程中的高效性,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读书服务,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整合馆内图书资源,对图书资源进行更为科学且合理的管理,这对于有效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与教育功能有些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洁琼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图书馆 人工智能图书馆篇2 “智慧”一词表示事物的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1]。“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学者艾托拉发表的一篇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文章中,作者在文章中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它能高效地帮助图书管理员和读者找到需要的资料[2]。“十三五”期间,军队院校加强了智慧图书馆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结合当前“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要求,军队院校应进一步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为此,我部提出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人工智能阅读场景,该项目对于军队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具有很强的实践运用价值与现实推广意义。 1军队院校图书馆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动因分析 笔者经过近几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当前军队院校图书馆特别是我部的图书馆存在读者阅读困难、读不懂、学不会,以及保密制约和利用率低等共性问题,穷究其因可概述为文化错层造成阅读与资源检索困难及技术壁垒制约资源开放共享两个方面。 1.1文化错层造成阅读与资源检索困难 一部分读者阅读困难,读不懂、学不会书中的知识,这是因为其自身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这些读者从未接触过书中的内容或重要的知识点,在阅读时缺少概念和方向,难以理解书中的知识。另外,由于现有系统的局限性,难免出现对读者输入关键词的错误检索,导致一部分读者找不到想要的图书,或检索结果与读者需求不匹配。 1.2技术壁垒制约资源开放共享 一是因保密的原因。当前大部分军队院校军综网与互联网相互隔离或未连接互联网,由于军队院校图书馆资源均基于军综网建设,采用加密法的物理隔离技术,军综网又与互联网未实现融合联通,导致现有图书馆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共通。二是当前军队院校官兵习惯于使用移动终端或固定终端设备进行阅读学习,导致纸质资源利用率低下。 2人工智能阅读场景的实践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突出共性问题,我部运用“沙箱”技术将军综网与互联网通过摆渡盘有效融合联通成一个整体,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读者、馆藏资源、场地、人工智能设备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阅读场景,加强人工智能阅读的移动和固定终端设备建设,协调解决文化错层与技术壁垒制约资源开放共享的共性难题。 2.1人工智能阅读场景的基本要件 2.1.1读者军队院校中包含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如警官、文职人员、战士、学员、军属等。 2.1.2馆藏资源即各军队院校图书馆现存的馆藏资源,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图书,既可以是入门级的,也可以是深度研究型的军内线上或线下图书资源。笔者调查了解到,90%的军校单位已建成RFID系统,该系统具备自助借还功能,同时添加了与之配套的智能数字设备,使线上与线下资源成功连成一体、融入一网。 2.1.3场地即智慧化的图书馆阅览室,能够实现资源存设、资源加工、资源阅览、设备安置的场地,既可以是一间阅览室,也可以在图书馆中分区设置。场地环境要让读者感觉舒适,有助于其高效快速地检索需要的信息。场地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对各种设备的支持与兼容联通。笔者调查了解到,100%的军校单位均已建成了开放共享的阅读场地,具备构建人工智能阅读场景的条件。 2.1.4人工智能设备具有自动升降功能、配有高清摄像头、支持神经网络计算的高性能主机,具有语音交互、人脸识别等硬件支持且实现有效融合的人工智能阅览桌,这是整个场景的核心关键必备设备。该设备能够在不影响读者阅读的情况下,实时捕获读者正在阅读的内容,同时根据阅读内容提取中心思想和关键词,再将中心思想和关键词在所有馆藏资源中进行检索,找出与其相关联的所有文章和纸质图书,并推荐给读者,从而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拓展知识面,有效解决读不懂、学不会等问题。 2.2人工智能阅读场景的基本技术流程 人工智能阅读场景的基本技术流程(见图1)是,先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照片,然后由内置OCR识别系统将图像自动转换为文本,内置系统自动识别照片中的文本并重点对抓取内容中的诸如“我是谁、我在哪、我多大”等核心要素加以识别确定,再由NLP自然语言算法以“我”为主题思想进行切词语义分析,并在检索数据库中完成与“我”相关的内容检索,从而查找出读者需要的资源,供读者使用。 2.3人工智能阅读场景的系统架构 人工智能阅读场景的系统架构(见图2)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硬件设备、自建库(纸质图书数据库、自建军事特色数据库、自建原生资源数据库等)、通用库(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报纸数据库等)、跨库及软件检索系统。其中,跨库资源通过跨库一站式检索系统进行检索获得。人工智能硬件设备通常根据人工智能阅览桌的需求组成人工智能阅览区供读者阅览使用;软件检索系统由人工智能阅览桌自带的内置智能阅读检索系统与联网的跨库一站式检索系统构成,供读者在阅览过程中自助查询,从而实现高效检索,检索的对象既可以是人工智能阅览桌的内置数据库,也可以是联网的各类电子通用数据库(如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报纸数据库等),还可以是各种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如学院自建资源数据库等)。 2.4人工智能阅读场景服务读者的效能分析 2.4.1人工智能阅读场景服务读者的利用率利用人工智能阅读场景解决读者的阅读困难,实现馆藏资源与读者需求的无缝对接,将馆藏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让馆藏资源为每一位读者服务。以读者每小时阅读平均速度为40页左右、每天每台人工智能阅览桌工作8小时为例,工作期间人工智能阅览桌在馆藏资源中需要寻找320页左右的图书内容供读者阅读,每月1万页左右,每年12万页左右,再加上读者关联阅读的其他相关文章约每年3万次以上,每年每台人工智能阅览桌对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能够达到15万次以上。 2.4.2纸书阅读与人工智能阅读的效果比对笔者通过初步分析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阅读相比纸书阅读可大大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3结语 构建人工智能阅读场景能够有效实现图书馆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的联通联动,有效解决图书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有效提升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的整体利用率。通过人工智能阅读场景,数据库中的资源每年能被关联推荐使用15万次以上,纸质图书每年能被关联推荐使用1万次以上。构建人工智能阅读场景,将读者、学习阅读、场景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高度集成一体化,有效破解军队院校图书馆面对的发展难题,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助力。 作者:李华 任伟杰 林少森 单位: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 人工智能图书馆篇3 图书馆作为文化集散基地,是人们长期以来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满足了人们的知识获取需求。但随着信息时代到来,人们的思维模式、信息获取方法都发生巨大变化,图书馆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境地。面对新型挑战,图书馆也逐渐向数字图书馆方向发展,满足读者信息化阅读需求。目前,国内各大图书馆基本已经完成数字图书馆建设,并逐渐朝向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改善人们在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体验。鉴于此,分析人工智能视域下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机遇及挑战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工智能视域下新型数字图书馆概述 (一)定义 人工智能新型数字图书馆,是指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数字图书馆,不仅能够将所有图书信息数字化,同时可以为读者提供人工智能数字阅读服务。相比于传统数字图书馆,更加注重读者服务智能性、便捷性、高效性、个性化,给予读者优质的服务体验。因此,人工智能新型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发展背景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要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集合各项社会资源,并建立信息平台,才能够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环境影响。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取资源渠道多样化,不仅局限于图书馆,因此图书馆文化集散功能有所弱化,并持续受到大环境影响。在大环境影响下,图书馆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必须提升读者服务水平,加强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才能够在新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第二,数据影响。在数字时代发展下,信息则是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掌握了数据也就掌握了竞争优势。新型数字图书馆,将图书馆馆藏转化为数据模式,强化数据流通,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此外,由纸质数据转化为电子数据,不仅能够改变数据的呈现形式,也能够形成数据集合效应,为读者提供专项数据服务。第三,技术影响。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高低,主要受到信息技术水平影响。因此在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应该积极投入大量的资源,构建高水平管理团队,才能够构建优质数字图书馆。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新型数字图书馆发展机遇及挑战 新型数字图书馆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级阶段:使用照相机、投影仪、录影机等信息设备,记录图书馆重要馆藏资源,应用范围相对较窄,推广性比较差。第二,基础阶段。随着电子计算机发明问世,图书馆引入电子计算机,将部分图书馆资源以磁盘的形式进行贮存,初步构建数据库,建设成本较高,应用起来极不便捷。第三,智能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发展、电子计算机多次改革,图书馆构建了新型数字图书馆系统,将所有馆藏资源转化为数字数据形式,并构建数据库、搜索引擎、读者服务等多个模块,提升图书馆的系统服务能力。在新型数字图书馆构建过程中,图书馆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内容如下。 (一)发展机遇 1.扩大资源辐射面。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的优质书籍资源,承担着文化集散重任。图书馆文化辐射范围,以图书馆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并随着地理距离增加,文化辐射能力也在不断降低。各个图书馆之间犹如信息孤岛,相互之间沟通甚少,每个地区的读者只能够得到片面化的资源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之间的流通性加强,给予了图书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扩大了资源辐射范围。 2.增强图书馆服务。图书馆书籍多、资源丰富,但也增加了图书馆管理难度。尤其是在期刊管理模块,由于种类多、数量多、更新快,导致管理工作常陷入混乱之中。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给予了图书馆构建新管理模式提供了支持,显著提升了图书馆资源检索、资源管理、读者服务能力,实现跨时间、跨地域服务。 (二)发展挑战 1.资源挑战。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是朝夕之事,更需要大量化、持续性投入资源,如资金、设备、管理等,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项重大支出,但也改变其未来发展方向。目前,许多图书馆在构建新型数字图书馆时,都面临着资源不足问题,一方面要将资源投入到书籍资源采购、日常管理、薪资发放等传统管理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建设新型数字图书馆。资源挑战已经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特色挑战。我国图书馆发展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从馆藏内容到管理模式都非常雷同,缺乏办馆特色,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下,读者对于信息资源获取要求更高,选择渠道也更多,如果图书馆缺乏办馆特色,将很难留住读者群体,并陷入发展困境之中。 3.技术挑战。人工智能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要求图书馆能够构建数据库,并且能够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化服务,实现智能检索功能,这也就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许多图书馆并不具备技术条件,限制了新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建设。面对技术挑战问题,图书馆只能够从外部寻求技术帮助,才能够化解这一问题。 4.安全挑战。新型数字图书馆属于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发展的联合产物,因此同样面临着信息安全问题。图书馆馆藏资源采购、转化数据过程中均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并且是其主要竞争内容,如果被不法分子非法盗取,将会给图书馆造成重大影响。此外,新型数字图书馆主要以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为主,如果系统运行不稳或者遭到外界破坏,将会导致系统崩溃,无法为读者提供服务,致使图书馆日常运行陷入停滞状态。因此图书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应该加强图书馆的安全管理。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新型数字图书馆发展对策 面对发展挑战及机遇,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构建人工智能新型数字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集散功能,让读者满意。 (一)顶层建设 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领导人员应该转变发展理念,加强顶层建设工作,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精准定位。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图书馆应该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将读者放在发展核心位置,积极推动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开展;第二,会议讨论。图书馆应该定期召开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会议,分析阶段发展情况,并提出具体的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步骤;第三,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全权负责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开展,负责开展计划、建设、监督工作,督促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注意,图书馆在顶层设计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可以与其他图书馆之间加强交流,吸取其他图书馆在人工智能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经验,规避部分建设风险问题。 (二)系统建设人工智能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第一,检索:全文检索、模糊检索等检索功能;第二,客户端:主要包括身份认证、信息记录、登录数据库 等功能;第三,管理端:主要包括资源调度、资源加密、资源管理、读者身份信息管理等多个功能;第四,数据库:主要包括数据资源录入、删除系统等功能;第五,其他:如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唯一标识系统等。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受限于技术水平限制,可以与专业技术单位进行长期合作,构建完善、可靠的系统,负责图书馆日常工作过程中的系统维护功能。同时,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租赁服务器方法,降低图书馆技术投入成本,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技术服务。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图书馆应该做好资金投入计划,逐步建设系统。 (三)制度建设 在建立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制度建设,配合系统使用,保障图书馆的安全运行。数据库管理制度:第一,确定数据录入标准。在数据库录入过程中,要针对期刊、古籍、现代书籍、报纸等不同内容,制定不同的录入标准,并将其分库放置,避免出现记录不清、混淆的情况。第二,定期更新数据库。图书馆应该制定数据库管理更新制度,要求数据库管理人员定期更新数据库,检查数据库是否存在错误录入的情况。第三,安全管理制度。所有数据库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严格保密数据库密钥,防止数据库泄露的情况,并定期检查客户端是否存在频繁登录的异常ID,防止资源流失情况的出现。绩效管理制度:为了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新型服务能力,鼓励其不断学习,适应新的变化趋势,图书馆可以设立绩效管理制度,督促工作人员进行自我提升,也能够确保其他管理制度的开展。 (四)人才建设 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强相关工作的建设,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图书馆要长期或短期聘请信息技术人才,负责馆内系统维护、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促使其尽快转型,成为技术复合型人才,要着重对信息化服务工作进行培训,帮助其适应新的工作内容,满足图书馆当下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赵红梅.人工智能时代新型数字图书馆建设[J].商情,2019(21) [2]郭晓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建设新型数字图书馆的路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2) [3]于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建设新型数字图书馆的路径思考[J].青年时代,2018(27) [4]郭伟,杨静,张劲柏.数字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26) [5]王菲.公共图书馆以MOOC资源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9(8) [6]李红华.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云存储系统需求与设计分析[J].现代科学仪器,2019(5) [7]徐延华.云计算技术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整合[J].山西档案,2018(4) [8]雷萍.新型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信息系统工程,2017(8) 作者:阳衡元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学论文:硅微电子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展望了21世纪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21世纪初的微电子技术仍将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但将突破目前所谓的物理“限制”,继续快速发展;集成电路将逐步发展成为集成系统;微电子技术将与其它技术结合形成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例如微机电系统(MEMS)、DNA芯片等。具体地讲,SOC设计技术、超微细光刻技术、虚拟工厂技术、铜互连及低K互连绝缘介质、高K栅绝缘介质和栅工程技术、SOI技术等将在近几年内得到快速发展。21世纪将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集成系统微机电系统DNA芯片 1引言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一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都是由于新的科学发现和新技术的产生而引发的,科学技术作为革命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50多年前晶体管的发明到目前微电子技术成为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和核心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与材料和能源一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但对它的利用却仅仅是开始。当前面临的信息革命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特征。数字化大大改善了人们对信息的利用,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而网络化则使人们更为方便地交换信息,使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同一般技术不同,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基础性,它可以渗透和改造各种产业和行业,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而它的基础之一就是微电子技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今天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微电子已经成为整个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石。 50多年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这里指的创新包括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等。晶体管的发明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精心设计的实验,而是一系列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取得重大突破后的必然结果。1947年发明点接触型晶体管、1948年发明结型场效应晶体管以及以后的硅平面工艺、集成电路、CMOS技术、半导体随机存储器、CPU、非挥发存储器等微电子领域的重大发明也都是一系列创新成果的体现。同时,每一项重大发明又都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带来了新的巨大市场,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微电子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微电子能够以每三年集成度翻两番、特征尺寸缩小倍的速度持续发展几十年。自1968年开始,与硅技术有关的学术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与钢铁有关的学术论文,所以有人认为,1968年以后人类进入了继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之后硅石时代(siliconage)〖1〗。因此可以说社会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社会就只能被囚禁在“超稳态”陷阱之中。虽然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改革动力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创造性的破坏”,但经过这种破坏后,又将开始一个新的处于更高层次的创新循环,社会就是以这样螺旋形上升的方式向前发展。 在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前50年,创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今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仍将依赖于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的出现。我们认为:目前微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时期,21世纪上半叶,也就是今后50年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的创新领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SOC)为发展重点;量子电子器件和以分子(原子)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电子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诞生新的技术增长点,如MEMS,DNAChip等。 221世纪上半叶仍将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 微电子技术发展的目标是不断提高集成系统的性能及性能价格比,因此便要求提高芯片的集成度,这是不断缩小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动力源泉。以MOS技术为例,沟道长度缩小可以提高集成电路的速度;同时缩小沟道长度和宽度还可减小器件尺寸,提高集成度,从而在芯片上集成更多数目的晶体管,将结构更加复杂、性能更加完善的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此外,随着集成度的提高,系统的速度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价格大幅度下降。由于片内信号的延迟总小于芯片间的信号延迟,这样在器件尺寸缩小后,即使器件本身的性能没有提高,整个集成系统的性能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自1958年集成电路发明以来,为了提高电子系统的性能,降低成本,微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加工精度不断提高,同时硅片的面积不断增大。集成电路芯片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了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的GordonE.Moore1965年预言的摩尔定律,即每隔三年集成度增加4倍,特征尺寸缩小倍。在这期间,虽然有很多人预测这种发展趋势将减缓,但是微电子产业三十多年来发展的状况证实了Moore的预言[2]。而且根据我们的预测,微电子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还将在21世纪继续一段时期,这是其它任何产业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现在,0.18微米CMOS工艺技术已成为微电子产业的主流技术,0.035微米乃至0.020微米的器件已在实验室中制备成功,研究工作已进入亚0.1微米技术阶段,相应的栅氧化层厚度只有2.0~1.0nm。预计到2010年,特征尺寸为0.05~0.07微米的64GDRAM产品将投入批量生产。 21世纪,起码是21世纪上半叶,微电子生产技术仍将以尺寸不断缩小的硅基CMOS工艺技术为主流。尽管微电子学在化合物和其它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不具备替代硅基工艺的条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一种新技术从诞生到成为主流技术一般需要20到30年的时间,硅集成电路技术自1947年发明晶体管1958年发明集成电路,到60年代末发展成为大产业也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另外,全世界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已使硅基工艺形成非常强大的产业能力;同时,长期的科研投入已使人们对硅及其衍生物各种属性的了解达到十分深入、十分透彻的地步,成为自然界100多种元素之最,这是非常宝贵的知识积累。产业能力和知识积累决定了硅基工艺起码将在50年内仍起重要作用,人们不会轻易放弃。 目前很多人认为当微电子技术的特征尺寸在2015年达到0.030~0.015微米的“极限”之后,将是硅技术时代的结束,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且不说微电子技术除了以特征尺寸为代表的加工工艺技术之外,还有设计技术、系统结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大力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必将使微电子产业继续高速增长。即使是加工工艺技术,很多著名的微电子学家也预测,微电子产业将于2030年左右步入像汽车工业、航空工业这样的比较成熟的朝阳工业领域。即使微电子产业步入汽车、航空等成熟工业领域,它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就像汽车、航空工业已经发展了50多年仍极具发展潜力一样。 随着器件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器件结构、关键工艺、集成技术以及材料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其中的物理规律等科学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集成电路诞生和发展初期所形成的经典或半经典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适合于描述微米量级的微电子器件,但对空间尺度为纳米量级、空间尺度为飞秒量级的系统芯片中的新器件则难以适用;在材料体系上,SiO2栅介质材料、多晶硅/硅化物栅电极等传统材料由于受到材料特性的制约,已无法满足亚50纳米器件及电路的需求;同时传统器件结构也已无法满足亚50纳米器件的要求,必须发展新型的器件结构和微细加工、互连、集成等关键工艺技术。具体的需要创新和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基于介观和量子物理基础的半导体器件的输运理论、器件模型、模拟和仿真软件,新型器件结构,高k栅介质材料和新型栅结构,电子束步进光刻、13nmEUV光刻、超细线条刻蚀,SOI、GeSi/Si等与硅基工艺兼容的新型电路,低K介质和Cu互连以及量子器件和纳米电子器件的制备和集成技术等。 3量子电子器件(QED)和以分子原子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电子学将带来崭新的领域 在上节我们谈到的以尺寸不断缩小的硅基CMOS工艺技术,可称之为“scalingdown”,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bottomup”。“bottomup”最重要的领域有二个方面: (1)量子电子器件(QED—QuantumElectronDevice)这里包括单电子器件和单电子存储器等。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库仑阻塞机理控制一个或几个电子运动,由于系统能量的改变和库仑作用,一个电子进入到一个势阱,则将阻止其它电子的进入。在单电子存储器中量子阱替代了通常存储器中的浮栅。它的主要优点是集成度高;由于只有一个或几个电子活动所以功耗极低;由于相对小的电容和电阻以及短的隧道穿透时间,所以速度很快;且可用于多值逻辑和超高频振荡。但它的问题是制造比较困难,特别是制造大量的一致性器件很困难;对环境高度敏感,可靠性难以保证;在室温工作时要求电容极小(αF),要求量子点大小在几个纳米。这些都为集成成电路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目前可以认为它们的理论是清楚的,工艺有待于探索和突破。 (2)以原子分子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电子学。这里包括量子点阵列(QCA—Quantum-dotCellularAutomata)和以碳纳米管为基础的原子分子器件等。 量子点阵列由量子点组成,至少由四个量子点,它们之间以静电力作用。根据电子占据量子点的状态形成“0”和“1”状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非晶体管和无线的方式达到阵列的高密度、低功耗和实现互连。其基本优势是开关速度快,功耗低,集成密度高。但难以制造,且对值置变化和大小改变都极为灵敏,0.05nm的变化可以造成单元工作失效。 以碳纳米管为基础的原子分子器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有前景的领域。碳原子之间的键合力很强,可支持高密度电流,而热导性能类似于金刚石,能在高集成度时大大减小热耗散,性质类金属和半导体,特别是它有三种可能的杂交态,而Ge、Si只有一个。这些都使碳纳米管(CNT)成为当前科研热点,从1991年发现以来,现在已有大量成果涌现,北京大学纳米中心彭练矛教授也已制备出0.33纳米的CNT并提出“T形结”作为晶体管的可能性。但是问题是如何去生长有序的符合设计性能的CNT器件,更难以集成。 目前“bottomup”的量子器件和以自组装技术为基础的纳米器件在制造工艺上往往与“Scalingdown”的加工方法相结合以制造器件。这对于解决高集成度CMOS电路的功耗制约将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QCA和CNT器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加工技术上都有大量工作要做,有待突破,离开实际应用还需较长时日!但这终究是一个诱人探索的领域,我们期待它们将创出一个新的天地。 4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是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 在集成电路(IC)发展初期,电路设计都从器件的物理版图设计入手,后来出现了集成电路单元库(Cell-Lib),使得集成电路设计从器件级进入逻辑级,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大批电路和逻辑设计师可以直接参与集成电路设计,极大地推动了IC产业的发展。但集成电路仅仅是一种半成品,它只有装入整机系统才能发挥它的作用。IC芯片是通过印刷电路板(PCB)等技术实现整机系统的。尽管IC的速度可以很高、功耗可以很小,但由于PCB板中IC芯片之间的连线延时、PCB板可靠性以及重量等因素的限制,整机系统的性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系统向高速度、低功耗、低电压和多媒体、网络化、移动化的发展,系统对电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已无法满足性能日益提高的整机系统的要求。同时,由于IC设计与工艺技术水平提高,集成电路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已经可以将整个系统集成为一个芯片。目前已经可以在一个芯片上集成108-109个晶体管,而且随着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将从目前的3G时代逐步发展到3T时代(即存储容量由G位发展到T位、集成电路器件的速度由GHz发展到灯THz、数据传输速率由Gbps发展到Tbps,注:1G=109、1T=1012、bps:每秒传输数据位数)。 正是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将整个系统集成在一个微电子芯片上的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简称SOC)概念。 系统芯片(SOC)与集成电路(IC)的设计思想是不同的,它是微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和集成电路的关系与当时集成电路与分立元器件的关系类似,它对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作用不亚于自50年代末快速发展起来的集成电路技术。 SOC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把处理机制、模型算法、芯片结构、各层次电路直至器件的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在单个(或少数几个)芯片上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它的设计必须是从系统行为级开始的自顶向下(Top-Down)的。很多研究表明,与IC组成的系统相比,由于SOC设计能够综合并全盘考虑整个系统的各种情况,可以在同样的工艺技术条件下实现更高性能的系统指标。例如若采用SOC方法和0.35μm工艺设计系统芯片,在相同的系统复杂度和处理速率下,能够相当于采用0.18~0.25μm工艺制作的IC所实现的同样系统的性能;还有,与采用常规IC方法设计的芯片相比,采用SOC设计方法完成同样功能所需要的晶体管数目约可以降低l~2个数量级。 对于系统芯片(SOC)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关键的支持技术。 (1)软、硬件的协同设计技术。面向不同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功能划分理论(FunctionalPartitionTheory),这里不同的系统涉及诸多计算机系统、通讯系统、数据压缩解压缩和加密解密系统等等。 (2)IP模块库问题。IP模块有三种,即软核,主要是功能描述;固核,主要为结构设计;和硬核,基于工艺的物理设计、与工艺相关,并经过工艺验证过的。其中以硬核使用价值最高。CMOS的CPU、DRAM、SRAM、E2PROM和FlashMemory以及A/D、D/A等都可以成为硬核。其中尤以基于深亚微米的新器件模型和电路模拟为基础,在速度与功耗上经过优化并有最大工艺容差的模块最有价值。现在,美国硅谷在80年代出现无生产线(Fabless)公司的基础上,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一些无芯片(Chipless)的公司,专门销售IP模块。 (3)模块界面间的综合分析技术,这主要包括IP模块间的胶联逻辑技术(gluelogictechnologies)和IP模块综合分析及其实现技术等。 微电子技术从IC向SOC转变不仅是一种概念上的突破,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新发展的里程碑。通过以上三个支持技术的创新,它必将导致又一次以系统芯片为主的信息技术上的革命。目前,SOC技术已经崭露头角,21世纪将是SOC技术真正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新一代系统芯片领域,需要重点突破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实现系统功能的算法和电路结构两个方面。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上,每一种算法的提出都会引起一场变革,例如维特比算法、小波变换等均对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神经网络、模糊算法等也很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提出一种新的电路结构可以带动一系列的应用,但提出一种新的算法则可以带动一个新的领域,因此算法应是今后系统芯片领域研究的重点学科之一。在电路结构方面,在系统芯片中,由于射频、存储器件的加入,其中的电路结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CMOS结构,因此需要发展更灵巧的新型电路结构。另外,为了实现胶联逻辑(GlueLogic)新的逻辑阵列技术有望得到快速的发展,在这一方面也需要做系统深入的研究。 5微电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诞生新的技术增长点 微电子技术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可以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出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精度的微电子结构模块。这种技术一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便会诞生出一系列崭新的学科和重大的经济增长点,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便是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和DNA生物芯片。前者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领域结合而诞生的,后者则是与生物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 微电子机械系统不仅是微电子技术的拓宽和延伸,它将微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了微电子与机械融为一体的系统。MEMS将电子系统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它不仅可以感受运动、光、声、热、磁等自然界的外部信号,把这些信号转换成电子系统可以认识的电信号,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系统控制这些信号,发出指令并完成该指令。从广义上讲,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系统以及电源于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它几乎涉及到自然及工程科学的所有领域,如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光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3〗。 MEMS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它们不仅可以降低机电系统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完成许多大尺寸机电系统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正是由于MEMS器件和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优异及功能强大等传统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因而MEMS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学、环境监控、军事以及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所有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微惯性传感器及其组成的微型惯性测量组合能应用于制导、卫星控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防撞气囊、汽车防抱死系统(ABS)、稳定控制和玩具;微流量系统和微分析仪可用于微推进、伤员救护;信息MEMS系统将在射频系统、全光通讯系统和高密度存储器和显示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同时MEMS系统还可以用于医疗、光谱分析、信息采集等等。现在已经成功地制造出了尖端直径为5μm的可以夹起一个红细胞的微型镊子,可以在磁场中飞行的象蝴蝶大小的飞机等。 MEMS技术及其产品的增长速度非常之高,目前正处在技术发展时期,再过若干年将会迎来MEMS产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2000年,全世界MEMS的市场达到120到140亿美元,而带来的与之相关的市场达到1000亿美元。 目前,MEMS系统与集成电路发展的初期情况极为相似。集成电路发展初期,其电路在今天看来是很简单的,应用也非常有限,以军事需求为主,但它的诱人前景吸引了人们进行大量投资,促进了集成电路飞速发展。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加快了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对CPU和RAM的需求越来越大,反过来又促进了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在发展中相互推动,形成了今天的双赢局面,带来了一场信息革命。现阶段的微机电系统专用性很强,单个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还没有出现类似于CPU和RAM这样量大面广的产品。随着微机电系统的进步,最后将有可能形成像微电子技术一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产业,从而对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MEMS系统能否取得更更大突破,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在微系统理论与基础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人们依靠掌握的理论和基础技术可以高效地设计制造出所需的微系统;第二是找准应用突破口,扬长避短,以特别适合微系统应用的重大领域为目标进行研究,取得突破,从而带动微系统产业的发展。在MEMS发展中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主要有:MEMS建模与设计方法学研究;三维微结构构造原理、方法、仿真及制造;微小尺度力学和热学研究;MEMS的表征与计量方法学;纳结构与集成技术等。 微电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诞生的以DNA芯片等为代表的生物芯片将是21世纪微电子领域的另一个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细胞等的特点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进行加工生产,它是生命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附加值高、资源占用少等一系列特点,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生物芯片是DNA芯片。 采用微电子加工技术,可以在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制作出包含有多达万种DNA基因片段的芯片。利用这种芯片可以在极快的时间内检测或发现遗传基因的变化等情况,这无疑对遗传学研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和预防、转基因工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NA芯片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生物反应或施加电场等措施使一些特殊的物质能够反映出某种基因的特性从而起到检测基因的目的。目前Stanford和Affymetrix公司的研究人员已经利用微电子技术在硅片或玻璃片上制作出了DNA芯片〖4〗。他们制作的DNA芯片是通过在玻璃片上刻蚀出非常小的沟槽,然后在沟槽中覆盖一层DNA纤维。不同的DNA纤维图案分别表示不同的DNA基因片段,该芯片共包括6000余种DNA基因片段。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物质,它包含有大量的生物遗传信息,DNA芯片的作用非常巨大,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于基因学研究、生物医学等,而且随着DNA芯片的发展还将形成微电子生物信息系统,这样该技术将广泛应用到农业、工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那时,生物芯片有可能象今天的IC芯片一样无处不在。 目前的生物芯片主要是指通过平面微细加工技术及超分子自组装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分析单元和系统,以实现对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细胞以及其它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筛选或检测。生物芯片的主要研究包括采用生物芯片的具体实现技术、基于生物芯片的生物信息学以及高密度生物芯片的设计、检测方法学等等。 6结语 在微电子学发展历程的前50年中,创新和基础研究曾起到非常关键的决定性作用。而随着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小、纳米电子学的出现、新一代SOC的发展、MEMS和DNA芯片的崛起,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客观需求正在“召唤”创新成果的诞生。 回顾20世纪后50年,展望21世纪前50年,即百年的微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世纪之交的微电子技术对我们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机遇,立足创新,去勇敢地迎接这个挑战,则有可能使我国微电子技术实现腾飞,在新一代微电子技术中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促进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为迎接21世纪中叶将要到来的伟大的民族复兴奠定技术基础,以重铸中华民族的辉煌! 电子学论文:光学与电子学相结合分析论文 0引言 光电检测技术是光学与电子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检测技术[1]。它主要利用电子技术对光学信号进行检测,并进一步传递、储存、控制、计算和显示[2]。光电检测技术从原理上讲可以检测一切能够影响光量和光特性的非电量。它可通过光学系统把待检测的非电量信息变换成为便于接受的光学信息,然后用光电探测器件将光学信息量变换成电量,并进一步经过电路放大、处理,以达到电信号输出的目的[3]。然后采用电子学、信息论、计算机及物理学等方法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以便于进行相应的电路改进,更好地研究被噪声淹没的微弱有用信号的特点与相关性,从而了解非电量的状态。微弱信号检测的目的是从强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同时提高检测系统输出信号的信噪比。 1光电检测电路的基本构成 光电探测器所接收到的信号一般都非常微弱,而且光探测器输出的信号往往被深埋在噪声之中,因此,要对这样的微弱信号进行处理,一般都要先进行预处理,以将大部分噪声滤除掉,并将微弱信号放大到后续处理器所要求的电压幅度。这样,就需要通过前置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和主放大电路来输出幅度合适、并已滤除掉大部分噪声的待检测信号。其光电检测模块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光电二极管的工作模式与等效模型 2.1光电二极管的工作模式 光电二极管一般有两种模式工作:零偏置工作和反偏置工作,图2所示是光电二极管的两种模式的偏置电路。图中,在光伏模式时,光电二极管可非常精确的线性工作;而在光导模式时,光电二极管可实现较高的切换速度,但要牺牲一定的线性。事实上,在反偏置条件下,即使无光照,仍有一个很小的电流(叫做暗电流或无照电流1。而在零偏置时则没有暗电流,这时二极管的噪声基本上是分路电阻的热噪声;在反偏置时,由于导电产生的散粒噪声成为附加的噪声源。因此,在设计光电二极管电路的过程中,通常是针对光伏或光导两种模式之一进行最优化设计,而不是对两种模式都进行最优化设计[4]。 一般来说,在光电精密测量中,被测信号都比较微弱,因此,暗电流的影响一般都非常明显。本设计由于所讨论的待检测信号也是十分微弱的信号,所以,尽量避免噪声干扰是首要任务,所以,设计时采用光伏模式。 2.2光电二极管的等效电路模型 工作于光伏方式下的光电二极管的工作模型如图3所示,它包含一个被辐射光激发的电流源、一个理想的二极管、结电容和寄生串联及并联电阻。图中,IL为二极管的漏电流;ISC为二极管的电流;RPD为寄生电阻;CPD为光电二极管的寄生电容;ePD为噪声源;Rs为串联电阻。 由于工作于该光伏方式下的光电二极管上没有压降,故为零偏置。在这种方式中,影响电路性能的关键寄生元件为CPD和RPD,它们将影响光检测电路的频率稳定性和噪声性能。CPD是由光电二极管的P型和N型材料间的耗尽层宽度产生的。耗尽层越窄,结电容的值越大。相反,较宽的耗尽层(如PIN光电二极管)会表现出较宽的频谱响应。硅二极管结电容的数值范围大约在20或25pF到几千pF以上。而光电二极管的寄生电阻RPD(也称作"分流"电阻或"暗"电阻),则与光电二极管的偏置有关。 与光伏电压方式相反,光导方式中的光电二极管则有一个反向偏置电压加至光传感元件的两端。当此电压加至光检测器件时,耗尽层的宽度会增加,从而大幅度地减小寄生电容CPD的值。寄生电容值的减小有利于高速工作,然而,线性度和失调误差尚未最优化。这个问题的折衷设计将增加二极管的漏电流IL和线性误差。 3电路设计 3.1主放大器设计 众多需要检浏的微弱光信号通常都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来进行非电量的转换,从而使检测对象转变为电量(电流或电压)。由于所测对象本身为微弱量,同时受各种不同传感器灵敏度的限制,因而所得到的电量自然是小信号,一般不能直接用于采样处理。本设计中的光电二极管前置放大电路主要起到电流转电压的作用,但后续电路一般为A/D转换电路,所需电压幅值一般为2V。然而,即使是这样,而输出的电压信号一般还需要继续放大几百倍,因此还需应用主放大电路。其典型放大电路如图4所示。 该主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A=l+R2/R3,其中R2为反馈电阻。为了后续电路的正常工作,设计时需要设定合理的R2和R1值,以便得到所需幅值的输出电压。即有 3.2滤波器设计 为使电路设计简洁并具有良好的信噪比,设计时还需要用带通滤波器对信号进行处理。为保证测量的精确性,本设计在前置放大电路之后加人二阶带通滤波电路,以除去有用信号频带以外的噪声,包括环境噪声及由前置放大器引人的噪声。这里采用的有源带通滤波器可选通某一频段内的信号,而抑制该频段以外的信号。该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如图5所示。图5中,f1、f2分别为上下限截止频率,f0为中心频率,其频带宽度为: B=f2-f1=f0/Q 式中,Q为品质因数,Q值越大,则随着频率的变化,增益衰减越快。这是因为中心频率一定时,Q值越大,所通过的频带越窄,滤波器的选择性好。 有源滤波器是一种含有半导体三极管、集成运算放大器等有源器件的滤波电路。这种滤波器相对于无源滤波器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结构牢固、可以集成。由于运算放大器具有输人阻抗高、输出阻抗低、高的开环增益和良好的稳定性,且构成简单而且性能优良。本设计选用了去处放大器来进行设计。 本设计选用了去处放大器来进行设计。 图6所示的二阶带通滤波器是一种二阶压控电压源(VCVS)带通滤波器,其滤波电路采用有源滤波器完成,并由二阶压控电压源(VCVS)低通滤波器和二阶压控电压源高通滤波器串接组成带通滤波器。 对于第一部分,即低通滤波器,系统要求的低通截止频率为fc,其传递函数为: 第二部分为高通滤波器,系统要求的高通截止频率为fc,其传递函数如下: 4完整的检测电路设计 本光电检测系统设计的完整电路如图7所示。为方便表示,电路中的R2、R3即为前面等效电路模型中的RT、RF。前级部分由光电转换二极管与前级放大器组成,这也是光电检测电路的核心部分,其器件选用高性能低噪声运算放大器来实现电路匹配并将光电流转换成电压信号,以实现数倍的放大。然而,虽然前级放大倍数可以设计得很大,但由于反馈电阻会引入热噪声而限制电路的信噪比,因此前级信号不能无限放大。 5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光电检测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从经济和实用的角度对相关的光电转换器件和前置放大器进行了选择和电路设计,从而确定了关键元器件的参数。实际使用证明:该设计可以满足一般光电检测场合的需要。 电子学论文:电子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 按照学校党委和学生工作处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与要求,根据《*信息工程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学生工作处《*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院学生党员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我院学生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紧紧围绕“办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信息工程大学”的目标,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师生员工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针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组织学生党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突出实践特色,将学习实践活动与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党建、学风建设、文明修身等各项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知行统一,立志成才,积极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为创建优良学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作贡献。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高于普通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好于普通学生,服务奉献意识强于普通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优于普通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大学生党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志愿服务、提高综合素质和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意识。 (2)解决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够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基层学生党组织设置,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完善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3)解决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学风建设上新台阶。 (4)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对象范围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对象范围是学院全体研究生党员和本科生党员。以学生党支部为活动单位,以学生党员为重点,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全体团员和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四、活动内容、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本次学习实践活动历时半年,从2009年3月下旬开始,到8月下旬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09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 各支部要精心组织学生党员,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集体讨论等形式,对学校、学院《实施方案》规定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学习,并组织好以下各项活动: 1、学院成立学生党员学习实践活动工作小组,并制定实施方案。 组长:彭勇 成员:朱正华徐俊朱竞羽毕务忠代芯姜宇忠卓文君 王楠 2、认真开好动员大会,为学习实践活动开好头。 学院在3月31日下午召开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大会,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斌兵同志作动员,对学生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发动和全面部署。使全体学生党员明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具体安排。 4月1日下午4:00召开全体学生党支部书记会,传达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具体安排。进一步明确要求,保证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 3、将学习内容抓紧抓实。 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体学生党员认真学习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十七大报告、《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为主要学习内容,4月底之前,各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一次集中学习讨论、参加全院党员的集中学习、自学时间不少于每周6小时。要严肃学习纪律,建立学习考勤制度,保证参学率。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普通党员要做到参加一次动员大会,参加一次辅导报告会,参加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参加一次主题研讨活动,为学校(院)发展提一条建议的“五个一”基本要求。 4、以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为载体,强化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 (1)学院以学生党员为骨干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一次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红色记忆革命情怀”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以知识竞赛为活动形式。 (2)学院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党员开展科学发展观之“寓科学于乐”、生活中的科学常识等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生活科学知识讲座,开展生活科学常识竞赛活跃校园内的科技氛围,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用中求学。 (3)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安全意识进宿舍”活动。在学院分团委设立安全保卫部,并在各班学生中推选出安全保卫委员,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职责,并邀请学校保卫处进行安全防范意识、安全保卫责任及法制宣传等方面的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保卫意识,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让学生的安全、财产等到更好的保护,真正让学生受益。 5、开展支部讨论。 各支部统一布置学生党员根据中央相关文件和有关精神,围绕科学发展观,结合大学生培养现状,积极展开深入讨论。讨论题目如下: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改革 科学发展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科学发展观与办学特色和优势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党员成长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 科学发展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6、深入调研。 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广大同学中开展一次调研活动。调研以“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风根本转变”为主题,围绕学校和学院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等方面内容展开,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撰写出调研报告,并于4月30日之前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提交调研报告报学院党总支。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2009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 1、学生支部在继续抓好学生党员学习的同时,要认真梳理同学和老师提出的意见,认真进行分析检查。 2、在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学生支部安排学生党员在本支部范围内开展相互谈心、交心、沟通思想的活动。要根据同学和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照党员的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自己在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及努力的方向。 3、开展优良学风、班风创建活动。学生党支部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创优良学风校风紧密结合起来,排查我校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解决好学风不正和校园不文明行为的问题。 4、支部组织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5、在本支部覆盖范围,组织部分非党员同学对支部工作,党员个人进行民主评议。 6、举行学生党员献爱心、义务劳动日活动。 7、毕业生党支部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以“感激留给老师、关心留给同学、文明留给母校”为主题的文明离校活动。发挥学生党员联系宿舍制度的作用,及时发现并协助处理“特殊群体”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2009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 1、党支部组织党员按照要求参加学校、学院学习实践活动满意度测评。 2、做好工作总结。 学习实践基本完成时,各学生党支部要认真总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和经验,撰写工作总结,并上报学院党总支。 3、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党员开展访问社区、访问农村活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五、工作要求 1.学院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规划、组织协调。各学生党支部要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学习活动要做到时间、地点、人员、笔记“四落实”。 2.各党支部要根据学院党总支总体安排,针对不同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全面推进,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 3、对于集中学习活动,要严格考勤制度,切实履行请假手续,并及做好补课、补学工作。无论是集中学习和自学都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 4.各党支部和学院新闻中心,要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营造学习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学院将建立宣传信息上报、通报制度。 5.总结经验,系统提升。各党支部要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及时做好分阶段和整体活动情况的总结工作,巩固学生党建制度成果。各学生党支部总结报学院党总支。 电子学论文:中国电子学会 在2011年8月13日~8月20日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三十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理事会上,中国电子学会成功申办第三十一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并将于2014年在北京举行,这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国际无线电领域最权威的科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受中国科协委托和批准,中国电子学会代表中国申办第三十一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中国电子学会URSI中国委员会主席吴健,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URSI中国委员会秘书长林润华,URSI中国委员会各学术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青年科学家等3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申办过程。参与本次申办联盟大会的国家城市还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及日本东京。 中国电子学会URSI中国委员会主席吴健在理事会上做申办陈述报告,加拿大及日本两国也分别派代表做陈述报告。各国陈述报告后,理事会进行了紧张的投票环节。最终,中国北京以高票击败日本东京和加拿大蒙特利尔,顺利成为2014年URSI GASS的举办城市。在场各国家代表均报以热烈掌声祝贺中国取得此次会议的承办权。 此次成功申办是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电子学会URSI中国委员会近20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自1982年作为国家学会会员加入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以来,中国电子学会曾组团参加过历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交联盟大会申办报告共6次,但均落选。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 (URSI)作为直属国科联理事会(ICSU )的科学组织之一, 拥有42个正式会员,在国际无线电科学界具有崇高的科学地位和社会影响。中国电子学会受科协委托代表中国参加到该组织。 由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主办的第三十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也同期召开。大会聚集了来自世界上4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400位无线电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产业界知名人士、专业高层技术代表和青年科学家,与会者就世界国际无线电科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还设有多场学术委员会报告及张贴论文展示环节,内容涉及电磁计量、无线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电子学与光子学、电磁噪音与电磁干扰、电波传播、电离层电波遥感、等离子体波、射电天文学、生物医疗电磁学、雷达遥感、光学遥感等多个领域。各分会场学术气氛浓厚,来自无线电科学领域的专家及学者就相关领域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会期间,理事会还向对无线电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颁发了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有6位青年学者获此殊荣。 通过参加第三十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理事会和联盟大会,中国电子学会URSI各委员会了解了国际无线电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探讨了该领域的具体科研项目,促进了专门方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三十一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北京的举行将为中国无线电领域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大更广的平台。 电子学论文:基于绩效评价的网上电子学档系统的设计 [摘要]电子学档是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阐述电子学档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引入绩效评价思想,设计、开发了基于绩效评价思想的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学档系统E-portfolio。该系统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创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网上评价社区。 [关键词]电子学档;绩效;评价;因特网;系统开发 档案袋是学生作品有目的的集合体,用来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的努力、进步和成就,、随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的迅速发展,电子学档应运而生,它允许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形、文本),基于标准的档案袋采用数据库或超链接将标准(或目标)、典型作业和自我反思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基于网络的电子学档则是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在一定学习目的之下,学习者对于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进步、学习成果等情况的记录,以及学生或他人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反思及评价的集合体,其要素包括目标、读者、体现能力的证据、测评的标准和反思等。 一、电子学档及其应用现状 电子学档是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的。国内外有关电子学档的研究与应用已初见成效,例如美国的Helen C.Barrett博士等人所做的研究,国内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都对电子学档做过相关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电子学档的实践研究比理论探索更为迅速,特别是在与中小学相结合的项目中可见一斑。 1.研究视角 电子学档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作为评价的辅助工具。例如,华南师大所开展的一系列实验,并将其与学习管理联系起来。也有学者将电子学档作为教学软件的一员,即作为一种认知]:具。另外,也有专家利用电子学档的管理功能,在有关师资培训的网络课程设计中尝试应用学生电子进行模块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框架。 2.功能模块 从已有的电子学档系统来看,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作品提交、自评信息、互评信息、反思信息、展示网络日志、网络学习记录等。根据适用的对象不同,其功能模块也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学校自身的特色,并且在模块的设计、对话的运用以及界面的设计上,设计者大多是从教师或家长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计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 3.应用形式 从电子学档的应用形式上,可以分成以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单一的电子学档,诸如各种多媒体的、基于网页的个人作品或主页式的电子学档,这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第二层次是嵌入到大型管理系统或电子学档集里,国外许多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在使用这种电子学档集进行学习者电子文档的集成、展示、上传、评价等;第三个层次是多种媒体组合下的电子学档制作系统,类似于目前教学机构所使用的多媒体集成,这种系统能记录学习情况,并作出统计及分析,定期向老师、学生家长提供学习进度报告,协助监督学生学习过程;第四个层次就是一种集成化的多用户电子学档系统,展现学习者对学习历程和学习绩效的反思、评价和管理。 4.应用领域 从当前电子学档的应用来看,电子学档可用于信息化学习、个人发展、学习管理、学习交流、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等等,而主流应用莫过于教学评价的应用。目前,网络学习是电子学档应用最广的一个领域,即应用于中小学教学的混合学习(Blended-leaming)中。 综上所述,目前众多的研究者和应用者只是将电子学档作为一种评估手段,仅仅局限于“使用”阶段,并未真正将其融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未能提升为一种学习理念。因此,有些学者提出,要将学习、使用电子学档看成是一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学习和培训,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二、绩效评价思想的引入 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学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牛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他们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并将最终培养成为具有处理信息能力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要达到这个目的,必然要对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各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的不同活动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绩效评价就为信息化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 绩效是相对于一个人的工作而言的,即按照其工作性质,员工完成工作的结果或改造职务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或对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绩效是结果、能力、态度、勤奋以及人际关系的综合体现,它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培训行业,同时也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网络环境下基于绩效的学习评价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来研究其学习的背景、手段、方法,从而寻求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考察学生学习质量,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形成绩效改进方案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网络环境下基于绩效的学习评价主要由三方面的内容组成: 1.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 学业成就主要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学习成绩。这和传统的学习评价内容相似,是定量评价的一部分。 2.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评价 当前,全球范围内将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一日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的评价。对该项内容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 3.学生的表现性评价 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成果展示,进行“展示表现”为主的评价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通过与环境、学习伙伴、教师和家长的相互作用,从学习态度、相互交流、资源的利用等维度上进行质的评价。 由此可见,信息化教育中的学习评价不仅仅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更多的是质的评价。这为电子学档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即在电子档案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而网上社区型的超越传统档案袋的电子学档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网上电子学档的设计 以绩效评价思想为理念,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借鉴当前电子学档应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笔者设计和实现了基于绩效的电子学档系统,也称为“电子成长记录袋”,简称E-portfolio。由于该系统的使用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系统在模块设计上应当针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界面设计也尽量使用明快的色调和活泼的风格。系统的主界面如图1所示。 1.系统结构设计 在进行E-portfolio系统结构设计时,综合考虑需 求的各个方面,选择最为合理的系统结构。根据学校对系统安全性和交互性要求高、专业性强、数据处理量大以及长远规划的特点,系统采用基于B/S(浏览器朋艮务器)模式,开发技术采用ASP+SQL,测试版采用ACESS数据库技术。ASP属于ActiveX技术中的Server端技术,在Server端自动产生和执行动态、交互式、高效率的站点服务器应用程序。由于ASP传送给用户浏览器的是程序的执行结果,从而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同时对客户端没有特殊的要求,而且维护相对简单,且支持跨平台。 2.模块结构设计 该E-porttblio系统的用户主要有四类:学生、教师、家长和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不同,系统所呈现的功能模块也有所不同,下面陈列了该系统设计的主要模块。 (1)公共模块 陔模块下设资料库、休闲所、艺术廊、读书室、动态新闻等栏目。 资料库包括:中华美德(记录及同学中的美德小故事,网络中的美德故事或视频)、大千世界(教育类的视频及文章)、总结交流(同学自己的学习经验及总结)、学生网页(学生自己根据系统提供的模板制作的网上家园); 休闲所包括:八面来风(聊天室)、游戏地带(学生flash游戏); 艺术廊是由学生的一些小作品组成,是学生展示才华和魅力的场所; 读书室则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并提供相关的读书资料。 (2)用户模块 学生、家长和教师通过主界面的登陆窗口分别进入到各自的界面,执行各自的功能。 学生用户:个人资料、通讯录、悄悄话、成绩档案(学生自己只能查看,每学期一份)、作品展示(在生活窍门、大千世界、学生网页、游戏地带、成功舞台等栏目中)、天天成长(同学的话、老师的话、家长的话、成长历程、不足回收站、打算小日历); 教师用户:教师的个人资料、悄悄话、班级学生的通讯录、学生的成绩档案管理(任教学科成绩、本班素质发展水平报告单、本班综合评价表)、作品展示管理(中华美德、生活窍门、大干世界、学生网页、游戏地带、成功舞台)和天天成长管理(同学的话、老师的话、家长的话、成长历程、不足回收站、打算小日历); 家长后台管理:个人资料修改、悄悄话、子女的成绩档案(子女素质发展水平报告单、子女综合评价表)、查看作品展示、天天成长管理。 (3)系统管理员模块 系统管理员执行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信息管理、管理员管理、教师管理、班级管理、设置科目管理、信息审核管理、通知公告、读书室管理以及网站数据管理。 E―portfolio。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功能特点 由整个系统的架构可以看出,该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与特色。 (1)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该系统采用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家长和伙伴共同参与评价,构成立体互动的评价方式。家长通过系统可以看到孩子公开的信息,使其对孩子的学业成就、身体、心理发展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并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学习伙伴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对作品、个人计划、学习情况提出意见,供参考;教师不仅看到了学生本人的成长历程,同时从家长、学生反馈的数据中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为制订学生的下一个学习计划打下基础。全方位的评价不仅体现在评价的参与者上,而且还体现在评价的方式上。该系统不仅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全面记录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记载着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使学生看到自己正在茁壮成长,并且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他的心理发展状况通过作品、作业和言论的方式记录在案,加强质的评价。 (2)记录成长功能 该电子学档要求学习者随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心理以及日常行为进行反思,而且这种反思和评价贯穿整个学习的始终,电子学档可记录学习者的点点滴滴;同时,利用系统平台的记录功能记录和体现学习者在整个学习期间的阶段性成果,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掌握学习者的整体情况。 (3)互动反思 该系统记录了每一位学生的所有记录,同时,教师、家长和学习伙伴可传送悄悄话,使每位学生看到自己成长历程的同时,也能够了解身边的亲人、老师和朋友是怎样评价他的,做到人性化和情境化的融合。系统还提供了不足回收站,让学生指出自己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地方,并以此督促改进。 (4)辅助功能 八面来风、读书室以及个人资料的管理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网络社区生活,这既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交流,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发展其兴趣爱好,为整个系统增添了无穷色彩。 四、网上电子学档的意义 该学习成长记录袋是在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开发的,其使用对象是各中小学校。该系统不仅能多层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进步、成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交流、互动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进一步地促进家校合作。 1.促进学生的转变性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只是作为区分等级和测定能力的工具,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存在单一的评价标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转型期,除了学习成绩外,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都至关重要,这关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由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当中看到自己生理、心理和成绩的健康成长,才能促使其建立“挑战性”的新起点。 2.用“对话”实现评价的基本活动 所谓对话,即主体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意义的重构,而不仅仅是语意―亡的交流,更不是权威的征服。在这个社区里,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传自己的作品、发表言论,对自己的作品和资料拥有修改权,这种有意义的超越时空的对学习者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3.利用评价的多元性实现自我反思 评价的多元性表现在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有家长、其他同学的参与。E―portfolio在提供个人隐私保密的同时,学习者均能看到其他人公开的作品和评价,促使其进行自我反思。对任何人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学习者的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因此,通过师评、互评、自评等能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 4.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评价社区 E―portfolio。不仅能提供一个评价学习成就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评价的社区,是学习者展示自己,反省自己,重新树立形象的平台,也为家长、教师、学校以及学生提供了一很好的交流平台,促使家校的进一步合作。 电子学论文:微电子学概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摘要:基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特点,介绍了微电子学概论课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与过程,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组合多媒体中的各要素,实现课件最优化,为学生的自助式学习提供一个具有交互式功能的多媒体课件系统。 关键词:微电子学概论;多媒体;交互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是弥补传统教学教育方式的诸多不足,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教学软件,其设计方法直接影响到课件的开发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物理基础、集成电路基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及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学及设计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封装技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等,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很紧密,形象化教学素材十分丰富的课程,将这门课程开发转化为多媒体CAI课件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非常有益。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为此,应该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把它设计成助学式的并且具有交互功能的课件[1]。此外,多媒体课件必须既符合相关课程的特点,又符合一般教学规律,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制作。对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多媒体CAI课件应该满足以下基本特点: 1.微电子学概论课程中的版图技术、制造工艺、器件、封装等内容均需要演示较为复杂的图形或过程。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音频、文字、视频等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多媒体CAI课件应当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便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文字、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2]。 3.微电子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所以多媒体课件需要及时更新。由于受到教材限制,传统教学方式所覆盖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而多媒体技术可采用硬盘、光盘等存放教学内容,易于从互联网获取更新的信息,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便于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这是传统教材所远远不能达到的[2]。 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的基本过程是:首先,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动画等各种素材进行采集或制作。其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学内容编写成脚本,设计好计算机每一屏幕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并且把教学信息链接成网状的、非线性的教学程序。最后,用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将各种教学信息素材连接成完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1]。 目前市面上可用于多媒体应用程序创作的软件工具非常多,Authorware是一款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程序创作工具,它能够很好的支持多种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并能够把这些多媒体文件集成到一起,起到丰富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的作用[3]。通过Authorware实现微电子制造过程真实情景的再现和元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的模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一)素材的采集及制作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制作是CAI课件设计制作的前提。采集即收集各种相关材料如视频、音频、彩色照片等,而制作则是将多媒体素材转换为计算机所能识别形式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各种各样的素材,如声音、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等;对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而言,可有制造工艺流程录像以及版图层、封装结构、器件结构等各种各样的图形及动画。因此,素材的收集及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各种各样的渠道,在平时应注意收集归类,以便日后方便使用。对于文本、图片资料可以用扫描仪等设备将书本内容直接扫描即可;但是对于制造工艺流程录像,则需要通过互联网获得;而一些演示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过程的动画,则需要亲自制作。但是,直接扫描和互联网得到的数据一般是非常原始的,必须经过处理过程才能用于多媒体制作。部分素材则需要采用专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才能更好地满足多媒体课件系统的需要[2]。 (二)脚本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软件脚本的设计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的描述,教学内容取舍的决定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层次分明,并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多媒体课件软件脚本的创作一般由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支持完成[2]。 (三)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 一个助学式的并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课件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在功能上应包括课件演示、动画演示、习题系统和课件管理等部分,并具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文件集合。在完成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采集及制作和脚本的设计后,采用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将各种教学信息素材连接成完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作业以及答疑解惑。 三、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总结 一个良好的多媒体课件要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丰富的课件内容去感知知识的内涵。此外,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更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使教学情境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多媒体课件虽然种类繁多,但其目标始终是为教学服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遵循教学性原则、控制性原则、简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四、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微电子学概论课程中采用多媒体CAI教学,既节省了很多板书和作图时间,又可以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直观地表现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子学论文:电子学习系统对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促进与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在教学改革中引入电子学习系统平台作为教学手段的扩充,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实践表明,扩大了课堂和实验教学效果,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电子学习系统;建构主义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先进的信息技术能与革新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内容相整合,产生更加适合高素质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效果。 1建构主义理论与现行教学方法融合 现行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了教师“授业”的作用,“授业”的依据是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此模式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与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则侧重于使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辅导者,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能得到培养,但对于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目标及目标指导者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探索将现行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形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理念。 计算机教学尤需注重能力培养。计算机知识更新快,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仍依传统“填鸭”式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讲授相对稳定的基础理论,又要讲解新知识、新技术,是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整体框架,并有选择地讲解重点和难点,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在教学理念上,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扩充。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形成具有支撑环境、学习工具和系统管理的教学平台,以及内容丰富、便于使用和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库。 现在正在兴起的电子学习系统(e-Learning)就是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一种实践。电子学习系统成为学习知识、培养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它能最大限度突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将有限的课堂教学与自主和协同学习相结合,随时随地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探究新的知识,自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和培养自己能力。 2电子学习系统 教学需求引发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促进和反哺教学改革。我们研发的电子学习系统是这种教学与科研互促的平台,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它为电子学习提供支持情景创设、信息整合、资源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环境、工具、资源和管理,主要功能如下。 2.1网上电子学习平台 电子学习系统平台包括与教学相关的综合功能,多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推动他们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多种教学手段能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备课、上课、作业、答疑、评测、考试和管理,学生是相应教学的实施对象。平台如图1所示。 2.2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 教育资源库能为学习者提供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的学习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录像、课件、作业、试题、实验、案例等。除了课堂讲授的主题知识外,资源库还容纳了相关知识以及师生上传的资源。学习网站上的内容还能实时或及时更新,便于师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2.3丰富的协作交流手段 学习的过程也是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辩论可以补充、修正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使学生能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有利于产生创新性思维。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学习平台能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提供多种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手段,如聊天室、BBS、电子白板、网络电台、E-mail等。 相对于其他教学手段,电子学习系统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学习平台上教师主要任务有两个,其一,参与设计教学目标和知识框架;其二,引导学生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评价学习结果,并据此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整。这样,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使用电子学习平台,巩固和扩充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电子学习系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以“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课程及其课程群(如图2所示)为例来展示电子学习系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是应用微处理器和接口技术设计各种功能模块、组成微机系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微处理器、接口技术和微机系统进行介绍,还要注重它与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关联,以便学生能对微机系统乃至各种计算机系统形成整体的认识。该课程难点较多且不易理解,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并且该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系统性强的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需求促使我们研究开发并在计算机教学中全面引入电子学习系统。 3.1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主要使用的是教学支撑环境和课程开发工具。教学支撑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与现实学习基本一致的情境,它是实际学习环境的仿真与扩展。课程开发工具主要用于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等备课活动,以便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网上课程;也为学生提供相应学习环境和工具。 (1) 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将教案、课件以及录像上传到电子学习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网站点播和下载所需的学习内容;也可以自主选择与课堂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学习策略也是多样的,有知识型、趣味型和研究型。比如,对于微处理器的学习,在课堂上主要讲解的是Intel公司的32位微处理器,对于新出现的多核处理器等只作了一些介绍。为了弥补不足,教师可以将更详细的资源上传到电子学习资源库,然后学生通过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来深入了解多核技术和并行编程、64位微处理器、AMD等公司的微处理器系列。而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可以随时在电子学习系统的资源库中更新和增加。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效果、学生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的情况,通过系统的多媒体教室开设专题大讲堂,学生可有选择地参加大讲堂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新技术,扩大知识面。在学习期间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的效果,对学习计划和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2) 作业评阅与辅导答疑 教师在系统平台上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规定提交时间,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给系统。教师可以进行网上评阅,而学生也能及时看到评阅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加速课后作业的反馈,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和学习进行调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若不能及时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将会影响其对后续内容的理解。比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32位微处理器的几种工作模式,那么就会影响后面对中断、DMA等内容的学习。这时,学生可利用辅导答疑提问,教师可以在线回答,也可以由系统从资源库中查找相应或相近的答案反馈给学生,问答过程可反复进行。 (3) 自动组卷和在线考试 电子学习系统试卷库中的试卷可以利用相应的工具手工制作生成,也可以通过电子学习平台提供的组卷工具自动生成。通常情况下,根据考试目标我们只需要设置试卷的一些整体属性参数和题型结构参数,便可以快速组成一份满意的试卷。 目前,我们主要将在线考试用于学生的平时自测和阶段考试,经教务部门批准,也可推广到期终考试等。学生自测可以在课后任何时候进行,而阶段考试和期终考试则有规定的考试时间和地点。考试完成后,学生可以提交给系统等待教师批阅,批阅的结果也会及时反馈给学生;对于自动组卷生成的试卷可以对照标准答案自动评分。 在上述学习环节中,学生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建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2实践环节 (1) 教学实验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认知能力之外,我们还利用电子学习系统的虚拟实验室辅助实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电子学习平台上设置的虚拟实验室,既能进行每个章节的专题实验,也能进行综合实验,它与实体实验室互为补充。 学生在实体实验室进行专题实验后,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对实验内容进行仿真,探究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的不同解决方案。综合实验涉及的知识点范围较大,设计需要的参数和要调试的硬件部件较多,程序也较复杂,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往往无法完成设计的实验过程和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将电子学习平台引入教学后,学生可以先在虚拟实验室中模拟实验过程,对程序进行初步的调试,然后再在实体实验台上进行操作,实验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 科研实践 电子学习系统中计算机系统课程群的丰富教育资源激发了学生科研的兴趣,他们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活动。学生们积极参加学校大学生科研立项、学院大学生业余科研项目,以及微软创新杯等各种计算机仿真大赛、嵌入式大赛,均获得了优秀成绩。他们在毕业实践中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写出有价值的毕业论文并获奖,有些本科生还被推荐成为免试研究生。 4.3教学效果 电子学习系统引入到计算机教学中是对现行教学手段的一个有力扩充,教学效果很好,大学生的科研也出现了更多成果。 (1) 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其自身素质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只了解本课程的知识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一是需要从总体上把握专业知识结构以及本课程群中课程之间的联系,二是不断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研究加以引导。学生不再是了解知识点,而是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以整体知识框架为基础,熟悉、掌握并进而探索新知识、新发展。 (2)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由于通过电子学习系统接触到了丰富的、直至前沿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更有兴趣探究问题和带着问题到课堂听课。学生对课堂教学兴趣的提高,促进了师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使得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也由过去的“太枯燥,不知道要怎样应用学到的知识”转变成为“能结合现在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情况讲解课程内容,学以致用,课堂效率高”。 (3)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改革促进了科技创新,我们研发的一系列电子学习、网络远程教育国家及省部级项目都源自计算机教学改革;而这些科研成果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学理念、结构、方式和手段的改进。电子学习系统的研制和引入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扩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基础与前沿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方式上也更加注重用多种方式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引导。 (4) 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我们在2005年将电子学习系统引入到计算机系统课程群的教学中,三年多来的使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在有力促进了学生的科研活动。比如课程群老师指导的毕业设计,2006年在省级毕业论文评奖中,一等奖1人,三等奖1人,提名奖4人;而2007年获得的一、二、三等奖分别提高到2、3、4人,学士论文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又如教师指导的智能垃圾箱及其监测系统设计、Smart Library System、Learn Language Assistant(微软2007嵌入式设计大赛中位列全球前200强)、盲人学习帮助器、Acme Rural Education System等项目都是优秀的本科生科研成果。 4结束语 实践表明,将电子学习系统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了解知识的新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电子学论文:电子学籍有望制止择校痼疾 关键字:电子学籍/IC卡 从五指山野菜、菠萝,到近日的香蕉有毒事件,海南农产品屡遭一些失实报道的损害。为此,海南省农业有关部门近日表示,海南省的农产品马上会推行农产品“身份证”(条形码)制度,将农产品的产期、规格、售价、产地等信息编码上网,在网上可以查到该产品出自哪里,十分便于监督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开展。 每年到了小学升中学的时候,总会有许多学生家长想利用各种关系来打破按区域就学的规定,把孩子的学籍转到自认为较好的学校去。这一现象将随着电子学籍的出台被改变。 电子学籍这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有望从根本上制止屡禁不止的非正当途径择校问题。在北京市2007年的小学升初中工作中,第一次使用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就是对按照规定方式升学就位的学生建立学生电子学籍,中学录取后的学生电子档案,学校只有补充或修改内容的权力,而不能随意增加或者减少一个电子档案的内容,同时这份电子档案还将作为3年后学生中考报名的依据。这项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好IC卡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导入。学生的始发地是哪个学校,在IC卡里必须得到真实、明确的记录,然后,由学生所在的区县教委,根据就近划片的原则,将该学生导入合适的学校,如果学生拒绝按照导入的学校报到,其他的导入系统对该IC卡不能识别。所用的卡一旦被识别,该卡存储的当年入学信息立即被清空,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只有一次刷卡机会。 对于实现公平教育而言,电子学籍IC卡的出现确实是一件简便快捷的好方法。随着银联卡、公交IC一卡通、通用病历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信息化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制度和观念的变革和更新。美国和加拿大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号码唯一的办法,但是它的功能要远远超过我国现行的身份证。美国和加拿大的社会保险卡是公民的最基本的证件,相当于一个人的电子档案。每个公民出生都要到社会保险部门办理保险卡,每个公民终生只能有一个保险卡号(SSN),它可以用于个人生活的所有领域,如医疗卫生、银行存取款、工作申请、移民申请、升学转学等等。而我国目前的身份证虽然有唯一的编号作为识别,但还没有电子档案的功能。 回头我们再来看这个电子学籍,它的功能可以逐步完善起来。也许未来,它应该能够从每个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到他参加工作为止,所有的教育记录都能够用一张小小的IC卡记录和保存。同时,这张卡还具备与教育相关的各类功能,例如报考、录用、参加各类等级考试等,相当于一个学生身份证。这个卡的内容还可以更丰富,比如对学生开放和优惠的场馆门检、寒暑假的火车票学生优惠卡等针对学生群的功能都整合起来,集中在一张卡上。 信息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未来,更多的社会行为,应该都能够整合成一卡通。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也更能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精髓。 电子学论文: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打造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7年。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提高我国传感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传感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立于1987年,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具有电子学、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在微纳传感器及微系统的研究中获得巨大进展,取得了突出成绩,逐步形成了以基于微纳加工技术的微传感器和微系统为主要创新方向的研究特点,并已成为国内外广泛认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传感技术研究基地,同时形成了具有一流人才与完整学术梯队以及先进仪器设备与科研条件的国家级研究基地。 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侧重进行传感器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器件、新系统的研究,实现传感器的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先后承担和完成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新型传感器和微系统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电场传感器及系统、SPR生化分析仪、生物传感器及系统、气体传感器及系统、微流控芯片系统、集成气象传感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微惯性传感器等,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和技术攻关与自主创新能力。 实验室现有面积4000多平方米,其中1000平方米超净间,拥有一条完整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加工工艺线,具有先进的工艺和测试设备,形成了一整套加工工艺规范,具备各种微结构器件的加工能力,并提供传感器及系统的设计、加工、封装等服务。 电场传感器 实验室研制出多种新型电场传感器,电场传感器在雷电预警、智能电网、气象预报、工业静电测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高精度谐振式压力传感器 实验室研制出电磁激励、电磁感应检测的硅微机械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压力测试、大飞机气压高度计、天气预报气压检测、压力校验仪等。 抗高过载微惯性传感器 实验室研制出扭摆式抗过载微型加速度计和电磁式振动环微机械陀螺仪,抗过载冲击大于10000g,主要应用于惯性制导及惯性测量系统。 气象传感器 实验室研制出温度、湿度、压力单片集成传感器和固态仿生集成风速传感器芯片,主要应用于探空气象参数监测。 水污染监测传感器及系统 实验室研制总磷传感器、COD(化学耗氧量)传感器、磷酸盐传感器,用于水环境与水污染实时现场在线监测。 气体传感器 实验室研制出MEMS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和固态电解质气体传感器,用于乙醇、CO、氨气等微化品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微流控芯片系统(uTAS) 实验室研制出集成样品血样预处理芯片、集成光纤电泳芯片、微泵等微流控芯片系统,主要应用于疾病检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低成本手持式生化检测仪 实验室研制出手持式生化多参数检测仪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适用于个人、家庭、农村、社区便捷、廉价的预测和诊断。 SPR(表面等离子体谐振)生化分析系统 实验室研制出便携式、电化学联用、高通量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SPR生化分析仪,可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 集成光波导生化检测仪 实验室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案的集成光波导生化检测仪,可开发出面向众多应用需求的低成本、便携式、快速检测装置。 离子迁移率谱仪(IMS) 实验室研制出离子迁移率谱仪(IMS),可实现对胺类、农药、神经药物、化学战剂等物质的检测,应用于痕量物质实时现场快速监测。 电子学论文:基于电子学档的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设计研究 摘 要: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关注的主要英语应用能力之一。能否流利顺畅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大学生毕业后待遇和前途发展直接相关。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欠缺。本研究在分析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缺乏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电子学档的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增强学生的口语输出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电子学档;口语;翻转课堂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们比较重视的公共基础课。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很难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并不乐观。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大学英语大班制教学,学生课堂口语表达机会少,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以四级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针对此,笔者提出电子学档下的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电子学档,顾名思义,就是电子化的档案袋,这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法。利用电子学档,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有意识地选择、展示并收集自己的电子作品,还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自主进行评价与反思。电子学档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个性化、分布式的特点。国外目前对电子文档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和应用研究且相对成熟。在国内,随着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对电子学档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得到了一定的进展。王佑镁(2009)进行了系统的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的李晓东(2014)对电子学档应用于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针对核心课程的基于电子学档的研究还是较少,研究空间较大。本研究拟在基于电子学档云平台上进行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研究。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依托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我国教育界的研究者们在几年前就对此给予关注。不少学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与实践。 如果以“翻转课堂”作为关键词在期刊论文库进行检索,笔者发现,近几年与“翻转课堂”相关的论文多达五百多篇。早在2013年,南京大学的梁乐明和张金磊就较为系统地对“翻转课堂”进行过研究。梁乐明认为翻转课堂的设计要以“微课程”为主要样本,而“微课程”的设计要结合相应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张金磊进一步完善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夯实了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对此的实证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内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为数不多。国外教学研究中,翻转课堂更多地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效果。课外活动主要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所需的音频和视频等资料,而课内活动则涉及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互的学习活动。 三、基于电子学档的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受课堂规模限制,学生在大学英语课上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对英语口语能力表达缺乏自信心,因此基于电子学档的口语教学模式的提出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口语表达的时间和提高口语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心。 (一)电子学档的构建 本研究在云环境下,构建电子学档系统,包含两类空间,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私有空间是为每个学生单独建立的操作空间。学生拥有自己的账号,有一定量的存储空间,学生可以保存各种口语学习资料。也可以将自己的口语作业,作品,反思报告等提交给教师查看,同时可以自我评价。公共空间是所有学生共享的操作环境。公共空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公共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班级需要的学习资料,每个学生都可以访问公共空间上的学习资料。 教师利用电子学档的公共空间,给学生共享关于英语口语的入门和进阶的相关音频和视频,学生可以由易到难,从掌握发音、跟读、模仿到自由表达,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目标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课上预留项目式口语作业任务,同时在电子学档的公共空间共享相关资源。学生在课下,通过个体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学生可经多次练习,将最优秀的项目成果提交到电子学档上,教师依此做出评估并给学生反馈。代表性的项目式的成果可以在课堂上共享,教师对此做出点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目前微课程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在微课程的选择上注重资料的系统性。微课程资料可以是文字的,音频的或视频的,但是内容上应该是系统化的,如:口语语音作业模块,教师上传发音规则音频或视频,学生自学后完成口语作业。 (二)评估手段 大学英语是一门综合基础课,不单独设口语n。虽然有听说课时,但由于课时量少,班级容量大,口语课的课堂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哑巴英语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提高口语的输出量才能让学生克服讲英语时的紧张感,增强自信。适当的评价手段也是本教学模式的保障。因此,学生除了提交每次的口语作业之外,学生还可在期中,期末分别提交电子学档,内容包括:学习成果,评价标准,自我反思等。档案袋作为诊断工具记录学生的口语技能训练情况,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遭遇教学效果的瓶颈。我们大学英语教师要大胆的改变教学模式,与中学英语教学模式区分。大学英语教学方向不应该是以四,六级为方向,应该是建立在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上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其毕业后能直接用英语进行交流是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英语需求。但是,由于缺乏英语语境和输出机会,大学生英语口语输出量极度缺乏,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教学思路和方法。目前,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也要大胆创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高校也应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潮流,优化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扩大互联网连接渠道,为师生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电子学论文:MATLAB仿真技术在《机械电子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克服常规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机械电子学课程教学质量,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了MATLAB仿真技术,对基于MATLAB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以某型炮弹制导控制系统阻尼回路的设计为例,进行了MATLAB仿真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实际应用表明,采用MATLAB仿真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机械电子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机械电子学;MATLAB;教学;仿真技术 引言: 机械电子学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门交叉性学科,随着现代科技发展逐渐形成的。机械电子学知识量大,并且机电融合,内容更新快,对实践的要求十分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掌握各个专业知识和关键技术,还要去理解机械电子学的精髓,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实践方法,以便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技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控制及系统论方面知识比较欠缺,并且由于硬件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机电实验无法正常进行,这给《机械电子学》课程的教学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MATLAB作为工程领域最为流行的仿真软件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电路设计与仿真、控制、机械、管理等领域,其提供的图形界面仿真手段――Simulink,使得机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效率得到大大提高[2-3]。本文就MATLAB在《机械电子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一、课程研究内容及难点 机械电子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技术和产品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的原理、技术、设计理论和方法,构成了机械电子学的研究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群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概括起来,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主要有六项: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检测与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其基本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4]。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富含高新技术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机电一体化为机械产品注入了新的技术,把计算机和电子器件的传感检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功能融合到机械装置中去,从而获得了过去只靠一种技术而无法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在功能、性能、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都有高水平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综合应用各种现代高新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通过各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产品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合理配置和外部的整体性能最佳。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表现出整体结构最佳化、系统控制智能化和操作性能柔性化。 机电系统静态和动态设计是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分析机械系统和微机控制系统的元部件特性,掌握机电系统稳态和动态设计的分析方法。但是,动态系统设计涉及到的知识既有系统论和控制论方面内容,又有诸如系统动态参数整定等实践性非常强的内容,学习难度相当大。鉴于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以计算机为工具,借助于MATLAB仿真技术,充分利用其强大的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能力,把该课程中抽象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基于MATLAB的教学方法 在《机械电子学》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中,需要涉及机械传动系统、执行元件以及控制系统等多个用于实现机电有机结合的功能模块,如何将这些不同系统、模块的共性表达出来,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并建立学习主线,是实现各个章节知识串联的一个重要环节。MATLAB工具可以实现该功能,通过采用该软件对不同类型的系统进行仿真和特性分析,不仅使学生对机电系统特性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帮助学生掌握了一门有用的学习工具,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MATLAB/Simulink实现机电系统动态仿真功能,解决学生对系统动态特性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公式这一难题;可以通过调节模型参数,研究延迟力矩和积分控制器的效果,让学生对控制以及一些典型的调节手段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还可以利用提供的大量机械模块的仿真工具包,通过这些工具,可以方便地对一些常见的机械元、部件进行特性分析,如液压元件、齿轮传动系统等,并能随时改变约束条件和连接方式,及时观察所设机构在变参数下运行时的工作特性。 综上所述,基于MATLAB建成一个能够模拟实际系统问题的虚拟实验室,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其基本分析方法。 三、基于MATLAB的教学内容 基于MATLAB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利用MATLAB分析系统时间响应。在完成系统间响应求解方法的讲解以及系统时域指标的讨论后,将利用MATLAB提供的函数系统在不同输入作用下的时间响应,并在单位阶跃响应的基础上,求取系统时域性能指标。在MATLAB中,可以采用impulse函数、step函数、lsim函数对线性连续系统的时间响应进行仿真计算。其中,impulse函数用于生成单位脉冲响应,step函数用于生成单位阶跃响应,lsim函数用于生成对任意输入的时间响应。在求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以后,根据系统性能指标的定义,分析系统上升时间、峰值时间、最大超调量和调整时间等性能指标。 2.利用MATLAB分析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是系统频率特性的两种重要的图形表示形式,也是对系统进行频率特性分析的重要工具。MATLAB提供了绘制系统频率特性极坐标图的nyquist函数和绘制对数坐标图的bode函数,通过这些函数不仅可以得到系统的频率特性图,而且还可以得到系统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实频特性和虚频特性,从而通过计算得到系统的频域特征量。 3.利用MATLAB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在MATLAB中,如果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应用roots函数可以直接求出系统的特征根。根据特征根的分布情况,判定系统是否稳定。通过MATLAB提供的margin函数,求出系统的幅值裕度、相位裕度、幅值穿越频率和相位穿越频率,从而直接分析系统是否稳定以及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4.利用MATLAB设计系统校正。通过MATLAB进一步讨论系统校正的设计问题,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仍然是基于Bode图的频率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设定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调整增益满足稳态性能指标要求,但相位裕度过小,不满足相对稳定性要求,从而通过采用超前校正环节进行校正。 5.利用MATLAB分析线性离散系统。与可用于线性连续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函数对应,MATLAB提供了用于线性离散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函数。教学中,采用c2dm函数和d2cm函数实现系统模型变换。其中,采用c2dm函数将线性连续系统模型转换为线性离散系统模型,d2cm函数将线性离散系统模型转换为线性连续系统模型。另外,利用dstep函数、dimpulse函数和dlsim函数对线性离散系统的时间响应进行仿真计算[5]。 四、教学案例分析 利用MATLAB进行某型炮弹制导控制系统阻尼回路的仿真设计,是《机械电子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的经典案例之一。 对于轴对称弹体,俯仰通道和偏航通道结构相同,因此在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时常以俯仰通道为例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的内回路是阻尼回路,阻尼回路主要由舵机环节、弹体环节和校正网络三部分组成。阻尼回路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特征点选择与5.2.3节相同,特征点处的弹体传递函数为: 从弹体传递函数可以看出,在特征点T1处原弹体阻尼为0.1,属于严重欠阻尼,因此将特征点处阻尼回路的期望阻尼设置为0.8。 校正网络设计主要是对阻尼回路传递函数系数 弹体开环传递函数Bode图如图4、图5所示,由图可知在增加阻尼回路前,弹体已经是稳定的,在增加阻尼回路滞后,弹体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弹体带宽变小,因此弹体振荡得到抑制。MATLAB仿真结果表明,阻尼回路明显改善了弹体动态特性。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在《机械电子学》教学过程中采用MATLAB软件可以有效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对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电子学论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电子学科的应用 摘 要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从学生,教师,实验管理员三方面对实验过程全面控制,满足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的认知、专业技术的掌握和综合设计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系统 管理系统 多样性 近几年,教育部一直在提出并让高校贯彻执行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理念,这是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综合要求。如今,高等院校在教育理念上一直在摸索和发展中前进,但光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尚且不够,创新性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和应用。尤其工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以往的实践中,学生的实践大部分是局限于在实验室展开。这种传统的实践模式存在以下几个弊端,一是高校资金短缺,实验室无法满足日益扩招的学生数量,这样从教学资源配置上无法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深刻的同学直接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实验,很容易因为误操作而损坏仪器仪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一些高危险和能源型的会造成污染的实验也无法在实际的实验室中操作完成。近年来,高等学校逐渐的大规模引入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并且也形成了学科体系。 1 传统仿真软件的特点 在使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之前,高校工科专业近些年也在一直使用一些仿真软件作为对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补充,以电子专业为例,常用到的一些电路软件有EWB、Multisim,主要用于电子电路的功能仿真;还有由欧洲DesignSoft Kft.公司研发的Tina Pro软件,主要用于模拟及数字电路的仿真分析;美国Wake Forest大学基于SPICE开发的CircuitMaker软件,主要用于电子电路仿真实验;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Proteus软件不仅具有其它EDA工具软件的仿真功能,还能仿真单片机及外围器件。这些软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教师和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弊端。一是这些国外的软件都是针对企业,工程使用开发,而不是针对学校的学生实验开发,很多软件的功能在基础学习中无法使用,没有针对性。二是国外的这些仿真软件更新换代太快,各门课程需不断的购买正版软件这对于学校和学生都不太现实,但是用下载的盗版软件又存在使用过程中有时软件不稳定的情况,对于一些电路的仿真和参数的分析会造成波动及误差。三是这些仿真软件的界面都是英文,对于英语基础较差或者是学生没有学习专业英语之前,是存在一定困难,从而造成了学生对软件的畏惧情绪。四是人机界面比较单一,没有配套的知识辅助资料和实验过程指导,教师要在很多学生中进行巡回指导,工作量大,效率低。 2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应用 2.1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特点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以计算机作为控制中心,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计算机上虚拟实验环境,软件构建逻辑结构模型,再和硬件相结合,构成虚拟系统。并利用互联网形成网络化虚拟系统在计算机人机界面上完成实验。该系统由课程实验仿真平台和实验管理系统构成,这也是和传统使用的仿真软件的最大区别之处。该系统引入了实验管理系统,也就是说,该系统搭建的平台可以针对学生,教师和实验管理员分别使用,每个学生,教师,实验管理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管理账号。学生登录账号可以选课,可以提前预习实验要求,获取实验信息,并进行虚拟实验,最后提交实验报告和查询成绩接收实验结果反馈。而教师登录账号可以布置新实验,并提供一些实验案例和提出实验要求,还可以在线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作出批改,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实验管理人员登录账号可以添加和查看实验室,对学生和老师的考勤进行管理,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种基于网络的流程化管理完成了对实验过程的全面控制,大大的提高了效率。 2.2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发展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充分的降低了实验实践成本,搭建了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使得实验过程安全可靠。通过网络化的实验管理系统,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造了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师生的互动性。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在课堂,实验室,传统仿真软件,企业实践四种环节的基础上汲取经验弥补不足发展而来的。该系统连同以上四个学习环节可以优化组合,发挥最大优势。比如原理性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课件或动画的形式在课堂完成,基本操作型的实验可以通过传统仿真软件验证后在实验室操作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的,开发性的实验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完成,学生可以反复设置参数,反复调试验证,反复的进行修正直到最后满意的结果,这个过程极大的减少了资源的消耗,降低了实验的成本。 3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电子学科的应用 3.1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建设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开发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草案,为各高校学科资源的共享应用奠定了基础。一个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建设是集成了多门学科资源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国家像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潜心研究开发出了结合高校学科专业特点的虚拟仿真系统,建立了信息电子类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提供的仪器设备可进行几百个电路、电子、信息的典型实验项目,充分的满足了高校学生的基础需求。另外,把一些前言的科研项目渗入到虚拟仿真实验范围,丰富了实验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充分的满足了高校学生的深层次拓展要求,有利于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3.2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电路中的应用举例 以北京邮电大学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例分析,仿真平台模拟真实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设备,而且该仿真平台是中文界面,学生用起来直观方便。该实验平台提供了二十二种典型电路实验,在实际中,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需要选取其中的典型性实验。下面以戴维南定理的验证与认识电路为例进行说明。该定理比较抽象,对其中的电路分析结果学生课堂难于掌握,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流程化学习系统,学生可以轻松的对定理作出深刻理解。如图1所示,在界面的主器材库选取相应的器材设备,在右面的实验台搭建电路,完全模拟真实化的实验环境。如图2所示,是教师登录后的界面,教师可以在这个系统里对所有学生的实验进行批改,设置,操作。如图3所示,是学生登录后的界面,学生可以对老师提前选好的一些实验进行操作。 4 小结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可选择实验项目,利用虚拟技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拓展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在综合设计和创新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电子学论文: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毕业生面临的供需偏差进行了归因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构建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提出高职机机械电子学专业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以及措施。 关键词 机械电子学 项目驱动课程 课程群 1研究背景 2012、2013、2014、2015连续这四年以来,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均低于全国其他高职专业的平均水平。换句话来说就是近四年来的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大部分人从事着与学校所学专业几乎无关的工作。因此,高等机械电子学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偏差。分析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职院校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了。所以各个高职学院的机械电子学专业要根据目前的市场和社会需求、重新确定专业定位,全面的整合教学内容, 选择能够提升学生就业潜力的课程内容。 2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2.1选取专业课程内容的方法与原则 2.1.1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式来安排专业课程 在课程安排中可采用“以专业化生产过程为课程安排主线”、“围绕生产项目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训”以及“以职业实践为导向安排课程”等不同的模式来安排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或者实例式教学。 2.1.2在课程选择过程中遵循实用原则 在课程选择过程中要安排好“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描述性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各种性质、特征以及状态,通常用来区别和辨别事务。“程序性知识”是只能借助某种具体的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描述性知识”用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2.1.3要改变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选择要从原来力求单一学科知识的完整性逐渐向诸多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转变。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这本教材的课程内容可综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接口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机械设计的过程组合上述内容的教学。 2.2专业课程内容综合模式 2.2.1综合基础专业课程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包含了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模块的基础知识。传统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每个模块的基础知识都要由几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来完成。具体分析这些相关专业的教材,会发现其具有将这些课程综合的条件。例如机械制造技术这个模块的基础知识一般由机械制图、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学及工业电子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组成。基础专业课程综合中可将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绘图这两门课程综合;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以及机械制图这三门课程综合。 2.2.2综合核心技术课程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要做到针对职业岗位安排教学内容。核心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安排要以核心技术为主线紧密的结合起来,综合为一门新的技术课程。由核心技术组合的课程不仅包含基础含理论知识,也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具体如何组合就要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数控机床操作这个岗位是所有机械制造企业比较重要的岗位之一,以数控机床操作为核心技术可供综合的课程有:机械材料基础知识、零部件加工及装配工艺、计算机编程设计。如果高职学生能够认真学完这一综合课程之后,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进行练习操作,毕业之后就能胜任数控机床的编程以及操作工作。 2.2.3综合核心技术与支撑技术课程 核心技术是专业技术的核心,而支撑核心技术的支撑技术普遍属于专业基础。如果将核心技术与支撑技术以及其他的相关课程综合,打破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形成一种新的课程设置模式,或许会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提供新的方向。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在探讨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专业课这三段式的传统课程结构的可能性以及利弊。许多学者主张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综合起来,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这种综合核心技术与支撑技术课程模式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 3实施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措施 3.1重视课程的个体差异, 实行开放式教学 在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选择应用性、操作性以及技术性强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中针对市场需求的某种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根据培养目的组合课程模式。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能够满足社会上的职业需求,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 3.2 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教学质量 由机械电子学产业界、机械电子学专家、学校的管理层、相应专业的教师等编写机械电子学课程大纲,然后由专业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完整的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质量。 3.3实施措施控制课堂教学质量 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专业课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建立一套适合本院校的、有理论依据的、具体可行的评价机制,并通过考试等各项措施及时反馈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信息。 3.4积极发挥教师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在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课程的建设中,不仅要有效发挥教师队伍的带头作用,而且要培养大量的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的教师队伍,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 电子学论文:工科留学生电工电子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工科非电专业留学生特点,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对留学生电工电子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所采用方法有助于提升留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其对相关基础课程的掌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留学生;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能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海外项目的不断拓展,资源国企业及我国海外企业都迫切需要掌握石油开发、运输等技术的国际化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趋势,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从1997年开始,陆续招收了来自中亚、中东、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达800多人,生源涵盖了本、硕、博各个层次。因此,设立针对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电工电子学实验是工科非电专业学生继大学物理实验之后的又一门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留学生是高校教学中一个特殊的受教群体,提高留学生实验教学质量,培养留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我校国际化办学规模和提升学校知名度都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在多年的留学生教学实践中,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这些教学经验和体会对提高留学生的实践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一、强化基础,参差兼顾,以突出留学生特点为主优化实验内容 我校与国内外石油公司合作,以联合培养模式招收的留学生大多来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受教育的程度及个人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实践动手能力也与中国学生相差甚远。例如,第一次使用万用表时,教师不需要给中国学生讲解,但对留学生却不然,需要详细讲解和演示万用表的使用方法。这种生源质量的差异,决定了对留学生的实验要求不能过高,应该以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降低实验难度,选择相对简单、趣味性高、实用性强的实验内容,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少数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留学生,则可以采取与中国学生使用相同教材,并视其能力和素质,适当增加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培养方式,从而使不同水平的留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状况的学习点。 二、分组合作,以优带差,充分发挥留学生之间语言沟通无障碍的优势 近年来,我校招收的留学生多数来自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俄语系国家,教学语言成为留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尽管这些学生在选择进入专业学习之前,要在预科班学习一年汉语,但即便如此,多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仅限于简单的日常对话和交流,完全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或专业术语还存在困难。而多数专业课教师俄语基础薄弱,只能采用汉语进行授课。语言障碍给留学生在理论课上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带来困难,同时也制约了实验技能的提高。为了克服语言交流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常把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保有一位汉语语言表达及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完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后,先重点辅导各组中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一旦该学生掌握了实验过程和方法,便可作为老师的助手,代替老师在小组中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帮同学辅导,发挥助教的作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在师生之间搭起语言桥梁,解决师生间的沟通障碍,也缓解了课堂上老师被学生频繁招呼的现象。 三、积极探索,改变模式,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留学生实验教学质量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学生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实验时经常不知从何入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仪器操作训练、接线能力训练、测试分析训练”三个单元训练法,从夯实基础入手,循序渐进,逐级强化,达到培养和提高留学生实验技能和素质的目的。课上课下注重与留学生沟通和交流,课程结束前,让留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和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填写对该实验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及实验内容等方面的建议。通过信息反馈,可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具体实施“三个单元训练法”时,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仪器操作训练”单元。熟练使用电子仪器设备是完成实验过程的重要基础。在这个单元中会安排一次课的时间对仪器设备进行讲解和强化训练,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留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介绍数字示波器使用时,首先要求学生登录学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观看示波器使用视频,让留学生先对示波器操作有个直观的了解。随后在课堂讲解时,让学生将示波器的界面显示语言设置成自己的母语文字(如俄语、英语或其他语言文字),再对照老师的中文讲解慢慢消化吸收,这样学生便很快地掌握了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接线能力训练”单元。实验初期,留学生的电路接线能力普遍较差,很简单的电路在他们看来都觉得很复杂。不能正确连接实验电路,就无法完成后续的参数测量。最初我们采用教师先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接线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学生每接一根线都要先跑到演示台前看一次,不仅实验效果不好、效率低下,而且还影响课堂秩序。后来,我们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把电路接线过程做成动画,让学生跟着动画提示连接电路,既直观有趣,又提高了实验效率。经过几次训练,多数学生都能够脱离动画提示,独立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效果立竿见影。 “测试分析训练”单元。该单元是培养实验技能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训练单元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并掌握不同参数的测量方法,同时,在实验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故障或实际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手段。 1.课堂讲解实验原理时,充分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通过电路仿真过程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有更深层的理解,对实验结果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例如,在做单级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时,采用Multisim仿真软件,让学生观察工作点变化对放大电路的影响;通过改变工作点位置,使三极管工作在不同区域,观察各区域中放大电路输出波形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失真波形产生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把抽象的问题通过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更便于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由于部分留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足,课前又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实验课上许多留学生都不清楚实验该从何做起,该怎样用测量数据验证实验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课上提出问题讲解实验原理观察仿真结果根据动画提示测量参数课上互动、讨论并验证提出的问题”的授课程序,使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彻底克服理论知识掌握不足的弊病。例如,在做直流电路基本定律实验时,老师先提出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的概念,让学生根据动画提示测出电压、电流值,然后通过互动与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用测量数据反推并验证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通过这种方法,留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测量及分析的方法,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理论课上未搞清楚的基本概念。 3.为兼顾部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让大多数留学生跟上授课节奏,在做比较复杂、实验步骤相对烦琐的实验时,老师会把实验分成多个单元,等每个学生都完成该单元的测量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单元,以避免挫伤个别留学生的自信心而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把每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和仪器设备使用做成动画或视频,增强真实感和临场操作感。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把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通过动画或视频表现出来,帮助留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因材施教,层次教学,有效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留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有些留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想法较多,且对电子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在他们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后,鼓励他们进入开放实验室,实施分层次教学。在开放实验室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继续做课上没有完成的实验,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尝试一些设计性的实验。另外,在开放实验室还备有焊接工具及一些小电子产品的套件,例如小音箱、电子门铃等。学生可以自行焊接组装这些小电子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对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整个开放环节,完全以留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留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留学生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留学生实验课教学水平是广大教育同行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针对我校留学生特点,本文探讨了留学生电工电子实验课教学方面的一些有效措施,仅供广大教育同行参考。
航空发动机论文:一种新型清洗剂NS851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清洗航空发动机进气道的水剂清洗剂NS851,将其与国内外成熟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并实测该清洗剂运用在发动机长试后,功率恢复效果。文中还综合比较了NS851清洗剂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经济成本。从而论证NS851清洗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水剂清洗剂;对比试验;功率恢复;表面活性剂 0 引言 国产航空发动机在外场使用没有整机清洗规范,对于在内陆飞行的航机,由于飞行高度高,腐蚀气氛少,发动机气道腐蚀污染情况不太严重,所以,对正服役发动机的防腐蚀维护技术要求并不突出。但由于近年来,从用于海上低空飞行的航机返厂修理的情况来看:气道腐蚀严重,发动机功率下降,从而导致飞行寿命减短。这是由于航机工作环境盐雾浓度大,发动机在工作时吸入盐雾、尘埃和自身产生的油污,在高温和氧化作用下形成油垢、积炭沉积于气道内的各零部件表面,从而导致气道内零部件腐蚀情况严重。为减少腐蚀,延长发动机的寿命,必须增强发动机的日常维护。因此,发动机需要频繁清洗,通过气道的冲洗减少气道内盐份和污物的附着并恢复发动机功率。 国内、外对发动机整机清洗剂的研究情况: 1)法国TM公司在WZ8发动机大修手册中明确规定了进气道清洗剂牌号:ARDROX6345; 2)北京航材院研制的发动机清洗剂:GT1。 根据海上飞行航机的工作环境及航机气道内零件材料的特点,我试验室自行配制了NS851清洗剂。工作后功率下降的发动机通过用NS851清洗后将恢复功率,而清洗剂本身不能对发动机气道内的材料产生影响。 1 理化测试及测试结果 研制过程中将NS851与GT1、ARDROX6345这3种清洗剂进行了理化对比测试,根据3种清洗剂的使用体积比来配制试验溶液(溶剂:去离子水): NS851:5%;GT1:20%;ARDROX6345:20%。 1)PH值:用PH计进行测量,见表1; 2)清洗剂对金属材料的腐蚀试验: (1)全浸腐蚀、缝隙腐蚀、高温腐蚀均按GJB20356进行,结果见表1; (2)洗剂对钛合金(TC1)的应力腐蚀试验:该项目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完成。 试验结果:3种清洗剂对钛合金均无应力腐蚀,金相形态见图1~图3。 应力腐蚀500倍金相检查应力腐蚀500倍金相检查 3)清洗剂对非金属材料的影响 (1)清洗剂对石墨涂层的影响。试验材料:高温石棉石墨、低温石棉石墨、镍石墨; 试验方法:将3种带石墨层的零件浸泡在清洗剂中,室温,200h。浸泡结束对石墨层进行车削0.2mm,以检查石墨层的结合力。 试验结果:3种清洗剂对3种石墨层均无影响(石墨层无脱落现象)。 (2)清洗剂对涂层的影响:试验材料:H61-32涂料、H61-1涂料、氟橡胶。 试验方法:将3种涂层试片浸泡在清洗剂中,室温,200h。浸泡结束用划格、胶布法检验涂层的结合力。 试验结果:3种清洗剂对3种涂层均无影响(涂层无起皮、起泡、脱落现象)。 2 使用后功率恢复 XX航空发动机试车300h后,功率降低到94%,用NS851清洗剂对其进行进气道冲洗后功率恢复到97%。发动机试车前后,清洗前后功率情况见表2。 3 讨论 NS851是一种水剂清洗剂,它是由多种表面活性剂组成,不含无机盐成份,其中包括三乙醇胺油酸皂、脂肪醇酰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等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基和憎水剂构成,亲水基吸附水分子,憎水基吸附油分子。通过表面活性剂使油和水结合起来,形成了乳化液,表面活性剂在此起乳化作用。只有保证乳化液的稳定才能使油污溶解在水中。吸附于油与水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界面膜,对油微粒起保护作用,油微粒在布朗运动下发生碰撞时不易聚结,所以界面膜的强度对乳化液的稳定性起着很大作用。NS851中含有脂肪醇和脂肪胺、脂肪酸类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层中乳化剂分子与醇、胺、酸这些极性分子发生作用形成复合物,使界面膜强度增高。由于多种表面活性剂的使用,使混合的表面活性成分吸附在水―油界面上,分子间发生作用形成络合物,由于分子间强烈作用,界面张力显著降低,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吸附量增多,形成的界面膜密度增大,强度增高。乳化液稳定性增强,从而清洗液溶解油污的能力加强。所以NS851能有效的去除了油污,恢复发动机功率。 4 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NS851清洗剂由我厂自行研制,其组分完全国产化,通过多年在整机上的使用,清洗效果良好,能达到清洗发动机、恢复发动机功率、减少气道内金属零件的腐蚀,从而达到延长发动机工作寿命的目的。NS851的成功使用,使我们再不需要进口整机清洗剂,从而摆脱了发动机整机清洗技术受制于人状态。 由于NS851使用比例低,国内原料采购成本低,其使用成本是本是进口产品的1/10,是国内同类产品的1/7。 5结论 1)NS851是我厂自主研发的一种发动机整机清洗剂,其与国内外成熟同类清洗剂的理化性能相当,对发动机气道内的主要材料均无影响。长试后发动机使用NS851清洗后,能明显提高功率。所以说NS851清洗剂已达到了发动机整机清洗目的; 2)NS851原料采购方便,成本低廉; 3)NS851可以广泛运用到直升机、运输机、工业地面燃机的清洗维护。 航空发动机论文: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航空发动机油封模拟系统 摘 要:我军航空发动机油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航空发动机油封技术的训练。为解决该问题,开发了一套航空发动机油封模拟系统。它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航空发动机油封操作过程,是一种集油封虚拟训练和考核评价于一体、经济实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航空发动机油封操作规程,系统功能设计包括引导提示、油封仿真、考核评价三个模块,油封仿真是核心,它包括视景仿真、运动仿真、音响仿真、操作仿真四个子功能,能够提供等同于实操,甚至更好的训练效果,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 关键词:油封仿真; 航空发动机; 虚拟仿真技术; 军事效率 0 引 言 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维修训练、军事训练等各个领域[1-4]。虚拟本质是客观事物在计算机上的一种仿真实现,是一种由计算机全部或部分生成的多维感觉环境,通过特殊的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入虚拟空间,感知和实时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使参与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体验、接受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油封训练是当前我军航空发动机油封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军航空发动机的油封设备多为20世纪80年代生产,可满足老旧机种的油封工作。由于一些进口和国产的新机种逐渐成为我军主战机种,目前的油封设备已无法满足其发动机油封的需要。另外,航空发动机油封技术含量高,操作规程复杂,油封设备操作较为严格,要求操作人员本身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的油封工作技术和经验。目前,我军院校基本没有开设相应的油封专业学科,油封人才基本靠“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来培养,很难满足目前航空发动机油封工作的实际需要。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航空发动机油封技术的训练,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创建出真实感和沉浸感较强的航空发动机油封环境,为航空发动机油封工作提供油封虚拟训练,有助于提高油封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操作技能。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因此开发一套航空发动机油封模拟系统已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解决方法。 1 开发工具 航空发动机油封模拟系统采用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工业仿真软件Creator,GL Studio,Vega Prime和Visual C++ 6.0进行开发[5-6]。 Creator是世界上领先的实时三维数据库生成系统,可以用来对发动机、油封设备、仓库等实物场景进行三维建模。油封设备的各种仪表是由GL Studio来建模的,并以可视化模型数据库的形式生成OpenFlight(.flt)文件格式标准的层次视景数据库。然后,OpenFlight文件再调入Vega Prime,成为实时仿真的一部分。 Vega Prime具有良好的图形环境界面和完全面向对象的C++语言应用程序接口API,丰富的实用库函数及大量的功能模块可满足拆卸油管,控制油封设备进行油封等多种仿真要求[7-8]。 但是,Vega Prime本身不能实现人机交互,还需要用Visual C++ 6.0进行系统集成。该系统以Visual C++ 6.0为开发平台,使用Vega Prime的函数库,并通过复杂的编程,实现对虚拟场景、环境、运动的模拟仿真。 2 系统分析及设计 航空发动机油封模拟系统包括训练和考核两种模式。训练模式的特点是系统需要具备操作引导和错误提示功能;考核模式的特点是系统需要具备评价功能。 为了满足油封训练和考核的需要,航空发动机油封模拟系统设置了引导提示、油封仿真、考核评价三个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航空发动机油封模拟系统功能模块 其中,油封仿真又包括视景仿真、运动仿真、音响仿真、操作仿真四个子功能模块。视景仿真、音响仿真是实现航空发动机模拟训练系统沉浸感的重要因素;运动仿真、操作仿真是实现学员与虚拟油封设备和环境之间交互的主要手段;引导提示、考核评价是整个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9]。 2.1 引导提示 引导提示功能用于在初次练习时进行操作引导,操作错误时进行判断并提示。当操作熟练以后可取消引导或者提示再进行练习。 2.2 油封仿真 2.2.1 视景仿真 视景仿真是将航空发动机油封过程中实体建立数字化的模型,如道路、仓库、油封车、电源车、发动机、油管和电缆、扳手等工具、各种油料、履历本、包装材料、油封专用车等。其中,发动机的内部结构模型对于油封模拟训练系统来说不需要建模,所以重点是建立发动机的外部结构模型。发动机的外部结构模型比较复杂,主要是建立各种开关和油封时需要连接油管、电缆的器材及其接头帽盖、铅封的模型,其次是建立发动机及其外部附件的外形建模,细节部分要充分利用贴图来进行建模。 航空发动机论文:航空发动机电气附件线路绝缘性故障分析 摘 要:航空发动机经常工作在高温、高速、高负荷、强振动的恶劣环境下,其内部的电气附件线路在这些恶劣环境中容易发生故障。电气线路的绝缘性故障是一种常见的故障,分析电气附件线路中可能出现的绝缘性故障种类,并针对每种故障画出等效电路,然后进行仿真,从而得出结论。总结并分析常见的绝缘性故障种类,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维修效率,并保证飞机的飞行安全。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电气线路;绝缘性故障 电气附件是航空发动机的基本单元,其种类繁多,连接电气附件的线路称之为电气附件线路,发动机体积庞大,电气附件数量极多,其内部的电气附件线路错综复杂,导线粗细不一,长度最长可达几十公里,发生故障时排查起来非常困难。在此对常见的电气附件线路的绝缘性故障进行了分类,并对每类故障进行了仿真,从而得出故障产生的机理,在故障排查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维修效率,并保证飞机的飞行安全。 1 航空发动机电气线路绝缘性故障原因 航空发动机工作环境恶劣,系统之间互相影响,高温、高速、高负荷、强振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电气附件线路产生故障,线路的绝缘层损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电气线路的绝缘故障有以下两种特点:(1)线路集中,线路间挤压、摩擦等造成线路绝缘层损坏;(2)大面积的化学腐蚀、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引起线路老化,提前对线路进行测量可有效减少该类故障所引起的事故。 造成电气附件线路绝缘层腐蚀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1)机械老化;(2)化学腐蚀;(3)热老化;(4)电老化。 2 航空发动机电气附件线路绝缘故障种类 波音公司的标准线路施工手册和空客公司的电器标准线路施工手册都对所有相关的电气附件的绝缘电阻最小值和电压值做了相应的数值要求。通过查询PW4000系列某一型号航空发动机相应的标准线路施工手册,30多种电气附件涉及127处测量点,统计了这些绝缘测量点的测量方式,结果如表1。 表1 电气附件数量及绝缘测量方法 通过分析该表,得到了两种发动机电气附件绝缘测量点的测量方式:第一种是同一个电气附件的不同测量点之间的测量方式,即Pin/Pin方式;第二种是同一个电气附件的测量点与地面之间的测量方式,即Pin/Gnd方式。 (1)Pin/Pin(层间)绝缘故障。航空发动机电气附件数量极多,电气附件线路分布紧密,两束距离很近的导线如果出现线路绝缘层老化,并且没有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则线路之间容易产生电弧,容易引发火灾,若该线路出现在油箱附近,则会引起爆炸事故,危害极大。 (2)Pin/Gnd(Φ兀┚缘故障。电气附件线路的绝缘层老化时,导线对地的绝缘电阻就会减小,有可能引起电压击穿,回流过大,使得线路绝缘层被烧焦,对飞行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3 航空发动机电气附件线路绝缘故障仿真 为了更有效地保证飞机的飞行安全,我们要对发动机电气附件线路绝缘故障进行预防,在此对上述电气附件中的线圈两种绝缘故障进行仿真,分析电气附件的绝缘性能的好坏对系统的影响。 3.1 电气附件对地绝缘故障仿真 在电气附件的绝缘介质发生老化的过程中,产生绝缘故障的地方对地电容是随着绝缘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增大,对地的绝缘电阻是随着绝缘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减小的。 定义在航空发动机电气附件绝缘介质中某一处出现绝缘老化现象,当此处的等效绝缘电阻Ro、等效绝缘电容Co的值不断变化时,测出等效绝缘电阻Ro与接地线之间的电压,可以得到等效绝缘电阻Ro与绝缘处电压Uo之间的关系。通过固定等效绝缘电容Co的值,不断改变线圈对地的等效绝缘电阻模拟传感器线圈绝缘性故障,可以得到绝缘处电压与等效绝缘阻值变化的关系,测试电路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1]。 当绝缘故障处的等效电容Co取一系列固定值时,通过不断的改变线圈对地的阻值模拟绝缘性能变化过程,可以得到绝缘故障处电压Uo随绝缘介质对地绝缘阻值Ro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绝缘故障处的电容Co分别取不同值时,随着绝缘电阻Ro的不断减小,绝缘故障处的电压Uo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变化,在图中的拐点之前,绝缘故障处的电压Uo随着等效绝缘电阻Ro的减小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而在等效绝缘电阻Ro的值继续变小出现在拐点之后,绝缘故障处的电压Uo随着等效绝缘电阻Ro的减小直线上升。从图中可以看出,拐点对应的等效绝缘电阻最小值R'可以看作判断绝缘电阻性能好坏的标志,当等效绝缘电阻值大于R'时,航空发动机电气附件的绝缘性能良好,当等效绝缘电阻值小于R'时,航空发动机电气附件的绝缘性能出现故障。在等效绝缘电阻小于R'并持续减小时,可以看到对地电压值直线上升,发生了电压击穿现象。在飞机附件维修手册中对每一个电气附件的等效绝缘最小值R'都给出了详细的值。 3.2 电气附件层间绝缘故障仿真 航空发动机电气附件长时间运行在高温、潮湿、震动等十分恶劣的环境中,在电磁、电场、机械、化学等外因的作用下,电气附件中线圈的绝缘层十分容易发生损坏,绝缘层损坏导致两个线圈之间会出现金属导体裸漏,造成两者之间的气体间隙被击穿,发生电弧现象。 航空发动机内部一般使用的是幅值为115V、频率为400Hz的交流电,在线圈发生绝缘磨损后,将两线圈之间的绝缘值等效为Z,由此电弧故障的简化等效电路图如图3所示[2]。 当发动机电气附件中线圈的绝缘层磨损十分严重时,层间绝缘故障基本上相当于短路,取极端情况下等效绝缘电阻R的阻值,即等效绝缘电阻R趋向于零,得到电流的变化如图4所示。 在发动机电气附件中的线圈绝缘正常没有层间绝缘故障时,等效绝缘电阻R在兆欧的级别,取极端情况下等效绝缘电阻R的阻值,即等效绝缘电阻R趋向于无穷大,电流的变化如图5所示。 通过不断减小等效绝缘电阻R的阻值,即R从无穷大不断减小到0,仿真两个线圈之间绝缘老化现象发生时,两个线圈之间的电流与等效绝缘电阻R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对航空发动机电气附件线路的绝缘性性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类故障产生的原理,为日后故障检测方法的研究与技术层面上的改善打下了基础。通过研究关于民用航空发动机电气线路绝缘性问题的大量资料,并将其按原理进行了分类,建立了故障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仿真,研究了有关电气附件线路绝缘故障问题,希望对提高发动机的维修效率和保障民航客机的安全有所帮助。 航空发动机论文:基于某航空发动机振动事件的高压涡轮转子叶片超温问题研究 摘 要:某航空发动机试验过程中发生振动大故障。分解后,发现高压涡轮转子叶片等多处零组件有磨损、变形甚至断裂的情况。将全台共计72片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委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失效分析中心进行分析,确认原因为高压涡轮转子叶片超温。分析高压涡轮转子叶片超温的多种可能原因,采用排除法,推断此次高压涡轮转子叶片超稳为局部超温,原因为高压涡轮导向器堵块脱落打伤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导致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冷却失效。根据推断寻找事实依据,推导故障模式。提出解决高压涡轮导向器堵块存在脱落可能性的方案,为后续高压涡轮转子叶片超温问题的判断提供分析思维导向。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高压涡轮转子叶片超温;冷却失效 当代航空发动机的高压涡轮部件承接在主燃烧室后,是将高温高压气体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虽然目前绝大多数的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均采用高性能的单晶合金材料制造,但高温高压高转速的恶劣工作条件下,仍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导致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局部超温,进而发生叶片基体脱落等恶性状况。 以最终确定为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局部超温原因导致的某航空发动机振动事件进行典型分析,探究造成局部超温的影响因素,充实完善振动问题数据库,为后续航空发动机振动问题的判断提供分析思维导向。 1.振动发动机分解检查情况概述 1.1 故障现象 某航空发动机试验过程中,出现振动值急剧上升,大幅超出规定值的现象。立即停止试验,用孔探仪检查发现,该航空发动机的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多处烧蚀。 1.2 发动机分解检查情况 故障发生后,对发动机按大组件进行了分解检查。外部管路、附件及尾喷口分解未见异常;分解加力扩散器时,发现少量金属颗粒;分解涡轮后机匣时,发现少量金属粉末状颗粒,且多为粉末状碎屑;分解低压涡轮转子组合件时,发现低压一级导向器密封片变形,低压一级涡轮叶片表面存在不同程度打伤;分解高压涡轮转子组合件时,发现16片叶片存在严重损伤掉块情况,其余叶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叶片叶尖磨损严重;分解主燃烧室联合单元体时,发现高压涡轮导向器叶片组上1件堵块缺失,高压涡轮导向器叶片表面存在多处不同程度的打伤,高压涡轮外环块磨损严重,外环块封严片严重变形;分解二支点支承组件时,发现二支点密封装置石墨断裂一处;分解低压单元体、高压机匣、高压压气机转子及中介机匣组件时,未见明显异常。 1.3 检定结果 因主要受损零件集中在涡轮部分,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受损严重,故将全台高压涡轮转子叶片(72片)委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失效分析中心进行分析工作。对高压涡轮转子叶片断口分析结果表明,为高压涡轮转子叶片超温导致的超温疲劳断裂。 2.高压涡轮转子叶片超温影响因素分析 叶片出现超温一般有以下几个来源:油体雾化不良、燃油品质不良、起动喷嘴油压过低等造成的燃烧不均匀,富油燃烧,火焰后移等导致的环境超温;冷却通道(气膜孔、型芯堵塞、叶片结构损坏)破坏造成温度场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局部超温等。从该航空发动机叶片试车情况以及其他部件的损伤情况,对此台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出现局部区域性超温的原因展开分析。 2.1 环境超温 从高压涡轮转子叶片损伤周向分布情况看,损伤掉块且超温的叶片集中在1/4的区域内。距离较远的叶片有过热,但无超温现象,可以说明高压涡轮转子叶片环境温度无明显异常,即部分叶片的超温疲劳断裂是由局部超温导致的。 2.2 局部超温 梳理经验树,导致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局部超温的原因有:高压涡轮转子冷却流路不畅;高压涡轮转子叶片顶端盖板脱落或翘曲;叶片内冷却通道堵塞;高压涡轮转子叶片损伤导致冷却失效。针对某航空发动机进行逐条分析。 2.2.1 高压涡轮转子冷却流路不畅 该冷却流路的空气从高压压气机出口引入转子盘腔内部,经高压压气机封严盘上的一道篦齿流入高压鼓筒轴外腔,然后又经一道篦齿与经预旋喷嘴后的主燃烧室内环腔的气流汇合后分为两股。一股经篦齿盘上的外篦齿后,从导向叶片和转子叶片根部的间隙流入主流道;另一股经篦齿盘上的孔后流入高压涡轮工作叶片,对高压涡轮工作叶片冷却后,分别从叶片前缘、盖板上和其他部位的气膜孔及尾缘的劈缝流入主流道。根据主燃烧室故检结果,预旋喷嘴处未发现异常,冷却流路未发现堵塞,故某航空发动机的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局部超温的原因不为高压涡轮转子冷却流路不畅。 2.2.2 高压涡轮转子叶片顶端盖板脱落或翘曲 高压涡轮转子叶片盖板缺失可造成叶片内冷却空气从顶端流出,叶片气模孔无冷却气流出,叶片气膜冷却失效,会造成叶片烧蚀掉块。检查叶片盖板,掉块较大的高压涡轮转子叶片的叶片盖板在前缘位置完全损伤,其他宏观未裂叶片的叶片盖板无明显掉块,仅存在^为严重的刮磨,及叶背叶尖棱边变形缺失。该航空发动机曾发生过高压涡轮转子叶片盖板脱落、翘曲故障,与此次事故的现象不符,且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已经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盖板翘曲故障发生。因此认为某航空发动机的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局部超温的原因为高压涡轮转子叶片顶端盖板脱落或翘曲的概率较低。 2.2.3 叶片内冷却通道堵塞 外来物堵塞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冷却通道,有可能导致叶片冷却的逆流裕度不足而发生超温。因此做如下工作,分解检查故障叶片榫头底部进气窗口,未发现堵塞物;解剖叶片未发现堵塞现象;复查叶片水流量均合格。据此排除某航空发动机的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局部超温的原因为叶片内冷却通道堵塞。 2.2.4 高压涡轮转子叶片损伤导致冷却失效 检查结果表明,一个高压涡轮导向器堵块缺失。该堵块尺寸为14.8mm×4.3mm×2.2mm,材料为K40M。装配于高压涡轮导向叶片上缘板后端,用真空钎焊方法固定,主要作用是封堵叶片缘板铸造时的工艺退渣口。 将全台共计72片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做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第14块高压涡轮转子叶片表面存在K40M,且所有高压涡轮转子叶片表面未见其他异常外来成分。这表明缺失的高压涡轮导向器堵块脱落,并且撞击了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分析认为如果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受到外物打伤产生裂纹或裂口,裂纹或裂口损伤随着高压涡轮转子工作出现扩展,使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内部冷却空气从损伤处流出,叶片气模冷却失效造成叶片超温烧蚀,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失效分析中心分析报告中,有3片叶片疲劳起源特征为外物打伤。 因此,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受到外物打伤引起叶片冷却失效有很大可能是某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局部超温的主要原因。 3.某航空发动机故障检查结论并改进工艺 在初步判定为高压涡轮导向器堵块脱落打伤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引起叶片冷却失效后,有大量的故障检查事实满足以上推论,如:高压涡轮导向器工艺堵块掉落;高压涡轮转子叶片损伤严重;高压涡轮导向器及其他高压涡轮后的流道件均有不同程度损伤;高压涡轮之前的流道件故检未发现异常;掉块叶片主要集中在周向约1/4区域内;故障起始发生在高压涡轮导向器和高压涡轮之间;从断口分析结果来看,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出现疲劳断裂是由于叶片超温造成材质疲劳性能下降,在源区应力集中(气膜孔和烧蚀缺陷)和振动应力作用下出现疲劳开裂和扩展,最终导致掉块;从试车情况分析,应是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发生故障后引起的振动;从以往高导叶片堵块脱落故障分析,由于高导堵块焊接工艺存在问题,堵块存在脱落的可能性,且堵块脱落对高压涡轮转子叶片等零件会造成伤害;从故障原因分析,高导叶片堵块脱落打伤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可以造成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冷却失效导致局部超温,进而发生撕裂掉块等。 依据分析推得故障模式:发动机工作时,一个高压涡轮导向器堵块发生脱落,掉落在高压涡轮导向器与高压涡轮转子叶片之间的流道内。堵块随着气流撞击到高速旋转的高压涡轮转子某些叶片前缘,对这些叶片产生伤害,形成裂纹或裂口。裂纹或裂口损伤在热应力、离心应力及振动应力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步扩展,导致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冷却失效,致使叶片超温造成材质疲劳性能下降,进而发生撕裂掉块的情况。撕裂掉块的叶片残骸四散,对相邻高压涡轮转子叶片继续产生伤害。叶片的撕裂掉块影响了附近其他叶片的冷却效果,致使其他叶片也发生了超温的情况。多个叶片的损伤使得高压涡轮转子平衡被破坏,高压涡轮转子发生振动,发动机振动值激增,振动引起高压涡轮转子异位,高压涡轮转子叶片与高压涡轮机匣外环以及空气导管与低涡轴等发生异常碰磨。 至此,某航空发动机试验过程中振动故障的原因判定为高压涡轮导向器堵块脱落。针对此问题,将高压涡轮导向器堵块的工艺方法由真空钎焊改为氩弧焊,某航空发动机后续试验过程中杜绝了此类问题的发生。 结语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次又一次解决了振动问题。振动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准确抓住发动机振动的罪魁祸首,本次试验过程振动的排除方法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借鉴: (1)全面系统检查故障航空发动机,得到翔实的故障检查结论; (2)抓住故障检查结论重要部分进行最高能力分析; (3)查阅振动问题数据库寻找故障发生可能原因,利用排除法分析; (4)大胆假设最可能原因,寻找事实证明,推理故障模式; (5)判定故障原因,进行技术改进,充航空发动机振动问题数据库。 在航空发动机振动问题的解决上,充实完善航空发动机振动问题数据库、建立符合航空发动机体系的分析问题方法,才是解决振动问题,提升航空发动机试验技术的正确途径。 航空发动机论文:论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的关注越来越多,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和回报,各行各业也都在不断地改进成本管理模式和方法,其中也包括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战略成本管理还没有充分地在这类企业中得到具体的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发展尚未成熟。本文通^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对比以及具体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协助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更好地管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供学界讨论。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 航空发动机 制造企业 应用 一、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概述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对于企业来讲,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是企业实现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工作。而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制定,需要进行很多工作,并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就是主要工作之一。如果此项工作无法有效完成,则会造成企业无法了解自身与市场竞争企业的优劣,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这样就更不必说长远战略目标了。那么,战略成本管理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指企业运用成本管理技术,提高企业战略地位,同时降低企业成本的管理过程。具体而言,战略成本管理其实就是一个通过对投资立项、研发与设计、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等整个链条进行全方位监控管理的过程,其重点是从战略的视角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发现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目标是以此来营造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企业的实际需求是企业能否实现最终战略目标的决定性因素。21世纪是信息时代,战略成本管理工作无法脱离成本管理信息,而信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也会随之不断变化。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很大。 首先,战略成本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可以说对企业实际运营中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涉及,而且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无法限制,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掌控整个公司的运行。 其次,战略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动态地掌控企业的实际运行。在进行战略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内外部环境因素都会被考虑,但是这部分因素并不可控,所以为了更好地保证战略目标制定的准确性,应当实时且充分地掌握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战略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作用很大。 二、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分析 (一)传统成本管理存在局限性 首先,对于传统成本管理来讲,其主要关注的内容是如何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而并没有考虑保证企业运转的供应商和顾客。传统成本管理主要通过压低材料采购价格降低成本,这样只会造成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僵化,很容易失去供应商,同时也会失去向前整合的机会,进而失去获得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机会。另外,传统成本管理一般将产品销售至消费者作为成本管理的最后环节,无法获取精准的产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分销和售后成本。 其次,传统成本管理仅仅是单纯的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并没有过多地考虑企业降低成本的根本目的。制造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绝大多数环节都会产生成本支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环节成本都可以降低。比如,通过盲目缩减企业的研发开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造成企业产品和技术缺乏先进性,无法进行同行业竞争,从而失去市场。还有,通过降低企业质量管控成本,极有可能发生产品质量不过关,造成企业整体形象受损,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工作重点必须向制定和贯彻竞争战略方面转移。传统成本管理片面追求成本节约,重视短期效益,这将大大削弱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 最后,企业创造价值的表现是能够为顾客提供必要的便利需求,而企业的全部业务并不都可以创造价值,如生产出来的废品,只会减少价值。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对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市场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是开放的、有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了解行业价值链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同时,了解并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是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对象,供应和销售很少考虑,而战略成本管理对象则不同,涉及产品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二)战略成本管理较传统成本管理优势明显 相较于传统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上,这也是其和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区别。市场竞争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制造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加强成本管理,有效地降低成本。 首先,对于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来讲,通过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进行统筹兼顾管理工作,在保证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调整局部利益,保证长远利益的基础上调整短期利益,同时可以通过改善实际运营状况,提高企业的实际竞争优势。 其次,通过进一步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提升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通过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可以更多地获取竞争对手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另外,通过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对目标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最后,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更新传统成本管理理念,在保证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使得企业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充分开发和利用这部分资源。当然,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也是有一定要求的,那就是需要企业管理者从整体角度进行成本管理工作,为实现企业整体战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从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是保证产品的质量需要符合要求,同时企业需要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并且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需要重点关注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价值链关系 从管理对象来看,管理范围不同,战略成本管理对象涉及范围较广,涉及成本全方位的管理,而传统成本管理对象的范围相对较为狭窄,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所以,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价值链的开发和运用。那么,如何做到呢?第一,需要企业必须了解自身内部的价值链,将非增值作业和增值作业加以区分,尽最大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第二,需要了解企业自身的位置,然后通过强化上、下游价值链之间的关联和沟通,以保证供应过程与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第三,需要了解竞争对手的价值链,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身的劣势和优势,不断地强化自身。 (二)需要更新成本管理观念,完成由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过渡 从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仍然是主要的成本管理方式,而这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仅是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降低成本,并不能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而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管理观念不到位造成的,因此,需要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更新成本管理观念,完成由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过渡。 (三)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延续是企业发展之源,是企业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影响各项职能的实现和发挥,同时可以制s企业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这样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积极性,促进其自觉节约成本,为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四)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 对于企业的运营来讲,信息的有效传递是企业稳定运行的关键,因此,企业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沟通交流,对于主要业务环节建立必要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或平台,保证企业内部信息能够及时且有效地传递到各个部门及各个环节,为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四、结语 在我国的传统成本管理过程中,降低成本被认为是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而且手段就是节约。当然,节约可以降低成本,但这只是手段之一。随着相关市场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节约来降低成本,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了,新的管理理念也逐渐诞生并快速发展,那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支出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多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多的利润”,这才是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随着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其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能够进一步突破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同时能够把握成本管理的真谛,通过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等手段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 航空发动机论文:航空发动机涡轮盘腔空气系统瞬态仿真研究 【摘 要】空饫淙聪低彻岽谡个航空发动机,在热端部件的隔热与冷却、叶尖间隙控制、腔室封严、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航空发动机能否安全可靠地工作。涡轮盘腔是空气系统的重要组件,对涡轮盘的冷却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应用Flowmaster对某型燃气轮机涡轮盘腔进行了仿真,对该涡轮盘腔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仿真 0 引言 发动机的二次空气系统主要用去冷却封严发动机部件[1],其主要结构包括孔口、篦齿封严、以及特定的腔室结构等。本文的计算方法基于Miller[2]博士的理论,应用商业软件Flowmaster对瞬态条件下的发动机空气系统部件涡轮盘前腔进行了仿真计算。 1 计算模型 如图1所示,选取某型燃气轮机涡轮盘前腔建立计算模型,对盘腔的瞬态特性进行分析。在Flowmaster中搭建盘腔的"准二维"计算网络。 计算模型如图2(左)所示。流路系统中包含一个进口(涡轮盘前腔气流进口)和一个出口(涡轮前腔出口),流动方向为沿径向向外。将盘腔出口简化为阻力损失元件。出口间隙的系数由Flowmaster数据库以及经验公式提供。 以涡轮盘旋转轴为Y轴零坐标。为充分考虑盘腔几何外形对于气体流动的影响,将盘腔划分为8个小的腔室,每个腔室尽可能调整为矩形。盘腔内的节点及元件分布如2(右)所示。 计算过程中应用到的元件的尺寸参数及计算参数如下。 封严篦齿:直齿,流通面积0.0006m2,篦齿封严间隙0.6mm,封严齿距5mm,齿数7,封严齿宽0.5mm。 出口间隙:流通面积0.0001m2。 2 边界条件及发动机转速 发动机转速如图3所示,模拟发动机运行启动至运行稳定的过程。其中,0时刻为计算开始时间,并非发动机的实际启动时刻。进出口条件如图4所示。盘腔边界为绝热。 3 计算结果 计算的时间步长取为0.1s,计算总时间为120s。其他控制收敛的参数根据计算经验进行相应调整。 图5给出发动机稳定工作时(110s)盘腔内的总温分布。由图中数据可知,盘腔内节点的温度沿径向向外升高,并且越是靠近盘腔外侧,节点温度升高的越明显。引起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右侧高速旋转的涡轮盘对气流的加速作用。 盘腔出口体积流量如图6所示,随发动机进口压力的提升,流经盘腔的空气流量逐渐增加。盘腔内其典型节点的总压分布如图7所示。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冷却气流流过篦齿封严,压力降低。节点11到节点7之间流动,压力降低,总温升高。由于右侧旋转盘对气流的加速作用,节点7到4之间,冷却气流的总温和总压同时升高。同时,由于盘腔的加速作用有限,各点的压力相差不是很大。 Flowmaster将盘腔简化为“准二维”模型,通过将盘腔离散为多个小的部件来完成盘腔的仿真计算。经由一维计算,可以求得盘腔内不同径向位置的压力、温度、涡流强度等数据。该方案能够较好将盘腔融入一维网络系统,并且能够考虑盘腔几何外形以及盘腔内离心效应的影响。相对于三维数值仿真,该方案极大的减少了计算量。对于搭建完整的空气系统仿真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航空发动机论文: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工艺分析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航空发动机的加工制造也日趋复杂。本文在分析某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特点的基础上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工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锥形钣金件拉伸成形;变形控制;工艺分析 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是拉伸成形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某型航空发动机制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某一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其主材采用的是高温合金,材料的厚度为1±0.1mm,对拉伸成形的精度要求很高。根据设计要求,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拉伸成形后最薄处板材的厚度减小量不得超过原材料厚度的10%。在传统的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后会导致锥形钣金件的型面变形较大,从而严重影响拉伸完成后的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精度。为提高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效果,需要根据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特点使用新型的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加工工艺。 1.传统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工艺中,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时所采用的板材在各批次之间的性能上有所差异,致使在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进行拉伸加工时需要对每一批次的板材进行性能测试,测试出拉伸板材的压边力,而这一方式将会造成极大的材料浪费,也不利于提升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效率和拉伸精度。 (2)在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加工中,由于缺乏板材拉伸效果的研究从而无法对材料的塑性变形趋势进行模拟预测,从而导致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在拉伸加工中,容易导致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出现凸包、转接处出现滑移等缺陷,从而导致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后的型面精度出现超差影响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的使用。因此,在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进行拉伸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改进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工艺,做好对于锥形钣金毛坯件拉伸工艺的优化,从拉伸操作、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模具结构的科学设计等方面入手,提高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质量。 2.某型号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工艺分析 某型号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在进行拉伸工艺和拉伸模具设计时需要以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锥形相对高度、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相对锥顶直径和板材的厚度等稻葑魑基础。在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中,对于不同的锥形件需要采用不同的拉伸参数。根据锥度的不同可以将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分为浅锥形件、中等深度锥形件和深度锥形件等多种形式,根据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深度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拉伸工艺。某型号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采用的锥度是26°,这一锥度的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在拉伸的过程中存在着拉伸变形量较差、复弹度较大等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在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过程中需要采用更大的压边力。此外,其在拉伸的过程中容易因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毛坯处于悬空的状态而导致拉伸失稳起皱等的缺陷,针对这一特性,在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过程中需要采用较大的压边力。 在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毛坯进行设计时,需要将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毛坯件设计成同心圆毛坯件。这是根据拉伸面料等面积变形的原理,加之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进行拉伸时需要采用由内向外两方向进行双向进料拉伸,因此需要将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毛坯料选择成同心圆毛坯件形式。 对于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拉伸模具的设计时,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模具采用的是普通拉伸结构,在这普通的拉伸结构中加设了一些限制毛坯料活动的厚垫块以及一些限制毛坯料拉伸高度的限位块。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模具包含上模板、凹/凸模、压边圈等。在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进行拉伸时,第一阶段需要高度限制块用以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毛坯料拉伸高度的精确控制。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拉伸后,需要采用活动限制料厚垫块来保证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中毛坯料从外缘处顺利进料,从而完成对于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直壁部分的拉伸,同时采用这一拉伸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转接处的滑移缺陷。 在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进行拉伸工艺设计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好对于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毛坯料从内外径走料量的控制,避免在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转接R处拉伸过程中出现滑移而导致“双转接”痕迹问题,在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工艺的设计中需要加强对于毛坯料塑性变形量的精确控制。拉伸方案设计时采用一套模具两阶段的拉伸方案。在第一阶段首先采用较大的压边力用对毛坯料进行压死,避免毛坯料从外缘处走料,将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在第一阶段的拉伸变形控制为翻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塑性变形依靠内孔变大来进料。在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毛坯料进行拉伸时第一阶段的塑性变形区都应当处于拉应力变形状态,处于拉应力变形状态有利于降低材料的复弹量,从而实现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精度的提升。对于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第一次的拉伸高度确定为与转接R拉伸出时的量为宜。如超出这一拉伸量容易造成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内孔拉伸塑性变形从而产生内孔拉裂的缺陷。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毛坯料第二阶段的拉伸需要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直壁部分进行拉伸,这一阶段的拉伸主要依靠的是毛坯料外部走料塑性变形,变形方式为拉伸。在这一阶段为了做好对于拉伸变形精度的控制,确保毛坯件的边缘为变形区,需要在毛坯料拉伸时增加限制料厚的活动限位板,将4块限位板均匀地放置于凹模的压边圈内。限位块宜采用与毛坯料相同的材质。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拉伸将能够确保在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区并未失稳起皱的情况下使得材料能够从外缘区域顺利地进入到凹模区域,并最终完成对于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新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工艺核心是通过适当地添加活动限制控制块的方式来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变形区的变形量与变形应力进行控制。通过此种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工艺的改进能够有效地对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毛坯料的塑性变形进行精确地控制,提高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精度。 结语 本文在分析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难点的基础上对如何通过工艺改进的方式提高航空发动机锥形钣金件的拉伸精度,确保航空发动机生产的顺利进行。 航空发动机论文:航空发动机试验中Pxi测试系统的应用 摘 要:文章对航空发动机试验中Pxi测试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根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升发动机各性能参数测试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Pxi测试系统;应用;分析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形势下,航空行业的整体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在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质量以及安全稳定性能非常重要,不仅对行业事业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出行安全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航空发动机作为飞行器的心脏,亦是其最主要的部分,其性能能够直接对飞行器的品质起到决定性作用。地面试车台进行的航空发动机性能、功能试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是保障发动机安全稳定性的有力基础。 1 Pxi测试系统 1987年,VXI诞生,其IEEE1014-1987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PC总线,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全球PC工业的整体发展。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PC工业的发展也同样取得了进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在PC插卡的基础上,这种数据采集板形势在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创新形势下,已经发展为PCI总线的模块化自动测试设备系统,成为一种全新的测试平台标准。这种仪器系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说是PCI扩展的一种通用性测试系统总线,不仅能够保证自动化系统在日常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坚固性,而且能够减少成本。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Pxi技术逐渐成为自动化测试以及控制的主流平台之一,Pxi测试技术不仅拥有高通道数据采集,而且能够将测试信号进行切实有效的混合,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试验效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且能够将其自身的应用效果充分发挥出来[1]。Pxi技术可以说是国防以及航空航天测控应用当中非常重要的主导技术之一。对各类测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综合化等科技水平的高要求,无形当中加速了高性能Pxi测控产品以及系统级的整体方案的创新。将计算机PCI总线扩展到仪器作为Pxi技术的整体发展思路,将PC以及与其相关的各个硬件自身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满足航空航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任何测试或者是系统的测量,而且能够实现未来自动化工业测试的发展趋势[2]。 2 Pxi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优势特点 2.1 机械性能良好 Pxi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将其自身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出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PC技术、仪器技术以及欧卡机械规范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具备软件的整体运行标准,而且能够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速度和效率,尽可能保证系统开发的时间被有效缩短。Pxi测试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从根本上有利于系统升级的模块化设计和处理,在无形当中增加了特殊冷却以及相对应的环境要求,提供了两种与标准PCI系统相互操作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其自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而且能够尽可能集中冷却和电磁兼容性能[3]。另外,Pxi测试系统在自身的操作过程中,其自身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较低,有利于集成,其自身的灵活性也比较良好,所以优势特点比较多,有利于维护系统工作寿命期限内的成本。 2.2 电气性能良好 Pxi测试系统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说是保持了基本上PCI总线的所有优点,同时增加了一个100MHz差分系统时钟、差分信号和差分星形触发,来满足高级定时和同步的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公共触发线、星形触发总线、以及本地总线等等,这些总线不仅能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其起到良好的辅助性作用,而且能够促使其自身的电气性能达到良好的标准。另外,高性能的I/O曹位很多,具有即插即用仪器的驱动程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尽可能满足定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且能够实现同步旁带通讯的整体需求。不仅能够从根本上符合工业环境应用的整体坚固设计要求,而且能够将其自身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4]。 3 Pxi测试系统在航空发动机试验中的应用 3.1 航空发动机试验测试参数 在航空发动机试验的过程中,将Pxi测试系统应用其中,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测试结果的有效性,而且能够保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航空发动机试验测试参数主要包括稳态数据采集系统和动态数据采集系统两个方面。首先,对直流电压与交流电压之间的有效值信号进行测试,比如直流为正负极10V,变流为36V,交流就是115V。其次,对电阻值参数进行测试,比如利用电缆来对电阻进行识别,对电阻的绝缘性、导通性等等,就要详细分析和研究。另外,对于频率信号也要进行相对应的试验测试,比如交流电源自身的频率、基准信号等等,这些都是在试验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数,能够直接对航空发动机试验起到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时序信号也是试验测试参数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部分,比如一些起动信号、停车时间等等,这些都能够提供非常重要的参数作为依据。 3.2 Pxi模块 温度采集:温度参数采集一般选用采用SCXI1503(16通道采集输出,用于普通热电阻温度采集)以及SCXI1112(8通道采集输出,用于热电偶温度采集)采集。 转速采集:一般采用SCXI1126(8通道采集输出)进行采集。 压力采集:压力参数一般采用SCXI-1102B(32通道模拟量采集变换)配合压力变送器使用。 电压、电流采集: SCXI-1102B(32通道模拟量拟量采集输出)配合电量、电压变送器使用。 配置windows操作系统的嵌入式Pxi控制器专为满足测试、测量和控制系统的苛刻要求而设计。它们配备的最新处理器选件被安放在专门设计的坚固结构中,适合在宽广温度范围以及高冲击和振动环境中运作。最佳CPU性能、坚固结构、高可靠性和长期可用性的结合让Pxi嵌入式控制器成为适合Pxi系统的理想控制选件。通过SCXI信号调理对结合Pxi采集器对频率信号进行测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航空发动机进行试验分析和研究的时候,将Pxi测试系统科学合理的应用其中,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分析,而且能够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能够保证测试系统的高可靠性及长期可用性。 作者简介:徐杰明,男,汉族,本科。 航空发动机论文:航空发动机机匣类零件的变形控制研究 摘 要: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已被我国列入十三五重大专项,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建设强大的国防具有重大意义。机匣类零件作为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包容、承力、连接的重要作用,其加工技术也是航空零部件制造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主要研究了航空发动机机匣类零件的加工制造,阐述了机匣类零件的加工难点和易产生的问题,结合了生产科研实践,着重研究并探讨了几种机匣类零件变形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机械加工;机匣类零件;变形控制 一、航空发动机机匣简介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其生产制造覆盖材料、冶金、机械加工、热处理、特种工艺等多项技术领域,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体现,被誉为“国之重器”。航空发动机由进气道,低压压气机、高压压气机、燃烧室、高压涡轮、低压涡轮、尾喷口等几大单元体组成。其中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等核心部件又由机匣壳体、内环零件和叶片组成。机匣零件作为航空发动机上的重要零件,为整个发动机提供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保证气流顺利进入,被压缩升压、充分燃烧、膨胀做功、排出后形成推力。机匣将航空发动机各个单元进行连接,形成整机;为控制系统、燃油系统、传动系统等搭建了一个互相连接的整体。航空发动机机匣按照结构可以分为整体机匣、对开机匣、异形机匣、附件机匣、带有整流直板的机匣几大类。机匣根据其使用部位不同,所用材料也不同,压气机部分工作温度较低,一般采用钛合金,涡轮部分由于气体经过燃烧室后温度大幅升高,一般采用高温合金进行制造。 二、航空发动机机匣制造难点 随着航空发动机设计的不断优化和使用指标的不断提高,新一代的航空发动机越来越追求高推重比和低油耗。这就要求各级零部件的重量尽可能的轻。故机匣类零件的壁厚一般都在1.5mm~3mm之间,而机匣类零件的直径大都在600mm~1000mm,属于大型薄壁类零件,因此在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变形,而且由于其使用功能的要求,往往具有复杂的构型和严格的尺寸及形位公差,在加工过程中不容易合格。同时航空发动机零件很多采用镍基高温合金制造,这种合金硬度高,不易加工,加之有时毛料余量大且不均匀,会在机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内应力,在后续的加工和存放过程中应力释放,导致零件变形,经常出现工序中检验合格但在精加工或最终检验时出现尺寸不合格的现象。 三、机匣类零件变形控制研究 1.增加去应力热处理工序 机匣类零件毛料多为圆环锻件,加工余量较大,原材料去除率往往高达80%以上,尤其是粗加工阶段,零件去除的余量是最多的,而粗加工要求尺寸精度较低,且采用的切削参数较大,刀具在切削时产生了大量的切削力,这就造成了零件内部产生了大量的内应力,而此时零件距离最终状态还有很多余量,零件刚性较好,这些内应力不能使零件产生变形,随着零件加工过程的深入,零件壁厚变得越来越薄,这时粗加工时产生的切削力逐渐释放出来而导致零件变形。因此,在粗加工之后,及时释放零件应力非常有必要。零件可以通过自然时效进行去应力,但是自然时效所需的周期很长,往往无法满足零件的生产进度。这时可以采取热处理的方式去消除零件的残余内应力。去应力热处理的温度较低,因此在整个热处理的过程中不会使金属组织发生相变,在零件的保温和逐渐冷却过程中,零件的内应力得到释放。去应力热处理之后,零件端面一般会产生1mm~1.5mm的变形,需要安排一道修基准工序将零件端面修平。值得注意的是,增加去应力热处理要充分考虑零件的变形量,否则零件变形过大,零件所剩加工余量小于零件的变形量会导致零件无法加工合格。 2.改进工装夹具 机匣类零件大多数为环形件,因此需要大量的车加工,在车床上典型的装夹方式有压紧,夹紧和涨紧。在进行粗车加工时零件往往采用四爪卡盘进行夹紧或涨紧,在精车加工中大多采用压紧的方式,相比较而言,压紧的方式不容易产生内力,因此从消除内应力的角度考虑,在半精加工中还是尽可能多地采用压紧的方式。对于高度100mm以上,直径800mm以上,最小壁厚2mm以下的大型薄壁机匣往往需要采用在夹具上增加辅助支撑的方式来减少零件的加工变形。辅助支撑块多需要采用橡胶材料,有一定的硬度但又不会挤伤零件表面。辅助支撑大多需要至少8点以上进行支撑,8个支撑块均匀地分布在零件的圆周方向上。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支撑力不能过大,否则会使零件产生变形,效果适得其反,为保证辅助支撑力恰到好处,可以先用百分表找正零件圆周,然后使用限力扳手移动一个辅助支撑块至零件表面,当百分表指针刚要变化时记录限力扳手所用的力,这样在移动其他辅助支撑块时使用同样的力就能达到支撑零件且零件不变形的状态,增加辅助支撑可以机匣最“薄弱”的结构上增加强度,减少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震动,让刀等现象,有效减少了机匣的变形。 3.优化走刀路线和加工余量分配 优化车加工的走刀路线对提升零件变形控制有较大作用。对于加工余量较大和易变形的零件可以采取多层走刀,不要将所有余量一次去除。车加工零件轮廓时不要采取单独加工完成零件一侧表面后再进行另一侧加工的方式,而是应采用内外表面交替去除余量的方式进行加工。在加工两个相邻表面时可以采取相对,相背的方式进行加工。工程师在编制数控程序时不能单纯地考虑工人加工和测量的方便,还要从全局考虑零件所承受的切削力的状态来安排走刀路线,将机匣的变形控制在最小程度。 加工余量的分配在机匣加工中非常重要,好的余量分配可以使机匣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受力均匀,避免局部切削力过大而产生变形。零件的大部分余量去除都发生在粗车阶段,而粗车加工多采用普通机床设备进行加工,又要兼顾效率,所以粗车加工的型面设计地相对简单,但也要尽可能地接近零件最终轮廓表面以避免精加工余量过大,产生过多的切削力。还可以在粗车加工之后,精车加工之前加入半精车加工,将零件的轮廓形状加工出来。一般而言粗车留给半精车加工单边1mm~1.5mm余量,半精车留给精车单边0.5mm~1mm余量。 4.采用电化学加工去余量 电化学加工利用金属在电解液中的电化学阳极溶解去除金属表面材料。通过电化学加工去除余量的优点是没有切削力产生,因此零件不易产生变形和内应力。整个加工过程电极作为阴极,被加工零件作为阳极,工件和电极之间保持0.1mm~1mm的加工间隙,电解液不断以高速从间隙中流过,带走零件(阳极)溶解的产物,同时带走电流产生的热量。电化学加工加工范围较广,而且生产效率高,一般为传统机械加工的5~10倍。加工后的表面质量较好。电化学加工的精度低,多用于粗加工去余量,因其没有切削力,可以利用在薄壁机匣去余量加工,可有效消除由于切削力过大导致的机匣变形。该方法的缺点是设备资金投入较大,而且会产生污染,需要做好污染处理。 结语 机匣类零件变形控制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复杂工程,需要从毛料材质、工艺路线、加工参数、零件装夹、热处理工艺等方面多重考虑。机匣变形的控制方法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增加和提升,无人干预加工,高速切削,新型刀具和更优化的数控编程方式的应用都能使得机匣的变形得到更好的控制。 航空发动机论文:某型号航空发动机轴承故障问题研究 摘 要:某航空发动机在生产过程中重复出现了轴承故障。为降低轴承的故障率,我们开展了对轴承故障问题的研究。将生产过程中常见轴承故障分为3类:轴承表面划伤、磕伤故障;轴承锈蚀故障;轴承试车后压坑、麻点故障。本文介绍这3类故障的形貌特点,为轴承故障的分析提供一定的思路;分析3类轴承故障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制定防护措施,达到降低轴承故障率的目标,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外场发动机使用可靠性。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轴承故障;防护措施 某航空发动机在生产过程中重复性地出现轴承故障问题。轴承故障问题的发生,既增加发动机的质量成本、带来因轴承报废造成的额外工作费用,又耽误了发动机的交付进度,降低发动机及轴承外场使用的可靠性。因此,有效降低轴承故障发生率非常重要。 1.常见轴承故障种类 将近些年生产过程中的轴承故障问题汇总梳理,根据轴承常见故障形貌特点将某航空发动机的轴承故障种类分为以下3类:轴承表面划伤、磕伤故障;轴承锈蚀故障;轴承试车后压坑、麻点故障。 (1)轴承表面划伤、磕伤故障 轴承跑道出现异物拖动造成的规则性轴向长条划伤,一般伴有滚动体出现轴向旋转划伤出现,严重时具有一定深度。 (2)轴承锈蚀故障 轴承跑道、滚动体表面形成坑状锈蚀或面积较大的浅表性腐蚀,锈蚀故障形貌一般呈点状或片状。 (3)轴承试车后压坑、麻点故障 轴承压坑故障形貌一般为圆形凹坑,有集中发生特性,会出现大压坑边缘有小压坑的现象;麻点故障形貌为黑色细小点状凹坑,直径一般在0.2mm以下,有扩散发生特性,表面抛修后成纵深形分支状扩散。 2.轴承故障原因分析 经过资料的查阅比对,结合发动机结构特点,分析3类轴承故障的原因。 (1)轴承表面划伤、磕伤故障原因分析 某航空发动机的轴承一般采用分体轴承,在装配过程中合套,而由于轴承的游隙非常小,在轴承装配过程中滚棒没有收到位,会造成轴承划伤;在大组件装配过程中的同轴度未对正,会造成轴承划伤;在轴承测量过程中,一些表面尖锐的测具与轴承工作面接触时,会造成轴承工作面划伤;另外,在轴承装配、保管过程中,也有可能与外物接触、磕碰,会造成轴承表面磕伤。 (2)锈蚀故障原因分析 轴承材料属高碳钢,材料与水汽接触极易产生锈蚀现象,主要产生原因有如下两种。 ①日常轴承防锈管理存在问题。存放过程中轴承被空气氧化,产生锈蚀。 ②人手上汗液中含有水分与盐,在搬运或装配的过程中,若人手出汗或沾有非中性辅助材料时,接触轴承会发生电离反应,加速氧化作用,产生锈蚀。 轴承的锈蚀故障一般在夏天湿度大时较严重。 (3)轴承试车后压坑、麻点故障原因分析 结合发动机结构特点,产生轴承压坑、麻点故障的原因主要有锈蚀和异物压伤。 ①锈蚀 当轴承发生锈蚀时,若未及时处理保持锈蚀状态,会导致锈蚀加深,形成麻点故障;若轻微锈蚀的轴承继续工作也会导致锈蚀处扩散形成麻点故障,一般此类麻点向轴承基体方向有较深的纵向延展。 ②异物压伤 某型号航空发动机由于滑油系统的特点,可能在滑油系统中存在黑色异物,导致轴承工作时被压伤。黑色异物来源分为以下6类。 (a)封严面磨损掉落 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封严结构大部分采用的是空气封严,密封面为蜂窝或涂层,在工作中存在磨损脱落现象。蜂窝表面由电火花加工形成,存在金属材料融化后形成的颗粒与金属氧化物;涂层为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粉末构成,磨损掉落后的脱落物硬度较高。 (b)空气系统的异物 某型号航空发动机的部分空气系统机件,如导向叶片,在加工过程中使用吹沙工艺,砂粒容易形成残留。 (c)涂层加工过程切屑残留 为保证封严环的同轴度,三支点、五支点轴承封严环为组合后加工,加工时虽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由于结构限制,涂层切屑易残留在滑油腔中。 (d)导管中存在砂粒 导管加工过程折弯时采取填充物方式保持导管材料延展不产生局部凹下。12mm以下直径的导管采用灌入松香的方式,12mm以上直径的导管采用灌入砂子的方式。灌入砂子的导管在管路折弯后形成了部分区域有静电吸附作用,吸附少量沙子。导管加工完成后被静电吸附的沙子不易清除,进入滑油系统会造成轴承压伤。在管路与接头焊接后表面焊道处理时,采用砂纸打磨的方式也很容易造成砂纸中的金刚砂残留,而这部分金刚砂表面含有粘接剂,很难清除,容易造成管路内含有砂粒。 (e)机件内壁表面氧化物脱落也会造成滑油系统出现异物。 (f)轴承等机件存放、运输或装配过程中,有微小多余物掉落或空气中的大颗粒物吸附在机件表面,未及时清除。 3.轴承防护措施的制定 根据故障产生的原因,针对轴承表面划伤、磕伤故障,轴承锈蚀故障和轴承试车后压坑、麻点故障进行了相关控制工作。 (1)轴承表面划伤、磕伤故障防护 为避免轴承表面划伤、磕伤故障的发生,在装配流程及轴承检测上尽量减少拆、合套的过程。对员工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提高员工轴承装配经验。在装配合套的过程中遇到卡滞情况不强行装配,将轴承轻轻旋转,使轴承内外套趋于平行,减少轴承的损伤程度;在轴承装配时,采用润滑脂将滚棒收起到位,避免装配过程中滚棒卡伤轴承;上部装配的部件与下部发动机均要用水平尺确定水平状态,在轴承将要接触时,下落速度要慢,采用手动吊装滑轮,便于明显感知装配状态。 将与轴承配合的工装材料更换为环氧树脂,避免与轴承接触时划伤轴承。派制专用工装,专人管理轴承及与轴承相关的工装。 (2)轴承锈蚀故障防护 日常轴承采取真空包装存放,避免原始包装不能完全实现与空气隔离。真空包装困难的已装配在组件上的轴承油封后尽量采取塑料袋包装,并放置防潮砂,确保小环境的空气干燥。在组件上放置时间较长的组件规定半年为期限,超过半年则将轴承分解进行油封管理。 轴承操作过程中,工人必须带防汗的一次性绢布手套,有效地防护手上汗液对轴承的影响,同时一次性手套的使用还可以有效的避免二次污染。 (3)轴承试车后压坑、麻点故障防护 加强对轴承锈蚀的防护,发现轴承出现锈蚀后及时处理,避免锈蚀扩大形成麻点故障。 控制滑油系统清洁度,加强对油品清洁度等级的控制;对涉及轴承腔及滑油系统流路的机件进行充分冲洗,将残留在成附件壳体死腔内的机加残留金属屑冲洗干净;在装配或装配后运输发动机过程中,用堵头、堵盖或防尘罩隔离发动机与外界环境,避免在发动机试车过程中,有残留金属屑、沙粒等异物进入轴承腔内。 结语 对近些年生产过程中某航空发动机轴承故障问题的汇总梳理,明确了其常见的轴承故障种类。通过轴承故障原因分析,从轴承的入厂、存放、装配、运输和与轴承故障问题相关机件的清洗环节入手,针对性提出对策,进行某航空发动机轴承故障发生的防控。一方面,这些对策可为其他型号航空发动机的轴承故障防控做参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知到,@些措施并不能全面杜绝某型号航空发动机轴承故障的发生,针对某型号航空发动机轴承故障防控措施仍然需要认真研究,任重而道远。 航空发动机论文:浅析民用航空发动机维护机制优化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领域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也存在很多问题,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也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中。本文正是对当下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期望可以维护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制的安全、提升民用航空发动机的水平、完善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功能、以及降低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民用航空;发动机;维护机制 对于航空飞机而言,发动机一直以来都是飞行安全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尤其是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机制进行优化对航空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但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还可以健全我国保养制度体系。因此,以下就是对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维护机制的优化进行的深入分析。 1 民用航空发动机需解决的维护机制问题 1.1 民用航空发动机维护保养机制不完善 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需解决的维护机制问题之一,就是民用航空发动机维护保养机制不健全[1]。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沟通机制运行未得到完善,我国民用航空的沟通机制涉及到地勤人员、飞行人员、以及维修部门等岗位之间形成的沟通机制,并且就我国目前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现状而言,保养机制的正常运行就会被影响,飞行员之间无法将发动机发生的问题及时地上报到维修人员处,更无法对其具体情况进行仔细的描述;二是维护保养制度过于片面,但维护保养制度对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机制又具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在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机制中经常进行定期性的检查,但是由于片面的维护制度,维修人员的具体责任也无法进行明确,除此之外,由于维护保养制度不具有弹性,维修人员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约束自制力,进而降低自身的工作积极性。 1.2 民用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管理不到位 民用航空发动机维护机制最突出的问题是缺少相应的技术管理,在维护机制中,缺少相应的技术管理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应采用的维护技术。很多民用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也没有实战经验,这就使得发动机的维修保养难度加大。在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中,技术的支撑是其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2]。虽然在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管理中引进了一些技术,但从实际的运用效果来看,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这归结于民用航空发动机对相应的技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2 优化民用航空发动机维护机制的策略 2.1 构建有效的发动机维护保养机制 对于民用航空发动机的优化,一方面需要注重的是对维护机制的构建进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维修部门要加强与地勤、飞行等人员的沟通与联系,能够及时的发现发动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发动机的保养,也是维护机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不进行定期的保养,也会使得民用航空飞机出现运行的危险。所以,要对发动机进行定期的保养,定期的检查,完善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保养机制。使得维修人员根据这一机制,开展有效的工作,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3]。还能够根据这一机制进行合理的监管,更加强了民用航空发动的安全性能。 2.2 加强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管理 在民用航空发动机维护机制的优化当中,技术的管理是其重要的内容,在发动机的维护中应创新发展一些新技术,为发动机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研发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比如说新推出的发动机监控技术,这种技术实现了对发动机的的监控,以及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监控[4]。对于发动机的维修人员,也应该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对于民用航空发动机维护机制的技术水平。更要加强对于技术的管理,通过技术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维护制度,相关的设备维护机制等等,在保障发动机应用维护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机制的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优化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机制可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我国的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机制存在很多问题,如民用航空发动机维护保养机制不健全、民用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管理不到位等,但只要可以完善有效的发动机维护保养机制、加强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管理等,还是可以完善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维护机制。既可以维护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安全,又可以完善相关的共同机制,还可以提高飞机的飞行安全。 航空发动机论文:航空发动机轮盘参数化结构优化 摘要: 为降低航空发动机轮盘的质量,提高发动机推质比,对发动机转子轮盘进行参数化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辐板不同高度处厚度与轮盘径向破裂裕度的关系,以简化轮盘辐板优化方法.以周向破裂转速裕度为约束条件,体积最小为优化目标函数,利用Isight软件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轮盘盘心优化方法,并通过算例计算验证其正确性.结果表明:在满足s束条件的基础上,轮盘体积减小8.66%,最大等效应力减少10.4%.该方法可为航空发动机轮盘轻量化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轮盘; 辐板厚度; 破裂裕度; 破裂转速; 等效应力; 约束; 体积 0引言 轮盘是航空发动机重要的安全关键件之一,在高转速、高温度、高压力的恶劣条件下工作.轮盘的转速一般都达到每分钟数千转到数万转,负责固定叶片的轮盘除要承受自身的离心力外还要承受叶片的巨大离心载荷.由于叶片和轮盘的离心载荷很大,需要较大的盘心承受,所以轮盘设计得比较重.以高压涡轮为例,其单盘的质量能占到整个高压涡轮部件总质量的50%.由于涡轮盘质量巨大,其一旦破坏,产生的高能碎块是任何机匣都无法包容的,因此为保证涡轮盘的可靠性,其设计也不得不保守.随着优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对产品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轮盘的轻质化设计需求也越强烈.早期国内有开展整体叶盘的设计研究[13],随着焊接技术和材料研究的发展[45],轻质化轮盘的优化方法又有双辐板轮盘设计的研究方向[69],但国内实际工程应用,依然是单辐板为主要设计形式.榫槽形状的优化也是轮盘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10].考虑到多辐板涡轮盘的加工制造存在较高的技术要求,基于国内现有的成熟加工能力,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考虑,对分体盘盘体寻求一种简洁、高效的优化设计方法. 1轮盘结构优化设计思路 轮盘破裂对发动机的破坏程度极其严重,而且是非包容性的.为防止轮盘破裂,轮盘的优化设计以轮盘的破裂转速储备裕度为限制条件.对于高速旋转的轮盘而言,径向破裂裕度和周向破裂裕度是轮盘安全性的2个重要指标. 径向破裂裕度最薄弱的区域为辐板,因此当轮盘的径向破裂转速有一定的裕度时,可以适当减薄辐板位置的厚度,通过降低径向破裂转速的裕度达到减重的目的.根据周向破裂裕度的计算方法[1112]可知盘心和辐板为周向破裂裕度的计算区域,而盘心是承载周向载荷的重要区域,因此,对轮盘的优化考虑采取2步:第一步对辐板优化,第二步对盘心优化. 以轮盘的破裂裕度为约束条件,优化轮盘设计.破裂转速的计算方法采用常用的平均应力法和有限元方法.破裂转速储备裕度的计算公式[1112]为Mburst=mσUTSσAVGTan式中:m为材料利用系数;σUTS为平均工作温度下的材料强度极限;σAVGTan为平均周向应力或平均径向应力. 2轮盘辐板优化 2.1幅板各高度处厚度变化交互影响研究 辐板的径向载荷主要由喉部以上结构的离心力产生,辐板自重对辐板的径向载荷影响较小,假定辐板某个高度处的厚度只对此高度处的径向破裂储备有影响,由于厚度变化而导致的离心载荷变化可以忽略,辐板各高度处的厚度对其他高度处的平均径向应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幅板各高度处厚度变化无交互影响.轮盘辐板的A~D位置见图1,通过HyperMesh的Morph功能,逐渐减少辐板高度A处的厚度,计算轮盘辐板B,C和D处的径向破裂裕度,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轮盘高度A处的厚度变化对B,C,D处的径向破裂储备影响非常小,因此可以认为对于径向破裂裕度,幅板A高度处厚度变化对B,C,D高度处无交互影响. 2.2辐板厚度变化与径向破裂裕度的关系 在轮盘的辐板上选取不同高度为handle 1,handle 2,handle 3,handle 4,handle,5和handle6 等多处截面,见图3.以每个截面高度处的辐板厚度为参变量,计算每个截面高度不同厚度的径向破裂转速储备.以辐板厚度的减少量为横坐标,较蚱屏言6任纵坐标绘制曲线,可以得到各处辐板厚度减少值与对应高度的径向破裂裕度关系.进而拟合辐板优化的曲线见图4. 由图4可知,在辐板区域范围,对应高度处的厚度变化与径向破裂裕度近似成线性关系为f(x)=ax+b (1)在辐板喉部,厚度参数变化与径向破裂裕度的线性关系匹配度较高;在接近盘心的部位,厚度参数变化与径向破裂裕度的拟合曲线为多段折线线性关系,例如handle 7处的辐板优化拟合曲线不再是一条直线.然而,轮盘的最小径向破裂裕度发生的位置是辐板的喉部位置,这个位置的辐板厚度最小,因此轮盘辐板的优化可以采用线性公式. 2.3辐板优化算例 以某轮盘为算例,辐板优化步骤如下. (1)基于HyperMesh网格模型,开展参数化建模.该方法在网格变化的同时,温度场随之变化,可减少温度场的反复迭代和反复分网过程. (2)研究辐板厚度变化与径向破裂裕度的关系,获取优化拟合曲线. (3)基于ANSYS环境进行有限元计算和后处理分析. 优化设计流程见图5.对轮盘原设计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采用带中节点的四边形单元SOLID183.模型中的几何形状和载荷条件满足轴对称条件的位置采用轴对称单元,榫接位置采用带厚度的平面应力单元.边界条件约束辐板右侧,见图6.轮盘温度分布范围为450~500 ℃,呈径向梯度分布,见图7.转子叶片位置采用质量单元MASS21模拟叶片离心力. 轮盘的材料为FGH96合金[13],密度ρ=8.32×103 kg/m3,泊松比为0.311. 在轮盘辐板不同高度位置,通过改变各位置的参数值,计算轮盘的各点平均径向应力与径向破裂裕度.根据辐板优化的拟合方程,获取各高度处a和b的值,见表1. 径向破裂储备目标设为1.4,通过辐板优化的拟合方程,可以获得辐板各高度处的可减少厚度值.优化后的辐板模型见图8. 优化后辐板的最大等效应力水平相当,应力分布趋势相似,见图9和10.轮盘辐板优化前后的计算结果见表2. 优化后的轮盘体积减少6.77%,径向破裂裕度由1.540减少到1.400,满足优化设计约束条件.优化后,轮盘的周向破裂裕度未明显变化,与原始模型的周向破裂裕度相当. 3轮盘盘心优化 轮盘盘心是轮盘周向破裂裕度影响的重要因素.盘心优化流程见图11. 以盘心不同高度位置的厚度为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设计方法确定参数取值和样本点,变化盘心的几何形状进行仿真计算.以盘心的体积为优化目标,以盘心的周向破裂裕度为约束条件;通过Isight软件中的优化算法分析计算结果,获取优化的参数值;最后以优化参数值建立模型,完成有限元求解,验证优化参数的正确性. 4盘心优化算例 在优化后辐板模型的基础上开展盘心优化,以盘心厚度为参变量,见图12.参数P1~P6变化范围为-5~+5 mm,以周向破裂裕度大于1.297为限制条件,以体积最小值为优化目标. 通过试验设计确定样本点的值,采用HyperMesh的Morph功能生成有限元模型,完成各样本的有限元计算.根据各样本点有限元计算结果,在Isight软件中获取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的相关性.各变量对破裂裕度和体积的影响分别见图13和14.由此可以看出:P3对优化目标体积和约束条件破裂裕度影响比重都较大.在要保证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减小体积,需要选择对约束条件不敏感、对优化目标影响大的参数,进行较大调整. 为较精确地找到全局最优点,采用多岛遗传算法[1415].多岛遗传算法是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基于群体分组的并行性遗传算法.多岛遗传算法将整体种群划分为若干子群,并将子群隔绝于不同的“岛屿”上,各个子群独立地进化,而非全部种群采用相同的进化机制,并且各个“岛屿”间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迁移”,使各个“岛屿”间进行信息交换.多岛遗传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运算速度,并且若干独立进化的子群可提高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回避传统遗传算法的早熟现象,有利于找到全局最优解. 通过多岛遗传优化算法,获取各变量的取值,建立盘心优化后的有限元模型.原始模型与优化完成后的模型对比见图15.模型优化前、后的应力云图对比见图16~19,计算结见表3.与原始模型相比,优化后模型的最大等效应力减少.由图18和19可知,优化前后方案轮盘周向破裂最大应力均发生在盘心位置.由图19和表3可知,优化后的轮盘最大周向应力为1 040 MPa,增加0.7%,周向破裂裕度满足大于1.297的约束条件.优化后的轮盘质量减少8.66%,径向破裂裕度由1.540减少到1.400,周向破裂裕度由1.299减少到1.297,满足约束条件. 由表3可知,盘心优化后模型的径向破裂裕度与辐板优化后模型的结果相同,均为1.400,盘心的形状改变未影响轮盘的径向破裂裕度,因此轮盘分步骤开展优化工作可行并高效. 5结论 本文以轮盘为研究对象,以轮盘厚度为参变量、破裂裕度为优化限制条件、体积为优化目标,研究轮盘的优化设计方法,得到以下结论. (1)对轮盘的优化可以采用辐板和盘心优化分步开展的方法,以减少优化参变量的个数和类型.本文仅选择厚度作为变量,优化方法高效、简单. (2)幅板各高度处厚度变化对其他高度处的径向破裂裕度无明显交互影响. (3)辐板的减重优化可按照线性拟合曲线,有利于简单、高效完成辐板优化设计,具有一定通用性. (4)辐板厚度的变化对轮盘的周向破裂裕度无明显影响. (5)盘心的优化设计并未影响轮盘承担径向破裂载荷的能力. (6)在满足设计目标的基础上,经过参数化优化,轮盘体积减小8.66%,最大等效应力减少10.4%. 该优化方法对轮盘的结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后续工作可以在优化后模型的基础上,使轮盘的轮廓过度点更加平滑,减少局部的应力集中,消除几何角点的高应力区域. 航空发动机论文: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测算方法分析 摘 要: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对比于一般的机械加工制造,航空零部件对机械加工的精度要求更高,避免因加工质量缺陷而影响航空发动机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在航空发动机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中尤其是在对叶片进行加工时为避免加工工序出现偏差,需要对发动机叶片的加工工序进行严格的测算。文章在分析工时定额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LFM神经网络模型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计算新方法,从而实现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的快速估算. 关键词:工时定额;SLFM;特征参数;航空发动机叶片 前言 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是航空发动机制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为做好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制造,在航空企业生产制造中需要依照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的精确计算来规划布控企业管理规划、生产调度、成本控制等多个环节。通过合理的调度规划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环节、加工结构的优化,从而确保航空发动机叶片生产高效、稳定的进行。在现今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制造过程中,大量的使用现今的五轴数控加工设备,做好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的计算从而实现对于数控加工设备的合理调配是航空发动机叶片正常生产的重要保证。 1 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现状分析 在国内传统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中主要采用的是人工查表法,此种方法既不科学也不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引入,新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方法(如计算机查表法、数模分析法、神经网络法以及混合法)被逐渐的引入到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中,在为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计算机查表法为例,其需要将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的相关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数据存储的量大且维护较为繁复,影响计算机查表法的应用效果。数学模型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要求较高,不利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现今广为使用的BP网络模型,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的计算、规划过程中存在着网络性差、容易陷入局部最小的局限性。为规避上述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方法中所存在的缺陷,通过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计算过程中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LFM神经网络模型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计算新思路,通过将各影响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计算的特征参数作为模型的网络输入,通过与航空发动机叶片工件相似、相匹配零件进行对比规划构建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计算网络模型,通过对网络模型的输入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实现了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的准确计算和划定,保障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生产的顺利进行。 2 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计算方法与网络模型的建立 2.1 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计算方法 航空发动机叶片在生产的过程中具有种类繁多、加工精度要求高等的特点。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过程中需要在分析航空发动机叶片毛坯料材料、毛坯料尺寸大小以及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结构、所采用的加工方式等的特征参数。在采用数控加工方式来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工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工的加工特性可以对其按照相似原则不同种类的航空发动机叶片进行规划分类,并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时的各种代表因素作为特征参数,并航空发动机叶片数控加工时叶片的特征信息与工时信息等进行规划分类,并对这些特征信息进行建模计算以对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数控加工工时进行计算。 在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进行计算时,在对同类航空发动机叶片各影响数控加工工时的各类特征参数进行提取筛选归纳分析,将这些归纳后的参数作为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模型的输入,将同类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工时定额作为输出完成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计算网络模型的建立。对于一种全新的航空发动机叶片进行工时定额计算时,首先对航空发动机叶片中的各类特征参数进行识别,而后从数据加工的数据库中选用相似零件集来作为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模型的训练样本来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最后根据匹配最相似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网络模型来计算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工时。 2.2 建立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影响因素体系 在对航空发动机叶片进行工时计算的过程中,要选取影响零件工时的主要因素来作为相应的特征参数完成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在对相应特征参数数据库的建立时应当根据现有典型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外形结构参数、加工工艺参数等,对影响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的各种参数进行提取并综合归纳,从而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过程中的各类参数如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种类、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截面形状、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减震结构形状、尖部形状、航空发动机叶片根部形状、叶片尺寸、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材料种类、航空发动机叶片毛坯料形式以及所采用的数控加工设备等的各种特征信息进行提取归纳。在上述几种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征参数的基础上完成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在上述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特征参数中,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种类表示的是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分类特征,根据航空发动机叶片用途的不同,不同种类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在结构和功用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截面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等截面、变截面以及根据坐标点所建立起来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空间曲面等,这一参数与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的工艺性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结构形状表示的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面的形状和复杂程度的特征。此外,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材料对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具有极强的影响。 2.3 做好航空发动机叶片相似零件的检索匹配 完成了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各种特征因素的提取和归纳后通过对现有航空发动机叶片进行相似度匹配以确定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相似性,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的计算制定。通常来说,对于同种类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具有相似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特性。因此,在对航空发动机叶片进行相似度检测时首先需要选取航空发动机叶片种类相同的典型叶片,而后通过对其他几种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特征因素进行匹配,并完成两航空发动机叶片之间的相似度计算,得出两航空发动机叶片之间的相似度值,将相似度值按照降序进行排列。在相似度值的选取中需要设定一个阀值,小于这一阀值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相似度值将予以剔除,同时需要对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相似数据库进行充分的建立。 2.4 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网络结构与精度分析 完成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征库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将航空发动机叶片中的各种特征参数变量输入到网络模型中得出所计算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而后将这一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值与BP网络模型进行相应的对比以验证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的网络精度,从而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的结果进行优化。 3 结束语 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在分析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LFM模型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新方法,并与BP网络进行了对比验证以确定了此种航空发动机叶片工时定额方法的准确性。 航空发动机论文:航空发动机叶片碎片对增压舱安全防护的适航要求分析 摘 要:该文将根据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介绍有关增压舱安全防护的适航条款,分别对增压舱结构防护、增压舱系统安全和增压舱释压的适航要求进行分析;然后再对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颁布的有关非包容转子和增压舱咨询通告进行分析。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 飞机增压舱 安全防护 1 增压舱结构防护的适航要求分析 非包容转子爆破飞出的部分碎片会击中飞机增压舱,良好的增压舱结构能后抵挡一些能量小的碎片。适航审定中对转子非包容性的关注要素应包括:飞机关键部件和系统的布局,处于转子碎片影响区域内的关键部件和系统的防护、隔离和备份,以及对转子碎片影响安全分析。因此,对增压舱结构防护的适航条款进行分析。 1.1 条款内容 (1)CCAR25.365(e):增压舱内部和外部的任何结构、组件或零件,如因其破坏而可能妨碍继续安全飞行和着陆时,则必须设计成能够承受在任何使用高度由于以下每一情况使任何舱室出现孔洞而引起的压力突降:发动机碎裂后发动机的一部分穿透了增压舱[1]。 (2)CCAR571(e)损伤容限(离散源)评定,在下列任一原因很可能造成结构损伤的情况下,飞机必须能够成功地完成该次飞行。①受到1.80 kg(4 磅)重的鸟的撞击,飞机与鸟沿着飞机飞行航迹的相对速度取海平面VC 或2 450 m(8 000英尺)0.85VC,两者中的较严重者;②风扇叶片的非包容性撞击;③发动机的非包容性破坏;④高能旋转机械的非包容性破坏[1]。 (3)CCAR25.903(d)(1):涡轮发动机的安装对于涡轮发动机的安装有下列规定:必须采取设计预防措施,能在一旦发动机转子损坏或发动机内起火烧穿发动机机匣时,对飞机的危害减至最小[1]。 1.2 条款的技术解释 (1)CCAR25.365(e)条款:该条款规定了在飞机增压舱发生突然释压时,增压舱的隔框、隔板或者地板等结构必须能够经受住由于压力突然下降而产生的载荷。民用飞机的增压过程比较缓慢,并且地板、隔板之间是相同的,各个隔舱之间没有压差,增压舱内部的结构不受压差载荷,只有外壁承受压差载荷。如果增压舱发生破损,则各个隔舱将会由于突然释压而产生压力差,这种压力差可能会破坏机身结构,进而影响飞行安全。 (2)CCAR571(e)条款:该条款通过(a)4lb鸟的撞击,(b)风扇叶片的非包容性破坏,(c)发动机的非包容性破坏,(d)高速旋转机械的非包容性破坏,对以上4种外来物的撞击进行评定,能够使飞机受上述4种损伤的状态下完成此次飞行。 (3)CCAR25.903(d)条款:该条款是要求飞C结构设计必须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来防止因为非包容的转子失效等引起的危害,并对所有的区域进行保护。其目的是要求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动力装置安装的各部件功能安全正常。 2 增压舱设备系统的适航要求分析 非包容转子碎片飞出后有可能还会击中一些安装在增压舱内部的一些关键系统部件,如液压系统、飞机操控系统,这些系统的安全也直接影响着飞机的安全飞行。因此,对增压舱系统安全的适航条款进行分析。 2.1 条款内容 (1)CCAR25.1309(a)凡航空器适航标准对其功能有要求的设备、系统及安装,其设计必须保证在各种可预期的运行条件下能完成预定功能[1]。 (2)CCAR25.1309(b)飞机系统与有关部件的设计,在单独考虑以及与其他系统一同考虑的情况下,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①发生任何妨碍飞机继续安全飞行与着陆的失效状态的概率为极不可能; ②发生任何降低飞机能力或机组处理不利运行条件能力的其他失效状态的概率为不可能[1]。 (3)CCAR25.1309 (d)必须通过分析,必要时通过适当的地面、飞行或模拟器试验,来表明符合本条(b)的规定。这种分析必须考虑下列情况: ①可能的失效模式,包括外界原因造成的故障和损坏; ②多重失效和失效未被检测出的概率; ③在各个飞行阶段和各种运行条件下,对飞机和乘员造成的后果; ④对机组的警告信号,所需的纠正动作,以及对故障的检测能力。 2.2 条款的技术解释 (1)25.1309(a)中的“各种可预期的运行条件”是指飞机可预期的所有运行条件,例如:高度条件、环境温度条件、飞行包线以及各种气象条件等。 (2)CCAR25.1309(b)是根据各种失效状态概率以及严重性之间存在合理而可接受的反比关系提出的总的要求。FAA提出飞机系统及相关部件的设计,在考虑单独设计及与其他系统相关联设计时,必须满足以下规定: ①每种灾难性失效状态不可且不能由单个失效导致; ②每种危险性失效状态是极其微小的; ③重大性的失效状态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3)25.1309(d)规定在使用分析方法时,应采用适当的飞行、模拟器或地面试验验证各种失效状态概率以及严重性之间存在合理而可接受的反比关系。若是灾难性失效状态无需试验来验证。该条款是为了保障有序且充分地对可见失效或其他事件对安全性的影响而提出的。 3 增压舱释压的适航要求分析 非包容转子碎片击破飞机蒙皮结构后,增压舱则会发生快速释压现象。飞机释压导致客舱内空气不足而威胁飞行人员的生理健康,因此,对有关增压舱释压方面的适航条款进行分析。 3.1 条款内容 CCAR25.841(a) 载人增压舱和隔舱必须有装备为飞机在最大使用高度的正常运行条件下保持不超过8 000英尺的座舱压力高度。 如申请25 000英尺以上的运行合格审定,飞机的设计必须使得在增压系统发生任何可能的失效情况后,乘员不会暴露于超过15 000英尺的座舱压力高度。 CCAR25.841(2):飞机必须设计成在发生任何未经表明是极不可能的失效情况而导致释压后不会使乘员经受超出下列座舱压力高度: (1) 7 620 m(25 000 英尺),超过2min;或 (2) 12 192 m(40 000 英尺),任何时段。 CCAR25.841(a)(3):在评估座舱释压情况时应考虑机身结构、发动机和系统的失效[1]。 3.2 条款的技术解释 CCAR25.841(a)(2):人可以承受的最大大气压力极限为海拔高度4 500 m,若在一定时间内,人所承受的压力超过该海拔高度,这会对人生理上造成伤害,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本条(a)款要求飞机在正常运行时,增压座舱压力高度不应高于7 620 m超过2 min,或者任何时段座舱压力高度都不能超过12 192 m。(a)(2)中要求在所有能够引起增压客舱释压的故障中,对故障发生概率在1×10-9以上的情况进行释压分析,故障包括发动机非包容转子爆破、轮胎爆裂等。在应急下降分析时,不仅要考虑动力损失,还要考虑发动机损坏造成的其他影响,如供气量减少和发动机液压动力的丢失。 4 有关非包容转子和增压舱的咨询通告的分析 由于非包容转子爆破的事故原因很多,所以对所有失效的可能的预防很难,同时也很难对所有的区域进行防护。适航规章33部中33.75b中要求不能出现转子爆破碎片击穿机匣的事故,但由于当前制造和材料本身等原因,以及发动机转子叶片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使得发动机叶片断裂和老化问题不可避免。法规中规定,必须采取设计预防措施,使得非包容爆破事故对飞机的危害降至最低[2]。但飞机的结构非常复杂且部件较多,因此适航规章中要求对飞机的重要部件要进行隔离、防护或者备份处理。 咨询通告AC20-128A对于小碎片的要求:小碎片的尺寸大小为转子叶片末端的一半[2]。根据维修经验,只有少数的非包容小碎片能够击穿增压舱蒙皮,大多数小碎片都不能穿透增压舱。对要防护的部件和系统,首先要对小碎片能够影响的区域进行安全性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相应的防护。 AC20-128A中对增压舱的要求:对于申请需要在41 000英尺以上高空飞行的飞机,发动机应布置在增压舱不会受到非包容性碎片影响的位置。或者能够表明,由碎片造成最大洞口尺寸所造成的快速泄压率和相关舱的压力泄漏率能够满足紧急降落,其间不能让机组人员和乘客失去工作能力,机组人员启动紧急降落系统的反应时间为17 s。 咨询通告AC25-20中要求[3]:发动机转子爆破、发动机风扇失效爆裂、非包容发动机叶片失效等离散源对压力容器(增压座舱)的损伤,应通过分析证明对增压的影响。基于使用经验,应考虑发动机在巡航高度推力完全丧失下,飞机的释压相关情况。 咨询通告AC25-20在释压后应急下降中指出[3]:飞机增压客舱开始释压和飞机开始应急下降之间有一段机组人员的反应时间,该反应时间主要分为机组人员意识到释压时间和氧气面罩插管的时间。根据飞机机组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模拟时间的平均值为17 s,这17 s时间代表了75%的机组人员反应时间;而飞机在安装面罩的5 s内开始应急下降。也就是说,飞机从释压起到飞机开始应急下降的时间需要22 s。 5 结语 通过分析适航条款和相关咨询通告,结果如下: (1)对于申请需要在41 000英尺以上高空飞行的飞机,发动机应布置在增压舱不会受到非包容性碎片影响的位置。或者能够表明,由碎片造成最大洞口尺寸所造成的快速释压率和相关舱的压力释压率能够满足紧急降落,其间不能让机组人员和乘客失去工作能力。 (2)CCAR25.841中要求w机释压后,座舱压力高度大于7 620 m时不能超过2 min。 (3)飞行驾驶人员的反应时间分为:17 s的机组人员意识到释压时间和5 s的氧气面罩插管的时间,即飞机从释压开始到飞机正式应急下降的时间需要22 s的反应时间。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关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状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势态下,国内企业应该在强化自身管理上下功夫,发现自身管理理念上的部分不足,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并以此指导和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战略;核心竞争力 一、谁拥有先进的战略理念,谁就拥有未来的市场 企业经营战略理念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调查分析其主要作用是:(1)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对于企业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有了明确的方向;(2)企业有了经营战略,就有了经营发展的总纲,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3)便于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指导,有利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4)有利于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与实现,都不能离开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其所承担的使命。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需要把握两个关键和一个明确:一个关键是对环境信息的充分掌握,另一个关键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来整合有关信息并得出相应的论断、决策和行动方法,以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一个明确则是企业战略目标一定要能很好地回答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等问题,并且明确地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企业,提出符合企业自身状况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企业统一思想、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有力手段,更是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当务之急。 基于此,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经营战略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并从以下几方面树立并做好企业经营战略:(1)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确立本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同行业领域内所处的经济地位,现有的主要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企业现有经营项目和主要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与评价,对企业现实的经营环境及可能的选择做出分析和判断。(2)通过对多种不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战略产品,提出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战略方针,提出可供选择的主要投资项目、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3)提出实现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人才战略、分配方式、科技政策等。(4)提出和制订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包括成长性目标、收益性目标、有效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各所属企业和集团的各职能部门。 二、 对“核心竞争力”认识模糊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核心竞争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携带;联邦快递的核心能力是极高水准的后勤管理,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时运送。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成功地进入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以及传真机等二十多个产品领域;本田公司的核心专长是引擎设计和制造,这支撑了小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方程式赛车的制造。 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表现在技术上,还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如苹果电脑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它首开使用鼠标操作电脑的先河,它的麦金托电脑可看可感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和家庭电脑市场的发展;宝洁、百事可乐优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销能力;丰田的精益生产能力等。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能力,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我国部分企业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表现得非常盲目并在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上仍有很多模糊的观念:(1)竞争力 于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相对来讲都有竞争力,但绝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独特性,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复制。(2)认为拥有核心业务就有核心竞争力。拥有核心业务并不等于自然有了核心竞争力。公司集中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这些差异时,企业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和方法。(3)没有核心技术,就认为没有核心竞争力。戴尔(dell)公司没有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翘楚,因为戴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转贴于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概念上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要想真正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各方条件,寻找自己的长处,从生产管理、质量、规模、销售模式、渠道、售后服务、品牌认知、价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以优势领域为突破点,对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聘用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坚持技术创新,走信息化之路,加强营销知识积累,营造企业文化等等,只有做好其中一项或多项工作,并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没有个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我们现在主要是从狭义的层面强调文化。 目前在我国,企业文化漫天喊,但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往往表现在:(1)没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领导重视不够;(2)将企业文化工作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工作就是协助所在单位党组织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将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精神文明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树典型、唱赞歌;(4)将企业文化混同于员工娱乐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业余文化生活;(5)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没有科学具体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6)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表层硬文化建设,一味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而对流程再造、制度建设、育人和领导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层次文化重视较少。 所以,中国企业应当逐步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米不够水来凑”,而应该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建设自家的企业文化。从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企业精神的构塑、经营哲学的确立和企业形象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关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市场调查与预测 论文关键词:市场调查 市场预测 德尔菲法 论文摘要:市场调查与预测是现代企业决策者不能缺少的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也是现代企业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市场调查是市场预测的基础,企业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的发展规律,安排生产,减少原材料及其各种资源浪费的情况。市场调查与预测有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研法,网上调查法,德尔菲法等等。现代企业应设立专业的市场调研部门和预测部门,通过这些部门的分析与决策,决策者才能对企业经营进行战略决策。 引言 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越来越对企业的产品开发,价格定位等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家们也越来越倚重于周详的市场调查与可靠的市场预测,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战略决策。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1 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是企业按照一定程序,采用一定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市场有关的各种信息的工作过程。其目的在于为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做出经营决策、确定经营目标、判定经营计划提供依据,以保证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适销对路。 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把消费者、客户、公众和营销者通过信息联系起来,这些信息有以下职能:识别、定义市场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优化营销组合并评估其效果。市场调查要确定说明问题所需的信息,设计收集信息的方法,监测和执行数据收集的过程,分析结果,并把调查中的发现和其含义提供给客户。市场调查包括定量调查,定性调查,媒体和广告调查,商户和工业品调查,特殊社会群体调查,民意测验和案面研究。 1.1 市场调查的产生和发展 市场调查作为一门管理学科,产生于现代化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作为一种经商之道和经营手段,它伴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出现。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市场调查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市场调查形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帕林的专著《销售机会》是市场调研学科的先驱。二战后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使市场调查学科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重点转移,市场商品逐渐丰富,市场调研日益被中国企业所重视,进入了大规模的应用阶段,并逐步结合中国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调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有相关部门从事市场调查工作,某些大型企业甚至成立有专门的市场调查部门长期从事各种调查活动。 1.2 市场调查的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对象包括:市场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涉及到民众的意见、观念、习惯、行为和态度的任何问题,可以是抽象的观念,例如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也可以是具体的习惯或行为,例如人们接触媒介的习惯;对商品品牌的喜好;购物的习惯和行为等等。可以是纯学术的问题,也可以是商业性的问题或是其他实用性的问题。 1.3 场调查的步骤 a.预备阶段:对市场进行初步分析,具体分两步走。首先,确定市场调查的范围和目的,其次,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地点、调查时间、调查人员、调查对象;调查的具体目的;调查费用预算;用何种方法调查。 b.正式调查阶段:确定调研目的和内容,确定调研对象和方法,调研的组织工作,进行实地调查。 c.正式调查阶段:将收集到的市场信息资料进行汇总,归纳和整理,对信息资料进行分类编号,然后对资料进行初步加工,即结果处理——首先,汇总收集市场资料,分析研究市场情况。其次,撰写调研报告,追踪调研结果。 1.4 市场调查的三种方法 a.询问法:即调查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向调查者发问或征求意见来搜集所需的市场信息,这种方法一般要对所要了解的问题列出调查表或问卷。该方法在我国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如电视机厂、电冰箱厂等被广泛采用。 该方法的优点是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沟通,信息直接来于被调查者,消除了调查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缺点是当调查者不愿配合时,调查效果较差。 b.观察法:即调查人员到调查现场,直接或间接观察记录被调查者的行为和表情,从而获得有关市场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不单独采用,而是与询问结合起来使用。 该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向被调查者发问,在其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其优点是被调查者的意见不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收集的信息客观实际,准确性较高;缺点是观察到的只是一些现象,了解不到被调查者内在因素的变化;调查人员的判断会受到其主观因素影响。 c.实验法:即通过实际的、小规模的营销活动来调查关于某一产品等市场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在市场调查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实验内容包括产品的质量、品种、商标、外观、价格等,常做的实验是新产品试销或展销,借此检验用户对新产品的欢迎程度,这种方法优点是方法客观,实感准确性高;缺点是组织费时,费用高,困难大。 2 市场预测 市场调查是认识市场取得市场资料和信息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市场预测和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有市场调查,而没有市场预测和决策,将难于使制订的策略科学化,执行的行为有效化,也将难以使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轨道。所谓市场预测,就是借助历史统计资料和市场调查,运用科学的预测技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市场供需变化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算分析和推断的一种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在取得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式和逻辑方法,对市场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所做的定性的描述或量化的推断。 2.1 市场预测的产生和发展 市场预测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的情况下,市场预测的范围非常狭小,方法十分简单,只要凭经验观察市场行情的变化,辨别商品买卖的快慢就行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范围扩大,行情变化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广泛和紧密,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发展就要运用有关市场的信息资料,判断未来市场的变化情况。否则,不了解市场的动态和变化,企业经营活动就会处于盲目状态,难以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社会再生产就要受到阻碍。电子计算技术迅速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引起市场变化的种种复杂因素及其相互联系,提供了新的条件。 2.2 市场预测的步骤 a.确定预测目标:确定预测的对象和目的,并要求具体、准确、清楚,是短期预测还是中、长期预测;是需求预测还是销售预测;是对一种产品或几种产品的社会需求量进行预测,或是预测市场占有率等等。 b.收集分析资料:根据预测目标的要求,对已占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同时,还要调查收集尚未占有而又必需的资料。一般资料来源有: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公布的以及企业内部积累的历史资料和市场信息资料,直接调查搜集市场的现实资料。 c.选择预测方法:根据预测目标,市场供求形态和掌握资料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 d.分析预测误差,评价预测结果 e.选择预测方案,用于决策计划 2.3 市场预测的方法 a.经验意见综合法:也称定性预测方法,它是凭人们在市场活动中,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推断,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作出性质和程度的判断、估计和测算。它分为人员意见综合预测法和专家意见法。 b.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由美国的兰德公司于1946年首创和使用的。德尔菲法是以匿名的方式,轮番征询专家的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一种经验综合法。 3结论: 现代企业的管理,离不开市场调查与预测。在经营上充分利用市场调查和预测,有助于企业家们在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上得心应手,起到避重就轻的作用,有助于企业少走弯路。通过市场调查,可以让企业家们掌握市场的变化,更好的安排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市场预测,可以为制订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提供依据,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利与弊 摘 要 从文化、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内涵入手,分析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指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该辨证对待道家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道家文化 1 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1.1 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文化还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及人们运用文字、一般知识的能力。 由于文化是因人而生,因人而进步,因民族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各异,是从深层次、从精神和意识方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而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而企业是个体的人的企业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组织。既然企业是人群组织,是将既定的发展目标与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而是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1.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和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由企业所创建的商品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文化、市场观点和竞争观点,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策略、艺术等。 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美国学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包含五个方面: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其中,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有着制约、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是企业领导和职工据以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属于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中的艺术范畴。从这些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融合作用和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实践证明,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参与和整合,在企业中这就体现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和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是在企业产生时就产生了。它最初只是从属于企业管理,并且随企业管理而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只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才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讨论的对象,并成为一门科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文化在西方得到迅猛发展。从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看,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导向。 1.3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系统产生最大效能,即在扩大业务和利润率的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从系统的各个环节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纵观世界目前的状况,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说企业管理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是自己价值观、信念、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而企业管理的应用则涉及到世界各地区各行业的工、农、商等企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 2 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企业在市场经济里生存,就必须考虑企业的运动,而研究企业兴衰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读和研究,并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道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有借鉴意义。但是,道家中的某些思想对企业管理也存在负面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道家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支配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了事物的因果性——“必先有为而后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不乱为。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这样,无为而治的管理实际上构成了这样一个闭合圈:由无为到无不为再到无为模式。其中,无为而治的起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用人则是组织队伍,人不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做好用人工作,也就是把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即“君不善将兵,但善将将” 。在此过程中,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素质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能将劣势防于未然,将优势大为发扬,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评价施以控制,扶正纠偏,审视最初的规划及运行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2.1.2 “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即“道法自然”,它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其原则是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是人们要遵循的养生原则,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做事的道理,要求人们在养生活动中要顺其自然,也就是指人们做任何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老子认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顺应自然,才能让万物自由自在地发展,发挥各自的特点,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人的本性是一种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内驱力能量类似于“水”的特性,可依附一切而又无所不在、无处不至。在企业管理中,每个职工都有各自的特长和短处,领导者可对其加以引导,让其充分流动,顺应其自然本性。通过领导者的正确引导,按照不同职工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够激发每一位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发挥其特长,使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1.3 “理身理国” 自先秦以来,道家和道教各派就有相当丰富的“理(治)身理(治)国”思想。“理(治)身理(治)国”观是以“身国同道”原则为基本内涵的,其意义犹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老子的“身国同道”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他力图将自然之天道当作个体(身)安身立命及社会制度(国)建构之基础。在老子看来,常道是道之体,体现道的虚无和因应变化于无为的本然状态(“道法自然”);可道之道是道之用,是道的“可为之、可执之”的非常状态。“身国相拟”,在确立治身理国的本体依据和实践原则的同时,老子亦将身国比拟为功能相似的系统:“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身国关系论而言,国本质上是身(个体生命)的外在化和社会化的表现。二者都是或处于常态或处于异化状态下的生命共同体。贵身、爱身喻示了合乎自然的生命形态的张扬,以此对生命的至爱推及于天下,天下自然呈现出清明、净化的政治生态。故“理国”的实质是对“理身”的模拟,“理(治)身理(治)国”观充分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的人文关注。 道家的理(治)身理(治)国观所包含的“身国同道”、“身国相拟”原则,后为道教所发展。东汉《太平经》从元气说出发,主张理(治)身(重命养躯和养性)重在养中和之气,理(治)身的法则可以作为治理国家的宝器,将养生学及内丹学之修炼法则作为政治领域的管理法度,把这些思想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有助于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对于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企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2.2 负面影响 2.2.1 “小国寡民” “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观就是老子的理想王国。在这近乎原始的封闭的社会里,人们回归自然,虽然清贫简陋,却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可见,这只是一幅建立在寡欲、节欲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空想图景。如果把这作为现实政策付诸实施于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就很难避免限制和压抑人民的经济欲望,到头来只能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良性循环,限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2.2 “黜奢崇俭,否定消费” 老子主张“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观,提倡俭朴反对浮华,要求“见素抱朴”。在老子看来,俭朴的生活符合自然法则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尽管俭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但从消费的观点来看,消费作为商品经济循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限制了商品的消费,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商品经济的恶性循环,从而限制企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2.3 “知足常乐,安于现状” 老子认为满足人消费的标准不在于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知足与否,若欲壑难填,那是莫大的祸患,而知足则体现了道的精神。他所强调的知足是以“实其腹”,即获取有限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人自身的生存为主要内容。这种观点要求以心理上的不欲和观念上的知足来抑制人们自发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尽管知足常乐不乏生活的哲理,它对于人的身心和谐,对于调节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的矛盾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既有有利的影响,又有不利的影响,有利的影响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反之,不利的影响只会使商品经济倒退,阻碍企业和社会的向前发展。毕竟,道教产生于我国的封建社会,具有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类,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是缺乏效率的,这也是与西方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不同之处。掌握了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既有利于创建现代企业文化,同时对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企业管理也有着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现代企业管理中的CRM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新型管理机制。从CRM的产生与内涵谈起,侧重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CRM对传统企业的冲击和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模式以及现代企业如何实施CRM。 1 引言 电子商务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尤其对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切都随手可及的e社会,客户可以极方便地获取信息,并且更多地参与到商业过程中。这表明,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客户导向的时代,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将客户意见反馈到产品、服务设计中,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深入化的服务,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在这种环境下,现代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运而生。 2 CRM的产生与内涵 2.1 CRM的产生 CRM的产生是市场与科技发展的结果。在社会的进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一直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重要性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现代企业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以生产为核心到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再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试想在一个供不应求的时代,又有谁会去关注产品的需求者呢? 在以数码知识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开发客户资源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队伍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CRM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并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核心。 2.2 CRM的内涵 所谓CRM是指通过管理客户信息资源,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的动态过程和经营策略。CRM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哲学,对其内涵的进一步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理解。 (1)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现在是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而且仅仅一步,就可能意味着成功。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工具。在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原来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创新的思想将有利于企业员工接受变革,而业务流程重组则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仅凭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够了。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手段,它触发了企业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的重组以及整个社会管理思想的变革。所以,客户关系管理首先是对传统管理理念的一种更新。 (2)客户关系管理又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信息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得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另一方面则通过信息共享和优化商业流程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3)客户关系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它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对客户的前沿,从而顺利实现由传统企业模式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模式的转化。 (4)客户关系管理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更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具体操作时,它将看待“客户”的视角从独立分散的各个部门提升到了企业,各个部门负责与客户的具体交互,但向客户负责的却是整个企业。以一个面孔面对客户是成功实施CRM的根本。为了实现CRM,企业与客户连接的每一环节都应实现自动化管理。 3 CRM给传统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CRM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发现当用户需求成为商业流程的中心时,“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在很多地方产生了不协调,这些不协调妨碍了CRM发挥出完整的效力。因为CRM直接从“客户接触点”开始为企业管理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往往成为企业走向电子商务的第一次尝试。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经常让企业目不暇接,要跟踪评估客户就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企业开始感受到不同寻常的冲击。 3.1 来自营销方面的冲击 过去用户只能被动地听取介绍,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的广告促销如果能够树立起独特的产品形象,就有可能成为最热门的商品。企业不必考虑每个客户的专门需要,只要能保持在电视和报纸上经常“曝光”就可以树立并保持自己的品牌。而实施CRM后则能够就指定的消费群体进行一对一的营销,用户往往是主动的,而且成本低,效果好。 3.2 来自竞争对手的冲击 美国东北航空公司曾经是一家规模颇大的航空企业,拥有不少条航线和飞机的固定资产,但在80年代不得不宣布破产。其倒闭不是因为服务质量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当其它航空公司纷纷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让全国各地的旅游商可以实时查询、订票和更改航班的时候,东北航空公司没有这么做。很快他们就发现在价格和服务方面无法与其它航空公司竞争。别的航空公司及时向客户提供折扣,或在更改航班的时候通知客户,保持每次飞行的客满率,而他们仍然要用昂贵的长途电话方式人工运作。等他们决定投资订票系统的时候为时已晚,最后不得不以倒闭告终。今天运行良好的企业实际上也面临着这样的战略决策,现在的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渠道包括网络、无线通信等,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消费主体的时候,他们是否会对不提供网上订购的商家不屑一顾?要适应这样的消费者,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投资信息系统常常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维持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 3.3 来自企业内部的冲击 无论是像Amazon这样的新型网络企业,还是像Ford这样的致力于网络化改造的传统企业,网上客户的要求并不仅仅是信息交换,最后仍然要落实在产品和服务上,这就要求企业流程要能够在制造、运输、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与加速流通的用户信息相匹配。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与企业进行交流的用户往往更加没有耐性,他们要求电子邮件能够立刻回复、订单可以及时查询、更新修改都要能够及时办到。 3.4 来自科技的冲击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样正在改变社会经济模式,使产品的生产从批量生产(Mass production)向批量定制(Mass customization)转变。所谓批量生产就是广泛运用流水线、细化分工和现代管理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的制造能力,这种方式是目前传统企业运用的主流模式。批量生产让人们摆脱了分散手工作坊,进入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大生产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个性的尊重,注重更高层次的服务质量,批量生产的产品显得单调、重复和呆板。在这种生产模式下用户不得不将自己的需求往有限的选择上套。 为了让用户更满意,同时保持批量生产带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包括进行市场细分、不断吸收用户反馈、设计可调整流水线和运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但直到今天,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惊人的成效。主要是由于差异过大,要让产品做到“完全适合你”、“为你定制”,用户和企业之间必须进行不断的、迅速的“一对一”的信息交换,在网络未出现之前,这只能是幻想。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展开,以“量身定做”为主要特征的批量定制迅速得到发展,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应用,而CRM则是专门为此服务的软件系统。 4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 电子商务和CRM是目前业界认为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快、更高回报的两个创意。为了给客户一个关于公司的全景印象,协调基于CRM和电子商务的购买流程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把电子渠道和电子商务看作是CRM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以避免渠道冲突,并使客户关系回报最大化。 4.1 害户关系管理将成为企业全员的根本任务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客户关系管理将真正成为企业全员的根本任务,这与传统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企业的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将围绕客户这一中心展开一切活动。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把握在线顾客的真实需求、改善企业与顾客的相互关系、培植顾客忠诚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企业系统高效运行的必要前提。网络技术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实现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供应链各成员的有效信息沟通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而这又为客户关系管理的全面实施准备了至关重要的技术基础。 4.2 互联网的面对面沟通方式有效地支持了客户随时、准确地访问企业信息 互联网的面对面沟通方式,有效地支持了客户随时、准确地访问企业信息。客户只要进入企业的Web网站,就能了解到企业以及关于企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信息,寻找用以决策的依据及满足需求的可行途径。同时,营销人员也能够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全面地把握企业的运行状况及变化趋势,以便在与客户接触时,能够针对其需要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改善信息沟通效果。 4.3 架设了更有效的沟通渠道,构建了交互式的沟通方式 Internet在客户与企业之间,架设了更有效的沟通渠道,构建了交互式的沟通方式。借助这一方式,企业可以通过IP地址,随时、准确地知晓每一位客户的居住区域及其各种有关信息。运用数据库管理、Internet等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企业不仅能够及时、迅速、大量地收集客户信息,并及时传递给客户服务中心加以处理,而且可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更好保护和利用。 4.4 减少了CRM运作的成本 Internet大大减少了CRM运作的成本,这是电子商务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优势。在Internet和电子商务模式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能以低廉的费用从网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为企业和客户双方都带来了莫大的好处,建立了人们积极收集信息、主动进行沟通的基础。在这一基础的支持下,CRM系统不仅是企业的主动选择,同时也成为广大在线客户的一种必然要求。因此,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相互了解对方的价值追求和利益所在,以寻求双方最佳的合作方式,无论对企业或在线客户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5 现代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那么面对新时代的挑战,现代企业应如何实施电子商务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5.1 确立合理的项目实施目标 CRM系统的实施必须要有明确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管理者制定规划与目标时,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现状和实际管理水平,也要看到外部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与挑战。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或公式可以使企业轻易地得出这样的目标。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清楚建立CRM系统的初衷是什么:是由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采用了有效的CRM管理手段,还是为了加强客户服务的力量?这些问题都将是企业在建立CRM项目前必须明确给出答案的问题。只有明确实施CRM系统的初始原因,才能给出适合企业自身的CRM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 有了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接下来需要考虑这一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否已得到企业内部各层人员的认同。如果这一目标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计划间存在差距,这样的差距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是企业能够接受和承受的?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各层人员都能够认同这个长远规划和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做好相应的准备。 作为CRM项目的负责人,必须将已经形成并得到企业内部一致认同的、明确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落实成文字,明确业务目标、实现周期和预期收益等内容。这一份文件将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文件之一,它既是项目启动前企业对CRM项目共同认识的文字体现,也是实施进程中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是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评估项目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 5.2 高层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 高层管理者对CRM项目实施的支持、理解与承诺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缺乏管理者支持与承诺会对项目实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使项目在启动时就已经举步维艰了。要得到管理者的支持与承诺,首先要求管理者必须对项目有相当的参与程度,进而能够对项目实施有一定理解。CRM系统实施所影响到的部门的高层领导应成为项目的发起人或参与人,CRM系统的实现目标、业务范围等信息应当经由他们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5.3 让业务来驱动CRM项目的实施 CRM系统是为了建立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服务体系,因此CRM系统的实施应当是以业务过程来驱动的。IT技术为CRM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但CRM真正的驱动力应来源于业务本身。CRM项目的实施必须要把握软件提供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目前的运作流程间的平衡点,以项目实施的目标来考虑当前阶段的实施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任何一套CRM系统在对企业进行实施时都要做一定程度上的配置修改与调整,不应为了单纯适应软件限制而全盘放弃企业有特点、有优势的流程处理。 5.4 有效地控制变更 项目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使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引起部分组织结构的调整。如何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如何使企业内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认同并接受这一变化,是项目负责人将面临的严重挑战。新系统的实施还需要考虑对业务用户的各种培训,以及为配合新流程的相应的外部管理规定的制定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列入到变更管理的范围之中。 5.5 项目实施组织结构的建立 项目组成员会由企业内部成员和外部的实施伙伴共同组成。内部人员主要是企业高层领导、相关实施部门的业务骨干和IT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的挑选要十分谨慎,他们应当真正熟悉企业目前的运作,并对流程具备一定的发言权和权威性,必须全职、全程地参与项目工作。 保证项目组成员的稳定性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项目实施的初期,人员的调整带来的影响较小,随着项目实施进程的推进,人员的变动对项目带来的不利影响会越发突出。最常见的问题是离开的人员曾经参与系统的各类培训,对系统的实现功能十分了解,且参与了新系统的流程定义过程,了解流程定义的原因和理由,了解新流程与现有流程不同之处和改变原因。而新加入项目组的成员不但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熟悉系统,同时对新系统流程定义的前因后果也缺乏深入理解,由此可能会带来项目实施的拖延和企业内其他人员对项目实现结果和目标的怀疑。 5.6 明确项目人员的奖惩制度 CRM实施过程中会发生人员流动,也会出现工作人员的效率不高、情绪不积极等情况。针对上述情况,要求项目组在建立项目小组和人员定位时,一定要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防止在项目实施其间对人员的随意抽调。同时,还必须对项目组成员的职责分工有明确定义,将每项任务落实到人,明确对个人的考核目标,对优秀人员予以奖励,不能完成任务的予以处罚。 5.7 产品供应商及实施伙伴的选择 CRM的软件系统有不少,各自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很多企业在选型过程中难以做出最后的抉择。针对上述情况,在此有几点建议: (1)对软件的选择要依据企业对CRM系统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实施目标来进行。选择最能贴近企业需求的产品; (2)CRM系统的最终拥有者是业务部门,因此选型工作必须有业务部门的紧密配合,而不能简单地将工作分配给IT部门完成; (3)在选择软件供应厂商时,应注意其产品的开放性、技术支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同样,对外部实施伙伴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所选的外部实施方应当在CRM领域中有成功实施的经验,且对企业所在的行业有一定的背景认识;其次,企业应在实施前对所需要的外部人员的能力、时间阶段要求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并与外部实施伙伴达成协议,以保证所提供的实施人员的稳定性。 6 结束语 总的说来,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CRM虽然仅仅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子集,但是它把客户放在了核心位置。企业实施CRM,必须补上过去落下的“功课”——它要求企业更了解现存和潜在客户,要求企业能够准确及时地判断竞争对手的行为,要求企业能够追赶得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尤其要求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很好地吸收CRM理念,会看到在利润、客户忠诚度和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提高,对未来的整体性的“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也就更有准备。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论企业秘书如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为使企业秘书成为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广大企业秘书人员必须加强学习,迎难而上,切实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机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严谨的工作作风,在企业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 综合素质 秘书职能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的建立,企业管理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加强,各级管理部门、各类管理人员也必须相应地转变职能。企业秘书作为企业枢纽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也要从如何提高自身整体综合素质入手,适应新体制、新机制的需要,转变岗位职能,成为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工作大局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一、更新思想观念,树立五种意识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新体制下,企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要以效益为中心,以争取最佳经济效益,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企业秘书工作也必须显现出创造效益、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企业秘书的观念和思维必须按国内外市场变化随事而异,随境而异,不断地吐故纳新,随市场经济意识调整自身行为。今天的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促使效率提高,资源配置优化。企业领导为了本企业的生存、竞争、发展,不得不受市场这个无形的绳索所牵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市场预测和市场分析,随时调整营销策略。因此,企业秘书不仅要掌握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各阶段的薄弱环节,而且更要将自身思维和行动置于外界(国内外市场),随时参与对外经济活动,及时更新思维行动方式,把握市场动向,收集有效信息,搞好调查研究,发挥最好的参谋助手作用,使企业领导的经营思路不断拓展。目前,广大企业秘书工作者关键是要把思想统一到企业转机建制的目标上来,牢固树立五种意识。一是全局意识,即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把秘书工作放在企业中心工作的大局来考虑,克服自我封闭,自我运行、就事论事的思想;二是超前意识,即要善于研究形势,对新事物、新情况要敏感,要超前决策,超前行动,打时间差,争取工作主动性;三是形象意识,即干什么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要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尽可能留下较深的“痕迹”;四是服务意识,即搞好服务工作,对上求实,对下求优,特别是对基层要多指导帮助,少干涉添乱,对职工多排忧解难,少指责埋怨,树立严谨高效的作风,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项工作;五是廉政意识,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秘书,必须做到廉洁从政,不为一己之利,利用工作之便,或打着领导旗号,办私事,谋私利。坚持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殚精竭虑地提高服务水平。 二、发挥参谋作用,提供最佳决策 在国内、国际市场全球化大环境下,企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各种因素复杂多变的局面,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决策富有更大的挑战性、风险性和灵活性,使领导决策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企业秘书的参谋助手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企业秘书人员要抱着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工作要主动围绕领导转,围绕党政的重大部署、重大行动转,真正做到与企业领导目标同向,思想同频,言语同声,行动同步。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重视信息参谋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的参谋作用是企业领导科学决策必不可少的最经济有效迅速的工具,信息的正误直接关系到领导决策水平和后果。所以,如今的企业秘书所从事的工作已不同于简单的办事、办文、办会等一般事务性工作,而是把信息由企业机关事务向领导决策服务转变。秘书要把做好信息工作作为领导参谋、协调、催办、督办的基础和手段,将采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收集、处理、加工,提出预案,主动参谋献策,降低领导决策风险度。从而以信息服务为载体,把企业秘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秘书要善于学会利用和发挥内外信息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围绕中心工作提出内容性、综合性、针对性、动态性、经验性、问题性和反馈性等有深度的高层次信息,进入领导的决策圈,让领导及时知晓,启发领导的正确决策,从而,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施展公关技能,开拓工作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秘书工作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使秘书活动的领域得以较大的拓展,“内务”与“外事”相互融合,组成了秘书实践运作公关性的整体内容。从实践的本质特征来看,秘书与公共关系工作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对内,事务处理、接人待物、调查研究、协调左右、沟通纵横,使企业各部门按经营目标同步运转,实现秘书同领导、各部门关系融洽;对外,收集和交流经济信息呈报经验材料,反映主要问题,参与经济与文化交往活动,配合诸如经济信息会、产品订货会、庆典会等对外经济活动而进行大量的具体策划和事务工作(会务,传授、反馈、交往),都表现出公关性的浓厚特征。随着中国“入世”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内外消费意识的觉醒,企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压力,市场为买方市场所占领,消费者自主选择产品和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形势下,企业不只是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用户工作就完结了,而是要同用户、政府建立一种依赖信任和谋求纵深发展的关系,让政府首肯,公众知晓,用户信赖。因此,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秘书不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敏锐的观察、思考、调研、分析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干练的办事和熟练的公关技能,通过创建公关活动的“名牌”,将自己的触角随时延伸,上到政府官员 ,下到内部员工,左到市场用户,右到社会名流,从而使企业秘书在公关策划实施中担任重要角色,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提高知识水平,应对新的挑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对秘书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企业往往从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出发,要求秘书一专多能:既能撰写文稿又能处理文书、档案,既会使用电脑又懂外语,既能管理好内部事务又能胜任公关、洽谈业务。也就是说,秘书人员要有“十八般武艺”,成为企业的智囊人物、领导的得力助手。这实际上要求秘书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领导开拓经营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秘书要兼备几种才能,具有丰富的复合性知识。企业秘书要高度重视发挥现代化办公技术的作用,努力掌握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的技术能力,学会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熟练掌握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机具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广泛用于秘书业务和对整体工作的全方位管理之中。同时要积极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需要,主动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将最新技术用于秘书业务,及时把握瞬息万变的商机,搜集整理信息,为领导提供高效服务。现代企业的发展已打破国界,国际间交流日益增多,企业迫切希望自己的员工拓宽知识领域,增强对外沟通能力。所以,企业秘书必须具备必要的外向性知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增多,贸易额增大,但由于世贸组织中各国的文化差异较大,企业秘书只有对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并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才便于在双方或多方间进行沟通,从而为贸易合作奠定基础。由于企业秘书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协助企业拓展市场,因此企业秘书必须注重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找准机会,迅速占领市场。当然,企业秘书对外沟通能力的强弱不仅表现在综合素质、素养和专业素质、素养的高低上,还表现在其对沟通语言工具的把握上。英语作为国际普通话,是国际经贸交往的语言工具,企业秘书必须学会熟练掌握运用这一语言工具。 总之,企业在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广大企业秘书人员必须加强学习,迎难而上,切实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秘书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才能发挥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作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进步。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浅析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融合发展以及我国经济脚步的快速前进,当今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商机。如何抓住机遇,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又表现在企业管理上。在如今这个竞争的时代,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抓住一切资源,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在众多资源中,人力资源无疑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已逐步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科学性、人本化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目前,这种新形式的管理方式已成功走进企业内部,成为一种主流的企业管理模式。 1、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从本质上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可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的前提,所以,做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一管理过程当中,企业将主要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研究如何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管理方式冲破了原有的人事管理约束,不再把人看成是一种“技术要素”,而是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刻意地发掘。这种基于全新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理念的管理方式即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这一新型的管理理念与传统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第一次提出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命题。以往传统的人事管理着重落脚于“管理”一词上,人只是被管理的对象,企业即使组织员工培训、进修也仅仅是为了服务于组织财富的创造;而如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在“开发”,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被开发的对象,强调在为组织创造财富的同时自我发展,具有更强的自主性。 其次,传统的人事管理似乎只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管理者只要管理好本部门工作上的事物即可,不具有识人、用人、发展人才的使命,不同部门间不存在人事问题上交集。而今天,有时为了发现不同的人在不同工作中的潜力,企业往往会选择让员工在不同岗位上实习这一方式,最终把不同的人放在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因此今天人事管理已不再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它更需要每一个部门管理者都参与进来,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为企业选择最优秀的员工。 最后,在管理的主导思想上,传统人事管理还停留在“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上,对员工多采用物质激励加制度约束的方式,而不重视员工的精神、社会需求,高压之下才会出现当年某企业员工不断跳楼的事件,这也许就是今天有些企业即使高薪也无法招到所需求的人才这一现象的根源。相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秉持“自我实现的人”这一人性假设,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利用诸如员工生日、带薪旅游等方式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抓住了人的“心”,才能赢得人的“才”,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二、目前企业中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当今,许多中小型企业都有自己的人力资源部门,然而其中不乏一些管理者认为建立了这一部门就是实施了人力资源的管理,这样的想法显然没有认清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虽然不可否认他们是有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但是其理念仍然是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如果仅仅如此,那问题显而易见。首先,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够合理。最常见的用人机制包括外部招募与内部提升两种。但外部招募存在着过于重视学历,忽视能力,产生高分低能,不能快速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缺陷;而对于内部提升,虽然企业对于员工的能力、技术水平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依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恶性竞争、迁就照顾、人际关系等而产生的人才流失与浪费现象。这些问题导致了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重视、全面开发与应用的弊端。 其次,一些企业依然认为解雇与重新聘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官本位”、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员工缺乏合理的晋升机制和表达想法的权利,且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开发内容与方法也极其落后,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员工的个人提高,从而进一步滞后了企业的发展。 最后,部分私营小企业吝啬于人力资本投入。“谁投资,谁收益”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则。但是,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它潜在于人体之中,只有通过对其载体——人进行投资方可获得。因此,企业担心自己的人力、物力投资依然不能挽回人才的流失,获得少于投入。且这类企业多半仅仅注重短期效应,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关系,故而并不愿产生人力开发成本。对于今天这个资源竞争的时代来说,这些目光短浅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 三、现代企业用人机制的改革方式 面对以上各种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应从配置、评估、培训以及资本投入几方面综合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率。而要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就要对人力资源的构成和特点有详细的了解。所以,企业在招募到新员工后,应着重发现不同员工的技能特长,遵循能为对应原理,将员工放置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去,使得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其次,人力资源的根本目标是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和有效运用,因此在员工工作期间,企业应综合运用面谈、团队分析、工作分析、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员工的心里、专业、技能、创新等方面的潜力,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为企业的培训内容、方式奠定基础。 最后,一个发展的企业、一个进步的企业应当时刻与社会的脚步保持一致,汲取新的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企业不断前进的有效方式,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连续的、动态的、创新地进行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包括教育投资、培训投资等。从而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增强竞争优势。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当前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新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责任,坚持经常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注重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坚持群众性,党、政、工、团一起抓,掌握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方法,引导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不断创造辉煌的有力法宝。在当前企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全面加强基层思想建设,进一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特点 教育对象特殊。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人们思想观念以及态度的引导教育,是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员工,是通过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员工思想,规范员工行为,使之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 教育目的特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所有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提高企业效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教育方式特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多样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并且方式多样,既有行为示范和语言交流,又包括法律的、经济的、精神的、环境的、人文的以及物质的刺激。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逐利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主要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纵观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公司,无一不把加强对员工风貌、责任心、团队意识、进取心的培养作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稳定器。企业发展中,稳定压倒一切。只有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顺利的前提下,企业的稳定才能得到保障,企业才能统一员工思想、凝聚人心,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创造力。所以,在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同时,也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对于员工精神文明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济盈利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坚持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表现。所以说,加强企业内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建立起一支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的必要前提,也对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有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由于思想决定了人的行动,所以只有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性提高后,他们的主动性才会被调动,他们才会自觉地提高业务能力,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地去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知识,推进工艺的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甚至在生产中有所发明。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最为密切的因素。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总结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物质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的结合 企业管理者必须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理论保证。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主心骨,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其言行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如果管理者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势必也会影响到职工的工作效率好工作质量;若管理者不屑于思想政治工作,既可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更可能不尊重政工干部的劳动,轻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价值,这些都会导致员工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导致工作的敷衍了事、走过场。这两种情况,都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消解,对企业目标的实现都将很强的阻碍作用。所以说,管理者断不可将自己的职责仅仅定位在组织生产上,而不懂得、不愿意做思想政治工作。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是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参与企业管理。目前在很多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都比较困难,这主要是由于片面重视了企业的盈利性本质,而忽视了员工精神性因素的作用,也导致了在很多企业中,政工干部的地位有了不同程度地下降。究其原因,既存在认识问题,又存在自身问题。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让政工干部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一方面,很多政工干部由于自身素质或是受到客观条件制约,难以参与企业管理,无法了解到本企业的基本生产情况,使他们不愿 意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来解决职工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即使部分人进入管理层,但由于不了解企业生产构架,所以常常对职工所提出的新问题显得束手无策。如此,势必会降低政工干部的公信力,进而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所以,一个优秀的政工干部,除了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参与到企业管理中,积极了解企业生产情况。从企业来说,既要为政工干部参与企业管理创造条件,也要建立交流机制,让一部分管生产的领导干部承担政工任务,以推动企业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全面提高。 坚持管人管事管物与管思想相结合。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管人管事,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则是管思想。就是用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符合企业和员工利益的理论和观点来教育、影响、感化职工,解决职工思想上的问题,提高职工的觉悟。在这一方面,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结合:第一,在管理者的职责上实行一岗双责,即,让企业各级行政领导同时承担生产经营管理职责和思想政治工作职责,既保证经济建设又保证精神文明建设,让先进的思想引导工作的进行,让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第二,坚持企业全部工作的统一安排、全面部署。也就是在计划、部署、检查、总结企业生产等行政工作的同时做好计划、部署、检查、总结思想政治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中心工作、保证中心工作等各项中心任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三,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在管人管事管物的过程中贯穿管思想。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思想,管人管物管思想。就是要在每项工作开展的时候加强教育,使得职工明确工作的目的、意义,更好的理解工作的要求、方法,从而将工作做得更好。与此同时,领导也必须要身先士卒,为员工做出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行为带动职工。从上到下形成良好风气,一级带动一级。切实做到民主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对现代企业管理中5S管理应用的探讨 一、引言 5s管理起源于日文里面“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5个单词的罗马字发音,每一个单词均由字母s开头。5s的管理主要是加强企业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配置,达到规范操作、减少质量风险、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5s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在具体运用5s管理过程中,需要随着环境以及条件的变化来变通使用,最终达到管理的目的。 二、5s管理的理念 1 整理(seiri) 整理是整个5s管理的开始,只有做好整理工作才能继续下面几个方面的管理。整理的意思就是把工作现场所需要用到的各种工作工具以及物料按照一定的要求归置整齐。整理的对象主要包括物料和生产工具两个方面,对物料的整理指的是要区分哪些物料是生产现场必须的,哪些物料是多余的,哪些物料是废弃物,将生产不需要的物料以及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清理出现场;对生产工具的整理指的是区分哪些工具是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的,哪些工具是不必要的,那些工具是在生产过程中损坏报废的,将不必要的工具以及报废的工具清理出现场。总之,整理的目的就是保证生产所需的物料和工具都在现场,不是生产所必需的物料和工具都被清理,保证生产现场的简洁。 2 整顿(seiton) 在整理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对现场进行整顿。整顿也包括对工具的整顿和对物料的整顿。对工具的整顿指的是将各种生产工具按照使用的频率以及拿取的方便性,科学的安排工具的排放,每次在工作完成之后,都要将使用过的工具放回到原位,方便下一次的使用,防止工具的遗失以及管理混乱;对物料的整顿指的是在工作结束后,产成品或者在制品应该放置在相应的仓库库位,剩余原材料应该放置在原材料仓库,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应该及时的得到清理。总之,整理的过程就是要保证生产完成后,生产工具、产成品、原材料以及废弃物都放置在规定的位置,所有需要的物品都能以比较便捷的方式得到,使生产现场保持一定的秩序。 3 清扫(seiso) 将生产过程所必须的物料和工具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放置好之后就需要对生产现场进行清扫。清扫指的是在生产完成以及相应的物品归置好之后,对生产现场进行打扫,在打扫的过程中既可以保证清理完所有生产过程不需要的物品,检查所有物品是否按照整顿的要求放置在恰当位置,还能保证生产现场的整洁,防止废弃物和污染物对产品、工具以及生产人员造成的危害,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清扫过程中还特别需要加强对机器的清理和润滑,是清扫过程也是对机器设备的保养过程。 4 清洁(seiketsu) 清洁工作是对清扫工作的—种程度上的延伸和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将整理、整顿、清扫坚持到底,在管理上要做到公开透明,将以上几点工作变成员工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清洁工作还需要保证全体员工在衣着以及精神面貌上的“清洁”,做到同事之间相互尊重。 5 素养(shitsuke) 素养是5s管理的最高境界与最终目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5s管理,就是为了全体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地遵守公司制度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来办事,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日常工作中自动的形成简洁、安全、高效的工作习惯。 三、实施5s管理的步骤 1 成立以公司高层为首,各部门主管参与的改革推进小组 5s管理会涉及到公司所有部门的所有员工,要想5s管理得到顺利推进,就必须从所有管理人员做起,带头遵守公司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多头管理以及越权指挥造成的管理混乱,在组建改革推进小组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各部门主管的参与,并对本部门的5s管理负责。 2 制定5s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5s管理的精髓就是所有员工都遵守公司的各项规整制度,自觉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科学性直接会影响5s管理的成败。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既要制定统领性的、适合全公司员工的制度,还需要各部门主管根据本部门特点,制度本部门的5s管理制度,让员工的各项工作活动都在公司的制度之内。 3 宣传与培训 5s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全体员工自觉地按照规章高效、简洁、安全的完成各项工作。要想顺利的推进5s管理还需要所有员工的主动参与和自觉意识。因此,恰当的宣传工作以及相关的培训是推进5s管理的关键所在,必须让所有员工理解5s管理给企业以及员工自身所带来的利益,让员工明白5s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内涵。 4 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与管理创新 要想让员工自觉遵守5s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除了恰当的宣传以及大量的培训工作,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对执行好的团队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执行不力的团队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处分,督促所有员工遵守5s管理体系。同时,5s管理是一种高效简洁的管理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实际生产和管理相结合,不断改革方法,增加新的制度。 四、5s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分析 5s管理可以让企业的各项活动井井有条,有效的提高企业的产能,降低成本和风险,给企业带来诸多的效益,使企业的质量q(quality)、成本c(cost)交期d(delivery)、服务s(service)、创新i(innovation)、管理m(management)这六大要素都达到最佳的状态。 1 质量q(quality) 质量是现代企业生存的根本,通过5s管理,可以有效的规范员工的生产操作行为,降低企业产品质量风险;规范企业产品质检部门的业务操作,确保每一台出厂产品都是质量合格产品,减少认为判断带来的失误。 2,成本c(cost) 成本是当代企业竞争的关键,只有很好的控制了成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5s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产品的残次品率,减少企业的库存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3,交期d(delivery) 随着jit生产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交货期成为衡量一个供应商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5s管理,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的各项生产计划都能够按时按量的完成,企业的库存水平都能够反应真实的库存水平,确保企业能够按照合同的约定,保质保量的交货。 4 服务s(service) 企业的服务能力指的是企业柔性生产的能力,能够根据供应链上下游供求关系的改变,及时的调整生产和库存,保证企业的生产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5s实施管理,企业可以比较从容的面对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生产计划以及产品的性能,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5 创新i(innovation) 创新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运用5s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对整个企业运行的状况一目了然,有利于企业的产品以及管理的创新。同时,通过5s规范化的管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也会大大的缩短,这一切都会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6 管理m(management) 实施5s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防止企业管理混乱局面的出现。5s管理的本质就是颁布完善的规章制度,引导全体员工按照规章制度自觉自愿的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工作效率。通过5s管理,可以形成严谨、细致认真、高效率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的发展步入高效快捷的轨道。 五、结束语 任何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5s管理也需要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被创新使用,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当前很多管理者在使用5s管理方法的过程中,过于注重5s管理的形式,忽略了5s管理的内涵。不管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者始终应该记住的就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来引导每一位员工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的将企业管理好。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浅析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融合发展以及我国经济脚步的快速前进,当今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商机。如何抓住机遇,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又表现在企业管理上。在如今这个竞争的时代,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抓住一切资源,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在众多资源中,人力资源无疑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已逐步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科学性、人本化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目前,这种新形式的管理方式已成功走进企业内部,成为一种主流的企业管理模式。 1、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从本质上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可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的前提,所以,做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一管理过程当中,企业将主要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研究如何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管理方式冲破了原有的人事管理约束,不再把人看成是一种“技术要素”,而是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刻意地发掘。这种基于全新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理念的管理方式即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这一新型的管理理念与传统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第一次提出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命题。以往传统的人事管理着重落脚于“管理”一词上,人只是被管理的对象,企业即使组织员工培训、进修也仅仅是为了服务于组织财富的创造;而如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在“开发”,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被开发的对象,强调在为组织创造财富的同时自我发展,具有更强的自主性。 其次,传统的人事管理似乎只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个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管理者只要管理好本部门工作上的事物即可,不具有识人、用人、发展人才的使命,不同部门间不存在人事问题上交集。而今天,有时为了发现不同的人在不同工作中的潜力,企业往往会选择让员工在不同岗位上实习这一方式,最终把不同的人放在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因此今天人事管理已不再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它更需要每一个部门管理者都参与进来,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为企业选择最优秀的员工。 最后,在管理的主导思想上,传统人事管理还停留在“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上,对员工多采用物质激励加制度约束的方式,而不重视员工的精神、社会需求,高压之下才会出现当年某企业员工不断跳楼的事件,这也许就是今天有些企业即使高薪也无法招到所需求的人才这一现象的根源。相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秉持“自我实现的人”这一人性假设,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利用诸如员工生日、带薪旅游等方式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抓住了人的“心”,才能赢得人的“才”,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二、目前企业中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当今,许多中小型企业都有自己的人力资源部门,然而其中不乏一些管理者认为建立了这一部门就是实施了人力资源的管理,这样的想法显然没有认清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虽然不可否认他们是有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但是其理念仍然是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如果仅仅如此,那问题显而易见。首先,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够合理。最常见的用人机制包括外部招募与内部提升两种。但外部招募存在着过于重视学历,忽视能力,产生高分低能,不能快速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缺陷;而对于内部提升,虽然企业对于员工的能力、技术水平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依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恶性竞争、迁就照顾、人际关系等而产生的人才流失与浪费现象。这些问题导致了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重视、全面开发与应用的弊端。 其次,一些企业依然认为解雇与重新聘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官本位”、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员工缺乏合理的晋升机制和表达想法的权利,且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开发内容与方法也极其落后,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员工的个人提高,从而进一步滞后了企业的发展。 最后,部分私营小企业吝啬于人力资本投入。“谁投资,谁收益”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则。但是,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它潜在于人体之中,只有通过对其载体——人进行投资方可获得。因此,企业担心自己的人力、物力投资依然不能挽回人才的流失,获得少于投入。且这类企业多半仅仅注重短期效应,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关系,故而并不愿产生人力开发成本。对于今天这个资源竞争的时代来说,这些目光短浅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 三、现代企业用人机制的改革方式 面对以上各种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应从配置、评估、培训以及资本投入几方面综合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率。而要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就要对人力资源的构成和特点有详细的了解。所以,企业在招募到新员工后,应着重发现不同员工的技能特长,遵循能为对应原理,将员工放置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去,使得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其次,人力资源的根本目标是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和有效运用,因此在员工工作期间,企业应综合运用面谈、团队分析、工作分析、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员工的心里、专业、技能、创新等方面的潜力,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为企业的培训内容、方式奠定基础。 最后,一个发展的企业、一个进步的企业应当时刻与社会的脚步保持一致,汲取新的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企业不断前进的有效方式,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连续的、动态的、创新地进行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包括教育投资、培训投资等。从而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增强竞争优势。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论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摘要:电子商务是划时代的科技革命应用,为企业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节约成本,寻求无限市场空间提供了可能。本文从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在采购、制造、营销、研发和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所产生积极作用的分析,让更多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对市场经营的重要作用,并利用好这一工具,主动适应信息化革命,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电子商务 现代企业 生产经营 信息时代已经完全到来,影响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的最主要方面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为生存也好,为发展也好,电子商务是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电子商务通过对研发、采购、制造、营销产生的影响,涉及了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提高和市场占有等关键性问题。本文试图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浅析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期能引起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重视,并为企业拓展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提供一些启示。 一、减少采购成本,建立快速反应的动态企业联盟 电子商务弥补了订货会、供需见面会等传统采购原材料传统方式占用一定人、财、物的不足,减少了企业采购成本支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实际占有资源的多少,转变为可控制运用资源的多寡。企业只有利用外部资源尤其要发挥好网络的作用,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做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第一,实现了电子商务的企业,能够在自己的专用网络上通过edi直接与贸易伙伴进行谈判和交易,或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检索,以减少传统采购过程中人员差旅费、调研费的发生;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向全球供应商进行招标,由此也避免了经济学中所谓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各种损失。同时,通过企业内部网络能及时了解本企业的库存动态信息,进行适时采购,避免因传统原材料短缺信息获取时间延迟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第二,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关系,并形成一体化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体系,不但降低了采购费用,更重要的是能让采购人员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价格谈判和改善与供货商关系上,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企业发展联盟。统计资料显示,使用edi可以为企业节省5—10%的采购费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自1999年把公司采购业务电子商务化后,其供货商不愿意冒着失去通用电气业务的风险,也都于2001年完成了电子商务化的工作。通用与供货商几乎所有的业务都在互连网上完成,为其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同时也与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紧密的、新型的动态企业联盟,达到双赢的目标,提高了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二、降低库存,实现柔性生产控制,产品研发快速科学 企业传统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产定销、库存控制、生产线过长、研发周期过长等诸多问题,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生产费用难以降低,生产决策难以跟进市场需求。电子商务能有效克服企业在传统的生产方式、研发、库存等方面的缺陷,适时把握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生产决策科学化水平,合理控制库存,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 第一,减少企业库存,提高库存管理水平。产品生产周期越长,企业越需要较多的库存来保证履行供货合同,大量库存导致企业运转费用、租金成本、管理费用显著增加,效益降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加强,mrpⅱ、erp、jit等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为企业实现精确生产,零库存奠定了基础,从而节约大笔开支。例如,美国dell公司网络直销模式就实现了零库存。 第二,实现生产过程柔性控制。传统经营模式下的生产方式是大批量、规格化、流程固定的流水线生产,基本上是以某时间段的销量为参考来决定本期生产规模,生产决策存在比较大的盲目性;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涉及产品的每个零件都在本厂生产,外协加工工序较少,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对企业规模化经营不利,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方式是需求拉动型的生产,网络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使消费需求信息得以迅捷地传达给生产者,据以组织生产,这样就使得生产方式由大批量、规格化的典型工业化生产向顾客需求拉动型生产转变,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柔性化管理。 第三,缩短了生产与研发的周期,产品定位更加准确。电子商务提高了信息和资金等的转移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另外,电子商务环境下,厂商总是用自己全新的技术和产品赢得市场,以在竞争中获得胜利。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要求高质、高速的个性化服务,企业即使花费巨额资金进行研发工作,若周期过长,也是昨日黄花。在互联网上,消费者可以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订购,并协助企业设计出一套解决方案,使企业最大可能地理解顾客,理解消费者,从而使产品几乎以零开发周期的速度进入市场。 三、节约销售费用,市场空间大大拓展 第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广告宣传及市场调查,构筑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改变了市场准入及品牌定位等规则,建立起无中介的销售渠道,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既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又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同时,网络宣传可以大大降低促销成本。据国际数据公司的调查,利用因特网作为广告媒体进行网上促销活动使销售额增加10倍,而费用只是传统广告方式的1/10。 第二,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经营模式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需要对复杂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并且目标市场受到地域的限制,这是一种销售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强势营销,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是一种主动方在于客户的软营销。 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传统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有限的,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则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网上展开的营销活动,面对的就是全球市场,能够针对全世界每一个潜在客户,电子商务成为企业最好的国际交易平台。 电子商务克服了时差带来的国际商务谈判的不便,为企业不间断交易提供了可能,交易时间理论上的无限延长必定会给传统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24小时网上在线销售可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销售增加,企业的网址成为永久性的地址,可为全球的用户提供不间断的销售信息。 第三,全方位展示产品,促使顾客理性购买。从理论上说,顾客理性地购买,既能够提高自己的消费效用,又能够节约社会资源。网上销售可以利用网上多媒体的性能,全方位展示商品功能的内部结构,企业通过网络展示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及付款条件等,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地认识了商品及服务后,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再去购买它。相对于传统的店铺销售,商家免除了相应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如仓储设施、产品展示厅、销售店铺等,减少了销售成本;顾客不必亲临现场,就可以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不但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节约了时间、精力等成本。 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 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断了解顾客需求,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电子商务以其互动性、灵活性、人性化等特点在客户拓展与维护方面有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第一,双向互动,个性化服务,实现准确市场定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通畅,客户是直接按照需求向企业提出要求,企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及时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大可能满足客户。企业通过对顾客需求的归纳,能够及时把握市场脉搏,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针对性与科学性。 第二,密切与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电子商务互动式沟通,使消费者更易表达出自己对产品及服务的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使企业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的内在需求,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企业的即时互动式沟通,可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了双方的密切关系。企业还可以建立客户智能管理系统,建立客户服务数据库,分析出客户的需求特征,这样服务人员就能马上响应客户的要求,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服务质量提高之后,客户感到了企业对他的尊重和关怀,并对企业产生了信任,企业将来拓展了产品线或服务范围,客户会首先感兴趣,从而理顺了企业资源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减少客户变节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从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促进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削减了经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决策水平,拓展了市场空间,稳定了客户关系。在我们所处的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回避的客观实际,只有以与时俱进,主动融入,才能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试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论文摘要:为什么有一些企业长盛不衰,而有些企业昙花一现?通过比较发现长盛不衰的企业与昙花一现的企业区别不在于所谓的竞争战略上,也不在业务安排上,而在核心竞争力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如健力宝、四通等一批曾名噪一时的企业,他们当时的市场占有份额不少,如今不少人可能已经把这些企业淡忘了)。纵观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还有些人认为:小企业靠经验管理、中等企业靠制度管理、大企业靠文化管理等),其总体趋势是企业管理向人性化发展。海尔集团是国内知名企业,海尔总裁张瑞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说:。海尔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文化。海尔的什么都可以复制,惟有海尔文化是竞争对手所复制不了的。”如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理念是。只有创业没有守业”等。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文化管理的核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五个方面。其中,人在管理中具有双重地位: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的主体都是人,人与人的行为是管理过程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企业文化管理正是顺应这~趋势而诞生的一种崭新的管理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因而,它就自然地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其物力、财力、信息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则永元止境,人的潜力发挥出来了,物力、财力、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更好地利用。海尔、联想等优秀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建设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依靠优秀的员工队伍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显著的优势,这首先归结于它们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指导。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及条件下,将人性化的理念与商业的操作成功地融为一体转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形成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建设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建立企业内部的动力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使广大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到企业目标中来。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目标,就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也很难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传统的管理方法都是靠各种各样的政策来引导员工去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而合适的企业文化会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由此形成的竞争力也更持久(农行有些单位管理是层层加码,码到成功,完不成任务换行长或换岗位)。联想的核心理念是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人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它的企业精神是。求实、进取、创新”,它的做事原则是。撒上一层土,夯实了,再撒上一层土,再夯实了等。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被企业员工认同后,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足以胜过任何规章制度和行政命令。员工在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极大的心理和精神满足,会自觉树立对企业的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员工就会进发出元穷的创造力,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作用正是通过激励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人产生自尊感、成就感,从而调动人的精神力量。 企业文化不只在企业内部起作用,作为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如农行形象广告:金行银行,选择农行;七卡八卡,还是金穗卡;选择农业银行,未来充满希望;选择农业银行,生活充满阳光;选择农业银行,梦想不再遥远;为您聚财、理财、养财、生财,农业银行的全部奉献;与农行握手,同财富结盟;伴你成长,农业银行;大行德广,农业银行等。 三、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倡导者和管理者 由于领导者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他们对企业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对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也都能施加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要形成体系,更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总结、归纳和加工,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聪明才智以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趋向、理想追求、文化品位,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活水源头。如被摩托罗拉奉为宗旨的两条行为准则是“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的尊重”。鲍伯.高尔文,摩托罗拉总裁强调:在摩托罗拉,一个领导者首要的责任并不是去做决定或者指挥,而是去创造和保持一种催化环境,激发出一种目标导向的参与气氛,保持目标清晰,畅所欲言,能够为他人提供可以学习的“遗产”,并通过摩托罗拉的制度系统鼓励对这种遗产进行再创造。 由此可见,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管理,贯穿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者所做的一切,就是在企业中形成预期的文化。为此,企业领导者要对一些行动做出示范,自身表现要言行合一,才能上行下效。 四、企业文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 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终身不变的,它要与企业的发展状况,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不断地建设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建设适应时代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及时地予以发展和完善,扬弃旧的企业文化,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经济时代已向我们走来,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大趋势,企业文化是把企业各类人员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把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强大竞争力的无形之手,是企业之魂,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源泉。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现代企业管理中非理性因素的价值 摘要: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现代企业管理中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已成为必然,合理利用和激发人的非理性因素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现代企业管理 一、现代企业管理中注重非理性因素的必然性 企业管理的中心,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管理要素的分析,核心也是对人的因素的分析,也最终表现为对人的因素的分析。因为只有人才能实现管理的各项目标。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意志、信念等因素,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了人的非理性因素。人的非理性因素渗透在人的整个活动过程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制约着人的实践和管理活动。 就我国企业管理和研究的状况看,目前还主要局限于“理性模式”,即片面注重于理性因素,而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企业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以及奖惩办法等,都着重于对物或事的管理以及定量研究分析。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必要的。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却经常被人们忽视,即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企业管理以及企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既不利于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道德观,难以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又不利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不能使职工的企业主人翁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企业管理的对象并不是纯生物人,而是外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是具有情感、意志的活生生的“高等动物”。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又是企业的客体,企业的一切发展目标(包括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广大职工的行为去完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相互反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广大职工的反馈及作用不可避免地渗透着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往往影响着职工对各项管理措施的认识、影响着管理者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职工的行为。所以,企业管理过程始终渗透着各种情感和意志的非理性因素,这种因素对人的各种行为的支配和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然的。 二、现代企业管理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水平较低,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除了必须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通本行业业务及理论知识与科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这些正是管理者所缺乏的。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主要还是用经验和权力去硬性贯彻落实既定的各项目标。实践中,他们只看到权力的作用和规章制度的硬性约束力,而忽视或看不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 (二)有利于管理者改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根据理性模式培养的管理人才往往缺乏开阔的眼界,缺乏对整体的直接感受和总体管理能力,从而也成为一架推行各项既定管理措施的“机器”。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注重非理性因素的研究和运用,可以促使管理者改善组织结构,加强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培养优秀的工作作风,潜心研究管理艺术,提高管理水平。 (三)能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活力。作为管理者来说,要真正从政治、思想、生活、家庭、婚姻等方面去关心职工,加强同职工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彼此视为知己。同时,尊重、理解和信任广大职工,承认他们合理的个人价值并创造条件鼓励其去实现。切实实行民主管理,积极采纳职工的合理化建议,自觉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使全体员工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观,进而转化成一种合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对被管理者来说,通过强化情感、意志等,将广大企业职工的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力量,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动机和动力,激发其工作热情,使他们潜在的和现实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发起整个企业的活力。 三、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优化非理性因素的对策 (一)加强情感管理。领导者在管理制度约束人的行为,达到组织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加强情感投资,创造宽松、温馨的工作环境,培育亲密的人际关系,以情感为纽带,加强正面激励,注重双向沟通和交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知人善任,使员工得到自尊的满足,减少挫败感,增加工作热情,从而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等高级的需求,真正实现符合人性的管理。目前,我国组织尤其是企业中的情感管理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仅停留在以激励为主的感情投资阶段,并没有深刻理解管理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发挥的作用,并没有真正从情感管理入手,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发挥,来提高管理效能。 (二)加强沟通协调。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沟通要求组织减少官僚作风,形成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寻找信息的最佳流动方式,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组织的使命及其理念通过各种有效的沟通途径形成组织成员的趋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培养组织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最后内化为信仰和组织的文化无意识。 (三)满足人性需要。人本管理不仅要求尊重人,也要发挥人的能力和价值,满足人性的需要。人本管理要求正确对待员工,树立管理者、员工和企业是有机地统一体的观念,增强组织员工的归属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工作生活质量运动”就是将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工作需要和尊重人性结合起来,并寓于每日实践之中。强调组织放弃一味追求效率的做法,重视组织成员个人价值在工作中的体现,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反过来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试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监督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1.1财务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所谓财务管理,就是为企业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抓管理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基础。 1.2企业经营决策依靠财务管理系统。企业经营决策主要包括:产量决策、定价决策、促销决策。做到科学决策,强化财务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系统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财务管理系统是以决策为主的计划体系与组织为主的协调体系和以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联,并要求形成特定的结构和层次,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之功能。因此,企业经营决策必须依靠财务管理系统。 1.3现代企业需要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但是,市场犹如魔方瞬息万变,潜伏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政府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而相应调整其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并在进一步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西方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合资和联合公司、大型公司对理财提出了更高的行为规范和更广泛、更复杂的理财范围和方法。比如在企业筹资和用资方面,发展了创新金融工具(如票据发行便利互换交易、外汇期权、外汇运期和期货交易等,)从而给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多元化的关系,以及直接和资本市场建立商业关系提供了条件。同时运用创新的金融工具也带来了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不仅显得重要,而且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有待我们研究解决。 2.如何使财务管理发挥企业管理的核心作用 要使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真正发挥核心作用,就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首先是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观念,充分理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其次是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理财;还要求熟悉国家法律,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观察和预测能力,以及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2.2理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职权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根据产权明晰的原则和企业财产委托经营制度的要求,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是必须分设的,前者是理财,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后者是核算,侧重于对外会计报表。当然,两者存在着不少的联系,但有联系并不韵味着意味着必须合为一体,同样地,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明确划分与企业管理、生产、销售和决策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形成以财务管理部门为核心,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管理网络系统。 2.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根据财政部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指导意见,笔者认为应考虑围绕以下“六个中心”。即1、企业管理制度以建立指标考核机制为中心;2、经营管理以预算为中心;3、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4、成本管理以环节控制为中心;5、非经营性开支以期间费用管理和技改投资管理为中心;6、促销管理以资金回笼为中心。分别制定实施细则。 3.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一是核算,二是监督 这些年来,大多数对会计核算相对重视,但对会计监督方面比较松懈,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像财经违纪、违法现象,乱收、乱摊、乱罚等等,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工作非常必要。 3.1改革会计人事制度。 由于现行的会计人事制度的欠缺,会计的人事权归单位管理。这样,会计的监督作用很难得到发挥。有些会计人员已经变成了领导的驯服工具,会计监督作用实际难以发挥。曾经有人提出,成立会计局,会计人员的人事编制归会计局所辖,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设想一时难以实现。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会计人员编制可以改为归口管理,会计人员由各系统、各行业进行调配。并规定会计人员在一个单位任职期不得超过2到3年。这样,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就容易得到发挥,会计监督由被动变为主动。这种做法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均有益无害。 3.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也是一种加强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方式。首先要加强财会人员政治思想教育,组织财会人员学习各项会计法规,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够自觉的做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同时也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熟练的业务知识,会计监督工作也是为作不好的。此外,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那些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敢于揭露违纪、违法现象的财会人员给予表扬和嘉奖。从而,促进会计监督工作。 3.3健全财务机构。目前,有些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机构仍不健全,特别是乡、村一级的会计核算单位,有些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出纳有一人监管,不利于会计监督工作。所以,要尽快的健全会计机构,配足人员。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单位起码应有一名主管会计和一名出纳会计,同时还要确定一名政治素质强、业务精通的主管审批财务负责人。只有健全的财务机构,会计监督工作才能正常运行。 3.4完善会计监督制度。会计监督制度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会计制约制度,制约制度的核心是钱和物应有二人以上监督管理。这里,主要讲讲倾向资金 管理的两个制约制度。首先是财务印鉴管理。财务印鉴管理十分重要,各会计核算单位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它要有两人以上保管;其次是票据领用制度。票据领用制度也是会计监督的一种重要制度,各会计核算单位的空白票据(含银行支票)应有专人保管,领用时必须登记。只有严格的监督制度,会计工作才能做的更好。 3.5财会人员要自觉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会计监督,会计是主体,要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广大的财会人员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财会人员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首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学习会计法规,增强职业道德,克服本位主义思想,要敢于坚持原则,对于一切违纪、违法的经济活动一不参与、二要抑制。在工作中一切要按照会计法规和国家政策办事。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有过硬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总之,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真正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浅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是一种资金流转的动态体系,而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则是维持这一体系运转并提高效率最重要的动力之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基础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会计 现代企业 管理 科技和管理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两只车轮。企业一方面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生产经营质高价低有竞争力的商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会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营销管理、人事行为管理等,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也是突破点,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把会计管理真正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位置,根据集约经营的基本要求,考虑会计管理工作。 一、会计管理工作在企业价值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增加生产要素的产出能力,以较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那么,怎样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呢?加强会计管理是重要手段,即通过记录反映、规划控制、计算分析、监督评价等方式,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向取得最优经济效益的方向移动。事前,要通过分析、比较、预测经济发展前景,选择最佳方案,确定经营目标;事中,要以经营目标为标准,适时控制,随时反映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发现差异,分析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保证经营行为按既定经营目标进行;事后,利用会计信息资料进行经营业绩考核、总结经验,指导未来。可以说,会计不仅是讲求经济效益的实践性,而且是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讲求经济效益的实践性活动,又是通过对价值管理的形式来进行的。价值管理作为使用价值管理的抽象化概念,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并且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使用价值管理。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效益的有无和大小要通过各种价值来表现,还表现在社会产品的再生产过程,经济效益的数量表现实际上就是价值运动的增值额。企业财会部门是企业价值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和聚焦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所需的价值信息是由企业财会部门提供的,宏观经济中的价值管理也主要是通过企业财会部门提供的,宏观经济中的价值管理也主要是通过企业财会部门对企业经济活动施加影响的。 二、会计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会计不仅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经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要使产权清晰,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如果没有会计管理简直不可想象。企业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这是勿庸置疑的。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财务会计工作是根据企业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的有关财务报告,向企业外界有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具体目标是为企业外界服务。而管理会计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以便向企业内部各阶层管理人员提供有关价值管理方面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信息资料,其具体目标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科学技术是新月异,生产力不断发展,企业规模日趋庞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家不得不格外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预测与决策,以反映和监督为根本任务的财务会计工作就不能满足需要。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转轨变型,应将会计基本职能由核算向管理转变,向决策倾斜,全面推广和应用管理会计。 三、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现代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和执行性管理会计,它履行着更加广泛的职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集中表现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三个方面。解析过去即对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加工、改制和延伸,以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的需要。控制现在即严格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按决策和预算规定的标准有效地动作。首先,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须先通过决策程序确定最优方案;其次,对所选定的最优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第三,为促进全面预算的实现,需要进行指标分析,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并以此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标准;第四,各个责任中心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纪录和计量,作出实际完成情况与预定目标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工作成本;第五,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以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圆满实现。筹划未来即以预和决策的形式,对企业可供选择的有关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数据分析,以便选出最优方案。预测是指企业根据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已经掌握的历史资料和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的预计和测算。预测的内容主要有销售、利润、成本和资金,预测的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决策活动是针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面临的问题,由各级管理人员作出的有关未来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组织生产和推销,价格如果制定等经营方针和政策。决策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对企业未来的行动方案进行决择,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会计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多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企业资源计划 业务流程 企业 管理 软件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 企业资源计划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所接受。文章主要阐述了企业资源计划的理论、项目实施方法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企业软件选型、项目实施、管理方式改进、管理制度完善、业务及操作规范固化等各个方面 总结 了企业资源计划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过程和最终所达到的效果。 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 指导 ,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现代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现已形成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跨国、跨企业的运行体系。它基于供需链管理的思想,采用协同商务管理模式,应用组件和工作流开发技术,面向业务流程设计,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资源配置。真正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必然能够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 从广义上讲,供应链上的物料、资金、价值都是通过信息的方式对人们作出的反映。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正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进行获取、分析和处理,达到有效控制和利用企业资源,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 成本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自己创造利润和价值。 一、企业资源计划的核心及特征 企业资源计划是以供应链思想为基础,应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管理方法。它是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两种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gartner公司提出企业资源计划的概念以来,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风靡全球,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基于企业资源计划及信息集成原理的管理系统普及率已经达到85%以上。 信息集成是企业资源计划的最主要的特征。企业资源计划对供应链上的所有单元,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其他合作伙伴,都按照客户和 市场 的要求,步调一致地开展业务工作,保证产品和服务能够保质、保量、按时交付到客户手中;同时,企业资源计划将传统管理条件下条块分割的资源按照流程管理的思想重新整合,支持工作流(业务流程)动态模型与信息处理程序的集成或组织,运用面向对象和组件(或构件)开发技术,提供装配型的软件产品来解决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支持各种行业和生产类型制造企业的管理要求,达到整个企业(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企业资源计划的核心是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 企业资源计划是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有效途径,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是众多企业家和管理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如管理信息的完整、准确、及时和唯一,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产、供、销的平衡协调,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等都是企业领导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只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无法做到的。 二、企业资源计划软件选型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一套软件,是一个业务运作平台,更是一套先进的管理思想。企业资源计划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功能都大同小异,但企业需求和企业自身特点却各不相同,所以在选型时应立足企业需求,选择符合企业特点的模块,并能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和持续支持的软件供应商。 (一)选型必须遵循从需求出发,选择功能模块完整的产品 企业需求,要放在企业整个战略范围内进行系统分析。即从 企业战略 目标出发,分析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基础支持,系统地提出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企业资源计划工具。需求分析要从现象到本质,提炼基本需求。表面现象往往发现不了问题实质,必须系统地从技术、生产、质量、采购、销售、库存、 财务 管理 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系统解决问题。因此,企业必须选择一个功能模块比较完整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管理工具,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二)选型要起点高、范围广,尽可能选择成熟、稳定的产品 从国内外软件调研测试的情况看,产品各有优劣。企业资源计划选型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必须深入学习软件性能和充分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软件。要站得高,从技术、功能和性能上要高起点、高要求,才能在日后的实施中减少问题的出现量。 (三)锁定目标,重点考察 从众多软件供应商中综合企业需求、软件功能、性能价格比、公司势力、软件成长性、产品线、实施经验及成功的典型客户等因素考虑,筛选出不少于六家公司,按以上几个方面对软件供应商和其典型客户进行调研,实地考察软件的实施、应用情况,并邀请他们来企业讲解、演示针对企业需求的解决方案,提出方案建议书。这期间,不但是软件商了解企业的过程,也是企业相关人员了解软件供应商、学习企业资源计划理论和实施方法的过程。据调研情况和方案建议书,选择不少于三家公司进行公开招标,确定合作伙伴。 三、企业资源计划的实施 (一)方案设计 被确定的软件公司派出最强的 管理 和技术专家深入公司各作业环节,依据前期的需求分析,研究各部门及相关部门业务流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实施方案,根据实施 逻辑 确定分步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技术标准和数据编码规范,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展开,并与企业相关经理人充分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后双方签字确认,以此作为项目实施和验收的依据。 (二)组织机构建立 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各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企业资源计划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总体策划;资源调配、部门协调和决策;项目效果评估和项目管理考核;把以信息化主管部门领导为主任的企业资源计划推进办公室,由 计算机 专业人员、各单位业务骨干和软件公司项目经理及实施工程师组成的小组,负责项目的整体推进;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并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负责人、完成时间;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进度安排;负责组织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录入,同时组织项目的管理咨询、业务流程定义、系统测试、最终用户培训、系统验收,并按阶段向项目领导小组提交进度报告。对于重大问题提交决策建议以及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建议解决方案,使项目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项目组织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纳入公司级管理创新项目进行管理,确定阶段目标、实施计划、奖惩措施,制定有效的考核标准。 以企业为主体确定流程规范,制定操作规程,并对员工进行反复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企业资源计划操作资格考试,以此作为上岗依据。 实行企业资源计划周工作例会和月度工作简报制度。在例会上各小组通报实施情况、提出问题,由领导小组现场解决,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将一个月的制度实施情况以企业资源计划简报的形式在公司内部网络上,并配有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内容,以鞭策后进。事实证明,这个措施是有效的,而且是成功的。 (四)企业资源计划项目实施计划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分阶段确定目标,按目标制定计划。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应用,注重实效。始终坚持按策划组织、培训、数据准备、测试、完善、模拟运行、正式上线的步骤进行。 公司确定先实施业务比较规范、难度较小的进、销、存和 财务 系统,待系统稳定后实施生产模块及与之有关的设备、计量、质量等模块,最后再实施人事、决策等模块。 根据公司实际,确定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主要实施系统控制、销售管理、应收管理、采购管理、应付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产品数据管理(含产品结构管理、工艺管理)、费用预算管理(含费用管理)、财务核算、pdm数据整理及需求分析、硬件网络 环境 搭建、企业资源计划。周期为8个月。主要完成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规范、透明基础管理。第二个阶段,是集成生产主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平衡、车间作业管理、质量管理、设备计量管理、 人力 资源 管理、解决分析、企业资源计划。周期为12个月。主要实现以 市场 为需求、以主计划为核心、以日排产和齐套投料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生产组织模式,有效地控制在制品,最大限度地压缩存货,提高交货期,快速地满足市场需要。 (五)总体目标 1.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项目为契机,促进企业由传统的封闭、低效率、粗放式管理模式向透明、协同、规范、精益的管理模式的转变,支撑 企业战略 目标的实现。 2.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规范的企业数据标准及编码体系,促进企业基础整顿;加强产品设计、工艺文件标准化管理;细化原 材料 消耗、工时、资金占用、设备台时定额管理;规范企业生产期量标准;加强客户资源信息管理;细化 成本 费用及价格管理;加强业务流程及角色规范管理。 3.改进管理、决策方法。实现信息资源规划、各子系统的数据集成和数据库全局共享;建立企业基础信息结构,包括集成的信息网络和全面统一的数据交互格式;齐套库存管理及分析;过程消耗成本核算;赊销风险控制及客户资源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订单管理的集成应用;分产品的实时成本核算;快速报价;利润预算及盈亏平衡分析;在线多维数据分析,支持决策应用。 4.以企业资源计划为规范,系统提升企业管理,支撑企业进行系统进化,形成透明、开放、协同、规范、精益的企业 文化 。 (六)实施内容 1.采购 管理 。依托信息系统支持,及时传递生产系统的需求,并通过与物流系统的信息集成,迅速对生产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生产物料的齐套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根据生产计划,提出生产的需求计划;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物料计划查询原 材料 和零部件的齐套情况,提出采购计划;依托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将供应商的交货期、物品质量等信息作为供应商评价的依据;把供应商评价结果同采购份额分配、付款政策结合起来;建立采购周期、 经济 批量、安全库存等基础管理的信息库,为及时保障材料供应提供依据。 2.销售、库存和生产系统。生产计划是 指导 企业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为了保障生产计划的实施,同时会产生物料采购计划、外协件计划、车间作业计划、设备使用计划、工装模具计划等一系列配套的计划。生产计划与这些计划是纲和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 3. 成本 管理。对生产成本进行计划、核算、控制和管理,建立科学成本预算方法,并与事中成本分析相对比,使预算逐步科学、准确,为公司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 4.应付管理。应付款子系统主要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的各种往来款项,有效地帮助企业管理者掌握资金的流向,通过监控付款情况来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出,形成流动资金的良好循环。应付款子系统基于采购活动的发生填写发票、税金和采购费用,也可以直接调用采购子系统生成的订单。发票金额与入库物料的分摊,可以确定入库物料付款情况。发票过账后生成应付款台账,付款单与应付款台账进行结算,确定已付款金额和未付款金额,同时可处理预付款。为了实时掌握企业未来的资金流出情况,系统还提供丰富的查询 统计 功能,并与采购子系统、账务子系统集成使用。 5.应收管理。企业通过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实现 财务 部门与销售部门间数据的共享,在网络上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财务部的应收账款将以销售部门的销售发票为依据进行登记;应收账款按往来户进行归集。收款、销售发票有据可依,明确业务来源。回款结算时可以指定到每一笔应收款,使应收账龄、预收账龄反映及时、准确,不但可以进行应收账龄、预收账龄分析,还可以进行回款账龄分析。 四、结论 第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实施不但是一种管理方法的引进,更是一个全员参与的意识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要量力而行,与企业的需求和管理水平直接相关,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第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实施是企业一把手工程,必须要决策者直接参与,才能持续推动下去;要严格遵循“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做好规划,有层次、有步骤、有目标、按阶段循序推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明确具体目标,责任到人,确保项目成功。第三,企业资源计划项目技术上的风险小,主要的风险集中在管理层面。所有软件都是基于角色的定义和流程的规范。因此,不仅是技术变革,而且是管理创新、思想创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 人力 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 管理体制 、工作方法和管理基础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力资源及产、供、销环节在信息处理、工作方式、管理机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习惯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大的创新和变革。第四,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施,数据是关键。三分软件,七分数据,要做到“三个到位”:数据到位、培训到位、考核到位;“一个确保”:确保新旧系统平稳衔接。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影视音乐教学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摘要:伴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影视音乐成为了音乐领域一个独特的分类,在高等院校非音乐专业中也成为了一门艺术类选修课程。影视音乐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对影视音乐教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影视音乐;大学生;综合素质 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视听艺术的一部分,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影视作品和影视音乐本身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应该得到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 1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个人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影视音乐教学对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习兴趣,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影视音乐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在音乐中放松自我,接受教育,继而调动其学习兴趣;二是激发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推动力。例如,在文献片《邓小平》中,主题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功绩,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通过对音乐的教学和欣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其可以更加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三是培养勤奋毅力,通过生动的旋律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影视音乐能够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勤奋学习。例如,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描绘了师徒四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激励着学生努力克服困难,有助于其形成勤奋、执着的良好品格[1]。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新的思想观念得以产生的前提。影视音乐不仅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享受,还能够通过影视情境的展现,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电视剧《渴望》的同名主题曲《渴望》中,描绘了人们在社会中面临诸多选择时的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进行选择,而做出的选择不同,今后的人生也可能截然不同。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其从歌曲中联想自身,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从而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坚持不悔的走下去。应该明确,影视音乐欣赏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帮助其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得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通常来讲,影视作品和影视观念都存在较为鲜明的道德导向,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影视音乐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例如,在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中,歌颂了人民警察的情怀,着重刻画了人民警察群体对于自身职业的执着,以及保卫祖国及人民的雄心壮志。“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歌曲能够极大的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得其能够更加努力的提升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2]。 4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也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得到普及的现在,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业任务以及就业压力,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低落乃至压抑等情绪,不仅影响了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影视音乐本身可以通过声音与图像相互结合的方式,同时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在享受音乐带来的艺术美的同时,也可以放松心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改善,勇敢的面对困难、释放压力,以一种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例如,在电视剧《死了都要爱》中,主题曲《海阔天空》描述了个人在成功前面对的质疑和冷漠,而即使陷入了绝望,习惯了伤痛,经历了挣扎,也始终没有放弃梦想,凭借在强大的心灵,在挫折与逆境中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成功。在歌曲中,不仅有“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也有“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正是凭借着自身的执着,将别人的冷漠变成动力,信乐团才最终取得了成功。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道路上,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措施,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坚持自身的理想信念,克服焦虑情绪,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一定可以收获回报[3]。 5结语 影视音乐是对影视作品的一种突出反映,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与一般音乐相比,其更能够感染人的情绪,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该重视影视音乐教学,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推动力。 作者:李响 单位:唐山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无机化学实验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在整个化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实验技能等,还要强化安全环保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他们学习后续实验课程,乃至将来从事化学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综合素质;教学 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院士就已指出:“只重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为学生在实验室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练习解决化学问题,各项智力因素同时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课应予充分重视”[1]。因此,开设化学实验课,做好化学实验教学,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无机化学实验课,首当其冲,是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其地位和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它是后续化学课程的科学实验基础,其教学质量对整个化学相关实验教学影响都很大。下面介绍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问题与学界一同探讨。 1重视安全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我们开设的第一个无机化学实验项目是“实验室常规教育,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其中常规教育部分除了介绍实验室基本守则外,主要就是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带领学生通过典型的案例,了解学习实验室安全及实验室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知识。安全是一切之本。由于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有些药品具有较强腐蚀性,甚至毒性,如果不遵循实验原则,不按规律办事,就可能会产生危险。因此,从进实验室开始,安全必须放到心上,绝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加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环保责任意识。例如,开展绿色化、微型化实验,尽量开设低毒、无毒的实验,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合理处理实验室“三废”。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中,希望通过实验实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够将良好的习惯和意识保持下去,受益终身[2]。 2规范实验操作,培养良好实验习惯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虽然在中学或多或少接触了一些化学实验,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习惯等参差不齐。有些实验操作,即使老师进行了多次演示,仍然有学生操作不规范,甚至错误。例如,有关吸量管的使用,在后续相关实验中,仍然能看到有同学吸取溶液时用拇指去堵吸量管口;称量固体时,有同学随意用不规则形状的纸片甚至是滤纸来当称量纸使用;从滴瓶中吸取溶液时,胶头滴管的拿法五花八门;使用pH试纸时,有同学将整条伸入到溶液中去;在减压抽滤实验中,有同学将不匹配的滤纸直接放入布氏漏斗、润湿不当,滤液从抽滤瓶抽气口倒出等等。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就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因为错误的操作一旦变成习惯以后就很难改正,并将对以后的规范操作造成很大影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从小处抓起,注意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实验药品的取用要遵循用多少取多少的原则;pH试纸要裁成小片使用;要爱惜使用电子分析天平、酸度计等精密仪器;胶头滴管要用中指和无名指控制滴管的胶帽和玻璃的连接部分,食指和拇指控制胶帽,这样才能最佳控制滴加溶液时的稳定性及速度;固体或液体药品不慎洒落到实验台面,要及时清扫干净;火柴梗、废纸等废弃物不能丢到水池里,要扔到指定的垃圾桶里;酸液、碱液、有机废液要分类回收至指定废液桶里等等。对于实验态度认真、习惯良好的同学,我们进行口头表扬并加平时分,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合理安排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无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根据理论课的教学进度等来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实验顺序等,让实验与无机化学理论教学时间尽量同步,以更好的促进教学。例如,对于同离子效应的概念,有同学在理论课中可能会似懂非懂。在随后开展的实验中,通过加入醋酸铵固体可以抑制醋酸的电离,使醋酸解离反应逆向进行,加入甲基橙指示剂可以看到溶液颜色由橙色变黄色;加入醋酸铵也可以抑制氨水的电离,加入酚酞指示剂,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通过该实验,学生对同离子效应的概念就会有了正确的认识。又如,在BiCl3可逆水解反应中,向盛有Bi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水,溶液会由澄清变白色浑浊,再加入盐酸,由于抑制了水解反应,溶液变澄清,再加入水,溶液又变浑浊,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增强了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3]。另外,我们还附加穿插一些趣味性实验。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利用葡萄糖和亚甲基蓝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演示“蓝瓶子”实验。在元素性质部分,演示“五色管”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金属镍离子在不同的离子状态下有不同的配位方式和颜色等。通过有选择性的增加趣味性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4加强课堂管理,严格实验纪律 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学习交流的地方,必须严肃、认真。“学生在实验室里的学习应该象一个化学研究人员或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工作一样”[1],我们要求学生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带着问题来实验室。加强考勤,学生需提前五分钟到实验室,静下心来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迟到者扣分,旷课者本次实验计零分。必须穿实验服,违者不许进实验室。课堂上不允许打闹或者玩手机等。打碎打坏仪器要赔偿,并扣相应操作分。实验做好后,实验台面必须打扫干净,产品、垃圾等放到指定位置,所用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后,实验数据等记录清楚,经老师同意方可离开实验室等等。实践表明,加强实验课堂管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除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外,老师也要以身作则,耐心细致,公平公正,做好示范作用,要不断巡视课堂,实时了解学生的实验学习状态,指出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应急突发事件等。 5规范实验报告撰写,重视实验报告批改 做完实验仅仅是完成了实验的一半,数据分析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才是重中之重。我们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必须字迹清楚,格式规范,内容充实,数据真实可靠。科学实验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不能有丝毫马虎,这是实验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实验报告中,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与药品等部分可以简写,而实验结果与讨论、思考题等部分要详细讨论。例如反应产率过高或过低要找出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对于定性实验,要写明反应现象及反应方程式,并做出详细解释等;课后思考题,要认真回答,对于实验的成功与缺憾之处也可以写一下自己的实验心得等。我们十分重视实验报告的批改,因为从学生实验报告中,老师也可以获得学生对实验掌握情况的信息。而且学生要知道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错了,例如在氯化铵生成焓的测定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和作图。从实验报告中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氯化铵生成焓是怎样推导得出的?求算热量计比热容、溶解热及反应热时m的取值是多少?外推法怎么做图?坐标系的标度取多少合适等[3]。要求学生须在批改后的实验报告上进行订正。此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中不弄虚作假,并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允许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但不能抄袭,如发现抄袭现象,本人和被抄袭者以零分计。 6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模式 考虑到学生在中学接受的化学教育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基础有所差异,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通过集中讲解、个别辅导、重点强化等方式,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基本实验技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按照教学要求顺利完成实验。另外,适当安排开放实验,开设一些新颖前沿、难度较大的研究型实验项目,为一部分学有余力、兴趣浓厚、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科研平台,让他们独立开展科研探索实验,满足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和需求。鼓励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大学生科研实验,积极参加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等。通过分层次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此外,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还注意介绍一些相关无机前沿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科研学术动态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学习使用Origin、Chemoffice等化学处理软件等,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应用能力等。 7结语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化学专业老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及实验技能,还要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安全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等,为他们学习后续实验课程,乃至将来从事化学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亓昭鹏 陈龙 关婷婷 黄良芳 王溪溪 单位: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是现在社会不可缺乏的人才,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其本质而言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本文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大学教育该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讨论。 一、概述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话题一直以来是各高校教育部研究的重点。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解决大学生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能否改变国内整体素质状况的关键因素。现代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就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然而实际上大学教学之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教学大纲所要求讲的内容就给学生讲,不要求的一字不提;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严重者甚至逃课,考试前复习重点然后轻松过关。这样的大学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大学教育该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呢?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其自身而言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就业,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的社会素质以及社会发展的总的一个趋势。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年前读了大学包分配工作的福利已经不再存在,现在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竞争一个岗位。那么,如何体现你在竞争之中的优势呢?----综合素质。如果竞争者同时是学习成绩优异,专业知识牢固,如果你在与人交际,宣传写作,体育运动,策划能力等方面有突出的特长,那么你的与众不同就体现出来了,这就是你的优势所在。其二是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资源,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将慢慢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国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举个简单的例子:近几十年来特别是缅甸军政府上台后由于其特殊的国策,缅甸高等教育渐渐落后了,面临着诸多困境。这直接导致缅甸的高等教育和现代化建设落后,综其原因,没有优秀的高等教育,无法培养出有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导致其综合国力落后。通过以上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综合素质对自身的就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名族的复兴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让他们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具有竞争力,首先需要老师发挥其引导作用。如今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只是该科目教学大纲的内容,学生学的内容也只是考试要考的内容。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无非是把学生锻炼成了只会考试的木头人。我们不能否认专业知识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那么只有专业知识就能使学生找到好工作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大学的课堂教育应该在保证能完成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做到不仅能学到知识,并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谈,学会大胆的演讲。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讲《军事理论》课程中的中美关系,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发挥每个同学的思维能力,最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讲台陈述小组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还有很多,只有老师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我想,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必然会起到积极作用。增强综合能力的重要性的意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大学校园,就会发现,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道德意识淡薄,人文涵养贫乏等情况层出不穷。那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作为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呢?首先,养成意识,从心底认识到综合素质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当认识到重要性过后,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提升。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抓住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如班级举行活动,主动承担活动策划者的角色,策划活动多了,策划能力就成为了你的综合能力之一了。所以,抓住每一次可以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写新闻稿可以锻炼宣传写作能力,参加团校、党校培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等等。最后,大学生必将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每一个大学生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后才能在未来就业、生活等方面有竞争力。当社会整体综合素质提高之后,对于国家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才有竞争力。 总结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观以来,大学生培养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利用高等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的要求显得格外重要。大学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提升大学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各个方面能力的体现。因此,大学生自身更应抓住大学的机会,不断培养自己,为未来自己的就业提升竞争力,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作者:邓富元 王俊杰 田治林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科技创新论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1.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2.确立导师负责制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作者:陈国梁 白占涛 刘冲 孙志宏 贺晓龙 单位: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数学建模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 摘要:本文对白城师范学院数学建模课程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综合素质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不断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高素质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数学建模课程是数学应用型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加强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团结意识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1数学建模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数学应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建模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数学建模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分为多个模块,在于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和数学建模常用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引导学生掌握优化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概率统计模型、回归模型和离散模型等的建模方法.实践教学在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将所学的理论模型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熟练应用数学软件,进一步求解模型,得出模型的结论.既培养了学生进行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先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对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适当简化、抽象、类比,并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抓住问题的内在规律和主要矛盾,建立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促进主动学习、独立研究.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实践活动的训练,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2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白城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数学建模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课程组队伍逐渐壮大,课程师资队伍是一支年富力强,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很强的研究能力的队伍,在教学与科研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表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10余篇,相关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其中“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相应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数学建模课程自2009年评为学校优秀课程,2013年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学校重视将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竞赛活动促进教学,教学中指导实践.在全校范围开展数学建模竞赛,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参加过比赛的学生,他们在后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与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毕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普遍认可.虽然我校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几年来,学生对建模课程的学习热情减退、效果不佳.一方面,课程难度较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实践环节还存在某些问题,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理念需要更新.因此,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在学院2014级10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平时与学生交谈,该门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2.1课程内容繁杂、难度较大,导致热情减退数学建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率、方程、运筹学等几乎所有专业课的知识都能涉及,并要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掌握相关的数学软件.所以需要有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和很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只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勤于动手操作的习惯,就可以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而对于专业基础差,不善于思考和实践的学生而言,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会有很大的难度,因而慢慢失去学习兴趣.2.2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计简单,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被动地记忆性接受,是数学建模应用型教学过程沦为知识理论的传授过程,缺少学生共同讨论、自主探究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如今90后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喜欢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更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合学生们的口味,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3考核方式简单,容易过关,不具有挑战性尽管近几年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方式改为闭卷理论、开放实践两部分,但难度不大,容易过关.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的考核体系. 3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针对目前我校建模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课程组成员进行深刻的思考、讨论,全面参与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3.1教学内容改革 (1)增加实践学时,削减理论学时.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姜启源的《数学模型》第四版,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建模课程教学大纲,实践学时由原来的20学时增加到32学时,即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的比例,旨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设建模实验报告部分,开学初布置给学生,三个学生构成一组,每组学生要自主选题,即自己寻找实际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方案,学期末以论文形式提交建模实践报告,并由教师挑选出一部分优秀的论文,让本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做汇报讲解,其余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点评.(2)对教材进行去粗取精,增添典型案例略去教材中一部分较难的模型,每章选择经典的、难度适中的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各种类型模型的建模方法,不至于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从《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论文精选与点评》及相关教材中选择适合我院学生,难度适中的国内外经典建模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于物理、化学、经济、生物等领域的竞赛试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一些案例已转化为科研成果,在有关核心刊物上发表.增添这些案例的使用,使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利于让该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接轨,有效提高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信心和兴趣,为参赛奠定良好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化学生软件操作的熟练性,理论知识和软件技术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2教学方法改革 (1)增加开放式讨论课。老师留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实际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在研讨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查阅相关信息,组长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最后形成小组讨论意见,即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求解思路,最后由组长汇报给老师,教师对每一组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给出改进意见.这种课堂讨论,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研究活动,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积极思考,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2)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模式。教师先把学生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并到互联网上,学生在上课前一天可以通过网络在家中或课外观看教学微课视频,视频可以重复播放,方便做学习内容的记录;在课堂上,师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并讨论存在的问题与疑惑.翻转课堂是教学视频和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以及个性化的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实践汇报课将建模实践报告中的优秀论文做汇报讲解,充当教师的角色,将建立模型的思路、方法和求解过程做详细的讲解和汇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另外,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习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技巧,共同改进和提高. 3.3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模式改革 (1)传统考试模式的弊端传统考核方式是期末开卷考试占90%和平时表现占10%,这种方式的考核形式单一,比较容易过关,即使平时不学,期末突击即可达到及格,所以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数学建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试模式一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经典模型的建模方法、原理的掌握情况,一般开卷考试比较多,上机编程求解数学模型的考查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完整的建模的全过程,这些考查内容多数是课本上涉及的一些模型的应用,这些知识是有模式可套的,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即使是考查理论知识,短短的两个小时的开卷考试也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单一的传统考核方式,不仅不能满足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淡化了课程的应用价值,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种方式得出的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让学生觉得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背课本就能考出好成绩.(2)考核方式的改革将课堂讨论、实践报告汇报成绩都列入期末考核的项目.即阶段性考核,实践汇报和讨论课结束后就给出成绩;期末评定成绩实行三方面综合:建模理论课、建模实践课和讨论汇报课分别占40%、30%、30%,新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模式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更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论课考核方面,因为能力的培养要以理论为基础.我们采取开卷形式的考试方法,考查的是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基本原理,题型可以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两个小时.实践课考核方面,将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数学建模的具体题目,可以涵盖教材所有类型的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开展研究,每个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研讨,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建模论文.论文内容包括:数据分析与整理、程序编写、模型的假设、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的检验与推广等.论文满分100分.讨论汇报课考核方面,一是根据平时讨论课上的讨论情况,二是根据建模实践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两方面综合给出成绩,讨论和汇报结束后就给出成绩,属于阶段性考核成绩,最后计入期末总成绩,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平时积极面对这门课程学习,不至于等到期末突击. 4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依托,促进建模教学改革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竞赛带动教学,再以教学推动竞赛,二者相辅相成.学院每年三月初向全校发出通知,动员全校学生报名参加校级数学建模竞赛,由我院成立的数学建模组委会完成命题和阅卷工作,校赛评出的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可以参加每年五月份的吉林省建模比赛.参加省赛获奖的学生作为国赛的选拔选手参加九月份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通过竞赛,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反过来,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适时引入新颖的建模题目,讲授与竞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技术,从而为参赛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从近几年的竞赛题目来看,题目的难度大、实用性强,特别是开放性和综合性内容多,针对赛题的特征与趋势,我们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该与时俱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加强软件的教学 针对目前赛题数据量越来越大的特点,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规律,研究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因而解决大规模运算问题是学生必备的本领,是顺利完成竞赛的一项重要技能. 4.2教会学生查阅文献、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赛题涉及领域广,所涉及的知识和所需要获取的信息也越来越广泛,而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获取最有用的资源是建模选手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平时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学会查阅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攻克难题. 4.3教学中引入竞赛题目,关注热点问题 近年来赛题多半是当今社会重大时事问题,如奥运、股市、航班延误、传染病、环境保护、人口等实时性热点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与时俱进,适当引入赛题进行讲解赏析,让学生关注竞赛内容. 4.4拓展赛前培训的内容体系 培训课由课程组全体教师分工负责,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建模方法和技巧以及软件的使用;第二阶段是专题培训,每个教师讲授自己熟悉的专题模块,讲授自己专业科研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第三阶段是模拟竞赛培训,选择难度较小的竞赛题目,针对题目先由资深教师指导如何审题、破题.如何分析问题、寻找算法、如何撰写论文等.然后学生按照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要求的所有规则进行模拟竞赛.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努力探索,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显著提高,近三年来,获奖情况如表1:从近三年获奖情况来看,一二等奖的人数逐渐增多,我们的教学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作者:王丽颖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摘要: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高校的精神,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重要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将为优秀人才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文章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这个目的出发,着眼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空间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形成的旨在促进学生成长的文化,校园文化涵盖的范围较广,一般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基因,蕴含了学校的传统理念、教育风格及学校的整体风气。校园文化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对在校园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影响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前的学习及生活经历存在差异,进入学校之后,学生相处在校园空间中,通过社团组织联系各个专业的同学。在课堂中,好学的校园风气将从外界影响学生的学习,而课外社团多彩的活动也以各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敢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会形成一种向上的风气,学生可以相互竞争学习,专业知识的交流频率及范围扩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同时专业之间的交叉交流与学习将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自己的知识,能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思维路径。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会产生一种排斥感,但同时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进行人际交往。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会给学生提供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通过参与到校园生活中来体验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活中,同时在校园生活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会彼此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开放性、包容性的校园文化将使学生积极地走出自我空间,能够排解学生的消极情绪,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及对行为的选择都依据校园文化的方向。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将会得到自我教育,能够实现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校园文化将塑造良好的氛围,置身其中的大学生能够遵守文化约定,根据文化的要求和谐相处,即使出现低俗的抑或是不道德的行为,在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只会将其作为一个负面的教材进行自我教育。可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会造成学生自我约束和集体外部约束,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品格具有熏陶与塑造的影响,同时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总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需要建设健康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一)加强校园德育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校园德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关键,在校园德育文化建设上需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从宏观上引导德育文化建设的方向,按照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严格遵守并形成核心价值观必备的素质。学校应该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广泛宣传德育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践,通过爱心活动,让学生通过帮助别人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运用社交网络,净化校园文化氛围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网上不健康的信息或者价值观会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校园文化也在开放性的空间中融入一些不健康元素,为此,需要从信息和价值获取渠道来净化文化,提高文化的层次。学生通过社交工具在虚拟的空间中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将一些健康的文化价值理念植入到社交圈中,通过建立具有正能量的平台来宣扬各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在社交网络中要建立相互监督机制,严格控制不健康信息或者虚假信息的泛滥传播,以社交为纽带加强学生之间专业知识与正确价值观的沟通。 (三)开办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活动带动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专业知识讲座,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社团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一种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辨别能力,提升自己整体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的教育机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学生的行为及价值观都要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规范化,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及各种措施安排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平,为学生提供健康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 作者:彭绍章 单位:西京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可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大学生探索的欲望,提升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大学生;综合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可以说,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和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期,急需大量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此,我们高校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当前,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然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教育手段,为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搭建平台,以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增加了教学信息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升了教学容量,丰富了内容形式,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时域空间。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网络交互能力,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自由地交流和讨论,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三点一线”的格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乏味的纸质教材和“粉笔+黑板”的教学课堂,而是图文并茂、视觉听觉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信息传输多维度,知识转化立体化,学生大脑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教与学的效果都达到了最优化状态。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径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学会学习成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借助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设计图形化交互界面,可以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以方便大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整合各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突破围墙式学校教育模式,有利于节约实验教学资源。同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环境,可使一些不可重复或代价很大的实验得以完成,学生只要输入不同的参数即可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从而便于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学生发现和探究知识提供有力工具,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跨越时空限制与同伴和教师进行自由对话和讨论,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消除大学生孤立学习的劣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大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经历成功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高校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多彩和多样化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尽量多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为学生发表见解、质疑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提出新见解、寻找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为他们构建创新实践网络平台,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创新理念,并及时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通过该平台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测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知,为学生个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落到实处,可以有效地避免具有创新想法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被埋没。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抽象、复杂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便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给大学生上PN结的内容时,部分学生基础不好,不能理解其工作原理,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其原理进行解释,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PN结的内部构造,将PN结用一堵墙来表示,将电子用一系列子弹来表示,在接正反电流时,这堵墙的厚度会发生变化,当墙变薄时子弹很容易穿过,反之很难穿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PN结工作原理如此演示给学生,显然可以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在学生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便可以将采用类似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提升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高校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重任。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力度。 作者:贾鹏 单位:火箭军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中心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探索 一、关注图书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关注,给图书管理人员创设一种理想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学校真正地在平时的管理建设事项中纳入图书管理,对建设资源的比重进行适当地划分,增加图书管理的投入,让有关的管理人员合理地认识自身的工作岗位。在生活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为他们创设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进而推动管理人员以积极的心态和理想的状态投身到图书管理工作当中去。注重信息建设,对图书管理设施进行更新,确保相应物质需要的前提条件下,激励和支持图书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图书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建设,以管理人员作为视角,体现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减轻,确保图书管理人员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使图书管理质量提高。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不定期或者是定期地组织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以使有关人员工作或者是生活中碰到的心理问题解决,推动管理人员良好心态的形成,进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感。 二、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政治文化素质 在图书管理人员的一系列素质当中,图书管理人员的政治文化素质是主导性的。缺少了优良的政治文化素质,即使专业技能再高也难以做好本职工作,图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自身的服务思想,以强烈的服务意识进行工作,图书管理人员是传播知识的人员,也是传播图书馆文化的人员,只有具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素质,才可以体现自身的巨大作用。而政治文化素质涵盖:具备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确保跟党思想的一致性,对国外和国内的民生、经济,政治等进行密切地关注,具备一心一意服务人民的理念。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搞好自身的图书管理工作,跟社会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以更加理想的服务提供给读者。由此可见,这就需要领导人员务必重视这个方面的教育,重视安排图书管理人员学习政治,进而对当前社会的形势进行把握,实施定岗和定期的培训,要求他们外出学习和进修,从而强化跟外界的沟通与交流,紧跟信息社会发展的脚步,也只有如此,才有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情报观念以及技能 作为社会观念关键性组成部分的情报观念属于人脑对情报在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科学发展当中的功能、价值、地位、性质等的体现与认识,它直接影响到人类捕捉与应用情报的自觉性。情报能力是指情报用户搜集、辨别、选用、吸收,应用情报的技能。以整个情报活动的过程作为视角,情报能力属于情报功能与观念的拓展,是服务于情报需求的,以其当作方式与途径,可以实现用户的情报需要愿望。倘若图书管理人员有着比较强的情报观念与技能,对信息具备比较高的敏感性,就可以使自身的管理服务层次提高,使当今较为广泛的被动情报服务向主动情报服务转变,确保固有的图书情报可以更加方便与快捷地服务于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从而体现更加关键的功能。 四、对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学校的领导人员需要注重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事项,创建与完善适应开发人力资源的机制。当今,创建合理的管理机制以及原则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第一,制定出教育人才的规划,注重在职岗位教育,实现在职的再教育。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这种教育途径的特点是收益大、见效快、投资少,属于对新能力和新知识进行完善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选用一部分具备开拓创新意识、钻研心强烈、朝气蓬勃、年轻的业务精英到高校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进而培养出层次较高的图书管理人员。第二,应当创建竞争择优、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用机制,大学图书馆应加速应用、配置、选拔层次较高的人才,优先选用各种层次较高的人才承担技术、学生、学科的领导者,确保人才的顺利发展,实现更加理想的成效。第三,应创建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激励图书管理人员研究学术,奖励学术能力强和出成果多的人员。积极创设理想的工作氛围,激发图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地使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提高。以奖惩分明的制度启发图书管理人员积极地增强服务职能,给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与读者带来理想的服务。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社会的影响下,大学图书管理人员务必由多个方面持续地提高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如此,才可以跟大学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相符合,才可以实现社会对图书馆资源的实际需要。 作者:李玉娜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饮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 1高等院校开展饮食文化教育的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简单的三餐“吃饱”过渡到了四季“吃好”,在注重安全营养卫生的基础上,人们还希望吃出内涵和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饮食文化教育不断推进,研究和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营养学、酒店管理、贮运学、饮食服务、饮食与公共关系、饮食与心理等都是其研究教育的具体方面。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饮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饮食文化教育内容,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建设高校标准化食堂,提倡安全营养文明就餐;二是通过大学生社团组织和校园主题活动,拓宽饮食文化相关宣教活动的渠道和受众;三是开设饮食文化相关课程,设立专业研究教育阵地。各高等院校都试图探索饮食文化宣传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饮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饮食文化教育是日常的持续性的教育,它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意到对大学生培养的促进作用,发挥其应有的正面影响力,如对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丰富,人文素质个人修养的提高;饮食礼仪的贯彻,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文化内涵的传承,道德境界提升,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下文逐一分析探讨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2.1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是铁,饭是钢”,身体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食育”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来说是缺失的,大学生没有受到系统全面的“食育”培养,在饮食行为上存在很多不良倾向。有偏食如偏肉食、零食、小吃、宵夜、饮料等的大有人在;偏西化,如部分人饮食内容过度崇尚西方,将吃汉堡、薯条、牛排,披萨,咖啡作为日常饮食,认为这是小资和时尚;多浪费,节约意识淡薄,米饭菜肴不光盘;无规律,大学生的约束相对较小,很多学生吃饭不安餐点,就餐时间紊乱,作息无常,破坏了肠胃功能;无节制,随着大学校园的开放,大学生喝酒的群体越来越多,高等院校时有因醉酒误事甚至丧命的学生。大学生身体素质堪忧,每年的新生军训,有很多学生体弱病倒,不能坚持到最后,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大一个原因。通过饮食文化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生活作息,定时定点就餐,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调节好肠胃功能。通过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合理搭配饮食,不偏食,不挑食,不盲目崇洋媚外,调整好个人的膳食结构。运用传统饮食文化理论和思想引导,如孔孟食道中孔子主张“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即他在论语中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饮食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通过食品法规监管体系的宣传,规范大学生的饮食行为,不乱吃不合格的零食、小吃,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在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食品安全法规监管体系的宣传、饮食文化的传承和食品科学技术的推广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2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人文素质修养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的独特的内在的品质,其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气质[1]。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市场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开放和改变。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在社会中盛行,金钱至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信徒不断增加。比较之下,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文主义在日渐淡化,人们表现出来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都不同以往。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同时受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洗礼。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独特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和茶文化,其乐融融的合餐模式,别具功能的饭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将这些日常生活传统融合历史与文化,深入发掘,追溯渊源,探究影响,吸取精华,批判继承,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弘扬继承优良的传统。同时在开放中国不断蔓延的外来饮食文化,也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通过饮食文化宣传教育,在世界饮食文化之林知己知彼,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他们的观念、情感和性格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 2.3注重饮食礼仪,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诸多讲究,大学生通过饮食文化教育,坚持中华民族的饮食礼仪,做到合适的接人待客,不失礼仪风度,对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意义重大。生活处处是文化,用餐、布菜、宴请、就坐、饮酒、喝茶、婚嫁、做寿、丧葬等,都需要大家了解各宗始末,做到学以致用。宴请,要注意明确对象、目的、形式,选择时间、地点要注意和邀请对象商量,邀请注意方式和时间,安排席位桌次注意符合嘉宾身份,拟定菜单和酒水要注意规格和搭配。中国俗话“无酒不成席”,喝酒宗旨是体现敬、欢、宜的精神,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之一,酒要饮到不影响身心,不影响政党生活和思维规范的程度最好,要以不产生任何消及的身心影响与后果为度。“茶”被称之为“灵魂之饮”,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茶文化中也包含着秩序、仁爱、敬意、友谊,人们以茶明理,借茶表敬,以茶促和等。在经济高速度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网络社交盛行的社会,人们之间现实面对面的交往减少,人际关系趋于淡薄。茶也能使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情感,增进了解,加强友谊,或洽谈生意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将关乎饮食的这些食礼贯彻落实,很大程度上可以缩短大学生融入工作环境的时间,迅速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学会礼让、尊重、感恩、节制,有利于平和浮躁的心态,洗涤心灵,扩大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4重视文化内涵,提高大学生道德境界 民生、敬神、祭鬼、献礼都离不开饮食,饮食是向来是人民生活的重心,由此开始了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在传统饮食文化之中还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观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如中国饮食生活中不断深化的孔孟食道,孟子食生活信念和准则概括起来为:食治-食功-食德。食治:“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要求人们不吃白食。食功:“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告诉人们以等值劳动换取养生之食。食德:“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要求大家吃正大清白之食、符合礼仪之食。宋代学者黄庭坚所写《士大夫食时五观》,也融入了儒家理念。倡导大家自律反省,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等。老子主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寓意国家治理也要把握火候。中国茶道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总体基调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主张和谐与宁静,践行中庸、静心顿悟、天人合一,表现出淡泊与旷达,向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大彻大悟、无为不贪的境界、倡导礼仪与养生,要求克己复礼等。从以上所列的诸多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伦理观念,具有了道德风尚、宗教伦理、政治伦理、社会礼俗等文化特质,还融入了艺术、文学、哲学、史学、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追求个人的完美和健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道德境界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加强传统饮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2.5形成比较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思潮和观念不断涌现,国人面临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以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局面。进行饮食文化教育,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瑰丽多彩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辩证公正看待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形成比较思维,启迪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心理,对糟粕部分的批判改正。使大学生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现象,及时鉴别和引导,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贬低民族文化也不盲目崇拜民族文化。同时,通过饮食文化教育,大学生们在比较重继承精华,在发展中创新文化,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可以结合时代要求、专业特点和传统文化,做出更多好的设计和研究,如“中国饮食文化对厨房设计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馒头的沿革探索”、“中日茶道的比较研究”、“新时代饭局的功能”、“中日酒文化研究”等。传统文化结合专业、时代、地域,中外贯通,古今交汇,有利于大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饮食审美经过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十美风格”,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上层社会和美食理论家们对饮食文化生活美感的理解与追求的十个分别而又紧密关联的具体方面,是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色彩和美学感受与追求完备系统的民族饮食思想[2]。包括:“质、色、香、味、形、器、适、序、趣、境”其中“质”是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它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终,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趣”是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要求精神享受,最终达到二者结合通洽的目的和境地。还有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茶通六艺”,它与琴、棋、书、画、诗、酒等相通、相连,也增添了美的内涵。对大学生进行饮食审美的培养,进行茶艺、茶道等相关方面的教育,将饮食蕴含的美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情感和鉴赏,提高审美范围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它给予了炎黄子孙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怀,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加强传统饮食文化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影响研究和教育,意义非凡,能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提升个人的知识修养,从而开辟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动亲切的、易于接受的全新途径。 作者:侯爱香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下人文精神论文 一、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一)理想信念与责任心的缺失 受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与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当前许多大学生的功利意识浓厚而理想信念不明确。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有效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抱有过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这样的思想。此外,当前许多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其努力的核心与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了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据调查与了解,近年来,我国“啃老族”的数量不断扩大,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正常就业,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隐患。 (二)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较低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许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且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与强制性,自学能力非常差。到了大学阶段,学校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自由,在这种环境氛围之下,那些自制力较差且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就很容易变得消极懈怠,长此以往,他们的文化素养就会降低。此外,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的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当前许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从小被溺爱,以至于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很容易产生迷茫、失落等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较为严重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问题,这与其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的过分关心,导致其过分注重自身感受与荣辱得失而忽略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缺乏集体意识,我行我素,无法顾及到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据了解,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自身的精神生活的现象。例如,许多大一的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要求父母为其配备笔记本电脑、新型智能手机等设备,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许多学生去名牌店高价购买服装或者名牌包包,不依据自身的实际支付能力来进行购买,不符合理性消费的理念;部分学生拿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吃喝玩乐等。 二、音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大学教育不仅应当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其懂礼仪,知廉耻。音乐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它是求真与想象的完美结合,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以及世界的有效途径。音乐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加大学生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哲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心灵得到升华,人格更加健全。 (二)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构成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个方面。将音乐人文精神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科学技术相联系,可以有效缓解高科技对于人性发展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价值观方面,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的扭曲,音乐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降低大学生对高科技的依赖,改变其价值观。 (三)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必不可少的部分,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其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向,促使其治学态度更为严谨。学习方向反映了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学习方法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治学态度则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音乐人文精神从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四)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分化与学科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问普遍存在功利化的倾向,人文学科的地位越来越低,领地越来越窄。教育体制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隔绝,许多科学家都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音乐人文精神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完善其人格,帮助大学生找到其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提高其审美情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对策,音乐人文精神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各高等院校应当注意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文艺汇演、专题讲座以及板报等形式来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鲁芳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文化活动的综合素质概念 作者:余清秀 孟凡春 一、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 21世纪,所谓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较强地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创新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大学在培养人方面除了进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之外,还要设置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素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灵建设,使得他们既有国际视野,又对社会有所承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业观、事业观,不怕吃苦,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执著拼搏精神。校园文化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丰富载体和主要途径之一,与文化素质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素质教育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参与、去体会,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引导他们成为有智慧、有创意、有承担、对社会有帮助的人。所以,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综合能力,对挖掘大学生的潜能从而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炼,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善学生人格、提高知识内涵、丰富课余生活特别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多年来,我校致力于构建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 广泛开展以重大节日、重大主题为契机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同时开展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技能创业活动,努力建设有深厚底蕴,充满生机与活力、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熏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生活情趣,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体育等娱乐活动。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外语文化周活动,利用一二九纪念活动、国庆节、元旦、校庆等重大节日举行红歌比赛,开展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新年晚会、新生运动会等活动,给大学校园营造了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增添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一种乐观向上的活力。同时,这些活动融入了爱国爱党爱校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主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既得到艺术文化的体验,陶冶了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层次,又接受了思想教育,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挖掘了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积极开展社团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组织管理和交流能力目前我校有各种社团32个,涉及政治理论学习、文化、艺术、体育、环境保护、电子、机械等领域。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社团通过定期招新、培训和开展各种活动等形式,使不同学科门类、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交流,将知识面向专业外拓展。(三)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我校每年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竞赛、聘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设立大学生科创基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等高级别的学科竞赛和科技比赛,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和专利申报、撰写论文。(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和责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开展社会实验活动,使学生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认识社会,又从对社会的领悟中,了解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调试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接受现代社会的挑战,从而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党团特色活动等形式把文化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抗挫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为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基础。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将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化、制度化、专题化。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论文 一、对工作经验的限制 目前,为了降低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多数企业都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因招聘大学生而带来的附加培训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机会成本。但由于大学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工作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就业时碰壁现象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想要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制度保护;此外,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就业环节中的重点要素,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保证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公平就业。 (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决定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主要因素就是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首要因素。首先,学生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保证其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前提。由于经过了高考,大部分学生将大学视为是一个享乐的场所,心态的适度调整是该阶段的一个难题。由于我国大学秉承着严进宽出的理念,多数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对于就业的意识还不够深刻,为此,大学生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将就业的客观压力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其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大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干部也要意识到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把握机会锻炼自己。最后,大学生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由于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自主学习,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 (二)调整就业预期和就业意愿在双向选择体制下,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风险,只有打破传统的被动就业模式,树立灵活的就业观,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压力。对就业的预期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就业范围,从而增加就业难度,“高也成、低也就”的就业意愿,能够帮助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调整。此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意识,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短期就业率的思想,致使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十分慎重,担心求职人员跳槽从而增加企业成本,为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让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行业行为也不够规范,为此对就业机会选择的主动性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简历的设计、投递以及对面试环节的充分准备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选择就业机会的主动性。要知道,作为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资料,简历的设计一定要简练、别致,此外要把握好投递简历的数量,并根据个人偏好对面试单位进行适当舍取,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公司。 三、小结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近几年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在呈上升趋势增长。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重点话题。就业似乎成了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最严峻考验。想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要知道,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呈正相关的。此外,想要把握好就业机会,就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对大城市的就业预期以及对高薪行业的觊觎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应该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为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就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陈晨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大学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分析 摘要: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新形式,我国出现了诸多研究型大学,将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致力于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提供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我国必须要重视提高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队伍现状的情况下,分析了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并且提出了几点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综合素质 研究型大学需要培养大量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人才,要能够予以国家科研事业强大的动力支撑。一般情况下,一所研究型大学基本有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管理人员属于研究型大学当中,教师与学生所有活动的最直接管理者与组织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对研究型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良好的综合素质,要能够积极且主动的贯彻并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能够将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就此而言,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性的教学管理队伍,亦促进我国具有更加丰富的科研人才,支撑我国科研事业的稳健发展,充分观察并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一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队伍现状 首先,当前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队伍并不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当中均比较随意。该部分研究型大学比较重视严格把关课堂教学质量,并未同时重视培养具有优良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使得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身的工作属于可有可无的范畴。同时,部分教师在职称或者职务提升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会出现心态失衡的情况,不具有良好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其次,教学管理队伍缺少强烈的责任心。再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管理人员中有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大专或者中专学历人员,亦有刚毕业经验较少的的研究、博士学历人员,甚至包含了部分外聘非专业人员,产生了严重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情况。最后,难以坚决执行规章制度。由于研究型大学度教学管理队伍的轻视,其并未制定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即便制定了相应规章制度,却不能够一抓到底,难以进行坚决的落实,因而规章制度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亦呈现出外强中干的局面。 二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素质 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创新素质,但首先要重视培养教学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均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开展管理工作,缺少适应时展的开拓性和创新意识,难以具有比较高的管理和水平,其自身的管理素质亦比较差,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亦比较低下,并不利于高校提高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鉴于此,科研型大学需要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目标重视培养教学管理人员具备一定创造性意识,进而替身自身的创造能力,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要能够善于在工作当中发现问题,且能够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法。对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思想要敢于提出挑战,进而对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及其学习方式等进行积极的探。由此方能够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二)业务素质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处于不断深化的状态,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逐渐由学年制转向学分制。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实现高素质、高能力科研人才的培养,属于从教学型大学到科研型大学的典型转变典范。因此,其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具备教学理论与方案,不仅仅要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更要重视对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更新。其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亦应该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会涉及到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各个教学院系以及各个学科年级的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方能够将多方面关系进行良好的协调,保障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最后,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信息处理能力。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为了适应社会信息水平的提高,需要积极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以便保障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和统一性。 (三)法律意识 任何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在内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管理人员自身均需要具备法制观念,要具有依法从教的科学教育理念。同时,要能够深入贯彻并执行教育法规、政策以及学校的诸多规章制度,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能够进行规范化管理。一般情况下,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系统当中,各个部门的管理均存在一定权限,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必须要予以重视,尽量减少工作内容的重复,由此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对于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研究型大学亦要作出明确,保障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均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并且良好的遏制违规管理行为。此外,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亦应该在工作当中适当的注入维权意识,以便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促进管理工作更加协调。 三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策略 (一)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 由于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队伍存在着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又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和业务素质,因而研究型大学必须要能够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首先,应该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深刻认识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全体教学管理人员能够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其次,应该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且保障规章制度能够与本校的行为准则相符,明确专人对教学管理工作以及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可以通过业务考核对教学管理质量进行反馈,通过恰当的奖惩制度培养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责任心。最后,要对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争取形成老、中、青合理分布的局面,保障教学管理工作中各个工作人员均能够进行工作经验的交流,亦具有一定活力。与此同时,亦可以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培养高端的、高素质的、高能力的管理人才。 (二)改善教学管理人员待遇 研究型大学要建设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并不仅仅需要通过严格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更需要从根本上端正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的心态,使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因此,科研型大学需要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在教学管理人员当中进行创先评优,发挥榜样带动的力量,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同时,校领导要能够恰当的采取手段鼓舞人心,例如经常与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关心教学管理人员的生活以及家庭,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其思想动态,从思想上引领其对教学管理工作予以重视。此外,对于因评级、评职称较滞后的教学管理人员,在其产生抱怨而影响工作质量的情况下,学校方面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鼓励措施,例如适当改善该部分人员的福利待遇,适当组织联谊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等,进而激发其工作的动力与热情。 (三)推进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化 为了适应我国科研的全新发展形式,研究型大学必须要推进其教学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在此方面,首先科研型大学要能够尽量创造条件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便提高其专业管理能力。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亦应该认识到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的重要性,避免在时展的背景下遭到淘汰。为此,教学管理人员要能够积极自学,不断开拓事业,吸收更多的先进管理思想与经验,主动进行创新。其次,科研型大学应该对教学管理人员及其岗位做好“应对”,即保证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均能够定岗,且具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同时能够将各个岗位进行良好的结合。同一岗位多位教学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竞争的方式,由此激发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不断精益求精。最后,研究型大学要能够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对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便于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组织、监控、管理和利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型大学能够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稳健发展。在研究型大学当中,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对其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提升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属于复杂且艰巨的工作任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其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此,科研型大学应该积极的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改善教学管理人员待遇,并且要能够推进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化。至此,教学管理人员方能够逐渐实现自我的升华与完善,在更新观念、增强自身责任感的同时,承担起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科研人才的重要任务。 作者:宋莉芳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综合素质论文: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摘要】与传统教育不同,综合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培育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具备科学探究精神。大学物理是理科教学中的重要学科,是面向综合素质培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改革意见,以期推动大学物理改革进程。 【关键词】综合素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所谓教学相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教育方法不免落后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工作迫在眉睫。 1.大学物理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物理注重培养人缜密的思维方式,抽象的理论知识欠缺趣味性,同时物理学要求较高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使专业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大学物理教学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使得“深奥”的大学物理让不少大学生吃不消,原有的积极性受打击,学习热情不高。 1.1“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改革是面向综合素质培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仍旧采取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填鸭式”、“满堂灌”。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则是实现学生自主,“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无法保证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往往使大学物理课变得枯燥无味,降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大学物理教师队伍老龄化 教师是改革的动力之一。然而改革的动力不断变化,任何一个力量可能成为动力也有可能变成阻力,过去教师是改革的动力,现在教师也可能是改革的阻力。目前我国的大学物理教师普遍存在老龄化现象,一方面来说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们专业知识过硬,经验丰富。但经验本身也会带有主观主义,所以难免过于古板,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不灵活,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教学中欠缺创新性。 1.3应试教育下的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僵化 中国教育多年来对学生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考核采取试题和作业为主的方式,大多仅有固定答案,对于考核过程不太注重,不能达到大学生物理研究、探索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应试教育特色鲜明的期末考试是大学物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使学生学习的功利心增加,学习趣味性降低。 2.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措施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物理教育中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让学生们把浓厚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学习乐趣,进而最终能转化成学习志趣。 2.1坚持学生本位思想,改革课堂教学 首先,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物理教育应注重实验教学,开展多种兴趣盎然的物理实验让实验课堂充满积极思考的氛围。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因材施教启发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在动手中掌握物理知识。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大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讲座、拓展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巩固物理学知识。例如我院曾举办大学生拟作教具的活动,分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有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方案,包括设计原理、设计原理图、装配图、元器件清单,由学院提供经费和仪器支持。经过5个月的劳动,学生们完成教具制作84套,20件获得学院奖励。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锻炼团结协作能力,是面向综合素质培育教学改革的典范。 2.2开展教师培育活动,转变教学理念 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教育改革对大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新老教师的交流,定期开展物理教学研讨会,以使年轻物理教师更好的学习年长物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优秀经验,同时年轻物理教师帮助年长物理教师学习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二者扬长补短。 2.3注重能力培养,考核标准多元化 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不仅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修养的提升。课程考核中应逐步减少笔试成绩所占比例,增加对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探索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种情况的考核,制定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 2.4大学物理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量子信息学、生物物理、光学、电子学、天体物理学等等新兴学科均是以物理学作为基础,大学物理学教育为国家的航空、航天等不少高精尖行业培养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物理教学中应尽早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活动,树立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结束语面向综合素质培育的大学物理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责任心和情商,使大学生同时具备实践能力和较高的专业修养,以期使大学物理教学取得可喜成果。 作者:杨军 单位:中北大学理学院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伦理问题的大学人力资源监管 近年来,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校组织,其内部的人事管理中也同样存在伦理问题,伦理问题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关注伦理问题,从伦理角度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将从根本上激励员工主人翁精神的发挥,同时又能协调各类员工之间的关系,从而对高校组织的良性发展起到明显的积极推动作用。 伦理问题是管理中的道德哲学问题,是高校管理不能忽视的核心管理问题。 一 、企业伦理问题的由来伦理问题是从哲学中的道德观念延伸而来,主要探讨人们的道德意识(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等道德现象,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在企业管理中融入伦理概念是一个企业的管理价值取向问题。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之所以基业长青,其核心管理伦理起了重要作用。 1.伦理问题的起源关于伦理问题的探讨,自古有之。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善”的概念;中世纪时,阿奎那曾具体讨论过“公正价格”。在我国,先秦时期的“伦理”,秦汉时期的“大学”、“中庸”,宋明时期的“理学”,都曾研究过道德伦理问题。而古代埃及和印度的伦理思想,它以探讨人生意义和人的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并往往与宗教相结合,从中贯彻着宗教诫律的要求,得到宗教势力的强力支持。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以孝为主要内容,重视个人品德修养,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总的说来,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形成了以强调个人幸福,即人的至善为特点的伦理思想传统。 2.现代主流伦理观对现代人道德观影响较多的是 20 世纪的现代伦理学,20 世纪西方伦理学领域有三大思潮: 一是由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研究语言逻辑而兴起的元伦理学,主要盛行于英美国家; 二是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在德、法及其他欧洲大陆国家流行; 三是受人本主义思潮影响的宗教伦理学,出现在各国的宗教集团中。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向追求“最大利润化”转变。 3.企业伦理问题的由来20 世纪 50 年代,工业文明的弊端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出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困境: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危机等自然环境问题以及道德堕落、精神危机、管理低效等社会环境问题,当今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正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促使人们对近代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利润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怀疑,进而重新把公平、责任等作为密切关注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企业主导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也更为明显。人们普遍认识到企业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其经营行为必须遵守法律并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企业不能以法律和伦理道德为代价去赚取利润,企业管理需要从尊重人性出发。于是,企业伦理学理论开始形成并日益受到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随着 70 年代以来媒体对商业丑闻和商业伦理案件的曝光,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注企业伦理的热潮。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最近国内发生的以“富士康事件”为代表的企业伦理问题已引起国人对企业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的深度关注。只要在有组织的单位,都存在管理上的伦理问题。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中同样可能存在伦理问题,无论是人员招聘、绩效考核还是解聘过程,组织、管理者、员工之间利益的冲突时有发生。 根据笔者收集的资料和对高校管理问题的实际体验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1.组织公平问题组织公平是指发生在组织中的公平现象,是雇员对组织结果分配、组织制度、分配程序、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否具有公平性的主观感受,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三方面,它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1)分配公平。相对于绝对公平,员工更关心分配结果的相对公平。他们会将所获的回报(工资、奖金、晋升等)与个人投人(学历、时间、经验等)的比率和他人进行比较,如果比率相等则感到公平,如果比率不相等,不管是正向不公平还是负向不公平,员工都会产生心理紧张,进而产生消除不公平的动机。高校管理中的分配不公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晋升的机会、教学工作任务的分配、进修培训机会的多少等;在员工对组织贡献均等的情况下,一些高校部门管理者往往以个人关系亲疏、喜好来决定这些分配的结果,有些员工甚至未对组织发展有任何贡献便享受出国培训、各种荣誉等对个 人发展较有利的分配结果,这对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员工无疑会造成心理的挫败感,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对其他员工也埋下了不公平的组织氛围这一潜在负面信息,对组织绩效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2)程序公平。主要探讨员工对公平程序的反应,包括过程控制(指在争议处理过程中,个体通过举证过程来获得利于自己的目标达成)和决策控制(指对争议结果的决定,员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对最后做出决策起到控制作用)。发言权在增强员工的程序公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言权是指员工在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后是否拥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高校中的一些管理者往往通过政治手段(如控制其进入“教工代表大会”或获得晋升机会等)剥夺一些“不讨喜欢”员工的发言权,这些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3)互动公平。包含人际公平(即员工在与管理者的交往过程中所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怀程度)和信息公平(即组织在作有关决策特别是对员工有不利影响的组织决策时,应该尽可能地向雇员解释说明。对公平的渴望是人类的基本特征。在高校,也一定程度存在管理者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来评定员工绩效、随意安插亲信、组织裙带关系等现象,在所有的雇用、绩效考评、惩罚和解聘过程中都存在公平问题,因为他们都涉及到个体的权利和尊严。 2.组织政治学问题组织中的个体或者群体使用没有正式批准的权利、策略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包括指责或者攻击他人:减少自己与某项看起来已经失败的或者已经失败的计划的相关性,往往把责任都归结于他人,指责对方的失误等。 组织政治学主要包括:控制信息、形象建设、结成强关系、制造义务等内容。 (1)组织政治是指在潜在动机支持下,为获得和保护个人及相关团体的利益,而对他人或团体施加的影响。组织政治学的一个明显现象就是管理团队为团队中的某个管理者掩盖错误,对一些错误行为或者不道德行为呈现集体的道德缄默。还表现在管理者利用手中的职权偏宠某些或者某个雇员,如任用亲信现象,还表现在雇员为了获得某些稀缺资源如避免被裁员、获取晋升、培训或者加薪的机会而取悦管理者,如拍马或者贿赂管理者。上述现象在一些高校中也是屡见不鲜,甚至被默认为是“正常现象”或“潜规则”。 (2)一些“不讨领喜欢”的员工往往会受到管理者运用控制信息(故意截留对该员工有利的信息或制造假文件精神)、制造义务(分配给了该员工不利的工作还要让对方觉得已经受了照顾而心存感激)、形象建设(在高层面前刻意表现对自己有利而对某个不信任的人不利的一面)等政治手段而被分配到明知该工作任务对个人发展没有什么意义而不得不接受分配的不公平待遇,否则下次就有机没会参与对个人出成绩较有利的工作,如参加出国进修等机会。这种做法容易打击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大多数员工报着应付的心态来工作,从而令组织绩效大打折扣。 3.员工安全与健康问题安全是指员工身体处于康乐状态,工作场所的安全主要是考虑避免工伤事故。雇佣安全还包括工作场所可能的伤害,员工应该被告知从事某种行业和具体工作具有的危险,以及没有正当理由雇主不可以随意解雇雇员。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完好状态。高校有责任保证员工整体上健康状态,不仅仅是物理上即工作场所的照明、空气、湿度、温度等客观条件,还包括组织内部关系、人际关系的友好,即人是否受到尊重、得到自我发展的机会。员工有义务对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组织有义务保护员工的人身健康与安全,并尊重每一个员工。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安全隐患容易带给员工生理上的损伤和内心的损害,组织没有尽到应有的道德义务是不合伦理的。高校中的工作安全问题相对企业而言较少,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教师或员工受到言行过激学生攻击甚至被杀害的现象也不得不令人警醒;员工或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对高校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不仅要涉及每个在校学生、也要照顾到每位勤勉工作的教职员工,近几年发生的高校教师自杀事件,已经用血的事实和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4. 员工隐私问题隐私权就是个人在通常情况下决定他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交流的权利。隐私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个人信息的保密、个人生活不受干扰的权利、个人私事决定的自由。个人隐私包括私生活和私人信息。组织没有权利获得员工的娱乐活动或者宗教以及政治信仰等信息,不应该知道关于员工生活方式的细节内容,这些信息都是私人的,组织调查的合法范围应该是关于员工教育背景、工作经验、技术以及认知测验等信息,工作预演、角色扮演、团队经验合作参考以及结构化的面试应该围绕求职者的工作知识。个体与自身以及个体觉得他自己应该怎么样的观点很容易受到隐私侵犯的影响,组织对员工隐私的侵犯破坏了他们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构成了对个体精神上的错误对待。高校组织在隐私问题上的处理和大多数企业环境应有所区别,在聘用的大多是具有教高文化素养和高等教育背景的知识型人才的管理中,组织更加应该尊重员工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然而一些高校中依然存在员工的隐私权不受合理保护的情况,如高校中不少见的教师和学生恋爱引发出问题后,这些属于隐私性的情况会很快在组织内扩散开,一些员工甚至是内部管理者会有意无意把道听途说的细节问题传的沸沸扬扬,令该教师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人际环境紧张而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甚至给个人造成精神包袱。这些言行已经侵犯了相关员工的隐私权。上述现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们同样存在于高校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作为智力型团队组织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员,需要有能力及时发现并重视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尤其是谨慎对待组织公平问题和组织政治问题,妥善处理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从而做到真正尊重每个员工。同时也能大大提高目前体制下高校组织的绩效,较好地激发组织核心资源——教职员工的工作能动性,从而增加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培养人才的热情和品质。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遵循的伦理评判标准如何判别高校管理中的伦理问题是高校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员的基本能力。适用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评判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美德标准德性伦理学认为,判断一个行为的合道德性主要通过贯彻行为者的品德,如仁慈、同情、良心、合作、公平、公正、正直等品质体现在行为中,可以说该行为是道德的。管理者故意隐瞒有害后果的做法其动机是邪恶的,对待雇员是不公平的、不人道的,所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雇主是不道德的,行为是不合伦理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强调的“以德服人”是对待高校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的至高标准,因为多数教职员工去单位工作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物质利益,更多的是追求被充分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目标。 2.分配公平标准分配公平理论认为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应该看它在行为的收益和损害的分配方面是否公平,如果行为带来的结果在当事人之间得到了公平分配,那么行为就是合乎道德的。高校管理者更加应该遵循该原则进行工作分配,这样才能使这些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而心情愉悦地工作,从而主动积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关怀标准关怀伦理学强调的是行为者为了维护他与行为接受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显示出对行为接受方的关心。如果行为者显示出对行为接受方的关心,行为者的行为是符合道德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利益相关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包含双方的诸多相互期待。管理者被期望能提供有意义的工作、给予基于成就的报酬、提供培训和培养适应能力。员工被期望全身心投人到工作中,分担获得成功的责任等。高校管理者在对待员工的行为上,为了使得双方利益相关关系得以维持,应该多关心员工,包括对其健康和安全的负责与培训、身体和心理需求的关怀等。 总之,将以上原则综合运用,全方位把握管理中的伦理与道德行为,形成充满人性关怀的、和谐的组织工作氛围,才能形成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整体评价,使组织管理绩效尽可能完善与高效,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准。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 高等学校作为汇集人才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探索在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办法,使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适应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高校人力资源是指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工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其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知识型员工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也是我们关注、管理、开发的重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开发能力体现了学校的人事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1高等学校教师独立性强、素质高,属于典型的复杂劳动群体,因此他们需要较为自由的工作环境,喜欢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向往宽松的组织气氛和自由度更大的工作环境。 1.2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高校教师依靠自身人力资本的丰厚储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很大的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他们往往选择有利于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环境。 1.3高等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过程难以 监控,劳动成果难以精确衡量。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培养人才的质量很难精确衡量,这就使得他们的价值创造过程是无形的。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所,而且工作没有固定的流程、步骤和规则。 2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自身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但现行的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受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制约,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阻碍着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优化配置,表现为:管理中强调事而忽视人,束缚了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没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架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目标不明;在人才的引进上有些盲目,只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在人才培养上目标不明确;人力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因此,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工作要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用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创新人事管理工作的观念、思路、机制和方式方法,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建设上,合理、科学地进行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努力把优秀的人才聚集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来,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教育储备,才能培养质量更高的人才。 3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观念和思路 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对其所属的工作人员和人事工作进行决策、组织、协调、计划、督促、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其内容包括选拔录用、考核奖惩、调配任免、工资福利等基本属于行政事务性工作,主要是以“事”为中心;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把人、人力作为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其内容涉及人力资源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个体差异分析、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价、保持与激励等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的开发、管理为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用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创新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资源的观念,重点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树立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的观念。要强调人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激发教职工对学校事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事业心,提高工作绩效;三是在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时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在高校中既需要搞教学科研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需要德能兼备、善于管理的行政、教学管理人才,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规范、高效地运行。其次是思路的创新:要建立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明确而合理的人力资源架构。高校要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策划,既要制定长期的规划,也要制定中短期目标。要基于目前学校人力资源的状况和能力思考人力资源的需求,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学校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相协调的动态机制;要采取措施,改变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创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可体现在选拔、流动、培训、聘任、考评等方面。 4.1实行“以人为本”的选拔、聘用机制,加快优质人力资源构建 应聘者必须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所聘岗位的职责要求,同时,学校也要充分考虑应聘者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高层次价值需求,尽量为教职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管理模式。借鉴欧美大学教师管理的经验,切实改变管理方式和人才进入机制,逐步建立以聘任制为核心、依靠市场的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4.2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一是建立柔性化的人才流动机制,改变目前高校中人员“学校所有制”的管理机制,实行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在对人才的管理上,要克服“刚性”管理的弊端,允许人才柔性化流动。二是建立人才岗相适的能级管理机制,通过对人才岗位能力的评定分级,优化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革职务只能上不能下的旧规,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真正做到优秀者上、平庸者让、不称职者下,形成职务能上能下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把分配和职责、实绩、贡献挂起钩来,将教职员工的待遇与其职责、水平、业务能力、完成任务的量与质、实际贡献等联系起来,激活教职员工的内在动力。 4.3建立和完善人才全程培育机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人才支撑 即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重用人才、激励人才和爱护人才、不拘一格、全方位地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机制,并将其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准则。要善于用火热的事业凝聚人才;用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用适当的待遇吸引人才。 4.4实行人才聘任机制,推进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是推进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行聘任制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合同管理,可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使教师缺乏安全感,在工作中片面追求短期效果,不安心开展中长期的重大项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产生。因此,学校应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强化岗位聘任和分类管理,实行终身制与合同聘任制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根据不同岗位需要实行长期聘任和短期聘任相结合的聘任形式。学校要注重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把个人聘任与团队聘任有效地结合起来。 4.5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实现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 一个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离不开一个合理的目标,因此,建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定量标准是有效进行绩效考评的前提,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评价工作实绩要以人为本,全面评价;评价绩效应考虑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的成绩不同,要注重是否办实事、有实效,不能单以贡献大小定人才;要建立较为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应与岗位相匹配,岗位不同要求不同。绩效考评的结果应作为教职员工晋升、调动、加薪的决策依据。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实际上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标——创造一种发挥人力资源最大能力、获得最大价值的工作管理机制。 5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5.1把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环节 对教职工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要有规划、有措施、有检查,并适当投资,以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培训的形式不囿于“文凭”和“学历”,而是从实际出发,讲求培训的实效。培训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多形式、多渠道,就培训对象来区分有全员培训、中层培训、部门人员培训(如教师培训、技术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等),学校除了统一人才培养外,还应协助教职工制定个人发展培训计划,教职工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业务,找出自己能力与需求的差距,制定出培训方案。 5.2讲究用人的艺术,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 一是量才而用,做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由能级决定职级和岗位这是用人的规律,学校为不同的岗位配备人员时,与之对应就要选择不同德才水平即不同能级的人相匹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要善于发现并发挥他们的优势并将其优势转变成工作的绩效,学校在实行竞聘上岗时,首先应让教职员工自己申报最能发挥专长的岗位,而学校则应根据实际努力实现他们的要求,使教职员工的德才水平与其担任的职务、工作的岗位相适应。只要做到量才而用,用人所长,就能发挥教职员工最大的聪明才智。二是扬长避短,做到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事物有长短,人才有高下,这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事实。在高校中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就要扬长避短地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扬长而用,择能而用,对各个岗位的教职员工,要用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其专长,抑制其不足,并在扬长过程中克服其短。 5.3采用科学的激励原则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正确地实施激励原则。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利用各种激励因素,掌握激励机制,运用合适的激励模式和方法,才能激励教职员工奋发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有效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首先,对激励因素的设定要明确,如对完成工作的质与量要做适度的说明,给教职员工分配工作要适合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量。其次,准确地把握激励的时机。激励的有效性,往往在于及时。太早的激励,会让教职员工误以为这种激励不需努力就可以轻易获得;而太晚的激励也会让教职工受到伤害,认为努力工作仍受不到重视,对学校对领导失去信心,激励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三,激励要因人而异。首先激励的手段要灵活,不同需求层次的人采用不同激励方法和策略。根据教职员工不同的需求层次恰当地选择激励措施,才能有效地达到激励的目的。其次激励的方式宜正面激励为主。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指出,在群体激励中,正面激励的效果远大于反面的激励(如惩罚等),越是素质高的人员,惩罚性的激励对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就越大。在需要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岗位,宜采用奖励和肯定、与业绩挂钩的薪金、升职等正面激励的措施,以利于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状态与革新 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的各级各类人员进行规划与组织,对人际和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做好教职工的聘任录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升、离退休等工作,达到高校人力资源高效率、高效益利用的目的。[1]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由高校的特殊性质和战略地位所决定的。具有较强的稀缺性。高校人力资源的结构主体是教师。高校人力资源属于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人力资源的价值就是在人力资源流动中实现的,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校人力资源流动性更强。劳动价值具有较强复杂性。高校人员的劳动复杂程度比较高,其衡量的过程比较复杂,其劳动转化为经济和社会价值具有明显的间接性。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文化层次较高,特别注重高层次精神需求,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追求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3、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认识落后 只重视传统的人事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了解,没有真正意识到高校发展的瓶颈是缺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人力资本及人事管理的行政性配置垄断在高校管理中根深蒂固,这就导致了高校对政府依赖、对市场迟钝,其管理的自主能力和改革动力不够强劲。 3.2对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研究不深思维方式惯性及体制的内在弊端使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滞后。管理人员局限于事务性管理,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入研究。 3.3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各层次、各岗位人员的调配不合理,严重阻碍了高校的深层次改革,难以适应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需求。 3.4人力资源流动不畅 由于人力资源的行政配置性和垄断性在高校人事管理中根深蒂固,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和人才市场的人事机制不健全,造成一方面非教学人员缺乏合理流动;另一方面,长线专业无法进行市场调剂,缺乏长远规划。 3.5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体制性障碍 管理体制过于集中,自主管理权力小,平等竞争和激励机制平台尚未建立。体制不够灵活,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4、改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创新策略 4.1实现观念的转变,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是将传统的经验型、行政型管理转变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树立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明确“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教师为本”的观念。[2]着眼于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充分尊重人才的禀赋和特点,从人才培养、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等关键环节着手,让各级各类人才适其位、用其能、献其智,发挥最大的作用。 4.2完善高校的各项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促进发展的有效举措。首先要充分利用物质激励,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方法。其次是灵活运用精神激励形式,如授予荣誉、合理授权激励等。 4.3优化配置教师队伍 优化配置的出发点就是岗位,是以岗位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高校人事管理从某个角度来说,教师是决策主体。必须实现从“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管理”转变,实现能岗配置。 4.4实施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价值体现的方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强化人才流动服务职能,承担本校教师及各类人员的人才交流工作。 4.5重视教育培训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实行柔性管理,在和谐、融洽、协作的运作中实现高效率。大学教师是自主性很强的个体,培训首先要符合教师的个人需要、职业发展走向,根据成长的不同时期进行灵活培训,力争每一个“人力”都上升到“人才”的境界。高校培训计划要制度化,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5、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创新性 5.1观念的创新 5.1.1树立人才资源是高校第一资源的观念; 5.1.2树立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的观念; 5.1.3是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时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 5.2思路的创新 高校要真正理解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既要制定长期的规划,也要制定中短期目标。要全面掌握学校人力资源的现状,建立起人才结构调整与学校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相协调的动态机制。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和各部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要有前瞻性,目标明确,政策配套,操作到位,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探讨 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分析 第一,具有主导性地位。对于大学人才体系来说,其中含有后勤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党政管理人员等,在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人群,他们可以说是办学的主体。在社会资源稳定的前提下,大学需要具备充足的高水平教师资源,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高级人才,为学校和社会创作出巨大的价值。第二,具有多元性功能。现代大学都具有多元性,具有社会服务、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培养人才等多种功能。这其中,教师是科研和教学的主要对象。第三,具有自主性需求。大学教师的工作形式、性质和内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多个方面具有自由性。第四点,关注实现自我价值。大学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等多方面的特点,他们是具有高知识水平和学历的人群,具有强烈的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想。 二、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一)选用适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软件 对于大学来说,选用适合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是必要前提。对于拥有充足资金以及规模较大的高校,可以自主开发相关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中小型的大学并没有相应的技术型人才以及资金实力,所以可以要求专业咨询公司来分析研究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状况,而后让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来研发合适的信息软件。 (二)确保充足的资金来源 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所以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充足的资金投入,这是根本条件。 (三)培养大学教职工的信息化意识 通过培养教职工的信息化意识,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可以创建出民主、和谐的文化教育氛围。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培养教职工信息化意识时,需要防止出现过度以来管理软件的问题,这会降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规划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下面的内容:第一,拟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详细策略。第二,就充分考虑大学的信息化水平高低,正确的评估。第三,规划信息系统需要具有的管理功能。第四,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环境的完整性。比如:流程控制、数据管理、用户服务、硬件设备以及服务器等方面的内容。在规划好大学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以后,需要执行以下的步骤。第一,明确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先后次序以及发展趋势。第二,规划大学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结构,充分获取大学管理层的认可,并且争取相关资源和资金支持。第三,提出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流程,进而落实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需求和功能需求,提升用户的应用体验。第四,确定相关方案。明确界面、用户、工作流程等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第五,合理评估管理系统的推广效果。评价内容中需要包括开展系统化、技术支持、新功能等。 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分析 (一)加强对于大学资源管理流程的管控 当前阶段,大部分高校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随意性较强的问题,许多主观因素影响了管理工作。因此,在实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流程,对于符合规定的行为进行报警和警告,利用这种方法来降低外界因素的干扰。 (二)促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 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计算和汇总大量的数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够良好的进行上述工作,相关的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都能够得到提升,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减轻了管理工作负担。 (三)信息化管理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校园网环境下进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方便观察人员对于相关数据的查找,办公条件得到优化,并且支持多人办公。相应的系统不受空间、人数以及时间的限制。 四、结论 综上,为了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效,必须加强对于信息化网络建设的策略研究,进而提升大学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性和质量,在实际的决策和教职工服务中结合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步。 作者:徐国凯 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大学人力资源改革探讨 摘要: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在政府部门中展开,旨在提升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在国际社会竞争中形成足够的影响力。目前,新公共管理理念对我国公共行政部门也形成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人力资源改革应该以新公共管理理念为指引,引入新的管理手段,以此实现更好的人本化管理。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念;大学;人力资源改革 1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学界以私营部门管理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具体观点包括:摆脱传统的官僚独占模式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手段,提倡公共服务中的顾客导向,追求效率和公平等。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在政府部门中展开,旨在提升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在国际社会竞争中形成足够的影响力。目前,新公共管理理念对我国公共行政部门也形成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人力资源改革应该以新公共管理理念为指引,引入新的管理手段,实现更好的人本化管理。 2我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行政机构臃肿不堪,工作效率不高。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中的行政人员的数量远远多于教师。以北京大学为例,现有教职工人数约有8000余名,其中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约占2/3,处于教研一线的教师只有1/3,影响了大学的工作效率,不利于精英人才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2)存在较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不够重视教师主体。目前,我国高校中依旧存在“官本位”的传统思想,权术高于学术、官位高于学问。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没有被予以应有的重视,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3)高校考评机制比较单一,缺乏激励作用。我国高校评定职称的做法长期沿用职称评定终身制,这种能上不能下的模式不利于激发教授、行政人员的进取心,他们很可能变得不思进取,知识面狭窄,无法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以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导大学人力资源改革的对策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后,以知识为重要标志,以高新科学技术为重要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管理技术是高科技领域的重要内容,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色彩。从管理理论的诞生,到人本管理学的兴起,人作为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逐渐从小角色走上大舞台”,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重视。新公共管理理念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提倡人、竞争和激励的作用。在大学引入这种管理思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1)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是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基本要义。针对我国高校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现状,有必要加以积极改革,要根据实际情况精简机构,将食堂等部分职能部门实现企业化,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引入竞争机制,使他们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明确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学校主体予以高度重视。毫无疑问,教师是大学的中坚力量,支撑着学生的各项运行。但不得不承认,一线教师在大学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官僚作风盛行,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鉴于此,我国高校应该借鉴国外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比如日本高校中的教师享受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可以参与每年的招生计划、课程设置和奖学金分配等事项、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只是负责执行教师会议做出的各项决策。这种做法值得我国高校借鉴。我国高校必须明确自己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教师才是高校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真正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 (3)构建多元化的职称评聘机制。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的职称评聘机制也必须打破终身制,构建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多元化评聘制度。现阶段,高校的职称评价机制还不够客观公正,考核过程不够透明,难以得到教师的信任。有鉴于此,高校要建立以教学科研为核心的评聘机制,规定硬性的教研考核指标,比如发表多少文章、发表在什么水平的刊物上、文章引用次数是多少,这些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必不可少,还要参考学生的评价意见,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判断出教师的职称水准。另外,在制定薪酬机制时,高校要制定一套量化的薪酬体系制度和奖惩标准,在奖罚过程中体现真正的公平和民主,使教师体会“劳有所值、劳有所获”的愉悦感。 4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背景下,大学人力资源改革要以新公共管理理念为指导,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高校获得可持续发展。 作者:廖咏滔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论大学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 摘要:知识经济到来,高校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转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别简述了高校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继而阐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实现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转变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前言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发展已进入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新阶段,高校作为人力资源的高地,传统人事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已成为必然。 一、高校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是指以教职工与有关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它教辅活动的相互关系为对象,运用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对吸收录用、调配派遣、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等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的活动,以保证学校活动的正常高效运作。 高校人力资源指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教职工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其中教研人员是主体,管理人员是关键,服务人员与离退休人员是补充。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与配置,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成以员工为导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最根本的区别。 二、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构成普遍存在以下特点:教研人员中,教学名师或科研精英相对较少;管理人员中,多数安于现状,具有创造性思维者较少;服务人员以教职工亲属占多数,专业技能相对不足,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高校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2.1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仍带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兼容性,人事部门还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进行开发、利用、增值从而带来丰厚回报的特殊资源。 2.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不够规范 高校大都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在教师引进、培养、使用及工资管理等方面主要遵从上级文件,较少考虑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致使人事管理工作无法承担起为高校的长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重任。 2.3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 当前,虽然很多高校进行的分配制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普遍存在改革不彻底、措施不配套、考核评估办法滞后和某些方面不够公平合理的状况,导致人员积极性不高,没有追求效益的动力。 2.4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近几年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不少高校长期处于缺编运行状态,专任教师普遍紧缺,而人员缺乏合理流动、高校组织结构政府化、专业教师无法进入市场进行调剂等又使得非教学人员比率偏大,呈膨胀过剩态势。 三、如何实现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转变 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就是加快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没有这一变革就没有高校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只有实现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管理方式的转变,才能有管理目的和结果的转变。在高校,“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以教师为本,创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始终坚持尊重教师的意愿、了解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职工积极参与高校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制定,使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2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要规范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其次要保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公开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高校要逐步建立以实行聘任制主线,以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3健全分配激励机制 在目前高校教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搞好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稳定人、吸引人,更需要激励人、发展人,高校要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多种分配形式和办法,坚持效益原则,把各单位的工资总额同办学效率、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紧密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提高骨干待遇,真正做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 3.4促进高校内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高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受到社会的生产、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制约。要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应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规范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其次要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率的使用。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脑力为主的复杂性劳动,要用科学的方法确定高校教师工作量的标准,这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依据。 3.5从绩效评估向绩效管理的转变 高校教职工的个人需求不仅表现为基本的物质需要,也包括尊重、个人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而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与目标的制定、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等一系列环节,特别注重内在要素管理,注重人的动机、需要等内在心理要素,因此从绩效评估向绩效管理的转变契合高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3.6建立学习型组织,精心构筑校园文化,营造一个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特别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组织观念文化和凝聚力,注重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感和认同度,所以高校应致力于营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满足高校教职工日益突出的精神需求,以精神激励的形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政策环境,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探析大学人力资源约束和激励管理体制建设 摘要:高校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灵魂,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属于知识型员工范畴。在高校管理中,必须根据高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来设计适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追求,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灵活运用激励与约束的手段,从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高校入力资源;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人力资源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最大资本,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等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在高校的入力资源管理中强调的是“科层制”,诸多管理活动都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约束手段被放大成为了管理活动的中心,教师作为高校人力资源,其潜能受到制约,大大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高校人力资源是特殊的劳动群体,在现代大学的管理中,必须根据该群体的特殊性,以追求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动态平衡为前提,遵循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以达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序、高效。 一、建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现代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 (一)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本原理 激励机制是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晋升奖励等方式支持强化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符合期望方向和要求,从而达到调动工作积极性的目的。约束机制是从抑制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制度约束、合同约束、环境约束等措施来杜绝一个人与组织期望方向不一致的行为发生。激励与约束都是以制度化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入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必须先从了解和把握激励或约束客体的个性特征以及需求动机人手,激励与约束手段协调配合,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个人利益和高校利益的协调统一。 (二)高校人力资源的职业特性和需求分析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给知识型员工所下的定义是: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其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的员工阔。 高校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灵魂,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属于知识型员工范畴。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他们普遍有着高学历、高智慧,属于社会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层次,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工作有着较强的独立性;第二他们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治学严谨,思维敏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第三,个性鲜明,自我实现的需求比较强烈;第四,他们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和多样化,对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需求倾向较强;第五,他们对人类科学知识有着浓厚兴趣,渴望学习和进步,对事业的成长有着不懈的追求,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高校教职工的主导需要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根本保障。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中激励的最著名也是应用最广的理论之一,他认为需要和动机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该理论以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来分析入的需要。高校人力资源的社会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体产生的需要既有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也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且后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又使得人的需要具有个体形式和不同类别,因此高校只有根据教职工的不同需要,提供他们所需的奖励,激励机制才能成为绩效改善的重要因素。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成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管理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两种监督机制。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利用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管理结构,利用约束机制形成动态有序的控制系统,成为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 (一)激励机制的构成 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激励,而激励问题的核心是确定哪些因素条件能够持续激发人的动机。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理论依据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管理激励理论的结合,激励机制的构成则是以高校人力资源的职业特性和需求分析为基础,主要包括物质的激励,成就感、认同感与荣誉的激励,升职与受教育机会的激励,竞争的激励。 1.物质的激励。高校人力资源属于经济人范畴,其需求具有多面性与复杂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需要必然是高校教职工行为选择的首要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使更高一层的需求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是生理需要满足的基本因素,这些条件的合理满足是他们主动积极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学校要首先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谈及其他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现阶段乃至以后,激励机制的设计中一定要正确面对高校教师合理的物质需求问题。 2.成就感、认同感与荣誉的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这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以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能力的原始驱动力。高校教师的自我实现就是充分施展自己的教育潜能,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精力和才能献给社会,其最大的满足莫过于教学科研上的成功以及“桃李满天下”,这是高校教师最高层次的需求。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就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抓住高校教职工有受到信任,获得表扬、肯定和接受荣誉、提高知名度的需要。对管理对象合理运用成就感、认同感以及荣誉的激励,往往能够取得物质激励所不能达到的激励效果。 3.升职与受教育机会的激励。接受教育、了解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是高校管理人员高层次需要之一。给管理人员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又可达到增长进取心和拼搏欲的长期激励效果。教育的激励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满足管理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求知进取的需要。 4.竞争的激励。竞争可以强烈地激发每位员工的进取心,使他们力争上游,发挥最大的潜能。通常情况下,“驱使人们积极工作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自身对目标追求产生的动力、外部激励产生的动力和竞争产生的压力”。按照管理目标方向为被管理者设置风险、竞争环境的直接作用是对人形成一种外部压力,可促使人们产生某种顾虑和紧张,从而形成一种避惩和控制的力量。所以,竞争也会对管理人员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多创造适度的压力环境往往会成为激发管理人员努力工作的动机因素。 (二)约束机制的构成 1.制度的约束。制度的约束是指将高校教职工要约束的行为纳入管理制度,达到规范高校人员行为的作用。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约束规则,它旨在约束追求自我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约束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学校的制度约束,必然会导致一些人的不良行为和现象,且出现的不良行为无章可依、无章可罚。高校应形成健全的制度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以合理化的制度来约束教职工的不良行为和现象。 2.道德的约束。 荣辱之心,人皆有之。高校的人力资源属于知识型人才,他们有着更加强烈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应重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对高校职工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作用,形成有力的舆论氛围。道德约束是在高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 3.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隐性的,在制度约束和道德约束不充分的前提下,组织中为什么仍然有一部分成员在努力工作呢?这就是组织成员自我约束的作用。通过自我约束,可使高校教职工树立敬业爱校、廉洁奉公、无私奉献、自尊自重、奋发争先等高尚品德,进而增强教职工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高校人员有着强烈的荣辱感和自尊心,要加强对高校人员进行自我约束的教育,通过自我分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效果。 4.组织环境的约束。组织环境的约束是指约束和指导组织整体行为和内部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它不仅能起到激励的效果,同样可起到约束的目的。一方面,高校有责任为其组织成员提供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事业追求的舞台和平台,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校园文化,激发成员的活力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来自现代大学内部监督和外部舆论的约束促使高校人员在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方面趋向一致,在工作中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集体责任”,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三、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追求,谋求管理的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 以人为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准则,它是指要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发展人的基本能力。人们的需求总是随着现实的改变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生存的需求得以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也就渐趋强烈起来。因而,现代意义上的人本需求,还必须强调“自尊”、“自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教职工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更加重视对人性的尊重、理解,注重人的自身发展。在实际的管理中要把教师作为“学术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把教师放在主体地位,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和更具有参与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激励是一种正面导向,反射的是人的主体特性需要,关注的是个体的自由创造力,而规章制度起源于科学管理思想,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标准状态,两者都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手段。在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要求高校管理者抱着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高校教师的行为,制度要体现人文关怀,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在一起,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系统平衡,以达到有效激励。 (二)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规范和强化每个教师的职责行为,加大压力,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教师履行职责的积极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现行的绩效考评制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评价重形式而轻实质,考评的随意陛过大,科学性不强,考评标准单一化等等。 高校在建立教职工考评体系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独立性,且模糊因素很多,要区别他们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就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指标。强调教师完成工作实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个人道德、修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工作纪律的考核;在考核教学科研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学科研工作的质量;评奖评优要避免新的平均主义和唯“量”是从现象,增加透明度和可区分度。 (三)灵活运用激励与约束的手段,避免激励不力和约束过度 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有效地促使高校教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约束机制,则使高校教职工不佳的教学与科研或有损高校利益的行为,都可通过相应的监督系统得到反映,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约束或惩罚。激励与约束机制两者互相协调,缺一不可。激励不应该以金钱为主,而是以高校教职工自我发展需求为主。在激励方式上,要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在约束方式上,要强调自我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制度约束与道德约束相结合。 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还要避免激励不力和约束过度现象的产生。错误的、不合理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而一些正确的、合理的行为又没有得到及时有力的肯定和支持,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泛化的负向激励效应。而过度的约束又会造成组织成员过多的顾虑和紧张,影响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理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应该是由激励机制来产生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人本资源,由约束机制来监督并协调人力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寻求激励与约束的和谐统一。 (四)完善竞争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外部人才流动的环境日益宽松,许多高校建立了岗位聘任制、高薪聘请制、竞争上岗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形势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强化合理竞争机制。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潜能与创造精神,提高办学水平,有助于高校事业目标的实现,是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机制。另一方面,竞争与协作也是统一的,如果竞争机制不完善或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则极易导致“资源”流向不合理,造成教师队伍的流失与内耗,增大离心力。在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单位所有制”和“职务终身制”,杜绝不公平竞争,将竞争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公务员之家 (五)建立充满安全感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 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强大的工作动力。健康向上、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是学校工作卓有成效的基础,一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群体,心理环境的创设、调控、利用,会对教师的心理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使人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和精神需要,从而激励人们主动工作,自觉接受学校工作规范的约束,产生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的精神动力。因此,管理者应首先营造一个使人安定工作的学校环境,科学地开展激励,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有事业成就感,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明确的个人前途及深造提升的机会。如此,必定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富有创造性和再生陛的宝贵财富,增强竞争的实力而取得成功,营造人才建设的“雪球效应”。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将教育领域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并且也为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变化,在现代高校教育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当前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仍旧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将其进行解决,那么将对这项教育的开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将这一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本文将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展开研究,全面分析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以期对高校教育的全面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0引言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人才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和组成部分,可以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将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更是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一项重要基础条件,所以当信息化技术得到发展和完善以后,如果不将二者进行有效地融合,将对高校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将网络信息化技术良好地结合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起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发展体制,将成为今后大学提升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环节和方式。 1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1.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需求 在高校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采用高效化、高时效性的管理方式对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也要相应地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日常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通过这种方式将原有的复杂的工作方式进行取代,进一步提升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 1.2为高校教工查询信息提供便利 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得到了全面发展后,高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职工都可以利用网络来对个人信息进行查询,并且借助这种方式还将更好地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展开更为有效的沟通,对于进一步完善自身工作质量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帮助。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之所以可以得到全面发展提升,最重要的是保持其工作的透明度,在这种前提下形成更流畅的交流方式或渠道,所以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也将更为公正和公平地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开展和完善。 2对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提升的策略 过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确定当前我国大学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这项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为此笔者也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对广大工作者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2.1加强对信息化软件的选择 对大学的发展来说,选用适合自身人力资源发展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发展都已经十分完善,不仅拥有充足的资金,同时还掌握着中小学所不具备的规模和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就应该要求相关的信息咨询公司对大学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再由专业的计算机公司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以便为其选取一个最佳的信息软件,促进高校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2保证高校资金的充足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并且这项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付出长期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投入资金和工作精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只有保证资金的稳定,才能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最基本的保证和帮助。 2.3对大学教职员工的信息化意识进行培养 在对大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教职工的信息化意识培养和提升,对促进大学整体竞争实力将产生重要帮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将更好地创建出民主、和谐的文化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帮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对信息化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在对教职员工进行信息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避免和减少对软件的过度依赖情况出现,从而防止对管理工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在对大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适当对教职工进行培训工作,以便加强其自身素质和能力,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帮助。 2.4对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科学规划 在对大学进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时,工作人员需要对以下几个环节展开研究:①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和拟定;②对当前大学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保证其评估工作的正确性;③加强对信息系统中所需要具备的管理功能进行详细规划;④需要对工作系统所处的运行环境完整性展开充分研究和考虑。 在对大学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详细规划以后,无论是学校管理人员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在正常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方式和步骤,保证工作的正确性和指导性,从而为今后工作奠定稳定基础。 3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确定当前我国大学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也提出了相应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希望对高校今后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开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一项重要基础条件,因此信息化技术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如果不将二者进行有效地融合,将对高校的管理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将网络信息化技术良好地结合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起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发展体制,将成为今后大学提升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方式。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对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就目前形势而言,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提高管理的水平,对各大高校的发展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影响着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学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文章将基于该观点进行深刻的讨论。 [关键词]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1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人力资源系统为平台,在管理的过程中以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为最终的目的,力求形成开放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体而言有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首先,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该过程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人力资源信息,在管理的流程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与此同时需要和其他相关的系统加强配合,实现整体的提升。其次,我们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职工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成员参与到管理的过程中,建立自助服务机制,在沟通渠道上进行全面的延伸和扩展,实现互动管理。再次,我们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这是指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例如:人才网址、培训公司等。最后,我们的信息交流平台必须增强互动性。通过内外部交流及时的解决问题,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 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2.1 提升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效率 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和表格需要进行汇总和计算。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好该问题,有利于管理人员减轻工作负担,节约时间,提高了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另外,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流程,继而取得更有价值的信息,为高校的全面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2.2 增强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控制 现阶段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上存在随意性的问题,且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教职工的招聘问题、排课问题、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上存在了流程上的漏洞。与此同时,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调动会直接影响管理的水平,缺乏连续性。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下,能够严格地按照约定的流程执行,对不符合规定的操作实行警告和报警,能够有效地减少外来因素的干扰。 2.3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自助服务 在校园网环境下建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管理人员随时随地的登录查看和寻找所需的数据,在B/S结构的帮助下,能够支持多人同时操作,有利于优化办公。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甚至是人数上的限制,在放假期间也可以对人事关系进行管理和调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所以在访问互联网的同时,能够对培训信息、请假等日常事件进行网络提交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服务形式。 3 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3.1 起步晚、水平低、发展迅速 和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学校的应用上起步较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我国高校发展水平不均衡而造成的。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上,不同高校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发展的速度上,由于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资金投入比例较大,因而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软件产品比较丰富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在软件产品上有多种选择。国外的软件供应主要是SAP和Orscel,国内主要是传统的用友、金蝶等软件。结合我国高校的发展,国内软件对管理的现状有着直接的了解,因此在软件的设计上更加贴近人们的使用习惯,开发商能够站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角度进行产品的升级和创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3 大学人力部门管理观念落后,缺乏重视 观念的先进性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只有设身处地在考虑问题,才能完善校园的管理系统。然而,学校的领导者碍于资金问题,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系统的优越性,缺乏重视,造成了管理上的弊端。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工作中依据以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为主,缺乏变革精神,因而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 3.4 缺乏信息化综合型人才,培训系统尚未建立 高校的发展,人才问题是关键。即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中,缺乏相应的人才进行具体的操作,人事部门的员工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较为基础,只能简单地按照流程进行基础的工作,并不能针对实际问题灵活的处理,提供建设性的建议。而技术研发人员只能基于专业能力进行调节,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认知。此外培训工作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支持,造成了技术上的困难,不利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4 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策 4.1 转变高校人事部门的管理理念 人事部门的职工具有人力资源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具有优化传统的工作方式的观念。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一一面对,而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应该紧随国际潮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我国高校的特色进行系统的优化,大力推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 4.2 培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对该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专业人才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意见,这对系统的升级优化有着很大的帮助。在管理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操作步骤和程序上的漏洞,能够为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有利于该技术的新发展。当然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校领导的支持,和网络部门、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的协商,结合各院系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4.3 严格执行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般实施过程 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从系统规划到系统维护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经费等实现问题的制约,因此,想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需要按照最初的规划对人力和财力进行严格的控制,即优化一般实施过程。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纪律和程序的约束,将会直接的影响到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系统管理人员应该遵守安全管理机制,对网络病毒和黑客的袭击做好防范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提供优质的运行环境。 5 结 论 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系统的规划下,一步步实现管理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要保障信息的安全度,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能够进行数据的全面分析和汇总,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依据。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基于激励理论的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在大学校园之中,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对大学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主要从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措施入手,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措施中的弊端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手段。 关键词:大学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手段 激励误区 现代社会,大学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一个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大学校园在学术探究和人才培养中具有的独特性让大学在对自身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过程中很难对其他社会机构所采取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借鉴应用。为了充分调动大学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些学者提出了在大学校园中合理运用激励手段的方式。由此,我们需要对基于激励理论中的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行探究,以便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措施 1.薪酬激励体系 运用员工薪酬进行激励的方式是用人单位中最常见的一种激励手段。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企业,对员工薪酬体系进行合理设置,可以起到稳定员工队伍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这两种作用。在20是世纪5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了一种“双因素”的理论。这些学者认为,在企业发放给员工的薪酬之中,员工的底薪和福利是不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的,但是这两大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2.终身教授聘任制 在大学校园中确立终身教授聘任制,可以为教师发挥自身的学术潜力提供一个奋斗的目标。但是由于中国大学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大学中的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其它人员已经具有了终身任职的特点,就使得终身教授聘任制处在了一种形同虚设的局面之中。大学教师的工作本来就是终身任职,现在校方给了自己一个终身教授的头衔,教师自然不会把“终身教授”看作是身份以及荣誉的象征。 3.高校员工绩效考核制 绩效考核制是现代企业在薪资管理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绩效考核是企业根据市场经济的准则,将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既得利益相挂钩的一种合约管理机制。绩效考核可以让员工的工资收入随着自己的工作业绩变化有关,这就可以通过展现员工之间的劳动成果差异性的方式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也借鉴企业的这种绩效考核机制,在大学校园中推行了以绩效考核为主的教工工资发放方式。 二、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手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 对大学校园中采取的激励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中正在推行的激励措施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以教师绩效考核为例,大学校园的特殊性使得一线教师的工作内容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性。对于一些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学校可以从科研课题完成状况以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依据进行绩效考核。对于一些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学校就应该根据教师对学术界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状况以及教学组织状况进行考核。但是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教学课时完成量、数量、课题完成数量进行了严格控制。不论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还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老师,都依照统一考核标准进行绩效考核。这种逼迫教师搞科研的方式对学术界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学校以教师的数量和研究课题完成量作为考核标准,等于是把高校的科研工作变成教师的业绩,这就会让教师在进行学生研究的过程中处于一种为了业绩而进行科研的工作态度。高校教师们带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一些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指标,采用论文的方式来应对考核,这对学术的严谨性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注重个体激励,缺乏团队激励 对于高校来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的问世,往往是一个团队集思广益协同奋战的结果。一些大学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对这一点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但是在推行奖励措施的过程中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个人成果忽略团队集体劳动的问题。 三、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措施的正确应用 1.通过人才管理激励从事完善教工绩效考核体系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采取分类引导的方式来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体系针对高校的机关工作人员和教辅人员。学校应该落实竞争上岗制和淘汰机制,采取年度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对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对于一些不胜任工作岗位的人要坚决予以撤换,以保障人员的优化配置。针对学校的教师群体,应该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采用不同类别的考核方法。例如,对于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团队,学校可以针对其科研任务的轻重采用年度考核或者分期考核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方式的改良让教师潜心科研,继而实现对教师工作潜能的有效发挥。 2.运用文化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措施完善人才激励措施 高校的教职工队伍是一支知识密集型的人才队伍。针对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人才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就不应该采取一种较为单一的激励手段。要相对这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采用一种由多种激励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展现出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个集体之中,团队成员的合理组合对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特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团队进行激励可以更好地发挥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在军队中,指挥官在论功行赏的过程中会采用授予集体一等功集体二等功等方式来对一些在军事行动中有突出表现的部队进行奖励,可以说这种措施的推行是军队重视团队激励的一种表现。因此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借鉴军方的这种奖励模式,注重对科研团队的集体鼓励。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设计团队激励的过程中要对团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在确定薪酬标准的过程中,要根据团队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团队精神的培育状况这两种因素来确定薪酬标准。在职称晋升的过程中,针对一些大型科技攻关项目团队,要对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同等对待,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协作完成论文的现象,只要教师们完成的是高水平的论文,学校在论功行赏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摒弃按照论文署名先后顺序区别对待的措施。只有采取这些措施,才能对团队激励的效果有所保证。 3.教授授予制度的改革 高校在运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对现有的教授授予制度进行改革,比如高校可以把教授分为二级教授、一级教授、特聘教授、终身教授等多个等级,给终身教授以院士的待遇。在教授制度改革的同时也要采取职称评聘分离的措施,形成一种教师虽然可以被评为教授,但是该教师不一定会被某一学校聘用的局面。采取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一些教师在获得职称以后出现不思进取的局面,也会对高校教职工激励机制有所完善。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不但影响着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对学校科研风气的规范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在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对教职工的实际情况有清楚的认识,只有针对教职工的实际需求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才可以对教职工工作热情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才能使学校的科研工作更加规范化。 大学人力资源论文:教师“身份变革”与公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 摘 要:当前国内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整体上尚处于“人事工作”阶段。学者彭剑峰构建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淘汰机制、激励机制、牵引机制和约束机制模型。公立高校“单位身份人”体制使高校教师人才市场开放性不足、激励机制坍塌且异化、大学文化与价值体系扭曲、绩效与资格考核“选择性行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性转型,基点在于建立“社会契约人”体制的教师“身份变革”,这需要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近年来,国内部分公立高校人事改革属于第二层次制度供给,由于缺乏基础性制度资源投入,尚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社会契约人”体制。政府打破大学教师干部身份、停止事业单位编制供给、放松档案户籍控制等制度安排具有必要性,其与高校自身人事变革一道,构成教师“身份变革”,将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提升大学效能、实现人才强校的基点。 关键词:“社会契约人”;“身份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基础性制度供给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迅速,凸显生产性,能够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重大贡献。但是国内公立高校,受体制之限,人力资源管理整体尚处于初级的“人事工作”阶段。公立高校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广大教师(faculty)[1],对这一群体的管理而言,转型的关键是政府提供基础性制度资源,与高校自身人事改革一起,实现教师“身份变革”,让教师从“单位身份人”走向“社会契约人”。教师“身份变革”是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基点,也是提升大学效能的关键所在。 一、“单位身份人”及其存在基础 把当前公立高校教师界定为“单位身份人”,首先是指,教师是“单位人”。所谓“单位人”,指的是大学教师从进入高校系统工作后,就为“大学所有”、“大学所用”和“大学所养”。公立高校教师被“大学所有”,是一种传统“单位人”思维下的“准人身依附”。为“大学所用”,指的是教师必须接受学校的安排,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为“大学所养”则是指一旦在公立高校入职,教师的生、老、病、死都是学校的事,除非教师有重大违法违纪,否则学校不能让其去职。 其次,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还是一种“身份人”。所谓“身份人”,是指公立高校教师因为其“身份”,而不是其他因素而享有一定的权利。公立高校教师具有传统概念中国家干部身份和事业单位编制。当前国内公立高校教师的身份其实是“准公务员”性质。公立高校教师因为其“准公务员”身份和事业单位编制,成为了传统上民间所讲的“国家人”。这种“国家干部”身份,“一旦获得,终身拥有”。而且身份的获取现阶段主要是看学历程度,博士毕业生的学历一般都可以成为获取公立高校教师身份的通行证,使其拥有者成为一种“身份人”,即通过博士学历获得公立高校教师身份后,无论工作努力程度如何,绩效好坏,都难以实质性改变其“体制内人”的身份,就可以拥有“事业单位编制”和“国家干部”身份的状态。 国内公立高校教师“单位身份人”的现状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单位身份人”所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单位体制”。单位体制其理念是,所有微观社会组织皆为单位,控制与调节整个社会运转的中枢系统,是由与党组织密切结合的行政机构所组成,单位具有多功能性、非契约性和资源不可流动性等特征。[2] “单位身份人”的状况在改革开放前不只是存在于公立高校中,广大企业职工也同样是“单位身份人”。这一制度安排的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公立高校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已从“计划经济”转型到了“市场经济”。从另一维度看,市场经济改革是我国公立高校组织所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变化。高校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适应调整与组织演化。[3]但是这种自适应调整与组织演化由于自身动力有限,以及外部基础性制度资源供给延宕,即使原有环境不存,尚没有改变当前公立高校教师“单位身份人”体制的“坚硬”存在。 根据国内权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教师被界定为“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属于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对公立高校教师而言,这一界定并没有否定其“准公务员”性质,相反地,事实是,由于历史遗留和制度惯性等原因,公立高校教师作为“单位身份人”的制度安排与认识,在没有外力从上至下强力推动变革的情形下,被固化了。而事实上,公立高校参与的知识生产、人才培育和社会服务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下各高校之间生源和师资的激烈争夺就是佐证。由于人的“自利”和“有限理性”等原因,“高校业务”难以被“计划”。这样,公立高校教师“单位身份人”体制的逻辑基础就付之阙如。 二、“单位身份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困境 国内学者彭剑峰在将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四大机制模型,即淘汰机制、激励机制、牵引机制和约束机制,它们相互协同,从不同维度整合、激活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在这一模型中,牵引机制是把组织中的成员“往上拉”,激励机制是把组织中的成员“往上推”,约束机制是对组织中的成员进行考核与规范约束,使其不偏离组织目标,淘汰机制是把组织中不合要求的成员往组织外淘汰。在这一模型中,组织的文化与价值体系起牵引作用,绩效与资格考核发挥约束功效。[4]在公立高校中,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对象教师是“单位身份人”。“单位身份人”体制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四大机制上都带来了困境,使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工作”范畴,难以进行现代转型,从而没有为大学战略实现发挥应有功用。 高校教师淘汰机制事实缺失。由于公立大学教师是“单位身份人”,他们进入高校系统就成为了一种“体制内人”,拥有所谓的“铁饭碗”。当前公立高校选择用人时,一般并不存在真正的试用期,不像西方高校,选择学术劳动力时,可以有实质性的长期试用制度,一旦发现所雇佣的学术劳动力教学和科研表现达不到学校要求,就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启动淘汰机制。国内公立高校教师入职后,事实上立即就成为拥有事业单位编制和国家干部身份的“单位身份人”,因为工作业绩不佳或不适岗等原因,从体制内淘汰出来的可能性事实上并不大,“解聘制度缺失”[5]120带来了严重的大学“庸人积淀”[6]问题。当前国内公立高校,“单位身份人”体制的存在,导致了与岗位不匹配教师的淘汰机制事实缺失,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困境。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坍塌异化。高校教师的劳动性质与公务员有差异,他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科学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教学”与“社会服务”,所以高校教师工作具有高度创造性;高度创造性的工作则需要其主体意志与脑力的艰苦付出。这种艰苦付出,在人性现有水平下,需要有合理而充分的激励。当前国内公立高校中事实上所实施的人事聘用体制是“即时全员终身制”。在美国高校,只有部分优秀教师才能进入终身制系列,显然与我国当前公立高校事实存在的“即时全员终身制”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能够进入终身制系列的讲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往往要经过长达十年的试用。[7]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当一名教师一旦入职就成为“单位身份人”,拥有“铁饭碗”,则必然会带来激励困境。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公立大学教师觉悟程度不高,是人性实然状况使然。而国内公立高校“即时全员终身制”作为“单位身份人”体制的重要特征已经被固化,使教师过早地进入“智力退休期”[8],这就带来了激励机制的整体坍塌。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公立高校教师的“即时全员终身制”,由于基数庞大,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经济保障,相对于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其他行业而言,整个高校教师体制内工资水准相对低下。高校为了追求大学在排行榜上的短期效应,以及其他的外在原因,整体上都在强化科研的量化考核。“即时全员终身制”带来的经济保障只是一种基础性的经济自由,公立高校教师要想能够在经济上充裕,必须遵循大学的游戏规则,“多快好省”地出科研成果、出形式上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单位身份人”体制所伴有的过分量化的科研考核机制虽然多有产出,似乎“效率”更高,但是因为科研活动的特殊性,这种机制导出的科研产出许多时候意义不大,特别是在国内当前实质性学术评价不彰的情景下,不能真正实现公立大学的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难有实质效果,反而因为过分追求短期的量化学术产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这就是一种公立高校因“单位身份人”体制所间接带来的激励机制异化现象。 大学文化与价值体系被扭曲。在一所理想的大学中,大学的文化与价值体系往往是作为一种“软实力”,牵引着大学共同体中的教师专注于科研与教学,促进大学理想的实现。理想形态的大学文化与价值体系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基本的有“学术至上”和“精神独立”等。当前公立高校“单位身份人”体制,在其他的文化与氛围的协同作用下,特别是在我国学术制度构建内在逻辑发育不良[9]的情境下,把大学文化与价值体系扭曲了。“单位身份人”导致大学人才流动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公立高校,没有经济条件吸引人才,所以人才引进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靠近亲繁殖。在这种学术环境中,对学术人才的发展而言,学术才华与学术努力不能起到主要作用,“关系”的经营才最为重要,这违背了“学术至上”的大学文化。更为直接地,“单位身份人”体制带来大学教师的“人身依附”。[10]111由于“单位身份人”体制的存在,大学教师不只是享受“即时全员终身制”,而且作为单位的大学,它往往乐于“办社会”,大学教师就依附在“单位”所提供的一些往往品质有限的资源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依附最后带来的是一种精神依附,高校教师往往在享受“单位”所提供的“低保”性质的物质支持中,失去了精神的独立。 绩效资格考核的选择性行政。对有效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还需要有约束机制,它约束高校教师为实现大学职能而努力工作。约束机制能够规范大学教师的行为,如果大学教师行为有偏差,约束机制能够指引与纠正。一个重要的约束机制是考核,公立大学往往有两种重要的考核,一是绩效考核,另一是资格考核。在许多公立高校、特别是地方公立高校中,因为“单位身份人”体制原因,在考核中出现所谓的选择性行政现象。选择性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在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进行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方式。[11]12-15从这里看,选择性行政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甚至一般地被理解成为褒义词,是为了整体的利益,牺牲个体利益的“义举”。[11]12-15其实,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成为贬义概念。公立高校在进行绩效与资格考核时,经常会因为“单位身份人”体制而滥用自由裁量权,实施选择性行政。“单位身份人”带来了单位人员流动的相对固化,并形成了近亲繁殖的“人情社会”,所以许多时候,公立高校在进行绩效与资格考核时,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考核要么是实施不彻底,只有部分人受到考核,要么是考核标准过低或考核形式化;在考核结果的应用上,许多时候也存在“虚化”现象,只要是可能损害圈内人利益、当权者利益和既得利益者利益时,考核往往是不了了之。所以,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在“单位身份人”所构建的组织和管理环境中经常是低效或失效的。 国内公立高校教师“单位身份人”体制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如上困境,使其应有功效得不到彰显,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层次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因变量”,公立高校必须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需求的变化,[12]所以,“单位身份人”体制的改革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 三、“社会契约人”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 在当前国内公立高校中,整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人事工作”范畴。人事工作强调的是,对组织中人的管理是一项非生产性的、附属性的、内容简单且只重视现有人员使用的管理活动;[13]相反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对组织中人的管理看作是生产性的、与战略相关的、复杂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培育的活动。显然,在这一范式中,人力资源管理从组织的“边缘”走向了“核心”,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所在,所以这也客观地从根本上要求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四大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性。 国外高等教育管理汲取了企业领域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外高校都已走出人力资源管理“人事工作”范畴,在强调并充分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价值,实施在科学调研基础之上所制订的大学人力资源战略。大学人力资源战略,是指高校中人力资源管理突破传统职能管理范式,从未来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开展教职员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推动人力与物力的协调配合,以确保实现大学战略目标的管理活动。[14]在战略管理时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由传统的“人事工作”转型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范式,其“理想型”其实就是所谓的大学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地把人与组织紧密地联系起来,从组织目标出发对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整合规划,以实现人与组织的适应与统一;[15]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首要资源,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目标的匹配性,以及自身对组织战略实现的贡献。[16]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从“人事工作”转型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要对大学战略目标实现作出关键性贡献。 近年来,公立高校都在努力谋求“人才强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前国内公立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低水平的事务处理范畴,急需现代转型。然而,不只是因为在高校管理中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彰,更为重要的是,公立高校教师的“单位身份人”体制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基础性障碍。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最为重要的是,需要重建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点:实现教师由“单位身份人”向“社会契约人”的转变。 对公立高校而言,所谓“社会契约人”体制主要是指,一方面,大学摆脱传统“单位”需要“办社会”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大学与教师之间只是根据《劳动合同法》和所签订的具体劳动合同而形成的雇佣关系。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再也不是“身份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强调的是,公立大学教师不再是一种“一旦获取、永远拥有”的身份,大学教师能否成其为大学教师、在任职期间大学教师的薪水报酬、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如何,主要是由教师自身的学术声望、工作业绩等业务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获得的、与校方签订的劳动契约所决定,而不是由其身份所决定。契约对大学教师而言是“能力本位”、“业绩本位”和“声望本位”,而不是“身份本位”。 把公立高校的“社会契约人”体制与“单位身份人”体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社会契约人”能够走出原有体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困境。当公立高校“社会契约人”体制确立后,高校教师人才市场将具有开放性。这一点就像企业领域一样,将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高校教师人才市场,教师的流动将会摆脱原来的、档案和户籍制度程序繁琐、办理手续耗时费力、受住房等相关制度牵制,[5]7等等问题。对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当高校人才市场开放后,人才的合法引进与淘汰就不成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淘汰机制将确立起来;“社会契约人”体制确立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就能够重新发挥其重要功用,因为公立高校将不再是一种“铁饭碗”式的平均主义,精神与物质的激励将建基于教师自身的学术业绩之上,公立高校在摆脱大量冗员、退休工资等低激励的人力资源成本后,更有实力为教师建立起更具强度的激励机制。这样高校能够构建起“长期试用制”、“兼职-专职”和“非终身制-终身制”等更有效率的机制,打破现有的一旦入职,就全员进入终身制轨道的制度安排,用人机制更加灵活、更具激励性和战略价值。在强化“学术自由”意义上的终身制同时,“社会契约人”体制有利于改变教师考核过分量化、短期化现象,克服公立高校激励机制的异化现象。另外,“社会契约人”体制的确立将有利于树立大学“学术至上”、“精神独立”和“探索真理”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彰显人力资源管理的牵引功能。“社会契约人”体制还能够减少公立大学在绩效与资格考核等方面事实存在的、负面的选择性行政行为,从而重构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 对当前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而言,“社会契约人”体制的确立是基础性的。构建“社会契约人”体制属于顶层设计,这种体制构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也应是自上而下的。国内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大学的改革并不只是大学制度的变革,“而是整个政治制度改革的一个部分”。[17]诚哉斯言!当前我国公立高校与政府行政机关是“同构”的,也就是大学成为了政府行政机关的“摹本”,政府行政机关内部机构是怎样设置的,大学效之;政府行政机关内部运行逻辑是怎样的,大学仿之。这种“同构”现象的存在有历史原因,在公立高校中建立起“社会契约人”体制,需要公立大学与政府行政机关“脱构”,大学需要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规律来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脱构”需要政府行政机关对公立大学进行相关的放权、授权,这成为了政治改革的一部分。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因为当前的高校行政逻辑,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乐为“温水青蛙”心态,需要上层主导推进,才可能真正走出大学人事体制改革的路径锁定[18]。 然而,即使在政府的放权、授权下,公立高校自身所做的、包括推行全员聘用制在内的打破“单位身份人”体制的各种努力,都只属于第二层次的制度供给,在缺乏基础性制度资源投入的情景下,这种变革举步维艰。 四、变革困境与基础性制度资源投入 在我国,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事业单位改革的视野来审视公立高校教师“身份变革”十分必要。我国事业单位的特征是“国家办事业、国家养事业、国家管事业”,具有典型的计划性,譬如,机构公立,资产国有;政府决定设立、注销与编制,实施直接管理;活动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19]所以,我国广大事业单位机构典型地采用了单位体制,事业单位的计划性、非契约性和资源的不可流动性等就是“单位体制”理念型的具体体现。建国后,我国整个高校系统经历了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大学系统的“单位化”,政府为高校教师提供“国家干部身份”和“事业单位编制”,还为高校提供与自身同构的管理机构及其行政逻辑。这也就是当前我国公立高校教师“单位身份人”体制形成的前世今生。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体制在公立高校中形成的是一种政府的基础性制度供给。 随着“单位身份人”体制在经济领域的变革,以及国内研究者对国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特别是西方大学教师聘用制度的推介,国内公立高校人事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在实践层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立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职称评审制”、“评聘合一制”、“评聘分离制”和“全员聘任制”四个阶段。[20]细致来看,在第一阶段其实是恢复了职称评审制度;在第二阶段,评上职称后就终身享有;“评聘合一”使人事激励机制功用得不到彰显,所以就带来了“评聘分离”的改革,但是在这一阶段,即使制度设计的意图是打破职称终身制,但是由于公立大学教师“单位身份人”特征,使评聘分离的真正实施阻力重重;接着,在对原有人事制度的弊端进一步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构想推行“全员聘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符合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具体地,要改革固定用人制度,破除职务终身制以及人才单位所有制,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原则,在公立高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制度。这一《实施意见》指出公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但是至今为止,改革进展有限。反观如上四个改革阶段,可以看出,其实改革开放后我国公立高校人事体制改革中有一贯的逻辑,就是改革旨在使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能够发挥功效,从而最终提升大学效能。遵循这一逻辑,国内一些高校推行了激进程度不一的人事改革。譬如,上海大学聘任制改革、[21]北京大学教师人事改革、[22]中山大学人事制度改革、[10]183-187华中科技大学聘任制改革。[10]187-194最近的变革有深圳大学的人事改革,甚至浙江大学正在实施某种意义上的末位淘汰制。综观如上改革,遭遇到了太多的争议,存在妥协甚至流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公立高校教师“单位身份人”体制的存在,使人力资源管理四大机制,特别是竞争淘汰机制不能有效运转。当前的困境是,在公立高校中,教师都拥有事业单位编制,都是“国家干部”,难有合法的途径使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分流到体制外去。在如上改革中,即使有基于考核的分流,更多的是体制内消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对于公立高校管理层而言,放松考核以及基于此的竞争淘汰机制,更符合“政治正确”的要求。因为,对公立高校管理层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失效,整体效能不高,尚可以用形式化的政绩掩盖,“和谐”出现状况,则事关政治。如此,则使实质意义的全员聘用制的实施陷入困境。 对公立高校人事体制变革困境进行反思,需要审视整个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各个逻辑环节: 图1 公立高校教师“身份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 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公立高校正在推行所谓的全员聘用制改革,属于国内公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的第二层次制度供给。这一层次的制度供给在缺少第一层次制度供给,即政府停止对公立高校教师进行国家干部身份和事业单位编制供给,放松其档案控制,为教师另建有吸引力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的情形下,必然会遭遇难以突破的瓶颈。这种困境包括由“身份”带来的争议和公开或非公开的抵制;更包括人员分流上的操作障碍等。相反地,大学人事制度变革一旦拥有了第一层次的政府基础性制度资源投入,如上争议与操作障碍都将立即或很快地不成其为问题。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到现在为止的成功,其实也是在遵循这一逻辑,先是政府投入基础性制度资源,即实质意义上打破铁饭碗,下岗分流,不提供或限制性提供国家干部身份与事业单位编制,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产生功效,从而达到增进企业效能的目标。在国外高校教师聘用体制中,只要是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四大机制产生功效的,都不存在政府在第一层次制度供给上设置“单位身份人”体制。譬如,美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市场传统的国度,其公立、私立高校教师的聘任制度都可归于“市场模式”。在市场模式的教师聘任制中,职位的设置、人员遴选、晋升和管理方式等都具有明显市场痕迹,这一模式的聘任制度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公开招聘、严格遴选、逐级晋升、非升即走”,设计这一制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市场选择、市场竞争和市场激励,来保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23]总之,一般地可以认为,美国大学教师是自由职业者,其聘任状况受市场制约,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征,工作流动性很大。[24]在德国公立高校中,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但是这只是总体上的概括,实际情形是,德国大学的用工形式多样,有编外的,有编内的,只是部分专业优秀的高校教师才可以享有国家公务员身份和终身教职。由上可知,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德国模式,都不存在政府为高校教师作“单位身份人”体制基础性制度供给现象,因为在人性现有水平上,其必然会使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功效不彰,效能低下。 所以,当前我国公立高校人事变革的合理逻辑应是,先有政府基础性制度资源投入,如不再为新入职的大学教师提供国家干部身份和事业单位编制,放松档案户籍控制,为大学教师另建有吸引力的社会保障等,这属于第一层次制度供给。其后,通过公立高校普遍实施实质性的全员教师聘用制度,强化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25],才可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契约人”。如上两个层次的制度供给会使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模式转型、机制生效,最终提升大学效能。 总而言之,当前建立公立高校教师“社会契约人”体制,需要在取得社会共识的前提下,政府行政机关首先进行基础性制度资源投入,然后放权、授权,自上而下地推动实质性全员聘用制在公立高校广泛建立。需要补充强调的是,在进行两个层次的制度供给,构建“社会契约人”体制时,并不能单一地采用市场规则,这一体制必须符合学术规律,是不可忽略的内在要求;另外,建立公立高校教师“社会契约人”体制,并不是简单的政府“甩包袱”,需要在制度重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通过为高校教师设立“职业年金”[26]等配套制度安排,保证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具有较大吸引力。
企业转型论文:加快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心得体会 参加市交委组织的“加快广州交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专题培训后,深受教育,受益非浅。在学习培训中,各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国际到国内客观分析了交通行业发展的前景和愿景,给了我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冼伟雄主任的讲课,深刻阐述了我市交通转型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为我们搞好今后交通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使我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信心。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实事求是寻规律,问计于民定决策,全面推进科学发展 交委在省委提出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和要求后,交委提出了“立足两个服务,建设三大体系,实现广州交通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总体贯彻思路,冼主任围绕这个总体思路进行的深刻论述,为我们搞好企业经营,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了目标、路向和要求。我认为,真正实现好转型工作,必须切实地带领班子其他成员做好两件事。 1、实事求是寻规律。当前,交通工作已经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主要表现在:航空、海运、客货运、高速公路为骨架的运输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的水平。公交行业通过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以三大巴士公司为骨干的公交经营新格局,而且,信息化建设、环保智能建设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如果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向世界先进城市的行列迈进,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这次培训班上,冼主任及几位专家的介绍世界先进公交的运营管理做法与经验,从比照中我们发现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只要我们企业的领导以高视角分析审视,实事求是寻找问题与差距,就一定能发现突破的方式,找到推动发展的规律。 2、问计于民定决策。交通工作是民生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不能离开民生、民意、民情。要使我公司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充分地了解广大群众出行的需求情况。目前,我们在进行公交资源整合后,我想必须充分利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从两个角度入手,倾听意见,问策于民。 一是围绕广州交通的总体规划,针对公交、客运的需求变化,问策于民。没有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就难以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公交线路调整、站点的设置、票价的优惠,虽然我们主观上做到了方便群众,惠及市民,而客观上由于群众的需求多种多样,与我们的设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放下架子,问策于民,这样才能把惠民的事情办得更让群众更满意。 二是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实际和实情,问策于员工。目前,增收节支是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基础,而如何才能增收节支,基层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员工最有发言权。增收靠管理,节支靠更精细的管理,而方法来源于群众的智慧,推广来源于领导干部的发现。因此,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放下架子,问策于员工,才能广泛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成为全体员工的责任。 两个方向的问计,领导干部应有备而“下”,才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问计于民,问计于实践,使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真正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一剂良方。 二、互惠合作善借力,科学发展增实力 交工委提出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任务和要求,可使全行业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质的飞跃。但横向分析目前资源整合后各公交企业的情况,仍然存在粗放经营的问题,与交委的目标和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从纵向分析,在企业内部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集中表现在干部职工对为什么要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认识不足,还存在疑虑,尤其是对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突出矛盾还没有破解的方法。因此,很有必要继续加强教育引导,让各级党员干部掌握发展的方法,使转型工作达到事半功倍。 1、互惠合作善借力。具有前瞻性的正确发展思路就是市场的出路,财富的出路,也是企业做大做强、基业长青之路。这几年来,我公司根据交委的部署,把做大做强企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致力于走品牌、资本扩张之路。我们抱着合作双赢,拓展市场,规范经营的思路,积极推进企业的发展,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例如,公司实施“西出广州,布局南海”的战略,在去年成功收购佛山市南海区交通客运有限公司70%的股权,使公司拥有了南海地区95%以上的客运资源。公司抓住机遇,配合我市的运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做好广佛交通同城化工作,使当地政府和群众体会到我们服务民生的诚意和行动,因此,各镇政府都主动提出与我们合作开行南海区的镇巴,支持我们投标南海区环保出租车项目,从而使我公司在南海地区业务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科学发展增实力。公交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就是企业迈向新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建立层次清晰 ,管理到位,机制灵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模化经营的公交企业。这样,才能集约企业内部资源,形成一个高效的决策指挥中心、项目投资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宏观调控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冲破过往国有公交企业管理层次多,环节重复,功能不清,机构臃肿,冗员较多等问题,使企业在迈向现代服务业中轻装前进。这几年来,我公司以此为思路,推进企业的科学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完成智能信息、运调管理、抢修维修、人员招聘、招标采购、基建工程等内外协同的平台。内部资源的科学管理,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珠三角“腾笼换鸟”,省内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即将带来的冲击,我们已经及早地做好应对的准备,通过投资建设广州、大沥、从化、新塘等客运站,公司已形成以广佛都市圈为核心的,覆盖省内的客运线网。通过精心经营第二巴士公司业务,做好番禺、增城、从化公路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使企业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有更广阔的腾越空间。 三、常存忧患之念,常怀为民之心,推动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交通是要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人与车,员工与企业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不可理否认,当前我们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仍存在的制约阻碍发展的一些“病灶”,职工队伍中一些利益问题不平衡也存在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常怀忧患之念,常怀为民之心,这样才能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 措施一:加强制度创新,用完善的制度来管人管事。随着公司的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建立一套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企业管理制度十分必要。我们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重视人性化管理,着力抓好企务公开,深化民主管理,完善了企业与工会协商机制,使企业内部管人管事的制度均有互动的空间和平台。 措施二: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交通,加快产业升级。信息化交通建设是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积极稳步地推进智能公交深化应用加大对信息建设。要通过人才队伍的培养教育,为他们提供岗位成长的必要空间和条件,同时,要继续坚持以信息技术手段管理生产,促进一线操作人员自觉、自愿地运用信息手段处理日常工作并更多地互动交流,把信息化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措施三:完善安全服务考核,构建确保安全的企业文化。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安全生产是重要的基础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参与。为此,我们必须长期抓,不留死角和盲点。这几年来,公司领导班子反复讲安全,将之放在每年工作的突出位置,就是要将之确立为公交企业的文化,以逐步改变职工心智模式,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管理制度不缺失,文化营造到位,就一定可以有一个新的交通安全氛围。 措施四:树立典型,建立催人奋进的激励机制。稳定才有繁荣,安定才能团结。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企业内部的团结稳定是必需的前提,公正、公平、公开,比学赶超的争先环境必不可少。这些年来,我们树立了职工信服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增进职工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公司上下营造一种“人人争当先进,个个赶超先进”的工作气氛,为公司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奠定了扎实队伍基础。 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树立大局意识、赶超意识,全力破解制约发展难题,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企业转型论文: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认识的差异与启示 摘 要:笔者将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行为主体置于一个统一逻辑框架开展研究,分析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政、企、银”三方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差异,建立了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与转型升级绩效间的关系模型。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全模型极大似然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企、银”三方关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相关影响因素重要性认识存在一些差异。 关键词: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政、企、银” 为把握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加速孕育的战略机遇,我国正式确立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托新兴技术,培育和发展全新的新兴产业;二是在现有传统产业基础上转型升级,并激发培育新兴产业(熊勇清 等,2011)。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此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依然是当前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企业和银行(含其他金融中介组织,为表述方便,本文一律用“银行”指代)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行为主体,转型升级需要三个行为主体积极互动并且协调一致。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两个方面不足:首先,企业转型升级是政府、企业和银行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将“政、企、银”三个行为主体置于统一逻辑框架开展研究的不多见;其次,现有研究比较多的是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明显不足。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从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行为主体视角,研究分析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 (一)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两个方面(吴家曦 等,2009),“推动因素”主要指经营环境与政府、金融中介组织支持等,“拉动因素”则主要指企业自身发展水平与长远发展机会等,经营环境、企业现有基础、政府政策扶持和银行等金融组织的支持是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四个重要因素。 1. 经营环境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因素对企业转型升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马小援,2010)。此外,竞争对手、市场需求等行业竞争环境因素对企业转型升级也有重要影响(司金銮,2001)。为此,我 们可以将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经营环境方面的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国家经济形势;(2)行业技术水平;(3)社会文化环境;(4)当前产品的市场需求;(5)新产业的市场前景;(6)新产业的进入壁垒;(7)当前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2. 政府政策导向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政府有效地引导和推动,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市场秩序规制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对新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明显(陈洪涛 等,2009),政府在扶持产业升级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保护知识产权、参与品牌塑造、改善教育结构和吸引创新人才等方面(王国平,2009),焦必方等(2009)等认为,政府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从消除自身“寻租空间”、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鼓励传统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等方面进行转变。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政府政策导向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产业规划政策;(2)财税减免政策;(3)市场秩序规制;(4)人才公共服务平台;(5)知识产权制度;(6)政产学研平台; (7)专项扶持基金。 3. 企业现有基础和条件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相对于外部经营环境而言,企业自身作用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为明显。韩凤晶等(2010)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既是新兴产业形成的动力,也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史忠良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升级,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齐建珍等(2002)在研究煤炭转型升级时指出建立的资金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人才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所处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对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也有一定的影响。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企业现有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管理团队的战略眼光与能力;(2)创新理念与创新文化;(3)人才储备及其素质;(4)资金实力及资金筹措能力;(5)技术创新基础与能力;(6)支撑转型升级的组织结构;(7)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4.金融中介组织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钱水土(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顾海峰(2011)研究表明金融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支持作用。吴家曦等(2009)指出当前制约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二大因素是资金投入。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金融中介组织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1)投融资渠道及相应优惠政策;(2)银行对转型升级的贷款力度。(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政、企、银”博弈 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企、银”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多元化利益博弈,将直接影响三个行为主体对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相关影响因素重要性认识的差异性。 1.国家战略意义和地方政府现实收益的博弈。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是着眼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国家战略意义。但在现行的制度框架(特别是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下,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时的重要博弈目标,地方政府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在于获取税收,因此在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着国家战略意义和地方政府现实收益的博弈。 2.政府多维利益和企业单一利益之间的博弈。政府代表整个地区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等多维目标。尽管企业也有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但企业作为“经济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是多数企业首位并且占有绝对地位的利益目标。政府和企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博弈过程,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和成本收益函数。 3.金融中介组织的稳定收益与风险收益的博弈。实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产业生命周期难以预料。而现实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市场考验,相对稳定。对于风险中性的金融中介组织来说,在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过程中,需要对传统企业当前产业的现实收益进行评估,同时也需要对转型升级的投入与市场前景进行评估,显然,金融中介组织和企业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风险性与现实产业增长稳定性之间存在“多难”博弈。 企业转型论文:论以资本运营驱动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 [摘 要] 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以及产业多元化转型。这三大战略转型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来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关系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资本运营是大型出版企业三大战略转型的最终驱动力,这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资本逻辑所决定的,因此有必要在大型出版企业的发展战略体系中确立资本运营的核心地位,以有效利用资本运营这一驱动力,促进实施三大战略转型。 [关键词] 资本运营 现代企业制度 数字化出版 产业多元化 自2003年6月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国的出版产业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2年底,除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和军队系统出版社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及地方和高校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并有若干出版集团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出版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已初步成形。在这场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自上而下”改革的持续推动下,国内各大型出版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意识和扩张热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购案不断涌现。由此可见,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种种阵痛之后,我国的出版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裂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促动下,出版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浪潮。在这样的大势面前,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如何根据技术、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实施战略转型,无疑是当下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 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 毫无疑问,仅就战略转型而言,大型出版企业因其规模庞大、业务庞杂而比小型出版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本文认为,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即从传统的事业单位向真正的现代公司转型。事实上,从法理意义上说,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已经成为公司法人,“三项制度”改革在大型出版企业也已基本完成;但这种法理转制和企业运营机制的初步确立,其实距离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包括如何建立起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董事会决策和监督机制、市场化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而且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决策机制、问责机制、考核机制等,其实质就是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经营管理体系。然而,对于当下很多大型出版企业来说,传统的治理和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比如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单一股权结构,再比如过于强调图书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特殊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其内在的一般商品属性,从而导致行政干预过多等。其实,在市场经济中,图书也是一种商品,它具有商品的普遍特性,与诸如电器、汽车等商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确立了这样一种商业理念,大型出版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并按照普遍公认的商业准则去经营,否则很难摆脱行政附属地位的属性。 二是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从传统出版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传统纸质出版是现有大型出版企业的强项,但随着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并对传统纸质出版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压迫态势,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深具危机感,并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但从目前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其实不是数字出版的主要障碍,出版业的内容形态早已实现了数字化。目前,真正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出版企业,能否在数字化出版中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二是作为需求方的读者,对于付费和电子阅读的接受程度如何。出版企业只有在数字出版环节有了可持续的盈利,才具有推动数字出版的有效激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供给原理。如果出版企业无法实现持续的盈利,那么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怀疑的。另一方面,就读者的接受度而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对电子阅读的接受度较高,甚至有人断言,这一代人可能会最终彻底抛弃纸质阅读。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纸质阅读与电子屏阅读尚处于争取潜在 读者的竞争中,纸质出版商其实可以通过各种体验营销活动来吸引新生代群体,并开发和保持新生代的纸质阅读兴趣,因此,数字出版市场还需要时间去培育。 三是产业多元化转型,即从以出版业为主向更广泛的多元化经营转型。在我国当下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二是解决企业的增长问题。因为单就出版业本身而言,其在产业扩张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制约,这其中既有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也有产业自身属性的制约,凭借单一的出版业根本无法有效满足大型出版企业的内生性扩张需求。当然,多元化转型将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出版主业在业务板块中的比重,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多元化扩张的前提其实是出版主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这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出版主业的比重可以下降,但其市场占有率或市场份额则要提高,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如果出版主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无疑是失败的,也就失去了出版企业的核心意义。换句话说,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出版,多元化战略转型只是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 上述三大战略转型,是大型出版企业在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如果未能有效解决这三大转型问题,我国的出版企业就难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更谈不上我国出版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这既是大型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2 以资本运营驱动三大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进行运筹和经营。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层面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技巧性的资本运作,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效益增长。一般来说,资本运营涵盖两个方向,一是扩张性的,一是收缩性的。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内外部融资,以追加投资和并购等方式来实现横向、纵向或混合形式的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收缩则是通过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股份回购等方式,将企业所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或某一部门转移到公司之外,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重组,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和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 长期以来,出版行业的事业属性被过度强调,而其商业属性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是,随着近些年出版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的顺利完成,再加上多家大型出版企业的股票实现了公开上市交易,这都为出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则在进一步促进大型出版企业的商业化转型。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股票公开上市绝不仅仅意味着具有了依托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它更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平台,以及驱动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动机和催化剂。大型出版企业应充分利用其规模优势和资本平台,将资本运营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资本运营来驱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数字化出版业务和多元化扩张。 2.1 以上市为契机,通过股权多元化驱动现代公司治理和管理制度转型。 如前所述,资本运营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的,这样的商业经营理念其实与出版社的传统经营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正是因为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出版社的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公司的治理与管理模式存在冲突。比如说,传统出版社由于其事业单位属性,管理方式往往是以社委会为决策中心的民主制;但对于现代商业公司来说,其实包含了治理和管理两个层次:一是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以总经理为核心的公司管理机制,二者其实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博弈关系。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其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从“组织逻辑”过渡到“资本逻辑”,即如何从以行政级别为核心的组织领导,过渡到以资本为核心的董事会治理。公司治理问题不解决,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必然面临阻力。只有真正确立了市场化的资本逻辑,资本雇佣劳 的生产关系才能理顺,企业的内部活力才能有效释放,而要破解这一难题,股权多元化和股票公开上市无疑是必走之路。上市不仅仅意味着融资,其本质内涵是公司所有权的公众化和企业定价的市场化。为了实现真正的股权公众化,必须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股权多元化是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核心要义。更何况,上市改变了国有企业的定价难题,股权的市场化转让就可以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因此,大型出版企业的治理与管理制度转型,必须依托于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的驱动下实现制度转型。 2.2 以资本市场为依托,通过风险资本运作驱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 从目前出版业务的技术发展态势来看,数字化出版对于任何一家大型出版企业来说都是挑战大于机遇。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进入时机的把握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大发展、大繁荣尚需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即要有可行的持续盈利模式;二是产业结构,即要有一定的产业集中度。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现状来看,这两个前提都不完全具备。首先,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朗,尽管已有多家出版企业尝试从不同路径进入数字出版领域,但真正带来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未成形。其次,出版行业的集中度太低,区域行政垄断问题突出,行业的大整合还没有完全展开。因此,单就数字出版而言,先发并不一定具有优势,相反却有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牺牲品、其他后发企业的垫脚石,类似行业的前车之鉴已有很多。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在推动数字化出版方面是充满风险的,必须慎之又慎。但是,持有审慎的心态,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正是由于发展数字化出版是充满风险的,因此必须依托资本市场来推动。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化出版战略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数字化出版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投入,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够满足;二是数字化出版属于高风险投资,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优势来解决风险问题。总之,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方面,资本运营无疑是大型出版企业实施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2.3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驱动产业多元化转型 在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规避产业和政策风险,二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内在增长需求。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我国多数大型出版企业是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这种过于紧密的产业关联度无疑会加剧经营上的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系统风险。另外,随着出版企业的上市,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增长的外在压力也在加大,而仅仅靠出版业本身是无法解决增长问题的,因此必须通过多元化扩展来发掘其他行业的盈利机会,以解决大型出版企业的增长问题。但是,推动多元化转型本身并不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恰恰相反,多元化扩张的前提,是提高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因此,无论是出版行业的内部整合,还是向出版行业以外的扩张,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以推动大型出版企业的行业整合和多元化扩张。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数字化时代,大型出版企业不应满足于单纯的图书出版,而应将自身定位于满足消费者全方位休闲需求上,阅读只是休闲的一种方式,电影、电视、游戏等都是大型出版企业要大力涉足的领域,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分散图书市场萎缩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而要实现这一切,资本运营无疑是万万不可少的驱动之源。 3 总 结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国出版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改革之路必将持续推进下去,随着越来越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出版企业的成功上市,资本市场对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作用会日趋明显,并且会成为其商业化转型的驱动之源。资本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确立了资本的逻辑,大型出版企业乃至整个出版行业的改变都将是脱胎换骨的。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出版传媒集团的兼并重组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发展进一步提出鼓励扶持政策。这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就会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顺利完成战略转型。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强化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充分利用资本运营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从而在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垄断力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整个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转型论文:企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思想政治;企业管理;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工作简述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好了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因为企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因此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亦称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 (2)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的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企业管理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优良传统。在企业,它的目标就是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效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必须由全体员工来完成。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是说,员工的思想出了问题,企业就无法实现它的既定目标。因此,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1)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企业的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它们的目标就是在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团员队伍,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宣传教育、文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它们是凝聚人心、调动广大员工全力以赴搞建设。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作为一个企业,没有带头人,没有战斗力坚强的员工队伍,企业遇到风浪就要受到挫折,生产经营目标也无法实现。管理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队伍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统一的,也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2)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就其实质来说是对人的管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人们的觉悟有先有后,认识有深有浅,以至对各种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生产、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同影响,这就需要切实加强 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与之相适应,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三、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 (1)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理论教育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要把这个理论体系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 (2)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存在着“合则俱兴,离则俱废”的紧密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管理等中心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要选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避免“两张皮”现象。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将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凝心聚力、破解难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完整的工作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创新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效把握企业废旧立新的这个结合点,着力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企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新要求。要不断丰富工作的内涵外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有效利用各种载体和职工群众经常接触、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潜移默化的使职工对企业的发展理念达成共识,从而把职工的思想凝聚到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目标上来。 企业转型论文: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文化重塑路径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企业战略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就会缺少精神与灵魂,很难顺利实施;企业文化如果没有战略指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动力很难持久。企业实施战略转型必须推进企业文化重塑,关注以下基本路径。 谋定总体目标 目标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企业文化重塑首先是谋定出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要按照企业转型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精心谋划、设计企业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按照设定的总体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推进。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企业战略规划、核心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共同愿景等要素。总体目标既要有企业文化的近期目标,又要有长远目标,充分体现既区分层次又相互衔接的文化建设格局。在落实总体目标中要注重发挥各级各类管理者的主导作用,从各个管理领域进行突破,以此带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上位,全面发展。 创新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模式是按照战略转型进行企业文化重塑的基本路径之一。所谓创新思维模式就是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引领企业文化重塑,通过创新思维模式,确保文化思维适应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一是培育“突破性”思维,不断引领企业全员从实际出发,反思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勇于突破原来的旧框框、旧思想,用创新的思维统领文化发展,着力推进“创新文化”,让员工在不断地解放思想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螺旋式上升。二是培育“开放性”思维。在文化重塑中,大力倡导运用开放性思维,积极营造民主、包容的文化氛围,拓展海纳百川的胸怀,团结容纳有能力的人,真心诚意地向新加盟的人学习,吸收别人优秀的文化因素,借鉴别人先进的管理方法,把各方面的优势合起来,同心同德推进企业发展战略。三是培育“学习性”思维。重点是突出现代知识的学习,引导员工认识“知识陈旧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机遇总是会光临做好准备的人”的道理。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员工学习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不断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营造研究问题的氛围。引导企业全员多读点书,多研究点实际问题,多一些调查研究,从而形成研究问题的浓厚氛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习成果管事管用。 把住关键节点 推进战略转型期企业文化重塑,要重点把住6个关键节点。 明确外部定位。主要是明确包括客户、关键合作伙伴、大股东、中小股东、一般合作伙伴、竞争者等各方面文化影响力的定位,并结合外部文化定位,完善内部文化体系。 提炼、提升自身企业文化内涵,形成体现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即:形成与企业战略转型相匹配的企业宗旨、指导思想、企业形象、管理理念、发展理念等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体系应体现兼顾企业的外部市场定位和内在文化基因的基本内涵。 形成企业内部的文化信仰。以企业宗旨、使命为源头,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价值判断,通过企业流程、制度,形成文化干预,逐步内化成企业员工的公共情感走向,形成员工的行为边界和文化素养。 形成产品的品牌文化。把企业文化内植到企业产品中,把更多的文化融入到用户的服务中,使客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产生归属感,从而形成该产品乃至对该企业的品牌忠诚。 正确引导外部市场。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向外界、向市场导入自身的文化,运用舆论导向、公关策略等方式,引导和拓展外部市场。 形成内部的精神品质。产品如人品,品牌精神的实质,是精神品质的表现,必须使企业内部的精神品质逐步形成,并表现出一种可以感知的文化氛围。 注重全面推进 构筑共同愿景,发挥目标愿景的感召力。共同愿景体现的是企业和员工共同的整体感和团队意识,能够激发企业全员的热情和勇气。企业在战略转型期,通过构筑共同愿景,把推进企业战略发展,变成共同追求的目标,促使员工心中产生极大的感召力,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在文化重塑中,将目标愿景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使其拥有和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愿景目标,通过完成个人业绩、完成部门指标,进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运用共同愿景,促进和引导企业和职工认同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重塑企业价值观,发挥价值理念的导向力。运用企业价值观指导员工行为方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在建设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中,要体现个人价值高于资产价值的价值观;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价值观;团队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的价值观;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切实把实现目标与体现价值融汇到统一整体中,使员工和企业成为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进而强化价值理念导向力。 打造金字招牌,加强企业文化的传播力。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和经营行为,在此前提下,倡导下属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建设个性文化,努力做到遵循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金字招牌不断提升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整合企业行为文化,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执行是成功的保证,只有企业具有优秀的文化执行力,其文化建设才可能取得成功。整合 企业的行为文化,形成新的管理平台,把先进理念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为,落实到管理和实践操作上,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从理论层面到实际层面的转化应用。 拓展文化内涵 融入文化元素。企业在提出先进的文化理念之后,就要把各项文化元素尽快融入管理、浸润员工,实现员工行为的有效调整。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形成顺畅的闭环系统。另一方面,要根据职能导向的原则,结合行业核心竞争要素,针对企业发展迫切需要改善的模块,如服务文化、营销文化、员工的职业化转变等,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时机和突破点,把文化元素逐步植入到企业战略转型发展之中。 促进价值转化。促进价值转化就是把组织价值转化为个人价值。组织价值与个人价值紧密结合的实质,是改变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方式。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关键战略资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逐渐从价值占有向价值创造转移。要坚持“领导主导”与“员工主体”并举。只有把企业领导的亲自主导、身体力行,与广大员工的生产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那些贡献自己能力和智力资本的员工享受到由他们促成的价值所带来的成果,才能保证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强化制度枢纽。强化制度枢纽就是发挥制度枢纽的有效功能。制度枢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在战略转型时期进行文化重塑时,必须注重制度的枢纽作用,通过强化制度枢纽功能,消除和避免员工无制度约束的、不规范的行为,从而真正体现“内在约束高于外在约束”之功能。 企业转型论文: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企业获得和维系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是出版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出版企业需适应转型需要,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人新机制,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出版企业;转型升级;人才 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企业获得和维系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出版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设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出版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适应转型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出版业正朝着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业态逐渐成为出版业的战略选择,出版企业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升级的历程。数字出版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必须对出版产业链进行新的设计,更需要培养适应数字出版新业态要求的新型人才队伍。 我国出版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受传统观念和体制影响较深,出版企业沿用传统经营管理体制较多,出版从业人员还不完全适应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业务过硬、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对于推动企业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为了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目标,出版企业的领导者应把人才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像抓“发展第一要务”一样抓“人才第一资源”;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使人才的知识、智力、活力竞相迸发。 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应以激发人才活力为目标,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建设一支既具有过硬的编辑业务素质和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文字编辑能力、敏锐的市场预测观察能力、熟练使用数字技术的编辑队伍。二是要大力推动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培养一批有服务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化目标导向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三是要培养一支熟悉生产经营、服务意识强、善于组织协调的精干的复合型职能部门工作者队伍。拥有印刷、现代物流业务的出版企业还应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艺娴熟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破除妨碍、束缚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形成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格局。 二、进一步淡化“官本位”意识,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新机制 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国有企业的用人观念和机制已发生很大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转换并不彻底,“官本位”的意识和影响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队伍比较普遍地存在小富即安、创新精神和动力不强、市场意识不敏锐、团队合作意识偏弱等问题,不少国有企业职工往往把“升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目标,过于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忽视团队价值和企业整体利益。“官本位”意识严重抑制企业改革创新的活力,容易导致企业人际关系复杂化,阻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也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和进程。 深化出版企业改革,必须注意进一步淡化“官本位”意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应在理顺管理层次及规范公司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员聘用制度,全面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变人员管理为岗位管理,进一步规范科学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等重点环节。出版企业可尝试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人才晋升机制,推进人才待遇的多元化。可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分类建立职务序列,让每一个人才都有施展才干、发挥作用、建功立业、体现价值的发展通道。例如,可按照国家编辑职称制度等级标准,结合企业和编辑岗位特点设定等级晋升序列, 开初、中、高职务待遇等级差,按职级不同和贡献大小取酬。例如,编审可享受和中层干部同等的收入待遇。可根据出版销售工作特点,建立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职业经理人”职级制度,职业经理按能力和业绩随时晋升为不同级别。例如,特级职业经理可享受和中层干部同等的收入待遇。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的晋升通道,就会使走专业阶梯的人员不必像过去那样为了管理职位不得不放弃多年累积的业务知识、经验去挤“行政独木桥”。通过畅通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将合适的人聘至合适的位置上,就可以让专业人员不用走狭窄的管理通道也可获得相应的待遇。与此同时,对于管理序列的人员更要建立起一套开放竞争、严格准入、加强考核、奖优汰劣,“能者上、不适者下”的进出机制。企业职能部门岗位空缺均应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确保职需其人、人适其职。 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的晋升通道,实质上就是对企业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使其只要认真踏实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都有得到晋升的预期,不至于感到没有奔头和希望。适合做管理工作的就进入管理序列,适合做业务工作的就进入业务序列,不同序列的人才可以相互交流,形成“岗位职责不同,工作分工不同,发展机会均等”的人才选用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起到淡化职工“官本位”思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强化岗位意识,淡化身份观念,实行分类管理,开通阳光道,打通待遇差,让人才机制“活”起来,才能从根上解决目前国有出版企业面临的人事难题,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持续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既是出版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人力资源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在思想观念、制度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突破。 首先,需要探索形成科学的人才考核培训制度,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与干少差别不太大”和知识技能短板现象。考核是指挥棒,直接影响企业职工的行为和效果。可根据出版企业特点,适应企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遵循全覆盖、可量化、可追溯原则,建立以业绩为重点,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应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真正使考核结果成为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应扎实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根据不同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推动人才观念转变、知识更新和能力转型。当前还需特别重视编辑业务和编辑现代化技术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编辑业务流程的数字技术,实现编辑工作数字化。 其次,需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解决收入“该高不高、该低不低”的问题。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积极探索符合出版企业各类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分配方式,区别不同岗位及贡献情况,建立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使人才和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可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加大对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使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并推行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多种激励方式。同时还应体现人文关怀,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精神激励包括使命激励、压力激励、机会激励、荣誉激励、沟通激励等,可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全体职工切身感受到企业对他们政治上的爱护、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慰藉、人格上的尊重、心理上的愉悦;通过采取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都能得到与其努力相应的发展空间,都能获得与其贡献相应的回报。 最后,还应切实用好用活人才,努力克服在用人方面存在的“人才不够用、人才不适用、人才得不到充分使用”的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人才工作应坚持以用为本,做到知人善任。一要扬长避短,不埋没人才。“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每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用其所长,则长处更长,用其所短,则短处更短。应克 服求全责备的观念,使人才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二要用当其时,不耽误人才。必须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优秀青年人才需做到早发现、早扶持、早使用,使他们“缩短适应期、快进融入期、达到成熟期、投身创造期”。三要用当其位,不浪费人才。坚持适岗适才适情原则,充分尊重人才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努力实现人与事、人与岗、人与人的合理组合。四要用尽其类,不遗落人才。要树立开放的用人观,努力拓展识才、选才、育才、用才的视野,坚持海纳百川、“开门纳贤”,做到“发现人才有眼力、培育人才有能力、使用人才有功力、凝聚人才有魅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最终形成当代出版企业“人人都有机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业才发展同步”的生动局面。 (宋永刚,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副社长)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影响 [摘 要]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购入经营用固定资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具体范围详见增值税实施细则)应交纳的增值税额在当期扣除。由于此项税收政策的变更,引起了企业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一系列变化。本文以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报表数据为基础,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变化并通过分析软件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财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最终说明税收政策改变所带来的财务效应。 [关键词] 消费型增值税;财务数据;财务指标;相关性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和生产型增值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用于购买经营性固定资产所交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这一税收政策的改变鼓励了上市公司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与以往年度相比,公司当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也发生了变化。浙江省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以在沪市上市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为例,阐述这一税收政策的变更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财务变化。 一、文献回顾 2004年增值税转型在东北三省开始试点推广,到2009年消费型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对增值税转型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许景婷和晏慎友[1](2009)选取了辽宁省4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并通过分析软件对增值税转型给上市公司带来的财务指标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固定资产的变动对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的影响最大,但只是相对而言,绝对值并不大,表明增值税转型对其影响程度有所削弱。黄明峰和吴斌[2](2010)在收集了中部6省26个市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增值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带动了中部地区投资规模的扩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指出消费型增值税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不同,其中制造业和采掘业受益最大。王素荣和蒋高乐[3](2010)在假设2004年全国各行业均施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前提下,大量收集数据,实证分析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增值税转型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企业的预期收益率。李朝红和刘璐[4](2010)在详细收集了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2008年年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指出企业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减少额越多,企业增加的净利润就越多。 以上学者对2004-2008年间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相比2004年的增值税试点改革,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有其鲜明的实施背景,主要表现在政策施行的经济环境不同。2004年国家出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率先在东北三省进行增值税试点改革,随后为了扶持中部地区发展,这一政策又扩展到了中部6省26市。回顾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主要有两大出发点:一是有利于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在出口锐减的情况下通过税收政策的刺激拉动内需。从整体来看,同样都是增值税转型但经济形势不同,税收政策的实施对企业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以下本文基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对消费型增值税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影响进行分析。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浙江省是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且2009年以前一直采用生产型增值税,为了能明显地反映出增值税转型后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变化,本文选取了浙江省所有在沪市上市的制造业企业共29家作为研究样本。基础数据均来自于证监会指定登载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网站上刊载的上市公司2008年和2009年年度报告。 1.实证分析 根据29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本文首先对29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每年求平均,去掉部分偏离平均数较大,不能集中反映数据趋势的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然后对数据进行了计算。 (1)增值税转型对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在沪市上市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净增加额223 201.94万元。在4类设备投资中,专用设备的投资增加额最大,达135 046.4万元,占总体净增加额的60.5%,比重较大。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企业利用此次转型机会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有助于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增值税转型后应交增值税,应交企业所得税的变动情况 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由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购置生产经营用的设备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于当期抵扣,所以与2008年相比,2009年企业的应交增值税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共减少23 143.02万元。减少额是2008年应交增值税的9倍。结合表3数据我们看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浙江省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与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营业收入净减少额为1 672 825万元。2008年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为1 082 018万元,2009年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为715 474万元。可以看出,购买固定资产的当年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企业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较多,相应的计入营业成本的折旧额增加,造成企业当年的盈利空间缩小。这也说明,虽然企业购置生产设备有助于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这种效应不会马上在投资当年显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2009年企业应交所得税增加18 250万元并不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效应。 (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影响 通过表4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财务比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升幅度最大,增加了0.17。净资产收益率上升了1.3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每股收益上升幅度较小,为0.03。 2.相关性检验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下面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财务比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全部为定距数据,因此可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间线性相关性的强弱。计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根据相关系数的原理,相关系数r的取值在-1到1之间,r>0表示两变量存在正的线性相关系数,r<0表示两变量存在负的线性相关系数。|r|>0.8表示两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r|<0.3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由于存在抽样的随机性和样本数量较少等原因,样本相关系数不能直接用来说明样本来自的两总体是否具有线性相关性,这时需要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对样本来自的总体是否存在线性相关进行统计推断。通过表5可知,固定资产总额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为-0.409,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38。因此,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零假设,认为两总体存在线性关系。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在金融危机这个经济大环境下,增值税转型的当年,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利用机会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应交增值税大幅度减少。但是从其影响的财务指标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表现为负的线性相关,说明在增值税转型当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在当年明显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加之2009年企业的总体营业收入下滑,使得企业当年的资产营运能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的资产营运能力的提高会在资产日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而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财务指标之间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在2009年企业经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固定资产投资的良性效应不能在投资当年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果。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刍议 摘要: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的“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在介绍增值税转型的含义和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企业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含义 增值税是以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但在实践中,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我国也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 按照“进项税额”的扣除方式,增值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等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二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都允许扣除。通常把前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后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在2009年以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二、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和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为预防出现税收漏洞,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上述设备范围之外。同时,作为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将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本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最大亮点是全额抵扣,全行业转型,取消增量限制。经测算,2009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 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加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 233亿元。 三、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一)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 我国生产型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换算为消费型增值税税率为23%,这一税率高于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企业的税负明显过高。一方面,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一次性全部扣除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即厂商外购的生产资料,不算入产品增加值,而只是对消费资料征税,从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对于同一个企业,生产型增值税的实际税负要大于消费型增值税的税负。另一方面,生产型的增值税,生产单位开票就要交税,甚至,根据增值税的实施规则,发货就要交税。也就是说,生产单位货款并未收到就先垫交了税款。从全国来看,大约平均要三个月后才能收到货款。全国每年按8 000亿元增值税款,三月期,年息4%计,生产企业将承担80亿财务费用(利息)。众所周知,货款总有一部分永远不能收回(呆坏账,储运损失,陈旧报废等),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已达3 300多亿元。如果以年500亿元估计企业白白多交了约85亿元的增值税。增值税转型之后,以上两项全国企业将年减税约200亿元。 (二)企业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发生变化 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用于记录企业以当年新增的增值税额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集中于会计政策的变化上,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计量方法、增值税缴纳方法与折旧政策。但增值税转型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远不止此。如转型后由于增值税与所得税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将增值税额纳入抵扣范围,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也因此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该资产日后的折旧额,进而影响到各期的成本、经营成果以及所得税的核算与数额缴纳,而且增值税抵扣额的变化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等。 (三)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1.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转型前后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比较,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因此,其价值变动对企业总资产的内部结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引起资产负债表内相关项目的变动。如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等。 2.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 (1)直接影响: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一次性全额抵扣,导致当年利润大幅上升,但以后各年的利润不再受增值税影响。 (2)间接影响:投资当年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力度较大,因此经营收入可能有所增长,但同时固定资产的增加导致折旧费用上升,财务费用也可能由于贷款的增加而上升,从而抵消了部分由于增值税抵扣所带来的利润上升好处。而以后各年的利润状况则主要取决于新增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与折旧和财务费用之间的关系,对于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其利润在投资的最初几年不一定上升。 3.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1)直接影响:投资当年,经营现金流由于增值税支付的大幅减少而有所上升,但以后各年的现金流不再受增值税的直接影响。 (2)间接影响:投资当年,经营现金流除了受增值税抵扣影响而大幅上升外,还可能由于新增固定资产的作用而使净经营现金流入有所增加,但当年的投资现金支出一般会高于另两种增值税,融资现金流中的利息支付也会有所上升。以后各年的现金流变化,取决于新增固定资产对经营现金流的增加作用与利息支付及债务偿还所支出的融资现金流之差。 (四)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在增值税转型过程中,企业的设备投资将发生较大变化: 1.企业设备投资与配套投资将大幅增加。因为进项税额抵扣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使企业的投资倾向于能够带来进项税额抵扣的设备投资。另外,转型降低了设备投资的回报要求,企业的设备投资计划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可行性分析。 2.企业的投资周期会明显缩短。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的政策,这次国家推出的转型政策给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样,企业设备、技术更新的加快自然会带来企业投资周期的缩短。 3.企业投资行为会主动跟随国家政策。例如,企业的投资方向将以国家政策推行过程为依据。但是,企业也会做出一些取巧行为,如企业的投资时间将会有意选在转型开始之后。这些行为会给转型政策的推行带来影响,甚至影响转型政策的效果。 (五)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将间接增加企业筹资。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大,必然刺激企业的融资活动。设备投资所需的资金巨大,企业除了利用已有积累及内部融资来进行投资外,一般还需要通过发行新股、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外部筹资活动来筹集设备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六)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在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方面,税收转型带来企业投资增加可能会使企业当年相关财务指标恶化,如资产负债率等,但在以后年度,随着投资效果的逐步体现,财务指标可能好转,并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税收转型使企业设备投资增加,从而设备更新加快,生产规模扩大及经营种类增加等,这很可能引起企业的产品质量、数量提高,加之产品成本降低,使得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销量提高,最终使利润增加。 (七)对企业分配的影响 企业增加投资虽然可能会带来收入与利润的增加,但同时导致了企业自身积累的减少。而企业实际的利润分配额度,取决于现金流量状况。在投资当年,由于转型会减少企业的纳税额,从而减少了现金的流出。但转型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力度,增加现金流出,两者相抵以后企业总的现金净流量反而会减少。因此,企业不会因为转型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分配。在投资的以后年度,随着企业不断收到投资的回报,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会大为改善,此时企业的利润分配会有所增加。 四、小结 增值税转型在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单项税制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在此形势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从长远看,实施增值税改革,企业会有更大的积极性进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将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企业转型论文:关于中国境内企业并购方式转型研究 【论文关键词】不对称市场经济 行政合并 市场收购 转型 【论文摘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真正意义上的并购在中国有上百年的历史。本文对企业并购方式转型进行详细梳理,这对深入研究中国的企业并购活动及中国境内企业并购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及企业并购方式发生的较大转折点,把中国企业并购史划分成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期、转型时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曲折与不断转型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即使目前,仍然是一个转型社会。从19世纪到21世纪,中国境内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特色。企业并购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当企业并购发生在中国境内时,更加具有明显的阶段特色。按照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可以把中国境内的企业并购活动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以前),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第二个阶段(1950年至1979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第三个阶段(1980年至今),转型时期的企业并购。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或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1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自从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步沦落成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复杂的社会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但却给了中国反思与转型的机会。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衰弱,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迟、发展慢。这就给了外国资本乘虚而入的机会,并且外国资本势力一开始便以强者的面目出现。笔者认为,可以把此阶段概括为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一是此时的经济运行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外资控制了中国经济的命脉,本土经济较弱。因此,此时期的企业并购活动称为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以产生早、发展较快的船舶与机器修造工业为例,外国资本在19世纪40年代便在上海设立了十多家小型船厂,19世纪60年代上半期设立的祥生和耶松两家英资船厂比较大,它们从创立时起就开始了兼并活动,租赁和收购了一批在沪的其他英资老船厂,并扩建原有的企业。在同一时期,民族资本船舶与机器修造工业也在沪创办了一批小厂,其中创办最早、发展最快的是发昌机器厂。但是,由于外商船厂的垄断和排挤,1895年前后,发昌机器厂迅速地衰退,最后于1900年被耶松船厂低价收购,成为耶松船厂的一个车间。 在棉纺工业中,华资企业被外资企业兼并的事例更为突出。1901—1921年间,仅上海先后有6家纱厂被外资企业所兼并,其中外资纱厂在参与兼并活动中形成集团性企业的有日资上海株式会社、内外棉株式会社以及英资怡和纱厂等。 1949年之前,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动乱之中,但中国的经济也在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企业兼并多为外资企业兼并华资企业,兼并方式为被迫式兼并方式。当时的华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差距较大,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华资企业的生存状况很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差距大;第二,技术差距大;第三,经营策略差距大。这些差距导致了华资企业在经营策略上极为被动,时刻处于被收购或兼并的境地。华资企业为了生存,也出现了一些并购现象。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15年创办申新纱厂,他们一向坚持“对外竞争,非扩大不能立足”的经营策略。1932年,申新纱厂已成为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工业中最大的一个企业集团。 综上所述,此时期的民族工业处于被外资并购的地位,构成了其间的鲜明特色。这不但与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也与中国动乱的政治结构有关。 2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着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并购。在城市,主要表现为公私合营;在农村,进行集体化和公社化(可以看做变相的企业并购)。这些并购活动不以市场行为为基础,而是以计划性、军事化为特征。 1950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合并改造了大批民营或外资企业。紧接着又经历了“”期间,全党全民办工业,工业企业数量骤然增长,1959年末达到31.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9万个。列宁曾明确指出:“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创造或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空想,而是要已经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去掌握和采取托拉斯所创造的东西。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大生产的本领,那么这种本领便无从获得了。”由此看来,列宁没有把托拉斯这种垄断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形式仅仅限于资本主义,而是把它引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并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有效手段,用来指导、管理社会主义的生产。 刘少奇同志依据列宁的这一思想,在1949年6月构想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蓝图时,就提出“按各产业部门成立公司或托拉斯经营国家的工厂和矿山。”组织托拉斯的问题虽然明确提出的较早,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正在调整之中,没有做具体部署。1964年2月26日,煤炭工业部党组向国家经委和中央书记处提交了关于华东煤炭工业公司组织领导关系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根据刘少奇同志关于组织托拉斯,用经济办法管理工业的指示,今年我们准备首先在徐州成立华东煤炭工业公司进行试点,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4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这个报告。这样,我国试办的第一个托拉斯企业正式成立。 国家经委第一批批准试办了12个托拉斯情况不同,各具特色。烟草公司和医药公司具有全行业性质,集中管理全国所有的烟厂和药厂;地质机械仪器公司仅限于管理原有的中央直属企业;其余6个全国性托拉斯,除管理原有中央直属企业外,还各自上收了数量不等的地方企业。如盐业公司集中了全国的大盐场和盐业销售机构;汽车公司从全国169个地方专业汽车配件厂中上收了42个,在全国汽车配件产量中占39%;橡胶工业公司成立后,从全国205个地方橡胶企业中上收了103个;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公司从全国122个地方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厂中上收了23个。与此同时,部分省市也试办了一些由地方管理的托拉斯。如浙江的糖业公司,上海的轻工业机械公司、标准件公司和丝绸公司等。 这种行政合并构成了此阶段的企业并购的主旋律。从几个托拉斯试办的情况来看,他们在组建之后,即着手改组生产组织,改革管理制度,建立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经营管理方式,促进了设备的利用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试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3转型时期的企业并购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经济转型的起步时期,由政府出面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推进社会各方面改革。我们谈条块管理,地方之间进行各种财产的过渡,这种过渡实际上就是一种并购,只是当时是依靠行政权力,通过管理权限来进行的划转,被称作关停并转。 一种观点认为,1984年,保定纺织机械厂兼并保定市针织器材厂是我国现代企业第一次并购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企业以现代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并购始于1984年的保定市锅炉厂并购保定市风机厂,这次并购活动开创了我国现代企业的并购先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993年9月30日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序幕,也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存在分歧,但我们可以认为,当时的中国境内企业并购活动处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徘徊的时期。 按照第三种观点,我们大体可以将这十年并购时期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四年的市场启蒙阶段(1993年至1996年),这一时期并购数量很少,四年总共只有14起并购案。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多数人不知并购为何物,参与人更少,市场常常对并购感到诧异;并购的支付全部是现金,多数没有公布股权收购的价格,很少公布有关的细节;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并购往往是针对主要股本是流通股的少数几家公司,并购处于缓慢成长的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是自1997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自1997年至2002年,中国市场发生的上市公司并购数量达到了577起。在这些并购中,买壳上市是第一位的原因,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进行资产重组以达到“保壳”和“保配”目的是第二位的原因,并购重组以配合政府的国企改革任务和国企扭亏的要求是第三位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些并购是属于战略性的重组,有些则是二级市场的盈利,也有些是期望实现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等等。在这些年的并购实践中,并购的方式、支付的方式、并购的目的等都有了全面的发展和变化。从并购方式与支付方式看,有了无偿划拨、资产置换、协议转让、吸收合并、收购母公司、司法拍卖、mbo等;从并购的目的看,除了以上提及的保壳、保配等原因外,还有外资并购、敌意收购、竞争收购等新情况的出现。 2002年是全球企业并购的转折点,尽管并购规模大量萎缩,然而却是全球资本并购第六次浪潮来临的标志。并且,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中异军突起,这一年是中国并购史辉煌的开始。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几年里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市场上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将有更多的更为复杂的并购交易。全球企业第六次并购浪潮赋予了中国企业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在并购实践中观察和学习并购技术,准确地建立企业并购战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全球企业并购的格局及操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已经加入wto的中国企业的并购战略。然而,资本并购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新事物的出现往往要吸纳旧事物的某些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后发者而言,初出茅庐时学习或模仿便是最好的创新,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高度关注全球并购的出发点。通过对全球企业并购特征和趋势的分析,可以正确认识中国在全球并购浪潮中的准确位置。而目前全球并购的低潮和中国并购的高潮正在形成一个有趣的交汇点,准确地观察并努力把握这些差异将为中国的企业带来空前的机遇。 4结语 中国国情比较特殊,西方发达市场在一百多年中经历了五个并购阶段,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要把国外五个不同年代的并购阶段浓缩在一个阶段里发展,这种急剧浓缩导致中国并购市场的特殊性。总的看来,中国的并购是30年代的基础,60年代的手法和90年代的眼光。 中国的并购与西方的并购差异巨大,可以互相比照,但不必亦步亦趋。中国目前进行的是体制性创新,这相比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能够创造出更巨大的生产力。而且中国人特别善于学习,并在学习上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因此,中国的并购手段有可能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 企业转型论文:关于国有物资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思考 【内容提要】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具有本质的区别。物资企业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为物流企业。通过对转型中面对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摘 要 题】现代物流 【关 键 词】经济管理/物资企业/物流企业/转型 1994年以来,全国物资系统出现持续亏损,众多国有物资企业(以下简称物资企业)步履维艰,与当前蓬勃发展的物流企业呈现彼消此长的明显反差。昔日辉煌的物资企业为何一蹶不振?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路在何方?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本质区别 在一些物流企业管理教材中,将物资行业等同于物流行业,把物资企业视同物流企业,我们实在不敢苟同。本文认为,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既有相近相似之处,更有本质差异。 二者的相同点是均属第三产业的流通服务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从事流通服务的市场主体。二者均通过流通服务,实现物资、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服务。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从服务对象看,物资企业的“物”是指工业品生产资料;物流企业的“物”是指物品,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退货和废弃物等,二者含义不同。物资企业连结工业品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从生产企业购进物资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流通过程中从事各种流通活动,把销售服务作为主要对象。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涵盖面则要宽得多,除销售物流外,还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内部物流,以及外部的退货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也即以物品流通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为对象。 2.从企业功能看,物资企业从事一手购进、一手销售的营销活动,主体功能单一,虽然也配合销售实施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和信息等服务,但均系从属并服务于销售的辅助动能,且彼此分割,忽视成本核算。物流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实施有机结合,集成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进行一体化管理,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满足用户日益多样性、个性化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关注“效益背反”,追求整体最佳状态。 3.从服务目的看,物资企业服务的目的是在搞好供应、扩大销售中谋求购销差价、取得利润。在确保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尤其是在物资价格暴涨取得高额利润的情况下,往往忽略或不计成本。物流企业的服务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周到的物流服务,包括提供货物运输、储存、包装、加工、配送等有形服务,以及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物资企业难以企及的。物流企业为社会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各功能、要素实现增值服务,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从管理体制看,物资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由于在理论上接受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1957年我国建立起了一套重要物资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以计划分配调拨为主的物资管理制度和流通体系。其特点是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分离开来,生产资料又限定为工业品生产资料,即把农业生产资料分离开来,以计划分配调拨取代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流通。在这种体制下,物资企业作为物资部门组织生产资料的基层单位,既执行国家物资部门的职能,又担负着物资经营业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优胜劣退,物资企业大多成为弱势企业。物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完善,探索出一套物品的物流管理经验,尤其是在物流中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流通领域的新态势表明,现代物流企业是物资企业的发展方向,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二、物资企业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物资企业的生产资料主业经营逐年萎缩,市场占有率连年大幅下降。2000年,全国物资系统物资销售总额仅占全社会物资销售总额52000亿元的5%,整体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明显削弱,给转型带来了困难。同时,在流通领域还存在着物资企业转型的许多制约因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影响仍然存在。一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物资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企业创新意识仍然不强,习惯于传统物资营销方式,在市场竞争中开拓进取办法不多,与物流企业要求的创新发展能力差距较大。二是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多头管理和相互划分导致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流通不畅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三是生产资料市场发育不完善,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政出多门和不平等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不少市场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割裂着市场的统一性。 2.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沉重。一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量难以收回的应收帐款和改革开放经济过热年份形成的“三角债”,造成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捉襟见肘。二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方针导致物资企业目前一方面人浮于事,且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懂业务、会管理、善开拓、能创新的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中重生产、轻流通,以及改革开放后物资企业上缴国家利锐多,国家对物资企业投资少,造成物资企业流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影响流通效率的提高,致使物资周转慢、库存大、占用资金多,经济效益差。 3.流通服务方式单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服务方式和手段简易。物资企业大多仅能分段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送货等流通服务。有的县级物资企业至今仍用手扶拖位机运输,送货、装卸仍是人拉肩扛。二是企业组织规模和经济实力大多偏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萎缩不振,市场份额缩减,由物资流通的“主渠道”变成了“支渠道”。三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总体不高。不少物资企业经营粗放,管理混乱,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为用户提供适时、适量、适质、齐备、便捷的规范化服务。四是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滞后。由于全国物资系统没能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虽然不少物资企业配备了电脑等装备,但难以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信息,指导决策和营销,现代化设备成了“花架子”。 4.改制改组未到位,企业机制不适应。一是省市、地市级物资部门虽然成建制改为物资集团总公司或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但大多是换个牌子的“翻牌公司”,仍是产权模糊、权责不清,沿袭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成。二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物资企业虽然普遍地开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物资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初步的,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上还很薄弱,经济效益低。由于物资企业大多连年亏损,分配档次难以拉开,职工队伍不稳,有的人才外流,企业凝聚力明显下降。三是企业约束机制乏力。有的企业领导盲目决策,出现不少“三拍”( 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工程项目,资金有投无回;有的用企业流动资金炒股票、搞期货,造成巨额资金损失;有的“官位”升上去,公司跨下来,或提前退休了事,或易公司当“官”;有的盲目为外单位甚至个体、私营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经济担保,造成经济损失。有的企业领导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收受贿赂、挥霍浪费。对企业业务骨干管理乏力,“体外循环”现象时有发生,使企业雪上加霜。 5.政策环境不宽松,市场竞争不公平。一是在税收政策上,由于税制改革,物资企业由过去按进销差额的10%缴纳营业税改为按进销差价的17%缴纳增值税,税负加重。而对个体、私营流通企业采用包税制,税率仅为物资企业的15%,使物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在财会制度改革上,国家大幅提高折旧率,企业成本大增。三是在投资政策上,多年来国家对流通行业的投资少,对物资企业的投资更少。四是在金融政策上,工业企业贷款易而物资企业贷款难,常使自有流动资金紧缺的物资企业束手无策。五是在改制政策上,兼并破产政策不适用于物资企业。这既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总体要求,也不利于物资企业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物资企业转型的对策思考 在近年物资企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物资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向物流企业转型的优势和物资基础。这部分物资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创造条件,发展物流,逐步转型,将是可行的。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物资企业转型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提高物资企业职工的物流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物流意识。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资企业,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资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有资本从物资流通行业退出是必然趋势。因此,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但从现状看,要物资企业全部退出市场也不现实。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为平稳过渡,避免震荡,保持社会安定,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各地物资企业产权改革看,主要有两个层次、两种模式:一个层次主要是在省市以上的物资企业建立以国有资产为运营主体的母子公司体制;另一个层次主要是在地、市、县级物资企业形成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为主的多元主体、多种形式的产权体制。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转换企业机制,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业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现代物流。 3.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开展现代物流业务。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从现状看,我国许多物资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用地、仓储设施、运输装卸手段和加工配送能力等物流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物质条件。充分利用这些物流资源,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整合,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调整企业发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物流企业为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业务创新为主线,以整合物流功能、要素为重点,以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中心,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物资经营企业可以选择物资为主业的集中经营战略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物资储运企业可以选择物资储存为主业的运输集中经营战略或以储为主、储贸结合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等。不论企业实施何种经营战略,都应对企业内部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企业物流。在此基础上,发展工物、物物联合,对企业外部物资资源整合与合作,与生产企业和其他物资企业开发社会化物流,并合作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 4.打造几家大型物流企业,重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跨国物流公司纷纷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抢滩中国市场。势单力薄的物资企业很难与之抗衡,需要打造我国大型物流企业,利用本土优势与之竞争,并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物资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而物流企业则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打造大型物流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物资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应选择规模大、资金足、管理严、班子正、队伍强、效益好的物资企业,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联合,吸纳国有、集体、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利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物流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型物流企业应充分重视信息和网络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当前要重点抓好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逐步实施,稳步建设。在不断满足实际需要中发展,在需求和技术进步中逐步提高,形成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营运水平,为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5.推行现代物流服务方式,加快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朱总理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省市物资企业集团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牵头组织、逐步推行。一是组织集团直属企业及部分市县物资企业建立连锁经营网点,使目前分散分割的物资流通网点逐步形成分层次的、具有相当实力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二是有选择地在一些经济发达、交通枢纽的中心城市,建设和改造一批物流配送、加工中心,建成配送、加工网络系统。三是改进物资运输方式,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推广集装箱、托盘和汽车门对门运输先进方式,实现运输、包装的标准化。四是由有志于现代物流事业、年富力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组成强有力的班子,由他们物色一批职工,组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多渠道筹措启动资金,从业务熟悉的几个品牌品种如钢材、水泥等入手,开展制,逐步实行、配送、加工等有机结合,以全新的企业、诚信形象和优质的物流服务赢得市场。 企业转型论文:中小企业转型机制的探析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成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本文以两次渡过经济危机,不断探寻转型出路,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某中小企业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叙述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了笔者对中小企业转型机制的几点思考,从战略升级、产品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整体形象经营四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探索,从而为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的借鉴与交流。 关键词:中小企业 资源型经济 产业升级 从99年至今,全球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创。在巨大的金融地震下,许多的企业轰然倒下,甚至是许多跨国公司,虽然在各国政府的调控下,免受覆灭,但也面临了江山易主的命运。面对多变、脆弱的经济体制,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如何抵御金融危机的侵袭,如何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成为企业生存面临的必修课。 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的企业。我国中小企业,随尚处稚龄,但却是我国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主要以家族企业为主,平均寿命仅为三年多,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能够走出两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并不断推进本身发展的中小企业,对我国中小企业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金融危机既给我们带来了危机,也给我们创造了机遇.山西省在这次危机中,放缓经济发展,致力于完成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从20世纪50年代末,资源型经济的问题先后出现在了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如今“资源诅咒”已被公认为一种经济怪像,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同时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也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山西省是资源大省,既兴于煤炭,也痛于煤炭。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累计生产煤炭11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4。但辉煌的背后,是资源粗放型开采造成的浪费,生产不规范引起的环境恶化,管理制度落后造成的矿难等,如今贫富差距拉大,更使山西动辄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心。为了积极促进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山西省在煤炭行业开展的关小上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三大战役”,在这样一种改革的大潮下,作为一个微观个体的企业又如何妥善经营自我,配合政策,实现山西省经济的转型,如何在规范推进企业规范发展的同时,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使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一个困惑,即“做大做不强,做大就死”。中小企业在模仿与摸索中困难前行,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却迟迟不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曾有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是6年。更有人说,有些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仅为2.9年。虽然对于中小企业到底能活多久的问题众说纷纭,但造成中小企业短命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影响外,就是自身内功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竞争规则开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提出了“后现代制造业”的概念,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开始探寻新能源、清洁技术、生物工程等同时兼具效益和社会责任的道路,并将此作为国际制造业标准以提高进入门槛,主导技术含量更高的国际贸易规则。依靠低成本竞争和大量的能源消耗已经不能满足创新的要求,一个“创新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中国的中小企业首先必须认识到环境的变化,靠低成本和大量能源耗费,重返出口市场和规模是非常困难的。 融资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对于智力密集型企业,创新更加需要充足资本的支持。舆论普遍表示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大的工程,要政府、银行、中小企业各个部门来协调解决,同时中小企业应当开辟更加立体、多元、多维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要想吸引风险投资必须在三方面下工夫:首先是建立良好的管理团队;其次是新颖的商业模式;最后是让资本看到市场发展的潜力。 尽管大型国有银行推出了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明显,而另一些小银行、小额贷款机构又没有太强的资本实力,无法应对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坚冰不消,则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就会不足。金融机构应该侧重扶植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强自身创新。 虽然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也有很多说法,但我们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整体研究还是不能反映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为了走出“做大就死”的怪象,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的统计和研究,定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是一项具有社会价值的研究。 1 研究思路 以a企业为典型的案例,进行个案追踪,并结合其他同类企业和中国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使用个案追踪法为主,同时通过关键人员的深度访谈,重要历史资料的查询等方法,对历经两次经济危机,转危机为机遇,成功实现企业两次转型,并逐渐从小型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尝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为中小企业转型的转型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2 案例阐述 a企业前身为国有煤矿,以煤炭开采起步,于1998年工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十多年来,为适应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积极在投资办学、高科技生物质新材料、农业产业化种植、房地产开发等领域进行摸索,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9月组建了集多种产业的、综合性的集团公司。 2.1 两次危机中的转型 煤炭产业属于国家具有战略性的能源产业,为有效解决煤炭行业安全事故频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规范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在煤炭政策上不断调整。1999年金融危机下,国家审时度势,推进煤炭企业私营化,在经济形势晦暗不明、政策创新、资产负债率高、公民观念受计划经济体制约束等复杂的情况下,公司领导人果断接受国家改制的试行方案,实现产权的股份制重组,减少国有股比例,完成了公司的初步架构,并致力于公司整体得配套改革,成功完成了公司的第一次蜕变。在此后的十年间里,企业稳步推进,快速发展,同时,不断推进产业经营的多元化,减少市场风险,并在政策的引导下,将投资转向高新技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度爆发,山西省在煤炭行业开展的关小上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三大战役”,力求煤炭产业向集团化发展。公司以此为契机,与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进行控股重组,改变了资本的重组,并实现主营产品的过渡,全面实现了资本重组和产业升级,完成了公司的第二次成功转型。 2.2 投资教育事业,造福山区百姓 回报社会、投资办学是实践“教育兴企、人才强企、社会养企”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企业品牌效应的重要形式。集团公司在当地投资兴建学校,学校一期工程总投资5300万元,于2005年8月开工建设,2006年8月竣工,2006年9月1日正式招生。首次招生1700多人,目前在校生共3000余人,教职员工320余人。学校开设小学、初中、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综合高中三个学段。学校运行三年多以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肯定,为集团的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 引进科技产业,奠定发展基础 为推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将有限的煤炭开采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产业,集团公司于2006年开始,决定投资开发生物质新材料产业。几经项目的甄选,决定于北京某研究所联合,投资某植物工程塑料的千吨级放大生产线项目。该技术国内空白,其产业化是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主要由少数跨国集团垄断经营,我国主要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达5000吨左右,仅用于制造汽车输油管每年就超过4000吨。该项目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同时由于原材料的需求,可以有力拉动农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巨大的科研和市场风险,集团领导人经过长时间而缜密的考察,决定立项投资。2.4 开发庄园经济,拉动农业发展 生物质新材料项目70%的原料来源于农业经济作物——蓖麻,年产1000吨工程塑料,需消耗蓖麻籽12000吨,需要6.8万亩耕地投入蓖麻种植才能满足需要。为此,集团公司2005到2006年先后和山东、山西、内蒙古农科院等蓖麻科研机构达成技术协议。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战略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现转型发展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集团积极置身于集多项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集团公司将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继续在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上进行积极的尝试,为打造百年企业奠定更好的基础。 3 转型机制的探析 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企业健康、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a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提取出以下几点有价值的方向,以供进一步探讨: 3.1 战略升级 战略是转型发展的总纲,战略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目标”和“四项措施”: 3.1.1 两个目标: ①改革目标。以新组建集团为依托,放大与完善公司发展的平台,实现集一产、二产、三产于一体的体制升级与制度创新,完善集团管理模式。 ②转型目标。抓住政策和市场的机遇,寻求与探索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与方法,让资产与资本两大资源同时为公司创收增效。 3.1.2 四项措施: ①整合内部资源,进一步完善集团法人治理结构。 ②整合外部资源,实现体制健全、机制创新、管理科学目标。 ③聘请专家为公司上市做好参谋,打好基础。 ④以内部理财公司为基础,探索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方法。 3.2 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乃至产业升级是转型发展的具体做法。集团公司积极分析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对投资项目进行了审慎的选择。应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科技产业薄弱的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造了一系列平台,促进资本和高科技的联合发展,化工项目的选择正是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同时,减少贫富差距,加快农业步伐,促进城乡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调整的方向,公司在项目选择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建设方向,投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的选择上尽量扩大双赢。 在投融资问题上,公司着眼于资本的经营,进行了多元化的灵活融资,放大资本的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知名研究所的合作,增加公司的智力资本;通过与汽车市场的接轨,吸引资金,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改变传统观念,大胆与大型企业合股,增加企业的无形资本,为企业拓展生存空间;同时,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及时获得资本市场的信息,如申请各种国家基金和贷款等。总之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能否灵活有效的融资是发展的关键。 3.3 人力资本升级 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这种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a公司通过在城市设立人才中转站,进行了尝试,促进了供求双方的了解,同时成功与当地的高端人才市场建立了流通渠道。通过高科技技术项目的引进,成功提升了人力资本的核心组成,引进了一大批处于学术前沿的博导、博士、研究生等以及处于技术前沿的高级工程师,可以说实现了人力资本的跨越。新旧思想的相互作用,为内部的有生力量带来了发展的空间,一大批具有潜力的内部人员,在不断的学习中,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学习等形式,知识技能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建立了人才的内部竞争机制与外部流通机制初步接轨,有力的提升了公司的人力资本组成。 3.4 整体形象升级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小规模时,一直挣扎在生存线上,但是随着企业向规模化经营推进,对社会的影响加大,必然考虑企业整体形象的经营,在这点上,可以说我国在整体上是落后的,例如丰田、肯德基等都非常注重整体形象的经营。地方企业在做到一定程度上后,必然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山西的煤老板、温州的轻工业等等。但是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来说,美誉度才是这个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一旦具备了公众形象的雏形,作为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组织机构,必须要对自身的整体形象美誉度进行系统的经营,建立自身积极健康的公众形象,成为地方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动荡的冲突与变革中,正是由于a公司积极投身于投资教育事业、惠农产业,改善当地民生等的事业的过程,找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空间和资源。 4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追踪a公司的发展历程,发现背后决策的机制,和企业发展动向的分析,对金融危机冲击下,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对中小企业的转型机制,从观念、战略转变、产业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整体形象经营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配置,进行了经验的总结,为同类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作用,也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 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中小企业在产业转型后,如何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建设,管理体制即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整体的协动性,管理体制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后,我们曾一度模仿西方的管理技术,但是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具体文化与个体的差异等因素,我国企业虽不断尝试,成功者却寥寥可数,同时缺乏系统化的总结和有效的推广模式。例如浙江跃进集团倒闭后,所暴露出的管理漏洞,松懈的管理体制最终不能适应规模的扩张,最终导致一个本土跨国企业走入绝境。而海尔集团,利用自己有效的管理模式,成功的进行了0成本扩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张,必然面对整体资源配置和协动性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一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的经验,更多要运用方法论,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结构,探索寻找自身的管理体制升级方案,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为企业的转型与突破提供基本的保障。 面对我国复杂的地域环境,不同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否具有共同特征,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能否总结出系统化的解决模式,这都是我们将来面对的问题。总之,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同时历史短暂,境况复杂,需要政府与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推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摘要: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己成为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增值税的内涵及运行机理,并提出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值税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财政收入影响;财务决策影响;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增值税转型等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原则,有着深厚的现代税收理论根基。其对企业财务决策影响表现在: 一、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我国经济以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持续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上市公司经营收益能力和生产效率却逐年下降,二者形成强烈反差。要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考虑从制度供给方面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值税转型可以通过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的差异性税收政策,购建由投资总量增长模式向技术增长模式转变的制度激励机制。 二、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筹资决策的关键是要在借款与权益资金之间做出选择。由于借款利息的固定不变,不因企业盈利的增加而增加,也不因企业盈利的减少而减少,在投资报酬率高于利率时,企业应该多借款,可以提高权益资金的报酬率;如果投资报酬率等于利率时,则筹资结构对权益资金的报酬率没有影响;如果投资报酬率小于利率时,则多借款反而会降低权益资金的报酬率。增值税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筹资结构中,可以适当增加借款的比重。 三、对企业收益及其分配的影响 第一,增值税制的变化,不仅使大量采购设备、固定资产投入很高的行业受益,也使那些重型设备制造行业受益,其受益程度取决于增值税变化对其下游行业的投资刺激力度。 第二,增值税制的变化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会在相当程度上被所得税的增加所抵扣。而且,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力度越大,上游设备制造商的利润率越高,国家实际增加的则政负担就越小。 第三,增值税制的变化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会增加全社会的价值创造。通过以上对增值税转型后给企业则务状况、经营成果带来得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会对企业财务产生良性影响,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有明显的“减负”作用。但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减负”效果也不尽相同。 四、对策 为解决增值税转型给企业财务决策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企业财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按现行会计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1)企业购进不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仍然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借记“固定资产——含增值税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利目。 (2)企业购进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不得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而应增加企业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科目。 (3)企业购进的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如改变用途,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对外投资或个人消费等,则应将其“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记入相应利目,借记“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2.建立两套固定资产价值重估体系 为解决增值税转型给企业资本运作带来的不便,保证固定资产重新估价的正确性,对含增值税和不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应分别建立其价值重估体系。在进行固定资产价值重估时,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评估价应以含税固定资产价值为参考系,而不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评估价应以不含税固定资产价值为参考系。这样,既可使各类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前后保持一致,也能避免了因选用不同的价值参考系而导致固定资产重估价值偏高,进而虚增企业资本公积等负面影响。 3.会计信息披露应说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随着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程度也会不断加大。对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却很难自行分析。为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客观性、可比性,客观上要求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时,应将增值税转型对其资产计价影响数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利润变化数在报表附注中作详尽说明。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把握地方特色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日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相较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塔里木大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就业趋势等出发,结合新疆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摘 要 目前,应用型转型的不断推进,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最直接体现其应用型的就是课程体系。鉴于此,本文将充分结合应用型转型这一背景,重新明确该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试图探索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 财务管理 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指引和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成为我国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与挑战,依照教育教学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成果与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试图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增强专业实务性、应用性,着力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考的背景 1.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切合 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力排名前列的国家基本呈现“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教育,80%的技术技能教育。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将其定位于学术研究型,而毕业生大多数选择了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实务性工作,少数毕业生去往科研院所等继续开展研究性工作,其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毕业生实际选择的工作性质有相违背,致使其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切合,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的问题越发凸显。究其原因,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没能明确地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将其定位为着力培养能在企业、金融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等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及金融服务相关工作的人才,没能清晰地将其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分,致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具有突出的专业核心技能。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充分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重新明确财展芾碜ㄒ等瞬排嘌目标,并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促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充分就业的同时,推动区域、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1.2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度相关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与技术创新作为两大主要动力因素,都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当更加贴近社会需要,进而才能充分利用先进知识,结合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促使经济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效果是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动力。因此,区域经济应当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然而也存在人才数量、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内在矛盾,特别地,自扩招以来,更多的关注人才培养的数量,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没能较好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下人才市场需求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经济结构不完全匹配。这就表明高等教育应当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3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深入调整将为解决新增劳动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趋势浪潮的冲击下,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以制造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对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没能及时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做出相应调整,致使其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必然导致了失业与职位空缺矛盾的产生。由此可见,加快财务管理专业调整势在必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伴随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进行优化调整。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应当充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商业经营模式的升级,为解决新增劳动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2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急需大量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结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大多数毕业生主要从事各类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实务工作,较少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即坚持“宽、厚、强、高、熟”的原则,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职业素养,熟悉会计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方针,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财务筹资、投资和财务分析与预测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与创业精神,能在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及非营利组织机构等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应当结合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实体经济发展,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侧重学生财务理论与分析工具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其财务决策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按照“理论支撑,能力本位,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必须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经济、管理、金融、法律、计算机等有关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客户经营状况分析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充分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三层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 (1)构建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当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辅以部分专业基础课。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其综合性较强,其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也将促进其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课程设置上必须相对应的开设政治理论、哲学类、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考虑到财会人员还经常与银行、税务、财政等行业或业务主管部门频繁交往,财会人员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影响了企业形象。因此,本专业在构建以“基本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时,也可设置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等专业基础课程。 (2)构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可设置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课程构成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下转第79页)(上接第57页)观经济学、金融学、基础会计、统计学等,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教育。这类课程的设置应尽量实现与其它工管类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为后续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方向奠定基础。本专业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从事相关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可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原理、投资学、中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具有财务分析和预测、融投资业务、成本核算与控制及财务税务处理等专业核心技能。 (3)构建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专业选修课程为核心,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为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了解财务管理研究前沿动态,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财务管理模拟实验、资产评估等课程。从整个宏观的角度,财务管理是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其运营流程涉及资本的投资、筹资及运营管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使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得到和谐的统一,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在课外可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如模拟企业经营等各种技能大赛,推动财务管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4 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不断深入,财务管理专业只有结合地方、区域产业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专业人才,进而满足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 摘 要: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是一门开设较早的学科,在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对于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发展这么多年来,体系存在着落后时展的状况,所以本文通过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研究,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 课程设置 问题解决 谈起财务管理专业,外界都只是想起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等报表的制作和审核,但其实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财务报表的制作和审核,还包括着税收申报和风险管理等。而相比于其他方面,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而对于一门财务管理学科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使得资本效益最大化。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这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但在这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频繁,企业与企业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不断的完善技术和产品的缺陷,同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在市场竞争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财务管理专业的开设,是我国政府考虑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人才,能够在我国各个行业的财务岗位中充分发挥有效作用,降低我国由于财务管理的不规范或财务风险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金融领域,金融领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在风险控制上要求较为严格,一般而言金融涉及到的财务问题较多,容易在涉及多方的问题上出现无法控制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了金融的健康发展,所以金融领域对于我国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较为强烈。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专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实际操作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实际技术的操作,熟练掌握这方面的能力,从而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独立掌握财务管理方面技能,拥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理论要求也较高,在面对经济形势和问题中能够有自身的冷静判断,不仅是需要严谨缜密的思维,还需要能够独立的决断力。由于经济发展中,各种财务问题错综复杂,没有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很难以驾驭财务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容易引发各种问题。通过确定好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根据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特色要求,从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教授的知识存在着时滞性 财务管理专业由于不仅仅包括财务方面的应用知识,还涉及到其他很多方面的知R,所以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更新要求比较强烈,需要能够与时代的发展联系紧密。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专业涉及金融和会计等方面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局限于课本教学的方式,将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存在着严重滞后性。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单调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所以包括的科目较多,不仅包括财务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授过程中都是很单调乏味的,很容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知识,仅仅是通过教材的讲解或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也很难打动学生或者很难使得学生理解。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人才短缺 当前,在聘用教学人才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存在着经费紧张的问题,所以在高水平财务管理教学人才不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水平,这是由于目前的教学体制的因素导致的,短期内不容易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以相关人才需要拥有多年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教学人才才能够真正了解财务管理这一职业,而这种拥有从事财务管理经验的人才并不会有心思真正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行列中,只能通过聘请作为讲座教授的方式经常为学校举办一些讲座,但这些所谓的讲座很难对学生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当前经济社会对财务管理类人才需求较为旺盛,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这种大量的人才需求导致教师人才短缺,很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 三、改进财务管理专业的措施 (一)强化教材的时效性 由于财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的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学校在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时效性问题,需要及时更新教材知识,从而使得教材知识能够及时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学生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时代观。 (二)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操作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课程时间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在这方面,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系统做出系统的安排,通过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充分研究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给学生安排合理的操作课程,并给予学生课外训练的机会。在这方面,学校需要为学生的实训提供相应的机会,包括实习等方面,只有充分的训练,才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热情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诸多弊端,为此,分析现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以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将其思想精华融入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中去,对构建适应当代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需要和个性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为了不教 财务管理专业 职业学校 课程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它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也因此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社会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关注度也大幅提高。市场经济发展急需新型财务管理人才,国家政策也推动着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而应用型高技能、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新的课程体系。然而,目前职业学校还缺乏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专业特色不凸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合理,实训设备达不到要求、实训课时不充足、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欠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毕业后难以有效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要求,造成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这一切都表明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仍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迫使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更深入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需先反思当前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相脱节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理论与实际的相关性,学生难以接受,更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节。其次,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技能相脱节,重专业知识体系,轻职业情境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再次,课程内容没有凸显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型特点,偏重专业理论的阐述,这增加了原本学习基础较弱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法呆板、低效,且以师为本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常采用讲授型,讲授型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的理解和获得过程,教师过多的讲解、演示,剥夺了学生的表达与思索,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扶持的过程;学生以听讲、理解、记忆为主,实操为辅,学生养成了学习依赖性,不愿自己想象思索,其主体地位落空。不少学生不懂得在学习中质疑,在疑问中去查找、探究、验证和创新,只会机械地获取知识,死记“标准答案”,对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思维被束缚,学业负担加重,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虽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收获并不多,显然,这种“教为了完成教”的单边教学信息传输方式,因其缺乏双边互动交流、轻视学生主体作用和学生职业情境体验过程、忽视学生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建构过程,加上学习组织以学生个人学习为主,各自为战,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缺乏相关融合,因此,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潜能,学生难以真正掌握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不能自学自励,更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案例素材不精当,职业特色不鲜明,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案例素材都是专业教师编写的,企业行业没有参与进来,因此,编写的案例素材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匹配度不高,与经济生活也对接不上,由于缺乏规范、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因此,这些案例无法有效满足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无法点燃学生对今后自己职业岗位的激情,难以让他们有主动积极的职业姿态,有高度职业敏感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更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改革效果,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积极性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四)课程评价不科学,忽视评价对学生的积极导向 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用一张考卷考核、评价所有学生成绩,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的智能差异,这对学生既不公平,也不科学。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不只是科学家、明星,也可以是高技能劳动者”。为此,这种课程评价方式没有充分体现专业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且这种只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忽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体验发展的评价,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情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针对传统课程中的问题,需要教师创新职教理念,转变课程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即由“以师为本”转向“以生为本”,以“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为指导,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对原来课程进行重大的创新和变革。以促进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能力。 (一)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它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为统领,以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对课程进行合理的配置,形成“多元整合、动态优化”的课程体系,要围绕职业能力构成要素或职业能力实现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设置各门课程。构建动态运行机制,注重吸取现行多种课程理念之所长,适时增删课程内容,将课程设置纳入按需增减、随机组合的动态变化之中,使其更贴近时代要求,以利于学生适应动态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动态社会的多方位需求,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财务管理专业那样,去追求课程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将与专业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讲清、讲透和讲够,这要求教师能根据专业实际应用和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具体、准确的分析,掌握好“理论必需、够用”标尺,将渊源性原理以及纯理论的内容作适当删减。这既能增加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能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有弹性。同时,在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要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并考虑到学生特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他们的技能系统训练,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模块化组合教学的形式将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具体化,协调好模块之间关系,使之既具有逻辑性又富有弹性,并经反复教学实践检验,以促使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入手,明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的思路,提出了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1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方向特色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从这些课程设置来看,会计基础课程设置过多,缺乏财务专业方向特色,没有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 1.2 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相脱节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理论与实际的相关性,学生难以接受,更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节。其次,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技能相脱节,重专业知识体系,轻职业情境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再次,课程内容没有凸显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型特点,偏重专业理论的阐述,这增加了原本学习基础较弱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 1.3 案例素材不精当,职业特色不鲜明,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案例素材都是专业教师编写的,企业行业没有参与进来,因此,编写的案例素材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匹配度不高,与经济生活也对接不上,由于缺乏规范、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因此,这些案例无法有效满足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无法点燃学生对今后自己职业岗位的激情,难以让他们有主动积极的职业姿态,有高度职业敏感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更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改革效果,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积极性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2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理念 2.1 以实践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主动去人才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或者通过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反馈,了解当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要求,根据工作标准去进行学科设置。 2.2 基于职业能力本位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基础上。将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既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技能,也有工作所需的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打造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3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3.1 增设案例教学课程 在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中,以枯燥的理论说教为主,即使在教学中引入案例,也只是简单带过,甚至很多老师都是机械的读课本,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和市场的要求,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开设单独的案例教学课,在学习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可以准备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知识独立地对案例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学生最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时候,任课老师可以列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财务管理的应用实践,或者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调研,让学生感性的体会本专业的基本内容,了解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并能对职业发展有个初步的规划,使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并及时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活泼生动的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2 开发特色化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为此,应用型院校的教师要探索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专业课程教材教法和学法体系,根据学生生源素质情况、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调查研究和对劳动力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采取多主体合作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并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分析入手,以职业标准为轴心来编写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在教材编写逻辑上,按照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组成结构链,由简单到复,层层深入,使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深刻而有效。在教材编写形式上,注重学生的接受性、新颖性;在教材编写体例上,力求科学性、趣味性,在教材编写内容上,体现经济生活时代性、通俗性、实用性,注重学生的职业活动训练,便于学生领会和掌握,有利于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使校本教材成为学生“营养之资”。 3.3 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依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认识――学习――体验”为路径,将大学四年按学期分为八个步骤,构建三个不同层次阶段的实践工程,即专业认识实践、课程学习实践和岗位体验实践。 在三阶段实践工程下,以通用知识和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教师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认识实习、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训、ERP财务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和沙盘大赛、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微格教学、师范生专业实习、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财务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14个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形成了集教学、交流、竞赛、科研、就业等功能为一体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以实现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让学生在岗位和角色实践中真抓实做,保证其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究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综合的财务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对学生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有全面系统的要求和深入扎实的培养。在财务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综合的考核方式来强化对学生知识储备和解决系统性问题的能力提升。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系统性改革,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强化能力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实践和课程考核实践中,通过引入全面系统的考核方法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从而实现单一课程的考核和专业综合考核效果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课程考核 考核方法改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创办以来,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在校生规模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年招生规模在一百人左右,分设两个财务管理本科班。同时在学院层面招收财务管理专业辅修二学位课程班,至今已经招生四届。从招生的生源质量到毕业生就业分配质量都在学院各个本科专业中较为突出,本科专业办学效果整体良好。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和兄弟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身特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和完备的教学条件,以及先进的教学实践仿真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从课程考核角度看,根据专业要求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对传统的教学考核环节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同时突出了过程考核和全程考核的作用。 一、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目标 传统考核方式存在许多不足。以学期期末试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既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通过考核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核形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无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考查。虽然闭卷考试形式已经使用了包括选择、填空、简答、计算、论述和综合案例分析等形式,但受到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和学院相关考试要求的限制,以及命题要求和标准答案的约束,导致这种考试形式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固化倾向和标准化倾向,以至于学生更多的看重应试技巧和僵化的复习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也对教学形成一定不利影响。 二是过度看重理论学习,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分析、综合运用和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闭卷考试,使学生最大的目标是追求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形式导致试题往往只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考查具有相对标准答案的理论性试题,一些开放性、综合性和动手动脑类型的试题无法进行标准化考核,导致学生学习更多的偏重理论学习和应试性学习,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是考核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和影响短暂,不能保质学生全程的学习质量,也不能对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情况进行推进和深入。闭卷考试往往安排在学期期末,即使增加了期中考试环节也无法保证学生在整个学期期间保持持续的学习强度和参与度。很多学生都是在考试前突击准备,考试后抛在脑后。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保持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体系。 二、考核方法改革思路 经过近几年财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任老师进行的课程考核方案改革的尝试,以及财管管理教研室和教研室所在的经济管理系领导进行全面考查、深入分析、反复讨论和积极实践,对整个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考核环节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革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能够覆盖全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大多数专业选修课程的课程考核方法,为全面提升财管管理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关于财管管理专业考核方法改革的主要思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部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必修课程考核方案必修符合过程化考核要求。通过对已经在前期进行了过程化考试的教师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既符合整体要求,又能突出各门课程特性的过程化考核要求形式。并召开所有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师参与的讨论会,逐步形成了能够覆盖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指导意见。所有相关任课老师在学期之初就必须形成一套能够覆盖整个学期过程的考核方案。课程考核必须包含考勤、提问、理论小作业、课程大作业、分组大作业、阶段测验、课程讨论课、案例分析综合实验和期末综合测验等环节。每个相关环节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要求任课教师对每一名专业学生都基于所有环节的考核评价,并且将相关成绩进行公开,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程度和差距。在具体环节中,课任老师可以根据自身课程情况进行具体安排设计,但必须突出应用型和实用性特点,重点考查和引导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所有课程考核方案必须在教研室层面进行讨论和推敲,特别是相同进度的教师要进行反复沟通和协商,力图达到指定意见的要求。 第二,相关财务管理课程之间进行考核方式的密切协商,从而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财务管理主干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十分突出了,在构建财管管理课程体系时这一问题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安排。完整而缜密的课程体系为推动系统化考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同学期的不同课程和不同学期课程之间形成了有机体系,为考核方法改革的推进消除了体系上的障碍。由于在构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过程中,全面参照教育部相关原则和兄弟院校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方案,同时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身在劳动关系研究领域的特点和在工会财务管理研究的突出优势,形成了严谨扎实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这样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可以使相同学期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教研协商,共同制定适用于本学期的各个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方案细则。在实施过程中,彼此之间可以将各门课程的重点更加突出,同时也可以把其他课程与本门课程中相关联的部分运用更加综合和系统的考核方式来加以考核。同时将前面学期课程的考核方案与后面学期课程的考核方案相呼应,实现课程学习的延续性和前瞻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以及对学期间的课程衔接问题进行了合理安排,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就要求任课老师之间进行密切配合,一方面需要前学期任课老师在突出本门课程重点的同事,照应后续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对未来学习课程研究方向的领悟和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扎实铺垫。同时也要求,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在授课和课程考核过程中,运用前面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考核本门课程。最后,财务管理各门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既符合统一指导思想,又能够符合本科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特点的考核方式。财务管理专业中主干课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任选课等名称都是根据课程在整个财务管理专业中的特点而制定的。同时每门课程也都具备相关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喜闻乐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考核方式以促进教学。因此,就要求每一门任课老师都要认真安排和制定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案,并通过教研室专门研讨会的形式,反复沟通,反复修改和完善。从而逐渐形成既符合本门课程特点又符合整个财务管理专业考核指导思想的考核方案,并进行教学和考核实践。 三、总结 通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财务管理教研室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基本完成。根据不同课任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整个财务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的考核方案改革都已经成型,效果良好。基本上避免各自为政,简单考核本学期本门课程的重点知识,而忽略了财务管理专业特点所要求的系统化和全面化问题。作为一种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改革有必要在类似的专业中加以推广,从而促进应用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美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的介绍,对比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与美国的差异,从中获得一些对完善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财务学专业;课程设置;启示 每一次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都会带来财务管理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环境和条件、资本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一系列新的复杂的财务管理问题,如复杂环境下的资产定价、衍生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利用、跨国经营的财务管理、全球化趋势下的风险管理等应运而生。企业的理财环境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西方国家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其教育体制既体现了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又不乏规范。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世界著名大学培养了许多世界著名的财务学家,其毕业生也得到了所在国乃至世界财务管理界的普遍认可,这些学校在财务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果,因此,我们拟从新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从中获得一些对完善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有益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面向21世纪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一、美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根据US NEWS最新美国大学商科排名,本文选取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德克萨斯大学、佛吉尼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六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和对比了这些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经过对资料的搜集,我们发现:美国各高校对所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比较相似,例如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从培养技能上来看,宾夕法尼亚大学强调培养“在财务工作方面要能担任风险资本运作、公司兼并与收购以及国内外的管理咨询等技能”;德克萨斯大学则强调“学生要掌握财务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工具及解决一系列财务问题的技能”。 从毕业生去向角度来看,美国高校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定位较为明确,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强调培养的学生能在“资产管理机构、国际商业投资银行、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和法律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德克萨斯大学则强调培养的学生能在“非金融性公司、金融服务机构、能源公司及房地产公司”,而另一些高校则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说明学生适于从事的工作。 2.美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修课较少,且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主要特点是要求的必修课程数量较少。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不超过5门,这些大学除了都设有公司财务外,其他必修课存在一定差异,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货币经济学与全球经济;德克萨斯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财务(金融)实习、投资管理和综合财务;纽约大学则包括金融市场基础。可见,美国高校在财务学的课程教学中倾向于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现代财务基础理论和方法,并就其培养方向的不同设置了特色化的基础必修课程。 3.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多,覆盖面广。美国大学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选修课非常多,几乎涵盖了整个财务管理的各个领域,如公司理财、国际金融、投资学和证券等领域,并且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内容。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包括商业经济学,高级公司理财,投资管理,金融衍生工具,公司估价,国际金融,房地产投资:分析与融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银行学,市财政政策,固定收益证券,投资资金,行为金融学,风险资本与金融创新,兼并与收购,金融工程,金融监管研究等;德克萨斯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包括货币、银行和经济条件,货币和资本市场,财务(金融)高级主题,国际金融学的前沿研究,大公司财务计划和政策,中小企业财务计划和政策,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国际金融,高级组合管理和投资分析:理论和应用,财务风险管理,证券分析,财务分析,房地产估价和投资,房地产融资与联合组织等;斯坦福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包括商务经济学,高级公司理财,投资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公司价值评估,国际公司,房地产投资:分析与融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银行业,城市财务政策,固定收益证券,经费投资,行为金融学,风险资本与创新融资,买断与并购金融,公司重构,金融工程,金融自学辅导等。 二、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与美国高校的差异 我们搜集整理了我国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本科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与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较多。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方面,与美国较少的专业必修课不同,我国高校的专业必修课都在8门以上。而且必修课程学生除了需要学习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之后,会计方面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各大高校的专业必修课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领域并不完全相同。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学专业必修课包括财务会计学、初级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管理学、成本管理学、国际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学、证券投资学、计算机财务管理学等;上海财经大学的财务学专业必修课包括财务分析与运算、公司财务、财务工程学、税务筹划、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跨国公司财务等;东北财经大学的财务学专业必修课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导论、公司理财、管理会计、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基础、财务分析、财务模型分析与设计等。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范围狭小。与美国大学庞大的选修课程体系相比,我国大学的选修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各所高校没有将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全部领域如投资、证券、兼并与收购和国际金融领域的课程全部列入选修课体系,而只有一些管理学方面的课程,相关的经济学课程也较少。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将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概论、经济法概论、税法、货币银行学等作为专业选修课;上海财经大学将企业价值评估、个人理财、兼并与收购、高级财务会计、公司治理、审计学、金融市场学等作为专业选修课;东北财经大学将成本会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学概论、资产评估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等作为专业选修课。 3.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我国高校目前财务学课程内容较陈旧,未能及时体现与反映国内外财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先进成果,例如对于理论实务界较为前沿的计量金融、货币与资本市场、运营管理、投资学和财务(金融)专题讲座等课程均未开设,与不断变革的市场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财务学专业课程内容庞杂,大多数教材作者只求全、厚、广,而忽略了知识体系存在交叉。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相关内容存在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且知识体系间没有基础和高级的层次划分。 三、美国财务学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1.明确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美国财务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大可概括为,为公司财务管理和分析、投资银行和财务咨询培养专业人才,让学生能够在各类企业财务部门及银行从事相关的财务工作。让学生获得在商业和投资运行方面、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方面,基本的经济和金融组织框架方面的一个综合的理解。通过这些明确的培养目标,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结束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能够具备哪些能力,并且今后能够活跃在哪些工作领域。同时,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期望恰好相似,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美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除将一些重要的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之外,另一些有分量的课程也会在选修课体系中出现,这与我国的重要课程集中在专业必修课程中的现状大不相同。在美国高校中,专业必修课程通常只有几门,学生可以全权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后续学习的课程,而在我国高校中,部分在美国高校中属于选修部分的课程直接被列入到了必修课程体系当中,学生即使不想修读,也别无选择,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加重学生的抵触情绪。 另外,我国高校选修课程的可选性也远远不如美国高校,在美国高校的选修课中,所涉及的每一个领域,例如管理、经济、投资和金融等可能有三至四门相关课程可供选择,但在国内大学,可能仅有一门与之相关的课程可供选择。多门课程的学习毋庸置疑要比一门相关课程学习所带来的效果要明显,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广泛,对于某一领域的理解更为深刻。 3.提供选课咨询是学生选课的关键。国内大学的选课系统中通常只显示课程名称,对课程整体的描述或与之相关的信息寥寥无几。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生不清楚课程性质和内容,不清楚选修哪些课程会对日后的职业规划产生帮助等,这个弊端会使学生在选课时出现盲目选择的现象。在美国,像纽约大学和佛吉尼亚大学在学生选课前会安排一些导师或者小组来提供个性化的专业选课指导,通过解答学生对课程的疑问,并与学生探讨其所期望的发展方向,为学生的选课方案提供参考意见或进行指导。 4.专业方向细分有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美国高校在财务专业下设置一些专业方向,这样主攻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核心课程就集中在这一方向上。如密歇根大学以职业路线安排专业方向,一共分为一般财务、投资银行、公司财务、股票分析师、基金经理、销售与贸易、房地产、银行与保险、企业家等九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按照这九个方向分别设置核心课程、基本课程和推荐课程。德克萨斯大学在财务(金融)专业下分为六个方向:公司财务和投资银行、能源财务、投资经理、金融市场/银行、房地产、一般财务。 专业方向的划分不仅符合了市场的各种需求,更重要的是,明确的方向是学生快速、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关键。而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下并没有众多分支。学生在选课时分不清方向,缺乏主攻某一领域的意识,没有擅长的技能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阻碍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型人才培养的脚步。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紧密结合。国外大学的一些教学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如纽约大学有专门的财务(金融)的独立研究项目作为专业选修课,这个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在财务(金融)领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有老师一对一的辅导,考评成绩合格即可得到相应的学分。 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在银行、管理咨询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缩短书本和实践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诸如筹资谈判、投资分析、财务分析等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从而培养其分析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综上所述,国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方向是我国在财务学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借鉴的地方。让学生明确自己今后所发展的方向,并且为学生提供相关课程的学习机会,才会为我国财务管理人才市场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浅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财务管理的工作就越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财务管理专业范围的界定、财务管理的课程的实施与构想以及相关的方案与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专业课程 资源整合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指南,把财务管理纳入了管理学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目录,根据这一指南,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这个专业,以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上已取得很大的发展,但各院校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各方面上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争议也一直伴随的整个发展的过程,其原因不外乎是对财务管理学科范围的认识与理解不一致所导致。探索如何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应遵循的原则,是现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专业范围的界定 财务管理专业应把它限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是最近几年来学术行业中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经过对国内、国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调查中发现,国内大部分高校把这一专业设在经济学院下面的金融系,或者设在管理学院下的会计系等;而国外大部分设在管理学院下的金融系。 从原理上看,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金融专业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核心内容是货币经济学和国际金融相连的问题。早期金融学研究的核心是资产定价与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包含投资学和单位财务两个部分。财务管理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需要借助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会计等各种分析管理工具和理论概念,需要收集各种信息,以便在各种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的方案。如果要对某项财务事项作出选择,如资本开支、资本结构、兼并和收购、风险分析等都必须有可靠的信息数字来源作为支撑,要想达到既定的目标,实现价值的增收,就必须在日常中收集、积累有用的经济信息。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范围应与金融学研究一致,由金融市场、投资管理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组成。这三者相铺相成,投资学只有通过公司财务活动才能真正和实体经济发生关联,而公司价值又只有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判断。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设想 根据上面的分析,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有赖于金融学、经济学体系的全面发展。而教学的最关键环节是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应该从师资培养制度的建立、教学环境等各方面实施构想。 2.1、师资队伍培养制度 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取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学校制度应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教师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再次,学校应该为教师建立实施创新教学的环境,如模拟教学、社会实践,学术探讨等方式来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进课程的进展中来。 2.2、创新培养环境 学校应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既懂管理又懂教育规律的教育管理队伍;建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以营造一种活跃、开放、宽松、和谐以及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制度应该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而出发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 2.3、建立师资培养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的学术,是为实践目的而非研究目的而存在并发展的。财务理论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更要服务于经济活动。因此,应建立完备的师资培养制度,让教师尽量的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发展方向,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现今,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上,大部分学校仍然是各自为政,学校独自编写教材出版教材,独自开发各自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一方面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另一方面也很难满足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教学需要。在现今的信息时代下,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这种方式也严重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故而各个高校间应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开展校际间的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和优势互补,从而得到共赢。在利用彼此间的教学资源时,应博采众长、互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翻印。教育部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各个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各个高校应以此为契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集新思维、师资,新技术、新方法于一体整合多方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由“自给自足”到开放共享的转变。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师资水平。好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传授给学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总量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教师只有在知识掌握、信息总量等方面加强,在价值权威上的优势已不再那么明显。教师除了应有服务意识,责任观念,更要掌握多种专长和能力,才能成为“授人以渔”的“人生导师”和学科建设的“总设计师”。 3、结束语 以上所述,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把财务管理课程和相关的几个问题联系在一起,从师资培养制度的建立、创新培养环境、建立师资培养制度等方面来实现实施构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集新思维、师资,新技术、新方法于一体整合多方教学资源,进而实现教学资源由“自给自足”到开放共享的转变。希望以上的分享更够帮助更多的教师培养社会未来需要的相关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文章摘要】 文章认为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是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学生难以较快胜任财务管理工作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建议,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文章分析了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确定了课程体系建设应满足工作岗位需要、避免不必要重复,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兼顾地区和行业特点等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课程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工作岗位要求。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有不尽合理之处,大多数高校课程并没有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设置。 1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市场需求角度进行论述,如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取决于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二种观点从就业领域和工作类别的角度进行阐述,如崔莉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评估、企业理财、金融投资、财产保险、建筑工程造价、财务分析方面、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吕立伟、张周等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是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第三种观点则从能力角度进行阐述,如朱开悉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是具备“宽、厚、强、高、熟”,专业能力素质要求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执业人才。第四种观点从工作性质等角度进行论述,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我国学者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如第一种观点提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本质要求,但缺乏市场具体形态的描述,不便操作;第二种观点提出了具体工作类别,但提出的国际化等要求过高,难以实现;第三种观点抓住了能力这一要点,但“宽、厚、强、高”很难做到;第四种观点综合了市场要求,素质、知识和能力及工作性质等,较为全面,但提出的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超越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能力,不切实际。 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其实质就是来源于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可能的就业及发展岗位有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满足这些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 2 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2.1能力结构 关于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杨克泉认为财务管理人才应具有娴熟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业务操作技能, 并且精通企业理财之道, 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7]。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财经写作能力、经济分析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筹划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朱传华认为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应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谋划能力、业务能力、决策能力等[8]。李文静则认为财务管理岗位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计算机操作、信息获取及分析、财务处理、金融管理等能力。刘其冰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会计核算、税务筹划以及实践应用等业务技能。以上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要求。但是都是比较宽泛、抽象的概述,没有进行概括和总结,缺乏层次感,不便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 综合以上各个学者的观点以及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可以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三种能力: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信息化等技术按照企业财务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等完成财务工作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财务工作相关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与上下级及税务部门、银行、客户、证券等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能洞察企业内外环境及经营状况,从而合理调整财务资源、制订财务管理制度,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或作出决策的能力。 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具备不同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除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理财部经理、融资部经理等领导岗位外,其他工作岗位都是毕业生可能的选择,而从事领导工作也必须掌握其他岗位的技术技能。因此技术技能是所有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就成为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非常需要,也是做好每一个岗位具体工作的技能之一。概念技能是财务工作领导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也成为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三种能力都需要培养,但重点应注重技能的培养。 2.2 知识结构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要求的技术技能、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 技术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机构包括账务处理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融资方面的知识、投资方面的知识、全面预算等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成本计算等成本会计方面的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方面的知识、税收筹划等税务方面的知识、财务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等。 概念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概念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是在掌握技术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分析、企业管理理论、经济法、财经写作知识、风险管理等知识及其收集与分析方法。 人际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人际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至少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行为科学、激励等方面的知识。 3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很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是会计专业的简单复制。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目的只是为了招生人数,其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会计专业的课程,再增加几门会计专业没有的课程。比如是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用双语教学等等。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珠三角地区独立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始终在会计学专业框架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只有一些会计专业的实验室,如专业会计综合实训室,会计信息化实务实验室等,并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投资、融资等建设实验室及实训课程。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理论色彩太浓。现有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但是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如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岗位之一,但是经过网上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15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课程;又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不需要掌握每一个理论的推导过程,而几乎所有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色彩太浓;再如,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管理学课程,传授管理历史、理论和规律,而对财务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企业管理内容很少涉猎。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有课程体系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不够,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如《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投资的基本理论、项目投资、证券投资、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利润分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杠杆原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与《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学》、《财务会计》、《财务分析学》等课程重复。 课程设置操作性不强。首先没有针对“应用型”设置专门的实训课程,如没有针对基础会计学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其次每一门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侧重于对概念、作用、原理以及决策工具和分析工具等知识的介绍,对于实际工作的流程、方式方法则一笔带过,没有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介绍,更没有完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流程,也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领,学生学完一门课程以后也就很难动手操作。 区域性、行业性没有妥善解决。现有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体现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没有针对该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特色设置有特色的课程。 3.2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满足工作岗位需要。满足工作需要即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岗位之一,要求学生掌握融资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等,相应地需要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投资学等课程。 课程内容有效衔接,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首先要开设基础会计学,让学生掌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程序后,然后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日常的财务问题,从而使课程之间有效的衔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必须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放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所得税会计可以放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设操作性的课程。对于一些课程而言,在课堂上无法有效的实现实践内容,就可以在该课程结束后,设置实践周,由实训指导老师提供真实的财务等资料按企业实际运行要求进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结束后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实践周,让学生模拟企业做一套简单的账。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专业课程内容要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在课程内容、结构安排上可以理论作为先导,将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并以实际案例及评析为支撑,以能力拓展训练作为巩固与扩展。 兼顾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一般是为地区或行业经济服务,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区或行业经济的特点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开设一些旅游会计和酒店会计之类的选修课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历史、人文等课程,供学生根据可能的就业岗位进行选修。 3.3课程体系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除公共课程外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集中实践性教学课四个部分。 专业基础课就是指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经应用文写作、企业管理学和基础会计学。 专业课程是根据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Ⅰ、中级财务会计II、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实务、投资银行学、管理会计、投资理论与实务、融资理论与实务、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网上银行与网上报税、资产评估学、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行业会计、财政学、专业会计综合实训。 专业选修课程是为了扩展专业的知识面,满足服务地区或行业需要,开设的一些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专题、货币金融学、海南经济概览、企业设立与运行管理等。 集中实践性教学。具体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岗位实训、企业投资和融资实训;在第二学期以及第四学期开设暑假社会实践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职业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从阐述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对山西工商学院与太原学院以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融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数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本文就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构建作一探讨。 1 研究背景 山西工商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86年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学校。2004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山西工商职业学院。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考察和评审升格为省内第一所民办本科高等院校。学院建有13个实验实训中心、86个多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5个。 2009年招收财务管理专业三年制大专班,2011年财务管理专业申报本科成功,2012年开始招收四年制财务管理本科。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与创新,积淀了丰厚的基础。随着我国财务管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理财环境的变化,应该如何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 2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规定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3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综合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3.1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程五大模块组成。 开设公共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判断分析能力。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也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奠定专业基础。通过专业课程的一些学习,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专业必修课是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专业选修课是根据个体的兴趣和特长,社会需求的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来设置它的内容,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实践课程,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 3.2 山西工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各大院校针对学校特色和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山西工商学院目前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下表所示: 3.3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研究 不少高校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设置课程体系上各有特色。为此,本文将山西工商学院2013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3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太原学院2013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主要是从公共课及基础课的设置和专业主干课的设置(如表2所示)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结果如下: 3.3.1 公共课及基础课的设置趋于一致。 公共课的设置大致包括三部分,即思想政治课、工具技能课、文化体育课。(1)思想政治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2)工具技能课:如计算技术、计算机基础、网络及其应用等。(3)文化体育课: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财经应用文写作、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体育等。 学科或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财经专业要求的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一些有关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课程,如西方经挤学、管理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等。 3.3.2 专业主干课设置的侧重点不同。 专业课一般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有的院校将专业选修课进一步细分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选修课相对于专业主干课涵盖范围更广,主要包括与财务管理相近专业如会计、金融、管理、财税等专业课程,而突出专业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中,各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其中,山西工商学院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突出财务和会计两个方面,太原学院体现财务、会计和金融三个方面。 4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建议 通过对三所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比较研究,现在针对山西工商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4.1 公共课 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增设“大学语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形势与政策”。同时,可以采取“课堂+网络+实践”的多元化教学,从而实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也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会调查、城市社会调查以及专业调查等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另外,要下大力气研究大学数学、语文、计算机等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其专业针对性,使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有效衔接。 4.2 提升实践教学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在全校内选拔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参与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的实习,增强学生的综合决策力与执行力。另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校要对部分学生进行就业后工作状况的跟踪调查,并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通过毕业生的具体实践工作效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4.3 注重专业方向的细分 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模块时,学校可结合本校的办学优势、师资实力、专业社会就业需求差异化等因素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方向。为避免学生在选修时更多地依据个人兴趣,随意性较大。可以根据财务管理第一门课程的导读以及与专业老师的交流,同时安排专业调研或实习类课程,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本专业中的志趣与特长,由此选择今后职业的方向。 4.4 增设人文素养课程 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它不仅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非常需要专业以外的其他综合知识,如对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历史背景等的了解,较强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艺术修养等。因此,除上述谈到的专业课程体系外,还需设置非专业类的有关人文、地理素质教育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体现人才培养多元复合化的特征。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基于“3+1”培养模式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为适应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3+1”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培养模块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两大部分构成。通识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实践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3+1”培养模式 通识能力 专业能力 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院校主要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三类,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有所不同,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本科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 一、“3+1”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生大学四年中,前三年在高校系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第四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一般培养模式相比,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延长了学生参与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 一般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时间通常为3.5年,只有近半年时间到相关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而“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三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显然,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时间缩短,走进社会参加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延长。 (二)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安排更加紧凑 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对相关理论课程或实践项目进行适当整合,同时,前三年要适当加大周教学工作量,保证在三年内完成财务管理专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项目的教学。 (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强 据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首先关注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其次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三关注的是应聘者的职业素质,最后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学历。“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通常应明显优于一般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其就业竞争力更强。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首先取决于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其次受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低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取决于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目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通常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会计类专业,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金融类专业,但两种定位均有待推敲。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设置的,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类、金融类专业又有一定的联系。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和监督,而财务管理除了对企事业等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结果进行事后的考核分析评价外,还要对各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和事中的控制等,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懂会计核算,所以说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已不仅局限于日常供、产、销等资金运营活动,经常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和资本运作活动,所以,现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金融市场法规,掌握证券、期权期货等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金融市场运作能力。所以金融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是与会计学、金融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着力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资金调度、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税务筹划,又能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财人员。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据调查,目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方面:到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理财工作;到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部门从事审计、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工作;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理财工作。 综合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范围,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基层,具有较强的职业体验,具有现代金融环境下的融资、投资、财务策划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熟悉财经法规,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咨询工作,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能熟练解决理财工作实际问题,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实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着重抓好学生的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识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理财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通识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体育、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计算机基础及VFP程序设计等,公共基础课主要在大学前四学期安排。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摘要:21世纪市场竞争激烈,各大高校急于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从江西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着手,剖析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与方案,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1]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执业素质能力结构要求的确定。在就业方向与岗位存在较大交叉与重叠的前提下,财务管理专业在知识、素质、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明显高于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但纵观各大高院,把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类似于会计学专业或像金融学专业,有些不伦不类,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以致于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找不到自己的择业方向。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江西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公共基础课由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四大类课程组成;[2]专业公共课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学、项目管理、保险学、经济法、税法、国际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税务筹划、公司价值评估、保险规划等。从课程体系设置所涵盖的学科和出发点来看,基础课程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规律,以培养学生逐步适应后续专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课程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关辅助课程在于拓宽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总体上说,财务管理专业经过 13 年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总体忧大于喜。甚至有学者指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走入了困境。财务管理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在技术、职责、职能、岗位等边界越来越模糊,使得财务管理专业两头受到挤压,生存环境堪忧。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对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几门课程的拼凑,容易给学生造成财务管理专业不过是一门偏向“会计”的“金融学”专业,或者是偏向“金融”的“会计学”专业的印象。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 大多数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师都是由会计或金融专业老师所执教,他们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在运用实践上统一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在企业的具体实践运用和指导无从谈起,更没有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经历,更别指望如何带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了。 (三)课程大纲趋同化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在有些高校属于新设专业,在开设课程时没有结合自身高校的特点盲目跟风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也大多数由会计或金融专业老师转入,造成没能处理好“应该”开什么课和“能够”开什么课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师大多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转入财务管理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江西大多数高校缺乏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对于实践课程开设的比例也不高,让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实践性课程不足将影响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与 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与方案 (一)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关课程 首先,强调会计学知识的重要性,不仅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会计学,而且,拓宽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3]其次,根据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与金融学关系的重大变化,增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通过以上调整,突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与内涵,理清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边界。再次,注意财务管理基础与中级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的划分,使之财务管理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中级财务管理的一般方法密切关联;而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强调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最后整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内容,其中,管理会计中的资本支出决策的分析、评价与存货的计划与控制归入财务管理 (二)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会计、金融、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但不能忽视其自身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地方的资源和环境,以服务对象为基本内容,以公司财务管理筹资、投资、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三)围绕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来建设课程体系 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的需求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模式化培养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转化为“普及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性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应该定位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化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要突出特色,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分析,并根据各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等来设置课程。例如,江西高校可以设置一些以中部地区发展为市场背景下的财务管理课程等。此外,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普通高校,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 (五)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对具有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对高校培养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加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各大高校可以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或利用寒暑假期让老师走入企业增加相应的实践经验,组织相关财务管理专家进入校园交流等方式。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结合各大高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的办学优势,才能更符合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摘要: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连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作用内容。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做到两者的有效融通。 关键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 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体系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很多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如何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衔接,以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但是,受固有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还存在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的现象,从而导致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脱节,“双证融通”很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 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衔接,既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2 选择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学历证书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它不像会计专业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那样有直接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要选择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门槛和难度都不能太高。高考扩招以后,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已经突破200分的底线,其生源素质可想而知。高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非常有限,其考试能力也远逊于本科生,因此,在选择职业资格证书时,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其门槛和难度都不能太高。 第二,要选择含金量高且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总体而言,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财政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要高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要高于初级,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后,应首先选择取得初级会计资格,参加工作后再冲刺中级会计资格。对于会计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的学生,则可选择考取助理理财规划师或初级经济师。就就业前景而言,拥有初级会计资格将比考取初级经济师更有优势。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大体有以下5种:即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初级经济师。这些证书的管理部门、报考条件以及考试科目,如表1所示。 3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连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作用内容。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做到两者的有效融通。 3.1 按照“全面、实用、够用”的原则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好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石,也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关键。从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来看,可划分经济管理、会计、金融和法律等4个能力模块,按照“以全面为基准、以实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的原则,设置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金融学基础、财政学基础、经济法、税法、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对应情况,如表2所示。 3.2 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构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整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制定出专业核心课程,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是构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我们认为,可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或公司理财)”、“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成本管理学”和“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确定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对应情况,如表3所示。 3.3 循序渐进地开设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在开设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适应的专业课程时,要考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并结合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课程开设的顺序,如表4所示。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议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进行课程设置,并在借鉴四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应掌握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应具有分析和利用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的能力,能够捕捉企业发展机会。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与时俱进地思考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体系框架 为了支撑财务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专业基础课需硬而实,能够构筑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必修课应准而精,真正扎实支撑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宜多而活,足以建设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这一课程设置思路下,财务管理所有专业课程可以归为四类: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环节。其中专业基础课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并据以分成经济知识模块和管理知识模块,其中经济知识模块包括基本经济知识、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管理知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知识和会计知识;专业核心课是体现专业特征和支撑人才能力培养的中心课程,如投资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方向课是体现和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课程,方向一是加强对学生会计核算以及审计能力的培养,方向二是深化学生对金融环境、金融工具等把握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跨方向选课,增加学生的选择多样性。 二、具体课程设置经验借鉴 具体课程设置可以借鉴在本专业具有明显发展优势高校的课程设置,这里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为参照,进行比较分析。 复旦大学: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基金管理、固定收益证券、金融风险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公司财务。 中国人民大学:必修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分析、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全面预算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选修课程包括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成本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另外必选课程包括财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审计、证券投资学、资产评估、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任选课程包括高级会计学、国际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专题、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专题、集团公司内部核算、纳税筹划。 上海财经大学:必修课程包括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与预算、公司财务、财务工程学、税收筹划、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跨国公司财务;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公司治理、管理咨询、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企业价值评估、个人理财、兼并与收购、风险投资管。 东北财经大学: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导论、公司理财、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基础、财务分析、财务模型分析与设计;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概论、财会职业道德专题、资产评估实务、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准则、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专业文献阅读、资产评估案例分析专题、当财前沿问题专题。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各高校的共同点体现在:(1)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普遍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在必修课程里普遍设置金融学的部分内容,但具体课程有所差异。(2)选修课程方面,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纳税筹划等课程在多个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出现,管理类课程是选修课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除了战略管理在多个高校开设之外,其他管理类课程差异较大。不同之处体现在各个高校由于发展历史、发展目标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课程设置理念: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而企业管理、会计和专业核心课程比重偏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则特别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在必修和选修中均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中国人民大学除了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比重外,会计类相关课程的设置比重也非常突出;东北财经大学则非常重视对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把握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选修环节设置了专业文献阅读和理财前沿问题专题。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摘 要:针对国内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相关文件汇总精神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规范与要求,结合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其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以实现培养出满足所处区域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应用型 论文项目来源及编号: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B12381S) 教育部在2012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明确提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应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要求,充分分析课程体系现状,结合自身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满足服务地区市场对人才需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1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截止到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403所民办普通高校中,民办本科院校为87所。通过对87所民办本科院校分析,除了少数几所特殊专业性本科院校外,超过95%以上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为41所,其中,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西北地区分别为1、9、16、4、5、0及6所,占所有民办本科院校的47.13%。 目前,通过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分析得出以下三个方面情况。 1.1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经济、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培养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 虽然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都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上很难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一是课程设置偏向会计学专业,大部分课程是以会计学专业要求的课程为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涉及的课程主要为《财务管理(学)》(或分为初、中级)与少数院校设置《高级财务管理(学)》等专业课程,没有具体对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进行细化和深入开设相应课程来支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课程设置偏向金融学专业,强调金融学涉及证券投资相关课程,以此来代替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要求的内容。如此以上课程设置使得财务管理专业失去了其自身应拥有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就难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培养目标和要求,更不可能实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因此,这也是大多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同时开设会计学、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因所在。 1.2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没有完全实现在时间和内容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理论实践前后衔接等效果。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安排在时间上混乱,如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在哪个学期开设各有不同,甚至出现学科基础课中没有完整体现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哪些,以及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不规范等主要问题。 另一方面,课程对应教学大纲过多强调理论内容,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和理论,更需要实践课程的强化。如此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适应。 1.3 课程设置名称混乱 通过对国内41所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计划)调查分析,针对同一门课程,各院校在课程名称上不一致,如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名称存在“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学”、“财务学”、“公司财务”等课程名称。另外,涉及专业相关实验实训课程名称设置更加混乱,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各院校使用不同实验实训设备及软件,这些实验实训设备及软件不同造成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学目的差异,从而带来同样实质内容的实践课程名称设置不同。 2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完善建议 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结合此类院校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设置和调整财务管理专业时,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促使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后付诸实施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此需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时,势必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市场人才需求实际,将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涉及的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教育课程等平台和相应模块,而且每个平台(或模块)均由若干个课程群组成,按相同或相近学科构成。即每个课程群教学组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课程群为核心构建,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目标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定位,如图1。 图1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2.1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其他专业一样,都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必须包括思想政治与教育和通用基础课两大模块,而且各模块涉及相应课程应在整个培养期间内逐步深入,成为专业教育平台各模块基础并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作用。 1.思想政治与教育模块 该模块培养要求和目标主要是实现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心健康、良好的思想品德。此模块主要涉及包括军事、军事理论、安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实践、健康教育、体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课程。 2.通用基础课模块 通用基础课模块是为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平台提供学习基础,具体来说一般包括有语文(主要指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高等数学(如微积分、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计算机等内容课程。 2.2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重点不仅表现在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学习,还应在此基础上,由易到难、在时间上体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逐步深入,这就需要课程设置能够在时间上形成循序渐进的推进开展。此平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和内容上逐步深入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其中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在时间上通常贯穿于前三个模块中涉及相应理论知识课程后随之开设的实践课程。 1.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按照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应以经济学与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会计学为商业语言,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达到执业需要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因此,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应涵盖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 (1)与经济学有关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2)与金融学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3)与会计学有关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税法等。 (4)与管理学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一般主要开设管理学原理、公司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等。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有利于拓宽专业的知识面,并为后续专业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设置奠定较为宽泛的专业基础。 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 专业必修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关键所在,是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基本内容,其设置目的是为了系统地介绍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为了全面深入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应设置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专业英语等主要核心课程。 3.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 专业方向选修模块是为了扩大专业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以及适应人才流动和择业需要而设置的。民办本科应用型院校应根据具体实际条件和区域市场需求设置适用应用型选修模块。 此模块主要满足培养出人才能够从事实务工作的需要,具体课程设置可根据 目前市场的执业方向来设计,如培养出的人才希望从事与会计、审计相关的职业,可开设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资产评估、咨询与签证服务、内部控制等课程;如果希望从事与金融相关的职业,可开设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证券市场与证券投资分析学等课程。 4.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必须在公共基础课程、相应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之后。此模块主要是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具体包括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校外实习。 (1)专业技能训练。在这部分开设认识(或手工做账)实训、财务会计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实训、审计学实训等,分别安排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税法、审计学等课程开设之后。 (2)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在这部分应开设手工会计综合业务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模拟实训、毕业设计,分别于财务会计及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之后。 (3)校外实习。校外实习课程安排在上述所有模块完成之后,此部分内容有效实施需要校企合作以及实习基地的建立。 上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体系设置中,“厚基础”专业培养通过公共基础平台的搭建奠定,旨在培养人才具有全面素质;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拓宽了专业知识,培养了人才关键能力,同时也突出了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形成了“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其中,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设置,满足不同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式、职业生涯设计方面差异所提出特殊要求,为人才自我设计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人才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一致,符合此类院校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浅议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 摘要:众所周知能源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然而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却不容乐观,尤其是重、特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在这些事故中,瓦斯爆炸又占绝大多数。其中有很多诱发因素,但各煤矿生产企业安全监测设备不完备、管理手段落后是造成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瓦斯防治导航监控管理主要内容及瓦斯安全监控设备安装时的要求及技术管理,最后展望了煤矿瓦斯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煤矿;瓦斯;监测系统 1、引言 我们都知道瓦斯灾害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之一,一方面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煤炭能源的强劲需求,国内煤矿开采强度普遍增大;随着开采深度向深部延深,多数矿井由原来的低瓦斯矿井转变为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这是近年来我国煤矿瓦斯事故多发的客观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国内几起重大瓦斯事故的原因分析表明,瓦斯防治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也是导致瓦斯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瓦斯治理就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点与难点。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瓦斯防治管理手段、提升瓦斯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 2、瓦斯防治导航监测管理主要内容 什么是煤矿瓦斯安全监控系统呢?所谓煤矿瓦斯安全监测系统 是指利用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对矿井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风速、风压、温度、馈电状态、风门状态、风筒状态、局部通风机开停、主要通风机开停等实施远程动态监控管理,并实现甲烷超限声光报警、断电和甲烷风电闭锁控制等功能的系统。 目前,我国煤矿多数矿井都装备了瓦斯安全监测系统。同时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煤矿安全综合信息化网络监测管理应用系统等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就可以通过安全监测系统来分析判断、提醒和报警实现生产矿井瓦斯防治导航的技术,来确保煤矿系统的安全运行。 瓦斯防治导航监控管理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监测系统监控管理内容 监测系统以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基准,新建添加各种监控传感器及必备的监控内容,设计有传感器说明牌、传感器监测表,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的监测表,实现对监测传感器的定位管理,对监测数据、监控区域的预测、预报、预警,判断更直接、快速。 (二)通风系统主要设施监控管理内容 通风系统以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基准,新建添加各种通风设施,设计有设施说明牌、设施监测表,对通风设施监测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的监测表,实现对通风系统设施管理的预测、预报、预警,根据授权进行签名评价、消警、处理,消除安全隐患及导航系统报警信号。 (三)采掘生产系统主要监控管理内容 在数字化的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对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适时位置进行活化处理,根据其推进度按时更新,系统将根据其更新的适时位置线对推进前方影响区域内瓦斯情况进行分析、评价、预测、预报、预警。 (四)瓦斯地质信息监控管理内容 瓦斯地质以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基准,划出高瓦斯区、高瓦斯带、突出威胁区、突出危险区,随采掘工作面推进按监测表要求,随时进行预测、预报、预警。 3、瓦斯安全监控设备安装时的要求及技术管理 煤矿企业在对瓦斯安全监测设备安装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①瓦斯监控装备必须具有煤安标志,设备下井前必须经过调试、校正,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没有煤安标志和合格证明的设备一律不准下井和安装使用。 ②监控设备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各项技术参数的取值也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③监控设备的供电电源必须取自被控开关的电源侧,严禁接在被控开关的负荷侧。 ④电缆要求:本质安全型监控装备其输出本质安全型部分可不按防爆要求管理,但其关联设备仍要按防爆要求管理。 ⑤井下主机或分站应安设在支护良好、无滴水、无杂物的进风巷道或峒室内,且距巷道的底板距离不得小于300mm。 ⑥传感器必须垂直悬挂。 ⑦设备安装完毕经过调校,测试合格,由瓦检员、安装人员、施工单位共同在安装申请单上签字,然后移交给施工单位使用和保管。 加强瓦斯监控设备的技术管理 ①矿井技术人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的监测资料,定期组织分析,查找瓦斯超限或设备故障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安全生产。 ②加强技术资料管理。技术人员要经常收集整理各种瓦斯监控技术资料,并分门别类进行建档。 ③配齐瓦斯监控人员,强化培训、提高素质、确保瓦斯监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安装、维修及监控室值室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挂证上岗,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4、煤矿瓦斯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①智能化自检功能 系统故障自检功能向智能化发展,具有对故障的智能分析、判断功能,改变系统自检功能单一、简单的情况,做到系统常见的软件和硬件故障都能通过门检功能进行判断, 从而缩短故障处理时间,更好地保障矿井安全生产。 ②规范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不规范的后果是造成设备购置重复, 不能随意进行软硬化升级的改造。制定统一的专业技术标准,对促进矿扑监控技术发展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实现监控信息网络化 根据监控系统网络化管理的需要, 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信息被网络共享,系统应用软件按统一的格式向外提供监测数据,每一台在网远程终端都可以共享监控信息, 为决策和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④传感器技术得到改善,将开发出高品质的传感器 未来的高性能传感器的寿命、抗高浓冲击性能、抗中毒性能将会得到改善。 5、结论 总之,瓦斯安全监测系统是领导煤矿安全生产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是及时协调和正确指挥生产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煤矿瓦斯监测的重要作用,有效遏制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规范瓦斯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从而真正发挥监控系统在 “一通三防”中的作用,保证瓦斯监测系统正常运行,能够使煤矿安全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浅谈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的组成与技术改进 【摘 要】自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陆续在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系统的装备大大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和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同时也为该技术的正确选择、使用、维护和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测;改进 1、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组成 系统由早期的地面单徽机监侧监控已发展成为网络化监测监控。其主要由监测终端、监控中心站、通信接口装置、井下分站、传感器组成。 监测终端:主要监侧煤矿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及工作面的作业条件。如高浓度甲烷气体、低浓度甲烷气体、一氧化碳、氧气浓度、风速、负压、温度、岩煤温度、顶板压力、烟雾等。 监控中心站:主要监控井上、下主要生产环节的各种生产参数和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今数,如煤仓煤位、水仓水位、供电电压、供电电流、功率等模拟量;水泵、提升机、局扇、主扇、胶带机、采煤机、开关、磁力起动器运行状态和参数等。中心站软件具有侧点定义功能;具有显示测量参数、数据报表、曲线显示、图形生成、数据存储、故障统计和报表、报告打印功能。 井下分站:尽管各厂家的监控系统井下分站形式多样,但基本上具备了如下功能: 开机自枪和本机初始化功能:通信侧试功能:分站设程控功能(实现断点仪功能、风电瓦斯闭顿功能、瓦斯管道监侧功能和一般的环境监侧功能等);死机自复位功能且通知中心站;接收地面中心站初始化本分站参数设里劝能(如传感器配接通道号、量程、断电点、断电点、报普上限和报替下限等):分站自动识别配接传感器类型(电压型、电流型或频率型等):分站本身具备超限报苦功能;分站接收中心站对本分站指定通道输出控制继电器实施手控操作功能和异地断电功能。 传感器: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煤矿监侧监控系统能正确反映被侧环境和设备参数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前国内生产和用于煤矿监侧监控系统的传感器主要有瓦斯、一氧化碳、风速、负压、温度、煤仓煤位、水仓水位、电流、电压和有功功率等模拟量传感器,以及机电设备开停、机电设备馈电状态、风门开关状态等开关量传感器,以上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基本满足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的需要,但国产传感器在使用寿命、调校周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某些传感卷(如瓦斯传感器)的稳定性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2、移动井下人员定位技术和定位功能模块 井下作业人员的流动性大以及工作环境复杂,一旦事故发生,井下人员的确切数量以及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位置都很难确定,从而给营救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常常会延误营救的最佳时机并造成严重后果。另外,一旦意外事故发生遇难人员的具体位置不能确定,导致发生被困人员生死不明的情况。同时,为了避免挖掘中对人员的伤害便不能使用大的机械设备进行救援,从而导致救援进展缓慢。如果能够确定井下工作人员的确切位置便将会大大加快救援的进度,这样就有可能营救出更多的人员,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的限度。 1)系统定位方法和定位模块 井下定位系统的采用集中的定位方式由管理中心进行定位。 定位步骤如下:首先布设网关和参考节点,保持网关之间的距离,再布设一些位置已知的参考节点保证每个移动节点至少要处于多个参考节点的射频信号覆盖范围之内。 欲定位时首先确定当前节点相对于参考节点之间的位置,因参考节点的位置把移动节点相对参考节点的位置和参考节点的绝对位置相加,即可得到该移动节点的绝对位置。具体定位步骤如下:首先进行移动节点的相对定位来确定移动节点相对于参考节点的位置。采用的测距技术为无线电信号强度和无线电信号覆盖关系相结合的技术。 RSSI测距是指无线射频通信时,节点所接收到的射频信号强度是随距离衰减的,采用信号强度随距离衰减模型并不增加额外装置。 距离测量是节点定位时,通过检测相邻参考节点的无线信号强度来计算它们信号强度之比,利用RSSI计算出该员工到多个参考节点的距离。 位置计算指的是移动节点根据所计算得到的距离值,根据两点、三边以及三角测量法等方法,计算出该节点距离最近的网关的二、三维距离,从而实现了移动节点相对于参考节点的定位。 2)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井下人员实时定位系统 目前,井下定位一般采用射频识别卡(RFID)的方式。员工随身携带写有唯一编号的电子射频识别卡,巷道的询问装置发射询问信号接收员工电子识别卡的应答信号从而实现员工的定位。 这种定位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定位精度低,它的定位精度取决于巷道询问装置间的距离,一般的电子识别卡定位方式中巷道询问装置的距离是几十米的量级定位精度,不能精定位便对于紧急情况的救援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另外射频卡一般是被动卡,从而只能应答固定的询问。在发生意外时员工仅仅依靠电子识别卡仅能确定事故发生之前的大概位置而不能与巷道询问装置进行双向通信。 3、用于煤矿生产安全实时监控子系统管理平台 基于已有的通用管理信息系统,针对煤矿生产安全监控的特殊需求为煤矿管理者定制开发一个监控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用户认证数据管理、数据查询以及实时监控等多项功能。配置了针对矿井应用的专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数据管理的数据库服务器和便于信息共享的Internet服务器。适用于各类气体以及人员位置监控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本项目中的监控系统能够提供基于GIS的和采用自定义条件方式的查询、统计和报表功能。提供对所有监测信息的数字信息、图像或视频的实时监视。整个监控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能够随着需求的变化增加新的功能从而不断地进行完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能力。 4、技术趋势 传感器网络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被认为是将对21世纪产生巨大冲击的技术之一。传感器网络以一种新的无处不在的主动式计算模式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从而关系到国家政治、军事和社会安全等诸多方面。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网络技术,完成推动新兴传感器网络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我过在21世纪的国际战略地位具有领先地位至关重要意义。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基于物联网的多层次远程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摘 要 煤矿安全信息远程监测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尤其是对实时数据响应的快速性、对监测环境的远程遥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部门、多层次煤矿安全信息远程监测系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软硬设计、数据传输程序设计及信息安全设计。该系统具有数据传输实时、完整、正确、遥控性能较好、数据处理和存取快速、系统可扩充并灵活支持扩展应用等特点,便于管理层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取生产数据,提高决策科学性。 关键词 煤矿安全 监测系统 物联网 传感器网络 1 前言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我国煤矿企业管理过程中,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生产环境,才能保障更高的生产效率,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安个与生产的问题不只是煤矿企业高度重视的对象,所有的矿山开采企业都必须认真考虑。传统的人工苦力开采己经不再存在,智能化开采技术已经实现部分环节由机器设备代替人工,这也是减少矿一山事故人员伤亡的措施之一。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高地应力、高温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使开采作业遇到一系列难题,这就要求智能技术必须不断的提高。现如今,基于数字化、信息化与集成化,对井下部分作业过程和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智能化。 引入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矿山安全管理过程中,通过嵌入在各种设备中的传感器采集其运作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共享,实现煤矿企业所有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与运转设备之间及所有运转设备之间的智能化管理,打造一个先进的智慧矿山。 物联网在矿山方面的应用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2010年3月,徐州市提出基于矿区智能化的“感知矿山”的概念,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感知矿山工程研究中心,成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真实矿一山的可视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其目的在于将矿山的地理、地质、生产、安全管理、产品加工、运销等各种综合信息进行数字化,将感知、传输、信息处理及智能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与现代采矿、矿物加工等技术相互紧密结合,以实现详尽地动态地描述并控制矿山生产与运营的安全过程,解决矿山瓦斯爆炸、透水事故等各种灾害预防的难题。 “感知矿山”不仅能够提高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它更多的是能够增加生产,利用信息、网络等技术感知并监控矿区运煤皮带、煤仓、变电站等各个生产相关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矿区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实施“感知矿山”的重点是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感知层设备接入网络。在矿区建设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传感器生产厂商不一,协议接口也就不一致,更甚者,在早期建设的项目中,有些设备是没有智能接口的。总之,全而感知矿山的基础就是将设备全面接入传感网络对矿区进行多层次实时监测。 2 系统组成 系统总体采用分布式架构,如图1所示,将视频监控与语音对讲等数据采集和通信系统结合,实现系统内预警、报警与视频监控、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的联动,提高矿井的安防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整个远程监测系统采用井下分控、矿区总控、各级安全监管机构三级构架组成的多层监测模式。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可实时查看所辖矿区的安全生产情况数据。每个矿区设一个总控室对各矿井进行管理,各矿井设分控室对应矿井内各种传感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传输网络: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和各矿区之间通过监控专网连接;各矿区内分控与总控之间采用专用IP网络连接; 前端系统:分控室前端采取模数结合、集中编码的方法,按自成系统、独立管控(含控制、存储)的要求来构成。前端系统能独立完成安防及数据采集系统的所有基本功能。 总控系统:由于前端系统功能较强大和完善,总控系统就显得相对简单,总控室的任务可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向更重要的目标转移,使系统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本设计采用网络监控、VGA上墙,屏幕墙采用两个由4×46寸液晶屏的拚屏屏幕墙; 传感器系统:分控部分集成了瓦斯、压力、光纤(用于监测顶板应力、应变、弯曲、裂缝、蠕变及位移等参数变化)、漏电检测传感器、温度、气体、湿度等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井下生产运行数据的全局监控。 对讲系统:总控室与岗楼、门卫值班室、各分区分控室配备相应的对讲系统。系统为总线制的二级网联结构,具备全双工呼叫对讲、任意一点一址监听、任意一点一址(或多址、全址)广播、与视频的联动报警等功能。 2.1 硬件系统设计 井下分控单元需要将各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和传输,根据这一需求和井下具体环境的影响,本文采用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自组织网络技术,已经不同传感器应用形式和环境,将井下传感器均做成传感器节点的形式实现数据采集与基本处理功能。 基于ZigBee的传感器单元硬件组成如图2所示,包括电源模块、无线收发模块、接口电路、串口模块、传感器、微处理器等。考虑到zigBee模块要需要安装ZigBee协议栈,微处理器需要自带一个一定容量的可编程flash存储器,因此ZigBee模块的微处理器需要采用8位或16位的高性能单片机。 2.2 软件系统设计 传感器单元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模块的定义、系统参数初始化设置和模块功能实现三个部分。模块定义主要根据应用要求定义模块是FFD还是RFD,从而确定节点的性质和软件内核的规模。系统参数初始化主要进行协议栈的配置,参数初始化流程如图3所示。首先定义系统的时钟信号,然后定义ZigBee芯片所连接的MCU类型和型号,接下来定义通信模块性质,即通信模块是全功能节点还是精简功能节点,再接着定义模块的工作频率和电源管理方式及ZigBee网络层和MAC层的参数,如网络地址、节点所属接口、集群等。 3 安全策略 ZigBee采用了分级的安全性策略:无安全性、接入控制表、32比特AEs和128比特AES。如果系统是用于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可以选择级别较低的安全措施,从而换取系统成本和功耗的降低;反之,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军事),l丁以选择较高的安全级别。这样,厂l衍可以综合考虑功耗、系统处理能力、成木和应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采取适当的安全级别。蓝牙协议在基带部分定义了设备鉴权和链路数据流加密所需要的安全算法和处理过程。设备的鉴权是强制性的,所有的蓝牙设备均支持鉴权过程,而链路的加密则是可选择的。蓝牙设备的鉴权过程是基于问询一响应模式和共享的加密方式。为了使蓝牙链路的数据流具有隐蔽性,可以使用1比特的流密码对链路进行加密。密钥大小随着每个基带分组数据单元传输而改变。加密密钥可以从对设备鉴权中得到。这意味着,在使用链路加密之前,两个设备之间至少已经进行了一次鉴权。密钥的最大长度为128比特。 4 系统特点 (1)对煤矿进行多部门、多层次立体网络式监管,显著增加各种违规操作的成本,进而提高煤矿安全监管水平; (2)利用ZIGBEE技术,形成矿区局部自组织传感器网络,实现对矿区各项监控指标的实时立体监管; (3)考虑国家能源信息的敏感性,建立了多种信息加密机制,提高整个监测网络的安全性能。 5 结语 本文面向煤矿,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多部门、多层次的远程安全监测系统,设计并开发了整个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初步对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标明达到了精度及稳定性的要求。由于单片机的扩展性,该系统未来还可根据被检测对象的实际需求配置不同的生理数据采集终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基于以太环网的安全监测系统在中小煤矿中的应用 摘要:基于以太环网的安全监测系统给地方煤矿的安全监测系统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将多个相距较近的矿井合并采用一套基于以太环网的安全监测系统,再聘用专业人员统一进行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了安全监测系统的功能,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又节约大量成本。 关键词:以太环网 安全监测 应用 近年来特别是国家对于煤矿瓦斯灾害的治理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其中“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对于地方煤矿来说,在落实并实施“十二字”方针中,建立健全以监测监控瓦斯通风参数为核心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以下简称监测监控系统),特别是管好用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建立防治瓦斯灾害的长效机制,遏制重大瓦斯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大举措。坚持装备并管好用好监测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监测监控手段,准确地反映煤矿井下瓦斯通风参数的状况及变化,及时地对作业地点和被控区域实行报警、断电,进而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置,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目前地方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现状 在地方煤矿中,由于大多数乡镇煤矿技术力量严重缺乏;没有监测监控方面的专业队伍;管理人员及工人技术及文化素质低,缺乏对监测监控系统及其配套设备的原理、功能、性能、故障原因及检测、维修、维护方法的了解,因而监测监控系统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无力维护和排除。使监测监控系统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设置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对在用的监测监控系统缺乏严格的体系管理,监管不力,如人员配备、规章制度、专业技术培训等;监控系统管理员职责不清。 综上所述,在地方煤矿中,为将安全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重大瓦斯事故的发生,总结经验,研究在地方煤矿中监测监控系统装备、使用、管理中应采取的对策,提高装备、使用和管理水平,发挥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矿山安全卫士”的重要作用,已势在必行。 2、地方煤矿监测监控系统装备、使用、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近年以来,根据煤矿安全的实际状况,国家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并经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在“双高”、“双突”矿井安装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要求,各省、市、地区也积极采取措施、挖掘资金渠道,落实中央的部署,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 针对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煤矿具有相距较近的特点,这就给当前自动化领域内的基于以太环网的网络测控架构的安全监测系统提供了更好发展的舞台,以太环网测控架构下的安全监测系统具有高速、大容量、开放性和适应性强的优点,可以将附近各个小煤矿的安全监测系统合并一套使用。各煤矿节省了中心站设置。节约成本投入。加之基于IP的Internet网络测控技术很大程度解决各种测控设备和计算机设备风各种网络互联的问题,增加系统通信的灵活性。而基于TCP/IP的测量、控制和管理一体化技术将测量、控制和信息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系统各要素之间充分协调配合,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目标。完全能够实现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各项功能。基于以太环网下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结构是依靠其强大的远程化、智能化的测控功能,从而实现煤矿各类参数监控。 3、基于以太环网下安全监测系统的架构 基于以上原则,图1设计了所示的基于以太环网下各个煤矿的安全监测系统的架构,图中描述了测量、控制设备与网络相互连接组成一个安全监测系统,整个系统构成主要分为以下二网络层次: 第一网络层次:是各被控设备通过网络化智能监控装置连成一个监控网,各传感器送来的状态信号通过装置的输入端口输入,供单片机处理、传送、控制指令由输出端口输出到设备的执行控制机构,串行接口作为设备与监控装置进行数据交换的扩展接口和连接微机的虚拟控制台接口。 第二网络层次:是区域以太环网。在这一层次中,各煤矿的网络设备和管理系统的网络设备等连成一个局域内部的网络,有较高的安全性。 采用上述方法的特点: (1)网络化智能监控装置成为一个监控信息汇集平台。各煤矿监控装置通过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衔接点,对输入的普通模拟信号进行辨识并处理,然后进行编码并通过网络响应远方的请求,同时监控装置也可对接收自网络的有效数据指令进行解释,以决定在相应的端口输出操作信号,通过以太环网平台的处理和转换,普通的设备不需要处理复杂的网络协议,就可实现网络测控。 (2)该结构能更高效的使用网络资源。装置接入层与以太环网连接,采用星形拓扑结构,既可以在竞争占用总线的工作状态下,也可以利用交换机采用专线连接满足特定场合的实时性的要求。 (3)该结构体现了信息网与控制网的有效结合的特点。在很多测控场合,测控数据对控制有非常严格的实时性要求,将信息网与控制网相结合构成一种质优价廉、灵活性高的综合测控系统。 4、该系统的实现实例 本人所在的宁夏松山工贸公司下属有两个矿井相距不足三公里,采用北京康斯培克生产的KJ31N型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目前我们将下属的两个矿井KJ31N型煤矿安全监测系统通过以太环网合并成一个系统,节省了四个微机员人工工资,并节省一整套中心站系统的投入,且将两个监测系统合并后管理相对集中方便。各项功能完全符合《(AQ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1029-200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探讨 摘要: 在当前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军事和工业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那些传输数据量较少,使用电池供电,设备成本较低的应用场合应用最为广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也不断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要求,为了迎合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煤矿检测监控系统陆续走进国内各大煤矿企业。本文探讨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1 无线传感器的概念 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遥测、遥控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是一个范围广、动态性、自组织和可靠的监控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开发和应用,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等各个重大方面,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大量的投入,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交通、安全、医疗、探测以及家庭和办公环境等很多方面,被认为是将对本世纪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技术之一。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和体系结构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不仅具有传统Ad-hoc网络动态、多跳、自组织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传统Ad-hoc网络是自组织的无线局域网络,它是由很多节点组成的,其主要原因是希望传输具有服务质量要求的多媒体信息流(这主要通过移动管理技术和动态路由实现),另外,传统Ad-hoc网络的所有节点都能够进行移动,具有复杂多变网络拓扑结构,节点必须通过电源持续供电。与之相反,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更加先进的网络系统,主要集成了监测、控制以及无线通信功能,显著的优点是它具有更多的传感器节点,并且节点分布更为密集。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各层都设计到三个管理:能量管理、任务管理和移动管理。应用层主要负责任务管理,给各个子网和传感器节点分配监测任务,应用层也考虑移动管理。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负责能量管理和移动管理 (例如SAR协议)。物理层有能量管理,但是较少考虑移动管理和任务管理问题。 3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3.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提出 煤炭开采主要工作地点是在离地面几百米的井下,环境复杂、恶劣,巷道狭窄、湿热,地面凹凸不平,四周被煤炭和煤矸石包围,还安放了液压支架、运煤钢轨、风门以及动力线等设备,各种机械不时的发出噪音。在煤矿井下,无线电波的传播具备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进行系统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进行谨慎的思考,并作出认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避免不必要的问题的产生。本系统设计方案中采用的2.4GHz IEEE802.15.4/ZigBee标准,就能够满足井下环境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要求。 基于无线传感器的井下采煤工作面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复杂,它涉及到整个监测网络的应用环境、应用目的、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的井下采煤工作面安全监测网络的应用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在巷道狭窄、湿热,地面凹凸不平,四周被煤炭和煤矸石包围,还安放了液压支架、运煤钢轨、风门以及动力线等设备,各种机械不时的发出噪音的井下进行煤矿环境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同时,通过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能够进行井下采煤工作面安全环境检测数据的无线传输,实时反馈井下采煤工作面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井下环境的考察和分析,并结合煤矿监测系统的实际需求,最终确定了基于ZigBee的井下采煤工作面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3.2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 井下采煤工作面安全监测系统是通过ZigBee协议的使用,以及IEEE 802.15.4标准的采用,从而实现的一个无线数据传输网络,这个无线数据传输网络是一个速率比较低、距离比较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并且,这个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具备比较低的射频传输成本。 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①组网与通信:完成无线传感器众多的不同的节点之间点到点、点到多点的无线通信,并且能够实现这些节点之间的自组网络,同时,也能够提供服务支持给基础和管理服务层。 ②通信协议标准:ZigBee协议和IEEE802.15.4标准。 ③网络拓扑结构:拓扑结构是网状的。 ④应用系统:可以实现通用网络服务的提供,同时,也可以实现面向各个不同领域的网络服务的提供。 ⑤管理与基础服务:通过组网与通信部分提供的服务,可以提供服务支持给应用系统。 ⑥数据传输速率:250KBps。 ⑦调制方式:DSSS(O-QPSK)。 ⑧使用频段:2.4-2.483GHz。 ⑨节点功耗:5OmW-300mW。 ⑩接收灵敏度:-94dBm的接收灵敏度。 {11}时延:进行激活或信道接入的时延是15ms,进行设备搜索的时延是30ms。 {12}节点间通信范围:75m-100m。 4 结束语 煤矿无线监测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充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并且通过对比各种应用于井下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选择了ZigBee技术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平台,实现对井下各种环境及生产参数全方位、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以大大降低煤矿生产安全隐患。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瓦斯监测系统的设计 摘要: 为了满足煤矿瓦斯监测的需要, 开发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化瓦斯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数字瓦斯传感器实时检测瓦斯, 提高了测量精度; 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 避免了其它无线通信技术高功耗的缺点。 关键词: 煤矿;瓦斯监控; 数字瓦斯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AVR 单片机 1 系统硬件设计 该系统主要由流量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 2 个部分组成,流量传感器节点负责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以及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汇聚节点,汇聚节点负责控制子节点的数据采集和发送,并且负责将各个子节点的采集数据发送给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硬件原理如图 1 所示。 1.1 微处理器模块 系统采用 AT mega128L 单片机作为节点的微处理器。AT mega128L 采用精简指令集 (RISC) 结构,加上哈佛总线的存储器结构、两级流水线指令结构、单周期指令等技术, 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AT m ega128L 具备以电池供电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所需的主要功能, 包括纳瓦功耗管理、自编程闪存程序存储及先进的模拟、控制和通信外设。采用A T mega128L与射频收发器CC2430结合, 实现了高度集成、成本低廉的节点。 1.2无线收发模块 无线收发模块是一个射频集成电路模块,作为无线网络的物理层射频前端实现无线数据的收发。本系统选用CC2430射频芯片。CC2430延用了以往 CC2420 的架构,在单个芯片上整合了ZigBee 射频( RF ) 前端、内存和微控制器。它使用1个8 位M CU, 具有 128 KB 可编程闪存和 8 KB 的 RAM,还包括模拟数字转换器、定时器、AES- 128 协同处理器、看门狗定时器、32 kH z 晶振的休眠模式定时器、上电复位电路、掉电检测电路以及 21 个可编程I/ O 引脚。CC2430 采用 0. 18m CM OS 工艺生产, 工作时的电流损耗为 27 mA; 在接收和发射模式下, 电流损耗分别低于 27 mA 或25 mA。CC2430的休眠模式和转换到主动模式的超短时间的特性,特别适用于电池寿命要求较长的场合。 1.3报警和显示模块 系统采用 128× 64 的图形点阵式 H G128643 液晶显示器进行流量显示, 利用 AT mega128L 的2 个端口分 别驱 动 1 个蜂鸣器和1 个高亮度的红色L ED 来进行流量越限声光报警。HG 128643 液晶显示模块是使用 KS0108B及其兼容控制驱动器作为列驱动器, 同时使用 KS0107B 及其兼容驱动器作为行驱动器的液晶模块。由于KS0107B不与 M PU发生联系, 只要提供电源就能产生行驱信号和各种同步信号, 故设计较为简单。另外, 该液晶显示器能显示 ASCII 字符、汉字和各种曲线, 可与单片机连接构成功能强大、结构简单的人机界面, 因此,广泛用于各种智能仪表和控制系统。 1.4 串口模块 串口电路只有网关( sink) 节点才有。sink节点是传感器网络中特殊的节点, 负责嵌入式计算机与传感器网络的通信, 向下级节点发送查询命令, 接收下级节点回传的数据并由串口发送给嵌入式计算机。本系统选用低电压高速传输的 RS232 收发器M AX3318。MAX3318工作电压为 2. 5~ 3 V, 传输速率可达 460 kbit / s, 满足接收器和嵌入式计算机之间的大量数据传输的需要;工作温量为 - 40~+ 85, 能适应煤矿井下恶劣的环境。 2 系统软件设计 2.1WSN 通信协议及网络结构 根据井下的具体情况, 决定采用簇状拓扑结构。簇状拓扑结构的优点是将很大的网络化分成若干独立区域, 在这些区域内, 数据独立地进行处理和汇聚。在每一簇内部的通信可以是单跳也可以是多跳通信。上级网络将利用更高的传输带宽, 或者将上级网络连接到一个有线网络上, 再通过基站接入井下环网把数据传到井上来。 2.2汇聚节点程序设计 汇聚节点既可以是一个具有增强功能的传感器节点,也可以是没有监测功能、仅带有无线通信接口的特殊网关设备。汇聚节点具有 2 种功能: 网络维护功能和数据传输功能,网络维护功能主要是负责组建 ZigBee 网络、分配网络地址及维护绑定表。数据传输功能主要是充当 ZigBee 网络与互联网的网关, 将 2 个使用不同协议的网络连接在一起, 实现 2 种协议栈之间的通信协议转换。所有流量传感器节点将所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以无线的方式发送到汇聚节点上, 汇聚节点将这些数据转换之后通过串口传给嵌入式计算机; 另一方面, 汇聚节点接收嵌入式计算机发送过来的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转换之后发送给目标节点。汇聚节点程序流程如图 2 所示。 2.3流量传感器节点程序设计 流量传感器节点主要负责采集传感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给网关节点, 同时接收来自网关节点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相关操作。当没有数据发送或接收时转入休眠模式, 节点 功耗降到最低。流量传感器节点程序流程如图 3 所示。 主程序初始化相应的寄存器和变量及相应的管脚后, 进入主循环。主循环负责对外部传感器信号转换后的电压信号进行采样及处理, 转换成相应的值, 并送到对应的缓冲区, 然后判断是否超限, 若是则启动相应的报警程序, 否则结束此次循环。 3 测试结果 将按上述方案设计的瓦斯监测系统应用到煤矿井下进行现场试验,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看出, 该系统测量误差较小, 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的误差主要是由于传感器本身存在误差以及井下环境的限制所致, 但网络传输过程中几乎不会引入误差,而且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以AT mega128L单片机为中央处理器,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集监测、显示、报警、通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瓦斯监测系统。它充分利用 AT m eg a128L 集成度高、功能强、体积小、功耗低、性能可靠等特点, 同时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监测数据进行传输, 有效地实现了对煤矿井下瓦斯的实时监测。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KJ2000N网络监测系统在煤矿安全中的探讨 摘要:网络监测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也在煤矿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这体现出了网络监测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力。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矿的灾害也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比如有顶板事故、突水事故、瓦斯事故、粉尘危害等几大灾害,其中瓦斯灾害就是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因此,针对开滦林西矿业公司提高安全生产的需要,对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安装以及监测系统的理念进行了阐述,并对整套系统的衔接进行了描述。这种矿井瓦斯监测系统的管理模式在煤矿生产中正快速的发展中,对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矿井瓦斯;网络监测系统; KJ2000N系统;安全管理 1、前言 众所周知,网络监测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也在煤矿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这体现出了网络监测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力。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灾害直接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比如有顶板事故、突水事故、瓦斯事故、粉尘危害等几大灾害,其中瓦斯灾害就是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因此,要保证煤矿生产安全高效的运行,必须有效防治瓦斯灾害。淮浙煤电公司顾北煤矿现用KJ2000N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这种矿井瓦斯监控系统的管理模式在煤矿生产中正快速的发展中,对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巨大的作用。KJ2000N系统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煤矿瓦斯的治理有以下几个主要作用:第一,由于在井上进行数据处理,其环境给操作者提供了简洁易用的界面。第二,还可以对井下的设备参数进行自行处理和编辑,同时实现数据的共享。第三,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可以在井上处理,方便工程技术人员对通风系统的管理。第四,能够实现远距离的连续传输和对工作面的实时监测,也可实现超限报警,自动断电。 2、网络监测系统简介 2.1 系统结构图 KJ2000N系统由地面中心站、网络传输接口、井下分站、井下防爆电源、各种矿用传感器、矿用机电控制设备及KJ2000N安全生产监测软件组成。地面中心站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安装在地面计算机房。井下部分包括:KJ2007(F,G等)井下分站,KDW6B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电源,各种安全、生产监测传感器,报警箱和断电控制器等。井下分站和传感器安装在井下具有煤尘、沼气、一氧化碳等危险气体的环境中,对煤矿井下的各种安全、生产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并将安全生产参数及时传输到地面中心站。各种数据由分站和中心站处理,并能按要求直接发出声、光报警和断电控制信号。地面中心站经过网络传输接口采用光缆与井下分站联结通讯。当前情况下,煤矿生产中所使用的监控设备已经在各个生产工作面、掘进面等一些主要的机电硐室均被广泛应用,正是由于KJ2000N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在煤矿的广泛使用,这样使得煤矿传统的单一的监控模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通过KJ2000N系统可以准确、全面地了井下安全情况和生产情况,实现对灾害事故的早期预测和预报,并能及时地自动处理。这样既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益,又弥补了由于井下瓦斯员的疏忽大意所导致的数据部准确等原因造成的定时定点汇报的不足,进行实时监测监控,并且可以利用监测数据库进行安全趋势分析研究,对井下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实现安全管理的双保险。 图一KJ2000N系统结构图 2.2 注意事项及相关建议 (1)按照要求及时对传感器进行调试、校正,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及时捧除故障,加强系统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必须按照要求设置传感器的位置。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要及时调整传感器的位置,使其真实反映井下的情况。 (4)备用监控系统的操作与功能。当由于人为或外界因素导致主监控服务器的监测应用程序停止工作或服务器断电等原因正常监测不能进行的时候,备用监控服务器可在5 s内人为手动打开监测应用程序,保证监测的正常进行,保证了用户应用程序的连续性。 (5)随时和厂家联系,及时解决安全监控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 3、系统体系结构 该监测网络系统是在各煤炭企业已形成的监测监控系统基础上,整个系统将建立两级数据监控中心,形成一个“三层四级”网络体系结构。 (1)建立一级数据监控中心。 (2)在国有重点煤业集团建立二级数据监控中心。 (3)在煤炭管理部门设立二级数据监控中心。 4、监测系统的监管及意义 我们必须对一些高瓦斯矿井或者按照高瓦斯矿井管理的煤矿要有网络式的监管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对矿井的监测监控系统的有效管理,我们还必须要将这些数据上报到安全监管部门,这样便于上级部门对煤矿瓦斯进行有效的监管。各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应该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更好的有效的对煤矿瓦斯进行监测和监控,病区要将数据处理结果上传到网上,方便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这种监管模式对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能够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监控作用,同时这对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有效的保证煤矿瓦斯网络化实时监控项目的实施,这样才能够使得煤矿安全又了进一步的保证,电子警察的角色也就很好的扮演者,这样对煤矿的多级管理也是一个很好的强化,这样在煤矿生产中就形成了多级监管体系和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网络, 如果在煤矿工作面出现了瓦斯超限等问题,矿监控中心将立即报警,并且将报警的数据直接上报到监控中心,便于煤矿领导部门更方便的查明超限原因和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将瓦斯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防止以瓦斯等恶性事故, 提高煤矿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监控系统-----KJ2000N系统,对煤矿的瓦斯治理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第一,这项工程很好的改造了煤矿瓦斯的监控系统,对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和装备水平都更好更快的提高。第二,以前对瓦斯实行的是填表上报,这样有可能监测瓦斯人员偷懒活者其他原因,不检测数据,而是对数据进行修改,然后上报,这样使得数据极不真实, 多数情况下也无法追溯核实,这样使得瓦斯事故在煤矿生产中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监控网络不会改变煤矿的安全管理模式, 它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监控的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第四,有助于对煤矿的各类监测数据进行宏观分析, 微观指导。 5、结论 综上所述, KJ2000N系统在煤矿瓦斯监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这样既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对整个系统的功能也是一个很好的完善和补充,对协调我国矿井设备落后与高生产效率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使得网络在矿井瓦斯监测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这样使得瓦斯监控系统的功能能够发挥到极致,这样有助于对煤矿的各类监测数据进行宏观分析, 微观指导。督促煤矿把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KJ2000N系统,实行通过网络对瓦斯进行监测,这种矿井瓦斯监控系统的管理模式在煤矿生产中正快速的发展中,对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巨大的作用。从而为提高煤矿安全和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井下工人的安全提供了进一步的保证,把公司的管理提高到现代化管理水平。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μc/oS-ll在煤矿井下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常见煤矿井下环境检测仪检测参数单一、占用传输线较多的缺点,本文设计了多传感器融合的井下环境检测系统。该系统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融合,使系统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减少了巷道内的走线数量。实际使用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可靠性,并具有良好的扩展和升级能力。 关键词:μc/OS-II;煤矿;环境监测;任务规划 引言 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早在2001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就颁布并实施了《煤矿安全规程》,并不断对之做出修订。《煤矿安全规程》对煤矿井下安全工作环境、报警方法等做了详细规定。煤矿井下环境检测的理论研究工作已趋于成熟,众多相关文献已经发表,国内外也已有多款成型产品,例如凯茂CO 100精密型一氧化碳仪、cosmos X0-2200氧气计。从现场应用情况来看,虽然已有的参数检测设备能够较好地满足测量需求,但仍存在下述缺点:一,测量参数单一,无法对测量点的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需要将数据传送至地面做进一步处理;二,每个检测设备需要一路传输线。 针对上述问题,在对徐矿集团旗下若干煤矿进行设备更新项目中,设计了多传感器融合的井下环境检测系统,系统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对井下环境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判定,降低误报率。测量数据经一路传输线传送至井下分站,降低了走线成本和复杂度。本项目开发过程中使用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μC/OS-II的引入是系统设计成功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Embedded OperationSystem,EOS)相关概念和设计原则,并以煤矿井下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过程为例分析了基于μC/OS-II的实时多任务系统的开发要点。 1嵌入式操作系统 EOS的概念容易和嵌入式系统混淆。简而言之,EOS属于软件范畴,而嵌入式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综合体,但并不是所有的嵌入式系统都必须使用EOS。从技术角度来讲,EOS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的系统软件,负责嵌入式系统的全部软、硬件资源的分配、调度、控制、协调并发活动;它必须体现其所在系统的特征,能够通过装卸某些模块来达到系统所要求的功能。 对于实时多任务EOS的开发,关键是合理地进行任务划分。对于任务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很少有相关论文对任务划分的原则有较详细的介绍。本文列出本项目任务划分所依据的主要原则: (a)解耦原则:任务之间的耦合关系是影响软件复杂度的重要因素,紧密相关的功能应尽量组成一个任务,以减少任务耦合;应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和特征耦合。具体方法可参见软件工程类书籍。 (b)实时性原则:大多数商业内核都是占先式实时内核,即在就绪条件下,内核总是运行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因此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功能应采用高优先级任务实现,占用CPU时间较长的任务应尽量赋予较低的优先级。 (c)I/0决定原则:对每个独立的硬件(例如GPIO)进行操作的驱动程序应放在一个任务中完成,以避免资源冲突。 任务的划分不能一成不变地遵循上述原则,必须结合项目的特点和需求作具体的分析,下文以μC/OS-II在煤矿井下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来说明。 2系统设计 文献[4]分析指出,煤矿井下环境参数的检测至少应包括可燃性气体、02、CO和温度的测量。经过现场考察也发现在井下巷道内众多地点均需要对上述四个参数进行检测,因此设计了四参量环境监测系统。系统对检测到的模拟、数字信号处理后显示、决策(是否报警)并将数据传送至分站。该项目需求分析如下: 提供简单的用户接口。采用液晶分时显示测量结果,用户通过按键查看指定参数。 提供煤矿常用传输接口。采集到的数据需要在地面实时显示和存储,因此需要进行数据传输。 正常检测外的系统自检功能等。 软硬件设计具备良好的扩展性,方便系统升级。 2.1硬件实现 据需求分析得出硬件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MCU选用NXP公司的LPC2214,该芯片基于ARM7TDMI-S内核,内含256KB高速Flash,16KBSRAM;片内集成8路10位ADC、两个32位定时器(带4路捕获和4路比较通道)、6路PWM、多达9个外部中断源;常用总线接口有1个12C接口、2个SPI接口、2个UART接口,完全满足应用及扩展需求。 待测模拟量包括甲烷、CO、02三个参量,3个模拟量分别通过信号调理电路送入MCU片内ADC;温度信号由数字式单总线温度传感器DSl8820获取;由于按键较少,可采用独立按键直接连接至MCU的GPIO;液晶显示模块LCM需要模拟总线连接;传输接口采用井下常用的RS485接口,预留RJ45接口、CAN总线接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的通用性。 2.2软件实现 通过需求分析及硬件设计发现,该系统任务较多,且需使用慢器件,如DSl8820、LCM,因此不适合使用简单的“前后台系统”,即应用程序是一个无限循环,循环中调用相应的功能函数完成对应的工作,用中断服务程序处理异步事件。系统对实时性、可确定性、可靠性有较高需求,因此以μC/OS-II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为基础完成软件设计较为合适。 μC/OS-II是一个完全占先式实时内核,即在满足运行就绪条件下,“C/OS-II总是运行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应用程序最多可以管理56个用户任务,μC/OS-II提供很多系统服务,例如邮箱、消息队列、信号量、内存申请与释放等。图2是系统多任务规划框图,图中每个方框代表一个任务。 由图2可以看出,任务划分结构清晰,μC/OS-II的任务编写具有一定的规律,从而方便了系统的扩展。当需要添加新的功能时,可以直接增加新任务,也可以修改已有的任务,这对软件的维护是相当有益的。在编写任务代码时,大量使用了指向任务实体的指针和数据传递指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程序的封装性能,加强了任务模块的可重用性。 3结论与展望 μC/OS-II采用基于优先级的任务调度策略,因此在进行任务划分时,必须依据实时性原则为每个任务分配合适的优先级。μC/OS-II的绝大部分源码采用移植性很强的ANSI C编写,因此具有很好地可移植性,但是C语言是面向过程的,不具有面向对象特性,各功能模块的通用性差。在开发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编写大量相似的程序段,因此有必要开发面向对象的任务表达模型,以及对应的操作系统,进一步提高软件模块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研究与改进对策 摘要 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但是煤炭开采量和各种煤矿事故仍然居高不下,从而给国家财产和矿工生命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继续发展煤炭开采产业,煤矿安全工作正成为全国工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煤矿安全;监测;改进 1 多功能瓦斯气体传感器网络节点设备 研制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传感器网络节点包涵了多种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自动控制以及微电子技术等。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功能是能够完成实时监测环境对象信息,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并以无线方式经过基站传输到远程服务器,把信息提供给网络上的终端用户以实现实时监视以及控制。本项目研究和开发的多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低功耗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长传输距离等特点,支持面向井下煤矿行业应用的多通路传感器以及特殊需求功能的集成。 研发传感器网络节点,第一步要从硬件着手设计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系统架构以及每一个单元部分的功能,节点应具有低功耗、可重构和高稳定性等特点;根据节点的特性对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裁减优化,利用最小的CPU占用率对节点进行全面控制。 普通传感器节点具有功耗低,在节点全功率工作发射数据状态下功耗可以控制在50mW以下,在接收信号状态下功耗控制在25mW以下,在节点进入休眠模式后功率可以控制在15mW以下。 节点具有通信距离远特点,传感器节点之间通讯距离在开阔地可以达到300m以上,在室内可以达到50m~100m,在井下也可以达到40m~60m;节点体积相对较小,传感器节点体积可以控制在3cm×5cm×2cm以内;节点可进行实现远程控制,可以在远程控制端对节点进行远程管理,改变网络节点的工作方式和功率等;集成了多种类型传感器以及特殊功能要求(如定位),同时可以对环境进行综合判别;软件设计采用了嵌入式软件操作系统,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和稳定性强等特点,同时由于该系统的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因此具有裁减性、方便修改和易于维护等特点。 2 移动井下人员定位技术和定位功能模块 井下作业人员的流动性大以及工作环境复杂,一旦事故发生,井下人员的确切数量以及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位置都很难确定,从而给营救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常常会延误营救的最佳时机并造成严重后果。另外,一旦意外事故发生遇难人员的具体位置不能确定,导致发生被困人员生死不明的情况。同时,为了避免挖掘中对人员的伤害便不能使用大的机械设备进行救援,从而导致救援进展缓慢。如果能够确定井下工作人员的确切位置便将会大大加快救援的进度,这样就有可能营救出更多的人员,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的限度。 1)系统定位方法和定位模块 井下定位系统的采用集中的定位方式由管理中心进行定位。定位步骤如下:首先布设网关和参考节点,保持网关之间的距离,再布设一些位置已知的参考节点保证每个移动节点至少要处于多个参考节点的射频信号覆盖范围之内。 欲定位时首先确定当前节点相对于参考节点之间的位置,因参考节点的位置把移动节点相对参考节点的位置和参考节点的绝对位置相加,即可得到该移动节点的绝对位置。具体定位步骤如下: 首先进行移动节点的相对定位来确定移动节点相对于参考节点的位置。采用的测距技术为无线电信号强度和无线电信号覆盖关系相结合的技术。 RSSI测距是指无线射频通信时,节点所接收到的射频信号强度是随距离衰减的,采用信号强度随距离衰减模型并不增加额外装置。 距离测量是节点定位时,通过检测相邻参考节点的无线信号强度来计算它们信号强度之比,利用RSSI计算出该员工到多个参考节点的距离。 位置计算指的是移动节点根据所计算得到的距离值,根据两点、三边以及三角测量法等方法,计算出该节点距离最近的网关的二、三维距离,从而实现了移动节点相对于参考节点的定位。 移动节点把得到的相对于参考节点的位置值传送到网关,然后,加上自己的位置信息传输到网络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的计算机根据移动节点的位置和网关的位置就可以确定该移动节点在井下的绝对位置便实现移动节点的精确定位。 2)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井下人员实时定位系统 目前,井下定位一般采用射频识别卡(RFID)的方式。员工随身携带写有唯一编号的电子射频识别卡,巷道的询问装置发射询问信号接收员工电子识别卡的应答信号从而实现员工的定位。这种定位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定位精度低,它的定位精度取决于巷道询问装置间的距离,一般的电子识别卡定位方式中巷道询问装置的距离是几十米的量级定位精度,不能精定位便对于紧急情况的救援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另外射频卡一般是被动卡,从而只能应答固定的询问。在发生意外时员工仅仅依靠电子识别卡仅能确定事故发生之前的大概位置而不能与巷道询问装置进行双向通信。 3 用于煤矿生产安全实时监控子系统管理平台 基于已有的通用管理信息系统,针对煤矿生产安全监控的特殊需求为煤矿管理者定制开发一个监控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用户认证数据管理、数据查询以及实时监控等多项功能。配置了针对矿井应用的专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数据管理的数据库服务器和便于信息共享的Internet服务器。适用于各类气体以及人员位置监控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本项目中的监控系统能够提供基于GIS的和采用自定义条件方式的查询、统计和报表功能。提供对所有监测信息的数字信息、图像或视频的实时监视。整个监控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能够随着需求的变化增加新的功能从而不断地进行完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能力。 4 技术趋势 传感器网络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被认为是将对21世纪产生巨大冲击的技术之一。传感器网络以一种新的无处不在的主动式计算模式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从而关系到国家政治、军事和社会安全等诸多方面。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网络技术,完成推动新兴传感器网络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我过在21世纪的国际战略地位具有领先地位至关重要意义。 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计算机嵌入式、分布式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既对各行业各学科的发展可以起到推动作用,但又强烈地依赖于各行业各学科的技术支撑。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基于总线的煤矿通风机主轴温度监测系统研制 【摘要】 介绍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煤矿通风机主轴温度自动测试系统,通过对国内外风机主扇温度检测及通讯方法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基于CAN总线的煤矿通风机温度自动测试系统的控制方案。以嵌入式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这一系统,并给出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流程。 【关键词】 CAN总线;DS1820数字温度传感器;自动测试系统 一、系统工作原理 (一)CAN总线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是一种先进的串行通信协议,它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CAN总线是一种多主站总线,各节点都有权向其它节点发送信息。通信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它可以通过简单的协议,实现在电磁干扰环境下的远距离实时数据的可靠传输,且硬件成本较低。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CAN总线任一节点均可在任一时刻主动向网络上的其它节点发送数据,不分主从;CAN总线上的节点可分为不同的优先级,可以满足不同的实时要求;借助接收滤波实现多地址的帧传送;数据采用短帧结构,受干扰率低,数据帧的信息CRC校验及其它错误检测措施;发送期间丢失仲裁或由于出错而遭破获的帧可以自动重发;对于严重错误具有自动关闭总线功能,使总线其它操作不受影响。 CAN总线的接收数据长度最多为8个字节,因而不存在占用总线时间过长的问题,可以保证通信的实时性。通信速率最多可达1Mbps(通信距离40m),通信距离最远可达10km(传输速率5kbps)。通信介质可以是同轴电缆或光纤,甚至可以是双绞线,其硬件接口简单,编程方便,系统容易集成。基于CAN总线的以上特点,它特别适用于系统分布比较分散、实时性要求高、现场环境干扰大的场合。智能节点能够采集现场数据,并根据接收到的命令或者主动将数据发送到CAN总线。通过事先设置验收码和验收屏蔽码可以控制智能节点从总线上接收哪些数据或命令。如果某些数据需要进一步复杂的处理,则上位计算机可以从总线上接收数据。当上位机需要对某个节点施加控制动作时,可以采用点对点方式与该节点通讯;当它要同时对所有节点施加控制动作时,可以采用广播方式将命令发送到总线。这样当系统正常运行时完全可以没有上位机的参与。大大减少了数据的传输量,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二)DS1820数字温度传感器特点 DS1820是美国DALLAS公司生产的一种温度测量传感器,以数字形式串行输出温度测量值,改变了以往温度传感器需要加A/D转换器才能转换为数字量的模式,可直接与单片机连接,接口电路大大简化。DS1820的64位ROM存放着序号,前8位是产品类型编号,接着的48位是每个DS1820的唯一序号,最后8位是前美国微芯公司的PIC18F458 单片机集成了CAN 通信接口,执行Bosch 公司的CAN2.0A/B 协议。它能支持CAN1.2、CAN2.0A、CAN2.0B 协议的旧版本和CAN2.0B现行版本。使用PIC18F458 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可以很方便的利用CAN总线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它的优点是电路接口比较简单,只需很少的外围电路就可实现CAN 通信,受硬件限制比较少;软件编程容易实现所需功能,只需对相关寄存器进行正确设置即可。 DS1820的特点如下:仅一条线便可以完成读或写数据,一条总线上可挂任意多个DS1820 不需要外接元器件;温度测量范围为-55℃~125℃,分辨率为0.5℃;温度转换为数字量的时间为1s(典型值),DS1820含有两个字节的寄存器,第一个存放着温度值的符号,如温度为正则全为1,否则全为0。第二个存放着温度值的补码。具体计算如下:先将寄存器中的温度数字量求补,再转换为十进制并除以二,即得被测温度值。 二、系统的硬件构成 系统硬件由PIC18F458 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并行DS1820温度传感器,检测出通风机测点温度,通过PIC18F458单片机信息处理,由CAN 通信接口信号处理器MCP2551进行远距离信号传输,系统通过LCD1602进行就地温度显示,同时温度信号通过MAX232串口与PC机进行组态监测显示。系统还具有温度超限报警功能。美国微芯公司的PIC18F458 单片机集成了CAN 通信接口,执行Bosch 公司的CAN2.0A/B 协议。使用PIC18F458 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可以很方便的利用CAN 总线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优点是电路接口比较简单,只需很少的外围电路就可实现CAN 通信,受硬件限制比较少;软件编程容易实现所需功能。 三、系统的软件设计及抗干扰设计 1.初始化CAN 控制。在使用CAN 之前,必须对它的一些内部寄存器进行设置,如CAN 控制寄存器CANCON、波特率寄存器BRGCONx 的设置以及对邮箱进行初始化(初始化流程图如图1 所示)。 2.信息的发送。PIC18F458 有3 个发送邮箱缓冲器,每一个发送缓冲器的数据长度可以设置为1~8 个字节长度,信息发送的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发送邮箱;(2)设置相应的发送请求位为1,即TXBxCON bits.TXREQ=1(x=1,2,3);(3)若CAN 总线允许发送,则启动最高优先级信息的发送;(4)若发送成功,则TXREQ 被清零,TXBxIF 被置1,如果中断被使能,则会产生中断;(5)若信息发送失败,则TXREQ 保持为1,并置位相应的状态标志。 3.息的接收。IC18F458有2个具有多重接收滤波器的完全接收缓冲器和1 个单独信息组合的缓冲器。接收邮箱初始化时,要设置其标识符及相关的屏蔽寄存器、接收优先级等。MAB 寄存器接收所有来自总线的下一条信息,RXB0 和RXB1 则接收来自协议驱动的完整信息。MAB 接收所有信息,只有满足过滤条件的信息才被传送到RXBx 中。程序实现的是发送缓冲器0向接收缓冲器0发送数据的正常模式,其中接收采用中断方式,发送采用查询方式。 煤矿通风机主轴温度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一年的情况表明,系统信号传输距离长,信号传输质量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工作稳定。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煤矿计算机瓦斯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 要] 煤矿瓦斯监测系统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以防止煤矿事故的发生。所以,在煤矿瓦斯监测系统工作中务必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故的能力,因此加强煤矿瓦斯监测系统建设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此外,还应加强制度上的规范管理,不断的提高煤矿瓦斯监测系统设计水平,加强对现场的巡视和设备维护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结合煤矿开采环境,对瓦斯监测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监督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瓦斯监测系统; 煤矿; 安全生产 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工作的关键性内容,信息的获得无疑至关重要,而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就是监测技术。一般而言,通过煤矿安全生产现有的客观资料,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监控的初始方案,进而在煤矿工程运营过程中根据监测数值、经验方法等内容,开展反馈分析等工作,修正初步方案与施工网络计划,以保证工程按照最优的设计与施工方案进行。因此,监控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针对我国煤矿工程质量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监测技术在监控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它不但可以很好地掌握工程的工作运营状态,利用监控数据对流量方案进行整改,并指导开采质量作业;还可以预见事故风险,采取一系列的事前措施,给建筑的安全管理提供信息,将事故突发率降至最低,保证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性。通过太阳能光伏技术,我们可以很好地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广泛应用在瓦斯监控系统当中,太阳能供电部分监控结合了煤矿开采的相关特点,对煤矿地点的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设计相关参数,优化了供电系统的相关参数,对煤矿领域的网络瓦斯监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煤矿瓦斯监测系统的准备工作 1.1 规范制度,端正思想 一个良好的组织机构,除具备较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之外,还应该具有健全的岗位制度而且能够将之贯彻执行。因此,在煤矿安全生产网络瓦斯监控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监控管理结构,以便于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职权问题,保证个人任务到位,避免权力交叉和责任推诿的现象发生,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得以解决。此外,工作人员不但要对网络瓦斯监控知识有一定了解,思想上时刻保持着“安全第一”意识,保证将综合自动化安全意识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全面提升安全作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使命感。 1.2 加强瓦斯监测系统的设备管理 加强设备巡视管理是网络瓦斯监控的重点,预防设备异常的发生是监控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保障监控仪器的准确性,应该建立完善的设备定检制度,仪器设备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对于一些使用频率高的仪器,更是要依据规定检测并建立相应的维护记录以随时了解其运转状态,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和及时的维护。 1.3 提高瓦斯监测系统的技术管理 由于煤矿瓦斯监测系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特殊性,而作为贯彻于瓦斯监测系统整个流程的重要要素,技术管理在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加强设备的绝缘监督工作,利用声波检测、光谱分析等监督手段,及时地发现并排除故障无疑势在必行。煤矿安全工作一旦脱离了技术的支持,就难以称作是有效的工作。对于系统运行工作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跟踪测温,利用图谱库进行分析对比,并提出检测修改的建议,以此来加强设备的有效运行。 2 煤矿瓦斯监测系统的设计 2.1 联网设计 为达到网络带宽的预定要求,在瓦斯监测系统的设计中采取分层瓦斯转发、本地局域网组播的设计方案,也就是在每个网络层构设瓦斯转发服务端口,并且在煤矿现场、区县市局成立监控管理中心,完善各部门瓦斯解码器、电视播放墙等设施。具体的瓦斯监控系统联网设计如图1所示。由于煤矿施工长期通常都较为偏远,带宽并不充裕,这种联网设计则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广域瓦斯联网,若考虑到以后省级平台瓦斯联网模式,这种设计方案无疑当前2 Mb带宽的最佳选择,不然很容易致使监控网络不稳定甚至不能使用。该联网设计借助已知煤炭网的部分节点,经上级授权之后连接并登录瓦斯流管理服务端口,就可以轻松观看该服务器监控矿区的生产工作瓦斯,且不会增加前端带宽负荷,可同时向多个用户共享图像信息。 2.2 安全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在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全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案。通过4个监控工作站或D1单画面轮巡,将画面进行分割并上传到瓦斯流管理服务端口,然后统一由瓦斯流管理服务端口对瓦斯信号进行存储和,这样有效地避免工作人员直接访问客户端而导致网络拥塞现象。开展瓦斯监控工作时,前端摄像机瓦斯线依次对前端画面处理器、瓦斯服务器和光端机实施连接,通过光缆把接受到的瓦斯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在这个时候,其他用户很容易不会根据已经规定好的操作流程来对系统进行操作和数据处理,而且由于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他们还可能会通过输入地址直接对数据库实施访问。如此一来,就很容易造成客户肆意操作,最终致使后台数据库随时都有崩溃的威胁。所以说,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可运用的技术对系统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安全防范,比如说系统加密、防火墙、真实身份认证、授权控制技术等等。监控中心在接收瓦斯信息后,第一时间想远端的瓦斯服务器发出云台控制信号,最终传输到摄像机云台控制线,并直接上传到系统客户端。 2.3 瓦斯控制系统 在煤矿保护层上的回收期,我们可以将高抽巷侧上方的石板巷回风巷段封闭采空区瓦斯抽放管,同时与上隅角采空区瓦斯抽采。抽巷形成的采空区瓦斯的顶板裂隙排水渠,对下部采空区瓦斯发挥作拉动用,减少采空区气体排涌向工作面和的上隅角。通过分段砌筑封闭墙,在封闭墙中铺设管路进行瓦斯抽采,抽采管路为240mm的铁管,抽采流量为91 m3/min,封闭墙间距为110m。封闭墙的组成由砌筑两道墙体,并在其内部充填黄泥,墙体厚度800mm,墙与墙之间的距离不小于4m,这样可以很好地起到密闭和防爆的作用。每个封闭墙内铺设两道管路,在新的封闭墙砌筑充填完成时,根据瓦斯抽采量适时关闭里段抽采阀门,保障了高抽巷瓦斯抽采的连续性。 2.4 瓦斯流管理服务器设计 在瓦斯监控设计中,瓦斯流管理服务器无疑是IP瓦斯监控系统的精神内容。建立瓦斯流管理服务端口,不但可支持瓦斯管理系统同时被多名用户访问,而且还很好地解决了前端瓦斯受网络带宽限制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各部门及领导可以直接通过桌面计算机对瓦斯监控系统进行访问,随时可浏览监控现场图像和瓦斯。服务器端拥有通过查询数据库,进而实现对煤炭安全生产信息化的作用,可以为计算机提供很多实用服务。瓦斯流管理服务器与空间数据库建立连接,可提供大量查询服务,例如属性查询服务、矢量和栅格地图服务等。在网络瓦斯监控系统组成部分中瓦斯流管理缓存服务器模块是相当重要的,服务器端缓存模块主要分为缓存管理组件和索引管理组件。两部分组件分工合作,缓存管理组件是根据索引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在缓存中处理请求数据然后向客户端发送,或者利用数据库中已存数据,而索引管理组件先索引分析客户端请求,制作出瓦片空间待处理数据列表。若能发展好缓存数据的利用,数据库交互即可免去,同时数据的响应速度也会大大提高。总的来说,瓦斯流管理服务端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图像监视选择和瓦斯存储的功能,可以彻底实现用户权限管理、自动报警与生产安全建议。 2.5 KJ95安全监控系统 KJ95煤矿综合监控系统是由煤科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开发的。该系统通过井下通信和工业电视监视设备,对煤矿井下作业进行全程生产监控。这一过程中的工业电视监视和井下通信不但可以任意搭配组合,还可以单独利用,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条件的矿井需求。在KJ95综合监控系统配置框架中,监测系统与通信系统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主线采用光纤为材料,以确保通信系统所发出的语音信号和监测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地面的电端机所接收,为方便光纤传输,光端机会将混合后的电信号转变成光信号,再通过矿井下的光端机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送至井下工作面,最终将数据和语音彻底分开。通过井下的电端机RS232口可以将数据信号传送到矿井下的传输接口,然后由传输接口将之输出带到各个分站。通过分线盒可以把语音信号分送到各个话机,这一系列过程中语音信号与监测数据都是双向传递的。 3 实现效果 计算机网络瓦斯监控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来,根据所监控出来的瓦斯数据,对煤矿生产过程实施自发监控,并且数据处理敏捷准确,而且它可以直接对煤矿生产中必要的地物进行自动标注,并将标注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避免不必要的人为抄写错误。最后在监控成果表输出以后,表格格式规范、信息完整,并能直接进行打印实现了导线点计算、展点、制表一体化。系统界面可视化、操作性强,监控人员不必进行专门的学习或培训,操作使用十分简便。通过面板中输出的原始瓦斯监控画面,可以切实地反映煤矿生产的真实状况,它对煤矿监控系统全过程进行瓦斯拍摄,在瓦斯监控工作开展前掌握了煤矿各节点在实际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及相互关系,很简单地就可以完成固定环境轮廓的拍摄,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的工作效率。计算机网络瓦斯监控管理不但简单迅速,而且通过数据维护自动更新、表格目录与导线名称检索等方法实施管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的效率明显获得了提高。 4 结论 煤矿瓦斯监测系统建设涉及到煤矿生产工作的数百个指标,需要调用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要综合平衡煤矿生产同劳动力之间、供求需要同可开采煤矿之间、煤矿企业自身效益同社会效益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很高,业务性和技术性很强,煤矿煤矿瓦斯监测系统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动态决策过程。因此,顺应技术进步的潮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辅助设计煤矿瓦斯监测系统,实现计算机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基于物联网及云计算平台的煤矿产区白龟山水库水环境监测系统研究 [摘 要] 应用物联网技术对平顶山煤矿产区白龟山水库水环境指标进行远程自动、实时监测,搭建相应的云计算平台,实现海量监测数据的及时有效处理及数据共享,为实现白龟山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用水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 物联网; 云计算平台; 水环境; 监测; 白龟山水库 水环境监测是水资源管理和安全供水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各主要湖泊水库的水环境监测尚未实现无人值守和动态监测,多采取监测人员留驻湖泊水库现场以人工方式采集水质数据,采集点和采样频次受到限制,获取的信息量较小,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另外很多水质指标还需要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导致数据信息无法及时进行时空对比分析。即使部分湖泊水库采用较为先进的监测技术,但由于获得的时空数据量庞大,处理过程复杂度高,筹建所需的大量高性能计算服务器资金消耗巨大,很难实现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及时、有效处理及合理快捷共享[1-3]。 自2009年以来,“物联网”概念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物联网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信息采集和识别设备与通信网络(如Internet、GPRS、3G网络等)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应用。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基于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有效运用在生产生活中,通过物联网实现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的整合,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4-9]。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水环境的监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和有效途径,但同时物物相连的必然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若将这些信息有机的联合起来,就需要建立一个性能稳定的云计算平台,以解决物联网海量水环境监测信息的存储和处理问题。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平台结合,构建水环境监测物联网,搭建相应的云计算平台,实现水环境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监测数据的及时有效处理及数据共享,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确保用水安全提供重要依据[10-14]。 1 系统工程构建 1.1 系统体系架构 整个系统主要由水质监测传感子系统、多层次通信网络子系统、云计算平台和太阳能供电子系统构成,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水质监测传感子系统的下位机软件采用中心对多点通讯方式,波特率为9600,采用心跳包实现保活机制,通讯信令采用ASCII码信令。上位机软件与数据中心之间拟通过TCP/IP协议来实现数据传输;通过对系统层Socket的封装,以及从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到应用层的集成融合通信方式,来实现用户编程接口的统一。云计算平台数据存储中心基于Oracle数据库来构建,事务处理采用并发机制和触发器机制,最后通过作业调度来实现数据的联机事务处理(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 OLTP)。利用Oracle DWB来建立数据仓库,提供分析型环境。所有的分析产品和用户接口(User interface, UI)均采用B/S架构来实现。系统拟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开源框架SSH(Spring、Struts、Hibernate)来搭建。 1.2 各子系统架构 ① 数据中心及采集系统 数据中心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数据流处理包括接收处理数据流和发送数据流。 接受及处理数据流 a) 通过由水质参数传感器、滤波器、A/D转化器组成的采集系统,获得现场实时水质参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按照采样频率传送至数据中心; b) 数据中心接收到实时数据后,进行逻辑分析,剔除脏数据,将正确的数据存储到瞬时数据库; c) 利用ETL(extract, transform and load)工具,结合企业数据库的作业/调度以及触发器等功能,利用瞬时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适合分析、统计的水质分析型数据库或者数据仓库; d) 利用数据仓库分析产品或者BI(business intelligence)报表引擎,对分析数据库或者数据仓库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分析产品。 发送数据流 a) 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手机、PDA等)或固定终端的水质数据查看器登录到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发送信令给采集系统,设定采集系统的采样周期等参数信息; b) 用户还可以通过数据中心向供电系统发送控制信息,开启或者关闭供电系统,或者对供电系统进行远程调控。 ② 多层次通信网络子系统 多层次通信网络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采取分层混合网络体系架构,分为业务层、核心层、接入层、终端层四个层次。 ③ 供电系统 太阳能供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控制器和蓄电池(组)构成。其中,太阳能电池板是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或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是该系统的核心组件。 太阳能控制器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并起到对蓄电池过充电保护和过放电保护的作用。蓄电池作用是在有光照时将太阳能电池板所发出的电能储存起来,当遇到阴雨天气的时候或者光照不够充足的条件下,特别是采集系统发生异常时,需要大功率高负荷的实时手动采集时,通过蓄电池来释放能量。 1.3 相关算法 ① 数据ETL算法 传感器水质参数数据通过以下五个流程过程,实现提取、转化和装载,最终建立WSDW数据仓库,算法实现流程图如图4所示。 ② 分类预测算法 基于LSM模型的聚类算法,是一种无教师自动分类算法,针对待聚类的目标数据,随机选取任意一个数据作为标兵数据,其他数据作为候选数据进行聚类。该算法具有敏感度低,数据选取次序无关等良好特性,非常适合传感器数据的分析处理,本工程采用基于LSM模型的聚类算法进行水质业务数据分析。 2 系统在白龟山水库应用 白龟山水库位于淮河流域沙河干流上, 大坝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南郊,东经112°50′至113°15′及北纬33°40′至33°50′之间。东西长15. 5 km,南北宽4. 2 km,占地近70 km2。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 740 km2,水库多年平均降雨量900 mm, 多年平均径流量4. 23 亿m3,总库容达9. 22 亿m3,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的大型综合水库[10]。同时白龟山水库也是南水北调饮水工程的重要调节库。 以白龟山水库作为实验站点,建立基于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水环境自动监测与分析系统,解决白龟山水库当前人工水质参数采集存在的诸多问题,构建白龟山水库水环境监测云计算中心,实现水资源持续有效利用和确保用水安全。 2.1 云计算平台的数据采集 ① 水环境系统主控因子数据采集 湖泊水库水环境监测指标包括诸多主控因子。白龟山水库主要选取水温、PH、浊度、ORP、溶解氧、总磷、总氮等主控因子。各主控因子数据采集通过搭建无线传感器自动数据采集子系统来完成。 自动数据采集子系统包括6个无线传感器自动采集站。利用各类在线水质传感器,在白龟山水库入水口、1号监测点、2号区监测点以及白龟山水库出水口等地设立6个实验示范性无线传感器自动监测站。自动数据采集系统按照业务需要来设定数据采集频率,对监测点水质进行无人值守实时采集。利用数据采集器进行滤波、A/D转化,最终为无线传输系统提供可靠的原始信号数据。 数据采集子系统获得的信号数据为4-20mA的电流信号,将通过无线网络传送至数据中心,然后转化为实际的水质参数数据,不同参数转化算法不同。转化后的水质参数数据,为准确地掌握水质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提供基础数据,将持久存储在数据中心。 ② 视频数据采集 为现场设备、水域环境及生物活动提供视频采集功能,并通过无线方式按照定频和手动采集方式发回数据中心。依此实现对各个采样点非法入侵、设备破坏、特种保护动物活动提供实时监控。 2.2 云计算平台的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子系统用于将获得的实时信号数据传送至数据中心以便对此数据进行转化、分析、处理和存储。数据传输子系统包括传输控制节点、通信网络及数据中心。 传输控制节点负责接收数据采集器获得原数据,并通过RS485网络,将获得的实时水质参数信号数据传送到GPRS无线混合通讯系统,经由GPRS以及3G无线网络传送到有固定IP地址的数据中心。通讯传输采用“中心对多点”的TCP模式,实现数据的可靠透明传输。各传输控制节点间也可相互通信,与有固定IP的数据中心超级节点之间形成多层重叠混合网络,从而实现数据中心对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管理。各用户终端设备通过该子系统完成登入、退出及异常处理,建立稳定网络,为传输信号数据和控制信令建立双向数据传输通道和通讯链路。 2.3 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中心是整个云计算平台服务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数据的计算和存储。通过数据中心,一方面,实现水质数字信号信息的接受、分析处理、预警及存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远程无线控制进行随机监控和采样周期设定及视频监控等工作。 2.4 云计算平台的实时监控预警 实时监控预警子系统提供监控和预警两项功能。监控模块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提供实时数据的查看,在线分析和报表下载功能;另一方面,对无线视频采集系统获得的现场图像进行分析、比对,对异常现场状况采取措施;预警模块也主要完成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当数据中心发现异常数字信号后,传送异常类别给实时监控预警子系统,该系统完成对实时数字信号的预警处理任务;另一方,为授权用户和决策人员提供自动预警处理结果。 2.5 野外太阳能供电系统 由于无法通过交流电对白龟山水库水质监测系统供电,因此必须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可靠的供电方案来解决此问题。根据白龟山水库的气候特点,本着绿色、节能、环保和低碳的原则,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作为供电方案。 3 结语 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的监测系统实现了白龟山水库水环境指标的实时动态监测,云计算平台对监测信息进行及时快捷有效地处理并能实现信息共享,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提高用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监测系统设计 [摘 要] 煤矿安全已经成为社会非常重视和关注的问题。针对当前基于有线网络和固定传感器技术的监测系统存在监测盲区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煤矿监测系统方案。分析了煤矿监测系统的结构,对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系统对预防煤炭安全事故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煤矿安全; 监测系统; 无线传感器网络; Zigbee协议; 节点 引言 我国煤矿开采方式只要是以矿工开采为主,多数矿井都有瓦斯、煤尘、火灾等隐患。我国煤矿生产形势一直十分严峻,煤矿频繁发生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煤矿生产,是制约我国煤矿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但是目前我国使用的安全监测系统主要还是以现场总线为主,通过有线方式进行信息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这在矿井特殊环境下存在许多的弊端。如井下监测点数量有限,存在监控盲区;随着挖掘的深入,传感器无法实现快速跟进;一旦网络发生故障,系统就会瘫痪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自组织、结构灵活、以数据为中心的特点很适合矿井环境安全监测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ZigBee的低功耗、低成本、覆盖范围大、高可靠性等都符合系统的要求,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的弊端。本文设计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对煤矿监控区域瓦斯浓度和温湿度等信号的采集测量,同时将所采集的信息在地面控制中心 PC 机上实时地显示出来,对煤矿井下环境数据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总体结构 整个系统分为井上及井下两大部分,由协调器、终端节点、路由节点、监控计算机和监控中心管理系统组成。在主巷道的入口处架设协调器,在煤矿井下主巷道和采掘工作面中每隔几十米布设一个路由节点,矿井工作人员佩戴移动的终端节点,每个采掘区形成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它通过协调器采用总线与地面监控计算机相连。其中协调器、终端节点、路由节点构成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三种节点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瓦斯浓度、温湿度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对网络的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井下部分为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构成的ZigBee网络。终端节点上使用瓦斯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对井下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路由节点的转发送给井上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与监控计算机通过串行接口将数据传给监控计算机。监控计算机收集数据信息,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能够通过以太网或Internet将数据传送给监控中心。 2 节点硬件设计 协调器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采用相同的硬件设计。考虑到系统具有低功耗和可靠性高等要求, PIC18F4620单片机具有低功耗、性能稳定的特点;CC2420射频芯片只需简单外围电路设计,且支持ZigBee协议。传感器节点采用PIC18F4620单片机和CC2420射频芯片。节点的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节点硬件平台以PIC18F4620单片机和CC2420射频芯片为核心,在单片机上扩展出SPI接口与CC2420进行连接,它们之间采用主从模式进行通信,同时还在外围扩展了RS232和RS485接口电路。针对影响矿井安全环境的因素,系统采用瓦斯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对矿井环境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经过信号放大、A/D转换等处理后传输给控制器。然后节点利用CC2420射频收发器将数据发送给中心节点,当数据值超标,产生安全隐患时启动报警装置发出警报。瓦斯传感器采用LXK-3,可以实现瓦斯浓度4%以内的检测,且当持续半分钟检测到瓦斯浓度高于1%时,蜂鸣器发出报警信号。温湿度传感器采用SHT11,根据煤矿的温湿度参数自动对瓦斯传感器校零,从而提高瓦斯浓度报警器的准确性。节点采用9V电池供电,通过稳压器将电压输出转换为系统可用电压。 3 软件开发环境 MPLAB IDE是Microchip公司用于PIC 系列单片机的基于Windows 操作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采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使用内置编辑器创建和编辑源代码。MPLAB ICD 2 在线调试器实时调试可执行逻辑,使用 MPLAB ICD 2 器件编程器向单片机中烧写。 ZigBee协议栈由Microchip协议栈的3.5版本来实现。Microchip协议栈的3.5版本能够在大多数PIC18系列的单片机上进行移植,并支持各种ZigBee网络拓扑结构,能够实现全功能设备和精简功能设备的功能。 4 节点程序设计 在本系统中,节点设备的功能不同。传感器终端节点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瓦斯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对矿井环境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将数据发送给协调器节点;路由器节点的应用层程序主要功能是网络路由的维护、节点的管理和数据的传输等;协调器节点的任务是创建整个网络,并将从传感器节点传输来的数据通过串口传输给监控计算机,同时将控制命令发送给网络中的节点。传感器终端节点、路由器节点和协调器节点均有各自的应用层程序文件:RFD.c、 Router.c、Coordinator.c,这三个文件分别是终端节点、路由器节点和协调器节点的应用程序,分别实现了各自的功能。 终端节点、路由器节点和协调器节点三种节点的应用程序都是通过调用原语,通过改变原语的状态使ZigBee协议栈的各子层实现相应的操作来实现的。在程序的初始阶段都要先对看门狗、硬件、协议栈及其它部分进行初始化操作。节点初始化后,协调器节点建立并维护网络,路由器节点和终端节点在建好网络后加入网络,负责各自在网络中的任务。 4.1 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协调器节点作为网络的中心节点,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监控计算机的联系纽带。它一方面要创建网络,对网络地址进行分配,并维护网络状态;另一方面要在收到数据请求时从终端设备节点读取数据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传送给监控计算机。在协调器节点开始运行后,要先对PIC18F4620单片机和CC2420芯片进行初始化操作,然后创建网络并对网络进行监听,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监控计算机。节点的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4.2 路由节点程序设计 终端节点和协调器节点之间可能因为距离等问题无法直接进行数据的传输,路由节点的功能主要是帮助协调器节点建立完整的网络,管理其覆盖范围内的传感器终端节点,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转发,类似于一个网络中继站。当协调器节点创建网络以后,路由节点要搜索并加入网络,然后管理其覆盖区域的传感器终端节点加入或离开网络。该节点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 4.3 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系统的终端节点实现的功能是利用节点上的传感器对环境对象的数据进行感知和采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然后通过CC2420射频芯片将数据通过网络发送给协调器节点。终端节点在收到协调器节点的数据请求命令后才会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发送,在没有数据请求的时候处于休眠状态,以减少能量消耗。终端节点的软件流程图如图5所示。 5 结束语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到煤矿安全监测中,可随意增加移除监测节点,方便网络扩展,弥补了煤矿目前的煤矿生产安全监控系统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煤矿监控技术的发展,成本的不断下降和体积的进一步减小,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会很快实现,未来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会更智能、更完善、更稳定。 煤矿监测系统论文:KJ581型钢丝绳芯胶带在线监测系统在彭庄煤矿的应用 摘要:针对矿用胶带钢丝绳芯的漏磁在线检测及X光成像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将检测、成像及诊断系统的结合一体,完成对胶带内钢丝绳芯锈蚀、断绳、接头抽动、移位、镀锌层老化等工况的高速、在线、电磁检测及精确定位。对重点隐患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实现对钢丝绳芯胶带的在线监测,保证设备安全运转。 一、前言 强力胶带机由于运输能力大,运输距离长,所以广泛应用于我国矿山等行业。但是由于强力胶带机运距长、负荷大、设备老化等问题,造成皮带接头易损、带身钢丝绳断裂,设备安全运转存在重大隐患。如果发生事故,不但会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造成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 彭庄煤矿矿现有钢丝绳胶带机2部,在设备运行中发现胶带接头的完好情况是整个胶带机安全运行的基础,现在皮带硫化接头的检查只凭肉眼观测,对接头的硫化仅凭经验,虽然在管理中要求司机在班中严格按规定巡检,但难免监测不到位,因此极不科学,很容易出现断带事故。 目前国内有钢丝绳芯探伤仪,存在着只能以“心电图”形式的记录,不能自动判断,需专业人员才能看懂,不便快速有效的发现胶带在运行中存在的隐患。通过钢丝绳芯皮带电磁在线检测及X光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将检测、成像及诊断结合起来,对重点隐患部位进行重点检查检修,及时排除隐患,保证设备安全运转,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打下基础。 二、综合在线监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1、工作原理: 首先,通过永久磁场对胶带钢丝绳芯进行充磁,当系统工作时,通过对胶带内钢丝绳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实现对胶带内钢丝绳芯的锈蚀、断绳、接头抽动、移位、镀锌层老化等工况实行高速、在线、电磁检测。当某处损伤超标或接头抽动超标时再启动 X射线部分进行低速在线或定点透视,从而使用户能更清楚、直观地看到损伤点或接头的透视图像,以便采取进一步的合理修复手段,防范隐患扩大或事故发生。 2、系统的组成: 电磁传感器:完成对输送带内钢丝绳芯的加磁及漏磁信号的拾取与检测; X 光机系统:X光发射、接收装置、皮带定位装置,完成机架内皮带定位及其透视图像的实时采集; 下位计算机:完成对磁信号及视频图像的接收、预处理、打包、发送以及电源的提供; 上位计算机:完成对信号的接收、校验、后处理、存储与实时显示和报表打印。 3、系统的功能: ⑴完成输送带内钢丝绳芯锈蚀、断绳、接头抽动、移位、镀锌层老化等工况的高速、在线、电磁检测及精确定位; ⑵完成输送带内钢绳芯损伤点或接头的 X 射线低速在线或定点透视;⑶检测数据及扫描图像可通过日期、接头号、位置等选项进行查询、观看和比对、分析;⑷系统最终出具检测数据、曲线图、文字报告,并具超限报警功能;⑸实现各检测值的长时间存储及报表打印;⑹系统可通过光纤远距离传输并可进入用户局域网实现数据共享;⑺对输送带进行辅助定位,并进行声音提示。 4、系统的特点: ⑴磁传感器形式:数字式、密集型、单箱式传感器;⑵磁传感器维护:无传感器调节窗口、温度自适应、彻底免维护、免调试;⑶系统模块化的多层单片机结构,使系统运行更快、更稳定、更容易实现更新换代;⑷面对用户的人性化、模块化、傻瓜型的软件设计,使用户无需懂太多计算机知识的人也可以轻松使用该系统;⑸系统可进入用户的局域网,实现数据共享;⑹可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其劳动工作条件,缩短检测时间;⑺人可以远距离进行X光透视,免辐射。 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1、磁传感器的安装: 传感器安装位置遵循以下原则:输送带抖动最小、要尽量远离强磁场、不易受砸、安装维护方便、信号传输距离尽量短等。 传感器应放在上皮带与底皮带之间, 首先将L 型固定板固定在输送带大梁上,套上U型螺丝,用螺母拧紧;再用直杆螺丝将传感器箱吊挂在 L 板上。传感器箱下表面距离底皮带上表面的高度调节为60mm+5mm,最后用螺母拧紧即可。 安装注意事项: ⑴传感器箱应安装在皮带抖动小的地方(最好安装在机头附近,靠近托辊的位置,但为了避免测试误差,请不要装在托辊正上方);⑵用螺母固定传感器箱时,应加装弹垫,切记拧紧,防止长期震动导致螺母松动。 2、X光系统各部分的安装(仅限综合系统): 现场安装期间,发现该装置的固定装置,不牢靠及X光机安装位置在上下胶带之间,要求上胶带胶带下平面与胶带机纵梁上平面之间有不低于300的间距,我们对机架的固定方式及托辊架进行了改造。 原有X光机架为落地式,它要求安装地点的底板必须与胶带平行方可安装,由于井下地理条件的不同及底板的起伏不平,造成机架安装后,X光机纵向移动架与胶带机纵梁交叉,影响机架前后移动距离。我们在与厂家技术人员研究后,提出将机架改造为吊挂式使用,具体方法如下: ⑴在机架前后两端,加工四根等距吊架,将X光机机架整体吊挂在胶带机纵梁上;⑵再在机架前后两端,加工四根拉杆,将机架与胶带机前后H架固定在一起;⑶原有胶带机上托架为插板式,托辊上沿只比纵梁高出60,我们在不停产的前提下将托辊架改造为固定式,且逐渐提高托辊安装高度,使胶带在通过监测装置处形成桥型段,既满足了监测装置的安装要求,又保证了矿井生产的正常进行。 四、使用的注意事项 1、硬件设备: ⑴传感器箱在运输安装时,应避免强烈的震动或碰撞;⑵操作该系统时,操作者必须经过计算机操作培训,并严格按照该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⑶应定期检查传感器箱固定螺丝是否松动;⑷每次使用本产品时,应先进行设备自检,如果发现有设备损坏应及时修理或与厂家联系⑸X光机启动时,请勿在机架附近长时逗留。 2、软件使用: 禁止拷贝与该系统无关软件到本计算机,防止病毒侵入影响,使用 U盘或移动硬盘时先进行杀毒再使用。 禁止删除系统软件中的任何文件,防止软件无法正常运行。 五、常见问题及解答 1、实时监测过程中或处理数据过程中,计算机经常出现死机,不能正常运行: ⑴检查计算机所在室温是否高于35℃或低于 0℃,若是应降低或升高室温;⑵若室温条件满足,故障仍未排除,请检查计算机是否有病毒并用正版杀毒软件进行查杀病毒。 2、报表及图形数据打印,颜色太浅,无法看清。 更换色带、墨盒、硒鼓。 3、计算机自检时显示下位机连接不上: ⑴下位机电源是否已经打开;⑵USB 转光纤模块是否按操作规程(先启动工控机,待启动完毕,再按住 USB 转光纤模块按钮 3 秒),如果不是,请按规定操作,便可正常连接下位机;⑶光纤是否折断(用激光笔从一侧照光纤,另一侧可见到光,即为完好),若折断则需更换;⑷下位机通讯板损坏,需更换;⑸USB转光纤模块损坏,需更换。 六、结语 通过对彭庄矿井下主上仓皮带安装KJ581型钢丝绳芯胶带在线监测系统之后,通过该系统的投入使用,完成对胶带内钢丝绳芯锈蚀、断绳、接头抽动、移位、镀锌层老化等工况的高速、在线、电磁检测及精确定位。提高了胶带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针对胶带的重点隐患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实现对钢丝绳芯胶带的在线监测,保证设备安全运转,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创建及人才培养 1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新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大众缺乏对其的了解,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考生报考专业时带有盲目性,往往对专业的名称产生误解,致使入学后发现专业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而产生迷茫和厌学的状况;另外,由于全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比例较小,社会知名度不够高,学生入校后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将来到哪里就业等等疑问,因此我们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在招生时将学科的发展规划、课程设置、社会需求等作大力宣传,使学生真正了解专业的定位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报考外,更注重对入校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如定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请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邀请已经毕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等与同学们座谈,了解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研究的内容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带领学生到一些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紧密相关的公司、企业、医院等参观,组织学生参加深圳每年一届的医疗器械博览会,让他们通过实地感受和了解,从而热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增强信心,也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更有了动力和目标。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们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1],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培养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置除学校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分为四条主线:1)医学仪器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还包括: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2)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还包括:单片机(ARM、MCU、DSP)技术、算法语言、网络技术、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3)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与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生物医学测量、医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等,以医学仪器与信息为主轴,兼顾力学、材料等其他主干领域,满足涉及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综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在接受多方面全方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在感兴趣的领域继续深造。 3开展教学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复合通用型的应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方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课堂多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2]。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能力。 3.2采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结合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可使过去枯燥的纯粹手写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但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结合黑板书写,加深记忆并鼓励学生适当笔记。 3.3加强教材建设,整合课程及网络资源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书本基础理论为主线,辅以参考资料和自编讲义,并开发了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了生物医学测量、医学成像技术等部分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在教学平台上开设了包括课程讲义、答疑讨论、在线测试、试题试卷库、参考资料下载等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通过此平台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探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大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4重点突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 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如工程生理学实验)、综合性实验(如医学测量与传感器实验、医学仪器与信息处理实验等)和创新性开放实验,分阶段、分层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综合性实验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实验由教师拟定实验目标,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动手创造,改变过去学生盲目被动的按照规定步骤进行实验,缺乏思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情况,真正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实践能力,并安排时间让学生分组讲述本组实验或设计的思路和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而且学会总结经验,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真正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5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我们秉承“科研带动教学,研究带动教育”的理念,积极与省内有关医疗器械公司、医院、生产厂等密切联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与美国NationalInstrument公司合作建立“华工-NI虚拟仪器联合教学实验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可以进实验室参与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使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得到极大锻炼。 4改进考核方法,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过去传统的“一纸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在总评成绩中加重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例如,关于生物医学工程各领域发展的综述报告、各种观摩、实验、设计、实习等都体现在期末的各科考试总评成绩中,并加大其比重。考试的形式也多样化,我们在部分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上还采取了一种半开卷的形式[3],所谓半开卷考试就是在考前准备一张与试卷等大的16K纸,学生可以事先在这张纸上摘抄(必须手写)书上的概念性理论和重点难点,并且准许学生将其带进考场,考完后将这张纸同试卷一并交上,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考前亲自抄写一遍这些内容是对这些知识的一种复习和回顾,同时要自己整理这些重点难点就必须平时注意学习和听讲,因此这种方式不仅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学生真正通过考试来及时发现和补救学习上的漏缺,同时也使考核方式更灵活,结果更客观。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令人满意,03、04级同学在校期间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3篇,学生就业情况良好,用人单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涨,社会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不足之处在于,学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适合的专业教材,如何在工科院校有效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等,我们将继续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疾病的诊治中,现代医学的发展正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人们对疾病的诊治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愈发的苛求完美的治疗效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生物医学工程被更多的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们所重视,而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的完美结合下诞生的介入超声学技术则近乎完美的实现了人们对微创的追求,这些高端的微创诊疗设备是结合物理、工程、技术的综合发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运用情况,然后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回顾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及介入超声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和医学生物工程在临床工作中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介入超声学;微创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作者:张瑞敏 单位:包头市第四医院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高校的重要特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高校科教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与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优势科研资源,凝聚老师与学生的科教相融的共识,将老师的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过程、学生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探索并实施科教融合的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不断拓展人才培养资源与渠道,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2]。科教融合是指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优势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高度融合与交叉的学科,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医学、电子技术理论基础以及医学与电子信息相结合的工程技术能力,能在医疗器械、医疗卫生等相关行业从事工程技术开发、服务、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3]。全面推进科教融合,可以有效地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专业基本能力与素质。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往往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提升高校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学校可以获得更多地经费、吸引大量地生源、获得更高的声誉。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甚至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以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的情况等作为考察重点,而授课内容、课时量甚至教学方式和效果仅仅作为参考方面不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老师往往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工作。部分老师教学热情不够,为教学而教学,没有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去教学,由于科研任务繁重,占据了大师的工作时间,在教学上面所花的时间与精力相对较少。三是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相对较少[4]。一方面大学期间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比较大,很难有地时间参与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本科期间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高,基础还不扎实,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甚少,老师更希望研究生来参与科研项目。针对当前高校科教融合所存在的普遍的问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与特色,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利用广西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八桂学者岗位、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的优势学科研究平台,以及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主要的重大科研项目和以广西八桂学者为带头人的高端师资队伍为主的科学研究资源,积极制订相关措施与政策,将学科平台和科研资源带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定期举办以科教融合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凝聚专业老师与学生的共识 科教融合,思想先行。不仅要让专业老师认识到科教融合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科教融合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生是科教融合的主体,只有学生愿意参与,老师愿意参与指导,才可能实质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定期举办学院层面的专题讨论,围绕科研服务本科教学的模式与途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甚至将一些典型案例在会上进行分享。在讨论会上,除了专业老师参与外,学生代表也应出席,通过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逐步凝聚大家对科教融合模式的共识,还可以让老师与学生进行相互地了解,为更好地贯彻科教融合专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科教融合对于老师与学生双方面都是受益的。一方面,科教融合可以让学生接受到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或者不可或缺的补充。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活跃,跳跃性较强,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获得新的科研思路。科教融合的实施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和动力源泉。 二、将老师科研成果引入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专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要求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实施课堂教学和专业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的课堂教学效果[5]。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生物医学电子仪器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老师围绕这一核心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结合老师的科学研究,充分体现解决医疗器械产业关键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式的探索、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增加科教融合方面的内容。比如在有限的课时内,改革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授课内容,增加与生物医学仪器研制直接相关的算法方面的知识点,如插值、拟合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老师在生物医学信息检测方面的科学研究组织教学内容。又比如在《传感器原理》、《医学仪器原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经历,并在医学仪器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改革实验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作业布置与评改等环节与领域贯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特别鼓励专业老师结合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实验项目,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生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 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遵循适应性、创新性和主体性原则,即第二课堂应当与大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过程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老师的科学研究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融合,对于提升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6]。它既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由于科研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重大地促进作用。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围绕学生参与生物医学传感与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方面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一,定期向学生公开教师科研课题,让学生选择参加老师科研项目。要求老师认真指导学生专业科技活动,让学生实质参与。要求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文献、参与学术讨论等方式参与课题,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参与科学实验、数据分析等项目研究过程。第二,鼓励老师从科研项目中凝练大学生创新项目由学生承担,除了承担国家级和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外,学院还设立专项经费,定期支持一批院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明确鼓励学生结合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组织申报。第三,鼓励老师从科研项目中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承担。在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中,有超过50%的题目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关,还有20%左右的题目与学生承担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关。第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协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依据我校《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通过学校的考核后可以替代部分课程设计、实习甚至毕业设计的学分。一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给了学生一定的责任与任务,同时也可以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五,依托生物医学电子领域的企业和大型医院建立完善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来自于生产实际的科研资源,依托合作企业或医院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医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医院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派出学生到企业或者医院通过实习、做毕业设计等方式实质性参与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 四、扩大学科科研平台的开放,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对接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工科专业来说,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的基础平台。学科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机制,切实增加学生专业工程实践的机会,是实施科教融合过程,保障科教融合效果的重要手段[7]。学院立足专业办学实际情况,加强实验平台硬件保障,构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完善了学院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了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管理,既为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专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方便,也加强了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以及实验室的有序管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经构建并形成了符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的学生进实验室模式与制度。在周末、在晚上都会有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专业老师经常在实验里直接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总之,通过近几年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融入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活动中,取得得了良好的成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直接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还有大约40%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了科学研究。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近3年,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申请各类专利15件,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20余人次,而且这些本科生研究成果在逐年提高。 作者:陈洪波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 摘 要:简要分析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现状及问题,并针对医学院校的特点,探索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相当迅猛,其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和重视。截止目前,全国约9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医学院校约13所。如何充分发挥医学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医学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师资力量缺乏、实验平台和资源薄弱、课时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入手,对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在实践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生物医学工程(Biology Medical Engineering,BMI)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多学科的高度综合交叉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特点[1]。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了生物信息、医疗仪器、生物材料、生物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工程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3]。南京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学校原来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优势学科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传感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上述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平台完备。比较而言,学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上相对薄弱,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实践教学有明显的不足,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平台薄弱、课时有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更新等方面入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践教学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生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是传统的工科院校,信息学科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工学为主体,以及“大信息”的背景下,学校的通信、电子、图像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科研氛围浓厚、师资力量较强,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成熟、教学特点鲜明。上述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已经构建了包括课内实验、专题实验、综合训练和生产实习一系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但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迫切的需要将更多的生物医学知识融入到工程学知识中。为了扩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学教学方面,我校目前开设了几门生物学领域的课程,包括现代生物学、定量生理学和解剖生理学等。 由于学校在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基础,因此这些课程的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实验教学平台也比较薄弱。此外,生物医学课程多属于理论加上实验的课程,要求课时较多。以解剖与生理为例,理论课要讲51个学时,实验课也需要51个学时[4,5]。但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纲,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只设置了36个学时的理论课以及4个学时的实验课。因此,在这些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上,需要大幅的调整以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4,5]。在实验教学上,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为演示实验或参观,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机会[6]。 笔者在调研学生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兴趣、期望和要求时,有68.1%的同学表示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表1),并且有30%的同学希望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表2)。但我校目前现有的师资力量、实验教学平台和课时设置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平水,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生物医学实验教学改进办法 1.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我校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近几年来,已引进多个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和高级人才,构建了一个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包括了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以及纳米材料毒理等,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体系完全满足了现有的生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需要。 2.完善实验教学条件。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同时为了满足学校科研项目发展的需要,我校已于近几年建设完成了生物医学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结合医学诊断以及生物信息处理的多层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地,使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和掌握全面的生命科学综合实验技能,以培养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性人才,同时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平台,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做出一流的科研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操作平台和蛋白结构测试和信息处理的表征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为学生设立了核酸分离和检测,核黄素、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指标测定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观看并亲自动手操作,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平台的建设,我们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生物类课程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许多教师针对生物领域的热点方向开设了一系列的开放实验项目,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动物房,让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一些基本的生物学实验以及动物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7-9]。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对生物医学相关实验有兴趣并且有能力的本科生申报创新项目,鼓励教师和学生并将毕业设计与创新项目相结合,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10]。实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查阅中外文献,了解项目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设计实验方案,学习各种新的实验技术,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还加深例如学生对各种专业课程的理解以及对生物工程专业的认识。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各领域的实验室构成、具体运作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在大学和医院等实习基地的参观和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习目的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为生物学和医学服务的交叉学科,生物学实验课对生物医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领域非常重要。针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现有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和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电子类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电子技术知识始终贯穿专业课程学习始终。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电子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今后教学工作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类课程 教材选择 项目教学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出现的集多个学科领域于一身的交叉型新兴学科。该专业涉及生物学、医学、电子学、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应用实践性强和就业口径宽等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发和维护人员,但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四年制本科教育只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该专业的入门引领,或是提供了理工科和医学学习经历,将各学科知识叠加,学生很难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此,如何让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在面临就业时突出专业特色,脱颖而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的基础,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上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众多门专业基础课中,电子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自动控制技术、医疗仪器原理类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科生只有掌握电子技术才可以为日后从事生物工程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因此,电子类课程在众多基础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现根据我校电子类课程教学情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电子类基础课程特点 电子类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电工学等。这些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先行课,为生物医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用仪器原理、检验分析仪器和医用影像设备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该类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理论支撑才能学好电子技术课程,并为后续医学仪器的原理分析和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理论扎实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而理论知识学的不好的则厌倦电子类课程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更缺乏对课程中各种电路的理解和设计制作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报考时对所报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使得原本爱好医学的学生选择了该专业,入学后开始抱怨选错了专业,继而也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学习中;另外,电子类知识都是各种复杂难懂的、功能各异的典型电路,以及对各种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电子类课程各学科之间以及每门课程的各章节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学生电子类某一科学习不好,会影响到后面其他电子类课程乃至专业课的学习。 总之,一些学生对错选专业的负面情绪和电子类课程知识复杂难懂的特点,使得他们对电子技术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在学习中出现倦怠情绪,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已经明确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这个专业充满希望,对电子技术类课程提高重视程度。 2.教材选择对电子类课程的影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知识覆盖面广,但每科研究深度浅等特点,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配合专业特点,选择难易程度适度,能为专业课服务的合适教材。 我校电子类课程的教材选择普遍偏难。虽然教材知识覆盖面够用,但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偏大,学生在计划学时内很难消化理解。课时少,授课内容多,难度又大,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可见,教材的选择对于适应教学需求,学科体系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很重要。 3.医学院校理工科教师医学知识薄弱 医学院校的工科专任教师多数没有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背景,而且我校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所选教材几乎与医学无关,导致电子类课程授课内容与医学联系不紧密。因此,医学院校理工科教师应该普及医学知识,这样理工科教师授课时才能更恰当的引入典型医学实例,为医学仪器课程的开展做好准备,为专业课奠定基础。 三、结合课程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于电子类课程,由于具有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性强等特点,采用传统启发式教学会使得理论知识的传授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答辩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把课堂翻转起来,尽量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资料查阅和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解决学生自学后提出的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根据老师每次有针对性的任务去自行学习,既完成了任务,达到教学要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 2.实验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其他学科不同,每一门电子类课程都有相关的实验课程,学生在完成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外,还需要开展一些综合性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对于小型医疗仪器的理解和研发能力。我们可以针对生工学生设计小型的综合实验项目,如把电子血压仪等小型医学设备拆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再组成一个设计项目,有能力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其他学生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和个人喜好选择完成某一部分的电路,由任课教师统一指导。这样在有任务驱动、有完成目标、有时间限制、有指导教师和有合作伙伴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实践动手能力也会在项目的驱使下逐步提高,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四、结论 本文针对电子类课程阐述了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实际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缺少和其他工程专业毕业生竞争的优势。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设定上应向着多元化发展,借鉴国外对生物医学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上理工科和文科并行发展,为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就业打开更广阔的突破口。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认识之探讨 摘要: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点为基础,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以教师能力为依托,以学生能力为根本,从五个方面就如何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职业认识作了探讨,使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完美择业。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职业认识;医学影像技术 作为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高度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并从80年代开始,全球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类产品销售额每年保持6-10%的增长率,因而被誉为产业界的“常青树”,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如此大的规模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大多医科类院校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开设的专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求贤若渴、高校教育的捉襟见肘、专业人才的凤毛麟角互相矛盾的局面。所以,有针对性地作好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圆其成才梦,是新设专业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调查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状态的突出表现为:初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导致思想困惑迷茫;中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后期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缺乏学习动力[1]。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顾虑,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对如何使学生对于未来求业择业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认识作了探讨。 1 以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什么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专业。所学跨学科的课程,既有医学成像原理和电离辐射防护的知识,又有图像重建算法和图像后处理内容;既有理科工科知识,又有医科内容。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培养方式以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从事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在医学影像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的能力。 此外,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级人才也要与时俱进,掌握专业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专业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应具有使用新型功能设备和应用新颖科学技术的能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指为开展医疗或医学研究,以非侵入方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其中出现最早的装置是X线机,随着影像技术在不断地探索中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为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涵盖了解剖、病理、功能、代谢等多个领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帮助。具体体现在:现代医学影像率先建设并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体系,成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数字成像技术将数据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从传统的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为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从单一的诊断学过渡到了诊断与治疗并举的临床学科[3];从简单的信号传导跟踪到实现定量成像;电阻抗成像作为无创无放射损伤的成像技术,既能显示形态改变又能反映功能变化;利用多模成像技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活体病理成像;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根据医学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实现影像;无创、无害性的检查技术不断发展,辐射剂量的控制逐步得到强化等等[4]。时至今日,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已经遍布人体主要的器官和疾病类型,从神经疾病、代谢紊乱到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也有相当进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可靠工具和活力平台。 3 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近些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3.1 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放疗科、设备科、核医学科 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③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④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2]。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在本科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而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则必须在各功能科室第一线长期工作并积累经验才能够获得,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是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对自我提升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为良好开展工作必须做到的知识储备。 3.2 中外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教育培训机构 相关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和销售、研发和技术支持,产品注册和产品质量检测。前两者对从业者个人能力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如沟通交际和处事应变能力,从事产品营销和市场推广等工作;中间两者看重专业素质,从事产品研制、开发设计、维修保养等工作;后两者主要是在品管部门,需要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质量检测、控制和监督工作,了解产品注册要求和撰写标准并能独立完成产品注册、申报、体系认证等工作。 3.3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标准、分类规则、命名规则和编码规则;拟订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工作规范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要求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拟订医疗器械互联网销售监督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监督抽验及安全风险评估;拟订问题医疗器械召回和处置制度等[5]。 4 以教师能力为依托,具备什么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本身是一门多交叉学科,教师具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对于研究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注重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的同时,将生物医学与药学、化学、统计学、材料学、电子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入到生物医学领域中来,并将这种优势带到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综合实验当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理工科背景的教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例,医科背景的教师参加理工科理论培训,任课教师深入行业调研,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优势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5 以学生能力为根本,锻炼什么技能 理工医相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色,在知识结构上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学、机械学、光学、计算机,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医学电子仪器的系统设计、医学影像设备的系统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风险评价方法,接受典型医疗器械应用的训练,系统地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6]。 此外,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为产业服务的技能,这些综合素质在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尤其是对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的深切关注,会为学生今后在广泛领域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代表的新兴边缘学科自身特性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学校要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上下功夫,多管齐下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学生要多角度充分认识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完美“择业”。当然,新兴边缘学科的毕业生要想实现充分就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才能早日实现才尽其用。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摘要: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重大命题。本文通过其他高校该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对比,从制度保障、创新实验室建设、学生基础三方面对广东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15年我国药学家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更加坚定了我国工作者在创新道路上的信念和追求。但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因此培养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基础好、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而作为本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如何培养其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之一。 一、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对比 目前,我国约有110所高校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很多学校依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或医学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其他学科发展该专业,因此不同学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会各有侧重与特色,这种特色也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较早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东南大学最早开创了一贯制本硕连读,并不断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早期独立实验教学去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第三军医大学旨在培养合格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以适应部队卫勤保障建设需要。通过构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设计技能―创新技能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程―创新性课外科技活动―实习―毕业设计5个类型的课程培训体系培养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并建设了创新实验室服务于学员专业学习阶段,进一步提高其应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3]。华南理工大学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则体现了理工类院校的特色,形成了以生物医学电子、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力学为主导的培养体系,并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医疗器械及技术服务产业密集的优势,开办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平台[4,5]。南京医学大学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确立了“医用导向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医工融合”式的课程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平台,并实施了“认知体验,实践锻炼,深化拓展”三阶段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并输送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6]。 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办于2003年,在借鉴老牌院校办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更适应医学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经验,并从三方面构建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7]。首先通过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如电子类课程的改革,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独立开设专业课程设计,以设计某个典型的医疗仪器为主线,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最后,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方式,得益于珠江三角洲的有利条件,我们开辟了一批实习基地,学生的毕业设计将与现实的工作需要相结合,增强了面向市场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为加快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开始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1.制度保障。我校于2010年颁布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章程,指导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章程规定每年评审立项一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校级项目为基础重点申报一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激起了本校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于2014年版的学生手册中添加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实施方案(试行)”去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该活动的积极性。同年,在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也体现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此外,学校配套了相关经费支持并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开放各类实验室与重点实验室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 2.创新实验室建设。我专业原有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各3间,大型医疗设备实验室1间,主要用于实验教学;另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生物医学工程光电子实验室各1间,是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场所。前者的实验内容体系由原来的“基础型、验证型”扩展至“设计型、综合性”,此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深入,因为其只在上课期间面向学生开放。后者教师会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但受众面小,也不利于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鉴于此,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于2013年12月开始筹建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并于2014年5月投入使用。 创新实验室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采取全天式开放,确保最大化地提供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而且它面向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开放,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台进行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创新实验室在管理上采取了“专业教师指导为前提,医学电子协会自主管理为主,技术人员管理为辅”的方法。医学电子协会的会员是来自于本专业的学生,其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开放管理,包括安排学生值班、出入人员的登记、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实验耗材的使用登记等。技术人员每周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以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良好的设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新实验室在创建之初配备的设备就综合考虑了它们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另外,其他实验室的专业实验设备除了满足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外,也会提供给创新实验室。 3.学生基础。创新实验室的使用者为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因此其掌握开展相关训练项目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用基础。针对一年级学生,医学电子协会定期举办单片机、JAVA语言等的培训活动,考核结束后学员将进入大二、大三学生的项目组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既打消了一年级学生不自信的心理,为其独立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打基础,又对项目研究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使其能往更深入的方向展开。在相关的竞赛活动结束后,医学电子协会举办专门的经验交流会进行切磋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我们还配备了专业教师提供指导。这些举措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各项竞赛项目中,如每年的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各级别(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工程学院项目设计大赛等。近年来,本专业代表我校赴赛的团队在东莞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佳绩。 三、结语 目前,我们对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基于创新实验室平台,以参加各种活动项目为途径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经过创新实践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但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下一步计划与研发力量较强的公司企业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启动本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符合我校特色、体现区域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 摘 要 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是以“再生医学”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专业,该专业在国内外属于前沿学科,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此专业是一门创新能力要求非常强的专业,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要具有“创新性思维”;此专业又是一门多学科有机融合的专业,要求学生综合掌握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本科生 联合培养 建立适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人才为目标,建设一个以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再生医学为主要内容、以服务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和临床再生医疗实践为宗旨、面向21世纪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显得尤为必要。 1联合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本科生模式的建立 本专业的学制为五年,学生有13个月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到其它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尤其是中科院系统,参与所在单位的科研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与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保持良好的人才输出状态。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毕业实习校内实践基地包括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白求恩医学院、生命科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包括中科院广州生命健康与医药研究院、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上海神经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等,每年按期派出1-2名本科实习学生到各基地实习。 2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满足我国“再生医学”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我专业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调整课程体系,根据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平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研究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生物医学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在未来几年,本专业拟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分步骤地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学习,邀请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外聘客座教授、兼职教授、长期及短期外聘教师进行授课的力度。另外,学院与合作单位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已达成意向,拟充分利用该单位的资源优势,与吉林大学共建再生医学系。 2.2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对每个毕业生都进行素质和能力的跟踪调查,为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具体方案是:采用深入用人单位调查,邀请用人单位座谈,请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主管填写毕业生质量调查表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质量考核评价。对每个学生给出具体评价结论和评价结果。 3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评价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院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硕博连读研究生;有5名毕业生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其余大部分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录取单位都是国内重点高校或中科院系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部分是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单位;指导教师中,有多名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2008届毕业生李坤同学于2013年8月在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 (2)2008届毕业生任婧同学于2011年6月在神经科学领域SCI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Neuron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 (3)2012届毕业生骆一铖应邀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进行为期13个月的毕业实习,毕业后留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工作。 (4)2014届毕业生白扬同学成功获准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毕业实习。 (5)2008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张旭浩同学,于2012年10月参加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举办的“第二届阿穆尔地区国际科学大会”,其主持完成的本科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成果“DCC-ADD基因转染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并获“学术成果创新奖”一等奖。该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各1篇。 以“再生医学”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主要发展领域。由于其对于阐明生命本质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加强该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尚未设立“再生医学”专业,95%以上的从事“再生医学”研究和实践的从业人员,是由生物学、临床医学或生物化学等专业改行的,真正接受过“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系统训练的人员极少,高层次研发型人才尤其匮乏。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再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今后主要面临的一个课题。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根据兴趣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探讨 摘 要: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方向成为专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通过组建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实践方向的兴趣小组,本专业学科建设和学生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对新专业学科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专业建设 学科发展 兴趣小组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综合生物学、工程学和医学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生物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临床医学中的关键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宽广而扎实的电子学、生物学、医学理论基础,能在理、工、生、医等学科高度交叉中进行前沿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产学研结合,并推动相关科学技术发展,以满足我国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生物医学工程属于工学门类,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级学科。 本学科是利用生命科学、医学、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于生物信息工程、生物电子工程、大型医疗仪器系统、现代医疗监护系统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生物医学信息检测、医用仪器、医学影像、生物电子学、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检测与控制、管理与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侧重于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医学等的交叉和渗透。该领域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基地,是与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领域,是关系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领域。 天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年轻的、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理、工、生、医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电信学院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专业下设5个实验室,医学仪器及设备实验室、医学成像及光谱成分分析实验室、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室、医学建模与仿真实验室、膜片钳实验室,拥有一批踏实肯干、敢于创新、勇于攻关的年轻科研人员,并将不断吸引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进行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科研方面利用人体信息检测技术与智能服装相结合,设计出检测、监控、调节人体状态的一体化智能服装;膜片钳方向主要进行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向研究,同时与天津大学和天津各大医院开展密切合作,在医疗仪器研制和临床实验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大学物理、分析化学、高频电子技术、医学基础、工程光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及DSP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成像新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生物医学仪器设计基础等。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机关、医院、国防、科研机构、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疗产品设计、研发和管理工作,服务于天津医疗产业联盟的发展需求。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也是广开思路,在大一刚入学就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规划,由于本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学生喜欢的专业方向也不一样,有生物、医学、电子等设计物理、化学等不同方向的需求,学生提出的就业方向也不完全一致,区别于传统的专业学生,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虽然兴趣不统一,在专业方向上容易把握,而生物、医学、物理、化学等涉及的学科更多,对新专业教学提出新挑战。如何适应不同学生不同需求,我们系的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建立新专业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组建没有按照传统电子通信方式,而是从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几个方面引进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具有海外研究背景,更了解各个方向的国内外发展方向,因此最终我们决定由具有生物背景的老师建立生物组,具有医学背景的老师建立医学组,具有物理背景的老师建立物理组,具有化学背景的老师建立化学组,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建立实践组,一届共招收50人左右,这样每个组的人数定在10人左右,实践组人稍多,这样可以弥补生物、医学组由于设备仪器不足带来的问题,这两个组规模稍小,大约5~7人左右,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兴趣小组分组,根据不同需求,各个小组配备了不同老师和学生,这样学生由于兴趣不同在学习上的态度问题就解决了,老师可以有更好的学生资源,学生也愿意学,老师也愿意带,新专业组建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专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于老师有人,学生愿意学,设备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以前用得少的设备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在最近1年多时间中,老师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多成绩,拿到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30余篇,学生在各类不同类型竞赛上获奖10余项,在教改立项、师生合作教学资源建设、师生合作项目、全国大创上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并且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拿到天津市医学电子诊疗技术工程中心,为本专业建设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 因此,本文认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跨度大,学生带着更多方向学习这个专业,老师方向更为广泛,我们通过兴趣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专业特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大一就进入实验组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而且促进整个学科发展。因此从兴趣出发组建不同兴趣小组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更好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 摘 要: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对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生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该文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思路,探讨了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实践的环境等方面进行实验室建设的方向,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仪器设备管理等的规范化措施。向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迈进,更好地满足国家对专业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人才培养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如何培养不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专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实验室建设在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实验室内,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课堂所学原理的真正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建立设备齐全、技术成熟以及管理科学、创新的实验室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 专业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十余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各个方面的弊端也不断暴露。 2.1 实验室设置理念陈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置是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类归纳后对应相关课程建立的。这类实验室对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中显出力不从心。有些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太少;有些实验课程安排混乱,上课时间交叉,导致学生实验连续性差,不仅造成实验器材的浪费,同时学生的实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2.2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短缺 由于高校学生扩招及专业让人才的短缺,导致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有些实验室是由理论教师兼顾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和完善。 2.3 实验设备的购置不合理 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的购置,不仅要满足实验课程所需,还需要在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方面有所考量。目前,有些仪器设备使用率太低,不能充分运用到本科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3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环境、实验设备等[1],软件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才等[2]。根据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特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3.1 教学团队型实验室设置 为了避免实验室使用不当、管理混乱的状况,提出利用实验教学团队来配置实验室的措施。由执行实验教学的骨干教师,可进行实验设备开发、维护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进行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实验人员组成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3]。每个教学团队配置一个教学研究实验室,必修课程之外,各个实践环节由团队教师带领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始终跟随教师参与到真正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于实验仪器也能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3.2 完善设备管理机制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直接反应整个实验室的水平和管理效果。实验仪器从采购、收货、入库、验收到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明确到个人,不要采购一个人,验收又一个人,导致有些设备在各个环节上都容易出现问题,而追根溯源却无从查起。仪器设备的专人负责到底制度,避免了乱买仪器,验收松懈,责任推诿等现象,充分实现仪器设备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3.3 利用科研牵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单一的实验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光靠一些经典成熟的实验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理工类的专业中,科研项目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科研项目中挖掘专业实验项目必然成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4 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4]。同时。实验室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期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改革的探索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带教体会 [摘要]结合现代数字化的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特点,探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带教的的心得体会和方法。在实际工作,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改进带教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影像技术 数字化 带教体会 临床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是医学知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如何将书本的知识应用于临床,为影像技术服务,是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职责。现阶段影像技术已从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发展为CT、MRI、CR、DR、DSA、PACS 等高端影像技术,正逐步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需要掌握医学影像、外语、计算机、电路等多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影像技术人才。我院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是省内多所大专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及临床实习基地,每年有多所大专院校实习生来院进行临床实习,现就如何带教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进行探讨。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的现状 现在一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为三到六个月,进行医学影像专业全科学习。学生进入各实习科室后,由教学秘书进行各科室轮转安排,当值的技师指导参与日常的医疗行为。在工作中,发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工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对学生要求不严,临床技师忙于医疗服务,不能系统的讲解仪器的性能、操作等,只能遇到具体的病例具体指导,就会导致学生掌握细枝末节,不能整体掌握仪器的情况出现。2)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影像技术操作,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不高,组织纪律性不严。3)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影像技术的综合运用,比较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的比较欠缺。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实习前的服务理念培训 实习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很少有服务理念,而进入实习医院后,将成为医院员工的一部分,实习生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医院和科室的形象。其中,个人形象、与患者的语言交流、如何接听电话、如何应对常见的投诉或意外情况是培训的关键,是带教的重要部分。我的体会是实习生的服务意识培训要达科室的标准才能进入专业岗位,才能与患者及带教老师交流。 2)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 大型综合医院影像科一般X线、CT、超声、MRI等专业岗位。各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实习要求不同,实习生又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实习时间又有三个月、半年,每个实习年度进入影像科的实习生人数也不一样,因此,要使每个实习生能够相对公平地在各专业岗位获得相当的实习机会。即每天进入一个岗位的人数、实习时间、实习教师、实习资源等基本一致,实习前制订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十分关键,计划包括《全体实习生年度实习安排总表》和根据总表制订的《每个实习生实习安排及考核表》,总表将每个实习生对应一个唯一编码按照实习时间长短及专业岗位编入表中。保证实习机会的公平和实习秩序。个体表则严格规定了各实习生在各专业岗位的实习次序、进人时间、结束时间、专业组长确认签名、实习评价、备注中的实习要求等,个体表由实习生进入新岗位时交给岗位组长.以保证实习过程的完成和实习效果[1]。 3)实习生进入专业岗位相关的课题组 操作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影像技术操作不能创新。新指标、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同一疾病不同影像设备的诊断效果研究,疾病扫描参数的变化研究等,这些研究几乎是 无穷无尽的,需要影像技术及实习人员的参与。实习生通过一些简单实用的与专业岗位工作有关的研究的锻炼,一方面能更深入掌握实习知识,另一方面学习到了医学研究的方法。 4)强调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高新技术在影像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CT、MRI、CR、DR等医学影像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些众多的高端仪器里,键面多是英文显示,并且计算机的功能和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大学生专业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比重,提高影像技术人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2]。 5).适当增加到设备科轮转的时间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的售后维修工作。而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基本都在影像科轮转,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同时对维修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实习生到设备科学习,可以全面的了解医院的医疗设备情况,学习小型仪器设备的维修,更好的掌握维修方法,锻炼维修技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6)医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随着医疗竞争的激烈,医患纠纷的紧张,部分教师感觉到压力很大,少数教师会应付的心理,感觉教学任务,应付完就行了。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影像科是按各功能单元划分,磁共振、超声、CT、X线诊断等各成体系,难免造成教师对各单元掌握知识的不全面,造成知识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实行影像科大轮转,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知识,掌握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二是固定实习带教老师,医院制定实行带教老师培养政策,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加强对带教老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奖励,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热情,增强责任感,带教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总结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理、工、医并重的工学学科, 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掌握大型医疗设备的影像技术操作、还要掌握仪器设备的维护、研发等,是未来医疗技术领域变革的先驱者。因此,21世纪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不再是那种只会照片的操作技术人员,而是要既会操作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又要会故障维修,要成为工程与技术兼修的影像技术人才。这也对生物医学工程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应不断更新和改进。 (作者单位:1.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影像科 江苏 徐州,2.徐州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院 江苏徐州)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创新教育视角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以创新教育为目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创新教育;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唯有积极主动地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部、卫生部2012年5月联合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中指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和评价考核方法,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水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专业课程所必需的医用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医用物理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各章节之间联系不大,学生普遍反映很难学;而且学生刚刚进入大学不久就开始学习该课程,难以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如何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搞好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成为要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1 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资源的丰富是教学改革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传统的教学资源就是教师手中的几本书,非常匮乏。 教材建设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对原有教材内容不断进行优化、重组、更新,多次修订出版《医学物理学》和《医用物理学》。这些教材适当降低了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删除了与医学联系不紧密的内容,精选了物理与医学结合的案列,压缩了篇幅;充分考虑到了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重点阐述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概念、原理和方法,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克服了理论化、公式化等枯燥乏味、繁琐的内容[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将物理学史、医学史引入教材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介绍,其特色是“溯源通今”,将物理学史、医学史引入教材。在每一章后面介绍与本章内容有关的物理、医学、生命科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及重大理论发现的经过或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及新技术应用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改革后的教材反映良好。特别是每章后面的阅读材料,对学生来说,极大地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1],激励了他们奋发向上、永攀高峰的信心和斗志。 将教研、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将教研、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学科前沿相结合,从而形成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出版适合PBL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型教学的《医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实验》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根据医学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医学生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教育途径,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等,构建以纸质教材、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等为一体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2 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几张挂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自主性,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教学过程因材施教,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2],如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PBL、CBL、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让学生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乐学”,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多种教学手段并存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合理而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通过PPT将各种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资料应用到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互动性,从而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还部分地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尝试,教师的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级标题、专业名词等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讲授时以英文形式读写。通过双语教学,促进师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和技术资料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构建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PBL、CBL和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融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双语教学为一体的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 3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的医用物理学实验存在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方法简单等问题,而且医学特色不突出,过分强调本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整体培养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进实验内容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组织教师每年编辑修订《医用物理学实验》讲义,使之更贴近医学实际:1)充分利用现有实验仪器和设备对原有实验进行改革,如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实验;2)减少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的生物信息测量技术内容,如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心电图机的性能测定、霍尔效应医用换能器原理与实验等;3)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进行创新性实验的尝试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多做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将国际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teaching,TBT)引入医用物理实验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设计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3]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和黑板板书、示教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构建内容与医学实际联系紧密,采用国际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和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医用物理学实验课在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自然科学素质、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3]。 4 改革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考核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缺少反映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提高性题目,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按照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突破传统的单纯期末闭卷考核的方法,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构建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平时考核三部分:理论考核占70%,着眼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实行教考分离,期末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实验考核占20%,其中实验报告占10%,操作考试占10%,操作考试由教研室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平时考评占10%,包括上课考勤、课程作业(平时作业和写小论文)、课堂测验、抽查提问等。 PBL等教学模式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PBL、CBL、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及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中,采用有效评估标准进行。在以上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演讲报告会以PPT课件,或者通过小型展览会以书面报告形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收获与体会;评价主体上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活动结束后分别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上尽可能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纳入评价体系中,形成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等多元化评价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实施多元化评价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结论 创新教育视角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课后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效果良好。学生感到医用物理学不再枯燥无味,而是非常有趣,与身边的生活和医学现象都密切相关[1];医用物理学课程不仅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潍坊医学院医用物理学课程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在全院有较高知名度的校级精品课程。
教育相关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摘 要:作为一种战略管理方法和分析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战略分析模式与管理机制建构路径。质量是继续教育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契合点。质量利益协调机制、质量管理责任分担机制和质量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运行机制。 关键词:继续教育;利益相关者;质量管理; 机制 一、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与股东至上理论相对的企业治理理论,是为解决企业管理领域诸多矛盾而提供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从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看,企业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企业并非仅仅依赖于股东,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为了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就必须平等地对待和保护每个利益相关者的产权权益。因此该理论反对企业运营的目的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认为公司决策由各利益相关者的合力参与,共同决定。企业不仅要为股东服务,实现股东资本的增值,同时要保护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要实现雇员人力资本的增值,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或服务等等。利益相关者是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是受公司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种方法和经营策略,利益相关者理论正在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原则框架和组织模式。 继续教育要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利益相关者模式已经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模式。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以不同的方式与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发生联系,会因为质量管理而获得或者失去资源与利益的个人和团体。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就是要求继续教育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与权利,继续教育的一切质量管理行为都应以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诉求和权利。作为切己的活动,继续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有权利也有必要参与到质量管理中去,只有经由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才能提高质量管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获得认同与支持,培育出和谐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促进继续教育质量的良性保障与持续提高。 继续教育的管理决策必须权衡和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此关涉到一个核心的问题:高校管理层如何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即各利益相关者依据什么以及如何影响或参与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亦即继续教育质量管理运行机制问题。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继续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一)质量管理利益协调机制 约翰·普兰德认为,利益相关是一个平衡问题。继续教育质量观价值取向摇摆,利益主体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利益的博弈如何才能达到平衡?“在大学里,决定的质量是通过自觉防止利益冲突而得到改善的。”因此,必须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虽然高校是利益相关者组织,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与继续教育的利益相关程度不同、参与大学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的意愿和能力不尽相同。组织不可能履行对每一个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事实上高校很可能只对部分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履行相对责任,随后在条件满足之后再从不同程度上去履行对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是不同的关系资源的直接或间接结合体,协调利益相关者的过程,也正是整合各类关系资源的过程。 在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权配置中,应该给予那些与继续教育有更为密切利益关系,有强烈参与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意愿与能力的利益相关者更多的管理权限;而给予那些相对来说与继续教育质量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参与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的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弱的利益相关者较少的管理权限。也就是说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管理权限的配置是一种非均衡的分散配置。这种非均衡的管理权限的配置过程实际上是继续教育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过程。期望通过管理权限的非均衡分散,使继续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达到平衡。所谓利益要求的平衡,不是要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都同等对待,而是在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相关分析后,对那些核心的、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给予更多重视,使其利益要求得到满足;对重要性相对低的利益相关者适当降低其利益要求的实现程度,以实现继续教育发展成果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质量管理责任分担机制 “要使管理的等级运转良好,就需要有明确的协调机制和责任制度。”质量管理责任是多层次的责任体系。质量管理责任分担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实现继续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质量自律和部分自治,调动全体成员的质量自觉,推动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又能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质量创新。 1.政府的元管理。立法机关通过专门立法或修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为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活动提供法律层面的合法性,确立政府、社会组织,高校自身三大主要利益相关者各司其职、互相牵制的质量管理权力格局,保留继续教育质量立法权、拨款权、惩戒权和元评估权(对中介机构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的再评估)。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宏观管理,颁布基本质量准则、评价程序与规制,依法被赋予对高校、社会机构等评价主体进行元评估的权力,即对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或监控本身的合法性、科学性等进行评估或监控等管理行为,而不是直接介入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实践。但是政府颁布的质量标准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教育层次质量与结构质量布局要合理,监督程序要合理合法。政府依法履行质量责任,对政府失职、越职行为造成的损失要依法追究和索赔。政府不进行直接管理,“并不是意味着政府权力的缩小,更不是意味着政府政权维系能力的下降,而只是为了让大学更好地提供公共利益”。 2.高校的特色管理。高校有义务向政府和社会证明其办学质量,定期对继续教育质量进行自评,自评结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外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并作为政府拨款的参考依据;结合国家质量标准,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标准,特色质量是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表达,是高校拥有的特色质量资源与各利益相关者需要的有机结合,特色质量是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最有效武器。因此,继续教育管理者在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实践中应该注重培育特色、形成特色、营销特色。 3.教师的自由管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制度根基,教师期待质量管理能够维持高校的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学术研究氛围,不受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教师对学术质量的利益诉求是最强烈的,由此,教师对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的责任应该是维护高等教育的学科性、探索性、自由性和创新性。同时,教师还期待继续教育能拓展他们的研究视界,为他们提供与市场、社会等近距离接触的契机。 4.学生的参与性管理。学生的质量责任在于履行学习和研究承诺,达到国家和学校规定的质量标准。当学生不能完成质量责任时,学校有权依法进行惩戒,直至取消学习资格。“参与不是在管理活动中被动地卷入,而是主动地分享管理权。参与指的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指个体在群体活动中是否‘在场’、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也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继续教育管理者应改变学生管理的理念,转变学生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确保教育信息的开放,建立起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和科学民主的质量管理决策机制。 5.社会的监督性管理。社会评价机构的责任在于拥有足够的权威且能够公正实施评价的专家,拥有先进的评价技术和评价方法。当评价机构不能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时,将受到经济制裁、行政制裁或法律制裁。社会公众和舆论媒体等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质量责任在于依法公正、诚实地履行监督义务,舆论的声音推动各质量主体履行质量责任,预防、控制和纠正质量目标的偏离。 (三)质量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 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价注重结果的测评,而且评价的组织方式与高校组织机构的职能观是同构的,即纵向的评价机制,上级机构评价下级机构,领导评价下属,官员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线性的质量评价范式完全无视继续教育质量是个复杂性系统的现实,导致质量信息的单向传达而无法实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共享,加之质量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显现的时间滞后性、发作的突发性,这意味着利益相关者无法及时发现质量风险,反而必须时刻准备应对随时降临的风险,加大质量成本的投入,高校的声誉和生源竞争力也随之下降。由此,高校的质量信息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1.重构质量信息收集与整合机制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是依靠数据与信息来支撑质量的评价、管理与改进。建立横向的或跨部门协作的质量信息交流共享机制,高校继续质量信息的获取对任何利益相关者是畅通的,任何利益相关者都被允许以合法手段去收集继续教育的任何质量信息;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信息定期制度,高校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质量说明责任,实现质量承诺。 2.建立质量监测机构 包括高校内部的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质量监测机构,更重要的是建立独立于政府与高校的第三方监测评价机构,这种监测机构是非营利性的,是权威性的,它由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他们不带有任何利益诉求,秉持公正与客观的精神,对高校的继续教育质量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分析,把最终研究报告公之于众,对质量不尽人意者予以特别分析,提出改进对策供参考,以示警醒。 3.坚持质量监测与预警的过程导向 旨在实现某种结果的一系列活动便称为过程。继续教育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量政策的执行过程与质量管理行为,因此,质量管理实质上是一种过程管理,它高度强调质量的预防与持续改进,坚信在管理过程中预防质量问题所需的成本远远低于在高校管理周期结束后纠正问题的成本,因为质量管理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同时,过程管理具备柔性化特征,能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适时调整质量政策,提升质量价值观,改善质量评价模式,优化质量管理过程。虽然质量管理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管理权力博弈的过程,但也是利益共同体构筑的过程,它强化了利益相关者各方的质量责任意识,达成了共建优质质量的共识。 教育相关论文: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相关性研究 【摘要】 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模型,并结合eviews软件与广西25所高校2004—2008年数据实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制定、高校信贷风险与高等教育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构建路径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教育发展;高校信贷风险;相关性;面板数据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与银行信贷快速增加,高等教育信贷风险凸显。吉林大学卖地偿还银行贷款事件,南昌大学、郑州大学高校高额信贷等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据调查,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 000亿元到2 500亿元。高校信贷风险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信贷风险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理论界与政府部门的热门话题。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高校发展融资研究的实证模式较多,如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等,并且研究的重点在于高校发展资金筹措方面,而对于高校信贷风险控制则考虑甚少。 国内学者对于高校信贷风险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信贷风险进行分类,并提出防控对策。此类研究认为高校贷款存在政策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结算风险、经营风险等八大风险(朱永琴、王诚,2003),或是利率风险、法规风险、发展风险、管理风险、规模风险等五大风险(黄学峰,2005)。二是对高校信贷适度规模的研究。闫琳(2005)设计了“教育机构风险评价体系”,以评价结果作为是否发放贷款以及金额、期限、担保方式的重要依据;于志刚(2005)建议从高校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支出增长率、生均事业支出增长率、现金净流量等指标来衡量高校贷款规模是否适度。三是对高校信贷风险成因的研究。刘艳春(2009)将高校信贷风险形成归因于管理层风险意识缺乏、大规模扩招、缺乏财务预警系统三个方面;许振珊(2006)认为高校指导思想及项目管理责任的缺失是引发偿债风险的直接原因,贷款项目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的缺失是引发偿债风险的内在因素;而高等院校办学经济效益的变动则是引发偿债风险的根本原因。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文献较为丰富。thackwray, bob(1997)不仅建议采用学校规模、学生规模、图书馆规模和学校股东等指标测度高校发展规模,而且还以英国高校为例,运用经济学的指标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和速度进行评估;john p. murray也从规模因素、效率因素评估了高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效益问题。国内学者杨栋辉、刘慧峰(2008)从高等院校数量、高等院校学生数量、教职工情况、高等院校规模、经费投入五个方面,选取了每百万人口学校数、每十万人口毕业生数等11项指标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詹正茂(2004)选用了规模、效率和速度指标作为考虑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评价等等。 因此,尽管在实践方面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信贷风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目前国内对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的研究尚处于“割裂”状态,缺乏对于两者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效率的提升和速度的加快三个方面,国内许多文献将高校信贷风险的形成归因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但究竟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并没有进行深入理论与实证探讨,从而也无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信贷风险的防范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二、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重点从规模、效率、速度因素来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水平(如表1所示)。 1.规模因素,反映教育整体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主要从学生、教师、资产等方面来进行说明。具体指标包括校舍面积、在校生总人数、固定资产总值、教育经费拨款、自筹经费、银行贷款额等。 2.效率因素,反映教育发展资源利用情况与投入产出情况。具体指标包括生师比、高级职称占专职教师比重、教学与科研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等。 3.速度因素,反映高等教育在现有的规模和效率的情况下发展和扩展的速度。主要从学生、教师、经费等指标的增长速度来进行说明。具体指标包括在校生年增长率、专任教师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 (二)高校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重点从高校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与自筹资能力三个维度建立高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1.偿债能力因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偿债保障率等。 2.运营能力因素,主要反映高校对其现有资源的经营能力。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支出比、贷款依存度和贷款负担率等。 3.自筹资能力因素,反映高校利用自身资源筹集资金能力的强弱。高校自筹经费主要包括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投资收入等,即除财政收拨款以外的所有收入。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活动收入比重、财政拨款比重两项指标。其中财政拨款占比越大,说明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越强,自筹资金的能力越弱。 三、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之相关性研究:基于广西2004—2008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面板数据 (一)编制二级指数 本文运用2004—2008年25所高校6个二级指数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但在实际中不能直接获得规模(gm)、效率(xl)、速度(sd)、偿债能力(czh)、运营能力(yy)、筹资能力(cz)的数值。因而,必须编制基于三级指标的二级指数。本文结合spa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三级指标赋权(如表3和表4所示),再加权编制成为二级指数。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调用eviews6.0,先分别以czh、yy、cz作为因变量,以gm、xl、sd为自变量建立三个回归模型,分别采用似然比(likelihood,lr)检验与hausman检验进行固定效应检验与随机效应检验,再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恰当的模型。eviews6.0输出的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的效应检验结果,czh与 gm、xl、 sd的回归应接受随机效应模型,yy与gm、xl、sd、cz与gm、xl、sd的回归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效应检验的结果分析,所采用的回归模型的变量系数及检验如表6所示。 从表5可看出,在模型ⅰ中gm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ⅱ中gm与xl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ⅲ中gm与sd的系数分别在1%、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样本的范围之内,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高校的偿债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规模增加1个单位,高校偿债能力下降0.261个单位; 2.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的规模与高校的运营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规模增加1个单位,高校的运营能力下降0.559个单位; 3.在样本的范围之内,1%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高校的筹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加1个单位,广西高校筹资能力增加0.435个单位; 4.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与高校运营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提高1个单位,高校运营能力增加0.285个单位; 5.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高校筹资能力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增加1个单位,高校筹资能力下降0.155个单位。 结论表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规模因素对广西高校信贷风险有着全面性的影响,规模扩大既拓宽了高校筹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的筹资能力,但盲目扩张同样导致了高校财务运营能力与偿债能力的下降。其中,运营能力下降说明广西高校正面临着规模扩张与经营能力不协调的矛盾。以单纯追求高校规模扩大为目的的高校财务运营往往会掩盖许多运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致使高校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风险。规模与偿债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恰恰证实了这一点。效率与财务运营能力正相关表明,高等教育发展效率的提高可增强高校的财务运营能力,降低高校的信贷风险,也预示高等教育管理者更应注重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另外,过快的广西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也对高校的筹资能力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快速发展以牺牲教育质量为前提,最终也会导致高校自筹资能力的下降,进而增大高校的信贷风险。 教育相关论文:农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初级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育理念、思想观念与学习态度等诸多方面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1问题 1.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经济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经济收入的有限必然导致教育投入的缩水。尽管国家特别关注教育问题,并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但是,对于有些农村学生家长来说,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的经济收入一直呈低水平,对其子女上初中、高中、大学的经济支持度就低。 1.2“读书无用”思想泛滥 近年来,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打破了过去上了大学就包分配、吃国库粮的格局,大中专毕业生不再统一包分配,而是实行“双向选择”,机关事业单位招录都是“逢进必考”。也就是说,举全家之力供养孩子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找得到好的工作,这种现实严重挫伤了农村家长希望孩子读书成才的积极性,使他们滋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 1.3 思想政治课中考分值比重小 随着中考体制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初中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无论是在教师眼中还是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程度降低。例如,2011 年临沂市中考,总成绩860分,思想政治课50 分,还不到总成绩的6%,分值比重很小。 1.4 思想政治课教师力不从心 由于思想政治课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有限的缘故,平时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间安排相对不足。不论是自习时间还是辅导时间,见到的往往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师的身影。 同时,有些教师也给学生灌输学习思想政治无用的思想,致使思想政治课学习时间被占用现象时有发生。 1.5 学生歧视思想政治课现象严重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受到学生的严重歧视,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即使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做数学题或者学习其他科目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思想政治课学习量很难保证。 2对策 2.1 多种措施提高农村经济收入 2.1.1 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对农村农民经济扶持和帮助力度,为农村子女上学提供可靠经济基础和保障,缩小城乡差距。 2.1.2 农村农民积极进取,抓住国家的一切惠民政策,如种粮补贴、生猪养殖贴息贷款等好政策,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努力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等,为家庭增产创收。 2.1.3 积极响应国家的好政策,主动争取国家的各种贴息贷款,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从而使他们各自的家庭收入逐年增加。 2.2 强化教育,杜绝“读书无用”思想 读书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即使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实行统一分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不管在哪行哪业的人都要有较全面的知识。成才不在于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转变教师思想政治课教育观念和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观念 2.3.1 转变教师思想政治课教育观念。尽管思想政治课在中考中占有比较小的比重,但是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一样重要。一方面,利用校内的资源,如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来扩大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争取和利用校外现有的资源,如去当地的公安派出所、法庭、工商等部门,看看他们是如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来维护国家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把课堂知识用来指导社会实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教师讲课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排忧、解惑,才会使学生感到政治课的实际用途。 2.3.2 转变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成才不仅需要数学、英语、语文等科目的分数支撑,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同样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课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和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要克服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暴露出的在教育理念、思想观念与学习态度等诸多方面的许多问题,确保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不滑坡,只有采取提高农村经济收入、转变部分农村家长培养其子女的观念问题、强化教育、转变农村学校思想政治教师观念、转变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观念等举措,政府、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才能保证农村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一个崭的局面。 教育相关论文:试论中学生素质教育与音乐欣赏课的相关性 [论文关键词] 修养 情感 心理健康 创新 [论文摘要] 《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如何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教学的对象、环节、目地三方面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论述。 《音乐欣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针对中学生开展的一门艺术课程,这是中国教育界的一次重要改革。音乐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认识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欢愉,从而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和教益。营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环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全面、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很困难的。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多方面的。 一、 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的修养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提高 我国古代就有以乐制国的国君,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单就素质教育本身而言,通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多种类型的、各种规格的、多种层次的人才,同时,也输送少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通过深造为社会培养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教育的这两种结果,对于国家来说,是满足社会对各种各类人才的需要,对于学生(或家长)来说,提高全面素质,更有利于自己(或孩子)未来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为社会服务并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岗位。 二、 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 近些年来,各种媒体关于尊师、同学之间的关爱对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的宣传,这不能不说明在平时的感情培养过程起到关键作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感情变化是潜移默化的。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 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当代学生都注重自我,以我为中心的心理性格。遇到事情不能认真、积极、冷静的去面对,在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不能很好的进行,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劳动,这首先就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之必然能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它要求精确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 音乐在培养人的团结协作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在大合唱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在不同的高中低部分步调一致充分合作。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最根本的功 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实现的是人的心灵上的和谐。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只有创新意识强的人, 才可能对每件事物进行思考,并设法改进它。只有不断改进,才可能有创造发明。 因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多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中,如在音乐创作课程中,给学生一个音节,让学生开拓思维,在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编出不同的旋律,以增强学生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进而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来达到创新意识的目的。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育相关论文: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评价分析 摘要: 对高等教育评价的需要来源于评价主体的利益及其所面临的压力,因此在评价时必须注重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影响或被影响”的定义,运用米切尔评分法分析了高等教育评价的利益相关者,并提出了有效发挥考评主体作用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价;主体 一、引言 对高等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发挥其诊断功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公共部门在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只有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正确、平等地表达其利益诉求,才能使该项管理达到更加公平合理的结果。而在中国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中外部利益相关者基本被排斥在外,考核主体一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然而其服务对象是面向社会的,会使其提供的服务实际上并不能令服务对象满意,因此非常有必要将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纳入评价体系。[1]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根据弗里曼在他的《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给出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这一定义扩大了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但是这一定义太过笼统,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界定出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克拉克森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这一定义是以产权契约理论为依据的,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可以依据定义中所述的具体影响方式来界定出一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综合上述的观点,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企业的目标,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米切尔平分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米切尔平分法从合法性、权利性以及紧迫性这三个属性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潜在的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权威型利益相关者三类。其中权利性是指能在企业经济或管理决策中对企业起到重大影响的个人或团体;合法性是在法律、经济或是社会上与企业有契约关系的个人或团体;紧迫性是指个人或团体的利益诉求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企业的回应。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评价主体的分析 第一,潜在的利益相关者。潜在的利益相关者拥有紧迫性、合法性和权力性三种属性中的一种,根据其具有属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蛰伏利益相关者、或有利益相关者和要求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具有权力性,因此他们的利益诉求会影响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些利益相关者通常与高等学校没有直接的契约关系或业务往来联系,如第三方评价机构和专业认可机构,但是他们往往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当它们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一致的时候就等于拥有了合法性,这时他们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和专业认可机构都是独立的机构,他们与被评价的高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其评价意见更加科学合理。这些机构都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对于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都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强调工作方式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或有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学术机构就是这一利益相关者的典型代表,或有利益相关者不具有权利性和紧迫性,他们在评价时侧重的是政策完成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不会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意见,因此他们的评价结果在整个评价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太大。要求利益相关者具有紧迫性,典型的代表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他们不具有合法性和权利性,但是他们往往通过各种渠道向高等学校施压,迫使高等学校考虑他们的意见,提高服务质量和完善管理方式[1]。第二,预期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权利性和紧迫性中的两个属性,按照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分为关键利益相关者、从属利益相关者和危险利益相关者。关键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并拥有一定的权威性,如政府,它具有法律赋予的合法地位,是评价时不能缺少的主体,同时法律也赋予了其监督管理的职责,因此它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对被考核者施加压力,影响其评价。在评价中他们的意见往往成为关键,因为他们往往掌握了被评价高校的大量信息,对被评价高校有一定的主观基础定论。从属利益相关者最具紧迫性,同时也有合法性,家长这一利益群体就属于从属利益相关者,他们迫切需要从高等教育中获得投入的回报,同时广大公众的利益是高等教育的终极追求目标,从这一点来看,隐性的契约关系是家长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保障。但是家长这一利益群里缺乏有效的权力性,其影响力对高等教育影响力有限,必须借助跟他们有一致利益诉求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且需要被借助的这一利益相关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引起被考核者的快速关注。现实中家长常常借助新闻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媒体进而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使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帮助自己表达利益诉求,最终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危险利益相关具有紧迫性,他们的存在使被考核者具有一定的危机感,如其他教育机构这一利益相关主体。但是他们缺乏合法性,没有法律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也没有合理的途径去影响被评价高校的行为,因此他们往往通过从其他利益相关者那里借用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试图扩大影响力使自己的权利合法化[2]。第三,权威型利益相关者。权威型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紧迫性和权力性,他的需求必须得到首要关注并及时得到回应。在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往往是最具权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拥有合法的对被评价高校的干预途径,拥有权威性,一旦其要求变得迫切,便成了最有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甚至可能直接左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评价中应分配适宜的比例,权重不能过高,否则会影响考核的公正性。 四、最佳评价主体的判定 根据上文分析人们可以看出各评价主体具有不同的属性,他们的评价侧重点和评价视角也是不同的,如何判定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对他们权重的赋值。这可以根据客观性、效用性和成本高低三个原则来判断。首先是客观性,客观性是对考核评价主体最基本的要求,它是指评价者的评价结果能否真实反映被考核者工作的实际情况、是否对被考核者的工作能力进行了正确的判断等。那如何判定一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又可以根据三个要素判断:考核评价主体是否具有独立性、给出的评价结果是否准确,评价的内容是否全面,如果满足了这三个要素,那么人们就可以说该考核主体的考核评价结果是客观的。独立性是指该评价主体作出判断的依据是自身具有的专业素养和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不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这一点上第三方评价机构、专业认可机构、学术机构是最佳的评价主体,他们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跟被评价高校没有必然的联系,作出的评价都是最为客观的。准确性是指观测值或估计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多用于定量评估,但也可利用特殊分析工具将定性的指标加以量化,使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在这一点上,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结果最为准确,他们制定了评价的指标用于衡量被评价者,力求将被评价高校的真实水平都反映出来。全面性是指评价应该尽量完整,才能避免对被评价者形成偏差。对某一组织的评价应该是基于所有评价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和综合评价,并且该评价主体评价的角度应该尽可能全面。第二是效用性,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因此评价并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工具,以期利用评价这一工具找出目前工作中的不足进而明确改进的方法。评价主体应该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考核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佳的评价主体应该在评价时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做出反应。最后是评价成本的高低,评价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要不要将相关利益者纳入评价体系中。评价成本不仅包括消耗的物资和财力,还包括该评价主体占用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在这一点上,家长的成本相对是较高的,因为家长具有分布广、专业素质低等特点,要使评价具有参考价值,不仅需要考核部门组织人力去甄选能参与评价的家长,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培训,让他们熟悉评价的流程和明确自身需要评价的具体内容。然而在现实中,任何一个评价主体都不可能做到三大原则同时具有最优值,因此在实际评价中,往往需要人为地确定一个主维度原则,在保证主原则最优的情况下,力求其他两个原则达到最优[3]。根据上文的分析,在明确了利益者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方法,以及如何判定最佳利益相关者的前提下,列出了与高等教育有利益关系的评价主体,并且对其客观性、效用性和评价成本的高低进行了分析。 五、有效发挥高等教育评价主体作用的措施 第一,积极制定相关法律以确保评价主体多元化。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立高等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地位,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主体多元结构。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以民间机构为主,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承认社会评价主体的法律地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相关政府部门应逐步建立和出台与高等教育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参与评价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第二,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长期由政府占绝对主导地位,政府部门通过把控高校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对高校培养质量实行控制,但是这种集权控制模式更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使高校失去主动改革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打破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尝试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管理评价模式。第三,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完善的制度还需要有效的执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对制度的有效执行还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作为保证。对高等教育评价监督机制的完善,必须引进更为全面的管理体系,形成对监督工作的监督,即不仅仅注重对评价结果的监督,还需要对评价的过程进行监督,对监督部门、监督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对每项工作的操作程序进行标准化规定,实行文件化管理,推进监督工作的有效执行,从而提高评价工作的实效性、公平性、公正性。 作者:汤燕 单位:河海大学 教育相关论文:实践教育利益相关者学校管理论文 一、高等学校管理类学科实践的特殊性 市场经济时代,劳动力作为资源禀赋,必须要进入市场进行检验,才最终能够被市场认可。因此,未来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精神沐浴,而须要从承担社会分工的角度,为人力资源市场培养精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实践性复合人才。管理类学科主要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其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管理类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具体专业背景不同,但都是通过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以掌握现有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也就是对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来提高生产力的。目前高校学科设置中,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其下辖15个二级学科。从学科设置情况来看,未来毕业生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在企事业单位担任管理工作岗位。从管理类专业的性质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理论传授为主,使学生掌握管理类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许多学生对管理类实践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以致在就业之初就出现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管理类专业背景学生的工作经验与能力也是制约校企有效对接,高校人才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就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这是一个组织的内部核心部门,其对于人才的要求更为苛刻,理论知识不再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其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作为一名刚刚初出茅庐的大学新人是很难进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岗位,这也造成了学生在就业时的茫然与困惑。 二、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实践教育不仅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环节,也是验证学生理论掌握情况及其实现自我定位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也应看到,当今的教育不再是以往那种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发展个体,教育主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主体,它具备与汽车、旅游等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具备的产业发展特征,其中教育产业链的形成,要求学校从价值链的整体考虑学校教育的整体性安排和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培养诉求更要求高等学校与产业链中的其他主体协同发展,谋求实现最大目标。在高等学校教育产业链的发展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是学生,而在三者之间,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等诸多方面也都关注并影响着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因此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习实践的效果及高校的实践教育体系设置和改革。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出现于1708年的《牛津词典》,其本意是指人们在某一项活动或某企业中“下注”(Haveastake),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抽头或赔本。后来利益相关者逐渐开始被经济学者运用于企业与战略管理等相关领域。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安索夫是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此后弗里曼等管理学家相继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发扬,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被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都可以被归结为利益相关者。当然利益相关者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领域,伴随其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有关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国内外研究日益丰满,诸多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学家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认为学校成长的关键是必要的内外部合作,高校须转变以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建立“以他方为中心”的参与模式,大学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校教育推动了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产生更多的用人需求。 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利益相关者构成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联系与协调,围绕学生与学校组织存在的教师、家庭、企业、公共部门、传媒、社区等个人与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尤其是高校的实践教育中更离不开与组织内外相关者的联系与沟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从3个属性方面利用多维分析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层次分析,按照其合法性、权利性和紧急性由高到低进行赋值评分,分值最高的利益相关者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也是最权威、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属性特征;其次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也称重要相关者;最后是潜在利益相关者也称边缘相关者。按照此分法在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中,其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相关者,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企业(用人单位);预期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行业组织、政府部门;潜在相关者,包括高等学校、社会、媒体等。 四、结论 正如前文所述,当前高等学校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实践教育如何顺利开展,尤其是对管理类学生特殊的专业背景,就业现象成为此类高等学校关注的热点和急须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与就业实践对接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学校和学生不再是教育的孤岛,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会帮助我们理清各方诉求,最终实现高校实践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赵欣 单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教育相关论文:大学教学质量与心理素质教育的相关性 一、大学教学现状 走进这些学校,学生上课睡觉、说话嬉闹,随处可见。课后不做作业;自习时间,上网聊天。若正常考试,大部分人难以及格。而这些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无视学生的实际状况,强行要求学生考试不及格率不能超过10%—20%。否则,授课教师不得阅卷,美其名曰“考教分离”。即便如此,补考时只要学生交了补考费就能及格;毕业时只要交了学费,就能拿到毕业证。原本“考教分离”是为了规范考试,统一考察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水平,防止授课教师弄虚作假。而在这些学校,“考教分离”成了教学管理人员弄虚作假的托词。 甚至,个别民办院校没有校舍,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没有与专业课相适应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场所,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能请到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实习实训时,临时找一个校外机构而代之,或者不分专业送到工厂顶岗劳动,或者由学生自找门路自行实习。有的还把学生交给中介公司,成批送往工厂劳动,自己一方面获取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另一方面再从学生的工资中扣取管理费。分析原因,一是国家每年扩招,使大量高考中的低端学生涌入大学,为学校组织教学和教师施教造成困难;二是一些学校的校长、私立院校的老板,试图保持较高的及格率和毕业率,以彰显自己的办学水平,以利于来年招生;三是一些授课教师为了彰显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及格率,以利于来年再聘;四是组织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授课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不爱学,或者学后难以理解和记忆;五是一些私立院校的老板为了节约开支,不愿投资购置教学设备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六是用人单位不切实际,对应聘人员学历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七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或者不作为,对一些非法行径听之任之。这些融合到一起,导致急功近利和弄虚作假。 二、提升大学生教学质量措施 2011年7月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无疑要求各高校的校长、院长及广大教师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下面,结合作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设想。要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一个觉悟高、作风正、忠诚教育事业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素质高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其次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班子。常言道,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教育方针、政策和路线是国家制定的,但是是否执行,就由学校的领导说了算。好的领导,可以聘请好的教师,制定好的规章制度,保障整个教学环节正常运行。否则,见利忘义,把学生当劳力出卖,自己赚钱,甚至“倒卖”文凭“,倒卖”学校,非法集资,从中牟利。好的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他会认真备课上课,认真管理,会积极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转;否则,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职业道德抛之九霄云外。至于规章制度,是学校法律。有了健全的规章制度,所有的事务有章可循。这样,就会对一些非常规的操作起到制约作用。至于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它决定办学的层次和模式,决定整个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专业,结合学生的层次和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负起责任,加强巡查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要依法治理那些内外勾结倒卖文凭、以实习为幌子把学生作为劳力出卖以及非法集资或者倒卖学校的行径。作为教师,要以国家教育方针为准则,本着对党对国家对学生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国家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表率,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抵制一切有损于教育教学的人和事,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三、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众所周知,高职和三本院校是在一本和二本招生录取之后才能录取,留下的无疑是高考中的低端生。其中很多人在中学时期不爱学习,调皮捣蛋。这些人参加高考,有的是为家长所迫,有的是为混一张文凭毕业后找一份工作,有的是走投无路别无选择,也有的是因为年龄小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等等。共同点,高考分数低,基础差。然而这类学生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也必须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这除了正面说教之外,还应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学生水平和心理状况,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合理分配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除了正面的“思想品德”课之外,可增设音乐、文艺、美术、古典文学、诗词鉴赏或者诗歌创作类课程。由于总学时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上,有些纳入教学计划,有些可作为课外选修课,有些可采用讲座方式,或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使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贯穿于学生三年或四年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校园气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多种素质修养的技能型人才。 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它可以使学生抒发情感,驱散忧郁,解除烦恼,鼓起勇气;美术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领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给学生一种美的追求和向往。古典文学,尤其是我国的古典文学和诗词,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哲理。它传承几千年,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和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组织学生学习,可向学生传授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学生学习怎样为人处世,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健康向上的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与高等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机械电子类的课程相比,该类课程相对容易学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也就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恐惧和厌倦的思想,弥补这类学生在中学时期学习上的不足。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规范教学管理的组织保障;制订切合实际、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针对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好专业课的愿望、信心和勇气。学生学习好了,素质提高了,各种舞弊现象和行为就会销声匿迹。 作者:陈建铎 陈宏 李梅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教育相关论文: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 1“共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充分尊重学生,只有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信任,实现有效的教学。在教学时,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的体验,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一些思维性的、创造性的问题;让成绩欠佳的同学回答一些识记类的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2民主、和谐、合理利用实例资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就要以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态度,如:尊重、信赖、接纳等去营造民主的课堂环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情景设计,使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完成人格的培养。“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尊重是双向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欣赏和信任时,他就会对教师有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在学业和思维方面也会有更大潜能的突破。 比如,在“播种道德,收获幸福”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先让学生探讨人类一直苦苦追寻的问题,“什么是幸福?”有个学生提出“有钱就是幸福”。我没有因为他的观点与自己甚至是课本上的观点有出入就马上否定他,而是先肯定了这个观点中合理的部分,并对他敢于把自己的不同观点表达出来的勇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然后鼓励他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出现实的依据,在进一步理智考虑,钱是否就是幸福的全部。 在讨论中,笔者给出一个典型的实际案例:某家庭富有的独生女,像小公主一样被大家宠着,但不快乐,在得到一位智者的指点后,每天做一些帮助父母、帮助同学、老师,甚至帮助陌生人的事情之后,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并且在父母欣喜的神态、老师欣慰的笑容、同学赞赏的目光、陌生人感激的话语中,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是有价值的,这种幸福感一直温暖着她的心。对此,学生深有感触,于是,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讨论中,学生得出了“幸福是善的主观体验”“善的实现即幸福的实现”等观点。 3深挖教材,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心理 在讲授哲学原理的时候就可以深层次挖掘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对于我们生活、学习的现实指导意义,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我就及时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处理好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通过系列活动:画“树”、二十个我是谁、“照镜子”等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渐认识、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视自己身上的矛盾点。这样的系列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唤起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还能切实把所学原理运用到实际中来,让学生觉得原本难懂的哲学课、枯燥的政治课原来都可以与我们如此贴近、如此有趣,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动机和兴趣。 再如,讲授“发展观”和“事物发展的道路”这部分内容时,特别强调“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然后及时教育学生培养自觉、果断、自制、坚韧的意志品质,并运用某小伙子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很多人都失去了递上求职资料的勇气,而他却凭着耐性、冷静和拼搏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真正的高手无论面对怎样困难的局面,都能保持高昂的斗志,有着绝不轻言失败的意志力。 4总结 总而言之,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不仅是政治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值得现代教育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 作者:周蜜 单位: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教育相关论文:化学实验与素质教育的相关性 一、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根据中学生形象思维长于抽象思维的特征,直观手段易使学生形成概念。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一手段。如对于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教师可让学生直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形成明确的概念。有关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概念,教师应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归纳,形成正确概念。对于初中生首先要接触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教师可结合“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水的沸腾”和“胆矾的研碎”这四个演示的分析后形成。实践证明,在教学初始阶段,许多化学概念如果不通过演示实验表达,单纯依赖书本或抽象思维是难以理解的。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概念。化学实验中有声、光、色、态、味等多种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在大脑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经过认真的加工就能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学生通过观察色态、闻气味、燃烧、水溶性、水溶液的pH值、通过亚硫酸等一系列变化,就能巩固硫化氢气体的有关知识。 二、培养和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方面,而观察是基础。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高低,往往和他们对客观事物反应的敏锐度和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细密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社会实践和教学中经培养和锻炼才能形成,而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化学实验中常有溶解和沉淀生成,气体产生,颜色变化,发光、发热、发声、气味的变化等。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这些现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动脑思维,多问些为什么。教师对实验的目的、意义要十分清楚,必须紧紧围绕目的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概念清晰,引导有序,表达严密,要充分应用心理学上注意的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上正确的轨道,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观察的主要方面。如对于“镁的燃烧”,在初中绪论课中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而高中实验则是认识镁的性质。实验目的不同,观察的重点就有所不同。在解释现象、分析结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清晰阐明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与所解决问题的关系,获得结论,发现规律。实验出现失败或误差在所难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产生失败或误差的原因,通过系统分析发现症结,找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技巧 实验技能的训练必须借助于化学实验,这是任何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代替的。学生学习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实验技能,要经历模仿练习、独立操作到熟练操作这几个阶段。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仅要掌握仪器的名称、形状、用途、操作方法、步骤,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制氧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横放的试管底部为什么要略高于管口?为什么要先预热后才固定加热?为什么用排水集气法?实验结束时为什么先把导气管拿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思维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从而可以熟练掌握该知识点的技能技巧。 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学会制定周密的计划,严格按计划操作,规范操作方法步骤,学会在观察中做好记录,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教师应言传身教起好榜样示范作用。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会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是全面的,既有实验知识的传授,又有操作技能技巧的训练;既有逻辑思维的启发,又有良好行为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教师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功能,就是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对此,我们化学教师应有足够的认识。 本文作者:刘永利 单位:河北省滦平县第一中学 教育相关论文:家庭教育与学校及社会教育的相关性 一、在家、校教育结合上,家长应明确几点要求 进一步明确教育子女是家长的神圣社会职责,极大的爱心与热情关心热爱孩子,培养教育子女,充分认识到子女不仅是自己的后代,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后代,因此,教育子女既是自己的职责,更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办事。家庭处在教育子女的第一线,必须了解教育是科学,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只有教育好子女的愿望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每个家长除学习政治、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学习教育科学,明确教育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等,从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经常了解子女们所在园、校情况和子女在园、校的表现。家长应多抽时间到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教师怎样教,孩子怎样学,全面掌握子女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表现。 注意总结和交流家、校教育相结合的经验。我国家庭教育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可以说建国以来的家庭教育实践是现实的家、校教育结合经验的主要部分,是千千万万家长心血的结晶,是千千万万的家长为建设四化,在家校教育的结合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因此广大家长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总结和交流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的经验,进一步促进家长们在家、校教育的结合上继续作出共同的努力。 二、“家访”“校访”“师访”是家、校教育结合的基本途径 1.“家访” 这通常是学校和幼儿园教师对孩子家长分别进行的访问,通过这样的访问,了解学生的家庭条件和他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与家长一起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研究教育方法,叮嘱家长不能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家访,教师和家长共同做工作,使得学生感到教师和父母都是爱护他的,因而易于接受教育。教师家访是,家长要细心倾听教师的询问和对学生优缺点的介绍、分析,对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也要如实告诉老师。家长对教师的来访,要热情接待,无论职务大小、地位多高都要抽出时间,热情接待教师来访。 2.“校访”“师访”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要主动进行“校访”“师访”,即家长访问学校,访问老师,主动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下面向家长提供几种常用的方法:书信往来,定期不定期的由孩子带给老师,让孩子体会到这是正常现象,是对他的关心和信任;直接和教师面谈、交换具体意见时,可以适当让孩子参加,这样,不仅有助于孩子家长和学校教育配合,同时也益于孩子的社交成熟;有准备地参加家长会;特殊联系,家长针对特殊的具体问题和老师直接取得联系,以期谋求妥善解决的办法,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如孩子在家里有异常表现、发生不轨行为、学习不努力、好习惯被破坏、成绩下降等,家长要处处留意,抓住孩子在事态变化中的思想、情感波动及时和老师联系,才有助于做好孩子的工作,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召集家长会议是家、校教育结合的基本方式 家长会通常是在学期的开始或期中、期末进行,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一般情况,介绍学校在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上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以及听取家长对办学的意见。家长会开得好,可以促进广大家长关心学校协助学校教育孩子,可以使整个社会重视教育。 在三方面结合的教育中,要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为根本,全面搞好社会教育。运用社会力量进行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极大,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教育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建国以来,社会教育在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此,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教育好子女是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面面相关的,只有全面结合,全面教育,全面用心,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本文作者:刘福娟 单位:葫芦岛市青少年宫 教育相关论文: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融合的相关性 一、“新市民”的界定及社会融合的概念 本文所指的“新市民”主要是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城农民工中的一部分人通过购房或者个人投资经营等方式把户口迁移到城市,并且以其具有的较高的学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使其具有稳定的工作,能够在城市中稳定的生活,其子女一般出生在城市、落户于城市、生长在城市。对于社会融合的概念问题,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内涵,但最普遍的理解是把社会融合看成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移民适应、同化移入地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发挥主体性,接纳和接受移民,达到两者和谐的过程。“新市民”作为进城农民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凭借个人的努力,利用开放的人口政策跻身于城市居民行列,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当然这些人口政策也决定了“新市民”的社会层次。“新市民”拥有相对较高的学历和相对稳定的工作,加之大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极强的包容性等特点,使“新市民”社会融合的程度较高。但与本地市民相比,他们仍然身处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关于家庭育儿更是处于生育期的“新市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他们自身具有的这些经历以及社会身份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其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变化。为了考察这些落户城市的“新市民”家庭教育情况,分别选取了哈尔滨市、北京市、郑州市五个此种类型的家庭,以定性研究的方式,通过访谈、电话、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与“新市民”家庭进行深入地沟通,发现“新市民”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特点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新市民”子女的社会融合。现总结如下,以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新市民”家庭教育的新特点及对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通过对考察结果的总体分析,“新市民”家庭教育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如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和亲密化、家庭教育文化的多元化及家庭活动集体化等,对儿童的社会融合均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对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家庭教育观念其实就是父母或家长的教育观念,是指父母或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子女发展以及子女如何发展所持有的基本、整体的观点,而且家庭教育观念是一个深受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影响的概念,其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其实,“新市民”本身的发展就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他们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从农村走向城市,随之在城市落户,逐渐与城市生活、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受城市文化教育的耳染目睹,“新市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家庭教育观念日益受城市教育风尚和各种教育传播媒介的影响,出现潮流化倾向。新市民家庭教育观念受“社会性感染”的影响,出现的这种追随潮流的趋向,使他们逐渐抛却或调整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在优生优育方面,认同“只生一个孩子好”,在儿童观、儿童教养方面等迅速的与最新流行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基本保持和城市家庭教育新理念同步。在教育行为的选择上更趋向于合理、科学,更趋向于城市认同的方式、方法,因此,这一点在促进“新市民”子女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和谐共生上具有较大的意义。当然,潮流化也隐含着从众化的意味。在受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补偿心理的驱使下,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城市孩子水平,是“新市民”的普遍心态,并由此背负更大的压力,也失去了原本朴素、简单的农村特色。“新市民”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倾向在子女教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新市民”用于子女教育投资的消费大大增加。通过对五个家庭的访谈得知,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音乐艺术方面有所了解,一方面出于让孩子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弥补自己从未受到这方面教育的缺憾。因此,“新市民”家庭大多为孩子购买各种乐器,送孩子上美术班、音乐舞蹈班,甚至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专门对孩子进行辅导。较大的家庭教育投入的动力来自于年轻的“新市民”“超越自己、超越农村”,“不再过苦日子”的普遍心态,希冀通过各种各样专门的培训教育提升孩子未来在城市生活的竞争力,不再像自己一样历经打拼的艰辛和磨难。这种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导致新市民不惜代价对孩子施以“英才教育”。这种倾向,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过多占用了孩子游戏娱乐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占据了孩子们在其它形式中进行社会融合教育的时间,从而丧失了和城市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 (二)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亲密化对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幼小子女的关系包括抚养、管教及培育等。据调查,农村家庭亲子关系有如下特点:亲子间的亲密度低,亲子依恋不强,亲子交往的频率低;农村父母对子女有偏爱现象,更加偏爱男孩和排行靠前的孩子;农村儿童对母亲更加信任、依恋和亲近。[3]“新市民”已在城市生活数年,其生育观、家庭观已然发生改变,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子女的独生化,使子女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和重心,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关怀、照料、陪伴、管理和培养,使亲子关系也日趋平等并更加紧密。亲子关系的平等化、亲密化,使“新市民”家庭逐渐形成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家庭教育模式。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孩子才会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才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顺利地传递给孩子。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儿童活泼的天性、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可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一些“新市民”家长利用有限的空闲时间带领孩子郊游、参观博物馆等,有的“新市民”家长陪伴孩子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等,以开启孩子的智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新市民”由于过往生活的艰辛,出于代偿心理,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放弃应有原则,对子女的非分要求也言听计从,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子女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特殊心理和行为方式,在家里唯我独尊,缺乏对他人、他物的认同感和协作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教育方法,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 (三)家庭教育文化多元化对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通过学习与生活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家庭教育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价值观、家庭教育主体观、学习至上价值观等,它是家庭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人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新市民”均来自于不同省份的农村,年幼时受到农村传统教育文化氛围的浸染与熏陶,虽然在城市已生活多年,但仍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农村文化的印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以家庭为本位,中国农村家庭教育也具有这种鲜明的价值追求,“鱼跃龙门”、“光宗耀祖”是其共同的心理诉求。“新市民”虽然已取得真正的城市身份,但在城市家庭育儿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原来农村家庭教育文化,尤其是农村家长制“家风”的影响。同时,“新市民”子女多由农村老家的祖辈带养,因此,农村家庭教育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学习至上”、“教育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孩子教育上,就特别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智力发展,而忽视甚至漠视了孩子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同时,“新市民”身居城市数年,其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必然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地域文化、城乡文化共同交织构成“新市民”特殊的、多元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的多元,使这些自身素质相对较高的“新市民”不断整合各方文化优势,也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文化厚度。“新市民”子女从小感知不同的风俗习惯,聆听不同的方言与乡音,领略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对其个性成长及社会性发展都将有所裨益。但“新市民”家庭文化的厚度与其自身文化素质等有很大关系,如果对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不够,地域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不易形成教育的合力,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失去应有的判断力,使其处在一种“我该听谁的”的忧虑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 (四)家庭活动集体化对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 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儿童快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新市民”远离农村家乡,在城市落户生活,与农村家族式的大家庭相反,“三口之家”是其家庭生活的写照,家庭中的闲暇娱乐时间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度过的。而且由于“新市民”自身教育观念的提升,比较注重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比较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在有关家庭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上,更注重听取孩子的建议,往往是父母与子女共同商量、共同活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父子(女)关系,更多的是同伴关系。与一般城市家庭相比,由于城市社会关系的缺少,使“新市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新市民”家庭在购物、出外游玩等的家庭娱乐与闲暇活动中,整个家庭共同参与的集体化特征尤为明显。新市民家庭这种家庭活动集体化的特征,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平等、和谐,使子女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接受教化和熏陶。同时,新市民也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在闲暇时间出游、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以拓展孩子的视野,增加他们了解社会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市民”家庭活动的集体化是一种被动的集体化,是在缺少其他社会关系之下的无奈选择。由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缺乏,“新市民”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相互依赖的对象,而对孩子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明显。由于这种集体化特征,使孩子一直生活在成人世界里,必然限制和影响孩子在儿童社会的交往,尤其是和其他城市孩子的交往,也必然影响儿童社会融合的程度。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市民”正值事业的上升期,多年的城市生活打拼,十分明了工作对其在城市生活的重要,因此,在“新市民”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集体娱乐、度过闲暇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这使得电视、电脑成为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伙伴,逐渐成为影响儿童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电视、电脑以直观的方式引起儿童的兴趣,增加了儿童的语言认知,对“新市民”子女的语言认知,尤其是普通话的学习有较大帮助,也开阔了儿童的视野,提供儿童更多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电视、电脑媒体资源质量缺乏有效监管,内容多与儿童的生活不相适应,过多的与电视为伴,势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几点思考 通过与“新市民”家庭的深入沟通,发现随着农民工社会身份和社会层次的变迁,对其子女的社会融合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采取措施创建和谐、共融的社会气氛,整合多方力量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及加速“新市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全方位提升“新市民”的社会融合度及自身素质 在新市民家庭中,年轻的“新市民”父母是家庭教育最直接、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自身的融合程度及融合经历,必然影响孩子对城市社会及城市生活的认同,因此,要促进孩子的社会融合,必然要首先全面提升“新市民”的社会融合度。为此,第一,政府和社会其他相关部门要继续深化针对“新市民”的落户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使他们顺利地在城市安身且安心地工作与生活;第二,努力营造友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帮助“新市民”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能力,要提高“新市民”的素质,尤其是作为父母的教育素质,关键在于使“新市民”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使其教育行为发生根本的改变。为此,首先“新市民”要从自身做起,阅读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借鉴适合于自身的教育方法,同时树立健全的人才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其次,构建社区服务“新市民”家庭教育的体系,为“新市民”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包括身体养育、心理方面的咨询、亲子互动等,以进一步解决“新市民”在家庭育儿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其家庭教育指导力。 (二)倡导社会融合理念,培育多元、共生文化氛围 社会融合的主旨在于构建良性和谐的社会,其手段在于强调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包容、互相认同。“新市民”与城市文化生活的融合不仅包括自身对城市的认同,而且也包含城市社会对其的包容和接纳。因此,必须调动多方力量加强宣传,倡导社会融合理念,促进“新市民”及其子女与城市社会的共融。首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我国各个地域的文化习俗,开阔人们的视野,了解并认同文化差异,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其次,发动社区开展交谊活动、张贴宣传图画,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所做的突出贡献,让城市本地居民以和“新市民”家庭结对子、互相串门等方式交流双方家乡风俗习惯,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通过共同努力,为“新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及其子女教育提供良性发展的平台,创建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氛围。 (三)整合多方力量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推进社会融合 “新市民”及其子女的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政府、社区、家庭无不在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或阻碍着“新市民”的社会融合,而“新市民”自身的融合经历与城市生活经验对其子女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教育又直接影响其子女的社会融合进程。所以,政府提供有关农民工的落户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支持的大环境,社区相关措施推进的中观环境,幼儿园及其他幼教机构创建的平等和谐的主阵地,以及来自“新市民”家庭的支持,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构造社会支持网络化体系,才是最终推进“新市民”子女社会融合最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新市民”属于进城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但与城市本地居民相比,他们毕竟是外来者,而且他们也坦言,在与城市本地居民及城市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融不进去”的感觉,但对城市优质教育的渴求使他们又不得不正视现实,这种经历或者心路历程必然会影响到子女的社会融合教育,因此,全社会共同努力,营建和谐共融的社会气氛、打破城乡差异已不能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本文作者:乔金霞 单位:黑河学院教育系 教育相关论文: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关性 1“背离”: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 在教育实践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看似笼罩一切,起着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实际上又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难以真正对专业教育产生实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施动方始终有国家力量和执政党意志的身影,而通识教育一般只在民间的大学层面中被提及,少有国家力量的参与。因此一个是官方的意志,是官学的范畴;一个是民间的意志,是私学的范畴。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和价值取向上还有以下差别。 一是求善的两面。通识教育在中国的提倡,其深意在于重拾大学“求善”之功用,补正大学囿于“求真”之困。通识教育提倡的“善”是理想的“善”,是自由的“善”,是纯粹的“善”,是几乎只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具备典型的主体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在“求善”,但这种“善”是现实的“善”(切合统治阶级的现实需求)、是规范的“善”(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功利的“善”(以某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理想为终极追求目标),它带有典型的外在性。 二是主体性的两种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的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有着典型的意识形态色彩和阶级观念,为一般的教育所回避和掩盖;德育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人的入世情怀及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保持相应的自约束机制;通识教育反映的是人这一主体性的问题,其载体指向是知识的完备和心智的健全,具备典型的个人性特征。这也是通识教育何以在提倡个人主义的西方出现的根源之一。通识教育讲究的是一般性的心性的养成,在于防畸;中国古代尽管也不分学科地培养人才,讲究的却是最高的品质:至善。 三是知识取向与精神取向。通识教育的源动力是“无知(知识)之患”,初始目的是矫正科学主义之下的专业教育,以在专业训练的职业化需求之外,寻求一条知识互通的方式,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起来,进而作用到人才培养当中,以培养博通的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动力是“无支(精神支柱)之患”,目的却是在知识之外构建起一条精神的篱笆,以让凭借现代科学知识和思想潮流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依然在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和既定的政治性哲学体系的规范之内,依靠思想和精神的指引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 四是完人培养目标背后的个体完善性与人的社会化。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指向都是“完人”。但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指向是知识博通、学科融汇的“完人”,也就是知识意义上的“通才”;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人”,更注重德的优先性培养,着力于推进人的社会化,是政治意义上的“全人”。 2“契机”: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2.1通识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语境中的“开门之难” 2.1.1科学主义的阻滞与功利主义的遮蔽 通识教育在西方高校被提出,首先出于对当时科学主义甚嚣尘上的对抗。被科学主义笼罩的大学,知识分门别类,被细分成一个个的专业学科,而学科之间壁垒森严,互不联通,通过这种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基础扎实、专业知识深厚,但却缺少常识和基本的素养,缺乏对人类浩瀚知识的整体认知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于是“各种课程的共同部分”的通识教育理念开始出现。另一方面,科学主义带来的唯科学是从的局面,也掩盖了人文教育的效用。大工业化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的需求,不仅让很多只限于书斋当中的纯知识探求趣味的学科日渐萎缩,代之而起的是密切联系市场需求的实用专业,在就业压力之下的大学教育也逐步转变为培养“职业人”的场所。高等教育不再带有闲暇的浪漫色彩和知识探求的神圣目的,大学的人才培养沦为“职业培训所”。学生有着职业化的专业训练,但却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和自由探究精神,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宽广视野和广阔的胸襟。为了将这种职业培养的倾向扭转,通识教育作为借力的工具被大学广泛应用。于是,讲求博通和人文视野的通识教育作为对科学主义的补充而出现在正式的课程体系当中。可以说,通识教育在当代教育中被重提,就是为了对抗当代教育的功利性,希冀对科学主义进行修正和补充,通识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一方面是理想的吁求,一方面是理想与现实的拉锯和对抗。当通识教育进入中国的大学,一方面受科学主义的阻滞,通识教育尚难被按专业和学科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所吸纳,只能更多地以讲座或选修课的性质出现,只被当作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一种休闲式的补充。另一方面,受功利主义的遮蔽,在以职业训练为目标的大学人才培养中,难以产生直接就业力的通识教育自然也难以被重视。甘阳在谈到通识教育的推行不力时说到:“通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是一般的教育,就其本性而言,它是一个非就业倾向性的教育。而我们现在不能否认大学必然要产生就业,而且学生的就业倾向是越来越强。这里存在巨大的矛盾。”因此,在实质层面,通识教育并没有被现在大学教育体制所吸纳,没有在人才培养中真正贯彻落实通识教育的培养方案。 2.1.2思政教育课程挤占空间 通识教育即使在形式层面被大学接受,当其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计划时发现,这些增加的通识课程无处安身。因为名目繁杂而学分充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已经将除专业课程之外的公共课程和选修性质的课程挤压得没有应有的空间。强行纳入多门通识课程,只能让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象征性地纳入通识课程,却无法实现通识教育的系统性目标,让其有名无实。因此,即使通识教育理念普遍被今天的大学接受,在具体实施的层面上,通识教育依然没有能够真正踏进大学课程体系的门。 2.2思想政治教育的“闭门之困”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大学正式课程体系当中也显然顺理成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来没有碰到如通识教育一样的“开门之难”。但是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困境———实效性危机,其虽无“开门之难”,却有“闭门之困”。 2.2.1说教与灌输 说教是思想政治教育惯常采取的教育方式。这种说教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吁求,现代教育主张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性,而说教却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试图以大道理大理论来实施控制性影响,力图以其天然正确性来强制性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说教方式招致的反感显然易见,被贴上说教标签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遭遇着重大的信任危机。如万斌提到:“反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的这些教育常常被学生视为说教。2001年浙江大学学生会搞的一次民意调查曾深深地刺痛过我们的心。这次调查的一项统计结果是,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德育课应该取消!”此种情形可以说是在中国各所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哲学是智慧的学问,哲学引发深思。思想政治教育本来背后倚靠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理论的应用层面,但由于说教方式的普遍存在,反而让其偏离了真正的哲学,走向了庸俗化。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正在试图让思想政治教育重回哲学的轨道。如万斌在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一书中从哲学方法论角度出发,糅合现在流行的西方哲学中的主流方法论,试图让其从说教的层面重新进入哲学层次,如将理想论与理想主义教育的结合、将自由论与正确自由观的教育结合、将社会规律论与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的结合、将人的本质论与集体主义原则的教育结合、将人性论和反对利己主义人生观的教育结合、将德性论与美德的教育结合、将人的价值观与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结合、将社会动力论与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教育的结合。灌输原则也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徐志远将灌输原则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向人民灌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并且认为“理论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不过,灌输原则被认为与现代教育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如现代教育注重自由讨论、启发式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同时,灌输原则在实践应用中被认为带有强制、压服的色彩而招致反感,这一点尽管在灌输原则实施的时候就努力避开双方的冲突,如沈壮海指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确立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并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确立灌输原理之初,就明确地将灌输与强制性的压服作过区分”。不过,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使用灌输方式的时候并不一定完全遵循,受教育者也会先入为主地将灌输与强制服从两者混淆起来。进一步来说,不论是说教还是灌输,都与当前的阅读语境下的新青年的接受方式背道而驰。当前的阅读语境被称为“后现代阅读”,它是继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后的新兴阅读方式。传统的阅读内容借助于先进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移动阅读、检索性阅读、点播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实现了向大众“悦”读的转变,逐步满足了阅读者对阅读的娱乐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后现代阅读”是网络化语境下的新型阅读方式,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并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大学生基本是1980或1990年后出生的全新一代,该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在“后现代阅读”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个已经有着较大变化的教育对象,必须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和教学方式。 2.2.2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模块化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已经占据了牢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宣讲、公民道德教育等几大模块已经完整地固定,成为大学课程的必修课,占据了大量的学时和学分。然而专业模块化的结果却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学并未真正受到重视。不论是教师层面还是学生本身,其地位类同于“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自然其思想政治教育效用也大打折扣,甚至招致一定程度的反感。在屡次思想政治课程调研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几乎都是消极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内容也并非具备“被抵触”的本质,其根源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以固化的课程形式出现时,其本质从思想培养、价值观影响、国家荣誉感培育等软性层面走向了知识传授的硬性层面,而长期采用的僵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更是“火上浇油”。 2.3发展的通识教育理念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可能 通识教育本是针对专业教育、科学教育的泛化而被重提,重在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有关道德价值观、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影响并非是其重点,但随着世界大学不可避免地从“象牙塔”迈入“动力站”,大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一切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都在随着大学职能的转变而在修正、发展本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图景。在西方,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类似的是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等,也就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此类教育的任务已经逐渐被通识教育吸纳,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成长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教育形式。鉴于对西方成功经验的借鉴,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起来,也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基础共识,也即将成为教育实践不可阻挡的趋势。 3“合流”: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谋而合 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和实施中的背离种种,无不暗含相应的交融的基础;而两者在实施中面临的困境的解除,同样需要其互为包容、互为提携方能真正脱困。 3.1基础:学科与内容的视角 3.1.1学科(研究领域)泛化的倾向 旧学科的新生与新学科的立足无一例外都有将原有的学科边界扩大的倾向,仿佛一个不知足的地主,永远觊觎其边缘的土地。如后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堂而皇之地将先生的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进去,通识教育的研究边界也从来不忘将德育的目标当成己任。可见,至少在德育这个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范畴界定几乎是一致的,这是两者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原属法学门类,被纳入政治学一级学科内,因其本身的交叉属性,同时能在教育学学科插一脚,其边缘的模糊性也助长了它边界扩张的欲望,于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极其模糊的身影,从其课程开设角度来看,它既可以被当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正被政治学和哲学两个学科分割)的传播者,又可以当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当前政策的解读者和宣讲者,在学理上几乎可以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应用;从其实践形态来看,学生事务管理、学生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引导等等作为学生第二课堂中非学习性的功能全部囊括进去了,因此在中国你几乎看不到独立的学生事务管理,因为学生事务管理全部被放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当中。而通识教育的扩张性欲求显得尤为强烈,如想与自由教育划清界限,又想将之纳入怀中,如某研究者出版的专著即将自由教育与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并列起来,互为注释;如将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甚至文化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也纳入其中,当然也不忘将已明确定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客气地纳入己方阵营。其实,通识教育最先被提出的时候,就是针对“‘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是否需要一些共同的部分’这一问题提出来的”,而“今天的‘公共课’、‘基础课’就属于这一‘共同的部分’”。可见,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他们在学科泛化的过程中都将对方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都“泛化”进去了,这也就为两者的沟通和融合提供了可能和现实的基础。 3.1.2方法和内容的交融与重叠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而“五要素说”中的德育的内容也同样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各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几乎都包括了进去,如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第一大类就是思政类。只需简单地对比一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和通识教育三者的内容,可能看到更多的不是区别而是重叠和密切的关联。顾海良曾经提出以文化素质教育来统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以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同以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的“通识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也都是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如此;‘通识教育’就其内容来讲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也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科交叉几乎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共同的总方法。通识教育寻求科学与人文的交汇,交汇的前提是对单线条的补充,以文补理,或以理育文,进而诱发学科意义上的交叉学科的生成,为其提供知识基础和交叉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是交叉性的课程,是典型的跨学科教育,如其所涉既有本源意义的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亦有哲学史不可避免的历史情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必然要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的现实)、还有经典作家们对经济的阐释,而作为思政课程最为现实关照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简直就是所有学科的大杂烩:有政治专题、经济专题、国际关系专题、军事专题、科技专题和环境专题,此种学科非有通识教育理念不可,否则课则不通、讲则难动。 3.1.3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首先,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指向培养“全人”或者“完人”,尽管两者的具体指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最终指向都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的。其次,教育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种,这两种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身上都有一定的重叠性。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的“个体价值”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等几个方面”。而在中国的人才培养语境中,通识教育“更强调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健康价值观及能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这一个体性目标几乎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翻版。通识教育在与专业教育的对比中,认为“通识教育是‘育人’,而专业教育是‘制器’”,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与目标也从来不是“制器”的,而同样是“育人”,是非就业型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具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管理价值几个方面”。显然,通识教育在个体之外的溢出价值中自然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社会价值。 3.2共同的吁求: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脱困”的必要 其一,通识教育中国化的必要。通识教育之所以在中国大学中难以得到大力的推行和真正的落实,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其问题就是通识教育的“纯洁”形象,回避政治和意识形态,寻求人才培养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的思维,一直被认为是与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和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通识教育要真想在中国的大学中谋求一定的地位,敞开怀抱接受和融合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必要的妥协方式。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形式主义的必要。以说教和灌输为主要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内的大学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而要摆脱其形式主义的身份,需要借助其他教育方式来实现。在德育研究范畴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德育、通识教育三大概念体系,其意识形态的色彩逐步减弱,但其本质内涵却没有根本性的差异,其统一的教育目标都是指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正因通识教育在意识形式色彩上的淡化,使之披上了“鲜艳的外衣”,更能被受众所接受。因此,通过通识教育这一更为宽袤、平和的教育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暗融”入通识教育当中,可以借此摆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困境。 4“桥梁”: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载体 学科与内容的交融和重叠,以及双方在摆脱困境方面的共同需求和方向的一致性为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流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隐性课程和学生社区建设的改革实践则为两者的合流提供了现实的载体。 4.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为了寻求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安身立命的空间,无法排斥思想政治课程的存在,而被迫将之吸纳进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在本质上确属“共同的知识”,仍是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中提倡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于是,在今天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当中,都把思想政治教育包含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并且将之当做必修部分确立起来,作为通识教育的模块之一。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无不将思政类课程放在首位。 4.2隐性课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模块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完整性和科学性,但在专业课程开设的同时,仍需寻找新的影响途径,而隐性课程即为一条有力途径。隐性课程被视为常规的、正式的课程计划外的“非计划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它能通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隐性课程是对以专业化、正规化身份出现的“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隐性课程是一个看不见的教育领域,也是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力图争取发挥作用的重要影响途径。教育研究者通常将通识教育同时定义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和“一种人才培养理念”,理念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诸多的载体,而课堂之外的课余生活和这种生活所依赖的场所及其生活的群体通常被认为是通识教育重要的影响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被区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两个方面,而后者即是典型的隐性教育的影响方式,因为它并未出现在正规的课程当中,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移入学生的课余活动当中,试图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进行全程渗透。 4.3新型学生社区建设 出于借鉴国外通识教育实施经验中的住宿学院制考虑,国内的通识教育实践都注重校园环境和生活社区的建设,如北大“元培计划”的各学科学生的混住,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将书院视为“学生社区的‘新形式’,是本科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离开父母后来到的一个新的‘大家庭’。”并且“将学生专业学习与素质培养、通识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从管理机制上分开,前者由专业学院承担,后者由书院承担”。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尴尬地位的过程中寻求的改革途径里,也在学生社区建设中融入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如现在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党建进公寓、辅导员入住公寓等做法,都是通识教育主张的住宿导师制的浅层尝试,其理想前景即是在学生社区全面实现通识教育意义上的改革。 本文作者:陈荣荣 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相关论文:边防公安法制教育相关问题思考 当前边防部队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由于教育资源和其他相关因素的限制,只有部分基层部队能接触到教育讲师团和领导干部宣讲的授课,教育形式也相对单一。有些基层单位开展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上几堂法制课,照本宣科,内容空洞枯燥,导致官兵们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单位不注重区分教育对象,没做到因人施教;还有的单位把法制教育定位于“以刑为主,一讲众听”,错误地认为只要能预防官兵犯罪,教育就成功了,忽视了官兵整体法制观念的增强和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尽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很多单位在法制教育上仍然实行一位教师、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授课教学模式上,未能与时俱进,也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三)法制教育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差一些基层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官兵思想实际贴得不紧,不能对症下药的问题。“少数人得病,多数人吃药”,“不论患什么病,都吃一样的药”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单位对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思想有偏差,随意性较大,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能区别对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缺少交流。教育者只顾传授法律知识,忽视受众的接受和理解,导致“我讲你听,我说你通”、“想不通慢慢想”等现象普遍;被教育者则盲目接受,没有深入体会。对法制教育认识不足,还导致很多边防单位在做法上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使得部队的管理工作法制化进程出现阻滞,尽管部队的条令条例不断完善,但仍有部分干部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官兵权益问题上,也常遇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维护官兵权益的口号喊得很响,真正遇到涉法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或解决得不是很理想,往往存在处理形式简单的问题。如果法制教育始终处于空谈文本的真空状态,不考虑通过法律途径帮助官兵避免违法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部队法制教育终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改进边防法制教育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法制教育是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搞好边防部队法制教育,使干部战士能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涉法问题,对提高边防官兵的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公安边防部队不同于一般的军事部队,既是战斗部队又是武装执法力量,只有掌握了法律武器,广大官兵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搞好针对性的专题教育,使边防法制教育落到实处,是提高广大边防官兵法律素质的重要手段,具体应抓好以下几点:(1)结合边防工作实际,开展岗位应知应会法律知识学习;(2)依据基层单位掌握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法制教育;(3)把握时机,根据官兵实际遇到的种种涉法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4)在教育方法上,应由“书面抽象”向“日常实践”转变。法制教育应能“请进来”,并且能“走出去”。“请进来”就是加强部队与军地司法机关、院校的联系,邀请军内外专家做专题报告或系列讲座。“走出去”则是部队官兵走出军营,到社会去体验民主法治的进步,通过切身感受提高法律素质。 真正服务于基层边防官兵法制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行为教育,因此把学法和用法统一起来,能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利用普法知识讲座、法律知识比武、法律知识辩论会、模拟执法现场、典型案例分析、遵纪守法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干部战士进行学用结合的教育,多在“怎么学法、怎么用法”上做文章,进而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学用结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加强边防干部的法律素质以提高部队依法管理的能力。学习法律知识并非只为学而学,更重要的是用来养成守法的习惯,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进而使法律意识在守法执法实践过程中被重新认知和不断强化。现在部队的条令条例不断完善,在实践条令条例的过程中,干部只有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当今社会信息交流渠道多、方便快捷,很多战士在入伍前受到西方某些思潮影响,法纪观念淡漠、强调所谓的“民主自由”,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干部必须充分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依法带兵、处事有礼有节有据才能做好管理工作。第二是运用法律武器帮助边防官兵依法解决个人的涉法问题。近年来,官兵家庭遇到的涉法问题大量增加,主要涉及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债务纠纷、军人合法权益保护、转业和优抚安置政策问题等。面对此类涉法问题,很多官兵由于不懂法律束手无策,或者对法律一知半解不能很好保护自己权益。因此,在法制教育中应加强对这类问题针对性的讲解,使官兵们能受益于法制教育,促使其主动地去认识法律,并自觉运用法律,只有通过帮助官兵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遇到的涉法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法制教育的效果。第三是普及相关军事法律知识及刑法知识,防患于未然。边防法制教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预防执法犯罪。在预防执法犯罪工作中,除应大力提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外,搞好官兵法制教育更为重要。法制教育要做到三勤,即:脑勤、嘴勤、手勤。所谓脑勤,就是针对问题和隐患勤于思考分析研判,争取在问题出现之前做好预案,想好应对措施,问题一旦发生,又要善于琢磨如何应对;所谓嘴勤,就是勤于查找法制教育中发现的问题,警钟常鸣,重点易发的问题反复提醒;手勤,就是对上级需要贯彻的指示精神、近年部队发生的典型案例及法制宣传教育内容要勤于记录下来,便于平时学习及在遇到问题时查看。 法制教育在注重“义务”的同时,还应当强调“权利教育”,权利教育与义务教育缺一不可、不能偏废,这样才能发挥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守法实质上包括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长期以来,有些人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对义务的承担,这是一种误解。作为军人,在履行了义务的同时,还享有很多法律所赋予的特殊权利,例如,我国《婚姻法》和《刑法》等相关法律都规定现役军人的婚姻受法律保护,就是军人享有特殊权利的典型,所以当边防官兵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应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前,边防官兵及其家庭权利方面的涉法问题有逐渐增加趋势,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是婚姻家庭不稳固所导致的涉法问题较多;二是财产继承和债务纠纷所致的涉法问题较多;三是军人合法权益受损久拖不决的涉法问题较多。面对上述涉法问题,一些官兵仅仅知道法律条文,但却不知如何运用,导致在涉法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因此,拓宽法制教育内容,强化权利意识教育,使法制教育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基层边防官兵解决实际问题,是边防部队法制教育的另一项重点内容。 边防部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保证边防官兵具有合格的政治素质及较强的法律意识,从而保障各项边防工作顺利开展。为此,边防部队法制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把国家的法律法规、部队的条令条例等讲清,也要把一些和战士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讲明白,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努力改进教育方式方法,采用多种教育形式以增强教学效果。边防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力量,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重视基层配备媒介的作用,如让边防官兵通过收听法制节目、播放法律案例视频、阅读法制报纸等办法,增加法制学习的渠道和方式。在边防部队中还可以采用组织学习小组的方式,让边防官兵互相交流研究遇到的案例和问题,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模式,让官兵们在互动中学习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这些以讨论交流为主的学习形式和方法既能规范边防官兵的自身行为,又能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进而形成法制教育良性循环的局面。总之,法制教育是边防部队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抓出实效。针对当前公安边防部队法制教育的特点,只有积极研究法制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改革创新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调动广大官兵参与法制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官兵学法、用法、守法,从而保证公安边防部队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本文作者:孟宇 单位: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 教育相关论文:环境微生物学教育相关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程翔 孙德智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学内容的设置 目前,各个学校编写了不少环境微生物学的教材。其中,周群英和王士芬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为广大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采用,它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工科类院校的教学要求。但是,在使用的同时,各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对其中各章节的内容进行取舍,并针对各自的专业适当增加内容,比如土壤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以体现学科的优势研究领域。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基础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中的作用两部分的关系十分重要。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工程应用,重点则是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如果对微生物的结构、营养、代谢等内容介绍过多,课程容易演变为细胞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或生物化学等;而对污染控制的具体工艺过程涉及过多,又容易重复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时,应合理安排这两部分的比例。 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还应处理好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互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课程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3门课程在如细胞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等知识内容上均有一定的论述,但课程核心和重点内容各不相同。在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时,应注重强调微生物细胞、生理、遗传方面的独特性,并对这些特性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展开详细介绍。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知识单元的逻辑衔接,注重课程体系的统一性,要明确课程的侧重点,避免重复。基于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飞速发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还应紧密结合当前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相关领域的新进展,而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污染处理工艺的微生物学原理上。教师通过对最新污染控制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微生物学原理进行解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的热情,树立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志向,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废水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部分,笔者介绍了这几年比较受关注的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负荷、强毒性有机废水的新工艺,解析了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处理系统由于污泥浓度大幅增加而带来的高效性,来强调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废水处理技术的革新。学生对这些新内容的反馈很活跃,也引发了很多讨论。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快速信息化,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满足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学课堂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应借助多媒体、网络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工程实例,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2]。根据实验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同样的信息,图像比文字容易被信息接受者所记忆,这就是所谓的“图象优势定律”[3]。在传授以叙述性为主的知识内容时,合理使用形象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而信息的几何形状、色彩、字符对形象思维的建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通过展现大量生动形象的微生物照片,可以使学生容易认识和区分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印象深刻,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比较G+和G-细菌的结构时,通过对细胞图片的详细讲解可以清楚地说明二者的区别:G-细胞由胞外到胞内依次为外膜、细胞壁、周质空间及原生质膜,而G+则为细胞壁、原生质膜;同时,G-细菌的细胞壁上仅有一层很薄的肽聚糖,但脂肪层较厚,相反G+细菌的细胞壁含有多层肽聚糖,而脂肪却相对较少。这样,学生对G+和G-细菌细胞壁差别的认识就会十分深刻,为此后顺利开展革兰氏染色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介绍微生物代谢、遗传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合理采用示意图、动画等形式来进行讲解,将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例如,在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笔者采用Flash动画演示了微生物遗传的经典转化实验即肺炎链双球菌感染小白鼠实验,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变为生动的画面,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事实上,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的网站上和国外优秀原版微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高质量的微生物图片、教学课件和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素材来加以使用,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正日益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紧密联系,这就要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要注重结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不断地加入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来说明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教师也不能脱离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而单纯地搞教学工作。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已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在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只有将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中最新发现的细菌鞭毛充当“纳米导线”的现象作为背景材料,展开讨论,分析了细胞鞭毛的电子传递功能在物质转化和能量代谢中发挥的作用。这个例子在介绍微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如何恰当地利用微生物的特性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如,通过介绍实际工程项目———煤气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驯化过程,说明了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对于有毒有害工业废水处理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大学教学中,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尤为如此。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更加注重所介绍内容的质和量,将多而杂的信息进行疏理与归纳,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变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表明,提问、引入和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起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更为吸引人,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思考和分析等综合能力。总体来讲,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但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消化吸收。对于理解性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些问题要引而不发,导而不讲,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和总结来深化认识。此外,还应注意到高年级本科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一些比较浅显的、多门环境类课程反复涉及的章节内容或非核心知识单元,完全可以安排由学生自学来完成。例如,在讲解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时,笔者详细介绍了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生化反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所以在讲解废水微生物的脱氮原理时,采取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组织讨论和总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节省了课时,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创新打下基础。 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挑选和设置 如果说理论教学的课堂容易出现“教师—学生”信息单向流动的现象,那么实验课则毫无疑问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教学和认识活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部分的内容对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1年开始将本门课程的实验部分从10学时提高至16学时(每学时100min),并单独设课,称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微生物实验技能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理论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学者将这些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综合性、研究性和生产实践性等4种类型,笔者认为此分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验证性实验是实验课程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内容的基本保证,其实验的主要内容相对固定,比如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霉菌的形态观察”“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革兰氏染色技术”“培养基配制及灭菌技术”“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等实验项目。其他3类实验是在不同深度和广度上对所学内容的拓展和综合运用,起着开发学生研究热情和创新欲望的作用,其具体内容的选择往往有很大差异。 对于这部分内容,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开设及计划开设的有“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定”“土壤微生物的类型、数量及分布分析”等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的内容相对完整,学生需要对实验的过程进行总体设计,通过对身边的实际样品(如宿舍区污水、道路空气和校园土壤等)进行检测和分析来确定自己周边环境的质量水平,这些实验都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总体上,该部分的实验内容仍在不断完善中。4种不同类别的实验对于课程的教学都十分重要,不可彼此替代,不可顾此失彼,其优化组合则可以实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实用性、趣味性、创新性的统一。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合理设置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比例,从而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育相关论文:环境专业英语教育相关思索 本文作者:孙娟 赵东风 赵朝成 李石 刘芳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语言、情景、图片、类比等方法来激励学生,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阅读和交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交流当中来,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小型报告会等形式实践课堂所学的内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考核以结课考试形式为主,考试成绩受基础英语水平的影响较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的理解也存在误区,认为专业英语就是基础英语加专业词汇[3]。为充分发挥学生日常学习的能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强调课堂的学习内容是和课程考核紧密联系的,这样就在无形当中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考试内容如果侧重于阅读和翻译,那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增加阅读和翻译的比重;如果考试内容有口语部分,那在平时课堂的训练过程中也要增加口语的环节。这样就使学生学习的时候更有目的性,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和作业,通过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加平时测验的次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对文献阅读和翻译技巧的传授,而应注意专业知识的传授,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领域一些基础理论和技术的英语表述,并将国际最新的研究热点贯穿其中。对于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注重与同期开展的专业课做好结合。通过与相关专业课老师进行沟通合作,一方面将所学专业课知识融入到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例如将重要专业课内容编入到专业英语的教学讲义里,通过专业英语的方式复习专业课内容,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学习专业英语,就便于专业词汇和相关逻辑语句的记忆和掌握;另一方面请专业课老师协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加强专业英语的实践,例如对于专业英语课程里已经学过的专业词汇,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里不再以中文出现,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强化专业词汇的记忆。这样就使得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大三一学期的英语教学,而是持续得到英语的培训,这样就使英语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使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学有所用[4]。 如何提高学生利用专业英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对于我们专业英语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大四毕业设计环节外文文献的查阅和阅读,以及就业后和研究生阶段利用专业英语进行专业领域内信息的查找以及利用专业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利用专业英语进行阅读和写作就成为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核心的内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英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增加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练习。但是,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大多数学校仅设置32学时[5],在这样紧张的课时安排下,要增加学生课堂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就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突出重点的安排。在专业文章阅读方面,要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质量。在翻译训练方面,要给学生多布置一些汉译英和英译汉的翻译作业,还可给学生布置课外专业文献检索任务,或安排学生从外文期刊中查找指定的环境专业相关文章并按要求翻译英文摘要。在课堂讲解方面,注意要点突出,教会学生快读和翻译的技巧,例如,翻译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考虑特殊的语境;遇到长句先找句子的主干也就是主语、谓语和宾语,然后将修饰性的部分最后加入,等等。通过综合利用课前预习、课余作业和课堂ppt讲解来合理利用课时,提高学生利用专业英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在写作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强化专业词汇的记忆,鼓励学生利用外文期刊数据库等资源,收集、整理、翻译英文文献,尝试撰写英语论文和实验报告等。对学生的英语论文及时进行修改和点评,形成“学生起草———老师讲评———学生修改———老师再讲评”的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提高学生利用专业英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进一步推进考试方式方法改革,例如:笔试试卷适当减少词汇的考试分值比重,重点考核学生英语文献的读写能力。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与闭卷、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平时强调的重要知识点、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采用闭卷方式;对于阅读量大、有一定难度的翻译资料以及写作等则采用开卷形式,综合考核学生各方面的专业英语水平。 如何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口语的能力 目前由于对外交流的加强,需要学生提高利用专业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些学生基础英语就讲不好,讲专业英语就更难了。如何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口语的能力也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难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口语的能力。对于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局限于对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能力。首先,尽可能地采用英文原版视频,不仅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更使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其次,对于不容易找到原版音像材料的章节,要坚持在课堂上运用英语对学生进行学习要点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考虑到不同学生专业英语基础的差异,所以在提问的同时应结合ppt投影,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专业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熟悉了课堂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更使学生真正学会专业英语口语的表述和交流。通过丰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授课形式,例如通过观看国际学术会议视频、分组讨论国际环境领域热点问题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己体会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的参与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利用专业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结论 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英语科技论文阅读和写作、运用专业英语查找信息以及熟练进行科技交流的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将进一步总结教学经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从而实现专业英语在环境学科国、内外接轨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生物工程论文:浅谈生物工程专业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对策 【摘要】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一门应用广泛的技术课程,主要解决工艺控制、过程优化模拟等工程问题,是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之一,具有实用性强、内容繁复、初学者难于记忆和灵活运用等特点。从课堂教学出发,阐述了该课程在应用型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中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对策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突出办学特色的关键。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立足于自身教学条件,积极将培养模式与南阳地区经济特点相结合,紧密围绕南阳市支柱产业——生物制药和工业发酵,发展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发酵工艺调控和中药材药用成分提取分离为主攻方向的专业特色。毕业生主要在科研开发、生产监控、质量检测等方向就业,工作中经常涉及到工艺控制、过程优化模拟、质量检测控制等问题。对于这些实际问题若不进行科学的试验方案设计和数据结果分析,将很难在短时间、低成本内得到正确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课程。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一门应用领域相当宽广的现代技术课程,主要介绍工程技术和科研试验中常用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教学环节如专业试验、毕业论文和今后在工作中开展产品工艺优化、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2个方面: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试验设计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设计试验的方法,能做到在有限的试验条件下,用最少的试验量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数据处理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采用合理、有效的分析方法,从而发掘出潜在的、有用的信息[1]。 为了提高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应用的能力,笔者对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研究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现将几点教学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1讲好绪论,强调课程的重要性 绪论就像是一部电影的开场,直接影响着整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好的开场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统计学在生物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在绪论中不仅要介绍学科发展的历史,还应该清晰展示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本门课的任务和作用,重点介绍要学习什么、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知识可以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该如何学习等。在绪论中应多列举一些利用本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来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如在毕业实践环节,将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知识用于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撰写中,以求论文结构的系统性和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在走向科研工作岗位后,利用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知识合理设计科研方案、分析结果,以求在低成本、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这些例子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其学习兴趣。 2重在培养应用能力 应用性本科培养的是运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以行业需求为本位,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培养出的人才应具备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兼备技术创新能力[2]。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和知识侧重点的处理上应以结合专业特色、适应行业需要为主旨。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的学科,其原理部分涉及到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在基础课程中已有详细讲述。因此,教学重点放在各种试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具体应用上,而方法的理论推导过程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如讲解方差分析时,将重点放在方差分析的具体步骤上,而偏差平方和分解过程的推导则作为自学内容;在正交试验设计及分析部分,教学侧重点主要放在如何使用正交表及如何对正交试验结果作恰当的分析上,而对于正交表的构成原理、特点仅作简要介绍。 3选择合适的例题,做到熟能生巧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用于生物,还应用于化工、食品、机械加工制造等领域。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举例说明时应选择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在本学科的应用实例。面向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时,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主要从菌种选育条件、发酵工艺控制、目标产物分离等方面选择相应的例子,最好是专业试验或科研中的真实问题,如淀粉酶产生菌选育方案的设计、乳酸发酵条件的确定、茶多酚提取工艺的优化,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本门课的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应用技术学科,关键是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自如。对于试验方案设计方法,如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回归旋转试验设计、sn比试验设计等方法,要求能够根据试验周期的长短、原料易得性、条件控制难易、待考察因素水平的数量等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可行的试验方案设计方法。对于所得数据结果,要求能够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发掘出有用的信息。数据分析方法部分有很多公式,如偏差平方和的分解公式、回归系数的求解公式等,若要做到灵活运用课程的知识,就必须加强公式的记忆,因此多做练习是必要的。虽然现在有很多软件能解决计算问题,但是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分析过程,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练习量,使学生熟能生巧。 4把握前沿知识,扩展学生视野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方法种类多样,在本科教学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单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等方案设计方法,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这些内容是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但并不是本学科的全部知识。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本学科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学学时允许条件下,补充知识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向学生介绍旋转试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指出它的作用和优势;对于解决多指标问题的试验设计和分析时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知识[3];在对回归方程求解最优解时引入遗传算法的理论[4];对于试验问题建模分析时引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5]。这些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很多都是近几年才应用到生物工程领域的,在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引入前沿知识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5重视上机环节 试验数据的处理计算量很大,完全依靠手算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而现在有多种软件,它们可以对数据作各种分析,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的结果。因此,应重视上机环节,要求学生至少掌握1种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用软件绘图、计算,并能正确理解分析结果。例如spss是一个功能全面的统计分析软件,操作界面友好,易学易用,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6]。在教学过程中安排适当学时进行上机操作,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软件进行平均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回归分析等操作,不仅能增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实验课程改革探索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时代,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摇篮,应该培养复合型生物工程人才,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让学生掌握生物工程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天然产物提取、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微生物育种、微生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微生物发酵产品及其分离纯化的基本技术,具备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从事生产管理和产品研发的能力。然而在传统生物工程实验课程体系中,由于缺乏多媒体教学环节,对实验技术和原理的讲解比较困难;各门实验课程相对独立,实验内容往往互不衔接,上课时间不集中,难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以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精神;课程实验室相对独立,设备重复低端现象严重,浪费了宝贵的实验资源。因此,开展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农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天然产物提取、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实验技术、基因工程实验技术、细胞工程实验技术等,大多以农作物、发酵微生物和中草药作为实验材料。在教学内容上将不同相关实验课程整合。从专业培养层面统一开设系统的实验项目,将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和时间尽量衔接。通过对酶工程、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微生物实验和天然产物提取学等实验课程的调整,统一整合为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加入多媒体教学。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主要沿袭黑板讲解、学生操作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信息量小,不够形象生动。通过拍摄实验教学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透彻的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实验技能。同时将课程内容网络化,以微博、微信、博客、校内网站为主要平台,使课程上网,便于学生随时预习复习、答疑解惑。在教学资源上尽量共享实验平台资源。将课程实验室统筹安排,常用设备安排在公共开放房间,方便师生使用,严格避免设备重复采购,将实验资源主要用于教学效果好的综合实验项目。在实验能力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在实验前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实验目标,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准备工作,合理分工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报告书写时要求阐明实验意义,掌握所涉实验技术的原理、分类、适用范围和同类比较,深入展开数据现象分析、实验方法分析和操作技能分析。 二、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基本程序 涉及到专业人才培养层面的实验课程改革事关重大,应由专门团队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首先召开专门的教学研讨会,根据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来确立实验课程改革目标,以团队方式完成课程改革方案;实验课程改革方案由系里报送实验中心审核通过,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硬件等支持;团队对改革方案进行执行,新实验项目应进行1年左右的班级试运行,检验实施效果和运行环境是否良好;待新实验项目试运行良好后,课程负责人修改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经教学研讨会通过;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正式实施运行。 三、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讨论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常见困难是经费紧张、设备不足等,而且课程涉及面广,相关团队和人员较多,协调难度较大。另外教学改革不宜影响正常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新修订的实验内容在学生方面也存在难以进行大班试行的问题。建议校、院两级加大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投入力度,给一线教学团队以更大的试验自主权限,精简审批程序,对新的实验课程方案挑选试验班试行,用实践来检验教改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直接执行者是各课程负责人、任课老师和实验员,上级部门应当配套相应政策和条件,鼓励改革工作的进行,以更好的培养创新复合型生物工程人才。 作者:周晓明 田云 卢向阳 蔺万煌 方俊 唐忠海 肖桂青 胡超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论文:乳酸菌生物工程技术论文 1乳品发酵项目中的生物工程技术运用分析 1.1细菌素 乳酸菌的细菌素本质为蛋白质,可以当作防腐剂容易被胃酶讲解,拥有相对较好的理化与抑菌特点。当前,nisin与microgard已经运用在乳食产品防腐剂中。nisin作为乳酸乳球菌亚种的一项分泌肽,大量的革兰氏阳性菌与少量的革兰氏阴性菌具备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上世纪中期nisin主要用在对芽孢生长菌成长的控制与有效延长乳制品等的货架期。目前,FDA已经通过有关部门批准可以运用在融化干酪相关抗菌剂。除去当作食品的防腐剂之外,nisin可以当作医疗制剂运用在牛乳房炎的治疗中。另外,microgard还是一种具备抑制性的革兰氏阴性菌与真菌细菌素,可是其不能抑制革兰氏的阳性菌。例如美国的1%microgard溶液普遍运用在保存乡村干酪。同时microgard能够有效控制瑞士干酪皮的出现的腐败问题。运用定点突变的作用,例如蛋白质相关生物工程技术能够有效拓宽细菌素相关狭窄的抑菌普。现阶段,已能够克隆与测序nisin形成的相关基因,可以实现定位在质拉或是染色体DNA中编码等的克隆与测序。大量细菌素基因可以定位于接合质粒或是转座子上,比较便于基因转移至其他相关微生物。 1.2促进干酪成熟 干酪的成熟期相对较长,冷藏与库存的费用也比较高。对此,促进干酪的成熟已经成为干酪研究的主要内容。促进干酪成熟以往的手段主要是在其添加蛋白酶和肽酶以及脂肪酶等。目前,通常是在干酪中添加酶类和经过基因工程技术修饰之后的如霉菌促进干酪的成熟。许多学者都重点研究基因工程技术的乳酸菌修饰,能够加速干酪的成熟,拥有相对良好的抗噬菌体能力。充分运用蛋白质的分解阴性等促进干酪的成熟。另外,乳糖代谢之后的阴性乳酸菌能够以高密度进入干酪的凝乳当中,促进干酪的成熟。相对较强的蛋白质分解能够有效加速苦味肽进一步生成。对此,蛋白质所分解的阴性菌体和一般菌株混合运用可以有效促进干酪的成熟。 2生物工程技术的育种手段 2.1原生质体融合 原生质体的融合技术作为创建杂合微生物的主要工具,其能够把相对较好的菌株形状有效结合在相同的菌株中,在乳酸菌的育种方面有着深远意义。在原生质体的融合过程中,可以先运用酶除去两个亲体的细胞壁,从而是使菌体细胞可以在高渗的环境当中释放原生质体,同时在高渗环境下实现混合,然后通过聚乙二醇的促进,可以实现两种原生质体的凝集从而有效融合,获取异核体或是重组子。充分运用杂合菌能够有效提升发酵制品特性或是发展新型产品。另外,原生质体的融合技术可以建立高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相关突变体的主要方式。 2.2电穿孔法 在重组DNA技术快速发展形势下,当代微生物研究人员可以相对精确的变化乳酸菌的生理特性,从而为乳品的发酵项目提供较好的菌株。对此,一定要具备合理、安全、科学的细菌转换手段。近些年来,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转换手段就是电穿孔法。在上世纪,Harlander第一次报道了乳酸乳球菌的乳酸亚种的有关电转化,该转化率能够和原生质体融合的转化率相比。另外Chassy与Flickinger也报道了干酪的乳杆菌有关干酪亚种电转化。当前成功完成电转化的乳酸菌有多种,例如嗜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的乳油亚种等。通过研究表明各种菌株之间也能够完成电转化。其和原生质体的融合技术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优势。 2.3基因的送递系统 在乳酸菌的转化系统快速发展影响下,建立基因的传递系统成为了必然趋势。载体主要可以分成试验用载体与食品级载体两大种类。充分考虑到食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食品级的载体不能利用抗生素的抗性基因当作选择性的标记。因此,食品在集体的选取一定要在食品级GRAS的菌中分离出选取性标记。在进行记载时所运用的乳酸菌标记主要有nisin的抗性基因合和胸苷酸合成的酶基因。另外,乳酸菌中所编码的细菌素产生和糖类运用或是免疫性基因可以满足食品级基因相关传递系统的选择性标记要求。 3结语 近些年来,乳酸菌的生物工程技术取得相对较大的进步。经过分析乳酸菌相关生物化学的代谢途径,制定与纯化生物基因的转移与递送系统,明确基础的表达与分析信号。深入研究定位和分离基因以及序列。现阶段,乳酸菌的生物工程技术从原来的乳球菌研究慢慢扩展到乳杆菌与双歧杆菌的研究。另外在乳酸菌的生物工程技术进一步研究下,乳品发酵项目必然会步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而在该时代下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与可口、可靠的健康发酵乳制品。 作者:王莉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高数教育思索 本文作者:马翠 蔡昌启 温惠中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数学与生物数学教研室 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目标是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研能力,胜任平战时三军综合性卫生勤务保障工作,从事医学电子设备、影像设备、军事卫生装备研究、设计、使用、维修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高等数学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培养理性思维的主要载体。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为后续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数学建模与仿真)和部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高等数学在培养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如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是摆在该专业高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结合近年来教学工作实践经验,本文主要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改进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时间最长,与学生接触最多,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搞好课堂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1.1充分备课,强化课堂教学“设计”理念:高等数学的内容体系业已成熟,教学参考资料琳琅满目。备课过程中,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在广泛收集素材的基础上,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明确重点、难点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设计,科学重组。根据课程标准和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有效取舍、详略得当,并付诸于教案与课件中,力求做到使教学内容脉络更加清晰、衔接更加自然。课堂讲授应留有“余地”,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既要坚持“在总体上压缩学时,在内容不减少,重点、难点、目的要求不削弱,能力不减弱”的原则,又要在每个部分上灵活处理,有所伸缩,有所侧重,采取有效途径,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高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弄懂弄通。然而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教材内容的讲授往往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必须抓住精华、突出重点、把握主线,对重点内容要讲深讲透,突出一个“精”字[2]。对简单内容要少讲或不讲,把那些学生能通过自学弄懂的问题留给他们自己去解决,即使是教师讲授,也不要阖盘托出,而应留有余地,提纲挈领地讲,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发挥。此外,课堂设计提问时,对提什么样的问题,提问题的时机,以什么形式提问,课前应有明确的安排。在习题课上,应注重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要使讲授过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对于所学课程内容有一个较清晰的脉络框架。尤其是在习题课的例题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讲授时主要分析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作业布置也要有针对性,特别注重选题的质量,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一些选做题,体现层次性。当然,个别难题可给出必要提示。 1.2取长补短,灵活采用教学手段:将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是提高高等数学的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证明定理、分析例题时,适当采用板书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连贯,在强化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效果较好。同时,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定义、定理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历史故事、数学家照片、图形等内容。这样高等数学的教学更加直观,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理解更透彻,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此外,鉴于数学软件提供的便捷的画图功能和强大的计算功能,不仅使数学概念的几何表示更为丰富,还使诸如方程的近似解、数值计算等内容比以前更加详尽。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将一些传统内容(如极限运算、微积分运算、函数作图、微分方程求解等)通过数学软件加以展现,不仅有利于解决简单的生物医学实际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培养。 1.3正确定位,让课堂充满激情:一个好的教师要像演员那样,一上台就要进入角色,要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去感染学生,把经过消化吸收后的教学内容,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要想让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首先就得对教学感兴趣,讲课时要充满激情;板书要简要、准确、工整、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记录;讲课时吐字清楚,声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肢体语言形象直观、恰到好处,关键的地方甚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以眼色神情掌握住学生的思路和注意力。总之,喜怒哀乐要自然流露,用良好的精神状态、丰富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满怀激情听讲,使其感到数学课生动而不死板、直观而不抽象,上数学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所开设高等数学学时数的限制,若单靠课堂上的学习,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不够的。而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也是有较大影响的。因此,教师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合理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刚进入大学,自学能力差,不会看书。针对这一点可以在每节课下课前,利用多媒体显示出下次上课的预习提纲,这样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看书。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根据提纲进行看书,由于有的地方学生可以读懂,有的地方读不懂,那么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精力自然也会比较集中。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学会如何抓住书中的重点,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定理与习题教学中,可适当减弱条件,让学生研究发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如对二阶混合偏导数可交换次序问题),或结论减弱,条件是否也可减弱(如隐函数存在定理教学)等。通过这些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和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自我摄取知识、正确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习题课、自习时间增加适当的数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自学是一种常态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特例。常态的方法成为习惯,长期的习惯成为意识,长期的意识养成能力[2]。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既要靠老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又要学生不断努力、开拓进取。 3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我校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其高等数学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为了更好的提高该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通过充分备课,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取长补短,灵活采用教学手段;正确定位,让课堂充满激情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通过课堂提示、课后督促、多措并举、循序善诱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需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高,进而真正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顺利健康发展。 生物工程论文:农业领域中的生物工程应用思考 1植物遗传工程目前的植物基因工程可通过生物载体细胞注射、基因枪高速细胞子弹轰击等技术向几乎所有的植物输入外来植物基因。以前导入植物体的外源基因只限于外源报告标记基因,抗卡那霉素和抗潮湿链霉素基因。最近已导人了BUR等抗除草剂基因、镶嵌病毒外壳基因、鸡蛋蛋白基因、豆血红蛋白基因和谷酞胺酶合成基因。此外,抗病、抗虫基因的导入也有所报道,对于控制单宁合成的酶基因已被克隆。 目前关于植物—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着眼于病原物基因工程,即从病原菌中或植物本身克隆制备出致病基因与调节基因,以及获得病原物的特异性DN段用于病原分类及病害检测。 自1986年首次获得能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植株后,目前已利用基因工程获得许多抗病毒植株,如抗花叶病毒首楷,抗花叶病毒黄瓜,抗X病毒和Y病毒马铃薯等。生物诱导广泛应用于植物对真菌、病毒及类病毒、细菌等病原物抗性的诱导,在烟草、黄瓜、西瓜、甜菜、马铃薯、小麦、苹果、番茄、棉花、水稻等诸多植物中已见报道。 生物诱导包括:用非病原菌诱导,用异种病原菌诱导,用弱致病力菌株诱导,用热杀死的病原菌诱导等方法,诱导对病原菌的抗性。生物技术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基因植物,如消除了腐烂基因的耐贮存番茄,抗病虫害长颈南瓜,抗虫害转基因土豆,抗棉铃虫棉花,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等等。植物细胞工程包括茎尖脱毒、快速繁殖、花药、小抱子培养、染色体工程、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植物细胞融合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中的不亲和障碍,更加广泛地组合起多种植物的优良遗传性状,从而培养出理想的植物新品种。脱毒快速繁殖技术在经济作物、花卉、果树上应用效益显著,快速繁殖成功的植物已有四百多种,其中甘蔗、菊花、康乃馨、草萄、兰花等等已投入生产。 在作物育种方面,用花药培养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等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方法已培育出许多具有特殊抗性、耐性的优良新品种,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获得纯合基因型已在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上广泛应用。 以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方面,近几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些作物如赤豆、大豆、刀豆、棉花、油菜等重要经济作物已成功地从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特别是一直认为难以培养的禾谷类,如水稻、大麦、小麦、谷子、高粱的原生质体培养都已相继突破。木本植物成功的例子也逐渐增加。药用植物与真菌原生质体培养的进展也十分迅速。以上的成就,为利用原生质体的遗传操作改良农作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体细胞杂种,最近又研究出了利用卡那霉素和潮湿链霉素的抗性互补来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中国在单倍体研究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原生质体培养及细胞融合研究也趋于国际同类研究水平。 2动物遗传工程 动物细胞培养中胚胎移植(ET)技术对提高动物的生产率和繁殖力有重要意义,世界范围内已加以多方面的研究利用。ET技术已在兔、马、猪、牛、羊等动物上相继成功,但只有牛的ET技术达到了非手术利用阶段,所以牛胚胎移植进入商品化,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推广较大。日本已利用ET技术扩繁可提供精子用于人工授精的种公牛,1992年全日本的奶公牛有8。%以Erf分娩育成。通过ET技术可使母牛分娩双胞胎或多胞胎,这种一胚多产的核移技术在日本已获成功。 中国的单克隆抗体研究始于八十年代,至今已研制成功几干种单克隆抗体应用于畜禽疫病。在禽畜的性状选择育种上,采用DNA指纹鉴定技术识别DN段可加速选择过程。微生物工程的微生物农业和微生物开发,部分解决了养殖业的饲料问题。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在前苏联年产量约为130万吨,美国年产80万吨;以米糠为基础,添加含杆菌、链球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养猪、牛、鸡,能够分解禽畜粪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饲料吸收率,提高肉、奶产量。此外,近年来通过生物技术在食用菌的遗传育种学上获得了广泛的重视。通过原生质体培养,用PEG法和电场诱导法为诱导突变体和远缘杂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涉及的菇种有香菇、平菇、金针菇、木耳、草菇等。 3生物固氮 菌根菌对植物生育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逐年受到关注。菌根菌的菌丝可以帮助作物根毛吸收范围更大的土体中的移动速度缓慢的磷酸盐离子和钾离子。VA菌根菌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而且对抗御作物的某些土传性真菌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VA菌根真菌与根瘤菌双接种对绿豆、蚕豆、花生、大豆等作物具有良好的生长效应。科学家对豆科植物-一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从经典的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步入了分子生物学领域。在根瘤菌方面,已确认有结瘤和固氮两个基因组参与完成共生固氮作用。 4生物防治 由于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受到重视,生物防治包括天敌防治和微生物制剂防治。微生物制剂包括细菌制剂、病毒制剂和真菌制剂。 细菌制剂以苏云金杆菌(BT)为主。现在全世界已有60多种BT制剂工业化商品,能有效防治150多种鳞翅目害虫,年产量达8000吨左右。BT杀虫剂与其它微生物农药相比,具有选择性高、混用性强、毒力强、速效、无污染等优点,因而广受欢迎。植物细菌杀菌剂是以放线菌类的链霉菌属为基础制成的,防治菜豆、大豆和其它作物的细菌病害,可使细菌病害感染率下降7。%。目前正进行基因筛选组合,以制出广谱新菌种,获得BT基因导入植株中培养出抗病虫植株。利用目前的优良菌种,培育出不产芽抱,只产晶体的高效菌株是正在开发的新技术。 病毒生物制剂是以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颗粒体病毒为基础制成的,目前已生产出防治甘蓝夜蛾、棉铃虫、黄地老虎、美国白蛾等害虫的病毒制剂。 真菌生物制剂中有蜡蚁轮枝菌制剂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白僵菌制剂防治马铃薯甲虫和温室烟蓟马;座壳抱菌制剂防治黄瓜温室白粉虱;木霉菌制剂防治根腐及其它植物病害;单端抱霉素防治黄瓜白粉病;腔蠢盘抱剂防治白粉病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对生物技术日见倚重,到2000年,运用生物技术和其它增产措施将占世界粮食增产的5/6,农业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也将由生物工程来解决。 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摘要:通过对盐城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5届学生268篇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在指导教师、论文选题研究类型及领域、论文研究内容创新性、论文的过程管理四个方面存在着问题。学院从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完善管理制度以及提高学生认识这五方面进行探索实践,逐步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实践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所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就成为评价专业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盐城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于2006年,为了进一步做好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从毕业论文入手,总结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各个层面的努力探索实践,逐步提升了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1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2010-2014年生物工程专业毕业5届学生,共完成毕业论文268篇。通过调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指导教师 指导毕业论文的专职教师的严重不足,全校一共有37位教师参与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但隶属生物工程系的教师不到10人,基本没有工科背景的教师。专职教师每届平均指导8名学生,有个别老师最多一届指导13名学生毕业论文。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在校学生700-800人,而专职教师不到30人,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一个教师即使水平很高,经验丰富,若指导的论文选题太多,学生太多,也会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2]。此外指导学生最多的教师基本是刚进校的博士,青年教师指导论文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和科研还没有完全适应学校节奏,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1.2论文选题研究类型及领域 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工学专业,因此要求本专业本科生掌握生物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的基本技能,成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要求,作为本科培养最重要的一项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中工程设计类题目必须占到总题目的一半及以上[3]。我院生物工程论文268篇,其中基础研究(动物学、植物学、遗传进化等)145篇占54%,工程类论文(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食品工程等)123篇占46%。其中生物化学工程和发酵工程相关论文各40篇,食品工程22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共21篇。此外有4篇为综述性论文,出现在专业建立的前两年。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全部是实验性研究。从广义的生物工程学来看,选题类型和领域基本达到工程类毕业论文的要求,但没有工程设计类论文,远远有悖于真正意义工科专业要求,从论文的整个选题内容来与生物技术专业并没有区别,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果与理科专业没有区分度,从而不能突出工科专业的优势。 1.3论文研究内容创新性 经过初步统计有60篇左右的论文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些论文经过整理部分可以达到发表的要求,但只占总论文数的22%。总体来看毕业论文创新性不够,质量不高,实用价值小“。提取工艺的优化”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题目之一。 1.4论文的过程管理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迎接审核性评估,所以对论文的过程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但是这一措施对提高论文质量并没有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学生和老师的思想重视程度不高以及过程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论文的过程中的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都在走形式。例如中期检查时我校要求学生找一篇英文文献全文翻译,而且要求手写版本。这项要求的本意是好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并防止网上复制。但在过程管理中并没有提前告诉学生有这一要求,而是快到中期检查时才这一新要求。这就导致过程管理效果不佳,结果翻译几乎都是网上字典翻译。此外学校毕业论文网上录入系统很不科学,多数指导教师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导致最后在录入论文材料时浪费大量的时间。 2提升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质量的实践探索 为了提升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质量,二级学院从2014年开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2.1引进人才,不断增加专职教师人数 师生比例不协调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个专职教师每年指导3-5个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是比较合适的。目前我院每年引进2名博士作为专职教师,而且偏向工科,同时与滩涂重点实验室联合,至2016年,每个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平均指导6个学生。这样在毕业论文期间,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减少,他们就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论文选题以及指导学生,这样无形中就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2.2加强现有教师的工程实践设计能力。 学院聘请有工科背景的江南大学教师给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上《生物工程工厂设计概论》等课程,同时安排本院教师随堂听课学习。另外学院聘请盐城工学院专职教师给本院教师培训如何进行毕业设计。目前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已经增加了毕业设计,这也是我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方面的一个重大的突破。 2.3增加校企合作单位,鼓励学生到实习单位做毕业论文 通过学校教务处和学院的共同努力,校企合作单位逐年增加。学生可以实习并做毕业论文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学生通过实习掌握专业技能,并找到合适的课题完成毕业论文,企业也比较认同这一方式,这样学生在企业里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能真正的为企业做一些工作,从而实现双赢。而且在企业里做毕业论文这种形式也增加了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2.4逐步完善毕业论文相关管理制度 生物工程专业从2014年起,每年7-8月对上届毕业论文进行全面调研,针对毕业论文实施和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修改并制订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生物工程专业尝试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布置论文选题,学生也可以在大三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确定论文题目,在第七或第八学期灵活的进行毕业论文。一方面避免实验室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实习和考研,保证了毕业论文的时间。 2.5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对大二、三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相关的宣传,并选取部分同学提前参与某些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科技论文写作有一个正确理性的认识。在做好学院和指导教师工作的前提下,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学生自己,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我院生物工程专业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的锻炼,一些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受到录取学校的好评;通过实习加毕业论文的方式,用人单位增加了对我院学生的了解,大大提高就业率。但从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毕业论文的质量的提升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特别是毕业设计。 作者:范忠军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科技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科技英语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文根据课程特点及生物工程的专业特点,综合了国际生物工程的前沿性和地方发酵工程行业的特色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式等方面,对生物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英语成为了获取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发表学术成果等科研学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生物工程专业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涉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主要通过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一门新兴技术。生物工程专业是发展迅速、多学科融合的新兴科学,国际刊物每天都有大量相关研究领域研究动态发表,因此,为了使学生接受生物工程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与国际水平接轨,迅速获取国际信息来源,我国各大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几乎均开设了科技英语课程。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掌握科技英语的特点,学会如何检索及阅读专业文献已经成为现代科技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特点,国内各大地方院校生物工程成立背景不同,因此专业设置方向也有所区别,所教授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体现了不同的学校特色。西华大学地处微生物发酵调味品及国内白酒行业高度发达的四川省,因此本校食品与生物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侧重于发酵工程。针对于此,我们综合了国际生物工程的前沿性和地方发酵工程行业的特色性,在本校生物工程科技英语课程设计上,突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地方特色这两点,以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长久的受益。 2教学改革相关措施及实践 2.1教学内容选择既紧密集合地区特色,同时将国际科研前沿融入教学 由于现在生物专业科技外语教材不多,且更新速度相对缓慢,在生物科学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科技外语教材的建设已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且,生物专业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宽泛,信息量极大。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依据本地区行业特色和本专业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只推荐了部分参考教材,并未指定专用教材。而在教学过程中,则结合了本校本专业的方向特点,授课精讲内容倾向于发酵工程领域。同时,考虑到文献的时效性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我们选择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报告,使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方向的发展,接触到此领域的科学前沿,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精读过程中,其中穿插英语科技论文语法、写作及翻译技巧等。泛读内容则引导学生自己查找高水平文献。 2.2授课过程中传授英文文献检索及英文文章写作技巧,使学生通过专业外语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外语开设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国际相关领域的科研动态信息,因此,掌握英文文献检索技巧是生物专业学生学习科技英语后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师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文献检索、SCI英文文章写作和投稿发表过程中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通过科技英语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有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打下良好的科研基础。 2.3打破传统以教为主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科技英语讲授模式,多为教师为主,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词汇扩展和科技文献的逐句翻译,而学生一般只能被动的接受。由于专业词汇信息量大,且翻译过程枯燥繁琐,学生往往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欠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弱化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在讲解一些基本的翻译规则后,即鼓励两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进行计时竞赛,在黑板上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同时台下同学分组自行翻译,在任务完成后,再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分别讲述出来,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分组规则采用“一人代表+多人辅助”的形式,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竞赛规则采用计时比赛,在紧张的时间内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2.4考试方式的改革 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在考试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考试方式主要采用期末一份试卷考试,考核内容涉及大量的中英文专业词汇考察、长短句翻译以及英文短文写作等等。此种考核方式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只需期末突击学习几天也可获得较好成绩,而对于英语较差的学生则努力之后仍有遗憾,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严重影响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调查后,期末考核方式采用了“课堂表现打分+积极主动参与加分+期末考试”的形式,其中突出了“积极主动参与加分”和课堂表现所占的比例,尤其是“主动加分”项,只要学生迅速主动参与,就可获得额外加分,这样引导本身英语较差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如果课堂翻译等环节展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则可获得进一步加分。在实践过程中证明,课堂气氛大大活跃,学生都争先恐后走上讲台。通过考核方式的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锻炼了学生的英文学习和交流能力。 3结语 科技外语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通过科技外语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这门工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学生对国际生物工程前沿信息的把握,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同时,通过实用性检索工具的传授,可以为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技外语教学工作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西华大学这样的地方院校来讲,如何立足国际前沿又结合地方行业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依据专业特点进行生物工程科技外语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义 饶瑜 孙伟峰 单位: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普通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经历,尽快适应工作需要。通过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工程设计、制造工艺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我们从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实习基地等实际条件出发,认真探索适合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等,并不断进行改革实践,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1毕业设计教学过程 本校生物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按照学院培养方案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毕业设计历时20周,大四上学期4周,下学期16周。本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方向是生物发酵,毕业设计工作也主要围绕生物发酵展开。在学生大四上学期的后四周,教师开始下达毕业设计题目和任务书,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即进行文献综述,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及提炼观点的能力;进行外文文献翻译,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进入大四下学期,学生们将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工厂实习、工艺计算、工艺论证与设计等环节,最终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参加毕业答辩,综合训练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在的毕业设计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毕业设计的选题问题。历年的毕业设计,都曾经只是围绕酒精发酵展开,生产工艺没有大的改动,实习工厂多年未变。学生之间设计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产量、生产方法、以及不同的工艺段设计。彼此之间差别不大,就造成了同学之间,上下届之间的相互抄袭。其次,是大四学生的时间分配问题。大四的学生基本处于两种状态,忙于考研和忙于找工作,毕业设计在学生的心里处于次要地位,因此,看似20周的时间,但学生实际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却很少。考研的同学基本在大四上学期是不进入毕业环节的,等到大四下学期开学,又开始准备复试或联系调配等;忙于找工作的同学,自大四上学期的年底开始,准备资料,参加招聘会,用人单位面试等,签订三方协议后,又经常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去实习数月,这样,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难于保证。再者,毕业设计监管失效。毕业设计的进行,多数是在教师分配任务以后,学生独立完成的。这就使得某些学生并不是独立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而是照搬照抄其他同学的内容,老师检查时,常出现两份、有时甚至几份雷同的现象。最后,是毕业答辩环节。毕业答辩环节问题的设置比较单一,常常停留在检查学生上交材料是否正确上,而没有深入挖掘学生是否自己独立完成,是否对毕业设计关键内容有所掌握。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这几点,我们认为是最主要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达到毕业设计教学应有的目的。 3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面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期待毕业设计教学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首先,针对毕业设计选题比较单一的问题,各位指导教师不辞辛苦,多方开拓渠道,开辟新的实习基地,提出新的设计课题,在原有酒精发酵的基础上,提出谷氨酸发酵、链霉素发酵、干扰素发酵、啤酒发酵等新课题,使毕业设计的选题日趋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每一个大课题下,又分为若干个子课题,真正做到一人一题。这样,大大避免了由选题单一带来的同学之间雷同,上下届之间雷同的问题。其次,对学生毕业设计时间不能保证的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措施。对考研的同学,在大四上学期的四周给予充分的理解,允许暂时不参与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相应时间调整到寒假期间。在选定指导教师的时候就达成此协议。参加考研的学生多数都是平时成绩较好,有一定学习欲望的孩子,师生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让他们能够按照约定在大四下学期开学前完成任务。开学之后,四月份是考研复试和面试的时间,根据考研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作相应的毕业设计时间表,他们基本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设计任务。对找工作的同学,敦促他们在不参加招聘会的时间里,必须按时完成任务。指导教师每周安排工作汇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对于外出实习的同学,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请实习单位提供相应的毕业设计条件,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另立课题,指导学生进行与本学科相关的毕业设计工作。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毕业设计问题。毕业设计学生的监管一直存在问题,教师不可能全程陪同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所以我们设定了指导教师每周的检查,以及学院的定期检查制度。期初设定期初教学检查、开题报告等;期中设定学生自查与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设定指导教师评阅、其他教师互评等环节,通过层层把关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才能获得参加毕业答辩的资格。毕业答辩环节,问题设置多样化,全方位考察学生是否独立完成、是否深入理解自己所进行的设计、对自己的设计材料是否真正融会贯通等。 4结语 通过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全面改革,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真正得到了训练。当然,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加以完善。 作者:葛雅琨 张元新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环境保护论文 1生物工程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生产流程中,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甚至零排放,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具有特别功能的“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例如,在农业领域使用生物农药无毒、安全、无污染等;利用生物质能源能极大降低污染物排放;高催化效率“工程菌”加快化学反应,使生产过程能源、原料的消耗降低;综上所述,生物工程技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2生物工程在环境监测的应用 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监测环境污染,应用化学仪器分析以及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方法。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的微生物、指示生物、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监测环境污染。近年来,环境监测也可以通过研究较多的有聚合酶式反应技术(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核酸探针、生物传感器、生物荧光方法等生物高新技术。土壤、沉积物、水样等环境标本的细胞检测可以通过PCR技术完成。水体中的BOD、酚、NO3、有机磷,以及大气中的CO2、SO2、NOx的含量及浓度分析都可以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今后,由于其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特性,生物工程技术将在环境监测中广泛应用。 3生物工程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需要一个由多种方法组成的多层次处理系统将废水中所含的多种污染物质处理。预处理多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转化和稳定,将废水中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稳定的物质,这种方法就是利用生物工程措施在废水净化中的应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具有脱色菌、脱氮、脱磷等高效专性菌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这种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有利于提高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尤其是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的浓度,有利于微生物抵抗不利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反应后的固液分离,缩短处理所需的时间。生物反应器技术。在活性污泥中加入固定载和流动载体,以及好氧和厌氧固定膜的反应器,极大的增加了反应体系中的生物量和生物类群,运用发酵工程原理,使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生物活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此法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生物强化处理技术。通过向传统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能力,提高其降解速率,并改善原有生物处理体系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有: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有毒、有害难降解污染物的治理;脱氮除磷等。 4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处理固体废弃 物固体垃圾处理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焚烧、填埋等常规处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污泥直接焚烧的热值过低,还要治理有害气体、粉尘污染,污泥焚烧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行成本过高,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这些有机物,把有机废弃物发酵成为有机肥或营养土去肥沃土地,再把植物变成食物,这是适应大自然自身规律的一种处理和循环利用方式。生物工程技术在消除白色污染方面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1)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筛选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并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大量培养,可使白色污染物得到降解。(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能编码降解蛋白的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中,使他们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迅速将塑料等白色污染物降解。 5应用生物工程治理大气污染废气 的生物处理和空气净化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和降解恶臭物质与有机废物的方法,主要方法有生物洗涤、生物过滤、生物吸附法等。这些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6应用生物工程治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 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土壤板结等。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渣、污水灌溉、生活垃圾等。重金属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不易降解,且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的主要原理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的功能,将重金属吸附或转化为无毒产物。另外,农业生产中,土壤之中有80%以上的农药会残留,主要污染物质是其中的磷、氯代烃等。运用现代微生物技术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质分解为H2O和CO2等无毒无害或毒性较小的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作者:陈磊单位: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论文:农业生物工程应用策略 1植物遗传工程 目前的植物基因工程可通过生物载体细胞注射、基因枪高速细胞子弹轰击等技术向几乎所有的植物输入外来植物基因。以前导入植物体的外源基因只限于外源报告标记基因,抗卡那霉素和抗潮湿链霉素基因。最近已导人了BUR等抗除草剂基因、镶嵌病毒外壳基因、鸡蛋蛋白基因、豆血红蛋白基因和谷酞胺酶合成基因。此外,抗病、抗虫基因的导入也有所报道,对于控制单宁合成的酶基因已被克隆。目前关于植物—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着眼于病原物基因工程,即从病原菌中或植物本身克隆制备出致病基因与调节基因,以及获得病原物的特异性DN段用于病原分类及病害检测。自1986年首次获得能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植株后,目前已利用基因工程获得许多抗病毒植株,如抗花叶病毒首楷,抗花叶病毒黄瓜,抗X病毒和Y病毒马铃薯等。生物诱导广泛应用于植物对真菌、病毒及类病毒、细菌等病原物抗性的诱导,在烟草、黄瓜、西瓜、甜菜、马铃薯、小麦、苹果、番茄、棉花、水稻等诸多植物中已见报道。生物诱导包括:用非病原菌诱导,用异种病原菌诱导,用弱致病力菌株诱导,用热杀死的病原菌诱导等方法,诱导对病原菌的抗性。生物技术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基因植物,如消除了腐烂基因的耐贮存番茄,抗病虫害长颈南瓜,抗虫害转基因土豆,抗棉铃虫棉花,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等等。植物细胞工程包括茎尖脱毒、快速繁殖、花药、小抱子培养、染色体工程、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植物细胞融合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中的不亲和障碍,更加广泛地组合起多种植物的优良遗传性状,从而培养出理想的植物新品种。脱毒快速繁殖技术在经济作物、花卉、果树上应用效益显著,快速繁殖成功的植物已有四百多种,其中甘蔗、菊花、康乃馨、草萄、兰花等等已投入生产。在作物育种方面,用花药培养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等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方法已培育出许多具有特殊抗性、耐性的优良新品种,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获得纯合基因型已在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上广泛应用。以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方面,近几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些作物如赤豆、大豆、刀豆、棉花、油菜等重要经济作物已成功地从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特别是一直认为难以培养的禾谷类,如水稻、大麦、小麦、谷子、高粱的原生质体培养都已相继突破。木本植物成功的例子也逐渐增加。药用植物与真菌原生质体培养的进展也十分迅速。以上的成就,为利用原生质体的遗传操作改良农作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体细胞杂种,最近又研究出了利用卡那霉素和潮湿链霉素的抗性互补来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中国在单倍体研究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原生质体培养及细胞融合研究也趋于国际同类研究水平。 2动物遗传工程 动物细胞培养中胚胎移植(ET)技术对提高动物的生产率和繁殖力有重要意义,世界范围内已加以多方面的研究利用。ET技术已在兔、马、猪、牛、羊等动物上相继成功,但只有牛的ET技术达到了非手术利用阶段,所以牛胚胎移植进入商品化,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推广较大。日本已利用ET技术扩繁可提供精子用于人工授精的种公牛,1992年全日本的奶公牛有8。%以Erf分娩育成。通过ET技术可使母牛分娩双胞胎或多胞胎,这种一胚多产的核移技术在日本已获成功。中国的单克隆抗体研究始于八十年代,至今已研制成功几干种单克隆抗体应用于畜禽疫病。在禽畜的性状选择育种上,采用DNA指纹鉴定技术识别DN段可加速选择过程。微生物工程的微生物农业和微生物开发,部分解决了养殖业的饲料问题。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在前苏联年产量约为130万吨,美国年产80万吨;以米糠为基础,添加含杆菌、链球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养猪、牛、鸡,能够分解禽畜粪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饲料吸收率,提高肉、奶产量。此外,近年来通过生物技术在食用菌的遗传育种学上获得了广泛的重视。通过原生质体培养,用PEG法和电场诱导法为诱导突变体和远缘杂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涉及的菇种有香菇、平菇、金针菇、木耳、草菇等。 3生物固氮 菌根菌对植物生育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逐年受到关注。菌根菌的菌丝可以帮助作物根毛吸收范围更大的土体中的移动速度缓慢的磷酸盐离子和钾离子。VA菌根菌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而且对抗御作物的某些土传性真菌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VA菌根真菌与根瘤菌双接种对绿豆、蚕豆、花生、大豆等作物具有良好的生长效应。科学家对豆科植物-一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从经典的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步入了分子生物学领域。在根瘤菌方面,已确认有结瘤和固氮两个基因组参与完成共生固氮作用。 4生物防治 由于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受到重视,生物防治包括天敌防治和微生物制剂防治。微生物制剂包括细菌制剂、病毒制剂和真菌制剂。细菌制剂以苏云金杆菌(BT)为主。现在全世界已有60多种BT制剂工业化商品,能有效防治150多种鳞翅目害虫,年产量达8000吨左右。BT杀虫剂与其它微生物农药相比,具有选择性高、混用性强、毒力强、速效、无污染等优点,因而广受欢迎。植物细菌杀菌剂是以放线菌类的链霉菌属为基础制成的,防治菜豆、大豆和其它作物的细菌病害,可使细菌病害感染率下降7%。目前正进行基因筛选组合,以制出广谱新菌种,获得BT基因导入植株中培养出抗病虫植株。利用目前的优良菌种,培育出不产芽抱,只产晶体的高效菌株是正在开发的新技术。病毒生物制剂是以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颗粒体病毒为基础制成的,目前已生产出防治甘蓝夜蛾、棉铃虫、黄地老虎、美国白蛾等害虫的病毒制剂。真菌生物制剂中有蜡蚁轮枝菌制剂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白僵菌制剂防治马铃薯甲虫和温室烟蓟马;座壳抱菌制剂防治黄瓜温室白粉虱;木霉菌制剂防治根腐及其它植物病害;单端抱霉素防治黄瓜白粉病;腔蠢盘抱剂防治白粉病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对生物技术日见倚重,到2000年,运用生物技术和其它增产措施将占世界粮食增产的5/6,农业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也将由生物工程来解决。 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概论教学法思考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性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学习及学生相关概念的看法。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决定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尤其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深。。应试型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内容和考试方式上都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教育在教育观念上以知识为本,立足于灌输知识,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方法上填鸭式教学,上课好像教师在唱“独角戏”,或激昂或沉闷,学生要么混混欲睡,要么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逐渐丧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有很多地方繁、难、偏、旧,考试方式上以一次性记忆的内容为主,一次考试定成绩,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教育已经严重制约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这将必然影响到支柱产业人才的培养。因此,生物工程专业的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二、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传统教育在生物工程教学中的制约性,综合生物工程课程的特点,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学,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以学生为本,采用双主体教学模式 郭思乐教授认为,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而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一种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二者的共同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教育适应学生,我们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取双主体教学,把学生升到主体地位。在课堂中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保持师生地位的平等性。为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实行赏识教育,用“放大镜”去寻找发现学生身上哪怕是细微的发光点,充分凋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双主体教学,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快乐地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立足学生,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现有的专业基础和毕业走向对讲课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需要我们合并了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把生物工程概论分成绪论、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安全性6个专题。重点讲述绪论、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绪论是一门课的开门曲,也是内容的概括。一门课讲的成功与否绪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彩的绪论可以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任何工程的发展都离不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到来,有了它人们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生物,得到对人类有用的产品。基因工程的魅力在于“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将来我们的学生有90%以上要考研究生,基因工程是学生将来做科研的一项必须基本功。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的终端,几乎所有的工程想得到目的产物都离不开发酵工程,而且发酵工程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把“生物技术是柄双刃剑”的思想始终贯穿全课程,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做对人类有益的事情。基因工程的核心地位贯穿各个专题,除掉教科书中偏、难、繁、旧的内容,及时给学生补充国内外研究进展,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信息化。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摆出各种观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材施教,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生物工程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新学科,不同工程的操作对象和操作技术各不相同,因而,应针对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次课设置不同的导入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绪论中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展示国内外研究进展,如含有疫苗的转基因西红柿、转基因猪、黄金米(转有胡萝卜素基因的大米)、蓝玫瑰、荧光鱼等抓住学生好奇心,总结出什么是生物工程;以生动实例讲述生物工程在各领域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在讲述基因工程章节时,用flash的方式讲解演示什么是基因工程、酶切、连接、转化、筛选等步骤,把复杂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把基因工程和建筑工程、模特从巴黎订表演服装过程进行类比,幽默风趣浅显易懂;还以各大高校的研究进展为例讲述各个步骤所涉及到的方法。讲细胞工程时从学生熟知的电影《生化危机》中的克隆人引入,以克隆一个希特勒为例讲述动物克隆的整个过程l告诉学生十二生肖中已有一半以上成功克隆,放出憨态可掬的克隆动物的照片;把细胞工程涉及的方法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作类比,把细胞拆合同生活中男生拆装闹钟作类比,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讲发酵工程时由学生常见的实验室用摇床培养微生物引入,工业化生产时从成本考虑厂家不可能买许多占地面积大、价格昂贵的摇床,而必须有专门培养微生物的装置发酵罐;把发酵罐各单元做成flash,讲到某一个地方就把它拿出来用一下,直观方便;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设计实验筛选抗重金属的细菌、降解木质素的菌、降解蛋白的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既使学生学以致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到酶工程让学生分组讨论天然酶的优缺点,讲到生物安全性,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分成正反方进行辩论,最后由老师总结。我们还尝试过让学生分组查资料,把感兴趣的内容做成课件,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既锻炼了制作课件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开口讲的胆量,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我们还尝试过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查资料写论文,结果显示学生论文格式规范,每人的偏重点都不同,为将来论文撰写打下基础。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以备改进。 4.信息化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生物工程概论内容多、概念抽象、知识的融合面广,要将新技术和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单靠传统的“黑板+粉笔”显然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要。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费时费力,学生费劲,教学效果差。多媒体可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相结合的方法来传递信息,为解决生物工程专业内容抽象难懂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生物工程概论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在教课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了部分板书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制作课件前,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获得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和资料,如利用网络下载了大量的flash动画、视频和色彩丰富的实例图片,自己动手剪辑了部分影音资料。课件制作过程中精心设计每张幻灯片,合理插入图片、动画和影音资料,力求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趣味性强。把复杂的工艺过程绘成流程图,内容条理清楚,系统性强。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将抽象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易懂,加上教师幽默的谈吐,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内了解相关知识,达到开拓眼界,拓宽知识面的目的。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专业兴趣。 5.个性化教育,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每个学生性格、特长各不相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方法,加强素质培养。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在增加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课件制作、演讲、辩论等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性是新经济时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缺乏创造能力的大学生不可能在新经济社会里有所作为。通过表扬和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把实验设计、动手能力、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制作课件、课堂表现和辩论成绩都纳入成绩总评,对学生的能力作综合评价。从过去考查记忆性、认知性的知识转变为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在不断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学校举行的学生评教结果显示,三年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都是平均95分,在学院排名位于前列。实践证明,通过生物工程概论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工程的兴趣,锻炼了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制作课件、查阅文献及论文撰写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通过优化生物工程专业分析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旨在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分析课程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更多生物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生物工程专业分析”是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专业工具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并且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生产技术工作必须掌握和具备的技能。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和湖北省品牌专业,如何根据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合理构筑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本课程的重难点。笔者对“生物工程专业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希望能与同行老师进行有益的交流探讨,提高教学质量。 一、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分析内容繁杂,包括各种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的原理及应用。根据生物工程专业分析课程特点及我校多年教学科研经验,将生物工程专业分析大纲分为13个章节:第一章,生物工程专业分析概述,包括物理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方法的概述,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和预处理,样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等内容,讲解力求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章,物理检测法,包括密度与相对密度法、折光法与旋光法原理介绍,讲解旋光检测法时利用动画效果能使学生更快更直接地理解旋光检测原理。第三章,水分的测定方法,包括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讲解时注意比较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第四章,酸类物质的测定,内容包括总酸度的测定、挥发酸的测定、pH的测定,其中有机酸的分离与测定做简单讲解引导学生自学。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测定,重点讲解还原糖的测定,比较碱性铜盐法、高锰酸钾滴定法、萨氏法三种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的异同。总糖、淀粉、纤维、果胶物质的测定做简单讲解。第六章,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测定,本章重点讲解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及应用,介绍蛋白质快速测定法(双缩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染料结合法、水杨酸比色法)的原理,简单介绍氨基酸分离与测定的原理。第七章,脂类的测定,内容包括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氯仿—甲醇提取法、罗紫-哥特里法、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讲解时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应用原理[1,2]。第八章,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法,重点讲解紫外吸收光谱基本原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第九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内容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操作条件选择与应用。第十章,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内容包括红外光谱基本原理,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红外光谱仪,红外图谱解析,激光拉曼光谱,其中红外图谱解析及激光拉曼光谱做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自学。第十一章,质谱分析法,本章重点讲解质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质谱仪,介绍离子峰的主要类型与有机分子裂解类型,引导学生自学质谱图与结构解析,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内容包括气相色谱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固定相及其选择,气相色谱检测器,分离与操作条件选择,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应用与毛细管色谱法,重点讲解气相色谱原理及应用,毛细管色谱法引导学生自学。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及特点,主要分离类型,固定相与流动相,影响分离的因素与操作条件选择,离子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其中离子色谱法与超临界流体色谱做简单介绍[3]。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工程分析中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某种成分的检测往往有多种方法,因此分析方法的选择是本课程贯穿始终的内容,教学中应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4]。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大部分高校目前虽已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教师们多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与文字。在生物工程专业分析课件中,可充分利用动画教学。如在讲解旋光法的原理时,利用动画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偏振光的产生以及光活性物质使偏振光发生偏转的现象。与小型分析仪器(pH计、折光仪、旋光仪等)相比大型分析仪器(质谱分析仪、原子吸收分析仪、红外分析仪、气相色谱分析仪、液相色谱分析仪等)的工作原理理解起来更为抽象,充分利用动画效果可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如质谱分析法中,利用四级杆质谱仪原理的动画效果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原子吸收分析法中,管式石墨炉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器、空心阴极灯、雾化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均可由动画效果展示;气相色谱分析法中,传质阻力项、两项分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热导检测器、色谱分离、色谱流出曲线、分子扩散、涡流扩散的原理可利用动画效果展示等。笔者发现在理论讲解中融入动画效果会让学生经历豁然开朗的顿悟体验,使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 三、总结讨论式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分析课程涉及各种分析方法及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如还原糖含量测定碱性铜盐法分为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法、萨氏法,这三种方法的异同如果由老师总结好直接在课件中呈现给学生,学生不一定印象深刻。但是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同学们,让学生自己总结,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样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内容时,关于格鲁布斯法、Q值检测法可结合实例讲述,辅以具体案例让学生亲自计算。相对密度测定方法中,关于校正值的加减讲解完原理后以实例让学生现学现用加深印象。水蒸气蒸馏法测总挥发酸原理,有些学生听完老师讲解后不能完全理解,可让学生下课后自行查找资料,等下次课时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每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安排不仅可以督促同学们查阅更多资料将不清楚的知识点弄明白,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四、生物工程专业分析课程网站建设 积极建立生物工程专业分析课程网站,课程网站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理论及实验教学课件、资料习题、下载专区、友情链接等模块。学生在上课前下载教学课件预习,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资料与习题模块提供了与课程相关资料与习题下载,学生通过学习课外资料可拓宽知识面,习题下载不仅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习题训练能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友情链接模块提供了国内外其他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分析精品课程,国内外生物学知名网站、期刊链接,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浏览各大网站拓宽视野。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生物工程专业分析实验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相呼应安排八个实验,分别是:实验一,甘露醇注射液中甘露醇含量的测定,味精成品纯度的测定;实验二,白酒总酸度及pH的测定;实验三,利用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实验四,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五,红外光谱分析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实验六,白酒芳香成分气相色谱分析;实验七,黄曲霉毒素降解率检测;实验八,利用原子吸收色谱测定铜离子浓度。这八个实验分别涉及折光计与旋光计、pH计、直接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色谱法的应用。生物工程专业分析实验基本囊括了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分析方法及仪器的使用,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解与掌握主要分析方法及大型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生物工程专业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设计实验、操作仪器、科学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因此实验教学应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实验课前不要将实验讲义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在预习实验报告中亲自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课上老师讲解实验方案时学生可收获更多。实验过程中为学生们创造独立操作空间,不干涉学生的实验安排及操作,对实验中的各种问题仅作引导与答疑,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动手的习惯。实验课后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并及时将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反馈给学生。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跟随导师做课题研究,参与导师课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不仅巩固了教学效果,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六、考核方法的改革 生物工程专业分析课程学习,以笔试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课堂表现、实验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都应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本课程成绩组成为:平时成绩20%,卷面成绩50%,实验成绩30%,通过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学生重视课堂表现与实践环节。对于跟随导师做课题并取得成绩(发表文章、申请专利等)的学生,给予一定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 七、结语 湖北工业大学在生物工程专业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课程网站建设、考核方式改进等方面做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与动手能力,并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但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必须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总结,才能将生物工程专业分析教学开展得更有生气,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作者:杜馨 王常高 林建国 代俊 蔡俊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摘要:为培养适应产业化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主要措施有: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体系;制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教学计划;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SRTP训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对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生物工程;SRTP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为适应湖南省经济的发展,我校于2002年开始筹建生物工程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经过十年的专业建设,本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逐渐成熟,形成了理工交叉、工科特色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套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培养体系。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1.1学科定位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办学专业,或者说是侧重工科、工管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 1.2培养目标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既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科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学习、实验技能训练、工厂实习及参加科学研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或到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经营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建设具体实践 2.1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体系 十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与修订,基本上每年修改或重编一次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根据学科发展,以构建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在听取广大教师与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经专业教学小组及系、院教学委员会讨论后精心制定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有特色、有措施。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围绕“突出具有工程知识背景,又掌握一定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知识”这两个基本出发点。实践证明,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 2.2制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教学计划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充分考虑了生物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基础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毕业生具有对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工厂工艺设计、组织生产生物工程产品的实际工作能力,树立国际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2013级培养方案与2010级相比,具有较大的改变,在总学分下降8分的情况下,选修学分反而提高了4.5分,使选修课程的学分与总学分的比例从18%提高到近22%。通过学分的调整,给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以前开设课程较少,专业方向单一,特色不明显,通过近5年来不断对选修课程进行整合,到2013级为止,新增了8门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分类成2组研究方向,如生物化学工程、生物制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选课自由度,使他们能充分按自已的个性发展[4]。 2.3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并能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向教学内容渗透,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国内大环境下,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以适应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发展与教学需求;通过引进、送出去培养等方式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生物工程系的学科队伍是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的队伍,同时也是一支富有合作精神、年富力强、战斗力强的队伍。目前生物工程系现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教学、科研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高达90%,平均年龄为41岁。生物工程系十分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近1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以及一批省部级基金、攻关和重大横向项目等。近3年来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8项。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SRTP训练 2.4.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整个大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独立组织、完成实验的能力及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为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好基础。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在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对本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切实了解和体验到整个生产过程,达到实习教学效果。专业制定了符合本专业特点的生产实习与认识实习的大纲。在实习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所有专业的实习时间、内容、要求等。实习指导教师按大纲制定出详细完善的实习计划,对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考核、纪律等都作明确的规定。在每次联系实习时提交给实习工厂,以使实习按计划进行。实习结束后,教师提交实习小结,学生提交实习纪录本。 2.4.2专业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实验室设备精良,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专业实验教学人员力量强,在带好常规教学实验外,注重专业实验室建设。认真制定实验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通过专业实验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专业实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验室目前共开出专业实验8个,均为综合性实验。对学生开出的所有实验课程均有实验指导书,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不断补充和改革[5]。 2.4.3SRTP训练 我校针对二、三年级学生推出的大学生科研究训练计划(SRTP),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从第二期开始至第七期专业教师和学生共立SRTP项目15项,据不完全统计有40名以上学生参加该项训练。学生参与各类课外活动积极性高,近年来获得校级及以上奖2项,4篇。我们采取的举措有:1)安排学生参与到本系的科研中锻炼,邀请本科生参加研究组的的专题学术研究讨论会。2)在一些专业课中布置大型作业,经过教师的评阅后,在课堂上由教师或学生本人作报告,教师组织同学点评与讨论,由此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提高文献综述和表达能力,营造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学习氛围。3)实验室对本科生全天候开放,平时可以在教师或研究生的指导协助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2.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目前专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生物工程专业对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模式、手段进行改革、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创新的要求。经过几年的努力,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已经达到100%,其中讨论课、工程设计课、网络教学及双语教学课达到3门。 2.6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管理 我院对毕业环节非常重视,首先在选题上要求更多注重前沿性、实用性与创新性。根据选题原则,先各自上报论文题目及容纳学生数,再由学生自由选择填报,在毕业论文(设计)前一学期落实到学生,以便学生提前作好准备。近3年来,学生选做的毕业论文题目95%结合课题或生产实际,部分与SRTP项目、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结合。在每年的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学院督导组随机抽查5%~10%的学生,着重检查学生是否按照学校和学院关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进行工作,如完成文献综述、工作进度、存在的问题及指导教师情况。后期论文撰写答辩,各专业制定统一评分标准,对学生的研究水平、独立完成工作能力等进行考核。今年学院还专门下达了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鉴于院、系管理到位,近5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论文复评中没有出现不符合原等级的论文。 3专业建设的体会与讨论 经过十年来的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已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体会如下: 3.1突出过程工程背景的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明显差异在于生物工程更强调工程概念,必需培养学生理解与掌握“过程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是培养具有工程知识背景人才的基本点。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点来制订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规划,制定培养方案,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落实教学计划。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改革证明,坚持这一方针符合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也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吻合[6]。 3.2高水平科研工作是教学与教研的基础 及时将前沿性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和教材中是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实现此过程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长期坚持安排有科研经验的教师担任相近课程的主讲教授。加强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同时,利用我校多学科优势,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对于进一步增强科研活力、开辟新的课题或研究方向、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始终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活跃在教学一线,将新思想、新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是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基础与关键。 作者:刘志强 周建红 许爱清 王能强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讨论了通过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多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以及加强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培养力度等途径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不断完善与改革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生物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为满足生物工程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生物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生物工程作为新的高等教育专业产生。该专业主要课程有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和酶工程等。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且又和生产联系紧密。为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在本科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培养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心得,就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高校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人单位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毕业文凭,而是毕业生是否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工科学生毕业,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实践动手能力都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途径的探索 2.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建立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可采取以下途径:①转变教师育学思想,加强学生实践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常常没有被老师和学生重视,依赖于理论教学而存在。②专业课程系统化。生物工程专业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且各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需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仪器分析等课设置成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③完善实践实习课程环节,确保实习效果。实验教学中,实验课的选题需增加综合性实验,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湖南城市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将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划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6个阶段。④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考勤制度。如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对校内外学生实践实习进行科学管理;完善实验报告内容,强调结果讨论的重要性。⑤多开设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观摩、学习和实验。 2.2开设综合与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创新与实践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不仅是高校存放实验仪器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地。但仅仅依靠正常的实验课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因此,为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我们开设了许多综合与开放实验室,主要为那些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进行研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提供场所。开放实验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首先,制定科学的开放实验室规章制度。如规范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如安全教育,包括人身、设备、实验场所的完全防范工作。其次,引导并吸引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参加科研活动,激发学习热情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第三是提高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上课、学习、休息及参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排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度和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等。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同一开放实验室内做实验与研究,共同使用仪器设备及药品等,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从而使实验顺利的开展。最后,极其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且有奉献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以便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有序进行。 2.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研活动 2.3.1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是一种带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科技活动。以科技小组为载体,以导师制为技术指导保障,广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既是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激励老师与学生互动进行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积极推动由老师牵头成立的如“学生创业创新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创业创新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研究是学生获得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3.2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教师的应用性研究课题 引导那些对实验感兴趣、想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学生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其提供学习理论用于实际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获得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选择与建设非常重要。学生如果没有亲自实践,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因此,除了注重校内实验室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外,还应安排学生到校外相关工厂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实习。如:“益阳七箭啤酒厂”、“湖南汉森制药厂”等,主要了解企业的大规模生产特点、生产工艺流程等。让学生进企业实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所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进入校外相关企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采用“产、学、研”模式,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4-5]。 2.5申请更多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 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规定每位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业或工厂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尤其是新进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另外,学校应该多为实践教学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研讨交流等各种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方案。同时可在企业聘请工作经验丰富和较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工作。 3结语 实践性教学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湖南城市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践教学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革新,不断探索新的实验项目,改进旧的实验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作者:库文珍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论文:特色学科建设下生物工程课程优化 摘要:基于我国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现状,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为例,提出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得课程体系具备模块化和特色化特点,这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特色学科建设;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近年来,国内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造成就业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有:(1)当今生物产业规模不大,人才需求量偏小;(2)国内办学规模和招生量膨胀过快;(3)各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不一,专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特色结合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1]。因此,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的建设需要贯彻改革创新为先、质量效益第一的思想。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并以此为载体强调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将专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特色紧密结合,形成办学特色,下面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为例交流一些体会。 一、特色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 地方高校是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特征的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具有水乳交融的天然联系。学科是高校重大项目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科,不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以特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发展。着力通过应用性特色学科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与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对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务型人才;围绕区域重大需求和科研任务牵引,通过协同创新,发挥不同创新主体科研优势,多单位、跨学科联合指导,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2]。近年来,我校生物工程特色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依托江西理工大学“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地方矿冶领域与生物工程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钨和稀土矿山生物修复、矿山环境微生物学等研究领域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极端矿山环境抗性生物的筛选、生物极端生境耐受和修复的生理机制、矿山环境生物修复的工程化技术体系研究,微生物冶金、极端嗜酸菌基因组学、生物肥料研发、脐橙皮资源综合利用等。利用特色学科发展的导向,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最终获得优良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筹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产业化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 二、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一)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思路 在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我校以此为导向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得到全面训练;通过完成单元操作课程体系,使学生能进行各类生物产品工厂的工艺设计和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完成特色创新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统筹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教育质量与人才评价体系,使学生对综合素质项目及其指标有最基本认识并进行自我衡量。通过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单元操作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特色创新课程体系以及教育质量与人才评价体系的整合、连贯,使得生物工程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具备模块化和特色化特点,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先进性等优点。 (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我们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和《江西理工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通过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重实践、具有初步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我们从以下几个体系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 1.拓宽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对原有课程体系拓宽至包括酶和植物细胞在内的生物体系,增加普通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 2.设置单元操作课程体系 原教学体系中专业必修课调整为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和基因工程三个单元操作课程体系。以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为主线,阐述生物生产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学生通过这几个课程体系的学习,能进行各类生物产品工厂的工艺设计和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为从事生物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打好应有的理论基础。 3.开设特色创新课程体系 生物工程特色创新课程体系涵盖专业必修特色课程:发酵工程与工艺学、生物分离工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恢复生态学、资源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等,以及专业选修特色课程:生物能源、环境工程概论、生物冶金、矿山生物修复、食品精深加工等。 4.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形成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和加强实践能力提供教学支撑。增设生物工程认识实习、生物技能大实验、科技素养实训等课程体系,以生物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选择一个特色课题独立研究,教师或来自企业的专家给予指导,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5.构建教育质量与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校内专家评价、学生评价与校外实习单位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体系;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主要评价内容;注重教育产出评价、学生学习产出评价、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以及专业办学宗旨实现程度的评价,注重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要素的评价。 (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效果 生物工程专业为我校新开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目前有8位专业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名,硕士学位的教师2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改革从2009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教育开始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1.近几年,随着特色学科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我校生物工程学科获批了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l项国家惠民计划项目在内的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超过400万元,形成了具有地方矿冶+生物工程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奠定了基础。学科分别与赣州菊隆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北清生态环保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校生物工程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覆盖率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在科研及课外学术活动取得较好的成绩。生物工程本科生的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多项奖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2.实习教育是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现场的生产状况,认识并参与实际生产过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本专业与赣州菊隆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赣州中橙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科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赣州华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赣州章贡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生产实习、社会调查、课外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主要集中在生物资源开发领域,如双汇集团、赣州菊隆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赣州中橙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科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日升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毕业生考研率平均30%左右,录取的高校90%以上为重点大学和中科院单位,如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考研的毕业生在研究生复试面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理论知识、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的优势,均取得了较好的复试成绩,显现了本专业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改革的生命力。 作者:余水静 邓扬悟 宋秋华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论文:食品工业中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对食品的需求在不断加强。而生物工程技术作为一项应用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以生产具有应用价值产物的新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基因工程、酶技术以及发酵工艺等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应用,对于提高食品生产加工效率,以及对生物工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生物工程技术;食品工业;应用 生物工程技术是一项依靠微生物、动植物体作为反应容器进行生产加工的科学技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结合现代工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与工业、农业、医疗、食品、能源等行业相结合的综合型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等。以上技术在食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均有重要的应用。 1.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1.1动物源性与植物源性食品的改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植物和动物获得某些特定的优良性状,以达到改良食品成分、产量、营养价值等效果。其在动物源性食品生产上的应用尚处于研究阶段,实验显示,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的动物具有生长速度加快、肉质提高、抗病能力增强等特点,如通过生物技术改变牛乳成分,生产含有丰富改良蛋白的牛乳,降低牛乳中的乳糖含量。而在农作物上的应用主要着眼于在增强作物产量以及抗病虫害能力。例如通过基因修饰技术提高马铃薯中的碳水化合物,控制小麦面粉的黏弹性和加工性能等。除了直接对动植物采用基因修饰技术以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畜用激素,提高牛乳产量,或增加禽畜的瘦肉比例等。但需要指出的是,采用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相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2新型食用资源的开发与生产 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开发生产多种新型食用资源,其中较受关注的有微生物蛋白等。微生物蛋白也叫单细胞蛋白,是用工农业废料和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生产的微生物菌体。微生物蛋白并不是纯蛋白,而是包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以及维生素、无机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团。由于采用微生物繁殖,微生物蛋白的原料来源极为广泛,秸秆、木屑、有机废水、石油、乙醇等废物废料都可以作为微生物蛋白的生产原料;同时,微生物蛋白的生产效率很高,产量高且不受地区、季节和气候限制。在应用上,微生物蛋白不仅可以作为营养丰富的饲料蛋白,还可以加工生产“人造肉”等食品。由于微生物蛋白中氨基酸种类丰富,并含有多种微生物,可以弥补一般粮食中氨基酸种类不全的缺点,常用来加工生产食品添加剂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目前生产的微生物蛋白中,由于核酸含量过高,有引起痛风等疾病的风险,其安全性仍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1.3发酵饮料的生产与改良 饮料作为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在其中得到了广泛而高效的应用。其应用主要集中于发酵饮料的改良、酶工程在啤酒生产中的应用以及果胶酶的使用等。发酵饮料是应用微生物活动制造的风味独特而营养丰富的饮料产品,发酵乳以动物乳为原料,将乳酸菌、酵母菌等特定微生物加入杀菌后的动物乳中,经混合发酵制成,由于其营养价值和口感较好,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植物蛋白发酵饮料与发酵乳类似,由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核果类接种乳酸菌制成,容易被人体吸收。在现代的啤酒生产中,应用了固定化啤酒酵母技术,通过将酵母细胞固定在基质材料中,来缩短啤酒发酵时间,提高发酵质量;同时利用β-葡聚糖酶讲解β-葡聚糖以提高啤酒的持泡性。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主要起到将果汁提取、澄清、过滤的作用。目前主要使用多种不会产生毒素的曲霉作为产酶菌,现已广泛应用于果汁果酒的工业生产。 2.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1生产食品添加剂 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按制备途径可以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化学合成添加剂以及生物技术制备添加剂等。其中生物技术的主要应用有调味品的制备,即以豆泊、高粱、麸皮等为原料,选择合适的菌株发酵以制备呈特定味道的可食用物质。如利用枯草杆菌生产核苷酸以制备味精,利用醋酸杆菌发酵乙酸生产食醋等;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制备食品着色剂,市面上由微生物发酵制得的着色剂有红曲红色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B等,一些带有鲜艳颜色的食品,如红腐乳等也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另外,利用微生物生产的增稠剂如黄原胶等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2.2在食品保鲜防腐上的应用 生物保鲜技术的一般机理为隔离食品与空气的接触,以延缓氧化作用;或者利用本身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生物保鲜剂,以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例如使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保鲜,就是利用微生物产生抗生素或抗菌肽,以抑制果蔬表面的细菌、真菌、原虫等微生物。另外,还可以利用天然提取物中的活性物质来抑制果蔬中酶的活性,以及在果蔬表面形成抗氧化膜,以达到保鲜防腐的效果。 2.3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基因探针法又叫做分子杂交技术,是利用DNA碱基互补配对的特性来监测DNA序列的一项技术,通常用来监测食品中存在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等有害微生物,其精确度高且操作便捷,不足之处是成本较高;而生物芯片技术是按照有序排列在载体表面的大量生物分子的特异性亲和反应进行分析,相对于传统方法,生物芯片技术具有数据可靠且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 结语: 21世纪的生物技术的时代,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也会得到飞速发展。有效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食物的产量,还可以生产出符合人类营养要求的特定效用的食品。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通信毕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从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他们对于毕业实习这项教学环节的心理现状出发,研究他们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工作从规划、组织、管理及总结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理论研究 1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前情况 大部分院校的毕业实习是安排在大四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为期2个月到半年左右的实习。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大学所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学校硬件条件不能完全和生产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生产企业用人要求。 ⑴学生具有的理论知识情况。学生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但仅仅是理论知识。但对于通信行业这样一个不断发展,技术要求不断变化的新产业来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落后于实际要求,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新一轮的理论培训。 ⑵学生的心理状况。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是90后,他们在大人的过分保护下,对社会及自身能力的认识严重不足,因此,在选择毕业实习单位时要求过高,而在进行毕业实习过程中对毕业实习岗位、指导毕业实习老师及毕业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有严重地不满。 ⑶学校设计的毕业实习方案。任何一个院校在准备对一个专业进行招生之前,已经设置好了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实习方案也已经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三年前设计好了。但这三年间,社会、企业及学生能力都在不断变化,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变化是非常大的,这些都会造成毕业实习方案不能完全符合要求。 2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学生即将毕业并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有些学生的工作单位已经基本确定,而各单位对于新进人员的要求不同,所以,对于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所有院校都分为学生自主实习和集体实习两种不同的情况。对于那些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意向,且即将工作的单位又能提供实习条件的同学,一般实行自主实习;另外的同学一般进行集体实习。 ⑴自主实习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虽然学校允许进行自主实习的学生一般是要求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意向或准备考研的同学,但有部分同学因为害怕吃苦等原因,没有真的到自己联系的单位实习或只要给学校提供了一份单位同意接收毕业实习的接收函。这样,本来是让学生提升自身能力,选择就业单位的教学环节,变成了大学学习阶段的一个时间空层,甚至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 ⑵集体实习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没有确定工作单位的同学,可以利用毕业实习阶段对企业用人制度有个了解,甚至可以确定自己的工作单位。但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实习单位不满的情况,经常抱怨用人单位给他们的劳动强度过大,支付的劳动报酬过低,工作环境不满,企业制度不合理等,甚至后悔选择了集体实习。 3 毕业实习建议 ⑴在毕业实习前。首先,学校尽可能完善毕业实习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及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实习方案中明确毕业实习的意义、目标、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尽可能明确每个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并加强指导实习老师的要求。在进行毕业实习前,学生 、学校与实习企业要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指定学生负责人、学校联系人及企业联系人,这三方之间必须保证定期沟通,三者要共同协调处理各种出现的问题。然后,作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社会形势充分了解,珍惜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就业机会。然后帮助学生明确毕业实习的目的是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可以让他们有效地把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开始适应正常工作地压力。最后要提醒同学,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岗位工作与所学专业不是完全地对接,很多工作要从基层开始,在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多观察,脚踏实地地工作,要有吃苦耐劳地精神。 ⑵毕业实习过程中。在出发去毕业实习单位前,学校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让学生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要克服。对于正在进行的毕业实习,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学校一定要专门安排相关部门及具体人员与实习单位定期进行沟通,同时要与实习学生进行定期联系,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监控,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习记录本,对于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⑶毕业实习结束。在学生顺利完成毕业实习后,由实习指导老师通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及工作能力,结合他们完成的实习报告,综合评定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最后对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以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毕业实习。 由部分毕业实习学生代表、实习指导老师、学校领导、通信专业课主要教师和实习企业代表共同总结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尽可能让相同的问题在下一届毕业实习学生中不出现。 总结:虽然,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情况不容乐观,但只要我们做好从毕业实习规划、毕业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毕业实习的组织和管理,毕业实习的归纳及总结,最终一定能不断地改进毕业实习这个教学实践环节,使我们的毕业实习真正完成学生从学校学生到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这个身份的转变,使我们的学校最终成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 通信毕业论文:浅析通信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好就业困难的问题,对促进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原因;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这一方面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但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深入剖析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促进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校通信学院学生为例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 高校课程设置应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与社会接轨,与行业接轨。通信行业技术更新快,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这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同时,理工科为主的学院,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比较薄弱,使得毕业生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增加了就业难度。 1.2 社会原因 首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学扩招以后,高校就业人口基数增大,政府宏观调控有一定的难度,这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相应的困难。 其次,如今各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学生更愿意留在自己家乡,但是内陆城市通信行业发展相对落后,就业机会相对北上广深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而言还是偏少,造成人才需求和供应不相匹配,这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最后,用人单位对应聘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要求本科生需过英语四级甚至六级,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科技活动奖励或者参与过项目等。还有一些单位的人才引进目标是硕士和博士。 1.3 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期望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以父母价值观为主导的家庭,对子女的就业选择往往抱有一种特定的期望。而多导彝ザ酝ㄐ判幸盗私馍跎伲对子女期望过高,有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以父母为中心,父母意见左右学生的选择,这样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1.4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准备不充分。就业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但却是主要的目的和动力。但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观落后。在就业过程中,很多毕业生一味的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等。二是,就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机会成本的高回报是应该的,过高的期望值导致一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选择性失业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困难。三是,就业准备不充分。对行业和企业了解程度不够,人云亦云,不能学会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犹豫中浪费很多就业机会。 其次,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过硬。毕业人数增多,设计竞争激烈,单位求贤若渴。在人才选拔上非常重视,面试、笔试层层筛选。毕业生不重视方式方法,不关注企业需求,在笔试过程中,成绩不够理想,专业知识不过硬,毕业生质量达不到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使得选拔人才出现瓶颈。 最后,不良的就业心态。不良的就业心态严重的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缺乏信心,选择回避,消极对待。这些不良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攀比心态,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以其他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二是,盲目求高心态,一些大学生不能结合自己合理定位,要求用人单位工资高、福利好、住房条件好、地理位置好、工作环境好;三是,不平衡心态,部分毕业生因自身综合素质不够或者就业时机没把握准而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产生不平衡心理,从而消极的对待社会和生活;四是,自卑心态,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自身条件不如别人或者屡次遭到招聘单位的拒绝而产生严重的自卑。五是,依赖心理,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对立就业思想,一味的依赖父母、亲戚、老师和朋友,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意识。这些不良的就业心态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措施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毕业生本人、高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面对这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顺利的就业,是摆在每一个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1 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从高校来讲,一方面,加大就业课程体系的完善。针对毕业生就业观落后,就业期望值过高等现象,学校已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但是课程缺乏延续性,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一开始抓起,贯穿四年,不仅是就业技巧的传授,更要正确树立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思想,从而顺利的就业。在一方面,就业指导和教育应是系统工程,是全员老师的工作,不应单单是辅导员的事情,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各环节切实紧密配合、各部门目标一致才能在人才培养上出效果。最后一方面,加强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价值不在于从事什么职业,不取决于工作环境,而在于把自己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践中去,让自身拥有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提前认识自我、认识行业,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正确的求职观,才能使就业变得顺畅。 从家长的来讲,长在指导孩子的就业问题上,一方面要客观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孩子所有专业、具体的能力和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指导,不盲目的拔高要求,造成自己孩子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缓解就业的困难,而且还使社会的人才分布逐渐趋于平衡。 2.2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 第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一方面毕业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专业知识扎实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结合学校的“四个一”活动,在志愿服务、体育活动、文艺活动、文明礼仪等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接班人。 第二,要正确评价自己,转变就业观念。虽然经过几年的学习,毕业生不管是在专业素养上,还是在为人处世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面临社会,在动手能力上,在社会验上还是一个新手,因此在就业过程中,要正确的评价自己,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所找的工作要适合自己的发展,不能盲目跟风、盲目攀比,一味的追求大城市、大单位、好福利。只有正确的评估自己,才能更好的就业。 第三,树立诚信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人的立世之本。行业变化太多、就业人数剧增,就业竞争异常严峻,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因此,毕业生尤其是女生要正确面对这种挫折和失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过程中,毕业生遇事要冷静,及时的调节自己心态,才能为顺利就业打下心理基础。 第四,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毕业生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在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思路,他们有精力,有闯劲,有创新意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创业,有政策、有支持,容易出成绩。这不仅能解决自己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社会、学校和毕业生以及家庭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就业工作,抓好人才培养,保证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通信毕业论文: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与就业指导对策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每年培养的通信类人才数量明显攀升和许多非通信专业人才涌入通信行业,使通信类毕业生出现“就业难”。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生就业面临市场供过于求、研究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和研究生就业行为发生变化以及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领域相对集中、就业区域明显失衡、学校所在城市就业意向比较突出的特点进行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从结合专业特点、巩固、拓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渠道、加强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共同做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后续稳定工作等方面入手,尝试探讨促进通信类专业研究生顺利就业的对策,以期为推进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的高质量就业做贡献。 【关键词】毕业研究生 就业 指导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市场需求给毕业研究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他们的就业状况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在当前就业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下,研究分析研究生就业现状,提出应对措施,不仅是当今社会时展的必然,也是当代研究生顺利就业、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的内在要求。通信类专业研究生以其专业的特殊性,就业形势变化的灵敏性,使其就业的现状更具有时代气息和研究价值。 一 研究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 1.研究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研究生扩招直接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加剧。一方面,研究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国家机关、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和国企、高新技术企业等研究生传统就业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远远低于就业人数的增幅。研究生的就业岗位从“金字塔”的顶部向下移动,就业中出现职位层次下降、工资水平下降、求职时间延长等现象。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别有:“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供过于求”,约占89%;“大学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约占43%;“大量工作不需要高学历”,约占32.9%;“研究生就业政策存在问题”,约占28.9%;“学生择业不切实际”,约占20.4%。 2.研究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毕业研究生的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并存、由价值理性转向工具理性。区域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和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也严重影响研究生的价值取向。高学历与好岗位并不划等号,研究生群体中“就业难”的心理已基本形成。2010 年,《北京人才报》一项调查显示,自卑、焦虑、从众,成为部分研究生就业的“心理门槛”。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曹高举在其《研究生的不良择业心理及其调适》的报告中提出,不少学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客观分析和评价自己,一遇到挫折就信心尽失,变成“鸵鸟”消极逃避。 3.研究生的就业行为发生变化 就业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改革和职业市场的逐步开放,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自由择业和职业流动的机会,同时也使得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使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就业,但部分研究生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求职时茫然、盲从。而且,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反差较大,存在择业期望值偏高、目标短期化和趋向功利化现象,把读研的目的狭隘地理解为高薪高职,把研究生文凭当作找个好工作的跳板,误解了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初衷。 二 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特别是计算机、通信等与产业相关的热门专业,研究生就业市场长期红火,就业质量较高。从近年的统计情况看,通信类研究生的就业流向中体现了行业自身的一些特点。 1.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特点 通信类毕业研究生就业领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电信运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或电子计算机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与通信相关的行业内,学科专业十分对口。以某高校为例,近4 年来2 千来名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85%以上到国内大型通信运营企业(如移动、联通、电信等)、电子制造企业(如中兴通讯、华为、大唐电信等)和高等院校就业;通信类毕业研究生就业区域总体表现为:华东、华南等沿海发达省市就业人数较多,老少边穷地区较少。还以该高校为例,该校通信类专业80.1%的毕业研究生在江苏、上海就业。其余的毕业研究生也主要选择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而到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研究生数量明显偏少,到其他西部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仅有0.81%,“孔雀东南飞”的倾向依然严重;院校所在区域在研究生就业地区选择中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以南京高校为例,虽然南京在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才吸引政策等方面与京、沪、深等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每年在南京就业的该校研究生为48.88%,远远超过到京、沪、深等大城市就业的比例。 2.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就业率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良好。从2005~2009 年该高校通信类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的统计数据来看,5 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8%,远远高于全国研究生的平均一次性就业率。这说明通信类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普遍较高。但从主要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通信行业的用人需求呈现总体增加趋势减缓的格局。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今天令人羡慕的就业形势已受到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从供需比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有所下降。虽然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较高、就业形势良好,但是这几年平均供需比却逐年下降。以该所高校为例,通信专业研究生平均供需比从2005 年的1∶13.3 下降到2007 年的1∶7.7,再降至2009 年的1∶3.4。由此可见,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从就业流向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地区流向很不平衡。随着经济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面开展,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可是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却没有适应这一需求,就业地区一直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地域不均衡的问题十分严重。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失衡使得研究生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难度也比其他地区更大。 从就业观念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更加保守。受到近年来通信专业研究生相对火爆就业形势的影响,他们就业的期望值非常高。根据调查,在选择工作单位时,该校毕业研究生首先考虑的是行业发展的前景、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条件、经济收人和福利待遇等。85.7%的研究生期望月薪在4000 元以上;62.32%的研究生把沪宁作为首选地区,37.77%的研究生选择深圳沿海开放城市;54.57%的研究生选择国企和高新技术企业,29.26%和19.68%的研究生分别选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79.47%的研究生择业时比较重视专业对口程度;78%的研究生表示他们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时一般也不会轻易降低择业标准。研究生保守的就业心理,日趋功利的就业观念,加剧了就业流向的失衡,造成了宝贵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成果的贬值。 三 新时期做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如何根据现阶段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特点,针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难点,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工作模式,是当前摆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家庭和研究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结合专业特点巩固拓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渠道在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时,拓宽就业渠道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1)运用市场营销策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主动向社会和其他行业的用人单位宣传毕业研究生的专业优势和人才特点。长期保持与通信信息、电子等行业内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巩固毕业研究生基本人才消化渠道。利用科研合作机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大力开展委培、定向培养,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多领域合作,使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的行业涵盖通信信息、电子、机械制造、教育系统等领域。此外,积极发挥校友会和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作用,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的优秀毕业生。 (2)加强就业需求预测。进行深入的就业市场调研,主动、经常、广泛地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准确把握通信专业就业热点的转移。定期公布预测分析结果,结合人才培养的周期,及时引导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的调整,重视和增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给予西部及边远地区就业政策支持。国家可建立专项基金,对到西部及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就业的通信专业研究生在工资、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优待,尽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别,真正实现待遇留人。同时给予这些地区发展地区经济和开展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培养当地的“造血”功能,创造良好的事业环境,吸引有志青年创业。 2.加强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与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和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仅仅体现在研究生毕业前的短时间之内,而应始终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加强创业教育,通过成功校友或知名人士的成长报告、创业报告和成功报告等活动,帮助研究生树立创业的信心;通过创业设计大赛等课外活动,培养研究生创业的能力;利用假期组织研究生到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能真正走进社会,接受社会的锻炼,提前适应就业环境的能力。定期组织优秀毕业研究生创业事迹报告团在各高校做巡回报告,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引导作用。由于导师与研究生的接触、交流的领域广泛、机会频繁,从思想到学术,从道德情操到治学态度,从为人处事到生活习惯,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且师生接触方式多样且随和,既有准备充分的谈话,也有毫无顾忌的闲聊,既有某些深思熟的决策,也有一时的应急处置,较少虚情假意,没有遮遮掩掩,所以在广泛交往过程中,研究生思想中深层的问题会有意或无意地暴露在导师面前,这就使导师能真正抓住研究生思想问题的核心,采取有效方式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导师可根据每个研究生的特点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成效。 (3)主动加强与“三高”用人单位、国家经济科教及国防建设等重点单位的联络和沟通,获得尽可能翔实的介绍资料;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加大这些用人单位在毕业生中宣传的力度,优先安排他们来校招聘毕业研究生,给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以期找到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尽量解决好国家需要与毕业研究生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并做好“三高”用人单位和国家重点企业所接收的毕业研究生的跟踪调查工作,采编优秀毕业研究生创业档案,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和交流做好毕业研究生“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经验和措施。 通信毕业论文:通信类毕业设计工作探讨 学生在外无法学习系统的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的方法,指导老师远程指导,有时候很难联系上学生,遥控失灵,很难深入指导。目前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大都由各系(部)自行开展,由于系部教学管理力量的薄弱,很难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答辩委员会的老师由于日常教学工作任务重,也没有多余精力去监管。 1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没有充分认识到答辩的目的和意义。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工作职责没有明确。答辩环节忙、乱,容易出差错。在组织答辩的时候没有标准流程可以参考,主观性很强,答辩的范围、内容没有重点,教师提问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问题随机性强,提问的方法也不讲究。 1.2缺乏科学的评分体系毕业设计评分标准没有进行细化、量化,只是由答辩组教师主观判断和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很难保证成绩判定是否公正,直接影响指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2创新毕业设计工作方面的探索 2.1深化、创新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 2.1.1毕业设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2004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组织了专门的检查,并公布了检查结果。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已十分成熟,但高职院校是否需要和如何开展毕业设计教学仍是广泛探讨的课题。毕业设计工作必须开展,因为这是高职院校极其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不仅能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出对通信专业领域的工作热情,养成创新性思维。 2.1.2鼓励学生将论文设计方向与实习岗位、实习内容紧密联系通信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光是一本毕业毕业证书已经不能证明毕业生的能力有多强,而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成果即可让学生在竞争中崭露头角,让用人单位刮目相看。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是名校和高学历,而更倾向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尽快融入团队,适应工作岗位。因此,毕业设计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负责和刻苦专研的工作态度、创新协作的工作方法等,使其做好入职准备。 2.2创新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2.2.1以《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手册》为准则,各环节规范化、程序化操作学院对毕业设计的任务布置、指导教师的选聘、课题的选择、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的指导、论文评阅及答辩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和疏理,制订出各个环节的规范要求,出台《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手册》,编制出格式化电子模板,使教师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具体的程序和要求。 2.2.2组织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通过大会,把全体毕业生和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思想认识进行统一和提高,对《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手册》各个条款进行解释,明确各项要求,从而更好地执行毕业设计方面的各项规定。同时,组织优秀的指导教师给学生做毕业设计专题讲座。 2.2.3科学制定选题,双向化选择毕业设计选题是关键。选题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实践性,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学院每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人数有800名左右,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教师有60名左右,这为采用双向化选择选题提供了条件。双向化选择即先由指导教师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和专业课程内容,以可操作性、实用性、现实性为标准,研究制定并提交课题题目及简介、对学生人数及其能力的要求,经学院审核后公布,然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能力与兴趣,填报选题志愿表,最后由学院根据课题要求和选题志愿统一协调。 2.2.4校企联合指导,让企业的专业力量参与到论文指导的工作中来,增强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拜师学艺,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例如通信运行091班黄懿同学在中国电信实习,在校内老师和企业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关于中国电信政企客户经理服务营销策略的研究》,取得优异的设计成绩,也得到了企业的好评,毕业后直接被该公司录用。校企合作联合指导不仅使学生个人获得了宝贵的实习经历,也使学生在随后的就业竞争中占到了先机。 3结束语 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是一项科学化、程序化、严谨化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师生重视与配合,更需要学校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方法创新,规范各项工作程序和步骤,让毕业论文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从而确保毕业设计工作高水平开展,高质量完成。 作者:王翠霞单位: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毕业论文:电子通信类毕业生就业论文 1以赛促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作为职业院校中的工科专业,电子通信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更高,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以赛促学提升高职电子通信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1)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大部分具有高学历并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理念中,都想把所学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知识“消化不足”。以赛促学是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实行“做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增加案例教学法和面向项目实践教学方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积极组织各项电子通信类专业比赛;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课程,组织院系专业比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在比赛中发现不足,能主动的分析问题,寻求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为例,在2014-2015学年,先后组织了电子焊接大赛、LED灯饰设计大赛、电子创意竞赛、嵌入式产品开发技能竞赛、4G网络通信大赛等技能竞赛。竞赛分不同的学习阶段,比如大一第一学期的同学参加电子焊接比赛,大二大三的同学就可以参加电子创意设计等专业知识要求更高的赛事。竞赛主要的思维是创新、实用。 (3)组织参赛团队参加国家、省、市级电子通信类专业技能竞赛;教学模式的改变,将学生理论学习过程有机融合在专业实践当中,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为例,该系成立了“挑战队”,专门从事各项电子通信类比赛的筹备和研究,以点带面,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各项赛事中获得成绩的同时,减轻教师团队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过程中,通过系统设计、方案论证、电路设计、选用材料以及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4)积极开展各类就业创业竞赛活动;针对高职电子通信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在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核心能力可以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优势。大学生就业创业竞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奋斗目标,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规划好大学三年的生活,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积极开展了职业规划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还邀请一些有过大赛经验的校友回校开展经验分享活动,对提高电子通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成果 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强化工学结合特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近3年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子通信类专业竞赛,到目前为止,累计参加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大赛26次,参与师生达到968人次。先后参加了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粤台高职院校“单片机MCU协同创新”职业技能竞赛、单晶片创意暨认证技能国际竞赛等专业技能大赛,获得国际比赛、国家级、省部级比赛奖项一等奖、二等奖38项。 通过以赛促学是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将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以专业技能大赛的形式融合到教学改革中,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相结合,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为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012到2014年,该系学生就业率分别为98.67%、98.87%和99.21%。,就业率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就业质量明显上升。 3结束语 通过以赛促学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推进,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缩短毕业生职业适应期,切实提高高职电子通信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作者:庄坚泉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 通信毕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第一类:通信工程设计1、通信网工程设计2、程控室工程设计3、传输室工程设计第二类:通信论文4、光城域网研究与组网5、光波分复用技术的研究与分析6、光同步数字体系的研究与分析7、论述移动通信的应用及发展8、铁通XX分公司宽带业务现状与发展9、铁通XX分公司发展策略10、提速铁路专用通信业务及发展11、自拟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通信工程专业课题第一类:通信工程设计题目要求《通信网设计》 一、设计要求:1、作某一范围长途干线网设计;2、绘出新设计通信网图并作相应阐述。 二、主要内容:1、对通信网种类及构成要素作概括性阐述;2、拟定长途网业务节点数量及选用相应设备;3、对新设计通信网的信道构成特点、网型、保护方式等作相应阐述。《程控交换工程设计》一.设计要求:1.对原有设备情况的调查,收集各种资料2.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交换网图3.根据交换网图提出中继方式,其中包括信令方式,接口方式及传输方式等内容4.画出工程所需各部分图纸5.写出设计规范书及设计说明书二.完成图纸名称:1.交换网图2.中继方式3.设备平面布置图4.总配线架,数字配线架端子分配图5.电缆径路图6.电源系统图7.工程数量表《传输室工程设计》 一、设计要求:1、结合本单位条件或者处自拟条件作传输室施工设计,规模不限;2、采用光纤传输设备或者数字微波设备及相关附属设备(如中配架、数配架、引入架、试验架等);3、对各项设计作重点说明。 二、主要内容:1、传输室设备平面布置图;2、通信网图;3、室内信道直线径路图;4、中配架运用及分配图;5、布线计划图改工程数量表。第二类:通信论文题目要求1、根据所选题目进行现场调研及收集资料;2、根据题目说明论文主要包括哪些部分;3、对每一部分作详细论述;4、论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及结论;5、所涉及的数据、图表要准确;6、论述过程中要有自己独创的观点; 通信毕业论文:电力公司信息通信毕业论文 1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1加快传输网络工程改造,全面提升传输网络硬实力 江阴电力通信网最早是在2002年开始建设的,采用东信光传输设备建设统一的光通信传输网。设备至今连续运行时间已达12年,故障频繁发生,导致运维压力大增,同时因厂方备品备件储备不足,严重影响到本地区通信网络的可靠运行。根据江苏省网络归并方案的要求,江阴地区结合十二五规划,对现有光传输网进行了逐步调整,组建以中兴设备为传输主体的光通信传输网络。 1.2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管理,提升班组管理软实力 开展传输设备的技术改造是确保网络稳定运行的硬件建设,那么准确完善的运行资料就是提升班组运维管理的软实力。信通设备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数据系统工程。班组近年来在运行资料的管理方式上作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专设专业资料FTP服务器,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并及时更新所有信通设备台账,做到对信通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确保设备运行的可控在控能控,有效促进设备健康运行水平。进一步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各类图表资料做到绘制精细化,修改滚动化,现场同步化,大大提高了班组运维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全公司提供一个安全可靠高度稳定的通信平台。 1.3加强运维技能培训,创建学习型班组 根据统计,公司从事通信专业人员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层次、职称级别、技能等级来看,均处于弱势地位,整体技能素质偏低,制约公司信息通信运维创新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有效途径,来切实提高运维人员的综合能力和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水平,确保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在制度上,将标准化班组建设与学习型班组建设有机结合,以班组建设系列管理标准规范和统一班组各项管理要求,搭建交流共享的学习平台。构建班组内丰富的图书资料库,建设开放的学习分享模式,广泛收集积累外、内部信息和知识,讨论分享,在班组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工作,确保班组全体运维人员了解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同时班组建立常态岗位练兵运行机制,深化培训,通过班务活动和民主生活会加大学习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问答、考试、比武的方式,激发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高起点全面规划搭建运维实训基地平台。在现有较小规模的通信运维实训平台基础上,完善配置,逐步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通信运维实训平台。实训平台设备宜选配系统在线运行主流设备,并适当选用部分超前设备。通过实训基地平台的建立,运维人员不仅能及时掌握传输、交换、电源、光缆维护等信通各分支领域的相关原理和技术,还可以全面掌握信息网络交换数据配置、信息安全运维等必备技能。通过实训基地,有效模拟故障现象,查找现场罕见告警,确实提高运维人员的动手能力,提高对实际设备的应用能力、操作水平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生产。 1.4完善班组管理制度,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1.4.1制定分工制度,责任到人文章首先梳理了信息通信两个专业的主要工作方向,主要有光缆、电源、电话、网络、计算机、服务器、系统、抢修等不同分工,而整个班只有11个人,还有3个值班人员,4个50岁以上人员,为了协调好11个班员的工作责任性和积极性,通过沟通,首先取消了值班制度,这样富余了3个人员,可以参与更多工作.然后针对每个人员的特点进行工作分包,50岁以上的负责一项工作,50岁以下的负责两项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1.4.2制定结队制度,不同分工签订结队合同确定了分工,不是说只要对自己的分工负责就可以了,还要对其余相关的工作进行辅助,签订结队的人员要进行专业帮带,负责结对人员对自己分工的熟悉及运维,负有连带责任.确保每个分工至少有1人精通,1~2人熟悉。1.4.3制定轮训讲学制度,全面提升运维技能水平在确保分工,签订结队合同后,班组还制定了讲学制度,利用周五安全活动的时间,开展分工技能大讲堂活动,在活动期间,轮训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分工进行基础普及,运维技能讲解,并进行测试,每人两周时间,一周讲堂,一周测试并讲解。经过基础知识普及,运维技能测试的过程,班员的各方面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4.4制定阶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度班组引导员工在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定个人愿景及阶段性的职业发展计划。每个人员都需要制定1~3年的阶段性职业生涯计划,做到近期有目标,长期有愿景.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沟通交流及定期检验活动,促进员工在日常的积累进步中实现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1.4.5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技能提升,专业融合针对分工完成情况,结队帮带效果,技能大讲堂测试成绩,职业生涯规划完成情况,班组制定了确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每项制度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当月完成情况好的给予绩效加分,与工资奖金挂钩,鼓励员工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行专业工种的融合,全面提升班组运维技能水平。 2结束语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信通运维班人员已经进入各自的角色,每项工作既是信息又是通信,进行了真正的专业融合,各项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组现有人员1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96。双师型人才共5人,占总人数的45%;技师8人,占73%;党员5人,占45%,高级技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信息通信专业融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持续发展完善的过程,涉及对环境、网络、系统、业务等各层次的管理,以及对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信息通信系统运维水平和工作质效,确保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在电力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看到自身在班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主要体现在班组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平均年龄超过46岁,有14年未进新进员工,与日新月异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无法同步,技术更新存在一定难度。信通运维班应迎难而上,继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不断持续深入的把专业融合工作做好,为公司发展提供高速稳定可靠的网络传输平台。 作者:王志东单位:国网江阴市供电公司 通信毕业论文:通信工程产业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摘要:讨论了我国通信工程产业建设和发展的现状,概速了在研究开发方面,推广应用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时通信工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通信工程;发展现状;网络安全;解决对策 1发展现状 我国通信工程专业是源于电机系电机工程专业,并由有线电、无线通信、电子技术等专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产业。在20世纪的初期,我国的多所大学就曾经先后建立过“无线电门”和“电讯组”,建国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在苏联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对各高校的电机系和电机工程专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为现代通信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积蓄着雄厚的力量。 通信工程在我国真正地进入快速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从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吹过来的信息革命这股飓风。为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也是从这时起,通信工程专业有了它现在的名称。大量的技术成果如:晶体纤维生长与晶体光纤器件的研究,光纤高温传感器、光纤环形腔的细度及环形激光器的研究,窄线宽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及相关技术等都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2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网络通信已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及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传统的事务处理方式,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因此,信息在网络通信中的安全性、可靠性日趋受到通信网络设计者与网络用户的重视。 鉴于信息安全开始对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需要准确认识信息安全的基本问题与表现方式,清晰了解保障信息安全所依赖的信息网络化的客观规律。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以便真正发挥作用,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通信工程中的网络通信安全。网络通信安全一般是指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实用性、占有性。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反映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四个不同的层面中。而现在网络通信的安全问题可以大体分为;内网通信安全和网络问信息传播安全两个方面。 3解决对策 3.1内网通信安全 3.1.1采用安全交换机 由于内网的信息传输采用广播技术,数据包在广播域中很容易受到监听和截获,因此需要使用安全交换机。利用网络分段及VLAN的方法从物理上或逻辑上隔离网络资源,以加强内网的安全性。 3.1.2操作系统的安全 从终端用户的程序到服务器应用服务、以及网络安全的很多技术,都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因此,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是整个安全系统的根本。除了不断增加安全补丁之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对系统的监控系统。并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用户口令和访问控制等制度。 3.1.3使用网关 使用网关的好处在于网络数据包的变换不会直接在内外网络之间进行,内部计算机必须通过网关。进而才能访问到Internett这样操作者便可以比较方便地在服务器上对网络内部的计算机访问外部网络进行限制。公务员之家 3.1.4使用密钥管理 在现实中,入侵者攻击Internet目标的时候,90%会把破译普通用户的口令作为第一步。以Unix系统或Linux系统为例,先用“fjnger远端主机名”找出主机上的用户账号。然后用字典穷举法。 如果这种方法不能奏效,入侵者就会仔细地寻找目标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伺机夺取目标中存放口令的文件shad-OW或者passwd.然后用专用的破解DES加密算法的程序来解析口令。 在内网中系统管理员必须要注意所有密码的管理。如口令的位数尽可能的要长;不要选取显而易见的信息做口令;不要在不同系统上使用同一口令;输入口令时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口令中最好要有大小写字母、字符、数字;定期改变自己的口令:定期用破解口令程序来检测shadow文件是安全。没有规律的口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3.2网络间信息传播安全 所谓的网络信息传播安全主要是指网络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应保持信息本身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机密性。信息网络的通信是由通信协议堆栈完成的,通信协议大致可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采用通信协议分层的方式对网络通信进行安全控制可满足信息网络安全通信的需要,保障信息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接下来,我们就保证信息传播安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探讨。 3.2.1采用数字签名技术 所谓“数字签名”就是通过某种加密算法生成一系列符号及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来代替书写签名或印章,对于这种电子式的签名还可进行技术验证,其验证的准确度是一般手工签名和图章的验证而无法比拟的。它能验证出文件的原文在传输过程中有无变动。确保传输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这样数字签名就可用来防止有人修改信息等情况的发生,可以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强化身份识别功能和不可抵赖性,同时数字签名技术还可以提高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 3.2.2数字集群系统网络技术 数字集群系统的信息安全主要涉及用户鉴权、加密、分级用户管理、日志管理、虚拟专网。数字集群系统分为专网运营和共网运营两种方式。数字集群网络对于网络的容量、通信覆盖率、呼叫建立成功率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经常应用于应急通信,因此其业务量具有突发性,拥塞控制对于数字集群通信网络也就尤其的重要。拥塞控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数字集群网络的网络结构还具备更高的抗灾变能力,对于重点地区进行基站的双覆盖,由于数字集群系统担负着应急通信的重大使命。因此通常其社会效益要重于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提升网络的可靠性。 3.2.3采用量子密码信息加密技术 量子密码术是密码学与量子力学结合的产物,这种加密方法是用量子状态作为信息加密和解密的密钥。量子的一些神奇性质是量子密码安全性的根本保证。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大类量子密码实现方案:一是基于单光子量子信道中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方案;二是基于量子相关信道中Bell原理的方案;三是基于两个非正交量子态性质的方案。 量子密码的研究进展顺利。某些方面尤其是量子密钥分发已经逐步趋于实用。面对未来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机,现行基于解自然对数及因子分解困难度的加密系统、数字签章及密码协议都将变得不安全。而量子密码术则可达到经典密码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说,量子密码是保障未来网络通信安全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我们即将进入到一个量子信息时代。 4结语 通信工程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通信事业的未来,我们只有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我国的通信事业达到新的巅峰。 通信毕业论文:浅谈数据通信及其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介绍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交换方式及其适用范围;数据通信的分类,并展望未来美好的应用前景。 主题词数据通信构成原理适用范围应用前景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要在崐两地间传输信息必须有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有有线数据通信与无线崐数据通信之分。但它们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联结起来,而使不崐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一、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交换方式及适用范围 1.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如框图1所示。图中DTE是数据终端。数据终端有分崐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崐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崐、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崐、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崐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崐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崐(MODEM),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崐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崐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崐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崐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崐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崐设备输入的数据。 2.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 通常数据通信有三种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指两台计算机或终端在相互通信时,使用同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崐通信中自始至终使用该链路进行信息传输,且不允许其它计算机或终端同时共亨崐该电路。 (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是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内存或外存),当所需崐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往需接收的交换机或终端。这种存储_转发的方崐式可以提高中继线和电路的利用率。 (3)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将用户发来的整份报文分割成若于个定长的数据块(称为分组或崐打包),将这些分组以存储_转发的方式在网内传输。第一个分组信息都连有接崐收地址和发送地址的标识。在分组交换网中,不同用户的分组数据均采用动态复崐用的技术传送,即网络具有路由选择,同一条路由可以有不同用户的分组在传送,崐所以线路利用率较高。 3.各种交换方式的适用范围 (1)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公用电报网及电路交换的公用数据崐网(CSPDN)等通信网络中。前两种电路交换方式系传统方式;后一种方式崐与公用电话网基本相似,但它是用四线或二线方式连接用户,适用于较高速率的崐数据交换。正由于它是专用的公用数据网,其接通率、工作速率、用户线距离、崐线路均衡条件等均优于公用电话网。其优点是实时性强、延迟很小、交换成本较崐低;其缺点是线路利用率低。电路交换适用于一次接续后,长报文的通信。 (2)报文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崐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由于这种方式,网络传输时崐延大,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崐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 (3)分组交换是在存储_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兼有电路交换及崐报文交换的优点。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崐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崐率终端间通信。其缺点是不适宜于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很大的业务使用。 二、数据通信的分类 1.有线数据通信 (1)数字数据网(DDN) 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崐其网络组成结构如框图2所示。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崐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崐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崐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崐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DDN的主要特点是: ①传输质量高、误码率低:传输信道的误码率要求小。 ②信道利用率高。 ③要求全网的时钟系统保持同步,才能保证DDN电路的传输质量。 ④DDN的租用专线业务的速率可分为2.4-19.2kbit/s,N×64kbit/s崐(N=1-32);用户入网速率最高不超过2Mbit/s。 ⑤DDN时延较小。 (2)分组交换网 分组交换网(PSPDN)是以CCITTX.25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崐又称为X.25网。它是采用存储_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崐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崐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崐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崐但网络性能较差。 (3)帧中继网 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崐部分组成,如框图3所示。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崐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崐在网上传输。其功能特点为: ①使用统计复用技术,按需分配带宽,向用户提供共亨的的网络资源,每一条崐线路和网络端口都可由多个终点按信息流共亨,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②采用虚电路技术,只有当用户准备好数据时,才把所需的带宽分配给指定的虚崐电路,而且带宽在网络里是按照分组动态分配,因而适合于突发性业务的使用。 ③帧中继只使用了物理层和链路层的一部分来执行其交换功能,利用用户信息和崐控制信息分离的D信道连接来实施以帧为单位的信息传送,简化了中间节点的处崐理。帧中继采用了可靠的ISDND信道的链路层(LAPD)协议,将流量崐控制、纠错等功能留给智能终端去完成,从而大大简化了处理过程,提高了效率。崐当然,帧中继传输线路质量要求很高,其误码率应小于10的负8次方。 ④帧中继通常的帧长度比分组交换长,达到1024-4096字节/帧,因而其吞吐量崐非常高,其所提供的速率为2048Mbit/s。用户速率一般为9.6、4.4、19.2、N崐×64kbist/s(N=1-31),以及2Mbit/s。 ⑤)帧中继没有采用存储_转发功能,因而具有与快速分组交换相同的一些优崐点。其时延小于15ms。 2.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崐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崐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崐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崐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崐携用户。 三、网络及其协议 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崐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如文崐档、程序、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崐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际网;广域网一般崐指连接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网络,全国公安系统的信息中心互联起来,也是一崐个广域网。广域网一般分布距离在100-1000公里之间;城域网又称为都崐市网,它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方圆不超过10-100公里;局域网的崐地理分布则相对较小,如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大房间崐等。 局域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单位可使用多个局域网,如财务崐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财务帐目,劳动人事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人事档案、各崐种人才信息,公安 刑侦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犯罪信息系统、交警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机动车辆、崐驾驶员信息等等。 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崐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崐TCP/IP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崐络。TCP/IP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TCP/IP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崐控制协议(TransportControlpro-tocol)和因特网协议(Internet崐Protocol)。TCP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IP协议用于在程序崐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由于TCP/IP具有跨平台性,现已成为Internet的标崐准连接协议。网络协议分为如下四层: 〈1〉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和发送物理帧; 〈2〉网络层: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 〈3〉传输层:负责起点到终端的通信; 〈4〉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崐P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崐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 目前的IP协议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的,如202.0.96.133崐就表示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使用的IP地址,在整个因特网上IP地址是唯崐一的。 四、数据通信的应用前景 1.有线数据通信的应用 (1)数字数据电路(DDN)的应用范围有: ①组建公用数字数据通信网; ②可为公用数据交换网、各种专用网、无线寻呼系统、可视图文系统、高速数崐据传输、会议电视、ISDN(2B+D信道或30B+D信道)、邮政储汇计算崐机网络等提供中继或数据信道; ③为帧中继、虚拟专用网、LAN,以及不同类型的网络提供网间连接; ④利用DDN实现大用户局域网联网;如我区各专业银行、教育、科研以及自崐治区公安厅与城市公安局的局域网互联等。 ⑤提供租用线,让大用户自己组建专用数字数据传输网; 例如,今年二季度,自治区公安厅租用DDN电路,采用数字交叉复用设备,崐组成公安专用数字数据传输网。这也称为对公安专用通信网进行数字化改造。经崐过多次研讨和实地试验,决定租用128K数字数据电路,其中以64K作为专崐用数据信道,把公安厅和各地级市的犯罪信息中心互联以64K覆用8条8K信崐道作为语音信道,供传真和长途电话直拨业务使用,从而解决公安专用通信网因崐信道少,开电话会议,就打不了长途电话;要打长途电话,就发不了传真、传不崐了数据的问题。 ⑥使用DDN作为集中操作维护的传输手段;或把全区城镇110报警服务台崐互联,实现全区公安机关的统一指挥。 (2)分组交换网的应用 分组交换网能提供永久虚电路(PVC)及交换虚电路(SVC)等多种业务。崐利用分组交换网的通信平台,还可以开发与提供一些增值数据业务: ①电子信箱业务 电子信箱系统又称电子邮件。它是一种以存储_转发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通崐信方式。在分组交换网平台上用户把需发送的信息以规定的格式送入电子信箱的崐存储空间,由电子信箱系统处理和传输后,送到接收用户的电子信箱并通知收信崐人。 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 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又崐被称为“无纸贸易”。EDI用电子单证代替了纸面单证,由传统的多点对多点崐的联系变为网络信息传递。EDI技术是未来商业发展的极其主要的工具。现在崐国内外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③传真存储转发业务 传真存储转发是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智能化的传真网。该网崐利用计算机的存储_转发技术实现广大用户所需的各种新的服务项目。存储_转崐发技术的核心是传真交换机。 ④可视图文业务 可视图文业务是一种利用现有公用电信网络开发出来的新型、公用、开放式崐的信息服务系统。可视图文的业务类型主要有公用数据库业务和专用数据库业务崐等。 (3)帧中继技术的应用 帧中继技术适用于对广域网进行数据访问和高速数据传输。帧中继也是一种崐ISDN承载业务,主要用于局域网互联和高速主机环境下作为宽带网的数据入崐口,是向未来宽带ATM交换过渡的手段之一。常用于: ①组建帧中继公用网,提供帧中继业务。 ②在分组交换机上安装帧中继接口,提供业务。 ③为用户提供低成本的虚拟宽带业务。 ④在专用网中,采用复用的物理接口可以减少局域网互联时的桥接器、路由崐器和控制器所需的端口数量,并减少互连设备所需通信设施的数量。帧中继的数崐字链路连接鉴别(DLCI)寻址功能可允许单个中继接入设备与上千个接入设崐备通信。其本地管理接口(LMI)可大大简化帧中继网的配置和管理。 ⑤局域网(LAN)与广域网(WAN)的高速连接。 ⑥LAN与LAN的互联。 ⑦远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文件的传送、图像查询以及图像监视、会议电视崐等。 2.无线数据通信的应用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为移动数据通信。它的业务范围很广,也有广泛的应用前崐景。 (1)移动数据通信在业务上的应用。 移动数据通信的业务,通常分为基本数据业务和专用数据业务两种:基本数崐据业务的应用有电子信箱、传真、信息广播、局域网(LAN)接入等。专用业务崐的应用有个人移动数据通信、计算机辅助调度、车、船、舰队管理、GPS汽车崐卫星定位、远程数据接入等。 (2)移动数据通信在工业及其它领域的应用。 移动数据通信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可分为固定式应用、移动式应用和个人应用崐三种类型。 ①固定式应用是指通过无线接入公用数据网的固定式应用系统及网络。如边远崐山区的计算机入网、交警部门的交通监测与控制、收费停车场、加油站以及灾害崐的遥测和告警系统等。 ②移动式应用是指野外勘探、施工、设计部门及交通运输部门的运输车、船队崐和快递公司为指示或记录实时事件,通过无线数据网络实现业务调度、远程崐数据访问、报告输入、通知联络、数据收集等均需采用移动式数据终端。移动数崐据终端在公安部门的刑警、巡警、交警也开始应用。 ③个人应用是指专业性很强的业务技术人员、公安外线侦察破案人员等需要在崐外办公时,通过无线数据终端进行远程打印、传真、访问主机、数据库查询、查崐证。股票交易商也可以通过无线数据终端随时随地跟踪查询股票信息,即使度假崐也可以从远程参加股票交易。此外,电子信箱是国外应用很广的数据业务,在我崐国也已经开始应用。无线接入Internet可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因此无线数据崐通信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有线数据网的补充和延伸,在公安系统,移动数据崐通信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相信不久的将来,移动数据通信也会在我区公安崐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 五、结束语 展望未来,通信网络将向着综合业务数字网方向发展,数据、语音、图像等崐各种数据通信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得到综合利用。数据通信在我区公安系统也崐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最近公安部已经下达“金盾工程”总体设计任务书,部署两崐年内建成“金盾工程”。总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公安综合业务通信网,实现以全国崐犯罪信息中心(CCIC)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应用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和综崐合利用,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提高办公效率和执法能力提供强崐有力的信息支持。数字数据网(DDN)开始在公安专用通信网的应用,促进公崐安专用通信网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方向发展。公安机崐关掌握着大量的社会信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信息崐高速公路将通过同步数字体系(SDH)等大容量光纤、多媒体技术,把电话、崐传真、数据、动态图像等各种通信业务综合在一起,采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应用崐ATM技术,以交互方式快速传递,把全国各级公安机关CCIC连接起来,使崐各类公安信息在不同层次上相互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通信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通信技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摘 要:通信行业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呈现蓬勃发展,遍地开花之势,随着3G、4G的研发、试运行、推广、普及,5G标准的制定以及未来的商用、民用,通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高职类通信毕业生的校企沟通不足,学生自身适应能力差,直接导致就业困难,或者到企业难以适应。因此增强校企沟通,加强学生自我认识和社会认知能力,提高生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各高职院校和学生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 通信 毕业生 就业 随着3G、4G的研发、试运行、推广、普及,5G标准的制定以及未来的商用、民用,通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4G、国家宽带战略,还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都给通信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维护、优化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1 岗位现状 1.1 大中型企业的人才需求 以中国通信服务及其子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更加看重毕业生的资质、在校成绩、获奖情况、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干部的经历。入职后会有一定时期相对正规的入职专业培训。 1.2 小型及私有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全国各地有数不胜数的通信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更加看重毕业生的实用性,希望毕业生上岗就可以直接投入工作,最好还能独当一面,一人兼多职,希望将培训放在学生在校期间,由校内教师完成。既能减少企业的相关培训投入,又可以规避相应的风险。 2 高职毕业生现状 2.1 知识结构老化、单一 通信类高职学生的课程结构一般是本科通信学科的简化,而且通信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在4G基本普及的今天,很多教师还在按照2000年初的教材讲授2G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没有做到随技术发展而更新。 2.2 理论知识不够深入,技术实训和动手能力较差 针对高职学生自身理论知识学习热情不高,能力较差的条件,除了一小部分准备专升本以及考研的高职学生外,大部分高职学生应该选择走技能型道路。但是由于目前专业设备价格高,更新换代升级快等特点,很多学校的相关投入较少,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不到真正在用的通信设备和软件,即使有相关设备也只能参观,不能实际动手操作。 2.3 学生自我要求低,工作期望值高 很多高职学生自入校以来,自我要求低,缺乏自我培养的意识,仅满足于课堂知识,对专业知识的自我学习,探索意识不强;对英语、计算机等通用类考证等事不关心,没信心去做。反而临近毕业时对企业和工作岗位期望值比较高,例如要求工作地点,薪金待遇,企业文化等等。 2.4 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很多毕业生在企业实习或者找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一般都采用忍的方式自己承受,一旦忍受不了就会采用辞职的极端方式。社会不是非黑即白的,中间还有灰。工作中在隐忍和辞职之间,很多事情可以和企业的相关人员沟通协调。例如有的女生因为企业提供的住宿条件比较艰苦就放弃职业前景良好,待遇优越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 2.5 办公自动化使用能力薄弱 简单的数据统计工具Excel,工作汇报工具PPT,文档处理工具Word等在学校不止一门课在讲授,教师也三令五申的强调其重要性,可是很多毕业生毕业后还是不能灵活应用。还有很多毕业生去应聘文员或者办公室秘书等岗位,但是打印和复印工具从没有用过。 3 岗位和高职毕业生的差异分析 3.1 校企沟通不够 校企双方沟通不足,现在是信息时代,尤其是通信行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校方应主动出击本行业的各种类型的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专业教师增加社会实践时间。 3.2 开设课程与岗位结合不够紧密 有些院校开设的课程十几年不变,内容也相类似,讲授方式也仅仅是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行业内新的用人需求在课程上没有得到体现。 3.3 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作为高职通信类学生,要明白自己相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优势和劣势,并如何在校期间发挥自身优势,尽量弥补自身劣势,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 3.4 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足 学生在刚入职场时会抱怨同事对自己不够热情,领导对自己不够关心,住宿条件不及学校,合作方对自己不够尊重,加班太多,工作环境不理想,以上这些都是对社会认识不足,对工作岗位认知不足导致的不适应。 3.5 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时间长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不足是导致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时间长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毕业生毕业就失业,这些毕业生也是由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不足导致的到企业适应时间长带来的结果,更有甚者根本无法适应。 3.6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但是现在有些毕业生根本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还有的直接被问题和困难吓倒。例如在南方一些城市天气炎热、空气潮湿、虫鼠较多,这都是毕业生放弃工作的理由。遇到问题时,想的不是怎么解决,而是逃避。 4 院校和学生努力方向 4.1 院校主动出击,加强企业调研 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来校园招聘的机会与企业人员深入交谈,剖析企业的招聘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以及用工需求。院校还可以和人力资源机构、猎头机构合作,为毕业生量身定制长远的职业发展方向。 4.2 与企业合作,专业人才定制 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机会,与信誉良好、用工稳定、待遇较好的企业合作。针对通信工作人员年轻化,流动性大的特点,专业定制人才,让一部分学生一入学就保障有工作,并针对该工作定制合理的,适合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4.3 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剖析自己分清优劣势 可以引入性格色彩学和心理学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剖析自己性格以及适合的职业,分清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例如擅长人际沟通并且较活跃的可以做通信类销售;比较细心的可以做文员、合同、招投标;团队合作比较好的可以做具体的施工;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比较好的可以做O理。 4.4 加强社会实践机会,职业化培养学生 加强社会实践是对社会认知的重要方法。一方面可以请企业各阶段员工,尤其是历届毕业生回校做访谈,讲座。另一方面非毕业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实践做假期工,既可以赚些生活补贴,也可以更好的对社会和企业有真实的认识。 4.5 加强学生情商培养 情商,简称EQ,指信心、乐观、急躁、恐惧等一些情绪反应的程度,与智商不同,情商大多取决于后天培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请、谢谢”等文明用语,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良好的职业习惯,与人沟通的顺畅,团队合作的愉悦程度等等。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比较喜欢资质良好、情商高的毕业生,因为情商是做项目或者团队管理过程中很重要的条件。 4.6 提高生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存能力在我们毕业生的角度就是就业能力和生活问题的处理能力。可以采用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在看待毕业季的求职过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遇到问题和困难不要畏惧,办法总比困难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就业,看待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随着通信大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相信终有合适的岗位等待通信类高职毕业生。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环境财务管理论文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方面的变化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指的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时间与空间。财务环境中包含了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环境与企业体制、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等微观环境两个方面。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相同,财务管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微观环境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方法、内容等。电子商务化给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广泛性逐渐转变为个性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由注重规模生产转变为商品多样化与个性化,不断推出一些具有个性的产品。第二,从以产品为核心逐渐转变为以顾客为核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更加关注个性化服务水平的提供,注重顾客忠诚度的保持,依据客户需求实现产品的改进。第三,从物力角逐逐渐转变为信息角逐。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来促进竞争力的提高,企业信息化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变化 在传统的企业运营中,商品的价值形态随着商品的运动而不断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资金运动,因此,资金运动是传统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交易都转移到了互联网中,交易中产生的业务与财务信息会在网络中进行记录,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都会在网络中进行清除与实现。这就扩大了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范围,从资金运动扩展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研究对象除了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运动之外,还增加了信息资源。这里所指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因此,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必须实现财务管理的改变,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强化管理。 三、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方面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受到知识资本、专有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侧重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这在无形中促进了企业资本机构发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也逐渐向着无形资产方面转移。无形资产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无形资产开辟了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其次,是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最后,增加了企业利润分配的资本要素。此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活动范围得到了扩张,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也得到了扩展,企业的经营竞争与风险都增大,这对财务管理造成了更多的威胁与风险。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中必须增加风险管理。企业要重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通过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 四、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较为松散的特点,财务人员的权利较大,各个分支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对财务管理岗位进行设置,总公司很少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进行干涉。这种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对财务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与变化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抑制作用,不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需求。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只有更为高效、快捷的财务管理才能够满足需求。因此,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必须对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电子商务背景下,互联网运营模式使企业商务运营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被消除,商务活动中的所有参与方都能够通过通讯软件、邮件等形式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数据也通过网络服务器在所有参与方之间实现实时共享。企业需要建立大型的主站服务器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将财务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汇总,通过主站服务器进行财务分析、报表、预算编制、远程审计等。不同单位的管理人员有着不同的财务系统访问、编辑权限。通过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的节约,促进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五、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方面的变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为日常业务记录--原始凭证装订成册--生成记账凭证--账簿登入--财务报表--参数计算,依旧这些参数对企业未来的管理进行指导与改进。财务管理按照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环节顺序进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出现了新的变化,需要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流程之间的相互配合。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环节之间的衔接,例如网上的采购、销售、预算控制等;(二)企业与供应链之间的协同,例如网上催账、询价等;(三)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同,例如网上订单、支付等;(四)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例如网上银行、年检、报税等。 六、总结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中,商务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实现了自身的电子化与数字化。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活动并不是将商务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来运作这么简单,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了交易双方在利益分配、交易效率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商务活动必须更新经营理念与业务形态,这就导致了财务管理的变化。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主要的变化内容包括环境、对象、内容、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针对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化环境下出现的新特征,财务管理在内容、功能、理念等方面必须实现创新。 作者:宫贺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电力物资管理论文 1实现了电力物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中国在改造电网工程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电力物资,对这些物资进行整体是一个较为繁杂的工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通过一个具有高度信息化的系统来替代手工对这些物资进行整理和记录,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减少人力消耗。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正是满足了这个需求。具体体现为:第一,电力物资采购的程序要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整个采购的过程中,电力企业的很多部门要系统进行工作,而且还要痛供应商沟通联系。因此,这里的每一项工作就都要其他部门协调才能确保后期工作。这就要求物资管理系统可以在多环境和多业务中满足需求;第三,管理电力物资的过程当中要一个开放的平台,企业可借助这个平台了解供应物资的供应商,基于对其的了解来进行分析。而且通过平台将自己所需的物资加以公布,这样才能更好地便于供应商选择配给;第四,在管理中,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或分析,以为决策提供依据。总之,电子商务平台对于电力物资管理实现信息化的这些需求都可以满足,不仅促使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管理的资金。 2实现了阳光采购 电子商务促使物资管理的采购方式得到创新[3]。在对采购的物资要求进行集中后根据相关的规定以招标的方式来进行招标采购。由省级公司公布相关的信息以让省公司更好的了解各个物资状态和流程。通过透明操作可以从制度上确保电力企业物资管理采购成本更加的合理,从物资管理的源头为电力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 3“三公”招标确保诚实竞争 基于电力物资管理中惯例,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把招标流程加以限定,一旦出现违法操作现象,系统可以自动对这些信息进行拦截,这样就可保障招标的公平性。此外,提倡诚实招标,避免不规范竞争,使得各方可遵守规定,可减少在监管上的人力投入。实现上级对下级公司需求分析的电子化,提高物资采需求得分效率。采用电子商务系统,可以根据已经设定的方式实现单位和个人间物资信息的共享,为各个物资采购部门提供决策。 4实现物质主体间的协调 很多招标单位都可以利用商务平台实现共享,而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可拥有招投标的自主权。在招投标中,只能由招标和投标单位根据一定的规程进行,是不受其他人干涉的[4]。最后,因为企业间使用电子商务主要是在于共享丰富的材料,电力企业可将自己的材料放到平台,这样才利于其对选择的物资加以分析吗,使得物资的真实性得以提高。不同的电力企业之间组成一个产业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也更好的实现了。 5结论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信息化的市场中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子商务模式的逐渐成熟也促使着一些传统的企业开始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管理。诸如电力企业、农副企业等等。从当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来看,电力企业应该在电子商务应用基础上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物资采购部门也应当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得物资部门更好的发挥作用。电子商务系统在电力物资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而且在很多的电力平台中也已经被应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员工的工作量,而且还利于其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各个方面的开支也得以减少。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中,能够利于其优势来促进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是值得各类重视的。 作者:张建峰 单位:四川省电力公司宜宾供电公司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信息化物流管理论文 物流行业,在近几年之中发展的越加迅速,且发展势头良好,对于全球化利益的争取具有推动作用。新时期,各个行业逐渐开始了信息化发展之路,物流行业也同样如此,而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不断加以探索。当前在我国的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之中,物流同电子商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直接影响到物流工作的有效开展局面,因此相关的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来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加以标本兼治,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从硬件以及软件等多方面来对物流配送体系加以优化,使得建立起来的物流信息体系能够真正地实现互通和开放,下面就基于此对相关工作展开分析。 1当前我国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原来指的是军事之中的后勤学,在二战之后,物流这个词更多的被用到经济领域之中,当前所说的物流主要指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起点至终点对相关的原材料以及产品制定出流动的计划,并且对流动过程加以控制的这样一个过程。在上述对于物流的定义之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生产物流,一个是流通物流。电子商务的含义是从电子数据交换中产生的,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多,使得电子商务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电子商务为物流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操作空间,使得物流不同的功能可以利用创造的虚拟空间更好地加以表现。在这种虚拟的过程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最大限度地使得物流工作更加的合理化,实现最高效率、最短距离、最小费用的最终目的。此外,还可以对物流过程进行实时的网络监控,这是由于信息不但会对物流的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还对物流的运作形式起到了某种程度的决定作用。在实际的物流运作中,利用网络技术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传递,可以对物流进行合理的控制,提升整个物流过程的合理化程度。电子商务在对物流进行管理时,要求进行相对比较系统的管理,对物流的过程加以组织,这就需要企业将自身的管理工作纳入到考虑的范围之内,并且还要对整体的社会系统进行考虑。当前我国的物流管理工作已经逐渐地呈现出了信息化以及社会化的特点,由此可见,物流管理的一个十分显著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可以说,要想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备、效率较高的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是必须要考虑的前提。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当前我国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对于整体的规划能力不高 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首先就表现在物流企业整体的规划能力不高,企业内部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在理解方面还不是很深入。我国在物流管理信息化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备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工作的标准化不高。此外我国的物流企业对未来的发展缺乏必要的长期规划,没有能够覆盖整个企业发展的系统。造成当前我国物流企业整体规划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相关的配套管理体制也不健全,虽然我国个别的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了物流的网络,但是只能够对物流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来进行网络控制,难以对物流过程中的计划和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2整合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整合能力也不强,首先就是物流信息平台在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相关的物流信息也必较分散,难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信息孤岛。我国要想提升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对信息平台的建设力度,从而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促进信息共享的实现。此外对于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也应该有所加强,随着经济发展,很多的物流企业逐渐地开拓国际市场,这也就使得我国的物流行业更多地出现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物流公司对全球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动态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将自身的资源充分的加以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 2.3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不高 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我国物流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也不高,尤其是一个小型的物流企业,他们对于现今的信息技术在利用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应用的范围方面也必较有限。此外很多的物流企业网站主要的内容仍然停留在宣传的方面,企业形象的树立方面,没有将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3提升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3.1加强对于信息的收集 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对信息的收集时还停留在手工的录入阶段,因此效率也不高,还十分容易出现差错,信息更新得也不及时,这就会对后期物流的传输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物流企业要加强对于信息的收集,真正地解决采集信息的问题,然后才能够更还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3.2建立起信息交换的平台 人们普遍都把信息交换的平台理解成为了一个机构,认为这个机构是有形的,或者是集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个数据库,但是实际上,上述的这种理解还是不够全面和系统的,这种平台更多的是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共享,更多的是一种信息交换的环境和机制。 3.3创新物流的模式 对物流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可以采用第三方的物流模式,所谓的第三方物流模式指的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物流服务的一种业务形式,这个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供货方和消费者之外的一个企业,这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物流模式。这种物流的模式可以使得物流企业充分的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加以利用,将产品和原材料的供应和运输等都交给物流企业来承担,最大限度地确保效益。在这种新的电子商务的环境之下,物流企业还应该研发电子信息技术,对物流的流程进行优化,提高对于集成管理的重视程度,实现物流的再造,从而为消费者和供货方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促进物流品质的提升。 3.4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 物流行业还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利用一体化的模式来对专业的物流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更多地培养出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实务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提升复合型人才的数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当下电子商务以及物流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讨,得出几个观点:当前我国的物流行业要对自身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背景进行充分的认识,对自身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灵活的措施来建立起集成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我国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 作者:虞翔 单位: 保山学院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支付安全管理论文 l关于电子商务支付的相关介绍 1.1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主要特征 我们谈到的电子商务支付的主要特征是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较,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可以轻易的得出以下四点:首先,电子支付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通过数字的流转来完成的信息传输,简单说来,它的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这与传统支付方式中利用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或者银行的汇总等通过实体货币来进行款项支付的方式又明显不同。其次,在现阶段说来,电子商务支付的发生环境在于因特网,或者说在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但传统支付方式却是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下进行。再次,在通信手段和支付设施上,电子商务支付与传统商务支付无疑有较大的区别。一般说来,电子商务支付总是采用最先进的例如Intemet或Extranet等等通信手段,对于软、硬件设施的要求也更高,开展电子支付必须要求联网的微机、相关的软件以及配套设施。但传统支付只是使用传统通信媒介,发生支付的条件限制也并不多。最后,虽然电子支付相对于传统支付要求更高,但却也令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服务。设想一下,当用户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在炎炎夏日足不出户的完成支付,购买等活动,而传统支付却还要顶着烈日出行,由此看来,电子商务支付更加人性化。同时,使用电子商务支付,相比于传统支付,所产生的支付费用仅为后者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这又体现了电子商务支付的经济化。 1.2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几大方式 以下,我们主要从信用卡支付、电子现金支付、电子支票支付以及微支付四个方面介绍,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子商务支付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这几种。通过信用卡支付的类型可分为四种,分别是无安全措施的信用卡支付、通过第三方人的支付、简单加密信用卡的支付以及阿安全电子交易SET信用卡的支付。卖方在卖方发生购买之后,如果信用卡信息通过电话、传真等非网上传送方式进行传送,活着通过无任何安全措施的互联网传送,且卖方与银行之间均是利用各自现有的银行商家专用网络授权来检查信用卡的真伪则为地中信用卡支付类型。第二种支付类型在卖方和买方之间启用了第三方,如此一来卖方并不能得到买方信用卡信息,从而有效避免信用卡信息由于在网上的多次传输而导致的信息被窃取现象。第三种则足在买方向浏览器窗口或其他电子商务设备输入信用卡信息时,系统将自动对信用卡信息实施简单加密工作,由此,信用卡信息可以在加密情况下向卖方传输。第四种支付类型涉及到两大信用卡组织Visa和MasterCard,为了解决用户、商家以及银行三方使用信用卡支付交易,他们联合推出了SET协议。该协议在不仅有对客户信用卡的认证,还加入了对于商家身份的认证,由此可以令支付信息更加机密、支付过程愈加完整。电子现金支付方式通过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实现,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被数字化形式代替,电子现金支付方式也无需与银行连接。由此具有灵活多用、匿名快捷的特点,在提高效率和方便用户的使用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但电子现金支付手段在运用时偶尔要涉及到一中新款硬件——智能卡,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字方式的现金,或者现金转卡及采用Mondex卡转卡的方式。但不得不提到的是我们在使用时要充分注意它的合法性。电子支票支付方式出现较晚,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使用。它是用写在屏幕上的支票进行的支付活动,但与纸质支票几乎具有相等的功能。电子支票由账户的开户人于网络上生成,其中包含内容与纸质支票相同,使用方式亦与纸质支票相同,在双方签名和认证之后可由金融机构进行账户存储。微支付,顾名思义,处理小量金钱。微支付在使用时,一方面要求实现商品的发送与支付的同时发生,另一方面,商品销售与处理或运输为了保持成本的低廉又设置了障碍,因此,这一支付方式在保证交易的发送速度与低成本上的应用十分重要,亦有很多商家致力于发展别的协议来支持微支付,因这一支付方式不为SET何SSL所支持。 2发展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必要性 2.1电子商务是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CNNIC调查数据显示,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已达1.62亿,中国网站已达131万个,年增长率为66.4%,虽然网民数量较美国还有落后,但我们那时已经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13亿人口在互联网时代必然能做出巨大贡献,而今,这一预测也确实化作了现实,如今的互联网,对于中国百姓而言已越来越普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的出现——电子商务。近两年来,单从网上购物的角度,就出现了淘宝、天猫、当当、京东、易迅等网站,且有马云的淘宝在前,这些网站正做的风生水起,淘宝每年的双十一大丰收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话题。电子商务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作为现代物流业的主要内容之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却不可谓不快,尤其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此我们虽然不能认定电子商务将会取代传统商务,但却可以做出推断,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贸易方式,在未来的几年中,将会有更加突破性的发展。 2.2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的要素 电子商务是基于Internet的商务活动,这一模式下的商务活动具有随时随地、方便易用的特点。但同时我们不禁开始思考,这一网上商务活动在涉及到支付手段时,该如何处理,诚然,我们不可能过多依赖于货到付款或者别的方式,因此,若问电子商务因何能够得到突然的飞速发展,网上支付的兴起便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与客户都需要一个在保证高效快捷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但传统支付结算方式在当时虽然相对安全,但却无法克制方便、跨时空的障碍,这曾一度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所在。由此,为了满足企业与客户的需要,网上支付油然而生,它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业电子化工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信息为传递形式。但在目前,虽然电子商务支付手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却避免不了它的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3电子商务安全支付方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信用和安全问题 网络银行要想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信用机制,但遗憾的是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试想一个信用机制不够牢固的电子支付平台又如何能让客户放心使用呢,尤其是在买卖双方互不见面的Internet商务模式中。虽然市场经济一直强调其发展的两大支柱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但无疑的是,我国还未在企业与个人中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由此导致现金交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无论在哪个国家的哪种电子交易方式下,网络安全问题总是令消费者十分担心和在意。而令人不甚满意的是,这一问题在世界各国均存在,我国自然也不例外,浙江就曾经发生过“银行卡”案件。如果消费者在每次使用银行卡后,对方都能通过电脑得到你的全部财务记录,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事实上,这一现象也令很多消费者对使用银行卡进行网络购物望而却步,因为消费者不知道这些进去你账户的人会是怎样的电脑专家或金融高手,但他们却知道自己对金融与电子商务的掌握程度有多深。 3.2电子支付与认证统一上的问题 在前文中,我们曾简单提及到SET与SSL两种安全协议,前者是一一套在线交易的安全标准,由VISA和MASTER和多加科技机构共同制定。后者是一种安全通信协议,由网景公司推出,主要在于对信用卡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针对计算机之间整个会话过程的加密。国际上并未确定该由这两种协议中的哪一方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是由于这两种协议自身的优缺点导致。SET协议比SSL协议复杂,但在理论上,也占据着更高的安全性,因为它不仅加密两个端点之间的单人对话,也加密认定三方面的信息,但SSL却只是加密第一项。但是SET却由于过于复杂而对消费者、商户和银行方面的要求过高,由此在推行中难免遇到一些阻力,但SSL却并不受此项因素干扰,它相对便捷,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现实中的安全需求。 3.3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因此导致了电子商务立法的滞后,这给网上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在相关法规的完善问题上,目前还有下列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关于电子支付的定义和特征。由于其是借助网络发生的一种行为,与传统支付相异,因此,在资金转移方面必须要有相关法律坐镇。其次是关于电子支付权利上的问题。电子支付的当事人•58•涉及到多方,包括付款方、收款方以及银行,某些时候还会涉及到中介机构。因此需要有相关法律来确定各当事人在支付活动中享受的权利和需履行的责任。再者是关于电子支付的伪造、更该及涂销问题。在进行电子商务支付的活动中,我们不得不提防网络黑客对于数据的破坏、伪造、更改以及涂销问题,因为这一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十分突出。在电子支付活动中,所拥有的证据都为电子证据,即通过网络运作确定的各方权利义务或实施合同款项的支付、结算、货物交接或追踪的信息。为此,国内已有学者认为可将电子证据纳入民诉法中第63条规定的“视听资料”一类,同时在立法与司法中对于电子证据可作为被采纳证据做出明确规定。 3.4银行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存在差异 在我国,虽然有“手机银行”与“网络银行”这两种支付手段,但归根结底,它们都不过是利用电子终端设备的金融工具,通过利用高技术手段的工具并不能再金融服务的功能上做出一些实质性的突破,况且还面临着安全方面的缺陷,因此,为了在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支付的道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有必要加强加快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 4电子商务安全支付方式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4.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系统建设 在政府政策方面,我国需要继续对“三金”工程和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通过对金融网络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我们可以成立专业的金融数据网络公司来实现对于管理数据通信网的管理,进而实现金融系统在通信服务上安全化、快捷化、高效化以及经济化,实现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实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供。在银行方面,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进行。在硬件上,银行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先进电子设备的购买,包括柜员机和大型计算机、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等深入到银行内部各个领域的电子设备,以提高电子化网点和营业网点的电子覆盖率。在软件上,银行方面要加大开发力度,对全国性和全行性的网络系统做系列应用系统软件的研发。 4.2加强对社会整体信用制度和在线支付安全问题的管理 要想实现在线支付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有广大客户来源。因此,我们需要解决客户对于在线支付的安全问题,提升他们对于该系统的信任程度。首先,我们需要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最好普及CA认证。我们知道,客户在支付时如果出现信息的丢失或者出错,且不论这给他们带来的损失是否是第三方可以承担的,单从客户信任度这一角度来看,电子支付就会失去它的使用群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传输技术、身份鉴别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安全技术来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令顾客在使用这一平台时无后顾之忧,进而产生对这一支付方式的青睐。其次,电子商务支付机构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来进行反馈信息的及时收集,我们只有在了解“客户的声音”之后才能对他们的抱怨和建议做出及时的解决,同时也能加强我们本身对于市场份额的保持力,进而争取更多客户。最后,支付系统如果可以实现与第三方的密切合作,则对于客户建立网络信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一结论亦是根据相应调查数据得到,据调查,支付系统如果在主页上标明其与某知名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有合作关系则更容易获得客户信任。这一方式也可以运用在其与银行或信用度相对较高的网站的合作中,这代表了支付渠道的安全性。 4.3加强在线支付主体方——银行自身制度的创新 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据着在线支付经营的主体方。为了发展电子商务支付,商业银行应该对其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实现自身制度的创新。在其自身制度的创新上,我们不得不首先提出关于其经营方式的转轨问题。纵观现今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我们不难得出在线支付业务的需求十分巨大,这为传统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银行如果可以将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进行有机结合,必然可以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需要提到的是对金融业务体系的重构,由于电子商务的自身特性,它要求在线支付主体进行一定的整合与协同,因此,参与在线支付的各银行应加强合作,以建立金融门户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由此,网络将被作为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企业合作的平台。通过“一体化”的全方位服务来推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4.4加快相应法律和支付系统的完善进度 一个完善严格的法律环境是进行电子商务支付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我国需要加快这一方面的步伐,建立出相应法律法规体系。但仍需注意的是在线支付往往设计国际交际,因此,各国政府与金融业需要进行必要的合作和谈判,共同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例如国际商会指定的《电子贸易和结算规则》即可作为我国在线支付立法的借•64•鉴。此外,在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做及时的查处,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以此保证一个健康、有序的电子商务与在线支付的发展。 5总结 在信息化的21世纪,电子商务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传统商务活动的模式和格局,它在创造丰厚利润的同时渗入到了每个参与者的商务理念与生活方式之中。做好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的相关研究对于保障电子商务平稳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基石作用,可以更好的推动电子商务的新发展。 作者:杨磊 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财务管理论文 一、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特点 1.信息获取灵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是资源与消息的共享与快速,同样,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公司企业有了共享信息的平台。通过在互联网平台做到相应的把控,就可以分享企业会计相关信息。公网或者互联网使用者,可以进行相应的信息采集操作。企业内网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的权限获取对应信息。当得到信息以后,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来进行信息的筛选,并处理相应信息结果集。企业通过这样的信息处理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来了解企业,做出适合生存发展的策略。 2.信息处理及时 互联网的崛起,同时也推动了信息传递介质的发展,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企业核算从传统的人工核算,不仅投入大量人员反复工作而且容易造成偏差,逐渐过度到动态核算,明显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动态信息处理过程中,当企业相关业务产生变化以后,通过服务器处理,便会快速及时的自动进入会计系统,只要定期的进行人工维护即可,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失误。从而,渐渐的形成了自动化、实时化、准确化的信息处理流程,可以通过信息的统计进行业绩分析,还可以进行风险评估以及调整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工作耦合度提高工总效率还可以提供准确信息汇总。 3.企业资源调动方便 通过电子商务的促进影响,企业动态财务管理模式对信息处理,都形成了完整电子数据结构。同时,电子信息也得到了足够拓展。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快速管理并处理企业有关的信息,将信息资源集中动态管理。企业业务需要与财务进行协同,同时,企业内部与财务也应该建立协同关系,通过财务动态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资源与信息的动态性,统一信息的管理,对企业进一步提升效率与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4.企业财务计算方便 通过上述特点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经营依靠电子化势在必行,而且是财务管理发展必然趋势。依靠电子方式的信息管理,加强信息共享与管理的映射关系,通过企业管理流程的不断发展,逐步将管理发展成为科学有效的计算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着企业经营的重要工具,数字信息的动态管理需要更加准确、数量级更加庞大,具有更快的数字应变能力,通过财务管理模式动态化,加强会计的经营预测,对企业领导者做出有效决策提供帮助。 二、动态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模式发展 动态财务管理是一种对结果进行评估与测算的有效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动态的分析评估,指导财务管理手段与方式的转换,适当的使用风险评估、科学测算与动态修改来完成对财务管理的改造。经过财务提前的评估与测算,考虑风险的规避情况,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因素控制,为企业实施决策做依据基础。有时候要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与资金投入,加强动态获取信息能力,并处理所收集信息。将财务信息内部共享给各个业务层,进行集中化信息共享,使得动态数据展示能够顺利实现。进一步实现企业业务与财务的信息交互,减少工作耦合度,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做基础保障,给企业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同时,加快财务动态管理流程的改造是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提到财务的流程,需要了解ERP的管理流程,只有了解ERP的管理流程,才能充分的对财务流程进行相应的改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ERP。ERP是一款集成了管理体系、业务发展流程、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于一体的资源管理软件。通过系统的贯彻统一业务流程逻辑,分析并合成企业管理报表以及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有效的实现统一技术平台的信息共享。ERP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具,其通过建立集中式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为企业决策做相应的参考。同时,ERP也集成了对物资管理计划的功能,提供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可以看出,ERP系统是信息集成处理与统一管理的先进平台技术,反映了动态财务管理的优势,是在电子商务的带领下,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成果。 三、结束语 总之,电子商务时代动态财务管理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有良好的经营状态,必须要建立动态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且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发展,才能适应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作者:陈卫艳 单位:河北省滦平县农牧局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论文 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创新的必要性 1.目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案例内容资源与案例教学环境无法满足案例教学需要。 由于资金、设备、内容资源以及高等学校的发展计划等多方面原因,无法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室进行案例教学。而且在现有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非常缺乏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因此,学生无法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里体会理论教学中所学到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细节。 2.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综合性案例少且难以有效开展。 因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涉及物流管理活动的全流程、多功能要素,所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理应涉及到非常广阔的知识面和充足的教学时间的安排。一方面教师在准备这类综合性案例时,很难突出重点地将全部知识点融入案例。同时由于目前案例教学的形式全部要在指定教室、限定时间内完成某一案例的教学活动。事实上这就导致了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完成综合性案例的教学内容是很难的,即使是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要全面解释清楚也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综合案例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学时安排普遍不合理。 目前高等学校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从属于理论课,在理论课内安排部分案例分析,没有一个最低标准。有些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中甚至没有案例分析这一教学环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往往不能在一个单独的教学学时中完成,在较短的案例教学学时内,学生很少有时间能充分表达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与见解,只能对教师所述案例有所了解,听教师分析的案例的观点,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是极为不利的。 4.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形式设计呆板。 目前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设计基本上还是教师收集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经过整理后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应该说这样做能起到了一定交流与促进作用。但限定的案例分析主题也限制了学生自主分析发挥的自由,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在课下没有收集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课堂的案例分析过程中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观点表述。实际上,学生还应该学会在教师给定题目的前题下,自己提出一些案例分析的主题,教师可以从中引导,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 5.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中缺乏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技能示范。 现在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还仅仅停留在课堂的案例教学阶段,没有走出去,没有与案例中的企业合作,学生的分析往往是空洞的,不能让课中的分析成果转化为现实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案例分析的本意是让学生能理解真正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运行规律。然而,就课程而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核心应该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知识与分析能力并重,没有主次之分。无论哪方面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都应该以企业实践为基础,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因此,高等学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主动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企业合作,用能解决实际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 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创新的总体思路 1.案例应以表现电子商务物流全程供应链为出发点。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一个全程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是针对电子商务物品中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物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用户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并为之计划、执行与控制以满足社会与顾客需求的活动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的结合。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对全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才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的理解,使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论能够及时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实践。 2.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要以有效吸引学生参与为目标。 优化案例教学效果,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的一项本质目标。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型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只有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有所收获。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以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物流管理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成为核心的主动学习主体。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案例分析的全过程中,才有可能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积累转变为智力潜能,形成以智力为核心的实践思维能力。 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要突破现有案例教学的所有形式。 灵活运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切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要借助于恰当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推导。比如,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主导课堂,由学生来组织案例分析的全过程,教师只要说明过程的几个关键步骤就可以交由学生进行组织分析。要通过合适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收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的分析,不断深化思维,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一定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被设计于身处在特定的案例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锻炼学生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创新的基本要求。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方案不止一个”,而且所有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的参考分析是发展的、开放式的。在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反复研读、主动思考,通过群体合作或个体独立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找出多种方案。 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法创新模式探析 1.建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仿真案例室。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仿真案例室的建立为案例教学营造一个与案例主题及内容高度一致的仿真环境,可以事先由学生根据案例加以布置,借助于声光电等三维立体手段再现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的场景。不但可以使教师轻松地对案例加以陈述,而且学生的思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会得到激发。 2.选择一些存在实际问题且能够深入接触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 创新的电子商务物流教学案例,最好是当地是现实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问题的缩影,它必须描述的是现有条件下的完全真实的业务状况或具体业务运作流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要把部分真实企业经营管理引入课堂,它可使课堂讨论围绕真实物流问题中才存在的难题来进行。同时它所描述的物流业务事件是某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还应当是蕴涵一定的疑难性问题,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 3.通过转换角色学生深度融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过程中。 根据案例情景,将全部同学分组,在组内按角色分配任务,提前将案例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从角色的角度收集资料,在充分阅读案例的基础上以角色的身份发表观点,以书面的形式归纳出组内各角色的意见,并撰写成案例分析报告。接下来,案例的组间分析由各小组将准备好的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展现给教师和同学,并相互讨论,教师归纳,使案例教学进一步升华。 4.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的考核由学生自主考核与学习互评为主。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必然要求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也发挥主导作用。成绩考核可以主要从学生自评、互相评与教师测评三个维度的评价中综合得出。其中互评是根据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组织效果,采用轮流由其他小组成员组成的评判团评分,同时权衡组员对报告的贡献程度,给与一定的加分。但针对不同的案例难易程度应有所调整,主要由教师根据报告的质量给出小组成绩,并依据分工所表现的报告质量为小组成员打分。 四、结语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分析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实验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知道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中的成熟经验,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当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新方法完全替代传统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案例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而且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在案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既精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识又具备深入分析能力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 作者:刘建功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视野下经济贸易管理论文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优势 当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特别是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已经在全球实体金融危机中呈现出了萎缩和消退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存在着被电子商务逐步取代的境遇。可以说,在当前形势下的国际经济贸易中,电子商务已经呈现出了许多比传统的贸易更为明显的优势。 1.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与传统的企业国际贸易的方式相比,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企业交易活动对于贸易中介的需求并不是硬性的。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时地传递到商业伙伴中,并有效地减少了重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丢失和失真,使企业的信息通信成本大为降低。同时,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在获取商业资讯方面的投入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靠的就是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而互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能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信息沟通手段,并且使企业能够付出较低的成本实现广告宣传,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由于电子支付手段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的交易方式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不仅使交易的条件变得更加容易,也使交易时间大大缩小。 2.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大为提高在信息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员工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化的企业管理系统,搜索并获取所需要的各类资源,从而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公司的市场分析或财务分析等工作之中,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计算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从而企业的管理者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信息查看和管理,进而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此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的各项业务报表、单据凭证等都以电子化的形式存在和传播,从而使企业于企业之间能够在网上对各种单据进行实时传递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3.促进企业活动更加人性化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个最为特别的特点便是其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在电子商务中,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具有有人性化的特点,并且与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并不强制地要求员工按时到达公司,每天在固定场所开展工作。相反,企业员工即可以24小时在家开展工作,也可以在户外各种活动和场所中开展业务,而这些都是传统的实体经济所无法实现的。所以说,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活动走向了人性化,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都是一种全新的碰撞。 二、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 1.信息安全机制有待完善经营方式的虚拟化是电子商务的一大特色,这就意味着企业之间在进行经营活动和交易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彼此违约的可能性。同时,这种可能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要比实体经济领域大得多,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对于彼此的信用情况难以全面掌握,由此一些企业甚至捏造虚假商业信息,或者产品信息,从而造成了商业诈骗等现象的出现,这种由于信息安全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此外,由于信息安全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存在着被窃取和丢失的潜在危险:一是面临着互联网中黑客的网络攻击,由此企业给企业的保密工作和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二是交易的双方在运用网络银行开展商务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风险和人为操作风险,使交易过程容易遭遇信息丢失和帐号被盗等危险。 2.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外贸业务的企业大约有80%以上都是以初加工为主,在企业的经营方式上也较为单一,往往采取粗狂式的经营模式。因此,这就必然造程了当前许多企业尽管走出了国门,但却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而接连发展受挫,对于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取得一席之地就更加困难了。此外,由于企业的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性,管理程序和步骤也缺乏科学性,由此导致了许多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时,各项业务往往举步维艰,更不用说借助完善的、严格的制度来实现对人和物品的管理了。 3.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相比,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步伐显得十分缓慢,有些领域或者环节中甚至还是一片空白的状态。而一个市场经济能否健康正常地运行,其关键就在于要依靠法律、法规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监督。由此可知,我国应当加快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各行业的企业和消费者创建一个安定有序的商务环境。 4.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较为匮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给相应的人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然而,尽管最近几年各个行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这一现实相不匹配的确实,目前我国高校基于当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却很难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许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其自身专业知识方面仅仅是掌握了一些皮毛的理论知识,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也往往是一知半解,难以熟练运用,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加地差。在电子商务领域,则恰恰需要的是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不需要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理论,还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在当前实际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却有很大的需求缺口,对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三、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策略 当前,作为经济全球化与计算机等科技发展的产物,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现代经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出了越来越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电子商务与传统的贸易活动进行并驾齐驱地发展,即是大势所趋,也是事物发展之必然规律。然而,正如本文所提到的,我国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要针对针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努力探索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切实帮助我国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更上一个台阶。 1.营造电子商务环境,统筹规划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在日常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模板。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也要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从而以有效地形式鼓励和保障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符合胡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符合温总理提倡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因此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大力提倡电子商务是我国政府应该要做的事情。 2.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都是需要依靠人作为根本的力量源泉是实现的。当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要落到了人才的竞争之上。作为新兴领域的电子商务,在促进我国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要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必然是需要坚实的人才去作为支撑的,但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缺乏却已成为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从现实形势出发,改变目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提倡高校培养动手能力强、国际贸易理论扎实的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协议,由企业为学校培养学生方面献言献策。 3.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改革企业管理我国企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积极地参与到了国际贸易之中,但是绝大部分企业仅仅是跨国集团的加工厂,完全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底端,在经营理念方面对电子商务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必须学会掌握最新的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将电子商务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中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 4.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的健康开展根本上取决于法律制度的约束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并将电子商务的特点考虑进来,要清晰的认识到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有其独特的适用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到电子商务涉及的面十分广泛这一特点,组织多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起探讨和交流后,并进行群众意见征集后,最终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法律手段为我国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开展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企业自身还应当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当面的投入,自觉地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和信息化管理设备,还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与工作过程中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改革,才能在参与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竞争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取得胜利。 作者:耿思尧单位:渤海大学经法学院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物流管理论文 1、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从物流人才需求定位方面,可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不健全,企业及个人对物流理解不准确,想要达到物流人才的供需平衡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育中,较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老师进行填鸭式灌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企业渴求高级物流人才,而供给市场即学校,大多数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因此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1.2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在高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老师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这种被动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单从技术层面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把它当作技术课程来学,而忽视了自身物流岗位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文/何雁2.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来自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财经专业,基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简单的认为,电子商务物流就是“物流+电子商务”,他们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代物流运作理解不透,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或偏重于物流管理,或偏重于电子商务,没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产生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连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电子商务物流团队,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参观访问、三种方式对连云港市的几十家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依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调研结果,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来设计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2.1.1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最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中所指明的设计顺序:首先从学生、学科和社会三个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且说明培养目标和时间安排。然后对课程体系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2.1.2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岗位素质知识体系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能力的人才。现代市场环境下,中小型物流企业虽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方面高、精、尖专门人才,但他们更加欢迎既懂得经营管理、商务操作,又懂得运用网络为现代物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是个交叉性课程,涉及面广,加之教材内容复杂,章节间系统、关联性较不明显,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而高职学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培养的目标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事现代物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应教什么和学生应学什么。针对现代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的岗位素质需求确定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商品出货和包装的要求;掌握快递收件、运输、派件的相关知识;掌握逆向物流知识;掌握商品采购、入库、保管、盘点、库存控制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对外销售物流和货运物流的知识;理解供应链构建原则、影响因素;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服务管理,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方法。(2)能力目标: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熟悉现代物流技术;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快递公司的业务;能够完成退换货操作;能够完成仓储相关作业的操作;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物流成本。(3)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综上所述,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是依据完成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见表2)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3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的建设 根据素质培养目标要求,为确保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必须要建设好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形成“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环境,它包括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与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创新文化氛围建设是基于岗位需求“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将“第二课堂”、“社团课程”(各种集体活动与竞赛、艺术体操、宿舍文化活动)等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沟通等能力的培养。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等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学生深入企业参观,邀请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每个部门均由专业教师、企业资深员工、学生组成,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作为校内外实践基地顺利运行的环境支撑(见表3)。在此基础上,我校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与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一套能主导我校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全真”实训项目和教材,贯穿我校整个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过程,既可让学生在全真电子商务运作环境下锻炼,使他们在“做中学”,又可以使企业在项目中获益,而且学生还可以提早进入“员工”角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突破高职院校办学的瓶颈。 作者:何雁单位: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复合型物流管理论文 1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加快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首先必须分析和明确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意味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依据目前国内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态势以及对物流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需求,本文认为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以下核心专业能力: 1.1具备全面而扎实的物流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与其它物流系统一样,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备全面而扎实的物流管理能力。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在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基础上,具备物流业务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物流专业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等对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能够进行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分析、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运营模拟与决策分析,物流系统的控制与评价;同时,还应具备特定物流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1.2具备物流信息系统与技术应用能力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在为顾客提供便利、快捷、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中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就促使每一个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必须拥有完善、便捷的物流信息系统。这就要求新时期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具备物流信息组织、开发利用、传播、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对电子商务物流流程进行管控、优化和改造,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信息系统集成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处理和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 1.3具备熟悉物流运作尤其是快递业务的能力当前物流管理毕业生普遍缺乏对物流业务操作层面的认识和体验,更是对快递行业操作规范、运作流程以及运作模式缺乏深入了解,这也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普遍的短板。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尤其是“网购”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深入学习快递业务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快递业务流程和运作管理模式,具备从事快递企业、邮政企业和其他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业务管理的能力。 2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措施 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无论在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还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规划、教学科研、实践实验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培养经验,改革传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增加电子商务的商务、管理、信息等特色内容,突出理论和实践的良性结合,为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具体而言,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双轨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学校“填鸭式”的理论学习模式,整合校内外物流教育资源,将理论学习和认证教学、企业实战和创新学习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学生和教师以及书本和课堂之间的无缝衔接,不断创新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物流具有操作性强、环节多、链条长、订单多且规模小、客户群体规模大且地域分散等特点,高等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时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采用聘请快递企业的专业人士进课堂教学,同时与快递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或平台建立校外参观、实习基地,支持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快递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鼓励学生在学校、小区等场所建立片区快递服务网点进行创业或兼职;逐步开展“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及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证。通过以上多种措施,构建一种产、学、研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社会、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 2.2面向电子商务需求,优化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知识体系根据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岗位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突破单纯以学科为核心来设置课程体系的传统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结合岗位及岗位发展需要,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两个平台,以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三个模块[4],同时增加电子商务概论、邮政与快递服务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系统建设运营与管理、网络数据挖掘、快递法律法规等专业方向课程,将更多电子商务物流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2.3改革物流教学模式,由“推式”物流教学模式向“拉式”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物流教学主要以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我们称为“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学任务为中心,基于教师现有的资源和知识,采用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响应人才需求变化速度慢,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实践需求。而与“推式”教学模式相反的“拉式”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和电子商务物流能力培养为牵引,通过团队形式开展案例讨论、互动交流、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执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更好地符合社会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2.4改革传统评价方式,形成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欠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方式,构建体现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特质的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定成绩为过程考试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动态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专业基础课程考核将平时成绩、能力成绩和综合笔试成绩有机结合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则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校外实习课程考核则全部交由企业按企业考核标准考核,同时避免校外实习考核流于形式。 3结束语 培养具有商务运作、运营管理、业务操作、信息技术等多种思维和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是新形势下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新的方向。我国高等院校只有面向社会需求,找准定位,逐渐转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才能使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人才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需求。 作者:田帅辉常兰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学院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经济贸易管理论文 1电子商务在经济贸易中的影响 1.1有利于外贸的良性发展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有着关键作用。电子商务为交易两方供应了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削减了制造方与购买方间的距离,使当下的市场效益数据能够被度量、操作、整合,削弱了对实体的要求,节省了买卖双方的各个能源的开支。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多国之间的商业项目也逐渐增多,多国之间的贸易项目也得到了催化。同时电子商务有利于外贸数据交流准时高效,能够彻底合理地对比各个国家企业的强项,在世界市场效益中搜寻最适合的商品,加入各国的任务分配之中,使任务分配的效率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企业不停整改深化,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强化自身能力水平,推进各个国家贸易的开展进程。 1.2促进经济贸易的结构调整在当下的市场效益中,人们越来越欣赏每个产品的特色,特别是电子商务为人们供应了实现各种要求的途径,商品的特色催化了诸多崭新商业,这类崭新的商业也加入到联盟分配任务之中,不停竞争,推进社会的物竞天择,完善了市场效益体系。与此同时,也强化了能源利用效能、制造效能,削减了开支,完善了各种能源的分配。在效益体系整改的进程中,大规模的公司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来分析社会的特色强项,不停地强化技能,增添工作室,提升工作水平,进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虽然电子商务可以让各类企业实现网络销售,但是中小型公司只能依照经济趋势,灵活地开展制造,将重点放置于社会对于商品特色的要求上,及时高效地实现社会愿望。大规模地公司和中小规模的公司都运用了电子商务,都是为了在社会中开展竞争,但是营销策划却大相径庭,这为当下市场效益的体系整改提供了关键的借鉴作用。 1.3扩展人民消费方式通过分析雅虎2012年的年度报表,可以发现阿里巴巴2012年总销量达到了一万亿元。众人皆知,阿里巴巴网络交易都是用以实现人民的生活需求,通过分析消费总额可以看出当前外贸交易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往依靠于实际商品和店铺的购买途径,转变为当下依靠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途径,并且电子商务扩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选择范围,科学地运用互联网能源对商品的价位和效率展开比较,削减了购买方与供应方的间隔,科学地运用了供应方的各种信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电子商务购买自己所需或者心仪的商品,通过简易的步骤,就能够浏览诸多产品,商品的各个属性(比如外形、材质、功能等)显而易见,并且不停完善的售后服务保证了人们消费的权益,因此电子商务不只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手段,同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标准。人们交易手段的变革、生活标准的提升都标志着市场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也牵动了中国构建小康时代的进程。 2在经济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探索 2.1建立、完善电子商务法律和制度美国、欧盟等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已经相继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法律规范,但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我国应该尽快推出操作性强的电子商务税收等法律和相关市场规范,对不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尽快进行修改,为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指导。 2.2提高贸易的信息化水平公司的数字化能力要求公司不停优化电子商务的认知,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有关的技术人员并且加大有关技术的应用,保障与全国电子商务之间的交流,加强公司数字化的变革。市场效益中体系的科学配置通常会使效益总体获得巨大利润,完善市场效益体系,各国依照能力和范围来分配任务,整改效益实体中电子商务和实际商务的比重,推进市场效益体系的完善深化。 2.3完善贸易信用体系的建设诚信模式的构建与销售方、供应方的效益紧密相关,不断深化诚信模式可以为销售方、供应方构建和谐、公正的贸易环境。所以,在贸易进程中,销售方、供应方都必须重视自身信用,依法办事;有关机构和部门必须重视领导诚信模式的构建,并开展统计配置;与贸易相关的其他方必须先评估销售方、供应方的诚信。 2.4完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和谐的法律氛围可以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此方式不仅为销售方、供应方提供了安全保障,还使销售方、供应方可以遵照法律办事。营造一个优良的法律氛围,要求有关部门不停地观测、分析社会趋势,构建有关的法律制度,保障销售方、供应方的权益;在市场效益中的每一方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得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 3结语 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效益中的电子商务的某些功能还有待开发,中国电子商务于2012年一年的效益额就达到了8万亿元。将电子商务应用于我们平常生活的消费层面,网络店铺的营业额也已经超越了诸多实际门面的营业额。诸多资金投入者在高层开展电子商务,不仅在投入构建方面,而且在把握社会趋势方面,都可以掌握第一手信息,高效地处理信息。就中国当下的状况而言,更应该探究电子商务对市场效益的作用,对其进步方式展开深层次的分析,完善中国电子商务进步体系,重视整改事务体系,为电子商务进步构建有利的环境,以获得更多的市场经济利益。 作者:杨志单位: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城市规划职能下公共管理论文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职能 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职能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的。在世界上,城市规划这一概念和理论都出现的非常早而且成熟,在实践上也取得惊人的成绩。城市规划在中国,主要是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对城市规划的记载,如《考工记》中的都、王城、诸侯城的不同城市的建设制度,还有道路系统和用地功能分区。在《商君书》中更是提到了农田土地分配比例,并要发展人口、粮食、建城等相应条件。在《墨子》中更是记载了城市建设与城防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规模与农田、粮食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着眼于军事思想和整体观念,讲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等级观念。这在我国后来的城市发展也有所体现,都是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强调城市的结构形态,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城市规划的不同功能。城市规划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建筑十书》,系统阐述了城市环境卫生、城市选址、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原则,并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到了中世纪,逐渐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到了近代,则基于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在现代,东西方的城市规划都着重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城市建设立法,逐渐的融合各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是城市规划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人民生活的意愿。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功能分区不清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快速,导致城市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会出现不同功能区相互参杂的情况,这在一定长度上来说,也不应该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主要体现的问题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定位于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现代城市不同更能分区相互影响,这不仅制约了城市规划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也导致城市规划职能不能进行有力的展开,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功能的下降。第二,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具体,或者说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当初城市规划的目标,导致在发挥城市规划职能时,始终伴随着新老城区问题、新旧功能分区问题以及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城市规划职能在进行湘桂规划时,不容易解决,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老大难问题。第三,由于我国城市在规划中所注重的问题,在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功能规划时,伴随着的问题就是城市规划不统一、政策法令贯彻不到底等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在发挥规划职能时,会产生相互矛盾的局面。可见,我国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在城市实际发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2.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注重点应该立足于完善和优化城市规划职能,也就是说立足于现在城市发展的水平,通过现有的城市分区,对城市规划职能进行完善,加强城市规划只能发挥作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立足于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加强该功能分区的影响力。城市规划职能,究其本质来说,是服务职能,而就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而言,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规划的目标不同,因此,在接受历史发展现状的同时,综合加强城市功能分析的发展,加强功能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园区等,甚至应该建立直接管辖的部门,通过专门专管来实现功能分析的更好发展,第二,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出于城市居民的考虑,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发挥的主要方向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职能建设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其他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以城市整体发展为首要目标,这是因为,城市规划职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把城市建设的更好来满足城市居民、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只以一种目标为城市规划功能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整体,从整体上来保证城市规划职能的实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的理念出现的比较早,而且也比较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为我国城市规划职能的完善以及进步奠定了很好的历史基础。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国内与国际的接轨,使得很多国外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传入我国,在解决我国城市规划的实际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公共管理视角小对城市规划职能进行探讨,则是为我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本文从分析城市规划的内涵以及城市规划职能的内涵入手,通过对城市规划历程的解读,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城市的发展以及相关城市规划职能的发展,这也就为我们找到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问题,即规划理念问题、规划方法问题以及规划纲领问题找到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这也就为我国城市规划功能的完善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即立足于城市发展实际进行城市规划能力的提升和加强城市规划能力的作用,其中,加强城市规划能力的作用主要是从两方面来建设,包括以服务城市居民为目标的建设和以城市规划功能总体发展为目标的建设。 作者:陈婷婷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公共管理论文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理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达到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的目的。而数字化城市管理便是一种借助高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处理对社会公共利益及人民群众利益有直接影响的城市公共问题,以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及管理体制革新的管理方式,它的出现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鉴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升高,城市管理问题也接二连三的涌现。由于城市管理问题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已然无法适用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呼吁城市管理进行技术创新。数字化城市管理可借助多项数字技术的使用完成对管理目标空间上及时间上的精准定位,缩减巡查及处置人员,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最终推动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由此可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推行对于城市管理方法、技术的创新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特别重要的。 二、当下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不足 1.公共机构职能重叠,办事效率特别低。就我国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而言,它们所具有的职能重叠及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是特别严重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各公共机构职能划分不明确;其二,机构改革不彻底;其三,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其四,基础机构认识不正确;其五,内部诸多因素的制约等。 2.发展不均衡,资金短缺,高科技人才匮乏。事实上,我国城市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基层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却特别低,同时各机构间还存在发展极不均衡的情况。大多数机构没有,抑或仅有特别有限的可利用专项资金。熟悉信息化建设的人都知道:信息化建设除了开展项目时需进行一次性投入外,还应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及维护、设备的更新等,这些均需要资金,所以政府的投入及支持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此外,我国高科技人才匮乏这一现状也给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阻碍。 3.数字资源未进行统一的规划,未实施相应的整合。城市数字化属于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其信息量特别大,同时其信息也来自许多部门,因此其信息整合的任务便特别繁重,当然所牵涉的范围也特别广,比方说软件、人才及服务等等。现实生活中,与城市管理有关的机构在实际管理时均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展开信息化建设的现象,尤其是市政、交通及公安等机构,创建了诸多面向行业主管机构的纵向信息项目,此类信息化项目均由机构自主决策,各机构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最终便导致了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缺少应有的共享机构及信息交换平台的局面出现。 4.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众所周知,公众需求系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然而我国在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的情况,就算是基础的数字化对外服务组织,其员工的服务管理意识也亟待提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传统政府机构受强化管理、弱化服务意识影响特别深的原因造成的。 三、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效率提升的措施 1.科学规划,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数字化城市管理所牵涉的内容特别多,它不但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各政府机构,同时还涉及了人员及职能的整合。完备的体系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可靠前提及有力保障,而先进的技术则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手段。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有序开展,政府理应统一牵头,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如此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鉴于搞好数字规划系数字化城市创建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其也属于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城市管理者理应展开统一规划,解决管理及标准等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推动中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城市公共机构职能,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为了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城市各公共机构不但应改掉机构繁多、人员冗杂及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足,同时还应优化机构自身职能的划分,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相关部门理应以数字化城市政府机构为着眼点,优化城市政府机构的性质及职能,促进机构管理层次扁平化,优化对外服务窗口,促进机构人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目的。 3.强化城市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促进其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群众满意系数字化公共机构服务管理理念的重心,数字化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均应围绕群众满意度展开。鉴于群众对于公共服务机构提出的审美、服务及产品等诸多需求,所以,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理应于强化服务管理意识及提高服务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做好群众服务管理,明确关键服务管理策略,并借助各方面的创新提高群众对自身服务的满意度,最终促进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4.强化城市管理团队信息素质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人才。数字城市并非仅牵涉技术及工程,它属于一个兼容性特别强的概念,主要涉及如下领域:其一,技术;其二,管理;其三,人文;其四,经济。数字城市建设并非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基础设备的简单堆砌,它更重视体制的改革及机制的改革,以对现行政府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及行政流程展开重组及再造,让它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进行更好地运转,所以管理团队的信息素质建设所具有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者还应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以现行信息化要求为依据组织及协调管理。此外,信息技术人员还应给予业务工作应有的重视,并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数字城市化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城市管理属于时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于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当前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障碍重重,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前进,相关部门理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邱耀杰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城市规划公共管理论文 1.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特点 1.1制度健全,严格执行。 在法定的行政权力行使于具体规划工作过程中,城市规划严格遵守“一书两证”制度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1.2政府唯一具有和行使规划管理权。 1.3公共管理性。 公众监督和参与已对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动力。我国当代城市规划已具有明显的公共管理特点。经济的发展促进着城市规划的转型,城市规划由传统的单一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正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讨 按照管理的运行职能,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职能。 2.1计划职能 狭隘的城市规划定义是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进行计划,它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和土地两方面利用的计划。公共管理中的计划职能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第一,设立可行的任务和目标,用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最大程度的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二,城市规划的制定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它为未来城市多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城市经济指标等数据提供了参考标准;第三,得到相关法律通过后,城市规划就可以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详细规划,逐步将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第四,城市规划进入审批流程,经过相关部门逐级按照法定程序审批通过后,开始具备法律效力。计划职能在城市规划的职能地位是首要的,它决定未来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和方向。计划职能运行过程中,必须公共管理的力量,使各项计划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 2.2领导职能 在整个公共管理过程之中,城市规划始终负有领导职能,领导职能主要体现在规划协调、规划权利和规划引导三方面。规划协调,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规划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各种相关理论,充分尊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它们的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目标;规划权利是指各级规划主管部门依法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命令手段)、措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土地使用等一系列城市建设进行组织、监督和指挥。通过规划权利来给社会主体提供公平、民主地参与城市公共管理的大环境中来;引导职能是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有效的控制规范和引导机制,确保城市规划的目标贯彻到具体建设项目中。 2.3组织职能 公共视角下的组织职能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组织构成,组织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的的组织机构既包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等官方的组织机构,同时还应包括建设投资主体和广大市民等。各组织机构应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分工协作。在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方面,我国远未达到良性运行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规划的行政干预过大和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和决策机制不完善,比如对于城市规划的有些决策,还停留在个别领导片面、轻率拍板的情况。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使城市规划难以充分发挥。比如,单一政府行政管理和控制,其他机构难以发挥作用等。 2.4控制职能 由于事物的规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样城市规划也受限于领导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往往难以做到毫无纰漏,这就决定了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确保城市规划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做到边做边改进,以上即为城市规划的控制智能。城市规划控制职能主要由控制规则制定、规划监督和规划执法等三方面工作组成。城市规划是政府行政管理法定职能中的一种,必须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为了使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切实的规划控制规则体系。做到首先以法规建设为主,辅之科学的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和必要的行政规则,做到两手抓,使整个城市规划的控制工作有据可操,有法可依,有令可行。为了确保城市规划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监督,规划监督是城市规划控制职能的重要环节。规划监督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即依据“两证一书”制度,国家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各类事实依据等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使城市规划具有公开性和合法性。另一类是对规划管理活动的监督,即通过内部自我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保障规划管理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在规划执法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公民的法制意识相对薄弱,为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城市建设良好有序等方面,必须运用有力度、具有一定震慑力的规划执法。 3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规划面临良好机遇的同时也迎接着巨大挑战,对城市规划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调整思维角度和办事方法,摒除过去传统、落后的“建筑规划”和“计划规划”,使之逐步具有公共管理的特点,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最终使城市规划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 作者:尹洁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城市公共管理的演进发展及启发 伴随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公共管理的实践探索及理论发展也经历不同的阶段,城市公共管理在城市发展内外需求的推动下,管理理念、运作机制、方式手段不断得以创新与之相应的理论发展也随之丰富形成了时代特征明显的城市公共管理理论体系。本文对不同时期城市公共管理理论演进及其实践发展进行梳理,并从中得出对目前城市公共管理的几点有益启示。 1近代城市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近代城市管理理论主要以对城市社区形态、结构的重新规划与设计为发端和基本内容.文艺复兴之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对城市管理的多重需求,不仅重构了近代城市的产业特质,也重组了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重塑了城市发展的功能与目标。城市理念最初来源于文艺复兴后到现代化萌发期间.人们对人类理想居住场所的创造性想象与理性设计而创造了城市雏形芒福德(Munford.1922)对城市历史学研究考察了人类近几百年来对理想城市的思考,强调城市理想状态中城市与农村的协调而提出将城市与农村融合为一体。 19世纪末.霍华德(Howard.1898)针对城市无计划发展带来的拥挤、低效和高费用弊端,主张“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认为新型城市应兼有旧城市活力机遇和乡间的宽敞以及合理布局的效率等特征,并认为其重要特点是规模较小且设施齐全即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928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西班牙、瑞士等国著名城市建筑和规划专家发起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后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并于1933年发表都市计划宪章,又称”雅典宪章”,拓展了当时盛行的以追求空间形态等建设主体完备的城市理论开始从多学科、多需求角度考虑城市住宅娱乐交通工业生产、文物保护等各方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的开创性构想被认为是近代城市单一规划设计理念向现代综合管理建设理论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2O世纪中叶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同时伴随着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交通工程等学科也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管理理论内容更为具体化系统化综合化芒福德(Munford1938)在此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城市规划的若干思想.再次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规划运动的重要指导.并在政府官员和规划家中取得信任,随即根据他的理念在英国推出了关于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巴罗报告”(BarrowReport).直接干预影响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计划.并导致1945-1952年英国战后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研究决策机构的建立。由此开始,城市及城市管理科学的研究频繁与国家和各级政府决策机构交流并逐渐结合,影响社会管理者的战略意志和管理目标取向城市管理科学本身也由于实践的快速发展使得其综合性、社会性、战略性和系统性曰益增强。总体来看二战后城市公共管理科学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城市规划或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物质形态的发展.城市人口、交通环境污染、社会动乱、经济发展等复合性社会问题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重心。此时,城市公共管理理论的重点已从物质环境建设转向了公共政策和社会经济等根本性问题成为政府管理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广泛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2现代城市公共管理发展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现代城市公共管理,被认为是城市政府、市场和其他城市利益相关者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城市为管理对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全面过程和运行与再生的全部活动所进行的有机协调活动;是在市场机制调节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城市治理制度安排和体现先进水平的科技手段.互动合作整合城市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行和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社会与人类健康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城市公共管理本质上属于较高层级的政府公共管理其目标定位应是以人为本以城市和谐稳定为目标设计相宜的体制机制.合理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股新部门管理改革浪潮席卷包括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引发了新公共管理(NPM,NewPublicManagement)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摩尔等人(Mooreetal,1994)认为新公共管理最核心的特征是.在非私人的政府管理部门试图引入或模仿市场机制或私人部门的一些特征。麦特卡尔菲和理查兹(MetcalfeandandRichards1990)认为,虽然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背景或面临的环境不同,但是将公共部门的活动置于市场压力和利用市场规则来达到某些公共目的.能够获得效率和效益的提升。非洲、亚洲和拉美国家逐渐增多的公共部门收敛趋势(凯科特和贝克,KiCkertandBeck,1995)或”扩散化的改革(哈利根Ha…gan,1997)”,及“全球化趋势(弗林,FIYnn.1997)都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公共部门改革,被认为是在新公共管理框架下的更广泛意义上的行政职能调整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改变(宾纳菲尔特,Bienefeld.1990;曼坎德拉Mukandala.1992)。拉尔比(Larbi.1999)认为,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支持的结构性调整项目(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WorldBank—supp0rtedstructuraladjustmentprogrammes(SAPs))使得政府与公共部门的角色及其机构性质更倾向于市场导向和私人部门导向,这种结构性的国家行政改革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是由于战后中央政府陷入持久的经济和财政危机.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发新公共管理的因素却有所不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制度环境的综合变化引起和造成了公共行政及管理体系的根本变动(泽富凯克,Zifcak.1994;格里尔Greer1994马什卡雷尼亚什.Mascarenhas1993;莱恩.Lane.1997凯特尔KettI.1997)。这种变动的主要目的是政府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提供渠道的改善.强调效率性.经济性及最终的效果性(麦特卡尔菲和理查兹MetcalfeandRichards.1990).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由于经济危机引起2O世纪80年代的公共~pf-]改革。 例如在非洲的亚撒哈拉地区经济及财政危机引发经济改革.进而引起公共管理部门改革。其他一些非洲和拉美国家陷入暂时的国内和国外债务危机.贸易条件恶化.国际货币市场真实利率上升,高通胀低储蓄和低投资,基本消费品缺乏.这些经济危机最终要求政府公共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亚洲国家,印尼马来西亚和韩国的经济危机亦是导致公共部门改革的首要诱因。泊林达诺(P01jdano,1999)对发展中国家实践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情况进行了概述.认为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改革国家及城市公共管理列入了议事日程但是却完全没有纳入任何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及举措.更槽糕的是,这种改革的初衷与其完全没有联系或完全相悖.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影响较大.但是更多地是在思想层面而不是实践。他对亚非近4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进行了比较,重新检验了由于腐败和低下的行政能力,新公共管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这一论断的武断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失败和成功的许多例证说明,不同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发端更多地决定于地方化的偶然因素,而不是一般化的国家行为.新公共管理改革需要更加开放的思想来根据形势的需要思考不同政治背景、不同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目标和公众需求。可见,体现于实践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思想是: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成为多元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协调者,不再全揽公共管理的所有事务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经验.通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形成适度合理有序的竞争,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调整并优化政府职能。 3当代城市公共管理的新阶段:数字城市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以政府机构与公众及私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为准政府管理方式发展至今经历了信息(Information)交互(Interaction)、提交(Processing)和交易(Transaction)这四个阶段(见表1),目前处于交易阶段,这一阶段政府管理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政府门户网站.而是政府信息、服务的融合,公众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更方便进入一个多机构、多服务的政府管理系统。这也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关注政策或战略的制定.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全面的在线服务媒介.而且能够借助外部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些活动。这~阶段受众能够全面与政府服务机构交互.接受全面和制定式的信息及服务。 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不断完善的系统,丰富的信息、交易平台及多媒介是主要的特征。交易阶段政府管理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显著的数字及多极化特征因此这一阶段的政府也被成为数字政府”数字政府(E—GovernmentDigitalGovernment)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美国得克萨斯州数字政府规划(StateofTexassElectronicGovernmentStrategicPlan)中将数字政府明确定义为:各级政府与公众、企业之间借助电子通信技术开展的政府活动包括: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和购买.产生及接受(政府)指令.提供及获取信息以及完成金融交易”。。数字政府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革命最后的实践,其成为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更倾向于归入后新公共管理理论。最早的数字政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US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发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一份关于21世纪迈向数字政府的报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指导美国联邦政府利用Internet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透明度.由此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效数字政府的理念初现雏形随后发展迅猛并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仅1997年,世界范围内有1915个中央级政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政府公共网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这一数字增长到9363个(CyPRGCyberspacePolicyResearchGroup.虚拟政策研究中心,2001)。,美国以拥有403家政府公共服务网站(这里仅以数量计.不论服务质量)独霸数字政府发展的鳌头,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葡萄牙及丹麦等也建立了政府公共服务网站。加特纳(Gartner.2000)将数字政府的特征概括为:数字政府即通过各种技术、网络及新媒体发展.推动政府机构内部及社会91、部的连续转型,从而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最优化的结果,其实质是政府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公共化和透明化。帕尔多(Pardo2000)进一步概括了数字政府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主要功能:(1)公众获知政府信息更加便利(2)更加清晰地遵守~般性规则;(3)公众借助政府提供的数字平台和公共协助更有效地取得个人利益(4)政府之间活动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活动的便利和公开:(5)政府对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融合(6)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更广泛性。数字政府将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形成“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公众三位一体的数字社会。方(Fang.2002)将数字政府的类型概括为八种:政府一市民(Government—to-C…tzenG2C);市民一政府(Citizen—to-GovernmentC2G)政府一企业(Government—fo—BusinessG2B)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IB2G)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mment—t0一EmployeeG2E):政府~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j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非营利组织一政府(NOnproflt~to—Government.N2G)。数字政府的建立需要重视其中的五种关系:市民一政府(Cltizen-to-Government,C2G)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B2G)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rnment—to—Employee.G2E)。 具体来看,首先,市民一政府的关系反映了公众个人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与服务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发放有关许可和执照如驾驶许可,渔业许可等.不仅包括纳税人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税费支付。也应该囊括政府对纳税人的退税等服务。其次,企业一政府的关系主要是企业、商务活动及合作组织对政府提供服务的需求.包括营业许可用工信息及经营选址等服务。最后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rnment—to-Employee.G2E)的这三种关系源于其三者相互之间及其自身内部机构及政府供职人员提供及完善政府服务的要求包括政府公务活动、政府采购及政府内部资金转移及其他相关的服务。目前数字政府的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于市民一政府(Citizen-to-GoVernmem,C2G):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B2G):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这三种关系之间.尤其是前两种服务需求较大.发展较快。 由此.现代城市数字管理系统强调不同机构与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构成内外部联动的“开放式循环。其中内部的信息双向流动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这两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外部信息流动分支包括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传递。这里.地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本级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联通,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其是公众及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中央政府向公众和企业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活动进行传递和解读因此.地方政府在整个数字整合系统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央政府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这显示出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管理系统不仅提供了公众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需要的信息及服务来源,而且是贯通中央政府信息上下流动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地方政府实施的城市管理系统,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及政策才能得到顺畅的和贯彻.意味着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统,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众及企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4启示 未来.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将更加体现以人为中心.从对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的管理转向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的柔性化管理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将完全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之上,并不断扩大市民参与.实现管理透明与公开。根据上述理论及实践演进的梳理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4.1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趋势将更趋明显.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结构成为必然选择加快引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主体城市治理结构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这种三元治理结构中,政府是组织者和指挥者其行为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有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效益社会公众作为基础通过公开与不公开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推动城市管理机制内生化转变其中政府突出其统领与指导作用,企业突出其专业与独立作用,社会突出其监督与制衡作用.三者地位应相差无几,完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造。在城市管理活动中,政府的职能更多地是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保证公正的交易制度、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对于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自然垄断产品.建立严厉的政府监督下的市场供给体制.对于共有资源或纯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给专业的建造者或经营者.提供高效高质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 4.2伴随数字技术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管理技术将逐步实现完全信息化数字城市提供给城市管理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使城市管理各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数字城市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适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加工处理,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和职能履行服务。 4.3以推进城市管理资源和管理体系整合为目标,城市公共管理手段科学化水平将有较大提升用科学手段管理城市,是城市管理的必然趋势.城市管理手段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及各系统的正常协调发展.城市管理运行系统内容繁杂.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城市旧城区改造管理、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多牵涉面广.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整合管理资源、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标。 4.4城市公共管理决策系统化需求进一步加强。要求建立有效的城市公共管理决策系统以增强城市公共管理能力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运行系统日趋复杂.各种活动频率增加,对城市管理决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决策时需要兼顾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环境系统以及工业、商业金融、交通邮电通讯等各部门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一致,因此,城市管理决策需要运用系统原理,突出决策的针对性、优化性和统筹性.通过对城市管理目标、任务、方式方法、手段资源、软硬件条件等各组成要素和大量信息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经过可行性研究、咨询、论证及必要的听证过程才能达到管理决策科学化。 4.5城市公共管理委托机制逐步建立,高效城市委托管理模式将得到广泛应用城市委托管理模式就是在保持公用事业所有权公有的前提下,政府公用事业管理部门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市场竞争从公开市场选择企业按照双方签订的契约对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委托合作关系.选择的企业性质可以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公私合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接受政府部门和市民监督。委托管理方式有租赁管理,托管管理特许经营权管理直接管理等政府与受托企业通过签订契约明确双方的行为和职责范围,受托企业有对公用事业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权利和义务,政府有权对受托企业进行监督,并保留对价格进行干预和单方终止契约的权利。这种委托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市场主体的专业优势.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还能有效预防政府直接承担管理事务过程中存在的低效与腐败.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要运行模式.未来这种管理模式将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奠基石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城市治理模式正在进行新的构建。其中日益发展的社区公民自治--包括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则是现代治理模式的奠基石。当然这块奠基石仍处于打造之中,而转换政府职能、完善公民自治制度则是打造这块基石的铁锤和錾子。 【关键词】社会转型;治理模式;政府职能;居民自治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下发后,社区建设在中国方兴未艾,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能从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治理模式转换的角度来讨论社区建设,或许能开辟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一、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事件都和中国社会转型有重大关联,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反应。对任何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从中国社会转型这个角度分析,都无法找到满意的解答。至于如何理解社会转型,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将社会转型定义为社会整体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众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这里社会整体形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换。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也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如有人指出: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现代社会是工业-信息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型社会,现代社会是开放型社会;传统社会是匮乏型社会,现代社会是发达型社会等等。近年来一些学者从社会主体开始研究,认为传统社会中的人处于臣民状态,现代社会的人处于公民状态。因此他们称传统社会为臣民社会,现代社会为公民社会。在臣民社会状态下,政治是整个社会的核心,经济和社会只是政治附属;在公民社会状态下,公民的经济和社会自由得到保证,政府权力来自于公民的同意,经济发展来自于公民通过市场进行推动,社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而是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载体,整个社会处良性互动状态。以此为基本结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转型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其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社会形态已深刻地改变了。1978年以前,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则处于政治领域的严格控制之下,几乎没什么自主性。政治领域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权力,整个社会高度政治化。这在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社会领域也不例外,政治控制直指家庭生活和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国有7亿人,只允许有一个思想"是当时的最真切的写照。 1978年之后,这种状态开始解构,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始逐步明晰化。在政治领域,公民当家作主得到一定的体现,公民对政府的决策开始发挥作用,"权力来自于人民"逐步落到了实处。政府无限膨胀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政府开始对公民的各项权利包括个人隐私进行保护,政府逐步在把属于社会的事务交给社会,公民自治在农村和城市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机构开始出现。政府对市场和资源配置干预在逐渐弱化,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在经济领域内市场主体以营利为目标,其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私人物品。在社会领域内个人、家庭、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主体,其社会功能是提供非垄断公共物品[1](P31、P35)。 中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全完成,但其趋势是在加快。最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家陆学艺也指出,在21世纪头20年内中国将完成社会转型。因此,在今天讨论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更具有现实性。二、社区居民自治: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 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开始萌生的。为推动这一进程,民政部曾于1999年开始在全国选择了26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探索。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文件后,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展开。社区建设在最初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曾产生行政主导社区建设的模式。随着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以沈阳、武汉为代表的居民自治主导的社区建设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指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加强社区民主建设"。这是中央对社区居民自治建设的肯定。改革开放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对企业事业单位直接管理,城市社会由一个个企业事业单位构成。国家通过单位管理社会,并事实上覆盖着社会。在这种情形下,主流城市社会成员大都属于单位人。在当时所谓的居民委员会,其管理的对象只是少数缺乏就业能力的"社会闲杂人员",城市社会主流成员仍然在"单位"管理之下。经济改革之后,国家对企事业的垄断式管理被打破,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促使政企、政事、政社分开,传统的单位制开始解体。与此相适应,社会成员由依附于单位的"单位人"变成自由式的"市场人"和"社会人",城市社区有了属于社区的主体[2]。 改革开放不但为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准备了人力资源,而且提供了自治的内容。随着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政府和企事业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剥离出来交给了社会。社区内的公共事物逐步增加,社区成员包括驻社区单位需要社区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良好的治安环境、公共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这些准公共事物经费来源,虽然在目前大部分仍由政府提供,维护管理只能由社区组织来实施。这些就构成了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同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公民独立意识开始提高,公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公民在社区建设中权力意识在迅速提高。社区管理成员的产生方式由过去街道办事处的委任,改为由社区成员选举。社区管理机构开始进行自主管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扩大民主、居民自治"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文件指出,"在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沈阳、武汉、福州等城市根据中央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认定了社区居委会的一定的权利。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办事处确定社区居委会有8项自治权利,即民主选举权、财务自主权、财产自主权、事务初审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权、依法协管权、不合理摊派拒绝权、民主监督权[3]。 三、寻找新的治理模式 社会转型,不能只"转"不"型","转"意味着对旧社会形态的破除和改革,"型"意味着对新社会形态的重新整合。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转"多于"型"的过程中。首先在19世纪遭遇到来自西方的冲击,进入20世纪后,中国经历了一场从革命到改革的大变革[4](P245、P249),先后以三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完整了国家整合,形成了市场格局,开始了民主化进程[5]。但我们必须清楚革命和改革只是手段,革命和改革都是为确定新的秩序开辟道路。在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社会效应减弱,人们对稳定对秩序的渴望成为社会的主要诉求。 在社会转型进入整合社会形态阶段时,最重要的是重视治理模式的重塑。这是巩固改革成果稳定社会的需要。毕竟治理更具有稳定性、中性、程序性,一位知名学者指出治理"更注重方式,而相对缺少意识形态上的关怀和争论"[6](P55、P56)。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激情澎湃,回归现实生活中的保守单调,为中国人民寻找一个可预期、可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 治理模式由社会形式决定[7],但社会形态并不自动产生治理模式,而是需要人们主动地把握时机进行构建。治理模式是在一个时期根据一定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形成的。它包括治理的主体和治理的方式两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社会形态下,由于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其治理主体呈单一性、排他性、不可选择性,其治理方式呈单向性。整个治理模式表现为百分之百的刚性,整个社会依赖统治者的暴力统治和对权力资源的垄断来支撑,整个社会只能在"?quot;和"乱"之中循环。在现代社会形态下,国家和社会处于明确的分工合作的状态,形成合作共治的局面。政府的产生源于公民的同意,政府的公共决策反映的是公民意志,社会和国家良性互动,政府和社会共同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其治理模式具有多元性、双向性。 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沈阳模式,即以社区居民自治为主导的模式是现代新的治理模式的典范。沈阳模式的特点是建立以居住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的,以社区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手段,有党和政府领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区域文明小社会,形成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保平安、共建文明、共求发展的社会化自治管理的运行机制[8]。这些特点基本体现了现代社会形态下的新型治理模式。社区居民自治的意义是多重的,但无论如何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其在探索新型治理模式中的积极作用。社区是社会层次中最小的完整单元,是整个社会运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居民自治就是中国治理模式的奠基石。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毕竟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之中,中国现代治理模式的成熟仍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努力。其中政府转换职能,将社会事务真正交给社区办理,完善社区自治制度,才能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路径的选择与思考 我国的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产物。它作为弥补改革中出现的管理缺位,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政府、理论界以及百姓的高度关注。在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之后,反思其运行轨迹,不难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中“政社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街道管理层面,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职能集于一身,其直接后果是现有社区管理体制的确立既未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未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的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社区管理仍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府行为。我们通过对国内外诸多城市的考察、研究、对比发现,社区管理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而由于国情差异,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 1.理论依据 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管理背景下,采取政府推动下的纵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与横向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同步与协调发展的纵横相接的网络式社区组织模式,符合现代政府职能转换与市民组织发展关系理论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期间,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转型期平稳过渡的基本保证。 依据政治学家的观点,现代政治社会中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阶级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等四大方面。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政府职能的结构重心会发生位移,即我们所指的政府职能转换。一般说来,传统社会下的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是阶级统治职能,以后逐渐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服务职能。发生这种位移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变换以及公民社会的成长发育。就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运行规律而言,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对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应的是以阶级统治为主的政府职能和由政府从属于公民的一元从属结构向政府与公民的二元分立结构的转变;在现代工业社会发展阶段,以靠增加投资和劳动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对应的是以社会管理为主的政府职能和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的有限制衡、相对独立的二元结构关系;在后工业社会,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和服务功能为核心内容的内涵式经济发展模式则对应着以社会服务为主的政府职能和政府与公民从原先的制衡关系向相互依赖的一体化意义上的一元包容结构的转化。上述转换模式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就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而言,由于各自进入现代社会时的社会制度、市场发育程度以及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不同,因而前者在社会发展阶段和公民组织发育程度上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一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它自17世纪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至今一直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发展经济,因此,市场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很高。目前,它已走过工业革命的启动阶段、工业社会发展阶段进入了现代社会的第三阶段——后工业社会;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由于起步阶段落后的封建、半封建生产方式占居主导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以及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下。近20年来,在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体制改革之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步入现代社会的第二阶段--工业社会发展阶段。二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社会已由早期的发生、发展走向成熟。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由国家和政府强制管理的“公域”日趋缩小,而由公民和社会通过非强制的市场手段加以调节与管理的“私域”越来越大,由此,相对独立于国家与政府的公民社会得到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公民个人以及政府、企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全过程均由政府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公民和社会失去了独立行为的领域。直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快市场经济进程时,公民社会的作用才得以认同。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大 部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公民社会尚处在培育、发展阶段。三是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成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政府职能结构重心由社会管理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的转换。与社会发展阶段、公民社会发育状况相适应,多数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能仍以社会管理为主。上述情况表明,尽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因国体、政体以及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社会发展存在进程上的“时间差”,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现代社会政府职能的转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具有社会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的群众自治组织的发育与成熟。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尚处在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随着政府部分社会职能的转归和企业社会职能的逐步剥离,社区作为承接载体,在社会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社区管理组织的发育与成熟是实现社区工作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从理论上讲,社区管理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系统,是社区内居民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自动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但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仍需要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及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尚处在培育阶段的国情出发,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政府的外力推动,采用政府参与的纵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与横向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同步与协调发展的纵横相接的网络式社区组织模式,符合现代政府职能转换与市民组织发展关系理论的基本原则。 2.对我国现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分析与思考 2.1基本评价: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效果显著。但尚未走出政府职能转换内循环的老路。 应该说,从社区建设提出至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制度上的保证。1998年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指导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二是将原有的市、区、街纵向城市管理体制引入社区,初步形成了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为主要特征,兼具各地特色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方式,如青岛市建立了以民政系统为主导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且市、区、街、居四个层次均实行“一把手工程”。石家庄市专门成立了市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全市社区工作的宏观策划、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导监督等任务。南京鼓楼区委、区政府以社区党建联席会和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将辖区内有影响的部门和单位联接起来,通过确立全区的社区建设目标、确定社区建设的重大项目,协调社区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等方式,实现社区单位的有效整合等。三是确立了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北京市为例,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的改革思路,即: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统揽辖区内的地区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四是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基层社区组织的制度创新,例如沈阳市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在全市普遍建立新型的基层社区组织结构,包括:建立社区党组织,对不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从事社区服务事业或在民办非企业和小型民办企业工作、以及处于离退休、待岗等情况的党员实行属地管理;建立社区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依法选举产生的居民委员会);探索建立社区的协商议事机构等。许多城市通过采取选派、招聘、直选等方式,调整居委会人员结构,加强居委会组织制度建设。工、青、妇等社团组织也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将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区。上述实践活动表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的基本架构已经初步形成。 虽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的发育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但就总体而言,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的现行社区管理体制依旧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内部职能的转换。因为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据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改革方针,对基层社会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内部职能部门权限调整的结果。而街道辖区作为操作层面的社区,办事处同时又代表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管理职能。显然,街道管理层面的政社合一,职责不清将直接导致街道办事处的功能错位。近几年,不少城市在探索居委会改革道路时,大多把居委会定位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办事机构上,委员们享受政府补贴。在居委会管辖的社区内,由于居民自觉参与社区管理动能不足,没有明确法律地位的社区协商议事会的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我们担心,长此以往,这种由政府直接管理社区的做法,将失去依靠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建设的真正意义。 2.2理性思考:澄清认识误区,明确职能定位,建立衔接渠道。 2.2.1城市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目前,人们在谈及城市管理时,误将它与政府对城市的行政管理等同起来。实际上,城市管理大致包括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管理等四项内容,其中社会管理既包括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包括社区的自治管理。虽然两者的管理目标都是要实现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其管理主体和实施手段却完全不同。城市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主要采用包括政权、法律、政策、纪律等在内的强制性控制方式;而社区自治管理的主体是社区成员,他们对社区的管理主要依赖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等非强制力手段,包括习俗、道德、宗教、舆论等一些具体方式的运用。城市行政管理系统与社区自治管理体系是一种平行互补关系,它们作为社会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管理体系中居民自管能力的增强,呈现城市行政管理系统趋弱的格局,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结构重心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服务的位移。 2.2.2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定位。依据社会机制“三板块”理论,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之间是一种互补增益的伙伴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以强制(权力运作)方式满足公共利益的机制,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则是以志愿方式满足公共利益的机制。在社会管理体系中,政府与社区管理组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社会治安管理为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通过“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预防犯罪是社区管理组织应尽的责任,但打击违法犯罪则属政府的职权范围。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政府作为全体公民利益的代言人,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作为辖区居民的代表,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自助的方式,满足社区成员多元化的需求。显然,两种“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大大增强整个社会承担社会需求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既然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系统中的功能与角色不同,科学地界定它们各自的职能权限就成为实践的准则。 在社区管理体系中,政府的职能是作为推动主体,通过规划、资金支持和严格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引导社区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职能是作为实施主体,代表当地居民利益,在辖区范围内行使综合管理各项社会事务的权利。 2.2.3在街道行政社区,以具有法律地位的半官方性质的社区委员会为连接纽带,构筑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上下对接、纵横交织的强大的城市社区管理网络。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呈现“纵强”、“横弱”的不对称发展格局。如果不加大后者的扶持与培育力度,“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将无法实现。社区管理组织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 笔者认为,在社区由政府行政管理向居民自治管理的过渡阶段,通过在街道层面组建具有法律地位的半官方的社区委员会,作为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所谓半官方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是指经“社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社区内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团法人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代表所组成的社区综合性管理组织,其中,政府代表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担任,主要起沟通制衡作用,即:负责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社区的民情民意,向社区转达政府对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对社区管理进行行政督导。社区委员会是非营利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有正规的章程、组织结构和自治自主权利。在街道层面组建具有法人地位的半官方的社区管理委员的理由是:_街道虽然是行政社区,但从可操作角度出发,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社区建设操作层。辖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彼此熟悉,具有实现社区整合的可能性和高于居委会管理资源的地区优势。_现阶段,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无法替代。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是外力推动的结果。虽然,近几年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单位制”尚未解体,有关支持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政策也不到位,因此,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发育和创新能力比较脆弱,还无法完全承担在社区工作中主体地位的责任。而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权(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一直承担着地区社会工作的责任,具有从事社区工作的传统和经验,特别是街道办事处在地区社会事务中负总责的主体地位,使其在社区整合中的能力明显增强。因此,街道办事处代表政府参与社区委员会的工作,既可以发挥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也便于指导和培育居民自治组织,使之尽快成长。_为街道体制逐渐向社区体制转换奠定基础。我们始终认为,政府直接参与社区管理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最终还要将社区管理的权力归还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应该说,当前的政府机构改革给“政社分离”提供了佳机。此时,理性地把社区从政府概念中剥离出来,通过街道层面具有半官方性质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开展“社区工作”,不仅有利于精简后的街道办事处实现“政事、政社”分离,更好地行使政府职责,也为日后街道体制向社区体制的过渡创造条件。_有国内外经验可供借鉴。近几年,我们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规划项目《城市社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课题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国家,半官方性质的社区委员会已经成为政府介入社区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作为沟通政府与市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代表居民利益和意见、推动横向联合、组织社区资助和互助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社区多元整合工作中的基本力量。就北京情况而言,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已于1998年6月率先在街道层面组建了全市第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月坛社区建设协会。作为半官方的社区管理组织,该协会正在积极探索替代政府机构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的有效途径。可见,通过半官方性质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实现街道层面城市管理与社区管理的有机结合,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都是可行的 3.城市社区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3.1按照机构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原则,健全市、区、街纵向社区建设管理组织体系。 3.1.1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市级社区建设领导机构。配合地方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尽快落实市级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新建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应以全国社区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的社区建设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实施。政府有责任通过政策扶持、教育培训和资金引导等多种途径,把握社区发展方向,引导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按照工作职能要求做好相应的督察和组织协调工作。 3.1.2发挥区级政府资源整合优势,为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区级社区管理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各成员所具有的不同权力和影响力。区级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具有街、居组织不具备的区域行政管理和创造财政收入的职能。要充分发挥区政府对辖区各级、各类单位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优势,做好协调工作,实现区域内部的资源共享工作。并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吸引企业服务社区以扩大税源,增加税收,为社区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3.1.3实行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双轨并行”的管理组织模式。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关,除了继续做好政府赋予的地区行政管理工作之外,应该积极支持与配合社区管理委员会探索社区自治管理的有效途径。街道办事处应与社区管理委员会保持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就社区发展的重大问题通报情况,听取意见,确定长期和当前的工作计划,商讨、协调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事宜等。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工作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居委会主要是指导职能;对政府有关部门则主要发挥统筹协调监督职能。 此外,街道还将代表政府对社区中的福利对象提供社会保障。 现阶段,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街道办事处的并行机构,其性质为半官方组织。其主要职能一是统筹规划:根据全国社区建设指导纲要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和指导,结合社区自身实际情况,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作出统一规划,确定社区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与任务。二是组织协调:依据确立的目标、任务,利用灵活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招标、竞标等方式落实任务责任者。同时负责协调社区内外各相关部门关系,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监督调控:以管理职责为依据,以相关的法规和协议合同为准则,对社区管理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使其符合社区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虽然,目前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管理委员在并行运作过程中,可能暂时存在一定的职能交叉,但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所行使的政府行政管理权限终会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而日益缩小,而社区委员会作为政府与市民进行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将替代街道办事处全面行使对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这一阶段可能尚待时日,但它却代表着社区组织的发展方向。 3.2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横向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网络。 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的变革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1)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 (2)按照议事层与执行层相分离的原则,对居民委员会组织进行改造。应该重新确认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议事地位,而将其办事职能从中分离出去,交由社区工作者承担。改造后的居委会成员应由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社会工作者、政府高级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代表、业主委员会代表以及居民中有声望并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员等经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委员除了主任外,其他成员工作以社会兼职为主,在自愿的基础上,义务为居民服务。考虑到居委会几十年的工作惯例,还不能一步到位,可以在现有社区服务管理委员会、居民议事会或顾问团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过渡,即暂时实行居委会与上述组织的“双轨运行”机制,待社区工作者队伍成熟或运行机制完善之后,再将议事组织通过选举转换为符合法律程序规定的居民委员会,现有居委会组织则转换为社区工作办公室,由职业的社区工作者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 (3)建立社区工作办公室。它是居委会试行议事层和执行层分离后,专司由居委会委派、承担社区具体工作职能的办事机构。社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社区工作者组成。他们必须符合招聘条件,通过竞聘方式,由居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聘任。社区工作者作为职业,其收入所得:一是通过与政府签订契约合同,由政府支付劳务报酬,二是社会捐赠,三是服务收费。 除了上述综合性社区管理组织外,还要在社区建立党支部,实行党员登记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包括在职党员在内的全体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共青团、妇联、少先队等组织,也要积极探索组织管理与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新办法,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其成员实行民主化管理。 改革后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由于合理地划分职能权限,将不同的责任按照其事务性质交由不同的组织和部门承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居委会的行政工作模式,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新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组建之后,将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居民代表大会决议,居民委员会议事,社区工作者办事,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的社区管理新格局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管理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等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也早已无法满足当下城市的发展需求了,因此,新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即新公共管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管理,并且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每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主要就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进行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 城市化 新公共管理 中国城市管理 显示意义 探讨 总体而言,新公共管理方式在中国城市管理中的导向性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相比于传统的城市管理,这种新的模式具有市场化,自由化等特点,并且也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在中国城市管理中,相关部门遇到了诸多的障碍,而随着新公共管理方式的出现,也相应地为领导者提供了更多中国城市管理的思路和方向。鉴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也将为此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有效发挥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封闭的中国城市管理而言,是一种以开放和包容的状态系统来实践和管理的公共事务。关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从公共管理的权责方面来分析,新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模式中的一种,其管理的重c也开始从内部行政管理向外部行政管理转变,与此同时,由对政府程序和机构的重视也转变为了对其结果和项目的重视。 其次是从新公共管理的开放性特点方面进行分析。由于新公共管理主要内容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以此来打破政府垄断公共建设的现状,从而促使企业、团体也获得了更多参与到社会服务竞争中的机会。除此之外,新公共管理区别于传统的行政公共管理的地方,还在于它可以动员全社会进行公共管理,也能有效使广大人民群众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的公共管理中。 最后一点同样尤为重要,由于新公共管理主要是从私营组织的管理方式中吸取管理经验,因此在对城市进行管理的时候,也会潜意识的将私营组织的发展模式、绩效考核评定标准等内容融入其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变革了政府的职能。 总而言之,相对于传统的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在参与、管理等方面都比较积极,且起到了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二、新公共管理在中国城市管理中的有效思路 (一)积极转变政府的职能 在中国城市管理中,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想要实现对中国城市的有效管理,作为政府,必须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职能。比如在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以及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职能,并不断更新城市公共管理理念,与此同时,还要对新公共管理概念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在引入市场机制后,城市管理中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而这些也都是政府部门加以重视,并自觉转变自身职能的有效结果。 (二)实现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城市管理主体的重要性依旧是不容忽视的。为了促使这一城市管理模式更加具有有效性,我国城市的城市公共管理除了以政府为主以外,还需要将公共事业团体,社会公众等作为城市的公共管理的主体。比如在公共事业团体中,所使用的资金应在政府部分划拨的基础上,并充分利用基金运作的模式进行相关合理的操作,不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其资金运作负责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而有效保证其资金充分合理地运用。 由于第三方主体是在非政府组织的情况下所形成的非营利、非政治的独立组织,所以他们主要是对社会发展的政策进行相关研究。不过在我国现阶段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以社会服务为主的非政府组织建设数量还以及比较少,因此也还需要进行更有效的加强。 三、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无论是从作用还是重要性而言,新公共管理模式都是凌驾于传统的公共管理范畴以及模式之上的。 比如在应对传统城市公共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所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时,新公共管理就可以从一些私营部门人事管理中吸取经验,并为此实行绩效工资制、合同雇佣制等方式,进而有效提升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只有以市场化经营为主线的新公共管理,才能有效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以及个体人员的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在应对传统的城市公共管理投入多、回报少的问题时,则可以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中进行有效的学习。类似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其实还有很多,所以,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二)促使城市公共管理的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由于新公共管理融合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因此使得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和理念也受到了打破。其实上,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有两点极具代表性。 一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使传统管理理念被打破,再对城市进行管理的时候,其中蕴含了政治学、政策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的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而这其实也是城市公共管理范围得到有效拓展的一大表现。 二是新公共管理应用的是当前一些私营组织和工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原则,由于这些企业和组织在发展工程中,特别注重政府公共管理服务的市场化以及客户满意度,因此促使新公共管理模式也为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结语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理念,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实际上,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存在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为城市的管理和发展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得整个城市的管理模式更加完善,管理效率更是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总之,城市管理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并且在实践应用当中探索出一条更加崭新的道路。本文对此探讨,也是希望城市得到更加美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新公共管理下城市公园的综合治理 摘要: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综合公园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公园市场化经营等,指出了绝大多数改革还是停留在对现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上,通过运用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公园进行多样化的经营管理的探索,探讨了将公园置于城市整体环境中,提高整个区域和整个城市的档次和整体印象,从而推动城市观光旅游、商务、会展、消费及生态建设等多方面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城市;公园 1 引言 近几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公园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城市公园表达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物质文化风貌,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城市社会生活与精神文明风貌的窗口,对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城市特色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公园治理是新公共管理下城市发展建设的核心,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可借助多样化权力,使政府部门和市场机制,社会组织群体通过协调以及合作,在实现秩序的同时发挥绩效,提高公园管理治理工作,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 公共管理下公园治理的问题 2.1 公园复杂化增加治理困难 公园大部分位于市中心区域,因而公园附近人口密集,特别是老年人居多。人口众多的环境下给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人们思想不一致,缺乏对公园的环境意识,有的市民随意采摘花果,践踏草坪,乱丢垃圾,损坏设施,过度消耗水电。一些市民和外来游客自身素质不高,在公园的溪流、湖泊里钓鱼,有的甚至下河摸鱼,影响了公园的生态环境与平衡及公园内卫生环境,使设施维护水平下降,同时影响了城市公园的整体形象以及正常运转。因此治安、保洁、绿化养护、设施修复等力量需要增配,公园用水用电和垃圾清运费用增多,公园的管理成本急剧增加。公园环境复杂,治安案件不断增多,都增加了公园治理难度。 2.2 治理经费不足 我国大部分城市公园治理中,政府的拨款只能供专项维修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的绿化等其它支出均是由公园自筹,且还要缴纳所得税,所以经费十分紧张。特别是许多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后,城市公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治理经费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后,游客量猛增,游客对城市公园的硬件设施的需求加大,城市公园就必须相应地增加对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不足则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园治理的完善,同时使得公园治理人员的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公园治理的进度,制约了城市公园的发展。 2.3 市民参与度较低 城市公园是准公共物品,即供市民游览、休憩、开展科教文化活动及锻炼身体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园内硬件设施也是公益性设施。所以,市民应是城市公园的使用者,城市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也应当让市民参与,并且要以市民的需求为主要治理依据。但是,城市公园对治理人员专业技术的要求制约了普通市民的参与,城市公园治理中涉及到很多利益方面的问题,而各种利益主体又难以协调,导致市民参与度低,因此目前几乎所有城市公园均是以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出发,并没有考虑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需求。 3 公共管理下公园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科学的公园管理体系 为保证公园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园管理体系,使国有公园适应当前园林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公园经济不断发展和公园管理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公园管理体系就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参照当前企业机制进行经营管理,把公园与苗木生产、绿化施工、园林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绿化管理等系统有机地进行同类合并,形成管理项目部门,选配具有改革开拓的精神,施工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精干高效的人才进人项目部。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齐心协力抓好落实,切实增强做好各个区域的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检查制度、定期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综合运用群众评议、条块评估、组织评定“三位一体”的考核办法,把整个城区管理置于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之下,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起来,在“两个率先”中实现生态文明目标,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用硬作风攻硬任务完成硬指标,全面提升公园管理水平。 3.2 加强公园绿化管理 公园绿化是公园管理的重中之重。绿化主要是功能上和景观上的要求,国内绿化也可分为功能上的栽植与景观栽植2个方面,功能上的栽植如视线诱导的栽植,指示性栽植,遮光栽植(防眩)、隔音栽植等;景观栽植则是为了改善景观,创造优美的公园环境,可采用的方式有整形的栽植、自然风景栽植、自由栽植、群落栽植等方式,后3种形式目前国内公路绿化中采用的还不多。当然采用的绿化植物要有适应性,并能反映地方特色,同时也要能反映不同路段的自然特色。 搞好公园绿化,要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机械设备、土方、苗木、草坪、支架等工程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人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投人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均应进行全面控制,从组织货源到使用认证,要做到层层把关,对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合理,安全文明施工,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3.3 加强市民的公园生态意识 国务院向全国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地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了减少公园治理的难度,减少公园治理成本,广大市民应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避免在公园中随地乱扔垃圾,可以通过招牌大力宣传保护公园环境的广告,随时提醒市民的生态意识,保证市民在公园中的活动有序进行。可通过加强公园法制建设,把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管理、养护、游览等行为都纳入法制轨道上来,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各方行为,形成公民爱绿护绿意识,各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城市园林绿化法规,宣传先进典型,在全市形成社会办园林、人人参与公园建设的良好局面。美好的环境也是给群众提供优美、整洁的休闲、娱乐、文体等的活动场所和良好的服务。广大市民有必要对公园环境质量的改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4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公园治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相应的缩减其管理职能,将其他经济职能如养护、保洁、保安等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化招标,鼓励并吸引市场机制来运营、养护和管理,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激活城市公园的发展潜力;政府管理者应科学制定公园建设、管理等各项标准,通过公园的建设规范;绿化养护操作规程;公园服务规范;星级公园、文明公园评比标准等。工作中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出实招、鼓实劲、用实功、干实事,把任务进行量化、细化,确保绿化资金到位、绿地面积达标。以监察者和指导者身份审视公园管理质量和效益,促进公众权益和福利的扩大,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监督,让它们承担服务性、社会性的职能,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创设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 3.5 吸收治理经费 在公园治理的经费方面,首先需要政府给予一定得财政支持和其他一些扶持性政策,地方财政拨款是远远不能满足公园建设投入实际需要的,部分公园可以进行凭门票进入公园的办法来增加门票门票收入,既能保证游客的基本需求,并增加公园的经济收入,同时还能保护公园资源;还可以通过积极鼓励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赠公益事业,为公园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公园治理的有效性,利用公园资源开发公共休闲娱乐。经费的增加需要采取多元化投资,将公园的投资和保护相应的推向市场,依靠市场投资来进行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比如:可以出让城市公园的冠名权,动员社会力量来建设、经营等。 3.6 加强市民参与治理 城市公园管理者应当创设多种途径让市民参与城市公园管理,使他们具有超越自身利益去关注更大的公共利益的广阔视野。展开群众公众讨论、评判工作,吸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适应广大市民的治理方案。加强市民参与,例如可以建立老年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为其他人提供医疗保健、家庭教育等各种咨询服务,进而把城市公园里原来自发、松散的群众团体都凝聚起来;可以成立“公园之友”志愿者队伍,让其参与城市公园的日常管理。其中,志愿者队伍可以建立各类活动的相关制度,并且每天轮流在城市公园里值班巡查,制止一切不文明行为。这样就使市民具有超越自身利益,从而去关注更大的公共利益的广阔视野。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也应当创建信息流动的渠道,使城市公园的公共事务管理公平、公开,并鼓励市民与社会组织群体对其进行讨论、评判,以提高市民与社会组织群体参与城市公园治理的积极性。 4 结语 在行业市场化的进程中,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加强规划与管理,挖掘城市综合公园应有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城市综合公园的三大效益,并协调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使得公园整体综合效益的发挥符合城市尺度和风貌。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 要】和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对比来看,新公共管理能够对公共事务起到更加理想的改善作用,城市公共管理模式下,其理念能够帮助传统城市管理克服各种弊端,以此来实现城市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进步。在本文当中,将首先对新公共管理内涵进行论著,随后对将其应用在我国的城市管理当中提出了一些具体思路。 【关键词】城市管理;新公共管理;现实意义 伴随着如今新公共管理的不断推广,它在我国也得到了认可以及落实,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城市管理整体水平。尽管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用为较为普遍的指导性,不过它不能彻底解决我国的城市管理全部问题。 一、基本概念 所谓“新公共管理”,它指的是比起传统公共管理模式而言的一种管理模式,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建立于韦伯官僚制以及威尔逊政治形成两分法的基础之上,强调行政系统的内部结构特点,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和传统模式下的公共管理相比,本文当中所提及的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比较封闭的传统系统,通过更加包容且更加开放的管理系统对公共事务展开实践以及管理。 二、在新公共管理得以实践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如今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于我国的城市管理模式当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实践以及实际应用,如今我国城市管理也在向着更深层次的有序、民主、有效发展着。不过在这一过程当中,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令它的实践应用有较多的漏洞存在,不利于我国的城市管理。 (一)在理念以及执行之间的矛盾 在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当中提出了很多新型的概念,例如企业型政府、政府、市场化政府以及国家市场化等都来自于此,不过这些理论都是仅仅存在于理想化的城市管理形式。在进行真正的执行操作过程当中,因为可能会对一些集团利益产生影响,很可能会受到某些潜在势力所排斥或者是抵制,进而导致管理理念严重缺少可行性,其执行环境也不是非常成熟。 (二)私营企业的成功模式无法得到落实 在新理念当中提出,城市管理可以适当地借鉴各个私营企业成功经营的模式,并借此发展自身的管理模式。不过在实际进行执行的过程当中,很难切实的采纳私营企业经营模式的经验,对其进行改革的力度甚至还没有满足私营企业十分之一的力度。进行城市管理的各个公共部门对于自身的责任认知以及职能观念都没有发生变化,自然就无法将社会公众当做重要的服务对象来展开工作,导致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仅仅停留在一个理论层面上,没有付诸实际。在新型管理理论下,鼓励城市管理者结合私营企业的成功经营经验对其管理理论进行完善,这对于城市管理实现更加深层次的进步和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 结合新城市公共管理理论所指定的城市管理计划方案当中,各项规划内容都拥有非常高度的普遍性,而且能够和我国的各个地区城市进行管理的模式相互符合。不过这种规划相对来说没有特殊性以及针对性,因此无法在实际应用当中结合各个不同的城市特殊情况展开详细的分析以及总结,令它在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无法实现预期所制定的各个目标,城市管理的发展进程也比较缓慢。在日后的发展进程当中,需要提升城市管理模式的针对性,结合实际情况来对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完善,以此来适应更多的城市现状。 (四)应变能力薄弱 城市管理相关理论在实际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我国各级部门都可以执行原有方案,并由此获得一定成绩。不过在出现了特殊情况的时候,大部分部门都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具体措施。在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自然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城市的各个管理部门需要在日常工作当中实现更加灵活且自主的应变能力,才能能够在城市管理的过程当中实现更加理想的工作效果。 (五)不同的地区评价指标协调性差 各个地区就当前情况来看,尚且没有针对城市管理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协调统一,仅仅依靠目前单一、或者是不完善的评价指标无法实现科学的评价。我国在进行城市管理实践以及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需要重视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且强调公众值上的理念。 在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当中,认为城市管理需要凭借有效的服务、持续性的发展和进步、公众支持概率、社会责任等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并实现各个地区的指标统一。 结 语 在城市管理进行实践以及应用的过程当中,政府以及社会间的处理模式当中也建立起了新关系,并且培养出大批社会理想,给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给政府转型带来新的动力,而且也由此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城市管理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共同的努力,并且在实践应用当中探索出新的道路。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探讨 导读:频发的重特大事故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再次敲响了“警钟”,政府管理自身存在的制度缺失成为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必然选择。 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近期各地又出现的一些重特大事件,包括天津滨海危化品爆炸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湖北荆州商场电梯事件、兰州自来水异味事件等都再次给我国的城市发展敲响了警钟。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事件最后都认定为是责任事故,并且都关乎城市政府的管理。某种意义而言,安全天然具有的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其中担当起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政府管理视角来思考城市公共安全就显得理所应当且切中要害。 一、守土有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职责目标 广义上而言,城市任何的安全问题都可以归入公共安全的范畴,因此,城市政府对辖区内出现的安全问题都需要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管理。从狭义上而言,城市公共安全则是指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安全问题,理论上政府公安系统所需负责的事项都归入公共安全范畴。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从环节上可以分为日常预防、预警准备、应急响应、恢复学习;从内容上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简单的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管理和人为灾害管理,从应急管理角度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四大类。由于安全问题包罗万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公共安全管理的目标就在于减少,甚至减除这些安全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一方面,对于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政府应当把损失降到最低,甚至不造成损失;而对于可以避免的人为灾害,则应当力争不发生或少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应当将其危害降到最低或零。当然,如何评价损失最低、发生最少等虽然属于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这一程度是基于城市既有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市民素质等来综合评判的,没有相应的情景和试验(城市发展历程无法重复、无法完全复制检验)来证明此时此刻城市安全管理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如果将某一指标与全球同类型城市做比较,则仍可以得到一些参考性的结果。例如,中国建国以来在“直接经济损失/GDP”和“直接经济损失/财政收入”上的指标就大大高于美国和日本。 中国城市发展中导致的大量安全现象既有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以及城市自身具有的高复杂和高密度导致灾害(特别是人为灾害)发生概率大幅提高和灾害影响更加严重的客观因素,更有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社会服务不到位、规划建设不合理、百姓期待日益提升等多方面的主观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具有更大的主观改造空间。 不能保障好城市的公共安全,城市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将失去意义。这正如《全球城市史》的作者乔尔・科特金指出的那样:只有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通过积极大胆的方法解决安全问题,现代城市才能在新世纪生存和繁荣。[2] 二、制度短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瓶颈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未能实现制度均衡是我国城市灾害频发、重发、广发的重要原因,而其制度短缺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管理少 2006年随着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地政府对应急管理高度重视,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一案”指应急预案,“三制”指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逐步建立。[3]例如,浦东新区目前已形成一办(应急管理办公室)、一室(总值班室)、一处(区府办应急管理协调处)“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尽管应急管理为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13年浦东接报突发事件803件,成功处置金海路地铁工地事故、“1・6”北蔡上农批火灾、临港上汽物流园区事故、外环线金海路、芳甸路槽罐车交通事故等20余起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以及紧急敏感事件。2014年,新区相关部门成功应对、处置了G1501(外圈)近金海路危化品槽罐车侧翻事故、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事件、洋山港旅游大巴侧翻事故等10余起较大或紧急敏感事件。然而,对于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管理而言,更为重要的环节在于日常的预防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海浦东新区在“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尽管大幅压缩了专项规划的数量,但却从更加注重城市公共安全日常管理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增设《浦东新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十三五”规划》。在通常的理解中,由于强化日常预防管理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但由于公共安全问题发生的随机性,人们会觉得“没有必要”,即一旦投入大量精力但事件没有发生,就会被误解为投入成为了“沉没成本”。这一误区在政府管理观念中也时有存在,也导致了公共安全预防管理的“缺位”。确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公共安全预防管理往往也是“事件推动型”的管理,即没有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往往对这类灾害的预防不能意识或意识不强。而一旦发生了重大灾难,也才逐渐配置更多的资源到预防管理上。例如,日本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前,兵库县只有3~4位官员负责防灾事务,并且没有专门的灾害管理部门;地震后,兵库县设立了防灾监一职,是该县名列第三的高官,并且设立了防灾企划局和灾害对策局,下设拥有80多名专职防灾官员的防灾中心。[4]但是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理应借鉴先行国家的诸多经验,因地制宜、高效精简地开展安全预防管理。 (二)统筹管理难 城市安全管理是渗透到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每个委办局条线都在自己负责的公共领域内进行安全管理。部门化的安全管理一方面可以保障专业性,一方面维持各条线业务的延续性。但是,在城镇化深度推进过程中,公共安全的问题复杂性越来越大,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处置周期也越来越长,这些都对传统条线化管理带来了挑战。例如,在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监管上,目前的格局是它们在进入医院之前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管,而在进入医院后则由医院管理方负责监管,这使得药品医疗器械的全过程监管被划分为几个部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效率。又例如,食品安全的监管、事故的认定工作由卫计委来管理,但执法则等由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如果两个环节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也可能造成监管出现问题。再比如,城市道路设施的维护管理由市容环保局负责,但由于在规划阶段由规土局负责,建设阶段由建交委负责,如果各环节衔接不好或标准执行不严,可能造成前道工作留下的隐患落到市容环保局,这种部门间职责的不对等可能降低安全管理的效率。 尽管在目前管理体制中,应急办在信息的及时汇总、上传下达方面可以起到一个较好的统筹协调作用,但是对于非应急环节的公共安全管理而言,这一体制还难以承担起统一协同的作用。 (三)精准管理弱 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由于全覆盖、全领域的重视可能导致管理成本高昂,需要在日常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明确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因此,提前预防预警的关键是能抓住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分类管理、精准管理来达到“有的放矢”的预防管理。然而,在现实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重点的确认往往更多根据指示或听从领导或依据经验,对于本区域真正个性化、地方性的安全问题则可能被忽视。例如,每次发生全国性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后,往往地方城市政府就将重点放到类似的安全问题领域,而本地区的自身重大隐患可能未能重点关注,这极易导致新的领域的安全重特大事故,这可能也是全国“接二连三”发生各类重特大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地方领导可能对本辖区发展情况更为熟稔,工作部门的人员也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地方经验,但是对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方兴未艾的各类新生事物,都催生了诸多新的安全管理问题,如网上送餐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自动售货鲜果汁的监管、网络诈骗、预付卡监管,输入性公共卫生安全、金融危机、跨国犯罪等。 (四)社会共治缺 “保一方平安”作为地方政府的底线职责,确实应由政府负主要责任,但是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公共安全管理中来,不仅是政府“大包大揽”已无力承担、也不能承担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共安全人人有责”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作为公共安全的“双刃剑”,在增添了安全风险的同时,也通过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文明提升等方式为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提供了更多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化企业在安全服务上的高效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在3S、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技术上的优势对安全管理的支撑,专家队伍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示范带动和精神引领作用,居民在问题及时发现、危险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优势,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但是在现实运作中,政府往往囿于传统思维习惯、压力型管理体制等原因,往往在所有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和环节都采取行政化管理模式,而缺乏更多灵活的安全管理和服务方式。其实,由于城市安全感所具有的相对性,只有通过鼓励全民参与才能更好地配置职责、形成合力,在各负其责中减轻政府负担、提升城市居民对公共安全工作的认可度。 三、治理优化: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方向 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制度上出现的问题,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统一 一方面要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及时清除公共安全隐患。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化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编制各类预案清单、3D模拟演练系统、城市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清单等,把危险和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应加快应急指挥和处置的速度,包括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搭建多渠道的安全信息平台、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应急救助系统以及生产恢复、精神疏导和善后学习工作。 (二)全面覆盖与聚焦重点相统一 一方面,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摸清城市公共安全的所有隐患,做到地域全覆盖、领域全覆盖,编制城市风险分布地图,并明确各部门各层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汇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以民主化的方式明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短板和重点;通过智能化和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城市的敏感空间区域,以科学化方式确定重点区域和领域。 (三)顶层设计与强化基层相统一 一方面,从城市整体层面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统一管理体系,包括安全和风险的发现报告制度、处置阶段的指挥调度体系和任务分解机制,安全处置后的反馈评价机制等,要有一个明确的职责分工、权威的指挥调度、高效的协同合作制度。另一方面,维护公共安全体系,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在整合基层安全管理相关队伍、资源和信息技术上,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 (四)政府统筹与多元参与相统一 一方面,强化政府内部统筹的力度,包括建立健全城市应急办、公安指挥中心、应急救援部门(消防)和城市网格办等相关职能机构组成的“3+X”定期会商机制和主要联动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机制,加快建立公共安全的差别化勤务管控机制和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加快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在重点难点领域推进“行刑衔接”。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专家队伍、社区精英和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共同构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包括设立专家库、咨询委员会、政府购买安全服务清单等。 (五)技术应用与机制创新相统一 一方面充分利用3S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促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以新技术应用为契机,加快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包括建立统分结合、权责明确、运转灵活的安全隐患发现机制、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快速应急处置机制、绩效监督考核机制、资源创新使用机制等。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基于从公共管理角度探讨数字化城市管理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时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但带来了城市管理方法及技术方面的变革,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管理的创新。虽然数字化城市管理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当下中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却存在公共组织职能重叠、建设资金短缺及技术管理人才匮乏等诸多不足。本文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简要阐述了当下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前进。 城市的管理水平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与社会发展相符合,它必将成为当下城市管理者的理想之选。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理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达到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的目的。而数字化城市管理便是一种借助高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处理对社会公共利益及人民群众利益有直接影响的城市公共问题,以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及管理体制革新的管理方式,它的出现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鉴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升高,城市管理问题也接二连三的涌现。由于城市管理问题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已然无法适用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呼吁城市管理进行技术创新。数字化城市管理可借助多项数字技术的使用完成对管理目标空间上及时间上的精准定位,缩减巡查及处置人员,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最终推动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由此可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推行对于城市管理方法、技术的创新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特别重要的。 二、当下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公共机构职能重叠,办事效率特别低 就我国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而言,它们所具有的职能重叠及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是特别严重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各公共机构职能划分不明确;其二,机构改革不彻底;其三,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其四,基础机构认识不正确;其五,内部诸多因素的制约等。 (二)发展不均衡,资金短缺,高科技人才匮乏 事实上,我国城市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基层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却特别低,同时各机构间还存在发展极不均衡的情况。大多数机构没有,抑或仅有特别有限的可利用专项资金。熟悉信息化建设的人都知道:信息化建设除了开展项目时需进行一次性投入外,还应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及维护、设备的更新等,这些均需要资金,所以政府的投入及支持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此外,我国高科技人才匮乏这一现状也给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阻碍。 (三)数字资源未进行统一的规划,未实施相应的整合 城市数字化属于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其信息量特别大,同时其信息也来自许多部门,因此其信息整合的任务便特别繁重,当然所牵涉的范围也特别广,比方说软件、人才及服务等等。现实生活中,与城市管理有关的机构在实际管理时均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展开信息化建设的现象,尤其是市政、交通及公安等机构,创建了诸多面向行业主管机构的纵向信息项目,此类信息化项目均由机构自主决策,各机构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最终便导致了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缺少应有的共享机构及信息交换平台的局面出现。 (四)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 众所周知,公众需求系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然而我国在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的情况,就算是基础的数字化对外服务组织,其员工的服务管理意识也亟待提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传统政府机构受强化管理、弱化服务意识影响特别深的原因造成的。 三、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效率提升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数字化城市管理所牵涉的内容特别多,它不但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各政府机构,同时还涉及了人员及职能的整合。完备的体系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可靠前提及有力保障,而先进的技术则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手段。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有序开展,政府理应统一牵头,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如此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鉴于搞好数字规划系数字化城市创建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其也属于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城市管理者理应展开统一规划,解决管理及标准等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推动中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城市公共机构职能,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 为了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城市各公共机构不但应改掉机构繁多、人员冗杂及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足,同时还应优化机构自身职能的划分,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相关部门理应以数字化城市政府机构为着眼点,优化城市政府机构的性质及职能,促进机构管理层次扁平化,优化对外服务窗口,促进机构人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强化城市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促进其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群众满意系数字化公共机构服务管理理念的重心,数字化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均应围绕群众满意度展开。鉴于群众对于公共服务机构提出的审美、服务及产品等诸多需求,所以,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理应于强化服务管理意识及提高服务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做好群众服务管理,明确关键服务管理策略,并借助各方面的创新提高群众对自身服务的满意度,最终促进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强化城市管理团队信息素质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人才 数字城市并非仅牵涉技术及工程,它属于一个兼容性特别强的概念,主要涉及如下领域:其一,技术;其二,管理;其三,人文;其四,经济。数字城市建设并非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基础设备的简单堆砌,它更重视体制的改革及机制的改革,以对现行政府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及行政流程展开重组及再造,让它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进行更好地运转,所以管理团队的信息素质建设所具有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者还应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以现行信息化要求为依据组织及协调管理。此外,信息技术人员还应给予业务工作应有的重视,并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数字城市化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城市管理属于时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于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当前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障碍重重,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前进,相关部门理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成长管理及其政府工具 摘要: 城市成长以及城市成长管理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站在公共管理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有助于城市政府更加深刻地理解城市成长管理的内涵,并科学地选择有效的政府工具加以运用,以顺利达成政府城市成长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 公共管理视角;城市成长管理;政府工具 1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成长管理 城市成长以及城市成长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战以后的美国。二战以后,美国放任的郊区化政策导致了城市用地持续不断地向郊区扩张,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城市成长”(Urban Growth)。虽然美国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为这种城市扩张提供了空间基础,高速公路、小汽车的发展也为之提供了交通支撑,但是由此导致的生态、社会方面的负面效应却不断显现,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纽约市的人口仅增加了6%,但新消费的土地却增加了63%;芝加哥市的人口仅增加了5%,但土地消费却增加了48%;克里夫兰市的人口减少了9%,但土地消费却增加了35%。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反思这种传统、不受控制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式,提出对城市土地开发进行调节和控制,以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观点,城市成长管理的概念就此诞生了。 对于城市成长管理(Urban Growth Management)的内涵,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 1990年,Chinitz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将城市成长管理界定为:“旨在保持发展与保护之间、各种形式的开发与基础设施同步配套之间、以及进步与公平之间的动态平衡。” 1997年,Porter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将城市成长管理界定为:“解决因社区特征变化而导致的后果与问题的种种公共努力。城市成长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预测社区的发展并设法平衡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协调地方与区域的利益,以适应社区的发展。” 1999年,Fonder从法学的角度将城市成长管理定义为“用于引导成长与发展的各种政策法规,包括从鼓励成长到限制甚至阻止成长的所有政策和法规”。 在所有关于城市成长管理的定义中,1975年美国城市土地学会(ULI)从公共管理角度所做的定义最具权威性,ULI认为,“城市成长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用地扩张的总量、区位、结构、速度、时序等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引导和调节的活动”。 通过对以上各种定义的比较,可以发现,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空间的开发作出的综合性协调、规划、控制和建设、管理等活动。因此,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属于城市公共管理的范畴。 总之,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中,城市成长管理包括如下方面:它是一种引导城市开发过程的政府的行动;它是一种全过程的行动,而不仅仅是编制规划与后续的政府行为;它强调适应城市发展,而不仅仅是对空间拓展的一味限制;它提供一种机制和行动规则,来决定如何在相互冲突的发展目标之间求得适当的协调;它确保城市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衔接与协同。 2 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成长管理的政府工具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观察城市成长管理中的政府工具,学者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城市总体规划下的区域细分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成长边界、充足基础设施限制、成长数量限制、政府购买土地、政府费用征收、环境影响费等。 (1)城市总体规划下的区域细分规划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将城市区域划分为几个较小的区域进行土地规划。 (2)城市分区规划主要指,城市政府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居民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对不同类型的土地采用不同的开发速度和开发时序。 (3)城市成长边界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划定城市空间拓展的的边界,边界之外为农田,非经特殊程序,城市开发建设不得占用农业用地。 (4)充足基础设施限制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在批准开发商开发申请之前,开发商必须保证开发的项目能够提供足够的公路、学校、医院、供水、警察、公园、消防等基础设施服务。如果开发商不能提供上述基础设施,则限制其在某一区域的开发。 (5)成长数量限制:城市政府为防止城市空间拓展过快,限定每年在城市郊区或边缘地带建筑许可证的发行数量。 (6)政府购买土地:城市政府为控制土地使用,保护生态环境,采用直接购买土地并加以储备的方式,限制城市成长速度。 (7)政府费用征收:城市政府强制要求开发商提供一部分公共设施建设所需土地或者资金给城市政府。 (8)环境影响费:城市政府向每个开发土地项目征收环境影响费,用于投向学校、公路、垃圾收运、供水、排污、排涝等运作中。 此外,在城市成长管理的实践中,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城市政府又发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府工具,如,美国马里兰州提倡采用的政府工具主要包括:设立优先发展区、棕地再利用、创造就业机会的开发税收减免、倡导就地工作与生活、乡村文化保护等。美国奥斯丁市采用的政府工具主要有:分区规划、城市更新、废弃地开发、开敞空间开发限制、公交导向等。 3 结论 城市成长管理及其政府工具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站在公共管理的角度对其加以观察,有助于城市政府更加深刻地理解城市成长管理的内涵,并科学地选择有效的政府工具加以运用,以顺利达成政府城市成长管理的目标。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新公共管理理论与西部中心城市转变政府职能的探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行政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这场改革有着不同的称谓,如“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等,标志着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式出现。“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了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即新公共管理理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 西部中心城市在开发中的重要性,转变政府职能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现代经济学中汲取诸多理论依据,如“理性人”的假定、公共选择、交易成本、成本――效益分析等。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完全可以运用到政府部门的管理中。 30多年来,新公共管理理论成为西方国家公共行政领域的时代潮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发达国家政府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引下,不同程度解决了所面临的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提升了政府运作能力;确立了“为顾客服务”的崭新行政理念,政府逐渐超脱于具体事务之外,集中精力做好政府决策;克服了传统官僚体制下对公共物品的垄断或管制供给的做法,采取分权和权力下放,实行组织机构变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了“优质”政府体系,如“一站式政务超市”;了解民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和期待;根据公民的建议来改善政府的机构和行为;公开政府的服务标准;以标准来衡量绩效等。新公共管理理论没有高深的模型推导和理论阐释,很多政策主张具有可操作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侧重点在于如何提升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能力,即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是我们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关键之处。 二、西部中心城市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 西部中心城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辐射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西部各省(市)区都只有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大城市少,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悬殊,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十分突出,起着很强的辐射作用。 (二)产业集聚 西部中心城市具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突出的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城市。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关产业的企业在中心城市集中可以促进这些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 (三)科技创新 相比周边城市,西部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西部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科技和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研究机构和高素质科技人才,为区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创新促使西部地区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竞争力。 总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西部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日趋明显,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化,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城市功能得到发展和提升,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强,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和推动者。 三、转变政府职能是西部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心城市探索建立了新型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西部中心城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解决各类复杂矛盾。 (一)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清晰,转型任务相当艰巨 西部中心城市在政府职能上仍带有全能型色彩。从履职理念看,强调行政管理,忽视公共服务;从履职内容看,行政范围宽泛,追求目标全面,重视事前审批,轻视事后监督;从履职层级看,管理层次较多,部门之间时有牵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从履职方式看,宏观指导较弱,微观干预过多,管理手段单一等现象普遍。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或过多干预经济发展,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相对薄弱。 (二)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后续发展面临挑战 从西部大开发历程看,西部中心城市主要还是依赖优惠政策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政策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特征十分明显,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发展的抗波动性差。随着政策优势减弱、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和商务成本抬高,招商引资工作压力加大,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受到挑战,这就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创新,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三)区域创新活力明显不足,创新体系相对薄弱 西部中心城市国有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约束,缺少创新动力,主要依赖资源竞争;民营企业虽有创新动力,但经济实力不强,信贷融资困难,难以承担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任务;高层次创新人才总体缺乏,尚未改变人才净流出状况;城市生活配套服务和总体创新氛围不足,影响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可以说,区域创新体系远未形成,亟待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四)民间组织先天不良,后天乏力 西部中心城市的民间组织(主要指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大多依附在行业主管部门之下,存在自身能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全、发展动力缺乏等不足,不能通过社会化手段获取必要的人力、项目和资金资源,难以形成社会公信力和行业影响力,影响到政府职能转移。 西部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多领域的改革,关键环节是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经济管理职能。 四、对于西部中心城市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建议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西部中心城市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应该是高屋建瓴,适度超前,统领全局,影响四周。
历史教师论文: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 【摘要】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个主题已经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做为新课标下的教材,历史教师应具有哪些基本功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呢? 【关键词】历史教师;具备;基本功 以笔者的认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我认为做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练好基本功。 1、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做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接触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反映为"不会教书"或"教得不好"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既无合理的教材处理也无深入浅出的教材分析,一俟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或涉及学科新成就和较深层次的问题就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况且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联系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的教材处理中还是在高层次的考试中都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比如,在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这一章中,你会发现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远不及语文课上的《陈涉世家》来得丰富,有时在预习语文书上的内容后再进行授课,效果会更好些。 而政治与历史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搏,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有3的理解,则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知识结构日新月异,作为教师还关注着历史研究的新成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以更新和发展,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特点。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现阶段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经过各级高中等师范院校深造后才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因此这方面的"师才"问题似乎不太突出,而在下述两方面,教师素质的个体之间差距则十分巨大。 2、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技能和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具备有板书、班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和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下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的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所授的知识并加以成功地吸收。相反,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听懂自己所教的内容。一些人认为历史课不是"故事课"就是"古董课",其中原因有方方面面,在此不作评述。笔者认为要消除他们的成见,不要光停留在争执与辩论上,更重要的应该是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我的最佳水平,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经验丰富的老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来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老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因此,作为教师是否具备这一方面的素质直接关系的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每堂课之前能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效果,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们大多都受过各种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上已有了一定的造诣,这是我们成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也是笔者在上述第一点中所阐述的,但是对于其他如体育、文艺等非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严重的因人而异。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不难发现,在一定领域中有特长的老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老师在书法、体育或文艺上的才华也往往会使学生为"自己的老师"感到自豪,在这种自豪的同时,对教师所产生的"崇敬" 心理一旦带到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对于我们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效。 一个教师一旦具备了上述几项素质,相信会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而教师的威信也是在教学的成功中不断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下一轮的教学,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与学之间最直接的发展关系。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广泛兴趣爱好的教师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以接受的心态来对待即将到来的学习,而教师也可籍此树立十分良好的形象,在 教学过程中以"高素质"的形象"先声夺人",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这对于营造"乐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师论文: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着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在实施新型教育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授课活动的教师们将面临着时展的严峻挑战,所以对过去的常规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变革的新课程出现了。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教学改革的洗礼,走进新课程呢?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简谈如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在“统”字模式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容,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总之,此次课改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二、重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落脚点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储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走进新课程中,必须重组师生关系。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只有通过心灵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如历史教学中,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果简单的把结论告诉学生,必然会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由此可见,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这个过程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发了教师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成为驱动教师的内化动力,其作用相应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和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才能实现“教与学相长”。 三、知识结构的开放是中学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途径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知识内容不变或基本不变的封闭型结构。教师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长期不变的教科书中的内容,知识的陈旧和老化已成为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障碍。要构建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每位历史教师随时都要更新知识,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形势急迫,只有不断“充电”,加强教学业务进修,才能从传承走向创新,从主动探知到发现新认识、新信息,在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间架起一座桥梁。从新课程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内容以课为单位,使教师容易忽视前后课的内在联系,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个阶段的整体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看,由于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更不了解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中高中的教学脱节。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型的中学历史教师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对每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科技、文学、宗教、艺术、哲学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在讲到外国地名、人名或重大事件的名称时,教师如有意识地加上几个英文词汇,比如blackpeople,industrialrevolution,booty,monopoly等学生熟悉的词汇 ,或增加媒体图画形象显现,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历史和英语学习结合在了一起。虽然教师在备课中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却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思考的独立意识。当然,教师在走进新课程时,知识结构的开放仍是有侧重点的,它体现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所谓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在上课时,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脚本”如同演戏样地“教学表演”,于是这些教师难以跨越传统授课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课标中则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相应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在实现新课程学习方式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关键是能否将“各种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会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来,通过实际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供成功的体验。 为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构建和设想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力图打破过去从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开放性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可以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设想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都将融入了他的智慧和创新。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考试模式的确定,它符合了新课程的特点,必然会反馈学习方式的改进。因此,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这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新课程的实施已为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新抉择,或在张扬教学质量中升华学生素质,或在压抑课堂教学质量中漠视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否则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观念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塑,开放性知识结构的建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的任务是迫在眉睫的。 历史教师论文:简述历史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 高中 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 非智力品质 课程标准 角色定位 教学策略 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不仅能营造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效地建立起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使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但在历史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定位于何种角色?我认为,教师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一、教师是设计者 在历史教学中,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只有较复杂、可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的学习内容,才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合作前,教师应先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还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我曾经尝试设计这样一种“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历史问题抢答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课本内容、生合作设计历史问题,然后有序地提出问题,让对方一组同学抢答,最后由教师对两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和抢答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优胜一组。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自主的合作学习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显然,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定程度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合作学习能否落到实处,是否有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课前总体设计。 二、教师是组织者 在实施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合适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为4—6人,每班共分为10—12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成员需经过多方考虑组合在一起。比如,比较内向的学生和比较活泼的学生一组,这样有利于互补互促;同样优秀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提高学生能力等。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教师是引导者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导”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对目标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而不是让学生毫无目标地自由讨论,否则就会造成课堂“动”而“乱”。其次,教师应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进行引导,以保证合作学习能有效有序地进行。例如,在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若没有希特勒二战就不会爆发”等问题时,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讨论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有时候思维越走越远,甚至“离题万里”,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言归正传”。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更多地扮演一个“穿针引线”者。学习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一方面,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只有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才能使学生很快排除障碍。比如,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中容易出现片面化倾向,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方法论方面的引导,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公正、客观,要把他们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品评,而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衡量。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创设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境,及时作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等。 四、教师是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意味着共同参与,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过程中,要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绝不能只是旁观者,而应积极地参与其中。首先,教师在参与中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看成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发现、探究活动,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其次,教师在参与中要发挥“援助者”的作用,当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当发表自己的看法,征得小组成员的肯定,使合作学习得以继续。当讨论交流偏离目标时,教师应及时把握好“方向盘”;当激烈争论变为争吵时,教师应以组员的身份出面调停。另外,教师还应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当学生对你的看法提出质疑时,只要合理,教师都应该虚心接受,充分体现“教学相长”。总之,在小组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人人都是平等的。 五、教师是激励者 “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时,他能做得最好”,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点点滴滴的闪光点。在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有取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真诚的表扬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自信。即使是不完整、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达,教师也应该欣赏学生积极思考和敢于发表己见的品质,对他们敢说、敢问、会问的表现给予表扬,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切不可用“你们的观点不对”、“这样的说法错误”等否定的语言扼杀学生的表达交流欲望。只有肯定进步,鼓励成功,学生才会在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随即做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但只要大胆尝试,勤于反思,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很快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历史教师论文:浅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历史教师自身应当做好的四项工作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 历史教师 素质 论文摘要:历史教师应当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做好四项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历史新课标的实施,在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问题上,有许多历史教师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这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忽略了教师自身素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认真做好四项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一、历史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新课标明确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者,历史教师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养成。 在当今社会,有部分教师,在谈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时,总是产生悲观情绪。而谈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大谈其如何之好,总以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常常视而不见,崇洋媚外的思想特别严重。因此,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来讲,历史教师就更应该要加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历史教师只有认识到加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到爱国就是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认识到怎样才是爱国、爱人民。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历史教学用高尚的人生追求影响教育中学生。所以说历史教师有意识的抓好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抓好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这既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所决定了的,也是历史教师自身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 二、历史教师应当挖掘新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进行剖析,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充分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点上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这证明了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教学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由于历史学科自身有其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领域中有着“真实、感人、可信”的先天优势。可以通过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去感染、熏陶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历史教师的责任。 在历史教材中,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从古至今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的人物和事件。这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精神财富。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前,必须挖掘历史新教材,以历史新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教育素材为基础,抓住“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文化、优秀传统道德以及文明成果和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心,通过对教育素材的剖析感染中学生,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历史教师应当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的“按需施教”,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由于受个人的素质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学生自身主观努力程度等诸方面的限制,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故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情感性表现得“整齐划一”。历史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应当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有针对性的“按需施教”。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高,用抽象乏味、空洞说教式的教育是没有良好效果的。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从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出发,因地制宜、多角度采用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多样地教学方法,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事例来教育他们,使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从小就培养出一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四、历史教师应当有意识、有目的的与政治、语文、地理学科进行教学配合,形成教学合力,把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脱离学校这个整体来单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生所学科目中除了历史学科外,与爱国主义关系密切的学科就有语文、地理、政治三门学科,这三门学科在其教材的教学内容中都有着丰富的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只不过各个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学侧重点不同。 历史学科是讲授史实,以史立论,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语文学科是以文载道,以情感人,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政治学科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进行基本观点的教育,教育中学生如何做人,怎样才算是爱国。地理学科是着重围绕人地关系逐步展开,利用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人地关系,在学生观念中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与政治、语文、地理学科进行教学配合,多角度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终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认识到要践行爱国主义,就得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激发中学生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把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历史教师论文:浅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师历史教育;教师培养;基础教育 论文摘要: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由于基础教育改革对地方高师教师教育的触动,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必须在培养的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民族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迅速扩张和史学研究及考古学新成就的发展,现阶段地方高师历史教师的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主要是全日制式的职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学生专业思想比较巩固;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课程均有利于他们将要从事的历史教师职业;可以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而作为回应基础教育各项改革的地方高师在历史教师培养方面则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课程编排理念相对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行的高师历史教育课程过分专注于历史基本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历史专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同时,“偏重于政治思想素养而轻于教师职业素养;偏重于专业知识而忽视教育教学技能,忽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师资培养体系的封闭性带来课程结构体系的僵化和滞后”。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是如此。 (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根据1981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文科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公共基础课占整个教学总学时的20%,专业课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课占总学时的5%。根据对部分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及教育实践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5%左右。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如此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对师范生职业化程度的提高造成很大影响,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三)课程内容陈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敏感性较低。 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学科性,而忽视专业的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性。比如目前实施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体系仍然坚持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线索,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很难培养出具有“更富有接纳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教师。 (四)注重书本基础知识和理论教育,轻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根据对部分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查,可以发现各学校大都是学制四年,总周数160,总学时数3092(注:平均周学时21.77),总学分270。其中,能力实践课只占14学分(包括军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普通话),这其中还包括6—7周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如果按照周数来算的话,教育实践只占总授课周数的1/16。可以想见,在如此短的实践时间里,怎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新的教育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结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五)沿用旧的评价模式,评价模式单一。 虽然我国教育理论界已经提出了不少关于高师教育的评价模式,但在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评价的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一份试卷定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是地方基础教育教师的专门培养基地,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强化学生教育与教学实践环节,从而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转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先导,是高师院校内部改革的决策基础与舆论动员,在高师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等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教育决策群的头脑中,也深植于广大教师的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观念指导行动,只有转变原有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 (二)调整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的客观需求与主体的价值观认同的统一,它引导教育对象走向预期的发展结果,从而也指导和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取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规范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提出了崭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既能提高未来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具有本学科扎实、宽广的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以及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通才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三)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在进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如海南师范学院曾实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实行了“2+2”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打破过去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格局,从而建立“文理渗透,学有专长,能为人师”的综合型专业培养体系。 (四)整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当前,传统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师范教育特色,雷同于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弊病长期以来导致师范院校教育“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状态。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板块组成。如前面所言,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美国为20%”。这种不协调的课程结构设置,不仅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和时展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导致地方高师院校缺乏办学特色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适当压缩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内容,加大专门史以及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授课内容。同时,可以配合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六大“模块”开设一些限制性选修课,从而扩充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要求,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意选修课。 三是开设的教育教学类课程要突显其技能性、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国外一些国家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英国,教育理论课的必修课为: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哲学、儿童发展史、课程研究、教育管理等。选修课为比较教育、特殊教育、人权与教育等;方法与技能课的必修课为:学校与课题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语言交流中的问题、学习的选择与准备、表达技巧、评价方式等。选修课为:学习环境、班级作业、小组作业、个人作业等。”。‘这些内容对当前我国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五)注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 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目前,部分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实习持续的时间一般在6—7周,学生在实习期间一般很少有时间实习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从而使得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而世界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对师范生的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时间在总量上越来越充裕”。“如英国15周,美国多则半年,法国27周,德国72周。”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应借鉴国外同行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进行调整,注重教育实践环节,从而注重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探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与中学基础教育之间的合作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既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即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而地方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和教改科研不仅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质量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强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与地方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建设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地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积极地探索为当地基础教育服务的新途径,加快历史教师培养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更多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历史教师论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试谈教师角色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基本职责的历史转变 [摘 要] 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贯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就是自主学习。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就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基本职责 诱导学生 自主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 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 ]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 ] 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5 ] 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 ] 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7 ]。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8 ]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 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历史教师论文:讨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教师; 素质; 提高 【论文摘要】: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堪忧,加上各种教学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课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农村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现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自我发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分析 1. 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不必赘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政治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30?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往往兼任着政治、语文等其他科目。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好多学校的历史教学由课时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以达到满工作量的要求。或由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未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对理论的学习研究不积极,不接触历史教学理论,也就无法从理论角度来审视、指导、改进自己的教学。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知识,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 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中学普遍班额大,历史教师又缺乏,教师授课任务重,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史地生等学科教师任课要达到每周15或16课节,教师疲命于常规教学及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很少能留出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加之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无从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去实践运用了。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没有幻灯、录相器材,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个别学校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三、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一)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 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历史教师应具有“专博结合、层次适中”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因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而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力度,不能因教师的知识面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因教师的历史素养而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坚实的历史知识做后盾,那就谈不上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其次历史教师除了精通通史之外,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结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即教师的教学机智)等。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教师应订阅相关教育刊物,如《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杂志,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新特点,把握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新动向。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基层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 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不少教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够周密审慎,多为随即思考,而不善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归纳。所以,有相当多的历史教师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应变能力,但却很少把它作为一项专门问题加以研究总结,而使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不能得到认可和推广,长期以往教师也会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身的理论素养也不易得到提高。 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学习策略的教学,在丰富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及程序的同时,还要研究策略性知识,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 (四) 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反思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历史新课程改革激励鼓舞着历史教师,只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自己。 历史教师论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试谈教师角色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基本职责的历史转变 [摘 要] 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贯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就是自主学习。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就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基本职责 诱导学生 自主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 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 ]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 ] 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5 ] 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 ] 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7 ]。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 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历史教师论文:浅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师历史教育;教师培养;基础教育 论文摘要: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由于基础教育改革对地方高师教师教育的触动,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必须在培养的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民族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迅速扩张和史学研究及考古学新成就的发展,现阶段地方高师历史教师的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主要是全日制式的职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学生专业思想比较巩固;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课程均有利于他们将要从事的历史教师职业;可以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而作为回应基础教育各项改革的地方高师在历史教师培养方面则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课程编排理念相对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行的高师历史教育课程过分专注于历史基本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历史专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同时,“偏重于政治思想素养而轻于教师职业素养;偏重于专业知识而忽视教育教学技能,忽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师资培养体系的封闭性带来课程结构体系的僵化和滞后”。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是如此。 (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根据1981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文科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公共基础课占整个教学总学时的20%,专业课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课占总学时的5%。根据对部分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及教育实践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5%左右。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如此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对师范生职业化程度的提高造成很大影响,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三)课程内容陈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敏感性较低。 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学科性,而忽视专业的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性。比如目前实施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体系仍然坚持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线索,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很难培养出具有“更富有接纳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教师。 (四)注重书本基础知识和理论教育,轻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根据对部分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查,可以发现各学校大都是学制四年,总周数160,总学时数3092(注:平均周学时21.77),总学分270。其中,能力实践课只占14学分(包括军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普通话),这其中还包括6—7周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如果按照周数来算的话,教育实践只占总授课周数的1/16。可以想见,在如此短的实践时间里,怎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新的教育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结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五)沿用旧的评价模式,评价模式单一。 虽然我国教育理论界已经提出了不少关于高师教育的评价模式,但在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评价的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一份试卷定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是地方基础教育教师的专门培养基地,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强化学生教育与教学实践环节,从而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转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先导,是高师院校内部改革的决策基础与舆论动员,在高师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等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教育决策群的头脑中,也深植于广大教师的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观念指导行动,只有转变原有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 (二)调整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的客观需求与主体的价值观认同的统一,它引导教育对象走向预期的发展结果,从而也指导和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取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规范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提出了崭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既能提高未来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具有本学科扎实、宽广的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以及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通才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三)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在进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如海南师范学院曾实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实行了“2+2”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打破过去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格局,从而建立“文理渗透,学有专长,能为人师”的综合型专业培养体系。 (四)整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当前,传统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师范教育特色,雷同于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弊病长期以来导致师范院校教育“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状态。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板块组成。如前面所言,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美国为20%”。这种不协调的课程结构设置,不仅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和时展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导致地方高师院校缺乏办学特色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适当压缩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内容,加大专门史以及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授课内容。同时,可以配合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六大“模块”开设一些限制性选修课,从而扩充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要求,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意选修课。 三是开设的教育教学类课程要突显其技能性、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国外一些国家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英国,教育理论课的必修课为: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哲学、儿童发展史、课程研究、教育管理等。选修课为比较教育、特殊教育、人权与教育等;方法与技能课的必修课为:学校与课题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语言交流中的问题、学习的选择与准备、表达技巧、评价方式等。选修课为:学习环境、班级作业、小组作业、个人作业等。”。‘这些内容对当前我国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五)注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 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目前,部分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实习持续的时间一般在6—7周,学生在实习期间一般很少有时间实习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从而使得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而世界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对师范生的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时间在总量上越来越充裕”。“如英国15周,美国多则半年,法国27周,德国72周。”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应借鉴国外同行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进行调整,注重教育实践环节,从而注重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探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与中学基础教育之间的合作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既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即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而地方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和教改科研不仅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质量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强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与地方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建设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地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积极地探索为当地基础教育服务的新途径,加快历史教师培养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更多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历史教师论文:简述历史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 高中 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 非智力品质 课程标准 角色定位 教学策略 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不仅能营造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效地建立起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使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但在历史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定位于何种角色?我认为,教师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一、教师是设计者 在历史教学中,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只有较复杂、可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的学习内容,才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合作前,教师应先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还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我曾经尝试设计这样一种“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历史问题抢答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课本内容、生合作设计历史问题,然后有序地提出问题,让对方一组同学抢答,最后由教师对两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和抢答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优胜一组。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自主的合作学习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显然,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定程度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合作学习能否落到实处,是否有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课前总体设计。 二、教师是组织者 在实施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合适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为4—6人,每班共分为10—12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成员需经过多方考虑组合在一起。比如,比较内向的学生和比较活泼的学生一组,这样有利于互补互促;同样优秀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提高学生能力等。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教师是引导者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导”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对目标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而不是让学生毫无目标地自由讨论,否则就会造成课堂“动”而“乱”。其次,教师应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进行引导,以保证合作学习能有效有序地进行。例如,在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若没有希特勒二战就不会爆发”等问题时,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讨论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有时候思维越走越远,甚至“离题万里”,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言归正传”。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更多地扮演一个“穿针引线”者。学习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一方面,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只有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才能使学生很快排除障碍。比如,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中容易出现片面化倾向,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方法论方面的引导,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公正、客观,要把他们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品评,而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衡量。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创设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境,及时作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等。 四、教师是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意味着共同参与,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过程中,要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绝不能只是旁观者,而应积极地参与其中。首先,教师在参与中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看成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发现、探究活动,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其次,教师在参与中要发挥“援助者”的作用,当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当发表自己的看法,征得小组成员的肯定,使合作学习得以继续。当讨论交流偏离目标时,教师应及时把握好“方向盘”;当激烈争论变为争吵时,教师应以组员的身份出面调停。另外,教师还应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当学生对你的看法提出质疑时,只要合理,教师都应该虚心接受,充分体现“教学相长”。总之,在小组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人人都是平等的。 五、教师是激励者 “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时,他能做得最好”,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点点滴滴的闪光点。在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有取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真诚的表扬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自信。即使是不完整、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达,教师也应该欣赏学生积极思考和敢于发表己见的品质,对他们敢说、敢问、会问的表现给予表扬,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切不可用“你们的观点不对”、“这样的说法错误”等否定的语言扼杀学生的表达交流欲望。只有肯定进步,鼓励成功,学生才会在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随即做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但只要大胆尝试,勤于反思,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很快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历史教师论文:讨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教师; 素质; 提高 【论文摘要】: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堪忧,加上各种教学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课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农村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现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自我发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分析 1. 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不必赘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政治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30?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往往兼任着政治、语文等其他科目。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好多学校的历史教学由课时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以达到满工作量的要求。或由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未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对理论的学习研究不积极,不接触历史教学理论,也就无法从理论角度来审视、指导、改进自己的教学。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知识,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 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中学普遍班额大,历史教师又缺乏,教师授课任务重,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史地生等学科教师任课要达到每周15或16课节,教师疲命于常规教学及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很少能留出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加之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无从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去实践运用了。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没有幻灯、录相器材,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个别学校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三、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一)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 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历史教师应具有“专博结合、层次适中”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因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而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力度,不能因教师的知识面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因教师的历史素养而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坚实的历史知识做后盾,那就谈不上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其次历史教师除了精通通史之外,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结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即教师的教学机智)等。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教师应订阅相关教育刊物,如《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杂志,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新特点,把握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新动向。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基层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 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不少教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够周密审慎,多为随即思考,而不善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归纳。所以,有相当多的历史教师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应变能力,但却很少把它作为一项专门问题加以研究总结,而使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不能得到认可和推广,长期以往教师也会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身的理论素养也不易得到提高。 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学习策略的教学,在丰富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及程序的同时,还要研究策略性知识,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 (四) 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反思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历史新课程改革激励鼓舞着历史教师,只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自己。 历史教师论文: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今天,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前提是要求历史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深层次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那么,历史教师的素质应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应当与教师整体素质要求一致,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要求应有自己的侧重,笔者试图从才、学、识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才、学、识?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所谓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并驾驭这些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史识,既包括见解和观点,又包括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高尚品质和勇敢精神等等。传统史家的这些素养很重要,固然是我们应当借鉴并加以具备的。但是,作为新时代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又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 第一,史才,包括动口才能和动笔才能,即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素质将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 书面表达能力,确切地说,应为教学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总结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我们的历史教师真正拿起笔来从事一些专业写作者人数极少。究其原因:一是工作负担重,没有精力去从事教学研究;二是作为检验历史教师的标准是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不是发表多少文章;三是资料不足和信息不便。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只要我们自己做有心人,在搞好历史教学的同时,挤出一定的时间,对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是完全能做到的。正如著名史学家郑天挺先生曾说的那样:“在中学教书必须有扎实的准备,学生在他教的过程中前进了,他自己也在备课的过程中前进了,这就是教学相长。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之余从事一些专题的学术研究,也同样会做出成绩的。” 第二,史学,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 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而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形成。因此,我们历史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即使是大学本科毕业,也要经常钻研大学教材,以便“温故而知新”,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弄通教学大纲、教本,理清线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作自己教学科目的主人,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前些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难度居高不下,许多问答题给学生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无所适从感,许多教师抱怨试题超纲、超本、太偏、太难。这种情况反映了高考命题改革的导向给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许多高考命题和研究专家提醒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要注意经常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经常翻阅历史新著,及时了解新的科研信息和成果,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吸取新知识营养,以期深化中学教学内容的研究,深化对高考目标的研究,努力达到或接近高考命题人员认识中学教材的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尽管这些要求是针对高考而提出的,但它充分说明了历史教师应当注意更新专业历史知识并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史识,指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等等。 在任何一所学校,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者,也就是说,其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历史教学的主要思想教育任务,正如《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起码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等各组矛盾的辩证关系以及人民观、英雄观、发展观、宗教观、民族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够以正确的立 尝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例如1994年高考试题的第43题:“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与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还有1995年高考试题的第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其中1994年试题中的“恩格斯观察历史的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以及1995年试题中的“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这几问都是考查学生基础理论分析的,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事实求是、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这些试题对学生基础理论的考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历史教师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的检验。如果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能够自觉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史学理论来分析教材、解答疑难、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对这些试题就能轻而易举地作答。很难想象,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史学理论不甚了了的历史教师,能培养出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学生来。掌握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的同时,还必须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有所涉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在我们许多学校里,某一位教师上课时,学生很安静地听,而另一位教师上课时情形就很坏,这决不是因为一个教师有才能,另一个教师无才能,这是因为一个教师有教育上的技巧,而另一个教师没有教育上的技巧。” 这里的“教育技巧”就是“怎么教”的艺术问题,既包括教学程序和方法,更重要地是还包括严肃而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如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方法等一系列重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题,使我们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切实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样,历史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懂得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减少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益。许多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课堂教学往往是言者滔滔,听者瞠目,虽满腹才华,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就像登山向导只顾自己健步如飞,不注意所带领的队伍,结果难以起到引路作用。 历史教学法“是以历史教学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是以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许多历史教师错误地认为熟悉教材就是一切,而忽视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因而在备课时只片面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难度,不辞检索之劳,遍稽典籍,广征博引。深入钻研教材固然应当,但如果不讲究对教学方式、途径、技艺的研究,就犹如把买来的山珍海味让一个不懂烹调技术的人去做,结果做出的东西只能是又腥又臭,很难下咽,成不了佳肴美味。再好的教学内容,没有合乎教学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是不能变成学生的知识财富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历史教师论文:历史教师的素质与历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历史课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一、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改革与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2.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3.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二、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深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含义,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介绍做人的道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度责任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涵,启发、教育、感染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探索史。 近代,中国人民遭受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等几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通过以上史实的讲述,同学们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更加热爱共产党、祖国和人民。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将一系列有关的表象融合在一起,创造图文并茂、生动真实的环境,并能构成一幅新的景象,用具体、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同时它的直观、可视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且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摄取便捷和资源共享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图示等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感知的手段自由地获取信息,从而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性地为学生构建多途径、多方式和开放式教学环境,学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自主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如能正确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学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快乐,并学有收益,确实是每位老师经常探索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乐学常把学生带到愉快的心境,使教和学产生共鸣、产生动力和主动性,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初二中国近代史课当讲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我国劳动人民营造150余年的艺术结晶——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劫后一火焚之,成为一片废墟,至今不能修复。为什么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伴随各国瓜分和抢夺殖民地的高潮,通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件,通过租借的手段,步步紧逼,抢去或租借了我国大片的领土,并不断扩大势力范围,逐步控制了我国的经济命脉,直到解放前夕,我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呢?学生听后,不言而喻,动力和激情并存、愤怒与仇恨并举。运用此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教育自己,要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好,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要增强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让学生从前人活动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并且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历史教师论文:谈历史教师的语言特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而言,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扎实的基本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下面仅就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谈一下自己的浅显观点。 教材的语言是书面语言,教师讲课是口头语言,二者不尽一致。历史教师不是语言大师,不必过分追求语言的遣词造句,口头语可以随便一些,允许适当重复;声调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要清晰,明白流畅;尽可能通俗化,深入浅出等等。但总体来说,说和写还是应该统一起来的。为此,这里我想着重谈一谈历史教师口头语言的特点。 第一,要求严谨,做到遣词造句既合乎语法,又合乎历史逻辑。 口头表达虽不可能出口成章,但大致上,要符合遣词造句的一般章法。如果讲课起话来,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言不搭后语,上下难相连贯,那是不行的。然而,严谨还应有进一层的意思,那就是合乎历史的思维规律。如“《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体系”,这句话不能说不合乎文法,也不能说它不确切,但不严谨。若在“古代数学”之后加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字样就严谨了。因为《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是综述计算方法即“算术”,如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加减法,一、二次方程解法等。又如“是一次青年爱国运动”这句话,也不能说它不确切,只是不严谨。因为“五四”运动不单指5月4日的学生游行运动,它包括“六三”后由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爱国斗争,并且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所以确切地应说成“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就更确切一些。可见,讲述不严谨,会造成歧义之说,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要求确切,做到既能突出时代,又无妄加虚饰。 比如,“宦官”与“太监”,“王权”与“皇权”,这种特定的称谓,教师讲课时往往会随意使用。其实,阉割后在宫里侍候皇帝的男子,明朝以前不能叫“太监”,明朝以后不应称“宦官”;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是“王权”,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是“皇权”。因此,严格地说,应是该称呼什么就称呼什么。再看下面两句:“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这样的表达,讲课时教师也常会脱口而出。它们在语法上确实没错,但用词不确切,不符合历史实情,缺乏时代感,“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虽一字之别,但却代表两个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尚处在“资本主义”时期,怎能叫“英帝国主义”?第二句,“五四”前后,还无“列宁主义”这一句词,因此,只能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再比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种说法也不确切。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制度的矛盾,已退居二位,所以应说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还有,教师讲课若虚加修饰,也是不确切的。比如,“陈胜率领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占了大泽乡,”此话听起来似乎富有文采,但据史料记载,攻占大泽乡时,起义军才900多人,哪有排山倒海之势?这是把教书当成说书了。 可见,确切是历史教师口头语中的重要要求,否则,会出现知识性甚至科学性的错误。 第三,要有文采,做到形神毕肖而声情具,情真意切而文采备。 富有文采的历史教学,可以引人入胜,效果倍增。所以,讲授历史,言语要精炼贴切,表达要明确清楚。介绍人物,要还其历史面目,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讲述社会兴衰,要节奏起伏,声情并茂;讲解古代思想,要概括思想家的思想要旨,吸吮精神力量;讲授文艺成就,要提示出感人的精微,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这样,才是既不悖于历史的真实,又把声情色彩藏于史迹之中。 第四,要求形象,做到描述有血有肉,讲解有声有色。 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形象生动的内容,总体说来,教材语言十分精炼,但还要求教师搜集一些资料加以补充。比如讲述古代战争,倘若只是几句干瘪瘪的“书面语言”,对作战人物、场面、经过不作描述,就很难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听时身临其境。又如讲解万里长城,如果只说“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就不够形象。若改为:“一外国宇航员曾说,从太空看地球,只能见到两项人工建筑,一是荷兰的拦海大提,二是中国的万里长城”,“用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二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周”,这样讲解,长城的“壮观”“浩大”便显得形象鲜明了。 可见,言语的生动形象是改变历史课枯燥乏味的主要手段。 总之,历史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语言科学得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前景的探讨 摘 要: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应用,使以它们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大潮席卷全球,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发展;前景探讨;电子技术 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时代,当然不能缺少信息科学与技术这方面的人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前景是不错的。展望未来,电子产业(包括方兴未艾的光电子专业)还将继续站在世界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一如既往的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通信与广播电视、厘米波与毫米波技术、传感与自控、雷达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超导电子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微电子技术、电子离子光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显示、光电子技术和真空微电子学、传感技术与应用系统等方向。 专业基础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编程语言、英语、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 专业主干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数字图像处理、信息论基础等。 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而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无疑是国家加速结构重组进程的重要手段。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也逐步提高,邮电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就由1994年的1.10%上升到1998年的3.03%。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电子信息学专业的学校,并且一直与世界最新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培养出了许多著名人士,例如我国搜狐的总裁张朝阳就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我国最早开设本专业的是清华大学,并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999年招生34342人,占招生人数的2.24%,并且每年的招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二、本专业在国防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国防还是国民经济中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据我比较了解的通讯行业和信息产业来说,人们常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在通讯行业中,十几年前手机还是人们炫耀的资本,计算机还是不为人们所熟识的陌生物,但是今天,手机和计算机已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渐渐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期间,微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模拟电路、以及集成电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十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光令人们诧异,更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样,没有任何人可以精确地做出预测,因为发展的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而信息产业可谓是国家鼎力支持的一个产业,几年前部委改革时就单独成立了一个信息产业部,而且信息产业部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在提高,这当然不是国家行政干预的结果,而是政府积极适应市场的一种行为。国家已经预见到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而且预见到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地位中重要作用,所以国家积极调整政策,以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说就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生的最大鼓励与帮助,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做大了,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多了。虽然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自发运作的结果,但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也是功不可没。对于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来说,人才可说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同样的,迅速扩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也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毕业后从事任何与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大,可以成为: 通信系统设计工程师――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电路设计工程师――各种电子电路、设备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计算机开发人员――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软硬件开发。 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代战争越来越向高技术、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战已经成为杀伤敌人的一种强大手段。任何国家都不想在全球的信息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比较有“实力”的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都非常大,即便是非常“烧钱”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也不惜重金投入,以期在新时代经济及战略争夺中居于主动地位。下面我就谈谈本专业在当代军事高技术中的应用。 当代军事高技术主要可分为六大类: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主要在信息技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军用微电子技术,其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是使电子元器件及由它组成的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随着微电子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的集成电路芯片也越来越小,集成度和性能越来越高,这使军用电子设备水平不断提高,更加小巧,灵活和精确。除此之外,由于在各种现代武器系统中,雷达仍是信息获取和精确制导领域中最重要的装备。特别是在广大的作战地域内,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各种目标信息,雷达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破坏了雷达工作,也就破坏了整个武器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很可能使其成为“聋子”、“瞎子”,这对于取得军事的优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高科技的优势,从战争开始前数周到战争结束,对伊军整个地区进行了连续不断的电子侦察和强大的电子干扰,不仅使伊军所有的雷达都无法正常工作,通信中断,指挥失灵,甚至成为各种反辐射武器直接攻击的靶源,损失惨重。这场战争仅持续两个月,双方的人员损失分别为百余人比数十万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充分展示了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威力。 想要学好本专业,关键还是在于自己。虽然早就有人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好学,课程又多又累。但是无论是什么专业,当你投入所有的心思与精力去学时,你就一定能学好。职I学校的学习环境与高中的学习环境并不一样,面对各种诱惑,必须具有自制力与自觉性,才能在职业学校中学到你真正想要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该文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创造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 创新 课程体系 该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等诸多方面尝试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模式的创新。 1 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从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上,建立了一系列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即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及创新实验课程。 1.1 建立新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两个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必修的基A类课程,比如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专业课程模块涉及专业类别的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创新培养方案,力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思想,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和企业发展需求,创新设置课程内容,合理分配课程与课时,做到基础课程新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实用创新,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上,从而建立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新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及合理的教学计划,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 1.2 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比例,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根据专业特色、需求设置调整课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实现校、企融合,让学校的教师更多的参加企业的培训,同时让企业的人员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增加教学活动形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将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一并纳入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可开展综合课程实践教育活动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训练,校外实行校企合作,走进企业开展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课程。校内所讲授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础实践知识,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应用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按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形成创新思想与技能融会于实践教学内容中,即实现了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融会贯通,也培养出了人才。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扩展了视野。 2 全面改革教学形式与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程体系改革围绕知识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通过以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这一目标,走出一条专业基础知识结合企业科技实践的互融互通式发展道路。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全面改革教学内容与推动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完成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学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搭建了平台,针对创新教学内容的修订与改革要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内容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要有前沿性,结合企业实际应用等新的专业知识;改革创新教材内容,纳入最新的电子信息类教学科研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培养新时代人才以满足现今企业的需求;理论课程的实验实训课时增加,很多课程都是在机房授课,通过边讲授边动手操作使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并在课堂上完成一些小项目,同时我们会在每学期的最后2~3周时间进行某几门课程实训,主要是企业方面的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该专业的学生最后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完全在企业完成,在企业的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大的课程项目及毕业设计,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3 全力做好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要发挥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优势,突出专业特色,从而达到优化课程配置提升实验技能,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拓宽教学渠道,融合专业特色;实现厚基础、宽思想、创新融会专业特色与提升实践能力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新课程体系专业理论基础与知识构架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现行部分课程教学课时紧张,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行现代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现代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插入一些小动画使学生理解接受更容易。除此之外,也应重视课堂外的教学工作改革和完善。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课后精心布置与批阅作业;改革完善考试考核的方法;采用双测评双优秀的考评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的考核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的系统型考核评价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达到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探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实践 摘 要: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多,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扩大对于电子技术人才提出了更加专业的要求。高校对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也出现了缓慢落后的现象,因为没有适合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就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实践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出现在课堂上,实验教学属于课堂教学的一种,但是实验的实践结果对于课堂教学的成效来看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技术学科,电系信息科学与技术融入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内容,学好这门专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践的经验,所以对于这门学科来说,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全面综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实践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学改革目标。 一、规划教学课程,设置有特色的课程群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单一和乏味的,这对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学计划的课程需要教师能够重新细心的规划,在保证围绕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的调整,建立起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特色课程群。再进行设置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牢固的掌握,还要与其他专业之间做好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其他广泛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毕业以后适应社会发展来看是极其重要的。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并且能够很好地把握,不能把发展方向跑偏。当前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群主要有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实验平台和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教学等。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因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的是学生在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要注重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主要就是教师能够从自身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改变,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配合相关的实验教学来提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设置实验的时候要考虑到实验的内容要贴近于实际工程,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经和创新能力。对于专业课程学时短和内容多的情况,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课程群进行教学内容上的调整,教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教学的内容和模式的主要改革就是轻理论、重实践。 三、建设校内外的实践实验活动 当前社会的发展使电子技术信息的发展也变得迅速起来,在发展的同时,研究的方向也出现了多样化,。学校有必要组织学生定期的开展校内外的实验活动,给学生提供实验平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内可以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室,在进行规划的配置过程中,要考虑教学和专业的发展方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建设实验室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实验室开放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能够自主的进行试验。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要在选好实验项目之后必须要通过教师的审核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既能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考、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在校外,学校可以与企业联手共同建立实验和实习的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通过校外的形式来建立的实习基地能让教师和学生对于以后从业的要求有着基本的了解,对于以后从业的内容和技术要求都有一些掌握,对于一些实际问题也能够进行了解和思考。通过校外的形式建立的实习基地还能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提供了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而企业还能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所需要的人才。 四、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建设教学的师资队伍 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来制定专业培养的教学方案,这样能使学生有更广泛的空间来进行教师和课程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案还能对教师的师资队伍来说起到了改革的效果,教师对于学分制的教学模式能够对自身的教育思维进行调整和改变,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分制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师不仅能够及时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能及时的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还能用心的去开设更高水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来进行选择,突出自己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学分制的专业培养方案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成效都是很大的。 学分值的专业培养方案对教学的管理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导师的具体工作内容需要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各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都是需要导师去负责关注的。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与要求,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在自己的专业上进行科研精修,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分制还要采用教师聘任制的方式来促使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手段进行改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导论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 摘要:本文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的导论课程----《车联网导论》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设计,如何通过本门课程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并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B。通过4年的教学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新生较全面地了解该专业,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车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整体设计;综合素质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拓展、云计算等计算模式的应用、泛在服务的推广,物联网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2013年5月的预测报告中认为是12项颠覆性技术之一[1]。车联网是典型的物联网,涉及汽车业、通信业和信息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车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全新的产业链的建立和快速成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该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而且拥有国家级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工业在十堰市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2]。因此,在我校专业建设规划中,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大工程背景优势,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按照“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并提出要围绕“汽车产业链”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新专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 因此,我校结合当前车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和在科研、教研中积累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设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在车联网专业方向的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兴趣,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论课程将承担这一任务[3]。《车联网导论》课程首次对2011级学生开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4年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车联网导论》课程整体设计 (一)内容和方法并重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本专业方向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具有专业内容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十分重要。不仅要能够全面概括本专业方向所涉及到的大学四年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说明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有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因此,设计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是“车联网是能够对车用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传输、融合和利用的一种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被认为是最容易形成系统标准、最具备产业潜力的物联网应用。本课程从车联网的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这四层分别进行阐述,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车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对车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框架、应用范围具有初步认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是“课程报告(60%)+课堂汇报(40%)。”这个考核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查阅资料,针对一个主题,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同时,还要以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这对学生来说,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体现在,学生刚刚从高中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主动式学习转变,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从查、思、写、讲等多个方面全面挑战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趣味性体现在,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考核,不仅能够在合作中找到乐趣,而且能够在PPT汇报过程中,体验评价他人和自我对比的乐趣。 (二)前后知识贯穿 《车联网导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清楚地说明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3]。为了能够组织教学课程关系,本课程在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等四层的车联网分层基础上,通过把专业相关课程和车联网体系结构各层进行分学期的对应,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未来所学专业相关课程在车联网中处于什么位置。专业相关课程与某层的分学期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左图分类课程中红色字体的课程表示该课程与车联网直接相关。 另外,本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同期,学生正在学习《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其中包括Word和PowerPoint等内容。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完成课程汇报,用PowerPoint软件完成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二、培养综合素质 在《车联网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培养。这种培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因此,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而且需要学生对科技写作进行实践。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过程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检索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从学校主页找到图书馆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库并进行关键字检索。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为学生后续的文献检索工作打下了基础。在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查找期刊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投稿模版和论文撰写要求。这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论文格式、论文组织方式、参考文献,以及摘要、引言、结论等各个部分的撰写要求等。同样地,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科技写作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毕业论文以及科技资料撰写打下了基础。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任务式的教导方法,学生对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的目的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而且撰写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为专业的课程报告。 二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本门课程还要求学生以10分钟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还要准备正式的课堂汇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课程报告内容,而且在汇报内容组织、课堂过程、仪态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设计。虽然部分学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但是都认真对待,顺利完成了课堂汇报。每一届学生的都能够带来惊喜,例如,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图文并茂、视频穿插的设计,使得汇报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学生语言幽默,结合当前时事和网络语言,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对每一组同学的课堂汇报都要即时点评,包括PPT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点评要突出优点,使得学生增强自信,但同时也不能回避缺点,但是要注意语言表达,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附加效果是在最初设计课程教学时所没有想到的,即学生对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课堂教学有了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即这并不是一件随意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上好一堂课。 三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课堂汇报和课程报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任务分配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自己选择主事人,分配各个任务。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够出色地完成课程考核要求。在学生提交课程报告时,需要注明本组成员的分工,在考核成绩上,会根据分工给予考虑。从对2011级学生开设本门课程开始,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通过本门课程的小组任务,学生们理解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 尽管《车联网导论》只有1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但是课程信息量大,同时尽可能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四、结束语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新生进行初步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设计,如何通^本门课程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并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了学生课堂汇报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方法,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还需要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校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业建设 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创新都离不开电子信息人才的参与,因此高校加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已经成为了现阶段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但现阶段,国内许多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不仅无法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针对这一专业建设展开深入研究。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口径太过宽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国内仍然属于新兴学科,在高校教学中仍然出现于建设阶段,许多高校在开设这门学科时并没有进行细致的课程设置研究工作,因此往往出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专业口径太过宽泛的不足。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体现其专业特色,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刻意忽略了对其专业性课程的深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时与同类电子专业学生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最终在市场中无法获得专业优势。 1.2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因此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较多不足。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已经成为了限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因此往往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代课,这对于专业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同时,部分高校聘请的专业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研究生,虽然其专业对口,但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与工作经验,因此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教学。 1.3实践教学较为薄弱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重视实践教学的专业,但在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问题,最终造成其专业实践教学较为薄弱,学生实践水平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很多高校在开设这一课程使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却没能在课程建设中安排丰富、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大部分的实践课程内容单一、验证性强,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最终无法真正实现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的建议 1、加强专业建设。为了改进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设计中的专业口径太过宽泛问题,高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其专业建设。首选,高校需要对这门专业的教学内容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划定其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特色课程,并对其展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点研究,如计算机、电路与系统等专业内容;其次,高校还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全面了解市场中对该类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以此为依据展开教学内容的设置。 2、提升师资力量。首先,各高校必须重视对这一专业师资队伍的招聘与培养工作,通过外部招聘以及内部培养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其次,教师也应该重视对自身水平的提升,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不仅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同时还应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对教学队伍结构的调整,定期对团队进行考核,最大可能的挖掘教师的潜能,通过对教师队伍结构的改进与发展,最终有效提高整个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 3、强化实践教学。在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时,高校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与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学习实践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高校也应该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竞赛、社团活动以及科技创新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能够加强对这类人才的专业培养,从而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人才。本文首先探究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专业口径泰国宽泛、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以及实践教学较为薄弱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认为高校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师资力量以及强化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升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这一学科的专业化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培养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改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材选用和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对该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达到了有效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之目的。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 一、引言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设立以来,招生情况和就业情况较好。但人才的培养数量和专业方向结构都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了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实用型的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产业技术人才,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研究。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 1.改进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广泛调研本专业建设现状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学校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如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硬件设计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措施包括:(1)删除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性小的课程,适当减少部分对本专业而言过多的课程学时,新开设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或实践,增加与本专业相关性大的课程学时。(2)在课程组织上,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形成了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硬件设计三个课程群。(3)制定完善的、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1]。 3.教学内容改革。(1)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2)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继续采用双语教学的同时,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合作办学班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 4.教材选用和建设。选用适合本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教学实际需要的近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同时,鼓励有造诣的教师编写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质量较高的教材。 5.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1)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2)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方式,建立了适应本专业的比较完整的自主研究式学习环境,并着重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教师的研究项目,提前进入研究式的学习之中。(3)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组织教学。鼓励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利用视频、动画等技术将枯燥的过程可视化,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加强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6.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为此本专业积极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用等方面的领军作用。(2)挖掘中青年教师的潜力,兼顾当前使用和长远培养,逐步形成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梯队。鼓励、支持和督促本专业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或以访问学者的方式,到国外进行学习,提升教学科研水平。(3)鼓励本专业教师到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校内外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培养科研和动手操作能力,着力培养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4)加大对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师资培养、培训机制。实行导师帮带制度,帮助、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进行专业研究,尽快提高教学能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活动、参与专业课题研究,鼓励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5)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推进教师间开展经验交流的同时,鼓励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开展的改革与研究项目;同时注重教改研究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当中。 7.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了最大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培养出新型专业人才,必须做到专业计划设置的合理性与教学管理的协调一致[3]。(1)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对重点建设课程按校级优秀课的标准规范教学。(2)加强对考试考核环节的管理和改革。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改进考核方式、方法,促使课程考核更加科学;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3)按照学院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系重要课程进行评估。 8.实践教学改革。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1)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科学构建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数量。(2)采用以导师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开展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及最终评价等过程。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了解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锻炼操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同合作的品质,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十三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资金、天津市“重中之重”等经费,不断充实完善DSP实验室和信号与系统实验室。 三、改革实施成果与总结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得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并提高了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考研和就业率也大幅提高。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新型交叉融合型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资源包的开发涉及专业定位、特色设计、技术实现与共享策略等问题。文章以构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设计为例。数字化资源主要是通过开发数字化资源库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两部分。前者是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后者是填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完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参与度,打造跨校数字化资源访问平台,建立数字化资源持续更新机制,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数字化资源;特色设计;共建共享 一、开发背景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存在教育教学水平不够高、机制保障不尽完善等问题。职教师资队伍的逐步完善是突破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及管理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一套适合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目标不到位、三性整合不够、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实习实训基地不足、教材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基于此,在技术变革教育的大背景下,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手机APP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本科教育培养,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数字化教育,进而提出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智慧教育。[2] 二、开发内容 面向职教师资培养单位,数字化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育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编制委员会的相关要求,主要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试题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常见问题答疑、拓展资源。其中,教学案例是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现象,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教学案例;拓展资源算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亮点。目前,全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大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科素养,而缺乏教师教育相关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拓展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弥补本专业学生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欠缺而产生的,拓展资源中会补充国家、省级师资培养基地每年培训年轻教师的一手资料、教师信息化大赛的相关材料等一系列用于提高青年教师技能的辅助性材料。 三、开发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手段,搭建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资源协同共创与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载体,以达到创新教学方法、设置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化的目的。建设数字化资源不仅是提高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是对整个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新技术革新。数字化资源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仿真、资源共享、资源更新等特征,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有重大意义。[3] 四、设计构架 1.“经验之塔”理论 美国教育家戴尔(E・Dale)于1946年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及“经验之塔”理论。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经验按照抽象程度分为三类,即直接或做的经验、替代或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经验。[4]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主要是位于“塔腰”的位置,就是如何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繁杂而庞大的工程知识突破时空的限制,灵活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以解决教学中具体的经验和抽象经验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弥补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带来的学习困难的问题。 2.“共建共享”的和谐观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高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改善。单个培养单位建立的数字化资源库是整合自身的数字化资源,只有培养单位与培养单位之间进行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才能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使用的和谐现象。培养单位在开发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中,应与同样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联合,组建数字化资源研发团队,共同协作、共同研究,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对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是非常有帮助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是培养单位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共赢结果。 五、特色设计 1.搭建专业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平台 (1)建立多主体的用户角色频道 用户角色主要分为两类,以单位性质分为企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以主体身份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满足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根据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用户角色,面对三者的资源输入端、载体、资源输出端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交互学习的作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多频道呈现,有效地支撑了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资源输出和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顺应教育信息化开展了在线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管理者可以通过后台流量数据监控动态监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情况。 (2)创建在线网络课程 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在线网络课程上课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特征。面向职教师资培养课程改革需求,电子教案中的章节、模块、单元等组织元素,在每个细化的部分会具体说明以何种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和向适应的教学法进行配合教学。配套视频有教师上课视频的实录、实训软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实训课视频以及学生讲课视频等多样化视频资源。此外,还包括习题研讨、辩论、作业提交、测试、投票、主题探究等学习活动。在线网络课程使用灵活便携,支持教师和学生在多个平台中观看学习专业教学资源,包括Windows桌面平台、Andriod移动终端等电脑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 (3)生成职业资格试题库 建立职业资格试题库一方面是专业资格考试的最新消息,对资格考试分类,让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避免盲目考证;另一方面通过职业资格试题库的在线考试功能,可以实时动态监督自己学习的效果,并建立错题集以便查缺补漏。每门资格证考试科目都是固定的,职业资格试题库只要收录历年的考试试题,并分配给专业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真题,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4)搭建交互性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主要由教师和管理员共同监管。管理员的职责是查看24小时内的问题,而教师只负责自己问题答疑反馈。如学生问题解答较为复杂,可以临时答疑,解决问题。学习论坛中会整理出常见问题解答,普遍性的问题就不再需要教师一一解答。学生可以搜索问题看是否有关联度接近的问题,以便迁移理解。交互性的学习论坛不但可以快速完整地解答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困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5)形成专业虚拟教研组 高校教师的评比是以科研、教学、论文等多项指标进行的。虚拟教研组的形成,不再局限教师必须同一时间段、同一地方开会,只要确定好开会时间同时在线。通过一个网上虚拟环境,发起谈话、视频以及文字交流。虚拟教研组单元下会划分子单元,如会议通知、会议文件、教研进展、教研成果等具体的子单元。子单元让教师对专业教研活动可以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备课,避免了高校教师因为任务重而敷衍备课的现象存在。 2.建设专业数字化资源库 本专业主要是开发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控制工程工作坊》、《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数字信号与处理》、《现代通信原理》6本主干课教材。对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训项目、技能竞赛、拓展资源的开发进行详细说明。 (1)教学案例 从1952年至今,我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但面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却寥寥无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教材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教学法进行理解,同时对章节放置的教学案例进行真实环境下的虚拟仿真练习。在每个教学法章节都添加了两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两个真实案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放置的是“Y-降压启动线路故障检修”和“十秒倒计时器的制作”,每个教学案例都是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过程、问题讨论三个部分设计的。教学案例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难易程度的把控,并对相应的教学法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2)教学视频 以往的教学视频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偶尔有学生参与互动。在控制工程工作坊教材中的视频录制中添加了学生习题讲解的视频录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授予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可见,专业课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的讲授方法让学生不易理解吸收难点。但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本章节习题的主要知识点覆盖,让学生自我备课讲授习题和教师、同学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促使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 (3)实训项目 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方向课都存在大量的实训课程,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但高校实训课主要使用电烙铁、电阻、芯片等简单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安装、调试。学校引进大量的电子集成设备,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引线,按照实训指导书进行操作得出数据,完成实习报告即可。不管是前者的焊接工作还是后者的简单操作都不能使专业实操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现代原理通信这本书时,每编写一章节的理论知识必配备相应的实训项目。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提供相应软件、设备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学生的实训操作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以及设备陈旧等问题上。 (4)技能竞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全国每年都有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电子、软件类大赛。此外,培养单位积极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申请学生课题立项,对热爱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物质帮助。《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这本教材,就是结合当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流技术,通过软件仿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操作,完成项目实物需求。 (5)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的开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拓展资源一共分为三部分――文件、讲座、视频。文件多涉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部分的发展要求,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让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清晰的定位和理解。讲座多是教育领域中电子信息产业领头人发表的最新讲座的PPT,拓宽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把控。视频主要是培养单位组织的教学信息化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国培、省培的影音录像。文件、讲座、视频三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教学资源,更让学生对职教师资培养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和定位。 六、共享策略 1.完善激励制度,加大教师参与度 高校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大部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托财政经费支持,一旦教师课题项目结题,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基本就停止不前了。主要问题在于数字化资源开发教师激励制度不够完善,教师之间存在水平差异。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对专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提高教师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学校应对教师进修给以合理的激励奖励,让教师一方面可以完成课题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校专业发展需求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肯定,避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5]同时,教师专业水平不同,而数字化资源又是以教师团队开发为主,势必会出现教师付出不均现象。教师付出少的一方出现了“搭便车”现象,造成资源创作方的教师对资源创作利益分配不满,进而出现了能力强的教师职业热情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能力合理定位,分工明确,学校完善对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打造跨校数字化资源访问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一旦建立,若只让本校教师学生使用,就不能达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当前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不但要考虑学校层次、资源质量层次差异因素,还需要考虑校与校如何资源共享并签署资源共享协议。[6]引进“资源跨库检索”或“校际资源交换平台”,提高数字化资源共享度,避免数字化资源重复开发等问题,实现高校或区域性质上数字化资源的交互。跨库检索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分散在不同资源库中的信息检索出来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其中应用到XML和JSP技术。把跨库的检索系统引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就可以实现对不同数字化资源库优质资源的检索,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率。还可以起到校际数字化资源版权保护的作用。 3.建立数字化资源持续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工作,然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往往被资源维护与更新所制约着。部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数字化资源相当陈旧,不能适应现有专业学生培养的资源要求,由于后续工作的停滞,导致了大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成为摆设。因此,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前瞻性,根据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当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技术,进行数字化资源更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呈现动态变更、持续发展、具有活力的景象,增加使用者参与进度,共同完善。持续更新,保持“海量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资源库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更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架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解决我国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层次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不足的问题。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加强校与校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是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 [摘 要]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最直接体现。针对皖西学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近年来,我们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构成、教学大纲、实践课程的设置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基本原理及方法论的专业及实践课程体系,完善了专业培养方案。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 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最直接体现。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最新形势,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修订与完善,特别加强了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根据我院师资、教学实验条件和原有相关专业情况,我们将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划分为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两个主要专业方向,相应课程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技术、电机拖动控制、PLC、电力电子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某一领域的基本应用,便于毕业生就业。同时还设置了多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方向选修,便于学生拓宽就业面。经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既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与特色,又可与国内外研究型高校教学体系接轨的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与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我们根据电信专业方向的划分,在电信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信号与系统(4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5学分)、自动控制原理(3学分)、电磁场与电磁波(3.5学分)、通信原理(4学分)5门专业核心课程,共18个学分。在前期的课程建设中,相关教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完成了合格课程的建设。但这五门课程中每门课程的教学都由某一个教师独立完成,没有作为课程体系来实施教学,这样就存在因为内容之间相互交叉而造成重复教学的问题,也存在与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脱节的问题。可见,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目前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1] [2] 二、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成指导原则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这5门课程的建设,而是为了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的需要。这5门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电子技术、信号处理、通信及自动控制等领域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知识及方法论上面来。针对以往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课程结构横向协同性与纵向衔接性结合不紧密、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以电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线,考虑核心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协同共建关系,构建电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框架,并通过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方法改革等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一)修订教学大纲,选用规划教材 核心课程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目前选用的核心课程教材多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新颖,但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我们以前梳理得并不仔细,教师之间缺乏这方面的研讨。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但要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还要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同时要积极将新理论和新技术引入教学,更新陈旧内容。为此,近两年来,我们教研室对核心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删除大纲中冗余、重叠的知识点,再根据培养方案的设置,增加专业课程学习中用得比较多的知识点的课时数,依据教学大纲对这几门课程的电子教案内容进行修改。[3] [4] (二)形成讲座、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要求,我们组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电子、通信类企业调研,深入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对5门核心课程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将教学重点内容着眼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时也邀请行业专家做相关应用领域的专题讲座,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要求每位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为学生做两个课时的报告,报告内容着重于该课程知识体系的现状及发展,通过几届学生教学实践,这一做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融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同时结合皖西学院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课程综合化及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采用任务书式实验模式,并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讲座、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且每门核心课程有充分的实验课程支撑。 四、专业核心课程对所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贡献度分析 该5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兼顾了我院电子信息科技技术专业开设的两个专业方向,除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之外,我们选择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和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方向专业的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控制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控制方向的课程体系,而且是为了电信专业毕业生以后考控制类方面的研究生打下基础。另外,因为控制方向和通信技术方向专业课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电磁场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将电磁场与电磁波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是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的,是电信专业所有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 五、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关联度分析 建立从行业需求引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机制,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比重,适时地将行业中最需要、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引入到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之中,能保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同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建设层次。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加综合、设计型项目比重,我们把绝大多数实验从课内实验改为独立实验,让实验项目更加体现多门专业课程的综合,让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充分融入这些实验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总共开设6个专业实验,每个专业实验20个学分,每门专业实验都体现了专业核心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如专业实验一就融合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子线路三门课程,实验电路由学生自己来设计。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既能使学生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抽象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又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一)试点核心课程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有助于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我们以自动控制这门课程试点双语教学,试行前两届,没有太注重学生英语水平和主观意愿,所有学生都选择双语教学,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最近几届自动控制双语教学实行学生自主选择机制,对同一门课程同时开设双语和正常中文教学,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立核心课程试卷库 对于5门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建立课程试卷库,包括评分标准、答案。每门试卷库由20套试卷组成,考试的时候随机抽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探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实践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始终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其中电子产业的快速壮大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各高校基本存在着课程优化滞后性的特点,因此为正确处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现状,对于培养方案的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已箭在弦上。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本文,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电子信息 科学与技术 实验教学 长期以来,传统实验教学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与辅助,隶属于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门融入多专业的交叉学科,也是一个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专业,所以实验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受到较为系统的技能训练,掌握更全面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以及课程建设的广泛开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实践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整合课程设置,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为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以及综合设计能弱等诸多问题,应重新规划教学计划内的有关课程,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当中的结合部分,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了调整,建立起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学习内容互相衔接,且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群。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确保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加强和其它专业课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使学生具有更加广泛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应当重视专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实验教学。可以确立的课程群主要有“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实验平台”、“电子系统设计”以及“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等等。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考虑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该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理论研究能力,而偏重于学生电子技术应用方面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应浪费更多时间来讲授原理性知识,而应重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背景,运用电子设计工具来设计系统软硬件,测试其原理、步骤及具体方法,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并配合相关实验器材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于工程实际。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积极性,并提升学生的研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学时短、内容多的现状,应围绕着课程群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嵌入式系统”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很多先修课程的知识点都涵盖于其中,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嵌入式系统”的有关内容在先修课程教学内容中重点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减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压力。 三、建设校内外硬件实验及实习平台 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校内的实验室建设应考虑教学和专业发展来进行规划、配置。学校可投入一定实验经费、建立起综合实验室,以利于优化组合实验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学生课余、双休日和节假日等时间进行自主实验。学生主要通过申请立项,在教师审核之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实验。这样能培养出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动手、敢于创新的实践精神。 同时,校企共同建立实验、实习基地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通过以校外形式建立实习基地,使师生深刻理解本专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并了解到未来工作主要从事的内容、技术规范;了解生产设施实际运行状况以及调试维护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校园学习无法获得的,这便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为企业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企业当前所需懂理论、懂实践、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学校方面可通过推荐的形式,及时且准确地将学生个人情况反馈给企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所需人才。 四、通过学分制建设教学师资队伍 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弹性学分制的专业培养方案,使学生拥有广泛的空间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室及课程,这样也将在教师方面引入竞争,所以教师面对这样的形势,应及时转变教育思维模式、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并开设更多具有高水平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弹性学分制要求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策略,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水平。 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采用了导师制,负责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指导以及心理咨询,并涉及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每一方面。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精于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另一方面还要有极强的责任感以及无私风险的伟大精神。在学分制基础上,还应制定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采用教师岗位动态聘任制,通过教师间以及学生的评价,促使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手段,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的系统工程,在实验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课程理论及课程实践的优化整合,把工程实践背景及其项目开发过程引进实验教学的每一环节当中,集中体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特色。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将具有更强的竞争适应性,这种人才也正是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 电子信息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经济的全球化水平依托于信息化的发展。依靠信息化带动工业的发展是我国目前的战略,每年国家在电子通讯基础设施上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信息化的发展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同时,从总体上看,计算机、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行情相比其他专业要好许多。但是,随着近几年各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开始严峻,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发愁。造成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我认为是目前我们的高校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性应用性人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口径宽,特色不鲜明 要形成一个专业,至少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对特定科学问题的研究,第二要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检侧、控制和加工处理的技术科学,是一门知识密集、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而且具有很强工程应用背景的技术科学[1]。目前主要课程英语、数学等基础课,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热学、固体物理等物理类课程,电路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模电、高频等电子类课程和程序设计语言、微机原理、单片机、多媒体、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类课程。知识面涉及的非常宽,是多学科课程的组合,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基础理论体系。与信息工程甚至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差不大。 1.2 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 目前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工程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院校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或相关的专业,但是它们几乎都属于非师范类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公司和事业单位的要求。因此,现在大多数院校这个专业的教师是从大学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他们既没有系统的教育背景又缺乏教学实践。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同时电子信息专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因此着力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广并且进行过系统的电子信息专业教育的合格教师,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应社会的需要尤其重要。 1.3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虽然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实验实践教学,但是它只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未能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不少实践课程流于形式。首先是实践的内容单一,实验课程中演示性、验证性的内容居多,学生只是开电源、观察现象、做记录即可。研究型和设计性的内容少,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其次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单一,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大多数的实践教学基地只是用于学生的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难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发挥作用,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的则少之又少。因此,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与设计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实际需要。 2.加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 2.1 准确定位,建立专业特色 要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就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在重多院校中找出自己的特色,创造自己的品牌。如农业院校可以将农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发挥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这样专业才能办活。电子信息科学发展迅速,因此要不断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尽量压缩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选修课的内容要根据当前的新信息、新技术不断更新。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掌握几门使用的技术和方法,走出校门后就能马上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2.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已有的实验平台,建立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和重点课程设计的实验课程体系。加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仪表、仪器的使用极其电子工艺,这是基本的技能实验,一定要为后续试验打牢基础。验证性的实验如EWB、System View是指用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学生的课外方针等形式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综合型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利用学到的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设计一个数字闹钟,利用所学的高频电子技术知识制作调频对讲机等,或者通过实验让学生将各个课程之间综合起来,如采用EDA技术、单片机来设计制作一个温度控制体统等[2]。设计性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资料,针对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设计,如报警装置、道路交通指示灯等,老师稍作讲解后,由学生自己确定方案并进行论证,电路的设计电路板控制程序的编写等由同学们自己分工合作,出现问题自己搜集资料解决,老师只是起到进行必要技术指导和点评的作用。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实验,真正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也是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了现代工程技术。 2.3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未来技术类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3]。定期聘请电子信息专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以及最新的行业动态。同时与有关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在企业内的实际学习增长学生的见识同时拓宽了视野,了解声场管理等业务,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4 鼓励大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竞赛. 通过鼓励大家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相关社团和科技创作,可以提高大家的实践能力。这些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专题的电子设计和制作、电器维修活动等课余科技活动,还包括学术活动,主要是在学生中选拔实践能力强的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风气;另外举行科技创业大赛,成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团队,对外承接电子信息技术的设计任务。这都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极大地帮助作用。 3.结论 学校教学是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只有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改革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才能培养出社会和企业单位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了新型课程体系模式,通过近五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1 引 言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沿,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今后20年高科技发展的重点。目前,随着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理论上研究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急需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所以,全国各个高校纷纷增设电子信息专业,同时对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不全面,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2)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缺乏机动灵活性;如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发生改变时,课程体系只有重新建立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如果在构建新课程体系时设置多个能力模块,在能力培养目标改变时,只要进行专业模块的合理组合,就能满足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 (3)实践课程体系中各种能力训练比较独立,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新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实践技能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明确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绘制能力矩阵图,建立培养所需职业能力的课程理论、实践教学模块,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课程(以职教师资为例,如表1所示),尽量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 (2)构建合理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国内大多数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制定,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制定的能力培养要求建立课程模块,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框图如图1。 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能力需求,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设置成各种专业能力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在各种能力模块内,实行教学内容优化,避免各课程内容重复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强化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各种能力模块具有较强的衔接性、独立性、整合性等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各种有机组合;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在能力模块中溶入新技术、新工艺,淘汰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 (3)构建高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构建“一体化、分层次、开放式”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一体化”指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一化;“分层次”指实验(实训)课程由基本技能训练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类型层次的实验项目组成;“开放式”指实验课程要具有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实验开放教学,框架如图2所示。 根据上图构建由两类课程、三类层次、四种性质、三个阶段组成的实验(实训)课程新体系。 1)两类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实验课保证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选修实验课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2)三类设置层次:第一层次:基本技能训练型实验。简称基本型实验,指以强化学生基本实验能力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实验能力或从业技能、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第二层次,综合设计型实验。指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或职业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实验。第三层次,研究创新型实验。指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 3)四种项目性质:第一种是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获得基本实验技术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操作实验技能。第二种是设计性实验项目,接触本学科研究工作思路,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种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初步接触本学科研究方法。第四种是研究性实验项目,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科研训练平台。在这类实验中,学生运用实验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4)三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大一至大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实验内容以基础单元操作实验为主。第二阶段,大二至大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创新思维,辅之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训练,基本技能和综合设计实验技能训练并重。第三阶段,大三至大四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性设计实验为主。 3 结论 长江师范学院和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上述思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良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摘要:从学校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定位出发,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于人才的培养起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引言 自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到2008年增加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毕业生、家长和各高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各高校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3年成立的新专业。由于是新办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在随后的几年中,对一些专业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整个课程体系还是不够完整。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调研,从我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完成了新的专业课程设置。从本专业5届毕业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来看,课程体系改革对本专业学生的考研和就业起了积极作用。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品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这就要求电子信息人才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此,国家人事部、信息产业部,于2006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目的在于及时更新各类信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高校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以顺应我国经济建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3年成立的新专业,在专业开办之初,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实验设备缺乏等问题,这就势必导致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是:(1)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时偏少。(2)专业实验课时不足。(3)专业课程之间衔接不够。(4)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过多。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服务,修订专业培养计划,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1.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落实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多学科性大学,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湖北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教务处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形成了此次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1)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3)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与先进性;(4)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分布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并依据湖北工业大学课程体系结构框架(见表1),修订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此次修订主要对原课程设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调整。(1)取消了几门课程。按学校规定本科阶段课内学时2500学时,本着“以有限的课程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不求全、细,重在精、新”的原则,取消了与专业方向关联程度不高的课程:软件工程、数据库概论。取消了与大学物理内容有重复的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2)增加了几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为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3)增加了专业实验课的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学时。(4)适当地将课程前移。按照我校的本科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学生在第八学期只安排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教学任务,第七学期有部分学生要为考研做准备,也有部分学生开始找工作,所以很难有太多的精力用在第七学期安排的课程上,导致这学期的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新计划将二门课程前移。(5)理顺了课程的先后顺序。在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之初,由于培养计划尚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有所调整,导致部分学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先后顺序颠倒,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此次修订基本理顺了课程的先后顺序。 四、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完成后,从2005级开始按新培养计划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新培养计划从我校的目标定位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较好地解决了原培养计划中的绝大部分问题。目前,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按新培养计划已培养了2009~2011三届毕业生。这三届毕业生考研和就业的总体情况明显好于2007~2008届毕业生。由于就业情况与当年的就业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好进行对比。因此仅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历届毕业生的考研情况(见表2)进行对比。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9~2011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和毕业生考取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2007~2008届。可见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对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考研、就业都起了积极作用。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以来,已有五届毕业生。其中2009~2011届毕业生是按修订后的培养计划进行教学的,而2009~2011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和毕业生考取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前两届,这说明新的培养计划对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证明笔者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计划也应及时更新。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将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中探讨了如何应用现代放射治疗机的最佳摆位技术,以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最后得出结论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提高了摆位精确性,能为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关键词】放射治疗;计算机;摆位 现代放射治疗机已经全面数字化,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放疗实施更精确、更方便,我院自2002年初购买了进口直线加速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数字显示辅助摆位,效果明显,提高了放疗摆位精度。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自2002 年2 月至2004 年10 月间,?22 例患者使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照射,其中,头部52 例,胸部36 例,腹部34 例。 2.设备。医用模拟定位机为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生产的BMD--2模拟定位机,治疗机为医科达Presice 全数字化直线加速器。计算机显示的功能为:Couch VRT 、Couch LNG、Couch LAT、Couch RTN、Coll RTN、Field Y、FieldX、Ctantry RTN、Coll Y1、Coll Y2、Coll X1、CollX2。模拟定位机和治疗机的床在水平纵向、横向、垂直上下移动的数据均能实时显示。 3.方法 (1)相邻二野照射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本方法应用于相邻二野照射(如全脑全脊髓放射) 治疗,以头部野中心为基点,水平纵向移床至上脊髓野中心,再移床至下脊髓野中心。当水平纵向移床时,计算机屏幕Couch LNG能实时显示移动距离。对相邻二野的照射,已知相邻二野的中心距离,从一个野到相邻的另一个野摆位移床时,计算机Couch LNG提供了移床距离的精确数据,能使每次照射二野中心距离不变。移床后再核对患者皮肤上已设好的照射野。这种摆位方法有计算机数据核对,又有传统的皮肤划野摆位,使照射更精确。 (2)形态变化较大部位数显辅助摆位技术:上腹部将虚野的参考点设在胸骨处,下腹部将虚野的参考点设在耻骨联合处,以固定不变的耻骨或胸骨为基准进行移床计算机摆位,能快速准确对实际野进行照射。假设对右下腹某一病灶照射,则在同中心摆位基础上,将参考点设在患者的耻骨联合处,通过水平纵向移床,计算机Couch LNG显示的实时数据能确定患者照射野横坐标中心;再水平横向移床,计算机Couch LAT显示的实时数据能确定照射野的纵坐标。通过二次移床就完成了计算机摆位程序,再核对患者皮肤上所设的照射野,即可开始照射。由于直线加速器治疗床和模拟定位机定位床的横向、纵向位置数据是由计算机对多圈电位器变化电压值采样获得,在长期使用中可能产生偏差。采用此方法,加速器床和模拟机床的中心位置与显示值必须定期每周一次校准。数显辅助摆位技术只适用于机架角零度时垂直照射和水平照射。本组病例均在模拟机下定位,采用等中心照射技术,做皮肤等中心和激光点的标志,头颈部肿瘤摆位时加用进口网状面罩固定。4.结果122 例患者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照射,摆位方便、准确,经模拟定位片和治疗体位片对照,重复摆位误差≤(2.1±1.3)mm。 二、讨论 一个完善的放射治疗计划只有当它得到严格的执行时才有意义,而摆位是治疗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多年来,技术员根据患者身体皮肤上的划线对野照射,无量化指标,对相邻两野照射,对身体曲面部照射,带有经验性和随意性。两相邻野的照射,其两野间隔和中心距离,只有通过计算机摆位技术,才能使相邻两野之间平滑过渡,避免“热点”或“冷点”。在实际放射治疗过程中,随机发生的摆位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其中因治疗机参数变化而造成的射野偏移允许度为5mm;因患者或体内器官运动和摆位时允许的误差不超过8mm,理想的摆位是偏差越小越好。而头部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总精度要保证在(1.3±0.64)~(2.0 ±0.6)mm 之间,体部立体治疗应在(2.9±0.45)mm 以内。我们充分利用患者的“硬指标”如胸骨、耻骨联合等为参考点,使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有效地克服了因循环、呼吸、胃肠蠕动、膀胱充盈等生理因素导致的摆位误差,能充分发掘现代化设备的功能,为精确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计算机论文: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 一、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的分析 “绿卡工程”自启动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邮政“绿卡”以其全国联网、通存通兑的功能,给广大储户提供了快捷、方便、灵活的服务,提高了邮政储蓄的经营效益,然而邮储人员风险意识差、素质不一、管理存在漏洞以及电子化安全系统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1999年全国邮政储蓄发生计算机案件20起,涉及金额609万元,占全年案件总额的15%.邮政储蓄已成为金融犯罪分子攻击的目标之一,储汇资金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笔者认为造成此类案件多发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邮政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操作者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或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所造成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其主要表现是,前台工作人员柜面把关不严,凭证、存单(折)审查流于形式,办理支取手续不严谨;对一些异常行为,如当日频繁大额支取现金,存折一次性大额支现、销户或遗忘变更存折密码等行为缺乏必要的警觉性。这些都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二)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是指在邮政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稽核部门监督手段落后以及制度制定有漏洞或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 1.内控制度执行不严。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是滋生邮政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土壤。计算机内控制度的核心是权限制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权限制约经常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一是权限设置不合理,过于集中,特别是网络中心的管理员与程序员在不少单位由一个人兼任;二是相互间密码串用,甚至以“信任代替 :请记住我站域名/ 2.检查监督力度不够,检查内容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检查监督人员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帐平表准,着重于对静态资料的审计,侧重于对本地业务的监督,忽视对动态操作以及权限密码的制约检查,弱化了风险审计。 3.邮储内部的稽核监督工作严重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邮储业务网络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稽核部门监督检查的范围仍局限于邮储业务本身,而忽视了整个邮储业务的技术支撑体系,即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稽审,对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系统犯罪的隐蔽性、时效性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于计算机网络处理的业务,通常只是对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审核,把计算机网络视作接收数据输入和产生信息输出的“黑箱”,形成一种绕过计算机网络审核的现象。 (三)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对计算机安全防范认识不足,以及在计算机安全管理中科技与资金投入不足所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多数支局所没有专门从事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机构,科技人员单兵作战,除了承担业务软件的推广应用,还要负责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往往是顾此失彼。各职能部门如保卫、稽核和纪检还没有将计算机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计算机风险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现行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难以适应邮政金融计算机发展的需要,没有及时完善网络安全运行管理、密码专人管理、操作员管理、媒体存放管理等制度,并且在制度落实上,也是情况堪忧。 2.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安全技术薄弱。一是电子数据、资料、程序管理不严密,数据磁盘随意带出,打印作废的有关储户存款等信息资料随意乱扔;二是数据通信传输未加密或加密方法简单,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三是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如主机房和营业厅等重要部门没有配备防火、防水、防盗设备,没有安装监控报警设备等。 二、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的防范 当前,金融电子化已成为一大发展方向,为确保其在邮政金融的建设中稳步发展,防止计算机案件的发生,确保储汇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切实将风险化解在基层,化解在一线,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的风险防范工作。 (一)操作风险的防范 1.严格划分权限,加强内控制约。一是要将操作员、系统管理员、程序员的“三权”真正分离,三者之间决不允许相互兼任。程序员修改程序要经网络中心负责人审查同意,同时要将修改时间、修改内容、修改人员等情况予以详细记录,平时不得在超级用户状态下进行操作。二是应用系统的记帐、复核、会计等操作权限也要分离制约,特别是前后台的业务界限要划分清楚,禁止职责交叉,混岗操作。三是严格操作员密码管理,一人一码,一码一密,定期不定期更换,严禁泄密、串用。四是严禁操作人员在未退到初始登录状态前中途离柜。 2.加强数据信息的保密工作和凭证的验密管理。一是加强对程序盘、打印资料的管理。每天备份的数据盘要入库入柜保管,动用备份数据盘必须经业务主管签字同意,相关情况在登记簿上予以详细说明;打印的资料及时收集归档,作废的有关打印资料要及时销毁,不得流失在外,以免被犯罪分子利用。二是凡是用以办理通存通兑的存单(折)均需设置密码,未设密码的,各营业网点概不受理其通兑业务。三是密码应由储户用密码小键盘自行输入,支取时,储户提供的密码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隐形密码自动核对,相符后方可办理业务。四是储户密码遗失时,一般操作员应无权查询,只有具有主管员权限的人员才能按照规定查询访问。 3.加强对邮政金融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技术研究,使技术防范工作做到可靠、先进、超前。要在识别凭证真伪上下功夫,对打印存单要加技术控制,防止套打空白存单,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防伪技术,确保有效识别假冒存单(折)、支票等结算凭证。 (二)制度风险的防范 为提高稽核检查的成效,必须改革原有传统稽核检查模式,建立起一套适应当前业务发展需要的全新思维模式和审计制度,从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人员配备、动态操作、帐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控,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堵塞漏洞,不留死角。 1.加强人事管理。根据接触系统和操作的密级选择适当人选;对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表现要进行定期考评,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针对软件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业务操作人 员的工作职责,分别建立一套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以便分清职责、互相监督;建立密码管理制度,重要的密码要由不同人员分段掌握,密码要定期更换并严格控制密码的扩散范围;对应用软件要安排专人管理,未经有关负责人的批准不得随意修改软件,确因业务需要而必须修改的软件,在修改完成后要及时入库登记,同时附软件修改说明书和测试报告,严禁将应用软件外流、外泄;建立并严格执行机房管理制度,切忌用信任代替制度,机房要有专人管理,划分禁区等级,分职责进入。 3.加强计算机稽核和监管。对帐务和应用系统使用稽核软件分别进行实时和定期检查;对每台终端、每个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以便保留原始操作信息,进行操作信息的安全跟踪。 4.加大内部稽审力度。内部稽查审计部门应合理配备技术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软件开发和研制过程,使其从软件需求设计的起始阶段,即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现有邮储网络系统优势,尽快研制网上随机监测软件,逐步建立起能够主动监测,有效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安全系统,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管理风险的防范 1.建立计算机安全及风险防范领导组织体系。各级领导要重视计算机安全工作,将计算机风险防范纳入工作日程,要尽快成立“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对计算机风险管理的力度,并从领导到职工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营造出“科技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安全领导小组”要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开展经常性检查,防止事故发生,并定期通报计算机安全运行情况及各部门落实制度情况。有条件的部门可在“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下设立“安全技术应急反应中心”,对网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援和解决方案,定期公布网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预告提示网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2.各级主管领导应重视并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防范工作,对机房等重要设施要作为要害部门严格管理,配备防火、防水、防盗及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安装的监控报警设施必须同公安机关“110”报警系统联网。 此外,还应加强邮政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计算机安全教育,增强他们对金融计算机犯罪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识别能力;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管理计算机、处理计算机故障、防范计算机风险的能力;抓好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职工的科技素质,从根本上实现计算机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为邮政金融事业的发展服务。 计算机论文:注重教学与实践,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 钱萌 摘要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是各种计算机考试中的一种,本文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的及格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DOS 能力 考核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国家公务员也必须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和技能。为了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教委于1995年12月联合《安徽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和(中级)考核大纲》,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法,全省各地市纷纷响应。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在市考核办的指导下,自1996年3月起先后举办了多期初级培训班,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近几期的培训结业考核中,获得了100%的通过率,受到了各方的好评。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与我们牢牢抓住教学、操作和应试这三大环节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一、注重课堂教学,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中对基本概念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在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想学好基本概念,搞好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计算机是一门新的科学,参加学习的学员大都是初学者和刚入门者,他们对计算机很感陌生,所以讲授是学员对计算机知识的第一印象。如果课堂上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势必影响后继学习;第二,学员的特点是在职人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兼之又无课外作业,所以他们希望在课堂上就能吸收和消化新概念,然后加上一定上机练习,就能熟练掌握;第三,培训班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在连续18天100多课时的时间内,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复习,参加结业考试,所以,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采取了讲解、提问、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系统、全面地讲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考虑到学员年龄普遍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让学员去讨论,经过分析思考以后,再做出解答,并要求从中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对一些直观性较强的概念,我们充分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如讲解键盘,我们就拿实物到课堂上,分析它的结构,指出每个键的功能,介绍它的操作方法;讲解硬件,我们就打开主机箱,让学员们观察,充分感受计算机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在讲完一个章节内容以后,将所有的概念系统整理、加以分析对比,指出难点和重点,抓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巩固所学的概念。比如:DOS部分的目录操作命令对学员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命令之前,先分析目录和文件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讲授建目录和删目录命令的格式、功能和用法,强调建目录自上而下,删目录自下而上,被删除的目录必须是空目录和非当前目录。目录和文件操作命令讲完后,再全面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最后通过一个例题来练习、巩固。 二、提高上机效率,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上机是巩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的重要一环,上机安排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二小时的上机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学员提不出问题,教师轻轻松松,但效果很差。我们是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上机效率的。 1.合理安排上机时间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让学员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上机操作,上机课时占总课时的60%强,同时将上机安排在理论课之后,使学员及时感受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操作促进理论的消化和巩固。 2.适量安排上机作业 提高上机效率的最佳方法就是布置一定的上机作业。好的学员上机计划安排得当,一次上机收获就很大;但大部分学员上机盲目,不知从哪里下手,他们不是通过上机促进理论的理解,反倒感到理论和实践不是一回事,上课都听得懂,操作怎么不行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每次上机均安排适当的作业,并督促学员完成。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虽然学员的提问增多,教师工作量增大,但上机效果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教学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方法,它具有很好的人机对话功能,克服了学员多老师少,学员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弊端;另一方面CAI具有很好的动画效果,特别是对枯燥的概念,以图形、动画的方式出现大大增强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上机中引进了《TT》练习、《DOS》入门、《五笔通》等各种教学软件,除此之外,我们还编制了一些简单、直观的软件,如《五笔字型录入软件》、《WPS综合练习》以及《测试练习》,虽然这些软件很粗糙,却省略了不必要的环节,使用方便,效果同样很好。 三、采取多种形式,复习巩固提高 基本教学完成以后,剩下来的时间应进行复习作应考准备。一般情况下,学员们的情绪都不太稳定。 第一,学过的内容记忆不深不牢,常常到答题时回忆不起来了; 第二,考试是上机进行,2小时内要完成选择、录入和操作题共三大部分,事先对答题要求以及各部分前后连接既不清楚,更不熟练; 第三,考试要求很严,由省考委出题,并委派专人监考,学员们心里没底,情绪紧张。为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员复习,提高他们的应考能力,增强自信心。具体作法是: 首先,按大纲要求系统地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指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大量地练习模拟试题,包括省考委编制的练习盘以及自制的试题库。通过练习,不仅帮助学员复习了基本知识,而且使学员了解了考试的特点、范围和题型,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员们掌握了正确答题(包括平时练习和实际考试)的关键。即 1.细致完成选择题 选择题共20小题,计40分,是考试的重点。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多、范围广,涉及到计算机基储DOS、WPS和FOXBASE各个部分,这就要求学员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不仅要记得住,而且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实际答题时一定要细心审题,头脑冷静。选择题大多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几个易混概念之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有的概念甚至没有见过或一点都不了解,这时就要求学员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如实 例:[选择题]在FOXBASE中,函数RIGHT(“DRAWTHESAMPLEICON”,4)的值是:A.DRAWB.IC.WD.ICON分析:FOXBASE中的函数RIGHT对学员比较陌生,原因在于FOXBASE中有100多个函数,不可能全部记忆,但是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问题就会解决。“RIGHT”是右的意思,而“4”则是指字符个数,综合起来就是“右边的4个字符”,答案就水落石出。考试中遇到同类型的题也应能作出正确的回答。选择题的40分既容易得,也容易丢,关键在细致。通过大量的模拟练习,不仅对基本概念是个巩固,而且对题型和份量都有所了解。2.快速完成录入题 录入题有20分,输入130个汉字,它的难度是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刚开始练习,学员们心慌手乱,二十分钟录入一半还不到。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做了精心安排。 第一,选择了非常好的中文平台UCDOS5.0,安装了五笔字型、拼音等各种输入法,并挂接联想功能。然后重点教会学员如何利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中的词组和简码功能来提高录入速度。 第二,要求学员做到:录入前选择好输入法和输入状态(半角/全角、插入/改写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录入时,集中思想,严格按照要求上下对齐,充分利用20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输入文本。 第三,告诫学员对录入题切莫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对待,录入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理解的东西不多,无技巧可言。选择题已占40分,再拿下录入题,不仅是过级的保证,也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每个学员都必须完成好。对此要肯花时间专心练习,以求快速和准确。由于学员主观上重视,客观上又具备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加上大量的上机练习,大部分学员都能快速地完成录入题,这就为做好操作题增强了信心。 3.准确完成操作题 操作题分为DOS、WPS和FOXBASE三大部分,共计40分;操作题的特点是内容多、难度大,各部分均有很多的命令要求记忆,使用这些命令还有一定的技巧,所以这部分是学员应试的难点。那么,如何抓住重点、分解难点就成为问题的要害所在。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一下 实例1:[DOS题](1)在A盘根目录下建子目录STUDD.(2)将A盘上子目录TEMP中的内容拷贝到A盘子目录STUDD中.(3)在A盘子目录STUDD中,建新文件SUN.TXT,内容是SUN是个好学生.(4)将A盘子目录STUDD中文件CHENG.DOT删除.(5)将A盘子目录STUDD中文件LI.TXT改为LEM.TXT.(6)在A盘子目录STUDD中,再建子目录WANG.实例的要求明确地告诉我们,想要较好地完成DOS部分,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抓住重点;DOS部分的命令多,但真正在操作中能考到的却不超过:建文件和目录(copycon、md)、删文件和目录(del、rd或deltre)、复制(copy)和改名(ren),因为只有这些命令才能对磁盘目录结构产生影响,而象dir、type等一大批命令在操作中仅起辅助作用,这就是DOS部分的重点所在。 第二,力求准确;DOS部分的特点在于前后联系密切,前1小题做错,后面的答案就会跟着出错,产生连锁反应。有的学员往往每道题都做了,但判分时则1分未得,原因就在此。当然要做好这部分答题也不难。首先选择正确的命令,删除目录用rd,删文件用del; 其次正确描述命令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操作对象都在A盘上,除了盘符还要注意路径,即根目录、子目录、当前目录等;最后还要重点强调的是,命令以及对象中每个字符都必须正确,少一个空格有时也不行,这也就是自始至终强调力求准确。 实例2:[WPS题](1)将正文第三行中的“不合法”改为“短期”.(2)将正文第五行中的“质量”删除.(3)将“多年来的经验……发展的需要”另起一段.(4)将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并为一段.(5)将第一段与第三段交换位置.(6)按左边界2,右边界62排版.(7)在标题前将全文定义为黑体,标4号字.(注:标题与正文之间空一行,每段开头空两个汉字,段与段之间不留空行)(8)用细线按下表格式制表,并填入内容,表格大小以内容长度为准.1:单位代号,2:部门号3:产品号,4:生产日期5:数量,6:经手人名7:备注(纵向填入)(表格接在文章后).123456WPS题的特点之一是内容多,它包括段落(分段、段的合并、段的移动)、修改(一般的增、改、删和查找替换)、修饰(字体、字号)、排版(左、右边界、排版)以及制表等,而我们的对策则是充分利用菜单技术(ESC),无需记忆,不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和操作。WPS题的另一个特点是技巧性大,制表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头痛,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首先用自动制表画出长短适宜的表格,然后按题意添加和删除指定的制表连线,几分钟之内就可完成表格制作,填入相应的数据,即可大功告成。最后提醒学员,WPS题完成以后一定要存盘,否则答题无效,前功尽弃。 实例3:[FOXBASE题]已知在当前目录中有数据库STUDF,请在STUDF中做如下操作:(1)追加记录09000000,平均分,0,0,0,0,0,0,.N.(2)按字段“姓名”建索引文件,文件名是SY.IDX(3)复制一新库XK.DBF,条件是英语成绩〉=60(4)增加字段“生物”,要求如下:字段名字段类型宽度小数点生物N30(5)求物理成绩的平均分,并将其值存入库中最后一个记录“物理”字段中.FOXBASE部分的特点就是命令多,仅大纲要求掌握的就有几十条,而且每条命令的适用范围、所带参数、所起作用各不相同,因此,考试灵活性很大,不易抓重点。比如:简单的试题可以是建库,然后进行插入、删除、排序等;复杂的试题则是给定一个数据库,再对其进行修改、求和、复制等;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做了如下的部署 第一,从几十条命令中筛选出重要的十几条命令,如库结构操作(建立和修改),库记录操作(编辑、插入、修改、删除和复制)、排序(分类和索引)以及求和(纵向和横向),在此基础上作第二次压缩,即将相关的命令除去。如修改命令,至少有edit、change、brow和replace四个,只要掌握通用性强、操作方便的手工修改brows和自动替换repl即可。 第二,多练习各种题型的例题,以增加学员临考的应变能力,这有利于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好的成绩。通过各种题型的重点复习,大大增强了学员应试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确立各自的优势和重点。好的学员把重点放在选择题上,争取拿优秀;而一般性的学员则把重点放在选择题和录入题上,力争通过;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大量练习模拟试题,既加强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又熟悉了答题前后的连接及转换,提高了熟练性和准确性,使学员答题时得心应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办法 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 为加强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系统安全工作,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制定本办法。本规定适用于辽东实业集团及其分支机构。 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严格管理,杜绝隐患”。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安全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一、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辽东实业集团办公室为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部门,设兼职计算机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单位、各部门有关计算机安全规定和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职责是:负责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计算机安全检查,研究分析计算机安全现状和问题,提出安全分析报告和安全防范建议;组织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保密制度,监督检查计算机保密工作,及时提出计算机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安全管理基本准则 (一)计算机安全工作制度体系的重点是规范内部人员行为和健全内部制约机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计算机安全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计算机安全工作制度体系。 (二)要害岗位人员管理规定 1.基于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任务的强化以及安全的动态特性,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加强对要害岗位人员在安全方面的管理,实行责权分配。 2.要害岗位人员是指与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系统管理员、业务岗位操作员等岗位人员。 3.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审查和业务技能考核,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者方能上岗。 4.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必须实行“权限分散,不得交叉覆盖”的原则。系统管理人员和软件维护人员不得兼任业务操作员,系统管理人员不得兼任柜面及事后稽核工作。 5.要害岗位人员离开岗位,必须严格办理离岗手续,承诺其离岗后的保密义务。涉及集团业务保密信息的要害岗位人员调离单位,必须进行离岗审计,在规定的脱密期后方可调离。 6.要害岗位人员离岗后,必须即刻更换操作密码或注销用户。 7.要害岗位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法规和有关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承担相应岗位安全责任。 8.系统安全员的职责是对整个所辖范围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负责,在安全方面,系统管理员、操作员要服从系统安全员的指导、监督。 9.系统管理员的安全职责是对所辖范围的计算机系统问题负责,接受信息系统安全员的指导和监督,参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策略、计划和事件处理程序的制定,参与计算机安全建设和运营方案的制定,负责系统的运行管理、实施系统安全细则,严格用户权限管理,记录系统安全事项,对进行系统操作的其他人员予以安全监督。 10.系统维护人员的安全职责是负责系统维护,及时解除系统故障,不得擅自改变系统功能,不得安装与系统无关的其它程序,发现漏洞及时报告系统安全员。 11.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是接受系统安全员的指导和监督,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系统各种异常事件,严格执行系统操作规程和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三) 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规定 1.计算机机房、场地与设施应满足相应的安全等级要求,并进行分级安全管理。 2.机房安全建设和改造方案应通过上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审批和验收。 3.机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4.发生机房重大事件或案件,机房主管部门应立即向有关单位报告,并保护现场。 (四)网络安全管理规定 1.重要网络设备应放在主机房内,其他人员不得对网络设备进行任何操作。 2.与其他业务相关机构的网络连接,应采取必要的技术隔离保卫措施,对联网使用的用户,必须采取一人一帐户的访问控制。 3.内部网络的所有计算机设备,不得直接与国际互联网相联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 4.凡要求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须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报集团办公会审批、备案。 5.使用国际互联网的部门应自觉接受集团办公室的监督检查。 (五) 运行安全管理规定 1.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所用计算机设备维修、更换或报废时,应彻底清除相关业务信息,拆除所有相关涉密选配件,由使用部门登记封存。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部门应按规定进行数据备份,对备份介质保管、销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密钥必须作为绝密数据由专人保管,并定期更换。 3.网络参数配置、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详细开发资料及其源程序等核心技术文档,由办公室严格管理,不得外借。 4.安全人员要按规定进行系统的安全监测,业务操作人员应审查业务处理结果,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监测记录及其分析结果应严格管理,不得对外。 5.确认计算机信息系统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必须果断采取控制措施,注意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集团办公室。 三、技术防范 (一)实体安全 1.机房和营业室应设立监控系统,应有对系统运行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的设施。 2.机房和营业室应具有火灾报警系统,有适用于机房的灭火器材、应急计划及相关制度;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果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应加防水层。 3.机房和营业室应具有环境测控(温度、湿度、洁净度)措施;机房内应有空调设施,机房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8-24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 4.计算机系统应具有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和接地),机房设备应有接地设施。 5.机房和营业室 6.机房和营业室应采取防鼠害措施,地板下应采取金属管布线。 (二)网络通信安全 与公共网相联的计算机系统应采取相应的加密机制、防 火墙技术和防范措施,内部网络与国际互联网、外部网应采取物理隔离技术。 (三)主机设备安全 主机设备包括主机、终端、存储设备。 1.主机设备的安装使用环境,包括电源、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并定期检测。 2.主机设备应按相关技术规程安装、调试并验收。 3.应定期进行主机设备的例行保养和预防性检修,制定主机设备故障维修规程并严格执行,重大故障应注意保卫现场,进行应急处理关立即报告。 4.备份设备应按要求维护保养,保证能及时替换使用。 5.应经常收集设备使用情况及性能表现。 (四)操作运行安全 1.必须按技术规程进行系统和用户数据备份;系统和用户数据必须双备份,异地存放。关键系统应有灾难数据备份。 2.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应慎重选择计算机系统的口令,口令长度不得低于8个字符。涉及资金及帐户管理的应用系统、保密的信息系统,其密码口令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一般应用系统的密码口令不得超过三个月。 3.应建立业务系统正常调帐规程,并严格按规程操作,确保资金安全。 (五)安全技术措施 1.关键计算机系统应具有灾难恢复的技术措施。 2.计算机系统应有系统操作日志,每天开、关机、设备运行状况等应有文字记录。 3.计算机系统应有备份措施。 4.必须有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有计算机预防和清除病毒和软件或硬件产品。 四、安全检查和评审 集团办公室要组织计算机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限期整改。 安全检查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等。安全检查可采取常规例行检查、抽查和年度检查等方式。 五、安全教育及培训 各单位要加强计算机安全教育,宣传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提高全员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和法纪观念,自觉维护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下列计算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一)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的培训。 (二)计算机安全基本知识的培训。 (三)计算机安全专门技能的培训。 计算机论文:分析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发展 摘 要:摘要: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有所改变,还同时对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的。而计算机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和数据,以及执行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而软件就好比人的思想,没有软件的电脑就像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躯体,什么都做不了。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发展 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及社会活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在飞速发展着。它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领域扩展到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证明计算机产业的规模是相当巨大的,并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不仅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伙伴,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硬件”泛指各种计算设备和器械,所谓“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有关的文件。 一 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区别 软件与硬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生产方式:软件是开发,硬件是制造。软件是人的智力的高度发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件制造。尽管开发与制造之间许多地方是相同,但软件与硬件在根本上是不同的;(2)表现形式:硬件有形、色、味,能看得见,摸得着也闻得到;而软件则反之。软件存在的形式是在纸面上或人们的脑袋里,它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要通过在机器上运行的程序才能知道的;(3)要求:软件的要求相当高,是不允许有任何误差的,而硬件产品可以有少许误差;(4)维护: 硬件就像我们生活中用的物品一样是会旧会坏的,而软件在理论上是不会用旧用坏的,但在实际上,软件也会变旧变坏。因为软件是在一直不断改变(维护)的状态下生存的。 二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 软件开发的根据是用户要求建造出软件系统或者系统中的软件部分的过程,软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软件一般是根据用户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的。一般的开发工具就是采用软件开发。各个软件一般都有与之对应的软件许可,软件的使用者想要合法的使用软件是必须在同意所使用的许可证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从另一方面来讲,某种特定软件的许可条款与法律是不能相抵触的。没有经过软件版权所有者许可的软件拷贝,甚至是购买和使用盗版软件都将会引发法律问题。 一个软件的生存的周期是从开始计划到废弃为止的。它的周期包括计划、开发和运行,每一时期又是以若干个更小的阶段构成的。问题定义和可行性研究称为计划时期;开发时期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运行时期就是测试和维护。而系统计划、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及维护等六大步骤是我们开发软件项目的基本。软件开发必不可少的一步是从制定计划开始,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软件项目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必须要准确的弄清楚的,还要考虑相应的对策,在计划不周的情况下仓促着手是软件开发的一大忌。 三 软件的分类 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维护计算机的软件,如操作系统、自检程序等。应用软件主要就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软件,如人事管理软件、学习管理软件等。软件从功能上来说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功能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简化甚至代替人们使用计算机过程的工作环境。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负责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可以协调工作的。总体来说,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编译器,网络连接等一系列基本的工具 系统软件由一组控制计算机系统并管理其资源的程序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有:启动计算机,加载和执行应用程序,将程序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等。系统软件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应用软件和用户控制、访问硬件的手段主要都是由操作系统完成的。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的开发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应用软件的编制一般都是针对用户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某类实际问题。它可以是一组功能紧密联系,可以互相协作的程序的集合,如微软的Office软件;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程序,如一个图像浏览器;还可以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程序组成的庞大的软件系统,如数据库管理系统。 系统软件的任务有两点: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方便用。应用软件是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编制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及其有关资料。如事务管理方面的软件:工资系统、财务系统等;用于科学计算方面的数学计算IC现货商软件包、有限元计算软件包等都是应用软件。 四 软件的发展 若说人类使用机器替代人力进行计算代表计算机的出现,那么,软件的诞生,则来源于人类操控上述计算机器的理想。当然,软件真正萌芽的开始出现,是在计算机械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以后。人们想尽办法让机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这就要实现人与机器之间可以对话,或是让机器准确地接收人的思想并按照人的意志去执行各种运算。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利用穿孔纸带控制编织工艺改进繁琐笨拙的编织机,80年后,法国另一位机械师杰卡德成功的改进布乔的设计,并在1805年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杰卡德设计的自动提花编织机奏响了机器自动化的序曲并且影响至今。软件程序控制硬件运算就是在杰卡德编织机密密麻麻的穿孔卡片中孕育而出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硬件的演化速度比软件的发展迅速的多。原因就是在早期的计算机中,软件和硬件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出来。期间的很长一段时间,计算机的唯一功能就在于完成大规模的简单运算,本身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控制技术。这时的计算机是作为一种替代人力进行庞大运算的工具而加以使用的,也就没有必要对硬件 进行其他形式的操控,相应来说也就缺乏了对软件的需求,所以说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实际上就是这时的计算机技术。从1960年代开始之后的几十年软件的存在就是硬件实现某种功能的延伸。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对软件的保护更多的体现在了对硬件技术(即计算机技术)的保护上,一项计算机技术能够获得专利或者其它保护往往就是在某种(软件)功能的出现下实现的。这种硬件迅猛于软件的发展格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1960至1970年代。1960 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才有了更快的发展,计算机不仅运用科研和军事上,还逐渐转化向大规模的民用领域。这时是软件设计领域混沌初开的年代,还不多见编写软件程序的人,编程语言的选择性也很小。,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两个年轻小伙子科兹和卡梅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设计一种新的编程语言,新编程语言的设计原则就是:尽可能地简单。1975年,个人电脑(PC)的风暴开始蓄势待发,也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至此,软件才有了更好的发展。软件的方便易用为人们高效率的完成那些异常繁琐的各种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而人们的各种需求也开始慢慢浮出水面,从而引发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要求的软件一日千里的突破性增长。而用户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带动了软件行业的收益,所以软件开始频繁升级,从而硬件的发展开始滞后于软件。近年来,软件行业的排头兵微软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其竞争优势,每隔一段时间一种新的操作系统软件就出现了,每当微软推出新的操作系统,相应的对硬件的要求也就越高,这就刺激了软件硬件必须同步发展。 计算机论文: 兴趣教学·感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盘县二中 李 琳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的兴趣表现在力求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就称作认识兴趣,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状态就叫做求知欲。具有认识兴趣或求知欲强烈的人常常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所以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而满足求知欲,则会使学生产生与更高的认识活动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记忆保持率、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看一本书、就算我们连续地看几遍,可能也未必能将将其具体情节、细节说得清楚,道得明白,但如果将这本书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就看是看一遍或两遍,也能将其大概情况和细节的绝大部分记得清清楚楚。这说明,人体生理器官 (眼、耳、鼻、舌、身等 )与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感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古人亦云:“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耳到”。前不久,笔者看到这样一份资料: 1967年,特瑞赤拉( Treichler)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结论:人们学习知识和人体生理器官的关系是味觉占1.0 %,触觉占 1.5%,嗅觉占 3.5%,听觉占 11%,视觉占 83%,仅听和看就占 94%,可见,听和看是人体的主要学习媒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们可以记住阅读的 10%,自己听到的 20%,看到的 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 50 %,交谈时自己所谈的 70%。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相同的结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的感官学习后保持率变化为:单用听觉, 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 60 %, 3天后,则降为 15 %;单用视觉, 3小时后能保持 70 %, 3天后降为40 %;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 3小时后能保持 90 %, 3天后可保持 75 %。因此,将听和看结合起来,对于学习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粗放型教学,其公式可以概括为“时间 +精力”,靠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成绩,其实质是一种“告诉”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学主要围绕教师、课堂、书本三个中心而展开。学生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作抽象的讲解、描述和演示,学生通过听课和看书对其抽象的理解和囫囵吞枣式的把握,其结果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辛苦,而效果却收效甚微,可谓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种“告诉教学”,无法有效合理地刺激学生的各个人体器官,发挥其学习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记忆保持率。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这一名词闯进我国的教育领域。媒体,英文 media的译名,词义是“中间、中介”。指承载的载体。从文字上理解,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就是“怎样进行多种媒体综合的技术”。教育媒体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教育媒体(以教材、黑板、实物、模型、报刊、挂图等为主)和现代教育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cd、vcd等为主)。 传统教育媒体即我们上面所说的传统应试教育(告诉教学)中所使用的手段,而现代教育媒体即我们所谓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传递声音、图形、文字、图像等信息的高科技应用技术,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位图图象、矢量图形、动态图象、符号媒体、波形声音、 MIDI音乐等。它以其直观、形象、逼真、系统的形式,丰富的教学信息容量、快捷的传递方式,将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以声、形、象等表现形式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和意境,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感情的参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他们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迷上了多媒体教学,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根据所上年级教材的内容收集素材,用蒙泰瑶光、Autherwere、Micrsorft Powerpoint等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幻灯片。经验告诉我,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由粗放型(时间 +精力)向集约型(兴趣 +方法 + 效率)的转变,使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具体说来,其优越性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幻灯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单位时间里把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不易 理解的问题,社会焦点、热点等,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视频、感人的音乐,丰富多变的色彩,画面的切换,使学生置身于教学中,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且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信息的反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精讲多练”。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课后去死记硬背,不仅教师无法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内容、社会热点等,设计成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达到了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学时间不变,而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密度更大,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听和看等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多媒体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存储和处理。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材和教育信息的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如所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1998年 5月 6日“中国教育报”《勇立潮头》)。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培养“四有新人”是历史的重托,是民族的重托。教育发生的深刻历史变革,必然会体现在教师身上,引起教师角色的变化。毕竟,创造性的学生只能由创造性教育和创造型教师来培养。这种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只要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职业之社会地位和实现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告别过去应试教育的“告诉教学”,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变教学中教师的“如何教?”为指导学生的“如何学?”;变教师“要我学”为学生“我要学”;变“苦于学”为“乐于学”。尽快让学生实现三个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四种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在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多作努力。 计算机论文:农信社计算机内控建设分析思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信用社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农村信用社电算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也给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建设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的自我保护。在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会计、信贷、管理电算化,是提高信用社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农村信用社信息中心,实现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科学化的基础。由于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是农村信用社会计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的产物,且电子技术处理的性能高,隐蔽性强,单靠外界的监督,根本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处理的准确性,它自身必须有强大的排除错误和抗干扰的能力。这自我保护的功能,就是由内部控制来保证的。 2、有利于分清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提高效率。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本身出现差错很少,但人为造成出错的现象较多,而且一旦出错,损失巨大。为了防止违法行为发生,处理同一笔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因而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分清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减少差错。 3、有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业务技能,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农村信用社通过制定严格的计算机内控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不仅减少差错,避免资金损失,而且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后劲。 二、正确把握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的目标 建立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的主要目标有三: (一)安全性。保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全部文件的安全完整。要保证电子数据的安全,就要加强信息管理,健全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从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方面进行技术保护,就是要加强对系统用户的控制,加强对会计数据信息、系统通信过程,如数据准备环节、系统运行环节、财务管理环节、档案管理环节的制度控制,加强操作管理以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真实性。通过具体的控制措施,保证所有处理的会计事项是经过审核的,是真实的。 (三)准确性。保证输入的会计资料精确无误,完整、及时。 三、科学制定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制度 在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实际运行中,为了预防系统产生错误、故障,使系统正常运行,并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应当建立“组织控制、操作控制、应用控制、监督控制”四大体系。 (一)健全组织控制系统 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在系统中的分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让业务处理和业务记录相分离。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的可靠性。 1、职责分离。将计算机部门内部的职责相分离,即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操作、文档资料管理和控制相分离。 2、职责分工。对计算机部门的内部人员进行职责分工。计算机岗位有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职务,使职员之间形成内部牵制,各尽其能,相互联系,并且相互监督,以减少出现错误的风险。 (二)健全操作控制系统 只有通过标准的计算机操作控制,才能从源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安全性,防止犯罪行为。避免和减少错误。其操作控制包括: 1、实行有限责任制。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权限责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管理权限可根据其业务职能及业务权限划分其管理权限,根据数据情况划分为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及日常操作员权限,并且各管理员之间要相互制约。二是要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的会计软件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的权限,每一个员工只能进行与业务有关的操作,超出业务范围不予授权,计算机拒绝接受其指令。严禁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其它业务操作,业务操作人员只能办理自己的权限范围以内的业务,任何人不得越权操作,如须授权时,授权人员必须亲自输入授权密码,严禁将密码告诉他人代输。各个岗位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操作负全责,要一丝不苟地进行标准操作,并及时进行自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三是要加强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挑选责任心强、学历高、技术水平高及政治思想好的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其工资、职务、职称、评先挂钩。 2、实行密码控制。计算机密码分为主机密码、数据库操作密码、系统管理员密码及操作员密码,要严格控制。对工作人员要制定各自密码,并且定期更换,杜绝他人盗用、擅用密码,进行非法操作。换人要换密码,重要部门实行双人操作操作制,一人操作,一人监督,两人负同等责任。严禁一人拥有多个、多级密码,严禁出现无人使用的操作代码以及共同密码现象。如密码泄密并造成损失,密码使用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通过密码控制既增强操作者的责任感,又起到了监控作用,还可以防止无关人员非法进入,确保系统安全。 3、实行接触控制。就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运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严格要求操作人员在不使用计算机时,及时退出系统,警惕无关人员接近计算机,防止他人非法操作。 4、实行操作的日志控制。就是由系统对所有进入系统的操作者进行跟踪监控。要建立日记文件,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操作人、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 (三)健全应用控制系统 应用控制系统包括输入控制、过程控制、输出控制三个环节。 1、加强输入控制。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避免错误的生成,只有经过财务审核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才能输入计算机。要使输入计算机的数据正确、完整、可靠。可以通过合作数控制法、屏幕显示控制法、试算平衡控制法等,及时进行校对、检查。 2、加强过程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处理过程的控制。 3、加强输出控制。为了保证全部输出资料的正确和可靠,保证输出资料发给授权人员,对输出要实行有效的控制。输出控制主要是指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和其他各种报表数据处理结果输出的控制。要进行人工检验输出报表,让人脑和电脑相结合,以保证其正确性。同时要加强输出报表的分发与保管的控制。 (四)健全监督控制系统 1、加强计算机业务的事后监督。要对计算机营业网点的账务进行全面核对。要注重当日流水账、微机抹账登记薄和作废的原始凭证的逐笔勾对,确保抹账数据的真实性。各营业网点每日打印出必要的会计报表,逐日结平总账进行账务核对,坚持日清月结,总分相符。 2、要建立定期轮换的监督制度。对计算机的从业人员实行社社之间、岗位之间的定期交叉轮换,防范道德风险。 3、建立严格的惩处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计算机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违纪违规行为一律按制度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部控制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内部控制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更有效的计算机控制控制制度,以适应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需要,促进农村信用社更快、更好地发展。 计算机论文:研究简述计算机专业如何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从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布置、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组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增强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国际化已经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有关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即双语教学;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目前,以双语教学为特征的高校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尽管对双语教学的成效和经济性存在种种争议,但双语教学无疑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 1. 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西格恩和麦凯把“双语教学”定义为摘要:“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也就是说,双语教学的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并不是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它的课程的学习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把握两种语言。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开展双语教学既有普遍意义又有非凡性。 1.1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每隔几年就有新的技术出现;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重心在欧美,相关资料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绝大部分的编程软件都是用英语编写,相应的参考资料、帮助文档也都是英文原版资料;重要的国际会议、影响因子高的学术论文采用的都是英语。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信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英文水平。 1.2计算机专业的英文教材比较多,这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基本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 1.3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表述、专业词汇都是直接由英文翻译过来的,由于翻译人员的专业性,有些表述和词汇的翻译不太准确,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所以,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将为学生以后查询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2.双语课程的设置 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把握专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学习和使用外语,这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假如课程没有选择好,那么就会挫伤教学的质量,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地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专业基础课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知识类课程,它是在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课程。首先,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前,已经有了相关的基础知识,那么在知识的衔接上将会比较轻易,从而教师能比较顺利地实施双语教学;其次,在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对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强化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专业选修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专业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了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结构;同时,他们也已经完成了一些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且,其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过了英语四级,有些学生甚至过了六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双语教学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3.师资的布置 师资是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新问题。双语教学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业务精、外语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双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灵活地运用两种语言,相互交叉,既要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又要让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对双语教师的选派、培养和聘任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对双语教师的挑选有以下几个途径[2]摘要: 3.1从国外留学多年归来的专业教师中挑选。这些教师专业、英语水平都不错,是双语教师的最佳人选。 3.2选派外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得好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提高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还可以输送他们出国深造,逐步形成稳定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3.3聘请专业外籍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外籍教师的参加起着不同平常的功能。因为他们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专业知识,对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和提高英语水平都很有必要,但是在拟聘外教时要尽量聘用那些工作态度好、业务素质高,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 4.教材的选择 合适的教材[3]是影响双语教学实现效果的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引进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教材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教育部在《意见》中要求高校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非凡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更要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近几年,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影印教材,这些教材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我们也可以到一些权威、专业的网站下载一些英文资料,并经过适当的取舍,编排成教材,这些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业内的最新发展趋向和动态。 但是,在原版教材的选用、引进和编撰过程中,有些新问题我们是必须考虑的摘要:(1)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水平不一致。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全,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那么我们选用的教材要易于阅读,但同时也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经过了完整的基础教育,并且经过了一些双语课程的学习,他们在对知识和语言的理解上要比低年级学生高一个层次,对他们选用的双语教材,可以适当地增加些难度。(2)国外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和国内不一致。直接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但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体制和结构,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也不一样,因而在对课程的要求、内容和深度上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对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5.教学的组织 教学过程是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保障因素,组织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好坏。这一过程具有两面性,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教师教学经验足,教学手段丰富,就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收集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双语教学过程中,解释生词、语法等势必影响教学的进度,而原版教材的信息量又比较大,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 不足。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这又进一步地节省出一定的教学时间。教育部在《意见》中对高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摘要:“各高校要在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 5.2教学中突出重点,适时总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单位时间信息的接收量,有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调整,在保证授课知识全面的情况下做到有的放矢。原版教材的信息量比较大,但有些内容并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适时总结。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对重要和常用的专业词汇要反复强化,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减少学生阅读原版教材的障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适时地总结,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所学知识形成熟悉,以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复习和把握。 5.3教学过程的互动。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以前积累的教学经验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得很好,但假如得不到学生的认同,那么将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5.4作业和考试的方式。一般高校要求双语教学的试卷必须使用外语命题,但对学生的作业却没有这样强制性的要求,这会导致学生学习惰性的养成,因为他们更习惯于使用母语来进行复习、讨论和思索,会弱化双语教学的效果。另外,试卷虽然使用外语命题,但我们也要把握一个原则。双语教学考试主要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是对他们外语水平和能力的考核。所以在命题时,应尽量使用清楚、标准、常用的表达方式,对一些不能避免的冷僻词汇可以加注中文解释。 5.5专题讨论。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比较快,采用的原版教材对一些最新的探究方向和领域可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因此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述和拓展是不太现实的。为了让学生了解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专题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分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些专题,让他们自己就相关的专题查找资料,并做成多媒体外文课件,在合适的时间让他们对所进行调研的内容给大家作报告,并组织大家对报告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教材中相关内容的不足。 6.结语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和世界接轨的必然的发展趋向,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要清醒地熟悉到“双语”仅仅是知识的一个载体,双语教学的核心仍然是专业教育,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把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把握第二语言,形成对外交流的能力。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教育方式,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个长期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新问题需要解决。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探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电话通信电话终端设计思路 【论文摘要】电话通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技术,目前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话通信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比如信号的稳定性,通话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数据量的不断增加,都使得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电话通信技术的效果,促进了电话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就点算计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进行探究,指出了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设计思路以及电话终端实现方法。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革新和延续,即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较传统电话通信来说,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数据量传输量更大。网络资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和推广空间,目前,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1、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设计思路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的一种新型信号信号传播模式。通过USB接口,将电话电话终端与网络设备相连接,并在电话终端连接上用户电话,实现网络语音及数据的接收和传播,最终实现网络电话通信功能。一般来说,电话终端设备由脉冲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实现,所谓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就是一种能够模拟通信信号的数字化变化方式,相较于其他信号通信技术而言,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的信道利用率更高、数据损失更小、通信效果也更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调制技术。 为实现电话终端的PCM码流,往往需要借助USB数据接口,能够有效将计算机设备同电话终端进行连接,实现通话信号的告诉传输,从而快速传递到计算机节点当中。USB接口的有效利用,实现了计算机外设同计算机设备的有效连接,实现了将计算机外的数据信息有效的导入计算机网络当中,从而解决了传输问题,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USB技术同PCM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 1.1电话终端的硬件实现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需要电话终端硬件来实现最后的数据解码和通话活动,电话终端硬件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单片机控制电路 单片机控制电路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中电话终端硬件的一部分,是电话终端设备的电路核心,主要由存储电路、CPU、输入接口以及输出接口电路四部分组成,单片机控制电路实现了对电话信号控制音的发生,实现电话信号的输送,并能够对DTMF的双音多频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电路的接受,并能够有效控制USB接口,读取用户在电路中的通话状态,以及对系统参数的读取。 1.3用户电路 用户电路,是一种厚膜集成电路,由MITEL工作研制,能够为用户提供稳定的26mA恒流馈电,用以验证网络电话用户的电话使用状态、电话的拨号脉冲等等数据,从而确保网络电话的正常使用效果。用户电路是确保网络电话终端通过效果的重要组成单元,目前能够有效支持2-4线的交换,属于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的基础模拟接口。 1.4编解码电路 编解码电路也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PCM编解码电路是该电路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单元,该系统主要组成单元有数据接收滤波器、数据发送滤波器、基准电压源、输入电路、输出电路、逻辑控制单元以及PCM编解码电路等等,用以对数据信号的编解码,确保网络通信信号的有效性。 1.5电话终端的软件实现 电话终端数据通信的实现,不光需要硬件的支持,同样需要软件的支持,终端软件功能的实现,才能够使终端硬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传输、信号的编解码,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正常运作。 2、终端主程序 网络电话终端的出程序,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计算机电话通信系统的初始化,包括了单片机定时器、时钟。USB等设备的复位即初始化,对于网络电话终端的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网络电话主程序软件应用过程中,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即在程序中设置队列性任务表,按照先后顺序履行相关工作任务要求。电话终端主程序其实一种无限循环的数据查询系统,不断更新和制定查询任务表内容,并获知需要处理的相关任务,并以此进行相关任务的实现。在主程序运行过程中检测到了需要执行的相关任务,就会根据程序中已经安排好的子程序序列,进行任务工作的处理和解决,逐一进行任务标准的处理。主程序主要采用“先进先出”的工作原理,如果任务的子程序到最后的工作单元,并实行重复循环。 2.1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服务程序,就是实现信号传输的开启和关闭,一般采用的是计数的形式,其定时器由0开始,最大值为65535,并且以16.384Mhz的脉冲进行计数,持续时间约为4ms,如果电话终端设备采用AMBE芯片,则每个接收即发送数据包的周期更变为20ms;当终端服务程序的计数达到5120次之后,就能够实现20ms的数据终端,完成数据包的接收机发送工作。 2.2任务子程序 任务子程序,主要负责对电话终端设备的摘机及断机实现判断,根据用户的主叫和被叫等不同信号接收形式,完成相应的操作及工作的执行。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主叫摘机状态时,电话终端设备将会向AMBE程序发送拨号音控制数据;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摘机状态时,子程序将会向USB接口发送被叫的应答信号,从而判断电话终端的相关状态。 2.3电话终端设备的工作过程 当通话数据传输到电话终端设备时,用户做出摘机动作,然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传输摘机信号,同时,计算机电话通信网络就会向主叫发送拨号音,并做出信息传输反应,使用户电话重点设备接收数据信号并进行语音通话。当网络电话系统呼叫本电话终端的相关用户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会直接做出内部处理,接通被叫用户;如果呼叫的是其他其他电话终端的用户,则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就会直接栓送被叫用户号码,并等待对方的应答。当USB接口发回信息表明用户电话终端被叫忙信号时,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机会发送语音提示信息告知用户被叫用户繁忙并发送忙音。 如果是外部用户对本网络电话终端用户进行呼叫时,USB接口接收到被叫信号后就会进行数据解码,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果用户繁忙,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向呼叫用户反馈机主繁忙的信息,并发出电话忙音。如果机主处于离开状态,即用户闲时,USB接口就会向向用户发出相关提示信息,以及用户振铃提示,以提示用户进行电话信息的接收。当被叫用户听到振铃并做出摘机反应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随机开展数据信息的传送,网络电话终端就会开启语音传送功能。 3、 总结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应用,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一种革新和延续,能够有效提高电话数据的传输效率和传输速度,使电话通讯信号更加清晰,是未来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发展方向。在计算机哦电话通信系统当中,电话终端无需购买其他电话网络设备,经过USB接口同计算机设备向连接,很有效避免了繁琐的电话线路,使电话通信技术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优化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效率,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增长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先进的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来逐渐替代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确保电话传输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论文: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和整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2007 年全国高职院校数为1109 所,而且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定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1)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三、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有的可能有一些小的调整,但一般调整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现在的程序设计 的教材,尽管现在个人使用的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但还有较多的学校的教材使用的仍是TURBOC,此程序的运行结果是面向用户的,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与现实的使用却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他们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根本无从知晓,甚至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也应用不熟。尽管这些学生经过多语言的学习与实践,但最终结果是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进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老师认为学生基础不好,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地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从而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能适应IT 行业工作。 四、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IT 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自我知识更新、自我能力发展的素质,这不仅要求为师者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让学生明白从事IT 行业,必须时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方式、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软件保护之修改权探讨 [摘 要]计算机软件保护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实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无疑又提供了新的课题。本篇旨在通过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修改权规定及其性质探讨计算机软件之修改权的特殊性,以及其在软件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产生的linux环境下的变化,提出平衡利益下,做到放宽对软件修改权享有的限制。 [关键词]修改权 精神权利 经济权利 Linux GPL 一、绪言 随着e时代的到来,高新科技的兴起、数字化产品越来越多涌入市场,对这些技术、产品的保护日益成为新的课题;其间,大量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计算机广泛应用与人们生活、工作的各各领域,带来极大便利,而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和应用的关键。因此,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尽管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技术的提高和对知识产权领域认知的深入、突破,理论界和一些国家操作实践中采用了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或商业秘密与版权相结合的保护模式,但几乎所有国家无一例外的都主要采用著作权法这一手段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10条第1款明确规定有“无论以源代码或以目标代码表达的计算机程序,均应作为伯尔尼公约1971年文本所指的文字作品给予保护”亦正表现了世界范围上对著作权法保护模式的承认。 在当前,如何更好地平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利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的利益仍然在争论之中。而作为具体的单一权利,计算机软件权利人(包括了公众使用者)的修改权(The Right of Modification)亦是一重要权利,修改权的变迁实际上也正印证着计算机软件对其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平衡态度的转变。于本篇,予仅就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之修改权及其发展在著作权保护前提下进行探讨。 二、软件修改权概述 1.软件修改权的含义 从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下称《保护条例》)第1条规定可以看到,我国立法者是将该条例置于了《著作权法》的特别法地位[1].则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三)项规定,一般意义上的修改权就是指著作权人享有的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单就计算机软件享有的修改权而言,原1991年6月实施的《保护条例》中并没有明确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修改权之规定,只是在第9条的(三)项规定的使用权中规定有“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以复制、……、修改、……等方式使用其软件的权利”,其间提及修改权而已;而修改过后的2002年1月实施的《保护条例》则明确了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是指对软件进行增补、删节,或者改变指令、语句顺序的权利[2].此项规定相对于前者而言,无疑是一大进步,它将原来条例的使用权分散开来,形成一些具体的单个权利,再对这些单个权利进行比较详细的规定。 从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到,对于修改权的规定,《著作权法》与《保护条例》规定是存在差异的,不过条例所规定的修改权相对更加具有针对性。 2.软件修改权的主体 《保护条例》明确软件著作权人享有修改权,具体而言,即是指依照条例规定,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另则,从条例清楚,该主体是指软件著作权人而并非是软件开发者。但同时,根据《保护条例》第9条规定,除条例另外有规定的外,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而无相反证明,在软件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开发者。在此,有必要了解所谓软件开发者,是指实际组织开发、直接进行开发,并对开发完成的软件承担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或者依靠自己具有的条件独立完成软件开发,并对软件承担责任的自然人。则从上完全可以认为除去非正常的例外,通常所言的软件修改权主体就是软件开发者[1]. 那么被许可使用和非经最初的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计算机软件的用户是否同样都享有对软件的修改权呢? 首先对合法被原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使用的用户分析。一般认为对这类用户的必要修改权是应当受到法律所保护的,正如条例第16条规定 “为了把该软件用于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环境或者改进其功能、性能而进行的必要的修改”以法律的形式授权于这类用户。但是值得探究的是,该条例赋予权利的对象是“软件合法复制品所有人”,那么就意味着非合法软件复制品所有人并不享有这项权利。问题是,条例中的“合法”所针指的对象是什么,是对软件复制品合法性要求还是对所有人对软件复制品所有权利的合法?如果是针对前者的“合法”,则其似乎就没有否认违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享有本修改权,而这是并不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的,会产生反面的鼓励,故而从立法本意而言,该“合法”自是针对享有的合法性要求,这同样存在一个疑问,即对于合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和合法享有非法复制品的所有人是否皆享有这一必要修改权?勿庸置疑,合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享有本修改权;对于后一种所有人,就需要具体分析了,一般而言,法律并不支持软件非法复制品。 再看第二种情况,予以为非经许可[2]并不必然代表该用户是违法使用计算机软件,这样就存在需要权衡这些公众范围用户与著作权人之间的利益问题。关于此问题,《著作权法》有体现,即在充分保护原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下,又对其进行合理、必要的限制之原则;于《保护条例》中也对应应有同样体现。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和普及,这又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容予后文详述。 3. 软件修改权的客体 显然,要了解修改权的内容得明确修改权的修改客体。从条例可见其修改权客体是计算机软件。而著作权法上规定计算机软件是著作权人享有的修改权客体——作品之一[3],学者也以为“以高新技术和创作行为而产生的诸多信息产品理应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4],因此从客体上看,《保护条例》作为相对于《著作权法》的一部特别法也是合理的。 所谓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称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法号化的语句序列就是计算机程序;而文档则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具体说,该文档不仅包括以书面的文字形式表达的文档,也包括存在于计算机硬件或者存贮于软盘或光盘中的文档。同时,立法者认为,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是同一作品,对此,有学者就明确同一程序的源代码表示和目标代码文本是同一作品的两种不同形式(version或者form),是版权保护所指向的同一标的[1]. 目前我国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要求其以固定化的形式予以表现;具有可复制性,可以通过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同时应当具有独创性,以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也应当是属于作者智力劳动创作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计算机软件同传统作品并无多大差别,是以将其归类为著作权客体是合理的。 但是具体而言,计算机软件并不完全同传统著作权客体——作品。首先,计算机软件包含着更多高科技、数字化信息并且其 获得途径极多;其次,传统作品多在于以文字、美感等形式通过展现其内容来提供信息或娱乐,以被人感觉为目的,主要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是人和人之间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2];但无论软件开发者还是其他软件的用户看重的都并非计算机程序或者该程序或文档本身,而是该软件在计算机硬件设备中可运行而产生的强大功能;再次,与传统作品的有形载体相比较,计算机软件之核心——程序,一般是以软盘或光盘的形式存在,因此相对而言,也极易被不着痕迹的修改、变动。再加上计算机软件的广泛应用,传播范围广之特点,自然便给对计算机软件修改权享有人的权利保护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从上述比较看来,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著作作品享有的修改权。它有着作为特别法所相对独特的内容。 那么,修改权客体是不是必须是经过登记的计算机软件呢?1991年实施的《保护条例》对此认为,经过软件登记管理机构登记的软件是提出软件权利纠纷行政处理或者诉讼的前提,这严格限制了就修改权被侵犯而寻求救济的范围。而新的《保护条例》对此则作出了适应现代软件发展的社会需要之规定,淡化登记的作用,认为登记只是软件权利人证明其权利的方式,不再是寻求救济的前提。这显然便利甚至可以说是扩展了修改权救济请求的范围。 4. 软件修改权的内容 从前述修改权的概念可以很清楚,行使修改权是一种法律授权进行增加、填补,或者删节、改变的行为。按一般通说认为,修改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著作权法》第(三)项规定的修改权仅是狭义的概念说;广义之修改权还包括“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3].便是以为一项完整的修改权得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诠释。修改权是从授权性方面而言,保护作品完整权则是从禁止非著作权人行为层面上论述的[4].所以有学者又认为软件修改权是软件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对其软件制作修改本和禁止他人擅自制作修改本的权利[5]. 尽管如此,但《保护条例》只授权软件著作权人以软件修改权,而并没有如著作权法中规定一种保护计算机软件完整权。于此,予以为条例第23条规定的责任性条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不法修改权加以禁止或者限制;不然,则以条例之特别法地位,亦可应用著作权法中的相关规定,实在不必进行一种重复性规定。 具体到软件修改权,是指对未完成或者因为原软件有瑕疵而不能操作的程序进行的修改,从而使之能够运行或者完成运行。就其内容而言,修改权可以分为三类情况:第一,修改仅仅是对原有程序或者文档细微瑕疵,从而使原程序完善;第二,是一种创作辅助功能,即对没有完成的或存在功能障碍的软件进行修改,使之完成运行;第三,则是对根本不具备软件价值的程序进行修改而形成可以运行或完整的程序[6],这实质上俨然是一种新的创作了。予以为此与《保护条例》中修改权内涵并无不相符合之处,条例对修改权中修改应当到达何种程度并没有具体的止限,因此,无论是对原程序的细末修正,还是辅助完整创作,抑或是几乎在原程序上的新的创作都可被修改权的内容所涵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计算机软件的修改具体包括对软件程序的修改包括对源代码(open source)和目标代码的修改,这也并不同于对传统作品的修改手段。源代码是用人工语言或自然语言编写的、反映设计人总思想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但机器不可执行[1],而后者才是一种通过语言翻译程序处理后所转化成的可以由机器执行的指令。如果从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形式而非创作该源代码的技术思维角度考虑,学者认为“对软件的修改可以是用同一种编程语言,也可以用另外一种,修改应当是不拘泥于原来软件编程语言形式的”[2]之观点自然也就不无道理。 三、软件修改权的性质 这首先需要从著作权法中对修改权性质出发进行探讨。通过对目前对修改权的论述观点看,在其性质上主要是争执修改权究竟是一种精神权利还是一种经济权利。 精神权利是不直接体现为财产内容但又与人身紧密联系的一种权利,是相对于财产权利而言的,本质上属于人身权范围。而著作精神权利(Moral Rights),即著作人格权,是作者基于其作品所依法享有的各种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并不直接体现财产内容的权利,它是著作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与著作经济权利对应。虽然于著作权法中有主张著作精神权利应被纳入民法中一般人格权,但是学理界对著作权法中精神权利亦是人格权之观念并不完全同一,这里存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被称之为“一体说”,认为著作精神权利并无特殊之处,它无非是民法中人格权利的一种形态;而“民法人格权制度之外另设著作人格权制度,纯粹出于保护技术上的需要,并不表示二者在性质上存在差异”[3];另一种观点则是“分离说”,强调两种权利的客体和归属的差异性,认为它们是两种各自独立的权利。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争议,但在作者死后对其精神权利的存续处理问题以及这两种权利皆为宪法所引申之认识上却一致。而所谓经济权利,是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通过某种形式行使作品,从而依法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 与普通法系国家将版权中精神权利多作为实现版权人利益的又一重保障之观点所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尽管在著作权方面存在着对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关系认识有差异的两种学说,即以德国为主的“一元论”说和以法国为主的“二元论”说[4],但从著作权来源于“天赋人权”、作品是作者人格权反映出发,一直都将精神权利作为著作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享有和保护。之于我国著作权法而言,其在保护精神权利观念上承继了大陆法系的上述传统观念,这一点在是勿庸置疑的。学理界通说认为,我国著作权法赋予了著作权人四种精神权利: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则从其间可以很明白,一般意义上的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权利,其具有与著作权人人身紧密结合的特点,是基于作者的智力创作完成的作品而产生的权利,学者韦之在《试论版权中的精神权利》中就明确认这一观点。 那么是不是因此就可以毫无疑问直接肯定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就是一种精神权利呢? 有学者在论及计算机软件相关问题时就明确指出“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赋予软件著作权人3项精神权利,即发表权、署名权和修改权”[5];其他大部分学者也如是认为。其实,持此同一观点者大都是从计算机软件系属作品所包含的内容之一出发,认为《保护条例》是著作权法保护中仅仅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之法律,则自条例的地位和计算机软件与传统作品的相似性(前文已述)完全可以得出计算机软件之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权利之结论[1].但这并不是学理界统一的定论,反对此观点的学者以为,软件的修改是对原有软件进行修改形成在功能或者性能方面得以改进的软件,其不同于一般作品著作权中的精神性质修改权,反而是类似于一般作品的改编权,是纯粹的经济权利而并无人身不可分性可言[2]. 从《保护条例》第8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来看,明确软件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其软件著作权,且授权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其包括修改权在内的软件著作权,并有权因此获得报酬。这样的规定与《著作权法》第10条授权规定存在相当的差异,后者并不授权于著作权人以对其享有的修改权等精神权利进行许可他人行使和转让之权利。那么,软件修改权究竟是绝大多数支持的精神性权利,还是少数学者认同的经济性权利,抑或其他? 对精神权利的分析得知其与人身具有相当的不可分性,具有相当的专属性,附属于权利主体而不能或者难以转移,所以于著作权法中并不赋予著作权人以对其作品精神权利的转让和许可操作。如上文已然分析持“同一观点”者的统一思维:将软件保护条例作为著作权法的一部分,又计算机软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在著作权法中享有精神性权利之一— —修改权运用到计算机软件保护立法中,即替换为软件著作权人应当享有软件修改权这一精神性权利之结论。从纯粹逻辑上考虑,因为《著作权法》是普通法而《保护条例》是相对于前者的特别法。一般而言,普通法的运用理念必然能为特别法所使用,从这个角度而言,那么,在著作权法中修改权是不能由著作权人享有行使转让或者许可他人行使之权利的[3]理念同样也应当在软件保护立法中应用;在此一充分前提下,同时假设“同一观点”成立,则其结果是软件著作权人不能享有对软件转让或许可他人行使之权利,如此就产生了应然状态与实然实施的条例不统一的矛盾情况,也就是说从逻辑上很难必然推论出软件修改权就是精神性权利。更无论说软件修改权在具体客体、内容等方面并不完全同于一般作品修改权,有其自我的特质;另则,软件十分强调的运用性也使软件修改权需要与人身的相当程度分离。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软件修改权就是一种经济权利呢?不然。针对前文反对者的观点,予以为:其一,不用再赘述,对于软件修改权的概述已经比较明晰,虽然软件的修改权旨在软件功能的运用,但并不完全针对可以由此获取经济利益而行为,而且其同样需要软件著作权人、其他合法权利人的智力创作开发,是本人的思想体现,具有相当的人格性;其二,从最初的软件修改权来看,是由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而且即使是在软件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各各领域之后,其与软件著作权人依然具有一定的人身性,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可以说软件修改权并不是纯粹的经济权利。 由上述分析可见,软件修改权具有相当但并非完全、绝对的人身性质,又具有区别于一般作品的极大经济价值而非纯属于经济性,所以予以为,软件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性为主兼具经济性双重属性的权利,其完全可以被软件著作权人依法转让或者许可他人行使。 四、软件修改权的变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原有的软件保护模式因为在著作权法模式的自动保护原则下产生,计算机软件不必公开其源代码亦可以享受保护,然而这并不利于软件的全球性利用和进一步开发,因此在软件行业日益需要一种新的能够适应internet特点的软件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所有人开放软件。而Linux操作系统就是在这种开发模式要求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并迅速在近年来在市场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IBM司就一向支持Linux系统,形成对微软公司软件行业垄断的抗衡,而我国软件市场也正在逐步向这种趋势迈进。 Linux是以源代码公开为整个开发模式的基础,这样就使得整个原始软件“暴露”在每一个程序员面前,接受质询、修改意见。计算机软件是一个大的系统,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仅仅靠个别的开发人员或者开发企业是远远不够的,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结果甚至会使用户对软件失去信心。而在Linux环境下,用户也成为了协作开发人员之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Linux操作模式使得全球形成了一个软件发展的虚拟合作组织[1]. Linux的发放通常是使用GPL.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即通用公共许可,提出一旦软件开发者接受了该许可条款,明示将自己软件程序的开发源代码公开,使之成为自由软件,则就将不得再享有更改软件的“自由”属性,不再享有对其源代码的与现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体系下同等的修改权[2].同时它也传递给人们一个相对与copyright的观念——copyleft:任何散布软件的复制板或修改版的人,都必须将作者赋予使用者的自由传递下去,任何使用者不得剥夺更下游使用者的自由。“[3],即任何再这些软件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对软件进行过修改,都必须允许之后的用户享有进一步拷贝和修改的自由,从而保证所有用户都能享有软件的自由。 由此可见,在Linux环境下,对自由软件而言,已然表示作者放弃了修改权和保持作品完整权。任何得到源代码的人根据许可条款都可以对程序进行自由修改、升级,但必须将程序的源代码和程序的修改者的源代码公开。而且根据GPL的规定,即使修改的作品构成了独立的作品,修改者也必须公开其源代码,也即其身份仍然是修改者而不是新作品的所有人,没有决定是否发表的权利,而只能履行必须发表的义务[4];同样,在著作权法制度中,如果修改后的作品没有独创性,甚至改动很小,那么修改后的作品构成了对原作品的“抄袭”,即使在我国目前的软件保护中,也只有合法复制品所有人才有法律赋予的例外必要修改权;但是对于自由软件而言,哪怕有最微小的修改,或者是复制,都不够成法律禁止的抄袭。 这里很明显存在一个权衡软件著作权人权利与全球人获取软件知识运用利益问题。作为衡量的理念,曾有人认为,作者的利益应当优于利用者的经济利益,意即认为,只要构成对作品的改动,就侵害了作品的完整权。但是,从著作权法的文义来看不能得出这样的优先关系;同时,从其立法意旨看,鼓励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促进软件产业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调整计算机软件在开发、传播和使用中发生的利益关系与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益并重。况且计算机软件除了具有作品性外还有其重要的工具性质,它同其他工具一样,需要全人类的智慧来共同推动其发展。另外,GPL保护公众获取知识的权利、促进文化的交流,进而在总体上促进知识的增长重要。予以为,正如推崇自由软件的人们认为,获得知识的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无形财产权并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原有严格的保护体系干涉公众的自然权利,甚至从某种角度说了限制人类的创造力。Linux的盛行和越来越实用证明了:我们必须相信人类理性与奉献社会的精神确实存在。其社群证明: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Copyleft观点比Copyright更能集结众人之力,创造出更好的软件。另外,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与物权的客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具有无形性,对其使用、交流本身并没有对其造成什么损失,甚至会增值[5],于此,微软因广泛应用而为人共识的强盛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从一个角度而言,Linux也并不是完全不保护软件最初著作权人的利益,就如同GPL第2版所言,其首先赋予了他们是否自愿公开、接受许可自由软件的权利,这是其不享有修改权的前提,另则,为了使得一个软件受到GPL的保护,其GNU首先就申明这个软件拥有版权,受到版权的保护;而对于后来的修改软件者,GPL同样保护其权利,认为修改人可以将修改权后的程序署名;再者,条款又规定GPL下修改软件不应损害原始权利者的名誉;如果自由软件的使用者愿意将程序的一部分结合到自由程序中,而它们的条件不同,则需要经过自由软件版权人的许可等等规定。 五、结语 计算机软件保护是一个亟待研究、发展的体系,它需要综合各方面保护立法联合进行,同时衡量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而产生新的适应时代的方式。修改权从最初的对作品著作权人的几近绝对化保护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转让权和许可他人使用权,以及合法复制品所有人的必要修改权的授予,再到如今网络时代下的Linux系统的发展,由软件著作权人选 择接受通用许可下的公开源代码,无疑正是国家乃至全球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一个缩影。通过本篇对修改权的分析,予以为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便是使人们相信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需要看,对修改权的放宽限制措施是软件开发利用以及软件立法发展的一大趋势;而明确理解这一变化,对我国目前的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有着重要的前瞻意义。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的优化 一、了解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是以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为载体,进行程式和资料认证的设置。举例来讲,在进入计算机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关的身份信息验证,如果出现一些外部的异常行为或者对计算机的非法强行侵入,入侵检测技术就能够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反应。而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设置关卡也就是网络陷阱来实现的。当出现非法侵入网络的行为时,可以通过采集网络运行环境中的相关数据来进行检测工作,通过有效的分析相关的数据,判断行为的性质,从而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攻击行为的有效阻止。 二、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 (一)误用检测技术 对已经知道的病毒、入侵活动以及模式的有效检测就是误用检测技术。它通过系统的假定,用一种固定的特征或者模式去表达入侵的异常活动,在网络发生异常时将其与之前假定的模式进行自动的匹配。当两者匹配成功时,系统检测就将该行为定义为攻击行为,相反的,如果两者没有办法进行匹配,就可以排除这种行为是入侵或者攻击。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精准的检测出已知的入侵特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只能比较检测已知的侵入特征,而一些未知的类型则不能被检测到,很有可能逃过去,对计算机数据库造成威胁,尤其是网上出现的一些新兴的病毒和攻击体,因而要对系统中的数据模型进行定期的新检测。 (二)异常检测技术 与误用检测技术相比较来看,异常检测技术的精准度和适用范围都更高更大。所谓的异常检测技术,就是以用户的行为习惯和特征作为模型存入计算机数据库,计算机会在用户操作的过程中将其行为特征与模型进行比对,详细的分析用户的活动,将与正常用户不同的活动状态的数量进行统计。如果二者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那么就得出出现了异常的非法入侵行为的结论。这种入侵检测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小,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得出相应的规律,并在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中对这一规律进行应用。即使面对数量非常庞大的数据,同样能够将检测的知识与规则快速的掌握起来。利用这种技术能够将还未被识别的对象检测出来,弥补了误用检测技术的不足,同时监控了已经被识别的对象,同时得到的检测结果的精确度也更高。 三、优化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 (一)注重数据库相关知识标准的建立 在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过程中,分析和了解入侵行为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要对入侵行为的准确程度与范围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挖掘数据时,通常采取相关研究的技术手段,也就是在数据库的系统中对给定的某一个记录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整理出潜在的入侵行为,使得隐形的入侵隐患能够更快的被发觉。 (二)全新系统模型的创建 新型数据库模型的创建能够有效的发挥整个入侵检测系统的功效,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数据:主要是收集数据库中存在的历史数据,由于系统入侵检错过程中需要分析并掌握相关数据,因而对历史信息收集的完整度也有较高的要求,可以使得以后的检测工作更加方便。 2.处理数据:主要是将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提取到需要准备的数据为下面要进行的数据挖掘打下基础。 3.挖掘数据:按照提取的数据对相关的行为特征进行提取,建立安全系数较高的数据库模型。 四、结语 只有不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的入侵检测技术,才能够保护计算机使其正常运行,如今计算机的入侵行为日渐猖狂,因而我们需要对入侵数据库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不断完善和提高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与技术水平,使得计算机的使用环境更加安全,方便人们的生活。 计算机论文:公司计算机使用及电子邮箱网络管理的规定 公司计算机使用及电子邮箱、网络管理、规定 一、计算机使用与管理 1、计算机(及附带产品)的产权归公司所有,任何人不得将计算机或其附件的部分或全部移离办公室。 2、公司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人员应对计算机的类型、相关附件、使用者、领取时间等有关事项进行详尽、准确的登记。计算机使用者应配合管理人员的工作,并签名登记使用。 3、计算机(及附带产品)由使用者专人保管,使用者对计算机(及附件)的损坏、灭失负责,丢失或损坏必须照价赔偿。 4、计算机使用者应爱惜计算机,正确使用计算机。全体员工要爱护公司机器设备,在没有得到部门负责人和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的同意,不得私自拆机。如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协助解决。 5、公司员工使用电脑不能设置开机密码,如有特殊原因,必须经部门负责人同意。设置密码后,应交网络管理员一份书面密码说明。 6、计算机使用者归还计算机(及附件)时,应到公司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处办理归还手续。管理员应详尽、准确登记归还的计算机类型、相关附件、归还时间等。 7、中午休息时间和下班后请关机,并关闭电源。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二、网络管理 1、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 任何人不得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更改系统信息和用户数据; 任何人不得利用计算机技术侵占用户合法利益,不得制作、复制和传播妨害公司利益的有关信息; 各事业部、各部门要定期给数据进行备份,防发生故障时进行恢复。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管理 为防止病毒侵入,保证电脑的安全,必须每台电脑都要安装“病毒”防火墙。 任何人不得在公司的局域网上制造、传播任何计算机病毒,得故意引入病毒; 网络使用者发现病毒应立即向网络管理员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计算机使用者应定期查毒(周期为一周或者10天),管理员应及时升级病毒库,事业部和部门对杀毒软件进行在线升级。 目前公司局域网已经能正常上网,如无特殊需要,禁止使用拨号上网。 公司员工需自觉严格控制计算机上网时间,除上网查阅资料,下载、传送文件外,不许在办公室利用计算机网络交友和聊天。违犯规定而不听劝阻者,予以经济处罚。 为方便工作中交换文件,请在自己电脑的C/D盘建立以自己名字为名称的共享文件夹,访问权限为可读。 为保障电脑内资料的安全性,在公司服务器上,为所有员工建有以名字相同的文件夹,请把重要文件在服务器上做备份. 为保障公司服务器的安全,未经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同意,不得私自操作服务器。 3、网络打印 网络打印机只允许打印与研究工作有关的文件,不得打印私人资料和网页; 打印机出现故障,及时报办公室管理人员,不得私自拆卸。 三、电子邮箱管理 电子邮箱由公司采取主机托管办法申请企业电子邮箱; 由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负责公司员工电子邮箱的地址分配; 电子邮箱出现问题,由办公室管理人员负责联系解决; 公司已经为所有员工设置了集团的电子邮件信箱,印制名片、对外业务联系请使用公司统一的网址和电子邮件信箱。 如违反上述管理办法,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和经济处罚。 计算机论文:面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实验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更受招聘单位的重视。所以,高校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成为当务之急。计算机实验课目前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课程改革应从教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 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让学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课程体系和内容陈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部分实验课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实验课教师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实验室的建设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更不能适应目前严峻的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就如何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目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他们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认为只要理论课过了关,计算机实验课无所谓。 2.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在计算机实验课上.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上机实验时因不懂计算机操作而变得不知所措的现象。这说明,学生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验之中。 3.学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键盘操作、系统维护、软件使用、硬件维修等。学生上机时间不足容易造成他们对基本操作不熟练,影响他们以后计算机软件、硬件等方面的使用,进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一些高校现在的计算机实验课内容已使用了多年.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就计算机实验而言,目前绝大多数的实验还是验证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明显不足。每个实验的过程基本上形成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报告要求——思考题”这样一种固定模式。于是,许多实验原理与对应的理论课内容重复,实验步骤写得十分详细,甚至连记录数据的表格都已画好,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5.教师教学组织形式简单。现在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分组循环方式,即学生实验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这样,就没有考虑实验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基础及其实际动手能力的差异,没有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6.实验方法陈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多启发式教学少:早已安排好的程序式实验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少:实验报告纯粹罗列过程的多,提出问题和分析实验结果的少。一些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内容没有预习进入机房后不清楚实验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只是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机械操作。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学生很少自己动脑思考寻找原因,而是依赖指导老师。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差。 二、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1.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学生与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从物力、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计算机的先进性与完好率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改革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一种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在开课前通过参观历届学生的实验成果和认真听学校举办的计算机讲座等方式.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课的重要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的足够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带领学生参观附近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实际等。 2.编写有特色的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实验指导书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和基本依据,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一,改变教材内容,按照基础类实验、综合类实验、设计类实验来安排教学内容。基础类实验包括计算机主机、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等内容。通过这些实验,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于综合类实验部分,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计算机编程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实验及其他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于设计类实验部分,教师只需给出若干个设计课题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可,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第二。精简一些旧的实验内容,合并那些内容相近的实验.避免重复,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将陈旧的16位微机接口实验设备更换为32位接口实验设备,环境更新为windows系统。第三,鼓励高校教师自编教材。各个高校的计算机类型、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都不尽相同,使用统一的教材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各高校应在保证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具有各自特色的实验教材。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学生对基础部分实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编程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在学生做完基础部分实验以后,教师应组织操作考试,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不合格者要督促其重做。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以把学生编成一个个小组,采用集中讨论、分别编写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所用计算机类型、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实验完成以后 ,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和心得体会。对此,教师不能给他们任何形式的提示或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程序设计类实验,教师可采用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方案确定以后,教师可根据任务量大小来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实验的各项工作,并把所有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完成。 4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实验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讲述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另外,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实验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创造条件让教师经常参加有关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使他们掌握新知识,开阔教学视野.及时了解计算机理论与实验课的发展趋势、动态。高校还要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相关的科研项目,以科研资金促进实验室建设,用科研成果充实、改进实验内容,使教师在科研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结语 高校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涉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做好计算机实验教学.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涉及面广.因此高校只有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把计算机实验中心建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基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积极的贡献。 计算机论文:述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工作 【论文关键词】: 网络; 安全; 系统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目前大部分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维护和人员管理等方面谈一下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维护工作。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深入到医院日常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一旦崩溃,将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设备安全 (一) 硬件设置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1. 网络布线 医院主干线以及各大楼之间采用多模光纤,并留有备份。光纤到机器端采用屏蔽双绞线,线路之间避免交叉缠绕,并与强电保持30CM 以上距离,以减少相互干扰。新增网点,距离交换机尽可能短,以减少信号衰减。平时做好跳线备份,以备急用。 2. 中心机房 综合考虑供电、场地、温湿度、防水、防鼠、电磁环境以及接地防雷。 3. 服务器 对最上层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来说如何保证所提供服务的可靠性和不间断性以及数据存储的安全是决定一个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首先必须使用不间断电源(UPS),保证服务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防止停电造成的数据库损坏。对于中心服务器,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双机热备份+磁盘阵列柜的模式,当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备份服务器能在十几秒的时间内进行切换,启动数据库,一般能在2~3 分钟内恢复业务处理。这样只做到了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能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阵列出现故障, 整个系统仍要停止运行,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备有应急服务器。应急服务器在日常工作时,通过数据库的备份服务实时地进行异地备份,保证数据与中心服务器的同步,当双机服务器或阵列出现故障时,系统能顺利转移到应急服务器上运行,所有用户的使用方法保持不变,患者数据信息连续,不仅方便了操作人员,而且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4. 边界安全 内外网物理断开,这样彻底消灭外网黑客的入侵,内外网需要交换信息时采用U盘或移动硬盘作为中介,并做好防病毒工作。 (二)外界环境对网络设备安全的影响 1. 温度会导致逻辑电路产生逻辑错误,技术参数偏离,还会导致系统内部电源烧毁或烧坏某些元器件,影响机器运转和导致一些热敏器件内部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 2. 湿度过高,会使接插件和集成电路的引线等结合部氧化、生绣、霉烂,造成接触不良、开路或短路;湿度过低,会吸附灰尘,加剧噪声。 3. 对于机器内部的电路板上的双列直插或组件的接线器,灰尘的阻塞会形成错误的运行结果。过多的尘埃可造成绝缘电阻减小、泄漏电流增加,机器出现错误动作,如果空气潮湿会引起元器件间放电、打火,从而损坏设备,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 4. 静电是网络使用中面临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以上谈到的温度、湿度、尘埃等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静电。计算机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对静电非常敏感,它的破坏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5. 靠近网络的计算机、大型医疗设备和网络设备自身等,都能产生电磁辐射,通过辐射、传导等方式对网络系统形成干扰。他们造成的问题是:设备的一些部件会失效,但那些部件的失效看起来又是由于其他部件引起的,像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很难诊断,需要专门的诊断软件和硬件来检测。 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一)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 目前一般医院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操作系统多采用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这要求对计算机使用的帐号、用户权限、网络访问以及文件访问等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定期做好监视、审计和事件日志记录和分析,一方面减少各类违规访问,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日志记下来的警告和报错信息,很容易发现相关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下载和打好系统补丁,尽可能关闭不需要的端口,以弥补系统漏洞 带来的各类隐患。对各类工作站和服务器的CMOS设置密码,取消不必要的光驱、软驱,屏蔽USB接口,以防止外来光盘、软盘和U盘的使用。对关键数据实行加密存储并分布于多台计算机。 (二)数据库的安全 数据库的选择和备份是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系统一旦投入运行,就要求24小时不间断,而一旦发生中断,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在开发系统软件时,数据库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发生故障时应能自动将数据恢复到断点,确保数据库的完整。目前现有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数据库的选择上多采用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医院的数据库记录时刻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网管人员定时异地备份是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崩溃,势必存在部分数据的丢失。所以建立一套实时备份系统,这对医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医院采用磁盘阵列的方式进行对数据的实时备份,但是成本比较大,安全系数也不是很高。根据医院这个特殊的网络系统,可建议设计数据保护计划来实现文件系统和网络数据全脱机备份。例如,采用多个低价位的服务器分片负责,如门诊收费系统采用一台服务器,住院部系统采用另一台服务器,同时再增设总服务器,在总服务器中全套备份所有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软件,每日往总服务器中备份各个管理系统中产生的数据,与此同时也做好磁带、光盘的备份,若有一台分服务器出现异常,该系统就转总服务器进行。这种运行机制,在一些医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病毒防范与入侵检测 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分别安装相应版本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和杀毒引擎,在服务器上编写网络登陆脚本,实现客户端病毒库和杀毒软件引擎的自动派送安装。在服务器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机器上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网内各类入侵、违规和破坏行为。 三、人为因素对网络设备安全的影响 据不完全 统计,某医院三年内局部网络设备非正常断电所引起的故障中,有16起为施工断电引起网络设备意外断电,有130起为医务人员不小心碰断HUB电源导致计算机不能联网,而仅有5起为网络设备自身不正常掉电或自动重启,占因断电所引起的网络故障总数的3.2%,其余96.8%都是人为因素导致。这充分说明,人为因素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故障率。具体措施包: 1. 对全院职工,特别是对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教育,让他们树立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了解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流程,对相关人员进行新业务模式和流程教育,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准确、熟练。 2. 尽量不要在临床科室使用带电源适配器的小型集线器(HUB) 。这也是局部网络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有时维护人员要反复到现场数次解决此类问题。 3. 施工前加强施工单位与网络维护人员的协调, 断电前制定详细的切换方案和应急方案。 4. 合理规划配线间和机柜位置,远离人群,避免噪音。 5. 分置配线间内的强电电源和断电频繁的照明电,争取单独供电,和供电部门协调保证24小时不断电。 6. 加强内部人员管理,要注意随时观察,尽量避免因此产生的网络故障。 四、小结 随着医院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发展,它渐渐成为一个医院关键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必须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手段管理网络、诊断问题、防患于未然,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业的趋势与创新 摘要:金融行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其中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主体,其发展情况、运营质量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大意义。而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知识经济发展进步的支柱性力量,对银行业的合理经营、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由此对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面对当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市场风险传导性增强、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银行需加强自身管理以应对可能存在的危机、实现“稳中有升”的良好经营状态,从而也使新形势下实现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成为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并就推动其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银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 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对于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对于银行业这类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人才更是核心资产,是否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将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形成巨大影响。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更新丰富人才资源、为银行提供储备力量的重要手段,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经营发展中成为关键环节。为了实现预期效果、发挥应有作用,新形势下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由此适应银行业的发展要求,为银行业发展提质增效做出贡献。 一、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1.主要内容 (1)个体管理。个体管理是指根据职位需要与工作内容的变化有管理、开发人才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同时也需按照岗位要求和合理的用人原则进行人才的选拔和聘用。 (2)整体管理。整体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人才队伍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通过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与环境实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 (3)人才开发。人才开发是指针对现有人才的不同工作阶段和状态进行能力开发,对于新职工应加强培训、帮助其熟悉技能,对于已熟练掌握现阶段工作的人员应通过转岗、晋升等方式使其实现更好发展,对于具有较大潜力的人员,应给予重点关注,对其进行核心培养,从而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2.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当前银行业仍旧缺乏对人才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的科学认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不足、缺少相关规划与建设,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将使y行业缺乏发展动力和潜力,限制该行业盈利水平,从而使得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的资金成本减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银行业的长期高效发展。 (2)缺乏完善合理的培训机制。培训是对人才进行开发的重要手段,面临当前信息爆炸式增长、知识更新较快的现状,企业需进行适时培训以提高人员素质。但就目前来说,我国银行业在培训环节较为薄弱,对于各层次员工的有效培训不足,从而使得人员技能更新不及时,也使得银行业机构发展缺乏足够创造力。 (3)绩效管理机制不科学。在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绩效管理,往往只侧重于绩效考核部分,而不从全局角度对绩效管理目标、流程、手段等进行规划,从而使得绩效管理较为机械化,不利于全面、动态地评价人员能力,使人员潜力的开发受到限制,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二、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1.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银行业大幅增加了对智能设备的使用,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机器对人力的“替代”,由此极大削减了在银行业中从事性质简单、内容具有重复性的人员数量,增加了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此外,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仍属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状态,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这四大支柱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并且在许多业务上存在激烈竞争,从而使得对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2.在人才开发上呈现超前性特征 高水平人才是稀缺性资源,而这类人才的开发工作也具有较大难度,往往在具有人才需求时难以及时寻找到符合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在银行业的人才开发中,超前开发将是必然趋势。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竞争能力将对银行业机构自身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实现高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人才资源进行较早规划、有意识储备人才力量,及早“预订”优秀人才群体的企业,将在业务创新、结构升级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从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 3.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信息化、国际化趋势 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趋势。在诸如人员选聘、人员调转、合同档案管理、绩效薪酬管理等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增强管理科学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除了信息化趋势外,当下银行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主要体现为对国际性人才的需要。随着人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增强,银行业对于人才的开发日益趋向于全球化,国界对于选拔人才的限制明显减少。 三、适应新趋势、实现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对策 为解决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当前发展的新趋势,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业的创新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首先应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观念,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给予充分重视,从全局出发制定合理规划,形成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良好用人文化。同时,应加强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的协调配合,有新增用人计划的部门应及时向人力资源部门反映,对后续选拔、录用、考核等工作应给予实时反馈,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银行业机构的发展。此外,应针对人才开发趋于信息化、国际化的特征制定相关计划,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适时发展、与时俱进。 2.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加强员工培训 由于当前金融产品更新较快,与之相对应的岗位需求不断增加,而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为减少人才供求“断层”情况的发生,银行业机构应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其中包括选拔任用渠道储备、专业人员储备、干部储备等。此外,目前人才开发的超前性也对人才储备机制提出了较高要求,能否在人才储备上占据优势,对于银行业机构在竞争中的地位高低有较大影响。同时,银行业机构还应加强对各层次人才的培训,以保证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及时更新,使其更符合当前复合化、专业化的银行业用人需求。 3.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银行业机构应客观、全面地评价员工能力,将员工的专业素质与工作能力置于动态考评系统中,而不是单一、片面甚至机械地考核员工工作成果。同时,在得出相应评价后,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员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能力、改善工作方法。此外,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四、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推动银行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盈利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我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既有问题和发展新趋势并存的现状,银行业机构应从多角度出发制定措施,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新趋势下的创新发展,也使得新形势下银行业应对金融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经笔者调查,我国早在1996年开始实施政府采购,通过多年实践,我国在这一方面获得了相关成就。然而随着时代的创新发展,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严重阻碍了政府采购目的的实现。本文将对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持续进行。 关键词:政府采购 人力资源 管理研究 自我国政府实施采购后,采购规模也不断扩大,201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21070.5亿元,首次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765.2亿元,增长21.8%;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2%和3.1%。然而随着采购规模的逐渐扩大,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影响到政府采购事业的开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政府部门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不断创新,以此促进采购工作有效开展。 一、政府开展采购人员管理的意义 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手段,为引领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三驾马车”之一。2003年政府采购法开始实施以来,我国政府采购从范围到规模都不断扩大,政策成效不断显现,无不彰显出制度的先进性和蓬勃的生命力。 政府采购工作要求较高、采购人员任务繁重,对采购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是我国目前针对政府采购人员的管理还较为薄弱,既缺乏合理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也未能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因此,政府采购部门亟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改善和加强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充分保障公共利益,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 二、政府采购管理现状 1.政府采购人员管理水平偏低 政府采购人员划入职员系列进行管理时,对采购人员的队伍建设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以及职业发展未单列或重点思考,与此相对应的也缺乏相应制度规定,故相关工作在开展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大部分采购人员来源于各个财政部门,对于采购相关知识缺乏全面了解,最终导致采购人员在实际采购中不仅无法起到有效作用,还会大大增加政府采购成本,长此以往,导致政府采购效率提不上去,采购事业难以做到规范合理。 2.部分采购人员价值观错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利益逐渐呈现出倾向性原则,最终使部分采购人员出现严重价值偏差,目前许多采购人员道德价值观已经逐渐发生变化,如在政府采购过程中,部分采购人员存在违规插手招投标的现象,向相关供应商泄漏采购人与投标人的相关信息,为个人私欲,向指定关系企业输送利益,逐渐丧失了采购人员职业道德,损害国家利益,不利于政府采购工作的有序进行。 3.现行绩效管理失效 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及其实践中,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特殊性、技术性、重要性以及复杂性未给予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工作绩效未进行量化或合理的指标设定,无法对工作绩效进行有效评价,与之相对应的岗位绩效工资也无法真正体现政府采购工作的价值,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导致政府采购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缺乏激励。 三、如何促进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开展 1.制定采购人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和工作规划 顺应采购人员专业化的大趋势,在无法改变现行归类方式的前提下,建议在编制职员队伍规划时把采购人员队伍建设作为职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列或优先考虑,通过开展政府采购工作任务预测和现有人员结构分析等,确定采购人员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分年度目标任务。建立政府采购人员队伍建设的责任制度,成立采购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小组,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确保采购队伍建设工作有人具体管、有人具体做;完善政府采购人员的相关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和廉政自律制度等,确保人员进出、在岗人员培训和考核监督等相关工作均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强化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通常体现在职业观念、态度、技能、纪律和作风等方面。 《政府采购法》规定,集中采购机构对其工作人员应当加强教育和培训,对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应定期进行考核等。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采购人的职责和义务及禁止行为。但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道德标准,并没有详细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结合政府采购工作的具体要求,采购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至少应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和服务群众四个方面。 (1)爱岗敬业是基础。采购人员热爱本岗位,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也才能干好所从事的政府采购工作。 (2)诚实守信是前提。采购人员只有廉洁自律、言行一致,切实履行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做到懂规矩、用规矩、守规矩、护规矩。 (3)办事公道是核心。它要求采人员在和供应商打交道时,要严格按照统一的工作标准,不带个人主观意愿,不受外界干扰,不设置歧视性的条款,不得有歧视性行为。 (4)服务群众是目标。采购人员既要为采购人服好务,把采购人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同时也要为供应商服好务,把它们当成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购任务顺利完成。 3.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力资源的管理核心就是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需要对下面几个问题给予重视。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绩效指标时,务必严格根据政府采购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现状来制定,一旦偏离了政府采购人员的实际工作,不仅不能激励采购人员,而且还会增加采购人员的思想负担及压力,难以实现采购人员个人与政府共发展的效果。其次,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面,良好的绩效考核应包括奖励与惩罚机制,对于工作态度好,工作效率高的采购人员给予奖励,反之对于工作效率低、态度差的采购人员应当给予一定的惩罚,而这些奖励与惩罚务必很据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来进行判断。最后,政府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比较繁杂,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需要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能够及时监测采购人员的工作情况,将人力资源的管理落实,进而发挥缋效机制的激励作用。 同时,将缋效考核结构与采购人员薪酬进行挂钩,确保薪酬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薪酬是所有员工关注的主要问题,薪酬的公平性及合理性会对政府采购人员工作稳定性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薪酬体系在政府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极为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制定相关薪酬制度未开始的时候,首先要调查一定的实际情况,把工作人员的需求做些真实细致的了解,从而为后续制定相关福利制度打好基础,尽可能地让企业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一来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薪酬制度以及福利制度的作用。所以政府人力薪酬体系的建立要重视对外竞争效率、对内公平。而且要确保员工的薪酬体系与其工作能力、工作环境等相符合,确保薪酬体系发挥其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采购管理非常关键,且属于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管理科目较多。因此,政府部门应针对采购各环节,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针对采购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应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通过法律的健全充分避免采购人员实行暗箱操作。同时还应为采购人员开展培训,它决定着采购工作是否能够良好地发展,对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具有一定作用,进一步促进采购管理水平的提升,充分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管理规范化运作。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与思考 摘 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此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创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实践性,且实践性非常突出的专业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1.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实验教学部分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在部分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如招聘与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但存在的问题是: 首先. 各专业课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摸索实践教学. 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互相没有联系的,没有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整体协调进行; 其次,有些实验内容会重复进行,如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招聘与录用和薪酬管理课程的有关实验操作中重复进行; 再次. 课堂实践教学时数较少,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只占课程总学时的10%。 2.校外实习过于分散,不利于指导。让学生各自外出实习,虽然解决了实习难以落实和承担学生实习单位负担过重问题,但因过于分散,老师难以进行专业指导。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起步晚、发展快,现在企业虽然都设有人力资源部,但其管理人员中真正受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却很少,所以光靠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人员来指导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现在企业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一般对接纳实习学生都不大乐意,怕麻烦,加之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企业的学生日益增多,造成企业接纳困难,即使企业接受了,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可能学历较高,但没有从事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显得“功底”不足,影响实践的效果。同时由于我国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较晚,且招生规模增速太快,所以,目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正规教育,属于半路出家,对于本专业的实践及其教学经验更显不足。 4.实践教学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一是目前高校大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二是高校目前所采用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难以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实践能力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有利于实践学习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科研立项与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服务活动等实践性环节并不纳入学分评定的范畴,不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同样存在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因此,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整个在校期间( 包括寒暑假) 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模拟实验、课程实验、案例教学、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在内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上述各种类型的时间按教学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应用的技能,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其中,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首先接触道德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增加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的开始; 迷你实验室既重视的实训,增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学生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技能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调查使学生进行搜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并进行企业方案评析的训练体验性实践教学环节; 校外实习是将所W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创新性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结合我院自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进行的实践教学的尝试与不足的分析,创新性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分为课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并就这两项进行具体介绍。 3.课程实验。主要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4门专业核心课程:招聘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开设8学时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穿插到课程理论授课过程中进行。实验内容结合理论内容,多为验证性、设计性实验。 4.集中性实践教学。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以前实践教学的不足,本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重点考虑集中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内容、形式以及开设目的和开设学期等内容。开设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调查、ERP沙盘演练、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实训、专业实习、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如社会实践环节在原有社会实践基础上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可采取多种形式。完善了学生品德修养方面实践部分。ERP沙盘演练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对企业整体经营流程的熟悉,并加强小组合作的能力。 5.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实习。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实习单位以自我选择和系部介绍相结合。方式是独立进行,由教师指导,每名教师负责约10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下,毕业实习环节需加强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和实习成绩的评定,以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结语 为使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顺利运行并取得较好效果,需要以下配套措施: 校内实验软件的升级与新软件的购买; 畅通的校园网络运行环境的保证; 校外实习基地的维护联系及新基地的建立; 实验教师量的增加与质的培养; 实践教学经费如学生实习的交通补助等的增加。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创新与挑战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与应用,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浪潮下,大多数企业已经基本具备了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引起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变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在大趋势的引导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应顺应时代的步伐,引进大数据的思维与技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将大数据的概念与内涵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中,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将给企业带来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变革 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同时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加之物联网应用的大规模爆发,人类已正式进入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它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借助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它有5个基本特征,即“5V”特征:数据量大(Volume)、种类多样(Variety)、价值高(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和精准性(Veracity)。基于这五大特点,大数据已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它也会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和动力。 2 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大数据内容主要有:基础数据、能力数据、效率数据和潜力数据。第一,基础数据。基础数据是员工基本信息的数据化,这些数据记录了员工各方面的原始情况,是员工的成长记录,它能够反应员工的个人素质情况,为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提供参考依据。第二,能力数据。能力数据是指能够在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员工岗前培训效果考核时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反映员工在入职前的能力情况。包括员工培训经历、接受培训的时长、培训考核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竞赛的情况等。第三,效率数据。效率数据是人力资源部门为了准确了解员工工作效率,科学制订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包括工作完成效率,单项工作任务完成时间等相关数据。第四,潜力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员工现有的真实能力,还应重视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潜力数据是指能够比较客观反映企业员工劳动力持续增长状态的数据,为今后开展企业人员培养计划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相关参考,包括员工工作效率提升率和收入涨幅水平等。 3 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1 大数据在招聘管理中的应用 古人云:“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如果不了解企业中是否存在贤者,或有贤者而不用,或用而不委任相应的职务,那么不仅说明这个企业的领导人是“蠢材”,还可以预见这个组织是没有前途的。招聘是指组织由于岗位的空缺,需要人才的流入而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寻找符合岗位要求标准人才的过程。企业人才选拔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人岗匹配的程度。在过去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在大型企业中,企业招聘负责人每天会接收到海量的简历,在这潮水般的简历中,如何能在短时间且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录用到优秀人才,是每个招聘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通常情况,招聘负责人主要通过求职者的简历了解应聘者的各项信息,这种衡量因为数据的有限性和不精确性,通常是比较模糊、不太准确的。然而,在简历筛选后的面试中,面试官也仅仅是通过应聘者的现场表现和表述做出评价,并不能对应聘者做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有时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很多的招聘结果受到招聘者自身判断和主观偏好的影响缺乏科学的依据,这无疑会给企业人才招聘工作带来一定偏差和失误。然而,大数据的引用,会给招聘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挖掘数据资源,对应聘者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通过各类社交网站、微信、微博等形式了解应聘者的生活状态、学习工作情况、财务状况等各方面信息,充分了解应聘者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价值观,为成功招聘打下基础。此外,招聘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应聘者与招聘岗位的匹配程度,避免人岗不匹配,从而提高招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自身的文化制度特点、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以及企业对候选者的种种要求设计出一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模型,将岗位要求和应聘者的特征进行对比和匹配,通过评价模型进行评分,用分数的高低确定最终的岗位人选。以量化的数据为企业选拔人才,将极大地提高企业人才选拔的效率和精确性。 3.2 大数据在员工培训管理中的应用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为了有效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目前培训的形式、种类多种多样,以讲座、公开课、拓展活动为常见方式。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职能,是实现人力资源增值的有效途径。培训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改善绩效水平,提升工作M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和竞争优势。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的培训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企业领导对培训不够重视,敷衍了事,仅仅是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在有限的期限内实施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员工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甚至有些领导进入了一个误区,妄下结论,认为培训没有太大意义,越不重视、越没效果;越没效果,越不重视,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培训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创新和改革。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了解每个员工的特点,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个体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制订出特有的培训计划,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率,同时员工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实现了培训内容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大量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软件应运而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购买甚至定制这些软件,这些软件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内容和信息,也能够对受训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考核,并将这些数据归入员工个人培训档案,生成个人成长图。 3.3 大数据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绩效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出考核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和评定,并把结果与薪酬紧密结合、不断激励员工进取的活动过程。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企业创造出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主要通过制定绩效指标,定期对员工进行考评,考核者大多依赖有限的记录对员工进行考核评定,分析考评结果并与奖惩挂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这种考评中,领导的主观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加之考评方法不够科学化,造成考评的结果有很大的偏差。 然而,大数据改变了这一切,要想在考评中得到客观、公正,必须消除员工的机会主义和考评者的个人主义行为,优化考评方式,建立以数据为依据的员工考评工具。首先,管理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先进行每个岗位的要求和特点分析,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大数据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对员工工作行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最终计算出考评结果。其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员工知晓绩效考核指标的内容并进行充分讨论,听取各方意见,利用大数据共同确定考核标准与方案,这样可以消除考核中员工的抵触情绪,更加有利于考核的顺利开展。 3.4 大数据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薪酬管理是组织对员工薪酬支付标准、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及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薪酬管理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薪酬管理主要依靠岗位或者技术制定薪酬体系,此时薪酬是静态化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反映出员工的价值差异。而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对员工每天的工作内容及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并运用大数据技能进行分析,自动计算出员工的薪酬,提高薪酬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管理者可以通过企业的历史纵向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横向与其他平行企业进行对照参考,知己知彼,可以随时调整薪酬结构,使薪酬对内具有激励性、对外具有竞争性。 4 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4.1 信息安全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员工及企业的各类元素都可以用数据表现。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数据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比如,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互联网中进行数据的传输,数据很可能会受到黑客的拦截与威胁;有些企业经常把数据保存在云端,使云服务商可以轻易的看到企业内部的全部数据,这样一来,数据泄漏的危险极大。然而,看似不起眼的人力资源数据往往是记录着企业员工所有的详细信息,包含很多的个人及企业隐私,一旦泄露,无论是被竞争企业还是被不法分子获取,后果不敢想象。 4.2 高昂费用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成为可能。但是如果企业想借助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也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而这笔费用并不是一个小数字。首先,要应用大数据,企业必须在软件、硬件上面做出很大的投入。无论是技术过硬的数据分析系统,还是价值昂贵的高配置硬件设备,都不是一般企业可以负担得起的。 其次,提供云计算信息服务的公司或供应商,在研发软件前期要搜集大量的数据并制作成数据库,这些资本投入是难以估计的,因此要使用大数据信息、享受大数据服务的成果,必须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这也对一些企业来说是难以负担的成本。企业要权衡利弊,不能盲目为运用大数据而得不偿失,失去企业竞争力。 4.3 数据结论的可靠性,大数据不是万能的 大数据的优势力量有目共睹,因此很多人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一切企业中的问题,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各项工作,对其过度依赖,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因此要认识到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和信息不断流动、更新,一旦信息更新不及时或有一些鱼目混杂的信息混入大数据,就会使大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的可靠性降低,不真实的信息会给企业的决策带来失误,造成严重的结果。所以,企业不能完全依靠大数据,也要有辨伪存真的管理能力。 5 结 语 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还处于初出茅庐之态势。大数据虽然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但也面临着信息安全、成本高昂、信息失真等问题的挑战。怎样合理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管理是每个企业应该探索的新领域。企业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大数据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与价值。笔者相信,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它将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基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时俱进,给企业营造积极的发展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实现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该文主要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实践进行分析,以期给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电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与实践 人力资源在资金紧张的供电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很大作用。但是从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主要存在资源配置、管理职能及开发利用等误区,已经成为影响供电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培养科学化人才。 1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新职工的工作适应时间较长,人员队伍结构较矛盾 从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来看,供电企业已经提高了人才引进力度,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整体文化素养,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观念较新、朝气蓬勃、可塑性强,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吸收能力。但部分大学生依然存在适应力差、专业知识面狭窄、经验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供电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 1.2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有待提升 受教育环境和人员分散等因素影响,导致岗位分析较粗放,从实际分析可知,供电公司绩效管理更侧重于员工诚信和信用支持,尤其是公司项目中的绩效管理,很多项目的启动和规划均是随着项目实施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内部沟通不强,影响了绩效考核效率。绩效管理不严格,不能及时对员工行为及工作效益进行分析。同时,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还不能控制员工的行为,导致员工实际操作和工作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失去了绩效考核原本的作用,已经成为影响绩效考核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内部激励手段不健全、政治应用手段单一等均不能满足员工需求,影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1.3 人力资源损耗较严重 人力资源损耗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供电企业的岗位兑换现象较严重,很多员工由于长时间在单一岗位上工作,长期以来已经熟练掌握了工作流程和方法,丧失了工作热情,工作效率较低下。此种重复性的工作,不仅会消耗员工的体能和精力,还会降低劳动效率,不能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损耗。另一方面,受现代化科学技术影响,导致企业员工知识更新速度已经赶不上市场发展需求,产生了人力资源消耗,此种问题与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方式不当等具有很大关系。 1.4 竞争机制不完善 从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来看,绝大多数供电企业都没有结合实际发展,制定出一个健全的竞争机制,导致人才评价不全面,不能形成规范的竞争氛围,影响了供电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长期以来丧失了供电企业发展活力,产生的人员矛盾较多,影响了供电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法 第一,实施人本管理。结合供电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以人为本理念,实施科学化管理,公平公正的对待员工,培养员工的积极创新意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与员工的交流,营造积极的企业氛围,提高人员归属感。 第二,合理设置薪酬。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规范薪酬评定制度,从薪酬方面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第三,合理设置岗位。岗位分析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人力资源工作进展的基础。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岗位,结合企业发展需求优化岗位,进而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任职。 第四,加强规划。供电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给企业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而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满足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 第五,实施激励方法。根据员工工作情况,给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方案,同时从侧面激发员工的潜能,并给员工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加强业务专业知识训练,多给人员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3 创新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1 创新管理理念 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企业实际发展中,正确认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现代化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管理者认识到人才的作用,制定合理的人才计划,促进人力资源工作开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构建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体系。供电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其主动性、积极性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实施激励,例如制定末位淘汰制,给员工适当的压力;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关心员工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实施员工动态管理。市场经济的变动,要求必须实施动态管理,按照企业需求,用制度管人,规范用人制度。加强考核程序审核,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激励并奖励先进。重新审定人员机构、编制和岗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3.2 构建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构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时,可以从3个方面做起:第一,加大人力资源资金投入,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给员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让员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第二,实现培训与使用制度结合。同时给员工提供职位升迁机会;第三,利用培训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 控制人T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人员流动增加了企业活力,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所以必须结合供电企业实际状况,控制好人员情况,减少不良风险。第一,利用内部流动方式减少员工流动;第二,人员流动时及时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离职原因;第三,发生风险事故时,可以利用合同协议等方式转移当事人损失,提高人员的归属感,维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3.4 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指标 为了给供电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必须结合企业发展,制定出合理、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供电企业可以将工作态度、安全指标与经营指标等列入绩效考核中,合理分配改革指标的比例,给供电企业员工营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 4 结语 人力资源与供电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促进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现状,优化人力资源队伍,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满足工供电企业发展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源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本文主要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并指出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引用和管理也在慢慢发展变化。 就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历程看,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大量接触外国管理模式之后,除了少数国有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行为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逐渐朝着传统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传统人事管理是指对人事关系的管理,一般是指人事部门作为组织内的只能部门所从事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它是在一定管理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相关的事为对象,运用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手段,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的某种状态,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组织管理工作和总体目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组织管理政策、实践和制度安排。 从国际范围看,这种变化反映了国家、地区和全球日益激烈竞争的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力特征、政府政策、法律和行业技术经济特点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组织在反应速度、产品或服务质量、组织结构形态、技术创新等方面适应日益加剧的竞争需要,并以此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的新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企业生产方式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竞争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转向可持续开发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唯一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可以通过创新而不断增值能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可见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己成为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这就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对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的理念,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基于这样的认识,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与体能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掘,促进员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 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转向柔性的文化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象是知识型员工。他们需求的重点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改善,而是追求发挥特长和成就事业。他们需求的重点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控制人、限制个性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柔性的文化管理,关注于培养人、塑造人,让职工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职工群体,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人力资源柔性的文化管理可以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企业文化。同时,网络组织下企业的柔性管理方法又要求企业不断调整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从生产、管理的柔性化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正是新经济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特征。 3. 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转向科学化和网络化。 知识经济下,高科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应用,使得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操作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网上招聘―――使企业能够更快地找到以往要花高额费用“猎头”过来的人才。一些人力资源网站还提供人才测评、专业测试等在线招聘服务。公司也要建立自己的人才资源库,内部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线评估―――互联网络使得以往空间的障碍不再存在。在线评估系统实时录入公司所有员工评估资料,其强大的后台处理功能将出具各种分析报告,为公司的管理改进提供及时的依据。在线培训―――公司的培训成本将大大降低。网上沟通―――尽管网上沟通可能不具备面对面沟通的作用,但是毫无疑问,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使得信息交流更为直接、广泛、有效。在公司内部网上,可以建有员工的个人主页、BBS论坛、建议区、公告栏等。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首先要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向直线管理部门回归。这是由于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为市场迅速的变化,一方面组成集团,另一方面又将企业分组成许多独立的、自负盈亏的成本――利润中心。这些中心不但在财务、生产等方面独立自主,相应地在人事方面也享有自主权。 其次,要分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可概括为4个方面:人力资源配置,培训与开发,工资福利,制度建设。这些职能相互联接,原来由人事部门一揽子管理,现在由于内外环境变化,如社会专项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职能也出现分化,有些职能向社会服务网络转移,有的在组织部门各层次间分工,以达到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佳管理并降低成本。 其三,突出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和制度化。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突出从战略的高度和制度化方面加强管理,强调发掘、发挥人力资源的能量,增强组织、集团的凝聚力,增强人员的使命感,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管理的柔性化,又带来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原来领导指令逐级下传,基层反馈逐级上报。高层信息多,下级占有少,信息分配的多少,决定权利的大校但由此建构的多层组织形式在信息高速传递和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形下,极易造成反应滞后,错失良机。因之,精简中层,使组织扁平化成为一种潮流,如实行矩阵组织结构,在下层建立成本利润中心也是为适应这种变化。整个组织管理的柔性化、扁平化,必然地也使人力资源管理趋于柔性化、扁平化。于是适应这一趋势吸纳管理的新观念、新方式、新内容,厉行改革,实施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势在必。 结束语: 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于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不断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途径,调动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才潜能将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需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继续改革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这风云变幻的经济浪潮中勇往直前。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我国知识产业迅速发展,公共图书馆建设作为知识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环节,具备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到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到群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效率,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知识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图书馆;热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随着公共图书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增强,其社会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以往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该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遗留下来许多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员管理秩序混乱、人员技能知识不足、人员职业责任感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公共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改进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公共图书馆的人流量在不断增加,改进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维持公共图书馆人员秩序的重要内容,只有内部人员秩序稳定才能确保整体人员秩序。 其次,公共图书馆既是城市基础设施,也是知识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足,会影响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的质量,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发展意义和社会评价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公共图书馆归根到底是行政事业单位,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现阶段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管理秩序混乱。公共图书馆人员分工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员管理秩序混乱的结果。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人员数目众多,但是人员分工并不细致,存在很多人员责任交叉部分,和责任灰色区域。一旦公共图书馆发生失窃或其他类型损失时很难准确地进行问责,很难将责任明确到具体人员,这是管理秩序上的混乱。 (二)人员技能知识不足。在过去公共图书馆的社会需求还较低,对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较低,大部分在图书馆任职的人员学历水平较低,这种人员招聘传统导致了公共图书馆人员技能知识不足的现状,这些问题在中西部边远地区更加严重。现代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已经和信息技术产生融合,需要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某些导航、索引上的计算机操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知识需要增加,人们到图书馆进行资料查询的频率也相对增加,而某些专业性强、内容深度大的书籍分类需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辨识能力,这也变相增加了对公共图书馆人员技能、知识上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人员技能知识不足一方面会导致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会由于人员技能知识水平较低而降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评价,影响知识的权威性。 (三)人员职业责任感不足。公共图书馆人员责任感不足直接后果就是图书管理秩序混乱,进而导致整个图书馆功能上的瘫痪。 一般而言,公共图书馆工作复杂程度较低,入职门槛较低,很多人员是在其他方面求职无望的情况下,来公共图书馆任职,进行图书管理工作,其职业归属感较低,相应的职业责任感也较低,这种状态极不利于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三、改进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一)进行部门分工和岗位设计。首先整个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看作一个大团队,需要将这个大团队进行部门分工,由几人一组的形式形成不同的部门,可以将书刊资源管理工作、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图书馆环境管理工作划归为不同部门负责。然后明确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也就是进行明确的岗位设计,图书馆工作各部门领导人(负责人)、一般员工的岗位进行确定,尤其是某些容易产生纠纷的工作要详细说明责任部分,这样在某一方面的工作出现问题时可以较为简便地进行追责和问责,进而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工作。 (二)进行员工培训。组织员工培训,一方面能够使其更加了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具体细节,有利于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自我工作的侧重点,长远来看,有利于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效率。并且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对于那些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人力资源进行重点培训,培训方面倾向于图书馆导航的信息化、目录检索的电子化,既方便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方便群众在公共图书馆中查询自身需要的知识、技能书籍。 (三)形成奖励考核机制。奖励考核机制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的一种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机制,这种机制一般在企事业单位中被广泛利用。首先,通过考核奖励机制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有利于其自觉重视图书馆管理工作。其次,奖励考核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的一种肯定,有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归属感的培养和图书馆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此外在考核过程中,要由专门的组织进行,并且尽可能保证公平、公正原则,否则反而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奖励考核机制激励人员工作热情的同时在图书馆内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氛围,使工作人员自发地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自发地提高自身工作质量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创新 摘要:目的:探索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实践与创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和2015年7月于我院就职的新员工,2014年7月入职的员工,设置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岗前培训。2015年7月入职的员工,设置为观察组,采用创新的岗前培训。比较两组培训实践效果。结果:观察组新入职员工的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医患沟通技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对观察组新入职员工服务满意度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新员工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岗前培训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新员工岗前培训,它能够使新员工快速适应新岗位,转变自身角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但大多数医院对新员工实施岗前培训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及文化方面的培训,缺乏临床实践的培训,导致新员工的操作水平较差。现选取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在常规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共52名,其中男15人,女37人,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7.42±3.78)岁,硕士8人,本科学历25人,大专学历19人,设置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7月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共54名,其中男16人,女38人,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8.17±4.04)岁,硕士10人,本科学历24人,大专学历20人。设置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岗前培训。成立短训班,实行14d集中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如志愿者服务、专题报告学习、军训和座谈会等开展培训,比如,聘请专家,针对某一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该科室工作方面的专题报告会,整个科室新入职员工集体进行专题报告学习,了解科室护理方面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及工作要点等。再比如,由医院领导与各个科室的主治医师、科室主任等召开座谈会,针对以往工作总结探讨,对未来方向提出建议。新入职医护人员集体参与聆听座谈会内容,加深对未来工作的方向性。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养、规章制度、医疗安全、医学人文、职业生涯规划、医院信息化、医患沟通技巧等。让员工了解医院文化、医院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思维模式和职业礼仪的培训。做好新入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重视医风医德教育,上岗前举行授帽宣誓仪式。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开展培训,通过播放医院宣传片,让他们详细的了解医院。向新员工介绍医院情况,包括医院现状、医院历史及发展方向等,开设专门的医学课程,体现人文精神。同时,增加拓展训练,新入职员工在基础知识培训后,模拟医患场景,让每个员工进入到场景中,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让他们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培训者,要对新员工的业务水平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使新员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培训中得以业务水平的提升。 3.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价两组新员工对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及医患沟通技巧水平的掌握情况,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越好。培训结束后,让新员工参与临床实践中,并用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新员工服务态度等。让患者对新员工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4.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 二、结果 1.两组培训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及医患沟通技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患者对两组服务水平满意度的比较 患者对观察组新员工服务水平满意度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意义 做好岗前培训,能够为医院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医院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卓越的人才。新员工的加入,给医院增添了新活力。开展岗前培训,是医院人才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岗前培训,才能提升医院人才数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新员工都是应届毕业生,虽然在学校接受了系统教育,但职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缺乏。开展岗前培训,让新员工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技能详细了解,尽快转变角色,更好的参与临床工作。认同医院文化的内涵,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医院这个大家庭,促进员工间沟通交流,进而提升医院凝聚力。 开展培训,既提升了新员工知识技能水平,又提高了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岗前培训,新员工可以切身体会到医院对自身的重视与关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提升新员工对医院忠诚度。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创新效果 传统的岗前培训,往往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创新传统岗前培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岗前培训模式。创新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培训,培养出一批智能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在这种岗前培训模式下,无论是新员工的知识水平,还是实践技能,都有了显著提升。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建议 新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对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尽管目前的岗前培训方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日后培训工作中,仍需对岗前培训模式进行创新。开展岗前培训前,要充分考虑新员工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等,进而开展有效地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我们结合医院工作特点,利用下午和晚上进行培训,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因操作技能不同,我们分时段分别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我们运用传统授课和多媒体相互结合,构建培训平台,使其融合培训资源,打破培训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新员工实时培训。同时,还可以借助平台,对新员工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经过创新后的岗前培训,能够提升新员工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对医院信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创新方法与讨论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与指导,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指明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创新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带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本文在人员培训、绩效管理、激励方法、人力资源保养与维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员培训 如今的时代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新型经济时代,是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人力资源的高速发展,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特点。纵观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趋势来总结全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比较简约化,用人机制比较灵活,企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综合起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例如,管理模式陈旧,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管理方法不科学,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创新,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企业人力资源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创新能从方向与方法上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与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能够在实际操作层面帮助企业雇佣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实践创新就是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各个流程进行创新,包括人员培训环节、激励与约束环节、人力资源保养与创新环节。 1 人员培训创新:企业总动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企业员工培训,但传统人员培训往往因为投入不足、管理者不重视、培训师水平不足、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流于形式,陷入僵局。要想在人员培训中有所作为,发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最大效用,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1 培训理念方面的创新 我国大多数企业不重视人员培训,一味招聘有相同岗位工作经验的新员工,殊不知,同样的岗位却因为不同的外部环境、工作部门、人员机构、对接群体等因素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工作内容,因此,企业管理者拥有人员培训的工作理念并付诸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培训理念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岗位职能、企业文化、团队意识等的培训内容创新,还体现在培训方式的创新。 1.2 培训责任从人事到各部门的转移 我国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培训的责任放到了人事部门,人事部门承担了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多方面培训内容。这种传统培训责任的划分是不合理的,一方面,人事部门的培训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培训各个方面的技能与技巧,与直接参与管理与实践的人相比并不能给予新员工更实际可行的培训;另一方面,人事部门培训出的岗位从业人员可能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部门直属领导意见不一致,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等。因此,人事部门负责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部门负责人对员工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企业人员培训最明智的选择。部门负责人对员工的培训关乎员工岗位职责与责任的履行,关乎工作效果的好坏;人事部门对员工企业文化的培训关乎企业的凝聚力与灵魂,缺一不可,二者的有效配合才能使企业大团体高效运转。 1.3 引导员工从培训的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 传统培训中,员工往往是被动接受者,接受从培训讲师那里得来指令,被动执行,培训形式往往是培训师唱主角,通过讲演或者视频形式使员工接受所要培训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往往会对培训师产生依赖,懒于思考。真正有效的培训就是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其中,并在培训中找到乐趣,学到技能,提升自己。为了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妨让员工成为培训的主角,征求员工意见,为员工制定有利于员工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并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合理培训内容与方法。 1.4 培训方式的转变 传统培训方式是将员工集中到某个封闭的屋子里进行讲授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远远达不到培训的最终目的,因此,培训方式需要进行创新与转变。我国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培训形式从讲课式转变到实践中来,但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培训形式设计远远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培训形式创新需要考虑到职业技能学习、合作意识养成、团队风气建设、自我价值提升等方面。 2 激励方法创新:企业经营参与法 我国目前人力资源薪资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要低很多,一些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大量雇佣我国业务水平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就突显了本土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劣势。那么,本土企业就应强大自身实力,增强激励措施,防止优秀人才外流。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方法方面仍然延续传统方法,缺少创新。毋庸置疑,激励机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巨大作用:①可以吸引优秀人才;②有利于留住优秀人才;③有利于开发员工潜能;④有利于良性竞争环境的养成。激励机制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企业在日常管理实践中要将传统激励方法与现代激励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管理实践中应不断创新激励方法,要将物质激励做到实处,满足员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基本的薪资激励与福利激励可为员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与稳定的收入来源,合理的薪酬福利设计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能够长久的服务于企业,这里的薪资福利包括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教育补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股权激励可以让员工有归属感,可以与企业经营者共同参与企业战略规划与发展,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3 人力资源保养与维护创新:健康与安全管理法 人力资源保养维护并不仅仅体现在对员工的福利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一系列关乎疾病与衰老的保障,还要对员工日常工作与身心健康给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人力资源保养与维护不应也不能仅仅体现在事后,事中保养与维护也极其重要。人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产生疲劳,例如腰椎、颈肩、关节、眼睛等身体各器官的疲劳,而这些疲劳不被人们所重视,久而久之会影响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和精神状态等。另一种疲劳是精神上的疲劳,长时间重复、繁琐、单调的工作内容极易使人产生极度的精神疲劳,这种精神疲劳所带来的影响要比身体疲劳严重得多。这种劳动过程中的疲劳往往得不到企业重视,原因有很多,例如,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无暇顾及此层面问题;劳动组织制度对企业员工工作时间与内容分配不合理;全民对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的预防和保护还没有普及;市场竞争大环境没有给人以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如何引导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维护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如何加强人们对身体与精神健康的重视程度,需要做到如下几点:①将人力资源管理保养与维护写进法律,规范企业员工身体与精神健康的劳动安全检查制度;②规范企业组织制度,加强劳动时间与休息制度管理,引导企业关注员工劳逸结合;③加大劳动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呼吁人们关注自身健康。身体健康与精神愉悦是创造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关注劳动安全,关注职工的身体与精神健康,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同时,更应该预测未来的发展大趋势。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人力资源规划将更加系统和全面,企业将会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②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也将越来越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全面发展;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与网络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的虚拟化管理;④跨地域、跨文化、跨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实。 梳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有利于我国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最新成就对接,有利于开创属于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总量较大,可待开发的人力资源规模可观,潜力无穷。如何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在数量上的优势,如何开发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力,需要经济与制度保障、企业积极配合与创新,更需要人力资源自身不懈努力。人力资源管理总结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任重而道远。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浅谈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的竞争已经逐步取代资本资源竞争。如何开发与管理好自身的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必修的课程。虽然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改进。目前制约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因此,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一、高新企业引进人力资源的研究背景 在人力资源的引进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应拓宽思路、改进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在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简单做法。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大开发利用“外脑”的力度。“外脑”虽然从劳动关系的角度讲不是本企业的员工,但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其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丝毫不比内部员工逊色。“外脑”引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使后者具有商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的目标;也可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服务于企业,使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能跟上世界最新发展趋势。有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项重点攻关课题,同一行业内的多个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多个企业)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成“人力资源战略联盟”,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较强的自主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拥有某种生产手段意义上的技能,加之他们的劳动比较特殊,他们不愿意太多外力的程序化监督和控制,希望得到充分的信任,自我引导、自我尝试。 2.需要的多重性 知识型员工作为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的群体,他们的需要是具有多重性的。相对于成长、自主和成就,金钱的边际价值已以退居到相对次要的位置。 3.藐视行政权威 技能的特殊化和重要性,可以决定员工在企业的权威和影响力,这使得知识型员工容易产生清高的特性,藐视行政权威。 4.流动意愿强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更多地依赖于自身拥有的知识而不是外在条件或工具,他们可以随意地将装在自己头脑中地知识带走,因此,他们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5.学习能力强 知识是高科技人才最宝贵的资本,为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水平,他们拼命学习,不断地使自己地知识更新。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 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大量削减员工培训开发费用,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但在高新技术行业中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比如,软件开发人员,原来最初使用的是BASIC,后来就使用C语言,再接下来是VC,C++,JAVE等。这些开发工具的更新换代都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学习也能获取。如果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其结果必然会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员工的流失率上升。 2.员工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高新企业员工年轻化的比较多,成员之间几乎没有形成年龄层次。因此,在需要人员更替时,不能形成梯队,工作前后无法衔接,出现周期性间断,使领导群体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影响。一般而言,年龄大的有经验丰富、稳重老练、事业心强的特点,但缺乏创新精神,守业心理较浓厚,且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年龄小的精力充沛、思想敏锐、勇于探索创新,但易犯冷热病。假如领导层是同一年龄层次,就很难做到员工的交替与合作,更不用说什么高效能的管理了。 3.薪酬制度激励性不强 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企业提供各种报酬,员工提供相对的绩效和人力资源,当员工认为报酬与其贡献大致成比例时,员工会对其交换关系感到满足。除了比较个人绩效与个人贡献的比例关系外,员工也会和同一组织其他人或不同组织的人作比较。当发生不公平的现象时会紧张,并会依据其个人所知的平衡,企图矫正不公平的现象。如果不能改变不公平现象的话,最终会离职。薪酬制度一方面要保持内部的公平,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外部的竞争力。实际上,我认为,在薪酬制度上,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有如薪酬的增加没有使工作效率提高,每个人都能获得过不同程度的奖赏,优秀的工作人员会认为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并不觉得是额外的奖励。薪酬的增加如果没有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目的来确定奖励标准,那么这样的奖赏就毫无意义,也不会提高下属的工作热情。 4.员工之间重竞争轻合作 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越来越依靠团队合作,这就需要企业家重视人员的组合,搭配用人。现在有一种最新理念,即,21世纪最需要的并不是竞争力,而是资源整合的能力。即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采取相关的人才组合,合理搭配人才,使企业内各种专业、知识、智能、气质、年龄的人员,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整体优化的人才群体结构,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互相激励,产生一种较强的“亲和力”。特别是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现代化大型设备的设计和制造等攻坚时,企业家如能合理组合人才,形成具有最佳结构的人才群体,就能发挥科技人才的集体智慧,联合攻关使之奏效。 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引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完全靠自己来培养一支符合竞争需要的人才队伍,即使在财力、物力上做得到,时间上也是不容许的。因此,面临入世后更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应在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的同时,积极大胆地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通过人力资源增量的调整,优化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从而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指具备高智商,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使高新技术企业谋求和网罗人才具有较高的难度。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刊登广告、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猎头公司等方式招募员工。高新技术企业想找到优秀的高级人才,与一般企业相比,必须更加别具匠心,富有挑战性。有时为了找到最优秀的高级人才,不得不进行深层次挖掘。在人力资源的引进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应拓宽思路、改进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在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简单做法。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大开发利用“外脑”的力度。“外脑”虽然从劳动关系的角度讲不是本企业的员工,但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其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丝毫不比内部员工逊色。“外脑”引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使后者具有商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的目标;也可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服务于企业,使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能跟上世界最新发展趋势。有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项重点攻关课题,同一行业内的多个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多个企业,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成“人力资源战略联盟”,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使用创新 [摘 要]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引进人才; 挖掘潜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进而推动了信息和知识的变革,催生出新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而应生的管理模式。因此,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进行探讨和分析,分析传统的人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自己后来的转变和革新,进而实现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转变 创新 一、理论知识的论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 企业创新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利用企业内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术、思想、管理系统和方法,以及其他的资源设计和创造,为我们的消费者和社会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最终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而人力资源理创新是企业创新中的组成部分,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技术上的创新和管理上的创新都是由企业的人才创造出来的。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强大的团队组织,可以掌握多样化的资源,并且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指的就是以企业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发展基点,不仅是走在最新科技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而且也是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并且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使企业的人力资本实现增值,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二)互联网管理思维 互联网管理思维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思维,主要就是由技术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革命性变化,经济不再是主要发展线路的思维,而是立体式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不仅是人与社会、人与企业组织之间进行交流时的桥梁,而且也是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媒介,这就是“零距离”时代的现象。因此,互联网时代就是展现出迫使企业和各个部门必须对市场、产品、客户,以及企业价值链之间进行详细的探究,并且能够应对整个企业生态系统被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的特性。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企业应该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管理人力资源,时刻紧跟互联网时展的步伐。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介绍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工作任务主要被分化成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发展、招聘与配置、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这六个模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都会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企业规章,利用网络的特点就是对企业人事信息调查、人才市场招聘、收集信息、人员实地调查和相关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等,进而达到保证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性和利益的合理性。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1)传播渠道滞后。在传统的招聘方式中,一般都会采用电视广告、报纸招聘信息,或者是个人电脑方式等。但是这些方式其自身就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如信息渠道的传播范围窄、信息传播的速度慢、招聘的成本高等。不仅导致人才流失,而且易造成就业滞后的情况。如某公司需要招聘若干员工,采用网络的形式和报纸的形式将招聘信息发出,虽然来求职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我国的就业人员在人才市场造成了大量的滞留现象,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招聘信息流传范围小,传播速度慢,长时间招聘导致成本过高等。 (2)员工培训模式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通常都会邀请一些专家和相关专业的老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容易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还由于每个员工之间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不是非常牢固,培训的效率非常低。如在某大型讲座中,一些有资历的老员工,他们在这个培训中,仅仅是签了个到就离开了,根本就没有参与培训,让培训流于形式,反而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3)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缺陷。绩效管理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有良好的绩效管理体制,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在工作时的满意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充分的挖掘出员工的潜能。然而,由于以往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缺陷,导致大量有能力的员工因为个人才能没有得到合理的工资体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往往做出的选择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新举措 (一)运用互联网招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也渐渐的全球化,不再是传统的局域化发展。所以,招聘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点来企业的招聘信息,这种招聘方法的采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告等形式的限制被打破,而且也可以保证招聘到的专业人才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求职者能够快速地看到企业的招聘信息,并且也能够迅速的分析自我的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快速联系公司,不仅对企业人事部招聘人才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而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进行互联网培训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培训来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在培训时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互联网培训计划可以有效地改变内部员工培训计划和内容。在这种培训方式下,不仅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而且扩大了培训的内容,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模式的培训,在时间和地点上方便了很多,员工可以自行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另一方面就是员工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与企业培训内容相关的资料,加强理解的同时,对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提升。 (三)互联网考核模式 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仅是员工工作能力的体现,而且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业绩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和思想进步的过程中,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要,应该要及时对绩效考核体系进行革新,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论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现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潮流,运用互联网技术这一新媒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运行,开启发展新篇章。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创新氛围与研发人员创新 摘要: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原动力。在管理过程中,企业突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组织创新氛围(OIA),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SHRM、OIA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 关键词:SHRM OIA 研发人员 创新 研发人员是有效激发企业发展创造力重要因素,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他们创新意识,可以实现企业产品的不断优化升级,在生产成本,科技含量等方面不断领跑行业。企业要发展需要依托人才的高效利用,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是对企业员工招聘、培训、福利待遇等进行规划,从多个方面不断提升员工,尤其是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组织创新氛围(OIA)营造实现他们之间的相互积极影响,从而不断提升研发人员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动力不断提升。 一、SHRM、OIA对研发人员创新的影响分析 (一)SHRM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针对企业的员工,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才招聘计划、培训计划等,根据员工的基本素养,设计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通过这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长期的企业人才成长计划,这一规划工作细致程度充分体现企业重视人才程度,符合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研发人员是企业产品升级的主要创造者,积极的SHRM可以通过大量的专业化培养,实现研发人员专业素养有效提升;通过有效的人才吸纳计划,实现企业研发团队的优化升级;通过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实现研发人员向心力的提升;通过人性化HR实施,实现研发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另外SHRM可以制定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实现研发人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OIA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 所谓的组织创新氛围,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创新理念,团队合作,领导支持、资源提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对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第一,企业的创新理念。一个企业需要发展就需要创新理念,管理者要是具有创新意识,对企业发展有着长期和短期的计划,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有着积极的态度,对具有创新的理念有着自己明锐的判断,企业可以认可研发人员的创新。因此,企业创新理念对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性的作用。第二,团队合作。研发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有多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即实现研发团队的有效运转,研发人员之间的团队意识提升,相互配合,进一步实现企业研发力量凝聚,给研发人员的创新提供更好的平台。第三,领导支持。领导是企业管理者,他们掌握着企业的管理权力。当研发人员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研发环境,需要企业资金的有效支持,这些都需要得到领导的支持。只有得到领导的支持,研发人员的工作信心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影响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第四,资源提供。研发不是研发人员的空想,需要付诸实际,这就需要进行产品的实践创新操作,构建现代化的应用平台,这一平台的构建就需要企业在资源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才能支持研发人员的创新工作。 二、从SHRM、OIA激发研发人员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细化SHRM的各级目标,实现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提升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规划的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因为不断拓展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性,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实现企业研发人员的针对性管理,对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级目标。一方面,需要明确长期和近期规划目标,针对本年度人才招聘计划和长期的企业人才结构优化进行对接,实现每年的人才招聘符合长期的企业人才结构调整,从而最终实现长期的人才结构调整的目标。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各级规划的目标。目标的明确性可以实现最终工作落实的有效性,可以考虑自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符合最终的规划目标。例如:按照工资调整规划,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薪酬进行有效调整,其依据就是规划,因此需要进一步在规划中明确这一调整的目标方案和最终的薪酬待遇等,企业设计更为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实现研发人员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专业培训的细化,根据研发人员的专业知识需要,设计相关的培训计划和内容,让他们接受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二)营造积极的OIA,实现研发人员创新氛围提升 企业实施更为人性化的活动,让研发人员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实现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的能力,从而有效构建研发人员的团队意识,企业大局意识。同时企业领导需要加强对研发人员的关心。因为领导代表企业对员工的态度,领导对待研发人员的态度相对比较尊重、友善,研发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创新意识就被有效唤醒。另外,企业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实现对研发工作的有效支持,因为研发工作需要较好的平台,这就需要企业在资源上充分满足企业研发人员的需要,基于上述几类OIA的营造,研发人员创新氛围进一步优化,他们从事研发工作的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SHRM、OIA可以有效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两个手段的细化管理,研发人员的创新潜能得到有效提升,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原动力。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都开始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问题,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可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立足与新时期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创新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 为保证企业发展,很多企业都开始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储备培养或者招揽高素质人才,作为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经营中的市场经济效益,因此,在新时期下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每一个企业必须经历的改革。 一、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计划,运用科学化的现代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招聘筛选、专业培训、评价考核、职位调整等一系列过程,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和工作热情,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合理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类课程,宏观管理是立足于企业人力资源全局进行调控,改变当前落后的思想观念,保证企业发展方向适合社会需求并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微观管理是指以企业员工为主体,通过对企业内部具体的人和事物管理,保证企业员工可以充分发挥其工作潜力,以实现企业的任务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中就曾已经被提出,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才得以明确认可,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科学管理阶断、工业心理学阶段以及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二、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只有企业产品符合市场需要,才可以保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得以稳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认可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专业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为企业获取人才,并根据判断为职员安排最合适的岗位,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氛围,并完善相关的人员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为企业负责还要为员工负责,为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以确保员工的思想理念与设计发展紧密相连,寻求企业与员工的共同点,为企业创造高效益的市场经济。 2.适应时展 目前新时代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多变形和复合性,多变是因为随着时代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思想观念在不断进行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意识和个人需求,复合是因为随着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制度实施,世界的大门都在向中国敞开,因此,中国企业面临的社会人群已经冲破了地域和限制,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适应时展的步伐,才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前提,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综合管理的重要部门,它不仅培养员工的专业在、技能,还可以培养员工额创新性,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只有新的理念和新的突破才可以赢得市场的瞩目,归根结底,企业的创新就是人才的创新,只有保障人才的快速成长才能保证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创建辉煌。 3.企业改革创新的客观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众多企业为谋求发展必须要以时展为前提就行大幅度的企业改革,企业改革首先就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创新企业制度,将企业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内部人员,加强员工培训力度和评价管理,保持企业高素质人才思想观念与企业文化的高度统一。在知识经济的大前提下,只有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企业管理制度,深化企业全面改革,以技术创新为质量保证,才可以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为企业增加竞争优势。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企业几乎将全部的发展重点都放在技术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的等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并不重视,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企业管理总会将员工作为企业固定资产来计算,往往忽略了企业员工具有的创造价值,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复杂繁琐,需要很强的科学理论指导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专业能力,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相对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导致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高层都是由企业内部直接指定,不仅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任职资格考察,甚至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会受到企业内部的制约而无法发展,从而使员工无法发挥出其最大的企业价值,此外,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层自身专业知识不足,也无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行制度创新,在企业进行深化改革时,不仅无法为企业提供高效人才,甚至会为企业发展带来制约。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需要与上级进行协商,更为重要的是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就是通过自身判断和相关制度的实施,为企业寻找最适合的员工,并且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创造最大的市场价值。但是分析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明显缺乏科学规划,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员工的认识并不全面,也无法按照企业的职位需求安排适合的员工,除此之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一,权限过于集中,对待员工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竞争意识,抑制了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无法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 3.企业员工流动性太大 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在企业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同时,企业员工也在为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因素,每一个员工都具有自身特色和相技能,只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员工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个人潜能,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就是通过整合企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招聘培训流程,为企业提供保留优秀人才并负责激励员工积极性,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但是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须有其名,对员工的个人情况并不了解,也没有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造成老员工的频繁跳槽,但是对不了解企业工作流程的新员工也没有合理的培训管理措施,较强的企业员工流动性,只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四、新时期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在新时期的改革影响下,员工的主体地位已经逐渐得到企业的认可,客观而言,企业发展要依靠的主要力量就是高层人员的管理观念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确立员工的核心地位,围绕企业发展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制定切合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员工可以设立相关的员工福利,为员工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在节假日组织活动或者设立年终奖金的评价,此外,企业还可以采取“赞美式”和“批评式”管理制度,对优秀员工给予充分肯定,对工作出现失误的员工进行及时问题纠正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另外,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进行适度的权限分化,弱化等级差异,从而对员工进行更为全面的管理。 2.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 应用科学技术是为了更好的改善生活,然而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同样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办公中早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制度管理。计算机技术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具有庞大的信息储存能力与远程控制功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规模势必会不断扩大,职位需求与员工人数也会不断增长,但是单单依靠人工记忆很难将每一个员工的优势特长、工作情况等进行统一,对此,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创建专门的管理信息库,对员工的个人状况进行记录,实现管理智能化,但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减轻工作量,相反,人力资源管理更应该对相关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及时更新,此外,利用计算机制定员工评价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 3.创建合理的人才开发利用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员工进行的人员管理,从企业人员的招聘遣退到员工的培训考核,都是经由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企业提供人才、保留人才并且最大限度的开发人才市场价值,因此在进行人才吸纳时,人力资源管理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专业技术、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对人员进行考察,在考察合格后还要依据员工的个人特色安排适宜的岗位,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合理利用,此外,人力资源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考察和培训,考察是为了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员工的工作状态,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员工激励制度,凝聚企业力量,避免人才流失和企业内部发生较大人事变故,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 五、结语 客观来说,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确实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新时期同样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今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这基础上,企业要想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还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状况,进行创新性的制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内隐观视阈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培养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毕业后能独立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复杂事务,用内隐观视阈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胜任力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内隐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胜任力;教学改革 一、内隐观视阈下创新胜任力模型 斯腾伯格(Sternberg,1995)指出,所谓创造力内隐观(Implicit Creativity Theory)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个体头脑当中的关于人类创造力及其发展的看法。有关创新力内隐观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力的研究成为内隐观研究的重要方面。康艳红的大学生创造力内隐观调查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高创造性者的特征主要有:道德品质,异常人格,探究心理,自主性,才情,内在动力,独创能力,知识经验,发现问题的能力,智力,自强。熊建萍的当代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内在结构包括:独创性,宜人性,缜密性,聪颖性,良好社会性,知识经验,开放性。周霞的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认为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有5个维度: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品德。综合有关大学生创造力内隐观及其创新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文献,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特点,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二、内隐观视阈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模型的各维度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生不仅能运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理论等解决简单的管理问题,而且能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或者没有先例可循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理论,而且要有创新精神,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融会贯通,顺利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难题。 毕竟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除了绝大多数是例行性的问题外,还有少数的例外性的问题,对待例外性的,突发的人力资源事件,我们就得创造性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等解决它。管理学中有20/80法则,说的就是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例行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占80%,例外性的、突发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占20%。不要小看这20%的问题,它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成败。这些例外性、突发性或者新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碰到的机会不多,但很重要。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可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不良后果。这些20%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不能用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解决,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去处理。所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很重要。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抗压和人际协调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为企业和员工服务的,面向的是人,和人打交道,而人是有头脑,有思想的,是最为复杂多变的,所以如何善于与人沟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者还需要和领导、同事、下属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具备抗压能力也是必要的。 三、内隐观视阈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改革思路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为核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教学工作之中,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教学理念要围绕着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这个核心进行,打破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在教学工作中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探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主动探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要贴近实战,教学内容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不断思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理论,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比如教师授课,除了采用提问法、课堂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还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实战案例教学法、实战情景模拟教学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学生透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此外,为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还要加强学生实习工作,在原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团队素质拓展实习的基础上,实现校企联合,让学生走入企业参加调研和实践活动。充分运用行动教学法,让学生产学结合,深入企业剖析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以供企业参考。 四、内隐观视阈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实践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为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改革思路,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战的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做了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关键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学习,所以在六大模块上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培养。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对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进行了数次的改革,这些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现在,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一样,政府出现了财政负担沉重、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但是,随着新公共管理体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根据新公共管理体制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果,这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而言,具有深远的引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浪潮的兴起以及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公共管理理论出现了从传统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行政学向研究公共事务的“新公共管理学”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视野,还促进了公共管理事务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变革,为广大人们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铺平了道路。本文就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公共管理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实是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公共事业领域。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因素,还有一部分经济因素。主要的经济因素有:特权、辅助政府管理以及与事业单位或组织代行我国政府的职责有关。首先,政府在选择适用模式的时候,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公共事业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那些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然而,这样的做法极易滋生特权主义。这些特权主义又与寻租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时需要承担大部分活动经费以及全部政治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这就为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然而,只有政府部门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中取得较高的利益,才能让政府有能力承担那些由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活动经费和活动风险。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管理的公共事业的数量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阶层都设立行政组织,这样,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国家财力不支的状态。因此,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不仅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进行直接服务,社会公众成为了事业单位服务的间接对象。事业单位的服务目的并非是为了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健全的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的财力支持。因此,事业单位的活动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意志。由于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财务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或许是出于对临时安排离职或者退休人员的需要,或许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出于满足领导者个人需求或者满足政府部门利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销、扩张等来达到上述目标。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实践来看,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是两种根本不一样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在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对公共事业的控制是连通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门的这种控制完成方式是通过组织的形式达到的,换而言之,政府将自己的权利通过社会组织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各方面,从而达到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实际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大部分是人们运用公共资源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国家成为那些社会公共资源的绝对拥有者和占有者时,那些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就会转化成一种组织化手段,而这种组织化的手段有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不仅是不一样的管理方式,它们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但在社会选择的管理模式下,社会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政府控制比社会选择更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社会选择比政府控制更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从法律方面来说,政府控制承担着所有的社会责任。然而,事业单位则具有相当独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业单位属于事业法人。第三,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结果也不一样。社会选择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高且数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较低且数量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待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时,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推崇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也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的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管理机制是构成我国社会管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国家行政管理机制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机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要想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必须依据我国的根本国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户籍壁垒的松动,中国城乡间的人口流动现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同时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革也使得我国农村出现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开始流动到大城市打拼生活。他们中有部分开始在城市定居生活,他们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相关概念界定 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籍,但是生活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群体。其子女或随迁、或留守,我们通常称随父母进城居住的子女为“农民工子女”,仍在农村居住的子女称为“留守儿童”。而“农民工子女”专指6~14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指在国家法律的强制下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免费接受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点,是公共产品的一种。 2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2.1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的问题 当前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他们很难同城市孩子一样公平的享受义务教育。我国有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应该在户籍所在地就近选择学校入学,然而作为农民工子女,他们的户籍都在自己的老家,他们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如果想要在城市公立学校上学,他们只能够交很高的借读费,这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无疑是负担。义务教育就其性质而言,它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在我国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拥有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然而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很难同其他孩子一样公平的享受义务教育这一公共产品。同时,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了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即免除杂费、免书本费以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所以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后,就不能够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更加剧了这些家庭的负担,就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特点来看,农民工的工作有很大的流动性,其子女也会随之不断地迁移,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低,辍学现象严重。2.2农民工子女学校方面的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差。因为户籍以及经济等原因,农民工子女进入其所工作城市的公立学校非常困难。所以,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学习。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环境条件和办学条件均达不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要求的基本标准,且大部分学校没有得到国家的办学许可证以及相关部门的批准。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学校都是简易破漏的平房,其中有部分还是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教室里的桌椅数量不及学生的数量,不少学生是多人共用一个桌子,有的教室甚至没有窗户,更不用提操场以及音体美教学设备了,基本上农民工子弟学校都不达标。从师资力量上看,农民工子弟学校老师十分匮乏,一个老师教多个年级,教多门科目是普遍的现象。教育资源匮乏是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公共服务的观点来看,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不能让整个社会的儿童共同享有社会的义务教育资源,我们的公共服务的产品供不应求,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2.3农民工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 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们,跟他们的父辈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一面经历着生活的艰辛,一面要经受着城市繁华的诱惑。他们与城市的孩子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很难和城市的孩子融在一起,有的甚至会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这无疑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们逐渐产生孤僻、自卑以及心理不平衡等非健康的心理状态。加之他们的父母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和工作繁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的条件本身就很薄弱,更不用提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的提出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机会公平,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3.1政府方面 国家提出农民工子女入学应实行“两为主”,即当地政府为主和公办中小学为主,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政策和经济的支持,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多半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所以政府首先保证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的稳定,减少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才能解决其子女在入学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工子女的因为经济问题所导致的辍学率比例高的问题。其次,影响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另一大难题就是户籍问题,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以及严格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另一障碍,我国政府应该放宽对学生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方面的户籍制度,通过一些考核标准来对想要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准入考核,而不应该仅仅通过户籍来作为一个门槛限制孩子的进入城市的公办学校就读,这显然对于同样拥有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权利的农民工子女是不公平的。最后,政府应该适度的推广教育券制度,教育券(又称教育凭证),是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向学龄青少年家庭颁发的,表明其受教育权利的一种价值凭证。弥尔顿?弗里德曼教授认为以教育券的形式对教育进行财政投入,一方面能保证政府对教育自上而下的有效投入,另一方面也赋予了受益方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理论上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利用教育劵制度,发给农民工子女教育劵,给他们一个自主选择权,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 3.2社会方面 从 公共管理的视角看,应当充分利用第三部门在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上的作用,根据民政部于1998年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现在中国的第三部门可以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以及事业单位。我国的第三部门现在呈现出碰壁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第三部门丰富的资源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教育问题,利用社会团体的社会地位以及影响力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募集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志愿者服务团体号召社会公众参与到农民工子弟的教育工作中,充当他们的临时老师,让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爱力量,让这些农民工子女能在广泛的社会关注中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早日实现。 3.3家庭方面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经济繁荣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最根本的改变,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取支撑全家人的生活费,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工子女们,他们的教育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父母更应该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父母因为文化水平较低,觉得给孩子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条件就是对孩子的关心了,往往忽视或者根本注意不到自己孩子的心理变化,应当在打工之余,通过发宣传单或者组织一些短期的家长培训,让家长全面科学地关心自己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让自己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儿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的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让他们能够与全国的广大儿童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 摘要: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要注意我国公共管理与西方公共管理的本质不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我国公共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要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仍然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在阶级社会,国家承担着管理两类公共事务的职责,对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称为政治职能,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则称为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其活动方向、总作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把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片面理解为以社会职能代替政治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必然要以弱化政治职能为前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国家职能的内在统一性。事实上,强化社会职能只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家政治职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职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伴随着公共事务的产生,人类社会就出现厂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活动。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有所不同,根据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把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成长阶段,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之初起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作两个阶段:门)在原始社会中,仅存在简单的社会性公共事务,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门)在国家产生之后,政治性公共事务产生并日益突出,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主要运用的是经验式的管理手段。 第二阶段是公共行政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政治性公共事务还是社会性公共事务,其内容和范围都迅速扩大,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政府最终成为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主体,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规范。 第三阶段是公共管理阶段,从周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社会性公共事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扩大,复杂性大大提高。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暴露出诸多弊端,由此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浪潮,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另外,现代 企业管理中的许多管理方法被引入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手段趋于多样化。 可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古已有之,但长期以来,或者是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了政府参与或不需要政府参与,或者是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拒斥了社会参与,一直没有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条件,换句话说,一直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当然也不会产生单独的公共管理学科。今天我们所说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指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的。开放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在互动合作过程中,采取一定方式。方法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在国家消亡之后,国家权力复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将完全依靠社会自身力量来完成,公共管理这一特定的历史范畴也就会结束其使命。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开始了行政管理改革。其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国家与企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观念。方法。体制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尽管这种变革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改革也开启了公共管理的进程,这一进程与国际上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同样需要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重新思考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和方法等问题。 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在我国,依据管理主体与公共权力中心的距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二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类是政治团体,它们与国家权力不具有正式的。直接的。法律程序上的联系,但是也与国家权力相关,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第四类是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如各类事业单位等;第五类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基层群众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第六类是不依靠公共权力来处理公共事务的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介组织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可见,随着与公共权力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由强至弱,不同主体所处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政治性趋于减弱,而社会性趋于增强。总之,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式体系。目前,这一体系的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种公共管理的主体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主体范围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西方国家,政党主要围绕选举和议会开展活动,组织松散,派系斗争激烈,充满权力倾轧,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当然,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作为一个权力组织直接管理公共事务。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接受党的领导并不是因为党拥有权力,而是因为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所以,党要依靠正确的纲领和政策来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一切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都要把党的领导原则贯穿始终。当然,党的方针政策要在全社会实施,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行使权力的过程。 其次是关于政治团体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妇女组织等社会团体,基本上是互益性质的,主要是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服务,代表和维护这个人群的利益。在这一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或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这些社团承担。参与和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我国的政治团体,也称人民团体,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社会团体,特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八大群众团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民团体在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既体现党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发挥组织、参政、监督和教育等功能。因而,人民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即寻找党和政府需求与其所代表的群众需求的结合点,这与西方国家社团只谋求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利益有着严格区别。 最后,自治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但在西方,自治组织一般在法律框架内实行自主管理和活动。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单位中的职代会,这些自治组织在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扩大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一定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这些基层自治组织自身的发展,行为的规范,以及效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能否接受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指导。尤其是目前基层自治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还需要大力培育。健全和发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 提高,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才能协助、补充和延伸党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四、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式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这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另一方面,作为~种社会活动,管理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这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特殊性。管理方法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依据管理与管理方法的两重性原理,我们可以把公共管理的方式与方法概括为两个层次,即实质方法与技术方法。实质方法是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的适合各国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必然体现该社会的特定生产关系。它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技术方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相关性不大,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们共同采用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管理技术方法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既采用了资源与支出控制的技术,也使用了用于保证个人和团体绩效的技术。其中,收支预测。财政趋向监控。战略计划。零基预算。目标基础预算和方案预算被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是最有效的几种方法。另外,纯粹的管理技术手段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普遍应用方面。我国同样处于公共管理的发展时期,对于这些技术方法,应该积极借鉴。吸收,使之为我所用。 在实质方法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性质。政治体制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模式和方法。 在我国,最具特色的公共管理方法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2年1月,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木可偏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治理国家的大局出发,指明了我们党治国方略转变的根本方向。法治是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活动必须依照法律,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德治是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包括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也包括提高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意识,尤其以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官德”建设为核心。只有把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依法活动和“官德”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贯彻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公共事务除了要应用法治和德治手段外,还要运用政策手段。尤其是在制定法律还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下,对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就要由政策来加以解决。公共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政策,是党和国家把解决全局性问题的方法细化、具体化的结果。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国内情况瞬息万变的条件下,决策就成为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和减少决策的失误,就必须要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化是对决策的共性要求,在中西方没有本质区别。民主化则必然反映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公共管理决策必然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公共决策在名义上反映的是全民的公共利益,事实上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五、立足国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 公共管理学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主要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管理什么以及如何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看,公共管理学不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积极发展。我们主张积极借鉴经济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成果,但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决不能脱离政治学和行政学这个学科基础。由于目前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开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积累,所以极容易出现纯技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即仅仅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管理学,而切断它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内在联系。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公共管理学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体,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 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传统公共行政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方面。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学科发展平台。就我国而言,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更要容许国内多种意见和看法的争鸣,从而把整个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建立在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服务。 明白了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按照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客体与方法等三个基本范畴,建构起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概略地说,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一是主体篇,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组织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党政关系理论;政社关系理论;政事关系理论;政企关系理论;社会中介组织理论;社区发展理论等。 二是客体篇,主要内容包括:公共事务的基础理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维护;新兴公共胜社会问题;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公共 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外部关系协调等。 三是方式篇,主要内容包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从统治到治理:管理模式的转换;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新技术对管理方式的影响等。 我们相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公共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为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的成熟与发展,也必然会为我国的公共管理事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其次,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譬如,一种成熟的理论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存在体现公共理性的力量,公共领域由于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而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参与和监督精神,因此它的存在有助于公共性的发扬(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许多国内学者也认为,“经济的市场化或自由化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而获得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在市民社会里,各种非官方的社团组织及他们活动于其中的非官方的公共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一般而言,自治原则、法治原则、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公共性等被人们认为是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随着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它在政治生活中起到有效抑制公共权力对社会公众的滥用,从而发扬民主行政理念,使公共管理更能体现为公众利益的本质目标(注:参见汪俊昌《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由此看来,当前对于“公共性”的研究,既是过去探索的延续,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也有人认为“公众”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因此,从起源上看,“公共”更多地意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这也应证了,随着时展,当代的“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公共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的观点。 哈贝马斯考察了另外一种公共性起源。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公共性或公共领域不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而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受到国外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启发,国内也有学者从社会领域分化的角度分析公共性的产生。他们认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具有对应的相关性。整个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客观进程,都在于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日益分化,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整合体。在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也开始了分化的历程,除出现了国家职能的多样化趋势,其中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是最为基本的两大职能。由于国家统治职能是在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的关系中实现的,所以,虽然它表现出一定的现代公共性的内容,但本质上是与公共性相悖的。而在管理职能中,公共性则是其最为根本的特性,甚至可以断言:归咎于管理职能的是一个纯粹的公共性的领域。因此,社会领域的分化引发国家职能的分解,从而导致公共性的彰显。 在论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变时,国内外学者都倾向于用“公共性丧失”一词。一种观点认为,在近代功利哲学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倾向共同催生下,古希腊公共性的含义进一步丧失,现时情况是,“通过集体的方式寻求更大的善已被个人的计算、功利以及成本和利益所替代。政府的目的在实践中已是私有的福利(private well-being)。我们凭借官僚、技术和科学的手段来决定福利、幸福和功用。这里没有公共的原初含义,有的只是原子个人的集合体;这里没有公共利益,有的只是许多私人利益的聚合体。”虽然美国公共行政对于如何实现公共性有过几种理论,包括以利益集团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多元主义视角);以理性选择人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公共选择视角);以代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立法的视角);以消费者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提供服务的视角);以公民权形式表现出来的公共(公民权视角)等,但这些理论都不能真正代表公共。真正的公共理论架构应是以宪法为基础,公共概念必须建立在公民权、仁慈和爱之上,此外还需要听证系统和程序的保持及发展,及对集体公共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 哈贝马斯也认为,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理论中的公共性一词,可以译成公共性,也可以译为公共领域,二者没有实质差异。但倾向于用公共性指称政治层面,而用公共领域指称社会层面。——笔者注),由此导致公共性丧失。“两种相关的辩证趋势表明公共性已经瓦解:它越来越深入社会领域,同时也失去了其政治功能,也就是说,失去了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督的政治功能。”在这里,哈贝马斯把公共性的丧失归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相互渗透(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在我看来,关于“公共性”本源及演变,其实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背景,这一背景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首先,最早意义上产生的“公共性”代表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民主制。其次,在古代社会,由于没有明确的公/私领域划分,在政治领域,代表国家权力的“公”吞没了“私”,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控制,因而公共性等同于国家权力。再次,按照哈贝马斯的看法,直到近代,“公”与“私”才截然分离,各有自己的独有领域,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盛行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理论,在政治领域采取国家放任主义,公共行政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影响下,热衷于对纯粹管理技术和效率的追求,从而形成对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的冲击,于是就有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公平与参与及同期的政策分析理论中的民主因素等。最后,现代社会“公”与“私”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经济领域表现为国家干预与自由经济并存,而在政治领域,以第三部门为核心的公民社会成长壮大,社群主义盛行,引发大规模的公民参与和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公共性”问题再一次被重视起来,此时,突出“公共性”不仅是公共部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公民社会外力推动的结果。 三、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内涵 在对国内外关于“公共性”起源和演变问题的相关论述做一番考察之后,我们仍然不 得不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什么是“公共性”?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在没有给出自己明确的答案之前,我们发现,对公共性问题的阐述可以有很多角度,不同学科也有不同的认可。仅从公共行政与哲学等角度对“公共性”的内涵进行阐述的观点,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公共性”。该理论认为,“公共性”是用于描述现代政府活动基本性质和行为归宿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在一般情况下,是指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具体表现为:从基本理念上讲,“公共性”指政府组织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由此,衡量政府活动是否达到公共性的基本标准是,公共政策及其执行是否坚持和维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否在舆论中充分体现和表达了公民的意志,政策与执行的出发点是否超越了政府的自利倾向,而考虑更为普遍的社群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等。在道德层面上,“公共性”应是每一个政府公职人员的职业态度、观念和信仰。它要求公职人员以此信念竭诚为民服务,明确政府组织与公职人员的行为必须在道德上、伦理上满足公共性的基本要求,并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防止部门和个人偏私的利益驱动。在政治过程层面上,“公共性”意味着在涉及公共物品提供等集体行动上,存在着有效的决策参与通道和决策选择机制。在这里,“公共性”的获取及其保证,具体化为政府政策利益导向的选择过程,它包含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是否具有开发性,以使公民能够充分了解有关政策的信息,并能够与政策制定者进行磋商;公民的利益能否通过民主的程序得到表达与整合;公民依靠怎样一组规则来决定政治决策的选择,决定政府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等。在政府的财政活动中,评价“公共性”价值是否满足的核心要素,应是政府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物品行为和与此相关的政府收支行为的基本取向和政策目标,以及相关的财政制度和规则的安排(注:孙柏瑛:《公共性:政府财政活动的价值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期。)。 2.作为一种公共精神的“公共性”。这种观点认为,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内涵可以归结为公共精神。现代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应包括四个方面:民主的精神,即人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法的精神,它意味着政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制约;公正的精神,即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并不受公共权力所侵害;公共服务的精神,即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公平分配,政府的施政过程应平等、公正和透明。这四种公共精神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实现方式应是:逐步实现政府与公民平等化;行政权力既受到保护又受到制约;行政活动既有效率又有责任;公共行政是由民众驱动的、积极的、合作主义的、参与的过程,等等(注: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5期。)。 3.作为一种最新理念的“公共性”。把“公共性”看成是公共管理的最新理念:它揭示了管理目的的公益性,强调了为公众服务的出发点;它明确了管理的范围是那些公共事务,揭示了管理所依据的权力为公民所授予,因而其行使必须接受公民的监督,以公民认定的是非为是非,不能违背公民的意志;它体现着行政过程中的责任,要求行政行为必须对其后果无条件承担责任;它强调了行政过程中必须有公民参与,强调注意听取公民的意见,这就要求行政过程中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它强调公共行政的结果必须取得公民的认可,这就要求有向公民报告的制度,工作一定周期后,政府应按程序向公民报告,以接受公民审查并予以通过,等等(注:刘熙瑞:《理念·职能·方式——我国地方行政机构改革面临的三个转变》,《人民论坛》2000年第7期。)。 4.作为一种价值基础的“公共性”。该理论认为,由于行政体系的价值基础是其公共性,因而政府的制度安排所要重建的价值观念就在于明确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也就是说,政府把自我表达存在的公共性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政府的组织机构、行为方式、运行机制、政策规范等,都无条件地体现出其公共性。政府组织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实体,但这个实体却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也不是任何一个社会集体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的代表,它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政府价值公共性最直接的表现是政府的规范体系和行政行为系统的公正性,而且这种公正性是一种制度公正,是包含在行政行为机制之中的,有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体系提供的,是一种制度安排(注:张康之:《行政改革中的制度安排》,《公共行政》2000年第4期。)。 5.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针对传统公共行政过分追求理性与效率的倾向,新公共行政主张:(1)社会公平。强调所有公民平等的政治和社会机会。它同样代表着对所有公民而不是对公共机构负责,以及对公共部门经决策和实施项目负责。(2)代表性。尽管大众并没有影响代表决策的直接权力,但相信代表性肯定是新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是唯一的激励因素,需要考虑其他价值观的积极参与。(3)响应性。主张政府需要更多地响应公众的需求。(4)参与。新公共行政提供在公共事务中广泛程度的公民与公务员参与。(5)社会责任感。公共管理者被视作以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他们的自我利益去创造高效率同时又是平等的服务(注:参见[美]张梦中等《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公共行政》2001年第3期。)。 6.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这里指哈贝马斯重点探讨的资产阶级公共性的本质。他认为,“公共性应当贯彻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立法”,从而“公共性成为国家机构本身的组织原则”。他进一步提出,在资产阶级哲学那里(霍布斯、卢梭、洛克和康德),公共性等同于理性,甚至是良知,依靠公共舆论表达出来。而在法哲学那里,公共性需要法律和道德元素支撑,所以“康德所说的公共性是唯一能够保障政治与道德同一性的原则。公共性既是法律秩序原则,又是启蒙方法”。而“默格尔根据18世纪的范型把公共性的功能界定为统治的合理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哈贝马斯指出了公共性作为市民社会独立领域的批判力量和促进资产阶级统治合法化的献身精神(注:[德]哈贝马斯着、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综合起来,有关“公共性”内涵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其次,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第三,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第四,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第五,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哈贝马斯)。总之,倾向于把“公共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活动的最终价值观,在此之下,才有公正、公平、公开、平等、自由、民主、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价值体系。 尽管在公共性问题上,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对于公共管理,基于它是一种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公共部门管理活动,我们把这种管理活动的公共性内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这里的国家、政府与社会都是从狭义的意义上说 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这些组织具有不同于其他私域组织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组织的代表性、行为的公务性、宗旨的公益性、权力的法定性等方面。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把如何经济地和富有效率地实现管理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价值观更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私人管理建立在个人本位主义和自利性本质之上,把追求个人效率或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取向。与其迥然不同的是,公共管理注重在民主政治理念上去实现公众的高度参与、社会公平以及承担为公众谋求福利的责任。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就如霍布斯所言,“契约,没有刀剑,就是一纸空文”。恩格斯也认为,国家本质上是同人民大众相分离的公共权力。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利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公共力的公共性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首先从公共问题入手,公共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同时,由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宗旨是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正是公共管理公共性的题中应有之意。 四、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异同 “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基础性内涵,与公共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治理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它是实证的过程还是规范的研究,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认为,就总体而言,作为公共管理的本质内涵,公共性与社会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阶级与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公共性与社会性在最广泛意义上是一致的或领域是重合的;随着阶级与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公共性的代表,公共性逐渐从社会领域中凸显并独立出来;而在阶级与国家消亡之后,公共性与社会性又再次融为一体。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公共性,是指处于从阶级与国家产生到消亡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定概念。另外,从上述公共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可以得出,社会性是公共性的存在基础,公共性则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社会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公共性则有质的规定性。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公共性将不断扩张与壮大,最后发展成为社会性。 1.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区别 首先,从概念的定义上看,社会是具有多重性含义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社会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二是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既可以指最广义的“人类社会”,也可以指狭义的社会性事务,如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务。因此,理论上对社会这个概念作界定并不简单,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定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实践创造了社会,社会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注: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政治科学常用的社会概念,最初在思想家眼里是与国家等同的,例如卢梭就把国家、社会共同体和社会契约混用起来。直到19世纪以后,大多数资产阶级理论家才开始把社会当作与国家对立的社会领域,即市民社会或公共社会。摩尔根较早指出,“我们可以在这里提出一个前提:即一切政治形态都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式,此处使用方式(plan)一词系就其科学意义而言。这两种方式的基础有根本的区别。按时间顺序说,先出现的第一种方式以人身、以纯人身关系为基础,我们可以名之为社会。这种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第二种方式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我们可以名之为国家。这种组织的基础或基本单位是用界碑划定范围的乡或区及其所辖之财产,政治社会即由此而产生。”(注:(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页。)马克思主义把社会性看成是人的本质属性,并认为社会的产生先于国家,因而国家代表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不能如早期思想家所认为的那样可以等同或浑然一体。 其次,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公共与社会各有所指。平常说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是我们区分政府所代表的“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实际体现,表明在政府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情况下,政府代表的公共性与社会所代表的社会性相互关系的状况。一般而言,公共性表示一种权力或权威,而社会性则代表公开性、参与性和非国有化等意思。 2.公共性与社会性的联系 其主要表现在于:公共性来源于社会性,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一致的,比如在非阶级社会里,公共性实际上和群体性是等同的。然而,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从根本上抽象并升华了社会性(群体性),比如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公意”,体现出公共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本质特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公共性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性。二者的联系具体表现在: 首先,从起源看,早期的思想家对公共性与社会性是分不清的或认为等同的,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国家与社会根本混淆。如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生活的自然需要。国家就是达到正义或公道的手段。在这里,他是把国家与社会等同起来,混淆了两者界限。因此他的国家充其量是群体的结合,因为还没有出现与人民相分立的公共权力(注:邹永贤主编:《国家学说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直到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区分了国家与社会,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恩格斯肯定国家源于社会说,同时指出,“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斗争中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5页。)。因此,我们认为,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性与整个社会所代表的社会性是具有产生的异时性的。 其次,从哲学意义上讲,社会性与公共性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公与私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公共性与私人性也是如此。只是公共性与私人性并没有截然分开,二者有交叉之处,即所谓“公中有私(局部和个人),私中也有公(共同事务和利益)”(注:夏书章:《现代公共管理概论》,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正是公共性与私人性及二者交叉的部分构成了广义的社会性。与此同时,公共性作为共性是对社会群体中的个性的一种提炼和升华,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契约等)基础上的群体一致的意志或者意识表达,因此,公共性脱离了社会个体的杂乱无章和无序,成为一定团体的集中意志。还应看到,在发展趋势上,随着社会自治的完善和国家作为统治工具的最后消亡,公共性与社会性将再次趋同,达到终级目标的社会性,实现古人所称颂的社会大同。如《礼记·礼运》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公共性与社会性由混沌统一到分离对立,再到在新的社会领域内的统一,体现了公共性与社会性及其相互关系具体的和历史的辩证演进过程。 再次,在具体实践中,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以社会性为参考坐标。表现为公共部门的活动越是接近社会,其公共性越明显;越远离社会,其公共性越弱。如公共管理从权力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从管理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管理原则从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变,如此等等,其结果都使公共管理活动更趋向民主,更能保障公平,并尽可能给公众带来效益。 五、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 其与社会性关系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公共性与社会性是各有其特定内涵的复杂概念,同时二者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用它们作为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工具,从而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有实践上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都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公共管理既是一项主观见诸客观的管理过程,又是一种现实状态,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一现象时,就必须既看到它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又要注意这一过程的社会属性。针对这种社会属性,人们的态度、方法不是企图超越或跨过它,而应该是在承认它的前提下,不断根据时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探索公共管理不同的运行模式。 其次,仅就公共管理的社会性来说,它包含“公”与“私”两个不同领域,前者是公共权利的活动范围,后者是指狭义的社会领域,包括各种盈利组织、第二部门及公民个体的活动范围。尽管在理论上,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废除公、私界限,逐步走向大同。然而,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同一社会内部的公与私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即在一定时期里,公共权力活动范围远大于社会力量的活动范围,甚至取代后者;而在另一特定时期,社会力量可以很强大,能够取代公共权力的管理(治理)作用。所以,公共性与社会性的相互关系,有其客观的发展过程,取决于客观环境而非主观的意念。 再次,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曾是困扰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从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中获得启示。改革开放前,我国曾长期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根端的情形是公共权力无所不在,政府行为无所不包。改革开放后,我们经历了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这一过程使得国家、政府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社会力量获得发展机会,并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增长。在公共管理(行政)领域,表现为政府职能社会化、管理主体多元化及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等。然而,尽管社会化是遏制公共权力或权威泛滥的有效途径,却不代表可以在现阶段过分夸大社会化的作用,原因是从上面对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明确了二者关系演变过程的客观性。或许结论应当是:当前,我国公共管理(行政)改革与发展必须做到,在努力体现公共性的同时,积极走政府职能社会化的道路。 公共管理论文: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的研究 摘要: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将近20年,时间虽短但是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经济和社会获取全面发展的同时,公共管理的发展远远赶不上前面两者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短板。在市场化的今天,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公共管理 市场化 趋势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发展得到了很大进步。但是,公共管理则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原因是因为公共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也应当与市场接轨,如今,加快公共管理市场化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趋势。 一、与市场职能相适应的机构设置 (一)机构设置要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应是市场的主体,能及时收集到市场信息,并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因此,公共部门的设置就应当面向市场,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和针对性地解决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公共部门基层组织加大授权,加强其决策自主性 在现代的管理中,授权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因为授权可以分解上级部门的工作负担,增强下级部门的工作主动性,激发他的创造性。授权主要通过分散决策与政策执行的权力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将大部门分散成若干小的机构或者将职权下放给较低层的政府机关等方法来实现。有了自主权力,公共服务部门才能对市场灵敏地做出反应。 (三)加强机构设置的灵活性,提高效率 减少部分公共服务机构设置的固定性,增加其机动性有利于机构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有一些是季节性和周期性强的事务,其相应的机构一旦设立,在完成特定时期的工作任务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到下一个周期期满后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用灵活的机构设置来代替固定的机构设置,合理利用临时办事机构,既能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不增加政府负担,达到机构精简的效果。 二、突出服务性的行政职能 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商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包括有益于社会整体的收费和不收费的公共商品和服务,将其称为“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在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突出服务性。 (一)实现职能定位的转换,减少管制功能,增强服务功能 中国发展到今天,社会文明、市场发育和社会法制都发展到较高的程度,社会自治的要求表现得越来越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社会保障、道路交通、公共文教卫生等公共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强,而公共部门提供的这些服务功能却相对滞后。因此,政府实现职能定位的转变显得日益紧追。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明显制约着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进度。 (二)合理划定公共部门和公民的角色关系 所谓合理划定公共部门和公民的角色关系,是说公共部门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将公民视作消费者,在公民交纳税收的前提下,公民以消费者的身份享受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并保证公民对公共产品的选择权。公共部门与公众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责任关系。以顾客为中心的改革意识使公共部门能更好地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反应,这是“行政就是服务,公众就是顾客”运动的一部分。 三、竞争机制的引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同样,涉及广泛领域的公共行政活动,也需要引进竞争机制,有效配置有限的公共资源。 (一)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 所谓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指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垄断,将关系到公众利益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权纳入竞争范畴,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到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业中来,政府充当购买者的角色。公共管理改革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将购买者与提供者分开,这种改革也是一种保证公共部门普遍采用市场原则的重要机制。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与提供者分开,不仅能降低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也减少了政府的工作负担。 (二)公共决策的市场化 由于公共部门自身的局限性,在技术性强、专业要求高的情况下,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在现代社会自治的观念下,政府自身的决策问题其实也是公众的决策问题,因此保证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显得非常重要。鉴于此,公共决策应当引进市场机制.允许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对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提出决策方案,政府组织论证,一旦符合要求,政府付给提供者费用。这样,政府就摆脱了决策事务多,容易出现失误的困境,而以公共决策的拍板者和购买者的身份来行使公共事务的决策权。 四、市场化的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的市场化指公共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打破传统的内部考核机制,代之以市场化的考核机制,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公共行政结果验收的市场化 行政结果验收的市场化是指公共行政的效果的评价不应单独由政府内部考核,它要以社会效益、财政结果与公众的满意度为标准进行综合考核。传统的考核主要着重于行政事务数量的多少和过程的合法性.而对结果考虑得比较少,在市场化验收的方式下,行政结果的检验主要从行政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公众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进行,而不仅仅在于行政活动的数量与过程。 (二)机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应引进市场考核机制 关于报酬,公共部门人员的工资收入应该符合市场经济的水平,他们工资报酬的多少应取决于他们工作成绩的好坏,工作成绩越好,所得到的报酬就应越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能力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结合中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改革与完善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机制和职能,加快市场化趋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专业培育目标与方式的思考 从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内容可见,社会建设需要更精干、更有力、更富有成效的政府管理,需要更多的第三部门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需要公务员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具备更强的知识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社会建设的提出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与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向我国现有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换言之,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加强社会建设的新形势。其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标相对滞后与单一。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时展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高校在实际的教育体系设计与执行中却很难真正及时转换观念、转变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偏重于储备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人员,强调对学生行政素质的培养,却缺乏对学生进行公共服务精神的塑造。这是由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没有完全摆脱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公共服务理念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体现。 其次,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内容上存在问题。(1)专业设置不规范且有些雷同,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公共管理专业英文名为PublicAdministration,在国内相关专业有公共行政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事务管理学等。不同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设置不规范的事实。现行本科教学设计中的“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在客观上导致了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趋同性。(2)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内容比较狭窄。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的建立时间较短,一些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直接是从政治学、法学、哲学、经济管理等学科分化或转变而成。这导致其专业教育底蕴不足,学科基础薄弱,专业课程设置较乱。而且,传统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内容主要局限于培养政府管理人员,缺乏对非政府公共部门所需人才的针对性培养。(3)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专业技能训练不足。从目前国内公共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达50%~60%,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到20%,后者比例明显偏小。 再次,从教育方法上看,一方面,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显着特点。然而,现有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仍不突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现行公共管理的课堂教育以抽象的理论讲解居多,优秀的案例研究和教学极为欠缺,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沟通方式还十分常见。 一、新形势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定位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如何科学、准确地定位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效的培养平台,是现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构建新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秉持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必须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前提。第二,以学科内涵为导向,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学科涵义与特点,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拟定人才培养规格,是建立新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第三,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在传授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四,坚持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在努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 在社会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瞄准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构起一种新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目标定位于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公共管理理念、创新公共管理的知识素养、别具一格的公共事务管理运作技能,使他们成为能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政府公共机构以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本科专业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非常渊博的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以及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维护正义、献身公益、服务公众的精 神特质,以及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等。基本能力是指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关交往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领导能力,政策规划、制定、协调和决策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能则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能力、文献搜集与处理能力、处理实际公务的操作技能等。 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应用型的学科和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手段,适应不同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需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重要方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转换与融合,实现对自身原有知识和能力的超越,并能获得一种更新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和批判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这三个词语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只是侧重点有些不同。比如,具有复合知识与能力的学生更容易具有创新意识;复合型的人才必须把复合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而成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的人才在实践环节中比较容易激发出创新思维。 二、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在社会建设背景下,要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的途径。 1.优化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也是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公共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智慧、技能与社会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富于启发与独立思考有机结合,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公共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还需要保持工具性课程与价值性课程设置的动态平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必然要掌握和运用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但又不能片面强调效率导向的实用性的工具理性。因为公共管理专业承担社会管理的责任,须维护和坚持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即自由、秩序、正义和责任。如果片面注重开设工具性的课程,不但误导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能会导致公共管理内在价值的丧失。因此,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把握好工具性与价值性的适度平衡。“平衡”不等于课程的课时数量对等,而是把公共管理内涵的价值观念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唤起公共管理者神圣的职业伦理,即通过“追求卓越的专业技术而服务于公共利益”。 2.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关注学科发展动向。首先应反映出我国政府管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进展,并运用公共管理知识对我国部门行政和基层行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是关注国外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概括总结。因此,要适时改造公共管理专业旧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课程;要及时删除或合并过时、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多门学科领域,相当一部分知识具有直接应用性和极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研究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从拟讲内容中抽出若干重点作为讨论题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最后归纳总结。(2)专题式教学法,即老师将本学科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以突出重点,将内容讲透。(3)开放式教学,如通过组织学生到政府部门进行调研,了解政府具体运作。(4)案例教学,即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5)网络教学,即利用信息网络化,开设专业网页和远程教育教室以及公共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等。 3.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应用能力。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内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培养体系。公共管理专业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可建立模拟演练实验室,开展包括公共决策过程模拟、电子政务处理模拟、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公共服务大厅模拟、电子政务模拟、公文流转模拟等在内的专业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课堂体系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以学生学术刊物和学生学术论坛为载体和平台,以特色素质拓展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等。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专业认知、专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拥有稳定的、合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院应与政府和相关大型企事业单位携手建立一批高质量的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实习基地。要积极探索合作机制,确保(学)校(政)府双方在合作中双赢。如基地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便利,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兼职”提供岗位;学校为基地培养人才,或帮助解决管理问题,以及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等。 4.重视师资建设,提升教研水平。 公共管理作为新建学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建构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引进、培养和聘任等措施将国内外优秀公共管理教师吸收到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来,使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得到稳步发展。可以让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及向名牌高校派送国内访问学者,有条件的学校派教师出国考察,借鉴学习国外的教学经验。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提高师资水平的目的。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成为实践型教师,避免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教师应经常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专业教学。另外,还要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不仅要精于教书,还要善于育人。一个好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有学术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感召力。高尚的师德能使学生潜移默化,铭刻在心,终身受益。因此,要以师德为核心,促使教师增强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努力做到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以德立身,以德立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的中国纪录片管理 一、纪录片的管理目标与路径选择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正是为了应对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的危机,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即新公共管理在英美两国流行,随后风行西方各国。它是以现代经济学和私人企业理论作为指导,在政府的管理中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来提高管理的绩效的一种新思路。其实,如果考察一下新公共管理模式就会发现,这一管理理念和手段恰恰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纪录片管理问题的解决。为了应对渠道多元化带来的政治风险,防范经济利益带来的伦理冲突,2010年起,中国纪录片走上了新的管理模式,即依靠政府的权威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过政府部门审核、确认制作方资质的方式进行规范的管理,从而做到保导向保安全的目标。但是,由于纪录片制作总量日益增多,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面临考验。以现有的管理队伍和管理水平来应对,势必会出现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而网络主体的自我管理水准难料。如果增加投入,又会增加行政负担,造成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的困局。依照新公共管理的重要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政府的职能进行限制与转向。通过弱化政府的管制职能,把广电局对纪录片管理的集权模式适度放开,把监督管理的权力转移给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将权力广泛下放给相关专家。其次,目前的纪录片管理仅仅强调了程序的正确,行政管理主体的明确。但是,财政局、广电局、电信局等多头管理或者多方参与的方式导致的目标混杂的现状依然存在,无法统一协调。政府管理者与纪录片制作单位的上下级关系过于明显,很容易滋长权威部门的官僚习气,缺乏权力的相互制衡。更重要的是,没有正确和即时的反馈将难以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纪录片的管理绩效事实上无人做出评估。新公共管理强调了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最大化地实现公共利益,服务公共利益,而不是简单满足于完成行政命令。与私人企业一样,它的管理的第一任务就是必须要让它有绩效。所以,中国纪录片管理依此行事,就不能只关心各个管理部门的各自职能和行政管理权力,应该本着以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繁荣为使命,重视所服务的每一个具体的纪录片项目的需求和评价反馈,努力简化自身的审批手续,凝练自身的服务优势,提高自己的目标服务价值。比如宣传片的投资比例是否恰当,公共产品是否受到了公民的认可,培育市场体系的实际成效如何等等。用一种新的管理思维直达行政管理的终极目标,从管理结果出发,强调目的价值的优先地位,主张用竞争的方式调动公众、企业和非政府力量参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管理,由重视政府机构的权力、行政管理过程和准确执行程序转到重视具体项目、绩效和结果。最后,目前在政府管理组织内部,并无专门的纪录片管理分支机构和专业管理人员。在人员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加专业、细化和多元化的服务目标很难达到。新公共管理强调把管理对象作为顾客,将政府职能定位于服务,具备真正的市场意识,而非单纯执行行政程序。管理者需从每一个纪录片、制作者等服务对象出发,分析它在项目决策、贷款招员、审批指导、宣传推广,甚至是布景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为了提高服务的效果,政府必须分清自己的权力范围,即通过服务和资助间接地实现管理目标,培育市场,而非过分的干预。 二、纪录片的分权管理与组织构建 在西方,纪录片从属于影视片类型,无需特别的、专门的直接管理。欧美传播的根本思想是言论自由,所以,要求取消新闻事先检查制度,进行事后追究。完善的法律与行业高度的自律结合是主要的管理方式。在中国,因为意识形态传播的特殊属性,考虑到纪录片的巨大影响力,进行严格的管理是有必要的。但这种管理依旧需要空前的灵活性。以往韦伯式的官僚制特别固守程序的正确性,只能保证行政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目前日益复杂的纪录片发展现状面前,管理的效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纪录片的管理首先需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质量。而管理监督的根本难点在于专业化的判断需与政治判断相结合。比如在某些技术细节问题上纪录片是否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事实,是否遵守了搬演的规则,影像提供的证据是否构成完整的证据链来指向某一种倾向等等需要专业判断。而如何根据意识形态与主流的契合程度来判断纪录片是否违反基本价值观,甚至是法律,也需要复杂的判断。纪录片从短片到长片、系列片,种类多样,时间迥异,因而成本不同,生产周期不同,甚至生产模式也不相同。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区域过广的问题。如果监管不到位,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果管理受限于计划,制度会妨碍市场竞争者的自由进出,不利于鼓励纪录片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所以,十分需要引进一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管理方法。针对以上的情况,由集权走向分权是一种可以采用的管理模式,即充分调动社会机构、专家和公众的积极性,将纪录片的一部分监督管理权力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让渡给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建立扁平式的管理组织,进行开放式的管理,减少政府的行政开支,避免因为管理任务的增加而导致管理机构的臃肿。管理主体不仅应该包括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包括媒体,比如电视台、视频网站等等。此外,还有行业协会以及该领域专家人士的参与管理,甚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2010年文件中依据不同的媒体主体进行分类渠道管理的思路是正确的,可以达到有效分权的目的。但是,事中事后的监督仍不可放松。日常监看监督的权力完全可以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授权给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组建非政 府机构,管理参与的专业人士,接收群众的投诉和举报,定期上报观看情况,详细记录违规现象,分析影片制作质量,在内部公示相关信息,以此为依据建立制作方的信用等级制度和奖惩制度。而国家广电总局和地方各省广电局则负责宏观管理,比如制定当年题材规划以及长远发展规划(主要针对各级各类的宣传产品),统一进行外宣等等,还可回复制片人的投诉等等。此外,这些行政主管部门对电视台、行业协会的辅助监管机构还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定期进行培训和指导,增大处罚力度等。其次,针对纪录片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多样化的创作,尽可能地满足公益目的,建议组织相应的专门机构来实现。管理最本源的功能在于建立可运作的组织机构,由组织机构充分应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活动,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事实上,这不仅适用于经济组织,也适用于非营利性目标的实现。澳大利亚儿童基金(ACTF)就是国家级的非营利组织,鼓励儿童电影电视节目,推动社区推广等等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英国BBC更是全世界最着名的公共服务机构,多年来制作和播出了大量优秀的纪录片。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很多电视机构都是准公共电视台,目前都有免费播出纪录片的任务,属于栏目管理方式,但就管理目标和模式而言都未明确其公共服务目的,且因为受到各地方政府和广电局的管理,独立性无法保证。再加上各种新媒体播出资源分散,管理主体多元,无独立的公益目标。所以,对于公共服务功能明确的纪录片来说,中国需要独立的公共管理机构和播出机构来调度各种资源,管理制作和播出纪录片,组建体制外的管理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实现公益服务的目的。当然,政府也需加强对上述机构的监管。 三、纪录片管理的有效授权与效果评估 纪录片不同于动画片和剧情片,后者是一种大众产品,假设性非常强,很容易根据大众需求进行类型化调整,适合规模化的产业生产。纪录片则是依据事实进行加工,限定性非常强,总体属于相对小众的产品,这已经是被实践证明的。纪录片的公益性特色超出动画片和剧情片,而且产业发展相对艰难,市场培育期较长,需要特定的专业服务。现在的纪录片管理存在着多头主体、多头参与、效率低下的问题。比如,财政部虽拥有发放文化专业基金的权力,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会同同级宣传文化、财政、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制定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但是,它在是否发放或贷款给纪录片创作,发放比例如何,项目水准如何评定等等方面面临着实际的效力不足的问题。因为专业人力不足,又缺乏协调性,商业目标与公益目标混同,很容易丧失标准,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广电总局虽有一些相关研究机构和一些针对优秀纪录片的奖励扶持政策,但并没有整合各个环节的能力,没有专项资金预先资助具体纪录片创作人及项目,更没有独立的金融支持计划,从立项、贷款、资助到最后评估的完整方案,只能做一些政策性指导,题材公示和事后的奖励、推荐工作,无法通过资金来掌握和协调全局,也无法对一些有潜质的项目和无资金能力的小制作单位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资助。为此,可以在国家广电总局下设纪录片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统一管理和下发国家财政相关资金部分,统一协调包括财政、银行、保险等部门在内的金融扶持工作,并协助各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专项统计制度,加强对纪录片产业贷款的统计与监测分析。此外,除了事前规划,事后的效果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任务。当前中国媒介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构建一个可以综合考虑传播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为传媒管理的实效提供有效的评价依据,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对于纪录片来说,也是如此。各级各类部门均在制作纪录片,但题材规划是否雷同,制作预算是否合理,宣传效果是否良好等几乎无权威机构意见。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应具有独立审片的权力,同时拥有自己的绩效管理体系。现有的国家广电总局应该拨付财政专款,对其实行监管,规范组织法律和法规,在纪录片管理中心内部成立专门的效果评估机构,对政府参与投资的宣传产品以及公共机构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对独立的公共机构和非政府机构的管理效率进行评定。而纪录片行业协会需制定行业公约或行业准则,对产业中间机构和制作者进行管理,代表他们对公共机构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申诉。新公共管理则强调行政结果即目的价值的优先地位,只要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管理人员可不为僵化的规则、程序所束缚。依此思路,纪录片行业协会应力图解除规制,由竞争机制产生审片专家,赋予他们以更大的自由裁量。专家不仅可以对所监看之片提供专业的意见,还可以推荐其中优秀的影片进入资助范围,也可帮助审查资助项目。行业协会根据专家的审片效果,制定内部信用等级,给予适当的轮换。这样,广电总局拟下设的纪录片管理中心和行业协会就做到了有效地授权,适当地监督了被授权者,同时做到了正面的回馈。 四、纪录片的服务效用与间接管理 事实上,自2000年以后,很多国家都在着力打造相关产业。我国2010年文件也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方向。在扶持产业发展的策略上,各国都在努力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既要尊重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通过介入来促进纪录片生产的效率与公平。过度的干预会干扰市场,阻碍民主进程,所以,干预必须具有一定的张力,选择适当的方式。首先,从资助开始服务。澳大利亚分权式管理层次清晰,各个影视机构侧重不同,既能统筹协调全局,又能覆盖多层面的需求,其中就有重点发展纪录片的机构,而其专业化和细分化是其服务的特点。在商业诉求方面,电影机构并没有强调对大型国企的龙头地位的培育,而是以资金和信息的方式直接向纪录片制作个人、项目、组织和创作活动等提供直接的资助,保证包括个人在内的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保障,促进不同性质制作单位的平等竞争。西欧和加拿大等国都提供给电影业来源于税款的补助。比如法国就把在三大财政法案支持下收到的来自强势产业的强制性税收用于补给多样化创作,其中就包括纪录片。这些资金本来就来自产业,这样的模式可以避免政府违背产业规律制定财政计划,同时有利于保护纪录片产业与其他强势门类的均衡发展,以商业利益补给公共供给的不足。我国同样可以适当借鉴这种方式,即以服务实现间接管理,以资金引导多元创作。我国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结构以及对具体的市场主体的行为给予规范等等方式介入纪录片生产方与播出媒介的经济运作。在规范市场结构方面,应鼓励制作公司自由竞争,避免某一市场出现高度的垄断。即使是国有企业也要避免行政撮合下的盲目做大,违反市场规律的 低效率资源配置。至于国内的发行、中介机构也应是市场成熟后的自然产物。对于纪录片产业而言,适应市场需求是最好的试金石,做强是最终极的标准。因为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动画片,它的长短伸缩很大,类型更加多样,更加适合多样化的媒体,甚至是私人消费性较强的新媒体,如手机等,所以,它的准入标准、投资额度、市场规模等均可灵活处理,即做大并非唯一选择。所以,应该鼓励投资者向多种类型的纪录片制作者和项目进行直接投资,而非把资金集中在大型国企一家,充分警惕地方媒介可能形成的价格联盟,通过补贴、优惠或制定最低价格等具体方式对弱势制作方给予支持。当然,依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媒介的行为是十分必须的。不仅如此,还应加强对相关责任人个人的处罚力度,并加强对相关处罚的宣传报道,以儆效尤。中国管理者要有顾客意识,要有满足需求的意识。新公共管理思维是从内而外的自觉服务,是真正的市场意识,是接受监督,自觉竞争的新的思维模式。纪录片的管理者也同时是服务者,在对纪录片的管理的同时必须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除了积极探索金融机构对纪录片产业的融资方式和配套金融服务,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及落实出口优惠政策,建设海外营销机构,鼓励兴办各种发行、中介实体,推进纪录片上星频道境外落地,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外,还要继续加强符合产业发展实践的研究工作,增加相关信息的披露,完善不同目标的不同评估体系,着力培养年轻观众等。更重要的是,要使得相关专业管理机构能够充分整合资源,拥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和独立评估的权力,充分吸纳体制外人才进行监管工作。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国内市场、区域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全域连接,真正促进纪录片的各个相关行业的成熟,帮助培育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在条件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可建立国家级的高级人才培训机构,甚至是免费指导影视爱好者的拍摄,在各大高校建立数字放映院线的同时,鼓励开设相关必修课,持续培育观看人群。总之,中国纪录片在中国承载着多重价值,它要实现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等多重目标,所以,它不仅需要更加严格而规范的管理,而且需要能够直面环境变迁的科学的管理方式。新公共管理视野的引入,有助于我们在新的高度上审视现有的管理模式,真正把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支持转化为实际的纪录片发展机遇 公共管理论文:公共管理无缝隙整体性的探讨 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这三大公共治理范式都旨提升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稳定性。这三种公共治理范式在政策主张与技术方式上虽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三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与共通性。深入分析探讨三者之间联系与差异,对于我国公共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公共部门采用企业与市场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民营化、自由化以及市场化,同时将合作机制与竞争机制引入,以使政府职能得以实现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现途径与实现价值是在经济上主张放松经济管制、对庞大的福利开支进行削减;在政治方面主张国家干预的强化、公共部门的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的引入、“顾客”机制的建立、合作与竞争机制的引入、行政结果的重视、社会合作的推行等。 2、无缝隙政府理论 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改革传统官僚制,重构政府流程,以满足“顾客”的无缝隙需要。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利用信息资源、业绩、奖励、预算等手段,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创建服务公众、面向“顾客”的全新组织形式。在使“顾客”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让政府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得以提升。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特征为以竞争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与以“顾客”为导向。 3、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是为了解决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导致的政府部门单位的空心化、分割化以及碎片化问题,以向社会和大众提供更加高效、更加高质、更加经济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善治。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上的。 二、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范式比较 新公共管理的出发点是工业革命背景下对现有政府组织和社会资源分配形式的改革,而无缝隙政府与整体性治理从技术层面体现,主张利用网络技术是实现改进。无缝隙政府可被视为新公共管理的一个子概念。而整体性治理理论可被视作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主要是基于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假设,因而被视作具有缺陷的一门社会理论科学。在私营部门运作和经济体系中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是合理有效的,但当被运用于公共部门时,公民的消费者身份使的交易呈现复杂化趋势,一些公民一方面抱怨政府税收过高、不合理,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必须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公共部门完全照搬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容易产生漏洞与问题,例如,政府外包与合同可能引起的官僚受贿与政府寻租的等。因而,在新公共管理的责任和伦理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尤其是将新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引入成本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对无缝隙政府的批判首先在于其理论没有明确政府需承担的公共责任。在政府部门与政府组织中。政府部门或组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由于公共管理的行为的实施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其结果对社会公共利益所造成的影响即为政府需承担的公共责任。无缝隙政府改革以公共产品市场化为导向进行,这造成了政府部门与单位公共责任的缺失。同时,无缝隙政府理论中重构政府流程的混乱与无序也是其受到批判的重要方面。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政府组织结构边界划定与合并在整体性思路下过于复杂化,是整体性治理遭到批判的主要方面。并且在整体性思路下政府组织的职能在分化和整合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如责任与权力的制衡与分化。同时,整体性治理要求的组织协调也有一定高投入性与复杂性。例如,改革大部制过程中,扩展大部门的边界后,部际之间仍然存在着冲突与共同任务,这只能通过部际协调机制的构建,促成部际之间的协作,对矛盾冲突进行协调及解决。综合而言,新公共管理与无缝隙政府理论都是基于批判和改革传统官僚制度的不足与弊端,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是基于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导致的政府部门单位的空心化、分割化以及碎片化问题。三者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 三、结束语 通过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三种范式的比较,可明显看出三者之间既存在互相批判关系,又存在互补关系。因而需结合利用三种范式,为社会和大众提供更多、更优质、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公共管理论文:公民社会视域中的公共管理浅论 [论文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社会 公共治理 合作管理 [论文摘要]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公民社会具有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的双重身份,并以其这种双重身份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扮演着政治民主的扞卫者、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公共服务的提升者、公共价值的维护者、社会稳定的支持者的多种重要角色。这种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多元化的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极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其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这种基于伙伴关系多元管理主体参与的公共管理是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在这种公共管理网络中政府扮演着“元治理”的角色。 一、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都是指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尽管这三种称谓有着大致相同的指涉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彼此理念的不同。如果我们从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角度去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它们依次铺就了管理模式由统治、到治理的演进之路。在公私没有区分、国家体系内部缺乏合理分工的专制社会时代,行政就是政治的落实,其功能是依靠暴力和强制负责国家政务的推行,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公共行政出现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分离、行政与政治相分离的现代社会,其功能是按照代议制民主体制、非人格的法律体系、官僚制组织原则以及职业化的文官制度统揽社会公共事务,以实现统治者的统治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则出现在公民社会自治能力与要求不断扩展、市场机制不断成熟与市场力量不断壮大、政府独揽公共事务的“不可治理性”危机日益加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适应了当今时代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化及其管理民主化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性”与“管理性”的有机统一,无论在合法性还是在社会资源方面,都为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开辟了新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壮大等原因,治理理论出现并发展起来。公共治理逐渐成为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其的理念也逐渐成为了公共管理的新内涵,同时,它也使公共管理进入了区别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的新时代。 二、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中的双重身份与多重角色 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是公共权力向社会的一种回归。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有赖于公民社会的自愿合作和其对权威的自觉认同。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中具有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双重身份,而且这种双重身份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又以其各自的特征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公民社会与政府一道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社会以它那种来自基层、灵活多样的特性正好弥补了政府的种种不足和有限性,从而可以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公民社会在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政府的权力运行,从而可以起到对政府更有效的监督作用。此外,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健康有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好的认可,这些组织以共同目标和信念把人们聚集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提升了公益精神,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对象,公民社会在参与管理的同时可以切身的感受到公共管理的效果,从而可以以公共管理接受者的身份对公共管理的效果做出判定以利于公共管理渐至最优。其次,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公民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又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为政府增强了合法性。公共管理的过程也是公民社会完善的过程,公民社会的完善又可以促进更好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最终是要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公共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双重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着多重的重要角色,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与功能表达影响着公共管理的成效。 第一,公民社会是政治民主的扞卫者。公民社会的自主发展能有效的分割和制衡国家的权力,从而能有效的遏制公共权力的专断倾向;公民社会可以为公民的利益表达提供多样的表达形式和途径,保障公民利益表达的通畅,从而提升民主政治的代表性与生命力;此外,公民社会对培育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强化民主的社会基础从而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 第二,公民社会是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公民社会是一个以契约、法制、自由、平等、竞争为价值准则的社会,这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公民社会中的工会、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可以起到规范行业行为、稳定经济秩序的作用。 第三,公民社会是公共服务的提升者。由于公共需要的多样性和政府的有限性,政府并不能为社会做好所有的公共服务。而以第三部门为核心的公民社会因其具有来自基层、灵活多样的特征和其“去私存公、取私为公”的“非营利”特性以及其服务社会、自助自主的公共精神,使之恰好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良好渠道,并能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缺限和不足,公民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委托承包、志愿服务、自助服务等方式和途径,去做那些政府未做、不想做或不宜做但却符合大众需求的公共服务,从而使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大大提升。 第四,公民社会是公共价值的维护者。与其他领域一样,公共生活领域同样存在着对善的追求。公共生活领域的善就是公共价值,它包括公民对公共生活的态度、责任与义务,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对社会正义的维护以及公民的公益思想与修养。公共管理的核心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公共利益和福祉,这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公共价值的追求:公民社会是公共管理的对象,它同时又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之一,公民社会的精神与价值必然会影响到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公民社会所倡导的诸如参与、友爱、信任、互惠、宽容、合作、平等、公正、开放、多元等价值理念,对于维拼良好的公共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公民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支持者。公民社会能够在个人和社会之间提供一种有益的中介结构。通过这一中介结构,它可以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的利益诉求提供表达途径,同时又可以对他们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通过这一结构,它还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宽松的活动空间,满足他们多样性的愿望要求,同时这一中介结构还起到了排解社会怨气、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可以说公民社会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缓冲器”和“调节器”。 三、公共管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管理 公共管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社会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应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关系,通过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具体来讲,这种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管理模式下的公共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认识。 第一,公共管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政府并非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公民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 色,它们在介于市场经济与公共部门之间的“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依靠自身资源参与管理共同关切的社会事务,在某些领域,公民社会组织甚至比政府拥有更大的优势。公共管理主体可以是公共部门,也可以是私营部门,可以是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多种形式的合作。这正如着名的治理理论研究者斯托克指出的那样;“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它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政府并不是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 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公共管理责任边界的模糊性表现为许多民营部门向传统公共领域的进军,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的区分已不像以前那样明显。在市场和公共部门之间被称之为“社会经济”的领域中,涌现了所谓非营利组织、志愿团体、社区企业、合作社、社区互助组织等大量公民社会组织,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着这些公民社会组织能够满足多方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无需运用政府资源和权威的优势日益显现以及传统上由政府执掌的部分公共管理权向这些非政府组织的转移,传统上法律和制度规定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责任便呈现出交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来承担的趋势。 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依赖关系,因为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性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与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应用所有有效的工具”,电们必须相互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正是由于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这种权力依赖的关系,所以公共管理的过程便呈现为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各个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关系。 第四,公共管理是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权力依赖与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其中的协商、谈判和交易机制,最终必然会推动公共管理向自治自主的网络化发展。在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系统中,参与公共管理的各方主体为了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必须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利,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人来说放弃的是部分经济自主权,对于政府而言放弃的是部分行政强制权。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依靠自己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对话以增进理解,树立共同的目标并相互信任,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减少机会主义,相互鼓励并共同承担风险,最终建立一种公共事务的管理联合体。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的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同时分散;不再是追求一致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第五,公共管理主体中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扮演着“元治理”的角色。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虽然政府不具有最高的绝对权威,但是它却承担着建立指导社会组织行为主体的大方向和行为准则的重任,它被视为“同辈中的长者”,特别是在那些基础性工作中,政府仍然是公共管理领域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公共管理论文:对新公共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探析 摘要:新公共管理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是使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积极性能够得到提高,促使他们产生动力,进而以公民为公共服务的对象,根据公民的需求和相关的支付能力来提供服务。在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除了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越越来越注重管理的重要性。而新公共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收到各个企业乃至社会的关注。本文就此以“新公共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探析”为主题,提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构成;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新公共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企业发展;影响;优化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mgemem,NPM)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盛行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同时也是近年来指导西方等国家行政改革的主体思想之一。其由理论基础、核心价值与思想、操作规则与手段三个层次构成。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在于:强调要优先发挥经济的的价值、强调市场机能的重要性、强调要大规模的使用企业管理哲学与技术、强调要形成以顾客为导向的行政风格。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构成 首先,新公共理论和传统的公共行政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同。传统的公共行政的基础理论是在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基础上形成的,而新公共理论的支撑点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方法之上的。 其次,新公共理论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引入了竞争机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质量以及产生的结果;强化国家核心的战略能力,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功效,引导国家对外界的变化和不同利益的需要作出自主、灵活的反应。 再次,新公共理论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对政府和公众关的关系进行重塑。倡导政府改变以往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的形象,应该怀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和配置,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公众成为最终的利益最大的获得者。 二、新公共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1.新公共管理中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理念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中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新理念,要求企业转变以往单调死板的管理模式,寻求新的适合市场需求的管理理念与机制为企业注入活力。而新公共管理体制恰恰迎合了市场下的企业改革需求。 全球化使得各国企业无法避免地参与到国际竞争舞台当中,与诸多外国、跨国公司在同一平台上展开角逐和竞争。显然,企业面临的压力比以往更大,因此,他们就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要求为导向,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和人事管理决策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投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实现服务强有力的竞争的目的。新公共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的理念,符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进而能够通过对企业管理体制的完善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这符合企业当前和长远利益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变革也对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得信息无需通过传统介质就可以进行传播和储存,大量的中间管理层次就可以被裁减,企业本身具备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就可以变“扁”变“瘦”,这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组织机构扁平化。新公共管理蕴含的内涵能够为企业实现机构扁平化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用该理论来指导实践,完成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变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空洞概念,而是切切实实的能够实现的实践活动。 2.新公共管理对企业发展中的影响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人事管理体制十分僵硬,而新共共管理体制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缺陷和不足带来的问题,它更为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注重企业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一节上的灵活性的提高。传统的企业机构组织机械化,比较封闭,上下级之间等级过于明显,管理相互制约,部门安排不灵活,降低了企业效率。而新公共管理模式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这样以来,既对企业人事制度的管理注入了新的理念,又在实践上减轻了由机构庞大的带来的弊端,优化了企业的人才和经济资源的配置,实现了企业的双重发展,新公共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新公共管理从组织行为上倡导新的伦理观,强调“顾客至上”,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企业的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综合所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新公共管理理念来对企业实施管理,能够减少对组织管理层次的过分依赖,通过对行政管理层次的减少,对冗余人员的裁减进而使企业办事机构得到精简,最后建立起一种不仅管理层次少、而且管理幅度大的新的组织机构。这种结构一方面减少了行政层次,另一方面又增宽了管理幅度,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因而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从企业内部来看,信息畅通,准确性高不易失真,缩短了决策执行时间;管理成本降低,办事效率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从企业外部来看,这种管理体制上的革新带来的无形资产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树立自身的形象,扩大影响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一席之地。 此外,企业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将新公共管理进行创新,大胆尝试,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应重视“系统观”培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后PC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系统观”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与美国几所一流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教学的对比,指出了我国大学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系统观”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了国内大学特别是南京大学,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系统观;能力培养;教学改革;计算机系统 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诞生到现在,计算机的发展经过了大型机时代(Mainframe Era: 1950s-1960s)、小型机时代(Minicomputer Era: 1970s)、个人计算机时代(PC Era: Mid 1980s-Mid 2000s)和后PC时代(PostPC Era: Late 2000s)。计算机教学模型机也经历了从大型机、小型机到PC的过程。通常,课堂教学内容比业界技术要滞后几年。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以IBM 360/370或DJS 200系列等大型系列机为模型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则以VAX 11/780等小型机为模型机,并同时开设以IBM PC为模型机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到21世纪开始,基本上都转入了以Intel x86或PowerPC或MIPS等微处理器为模型的教学模式。 随着多核/众核处理器、嵌入式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大规模数据中心(WSC)的建立和个人移动设备(PMD)的大量普及使用,计算机发展进入了后PC时代。呈现出“人与信息世界及物理世界融合”的趋势和网络化、服务化、普适化和智能化的鲜明特征[1]。 那么,后PC时代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如何改革?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什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这些都是我们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大学老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南京大学在学生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新举措等几个方面阐述笔者的思考及初步探索。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系统观”培养的重要性 图1描述了计算机系统抽象层的转换。从图1可以看出,计算机系统由不同的抽象层构成,“计算”的过程就是不同抽象层转换的过程,上层是下层的抽象,而下层则是上层的具体实现。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计算机系统各个不同抽象层的实现及其相互转换的机制,计算机学科培养的应该主要是在计算机系统或在系统某些层次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 计算机系统由各种硬件和各类软件采用层次化方式构建,不同用户工作在不同的系统结构层,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看出,计算机用户有最终用户、系统管理员、应用程序员和系统程序员。显然,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应该是设计和研制计算机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系统程序员、应用程序员和系统管理员。不管培养哪个层面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计算机专业教育都要重视学生“系统观”的培养。 所谓“系统观”,笔者认为,就是指对计算机系统的深刻理解。具有“系统观”的人才,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考虑和解决应用问题,具有系统层面的认知和设计能力,包括对软、硬件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对系统不同层次进行抽象和封装、对系统整体性能进行分析和调优、对系统各层面的错误进行调试和修正、对用户程序进行准确的性能评估和优化,以及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合理构建系统框架等能力。 图2 计算机各类用户所在层次 特别是在后PC时代,并行成为重要主题,培养具有系统观的、能够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的软/硬件贯通人才是关键。而且,后PC时代对于大量从事应用开发的应用程序员的要求也变得更高。首先,后PC时代的应用问题更复杂、应用领域更广泛;其次,要想编写出适合各类不同平台的高效程序,应用开发人员必须对计算机系统具有全面的认识,必须了解不同系统平台的底层结构,并掌握并行程序设计技术和工具。 只有具备“系统观”,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才能够设计研制出性价比高的适合特定应用需求或通用的计算机,系统程序员才能编写出适合于底层硬件架构的易于上层应用程序员或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软件,应用程序员才能最合理地利用底层硬件实现机制和系统软件提供的相应功能编写出性能最优的应用软件,系统管理员才能配置出最佳的系统环境并提供最好的系统维护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二、我国大学计算机人才“系统观”培养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笔者对MIT、UC Berkeley、Stanford和CMU等4所美国一流大学在相关课程方面教学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2]。我们发现,中美大学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上述美国四校在学完编程语言及其程序设计课程后都开设了一门关于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课程,而且在课程内容上特别注重在计算机系统各个抽象层上的纵向关联,沿着一条主线,把每个抽象层都串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概念。而国内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进行横向切分,自下而上分解成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程序设计等课程,而且每门课程都仅局限在本抽象层,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关联,学生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认识过程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很难形成一个对完整计算机系统的全面认识。虽然国内高校也有计算机系统概论、计算机系统入门或导论之类的课程,但内容广而不深,什么都讲一点,什么都讲不透,基本上是计算机课程概论,而不是计算机系统概论。 其次,美国四校都采用了分流培养模式,都设置了偏硬件或计算机系统的专业或方向。例如,有电子工程(EE)、电子与计算机工程(ECE)、计算机工程(CE)和计算机系统等专业或方向。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只有一个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分出ECE、CE和计算机系统方向进行人才培养的学校很少。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只能培养应用程序员,而且是对计算机系统底层知之甚少的应用程序员。 最后,美国四校在计算机系统入门课后面都开设了关于数字系统设计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数字逻辑电路和组成原理两门课的基本内容,并要求学生用EDA方式设计相对完整的流水线CPU,而且都是由EE(ECE)部门开设,但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学,通常是偏硬件类的EE、ECE、CE和计算机系统方向的学生必学,其他方向学生选修。反观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是先上数字逻辑电路(有些合并了一些模电内容)课程,然后上组成原理课程(有些组成原理课程上的是微机原理与接口的内容),而且这两门课程基本上都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并没有考虑不同方向学生对于计算机底层硬件知识和硬件设计能力的不同需求。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的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停留在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构成和基本设计原理层面,既不像国外的数字系统设计那种硬件设计课程,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用硬件描述语言通过FPGA来设计现代计算机硬件系统;也不是一门关于计算机系统的入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全面地理解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实现机理。因此,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既没能达到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实际硬件设计的能力,也没有让学生学会运用机器底层硬件和系统结构知识来增强高效软件开发和程序调试的能力,更没有通过该课程让学生建立起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整体概念。 总之,国内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在“系统观”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点从近五年来全国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抽样结果可以得到印证。2009年开始,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方式,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统考科目包括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网络四门课程,总分为150分。五年来的抽样结果显示,全卷平均分每年仅在60~78之间,试题统计难度(单选题的试题难度指答对人数/总人数,综合应用题的试题难度指样本平均分/该题总分,最终难度为加权平均值)仅在0.41~0.52之间,其中组成原理最低,特别是其综合应用题的难度仅在0.181~0.440之间,五年共10个综合应用题,只有两题的难度达到了0.4以上,说明所有考生平均仅掌握所考内容的大约30%左右,有的方面只有20%不到,也即考生们对绝大部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内容都没有掌握。从抽样省份来看,前三年抽样的大多是高等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可想而知,全国的抽样数据应该更差。近五年的综合应用题抽样数据表明,试题统计难度与解题涉及的知识点个数相关性较大,通常涉及的知识点越多得分越差,说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平时缺乏对相关知识和概念关联性的思考。 根据近年来对全国研究生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统考科目考试成绩的抽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存在“轻应用、缺关联、少综合、无系统观”的问题[3]。 三、国内大学相关教学改革概况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发现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始注重学生的系统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系统观”。 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高校以MIPS为模型机,对数字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实践,也有一些高校同时把CPU设计与操作系统和编译的内容融合起来进行实验课程的开设。浙江大学多年来每年在暑假都会开设有关CPU及其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选修课;东南大学也专门开设了面向所有学生的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2006年开始筹划,花了5年时间实现了突破,在相关的数电和组原、OS及编译原理课程中逐步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清华大学目前也已经完成了计算机综合实验平台的所有软、硬件部分的开发,准备在所有本科生中开设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此外,中科大和国防科大等高校也一直在实施本科生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计划。可喜的是,一些非重点高校的任课老师也在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及其相关实验中,引入了以MIPS为模型机的 CPU设计的教学和实验内容。 另一方面,像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和上海交大软件学院等则开设了与CMU的CS 213类似的课程[4],北京大学也在去年全盘引入了CMU的CS 213课程教学内容。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在国内全面开展像CMU的CS 213那样的课程教学困难还不小,对任课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南京大学相关教学改革思路和做法 根据对计算机相关领域目前发展情况的分析以及对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情况的调查,我系在新的2013版教学计划中,实施分流培养机制,提供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和信息安全五个方向。 在“系统观”培养方面,其基本培养目标为:建立计算机系统完整概念,深刻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化结构。包括:理解计算机系统中各个抽象层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了解计算机指令集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原理,具备使用HDL进行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基本能力,深刻理解OS和硬件之间的分工和衔接关系,理解掌握从硬件角度出发进行编译优化的基本技术,深刻理解从硬件角度出发编制高效程序的基本原理,提高利用硬件知识进行程序调试的能力。特别对于计算机系统方向的学生,在系统能力方面则要求更高,在CPU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技术和并行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实践要求。 在2013版教学计划中,重新规划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并采用以下思路对相关课程进行重新建设:(1)根据系统能力培养总体目标,规划好相关课程各自涵盖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合理定位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每个知识点落实到具体课程中。(2)根据相关知识点总体框架,拟定各个相关课程之间知识点衔接方案,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3)根据规划分头编写或修订教材及教案,并在统一的框架下建设相关课程。(4)在保留各课程独立实验平台的同时,构建一个公共实验平台,使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按照一定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 2013版教学计划中有一组课程是所有方向学生都必修的学科平台准入和学科平台准出课程。学科平台准入课程是指转系学生只有选读并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转入我系学习的最低门槛课程;学科平台准出课程是指学生只有修读合格后才能从我系毕业的最低门槛课程。 与系统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准入课程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字逻辑电路”;而与系统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准出课程是“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每个方向有几门方向必修课程和方向指选课程。方向必修课程是该方向学生必选的方向基础课程,方向指选课程是为该方向学生指定的选课范围内的方向相关课程。例如,对于计算机系统方向,其方向必修课程是“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编译原理”;而在方向指选课程中,与系统能力密切相关有“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并行处理技术”、“LINUX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也即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必须在这些课程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 图3给出了整个教学计划中与“系统观”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图中箭头描述了课程的先后依赖关系。 从图3可看出,所有相关课程中,“计算机系统基础”是最核心的课程,其先行课程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字逻辑电路”,与其相关的后续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并行处理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嵌入式系统”、“LINUX分析”和“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 课程设置基本思路是“从两头到中间、从框架到细节”,即先开设顶层的程序设计课程和最底层的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然后再在“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中,从两头到中间,把顶层程序设计的内容和底层电路的内容,按照程序员视角串起来,以形成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的和系统的框架性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在其他后续课程中,介绍计算机系统底层的硬件以及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等层次的实现细节。 围绕系统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确立了各课程定位如下: (1)程序设计基础。该课程是学科平台准入课程,所有学生必修。它主要介绍高级语言编程技术的基础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高级语言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涉及的概念,初步理解图1所示的计算机系统中最上面三个抽象层(问题、算法和程序)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了解到计算机解决应用问题首先必须将其转换为算法,然后用某种编程语言将算法编写成程序才能在计算机上运行。因而,学完本课程后,应该希望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计算机能够执行程序、计算机如何执行程序等问题。 (2)数字逻辑电路。该课程是学科平台准入课程,所有学生必修。它主要围绕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两大核心内容,在逻辑门到功能部件这两个层次展开,以后续课程中用到的功能部件(如半加器、全加器、加法器、比较器、编码器、译码器、触发器、寄存器、移位器、内存储器等)作为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实例进行介绍,初步掌握图1所示的计算机系统中最下面的三层(功能部件、门电路和器件)相关内容。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了解到目前主流计算机解决所有问题的最根本的基础是布尔代数和数字逻辑电路,并了解到利用数字逻辑电路可以构建执行程序所需的所有功能部件。 (3)计算机系统基础。该课程是学科平台准出课程,所有学生必修。它是一门新开设课程,主要介绍高级语言程序中的数据类型及其运算、语句和过程调用等是如何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从宏观上介绍计算机系统涉及的各个层次,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计算机系统全貌和相关知识体系,初步理解图1所示的计算机系统中的每一个抽象层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从程序员角度认识计算机系统;能够建立高级语言程序、ISA、OS、编译器、链接器等之间的相互关联;对指令在硬件上的执行过程和指令的底层硬件执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程序调试、性能提升、程序移植和健壮性等方面的能力,并为后续的“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该课程可以作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深入内容,能起到为其解惑答疑的作用,学完该课程,学生完全应该能够回答为何计算机能够执行程序以及计算机如何执行程序等问题。 (4)操作系统。该课程是学科平台准出课程,所有学生必修。它将系统地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处理器管理,同步、通信和死锁,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操作系统安全和保护,分布式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既阐述经典内容,又以当代主流操作系统作为实例介绍最新发展;既注重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又重视操作系统的实践和应用。操作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必须动手实践。实验将配合原理教学同步进行,课程实验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进行模拟类操作系统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虚拟机环境,实现一个可运行的操作系统。实验通过对操作系统原理的剖析,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抽象原理,强化学生对操作系统总体结构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帮助学生对操作系统建立起理性、全面、完整和准确的概念。 (5)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主要从寄存器传送级以上层次介绍单处理器计算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细节,重点在CPU设计和存储器设计方面,使学生在理解高级语言程序与机器级代码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机器级代码如何在具体硬件系统中执行的过程以及如何构造计算机硬件系统。因而,该课程主要涉及图1中的第5层(指令集体系结构)和第6层(微体系结构),并通过实现细节介绍这两个层次与上层的操作系统/虚拟机以及与下层的功能部件/RTL之间的关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和FPGA开发板来设计基本的功能部件以及单周期CPU和流水线CPU。因而,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应该细化通用寄存器组、ALU和桶形移位器等功能部件设计的内容,细化单周期CPU和流水线CPU设计的内容,并讲透流水线CPU设计中的各种冒险处理机制和基本的指令级并行处理的内容。 (6)计算机体系结构。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在完成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相关技术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进行多核处理器、众核处理器、多处理机系统、集群系统等不同粒度和规模的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方式及其应用方面的深入学习。因为学生已经建立了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因而该课程重点应该更多地转移到超标量流水线、多核/众核系统、多处理器系统、多计算机系统等并行处理系统方面。此外,该课程还涵盖了数据中心、云计算系统和虚拟机/虚拟化方面的部分内容。 (7)编译原理。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掌握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编译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它主要包括有限状态自动机理论、形式语言分类以及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的作用和方法,还介绍属性文法的基本概念和半形式化的中间代码生成方法。该课程的各个知识模块综合起来对应的培养目标,是使每位学生掌握和编译器设计相关的形式语言理论基础、了解编译器生成工具的使用方式以及实践一个简单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后续的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等课程以及在软件工程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8)并行处理技术。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并行环境、并行算法、并行程序设计、并行性能评价等部分的内容。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并行计算和并行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的讲授与实践,为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打下并行算法与并行处理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基础。通过简单介绍并行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并行计算模型与并行算法的性能评价方法,掌握并行算法设计、编程实现与性能评价时涉及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通过介绍任务分解、任务调度、负载平衡、设计模式、设计技巧等知识,掌握并行算法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术;通过对MPI与OpenMP等编程语言或编程模型的简单介绍,使学生掌握并行算法程序实现的基本知识;通过几类典型的数值与非数值并行算法介绍,加深学生对并行算法设计基本原理与常用方法的理解,并为实际应用问题的并行算法设计与并行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9)微机原理与接口。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主要定位为在PC上的实例化教学课程,以目前流行的基于IA-32体系结构的PC为实例,主要介绍IA-32提供的存储管理机制、异常/中断机制以及总线和接口技术。实验重点内容在PC的I/O接口技术,包括在FPGA实验板上利用CPU软核进行总线、中断和DMA实验,利用硬件描述语言(HDL)进行UART等I/O接口设计的实验等。 (10)嵌入式系统。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主要定位为在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实例化教学课程。主要介绍嵌入式系统概论、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及其总线互连,嵌入式系统集成接口,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硬件与软件协同设计方法与工具,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及其工具,嵌入式系统功耗分析与优化设计等。实验重点内容是基于ARM处理器和μCOS-Ⅱ操作系统的简单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 (11)LINUX分析。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它是操作系统的后续课程,以剖析Linux内核实现技术为切入点,结合Linux内核代码,从用户层及内核层两个层面,围绕“原理、技术、应用”三个角度剖析Linux的内部结构与内核实现机制,帮助学生从系统实现角度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系统架构、实现机理及关键技术。课程以“技术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专题由知识讲授与课程实验组成。核心知识模块包括进程管理、进程调度、进程通信、存储管理、系统调用与中断处理、文件管理。每个知识模块按“原理设计基本思想―实现相关技术问题―Linux内核实现途径―用户系统编程体验”为主线组织具体内容。 (12)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该课程是计算机系统方向学生的指选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将本科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如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电路、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等课程融会贯通,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对整个计算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本综合实验区别于一般的基础实验课程从单个层面出发的设计局限性,它要求学生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并强调各个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对于从高级程序语言开发到程序的系统管理、编译与代码转换以及硬件运行的选择与实现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实验还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系统的设计能力,培养能够独立开发一套简单系统并能对整个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的能力。 当然,除了上述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对学生系统能力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除了学科平台准入和准出课程以外,其他方向的学生还可以选修上述其他课程,有些课程还可能是某个方向的必修课和方向指选课,而计算机系统方向的学生除了上述给出的必修课和指选课以外,也还可以选择一些偏理论或偏应用的课程进行修读。 后PC时代WSC、PMD和PC等共存,使得原先基于PC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反映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原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强调“程序”设计也变为更强调“系统”设计。这需要我们重新规划教学体系,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系统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计算机系统整体概念,更好地掌握软/硬件协同设计和程序开发技术,从而更多地培养出满足业界需求的各类计算机专业人才。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与职业规划并行教学模式 【摘 要】在当前的知识经济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更加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指导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就业 大学 计算机 伴随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了其他学科和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很多院系均开设有与各自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如地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经济类的电子商务、SPSS等。电子类的电子CAD,文科类的办公自动化,艺术类的电脑音乐基础、电脑美术等等。所以在大学教育中,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教学模式更加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更加灵活多变,教学效果要凸显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应该时刻以就业作为重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按照社会对人才是实际需求出发,从而在课堂的教学中进行有效改革,突出就业导向。 一在大学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就业目标之间存在脱轨 当前的高等院校教学当中,对于计算机的教育目的不纯,有很多的弊端,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从而使得学校的培养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当前的市场经济主要是知识经济,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要求非常高。因此高等院校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对操作能力的培养。当前的高等院校中,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方便缺乏对岗位和专业方面的有效结合,培养的目标和质量之间不匹配,从而使得学生无法掌握过硬的技术,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二)课堂教学和学生就业之后的实际应用背道而驰 当前的高等院校教学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而不能对实际的应用技能很好的掌握,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只能以低知识、低技能的水平步入社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对高应用能力、高创造能力人才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的一些老师更加偏向于机械的教学,方法上比较传统,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只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会考虑对学生主体思维能力的培养。至于学生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是否愿意主动学习,所有的这些都不会考虑,从而将计算机课程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还有一些老师,他们本身就没有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经验,长期的执教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并不注重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和当前社会、企业的具体工作需求相联系,从而导致教学模式更加单一、呆板,无法真正适应当前社会的就业发展需求。 二、在实际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突出就业导向目标 (一)课堂教学设置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 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设置方面,应该紧密联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针对性,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真正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要和当前的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设置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考虑,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将自己的个性真正体现,在计算机的专业特色下满足学生的升学愿望,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更好掌握,并培养学生继续深造的兴趣。对那些需要就业的学生,多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学好必要的基础课程的同时,把某一两门应用课程学精,增加就业资本。还可让他们选学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 以便于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关系,强化技能训练。对于理论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实际的操作需求,按照具体的就业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强化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等院校的具体培养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终目标,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首要目的,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优势。综上所述,学校在课程设置方卖弄,市场需求、就业导向是最终的引导。同时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政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将学校的设备和资源充分利用,为学生的培养设置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彰显任务驱动特点 “精讲多练”中“练”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任务驱动”实现“练”的最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任务驱动”分为两个部分,目的驱动和实用技能驱动: 目的驱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知到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使之明确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其专业的影响。 实用技能驱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知识点划分,每个知识点提供具体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完成各个任务中完成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 (三)构建功能完善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及时的掌握各知识点,也可以帮助老师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平台”包括应该以下功能:学习资源下载、各学习阶段的任务、作业上传、及时评分、在线练习、师生互动、学习论坛等。 三、结论 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是社会中多种能力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学措施。只有在就业的导向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才能为社会提供应用型的人才。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摘 要:信息技术领域新的理论与技术不断涌现,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拓展。而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却相对滞后,存在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信息技术能力需求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探讨,针对学生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了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分块,并提出应增加数据统计和处理、高级文档处理、信息设备维护等新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改革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非计算机专业 1 当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微信、云计算[1]以及移动计算等各种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发展迅猛。而我国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却相对滞后,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落后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目前各个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教授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与网络应用技术。第二层次的教学主要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主要开设的课程为C、Visual Basic 、Visual Foxpro和Fortran等程序设计语言[2]。这些程序设计语言大都较为陈旧,很多已不是当前IT行业的主流程序设计语言和技术。 目前在中学阶段,大部分中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甚至一些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计算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比较熟练。因此不宜再将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的操作部分只作上机考试,这部分内容学生只要通过上机考试即可,不再详细讲授。在目前的第二层次的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试图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具备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将来利用程序设计来解决自己专业和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打好基础。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无论是在毕业前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都少有能将学会的程序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造成学非所用的结果,同时,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却没有对应的课程。 1.2 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上课方式采用的是理论+实验的方式,即老师通过大屏幕演示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再由学生通过上机实验题来熟悉课程内容[3]。由于讲授方式大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再加上教学内容的落后,导致很多同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失去了兴趣,充满热情而来,却失望而归,最终大部分学生只是将它作为一门学校的必修课来上,或只是抱着考等级考试证书的目的来学习。这显然没有达到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2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当前移动网络和便携手持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等)的快速发展,学生所面对的信息技术产品不再局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讲的PC。同时,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再是仅限于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办公应用。用人单位对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工作中的实际的问题人材有很强烈的需求。因此,应该从课程模块的划分和课程的设置方面,以及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方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1 将第一层次的教学设置为信息技术基础课。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信息技术基础应用、程序设计理论和实践。这一层次的内容作为一学期的课程。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偏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不注重对信息技术整体理论体系的学习,在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对信息技术给自己所学习专业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信息技术的整体理论框架没有总体的认识。因此信息技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注重对信息技术理论的总体框架、基本知识和概念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应用部分主要讲授办公软件和网页设计与服务器管理等内容,但其中办公软件部分应精讲、少讲,而将这部分内容在考试时通过上机考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作为一种条件性的考核,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督促其自学补强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再根据这部分学生的情况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教师应该将讲授的内容重点放在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和应用部分。 由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无论是在自己的专业上,或在将来的工作中,都甚少有机会去自己编写程序,工作中需要的更多的是计算软件硬件的应用和维护工作。因此,程序设计理论和实践部分只是要求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对程序设计的过程和基本技术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而不深入到程序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中。在内容上,理论和实践部分简略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选择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介绍程序的三种基础结构,并通过少量简单的程序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这一层次的内容作为一学期的课程。 2.2 将第二层次的教学设置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这一部分的内容应根据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学生的兴趣和将来工作的需求设计多个可选课程模块,供学生从其中选择至少一个模块进行学习。每一个模块设置为一个学期的课程。 如根据专业特点,可以设置CAD、Flash、Photo Shop和视频编辑等课程。在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改变了以前给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上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做法,将大学计算基础课程的第二层次教学内容设置为Flash动画设计或Photo Shop图形处理。这样的课程设计为学生以后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视频编辑等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将来工作的需求或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设置数据统计和处理、高级文档处理、信息设备维护等课程模块。如在数据统计和处理课程中,主要讲解数据的各种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对结果的解释和推论,以及常用的数据统计软件(如SAS和SPSS等)的应用,这样学生在到用人单位工作后,就可以利用掌握的数据统计理论和数据分析工具软件来对工作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分析出来的有价值的结果通过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而在高级文档处理课程中,可以主讲Excel的高级功能和高级PPT的制作技术,Excel的很多高级功能在实际应用当中非常有用,如除了学生接触的常用函数以外,可以将一些统计功能的函数通过案例进行讲解,而在高级PPT的制作中应侧重设计的理念和其它辅助工具的应用,能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后,能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演示文稿。在我校部分教师的课堂中加入的高级PPT的制作内容后,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以上的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即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有利于案例驱动等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部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根据当前IT技术的最新发展变化,面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达到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 作者简介:张泽华(1975.7-),男,白族,云南洱源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云计算、复杂系统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要求。目前各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人数众多、生源复杂、基础条件不足。学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基础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学习兴趣也有明显差别。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高等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需要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同学们毕业之后找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快速、精确、大容量和智能等优势无限放大,计算机技术取代了传统的运行与管理模式;三是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肩负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任务。所以当代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当务之急,下面就将分析下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 二、目前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旧”且“浅”。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有两部分:Windows XP和Office 2003两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反馈一些信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相关的教材较为缺乏,计算机基础内容涵盖不广泛,学生掌握的知识肤浅且陈旧。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理论层出不穷,软硬件更新换代频繁,单一的教学内容总是无法跟上技术的发展,无法适合实践的需求,引入一些Internet 基本且实用的知识是必要的;二是由于课时的限制,课程不可能讲授更多新的内容当今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三是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 (二)上机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学习效率差。有些班级在上机课程中,一次上机时间过长,甚至有4节课连上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反而不高,同学们身心疲惫,不易接受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已完成任务,就离开机房,出现早退现象。 (三)教学设备过于陈旧。学校一些多媒体教室,投影器材过于陈旧,投射的图像模糊,颜色偏差很大,学生接受知识不方便,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失去了兴趣。还有些机房中一些陈旧的电脑总是在维修中,不得以的有些时候总要两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 (四)过于偏向考级。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将面临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面对这样的压力,不仅是学生,老师们也都将重心转移到了考试内容的重点上,从而导致学生只局限于考试内容要点的知识上,其它非考试内容要点知识常常被忽视,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非常不利。 (五)教师的个人知识提升。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更新也十分迅速,所以教师个人知识也需要不断地得到升华,及时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才可以掌握到与时俱进的科技知识。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应包涵计算机初步入门的相关知识,除了原有传授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还应加入编程语言、网络知识、硬件组装和一些Internet 常用软件,接近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也要尽可能地解决本专业的相关问题,或自己正在处理的事情。例如期末考试成绩单的生成和各种排名的统计等,由此可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引入与本专业特色的实例进行讲解分析,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学以致用,同时也拓展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由于各省市对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不同,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也显示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于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言,是每位非计算机专业同学必须要面对的“敌人”,我们可以先鼓励水平层次好的同学在大一时就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其他同学学习计算机也是一种鼓励;水平中低等的大一同学需要参加学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期结束后,方才允许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从而分批分拨的完成计算机等级考试,有对比,有竞争,有压力,提高了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 还有些同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兴趣,不爱学习的同学,老师应该以鼓励,引导,不放弃的精神来教学,例如我们以平时成绩作为“诱饵”,每次提问或做题都以鼓励的语气引导这些同学回答问题,如果回答对了我们应该给予加分等措施让这些同学觉得计算机也是不难的,也是有用的,从而诱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和创新潜力。 (三)教学环境改革的思路。逐渐“告别”讲台教学,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是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动手能力的关键。计算机应用的核心是“动手”,如果长时间的在教室用多媒体器材传授知识的话,那我们的同学在计算机操作的水平上一定止步不前,甚至履步维艰。我们需要定时淘汰一些废旧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购买适合学生上机所使用的比较新的计算机及其它周边设备。教师应更好地利用实验室局域网的优势,利用远程教学软件,控制并演示学生电脑,“手把手”地传授学生知识。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个别同学没有掌握知识情况并给予及时帮助,使学生的学习不断得到提升。 四、总结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本文通过我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和思路。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实践 摘 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应用性强。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学分制改革的需要,从当前职业院校教学现状入手,探讨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教学 在现代化教学体系中,职业院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当今教学体系中一个格外重视的内容。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也是现代化办公、生产和制造的核心设备。因此,做好计算机应用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就业情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当今职业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 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在新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条件背景下,做好《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社会飞速变革的新时期,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转折要求:首先,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离不开熟悉本专业知识且精通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其次,新世纪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崭新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职能。再次,伴随着国内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理念的落实,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不再是零起点,也具备着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生源,为此掌握和学习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显得十分的关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的主要课程,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计算机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 2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日新月异。当前的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中存在问题较为明显,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通过有关部门对职业院校入学新生的调查统计得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都未曾学习过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对计算机毫无所知。就算是了解计算机知识,那也是相当的粗浅,仅仅是会上网聊QQ,打游戏或者打几个字而已,这样的调查结果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进行计算机学习就变得十分困难。由于学生本身水平的层次不齐,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发现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时候错误的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得部分学生忽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2.2 教材内容不符实际 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多的数不胜数,版本繁杂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却又寥寥无几。很多的教材由于编写时间过早而其中内容已经与当今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发展脱节。另外,也有一些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其中内容过于趋向计算机本职专业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专业特色要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知识与学生所学习的重点专业出现背离,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2.3 学习主客体颠倒 长期以来,在计算机教学中大多都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来进行的,是通过多媒体讲解给学生听,并给学生演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经过几天教学之后在进行上机实践和操作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使得学生基本上在学习中不存在任何的主动性,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感觉上都是机械地、被动的接受着老师讲解的各种理论知识,对于学习可谓是毫无自主性、主动性可言。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措施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学会计算机的操作与维修,其次是掌握一定计算机程序的应用能力。基于这两方面的要求,在职业院校开展《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其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研究和归纳: 3.1 制动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当前现行的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包含了教学课程整体课时、学生自学学时、实践课时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自我研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还需要包括所涉及到的每一节、每一章的实践内容,并且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实验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3.2 课程设置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 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 3.3 做好教材建设 为了应对现阶段发展挑战,及时的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时展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得不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应用性和实际性。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并且使得学生能够基本上熟练电脑操作要求,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我学习和认识能力。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总结,在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已经增添了许多以前未曾涉及到的新内容,如网页的制作、使用,多媒体制作等,这些内容的添加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是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动力。 3.4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可谓是衡量一个教学流程的关键,在教学的时候采取科学、经济的态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性对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言有着极为关键和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时候组织好教师积极参与到目前的教学研讨中,要求年轻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体系研究中。同时,还需要不时的对教师进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训,使得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知识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 结束语 总之,教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当今企业招人的标准来培养我们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大学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抵触、教师理解不足和教法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双语教学;教育 2001年,教育部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从此,中国的双语教学在快速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着本专业的学习对英语有很大程度的依赖,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应该多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双语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有一定的不足,这也必然导致了很多大学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课程并不是十分理想。这就意味着在计算机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计算机与英语密不可分 从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就和英语有着不解之缘。此后,计算机的每一步发展都可以看到英语的身影。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软件大约每一年半就会更新一次,硬件则更加迅速——每三个月就会提升一级。伴随着这样快速的发展,新词汇、新术语更是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新术语以转化词、合成词为主。在转化和合成的基础上,这些新词汇、新术语又派生出许多原来并未曾在计算机领域内使用过的新词。许多原本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常英语词汇在计算机专业内变成了专业术语,衍生出了它们在计算机专业中特有的意思。计算机网络的突飞猛进使得缩略词大量的出现,无论是在程序语句中,还是在软件文档或者网络信息中,缩略语常常作为标识、名称出现。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许多的原版计算机教材、论文和文献都是用英文写成的。这些文章中科学性客观性更强,更有利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者理解本专业的知识。因此,英语和计算机是密不可分的,计算机双语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对英语双语教学的强烈抵触。计算机专业是公认的理工科专业。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学习计算机,主要就是学习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英语双语教学对计算机专业技术和本专业知识的加强没有任何帮助。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精力的重心放在程序设计、系统研发等专业性强的方面上,而忽视了英语在计算机专业中的作用,就更会忽视了英语对于他们未来知识更新所起到的作用。他们认为所谓的双语教学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英语,而与计算机本身无关,尤其是英语本来就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对此的抵触情绪更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2.教师对英语双语教学的理解不足。与学生类似的是,许多教师也认为英语双语教学对于计算机教学没有任何帮助。他们并不注重英语的文化背景,忽略生活英语转化成专业术语的原因,更不愿意去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共识。备课时,他们只是在把上课要讲的知识和课堂语言翻译成英语;授课时,他们只是在给学生讲解专业术语的表面词义,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样就造成了双语教学枯燥无味的结果,反而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降低,更加不愿意坐在双语计算机课的教室里。 3.英语双语教学手段的单一泛化。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教学中,许多大学里进行的还是老师拿着教案(或者是翻译稿)讲,学生拿着笔记本记的模式。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勉强跟得上老师的步骤,英语基础差的就只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英语理解上,从而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的结果。即使有的教师在使用课件,课件的内容也主要是单一的计算机知识或者英语知识的讲解,而看不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干脆将计算机课变成了英语课,完全以讲解英语为主。 三、改进的办法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度。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授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如果学生对双语教学进行抵触,那么双语教学必然失败。所以,教师应该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明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程语言的实验环境讲授英语知识。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在计算机中无处不在,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向学生讲解了计算机知识,一方面还能高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重视度,从而促进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 2.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他们的引导才是课堂学习效果的来源。同时,教师的个人能力也决定着教师的个人魅力,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双语教学的认可。根据素质教育的规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学生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和发展自身。作为计算机双语教师应该认清计算机与英语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对于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并掌握计算机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备课时,他们应该不仅把重心放在课堂英语语言的使用上,还要更加注意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讲解。一方面不断更新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内的知识,保证课堂知识传授的信息量和手段的多样性。 3.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充分的利用课堂上的资源。教师应该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亲其师,传其道,学其道”的效果,同时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能够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双语教学中也应该充分的使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大量灵活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一方面锻炼英语,一方面学习计算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挑战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用英语对问题进行挑战。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忽视了英语对于计算机教学的作用,但也不要把计算机课变成英语课,完全以英语教学为主,本末倒置。 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中,双语教学不应该变成让学生死记硬背专业术语的课堂,也不能成为让学生脱离开英语专学计算机的课堂。它应该是一个围绕着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这一目标,利用英语为媒介,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内涵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理解的一个教室。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研究 【摘要】中国加入WTO,为大学计算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大学计算机教师不仅要求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而且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掌握如双语教学的新教学模式和理念。本文通过当前的教育形式,讨论大学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及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大学计算机教师 1.引言 当前,社会的信息化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使用将成为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互连网的广泛应用,使我们面临大量用英文书写的计算机信息,并要求我们将专业信息用英文形式表达出来以进行国际间交流。据统计,就计算机等电子类专业而言,85%以上的专业资料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 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了WTO,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经济活动(含教育服务)将逐渐纳入WTO轨道并按照WTO的规则运行;同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在200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第十二条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2007年1月30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大学部分课程将会采取双语教学。 作为机遇和挑战,计算机教师必须开展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同时,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领城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主导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大学教师,就应该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时代的需要。 2.大学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2.1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计算机从诞生之日起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其软硬件以几何级数更新换代,相关专业领域的术语也在日新月异。我国的计算机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对落后,这首先由于计算机本身是舶来品,而且最初计算机是以英语为开发平台的,所以现如今计算机科技比较发达的都是用英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印度等。中国人学习计算机首当其冲的是英语水平问题。不可否认,由于语言的障碍,中国人学习计算机需要克服的困难比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要多得多。虽然现在中国计算机硬件的制造业在蓬勃发展,国人也自主开发了许多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或称为中文版的软件开发工具),但其内部的编码始终是以英语语言为基础的。而且,要学习国外高精尖的计算机科技(引入计算机英文原版书籍)也要进行语言的转换。 对于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员面临的任务是要阅读手册、说明书、Readme及Help信息。因此,首先,应该从这方面考虑选取一些关于计算机硬件介绍、安装说明、软件安装方法、用户须知等方面的题材。通过对这些方面材料的学习,有助于掌握正确使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方法,提高学习前沿技术、掌握探索专业领域高新知识的能力;其次,通常一本外文版计算机图书获得版权到翻译出版通常要经历一年的时间,就算原作者消化技术和写作最短为一年,那么加起来这已经超过通常软件版本的更新周期,这就意味着当你阅读翻译资料并掌握这一版本的软件时,可能该版本已经淘汰或至少面临着淘汰的危险。 2.2 计算机专业英语精确理解的需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专业性体现在它的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专业词汇。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对词汇含义不能确定,就很难理解句子内容,甚至得出可笑的、相反的结果。很多公共英语在专业领域内被赋予了专业含义,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所学专业。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采用了大量的缩略词作为标识符、名称等。缩略词开始出现时,通常在其后跟有原形单词,久而久之,随着缩略词地位的确认,人们的接受和认可,作为注释性的后者也就消失了。通过将普通公共英语词汇演变成专业词意而实现。有的则是将原来已经有的词汇赋予新的含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约定俗成的网络缩略语。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是对客观规律和过程、概念的描述,并不关心个人的心理情绪,因此专业英语具有客观性和无人称性,这必然要反映到语法结构上。专业英语的语法可以归纳为客观性、准确性和简洁性。1)客观性计算机英语具有客观性,反映在时态上则较多使用一般现在时,在语态上因并不关心动作的执行者,而着重强调动作本身,所以被动语态占了绝大部分;2)精确性。计算机英语最基本的要求是表达准确。首先用词上要求准确,其次为了准确描述事物过程,经常使用长句,有些甚至一个段落就是一句话,因为长句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中的复杂关系;3)简洁性。计算机英语要求表达形式简洁,用尽可能少的单词来清晰地表达原意。因而广泛地使用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名词等形式。 2.3 双语教学的需要 所谓“双语教学”,《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了定义: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教学外,同时再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课堂外语是英语。具体可理解为在教学中使用母语时,还视不同情况,使用另一种通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的教学。以英语教学为例,包括使用英语教材、用英语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用英语命题考试以及使用英语口授等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2007年1月30日《北京晨报》消息,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大学部分课程将会采取双语教学。《意见》称,教育部将鼓励和支持校内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计算机课程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自然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更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使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学会用两种语言思考与应用,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对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2.4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国外软件基地向国内的转移对软件开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具备较高的软件开发能力,又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软件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才能获得进人跨国软件公司的钥匙,才能在彼此的交流中发挥所长,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人认为,阅读别人翻译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捷径。但实际上阅读别人的译文存在很大的风险。首先,软件开发中的技术文档和资料大多来源于英文,但翻译质量往往差参不齐,有时看译文比看原文还难懂。特别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由于初次引人,许多词汇的译法往往是五花八门,使得相关参考书之间的参照性下降,也增加了阅读、学习的负担;另外,翻译存在时滞,译者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还需要翻译时间,加上引进时间和出版时间,与读者见面的周期会拉长;其次,阅读译文往往使读者失去了最好的学习、锻炼机会。这种机会不仅包括英语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专业思维的交流与提高。最后,阅读原汁原味的文献资料,往往能获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对学习计算机技术是极为有益的,因为计算机技术正是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3.大学计算机教师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手段和方法 3.1 合理组织教材 要系统地学习计算机英语,必须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一本好的计算机英语教材对系统学习计算机英语帮助极大。通常应遵循四个原则:1)教材的难易程度适中;2)教材的专业侧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计算机英语教材;3)教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语法体系结构还是计算机体系结构;4)教材的易用性。指教材的编排是否符合自己的习惯。建议选择“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入门教材。因为,一方面该门课程相对而言,实践性较强,有大量的实例和实验,可以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弄清楚原理,进而弄清楚原理的一般性英文表述获得阅读英文理论书籍的能力。 3.2 使用网络平台 网络正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手段和活动,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训练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特别是大量泛读,掌握专业语言结构,通过网络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运用专业英语技能,更好利用网络获取计算机专业信息的方法和策略。上网尽量访问英文的网站和技术论坛不使用汉化的版本。注册英文的电子邮件hotmail,加入网上英语聊天室,下载英文版的软件进行安装、使用,运用新的网络技术。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在平时就应该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有助于教学的网络资源。1)使用英文在线工具;2)在线英文计算机教程;3)专业网站;4)网络英文教程;5)大学校园网资源。 3.3 经常阅读相关英文资料,提高对专业术语的感悟能力 英文资料来自于报刊、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在日常工作中大量阅读英文书籍和资料是提高计算机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原版计算机书读多了,就会找到很有规律的东西、获得一种英语定向的思维方式。 所谓阅读,实际上就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智力的综合运用。在阅读过程中,这三方面的作用是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是阅读所具备的语言知识;但仅此是难以进行有效阅读的,还要具备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即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准确词义和猜测生词词义的能力,辨认主题和细节的能力,正确理解连贯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以及记忆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因为阅读计算机英语文章常常需要领悟文章言外之意和作者的态度倾向等。 3.4 参加培训在短期内实现其快速的提高 任何教学中老师的业务水平是关键因素。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师资不足能流利自如地使用双语教学的不多,外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学科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功底不深尤其是口语水平差,大学双语教学需要英语水平高且专业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学校一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或邀请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专家学者承担部分双语教学课程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师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性质和英语教学课程的比例,1)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外语学院进修或选择部分专业方向,强化英语教学,如以工程硕士研究生级别培养的学校,培养教师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2)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国外语言专家进行师资口语训练,提高其英语水平和英语授课水平;3)创造条件把教师送到国外培训。 4.结论 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是21世纪人才的两大基本技能,而这两种技能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就不能透彻理解许多计算机的语句和命令、不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更多的新信息、就不能把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地利用起来;若能较好地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就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还能帮助人们学习英语。 在众多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特别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与计算机相关的产业蓬勃迅速,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同时,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出现在国外,更快获取前沿知识的方法是阅读英文资料,用英文同国外同行交流。因此,具有良好英语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可以更快地占据国际竞争的前沿。而作为高校的计算机教师肩负了掌握前沿知识的重任,提高自身,并育之于人。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摘 要: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立足自身教学,从教学观念、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进行 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目前各大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开展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笔者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三年来,切实地认识到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通常安排在理论课后,其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对其中需要动手操作的部分进行实践操作,通常课时比例是1∶1。笔者综合三年来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体会,认为目前实验教学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实验教学认识的不足 实验课与理论课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师生普遍都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的补充,很多教师都认为实验课不用备课,只要布置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即可。这导致学生认为实验课是很随意的,只需要做完老师布置的题目,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样就使实验课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了。 2.教学教材陈旧 目前实验课教材都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如目前学生个人机普遍使用的是2007版的Word,而我们的实验教材仍然是2003版的Word,因为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学生上实验课就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教学模式单一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很多新生在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而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一律采用统一实验内容、统一讲授的方式,结果导致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实验任务而无事可做,而另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却什么都不会。加上实验课时间短,教师指导时间有限,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实验任务而产生挫败感。 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实验教学的改革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加深认识,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学者甚至认为可以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合二为一,让其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师生都应该认识到实验教学的意义与重要性,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实验思想,将实验课提高到与理论课同等重要的高度,积极备课,同时可以将新的教学思想引进到实验课教学中,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满足不同需求 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基础需求也不同。将实验与实际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实验课内容进行分类实验,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采用分级实验,将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融入实验教学中。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我院非计算机专业为例,我们首先根据理论课的内容,选择实验内容;然后将实验内容按照理工类、经济类、文科类进行分类,编成不同的实验内容;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级,比如设置全体学生都要做的和一部分优秀学生要做的实验内容。 3.完善实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实验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验态度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实验方法,采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将建构主义的小组协同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不能直接将实验结果呈现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尽量少讲,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去探究。同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上机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4.完善教学评价 将实验结果作为课程结业评价的一部分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但是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通常都是大班教学,学生众多,加上计算机基础知识点繁多的课程性质,教师不可能做到每次实验课都给出评价。笔者认为可将计算机基础按照课程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给出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制定出评分标准,并将评分标准公布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根据评价标准自测自己的实验结果。将自测与他测统一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基础的应用教学在培养信息化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深入人心。全面推进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扎实工作,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计算机基础课教研室)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面向计算思维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现状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结合计算思维,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关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思路。从教学目标、教改指导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适应创新型社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计算思维 非计算机专业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改革 引言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 电子 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 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但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出现了颇多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实力。 一、出现的问题 (一)基础不同,学习需求各有差异的问题 本科院校的生源通常来自不同地方,使得学生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连续三年在昆明理工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已经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目前我校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感觉课堂内容简单重复,学习兴趣降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从零学起,希望能放慢授课进度。 (二)内容繁杂,兴趣不大逃课率大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名称很多,诸如入门、文化等等,都被认为是计算机基础课的教材。内容基本上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Internet基础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等有关领域的浓缩版。教学突出了实用性,但给学生有操作培训的感觉。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区分,让学生觉得和后续本专业的课程没有太大关联,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兴趣不大,逃课率较高。 (三)教学滞后,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不以学习纯理论的课程为目的,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因此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大都结合具体软件,注重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尽管学生掌握了几款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在毕业后进入各自行业工作中,学生将面对不得不学习新的版本的境况;同时不同行业对信息或数据处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不是使用几款软件的经验就可以胜任的。 二、计算思维的思想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201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后,计算思维得到了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既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又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大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培养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有关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算思维,但是贯穿了计算思维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地说,是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方法处理问题,这是计算思维的目标。 三、改革措施 (一)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实施教学 首先,我们应当探索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原则上分类实施: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和人文艺术类。主要区别是前两者增加程序设计算法要求,后者增加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理工类、综合类的专业的教学方案如下:弱化Office软件课堂讲解,强化实践和自主学习;保持原来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基本要求,精简了在后继课程中涉及的多媒体制作;腾出6周时间开展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算法教学。其中: ①利用1周(2学时)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专题教学。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思维;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 计算理论;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图灵机、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计算复杂性、P NP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有别于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中,某些知识点就是一门课程,如可计算性理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要注意:对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等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P NP问题等本身没有答案,仅仅是像公理一样的命题,只需要简单举例提出并说清楚即可,不需展开。 ②利用5周(10学时)讲授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训练算法基本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抽象、自动执行的道理,掌握基本编程的能力。更有利的是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利用假期可更深入地自主学习程序设计内容,拓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 (二)引入计算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充满着大量的计算思维案例。例如,全面展示计算机的应用,实质上起了培养计算思维意识的作用;从算盘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计算思维内容不断拓展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是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和设计复杂的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是表示问题的方法;操作系统是用计算思维思想解决了计算机自身问题的案例;使用办公软件是一种基本的、低级的计算思维;网上检索、网上购物、网上开店是典型有别传统思维的计算思维活动;设计一个数据库就是抽象和分解的过程;设计一个动画,可以看成是一个建模和仿真的问题。 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讲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知识。例如;通过展示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思考计算科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什么事计算机比人做得好,什么事人比计算机做得好?计算机有没有智能?从而培养计算思维意识。讲授操作系统基础时首先提出“车辆追尾问题所在?正常情况下公交车不来,责任在谁”等问题,说明操作系统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又如Cache是一个预置和缓存问题,其思想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以前,可能仅仅讲解Cache起什么作用;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说,则需要讲解如何起作用。 (三)实施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按1:1:1的比例来组织教学,在安排与理论课学时相当的课内上机学时的基础上,还为学生无偿提供了同样多的课外免费机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很多同学都是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开始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加强了应用和实践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在上机时间完成作业外,还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大型作业,另外还为学生创造了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比如指导学生参与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的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等一系列的实践任务。通过亲自动手,同学们尝到了“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滋味,也提高了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浩瀚无比,学生的兴趣又各不相同,按步就班地统一教学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此,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们引入了一些具体的运用,如:“Unix操作系统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存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最新进展”、“数字信号传输规范发展的新趋势—由并行到串行”、“Oracle系统分析”、“超级计算机现状和发展趋势”、“信息安全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等,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在线教育平台,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课堂教学录像、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五)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六)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设置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七)建立促进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教育项目,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凡是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云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等级证书,可按学校的规定获得“课外教育学分”;凡参加全国、省级计算机竞赛获奖的都给以表彰并记“课外教育学分”。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科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到有关计算思维的第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科院院士陈国良教授在2011年7月举办的计算机科学前沿高端学术论坛(HPC China2011)上呼吁:要提倡计算思维,要提倡计算思维在教育和科学中的作用,要把这种思维普适化、大众化,真正融入到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的模式、手段和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使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行业发展新需要。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计算中心 云南昆明)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 摘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它面临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和教学课程研究的不断开拓。教学课程的改进越来越趋向于与科技的结合,同时显示出教学效益的人性回归。教学的生命在于与教育人,育人与理,引导教学,因材施教。针对计算机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对大学生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方案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案 1 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容、技术和方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备实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建立必要的保障。以理论为基础,目标为导向,实践为依托,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的软件组成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2 教学内容充分,因材施教 老师应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编写不同方案的教材,分门别类讲授,避免死板的“一锅出”。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频繁的今天,必须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才能适合学生实际,激发学习热情,并保持其持续性。通过对计算机基本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能力;通过对计算机编程的讲解,使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计算机信息工程的讲解,使学生具有信息素养;通过对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针对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的问题,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必须有层次、目的明确。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把它当作工具来使用,只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简单操作能力即可。但是目前的教程内容偏多,一本书讲了很多的内容,同时课时还少,一学期就几节课,对教与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教材中过于着重理论讲解,稍微有深度的东西都只是泛泛叙述,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自学阻力也很大。同时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时较少,学生将枯燥的理论转换为实践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难度很大,因此需紧密结合专业应用实际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 革新教学观念,有的放矢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忽视,认为可学可不学,缺乏学习原动力,同时老师也对这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课件老套,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始终在沿用,造成无的放矢。这应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引领我们进入更高领域的地基,基础不牢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将受到影响和威胁。计算机的普及要求高校学生必须掌握这门基本技能。教学不应仅仅是理论基础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需要的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拓展欲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转换角色,课堂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同时课件内容也不应该守旧,要随时更新,要建立一个轻松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应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协作学习、主动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师不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工具,而是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 4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4.1 增设网络平台。针对我国贫富差距仍较大的基本国情,大学招生区域的扩大,教师在编写教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入学基础层次,可以根据知识基础编制网络综合基础教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知识量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不必在课堂上浪费学习时间。对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如果从非常简单的知识开始学起,很可能造成学生厌学或听课不积极的现象。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学生不再被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可在网络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如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线辅导,既解决了学生知识构架层次不一的问题,也解决了时间调配问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网络平台内容需随时更新,保证知识和信息的先进性和准确性;网络平台可设自主考评系统,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以后对自己的接收情况进行检测,以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平台还可以增设论坛,让老师明确教学的重点与深度,从而保持问题交流的持续性;促进学生的知识交流,提高学研互动时效性;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和挖掘知识深度;增强老师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反思意识;使学研内容公开化、共享知识成果,促进知识的良性有效交流,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4.2 多媒体软件的教学应用。多媒体软件教学具有模拟性、互动性、针对性、重复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按“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实施课程的教学、编写教材,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制作学生们感兴趣的“精讲”和“多练”的数字资源,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效益。可以把教学课件的内容做出Flash等动画形式,模拟操作程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本专业课程进行课程重组,例如机械学院的学生,可以穿插一些如UG、CAD等绘图软件,把绘制成功的工程图作为课件,顺应专业方向,教导合一,大胆实施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专研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从而发挥计算机作为基础学科在专业课程中的辅助作用。 4.3 增加互动环节。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致使了学生课堂出勤率低、听课率低和听不懂等问题始终严重,为此,教师就应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性和学习的可持续性。教师可以增加课堂和课下互动环节。课堂上要打破死钻课本的现象,避免只听讲不积极思考的被动接受模式,在学生端正态度,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的同时,也需要讲授与接收的一种自主互动。课堂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分析原理,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教学模板等形式。老师再不是机械的传播手,而是与学生互相学习探讨进步的学者,求知的欲望使教师变得更加多元化,向全面型教师发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机体,享有课堂上的主动权,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共赢的目的。 4.4 建立课外活动平台。高校可设立计算机创新学习知识平台,定期举行计算机新技术、新概念的讲座;设立研发基金或奖金,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基础保障,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定期组织与大企业间的合作,让学生感受计算机在实践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5 变革考试机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各高校均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评分可由原来的理论七分、实操3分的模式改为五五分制,毕竟学习的目的就是实际应用。考核系统需将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创建以能力主导型课程考核机制,破除“一张试卷死记硬背就过关”的传统模式,不断升级“机考系统”版本,丰富考试内容,并自主研制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的“机考系统”,不断更新题库,融入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试题,增加创新试题。同时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积极参与计算能力水平等级考试。 6 结束语 就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具备简单使用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创造革新能力。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提升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效益,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实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相承,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辅的目的。 [作者简介]胡靖(1977-),男,河南内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而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迎接它对专业教育形成的挑战,这是每一所大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许多教师在工作中发现原有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普遍认为需要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一 对当前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意见分歧 由于每个教师所在的学校不同,学校所处的学术地位不同,个人所从事的学科方向不同,对计算机科学的整体认识以及对教育学的认识也不同,因此,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很不一致。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意见认为,过去的教学计划与方式主要是一种培养精英人才和科学家的方式,是以淘汰不可能成为科学家的大部分学生为代价的人才培养方式。其课程偏难、基础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偏大、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内容陈旧、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太少、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较差,这些都使毕业生与社会需要相脱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正在日益深化,新方向、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按一级学科组织教学,其教学改革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学的重点应该更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的传授,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减少课程科目、学时数和适当增加课程的深度、难度,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从过去以听课为主、自习为辅转移到听课与自习并重的方式上来,并通过将实验课程单列的方式,强化实验教学。 以上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认识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二是对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三是对实验教学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四是对教育的基本功能的再认识。 二 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如何更好地将书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本人通过长期研究与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改善教学环境,网络覆盖整个校园,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的网站。学生选课、通知、课程要求、课件资源、成绩查询等所有的信息都放在网上。任何一座教学楼内除教学专用教室、实验室及科研专用研究室之外,应该设有专门的学习区域。每个座位都有电源和网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免费上网。所有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所有的实验室都是全天免费开放的,学生可以随时去验证自己的各种想法,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第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应该都具有博士学历,这样丰富的科研经历使他们对专业课程的驾驭游刃有余,并能及时将前沿技术介绍给学生。各院系的教授岗位经常会由外籍知名学者任职,多举办学术讲座。所有的授课教师都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助教,某些程序设计类课程还应该从高年级选拔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辅助助教工作。从教授到助教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工作严谨。 第三,丰富授课方式。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授课方式应该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板书教学,也有现代多媒体教学。大学应该重视基础理论,在教学课程中间穿插众多大大小小的考试、课堂测验、课后回顾总结、家庭作业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素质的培养应该更为重视,在开课之初主讲教师应该要求4~5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周都会有一次讨论。这种讨论通常由助教主持,围绕课程、实验及一切有关该领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时间一般在90分钟左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组织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某些技术中心等。 第四,活跃课堂氛围。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比较随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打断教师授课进行提问,对于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个学生参与讨论,应该培养大学生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意识。应该培养学生适应教师点到为止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讨论式教学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应该注重实践。即使是课堂教学,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应带着实物,通过投影机展示给学生。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还应将实物传递给学生观看。 第五,改革课程设置。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分段完成学业。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应要求选修课程的成绩至少在一定分数以上才有权利选修后续课程,如果学生没能达到要求只能重修。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以及课程的选择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 第六,改革课程考核。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对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实行累加制,包括课堂参与、作业、课堂测试、实验、期中考试、大作业、期末考试等几项。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不应该超过50%,以40% 最为适宜。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对作业的要求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内容要求不局限于理解,而应有学生自己的想法。学生上交作业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尤其应该鼓励原创性工作,使学生乐于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要: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一些新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探索,不仅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涉及了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领域的工作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同时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有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服务于各个专业领域。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实用性与先进性。 1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其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与信息论、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与常用工具软件。实践部分强调WINDOWS系统、OFFICE及网络技术基础。 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使用;具有多媒体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 2根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前的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各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老师必须认真备课,能够准确把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实现“基础教学为专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实践服务”的教学目标。 3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 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有些同学从中学就开始上微机课,认为计算机基础课无非就是打打字,画画图,思想上“先入为主”,认为该课程自己都会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其原因有二,第一、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的“计算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淡化了office等的基础操作,避免了与中学课程的重叠,同时增加了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素养和多媒体等相关知识。第二: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可以看到:计算机类的课程(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制图等)已成为我校很多专业本科培养目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计算机基础课作为计算机的入门课,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教学意义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讲授一些相对稳定、基础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通过讲授数据信息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 3)通过讲授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设计和研发专业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方便条件; 4)通过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软件的认识,有重点地强调相关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该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 信息社会“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1)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本门课程除了使用板书、投影仪等教学手段,还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辅以多样的教学媒体。例如:在讲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辅以实物(如计算机主板、CPU、声卡、显卡、软盘、硬盘、U盘等)教学,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进行思路引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更新快。同时,任何专业都是一个发展着专业,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建树,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同样具有学好其它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注意课堂师生互动。课堂上穿插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全部给学生留“。”号,而是适当的留下一些“?”号;在批改作业时,“批而不改”,即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批语点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4)联系实际对比讲授。本门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和定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对比讲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的教学,相关专业产品、专业系统的设计和研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有目的的拓宽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密切联系,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整体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改变优化考核手段。考核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考核手段都是希望能够准确的反映教学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为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针对本门课的特点,优化判定学生水平能力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计算机硬件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实物组装法,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部分章节,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进行等。 5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如何理解专业内涵,如何“因地制宜”,按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是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根据专业特色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是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而且是应该解决好的一项课题。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受科技快速发展而成的全新技术手段,它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它与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契合。本文通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教学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进行完美的应用,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直观性差,交互能力弱的问题。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教学;直观性;交互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受科技快速发展而成的全新技术手段,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生活中也不断被应用,在教学方面,这种模式也随着新的课改需求不断地被推广。虚拟现实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与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契合,通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教学特点。 国家开放大学是在教育部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共同进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1]。它以建立面向地区的高等学府为目的,将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相联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国家开放大学实行普职成渗透、职前职后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人才培养。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具有多感官、可视化、三维立体空间和可交互等重要特征[2]。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家开放教学过程中VR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索,以期为相关教育学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 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述 1.1虚拟现实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技术也应运而生。作为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面世,但是受到当下计算机技术和产品应用场景的局限,VR技术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经作为热门技术成为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教育中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VR是一门综合技术学科,它涉及计算算法、计算机图形图像、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和物联网等技术以及人类行为学和工程学等关键技术。综合这些技术后向更高层次的渗透和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逼真的体验,克服了传统视觉技术不能直接观察事物和它们运动变化规律的问题,这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一直以来,人们在感知事物进行学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现实世界的实践和知识资源的学习。前者通过现实社会的接触进行感知获取信息资源,后者通过他人的经验间接的了解知识。VR技术从发展至今能够为人类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觉概念,即虚拟世界,它能够通过一定比例完全模拟现实社会的状态,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的接触和感知世界。 VR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功能创建多感知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包含人体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多重感知,通过相应比例模拟现实,从而让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产生同等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处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环境中。VR的交互设计需要人们VR技术能够具有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实时的人机交互环境,通过这些技术保证用户的沉浸感。 1.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美国作为VR技术的发源地,从起源至今不断的技术发展使得他们在虚拟空间领域获得了遥遥领先的成绩。虚拟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虚拟校园、虚拟游戏和虚拟购物等多个领域。在教育方面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斯坦福大学很早就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了虚拟校园的教学方式,通过远程技术实现在线教学,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在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技和建筑设计等专业方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一批虚拟高校的教学教程。同样的在虚拟校园的建设中,通过虚拟漫游技术创建了多所虚拟图书馆的应用。研究这些VR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VR技术在目前大学教学中的使用,加速和促进VR技术在学校教学的普及。 1.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Internet互联网环境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使普通用户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在此基础上加入VR技术,可以使其更加的具有可视化和交互性的能力,增加数字图书馆的在功能上的服务特色。数字图书馆没有传统图书馆的馆舍场地的限制。将图书馆与VR的人机交互、生成虚拟空间技术相结合并引入到数字图书馆中,让读者能够亲临其中[3]。VR技术能够模拟模拟虚拟的图书馆馆舍,使数字图书馆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更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增加互动,给读者带了数字传统图书馆的亲近感。 在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一个功能完善的虚拟漫游系统,不仅可以使用户通过平台在虚拟教室中学习,还可以获得直观的进行学习互动,了解教学内容的推进过程,充分体现数字课堂超越传统视频教学的优势。这也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视频教学在描述教学课程时真实性、形象性的缺点,目前采用的视频技术来对教学内容和关键知识点进行展示,既存在片面性,又缺乏连续性。 2 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2.1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教学特点 传统教学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目前计算机技能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开放大学也认识到其专业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课程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课程特点: 1)计算机课程具有实时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 2)计算机课程具有工具性。作为一个工具,方便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3)计算机课程具有应用性。在军事、经济高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学科会与其他专业进行结合。 2.2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教学的不足 在国家开放大学中,学生的来源是相对来说参差不齐,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差距[4],这些差异性导致教学过程的可塑性较差。另外,计算机在很多国家开放大学使用普适度较低,理论基础相当薄弱。这就给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畏惧感,认为计算机的学习非常困难,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学生的特点。 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学很多内容非常的抽象,理论知识较多,学生无法具体的理解学习的内容,在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时候存在困难。传统的专业课教学,通过模拟软件展示传授计算机专业知识,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但是这些认识是片段的,只能通过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不存在整体的实践印象[5]。 3虚拟现实技术在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1虚拟现实与信息资源建设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提供具有实操性基础文化知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演示作为大学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是教学过程的业务工作重点。而教学资源的演示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虚拟现实教学是创建了网络环境下新的教育行业形态,VR技术教学利用科学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形式化以及教学资源进行分布式存储和管理,利用VR技术友好、可交互的服务特点,让人们能够真实感官的获取信息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建设一样,在三维立体信息资源建设也是VR教学的基础,缺乏信息资源的建设,VR技术的服务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3.2虚拟现实技术再现计算机教学的信息资源 教学资源的本质是将信息原始化,它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方面,内容的原始性基于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和表达,尤其是理论性的知识,文字成为两种原始性的重要方式。而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资源,虽然具有便于可操作性直观的特点,但其抽象化还是难以克服。目前已有一些技术可通过视频演示来还原内容的原始性,但需要学习教学资源方便的同时,希望能够提高资源形式的可交互性,使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复,与实体操作毫无两样。VR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实现仿真方便参与者交互。VR不仅可以在教学课程实现三维信息资源的建设,还可以与其他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一些实践练习提供方便的机会。从而将信息资源的内涵再现,开拓新的教学方式。 3.3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计算机教学的实验效果 人类感知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可视化技术将人类的感知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可视化在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就是提高主体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能力。计算机将可视化技术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现如今计算机利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复杂的可视化和虚拟化展示,VR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多媒体、网络、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将人类带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改变了计算机教学生硬、枯燥、被动的状态。目前在部分的高校中已经在进行了教学尝试,通过VR技术可以在学科教学、练习等方面进行利用,实现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可视化能力。 4总结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具有多视感性、可视化、三维立体和可交互性等重要特征,是一门已应用于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技术。VR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功能创建接近现实的虚拟世界,结合人体视据、听觉、触觉等多重感知。虚拟世界按照相应的比例再现现实世界,从而让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产生同等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处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环境中。使人身临其境,改变传统计算机教学中生硬、枯燥和被动的学习状态。VR技术在学科教学、学科练习等领域的应用,将信息资源再现,实现了计算机教学的可视化。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摘要:在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大多数三本高校正经历教育教学改革的阵痛期。针对目前此类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面临的窘境,提出辩证地引入高职高专倡导的“工学交替”模式。针对本科与专科对基础知识体系、尤其是理论知识体系的不同需求,改进了现有“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在三本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先行探索了本模式的实施过程,剖析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学交替;教学改革与实践;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 1.概述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该文第二条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性意见,并明确表明应“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等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国家更是加快了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步伐,本次改革面向的主要是一些地方院校,包括高考后扩招后升格为本科的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等,据统计目前有600余所高校将会将培养重点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充分表明国家将实施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分类培养的重大转变。 长久以来,大多数三本院校深陷究竟应该向社会输送何种人才的窘境。众所周知,教育领域对本科生培养有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尤其对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很明确的规定。作为本科人才的培养基地,三本院校只能参照重点大学或名牌高校的培养方案来制定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然而,三本院校的生源和师资力量又不足以与重点大学相抗衡,这导致三本院校的毕业生理论素养比不过重点高校毕业生,而动手实践能力又不如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职业院校和专科生。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三本高校的生存问题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而如今,国家出台的“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宏观导向很可能成为这一类院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指路明灯。 与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面临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艰难环境不同,这两年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这主要归因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极大发展。作为世界电子商务的核心地和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目前杭州市场上对手机app开发、网站制作、软件测试和现场实施等技术岗位存在着大量的人才需求。然而,调查数据显示,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IT企业后仍然需要很长的过渡期、通过参与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岗位需求,这使得反思目前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成为迫切需求。 “工学交替”(亦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指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高年级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生课堂之外的工作也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严格的过程管理、阶段考核和学分认定。这种方式通过让学生学习的同时走向社会、参与实际社会生产活动,帮助学生更快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人才。 “工学交替”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教育体制改革中并不鲜见,然而将其原理应用于本科院校(主要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却是首创。“工学交替”在保证本科生理论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施加“学中做、做中学”的情境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能力。而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知识更新迅速的计算机专业。然而本科教育与专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包括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学科门类等,需要对现有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按照应用技术型本科的要求进行修正,使其扬长避短,发挥最大效益。在传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学”主要指课堂理论教学,而“工”则指真正的企业生产实践。在此,我们拓展了“工”的范畴,认为带有明确项目目标的校企合作课程、跨专业综合实训环节、“类沙盘”项目实施过程,以及传统意义上实际进入企业实习均视为“工”的组成部分。通过“工”的延伸,进一步模糊了“学”与“工”的界限,增加了本科生获得学分的方式、延长了建构完整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 2.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先行探索 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课题组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先行探索,以下简要介绍本项目的实施过程。 2.1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多层次产学合作平台 2.1.1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专职教师缺乏足够的企业实战经验无法很好地进行能力引导等弊端,我们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导师进课堂的试点。 1)学科导论 学科导论是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承担起既要完成专业认识的普及教育,又要完成向学生勾勒未来四年学科知识体系的任务。然而传统的计算机学科导论往往无法顺利完成上述两种使命,其或者退化成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课,或者演变成后续专业课程的精简版大杂烩,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认识本专业,很难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也没有很好地起到职业规划的作用。引入校企共建学科导论课程之后,我们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课程变成了由企业导师引导的多个专题的宣讲,将企业工作经验、社会需求和最新技术以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大一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语言类课程 语言类课程既是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操作性和实践性最强的课程。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等。传统的语言类课程教学偏重于单个知识点的呈现,存在实验课与工程实践脱节的缺点。为此,我们在保留传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包括c和Java)的基础上,引人校企共建机制,引进企业导师开设企业级框架、Object C、windows高级开发等高级课程,通过学校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等形式分类分级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软件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参与简单外包软件开发等,让学生更多感受和参与企业实战,提高就业能力。 3)项目开发类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和维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关技能,我们同样引进了一系列的企业课程,主要包括:项目原型设计、网站设计与制作、Oracle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学生在大型软件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大赛和多媒体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也充分证明校企共建课程的有效性。 2.1.2校企合作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手机app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我校与北京千峰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了手机app开发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ios和android两个方向。去年参与培训的学生被IT企业一抢而空,薪资大大高于同期就业的其他同学。目前大三学生中又有70名左右参加了新一期的校内实训,同时我们也有几个专职教师跟进学习,有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加强自有专任教师的能力。 2.1.2知名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早在几年前就提出1.5+1.5+1的本科四年培养规划,其中前两个1.5年分别表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而最后的“1”就是主要以学生校外实践为主。计算机专业更是率先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尝试,打通了原有的实训和实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来获得综合实训的10个学分。近几年来,我们跟杭州市的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包括:华信设计研究院、亚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慧优科技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科技有限股份公司、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学生在校修满在校课程学分后,在企业直接参与多个项目的开发、测试、实施和运维工作。不少学生甚至将企业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取得了优异的毕设成绩。 2.2培养方案和现有课程跟进式改革 2.2.1面向“工学交替”模式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改革 为了迎合新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计算机专业教研组多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的方向。通过邀请企业与我们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去掉了不在学科必修课程内同时与实践脱钩的课程,同时加入了能够反映当前市场需求或最新技术方向的课程,比如新增的项目原型设计、移动互联网开发和云计算技术等课程。这种校企共建培养方案的方式,便于我们及时掌握企业最新人才需求资讯、真正做到了从纯粹“学校教育模式”到“校企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强调任课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加强与企业对接,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挖掘理论教学、实验和校内实训与企业实战项目的联系,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2.2“类沙盘”和跨专业综合实训改革模式 在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还同步进行了多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涉及的课程包括:数据库课程群、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提出了“类沙盘”的创新概念,实现了多层次项目驱动、虚拟软件公司运营等改革措施,以及跨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肯定。 3.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加强“工”的过程管理 在第一年实施“工学交替”模式、打通实训实习环节时,经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存在少数只想应付了事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自己找了某个公司,而该公司并非IT企业,或者找的是IT公司,然而学生自身并没有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甚至个别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实习,完成“工”的过程,而只是找熟悉的公司签字盖章完成阶段考核以骗取学分。为此,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大了对实训基地的考察和考核,只有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司才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企业。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学生在“工”环节的过程管理,通过带队老师频繁下企业、与企业定期沟通,学生回访等方式,杜绝了之前存在的纰漏。 3.2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持续顺利发展,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合作企业和企业导师,而是需要我们自己拥有一支了解行业规范、熟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岗位职责,熟练掌握企业相关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或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希望自有教师在企业实战环境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校企共建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求有相关专业教师全程跟进学习,以便在未来更好地胜任对应课程的教学任务。 4.结论 “工学交替”教育改革模式为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提供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然而鉴于本科的培养目标有别于职业教育,需要在实施“工学交替”模式时,引人自身的机制。为此,本文拓展了传统“工学交替”概念中的“工”的范畴,通过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诠释了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中如何实施这一教育模式。通过项目实施,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理顺了教学环节,深化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同性,将修正后的“工学交替”原理应用于正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实现“教”与“学”,“学”与“工”的有机结合,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根据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独特性、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工学交替”模型,同时将成果推广至相近的电子、机械等专业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不再符合学生的需求,而且不能达到学生步入社会的实践性要求,这会给学生步入社会带来困难。另外企业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具有实践性的高要求。但是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针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现状等改革,提出了一些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1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 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 “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 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 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 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 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 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 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 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 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 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经济预测论文:东盟国家经济预测 2007年东盟经济增长率将有可能逊于2006年。由于欧美地区经济增速预计放缓,东盟国家对这些地区的出口会因此下降。不过,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及亚洲多个国家国内经济需求和基础设施发展等,将抵消欧美经济放缓对东盟经济所带来的部分冲击,东盟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增长。 新加坡 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双呈现全面性的增长,新加坡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7.5%至8%,但2007年预料会放缓到4%-6%。在通货膨胀方面,2006年1-9月份,新加坡的通胀情况比2005年有所提高,消费价格指数(CPI)篮子项目中除了交通和通讯以外,价格都有所上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衡量的潜在通胀率(不包括住宿和私人陆路交通费)上升1.8%,2007年预料在1%-2%之间。 新加坡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为9.4%。 据新加坡统计,2006年1-11月,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达465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增幅较前10个月下降了0.6%。其中进口2171.5亿美元,增长了14.4%;出口2485.8亿美元,增长14.6‰马来西亚、美国和中国仍是新加坡最主要的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分别为611.8亿美元、511.2亿美元和481.1亿美元,分别占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的13.1%、11%和10.3%。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政府11月23日表示,马来西亚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越5.8%的官方目标,并预计2007年增长率为6光。据《星洲日报》12月5日报道,马来西亚国际贸工部副部长吴立洋认为,2007年马来西亚经济表现会比2006年好,政府将全力发放第9马来西亚计划工程,刺激经济增长。 马来西亚经济研究院(HIER)此前对2006年增长率的预测为5.6%。HIER同时把对2007年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从4.8%调升至5.2%。HIER还预计,2006年马来西亚通货膨胀率为3.7%,2007年为3.3%;制造业2006年增长7.6%,2007年增长5.8%;服务业2006年增长6.0%,2007年增长5.3%。该机构另外称,马币兑美元汇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自亚洲金融风暴后,马来西亚就面临财政赤字的问题,政府一直想方设法予以解决。2000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5.7%,至2004年已降至4.3%,2005年则为3.8%,预估2006年将继续下降至3.5%。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公布的数字,马来西亚2006年上半年的通胀率达3.9%,除服装、鞋帽、通讯指数有小幅下滑外,其它各项物价综合指数均有上涨。其中交通涨幅最大,达12.7%,这主要是受油价攀升的影响。 泰 国 世界银行预计泰国2006年GDP增长4.5%,2007年增长4.6%。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12月上旬报告指出,9月19日发生的军事政变,对泰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冲击,如果临时政府能够减轻;中击,2007年泰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可以达到4.7%。未来几个月将是观察的重点,临时政府必须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一旦新的政府产生,才能够安渡难关。 2006年上半年泰国经济增长率为5.5%,其中农业部门增长5.9%,非农业部门增长5.5%,表现虽然仍属稳健,但已出现趋缓的情况。特别是在高能源价格和政局不稳的情况下,国内需求减缓和民间消费不振,进而影响内需型产业和服务业的表现。 2006年上半年,泰国出口额为605.6亿美元,增长16.8%;进口额为625.9亿美元,仅增长4.9%,出进口呈现20.3亿美元的顺差。在出口部分,2006年上半年泰国主要出口产品为机械产品、一般制造产品和食品类产品,而增长较大的产品则以燃料及油品、初级原料类为主。 2006年上半年泰国政局不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外资对泰国的投资信心,虽然泰国政府的国内超大型投资计划陆续展开并实施扩大吸引海外投资的政策,但外资仍出现观望的态势。2006年上半年,政府核准外商投资项目数为376件,虽略高于2005年同期的370件,但总核准投资金额仅为1587亿泰铢,较2005年同期的1740亿泰铢减少了153亿泰铢。 国内政局不稳是影响2006年泰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印度尼西亚 苏西洛总统于8月份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时表示,其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2006年为5.8%,2007年则为6.3%。相较于印尼官方的态度,许多研究机构所的数据则显得不那么乐观,如全球透视(G]Obal Inslght)提出的2006年预测数字为4.7%,这与印尼官方的5.8%有段相当大的差距。而若印尼2006年的经济增长表现如其它研究机构所预测,将是该国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经济增长幅度减少的表现。 受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的影响,2006年上半年,印尼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从而带动了对外贸易总体增长速度的回升。据印尼海关统计,1―6月印尼进出口贸易额为758.5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其中,出口469.2亿美元,增长15.1%;进口289。3亿美元,增长1.6%。由于居民消费及投资增长未见起色,印尼进口增长仍然较慢,这也使上半年印尼贸易平衡状况出现较大幅度改善,实现贸易顺差179.9亿美元,增长46.4%。 2006年上半年,印尼对其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除中国台湾(出口13.1亿美元,同比下降9.4%外,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对古印尼出口总额21.9%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的出口额,增长18.1%,达到102.6亿美元;同期印尼对居于第二、三位的美国和新加坡分别出口53.5亿美元和41.2亿美元,增长12.4%和5.1%,均低于印尼平均出口增速。在其他主要出口市场上,印尼对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出口增速显著,分别增长35.9%和30.8%,出口额为37.3亿美元和20.9亿美元。 2D06年上半年,新加坡、中国和日本是印尼前三大进口来源国。 在2006年前11个月中,印尼批准的外国投资工程为801项,总额为36.1亿美元。同时,政府批准的国内投资工程共有145项,总额为16.9兆印尼盾。从工程数量和投资额看,外资内资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 印尼政府现在正积极贯彻“三管齐下”战略,首先是通过强劲的出口和增加来自国内外的投资,取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其次是提升房地产发展以创造更多就业;第三是提升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以减少贫困。印尼的人均GDP2005年为1300美元,2006年预计将达到1500美元。 菲律宾 菲律宾2006年GDP增长率目标为5.5―6.1%,2005年GDP增长率为5.0%,2004年为6.2%。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 高了对菲律宾经济增长的预测,预计2006年的增长率为5.5%,2D07年的经济增长率为5.7%。 受到国内农渔业生产迅速增加、制造业显著增长以及金融业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等因素带动,菲律宾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为5.6%,菲政府相信能够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是,高油价、美国经济趋缓,都将连带影响菲经济增长目标值的达成。 日前,亚洲发展银行(ADB)则将菲律宾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由原先预测的5%向上修正为5.4%。但是,ADB认为菲政府应创造一个适合投资的环境,以及制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另外,ADB也对菲的债务负担居高不下表示关切,因其债务利息支出已超过政府收入的1/3。而国营企业及政府金融机构的绩效仍须进一步改善,电力部门民营化进程也将作为海内外投资者评估菲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 由于菲律宾2006年国家财政情况持续改善,总体经济表现也相当稳定,央行预测将有更多的国外投资流入。 越 南 亚洲发展银行在《2006亚洲经济概况报告》中预测,2006年越南经济增长7.8%,2007年增长7.6%。报告分析,2006年,商品出口迅猛增长为7.8%的增长率作出重大贡献;2007年,越南出口速度将有所放缓,但消费和投资增长将会继续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11月,越南第11届国会第10次会议通过了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决议。2007年越南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2%-8.5%;农林渔业增加值增长3.5%-3.8%;工业和建筑增加值增长10.5%-10.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5%;出口总额增长17.4%:进口总额增长15.5%;全社会投资总额占GDP40%。 2006年上半年,越南经济增长7.4%,虽较上年同期的7.6%微降,但仍在政府的计划范围内。物价仍维持平稳,上涨率为4%,低于2005年同期的5.2%,其中粮食食品类上涨最高为4.9%,而建材、交通工具、邮电、药品及医疗、家庭用品价格涨幅均在3%-3.5%之间。 2006年上半年,越南工业产值达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其中,私人企业增长22.9%,外资企业增长19.0%,国营企业增长11.3%。虽然原料、燃料及石油价格上涨,影响了生产经营,但影响不大,工业产值仍保持高速增长:增长较快的主要产品有煤炭(增长23.9%)、丝绸(20.5%)、成衣(25.7%)、农药(19.6%)、医疗药品(25.1%)等。在工业发展地区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各省的工业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传统的南六省,首都河内工业增长达17.5%。北部区域的快速发展显示越南政府引资北进的策略成功,外商投资于越南北部地区也能得到较多的投资优惠。 对外贸易方面,2006年上半年越南出口持续增长,贸易人超减少。出口总额达187.3亿美元,增长25.7%(上年同期为17.4%),上半年月平均出口额为31.2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24亿美元的水准。出口增幅较大的主要商品有纺织品、鞋类、水产品、木制品、电线电缆、塑料制品及电子产品零件等。 出口方面,美国仍是主要市场,2006年上半年出口额增长高达45%;而对欧盟、日本的出口也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分别增长34.0%及23.5%,出口市场将愈趋向以欧、美、日为三大主要出口市场的架构。 进口方面,越南2006年上半年进口额达207.1亿美元,增长14.1%。其中外资企业进口75.47亿美元,增长16.2%。进口增长的主要商品有:棉纱增长53.1%、各类纸品增长30.5%、各种化学品增长9.5%、塑料原料增长23%、布料增长34.6%、电子产品零件增长15.2%机械设备配件增长16%。 据越南统计总局统计,2006年1-11月越南进出口总额770.4亿美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22.5%,其中,进口407.64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出口36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3.7%。 2006年12月9日,美国国会表决通过了给予越南永久性正常贸易地位(PNTR)法案。2005年越美双边贸易达65亿美元,2006年可达80亿美元,在美国给予越南永久正常贸易地位后,预计2010年越美双边贸易额可达175亿美元。 日本企业对越南投资在近两年明显加快,2003年日对越投资总额为6100万美元,2004年猛增至5.9亿美元,2005年为4.76亿美元,预计2006年可达10亿美元。日本对越投资总额累计为64.34亿美元,列各国和地区对越投资的第三位,实际到位金额46.69亿美元,列第一位。 柬埔寨 2005年是近10年来束宏观经济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GDP增长率为13.4%(经IHF修订),人均GDP448美元。2006年将不会重现2005年的经济增长势头。柬政府制定的2006年GDP增长率为6.1%,上半年已实现了增长6.8%,高出IHF预测2006年增长耽的指标。预计,2006年柬GDP的增长有望突破7%。但柬经济增长基础非常脆弱,主要依赖制衣、纺织加工和旅游业的拉动,基础设施的道路交通、水电供应等公共投资仍增长缓慢,严重制约着柬经济的快速发展。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仍缺乏竞争优势。 2006年上半年,柬通货膨胀压力减轻,物价平均上涨指数为1.3%(2005年为4%),食品类价格上涨0.5%(2005年为7%),交通运输费用上涨4.9%(2D05年为4%)。2006年上半年物价指数比较平稳的主要原因是粮食、鱼类供应增加,禽流感影响减小。 2006年上半年,柬进出口总额为26.7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7%,其中出口11.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进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出口商品仍以成衣、纺织和鞋类为主,其它为橡胶、农产品、渔类产品和工艺品等;进口商品主要是制衣原辅料及纺织原料,以及石油产品、汽车、机械、电器和日用品等。出口对象国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市场份额占出口总额的96%。 (许宁宁,中国著名东南亚商务专家,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马来西亚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中国―泰国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经济预测论文:基于BP神经网络的西安市宏观经济预测 摘要:宏观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应采用非线性的工具进行建模。采用BP神经网络对西安市宏观经济指标进行预测,此预测模型只需少量训练样本就可以确定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实验表明模型预测精度高,能够对西安市宏观经济系统中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描述,使建立的非线性模型与实际系统更加接近。 关键词:宏观经济;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非线性 0引言 利用经济指标的准确预测是国家对宏观经济正确调控的必要前提。但经济系统,特别宏观经济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广泛存在着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作用关系;而在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各种宏观经济模型,大都是线性模型,很难把握宏观经济系统中的非线性现象,必然导致经济预测的误差加大。学者们因此对各种线性模型做了不少改进,如建立分段线性模型、参数时变线性模型等,但结果并不理想。于是人们寻求一些非线性工具进行宏观经济建模。而神经网络具有并行计算、分布式信息存储容错能力强、自适应学习功能等优点,在处理复杂的人工智能和非线性问题上显示了优越性。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结构是前向的多层网络,含有输入层节点、输出层节点和一层或多层的隐层节点,同层的各神经元之间互不连接,相邻层的神经元则通过权值连接。当有信息输入BP神经网络时,信息首先由输入层节点传递到第一层的隐层节点,经过特征函数(人工神经元)作用之后,再传至下一隐层,这样一层一层传递下去,直到最终传至输出层进行输出。其间各层的激发函数要求是可微的,一般是选用S型函数。最基本的BP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层,输出层这三层节点的前馈网络,其结构如图1所示。 BP神经网络使用一组样例对网络连接权值进行学习训练,每个样例都包括输入及期望的输出。在正向传播过程中,首先将训练样例的信息输入到网络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层节点逐层计算处理后,传至输出层。在计算处理过程中,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在输出层得到的结果不是所期望的输出,那么就转为反向传播。反向传播把误差信号沿原连接路径返回,并按照一定原则对各层神经元连接权值进行适当修改,直至第一个隐层;这时再开始进行正向传播,利用刚才的输入信息进行正向网络计算。如果网络输出达到了误差要求,则学习过程结束;如果达不到误差要求,则再进行反向传播的连接权值调整。这一过程不断往复,直到网络正向计算输出结果达到误差要求为止,学习就告结束。网络训练结束后,在用于求解实际问题时就只须使用正向传播。 2具体应用 2.1 样本获取 神经网络建模关键之一是网络训练样本的选取。在模式识别中特征抽取是一个重要环节,抽取稳定且有效的特征是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神经网络建模也就是对系统进行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中的特征抽取也就是样本的选取,包含原始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变量选择及数据预处理;只有经过这些步骤后,才能对神经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训练样本质量直接影响网络应用效果,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能表达对象全面特征的样本,好的训练样本能提高网络学习速度和效果,并提高网络泛化能力。建立本预测模型时选取样本,首先是建模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固定的环境下; 其次是样本选取应涵盖系统特征的信息,要能够包含在控制中的输入输出特征,能给神经网络提供较为全面的边界信息。本模型旨在对西安市14个指标2008年的数值进行预测: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财政预算、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进出口总额、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在排除各年可能发生异常情况下,用各指标前几年数据预测紧接着下一年的各指标数据。 2.2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网络训练前,为了神经网络的逼近和收敛,均将样本归一化到0-1 之间。最大训练次数2000次,神经网络学习率按经验选取一般在0.001和0.1之间,隐含层结点的选取采用多次试凑法。 在实际应用中,对控制的输入输出应当按照归一化的方法对输入输出进行调节;否则,模型是无法正确工作的。本文采用了较为简便的归一化方法,即将最大值归一化成1,最小值为0,其余值按比例缩放。 经济预测论文:混沌理论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摘 要】近十来年,我国学者开始研究混沌理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但总体来看,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拟冲破经典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利用混沌理论拓宽人们对现实经济问题研究的视,探讨多种随机经济现象背后的运行规律;把混沌与其它联系密切的非线性模型作出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同时探讨宏观经济数据的动力学特征,对经济的运行作出预测和控制。 【关键词】混沌;预测;应用 混沌研究的进展,无疑是非线性科学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正在消除对于统一的自然界的决定论实际的基础之上.跨越学科界限,是混沌研究的重要特点.普适性、标度律、自相似性的分形和概率论两大对立描述体系间的鸿沟,使复杂系统的理论开始建立在“有限性”这更符合客观几何学、符号动力学、重整化群等等概念和方法,正在超越原来数据科学的狭窄背景.走进化学、生物、地理学,乃至经济学的广阔天地. 混沌是确定性系统中的内在随机性.确定的是因为它是由系统内部而不是外来扰动所产生的,即内在随机性;而随机性是指不规则的难以预测行为.混沌理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把复杂事物理解为自身内部某种有结构、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理解为外来的、偶然行为。 一、混沌研究的意义 混沌现象的研究不仅具有基本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意义。目前非线性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在于对混沌现象的认识。而关于混沌动力学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奇怪吸引子、相空间重构和符号动力学,正在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之中,并取得了普遍的成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非线性科学和统计物理的最新发展表明,一个小的随机力并不仅仅对原有的确定性方程结果产生微小的改变,而且它能出人意料地产生重要得多的影响。在一定的非线性条件下,它能对系统演化起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能改变宏观系统的未来命运。另外,这种无规则的随机干扰并不总是对宏观秩序起消极破坏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在产生相干运动和建立“序”上起着十分积极的创造性的作用。 二、经济混沌预测原理 给定一组反映经济系统混沌状态的时间序列,利用相空间重构方法,将其映射到有限维状态空间中,就可以得到混沌吸引子。混沌吸引子具有总体稳定性、吸引性和内部分形性。吸引子之外的一切方向的运动轨迹都将向吸引子靠拢,吸引子具有把吸引子外的所有状态集聚到吸引子上来的强大凝聚力,反映出极强的稳定作用,系统状态一旦到达吸引子内部,其运动轨迹就相互排斥,对应着不稳定的方向。然而,混沌吸引子上的相邻两轨迹绝不永远按指数分离,而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嵌套,吸引子的吸引与排斥的统一,导致吸引子的分形结构。由此可知,处于混沌吸引子外的任一状态点的运动轨迹都有万处于其邻界状态点的运动轨迹相同的运动趋势,进入吸引子。处于吸引子内的任一状态点的运动轨迹与处于其相邻状态点的运动轨迹也有保持在该吸引子内并产生分形结构的运动趋势。因此,通过找出预测状态点的邻界状态与其后续状态点之间的函数关系,作为预测函数,就可以实现经济混沌的短期预测。预测程序如图所示。 三、经济混沌的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 经济预测的要求不同于数理预测,数理预测要求绘出系统未来较为准确的状态,而经济预测要求的是对系统未来的状态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判断与估计,并不要求很准确。经济混沌预测包括两个方面,经济混沌的定性预测和经济混沌的定量预测。 经济混沌的定性预测,就是对经济系统出现混沌状态的时机、条件和混沌的程度做出推测判断,从性质上指出经济系统的未来状态;经济混沌的定量预测,则是当经济系统呈混沌状态时对其未来的变化做出数量上的估计。 经济系统的行为可分为两类。当经济系统的行为是稳定的,系统的行为具有对初始状态和外界扰动变化的稳定性,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数量上预测;当经济系统的行为是混沌的,因其行为具有对初始状态和外界扰动的敏感性,从长期角度看,既没有数理意义上的可预测性.也不能做出经济意义上较为精确的预测。不过通过对经济系统模型的分析,可以找出表现系统不同行为性质的结构参数,这对经济预测而言是有意义的,它至少是允许人们从性质.上预见经济系统的未来,对于经济混沌的定量预测,从原理上讲,其短期预测是有效的。 通过对混沌的研究,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维。过去被人们认为是确定论的和可逆的某些方程,却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和不可逆性。确定论的方程可以得出不确定的结果,这就打破了确定论和随机论这两套描述体系之间的鸿沟,给传统科学以很大冲击,在某种意义上使传统科学被改造,这必将促进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邹栋(198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主要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 经济预测论文:我国宏观经济预测分析 [提要]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也进入大改革、大调整阶段,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实行,互联网+、高科技企业、房地产、医药等行业形势一片大好。而在证券市场上,2015年初中国股票市场进入“大牛市”,大盘不断上升并突破新高。不论是2014年的中国经济良好保持,还是2015年的中国经济强势跟进、股市震荡调整,都表明中国经济发展预期良好。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分析;预测 一、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在整体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况下,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中国原本以第二产业为支撑并重视发展第三产业,而现在要逐渐将国民经济收入的重点转移到第三产业并保持产业结构的健康比例,并力求将中国经济由投资推动型转化为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面临考验。 2014年开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内需不足使许多企业难以盈利,在产业生命周期中被淘汰。201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七大基建工程,投资总额超过10万亿元,以投资来促进消费,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用拉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并注重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税制改革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 二、宏观经济规律分析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2014年的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规律: 1、GDP增长率逐年、逐季回落。中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GDP增长一直十分迅速,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调整,走向成熟,GDP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渐降低并保持平稳。在产业分布层次看,第一产业占比远远小于二三产业,且第二产业的占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新阶段。 2、CPI仍保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一般对于中国而言,CPI保持在3%左右是正常的,2014~2015年初我国的CPI一直在2%左右,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说明我国的物价涨幅低,经济下行,总体需求不足。 3、追求经济长期发展,实行微刺激政策。2014年以来到2015年初,中国经济出现了下行状态,内外需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并没有采取激进的措施促进中国经济的短期发展,而是采用降息等微刺激的方式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三、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能够长期影响证券市场,一般影响时间为3~5年,所以把握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对判断股市的走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发挥积极财政的作用。 1、科技型新兴产业的开拓。2013年以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科技型新兴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在2015年3~4月份,科技型公司股票“疯长”,如暴风科技上市之后连续28个涨停,从7.14元的发行价,涨到最高189.97元,累计涨幅已达25.6%。其他科技型公司的股票也都实现了超越性的价格变化,互联网行业的股票作为成长股,其价格涨幅远远高于市场利率,深交所也为互联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IPO规则放宽,加快向注册制改革。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上市制度的改革,由核准制变为注册制。现在每个月都有很多公司准备上市,但是由于核准制条件繁琐、程序复杂,很多企业不能顺利上市或成本较大,特别是在创业板市场。 若将上市制度改为注册制,会带来创业板的“大牛市”。而在大盘不断上涨的行情下,创业板的行情也在不断被看好,并且创业板突破了近年来最好水平,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活跃板块,为中国证券市场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国家政策与证券市场变动明显,如“一带一路”、税制改革、国企重组等。2014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初步想法,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自政策提出后与之相关的股票开始不断地跳空、涨停,可以说,“一带一路”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电力、钢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市场价值。 4、行业发展规律与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且周期性最明显的行业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之所以与经济的发展十分密切,是因为中国楼市占到了中国GDP的15%~20%的比重,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如土地出让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对中国财政收入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房地产行业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联系十分密切,并且房地产行业也依赖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经济形势向好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比较繁荣,有明显的周期性。 2015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并不良好,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房地产行业,遏制房地产行业的下行状态。 四、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受美国经济加速复苏和欧元区经济危机的缓解影响,中国进出口在2015年将继续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走弱、制造业过剩产能尚未完全消化,增速将会下降,因此中国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已经成为共识。对于证券市场,现行股价处于震荡下跌阶段,证券市场将会进入调整阶段,总体看来A股市场存在很大的潜力。 经济预测论文:“大数据”时代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研究 摘 要:本文以人民银行构建“大数据”需求为出发点,分析构建“大数据”的基本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外央行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人民银行利用“大数据”构建前瞻性、科学性的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框架和模型。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金融;理论研究 IBM执行总裁罗睿兰认为,“数据将成为一切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最终数据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麦肯锡给“大数据”的定义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亚马逊的“大数据”定义: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维基百科的“大数据”定义:“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大数据”定义:“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大数据”的显著特点是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及由此产生的价值(Value)。“大数据”提供给人们新的观察世界方法,并用数据化思维和先进的处理技术去探索海量数据之间的关系。 一、构建“大数据”是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的现实需要 受“大数据”驱动,依托信息共享、高度集成的数据仓库、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大数据”将改变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与方法。 (一)构建“大数据”,强化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的智能化。人民银行“大数据”实施后,人民银行业务将从传统的手工处理向全信息化处理转变,业务基础工作重心将从手工或半手工采集数据转换到灵活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依托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聚类和清洗,优化人民银行综合管理模块数据自动采集功能,实施宏观预测分析,对社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实时掌控全国经济金融变化动态,实现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智能化处理。 (二)构建“大数据”,夯实人民银行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的坚实基础。随着人民银行各类数据处理、管理和交换进一步集中,经济金融数据共享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大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度将出现质的变化,人民银行将成为国家调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数据的枢纽。充分挖掘和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为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测、决策和实施,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有利于人民银行及时掌控、跟踪金融风险。通过深度挖掘人民银行业务数据,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模型,实施人民银行调控手段的规范化管理,动态跟踪、管理资金流的异常监测,实现人民银行风险控制、内部业务风险控制、外部业务监督管理的智能化处理。 二、人民银行初步具备建立“大数据”的基本条件 人民银行数据是指人民银行在履职过程中所获取的具有分析、研究、决策等功用和价值的数据,包括调查统计、货币信贷、征信管理、财务会计、国库等结构化数据,以及人民银行经过积累的统计、货币分析资料库、图表、文字资料、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 (一)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人民银行目前已构建了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对外金融统计、金融市场统计、人民银行专项调查统计(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景气调查指数)和资金流量统计等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为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服务,着力提高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12月,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8家单位签署信息采集合作文件,标志着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方面迈出新步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立了规模较大的人民银行数据库。一是建立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13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近8.4 亿自然人和1919.3 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息; 个人、企业信息全年查询量分别达3.5 亿次和1.04 亿次;全国累计补充完善小微企业信息近243 万户,累计已有35 万户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72318.90 亿元;全国共为1.51 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10143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贷款余额2万亿元。二是建立了国库数据库。国库数据汇集了各级政府财务数据和各级国库管理数据,包括各类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以“3T”系统[指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 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化国库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基本形成。2013年,全国通过TIPS成功处理各类业务20798.5万笔,金额136911.25亿元,通过TCBS办理收入业务38070万笔,金额109574亿元;办理实拨资金支出业务621万笔,金额118694亿元;办理退库业务153万笔。2013年国库系统共办理国库收支41.18 万亿元,2013年11 月,国库管理基础信息模块在全国正式上线,国债管理模块与38 家储蓄国债承销机构正式联通。 (三)金融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人民银行推出《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 0 1 0版)等1 4项金融行业标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建设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国首个金融机构名录库,囊括23万多家金融机构信息。2011年3月,人民银行颁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启动我国银行磁条卡向IC卡迁移战略。2012年《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3.0),组织建设国家金融IC卡安全检测中心。先后《证券、期货、保险、印制、银行业标准体系》;修订《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综合规范(2013 版)》,《金融机构代码证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8月,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与元数据交换(SDMX)》标准,规范了我国金融统计信息的处理、交换和对外流程等内容。2014年11月,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用户管理规范》和《征信机构信息安全规范》。 (四)人民银行数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通过分析研究存贷款及其变动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对货币政策进行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部等部门从人民银行提取数据并加以利用,也会影响其宏观决策的变化。地方政府通过使用国库部门提供的预算收支数据,加强对预算收支情况、地方财政投入等各种管理工作。 三、制约人民银行“大数据”构建的主要因素 当前,存在一些技术、法规因素制约了人民银行“大数据”的建立、分析和利用。 (一)技术操作层面上,数据采集和挖掘仍较为落后。1、数据采集和挖掘较为落后。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动态的数据采集系统相比,人民银行数据挖掘和采集方式仍较为落后,数据录入处于原始状态。人民银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利用好系统数据,系统利用率大概不到20%。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企业在“大数据”处理经验、产品创新能力、市场灵活度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银行更应激活利用内部的“沉睡数据”。 2、数据整理缺乏标准化设计。人民银行数据交换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数据模型,且存在语义区别和数据源的不一致问题,不少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的统一设计,直接导致“大数据”二次开发难。 3、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人民银行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完整和安全作出了具体要求,人民银行数据的利用仍以报表、报告等传统方式为主,对数据的分析仍集中在结构化数据,但对图片和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尚未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规定,缺乏多维度智能分析、展示,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 (二)法律制度层面上缺乏明确的法规依据。人民银行进行“大数据”挖掘,涉及到法律制度建设、系统开发等多方面原因。 1、个人信息采集的合法性问题。《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因此,对信息主体的通话的语音信息、营业网点或ATM机的录像信息等,这些数据信息采集如未得到信息主体允许,进一步分析开发是否合法、侵犯个人隐私尚未定论,影响了人民银银行数据采集的拓展。 2、“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大数据”是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增加了“大数据”的风险隐患,若处理不当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动态数据安全监控机制等亟待加强。 3、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如共享信息的名称、内容、质量、数量、更新频度、授权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共享期限、共享依据、实现进度等事项,以及信息共享相关标准规范等尚未建立。 四、国外央行“大数据”运用比较分析及借鉴 以下主要介绍“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的运用情况,以期对我国“大数据”利用提供借鉴。 (一)欧洲央行(ECB)和美联储运用“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的新方法和统计手段。在2014年11月份的报告中,欧洲央行描述了基于“大数据”的经济预测方法。DATA是基于文本数据集内的特定术语搜索,该搜索是以信念叙述理论为指导。信念叙述理论不仅表面上关注人们对经济的感性预期,如“积极/消极”,“乐观/悲观”等,而且深入分析经济决策背后隐藏的人类情感,包括情感的性质及程度。通过采用DATA方法来直接地、透明地构造情感转移的相关性指标,评估这种相关性是否显著。如将相对情感指标(BROKER)定义为一个月之内兴奋类关键词和焦虑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之差,这个差值除以文本中的总字数即是标准化后的指标。密歇根信心指数(MCI)主要用于衡量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指数以至少500次电话采访,询问大约50个问题,为期两周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构成。指数每月两次,其中初步数据在每月第二个周五,最终结果在每月第四个周五。研究表明,初步指数和最终指数间高度相关,因此,关键是预测T+1时点初步指数较T时点最终指数的变化,这个变化值用DIFFPRELIM来表示。 按照“大数据”预测方法,DIFFBROKER对DIFFPRELIM的回归。DIFFPRELIM=初步指数(T+1)-最终指数(T),DIFFBROKER=BROKER(T)-BROKER(T-1),T为2010年7月到2012年3月中的任意某月。将两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2012年5月的密歇根指数预测值,如此逐月推进重复此项运算,直到估计出2013年7月的指数。从2012年5月到2013年7月期间的预测结果看,运用基于“大数据”的DATA,对代表消费者信心减去其焦虑的净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对这15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预测准确的有12个月。继续用“大数据”方法来预测更远期的MCI值,结果显示即使预测4个月后的情况,BROKER数据仍然显示出预测功能。就预测的正确性而言,预测期为2期时,15个月中有11较准确;预测期为3期时,15个月中有8个较准确;而预测期为4期时,有7个月较准确。 (二)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运用概况。XBRL是“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缩写,意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主要用于商业和财务信息的定义和交换,让在不同系统间共享数据成为可能,被设计成能够适应最复杂的金融报告形式。 XBRL在日本央行的运用。日本央行从2003年中期起开展XBRL试验。2006年2月,日本的金融服务公司每月使用XBRL向日本央行报送数据。日本央行认为,每月使用XBRL报送资产负债表大大减轻数据验证等工作负担。XBRL简化了报送流程,特别是能够通过提交前的验证功能发现报告中的问题。 2、XBRL在南美央行的运用。巴西央行积极研究XBRL(巴西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的一部分)的应用。2008年10月,阿根廷央行担当建立XBRL阿根廷临时地区组织的组织者,并向XBRL国际组织申请直属成员资格。阿根廷央行实施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根据公司规模、市场知名度等标准分阶段实现财务报送的XBRL化,主要目标是对阿根廷各类公司进行清晰的信用评级。 3、XBRL在西班牙央行的运用。西班牙政府了JUS/206/2009号法令后,XBRL已成为西班牙年度数字化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每年,2,743个实体向西班牙央行报送109,554份XBRL报告,XBRL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数据验证的自动化,提高了数据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对内容严格定义来控制风险。西班牙央行的职责之一是收集、处理和保存西班牙非金融性公司的财务信息,增加对西班牙各分支行业的了解;收集本国金融机构信息,履行其监管国内银行业体系;收集统计数据,向欧洲央行(ECB)报送所有公司数据的职责。西班牙央行正在推进XBRL应用扩展计划,在偿付能力信息、财务报表、互保、外币兑换处和评估公司中增加运用这些公式。 (三)快速预判宏观经济形势。英国央行以前通过统计部门的房地产销售数据、就业数据等,判断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变动趋势,但统计部门的数据一般有数日乃至数周的时滞,不利于对形势的快速判断。目前英国央行现已运用“大数据”对英国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趋势作出快速判断,通过对一些网络搜索关键词的监控,如“按揭”“房价”“职位”等,获取最新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预测客户及交易对手行为。加拿大央行利用“大数据”分析并跟踪宏观经济的变化。 五、相关建议 欧洲等国外央行的探索表明,“大数据”在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等领域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人民银行利用“大数据”进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 (一)适应“大数据”要求,规划人民银行“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在总行层面设置专门研究“大数据”机构,建立数据管理决策机制和内部协调机制,制定“大数据”工作规划,形成管理数据、使用数据和推广数据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明确“大数据”发展重点。规划明确“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推动和改善与“大数据”相关的收集、储存和分析工具及技术,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加大对基础研究的“大数据”获取方式、组织与管理、关联与发现、分析与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以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加快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基础技术研发,并推动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加强网页搜索技术、知识计算(搜索)技术、知识库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与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为提高人民银行金融调控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构建覆盖从数据访问、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隔离到数据销毁各环节的云端数据安全框架。建立“大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严密维护信息安全(包括滥用、篡改、损坏、窃取、失泄密等)。 (二)结合人民银行履职特点,科学构建人民银行数据库。借鉴“大数据”理论,建立以总行为中心、分支机构为补充的分布式数据库(见图1),人民银行数据库实行总行统一规划建模,分级管理推进,上下协调一致;本级业务数据由中心统一分发,非业务数据逐级上传,借助人民银行内网“云计算”1技术,提升数据流转、计算分析能力;运用“雾计算”2技术,对人民银行敏感数据进行保护,甄别、控制窃取和滥用数据行为,确保人民银行数据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由经济金融数据库,分析、预测模型库和分析、预测体系三部分组成。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收集和整理及进行描述和分析,反映经济金融活动规律,为经济金融制度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以及金融调控机制的实施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平台。建立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监管机构以及国家统计局、电商、数据公司、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合作机制,构建共享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将金融宏观调控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融合,提高内外部数据信息的整合能力。构建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基础架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金融经营管理数据,建立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体系,搭建“大数据”平台,为金融业发展和监管提供基础性的网络支持和信息服务。 (四)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改进和优化统计范围、工具分类、部门分类、信息披露、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体系。尝试建立人民银行决策知识库和预测、分析模型。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出的一些关键性指标,构建前瞻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的宏观计量模型,对未来一个时期可能发生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升人民银行宏观预测能力和运作效率,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决策参考。 (五)探索挖掘数据结构新方式,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体系。结合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等职责需要,积极探索挖掘和利用数据结构新方式,如可将传统的银行家调查问卷改变为对银行家情绪的搜集,利用DATA预测银行业机构运营情况。围绕深化经济金融改革、金融宏观调控等需求,统筹好历史数据和当前采集数据的关系,充分挖掘历史数据的潜在价值,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提升分析现实数据的能力,形成具有人民银行特色的数据挖掘与应用体系,推动人民银行数据利用向智能化迈进。 经济预测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的经济预测及决策方法 摘要:建筑工程经济分析,是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部分.经济分析,不仅存在于施工阶段,而且也存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经济分析也非常重要.本文论述了建筑工程项目经济分析的意义,重点分析了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决策; 建筑工程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项目,在研究其工程实施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必要的经济预测并采用相应的决策方法。经济预测是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推测与评估,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以往经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决策方法也是同样结合着目前情况与经验,实现对建筑工程的信息、数据收集的目的,之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计算与分析。 一、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合理性 建筑工程技术经济评价,是指对建筑工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和评价,以便为选用最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工程技术经济评价程序 1、根据评价的目的,明确方案评价的任务和范围。 2、探讨和建立可能的技术方案。在评价前,要对技术方案进行审查,只有在技术上过关和产品质量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列为对比方案。 3、确定反映方案特征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技术经济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其它因素或指标三类。技术指标是反映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和工艺特征的指标,用以说明方案适用的技术条件和范围。经济指标是用以反映方案的经济性和经济效果的指标,如劳动消耗指标、效益指标、经济效果指标等。其它因素或指标是指除了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以外,还要考虑的因素或指标。如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地域因素等。对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的要求是:能全面反映方案的主要方面或基本特征;指标的概念确切;指标要容易计算。因此,评价每一个技术方案,都应有一套指标体系。 4、对方案的各种指标进行计算。指标的计算要按规则和要求进行,为了使指标具有可比性,计算时应按照相同的计算规则和计算方法。对不同方案中可计量的数量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定量的分析结果。对不同方案中不可计量的指标(包括质量)也要通过分析和判断,得出定性分析的结果。对于经济现象比较复杂的技术方案.必须根据经济指标和各参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列出相应的经济数学模型,然后求解。 5、方案的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将方案的指标分为主要(基本)指标和一般(辅助)指标,评价时,不能等同视之,要突出主要指标,根据方案的特征,确定评价的标准(或基础)。通过对比指标的分析,排出方案的优劣顺序,并提出推荐方案的建议。 6、综合论证、方案抉择。对技术方案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和综合评价,选择最经济的方案,然后作出最终结论。 三、建筑工程技术经济评价原则 1.力求做到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我们知道,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满足一定的需要,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而任何技术的社会实践在所有条件下都必须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换句话说,不能脱离开经济,这就是技术和经济之间互相制约和互相统一的关系。许多先进的技术往往同时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和推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反过来也推动了这种先进技术的提高和发展。这反映了技术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和经济之间也常常有着互相对立、互相矛盾和互相限制的一面。例如某种技术从其本身来说(不从经济性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但在当时和当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下,由于其经济效益不及另一种技术经济效益好,因而这种技术就不能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又如,有不少技术,从技术本身讲都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某一种技术可能最经济,在实践中被采用,而另一种技术可能不是最经济,在实践中不能被采用。有不少技术,从技术本身讲都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某一种技术可能最经济,在实践中被采用,而另一种技术可能不是最经济,在实践中不能被采用。但是随着事物的发展以及条件的改变,这种相互矛盾的关系也会随着改变。原来不经济的技术可以转化为经济的,原来经济的技术可以转化为不经济的。上述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技术和经济之间根本的矛盾所在。因此,在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既要求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要分析经济上的合理性,力求做到两者的统一。 2.坚持以全局的观点计算经济效益 我们在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不仅要计算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相关投资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它各部门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相互矛盾,互为依存。在评价建筑技术的经济效益时,不但要对给建筑部门带来的经济效益加以详细计算,还要考虑对相邻部门(如建材工业、机械工业部门等)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效益和影响。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经济效益的关系。局部的经济效益(又称微观经济效益)是基础,全局的经济效益(又称宏观经济效益)是重点、是前提。有些方案,从个别地区或局部范围内来看,经济效益是较大的,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却较小,甚至相反,这种方案就不可取。要坚持全局观点,应主要考虑给国民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来决策。 3.既要计算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长远的经济效益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目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应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某些技术方案从当前看较为有利,从长远看不利的情况,或者相反。因此,在评价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时,既要考虑生产施工过程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投入使用以后的经济效益,使目前的经济效益与长远的经济效益相结合。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对建筑工程技术方案的评价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依据的。但是技术方案的影响,除了经济效益方面以外,还涉及到社会、环境等方面。因此,经济效益评价并不是对技术方案进行比较和决策的唯一依据,它需要根据技术方案的具体目标以及涉及的具体情况,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在特定的情况下,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可能成为评价技术方案的主要依据。 总结:施工成本预测,通常是对施工项目计划工期内影响其成本变化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比照近期已完工施工项目或将完工施工项目的成本(单位成本),预测这些因素对工程成本中有关项目(成本项目)的影响程度,预测出工程的单位成本或总成本。施工成本预测是在工程施工前对成本进行的估算它是根据成本信息和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通过成本预测,可以在满足项目业主和本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成本方案,并能够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克服盲目性,提高预见性。因此,施工成本预测是施工项目成本决策与计划的依据。建筑企业须对工程技术的经济预测及决策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总结,提高预测水平,促进行业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预测论文:SPSS在辽宁经济预测应用研究 摘要:根据辽宁省的城市发展分析,借助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及SPSS统计软件,推测辽宁省的城市增长极。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主导产业、增长极及两者的相互联系,预测辽宁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SPSS;经济预测 本文选择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为研究主题,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的研究,分析了辽宁省发展现状自然条件,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利用技术、技术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深入分析企业,辽宁省的工业和城市技术创新的现状和不足。使用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根据加权因子贡献率来确定主要因素得分和每个行业综合评价价值的大小。根据辽宁省城市发展的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软件,推动辽宁省城市增长极。最终目标是通过分析主导产业的相互关系和增长极,预测辽宁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为辽宁省政府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1.辽宁经济现状分析 2009年辽宁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生产稳步回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民用钢质船舶产量、汽车产量增长超50%;化学纤维产量、生铁产量、气体压缩机产量增长超20%;粗钢产量、钢材产量、水泥产量、塑料制品产量、变压器产量增长超10%;原油加工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彩色电视机产量等下降10%左右。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活动的回暖,尤其是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增长。金融业支持经济的力度加大,商品房销售旺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2.数据选择和因子分析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在辽宁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优势地位,2008年工业产值占辽宁GDP的55%;另一方面,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曾运用多国模型对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进行研究,辽宁2007年人均GDP为25729元,折合约3257美元,根据钱纳里模型测算人均GDP在2400-4800$之间,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所以在确定主导产业时,选择工业来分析对辽宁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数据来源是辽宁2003-2009年度统计年鉴和2002辽宁投入产出表,由于目前还没有公开2007年的辽宁投入产出表,数据资料有一定滞后性,有可能会产生一定误差。 3.聚类分析 根据树型聚类图可将样本分为四类:沈阳、大连归为一类;铁岭、朝阳和营口归为一类;抚顺、丹东、本溪、锦州、葫芦岛、鞍山和辽阳为一类;盘锦和阜新为一类。 第一类地区包括两个地区:沈阳和大连,这两个地区人才密集,科技实力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很高,城市综合实力强,潜力巨大。 第二类地区包括三个地区:铁岭、朝阳和营口,这些地区城市综合实力较强,但分别在某些方面有些弱势,需要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有所侧重和调整,不断解决问题,扬长避短。 第三类地区包括七个地区:抚顺、丹东、本溪、锦州、葫芦岛、鞍山和辽阳为,这些地区属于一般发展城市,在很多方面处于中下游水平。 第四类地区包括阜新和盘锦,这一地区农业增加值较高,城市综合实力较弱,在很多领域处于较低水平,存在很多问题,发展水平滞后。这些地区应该不断挖掘潜力,寻找突破口,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1)沈阳与经济区各市围绕“沈铁、沈抚、沈本、沈辽鞍营和沈阜”5个方向,计划建设5条铁路、8条产业通道,通过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若干经济新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进沈抚同城和八城市一体化建设。以沈阳这一“点”,通过其便利的交通,可以辐射周围的本溪、辽阳、铁岭、盘锦等城市,拉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辽宁省的东部迅速崛起。 (2)以大连、丹东为主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辽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重点开发建设大连长兴岛、大连花园口岸工业园、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锦州湾产业园区、丹东产业园区这五个区域和建设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要利用大连作为辽宁省第二个增长极的影响,充分发挥其在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建设的作用。大连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能力。目前已形成以石化、电子、机械、轻纺服装、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有许多工业企业是中国同行业的骨干企业,沿海经济带可以在大连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重工制造业和软件、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力度。丹东作为辽宁省第三个增长极,较沈阳和大连的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对于作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重要一极的丹东的建设思路是依港兴市。把丹东建成四大基地,引进钢铁工业、石化工业、木材业等建设临港工业基地;建立食品、粮食、水果、IT产业、海产品等加工业基地;发展以机械制造、船舶配套、石化、电子信息、轻工食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项目,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基地,大力促进技术创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先要发展丹东,只有丹东的振兴,才能更好的发挥丹东的扩散效应。“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不仅可以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而且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标,从而辽宁将成为东北亚经济的增长极。 4.建议 在“点―轴”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中,发展点和开发轴的选择是重点,作为增长极的“点”是轴线上的核心,起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作用的方向就是“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带动轴上的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通过前面的分析和研究得到,辽宁省的主导产业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但从目前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产业内部结构比较低、产权不清、经营管理观念落后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升级原有的发展轴线和培育新的发展轴线,通过城市和产业的互动作用,一步一步实现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 (1)进行合理空间布局。政府应根据产业特点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辽宁省的利益,对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使整个辽宁省经济协调增长。新建工业园区的招商重点要瞄准新兴科技产业,重点放在电子信息、能源、新型材料、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及世界500强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上;同时,加强与其配套的中小企业的引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充分发挥产业、企业聚集的辐射效应。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点―轴”开发的原理,道路基础设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抓紧建设道路,包括公路、地铁,特别是要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3)推行制度创新。辽宁省的相当部分企业还处于一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相对比较落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注重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意识。通过确立制度创新模范企业,进行经验推广,也可以建立一个解决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的信息平台。 (4)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政府可以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引进中的资金问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通过对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引导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经济预测论文:下半年经济预测:基建等“传统引擎”好转 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 7 月宏观数据将显示短期增长引擎由此前的金融业切换为基建投资以及工业活动。7 月股市成交额环比下跌了 19%,同比增速也从 6 月的 367%以及二季度的 324%显著放缓至 200%。两融余额不断收缩,证监会继续暂缓新股发行。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下,基建和工业活动等“传统引擎”可能已有所好转。 7 月 30 日的政治局会议仍将经济增长作为工作重点,重申了宽松的政策基调。在最近股市大幅下跌之后,决策层强调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要求“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此外,会议还要求把改革作为调整结构的根本依靠,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 宏观政策延续宽松基调, 强调防风险、推进改革 近期政策侧重于加快财政支出拨付、推动重点基建项目落地。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宏观政策定下了基调: (1)经济增长仍然是工作重心,重申宽松的政策基调。政治局会议继续将经济增长作为工作重心,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需要“高度重视应对”。会议决定“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并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朝前看,我们预计决策层将继续在“保持公共支出力度”的名义下通过中央政府统筹支出、松绑地方平台融资,来加大对基建投资的财政支持。与此同时,央行可能会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我们认为前者可能包括进一步降息(我们预计下一个时点在三季度末)、必要时积极投放流动性,而后者包括增加 PSL(抵押补充贷款) 投放以支持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和重点基建项目融资。我们认为由猪价推动的 CPI 回升并不构成货币宽松的实质性障碍。首先,在宏观经济疲弱的大背景下,通胀不太可能飙升。其次,现阶段通胀适度回升有助于驱散通缩压力、稳定债务周期。 (2)强调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需要指出的是,本次政治局会议重点强调了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要求“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这可能是对近期股市大跌的回应。我们预计未来决策层将致力于完善金融体系监管框架、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强化危机应对机制。在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的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资本账户开放步伐灵活调整。 (3)大力推进改革。会议将改革作为调整结构的“根本依靠”,要求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朝前看,我们在未来几个月预计决策层将推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财政改革将继续务实地在财政风险和稳增长之间寻求平衡,金融改革则可能包括增加汇率双向波动,而资本账户虽会继续开放,但步伐可能趋于谨慎。 三季度预计平稳增长 受已出台和将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支撑,未来 3 个月工业活动和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回升,从而抵消股市降温后金融业增速放缓、房地产建设持续下滑的拖累。因此,我们预计三季度 GDP 环比增速保持稳定,但同比增速在基数影响下小幅放缓至 6.9%。我们维持全年 6.8%的 GDP 增速预测不变。我们当前的 CPI 增速预测(全年 1.5%、三季度1.6%)已经考虑了猪价回升的影响,但不排除面临进一步的上行压力。 经济预测论文:经济预测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提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有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也投身于激烈的竞争中。经济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经济预测能够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本文首先对经济预测的概念、类型以及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介绍几种经济预测方法,最后探讨其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经济预测;应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逐渐融入市场竞争大环境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经济预测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经济预测概述 (一)经济预测的概念。所谓的经济预测,就是分析未来一定时间内经济情况,进行经济预测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未来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提高对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经济预测并不是凭空猜测或经验臆断,而是通过科学的预测理论,并结合先进的预测方法,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经济活动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客观评价。 (二)经济预测种类。一般来说,根据经济预测的范围,能够将其分为企业经济预测、国民经济预测以及世界经济预测三类;而根据经济预测的时效性,又可以将其分为长期经济预测、中期经济预测以及短期经济预测;同时,根据经济预测的性质,还可以将其分为量的预测以及质的预测。只要求对预测事物有概括性的了解,描述其变化趋势,判断它出现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就采用质的预测。从一些经济指标的已知值推算另一些指标的未来值,进而说明达到这些数值的概率,就采用量的预测。其中,预测的变量数值表现为单一数值,称为点值预测;预测的变量数值有一个幅度,处于上限和下限的区间之内,称为区间预测。 (三)经济预测的重要性。经济预测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经济预测能够提高企业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的经济活动决策时,需要事先对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市场行业变化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经济决策的可行性、有效性。另外,通过有效的经济预测,能够保证企业经济决策的预见性,增强企业经济决策的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有效的经济计划,因此确保经济计划的有效性、合理性是保证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只有经过准确的经济预测,掌握市场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现状,才能避免企业经济计划与企业实际经营脱节。同时,通过经济预测工作,能够避免经济计划编制与执行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经济计划执行能力。 3、经济预测工作,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抢先一步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市场中企业生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情况,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先人一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二、经济预测具体的方法 基于经济预测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实施经济预测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了解预测的对象,还需要能够准确地了解企业发展的各项数据,选择合理的经济预测方法。同时,只有熟练掌握经济预测相关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有较深的了解,才能确保选择的经济预测方法适用、合理。我国国有企业经济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经验判断预测法。该预测方法就是通过对相关专家的咨询或大量的调查,以经验判断为主,预测企业经济变化的趋势。这种预测方法相对简单,同时数据收集工作量也相对较小;缺点在于预测的准确性有待提升,一般适用于对预测结果要求低的企业经济活动。例如,某国有企业在对来年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分析过程中,通过财务部门相关领导,同时给予对行业相关专家的咨询,收集同行业相关的资料,对行业经济形势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为企业来年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因果关系预测法。所谓的因果关系预测法指的是根据相关事务发展中存在的关系,构建数学分析模型,进而实施经济预测,因此也将这种预测方法称为相关分析预测法。该预测方法有点在于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于预测是通过原因一步步推导而出,预测的精确度很高,进行因果关系预测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数叠加法以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三)时间序列预测法。所谓的时间序列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实践顺序进行排列,并能够反映一定现象的数据统计结果。国有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各个阶段都充斥着时间序列,包括年产量(按年排列)、企业销量(按月、按季度、按年等)。而时间序列预测法就是根据时间序列内容以及变化趋势,沿着其发展方向进行延伸,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该经济预测方法过程中结合了企业实际的经济数据以及大量的实际序列,所以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某国有造纸厂,在扩大厂区前,为了保证厂区扩建的规模与建设资金,根据企业财务报表以及年销量等资料,认真分析厂区经济活动的规律与发展趋势,利用有效的计算方法,推算出未来几年的行业需求量以及厂区生产销量等,为厂区扩建提供宝贵的意见。 三、经济预测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但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依然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局限性存在。这就需要企业实施经济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经济预测方法。另外,企业经济预测需要将量的预测与质的预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定性预测,以定量预测为主要的预测手段,提高企业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具体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国有企业经济预测对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企业经济预测工作进行中,需要分析企业相关的经济活动,确定预测的对象以及影响预测对象的因素,并确定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选定预测目标、预测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反复的分析,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具体经济预测工作提供依据,保证经济预测的准确性。 (二)认真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好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工作。在企业进行经济预测的过程中,实质上经济预测模型反映的是一个抽象的对应关系,其中含有大量未知的参数,只有将这些未知的参数进行确定,才能确保经济预测模型发挥其预测作用。而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其实就是确定预测模型中抽象参数的过程。 (三)企业需要召开经济预测会议,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企业人员的潜力,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四)分析预测的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获得一个预测结果后,需要对预测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该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行性,并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预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预测结果能够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只有加强经济管理,而经济预测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前提,是企业经济决策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企业进行经济预测,首先需要确定预测对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充分地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对预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不断地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经济预测论文:浅谈人工神经网络在企业经济预测与预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当今商界,对企业进行相关预警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是一种新型的模式,他借助于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利用数学函数与相关模型,将外部情况纳入企业活动管理范畴,量化的看待外界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策略。这样的管理使得企业的安全性有了明显保障,但是因为人工神经网络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未知领域,所以文本结合其原理对这一全新体系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与实例分析。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企业经济 预测 当代公司都处于剧烈的竞争之中,怎样先人一步成为了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怎样准确的预测企业的经济变化,也成为了企业竞争过程中的核心,只有掌握了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才可以在当下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或者支持,进而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增加效益。所以,人工神经网络的出现势在必得,它极大地提升了预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摒弃了旧时代的预测不准、不快、太难的先天弊端,使得企业经济预测变得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企业经济预测,结合相关实际,讨论其原理和应用情况。 一、具体预测方法介绍 1.时序预测模式 当前,关于人工神经网络对企业的预测,通常选择数学函数模型,。但是因为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和拟合难度大,更多的企业选择基于神经网络的时序模型。这样的方法既能结合神经网络的优势,也可以进一步抵消由于神经网络预测带来的系统误差,使得结果更加精准。而具体方法为利用神经网络体系对时序进行数学模型建立之后,再将神经网络系统中计算出的相对误差拿出来作为一组基础数据进而进行分析,想要彻底解除误差的干扰,应该同时建立多个网络,平行的进行对比,这样还可以提升预测精准度。 2.基于软件数据处理的神经网络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的实现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他们统一的特点都是:学术性强、具有复杂性。其中,借助于计算机的方法最为盛行。因为它快速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和普及型,跟企业经济实力没有绝对关系,大部分企业选择这一方法进行经济预测,在这其中包括软件数据、硬件技术对比等,利用软件将企业近段时间经营数据收纳后,运用拟定好的函数模型,快速的呈现出学科知识范畴下的企业经济预测结果。而硬件技术也相对操作性较难,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绝大多数方案选择的是软件数据处理。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结果分析 人工神经系统中反复提到唯一变量分析模式,这个方法的优势在于简便、上手快、结果清晰明了、应用范畴广。这样的优点使得这个方法非常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但是这一模式也有着非常大的弊端:首先,因为这个模式只关注一个参考量,所以缺乏对全局的考量和其他微弱影响因素的关注,使得结果比较主观。其次,唯一的变量会和其他变量之间产生冲突,无法准确判断多个结果间的彼此联系。最后,企业经济预测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统筹的问题,仅仅使用一个变量参考缺乏说服力,需要提供详细的企业财务数据与多个变量进行平衡计算。 第一,即使唯一变量法简单易操作、方便处理数据,但是其经济预测精准度有待加强。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复杂高效的系统,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只有在平时的财务处理过程中,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多项参考指标加入预测体系中,才可以提前知晓即将到来的经济形势变化。所以可将唯一变量法作为一项辅助手段,帮助主要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式,双管齐下进行预测,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因为我国国情,企业内部信息也相对缺乏真实可靠性,如果采用了唯一变量法,假使选用的变量具有有决定性意义而且企业自身容易出现纰漏,这样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经济预测结果,反而会误导企业的发展走向后患无穷。所以应该在企业内部实行责任人员制度,即让相关责任和工作人员对应起来,让每方面的信息责任具体到人头上,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内心信息进行管理,使得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部分都有据可依有人可查,不仅避免了相关信息的问题,而且能够帮助人工神经网络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三、结论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让基于人工神经系统的预测模式应运而生,其实根本不存在完全精准有效的预测方法,只不过是在以往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际,做出符合预期的预测,要想发挥出人工神经系统网络的优势,不仅需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保证所用数据真实性可靠性,更需要企业自身开发出更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警措施。退一步说,企业或许根本不需要经济预测模式,他们应该注重怎样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提高效率,在现有资源情况下规避相关风险,同时不影响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从而增强企业实力,完成更好的经济发展。 经济预测论文:应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预测方法的改进 摘 要:应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预测已成为经济预测领域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的概念、特征、优势的分析,根据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特点,本文提出一些改进方法,希望能够推动经济网络预测方法更好应用。 关键词:神经网络 应用 经济预测 改进 神经网络作为新时展最快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成果之一,在科学计算、自动控制等方面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将神经网络运用于经济预测领域,并且不断地改进应用方法,使基于神经网络的经济预测系统更具效益。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围绕经济预测的方法应用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丰富了经济增长预测理论与实践。 一、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的概述 1.概念 神经网络,是对人脑或自然神经网络若干基本特征的抽象和模拟。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脑是一个复杂的并行系统,他是由大量的细胞组合而成,这些细胞相互连接。神经细胞与人体中的其他细胞的关键区别在于,神经细胞具有产生、处理和传递信号的能力。在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对生物神经系统进行了不同模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神经网络模型,其中具有代表的网络模型有感知器神经网络、线性神经网络、BP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自组织网络。 2.特征 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不同传统的预测方法,它对经济系统里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进行有效地多输入、多输出的经济预测数据。可以说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具有以下几种特征:其一,由于神经网络是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它的输入向量维数比较多。其二,经济系统数据具有很强的非线性,使得输入的向量各分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其三,经济系统处在一个“黑箱”模型下,导致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存在明确表达式的关系。神经网络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数据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3.优势 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预测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因为这种神经网络在计算量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很好地拟合任意多对多的映射关系,数据拟合的结果表明,系统拟合相对误差在0%—0.75%,比采取回归分析逼近效果好。此外,神经网络各层节点之间的联结权数及阈值恰好可以表达经济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强耦合关系.而采取多元回归模型。 往往只能引入少量耦合项以避免模型过于复杂而无法求解.因此,神经网络比传统的多元回归预测方法有更好的拟合能力和准确度。神经网络的方法是比较适合对经济预测的,因为它只需要少量训练样本就可以确定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从而预测出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计算简单、快捷、可靠。总而言之,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是比较适合经济预测的应用过程的。 二、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应用的改进 由于商业、政府和工业所产生的预测间题,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以致于现有的预测系统难于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预测系统能够处理复杂度增加的问题,进一步扩展传统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能力,使得神经网络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不断产生,使得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更加实用化、现代化,会给商贸和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下是本人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应用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们要改进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过程。确定预测的目的,制定预测的计划。经济预测首先要确定预测的目的,从决策和管理的需求出发,紧密联系实际需要与可能,确定预测要解决的问题。预测计划是根据预测目的而制定的预测方案,包括预测的内容、项目,预测所需要的资料,准备选用的预测方法,预测的进程和完成的时间以及预测的预算、组织实施等。只有目的明确、计划科学的预测,才可保证预测的顺利进行。 其次,建立新的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模型。经过求增长率再进行归一化的处理,在给出的以往的数据的增长率范围内,网络就可能不再陷入训练“盲区”。.当采用了足够年限的已知数据并将其增长率归一化以后,“被预测年”数据的增长率可能不再会大于那些“已知年”数据的增长率.则外延问题可以得到基本解决。 最后,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减小误差。经济预测是立足于过去及现在的已知推测未来的未知,而过去和现在终归不是未来,预测结果和未来实际值不可能绝对相符,存在的差异就是预测误差。为了使预测误差最小化,检验结果通过试探性的反复试验来确定,预测准确度应尽可能进行外推检验。 三、总结 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相对于其他的经济预测方法,具有独特的、显著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好其优势,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对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分析,从而把握好经济发展动向,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进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的应用,使其效能最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助力。 经济预测论文:“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回顾改革引领增长 一年一度的“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于2月22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成功举办。 年会以“改革引领增长”为主题,各位专家围绕“中国债务风险”、“底部之辩”、“高利率下的下行风险”、“金融开放与风险上升”和“中国改革决定性时刻”五个环节展开演讲。会议期间还颁发了2013年度“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的15个奖项。 专家们就2014年中国经济前景、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长期增长趋势,发表了精辟的看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对大家期盼的改革问题展开了激辩。 债务,不可承受之重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地方债务规模迅速增长,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也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债务约束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严重阻力。在债务问题链条中,哪一部分会最先被引爆? 任若恩(北京联办旗星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的债务问题在夏季可能会有一个集中的爆发,2014年债务问题的主角是非金融企业,最危险的是资源行业,比如煤炭、钢贸行业。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信托的风险较大。 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债务风险的爆发几乎是不可避免,只是时间、形式和程度问题。在关注债务问题本身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与之相关的两个层面的道德风险,一是地方官员的道德风险;二是金融业高管的道德风险。 虽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但也拥有很多的资产。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资产来偿还债务,这是否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对于目前的债务问题,有没有破解的方法?比如,有人提出用金融部门的加杠杆来解决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去杠杆。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违约风险当然需要高度关注,但在中国地方政府隐性负债为主的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现实际的违约。现有一系列调节机制可以避免违约的出现。比如,可以做展期,只要可以付息,本金就可以往前滚动;还可以向上寻求援助,政府不会坐视出现震动很大的违约事件。 任若恩:出售资产确实是处理债务的一种方法,但它会受几个方面的约束。一是那些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从投资回报来看,算不得是优良资产,因为它提供不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它的现金流无法覆盖本金和利息。二是并非所有的政府资产都可以出售。三是出售资产时的资产价格可能会非常令人失望。四是是否有一个好的市场机制可以出售资产。综合来看,用变卖资产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往往是最后一招,也是不得已的一招。 中国已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去杠杆和去产能共生,用加杠杆的方法并不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人建议用加杠杆的方式来减杠杆,他们认为中国现在非金融企业的杠杆很高,但金融业的杠杆不高,可以通过加金融的杠杆来减企业的杠杆。这走不通,也是非常危险的一种建议。 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结果也必然是痛苦的。只能让问题爆发出来,该违约的就要违约,该破产的就让破产,该债务重组的就债务重组。直到债务的问题回到原点,才能开始下一个新的周期。 经济底部之辩 经历了过去10年的高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已经下了一个台阶,未来经济是否还会继续下行?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是什么?与过去相比,中国经济的特点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经济目前的核心矛盾是产能过剩,而且问题还在日益加重。如果2015年外需出现萎缩,中国经济可能还会面临新一轮下跌,中国经济增长甚至可能“破六进五”。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归根结底是由供给方决定的,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产率,需求因素只是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的这些供给面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长期赖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不能低估劳动力因素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单纯的劳动力数量增长只能解释经济增长速度的百分之十几,但劳动力的质量也就是人力资本也有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资本积累,这需要有储蓄率,而较高的储蓄率却受益于中国的人口抚养比长期以来在下降。此外,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农业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非农产业,资源重新配制效率提高,这构成了过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至少一半。 所以,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一定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已经从“十二五”之前的10.3%下降到了“十二五”时期的7.6%,到“十三五”时期还会下降到6.2%。 曹远征(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7.6%,通胀为3.3%。而从长期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在需求方面,世界市场尽管2014年有所好转,但长期并不一定很乐观。二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充沛,意味着过去廉价劳动力的工业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三是人口的老龄化,这意味着抚养比的改变,储蓄率会降低,从而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存款增长在过去几年已经在持续下降,这是否是储蓄率在开始下降的征兆?四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凸现,体现为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从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将从两位数向6%收敛。 面对经济趋势性的下行,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法能否化解?未来的真正出路在哪里? 王建:很多事情不是宏观调控能解决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本质上是国际经济结构在冷战之后出现一个新重组的结果,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根本没有用。 曹远征: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中国、美国在内,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更注重“稳”,而不是“保”。就是要避免各种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然后渐进式的推进改革,以实现增长的隐性转换,从过去投资出口主导转向内需消费主导,这有赖于整个收入结构的变迁,即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应该快起来,至少应该跟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增长速度保持一致。 蔡昉:我并不反对宏观调控,短期危机往往都来自突然的需求不足,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意义。但是,把宏观经济政策与长期经济刺激手段结合起来可能就容易出问题。 我也不太赞同任由经济增长降下去,要尽快推进改革,让改革红利释放出来,这样经济增速涨一个百分点是完全可以的。日本还没有认识到日本经济核心的问题在供给方,是潜在增长率的问题,“安倍经济学”仍然主要在需求方做文章,因此不会成功。 我们要的改革是可以带来红利的改革,是能够直接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改革。劳动参与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些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比如户籍制度的改革既可以让农民工更加稳定的在城市落户,直接提高潜在增长率,还可以让农民工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从而提高生产率,同样也提高潜在增长率。 高利率下的突围 2013年,货币市场利率此起彼伏,“钱荒”催生出了30%以上的银行间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也大幅度走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流动性的异常紧张和利率的高企? 潘向东(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13年的流动性紧张并不能归因于央行的货币政策。2013年末M2增速大大高于GDP与CPI增速之和,货币环境可以说稳中偏宽松。流动性紧张主要还是因为利率市场化。2013年6月末和年末出现“钱荒”,则源于“时点”式监管。与此同时,借新还旧、集中到期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的顺周期都加剧了流动性紧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导致金融资源错配。 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简单用高利率概括2013年的金融市场并不完整,货币市场利率高企背后有两个现象令人疑惑。一是在银行间市场利率达到10年高点时,实体经济领域的利率水平却总体稳定,二者之间长期存在的稳定联系出现了断裂。二是在经济增长弱、通胀低的背景下,利率却非常高。这一组合也是历史罕见。一般而言,高利率会伴随着高增长、高通胀。 进入2014年,中国经济数据出现分化,1月份制造业PMI走弱而出口意外加速,市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尽管市场普遍预测全年增速会保持在7.5%左右,如果缺乏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经济能否保住7.5%呢? 高善文:当前经济可能遇到的风险主要在两个层面。其一,经济下降带来坏账压力暴露,部分领域出现违约后,政府会如何应对。若继续维持刚性兑付,风险增加的扭曲会加剧,从长期看,也增长了金融体系的尾部风险;若政府用强力手段即使打破刚性兑付的神话和预期,促进对风险溢价的迅速纠正,风险产品重新定价则会在短期内使得金融市场出现混乱。 其二,中央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应对经济减速,也是一个风险因素。像以前一样继续走“减速刺激”的模式,还是与总量刺激手段一刀两断,通过深化改革启动长期增长,无疑存在很大的变数。如果政府重新回到依靠刺激维持增长模式下,短期内经济风险下降的同时,长期尾部风险无疑会上升。如果政府下决心推动改革,短期经济下降会在多大范围内带来压力也存在不确定性。 潘向东:大家普遍预测2014年经济增长7.5%,只是基于对政府调控的信心。在实际经济中,很难说增速不会出现持续向下的可能。 李迅雷(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正处于建筑业周期的下行阶段。建筑业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一般15-25年为一周期。上一轮自1999年始上行,于2010年见顶回落,这一下降过程可能会持续到2020年。目前,所有的指标都已开始回落,这种趋势很难逆转,预计经济增速会从过去的10%放慢至“十三五”期间的6%左右。 比照美国上一轮房地产周期滞后建筑业周期5年左右的经验,中国房地产周期或将见顶,房价也许会在2014年开始回落。 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既不是通胀也不是美国QE的退出,而是产能过剩、地方债和房地产问题。对政府部门而言,不能同时在三条战线上作战,当前首先要解决的应是产能过剩,这一问题稍有缓解后再采取其他措施不迟。 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7.5%左右,投资增速将下降至18%。目前,投资面临两个令人担心的问题,一是最近出现的信用风险;二是产能过剩。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投资的能力和意愿也在下降,基础建设投资增速将有所下滑。只有房地产投资能保持一定的速度,虽然三四线城市有过剩问题,但一二线城市问题不大。 牛市为时尚早 2013年在欧美股市大涨的时候,中国股市还在底部挣扎。2014年,中国股市能否摆脱已经持续数年的熊市,借着改革的春风启动牛市? 陈有安(银河证券董事长):从纵向比较来看,A股可以说是历史的低谷,从横向比较来看,A股可以说是全球最便宜的市场。 余额宝和银行理财规模的迅速膨胀说明,流动性不是导致股市低迷的根本原因。不是老百姓的存款不搬家,而是我们的资本市场缺乏对老百姓的吸引力。要改变这种困局,唯有加快改革和创新才是我们资本市场的出路。激活资本市场,以金融改革带动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改革的唯一出路。通过制度变革重新平衡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一二级市场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快创新,这才能从源头上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判断牛市的时间点可能需要考虑两个趋势性因素。一是增长方式。过去中国GDP增速速度虽高,但企业更看重规模扩张,投资者回报很低,这种方式让市场十分失望。二是所有资产实现市场化。股票是第一个市场化的资产,估值因此很高,此后,随着市场化资产的增多,股票价值不断被重估。 李迅雷:目前中国股票大概有46%的强周期股票、25%的金融类股票、16%的消费类股票、11%的科技类股票。考虑到中国正处于建筑业周期的下行阶段,大家期盼的周期类股票的牛市还很难出现。但科技类的牛市还在创新高,2013年的创业板表现非常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泡沫;改革转型、科技与服务类企业的崛起会给市场带来机会,比如,对国企改革的期待推动中石化走势强劲。 高善文:若是将牛市定义为大的主板市场的兴起,那么牛市可能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一些时间。 潘向东:预判资本市场牛市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周期;二是利率什么时候下行。因此,估计要等很长时间才会出现牛市。若快速推进改革,股市上下波动的可能会比较大,牛市到来的时间点也会快一些。 金融改革纵深化 各种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正在逼迫金融业的变革。互联网金融以异常迅猛之势开始侵占和分流传统信贷市场,给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带来压力,它是否会对传统金融业产生本质性威胁和颠覆性冲击? 万建华(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使得整个金融的边界扩大、内容丰富,也推动了传统金融体系的自我变革和自我进化,还快速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社会金融效益、推动金融改革,弥补了传统金融在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缺位。 互联网金融已对传统金融产生了冲击,但不会是颠覆性替代效应。传统金融在风险管理、投资顾问、投资咨询等专业领域,特别是大公司融资方面,有其优势,个性化的专业化服务,仍需要智慧型专家。而互联网金融的长项在于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扩展。 一些金融创新的法律界定还不明确,可能出现监管缺位或监管空白;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内控缺位或内控体系不健全等。金融监管由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管,将极大释放金融创新活力。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仍只是全球边缘化货币。未来人民币的地位必然会不断提升,进一步国际化势在必行,人民币的国际化会按照什么样的方式逐步展开呢? 宗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预计人民币将按照货币的三个功能梯次推进国际化,到2025年,成为继美元、欧元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可从五方面入手,发展离岸的人民币市场、货币互换、区域化合作、以贷款换大宗商品并发展石油人民币、建立人民币的清算体系。 中国改革决定性时刻 全面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各部门已在抓紧制定具体方案。社会各界一面期待“改革红利”;一面也开始担心落实的问题。到底此次改革与过往改革有何不同? 许善达(北京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在这个历史时点,继续向前推进已经不易,只要能往前走、方向对,在具体步骤、中间环节出现一些拐弯,甚至倒退一点都不是大事。 目前各部委正在准备的改革方案,除了不适合事先在全社会公开,其他的可以作为草案征求各方意见,如此方案的质量可能会更好,也可避免一些低级失误。 戴小京(财讯传媒总裁):改革需要破,但更需要立。过去总说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现在看来破未必立,立的也未必正是想要的。所以改革不能仅仅靠破,必须强调系统建立和持续积累。 任志强(华远地产董事长):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方式,是顶层设计,还是分散式突破?目前的改革更强调顶层设计,而邓小平时代的分散式突破,则是谁抓住耗子谁就是好猫。前者是“博弈在后”,一旦犯错,结果会很糟糕,后者是“博弈在前”,哪怕犯了错误,也有弥补的机会。过去30多年,相当一部分改革正是通过分散式突破、自下而上的办法取得了成果,如果现在回到顶层设计,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
物流仓储管理论文:物流仓储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1仓储管理综述 1.1仓储管理的发展1.1.1人工和机械化的仓储阶段。人工和机械化仓储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货物的输送、仓储、管理、控制主要依靠人工及辅助机械来实现。物料或者货物通过各种各样的传送带、工业输送车、机械手、吊车等仓库内部搬运和输送装置实现移动和搬运。该阶段机械化在物料搬运的速度、精度、高度、重量、重复存取和搬运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1.1.2自动化仓储阶段。自动化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对提高仓储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自动导引小车(AVG)、自动货架、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仓储管理的工作重点转向物资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实时、协调和一体化。仓库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地记录订货和到货时间,显示库存量,计划人员可以方便地做出供货决策,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货源及需求。1.1.3智能化仓储阶段。智能化仓储即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将仓储系统与其他信息决策系统集成,向智能和模糊控制方向发展。现在智能化仓储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1.2仓储管理在物流中的重要地位仓储管理在物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仓储活动一般出现在供应链上下游节点处,例如采购与生产之间、生产的初加工与精加工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等。一方面,仓储是物流各环节之间存在不均衡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仓储也正是解决这种不均衡性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仓储环节是上下游流程整合所有矛盾的集合体。在许多物流优化的案例中,物流整合、优化实际上最终都被归结为仓储的方案设计与运行控制,所以说仓储管理在物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物流仓储管理的基本作业流程 仓储作业流程形式有许多种,从一般的仓库到复杂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其流程的区别主要取决于仓库本身的业务模式、规模大小、设施条件、客户方向、服务功能等诸多因素。图1所示的作业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作业:订单处理作业、采购作业、入库作业、盘点作业、拣货作业、出货作业、送货作业。2.1订单处理作业客户的订单是驱动仓库业务进行的主要因素。接到客户订单信息后,业务部门需了解订单产品的库存状况、仓库的装卸货能力、流通加工能力、包装能力、配送能力等,进而判断能否满足客户订单需求。以销售为主的仓库,还需要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核实。2.2采购作业通过采购作业可以使仓库的存货水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另外批量订货可以平衡时间与价格的合理关系。采购作业之前需要对商品需求数量进行统计,并查询供货厂商交易条件,根据所需数量及供货商提供的经济订购批量提出采购单。2.3入库作业发出采购订单或订货单后,根据采购单上的预定入库日期,仓库管理人员需进行入库作业准备工作,商品入库当日,由仓库管理人员进行商品资料查核、商品检验,并对质量或数量与订单不符的情况进行记录,及时向采购部门反馈信息。2.4盘点作业通过盘点,仓储管理人员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仓库真实的货品数量,为财务核算、存货控制提供依据。2.5拣货作业接受客户订单后,根据客户订单的品种及数量在仓库中进行商品的拣选,具体包括拣取、补充作业的货品移动安排和人员调度等。2.6出货作业出货作业包括准备送货文件、打印客户出货单据、开具发票、制定出货调度计划、配组配装等作业。2.7送货作业送货作业包括送货路线规划、车辆调度、司机安排、与客户及时联系、商品在途的信息跟踪、意外情况处理及文件处理等工作。 3开发工具与环境 本系统采用的是技术。开发工具与环境是SQLServer2005和VisualStudio2008。技术ASP(ActiveServerPages)是微软公司的一项技术,是一种使嵌入网页中的脚本可由因特网服务器执行的服务器端脚本技术,不仅是ASP的下一个版本,而且是一种建立在通用语言上的程序构架,能被一台Web服务器用于建立强大的Web应用程序。提供许多比现在的Web开发模式更强大的优势,执行效率大幅提高。3.2SQLServer2005和VisualStudio2008简介SQLServer2005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BI)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SQLServer2005数据引擎是本文中企业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此外SQLServer2005结合了分析、报表、集成和通知功能。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是面向WindowsVista、Office2007、Web2.0的下一代开发工具,代号“Orcas”,是对VisualStudio2005的一次及时、全面的升级。VS2008引入了250多个新特性,整合了对象、关系型数据、XML的访问方式,语言更加简洁。VisualStudio2008可以高效开发Web应用,集成了AJAX1.0,包含AJAX项目模板,还可以高效开发Office应用和Mobile应用。 4需求分析 4.1项目概述该系统软件目前已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与使用功能,并且是计算机行业中采用技术来完成的系统。研制本软件是为了满足客户、管理员和供应商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需求,以现代化的创新思维模式工作。通过本系统软件能帮助物流单位快速方便地对仓库管理系统进行所需的管理、输入、输出、查找等操作,使散乱繁杂的仓库能够具体化、直观化、合理化。4.2实现功能介绍本系统分为三个角色:客户、管理员和供应商。客户可以选择购买仓库中的商品,然后以订单方式提交给管理员,也可以对自己的账户信息进行修改。管理员对客户提交的订单进行管理,订单满足条件则进行发货处理,如果订单中的商品数量大于该商品库存量减去5,则向对应的供应商提交发货请求,待供应商处理请求后再进行发货处理。此外管理员还可以对所有的商品信息、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和车辆信息进行管理。供应商对管理员的订单进行送货处理,此外对自己的账户信息也可以进行管理。下面采用SA方法画出本系统的分层DFD图。图2是本系统的顶层数据流图。图3是在顶层数据流图上分解出的0层图,图4为1层图。 5系统设计 设计思路:首先分析物流仓储作业流程,设计好数据库;然后分别设计登陆界面,界面分三个角色,其中客户通过注册然后登陆,管理员和供应商是直接登录的。设计注册页面、客户页面、供应商页面和管理员页面。最后编码实现功能。5.1数据库设计本系统的数据库设计采用E-R图进行描述,它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能够方便、直接地表达应用中的各种语义知识,另一方面它具有简单、清晰、易于理解的特点。本系统涉及的实体有:(1)客户。属性有客户号、姓名、密码、地址、联系电话、E-mail;(2)管理员。属性有编号、密码;(3)供应商。属性有供应商号、姓名、密码、地址、联系电话、E-mail;(4)商品。属性有商品号、商品名、商品数量、商品价格、供应商号;(5)订单。属性有订单号、客户号、状态;(6)订单详细信息。属性有订单号、商品号、商品数量、车辆号;(7)入库单。属性有供应商号、入库单号和状态;(8)入库单详细信息。属性有入库单号、入库价格、商品号、入库数量;(9)车辆。属性有车辆编号、车辆名称、运载量、车辆类型。图5所示为本系统数据库的E-R图,通过图5可以清晰地看出各实体及其联系,为后来的编码设计提供了保障。5.2功能设计5.2.1客户功能模块。首页:显示仓库中所有商品。属性有商品名、库存量和商品价格。每种商品按行显示,客户可选择订购每种商品,选择的结果保存到订单管理;账户管理:对客户当初注册时所填写的注册信息进行修改。信息包括姓名、密码、客户号、地址、联系电话和E-mail;订单管理:保存客户选择的商品,属性有商品名、数量和单价,并能修改购买商品的数量,用于提交给管理员,并生成订单记录;订单记录:属性有订单号、客户号和订单状态。记录客户的订单并自动生成订单号,订单初始状态为“未处理”,管理员处理后状态自动变为“已处理”。5.2.2管理员功能模块。商品管理:可以对商品的多种属性进行修改,包括商品名称、商品数量、商品单价、供应商编号;客户管理:显示所有客户的所有信息,并能随意删除某个用户;供应商管理:显示所有供应商的所有信息并能进行修改,包括供应商名称、密码、地址、电子邮件、联系电话;车辆调配:显示所有车辆的所有信息并能修改多种信息,包括车辆名称、运载量、车辆类型;订单处理:对客户提交的订单进行处理,属性有订单号、客户号、车辆选择和发货;入库单处理:自动检索所有商品存量,当库存量小于5时显示出不足信息(商品数量小于5),其他信息有商品号、商品名和供应商号。通过提交按钮将订单提交给供应商。将盘点作业、采购作业和入库作业结合在一起。5.2.3供应商功能模块。账户管理:对自身信息进行修改。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地址、E-mail和联系电话;订单处理:对管理员的订单请求进行处理。属性有送货单号、送货单状态和详细信息。详细信息包括商品名、数量和单价。5.2.4系统结构。图6为本系统的H图,它体现了本系统的结构。通过图6可以清晰地了解系统的结构。系统分三块,每个模块对应自己的小功能模块,再下面则是具体的操作。5.2.5详细设计(1)登陆设计。登陆界面分三个角色,默认为客户,客户通过注册后方可登录系统,而管理员和供应商均不需要注册,从数据库中直接添加,其中管理员管理供应商信息。(2)客户功能详细设计。客户具有四个功能,对应的程序流程如图8所示。(3)供应商功能详细设计。如图9、图10所示。(4)管理员功能详细设计。其功能如图6所示,限于篇幅详细设计过程从略。 6结束语 本文在仓储管理活动的基础上,借助工具和数据库技术,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基本实现了仓储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流程设计。并完成了各个模块子系统的功能设计。鉴于能力有限,该系统在界面设计和内部流程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系统普遍适用性不强,以期将来能够进一步完善并深入研究。 作者:王璠 王廷璇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物流仓储管理论文:物流公司仓储管理论述 1仓储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仓库在职员工200余人,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下(含技)125人,专科55人,本科及本科以上20人,学历普遍低,较专业的技能人才及其少;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应的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人员流动量较高,不能长期做下去。作业分工不合理,工人在工作中无紧迫感,工人作业量不均衡,在每一个环节,诸如装卸、提取、摆放等过程中都延缓了工作时间,造成大量的成本损耗,因而操作成本提高。 2DB物流公司仓储管理的改善措施 2.1优化仓库布局 仓库的总体布局直接影响着仓库操作工作的效率,对于在库保管货物的损耗,仓储和搬运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以及最终的利润状况,所以,总体格局的设计,对于改造老仓库的布局和新仓库的建立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仓储作业的有效实施,是以仓库的总体布局为前提的,以地面计划的延伸和整个装卸搬运体系为保障的。为了适合具休的仓储需要,仓库布局必须进行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出库暂存区,200平方米左右,避免了通道拥堵现象,缩短了物流路线,降低了工人工作量和成本,同一目的地客户的货物存放在一个仓库里,便于查找。出货频率高的货物放在存取较方便的货位将减小拣货、入库、盘点时的工作量,减少了加班时间,降低了人工成本。降低了配货的差错率,就是减小了发错货的几率。将原来一边的装货台改建成了出口,便于货物的出入库,电叉通道也扩宽了15米左右,这样拣货和入库就会方便很多,叉车不会因为拥挤而出现撞车的现象,保证了人员的安全和货物的安全。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2.2改善基本的仓库作业流程 基本的仓储作业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因此,需要改善仓库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流程。营业部将收的货送到总部时,保安需与系统核实营业部信息,确认后营业部领证入厂,安排到指定装卸地。仓库收货员必须核对送货单,包括品名、货号、数量、金额,确认无误后签字,办理接收手续,应以交货日期作为到货日填入收货单。把货物运往拣货区,拣货员拣货,按照货物到达目的地、运输方式分拣,再让检验员验货,检验方式是单据与实物核对检验。仓库工作员工打印标签,标签有品名、货号、进仓批次及到货日期,正确贴在货物正面。在仓库内,依据货物类别,找寻货位,将货位规划编号,有六位,前三位表示储存区代号,第四、第五位货架流水号,最后一位表示货架第几层。最后,把货物上架入库,对货物进行日常的保管工作。 2.3培养仓储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第三方物流的崛起,是整个物流行业已经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时开始快速发展的,然而,仓储管理的发展步伐也紧随其后。在这个高要求的服务行业中,我们要想吸纳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企业就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物流计划,系规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特的服务体系。当今世界,争夺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仓储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他的实践性极强,不是一个理论知识就能对现场操作、系统管理和行业服务就能做的了全面解读的,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所以,管理层人员应定期送到专门的物流知识培训机构去系统学习,之后组织管理人员对其他在职人员每年定期进行一次业务理论知识培训。对于刚接触或者刚引进的人才,都有必要组织他们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基本上岗技能。员工每年进行业务技能考核、理论知识竞赛,奖罚清楚,倡导积极学习新技术,利用高新技术。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一整套企业制度是不行的。所以,企业制度的有机完善,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建立一套责任明确,职权合理,分工明确的工作制度,这个制度不是独立于工作量,工作效率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员工的自己利益密不可分,这样才能激励员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激情。 作者:许尔青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仓储管理论文: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摘要: 当今时代物流产业在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推广,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将原有的独立的各个物流环节有效地集中在一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地满足仓储物流服务的要求,同时也使得仓储物流的管理更加自动化、高效化和即时化。本研究基于此,主要分析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分析,希望所得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研究。 关键词: 仓储物流信息;系统;设计 1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1.1仓储业务的受理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物流公司对于客户仓储业务进行受理的模块,它能够对相关的仓储业务进行保存和配送,是运输业务管理的基础。所以公司的仓储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仓储业务的申请,对仓储业务的受理进行操作和判定,这能够为相关的物流入库做好准备工作。而仓储业务的受理模块可以对客户的需求进行登记,同时也能够对货物的储存信息进行记录,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管理的工作。同时,仓储业务的受理模块还需要对未安排仓库管理的方案和仓储业务进行相关的维护。 1.2入库作业模块入库作业模块,能够根据业务受理的清单将详细的入库信息进行一一罗列,然后通过相关的审查和确认,根据客户的相关要求或货物的相关性质,选择合适的仓库进行入库处理。它能够根据仓位的占用信息进行仓位的合理分配,也可以对仓库信息进行修改,进而将相关的实际操作进行完善[1]。这个模块可以同时生成入库货物的明细通知,及较为详细的作业流程。入库管理能够对入库货物进行明确的通知,同时也有助于对管理的维护和打印,在维护的同时可以对仓库的信息作出相应的修改。 1.3库存管理模块这一模块主要负责对多种物料的收发存放进行管理,它能够实时地对入库作业的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和处理,而出库的作业管理系统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数据,能够使其更好地对入库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详细地对库存的实际动态变化进行了解。这一功能模块涉及了收发存管理,能够对库存的状况进行合理分析,还能做好分类管理和呆滞物料的管理。收发存管理能够对某一时间段的详细物流信息状况进行确认,而且还能够对当前的库存量等信息进行显示并予以打印[2]。分析库存状况,能够根据库存中的现有量和计划收到量、已分配量等进行相关的库存信息的确认。而分离管理对于库存的货物能够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并做好管理工作,呆滞物料的管理可以为其提供库存积压的货物品种,积压的货物数量和相关的积压金额,以便于做好及时的处理工作。 1.4出库作业管理模块仓库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和实际的库存情况,提前做好相关的出库准备工作。确定出库以后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相关的出库货物明细通知单的确认,同时对仓库的相关信息进行修改,做好配送业务信息和运输业务信息的修改工作,完成相关的出库作业,对于出库的申请进行审核,以便于最大程度上保证出库货物的正确无误。出库管理需要根据出口货物的明细通知,相关的维护管理。在维护的过程中,对于仓库的信息和配送业务的信息应该作出相关的修改。 2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建立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数据库,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数据库表的建立,需要通过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因此需要记录的信息主要涉及物品的基本信息、仓库的基本信息、仓库的操作信息等。物品的基本信息主要涉及物品的编号和名称,物品的出厂信息,物品的种类和规格,物品的等级和所属。而物品的编号信息是一个主要的信息,所以需要建立一个物品列表,以此来标注存储物品的相关信息。同时也需要在物体的基本信息当中,加入物品的生产厂商和物品的种类以及物品的所属客户。物品厂商表当中应该包含生产厂商的名称和代号,物品种类当中应该涉及物品的名称和代号,而客户列表当中应该涉及客户的名称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等。这样设计就能够完全将表格之间的条理理顺。同时也需要做好仓库基本信息,这主要用于对职工的基本信息和仓库人员管理表进行确定和记录。还要做好仓库的操作信息,它主要应用于储存、入库和出库的移动操作记录。同时也能够用于对当前仓库中所储存的物品的记录,对于员工增删情况和人事变动情况能够明确。入库表当中应该对物品的编号和入库时间进行详细的,同时也要涉及经手人和存放地点,主要以物品的编码和入库时间联合起来作为主键,出库表当中应该对物品的编码进行记录,同时也需要记录到出库时间和经手人,而物品的编码和出库时间联合起来作为主键。除此之外,系统当中还应该涉及用户的登录信息和记录用户的登录信息功能。登录信息列表当中应该涉及登录的用户名和用户的密码,而登录名没主键。同时为了安全起见,在登录界面设计密码和存储数据库的时候,系统需要采用MD5进行加密。 2.2数据库中表的关系数据库中表,描述了数据库中的所有表和这些表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表之间的触发器、约束何谓程序设计的存储过程,本研究当中,并没有进行详细的罗列。而数据库中表的关系,请参见图1。 3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进行讨论,阐述了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思路,在产品同质化和渠道同质化的背景下,明确了物流信息化当中的效益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仓储企业进行相关工作的操作系统,能够方便企业的相关操作,便捷了其工作的时效性,提高了准确性,因此其发展的前景十分明朗。 作者:张鹏霄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3985部队 物流仓储管理论文:仓储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 近年来,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物流、交通、医药等领域,针对传统仓储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人力成本高、业务流程多、货物跟踪困难、资金和货品周转效率较低、物流管理的信息和手段落后等缺点,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从而实现对物流全过程的实时跟踪和监控。RFID技术具有无接触、大容量、快速、抗干扰、安全可靠的信息识别等特点,在物流仓储管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关键词: 射频识别技术(RFID),仓储物流,货品安全,信息安全 仓储配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就是通过射频技术(RFID)的示范、应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仓储物流领域的应用。具体综合运用射频技术、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粘贴在每件产品上的电子标签,实现产品识别以及科学化管理。与此同时,电子标签读写设备及时读取信息并实时传送到后台,并进行存储、计算、数据挖掘和分析,从而分析出各种产品的仓储状况、需求情况,形成一个集产品储存、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产品信息的动态监测、深度处理、有效共享与综合应用以及在线服务,从而彻底改变生产管理的运营模式,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体目标。 1仓储配送业务流程 RFID物流仓储配送系统的目标是在物流体系中建立一条基于RFID技术的快速通道,实现库房高效管理,收发货高速自动记录,形成一个完整的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的仓储配送系统。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工作人员将商品入库信息提前发送到仓储中心的物流管理系统,由物流管理系统自动处理,生成预入库信息。货物被放置在带有感应器的托盘上,入库时通过仓库入口通道处的RFID读取机,不需要拆开包装,即可将货物相关信息自动输入到仓库管理系统。系统将实际入库信息与预入库信息进行比较,如果无误或误差在规定范围内,则准许入库并将预入库信息转换成库存信息,如果出现错误,则由系统输出提示信息,由工作人员解决。物流管理系统按最佳的储存方式,选择空货位,通过叉车上的射频终端,通知叉车司机,并指引最佳途径,抵达空货位,扫描货位编码,以确定货物被放置在确定的货位。货物就位后,再扫描货物的电子标签,物流管理系统即确认货物已储存在这一货位,可供日后按订单发货。 货物配送时,订单到达仓库后,物流管理系统按预定规则分组,区分先后,合理安排。例如:交由快运的,要下午2时前发货;需由公路长途运输的,要5时前发货;有些货物需要特别护送等。仓储管理系统按这些需要,确定安排如何最佳、及时地交付订单的货物,并在系统内生成货物拣选方案。物流管理系统按照货物拣选方案,安排订单拣选任务。拣选人由射频终端指引到货位,显示需拣选数量。经扫描货物的电子标签和条码,仓储管理系统确认拣选正确,货物的存货状态转换成待出库。货物出库时,同入库一样,通过出库口通道处的RFID读取机,货物信息传入仓库管理系统并与订单进行对比,若无误,则顺利出库,货物的库存量相应减除;若出现错误,则由仓库管理系统输出提示信息,由工作人员解决。货物配送时,系统可以根据标签和标签读写设备信息对货物进行定位,实时了解货物状态等信息,货物抵达下一级配送中心或零售商处时,系统更新产品状态。 2系统设计 2.1系统架构按照系统架构划分,该系统自下而上分为四级,如图2所示。其中设备层包括手持机、读卡器、电子标签等硬件基础设施,他们通过有线通信接口、无线局域网连接上位机系统以实现与数据服务器的交互。与此同时,各个配送中心或仓库计算机通过互联网与数据服务器进行连接。设备层:由电子标签、手持读写器等模块组成。电子标签:采用无源电子标签标识货物,无源电子标签造价低廉、不可重复使用,适用于数量庞大的物流货物。手持读写器:用于进行电子标签的扫读工作,在货物入库、出库以及配送时,都需要使用手持读写器获取货物当前信息。通信层:包括RS232/RS485通讯设备,自有/通用的通讯协议,有线/无线网络设备,以太网传输设备等。数据包经由RS232/RS485通讯设备和通讯协议,在以太网或无线局域网的环境下,与电子标签的控制软件相交互。数据层:包括电子标签控制软件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应用层对通信层传递过来的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处理、存储等工作,将处理完的数据域数据库服务器交互。因此,数据层的两个服务器既有纵向的数据传输功能,同时还需要进行横向的内部通信。应用层:向仓储配送业务工作人员提供服务。系统向服务对象(配送人员、物流信息监管人员等)提供查询和应用接口,服务对象共同监控货物的交互和安全信息,也可以对物流过程中异常情况做出及时反应。 2.2管理系统组成依照仓储配送业务流程,方案将仓储配送信息化管理系统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订单处理模块订单处理模块直接面向商户服务,是物流配送系统的对外接口。其主要功能是:1)订单接收。接收商户发送来的配送需求订单,按一定的规则对订单进行分组排序(如按照商户的送货时间要求和商户信誉度优先级);2)订单审核。根据商户订单查询商户货物存量、商户信誉资质、商户财务情况,以确定是否接受货物运送任务,并向商户发送这一信息的反馈;3)订单查询。为订单处理中心管理人员和商户提供订单查询服务。 (2)配送决策模块配送决策模块是系统各模块的协调和联系的核心,主要功能:1)合并计算订单。按照不同的送货方式、送货路线对订单进行分类,再按一定时间内需要运送的货物进行合并,为下一步配送计划的生成提供依据;2)配载计划决策。根据订单合并计算的结果,调用配载决策算法生成本次送货的配货计划,并输出配货单,即仓库的预出库货单;3)运输路线决策。根据配货计划调用路线决策算法,生成本次送货的运输计划;4)车辆调度决策。根据配载计划调用车辆调度算法,生成本次送货的车辆调度计划,并输出提货单(发送到车辆调度中心作为从仓库提货的依据)和交易单(作为送货司机和消费者进行货物交割的依据)。 (3)车辆调度模块车辆调度模块主要根据配送计划进行车辆调度和驾驶员的安排,并对运输过程中的车辆进行跟踪。其主要功能是:1)车辆资料管理。对调度中心的车辆动态资料进行维护和管理,如车辆的种类、数量、运送能力等;2)车辆调度管理。根据配送决策中心发来的车辆调度计划,安排具体的车辆、驾驶员实施运送;3)运输跟踪管理。对车辆的货运状况进行实时的跟踪,如在途情况、送货计划变更等;4)驾驶员管理。提供对驾驶员信息的维护和管理。 (4)仓库管理模块仓库管理模块主要是为商户提供临时仓储服务,包括入库和出库管理。其主要功能是:1)入库管理。根据产品需求和生产情况组织货物入库,更新库存信息;2)出库管理。根据配送决策中心发送来的配送计划,组织配货、拣货和出货;3)库存盘点。根据需要,库管人员可以对货物的库存情况进行查询和统计分析;4)货物查询。提供其功能模块对货物进行查询的能力。 (5)仓储环境监测模块仓储环境监测模块主要用于工作人员对仓储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主要功能有:1)温湿度等仓储环境指标的检测;2)仓储环境指标的查询,工作人员可以查看历史环境指标;3)仓储环境调节,该功能与产品存放冷库有关,对仓库的温、湿度等指标进行调节。 3系统特点 使用先进RFID技术实现货物标识以及科学的管理模式:使用手持读写设备扫读电子标签,可以减少出错率;通过RFID技术盘点货物并且系统自动进行盘点对比,盘点效率更高;物品查询快捷,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查询货物位置;在仓库门口设置防盗系统,电子标签在非规定时间出仓库时报警可以实现货物防盗;实现产品存储环境监测,有利于产品的存储。 作者:陶新洲 单位: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物流仓储管理论文:物流中心仓储自动化管理 一、我国物流中心的技术基础 近二十年来,我国先后建起了一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中心,这些物流中心的仓储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过去的那种主要靠人工作业的现象已经基本改变。物流中心的仓储系统一般包括收货、存货、取货、配货、发货等环节。在收货环节,配备了供铁路车厢和货运汽车停靠卸货的站台和场地,以及升降平台,配备了托盘搬运车和叉车,以及各种吊车,用于完成卸车作业。在收货处一般设有计算机终端,用来输人收货信息,并打印出标签或条码, 贴在货物或托盘上,以便在随后的储运过程中进行识别和跟踪。 在存货环节,除在露天货场建立正规适用的货位外,在库房内建起了各种货架,例如高层货架、旋转货架等,存货作业通常由叉车或巷道堆垛机来完成。对所存的物品,给定了规定的保管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并配备了自动监控系统。 在取货环节,一般是根据客户的订单,由计算机拟定配货方案,拣货员根据配货方案进行拣货、配货。取货大体上分为整件取货和零星取货两种。在自动化仓库,一般都由计算机打印出库单或发出出库指令,由叉车或堆垛机到指定的库位取货。整托盘取货一般都是机械化或自动化的。零星拣货一般都由人工完成。拣货由两种方式,一种是拣货员在仓库内走动,或随着叉车或堆垛机移动,按拣货单到多货位取货。另一种是拣货员坐在固定的位置上,由机械设备把货箱或托盘转运到拣货员处。露天货场则借助于各种吊车存取货物。 在发货、配货环节,物流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向单一用户或多个用户发货。一般来说,用户需要多品种货物,因此在发货之前需要配货和包装。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仓库里,拣出的货品通过运输机械运到发货区。识别装置阅读贴在货品上的条形代码,把所判别货品的户主信息送人计算机,计算机控制分选运输机上的分岔机构把货品拨到相应的包装线上,包装人员按照装箱单核查货品的品种和数量后装箱封口,然后装车发运。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是跨世纪的巨型水利工程,该工程使用了世界第一流的施工机械设备,这些设备由全国各地供给,有的从国外进口。工程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粉煤灰等材料,在施工的十几年内,这些物资将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对于这样一个巨大的建设工程,需要一个庞大的后勤队伍,需要建立一个或多个物流中心,以保证工程的物资供给和后勤服务。葛洲坝集团三峡实业总公司就是主要为三峡工程服务的后勤队伍,所属的宜昌夜明珠物资中转供给基地和机电设备配件仓库就是负责三峡工程物资供给的物流中心。这个物流中心的仓储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货场、仓库、铁路专用线、汽车、火车、各种吊车、电子秤、高层货架等设备都比较齐全,还有用于散装水泥和粉煤灰储存的筒仓及其配套的自动装卸设备等。由于这些设备的应用,保证了三峡工程所需物资的中转和供给任务,并实现了高效率和高质量。 二、物流中心的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 各种仓储设施为仓储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而科学管理则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备条件。必须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合理有效地组织、指挥、调度、监督物资的人库、出库、储存、装卸、搬运、计量、保管、财务、平安保卫等仓储的各项活动,才能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里结合我们在沈阳和三峡建材配送项目中的探究结果,介绍仓储作业现场的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 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由电视监视系统、平安防范系统。库房温湿度监控系统、通讯系统以及总控制室组成。它和仓储业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对仓储业务的现代化管理。 1.电视监视系统 货场、库房内以及库区的铁路道口、公路道口等关键部位以及主要作业现场安装电视摄像机,配合照明系统组成电视监控系统,总控室安装有24小时录像机、多画面分割器、监视器等设备,并在有关处室安装监控分机。为了满足电视摄像的需要和夜间装卸作业的要求,在主要部位安装高杆照明系统,其中部分照明设施由防盗报警系统自动控制。 附图物流中心监控及调度指挥系统示意图(略) 2.平安防范系统 在库房和办公楼内,安装红外线和雷达双重移动目标报警传感器,在总控室安装由计算机控制的控制器,并配置电于地图,显示报警区域,发现异常情况(如发生盗贼人室、火灾等),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另外,为了防止窃贼翻墙人库,在库区的周界围墙上可安装高压脉冲电网,在总控室和保卫部门分别安装控制显示器,一旦发现情况,立即启动照明设备和电视摄像机,查明确有盗贼时,发出报警信号,调动保安人员进行处置。 3.库房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 有些仓库的温、湿度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可安装温、湿度巡检仪,分别检测库内主要点位的温、湿度数据,各点的测量数据传送到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当测量值超出规定范围时,计算机发出警示信息,提醒管理人员进行处置。有条件的仓库可由计算机自动启动库房内的调温、调湿设备,使库房温、湿度恢复到规定的范围内。 4.通讯系统 这里主要指用于调度指挥的通讯设备,使总控室的命令能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送到作业现场,完成调度指挥的功能。以上几个子系统构成了以主控室为中心,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手段的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将物流中心的数据处理业务纳人计算机管理,平安防范工作纳人图像监控。物流中心的管理人员只要打开监视器,就能看到仓库内外各个地方的图像信息,通过通讯系统就可以进行指挥调度。 三、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 现在物流中心的业务大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使用效果却各不相同。有的主要用于文秘。统计业务,有的用于柜台业务和财务管理,有的用于辅助经营决策,制定投资和经营计划等。 四.计算机应用要覆盖物流中心的主要业务 计算机管理也要配套,构成一个系统,要覆盖储运业务的主要环节。假如一些部门使用计算机管理,另一部分部门不用计算机管理,计算机中只有部分业务数据,缺少另一部分业务数据,系统分析就无法进行。假如一些部门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传输,而另一些部门的信息则用书面文件(单据)传递,使用计算机的部门只好同时用两种方法传递和接收信息,反而费力费时。在物流中心,要建立一个计算机局域网络,这个网络通过远程网和外部相连。内部要实现对物资的人库、出库、储存、计划、统计、财务、仓容、设备车辆、基建、保卫、人事、文档等主要环节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综合查询、分析以及通讯管理功能。 2.计算机是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 由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加上信息可以在网络上传输,所以在经济管理中的功能越来越大,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业务的管理,也开始进行网上交易。对于物流中心而言.计算机可以对经营决策发挥“支持”功能,成为经营决策的有效工具。物流中心的决策大部分是结构化决策,即大部分是例行的和重复性的决策。对于这些决策可以建立一种规则或模型,应用现代管理方法,为决策提供支持。葛洲坝集团三峡实业公司所属的物流中心的主要业务是为三峡大坝工程服务,同时也为湖北宜昌地区服务,供给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配件。相对来讲,它的业务比较规范,可以制定出比较科学的经营计划或方案。在这方面,计算机将发挥很好的功能。 首先,对物资的需求量可进行比较准确的猜测。根据三峡大坝工程的进度可以猜测出工程及施工对于水泥、粉煤灰、钢材、木材、各种机械设备及其配件、电焊条等物资的需求量;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可以猜测宜昌地区的有关物资的社会需求量。这些工作都将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 其次,三峡工程所需物资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几个闻名企业,几种运输方式和路线也是可知的,可以根据运输成本、进货数量,拟定订货批次、进货数量以及运输方案等。另外,三峡工程的各个工地的物资供给点、宜昌地区的各个连级点是相对固定的,葛洲坝集团的物流中心和这些网点已建起了通信网络,各个时期的配送计划可以及时拟定出来。可以用计算机建立起物流中心和供货厂家、需求客户之间的空间数据库,并根据所送货物特性、运输车辆状况等约束条件制定出配送的优化方案,供决策者参考。 葛洲坝集团所属的物流中心曾出色完成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的物资供给任务,现在又承担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物资中转和供给任务,该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将在全国物流行业起到示范功能。 一、物流系统“结合部”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物流,是指在社会再生产中,物质资料从供给地到消费地之间实物形态的流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巨系统,它包含了从物资管理、物资包装、物资运输、物资储存、物资加工到为用户服务、需求猜测和组织控制等各子系统(或称部门、环节)。这些子系统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分工,但为了实现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必然在工作、职能、工序、区域等诸多方面产生交叉部分,我们称之为物流“结合部”。显然,“结合部”是物流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物流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体现了在物质资料的链式移动过程中物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功能、相互依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和谐,即“结合部”各部门间的工作是否协调,将直接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性能和效益。“结合部”在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和地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摘要: (一)“结合部”是制约物流系统生产能力的瓶颈 物流系统的生产能力可用单位时间内系统周转物流量来表示,它表示物资在系统中流通的快慢程度,物资以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的形式在生产地和消费地间的流动中,必然要经过管理、服务、猜测、信息联络、搬运、订单处理、采购、包装、运输、装卸、修理等各个环节和部门。环和环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是阻滞流动速度的瓶颈,假如在流通过程中工厂、仓库及运输部门间不能相互兼顾。密切合作,就会出现生产出的产品或所需原料不能及时得到运输,运到的物品不能按时存贮,从而大大延误物资从需地到目的地的流通,同样,假如订单处理速度和运输速度不相匹配,相互脱节,就会造成物质运输次数的增加或物资和运输相互等待的现象,使单位时间流量减少,流通效率下降,因此在优化物流系统时,不仅要考虑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解决各环节间的匹配和协作,以使各业务环节能够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共生效应,以减少物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阻力。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系统各部门、各环节的设备水平、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各单一部门的效率提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条块分割,行业界限使得物流各部门间形成某种隔阂,各部门只片面追求自身效益而忽视了部门相互合作和系统发展,使得各部门间经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内耗扯皮,严重阻碍了物流系统能力的协调,可以说,克服“结合部”这一瓶颈新问题是当前挖掘物流系统潜力的一大方向。荷兰菲利普公司在这方面取得了极好的成绩,为了加速产品的流通,他们首先具体调查了当前各物流中心的布局情况,画出了产品流通和服务相关的活动流程图,在图上可以显示出定单和产品通过物流中心的情况以确定它们各环节之间存在的冲突和无效物流等新问题,然后对影响定单和产品处理时间(排队、建立、处理、移动时间等)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消除各因素间的摩擦,以减少排队,降低延迟时间。全面检查原料、半成品、成品仓库水平,分析不同状态下库存水平的关系,检查库存、运输延迟时间和服务水平间存在的差距。在对以上影响物流效率的“结合部”因素分析确定之后,他们开始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改进,其具体作法是摘要:引入JIT(准时生产)策略来衔接从订单收接、处理到取货、包装、运输各子系统;对工人进行多技能培训,以便随时进行部门间的大力支援和协调,减少额外人员;调整人机界限和接口;消除部门间的多余和无效操作;调整物流中心位置,使之靠近主要供货商库房;将订单处理和包装等领域的操作进行标准化和简单化,以减少物流中心库存,减少延迟时间,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新的物流形式;将物流各部门集中在物流中心一起工作,以实现各功能的协调一致。通过以上改进,菲利普公司的电子产品物流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天天流通量由过去的900(件)到改进后的2000(件),其它技术指标也显著得到改善,如单位成本由过去的11美元降为6美元,工人劳动量减少40%,库存滞留时间由3天变为1天等。可见“结合部”这一瓶颈新问题一旦解决,物流系统的生产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解放。 (二)“结合部”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七十年代前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人发现,降低物流成本(或物流费用)是第三利润的源泉。第一利润的源泉(即由于降低物料消耗而增加的利润)和第二利润的源泉(即由于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增加的利润),随着自动化、电脑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潜力几乎挖掘殆尽,而随着物流部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末的今天,单纯靠提高装卸效率、加快运输速度、减少库存、改进包装等部门功能也已不足以显著提高第三利润,要全面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必须从加强对物流系统化、有序化等管理方面下功夫,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系统间各部门、各环节关系的正确处理、合理协调方面上来,只有使物流系统各部门通过有效的形式,真正结合起来,减少冲突和扯皮,形成合力,才能减少各部门间的相互推底不负责任所造成的物流浪费和损失。每年我国均有上百亿元的物资在物流过程中损失掉,这完全可以通过流通各部门间的通力协作和强化管理而得到竭止。同时物流系统间 各部门通过互相监督,实行联控、联防,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大平安事故的隐患,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财物的损失,这从另一方面为物流系统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最根本的是只有有效地实行各部门间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的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系统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设备使用率,促进物流的流通速度,实现规模效益。如1986年建成投产的重庆果品中心上桥果品冷库,有工作人员167人,占地78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总容量1.1万吨,是全国四大果品冷库之一,它地处重庆九龙坡区华岩西村,和重庆东站和商业、粮食两条铁路专用线紧邻,交通十分方便,他们在改革中对货主实行全方位开放、全方位服务,代办运输、装卸、包装等业务,利用交通优势和设备优势开辟了水果货场。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和水果加工厂,成为一个水果流通各环节紧密结合的物流中心,吸引了各方来客,在促进果品流通、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了显著功能。1988年实现总收人200多万元,创利78万元,人均创利0.47万元。假如其仅仅是发挥其仓储职能而不重视和其它环节的相互结合和协作,是不可能取得这一成绩的。可见“结合部”的协调程度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结合部”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 物流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条件,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作为货主的顾客服务。顾客服务是指和供给订货和使顾客保持满足而进行的有关活动的总和。某物流公司为此下定义为摘要:“使顾客在心目中树立和本企业做生意放心的信念”。顾客服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这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为了使物流企业的顾客保持满足,企业各不同职能部门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同心协力地工作;其次,发展和供给者或用户之间非凡的长期关系,有助于加强物流渠道内各方关系联结为一体。物流企业各环节、各部门本着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观点处理顾客的需求,势必引起结合、交叉区域无人过问、互相推倭,物流服务链在结合部处不能顺利延续,整体服务无法顺利进行,呈现服务状况混乱、服务秩序模糊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物流系统服务水平的提高,损害物流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利于物流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认真抓好结合部这个常被人忽视的薄弱环节,才能使物流系统由始至终地、完整地、连续地体现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宗旨,赢得更多顾客的青睐。当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物流公司已意识到结合部在物流整体服务所处的过渡、转接的关键地位,纷纷在自己的物流网络上建立了一系列的物流中心、物流据点,以顺利实行不同形式的运输方式、货物装卸。货物储存等物流活动的合理结合和对接,真正达到“门对门”的完整服务功能,如日本邮船公司已在海外设置了14个当地法人,积极开展业务,经营海上、陆上货运及仓库业,其海外物流据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地区)。这些海外物流中心或据点的主要职能就是推进在当地的揽货、仓储、海陆空联运、码头装卸、集装箱租赁、底盘车出租、船舶代替、货运代替、内陆结关货运站、船舶燃物料供给等运输相关业务。此外,现在国内外蓬勃发展的联合运输正是在物流结合部上作文章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而应运而生的,它主要在“组织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接力运输”,“为货主(包括旅客)和运输企业提供运输服务”,“促进产、供、运、销之间有关部门的运输协作。”等三个方面发挥功能。由于联运企业的积极参予.有力地促进了物流各环节如港、站、集、疏、运的衔接和配合,形成了结合部的有序发展,使货主能够“人在家中坐,收发全国货”,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整体服务质量。 由上可见,“结合部”在物流系统处于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于物畅其流起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只有重视对“结合部”新问题的探究,加强对“结合部”的合理组织、科学管理,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矛盾和隔离,端正各部门在物流大系统中的位置和关系,从而产生共生效应,进行相互合作,减少物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提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在保障有力、及时平安、优质服务、节能经济四大总目标上达到最优。同时,由于“结合部”涉及到至少两个子系统,通过对它的分析探究,更轻易深人反映和全面把握整个物流系统的特性。因此,对物流系统“结合部”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探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理论、方法和方向 由于物流系统“结合部”是由至少二个子系统结合而成的一个系统,这就决定了对物流“结合部”的探究必须以系统工程的理论为基础而展开,同时“结合部”本身又是一种比较非凡的系统,它的许多特性如多种形态、边界特性、多维管理、多元集合等不是单一的系统工程理论所能解决了的。因此还需借鉴多种相关学科和理论联合攻关,如运输学、仓储学、平安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管理学。控制论、优化论等,最后形成一门能够正确反映物流系统“结合部”特征的并能科学指导管理工作的系统科学,这也正是目前开展这项探究的目的所在。 探究物流系统“结合部”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三大探究方向摘要: (l)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结构分析,这是探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基础,只有弄清了“结合部”的结构及组成形态,我们才能对其功能机理有清楚的熟悉,才能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和管理。 (2)物流系统“结合部”管理和决策探究,其主要内容有摘要:构造“结合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结合部”决策模型;运用计算机、数学等对模型进行求解等。 (3)物流系统“结合部”效用评价分析,通过对物流系统“结合部”进行分析并建立管理决策模型,运用决策模型结果对物流系统各作业环节实施管理,管理效果的好坏体现了各部门。各环节间的协调程度、结合部整体效益的发挥程度,也反映了决策模型的实用效果。为了科学地衡量“结合部”管理的效果,就需正确分析“结合部”各项指标,对其统一量化,综合评定,确定整体水平,这就是“结合部”效用评价分析的主要任务,它在整个物流“结合部”决策管理中处于把关的地位。 除了上述三大探究方向外,物流系统“结合部”探究还涉及到关键结合部的确定,人在“结合部”中的关系,“结合部”设备研制等相关课题。 三、国内外探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发展状况分析 “结合部”新问题作为一个理论新问题首先是由北方交通大学系统所于八十年代末提出来的,当时是围绕上海铁路局如何提高干线平安系统管理、站车服务系统管理、运输扩能系统管理这一课题而进行探究展开的,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北方交通大学系统所的张于心、张国伍、韩抒摈、彭宏勤等教授相继对“结合部”的概念、结构、功能、量化和评价等作了开拓性的探究工作,其中张于心教授对“结合部”理论的深人探究尤显重要意义。此外,军事经济学院物资系凌大荣教授等提出的ODP物流技术,其重在解决物流中的瓶颈部位的思想和“结合部”理论不谋而合,在物流系统“结合部”决策、控制的模型分析领域也出现了些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从物流综合优化的目的出发而建立的一些模型及其算法,这些模型及算法从不同应用角度、不同实用范围对优化物流系统“结合部”管理发挥了功能。另外文献及协同学、耗散理论、自组织理论等从决策技术方面为“结合部”探究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基础支持。从目前所找到的国外文献中还未见“结合部”理论的提法,但是在物流系统的管理和决策探究中,有大量的模型和方法都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环节间的交叉、互补、约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如生产物流中生产批量和库存间的关系,生产和需求变化的关系,配送系统中运输和库存间的关系等。这些模型反映了不同情况下物流系统部门间的优化结合方式,有力地充实了物流系统“结合部”决策模型探究的内容。同样,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的大野耐一创立的准时(JIT)物流管理技术,以色列的Goldratt所提出的最优化生产技术(OPT,Optin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WilliamE.Sandman所提出的Q—Control生产计划控制技术等理论也是针对生产物流各环节中存在脱节、薄弱环节的这一情况而建立的,其目的也在于改进薄弱环节,加强环节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现在,世界上许多现代化的大企业、大公司已从这些管理技术中获益非浅,如夏普公司、Sony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物流“结合部”的设施建设,如日本通过有计划地在各市区配置各种物流中心,以缓和城市交通混乱和拥挤现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摘要:①使运输、保管和装卸等项作业各理化、协调化;②提高了物资流通的效能;③疏通理顺了城市交通。美国为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加强联合运输,于80年代中期以来开发并投入使用了公铁两用车辆(Roadrailer)和集装箱叠载列车(Doubliestacktrain)等。 四、应用物流“结合部”理论,加强物流中心建设 物流中心是各种物流结合点的泛称,或是指集中了各种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物流业务团地。物流中心往往集中了处理能力很大的储存、分货、拣选、包装、装运、装卸等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或设备,通过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实现物资的中转、再加工、存储、销售、分发等业务,促进物资的合理流通。显然,物流中心是一个“结合部”非常集中的地方,就整体而言,它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结合部”,运用物流“结合部”的理论探究成果,对物流中心各相关部门和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可有效协调部门间、人员间、设备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合理确定并实施各结合子系统目标,使之紧紧围绕物流中心总效益这一总目标,促进物流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每年都有因部门和环节间的脱节所造成的较大损失。因此,加强物流“结合部”理论探究,非凡是从物流生产实际出发,建立物流“结合部”优化模型,提高物流“结合部”非凡是物流中心的管理决策水平,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物流仓储管理论文:物流中心仓储自动化管理 一、我国物流中心的技术基础 近二十年来,我国先后建起了一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中心,这些物流中心的仓储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过去的那种主要靠人工作业的现象已经基本改变。物流中心的仓储系统一般包括收货、存货、取货、配货、发货等环节。在收货环节,配备了供铁路车厢和货运汽车停靠卸货的站台和场地,以及升降平台,配备了托盘搬运车和叉车,以及各种吊车,用于完成卸车作业。在收货处一般设有计算机终端,用来输人收货信息,并打印出标签或条码, 贴在货物或托盘上,以便在随后的储运过程中进行识别和跟踪。 在存货环节,除在露天货场建立正规适用的货位外,在库房内建起了各种货架,例如高层货架、旋转货架等,存货作业通常由叉车或巷道堆垛机来完成。对所存的物品,给定了规定的保管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并配备了自动监控系统。 在取货环节,一般是根据客户的订单,由计算机拟定配货方案,拣货员根据配货方案进行拣货、配货。取货大体上分为整件取货和零星取货两种。在自动化仓库,一般都由计算机打印出库单或发出出库指令,由叉车或堆垛机到指定的库位取货。整托盘取货一般都是机械化或自动化的。零星拣货一般都由人工完成。拣货由两种方式,一种是拣货员在仓库内走动,或随着叉车或堆垛机移动,按拣货单到多货位取货。另一种是拣货员坐在固定的位置上,由机械设备把货箱或托盘转运到拣货员处。露天货场则借助于各种吊车存取货物。 在发货、配货环节,物流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向单一用户或多个用户发货。一般来说,用户需要多品种货物,因此在发货之前需要配货和包装。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仓库里,拣出的货品通过运输机械运到发货区。识别装置阅读贴在货品上的条形代码,把所判别货品的户主信息送人计算机,计算机控制分选运输机上的分岔机构把货品拨到相应的包装线上,包装人员按照装箱单核查货品的品种和数量后装箱封口,然后装车发运。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是跨世纪的巨型水利工程,该工程使用了世界第一流的施工机械设备,这些设备由全国各地供给,有的从国外进口。工程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粉煤灰等材料,在施工的十几年内,这些物资将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对于这样一个巨大的建设工程,需要一个庞大的后勤队伍,需要建立一个或多个物流中心,以保证工程的物资供给和后勤服务。葛洲坝集团三峡实业总公司就是主要为三峡工程服务的后勤队伍,所属的宜昌夜明珠物资中转供给基地和机电设备配件仓库就是负责三峡工程物资供给的物流中心。这个物流中心的仓储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货场、仓库、铁路专用线、汽车、火车、各种吊车、电子秤、高层货架等设备都比较齐全,还有用于散装水泥和粉煤灰储存的筒仓及其配套的自动装卸设备等。由于这些设备的应用,保证了三峡工程所需物资的中转和供给任务,并实现了高效率和高质量。 二、物流中心的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 各种仓储设施为仓储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而科学管理则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备条件。必须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合理有效地组织、指挥、调度、监督物资的人库、出库、储存、装卸、搬运、计量、保管、财务、平安保卫等仓储的各项活动,才能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里结合我们在沈阳和三峡建材配送项目中的探究结果,介绍仓储作业现场的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 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由电视监视系统、平安防范系统。库房温湿度监控系统、通讯系统以及总控制室组成。它和仓储业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对仓储业务的现代化管理。 1.电视监视系统 货场、库房内以及库区的铁路道口、公路道口等关键部位以及主要作业现场安装电视摄像机,配合照明系统组成电视监控系统,总控室安装有24小时录像机、多画面分割器、监视器等设备,并在有关处室安装监控分机。为了满足电视摄像的需要和夜间装卸作业的要求,在主要部位安装高杆照明系统,其中部分照明设施由防盗报警系统自动控制。 附图物流中心监控及调度指挥系统示意图(略) 2.平安防范系统 在库房和办公楼内,安装红外线和雷达双重移动目标报警传感器,在总控室安装由计算机控制的控制器,并配置电于地图,显示报警区域,发现异常情况(如发生盗贼人室、火灾等),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另外,为了防止窃贼翻墙人库,在库区的周界围墙上可安装高压脉冲电网,在总控室和保卫部门分别安装控制显示器,一旦发现情况,立即启动照明设备和电视摄像机,查明确有盗贼时,发出报警信号,调动保安人员进行处置。 3.库房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 有些仓库的温、湿度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可安装温、湿度巡检仪,分别检测库内主要点位的温、湿度数据,各点的测量数据传送到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当测量值超出规定范围时,计算机发出警示信息,提醒管理人员进行处置。有条件的仓库可由计算机自动启动库房内的调温、调湿设备,使库房温、湿度恢复到规定的范围内。 4.通讯系统 这里主要指用于调度指挥的通讯设备,使总控室的命令能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送到作业现场,完成调度指挥的功能。以上几个子系统构成了以主控室为中心,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手段的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将物流中心的数据处理业务纳人计算机管理,平安防范工作纳人图像监控。物流中心的管理人员只要打开监视器,就能看到仓库内外各个地方的图像信息,通过通讯系统就可以进行指挥调度。 三、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 现在物流中心的业务大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使用效果却各不相同。有的主要用于文秘。统计业务,有的用于柜台业务和财务管理,有的用于辅助经营决策,制定投资和经营计划等。 四.计算机应用要覆盖物流中心的主要业务 计算机管理也要配套,构成一个系统,要覆盖储运业务的主要环节。假如一些部门使用计算机管理,另一部分部门不用计算机管理,计算机中只有部分业务数据,缺少另一部分业务数据,系统分析就无法进行。假如一些部门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传输,而另一些部门的信息则用书面文件(单据)传递,使用计算机的部门只好同时用两种方法传递和接收信息,反而费力费时。在物流中心,要建立一个计算机局域网络,这个网络通过远程网和外部相连。内部要实现对物资的人库、出库、储存、计划、统计、财务、仓容、设备车辆、基建、保卫、人事、文档等主要环节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综合查询、分析以及通讯管理功能。 2.计算机是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 由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加上信息可以在网络上传输,所以在经济管理中的功能越来越大,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业务的管理,也开始进行网上交易。对于物流中心而言.计算机可以对经营决策发挥“支持”功能,成为经营决策的有效工具。物流中心的决策大部分是结构化决策,即大部分是例行的和重复性的决策。对于这些决策可以建立一种规则或模型,应用现代管理方法,为决策提供支持。葛洲坝集团三峡实业公司所属的物流中心的主要业务是为三峡大坝工程服务,同时也为湖北宜昌地区服务,供给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配件。相对来讲,它的业务比较规范,可以制定出比较科学的经营计划或方案。在这方面,计算机将发挥很好的功能。 首先,对物资的需求量可进行比较准确的猜测。根据三峡大坝工程的进度可以猜测出工程及施工对于水泥、粉煤灰、钢材、木材、各种机械设备及其配件、电焊条等物资的需求量;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可以猜测宜昌地区的有关物资的社会需求量。这些工作都将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 其次,三峡工程所需物资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几个闻名企业,几种运输方式和路线也是可知的,可以根据运输成本、进货数量,拟定订货批次、进货数量以及运输方案等。另外,三峡工程的各个工地的物资供给点、宜昌地区的各个连级点是相对固定的,葛洲坝集团的物流中心和这些网点已建起了通信网络,各个时期的配送计划可以及时拟定出来。可以用计算机建立起物流中心和供货厂家、需求客户之间的空间数据库,并根据所送货物特性、运输车辆状况等约束条件制定出配送的优化方案,供决策者参考。 葛洲坝集团所属的物流中心曾出色完成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的物资供给任务,现在又承担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物资中转和供给任务,该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将在全国物流行业起到示范功能。 一、物流系统“结合部”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物流,是指在社会再生产中,物质资料从供给地到消费地之间实物形态的流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巨系统,它包含了从物资管理、物资包装、物资运输、物资储存、物资加工到为用户服务、需求猜测和组织控制等各子系统(或称部门、环节)。这些子系统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分工,但为了实现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必然在工作、职能、工序、区域等诸多方面产生交叉部分,我们称之为物流“结合部”。显然,“结合部”是物流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物流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体现了在物质资料的链式移动过程中物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功能、相互依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和谐,即“结合部”各部门间的工作是否协调,将直接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性能和效益。“结合部”在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和地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摘要: (一)“结合部”是制约物流系统生产能力的瓶颈 物流系统的生产能力可用单位时间内系统周转物流量来表示,它表示物资在系统中流通的快慢程度,物资以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的形式在生产地和消费地间的流动中,必然要经过管理、服务、猜测、信息联络、搬运、订单处理、采购、包装、运输、装卸、修理等各个环节和部门。环和环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是阻滞流动速度的瓶颈,假如在流通过程中工厂、仓库及运输部门间不能相互兼顾。密切合作,就会出现生产出的产品或所需原料不能及时得到运输,运到的物品不能按时存贮,从而大大延误物资从需地到目的地的流通,同样,假如订单处理速度和运输速度不相匹配,相互脱节,就会造成物质运输次数的增加或物资和运输相互等待的现象,使单位时间流量减少,流通效率下降,因此在优化物流系统时,不仅要考虑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解决各环节间的匹配和协作,以使各业务环节能够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共生效应,以减少物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阻力。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系统各部门、各环节的设备水平、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各单一部门的效率提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条块分割,行业界限使得物流各部门间形成某种隔阂,各部门只片面追求自身效益而忽视了部门相互合作和系统发展,使得各部门间经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内耗扯皮,严重阻碍了物流系统能力的协调,可以说,克服“结合部”这一瓶颈新问题是当前挖掘物流系统潜力的一大方向。荷兰菲利普公司在这方面取得了极好的成绩,为了加速产品的流通,他们首先具体调查了当前各物流中心的布局情况,画出了产品流通和服务相关的活动流程图,在图上可以显示出定单和产品通过物流中心的情况以确定它们各环节之间存在的冲突和无效物流等新问题,然后对影响定单和产品处理时间(排队、建立、处理、移动时间等)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消除各因素间的摩擦,以减少排队,降低延迟时间。全面检查原料、半成品、成品仓库水平,分析不同状态下库存水平的关系,检查库存、运输延迟时间和服务水平间存在的差距。在对以上影响物流效率的“结合部”因素分析确定之后,他们开始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改进,其具体作法是摘要:引入JIT(准时生产)策略来衔接从订单收接、处理到取货、包装、运输各子系统;对工人进行多技能培训,以便随时进行部门间的大力支援和协调,减少额外人员;调整人机界限和接口;消除部门间的多余和无效操作;调整物流中心位置,使之靠近主要供货商库房;将订单处理和包装等领域的操作进行标准化和简单化,以减少物流中心库存,减少延迟时间,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新的物流形式;将物流各部门集中在物流中心一起工作,以实现各功能的协调一致。通过以上改进,菲利普公司的电子产品物流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天天流通量由过去的900(件)到改进后的2000(件),其它技术指标也显著得到改善,如单位成本由过去的11美元降为6美元,工人劳动量减少40%,库存滞留时间由3天变为1天等。可见“结合部”这一瓶颈新问题一旦解决,物流系统的生产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解放。 (二)“结合部”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七十年代前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人发现,降低物流成本(或物流费用)是第三利润的源泉。第一利润的源泉(即由于降低物料消耗而增加的利润)和第二利润的源泉(即由于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增加的利润),随着自动化、电脑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潜力几乎挖掘殆尽,而随着物流部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末的今天,单纯靠提高装卸效率、加快运输速度、减少库存、改进包装等部门功能也已不足以显著提高第三利润,要全面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必须从加强对物流系统化、有序化等管理方面下功夫,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系统间各部门、各环节关系的正确处理、合理协调方面上来,只有使物流系统各部门通过有效的形式,真正结合起来,减少冲突和扯皮,形成合力,才能减少各部门间的相互推底不负责任所造成的物流浪费和损失。每年我国均有上百亿元的物资在物流过程中损失掉,这完全可以通过流通各部门间的通力协作和强化管理而得到竭止。同时物流系统间 各部门通过互相监督,实行联控、联防,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大平安事故的隐患,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财物的损失,这从另一方面为物流系统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最根本的是只有有效地实行各部门间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的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系统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设备使用率,促进物流的流通速度,实现规模效益。如1986年建成投产的重庆果品中心上桥果品冷库,有工作人员167人,占地78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总容量1.1万吨,是全国四大果品冷库之一,它地处重庆九龙坡区华岩西村,和重庆东站和商业、粮食两条铁路专用线紧邻,交通十分方便,他们在改革中对货主实行全方位开放、全方位服务,代办运输、装卸、包装等业务,利用交通优势和设备优势开辟了水果货场。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和水果加工厂,成为一个水果流通各环节紧密结合的物流中心,吸引了各方来客,在促进果品流通、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了显著功能。1988年实现总收人200多万元,创利78万元,人均创利0.47万元。假如其仅仅是发挥其仓储职能而不重视和其它环节的相互结合和协作,是不可能取得这一成绩的。可见“结合部”的协调程度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结合部”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 物流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条件,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作为货主的顾客服务。顾客服务是指和供给订货和使顾客保持满足而进行的有关活动的总和。某物流公司为此下定义为摘要:“使顾客在心目中树立和本企业做生意放心的信念”。顾客服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这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为了使物流企业的顾客保持满足,企业各不同职能部门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同心协力地工作;其次,发展和供给者或用户之间非凡的长期关系,有助于加强物流渠道内各方关系联结为一体。物流企业各环节、各部门本着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观点处理顾客的需求,势必引起结合、交叉区域无人过问、互相推倭,物流服务链在结合部处不能顺利延续,整体服务无法顺利进行,呈现服务状况混乱、服务秩序模糊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物流系统服务水平的提高,损害物流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利于物流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认真抓好结合部这个常被人忽视的薄弱环节,才能使物流系统由始至终地、完整地、连续地体现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宗旨,赢得更多顾客的青睐。当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物流公司已意识到结合部在物流整体服务所处的过渡、转接的关键地位,纷纷在自己的物流网络上建立了一系列的物流中心、物流据点,以顺利实行不同形式的运输方式、货物装卸。货物储存等物流活动的合理结合和对接,真正达到“门对门”的完整服务功能,如日本邮船公司已在海外设置了14个当地法人,积极开展业务,经营海上、陆上货运及仓库业,其海外物流据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地区)。这些海外物流中心或据点的主要职能就是推进在当地的揽货、仓储、海陆空联运、码头装卸、集装箱租赁、底盘车出租、船舶代替、货运代替、内陆结关货运站、船舶燃物料供给等运输相关业务。此外,现在国内外蓬勃发展的联合运输正是在物流结合部上作文章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而应运而生的,它主要在“组织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接力运输”,“为货主(包括旅客)和运输企业提供运输服务”,“促进产、供、运、销之间有关部门的运输协作。”等三个方面发挥功能。由于联运企业的积极参予.有力地促进了物流各环节如港、站、集、疏、运的衔接和配合,形成了结合部的有序发展,使货主能够“人在家中坐,收发全国货”,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整体服务质量。 由上可见,“结合部”在物流系统处于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于物畅其流起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只有重视对“结合部”新问题的探究,加强对“结合部”的合理组织、科学管理,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矛盾和隔离,端正各部门在物流大系统中的位置和关系,从而产生共生效应,进行相互合作,减少物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提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在保障有力、及时平安、优质服务、节能经济四大总目标上达到最优。同时,由于“结合部”涉及到至少两个子系统,通过对它的分析探究,更轻易深人反映和全面把握整个物流系统的特性。因此,对物流系统“结合部”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探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理论、方法和方向 由于物流系统“结合部”是由至少二个子系统结合而成的一个系统,这就决定了对物流“结合部”的探究必须以系统工程的理论为基础而展开,同时“结合部”本身又是一种比较非凡的系统,它的许多特性如多种形态、边界特性、多维管理、多元集合等不是单一的系统工程理论所能解决了的。因此还需借鉴多种相关学科和理论联合攻关,如运输学、仓储学、平安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管理学。控制论、优化论等,最后形成一门能够正确反映物流系统“结合部”特征的并能科学指导管理工作的系统科学,这也正是目前开展这项探究的目的所在。 探究物流系统“结合部”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三大探究方向摘要: (l)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结构分析,这是探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基础,只有弄清了“结合部”的结构及组成形态,我们才能对其功能机理有清楚的熟悉,才能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和管理。 (2)物流系统“结合部”管理和决策探究,其主要内容有摘要:构造“结合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结合部”决策模型;运用计算机、数学等对模型进行求解等。 (3)物流系统“结合部”效用评价分析,通过对物流系统“结合部”进行分析并建立管理决策模型,运用决策模型结果对物流系统各作业环节实施管理,管理效果的好坏体现了各部门。各环节间的协调程度、结合部整体效益的发挥程度,也反映了决策模型的实用效果。为了科学地衡量“结合部”管理的效果,就需正确分析“结合部”各项指标,对其统一量化,综合评定,确定整体水平,这就是“结合部”效用评价分析的主要任务,它在整个物流“结合部”决策管理中处于把关的地位。 除了上述三大探究方向外,物流系统“结合部”探究还涉及到关键结合部的确定,人在“结合部”中的关系,“结合部”设备研制等相关课题。 三、国内外探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发展状况分析 “结合部”新问题作为一个理论新问题首先是由北方交通大学系统所于八十年代末提出来的,当时是围绕上海铁路局如何提高干线平安系统管理、站车服务系统管理、运输扩能系统管理这一课题而进行探究展开的,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北方交通大学系统所的张于心、张国伍、韩抒摈、彭宏勤等教授相继对“结合部”的概念、结构、功能、量化和评价等作了开拓性的探究工作,其中张于心教授对“结合部”理论的深人探究尤显重要意义。此外,军事经济学院物资系凌大荣教授等提出的ODP物流技术,其重在解决物流中的瓶颈部位的思想和“结合部”理论不谋而合,在物流系统“结合部”决策、控制的模型分析领域也出现了些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从物流综合优化的目的出发而建立的一些模型及其算法,这些模型及算法从不同应用角度、不同实用范围对优化物流系统“结合部”管理发挥了功能。另外文献及协同学、耗散理论、自组织理论等从决策技术方面为“结合部”探究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基础支持。从目前所找到的国外文献中还未见“结合部”理论的提法,但是在物流系统的管理和决策探究中,有大量的模型和方法都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环节间的交叉、互补、约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如生产物流中生产批量和库存间的关系,生产和需求变化的关系,配送系统中运输和库存间的关系等。这些模型反映了不同情况下物流系统部门间的优化结合方式,有力地充实了物流系统“结合部”决策模型探究的内容。同样,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的大野耐一创立的准时(JIT)物流管理技术,以色列的Goldratt所提出的最优化生产技术(OPT,Optin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WilliamE.Sandman所提出的Q—Control生产计划控制技术等理论也是针对生产物流各环节中存在脱节、薄弱环节的这一情况而建立的,其目的也在于改进薄弱环节,加强环节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现在,世界上许多现代化的大企业、大公司已从这些管理技术中获益非浅,如夏普公司、Sony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物流“结合部”的设施建设,如日本通过有计划地在各市区配置各种物流中心,以缓和城市交通混乱和拥挤现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摘要:①使运输、保管和装卸等项作业各理化、协调化;②提高了物资流通的效能;③疏通理顺了城市交通。美国为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加强联合运输,于80年代中期以来开发并投入使用了公铁两用车辆(Roadrailer)和集装箱叠载列车(Doubliestacktrain)等。 四、应用物流“结合部”理论,加强物流中心建设 物流中心是各种物流结合点的泛称,或是指集中了各种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物流业务团地。物流中心往往集中了处理能力很大的储存、分货、拣选、包装、装运、装卸等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或设备,通过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实现物资的中转、再加工、存储、销售、分发等业务,促进物资的合理流通。显然,物流中心是一个“结合部”非常集中的地方,就整体而言,它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结合部”,运用物流“结合部”的理论探究成果,对物流中心各相关部门和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可有效协调部门间、人员间、设备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合理确定并实施各结合子系统目标,使之紧紧围绕物流中心总效益这一总目标,促进物流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每年都有因部门和环节间的脱节所造成的较大损失。因此,加强物流“结合部”理论探究,非凡是从物流生产实际出发,建立物流“结合部”优化模型,提高物流“结合部”非凡是物流中心的管理决策水平,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物流仓储管理论文:“互联网+”仓储物流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物流仓储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由于仓储管理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其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较为困难,鉴于此,笔者将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浅要论述其在仓储管理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仓储物流;管理 当前仓储管理已经从最初的人工管理逐渐进入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管理阶段。但是大多数企业的仓储管理较为落后,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造成了较大的人力成本和物资成本的浪费,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应用到仓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使得其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基于“互联网+”对仓储物流管理的探究有着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互联网+”与仓储物流体系的关系分析 我国仓储管理的主要传感技术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GPS技术,但是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使得物流仓储传感识别技术的种类越来越多,具体包括M2M技术、视频识别技术和蓝牙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冷链物流、物流安全防盗以及业务流程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物联网的是促进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主要由网络构架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其感知层由甲级传感器和感应器组成。网络层是和互联网、无线通讯网以及其他网络相连接,而应用层和仓库管理系统相连接。其中RFID技术和嵌入式是其应用的主要传感技术,除此之外,智能对象标签、目标对象跟踪以及环境检测和智能控制是其应用层的主要三种运行模式。将物联网和仓储管理系统相对接使得物流管理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当前我国仓储管理系统中虽然应用到了物联网管理技术,但是其作为物流管理系统的信息库职能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因此要对物流管理系统中物流网的重新设置和组建才能够使得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得到优化和改善。 2“互联网+”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物联网对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意义,将物联网应用到企业的物流管理系统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物联网的高技术性、综合性以及信息共享性的特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和体现,使得传统的仓储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长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3“互联网+”技术在仓储物流管理的应用研究 3.1在出入库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出入库管理中的应用,首先就是对入库物品的信息采集方面,其主要流程就是入库人员根据入库清单对入库物品进行核对后交接给仓库操作人员,仓库操作人员用自动识别设备将入库物品的信息输入到仓库管理系统后再通过自动搬运设备将其归放到相应的货位上。在物联网系统的支持下,入库的货物信息就会自动的形成库存报表,库存报表详细的记载着该批入库货物的详细信息。其应用于出库的信息采集流程基本上和出库相类似。 3.2企存货、库存量以及盘点中的运用 首先,物联网能够对货品和货位进行精确和快速的定位,例如RFID识别技术的应用。其次,由于库存存量对于是仓储管理适时进行核查和控制的对象,物流网以多级库存管理模式将库存货品的所有信息记录在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内,使得库存存量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准确。再次,库存盘点是物流仓储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由于盘点的过程涉及库存货品名称、数量以及存放时间和存放货位等几乎所有信息,其工作的量非常大。而物联网即时通过应用射频识别设备对货品的射频标签进行扫描,将扫描的信息自动传输到仓储管理系统内后系统内的货品信息会自动更新,从而完成盘点工作,使得盘点工作在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得到了极大化的提升。 3.3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主要针对于仓库之间货物的转移,由于货物在仓库之间进行转移的过程不仅仅涉及货物位置的变化,而且也伴随着其数量发生改变。仓库之间进行货物转移的目的就为了有效的节约储存空间、降低仓储管理成本,并且也能够为运输提供方便。物联网在仓库货物转移的主要应用主要是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实时的跟踪。使得货品的库位以及摆放等相关情况能够及时的掌握,做出适当的调节。此外,物联网应用于库存管理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仓储管理系统中的货物信息和实际的货物能够达到实时的一致性。而在货物转移过程的搬运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智能化搬运,所谓的智能化搬运就是通过仓储管理系统向智能物流终端发出货物搬运命令,而智能搬运车接受智能终端的命令进行货物的搬运和摆放工作。4结语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在物流仓储中的应用是今后我国物流仓储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当前我国仓储业的现状和实际,相关的技术人员和仓储操作与管理人员要积极的进行探索,来提高“互联网+”技术在物流仓储中应用的效率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仓储管理的成本,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因此,“互联网+”技术在物流仓储中的应用应当得到行业从业者和政府部门高度的重视。 作者:杨正国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73906部队 物流仓储管理论文:漫谈物流仓储人力资源管理路径 一、某物流公司仓储部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要想做大、做好,就一定要在招聘的过程中严格把关,招聘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员,这是之后进行工作并且接受培训的一个基础。某物流公司仓储部相对来说员工招聘时素质普遍偏低,为其后公司进行数字化仓储,提高仓储操作水平,制造了障碍。另外,企业在员工入职后,要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各方面的培训,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理念深入每个员工的心中。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的效果会高于选拔招聘新的员工。在职员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而且对企业有一定的熟悉度与认同感,只要对他们进行文化上与技术上的提升,就会利于企业的翻新。从员工工作习惯来看,多年的国企背景,造成了员工在操作过程中,随意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有定位标准或者标准的操作程序,但是执行力度不够,工作场所存在脏乱差现象。对新进员工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综上所述,某物流公司物流仓储部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人员数量较少。作为一个发展良好的公司,应当在员工数量与业务数量上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是目前某物流公司的仓储业务,员工为37人,相对于其他公司来说,相对较少。 2、各组人数分配不合理。作为一个集体的流程项工作,各组人员应该在每天工作量以及单位工作时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现在包装组人员有15名,明显高于其需求人员数,这样一来,会造成其他人员较少的组操作速度较慢,从而影响整体效率。 3、员工知识结构较差,对于后期所需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设备操作能力较差。目前,某物流公司仓储部所做的操作基本为手工操作和最初级的机械操作,较低素质的员工还能够适应该种类型的操作,但是由于目前公司计划引进更为先进的工具及设备,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操作,这就需要公司管理人员明确招聘标准和要求,并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基层操作部门需求,进行统一招聘。 4、对于员工进行的培训较少,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不能够深入员工的心中,对于公司后期推行部分活动有较大阻碍。公司员工对于公司提出的各项活动或者口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造成这些活动不能很好地推行。 5、奖惩制度并不十分明确。目前,虽然有计件制度,但是由于差别并不大,造成对于部分人员并没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对于违反公司标准操作流程的事项和人员,没有惩罚,以至于该现象较为严重。 二、对策和建议 (一)人才招聘方向。从促进当地人民就业,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招聘更多高素质人员到该公司,并找到相应的岗位,将合适的人选安排在合适的基层工作岗位上,满足工作的强度和公司发展的需要,高层管理人员选择从其他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的外部引进模式。 (二)岗位培训及人才评估。各岗位人员招聘完成以后要对本单位人力资源引进情况进行评估,对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入职培训,通过这个途径一方面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加深员工对公司的了解,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向员工展示本企业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传达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努力。同时,可以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测评和考核,发现其中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员,并及时地进行在岗甚至脱岗培训,保证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员素质和技能都能胜任岗位要求。 (三)改善仓库工作人员态度和作风。培养仓库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老员工开始,对新进青年员工形成良好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保证全体员工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倡导严谨、细心、负责、诚实、团结互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四)选择合理的激励机制。首先管理层和操作层员工可以进行双向交流,使管理人员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能力和素质等,同时向员工阐明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奖酬内容、绩效考核标准等;在此基础之上,管理人员再根据员工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意向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岗位,提出适当的目标和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并付诸行动;之后,以年、季度、月或周为单位对员工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工作进展及时进行了解和评判,以便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再做适应性调整。 (五)选择合理的奖惩规定。在部门定期根据“绩效考核表”对员工的表现和业绩进行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检查和衡量工作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制度要求,评估工作要以一定方式与员工沟通,创造相互理解的工作范围,对未达到工作表现要求的员工,将被视为不能正常工作,并对其提供进一步的培训或调整岗位。 三、总结 以上就是以某物流公司为例进行的物流仓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的分析和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对于其他物流仓储企业,甚至于其他行业企业的作业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样适用,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作者:田旭方守林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物流仓储管理论文:物流中心仓储自动化管理论文 一、我国物流中心的技术基础 近二十年来,我国先后建起了一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中心,这些物流中心的仓储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过去的那种主要靠人工作业的现象已经基本改变。物流中心的仓储系统一般包括收货、存货、取货、配货、发货等环节。在收货环节,配备了供铁路车厢和货运汽车停靠卸货的站台和场地,以及升降平台,配备了托盘搬运车和叉车,以及各种吊车,用于完成卸车作业。在收货处一般设有计算机终端,用来输人收货信息,并打印出标签或条码, 贴在货物或托盘上,以便在随后的储运过程中进行识别和跟踪。 在存货环节,除在露天货场建立正规适用的货位外,在库房内建起了各种货架,例如高层货架、旋转货架等,存货作业通常由叉车或巷道堆垛机来完成。对所存的物品,给定了规定的保管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并配备了自动监控系统。 在取货环节,一般是根据客户的订单,由计算机拟定配货方案,拣货员根据配货方案进行拣货、配货。取货大体上分为整件取货和零星取货两种。在自动化仓库,一般都由计算机打印出库单或发出出库指令,由叉车或堆垛机到指定的库位取货。整托盘取货一般都是机械化或自动化的。零星拣货一般都由人工完成。拣货由两种方式,一种是拣货员在仓库内走动,或随着叉车或堆垛机移动,按拣货单到多货位取货。另一种是拣货员坐在固定的位置上,由机械设备把货箱或托盘转运到拣货员处。露天货场则借助于各种吊车存取货物。 在发货、配货环节,物流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向单一用户或多个用户发货。一般来说,用户需要多品种货物,因此在发货之前需要配货和包装。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仓库里,拣出的货品通过运输机械运到发货区。识别装置阅读贴在货品上的条形代码,把所判别货品的户主信息送人计算机,计算机控制分选运输机上的分岔机构把货品拨到相应的包装线上,包装人员按照装箱单核查货品的品种和数量后装箱封口,然后装车发运。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是跨世纪的巨型水利工程,该工程使用了世界第一流的施工机械设备,这些设备由全国各地供应,有的从国外进口。工程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粉煤灰等材料,在施工的十几年内,这些物资将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对于这样一个巨大的建设工程,需要一个庞大的后勤队伍,需要建立一个或多个物流中心,以保证工程的物资供应和后勤服务。葛洲坝集团三峡实业总公司就是主要为三峡工程服务的后勤队伍,所属的宜昌夜明珠物资中转供应基地和机电设备配件仓库就是负责三峡工程物资供应的物流中心。这个物流中心的仓储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货场、仓库、铁路专用线、汽车、火车、各种吊车、电子秤、高层货架等设备都比较齐全,还有用于散装水泥和粉煤灰储存的筒仓及其配套的自动装卸设备等。由于这些设备的应用,保证了三峡工程所需物资的中转和供应任务,并实现了高效率和高质量。 二、物流中心的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 各种仓储设施为仓储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而科学管理则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备条件。必须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合理有效地组织、指挥、调度、监督物资的人库、出库、储存、装卸、搬运、计量、保管、财务、安全保卫等仓储的各项活动,才能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里结合我们在沈阳和三峡建材配送项目中的研究结果,介绍仓储作业现场的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 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由电视监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库房温湿度监控系统、通讯系统以及总控制室组成。它与仓储业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对仓储业务的现代化管理。 1.电视监视系统 货场、库房内以及库区的铁路道口、公路道口等关键部位以及主要作业现场安装电视摄像机,配合照明系统组成电视监控系统,总控室安装有24小时录像机、多画面分割器、监视器等设备,并在有关处室安装监控分机。为了满足电视摄像的需要和夜间装卸作业的要求,在主要部位安装高杆照明系统,其中部分照明设施由防盗报警系统自动控制。 附图物流中心监控及调度指挥系统示意图(略) 2.安全防范系统 在库房和办公楼内,安装红外线和雷达双重移动目标报警传感器,在总控室安装由计算机控制的控制器,并配置电于地图,显示报警区域,发现异常情况(如发生盗贼人室、火灾等),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另外,为了防止窃贼翻墙人库,在库区的周界围墙上可安装高压脉冲电网,在总控室和保卫部门分别安装控制显示器,一旦发现情况,立即启动照明设备和电视摄像机,查明确有盗贼时,发出报警信号,调动保安人员进行处置。 3.库房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 有些仓库的温、湿度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可安装温、湿度巡检仪,分别检测库内主要点位的温、湿度数据,各点的测量数据传送到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当测量值超出规定范围时,计算机发出警示信息,提醒管理人员进行处置。有条件的仓库可由计算机自动启动库房内的调温、调湿设备,使库房温、湿度恢复到规定的范围内。 4.通讯系统 这里主要指用于调度指挥的通讯设备,使总控室的命令能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送到作业现场,完成调度指挥的功能。以上几个子系统构成了以主控室为中心,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手段的监控和调度指挥系统,将物流中心的数据处理业务纳人计算机管理,安全防范工作纳人图像监控。物流中心的管理人员只要打开监视器,就能看到仓库内外各个地方的图像信息,通过通讯系统就可以进行指挥调度。 三、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 现在物流中心的业务大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使用效果却各不相同。有的主要用于文秘。统计业务,有的用于柜台业务和财务管理,有的用于辅助经营决策,制定投资和经营计划等。 四.计算机应用要覆盖物流中心的主要业务 计算机管理也要配套,构成一个系统,要覆盖储运业务的主要环节。如果一些部门使用计算机管理,另一部分部门不用计算机管理,计算机中只有部分业务数据,缺少另一部分业务数据,系统分析就无法进行。如果一些部门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传输,而另一些部门的信息则用书面文件(单据)传递,使用计算机的部门只好同时用两种方法传递和接收信息,反而费力费时。在物流中心,要建立一个计算机局域网络,这个网络通过远程网与外部相连。内部要实现对物资的人库、出库、储存、计划、统计、财务、仓容、设备车辆、基建、保卫、人事、文档等主要环节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综合查询、分析以及通讯管理功能。 2.计算机是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 由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加上信息可以在网络上传输,所以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业务的管理,也开始进行网上交易。对于物流中心而言.计算机可以对经营决策发挥“支持”作用,成为经营决策的有效工具。物流中心的决策大部分是结构化决策,即大部分是例行的和重复性的决策。对于这些决策可以建立一种规则或模型,应用现代管理方法,为决策提供支持。葛洲坝集团三峡实业公司所属的物流中心的主要业务是为三峡大坝工程服务,同时也为湖北宜昌地区服务 ,供应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配件。相对来讲,它的业务比较规范,可以制定出比较科学的经营计划或方案。在这方面,计算机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首先,对物资的需求量可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根据三峡大坝工程的进度可以预测出工程及施工对于水泥、粉煤灰、钢材、木材、各种机械设备及其配件、电焊条等物资的需求量;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可以预测宜昌地区的有关物资的社会需求量。这些工作都将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 其次,三峡工程所需物资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几个著名企业,几种运输方式和路线也是可知的,可以根据运输成本、进货数量,拟定订货批次、进货数量以及运输方案等。另外,三峡工程的各个工地的物资供应点、宜昌地区的各个连级点是相对固定的,葛洲坝集团的物流中心与这些网点已建起了通信网络,各个时期的配送计划可以及时拟定出来。可以用计算机建立起物流中心和供货厂家、需求客户之间的空间数据库,并根据所送货物特性、运输车辆状况等约束条件制定出配送的优化方案,供决策者参考。 葛洲坝集团所属的物流中心曾出色完成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的物资供应任务,现在又承担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物资中转和供应任务,该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将在全国物流行业起到示范作用。 一、物流系统“结合部”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物流,是指在社会再生产中,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到消费地之间实物形态的流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巨系统,它包含了从物资管理、物资包装、物资运输、物资储存、物资加工到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与组织控制等各子系统(或称部门、环节)。这些子系统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分工,但为了实现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必然在工作、职能、工序、区域等诸多方面产生交叉部分,我们称之为物流“结合部”。显然,“结合部”是物流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物流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体现了在物质资料的链式移动过程中物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和谐,即“结合部”各部门间的工作是否协调,将直接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性能与效益。“结合部”在物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部”是制约物流系统生产能力的瓶颈 物流系统的生产能力可用单位时间内系统周转物流量来表示,它表示物资在系统中流通的快慢程度,物资以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的形式在生产地与消费地间的流动中,必然要经过管理、服务、预测、信息联络、搬运、订单处理、采购、包装、运输、装卸、修理等各个环节与部门。环与环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是阻滞流动速度的瓶颈,如果在流通过程中工厂、仓库及运输部门间不能相互兼顾。密切合作,就会出现生产出的产品或所需原料不能及时得到运输,运到的物品不能按时存贮,从而大大延误物资从需地到目的地的流通,同样,如果订单处理速度和运输速度不相匹配,相互脱节,就会造成物质运输次数的增加或物资与运输相互等待的现象,使单位时间流量减少,流通效率下降,因此在优化物流系统时,不仅要考虑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解决各环节间的匹配和协作,以使各业务环节能够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共生效应,以减少物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阻力。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系统各部门、各环节的设备水平、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各单一部门的效率提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条块分割,行业界限使得物流各部门间形成某种隔阂,各部门只片面追求自身效益而忽视了部门相互合作与系统发展,使得各部门间常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内耗扯皮,严重阻碍了物流系统能力的协调,可以说,克服“结合部”这一瓶颈问题是当前挖掘物流系统潜力的一大方向。荷兰菲利普公司在这方面取得了极好的成绩,为了加速产品的流通,他们首先详细调查了当前各物流中心的布局情况,画出了产品流通和服务相关的活动流程图,在图上可以显示出定单和产品通过物流中心的情况以确定它们各环节之间存在的冲突和无效物流等问题,然后对影响定单和产品处理时间(排队、建立、处理、移动时间等)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消除各因素间的摩擦,以减少排队,降低延迟时间。全面检查原料、半成品、成品仓库水平,分析不同状态下库存水平的关系,检查库存、运输延迟时间和服务水平间存在的差距。在对以上影响物流效率的“结合部”因素分析确定之后,他们开始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改进,其具体作法是:引入JIT(准时生产)策略来衔接从订单收接、处理到取货、包装、运输各子系统;对工人进行多技能培训,以便随时进行部门间的大力支援与协调,减少额外人员;调整人机界限与接口;消除部门间的多余与无效操作;调整物流中心位置,使之靠近主要供货商库房;将订单处理和包装等领域的操作进行标准化和简单化,以减少物流中心库存,减少延迟时间,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新的物流形式;将物流各部门集中在物流中心一起工作,以实现各功能的协调一致。通过以上改进,菲利普公司的电子产品物流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每天流通量由过去的900(件)到改进后的2000(件),其它技术指标也显著得到改善,如单位成本由过去的11美元降为6美元,工人劳动量减少40%,库存滞留时间由3天变为1天等。可见“结合部”这一瓶颈问题一旦解决,物流系统的生产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解放。 (二)“结合部”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七十年代前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人发现,降低物流成本(或物流费用)是第三利润的源泉。第一利润的源泉(即由于降低物料消耗而增加的利润)和第二利润的源泉(即由于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增加的利润),随着自动化、电脑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潜力几乎挖掘殆尽,而随着物流部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末的今天,单纯靠提高装卸效率、加快运输速度、减少库存、改进包装等部门功能也已不足以显著提高第三利润,要全面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必须从加强对物流系统化、有序化等管理方面下功夫,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系统间各部门、各环节关系的正确处理、合理协调方面上来,只有使物流系统各部门通过有效的形式,真正结合起来,减少冲突与扯皮,形成合力,才能减少各部门间的相互推底不负责任所造成的物流浪费与损失。每年我国均有上百亿元的物资在物流过程中损失掉,这完全可以通过流通各部门间的通力协作和强化管理而得到竭止。同时物流系统间 各部门通过互相监督,实行联控、联防,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财物的损失,这从另一方面为物流系统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最根本的是只有有效地实行各部门间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的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系统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设备使用率,促进物流的流通速度,实现规模效益。如1986年建成投产的重庆果品中心上桥果品冷库,有工作人员167人,占地78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总容量1.1万吨,是全国四大果品冷库之一,它地处重庆九龙坡区华岩西村,与重庆东站和商业、粮食两条铁路专用线紧邻,交通十分方便,他们在改革中对货主实行全方位开放、全方位服务,代办运输、装卸、包装等业务,利用交通优势和设备优势开辟了水果货场。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和水果加工厂,成为一个水果流通各环节紧密结合的物流中心,吸引了各方来客,在促进果品流通、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了显著作用。1988年实现总收人200多万元,创利78万元,人均创利0.47万元。如果其仅仅是发挥其仓储职能而不重视与其它环节的相互结合与协作,是不可能取得这一成绩的。可见“结合部”的协调程度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结合部”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 物流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条件,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作为货主的顾客服务。顾客服务是指与供应订货和使顾客保持满意而进行的有关活动的总和。某物流公司为此下定义为:“使顾客在心目中树立与本企业做生意放心的信念”。顾客服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这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为了使物流企业的顾客保持满意,企业各不同职能部门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同心协力地工作;其次,发展与供应者或用户之间特殊的长期关系,有助于加强物流渠道内各方关系联结为一体。物流企业各环节、各部门本着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观点处理顾客的需求,势必引起结合、交叉区域无人过问、互相推倭,物流服务链在结合部处不能顺利延续,整体服务无法顺利进行,呈现服务状况混乱、服务秩序模糊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物流系统服务水平的提高,损害物流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利于物流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认真抓好结合部这个常被人忽视的薄弱环节,才能使物流系统由始至终地、完整地、连续地体现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宗旨,赢得更多顾客的青睐。当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物流公司已意识到结合部在物流整体服务所处的过渡、转接的关键地位,纷纷在自己的物流网络上建立了一系列的物流中心、物流据点,以顺利实行不同形式的运输方式、货物装卸。货物储存等物流活动的合理结合与对接,真正达到“门对门”的完整服务功能,如日本邮船公司已在海外设置了14个当地法人,积极开展业务,经营海上、陆上货运及仓库业,其海外物流据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地区)。这些海外物流中心或据点的主要职能就是推进在当地的揽货、仓储、海陆空联运、码头装卸、集装箱租赁、底盘车出租、船舶代替、货运代替、内陆结关货运站、船舶燃物料供应等运输相关业务。此外,现在国内外蓬勃发展的联合运输正是在物流结合部上作文章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而应运而生的,它主要在“组织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接力运输”,“为货主(包括旅客)和运输企业提供运输服务”,“促进产、供、运、销之间有关部门的运输协作。”等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由于联运企业的积极参予.有力地促进了物流各环节如港、站、集、疏、运的衔接与配合,形成了结合部的有序发展,使货主能够“人在家中坐,收发全国货”,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整体服务质量。 由上可见,“结合部”在物流系统处于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于物畅其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对“结合部”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结合部”的合理组织、科学管理,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矛盾和隔离,端正各部门在物流大系统中的位置与关系,从而产生共生效应,进行相互合作,减少物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提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在保障有力、及时安全、优质服务、节能经济四大总目标上达到最优。同时,由于“结合部”涉及到至少两个子系统,通过对它的分析研究,更容易深人反映和全面掌握整个物流系统的特性。因此,对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理论、方法与方向 由于物流系统“结合部”是由至少二个子系统结合而成的一个系统,这就决定了对物流“结合部”的研究必须以系统工程的理论为基础而展开,同时“结合部”本身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系统,它的许多特性如多种形态、边界特性、多维管理、多元集合等不是单一的系统工程理论所能解决了的。因此还需借鉴多种相关学科与理论联合攻关,如运输学、仓储学、安全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管理学。控制论、优化论等,最后形成一门能够正确反映物流系统“结合部”特点的并能科学指导管理工作的系统科学,这也正是目前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所在。 研究物流系统“结合部”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 (l)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结构分析,这是研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基础,只有弄清了“结合部”的结构及组成形态,我们才能对其作用机理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与管理。 (2)物流系统“结合部”管理与决策研究,其主要内容有:构造“结合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结合部”决策模型;运用计算机、数学等对模型进行求解等。 (3)物流系统“结合部”效用评价分析,通过对物流系统“结合部”进行分析并建立管理决策模型,运用决策模型结果对物流系统各作业环节实施管理,管理效果的好坏体现了各部门。各环节间的协调程度、结合部整体效益的发挥程度,也反映了决策模型的实用效果。为了科学地衡量“结合部”管理的效果,就需正确分析“结合部”各项指标,对其统一量化,综合评定,确定整体水平,这就是“结合部”效用评价分析的主要任务,它在整个物流“结合部”决策管理中处于把关的地位。 除了上述三大研究方向外,物流系统“结合部”研究还涉及到关键结合部的确定,人在“结合部”中的关系,“结合部”设备研制等相关课题。 三、国内外研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发展状况分析 “结合部”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首先是由北方交通大学系统所于八十年代末提出来的,当时是围绕上海铁路局如何提高干线安全系统管理、站车服务系统管理、运输扩能系统管理这一课题而进行研究展开的,经过几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北方交通大学系统所的张于心、张国伍、韩抒摈、彭宏勤等教授相继对“结合部”的概念、结构、作用、量化与评价等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其中张于心教授对“结合部”理论的深人研究尤显重要意义。此外,军事经济学院物资系凌大荣教授等提出的ODP物流技术,其重在解决物流中的瓶颈部位的思想与“结合部”理论不谋而合,在物流系统“结合部”决策、控制的模型分析领域也出现了些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从物流综合优化的目的出发而建立的一些模型及其算法,这些模型及算法从不同应用角度、不同实用范围对优化物流系统“结合部”管理发挥了作用。另外文献及协同学、耗散理论、自组织理论等从决策技术方面为“结合部”研究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基础支持。从目前所找到的国外文献中还未见“结合部”理论的提法,但是在物流系统的管理与决策研究中,有大量的模型与方法都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环节间的交叉、互补、约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如生产物流中生产批量与库存间的关系,生产与需求变化的关系,配送系统中运输与库存间的关系等。这些模型反映了不同情况下物流系统部门间的优化结合方式,有力地充实了物流系统“结合部”决策模型研究的内容。同样,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的大野耐一创立的准时(JIT)物流管理技术,以色列的Goldratt所提出的最优化生产技术(OPT,Optin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WilliamE.Sandman所提出的Q—Control生产计划控制技术等理论也是针对生产物流各环节中存在脱节、薄弱环节的这一情况而建立的,其目的也在于改进薄弱环节,加强环节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现在,世界上许多现代化的大企业、大公司已从这些管理技术中获益非浅,如夏普公司、Sony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物流“结合部”的设施建设,如日本通过有计划地在各市区配置各种物流中心,以缓和城市交通混乱和拥挤现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①使运输、保管和装卸等项作业各理化、协调化;②提高了物资流通的效能;③疏通理顺了城市交通。美国为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加强联合运输,于80年代中期以来开发并投入使用了公铁两用车辆(Roadrailer)和集装箱叠载列车(Doubliestacktrain)等。 四、应用物流“结合部”理论,加强物流中心建设 物流中心是各种物流结合点的泛称,或是指集中了各种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物流业务团地。物流中心往往集中了处理能力很大的储存、分货、拣选、包装、装运、装卸等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或设备,通过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实现物资的中转、再加工、存储、销售、分发等业务,促进物资的合理流通。显然,物流中心是一个“结合部”非常集中的地方,就整体而言,它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结合部”,运用物流“结合部”的理论研究成果,对物流中心各相关部门与环节进行管理与控制,可有效协调部门间、人员间、设备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合理确定并实施各结合子系统目标,使之紧紧围绕物流中心总效益这一总目标,促进物流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物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每年都有因部门与环节间的脱节所造成的较大损失。因此,加强物流“结合部”理论研究,特别是从物流生产实际出发,建立物流“结合部”优化模型,提高物流“结合部”特别是物流中心的管理决策水平,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方物流公司仓储分拣和配送管理的精益化研究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始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追逐最低的成本和利润最大化,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这一系列的问题同时摆在了企业管理者的面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不同业务单元中,由于操作流程的不同,以及客户各方面要求的巨大差异,很难一概而论如何使用精益思想来进行流程再造。因此,文章从仓储分拣和配送管理方面着手,对精益思想在第三方物流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公司;仓储分拣;配送管理;精益化生产;价值流图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3-0029-05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精益方法 就仓储配送和配送管理的精益化而言,通过对精益生产的理解和借鉴,在不同的阶段会用到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效率,减少流程中的浪费,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一)发现真正的价值所在 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实际的工作价值都是由最终的客户决定的。而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能把握客户的真实需要,即真正的价值所在,那么一切的服务都是空谈,往往不能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服务。而提供客户不需要的服务,本身就是最大的浪费,就更谈不上精益生产了。 发现价值的唯一方法,只能是通过与客户(直接或间接客户)的沟通来实现。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客户真正需要的服务所涵盖的内容,并找出客户不需要的地方,从而避免浪费的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某一业务单元而言,也可以制作规范化的客户需求问卷,从而有针对性的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 调查问卷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问卷的方式,也可以用客户内部专家讨论的方式,以及第三方调研等,但究其最终目的,仍旧是对客户价值的探究。使用何种方法,应当基于企业实际情况,以及相关项目的规模来选择。 (二)绘制价值流图和鱼骨图,尝试消除所有可以避免的浪费 在精益生产的过程中,绘制价值流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方面通过绘制价值流图的过程,企业可以对自身的现状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价值流图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流程中存在的浪费,从而为后续的精益化过程带来依据。 价值流图可以说是精益生产最常用的模型,一般包含各个流程节点名称、流程平均操作时间、单位时间可完成的操作量等信息,还应当确认各个流程间的等待时间或者产生的浪费,并分析造成等待和浪费的原因。 当然,也可以通过绘制鱼骨图来理清流程中遇到的问题,甚至直接绘制操作流程,也可以直观的看出流程的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流动的特征。 (三)根据项目需要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 通常第三方物流的人员结构会将管理层、业务人员和操作人员分开,以各自的职能分工,并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沟通来保证整个流程的顺畅。但问题是,固有的组织结构存在着造成浪费的节点,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精益思想给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即调整组织结构。一般是通过将流程中所有的相关人员,集中起来就组成项目团队,对业务流程和操作节点进行细致的讨论,从而使流程中的每个员工都知道需要在何时;用什么方法;以及如何准确的完成操作。 不仅如此,还需要将整个业务流程的全过程,转化为一种可视化的环境,让每一个工序的员工都能了解到客户的产品现在处在何种状态之下。这样的做法可能需要调整办公室的位置,制作车间的看板以及可以移动的标签,甚至需要调整和搬运货架的位置,但其实际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各单元之间的沟通变得非常顺畅,交接脱节的问题解决了,等待的时间也就因此减少了。 (四)再造操作流程,使整个企业活动以流动的方式运作 通过改变组织结构,我们主要解决了沟通障碍这个造成浪费的问题。那么,如何使整个流程以流动的方式运作起来呢?前面我们已经绘制了仓储分拣和配送管理的价值流图,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再造整个的操作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仓储和配送而言,往往客户的需求是不稳定的,而项目团队的相关人员也不可能只为一个客户服务。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不同客户的特点,组成不同规模的项目团队和不同作业环境,在得到客户指令后迅速的组合起来,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里常用的概念是并行工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操作流程和操作环境(货架摆放和堆存要求、是否需要单独的打包设备等)。 使仓储及配送业务流动起来的方式方法如下: 1.将频繁进出库的货物与非常用的货物以一定规律的区域分别存放。 2.将单一项目的货物集中在一个区域中进行,使操作进度可视而且减少货物流转距离。 3.增加“看板”,通过时间表及可移动的标签说明货物流转情况。 4.以托盘为单位签收货物,并列出总明细。 5.计划和规定进仓车辆的到达时间。 (五)按照实际需求安排工作,以拉动的方法带动操作 拉动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生产型的企业,其要求只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多余的生产只会造成浪费。这个道理用在仓储分拣和配送管理上一样适用。因此,按照客户对货物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操作是精益生产的基础要求。 第三方物流企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一天需要进行的分拣和装车工作,需要到深夜才能完成,而有时却恰恰相反,工人们显得无所事事。这与客户需求的急剧变化有关,而精益思想提倡跨出企业范围,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将精益化的运作方式扩展到上游企业,使客户需求的变化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有助于缓解上述的情况。 换一个角度,即使客户需求变化较大,通过流动的生产方式,随着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员工加班的情况也有明显的减少。 另外,浮动工作时间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这也符合无需求不生产的原则,将工作时间平衡的调整至需要大量时间的工作日,有利于处理因季节、商家促销等原因引起的客户需求变化。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常用的精益模型 (一)价值流图 价值流程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丰田公司的首席工程师Taiichi Ohno与sensei Shigeo Shingo率先运用去除生产浪费的方法来获取竞争优势,他们的主要出发点是提高生产效率,而非提高产品质量。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有助于精益制造,从而能够暴露出系统中的深层的浪费问题和质量问题。 而价值流程图绘制的意义如下: 1.有助于我们看到产品流和了解信息流。 2.有助于我们发现浪费。 3.价值流程图是精益生产体系培训的基础。 4.有助于每个人了解现状和未来愿景。 根据第三方物流的操作流程,如下是使用iGrafx软件绘制的仓储分拣和配送管理的价值流图: 通过对价值流图中体现出来的各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流程中的等待、不当操作、不必要的库存等浪费的行为,从而为可行的改进方案,并为后续的流程改造提供直观而且数据化的依据,从而使整个再造流程的过程更具有目的性,还可以预计流程再造后可创造的价值(即消除的浪费)。 可以说价值流图的绘制,为精益化的改造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它的使用贯穿了整个仓储和配送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当初步的改造完成后,需要再次制作价值流图,一方面与最初的图表进行比较,检验精益化的收益;另一方面,则是为进一步的强化精益化的生产做出准备,因为精益思想的目标是尽善尽美的,持续的优化必须随着各个要素的变化而变化。 (二)鱼骨图 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又叫因果分析图。 (7)此外,针对礼品和宣传品的部分货物,由于订货批次的原因(若干张宣传页、宣传海报及其支架等),以散包装的形式出现,为分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一装卸一分拣的快进快出操作下,容易造成外标识丢失,难以确认品名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增加了分拣流程,对于散货产品,在入仓前预先准备了散货纸箱,并根据目的地的不同分别打印并黏贴标识。卸货分拣时,直接将散包装全部卸货,清点后装入预先准备的纸箱,并存放在指定区域,便于后续的操作。 经过上述的一系列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操作流程的再造,精益思想在项目部中生根发芽,开始体现出了其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特点,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收益。在经过数月的改进后,我们又重新绘制了再造流程后的价值流表格,以便对精益化的结果进行判定,并寻找更多需要提高和消除浪费的节点,如下图所示: (二)针对W客户相关项目的精益化评价 经过为期近一年的结构重组和流程改造,P公司仓储分拣和配送管理的精益化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收益。就精益化改造前后的情况对比,可以从下图中得出明显的结论,并且获得W客户2010年度最佳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称号。 显而易见,精益思想为P公司的实际运作带来了显著地提高,并因此获得了客户的认可。P公司相关部门对精益化的操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制定了进一步的流程要求和持续提高的目标。 因此,可以认为P公司在仓储配送方面的精益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将来仍需要不断深化精益思想的作用,并提出更高的改进 目标。 (三)针对W客户相关项目精益化改进目标 尽善尽美是精益思想的最后一步,需要企业不断在生产活动中发现和改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随着客户要求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更,企业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同时也需要将精益化向上下游扩展,从而更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现有的流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操作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杜绝更多的浪费。在流程改造中被消灭的只是较为明显的II型浪费,更多的I型浪费,需要企业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硬件设施的替换,以及上下游企业的精益转变来实现。例如下面几个简单的例子: 1.有拆箱再包装的货物,需要使用固定的打包机械,造成搬运操作,如改用手持打包机,就可避免重复的搬运。 2.W客户的礼品和宣传品,在库仍有一定库存,如其供应商也以拉动的方式生产,每次送货至P公司的货物与实际配送所需一致,并确保质量,那么将可以避免无用的库存,直接卸货后分拣,安排配送。 3.现有运单的返回,是通过原件寄回的方式回收,交由客户确认的。如通过手持扫描仪等方式,改为电子回单,将大大提高回单速度并降低单证整理 时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可能一一阐述,但可以从中看出,精益生产的脚步是不断前进的,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企业可以由此寻求更高的目标。只要企业追求尽善尽美的目标,那么需要发现和改变的流程节点还会有很多。 因此,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精益化的改进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只有通过对价值的不断追求,以流动和拉动为手段,才能在不断地提高中体现精益生产的价值。 物流仓储管理论文: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针对传统仓储管理模式中普遍存在的业务流程多,跟踪困难,周转效率较低,物流管理信息处理不及时和手段落后,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在分析传统物流仓储管理方式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物流仓储领域应用RFID技术的巨大优势来解决上述问题。对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通过对传统物流仓储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了物流仓储业务流程的信息和过程结构,并建立了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业务系统实施架构方法。 关键词:射频识别; 物流仓储; 管理系统; 系统架构 仓储管理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其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它是现代物流最为重要、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之一。 传统仓储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人力成本偏高、业务流程多、货品跟踪困难、资金和货品周转效率较低、物流管理的信息和手段落后等缺点,已不能保证正确的进货、库存控制及发货,因此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15]。传统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只能实现货品信息的“静态化”管理,而无法实现对物流全过程的实时跟踪和监控。RFID技术具有无接触式、大容量、快速、高容错、抗干扰和耐腐蚀、安全可靠的信息识别等特点,其在物流仓储管理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19]。 1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系统需求分析 基于传统物流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根据对实际仓储管理流程的分析,该系统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910]: (1) 仓储管理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要通过货品的存储管理满足企业提高响应能力和效益的目标。 (2) 仓储管理需要实现存储、出入库、盘点、拣货等环节的自动化的要求,规范业务流程。提高货品查询的准确性,加快货品出入库速度,从而增大库存中心的吞吐量。畅通的业务流程是保障高响应能力和高效仓储管理的基础,因此仓储管理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流程及组织结构来使其管理具备优化、无冗余、并行作业的特点。 (3) 仓储管理要求能够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4) 仓储管理的可视化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可视化的库存管理能够使库存管理人员甚至于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相关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物品的位置、状况、活动等信息,实现库存信息自动化收集及供应的及时辅助决策,从而实现库存管理的无纸化作业和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质量。 2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关键业务流程 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每件货物都附加了电子标签,相应地在仓库各入口的通道处设置RFID读写器。货物在通过读写器时,读写器即可通过货物上的电子标签获得货物的信息。库内各货架中间和出库通道也设置一定数量的RFID手持终端或无线车载数据终端,以追踪货物在库内的信息和出库时的信息,实现仓储管理系统对货物从入库开始的自动识别、定位、输送、存取、出库等全部作业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2.1入库业务流程 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的入库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入库业务流程图(1) 仓储管理员通过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获取入库作业指令,了解相关业务细节(如入库时间、送货车辆牌号、物品清单等)的有关资料信息。 (2) 系统根据入库物品情况,选择仓库,然后根据所选的仓库进行物品库区和储位的分配,做好接货时间、人员、接货地点和装卸设备的预入库准备。 (3) 物品到待检区时,入库门口的固定RFID读写器读取电子标签中的信息,系统将实际入库信息与预入库信息进行比较,按照一定的逻辑判断验证电子标签信息与入库物品信息是否相符。若出现错误,则由系统输出提示信息,并由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解决;如无误,系统将按最佳的存储方式,自动分配库位,并把具体位置下载到无线数据终端通知叉车司机。 (4) 叉车司机运送允许入库的物品到指定的位置,用手持式读写器读写库位标签信息,核对位置无误后把货物送入库位。 (5) 入库处理业务结束后通过手持RFID读写器上传数据至数据库,完成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相应信息的更新操作。电子标签中的数据也需要更新即写入该操作的时间,这样做可以实现对物品的追踪。 2.2盘点业务流程 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的盘点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1) 根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盘点计划选择要盘点的仓库,库区等,并制定盘点表,生成盘点清单。 (2) 堆跺机定位到需要进行盘点的货位后,信息系统通过无线网络控制RFID读写器开始读取数据。RFID读写器通过无线网络将盘点数据传送到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计算每个货位上的货物数量的系统统计数量与盘点数量的差异。 (3) 库存管理主要是完成盘点作业,同时还可以进行库存调整管理、库存浏览、货物库存分布查询和储位货物分析等。 图2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盘点业务流程2.3出库业务流程 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的出库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1) 仓储管理员通过仓储管理系统获取出库作业指令,了解相关作业细节(如出库时间、接货车辆牌号、物品清单等)的有关资料信息,制定出库计划,编制出库单。 (2) 出库单被下载到叉车车载终端,通知叉车司机到指定库位置,然后用手持读写器读/写库位标签,系统确认库位正确后,从库位上取出制定货物。 (3) 分拣。取出的货物被送上自动分拣设备,安装在自动分拣设备上的自动识别装置在货品运动过程中阅读RFID标签,识别该物品属于哪一个客户订单。RFID信息系统随即控制分选运输机上的分岔结构把物品拨到相应的包装线上进行包装以及封口。 (4) 出库验证。物品被运送到出库口处,手持移动设备扫描验证货物信息,核对无误后按要求进行准许出库操作,并进行装车作业。装车时要注意是否有货损情况发生,若有要立即向相关单位的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报告,并按其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处理。 (5) 出库完毕,完成对系统相应信息的更新操作。电子标签中的数据也需要更新。 图3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出库业务流程图3系统架构 3.1C/S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结构软件分为客户机和服务器2层[11],其结构如图4所示。客户机具有一定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通过把应用软件的计算和数据合理地分配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两端,可以有效地降低网络通信量和服务器运算量。该结构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开销。对于用户请求,如果客户机能够满足就直接给出结果;反之则需要交给服务器来处理。例如调用存放在服务器上的公用数据,服务器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些客户看不见的处理后还给客户。因此该模式可以均衡事务的处理,充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3.2B/S结构 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11],它是由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3个层次组成。该结构的核心部分是Web服务器,它负责接收远程的HTTP查询请求,然后根据查询的条件到数据库服务器获取相关数据,再将结果翻译成HTML和各种页面描述语言,传送回提出查询请求的浏览器。同样浏览器也会将更该、删除、新增数据记录描述语言的请求申请至Web服务器,由后者与数据库联系完成这些工作,其结构如图5所示。 图4C/S模型结构图5B/S模型结构 该系统在选择架构方式时,既考虑了C/S结构的成熟性,又考虑了B/S结构的先进性,两者结合得到如图6所示的结构模式。由于C/S结构的安全性比B/S结构好,在仓储业务内部采用C/S结构;B/S结构主要用于仓储管理系统与外部信息的交互,公共信息的查询和。 图6C/S模型与B/S模型相结合4结语 本文对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首先对基于RFID的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其次在对传统仓储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业务流程及系统的架构,以期对RFID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摘 要】先进制造技术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得以进一步加速的重要核心。本文就先进制造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业 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日渐普及,但是需要注意的时,现代人们对先进制造技术概念还缺少着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也就形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会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的技术理论,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具体应用和实现,能够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制造业因为自身生存雪球,诸多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出现也能够让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促使其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逐渐推广到其他制造领域中。 1 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其是由美国学者结合当时美国制造业所遭遇的危机和机遇,通过全面、深刻的分析其在制造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国民经济中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得到认识之后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1]。而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行促进了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现代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创新改革,相对于传统制造技术而言逐渐发生着重大改变,先进制造技术思想也就是在当下的社会局势下逐渐衍生。先进制造技术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诸多国家的普遍认可,如日本、欧洲各国等,并结合此技术将一系列发展技术制定出来,以此来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予以强有力的支持。近几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我国也逐渐得到了充分认识。 从当下理论界而言,尚海没有出现一个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公认的严格定义。而笔者认为先进制造技术属于一种技术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对信息、草料以及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然后将其运用到制造全过程,如产品设计、加工以及生产管理与销售等上的一种制造技术总称。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主要可划分为四种:第一,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是某种具体技术,而是一种技术群,且这种技术群并不是始终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动态化。第二,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种只是指制造过程中的一种技术,而是在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的所有制造过程中予以落实贯彻。第三,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技术群且具有着一定程度的综合性特征,其融入了诸多专业学科中的先进技术。第四,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在于计算机技术,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据的一种先进技术。 2 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1 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现代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等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诸多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如:绿色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技术、可靠性设计以及并行工程等,促使传统设计思想和方法逐渐开始发展改变。从设计内容的角度上讲,传统机械产品设计的设计过程主要可分成三个层次,及方案、技术以及工艺设计,其设计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而现代设计的内容已经延伸到了产品制造的全过程的全面设计,如产品规划、制造、检验、销售以及维护和回收等。而从设计方法的角度上讲,传统设计的主要示结合所积累的经验、单一化的知识以及滞后的生产设计工具来实施,而现代设计则是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基础上,以多种学科及技术手段为核心,让并行化、最优化以及精确化的设计过程得以实现。 2.2 产品制造是所衍生出来了一系列新工艺和新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主要是指将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制造成机械产品的一种方法和流程,在机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制造过程中,随着日渐渗透进来的先进制造技术,再加上生产的实际需求,已然衍生出来一系列全新工艺和技术。例如:在毛坯制造上,近几年来涌现出来了诸多高新技术,包括钢液精炼和保护成套技术、高效金属型铸造工艺及设备、新型焊接电源及控制技术以及激光焊接与切割技术等。从机械加工角度上来看,有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技术以及复杂型面的数控加工技术等。从热处理上看,有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激光表面合金化等先进技术。从自动化生产角度上看,机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传感技术以及集成制造技术等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这些应用技术,不仅能够让机械制造本身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而且也能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发展和建设带来一定的支持作用。 2.3 先进制造技术让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得到创新 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大都是以功能专业化为主,通过对刚性生产线进行运用,让各个部门都能够严格执行自身的职责。而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渗透,促使现在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正逐渐转变成中小批量生产模式,由此也就促使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不得不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和改革[3]。首先,使其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逐渐转变成并行工作方式;其次,从组织形式上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形式逐渐转变成小组组织下的动态、自主管理形式;第三,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管理结构转变成扁平式网络机构;第四,从质量为主的竞争战略转变成迅速响应市场的竞争战略;最后,从以技术为核心转变成以人为本。 3 结语 综上所述,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创新和改革,其为制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传统机械制造业输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进一步促进了诸多相关产业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浅谈现代先进制造技术 摘 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和深远。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业中现代加工技术不断地创新,突出的特点就是加工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所不同。 关键词:先进制造;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它不是一般单指加工过程的工艺方法,而是横跨多个学科,包含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用户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所有相关技术,涉及到设计、工艺、加工自动化、管理及特种加工等多个领域,并逐步融合与集成。 一、先进制造技术产生背景 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是美国根据本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首先提出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此后,欧洲各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也相继作出响应。人们往往用AMT来概括由于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 二、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技术 一是成组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中,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础,将成组哲理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整个生产系统,改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敏捷制造。敏捷制造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基础结构,构造有多个企业参加的“VM”环境,以竞争合作的原则,在虚拟制造环境下动态选择合作伙伴,组成面向任务的虚拟公司,进行快速和最佳生产。 三是并行工程。并行工程(CE)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在传统的串行开发过程中,设计中的问题或不足,要分别在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中才能被发现,然后再修改设计,改进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包括维修服务)。而并行工程就是将设计、工艺和制造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并行作业,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四是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是利用所要制造零件的三维CAD模型数据直接生成产品原型,并且可以方便地修改CAD模型后重新制造产品原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决速发展和三维CAD软件应用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产品基于三维CAD设计开发,使得快速成型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快速成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汽车、通讯、医疗、电子、家电、玩具、军事装备、工业造型(雕刻)、建筑模型、机械行业等领域。 五是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以计算机支持的建模、仿真技术为前提,对设计、加工制造、装配等全过程进行统一建模,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时并行模拟出产品未来制造全过程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预测出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的可制造性与可装配性,从而更有效地、更经济地灵活组织生产,使工厂和车间的设计布局更合理、有效,以达到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最小化、产品设计质量的最优化、生产效率的最高化。 六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IM)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它强调通过“智能设备”和“自治控制”来构造新一代的智能制造系统模式。因此,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制造业市场应变能力、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常见先进制造加工技术 一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它是指对工件表面材料进行去除,使工件的尺寸、表面性能达到产品要求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当前,纳米加工技术代表了制造技术的最高精度水平,超精密加工的材料已有金属扩大到了非金属领域。根据加工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精度加工可大致分为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和纳米加工。 二是精密成型制造技术。它是指工件成型后只需少量加工或无须加工就可用做零件的成型技术。它是由多种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毛坯成型技术融合而成的综合技术,正在从近净成型工艺向净成型工艺的方向发展。 三是特种加工技术。它是指利用电、磁、声、光、化学等能量及其组合施加在工件的被加工部位上,从而达到材料去除、变形、改变性能等目的的非传统加工技术。 四是表面工程技术。它是指采用物理、化学、金属学、高分子化学、电学、光学和机械学等技术及其组合,提高产品表面耐磨、耐蚀、耐热、耐辐射、抗疲劳等性能的各项技术。表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热处理、表面改性、制模和涂层等技术。 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生产的产品无论是质量、效率,还是品种,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和实施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的行列。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面向转型应用本科院校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从转型应用本科院校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改革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扬课程最大价值,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转型院校 教学改革 引言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作为本科机械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本科第6或第7学期,也有的高校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此课程,一般为32~48学时。该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内容覆盖广,知识融合多,技术特点新,模式更新快。而相比之下,该课程的教材内容却存在:内容滞后性,知识概述性,体系分散性和技术动态性等特点[1]。同时,自十八大以来,在全国改革一盘棋的背景下,现代高等教育正引领高校向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方向转型发展。在此背景下,势必要求技术特点鲜明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本科教学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措施,以更好地完成在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中的学科使命[2]。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先进制造技术的课程改革,旨在更好服务学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革新教学目标,完善评价方式 学科教学目标必须首先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应用本科院校的技术类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娴熟的动手能力。所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当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性创新能力上来。而相应的课程评价方式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考试或期末考查的方式来进行,可以将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行课时段,根据内容特点区别性考核,全方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对于基本概念,重点理论等知识点可通过学生事先预习,再通过一次随堂测验考核;对于重要技术,前沿科学可通过设置课后开放性作业考核,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检索文献后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考核;对于综合技术可通过学生汇报答辩考核;对于实践能力除考查课上实验报告外,还应将课外实验次数,实验内容,企业技术调研结果,工程训练活动等内容纳入进来。形成一套围绕教学目标比较完备的考核体系。 二、精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知识涵盖广,在有限的学时里不可能做到一一尽述。所以,应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内容讲解。可以适当增加先进制造工艺,制造自动化技术,先进管理技术的讲授;相对缩减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模式章节的学时。而每个章节内部讲授也应有详略之分。比如先进制造工艺一章中,就可以强化对其他课程中未介绍且技术应用广,发展前景好的特种加工,快速成型工艺等作详细讲授。而对其他课程中已介绍或技术相近的内容只作补充介绍,不必一一赘述,如材料成形工艺技术等。另外,教学的内容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最新的学术成果,技术应用和研究热点,以补充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不足。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内容多,哲理深奥,综合性强,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同时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与学生现行的学习实习内容融合较少,造成学生感性认识欠缺,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普遍感到枯燥难懂[3]。因此,授课时应避免只用讲授的教学方式,应尽量丰富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先进成型工艺一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实验演示教学,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周边企业观摩或是通过播放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又如介绍柔性制造技术时,可以结合学生前期到企业认识实习参观的零件加工工艺,设置“同样的零件通过柔性制造加工时在工艺,设备,工具等方面与现行的加工方式相比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类问题,通过现场讨论作答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当介绍ERP的知识时,可只对ERP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介绍,可通过让学生课后自行搜集资料并课上汇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增强共赢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先进制造技术来源于应用实际,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当前技术,它是用更新的工艺、设备、技术、管理方法优化或改造旧的生产模式。其本身的内涵就相当丰富且新颖,因此在制造类课程中它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利用这一点,采取一体化教学团学活动的方式,让学过该门课的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同学良性互动,既可以巩固高年级同学的知识结构,培育榜样意识,也能够促进低年级同学的求知欲望,发扬进取精神,是一种双赢局面。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专题讲座、知识问答、技能训练、模拟工程师、创新竞赛,在全专业内形成团结互助,热爱创新的浓厚氛围。 结束语 总之,《先进制造技术》的课程教育应该摒弃不合理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革新长期不变的知识内容,探索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过程式评价方式,尽最大力量发扬以课程特征为基本的价值效益。立足课程,服务于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更好地培养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制造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断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为不断提高我国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做出相应贡献。 【关键词】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 制造业是我国第二产业中的重要行业,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制造业中的技术和制造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加深对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方面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 (一)先进制造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制造技术的内涵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手工制造上,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是集多家之成,融合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学科内容,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使得制造商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制造工艺、设计技术、自动化和管理,是传统制造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来说先进制造技术在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面向工业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工业中进行应用,而且不仅仅局限在制造工艺的应用上,而且现代先进制造技术还能够应用到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包装、维修等等各个方面当中,其应用面更加广泛;二是竞争性强。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制造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内产品往往受到来自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冲击,这就对国内制造企业在制造技术方面的投入提出了较高要求;三是带来制造业的改革。先进制造技术标志着制造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既继承了传统制造技术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并且将制造技术贯穿到产品生产过程当中,形成制造业中比较特色的产品技术群,掀起了制造业发展的一场革命。 (二)机械制造工艺 机械制造工艺则是机械制造业产品工艺水平的高低,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与传统大不相同,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一是现代机械制造业正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自动化技术和程序在制造业中应用的推广,机械制造业也正在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是管理自动化,而且生产整个过程也要实现自动化。随着国内对机械制造需求量的增加,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也成为制约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关键,自动化的生产模式能够大大提升机械制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二是现代机械制造业正朝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提升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其加工模式也由以往的分散式加工向集成化方向改变,从机械制造工艺的第一步到最后加工成品完全集中在一起进行,这样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而且能够提高管理效率。 二、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制造技术影响的是整个制造行业的发展,而机械制造作为制造行业中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受到制造技术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首先,先进制造技术能够推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使得机械制造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不断得到提升,促进了机械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不断得到应用,推动机械制造企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其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而且其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市场营销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可以说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机械制造工艺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不断增强机械制造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为机械制造工艺和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次,机械制造工艺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一部分,其工艺水平的提升和使用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不断丰富了先进制造技术。由此可以看出,机械制造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之间是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结束语 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应该加强对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方面研究的重视,上到国家下到制造企业应该将技术和工艺水平提升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制造技术水平,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的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浅谈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课堂教学 摘 要: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制造技术发生巨大变化,产生一系列的先进制造技术,新技术就会需要新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为此高校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新技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教师在讲授“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时引进学科前沿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学科前沿;“先进制造技术”;课堂教学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信息量大而且知识比较新。而先进制造技术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新科技、新理念不断完善,不断有新成果、新技术产生。结合“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和先进制造技术本身特点,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本科课堂教学,以研促教、教研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必要性 先进制造技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而来,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工厂生产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一系列新的职业及岗位[1]。我国高等院校的机械专业正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些人才作为制造部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紧跟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全面了解制造业,为此高校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技术,不断吸收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那么“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也应该是一门动态的课程,随着新科技、新理念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而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新发明等都和学科前沿紧密相关,所以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本科课堂教学就非常的必要。 二、教师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终身学习 近些年来,国家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置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基金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及进行成果转化。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的海洋,不断有新发明、新产品以及高水平的论文走在科学的前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和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而言能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对于教学而言教研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挖教材,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师而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紧跟学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以研促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给自己的学生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非常兴奋和自豪的[3]。 三、学生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积极向上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技术在航天科技、医学、房屋建筑、汽车、电子、服装等领域都有所应用,使得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变成可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将3D打印技术的最新成果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快速成型这个章节,对于学生而言能开阔视野,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掌握最新动态学科前沿,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同时也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投身科学研究中,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教师课题研究并可以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几年来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而言,也是终身受益的。比如本科阶段参加科研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养成思考的习惯,大四完成毕业论文时就能得心应手。如果学生本科阶段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继续深造,走上科研的道路。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那么在科研的道路上也会硕果累累。所以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科研和本科教学有效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成果、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走向高度综合。“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更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程和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3D打印技术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摘 要]对3D打印技术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对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精尖技术领域的需求与3D打印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3D打印,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建筑 0引言 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是指依据计算机三维模型数据,采用与减式制造技术相反的逐层叠加方式,利用金属、塑料或其它材料逐层打印来制作物体的过程,也被称作叠加成型技术或快速原型技术。3D打印技术自1984年问世以来便广受关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推动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掌握和应用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将是未来国家间竞争的重要体现和地位分水岭。目前,发达国家正在飞速发展3D打印技术,美国、日本和德国占据了3D打印市场的主导,尤其是美国占据了全球近40%的比重。我国的3D打印技术起步较晚,然而,近年来其在国内的应用市场日趋升温,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2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人民币,到2013年达到了20亿,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100亿,从而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 3D打印技术引发了制造业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已在航空航天、医疗、建筑等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尖端技术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1 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航天尖端领域是3D打印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美国麻省理工Technology Review中指出,高性能金属材料3D打印技术的突破是3D打印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将成为航空结构轻量化、高效低成本化的革命性途径。美国增材制造路线图将航空航天列为推动3D打印发展的第一工业目标行业,美国国家增材制造创新联盟2014年资助的15个项目中60%与航空航天直接相关;欧盟Horizon 2020 计划给增材制造带来发展新机遇;英国政府2014年资助考文垂大学6000万英镑,建设开发航空部件的国家增材制造中心;德国建立了直接制造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和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结构轻量化方面的应用;法国增材制造协会致力于增材制造技术标准的研究;瑞士的洛桑理工学院以及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均成立了增材制造研究中心;西班牙也启动了一项发展增材制造的专项,研究内容包括增材制造共性技术、材料、技术交流及商业模式等四方面内容;我国在《国家增材制造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 年)中提出到2016 年在航空航天等直接制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 在众多研究计划支持下,航空航天用3D打印金属构件取得了重要进展。美国AeroMet公司于2000年9 月完成了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机翼结构件,并于2001年为波音公司制造了次承力钛合金结构件;2013年,美国普惠-洛克达因公司采用SLM技术制造了J-2X火箭发动机的排气孔盖,另外,美国军方已经利用3D 技术成功试制出导弹弹出式点火器模型,并取得良好效果。我国从2000 年开始钛合金等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一直受到政府主要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激光打印的钛合金零件的抗疲劳性能比锻件高32%~53%,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降低一个数量级,该团队制造的某战机钛合金主承力构件加强框投影面积达5.02m2,通过了装机评审,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飞机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并实现装机应用的国家,该成果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 生物医学领域 随着生物制造概念的提出和发展,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个应用方面是快速构建医学模型以利于术前模拟,提高手术成功率,美国儿童医院曾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患者的心脏模型。 第二个应用方面是利用3D打印的优势来调节材料的密度,通过改变孔隙率和微孔大小,制造适应细胞生长的活性骨骼。Jiankang等人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了钛合金半膝关节和多孔生物陶瓷人工骨骼,组装后得到了临床表现良好的复合半膝关节假体;国内的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取得了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成果制造出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骨骼。 第三个应用方面是制造生物器官。美国南卡罗来纳医药大学采用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了三维肾脏血管;Mannoor等人[13]打印出的仿生耳能实现听觉;清华大学成功制造出了具有自然特性和生物活性的组织器官;西安交通大学采用天然基质生物材料成功研发了打印立体肝组织的仿生设计和制造技术。 第四个应用方面是个性化控制细胞分布,精确打印牙齿生物支架。美国Stratasys公司和德国Envisiontec公司的都生产出了专门用于牙科应用的3D 打印机;华中科技大学自主研发、制造出了可摘除的钛合金义齿支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成功研制出了人牙髓细胞共混物,并成功进行了打印实验。 第五个方面是3D精准扫描建立3D数据模型实现整形美容。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牛耳细胞在3D打印机中打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于先天畸形儿童的器官移植;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成功研发出能打印出皮肤的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英国口腔外科医生Andrew Dawood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恢复了肿瘤患者的说话和吞咽能力以及面部特征;我国上海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利用 3DP工艺,打印头颅三维模型及缺损的下颌骨模型,成功为23位患者进行了修复下颌角截骨整形术。 3 建筑领域 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目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制作建筑模型;二是在工程施工阶段利用3D打印技术建造实际建筑结构。 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师可以使用3D打印机将计算机中的设计三维模型直接打印为建筑模型,这种方法具有快速、环保、低成本等优点,可以用于制作精美的建筑模型。目前3D SYSTEM公司能以石膏粉为原料打印彩色建筑模型。 在工程施工阶段,3D打印技术用于快速打印建筑结构目前正处于研发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当前应用的3D打印技术主要有D型工艺(D-Shape)、轮廓工艺(Contour Crafting)和混凝土打印(Concrete Printing)。D型工艺由意大利发明家恩里克・迪尼发明,通过打印机底部的喷嘴,喷射出镁质黏合物,在黏合物上喷撒砂子可逐渐铸成石质固体,通过一层层黏合物和砂子的结合,最终形成石质建筑物;建造完毕后建筑体的质地类似于大理石,比混凝土的强度更高,并且不需要内置铁管进行加固。“轮廓工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教授比洛克・霍什内维斯提出的,轮廓工艺的材料(混凝土)由喷嘴根据设计图在指定地点中挤出后,由喷嘴两侧的刮刀进行外型修整,凝固后可形成建筑结构外墙。混凝土打印由英国拉夫堡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提出,使用喷嘴挤压出混凝土通过层叠法建造构件。 4 结论 许多高尖精技术领域的需求推动了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这些领域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3D打印技术,解决现存的技术难题,实现打印产品规模化生产是3D打印技术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根本所在。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基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创新实践 摘 要: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学目标的重组、教学内容的创新展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改革成果。 关键词:制造技术;教学目标;课程创新 近几年,学生的就业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亟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二次开发,其核心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即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某门课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识交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做、思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与技能。 一、教学目标的创新设计 1.教学任务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主要讲解的是逆向设计、建模与加工。其具体的工作流程是针对现有样品或模型通过三坐标数字化测量仪准确、快速地将物体的三维坐标数据以数据点集的形式获取得到。在经过数据处理、构建曲面、编辑、修改后,传送至常用的CAD/ACM系统作进一步的设计,再由CAD/CAM系统生成刀具的NC加工轨迹传送至CNC机床制作所需模具,或者生成STL文件传送到快速成型机将样品模型制作出来,也可由CAD生成机械加工用的图纸,再由传统机床加工出产品零件的流程。 2.学生情况分析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精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大三的学生。学生已进行过三维设计软件造型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学习过机械制图、CAD/CAM技术等专业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3.教学资源分析 理实一体教室或实训室配置有40套三维逆向建模与创新的软、硬件平台。 4.教学目标设定 综合以上对教学任务、学生情况和教学资源的分析,根据目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职业标准和教学大纲为依据,设计本任务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二、教学内容重整组合 三、教学方法推陈出新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遵循“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比一遍”的技能认知规律,采用“听、看、做、比”相融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培养他们勤于动手,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知识掌握较以往更牢固,学习兴趣浓厚了。看来高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源于工作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从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着手。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浅谈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愈来愈快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抽油机制造行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高速发展着。本文主要先就抽油机制造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我国当前抽油机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最后对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抽油机 制造行业 科学技术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同样适用于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工艺、新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属未来抽油机制造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我国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也日渐成熟。本文就在以分析当前抽油机制造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发展应用展开探讨。 一、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分析 就从当前世界范围看来,我国属世界上排名地位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项能源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大,尤其是原油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但是,如若仅从我国当前能源利用的生产现状来看,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的发展需要,不仅如此,石油的大量进口也与我国国情发展严重不符。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这都对我国的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重阻挠。而我国当前面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能源的挑战。基于此,在以我国当前发展现状为前提条件下,不仅应该着重提高我国的石油生产量,同时还需做到节能减排,实现我国能源可利用率的提高,特别是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必须要进一步提高。 依据我国大量实践资料与研究表明,当前抽油机在油田工作中具有极高的耗电量,最高可超过油田耗电总量的40%左右,而抽油机可利用的有效电能仅占实际耗电的1/3左右,就此,如何控制抽油机能耗消耗,实现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是相当大的一个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将先进的制造技术应用到抽油机制造行业中去,以期借助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促进抽油机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加原油产量。 总之,为节省抽油机的能耗消耗,我们通过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采用改革抽油机基本结构、减少抽油机总体用钢量等方法,取得较好效果。当前得到普遍应用的包括双驴头型抽油机以及下偏杠铃型抽油机等等。 二、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的制造技术比较,存在诸多优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进制造技术重视在制造过程中的组成以及对管理合理化的更新方面,它属于由硬件、软件以及人组成的系统集成。 第二,先进制造技术的根本目标是为实现并提高制造业的低能耗、高效率、清洁以及灵活生产,实现上述目标可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应变能力。 第三,先进制造技术除了对制造工艺的应用之外,在整个制造业的运作过程中都有应用体现,例如从初期的市场分析,产品的设计以及加工,直至后期的产品服务于维修等各个阶段,都可以将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其中。 第四,先进制造基础除了包括物质流与能量流外,还包括信息流及知识流,也就是说其属于将人、信息、管理与技术集为一体的四维集成应用,这也属于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钢材料的价格在近些年来也突飞猛涨,有些企业虽然在此过程中不乏缺少对抽油机的改革创新,但却并未获得较好效果。究其原因,我国当前还并未形成与抽油机改进制造相关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也就无法实现对抽油机的改革创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这也与我国发展制造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我国当先对抽油机的改革来说,主要是集中在引进设计或者是引进改进这两点,设计层次并不高,而就国外已经较为成熟的抽油机设计来看,其出发点在于对抽油机制造原理、结构设计以及使用等多方面、深入角度的剖析,在借助先进制造技术的条件下,实现抽油机的高效性与节能性。这也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实现我国抽油机的发展,应积极、主动探索国外成熟技术,将新的、成型原理引入到抽油机制造行业中。 三、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就结合我国当前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发展特点来看,应积极对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进行探索,加以借鉴,引进国外成熟的抽油机制造技术原理,将其在符合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有效应用与完善。随着我国机床业以及装备业的高速发展,与当前高素质人才相结合来看,我国其实已经具备了设计、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实力,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人才资源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继而提升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产品技术实力的提高。我国大部分抽油机制造行业其实都存在属于自己的研发网络,且将CAPP、CAD等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其中,已经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于此,与现有技术充分结合,积极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建立与完善抽油机虚拟样机,在以虚拟样机为基本前提下,进行对我国抽油机工作情况的探讨,可以实现对抽油机可靠性能及基本使用性能的深入分析,继而发现其中不足之处,总结后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完善。 结束语 当前正是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还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属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难关。针对于此,我们应紧抓机遇,进一步促进我国抽油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提倡并实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提升我国抽油机制造能力,争取尽量与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水平持平,确保在竞争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可以占得一席之地。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的工艺若干分析 摘 要:随着相关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各个行业也取得相应的进步。在现在社会上的制造行业和相关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制造行业和机械行业之间出现了一些相似的地方,这些相似的地方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社会的行业之间的发展都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而且在相关的制造行业中运用相关的机械行业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制造行业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提高,从根本的角度上解决我国制造行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进一步使得我国的相关经济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分析 总的来说相关的制造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进行相关制造行业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我国的经济方面能够带来很大的好处。而且在很大方面来说,我国的相关制造行业与先关的机械行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使得我国的制造行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提高,从而使得我国的相关经济水平取得了更加良好的发展。自我国实施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的制造业也取得了很快速的发展,这种快速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相关制造工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就需要对相关的制造技术与相关的机械制造工艺进行相应的结合,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制造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1 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1.1 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两者之间的联系 在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相关的制造技术的发展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相关的工业制造项目还包括相关的食品制造和机械制造的项目。总的来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相关的制造技术的。而且对相关的制造技术的概述还可以看出相关的制造行业是属于我国现在社会上经济来源的最主要动力,因此做好相关的制造技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相关的机械制造工业在我国的发展也占据着很高的地位,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要求对相关的机械制造进行相关的改革。从很大反方面来说,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中出现的相关机械设备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改善就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相关的机械设计和重新制造,在这里就涉及了相关的计息可制造。而且在进行相关的制造技术中也经常会使用一些机械设备,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紧密的联系。从相关的实例中可以看出在进行相关的制造技术中配合使用相关的机械制造工艺,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相关的制造技术的进行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使得相关的制造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总而言之,这两者之间是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1.2 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相关的来说,实行先进的制造技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进行相关先进的制造技术在对现在社会上的技术设计和相关的工艺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在近年来发展的机械制造工艺在很大声的程度上是受相关的制造技术的影响,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表明了相关的制造技术采取先进的手法可以对机械制造工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与机械行业的改变通过相关的实例可以发现其改变的趋势主要在于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生产方式产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相关的机械制造工艺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采取先进的设计理念。而先进的制作技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能够满足这种先进机械化的生产,因此先进的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主要在于使得机械制造工艺的生产更加便捷,进一步实现相关产品零库存的思想目标。 2 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水平和机械制造工艺质量的相关措施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涉及社会各个行业,先进制造技术的水平高低决定了机械制造工艺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改进机械制造工艺能力。在新形势下若想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创新能力,就必须采取相关方面的措施,以此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水平。 2.1 采取措施提高先进制造技术运用与机械制造工艺之间的契合度,加强工艺创新研究开发力度,使制造技术同机械制造工艺进行整合。机械制造工艺创新是指机械制造企业利用新型生产制造技术、制造方式和规则体系等等,目的在于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机械设备的品质和经营效率的制造活动。工艺创新的方法主要有:应用信息化手段、使用先进设备、使用集成技术、使用优化理论。 2.2 国家政府部门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制造部门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的工艺程序。不仅如此,制造单位也要积极参与研究,因为制造单位才是研发的主体。就目前现状来说,机械制造单位应当改变传统的制造理念,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经营管理质量。政府部门要关注机械制造的发展,尤其是对薄弱的环节,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采用政策积极引导、支持制造企业的发展。 2.3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试行区域,不断循序渐进的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要因地适宜,地区、单位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在开展推广工作的时候要立足实际,采用滚动式发展方式。试行地区应当采用重点单位和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不断的研究与分析,一定好待先进制造技术体系完善和成熟之后再广泛应用于制造企业。 2.4 政府部门和制造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提高机械制造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相关技术的改革,尤其对我国现在社会上高速发展的制造行业和机械行业来说这种改革的趋势显得更快速。而且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相应国家的社会发展需求对相关的制造工业进行相应的改革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对相关的制造行业的发展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需要涉及相关的机械行业,因此合理有效的发展机械行业使得相关的制造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先进制造技术 【摘 要】分析了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特征,论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指出数字化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对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数字化;先进制造;机械;信息化 1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ories Technology)是指以提高制造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综合利用信息、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以及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对传统制造过程中及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中的使用、维护、回收、利用等有关环节进行研究并发行的所有适用技术的总称[1-2]。 相对传统制造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是一项融合数字化技术和制造技术,且以制造工程科学为理论基础的重大的制造技术革新,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数字化先进制造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诞生的。它是对制造过程进行数字化的描述,将制造信息采用数字化的表征、存储、处理、传递和加工,从而在数字空间中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3-6]。 2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1 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特征 先进制造技术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先进性。制造工艺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必须是经过优化的先进工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必须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工艺,它从传统制造工艺发展起来,并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 (2)通用性。先进制造技术不是单独分割在制造过程的某一环节,它覆盖了产品设计、生产设备、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甚至回收整个过程。 (3)系统性。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先进制造技术的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的信息流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是可以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集成性。先进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叉、融合,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集成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5)技术与管理的更紧密结合。对市场变化做出更敏捷的反应及对最佳技术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先进制造技术十分重视生产过程组织管理体制的合理化和最佳化。 2.2 基于数字化的先进制造技术 数字化制造技术符合先进制造技术的上述五个基本特征。先进制造技术时代是数字化信息的时代,数字化技术是数字的生产、采集、存贮、变换、传递、处理及广泛利用的新兴科技领域。制造业从50年代数控机床的发明,标志着机械制造业向着数字化走出了第一步,随后制造信息化沿着三个方面推进,一是现场生产方面,如:NC/CNC/DNC/PLC/FMS/AC等;二是产品和工艺设计方面,如APT/CAD/CAM/CAE等;三是生产管理和集成方面,如MRP/PDM/ERP/CIMS等。可以说信息技术改变了当代制造业的面貌。 3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 3.1 数字化先进制造的核心技术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它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诞生的。数字化先进制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技术[4,6]: (1)制造过程的建模与仿真。制造过程的建模与仿真是在一台计算机上用解析或数值的方法表达或建模制造过程,建模通常基于制造工艺本身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并为实验所验证。 (2)网络化敏捷设计与制造。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改善企业对市场的响应性。我国企业向国际接轨就必须在此领域开展研究,尽快掌握并赶上国外先进水平。 (3)虚拟产品开发。虚拟产品开发有四个核心要素:数字化产品和过程模型、产品信息管理、高性能计算与通讯和组织、管理的改变。 3.2 数字化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实现 (1)数字制造的全球实现―网络制造。随着数字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这些企业可利用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通过数字网络在企业内部传递的知识与信息。 (2)数字制造的动态联盟―敏捷制造。为实现高增值、高产品质量及优质服务,只有借助于高性能计算机和高速网络,在数字化环境中,充分利用其他企业制造过程的信息流和数据库等有用的数字化资源,才能对变化市场做出快速的响应。对于某些产品一个企业不可能快速、经济地独立开发和制造其全部,必须根据任务,由一个公司的某些部门或不同公司按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于是,一种以数字制造为平台的先进制造技术即数字制造的动态联盟―敏捷制造崭露头角。 (3)数字制造的计算机实现―虚拟制造。数字化表征与传递、建模与仿真是数字制造的核心科学问题。这种能实现制造形状与过程的数字化表征、非符号化制造知识的表征、制造信息的可靠获取及其传递的、由整个制造信息形成的数字空间,为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 (4)数字制造的快速实现―快速原型制造。制造业面临两个重要的挑战:一是要大大减少开发时间,二是产品的个性化。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和CAM)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障碍。 虚拟制造技术在计算机上实现了产品实际的制造过程,对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减少开发费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催生了制造技术上的又一次新的变革―快速成型制造技术。 (5)数字制造的环保化实现―绿色设计与制造。制造业为人类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每年产生了近55亿吨的无害废品和7亿吨的有害废品。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一定要在制造的各个阶段进行污染控制。有必要使用能在各个阶段评估环境被影响的后果的工具和方法学来支持设计和制造,一种具有意识的先进制造技术―绿色设计与制造ECD M (EnvironmentallyConsciou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 4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未来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基础环境和重要手段,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例外地建立了内部网。制造业在知识经济到来时呈现明显的信息化趋势,可以说信息技术在促进当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信息技术将在更深层次上渗透和改造传统制造业。 当前,数字化制造正在深入发展,其主要趋势呈以下四点: (1)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形成以MBD/MBI(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 基于模型的定义/Model-BasedInstructions,MBI基于模型的作业指导书)为核心的设计与制造。MBD是用集成的三维实体模型来完整的表达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定义技术标准,为设计人员服务,解决的是要制造什么的问题;MBI是以三维模型表达的车间工作规范和方法,为加工、装配、检测人员服务,解决的是怎么制造的问题。MBD/MBI技术将使工程技术人员从繁琐的二维图纸和表格文化中解放出来,可将更多精力转移到需求分析和产品创新研发上。 (2)真正并行和协同的实现-数字化制造中的直观可视化工作环境以及建模和仿真技术,为并行和协同工作提供了友好的协同工作环境及有效的实验验证手段和评估优化工具。数字化制造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目前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如精密化、智能化、网络化、极端化等,无一不与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3)数字化装配与维修的应用―装配是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虚拟现实技术(VR, Virtual Reality)的发展为解决装配序列规划和装配性能仿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虚拟装配技术可在无物理样机的情况下对产品可装配性、可拆卸性、可维修性和装配过程中的装配精度、装配性能等进行分析、预测和验证,并支持面向生产现场的装配工艺过程的动态仿真、规划与优化。目前虚拟装配技术已从简单的几何装配正朝着考虑精度、物性、过程、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装配技术方向发展,这是推进虚拟装配技术实用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4)数字化车间与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工厂是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车间和和工厂集成应用和高效运营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在三维工艺过程、工艺装备、生产线布局和生产管理综合优化和集成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在工厂、车间和生产线上由设计到制造的数字化执行、管理和控制问题,是实现企业挖潜和增效的最有效形式。目前,生产线建模仿真技术和车间布局规划已日益受到重视,它为高效物流实施以及精益生产、可重构制造、单元化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提供科学分析工具,尤其对多品种、变批量和混线生产等复杂生产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 结束语 先进制造技术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有效手段,为了有效地在我国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需要明确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重点。综观以上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可以看出数字制造实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是实施其他先进制造技术的平台。 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是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中的重要一环,其本质是支持数字化或信息化制造业的技术。充分运用当代数字化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符合本世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面向车辆工程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很多高校都将先进制造技术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都非常重视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然而现有的先进制造技术教材不适应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并且当前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针对上述问题,该文立足于车辆制造业,在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改革尝试,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在教学模式上尝试采取流程教学法。实践证明,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车辆工程 教学改革 课程内容 1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为了应对其制造业所遭遇的挑战,达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增加就业的目的,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以增强其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由国家科学工程技术委员会(FCCSET)主持开始实施先进制造技术计划。随后,欧美日等国家纷纷跟进。 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总称,涵盖了制造的各方面,包括工程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和相关学科的支撑技术和支撑环境。 国际生产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Production Engineering Researeh,CIRP)统计表明,当前先进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多达30余种[1]。特别是我国近十年来制造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汽车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汽车工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2372.29万辆,同比增长了7.3%,同时汽车销量为2349.19万辆,同比增长了6.9%,产销量均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前六强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和广汽,其销量分别为558.37万辆、380.25万辆、308.61万辆、254.78万辆、240.09万辆和117.23万,占2014年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79.2%。然而,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为277.44万辆,仅占轿车销售市场的22.4%,同比反而下降了17.4%。因此,国产汽车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制造技术亟待提高和加强。相应地,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校这方面的课程需要加强。 2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现状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高校就开始面向本科教学相继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来满足工业企业生产的要求。 一直以来,先进制造技术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全面,但是重点不突出。大多数教材都是把先进制造技术分为几个主题技术群,即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和制造自动化技术。该分类方法是1994年由美国工业技术委员会提出的[2]。然而,时至今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了20年,许多新涌现出的技术尚未吸纳进现行的教材中。 先进制造技术之所以谓之先进,是因为它指的是动态的技术,是在不断吸收其它学科新技术的基础上体现其先进性,所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也应该是动态的,其教学内容应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3]。 另一方面,现有先进制造技术的教材内容广泛,但没有考虑到行业特点,缺乏对应的案例,因此就成了泛泛而谈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造成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状况。 3 课程改革 3.1 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目前的课程现状与本校的行业特点,重庆交通大学机电学院着重强调交通装备行业特色,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车辆制造(汽车、摩托车和轨道车辆)为导向,引入近年来车辆制造企业逐渐采用的新技术。 机械产品的制造分为三种方式:去除成形,整体成形和添加成形,对应的典型工艺分别为切削加工,材料成形(铸造、冲压等)和快速成形。当前几乎所有的先进制造技术教材都包含了去除成形和添加成形的内容,例如高速加工、精密加工和快速成形,但是现有教材却始终忽略了材料成形技术。然而,汽车、轨道车辆等制造企业已经在开始使用这些新技术。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学生增加这方面的知识。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如渐进成形技术、多点成形技术、热冲压成形等[4]。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先进板料成形技术内容。 另外,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日益受到重视,汽车轻量化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就是轻量化材料的使用。而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的焊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钢质车身,因此例如搅拌摩擦焊等一些新的材料连接技术被应用于车身的焊装生产[5]。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先进连接技术内容。 3.2 流程教学法 现行教材内容组织在章节上基本上分为先进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制造自动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制造模式几部分[6],然而企业生产实践中,各种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为了让学生对这些技术的使用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打乱教材的组织顺序,以生产实际中制造流程来讲授相关技术。实践表明,流程教学法类似于案例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产品开发阶段。从汽车概念设计开始,在车身造型阶段引入逆向工程技术和CAD建模技术,在车身结构设计时引入CAE技术,在样车制造阶段引入快速成型技术。 (2)生产准备阶段。针对工装夹具设计讲解成组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针对模具设计制造讲解CAM编程和数控技术。 (3)批量生产阶段。针对汽车三大部件:发动机、车身和底盘,以发动机为对象,讲解高速加工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和特种加工技术。以车身冲压为例,讲解先进板料成形技术;以白车身焊接为例,讲解搅拌摩擦焊等先进焊接技术;结合焊接机器人讲解机器人技术。结合冲压生产线和总装生产线,讲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简析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模式 摘 要 受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以及生产周期和精度要求越来越严格等因素的影响,先进制造技术呈现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首先,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背景和概念;然后,结合现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特点、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要求,分析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 先进制造技术 模式 生产 1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简称AMT)是指在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中融合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等现代科学技术,使材料转换为产品的过程更为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精益、敏捷、灵活,取得理想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体系,包容了从市场需求、创新设计、工艺设计到生产过程组织与市场信息反馈在内的工程系统,主要以先进制造工艺、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辅以支撑技术和制造技术基础设施(管理技术)。如支撑技术包含有信息技术、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等,管理技术着重在产品品质管理及人员组织培训等。因此,先进制造技术就是人、技术、组织三者的协调融合统一。 2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式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是从传统的制造生产模式中发展、深化和逐步创新的过程而来。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大批量生产模式是以提供廉价的产品为主要目的;信息化时代的柔性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模式、敏捷制造模式等是以快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为主要目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知识化时代的绿色制造生产模式,它是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能源消耗为主要目的。 2.1柔性生产 柔性生产模式由英国莫林斯公司首次提出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推广应用。该模式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以增强制造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可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且改进产品质量。 2.2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模式是由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日本制造工业的经验时提出的。这种模式以改革企业生产管理为特点,其基本要求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同时获得极高的生产率、最好的产品质量和极大的生产柔性,使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精益特点。 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因此有些管理专家也称精益生产方式为JIT生产方式、准时制生产方式、适时生产方式或看板生产方式。其核心思想包括: (1)追求零库存。精益生产是一种追求无库存生产,或使库存达到极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 (2)追求快速反应,即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为了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精益生产者开发出了细胞生产、固定变动生产等布局及生产编程方法。 (3)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精益生产方式成功的关键是把企业的内部活动和外部的市场(顾客)需求和谐地统一于企业的发展目标。 (4)人本位主义。精益生产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把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视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和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包含了充分尊重员工;重视培训;共同协作等。 (5)库存是“祸害”。高库存是大量生产方式的特征之一。由于设备运行的不稳定、工序安排的不合理、较高的废品率和生产的不均衡等原因,常常出现供货不及时的现象,库存被看作是必不可少的“缓冲剂”。但精益生产则认为库存是企业的“祸害”,其主要理由是库存提高了经营的成本以及库存掩盖了企业的问题这两个方面。 2.3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模式是将柔性制造的先进技术、熟练掌握的生产技能、有素质的劳动力,以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灵活管理三者集成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4虚拟制造 虚拟制造生产模式是利用制造过程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来实现产品的设计和研制的模式,即在计算机中实现的制造技术。在产品真正制造出来之前,首先在虚拟制造环境中完成软产品原型代替传统的硬样品进行试验,对其性能进行了预测和评估,从而大大缩短产品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高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以便更可靠地决策产品研制,更经济地投入、更有效地组织生产,从而实现制造系统全面最优的制造生产模式。 2.5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模式是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绿色化学”、信息技术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成果,使制造过程中没有或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制造系统的综合集成生态型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模式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长远发展的制造模式。 3结语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基础,被称为“立国之本”。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制造技术成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数据化控制和研发为依托,绿色技术为制造主体,系统化管理为辅助系统的更加灵活而高效的低污染技术模式,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互动。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论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特色与教学方法 摘 要 分析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结合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先进制造课程教学方面提出了教学内容优化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先进制造技术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0 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传统的依靠手工制作的制造业也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元素,其产品的设计、制作的工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等均得到不断的优化。先进制造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从而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从而系统地介绍先进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是集机械、自动化、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课程,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纷繁复杂,并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比例,将所学的先进制造技术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给门课程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印象更加深刻。 1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色 1.1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 先进制造技术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结合机械、电子信息、经营管理等现代化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作加工、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过程中,以便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低耗和清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各大高校所使用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较深,前后章节之间的衔接性不是很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很吃力,对先进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不太熟练,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2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特色 首先,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从课程,其综合性较强。由于该课程涉及到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现代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包含了信息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等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其涵盖的内容、过程和信息相当的复杂。 其次,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内容覆盖面广的学科。与传统的制造技术相比,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涉及到产品生产加工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到产品生产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跟踪与质量服务等各方面的过程,其运用到的技术包括自动化技术、产品制作加工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技术等等。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跨学科的技术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和强度,并且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学生适应能力也不断受到挑战。 再者,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动态发展的技术,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融入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等,而这些技术渗透到了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设计到生产加工到生产管理再到最后的销售和售后整个环节。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最好,才能实现高效、低耗和清洁生产的目的。因此,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也要随着发生变化,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最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用性较强。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现代加工制造业的应用较为广泛,实践性较强。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法不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不仅重视技术的学习,还重视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技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得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得到加强。 2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2.1 合理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一门动态变化的课程,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化,教材和教学内容也应该随之做出调整。首先,要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的学科范围较广,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难以兼顾到教材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关知识板块的重要性程度做出课程所需课时的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把握课程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去学习相关知识点。其次,先进制造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力,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受到制造型企业的青睐。为了顺应这种市场形势,高校必须保证先进制造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学习这门课程。最后,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特色,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2.2 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更新速度较快,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为了培养具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另外,现代制造型企业已经从传统的加工装配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先进制造的技术还要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理念指导实践,随着新理念的诞生,新的技术也随之出现,因此,随着先进制造理念的独断发展变化,先进制造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只有让学生掌握好了新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才能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另外,除了要更新教学理念之外,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既有对基本概念的讲解,也有对相关技术知识的讲解,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可以采用授业式讲解,对技术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或者两者相互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对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这样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结合先进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课程信息量大,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节省上课板书的时间,使教师将主要的时间用于相关知识的讲解上面。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动画、视频等,不仅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但应该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还是应该对整个课程讲解起到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对相关重难知识点做出板书,方便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提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2.4 注重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先进制造课程的实用性和工程性表明这门课程不仅要有理论教学,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再加上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对理论知识难以形成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久而久之,便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要加大先进制造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够对理论知识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参与到实验室的项目中来,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大型制造型企业、科研机构或者其他实验基地进行观察和体验,从而对先进的设备和制作工艺有一个更加感官的接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先进制造课程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便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并且更加愿意去探索和挖掘这些理论知识的实用型。 3 总结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涵盖的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并且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融入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等,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先进制造技术也要不断地发生变化,以便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除此之外,先进制造技术还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四种教学方法,分别从教学内容、讲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效果着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教学,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在各个制造行业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而且在整个制造业生产流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先进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制造业生产流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如何顺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把握发展机遇,不仅是我国当前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国际上制造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研究 虽然到目前为止,行业内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和概念。但是几乎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先进制造技术不仅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制造业生产流程需要,而且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共同发展的成果。因此,对现代制造业生产流程在先进生产技术影响下的再造进行研究,不仅符合当前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大环境,而且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1.制造业生产流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长期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在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对国外的倚重比较大,这样不仅造成了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较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国制造业流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设备技术改造投入不足,生产工艺、制造业管理以及人员素质相对落后。 面对当前国际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对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加强我国制造业运用先进制造技术的水平、促进我国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再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自身制造技术相结合 首先要明确: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并不意味着照搬国外先进制造技术,而是要将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我国自身制造业特点相结合。在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再造方面,既要重视对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又要加强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因为只有立足于我国制造业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生产流程再造,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制造技术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在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再造上还要按照行业自身规律进行,不能盲目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 1.2加强制造业人才的培养 对制造业进行生产流程的改造,既要基于先进制造技术,同时又要注重对生产人员的培养。因为先进设备毕竟只是外在因素,想要真正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保证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取得成功,关键还是在于人才的培养上面,即制造业企业要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工人,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过程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想保证整个生产流程再造成功,不仅要注重对一线产业工人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对管理人才的培养。 1.3发挥制造业企业主体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制造业企业是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的主体,因为归根结底,先进制造技术运用效果还得需要实践检验。制造业企业想要成功地进行生产流程的再造,首先就要重视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投资,制造业企业应该将眼光放长远。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也要在制造业企业生产流程的再造上发挥引导作用。当前我国很多的制造业企业都存在着制造技术开发能力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更加应该发挥好其宏观管理的职能,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流程再造的引导和扶持,提升地方企业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水平。 2.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机械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业技术的运用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以往单一的技术手段。相应的,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同样也体现在多个方面。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制造业的整个过程中,以机械制造业为例,不管是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还是生产流程中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日益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以机械制造业为例,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机械产品毛坯制造工艺的生产流程再造 对于机械制造业来说,机械产品的毛坯制造既是整个制造流程的前提,也是整个制造流程的关键。目前较为先进的机械产品毛坯制造技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铸造的精密性与洁净性,例如,外热风冲天炉熔炼、处理、保护成套技术;钢液精炼与保护技术等等。除此之外,在机械产品毛坯的锻压方面,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诸如:热精锻生产线成套技术;冷温成型成套技术等等,都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再造。 2.2机械产品加工工艺的生产流程再造 机械产品加工流程的再造是整个机械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逐渐呈现出高效率、高精度的发展趋势。目前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主要包括:高速切削与高速磨削;复杂型面的数控加工以及游离磨料的高效加工等等。 2.3机械产品表面处理工艺生产流程再造 随着机械产品相关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机械产品表面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目前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在产品表面处理方面运用的先进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镀非晶态合金技术;新型节能表面涂装技术;高速燃气喷涂技术等等。 2.4机械产品自动化生产技术流程再造 目前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流程逐渐呈现出自动化的趋势,而且在机械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再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是一个大趋势。目前机械制造业生产中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机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集成制造技术、自动检测及信号识别技术等等。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世界各国制造业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流程的再造是大势所趋。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把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我国制造技术的自主开发相结合,从而使我国的制造业能够在更高的技术层次上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探析 摘 要: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带动科技前进,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作者简单的分析了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的内容,分析了其特征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等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新兴交叉学科;智能化;绿色制造 1 定义 所谓的制造技术就是把原料变成最终的产品的一种科技。当前时期,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产业,而且国际上常常以该项能力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从上世纪末期开始,由于电脑等科技的出现,使得产品不断的更新发展,此时过去的制造技术已然无法和当前的经济发展能力相协调。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只有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家才能够获取更好的发展。 2 特征分析 先进技术相对于过去的技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过去的技术一般是指将原料单纯的变为产品的一个过程,集中于产品的加工以及装配等,但是新技术的特点是其涵盖了很多先进的工艺,能够应用到整个过程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区别是在以前各项学科等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然而先进科技的特点是能够将各种学科知识有效的融会到一起,逐渐的变成一种综合化的内容。彼此间的界限正不断的模糊。 当前世界是一个整体,由于贸易以及交通体系的完善加之通信领域的发展,制造业已然成为了全球化的模式。而先进制造技术也得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应用推广。越是技术发达的国家其发展速度就越快。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全面的推广使用先进制造技术,不过在具体发展的时候也要结合当前的国家发展态势等来分析。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当前正在以非常快的速率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不断的探索研究适合我们国家具体情况的优秀制造科技。 3 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技术群和支撑技术群 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技术群主要包括有关产品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两大技术群。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系指用于生产准备的工具群和技术群。产品研发所需的费用以及其品质和何时研发成功等都和设计技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在设计的时候可使用很多工具,比如通过电脑来配合设计。最近几年开始出现的并行设计有着其重要的存在价值。第一是它能够缩短产品研发所需的时间,第二是能够将生产时期制造的废弃物质数量减少到最低,进而保证了产品能够再次回收使用。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指用于物质产品生产的过程及设备。例如,模塑成形、铸造、冲压、磨削等。由于先进技术的发展,过去的制作工艺等开始出现显著的改变。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有关加工和装配的技术,也是制造技术或称生产技术的传统领域。 支撑技术群是指支持设计和制造工艺两方面取得进步的基础性的核心技术。基本的生产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支撑技术,诸如:测试和检验、物料搬运、生产计划的控制以及包装等。它们也是用于保证和改善主体技术的协调运行所需的技术,是工具、手段和系统集成的基础技术。 4 发展方向简述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逐步智能化、信息化。基于CAD/CAM技术的CMS是制造业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方向。CMS通过CAX系统和PDM系统,进行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仿真,并结合数字化制造设备,进行自动加工。所谓的智能制造,具体的说是把人工智能合理的融会到生产活动的所有步骤中去,其能够模仿人类大脑开展高效率的活动,能够保证生产活动呈现出最为合理的状态,而且它还能够进行组织活动。当前社会是一个以信息科技为主体的社会,人们的活动离不开信息,信息科技的发展速率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能力。此时信息科技开始不断的向着制造行业融会,促使着行业发生变化,此时出如C IM S、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企业与虚拟制造等就出现了。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正在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贡献了非常显著的力量,不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受到一定的破坏。当前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在这种背景之下绿色制造就应运而生了。绿色制造是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它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能够将生产活动对生态的污染减少到最小。而且能够显著的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尤其是在当今这个资源日渐减少,生态不断恶化的时代里,这种制造方式的优点非常明显,它将会成为今后行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加工制造技术向着超精密、超高速的方向发展。目前加工精度达到0.025μm,表而粗糙度达0.0045μm,已进入纳米级加工时代。超精切削厚度由目前的红外波段向可见光波段甚至更短波段靠近。超精加工机床向多功能模块化方向发展,超精加工材料由金属扩大到非金属。 超高速切削。目前铝合金超高速切削速度已超过27m/s,铸铁25m/s,超耐热镍合金为5m/s,超高速切削的发展已转移到一些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 生物制造系统正在逐步形成。日本三重大学和冈山大学率先开展了生物技术应用于工程材料加工的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微生物加工金属材料的可行性。我国于1982年将生物技术列为八大重点技术之一。在过去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生物和制造这两个根本没有联系的学科能够交叉到一起,然而在当前社会两者不但出现了关联,而且这种关联正在以非常密切的形式存在。此时的生物制造体系的出现就是两者融会贯通的产物 。 5 我国当前的发展态势分析 从“六五”开始我国就启动了制造技术,主要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国家部委与地方级重点攻关研究开发,因为受到体制方面的干扰,此类的规划以及探索工作一直都是依据领域来开展完善的。单位自主研发新技术的水平十分有限,而且其不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所需的费用等都十分的欠缺。 1995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从战略高度探讨了我国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路线和方法。同一时期,国家二期863规划也开始规划下世纪初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最近的几年,我们国家不断的引入优秀的科技,而且注重培养综合化的人力资源,正是由于不断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很多单位已经在制造技术方面获取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过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当前我们的技术较之于西方还存在一些欠缺点。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完善其基础要素,比如扩充数控机床数量等,不断的发展信息化产业群,提升在市场中的份额。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人力资源工作,积极的培养优秀的工作者。 6 结束语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化的时代,只有获取了先进的技术才能够获取有效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开始出现并且发展壮大,其实一个逐渐发展而且变化的技术体,它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讲,当前的制造业是一个集各种先进技术为一体,并且不断发展创新的行业,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概括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基于中小企业特点的战略成本目标价值链分析的模式和保证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顺利实施的措施。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利税占全国的40%.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总体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公司上层稳定、普通工作人员流动大、公司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经营成本和利润相对较低、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相对复杂且灵活性大等特点,其管理会计模式是基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即人治、决策信息单一、控制制度不连贯、灵活多变、管理会计方法运用较单一等。其成因比较复杂,有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所致,有研究者理论联系实际不足所致,还有我国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探索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及研究现状 管理会计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下,一个国家某种经济型企业类型普遍适用的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用以实施管理会计的方法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共建美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获取最大收益,实现自身发展所构建的模式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多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使用管理会计方法,如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等,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体系。现有的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就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服务的。传统管理会计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基本未考虑企业外部经营条件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是站在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立场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支持。其主要围绕企业现有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较少涉及人力资源配置与运用问题,以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为主要内容。当今学者普遍认识到这些问题,也做出了一些尝试:有的学者建议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方法,指出要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道路;有的学者提出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制定管理会计准则;还有的学者建议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等。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盲目跟随国际潮流、洋为中用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大、中型企业也如此)的研究,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abc管理会计模式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是当今国内研究最广泛、成果最突出的管理会计内容。2006年6月在上海财经大学顺利召开的“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及实务运用”国际研讨会上,来自英国、日本、台湾、香港等50多所高校的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了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研究方向和运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中外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研究与发展集团主席罗宾先生所作的《通过abc创造透明度:了解纷繁芜杂现实世界的真谛》主题报告指出,企业必须通过分析自身劣势来应对行业周期性低迷可能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而正确找到劣势的关键在于作业成本动态分析,其核心为联合思考。同时,在对dhl公司进行的案例研究中,罗宾教授将公司部门业务分为三类:核心业务、辅助业务和转移业务。尽管从传统视角来看,三类业务都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但是根据abc动态分析,核心业务和辅助业务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因此发生制造费用的业务不一定都是必须削减的。日本大阪私立大学冈野浩教授作了题为《管理会计的引进和创造——成本企画和abc结合的理想模式》的报告,探讨了日本式abc成本管理模式的引进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潘飞教授的《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实施的案例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abc在许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过程,包括开始阶段、采用阶段、适应阶段和接受阶段。潘飞教授通过因素阶段模型的研究框架,从技术、行为、组织、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许继电器对abc的实施过程。金蝶国际软件集团高级副总裁金卓君女士发表《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方法》报告,分析、总结了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模式和基于成本驱动的erp管理模式,并以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erp作业成本管理的实践。南京大学杨雄胜教授根据国内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提出要从企业高级控制、中级控制、初级控制各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模式的管理监督。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和赵晓东提出了中国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系统的两个模式,财务控制模式和财务主导型控制模式。针对我国理论与实务相脱节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于富生和张敏认为,要将价值链会计由一种会计思想上升为会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二)关于管理会计模式的其他思想 何建国提出了我国现代三大管理会计模式的构想: 1.精益生产(lp)管理会计模式,提出减少管理层,强调企业各部门密切合作的综合集成,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建立功能交叉、人物交叉的小组,实行协力工作,保证不同职能的员工能够迅速沟通。这种方法注重加强功能部门的一体化,保证以最大限度的灵活性,灵敏地反映环境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当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2.敏捷型管理会计模式。敏捷制造(am)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品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市场的变化而产生的,由对产品的大批量低成本需求向着满足用户的最大需求转变,要求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完善化,并要求能及时满足供货需求。它强调人力、组织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企业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即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无法预测的环境下增强竞争能力的管理会计模式。 3.构建scm供应链管理会计模式。供应链(scm)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连接上游和下游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由供应、运输和需求三要素组成。 供应链和敏捷制造管理都是建立在虚拟的企业供应及协作组织的网络构架上,敏捷制造模式的成功运作必须基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而借助敏捷制造的事实,供应链管理也得到了许多关注,成为当今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 何建国的三大管理会计模式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创新性理论基础。 蔡文兰提出了知识经济下变换主题,树立多重目标的管理会计模式。她指出,管理会计不应将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增值作为唯一主题,而要以企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企业未来管理会计主题,以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具体分为财务经营业绩评价、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业绩评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评价和企业学习、创新与成长的业绩评价四大类。这应该成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变革的思想基础。所谓多重目标,可以概括和引申为当代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中小企业价值增值应该建立在战略成本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邵建军等提出了引入约束理论(toc)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将所有系统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价值链),通过分析和控制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制约,以不断提高制约环节的效率,同时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从而使企业达到持续改善目标的管理思想。这种模式注重关键资源的管理,强调实践管理的重要性并体现整体观。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控制制约环节的明显效果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企业资金周转和信息决策控制方面,及时收回的应收账款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机。 王军在分析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20世纪80年代呈现的两大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提出了构建战略导向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模式的观点。所谓战略导向作业基础管理会计,就是将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整合而成,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作业基础管理为基本实践,全方位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新型管理会计模式体系。这种模式综合了当今国内外管理会计模式研究和应用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两大管理会计模式整合在一起,既制定目标,又保证落实,是当今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引用、借鉴的有效模式。但是在作业基础的选择划分上,该模式没有对中小企业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局限于理论研究,实践性差,没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管理会计模式。侯齐敏曾对我国中小企业做过一项是否应用过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表2可知,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运用的内容还不十分广泛,并且责任会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很多中小企业的责任会计职能形同虚设。管理会计的方法亟待推广,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需要如制度建设、目的分析、方法研究、实践开展等多方面做出管理会计模式构建的努力,包括国家法律制度,中小企业自身内控建设和员工素质提高等等。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影响因素 1.经济体制和法律环境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就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模式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会计,为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服务的方法论。我国的经济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旧体制转向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前一转变,我国全盘照搬苏联的管理会计模式;后一转变,则大量吸收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会计模式。但由于西方国家并不重视体系研究,从而使我国会计界无所适从。 我国的法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需要完善和补充,并加强监督和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如《公司法》、《税法》等。但是非合法会计行为在企业中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着管理会计的有用性和相关性。 2.中小企业的特点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有:总体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管理方式比较自由;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既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先进方法,如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价值链分析法、作业成本法等,又要区别于我国普遍引进的管理会计模式,因其理论脱离现实,理想化程度较高。 3.企业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 在众多中小企业当中,企业管理人员不够重视管理会计的使用,并认为除了企业财务人员,其他人员不必要懂得管理会计知识甚至是一般会计知识,这就导致了管理会计使用时人员传递的脱节。企业管理者只知道抓生产、抓销售,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而且,中小企业的特点往往导致其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企业信息失真,导致了管理会计信息的不相关性。 4.管理会计模式实施成本因素 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可以总结为:管理会计模式的理论研究远远超过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程度。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没有定式,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构建管理会计模式的同时,尽可能使管理会计模式操作起来成本更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较弱,而且经营规模小,方式灵活,公司短期利润效应比较严重,不利于构建复杂的管理会计模式,甚至难以配备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这也是管理会计模式难以在中小企业中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理论界有必要在研究管理会计模式的同时,注意开发实施的成本。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战略成本目标价值链分析模式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要基于各种因素,建立以实现战略成本为目标、综合运用作业成本法和价值链分析法来改善管理会计实施环境、优化企业战略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模式体系。 首先,区别传统管理会计模式,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制定战略成本模型。所谓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除物质方面以外的企业无形价值及社会价值。传统管理会计以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进行各种经营活动。它往往指“实物”的价值,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来实现。而现代作业成本法启示我们,企业的价值增值不仅局限于“实物流”和“工作流”,还有与作业相关的工作,都可能引起作业成本的变动。所谓战略成本目标模型,是指综合把握企业内、外部环境,以作业为单位,制定最优战略成本目标实现流程,如图1所示。 图1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适用于我国一般中小企业。企业以实现目标的管理会计流程的基本相关信息为起点,构造战略联盟价值链,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编制成本预算,制定生产、销售、定价决策;然后进行价值链业务流程再造与质量管理;最后按部门、小组进行业绩评价分析。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实物成本费用耗费,而且应该扩展到经营和生产的流程过程中,以创造价值的作业为基本单位,结合作业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决策和评价。 三、保证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应用的措施 由于中小企业传统管理会计模式的应用和自身特点因素,导致其在运用中会发生很多问题,产生很多矛盾。如,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之间的矛盾;管理会计科学的严谨性与中小企业落后的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矛盾;管理会计高效性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之间的矛盾等。为了克服这些矛盾,使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顺利地得到应用,中小企业应该改进自身条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引入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化企业管理平台,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企业领导加强管理会计意识,培养企业管理会计人才,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三是加强内部控制,认真克服管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增强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四是扬弃传统财务核算指标,变数量指标为质量指标,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五是树立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环境在不断影响着中小企业管理者,不少中小企业在努力克服自身劣势,运用、发展管理会计模式来为企业自身创造条件,提高竞争力。会计理论的成熟必须与实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做出贡献。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浅析管理会计在现代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分析建立管理会计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应注意的问题,简要阐述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参谋决策职能。 关键词:管理会计 企业管理 市场经济 一、管理会计提升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管理会计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样,国家不再承担包袱,责权分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企业首先要以盈利为目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去做大做强,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效益。财务管理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就要加强自身建设,扩大管理职能的外延,把管理与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要学习和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管理会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管理会计的一整套新的理论、方法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会计学科的发展。它的基本职能已不再局限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事后的反映和监督,而发展成为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提出多种方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的规划和事中的控制。管理会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改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做好当前经营和长期规划的经济前景预测 现代企业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企业各种经济资源得到有序的最优配置,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决策规划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管理会计要在各部门的配合下,运用会计、统计和数学模型等多种核算方法,对企业经济规模、投入产出、现金流量、市场调研等经济指标做出较为客观的预测,供企业决策参考。 (二)建立经济指标体系落实经济责任制 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控制和责任成本控制最容易跟企业内控制度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管理会计的控制、考核评价的职能。管理会计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采用比价采购、倒推目标成本等方法,把分解后的经济责任指标落实到各个具体部门。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指标体系,使企业内部各个利润中心职责明确,并对完成的情况,事前、事中和事后及时进行分析、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偏差,同时,通过必要的调整,优化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做好筹资工作,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与发展,重要的因素是资金的筹集是否适当和资金的运用是否有效。管理会计通过对资金成本分析比较、筹资效益不确定性的分析和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分析。选择低风险、低成本的最优筹资方案、确定合理筹资的数量标准,保证企业最低必要资金的需求。一个缺乏资金筹划,缺乏资金管理,不能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造成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就会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在做好资金筹集工作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现金流量的管理。 (四)建立严谨的核算评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会计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责权利相结合,以经济手段奖惩企业各个环节的行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管理会计对成本的分析是通过量本利的分析确定成本、业务量与利润的关系,找出成本最低、利润最高、销售量最佳的信息,同时还把机会成本运用到决策之中,使其更合理、更接近实际。因此。预测、决策表现了管理会计系统中侧重发挥预测经济前景和实施经营决策职能的最具能动作用性的一面,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可靠依据。 三、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 要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扎实工作稳步前进,不能求大、求全,特别是不能求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传统会计体制的影响,一些会计人员习惯于流水作业,缺乏创新。二是,不少企业经过产权转换,资产委托人与经营者受各自利益的驱使,经营者注重外界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其重心转移到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三是。理论界对管理会计也停留在借鉴意义层面上的讨论,使不少实务界从业人员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概念模糊,彼此难分。 (二)管理会计缺乏信息支持和创新 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推广应用先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方法任重而道远。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特点,针对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法,从而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可见,管理会计工作可以渗透企业的各个方面,它既服从于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为其提供服务,本身又属于整体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处在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因而发挥着其他会计手段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对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会计转变职能,及时反映管理所需要的事前、事中的财务信息。 关键字:中小企业;管理;会计 现代管理会计已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综合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它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包括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的推行等。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中小企业的重要经济地位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等规模以下企业已超过320万家,个体工商户也已达到23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企联常务副理事长孙延祜指出,中国以民营、私营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55.6%的份额。 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其效果还不能令人乐观。主要问题在于: 1、理论研究不够 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科学,我国会计界对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仍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方面,忽视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 2、实际应用效果不太明显 由于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实际运用起来也是有选择性的。比如有些企业只知道简单粗略运用量本利分析或是进行责任中心核算活动等; 3、管理水平及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领导人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首先,管理观念陈旧,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相信血缘关系,强调忠诚老实,不注重才能;其次,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不够民主。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强调家族利益,从业人员觉得为一个家庭服务,个人晋升发展的机会很少,积极性与创造性未能充分发挥。而且管理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对于管理会计更是模棱两可;第三,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报酬低,发展潜力不大,致使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肯下嫁,所以,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一般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又无资格,或者是一些原乡镇企业的会计,业务素质较低,知识比较陈旧。而中小企业所要求的会计人员其实最好能面面俱到,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这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4、会计信息主要应对外部需求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较有限,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高。主要为税务部门的纳税管理外部需求、工商部门的年检时要求提供的会计报表为第二位的外部需求、银行贷款管理的需求为第三位的外部需求,其重点单纯为资产负债情况及损益情况等方面。其次,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和管理者的管理需求,成为最主要的内部需求,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投资者往往同时就是管理者,所以内部需求也不高。 三、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使现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并发挥其作用,应认真加以思考。 1、改变会计职能 现代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的变化引起的。其主要职能已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相应地,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地了解企业各个方面,如制造过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对手以及供应链等,以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为内部顾客提供有关他们应该作什么及将会怎样的服务,而不能只反映是什么或过去怎样。他们的工作精力将更少地用于信息报告,更多地用于计划与分析,并且将更加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潜增效 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在对企业成本进行目标管理时,首先要把成本管理的每一项目深入明晰地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作业环节上;其次,对每一生产环节的标准成本制订,应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3、全方位进行成本控制 (1)充分运用量本利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从动态上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及时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2)认真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将企业成本控制与责任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责任会计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将企业日常工作分权管理,使高层管理人员集中精力抓长远,各层管理人员在权限内,放开手脚搞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发挥激励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科学地制订责任目标成本,分解成本指标。产品成本目标的确定,可以根据同行业先进水平确定,也可采取市场法来计算,即“售价—目标利润—税金费用”,并将产品质量、生产费用及数量、结构指标按照一般独立生产经营企业的常用方法逐级分解。 其二,建立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利润中心、费用中心、结算中心、投资中心)建立后,还应对内部转移计价方法、折旧提取方法、费用摊销期限、存货计价方法、资金成本计算、责任中心绩效会计报表等作出规定。 其三,建立责任会计账薄,确定责任主体。为了及时准确反映各责任单位或个别工作效率,在会计账薄及记账凭证上增设责任单位一栏。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企业可以对“原辅材料”按实际采购量的目标成本记账。而对“生产成本”、“产品成本”则按计划(或标准)数量的目标成本进行记账。对于制造费用和企业管理费用,由于它们也存在差异,相应还应增设“费用数量差异”和“费用效率差异”明细科目。 其四,定期报告,兑现奖罚。管理会计报告可以设计产品成本会计、责任单位成果计算报表、责任单位收支报表、责任中心绩效考评报告等专用表格,上面应记载目标数、实际数和差异数,这些报表既要与对外报表保持有机联系和对应关系,也要满足反映各责任单位经营管理的要求财务部门集中核算或平行汇总这些报表,以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报表体系。会计人员应根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差异数,计算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程度,做出奖罚评价意见报送单位高层主管人。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战略管理基本内涵基础上,指出了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重点围绕战略管理视域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战略管理是指某一组织或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总体发展目标与方向,并通过合理选择政策、优化配置资源等方式来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和管理艺术。战略管理的核心内涵就是制定完善战略,企业迈向成功提供有力保障,也是对各方面管理的有效测试。在发展过程中,完善的战略可以促进企业的成功,反之亦然,如果不能制订出科学战略,企业难以获得成功。 一、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管理思维受到局限。从目前情况看,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将时间与精力倾斜于追求经济效益、扩大生产规模上,并没有意识到制订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管理者思想过于保守,缺乏创新意识;二是受到管理制度的约束;三是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第二,缺乏战略管理条件。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以下几个难题:一是管理方式不科学,二是财务管理成为薄弱环节,三是不能为培养人才提供有利环境。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落地。第三,没有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许多中小企业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却并没有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这使得战略管理成了表面文章。一是缺少必要的制度平台对战略管理提供支持,战略管理不具备较强的执行力;二是企业薪酬与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无法实现战略目标。 二、战略管理视域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 战略管理视域下,中小企业应着力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创新。本部分重点围绕战略管理视域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具体如下: 1.重视管理思维的创新 管理思维创新是实现管理突破的重要路径。为实现管理思维的创新,要求企业管理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充分解读国家方针政策,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把脉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一方面,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要努力冲出传统小生产意识与单一管理模式的牢笼,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层面,而要努力践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同时,也要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将产品或服务质量置于首位,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2.注重促进制度的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是以先进的制度来实现管理思想、组织形式与技术的创新,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中小企业来说,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可以使管理创新变成现实。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发展如果墨守成规,必将会被淘汰出局。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数量多,在遭遇到风险的时候,尽管抗御能力较差,但由于规模较小,可以快速做出调整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生产、服务、经营的特点,另辟蹊径,努力进行改革与创新,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企业制度的创新就成为最关键的环节,可以将企业推至可持续发展之路。 3.注重扎实管理基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生产成本低、管理效率高、经营战略灵活等,但要想稳定地发挥出这些优势,需要以稳定的管理为前提,离开了战略管理基础,优势也会变成劣势,甚至会将企业推至尴尬境地。鉴于此,笔者认为不仅要加强生产经营,还要强调财务人事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努力寻求突破,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成功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采取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立足于企业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与储备,努力为各岗位员工搭建成长平台,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融入工作当中。二是构建起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管理体系。要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以此为生产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企业要准确把脉市场,根据自己发展优势,开发出功能强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来改变管理模式滞后的现状,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三是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视作企业管理的核心,科学计划、调度、分配资金,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以此来降低成本、增强资金运营管理能力。 4.建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为实现战略目标,中小企业应建立起战略目标配套的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充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内部资源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充分结合中小企业的具体实际,构建起完整的战略管理制度平台,从制度层面给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保障。第二,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体系。具体而言,要通过组建决策团队来提升决策团队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储备智囊人才,为战略决策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持;第三,提升管理实施的执行力。具体而言,既要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确保企业的执行力具有基本的前提,也要我注重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确保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执行力均得到明显地提升,最终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 三、结语 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管理者准确掌舵市场航向,以发展性、前瞻性的目光进行全局规划,对生产经营中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产生清醒认识,才能使企业管理水平上升到新层次,在优胜劣汰的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企业要准确定位创新点,勇于开拓进取,革除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与办法,为创新管理提供宽松环境,使企业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 作者:肖霖岳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及对策 摘要:现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越来越高,很多公司也都开始进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现在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方便了自身的经营和发展,但是中小企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没有适应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本文就当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和解决现在的管理信息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对策 一、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等设备组成的,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等。管理信息系统仍是一种以人为主导的一种高效率的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实现企业收益的提高,对高层的决策也有很大帮助。管理信息体系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进行管理,企业的运行中有很多的信息,所以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有很多的信息,靠人工进行管理,其工作量比较大,需要的人员多,投入的成本也会增大,而管理信息体系比较方便,管理的效果也比较好。资源策划就是对企业经营中的销售部分负责,主要就是负责企业的销售活动,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对内部销售行为进行管理。我国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在1970年开始,但是当时只是单机操作。在90年代以后,我国才引进制造资源根据企业的需要制作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我国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呈现出更高的聚合度,但是我国的小型企业并没有建立自身的管理信息体系[1]。 二、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常见问题 (一)组织结构混乱。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中,管理中有很多的问题,管理人员的职能和管理范围并不十分明确,其中往往存在交叉管理的问题。同时在管理事务上,企业的产品繁多,生产时间没有规律,管理信息系统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且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2]。如,某环境机械制造企业中的人员管理工作是由经理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的占据重要岗位或是与董事长有关系的人员都会对员工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企业的管理很混乱,而且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和内容也都不同。(二)发展策略不完善。现在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策略还存在漏洞,其发展策略缺乏整体性、灵活性和持续性等,其成长的速度与其陨落的速度相同,也就是说企业的存活时间不长,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企业在刚刚建立时往往重视对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很多领导人都很有野心,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往往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三、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对策 (一)组织结构的优化。企业组织管理要有新的想法,不能一直使用一种方式,要根据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进行组织结构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领导能力的协调。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要想使中小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保证企业的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中各个部门的职能要更加的清晰,管理力度要加大,而且还要将各个部门联系起来,使其联系更加紧密,增强其合作协调的能力。第二,管理机制的合理。企业的管理要实现各个部门分开,每个部门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管理人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但是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能,不能互相干涉,影响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同时对管理人员也要有一定的限制,这样才能保证各个人员的利益。第三,信息共享。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开拓使得信息在不同的人员之间流动,企业要根据信息保密程度向工作人员分享一定的信息,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二)管理战略的创新。管理信息系统是通过对计算机的利用,由人操作实现运转,其对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实现保护企业的目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企业的各个层次的运营和决策的掌握,其管理策略的创新也已先预测,充分了解市场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完善的策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取得更明显的效果。现今,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很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就会受到影响,并很快的反映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四、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系统,在企业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发展,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其作用。在企业的展中,不仅要重视组织结构的优化,还要实现管理战略的创新,促进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作者:潘家骏 单位:陕西液化天然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问题及原则 摘要: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事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企业如果不能适时调整自己适应互联网+浪潮,最终将会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在互联网+时代,对促进中小企业加强精细化管理及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运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小企业管理运用应当遵循顶层设计、高层推动、全员参与、全面覆盖、成本效益五项原则,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运用由来以久,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精细管理越来越重要,管理会计运用对中小企业管理、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新的重要作用。笔者拟借鉴实务界、理论界的科研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一、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管理会计运用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数据平台。管理会计运用是基于精准、及时的数据,离开了数据,管理会计就成了无源之水。笔者通过总结发现,当前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运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会计运用内部环境问题。 企业管理层现代化管理意识不足,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缺乏运用数据进行决策的管理会计思维,管理会计运用内需不足。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是管理会计运用和推广的源泉动力,管理会计说到底是为内部管理层决策服务的。 (二)管理会计运用人力资源问题。 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相当匮乏。虽然,我国会计人才队伍总量已经超过1400万人,但是真正能担负起管理会计职责的人员却极为稀有。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企业会计大都是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少之又少。企业会计人员缺乏对管理会计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应用管理会计自然成为一句空话。 (三)管理会计运用数据平台问题。 中小企业缺乏扎实的会计核算基础和信息化建设。企业的数据平台是建立在良好的数据加工基础和数据载体之上。会计核算解决的是数据加工基础问题,信息化建设解决的是数据载体。会计核算是将企业散乱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加工成有一定条理、标准的数据,为管理会计数据精加工提供了基础数据。传统的数据载体是纸质等物理介质,存储的数据量有限,很不方便,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信息需求。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以往数据载体和加工手段,让数据的管理更加便捷和准确。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基础不扎实和信息程度不高,影响了数据的质量、数量和时效。 (四)数据获取与保证平台问题。 管理会计所需数据源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生产、人力、研发等各业务部门之中,这些数据信息,应当通过一定的渠道、程序集中到数据加工部门———财务部。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是数据获取与保证的平台和通道,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就无法保证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五)管理会计运用方向性问题。 中小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和绩效考核体系。战略是企业资源分配的导向,绩效考核体系是围绕完成战略目标的保障工具。企业资源分配由战略指明方向,而绩效考核通过核心KPI的设计、考评、分析、奖惩,引导企业资源围绕完成战略目标自觉配置。中小企业战略不明,管理会计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应当遵守的原则 原则是不断对实践经验中探索获取的规律进行提炼、总结、升华,形成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管理会计实践中遵守原则,可以让企业在推动管理会计时更加有效、更加节约成本。 (一)顶层设计原则。 管理会计运用是一个体系的运用,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管理会计服务的对象是内部管理决策,并且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生产、营销、成本等方方面面。只有从顶层设计,站在顶层高度,才能解决管理会计运用中涉及的框架性、全局性问题。 (二)高层推动原则。 管理会计的运用和推广,需要调动整个企业的资源。只有高管推动,才能打破部门间的障碍,有效整合全企业的资源,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 (三)全员参与原则。 管理会计的运用和推广,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管理会计的数据等来源于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管理对象也是整个企业,服务对象也是服务整个企业,需要全员参与。 (四)全面覆盖原则。 管理会计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的数据信息和服务网络应当全面覆盖整个企业,不留空白点。这样,企业的经营行为才能受管理层有效指挥和控制。 (五)成本效益原则。 管理会计的运用与推广,要考虑所费与所得,对经济行为的得失进行衡量,以达到管理成本与管理收益的最优结合,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价值最大化,是由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决定的。 三、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运用的主要路径 (一)管理会计运用,首先要有明确的企业战略与绩效考核体系。 管理会计运用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完成战略目标开展,战略是企业所有行动的方向。绩效考核是引导资源按照战略要求配置的激励手段和保证。企业战略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全体员工来完成的,绩效考核是引导和控制全体员工行为统一到为完成企业战略目的上来,并自觉地为完成企业战略而配置资源。企业战略是管理会计建设的向导,是管理会计运用的首要条件,企业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并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与规划。企业在制定战略和绩效考核体系时应注意:(1)战略应当清晰可行,注重调查,应分析内外部环境,要具有可行性。(2)绩效考核设计以战略完成为目标,要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及促进人才成长。(3)应当注重以战略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 (二)管理会计运用,必须先营造一个重视管理会计氛围的内部环境。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工具,它的运用和推广成功与否,离不开企业内部环境。企业管理会计的服务功能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服务的对象涉及企业各级管理层,包括企业董事会、总经理等管理层以及各职能部门。企业管理会计建设是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科学决策需求而生,如果企业内部不重视管理会计,没有利用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的思维,管理会计建设就会失去意义,也失去了管理会计生存的内部土壤。因此,管理会计的运用,企业管理层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以管理会计思维来武装头脑,让管理会计意识根植于企业决策、规划与绩效控制的全流程。 (三)管理会计运用,离不开人才支撑。 人永远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推动中起决定性的因素。管理会计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工具,是生产要素的一种,离开了人对它的运用,将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创造不了任何价值。劳动资料增值多寡,劳动工具发挥作用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相同的劳动资料在不同的劳动者手里,产生的价值不同。管理会计运用,需要有一个精通管理会计专业技能的团队。企业组建管理会计团队,可以通过如下途径:(1)引进外部管理会计人才。(2)着力内部培养,鼓励在职财务或相关业务人员参加CMA或CIMA专业资格考试,或者参与其他形式的学习培训,改善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并注重学用结合,提升财务人员管理会计知识的运用能力。(3)注重人才培养层次化、梯队化、常态化。(4)管理会计的培训与宣导应渗透到企业所有业务部门,全面覆盖。(5)引入和内部培养并重。 (四)企业管理会计运用,离不开扎实的基础数据平台。 企业的基础数据平台,就是会计核算体系和信息化系统。这里有两个层面的工作要做:第一层面是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是管理会计最基础性的工作,因为管理会计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是数据来源的基础,因此管理会计运用的前提是应当加强会计核算:(1)企业会计核算,应当树立为管而算,管算结合,管中有算,算中有管的核心理念。(2)企业会计核算应能体现管理会计对数据需求,应当围绕战略与绩效控制体系展开,科目的设置应当体现现代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信息特征。(3)会计核算应当注重时效性,核算制度的创设应能保证会计核算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4)会计核算触角应当延伸到各业务端的末稍,财务人员应当走进车间、仓库、市场等,不能坐在办公室搞核算。应当全面与相关并重,重点突出。第二层面是信息化建设。现代化信息需求呈现多样性及复杂化,传统的数据载体方式和加工手段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信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管理会计运用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程度应当视企业的规模、行业特征等实际情况而定。信息化建设途径有:(1)外购商业化信息系统,例如金蝶、用友等信息化系统。(2)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开发。(3)将内部控制及流程植入信息化系统。 (五)管理会计运用,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以价值创造为主线的流程再造。 管理会计是以价值管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价值管理和创造是管理会计的生命线,是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的终极目的,是以战略为核心的共同指向。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目的也是以战略为核心展开,是战略得以完成的合理保证。管理会计利用的数据获取的质量和时效,同样也要依赖内部控制制度。为此,(1)企业必须建设和完善基于战略为出发点的预算体系,为管理会计的分析、决策、规划与绩效控制提供基点。(2)管理会计活动面向销售、采购、生产等价值链,企业必须建设销售、采购、生产等价值链内部控制制度。(3)研发、资金、融资、投资在现代化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风险管理也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要,企业应当强化这方面的控制。(4)现代企业管理是流程化的管理,企业应全面梳理所涉及的业务和事项,识别和分析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关键点、重要风险点、价值创造环节,全面优化和再造包括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并涵盖资金、研发、投融资、销售、生产、采购、仓储、物流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全流程。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的资金活动作为管理对象,以提高企业价值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经营管理决策而开展的一项企业管理项目。中小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可以很好地助力其转型升级:通过数据管理、分析,提升信息质量,提高决策质量;运用管理会计的价值管理和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等工具,有利于企业树立价值创造导向,提升企业价值,为股东和社会、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丰厚的回报;运用管理会计的资本投资风险分析等管理工具,有利于企业风险识别和预测;运用管理会计计划、预算、控制职能,能有效管理风险;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数据平台,从而倒逼会计核算规范、内部控制健全,有利于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吸纳人才,推动企业健康良性发展。资金和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搭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新三板扩容,为中小企业带来甘霖。据统计,到2015年9月10日,已有3434家企业新三板挂牌成功,总股本1804.3亿股,平均市盈率41.72倍,2015完成融资630.01亿元。上市后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又吸引了人才,增强企业的研发等发展后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罗联布 张华锋 单位:福建省三鲸消防器材有限公司 福建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社会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企业要想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起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本文主要对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希望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前言 中小企业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其特殊的体制环境中成长,很多的中小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限制者企业的发展。面对当前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企业一定要重视起管理制度的创新,积极的更新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下面将对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一、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已经步入到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对企业发展来说,知识的创新对技术技术革命和产品更新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同时在知识创新下企业有必要积极的进行制度改革优化,以便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在市场中健康的发展。其次,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局势,中小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一定要重视起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只有企业不断的研发新的产品技术,提高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对此企业的制度创新是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经营目的主要是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和成本上的限制,更加要重视制度建设,而不是单纯的只追求利益。同时,很多企业中存在人才缺失或者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只有积极更新管理制度,才能均衡各个方面的发展,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此外,为了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应重视起管理制度的创新。传统的企业集权管理模式在当前社会中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健康发展,只有根据市场的需求,积极的调整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提高企业的活力,保证各项经营指标得到提升。 二、现代中小企业的制度特点 从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历程来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受到限制的。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私营的或者合伙制的企业。这些企业首先在类型上来看,中小企业是自然人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在这当中的合伙人却也承担这一部分的责任,使得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大。同时,在产权上存在着高度集中的现象。中小企业中无论是个人业主制企业还是合伙制企业,企业的经营者与持有者通常都是一个人。这个人在企业中有着绝对的权利,导致企业权利过度的集中。其次,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以家族制度为主要的企业制度。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很多是由个体经商户演变起来的,这些又通常都是以家庭为基础单位的经营模式。这种家庭模式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人情上的来往导致很多制度并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个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此外,管理者和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大多存在着亲属关系,管理层次不够明确,使得企业管理的稳定性有所丧失。 三、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两点明显的错误。首先,当前不少中小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在管理中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甚至始终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制度,只想维持企业的原有管理模式。其次,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者虽然也知道管理的重要性,但在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无法将制度上的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导致管理制度的创新难以付诸于实践。 (二)制度制定不够完善 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比较重视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导致管理制度的权威性有所丧失。同时在管理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明显的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同时也缺少相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不够重视,这样的情况十分容易将企业陷入到经营危机当中,给企业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管理制度的制定最终只有落实到执行中才能真正的展现出制度的作用。当前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操作流程,但在实际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无法真正的展现出管理制度的优越性。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人情关系。在进行执行的过程中,管理者会因为私人的关系而网开一面,最终导致执行力度严重的不足。这样的现象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缺陷主要表现 (一)产权制度的缺失 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产权与领导者的个人财产之间是没有明确区分的,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完善产权制度。其次,这些企业在产权结构上是比较单一化的,权利通常集中在一人身上,或者由自家亲属等作为企业其他的工作人员,导致产权结构与家庭关系之间难以脱离。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组织制度缺失 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组织制度,通常以传统企业制度而存在。这种形式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国在相关法律中规定了合伙制的企业经营模式中合伙人同样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中小企业虽然很多采取了合伙制,但所投入的又不多,导致企业很难依靠组织制度来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中小企业中财产通常集中于一人身上,权利的集中和资金的集中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缺失是企业规模难以扩大,企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当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都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常常会呈现出管理随意性强国或者缺少规范化的特点。同时,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靠领导者白手起家而发展起来的,这部分领导者并不善于指挥他人,在员工沟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企业能招到优秀的人才,但始终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五、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从世界大范围来看,西方的企业中几乎都形成了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并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的推动企业在市场中前行。而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仍然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着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积极的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探索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推动企业发展。 (一)管理思维的创新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领导者缺少制度创新的认识,难以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导致思想出现了严重的落后现象。思想上的落后将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同时也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不良的影响。对此,作为企业领导者应积极的强化自身思维意识,通过市场调查等范式来完善企业管理的制度,认识到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同时应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专业培训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经营效果。 (二)产权制度上的创新 首先,企业产权制度的完善是推动企业稳定前行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应重视起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同时我国原有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不利于企业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对此,中小企业应积极的联合起来,将原本松散的资金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本的联合,然后再将资本以借贷等方式来投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去。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使企业的产权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有效的解决资金上的缺失问题。此外,应将企业的人力资本与产权多元化之间结合起来,通过参股的方式来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强化企业的软实力。 (三)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很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作为中小企业一定要先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的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制度的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其次,企业应将充分的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我国中小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应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控制企业内部风险问题的发生,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管理人员的能力创新 在当今社会中人才是第一发展力,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企业要想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起人才的建设和创新。在这当中企业领导者的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对此,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重视起个人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提升,多与其他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沟通,达到强化个人的目的,同时要吸收一些外来的好的管理制度,从思想上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管理制度执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企业应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对原有的管理人员应采取二次教育的方式或者专家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培养,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管理意识,保证管理制度能得到落实。此外,也可以聘请一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到企业中从事工作,在物质上和企业文化上尽量的满足于人才的需求。并建立起一定的激励制度,使表现好的员工能得到适当的奖励和鼓励,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全面推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五)内部监测的创新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要通过纳入管理过程而实现的。因此,要想保证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有效性,那么就一定要做好内部的监测,随时控制企业发生的新情况。企业内部监测主要是通过内部建立起的相互制约的机制,能够对企业中的一些事情进行监测,并保证内部的资源合理利用,使企业制度得到完善。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0%,对此更加要重视起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面对当前的市场状况,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积极的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与市场需要相结合,同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前进。对此,企业应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积极创新,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使自身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苏莉旭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 一、运用管理会计拓宽全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内容,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对于成本管理方面来说,最需要做的是成本控制,也可以说,企业的正常运营是围绕着成本控制开展的。而成本的控制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应用中首要接触的内容。如: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控制如何是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一些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都是以成本为核心来设计的营销策略,诸如:材料的选取、加工的成本和损耗等等,都是围绕成本控制进行的,进而来进行制定企业规划目标等等。与此同时,对于费用也进行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费用的使用也是重中之重,实力强的企业对于费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要求,诸如:对所使用费用的项目要进行预算、完成后的统计分析等等,防止费用的浪费。不少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进行分类,即:将费用分成固定费用、可控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然后,每个月对这些费用进行逐步的分析,如:固定费用中的人员福利、企业的水电费、租金等;可控费用的如: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其他费用的如:市场费用、汇兑损益等机动费用。这样详细的对企业成本和费用使用情况进行分类,进而有计划和针对性的进行企业发展预算管理,从而使得企业的费用呈现胡可视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费用使用的增长,拓宽全成本管理,最终实现成本控制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二、运用管理会计进行企业决策分析 决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且决策的依据是会计的相关信息。运用管理会计报表分析系统,能够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较为准确的对企业的相关产品项目以及其他情况进行全面化的分析,进而便于企业进行决策。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发展有限,专业性的管理会计报表能够较为全面、综合的反应整个公司的经营情况,诸如: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管理用利润表、管理用现金流量表、财务月度收支分析、管理比例分析、改善后的杜邦分析、销售毛利分析、应收应付分析、存货分析、费用分析、融资分析、资金预警分析等等。进而运用管理会计进行分析指标以及分析模型,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提供便于决策的信息,间接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再如:管理会计中的OPENBOM管理决策分析工具,能够从根本来分析企业的销售和利润率的既定结构目标,进而缓解企业的资金管理压力,强化企业的库存增长。如:一些研发设计类中小企业,在对于一些职能机器方面的项目选择上,很容易受市场环境变化快的影响,而这个项目的投资业很大,在这样波动大的情况下,运用管理会计的收益与风险分析,能够较为有效的对企业的库存进行控制,进而降低企业产品贬值的风险,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运用管理会计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预算管理 预算属于企业经营中的重要部分,它是管理会计的起始性工作。合理的、科学的预算是企业正常运转且盈利的重要保障措施。我国的中小企业从成立开始便都注重预算管理和考核。过去中小企业进行的预算管理首先是与各个部门主要领导进行沟通,让人员了解预算的重要性,进而开始实施预算管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一般都是由财务进行预算,进而由主要领导进行审核。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片面性。管理会计则是以企业的整体规划为总体安排,以工具性的形式来帮助主要负责人进行项目或者企业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等,强调的是全面性、全过程、全员性。诸如:以项目预算为例,项目在投入之前都需要事前做预算,请专家和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审核、勘察等进而与项目的管理人员进行融合再确定执行。具体来说即是:管理会计实施人性化管理,让涉及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他们的业绩考评与项目预算做挂钩,借以来确保绩效考评的公正性,也能够有效的确保预算的合理、科学。这样,在确保预算合理的情况下才能够进一步的促使企业项目的盈亏平衡,才能够期望企业利润的产生。 四、总结 总的来说,近些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崛起迅猛,且竞争力日益强烈,中小企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的管理理念来进行创新。管理会计作为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应用广泛且效果较为明显,能够从基础性改善企业现象,全面、综合性的分析企业经营状况,进而能够科学的进行改进管理、控制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风险等等,最终提升了企业的整体效益,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肖力 单位:中石油京唐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一、网络时代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网络时代也对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挑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对网络信息技术重视不够,疲于应付日常管理工作,而没有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应用中。很多公司没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才,甚至可能还会有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请这些网络人才就是浪费钱财、养闲人,有的公司是请人帮忙设计网站,后续却没有维护,网站成为摆设,甚至还有的小企业根本就没有网站。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尚未认识到网络经济给他们带来比大企业更为有利的机遇,还把竞争焦点定位在实体市场。于是,这些中小企业在网络时代,面对网络信息技术,表现得很被动。他们既没有招兵买马,为公司发展配备网络技术人才,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也没有抓住网络这一载体,去获取更多信息,也让更多的潜在客户了解自己。 二、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趋势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是指导和影响一切管理活动的最深层次的因素,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行为、管理架构等。比如,以客户为上的管理理念之下,企业的所有活动都会围绕着客户的需求展开,无论是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配送等各个环节,都会做到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便利。反之,不注重客户的需求,认为消费者爱买不买,总会有人来买我的产品。如果有这样的理念,企业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来。因此,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管理理念方面的创新是不可避免地。而且,越是能抓住这一机遇,主动进行管理理念创新的企业,越有可能在网络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二)管理手段的创新。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独霸天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比如,现在的企业讲求精细化管理,但是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做支撑,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难度就会很大。再比如,现在的企业讲求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所有这些现代化实际上都要以一定的软件为支撑,而这些软件无论是开发还是使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企业需要了解产品投放市场后消费者的反应,需要了解同行的反应,还需要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保持沟通,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手段也要进行更新。 (三)组织结构的创新。管理结构的创新也是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趋势之一。组织结构是组织各项职能得以展开的载体,不同的职位分布在组织结构上面,不同的人又分布在不同的职位上,一个职位上下左右的人共同协作,最终完成了整个组织的目标。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不断调整的,在企业发展之初,应用直线制的较多,简单明了,命令传达快,效率高。很快,出现了职能制,又出现了直线职能制,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目前,直线职能制应用的比较多。中小企业情况比较特殊,规模小、员工少、产品可能是单一且多变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其组织结构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在网络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要进行管理创新,选择从组织结构入手也是不错的决定。 (四)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未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如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系统化管理模式等。每种管理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没有完美无缺的管理模式。应用哪一种管理模式要依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能盲目效仿别的企业,也不能固守某一种模式。在具体的企业运营过程中,衍生出了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按类个别生产、优化生产技术、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重组、敏捷虚拟企业等。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小企业在竞争压力之下,也要保持管理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三、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路径 (一)要以实际情况为根本,循序渐进。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使公司运营的效率和效益提高,每个中小企业都在特定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公司拥有者与公司职员之间都有紧密的情感联系,具备强大的信任和凝聚力。多年形成的管理习惯和思维在实际运营中影响大,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信息交往的效率,提高管理绩效,降低运营成本,人员的稳定性也有保证,进行管理创新时,必须要保证公司的相关人员理解并接受,先选择部分部门或市场小范围沟通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的调整,保证公司运营的稳定,为后续调整打下基础。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客户至上。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客户至上。中小企业本身消费者群体不是很大,在网络时代又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那么,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首先企业就要以人为本、客户至上。不管什么样的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如果最后产品卖不出去,那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没有意义了。因此,对于员工来说,中小企业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更好地吸引和保留人才。对于客户来说,中小企业要坚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从产品设计、产品销售渠道的安排等方面都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内部有了员工的支持,外部有了消费者的支持,那么,中小企业就会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网络时代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比如仅发达的信息技术一项就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增进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很多管理工作都要靠人工方式来完成。现在商场那么多,市场那么广,再靠人工的方式不太可行。有的企业就在企业和商场的销售终端之间建立了联系,那边产品一卖出去,企业这边就会显示出来,就可以及时地补货。中小企业也要逐步地运用这些技术。再比如,在日常管理中,要运用电子邮件、工作群等来通知事情,也会提高效率,降低中小企业的管理成本。 (四)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组织发展环境。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中,充分运用网络时代的便利,不断地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企业创立之初设立的组织结构可能并不适应企业现在的情况,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情况。那么,企业就要进行组织结构优化。在网络时代,一些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用虚拟的组织结构。虚拟的组织结构已经产生了很长的时间,企业只做自己最擅长的方面,比如产品研发和销售,而将其他的方面,比如产品生产交给其他的企业来完成。这实际上是充分地利用了比较优势,选择的合作伙伴都是业界内能够提供相对比较好的服务的企业。企业只拥有一些部门,和其他企业之间保持着联系,形成一个虚拟的结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结构类型特别合适,中小企业的特点就是员工少、规模小,如果能充分运用这一组织结构就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网络时代,中小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还要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由于激烈竞争、新的创新浪潮及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出、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那么,中小企业如果想跟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就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比如,中小企业要重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如果做得好,就能够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也能够与下游的分销商保持密切联系。与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可以减少原材料库存,压缩成本,与分销商保持密切联系可以及时把握产品销售情况,为后续的工作做好准备。这里也要关注精细化管理,把握好产品质量精品的特性,处理好质量与零缺陷之间的关系,确保企业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一个周期,需要不断地磨合,不断地适应,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地调适。 四、总结 在网络时代,中小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却取决于中小企业自身能否适应这个变革的时代,能否及时地进行管理创新。创新是企业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生存的唯一出路,创新不一定能够成功,但不创新就根本不会有出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别无选择,主动地进行管理创新,反而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管理创新要在很多层面展开,管理理念的创新要求以人为本,以顾客至上;管理手段的创新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小企业的运作效率;组织结构创新要求不断优化组织结构,采用虚拟组织等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创新要求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精细化,为消费者提供零缺陷的产品,提供零距离的服务。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够在网络时代游刃有余。 作者:邹作帆 黄建男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分析 摘要: 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地方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更是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尤其在政府政策的大力鼓励与支持下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长沙市拥有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其发展关乎长沙经济的张力,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长沙市中小企业难以紧跟发达地区的管理水平。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与发展,为长沙市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带来启示与思考。本文将以互联网发展作为背景,对长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进行思考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促进长沙市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长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及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多重利好政策,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猛增。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国内企业经营主体突破8000万,其中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而长沙市的中小企业数量也是比较庞杂,中小企业虽为长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贡献,但长沙市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难以发挥先进的创新作用,较难在新常态经济下得到有效提升,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将首先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长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对策,进而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一、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因素分析 据亚洲生产力组织(APO)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包括产品、流程、服务等方面,从企业层面看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瓶颈在于财力不足和资源有限,以及管理不善。但在互联网背景下,财力和资源变得相对好解决,而管理创新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包括发展战略因素、组织架构因素和资源整合因素。 1.发展战略因素。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存在着重要的决定性关系,发展战略的制定体现在企业高层领导及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和战略布局,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制定与执行具有话语权和决定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小企业在科技变革的浪潮中发展战略制定不合理,会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长沙市中小企业受区域环境影响,发展战略理念较沿海及发达地区较为落后,加之长沙市中小企业数量较多,类型不一,其发展战略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长沙市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表现也有所不同。 2.组织架构因素。组织架构决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决定中小企业的人才团队规模,在长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团队的管理属于管理创新的重点范畴。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只有不断优化完善学习型团队组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使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促使长沙市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再上新台阶,进而朝着目标方向快速发展。 3.资源整合因素。资源整合能力是决定中小企业运营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强大的资源整合是中小企业获得稳定快速发展的法宝,尤其对于成长性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中小企业,更是考验企业对资源整合的能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对于资源的整合要求比较高,一方面管理创新需要实现物质、能量与信息之间的高效转换,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考虑客户的诉求,实施精准的市场细分定位,从而开发出新的盈利渠道,实现在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创新。因此,长沙市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要实现管理创新,一定要重视资源整合,促进管理创新效率的提升。 二、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业的人才。专业人才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效增加中小企业管理的源动力。然而,长沙市中小企业往往受费用的制约,对于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并不十分重视,错误的认为直接购买信息资源要比自己培养更加方便。当前长沙中小企业比较缺乏专业的企业管理人才,而又懂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人才更少,导致企业的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创新较难实现,最终导致企业生产效率跟不上。 2.管理方法不科学。中小企业管理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信息化和标准化,通常管理创新分为在原有管理模式上优化创新和完全创新。两种创新思路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完全以创新为目标而直接丢弃原有管理模式,常常适得其反。中小企业受自身的特殊性,其管理创新应逐步借鉴或试行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当具备一定的管理变革条件,再根据自身特点,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创新模式。 3.互联网信息建设的创新意识不强。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若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树立好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根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多中小企业存在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偏弱,多数处于仅进行了设备购买,却少有经费投入维护。长沙市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在互联网技术行业区域相对比较落后,大多中小企业直接采购信息化建设系统。但是后期经常出现故障,由于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只能费时费力费物的请专业人员解决。 三、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对策建议 1.创新管理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企业需树立创新管理的意识。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长沙市中小企业要想获得管理创新,就需要先从意识上有此动机。思想意识是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结合。此外,在企业内部要进行全员动员,人人拥有创新管理意识,让员工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此外,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和大企业同行企业的成功之处,找到可以效仿的蓝本,从而实现自我的突破,促使长沙中小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创新。 2.不断组织架构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组织架构和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背景下越发显得重要。因此,长沙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创造符合企业发展的团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不断优化,包括部门设置、岗位匹配等。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激励制度,包括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实现长沙市对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3.不断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应摆脱传统的状态,学会用开放和互联的资源整合模式,不断扩大规模信息和传递资讯,打破地域限制,开始与全球客户或企业进行互通互联,拓展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长沙市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互联网共享平台,不断寻找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并对所开发的产品、服务和客户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第一时间占据更多的有利资源。 四、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关乎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企业的总体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互联网背景下,长沙市中小企业应深刻意识到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意识上转变为企业管理的理念创新。当前长沙市中小企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受制于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在于管理者缺少技术。因此,长沙市中小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意识、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创新组织架构等,才能借势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实现企业自身的换血更新,从而促进长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不断进步和优化,进而为实现长沙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敏 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1知识经济对中小企业管理的新要求 1.1知识经济要求中小企业树立合作 竞争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商品常处于短缺的状态。市场由卖方控制,企业的经营战略只需考虑如何提高生产率即可。随着生产力的大跨步发展、市场的成熟完善以及消费者的文化素质提高,市场的重心开始逐渐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加之市场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商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最大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个性化越强、生产周期越短的商品便越容易抢占市场。市场个性化需求决定了没有哪见商品或服务能够永远确立企业的领先地位,因此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建立同盟关系成为大势所趋。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最早发明了模拟数字技术,帮助摩托罗拉在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中取得领先。后来诺基亚公司最早确立了TDMA标准,帮助他们抢占第二代移动通信市场。可是到了知识经济的今天,这两家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合作抢占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企业只有合作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制定标准,以获得更大利益。同样,如果中小企业在某个方面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其竞争力显然要比独立时更大,获得的也更多。 1.2知识经济要求中小企业强化知识管理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主要以物质资源的投入为主,例如土地、设备、资金、原料、劳动力等。可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物质资源的投入外,更依赖于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和运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诸如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客户资源、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等都属于知识资源的范畴。对于这些知识资源的运用,对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过去,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或物,只要对其进行统筹安排,恰当奖励,就能实现对资源的利用。知识管理则没有那么简单,企业不仅要建立一个利于知识资源发挥作用的环境,而且还要实现知识的不断交流和共享,促进新知识的不断产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不断得到积累和扩张,最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3知识经济要求中小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重新调整和改变。例如出现了不需要固定于某一办公地点的虚拟组织,出现了不需要每天见面,只需网络联络沟通的远程员工,等等。总体而言,这种人力资源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总是将人视作企业的物化资源,将如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于人的理解已经拓展到社会学的角度,企业需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人本身的需求和作用。企业只有尊重人自身的需求,建立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组织氛围,才能满足人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追求。概而言之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不能仅仅限于“打造一支高素质和高度团结的队伍”,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创造机制上,从而使员工发挥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功能。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仰仗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2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管理观念落后 观念创新是中小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的前提。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带有严重的小生产意识以及“以改代管”、“以包代管”的思想。在组织管理方面,有的企业仍然存在依附于行政部门的思想,遇事“找当官”“、找市长”,而不是“找市场”;在管理决策方面“,一言堂”、“家长制”的决策作风依然盛行。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改变这种管理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魂、“顾客就是上帝”的现代文明经商观念。 2.2缺少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因为只看中短期利益,所以培训工作只求使员工现学现懂现卖,缺乏具有长期规划的培训体系。这就造成员工在工作中,一遇到更深的问题就无所适从。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为了缩减管理成本,没有聘请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导致很多优秀员工的流失。另外,由于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和职位晋升机制,使得一些企业优秀人才即便努力工作了也得不到相应的奖励,从而缺乏归属感而跳槽。 2.3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企业文化建设是展现企业风采和企业管理风格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只有建设具备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墙壁上的“表面功夫”,根本没有加深员工融入企业文化的意识。另外有些企业即便建立了所谓的企业文化,但是他们的企业文化明显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例如,某公司的管理模式完全照搬军事管理,员工每天上下班都得列队喊口号,做夸张的表态动作,这种将员工当作机器的企业文化,对人的思想是种控制,限制了员工创新能力的开发,有悖于以人为本。 3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创新之路 3.1实现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在整个中小企业创新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总的来说,中小企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什么叫管理的以人为本?就是管理活动要尊重人性的基本规律和人的发展客观规律,以求得个人与企业都能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以应用学习型管理观念、服务型管理观念和团队型管理观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如此一来便能更好地定位员工在企业内部的发展前程,有效协调更个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工作,使企业实现高效运转。 3.2建立管理创新的激励机制 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方面,过去中小企业多只注重物质奖励。但是基于管理创新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对于从事管理创新员工的奖励不能只限于单纯的物质奖励。管理创新行为是以强烈的成就感和事业心作为动力的,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非常优秀的管理人员管好企业的巨大动力,并不只是为了金钱,实现自我的价值,获取巨大的成就感也是重要动力之一。因此,中小企业应当将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同等重视,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管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觉积极地投身于管理创新活动中。 3.3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是一种企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影响企业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方方面面。中小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将员工看作“平均人”,要尊重每个员工的个体差异。美国管理学家罗德就提出:一般人是不存在的,将所有人都假设成是相似的,试图对人进行算术平均,注定是要失败的。其次,要建立信任机制,信任是实施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根基,如果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企业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了。最后,企业文化要能满足员工不断学习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变化的加速,英特尔公司总裁也曾预言未来最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学习型组织”。因此,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点之一就是将企业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3.4加强人才管理 加强人才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招聘员工的目标和方法,着重考察应聘人员的创造性和适应性。其次,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的开发,引导员工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再次,加大对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淘汰,这样可以促使员工具有更高的适应性。最后,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使优秀人才在工作中有盼头、有积极性。 作者:耿君成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论文 一、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现况分析 (一)重财务核算,轻管理会计中小企业企业只注重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融资等情况核算,即关注如何做账、做报表,如何进行相关税费申报。缺乏一种管理思维和商业思维,缺乏站在企业战略角度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统计等信息的综合加工分析,未将财务与业务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探究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联系。 (二)没有对企业的投入产出进行精准的核算目前中小企业用制造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企业各种制造成本,按产量、机器工时分摊到相应的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从当期损益中直接扣除。制造成本核算法中,直接材料、人工成本等几乎占产品成本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传统的基于产量、机器工时等标准所分摊、归集产品成本正在失支相关性,它造成了成本信息的扭曲,也难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三)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完善大部分的业绩考核都是以相关的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严重缺乏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核。据统计,产值、与利润指标在中小企业业绩考核中所占比重约为80%,相比与其他指标的考核而言所占比重要多多的,而其它指标的考核所占比重少之又少。 二、有效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措施 针对中小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变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有效的应对,以确保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在推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提升管理层的内部会计理念大量的企业经营实践证明,一个对管理会计缺乏充分认识的决策和领导者,将会失去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撑单位发展规划的动力和信心,从而给单位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作为单位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一定要充分的做好决策及管理人员的管理会计理念的树立,大力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总之,管理者只有熟悉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操作规程,才能为结果分析在推动企业经营能力提升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 (二)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首先,成本管理观念的转变:从注重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的转变;从成本的经营性控制向成本的规划性控制转变;从产品制造成本向产品全成本管理转变;从静态成本管理向动态成本管理改变;树立战略成本理念。第二,根据企业目前管理模式,适时引入作业成本法核算,即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以计量作业成本和成本对象。第三,企业对其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升级和改进,充分利用ERP等现代信息技术。第四,构建中小企业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经营业绩提升的价值。以更科学的方法提高成本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见性,从而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创新。 (三)完善绩效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即指标体系有以顾客为导向,通过学习和成长,内部运营有有效动作,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以财务业绩为评价落脚点,财务指标与百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知识创新对企业长期分展的影响,强化企业内部间合作关系。而且,要从理论上综合考虑外部风险和内部问题,把外部有形、无形的资源和企业有形、无形的资源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增值。 (四)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通过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从专业、战略、创新等方面筛选,围绕专业、相关、创新、勤勉、道德等方面实施分层次培训,打造具有初级、中级、高级相互融合的管理会计队伍。使初级人员掌握一定数据分析能力,做好事后分析;中级人员具有了解企业的业务和商业模式,做好事前的控制;高级人员具有参与内部流程控制设计、规划设计、商业模式设计。 三、结语 管理会计是企业有效改善企业运营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应用管理会计提升单位的运营绩效必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小企业应当积极的引入管理会计制度,并为该制度在单位日常业务中的应用配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相信随着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不断成熟,我国中小企业必将获得全方位的管理水平提升。 作者:林琴单位:衢州通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c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论文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还没有形成管理会计应用的环境管理会计具有提供管理信息、参与管理决策,实行绩效考核的作用。然而,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大多数企业在持续经营中忽视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出现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现象。主管部门基本上也是从财务会计报表的角度来评价企业,核定规模,确定纳税额度等;企业财务会计的职责有《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依据,而管理会计的实施则缺少法律法规依据的支持。 (二)研究领域和内容狭隘,管理会计应用操作性不强目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还多局限于对国外方法的翻译介绍,片面追求数学模型研究,缺少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和案例,在实践中有局限性,其针对性和操作性差。另外,管理会计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也具有狭隘性,注重对大批生产、工艺技术相对稳定产品的分析核算,缺少对新产品成本费用的研究。偏重财务系统的局部优化,忽视了产品上市速度、服务、质量、成本等多个指标的整体最优研究,缺乏对中小企业的具体指导作用。 (三)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会计应用手段不足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规模小、资金短缺或技术不足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了企业制度建设滞后,加之企业初创期基础薄弱,缺乏信息化平台建设,海量数据利用效率不高。管理者不了解管理会计相关的理论方法,将重心放在财务会计上,较多关注企业做账、算账、报账,较少关注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地位与作用。信息数据挖掘分析利用的手段和工具有限,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忽略,造成科研及经营决策的被动。 (四)政府引导力度不够,管理会计应用缺乏指导监督完善的经济制度和法规体系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应用的必要条件。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发挥作用,仍有很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凭经验管理,对市场的适应性差。管理会计人才、理念和方法无法得到重视和使用,需要政府财政、税务、工商等职能部门加强宏观引导,指导企业提高认识,并监督其学习运用管理会计知识,加大管理会计整体应用的进程。 二、推动管理会计实施应用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宏观引导,创建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和条件 1.以《会计法》修订为契机,增加与完善管理会计相关内容。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发展的需要,在《会计法》中明确管理会计的地位、职能、作用,并与财务会计区分,对二者分类管理。在对管理会计相关内容予以规范的同时,从法律法规上明确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职责义务,从而保证管理会计实施的刚性约束。 2.加快财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会计应用的步伐。加强会计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发挥财政推动管理会计应用的主体作用。当前,在会计法规及制度都基本未提及管理会计概念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应结合实际,联合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特点,抓紧研究管理会计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制定管理会计的实施意见,分类指导,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服务。 3.推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我国管理会计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炼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注重理论和实务研究,面对中小企业,应当增加管理会计应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成果便于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运用。管理会计的重心在管理,管理会计理论必须与业务接轨,增加案例研究,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推动企业组织生产,防范风险、科学决策方面的基础作用,指导企业学会并能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情况,为贯彻落实中央“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打好基础。 4.开发管理会计软件,搭建管理会计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以往手工记账、核算、分析、预测的方法,实现会计与业务的融合集成。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经济的信息化与全球化必将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有关部门应当指导企业开发管理会计软件,加强中小企业内外信息交流,为经济一体化创造条件。在注重大数据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条件下,应当加大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和网络财务监督,使管理会计复杂公式和模型简单化,以保证管理会计工作合法有序地进行。 5.开展管理会计宣传培训活动,形成推动管理会计的环境氛围。结合会计法规宣传和管理会计的专门培训,结合案例教学,开展经验交流和咨询活动,提高中小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增强业务素质和能力,注重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的作用,在企业营造管理会计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意识和水平。 (二)统筹规划,推进实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信息技术时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研讨热烈,提出了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课题。无可置疑,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适应经济转型,促进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会计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多方积极参与,更需要体系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的有力支持。 1.尽快建立统一权威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加大管理会计应用的推动协调力度。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专业高效自律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进行管理会计应用坏境政策、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和管理会计实务应用研究,组织理论界和企业界专家学者协调、指导管理会计应用中的具体工作,及时解决应用中的难题,加快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步伐。 2.鼓励教育部门参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进程。制定管理会计人才评价和考核标准,按照学术性和应用型的要求开展教学培养活动,设置管理会计专业学位,推行会计师进修管理会计课程,取得管理会计上岗证,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训机制,在全国培养一批管理会计师。职业教育应当承担基地实训任务,加快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积极试点会计、管理、工程课程的有机结合,培训适应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3.试点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推进管理会计职业化。管理会计的运用需要专业人员来实施,以资格制度为引导,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有利于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应当借鉴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经验,适时出台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办法,壮大管理会计师队伍,提高整体执业水平。推进管理会计职业化,有助于规范和提高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增强管理会计的运用价值,更有助于职业经理人的成长,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提供支持。 4.企业应积极应用管理会计,尽快走上创造价值的正途。在全球经济非常脆弱的背景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实力。一是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适应管理会计要求,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和经营策略。二是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为管理会计提高可靠的数据来源。合理运用管理会计,确保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三是注重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有条件的企业应当主动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使企业从战略角度出发,把握各种潜在机会,回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加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作者:乌婷权凯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经济发展局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管理信贷风险论文 一、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方面的问题 (1)规模小,资金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规模都比较小,资金问题比较突出。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活力较强,对整个市场经济贡献明显。一旦经济不景气,中小企业也将面临资金、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甚至有的就有破产倒闭的危险。这种经营的波动性给融资和信贷带来困难。 (2)门槛低,创新能力不足。很多中小企业准入门槛低,生产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很多企业都是简单的手工劳动,产品档次低,同质性高。 (3)管理水平不高。中小企业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短缺,不愿意在经营管理上投入过多资金,缺少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此外,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乱,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很多财务管理只是初级的基本核算,对资金使用不科学。很多企业经营效益差,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4)企业信用级别低,融资难。大部分中小企业市场信息都不公开,银行对其盈利状况、资金来源等都不清楚,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的实力和还款能力。同时,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淡薄,信用水平较低。这些因素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信心不足,信贷积极性不高,很多中小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2.商业银行方面的问题 (1)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重视不够。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不高,信贷资金规模小,风险大,商业银行对其信贷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在实际信贷操作过程中,很多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并没有制定系统的贷款体系,没有按照企业的规模进行区分,贷款的流程缺乏针对性。 (2)对中小企业风险衡量不科学。商业银行在衡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主要使用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各项管理数据不完善,缺乏基础数据,用这样的指标衡量中小企业针对性不强,也不科学。 (3)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目前金融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各商业银行过多强调贷款数量,重视银行的经营效益,对风险的管理不够重视。此外,在信贷管理中,由于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不足,且很难获得企业真实完整的信息,一般银行都会要求有更高的收益来弥补风险,这种情况下导致企业贷款与收益不对称。同时,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还款难等现状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既影响企业发展,也影响银行的经营。 二、提高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1.转变经营理念,重视中小企业信贷工作在如今各银行激烈竞争大型企业等优质客户的同时,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看到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市场。当前,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导致商业银行对其信贷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但中小企业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与优质大企业相比,虽然在信用、风险等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但中小企业市场大,资源广,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积极探索一条特色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机制,将会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源。因此,作为商业银行除了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外,也应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看到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好中小企业信贷工作,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努力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2.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商业银行能否构建一套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关系到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扩展的成败。因此,新形势下要做好中小企业信贷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信贷服务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信贷服务部门。这样不仅可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市场,拓展信贷业务,而且也有利于对中小企业信贷的营销、审查、风险控制等进行专门负责控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贷前审查、贷中监控、贷后管理等各项制度,优化中小企业服务流程。要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根据贷款额度和风险情况进行分类处理。比如对一定金额以下的小额授信走简化流程,缩短决策链,对一定金额以上的授信业务走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满足中小企业客户的特殊资金需求。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开拓中小企业市场,加强中小企业风险监测,减小中小企业的风险。 3.多措并举,防范中小企业信贷各类风险要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特点,认真研究防范风险的各项措施。比如,要把好入口。要重点在经营良好、发展潜力大、信誉高的企业中拓展市场。另外,根据规定,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不动产抵押、动产抵押、应收款质押等多种形式担保,可以采取组合担保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三、总结 总之,中小企业信贷是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长远来看,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力军,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银行应理性看待中小企业信贷的效益和风险,主动出击,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拓展和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孙勇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商丘睢阳支行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困难及办法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自身认识把握不足。中小企业在实行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多存在企业差异化与信息化产品同质化不相适应,企业灵活性与信息产品固化型不相适应等问题,而由于中小企业业务系统间多互不相连,影响信息高效传输共享,形成“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企业信息建设缺乏统一的有效规划,系统协同程度较低,管理信息化未成实效。 (二)观念落后,组织内部压力大。中小企业决策多由最高领导者做出,CIO仅承担执行功能,部分领导缺乏对管理信息化的足够重视以及专业的信息素质,不能全面考虑信息化牵涉的各部门需求与协作关系。同时由于该进程涉及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引起管理方法的改变,利益的再分配,受到中层管理人员的排斥。随着一种崭新的管理理念的载入,原有的工作模式和业务手段都将被破坏重建,基层员工也易产生消极抵触心理。 (三)资金投入不足,分配存在失衡。由于IT产品存在消费成本高,更新速度快,维护费用较大等特点,更加大了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压力。而大多企业对硬件设施的投资比例占到90%以上,但在人员培训,软件购入上投资不足,反而阻碍了硬件设施的有效利用。 (四)人才短缺。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难招揽保留既具有管理能力又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难以保持信息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企业信息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法制法规。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家《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中指出,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另一方面应健全完善相关信息法制法规,以尽量保证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安全,使其后顾无忧。 (二)改善资金投入机制。资金的投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的实施效果。企业应一方面做到资金的及时到位,另一方面要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确保资金的“行之有效”,如软硬件的投资比例,各阶段的资金投放力度,以详尽周密的计划来达到最佳效果。 (三)业务流程优化重组,确定最佳方案。首先建立CIO完善信息管理部门,做到统筹规划。另外,要明确对系统的优化重组是为了达到整个企业效益最优,通过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用扁平化替代金字塔结构,达到企业组织结构和观念的重构。最后,选取最合适的软件产品。不盲目追求大而全,从实用性,适用性和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考虑,确定最佳实施方案。 (四)加强员工培训。首先,对中小企业高管层加强理论层次的培训,使其对管理信息化有整体的认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各层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对企业的发展有良性推动作用,也利于个人发展的项目。 (五)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中小企业应该建立全面的人才观,要采用“唯才而用”策略吸引人才,可以从内部培养,也可以外聘。要最大限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并采取灵活的薪酬政策、职位划分以及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来吸引保留人才。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是市场经济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多方位提高自身实力,增加核心竞争力。虽然在实际应用中,会遇见各种问题,但管理信息化能带来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更大的发展可能,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选择。 作者:张亚莉单位:河南省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
网络新技术论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网络构建问题研究 摘 要:技术创新网络关系到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完善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对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实践经验,结合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明确定位、加强企业间战略联盟、健全产学研机制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新区 技术创新 网络构建 随着当代经济、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下面同)的创新功能被进一步强化。2006年2月9日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到,高新区发展的重点工作是首先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由此可见,技术创新体系是关系到高新区创新能力及发展的重要问题,完善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对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实践经验,结合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构建提出若干建议。 1 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内涵 所谓创新网络,是指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之间在长期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的总和。按照创新网络联结的目标和功能不同可具体分为知识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网络、服务创新网络等类型。由于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属于区域创新网络范畴,因此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则是指在高新区内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由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以及个人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总和。 2 国内外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模式及经验 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高新区,如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等。纵观这些地区,皆以技术创新作为其竞争与发展的源动力,其技术创新网络业已成型,且实力强大。这些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兰州高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1 硅谷的“自由交流”创新网络模式 硅谷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在这里聚集了包括惠普、英特尔等知名高科技企业在内的上万家技术公司。硅谷的成功源自于其自由交流模式,即通过人与人之间非正式的交往、面对面的交流使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起网络联系。这种非正式交流使行为主体间建立起来的网络联系更适于传递对创新极为重要的隐含经验类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创新。正是基于一种信任与默契的区域文化,硅谷的企业之间既有相互信任与密切合作的网络关系,又存在着异常激烈的竞争。硅谷就是在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关系中增强了竞争力。此外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强,增加了硅谷企业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因此也带来了信息和技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促使研究与现实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中关村的网络化合作技术创新 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了中关村地区网络化合作技术创新的优势。中关村技术创新网络是比较开放的。一方面形成了结点密集、联系较为频繁的内部网络,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信息、技术和产品的辐射,以及企业组织的扩展,将网络联系伸向全国各地;同时,从中关村高新技术诞生之日起就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了强有力的接口。现在与欧洲、日本、美国和香港等主要的高新技术产地及市场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平台。成为国际创新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中关村地区宽松的政策环境,丰富的技术资源,强烈的创业文化,快速的信息流动都给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创新网络的互动协同效应,扩展自己创新能力与商业潜力,使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3 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的探索实践 兰州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截止2008年底,该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34亿元。区内现有企业110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31户,占企业总数的29.8%。然而目前兰州高新区的发展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国际和国内发展成熟的高新区。因此通过研究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对于增强其创新能力,解决高新区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3.1 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兰州市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要素主要包括:行为主体、主体间的网络关系、资源、制度环境和发展平台。 (1)企业是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核心。目前,兰州高新区的企业既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又包括原材料生产商或半成品供应商、零配件分包商、成品制造商、产品销售商以及设备修理、维护等各种形式的企业服务商。这些企业是技术创新网络中最活跃的结点,也是参与创新实现创新增值的最直接行为主体。这些企业由于产业上的关联而结成紧密联系,不仅包括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而且包括水平联系的既有竞争又有互补的同类型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物质流、信息流在这些企业之间快速流动,不仅有利于新的技术信息、商业信息的扩散和传播,而且使企业同时感受激烈的竞争氛围,增强区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直接参与创新的主体,也是区域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创新结点。目前,兰州高新区具有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所、化工部涂料工业研究所等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声誉的科研院所以及地方的各种科研院所,拥有兰州大学等许多部属和省属院校。这些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存在及其创新功能的体现,对于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至关重要。 (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在促进高新区企业创新和发展,以及促进区域的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方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挥着一种重要的“黏合剂”作用。目前,兰州高新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有21家。这些科技中介机构加快了优势产业和高端人才的聚集,推动兰州高新区跨越式的发展。另外,高新区内存在的金融机构,包括当地的国有银行、兰州银行、各种形式的基金组织以及借贷资本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这些金融机构的存在,尤其是风险投资机构,可在间接参与区域的创新活动和促进区域网络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4)政府部门提供宏观保障,为技术创新提供硬件设施以及软件环境完善等服务。政府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辅助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在实施政策、计划、规划、法规等宏观措施的过程中,政府由直接的干预者转变为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信息环境等技术创新环境的建设者,进而影响或引导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进行创新活动。 由此看来,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企业始终居于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大学及科研机构一方面可以直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即所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通过为企业提供新思想、新知识、人才培训、技术成果转让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产学研相互联结共同构成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系统的创新主体。科技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完善的科技服务,如进行投资业务、贷款业务、技术咨询、创新成果推介等行为,为技术创新提供各种支持性服务,保证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金融中介机构,为创新提供资金安排,满足融资需求。政府则通过建设各种配套的硬件基础设施来完善技术创新所需的硬件环境;政府还可通过通过优化制度安排、完善市场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和营造创新氛围来完善软件环境,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3.2 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根据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的实践,高新区一般都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园区内企业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根据兰州高新区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企业虽冠以高新技术之名,但实际所从事的业务并非高新技术。还有不少与计算机行业有关的企业,其实并不具备信息技术生产能力,也非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次,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根据对兰州高新区企业的调查,选择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调查总数的4% ,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占20% ,规模偏小限制了企业高新技术生产的能力。从经营状况看,2008年技工贸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只有30户,上千万的企业为120户,仅仅占企业总数的10%。受企业规模限制,兰州高新区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还无法表现出高新技术应有的竞争性。 (2)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联系不够。兰州高新区内各企业缺乏广泛合作、联系和信任。目前兰州高新区内基本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农业高新技术、生物技术等企业为主。具有绝对优势的支柱性产业尚未形成,因而企业之间基本是各自为政,没有实质性的业务往来,因此产业聚集效应就无从谈起。根据针对兰州高新区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是否知道今年有新企业入住园区,选择不清楚的占40%;是否有全国前100 强企业投资的回答中,选择不清楚的占60%。由于企业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信息不能有效沟通,因此发生知识和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利于聚集效益的发挥,也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健全。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高等院校落户高新区是促进区内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孵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能激发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通过紧密联系企业,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但是目前兰州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匮乏,高校在高新区创办企业的数量少。截至目前,高新区内共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的企业65家,仅占企业总数的5.8%。从产学研合作项目看,目前兰州高新区有产学研合作项目185项,约占区内项目总数的20%。 (4)政府服务不到位。兰州高新区还存在着配套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管理不完善、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问题。现有的硬件缺乏统一、合理规划、使用效率低,不能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园区内企业普遍反映园区内基础设施差,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此外,政府的服务职能也未能很好的发挥出来。由于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致使园区内很多企业完全不清楚兰州高新区的有关法律和规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有关政策和各种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已经成为了影响和制约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4 解决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构建问题的建议 国内外成功高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新区内的创新离不开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持。只有在硬件设施完善和制度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才能有利于技术创新行为的顺利展开,更有利于创新网络的构建。 4.1 加强政府职能,优化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 政府在创新网络构建过程中应当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负责创新网络运转和完善的相关事宜。具体来讲包括优化硬件设施和进行制度安排与设计。良好的硬件设施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创新网络平台发育的基础。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将会为高新区内各行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便利,从而间接的促进创新网络的完善。如投资改善高新区交通运输系统和信息通讯网络,建设公共食堂,文体活动的场所,建设良好的生活设施等。我国高新区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政府还必须在税收、外贸、金融、人才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人、财、物向高新技术领域流动,通过宽松的政策平台,促进创新网络的完善。 4.2 确定合理的高新区目标定位 对于发展和起步较晚的高新区而言,其重点在于明确定位。以兰州高新区为例,虽然是首批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以兰州高新区目前所具有的科技实力、人才资源、资金实例、区位条件等,根本无法与国内发展较好的开发区相比。因此,现有的基本条件和客观现实都决定了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定位不能和那些已发展成熟的开发区相同。从兰州自身的特点看,经过长期发展,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等行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因此,从客观实际出发,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最为合适的模式选择应该是区域经济辐射型的发展模式。 4.3 加强高新区内企业战略联盟的建设 在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建立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与大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网络。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等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只有走合作的道路,以联合力量克服单个中小企业势单力薄的局面,才能不断的开发新技术产品,并使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赢得或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通过强化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网络,使知识、信息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增值。强化与大企业的联系,加强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4.4 健全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 高校、科研院所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加强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互动,从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果。在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中,企业应该直接对大学和科研院所提出技术需求,并提供科研经费,而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应针对市场需求展开科研活动,增强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能够达到学以致用。这样,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与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双向互补需求的不断加强,使交流节点频繁出现。随着双方创新资源流量的增大,机会也会成倍增加。 4.5 加强投融资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兰州高新区若要建立和发展技术创新网络,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系统,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工具,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多元化,有效地控制和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配套服务要充分发挥各银行的主渠道功能,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及时有效地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作者简介:马彦图(1979-),男,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曹方(1955-),男,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及农业信息化。 网络新技术论文:关于利用网络新技术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尝试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对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是必要的,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主要从网络技术的一些新发展入手,探讨如何在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对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关键词: 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网络新技术 有研究者指出,在当前国内高校班级管理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中,我们“对管理过程和策略的研究微乎其微”。[1]在对管理策略的研究方面,也有人关注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管理高校班级,如易立峰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2],以及杨育鸿的《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平台建构初探》[3]。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以上论文尚未论述如何运用当前网络技术中的新事物加强对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应当能够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提高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1.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新的建设和管理方法 1.1高校班级的功能 班级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班级这个平台,大学生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他人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沟通、交流;另外,大学生可与其他部门、组织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提升自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中有一个层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班级能为大学生提供一种“归属”的需要。 1.2高校班级观念被弱化的原因 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学分制普遍实行,学生社团组织大量涌现,这些对大学生的班级观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学分制的实行,使得原本经常在一起上课的班级成员被分散到不同的课堂上,这逐渐成为了高校班级观念被弱化的原因。班级凝聚力的培养,靠的是班级成员的共同努力,要通过班级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班级成员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得以形成。有了凝聚力,班级观念才能得到加强。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客观上的原因,班级观念正在逐步弱化。 1.3高校班级观念被弱化的表现及造成的不良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班级观念正在逐渐弱化。其表现为:在时间上,除了班级组织活动的时候其成员相对集中外,其他时间处于一种分散状态;在空间上,班级成员主要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成员在课堂、食堂、图书馆等地方活动的时候,主要也处在分散状态中。这种表现会造成以下几种影响:(1)信息传递不够畅通。高校班级管理中,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为学校―辅导员―班干部―学生,采用的是口耳相传,其准确度和时效性存在一定的偏差。(2)班级成员缺乏沟通和了解。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课堂的主要任务在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客观上使得班级成员的交流不足,从而造成班级的情感基础被削弱。(3)班级凝聚力消解,缺乏沟通和了解,缺少情感基础,班级成员对班级活动和班级建设漠不关心,久而久之,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必然下降,最终导致班级在形式和实质上均变得松散,不利于班级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针对高校班级观念弱化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加强对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除了采用一些常规性方法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来加以解决,并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2.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尝试 2.1在信息传递方面 飞信业务自2007年6月份上市以来,在信息传输方面,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这项业务也为班级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辅导员可建立辅导员工作飞信群。辅导员工作飞信群可以细化为班级干部群(还可以细化为班长群、学习委员群、生活委员群等)、普通学生群等,这样做可以区别对待,在工作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快捷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班级干部建立班级工作飞信群,该群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另外再加上有可能发生联系的一些人,比如辅导员、外班班干部等。这样的网络建立起来之后,既可以解决班级成员所处空间比较分散的难题,又可以解决时效性和准确性的问题。只要发送信息的源头不出问题,技术上不出现故障,基本上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与畅通无阻。 但是,目前来说飞信业务对班级建设和管理也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一是班级成员必须有手机;二是手机必须是特定业务的用户;三是在此基础上,必须选择使用飞信业务。另外,班级成员中也存在其它业务的用户,这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在运用飞信业务的基础上,辅之以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信息传递的快捷、畅通和准确无误。 2.2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方向在于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形成一个班级的外在特色和内在特质,铸造一个班级的“魂”。在开班会、办晚会等传统做法的基础上,网络新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尝试。 2.2.1建立班级QQ群 QQ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平台,自出现之日起,就深受广大青年的喜欢。作为青年人的一部分,大学生同样对QQ情有独钟。这个平台的特点就在于,如果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那么交流的时候就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当前网络设施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基本上可以覆盖到每一个小城镇。高校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宿舍都能上网,但是起码都有可供上网的网络中心。 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班级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QQ平台,不定期地进行一些讨论和交流。内容可以是班级事务,也可以是社会热点、时事政治、专业知识等。在利用这个平台的时候,辅导员要对平台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要严防个别班级成员为了上网而上网,为了聊天而聊天,或者传播一些非法信息、不健康内容等,从而带来负面效应,违背建立平台的初衷。 同时,群上的共享空间,也为班级发放通知或者一些必要的资料等,提供了一个非即时性的通道,只要登录QQ,看到留言,就可以获取信息。 2.2.2建立班级博客 博客是近年来涌现出的网络新事物,也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公共平台。与QQ群相比,博客有更强的可持续性。QQ侧重于即时性(当然也可以查看记录),而博客则有更大的空间、更强的功能,可以较多地展现交流的内容(如博客中的相册),可以较长时间地保留交流的成果。 班级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中的这个新事物,建立班级博客,活跃和丰富班级文化,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体而言,班级干部在学期初的时候把工作计划,学期末的时候把工作总结放在博客中,供班级成员了解;把班级开展的活动随时上传到日志中,把活动中拍的照片传到相册中,供班级成员浏览;专门开辟一块“意见专栏”,供班级成员提意见和建议之用,同时建立反馈专栏,对成员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开辟一块“心情释放专栏”,供班级成员梳理自己的心情,释放自己的情绪等;其他的内容和板块,可以随着班级建设的需要逐步增加。 在建立和使用博客的整个过程中,辅导员介入其中,一方面可于无形中拉近与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博客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能及时予以解答,尽早解决有关问题,适时引导。 2.2.3建立班级同学录 同学录也是一个班级成员交流情感的良好平台。相比QQ群和博客而言,同学录带有更强的随意性,也具有一些前两者所不具备的功能。QQ和博客需要有专人进行及时管理,所以它们在求学期间可以也能够被较为充分地利用;而同学录的管理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平台建立起来之后,班级成员可以随时进入平台,通报近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成员的情况,对增进毕业后同学之间的情感有较好的作用。另外,同学录中还有一项功能,即能够显示班级成员的生日,每个月哪一天有人过生日,都非常清楚。班级可以利用这项功能,为生日即将到来的同学准备一份生日礼物,或者举办一次party。这项功能无疑能够更好地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网络新技术论文: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等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法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是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需求。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使其在利用网络创新党建工作的实践中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立足现阶段高校党建网络创新所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结合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分析在实践环节所遇到的瓶颈,探索利用网络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网络创新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并早已渗透到高校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层面,已成为高校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和阵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创新了党员培育与管理的手段与载体,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其富于时代感、互动性、便捷性、思想性等特点,突破了传统党建工作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难点,提高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网络化转型无疑是一个不争的趋势。 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瓶颈。本文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为例,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三年周期、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目标等特点,立足实情,探索分析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远程教育等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与方法。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的现状 1.现状分析 在大学生涯,入党是一件让大学生备感光荣、自豪的事,但是在今天这个信息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想受到多元思潮的冲击。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政策,给高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对下滑,并且目前大学生基本上为90后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自我为中心、网络化属性突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单一的形式与缺乏创新的载体在某些层面上已难以调动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校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利用网络创新党建工作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在本校学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500份。调查对象中男性为183人,女性为317人;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131人,共青团员329人,群众40人。在调查中,92.8%的学生认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党的组织生活等工作上存在形式呆板、缺乏新意、内容枯燥等问题,反映了传统的、现有的党建工作模式已不能较好地满足新时代下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 高校党建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现状,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积极发掘其中的与机遇,根据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主动抢占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高地,立足于开放性、便捷性的网络平台,建设党建主题网站,利用新媒体、远程教育等方式对党史、党的理论政策进行学习宣传,在工作中尊重大学生个体,明确大学生的需求主体,并进行充分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向网络党建阵地渗透。 但在利用网络创新党建工作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具体实践的环节上不少高校的党建网络建设或流于形式,或停滞不前,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充其量只是发挥着“装点门面”的点缀功能,未能在创新和服务层面发挥切实的效用。 2.传统党建与网络创新的主次关系出现偏差 在利用网络创新传统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传统党建工作模式与网络创新的关系,过分地忽略或削弱了传统党建工作模式的地位和作用。在探索利用网络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明确网络是高校党建传统模式的有效补充,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要强调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基本方向,做好线上线下对接,务求达到无缝连接。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网上管理、学习等需要有电脑、网络等条件,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所以传统方式不能丢,两者应有机结合,网络应作为传统的补充与加强。 3.党建网络创新大多停留在主题网页建设、信息传播的浅表层面 现阶段,高校的党建网络创新大多在主题网页建设上下功夫,网页的重点基本都放在收集和宣传党建知识方面,以受众浏览为主,丰富性和交互性较低,无法对广大学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时候仅仅是起到一个“资料库”的作用。 另一方面,部分党建网络平台还存在着设计板块不清晰,功能不全,服务性、教育性不强,安全性不强等问题。而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微信、QQ、飞信、远程教育等新媒体、新技术,在目前基本只是简单作为信息上传下达的媒介存在,如何把这些特点鲜明的新媒体、新技术更深入地融入到高校党建网络创新中,是我们今后在工作中探索的主要方向。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创新的思考与展望 1.明确基本方向,打造学习性、服务性网上社区 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党建工作,必须坚持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基本方向。虽然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创新传统党建工作的形式,但网络党建不能取代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因为传统的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谈话、丰富多彩的线下党建生活仍然是了解学生、关注学生、考察学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本校开展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党建工作最有效的渠道还是理论课堂、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这三种传统媒介。因此,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加强党建网络创新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使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更富有时代性,更符合受众的需求。 此外,在抢占高校党建网络宣传高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利用网络的特性加强对学生理论学习的培养,为有意向钻研党建理论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努力打造“网上学习社区”,展示不同层次的党的理论知识供学生选择,丰富网络党建的功能性。 网络新技术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摘 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按照网络协议,将地球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的集合。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功能,具有对共享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本文将对网络关键技术及其新发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 新技术 1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技术 1.1双绞线 用于公共电话交换系统,可分为屏蔽双绞线和无屏蔽双绞线; 1.2 同轴电缆 具有传输频带宽,话路容量大,抗干扰性能好,传输速率高等优点; 1.3 光纤 具有载波频率高,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小,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是计算机网络通信领域中最具竞争性的一种传输介质; 1.4 视线介质通信 包括无线电通信、微波通信、红外线通信等利用空间传输电磁波技术实现的通信。 1.5 卫星通信 一个静止轨道的同步卫星只需要经过一次中继,就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积三分之一的地区。 2 计算机网络交换技术 2.1 电路交换网 电路交换网进行数据通信交换时,首先申请通信的物理通路,通路建立后通信双方开始通信并传输数据; 2.2 存储转发交换网 在进行数据通信交换时,先将数据在交换装置控制下存入缓冲器中暂存,并对存储的数据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 2.3 混合交换网 这种网同时采用存储转发和电路交换两种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2.4 高速交换网 高速交换网采用ATM异步传输模式、帧中继FR及语音传输等技术。 3 公用网络传输技术 3.1 X.25协议 X.25协议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传输协议。它规定了网桥和路由器等通信设备如何在连接线路上打包和选择路由。 3.2 帧中继 帧中继是继X.25后发展起来的数据通信方式。它通过按需要分配带宽来处理分段信息传输增加带外信号来实现。帧中继这种新技术在局域网的互连中得到广泛应用。 3.3 ISDN ISDN是基于单一通信网络、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的数字网。ISDN通过标准POTS线路传送数据。速率可以达到128kbps。 3.4 千兆快速以太网 千兆快速以太网较快速以太网速度提高了10倍,达到1000Mbps。通常用光纤、6类非屏蔽双绞线进行组网。 3.5 ATM异步传输模式 ATM异步传输模式是一种高速面向连接的、标准化的传输、复用交换技术。它使用了由53B(字节)组成的传输分组,可以同时传送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视频和音频。在25Mbps~655Mbps的数据范围内提供专用带宽。 3.6 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是基于光缆网络使用异步传输模式(ATM),通过SONET同步光缆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传输的新一代ISDN网络。 3.7 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标准。其实质内容是要建立通用的无线电空中接口及其控制软件的公开标准。蓝牙技术主要面向网络中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如PC机、笔记本电脑等。 3.8 无线AP 无线AP是无线局域网中的接入点和无线网关。作用类似于有线网络中的集线器。 3.9 大容量无线网 大容量无线网是以蜂窝式移动数字通信网实现个人数据通信的技术。美国微软公司与美国移动通信公司已联合投资90亿美元开发卫星蜂窝网,建立21世纪的个人数据通信。 3.10 空间信息高速公路 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规划全球Internet通信卫星计划,休斯公司已经筹划开发的空间信息技术。 4宽带用户入网技术 4.1 DSL数字用户链路网 以铜质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组合,包括ADSL、HDSL和RADSL等,一般称之为XDSL技术。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是运行在原有普通电话线上的一种新的高速宽带技术,利用现有的一对电话铜线,分别传送数据和语音信号,数据信号不通过电话交换机设备,不需要拨号一直在线,属于一种专线上网方式。 HDSL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路是一种对称的DSL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电话线中的两对或三对双绞线来提供全双工的1.544Mbps(T1)或2.048kbps(E1)数字连接能力。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电缆实现扩容,可以解决少量用户传输宽带信号的要求。 RADSL速率自适应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是自适应速率的ADSL技术。可以根据双绞线质量和传输距离动态地提交640kbps到22Mbps的下行速率。以及从272kbps到1.088Mbps的下行速率。 4.2 Home PNA对称式数据传输技术 Home PNA对称式数据传输技术的双向传输带宽均为1Mbps或10Mbps。其传输距离一般为100~300m。Home PNA技术运用现有的电话线高速接入互联网。不需要改变原有电话的设置,而且上网速度很快。 4.3 Cable接入技术 可以使有线电视公司利用现有HFC(光纤铜轴混合网)网络提供了宽带业务。HFC在一个500户左右的光节点覆盖区可以提供60路模拟广播电视和每户至少2路电话、速率至少高达10Mbps的数据业务。 4.4 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技术是指在光纤用户网中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接入网技术。光纤用户网具有带宽大、传输速度快、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4.5 无线接入技术 利用无线技术作为传输媒介向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除了传统的无线局域网络接入外,卫星宽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用户通过计算机的调制解调器和卫星配合接入互联网,从而获得高速互联网传输、定向发送数据、网站广播等服务。 5 网络安全技术 5.1 端到端的安全技术 主要指用户(包括)之间的加密、鉴别和数据完整性的维护。 5.2 端系统的安全技术 主要涉及防火墙技术。 5.3 安全服务质量 主要指如何保证合法用户的带宽。防止用户非法占用带宽。 5.4 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 主要涉及路由器、城名服务器,以及网络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安全问题。 6 计算机网络的未来技术 6.1 开放技术 开放的体系结构、开放的接口标准,使各种异构系统便于互联和具有高度的互操作性,归根结底是标准化技术问题。 6.2 集成技术 表现在网络的各种服务与多媒体应用的高度集成,在同一个网络上,允许各种消息传递。既能提供单点传输,也能提供多点传递;既能提供无特殊服务质量要求的信息传输,也能提供有一定时延和差错要求的确保服务质量的实时传递。 6.3高性能技术 表现在网络提供高速率的传输、高效率的协议处理和高品质的网络服务。 6.4 智能化技术 表现在网络的传输和处理上。能向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友好的应用接口。在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和网络管理等方面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尤其是主动网络的技术研究,使得网络内执行的计算能动态地变化,该变化可以是/用户指定0或/应用指定0,而且用户数据可以利用这些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趋势是优化网络体系结构、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解决网络关键技术。 网络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 【摘要】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大公司内部开始竞相开展网络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烟草公司紧随其后步入了网络建设及管理的队伍当中。在烟草企业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当中,其安全性也逐渐成为烟草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将重点围绕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进行简要分析论述。 【关键词】 新技术 烟草 网络安全 建设 管理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帮助下,烟草企业内部的订单交易、货款支付等均变得更为方便,然而在实际网络建设以及管理工作当中经常发现,企业内部的网络存在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因此本文将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简要分析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一、影响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的原因 1、自然原因。所谓的自然原因指的是在烟草企业内部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电子计算机等因质量问题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出现故障,或是因为停电、火灾等自然原因导致数据损毁、丢失。除此之外,网络中节点多元异构性和多样性,电池在网络节点中的实际续航能力,以及网络设备耐高温、抗寒冷能力等也会对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由于自然原因很难进行提前预估和判断,因此管理和建设安全网络中的困难和阻碍也比较多[1]。 2、信息传输。在传输网络数据的过程当中,数据很有可能未得到有效的加密保护,在无线模式或是广播等方式下,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受黑客的非法入侵,通过非法破解网络秘钥,强行入侵企业内部网络;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信息数据在中途遭到拦截阻断,路由协议等遭到私自篡改,某些黑客或企业竞争对手为窃取烟草企业内部数据、非法获取重要信息,还有可能会采取伪造虚假路由信息等方式,这同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网络安全。 3、隐私泄露。在物联网下,烟草网络系统中使用大量的电子标签与无人值守设备,而设备一旦遭到劫持将直接导致企业内部隐私信息和机密文件大量泄漏,还有可能不法分子在用户登录的界面当中安装追踪软件,对用户的登录信息和浏览记录等隐私信息进行恶意追踪,从而进行非法勾当。物联网只有具备极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够有效保护内部隐私信息的安全[2]。 4、自身缺陷。企业内部的网络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即使是在新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下,仍然没有设计出一款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任何一种网络当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安全漏洞,特别是在遭受黑客的非法入侵、木马病毒等恶意攻击下,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可能遭到损毁和破坏,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盘。因此物联网自身若缺乏安全稳定性将为黑客等不法分子以及木马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物联网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1、安全路由协议。物联网平台下的烟草企业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各网络节点中均有属于自己的路由协议与算法,因此需要以具体的路由算法为基础对安全协议进行划分,譬如说根据位置信息建立地理路由或根据数据信息建立层次式路由等等,尽量弥补路由的安全漏洞,以免发生丢失或损毁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2、隐私信息处理。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烟草网络系统在采集和传输隐私信息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保障其安全性,防治隐私信息被中断拦截或遭到恶意篡改与窃取。因此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增添基本的定位功能,利用电子地图、卫星信号或手机移动信号等进行位置确定,采用位置伪装技术如将IP地址进行隐藏或时空匿名等方式对查询、阅览隐私信息进行全方位安全保护。3、访问认证控制。在物联网下,用户在登录烟草网络系统时需要交换会话密钥用以确认申请者的真实身份,防止网络系统遭受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3]。另外,还需要在网络系统当中加入信息认证功能,只有通过对对方真实身份信息进行确认之后才能够同意其访问申请,利用随机密钥预分布技术、公钥认证技术等物联网的认证机制,合法认证用户,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3]。4、采用密钥系统。烟草企业内部的财政报告、数据报表、发展规划等重要信息数据需要进行加密,从而有效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在传输数据报告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加密处理,在接收数据只有进行解密才可进行阅览和使用。在物联网技术下,可以采用VPN即虚拟专网保护远程节点,也就是说各网络节点中的通信节点在具体的网络结构当中使用密钥协商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密钥分配中心对密钥系统进行管理与分配,尽量使用复杂的密钥算法,提高其完全程度,并且将密钥的周期压缩至最低,即使已经截获部分密钥并进行破解,也无法生成新的密钥。 结论:总而言之,在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之下,烟草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在顺应社会和时代潮流,不断建设网络的过程中,烟草公司需要重点注意其安全性问题,通过定期对内部网络进行病毒查杀以及加密重要数据等,切实做好网络管理工作,有效保障企业内部生产运营安全。 网络新技术论文:利用网络新技术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网络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在社会众多行业领域中有着更为深入的应用。对于高校而言,班级建设和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只有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强化管理,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管,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能够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提供全新的手段,可以增强管理效率。本文主要论述在网络新技术下,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实践。 关键词:网络新技术 高校班级 建设 管理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能够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于高校而言,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据有必要性,可以增强班级管理效率,规范学生行为和确保学生安全,对大学生成长有积极作用。目前,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有着更为深入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高校信息传递和班级文化建设中,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进而推动高校班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1 网络新技术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必要性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为推动高校管理的发展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然而,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班级是高校的基本单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必然途径,可以给学生以归属感,因而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其次,高校班级管理观念逐渐被弱化,使班级丧失凝聚力,如班级信息共享度相对较低、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不足等,对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产生阻碍影响。所以,将网络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必要性[1]。 2 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2.1 网络新技术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息传递中有着一定程度的应用,有助于增强信息传递效率。飞信是高校班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基于该技术的信息传递效率更快,可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强化班级管理。为此,在此过程中,飞信能够广泛应用于信息传递管理中,主要表现在辅导员建立飞信群、班级干部建立飞信群两方面。首先,辅导员建立飞信群,包括学生干部群、普通学生群等,能够将信息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传递,能够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工作。其次,班干部建立飞信群,可以学生宿舍为基础单位,对全体学生而传递相关信息,能够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有效性[2]。 2.2 网络新技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积极应用网络新技术,有助于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有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网络新技术的应用相对较为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利用QQ、微信等而建立班级群,邀请学生、辅导员教师、任课教师加入其中,能够为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平台。现阶段,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信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作为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而言,能够及时对微信消息进行关注。基于微信的班级群建立,可以使学生打破传统空间的束缚,使学生能够及时接收相关信息或实现交流。基于微信的网络新技术,应用于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能够使辅导员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另外,通过QQ、微信班级群,辅导员能够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传递,而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接收,如若学生保持下线状态,只有登录,便可接收信息,有助于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立班级博客或微博,能够使大学生及时上传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而其它学生可以发表评论,有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必要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承载平台。首先,辅导员教师能够将教学工作计划、学生规章制度等内容上传至班级博客、微博中,学生能够随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其次,对于班级活动时的相关日志文件或照片,可以上传至博客的相册中,对全体学生成员开放,使学生可以浏览。最后,建立意见反馈专栏,使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行反馈,有助于推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3]。 利用微信群等建立班级通讯录,既能为全体成员提供班级学生的电话号码、生日等基本信息内容,使班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该功能,为同学举办小型的生日party等,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可以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级建设和管理是高等教育学校更好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只有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强化班级管理。在网络新技术的深入下,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能够积极运用新技术而加强班级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加快高校班级建设。现阶段,将网络新技术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必要性,因而教育者有必要进行网络新技术的班级建设和管理实践。 网络新技术论文:新技术改变网络互联 新加坡的超级计算机以及新加坡很多企业都在承接国际业务,新加坡互联网国际干线的流量肯定很大。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宽带的压力,国际干线流量会用什么样的速度、比例增长需求较大。 强大的Infiniband 中国在超级计算机方面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在前不久,中国第一次推出了全球完全使用中国自主技术建设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中国在超算方面已经成为超级大国,如果把超算和互联网加起来,中国在未来一定会有非常快的发展。所以,我们这里的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责任,我们需要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我现在在新加坡超算中心进行工作,意味着我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把生物、互联网技术、超算结合起来。互联网+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动能,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所以我相信未来在中国是有巨大潜力的。 我们现在会出现哪些新的互联网技术?我在超算方面工作,在超级计算机中心,流量是非常快的,数据包流量交换的速度在超级计算机里,尤其是像神威太湖之光这样的计算机,相当于有1000万个CPU,相当于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一天所有的数据。所以我们在超算领域里交换非常快,我们必须要非常高效,有非常好的优化,才能够实现超算的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超算问题。 很多计算机使用的协议并不是STP的协议,而是一种新的协议。我个人是一个互联网专家,用的都是SMB等这样的协议,现在接触到的是全新的技术Infiniband用于超算。InfiniBand是一种支持多并发链接的“转换线缆”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每种链接都可以达到2.5 Gbps的运行速度。这种架构在一个链接的时候速度是500 MB/秒,四个链接的时候速度是2 GB/秒,12个链接的时候速度可以达到6 GB /秒。Infiniband技术不是用于一般网络连接的,它的主要设计目的是针对服务器端的连接问题的。 因此,Infiniband技术将会被应用于服务器与服务器(比如复制、分布式工作等),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比如SAN和直接存储附件)以及服务器和网络之间(比如LAN、WANs和 Internet)的通信。我们如何使用这样的协议,如何和互联网联合起来去扩大网络。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我们可以把Infiniband进行拓展。首先我们可以跨国家和地区,不管是在无锡、新加坡还是在美国,都可以将其超算能力结合起来。 互联网的数据量发展非常快,数据的用户量在不断地增长。现在需要存储的数据量也变得不可想象的大,不仅要存储这些数据,还要获取这些数据,这也是一个问题。虽然说我是互联网行业人士,但是我做的主要是超算的工作,在超算方面我们需要解决互联、数据存储、数据获取的问题,如何从数据库那里获取信息。 讲到网络流量,我们将大的数据包以太网TB进行传输。全球有最大的基因测试机,有一个DJI的项目在中国,它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测试机,可以收购很多美国的技术和公司,把国外的技术和中国的技术结合起来。这个公司在中国也有运作,在中国之外也有运作和实验室,DJI将全球范围内的不同运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协作,需要非常高性能的数据传输,尤其是基因学数据,我们需要大量数据传输。 Infiniband协议是一个通讯的协议,InfiniBand的协议采用分层结构,各个层次之间相互独立,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其中物理层定义了在线路上如何将比特信号组成符号,然后再组成帧、数据符号以及包之间的数据填充等,详细说明了构建有效包的信令协议等;链路层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以及数据包操作的协议,如流控、 路由选择、编码、解码等;网络层通过在数据包上添加一个40字节的全局的路由报头(Global Route Header, GRH)来进行路由的选择,对数据进行转发。在转发的过程中,路由器仅仅进行可变的CRC校验,这样就保证了端到端的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传输层再将数据包传送到某个指定的队列偶(Queue Pair, QP)中,并指示QP如何处理该数据包以及当信息的数据净核部分大于通道的最大传输单元MTU时,对数据进行分段和重组。我们试验了Infiniband协议,如何使用Infiniband这个协议,在非常长的距离中进行距离的传输。 我在北京看到有很多拥堵,每个人都开车,都是非常小的小型车,只有四个人在车里,但是如果你有四万人在路上,同时又一万辆车运输4万人,道路上是非常拥堵的,这和我们的网络是一样的。现在,有一个地铁或者是机场快线,机场快线能够有几百、上千人坐,都没有问题。Infiniband这个协议像机场一样,是不是唯一最好的协议?我不知道。也许在座的有些人会想出更好的互联网传输协议,可以帮助我们有下一代的互联网大数据传输协议,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海量的数据传输问题。Infiniband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我们需要在地基上盖一座摩天大楼,实现下一步的进展。 多语种域名的机遇 我是多语种域名的创始人,多语种域名能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如今,中文域名在中国也有,但是用得好像并不多。在1994年、1995年时,我们当时的浏览器没有办法阅读其他语言,可能只有英文。当时我想参与这样的工作,鼓励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进行创新,我们如何能够改善,让亚洲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让中国人来使用我们的万维网。 基于这样的发现,我们应该让人们基于语言创造内容。当然我还意识到一点,如果你要进入网站,用他自己的语言使用网络之前,必须要先学习英语。对于我来说也是,作为一个新加坡人,中文是我们在当地使用的语言,比如说我父母会使用中文,所以我在学校也学习中文。但是我们在新加坡学校里学的官方语言是英文,所以对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却发现,我的父母很难使用互联网,因为他们并没有接收到英语的教育,这个时候我就想到,有几十亿的人,他们不仅是中国人,还包括非洲人、中东人,他们的母语并不是英文,他们就很难先学到英语再使用他们自己语言的网页。 这里的障碍是,你们网站的地址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们首先要学习英文的字母,这个网址还包括你的E-mail地址,你可以键入自己的E-mail地址,比如说中文语言,但是这个E-mail本身还是英文,也就是英文的字母。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是要先学习英文,才能够用我的中文去输入我的E-mail地址。不管你在哪里、是什么人,可能都要面临这样的情况。所以我在1998年做了一个决定,我们要把多语言、国际语言与我们的域名进行结合,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们如何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是让域名来支持各种语言的字形。这个时候要进行统一化、标准化,让所有的语言都能够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把所有的都放在你的库当中,就会发现我们的体系是能够支持多种语言的,即使这些人不懂英文我们体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英文。 之后我们发现,由于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我们现在能够看到互联网的富人和互联网穷人之间的鸿沟可以缩小。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当时发展还没有那么迅速,不像今天,发展得很迅速。所以当时我认为,十几亿人口在互联网上要做很多事情,我能如何帮到他们。我们现在发现这是非常棒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IDN的部署有延误,比如说在座每个人都要先学习英文,从我新加坡的背景来看就是这样的。首先我的母语是英文,英语是一个商务方面的国际语言,科学、工程、科技、业务、企业,甚至是航空领域,英语都是通用语言。 网络新技术论文:5G网络新技术及核心网架构探究 【摘 要】这个时代,被称之为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的兴起、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终端的普及,信息的流通变的简单、准确、快捷。而5G网络不仅仅代表着人类科技的高度进步,还以传输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的优点完胜现有的3G、4G网络,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世界中,5G网络一定是社会的主流,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究5G网络及其核心网的架构。 【关键词】5G;核心网架构;探究 0 前言 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人们渐渐的体会到了网络通信的便利,由此5G网络通信技术的开发业被提上日程,5G网络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便利,其概念的产生不仅仅只是一个空话,而是被业界所认可的、新的无线通信概念,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更加快速的通信,而是追求智能的网络通信。人们坚信这种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真的“无线的世界”,即人们无论在何种的环境下都能够体验近乎静止的通信,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无论是对于人类的通信或其他领域都将是质的飞越。 1 5G网络前景展望 5G网络的设想一旦成功将会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步,它不仅会在通信方面有巨大的用途,还将在其他领域有不小的建树,那么首先它将在通信领域为人们提供便利,据调查统计全球的网民高达20亿人次,手机用户更是网民的2.5倍,达到了惊人的50亿人次,网络的通讯负荷逐渐加重,因此人们迫切的希望出现新的网络通讯技术来改变这一现状,而可以支持3D电影和超高清视频的的5G网络显然符合人们的需求,由此可见5G网络一定会是未来的主流通讯技术。其次5G网络技术不仅仅只有传输速率快这一优点,在其传输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延迟低、可靠性高、能耗低的特点,根据这几个优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出5G网络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定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例如,人们可以实现网络旅游,利用5G网络将旅游景点的风景投射到自己的家中,构成一个虚拟的、逼真的景象,就像人们在实地旅游一样;当发现突发状况时,像突发疾病、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事件,人们可以用5G远程通信技术进行实地的指挥,省的到时因指挥人员无法及时赶到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工农业方面,5G网络也会“大展宏图”,它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时时监察施工情况,在农业方面,它可以让农民坐在家中操控机械进行务农,十分的方便快捷,它也可以时时刻刻的监察环境,为地球的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分力量;而且如果应用大范围的5G网络通信,未来的通信将会更加的稳定,不会轻易地受到雪灾、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不用让家人为你担心。由此可见5G网络通信真的是“神通广大”,当然也会有我们没有想到的用途,在列举的时候遗忘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5G网络的渴望,5G网络的实现是势在必行的。 2 5G网络架构梗概 既然5G网络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所有的人理应重视这项技术,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国际上已经有许多的组织开始着手研发这项技术,即5G网络及其架构的研究。国际电信联盟、欧洲、韩国、日本、我国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这项技术的研究,但由于人们对这项技术只有概念上的阐述并没有详尽的介绍,因此各国与各个组织对于这项技术的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有的从人们的需求、频谱方面研究,有的从架构方面研究,还有的从技术方面研究。从这些研究来看,目前关于5G的研究仍然处于需求的满足以及空中接口技术公关阶段,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网络构架以及成熟的技术,但是各个研究单位已经在一些基础的技术和架构的设计上形成了一些共识,而在满足人们需求的这方面,研究单位普遍的将灵活、高效、支持网络服务当作自己的基本设计目标,而在技术方面,5G网络被公认的最可能应用的基础技术便是SDN、NFV技术,而核心网与接入网融合、移动性管理、策略管理、网络功能重组等技术也有待于研究,有可能成为未来5G网络的关键技术。 3 5G网络架构所遇到的问题 在通往5G网络的关键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的解决。首当其冲的便是终端问题,虽然现在的手机、电脑等的发展非常好,技术异常发达,但如果应用5G网络进行数据、资料的传输,手机及电脑的芯片的处理速度非常可能跟不上数据的传输量,因此终端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如果要实现正真的5G时代,基站的改变不可避免,因为要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通信的目标,基站的设计必须是小型化、功能强大多样化的,小型化的基站可以保证安装在任何场景,并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像变色龙一样,这样设计可以在不影响环境美观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方便,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在现阶段由于现在使用的是EPC网络,而EPC网络使用的是固定网元P-GW作为分层结构,不能够满足5G网络的传输需求,这会很大的影响5G网络的传输速度,因此这项技术也需要改进;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了关于5G终端、5G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我们在5G的控制方面所遇到的难题,集中或者分布的网络构架一直是研究者互相争论的焦点,两方的观点也是各有各的道理,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来看,首先是C/S分布,之后是P2P应用,最后是现在的云计算中心,这些不同时代的或集中式或分布式的构架各有各的优点,也各自有各自的局限性,以我们古代的国家为例,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却也出现了大唐盛世,而在西方,实行的是分布式管理,经济的发展也是良好的。由此可见,两种管理制度的选择非常困难,而我们则是要做出这道艰难的选择题。 4 解决5G网络架构问题的建议 上文已经提到了一些实现5G网络所出现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将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首先在终端的芯片的处理功能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纳米技术制作芯片,因为纳米非常的微小,将其用在制作芯片上,即使芯片非常的小纳米技术也会有非常大的操作空间,它将会赋予芯片超高的精度、复杂程度及完善的功能,所以纳米技术绝对是制作芯片的不二选择;其次在5G的传输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扁平化的IP架构,扁平化的IP构架是以业务量为依据,打破行政区域,实现跨省汇聚,减少汇聚节点,减少汇聚层次;在核心节点、汇接节点和边缘节点重叠的节点,内部简化为一个层次;根据业务量,任何边缘节点可以直接连接核心节点,汇聚节点跨省直联,实现全网的IP化。这种架构的转变会减少数据通道中的网元数量,进而将信息的传输的损耗降到最低,非常的有利于5G网络架构的建设;而对于集中或分布的网络构架选择而言,本文更加倾向于选择集中式的网络构架,因为现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运算变得更加的精准迅速,集中式的网络构架更加有利于数据的处理,相当于统一的思想接管分布式的“小构架”,这与我们的人体结构十分相像,相信这种构架的选择一定会为未来的5G网络通信的发展铺平道路,会对数据的迅速处理、收集、分类有十分大的帮助。 5 结语 我国已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建成这个目标的前提除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外,显然5G网络的建设也应该包含在内,因为从事实上看,5G网络的建设对我国的各方面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除了技术层面上提高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关于5G普及方面的问题,即很好的控制使用5G网络通信的成本,如果这项技术使用的代价过于昂贵,那么在普及这项技术的时间就会被无限的延长至人们可以接受这个成本为止,而这样对于先研究出这项技术的研究方来说明显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希望研究方可以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事先准备出解决方案,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与各研究方相互交流,争取少走一些弯路。 网络新技术论文:网络新技术催生舆论治理新课题 当今世界,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已融合成为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公共空间。网络空间并不是虚拟的,人类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拓展到这个新空间。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并且是为现实空间人类活动服务的。因此,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同样需要现实空间法律的规范。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强调要“依法治网”。建设法治的中国,必然涵盖法治的网络空间,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问题 第一,微视频应用。正当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广泛普及之际,以微信电话本(免费网络电话)、腾讯微视和秒视、幻景等为代表的瞬时视频聊天应用,在近年开始大行其道。可以说,微视频应用爆发在即,微视频服务商都在跑马圈地。微视频应用可实现语音视频聊天和短视频快速分享,将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和舆论场域,将极大增加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的难度。 第二,私密式社交。近年来,以“友秘”“乌鸦”等匿名社交和“火聊”(不需要互联网就可组建群聊)等弹性社交(随时随地可即兴搭建的社交网络)为代表的私密社交暗流涌动。如果说,微博等开放式社交,像一条明河,哪里有水、水有多汹涌看得清楚;那么,私密式社交就像一条地下暗河,哪里有水、水有多汹涌看不清楚。未来,这种信息传递隐秘、动员功能强大的网络“地下暗河”将会越来越多。 第三,可穿戴设备。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日渐成熟,智能眼镜可拍摄影像、视频通话和上网交流,正引发“第一人称视角”的新闻革命,任何人都可通过智能眼镜直击新闻现场、采访当事人,使网民进一步记者化。智能手表具有语音提醒和语音对话功能,可随时随身接收和信息,将逐渐取代手机和手表,使新闻传播和舆论生成更加迅捷化,成为“手腕媒体”。可穿戴设备提供了短平快提供信息的另一个途径,是用户个人状态数据和场景数据的信息采集工具,带来了第一视角的记录。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身着可穿戴设备的人,都可以是新闻报道者和舆论发酵者。 第四,虚拟现实。通过VR(虚拟现实)头盔生成全息图像,产生如梦似幻的感觉。利用虚拟现实进行新闻报道,可提供给“游戏化”沉浸式场景体验。未来几年,微软全息眼镜等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将成为主流技术,媒体化应用逐渐落地,将重构新闻与读者的关系,让人们“进入”新闻,成为新闻的当事者。 第五,大数据挖掘。当前,人类已进入一个大数据时代。以智能化推荐、媒体“机器人”为代表的大数据挖掘应用,正改变新闻的产生方式,甚至有取代记者和编辑之势。一些网络服务商完全根据对用户浏览喜好的大数据分析来推荐信息,甚至使用媒体“机器人”自动采写新闻稿件,不需要记者和编辑。这种方式缺少必要的人工审查,使得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和敏感信息混杂在信息流中。 第六,智能应用。谷歌智能系统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表明智能化时代已经来临。现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定制化智能化信息推荐服务,是在批量生产新闻的前提下,针对个体的习惯与偏好进行信息与个人的匹配。同时,智能机器人新闻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无论是美联社还是新华社都在尝试智能机器人新闻,从数据分析到机器新闻将自动生成,机器新闻将年产新闻10亿篇。未来的媒体,数据处理能力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将带来“人+机+数”于一体的新闻报道体系。 面临风险:以微博问政为例 我国微博问政联系着两头,一头是党和政府,一头是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来说,要拜人民为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更好地公开信息、倾听民意、体察民情和汇聚民智;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要向有关方面问政策、问政事甚至问责任,更便利地了解信息、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和舆论监督。面对微博问政的大趋势和新力量,这两头不论是哪一头出现问题,都可能适得其反,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 微博问政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在日常管理方面还比较滞后。一方面,针对微博问政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对于如何信息、哪些内容、如何答复网民、引导舆论等都缺乏制度性规范。有的政务微博账户由多人轮流维护,造成信息混乱、观点矛盾。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也开通微博账户,自行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微博具有信源匿名、传播便捷、实时播报等特点,加上目前缺少严格内容审核,微博上的信息泥沙俱下,既有大量虚假信息,也有政治类有害信息。个别微博网站在新闻标题、内容上故意歪曲真相。 微博问政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效应,对公共事务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微博问政,但是各种乱象也随之而来,传播有害信息、渲染煽动负面新闻、放大负面情绪、非法社会动员、从事颠覆渗透活动等问题也不时显得十分突出。这些都给我们掌握微博舆论话语权主导权、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带来新的风险。 社会热点炒作的变化,带来负面舆论逐渐增多的风险。微博越来越成为传播热点新闻、炒作热点事件的平台,成为负面新闻的通讯社。从炒作内容看,微博炒作与政务政事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公共事件现象日渐增多。 意见领袖作用的变化,带来网络舆论引导失效的风险。微博拥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更容易催生意见领袖。从人数影响看,重量级意见领袖越来越多,拥有庞大的关注者和广泛的影响力。有的意见领袖故意制造讽刺性段子或深度评论,通过发表过激或诱导性言论,激化网民情绪,成为负面热点的推手。微博意见领袖批判社会现实、引发舆论震荡、引领社会行动,使舆论引导的效力大打折扣。 尽快形成网络空间法治化新生态 为贯彻中央有关精神,需要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举措推动依法治网,形成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常态。当前,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党的领导与依法治网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根本保证,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和依法治网相统一,既要求健全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来保障和落实党管媒体原则,为党管媒体提供有力支撑,也要求依据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推动党管媒体的法治化,做到依法管理媒体。 第二,以德治网与依法治网的关系。网络空间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隐匿性特征,甚至有句名言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易使人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二是自媒体特征,网民作为信息源和传播者的角色突出,每个网民都是一个媒体。自媒体和隐匿性,导致违法成本低,执法难度大,这不仅需要法治的他律,更加需要德治的自律。 第三,行业发展与依法治网的关系。互联网行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依法治网是确保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ESP(车身稳定系统)。互联网发展步伐越快,依法治网就越要形影相随,做到先行一步、左右护驾,才能确保可管可控。 第四,立足当前与放眼长远的关系。经过这些年来实践,我们有条件从更高层次和长远视角来通盘谋划互联网立法。一方面,立足当前现状,针对网上突出问题,加强专项立法工作,并把现有法律法规尽可能地延伸到互联网上,延伸到新应用上,避免“管不完的事,立不完的法”。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发展,研究制定可延展、适用面广的互联网管理通则(相当于网络社会的宪法),可预见性涵盖各种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变化。 网络新技术论文:电网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攻防新技术研究 摘 要: 随着电网企业管理信息化、电网运行自动化、电力设备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网企业信息安全愈发重要。在此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通过研究电网企业出现的新型攻防技术,包括高级持续威胁(APT)防护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的优缺点,给出基于最小攻击代价的防御有效性分析策略,并计算网络的防御能力。 关键词: 网络信息安全; 计算机; APT; 安全防御; 恶意威胁 0 引 言 随着电网企业管理信息化、电网运行自动化、电力设备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网企业信息安全愈发重要。信息化已成为电力企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工作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各类信息以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方式储存并流转于网络当中,一旦信息网络被攻破,则往往导致服务中断、信息泄漏、甚至指令错误等事件,严重威胁生产和运行的安全。因此,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就是保护电网企业的运行安全,保障网络安全是电网企业的重要职责[1]。 目前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业务从单系统到跨系统,网络从零星分散到大型化、复杂化,单纯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安全防护的需要,应针对性地研究具有纵深防御特点的安全防护体系,以信息安全保障为核心,以信息安全攻防技术为基础,了解信息安全攻防新技术,从传统的“知防不知攻”的被动防御向“知攻知防”的纵深积极防御转变,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1 概 述 从广义层面而言,网络信息安全指的是保障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涉及这部分的相关网络理论以及技术都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从狭义层面而言,网络信息安全指的是网络信息的安全,主要包括网络软硬件及系统数据安全[2]。网络信息安全需要保证当网络受到恶意破坏或信息泄露时,网络系统可以持续正常运行,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服务。 通过对我国某电网企业及其下辖电力单位的调研,以及对近5年电力信息资产信息安全类测评结果的统计得知,电网企业现存的网络安全情况主要分为以下3类:网络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事件、数据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事件、管理类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事件。整体上看,电网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复杂化,攻击的新型化和专业化,网络安全防护的情况亟待加强。总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并提升网络、应用等方面安全水平,保证信息源头的安全情况;其次加强管理类安全,特别是人员管理、运维管理等方面;最后研究分析最新攻防技术的特点,结合电网实际现状,构建适用于现有网络环境与架构的信息安全纵深防御体系。 本文主要针对第三点展开论述,研究包括高级持续威胁(APT)防护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新型的攻击及其防护技术,提取在复杂网络系统中的防御共同点,并给出一类策略用于分析网络信息安全防御的有效性。 2 信息安全的攻防新技术 电网企业所依赖的信息安全隔离与防御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安全隔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一方面,通过调研与统计分析。目前电网的信息安全建设主要以防止外部攻击,通过区域划分、防火墙、反向、入侵检测等手段对外部攻击进行防御,对内部的防御手段往往滞后,电网内部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如果一道防线失效,恶意的攻击者可能通过以内部网络为跳板威胁电网企业的安全;另一方面,电网企业中目前使用的防御技术一般是孤立的,未形成关联性防御,而目前新型的攻击往往会结合多个漏洞,甚至是多个0day漏洞进行组合攻击,使得攻击的隐蔽性、伪装性都较强。因此,要构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仅凭某单一的防护措施或技术无法满足企业的安全要求,只有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防护屏障,才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经过分析,目前针对电网企业的新型攻防技术有如下几类: 2.1 高级持续威胁攻击与防护技术 高级持续威胁(APT)是针对某一项有价值目标而开展的持续性攻击,攻击过程会使用一切能被利用的手段,包括社会工程学攻击、0day漏洞攻击等,当各攻击点形成持续攻击链后,最终达到攻击目的。典型的APT攻击案例如伊朗核电项目被“震网(Stuxnet)”蠕虫病毒攻击,通过攻击工业用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导致伊朗近[15]的核能离心机损坏。 根据APT攻击的特性,企业可以从防范钓鱼攻击、识别邮件中的恶意代码、识别主机上的恶意代码、监测网络数据渗出等多个环节进行检测,主要涉及以下几类新型技术。 2.1.1 基于沙箱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恶意代码检测中最具挑战性的是检测利用0day漏洞的恶意代码,传统的基于特征码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无法应对0day攻击。目前最新的技术是通过沙箱技术,构造模拟的程序执行环境,让可疑文件在模拟环境中运行,通过软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判定是否是恶意代码。 2.1.2 基于异常的流量检测技术 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IDS都是基于特征(签名)的深度包检测(DPI)分析,部分会采用到简单深度流检测(DFI)技术。面对新型威胁,基于DFI技术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深化。基于异常的流量检测技术,是通过建立流量行为轮廓和学习模型来识别流量异常,进而识别0day攻击、C C通信以及信息渗出等恶意行为。 2.1.3 全包捕获与分析技术 由于APT攻击的隐蔽性与持续性,当攻击行为被发现时往往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分析信息系统遭受的损失,利用全包捕获及分析技术(FPI),借助海量存储空间和大数据分析(BDA)方法,FPI能够抓取网络中特定场合下的全量数据报文并存储,便于后续的历史分析或者准实时分析。 2.2 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静态的安全检测技术,攻防双方都会利用它尽量多地获取信息。一方面,攻击者利用它可以找到网络中潜在的漏洞;另一方面,防御者利用它能够及时发现企业或单位网络系统中隐藏的安全漏洞。以被扫描对象分类,漏洞扫描主要可分为基于网络与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2.2.1 基于网络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基于网络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通过网络扫描网络设备、主机或系统中的安全漏洞与脆弱点。例如,通过扫描的方式获知OpenSSL心脏出血漏洞是否存在。基于网络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的优点包括:易操作性,扫描在执行过程中,无需目标网络或系统主机Root管理员的参与;维护简便,若目标网络中的设备有调整或变化,只要网络是连通的,就可以执行扫描任务。但是基于网络的扫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扫描无法直接访问目标网络或系统主机上的文件系统;其次,扫描活动不能突破网络防火墙[3]。 2.2.2 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是通过以系统管理员权限登录目标主机,记录网络或系统配置、规则等重要项目参数,通过获取的信息与标准的系统安全配置库进行比对,最终获知系统的安全漏洞与风险。 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的优点包括:可使用的规则多,扫描结果精准度高;网络流量负载较小,不易被发现。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软件或工具的价格昂贵;其次,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软件或工具首次部署的工作周期较长。 3 基于最小攻击代价的网络防御有效性分析策略 恶意攻击总是以某一目标为导向,恶意攻击者为了达到目标会选择各种有效的手法对网络进行攻击。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如果可以尽可能大地提高恶意攻击者的攻击代价,则对应能达到提高有效防御的能力。基于这个假设,这里展示一种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分析攻击有效性的策略,并依此计算从非安全区到目标区是否存在足够小的攻击代价,让恶意攻击可以获取目标。如果存在,则可以被恶意攻击利用的路径将被计算出来;如果不存在,则证明从非安全区到目标区的安全防御能力是可以接受的。 以二元组的形式描述网络拓扑图[4][C,]其中节点是网络中的各类设备,边表示设备间的关联关系。假设非安全区域为[Z,]目标区域为[D。]在网络中,攻击者如果能达到目标,必然至少存在一条从非安全区节点到目标节点[d]的通路[p,]且这条通路上的攻击代价小于值[w。]其中,攻击代价指攻击者能够利用攻击工具、系统缺陷、脆弱性等信息,实现其对目标的入侵行为所付出的代价。直观地,由于攻击行为往往会因遇到安全设备和安全策略的阻拦,而导致其成功实现其攻击目的的时间、精力甚至资金成本提高,攻击者为达到其攻击目标所付出的所有的行为成本即攻击代价。 在图[G]中,每一个节点[v]具有输入权限[q]和获利权限[q](如表1所示)、本身的防护能力[pr]以及风险漏洞数L(L≥0)。攻击者能力是指攻击者通过输入权限[q,]通过任意攻击手段,在节点[v]上所能获取的最高权限值(获利权限)[q′。]直观地,输入权限代表攻击者在对某节点进行攻击前所拥有的权限,如Web服务器一般均具有匿名访问权限;获利权限代表攻击者最终可以利用的系统权限。 最短攻击路径是从非安全区域[Z]中任意节点[z]到目标节点[d]所有攻击路径中,防护成功率最低的[Pr]所对应的路径。最短攻击路径所对应耗费的攻击代价为最小攻击代价[4],也是该网络的防护能力有效性分值。 攻击代价阈值:一旦攻击者付出的攻击代价超过其预期,攻击者很大程度上将会停止使得攻击代价超限的某一攻击行为,转而专注于攻击代价较小的其他攻击路径。攻击代价阈值即攻击者为达到目标可接受的最大攻击代价。如果防护能力有效性分值小于攻击代价阈值,则说明攻击目标可以达到。 攻击代价阈值一般可以通过人工方式指定,本文采用德尔斐法,也被称为专家咨询法的方式来确定。经过专家分析和评判,将攻击代价阈值设定为[t,]当攻击路径防护能力小于[t]即认为攻击者会完成攻击行为并能成功实施攻击行为。 4 网络防御有效性分析应用 假设在电网企业复杂网络环境场景下存在一类新型的APT攻击,网络中使用两种策略A,B进行攻击防御。策略A采用了现有的隔离与防御技术,策略B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应用了APT防御技术。计算两类策略下的最小攻击代价,并进而对APT防护效果进行分析。 4.1 策略选取 4.1.1 策略A 图1为一个简化的复杂网络环境实例拓扑,其中DMZ区部署的Web服务器为内、外网用户提供Web服务,电网地市局局域网的内部用户不允许与外网直接连接,限网。各安全域之间具体访问控制策略如下: (1) 只允许地市局局域网用户访问DMZ区Host2(H2)上的IIS Web服务和Host3(H3)上的Tomcat服务; (2) DMZ 区的H2 允许访问H3上的Tomcat服务和IDC区Host4(H4)上的Oracle DB服务; (3) 禁止H2和H3访问Domino服务器Host5(H5); (4) H5允许访问DMZ的H2和H3及IDC区的H4。 4.2 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在应用策略A与B情况下,局域网用户到DMZ区域目标主机存在的攻击路径的防护有效性分值分别是(0.3,0.3,0.51)与(0.93, 0.93,0.979)。在策略A的情况下,通过DMZ区的H2为跳板,攻击IDC的目标主机H4,最短攻击路径的防护有效性分值只有0.51,说明局域网内的攻击者能在花费较小代价的情况下,轻易地获取内网DMZ或IDC服务器的系统权限,从而造成较大的危害。而增加APT防护设备之后,通过DMZ区的H2为跳板,攻击IDC的目标主机H4,防护有效性分值提升为0.979,其他攻击路径的防护有效性也有明显提高。 策略A与策略B的对比结果表明,在DMZ区域有APT防护技术情况下,网络环境下整体的隔离与防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从而验证了隔离与防御新技术的防护效果。 5 结 语 在新形势、新技术下,我国电网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当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不断发展完善信息安全防御新技术,改善网络信息安全的水平。单纯使用某种防御技术,往往已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安全防御需求,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新型的攻防技术,分析其关联结果,并通过网内、网间各类安全设备、安全措施的互相配合,才能最终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恶意入侵的威胁,保障企业应用的安全、稳定运行。 网络新技术论文:有关4G网络通信新技术的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继2G及3G之后,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业务项目的增多,使用户与外界的通信速度大大提高了,沟通自由真正的实现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形态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4G网络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关键词】 4G网络通信技术 应用 3G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在2011年,国内很多人几乎都只知道3G网络,但是在不经意间4G网络却悄然出现了,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冲击,使得3G用户感觉时展太过于迅速。本文主要对4G通信网络技术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应用进行简要的说明,为其技术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一、4G网络通信技术概述 4G网络通信技术是建立在传统通信网络基础上的,也就是2G、3G通信网络基础上的,因此,其具有基本的语音业务,并在其他业务上进行了拓展,出现了数据服务及视频服务,使其通信更加快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大量的用户已经用上了4G网络,给人们高速通信的享受,下面主要分析4G网络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的特点。 1.1更快的通信速度 因为4G网络通信研究主要是为了将移动装置进行无线访问网络的速度提升,因此,这些新技术的第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无线通信速度更快。甚至会达到100Mbit/s。 1.2更宽的网络频谱 要想使通信速度更快,那么4G网络技术的应用必然要改造3G通信网络,这些都是通信运营商应该负责的,因此,在改造中必然要将其网络频谱变得更宽。其频谱宽度将达到100MHz,是3G网络的二十倍。 1.3有更高的智能性及灵活性 在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下的智能手机,已经与传统的手机有极大的不同,特别是此时的手机可以与电脑划等号,通信和沟通都是自由的,同时可以进行资料、视频及图片的下载。而且可以进行联网打游戏,与电脑无异。其智能性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不但可以作为一台电脑,同时也具有电视的功能,无论是直播还是回看;其手机还可以设置各种提醒,实现手机与用户的沟通。 1.4有较强的兼容性,较高的频率使用效率 4G网络通信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在升级成4G用户时只需要消耗较少的投资成本,多种终端,多种网络可以互相连接,实现了全球漫游等重要特点。其技术主要根据的是路由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有较高的频率使用效率和更高的下载速率。 1.5多媒体通信质量更高 基于传统通信质量不好的状况,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这一问题,其通过无线多媒体,通过宽频信道将数据、影像等信息传送出去,其传送速度是非常快速的。 1.6较低的通信费用 因为4G与3G网络通信可以兼容,那么使其3G用户升级更方便,同时4G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的通信技术比较先进和高端,在部署通信时较为快速和容易,同时在系统建设时,有3G通信网络作为基础,基础设施可以充分利用,因此,节省了很多的运用成本。 二、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 现在4G网络通信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也被广泛的认识和熟悉,也有很多用户已经升级为4G用户,实现了高速上网,其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4G手机的作用逐渐代替了电脑和电视,不分时间和地点,4G手机就可以实现跨时间和跨地域的进行数据、信息等方面的沟通,沟通更加自由。同时,其下载速度也在不断地更新,是3G网络的几十倍,目前在世界上无线网络中其速度是最快的。另外,TD―LTE规模技术的应用也提升了其上网速度,与固定宽带网络可以进行比较,同时这样技术的应用也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网络和技术支撑,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网络需要。在未来,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其技术会更加完善,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将技术进行优化,通信效果也将最优化,新技术的研发也将进一步展开,比如,关键技术测试验证技术、分布式组网技术等,信息交互、协同优化促进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扁平化。运营商不断提升的布网速度也会为4G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4G网络通信技术覆盖全面的时间不会太长。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4G网络通信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提出了4G网络通信技术相较于传统的2G、3G所具有的优势特点,并肯定了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4G网络通信技术将实现全面覆盖的趋势,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其技术开发是重点,技术更新的速率会更快。 网络新技术论文: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的发展管窥 【摘 要】通信系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技术是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如ASON、OTS-UTN等。本文从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概述出发,论述了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光传输平台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通信技术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随之迅猛发展,在里程数不断增加的同时,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全程监控等实施开展,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同时“实用、可靠、先进、经济、开放、安全”是企业的中药指导思想,自动交换光网络凭借其优越的技术特点成为通信系统网络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光传输平台及联网监控方案应运而生。 1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概述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作为交通信息的主要传输载体,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离不开通信系统的支持,下面就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进行具体的阐述。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特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综合业务量大。高速公路的通信业务中,多是语音、视频、图像及多媒体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业务,单纯的语音通信业务并不多。二是业务流向呈星型分布。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逐级分布,基本是按段管理,一段高速公路的各种数据先到管理处,然后到分中心,最后到省中心。三是传输距离长、业务分散。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分散在路两旁,随着高速公路的长度而增加数量,这就导致通信数据传输距离长,业务接入点比较分散。 2 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的发展 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技术开始采用的是SDH技术,但是随着高速公路业务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SDH的弱点越来越突出:业务端口速率低、传输效率低、业务范围窄、无法接入最前端业务、升级耗费大,等等。这就使高速公路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成为必然。 2.1 IP技术 IP就是指InternetProtocol,即以通信为目的的网络之间相互连接的协议。 (1)多业务接入满足各种监控需要 针对高速公路多业务接入应用需求,采用UTN综合业务光传输平台。UTN通过光纤将监控系统中的业务接入、传输、交换、管理等系统结合于一体。在全光网、高可靠传输的基础上,ONU单体设备可实现数字视频、音频、报警开关量、各种低速数据、对讲、VoIP等信号通过以太网接入传输。其基本涵盖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外场至收费站侧的各类接入方式,极大地简化了用户监控系统组网的复杂程度。 (2)标准开放的IP架构,高度的可扩展性 UTN整体采用标准化设计,兼容性强,采用高品质IP网络代替了传统的视频切换矩阵进行实时监控流的交换处理,相当于将IP网络作为虚拟交换矩阵,具备无限扩展能力。同时系统设备采用板卡式设计,可在节省行业备件同时扩容更容易。 2.2 ASON技术 ASON就是英文AutomaticallySwitchedOpticalNetwork的缩写,即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ASON采用光层交换技术,包括控制平面、管理平面、传送平面三部分,解决了资源配置和光网络带宽调度问题。ASON技术采用分布式控制,实施动态交换,它的三个平面有不同的功能:管理平面通过控制面管理器、传送面管理器、资源管理器等3个管理器实现对其他平面管理功能的;控制平面通过不同的接口实现管理动作的协调;在控制面和管理面的协调下传送面完成业务的传送。ASON技术具有完整的、标准化的协议簇,光叉连接设备端口多容量大,可以快速提供电路,具有强大的业务网络规划和设计能力,可以在秒数量级完成地电路的保护恢复,提供有业务级协议的传输电路,并且能节省资源。这就解决了原有的通信系统故障多、灵活性差等问题,因此,ASON技术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目前已经步入实用化阶段,并且将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2.3 光传输平台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 在联网监控成为高速公路监控的必然发展大背景下,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业务需要,矩阵设备已经被光传输平台逐渐取代,以便实时地、全面地监控高速公路的状况。 (1)光平台的特点。光平台是在功能强大的管理软件的统一管理和支撑下运行的,其管理和调度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体而言,其特点如下:光平台具有完整统一的系统解决方案,功能强大。光平台由包括硬件、软件在内的五大组件组成,即前端综合接入模块、编解码器、网络视频存储、核心交换平台、中心管理软件平台。五大组件相互融合,具备相当强大的功能。 (2)光平台的应用。光平台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将所有的数据信号集中在统一的光平台上进行传输,支持多种业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伸缩性。光平台视频数字编码可以分为非压缩编码和压缩编码两种解决方案;光平台视频监控则包括非压缩、压缩、非压缩与压缩混传等三种解决方案。 (3)OTS-UTN(UniversalTransportNetworkoverFiber)是针对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标准化的视频监控发展趋势,是新一代综合业务光传输网。 UTN是可提供集光纤通信、数据传输、网络交换、数字视频网络存储、资料查询检索回放、多级别遥控于一体、功能齐全的全数字化光纤网络视频监控整体解决方案。 UTN支持链型、环型星型等多种光纤组网方式及保护功能,支持自愈功能,自愈时间小于30ms。 UTN支持单播、多点单播、组播及转发等以太网络通信协议,适应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及带宽条件,采用标准的通讯接口方式,能实现与各通信厂家的标准的网络及传输设备实现无缝对接。 UTN采用标准的SNMP协议,具备强大的系统管理、配置、诊断、运行维护等功能。 该网络顺应了光纤网络的低成本、大规模应用的潮流,集网络交换、数据接入及光纤传输等先进技术于一体,适应视频监控系统技术向全光数字网络方向发展。其灵活的光纤(点对点/链型/环型)及以太网组网方式,实现端到端全数字码流传输,避免模拟图像转接及二次编解码,克服了传统监控方案多级转接、重复编码的缺陷,同时可内置多协议低速数据接入及网络交换功能,配合整体的监控系统软件、网络分布式存储、转发及流媒体服务器模块,形成一体化视频监控及数据接入系统,应用广泛。 (4)高可靠的光传输网 系统中UTN综合业务光传输网,其采用自主专利的网络传输技术,对各节点网络传输进行统一控制,有效地保证了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网络堵塞、丢包、延时等不稳定现象,充分地保障用户的监控系统能实时、稳定的运行。可靠性主要体现在: 1)TDM控制,独立通道,传输时延小。不同于IP网的分包转发。UTN引入TDM控制机制。前端各接入点ONU/ONU采集到的数据,各自在自身的独立通道内传输。各ONU/ONU之间不存在资源竞争问题,从而彻底解决了网络阻塞的问题。 2)按业务分配带宽,解决引各节点争抢带宽而造成的网络阻塞。ONU不需要进行数据包的分析。对其它ONU的数据只进行简单的转发。从而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快速性。 3)UTN系统支持ONU/ONU环网接入方式,其环网自愈保护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前端信号接入、传输的可靠性,单点的物理断路可在30ms内快速进行倒换。 4)专用的高速以太网数据通道与低速数据通道,大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及安全性。单纤虚拟双环设计,高低速数据在各自的通道上传输,低速数据不需要进行IP打包分发,实时性强。可替代PLC总线使用。 5)支持数据流量监测,隔离广播风暴。UTN系统通过光纤业务接入卡连接ONU,自行组网,完成数据的传输和调用。与外网的通讯则是通过交换控制卡进行,外网的网络风暴不会对UTN光纤传输网造成任何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ASON和光平台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重视新技术的引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尽量保护高速公路的现有投资,并不断研发,确保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网络新技术论文:网络新技术,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加大投入,基础教育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但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一些热点及难点问题,仍旧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任务仍旧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2014年初,以北京为代表的各个省市就开始了基础教育改革举措的落地工作,2014年注定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年。 基础教育改革的落地逐步体现了多种方式和手段,有的是品牌中学联合普通小学组建整体校区,有的是品牌小学上延3年,扩大学区,形成9年一贯制学校,有的是建设深度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不同学校的师资和各种应用资源全面进行横向拉通。上述措施对于整体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教育改革措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校不再是一所孤立的学校,而呈现出多校区,多教学点的特色,学校间和班级间的网络联通性,资源的共享性就变的尤为重要。因此,“宽带校校通”“网络班班通”“空间人人通”的三通工程,成为师资和教育资源全面拉通的基础网络设施, “教育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台”成为应用落地,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 三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不同的区域,其建设程度和和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区域部分学校实现了三通,但网络带宽有限,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正在面临着网络改造;而有的区域三通只是个面子工程,大多数学校还没实际的互连应用,三通网络面临着重建。在三通网络建设或网络改造过程中,区域教委信息化主管和各个学校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经常会面临各种技术的选择,如何选择可靠、安全、能够很好地支持各种教育应用的网络,如何让网络和应用不但具有先进性又能够支持平滑演进等,一直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让人困扰的问题。到底哪些可以助力教育三通网络建设呢?下面三个方面是教育三通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 稳定可靠的网络能够保证示范课,名师在线,网络学校等实时课堂的高质体验 在分校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同校区的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老师们的经验交流活动都在增多,远程实时课堂的教学和交流方式已经变的不可或缺,这种多媒体的实时互动对网络和设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网络级,只关注联通性已经不能满足应用需求,网络要能够感知业务,根据不同业务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优先级保证,并且要能够提供方便的手段能够维护和管理网络,改变当网络出现问题时IT维护人员不能快速定位和排除故障的现状。在设备级要能够支持大缓存,这样才能减少丢包,通常网络的核心设备节点要做集群,在某些板卡出现故障时,不会对整网出现影响,目前业界比较先进的集群技术是CCS2集群,除了专业的集群通道外,多个集群设备中即使只剩一块主控板卡在工作,整个网络就不会受到影响,只有这种能够感知业务、方便维护管理的高可靠网络才能够为远程实时多媒体课堂提供最优质的教学保障和体验。 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可接入的网络,课前、课中、课后的体验同样优质 网上作业,辅助测试,探索空间,成果展示,家校互动空间等基于网络的各种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不再限于少数重点学校,在教育改革横向拉通后,会有更多的学校有这个需求。老师在不同的学校接入网络访问教育资源、批改作业、回答学生问题,学生在教室、校内操场、家里都能通过网络访问学习空间。以前的网络通常对用户的接入位置是有限制的,在不同的接入地点,其应用体验很难达到一致,而现在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的地点接入时,用户访问资源的体验是相同的,那么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如何保证课前、课中、课后相同的优质体验呢?那么就需要网络能够划分用户组,并根据不同的组定制不同的网络策略。例如划分出老师用户组和学生用户组,当老师或者学生在不同的地点接入时,网络能够区分其用户组,并使用相关的网络策略,分配相关的资源,不管老师和学生从哪里接入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教育网络应用体验。 教育共享资源应用,教务管理应用,需要网络能够提供高安全的保障 随着教育应用的不断增加,对网络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网络考试和教务管理这些信息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试题泄露、教务关键信息泄露都会带来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的问题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安全防护在网络出口放置防火墙,进行安全防护。但是随着黑客技能的提升,以及安全威胁来源的多样性,很多威胁靠单个设备发现和防御已经难以应对,单个设备的安全能力已经不能够代表整个网络的安全能力。那么如何提升整网的安全能力呢,安全问题的发现是要基于众多安全信息的收集和统一分析来进行的,也就是基于当前流行的大数据的方法,例如网络能够通过不同学校的安全事件进行采集,对这些安全事件关联分析,发现隐藏的安全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安全策略建议。通过这种整网安全协同的方法,能够大大提升教育网络的安全防护和安全处理能力。教育网络的安全能力提升了,教育资源得到了保障,那么在使用教育应用时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高可靠的网络,随时随地优质业务体验的网络和高安全的网络已经成为未来基础教育领域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在教育部相关领导的讲话中也提到了“校校通,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行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企业把平台建好,学校使用,有条件的省以企业建设为主、学校以应用为主”。 从教育部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要在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并且要利用这些新的技术为教育服务。 华为在网络技术领域不懈的进行实践,在技术创新方面也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14年的华为网络大会上提出了教育敏捷网络方案,其中包括的业务随行,全网安全协防,IPCA等新技术,与未来教育网络需求是高度匹配的。相信这些新的网络技术必然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并帮助教育改革更快的实现目标,为社会的教育共享和教育公平发挥作用。 网络新技术论文: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新技术探索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也已经全面的进入到各个家庭之中,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目前的网络环境还存在着一些安全性的问题,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所以本文针对目前的网络安全缺陷,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新技术进行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新技术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因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中形式的多样化、客户端分布不平衡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性,使得目前的网络会受到一些非法的组织以及个人的恶意攻击以及破坏,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以及信息的保密性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成为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大问题。现在的企业的信息以及经营,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网络,其中存在着巨大的企业资料以及信息,如果计算机网络出现了漏洞,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延迟,或者被不法分子恶意的破坏、篡改、会为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于政府来说,网络的安全就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以及利益。 2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所谓的计算机安全是指通过建立和采取的的技术以及管理来保护数据的安全,通过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的保护,确保资料稳定,不会因为偶然或者恶意行为而丢失、破坏或者泄露。相对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为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中的软硬件以及数据的保护,确保网络中的数据的安全、完整、保护,保证信息的安全。而实际应用中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会因为使用环境不同而不同。对于我们普通的使用者,更加关注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隐私以及机密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避免遭到恶意泄露。对于网络运营商,关注的不但有客户在使用网络时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考虑怎样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对于网络安全带来的巨大影响。 3 信息加密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计算机加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逐渐发展出了对称以及非对称加密技术,目前正在发展更加有效地加密技术。目前出现了数字签名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以及量子加密技术,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新的方法。 3.1 数字加密技术 3.1.1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室对非对称加密技术的改进,能够保证信息交易业务的安全,主要应用在保证电子商务安全以及公司局域网的安全。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RSA加密技术以及SSL协议确保交易的安全。通过数字签名技术能够保证信息发送向唯一的地址,所以通过数字签名签名技术只有通过私人秘钥才能完成,所以不能复制,只要开始交易,就会留下能以否认的记录信息。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客户能够放心的进行电子商务操作。 3.1.2 信息隐藏技术 信息以藏技术是在信息加密技术上的改进,基本的原理是利用隐蔽算法将信息嵌入隐蔽载体中,然后通过使用原始的隐蔽载体和秘钥完成信息的提取,将隐蔽的信息变为能够阅读的信息。这种加密算法经常应用在局域网中,在局域网的信息传播中,通常是将信息在各个部门统一传播,但是会隐藏一些仅仅发送给个人的信息,而这些个人可以使用秘要完成信息的阅读。通过这样的信息加密技术,具有很高的的实效性,出去了由于二次信息加密以及传输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由于隐藏的信息不易检测,可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1.3 用户加密技术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用户加密技术是最基本常见的技术,作为administrator的用户来讲,在用户设置面板就会见到,密码设置以及改制是非常简单而且易懂的。作为Administrator,可以行使的权利是超级多的。切换User可以使你在计算机中的多重利用,节省资源又便利。 3.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虽然面临着最近几年跟中网络新技术的冲击,但是因为自身的特点及不断对自身技术的完善,依然是网络安全中最用价值的技术。可以分为软件、硬件以及芯片级的防火墙技术。 3.2.1 软件防火墙技术 软件防火墙技术需要在特定的计算机上运行,越要利用客户已经安装的计算机系统为操作的基础,这样一台特定的计算机可以定义为整个网络防火墙,可以叫做“个人防火墙”。软件防火墙需要其他的软件运行一样,经过在计算机上的安装才能完成功能。有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完成对软件防火墙的操作。 3.2.2 硬件防火墙 硬件防火墙需要一定的硬件平台作为运行的基础。目前经常使用的硬件防火墙都是一种PC结构的框架,所以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与我们家庭中使用的计算机没有什么不同。通过在这样的一种PC框架上完成一些讲过了剪裁或者简化的操作系统,完成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护。但是目前这种安全技术仍然需要其他的内核作为操作基础,所以会多少的受到操作系统本身的限制。 3.2.3 芯片级防火墙 芯片级防火墙是一种以专用的硬件作为基础,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系统的支持。专用的芯片因为自身特点,具有更快地的工作速度,更高的处理能力,以及更加效率的性能。目前经常使用的芯片级防火墙由于还是比较少的,所以防火墙本身会有一定的漏洞,会有一些漏洞,而且价格比较高,需要更加进一步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远程教学、企业办公等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人类现在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计算机以及网络息息相关。努力提升网络的安全,发展能够在现代化的应用环境下,更加合理高效的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已经显得更加重要。也只有在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后,才能更大可能发挥网络信息时代的特点,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的每个细节,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做更多的贡献。 网络新技术论文:新技术条件下物流管理网络化内涵与模式构建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产业的基础,其网络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我国当前经济环境、物流管理的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研究现状等提出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以期推动物流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 物流管理 网络化 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个国家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同时,物流量与服务的变化、物流与商流的一体化、物流的事业化、竞争的变化以及第三方物流(综合物流业)的登场等因素也对物流管理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大企业组织结构形态网络化发展,物流不但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也是企业集团增强竞争优势的有效渠道。在产业制造模式变革的形势下,随着物流组织与实施形式的变化,企业集团需要建立物流网络,实施网络化物流运作模式,使物流信息交流和共享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实现有效共享。 我国物流管理网络化现状 综观我国当前的物流管理现状,可以发现随着全球化市场的逐渐形成,物流企业围绕客户个性化需求展开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逐步引入了网络化物流模式。我国大型企业如联想、海尔等, 近几年在信息技术与物流的结合上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网络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也在加快。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化水平普遍偏低。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决策者、系统开发商尚缺乏一种战略眼光,只是根据现状争夺市场,没有看到我国物流网络化长期的战略任务以及网络化市场具有的较大潜力和长远发展前景。网络化水平偏低的具体表现为物流活动各环节的协同性差、市场适应能力低、信息缺乏有效集成等方面,从而造成了交货期长、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这一现状虽然有所改善,但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网络化程度确实亟待提高发展。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内涵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是指对各成员企业的物流职能进行集中运作,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关系网络等互联网形式,整合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物流组织和设施等资源,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物流运作实体,从而使得各个成员企业能够通过共享物流技术,使资源获得规模化的成本优势以及高度专业化的物流效率,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物流管理中使用网络使得企业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即时即地传递物流信息,物流过程也可以通过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即时予以安排,促使物流行业的管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促使物流行业的管理的升级和进一步现代化。由于物流管理信息能够即时甚至是提前于物流过程在相关环节中传递,物流管理系统可以搜集到充足的信息,从而提前测算并且模拟出最佳物流线路,以指导实际的物流管理过程,使得实际输送货物的过程变得相对自动化,也更加精确。这样物流管理过程就消除了无效物流和冗余物流,有效缩短等待的时间,加上即时的响应速度和自动化的操作,使得“按需生产、短在途时间、无间隙传送、零库存”成为物流管理网络化的理想状态。可以将物流管理系统比喻成一条简单的生产线,其中每个物流运输的过程就像一道工序,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在软件系统的控制下高效率地运作。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的本质是一个动态运营与静态运营相结合的复合运营系统,它利用集成思想、分工经济和共同经济等不断开创集团产业与物流网络的协同机会。物流网络化管理要求对企业集团范围内的物流活动进行全方位设计与全过程规划,通过共享的物流网络对不同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实现物流功能的服务导向,为集团企业提供“第三利润源”,有力地推进企业集团的物流网络对产业环境的变化的“协调与最优化”。 物流管理网络化呈现出诸多传统物流所没有的特征。第一,物流节点普遍实行信息化管理。物流传输过程中的终端都以点的形式存在,比较分散。实行信息网络化管理后,可以即时即地了解物流动态,有效安排物流流程,大大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第二,信息流在物流过程中起导引和整合作用。信息贯穿于物流管理过程的始终,引导并监控着物流过程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具体来说,信息在物流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事前测算流通路径、即时监控输送过程、事后反馈分析的作用,这与控制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基本类似,实质就是即时反馈各阶段的进展情况。第三,网络化物流管理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互联网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节点联接起来形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能在广泛的区域发挥作用。大规模的联合作业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整体的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系统依赖性,增强抗风险能力。第四,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网络是没有边界的,网络带来的便利性也是无法衡量的。它允许企业同时处理大量信息而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节点,无限量地协同处理业务。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整个物流管理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拓展的能力。这些是传统物流管理无法企及的。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研究现状及构建 (一)研究现状 当前,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研究较少。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诸如网络组织或企业集群、企业网络等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则包括物流管理网络化的形成动因、实施意义、运作特征等方面。 概括来讲,物流管理网络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向,分别是从关系观视角研究企业网络、企业生态系统战略网络、区域创新网络、企业联盟网络和从组织理论角度研究企业网络等。物流管理网络化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基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产业价值链的视角、产业聚集的视角、产业创新的视角、产业生态的视角、产业联盟的视角和基于供应链的视角等。相关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从链条式的视角进行分析,比较单一地看待物流管理问题,并以资产整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物流管理的各个元素间呈网络化联系的特点和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信息资源在产业整合中的强大作用。此外,学者的研究大多以静态研究居多,缺乏动态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且其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二)模式构建 基于物流管理网络化研究现状,本文采取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即从物流需求方入手来展开研究。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物流管理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可以从点、链、群几个角度来说明物流需求的结构及其层次性。点是指整个用户网络的末端节点,亦即终端。首先,将单独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作为末端节点加以考虑。显然,这些终端节点通常处于游离的状态,其相应的物流服务需求呈现出离散性、随意性和无规律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链是指整个用户网络中的链条,能够起到物流运输的中转作用。其次,可把供应链中,所有与物流相关的如网络型企业的各生产环节等子环节、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等子对象以及网络型企业予以整体化,作为整个用户服务网络中的对象链加以考虑。群落是指某个特定的规划区域。再次,可把产业集群中的各个相关企业,以及某些物流园区、工业带、工业区、产业集群等特定规划区域内的物流需求作为群落加以考虑,如美的工业园区、海尔工业园等。这些点、链、群落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物流服务需求结构和层次,企业可据此提供集约化、快捷化、一体化和专业化的高效服务。 在认识到物流服务需求对象的结构和层次的基础上,需要了解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构建的原则。总体上讲,其构建原则有六点。首先,肯定和坚持物流的服务性属性的原则,要谨记物流是服务于客户的,它依赖于客户而存在;第二,摒弃“重供给、轻需求”的观念,物流是商流的延续,其中供给和需求应处于对等地位,有需求才能有供给,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平衡供给和需求,使物流管理协调发展;第三,坚持物流供给与需求相关的原则,有需才有供;第四,坚持全面掌握物流供给与需求的原则,强调全面性和整体性,用整体的战略性眼光看待物流过程,统筹把握全程;第五,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分析供给与需求的原则,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必须对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有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做好物流管理工作;最后,坚持理性地认识物流服务需求的原则,这样可以使人们面对问题时冷静地审视环境局势,以服务为宗旨,秉承客户至上原则。 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旨在构建这样一个物流服务模式,即借助于互联网的网络化链接获得空间集聚效应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物流平台,保障各个企业的物流服务的配套性和连贯性,同时通过不同物流专门化网络的分立和整合来减少管理的复杂度,以期提高物流管理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这样就可以按不同逻辑在统一物流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虚拟分组,产生多功能的组合。 在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构建中,需要用到共同经济和分工经济的思想。其中,共同经济与统一物流服务平台相对应,分工经济与专门化网络相对应。共同经济是指将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使用、功能及组织等紧密相连,形成空间集聚,有助于实现企业规模经济,从而获得集聚拓展价值和协作改善效率。分工经济是指依靠物流中心节点的选择来建立网络联系,形成虚拟专网,适应企业集团的多产品线的复杂网络结构,使管理复杂度简化,获得最大程度的整体效益,从而获得专业结构优化和专业分工效率的优势。 根据共同经济和分工经济的思想构建的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的结构可细分为以下三种,从而支撑其整个模式的有效运行。首先是“核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它围绕企业集团“核心――外围”的生产空间的布局,从而形成基于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的物流设施网络拓扑结构。其次是“等级模块性”的信息结构。信息网络拓扑结构要求企业集团从树形的纵向结构生产体系转向平面和高连通的网络结构,使企业集团产生以虚就实、最佳投入产出比的运作效率。最后是“非冗余联系”的组织结构。这是一种以网络拓扑结构促使交易关系结构化和组织关系非正式化、扁平化,提高资源传输效率,一点对多点的轴辐式的网络结构。 物流管理网络化前景展望 首先,物流管理网络化尚处于成长期,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合理的产出机制,而且对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第二,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可以明确改善投资环境。实践证明,网络化物流管理产业发展得越快的地区,吸收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就越多。第三,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网络化物流是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整合并集成各种物流资源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总体成本为总目标,以生产流通以及消费为服务对象,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并正逐步发展成为适应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最新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产业。最后,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是促进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实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网络新技术论文: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摘要]为研究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情况,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某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部分院系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表现、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三个维度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使用频率高,时间长,认同其典型的Web 2.0特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了强的主动性、参与性、协作性、共享性行为和意愿,受此特性的影响,大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低。 [关键词]网络新技术;学习方式;互动;参与;共享 一 引言 近年来,以Web 2.0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随着大学生电脑拥有量的增多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探索为他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体验。许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络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空间日志、微博等2.0工具与他人交流互动,并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人分享。网络新技术正在渗透大学生的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加工的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范围,这些影响又将会对他们的学习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网络新技术究竟有没有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如果有,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以何种形式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大学生的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大学生认同的网络新技术的典型特点;大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对教学的满意度。 目前关于网络新技术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为网络新技术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技术,包括当前广泛使用、发展前景好的网络新技术,如新一代因特网、IPv6、宽带接入新技术、网格计算、网络存储、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等。这种界定是偏于计算机技术的描述。另外一种界定认为,网络技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这一类描述偏重于新技术的应用服务。本研究根据大学生的网络服务使用的实际情况,将网络新技术界定为应用层面的网络新技术,即以Web 2.0技术为代表的具有高互动、高分享、高参与特性,使人们能够由单纯地使用网络到由用户创造内容的新技术。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学者将学习方式理解成实现学习的不同形式,如课堂学习(classroomlearning)、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电子学习(electric learning)等。本研究认同前者关于学习方式的界定,不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探索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学习特征。 二 方法和过程 1.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自编问卷《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问卷调查》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数据。 2.样本选择 研究从某师范学院文理科专业中各抽取三个专业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文科专业分别是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理科专业分别是问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测查对象中分别含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70、65和65人,其中男、女学生各100人。 3.研究工具 (1)问卷设计的维度 研究认为,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及认同情况,将之与大学生当前的学习方式的特性及教学满意度做对比,若大学生所认同的网络新技术的典型特性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明显体现,并影响到教学满意度,则可说明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影响。故调查问卷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个人上网基本情况、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大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特性、教学满意度调查。 (2)问卷题目的编写 问卷主体部分的题目形式有问答式和量表式两种,每个题目的表述都尽可能保持维度内的一致性,并尽量采用正面描述,使题目的语言表述被调查者了解。具体编写情况如下: 维度一:大学生上网情况,题目从上网方式、上网周时长、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三个方面测查,表述采用问答式,共3小题,全部为单选。 维度二: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采用表格式问题,分为“每周使用时长”和“它吸引你的地方在于”两部分,如表1。 经过对部分学生的初步访谈,研究选择有大学生用户群的QQ空间、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博客、微博、优酷/土豆等视频分享网站、当当网等在线销售网站、百度百科/百度文库六种/类在大学生中使用为普遍的技术作为本研究中“网络新技术”的备选项。 维度三:现有学习方式,从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共享性和情感认知四个方面测查,含问答式问题4个和量表式题目11个,量表式题目的选答项划分为“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不符合”,如表2。统计时各选项分别计分为4分、3分、2分和1分。 维度四:教学满意度,共8小题,全部为量表式题目,选项设置与结果的计分方式与上一维度相同。 (3)试测和修订 在问卷基本编写完成后,听取了专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初步修改,抽取了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到了“部分问题语句理解有偏差”、“选项划分不准确”的反馈。 根据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最终得到的问卷各维度题目分布见表3。 (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问卷于2011年5月初发放,发放数量200份,回收188份。剔除无效问卷(单选题多选、问卷没有答完、没有填写基本信息等)9份后,得到有效问卷179份,最终数据分析从179份有效问卷中产生。 三 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的上网情况 对上网方式、上网周时长、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三方面测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的方式占多数,上网的周平均时长集中在6-20小时之间,认为缺少网络会感觉非常不便。 2.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 六种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见下表: 虽然电脑上网仍占据主要形式,但是手机上网的调查对象也有很大的占比。手机上网的便利性,会使得他们网络使用率提升,并拉长上网时间,这为大学生更多的使用网络新技术并适应网络新技术环境提供可能。 统计不同性别的网络新技术平均使用率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新技术平均使用率,结果发现在网络新技术的使用上,存在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文理科专业学生的平均使用率没有明显的差异。(详见图4、图5、图6) 从表4和表5中可看出使用率最高的网络新技术为QQ 空间和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比这两项应用的平均周使用时长与大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占平均上网时长的绝大部分。这两项网络新技术最吸引大学生的特性“关注好友动态、阅读和转载、可搜索的视频种类多、上传下载”,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网络新技术参与、互动和协作、分享有高的认可度。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与上网时长成正比,上网时长多的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也多,所使用的网络新技术种类也越多。上网时长为14-20小时的学生,他通常花费在QQ空间上的周时长为3小时以下,花费在博客、微博上的时间为3-7小时,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的周时长为3-7小时,花费在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上的时间为3.7小时;而上网时长为3小时以下的学生,只会使用QQ空间和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等少数几种,时长也都在3小时以下。 3.大学生现有学习方式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性表现 这部分的问题主要测查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协作性、共享性和情感认知四个维度的表现,各维度得分情况见图7。 从图7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典型特性中,对“共享性”的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学生在现有的学习方式中有大的分享意愿并伴随着实际的分享行为。在辅助的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把学习资料告诉同学或分享到网络上,有时还把自己的作品在博客或分享到百度等公共页面,并希望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或者作品。访谈中也有一些学生认为,网络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使用网络新技术学习或者教学时很容易忽视现实情感的交流,所以多数学生不赞同网络新技术对情感认识有促进作用。 (2)学习方式特性的性别、年龄、专业差异分析 如上图所示,大学生学生方式在协作、分享、情感认识三个方面男女的得分相同,在主动性方面也仅相差0.1分,故认为样本中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表现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上图可看出,样本中,整体上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方式在几个维度的表现上优于理科专业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分享性三个方面,文科生的得分都大于理科学生的得分,而在情感认识方面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得分持平。 4、教学满意度 (1)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总体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学校教学方式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在考察的信息量、协作性、参与性、沟通与交流四个维度中,平均得分只有2.0和2.1分,远低于理论中值。 (2)教学方式满意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图12可以看出,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整体上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的得分。其中,在信息量和参与性方面,女生的得分要稍高于男生,这可能与上课时女生喜欢坐在教师的前部,更容易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也更热衷于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有关:而在沟通和交流方面,男生的满意度稍高于女生的满意度,这可能与男生沟通的主动性有关。 (3)年级对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2010级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最高,而2009级和2008级的学生的满意度基本持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可能与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增加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时常使用网络新技术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充满好奇有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慢慢适应了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随着自己学习方法的不断完善和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对教师教学方式有了更高的期望值,从而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产生了影响。 图14表明,在教学方式的整体满意度上,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得分理科专业的平均得分高。其中对教学提供的信息量、教学的协作性以及使用网络新技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满意度都是文科的学生高于理科的学生,但在教学参与性的满意度上,理科专业学生的满意度得分要高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文科类专业教学时容易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相应会增加了学生协作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些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高的组织能力,一旦有疏忽,很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公平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参与满意度的评判。而且文科专业的学生善于交流和表达,无论是在现实的课堂中还是在课下的网络上,都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喜欢使用网络新技术和同学或者老师进行交流,故出现教学方式中的沟通与交流的满意度要高于理科专业学生的情况。 四 讨论 1.上网时长中,花在网络新技术上的时间有大占比 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受到上网时长的影响,上网时长多的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更多,所使用的网络新技术种类也越多,表明以Web 2.0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正在成为学生使用网络的重要内容。长时间使用网络新技术,网络新技术中伴随的协作、成果分享、交流和对活动的高度参与等体验,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可。 2.网络新技术与学习方式变化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对大学生网络新技术使用情况的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参与、协作、互动、共享等特性为认可;测查大学生当前学习方式的特性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协作性、学习的共享性和对学习的情感认知方面,如体现学习主动性的“主动下载和使用对学习有帮助的网页或文件”;体现学习协作性的“更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作业或作品创作”;体现学习共享性的“希望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或作品”;体现对学习的情感认知的“目前考试能够反应我的真实能力”等。以上两项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网络新技术的Web 2.0特性,可以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到网络新技术的明显影响。 3.学生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的矛盾明显 大学生学习方式受网络新技术影响所表现的对参与、互动、协作、共享的习惯性,自然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这种需求。如果接受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大学生所熟悉的网络新技术环境有大出入,则会对教学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学习动机和学习质量产生影响。 五 结论 研究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率高,依赖程度大;认同网络新技术的共享、参与、协作互动等典型特点,并在他们的学习方式表现出这些特性;受网络新技术特性的影响,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信息量、评价标准存在低的满意度。在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程度上,文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研究受周期的限制,只选取了某师范学院的部分大学生做研究样本,他们的学习方式受网络新技术的影响这一结果,只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所发生的变化。网络新技术不断地向大学生的生活渗透,其Web 2.0特性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实质上是对大学教育期望值的提升。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教育的比重逐渐增多,网络新技术环境提供给大学生更适合学生特性发展的愉悦学习体现,这种学习体验也是大学教育质量改革的新课题,因此应当有对网络新技术对学习产生影响背后的深层次因素的更多有益探索。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长输管线中的应用 在近几年内发生了很多起输油管道被打孔盗油或者是腐蚀穿孔的事件,长输管道运行中泄露油料作为主要的故障,给国家造成了极其大的经济损失和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还极大的给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问题。所以只有对长输管线自控系统进行改造,及时发现泄露油料,从而及时进行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采取自控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做打算。要实现及时的监控,就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机场长输管线和库站设备之间的安全连锁和异常性报警,从而这些关于长输管线防盗、管道渗漏、管道破裂和达到动态监控的管理等等困扰多年的问题,进行全天候的在线监控状态和一系列关联的设备的安全,与此同时进行深入的改进工艺和提高生产绩效,提高生产率。于是就有PLC的长输管线的自控系统应运而生。 一、长输管线的自控系统设计 长输管线是将卸油站中油传输到油库中去,长输管线自控系统主要是设定了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分别是卸油站工作站系统以及油库工作站系统,同时它们分别对长输管线的两个操作端进行实时监控,达到两个工作站相互相通,既能独立进行作业,也在同时对工作站进行实时监控,采取全天候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和通讯,并且全天候的进行数据交换和操作。若是两站之间的通讯线路发生问题中断,两个站迅速转化成本地的系统操作方式,即使连接中断,也不会影响本地的正常操作。 根据长输管线的现场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在输油管道的始端和末段都设置了一套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它们主要的构成是分别在始端和末端设置一套控制器系统,在始端的控制器系统主要是由一台工控机、工业交换机,和压力、温度等的流量传感器,以及一些泵机组监控仪组成,而末端的控制室主要是由工控机、工业交换机和压力、温度、液位、流量传感器等组成,其中不包括泵机组电压电流监控仪和泵机组。在始端和末端的系统数据通过通信的不断交换来进行闭环式控制,若是通信中断,则两个系统就会自动变成单机的模式进行监控。 二、自控系统和计算机通信技术 在长输管线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说整个系统设计中全部都是采用的进口器件。相应的配套软件也需要进口的产品,导致最后的工程造价也偏高,对于这种情况我国也自行的研发了一种计算机和PLC的串行通信技术,这门技术在思想上,软硬件、使用方式上,可靠性、性能价格比上、兼容性上都是比较好的,能够适用市场上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和PLC。 在硬件上来说,我国现在市场上一般都是使用PLC和通信借口上采用RS422或者是RS485,然而一般的微型机都是采用的RS232接口,当计算机和PLC通信需要选用RS422到RS232的模块进行转换,若是遇到恶劣的工作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坑干扰的要求,并且这种转换模式具有一定的隔离和放大的功能,但是这些都是一些高性能的进口模块,所以相应的工程造价也是比较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都是采用利用普通的通信电缆去替代进口的通信模块,只是用先进的电路设计技术和单片机技术来达到信号方法和隔离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发现通信的效果依旧很好,造价也比较低。 四、控制系统实现的功能 在计算机控制软件在Windows2000系统操作的平台上进行,能够在完成监控的同时还能对生产的控制参数进行修改,数据上的查询,参数的设定、操作运行的管理,历史数据和纪律的管理,数据库报表的管理等等。 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长输管线的管理方式是不相同的,都是根据管道内压力的变化来进行判断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管理人员才能在得到反馈的同时迅速做出反应,把这些异常情况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即使在输油的状态下,若是监控到有任何报警的提示,系统均会在1秒钟内自动停止输油,达到对长输油管线的保护作用。 在全天24小时之内能够同时进行异地的同时同步的通信功能,对库站间的输油管线的压力、温度、流量等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长输管线的异地紧急停泵作用。 结束语:长输管线输油的监控操作和保压监控进行全自动化的操作,对流量和管线保压等进行泄露上的检测,全面解决长输油管线的安全和设备的有效监控,提高供油设备的安全保障和管理水平。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简述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由于其受到其损耗、带宽、串音等多种弊端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无法适应通信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光纤通信得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代通信行业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光纤通信形成时,即已摒弃了传统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缺点和弊端,所以在技术上,光纤通信具有绝对的优势。 1光纤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量非常低,轻易不会发生损耗,所以其中断距离的长度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2光纤通信技术使用了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使其具有非常宽的频带,所以利用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其容量也是非常大的。 3在光纤通信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即是由石英做为原材料所制成的光纤,通过对石英经过各种技术性的加工的制作使其具有绝缘性,所以光纤具有非常好的抗水性,不怕雨水的侵蚀,同时电磁也很难对其造成干扰,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4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好的保密性。利用光纤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传输时,不会发生串音的干扰,同时在光缆的外面,光纤所传达的重要信息也无法窃听到。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光纤通信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其特点如下。 1波分复用技术:不同的信道光波具有不同的频率,运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可以取得充足的宽带资源,参照不同的频率及充足的宽带资源,可以对光纤的低损耗窗口进行划分,即划分为多个信道,利用分波器可以对不同光波实现分离或者耦合。 2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器具有众多的优点,如体积较小,防爆性能好,耐腐蚀性强,耗电较少,可以宽频带等等,因此通常将光纤传感器分为功能型传感器及非功能型传感器。 3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处理窄带业务问题,而且能够处理多媒体图像等业务问题。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1光纤技术的应用 光导纤维不仅能够将阳光带到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实施机械加工。目前,汽车配电盘、机器人、计算机等选择使用光导纤维进行图像或者光源的传输。光纤技术与敏感元件的组合,则可以制作成多种传感器,充当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对温度、颜色、流量、位移、压力、光泽等实施测量。光纤技术在信息传输及能量传输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纤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光导纤维内窥镜可以导入患者的脑室与心脏,同时可以测量患者的体温、患者血液中氧的饱和度、患者心脏中的血压等等。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 目前在通信行业中以光导纤维作为介质进行的光纤通信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在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在本地通信、国际通信(越洋光缆)、城域通信、氏途通信等重要的通信行业的传输媒介基本上都选择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已逐渐的开始进行扩展,成为当前通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对通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力通信网主要由卫星电路、微波以及光纤等组成主干线,各支路可以运用特种光缆及电力线载波等相关电力系统所具备的通信方式,同时选择无线、电缆以及明线等各种通信手段,联合调度总机、程控交换机等多个设备构成多功能及多用户的综合通信网。我国的光纤技术在通信产业的应用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电信传输网、电力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方面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有效的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目前,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光纤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进程。目前,广电综合信息网的规模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其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程度也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广电综合信息网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广电综合信息网设备故障的判定与排除也愈来愈困难。对此,可以选择ATM+光纤或综合SDH+光纤等构成相应的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而其传输网则可以选择链路传输系统,环网传输系统,或者构成多种形式不同的复合网络,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多种综合信息传输的需求。而环网传输系统则具备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宽带多媒体网络已成为可能,但由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仍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其还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只能在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下,通过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不断升级及改造,从而一步一步的使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中也得以完善,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虽然以上我们提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几点应用,但在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完善,从而使光纤通信技术得以真正的发挥其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对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分析 1.无线通信的优势 一般来讲,数据传输的方式分为有限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将此二者进行比较看,无线传输相对有线传输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1 小成本大制作。有线通信方式实施的基础是必须架设电缆,或者通过挖掘电缆沟方式搭建,这就对人力及物力提出了高要求,人员投入要多,物力供应要及时。而无线通信方式只需要在每个终端与无线数据传输电台进行连接以及架设有一定高度的天线即可,相比之下节省了人力、物力及财力。 1.2 施工周期短。若采用有线通信方式将相隔几十公里的远程站点进行互相连接通讯时,必须要架设电缆或者通过挖电缆沟的方式,这样工期会延长,达到数月之久;而采用无线数据传输则无需考虑其外在因素,几天的时间就可搭建通信链路,工期短且有保障。 2.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热点 2.1 全球微波接入系统与无线高保真技术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无线高保真技术只能实现300米距离范围的信号连接,而微波接入系统能实现4828.32米距离的信号传输,且网络连接速度远远超过高保真技术。 2.2 超越宽带的无线接入技术uwb。作为时域通信的一种手段,采用超短周期脉冲调制。频谱密度较低,抗干扰的能力则较强,架构简单,成不低廉。uwb作为无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纳秒或是更小的微微秒级别 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在比较宽的频谱上进行低功率信号的传输。uwb还具有抗干扰、高传输速率、极宽的带宽、电能消耗小等多方面的优势,应用也较为广泛,例如:室内通信、家庭网络、无绳电话、雷达、安全监测等多个领域。 2.3 当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已日趋成熟且普及率较快,可预见的未来时期,无线通信技术仍作为主流发展趋势。它具备频率简单、容量较大、通信质量好、复用系数高等诸多优点,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3. 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一段时间,从早期的红外传输,到蓝牙通信,再至现在的3g传输、wlan传输、wimax等等。下面将无线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模式进行以下介绍。 3.1 红外技术 红外技术是最早出现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在诸多领域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红外技术可以简单的搭建一个个人局域网环境,实现打印机、pc机、手机、传真机等设计的连接,达到简易办公的目的。另外,红外技术还具备安全级别高、传输辐射低、安装简单、功耗小等优点。而且使用红外技术不受无线频率的影响。因此在一些小型的办公领域或者家庭中,红外技术具有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3.2 蓝牙技术 蓝牙的名称是bluetooth。在本世纪初就被应用在一些高端手机中进行数据通信,很多人认为它是红外技术的升级产品或替代品,但两者之间从技术角度讲并没有任何联系,蓝牙技术是以短距离数据通信为实现目标,以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为实现手段来完成没有线缆连接情况下的数据通信的。蓝牙技术在全球有着统一的工作频段,由于自身定位为短距离通信,因此,蓝牙通信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弱,一般能够接收的距离大多在十米左右,当环境收到干扰时蓝牙通信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但这些弊端并没有影响到蓝牙技术的发展,它的传输速率一般在1mbps左右,因此能够非常有效的保证笔记本、平板、手机、电子书等移动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另外蓝牙技术使用是完全免费的,并且在全球有着统一的规范。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蓝牙技术也已高速的通信传输为无线通信开拓了方向。 3.3 3g技术 3g技术是专门为移动通信终端设计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自2006年以来,我国移动通信厂商就开始在手机中尝试加入3g技术,2009年,中国工信部正式允许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开展3g市场运营,短短三年间,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发展规模上来讲,中国移动的td-scdma技术属于国外技术的转型再应用,收到了国家的搭理支持,也是我国投入使用最早的3g网络。中国联通的wcdma技术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3g标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网络传输速度也是最快的。中国电信则采用cdma2000技术是我国最早开展3g商业化应用的技术之一,借助中国电信宽带领域的发展,使其完成了有线和无线的平稳过渡,目前,cdma2000已成为我国3g网络覆盖面积最广的移动通信技术。 4. 无线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上文中作者简单就无线通信的特点以及现状作了简单介绍,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 出,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呈多角度趋势发展,涉及领域相对较广、实现手段品类繁多,这些特点都说明无线通信技术具备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有目的的进行技术的完善可以帮助它尽早实现自身的实际价值,下面就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以下概括。 4.1 办公领域 办公领域是电子时代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无 线通信技术和网络覆盖面积的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网络通信宽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但由于光纤等有线宽带入户成本费用较高,无线通信必然会加入其中实现网络应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将宽带技术和无线传输进行合流是未来应付网络办公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4.2 数字生活领域 时代主要讲究以人为本的宗旨,那么人性化的应用将是延续信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无线通信技术应加强个人用户和家庭用户的需求满足,利用现有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实现综合型网络应用,向特色型服务项目通信领域发展。 4.3 移动应用领域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的移动终端种类越来越多,手机、平板、电子书、相机、录音笔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时常出现的电子产品,众所周知,这些产品如果要进行数据通信必须连接电脑,以电脑为传输中介来完成数据传输,有些设备还需要复杂的安装驱动、硬件识别等过程才能实现,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接口不匹配,无法实现产品对接的局面。那么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这些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将有效解决这些设备连接繁琐的弊端。目前随着我国3g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用户的规模正在不断加速,也逐渐改变了我国移动应用领域的格局。智能化应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移动应用领域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必将加快互联网发展的进程。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论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由于其受到其损耗、带宽、串音等多种弊端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无法适应通信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光纤通信得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代通信行业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光纤通信形成时,即已摒弃了传统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缺点和弊端,所以在技术上,光纤通信具有绝对的优势。 1光纤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量非常低,轻易不会发生损耗,所以其中断距离的长度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2光纤通信技术使用了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使其具有非常宽的频带,所以利用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其容量也是非常大的。 3在光纤通信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即是由石英做为原材料所制成的光纤,通过对石英经过各种技术性的加工的制作使其具有绝缘性,所以光纤具有非常好的抗水性,不怕雨水的侵蚀,同时电磁也很难对其造成干扰,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4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好的保密性。利用光纤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传输时,不会发生串音的干扰,同时在光缆的外面,光纤所传达的重要信息也无法窃听到。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光纤通信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其特点如下。 1波分复用技术:不同的信道光波具有不同的频率,运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可以取得充足的宽带资源,参照不同的频率及充足的宽带资源 文秘站: 2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器具有众多的优点,如体积较小,防爆性能好,耐腐蚀性强,耗电较少,可以宽频带等等,因此通常将光纤传感器分为功能型传感器及非功能型传感器。 3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处理窄带业务问题,而且能够处理多媒体图像等业务问题。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1光纤技术的应用 光导纤维不仅能够将阳光带到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实施机械加工。目前,汽车配电盘、机器人、计算机等选择使用光导纤维进行图像或者光源的传输。光纤技术与敏感元件的组合,则可以制作成多种传感器,充当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对温度、颜色、流量、位移、压力、光泽等实施测量。光纤技术在信息传输及能量传输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纤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光导纤维内窥镜可以导入患者的脑室与心脏,同时可以测量患者的体温、患者血液中氧的饱和度、患者心脏中的血压等等。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 目前在通信行业中以光导纤维作为介质进行的光纤通信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在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在本地通信、国际通信(越洋光缆)、城域通信、氏途通信等重要的通信行业的传输媒介基本上都选择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已逐渐的开始进行扩展,成为当前通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对通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力通信网主要由卫星电路、微波以及光纤等组成主干线,各支路可以运用特种光缆及电力线载波等相关电力系统所具备的通信方式,同时选择无线、电缆以及明线等各种通信手段,联合调度总机、程控交换机等多个设备构成多功能及多用户的综合通信网。我国的光纤技术在通信产业的应用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电信传输网、电力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方面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有效的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目前,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光纤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进程。目前,广电综合信息网的规模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其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程度也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广电综合信息网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广电综合信息网设备故障的判定与排除也愈来愈困难。对此,可以选择ATM+光纤或综合SDH+光纤等构成相应的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而其传输网则可以选择链路传输系统,环网传输系统,或者构成多种形式不同的复合网络,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多种综合信息传输的需求。而环网传输系统则具备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宽带多媒体网络已成为可能,但由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仍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其还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只能在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下,通过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不断升级及改造,从而一步一步的使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中也得以完善,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虽然以上我们提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几点应用,但在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完善,从而使光纤通信技术得以真正的发挥其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铁路通信技术的展望 1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 1.1有线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主要是用在固定的站与站之间、固定的设施之间的通信,有着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等特点。有线通信技术最常用的主要是基于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进行组建,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光纤通信技术。通过这一技术,使得数据传输、图像传输及程控数字交换等及时而有效的传输,传输速度可达80Gbit/s甚至更高。另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采用ATM交换技术以及IP通信技术等建立主干网及接入网,使传输更加安全和高效。 1.2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在铁路系统中列车是铁路运输的主体,而列车的通信主要是在行进过程中进行,所以无线网络技术在这一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常用的无线通信接入主要是在列车即将出站或行将进站的这一小区段,实现管辖区域内列车车长、司机与站内调度室管理人员之间的实时通话功能;而在列车行进区间基于节约资源和减少频率干扰的考虑则不进行无线通话。这就使得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较为局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铁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就要求必须建设更加先进的、与铁路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无线通信系统。这一无线通信系统需要完成列车与调度室之间、调度室与指挥中心之间、指挥中心与列车之间的通话功能。 1.3集群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是由具有信道共用和动态分配等技术特点的集群通信系统组成的集群通信共网,为多个部门、单位等集团用户提供的专用指挥调度等通信业务。集群通信系统结合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与微处理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等,集通信、交换、控制于一体。在铁路系统中,采用集群通信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频率资源,降低损耗,弥补了传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缺失,尤其适合应用在铁路车辆调度、指挥以及抢险应急灯的控制等,采用动态频率,因而很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的分配问题。但是这一技术不能与公共网络进行有效融合,容易受到干扰而使信号不强甚至有信息丢失现象,在指挥中心与列车之间的双向数据通信过程中很难做到数据的原真性和保密性,因此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2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网络结构的优化。根据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要使铁路通信实现通用化的要求,并提高信息容量和数据传输速度。要在有线通信网络、无线网络和集群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IP技术构建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采用信息一体化技术,实现各指挥中心和调度室之间的信息共享。鉴于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缺点可以采用具有远程监控能力的光纤直放技术,这一技术是将传统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光传输,由于数字信号的可靠性和传输信号的“零衰减”使得信号的可靠性得以提升,同时又具有节能模式,可降低运营成本,故可作为铁路通信技术发展的可靠性选择。 2.2与公共网络系统融合。当前的铁路通信网络一般独立于公共网络而存在,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使得铁路通信的速度提不上去。而如果铁路通信网与公共网络得到有效融合,则对铁路的通信领域的改变将是革命性的。因此,铁路通信网络与公共信息网络想融合应是一个发展趋势。当前的铁路通信技术不论是传统的无线技术还是集群技术都有自身的缺陷,不足以与公共网络融合在一起,因此必须开发新的通信技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2.3铁路系统现代化监控系统的建设。为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的质量和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就必须要对铁路系统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对重点环节和重要设备要进行实时监控。未来的铁路监控系统要结合各种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需要建设一整套的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重点线路视频监控的全面覆盖、实现对各车站购票旅客密度的实时监控以及对各信号楼、各作业区域的全天候视频监控,将实时数据和影响反映到计算机显示屏幕上。除此之外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报警并制定改进方案,使铁路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均安全、有效地运行。 铁路通信系统的建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可有效提高铁路运行效率、使行车更为安全。随着动车、高铁等的大力建设,当前铁路通信技术正在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通过充分优化通信网络,与公共网络进行逐步融合以及发展现代化的监控技术,为铁路的运输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对高频通信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1高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1.1低截获性 由于高频信号具有在较宽的频带上匀称分布,其密度极低等特性,所以干扰者很难对其进行监测控制,被截获的可能性很低。 1.2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指在电波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反射体(例如山脉、大气层等)影响,会在这些上发生反射或者散射,接收到的这些不可抗拒的信号和预期想要的信号进行混合,从而不能区别开来,相互影响。通过增加高频解调功能同时利用高频信号具有的独特的序列特性,在信号接收时把预期想要的信号从多路径信号中区分开来,或者将那些具有相同序列码的多路径信号进行重叠,从而达到对干扰信号衰减的目的。 1.3保密性好 在特定的发射功率情况下,高频信号在很宽的频带上匀称分布,其有用信号的密度极低,所以即便是有很强的外界噪音干扰,或者有用信号甚至被淹没时仍然能进行高质量的传播,使外界人员很难截取、窃听想要传送的信号,如若想要对这些信号进行参数特征分析,就难上加难了,所以高频系统具有良好的保密性。 2高频通信技术的应用 2.1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技术 通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也使通信电源得到快速发展,在通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开关电源的应用,它是现代通信系统的本质方向。在其发展中,我们通常把将交流(AC)转化为直流(DC)的高频开关装置称为一次电源;为不同设备对电能的不同需求,将主电能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电能的装置称为二次电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我们对电源模块也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即必须要达到电源模块小型集成化目的,这同时对高频电源技术也有了全新的要求。目前这项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体现:将信源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变换、在模拟器中建立分析模型以及仿真数据研究、将微机系统处理出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转换成仪表控制以及多个磁件实现集成化管理。为了减少变换器的体积,实现电源开关频率以及电源开关的使用功率的增加,就必须考虑使用元件的尺寸大小,达到频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导致开关的消耗能力增加,以及驱动的消耗能力也增加的现象出现,而软开关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开关的消耗率。在目前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应用:有源钳位零电压开关技术、零电压开关移相技术以及信号整流技术。 2.2高频通信在通信中的发展 在我国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高频通信一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卫星通信的广泛发展与应用,使得个人通信将实现全球化,当今社会光纤通信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通信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信道稳固的特点,所以高频通信技术面临被忽视的形势。在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把卫星通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在航海战争时发现高频通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注意力也相对有所转移,动用重大资金应用于高频通信设备的改造和配备就是显而易见的实例。其他国家对于高频通信也进行全力以赴的研究,在舰艇、汽车等其他可移动设备上,高频通信技术仍在其中广泛应用。 2.3高频通信技术在在超视距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在当前社会中主要采用的是卫星通信、电离层散射通信以及高频通信等。其中卫星通信主要是将卫星作为中介,在各个国家和平时期很好应用,但是在战争时期卫星被破坏等现象也是会出现的,在战争时期把它作为主要通信手段也是十分不利的。其他那些通信主要是把大气电流层作为反射条件,相对与卫星通信,它们受到被破坏的可能性极低。由于电离层通信对距离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以上几种通信中,高频通信有很大的移动特性。高频通信的价格低、应用范围大,对通信距离没有限制,所以在各个领域都非常适合应用。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高频通信技术的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要实现持久发展,我们还应当结合原来的技术不断研究创新,达到更好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论文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应用 论文摘要: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本文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应用。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的频率高得多,而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导波管的损耗低得多,所以说光纤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几十倍。光纤是用玻璃材料构造的,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纤之间的串绕非常小;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因为光信号泄漏而担心传输的信息被人窃听;光纤的芯很细,由多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很小,所以用光缆作为传输信道,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 光纤通信在技术功能构成上主要分为:(1)信号的发射;(2)信号的合波;(3)信号的传输和放大;(4)信号的分离;(5)信号的接收。 2.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一般在2.5Gbps到1OGbps。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光纤原材料是由石英制成的绝缘体材料,不易被腐蚀,而且绝缘性好。与之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光波导对电磁干扰的免疫力,它不受自然界的雷电干扰、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不受人为释放的电磁干扰,还可用它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架设或与电力导体复合构成复合光缆。这一点对于强电领域(如电力传输线路和电气化铁道)的通信系统特别有利。由于能免除电磁脉冲效应,光纤传输系还特别适合于军事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在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泄漏会造成各传输通道的串扰,而容易被窃听,保密性差。光波在光纤中传输,因为光信号被完善地限制在光波导结构中,而任何泄漏的射线都被环绕光纤的不透明包皮所吸收,即使在转弯处,漏出的光波也十分微弱,即使光缆内光纤总数很多,相邻信道也不会出现串音干扰,同时在光缆外面,也无法窃听到光纤中传输的信息。 除以上特点之外,还有光纤径细、重量轻、柔软、易于铺设;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温度稳定性好、寿命长。由于光纤通信具有以上的独特优点,其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 3. 光纤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极其迅速,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力通信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等的急速扩展,促使光纤光缆用量剧增。广电综合信息网规模的扩大和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全网的管理和维护,设备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采用 SDH +光纤或ATM+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该传输网可以采用带有保护功能的环网传输系统,链路传输系统或者组成各种形式的复合网络,可以满足各种综合信息传输。对于电视节目的广播,采用的宽带传输系统可以将主站到地方站的所需数字,通道设置成广播方式,同样的电视节目在各地都可以下载,也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控制不同的站下载不同的电视节目。 有线电视网络在全国各地已基本形成,在有线电视网络现有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实现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应完全废除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而用少量的投资来完善和改造它,满足人们的目前需要。很多地区的 CATV已经是光纤传输,到用户端也是同轴电缆进入千万家。但是现在建设的CATV 大多是单向传输,上行信号不能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中传送。可以通过电信网 PSTN 中语音通道或数据通道形成上行信号的传送,也可以通过语音接入系统来完成。将电话接到各用户,这样各用户间即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利用广电自己的综合信息网中的宽带传输系统构成广电网中自己的上行信号的传送,组成了双向应用的Internet网。 现在光通信网络的容量虽然已经很大, 但还有许多应用能力在闲置,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先导的信息需求也必然不断增长,一定会超过现有网络能力, 推动通信网络的继续发展。因此, 光纤通信技术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 一定不断会有新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探究电力通信技术发展思路 1我国电力通信中存在的问题 1.1网络方面 虽然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中已经出现了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且通信网络发展的也较为完善和完整,但是,相对于全球的电力通信发展趋势和方向来看的话,我国的电力系统网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形式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力通信更是显示出了不足之处,不能满足业务发展提出来的要求。在电力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星型和树型的结构模式为主的干网络,网络结构的复合性较为明显,但是互联性却极差,增加了电路迂回构成的难度,因此电力通信网络具备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也比较差。在电力通信网络中,网络体制发展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电力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1.2管理方面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用户在与电力通信网络接入时,会处在一个相对薄弱的状态,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电话线的接入方式进行的,电力系统的用户大部分是通过模拟式信号的接口与电力通信系统相连接的,无法对里面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和调整的处理。我国对网络系统进行管理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只能通过分路监测对电路进行检查和控制。但是在电力通信网络中,通信规约和接口都不统一,因此,这就大大限制了设备和通信方式的发展,阻碍了它们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阻碍了电力通信网络中传输网络体制的发展,给收集网络管理所需的信息增加了难度,导致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不够完整。 2我国电力系统的业务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电力通信网络被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因此电力系统中的业务也与电力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也会不断的出现新的业务形式。目前,我国的国家电网比较重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由于特高压技术具备距离长和控制范围较为广泛的特点,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长距离和大范围的传输自动化数据业务和继电保护等。根据国家标准IEC61850建立的并已投入运行的变电站都是通过电力通信网络来实现变电站与变电站的数据传输,能够对故障录波数据进行实时的传输,能够推动电力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主要业务在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中。进行的业务包括以下几种:实时性强的业务包括EMS/SCADA系统、继电保护数据、水调自动化以及电力市场实时数据等;准实时性的业务包括EMS网络分析数据和电度量计费系统两种;非实时性的业务包括很多种类,例如,调度计划等。电话业务分为两类:调度电话、行政电话。通用广域网络中的业务包括的种类也较多,例如,数据业务中,包括企业管理信息数据、电力市场数据等;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多媒体业务又包括会议电视、电子邮件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类型。业务的发展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网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业务,例如,与特高压应用联系较为密切的数据业务,包括继电保护数据与自动化数据等。新业务中还包括与根据标准IEC61850建起来的变电站有关的数据业务。 3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措施 电力通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电力系统的生产服务,又由于电力通信的发展是以电力系统为基础的,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提供服务。就目前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必须使用新的通信网络技术来推动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 3.1网络技术 在电力通信网络中,还包含着逻辑网,逻辑网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所具备的功能和效益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电力通信网络进行各种业务传输信息时的质量。就目前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的设备来说,应该在实现网络化上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并与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技术中的网络管理技术进行重点的解决,并将网络同步技术也解决掉。 3.2宽带综合通信平台技术 目前,我国现有的电力通信网络的规模都较小,被进行逐级的划分之后,电力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资源就显得较为紧张了,且利用率不高。如果要想改变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存在的这种状况的话,就需要以综合通信平台为基础,不断完善电力通信网络,并对与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有关的问题进行重点的解决,其中包括ISDN协议转换和接口标准等问题,是窄带ISDN逐渐向着宽带ISDN的方向过渡。异步传输模式技术是决定宽带综合通信平台实现并应用到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通过ATM技术的利用,来实现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关键业务。 4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1网络平台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电力通信平台的发展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远程保护和远程遥控等与远程有关的业务。近几年,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分布着很多的多点联动分布式网络、保密与非保密等子系统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我国点来看I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为电力通信技术指出了发展的趋势。由于电力通信业务具备较为鲜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些较为特殊的业务就需要将网络底层作为直接承载进行工作,而有的业务则需要通过上层的IP来解决,还有一部分的业务则需要使用到电力通信网络中间的某一层进行,因此电力通信网络并不是与公网完全一样,它也有要满足电力通信的要求而发展来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通信技术都向着电力系统网络中的某个局部通过适当的技术就可以组成电力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的子网络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子网络使用网络互联技术就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平台,但是如何对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局部区域进行划分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从而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还具备局部优化的功能,能够将电力通信网络锁具备的互联性发挥到最大化。就目前来看,宽带城域网会成为我国电力通信网络未来发展的趋势。 4.2传输介质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电力通信传输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成为我国传输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光缆技术的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在对ADSS进行施工防护以及监视的施工时,需要用OPGW带电施工技术带更换地线。只有施工人员掌握的施工技术较为全面了,才能够提高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灵活性,最大努力的降低制约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因素存在。在对光缆进行选型时,需要根据纤芯的性能、成本、市场等多个因素进行考虑,以选出性价比较高的纤芯种类 。不同的生产厂家在制造纤芯时,所使用的制造工艺会对光缆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因此要尽量需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光缆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与公网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逐渐发展出具备自身通信特点的业务出来,将高新技术应用到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中,进行不断的尝试,以推动我国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5G无线通信技术概念以及相关技术 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历数次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速度慢、质量差、安全性小、业务量低的1G通信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低智能的2G无线通信技术,再到近年来的频谱利用率较低的3G网络,和现在的前三代无可比拟的4G无线通信技术,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啊!5G无线通信工程技术作为当代最具前景的技术,将可以满足人们近期的对移动无线技术的需求。 1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概念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前面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充分利用无线互联网网络。这项技术是最近才在国际通信工程大会上被优点提出的,他将会是一项较为完美的、完善的无线通信技术,他将可能会将纳米技术运用到这种将会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的无线互联网网络工程中,运用纳米技术更好的做好防护工作,保护使用者的一切信息。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融合之前所有通信工程的优点,他将会是更为灵活与方便的核心网站,在运营过程中将会减少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速度更快。若是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将会被立刻发现且能很好的保护个人信息起到保护作用。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有很多优点,不仅融会贯通了在它之前所有通信技术的长处而且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是个更加灵活的网络核心平台,也会就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力。在这项网络技术中将会为人类提供更加优秀、比其他平台更优惠的价位,更接近人类生活的服务。它的覆盖面要比现如今的3G、4G的更为广阔,有利于用户更快更好的体验,智能化的服务与网络快速推进进程的核心化的全球无缝隙的连接。为了使人类体验到更优惠的、更先进化的、具有多样性的、保障人类通信质量的服务,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无限博频率接受更大的挑战,充分利用现在国家领导人为我们提供的宽松的网络平台,让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2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优点与特点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也就是指第五代移动网络通用技术,它与前几代通信技术有些许不同之处,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了别的技术的许多优点更为特别的是将现有的无限技术接入其中,它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实现“天人合一”达到真正的融合。它的体型会更加的小巧,便于我们随时随地安装。现如今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已经被提上日程,成为了全球相关移动通信讨论热议的话题,互联网公司在争先恐后的提高与改善自身的通信设备,加快创新的步伐,想要在未来的通信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现在让我么一起来探讨一下他可能具有哪些其他通信技术无可比拟的优点与特点: (1)全新的设计理念: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是所有通信工程中的龙头老大,它设计的着重点是室内无限的覆盖面与覆盖能力,这与之前的通信工程的最根本的设计理念都不同。 (2)较高的频率利用率: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使用较高频率的赫兹,而且会被广泛的使用在生活中但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达不到这样的层次,所以我们必须先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跟上通信技术更新的步伐。 (3)耗能、成本投入量较低:之前我们所使用的通信工程技术都是较为简单的将物理层面的知识营运的网络中,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够将环保的理念运用到通信工程中,都是一些较为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做到全方面的考虑,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低耗能、高质量的通信技术将是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我们必须学会适时的对相应状况作出调整。 (4)优点: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作为未来世界通信技术的主力,在不久将会得到实质性的开展,他将大大的提高我们的上网速度,将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较其他之前的通信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安全性也会得到保障不会出现个人信息外漏的现象,总而言之它的各个方面将都会得到改善,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模样,它具有较大的灵活程度可以适时更具客户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调整,它的优点相信不久我们就会有切身的感受. 3小结 随着现代的快速进步,移动无线通讯技术也紧随时代的进步,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革,现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在通信技术领域这一块我们也不愿屈居人后,必须加快通信技术改革与创新的脚步,满足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尽快的、更好的发展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才能在未来的通信技术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配网通信中无线通信技术论析 在目前的配电网通信方式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即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配电载波通信与光纤通信是主要的两种有线通信方式。其中的配电载波通信又可以划分为低压宽带载波与低压窄带载波两种,该种通信方式下,能够很好的满足配电网络双向通信的需求,并且采用该种通信方式,不用进行通信线路的另外铺设,对于远程的数据监测及抄表来说是非常经济的一种通信方式,并且该种通信方式的技术非常的简单,易于操作,但是该种通信方式也具有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的缺点,很多厂家生产的设备不能很好的兼容,并且受电磁干扰的现象比较严重。光纤传输通信具有安全性能高、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容量大、可靠性好的诸多优点,但是该种通信方式下,组网的成本较高,并且组网方式不灵活,这些缺点导致其在配网通信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配电网中采用有线通信的通信方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建设其通信网络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并且通信方式不够灵活,这使得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在配电网中常用的几种无线通信技术有GPRS、CDMA、430M数传电台等,下面就对这几种无线通信方式应用于配电网通信中的优劣性能进行简单分析。 1.1430M无线通信技术 430M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组网灵活、组网成本低、单站覆盖范围广的优点,但是将该种通信方式应用于配电网的通信中,也具有一系列的缺点,主要表现为:(1)在电力行业中数传电台所采用的调制方式通常是比较落后的,并且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是透明的无协议传输模式,不能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也没有响应的纠错能力,所传输的信号很容易被截获,这对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是有较大影响的。(2)该传输方式中进行数据交换的主要方式是轮询,并且其周期是随着监控点的数量的增加而表现出现行增长的特点的,对于配电网通信的实时性要求无法满足。(3)各个传输节点是独立存在的,没有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也不能进行无线信号的同步,信道的利用率非常的低,在通信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 1.2GPRS/CDMA20001X无线通信技术 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是目前配电网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具有网络覆盖面积广、成熟度高的特点,但是该技术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点,如:(1)资费比较高,运营商所采用的计费方式是以比特为最小的计费单位,导致其自费较高。(2)该通信方式中的节点连通率较低,该传输方式中的传输网络中,主要的传输任务是语音传输,这就会导致电力数据业务在传输的过程中连通率较低,容易发生断线。(3)该传输方式中的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该传输方式中是租用相关的运营商的网络,无法满足配电网数据传输安全、可靠性的要求。(4)无法保证网络延时,在该种通信方式中,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网络延时,而配电网数据传输要求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这与配电网络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2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无线通信中的优点 配网中的自动化通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总量大、信息节点分布广、单个节点的信息量小;并且要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对于传输带宽、时延、速率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通过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分析,其传输特点正好能够符合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的要求,尤其是BWA技术,其具有较高的传输带宽、带宽分配机制非常的灵活等优点。通过对BWA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1)覆盖范围非常的广,对于零散分布的配网监控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覆盖,并且能够通过无线接入点信号交叉覆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保证各个监控点的传输可靠性。(2)通过窝组网的架构方式,能够实现多种形式的双向数据传输,限制业务性能的只有带宽。(3)能够实现带宽的动态分配,该种分配机制能够满足配电网中的不同业务需求。(4)带宽非常的大,具有很高的吞吐量,对于配电网的业务开展非常的方便。(5)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为了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无线宽带技术中采用了MAC地址绑定、地址/协议过滤、防火墙等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具有很好的加密功能。(6)基于全IP架构,因为是采用这种架构,使得该传输方式能够兼容任何基于TCP/IP协议而进行开发的配电网业务。正因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以上所分析的一系列的优点,因此,在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中,采用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是非常可靠的,下面就对目前使用的两种主流的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优劣性能进行比较。 3各种主流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劣比较 WiMAX与McWiLL是目前国内的两种主流的BWA技术,这两种技术都采用的是宏蜂窝组网技术,但是二者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从整体上来讲,McWiLL相对于WiMAX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优势,主要表现为:(1)McWiLL采用的是智能天线技术,这使得其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并且具有较大的链路预算;(2)McWiLL采用的是CS-OFDMA技术,成功克服了OFDMA技术在窄带业务上的缺陷,这使得其能够进行宽窄带业务的良好融合,并且该种通信方式在进行大量的窄带并发业务的处理时,具有非常高的通信效率;(3)McWiLL采用的码扩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McWiLL技术是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国家在政策上对其进行了大力的扶持,而WiMAX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从国外进行引进,在国内已经没有频率资源,虽然两者的技术水平各有特点,但是从相关的政策扶持上来看,McWiLL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相对较好。但是从产业化角度来对二者进行分析,McWiLL的主要市场是行业市场与专网,其联盟成员的数量也是比较少的,而WiMAX技术的企业联盟数量非常的庞大,尤其是在国外的发展非常的迅猛。随着国内外通信网络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管是WiMAX技术还是McWiLL都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必将在配电网通信中取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4结束语 配电网中的数据通信技术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目前配电网中的主要的数据传输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的优缺点,比较了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中的优劣性,最终对应用于配电网传输中的主流无线宽带通信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于配电网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教研管理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问题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本科应用性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动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和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教研经费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教研经费;管理;对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本科应用性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动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和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更深入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飞跃,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资助经费十分有限,但另一方面项目研究经费的日常使用又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部分经费并没有使用在“刀刃”上。因此,如何在当前经费尚不富余的现状下,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有限的经费并发挥该项经费应有效益,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 各级管理者包括教改项目负责人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教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自己申请来的经费,应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管理,学校财务不宜过多干涉,如果干涉过多,就会造成教研项目流失或转移。因此,在日常教研经费的报销中,只要原始票据合法、签字审批等手续齐备,财务人员在审核报销时一般比较宽松。 2、教研经费存在多头管理。没有协调统一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教改项目管理和教研经费管理往往是分离的。学校教务处负责教改项目管理,财务处负责教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教研经费使用采取项目负责人签批制度。教务处工作中侧重于争取项目的级别、数量、到位经费及成果鉴定,对经费到位后的使用主张宽松,忽视了经费的合理使用及效益性。财务部门缺少完整的教改项目信息,不熟悉教改项目的运作过程,有些财务人员认为教研经费只是作为代管经费,对各个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不作了解,有些会计科目设计不合理,项目管理不够细化,缺乏与教务处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 3、教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各高等学校为拓宽教改资金渠道,往往过多强调教研经费管理的“自主权”,而忽视对教研经费使用的监督与控制,使教研经费的管理成了学校财务管理的死角,使用和项目收益情况学校难以控制。经费使用由课题负责人随意支出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课题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缺乏了解,使教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4、教研经费支出不规范、不合理 当前,部分院校教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松散,财会人员在经费支出时审核不严,造成经费支出账目十分混乱。一些教研经费成了“人情款”“、私房钱”或者招待费,真正用于教研项目的经费比例达不到五成。有些经费实际报销内容和预算内容不一致,与实际业务情况也不符,核算超标购置设备、办公用品等,还有发票开具时间与教研立项时间不一致,往往把立项之前的旧发票充作报销单据。大部分人认为教研经费是凭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跟学校无关,只要发票正规不是虚假的,都可以在自己的经费本上报销,这使得教研经费支出出现随意性。尤为严重的是一些教研人员通过虚开发票、购买假发票和虚造劳务费发放单据等手段套取教研经费。 5、教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教研项目经费预算通常是课题组编制的,在申请项目时希望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项目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编报,而是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很少考虑实际执行的需要。当项目立项后,下拨经费往往少于申请经费数额,致使原预算经费与下拨项目经费差距较大。同时,在对教研项目经费的核算与管理中,教改项目的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财务部门按项目经费预算内容控制开支范围,这就导致教研项目经费支出执行难度较大,教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6、教研经费管理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长期以来,关于教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只是由一些行业规定来规范,或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财务人员对教研经费管理的理解制定一些管理规定,国家没有出台正式的规范文件。这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教研经费的管理要求、资金使用、开支范围等项目上标准不 一、各行其是。 7、教研经费决算不及时 部分教研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完成后,不及时结题或结账,不及时办理财务结算手续,剩余资金长期挂账用于项目以外的其他支出,致使财务部门无法完成项目经费决算。还有的教研人员想方设法将结余的教研经费用完后才结题。对已经完成的教研项目,在验收时只注重技术、成果的验收,而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二、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教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加强教研经费管理,提高教研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加强经费管理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教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强化高校教研经费是学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研活动健康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项目主持人个人经费的观念。学校领导、教务处、财务处及项目主持人都应当认识到教研经费管理是教改项目管理的核心,做好教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是保障教改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前提。教研经费不是项目主持人个人的经费,应严格按照立项申请书批复的经费预算和项目专款专用。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形成对教研经费管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研经费的使用中依据教改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开支标准,规范教研经费管理程序。 2、加强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强化教研经费管理 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教研经费的特点,制定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合理、程序严密、操作性强、制约有效的教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加强教研经费转拨管理,加强教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加强管理,制度要先行,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教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根据教研经费的特点,按照既灵活又规范的原则,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教研经费管理办法。 3、注重预算编制管理 无论申报哪种级别的教研项目都要认真编制教研经费预算。教研项目预算编制同时涉及教改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知识,财务部门或教研部门独立编制预算很难全面地完成,而教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教研项目资金的争取。同时,教研项目申请包括项目目的、项目实施程序、项目组成人员、需要的设备、材料及需要多少教研经费等,理论上只有课题主持人清楚。但实际上,由于大部分教研项目对于主持人而言也都是新的教改课题,这就使得教改项目主持人在确定教研经费时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根据这些特点,首先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必须与课题组主持人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一起编制项目预算,由主持人提出计划:需要什么教研手段、预计申请资助金额、自筹经费等,财务部门管理人员根据需要按照同类课题项目实际支出水平,结合目前市场价格对能源费、材料费、测试化验费、调研费、管理费、仪器设备购置、房屋使用费、资料打印复印费等测算开支标准及费用,对每项支出列出明细清单(以备今后支出时参考),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核定费用比例,经反复讨论、调研测算、调整数据,最后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的教研项目细化预算。 4、理顺教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课题组三者关系 教研经费管理是教改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财务管理部门和教改项目管理部门之间要及时加强协调与沟通,使教研管理和经费管理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教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从教研立项、资金划拨开始,财务管理部门就要和学校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密切配合,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教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承担起教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一起参与教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和课题组主要成员,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支出方向,保证教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最后,当项目完成或结题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有关教研经费结余奖励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防止教研经费的浪费和流失。 5、加大对教研经费的审计力度 建立教研经费审计制度,加强对教研经费的监督,加强教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和跟踪反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纪监审处可以设立专门的教研经费审计人员。每学期对教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重点审核教改项目课题主持人在教研经费使用上执行预算方案的情况。对支出已超出预算范围者及时通知财务管理部门冻结教改项目课题主持人的账户,并与课题负责人及时沟通。重点课题经费按进度拨款,并在课题执行中对课题进展随时跟踪监督。 6、严格财务报销制度 教学改革管理部门要及时与财务部门联系,制定校内教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及时清理结题经费,防止教研结余资金的浪费与流失。建立健全教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教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教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教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教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三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教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教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7、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和奖励制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教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从政策上加大对在教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学研究者的奖励力度,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内外部环境。可从教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经费数额、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应综合考虑是否给学校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是否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是否增加了学校其他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关注、是否提高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在教研收入的分配制度上,以充分调动教研人员积极性为主,同时兼顾学校、二级系(部)、教学研究人员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另外学校可考虑建立教学改革基金,为教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机遇,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探索教研经费管理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完善本校教研经费管理机制,提高教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教研工作能真正取得成就,推动高校教研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教研管理论文:教育局开展教研管理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教育局今年工作要点提出的工作任务,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调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形成协作探索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扎实,专业素质高,协作精神强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线,加大教科研力度。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驾驭教材和教学反思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新的课程资源,以远程教育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3、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载体,强力实施优化课堂结构教学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1、成立教研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 2、健全制度,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 为了确保活动持续、稳定有序和高质量的进行,完善本校教研活动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听评课制度》 3、教研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7、8节课。 (二)教研活动内容 1、学习新理念,研究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怎么编制和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探究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目标与形成测试的编制;怎样讲解;新常规课的设计等。 2、确定帮带教师,落实帮带目标,做好定期考核 3、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本期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上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本期优化课堂结构的研究课题。在微观上使优化课堂结构走向成熟化、完善化、合理化、实用化。 4、以搞好教学开放周,校长进课堂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切入点,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提高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创设同伴互助与集体研讨的氛围,扎实有效地进行教研活动,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5、初三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研究教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考纲准确把握命题范围;研究前两年中考试题,准确把握命难易度。知识迁移扩展要准确、适度。与课内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生活实际以及课外知识,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能够运用学过的课内知识得心应手的解决问题。 6、学习方式为自学与集体研修探究结合。自学要求教师按规定进度认真通读研究教材并摘录出重点内容填好报告册。研讨分学科分小组进行每次研讨要做到有议题、有记录、有结果。期末进行学习成果上报,对于上报的成果进行评比展示。加强教师自身的再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及驾驭教材、落实新科改、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7、“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目标:按模式人人上好优质的公开课。严格规程操作。切实为“优化课堂结构”服务。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引入多媒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 8、请专家到我校讲学,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本校的教科研水平进入全县先进行列,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教研管理论文:中职学校教研组管理策略研究 一、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能更清晰地了解中职学校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的现状,以及在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团队学习管理奠定现实基础,我们在大量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走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梳理出团队学习与管理分析维度,据此编辑项目形成问卷,对JM地区17所中职学校教师代表共8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已有初步开展,但是整个团队学习管理水平不尽理想。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研组团队学习实质性活动开展情况较差 根据调查,17所中职学校中,开展了团队学习的占68.0%,只有教研学科组但并未开展团队学习的占32.0%。而在开展了教研组团队学习的学校中,也只有56.0%的教研组团队开展了实质性的学习。 (二)对教研组团队学习报有期望,但认识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58.3%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团队学习。但是,大部分教师对团队学习中要实现的功能并不完全了解,比如超过70.0%的教师并不明确教研组团队学习活动中的任务目标,认为教研组团队并不能实现有效沟通。认为教师能通过教研组团队学习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也不到一半。 (三)教研组团队学习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随意性大 调查结果显示,各学校教研组团队学习形式比较传统,以报告式经验分享及常规性的集体备课、评课比较多,两项合计占比达80.0%;学习内容以完成政策性任务为主占61.7%;时间安排宽度长、随意性大。 (四)教研组团队学习缺乏合作精神 调查结果显示,教研组团队学习合作情况不太理想,资源共享仅36.6%,思想交流合作仅23.7%,情感交流也仅25.3%。 (五)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研组团队学习组织结构不完善,各个教研团队没有科学设置团队管理人员的占88.4%;教研组团队没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学习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占76.7%;86.7%的学校教研组团队学习活动是没有相应经费的。 二、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中职学校的团队学习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研组团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团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导致团队学习管理效率低下的关键原因。有效的团队学习必定要设置合理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不断引导、促进团队成员自觉参与团队学习,强化有效学习行为,才能最终实现团队学习的总体目标。只有当大家的目标明确了,从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寻求创新,为达到目标共同努力。 (二)教研组团队学习制度建设落后,缺乏保障机制 团队学习制度建设落后,管理不规范。整个团队学习在制度上没有保障,不能让团队成员形成规律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团队学习之所以能让学习的效果产生倍增效应,最主要的是因为在团队学习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能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监督的关系,让彼此的学习行为持续、有序、有效开展,从而使学习的发生变得更加容易。[1] (三)教研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淡薄,缺乏资源共享 团队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合作,是团队成员在物质、精神上的资源共享行为。如果团队成员各自为政,互不信任,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研究氛围不能达到一种和谐、默契的状态,成员之间不能通过合作互动、资源共享、反思对话建构起新的知识,那么团队学习活动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团队学习效率等问题。 三、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策略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真正实现有效团队学习,需要我们在团队学习管理上狠下工夫,特别是要引导团队成员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的学习目标。 (一)明确教研组团队学习目标,完善团队管理机制 1.确立愿景,设立目标“教研组团队将来会成为什么样?”首先要确立共同的愿景,这是激发团队学习的内驱力。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团队目标的设立,要在团队中承担角色来帮助整个教研组获得成功。在教研组团队目标设立过程中,每个成员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研组团队组织的长远发展。有了明确清晰的教研组团队目标和团队愿景,就有了教研组团队行动的具体方向,以及教研组团队行为的评估依据。2.完善教研组团队管理机制团队建设管理为先,管理实施制度为本。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机制的完善显得非常重要。建立统一机制、反思机制、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机制,保障教研组团队学习的顺利进行。[2]比如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制定教研组团队学习规划,规范团队学习制度,包括学习的时间、形式、内容等等;制定团队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职称评聘、教师进修、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及年度绩效考核等;建立共享制度,包括电子课件、优秀教案、论文、心得体会等内容的共享,优秀作品经过团队审核后,在教研团队研修平台;改革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团队教师成长档案,及时掌握教研组团队每一位教师的所思、所想和所需,及时掌握每一位团队教师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帮助他们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跟进,使其明确今后在专业发展上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师能力提升目标,探索团队专业发展模式 1.学做结合,提升团队专业实践能力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共同阅读、骨干教师引领、主题学习、动态反思等形式的“学做一体化”教研学习模式,提升团队教师专业水平。比如团队制定读书制度,要求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规定读书方向,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保障阅读的有效性;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聘请专家对教研团队学习进行全程化指导,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派送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并将其先进经验通过汇报的形式向全体教研组教师进行传播;确立研究的主题,在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自觉地开展研究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使学习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倡团队教师多听自己学科以外的课,学习其他科目教学中能够对自身学科有所启发性的地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构建以研促教的团队学习模式教研团队除了常规学习形式外,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优方式。以研带教、以教促研,构建课题型教研文化,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具体方式如下:第一,动态式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让教师相互交流、自我反思和吸纳他人的意见,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第二,团队学习活动优化模式。建立学习反思,说课研究,讨论定案的模式。第三,主题式的教研活动。通过找主题、定主题,为教研活动指明方向,构建“发现-学习-实施-反思”的团体教研模式。[3] (三)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建立团队共享、学习交流互动平台 1.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网络的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刻。学校教育空间从原来的三维空间拓展到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无论教师在哪里都可以通过虚拟空间进行学习和交流。其次,团队学习也不会局限于每月一次或每周一次这种局限的时间里,在虚拟空间中可以随时学习,随时交流,极大地方便了团队教师的交流沟通。这种学习形式让团队教师更自主、灵活地学习。由此,教研组团队学习需要良好的网络平台来支撑。2.多元化学习平台实现活动共享良好活动平台是沟通交流、共享发展的基本。要充分调动教研组团队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要搭建多元化学习支持平台。团队除了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外还以专业课题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网络为依托,多渠道搭建团队教师多元化学习支持平台,包括组织内部研修,学习资源支持,对外提升平台,自我研习(教学实践与反思)。(四)以培养团队凝聚力为目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1.参与共建活动,提高归属感参与式管理是要发扬教研组团队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共同参与教研组团队决策及文化建设。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民主就是每位教师能以某种方式,参与形成学校的管理目的、方法和内容的过程中去。”[4]同时由于参与了更多的文化建设与决策,一改教师以往作为教研组团队管理活动旁观者与局外人的状况。从决策执行者变为决策参与者;从课堂管理者变为教研组活动的管理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极大增强了教师主人翁精神和对教研组的归属感,提升了教研组的凝聚力。2.目标导向教研组活动,增强凝聚力有目标的活动,效率、效果要远远优于一般随意的活动。以目标为导向可以指明方向,使得活动少走弯路,促进成员融合。加速教师间的融合就必须依仗目标导向式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活动的目标应直指教研组精神的培养。开展定期的目标导向式的教研组活动,让沟通、信任成为团队的座右铭,合作的意识深入每一个人的心里。总之,要想实现有效团队学习,提升团队学习管理水平是关键。通过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设置,不断引导团队成员自觉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团队学习的终极目标,达到提升团队、提升团队成员学习的效果。 作者:潘军英 单位:江门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教研管理论文:党校教研档案管理论文 摘要:党校教研档案主要是指党校在行政、科研以及教学中形成的,对社会发展和党校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字、表格、声像为载体的记录,其不仅可以促进党校教育水平以及管理工作的提高,同时还为科学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主要针对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提出相关优化对策,给予我国党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研档案;档案管理;党校 党校教研档案主要反映和记录了党校在管理以及教学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历史经验,是开展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关键参考。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开展业务培训以及理论学习的关键基地,教研档案的有效利用,不仅对党校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关系,同时还对党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水平具有密切影响。但是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教研档案的功能和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此背景下对教研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提出相关对策,对提高我国党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党校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档案意识。当前,我国党校对教研档案管理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缺乏科学的档案意识,党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存在认识偏差,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致使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档案文件出现残缺、破损以及流失的情况;党校科研人员以及教师没有及时移交科研和教学文件,导致档案搜集归档存在困难。2.制度不健全。当前,对于教研档案管理,党校只是大致制定了一些项目和内容,对于归档时间、奖罚措施以及文件要求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档案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制度依据。同时,制度不健全也导致管理工作不能形成系统的工作细则和工作程序,档案在分类、整理以及收集方面比较混乱。3.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毕业于档案专业的人员不多,而可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人员更是稀缺。同时,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缺乏学习精神和学习意识,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甚至出现档案堆积以及丢失的情况。 二、优化党校教研档案管理的相关对策 1.提高档案管理认识。想要进一步提高教研档案的管理水平,党校领导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意识,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以充分的重视,并且认识到教研档案管理工作对党校发展和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并且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以及规范化发展,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相关领导要充分贯彻《档案法》,并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校工作人员对教研档案的重视程度,转变陈旧的思维观念,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档案的归档以及整理工作中,配合管理人员做好教研档案管理工作。2.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凭证,是促进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党校只有根据自身管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才会有效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党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教研档案的特点,并且根据现有制度,分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第一,在管理制度中,要清晰划分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制度的充分落实和严格执行,将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划分,实现责任到人;第二,在开展管理工作的同时,党校领导要加大监督力度,针对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及落实情况进行严格检验,如果发现问题,要马上组织整改;第三,党校领导要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管理人员的晋级晋职、年度考核挂钩,制定科学的奖惩措施,进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教研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党校领导一定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党校领导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以及政治教育,培养人员具备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培养出一支作风顽强、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团队;第二,党校要加强建设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物质,并且提供给管理人员以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的平台,针对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现代化的专业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扩展其技能领域,提高专业能力;第三,党校还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在搜集以及归档工作中,不能坐等资料的移交,要深入到科研以及教学一线,帮助科研人员以及教师完成资料的归档和收集工作,并且以超前的意识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开展,对教研档案的形成进行全程监控。4.确保档案资料完整。管理人员要保证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第一,一定要明确各项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并且严格区别归档文件与不归档文件的界限,对于归档文件要提出相关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文件归档情况开展指导和监督;第二,明确规定文件归档时间,保证文件材料收集及时,对于没有归档的文件,管理人员要进行督促,进而实现文件的尽早归档;第三,管理人员要对归档文件进行严格审核,主要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以及齐全性,文件内容是不是准确清晰,文件材料用笔以及纸质是不是符合规范,文件内容与具体情况是不是相符,管理人员如果发现文件存在潦草、敷衍以及虚假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纠正,进而保证文件准确、真实、完整。5.提高教研档案质量。第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树立质量优先的思想认识,管理人员要对教师开展质量教育,进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质量的关键性,同时,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与党校领导沟通,将档案质量与教师的绩效挂钩,以经济手段调动教师配合档案工作的热情,对于一些编写能力有限的教师,档案管理部门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进而提高其材料编写质量;第二,管理人员要积极与学校各个行政部门建立联系,将科研规划、教学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及时归档,并且针对其变化和实施情况,把变化和补充的内容填写到材料中,举办教案、科研报告以及科研论文的评比活动,通过经济鼓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激发教师编写文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对于党校各种活动所形成的材料,管理人员要积极认真的收集归档,进而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原始资料;第四,为了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人员要针对教研档案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并且将其以材料的形式发放到教师手中。 三、结语 教研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党校开展日常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更新观念,针对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党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张锦华 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教研管理论文:幼儿园教研工作规范化管理探讨 摘要:幼儿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的场所,所以幼儿园的管理是否规范,教研工作的管理是否规范对于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水平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幼儿园教研活动想要进行有效的开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进行规范化的教研管理,可以说规范化的教研管理工作从一方面来讲是幼儿园园长的主要思想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又是在幼儿园这个特殊阶段的教学老师的共同需求,这就需要相关的幼儿园应该从自己的具体实际出发,重视在教研实践过程中的规定制度,本文就如何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研工作;规范化;管理 1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 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幼儿园的相关管理者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的客观存在的规律,采用相关的科学手段和方式,合理的利用资源条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研工作目标的行为,可以说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对于幼儿园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相关的幼儿园负责人应该将其落实。 2对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幼儿园具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研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与幼儿园内的保教人员的自身素质息息相关,教研管理工作规范可以保证幼儿园具体教研工作的质量,从而保证了保教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这对幼儿园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就目前幼儿园发展的形势来讲,大多数幼儿园在教研管理工作方面都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五无来进行概括,首先,存在着无人管理的问题,对于教研管理工作,没有具体的负责人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上至幼儿园园长,下至教员;其次,对于教研工作无视管理,就是幼儿园整体对教研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对整个教研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一知半解;第三点,无法进行管理,因为没有对教研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就产生了无法管理的状态,主要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政策,所以想要进行管理是非常难的,再者就是无序管理,也就是在进行教研管理工作时由于缺乏规范计划,所以在管理上也是盲目和随意的;最后,无效管理,这样的问题是前四项综合的表现,由于在教研工作的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就导致整个管理时无效的、没有意义的。总体来说,在幼儿园的教研工作的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是教研工作盲目、被动、教员不能主动地去配合。 3对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规范 3.1对幼儿园教研组工作的规范:为了促进幼儿园教研组工作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求各级幼儿园将自己园内的教研管理机构进行成立并且完善,这个组织就是幼儿园的教研组,这个组织是负责整个幼儿园开展教研工作的管理组织,并且教研管理组织的具体数量应该给根据幼儿园的实际规模进行设定,通过幼儿园的教研管理组织,可以促进保教人员的思想认识,通过实际的调研、学习和研究发现幼儿园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在实践中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提高,促进幼儿园的良好发展。 3.2对幼儿园教研组相关负责人工作的规范:想要保证幼儿园教研工作顺利实施,相关的教研工作管理者至关重要,因为他是整个教研管理工作的具体指挥者,所以对幼儿园教研组组长的具体工作必须要严格的进行规范,首先,要规范教研组组长的任用标准,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素养,在工作态度上要积极进取、认真负责;其次,还应该对幼儿园的主要教研工作熟悉了解,并且善于学习,懂得如何处理相关的问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等等。 3.3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具体内容的规范: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幼儿园自主负责,主要的负责人是幼儿园的相关负责人负责,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对教研工作实施规范化的计划管理,首先应该要根据幼儿园的具体现状来进行,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将幼儿园的长远发展的目标和本区域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发展的情况来进行,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指导教研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对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关的教研工作计划,并且制定出计划后,相关负责人还应该监督计划的具体实施和执行的情况,督促计划顺利的实施,将计划真正的落到实处。要想保证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相关的教研管理机构,将教研管理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必要时还应该将教研管理会议制度进行建立,经常开展教研管理工作座谈会,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交流并进行有效解决,对于教研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扬,对于在教研工作中所需要的资金应该积极进行配合,目的就是保证整个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实施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应该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并且就这些教研管理目标进行定期的检查,定期进行完成情况评价,并且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积极的进行分析处理,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可以对这些情况进行适当的控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教育的综合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具体变化对教研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的规范的评价。 4结语 对于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工作的规范化与否与幼儿园的整体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存在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这就要引起相关的幼儿园管理者的重视,积极地采取对策,将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最终保证幼儿园的保教工作顺利的进行。 作者:王薇 单位: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幼儿园 教研管理论文:语文教研组长学年教研管理述职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观念,回顾自己半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学期里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都进步、提高了许多。现从师德、课堂教学、班级工作、语文教研组等方面进行以下总结: 1、师德方面: 本人担任了三年级和四年级语文教学,担任了一个四年级的班主任,兼任丰羽学部语文教研组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后进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坚守学校的“三条高压线”,遵守“三规范一要求”,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出满勤,根据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严格做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2、教学工作方面: 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评价,运用启发学习、尝试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在教学中求创新,在活动中促发展,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有层次有坡度,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把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3、班级工作: 根据学校德育和少队的工作精神,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创新主题队会的活动形式,推行“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想办法调动每一个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纪律性的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我每周都要挤时间与学生进行谈话和交流。 与课任教师、家长密切配合。主动与课任教师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通过电访、家访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家长对我班的课任教师和班级工作满意率较高。 4、语文教研方面: 主动带头上教研课,本学期主讲了两堂教研课:一堂是本组内的教研课,另一堂是为白沙完小上的公开课。常动笔写写教学后记和教学经验体会,论文一篇选送市参加评选。每周四组织了集体备课,重点研究课堂教学,陈瑞芳老师为学部推出了一堂精品课,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组的五位老师,团结一致,献计献策,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修改,还主动向市教研室李小葵老师、我校的教学主管李主任和教研员刘老师请教,并在这堂课的基础上,我们组向整个学校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想学、学会和会学”的教学设计思路。 回顾本年度的工作和学习。从个人而言,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但有时还有吃老本的思想,业务学习得不够,不能持之以恒,希望在领导和教师的监督、关心、帮助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学校增光添彩,愿和全校教职工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明天。 教研管理论文:学校课堂教研质量管理工作汇报 依靠全体教职工的一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注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学校本期制定了教学目标任务,各年级对目标任务向班级和学科教师进行了分解,学校对上期学区教学质量考试的质量情况向全校老师进行了通报,各年级召开了总结会,制定了本期教学计划,拟定了措施。老师们向课堂要质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各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好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发散点,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习题精选,题量适中,评讲及时,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好新教材 突出新课程改革工作重点。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领会其改革的精神实质,科任教师熟悉新教材,逐步摸索出适应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路子,重视学法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切实抓好教研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对新课程实施不断总结。 三、充分发挥教研活动作用 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教研活动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教务主任认真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业务的管理。重点抓备课、教法研讨、命题研究、质量分析。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同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认真制订活动计划并积极实施。学校每月对教学工作全面检查。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领导和新课程设置管理,继续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加强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调研和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进行通报分析,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 五、搞好考试安排,严格考试管理 严格考试的考务工作。强化考纪教育,增强考试的严肃性,确保考试的客观、真实、有效。严格考试管理,加强了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对考试情况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面向全体进行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切实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认真组织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开展校内教师公开课活动、学区、校际教师观摩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了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七、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 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科学、高效”。根据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形势及时调整备考策略,优化教学行为。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所有老师有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认真研究检测形势,认真研究考试策略,千方百计提高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的教学质量。 八、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崇德尚美、才高艺精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优秀教师认真开展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思想上引导。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师德规范,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开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业务能力。学校善于发现青年教师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彰。 九、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水平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研最普通的形式,按教学进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教材、学生、教法三大教学要素,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要求及时、自觉地对师生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十、开展教师讨论活动,促进教学交流 教师讨论活动在周五进行,教师轮流演讲,每次发言教师两名。讨论内容主要是一周以来的教学心得、教育故事、教育反思、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学科探索和学校管理。教师发言时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能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通过这项活动,老师们能够在反思教育教学,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讲述亲历的教育故事,给教师以亲近感、亲切感,促进了教育教学交流,让教师们分享了教育的成功与喜悦,在倾听和诉说中,探究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十一、重视学情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学校每月、期中、期末对学生开展学情调查,对学情分类进行归纳,及时反馈并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的调查,从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素质多方面进行研究,准确地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十三、不足之处 1、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和吸收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2、在计划、安排工作时还要注意多思考、多商量,以便更周到、更细致、更完美。 3、要进一步实施好教研结计划,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落实检查和考核。 4、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教学研究,求真务实。 5、加强对新课程的培训、指导、检查,切实转变师生教学观念。 6、严格按新的课程标准和计划排课。 教研管理论文: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抓教研 一、基本情况 叶枝镇原有学校共计35所,通过几年的努力。完小6所,两师一校2所,教学点27个,结合本镇实际情况,根据当今办学方向,认真分析校点布局情况,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使用效益,2008年共撤并年级7校。撤并学校13所,2008年有学校计21所,2009年又撤并4个校点,现我镇有学校17所,其中完小3所,校点14所。开学后根据收集整理得知,有适龄儿童862人,已入学860人,入学率达99.8%实际应在校918人,实际在校844人,流失学生达74人。校教师编制数72人(实有在编教师60人,未能上班1人,代课教师9人,临时工9人)小学高级教师19人,小学一级教师20人,小学二级教师8人,报账员1人,工人4人,新录用8人。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年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狠抓教研,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不断推进我镇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现将一年来的工作作简要总结。 二、一年来工作及工作成效 (一)强化学习,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牢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为了此项工作落实,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并列如学校的主要工作中,要求各村有计划、有检查。二是加强宣传,形成共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三是强化教师的业务学习,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本学年我校结合实际,教科室组织各种教研活动,通过活动组织,促使各教师参与准备,在此过程中就要去查阅学习一些资料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普九”成果,改善办学条件 1、认真做好“普九”和“等级学校督导评估的档案续建工作,并做到档案规范、齐全、数据清晰准确。 2、精心设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并做到:一是加强室内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布置,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民主管理 1、我校知人善任依据实际,安排教师积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稳定教师的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讲政治、创业绩,树新风的领导班子形象,严格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研究学校的大问题做到公开、接受监督,严格控制领导独断专行的良好行为。 3、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全体教师查思想,查作风,查职业道德,查履行职责,为人师表。二是开展调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到目前为止,教师敬业爱岗,团结向上,使教师思想得到了转变,工作上有了进步,业务上有了提高,纪律上有了增强。 (四)、加强德育管理 1、一是以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为主线,大力开展文明活动。二是从学生的一日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严谨的校风校纪。三是通过品德课很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为落实该项活动,各校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四是严格升降旗制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2、重点工作重点抓,积极创造好的工作氛围,一是抓好社会、家庭、学校的联系,结合实际,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学校了解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二是开展好环境整治活动,加强学校的食堂管理,清理校内外的卫生死角,通过清理整顿有明显的改观,宣传安全知识,使学生了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以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课程改革 1、开学,我校及时安排教研活动,要求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总结,找出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要转换教师的角色,多想办法,让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在月会中,客观的评价等问题大家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对于不足之处,要进行客观地分析,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比如我们推行学习的参与式合作学习,不要担心不成功,要注重培养习惯,从小学会合作等,以免再走弯路,对于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应进行推广和交流。在全村或全镇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探索,提高质量的教学钻研氛围。 2、教研组及时安排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但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注意突破重点,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最终推动我镇整体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出来,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使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为教师服务的氛围。 3、继续坚持“走出去”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原则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研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2009年度先后安排省外学习1人次,省级3人次,丽江1人次,香格里拉1人次,县城30多人次,教科室计划2次“校本教研”其中一次是为了不断加强镇小学教育,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因此我镇中心完小教科室就如何提高民族贫困山区教师教学能力,与师生交流谈话,查阅资料,探讨分析的基础上把说课竞赛列入教科室工作计划,于2009年2月28日在全镇教师会议上作了说课教学竞赛安排和前期工作准备。各村进行选拔,参赛教师达35人。于2009年5月8日—9日在叶枝完小举行小学教师说课教学竞赛,共18人参加竞赛活动,参加评委有9人,参与听课教师据统计达71人,最终取得很好效果,并得到县教研室的好评和赞扬。全体教师都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次培训学习和活动的开展,为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打下基础,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4加强常规管理,促进管理更加规范,学校严格执行教学常规,强化教学法规意识,采用“定时检查和随时抽查”方法,加强课程管理,做到开齐、上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困难 (一)在一年的工作中,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及学习,各种业务能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严肃各种纪律,在全体教师相互关心,团结协作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作整体看: 1、全镇教育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2、完成叶枝完小十五万的电教工程(校园广播、多媒体、电教室)。 3、完成叶枝完小五万的食堂改造工程。 4、完成木左洛29733.56元校舍维修工程。 5、完成梓里完小的36.31万学生住宿楼343平方米。 6、完成了等级学校的督导验收,被评为二级二等学校。 以上成绩的取得,有力地促进了叶枝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有了成绩,但同样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1、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守旧,教学质量差。 2、学校内部管理落实不到位,认识不足,得过且过的不良风气依然存在。 3、由于历史原因和封建思想的影响,高半山区群众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对教育的必要认识,有些孩子间断性上学,不同程度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叶枝学生的入学巩固依然非常严峻。 四、对以后工作的打算 1、与政府保持一致,争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领导,关心和支持教育,营造领导重视教育,群众支持教育、社会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叶枝入学巩固得以提高。 2、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实行教师绩效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狠抓学校常规管理,严格按常规管理要求促进学校内部管理。 4、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和文明学校评比活动,促进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 5、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努力使我镇教育事业发展更具有生机、活力。工作中的成绩将化为我们的动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是我们今后自身整改的目标。今后,我们将不断地完善各种管理,努力提高工作水平,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教研管理论文:课堂教研质量管理总结 依靠全体教职工的一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注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学校本期制定了教学目标任务,各年级对目标任务向班级和学科教师进行了分解,学校对上期学区教学质量考试的质量情况向全校老师进行了通报,各年级召开了总结会,制定了本期教学计划,拟定了措施。老师们向课堂要质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各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好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发散点,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习题精选,题量适中,评讲及时,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好新教材 突出新课程改革工作重点。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领会其改革的精神实质,科任教师熟悉新教材,逐步摸索出适应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路子,重视学法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切实抓好教研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对新课程实施不断总结。 三、充分发挥教研活动作用 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教研活动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教务主任认真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业务的管理。重点抓备课、教法研讨、命题研究、质量分析。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同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认真制订活动计划并积极实施。学校每月对教学工作全面检查。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领导和新课程设置管理,继续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加强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调研和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进行通报分析,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 五、搞好考试安排,严格考试管理 严格考试的考务工作。强化考纪教育,增强考试的严肃性,确保考试的客观、真实、有效。严格考试管理,加强了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对考试情况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面向全体进行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切实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认真组织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开展校内教师公开课活动、学区、校际教师观摩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了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七、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 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科学、高效”。根据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形势及时调整备考策略,优化教学行为。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所有老师有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认真研究检测形势,认真研究考试策略,千方百计提高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的教学质量。 八、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崇德尚美、才高艺精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优秀教师认真开展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思想上引导。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师德规范,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开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业务能力。学校善于发现青年教师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彰。 九、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水平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研最普通的形式,按教学进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教材、学生、教法三大教学要素,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要求及时、自觉地对师生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十、开展教师讨论活动,促进教学交流 教师讨论活动在周五进行,教师轮流演讲,每次发言教师两名。讨论内容主要是一周以来的教学心得、教育故事、教育反思、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学科探索和学校管理。教师发言时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能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通过这项活动,老师们能够在反思教育教学,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讲述亲历的教育故事,给教师以亲近感、亲切感,促进了教育教学交流,让教师们分享了教育的成功与喜悦,在倾听和诉说中,探究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十一、重视学情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学校每月、期中、期末对学生开展学情调查,对学情分类进行归纳,及时反馈并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的调查,从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素质多方面进行研究,准确地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十三、不足之处 1、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和吸收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2、在计划、安排工作时还要注意多思考、多商量,以便更周到、更细致、更完美。 3、要进一步实施好教研结计划,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落实检查和考核。 4、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教学研 究,求真务实。 5、加强对新课程的培训、指导、检查,切实转变师生教学观念。 6、严格按新的课程标准和计划排课。 教研管理论文:语文教研能力管理论文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它反映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发现它,认识它,就能遵循它施教,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怎样才能发现,当然要研究;怎样才能深入地认识,当然更要研究。 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研究高不可攀。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有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锻炼。 (1)选题的能力 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十分复杂,要探索其客观规律,必须有确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才能对语文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 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 要根据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先搭选题的框架,形成选题网络,然后由总到分,纵横交错,找聚汇点,找熟悉点,确立课题。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是:①问卷调查。面可宽些,取得数据,作定量分析。②开座谈会。口问手写,取得具体的材料。③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 资料收集后须排列梳理,归类集中;须剖析材料意义,分清主次;须认真筛选,选取最有意义的。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要遵循几条原则: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研究论文中列举的数据和例子,应该是千真万确的。②内容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论文内容的逻辑性是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必然反映。③语言要准确、明白,不能含糊其辞。④引用文献资料要注明出处。 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有描述性的。如果是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那就是实验性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论题,即论文题目。②引论。③本论。④结论。文前可加“内容提要”,文中可加注,文末可说明写作时间。 初稿完成后,应反复琢磨,认真修改。 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指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迈开大步。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学业修养,在语文能力方面尤其要刻苦锻炼,达到较高的水平。 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师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强弱和教师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自身须有较深的语文能力修养。 语文能力修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等。下面着重讲讲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众多因素,众多系列,既可分解,又可综合。从语文教学过程看,有钻研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案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测试考评的能力。要使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须有制订语文教学计划的能力。从语言文字来说,有阅读教学能力,写作教学能力,听话教学能力,说话教学能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形成系列,纵横交错,相辅相成。语文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而且表现在课外,如课外阅读指导能力,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能力等。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结构。中学语文教师要练就多项本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能力 语文教学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学生在一定的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缺少切合学生实际的计划,就会顾此失彼,贻误学生学业。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提高制订的能力。 学习和深入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把握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训练的项目要与课文对应,寻求最佳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学习语文的主要心态,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以此来调整教学要求的高低,调整训练项目的难易,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三年是一个整体,根据学生语文程度,可采取先慢一点,后快一点的做法,也可匀速发展。不管怎样安排,读、写、听、说,应各自形成系统,有明显的坡度,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须认真制定。把握三年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分年级、分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线条清晰,可操作性强。 制定的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可作适当的增删,可作部分的调整,目的在有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语文教材,关系到语文教学大纲能否得到贯彻,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掌握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切实掌握,须有独立钻研的能力。 一是从总体上把握。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梳理得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全局。通晓全套教材的思路,脑中就会有教文育人的大框架。 二是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单元的内部组合,要正确把握读、写、听、说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要妥贴地把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分别联点成线,做到纵线清晰,横向能有机联系。 三是把握课文的个性。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须透彻理解。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探究思想内容,又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推敲语言文字的表达;反复琢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剖析语言文字独特的表现力,洞悉课文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写文章的内在规律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慧眼识特点。《庄子·列御寇》中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语文教师对课文的钻研要能由表及里,见人之所未见,把握到细微之处,须具有入深渊探取骊龙之珠的勇气和劲头。 四是正确查阅资料。涉及课文中的种种知识,要查阅各类工具书,查阅有关书籍,力求准确无误,力求真正弄懂。切不可搞教学参考书搬家。钻研教材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读课文的过程,广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自觉提高教学业务的过程。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借鉴他人,才有真提高;照抄别人,只会在原地踏步,体会不到获得真知的欢乐。 (3)设计教学的能力 吃透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学须有的放矢,有很强的针对性;只从教材出发,忽视学生实际,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教学生学好,因此,设计教学必须对教学对象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当代中学生与过去的比,在年龄、生理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心理、习惯、追求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区别。要了解和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他们的理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他们的语文基础、学习方法,他们的可塑性等等,在课内外做有心人,眼看,耳听,心想,让一个个活泼泼的学生形象印在脑子里,既能抓住他们的共同点,又了解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 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确定教学目的不管是单元教学目的还是课文教学目的,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目的,都应体现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目的不能“泛”,要紧扣课文或单元的特点;不能面面俱到,要集中又单一;不能任意拔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准星”定得准,教学就不会偏离。 ②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不管是知识点还是训练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目的才能真正达到。难点的确定一是视教材本身,如某篇课文的某个段落、某些词句难以理解,二是视学生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难点可能就是重点,但也不一定就是重点。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剖析难点,化难为易。 ③安排教学程序教学思路不等同于写作思路,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心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训练,均要妥善筹划,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各个单元在每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各篇课文有各自的体裁,各自的特色,学生学习各类课文的兴趣,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安排教学程序不能拘泥于一个模式,要有效果第一的观念,要有创新的意识。 ④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桥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讲述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等,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性。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加以选择。教学方法不宜单一,应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优化组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就是: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的,是如何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问题”是学生通往阅读课文、深究课文的铺路石子,设计得精彩,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举一而反三。 ⑤设计作业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只理解为新课结束以后的作业和课外的作业。语文作业的主旋律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应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里安排训练的作业。设计语文作业应着眼于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的;应有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应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克进入应试误区;应形式多样,开发学生智力;应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过重负担;应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⑥设计板书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起提示、启发、强调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记忆。板书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课文、就单元复习进行总体设计的,一种是随写随擦的。前者重提纲挈领,重醒目,后者往往是生字、难词,须说明的,须强调的。板书可用不同色彩的粉笔,但忌五彩斑驳,使学生眼花缭乱。成功的板书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熟悉,源于教学思路的清晰、新颖。 教学设计行之于书面,就是教案。教案根据教师教学经验是否丰富、根据教学实施的需要,可写详案,可写简案,可部分详,部分简。教案须眉目清楚,教学步骤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均有所反映。书写力求规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多遍教的课文,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及教师自己理解的程度而作修改、补充,乃至重写,体现改革精神,以求逐步完善,精益求精。 (4)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的蓝图能否有效地实现,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要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积极,主动进行语文训练,须着意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①组织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面对班很几十个学生,如何把他们组织到教学过程之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关系。这种合理关系就是: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课堂里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传递信息的渠道通畅;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切磋琢磨,而且能充分发展个性与才能,能者为师。这种合理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这种辐射式的教学网络,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情境。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不能误解为只是课起始阶段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只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它应该贯串一节课的始终,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②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体,在教学进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时有发生,语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妥善处理多种矛盾,使教学秩序井然,教学目的实现。其中尤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多,教师须具有教育机智,善于应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思想高度集中,会对教材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提出种种疑难,会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看法持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是课堂教学中闪光的所在,应把握时机,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把学生组织到讨论的热潮之中,促使学习深入,促使课的质量提高。应变能力强不强,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教材熟悉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二是反应的灵敏度,能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综合来自众多学生的正确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及时调整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信服;三是有相当的知识储存,并能信手拈来为我教学所用。摆脱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取决于教师应变能力发挥得如何。 ③语言能力教师的教学法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起凝聚作用。语文教师语言要活泼、生动、流畅,能悦于耳,入于心,对学生产生说服力与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语文教师语言要善于激趣,要新鲜、优美、风趣;要深于传情,要传真情,要亲切,要向学生传递健康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要工于达意,要准确无误,简明、严谨,词汇丰富;要巧于启智,善于点拨、引导、启发。教师语言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起榜样的作用,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基本功,课堂教学能否闪发光彩,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就在于此。这种能力的培养靠精心的探索研究,靠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磨砺。 (5)处理作业的能力 学生的语文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经验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只打分数,要做到: ①明确学生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反馈,不过方式是学生独立操作,独立训练,以巩固或加深理解课内所学的内容。处理时要加强目的性,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重视反馈教学质量的信息。 ②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口头的、书面的,单项的、综合的等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分别处理,可集体讨论,可互批互改。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落到实处,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③批改作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积极引导为主,千方百计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切忌横加指责,对错误与不足要说得具体,指引修改的路子。 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有的学生的作文可面批面改,重点帮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分阶段地采用不同方法处理,以求得最佳效果。 (6)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封闭在课堂小天地里。从大语文的观念看,可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赘述,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 要在思想上重视,明确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具体,形式要多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语文课外活动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搞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以规定的作业束缚学生,加重他们的负担。 要让学生做语文课外活动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主持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当参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组织活动时,应积极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语文教学能力表现在众多方面,上面仅仅就几项主要的加以简述,其他如考核学生语文程度的能力、对教学评价的能力、运用教具的能力等,也都应该积极锻炼,不断提高。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科学修养 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需要以相当的文化科学修养为基础。由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外,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教师知识面越宽,视野越开阔,教学时就能内容充实,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 (1)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中缺乏科学意识、对科技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几乎是寸步难行。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能力的建设者,从小就要培养很强的科学意识,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课内启发,课外阅读推荐,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科学的种子。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广,可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当然不可能通晓各门科学,但是读一点科普读物,关心与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读一点科技发展史,对某一门或某几门科学知识了解稍多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2)社会科学知识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须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 要熟悉我国的国情,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现代史;学习经济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点;学习法学,尤其是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学习文化学,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等。总之,要博览群书,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做知识富有的人。 语文教师“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居高临下,学生必能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十分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必须用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做到既懂得教什么,又懂得怎样教,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学习教育学,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教学论,懂得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学习现代教学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 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中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学习语文学科教育学,懂得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掌握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原则、方法;熟悉语文教育的对象,研究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语文训练特点实施德育和美育的规律。 要学以致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须树立正确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1)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看待教育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应体现工具价值标准与理想价值标准的统一。工具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政治、科技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理想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本体的价值标准,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两个标准统一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思想端正,语文教学才能大面积丰收。 (2)学生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实现者,传授文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较少变为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完善到知之较完善,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客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地进行学习。主客体这对矛盾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由未知、未能转化为知和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方能实现。教师的教对学生来说,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是学好或学不好的根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设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了不教”,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是“教会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千万不能把他们作为知识的容器,向他们灌输,要他们死啃书本,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把他们当作听众、观众。学生是具有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能力的人,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语文教学中就能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学可取得良好效果。 (3)质量观 评价教育质量用什么标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衡量教育质量,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从整体上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不是重视一点,忽视其他;应遵循长效性原则,着力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性的提高,而不是一时一事,满足于短期行为;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性的社会价值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凭主观经验。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的质量观,违背了教育方针,远离了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语文教学的教文育人才能落到实处,才可避免高分低能的弊病。 教研管理论文:语文文科教研管理论文 教材是教学之本,倾力研究应是理所当然的。解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多次修订,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然而毋庸讳言,投入的研究力量是不足的,至少没有发动全国性的研讨。造成这种局面有复杂的原因,而思想认识问题恐怕是主要因素。似乎教材的取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事,无需民众考虑,于是只好在教法上做文章,这是否有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之弊呢?就中学语文教材而言,多年一贯制,一种倾向,一种格局,一种风格,这对国家、对民族无疑是损失。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要把握,这就是考虑问题的基本点。现就中学语文教材谈一些个人管见。 建国前因袭英美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外加“国粹”(主要是儒家经文)。建国初期又全盘“苏化”外加“革命文艺”作品。五十年代初曾有过一阵“自力更生”的劲头,于是出现了文学与汉语分课制,重视了基础知识和传统文选,但又排除了一切现代文,后来一到“反右”,便“全军覆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教材中只存“刀光剑影”,外国人只留马列和高尔基。改革开放后,教材有了明显变化,充实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又比较重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开始走向正规化。这是应该称道的,然而却十分不够。还有许多深层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标准不一,是教材设置上的首要问题。究竟以什么标准选材?是以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求为标准,还是以思想教育的要求为标准?现行教材虽然在编排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体例上按文章体裁组元。但是,在具体选篇上无不反映出以思想教育为中心的倾向。“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某个具体的“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个“道”的直接图解。我们的教材在两个标准的“结合”上煞费苦心,作了艰苦的努力,然而事实表明,二者往往难以统一,常常顾此失彼,结果适得其反,“文”没有学好,“道”也没有传好。“道”没有良好的载体,无以显示其威力,难免苍白无力或者变成空洞说教。一味地强调文章的思想性,难免削弱语言文字学习的系统性。文道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长期以来使人深感困惑的敏感问题,在某个时期甚至是一条碰不得的“高压线”。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确立以语言文字的优劣作为主要的取舍标准,大胆选用文质并美的文章,以最完美的形式表现最健康的内容,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比例失当是教材设置上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困惑,因此,在教材具体安排上的比例失当就不可避免了。现行教材今古选文的比例大约为4:1,我建议调整为3:1,初高中应有区别,随年级增高,比例可作相应调整,如高中可调整为5:2或2:1。至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比例失调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当代作品入选几乎为零。文体上的比例也失调,散文、诗歌、戏曲偏少,元曲是凤毛麟角,优秀的地方戏曲更是无人问津,尤其是堪称“国宝”的京剧在教材中似无反映。所选现代文中、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唱主角,其他名人名篇偏少,更有一批优秀作家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排除在外,至今,人们对他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无所知。中外作品的入选比例也失当,需更多地吸收外国优秀作品入选课本,尤其是增选当代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国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另外,在选文所涵概的内容上也有失偏颇,对各国的文化特质、民族风情、天文地貌、山川奇景、社会百态等反映不足,这不利于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脱离实际是现行教材的要害问题。纵观中学的全部语文教材,几乎没有反映青少年(中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只有“老祖宗”,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血肉饱满的当代英雄,更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教材还没有体现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需求,基本上没能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 总之,现行教材在发挥了它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之后,再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套比较陈旧、比较单调、缺乏时代气息、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需求、缺少针对性、没有预见性的教材是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左的干扰和影响是教材研究和教材改革进展迟缓的总根源。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容改变的原则,如教材必须“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把德育放在首位”、“政治第一,艺术第二”、“防止西方思想意识渗透,反对和平演变”等等。对这些原则,在本文中不可能作全面评论,这些相当复杂的问题有待日后细细研究。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人们采取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来对待这些原则,产生了不小的片面性,直接危及了语文教材的建设,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许多教材的设置是服从政治需要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的政治图解,单纯知识体系的教材几乎是不存在的。以我国教材为例,多数教材都渗透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为民牺牲,勤劳勇敢等,然而这并不是思想教育的全部,思想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斗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以及充分发展的个性、待人友爱、诚实、忠诚、国家意识等。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即使是在思想教育这个问题上,也陷入了片面性。通过教材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修养个人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怎样建立社会责任感、坚定民族信念,甚至于怎样遵守公共道德等,目前在国内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材恰恰严重忽视了客观上十分需要的内容。 曲解“厚今薄古”是又一倾向。我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学的结晶,其中不乏精品,过去因过分强调批判“封建糟粕”和作者的政治立场,排斥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入选,亏待了“老祖宗”。我认为即使有些观点陈旧的作品,如果主流是好的,文辞是上乘的,又适合阅读就不应排斥,机械地用马列观点、用现代人的认识去苛求古人,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荒唐的,那样做的本身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古代作品入选的面窄量少,式样又较单一,许多时代的代表作都未入选。对于入选作品,又存在着重文学轻科技,重史实轻史论,重人事轻伦理的倾向,中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科学观反映太少,根本就不足以体现文明古国的特点。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哲学见解、谋士的韬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军事家的雄才大略、科学家的丰功伟绩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四书》、《五经》中的许多言论早就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令许多“洋人”倾倒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人却不甚了了,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混淆爱国主义与盲目排外的界线是一个思想障碍。在片面强调爱国主义因素时,洋人的东西就会贬值,往往会被视为“糟粕”而拒之门外。殊不知洋人的文化遗产中、洋人的现代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是精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和思想是没有国界的,拒绝它是可惜的。在选取外国作品时慎重有余,积极不足,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勇气,清规戒律太多(一些西方和东方国家在选择教材的排外性上尤甚)。我们课本中的外国优秀作品偏少,入选的几乎都集中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框架内,这样做,即使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面目也是不够的,对学生真正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状况不利。如果能全面了解,借鉴精华,舍弃蹄毛,反而更能坚定我们自己的政治方向。 语文教材历来按文体组元,这未必是最佳组元形式,若按基础知识或写作要求组元,也有其优越性,这是值得商榷的另一重大问题。 我热切地希望我们能更新观念,创立新教材体系,建立中国式的世界一流的语文教材。下面就此谈些具体意见。 一、要从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树立新观念,从根本上改造原有教材及教材体系。 二、确定教材要顺应规律。要顺应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到成才的发展过程;要顺应人类的生活规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要顺应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要顺应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汉语的发展规律。 三、要扩大选材范围。教材要能反映各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反映最新成果和最新文学式样,尤其要增加科技说明文、日常应用文、诗歌影视戏剧等内容。要敢于闯破一些“禁区”,如友谊爱情婚姻等青年学生必定会遇到的一切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决不要把学生关在保险箱里培养,进行经院式的教学,以致到头来在社会生活中毫无鉴别力、抵御力。将世界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精粹的作品吸收过来,把我国的语文教材变成以国文为主,又集世界语文教材精华之大成者。 四、对瑕瑜互见的作品可大胆选用。搞“清一色”是回避矛盾,无益于培养人的鉴别能力,辨正、评价作品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选材应尽量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性三结合,教材应具备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力,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求新欲望,这点上,武侠言情小说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六、组织专家审定教材。①防止教材深浅不一,难易倒置。②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分编ABC三套课本(或AB两套课本),由地区和学校视实际情况选用。③允许教材多极化。鼓励自编教材,重奖入选教材的推荐者。④体例上可以突破单一的单元分课型,采用能力训练型(按知识选材),入选的文章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节选。按知识点编排的体例可以螺旋式加深。 七、建议来一次教材全民大调查。对现有教材由学生、教师、家长裁决好中差,并推荐新教材。 总之,教材不仅是个例子,而且应该有它的科学体系,它担负着培养人的语言能力、传授道德观念、教会学生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完善自我、创造新生活的重大使命,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兴衰的重大课题。对待如此重要的大事,必须集国人之智慧,取世界之菁华,编就一部富于中国特色的旷世之作,为完成千秋功业而添砖加瓦。 教研管理论文:校本教研思考管理论文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已经存在并且从未间断过。它是把在新课程实践中生成的诸多新的、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加以提升,并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可以说“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教学的生命之源。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的主体。因为,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生成引导学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并使其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的行动。 校本教研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教研工作决不能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也不能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达到校本教研预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本体系 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多层次、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倡导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追求学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实效、追求教师的教研实效。 1.在科研课题引领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保证全体教师每月集体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每月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每学期至少参加校级或组内论坛一次,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自报课。 2.各学科科研核心组成员每周学习一次,隔周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各科研子课题之间的横向联系。 3.坚持每学期一届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教研兴校”教学研究课展示交流。通过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月开展一次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落在实处。 5.走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名校行”学访活动、境外培训活动、名师新秀教学课展示活动以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6.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那些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每学期颁发“特别贡献奖”。 (三)尝试撰写“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革以往教师备课重形式轻研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及重教轻学的现象;同时进行教案撰写的改革实验工作,引导教师将备课、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上,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生的“学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关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保障。应将教学评价重点由单纯评价教师转向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教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最终达到他评向自评转变、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评价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探讨: 1.随机性评价;2.针对性评价;3.组内发展性评价;4.学生个体、小组双向式评价;5.“自主性评价”。 采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1.感知中评价;2.实践中评价;3.“学习日记”中评价;4.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5.测评中的评价(检测包括单元测评、学期中及学期末测试)。 (五)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论,增强研究的意识,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每位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展开学习研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案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教师们总结出了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 2.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互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感性认识。 3.打破“以原有教材为中心”的旧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促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便于学生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2.“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发展。 教研管理论文:校本教研方法管理论文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 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现已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生涯中。 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有: 多角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学生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日记/教学反思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数码照片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 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二)尝试校本教研的“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 对于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提出了校本教研的一种操作模式:“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 第一、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意味着校本教研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或经验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日常教学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只属于日常性教学活动,算不上研究。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能使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校本教研中的课题意识区分开来。不过,这不是说问题意识就不重要。在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障碍既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弱,也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强。课题意识太弱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日常经验解决那些琐碎的日常问题,自下而不上,不善于在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设计、追究的研究课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与设计,那些日常的教学问题虽然不断被解决,但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反,课题意识太强的教师容易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自上而不下,对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满足于大问题、大课题的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和产生的真困惑。 第二、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 在确认了日常的教学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个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澄清的是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即备课)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师的教案。校本教研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不过,设计与其说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案,毋宁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不是形式化的)集体备课和说课。集体备课和说课实际上是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种备课活动或教学设计活动就具有校本教研的意味。 就此而言,校本教研就是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活动。但校本教研中的设计又不只限于备课或集体备课。或者说,当教师期望借鉴他人的经验、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以便解决某个教学难题时,教师还可以从另外的地方获得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比如与专家对话,以及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也就是说,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教学,而想方设法又意味着教师既反思自己的经验,又琢磨他人的经验。当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做比较时,自己想方设法的教学便有了着落、有了灵感。 第三、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 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如果校本教研所设计的方案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的合作者的听课(即一般所谓的集体听课,此时教师的上课被转化为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在教学对话中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保持某种教学对话的情境,在教学对话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第四、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 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的过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不过,所谓反思一般指回头思考,它指教师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就需要进一步搞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 由于校本教研常常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因此这种反思也可以称之为集体讨论,它与此前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呼应。事实上,校本教研需要经常性地与中小学已经存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相结合。这样看时,校本教研与其说是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的改变,不如说是对传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种落实和恢复。在课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们一般能够提出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却往往感到无计可施。教师们的困惑是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或者不知道他人的经验是什么。 由此看来,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其关键都在于开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行动。其实,由于对别人的经验缺乏了解,教师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无法提出问题,导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因为习以为常反而视而不见。只有反思自己的经验并使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关照,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校本教研的“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模式 上海教科院周卫先生根据美国圣路易部新城小学“推动多元智能行动研究”提炼出来教师校本教研的过程应当是“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五个阶段。他还以台湾台北县一所小学的案例对这一模式作了说明: 第一阶段是发现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课、观课和研讨交流,参加者要发现学校原有教育现场中的问题;而后是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接着要确定研究的方向,并且拟订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大学研究人员和学校的教师自愿组织成专业发展团队,努力寻求校方关于课表的安排、人员、经费、时间和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向实验学生说明开展这次研究项目的意图,并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这是学术道德,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时候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和学生的愿意,而不是随便把学生当做一种实验品)。 第三阶段是学习的准备。第一,要研读、研讨多元智能的理论,构建团队的共同愿景。第二,让每个儿童都亲历各种智能的教学。第三,团队成员要填写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核对表,教师通过其在实践中的表现,来诊断和发现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第四,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专家和教师平等对话,分享经验。 第四阶段是设计和实施。这个阶段主要摘了两个单元教学活动,第一个单元叫“欢乐中国年”,就是围绕过春节的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先是讨论教学方案: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目标,而后把教学目标转换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要和家长座谈,让所有学生、家长理解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和实施计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研究人员和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予指导。随后,学生要完成“欢乐中国年”寒假作业,整个活动持续几个月。春季开学后,他们又开展了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围绕“亲情”这一主题的相关报告,并组织全班交流,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他们各自能力提升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第五阶段是总结和反思。即对两个单元数学活动的所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撰写,然后进行经验的分享。最后要反思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并思考后续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要非常注意资料的收集。第一,要把所有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在每次活动中,对研究者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记录(这叫做“第三只眼睛”):研究人员和教师是如何互动的?最初的观点是如何发生碰撞的?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研究如何提炼出一个主题?等等。第三,是教师和家长的反思札记。第四,是多元智能的分布表和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检核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袋(从最初的表现到完成一段学习任务后的情况,前后可以作对比)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别深度访谈记录。 另外,每次活动后都要进行初步的资料分析,就好像我们上完课以后,都要有一个简单的评课活动:这节课上完以后的感受怎么样?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遇到了哪些困惑或者突发事件?这里面有哪些有价值的事件或故事,把它们整理出来,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观点?等等。还要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类,然后理出一个研究的线索,或者逐步概括出一个主题来。此后,通过反复的比较和思考,形成一个描述性的研究报告框架。最后,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检核和加工,完成研究报告。 (四)叙事研究——表达校本教研的成果的一种方法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当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及其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目依赖于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教师讲述的教学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将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如有的实验区就抓住共性问题,针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主题,开展群众性的说课、评课、议课,通过“我讲我的故事”,教师们把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并将这些故事作为“叙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教研管理论文: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已经存在并且从未间断过。它是把在新课程实践中生成的诸多新的、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加以提升,并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可以说“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教学的生命之源。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的主体。因为,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生成引导学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并使其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的行动。 校本教研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教研工作决不能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也不能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达到校本教研预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本体系 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多层次、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倡导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追求学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实效、追求教师的教研实效。 1.在科研课题引领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保证全体教师每月集体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每月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每学期至少参加校级或组内论坛一次,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自报课。 2.各学科科研核心组成员每周学习一次,隔周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各科研子课题之间的横向联系。 3.坚持每学期一届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教研兴校”教学研究课展示交流。通过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月开展一次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落在实处。 5.走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名校行”学访活动、境外培训活动、名师新秀教学课展示活动以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6.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那些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每学期颁发“特别贡献奖”。 (三)尝试撰写“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革以往教师备课重形式轻研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及重教轻学的现象;同时进行教案撰写的改革实验工作,引导教师将备课、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上,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生的“学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关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保障。应将教学评价重点由单纯评价教师转向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教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最终达到他评向自评转变、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评价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探讨: 1.随机性评价;2.针对性评价;3.组内发展性评价;4.学生个体、小组双向式评价;5.“自主性评价”。 采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1.感知中评价;2.实践中评价;3.“学习日记”中评价;4.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5.测评中的评价(检测包括单元测评、学期中及学期末测试)。 (五)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论,增强研究的意识,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每位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展开学习研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案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教师们总结出了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 2.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互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感性认识。 3.打破“以原有教材为中心”的旧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促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便于学生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2.“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发展。
中职班主任论文:从汉藏文化差异探索内地西藏中职班班主任工作 一、汉藏文化的差异冲突 1.学术界通常将宗教、环境、河流、语言作为文化的四个重要因素,包括知识、艺术、风俗、信仰、道德、法律等因素。人类社会的所有能力和习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总和,物质文化是客观存在的物品,精神文化存在于人们的行为规范中通过一切爱好与习俗所表现。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奴隶制度的禁锢,早期的藏民族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具有依附性,这些痕迹依旧能够在我们现在的藏族学生身上体现:对于具有绝对权威的班主任老师,他们表现出绝对善良的遵从。他们会帮老师拿好书本,搬好椅子,备好粉笔,倒好水开好门。对于自己心仪的男友,女生会帮男生洗衣端饭,递茶送药,男友则为女友奔走忙碌,甚至挎上女友的迷你小包免得让她遭受一点点的辛劳。 2.在千百年的文字发展的过程中,藏族文字的发展也远远比不上汉族文字的发展,因而在文化的发展流程中,藏族语言的表达至今居于落后趋势,由此,藏汉之间由于语言文字的差异而导致的表达失误。比如,在分发书本或者水果等物品的时候,负责分发物品的学生找班主任老师说:老师,一个不够。这对于任何一个汉族老师来说都是无法理解甚至会产生误会与矛盾的。一个不够?难不成要每人两个?其实事情并非如此,了解之后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老师,缺一个。 3.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人文风情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状态。在辽阔空旷的草原上,没有厕所和卫生纸的概念,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农牧区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没见过也看不懂厕所里“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这样诙谐的标记。在他们初来乍到的第一周,于是学校最辛苦的员工是冲厕所的清洁工。学生是不习惯洗澡的,即使洗了澡也不习惯勤换衣服。面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果不采取相应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种种尴尬将毫不留情地将你击倒:39度的高温让学生们满身长痱;蚊虫的叮咬让学生们抓挠破皮;由于不注意个人卫生,部分女生尿路感染,羞于启齿偷偷落泪;初秋时节,大批的红眼病传染爆发。 4.藏汉婚姻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藏族牧区有着早婚的习俗,男子年满17岁,女子年满15岁便可以结交婚配,只要双方满意当晚便可带男友到女方帐篷过夜,俗称“钻帐篷”。他们有着先生子后结婚的现象。在我的班里,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是单亲家庭。父母双亡、由祖父母或亲戚抚养的孩子也不在少数。藏民族结婚离婚手续简单无需登记注册,他们视两性关系为天性,婚前性行为自由,外界与旁人无权干涉。男女学生处于热烈中时,他们会在教室、走廊、操场、宿舍等等场合做出过热的举动。尊重他们的习俗就会与德育要求发生冲突,在处理男女生交往的问题上,是顺应他们的无婚姻法,无计划生育,甚至一妻多夫一夫多妻还是坚守校园内严禁男女恋爱? 二、汉藏文化的互补发展 文化差异并不可怕,它是人们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基础。藏族人民拥有特色的习俗,比如献哈达、喝酥油茶、献歌劝酒、藏族服饰、敬酒拜年、饮食特色等。藏族游牧民族中还有至今流传的婚丧习俗,包括子与后母、父子共妻、天葬仪式等。当所有这些神秘神奇又不可思议的异域风俗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是拒绝或疏远,是全盘接纳?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使藏汉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大发展。 1.掌握内地西藏中职生的内心世界 ①西藏学生从高原来到平原,他们面临的是气候的反差、海拔的落差、环境的变迁、语言的障碍、习惯习俗的不入格以及文化基础知识的不协调。他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亲人,水土不服身体的不适加重了思乡情结。他们正直青春期,身心开始明显变化,他们害怕孤独、对情感充满饥渴,精神上寻求寄托,心理上期望抚慰,对亲情回归的渴望等形成了一道道情绪障碍。由于地域和语言的原因藏民自古以来与外界缺少沟通,这种地域背景下自然容易产生保守自闭心理,同时也产生一种内聚力,还会表现为一种对外的防备心理。这种防备心理对接受非本民族教师的教育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内地西藏班学生对汉族教师教育态度比较看重,有的学生受到批评教育时容易往民族歧视方面联想。 ②民风纯朴是西藏人民的美德,藏族学生天性淳朴善良,礼貌,谦逊。他们用胆怯的目光看四周是因为他们对这个环境还很陌生,他们对你怀有防范的举动是因为对你还疏离,他们不和你说心里话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你当成亲人。他们不敢走近老师是因为他们听不懂老师讲的课,完成不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哪怕在老师看来这已经是最最简单的试题;他们会被激怒是因为他们身体里流淌的血液在高山雪域自由地奔流着,无拘无束,他们的脚步随着牛羊马群四处漂泊,畅游。这就是距离!是我们中职班主任必须跨越的心灵的距离,他们太需要关心,太需要你去追问,去提醒和不断地关照。时间是跨越距离的良药,关爱是缩小距离的砝码,在时间和关爱的整合后,老师是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遵受者,他们的微笑是羞涩而甜美的,他们的脚步是匆匆却轻快的。他们用你读不通的短信问候你,用听不明白的汉语来关心你,用高亢嘹亮的歌声来迎接你;用你吃不习惯的藏耙来孝敬你。教室里的瓜子壳会在你不在的时候清理干净,晨读的朗朗书生告诉你又迎来了美好的一天。 2.不做“黄母娘娘”式的班主任 平时教学中,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以不使学生丧失改正错误的勇气为原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去影响学生的思想,这是民族情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课。用真心接纳学生的民族习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扇窗。打开其中任何一扇窗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藏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用天籁之音歌唱他们的生活。他们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想保持并保护自己的风俗习惯。 在我接受西藏班不到三个月的时候,有一位腿部残疾的从来不上体育课的女生,她学习认真刻苦,从来没有和异性交往过甚的行为,甚至没有发现她有男朋友。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乖巧的女生,我发现她身形的异样,进行妇科检查后发现已经怀孕五个月了。四个月后她在西藏那曲牧区产下一子。此事发生后她并未遭到家人的责骂,只是要求她放弃就学的机会自己抚养孩子,至于对于我一度为她纠结的孩子的亲身父亲他们却毫不在意。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此类现象,开展处理男女生交往问题成了我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尊重他们的恋爱观,每月进行女生的例假检查,督促提醒他们男女生之间保持适宜的距离;另一方面用事实分析利弊,结合校纪校规和社会就业形势,竞争压力等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男女之间可以是学习的帮手、生活的伙伴、快乐的分享者、苦恼的倾吐者,等到学成毕业之时将这份美好的学生情谊转化成爱侣之间的爱情。学生们纷纷点头微笑认可。 3.放开怀抱敞开胸怀深入学生中间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当学生走来对你说悄悄话时,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于是顿悟,如果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心灵的沟通,能够使双方互相了解、信任,从而在解决很多问题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让西藏高原之花不凋零,并能汲取鱼米之乡的富饶、沐浴江南的雨露,作为内地西藏中职班的班主任,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了解他们的礼仪与传统,融入和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祝福,引领他们走进天堂苏州的人文和美丽。尊重民族文化也就是尊重学生。当我用微笑倾听他们用藏语低语,用不太娴熟的舞蹈和他们一起跳锅庄,用简单的藏语和笨拙的手势向他们问候祝贺新年时,我看到的是他们亲切的笑脸,真诚的目光和听到热情的欢呼:老师好,好!学习和生活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生活组成,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通过教室,课堂,办公室建立起来的师生情往往是出于对老师的敬畏和尊重。对于藏族学生来说,宿舍就是他们的家,走入宿舍也即走入他们的家,走入他们的生活。好客的藏民族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哈达来欢迎他们的组组尊贵的客人,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和他们建立起来的友谊没有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无须用违心和勉强的面具来遮掩。 三、民族融合之班主任工作的困惑与反思 1.德育要求的实施和学生现状之间的矛盾使教育任务的完成陷入困境。自然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式的生存习惯使藏民族养成顺其自然、自由散漫的性格。这种性格也可能影响学生的行为自控能力的发展。内地西藏班学生特别是男生比较普遍存在着纪律意识淡薄、贪玩散漫,这对于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产生了很大的阻力。这个矛盾最终由谁来买单?谁来让步?这就是我一开始所说的“拔河”般的僵持,我坚持,就有可能陷入孤军奋战,而一旦我买单就无法实现德育目标。 2.西藏学生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影响德育目标的实施。学生不止一次的疑惑,问我,老师我们将来有没有工作,老师我第三年在什么地方实习?老师我们太阳能专业学的是什么技术?我在翻阅一个女学生笔记本时看到一行歪歪扭扭的打字:我要离开这个地方。对于她内心无助的呐喊,我又该如何回答?在面对这样一群内心挣扎的学生,首先要做的不是严格要求他们的行为而是稳定他们的情绪,但是没有明确的对于将来的答案又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安抚”? 3.德育要求严与爱尺度的无参照性影响班主任德育效果的显著性。对于他们提出的对伙食的不满我们的费用是否不断提升?他们抱怨学习课务多我们是否坚持原则?“严”到什么程度是适宜的,爱到什么温度才不算纵容?过于严厉不利于民族团结,过于宽容导致不可收场。这个“度”没有标准可循,德育大纲上没有规定可遵循。 4.语言障碍和特殊的地域原因导致家校教育得不到统一与合一。家校联系这一环节脱节,教育力量无法整合,老师的教导显得单枪匹马。同时,西藏学生或多或少受到汉族民众的排挤与疏远,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介对于他们没有道德威慑力。固有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得不到施展。由于西藏学生与生俱来的防御与排外心理使校内没有教学课务的老师,比如后勤、宿务等教育力量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困惑才会有思考。耕耘在这块特殊的教育热土上,我热情满怀脚步坚定却心有余悸惴惴不安,我担心我的爱还不够,更担心我的爱会过度。我寻求合适的“半糖主义”、“甜”得不腻,“甘”得合适的西藏内地中职班班主任工作的特殊的“教育配料”,这一味甜品的调制需要更多的人手、更多人的爱心,我在酝酿着,也在期待着。 中职班主任论文:浅谈中职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是学生由系统学习向社会工作岗位转折的重要时期,而中职班主任是这一时期关键的引路人,对其走向社会会产生重要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基本都是经受不了升学压力、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厌学,没有上进心,叛逆心强,不服管教。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种类设置较多,学生所学专业各有不同,加之专业实习的需要,与社会接触广泛,思想活跃,自主性强,所以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显得更加艰巨。如何在此环境中克服所有困难,将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是我们每一位中职班主任首要研究的共同课题。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耐心和责任心来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几年中,我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方法和措施,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一、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想班级管理工作变得容易,那么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全面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有些班主任在工作中不太注意细节,在学生面前说话做事随心所欲,觉得有些事不必太认真,其实学生一直在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私底下会议论、评价你。学校规定学生不得穿奇装异服,不得佩戴首饰,我就得从自身做起,穿着得体,不佩戴首饰;学校要求提前十分钟候课,我就提前十分钟来到教室;平时随手关灯、关窗;在教室里经常擦讲桌,拣地上的纸屑垃圾。渐渐地我发现学生上课迟到的越来越少,教室卫生也越来越好了。由此可见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不需要班主任天天在学生面前重点强调,只要我们班主任能够以身示范,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其潜移默化仿效教师行为,促使他们提高个人素质。对学生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所以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它会直接影响着学生。 二、 以爱感人,以情动人,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说情是心灵的钥匙,那么爱则是教育的基础,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可贵的职业感情,更是班主任重要的法宝。 1、树立对学生的信心。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所以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首先班主任要树立对学生的信心。教师相信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多表扬多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了。 2、处处留心,做有心人。 作为中职生的班主任不仅要眼到、嘴到,更重要的是心到。中职生大都在十六七岁,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心理上容易波动,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既是青春勃发的花季,又是容易迷离的雨季。班主任要处处留心观察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帮学生解决厌学、早恋等思想上的问题。 3、一视同仁,把每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宝贝。班主任要对学生付出真心,要公平、公正、平等的对待班上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学生生病,及时询问病情;学生请假,及时与家长联系;学生学习有困难,悉心指导;放学回家,嘱咐学生注意安全;天气变化,提醒学生增减衣物;学生取得成绩,多加表扬;学生有违纪,委婉提出,及时改正……这些虽是小事,但对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贯穿教师教育工作的全部。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包含着“爱”的灵魂和内容,只有高尚纯洁的师爱,才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亲其师,方可信其道,继而乐其道,进而行其导。 三、 细化管理,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要靠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班主任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 1、培养一支班级骨干队伍。要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班级核心,一支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在选班干部之前,我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确定出部分学习较好、守纪律、责任心强、热心为他人服务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使这些学生率先接受班级管理的要求,成为班级建设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在实施过程中,我对他们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从不错过,抓住机会进行表扬,树立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而这种威信又能督促他们更进一步自觉自愿为同学服务,使这种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 2、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细化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班主任首先要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按照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课间操等各方面的情况要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地提示、教育、引导,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但在教育、引导的同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促膝谈心,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对待他们,用诚恳、真诚的话语打动他们,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他们。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集体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关键的一环。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会促使班级进步,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例如运动会、课间操比赛、大型文艺汇演等等,让每一个同学积极参与,为每一名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之一,要想让中职学生在求知路上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精神得到唤醒,我们必须在管理方法上寻求创新突破,以满分的热情去呼唤学生的真情,用积极的行动来指引学生的行动。班集体建设是充满人性与挑战的,值得所有班主任去思考,去探索。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有时又使人觉得头疼的工作,但只要努力地去做,那你的收获必将是巨大的。当看着一个个学生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时,成功的喜悦将充满你的心中,一切的烦恼都将随风而去! 中职班主任论文:试论以阳光的心态对待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 论文摘要:结合笔者3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以教育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为切入点,探讨中职学校班主任以阳光的心态,充满幸福地享受工作,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对学生全面发碾起到的积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阳光心态;中职生;班主任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造就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的重任。现阶段,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自信心缺失、适应环境能力较弱等问题。中职班主任承担的责任重大。 1中职生个性与特点 中职生年龄一般在15~20岁,他们有以下特点:(1)由少年步人青年期,思想品德具有过渡性和可塑性。思想上既有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又有青年时期的独特性。(2)身心发育趋于成熟。(3)人际交往范围逐步扩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自我约束能力、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受不良思想和行为影响。(4)精力旺盛,对事物的感觉比较敏锐,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遇事急躁而不沉着。(5)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渴望体验成功的喜悦,需要获得赞赏与鼓励。 2幸福属于满足的教育者 针对中职生特点,笔者认为,班主任应以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必然能让教育者从中享受到快乐。 2.1学生每天的一点避步使班主任获得满足感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可以带出一班充满爱心的学生;一位工作严谨的教师,也可以带出一班学习认真的学生。作为教师,无论在课堂、办公室,还是在校园,都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笔者在任新班班主任的第一周,每次到教室都要将角落的垃圾扫进垃圾筐。后来,每到下课时间,学生会自觉打扫教室。有十几名学生主动提出每天早操后组织卫生监督小分队,巡查班级10个宿舍的卫生状况,以保证宿舍干净与整洁。此外,及时表扬与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学生;而对学习退步的学生要了解原因,尽快找到解决办法,帮助其进步。作为班主任,复杂的学生问题有时会令人疲惫不堪,但若换一种心态,就能体会到乐趣,这种乐趣来源于学生每天的小进步。 2.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班i任从中获得满足感 中职学生天性活泼,时尚嗅觉敏锐。为此,笔者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时装大赛、现代戏剧表演等。此外,学生还自行组织演讲比赛、人生规划设计比赛、班际篮球比赛和拔河比赛、求职竞聘会、包饺子等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走出校园,到街道发放手写的低碳环保宣传资料;到幼儿园亲身体验做小小教师的乐趣。若班主任多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就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亲切感,有助于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活动。从学生身上,笔者发掘出一种宝贵的财富——生气勃勃、乐观向上,而这种积极的心态也是广大教育者应该拥有的。 2.3感恩教育使班主任获得满足感 近年来,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笔者为使感恩教育更为有效,除开展主题班会和讲座外,还播放了感恩教育题材的视频,如《你留意过你的父母吗?》《哪一个是我》等,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感恩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会发现美,学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使其在幸福的生活中具备了奋斗进取、自强不息的品质。 2.4努力培养阳光的心态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难度较大,班主任心理压力大。广西某中等职业学校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71%的班主任不愿意继续担任班主任;68%的班主任对工作缺乏热情,感到厌烦;65%的班主任感觉自己做了许多帮助学生的事,但学生不接受、不感激;61%的班主任感觉自己的工作机械、单调乏味;40%的班主任有一种无力感。这组调查数据不仅反映了该校班主任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心理状况。 笔者认为,以一种阳光的心态走近学生,换一种角度审视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与他们倾心交谈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在交谈中肯定他们的优点,逐步指出其缺点,会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作为教育者,班主任工作是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只要用心体会,总会从中发现乐趣,使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自己收获一份快乐。拥有阳光的心态,班主任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3承载使命.累并快乐着 亚里士多德曾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清华大学吴维库博士的《阳光心态》一书让人感受到阳光心态是一种让人积极融入环境的乐观心态,能够让人学会知足与感恩、豁达与宽容。有了这种心态,班主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就会感悟幸福、寻拢决乐,使生命充实,使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笔者在担任班主任的3年中,始终以乐观、开朗的心态解决学生问题,通过表扬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阳光的心态能产生积极的力量,作为教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达观的胸怀和谦和的气质,从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满足,充满幸福地享受工作,精彩就会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天。 中职班主任论文:新形势下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探讨 【摘要】探讨新形势下中职班主任的工作,对中职生现状分析,提出班主任工作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多与家长联系配合教育、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注重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形势 中职 班主任工作 探讨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班主任工作就是教育管理学生的工作,涉及的是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当前的中职生源素质低,他们的自主意识、逆反心理都很强,往往站在教师的对立面看问题。班主任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当前班主任工作难度加大。因此,班主任要使教育工作取得成绩,就要对当前形势进行认真思考、探索。 1 现状分析 中职生难以管理似乎已成为职业教育者的共识。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即表现出自我约束力差、不爱学习、放任自流等种种缺点和不是。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1)家长因素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把子女送人名牌大学,对接受职业教育表现出极大的排斥性。只因为子女没有考上高中,所以以一种无奈的心情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随之对其关心和重视的程度也就大打折扣,不能与学校配合尽到家长的责任,与班主任联系也不像中学那么密切了,再加上家庭教育方法简单,要么溺爱,要么粗暴,以至于学生总是生活在负面的环境里。(2)学校因素 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学生缺点暴露后,班主任在他们身上虽然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往往收效甚微,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恨铁不成钢,随之对他们失去信心,总是进行埋怨、挖苦、嘲弄,进而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样造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自信、失去自尊。(3)自身因素 中职生太多来自“中考落榜”者,学习成绩差,他们自认为是普教筛选下来的“末等品”,自觉等人一等,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加之世俗偏见,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对他们的歧视,使他们产生自甘落后,“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自卑心理作崇,他们的心情时时处于苦闷之中。进入中职学校后,因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于是各种不良习气和缺点就暴露无疑。 2 新形势下班主任的工作 2.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班主任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应成为学生可敬、可亲的朋友。这就需要注重师生感情的沟通,深入到学生之中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和他们一起谈人生,谈社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影响学生,做到身教胜于言传。班主任对学生以关心为纽带,用情感做载体,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现在的学生个性很强,且自卑心理严重,渴望被理解的心情极为强烈,这就要求班主任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深入到学生中去。同时,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班主任,让他们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被误解,并且班主任处理问题时对待学生要公正严明,一视同仁。只有这样,班集体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2.2 与家长联系,配合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一定要纠正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开学时,召开家长会,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家长不能溺爱孩子,但对于他们的缺点,不能态度粗暴,打骂说教,只能启发诱导,督促他们改正缺点。要经常通讯,了解孩子的思想情况,并与班主任保持联系。班主任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甚至家访与家长交流,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要及时表扬与鼓励。 2.3 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人都需要他人的理解。师生之间同样需要理解。理解学生能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能得到解决安慰、支持和友情。班主任要通过和学生平等对话,相互探讨来建立感情,达成共识。爱迪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工作中,不仅尊重表现好、学习好的学生,而且对表现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让其从思想上真正认清错误,在行动上彻底改正错误,促使其自“我”觉悟。只要他们有进步,哪怕极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2.4 加强对学生的修改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都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只有经常和他们谈心交流,才能针对各种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使工作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把握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正确认识成才路,知道每个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树立信心,勤奋学习,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成功的希望。并且,注重中职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让他们在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得以提高,逐渐完善人格,使学生的信心不断得到提高。 2.5 班主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班主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是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较高的理论修养,做到为人师表,处事公正,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善改革,思进取,要有丰富的创造性。这样,学生才会认为班主任与自己有共同点,是朋友,学习和工作才会自然充满信心和生机。 中职班主任论文: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 【摘 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每一个学校教育管理者,都要本着素质教育宗旨来进行教育与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 班主任工作 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而班主任工作是指班主任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统一班级力量,对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健康等方面进行教育和指导,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工作。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学好功课,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关心和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等任务。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班主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作为班级的领头人——班主任,应怎样开展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深入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根据素质教育的宗旨,培养一个健全的班集体 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班集体的形式、班风的好坏,对班内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班主任工作对于培养一个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核心、自觉的纪律、正确的舆论以及团结友爱、勤奋好学风气的健全班集体,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一个健全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必须要经过班主任的精心组织和培养。首先,班主任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反映新时期的总的任务和要求前提下,确定适合本班学生特点与实际的奋斗目标,并常用这一目标检查和督促全班学生,使它成为班集体前进的巨大动力。然后班主任必须认真选拔和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关心班集体、能起模范带头作用、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干部,让他们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同时还要经常教导他们虚心诚恳、工作主动、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典范,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在工作上的成绩和问题。 其次,班主任要重视培养班集体的正确舆论,让它成为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及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坏事在班上得不到支持而被很快制止,好事因得到认同和表扬而不断涌现,从而达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 二 抓住素质教育的特征,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素质教育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班集体,总有好、中、差三部分学生。好学生在思想表现、学业方面均优秀,中间部分的学生,通过班风的影响及老师适当的帮助也能向先进转化。后进生平时在思想品德方面表现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差,常被称为“双差生”。这样的学生越多,班级管理的难度就越大,甚至可以影响一部分中等生,如此很难培养出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因此,班主任有必要,而且必须要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教育,使他们向中等或优等生转化,不断扩大先进面,缩小后进面,才能培养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那么,怎样做好“双差生”、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呢?首先,应摸清后进生差的原因,掌握其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做好转化工作。其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思想上爱护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使他们能从内心上为之感动,愿意接近你,信任你,听从你的教育。此外,还要不断地组织他们补习功课,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使他们产生好学的内在动力。最后,要知道成功的道路是曲折的,要能正确对待后进生的反复,不能急躁。对于出现反复的学生仍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继续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他们主动表现自己的特长,并根据他们的能力给他们任务,以体现他们自己的优势,为班级争光。这样,抓住素质教育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转化好他们,达到整体优化班级的目的。 三 贯彻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因此,班主任负担着比其他教育者更大的责任。为了学生的将来,为了祖国的四化,班主任要主动取得与各科任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和配合,以统一对学生的教育和要求,沟通老师与学生;社会、家庭与学生在教学中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能茁壮、健康地成长,长大后能真正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未来教育的重点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个班主任,每一个学校教育管理者,都要本着素质教育的宗旨来进行教育与教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真正的有用之人。 中职班主任论文:浅析中职学校实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齐抓共管 正副班主任 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国家对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中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对学生的管理成为中职学校的难题。特别是当今面衬大部分90后的学生,管理是愈加困难。推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是对学生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 一、推行正副班主任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种职业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生源挑选的宽松性,换句话说,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文化课要求较低,不考察中考分数,这种宽人口就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甚至是不想学的现象。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自我管理能力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加之年龄普遍偏小,特别是90后的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管理学生,规范学生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者深思。为了更好的管理好学生,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在本学期开始试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 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的优势 (一)真正体现齐抓共管。所谓齐抓共管,意即共同参与,共同管理。面对大部分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要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得规范,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仅仅依靠专职班主任是不够的。实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就是齐抓共管的一种方式。 正班主任一般情况下所带的班级、人数都比较多,所带学生的层次也参差不齐,有初中毕业的,有高中毕业的,要把学生管理工作搞好,不仅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在大政方面对学生管理工作作正确领导,具体的学生工作还是要由班主任来抓,但仅仅依靠正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实行正副班土任管理制度,让学校专任教学老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正好弥补了学生管理工作师资力量不足的欠缺。实行正副班主任制度,副班主任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态,更有利于开展自身的本职工作,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副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学校学生管理的师资队伍得到壮大,使学生感受到管理他们的不仅仅是正班主任,而且还有其他老师的积极参与。 (二)正副班主任自身价值的提升。实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使大部分老师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在大家共同管理学生过程中,可以使老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取长补短,在学生实际管理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让各自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不断的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自身价值得到提升。譬如学校举行迎新文艺汇演等一系列节目,让副班主任参与其中来,一方面,弥补正班主任不擅长文艺方面的知识,使正班主任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收获;另一方面,拉近了副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无形中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三、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的忧虑 (一)对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的优势过于乐观。正副班主任体现了齐抓共管,但齐抓共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具体落到实处。一味的强调齐抓共管,可能会出现齐抓但不共管的局面。拥有两个指挥家的乐队不会形成竞争力,拥有两个决策者的军队不会形成战斗力,同样学生管理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出现大家都在管,但门不对路,路难对门;同时过多的强调齐抓共管容易产生推诱扯皮的现象。一件工作无人主导,一件事情无人牵头,一件任务无人担当,总是进行分解再分解,摊派再摊派。因此对学生管理首先需要正副班主任形成合力,统一思想,口径一致。同时需要分清正副班主任的职责,正副班主任的职责各有侧重,正班主任发挥经验丰富之长,宏观上把握班级工作的思路,对管理进行全程控制,重大活动决策,具体工作操作指导和把关。副班主任思维活跃,容易与学生生打成一片,协助正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 (二)正班主任过于依赖副班主任。实行正副班主任的管理制度,壮大了学生管理师资队伍,无疑有利于学生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副班主任减轻了正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为正班主任分担了部分工作。但过于依赖副班主任来加强学生管理是不行的,副班主任毕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协助正班主任工作的。 (三)副班主任的评价机制。副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到实处,需要加大对副班主任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副班主任的成长,通过鼓励、鞭策和警示进一步强化副班主任的岗位责任意识,有利于督促他们进一步协助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更好的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综上所述,实行正副班主任制度是学校发展中学生管理制度的一次改革,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学生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 中职班主任论文:试析中职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贵任人,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班级的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班主任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解决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心理健康理健康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到职业教育中来,然而,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中职学校教师素质不高,而且中职生素质也不高,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本文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作一番探讨。 一、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十缺乏”。 1.缺乏身份认同。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进行专业活动。教师只有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照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与诱惑。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既来之,则安之,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身份,这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 2.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身心健康、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班主任工作中,人际关系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班主任不善于处理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及家长良好沟通,融洽相处,就容易发生纠纷,久而久之,教师就容易形成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缺乏自信。 现在很多青年教师,由于成长过程比较顺利,读书期间依赖性比较强,独立能力较低。参加工作后,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对能否管好、教育好学生缺乏信心,感到“教师难当”。教师一旦缺乏信心,对做好教学工作就缺乏动力,渐渐地就会缺乏教学兴趣。 4.缺乏成就感。 第一,教师跟自己的同学、同行和朋友比较,地位、职称、收入等不如他们,就会产生自卑感。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但学生 “不领情”,感情淡薄,因而造成了教师情感上的失落。第三,现在的学生偏差行为越来越严重,说服教育效果不大。由此教师便产生一种挫折感。在这几种不良心态之下,教师的成就感就很难建立起来。 5.缺乏休闲时间。 由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比如当教师专业要求较高、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越来越多等,教师工作繁重,工作时间过长,没有太多的休闲时间,各种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心理状态难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节,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6.缺乏适应能力。 青年教师从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大专院校来到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职业学校,往往有一段适应期。如果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就能很快就融入到工作学校的群体中,工作上手快。相反,很多新教师综合素质较低,适应能力较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较多,适应期相当长。 7.缺乏自控能力。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可是,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导致恶劣情绪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表现为行为冲动、易发怒、精神抑郁等。因此,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能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能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8.缺乏持久力。 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持久力,也就是产生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于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表现为,每天工作重复、单一、劳累,没有新的刺激,没有成就感。横向比较表现为,与同学、朋友比较,他们工作轻松,收入高。职业倦怠是教师最常出现的问题,如何克服职业倦怠,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9.缺乏能力与方法。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各种能力,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等。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都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然而,很多教师有知识,却缺乏能力,更加缺少教学方法,教学难以取得满意效果。 10.缺乏心理培训。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创造性的工程,更需要教师的不断提高,才能达到发展自己,成长学生,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长期以来,学校只懂得用教师,向教师加压,而未能有效地培养教师,特别对教师心理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教师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解决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笔者以为,要解决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做到五个“加强”: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悦纳自己。 心理学原理指出,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心理层次的最高阶段,在心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是教师应具有的重要特征,是预防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前提。那么,怎样树立起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昵? (1)通过各种会议,让教师加强对教师这个崇高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树立起当好教师自豪感。同时做到敬业爱岗,甘为人梯,勤奋工作。 (2)举办专家讲座,讲教育教学艺术、方法与技巧,讲教育教学科研,使教师有成为名师、专家的冲动与理想。 (3)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学生的表率,做受人尊敬的教师。 2.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1)开展班主任业务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进行管理方法、艺术的培训等。 (2)重视心理培训。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活泼和蔼、多才多艺的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培训的内容既要有心理讲座,也要有心理拓展活动。通过心理培训,让教师树立自信心、形成和谐人际关系。 (3)合理安排班主任,让班主任愉快地接受班主任这个岗位。我校实施“双班主任工作制”,即是对于难管理的班级,可以由两个班主任来共同管理,发挥两人的智慧,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3.加强团队建设,培养竞争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事实上,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可见,调动班主任的积极,建立和谐、合作、良性竞争的团队是何等的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让班主任在管理中开心工作,又得到实惠,更能得到成长。 (2)提高班主任的待遇。班主任既要上课,又要管理班级,工作量非常大。如果待遇低,工作就无积极性。所以,学校要提高班主任的待遇,使人人想当班主任,争当班主任,做好班主任。待遇包括金钱的,也包括荣誉的。 (3)树立标杆,使班主任有学习榜样。树立标杆,让优秀的班主任引领、带头、示范,促使其他班主任向之靠拢,形成竞争氛围,让班主任在工作中体验成功,获取成就感,提高整体素质。 4.加强联系沟通,增强凝聚力。 班主任工作繁重,压力大,在工作过程中积聚了不少脾气——学生不听话而发火;怨气——工作多而无人理解;受气——受到上级领导和家长的责备批评,因此,要想方法减轻班主任的心理负担。 (1)领导要多理解、关心班主任。班主任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有错误领导要平心静气地解释,暗示批评。 (2)设法减少班主任的工作量。没有必要的会议不开,没有必要的任务不布置,没有必要的汇报不上送。 (3)提供自我调节的时间。如课余时间组织文体娱乐活动,连续当班主任的让其休息一段时间再安排,这样,做到劳逸结合,情绪才能得到调节,防止班主任职业倦怠。 5.加强学校心理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情感校园”。 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改变人、塑造人、成长人,更能留住人。学校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创造条件让教师人人都能实现自我需要,从而营造“暗感校园”。 (1)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让教师成为真正的学校主人翁。 (2)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民主氛围,使教师有归属感。 (3)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提供一个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文化氛围浓、信息化程度高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有温馨感和舒适感。 总之,学校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及时化解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让班主任对工作和生活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和生活。 中职班主任论文:探析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目前中等职业卫生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因此做好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良好的师德、无私的师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能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师德 师爱 自我评价 自我管理 赏识教育 德育在学校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导 向、动力和保障作用。由于生源问题,职业学校中有不少文化基础差的学生,他们大多在中学养成了自由散漫、不认真学习、不求上进、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中职德育工作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班主任是中职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骨干力量,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欲成才,先成人”,针对当代中职生的特点,如何使学生成人、成才,是值得教师和班主任思考的。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深深感到,要有效实施有“灵魂的教育”,就要把“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到班主任工作中,就是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引导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1良好的师德、无私的师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平日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只有不断注重自身的职业素质、品德修养的提高,真正做到德才兼备,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同时,师爱也是成功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只有真正关怀、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在生活上教师给以他们细心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以他们热心的指导、帮助,让学生在接受关怀的同时也加强师生感情的交流,这是落实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 另外,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批评教育时应讲究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2改进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能力 当代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比较强,对此,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及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为此,在日常管理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以便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2.1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 班主任工作辛苦复杂,千头万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呢?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新的班集体成立以后,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完善各种班级规章制度,使班主任工作切实有章可循。班规应当与校规保持一致,从班集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班规的制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学生知道并加以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学生遵守班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地与违反班规的行为作斗争。其次在制定班规的时候,要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对好人好事,要公开地充分地加以表扬,有利于在班集体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对违反班规的行为要适当地处罚,起到警示作用,以便使这部分学生吸取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改进。 2.2选好学生干部,培养得力助手 如前所说,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杂。同时很多班主任都有相当重的教学任务,事必躬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一个新的班集体建立以后,班主任往往要通过观察、了解和培养,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热爱集体,乐于为同学服务,组织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同学来担任班委干部和团支部干部。只有这样的班干部才能赢得同学的支持,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须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敢于和善于放手让班干部开展工作。但要把握好尺度,对于大是大非问题,班主任要牢牢把关,对于班级的日常工作,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干部去作,实行民主管理,要让学生干部既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又有权利的约束,要善于维护班干部的威信,作班干部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3进行赏识教育,作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赏识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班主任常规教育的一种方式,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班主任的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加倍关注,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并加以赏识,充分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公开地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做人的信心和勇气,并且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爱,从而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对有些不遵守纪律,但比较聪明、组织能力强的后进生要大胆的委以重任,比如,补选为班干部,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主动地找出缺点并加以改正。 除此之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总之,班主任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建立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中职班主任论文:探讨中职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贵任人,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班级的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班主任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解决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心理健康理健康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到职业教育中来,然而,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中职学校教师素质不高,而且中职生素质也不高,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本文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作一番探讨。 一、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十缺乏”。 1.缺乏身份认同。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进行专业活动。教师只有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照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与诱惑。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既来之,则安之,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身份,这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 2.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身心健康、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班主任工作中,人际关系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班主任不善于处理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及家长良好沟通,融洽相处,就容易发生纠纷,久而久之,教师就容易形成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缺乏自信。 现在很多青年教师,由于成长过程比较顺利,读书期间依赖性比较强,独立能力较低。参加工作后,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对能否管好、教育好学生缺乏信心,感到“教师难当”。教师一旦缺乏信心,对做好教学工作就缺乏动力,渐渐地就会缺乏教学兴趣。 4.缺乏成就感。 第一,教师跟自己的同学、同行和朋友比较,地位、职称、收入等不如他们,就会产生自卑感。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但学生 “不领情”,感情淡薄,因而造成了教师情感上的失落。第三,现在的学生偏差行为越来越严重,说服教育效果不大。由此教师便产生一种挫折感。在这几种不良心态之下,教师的成就感就很难建立起来。 5.缺乏休闲时间。 由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比如当教师专业要求较高、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越来越多等,教师工作繁重,工作时间过长,没有太多的休闲时间,各种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心理状态难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节,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6.缺乏适应能力。 青年教师从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大专院校来到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职业学校,往往有一段适应期。如果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就能很快就融入到工作学校的群体中,工作上手快。相反,很多新教师综合素质较低,适应能力较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较多,适应期相当长。 7.缺乏自控能力。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可是,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导致恶劣情绪突破心理承受的极限而爆发,表现为行为冲动、易发怒、精神抑郁等。因此,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能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能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8.缺乏持久力。 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持久力,也就是产生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于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表现为,每天工作重复、单一、劳累,没有新的刺激,没有成就感。横向比较表现为,与同学、朋友比较,他们工作轻松,收入高。职业倦怠是教师最常出现的问题,如何克服职业倦怠,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9.缺乏能力与方法。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各种能力,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等。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都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然而,很多教师有知识,却缺乏能力,更加缺少教学方法,教学难以取得满意效果。 10.缺乏心理培训。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创造性的工程,更需要教师的不断提高,才能达到发展自己,成长学生,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长期以来,学校只懂得用教师,向教师加压,而未能有效地培养教师,特别对教师心理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教师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解决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笔者以为,要解决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做到五个“加强”: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使教师悦纳自己。 心理学原理指出,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心理层次的最高阶段,在心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是教师应具有的重要特征,是预防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前提。那么,怎样树立起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昵? (1)通过各种会议,让教师加强对教师这个崇高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树立起当好教师自豪感。同时做到敬业爱岗,甘为人梯,勤奋工作。 (2)举办专家讲座,讲教育教学艺术、方法与技巧,讲教育教学科研,使教师有成为名师、专家的冲动与理想。 (3)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学生的表率,做受人尊敬的教师。 2.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1)开展班主任业务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进行管理方法、艺术的培训等。 (2)重视心理培训。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活泼和蔼、多才多艺的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培训的内容既要有心理讲座,也要有心理拓展活动。通过心理培训,让教师树立自信心、形成和谐人际关系。 (3)合理安排班主任,让班主任愉快地接受班主任这个岗位。我校实施“双班主任工作制”,即是对于难管理的班级,可以由两个班主任来共同管理,发挥两人的智慧,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3.加强团队建设,培养竞争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事实上,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可见,调动班主任的积极,建立和谐、合作、良性竞争的团队是何等的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让班主任在管理中开心工作,又得到实惠,更能得到成长。 (2)提高班主任的待遇。班主任既要上课,又要管理班级,工作量非常大。如果待遇低,工作就无积极性。所以,学校要提高班主任的待遇,使人人想当班主任,争当班主任,做好班主任。待遇包括金钱的,也包括荣誉的。 (3)树立标杆,使班主任有学习榜样。树立标杆,让优秀的班主任引领、带头、示范,促使其他班主任向之靠拢,形成竞争氛围,让班主任在工作中体验成功,获取成就感,提高整体素质。 4.加强联系沟通,增强凝聚力。 班主任工作繁重,压力大,在工作过程中积聚了不少脾气——学生不听话而发火;怨气——工作多而无人理解;受气——受到上级领导和家长的责备批评,因此,要想方法减轻班主任的心理负担。 (1)领导要多理解、关心班主任。班主任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有错误领导要平心静气地解释,暗示批评。 (2)设法减少班主任的工作量。没有必要的会议不开,没有必要的任务不布置,没有必要的汇报不上送。 (3)提供自我调节的时间。如课余时间组织文体娱乐活动,连续当班主任的让其休息一段时间再安排,这样,做到劳逸结合,情绪才能得到调节,防止班主任职业倦怠。 5.加强学校心理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情感校园”。 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改变人、塑造人、成长人,更能留住人。学校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创造条件让教师人人都能实现自我需要,从而营造“暗感校园”。 (1)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让教师成为真正的学校主人翁。 (2)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民主氛围,使教师有归属感。 (3)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提供一个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文化氛围浓、信息化程度高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有温馨感和舒适感。 总之,学校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及时化解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让班主任对工作和生活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和生活。 中职班主任论文:浅析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师德 师爱 自我评价 自我管理 赏识教育 论文摘要:目前中等职业卫生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因此做好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良好的师德、无私的师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能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德育在学校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导 向、动力和保障作用。由于生源问题,职业学校中有不少文化基础差的学生,他们大多在中学养成了自由散漫、不认真学习、不求上进、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中职德育工作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班主任是中职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骨干力量,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欲成才,先成人”,针对当代中职生的特点,如何使学生成人、成才,是值得教师和班主任思考的。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深深感到,要有效实施有“灵魂的教育”,就要把“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到班主任工作中,就是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引导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1良好的师德、无私的师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平日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只有不断注重自身的职业素质、品德修养的提高,真正做到德才兼备,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同时,师爱也是成功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只有真正关怀、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在生活上教师给以他们细心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以他们热心的指导、帮助,让学生在接受关怀的同时也加强师生感情的交流,这是落实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 另外,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批评教育时应讲究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2改进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能力 当代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比较强,对此,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及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为此,在日常管理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以便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2.1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 班主任工作辛苦复杂,千头万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呢?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新的班集体成立以后,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完善各种班级规章制度,使班主任工作切实有章可循。班规应当与校规保持一致,从班集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班规的制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学生知道并加以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学生遵守班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地与违反班规的行为作斗争。其次在制定班规的时候,要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对好人好事,要公开地充分地加以表扬,有利于在班集体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对违反班规的行为要适当地处罚,起到警示作用,以便使这部分学生吸取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改进。 2.2选好学生干部,培养得力助手 如前所说,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杂。同时很多班主任都有相当重的教学任务,事必躬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一个新的班集体建立以后,班主任往往要通过观察、了解和培养,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热爱集体,乐于为同学服务,组织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同学来担任班委干部和团支部干部。只有这样的班干部才能赢得同学的支持,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须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敢于和善于放手让班干部开展工作。但要把握好尺度,对于大是大非问题,班主任要牢牢把关,对于班级的日常工作,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干部去作,实行民主管理,要让学生干部既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又有权利的约束,要善于维护班干部的威信,作班干部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3进行赏识教育,作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赏识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班主任常规教育的一种方式,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班主任的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加倍关注,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并加以赏识,充分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公开地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做人的信心和勇气,并且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爱,从而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对有些不遵守纪律,但比较聪明、组织能力强的后进生要大胆的委以重任,比如,补选为班干部,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主动地找出缺点并加以改正。 除此之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总之,班主任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建立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中职班主任论文:关于中职学校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的生源质量,中职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一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需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运用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方法和灵活恰当地使用一些工作抓手。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育教学 管理工作 就目前中职学校的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而学生管理则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这不仅是学校管理层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班级的第一责任人一~班主任更要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就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些浅见,愿能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尽些绵力。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或高考的落榜生,甚至还有不少在中学阶段中途辍学的学生,他们大多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也较差,入校后违规违纪现象频发。2010年7月29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学校的最基本单位一班级的管理上。因而,最终的担子也就落在班主任身上。所以,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更不好当 2认真履行班主任的主要工作职责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 (2)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礼修身,诚实守信,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中专学生行为准则。 (3)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教育学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重视职业能力的锻炼和职业素养形成,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和发扬良好的校风。 (4)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文艺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安全意识。 3切实履行班级管理工作职责 (1)认真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经常深入教室、宿舍等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加强检查与督促工作;按要求填写学生档案;认真组织实施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与鉴定;及时对学生的奖惩、资助和评先评优以及推荐就业等提出建议;制订和落实班级学期(学年)工作计划,搞好班级总结;认真填写《班主任工作手册》,做好班级台账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生报到、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鉴定、毕业就业实习指导和毕业离校等工作。 (2)全面了解和掌握班级学生的自然状况和思想、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经常同任课教师、有关部门和家长联系,围绕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行思想教育,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3)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及其它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余活动,引导、培养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指导班委会、团支部开展工作,做好班团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推荐工作。 (5)关心学生,主动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及时向学生科汇报本班学生违纪情况,协助调查处理并制订帮教措施,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 (6)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抓好宿舍、教室和卫生区的卫生;督促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创建“优秀班级”、“文明宿舍”和“文明教室”等活动。 (7)督促班委管好班费,负责班级学生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填报,督促学生按学校规定按时缴纳相关费用。 (8)按时完成学生科布置的各项工作。 4班级管理基本工作方法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常说的“管无定法”。对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而言,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树立威信、教学生做人和培养学生生存观三种做法尤为重要。 (1)树立班主任的威信。要当好班主任,首先须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因为威信是沟通班主任与学生之心灵的纽带。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感情传递的载体。没有这样的纽带和载体,班主任就无法把班集体搞好。班主任的威信应该有这样三种内涵:权力威信、能力威信、情感威信。权力的威信令人畏,叫人不敢违;能力的威信令人敬,使人不能违;情感的威信令人亲,让人不愿违。 (2)教做人,帮助学生确立人生观。学生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知识重要,学习技能更重要,而学会做人最重要。班主任的最主要工作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如陶行知所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教学生如何做人,首先请学生做到七个字,那就是“忠、孝、仁、智、礼、义、信”。其中,“孝”最贴近学生实际,而“孝”又最能教育学生怎样傲人。“天下事,孝为先”,从“孝”字入手。一步一步再做到其他。如何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呢?除了讲道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开展“感恩”活动,要求学生每月一次“感恩”行动,诸如给父母做一顿感恩饭、给老人洗一次脚、打扫一次庭院等,甚至送一次茶水、搬一只凳子、给父母洗一件衣服等都可作为“感恩”活动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把做的事情写下来,最好能带有家长的意见。班主任阅读后,找出有代表性的,在征求学生本人同意的条件下,在班级宣读,并给予赞扬和鼓励。这样傲肯定会给学生在做人上以启迪和教育。 其次,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苏轼日:“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有所未正也。”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是一个转折,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学校管理,除学校统一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外,还应在新生入学后—个月内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时间认真学习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心得体会或保证书,使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同时,要根据班级的具体工作,制定班级公约和奖惩制度,由全班同学讨论达成共识后执行,以培养好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班风。 (3)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生存观。人的一生有两大任务:一是作为自然人,要恋爱、结婚、生育,担负起繁衍人类的任务;二是作为社会的人,要择业、就业、职业发展,担负起发展人类、发展社会的任务。学生来中职学校学习,其目的就是找个工作。找到满意的工作的依据是什么呢?主要有三条依据:一是就业的机制和劳动力供求状况;二是个人的因素;三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而个人因素是选择职业的首要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是指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自我因素。所以班主任就以就业为导向指导学生认识“我是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人需求、长处和短处,从而知道自己会傲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去做等个人能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性地去从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技能方面下功夫。就知识而言,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复合知识,其中对中职生来说,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尤为重要。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常识知识、工具知识;专业知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实训课。与此同时,班主任再指导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学生行为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优良素质的形成。学生在为之努力的过程中便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同时为自己今后的独立生活也就是生存创造了条件。 5班主任工作的抓手 许多班主任在交流心得时多多少少都表露出对班级中个别“能”学生的无奈。他们经常旷课、旷宿、上网、吸烟喝酒,甚至时有打架斗殴事件发生,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校的相关规定。班主任在处理这一类问题上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思,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不仅对其个人发展无益,对班级其他学生也会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怎样去挽救他们,转化他们,尽可能地留住他们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就业。就业是谋生的手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直接体现,中职学生就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找工作。如果说就业是立国之本,安民之策,那么就业更是我们的制班之道。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就业推荐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含有对学生学习成绩、操行评价、技能等级证书等各项规定。班主任就以就业推荐为班级管理的抓手之一,自学生入学,在开展正常教育中,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一开始就做好就业的准备,对于上述个别“能”学生敲响警钟。如果他们漠然置之,班主任则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给予其推迟推荐就业或不予推荐就业的处理,视其以后表现再酌情对待。 (2)学籍档案。学生学籍档案是记录学生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学习成绩、操行评定和班主任评语等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尤其是就业后在个人转正定级、办理养老保险等方面必须用到学籍档案。档案作为个人身份的一种象征,随着人事服务工作的发展,其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每一位获得正式学籍的学生,他的在校学习经历都会记录在案。而且,在学生就业时,用人单位还要调阅个人档案以了解其在校表现,作为是否录用的铁的依据。对于班级屡教不改的学生,班主任评语在学籍档案中就会体现出来,这样对其以后在校的表现将会起到鞭策和激励的作用,其行为将会有所收敛,甚至会发生彻底改变。 (3)纪律处分。根据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职成[2010]7号)的规定,学校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视其情节和态度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对于一学期旷课累计达90课时以上或擅自离校连续二周以上的学生,学校可以作退学处理。对于经常违纪经教育而不知悔改的学生,报学校申请给予其纪律处分虽是无奈之举,但也是对其施行教育的一种方式,是班主任工作的最后抓手。 6结语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当老师不当班主任,是亏了。”因为当班主任有三种收获:第一收获多类人才;第二收获真挚的感情;第三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班主任的工作是有创造性的,每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时,看到有的学生由后进生转化为先进生,感觉班主任工作真是魅力无穷,由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遭出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真谛! 中职班主任论文:关于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方法探新 论文摘要:目前,在中职学生管理方面存在很大难度。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认为中职班主任可采取如下管理方法:服务管理法、欣赏管理法、目标管理法、自主管理法、全员管理法。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学生管理 中职学生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直接影响班集体和每个学生。现在,中职学生越来越难管理,班主任越来越难当。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管理,提高中职学校育人质量,中职班主任必须寻找有效的管理方法。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必须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的特点 (一)弱势群体 中职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处于弱势。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的收入水平多处于中低阶层;有些学生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学生缺少母爱或父爱。(2)学习上处于弱势。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生理性成熟度与社会性成熟度不一致 生理性成熟度与社会性成熟度不一致,表现在:生理性成熟超前而社会性成熟滞后。学生年龄大多在14~18岁之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即生理性成熟期,但社会性成熟未能及时跟上,即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淡薄;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较强;在成就动机、求知欲、自尊与自信、综合素质等方面明显弱于普高学生。 (三)沉迷于网络 学习压力比普高学生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觉得无事可做;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使大多数中职学生喜欢上网,尤其是男生,上网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方法 针对中职学生的以上特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采用刚柔并济的方法,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给学生温暖,维护学生尊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合理利用网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服务管理法 班主任要树立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多与学生谈心,增进师生感情;多替学生着想,为学生办实事,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针对中职学生家庭弱势的特点,班主任应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真心关心、爱护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新生班班主任,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此时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状况及初中的学习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 除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外,还要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可针对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创立一个班级qq群,邀请全班学生加入,周末或学校放长假时,可以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在群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班主任自身的网上言行,教育并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班主任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扩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随着多元价值观取代单一价值观,职场的成功除了专业与绩效外,积极的生活态度、豁达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同样重要。 此外,要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梅雨天为学生烘干衣物;寒冬腊月为学生送衣添暖;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增强班级凝聚力。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应带领班干部和其他学生一起关心帮助他,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 (二)欣赏管理法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出色的,都是能成功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就其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其结构来说,是由8种智力组成,即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认识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它们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如语言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多写宣传稿;身体运动智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他多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等。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消除自卑,提高自信,班主任可以把每个学生的操行分定为1000分,投稿、做好人好事、参加各种比赛等,可视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分;在学校每星期的综合测评(包括卫生、纪律、宿管、宣传、体育等)中取得前五名,全班学生的操行分相应奖5、4、3、2、1分;如果哪个项目在全校第一,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多奖2分,负责该项的班干部双倍奖分;学生违反班规校纪,如迟到或不按时搞卫生等,第一次记录下来,不扣分,应第二次则加倍扣分。 班主任应利用周会时间总结学生上一周表现,表扬表现好的学生,与表现不好的学生单独谈话,共同探讨改正缺点的方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又间接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守纪律的学生会慢慢地变得守纪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随之养成,集体荣誉感及责任心随之加强。 (三)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是上世纪中叶由德鲁克提出的管理方法,它通过让组织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并激励员工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法就是让学生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可在教室设立“我的目标”栏,让学生每周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贴在目标栏里,目标要具体,要切实可行,内容可以多样化:学习、生活习惯、同学关系等都包括在内。公开目标可以让学生了解彼此的努力方向,互相督促,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目标栏的设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在班上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并能以学风促班风。 (四)自主管理法 自主管理法就是利用学生干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用心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 优秀的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因此,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确定品质优秀、为人正直、有魄力、敢说敢管、能说能干的学生为班干部,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和悉心培养,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班级同学服务的意识,并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使其他同学能够自觉地团结在他们周围。要及时传授给他们正确分析、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独立处理问题,成为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后,要放手让他们管理班级,如安排宿管委员每天早晚检查各寝室的卫生、就寝纪律、清查就寝人数,并负责将查寝结果及时报告给班主任。这样,既给学生干部锻炼的机会,又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全员管理法 全员管理法就是让全校教师都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班主任要与招生教师、学生科、科任教师沟通,多方面、多渠道、多视角地了解、教育、督促、培养学生,利用全校教师的力量进行管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是本校教师招进来的,进校前,招生教师就对他们比较了解,因此,要想对新生进行全面的了解,除了与学生谈话外,还必须与招生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班主任不可能时刻守着学生,班干部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班主任要与学生科教师沟通,多方面了解学生表现,共同探讨教育培养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中职学生的学习地点除文化基础课在教室外,其他学习地点依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场所。班主任要经常去学生实训场地,一是看所有学生是否都参加了实训,二是与专业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及时与专业教师交流情况,全面掌握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态,共同探讨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班级管理有法,但无定法。不管什么班级管理方法,都离不开班主任的爱心、细心、责任心及奉献精神。 中职班主任论文:浅析中职学校兼职班主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论文关键词:兼职班主任 关系 学生管理 论文摘要:兼职班主任是一个肩负多重职能的特殊群体。如何使这支特殊队伍在班主任工作中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管理工作,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本文以笔者几年来担任兼职班主任的亲身体会,谈谈兼职班主任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中职学生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除了专职的班主任之外,还从专职任课教师中选拔一部分具有较强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同志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参与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兼职班主任如果发挥得好,不仅可以减轻专职班主任的工作量,产生优势互补效应,而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可形成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工作时间不固定,管理知识不全面等情况,可能会带来管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因此,作为兼职班主任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一、要协调好专职班主任与兼职班主任的关系 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随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而许多班主任却到r退休的年龄,因此学校出台丁从专职任课教师队伍中选拔一部分同志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的政策,许多青年教师积极响应。但这却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许多教师加入兼职班主任的原始动因是出于评职称的需要,对班主任工作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主观上并没有做好通过班主任工作去为学生德育工作作贡献的充分思想准备;另一方面,部分兼职班主任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在实际开展学生管理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兼职班主任自身需要端正工作态度。另外,专职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对兼职班主任来说显得非常重要。专职班主任是专门的学生工作管理者,由于时间充裕,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对学生的基本情况非常了解,对处理学生问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对兼职班主任来说,许多老师是第一次参与对学生全方位的管理,不清楚学生的心理特点,遇到学生发生纠纷等棘手问题则束手无策。因此,兼职班主任要想进一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指导,就必须借鉴专职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来快速弥补自身工作经验的不足。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处理专、兼职班主任关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每个兼职班主任刚开始带班时学校会安排一位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专职班主任给予指导。另外,定期举行专、兼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大家相互交流,相交学习。总之,“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专职班主任和兼职班主任是合作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实践证明只要处理得当,对学生的整体管理工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要协调好兼职班主任与本职专业工作的关系 在中职学校,兼职班主任都是工作在一线的理论或实习教学老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有的还兼有行政职务。因此,必须协调好兼职班主任与本职专业工作的关系。兼职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紧紧围绕本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展开工作。担任兼职班主任的教师因为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与学生之间在专业课程等方面有共同认知感和归属感,师生关系也更多的是一种良师益友关系,也有助于班主任更深地了解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的专业工作,充分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对兼职班主任而言,妥善处理好兼职班主任与本职专业教学工作的关系一方面是对他们专业教学工作的一种补充,可以增强他们的管理和事务处理能力,另外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需求,为教学做参考。 三、要协调好兼职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兼职班主任因为本职工作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在本职与兼职工作之间往往难以兼顾。而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是连续性的,不容许有片刻懈怠,如果兼职班主任不能全身心地投人到这项工作中,就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对班主任的信任,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达不到教育目标。笔者在当兼职班主任期间,利用每周班会对学生进行某一个主题的教育学习,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到教室掌握学生学习信息,经常找到任课教师了解班级动态,或借助寝室值班的机会,到学生寝室走访,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也可利用网络技术,例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多种方式,笔者所在班级学生思想稳定,学习积极性高,每学期都有几名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中职班主任论文:浅议中职教育中的班主任工作 我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几年了,担任班主任工作许多年了,但作为职业高中学校的班主任,时间才五年。然而就是在这短短的五年中,也足以让我体会到职教班务工作的琐碎和辛苦了。在实际工作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比普教班主任多得多。 一、认识学生,了解学生 职高学生是特殊的群体。我校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都是那些家庭环境复杂、中考失败、初中辍学在家或者是在社会工作后因不顺利返校的学生,在家没人疼、在校没人爱,社会没地位、没有考上高中的自责加上学校环境营造的低人一等的感受,从客观环境方面导致了现在他们普遍表现出了失败感和上进心的缺失,表现为不认真听讲、一部分学生还经常旷课、责骂、抱怨他人,生活无规律,情绪化问题严重,自私自利、对他人冷漠。通过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两周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是情绪和心态调节问题。 怎样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和情绪呢?我以为,因为他们失败的过去导致他们现在的状况,因此,关注学生未来,让他们树立一切从头来的信念,同时以行为规范教育为辅助,帮助他们逐渐摆脱情绪困扰,逐渐学会自己调整精、生活和学习状态。 二、调整心态,真心爱学生 有人可能会说,就那样的学生,爱得起来吗?但是,冷静想想,现实让我们面对的就只有这样的学生啊!我们干的就只有这样的工作啊!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了解学生,我发现那些学生本性是善良的,单纯的。于是,我学着用爱去温暖学生脆弱的、自卑的心灵。师爱,无异于母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先给孩子的爱,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含在我们为学生所做的一切事情中,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爱的真诚。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有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才会在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朝前走。 三、蹲下身来,尊重学生 教师做久了,班主任做久了,有时不经意会形成“老师腔”,动不动就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教训人的嘴脸。克服这种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换位思考。即尽可能的蹲下来,设身处地的以学生的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真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中,首先要有民主精神,尊重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待。在开学第一学期,我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班级公约》,既然是公约,就必须全班讨论,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班上的主人。在民主选举班干部时,我也尊重了学生的选择。 四、以亲和力感染学生 班主任的亲和力,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关键。怎样体现班主任的亲和力呢? 第一,要语言美。对学生讲话要亲切,严禁“老师腔”,要讲究方法,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尊重他的,关心他的,爱他的,这样,他才能接受你的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取心和荣誉感。第二,要仪态美。仪态包括仪表、眼神、动作等。一个仪表美的老师,在学生印象中总是美好的,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鼓励和赞赏的眼神,真诚的微笑,大方自然、亲切的动作,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从而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第三,要人格美。人格美主要指内在的思想美、道德美、知识美等,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必然学生无限敬仰,进而产生感召力。 五、灌输常规,约束学生行为 每学期,特别是开学初,我都要不厌其烦的向学生灌输学校的常规,如作息时间、仪容仪表、早操课间操、用水用电安全,财产公物、考试制度等常规, 迟到早退、打架纠纷,不做清洁或清洁打扫不干净等行为的处罚……。让学生熟悉学校及班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有违反,反复纠正和强调,直至全体习惯为止。灌输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必须先学会“做人”的理念。 六、用文体活动团结学生 如果举行一项活动,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的话,无论是什么活动都将是极大的成功。学校举行的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和运动会等活动,我让全班学生都出去,参加的参加、助威的助威。班主任要全力提倡和督促,这是形成和谐的环境,产生向心力、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绝好机会。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前做好动员工作。学校每学期都有全校性的文娱、体育等竞赛活动,在每次的竞赛活动之前,都应利用班会课时间做好动员工作,阐述同学们参与活动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参与,并鼓励同学们在各项竞赛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为班集体争光。在每学期的劳动周前做好动员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学校在一、二年级期间,每学期安排每个班一周的劳动课。为了使本班同学在劳动周中遵守劳动纪律,按质按量完成劳动,班主任应在每个劳动周之前利用班会课认真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周的意义,完成劳动周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校内、校外实习前做好动员工作。实习是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去的一个过程,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实习成绩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所以班主任应在每次的实习前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工作并在实习课中努力完成实习任务。(4)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做好动员工作。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本学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广大同学重视期末考试并在考试中严格遵守考试纪律,班主任应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教育学生搞好复习和考试,明确考试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检查教学的一种手段,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方法改革做准备。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而职教班主任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中职班主任论文:分析中职学校班主任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班主任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必须对班主任工作有热心、有责任心、有信心,对学生有爱心,并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中职学校合格的班主任。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 1.合格的班主任必须要有奉献精神 班主任工作很辛苦,压力很大。正常上班工作是8小时制,而班主任工作是24小时制,多数班主任不论白天晚上,心里时刻都装着全班同学,总是担心班级学生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个班级几十号人,大事小事有可能随时发生,确实要花不少精力。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没有奉献精神是肯定不行的。 2.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具备热心 2.1对班主任工作要有热心。首先要热爱班主任工作,要把班主任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样才会用心去投入,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探索,用心去工作。 2.2对班级管理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是不会用主要精力去学习、去探索、去工作的,那么工作效果肯定不会好。 2.3对班主任工作要有信心。要有信心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积累经验,班级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2.4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学生远离父母和亲友来到了学校,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学生来到学校,班主任即代替了他们的父母角色,他们希望得到老师们的关爱。班主任负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多去关心爱护学生,多去和学生交往、交流、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在班主任的面前敢于说话,愿意说出他想要说的话,这样才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与他谈心,做他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更应该去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这样他才会在心里面感激你并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你,班级管理工作才会顺利。 3.做好班级工作的方式方法 3.1把班风建设、学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3.1.1建立得力的班委,发挥班干的作用。新生入学后,要尽快组建临时班委。要多注意了解学生入学初期的表现,有目的地分配给学生的一些工作任务并注意观察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情况,然后由班主任提名组建临时班委。临时班委一般为两到三周,在这期间,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临时班干的培养,指导他们去做每一件事,并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遇到问题时与他们商量解决,使他们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正式班委的组建打下良好基础。在组建班委时,一是班主任做动员工作,重点讲班干工作的重要性和班干工作是自我锻炼的最好方式;二是要求学生自我推荐,采用竞聘演讲的方式;三是由同学提名推荐;四是班主任提名推荐;最后进行投票选举。实践证明,这样选举出来的班干,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组织能力、工作能力都比较高,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3.1.2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是一个转折,学校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学校管理,除学校统一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外,还应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学习讨论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学习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使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促使学生在校期间顺利的完成学业 3.1.3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风气。由于生源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不一样,有的学生求知欲不高,表现有厌学情绪,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的现象较为严重,有少部分学生甚至有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以班风、学风等各方面做得较好的班级来教育学生搞好学习,并把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就业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1.4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表率。凡事要注意坚持原则,对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如学生做错了事,违反了校规校纪,该批评的就要批评;对那些屡教不改的,该处理的就要处理。否则,班级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3.1.5在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要根据班级的具体工作,制定班规班纪和奖惩制度,由全班同学讨论达成共识后执行,以培养好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班风。 3.1.6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一些开朗,有一些内向。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或者批评教育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采取不同的方式,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7精心策划好好每次班会课。班会是班主任与学生交往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精心策划好每次班会课是班会课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条件。 3.1.8抓住关键时刻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1)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前做好动员工作。学校每学期都有全校性的文娱、体育等竞赛活动,在每次的竞赛活动之前,都应利用班会课时间做好动员工作,阐述同学们参与活动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参与,并鼓励同学们在各项竞赛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为班集体争光。(2)在每学期的劳动周前做好动员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班主任应在每个劳动周之前利用班会课认真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周的意义,完成劳动周的各项工作任务。(3)在校内、校外实习前做好动员工作。实习是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去的一个过程,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实习成绩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所以班主任应在每次的实习前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工作并在实习课中努力完成实习任务。(4)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做好动员工作。 3.2加强班级团队精神教育 班级同学来自各地,新生入学后最明显的问题是互不相识,班级同学之间的交往不够多,有些同学很活泼,表现欲望强,个性也很强,但他们往往缺乏团队精神;城区、乡镇、农村的学生以居住地分成群体,各居住的宿舍又形成若干个小群体。大家缺乏交往沟通,班集体的凝聚力较差。所以班主任应多深入班级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并通过开展班级活动,给同学之间的交往、沟通创造平台,使班级的团队精神尽快形成。只有班级团队精神形成了,班级的各项工作开展就顺利了。 班主任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班级同学在学习、纪律、思想品德等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形成,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讲究了,学生受教育时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工作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职班主任论文:中职财会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 摘要:中职院校最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中职院校的工作重心是教书育人,而德育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决定中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班主任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施教者,也是德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方法,分析影响中职德育教育的因素。本文以中职学校财会班为例,浅谈班主任加强班级德育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德育工作;班主任;中职学校 新时代的中职学生通常思想价值观不够成熟,讲究个性,不喜欢被传统教条所束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强的情绪化,主张教学内容应该贴近个人兴趣,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主义。随着十八大召开以来,为了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多中职院校开始注重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加入学生互动,这一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项重大挑战,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职院校对学生抱有很大的期望。财会人员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教育水平,才能担负起公司日常的财务保密工作,因此中职班主任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中职财会学生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自信心 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中职教育在课程安排的差异上是十分显著的。不同于普通教育模式,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在进行文化知识教学外,更加注重教授学生职业化的专业课程。这普通教育的教学场所大都以教室为主,中职教育在进行室内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去室外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进行教学实践[1]。这种方法虽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但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的好胜心过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形成自私主义,导致其真正遇到挫折时容易失去信念。 (二)缺乏学习动力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就业的压力日趋严重,渐渐导致中职学生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在中职学生的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学历、成绩等种种因素,中职学生容易出现自我效能感差,出现自卑心理,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间接造成了中职教师对课堂教学玩忽懈怠。另外,中职学生缺乏学习毅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其普遍比较“好动”。 (三)学生的思想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也时刻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只知贪图享乐,不知独立,长此以往不仅会消磨学生的斗志,还会让其沉迷于此,给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带来负面影响。此外,由于中职学校的招生率长期得不到满足,为了增加人数学校降低了入学的标准,因此,也致使学生质量的下降,学生品质低下,道德缺乏,再加上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心理不正常[2]。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打击下,就会发生离家出走、打架、逃课等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或改善,会给学生带来重大的影响,最终导致学生肆意妄为、忽视朋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现阶段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思想保守 从财会班主任的角度上来看,首要目标是保证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再以此为基础,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根据目前中职院校的现状,教师们在维持教学秩序这一目标上所花费的精力远远大于在提升学生德育水平上所花费的。并且大多数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掌握更多的财会知识,认为开展德育工作是浪费学生的时间。然后就是班主任的自身德育专业知识不足,无法满足财会工作德育教育的要求[3]。 (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弱 现阶段,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德育教育也是一样。要想有效保证德育教育的顺利展开,班主任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导致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产生脱节。除此以为,班主任与其他任课老师之间也缺乏交流与合作,使其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也缺乏了解,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德育教育的展开。 (三)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担负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责任,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上中职学校的孩子来说,这也客观上反映出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会对孩子失去了教育信心,家长通常是因为自己管教不了或不愿意管教,其将学校当束缚孩子、管教孩子的工具,自身也没有为孩子建立很好的榜样作用。有些家长甚至一同与孩子欺骗学校,所以,班主任必须要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如此才能有效保证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4]。 三强化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班主任德育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保证。班主任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心理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高尚的思想品德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就需要班主任在思想、行为、道德品行方面进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要学会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此外,还应该加强和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将正确的思想与高尚的品质传递给学生,无形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与财会专业的特点相结合 财会专业与一般专业不同,其具有特殊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更高的要求。其主张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精华,同时必须具备成为一名财会人员的良好道德品质。这也是因为高水品的思想搞的品质才可以为财会工作的质量提供有效保证,从而确保财会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5]。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必须正视财会专业这一特殊性,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学。要将财会工作的思想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例如会计职业道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财会知识在德育教育中得到充分展现出来。 (三)加强课堂管理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推德育教育是实现中职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础,没有严格的课堂教学管理措施,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约束,就会缺少紧迫感,不利于中职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中职课堂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要妥善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的制定德育教育内容,如此有利于促进课堂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学生还缺乏行为自制力和心理抵御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产生心理波动。中职院校要密切注意中职学生的心理变化,班主任在为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前,如果忽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对学生进行调查和了解,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制定,容易引发师生关系恶化,甚至引发冲突,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也与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6]。同时教师要仔细考虑不同学生中的年龄、特征差异,以便促进中职学生自愿了解和接纳课堂准则,做到有理有据。 (四)教育多样化 德育教育常规的尺度要适当,不能要求太低,也不能要求太高,不可以偏宽,也不能偏低。班主任在制定教学常规的时候不能带有自己的主观情绪,要以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特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宽严适度,使学生能自发接受德育教育,并主动承担责任与义务。使德育教育能真正满足中职学生的内心需求。采用合理的形式,中职德育教学常规要采用合理的形式,内容要具体、明确,文字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最后以书面形式陈列出来,既有利于常规实行和操作,又有利于中职学生掌握、接受和理解。一方面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儒家的礼仪经典,让学生接受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其明白文化的魅力,推动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之间懂得互帮互助,既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又能促使其文化内涵及道德修养提高,推动其发展的全面化。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一门合作型很强的学科,作为中职财会班主任,要在实践中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要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时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需要对德育教育进行准确分析,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途径,增强高职教学效率,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必须用新的德育标准来审视和培养学生,充分认识到中职学生的德育特点,不断改进德育方法,使德育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作者:吴丽艳 单位: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构建 摘要:统计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应用型统计专业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分析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体系的构建思想,最后设计出由四个子系统及实践教学平台构成的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并提出了该系统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统计学;实践教学系统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统计应用的推广与发展,统计作为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必备的知识。然而,普通高校统计学专业的教育始终面临着三大挑战:第一,统计学方法在应用中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导致统计学内容体系的变化;第二,信息技术发展导致了统计学软件工具的不断创新;第三,以学生发展及社会需要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这些挑战要求高等学校的统计学,特别是应用型统计学专业教学要转变教育理念,通过案例教学吸收新方法、使用新工具、面向应用与实践。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创新和落实是高等学校应用型统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工作,或在学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统计人才。 1.具备扎实的统计理论和知识水平 具有应用统计思维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构建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发现教师更多地侧重公式的推导、方法的介绍,却忽略了实践的应用,造成学生只是盲目地掌握了一些基本公式,却不知道怎样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2.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理论和知识水平 能够站在更高、更宏观的层次上分析理解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深刻挖掘数据背后的含义,全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统计专业的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只强调统计知识的学习,缺乏经济理论的指导,就统计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缺乏较强的说服力。 3.熟练操作各种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 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统计工作实践中,使复杂繁琐的统计计算和分析过程变得简单、高效、快捷。由于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欠缺,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较好衔接,使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发挥。 二、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想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具有较强统计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统计人才为目的,突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于课程实验,也不同于课外实践,它是一个多阶分层递进的实践体系,如图1 所示。 1.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分为三个维度,层层递进 许多高校把实践教学就当做实验教学,仅在一些统计专业课程中开设简单的实验,没有体现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在构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然后再推进专业技能的训练及第二课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方位掌握统计理论的应用。 2.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统计的专业课程主要是讲授统计的整个工作过程,从方案的设计到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分析和解释等理论。采取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的能力,而且能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 三、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 根据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本文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应由两条主线和四个子系统及实践教学平台构成。两条主线是: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贯穿于四学年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子系统分别是准备型实践教学子系统、课程实践教学子系统、实践教学子系统、创新性实践教学子系统。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1.准备型实践教学子系统 通常,统计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两大部分。公共课的设置是从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基础知识体系角度考虑,学科基础课主要从专业学习应具备的基础角度设置课程,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环节的实践教学子系统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及基础知识体系的培养,为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实践教学子系统 该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践操作。例如,运用SPSS进行数据文件的建立和管理、描述统计分析、参数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使用Eviews和SAS软件建立随机时间序列模型;使用Excel、Eviews和SPSS软件进行经济预测与决策等。 3.综合性实践教学子系统 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统计人才,除了专业的基础理论介绍外,还要设置一些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锻炼。通过综合模拟、综合设计、综合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去,理解统计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真正了解统计学专业的内涵,提高学生处理统计问题、分析统计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性实践教学子系统 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还要能够创新。该实践教学子系统通过课外调研、承接项目、创业策划、系统开发等多种途径,提升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效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5.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能够保证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有效开展,并能够实时地监控和反馈,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很多材料,包括案例集、习题集、实习手册、实习报告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平台传递和归档,提高工作的效率。 四、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实施路径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是一个多构面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加强专业实施教学的组织领导 设立专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划、组织、协调、监控和评价。 2.积极发挥专业教师和实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任何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都必须由专业教师和实验员来具体组织和实施。因此,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和实验员研究实践教学问题,开发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制订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既要制订总体实施方案又要制订各种专题实施方案,并力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编制与实验相关的书籍 组织专业教师、实验员编写和设计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集、教学项目集、模拟训练课题集、习题集、课题设计集、实践教学CAI课件和多媒体课件,切实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 5.建立健全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如实纲、实习守则、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学生课外科研奖励办法、学生科研小组和社团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制度、课内实验报告制度等等。切实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6.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加强计算机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和手段。总之,要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浅谈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统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首先分析了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总结了统计学应用型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统计学专业;实践 (一)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 客观的讲,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适合于理论研究和科技开发型人才的培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何为本科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应”就是反应、适应,“用”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人才从宏观上可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 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应当明确,本科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比如,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教学和自然科学专门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也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这种应用型人才,与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是不能等同看待的,否则,过分强调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势必降低本科教育的质量。 (二)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人才,一方面要求其掌握某一领域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又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观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课程观,即吸取知识本位课程观和技能本位课程观的长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依托学科,又能面向应用。可以说,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观,就是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与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应用导向的课程观是从工作需求出发,以技术活动为主线,设置技术学科和技术实践相融合的课程。课程目标既要考虑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也要充分考虑应用性人才适应第一线工作的要求。前者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认识能力的提升,后者注重工作过程性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技术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生产或服务的现实需要,注重成熟的、应用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重视理论知识中相关结论的使用而相对淡化部分推导过程,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行动,使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观既强调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术的培养,力图通过实践过程使二者进行融合,最后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三)统计学应用型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 以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地方院校在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时,应当以“课程论”的一般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去创新思考。一般说来,统计学应用型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知识基础原则。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具有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因此,其课程模式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这些学科知识足以能满足一线人才所需的技术和技能的要求,而且当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时,应用型人才凭借其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能够尽快掌握并加以利用。在设计学科知识体系时需要考虑应用型人才职业生涯的需要。 (2)工作目标原则。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的建构,首先要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为多项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以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进而形成应用能力培养脉络鲜明的课程结构。 (3)能力培养原则。能力本位是应用型教育对应并区别于传统学术型教育的学科本位的一个重要概念,应用型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将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中。区别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本位,能力本位的课程授课方式在重视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 (4)素质教育原则。应用型人才处于生产或服务的第一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工作环境往往复杂多变,变换工作的机遇也会大大增加,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应变能力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另外,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技术的更新往往意味着一个全新领域的出现,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这就要求应用型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够学会学习,自我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是未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普遍要求。 总的说来,统计学专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当突破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的思想观念,努力构建以工作要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学以致用的课程体系。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统计数据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有效开展统计学案例教学活动,应正确确定统计学案例教学目标,做好统计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案例教学法;统计软件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在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讨论中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原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必须由同学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解决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的内容可操作性强。案例来源于经济管理中的实践活动,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因而教学内容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目标 1、通过统计学的案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著名学者Wells曾经说过:“就像读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统计的思维方法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可见,要善于利用统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中,要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发现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以此来说明实际问题。即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也是统计学培养目标的重点之一。 2、通过统计学的案例教学,使学生熟练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讨论中来,案例是源于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些案例是成功的案例,有些案例是失败的案例。通过对成功或失败案例的分析,弄清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宝贵经验。但是,案例教学不能局限于对案例的分析和经验学习,还应该通过对经济管理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从而达到分析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目标。 3、通过统计学的案例教学,具体培养学生应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应用中所需要处理的数据较大较多,且涉及的计算很复杂,所以必须借助于计算机和统计软件来得出计算结果,进而利用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在统计学的案例教学中,可以选用的统计软件有很多,如 Excel、Spss、SAS、Stata、Matlab、SPlus等软件。其中,普及率高的Excel是最简单易学的。这些统计软件拥有完整的统计分析工具,如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列联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份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实现对现有数据的统计处理;同时,它们都带有很强的模拟工具和作图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各种数据模拟和试验,生动、直观地展示抽象的统计公式、原理和分析结果。因而,在要求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要会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分析。 三、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统计案例的选择 1、选择统计案例的原则。(1)实用性。统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应以统计学教学内容为基础,密切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的有用性。(2)代表性。在选择统计案例时,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学生通过对经济管理中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评价,掌握统计知识和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掌握运用统计理论分析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3)针对性。针对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围绕学生所需掌握的统计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统计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来选择统计案例。 2、选择统计案例的步骤。(1)确定统计案例的课题。统计案例教学强调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案例的课题来自于2个方面,一是经济管理的实际问题,二是统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2)搜集统计案例的素材。在统计案例素材的搜集过程中,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搜集。先把要搜集的素材拟成提纲,再根据素材提纲进行搜集,最后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加工整理成统计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搜集素材要如实反映情况,不能胡乱编造。(3)编写统计案例。根据统计教学的目的和课题的要求,对搜集来的素材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写成书面材料。一篇统计案例通常包括题目、导言、案情正文、结尾、附件等部分,其中题目是案例内容的集中表现,要与案例内容相符;导言即开头语,简述案例的内容、时间、地点,以激发读者的兴趣;正文是案例的主体,包括提出案例的目标、叙述案例发生的背景材料、描述案例的情节和条件等;结尾一般提出要分析研究的问题;附件即备注材料,通常是对正文的补充。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1、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1)布置学生预习统计案例。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是实际问题的客观描述,对案例进行分析涉及到许多相关知识,教师需要事先把案例分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提前进行阅读,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2)熟悉统计案例的内容。在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充分掌握案例材料,熟悉教学案例的要点,勾勒出案例的框架,提炼出案例的核心理念。具体应做以下准备:对案例情境的把握,对超出案例情节的相关情形进行了解;对问题识别与分析,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类和说明,以及制定备选方案和决策;准备教学实施方法,布置学生预习作业,课堂时间分配计划,课题引入与结束等。(3)处理统计案例的数据。因为统计学案例分析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工作,所以在学生熟悉案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涉及到的数据应用的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作出必要的计算和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 2、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个人通过第一阶段的阅读、分析研究,获得自己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小组讨论阶段。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见解的机会。为了便于开展案例讨论,采用固定分组、自由分组等方法,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组织小组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简单地介绍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对案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聚焦式讨论,通过各种决策方案的比较形成新的认识。在小组讨论完成后,组长准备案例讨论的汇报材料,并代表小组在课堂讨论中发言。(2)组织学生进行班级讨论。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其他学生认真听取发言者的讲解,各组组员可以做补充说明。发言的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要鼓励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阐述看法,让其余学生自由提问或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3)教师进行教学总结。经过激烈的案例讨论后,学生都希望老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教师有必要在案例课结束前,做一个案例分析的小结。小结的目的是说明案例教学法对实现学习目标的意义,分析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的。小结不是总结某位学生的表现如何、评价某种观点或是措施的优劣,而是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方向性的指导,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思考。(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为了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要求每位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既综合同学们在案例课上的各种观点,又可以加入自己的进一步思考。 总之,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如果组织得当,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管理的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及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编辑:郭士琪)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论体验式教学理念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摘 要:以实际教学为出发点,从学习本质、《统计学》的课程性质,以及培养目标三方面论述体验式教学理念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教师、院校方两方面论述其实施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统计学;体验式教学理念;实践;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理念在《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体验式教学理念顺应学习的本质要求 什么是学习?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由反复经验所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即人的学习“是一种以语言为中介,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什么是体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显然,学习和体验之间有密切联系。学习本身是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是主体自我感知、亲身经历的过程,它受外界因素影响有限,只有在经历中产生共鸣,才有深刻体会,学习领悟到的东西才更加深刻。因此,学习本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然而,目前大学教育,包括《统计学》在内的大部分课程的教学理念完全忽略学习的本质所在,以陈旧的教学观念、落后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式,把知识强行填压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兴趣全无,主动学习变成“被学习”,学习目的也发生偏差,出现“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拿奖学金”的功利化现象。 体验式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及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该模式的基本理念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操作的基本流程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实践运用。体验式教学完全打破了现今大学的教育模式,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符合对学生学习本质的要求,为包括《统计学》在内的所有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鲜思路。 (二)体验式教学理念符合《统计学》的课程性质 首先,《统计学》对实践的高要求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核心不谋而合。高教出版社《统计学》第一版前言提到,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统计学不同于其他理论性课程,它要求学生应具备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从统计工作的程序来看,无论是统计数据的收集,还是统计数据的整理或分析都要求学生要有极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何能搜集整理出有效可靠的数据,怎样得到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真实信息,学生仅从课本和课堂的学习无法真实体会,只有让学生真正与统计相融,就某一问题实地调查走访,动手设计问卷,亲自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体会,才能达到学习《统计学》的真正目的。另外,从统计方法理论的学习来看,统计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大体系,描述统计涉及的指标运用和计算较易掌握,但对推断统计部分的理解难度则较大。推断统计是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预测的统计方法,它是《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是统计思想的基本体现。其中诸如“小概率”原理、抽样分布、显著性水平等核心概念的理论性较强,且以上推断方法的实际运用对统计软件使用的要求较高。如果按照现行教学模式,学生不但会认为这些体现统计学重要思想的概念难以理解、理论枯燥乏味,更觉《统计学》在现实无任何用武之地,开设《统计学》课程也毫无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理念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引入已刻不容缓。体验式教学理念的应用,除了能让学生亲临其境、参加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观能动性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它可以有效改变任课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而更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新兴的教学手段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认识《统计学》,体会到《统计学》的重要性,更加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 其次,《统计学》的应用性要求体验式教学理念必须引入课堂。在统计学科建设方面,业界曾经提出“大统计”思想,即强调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的交叉学科,它不但综合了多门自然学科,更与诸如生产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医学领域、气象领域、军事领域等其他社会学科紧密不可分。其实,《统计学》对学生动手实践的高要求恰恰也体现出其应用型的特点。在余明江、丁家云的《论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向》一文中明确提出,“统计高等教育必须突破传统观念,逐步建立起以现代统计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方向,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市场经济导向为为终结的大统计教育观。”诚然,大统计教育观是针对应用型的《统计学》而提出,那么这种大统计教育观又需要通过怎样的教学理念来体现呢?应用型的学科需要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又需要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培养,正如前文提到,这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恰恰是体验式教学理念的体现。所以,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理念能够很好体现大统计教育观的精髓,更应是所有应用型学科积极提倡的全新教学观念。 (三)体验式教学理念符合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培养目标 我们首先应该给非统计专业开设的《统计学》课程进行定位。在非统计专业中,《统计学》作为一门看似独立的课程,实则与其他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仅以经管类非统计专业为例,在课程横向设置方面,与《统计学》相关的课程就有《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生产运作管理》、《管理学》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无一例外都是将《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推断方法付诸实践,用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如若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全然不知,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则障碍诸多,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无法运用自如了。因此,《统计学》在非统计专业的定位就是“服务”。在非统计专业中,《统计学》应作为一门应用课程,一种技术工具,服务于其他专业之所学。那么,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定位恰好也确定了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服务的职能标示了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培养目标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对统计思想及基本理论能灵活运用的同时,还应掌握EXCEL、SPSS等基础的统计分析软件,从而有对现实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除此之外,社会对具备统计素养的人才需要也决定其培养目标的确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寻找出有效的信息则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正如袁卫在其主编的《统计学》教材中提到,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市场对具备统计素养人才的需要给我们《统计学》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统计人才。 教育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显然,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制定出一套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而这正是体验式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核心本质。 二、体验式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实施的条件 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本质即是给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营造宽松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反思,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也给现行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及时转变观念,主动营造良好开放的课堂气氛,创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等交流的平台,保证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评论能做到正确引导、公正评价,为后续的教学模式改革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外出实践中,教师必须有充备的事前设计能力,并在整个活动流程中有效组织和管理,对整个过程的节奏能收放自如,控制得当。最后,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对《统计学》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在课本内和课本外做到游刃有余,及时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案例,通过大案例引入、多媒体教学、统计软件应用、课外实践指导四方面达到多元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对院系和相关行政部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验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尤其《统计学》的课程性质更加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机会和适当的实践场所。除了教师的一己之力,更加需要院系和高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通力配合,能积极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场所,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只有教师、院系、学校三方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统计学是为经济或管理服务的工具性学科,是一门较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目前统计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统计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外合作办学下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经管类专业 统计学 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科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统计学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现状 由于中外合作学校的层次不同,对合作办学学生的质量要求也不同。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纳入第一批本科层次,对学生成绩要求较高;有的是纳入到本科二批计划;也有的是纳入到专科层次计划。另外,同批次学生中,英语成绩高的优先录取。比如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自2007年以来,先后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MIT)、美国剑桥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和美国克拉克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招收的学生主要是本科二批,高考分数大都在500~600分之间。本文将重点以本科二批层次合作办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虽然是属于同一批招收,但分数差别较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稍欠缺,能力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1.2 中外合作办学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统计学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作为商业以及工业的一个基本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所以,统计学对于这些专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却违背了设置统计学课程的初衷,主要表现在: 1.2.1 教学内容一刀切,缺乏针对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统计学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有相应的调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院校(包括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的统计学教学大纲是参照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内容来确定的,不考虑专业的特点,实例缺少时代气息,不能与专业的发展相结合。 1.2.2 授课方式不够多元化 统计学的授课方式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填鸭式”教学,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还不够,在课堂上学生是被“灌输”知识,再加上学生对统计学没有一个实践性的认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教学手段来说,现在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部分学生感到没有停顿思考的时间,知识消化吸收不良。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之下,使得学生跟着教师的既定思路来思考问题,学生对统计学逐渐产生了“针对现成的数据资料套用一定的公式进行求解”这样的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潜在能力,推进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1]。在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3 中外合作办学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环境下,作为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既要适应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又要克服统计学的教学弊端,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来实现培养创新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目标。从总体看,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标”的原则[2],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层次突出、差异明显的特点,结合专业对统计学的需求程度,以发挥基本功能为首要任务,使学生在接受和掌握好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1 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应用为主,教学目标因人而异,突出专业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不是个体对静态现实的拷贝,而是个体对动态现实的积极建构。在学校环境中,在同一个课堂上,虽然由于有效的班级划分,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一性,但受原有发展环境和前期累积经验的影响,学生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水平差异[3]。在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学生的这一差异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应因人而异。首先,统计学教学需要以推断统计教学为主,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关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需要因个体而异。其次,建构主义认为,已有经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影响个体对外来信息的接受与解读,进而在大脑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意义体系的过程,即个体选择输入信息的过程。而个体选择信息主要有四个标准:第一,有用性,即信息能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第二,趣味性,即信息能愉悦个体的心情,为个体带来愉快的体验;第三,可信性,即个体能部分理解信息,信息能在个体已有知识结构中找到生长点,是个体已有经验的合理演进;第四,他人的倾向性,因为在课堂环境下,个体的选择往往要受到所处学习共同体中与之交往的其他个体的倾向性的影响。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要考虑与专业的相关性,通过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统计学在其专业发展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没有太多负担的情形下学习对其工作生活都有益的统计学知识。 3.2 多样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一般都是以“中等生”的身份进入大学校园,在一个比较轻松、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任务引导的,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是有效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必备条件。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不是随机的、偶然的、杂乱无章的,而是在一定目标任务的引导下有序展开的。学习活动的方向性、目的性、计划性既能体现在学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中,更具体地体现在每堂课确定的学习任务中。比如在统计学教学的第一堂课,一般都会提到市场调查问卷,包括问卷的设计及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都要用到统计方法。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大作业,并在授课过程中时刻提示学生。但是因为学生现有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任务的难度和类型也要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以前,教师应承认并了解学生的需要状况,根据教学安排,提出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供学生选择。 3.3 改变授课方式,完善教学手段,丰富考核形式 现有教学一般采用合班授课的形式,一个老师面对比较多的学生,虽然能够节省一些资源,但导致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采用“合班授课+单班辅导”的形式。合班授课是指由主讲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集中讲授。单班辅导是指对单个班级一一进行辅导,主要是由辅讲教师组织知识回顾、答疑、课堂测验、知识拓展、布置作业。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差异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并能因材施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合作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策略也能够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得以运用,在坚持异质性组合原则下,通过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为共同体内的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差异性的适宜的学习支持。授课方式的变化使得考核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调整,结合统计自身的特点,考试应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计考核将成为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模式浅谈 【摘要】当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现行的统计教育机制培养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统计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因而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就业和企业单位很难找到一个专业能力突出,能为企业真正创造价值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就当今统计学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模式进行浅析。 【关键词】统计学,才培养,现状,模式 1 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必要性 1.1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必不可少导致企业单位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当今,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统计教育不再仅仅培养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家或者统计工作者,还要培养更多的具有良好统计素养,统计理论知识扎实,具备统计应用能力的从事金融、保险、精算等工作的多元化人才。因此,统计人才培养需要由教学型向应用型转变。 1.2应用型统计人才是社会的重要管理人才。统计学是一种经济管理的活动,社会经济越发达,统计的地位就越显重要。当前,统计学人才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的重要管理者,在社会资本化市场运作中占主导地位。应用型人才是资本市场的主要运作者,是市场价值的主要创作者。统计学人才运用真实、客观的统计信息进行企业分析、预测与决策,并运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管理中,将自身的价值转变企业价值,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乃至整个国家的资本积累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统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变化,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提升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统计素质和统计理论知识为培养主线,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根本,以岗位设置为依据,培养统计素质高,统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统计人才。 2.1具有高尚的统计素养。职业道德是企业招聘员工的基本要求,统计素养更是企业在招聘统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统计人员的诚信、责任心等都是统计工作者统计素养的具体体现。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统计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统计素养的培养理是统计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 2.2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统计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如金融、保险、精算、规划、控制等行业,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掌握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善于接受新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现状 3.1理论-实践-应用不能很好的融合。统计学是统计理论很深而应用能力很强的学科,长时间以来,统计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而不重应用,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具体来说,统计学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一般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然后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人为地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不但影响了统计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目前的统计教学机制束缚了应用人才的培养。现行的统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忽略了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学科的细分越来越细,而学科之间的交融却越来越密切,许多的毕业生知识过于专业化,知识面狭窄,缺乏从事现代工作的素质,无法适应现代的工作,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企业单位很难找到一个专业能力突出,能为企业真正提供帮助的矛盾日益突出。 3.3缺乏以市场导向为需求培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什么样的统计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一直是财经院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反应了统计学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产品”偏离了社会需求。 4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4.1理论-实践-应用相结合。当前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使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实践环节的缺少又使得学生的所学很难和实际工作接轨。因此,财经院校应该(1)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多学科交叉渗透,如统计定量分析方法特别要与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现代计算软件的应用结合起来;(3)突出“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并举,知能品德兼修”。 4.2统计教育要实现多元化。财经院校要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体系,如(1)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独立实验课程等;(2)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专业知识实习等;(3)探索性实践教学,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统计学专业知识探索性地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财经院校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弹性教学和考查方法。即在开设必修课程之外,多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专长进行发挥,实现统计学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5 结语 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是统计教育的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统计知识能有效用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知识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培养复合型统计应用人才是统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统计素质和统计理论知识为主线,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根本,以岗位设置为依据,培养出统计素质高,统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统计应用型统计人才。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对统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改革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一般来说,大众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因此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多年来,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差强人意,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因此,对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当前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不足 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目前大部分院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实践学时所占的学时比重都较低,导致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全面顺利开展。 (二)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仍占主要地位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不足,更注重理论教学的研究和教学,重理论推导和介绍,轻方法应用和操作,甚至有些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都相对偏低,这就导致学生对概念公式非常熟悉,考试成绩很好,但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不能结合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实践应用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很差。 (三)实践教学形式陈旧单一 当前的实践教学仍是以实习为主,有的院校会将学生集中派往实习基地进行参观,由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多是讲解理论知识,或进行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这样背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学生大多走马观花,认为与课堂上的学习方式类似,所学的现代统计理论和方法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实习毫无意义。有的院校不具备实习基地,只能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践,以至于部分学生弄虚作假,白白浪费了实习机会和时间。 (四)实践教学内容不规范 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不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质量参差不齐,水平有高有低,导致学生难以适应,而且绝大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无统一教材和教学规范,这就容易造成内容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差,不利于与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相适应,也不利于优秀的实践教学内容推广。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实施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是通过介绍实际问题中提炼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案例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引入、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的过程,对实践中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抽象成统计学案例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深化研究,将教师的引导、学生兴趣、教材的示范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国际上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我国的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将目光投向了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院校的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编写案例,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开始接触实际问题,为将来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课题训练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实践内容按难易程度和教学要求编制成各种规格的课题,由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课题研究。这里的课题,可以是应用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也可以是一个社会调查方案的编制实施,例如,在校学生的月生活费用调查,图书馆的利用率调查等,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并且学生能够从中体会课题的完整研究过程,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深造。 (三)重视统计工具的使用 先进统计工具软件的使用是对传统统计工作的一个变革,也是学生今后在从事统计工作时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至少一个统计分析软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统计软件的应用不仅仅包括统计软件的操作过程、程序编写和结果读取,更重要的是数据预处理,以及考虑到问题背景后进行的统计模型的选取,这也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指导实践。目前应用广泛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EXCEL、R等,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一门专业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极为有益的。 (四)课程实验紧扣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的统计学专业都会开设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统计学原理、抽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性强,学生对某些重点、难点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不妨针对每门课程划分出相应的实验学时,编制紧扣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验资料,在讲授相应知识点时,可以在实验室里引导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验证式实验,或者安排学生在开放实验研究中进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对抽象知识有个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对各类统计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能力。 (五)开展假期社会调查活动 社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参与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调查活动,也可以采用自行命题的方式进行感兴趣问题的调查,还可以参与一些活动主办方委托的调查。学生通过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能够提高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六)强化校外实习作用 具有校外实习基地的院校尽量与实习单位协商,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日常统计工作中,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例如,实习基地为某地区的统计局时,如恰逢普查年度,可以给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之后,选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由单位派出到基层进行相关的普查工作,或者协助工作人员进行普查。目前的统计工作大部分开始使用新型的仪器设备,学生在培训中对此接受能力较强,能够胜任相关的工作。当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对专业知识才有着感性认识,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运用,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生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有相当大的益处。 (七)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环节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进行初步科研工作的开始。选题、分析研究、成果总结和最终成文的过程,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体现。 三、结语 以上是关于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一些看法和建议。在统计学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和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通过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来保障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有效运用各种现代统计工具,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 本文将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CDIO理念巧妙的结合,对于国内外统计学发展及CDIO理念做了详尽了解,阐述了两者结合的必然性,为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CDIO;应用统计学;实践能力 1 统计学的发展及现状 2011年2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设在理学门类中,编号为0714。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统计学成为理学门类下编号为0712的新的专业大类,并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方向的名称:统计学(071201),应用统计学(071202)。这两件事情使得统计学科终于独立出来,成为能够壮大发展的学科。正如袁卫教授指出的那样,现在是统计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间点,若说“机遇”是美好的远景,那么“挑战”却是摆在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 我国统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的清朝末年,在20世纪中叶(1951年至1978年),我国统计工作与统计教育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直到90年代,我国统计学界才基本统一了共识,发展“大统计”,发展“理学统计”。 在21世纪初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与资本成为21世纪财富的直接源泉,不论是工业领域还是社会、经济甚至是医药卫生领域,对于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显著增加,与此同时,统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也凸显出来,人们不相信权威部门的统计结论,这不仅是政府的悲哀,更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成员的悲哀,也进一步说明,统计工作的工作成效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归纳起来应该是以下几点:①目前,我国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信息量小、方法不透明,大众无法用同样的数据进行检验;②社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报表整理”、“指数计算”等描述统计的认识阶段,统计工作者还有很大的工作空间;③统计人才教育在多年的继承与改革中,依然还没能将“统计实践能力”的教育加以实现;④统计学专业学生在本科的学习阶段,依然对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十分茫然,更谈不上有意识的自我培养了。 2 CDIO理念的发展 “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教育领域却得到了极好的发展,不仅有先进的理念,而且具有可操作、易评估的特征,特别是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这就是CDIO工程师培养体系。 所谓的CDIO,是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教育理念是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实践、理论课程之间有机知识关联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工程学。而CDIO教育期待达成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技术产生的知识源泉有更深刻的理解(Educate students to master a deeper working knowledge of the technical fundamentals),使工程师成为新产品、新系统的创建者和运行者(Educate engineers to lead in the creation and operation of new products and system),让未来的研究人员了解其工作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Educate future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and strategic value of their work)。可见CDIO理念所设计的教育目标是逐层递进的,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出的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程师,其教育形式在于动手能力,教育目标的落脚点却是关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创新欲望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CDIO工程教育改革项目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院校在校友、公司、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等的支持下,共同发起研究,旨在解决20世纪中叶开始显现出来的,由于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工程教育发展成了工程科学的教学,导致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边缘化,结果学校培养出的本科生工程师们缺少许多现实世界中需要的实践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等。2004年国际CDIO工程教育组织正式成立,迄今为止,已经发展成拥有25个国家81所院校成员的教育协作组织,而且组织成员间的交流仍然十分活跃。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以能力大纲和12条准则搭建起的工程师教育的新的框架体系,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理念、在于方法论的性质,因此,CDIO教育理念至今在教育实践中都需要具体实施教育的工作者,认真构建指导教育的“能力大纲”,逐条贯彻12条准则。同时,这个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CDIO作为教育框架存在,而不是教育方法,它没有告诉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什么。 我国是较早加入CDIO教育组织的国家,2005年起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2006年汕头大学加入CDIO国际合作组织,此后有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院校先后加入这一组织。2007年以CDIO工程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汕头大学工学院EIP-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11月,中国CDIO网站开通,2009年,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设立了CDIO特色专业,每个专业获得8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经费支持。中国的CDIO教育改革以这种自上而下的形式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目前着手于基于CDIO教学框架的工程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很多,有些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汕头大学的EIP-CDIO,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针对IT专业设置的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浙江万里学院提出了基于IEC-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这些成果起到了引领示范的效果。此外如熊和平、李曼丽、顾学雍等一批学者致力于对于CDIO理念的研究、解读和做法的介绍,推广了CDIO教育理念,而广大高校教师也自发的开始在自己的教育工作领域中实践CDIO理念,如陈启元等对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张永林、张丽等研究了CDIO理念下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问题。 正如熊和平所言,CDIO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发展既有好的成果,收到好的社会认可度,也有不求甚解的不足之处,总之,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一个在理论和现实世界间架起一座桥梁的方法论,它是好准则却不是好兵器。当以CDIO为指导进行教育体系改革时,必须由专业教师将理论和行业实务能力需求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育途径、教育载体、考评办法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 3 CDIO教育理念与应用统计人才培养结合的必然性 从CDIO的教育目的与组成结构意义上看,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工程师的培养,而且同样适合理学应用统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为困扰我国统计人才教育的恰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填补这个鸿沟的工作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统计人才面对统计对象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具有不断创新开发新技术的能力。 统计学科专业人才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稀缺人才,但是仔细观察世界发展的动态,我们会发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使得统计工作者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加强,这使得原来耗时巨大的采集样本的时间越来越少,反过来,却对样本收集方法产生了需求,什么样的样本是信息量大的样本,怎么采集、如何分析是摆在统计学人才面前的重任。这也恰是工业界对工程师们提出的需求,也是触发CDIO教学框架构建的起点。因此说CDIO教育理念对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建立有着现实的指导机能。 4 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统计教育刚刚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出来的,原有的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还远未建成,更别说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框架。 尽管李壮壮、魏传华、向书坚、陈树良、刘建宏等人都对统计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得出的现实结论基本一致,那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统计人才是当务之急。许涤龙对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做了专门的研究,孙学光等通过对第十五次统计学会议的总结,也使人们对当前我国统计学界研究领域的内容有所了解,这当然也是统计工作者们未来的工作领域。 由此可见,在统计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间的巨大鸿沟,如何填平它,是统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就现有的资料来看,专门研究统计人才应具备怎样的实践技能、如何培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未有报道,这是值得探究的领域,是统计人才教育必须跨越的困难所在。 5 研究现状 由于本校2012年9月,才招收第一届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所以专业刚刚起步,人才培养方案也在逐渐摸索构建,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人已经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这次参与项目,从初期的选题、立项,到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设定、运行模拟,培养了学生的真正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实践能力,也就是CDIO理念下的实践能力。 这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计划以CDIO理念为指导,走访其他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将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与素养调查清楚。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能力培养载体、设计能力培养环节,达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学构架,以及评价教育效果和学习成效的机制。 通过我们的努力: ①培养的应用统计人才应具备:1)具有深厚的科技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及较强的科研能力;2)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3)具有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5)通晓国际统计惯例;6)具有现代统计意识、风险意识和国际意识。②最终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理论框架,为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服好务。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应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能帮助管理者高效准确地进行数据分析,进行管理决策。然而目前经管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着缺乏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老师讲课枯燥难懂、小组作业搭便车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分析了结合统计软件开展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如选用应用性较强,结合统计软件操作的教材;分小组完成课后习题并抽查个人进行讲解,杜绝搭便车现象;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统计学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经管类专业;统计软件;案例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它几乎被应用到所有的学科领域[1]。作为一种决策工具,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分析,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促进企业管理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因而统计技术能帮助企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有效性,如在设计阶段的市场预测、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小批量生产等;在销售阶段的营销策略研究、预期销售额的测算、顾客回报率的评价和风险分析等[4]。因而,应用统计学课程被设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对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培养其统计思维,训练其应用统计方法,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社会经济和管理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统计学的教学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其结果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欠缺,不会用统计方法或滥用统计方法的现象特别严重。利用统计软件Excel和SPSS在经济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结合Excel和SPSS开展统计学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与统计软件的有机结合。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但目前的经管类专业统计教材基本上都遵循从基本概念到计算公式、例子等编著方式,形式上更像数学类教科书,具有丰富统计学案例及计算机软件如Excel、SPSS等为工具解决统计问题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而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对基础强调得比较多,软件介绍以及上机操作应用较少,学校不安排实验课程或实验课时量较少,这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一问题与市场的需求相违背。 二是经管类学生数理基础较薄弱,在学习应用统计学前,就对课程产生恐惧感,认为该门课程枯燥难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学生基本上会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概念和公式进行死记硬背。大部分高校统计学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单向灌输方式。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推演,学生则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课后“背概念”、“做习题”等,课堂气氛较沉闷,这种机械式“教”和“学”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统计思维的训练机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的新要求不相符合[6]。 三是高校经管类课程基本上都采用了小组案例分析或小组作业讲解的教学方式,然而小组内完成作业的往往就一两个同学,搭便车现象无处不在,掌握所学知识点的也往往就一小部分同学,小组作业变得华而不实。 二、结合统计软件开展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统计资料,并能从中得出结论的基本技能。教师在讲解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应紧密结合这一目标,尽量减少数理上的推到论证,着重讲解统计方法的应用及其在计算机上如何实现,让学生在Excel、SPSS等计算机软件操作过程中去体会数据整理、分析的统计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统计理论讲授的枯燥性,统计软件的将统计数据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Excel2007或2010、汉化版SPSS操作界面友好,操作方法简便、输出结果简洁,还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美化。最重要的是Excel和SPSS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就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省去了人工进行复杂数学计算的过程,也省去了画图的过程与时间。而且Excel和SPSS更注重菜单式操作,不需要编程实现计算,学生更容易掌握。顺应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结合统计软件开展统计教学体现了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的能力。 三、结合统计软件开展统计学教学的方式与途径 1.选择适用的教材 不要选用数理推导过多的统计教材,而应加强案例教学,侧重介绍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和对统计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解释与推断。国内教材如贾俊平编著的《统计学基础》内容编排得较为不错,注重案例教学,但只有一些基本的Excel操作步骤,缺乏SPSS软件的操作步骤。然而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统计案例,通过Excel和SPSS软件来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比如,讲解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如果纯粹从理论上讲解问卷设计的方法、原则,难免落于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可以拿些现实中的问卷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出来讲解、剖析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教学形式更鲜活生动[2]。当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统计学案例的准备以及在Excel和SPSS软件中演示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分小组开展统计学基础学习与课后巩固,并采用抽查组内成员的形式进行考核 对于经管类学生,开展这门课程的最重要意义是使他们形成统计学思维,利用统计学来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类问题。因而在对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的考核,不应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概念等的考核上,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与应用程度[5]。结合我院学生应用统计学学习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完成作业,抽查个人到讲台完成习题讲解的方法来完成考核。具体的考核方式有以下几个步骤:1)将全班同学按5-7人的规模进行分组;2)每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就给各小组布置上机操作的作业;3)安排习题课,从每组中抽点一位同学讲解老师布置给所在小组的作业;4)要求学生不仅小组完成作业,而且组内成员必须掌握解题方法,并且能讲出来让全班同学明白;5)根据学生习题讲解的表现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评定,并把此成绩作为小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加强了团队内的合作,迫使组内的同学自己动手操作,掌握数据分析、数据解释与数据推断的过程,杜绝搭便车的现象。而且以小组作业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自己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一方面分享了学习经验,巩固了应用统计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总结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 3.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们分析、思考、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模式[3]。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法可分几个阶段进行: 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课堂教(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40页)学要求选好案例,在理论课讲解完成后,教师将相关案例发给学生,给予学生以充足的课外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统计数据的构成,指标之间的关系等。师生双方的充足准备是案例教学成果的重要基础; 2)案例分析讨论阶段。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探讨可利用的统计方法,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案例中提供的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解释、判断,进行决策等。 案例分析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过程,教师要善于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吸纳知识、运用知识的主动出击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结论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应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用适当的教材,使传统的理论教学与Excel和SPSS等软件有机结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分组展开统计课后练习与知识巩固,使学生养成互帮互助、共同分享,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合理设置统计案例,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管类的应用统计学教师,应结合统计思想、统计软件和统计案例的教学法来进行应用统计学的课程讲授。不仅要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基础,还应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从经济管理的专业出发,设计符合学生专业的案例;具备熟练应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加强知识的深度,拓宽知识的广度。 应用统计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重视对软件输出结果的理解和分析,对统计分析结果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的解释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做到让学生学会用数据来分析管理的现象和经济意义,为决策提供参考的依据。顺应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学更加突出实用性,突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统计学》是高职管理类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根据该课程的特点,采用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统计学 高职教育 《统计学》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培养学生日常企业管理中的基本统计技能,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处理数据。基于执业能力的应用性教育,《统计学》课程必须打破旧的学科体系和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的单元项目化实践性教学为基本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高职管理类学生的特点 (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 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三校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 (二)高职管理类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管理类学生都是文科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较差,对《统计学》、《经济学》等与数学关联性较强的课程兴趣不大,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统计学》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实践 (一)项目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坚持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按照企业管理中统计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1.以企业管理中的统计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2.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内容;3.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设计教学活动;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5.根据本课程特点和职场岗位的要求设计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 (二)项目教学的设计步骤 1.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形成若干教学项目。 《统计学》主要培养学生四大基本能力:调查方案设计能力、调查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撰写能力和创造性运用资料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方法、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的常用方法和常用指标的计算。②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能够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统计资料的整理;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能够运用静态分析指标和动态分析指标进行统计资料的分析。③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诚信、公平、敬业、服务、团队协作精神。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以统计工作任务为线索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三个项目:①统计调查;②统计整理;③统计分析。 2.基于工作过程,将各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单元,在任务驱动下,运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实际操作等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 3.在任务驱动下,实施教学。 以上只是对项目教学的典型“任务”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设计,接下来要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举例 以下以“统计调查”项目为例说明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 1.项目教学目标。本项目的教学目标主要是:①技能目标:掌握问卷设计技能,调查方案设计技能,调查技巧运用的技能;②知识目标:了解统计调查的作用和要求,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和格式;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和运用;掌握问卷设计的基本知识。③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应变能力及沟通能力。 2.项目教学活动设计。首先,教师根据本项目的教学目标设计、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因为统计调查在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市场调查,所以本项目设计的任务可以是以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学校范围内模拟一次市场调查。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调查方案、调查问卷,明确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方式。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实施小范围的初步调查(调查对象大约10人左右),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对自己所制定的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是否有缺陷进行检验,并对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进行修正。调查方案和问卷定稿后,学生再开始正式的大规模调查。在完成调查后,学生对本项目的成果——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及纠正。 实施项目教学后,考试方式也要进行改革。本课程考试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将统计调查及调查报告和汇报列入期末总成绩中,占总成绩的一定比重。统计调查内容要求学生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并在班内做汇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考核。整个测试内容不仅检查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更是解决问题、与人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测试,学生在汇报中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组织,将调查结果进行展示,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检验和提高。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优势和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从案例教学的4个组成环节入手,阐述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在案例教学中提高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统计学;案例教学; 经管专业 1 引 言 经管专业统计学是该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搜集、整理、显示和描述的方法,掌握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发现管理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统计学课程,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更侧重应用,实践性更强,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理论及相关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高校经管专业,许多统计学授课老师毕业于理学专业,授课侧重于讲授统计学基础知识和题目计算,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可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不错成绩,但会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反馈: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知识,除了为通过考试拿学分,不知在将来工作中有啥用。另外,在后续课程和工作中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迷茫,不知应用哪些理论和知识去解决。如何使学生将统计学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并找到合适方法有效地解决,是经管专业统计学授课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情境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在这些应用背景下分析可以采取哪些统计学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连接统计理论和实践,重点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 2 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环节包括引入、讨论、实践和评价,如图1所示。 与统计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案例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是一门由概念、原理和方法构成的理论课程,具有高度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搜集的数据来源于实践,管理者面临的管理活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案例教学将统计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案例演绎统计学概念和原理,把枯燥的理论概念变为生动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案例的引入直观具体,可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案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向职业生涯发展过渡的能力 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具体问题而设立的,一方面通过案例来诠释统计学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让学生自行发掘数据规律所在,从而提出决策方法,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主要以团队形式工作,通过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不仅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交流、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锻炼,这些素质在经管专业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2.3 案例讨论和案例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参与性,加深学生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受多年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统计学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主进行讲授,学生养成了上课只记笔记,不思考不提问的陋习。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分析、统计方法的讨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3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遇到的问题 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不少经管类院校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或开展软件应用实践,安排课时让学生上机分析数据;或进行专题性、综合性实践,在课余组织学生进行针对大学生的社会调查,这在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笔者在实际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时遇到了以下问题,使得案例教学无法有效开展。 3.1 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 担任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往往来自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引入环节倾向于结合案例讲解统计概念和理论,而不分析应用背景,讨论环节倾向于对问题自问自答,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实践环节注重软件应用能力实践,忽视综合性实践,评价环节注重卷面成绩,忽视案例参与的评价,使得案例教学变成案例罗列和讲解,流于形式。 3.2 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 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有可能是第一次接触案例教学,学生们对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参与案例讨论和撰写分析报告。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习惯坐着听课并记笔记,课前不准备,课堂上不作为,案例分析和讨论往往依赖于小组中的 “核心”成员,致使案例教学陷入两难窘境。 4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对策 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学会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通过案例讲授统计概念和理论。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中要从教学目的出发,重点解释应用背景,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各个实施环节中,及时发现学生不适应的问题,帮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这样才能发挥出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4.1 案例引入环节 案例引入旨在通过案例使学生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背景。 例如统计学中“方差分析引论”的学习,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方差分析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使用方差分析,而不是方差分析中抽象的基本概念。引入“对某大学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先讨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到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结果为年级、学科、性别等;再提出问题“如何衡量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为可调查“月平均到馆次数”。方差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检验某个因素(如年级)对某事物(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是否产生了影响,前提是“因素”应为分类型变量,“某事物”应量化为数值变量,统计概念关系如图2所示,方差分析通过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月到馆次数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得到年级是否是学生使用图书馆情况的一个影响因素的结论。 从案例的角度出发,引导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首先掌握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和适用条件,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在达到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提高了经管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统计学分析方法的积极性。 4.2 案例讨论环节 案例讨论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讨论和师生交流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例如为了加深对方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提出检验方法比较的讨论题,为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月平均到馆次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同时比较4个年级)和均值检验(4个年级两两比较)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异同点在哪。此类基础性论题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课后分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学习资料查阅中实现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深刻理解,从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4.3 案例实践环节 案例实践环节旨在指导学生通过完成各类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统计概念和方法,运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实践活动包括软件应用能力实践、专题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活动,应按教学阶段依次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软件应用能力实践,让学生学会用软件分析数据,帮助经管类专业学生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增强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其次,章节学习结束后可进行专题性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新学统计方法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完成方差分析的学习后,利用案例“本校图书馆使用情况”,要求学生分组展开调查收集数据,在专题性实践中掌握方差分析方法的适用情况和应用。统计学课程结束后,可安排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观察和发现问题,在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统计分析方法,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比如开展“某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专业行业选取企业进行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可选择某证券公司或某保险公司,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选择某旅行社或酒店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融入专业知识应用的同时,指导学生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难度最大,要求综合运用所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组织和评价尤为重要,应及时对综合性实践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确定调查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和报告撰写提供建议,并做出评价,提高学生严密思维能力、精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定量分析能力。 4.4 案例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包括案例分析的评价和课程成绩的评定,旨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统计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 针对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的情况,可以提供资源帮助解释及示例,并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实施案例分析出现的问题提供建议、作出评价。例如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整个过程可分为确定调查方案、收集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3个阶段,在确定调查方案时,以“企业的员工满意度”为例,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调查哪些项目以衡量员工满意度,同时要考虑采用哪种分析方法,指标应该设计成什么类型的变量,并从他们提交的调查方案中举例进行分析和评价,避免出现由于设计不当,而导致数据分析过程中无法实现调查目的。让学生深度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融入统计分析思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应用能力。 此外,修改统计学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对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也起到不小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统计学的课程成绩只考虑卷面考试成绩,实施案例教学法,笔者采取以下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堂参与占20%,实践活动成绩占30%,卷面考试成绩占50%。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在提高自己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课程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5 结 语 从案例引入、讨论、实践到评价,在统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且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分析了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实践,从案例教学的4个组成环节入手,阐述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实施案例教学提高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对策。教师除了自身充分准备案例教学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与内容,调整统计学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让学生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这样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高职高专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能的专门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职业教育目标的特点,对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的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考核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统计学 教学 0 前言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做出决策。由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主要注重于理论教学,而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则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利用统计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高专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对企业对社会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类学生来说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多年来从事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本文试对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5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高职高专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目标来决定。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很多院校开始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统计学教材,目前关于高职高专的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原有的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内容陈旧,理论多,案例少,没有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重新编写是目前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 笔者采用的课本编排的内容为:概述、数据的描述、简单线性回归与相关、统计方法、概率论基础、离散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抽样分布、估计、假设检验等十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些内容已在中学学习过了,比如在统计方法这章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标准方差等,还有概率论基础这些内容都是文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删除。另外,抽样分布以及假设检验等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不是很实用,所以建议删除。适当增加实用的内容,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静态指数的分析,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增加动态指数的分析,包括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动态数列速度指数指标;常用的经济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零售物价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实用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统计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当今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也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或称为单向灌输式的,这样的方法有其优越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知、理解到巩固,都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正面教育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教授众多学生,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的信息。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教师只注重如何“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2.1 互动参与式教学法 它是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它的特征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注重于教学过程中“教了什么”和“学会了什么”,是一种提倡师生交流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师生及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是多向的、互动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讲到抽样方法的内容时,如何理解系统抽样。大家知道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但如何进行系统抽样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的问题: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本班学生的每月消费情况。每班选取两名学生参与调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亲自动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统计学的思想。 2.2 社会实践教学 统计实践是统计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延续,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从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确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可以以教师或学生为调查对象,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调查、大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调查等。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让学生到企业或某一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如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规定的工厂实习等。学生可以实地调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也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工作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应该选择与实际活紧密相连的,或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全球热点问题,案例的选取还要结合专业的特色,比如对经济类专业来说,就可以选取恩格尔系数来说明结构相对数。这样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让学生对那些众多枯燥乏味的公式、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感到统计数字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对统计科学的浓厚兴趣。目前可以采用的统计学案例很多,教师也可以自编案例。 3 考核方法 教学效果如何,要通过考核来体现。要改变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改革考核的方法和内容,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基本技能水平,而且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新的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考核由平时作业、实践报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级部分构成;(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20%。平时作业有助于相关知识的加深与巩固,特别对于数学学科尤其重要。(2)实践报告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3)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期中考试是对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检验,主要是笔试闭卷考试。(4)期末考试占总成绩40%。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另外在考试时可以将繁杂的公式直接给出来,不要求死记硬背,这样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让学生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与实际相关的练习。这样能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测试评价。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金融人才已成为高校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要阐述了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统计学专业(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的专业建设实践,介绍了实践过程中的若干举措。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教育;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市场遭遇了1929 年以来最大的系统性金融海啸,全球经济放缓,我国经济也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如何用科学的方法防范金融风险、制订符合经济规律的金融政策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单位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国内金融人才,特别是既懂金融又懂统计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稀缺,高校首先应当担当起培养此类人才的重任。[1-3]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需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研究,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统计学专业(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通过六年的努力,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 我校数理学院于2005年开始统计学专业(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本科招生,专业设置围绕学校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乃至安徽省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科的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使金融风险的量化、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更具科学化、系统化。 在专业建设之初,学校就将工作的核心确定为: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因为培养目标是塑造人才的方向和模式,是衡量人才质量的主要依据。顺应时展的要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由“人才供给主导型”到“社会需求主导型”的转变,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事关专业建设的成败。专业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为此,结合实际将我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经济学与金融学素养,掌握概率统计、金融工程、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能进行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有志成为高级统计师、金融分析师、精算师的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培养规格要求,使之能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和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2003年11月,高等学校统计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颁布了《统计学本科专业教学规范》,条例中明确了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布局与课程结构,对我国高校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4]为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按照“以理论为基础,强化实践应用,突出金融特色”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1.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培养计划中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学生毕业要求控制在190~200 学分之间,由必修理论课学分、选修理论课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综合素质学分五部分组成。课程平台结构由四个结构组成。 (1)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本课程平台由政治理论、人文社科、军事法律、自然科学(学科基础)、外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课程65学分,选修课程5学分。 (2)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本课程平台由概率论、常微分方程、运筹学、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定性数据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经济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随机过程、试验设计、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利息理论、金融工程、数理金融、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保险学、再保险、风险管理与保险、证券投资分析与案例、公司理财等课程构成。其中必修课程110学分,选修课程12学分。 (3)实践教学课程平台。本课程平台由军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内容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课程包括抽样调查综合实验、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和“模拟股市”实验等,本平台需修满30学分。 (4)综合教育课程平台。由公共选修课和综合素质实践教育构成,其中公共选修课共设文史、社科、艺术、经管、自然科学、其他共六大类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5学分的课程;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2学分,旨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该专业的课程又可分为三个模块:统计学与数学模块、金融模块、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模块。统计学与数学模块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是基础,在前4学期内完成;金融模块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金融工程、数理金融、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保险学、再保险、风险管理与保险、证券投资分析与案例等,是特色,贯穿2~7学期;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模块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统计软件应用与开发等,是必要支撑,在2~7学期完成。 2.适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新世纪科技发展呈现交叉渗透和数量化的特点,出现了许多交叉、边缘学科。为使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形势,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统计背景的金融人才就必须适时地将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引入课堂教学。 3.重视专业软件的教学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普及与发展,信息技术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统计学、金融及精算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本专业学生的相关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大部分高校,特别是有数理背景的高校培养金融精算专业学生时,强调了诸如Mathematica、Lingo等数学软件的教学。但是这对培养学生运用软件解决金融精算问题来说还远远不够。在学生三、四年级的课程中开设相关专业软件课程,如统计软件SAS、SPSS、R语言、工程软件MATLAB、保险实务模拟软件等,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应用这些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现在大部分金融实体所期望的。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的案例教学 【摘要】应用统计学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统计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统计实践的能力.本文在分析应用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基础上,讨论了在统计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统计学;案例教学 本人在数学系,每年都要为管理学院中工业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土地管理等专业讲授应用统计学,30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感触颇多.首先,课时有限,但内容多,概念抽象,公式难以理解;其次,不同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学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很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综合以上情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案例引入所讲内容,围绕待解决的案例,展开知识介绍,并最终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加强学生的统计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统计能力.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包含问题在内的具体情境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一、应用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属于一种行为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统计学是一门公认的难课程,学生对统计课普遍感觉枯燥无味、难学难懂.采用统计案例教学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结合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进行讲解,学生听起来感到形象、生动、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每名同学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升华,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统计案例教学给学生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了如何利用资料来思考、研究并作出判断,赋予了学生充分表现个性的机会. 二、统计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 1.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1)信息量大,结构复杂 首先统计学的概念比较抽象,分类过于繁杂,学生普遍没有接触过统计实际工作,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及作用不能正确理解,如,不少学生对平均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难以区分.其次统计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并通过对总体现象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来认识它的内在规律性.每一个统计原理都有对应的现实素材,同时又以数学形式来表述.统计推断部分中的不少公式都需要有微积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如在讲授最小二乘法中的参数的计算公式的推导需要有偏微分的知识,虽然高职的要求是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公式,对公式的推导都不做要求,但这也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每种指标计算一般是按公式去讲授,学生很容易把每种指标孤立地去理解或纯粹作为一种数学公式去掌握,而不能正确理解各指标间的联系及不同作用.再者各章的统计分析方法相对独立,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条件、指标体系及分析步骤. (2)应用性、实践性强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的经营和决策、科学研究等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已经成为各学科领域研究的基本方法.现代统计学教学中鲜明的应用性已成其教学的主要方向. 2.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其效果是不思进取、缺乏新意.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学生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则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有限的,通过例题只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能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角色是讲解员,强调对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他要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精选案例,课堂上要组织案例讨论,并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与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把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淆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进行教学.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案例教学当成是举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居于主要地位.而举例是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举例教学中,教师居于主要地位. 2.利用多媒体辅助统计案例教学 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贴近工作实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实战能力,特别是通过实际情境的模拟,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和总结等活动,能引导学生把案例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统计学原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也不能代替系统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需要与课堂讲授方式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充分展开案例教学. 应用统计学专业论文: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地方高校,广西财经学院统计学专业在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基础上,找准定位,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课程建设及其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建立起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的广西财经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结合该校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围绕应用型人才类型定位,科学制定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结合广西财经学院实际,我校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思想,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体表现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培养目标要求。“宽口径”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管理人才,其知识结构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厚基础”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统计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基础,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重应用”指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经济管理统计人才,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包括调查研究、分析和预测和参与政策咨询和决策的能力等,体现了作为方法论、管理工具的统计学学科性质;“高素质”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2.以“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框架构建应用型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教育的思想,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保证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二是给足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学时、学分,力求专业主干课能讲深讲透;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四是突出统计学专业“市场调查与定量分析”核心竞争能力培养要求;五是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更好地适应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从2006级统计学专业开始,我们按照学校的统一架框要求,按照“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框架构建了应用型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双体系”是指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其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计算机和经济学、管理学等重在夯实专业基础;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学校各专业统一规定的军训、就业指导等实践课程,模块二则是根据统计学专业要求设置的独立实践实验模块。“双平台”是指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修养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平台,以及帮助学生拓宽口径、加厚基础,以适应专业和人生发展的统计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等8门,约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25%,该模块作为统计学专业核心内容,既保证了统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也突出了统计学专业的核心知识、能力培养。“多模块”是以“双体系”、“双平台”为基础支撑,按照统计学科专业的服务方向和人才规格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特长、人生志向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设计多个不同的学习模块,即“社会经济统计”、“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风险管理与精算”三个专业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因材施教。三个方向的课程设置,既突出本方向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考虑到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1.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突出统计应用主线 从2005级到2009级,我们每年都在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到2008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实验课程学分超过总学分的26%。实践实验课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独立实验实践课。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平台,构建以统计核算、分析为主,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相互支持的企业实践课程群,使学生了解、把握企业的创办与整体运作,用数据解读企业经营,此课程群包括ERP沙盘模拟对抗、创业计划实训等。同时,结合统计工作过程,设置了SPSS软件应用、统计分析综合实训等独立实训课程,从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到分析报告撰写进行强化,加强统计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掌握。二是课内同步实验实践课。主要包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内同步实验实践课,如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课内实验,一般安排本课程总课时的1/4课时,主要实训内容为EXCEL、SPSS应用、课程论文等。 2.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为学生提供实战型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重点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校内实验室建设。这几年来,我校重点建设了一批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并努力使其成为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统计学专业建成了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实验室――财经科学实验中心分室的统计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以及目前广西高校唯一的市场调查与数据挖掘中心,配备了SPSS、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等先进统计教学软件。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实践教学基地等多个实践实训基地,每年安排统计学专业学生到基地实习,参与实习单位研究项目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等工作。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吸引和聘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和相关人员一起参与实习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广西高校唯一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统计业务及软件应用培训等,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开发,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人才培训和师生科研的基地。 3.充分利用好课外实践创新平台,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纳入本科教学全过程 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等第一课堂,还需要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积极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创业大赛、市场调查和数学建模等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这对于促进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明确统计学专业学习目标,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这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主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一是开展学生科研项目立项,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另外,也吸收了一些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广西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实习单位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统计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会计从业资格、统计职称等,邀请政府部门、企业高管或相关业务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此外,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学生学习和成才,我们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业和就业等各方面进行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4.改革毕业实习方式,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现实性和专业特色 针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毕业实习难、分散形式效果较差的现实,我们在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逐步改革毕业实习方式,变“放羊式”毕业实习为集中实习为主、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是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将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学生平时的一些竞赛活动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使学生较早了解毕业论文的有关要求及素材积累;二是向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征集部分毕业论文(设计)现实问题选题,并且适当邀请实践基地部分专家或业务骨干参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通过毕业论文撰写为实际工作部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强调统计学的专业特色,要求论文必须用数据说话,以检验学生综合统计分析能力,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 三、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实践应用 根据统计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要求,以打破“学科本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我们对课程体系的各知识点进行合理梳理、归类,特别是对统计专业课程中内容交叉重复部分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内容归属,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之后,将各门课程按照内在联系和教学要求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分块建设。制定分阶段课程建设规划,重点是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参考材料、试题库、课程网站等内容,进而形成了每一门课程完整的课程档案。 在教材的选用与建设方面,对于专业课程,选用理论内容体系较完整、丰富,与经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实践性强,面向21世纪的优秀新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国外优秀教材;对于实践课程,目前部分选用兄弟院校现成教材、实验指导书,部分实训教材通过自编完成。下一步,我们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本专业完整的实践教材体系建设,形成本专业特色系列实践教材,如统计学案例教程、商务研究方法与应用等。这些实验(实训)教材可作为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步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统计学专业独立实验教材。 四、以人为本,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确定后,如何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鼓励教师探索不同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尝试对《统计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模块、与非统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合作进行教学,即将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分解为“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统计理论与方法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两大模块,前一部分内容由统计专业教师上课,后一部分内容由统计专业教师和非统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合作上课,将统计方法教学与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结合起来。在《统计学》(或《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试行“读(阅读)写(写作)议(讨论)讲(讲课)”教学模式改革。“读”是指在课外阅读统计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读好书、会读书,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数据意识;“写”是指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课程小论文等;“议”是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课堂辩论,实施交互式教学;“讲”是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就统计教材或现实某一问题进行讲解,之后教师进行评议。分模块教学、“读写议讲”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统计理论方法与非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学习、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分模块教学、“读写议讲”教学方式改革得到了学生普遍好评,教学效果显著。《多元统计分析》、《市场调查与分析》等专业主干课程也借鉴此思路进行了教学改革,采取“课堂讲授+实验(实践)教学+课程论文”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写”(分析)的能力,强调统计理论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现代经济管理中的运用。目前,我们正在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分别制定各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方案,将“重思想、重应用”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每一门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经过上述训练,学生应用统计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研究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设计专业论文:英语专业四级新闻听力练习设计初探 【论文关键词】新闻英语 文体特征 听力教学 练习设计 【论文摘 要】本文讨论了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现状和新闻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英语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和探讨了解决词汇和文化背景信息两大障碍的方法,设计了一些可供课堂使用的练习。 一、英语专业新闻教学的现状和重要性 新闻教学在学生的听力训练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的听力教材的素材却陈旧单一,内容枯燥乏味,词汇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械照搬老教材,教学内容缺乏新的教学元素,导致听力课堂缺乏生机,学生听力难以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分析,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和真实意图”,“能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广播国际新闻的主要内容”。《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6》也规定“能听懂相当于VOA正常语速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四级听力题中新闻类听力理解难度大。通过英语新闻教学,能传递最新的资讯,鲜活的词汇和句式,可提高学生的听力训练兴趣,同时提高专四新闻听力成绩。 二、专业四级新闻听力的特点 (一)词汇特征 1.某些简练的词汇和词缀经常出现在新闻英语文体中,因而成为新闻报道中的惯用词汇。如:back, sack, boost, ban, curb, poll, mark等。 2.新闻英语中大量出现国内外的组织、机构的名称及其缩略语,如,UN(联合国),WHO(世界卫生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APEC(亚太经合组织)等。 3.在援引发言和讲话内容时,会出现国内外政府部门和官职的名称以及人名。以国家元首为例,美国总统称president,德国总理称chancellor;英国首相称prime minister,又如,英联邦国家称议会为Parliament。 (二)句式特征 新闻报道文体中的句子结构相对于书面报道较为简单。多使用简明扼要的句型,如简单句。复合句中多用状语从句、宾语从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等。少用倒装句、分词短语、名词后置修饰语如限定性定语从句等。 (三)语篇模式 新闻报道中普遍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描述新闻事件。导语提炼出最主要的信息,然后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依次列出比较次要的内容和细节。导语往往包含Who,What,When,Where,Why,How这些新闻基本要素。有时仅仅突出这些要素中最主要的信息,并不一定包含每一个要素。 三、新闻听力课堂练习的设计 (一)针对词汇的练习 英语新闻的词汇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科学、社会、文化等蕴涵了大量繁杂的文化信息。新闻英语听力教学可以促成学习者有效的词汇习得,词汇习得反过来促成听力技能的发展。在新闻英语听力教学中突出词汇教学是很有价值的。根据新闻词汇的特征,可以从听力材料的选取、分类,课堂活动的组织,练习的设计等方面带入词汇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 分类学习 根据新闻的词汇特点可把新闻的不同内容的词汇进行分类,如政治词汇:candidate, campaign, bill, ballot.。 经济词汇:collapse,currency,budget bill。 军事词汇:cannon,inspection, convoy。对不同类型的词汇进行不定期听写,以增强记忆。 2. 填空练习 还可选择新闻素材,选去几个词汇。要求学生边听边填空。例1: Fans of a late rock star John Lennon, a member of the iconic British band-Beatles, to celebrate what would have been his 70th birthday. Lennon was shot and killed in 1980 outside his New York apartment. Thousands of people are marking his birthday in Central Park's Strawberry Fields, an area designated to honor the musician. A memorial to the slam rock star and peace activist is named after the Beatles' song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二)针对句式和语篇的练习 1.针对句式和语篇的理解课采取选择题的练习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理解把握新闻细节,以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例2: Milwaukee Bucks forward Yi Jianlian, one of China's key players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 suffered an apparent left knee injury here Wednesday in a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game. Yi had played only six minutes against the Washington Wizards before he limped off the court with assistance three minutes into the second quarter. He had no points and only one shot in six minutes of action. The latest injury comes barely four months before the Olympics, where Yi and NBA superstar center Yao Ming will be counted upon to lead China's quest for a top-seven finish that would be the nation's best in global competition. 可设计如下选择练习: (1)Yi Jianlian suffered a left knee injury when he was in the game against A. China. B. The Washington Wizards. C. Yao Ming.D. Milwaukee Bucks. (2)Yi Jianlian had played before he injured his knee. A. only one quarterB. six minutes C. three minutes D. two shots 2. 新闻题材中通常包含Who,What,When,Where,Why,How这些新闻基本要素,可以使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把握新闻要素。对例1又可设计如下问题: (1)Whose fans are gathering in New York City this weekend? (2)How and when did Lennon die? (3)Where are people marking his birthday? 3.听写 也叫“精听”,即把听到的材料逐字逐句写下来,需要学生运用各方面语言知识,如句法的,语义的、篇章结构的等等。选择合适的新闻材料来听写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新闻背景知识,语境等进行预测的能力。 4. 复述复述并非指的是逐字逐句地去记忆或背诵,而是指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新闻材料的主题,可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新闻的能力,还可考查学生对新闻背景知识了解的程度。 综上所述,新闻听力的训练可采取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选择几种来进行。为了增强对某一新闻背景的了解还可针对同一篇新闻,有层次地递进式地用几种练习来加强;或者同一新闻背景,听不同的新闻来源,如BBC,VOA等。每次课堂教学把3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新闻教学,日积月累,学生对新闻类听力理解定能有很大的改善。 设计专业论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内容摘要 :文章从艺术设计专业一部分学生上课出勤率较低的现象着眼,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自身是否需要反省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重点从教师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态度的改进以及学校方面必要的监督措施四方面,分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的质量的目的。 关 键 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态度 监督措施 积极性 随着各大院校的扩大招生范围,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其中一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愿到教室上课,这也是当前学校较为棘手的现象之一。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是否也该反省自己,是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还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第一,课程教学内容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准备。第二,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做到所授课程的主题明确、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的结构安排合理、内容充实并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上,能较好地结合本学科新成果、行业新动态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参与具体实践,对学生可以产生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其次,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需要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所学的内容,而且明白此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因材施教。每个班级都会有水平不同的学生,针对基础差一些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其欠缺的知识多用心指导并帮助其尽快地达到教学要求的水平;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多引导其向更高、更深的专业层次学习,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课堂辅导,教师不能只通过讲解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布置相应具体的课程作业 ,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在教室中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并予以解决,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因此,课堂辅导不仅是发现学生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也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途径之一。第三,交流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应由点及面地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互动。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对知识吸收的程度,并可通过适当的举例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第四,举办作业展览。如果教师在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之后,能组织学生的作业办一些相应的展览,也将会起到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的作用,从而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第五,多媒体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很清晰地解剖分析整个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成果,并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示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六,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师应考虑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方言的学生,标准的普通话不仅能让学生听懂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而且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再次,教学态度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第一,要看教师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的好与不好,教师对待学生的责任心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责任心的强和弱以及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好和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不仅能严于律己,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而且自己的良好思想品德也能感染影响学生,从而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反之,如果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不强,经常迟到早退,这样的教师即使拥有再好的学术知识也必然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第二,在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中,教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关心爱护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的上进心。如果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将会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有好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表现予以鼓励和表扬。但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方法需要有所策略,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场合而选择相应的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室公开表扬和鼓励同在较小范围的表扬和鼓励相比,针对不同的学生,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这样的表扬和鼓励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批改和讲评学生作业的过程中也应本着认真、公正的态度。不能因为种种主观原因而徇私舞弊,不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 最后,监督措施的重要性。 当然,要做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仅仅靠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学校的一些相应的、必要的监督措施。第一,教学管理办公室的严格考勤。迟到、早退、旷课直接与成绩挂钩,轻者重修此门课程,重者则开除学籍。专业教师也应告知学生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做起,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起好带头作用。第二,相应的评价调查表。学校也可以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况的分析调查表和学生对教学情况的评价调查表等来反映课程教学的效果和反馈的信息,并根据具体问题采取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结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清楚自身的作用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而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在自身专业知识的领域中勤恳耕耘,提高专业知识能力为学生起好指导作用,而且也必须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并提高道德思想水平,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态度的改进,以及优良的学风和高尚的师德去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 设计专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管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验收、工程决算等技术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这次改革我们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第二、在施工技术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第三、在管理模块中,调整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的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工程经济及经济核算方面的教育,增设《工程经济管理与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加强投标、报价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核算、工程预算、决算的方法及工程索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第一.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 第二.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 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我们与学校所在地的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 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环境艺术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这样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出现了新的变化,所培养的学生基本做到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据问卷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88.4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学充实,92.58%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良好。截至6月底艺术设计专业2000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4%,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同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人才格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内容。本文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分析阐述进一步办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观点。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 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 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 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3、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稳步、健康地发展 办好一个专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建设 规划,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使专业建设具有努力的方向和工作动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处在成长阶段,它的发展需要一批热衷 于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去努力工作,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已经认识到在国家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专业逐渐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满足国家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将是我们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建设设计人才的重要任务。 设计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调查与剖析 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四年级实施导师制满意,阐述了以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毕业设计教学新方法的成果,指出了有待改进之处。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实践综合性环节。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和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然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毕业设计选题面窄、毕业设计缺乏创新和激励机制。 一、建立导师制,规范毕业设计过程针对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四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毕业设计始终坚持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实行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整个四年级一年的学习计划,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让学生提前参与各科研课题组,听专家讲座和学术报告,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储备。指导老师不仅全面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还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指导学生开展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撰写小论文,组织参观实际工程。另外,指导教师通过多年来“产学研”结合的渠道,精心培育,建立了相对稳定、机制灵活且代表当前国内最新技术水平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本科生有机会与指导教师的研究生一起参与课题,向学长们请教,开展小组讨论,同时,也受到指导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实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了解国内外工程实践中的最新进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建立导师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了师生间交流,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毕业设计教学基地建设,探索出以现代大工程为背景,主动面向生产和科研,优势互补的新方法,有利于克服课题、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困难,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以来,已显着地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该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中得到专家视察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建议推广。为了进一步完善该项教学改革工作,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精神,结合笔者参与的江苏省教改课题,对我校2003级土木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全面反映作为该项工作的参与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四年级本科生的要求、呼声和感受,为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毕业设计学生问卷调查1.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本次学生问卷调查表共设计了21个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调查实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情况,即实施的必要性、对学生学习、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帮助程度;了解指导教师指导方式、责任心、个人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地点、选题的来源、课题类型、难易程度、工作量;了解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题的意向、学习的主动性、所遇到的困难等。 设计专业论文:关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建构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1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 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的成绩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要有一套科学实效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按照教学的要求进行量化打分。测评的内容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作品和实训报告为主,同时把学生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实训过程中对服装材料性能、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工艺常识的掌握程度等作为能力要素的参考。通过制定严格、细致、规范的实训考核办法,进一步强调实训课程的严肃性。另外,认真撰写考察报告、设计进展手册、设计报告书和实习报告等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途径。实习报告是学生对所学的实训项目原理、操作工艺步骤、设备工具使用、工艺流程、材料性能、成品效果、结果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设计进展手册可以详细记录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轨迹和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设计报告书是学生设计思考概括展现的成果。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管理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具体的工作,也是高校实践教学应当关注的问题。为此,应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服装专业实践课程管理体系,实行规范、严格的管理,才能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服装专业人才。 设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问题探究 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室内设计专业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既影响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只有认真分析清楚问题所在,厘清其中关系才能对症下药,改善专业教学的现状。 1.现状 (1)行业现状 室内设计行业是社会经济发达的产物,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扩张。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建筑房产业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装饰装修业的空前繁荣。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 2015 年,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包括住宅开发建设中的整体楼盘成品房装修)工程产值将达到 2.60 万亿元, 比 2010 年增长 1.5 万亿元,增长幅度在 136%左右,年平均增长率为 18.90%。显然这一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趋势明显,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建筑装饰类人才的需求每年以4.5%的比例增长,现阶段室内设计师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职业。而且室内设计行业涉及内部空间设计、照明设计、家具陈设设计、软装饰、施工、预算、项目规划等等诸多方面,所以设计师职业横向发展有广度,纵向发展有深度,其职业远景非常看好。但由于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形成规模较晚,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近十几年的事儿,面对井喷式发展的行业,巨大的市场,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比例却较低,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据我们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一部分是从相关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毕业,接受过系统的设计、施工等方面学习训练的人员,但仅仅依靠科班出身的设计师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就总体而言大量的设计师是从美术、平面设计等职业转行而来,甚至存在许多快餐式培训下只学几个软件就搞设计的所谓“设计师”。这些设计师缺乏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会造成图纸错误百出、施工困难、返工增加的现象,直接影响公众对设计师群体的认可和信任。而同时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成为市场的稀缺资源,奔波于不同项目中,导致其原创能力下降,市场抄袭之风渐盛,影响和冲击着“设计”这一文化现象的崇高地位,阻碍了室内设计业的健康发展。 (2)专业现状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一大批设计类职业教育学院相继成立,使之成为本行业发展壮大,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基地。但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普遍存在与市场衔接差,毕业生开展工作难,实际操作无从下手等一系列的问题,既影响毕业生上岗,也让用人公司头疼。虽然现在室内设计师的市场需求量大,但是能让公司与毕业生达成双向选择、彼此满意的情况却相对不多。因此,对于设计行业与教育当前呈现出来的这种发展矛盾,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分析与冷静的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寻求解决之道。 2.专业定位问题 (1)学科取向定位 在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历史不长。这一专业多数开设在艺术类院校和工科院校中,是在美术与建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在同济大学与重庆建筑大学的建筑院系中增设了室内设计专业并正式招生,随后其他高校也应社会所需开设了此专业,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从此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期。 由于首先从事室内设计教育工作的人多是从事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的有关人员,各自带有很强的专业痕迹,从而形成了文科类与工科类偏向的各有千秋的学科取向:在艺术类专业背景为主的教育体系下,对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会偏重艺术性而实用性较弱,学生比较重视设计美学,忽略设计的物质基础与可实施性,导致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弱,成为一大弊病;而以工学类专业背景为主的教育体系,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又会强调工程性而装饰性较弱,容易使学生忽略陈设配饰类设计,无形中收缩了专业覆盖面。 (2)人才层次定位 近十年我国各地诸多大专院校开设了室内设计或与其相近的设计类专业。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兴办室内设计类专业的热情更是高涨,众多生源不同、层次各异的设计、软件及施工培训班四处涌现。促进了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国家对多种层次设计人才的需求,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值得欣慰。 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明确体现高职的教育特征,对人才规格的定位不能确定,致使学生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校企合作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以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分析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多措并举,实施校企合作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绪 论 在1998-2008年期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行业间和地区间人才流动更加畅通,就业率却与之出现了强烈反差,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截至2010年1月底,‘有专业相关实习’者和‘既有专业相关也有无关实习’者签约率相对较高,本科为40%;而无实习经历的本科生签约率为20%。”(《有实习经历者签约率高两成》,载于《楚天金报》2010年02月04日)“根据麦可思网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实习背景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有过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薪资水平明显高于从未实习者。从薪资来看,有实习经历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高于无实习经历者。”(《实习能让毕业生“加薪”》,载于《北京晚报》2010年07月22日) 以上数据表明,有实习经历的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与薪资相对较高。有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在就业状况上表现较好,可能是实习时掌握的工作能力较强,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逐渐加强实践教学,并联系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以共同培养当今创意产业所需之人才,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且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校企合作。本文将以教育部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人才培养实验区为例,来探讨校企合作中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目标及具体实践方案,进而揭示出:为使校企合作在综合类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收益效果更加显著,我们必须从创意产业的需求出发,了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从而明确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从对校企合作的诸多环节进行改进。 一、校企合作为培养创意产业所需要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有实习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我们对校企合作中创意产业人才标准的关注。只有分析当下的创意产业特征,了解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校企合作中的矛盾所在,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校企合作中创意产业所需求的人才。 首先,就创意产业而言,所谓的人才资源,是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中去,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有诸多问题,而实践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整个设计活动的终极目标。设计实践教学应遵循设计创造的基本规律,深入产业、行业实际,让学生了解生产加工技术和交叉学科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实践能力。具体到高校大学生而言:一是创新能力,能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二是人文素质,一方面是指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指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三是技术素质,掌握一定的电脑、网络等现代科技知识;四是综合素质,一专多能,做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艺术设计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必需性。 其次,校企合作是沟通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的一座有效桥梁,通过专业实习能使高校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服务体系;学生又是技术创新的实施者和扩散者。 因此,就校企合作而言,企业拥有生产必须的场地、资金、设备,拥有丰富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经验;高校拥有大批用于开拓的优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地实现最大化的优势互补。 二、校企合作为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基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调整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拟依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与普什集团普拉斯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数字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艺术博士点的高层次教学与科研基础,将重庆大学艺术人才资源与信息技术优势学科相结合,以艺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审批,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功申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就此实验区而言,其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综合类高校的优势,即: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雄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电子信息工程均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确保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交叉学科建设,满足现代社会对视觉艺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抓住综合性大学校企合作办学的机遇,学院内设立工作室,将企业项目引进工作室,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交流,通过校内工作室团队合作完成;通过新模式的建立逐步开展多层次、多跨度的教学与合作,创新实验教学机制;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逐步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由学校领导、企业代表、专家、师生四方共同确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形成具有良好互动关系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鼓励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学习与交流,从而吸取先进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每学期都为学生提供到企业中实习的机会,使其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在连续两年高校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实验区的各位同学却不同程度受到企业、单位的青睐,工作签约率竟达100%。 事实证明,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综合类高校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根据创意产业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联合企业,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制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模式将有着重要作用。 三、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的再思考 综合类高校校企合作的初衷,是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整合学校多学科资源并与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艺术设计人才归根究底是社会的人才,应当是学校、企业和国家共同培养的结果,校企合作的效益最大化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校方明确培养目的,积极走进企业。在校内可建立工作室,确定适当的项目引进工作室进行讨论,团队合作完成,并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点评;同时校外联系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实习计划,走进企业,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定期举办讲座与艺术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并进行学术交流;完善管理以及考核制度,认真贯彻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领导、企业代表、师生三方共同确定适合专业发展的实习计划,其包括实习周期、实习内容和实习成果汇报等;强化实结,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落实到细节,落实到具体;学校需建设反馈机制,要求学生实习结束后向学校提交实习单位反馈表,进一步跟踪,进行二次反馈,以寻找建设性意见,改进学校的实习工作,从而形成具有良好互动关系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为形成共享型实训基地打下前期基础;建立基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二)企业与校方共同培养人才。首先,要转变观念,担起育人职责。市场主体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期望在上岗之初就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的新情况。但实习经验不可能完全在学校完成,企业需要改变自身观念,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承担起育人职责,树立提前育人、选人意识。在实习环节中,企业管理者可以着重考察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职位的匹配度,此外还需对其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为今后储备人才。其次,企业是大学生专业实践中的第二课堂,因此企业应与校方加强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习计划。一方面,应安排学生在相关专业带岗实习,使其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融入公司团队进行实战演练;另一方面,还应考察其在规定实习周期内的任务完成。 (三)政府措施保障。大学生实践不是校方或是校、企双方的责任,而是社会共同的职责。政府相关部门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相关机制,营造环境,做好校企双向沟通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双方主动性,不断深入合作层次。通过为高校大学生推荐实习岗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储备人才,进而缓解就业难题;同时给予实习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建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在企业项目中的再创新,为中国的创意产业添砖加瓦。 四、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以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就综合类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是适应这一趋势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仅为培养创意产业所需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而且为综合类高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综合类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上,须始终顺应创意产业发展并且依托市场需求,同时明确交叉型、复合型、具备整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校方、企业方与政府也应多方面共同努力,树立育人的责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使综合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步入社会后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实现校企合作的效益最大化。 设计专业论文:试析面向创意产业的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论文摘要]创意产业为高校设计教育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高校设计教育必须建立与创意产业相适应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更新设计专业才培养理念与教学内容,积极与产业市场互动砥砺学生的设计实战能力,并打造一支面向创意产业的新型师资队伍,为创意产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意设计人才。 [论文关键词]创意产业 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 师资 随着创意产业的日益崛起,原创设计和自主创新已成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支持力量。然而当前原创设计的缺乏和对创意设计人才的渴求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这对以培养创意设计产业人才为主的高校设计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以前瞻性的眼光和进步的思想真正从源头构建适应现代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人才保障已成为当前高校设计专业教育必须面临的严峻任务。 一、创意产业与创意设计人才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对“创意产业”宽泛的理解是:“创意”成为生产的驱动力,带动产业的发展。它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创新为灵魂。在创意设计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独特的创造性,在对待产品的全新创造或再创造再提升过程中始终体现其核心内容价值的独创性。(2)以文化为基础。文化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和物质内容,创意为文化注入了生命力并以此带来高附加值,而文化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3)以科技为支撑。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创意创造提供了发展的“翅膀”,使人类的创意天赋在产业化推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以产业链的融合为运作模式。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创意设计与市场策划、市场服务相互融合,并通过市场拓展和品牌衍生等产业化运作模式最终形成一条集研发设计、制造生产、整合营销为一体的体现创意高附加值的完整产业链。 (二)创意产业对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 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人的创意型经济增长模式,创意设计人才是保证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创意设计已不再是单纯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设计行为,而是从物理、生理、心理乃至各个文化层面的人对产品、环境、生态和审美等需求的一种创造行为。这就注定了创意设计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思维,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和较强的策划、设计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应具备卓越的创意创新思维。创意是以人的理念为核心,以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创意设计人才只有具备智慧型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才能全方位地思考产业市场的设计需求,设计出独特新颖且具有前瞻性的创意作品。 2 应具有广博的人文科技素养。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母体,科技是支撑创意转化为现实的有效手段。创意设计作品正因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形成高附加值。因此,当下设计人才需要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多学科的人文和科技交叉学科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方能符合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3 应具有把控设计全过程的综合创意设计能力。当今创意产业价值提升趋势已从“单元级”的竞争上升为“系统级”的产业链竞争。这就要求创意设计人才必须遵循产业链的特征,掌握设计项目的整体过程,熟悉本行业相关岗位操作技能,具有把控市场调研、管理策划、设计制作及营销推广与服务等设计全过程的综合设计能力。 (三)当前高校创意设计教育的尴尬现状 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自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沿用传统教学理念,片面追求设计视觉形式表现和单方面的设计技能,轻视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综合策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只会模仿,创新意识弱,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创业精神。 1 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当前我国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普遍缺乏市场的敏感度,教育链与产业链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机制。高校设计教育对创意产业的真实现状缺乏深入调研而使得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层次比较模糊,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没有根据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调整。教学模式重片面设计效果而轻视对设计流程的掌控,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设计学科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知识链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实践教学囿于“纸上谈兵”,缺乏与创意产业的衔接。在整个创意产业链中,创意设计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企业和市场是成就创意人才的“孵化器”,但现在很多高校的设计实践教学往往是走形式,大多停留在图纸上,学生对材料市场和技术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实践教学活动与市场创意产业链相脱节。 4 创意设计专业师资严重短缺。当前我国大多数设计专业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高校任教,没有过多的工作实务经验,加上部分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脱离了现有创意产业环境。这些教师由于缺少产业市场实践经验,只能概念性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创意知识。能够直面创意产业进行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全球知识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促使我们必须创新教育内容,探索学校设计教育与创意产业市场的有机结合,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科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意产业以文化为背景,以创新性思维为源泉,以创意设计为手段,以创造高附加值为目标。其精髓在于“创意”。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创意产业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创造性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设计人才。 1 应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意设计思维能力是指在设计实践中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意方案,以设计出新颖独特且能引领时尚生活发展的作品。创意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和联想能力,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基础;第二,通过发散性思维、求同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训练方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过程;第三,通过对现实和未来的关注,从求新求异的角度培养学生做新概念、新时尚的领导者和实践者,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动力。 2 应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实战能力。创意设计活动涉及市场需求、市场调研、设计规划、制作实施及市场效果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中实际性问题的解决是设计活动的土壤。作为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设计创造的基本规律,通过深入产业及行业实际,让学生了解生产加工技术和创意市场行业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实战能力。 (二)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赋予学生创意设计知识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当下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中,高校设计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融入创意产业的知识,更好地实现与创意产业市场的接轨;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前创意产业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育人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设计能力。让学生在认知、解释和理解社会的过程中自主地、能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在与人的互动体验中不断进行知识能力重组,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超越。 1 提高素养,强化人文与科技交叉性课程体系建设。在创意产业中,文化创新是以广博的人文与科技知识为基础的,丰厚的人文、科技素养亦是发展卓越创新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从创新的角度切实强化对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其一,在通识性课程设置上应加强以培养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文艺术教育。如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资源,研究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此外还应设置创意学、市场学、设计管理、消费心理学等与创意产业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融入社会调研内容和设计伦理的思考与讨论,加强学生对创意产业市场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其二,在应用性课程体系中应强化科技类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创意产品是技术文明催生的产物,在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专业应用性课程必须融入现代设计技术课程,如数字媒体类、动漫IT类、现代工艺技术等,为学生实现其创意提供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撑。 2 提倡创新与合作,构建“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依托综合性设计服务市场而形成的,因此高校的设计教学内容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构建以培养创新知识和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发展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设计创新系统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协作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并进行创造。其一,大力开展“探索性”教学。通过对学生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思维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二,开展以产业链相互协作为目的的“体验性”教学。处于市场竞争的创意设计服务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市场需求、营销策略、材料与工艺、市场效益及社会责任等问题。通过产业链体验性教学,把学生的“单个创新”变为“系列创新”,“个别创新”变为“集体创新”,使学生在体验的各个环节中相互沟通,不断拓展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其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积极与产业市场互动,全面砥砺学生创意设计实践能力 在创意产业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坚持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积极建立设计教育链与创意产业链衔接的有效机制,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设计教育的养分,充分利用产业市场来全面厉练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1 设置与市场对接的企业课程。设计教育链是创意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设计教育必须大胆打破校园的壁垒,充分挖掘地域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如在高年级课程体系中直接导人相关企业的培训课程,引入企业的师资和设计理念,按企业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实现高校创意设计教育与当地创意产业的完美对接,缩短设计专业学生与产业市场的距离。 2 导入“实战型”项目课题。在专业设计及毕业设计教学中直接导人市场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按市场规则设计开发,通过仿真环境和真实课题的实践,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自我设计修正能力。这种实战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淡化纸上谈兵的设计教育模式,还可为学生的设计作品开辟广阔的市场应用渠道。 3 实施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竞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是激发原创活力的最佳方式。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自我创造能力。同时参赛可以使学生到大赛上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成才的信心,亦可将优秀设计作品推向产业市场,实现高校创意设计教育与产业市场的互动。 4 开展与产业链对接的“假期课堂”。假期是设计专业学生深入产业市场实践的“黄金时期”,积极创建和利用社会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对应企业,在一线设计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创意设计实践,熟悉设计流程,参与调研策划,锻炼项目创意开发及实施等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使合作设计企业受益,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获得创意产业市场第一手实践经验。 5 建立创意产业园为主的创意实践“孵化中心”。打造以孵化创意设计项目为目的的创意产业园是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为设计专业师生投身创业实践提供场地、房租、税收等优惠服务措施,鼓励其开展以环艺、服饰、广告、包装、工艺品等为主体的创意设计服务等,促使学生将创意设计直接付诸产业市场开发,以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意经营管理能力。 三、打造面向创意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面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建立一支与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改革教师考评机制,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性课题研究,深入相关企业调研或直接参与市场创意设计项目的开发等促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态势,熟悉行业岗位需求,实现教师在创意产业市场环境下知识结构的转型。第二,鼓励部分教师深入创意产业一线挂职、兼职,或直接创立企业,以积累创意设计实践经验。这样既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又可以服务于社会,提高创意实践教学水平,更好地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第三,在聘请客座教授的基础上,适度引进创意产业市场中有成功经验的设计师、策划人(设计总监)等到校进行教学,他们在教学中可将成功的实践案例带入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为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积累实践经验,为学生在未来的创意产业实践中起到很好的铺垫和指引作用。 四、结语 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设计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依据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探讨创意设计教育链与创意产业链的对接形式,为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输送高素质的创意设计人才。 设计专业论文: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 内容摘要 阐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教育,实践趋势等方面,论证转变期该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以及相应的人为对策。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术研究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自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认为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明确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所处这一转变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1 定性——加速学科专业观念转变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与教育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转变,并且,随着新世纪的进入,这种转变正在加速。对此,本文称之为转型期我国风景园林世界的转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国国务院学位办于1998年之前制定的本科专业目录名称,1999年起,该专业名称取消,仅在硕士点设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专业中有此名称][国际学科名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际上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尽管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该学科依附于传统园林,已有断断续续的生产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学科意义而言,这一学科专业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结构分化,重组,转变。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农林园艺,建筑规划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景观建筑学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景观与园林建设的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则,“克隆”国内外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观念上有一个重大转变,是解决转型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这一观念转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重点转变,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植物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景观为核心的综合环境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界的这种观念转变已具备了客观条件基础,其来源于近年迅速扩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市场需求与工程实践。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相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以大大扩展。列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等。事实上,这些景观工程实践的类型,规模,深度已经与国际同类行业的实践接轨。随着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深入人心,势在必行。这一观念转变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名称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反映出对于该学科专业理解上的差异和观念转变上的不同。对此,作者呼吁,重要的不在称呼,关键是需要就以下三方面学科专业基本原则达成共识: (1) 专业现代核心: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2) 专业传统根基:园林营造; (3)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在建设界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 面对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转变,作者认为,对于原本就属于交叉学科的,多元化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这是需要的。然而,纵观古今中外学科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学科专业根本问题上,在学科专业的基本定性上,的确需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求大同,存小异”,协调出一个统一的认识。 2 定位——实行学科专业的实质性扩展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风景园林界由园艺植物和建筑规划共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传统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共创景观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综合而成,即所谓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刘滨谊1999]。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有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约100所左右;设有规划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专业中的方向,但都在培养着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才。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艺术类、旅游策划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核心也都是景观规划设计。 从学科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风景园林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这四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境艺术、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与专业的扩充无疑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三个专业及其托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上的混乱。应当改变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于一体”。为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中国风景园林界和国家建设部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3 定型——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 (1) 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 (2) 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 (3) 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 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多年,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培养了上万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走上了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学科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与世界各国的同类专业教育相比,三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恰恰是这个基础被釜底抽薪。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取消,独立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风景园林事业表象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种专业教育大地震所造成的日蒸显露的学科危机:专业人才短缺,后继乏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恢复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实行“曲线前进”,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申办全新专业:景观规划设计。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风景园林需求孕育着机关报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原有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作者主张: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适应现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4~5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作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园林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传统风景园林教学相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生培养所要求三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这也是专业教育大调整的又一关键。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的知识?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4 定型——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为导向 这是一个更加需要仔细斟酌、共同探讨的问题。从国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作者认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对应理论:景观美学;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对应理论:景观生态学; (3) 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对应理论:景观行为学。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一样,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作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 (1) 景观环境形象/景观美学; (2) 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生态学; (3) 大众群体行为心理(/景观行为学)。 作者称之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创造共鸣,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这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作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一半。 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思想追求,俗不可耐;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而且不少设计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园林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园林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园林绿地建设中,各类岗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是越来越多。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回顾古今中外人类风景园林塑造的历史,硬质景观材料适合那些纪念性的建筑:如市政广场、墓地、遗址等。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性气息的环境。试想,没有林木,那来的鸟语花香;而一连鸟类都不愿意停留的地方,人类还能健康地聚居生存吗? 场地问题,这是不难体会的。众多的人口,几十年来户外环境空间建设的“欠帐”,其结果是户外环境场地空间的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甚至就连风景园林师们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这一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意识和追求。当今,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的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的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恐怕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量。对此,仅仅计算绿地率之类的指标,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应强调的不仅仅是为人所“看”,更不是为少数人所“鸟瞰”,而是要为众人所“用”,为芸芸众生身临其境而活动其中!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 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5 结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迫在眉睫的三大转变 实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 5.1 观念的三个转变 (1) 从以建筑为核心的传统人居观转向以景观—城市—建筑三位一体的现代人类聚居观,确立现代风景园林在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和地位; (2) 从传统的“园林”观念转变为现代的“景观”观念; (3) 广义理解“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不是实体的“建筑设计”,而是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5.2 学科专业的转变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 5.3 体制转变 尽快实施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 设计专业论文:浅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的形态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平面构成 形态 论文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都是当前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定位,针对平面构成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几点有利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充分认识平面构成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平面构成教学体系,成为各大专艺术学院的必修基础设计课,从而放弃了传统的图案基础课。沿用这种教学方案至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平面构成,以及与专业设计的结合。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通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平面构成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平面构成也是学好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课程。 平面构成就是造型基础的训练,无论是平面设计或是主体空间设计都离不开造型设计。构成不能等同于专业设计,它是一种专业的思维方法,把视觉表面的现象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是理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构成训练相当于一个作家学习语汇和语法的知识,有时显得单一,枯燥,一个优秀演奏家在表演中挥洒自如的高超水平,也从不忽视基础训练。对一个好的设计师来说,在创作过程中,构成的基础知识会因不同的主题设计,显现出超群不凡的具有一定生命价值的作品。可想而知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教学的创造性有利于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电脑较之笔具是更易于储存、快速便捷的操作工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开发思维。另外,从教学环节上应该重新调整学生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顺序,可在大学一年级便引入电脑教学,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诸如基本形的制作、群化以及相关形式法则的范例制作等等,使得学生知晓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应该声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表达的手段和工具.当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形式规律和表现手段上的构成手法,笔者将构成形式法则归纳为聚散(密集、发射);变形(渐变、特异、近似、变换);衡韵(对称、重复、共形);数列(比例、分割)等四大部分。我们在传授形势法则时一方面解释其概念,另一方面要多以优秀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变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是构成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构成包括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探索,但时下某些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仍偏重前者的形式语言研究,忽略了后者创新型设计思维的培养。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平面构成看成是一种简单的造型手段,而应该看成是实现造型目的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实践将证明主题构成是解决从简单模仿形式法则怪圈走向自主创新的一条最佳途径,希望通过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使得平面构成真正成为培养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 2 加强平面构成教学应注意的几种形态 2.1 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它不随人的意志改变而存在,自然形态又可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有机形态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它给人舒畅、和谐、自然、古朴的感觉,但需要考虑形本身和外在力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存在;无机形态是指相对静止,不具备生长机能的形态。自然形成,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结果的形称“偶然形”,偶然形给人特殊,抒情的感觉,但有难以得到和流于轻率的缺点。非秩序性,且故意寻求表现某种情感特征的形称为“不规则形”,不规则形给人活泼多样、轻快而富有变化的感觉,但处理不当会导致混乱无章,七零八落的后果。 2.2 抽象形态 抽象艺术在二十世纪初期,以抽离与表象世界之关连为诉求,藉非具象的表现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诉求,虽提供艺术界新的美感经验,但也加深了观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贴近创作者内在情境且深具自我表征的独特创作方式,未必会被后续仍以抽象语汇创作的艺术家们放弃。但随著知识建构的强势趋力,八零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抽象艺术家们,也开始警觉抽象艺术已成为具象的另一个代名词的事实。换句话说,当观者毫不犹豫地针对一张不具形象的作品,以分类的方式,将此作品快速的归属在抽象艺术的范畴,并以过往对抽象艺术的识加以诠释时,他们已视抽象艺术为具象的形式语言。鉴於此,当代抽象艺术创作者试图扩大抽象艺术的定义,关切知识建构体系中具象与非具象的分界点,也关切信念本身的意义。 所谓的抽象,有两种:抽象的抽象和具体的抽象。从此概念的划分来讲,康定斯基是一位彻底的抽象派画家和创始者,纯粹的抽象派画家。从他的理论上的研究,如颜色心理学、对于点、线、面的分析,足以证明他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表现而是在深刻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价值的创作,因此作品本身是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理论支撑的。 在欣赏抽象艺术作品时,努力尝试探寻画中所要传达的画家本人的思想,以及他所要展现给观赏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这些作品究竟要对我们说明什么。诸如此类的想法多次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挥之不去。有时对某抽象作品困惑之极,便凭主观臆断,自圆其说地给予画本身一个勉强的解释。 2.3 人工形态 工形态,指人类有意识地从事视觉要素之间的组合或构成活动所产生的形态。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结果。如建筑物、汽车、轮船、桌椅、服装及雕塑等等。其中建筑、汽车、轮船等是从实用的功能来设计其形态的,而雕塑则是一种将形态本身作为欣赏对象的纯艺术形态。这就使人工形态根据其使用目的的不同,有了不同的要求。 人工形态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具象形态是依照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构造的写实,其形态与实际形态相近,反映物象的细节真实和典型性的本质真实。抽象形态不直接模仿显示,是根据原形的概念及意义而创造的观念符号,使人无法直接辩清原始的形象及意义,它是以纯粹的几何观念提升的客观意义的形态,如正方体、球体以及由此衍生的具有单纯特点的形体。 形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元素,它不仅指物体外形、相貌,还包括了物体的结构形式。宇宙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外形都可以解构成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 设计专业论文:浅谈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关乎到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而实践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为了主动应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文章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现状,对实践教学模块比重、项目教学、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做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 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截至2009年4月14日,全国独立学院共有318所,在校生总数逾200万人,但是,由于近几年的高考生源大幅下滑,仅湖南省2009年高考生就减少了六万之多,致使许多独立学院面临着生源危机,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因此,独立学院要在竞争之中求生存,在办学之中求发展,需要根据市场要求,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强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把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放在首位,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社会需求是目标”的办学思想。①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体现出强烈的技术性与职业性特征,与社会结合得更为紧密,更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所以,有很多独立院校的培养方案都是从母体院校直接拷贝或略作变动而来,其结果是专业设置、开课计划、课程体系等都与母体院校相雷同,实践教学体系亦不例外,这就与动手实践能力要强于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相悖。 (二)“营利”不是独立学院制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但在该制度的实际运行中,“营利”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制度能够得以运作的重要动力基础。②因此,低成本办学是独立学院特有的性质,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就是实验室、工作室建设资金匮乏;在实际操作中,或者完全利用母体院校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实验室和工作室,或者是使用设备落后的实验室和工作室进行教学。 (三)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教与学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训练。学生因此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几乎全然不知,毕业后不能及时进入角色,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变为一种“预备级”的层次,难以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使设计教育只能培养半成品。 (四)独立学院是依托大学母体的资源办学,其师资主要来源于母体院校,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独立院校任教时,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计划等方面都是沿用母体院校的教学模式,这样很不利于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有甚者,一些实践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这都是实践性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缺失的结果。 二、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比重 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从母体院校直接拷贝的,其实践环节设置与课时量基本与母体院校的一致,或略作改动,力度不大。经调查,基本上是占总学分的15%左右,这与国外类似院校相比,实践教学模块比重还很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形成有别于母体院校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比重,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教学有效的实施。首先,建立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习体系,从大一的专业认知实习到大二的专业课程实习,从大三的专业综合实习到大四的专业定岗实习,形成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习体系;其次,减少总课时数,减少理论学时,删减边缘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增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实践课程,使实践课程学分由原来的15%左右增加到20%-25%;最后,提倡采用“3+1”的教学模式,所有理论课都安排在前六个学期,强化对学生的课外要求,包括课外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 (二)倡导项目教学 参考国际教学经验,我们发现欧洲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非常强调项目教学,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学习的过程。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与企业的结合主要侧重于战略或项目研究,而不是具体的设计作品,具有一定超前性。在欧洲大部分设计院校,学生用在项目课题上的时间约占50%,用在课题有关课程上的时间占20%-30%,选修课占20%-25%。③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学习的过程。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如丹麦奥尔堡大学,要求学生参加6-7个课题的工作,纵向上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横向上由课题工作来贯穿各门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按课题组织教学。积极倡导项目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在具体的实践性课程中,由于有了针对性,学生所获的知识远比单纯读书、做笔记要多,且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有运用知识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建自身的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工作室 独立学院低成本办学的特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在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使用上对母体院校的依赖和共享。对于初期或者规模较小的独立院校,这不失为权宜之计,但是,当独立学院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种方式就严重制约了学院的快速发展。母体院校的教学基地和实验室仅仅是与其本身的教学要求相配套,当独立学院与其共享共用时,往往会发生严重冲突,以致于教学质量下降。因此,独立学院应本着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原则,相继建立自己的教学基地、各类艺术设计实验室,并投重金增添一流的设备,成立艺术设计工作室承接业务。实验室和工作室都可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紧密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进行合作教学,是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研究者指出,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与工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转第153页)(接第134页)合作双赢的机制,是实践教学发展的最好选择。其次,学校内的实习并不能替代学生在校外企业的实践。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打通学校到就业的道路,需要有相应层次和综合实力的机构作为前提。与企业联系不密切,学校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离开了与企业密切的联系,学校学科建设和结构调整也是无源之水。如柏林艺术学院的合作伙伴来自商业、科技、文化和政治领域,在其公私合作伙伴计划运行中,与很多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汽车、德国银行等及一些基金会,都有不同项目和形式的合作。因此,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要与大企业建立联系,尤其是与国际大企业建立联系,走国际化的开放道路,这是现代实践教学基地发展的必由之路。④ (五)健全实践性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 有了好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场地,还应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与质量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质量有所保证。如可以同时构建两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一支是由学院院长为首,教务主任、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质量监控领导小组,院长全面负责,监督保证各项监控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支是由资深教师、教学骨干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高素质的教学督导队伍。两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抽查,并形成意见反馈结果。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为评价主体,即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第二层为评价分项,覆盖教学工作面;第三层次设有若干个评价要素,这是实测实评的具体指标。根据三个层面可评出四个等级:优为A级,一般为B级,差为C级,极差为D级。在评估与监控的基础上,结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帕累托的“二八原理”,建立教学激励和竞争机制。在薪酬待遇上向 20%的核心、骨干人员倾斜,拉开收入差距,以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劳者多得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坚持“在赛马中选马”,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锻炼和培养人才。⑤同时,对于不负责任的老师,进行解聘或不再续用,以保证优质实践教学质量。 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科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但要实现此目标,还需要长时间积极地探索,特别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更需要我们去不断改革与创新。湖南工业大学校长王汉青教授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总结了十六字方针,即探索模式、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关注生存。独立学院只有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之中,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之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才能有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设计专业论文: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论文摘要]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培养技能型设计人才,应加大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学生培养成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设计专业论文:浅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基础课程 [论文摘 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题,要搞好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又是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重中之重。建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基础是依据楼房而定的,打什么样的基础,盖什么样的楼房。艺术设计的基础如同建造楼房打的基础,它是设计活动的基础,是设计活动者所必备的素质。本文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问题。 近几年,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且招收学生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其教学中难免存在着课程建设尚不完备,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缺少专业实践等诸多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实行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从事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不同之处。普通高校是学术性的教育,是以掌握某一种学科的理论及其专业技术为目标,培养的是该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是注重技能型的教育,以某一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为目标,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如果盲目模仿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很容易出现知识结构固化、忽视实训环节等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先进行初步实践,再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最后再进行系统实践,学生在专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逐步了解其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中,经过课程设计与专业的实践活动,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获取的知识会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艺术化、系统化的艺术创造活动。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选择的是综合化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是它必须选择的一条路。我们要善于吸收欧美国家先进的艺术设计经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强调基础教学理论课程的预备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系统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专业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消化与吸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创新是激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而且需要教师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互动。因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到实训安排,一切以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三、建立与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手绘制作训练与电脑辅助设计制作训练结合的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重视手绘操作训练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相结合。作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即良好的素描速写、色彩表达、草图绘制、模型制作等手头功夫,这是今后专业提升的必备基础;但随着现代艺术设计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辅助设计能力也必须过硬,熟练操作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与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一线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不是很重视手绘操作技能训练,一味强调电脑软件的学习,客观地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电脑的现象,电脑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被人运用才会发挥作用,而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被电脑奴役的工具。我们只有将手绘操作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设计艺术类教育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教育规律,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技术性的特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设计专业论文:浅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并对专业基础课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育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基础课教育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某些局部发生变革,但是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我们深深感到研究、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的教与学的传统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是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所采用的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是传统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打破传统的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 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已沿用了几十年而一成不变。即一般由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等课程组成,其特点是重视积累视觉语言的经验,能掌握基本的视觉表现技巧,着眼于训练手与眼、观察与表现等关系。但是课程与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相互割裂,特别是构成课程,往往教条化为一种呆板的填色块练习。重描绘与再现、轻思维与表现的教学方法,局限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缺乏专业指向的技巧训练容易造成专业方向若即若离的状况。因此,我们要突破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从对形式关系研究着手,在解决单一问题的过程中加入多种训练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不再局限于分门别类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结构有序,同时又符合视觉活动基本规律的教学系统。 (二)明确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专业指向 专业基础课的改革,应特别强调把设计意识的方法贯穿在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有别于本科的教学,是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技巧训练要明确的专业指向,如绘制设计草图的能力,图形创意能力,色彩包装装潢能力,物体结构与空间透视把握能力等。使学生较早地进入“专业状态”,更多地接触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就基础而基础,不问专业特点,不问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改革。 (三)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发展打下牢固而广泛的根基,必须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合理地切入点,因此,为了将基础与专业自然地融合,把基础学习训练自然地导向专业方面,突破原有课程之间互不关联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地课题训练,使学生经过观察,将各种形态与形式要素转化为设计的要素;通过图像来传递信息,从人工与自然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表面的描摹,以此认识形态与功能的潜在关系,培养自身对形态的解析、变异、重组、繁衍的能力,达到对形态的理性认识与主观创造。认知自然万物的各种构成要素,如线条、平面、空间、光色、结构、质感、节奏等,用素描语言来设计万物的形状,强化其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探索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从初衷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创造适宜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生可以从多种不同的媒介获取大量的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认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全国的高等教育,而且非常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其特点是: 第一,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第二,适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第三,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二)课题式教学模式 课题式教学是以“课题”为主线,将教学内容与课题有机地贯穿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题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课题工作来展开的,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题设计,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更注重的是课题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课题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基础课中有多方的优势: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课题式教学主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发挥作用,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二是在教学形式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在交流形式上,课题式教学的交流形式是双向的,容易调动课堂气氛;四是在参与程度上,课题式教学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主性很强;五是激励手段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因为是自己选择的,因此内在动力被充分调动,并且能持久发挥作用,改变传统的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学习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模式就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以个案教学为特征。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并注重课题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基础:它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操作平台。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入学后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在一年级先入基础工作室,二至三年级进入各专业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选择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因为面临学生的自主选择,导师将面对一定的压力,这将迫使教师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体系,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将促进导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更加关注研究本领域的相关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它更好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个案教学使学生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逐步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力会不断催生,一个个基于实践的生动案例会为未来实现提供依据和可能。教师的经验指导,学生的互动探讨,将为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创新、不断创造、勇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创造力是推动设计基础课不断更新完善的重要动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教改方向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研究探索,重新构建新的适应时展的教学模式,使高等职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向综合型、素质型转变。把握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科学性等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化的弊端,给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设计专业论文:浅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 论文摘要:本文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的意义人手,探讨了课程目标的依据。并分别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多元化价值观塑造等角度总结了课程目标的定位。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讲就是从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I而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说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塑造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力并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研究的专门人才。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并且目前一些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中把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等等混为一谈。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始终是指向人发展的,课程从中起着催化的作用。从宏观上看,课程并不是一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组组学科群有机的结合;从微观上看,课程是依据理论框架构建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体系。业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效应,对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也具有开发性作用。此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艺术设计教学程序中具有独特的先行性,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确立具有重要的先行意义。就我们现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上看,仍然是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指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这种课程目标过分注重课程的延续,过分注重内容的单一完整性,过分注重结论的积累训练与学习,把课程变为知识与技能的简单结合,这种片面性急待改变。 二、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应符合我国提倡的“厚基础、宽口径、增强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及适应现代设计多元化要求的能力这三个主要方面来分析研究。 1、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谓素质,即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能够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在设计艺术学科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就是要着重抓设计素质的培养。所谓设计素质,主要包括: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设计者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入而正确的了解、设计者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设计者所具有把设计构思综合外化的技术能力等。设计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通识教育的要求 所谓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非专业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其涉及的范围应该是宽广的、全面的。就艺术设计学科的整体课程结构而言,属于培养学生设计基础的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通识色彩;专业基础课程是具有一般陛的、普遍意义的、不是特别针对某方向的基础内容。所以,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性的色彩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与“厚基础”的要求相合。 3、现代设计多元化的要求 不少教育研究者认为:“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仅使知识创新的速度变得更快了,而且人们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大学创造的知识在质量、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必须进行艰苦的改革和调整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艮多学者提出“当今世纪是设计的世纪”的口号,这足已说明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变化也必然产生。因此,依据这多元化现代社会对教育所发生影响的观点,在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要有体现适应现代设计多元化社会变化特征的认知体系。 三、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⑥从这可以看出知识、技能、方法及价值观的概念及外延,可以当作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系,这也同样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因此,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目标,针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也应制定相应的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在此把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意识与方法的目标、多元化价值观的目标三个方面,即从培养熟练掌握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匠”目标模式,转变为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意识培养、方法体验及价值观塑造等角度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型专业艺术设计人才。 1、主要目标: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目标 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中知识学习与技能的训练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如果能从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基础课程促成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框架,将会尽早地促进学生在更为广阔的专业领域中找到兴趣点和发展方向。因此,专业基础课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了解和尝试为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提供综合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知识与技能创新变化的速度,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社会迅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现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性学习及技能的传授培养,而是学习并学会学习。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知识与技能学习、训练的再发展环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再改变、再创新的、灵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发展性学习,不断地获取运用所需要知识与技能。 2、核心目标: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的目标 设计意识是一种主动创新的意识,是积极进行设计思维活 动的意识。培养设计意识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兴趣与情感及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观察、想象、思维、判断、鉴别。设计方法的学习本身就是对设计的初步体验,因为设计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行为,设计中把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汇聚与创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充满创造和富于想象。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性质应该是一种具有思维创新的、开放性的、过程性的设计体验。 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应该从设计基础教育开始就有意灌输创新体验意识。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比较而言,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中,我们往往没有抓住学生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的实际环节。然而,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能否形成敏锐而坚定的设计意识及创作方法是进入设计师“角色”的一个起始的根本性标志,“设计师不能失去设计意识的支撑,失去设计意识的设计师,就如失去跑道的田径选手一样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 3、发展目标:多元化价值观塑造的目标 设计价值观的培养问题,不是一种单纯地智力特征,而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取向,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设计意识。设计价值观教育在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是严重缺课的,这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由于某些设计价值观的不道德性,出现了令人震惊的违反社会伦理的恶果;譬如,在某些商品广告中屡禁不止的欺骗性宣传、商品包装中的过度消耗乃至儿童读物中的不道德描述等等,这些都无一不是经过精心设计才昭然入市的。又如,“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度”直至今天仍得不到社会舆论严正的指责等等。这些都是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缺失的表现。 多元化设计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从许多角度人手,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全球等微观、宏观比较的设计价值观,又如设计伦理、设计责任感等等角度。树立多元化价值观念,懂得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养成一种积极、开放、向上的心态是作为一个优秀设计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加强对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开始认识到各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设计的责任,这对整个国家设计事业的发展都将是一件好事。这些也都是必须从设计基础教育阶段就得到充分重视的内容,也是必须渗透在每一个基础课题和作品中。 四、结束语 其实,任何学科任何层次的课程目标都不能简单配制成一个“大拼盘”。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体系的目标研究同样如此,目的在于为了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设计素质,构建一个教学相长的有效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提供可能,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也正如前言,从目标研究的结果来看,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所以,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目标研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许多教育人士的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之后,才能找到更为合理的目标体系,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台理的途径,在此仅抛砖引玉罢了。 设计专业论文:浅谈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智能培养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服装艺术设计 智能培养 行业结构 升级 行业转型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智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智能培养,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升级及地区性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优秀服装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途径。智能培养作为服装专业的重要课题,无论从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寻和摸索,智能培养必将为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挑战。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 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 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 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行为是能力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在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而正确行为实现的关键是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能力是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桥梁。高职的智能教育也是依据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行为改变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实智能的培养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庸置疑,智能通过培养可以提高。智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服装行业当中任何一种智能工作或岗位都有其内在的要求和相应独特的规定性,依据其各自的要求和规定性会形成相应的模式化的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这种内在的独特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专业知识的规定性,这种模式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实质上是实现这个要求和规定性目的的技术载体或手段。智能的本质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行业规范或特定程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在行业的规定性中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智能培养的根据。因此正是服装岗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操作程序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现实载体。 因此,以服装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方向;以服装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来源,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以服装工作岗位的特定规则或操作程序为技术手段,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现实载体;以各种实训经历加以不断的刺激强化,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方式方法;以促成最终的行为改变,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目的和归宿。这就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 由此可见智能培养确是服装设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相信通过共同的摸索和努力,智能培养一定会为服装设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