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工程电力论文 一、加强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及管理的措施 1.做好电力配网的管理与规划工作电力配网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依次做好以下工作: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工程验收以及结算。这也是工程规划的有效流程,在建设前首先要做好施工图纸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需要遵循优化配网结构、保证配网稳定运行的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优秀的方案,要做好优化设计的工作,不能过多的修改,否则会影响工程的进度。 2.提高电力配网的技术水平在电力配电工程中,配电技术影响着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只有提高配电网的技术水平,才能保证配电网稳定的运行。在配电网中需要应用带电技术,这一过程具有较大的危险性,需要在电气设备高压的环境下进行作业,技术人员要优化带电技术,还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保证配电网可以在不断电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这样可以减少企业与住户的经济损失。带电作业工作效率比较高,而且灵活性大,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对线路进行维修,这有助于及时解决故障问题,可以保证配电网高效、安全、稳定的运行。只有提高电力配网的技术水平,才能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二、降低电力配电工程造价的措施 1.优化设计。电力配网工程在施工前,需要做好工程设计工作,做好前期设计管理工作,需要应用较多的技术,还需要保证技术的适用性,这样才能缩短工程的建设工期,才能保证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效率以及效益。在工程设计前期,设计人员需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要了解配网网架施工的薄弱环节,要对规划设计进行优化,还要减少变更的次数,保证资金可以用在实处,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率。施工单位要在电力配网施工前做好优化设计工作,一定要考虑影响因素,做好调整工作,还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对比,选择高效、经济、安全的技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2.做好设计变更的管理工作。工程变更包括多项内容,比如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进度变更等。设计变更是电力配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设计深度不够,或者实际施工与设计不符等等,设计变更会影响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要降低变更的次数,还要做好设计审查工作,设计人员需要向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要根据造价控制原则做好设计变更的管理工作,还要在施工现场进行规范性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按期交付。 3.加强过程管理在电力配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过程管理工作,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管理与控制,工程中不同的人员需要各负其职,履行好岗位职责,在不同的施工阶段需要应用不同的技术。电力配网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做好监督与检查工作,要保证工程的进度,还要根据实际对工程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目标尽快实现。加强电力配电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可以保证电网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加强过程管理,可以实现文明施工,有利于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4.做好配电网的维护工作在电力配网中,包含了较多的电力设备,只有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才能保证配电网可以稳定的运行。做好配电网的维护工作,需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与维护,要做好养护工作,还要对线路进行安全检测,对设备的参数进行检测,在发现设备出现故障问题后,一定要及时修复,这样才能保证供电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结束语电力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可以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电力配网工程建设的质量,影响着供电的效果,在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各司其职,要做好电力配网工程的设计与优化工作,还要降低工程造价,加强过程管理,这有利于提高电网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本文对加强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及管理的措施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促进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覃兆高单位: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荔浦供电分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安全性配网电力工程论文 一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情况与可靠性的分析 1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管理 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管理是系统运行的保障,首先就是对登录和操作权限的设置,主站的用户一般包括调度员、系统维护员和其他运行人员等;对于用户的需求不同,在软件设计上也是不同,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出发,对用户页面进行设置,保证系统安全正常的运行。对于数据安全性操作的时候,主要就是对实际数据和后台数据进行管理,有效的设计实际数据库可以更好的提高系统对数据的处理速度,对于后台数据库是在设备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台数据库和实际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共同保护,这就是数据库的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配电网络的科学技术含量,这不仅是对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标准化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既要熟悉系统正常运作情况,也要对系统的工程流程进行相应的检修、规划意见设计,并整合系统的运行结果。 2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停电管理的分析 对于电力系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停电的现象,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随时做好停电的准备工作,在我国对于停电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包括计划性停电、临时停电和夜间停电。计划性停电是在操作的时候根据本月用电的情况,在本月月底向调度申请未来一个月的停电计划。临时停电是说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处理系统的程序问题或者相应的技术问题,可能会申请临时停电。夜间停电对于用电需求不大,并在安全的基础上对系统线路进行夜间检查,对一些有问题线路进行及时的维修,虽然这些工作方式无法在固定程度上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但可有效的降低了电量的损耗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 3综合停电主要内容的分析 在调度系统运行的时候,各种的软件和硬件故障时有发生,维护人员在配备维护方面不完善,处理工作不到位,也就拖延了系统故障的处理时间。主站机房在控制调度自动化系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调度系统的核心。只有建立良好的系统管理制度,合理的安排维护人员,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的解决电力系统管理制度问题。在国内的综合电力事业在停电的时候可以分为两种,包括工作人员对停电申请的调度与各个班组间的调整。对于工作人员对停电申请的调整,也就是调度所在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部门的停电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不同部门工作在同一天完成。还可以让调度所根据相关部门的停电情况及时的通知另一个部门的工作安排。各个班组间的调整也就是针对部门中不同班组间的调整情况,对于相应技术问题在部门中进行调整,统一进行申请停电计划。这种工作方式也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同一地区重复停电,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提高供电网络的可靠性。 二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电力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不同的行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力工程技术,不断完善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提高电网数据的安全性,注重任何微小的疏漏,对整个电网系统进行控制。 作者:肉仙姑·吾守单位:新疆喀什疆南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运维检修部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10kV配网电力工程论文 一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问题 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线路施工中,电气设备需要承受内部过电压、大气过电压,以及工频电压的干扰与影响,特别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导致供电设施容易出现爬距不足的问题,同时早期所建设的10kV配网当中,线路绝缘性能较低,绝缘等级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偏差,抗雷击效果不佳,容易诱发闪络问题,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第二,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线路长度会对末端电压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沿线存在的管线沉降问题也会对10kV配网管线的运行质量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同时,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的不合理也可能诱发相交短路事故,造成电缆绝缘的老化,以上均需要在施工作业实施环节中加以关注。 二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对策 1变压器施工技术 本工程中,在对变压器进行安装前,首先集中组织施工作业人员对设计方案以及技术标准进行全面学习,同时安排专人检查待安装变压器以及辅助器具的合格证以及相关技术文件,做好安装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在变压器运输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因碰撞而对变压器的外观性能或整体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结合10kV配网的实际特点来看,变压器安装需要遵循“小容量,短半径,多布点”的基本原则,一般情况下变压器的安装位置需要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同时,避免将变压器的安装场所选择在有燃爆可能性的地区内。本工程中,所选择的变压器为柱式变压器,其是当前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变压器之一。在对其进行安装的过程当中,采取双杆变台的安装方式(如下图1所示)。具体操作方法为:在距离地面高度0m的位置设置副杆,形成H型变台,通过焊接槽钢的方式为变压器的安装搭设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将横担安装于副杆之上(此过程当中,需要将台架高度控制在2.5m以上,坡度则不应超过1%的标准)。同时,为确保变压器的运行安全与可靠,还需要将高压母线与高压引下线的间隔距离控制在3000m以上。 2配电柜施工技术 配电柜同样在整个10kV配网工程施工中占据着非常关键性的地位。从整个10kV配网系统运行的角度来说,配电柜直接影响电能的接受与分配,其重要意义是非常突出的。结合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来看,认为配电柜的安装需要在型钢混凝土浇筑后至初凝前的这一时间内开展。安装过程当中,施工人员需要严格参照设计图纸的基本要求,将其安装于指定位置,然后根据偏差要求,对安装定位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后通过螺帽进行固定。容易出现结构失稳问题的部分可以通过辅助焊接的方式进行加固,每台配电柜至少需要有四处以上的焊缝。同时,本工程中要求,在配电柜安装过程当中,电器元件、开关以及各类仪表均能够以一种整齐的方式进行排列,妥善固定。针对本工程中以落地方式完成安装的配电柜而言,其底面与底面的间隔距离需要达到5.0~10.0mm以上。与此同时,为了确保配电柜手动操作的可靠,需要确保配电柜前方1.2m以内区域无影响操作的障碍物。针对配电柜表面所安装的电气元件,需要对其进行防护,避免发生触电或其他安全事故。 3架线施工技术 在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当中,电力输送工作目标的实现与架线施工质量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架线施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多是各种类型的障碍物,特别是在沿线施工跨越障碍物的情况下,施工工序操作比较复杂,若其中一个环节的处理不当,则将会对整个架线工程的施工效果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针对此情况,在本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当中,通过对牵张机械的使用,确保了地线张力的恒定。同时,在对云梯、工具环、滑车等专用工具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与质量控制。在以上操作工具投入施工前,安排专人对其质量进行了严格检查。在整个施工作业实施过程当中,由施工人员与测绘人员相互配合,全面勘察线间距、架线与地面距离以及设备定位点等关键参数的准确性,确保测量数据精准,以此为后续的施工作业开展奠定基础。 4其他相关施工技术 在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期间,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配变容载比。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来看,变电站的变压器台数和容量是供电可靠性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为此,变电站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其配变的容载比,这是配网供电能力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从安全可靠性两方面来综合考虑:一是正常运行方式下按经济负荷运行;二是在两台上运行的变电站,应不使运行变压器过载缩小配网的故障停电范围。为了缩小配网的故障停电范围,提高配网的转供电力,可以采用联络开关。联络开关的使用优点首先在于能有效地缩小故障停电范围,其次又能灵活地安排检修维护时停电区间,这样就弥补了单端电源供电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不足的缺点。除此以外,还可以将配网划分为几个相互独立的区域,明确规定相互间供电范围,方便在达到负荷密度和运行管理需求时,降低线路重叠概率,提高维护人员安全系数。 三效益分析 通过对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引入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对于促进10kV配网电力工程整体运行质量而言发挥了非常显著的意义与价值。首先,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上来说,10kV配网电力工程中对施工技术的优化与完善提高了整个配网系统的运行质量,使其对相关动作的响应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维护费用得到合理控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整体经济效益非常突出;其次,从社会效应的角度上来说,通过配电柜、架线施工等技术方案相互配合的方式,提高了10kV配网电力线路动作的可靠性与灵敏性,动作安全,并且,能有效抑制出现过电压,从而预防过电压给电机和电缆绝缘造成危害,确保用电设备安全运行,减少了故障或其他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结语 10kV配网电力工程是整个电网系统中非常关键的构成要素之一,其施工质量的保障将直接对供电企业供电的安全与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开展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作业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发现并总结在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关键施工环节中总结能够避免以上问题的对策,做好对施工质量的全面控制工作,从而使整个10kV配网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加的安全与可靠。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可靠性配网电力工程论文 1、配电的主要技术特点 电网中的配网系统能够有效的对电网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能够在系统运行当中对所需的资料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好的促进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配网的主要的功能就是对电网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当前,我国的配网电力技术最为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在运行的过程中实现光纤和配电线截波的相互交换,这样的方式可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 2、配电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作用以及管理的可靠性 2.1配电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分析在当前的供电网络当中,我国电力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对配电系统的管理还是非常重视的,同时效率也是很高的,这和相关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分不开的,这也就证明我国的配电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所以也能够更好的为整个电力系统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更为强大的保障,在这种大形势下,要促进相关行业和相关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效的支撑。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进行合理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在新形势下开展相关的工作内容。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 2.2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停电管理电力运行当中要涉及到很多环节,所以其也具有非常强的复杂性,所在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也会经常受到外力的破坏,系统自身运行中也会出现故障而使得其无法满足正常的运行需求,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相关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工作,这才能更好的保证电力系统更加稳定的运行。当前我国的电网停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计划性停电。一种是临时停电,一种是夜间停电。这几种停电方式所产生的原因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要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于计划性停电的管理,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工作的规划,同时对近期的管理工作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其次,对于临时性停电管理,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定要能够对电路当中出现的一些故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有效的维修和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最后,针对夜间停电的情况相关部门一定要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电力系统进行及时的检查,对出现问题的环节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和维护,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不浪费资源和能源。同时还要更好的保证维修的效果,从而解决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问题,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 2.3综合停电的基本情况分析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已经逐渐的走上了综合电力的道路,也就是说在电网的运行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各个班组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组合。首先,在综合停电期间,有关部门应该及时的对各种部门蔡文婵黑龙江瑞腾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的工作进行安排和协调,对于不同的班组之间的人员调度和管理要进行统一的规划,以保障各个部门之间的调度有序合理其次,有关部门还应该对现有的各个班组之间的系统管理和技术问题进行分析,避免重复停电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管理效率的降低,也避免由此导致的系统的可靠性的降低。 3、完善配网网架,提高工程可靠性 3.1改革现有的供电方式目前我国的配网供电的主要形式为架空线形式,这样形式的直接供电从电网的发展角度来看,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方式,因为它只能够实现当下供电技术和供电网络的简单连接,并不能为电网的其他功能的完善提供一个可靠的技术支持,因此,在对我国现阶段的电网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供电方式的调整,以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配电系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配网的主要技术问题还表现为相关的电网配置结构比较落后,所以,要想实现现代化的智能电网的升级,必须对现有的设备和线路进行替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系统的运行质量,才能有效的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因为,现阶段的金属设备和器具的严重腐蚀和生锈已经对电网的运行造成了安全威胁,仅仅通过对系统的管理方式的加强是无法排除这种安全隐患的,所以有关部门在未来的电网改革尤其是配网工程的改革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系统的相关设备的改造和替换值得注意的是,在设备改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求新,而是要根据现有的网络运行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线路配置。 3.2简化电压等级,提高工作组配在输电的过程中,需要将现有的高压电力不断的通过各种形式来降压后再传输给相关的用户,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使用,所以在系统中应该做好相关的降压设备的配置,以达到更加理想的降压的效果又因为,不同的用户对于电压的需求等级也是不同的,所以,在电压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用户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电压管理,避免由于电压转换不当导致的电能的浪费,也避免由于电网的运行与实际的电压需求不符合,导致电网的运行质量的下降,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做好对电压的等级处理的管理工作,实现更好的工作组配,更好的服务于电压的转换和配网系统的运行。 4、结语 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和完善,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这也使得我国的配电系统有了非常大的进展和突破这其中配电电力工程技术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的运行质量。但是此项技术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也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知识,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作者:蔡文婵单位:黑龙江瑞腾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我国10kV配网电力工程论文 110kV配网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1.1设计方案和施工环境的不同 10kV配网的施工设计往往和具体施工环境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造成部分线路位置受到占用或者由于设计勘察不够详细和对实际情况没有分析周全等,造成设计好的线路通道和实际规划不同。另外,设计好的线路在施工时发生一些变动,但是没有及时分析它们所带来的影响,会造成挤线和串线等问题。因为10kV配网工程线路数和种类较为复杂,所以在理论设计和具体施工间发生偏差经常是较难避免的,另由于建筑物等因素影响会造成管线位置发生偏差等其他技术问题。 1.2线路施工中的绝缘问题 电气设备运行时必然要受到内部过电压和工频电压、大气过电压干扰,特别是在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的地方,早期供电设施有爬距不够等其他问题,这对电网的安全运行产生潜在威胁。此外弧光过电压有着高幅值特点,在电网电容电流高于安全值时,没有及时使用暴涨措施,接地电弧就不能熄灭,就容易激发弧光过电压,电压幅值是4倍相电压,这给电网正常运行产生威胁。早期施工的那些10kV配网中,绝缘只是依靠针式瓷瓶,是电网中绝缘等级较低环节,不仅承受不了直击雷,感应过电压也往往引发闪络。 1.3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部分操作问题 10kV配网施工中,要提前规划最佳地点。一个是要考虑设备和周围建筑物间保持合适距离,另一个是要考虑居民抗议。由于开闭所和变压器这些设备要考虑线路长对末端电压产生影响等,就要把变压器这些设备安装在居民密集地区,这就产生了设备安装位置和建筑物间的远近问题,并且还要考虑到辐射问题。对这些问题都要进行考虑,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1.4中性点接地问题 由于在电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被击穿会形成永久性故障,不能自行恢复。若不及时跳闸,接着电弧热量容易快速烧化绝缘,甚至会引起相间短路然后跳闸,使事故发生扩大。消弧装置要在接地故障时保护10kV配网的不接地系统,把它转换成中性点接地,来增大接地点电流。这样就可能促进发生相间短路,从而加快电缆的绝缘老化。这是10kV配网在施工中要解决的问题。 210kV配网施工中对技术问题的应对策略 2.1严格遵守10kV配网的技术操作规范 10kV配网工程在方案设计前,要对所在地地形与建筑区域做到充分、认真和细致勘测,选择较适合道路为依托,要在各个主干道旁预设超过一条架空线走廊,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敷设装置。因为新建10kV配网有不少选择环网供电方式,所以应该对电网线路实施分段,且每段线路必须有分段开关与联络开关。10kV配网环网主干线中,要把不同变电站或者一所变电站不同母线当成电源点,相邻变电站间的主干线选择单环形网络,这样可以在出现故障后,用最短时间找出事故地点,快速控制好故障源,减小停电范围和及时使用有效措施检修,保证非故障段的正常供电。另外,在该种配网供电安全性方面,对那些重要用户要求配备双电源,特殊情况用户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电源,像和电网系统保持独立的UPS和柴油发电机等。 2.2科学做好项目规划设计 在10kV配网规划方案的设计中,应该以详尽勘测为基础进行。根据勘察结果和实际情况来设计,经过反复更改获得最后方案。具体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 2.2.1选择架空走廊时要详细勘察该地区架空走廊使用和预留状况,在线路规划前要和有关管理部门沟通好,详细了解各种管线分布与使用,和以后一定时期中建设、规划与改造情况,结合沟通情况对设计方案作出及时调整,保证该走廊高度和宽度达到10kV配网要求,使10kV配网建设和该地区线路规划可以稳妥结合起来,减少设计方案和实际施工的偏差。架空走廊有两种设计方案:直线架设和沿路架设。 2.2.2注意把配网划分为几个相互独立的区域,明确规定相互间供电范围,方便在达到负荷密度和运行管理需求时,降低线路重叠概率,提高维护人员安全系数。在单项设计结束后,综合设计管线时,要合理设计和布置不同管线,把不同管线根据数量、线距、管径和许多种管井、化粪池和调压站等实施预先放线和摆放,还要留出足够位置,用于出现问题时作出调整设计,避免管线位置发生偏移。经过不断优化与调整方案,不断满足施工需求,确保施工质量。 2.3降低外力破坏对施工技术造成的影响 因为外力因素对10kV配网造成破坏是很常见的,所以施工人员应该提前做好所在地勘查工作,充分了解施工地点实际情况,才能降低外力破坏造成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有效处理策略。 2.3.1公众因素: 要尽可能把配网杆塔设计在离道路较远的地方,如果由于特殊因素无法移动时,要在杆塔下方挂上反光牌或者涂抹反光漆,用来引起车辆驾驶员注意,防止发生碰撞事故。此外,还要在杆塔周围设置警示牌,防止其他建设工程给杆塔带来意外破坏。 2.3.2雷电因素: 若10kV架空线路在空旷地区,还要使用支柱式绝缘子或者陶瓷横担,安装一定数量防雷击装置,并铺设好地线。若10kV架空线路在城中区域,特别是在城区数目较多的地方,还要修剪树木,并提高一定量的电线杆高度,同时设置好防雷设施,避免发生雷击与意外触电。 2.3.3环境污染: 对于高污染区配网施工,要选择绝缘导线并实施防锈蚀处理;还要采用抗污染绝缘子来提高防污等级。此外在施工中还要防止导线和附属零件受到污染,以确保配网运行安全。 3结语 做好配网建设中调整设备配置对配网运行有重要意义,若配网中性点利用电阻接地来运行,在线缆受到击穿后,会形成永久性故障。此时应快速断开故障,防止发生相间短路,可以在配网线路上安装一定数量接地电阻来降低风险。配网中中性点利用电阻接地,其产生接地故障时电流数值受到限制等于或者大于总电容电流,能有效抑制出现过电压,从而预防过电压给电机和电缆绝缘造成危害,确保用电设备安全运行。总的来说,10kV配网施工中技术问题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结合不同技术问题选择针对性措施,有效减少技术问题发生次数。 作者:李鹏单位:国网荆州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配电工区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电力配网工程造价 论文关键词:电力配网工程;造价控制;工程管理;工程立项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电力配网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工程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点注意和切实加强管理的方面,并提出在电力配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应对措施。 在电力配网工程管理当中,造价控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与年度投资计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效益。做好配网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有效降低和控制电力配网工程造价,对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结算。而工程造价的控制,就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项目招投标阶段、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及时修正因各种外力因素而造成工程费用增大的情况,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电力配网工程的典型特点是工程数量大、规模相对小、项目繁杂、市政干扰较多,很多细微的工作经常容易被忽视。以下结合电力配网工程的特点,对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一、工程立项阶段 配网工程的立项工作由供电所根据配网项目的基础资料数据完成,供电所人员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配网运行情况、报装增容、客户投诉情况、辖区内土地规划建设情况等,结合年度规划提出六大类配网工程项目,包括:(1)新建变电站配网10kV出线工程;(2)重载设备(线路、配变、台区符合调整)改造工程;(3)满足用电需求新建工程;(4)优化网络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工程;(5)消除配电网设备安全隐患工程;(6)设备更新改造工程。 提出估算,这是整个项目造价控制的第一环节,估算做得越准确,项目在往后的造价控制就越容易。对于该项工作,可以对照去年工程造价情况、物资报价情况,根据工程的规模进行估算。 二、设计阶段 工程设计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项目一旦确定,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造价控制的重点。此外,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重大设计变更而导致工程投资增大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加强科学设计的管理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由于配网工程相对结构简单,造价较低,而且项目下达批量大,设计单位设计任务重,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所以,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在设计图纸审查及概预算审查上严格把关,对于规模核对、设备选型、套用配网典型设计等问题上仔细审查,此外还要注意青苗赔偿费用、封航费用、占用道路等费用要按照实际情况列支。建设单位对设计图纸的合理修改意见应该尽早提出。 此外,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选用先进使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思想。在满足功能或者尽量提高功能、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把配网工程建设资金花在刀刃上。 三、购买设备、材料阶段 电力配网工程当中,设备、材料的费用通常占三分之二。控制好设备、材料的费用,就控制了工程成本的大部分。推行并完善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制度,能够使业主单位通过市场招、投标来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从而有效控制配网工程的造价。 四、施工阶段 工程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的主要阶段,是造价控制的主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要科学地组织建设,并十分注重造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对各种影响造价的因素加以控制,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辨证关系,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控制造价的目标实现,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方面,要加强合同管理。配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签订各种的合同和协议,要落实专业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公司的合同审批制度,保证合同的严密性和合法性。有时合同的条款存在漏洞,对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未能规定和说明。所以合同的专用条款要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增加、修改等,而且要加强执行合同的监管力度。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随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 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工程变更包括设计、进度计划、施工条件变更等等,而设计变更是最主要而且影响造价最大的一类变更。因此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在工程施工过程种,引起设计变更的原因很多,例如:工程设计深度不够,使工程实际与设计图纸不符;技术规范改变而导致的工程性质或类型的改变。要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确实需要发生的设计变更必须认真处理,审查尤其重要,必须由项目实施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召开会议协商,并形成会议纪要,同时出具设计变更申请并由监理工程师办理签发后报项目建设单位审批。审查人员必须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设计变更方案,而且要加强现场签证的规范性,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实属于原设计不能保证工程质量要求,设计遗漏或有误,及与现场不符无法施工则一定要改。 2.一般情况下,即使变更可能在技术上是合理的,也应该全面考虑,将变更后所产生的效益(质量、工期、造价)与现场变更增加的费用和可能引起的索赔等所产生的损失,加以比较,权衡轻重后再做决定。3.工程造价增减的幅度是否控制在概算范围内,若变更有必要,但是超出概算,必须慎重考虑并报管理部门同意。 4.设计变更必须说明原因,如工艺改变、设计选型不当,设计漏项、设计失误或者其他原因。杜绝原因不明,只是增加材料用量的变更。 5.杜绝未做好开工准备,设计深度不够,造成边设计边施工、边施工边变更的情况。 6.设计变更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签发,并办理齐全设计变更的手续和现场签证。 五、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配网工程竣工结算工作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是最终反映配网工程的实际造价,而且直接反映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通常多报结算,增加造价。配网工程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结算时应重点审核工程量。结算的工程量应以合同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采取聘请有资格的中介机构审核结算,并且由项目建设单位审核把关的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施工单位多报结算、虚报工程量的现象,使工程的竣工结算能够真实反映工程总造价。 六、结语 工程造价审查和控制的目的不仅是核减工程费用金额的多少,重要的是通过审查和控制来发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使投资管理不断完善,提高投资效果。投资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的功能,并不断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管理制度,改革现行的定额计价模式,实行量价分离,形成以量为主的企业定额系统,建立以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 电力配网工程中的造价控制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全方位的过程,项目建设单位对配网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始终应该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规范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实现事前控制,合理使用资金,提高管理效率,时刻要有控制工程造价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使电力配网工程的建设资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电力配网工程造价法律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力配网工程;造价控制;工程管理;工程立项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电力配网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工程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点注意和切实加强管理的方面,并提出在电力配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应对措施。 在电力配网工程管理当中,造价控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与年度投资计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效益。做好配网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有效降低和控制电力配网工程造价,对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结算。而工程造价的控制,就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项目招投标阶段、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及时修正因各种外力因素而造成工程费用增大的情况,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电力配网工程的典型特点是工程数量大、规模相对小、项目繁杂、市政干扰较多,很多细微的工作经常容易被忽视。以下结合电力配网工程的特点,对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一、工程立项阶段 配网工程的立项工作由供电所根据配网项目的基础资料数据完成,供电所人员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配网运行情况、报装增容、客户投诉情况、辖区内土地规划建设情况等,结合年度规划提出六大类配网工程项目,包括:(1)新建变电站配网10kV出线工程;(2)重载设备(线路、配变、台区符合调整)改造工程;(3)满足用电需求新建工程;(4)优化网络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工程;(5)消除配电网设备安全隐患工程;(6)设备更新改造工程。 提出估算,这是整个项目造价控制的第一环节,估算做得越准确,项目在往后的造价控制就越容易。对于该项工作,可以对照去年工程造价情况、物资报价情况,根据工程的规模进行估算。 二、设计阶段 工程设计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项目一旦确定,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造价控制的重点。此外,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重大设计变更而导致工程投资增大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加强科学设计的管理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由于配网工程相对结构简单,造价较低,而且项目下达批量大,设计单位设计任务重,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所以,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在设计图纸审查及概预算审查上严格把关,对于规模核对、设备选型、套用配网典型设计等问题上仔细审查,此外还要注意青苗赔偿费用、封航费用、占用道路等费用要按照实际情况列支。建设单位对设计图纸的合理修改意见应该尽早提出。 此外,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选用先进使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思想。在满足功能或者尽量提高功能、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把配网工程建设资金花在刀刃上。 三、购买设备、材料阶段 电力配网工程当中,设备、材料的费用通常占三分之二。控制好设备、材料的费用,就控制了工程成本的大部分。推行并完善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制度,能够使业主单位通过市场招、投标来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从而有效控制配网工程的造价。 四、施工阶段 工程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的主要阶段,是造价控制的主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要科学地组织建设,并十分注重造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对各种影响造价的因素加以控制,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辨证关系,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控制造价的目标实现,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方面,要加强合同管理。配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签订各种的合同和协议,要落实专业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公司的合同审批制度,保证合同的严密性和合法性。有时合同的条款存在漏洞,对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未能规定和说明。所以合同的专用条款要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增加、修改等,而且要加强执行合同的监管力度。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随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 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工程变更包括设计、进度计划、施工条件变更等等,而设计变更是最主要而且影响造价最大的一类变更。因此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在工程施工过程种,引起设计变更的原因很多,例如:工程设计深度不够,使工程实际与设计图纸不符;技术规范改变而导致的工程性质或类型的改变。要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确实需要发生的设计变更必须认真处理,审查尤其重要,必须由项目实施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召开会议协商,并形成会议纪要,同时出具设计变更申请并由监理工程师办理签发后报项目建设单位审批。审查人员必须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设计变更方案,而且要加强现场签证的规范性,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实属于原设计不能保证工程质量要求,设计遗漏或有误,及与现场不符无法施工则一定要改。 2.一般情况下,即使变更可能在技术上是合理的,也应该全面考虑,将变更后所产生的效益(质量、工期、造价)与现场变更增加的费用和可能引起的索赔等所产生的损失,加以比较,权衡轻重后再做决定。 3.工程造价增减的幅度是否控制在概算范围内,若变更有必要,但是超出概算,必须慎重考虑并报管理部门同意。 4.设计变更必须说明原因,如工艺改变、设计选型不当,设计漏项、设计失误或者其他原因。杜绝原因不明,只是增加材料用量的变更。 5.杜绝未做好开工准备,设计深度不够,造成边设计边施工、边施工边变更的情况。 6.设计变更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签发,并办理齐全设计变更的手续和现场签证。 五、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配网工程竣工结算工作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是最终反映配网工程的实际造价,而且直接反映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通常多报结算,增加造价。配网工程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结算时应重点审核工程量。结算的工程量应以合同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采取聘请有资格的中介机构审核结算,并且由项目建设单位审核把关的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施工单位多报结算、虚报工程量的现象,使工程的竣工结算能够真实反映工程总造价。 六、结语 工程造价审查和控制的目的不仅是核减工程费用金额的多少,重要的是通过审查和控制来发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使投资管理不断完善,提高投资效果。投资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的功能,并不断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管理制度,改革现行的定额计价模式,实行量价分离,形成以量为主的企业定额系统,建立以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 电力配网工程中的造价控制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全方位的过程,项目建设单位对配网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始终应该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规范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实现事前控制,合理使用资金,提高管理效率,时刻要有控制工程造价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使电力配网工程的建设资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现阶段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电力行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电力的要求,电力行业增加了电力系统的配网建设。配网建设可以有效的保证电能的安全与使用,还可以提升供电质量。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配网的建设,从而保障电网的顺利使用。文章主要讲述了配网建设中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这些都会对配电网造成影响,要加强对配电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与教育,这样有利于整个配网的建设。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而配网电力工程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可抗力、工程管理制度的中的漏洞,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因此国家加强配网工程的研究与分析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技术改革可以使配网电力工程更好更快的发展。 1配网系统电力技术应用特点 在我国的整个电力系统中配网系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监督、控制整个电力系统,还可以支持电力的离线操控。配网电力系统可以把用户的使用信息、实施的动态和之前的数据进行结合,通过电网接线和地理图形的形式完美结合的合理配置。除此之外,配网系统的安全性能也很好,在计算机技术中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并与其他的信息系统相隔离。通过这样的管理就可以使配网电力系统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包括通讯汇总的方法和广域网的使用,利用光纤和配电线的截波等方式为无线的通讯方式提供使用的基础。即使是开放式的连接方法,依然可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性。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所以技术人员应加强对配网电力系统的研究,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2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情况与可靠性的分析 2.1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管理 必须保证配网电力的安全及可靠性,它是整个电力系统的关键。要对计算机的登录和操作人员进行设置,不能让任何人都随意的进入该系统,主站只有系统的调度员、系统的维修保养人员等可以进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在软件上的设局也是不一样的,在通过管理人员的指挥,针对该用户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设置,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使用。在对系统里关于数据实行作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实际信息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系统的运转更迅速,而系统的后台信息就是在机械设备的信息和历史信息的双方面条件下形成的,两者可以对系统信息进行维护,这就是信息数据库的有点。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及技术水平在飞速的发展,也对配电的网络的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系统的工作人员和系统的操作与系统的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系统的运行人员就必须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有一定的了解和对该系统的问题进行维修、保养和意见规划进行统一总结。 2.2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停电管理的分析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必定会造成断电的情况发生,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操作人员要随时保持警惕,做好停电的措施。目前停电的出现可能会有以下情况:①计划断电。操作人员在月底了解本月的用电情况后对下一个月的用电和停电的计划进行上报;②临时停电。由于电力系统的维护人员在对系统进行维护检修的时候可能出现的临时断电情况,对这一情况进行上报;③夜间停电。晚上人们出于休息的时间,在电量的需求不大,在这个时间段进行维护、检查有利于减少损失,并且安全性能也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线路及时修理,这些方法的缺陷就是不能很好的保证电网使用的安全性,优点是减少对电力的耗损,这样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2.3综合停电主要内容的分析 整个电力系统在使用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系统中软件或硬件的问题出现,如果操作人员工作中存在失误会漏洞,就会使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系统问题的处理时间很长。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系统控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主战机房,它也是工作的中心。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要设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管理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根据程序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处理,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维护与处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出现断电会有两种情况:操作人员对停电的情况要及时的上报和各班组之间的变动。操作人员根据停电情况的进行申报进行变动,可以考虑在一天之内进行一起作业。也可以安排一个调度室对具体的停电情况向相关的工种进行提醒。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需要可以及时的进行调整。 3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策略分析 3.1加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根据上面的分析得知,配电网工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可以控制的最主要的就是人为因素。操作人员是整个系统的主观影响,对于配电网的一切操作包括建立、使用、维护与保养都需要操作人员的参与,整个电力系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的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这一影响很重要,因此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整个技术的培训,这样可以为电网的配电系统正常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根据配电网的具体情况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并进行适时的改变;其次,针对目前所有的操作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还要保证定期的课程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结合配电网工程的实际状况,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状况进行不同的培训;最后,对配电网的考核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这样可以方便对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价,保证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水平,而且做到每一位技术人员都要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还要考核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的效果,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就要给于适当的处罚,并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奖励,这样有利于整个配电网工程的发展与稳定。 3.2对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进行优化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配电网的线路非常多见,特别是大的城市中各个建筑中线路想蜘蛛网一样繁杂,这些配电网线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由于线路的复杂与繁多就会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对整个配线网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其原因是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引起的,所以要对配线网的整个工程进行合理的优化。优化措施:①将配网电力工程进行分段,分好段之后再对每条线路进行多个电源节点的设立,节点的设立有利于发生问题的时候只对故障的线路进行维修,而不会干扰到其他线路的正常工作,从而提高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②完善配网电力工程的同时还要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检查、探究、维护等进行优化,有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专业的解决;③要对配网线路进行积极的管理,针对临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减少对整个工程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影响。 3.3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 要想保证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安全,主要是在管理方面,因此加强实际工作中的配网工程的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首先,对停电情况的管理,根据独体的停电情况结合工程的具体状况进行处理;其次,加强配电网的运营维护的管理,在我国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我国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工程的运营与维护,还能对配网工程中的问题做到及时的发现与处理,减少这个问题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的安全性能带来干扰。 4结束语 在经济技术发展快速的当前社会,关于电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所以面对强大的需求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配套系统。目前我国的配网电力系统安全性能还不完善,对电力企业整个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根据我国目前情况的的缺陷和限时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找到解决的办法,有效帮助公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并针对这一情况不断的优化我国配网电力工程的实用性。文章主要针对配网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并不断提高专业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有助于在实际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对整个配网电力的技术水平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 作者:卞许兴 苏达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五峰县供电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力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要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产业,所以,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步加快节能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样就能够实现对电力企业的有效管理。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建筑行业,在建筑工程的应用生产过程中,建筑工程的基础就是要保证质量。所以,在实际的配网系统过程中,电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对整个建筑工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就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配网系统;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分析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配网建设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发展的问题,在城市配网建设及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配网建设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学习,并保证其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得到解决。想要解决城市配网建设及规划存在问题,就需要保证在对配网建设及规划的各个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进行提升。 1.目前我国配网系统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极大进步,我国电网也逐渐走向了智能化。对于配网系统来说,逐渐的走向了智能化,其主要的功能特点就是保证了能源的使用时间得到了增长,同时能够实现对能源消耗的降低。智能电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是智能科技技术,智能科技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传统能源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这样就能够按照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进行工作,进而实现了对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2.当前配网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结构不合理 其一,配电线路方面有5点缺陷:(1)电网线路的不合理的布局,导致近电远供,迂回供电等。(2)不合理的电网规划,电源点距离负荷中心太远,导致电能输送过程太长。(3)配电线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破损、污秽、老化,导致线路不够绝缘,阻抗,泄露等情况也频繁发生。(4)电线导线截面过大,过小导致线路长期运行状态不佳。(5)线路的耗损情况居高不下,跟影响电网流动的无功功率不无关系。其二,需要改进的还有配电设备:①配电变压器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路程太远;②着重利用低耗能的配电电压器;③配电电压器的容量要与负荷相匹配。 2.2负荷增长过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在城市用地一定的情况下城市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城市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而在进行城市配网规划过程中,管理措施的不当也是引起高负荷的重要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日常生活中的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供电企业来说,供电流程也在不断增加。当供电系统中供电流程数量较多时,供电企业的供电系统就会承载越来越多的负荷,此时,电表出现故障的情况也更频繁。(2)没有及时治理供电用户的违章用电,窃电等现象,也加重了用电负荷的提高。 2.3线路故障 在实际的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过程中,因为其会应用到各个方面的技术,这就造成城市配网规划及建设会受到外界环境及技术的极大影响,进而导致城市配网建设发生的线路故障也大大增加,在实际的配网工作过程中就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例如,当城市配网建设遇到外界恶劣环境影响时,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我国在城市配网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大多为架空线的方式,这对于正常情况来说,架空线的应用能够具有非常大的安全优势,但是当架空线遇到恶劣天气时,例如暴风雨天气,就会造成城市电路线路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而相应的修复工作也非常困难,这样就不能够保证线路具有良好的安全稳定性。 3.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分析 3.1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想要实现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升,就需要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素质,而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高低与供电服务质量的高低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两者是成正比发展的。所以,城市配网建设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对相关专业电力工程技术进行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培训目标及培训计划的制定,保证参加培训的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补充学习,尽可能实现对整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2优化供电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配网建设规模并不相同,有的地区配网建设较为密集,而有的地方建设则不完善,电网布设也较为混乱。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就需要分别对各个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配网建设,并实现对传统供电模式的优化。优化过后的供电模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为以后工作进行简化。由此就能够实现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升。 3.3进行配网检查 了解居民的用电情况,经常进行用电检查。一方面开展用电大普查,及时了解掌握居民的用电状况,所以建议供电所要定期检查用户是否合理用电,杜绝偷电漏电等行为,让居民用电更符合规定,也更安全;另一方面是加强用电大检查,降低电损率,解决输电线路存在的问题,输电线路若有线路短路、互感器烧毁等情况存在的话,不仅是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了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及时发现并早日的进行修复、更换,既保证了居民用电安全,也降低了电损率,同时也实现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增强。 3.4简化电压等级 当前,我国所采用的降低电压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对于降压工作还需要逐级逐步的进行,并进行不断的调试,并在调试的过程中实现对电压的满足。在此过程中,想要实现对电压的有效降低,就需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的有效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需要对人力物力进行消费,所以,就需要实现对电压等级的简化,进而实现对降压的改善,从根本上实现了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高。 3.5重视停电管理与分析 在实际配网系统建设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停电原因进行确定,当出现大面积停电时,就需要提前进行停电通知的下达,并快速有效的进行安排维修,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将维修时间安排在白天,保证晚上用电的可靠性,在维修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对周边用户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提高配网系统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配网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电网建设规划就需要具有自身的规划建设特点,并针对实际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进而实现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增强。 作者:邹玮平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靖安县供电分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浅探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人类对电力资源提出的更高的要去,而且需求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因此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是会出现各种故障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严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更好的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本文将会分析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探究 前言 电力系统可靠性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较低,那么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停电,会严重影响到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现阶段,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受到外力破坏、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就需要从上述方面着手。 1影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因素 1.1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 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而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才参与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革新中。但是,大部分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无法更好的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需要,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造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的原因是电力企业没有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给予专门的培训和管理,从而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外力破坏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配网电力工程属于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因此配网电力工程存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一些配网电力工程处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也有很多的配网线路分布在树林、山川之内。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复杂性,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经常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人会在配网架空线上悬挂东西,还存在临时接电的现象,这些外力的作用均对配网电力工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外力的破坏,将会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停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1.3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管理的影响 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就需要根据配网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但是事实上却是很难做到,很多环节并没有做到位,尤其是在配网电力工程发生故障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当然还很难做到对故障问题的预测,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策略 要想更好的确保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可以从配网电力工程工作人员、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以及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方面展开叙述。 2.1提高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是配网电力工程运行的重要参与者,无论是配网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还是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或者是对故障的处理,均是由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发现并且进行处理的。有时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能无法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运行的可靠性,此时就采取措施加强电力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从下述三个方面开展:①电力企业应当对配网电力工程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的了解,结合企业自身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实际对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工作人员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使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处理所在岗位中电力工程出现的故障问题。②需要电力企业对其配网电力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发展迅速,技术也在不断的得到优化,所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到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对于一些新的技术有清晰的认识。③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应当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而对于表现不是很好的工作人员可以做出一定的惩罚。电力企业应当制定出完善的评价制度,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满足相应岗位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胜任此项工作。 2.2优化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 配网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配网电力工程是随处都可以见到的,无论是城市中,还是乡村,配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电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正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庞大,所以配网电力会遭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这些不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不合理所致,因此对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进行优化能够很好的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通常情况下,优化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首先可以对配网电力工程进行分段处理,在分区域时每一条线路上需要配备多个电源节点,虽然某一个节点发生故障,但是不会对其他的线路造成影响,其他线路还是能够正常运行的,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的可靠性就有了保证。其次,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检测、探索、维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检测、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配网电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在维护的工作中,能够使配网电力工程更加正常的运行,进而提高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最后还应当对那些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中具有影响作用的外力因素进行控制,例如对于那些仍旧将物品悬挂在配网线路上的现象进行严肃的处理,从而保证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2.3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 通过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进行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的可靠性。因此,最好按照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情况来做好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停电是最常见的一种故障问题,所以应当注意对停电问题的处理,通常来说,配网电力工程停电可以划分为计划性停电和临时停电两大类。计划性停电通常是指在配网电力工程规划过程中,会对配网电力工程制定一套有计划的停电方案,这样一来可以对用电企业或者用电居民造成比较小的影响。临时停电通常是指配网电力出现故障而使用的停电模式,其主要是对配网的停电区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在短时间内查明故障点及诱发因素,以确保停电区域的最小化,尽可能的缩短停电的时间。现在多数的家庭或者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是离不开电力的,即使是短暂的停电阶段也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所以降低这种影响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和清理作业,尽量不要选择“三主”供电模式,从而有效避免供电效率低下问题的出现,而“手拉手”的环网供电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其供电效率,对于一些重要客户可以为其提供“双电源”的供电方式,并对其供电线路的半径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控制,从而有效控制停电范围。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被运用到了很多的行业中,电力行业也是如此,所以完全可以将一些合适的新的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维管理,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运维管理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及时发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从而有效降低风险故障对整个配网电力工程的影响程度。 3总结 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可以确保配网电力的高效、稳定运行,为企业及居民的生活、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够离开电力了,电力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只有做好电力的工作,保证配网电力工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保证,才能够真正为广大电力的使用者提供优质的电力。本文分别介绍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然后制定了一套有效的解决策略,从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供电模式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展开了叙述,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配网电力工程中,不断地完善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提高其可靠性。 作者:蓝品 单位:广西广信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解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口不断的增加,国民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便要求我国的电力工程不断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供电配网作为向社会直接提供资源的途径,供电的质量取决于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好不好,关系到能否有效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否够满足各种电压的需要,能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配网电力工程虽然已经到达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急需解决。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分析 1配网电力工程存在的技术问题 (1)外力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配网电力工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供电可靠性的需求了。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政府在建设配网电力系统的脚步,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急功近利而未能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配网电力系统遭受外力的破坏。原有的配电网络以架空线为主,虽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较少了路线铺设的成本,但是却给路线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使路线容易遭受风力、雨雪以及阳光等外力破坏,缩短路线的寿命。再者,配网电路多分布在工业开发区和商户小区,由于商户急于用电,难以按照规划网架实行接线,接线存在着临时性,导致接线较乱,事故率较高,供电可靠性差。(2)闪络。在配网电力系统的线路外部存在着一层绝缘体,能够使电路与外部的尘污隔绝,起着很好地保护供电输送安全的作用。但是当使用的时间变长,绝缘件表面的尘污便越积越多,而这些污垢大多都是偏碱性的物体。在达到一定的含盐量之后,配电网路外部一旦遇到潮湿的情况便会容易引起闪络现象。除此以外,配电网路外部的尘土污垢积聚到达一定数量时,便会降低供电设备的绝缘性能,有可能会使供电设备失去绝缘功能。而且,一旦出现闪络,线路的过电压力将会猛增,给线路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导致电力事故的发生。(3)过电压。电力设备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必须承受着巨大的电压,其中包含着工频电压、内部过电压以及大气过电压的作用。如果配电网络技术先进,对巨大过电压的承受力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我国早期的配网供电系统建设仓促,基础设施不完善,爬距不足,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会当值绝缘体损坏。当绝缘体损坏时容易对电力设备造成破坏,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给供电系统带来巨大的威胁。 2配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配电网结构。在配网电力系统中,需要经过许多繁琐的步骤才能将电能分配到各个用户手中。而在电力分配的过程中,电压的等级会逐步降低,在降压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额外的电力耗损。而一天之内电力需要被无数次配送,每一次配送都会伴随着降压带来的电能损耗与消减,给国民生产带来巨大的电力资源浪费,妨碍电力系统优化配置的进行。为了建设完善的电力网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减少电能降压的环节。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在如此背景下,如果再采取传统的高空架设的电网模式只会导致铺建成本越来越高,安全隐患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采取新型电网配置,采用电缆铺设,确保安全的同时也能保证美观。(2)采取综合措施,解决闪络问题。闪络给电网系统带来的威胁十分巨大,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引起重大的电力灾害。因此,为了让配网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应该采取一定的综合措施来有效地解决闪络带来的运行威胁。在电力路线的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其的绝缘保护,加强设备的防污处理,增添吸尘设备,给设备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同时,在穿墙、铺暗路的情况下,要加强绝缘体的抗潮湿行,采取适合的管道来进行绝缘保护。为了避免遭受雷暴以及湿冷空气的侵袭,在高空架设线路时需要选取避雷性较好的材料,提高防雷能力。(3)简化供电电压等级。配网电力输送主要是通过不断地降低电压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影响电能质量的同时也不利于电力网络的运行,给电力网络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保障电力输送的质量与安全,需要简化供电电压等级,根据供电情况的不同来提供相应的电压,不仅能够改善用电的具体情况,还能节省供电网络投入的成本。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建设大量的电网线路来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建设大量的架空线作为配电网。为了保障城市人民的用电安全,可以采用电源供电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恶劣自然环境的侵袭,也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便利。(4)提升配网电力工程的管理水平。要保证配网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需要对此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在日常的管理中,需要执行严格细致、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来提升管理的严谨性。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与安全意识,督促他们在平时要爱岗敬业,加强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汇报,及时解决配网电力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或者减少电网瘫痪带来的损害。在此记住上,还要切实树立全体员工的电力安全精神意识,为他人做良好的榜样。除此之外,还需加强管理人员应对紧急情况的技能培养。如遇到停电情况,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备用电源的管理,并及时抢救遭受破坏的线路,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结语 总体而言,我国如今的配网电力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经济的飞速发张给配网电力系统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建设好我国的配网电力工程,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配电网络结构、采取综合技术措施解决闪污问题、简化供电电压等级与提升配网电力工程的管理水平。始终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安全性为目标,改进电力供应的缺点与不足,使其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作者:路华 单位:国网淄博供电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里的用电设备更多了。因此,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也逐步增大,这就要求了电力系统配网建设的不断增多,进而保障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配方系统的建设最主要的作用是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和安全的电能,保障服务质量。近年来,我国对于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研究层出不穷,该项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结合配网系统相关技术的要点分析,阐述影响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因素,并且说明了如何提高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方法。 【关键词】配网系统;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1引言 在我国,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得到进步。所谓的电力系统指的是由发电厂、输电网、配电网以及相关电能用户结合而成的电力系统的一个整体。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电能的需求开始迅猛增长。对于供电配网系统来说,保障其安全稳定地运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旦配网系统发生故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特别容易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给一些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保证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2配网系统相关技术主要特点分析 所谓的配网系统(如图1)指的是能够将电力用户使用数据、实时数据、历史数据以及相关电网设备的各种数据整合在一起,并将电网接线图形、地理图形加以融合,然后根据相关图形与数据进行相应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时监督、控制以及离线管理,并将之有效统筹的系统。硬件兼备的隔离作用,从而使得整个系统更加的安全可靠。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对其分析,不断进行优化,更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 3影响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因素 3.1电网设计存在问题 从基础上而言,我国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尤其是在设计阶段。电网设计阶段作为配电系统中的初步工作,可以说是后续工作的基础与保障。如果在设计阶段就出现了问题,后期必然不能够建造出可靠的配网系统。再加上,一旦错误的设计计划确定,然后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这个时候再进行返工的话,不但工期会严重拉长,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大量浪费,最终影响到整个电网系统的进度和计划。 3.2外力破坏影响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电能的大量消耗推动着配网系统的快速建设,这个建设既包括了原有配网系统的提升和更新,也包括了新的配网系统的规划与建设。随着用电需求和配网系统之间的矛盾逐步加剧,需要大量建设配网系统。一方面,由于原有的配网系统线路架设方式大多是以单端辐射式为主,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电力的迫切需求,考虑到配网建设所需要的周期和推进速度,为了快速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经常会在配网系统建设完成之前架设一些临时线路。甚至还会有一部分用户,为了自己的目的直私接用电线路。一旦发生触电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城市老城区而言,原有的电力设施年久失修或长时间未得到升级改造,线路使用时间过长,特别容易出现老化情况。再加上,老城区内部房屋排布密集,线路架设较为混乱,要对其进行维护更新时比较困难,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特别容易发生电力事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3.3闪络现象威胁巨大 在实际的配网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绝缘件大多时间暴露在外,而且长期受到工作电压的影响,绝缘件的表面很容易形成并积存污垢。这种污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含有盐的,而当中污垢之中累积含盐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特别容易受到潮湿空气的影响,进而发生闪络现象。当绝缘件老化且积存大量污垢的时候,绝缘件的抗冲击能力会大大下降,当受到雷电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时,也很容易出现闪络现象。闪络现象发生之后,很容易造成配网系统中线路电压过高,进而造成整个系统的严重损伤。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很难对闪络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也并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在闪络现象给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带来威胁的严重影响的同时,还会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4过电压的影响 在整个供电系统设备运行期间必然需要承受电压,配网系统作为其中的环节之一也是如此。但这些电压往往不是有益电压,在大多数情况之下是以过电压或者工频电压为主的。再加上我国早期配网系统建设中存在的固有问题,例如爬行距离较短、设施质量不过关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设备的安全性,甚至可能会给整个供电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的配网系统中所选择的绝缘设备是针式瓷瓶,它在承受和对抗过电压方面能力较差,而到了雷电阴雨等天气时更加容易受到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进而可能严重威胁到整个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除此之外,我国现阶段常用的供电配电方式是35000V以下架空线路,很难保证高质量和安全用电,从而造成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影响。 4提高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方法 4.1加强对管理工作的重视 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有助于保障配电网络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运用好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更好地保障整个配网系统的必须安全,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可能出现的部分问题的发生,进一步提高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4.1.1管理人员的选择和考核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不仅应当注意考察其专业和职业技术技能,还应当着重考察其职业道德精神方面,选择德才兼备、敬业爱岗的人员来完成此项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对符合各项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使其始终保持最优状态,管理能力达到时展的要求,与时俱进。4.1.2重视监控记录相关工作制定详实的工作方案,不断细化日常工作中巡视与检查工作环节。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提高对于电气设备监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时进行线路巡查,同时详细记录实时监测数据与巡视详情(如图2),并进行备份,以备日后用来分析,排查和处置系统中存在的故障和问题。4.1.3工作人员责任落实到位从实际的情况而言,配网系统中出现问题的时机可能具有巧合。例如,当前一班工作人员未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隐患直接交班给下一班的工作人员,而在下一班工作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仅仅将责任归咎于此班工作人员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应当强化和落实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警惕性,更加要求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等防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排除故障,还能有助于全面提高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切实保障配网系统的安全性。 4.2优化供电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有的地方高层建筑集中电网建设密集度增加,基础设备完善,而有的地方发展较为缓慢,电网布设较为混乱。针对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发展情况,应当根据该区域实际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该区域配网系统,需要优化传统的供电模式。如前文所言,优化供电模式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较长,应当协调好各项工作进行合理配置,为日后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工作。由此能够更大程度上提高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4.3简化电压等级 现阶段,我国所采用的降低电压的方式相对还比较传统和繁琐,降压的工作需要逐步进行,逐级降低电压。而且在降压的过程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调试,以期达到合适的电压要求。再这样繁琐的中降压过程之中,电力设备使用频率增加,一方面会大大降低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需要简化电压等级、改善降压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保障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4.4重视停电管理与分析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停电的原因。在进行大面积停电维修时,应当提前下达停电通知,合理安排维修时间,例如,可以将维修时间集中在工作日的白天,尽量保证晚上的正常供电,在保障维修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周边用户的影响,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 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用电需求的增加,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做好管理工作、优化供电模式、简化电压等级、重视停电分析等工作,最大限度保障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为电力用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电能产品。 作者:刘玉帮 单位:凯里市镇远供电局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与方法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科技技术不断应用于我国电网建设中,推动了我国电网的发展。配电网电力工程是我国电能销售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就配网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概述与分析,综合考虑电力技术的现状与人们的要求,提出一些解决电力配网工程技术问题的有效建议,目的是提高我国电力配网工程技术的完善与安全运作,以期对同行业研究者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配电网;电力工程;质量 1现今配网系统技术的特点 电力配网系统的子集是生产电厂、输电网、配电网、电力消费者4个方面。每一个子集都是配网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强大可靠的电源是生产电力的基础,也是后面3个步骤实施的基础。输电网络是电力从生产厂向使用市场输出的一个媒介,需要完善健全的网络结构才能进行配电作业。配电网络系统实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将电量使用数据与消费者信息进行比对。根据比对情况总结出不同地区、消费者的用电规律,以方便指导后续的配电工作。同时,由于记录与计算数据信息的软件与电力运行的硬件设备并没有直接关系,分工工作易于操作,所以电力配网系统拥有开放性、易操作性的特点。尽管如此,电力运输配送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没有解决,给电力配网系统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现今配网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2配电网电力工程出现的技术难题 配电网的电力工程技术对于整个电网的良好运行以及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现行的配电网的电力工程技术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对于电力的良好运行以及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有时遇到相当严重问题时还会发生安全事故,这对于电力方面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好事。 2.1外力的破坏 对于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技术问题当中,其外力的破坏则是最主要的影响正常运行的原因之一。在当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经济水平也越来越高,这样人们对于电力方面的需求和依赖性日益增加、变得越来越强,一旦失去电力,很多日常生活物品无法得到使用,生活和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糟糕。然而传统的配电网已经无法达到当今人们所需的标准,因此务必在现行的标准上进行一系列的行之有效且有科学依据的革新与创新。我国现行的配电网中最主要的还是采取架空线路的方式进行传输,该方式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这对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安全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危害。而且,由于基础设施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足,而使得电力在供应方面达不到相应的质量要求。 2.2过电压 众所周知,在供电工作中电压对供电性能的影响力还是颇大的,由于供电设备长期处在运转的状态中,且运行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电压、天气及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很难保证其长久地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下。而且由于基础设施的配备不完善,这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一旦配电网长久地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且爬距不够标准,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就会出现绝缘设备的损坏情况。如果绝缘设备受损,一旦有较大的电流通过时,再加上没有进行及时且有效的维护,那么就会导致电力设备的损坏,这对于设备的运行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而且一旦因此类原因造成的障碍在维修时难度相当大,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对我国的电力工程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探究 3.1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外力破坏的可靠性影响 接线的现象一直存在于电网建设的过程当中,特别是一些临时用户在架空上再进行接线,这都造成了很多问题的存在,而且接线的节点在高空中受到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断线的现象。且对于供电的能力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极易造成安全事故。而且一旦发生了事故,这样的线路环境严重地阻碍了维修人员的抢修进度,更给维修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3.2过电压对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影响 所谓的过电压也就是供电设备在其运行的过程当中受到的电压。在实际环境中,由于一些设备并没有能够输送电压,所以一旦遇到了相对不好的环境时,就会因为其输电能力的不够而使得电网运行出现严重不稳等等一系列可能发生的问题。由于配电网的绝缘部分承受不住雷击的过电压,对于传统的供电系统也是承受不住的,所以在供电的方式上比较陈旧落后,对于当今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而言是根本无法满足其要求的。 4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难点的解决策略 4.1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完善配电网防污措施 闪络放电的现象对于电网设备的毁坏程度相当大,严重的还会出现断电的事故,所以该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难点。首先要增强供电设备的防污处理技术,及时检查和除污,为该项工作配备相应的吸尘工具,让我们的电力设备能够在一个良好且安全的环境当中进行工作,以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稳定性。而且这样还可以有效避雷,对于电网的防雷能力也有所提升,从而降低配电网的损坏,保证了电力传输的基本线路。 4.2对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管理 在进行配网工作的前期,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配网系统对外的抗击打能力,对配网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在电线方面可以安装电缆来加强线路的防御能力,遇到雷雨天气时,加装避雷针可以有效避免雷电的威胁。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电器的普及,人们对电的依赖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因此电力企业与电力消费者对电力使用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用电的基础使电力工程技术不断完善。为此,我们在日常的供电工作当中,应采取有效的除污方式去改善线路所处的环境,避免因污垢造成不必要的短路。对于电力工程的日常维护工作要进行严抓,以增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保证配电网的稳定、安全运行。 作者:曾彦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吉安供电分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10kV配网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 BIM技术在建筑机电工程中的应用我国的10kV城乡配电是直属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承担着支撑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与保证我国全体人民生活用电、商业以及工业制造需求的重大职责。目前,配网建设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科学化、法制化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但是,配网建设中的风险管理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为了适应这一理念,如何预防和降低建设风险才是配网建设的重中之重。电力项目建设需要不断的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及应对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必要性 伴随着人类对于10kV城乡配电的不断探索,我国在当下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电力建设经济市场,逐步组建了电力建设市场的中心主题,市场经营的行为规则以及市场轮廓的整体系统[1]。由于我国10kV城乡配电建设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即工程建设点比较多且分散、工程周期比较长、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工程涉及单位比较多。因此,决定了配网建设隐含着诸多的风险性。所以,电力工程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并运用到实际建设当中。 二、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1、风险管理体系不全面 从当前我国实际开展的配网建设管理体系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配网建设的风险管理体系还只是停留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很大一部分工程建设都是经过国家政府的财政扶持或者追加拨款来补救工程中风险造成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缺乏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在原有体系中再次深入的专研推进风险体系的改革。 2、缺失风险管理的意识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但是在实际的配网建设过程中,还有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仍缺乏预防风险的意识,也没有对建设过程中存在人身伤亡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的意识。由于对预防与管控风险意识的缺失,所以往往会在实际项目建设中产生一定的影响,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往往宁愿承受风险带来的人身伤害以及经济损失也不愿意在最基础的工作中重视风险的预防与管控,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事故事件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者并没有收到应该得到的补偿。 3、人员意识淡薄麻痹大意 鉴于参与项目建设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够,也非常容易造成风险事故的频繁发生。作为配网建设工程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有绝大部分人员并不具备参与项目建设的基础能力,更没有对配网建设相关知识的学习,因而不具备预防风险与解决风险的能力。所以,配网建设的管理人员要在工人的选择上做好把关,方能保证配网建设的正常开展。 三、配网建设中风险管理的应对方法 1、全面提高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认知与管理的意识 要想真正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安全性,就必须要求每一位配网建设工程人员对于风险的认知与管理意识的重视;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应该在实际建设开展前,对工作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的侧重培养。针对配网建设风险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先后程序进行风险的评估,经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排查,有针对性的对其制定解决方案,方能确保配网建设的有序开展。 2、增强10kV城乡配电中风险的防控力度 配网建设开展的过程中,要做到借助项目保险的形式达到对各种形式内潜在风险的有效性良好转移[2]。工程建设方应作为保险的申请人,为以后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事故的损失寻找到一个良好的保障。但对于潜在的风险,管理者不应全部依赖于保险的保证,配网建设过程中如若真的发生风险,工程人员不仅会受到经济的损失,更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国家的制裁。所以需要在开展实际工程建设中聘用建设技术能力高,专业性强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人员的综合实力尽可能的规避潜在的建设风险,科学运用自身技术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3、加深建设过程中人员的安全意识 配网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现场的安全无疑是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重中之重,专业的工作人员经过整体化的风险预测与评估,将可能出现在建设现场中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全部进行提出,针对这些问题与现有体系中进行差异化分析,并且同时制定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及立即纠正处理。例如,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不规范的行为、对于建设中机器超期使用以及不合理运用等等一系列错误行为。管理者要侧重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每一处建设细节都要进行监控并管理,方能保障人员的安全和工程进度的开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最近这几年,我们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10kV城乡配电建设,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配网建设自身存在着特殊性以及潜在的风险性,所以我们要对其的风险管理格外重视起来,进而实现一个以全面的、科学的以及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稳步提升我们国家10kV城乡配电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赵文彬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电力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技术 1研究背景 经济的发展给电力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电力行业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基础。另外,电力行业已经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可能再生活在黑暗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开始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保证施工的安全。也只有提高施工技术,严格执行施工标准才能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在电力行业大发展的今天,电网配网电力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技术安全也备受关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配网电力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十分紧迫。 2配网电力工程标准化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环境存在差别 由于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环境之间存在差别,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配网线路遭到不合理的占用或者闲置。同时,由于缺乏对实际施工环境的监测,缺乏周密的安排,一些已经开始施工的线路与实际施工环境存在较大差别,这就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根据实际工程施工的需要,会对一些已经设计好的线路进行改路,由于时间仓促,缺乏准确及时的分析,可能会出现线路短路或者串线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工程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环境之间存在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配网的复杂性及其他建筑物的影响,会造成差别的巨大化。 2.2施工项目规划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配网施工项目规划不合理,给配网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电气设备的运行不仅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电气设备内部过电压、大气过电压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早期配网设施的爬距不足,这会对配网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防止配网暴涨措施,当配网电容电流高于配网的安全值时就会造成接地电弧持续燃烧,更容易激发弧光过电压,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威胁。在早期的配网线路铺设过程中,配网并没有按区域进行区分,而是把配网当做一个整体区域来对待。这种不区分配网区域的做好加剧了配网线路的电力负荷,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造成整个电力配网的瘫痪。另外,主要的配网并没有配备空线走廊和附属铺设装置,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配网的安全运行。 2.3配网受外力因素影响严重 一般来说,配网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单端接线,配网线路以线性方式向外扩散。尽管这种连接方式延伸范围较广,但是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尽管配网的连接方式开始有所更新,环网连接方式开始逐渐取代单端接线的方式,但是单端接线的方式还仍然存在。此外,还有一些配网采用两种接线方式混合的方式,但是两种接线方式并不能实现很好的融合,还会影响整个电网的运行。众所周知,配网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气候因素、地形因素、经济因素都会对配网产生影响,影响供电能力,造成供电需求无法满足,这些外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配网工程的建设。 2.4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存在问题 在一般配网的建设中,只有在单相接地出现事故以后不接地系统才能变成中性点接地系统,接地电流短时间内的增加会造成电网绝缘老化的速度。另外,一旦线路被外物穿透,如果这时候的电网不能跳闸,超负荷的电弧热量也会损害电网绝缘,使电网出现短路,严重影响着电网的运行安全。在电网出现接地故障后,会产生过量的超额电压,从而加剧了电源开关、变压器的不稳定性。 3解决施工技术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遵循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 在进行配网工程施工前要对工程所处的实际环境进行实地勘察,根据实际环境确定合适的配网铺设线路。由于配网的供电方式相对较多,所以应该对配网线路进行分段铺设,且每段应该有分段开关相互联系。在配网主线的施工中要把不同变电站的不同母线或者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做成电源点,同时要把这些母线做成单环型状,一旦发生配网故障就可以及时找到事故地点,把损失降低在最小的范围内,在最小的停电范围内实现电力的检修,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在安全性方面,可以给用电量大的用户配置双电源,以保证紧急情况下的正常用电。 3.2做好施工项目的科学规划工作 在配网施工项目的规划应该以现场勘查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要详细勘查配网架空走廊详细的使用情况,了解配网架空走廊各种线路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以便在后期的改造规划过程中可以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计划。同时要根据调查结果对施工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架空走廊的建设能够满足配网的要求和实际需求,减少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之间的偏差,保障配网的安全运行。在配网施工项目区域的设置时,要把配网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明确各个区域的供电功能和范围,从而达到降低配网整体负荷率的目的。在进行单个区域的设施时,要合理设计区域内配网线路,根据不同需求布置不同的线路。同时还要给配网线路流出足够的位置,以便出现问题时更改线路,实现电力的正常供应。 3.3减少外力因素的影响 要想减少外力因素对配网工程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提前勘察施工环境及地下线路地理环境,了解配网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下线路的实际应用情况,在明确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地下线路走向和位置。其次要充分了解各个用电区域的用电情况及用电负荷,并根据这些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方案。 3.4完善配网的接地方式 在配网工程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电网绝缘、继电保护的要求,参考其他配网工程建设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实现配网接地方式的转变。配网接地方式可以采用单相接地的方式,出线故障后可及时采取停电保护的措施,避免影响的扩大。此外还可以把Z型变压接地器作为一个中性点并配以电阻装置,这样一旦出现线路破损的情况就可以防止发生短路的风险。 4结语 配网电力工程的建设对整个电网的发展甚至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配网电力工程建设的技术。但是目前配网电力工程建设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从实际情况入手才能解决配网电力工程建设的技术问题,保证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减少事故对电网安全的影响。 作者:陈小辉 单位:福建省漳州电力公司
林业毕业论文:林业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一、林业重点工程概况 1.1退耕还林工程 1999年9月,区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6年底结束,累计完成造林任务0.4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0.21万hm2,荒山造林完成0.22万hm2。生态林总面积0.41万hm2,经济林总面积0.02万hm2,分别占造林总面积的95.4%和4.6%。1999-2002年,区划调整前,区辖区总面积为52km2,2003年,市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区辖区总面积增加到309km2。区划调整前省、市下达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指标为0.04万hm2,只占工程总指标的9.2%,而区划调整后上级下达工程建设指标为0.39万hm2,占工程总指标的90.8%。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区区划面积的加大,赋予了退耕还林工程更大的活动空间。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2012年底市、县联合自查结果统计,区退耕还林工程面积保存率为100%,退耕地还林苗木保存率为92.5%。 1.2三北防护林工程 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始于2001年,截止2012年底累计实施完成省、市下达指标0.24万hm2,范围涉及四镇四个涉农办事处69个行政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7%。其中属集体权属(荒山、荒滩、荒地等)的营造林面积为0.16万hm2,占造林总面积的66.7%;属个人权属(耕地)的营造林面积为0.08万hm2,占造林总面积的33.3%。根据市、区两级政府有关林业工程要和市“创建”工作紧密结合的要求,从2004年以后,三北防护林工程除兼顾山区绿化外,更加注重了郊区绿化,包括道路、近河堤等地类逐步的纳入了工程实施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实施以来,进入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的道路、近河堤绿化折合面积约0.02万hm2,占总体造林任务的11.1%,有效的改善了城市周边的环境,为全市“创建”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1.3天然林保护工程 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任务较少,仅在2008年和2012年分两次下达区天保工程人工造林0.02万hm2,截止2012年底已其全部完成造林任务并通过了上级验收。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1荒山造林保存率差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对荒山造林和退耕地造林国家补助政策存在较大差异,造成群众对退耕地造林热情很高,而对荒山造林少人问津。荒山荒地又大多属于村组集体所有,同时由于立地条件、地处偏远等原因,即使村组集体造了林,也无力进行有效管护,造成荒山造林各项指标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统计,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苗木保存率只有32%左右。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虽然不区分退耕地和荒山,只执行一个标准,但是,国家规定的单位造林投资标准仍然和现实相差甚远,造成了有些村组贷款造林,这样就加重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财政负担。 2.2郊区林木管护难度大 区属市三个城区之一,市区22.4km的北坡段全部位于辖区境内,沿坡居住的市民量大,单位众多,加之近年来北坡公园、代家湾生态示范区及“农家乐”的建立,使人流往来更加频繁,给坡面林木管护及防火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2.3陡崖绿化步伐缓慢 市区北坡段经过多年绿化,除罗家塄、福临堡、北坡公园、代家湾示范区及蟠龙坡头等几处节点植被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外,其它地方仍给人一种黄土裸露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陡崖没有绿化。据粗略统计,北坡段陡崖大约有三十几处,其中高度超过10m的陡崖就有十几处。代家湾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曾搞过陡崖绿化试验,栽植了约100m2的迎春花,由于代价高,无法大面积推广。 三、建议 3.1实施专业队造林,确保工程质量 区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以来,专业队造林所占比重并不大,据统计造林面积只有约0.06万hm2,只占全部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的9.5%左右,而且大部分为荒山造林。通过近年来的观察,这些造林地块苗木保存率等指标普遍高于村组造林地块,这说明一点,就是实施专业队造林是一个解决荒山造林难度大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被外县区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3.2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确保造林成果 建议在市区北坡段成立专门的林木管护单位,具体负责该区域的林木管护工作,护林人员由各行政村推荐,镇街部门审核后报区林业局备案,由区林业局统一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工资发放和管护效果直接挂钩,以增强护林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3.3积极探索陡崖绿化模式,提升市区整体景观效果 对市区北坡段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搞清陡崖分布、高度等基本现状,制定具体绿化措施。选择适生树(草)种,在局部地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成本,全面推广,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北坡的整体景观效果。 作者:唐颖单位:省市区林果技术推广站 林业毕业论文:城市林业资源调查管理论文 一、林业资源调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林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为什么有许多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少见林,为什么大量荒山秃岭依然如故,为什么沙漠面积不仅没有控制住,而且仍在继续扩大,为什么要求人们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而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事情还屡见不鲜;为什么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始终没有制止住。虽然近年来,林业管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国营林场有所发展,但林业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森林覆盖率只有23.3%。而且森林分布不均,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单位蓄积量低,每2m3/667m2左右。例如,某地区水源减少,全区40大片水源林区的364条中小河流中,有21条断流,103条流量减少一半,146条流量减少1/3。全区水土流失严重,据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是1200000hm2,近10年来达到2133333.33hm2。全区平均每年流出区外的沙量3200万t,这些流走的表土所含的氮、磷、钾肥量共72万t。水库河道淤积,附近水电站建成运行后,1961~1979年共淤积1.24亿t,平均每年淤积650万t。多数河流上游有的地段河床抬高2m左右。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林业生产和生态朝不利方向发展,这是值得严重注意的。要认真总结30年来正反二方面的经验,进行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包括荒山林地土壤普查、林业土地种类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经济调查和搞好林业区划,调整林业建设布局,这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是领导林业生产的基本功,需要认真对待。 二、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分析 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工作要点和县级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林业土壤种类及其分布,林业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对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等条件综合评价。提出林业分区划片的各区林业发展方向,森林覆盖率规划,林种、树种结构和布局,增产途径和关键性措施,达到充分利用林业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具体要求:在农业土壤普查中完成林地、荒山土壤普查任务,提出县级林业土壤分布图和土壤普查报告;在农业资源调查中,完成林业资源调查任务,提出森林分布图和林业资源调查报告(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专业、专题和林业经济等调查报告);在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中完成林业区划任务,提出林业区划报告,绘制林业区划图。这是制订规划设计的基础材料,是调整林业生产建设布局的可靠依据。 三、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程序 根据林业区划和县试点工作的要求,应把土壤普查———资源调查———专业区划统一串起来,由一个队伍负责完成较适宜。好处是:既分工又合作,一个整体,有利于搞好林业区划工作。整个程序大致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3.1成立林业专业调查组 在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按专业归口,任务到局,组成林业资源调查区划队,队伍要少而精,任务具体落实到专业组,一般可分为:林业土壤普查组,负责山地林地土壤普查任务;土地资源组,负责地貌、地类、土地资源类型调查;立地条件型组,负责荒山、林地立地条件型、林分类型的调查,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服务;森林资源动态组,负责调查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及其发展的趋势;林业经济组,负责调查各分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林业建设投资、经济收入分配,林业技术经济指标,林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林业区划组,负责各专业综合、专题调查,林业区划工作。 3.2搜集现有资料 搜集近年来各种林业资源调查、专业调查、专题调查资料,地形图、地质图、森林分布图、各种区划图,准备各种调查用具、表格、技术资料等等。并由县林业局抽调熟悉林业情况的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座谈讨论,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林业区划初步方案,拟定林业调查研究提纲。 3.3外业调查 按各专业组进行调查,尤其应注意生态经济、林种结构、林业优势等专题调查。例如要选择多林变少林、无林或少林、无林变多林的典型,调查其变迁史、原因、趋势、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林区气候、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农林牧生产、生活水平、收入分配、人口变化、五业结构、农村景况;要调查各县的林业优势具体项目、产值、比重,林满、树种结构和布局,提出发展林业生产和如何发挥林业优势的建设性意见。 3.4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外业调查材料,分别计算、统计汇总、综合分析、研究林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修改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编写调查、区划报告,绘制专业图表。各专业组既协调又不完全协调的关系,各专业组各自编写报告提纲,阐述各自的条件、基础特点、分布规律,生产潜力,关键问题和措施,绘制各专业用图。 3.5调查区划的成果审议 由县林业区划队,提出初步成果,报请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专门学术会议审议,同时,征求干部、群众代表意见。农业区划提供森林资源条件、评价以及发展方向。 四、做好城市林业调查工作的建议 4.1要确保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工作的质量 建议各县选择好林地土壤普查、林业资源调查、林业经济、林业区划等专业组的组长,组长应该由技术水平较高、业务熟悉、责任心强、有组织管理和业务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城市林业调查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学科、多专业。特别是编写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的技术人员应该是由有多专业综合能力,对实际情况特别熟悉,又能写作的技术人员担任。 4.2要研究最合适的森林覆盖率和最合理的林种结构 建议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树立生态平衡观点,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山地60%、丘陵40%、平原15%~20%的覆盖率是有可能实现的;树立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选择最佳林种结构,增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比重;树立发挥地区特长的观点,发展有竞争能力的传统产品,例如八角、玉桂等;要有一树多用的观点,既是用材,又是水源、薪炭树种,搞好林种内部的优良树种结构。 4.3搞好专题调查 选择一、二个多林和少林的典型组,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森林多与少和无林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农林牧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灾害、气候变迁、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等变化;总结经验,提出今后农林牧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每个县都应该树立一、二个如何扭转生态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典型。 五、结语 要有效地解决城市林业资源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一定要立足实际,找出现有的调查方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森林资源调查方法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彻底地摸清森林资源的生长规律和分布特点,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虽然我国林业资源调查已经初显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想实现对林业资源全面的科学的调查,达到林业经营管理的最优化,还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及政策的支持。 作者:林皎单位:贵州省林业学校 林业毕业论文:林业制度改革管理论文 一、林改成果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林业的管理过程中,森林防火是一项很重要的管理项目,因为森林火灾的发生是一种很复杂的自然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森林的防火工作人员一般要面对一些很复杂的数据及信息,根据者信息去实施林火的预防以及扑救善后等工作,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采用GIS技术结合林改的成果图进行分析,可以及时有效地呈现出应该预防火灾的地点或是已发生活在的位置,有利于林业管理工作者作出相关决策,进行火灾预防或扑救的实施[1]。(1)根据已知经纬度查询地理位置。在林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形成的林改成果图,对于森林防火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林改成果图可以直观反映出相关经纬度数值的标注点是非林地还是林地,进而进行可疑热点森林火灾发生与否的确认,如果已发生火灾,可很快查询出林火周围相接林地的信息,确定发生林火的坡坡位、坡向等相关信息,并利用林改的数字成果资料及相关数据,进行防火及灭火工作的布置和开展。乡镇林业防火管理中,在接到可疑热点经纬度值时,工作人员应首先输入经纬度对热点的辖区范围进行确定,同时与所在村、组干部及时联系计划设计出最佳到达路径,实施林业的灭火或防火。如果是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接收到卫星可疑热点时,可根据林改的数据资料进行热点位置的确定,及时通知乡镇相关部门进行核实,进而实施森林防火。(2)结合GPS技术。在森林防火中,可利用GPS技术进行地理位置的确定,并将其位置信息转化成GIS数据格式输入到GIS中,产生相对应的地图,方便森林防火的进行。运用GPS技术也可将采集到的位置路线等转化成点、线以及多边形数据,并结合扑火工作人员的位置信息,在指挥部形成统一的地图进行综合性的指挥,对于前进位置以及路线等进行灵活的调整指挥,利于扑火工作的展开。(3)现场报告与林火定位。在森林救火的实施中,因为GIS技术具有查询功能,可对扑火现场的模糊信息进行查询,对其位置进行清晰地定位,或者现场的经纬度或大地坐标的直接报告,然后利用GIS技术定位,让扑火指挥者及时掌握相关的数据及位置信息,进行综合调控[2]。 二、林改成果在资源林政管理中的应用 (1)林业规划的设计。在林业管理过程中,对林业的规划设计是很重要的管理项目,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对林改成果图和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小地名以及户主的姓名、树种以及面积的大小、起源等进行合理的规划,生成各种林业专题图和林相图,满足生产发展过程中,县乡级工作人员进行各种规划设计时的数据及资料要求,更好地对区域的生产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2)矢量数据的建立。林权制度改革后,会形成相应的栅格地图,而配准好的栅格地图上面有相应的地理坐标,是制作森林资源管理用图的是必要资料,县级森林资源管理者可用栅格地图的图像作背景,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创建主流地理信息系统shape文件格式,通过这种方法,县级森林资源管理者就可以独立制作出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矢量数据,有利于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3)森林限额采伐管理。林区制度改革后形成的林改成果图,可以明确显示乡镇以及村。组的森力资源分布状况,这样有利于林业管理者在下达采伐限额的指标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与此同时。在确定所管地区森林资源经营措施方面,经过林改成果图的运用也可以实现以小宗地为单位的动态经营管理,促进了林业管理的发展。在林业管理过程中,资源管理部门在办理林木采伐手续时,应根据用户提交的申请,结合林改的数字信息资料进行采伐地块的查询,并根据多重属性对小宗地进行详细查询,比如对采伐设计图的界限以及权属等等的查询等,林业管理人员还要结合林权证管理系统进行对林权证合法有效与否的查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审批发证,在此过程中,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审批新建一个图层,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通过这种方式,为以后的防备重复办证查询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有利于森林限额采伐的管理[3]。 三、为林业生产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依据 林权制度改革的进行过程中,查清了所在县以及乡镇的林户所经营的林业面积以及地块分布等情况,还有主要经营的树种及相关生长情况,形成了一定的资料和数据,而从这些数据及资料中可以研究分析出所在地当年林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先进的林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林业经营者可采用的先进生产技术等信息,为研究林业生产的技术和相应的林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数据资料的支撑,为林业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数据及资料的保障,有利于林业管理的更好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经过对林权改革制度数字成果的积极应用,在森林防火方面、资源林政管理方面以及林业生产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林业管理的过程中,大幅度减轻了林业管理人员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以往的不合理业务流程进行了积极改善,也完善了对林业的管理,提高了林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林业的经营及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有效的决策辅助,为林业管理的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基础资料和保障,促进了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 作者:卢小锁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林业站 林业毕业论文:林业档案管理论文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 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林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作为林业单位领导,必须要对林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楚地认识,要对林业档案工作在整个林业工作中的定位有清晰地了解,必须要切实认识到林业档案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整个林业工作的发展形势,整个林业工作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也可以通过档案工作完成的质量得以展现。因此,要切实把林业档案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处理,加强它的步骤性与组织性是相关领导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整个林业单位形成从上到下重视档案工作,将落实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任务从预案到实践最后总结的全过程分派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将其作为考核某些部门和管理层工作的关键部分,这样才能让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按部就班地实施。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以自身的实际情况情况为依据,遵守国家相关的制度与法规来对本单位的管理规程,特别是档案管理工作规程加以建立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使相关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合理化高效化,使该项工作在国家制度和单位规程的规范下实现良性发展。这项管理制度不能成为一项笼统的制度,要尽量落实到各个部门,做到发生问题可以立刻找到相关责任人解决。例如针对档案管理员的目标责任制度要落实,制定从上到下统一的技术标准等等。要及时修订与完善各个级别的管理规程,以档案管理工作国家规程和单位制度为准绳,严格履行立卷、归档、查借阅、规划的相关手续。对于档案室的建设,一定要做到各个部门的林业档案按照亩、案卷编号并且分类依次码放整齐,以便随时调用。不论借阅还是查阅档案必须有详细记录,涉及时间内容借阅人等,借阅完成后及时归回原存放处。建立人工手写档案的同时也要分时分批地将档案信息录入到计算机内。电子档案必须明确录入人姓名、案卷档号、题名、责任者、文件开始和结束时间、总页数、保管期限、归档日期等项内容。把维护和保养案卷和存档微机的任务以部门为单位分派出去,做到设备、案卷丢失损坏或使用故障能有专人负责。要将管理维护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年度相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的重要审核内容来抓,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分解到人。 三、加大对高新技术运用的力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这就为林业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当前,很多地方的林业档案管理还沿用传统的人力方式,应该说,传统的人力手工操作对几十年内积存的林业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无疑是低效率高投入的,而且出错率也高居不下,对林业档案工作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适应和满足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工作的需要,在林业档案管理工作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必须被大量引入,与现有的管理体制融为一体,发挥巨大的作用。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在林业档案管理方面也不例外。这种方式拥有更易保持的存储介质和更高效的信息传导途径,运用微机和网络技术可以大量减少人员成本,大大降低人工录入的统计误差,也实现了对财力的节约,达到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的增强。基于此,在该项工作中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汇总、调查和打印输出等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林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最大限度地让林业档案在存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营运该项技术节约各种成本的同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对于档案信息保密的要求增高,要注意相关领域技术的掌握。 四、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在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中,林业档案管理专业性高于其他同类工作平均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微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更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因此,高素质的林业档案管理技术人员培养,达到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的初级基础目标,就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工作。要依据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和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系统计划,甄选年轻从业者做到德才兼备、具备档案管理相关专业技术的同时更要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烈。对于这些被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定期进行分批次的培训,通过与不同地区林业单位的交流学习对他们的综合素养进行提升。在这之后对他们进行岗前考核,合格者正式进入档案管理工作的队伍。同时,对于现有的工作人员继续加强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力度、特别是计算机、外语、网络、保密等相关技术的培训,引导这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稳定和创新并重,让新老工作人员通过工作研讨会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树立先进的学习榜样予以职位升迁或者物质上的奖励,对于不能严格遵守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相关规程的人员,先警告观察一段以观后效,对持续违反规程的要施以惩罚,情节严重地开除出工作队伍,真正做到赏罚分明,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我国林业建设发展事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严玉莲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林业毕业论文:低碳林业经济论文 1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改善当前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林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清洁能源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林业发展有助于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由于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森林资源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储存了大量的碳资源。森林资源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中。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资源的排放,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 1.2林业资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 森林资源是比较重要的可再生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不可再生资源已经被开采殆尽,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成为人们面临的生态问题。森林资源的种植可以提供众多附加值和林产品。同时林业经济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发展日益迅速。 1.3林业发展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具有很好的生态保护功能,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湿度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林业的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在一些荒漠化地区进行植被种植可以缓解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同时可以发挥净化空气和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为人们提供相对舒适的环境。 2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有效发展途径 林业发展在低碳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今后的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和鼓励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优势。 2.1加强植树造林的步伐 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森林覆盖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方面需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植被的开发程度过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的荒漠化,这不仅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也影响周围人们的生活。国家应该对植树造林活动进行规划,对一些开采过度的地区进行强制性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另一方面需要重视植被保护,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惩罚力度,对于一些破坏植被的现象进行严惩,通过防治结合的形式,保护植被,发挥森林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2增加林业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 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今后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一些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延误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增加一些资金投入,鼓励山区林业经济的发展,比如通过资金补贴方式。除了经济和政策支持还需要技术支持,林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林业产业链的发展,林业种植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由于一些地区缺少技术支持,林业种植业发展不理想。一方面可以派一些专家深入山区进行现场指导,对于育苗,植被维护等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组织知识讲座丰富人们的种植技术和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当地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 2.3完善林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 林业发展需要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林业经济网,促进林业经济的循环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林产品缺少市场,导致林业经济发展缓慢。在信息社会,林业发展需要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否则将难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对林业发展提供最基础的种植信息和技术信息,其次需要对林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确保林业产品的市场。林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积极性。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林业经济进行管理,提供专业的服务,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强林业科学研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发挥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实验,通过有力的科学支撑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一方面需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林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研究,将林业生产与低碳经济相结合,发挥其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找到林业与低碳经济的契合点,对林业的降耗减排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出比较完善的技术,确保林业作用的发挥。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示范性基地的方式进行示范,随时监测气候变化,制定出可行性的措施。 2.5加强宣传 林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林业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未得到相应的推广,人们对于这一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通过媒体等方式进行林业作用的宣传,号召大家从自我做起,加入到低碳经济中,并积极支持林业发展,发挥其作用。 3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发挥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努力寻找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的契合点,通过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促进林业发展。环境的恶化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这不仅仅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自身做起,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谢智勇单位:榆林市榆阳区林木种子站 林业毕业论文:林业发展中的低碳经济论文 1低碳经济含义 “低碳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空前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遏制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低碳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谋划和争夺新经济发展空间的动力和举措。 2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能为低碳经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林业担负着保护和发展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而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气候、保护物种、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功能。其次林业还为低碳经济提供丰富的绿色能源。森林是重要的资源库、能源库和绿色经济体。森林能持续提供多种林产品,如木材、食物、化工和医药原料、生物质能源等。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效益好,而且不会像有些低碳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还会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林业产业是安全的,可以真正实现固碳和减排,因此林业措施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证人类福祉的“低碳”最佳选择。 3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途径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低碳经济中大有作为。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这个过程国际上把它叫做碳汇。森林具有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特性,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把林业纳入低碳经济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2)加强大径级珍贵树种培育,利用房前屋后等非林业规划用地种植名贵树种;(3)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节约木材,加强废旧木材回收再利用;(4)鼓励非木质生物质代替木材,大力发展灌木林和竹产业;(5)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 4林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规范林业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强化林业资源管理的资金和机构保障,大力打击滥砍滥伐以及非法收购木材等现象,确实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进一步规范林业资源的流转机制,进一步激发林业的活力;进一步完善木材的流通市场管理机制,减少对区域内木材流通的行政干预。 4.2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继续运用财政政策引导林业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木材加工生态园区,并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4.3加大科研投入,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大对林业科技资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开发与应用步伐。深入开展种苗繁育、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4.4积极鼓励节约木材资源和发展林业非木质利用产业鼓励以竹、秸秆等木材替代物为原料生产板类产品;鼓励企业加强木材的防腐处理,提高木材的性能,延长木材的使用年限;鼓励废弃木质材料回收利用,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废弃木质材料分类回收体系,保证木材资源再生化的物流链条。积极探索林业非木质利用,寻找不砍树又能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的新道路。大力发展花卉、名优特经济林、森林食品、生物制药、森林旅游等林业非木质利用产业,既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又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 4.5加大宣传,引导全民参与低碳发展要积极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改变固有的消费观念;从市场需求上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5结语 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有着工业所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林业拥有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重要资源———森林。因此,发展林业产业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类福祉的真真正正的低碳选择。 作者:赵卫波单位:河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林业毕业论文:林业资源变化影响要素及策略 本文作者:董芳芳作者单位: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滩歌林场 林业资源与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尤其是近30年来的全球明显变暖,区域气候特征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研究表明[9],天水地区近50年(1961-2006年)来气温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量表现出下降趋势。而最近30年气候变化也是类似的特征[7],其中20世纪的70-80年代主要气象要素变化不是很明显。但90年代以来,气候骤变,干暖气候演变趋势明显加快,平均气温较70-80年代值偏高。最高和最低气温增高趋势也极为明显。降水量20世纪70~80年代变化不是很大;而90年代以来,降水量明显偏少,较上一时段平均值偏少13%~20%[7]。总之,近30年气候变化表现为总体上的暖干趋势,以20世纪90年代为转折发生突出变化。小陇山林业资源变化显著[7]:林地总面积1985-1994年呈增加趋势,平均年增量0.091万hm2;1994年以后显著减少,至2000年年平均减少林地面积0.297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994年61.93万hm2,较1985年增加1.15万hm2;1994年后亦呈显著减少趋势,到2000年减少林业用地1.77万hm2。这可能与90年代的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有密切关系。在本研究中,主成分分析获得的气候变化对林业资源变化的贡献率Vi为56%。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是,气温升高,植物蒸腾量增加,而降水减少,使得降水成为林业生长的限制因素,林业面积也会发生一定的减少,反映了气候变化对林业资源的影响[7]。总体上,小陇山林业资源面积呈减少趋势。总面积、林业用地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均呈减少趋势,特别是1994年以来显著减少。已有研究对天水市除了小陇山之外的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10],天水市辖区内国有林区有林地面积、林分结构质量等资源变化与小陇山林区基本一致。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森林资源的显著减少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区内气候向暖干趋势演变关系极大。综上分析表明,气候变化与林业资源变化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反映了较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林业资源变化的主导作用。 林业资源与人类活动和政策变化 本研究中,人工种植对林业资源变化的贡献率Vi为18%,乱砍滥伐的贡献率Vi为33%,二者共构成了15%的贡献率,即人类活动破坏造成了森林资源减少较为明显。政策变化作用的贡献率Vi为7%。总体上,近期实施的天保工程对林业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区域环境起到了经济的作用,减缓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林业资源过度开发的趋势。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基础上,对林业资源产生重要作用的另一因素。 对策 首先,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如航空测量、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进一步开展区域内林业资源的调查和数据库的建立和资源管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环境。其次,继续对林业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强化天保工程的实施,坚持不懈,无疑将会对该区的自然环境和林业资源起到重要的保护和改善作用。严防人类活动对林业资源的破坏,鼓励植树造林。实行封山育林,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林业毕业论文:区域林业资源状况及方略 1森林资源总体质量较好 1)森林覆盖率较高同安区森林覆盖率为53.7%,森林加灌木林地覆盖率58.6%。2)森林区域分布明显同安区森林资源分布呈较为典型的区域性分布,主要集中在莲花、汀溪两个镇和汀溪、祥溪两个国有林场,其森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区的64%和80%。而其余6个镇的森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区的36%和20%。森林覆盖率高于60%的有莲花、汀溪两个镇和汀溪、祥溪两个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低于30%的有大同街道、洪塘镇、西柯镇。3)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同安区树种种类丰富,但存在针叶林多而阔叶林少,全区林分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面积1.95万hm2,针叶树、阔叶树的面积比为86.9∶13.1;蓄积比为83.4∶16.6。优势树种中,针叶树主要为马尾松,其面积占针叶树面积的82.6%,占林分总面积的71.8%;比例严重失调,结构日趋单纯,病虫危害严重,这在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造成森林防护功能减弱,生态环境日益失衡。同安区现有灌木林地0.32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0%,占全区幅员面积的4.9%,主要分布在莲花、汀溪山区,对灌木林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同安区林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森林旅游资源丰富 同安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有莲花国家森林公园、蝴蝶谷、衫际内、云顶山、北辰山、西山等等,是厦门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但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旅游接待和设施建设水平也较低,尚需进一步加大投入,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森林旅游资源。 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对策 1积极尝试林权配套改革,促进森林资源培育 几年前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流转,建立“产权归属清晰,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顺畅,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切实减轻林农负担,保护林农的林地、林木产权和收益权,从而调动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现在要积极进行配套改革尝试,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林权改革的巨大效益,大力培育森林资源。 2结合森林工程的实施,实现林业新跨越 同安区目前林地生产力不高,林分质量较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格局。生态风景林建设、大造林和“三沿一环”(沿路、沿江、沿海、环城)林分补植修复等森林工程的实施,为同安区的林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无疑是我区林业大发展的良好时机,为此我们必须借助森林工程的实施,加大林业发展的力度,提高林地质量,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为林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几年内,一是建立起具有竞争优势的林业产业体系;二是要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化林业迈进的改造步伐;三是要延长林业产业链条,实现加工、流通环节的多次增值;四是要让林农直接参与得利,努力增加林农收入。具体是借助森林工程的实施,利用优良的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严格管护,充分延长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3加大生态旅游建设的力度,培育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安区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旖旎的自然风光,使同安区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是同安区一项重要的绿色、朝阳产业。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生态资源是旅游资源的根本。所以,依托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同安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无污染产业。要结合生态风景林建设和“三沿一环”林分补植修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丰富森林景观。目前,同安区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不够健全,这都需要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外商来进一步挖掘我区旅游潜力,提升旅游品质。 4加大投入,科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 首先要改进造林育林技术,确保造林质量,加强后备资源的培育。近年来全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显著提高,因此在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的同时,应加大科技含量,提高造林质量,促进林业朝着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其次,加强对人工林的科学经营管理,特别是近几年营造的巨尾桉速丰林,必须加大投入,实施科学有效的营林措施,促进林业生产,提高林地生产力。 5提高森林分类经营水平,提升林分综合产值 根据森林分类经营理论,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同安区的区位优势和目前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实际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突破传统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又能反映林业特点的发展模式,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确立生态林和商品林两大经营体系,并逐步把比例调整为6∶4。对于商品林的生产经营,应以现代化手段大幅度提高森林的生长量,发展速生丰产的高效林业;对公益林应加强保护,结合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风景林建设和“三沿一环”林分补植修复,提高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毕业论文:浅谈省域林业资源发展 本文作者:祁顺莲作者单位:青海省互助县五峰镇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 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制定,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林业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制定。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际制定中,结合现有的发展模式,在弥补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时,还大大推动了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针对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大力开发生态经济林 在推动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经济林的开发,能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满足该地生态效益的需求。从当前青海地区生态经济林的实际发展状况能够看出,生态经济林的开发种植,需要结合该地的气候环境、水利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确定。而优质的经济林,主要取决于生态经济树种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经济林的经济价值,才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该地经济的发展。青海林业部门在这一问题上,选用了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类植物,在取得一定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果农的经济收入,为青海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开发力度 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非公有制林业在发展中,至今仍处于落后阶段,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在发展中,逐渐朝向森林多目标利用阶段过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青海林业资源在进行非公有制发展时,在相关部门及科研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程度。在其实际开发中,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青海省的实际绿化面积能够看出,大量的荒山荒地需要绿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土地条件;其次,从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程度能够看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对木材的需求量较大,面对当前国内木材生产的严重短缺,非公有制林业模式的运用,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工业生产对林业的需求;最后,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针对农村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结合上述提到的市场空间,都对非公有制林业模式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我国在实际发展中,针对非公有制林业模式的发展,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规范,导致非公有制林业在发展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在阻碍我国林业建设的同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充分认识和全面发挥人工林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 结合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的实际发展状况,在实现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人工林的大面积种植,在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经济价值时,还能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结合青海地区现有的林业资源,通过大力大战人工林,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青海地区的森林面积,在改善青海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多种森林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针对人工林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除了扩大森林资源面积外,还体现在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上,值得大力推广。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青海林业资源的实际发展状况,要想从根本上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部门能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青海现有的林业资源制定出科学完善的管理措施,并将其落实到林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在避免滥采滥伐的同时,还应将林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杜绝牺牲林业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青海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可用的林业资源。 林业毕业论文:林业资源数据采集体系 本文作者:陈刚刘鹏举李志清唐小明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系统框架设计 林业资源监管通用数据采集系统采用C#语言、ArcEngine和开普互联智能表单平台进行设计开发。系统分为B/S架构的Web配置系统和C/S架构的桌面系统两部分,如图1所示。这种设计方式基于:1)B/S架构已成为林业业务系统的主流架构,借助配置系统以便将通用数据采集系统与业务系统进行集成;2)使桌面系统可以专注于数据采集,实现与业务流程、功能的松散耦合。Web配置系统包括数据交换以及桌面系统的配置管理功能模块,支持本地和远程配置方式。数据交换通过将事先制作完成的支撑数据提供给桌面系统,作为各业务数据采集系统运行的基础,并将采集完成的数据返回数据库,提供给其他业务系统使用。配置管理支持对采集数据、支撑数据以及桌面系统功能界面的配置,并将配置结果保存在XML配置文件中,作为桌面业务系统运行的基础。通过配置系统为桌面系统提供支撑数据并进行相关配置,就可以为不同业务定制数据采集系统。桌面系统包括通用功能元件、业务系统配置、动态数据的管理以及界面的生成4个功能模块。通用功能元件包含数据采集的一般功能。业务系统配置提供配置内容的读写功能。动态数据管理根据配置实现对不同业务支撑数据的访问、更新以及采集数据的导出。界面生成根据配置信息生成特定于业务的系统界面。桌面系统框架采用变种MVC模式(模型--视图--控制器),该模式采用数据驱动设计[9],使得视图、控制器和模型可以随业务而变。在数据层,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分表存储,空间数据表只存储与业务无关的图形信息,从而能以统一的形式访问、处理及显示空间数据,不受业务变化的影响。而与业务紧密相关的属性数据单独存储在属性表中,并将与属性数据相关的视图、控制器及模型的变化存储在用开普互联智能表单平台制作的表单文件、数据映射文件中,系统在运行时就可以基于表单文件、数据映射文件及配置文件动态地构建视图、控制器及模型,从而将业务数据的变化隔离在源代码之外,使源代码高度内聚,不会变异。由于两类数据的处理方式不同,数据间的完整性通过逻辑校验来保证。 关键技术及实现 林业资源监管通用数据采集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智能配置、界面自动生成和动态数据管理技术。 1智能配置技术 智能配置技术是指将与业务相关的变化信息存储在配置文件中,系统在运行时读取配置文件,根据其中的信息实现对不同业务数据采集功能的定制。当业务数据采集需求发生变化时,仅需通过改变配置信息就能满足需求,这样既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又能保持系统的稳定。数据采集系统通过配置系统实现智能配置,主要包括系统配置、采集数据配置两方面。(1)系统配置。系统配置包括支撑数据、用户功能界面配置两部分。支撑数据的配置内容包括数据版本号,采集人员的账户信息及该账户关联的业务名列表,支撑数据中各数据名称、类型、对数据操作的命令和命令状态列表。版本号为自然数值,作为数据是否需要更新的依据;业务名列表的形式为“Reforestation/造林,Harvesting/采伐”,前面是业务系统的英文名,后面是对应的中文名,之间用反斜杠隔开,指明账号可以使用的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名称为数据文件的名称,类型包括数据库、表和普通文件。命令指明了如何处理数据,包括覆盖、更新、添加、删除4种。命令状态包括已执行或未执行,决定系统是否执行命令。用户功能界面配置内容包括功能元件、逻辑验证规则和表单配置。功能元件和逻辑验证规则的配置目标可以是单个图层或整个系统。功能元件的状态包括可见、隐藏、可用与禁用,当不需要使用某项功能时,根据功能元件的名称将其状态设置为隐藏或禁用即可。逻辑验证规则的配置内容包括SQL语句及其描述,通过执行SQL语句进行验证;SQL语句的执行方式不随业务变化,规则的描述为界面上呈现给用户的信息,如地类检查。表单的配置目标是图层,包括图层名、表单文件名及其描述,通过将图层名和表单文件名配对存储,就能根据图层找到对应的表单进行属性数据的录入,描述为用户界面上呈现给用户的信息,如造林模式表。(2)数据配置。采集数据的配置包括需要导出的数据版本号、表名称、数据记录主键序列以及其他数据文件的名称。数据版本是自然数值,作为外界是否需要下载该数据的依据。系统根据数据名称和主键序列导出数据。 2功能界面自动生成 功能界面自动生成以功能元件为基础,通过建立配置文件完成用户界面的按需定制。(1)系统功能元件。系统是功能元件的集合,功能元件可能是单个功能或一类功能,如图形创建是单个功能,图形编辑是一类功能,在界面上表现为单个控件。本文使用功能元件名称、控件名称、功能状态及功能描述来表达功能元件。对于用户而言,只需配置功能名称及状态来控制功能界面。系统功能元件信息存储在XML文档中,该文档需要按照模板文件制作,配置系统解析该XML文档,并在界面上列举出功能元件列表供用户配置。(2)界面生成算法。数据采集系统中涉及界面变化的模块主要包括:1)空间编辑和拓扑校验界面。该界面因功能是否需要使用而变化。2)属性编辑界面。该界面随数据内容和结构而变化。3)逻辑校验界面。该界面随校验规则内容而变化。界面自动生成以功能元件及系统配置文件为基础,通过解析配置文件动态生成用户界面,生成流程如图2所示。3个界面的生成算法各有不同。空间编辑和拓扑校验界面的生成是根据配置对WindowsForm控件的可见性和可用性进行控制来实现的;属性编辑界面的生成是通过加载开普互联智能表单文件到WindowsForm窗体中来实现的,开普互联智能表单界面如图3所示;逻辑校验界面的生成是通过加载验证规则到WindowsForm窗体中的列表控件中来实现的。 3动态数据库管理 动态数据库是结构和数据都可以随需要而变化的数据库[10--11],在本文中是指整个数据库的改变。数据采集系统以单一业务配置为基础,每个采集人员配备独立的设备和采集系统,但在人力和设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数据采集系统需要支持多个业务的数据采集或多个采集人员共用一套设备和系统。系统需要根据业务、人员职责调用不同的支撑数据。解决方案为:建立以采集人员账号名和业务名组合命名的文件夹,通过配置系统将不同的支撑数据放到对应的文件夹内。当用户登录系统时,系统依据账号列出可操作业务,采集人员从中选择业务名称,系统就可以将正确的支撑数据供给用户使用。 4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包括支撑数据的上传及采集数据的下载,使用配置系统完成,交换的数据放在该系统目录下。支撑数据的上传有2种情况:1)采集系统的定制。将所有支撑数据以添加命令上传,桌面系统运行时会判断是否存在数据,如果不存在数据,就会从配置系统目录拷贝数据到本系统目录,结合这些数据形成特定于业务的采集系统。2)部分支撑数据的变更。将部分支撑数据以添加、删除、更新3种命令之一上传,桌面系统运行时检查配置系统目录下的数据版本号,如果版本号小于配置系统目录下数据版本号,就按照配置的命令进行更改。数据采集完成并通过校验后,由桌面系统将数据导出并压缩,然后拷贝到配置系统目录。每导出一次数据都会累加版本号,系统用户根据版本号下载最新的采集数据。 应用实例 云南省临沧市数据采集系统包括区县级造林作业设计子系统、林权宗地变更子系统以及采伐作业设计子系统,全部在林业资源监管通用数据采集系统基础上配置而成。配置分为2个步骤:1)准备支撑数据。包括创建Geodatabase数据库、制作MXD文件、表单文件以及表单和数据库的映射文件。2)上传支撑数据,使用配置系统对支撑数据、功能界面以及采集数据进行配置并生成配置文件,与支撑数据一起作为桌面系统运行的基础。3种业务的配置文件及支撑数据生成的系统界面如图4~6所示。在界面上方,3个业务系统都具备相同的数据编辑、校验、查询、地图制作以及数据交换工具;界面主体为地图展示区域,不同业务系统加载相应的MXD文件即显示不同的地图数据;界面右方为属性录入界面,整个界面通过加载开普互联表单文件生成,不需要改变系统源代码就可以为不同业务显示不同的属性录入界面。 林业毕业论文:林业产权机制变革探究 本文作者:沈文军作者单位:盐源县林业局 林业资源产权的历史归属以及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林业资源产权主要由私人所有,随着林产制度改革的提出、实施、推进,我国林业资源产权主体也发生着变化。见表1。现如今,在《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导下,我国正在积极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努力完成资源增长、林区和谐、生态良好、农民增收的目标。但由于林业资源涉及到众多因素,我国林权安排还有诸多问题,不利于土地的合理配置以及林农的收入增长,更加不利于我国林业的长远发展。 林业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实例 江西省于2004年9月开始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武宁和铜鼓等8个县市先行试点。并于2005年4月在全省推广,“多予、少取、放活”是其指导思想。江西省宜春市通过大量的宣传活动,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明晰产权过程中,林权发证前进行三榜公示,保证了公开透明;补全了责任山、流转山、联营山的合同,明确了权责关系;严格落实减负政策,取消了不合理收费项目。最终评比时显示,该市“林改”工作综合评定结果均达到合格以上。成效明显,初步实现了“林农增收、林业发展、林区稳定”的改革目标。通过“林改”,实现了“一创四增”。 (1)“一创” 创造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新农村建设的5大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林权制度改革具体落实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解决了“四权”(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不清的问题,权责更加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 (2)“四增” 1)促进了农村社会民主化进程:各地在“林改”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使广大林农真正参与到“林改”当中来。在具体的“林改”过程中,按照村委会组织法规定的程序操作,由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保证了广大林农的“四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做到了“四公开”(程序公开、方法公开、内容公开、结果公开)。广大农民通过这次“林改”,逐渐形成了基本的现代民主管理法制意识,有利于农村社会民主化的进程。2)实现了林农的普遍增收:此次“林改”严格贯彻减负政策(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真正地减轻了林农的负担。据统计,“林改”政策共计让利于人民1•288亿元,由此,山区地区林农年人均收入增加48~156元,平原地区林农人均收入增加11~15元,实现了林农的普遍增收。3)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林改”前,林农的利益被严重损害,表现为有些地方木竹市场长期处于个别企业的垄断经营,甚至规定木竹只能以指定价格出售给指定企业,林农被剥夺自主经营权。“林改”后,各地均采取切实措施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经营,规范了木竹市场,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4)提高了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林改”以来,林农、企业以及民间资本对于林业的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林农造林积极性十分高涨,由“要我造林”转变为“我要造林”;企业造林成为新景象,由向政府要林转变为主动投资造林;民间资本也纷纷涉足林业,由过去政府投资为主转变为民间投资为主。 林业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1“林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林权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虽然山林产权得以明晰,奠定了林木有效流传的基础,但是分产到农户后,大部分林农经营的只是自己家周围的山林,而远处的山林却弃置不管;而且很多林农依然保留“土地就是命根子”的思想,导致他们不愿放弃土地,最终造成市场的供给不足。2)“林改”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治理木竹经营垄断的方面,虽然引入竞争机制,但是发现个别地方依然存在阶段性垄断经营(限制原木原竹流转、划定销售区域等);在指标的采集方面,个别地区出现指标采集不透明,采集没有落实到户等现象,干扰到最终的评估。3)林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条件下,林业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这两种风险的作用下,林农要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比较困难,个别林农连成本也难以收回。在江西省的例子中,宜春市没有完善林业风险防范机制,影响到了林木使用权,导致林木使用权的需求乏力。4)林业资源的转让以及评估难。随着林业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业资源逐渐增多的有偿转让,林业资产评估的工作亟待开展。目前,各地面临专业机构的缺乏,尽管林业技术人员熟悉林业生产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却没有资质对森林资源进行评估且没有签字权;而具有评估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却不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及缺乏林业知识的专业评估技术人才,以至评估价格难以令人满意,影响了林产改革的进程。5)监管措施滞后。林产改革惠及广大林农,但是需要有效的监管,否则容易产生“官商勾结”的现象,容易引发企业的“寻租”行为,使林农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不符合“林改”的初衷。 2解决方法 1)完善相关法律。有效的市场交易需要有配套的相关法律来保证实施。没有相关法律做后盾,市场交易一定会处于无序的状态;对于企业对管理者的“寻租”举动,应予以严厉打击,决不姑息。2)提供信息平台。各个省市都应根据各地自身的林区规模、交通状况以及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布局林业资源产权交易中心;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的资源,加快林业资源的交易,在各个地区建设信息平台,提高林权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便利林农办理业务。3)合理分配利益。林业资源具有典型的“共有资源”特征,容易引发“搭便车”现象。在产权界定难以保障所有相关人员的利益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就十分必要。一方面要加大对重点林区的财政分配力度,充分发挥重点林区保护生态的作用,在财政上也要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要实施合理的采伐分配机制,在严格控制公益林的商业性采伐的同时,放宽商品林的采伐。 林业毕业论文:林业资源监管体系之设计与运用 本文作者:王希营1张乐1文胜欢2作者单位:1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建设框架 系统总体设计从数据库结构和数据管理功能两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构造系统的数据库时,既要考虑结构的完备性、格式和编码的规范化,又要尽可能地避免数据的冗余。在构造拟建系统的功能时,以调查成果数据的管理需求为最终目标,充分利用已有软硬件和网络等基础,优先采用成熟技术,开发河南省林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保证建成系统实用、安全、可靠、可扩充以及容易维护。系统逻辑结构层面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实现层。具体的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系统总体的构架上包括C/S架构和B/S架构两大部分。C/S架构实现多功能的处理,变更,查询,入库,输出,日志等功能,用于业务处理和数据维护,该方式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够满足对海量图形数据,图像数据的管理等要求。B/S架构是当今最为流行的软件部署模式,客户端通过互联网,建立浏览器与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Web应用之间的连接,使用服务器上的资源。使用B/S架构框架模式,可不用在客户端安装软件,方便了系统的部署,同时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系统功能 为实现林业资源管理系统建库、管理、统计、更新以及汇总等核心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数据转换与入库、数据编辑与处理、数据浏览、数据查询统计与分析、元数据管理、制图与输出、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信息、林业网上办公、3维浏览和显示等。这些功能模块能解决以下具体问题。1)实现林业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按要求完成省厅数据库建设管理、元数据管理与服务、目录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模块等功能和服务,并且完成县级应用系统基础数据交换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2)实现对林业数据库的管理。完成了森林资源数据库建库、数据采集模块、矢量、栅格数据前期预处理、数据转换模块(包括格式、坐标、投影)、数据检查及处理模块、数据更新与汇总等功能和服务。3)实现对林业空间数据的操作。实现了图层设置与检索功能、空间查询模块、分窗浏览功能、叠加显示功能、专题分析功能、空间数据管理、空间数据维护与更新。4)实现林业网上办公自动化。通过将河南省林业系统各部门内部所有业务系统、网上办证系统等公共系统、各种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集成到一个整合平台上,提供河南省林业厅全部应用的统一入口,通过统一用户登录,提供统一的业务界面和结构更清晰、内容可订制的信息服务,实现各信息资源、各业务应用的集中与整合,达到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共享(如图2所示)。 通过系统功能建设,将为林业空间数据处理和业务办公自动化提供以下有力的软件帮助。1)延长数据使用期限,整合数据历史,减少外业调查范围和时间。2)系统的高稳定性,不但保持了操作的统一化也保证了林业数据的稳定性。3)节省内业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4)系统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也给操作带来很大的方便。5)经营管理更趋合理和科学化。 林业毕业论文:林业资源利用策略 本文作者:汪永生作者单位:枞阳县林业局横埠林业中心站 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要克服目前的消极因素,就必须在林业政策上进行调整。目前实行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不断地加以完善,要去掉不利林业合理开发利用的因素,为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在林地使用权的承包和开发、转让上大胆探索、解放思想,保护林业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在林业产权制度上要大力推进改革,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开发利用的好方法,在所有权、投资权、经营权上做到产权明晰,投资开放和放开经营,使得林木的生产有专人负责和利益均享,调动广大林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在林业生产和维护中能激发聪明才智,促进林区的经济发展。在造林方面,要推动“社会办林”,使得整个社会都参与到植树造林的热潮当中,增加林木的覆盖率,使得全社会都关心林木的生长和开发利用。 坚持科技兴林,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科技永远是决定一切的力量。要想使林业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重视科技的力量。因此,在林业资源地开发和利用上,要引进先进国家的林业开发技术,提高整个林业工业的科技含量,在有条件地林区建立科技示范点,以点带片,推动整个林区的科技发展。在市场方面,需要利用科技的力量,开发出市场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升林业产品的附加值,使得资源包袱变为资源优势,经济效益也会因此而提高。在林业地区的人力资源方面,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转变过去忽视人才的旧观念,确定人才开发的战略,使得林业科技人员觉得从事林业工作大有前途。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林业人员乐于到林业第一线工作。 实行立体开发林业资源,发展林区多元经济产业 林区丰富的木材资源需要加以开发和利用,但是,这只是林业经济的一部分,更多的非林业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得好,也能创造出不亚于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非林业资源范围广泛,包括林地资源、林果资源、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草资源、水资源、景观风光资源、人文地理资源等;因此,要认识到非林业资源内容的广泛性,多管齐下,在养殖、采集和种植上想心思,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结构的产业经济。在资源开发方面,要重视林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要摒弃粗加工和卖资源,以科技为导向,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林区的文化建设,要大力宣传林业的生态文化,做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使得广大林区的居民认识到保护环境和林业资源的重要性。 加强组织领导,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如何做到合理开发林业资源,是一项涉及面广、牵扯范围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靠发几个文件就能解决的。鉴于这项工作的复杂和艰巨,各级政府和党委必须全力重视,要把振兴林业经济与维护社会的稳定结合在一起,作为长期任务来狠抓落实。所有和林业有关的部门,诸如林业、计划、科技、农业、外贸、招商都应该相互协调,团结一心,使得林业资源能做到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在管理上,要发挥政府地引导作用,调动多种所有制形势和各方的积极性,减少环节阻碍,多方筹集资金,在政策和机制上引导各方投资,加快林业资源地改造和利用,以期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实行内外结合,开发利用境外林业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数量不但整体不足,而且在质量上也是很差的。但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看,国家对木材地需要量年年扩大,使得林业资源在保护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目前的情形之下,除了抓好国内森林资源的建设以及进口国外的木材这两手准备之外,还需要在境外寻找可以投资的森林资源,找到新的林业经济的增长点。在这方面,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在境外购买森林资源,作为我们的木材提供基地,另一方,通过与有关国家进行合作的形式,以技术、设备、材料和劳务等作为投资资本,以资本投入来换取林木产品,支持国内的经济建设。这样的互惠合作的生产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内林业资源,同时,也能促进林业经济的腾飞,实现境外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 林业毕业论文:县林业资源养护策略研究 本文作者:赵宏波1王贵2石德梅3贾文和4赵云龙5作者单位:1吉林省东辽县中心林场2吉林省东辽县林业局3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工农林业站4吉林省东辽县安石林场5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林场 原因分析 1群众的法律、环保意识淡薄 没能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只顾眼前利益。受到利益驱使,以身试法。 2立法和执法存在漏洞 一些违法行为在法律上无处罚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现在的毁林开荒林地大多数是两年以前开垦的,处罚时找不到依据。(1)护林队伍薄弱。护林人员工资难保证,执法难度大。林区面积大,执法人员少。护林员工资未纳入财政预算,由本单位解决,无法保证足额按时发放。(2)执法工作取证难。林政人员查处林业案件时,有时很难得到村组干部的支持。主要原因还是部分干部群众小农经济思想严重。(3)交通方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全县交通方便,林木多在公路两侧,易于砍伐和运输。现在治理公路“三乱”抓得紧,该县又无木材检查站,全县无人查处非法运输木材和乱砍盗伐木材,而外地一些木材市场收购又不要什么手续,使得团伙作案屡屡得手(4)滥用职权,滥伐卖树。一是个别护林员卖树。二是个别村干部卖树。所卖树木名为从山上捡来的倒木,实为有计划的滥伐,但这类案件很难破获,诱发的原因是护林员为解决开支,村委会为了得到收入,村民为了用材。 3资源有限,供需矛盾突出 林牧矛盾突出。近些年来,畜牧业发展迅速,牲畜提倡舍饲圈养工作刚刚开始,青储饲料数量不足,给封山育林护林工作带来严重压力,林牧矛盾十分突出。 4现行林木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完善 农民个人在荒山、荒沟、四旁和坟地所营造的树木,由于受木材采伐指标限制,很难经营利用。不仅影响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而且抑制了爱林护林的自觉性。 对策及措施 1优化护林执法队伍,落实工作责任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如何,护林执法队伍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因此,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护林执法队伍进行法律知识的系统培训,使护林执法人员做到知法、懂法,正确应用法律。要帮助解决执法队伍的工资、福利、办公经费及生活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以此稳定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要落实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量化工作目标,制定和完善考核机制,使目标完成情况与收入、与职位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护林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2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普法工作 提高群众的认识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基础,群众对林业作用认识了,环保意识提高了,法律意识增强了,群众就会自觉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自觉地遵守法律。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向广大群众宣传林业的重要性,普及林业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自觉地投入到保护森林和发展林业上来,从而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严防严治,震慑违法犯罪 林业严打在该县已开展多年,对保护森林资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森林资源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确定新的打击重点,通过严防严治,使全县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长期保持高压态势,震慑毁林违法犯罪,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4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作用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个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荫及子孙的公益事业做好。特别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中不断研究新问题,采取新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内容,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切不可只抓经济建设,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5解决牲畜科学饲养问题 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青黄储饲料的研制和开发,确保黄牛圈舍饲养有足够的饲料。同时,要研究牲畜的放养问题,既要使牲畜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要对生态环境不造成破坏。各乡镇要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建畜舍、购饲料、卫生防疫等资金和技术,尽快实现牲畜圈舍饲养,缓解林牧矛盾,使该县畜牧业得到健康发展。 6加快集体林权改革步伐 该县集体山林占林地面积半数以上,但由于缺少专人管理和管护,80%以上的毁林案件发生在集体林。为了有效解决集体林专业人员管不过来,而村集体又无力管的问题,必须改革集体山林经营管理机制,实行山林经营管护承包。这们可以把管护责任分解到社会,让全社会以来经营集体山林、管护集体山林和发展集体山林。在此基础上,要改革现行的林木采伐管理体制,简化采伐程序和手续,调动广大群众造林和护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的监督和管理 增设木材检查站,允许木材检查员对可疑木材的运输车辆进行必要的检查,查处非法木材和滥砍盗伐木材运输,堵住不法分子销赃渠道。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书院教育;象山教育思想 荆门有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以象山先生命名的。象山先生,姓陆氏,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八百多年前曾任荆门知军,南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荆门老百姓世世代代怀念他,尊称他为陆夫子。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荆门基础教育的两所知名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教师们,为发展荆门基础教育事业,学习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识义利公私之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曾创造了这两所学校昔日的辉煌。今天,在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侯,我们在这里同大家一起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问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知识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并处于中心的位置;知识制约并决定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水平,并且也成为一种产业;知识已成为权力的象征,成为影响财富、政治的最重要权力的来源。随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为抢占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全球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以合作为前提,民族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取决于他国和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国际趋势的出现,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挑战,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并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认为21世纪教育应以“四学”为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 为了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教育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抓住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为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往往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同志都将面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我们的考验。这个考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光荣的,也是严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能亲自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这是我们的光荣。然而,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人格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这对我们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能不能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接受考验,这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思想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目前,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进行,预计2004年秋季,初中一年级将与小学一、二年级同时进入实验,2005年秋季,初中一、二年级将与小学一、二、三年级同时进入实验。 据新课程实验区的报告,实验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确立,“素质教育”的落实将成为可能。但由于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差异,新课程实验所反映出的新情况也值得重视:一、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留下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空间,教师如何利用这个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观等,进行全面培养,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这对我们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存在着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和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出发,信息量大,呈现形式多样化,师生互动存在可选择性和开放性。这对智力发展有差异的学生来说,存在着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的矛盾。三、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加强课程内容、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时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学校管理来说,存在着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 以上教、学、学校管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唯一办法,只有提高教师(包括从事学校管理的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上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都给予了热情地关怀。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升华。 “素质”一词,指个人的先天秉赋(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获得的品质的统一。按照儒家的观点,一个正常的儿童,个人的先天秉赋是差不多的(性相近),素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后天获得的品质上(习相远)。我们的教育应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环境,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受教育者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造就一代当今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提出“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而言的,有些地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趋向功利,教师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获取高分。学生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乏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丰富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只重视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种观点被逐渐强化,并且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的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有的教师,虽然也重视能力的培养,却只停留在知识转化的层面,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主体,指价值意识体现内在尺度的心理表现形式,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观等,这是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要求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格素质的新水平上来。 “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 吸取了几千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97年9月12日,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括社会主义教育和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1997年11月1日,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要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因为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就了中国的文明传统。中国的文明传统不仅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曾考察欧美,他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人的人格教育,德法之专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等,采欧美之长,熔铸孔墨教授之精神。其教学方法应参酌兼采欧美教育新法与中国古代教授法。[1] 当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心病加剧、价值标准失范、道德滑坡等等,十分忧虑地说:“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他认为解决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要求助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他说仁爱“是今天社会之必需”,“墨家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2] 西方有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联名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道德智慧。[3] 2003年12月10日,总理在美国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温总理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维系与调节作用。”[4] 温总理所总结的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素质教育”提出的重要根据。 三、学习和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有两个高峰,一是春秋晚期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二是唐宋时代高于蒙学的书院教育形式的产生。春秋晚期以前,只有少数贵族有受教育的权利,叫做“学在官府”。孔子的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教之则善,本无类),将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广大平民也可以受教育,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书院教育以教育学生“学做人”、追求人格完善为目标,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而培养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人才;书院教育不仅挽救了宋代因教育附庸科举考试造成的人才危机,而且推动了德行、学问并重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经历这两个高峰所产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象山先生,公元1139年4月生于江西抚州金溪,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享年五十四岁。象山先生一生除任中央敕局删定官四年、荆门知军一年半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学生数千人,姓名可考的上百人。象山先生曾于1187年,应他的学生彭世昌等人的邀请,赴江西应天山讲学。应天山去贵溪县城80里许(上清镇东南),重峦叠嶂,飞瀑流泉,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象山先生带领学生在山南修建了一座草堂,学生建房搭棚,种菜栽禾,勤工俭学;崇拜先生学问和品德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应天山,围绕草堂建起了一幢幢书斋。先生看应天山象一头大象,便给草堂命名为“象山精舍”,学生从此尊称他为象山先生。“象山精舍”匾额挂在草堂门额上,围绕草堂的是“居仁斋”、“由义斋”、“养正斋”、“规斋”,还有“明德”、“志道”、“储云”、“佩玉”、“愈高”、“惠林”、“达诚”、“琼芳”、“濯缨”、“封庵”、“批荆”等书室。从1187年到1191年之荆门军前,先生一直在“象山精舍”潜心于他的教育事业。 象山教育思想是以其心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本位思想,与当时已沦为科举考试附庸的应试教育的“知识”本位思想相对立。象山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还是“人”。象山先生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岂可轻?”[5]P279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为人而已”[5]P26,“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 [5]P278“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5]P353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辨志”、“明心”、“做人”。 “辨志”:辨识义利尊德性。 象山先生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5]26“识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辨志”,知所以为学者,必“识义利公私之辨”。为人重义轻利、先公后私,乃人之自然至诚之性,是儒家君子贤人所尊敬的“德性”。儒家教育思想中,既强调“尊德性”,又强调“道问学”。“辨志”就是“尊德性”(尊重道德品质的修养)。象山先生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把“尊德性”(德育)放在第一位,而且把“识义利公私之辨”规定为道德品质修养的核心内容。 “明心”:区分正邪求放心。 象山先生说;“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 [5]P204 “良心正性,人所均有”。[5]P221象山先生认为,有的人能保有“良心正性”,有的人“溺意功利,失其本心。”[5]P221“失其本心”,即本心放失。本心放失,“诚能反而求之,则是非善恶将有所甚明。” [5]P269求放心,就是寻找放失的“良心正性”。区分正邪求放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心正性”、“为善为公”的思想情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品”教育。“人品”教育是以知识教学为前提的。知识教学开发学生身心潜能、提高素质,是“人品”教育的重要基础,但知识教学只是手段,它必须服从思想情感的培养。1192年正月十五,象山先生对荆门军老百姓说:“实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世俗不晓,只将目前富贵为福,目前患难为祸。”[5]P204象山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人心的正邪是作人的根本,以人心正邪论福祸的,是“人品”高尚的正人君子,以目前富贵患难论福祸的,是“人品”低下的世俗小人。象山先生的“人品”教育,就是现代西方所说的“人格”教育。 “做人”:修进德业做大人。 象山先生认为“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象山先生说:“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其中,须大做一个人。”[5]P284 然而“时俗汩没,未有能自拔者”,因此他主张教育学生“先理会所以为人,深思痛省” [5]P281,“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5]P289,然后“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师友:老师、朋友;载籍:书籍)”[5]P281。所谓“自得”(自我晓悟),就是要独立思考,自觉提高;所谓“自成”(自我完成),就是要有创造精神,自觉成才;所谓“自道”(自我实现),就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中心意思是自己修德进业,独立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德行高尚志气高远的人(做大人)。能如此成就事业的人,就是象山教育思想所要培养的人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素质人才。 象山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这里只举要谈了象山教育思想的三个核心问题,“辨志”是品德教育,“明心”是人格教育,“做人”是人才教育。这三个核心问题,以及有关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的方法问题,都需要专题讨论。如何深入研究象山教育思想,有一个态度问题,象山先生在《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指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未能有益也。”[5]P323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研究者的“切己观省”,最为重要。现在有些人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但并不认真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甚至背道而驰,正如象山先生所批评的“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乡,则有与圣贤背而驰之者矣”。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做“喻于义”的君子,而不做“喻于利”的小人,要为“义”、为“公”,不为“利”、为“私”,然而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的人,却巧立名目,化“公”为“私”,践踏象山先生“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的教育思想,这是十分错误的。希望受象山教育思想恩泽的荆门人的后代子孙,努力提升的自己的道德境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办好荆门的基础教育。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单一性别教育研究及其对课程教学的启示 近年来国内外对单一性别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正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所谓单一性别教育,从国内外的教育实践看,指中小学校所实施的在至少一个年级里有一个单一性别的班,在单一性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单一性别教育的阶段可以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单一性别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完全单一性别的学校,如男性、女性,也可以是男女混合学校中单一性别教学班。对于男女混合学校提供的单一性别教育,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参加单一性别的或男女混合的班级的选择权,而不是强迫学生必须参加。 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年来已经陆续开办了多所女子中学、男子中学,台湾单一性别的学校也有20多所。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实行了男女学生同校但分班教学的模式。这些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强调“因性施教”的教育理念,也无一例外地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巨大争议。可以看出,国内的单一性别教育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之所以要实施单一性别教育的必要原因多是出于感性的认识,尚缺乏深人的研究,而大量的反对意见更是普遍没有切实的研究依据。 在国际上,以欧美为代表的很多国家近年来也纷纷进行了单一性别教育的实践和广泛的研究,肯定的意见占据了主导地位。需要重视的是,在教育界近十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英国教育部长戴维·布朗基特2001年要求教育标准办公室调查研究将男女混合学校转成单一性别学校的模式是否应该大规模地在全国推广。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新就任的教育部长埃斯特尔·莫里斯于2002年又正式要求对分班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支持但不硬性规定学校一定要男女分班;美国国会于2002年1月8日正式通过并颁布了“NoChildleftBehind,,的法案,修改了1972午6月颁布的教育修正法案中的ix部分所规定的为保证男女平等而对单一性别教育的制约,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单一性别教育的限制并正式宣布单一性别教育的合法性。由此,美国实施单一性别教育的学校得以迅猛增加。美国单一性别公立学校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10年前,美国只有三所公立中小学为学生提供接受单一性别教育的机会,而到2003-2004学年,至少有88所公立学校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单一性别教育,其中,有63个学校提供了单一性别的班级,25所学校是完全的单一性别的学校。目前还有大量的学校正在申请实施单一性别教育。 值得重视的是,单一性别教育正在呈现出的急剧发展的态势,是基于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基础上的。国际研究经验可以对我国正在发展中的单一性别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并对课程教学中更好地重视性别差异有重要启示。 一、研究显示男女生学习风格和相应的教学风格都存在显著差异 近年来研究者对于男女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认识,表明在课程教学中要对男女学生给予不同的对待。 (1)在学习方面的个性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教学风格的差异 在1960和1970年代,对个性的性别差异的最流行的认识是“文化的塑造”,许多心理学家假设,如果我们强调让男孩去玩洋娃娃,让女生去玩小汽车,如此等等,则许多性别差异就会消失。但过去30年来的跨文化研究完全不支持这种假设。如美国国家健康学会(NIH)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在对中国、非洲的撒哈拉、马来群岛、印度、非律宾、印尼、秘鲁、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广泛跨文化研究中,各国人个性的性别差异都是非常显著的。与社会角色模式的预言相反,即使在传统性别角色男女差异最小的美国和欧洲文化中,个性的性别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大量的研究始终发现,各个年龄组的学生在所有学科上,女生倾向于在课堂上有更高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成绩,相应地女生在测验中普遍比男生成绩更好。尽管如此,但在评价学习成绩时,女生更可能被过分地批评,而男生倾向于不切实际地过高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造诣。女生会把学习成绩不好看成是让老师和父母对自己失望的标志,而男生只有在理科的那几个特定学科的不及格才被认为是失败的。教师最强烈的自相矛盾的观点是:成绩最优秀的女生被认为是愚蠢的,而几乎刚能得到成绩“良”的男生却被一认为是有才气的。因此,对男女学生最基本的教学风格的差异应当是,教师要鼓励女生,使她们自立起来;教师要使男生认识到,他们不是象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有才气,要激励他们挑战自我并做得更好。而激励女生和激励男生的基本因家是有差异的,研究者发现,家长和老师在关心女生时更感到愉快,女生也受到更多的关心;而大多数男生学习动机不强,只有在学习材料本身对自己有吸引力时才努力。 在师生关系上,女生倾向于把教师看成是支持者,老师给了她们一个小小的鼓励,她们就很感谢和亲近老师,课堂氛围让女生觉得舒适和安全,女生也喜欢课堂学习。师生关系促进了大多数女生的学习。而男生通常是令人烦恼的…… (2)在数学和科学教学上的性别差异以及制订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法 据美国参议员布赖恩·迪克森在题为《谈单一性别教育》一文中介绍说,大量的研究发现,男女学生在数学和科学上对男女学生的最佳效果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将男女学生分开进行的单一性别教育有利于使教学更适合性别差异。例如,对男生可以通过对数学本身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要求男生想象l和2之间所有的数字,它是无限多的,因为总能在两个数之间插人另一个数字,如在1.001和1.002之间能插入1.0011利1.0012等数。2和3之间存在的数字呢?学生会承认,l和2之间的所有数与2和3之间的所有数是一样多的。这时,让学生去设想l和3之间的所有数。凭直觉,这组数字应该是1和2之间数字的2倍。这时问学生,1和2之间的数与I和3之间的数,哪个更多?一个无穷大怎么比另一个无穷大多2倍呢?对一组10岁大的男孩提出这个问题,大多数男生都会着迷的,而对另一组10岁大的女生提同样的问题,她们就会厌烦了。 一些研究者提出,男生适合更为抽象的概念。如教男生时提出这个问题:假如你正开着车,车以光速跑着,这时你打开前车等,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是对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很好的导人。这时就会看到甚至8岁大的男孩都会被这个问题激起兴趣,而女生就很少对此问题感兴趣。 对于女生的代数学习来说,老师使用“故事问题”(stovroblems)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用这种把问题放在故事中的形式,可以使女生更容易地理解,但“故事问题”的方法对男生效果不好,因为把代数问题隐藏在复杂的语言关系中,由于脑功能的差异,会使男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困难。这个“故事问题”的方法是1960一1970年代开始流行的,当时它被用来在男生占绝对优势的教育领域去提高女生的学习成绩.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对女生很适合,而对男生则总体上无用。 二、对单一性别教育与男女混合教育的对比研究结果 1.有关国家进行的全国性大规模研究的结果 (1)2000年,在全国性的“英国中学会考”(GCSE,由英国16岁的学生参加)中,每个单一性别学校都进人中学最好成绩的前50名,并且获得前20名的全都是单一性别学校,最好成绩的男女混合学校只排在第32名,而这已经是男女混合学校的巨大进步了,以往男女混合学校所获得的最高名次是第38名。硬”此消息在2001年9月2日的泰吾士报上刊登出后,引起了举国上下的一片惊呼。 受国家的委托,英国国家教育基金会研究了遍及全国的不同大小规模的学校中的单一性别教育与男女混合教育的不同类型的2954所高中的学生的不同学业成绩的结果,并于2002年8月公布了研究报告。结果主要有两点,其一,在控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他背景因素后,单一性别学校与男女混合学校相比较,男生、女生的学习成绩都显著地更好。并且女生比男生得到更大的好处,与男女混合学校中的各种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女生相比较,单一性别学校的各种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女生学习成绩更好;而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中只是较低学习能力水平的男生显著地受益,对较高学习能力水平的男生的学习成绩而言,不同的学校类型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二,与男女混合学校相比,女子中学的女生在非传统性别优势的课程上学得也更好,如数学、物理等。研究者认为女子学校显著地改善了传统性别优势课程的学习差异,如在男女混合学校里,女生在英语和外语等课程上有优势,男生在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上有优势。而在男子学校中没有看到这样的结果。英国国家教育基金会的结论是,单一性别学校有助于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成绩。 (2)2001年,澳大利亚国家教育研究所基于6年中对270000名学生的大规模研究,公布了关于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合校比较研究报告。报告证明了在53个学科领域内,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成绩,比男女合校的男生和女生高巧到22分,并且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和女生有更好的行为表现,也更喜欢学习,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性别更为适应。研究结论是,与单一性别学校教育相比较,男女合校不够适应12一16岁的男女学生在认知、社交和发展成长速度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3)针对上述两个研究报告,有批评者提出质疑,认为单一性别学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学生很多都来自于较高社会经济阶层的家庭,家庭背景可能会影响学生取得较高的学业成绩。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这两个研究部门反驳说,他们的研究没有发现支持这一质疑的证据。美国的瑞澳丹教授的研究表明,单一性别的大主教会学校的女生与男女混合学校的女生相比,大都来自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的家庭,男生没有家庭背景的差别,但都比混合学校的男女学生学业成绩好。对此,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测试了800所单一性别教育的学校和男女混合学校,以研究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层次变量是否与单一性别学校学生的较高成绩有关。研究发现单一性别学校学生更高的学业成绩,不能归结于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层次因素,而是单一性别教育的一个直接结果,并且单一性别学校的学生引人注目地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针对英国国家教育基金会研究得出的单一性别教育中的女生比男生更受益的认识,格雷厄姆·阿贝力教授提出了否定性意见。他通过对英国的30个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合校学生学习成绩的对比研究,提出在控制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阶层背景因素和其他变量因素后,单一性别学校有着显著的教育优势,男女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显著地高于混合学校,而男生的学习成绩比女生提高得更多。他认为与单一性别学校相比较,在男女混合学校的教育环境里,虽然女生普遍地超过了男生,但男女学生都处于不利的学习状态下,特别是对男生更为不利。要在教育中公平地对待男生和女生,最好是男女分开。因为单一性别教育对男生和女生都有独特的优势。 (4)牙买加的马琳·汉密尔顿教授通过对牙买加学生的研究,发现单一性别学校的学生几乎在每个测试学科中都胜过混合学校的学生,并且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学习成绩最好,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其次,混合学校的男生再次,混合学校中的女生最差。而这个结果几乎与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层次背景无关。 2.前后对比研究 针对一些批评者提出的用单一性别学校的学生与混合学校学生的对比研究是不够客观的意见,不少研究者还用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同样的教学条件设备,进行了从混合学校教育改变为单一性别教育的前后对比研究。 (l)2000年,美国西雅图的马歇尔小学的本杰明,赖特校长带领学校从传统的男女混合教室转换成单一性别教室,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赖特校长说,原来每天大约有30名学生(男生占80%)因为纪律问题被送到校长办公室,他决定实施单一性别教育是希望由此减少纪律问题。他惊喜地发现,有纪律问题的学生从每天的30人下降到1-2人,似乎是一夜之间就变了,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老师,转换到单一性别的教室就立即产生了一个戏剧性的效果。此外,他发现效果并不局限在纪律的改善上,男生女生都能集中精力学习了,在全州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试中,男生的平均成绩令人震惊地从30分提高到70分,男生的阅读平均分从20分提高到66分,男生的写作成绩在全州男生中最好,平均分从20分提高到53分。女生除数学外,各科学习成绩也显著地提高。 (2)玛特恩小学位于华盛顿特区最穷的地区,98%的学生有资格获得午餐津贴。2001年秋季,由于可能会被上级制止,或会违反法律规定,乔治·文密斯校长没有声张就做了大胆的改变,按性别分班。结果超出了他最大胆的梦想,2002年6月,他的学生在最高等级的斯坦福第9测试中的平均成绩,从49分提高到88分,阅读部分的学生平均成绩,从50分提高到91分。另外,纪律问题减少了99%。2002年CNN播出了史密斯校长的介绍,之后又被刊登在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华盛顿特区的教育官员也表态,要认真研究这些变化,研究其他学校是否也有相似的变化过程。不仅是小学,蒙特立尔市的一个高中5年前从男女混合学校转变成单一性别课堂。转换后,旷课学生已经从转变前的20%下降到现在的7%。80%的学生通过了毕业考试,而转变前只有65%。上大学的学生比例已经提高了2倍。 众多相似的案例也在英国被证明。如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艾塞克斯的范荷斯特中学,约翰·范荷斯特校长把学校改造成两个单一性别的部分,男女分班上课。二年后,男生在中学会考中的成绩提高了26分,女生提高了儿分,但女生仍比男生成绩好。”.英格兰的米尔·西尔郡中学也作了相似的实验,并取得了相似的结果。1994年,学校分为男女两个部分,此后,学生在英国中学会考中得分高的学生从40%上升到79%。 2001年5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又正式地研究检查了这个结果。他们把5所国立中小学的学生随机分配到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混合学校中,一个多月后,68%的分配到单一性别班级的男生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的语言能力考试,而分配到男女混合班的男生中只有33%通过了这个考试;分配到单一性别班的女生中有89%通过了考试,而在男女混合班中的女生中只有48%通过了考试。前后对比实验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以至于英国教育部长戴维·布叫基将2001年要求教育标准办公室调查研究将男女混合学校转成单一性别学校的模式是否应该大规模地在全国推广。 3.对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混合学校对比的理论研究 (1)美国普罗维登斯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科尼利尼斯·瑞奥丹长期致力于美国单一性别天主教会学校与男女混合学校毕业生的比较研究。他的研究受到了很大关注,因为他的研究严格地控制了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阶层、种族和人学时的能力等所有的变量,通过多种测量,他发现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始终如一地比男女混合学校的女生做得好,而男生受益的效果比女生稍小些。他通过非常系统的研究证明了单一性别学校教育的好处是,处于下层社会经济家庭背景的学生最受益。富裕家庭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并且关心孩子的学校教育的家庭的孩子一般都学习比较好,而那些单亲家庭的且父亲或母亲要做三份工作才能收支相抵的家庭及家庭邻居中很少有大学毕业生、家庭附近没有图书馆的家庭的孩子普遍具有高风险。总之,单一性别学校使孩子能集中注意于学业,其好处是巨大的,也是显著的。 (2)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比较了单一性别天主教会高中毕业生和男女混合学校的大主教会高中毕业生,认为单一性别高中的男生在阅读、写作、数学方面比男女混合高中的男生成绩更好,单一性别高中的女生在科学、阅读方面比男女混合高中的女生成绩更好。并且与男女混合学校的学生相比,单一性别学校的学生不仅在学业成绩上出众.而且有更高的受教育的渴望,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态度也更加积极。更为可喜的结果是,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更少地受到传统学科性别优势观念的制约。.即使在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单一性别教育的良好效果仍在继续,与男女混合学校相比,无论男女学生,都更可能进人声望卓著的大学,更可能立志去研究所,也更积极地参加职后的继续教育。 (3)很多研究还宣称,单一性别学校的好处不只在学习上,更重要的是,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感觉自在地去探索自己的实力和兴趣,而不被传统的学科性别优势的观念所束缚。如英国的一项研究比较了13和14岁的学生对不同学科的态度,发现男女混合学校的学生倾向于有传统性别观念的学科选择,即男生喜欢数学和科学,不喜欢戏剧艺术和语言。而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则对戏剧艺术、生物和语言更感兴趣,同样,单一性别学校的女生与混合学校的女生相比,对数学和科学更感兴趣。 很多有切实体会的校长认为,传统的学科性别优势的观念,对学生有一个微妙的、不公平的压力,在男女混合学校里,女生倾向于对那些被认为是男生擅长的学科和相关的学习行为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谨慎,而男子学校里的男生就对自己在音乐、艺术和戏剧等方面的发展感到自在,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在那些可能被认为是非男子气的领域很好地发展,其至有杰山的表现。 在男女混合学校里,谁喜欢谁、谁和谁一起山去了、谁“酷”谁不行等等,都是学生经常的议论,甚至是相互之间的比赛,而在单一性别学校里就很少出现。单一性别学校的男生和女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远远比混合学校的学生积极,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课堂行为也得到更好的发展。侧 三、对相关研究的认识及对课程教学的启示 概括上述研究,男女学生越来越显著的教育效果差异对未来社会的确有着多方面的巨大影响,因此对此问题的关注就决不是祀人优天,但需要全面地分析和看待。 首先应当看到,造成当前男女学生教育效果差异的原因有多种,如越来越违背男孩本性的文化、学校缺乏男教师、轻视学业并讲究吃喝玩乐和祟拜歌星、影星的社会氛围、学校不适应男孩的学习风格却强迫男孩接受违背其天性的诸多做法,而女孩更能忍受、男孩比女孩成熟晚、对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期望值的差异和变化等等。不能把责任简单归结于男女混合教育的体制这一个方面上。而其中的每个原因都对当前的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提出了紧迫的研究和改革的要求。 第二,也应当看到,研究充分显示出单一性别教育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从资料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牙买加、冰岛和肯尼亚等许多国家进行的对单一性别教育的综合育人效果的研究分析中,共同的研究认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单一性别教育扩大了男女学生的受教育机会,每个年龄组的男女学生都更可能去探索自己在“非传统”性别优势学科上的兴趣和能力,这就使得学生能以更广泛的兴趣、更强的自信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其二,单一性别教育有利于使课程教学更适合男女学生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征、数学和科学等学科学习的不同偏好等等不同方面的学习风格差异,使不同性别的学生都更可能得到更适合的教育;其三,单一性别的教育可以使男女学生特别是女生得到更大的自治。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单一性别教育并不影响学生与异性在当前和今后的交往及其能力,而由于单一性别学校把混合学校常见的男女学生共同组成的小团体分开了,学生特别是女生会在性关系上有更多的自治,并更关注于思考没有异性朋友的学校生活,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意外怀孕的风险。正是这些积极的因素共同促进了单一性别教育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这也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教学中的性别差异和男女生之间相互形响情况的研究。 第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课程教学中看待男女平等提供了新的认识:一方面,对男女学生而言,平等意味着为不同性别的学生提供同样的服务,而且必须不断地研究且改进我们的课程教学,例如要大力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使孩子们感到不自然的学习方式,因为儿童自发的学习方式是主要集中在问题解决上的,而不只是演讲和说教的方式,问题解决方式对男女学生都有益处,通过行动来进行的学习能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密切结合,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有时,为达到平等的育人效果,就需要给男女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机会。当然,由于国家之间存在的多方面文化差异,这一认识还有待我国单一性别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作出自己的判断。 以上三点又可以归结于一句话,即课程教学要高度关注并满足人的更好发展的需要。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个案,探讨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重点阐述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岗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2007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始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2010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江苏省列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近几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重点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 美国的高等教育与企业结合紧密,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企业项目委托高校开发并提供实习实践基地,把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合作紧密、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经费有保障、稳定持久等特点。 德国的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双元制”。德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基本上是采用师徒教育模式,一边在企业工作接受师傅指导,一边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实施工学交替。德国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长期、稳固和紧密的,合作注重实效。 加拿大将高校、学生、企业三方融入合作教育。学生在校内完成必备的专业课学习后,进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合作公司、企业等进行带薪实习,实习单位由学校负责联系,学校跟踪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用人单位负责指导和鉴定学生实习。 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起步较晚。近年来,经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探索和合作实践,已形成了一些成功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内公司、校内工厂等机构,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这些产学研合作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校企现状,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因此,适应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生产一线需求,在对市场及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研发项目为载体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备的课程体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定位高职教育。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2013年3月,我们对清华同方(无锡)有限公司、常州银港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常州市吟飞电子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深入了解,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在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上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新增了计算机系统维护方向,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设置 第一,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确定课程—确定项目载体”的原则。 第二,一个专业可以确立1~3个主要岗位或方向,不同专业的岗位/方向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我院的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三个主岗位/方向,分别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计算机系统维护、高速电路板设计。 第三,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具有“三层结构、三证结合”的特点。“三层结构”是指“金字塔”型的“1+1+3”的课程体系结构。第一个“1”位于塔底,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的职业基本能力训练模块;第二个“1”位于塔中,是指相对宽泛的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通用能力训练模块;“3”位于塔顶,是指三个适应范围较窄的对应某一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的职业专项能力训练模块,即本专业的三个主岗位/方向。这三个模块递进学习,又相互促进,如同植物的根系、主干、枝叶,根系越发达,主干就越粗壮,枝叶才能茂盛。“三证结合”是指职业资格证书、行业认证证书和毕业证书相结合。本专业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内的专业技能考核外,还必须获得英语a级、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四级或全国(江苏省) 算机应用能力1级、计算机装调工高级工证书并获取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protel、计算机硬件工程师、单片机开发工程师或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定的其他证书之一方可获得毕业证书。 第四,每一岗位专项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5~7门主干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第五,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把职业岗位要求的一项专门技术看成是一项任务,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路课程;以问题中心的科目课程打好技术知识和能力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践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技术能力。 (二)产学研结合的职业岗位基础平台 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包括基本能力平台和通用能力平台。职业基本能力平台主要由8门课程组成:德育教育、体育与保健、应用数学、应用语文、大学英语、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综合素质训练。职业通用能力平台主要由7门课程组成:电路与模电基础、数字电路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protel技能认证强化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电子元器件识别、行业英语。 (三)产学研结合的职业岗位能力平台 职业岗位能力平台根据主要岗位群/方向进行划分,每个岗位/方向主要由下列课程组成:(1)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单片机产品开发工程师)。c语言应用实践、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单片机应用与实践、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电子产品综合项目实践。(2)高速电路板设计(电路设计工程师)。印制电路板制作与装配、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进阶、solidworks设计与运用、高速印制电路板设计与仿真、印制电路板综合项目实践。(3)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工程师)。单片机基础、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与维修、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沟通技巧、计算机系统维护综合项目实践。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技术(技能)体系和教学规律,结合校企科研项目,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专业技术(技能)体系的实施要求。根据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锻炼吃苦耐劳精神和受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而以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正是实践技能培养的沃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时数已占总教学时数的50%左右,基本形成了基本能力教学、单元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串连多学期的综合科研项目教学、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配套相应的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螺旋式上升,如图2和图3所示。 基本能力教学基本能力教学包括课内基本技能训练和课程设计项目教学两部分。 单元实践教学单元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每个系列课程均设置多个单元项目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且与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一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教学是课内外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内基本技能教学和单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主要以特长生工作室和兴趣小组的形式展开。实践项目均以教师开发的纵横向科研项目为原型,经过一定的教学化改造后用于实践教学,每个项目必须有相应的项目负责人,并按要求组织教学、考核及学分评定。 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是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力举措。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综合项目教学即串连多学期的综合性项目教学,它是贯穿学业全过程的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它是以岗位系列课程为支撑、以递进设计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采用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岗位系列课程负责人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设计,课程负责人对相应阶段的项目设计进行指导。每个 学生可选择1~2个项目进行设计或制作,项目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进行布置,学生要经过1~2个学期的设计或制作,逐步提高和完善,并按照规定进行考核记分。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而建立,专业基本技能一般在课程内基本技能教学环节中培养训练,专业技术技能一般在项目实践环节中培养训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综合项目教学环节中培养训练。 创新点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创新 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层结构、三证结合”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研究成果已全面进入专业教学计划,“pcb工程师”、“单片机产品开发工程师”、“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工程师”等岗位系列课程已得到有效实施,相关课程建设已收到明显的成效,it类职业基础课程平台、产学研结合的岗位系列课程体系和职业岗位技能体系已建成,并在积极实施,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每个实践项目均为教学化的科研项目,均有项目负责人和考核标准。建设与技术技能体系相对应的实践项目案例,项目实践教学活动效果很好,如科目小作品制作、串连多学期的综合实践项目等,并推出“师徒培养模式”的第二课堂项目教学,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研发能力。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涵建设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摘 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推进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应当以课程教学团建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教材建设、评价机制等为着力点,强化精品课程教育资信息源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程;内涵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基金项目:职业院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广西区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399)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5月,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强精品课程申报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已经建设了近万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各省市教育部门也相继下发了指导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全国各类学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各职业院校也规划并立项建设了一批校级精品课程。 1 精品课程建设和共享应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学校受功利思的影响,往往只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申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申报成功后则动力大大减弱,忽略了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使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严重滞后,很少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 (一)注重形式,不而注重内涵建设是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为了申报成功,部分职业院校对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进行分析,依据指标逐项弥补和强化。课程网站制作得非常精美,而忽略其内涵建设。成立的课程组只是临时组织起来为申报而成立,课程申报成功后大多就解散了,无人专门负责课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期建设。 (二)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经课题组对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已建成的精品课程进行调研,发现相当多课程录像、课件,习题、教材、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等教育信息资源更新率很低。基它各类学校这方面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三)互动性不足。许多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难以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谓的精品课程只是一种摆设,缺乏实践性,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四)资源共享应用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由于校际间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资源共享应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担心知识产权被侵占,不愿意将最优质的资源上网,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最优资源;之外由于技术原因和其他原因,课程网站打不开或者没有访问权限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这样就达不到为教师、学生服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水平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很多课程不能把课程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为教学所使用,在课堂上没有利用该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例如通过相关资源平台进行复习、指导、考试等教学活动。 2 推进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和资源共享应用的对策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强调,将全面实施“质量工程项目”,重点是提升“质量工程”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精品课程作为上一轮“质量工程项目”应当着重加强后续建设,解决上一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2.1 深化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 精品课程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重点,集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过程中更多使用信息技术,使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应当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并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精品课程组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经常更新 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3.加大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应当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借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4.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参照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各院校应鼓励建设集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要形成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机制,,团队中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和主辅等搭配合理,队伍稳定。努力提高团队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围绕着课程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课题科研工作,以课程的建设为标杆,推动年青教师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开展。 2.2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精品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应用。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几乎没有进入过这类网站,更别提学生能够利用该类平台进行学习了。职业院校应当加大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的宣传,鼓励教师利用优质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利用该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 当前国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网站,国家级精品课程可在该网站找到,进入相关课程主页,可以进行录像、课件、习题等资源的浏览。建议精品课程应该整合全国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并且通过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保证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运行,提供下载,让更多的学习者和教师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获取和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3.建立网上教育信息资源更新机制,提高资源更新率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定期更新非常必要,由于更新的工作量大,应当有效提供便于教师更新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建立检查评比、激励制度,建立精品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更新与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更新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更新率。 2.3 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发挥示范作用 依托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完善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网络教学教育手段,将精品课程最优质资源运用到日常的教与学中,最大限度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得到体现。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研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蕴含两个层面的境界:一是“教书”的境界——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于学生;二是“育人”的境界——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即学生良好的修养和气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人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语文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从以下几点展开认识: 1语文课程的工具作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情感熏陶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小学生的阅历浅,经验少,想学好语文可谓困难重重,凭近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相统一。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性,讲读教学中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从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讲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呢? 2.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较多反映。如郑成功、文天祥、、飞夺沪定桥的英雄们,这些英雄宁死不屈、气吞山河的气慨令人震撼、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爱国民族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许多课文是我们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的好教材。如忠于职守,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的人生理念,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这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彻底的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等。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认识上开到了一个高度。这就是语文教学,又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穿插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对美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培养学生的审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说了很多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那么我们怎么在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应用它的这些功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找准教材的教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找准教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⑵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教育也如此。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 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⑶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总之,把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教书育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语文课程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极为丰富的宝库,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同时,真正能够得到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贯穿思想教育,就能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任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浅论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论文提要: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从21世纪医学科枝发展趋势和中医药教育本业发展对中医药专门人矛的需求出发。要研究中医药专门人寸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心身素质以适应目前卫生事业改车、医打制度改羊和医疗人才市场改单的需要。 结合面向21世纪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要求。我们组织人员分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进行“中医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素质改革”的调研,征询和学习这些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同时分别两次召开课题的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中,邀请在沪的中科院院士及部分教师、教学管理干部等进行专题报告,提高和认清开展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启发研究思路,并且查阅了有关课程体系改革的论著和论文,研究中医药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 一、中医药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教育改革的回顾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现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在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影响下,又沿用了古代和近代中医药教育传统形成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来,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4次统一修订教学计划,经历了以知识教育为主向知识,能力教育的转变。我校于1965年、1979年两度制订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基本功训练项目》.经当时中央卫生部转发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但中医药课程设置基本上没有变化。在中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趋于停止状态;在后的改革,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恢复、整顿阶段:自恢复高考招生后、1978年国家卫生部中医司颁发了指令性计划,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一计划、统一课程、统一大纲、统编教材,这对当时稳定教学秩序.逐步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1978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一门由内经分化出来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其次是调整、充实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鼓励各校办出特色,国家教委高教司在1986年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研讨。于1987年颁发了《专业目录》。并制定了教学计划指导性文件和各专业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宏观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主要课程要求。同时各地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进行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改革的探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牵头组织了《中医学科建设及课程设置优化方案研讨会课题规划》研究,就中医基础学科新体系、中医基础学科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和教学目标、中医基础学科为中医临床学科眼务的方案,途径.中医基础学科建设方向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途径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前后由14所院校自编或协编了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教材13种23门,曾在12所院校投入使用。但仍缺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教学计划安排也几乎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这种单一行业化的培养棋式,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分离的顺·向,长期以来阻碍着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然也都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但这种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是深化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快和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现象。各校相继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探索和重新思考,力求从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的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正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普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等全面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来的.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育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是一次从以经济〔科技)为本位的教育转变为以人的全面素质为本位的教育,是从知识一能力教育转变为知识一能力一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的经济 (科技)本位与教育的人本位的辩证统一:是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现时代的具体体现;是在更深的层面、更广阔的视野上体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医学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涌现出大世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从而使医学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二〕教育思怒的更断。 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把知识传授和智能培养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任务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向高等中医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教育的模式是与一定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井随若医学模式的发展而演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看作生物学上的人,过分强调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上的作用,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因素和杜会因素。随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它不可避免地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不但要有较丰富的知识与较强的能力,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五)国外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传统的医学课程是按学科开设的。其特点是学科与课程一致。这就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本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先后开展了医学课程改革,其特点是学科与课程分离,一门课程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即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按不同的方式重新综合起来,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这就是“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 (六)现代“科学素养”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栖关性。 当前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现代科学素养与课程的编制、教学内容的更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科学素养决定普课程改革的方向。根据国外二十余年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深入研究.发现现代“科学素养”是目前“科学扫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科学公民的必备素质。所谓现代“科学家质份由5方面组成: 1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 2.科学的理智—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亦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也称作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 3.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 4.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面的关系, 5.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与借施 (一)基本思路。 中医药教育是特殊的专业教育,中医药工作者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中医药人才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应有更高的要求。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墓本素质教育。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这就要解决学校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基本累质培养之伺关系的问题.我们将从七年制中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寻找课程体系和人才素质培养的切入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新组合。 1.从面向未来的目标出发.重新明确和完善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 2.重新明确中医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确立中医药人才的知识模块.即本专业较系统的荃础理论一定最的专业知识和本专业科技的发展;一定量的社会、人文、心理、营理科学知识。 3.削减学时,合并课程,确立新的主要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确保中医药课程的完整性,理顺课程体系.精心组合课程. 4.加强实习、实验课程.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强化能力的培养。 5.完替课程的基本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试题库建设,电化教材建设,cai课件建设和教具模型建设等。 6.加强外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教学。 7.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萦质教育,特别要重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二)措施. 根据上述思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可综合为 1.修订教学计划。课程论认为.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其主要反映在几个比例关系上.即荃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课内与课外这几方面,这些比例可从不同侧面反映课程体系的轮廓,借以建立优化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 2.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各门课程教学来完成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各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应根据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课程荃本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在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荃本心理素质和开发学生智力中应达到的目标。 3.加强预防医学教学,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课程设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将医学教育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吻合起来;增加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课程,注重预防医学和群体医学教育,树立大卫生观念。 4.打破传统的中医药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以一本经典著作为一门课程、一个教研室的现状,重新划分中医药各门课程的界限。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组成新的中医药课程体系。 5.加强基础教学。减少专业课学时数.精选传统的经典知识.接受现代新科技和新技术教育.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训练要进一步加强。 6.淡化专业。实行大口径招生,专业概念淡化,前期课程趋同,是实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措施之 7.因材施教.注重非智力因素和素质教育,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8.分清层次,优化教学。设置主要课程群和必修选修课程群,实施模块式教学。 9.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教学实践。使各门课程从以往的知识一能力型向知识一能力一素质型教学模式转变,把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对学生进行签本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9.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住意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使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更加密切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更应体现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所应具备的素质教育。 11.课程建设。(1)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同基本素质教育有关的选修课和系列讲座,并设且必要的实践环节,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签地,成立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文化艺术、社团管理、第二课堂教育三个中心。(2)建立新的课程。(3)建立新的教研室定编数和工作量的计算方法。(4)重新确定和评价课程及其地位.(5)重建和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重编教材。(6〕改革和充实教学直观教具,拍摄新的幻灯录像.编制新的多媒体软件和cai课件。 12,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像,挖潜力。多渠道地增加经费投入.为教学改革提供财力保证。 13,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荃本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从课题训练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为指导,引领学生在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获得发展。课题训练的模式可以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采用课题分解、逐步实施;量化打分、层层推进;结题验收、强化考核等方式开展。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题训练;教学改革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以下简称《科研方法》)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增强教师实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科研方法》课程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问题,甚至被许多学生称为是教育类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指导思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自英国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以来,迅速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教师通过反思实践教学,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是现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科研方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其应该直接为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研究者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 从实际的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会做科研,这成为阻碍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技术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师从认识上对于这一理念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教育课程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现在教师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多数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际技能性的训练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的教学在脱离了实际的科研训练之后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讲演。学生在学完了《科研方法》课程之后,对于如何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仍然无所适从。因此,《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为中心,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实际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从而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此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在训练中求发展 从性质上看,《科研方法》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其目标应该从总体上既需要服务于学生认知思维层次的提升,引领学生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同时也需要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科研方法》这两方面的性质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成人的学习往往更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而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动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思潮在学生的学习中影响深远,“有用的就学,没用的不学”也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取舍的主要标准。虽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对现实情况,与其否定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认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引领和改进。因此,立足于学生具体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掌握,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应该是此课程开设的基本逻辑。 二、《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 《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一般需要先开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其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继续教育活动的中后期。这与学生后期完成的毕业论文在时间上有衔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堂训练作业与其以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状,为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方法》课程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以此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从可行性角度来分析,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其性质来看就是在完整的参与某个特定的课题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课程在“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的独立的从事课题研究。以完整课题研究的形式作为《科研方法》课程的训练内容 以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一个全方位的训练。因此,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课题研究就成了联接《科研方法》课堂训练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实际参与某项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既强化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具体课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科研训练的质量,可以从教学考核这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课堂教学训练在学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政策,课题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科研立项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科研立项与课题训练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题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课题分解、逐一实施 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过程,即课题的选择(选题)、课题的论证(开题)、课题的完成(结题),而其中又可以具体的分解为:课题的选择与界定、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研究计划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书写、研究结论的论证等阶段。这一过程与《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学生的课题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任务让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并结合《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内容进度逐一的予以实施。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训练进一步强化《科研方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做出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同时将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分阶段的逐一实施,有利于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层层推进 在将一个完整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之后,为了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在各个不同的任务之间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局面。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具体的任务时,只有上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了,并且顺利通过特定的考核,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强化考核对于整个课题完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课题训练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训练质量,需要对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做出单独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但是无论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考核的退出机制。以便让那些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合格的作业重新接受练习,直到这个环节合格了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研究。这样操作可能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进度会出现个别化的差异,但是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却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训练作业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3.结题验收、强化考核 在课程结束之际,通过课题分解、层层推进的方式,学生的课题训练任务也基本接近尾声。此时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验收,并对其整个的研究活动进行考核打分。结题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让学生写书面的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来完成其课题的结题工作,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模拟参加结题活动中的答辩工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结题方式,严格考核在这里至关重要。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生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进行推荐发表,或者推荐到学校相关的刊物或学报上发表,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对于整个的课题研究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机制和惩戒机制,让其通过帮助获得提高并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朝鲜民族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取向的研究 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为本的价值目标取向 首先,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就是让朝鲜族民族地区的新一代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学生知乡、爱乡、建乡的思想感情,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历史责任感,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 其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民族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各种不同的文化都被卷入了的历史洪流之中,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具有共同命运的整体,又显示出各具特色文化之斑斓色彩。正是这两种并存的趋向,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事实证明,只有承认各种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才能真正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繁荣民族文化、繁衍民族历史、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是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需要。保护好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因此,要教育学生自觉担负起繁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第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态度;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朝鲜族民族地区学校应积极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使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完美。 二、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适应性的内容取向 首先,突现民族性。民族性表现在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之中,民族性是我校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过来的跨境民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自身自然带着朝鲜族所共有的民族属性和文化传统。在这一点上,朝鲜族区别于中国的其他民族。另一方面,朝鲜族又同中国的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文化大环境中,并吸收周边兄弟民族的文化因素,以丰富其民族文化。这一点上,朝鲜族又区别于朝鲜半岛的朝鲜人。这样,中国朝鲜族既具有朝鲜固有的民族特性,又拥有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文化特点。作为朝鲜族高中,我校校本教材主要从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和中国朝鲜族文化的形成,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服饰、饮食、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朝鲜族文化来源于远古时期的朝鲜北方系统狩猎文化和朝鲜南方系统稻作文化。这样,朝鲜族文化在其文化本源上,体现出狩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重性,前者使朝鲜族文化显得热情、奔放,后者使朝鲜族文化崇文尚礼。朝鲜族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生存条件、特殊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其文化具有特殊性。他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辗转迁徙,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他们在不断创造和发展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创造和发明了如射箭、摔跤、跳板、秋千、朝鲜族象棋、朝鲜族拔河等健身娱乐的体育活动,体现了朝鲜族淳朴、善良、勤劳、勇敢、智慧、豪放、拼搏的民族精神。聆听着朝鲜族祖先在艰苦创造生活的事例,同学们深深地为先辈们不畏困难、艰辛开拓的精神所打动,跃跃欲试之情溢于言表。这也正是民族性格在下一代身上的表现。朝鲜族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它采用人们所喜欢的民谣、神话、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板说理”等多种形式反映自己的愿望,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创造才能,歌颂了美好生活。我们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确定了四个单元主题,即“神话篇”、“生活篇”、“歌声篇”、和“时代篇”,以此来进行作品选编。 其次,紧贴时代性。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植根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校本课程的内容要紧贴时代的发展,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课程内容可涉及现实生活中一切领域,诸如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或其他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主题都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源泉。建国以来,延边朝鲜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学生观看了由自己的乡亲或家长参加的比赛,倍感亲切,也极富感染性。传统体育运动至今仍被广大各族人民所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延边州每年9月3日在州政府的直接筹划下,这一单一的州庆日逐渐转化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的集庆典活动、文体活动、民族风情展览会、经济贸易洽谈会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朝鲜族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文化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已经是闻名天下的一种美德。 再次,围绕地域性。民族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们共同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美丽的长白山区,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54.8%,高原占6.4%,谷地占13.2%,河谷 平原占12.3%,丘陵占13.3%,基本上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向东南倾斜,以珲春一带为最低。整个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剃度,山岭多分布在周边地带,丘陵多分布在山地边沿,盆地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和山岭之间。东与俄罗斯滨海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西邻吉林市、白山市,北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依托吉、黑、辽三省广阔的腹地,是东三省沟通海内外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三个重心的交汇点,在联结亚、欧、美海陆运输格局中居于重要的枢纽地位。 最后,力求适应性。教材所选编的内容在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基础上,最终要体现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因为青少年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材建设只有取材于生活,从学生需求和认知特点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具有可读性和实践性,方可有生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寓教于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中依据青少年学生活好动、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朝鲜传统体育活动所表现出的极大的参与欲望,针对大部分同学对朝鲜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进行这类活动,都能来两手,可谓是驾轻就熟的实际,个别学生还说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在朝鲜族文学所选的作品中,尽量体现这些作品都是他们身边的人写的,有的作品甚至他们很熟悉的,作品的内容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内容或能引起兴趣的故事、传说,甚至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歌词,通俗易懂、倍感亲切。在这种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教材所选的就是让学生欣赏、学习人们在衣、食、住、行、宗教活动或等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学生徒手或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学会,非常实用。安全知识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些小常识,如防冻、防火、防煤气中毒、食物中毒、预防疾病等,通过典型案例、身边的事例,让学生可信、可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主的实施取向 校本课程应该整合知识学习、经验获得、能力和人格发展。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开发主题的要求将所选择的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因素组织起来,融认知、技能、情意为一体,不仅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还要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性情,力争使所学的课程内容成为构筑学生人格内涵的有机养料。根据新课程的精神,我们编写教材力求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有“知识区”、“思考区”、“探究与体验”和“实践园地”等板块组成,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组织形成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室外延伸为主,包括参观、调查、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循循善诱,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以人才培养为主体多层次开发取向 课程资源是开放的,有待于全社会关心参与。学校的教师和 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领导者要以“促进学校整体改革,突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眼光和思路来领导和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整合人才资源,努力营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要多渠道引进师资资源,通过学习、考察、拜访、培训等途径优化组合学校的师资队伍,以解决民族地区中学现有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和学科失衡状况。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学与教”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网络课程体系中“学与教”的教学观念进行了探索。通过现代网络课程实施过程,从学与教的角度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教学目的与手段、教育思想、技术路线、开发工具、网络课程通用功能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阐述了如何在网络课程中运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建立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对网络课程“学与教”的实践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课程、课程设计、远程教育 一、 现代远程教育与网络课程 远程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大批已参加工作的成人或因为某种原因失去教育机会的成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群体,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望;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及稳定的专业方向,这个群体接受教育成功与否,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无法进行“面对面”传统教育交流模式,只能通过特定方法和媒介进行教学实施过程,从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约束,开展教学活动。从单一采用教材、学习辅导书等印刷品以邮寄函授为主形式,到运用广播、电视等模拟信号传播,远程教育在教育技术上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远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即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数字环境下进行交互式的远程教学。因此,把远程教育架构在当今高速拓展的因特网上,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并利用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较强的交互性和实时性,使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更便捷、安全、可靠。 网络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直接表现为提供给学习者大量便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网络课程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则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评价。使传统的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远程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大众化教育趋向个性化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的完善,以及高质、高效、满足个人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和素材库的建设,无疑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发展至为重要。 依靠现代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大幅度拓宽了传统教育意义上学习者的范畴,教育实施过程不受时间、地点、国界、气候等影响,网络上广泛的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真正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指导。可获得更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共享全世界各图书馆的资料。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全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大任务。其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四大类:试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而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又是重点和核心。 1.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不是传统教材的电子版,也不只是教学载体技术问题,而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传统教学大纲、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制作的公用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通常应遵循下列几个设计原则: 交互性原则:教学软件既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提供师生讨论的条件; 创新能力培养原则: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软件,达到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的目标; 教学设计原则:不仅要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教学的目标,据此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和表现知识的方式,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课程导航技术以及基本教学环境设计。 2.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 ① 满足在internet上运行的条件,并具备安全、稳定、下载快的特点。 ②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表现力,方便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如概念、原理、器件特性等与相关背景资料相链接,适当使用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 ③ 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内容的组织方法应便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系统结构。 ④ 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并提供练习题、测试题。 ⑤ 交互性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需要,对学习内容(如范例的参数等)进行修改,或改变知识点的学习路线。 ⑥ 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使学习者在网络上执行可视化操作,为学习者的实物实验作好前期预备工作。 ⑦ 提供课程答疑系统、讨论系统、作业系统。 3.网络课程的通用功能 辅助教师教学。为教师提供以html网页为主、包括图形、动画的网络教科书。课程内容丰富完整,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教学内容。 辅助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路线和学习层次。 按节提供自测题,按章提供练习题库。 以email方式提供个别答疑,以留言簿方式提供普遍性问题解答。 以bbs方式提供问题讨论。 以ms sql server建立学习者数据库,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路线和学习情况。 以ms sql server建立课程数据库,主要包含知识点及其属性(难度、区分度、与其它知识点的关联度)。 使用java访问数据库。 4.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路线 以“知识点数据库”、“练习题库”、“学生数据库”为支撑,以学生web页面和教师web页为表现形式。知识点数据库包括课程知识点、难度、区分度、各知识点关联度;练习题库包括各题的题型,所属知识点,分数等信息;学生数据库包括学生的一般信息,课程学习记录,测试练习记录等。 5.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1) 采用html、javascript语言制作课程web页面,使用dreamweaver3.0作为web语言编辑器。 (2) 使用flash4.0制作swf和gif动画。 (3) 使用protel绘制电路原理图,用snagit制作成gif图形并用photoshop进一步处理。 (4) 使用photoshop5.02处理图像。 (5) 使用java进行数据库访问。 三、 网络课程中“学与教”的实践 网络远程教育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系统观念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并寻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几年的远程教育实践过程,我们将上述教育思想融入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不在于表面媒体的使用,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因此,网络远程教育还必须基于得到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的支持。 1. 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 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网络课程的资源开发,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应突出社会需求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设计、制作、处理教学信息;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体现“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也就是,教师在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当组织者、控制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等多种角色。 2. 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将从常规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在某些方面起、替代教师的角色,把教师从简单、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已不需要教师的参与,由于学生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信息资源的鉴别和测验成就的判断等方面都需要帮助,教师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监控,帮助学生开展学习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在掌握教学设计、学与教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也即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从计算机、美术、音乐、教与学、心理学等各个专业全方位的结合,在网络课程中贯穿以科技为主导的教育方针。 3. 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在网络课程中的体现 在网络技术兴起之前的,远程教育一直难以进行直接的信息交互活动,仅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较昂贵的双向交互系统。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已趋成熟。然而面对网络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使用,需要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网络课程之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 在网络课程中课程材料包的组成 课程目标:描述应清晰而简洁,它包括网络课程学习目标和每章节的学习目标,阐明学生在结束本课程或本章节学习后,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分为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 学习指南:考虑到远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编写课程学习指南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指南中应包括对本课程及每章节教学内容的简单描述、学习目标、难点和重点、例题及解答等,此外还可给学生建议较为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习参考书:除教材外,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书,并注明每章节相关内容在学习参考书的具体位置,哪些是必须购买,哪些是可以选择性购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知识的掌握范围及深度; 自测题:远程教育学生是以自主学习这主,所以学生应对每章节知识掌握情况明确了解,每章节都应有自测题,自测题能够覆盖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并附有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2) 充分利用导航系统 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学项目和教学信息供学习者选择。同时,学习者在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进程的过程中,享受更灵活、更便利的学习机制,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安排自主性大大加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或自导式学习方式。 因此,在网络课程中应设计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系统。从网络课程网站的文件结构、反映课程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的页面组织、重要内容的导航点、记录学生在超媒体知识空间所经理的历史路径的历史记录等多方面设计导航系统,实现远程教育课程指导。 四、 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评价体系。网络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在教学过程、考试环节实行在线监控,正确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信息,并对以上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并反馈给网络课程设计者、指导教师,才能及时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进行调整和修正。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建立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在近几年的远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传统将考试作为教学评价唯一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且存在时间滞后;新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收集更全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教学进程等进行监控和修正。 教学评价体系应有以下指标组成: 1)每章节、单元自测题,能及时反映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明确; 2)采用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避免教师主观命题所造成偏差,并采取结构评分方式,将考试结果与平时成绩加权,综合考虑; 3)考虑到课程尤其是工科课程的特点,小论文及实验均能如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际动手能力,这对于实行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每学期进行教学信息问卷调查,以电子邮件或其它方式发给每个学生,内容涉及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因此获得真实的教学信息反馈。 以上课程评价体系组成一闭环系统,并根据教学评价结果的实际情况,反馈给网络课程设计者及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计划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浅谈职业教育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质量教学模式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 文化基础 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我深感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根据技校学生的特点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规律,教学中应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些对于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使学生将来能真正成为德识才学于一体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提倡多种教学手段,并把素质教育融人到计算机教学中去。 技校的特点是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教学中如果我们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错估或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以及个体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运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教学生自我学习,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1 技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教学围绕 windows xp、 office2003以及网络的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刚上课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时间长了,大部分学生觉得越学越难、越学越枯燥,有的学生还产生不知道怎么学、不想学的想法。还有一些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所以面对电脑的时候既想动手试试,又怕弄坏电脑。这就要求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无从下手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甚至包括想象力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社会对技校学生的偏见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同时通过网络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对他们的诱惑很大,所以枯燥的课堂学习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大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享乐等,无心学习。这些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但智力并不差,他们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作为技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 改变教学模式,融合多种教法 2.1 利用分层教学,发挥学生个性 班级授课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计算机课程,很多城市学生家里都有电脑,有些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学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也有不少来自乡村的学生从来没碰过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比如讲office 2003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差异并对他们进行分组,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掌握五笔打字、word、excel的基础知识,上课能注意听讲,参与教学活动,改变学习习惯;b层: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五笔打字速度快,能独立排版编辑,上课专心听讲,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c层:培养较强的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进行办公应用高级培训,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如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测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各层学生都有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和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指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方法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2.2 采用重点示例演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示例教学是“例中学”和“做中学”的结合。word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后要能熟练排版并具有一定设计版面的能力,文本框在word中是承前启后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word2000 的编辑功能、排版及图片的处理,已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对于特殊的、不规则的及需要一定设计的版面却不知如何下手,文本框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含有文本框的示例引入,此实例使用了描写大自然的文字和图片,并且利用横排和竖排文本框做了装饰,内部填充主体颜色为天蓝和白色,效果使用了图片填充和图案填充中的球体填充,让学生通过实例发现在此版面中除图文混排外又有灵活的文字版面并可移动可填充。然后提醒学生工具栏的使用及插入文本框的两种情况并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模仿或加工教师实例进行演练。教师在原有示例上进行转变,展示本节课的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演练。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讨论学生归纳出问题,最后通过总结可以把在练习过程中学习到的零碎的知识汇集成系统的整块知识以便今后灵活地运用。 2.3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word时我选择情境教学法,首先在大屏幕上设计一张版面独特的“手抄报”,包含文字、插图、背景等元素,版面内容有名人名言、笑话、文摘等。学生看后兴趣大增。这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及时把word的重点、难点授完,然后以一些大的主题为背景,例如制作迎世博会宣传册,提出真实的任务情境、结合世博会的进展情况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确定主题、在网上搜集各类文字图片素材、设计宣传画,然后作品展示、总结交流。最后布置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如课程表、贺卡、报刊等的设计。在制作过程中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指出解决难点的技术要点。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 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而是通过教学改革既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不失时机、灵活地育人,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技校教学模式的肤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学习其他教师经验根据课堂情况积极应对学生,不断地调整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并继续做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尝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浅析高职技能课程中运用心态教育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餐饮服务 心态教育 发展空间 实施模型 论文摘要:本文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特点和行业需求,提出以心态教育方法来促进和推动教学质量。 面向市场需求去育人,是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检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标准是能否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切实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本人将心态教育用于《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授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心态教育的内涵 “服务”的根本是对人的服务,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灌输,使学生理解工作的意义,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更新服务理念,关注自身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学生外在折射出来的是积极的职业形象、过硬的服务技能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本文探讨的心态教育。心态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及时适应工作环境,愉快地与人相处,快速熟悉工作流程,灵活应对宾客的要求。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操课,每一节课必须有一个教学环节为心态教育,教师应寻求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引导学生善学、乐学上下功夫,通过多课时多次数的强调和练习,培养学生一贯的恒久的品质。 二、心态教育的实施模型 心态教育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融入教学过程中,它既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又涵盖了通常的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部分。 以下是心态教育教学环节描述: (一) 准备阶段:职业形象塑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标准化的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理解工作内涵,展现内心真实的状态。 (二) 热身阶段:团队训练小游戏。以合作式的游戏让学生明确团队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工作、生活和人生。 (三) 导入课程:案例(任务)引入。案例要贴近工作和生产实际,能引导学生明确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具有实际指导和借鉴意义。 (四) 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采用角色扮演法、应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就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力、反应力。 (五) 反省阶段:录像点评。整个教学过程用dv记录下来,观赏过程进行自评及互评。通过影像的记录,分析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这里,教师必须辅以及时的、积极的教育评价,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提升自我,消除自卑心态。 三、心态教育的实施效果 1、帮助学生调节职业心理素质 通过对历届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表现为优秀的仅占受调查人数的3.5%,表现为良好的占受调查人数的15%,表现为中等的占受调查人数的49%,而表现为较差的竟占受调查人数的33%之多。大部分学生的性格、承受压力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耐力都不是很好。同时我们也发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与职业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学以致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很强。而心理素质稍差的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能力也会稍弱。应用心态教育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素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充分的训练和自我纠正。 2、师生互动效果好 应用心态教育,需要打造开放型课堂,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研究、探讨和合作成为师生新型的交往模式。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得以充分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年轻人的思维模式,把握时尚的观点,将市场流行趋势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另外,师生无障碍沟通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心态教育。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偏好不同,性格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点不同。通过在心态教育中采取分组协作的形式,大家可以在小团队中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与任务,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竞赛中各显其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利于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生存渠道。学生参与的深度,受益的程度是最直接的评判标准,教师通过这种可观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思路。 4、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 在两个学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学习中,通过心态教育的训练,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长处与弱项;同时,学生自己也可以知道未来工作目标定位是怎样的,如何去一步一步做好工作,能有计划性、有稳定性地去朝目标迈进。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短期与长期的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展。 课程教育研究论文:浅析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 论文关键词:科技教育 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 论文摘要: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主权,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轻工业论文:探析轻工业发展解决措施 【摘要】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民生产业。轻工业所承担的任务是服务“三农”、增加就业量、提升进出口贸易等,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轻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大小企业的规模与实力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相应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地浮出水面。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一、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科学技术的滞后制约着轻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轻工业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轻工业现状来看,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进入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分散,没有较大的创新能力,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突出;普遍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大多数生产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其产品、技术结构水平不高,附加值低。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产业在竞争当中的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然而,新型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足,导致了新兴产业成长相对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研究设备陈旧和研究资金的缺乏,都使轻工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科学技术的滞后成为制约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增长方式依然显得过于粗放,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缺乏进一步精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 3,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品质量偏低、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轻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集约化、循环能力、清洁、再利用资源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潜力。 二、轻工业发展解决措施 1.加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近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保持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应从适应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落实好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合乎条件的企业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 3.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应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4.建立、完善轻工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沟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也是现代化轻工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成员的合作,能确保行业的共同利益和所参与会员的自身利益。所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协会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明确其指导性。二要出台且完善有利于轻工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用于开发轻工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比例还有待提高;允许企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在税前列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于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购买国外先进研发设备等的费用,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三要加快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对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在稳定传统产品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更加高端的产品,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群体的需要,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在市场方面,需要加大外贸出口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还要开拓出国际化的高端市场;在企业方面,需要加大兼并与重组,将企业当前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在区域内,需要培育出更新的特色区域,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确保轻工业又快又好发展。 5.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国轻工企业的数量众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灵活而有效地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总之,轻工业是中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轻工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 轻工业论文:轻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走势分析 2014年,轻工行业经济运行走势波动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有所放缓,但轻工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轻工投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轻工企业电商发展迅猛是2014年轻工行业发展三大亮点,对提振轻工行业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行业将渐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一、2014年轻工行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12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7.9%,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与全国工业持平。1―12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8.6%,高于全国工业0.3个百分点。全年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2014年12月轻工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较11月有所回升,其中,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回升7.2个百分点、采盐业回升6.9个百分点、金属工具及金属制轻工制品制造业回升4.5个百分点。 部分轻工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回落,其中,自行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回落5.1个百分点、眼镜制造业回落4.0个百分点、陶瓷制品制造业回落3.0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回落1.1个百分点。 三、中轻景气指数进入渐冷区间 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近三年中轻景气指数呈现高位回落走势。轻工月度景气指数已连续两年低于100。 2014年11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9.68,较上月回落1.23个点,为全年月度最低值,并首次进入蓝色渐冷区间。 四、轻工出口情况 (一)轻工行业出货值情况 2014年1―12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货值2.72万亿元,同比增长7.2%。12月出货值同比增长5.7%,比11月回升2.16个百分点,轻工主要行业出货值增速情况。 (二)海关出口增幅回落 2014年1―11月,轻工行业出口额5569.4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33%,同比增长10.63%(高于全国4.93个百分点);进口额14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4.64%。轻工贸易顺差4156.87亿美元,为全国贸易顺差的1.25倍。 11月份轻工商品出口额537.64亿美元,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比10月份回落5.26个百分点。 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是出口增幅继续回落的主要原因,11月份轻工商品出口增幅虽然继续回落,但月度出口额绝对值仍保持全年高位。 (三)主要轻工商品出口情况 1―11月份,主要轻工商品中出口增速提高的有:玩具出口额增长13.2(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冷藏冷冻箱及空调用压缩机出口额增长6.2(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出口额增长5.2%(比上月提高0.35个百分点)、工艺美术品出口额增长44.7%(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 1―11月份,主要轻工商品中出口增速回落的有:陶瓷制品出口额增长28.3%(比上月回落2.08个百分点)、照明器具出口额增长16.0%(比上月回落2.01个百分点)、纸浆、纸张及纸制品出口额增长13.4(比上月回落1.43个百分点)、乐器出口额增长2.7%(比上月回落1.25个百分点)。 五、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全国投资增速及制造业投资增速,如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了22%、金属制品业增速为21.4%。 六、主营、利润增速趋缓,库存与亏损增大 1―11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84万亿元,同比增长8.97%,较1―10月回落0.33个百分点,比2013年降低4.69个百分点。轻工六大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较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快速消费品主营业务增速8.29%,比上年末回落6.09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9.21%,比上年末回落4.63个百分点。轻工主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情况。 1―11月实现利润1.17万亿元,同比增长7.01%,较上月回落0.39个百分点,比2013年降低7.6个百分点。主营收入利润率5.88%,低于2012、2013年度水平。 1―11月亏损面从上年的9.75%扩大到10.8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从去年的7.46%提高到24.65%;产成品库存增速从上年的7.97%上升到13.23%。 七、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目前,轻工企业总体上的财务费用、利息支出速度比2013年加快,而负债增速下降,轻工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也逐年下降,已从2012年高点54.94%,下降到目前的51.7%。说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没有根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八、走势原因分析 轻工业内需市场份额占85%。由于购买力因素,加上房地产业呈现低迷状态,影响轻工内需市场的消费增长。2014年轻工主要商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回落。1―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轻工行业中除家具外,其他多个行业零售总额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家电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8.7%,内需市场增长相对乏力。具体原因是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快速消费品增速放缓影响轻工整体速度。快速消费品即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与饮料在内的大食品业占到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前几年大食品工业以年30%左右的增长拉动轻工行业高速发展,但2013以来,由于需消化前期快速增长的产能,及受高端消费及集团消费回落因素的影响,大食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回落到10%左右,影响了轻工整体发展速度。 二是耐用消费品受房地产低迷影响增速回落。受近期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影响,相关轻工产业特别是家电、家具、卫浴等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发展。1―11月份,家具制造业、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主营业务增速分别比上年末回落2.93、4.53个百分点。1―11月,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10.17%,比上年末回落4.63个百分点。 九、轻工行业政策建议 从2014年轻工汇报情况来看,10个方面的建议获得政策支持,国家微刺激政策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如一些企业反映得益于定向降准、对小微企业滴灌信贷等,使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些缓解;商标法修正案实施细则的客观执行缓解和减少了企业的压力和损失;促进消费支持网销新业态措施激发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和产销率提高;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扩大出口180多条政策措施促进轻工出口的企稳回升等。 期待政策加快落地:年初向国家呼吁的扩大造纸、皮革加工贸易范围、恢复回收废旧物资增值税返还两项重大建议还没有得到落实,行业特别是造纸行业目前已陷入比2008年还困难的境况。强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能深入行业,了解行业困难,为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建议对资源再利用产品予以增值税返还等鼓励政策。造纸、塑料、皮革、玻璃等行业均存在回收资源再利用情况,这是践行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国家对恢复回收资源再利用应予以增值税返还的鼓励政策,目前造纸行业废纸资源增值税返还的呼声已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我们建议在以前实施的对再生资源行业回收企业进行鼓励的同时,考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进行增值税返还,实践上更容易操作。建议尽快实现社保的联网工作。 十、2015年走势分析 2015年,在进入新常态化发展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政策及市场因素将对轻工行业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保护法》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后的环保法,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新环保法实施对于行业发展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对环境违法企业处罚力度的加大将有一大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退出市场,进而影响轻工行业发展速度。 房地产市场表现也将对明年全行业走势产生重要影响。轻工耐用消费品行业与房地产产业紧密关联,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继续回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当前,国内多城市取消限购、贷款政策也有所松动,但市场表现依旧低迷,2015年房地产市场能否有所改善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5年,轻工行业将进入重要的发展变革期,轻工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进程会进一步加快,轻工行业发展速度将进一步趋缓。轻工行业企业只有通过重构生产制造、重构商业模式、重构价值体系、重构行业形象推动行业的价值跃升。 轻工业论文:前三季度轻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轻工行业呈低位运行态势,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三季度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较大振幅,9月份增加值增速虽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低位。9月份轻工商品出口大幅增长,达到33.4%,增速再创年内新高,是当前轻工行业经济运行亮点,轻工出口对提振轻工行业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运行情况 (一)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位回升 9月份,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8.0%,比上月回升1个百分点。1―9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8.7%,与上月基本持平,高于全国工业0.2个百分点。 2014年9月轻工行业增加值回升主要得益于快速消费品行业增加值增速企稳回升,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速与上月持平、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速回升0.4个百分点。此外,金属制品业增速回升0.1个百分点。 耐用消费品行业表现依旧低迷,其中家具制造业、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速继续回落,分别比上月回落2.2、1.3个百分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见表1)。 (二)轻工出口大幅增长 1、出货值情况 1―9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货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63%,增速比1―8月份提高0.68个百分点。9月份出货值同比增长12.18%,比8月份大幅提升6.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出货值增幅呈低位企稳回升走势(见图1)。 2、海关出口情况 2014年1月―9月,轻工全行业累计完成出口额4490.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6%,比1―8月份提高2.9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出口额634.96亿美元,同比增长33.41%,增幅再创年内新高,比8月份提高13.9个百分点。从目前情况看,外需市场已有所恢复,预计全年出口走势是前低后高,对未来行业出口形势谨慎乐观。 主要轻工商品出口表现良好,大部分商品出口增速较上月均有所提高,家具、皮革制品出口恢复正增长。其中1―9月工艺美术品出口增长39.7%(比上月提高26.3个百分点),陶瓷产品出口增长34.45%(+3.08),塑料制品出口增长8.2%(+0.36),家具出口恢复正增长,增幅为0.34%(+1.67)、皮革制品出口增长0.4%(1.25)。主要出口商品中仅鞋类出口增长比上月小幅回落0.4个百分点。空调出口虽然为负增长,但降幅逐月收窄。 (三)中轻景气度环比小幅下降 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近三年中轻景气指数呈现高位回落走势。轻工月度景气指数已连续两年低于100。2014年8月,中轻景气指数为90.66,较7月小幅下降0.41点,指数已连续两个月走低,目前中轻景气指数运行在稳定区间下轨,接近渐冷区间(见图2)。 (四)库存与亏损增大 1―8月轻工行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8万亿元,同比增长9.62%,较1―7月回落0.4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775.4亿元,同比增长9.58%,主营收入利润率5.63%,低于2012、2013年度水平。 1―8月亏损面从上年的9.75%提高到12.1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从去年的7.46%提高到19.1%;产成品库存增速从7.97%提高到16.17%。轻工行业运行质量有较大幅度下降(见表2)。 (五)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企业总体上的利息支出速度比2013年加快(见表3)。说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没有根本缓解。在江浙一带调研时,一些地区由于银行、政府要求企业借贷时实行联保,目前,导致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多家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 (六)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月,投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仍高于全国投资增速及制造业投资增速,如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了25%、金属制品业增速为24%。这些投资加快了行业结构调整步伐,为2014年及今后轻工业持续增长提供重要保障。 二、走势原因分析 轻工业内需市场份额占85%。由于购买力因素,加上房地产业呈现低迷状态,影响轻工内需市场的消费增长。2014年轻工主要商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回落。1―9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轻工行业中除家具外,其他多个行业零售总额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家电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8.7%,内需市场增长相对乏力。 内需市场乏力的具体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快速消费品增速放缓影响轻工整体速度。快速消费品即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与饮料在内的大食品业占到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前几年大食品工业以年30%左右的增长拉动轻工行业高速发展,但2013至今年上半年,由于需消化前期快速增长的产能,及受高端消费及集团消费回落因素的影响,大食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回落到10%左右,影响了轻工整体发展速度。 二是耐用消费品受房地产低迷影响增速回落。受近期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影响,相关轻工产业特别是家电、家具、卫浴等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发展。9月份,家具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回落,分别比上月回落2.2、1.3个百分点,1―8月,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10.17%,比上年末回落3.67个百分点。 三、发展预测 受社会对轻工产品特别是大食品业的刚性需求因素影响,预计行业四季度运行会有所好转,具体还要看整体经济形势走势及政策支持力度。预计全年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左右。海关出口额增长8%左右。 四、轻工业应对经济放缓的工作举措 调研把脉。中轻联会领导带队组织关于轻工改革、技术进步与品牌建设、外贸出口、混合所有制、人才队伍建设五个专题调研,取得初步成果,下一步将深化调研工作,持续展开物流成本及难点问题专题调研。 科技创新。近年内国家科技支撑平台项目涉及11个行业14个项目,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家电、塑料、造纸等多个行业苦练内功,注重“四基”建设、认真编制技术路线图或技术进步指导意见;配合工信部落实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在五个行业召开现场会,并提出2015―2017年轻工业技术改造和强基工程重点突破方向,仅2013年度国家安排轻工业254个技改项目,下达财政专项资金19.4亿元;工业设计与多行业结合提升创意水平。 龙头带动。轻工百强企业,三年门槛分别是10亿元、28亿元和37亿元,百强平均主营业务收入261亿元,其中五家超千亿,分别是海尔、光明、雨润、美的、格力;百强企业占轻工规上10万家的11%。 集群效应。止6月底已培育共建215个产业集群,涉及36个行业,12个单位获得工信部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称号,集群经济总量已占到全行业的30%左右。 品牌标准。第二批表彰17家轻工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先进单位,122个轻工竞争力优势品牌产品;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截止2013年底,已批准国标、行标4886项,承担ISO/IEC的技术机构秘书处4个、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秘书长共7人、119人次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专家,目前轻工行业主导提出制修订的国际标准提案14项。 贸易救济。维护行业权益,主动申请立案,经过六轮磋商,就中欧葡萄酒两反案达成谅解备忘录;磷酸铁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案完胜。为中国电池生产企业每年节省几千万美元的专利使用费;正在提出对印尼脂肪醇的低价倾销行为开展贸易救济保护。 人才培训。加快行业人才培养,成立教育分会;推进产教融合;申办高级研修项目;完成技能鉴定12277人次。 此外轻工行业鼓励企业抓住电商新经济机遇扩大市场销售。电子商务的兴起,为轻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减少传统渠道成本、扩大市场销售额带来积极影响。企业通过淘宝、京东、腾讯微信商城及行业电商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取得良好市场效果。根据对轻工业百家电商先进企业的调查,前100家电商拓展企业的平均电商销售收入额为4.6亿元。 另据对义乌市的调研结果,2013年义乌市以食品、日用品等轻工产品为主的电商销售额达到856亿元,其中外贸362亿元,该市今年电商增长20%以上,电商业务已与线下销售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政策建议 (一)切实减轻企业税负 建议对资源再利用产品予以增值税返还等鼓励政策。造纸、塑料、皮革、玻璃等行业均存在回收资源再利用情况,这是践行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国家对恢复回收资源再利用应予以增值税返还的鼓励政策,目前造纸行业废纸资源增值税返还的呼声已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建议在以前实施的对再生资源行业回收企业进行鼓励的同时,考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进行增值税返还,实践上更容易操作。 尽快实现社保的联网工作。目前流动人口存在重复交社保的情况,有的员工在所在地已交了社保,但证明打不出来,信息不对称,这也加重了企业负担。 (二)稳定劳动就业 轻工中小企业众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轻工就业人数占到全国工业人数的25%。目前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0%―15%速度刚性增长,加之其他生产要素的叠加压力,一些企业已处于无法承受状态。因此国家应统筹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稳定劳动就业。 一是加快建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相一致的工资机制,而不应该是由国家来强制规定工资涨幅,这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作法。 二是国家建立小微企业就业与税负关联机制,即对吸纳就业多的小微企业实行大幅度的税费减免。 三是建议国家增加对中小企业职业培训的资金支持,通过培训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增加技术工人的供给数量,解决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适当扩大企业用工及管理权限,防止工人无序流动,影响企业生产秩序。 (三)支持多元出口,开拓俄罗斯、南非、南亚等国市场,扩大加工贸易许可范围,缓解(造纸等)产能过剩 (四)降低物流成本 国外物流成本只占5%左右,但国内物流占到约15%。要通过两化融化、物联网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空间。 (五)鼓励创新与品牌建设 加强专利成果应用,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应对涉及退税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再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退税率。 (六)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开发与应用需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推广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选择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作物扩大试验项目和范围,进一步完善性能,提高实际效果。 二是对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的应用和发展采取补贴政策,可考虑对生产企业采用低息贷款政策、技术改造专项贷款、信用担保等政策鼓励产业发展;对农民购买降解地膜给予价格补贴。 三是对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相关原材料进口采用低税率,目前进口聚乳酸〔税号:39077000〕进口关税税率为3%,PBAT〔税号:3907999000〕的进口关税为6.5%,希望能达到零关税;同时制定更为合理的出口退税税率,如金发科技降解塑料产品〔税号:39079999〕出口退税税率为5%,希望能达到13%―17%。 四是鼓励和扶持优质企业发展,可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实行减免优惠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实行定期减税或免税。 轻工业论文:结构专业负责人如何做好轻工业项目 摘要:目前,我国轻工业行业众多,而当中很大一部分又归属于传统行业。这些传统行业通过历年的更新换代,在原有水平上进步不少,但仍不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一些传统技术,有的沿用了几十年,甚至儿百年,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轻工新兴行业是近些年来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还比较薄弱,比重较小,有的新兴行业已经不新了,有的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展开发。因此,无论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需要我们花大力量加以创新提高。一方面必须狠抓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使传统行业焕发新的活力,尽快实现传统行业的高效化、高级化。另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新兴行业的发展,克服盲目性,抓住技术创新增长点,给予重点扶持、培养。要发展高新技术群,不断扩大新兴行业规模,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轻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字:结构;专业负责人;轻工业项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今后轻工业发展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不断调整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中,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在轻工业项目中,目标控制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了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所谓目标控制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在设计阶段,由于目前我国设计监理尚处在探索阶段,“三控”的任务主要落在专业负责人的身上。专业负责人,作为一个专业的组织核心,其主要职责就是对本专业设计文件的“三控”负责。作为一个结构专业设计人员、结构专业负责人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及其积累的经验做好轻工业项目。 一.设计专业负责人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与岗位权限 为保证设计项目按照规定的目标高效、优质、低耗地全面完成,项目负责人要始终贯彻领导交办的任务。设计项目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就是职务责任,也就是在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设计项目负责人的岗位权限是指设计项目负责人在工作中的权力,表现为职责授权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 1.工作任务 首先,成立项目组,具有各专业设计人员,各团队成员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对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地作用。 其次,确定项目管理总目标,制定总体工作计划。计划越细越好,关键做好主要工序和住要环节,确保项目高效、优质、低耗地全面完成。 再次,协调轻工业项目组内部的专业衔接,协调配合,及时调整计划,做好资源配置。 然后,协调轻工业项目组外部各协作单位之间的意见沟通和协作配合。 最后,完善项目组内部和外部信息反馈机制。 2.岗位职责 第一,贯彻执行国家和轻工业项目所在地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本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二,对轻工业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进行监督管理,并全面负责。 第三,组织编制设计大纲,包含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制定安全生产、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措施,并及时解决轻工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对轻工业项目进行有效控制,执行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实现技术进步。 最后,进行轻工业项目总结,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 3.岗位权限 第一,负责轻工业项目的人事管理和组织工作有权择优用人和解雇员工 第二,有权建立项目组内部责任制度和相关的规定,以提高项目小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三,拥有对项目的设计指挥调度权,合理配置轻工业项目各生产要素。 最后,有权向本单位的分管领导提出意见,拥有其他一些小的处理权,例如,人员组合权、一般技术问题决定权。 二.结构专业设计进度动态管理要点 1.计划的监督与检查 计划制订之后,监督与检查就成了专业负责人的重要任务。专业负责人的管理过程不仅是动态的管理,同时也是全过程的管理。比如说,把一 项目的设计工作交给某设计人员,计划上不能仅仅列出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这样经常会导致工作前松后紧。设计人员经常会到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加班加点赶作业。既不容易控制质量,也不容易应付一些突发情况。中间环节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全靠设计人员的自觉。作为专业负责人,应该把一项任务分解为若干个控制点。 2. 类控制措施的应用原则 组织措施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应用动态控制原理细化各阶段控制目标。根据公司有关规定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明确设、校、审人员的分工及责任。 在设计的进度控制中,狭义的或者是最直接的经济措施主要是指对于设计人员物质上的奖励。该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非常有效。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措施的限度、个体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对于个体的影响力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专业负责人手中所掌握的经济措施的菇码也很有限。所以专业负责人对于进度的控制不能依赖于狭义的经济措施;需要以行为科学作理论基础运用广义的经济措施。 3. 专业内部设计分工及组织流水作业 专业内部的设计分工的主要目的是为实施动态管理、过程控制打好基础并为组织专业内部流水作业做好准备。分工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在分工基础上组织流水作业能够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结合现代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更为有效的进行进度控制。在轻工业项目实施阶段,流水作业已经为人们所接纳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在设计领域,大家还没有充分认知到流水作业的优越性。 三.结构专业负责人如何做 1.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生产出新的产品或是对老产品的改进与提高。工艺创新则是指采用某种新的加工方法,改进和革新原有的工艺条件。产品创新可以增加产品品种,开辟新的市场,取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和超额利润;工艺创新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二者比较,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大,产品创新可以带动一个企业、行业乃至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产品创新可以带动工艺创新,新产品投入市场后,经过一轮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加强工艺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再投入市场。激烈的市场竞 争使新产品变为老产品,于是又推动企业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循环往复,使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都得到发展。选择产品创新的方向,首先要以高中档产品为导向、高中低档产品结构合理、平衡发展要注意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产品创新要保证质量。在诸多的创新中,要把产品质量创新放在第一位。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要用科技力量生产出高质、低耗、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今后,我们要认真抓好产品的生产过程,坚持质量立业,实施名牌战略。 2. 独创与引进和模仿 过去,我们往往是把独创入在首位,不太注重引进和模仿,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长期封闭和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所致。总的说,我们轻工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有的创新项目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许多还不能独立完成,有的是国外已经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也没有必要再走弯路从头搞起,完全可以吸收过来,为我所用。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亏损严重,经济效益不佳,设备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现有的条件、状况不允许我们花大力量去搞独创型技术创新。引进模仿则是一条加快轻工业发展的捷径。模仿可以节约研究试制费用,从引进、模仿到再创新、出口,它的费用要比完全靠自己独创低得多,而且节约时间,周期短,见效快。搞模仿一般起步快、技术起点高,因为模仿的对象总是国际国内先进的东西,模仿可以使企业尽快注入血液,焕发新的活力。此外,模仿的风险也小得多,因为毕竟有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结 总之,我个人认为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要想做好轻工业项目,首先要占有大量信息;合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的放矢制定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要学会模仿与创新,更要学会俩者的共同使用。结构专业负责人的进度控制,其本质是专业管理工作。资源有限、管理无限。 轻工业论文:谈某轻工业厂房电气设计 [摘 要]结合轻工业厂房的电气设计经验,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和设计手册,针对工程的特殊性,谈轻工业厂房的照明系统、动力配电、防雷接地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思路及方法。 1 前言 正常环境下的轻工业厂房电气设计包括照明系统、动力配电、防雷接地,且满足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条件时,还应增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通常做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清楚厂房的性质并向业主了解厂房内部动力设施情况,掌握需要配电的动力设备电气参数资料,从而可以进行较为完整和合理的设计,但某些情况下,业主无法提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动力配电设备的电参数,设计任务还要按期完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本文也有所涉及。以下的内容根据工程实例,谈一谈对厂房电气设计的一些体会。 2 厂房建筑情况概要 本厂房地上二层,长88.1m,宽20.3m,总高9.75m,厂房跨度6m,建筑面积3576.86m2,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厂房为轻工业厂房,具体操作工种不定,动力设备具体情况不详,故本次动力配电仅预留动力电源。 3 厂房照明系统设计 3.1 照明方式的选择 该厂房层高为4.8m,属于层高较低的厂房,而且对于作业的照度要求不高,宜采用一般照明方式。 3.2 照度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GB 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工业建筑一般照明标准值,结合厂房非精细加工的特点,确定本厂房内照度标准值为200lx。 3.3 照明质量 照明质量是衡量厂房照明设计优劣的标志,做设计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 1. 选用效率高和配光曲线合适的灯具,根据灯具在厂房房架上悬挂高度按室形指数RI值选取不同的配光灯具。本厂房的室形指数RI=3.9,宜选用宽配光灯具。 2. 选用色温适当和显色指数负荷生产要求的照明光源。本厂房层高低,设计时要求光源点距地4m,照明手册中建议这样的情况宜选用细管荧光灯,但考虑到厂房空间较大,还是采用金属卤化物灯。 3. 达到规定的照度均匀度:作业区域内一般照明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7,作业区邻近周围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5。通过对三雄.极光照明设计软件的应用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 4. 满足照明直接眩光限制的质量要求:统一眩光值(UCR)按GB50034-20013之规定,即一般允许值为22。 5. 采取措施减小电压波动、电压闪变对照明的影响和防范频闪效应。 6. 照明系统是否节能,在保证照度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如可充分节能。节能思路应贯穿设计始终,从照明光源的选取、照明灯布置方式和控制方式的确定、照明配电线路路径的选择等等都需要考虑节能。 3.4 照度计算 厂房照明设计常用利用系数法进行照度计算,目前许多照明设计软件中的照度计算已经很完善,通过软件计算即可较为精确的算出照度值。 3.5 照明灯具的布置 照度计算完成后,就可以确定厂房内需要的灯具计算数量,一般厂房的顶棚投影平面为矩形,所以灯具布置时,是以矩阵方式排列的,但计算出来的灯具数量如果以矩阵形式布置,往往会比灯具计算数量多几个或是少几个,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际灯具发生量反计算照度值,校验照度值是否达到照度要求,即设计照度值与照度标准值相比较,可有-10%~+10%的偏差。如果无法达到照度要求,就要考虑更换灯具的功率,保证既要满足照度要求,灯具的布置方式还要美观。 3.6 照明配电系统 3.5.1 厂房照明系统主要采用放射式系统配电。 3.5.2 厂房空间大、布置方式对称,所以照明配电箱摆放时,考虑两点:一、距总配电箱的位置不宜大于20m。二、因厂房大,照明配电箱以区域照明划分,应布置在区域的负荷中心。 3.5.3 在应急照明与普通照明没有条件分别设置配电箱时,即两者共用配电箱时,应在说明里注明“应急照明与普通照明共用配电箱时,应做防火隔离并有明显标识。” 3.5.4 三相配电干线的各相负荷宜分配平衡,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3.7 厂房照明线路的敷设方式 本厂房属于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照明支线一般采用绝缘铜芯导线穿阻燃型硬质塑料管沿(或跨)屋架明敷,插座回路可穿阻燃型硬质塑料管沿墙或地面暗敷。照明干线采用绝缘铜芯导线穿阻燃型塑料线槽沿墙明敷。 4 厂房动力配电设计 本次厂房设计由于厂房内操作工种无法确定、动力设备未到货、业主又要求按期完成施工图,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考虑以预留动力电源的方式解决问题,当然,动力设备电源预留大小应是有根据的,本次设计预留电源依据初设60w/m2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数据》中的轻工业厂房用电负荷数据即80w/m2定的,最后定为厂房负荷按70w/m2来考虑,厂房的建筑面积3576.86m2,那么厂房总负荷250kW,除去照明负荷24kW和监控电源12kW,剩下的就作为动力设备的预留电源。200kW的预留电源通过合理分配动力配电箱较为平均分配以防止区域用电不足的现象。本次设计将电热水器和热风幕都作为动力设备进行配电,含有这两个动力设备的动力配电箱预留20kW的负荷,其它动力配电箱都按10kW负荷来配电。由于厂房建筑面积大,每层预留8个动力配电箱。 4.1 动力配电系统 厂房动力配电系统主要采用放射式系统配电,当厂房内用电设备的布置较为均匀、容量不大并且为减少配电箱配出回路时,可采用与链式配电方式相似的树干式系统配电。 4.2 动力配电线路的敷设方式 因为动力设备未到位,故动力配电干线均采用电缆穿阻燃型塑料线槽的方式沿墙或沿屋顶明敷,现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力配电箱位置的调整。 5 防雷接地 通过防雷接地的计算,确定本厂房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需设置防雷装置,具体的防雷措施按民规进行,这里无需详述,需要指出的是,防雷接地利用自然接地体,采用框架柱作为引下线,引下线与基础主筋可靠焊接,这样做不仅接地可靠、也减少了投资。 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条件,本厂房应设置该系统。 6.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选择 该建筑的保护等级属于三级,因此选择区域报警系统。 6.2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布置 厂房内的探测器以感烟探测器为主,一层顶板梁结构形式为网状式,梁高500mm,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是有影响的,根据规范中的附表,查得一只探测器保护的梁间区域个数为3个,满足此条件后,也需满足保护半径R=5.8m的条件,然后进行探测器的布置,布置要对称和均匀,在楼梯间和库房都应增设感烟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设置在出口处,楼梯口和明显便于操作的位置。声光报警器设在楼梯出口处。 6.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供电 厂房内的火灾报警系统应按二级负荷的两回线路要求供电,两回电源线路分别来自2#预装式变电站和柴油发电机低压配电室,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自动切换。 6.5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 本厂房的火灾报警控制系统设计较为简单,在现场施工时会由消防专业厂家进行安装、调试,这里就不在详述。 7 结束语 本文涉及的内容较多,但主要还是在照明配电和动力配电部分,防雷接地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做简要讨论,设计步骤还是根据规范一步步来的,其中有些设计经验通过项目积累起来的,可供电气设计工程师参考。 轻工业论文:关于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 轻工业是中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轻工业在全国各工业行业中表现较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利润总额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一)2013年我国轻工业产值规模、增速与效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12月,轻工行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0.16%,高于全国工业0.4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总体稳中向好。 2013年,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92种轻工主要产品中,69种产品产量增长(其中,家电、电池、电动自行车、食品类产品增速较快)。产量下降的产品主要是以纸、革等原料类产品和消费转型替代产品(其中,轻革、新闻纸产量降幅分别为23.7%、5.7%;家用电风扇、白炽灯泡、脚踏自行车等消费转型替代产品降幅分别为4.0%、3.55%、1.8%。 2013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89%;实现利润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1%。2013年,轻工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6.47%,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其中酿酒、饮料、日化、洗涤行业销售利润率均超过10%。2013年四季度,行业效益持续转好,全年行业亏损面收窄,行业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增速以及资产负债率较前期均有所下降,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二)我国轻工业产业结构及投资导向 2013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主要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主要轻工行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投资增速超过上年同期。 (三)我国轻工业出口状况 2013年,轻工产品出口总额5583.38亿美元,同比增长9.99%,全年月度出口增速总体呈“V”形走势。2013年二季度轻工出口表现低迷,出现了月度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情况,下半年恢复增长,从10月份起出口增幅有较大幅度回升,四季度累计出口增速已逐步恢复到10%左右。 二、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引发一系列后果: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慢、新兴行业发展不足;协作配套水平低、规模效益差、自主研发资金严重不足;在海外需求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供求矛盾来严重。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轻工业基础研究起步晚,科技人才缺乏,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较为薄弱,重大工程与装备研究更是相对落后,加之,长期以来,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轻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滞后:一是我国大部分轻工企业的技术装备仍停留在90年代中期以前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很大(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左右)。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太少(占轻工企业99.5%以上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研发中心;长期间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很多行业专门技术和精密装备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能源、资源消耗大,如洗衣粉我国平均消耗能源折标煤267公斤,国际水平仅118公斤,制糖企业每吨甜菜用水我国为5至6吨,国外大多数在1吨以下)。三是成果转化率低。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一般为60%―80%。四是技术上的落后状况,直接导致产品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低,盈利水平差,且极易受原材料、技术购买价格的波动影响,加之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因此,难以形成企业自身积累和研发所投入。 此外,我国95%的变频空调压缩机、LED关键部件芯片、高档手表机芯等依赖进口,制浆造纸、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等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 (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分工协作程度低、规模效益差 一是轻工业行业多、跨度大。包括农副食品加工、家具、造纸、文体用品等大小45个行业。各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差异很大,关联度小,很难集中形成大的、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的主、配套行业;加之,轻工业起源于手工业和城乡集体经济(作坊式小生产),小微企业多(中小微企业占轻工企业总数高达99%,产值所占比例高达77%),“先天”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后又因部门和地方利益分割及管制放松,布点较多、重复建设较严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积重难返的“小、散、多”企业组织形态。同一种产品品牌林立,生产厂家众多。二是一些宜于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如造纸企业,全国6000多家造纸厂中,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约6000吨左右,与世界平均规模4万吨以上相差甚远。从生产集中度看, 我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25家造纸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7%,比重很低。 (三)产业、产品结构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 1、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在转型时期,以冰箱、洗衣机、彩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的第二次消费升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已基本完成,正进入以住宅、汽车、文化教育、保险、通讯、旅游、保健、娱乐等多样化、高档次的新的消费升级阶段。 而我国轻工消费品总体供给结构还停滞在第二次消费升级阶段,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总量供给过剩;二是结构性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2、产品结构 20世纪80年代,由于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轻工业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迅速外延扩张。但此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外延扩张老路的生产供给(限于自身能力:技术基础差,盈利和积累水平低,自主研发激励不足等)却并未跟着改变。加上投融资计划体制中存在的部门和地方利益,资产存量得不到及时转移和重组,因此,供需上的结构性偏差就逐渐扩大、积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推行节能减排是轻工行业“十一五”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积极成效。造纸行业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废水排放总量没有增长,做到增产不增污。发酵行业在产量年均增长较大(20%)的情况下,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是,基于目前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水平,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进一步大幅度下降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轻工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 轻工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中小微企业“扎堆”,为典型的大分散生产结构;同时,长期以来又“重生产,轻营销”,市场体系和销售渠道建设严重滞后;再加上技术基础差、核心技术依赖海外(“两头在外”的组装和加工型企业占相当比重)以及经济转轨时期存在的市场“条块分割”,这些情况相叠加,就形成了目前体制、机制上严重落后、问题较多、也较突出的局面。 (一)市场体系建设 近年来,轻工批发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皮革、家具、五金、家电、文体、塑料、缝制机械、制糖等专业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市场数量、营业面积逐年上升,成交额大幅增加,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物流平台(目前,全国与轻工业有关的专业市场总数预计超万家)。二是各地依托不同的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了一批上规模的轻工商品集散枢纽、进出口基地和批发辐射中心。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产业集群地区,一些专业市场已初步成为国际采购和贸易中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专业市场,已成为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的重要市场)。 但总的来看,轻工专业市场建设,与生产大国的现实要求)相比,仍然是“短板”(严重滞后),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国内市场体系不完善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的“条块分割”始终存在,并且其表现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保护本地资源,限制资源流出,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主要以封锁市场为主,同时出现了利用“技术标准”壁垒保护本地商品的新手段。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加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轻工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公平竞争。 2、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 轻工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及其产权构成较为复杂(国有、私有及其他性质所有者均有)。投资主体及产权的多元化造成批发市场难以统一、前瞻性规划。由于普遍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过度集中(两个类似性质的产地市场距离过近、辐射范围交叉);有的地方又过度分散。 3、经营方式原始、管理落后 轻工批发市场起源于集贸型个体化市场。虽经多年来的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总体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原始初创阶段,本质上没有多大提高。表现在:一是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多是对手交易(这种简单、原始的交易方式,价格难以公开,市场引导作用弱,且不便于采购商采购)。二是市场功能主要是交易功能,其他配套功能(信息、物流配送、会展、结算等)很弱。三是管理落后。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通常采取摊位租赁模式对外招商,引进批发和零售商租摊经营,对市场的管理仅是“物业管理”(能够统一收银、统一进货渠道的批发市场寥寥无几),市场上往往是名品、精品与普通品牌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混杂经营,很难让消费者放心。同时,商户本身的分散化经营、批零兼售也很难上规模、上档次。 4、效率低、成本高 我国轻工产品的流通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20%―40%,而发达国家仅为9.5%―10%;我国轻工商品的库存周期为30―40天,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库存周期一般不超过10天。总体效率低、成本高。 (二)市场准入 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最先打破计划经济模式、率先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目前产品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仍存在要素大量涌入和投资快速增长的现象,市场准入制度的再次改革(由放松转变为收紧)变得非常突出。 近年来,工信部已先后制定和出台了造纸、制革、农用薄膜、食品等多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抑制轻工业过剩产能扩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但效果均不达预期。主要是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 1、设置的准入条件不尽合理 从限制类条目看,有些采取质量限制。比如在家电行业中,限制达不到国家《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冷藏箱、冷冻箱、冷藏冷冻箱(电冰箱、冷柜)项目;有些采取规模限制。在造纸、制革等行业的准入标准上,均过多地采取了规模标准。 2、执法监督体系尚未理顺 比如,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近10个部门,但各个执法部门交叉管理、分段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3、第三方机构发展滞后 在国外,第三方机构,例如协会、检测机构均在商品的市场准入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些协会就是标准的制定者、准入的把关人。而很多大的检测机构均具有国际权威,在把好国门和国内市场大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国内的协会、检测机构实质上均没有能力担起对企业有影响力的第三方。 (三)技术创新体系 “十一五”期间,以轻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始形成。一些大型轻工企业与高等院校、轻工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不少企业组建了围绕企业核心技术开发的研发机构,26个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了8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12.6%。但是,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研转制院所科研开发与成果产出能力下降 轻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行业科研院所、学校下放地方,缺乏轻工科研宏观指导,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经营,相当一部分力量不搞科研,行业基础性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大幅度弱化,研究队伍逐渐分散、流失,有关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带头人缺乏,尚未形成有效的高、中、初级梯次技能人才队伍。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轻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2、轻工企业仍无法担当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轻工业技术基础差,国家对轻工业的科技投入少,且投资主要侧重于轻工科技的基础研究和重大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针对具体产品品种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则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然而,轻工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资金有限,通常只够维持产品生产,很难挤出一部分从事研发投入。即使挤出了一部分,也因科研实力较弱,难以组织重大科研课题。甚至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轻工大型企业,组织、承担了一些重大科研课题,研究进展也往往较慢。 3、管理机制落后 轻工企业对研发的管理较薄弱,基本上仍处于技术人员自发创造型和投资驱动型相结合的较原始模式(缺乏研发的科学程序、机制、方法和习惯,研发只看成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职能,而与财务、采购和生产等部门的人员无关;研发的动力单一,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研发投入不足和管理方式落后,致使轻工业关键技术难以实现本质突破。从而造成产品品种少、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 (四)品牌建设 “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品牌建设呈现出多层面创建、多行业覆盖、品牌集中度、影响力、附加值快速提升的特点。中国名牌、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等多种创建形式并举,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有机结合,互动式发展。但总体而言,轻工大国与品牌小国的严重反差局面,仍无大的改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轻工企业不愿冒险,急功近利 创品牌虽能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品牌附加值,但是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成功率低。我国轻工企业由于长期擅长生产而疏于营销,尤其是缺少国际营销经验、销售渠道,因此,往往宁可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选择经营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利润来源稳定又可减少复杂的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的贴牌生产。在轻工行业,满足于搞贴牌加工甚至是无牌加工较普遍。只要有订单,自己有无牌子无所谓,以至有的企业产值做到几个亿,连自己的商标还没有。 2、缺乏核心技术 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是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大多数轻工企业长期作为海外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经验,但离核心技术环节较远,对核心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较差,且缺乏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能力。此外,我国大量从事贴牌生产的轻工企业规模较小,多为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创牌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这些情况,均无疑制约、阻碍了轻工自主品牌的创建。 3、低价、无序竞争,挫伤了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一是轻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价格取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状况,客观上降低了创牌的实际价值。二是市场上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始终屡禁不止,中小企业维护品牌形象和利益成本高昂。三是如前所述,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不惜利用行政的、经济的、乃至技术手段,限制商品自由流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企业品牌的区域扩展增加了许多困难。这些情况均严重挫伤了部分轻工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4、品牌认证和评定条块分割,秩序混乱,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国的品牌认证和评定机构多、杂且缺乏统一规范。工商局、质检局等许多政府部门及各类行业协会均有评定资格,但分割认证和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市场上名牌数量过多且良莠不齐,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反差强烈。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四、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市场、企业关系的理顺,也涉及产业和企业产供销各环节,投入、产出各方面。 (一)市场体系建没 1、加强轻工批发市场管理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工业消费品市场指导,增强调控市场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流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 2、加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轻工批发市场要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向完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为主。特别是要在停车、仓储、展览展示、信息集散、价格形成、物流配送等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以及商场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形成功能完备、交易灵活、管理高效的新型市场。 3、加强分类引导和政策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扶持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范围较广、配送能力较强的大型专业批发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连锁化批发市场。引导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批发市场进行整合、规模化发展;鼓励工业企业自建营销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二)市场准入 1、修订、完善、统一市场准入条件 如前所述,有关行业安全标准、排放污染控制、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准入要求还存在着缺失、简单、陈旧等问题。而且行业与行业比较,统一性差。要尽快修订、完善、统一。 2、严格市场准入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专项市场准入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未通过准入条件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3、强化监管 质量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定期环保等准入条件不达标的生产企业名单。对达不到准入条件要求的生产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 (三)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要采用综合性、强有力的财税政策,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对企业自主投入进行利益补偿,让其愿意创新并有利可图。可考虑设立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贴息;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还可允许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子项资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引导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但补偿资金额度则可以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也可集中一些,以提高使用绩效。 2、建立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不足问题,需要完善、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分担轻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让企业敢于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风险补贴。风险分担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分散一些;也可以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视具体情况和使用绩效而定。 3、健全、创新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需要健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以降低轻工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本,让企业自愿推进开放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开放创新项目的补贴。合作补贴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 (四)品牌建设 1、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 工商局、质检局等部门要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整体规划(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品牌梯队,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制度)和统一扶持政策(按统一评价标准,制定有计划、有重点的扶持政策)。 2、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动力不足问题,可考虑设立行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品牌建设项目的贴息和补偿。根据品牌建设不可能量大面广的特点,引导、补偿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可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绩效。 3、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差的问题,可考虑在品牌建设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冲击或突破核心技术开发项目的补贴。风险分担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的绩效。 五、推进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市场体系 1、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体系 推动建立轻工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行业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反映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重点推进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一是建立并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并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终端用户相连接,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二是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投资建设运输、配送、装卸、包装、仓储、电子计量等物流设施和设备,逐步发展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三是发展现代交易方式。广泛采用与现代化市场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现代交易方式和营销组织形式,加快改造传统交易方式的步伐。从传统的摊位制交易向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电子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发展。 (二)市场准入 1、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由地方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场准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等。 2、强化监督检查,严格工作问责 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督促检查,严格工作问责,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依纪追究该地区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3、完善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 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可考虑整合“关小基金”、“淘汰落后产能基金”等相关财政支出,设立统一的企业退出扶助基金:建立鼓励性退出机制。 (三)技术创新体系 1、突破关键薄弱环节 长时间以来,轻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重要原因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中间环节薄弱,中试条件差,工程化水平低。要着力促进和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间环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化实验条件,提高成果的成熟性、配套化、工程化水平。 2、加强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建立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二是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青年创业创新,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三是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且依靠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业项目,为轻工企业培养和引进研发人才。 (四)品牌建设 1、加强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 引导企业制订创牌的发展规划,建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引导企业谋划好品牌的开发、推广、运作和经营。实现自发创牌向自觉创牌转变。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加快质量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 3、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加强质量管理协会、标准化协会、计量测试学会、消费者协会、贸促会、商会等有关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品牌创建、品牌推介、品牌运营、技术开发、质量管理、法律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商标、境外商标注册、打假维权等各个方面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 轻工业论文:着眼创建产业品牌 打造淄博轻工业发展新高度 山东淄博是一个重化工城市,但轻工业仍占很大比重。近年来,淄博市轻工行业协会着眼创建产业品牌,打造轻工经济发展新高度,收到良好效果。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企业485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年销售收入近1000亿元,利税超100亿元(按新调整的行业统计口径计算),并连续6年实现以十几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淄博轻工行业协会(联社)连年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评为 “淄博市工业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单位”,赢得“淄博轻工不轻”之美誉。 一、开创会展文化品牌,扮靓淄博轻工产业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齐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根植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各种工艺文化,一直深深影响和有力推动着淄博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它始终保持着工艺美术文化强市发展态势,并成为国内外工艺品重要的交流交易集散地,成交额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淄博红木家具打响会展文化品牌。2012中国(淄博)古典红木家具暨书画艺术品博览会总结借鉴前四届会展成功经验,坚持与时俱进,有力推动科学发展,依靠丰富内函,吸引来自国内外参展观众6万余人,到会专业客商3万多人,实现成交额6000多万元,签订合同意向逾亿元;同期举办的“首届中国红木家具‘鲁班奖’、“华光杯”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评选活动”在业界产生了轰动效应。 展会上,汇聚全国红木家具企业精品,以及艺术陶瓷、琉璃、雕塑、紫砂、珠宝、丝绸、文房四宝、书画等艺术品;伴随“神九”飞天的专利样书淄博“龙”,也佩戴着由中国航天发射中心颁发的“神九搭载荣誉证书”现身;“华光之夜”中国古典红木家具“鲁班奖”、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颁奖晚会星光灿烂;展会期间总价值近十万元的万份精美礼品抽奖,让市民亲身体验和感受“国字号”展会的温馨…… 蕴含文化内涵的高端红木家具成为本届展会一大亮点。在龙尊红木展厅,一张做工精湛的莲花罗汉床受到许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这件莲花罗汉床是以老挝大红酸枝为材质,高薪聘请浙江东阳师傅,用一年多的时间精心制作的,成交价高达76万元。 本展会既有民间古旧红木家具藏品,也有知名品牌企业的现代经典之作,还可以欣赏到与之配套发展的当今高档家居书画艺术品。与以往前四届相比,本届展会更突出了底蕴浓厚的中国古典家具文化。已连续4次应邀出席展会的中国著名古典家具修复大师王秀林对这届展会评价颇高。 一次成功的会展,就像一部永无休止引导消费的导航播种机,悄无声息地发挥“一传十,十传百”的种子效应,成为淄博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淄博工艺美术精品非常珍惜每一个走出淄博的展示机会。继2011年5月1日“印象・中国”鲁派内画全国巡展在北京恭王府启动和深圳展之后,2012年5月10日又在广州市沙面街46号华光陶瓷艺术馆展出,100余件淄博内画精品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内画爱好者前来观展。参展的内画作品有来自我市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共 100余件,效果好影响大,持续放大着淄博城市名片。 2012年4月20日,由协会(联社)参与承办的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华光陶瓷代表作”――“瓷墨齐风岭南情‘国窑’艺术产品展”,在广州引起轰动,南方日报、广东卫视、广州日报、凤凰网、干龙网等30多家媒体记者到会采访报道,被誉为“淄博市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成功跨地区发展的范例”。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打造产业基地品牌 2011年,淄博市轻工行业协会率先提出“建设淄博产业集群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设想”,立即引起市委市政府和省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各类特色产业集群基地30多个,其中9个轻工产业集群基地分别通过了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评审验收。 周村区家具产业在凤阳、福王、北方、蓝天等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下,269家企业参与家具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年产家具300多万件,有力影响带动了家具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发展,使全区家具及原材料经营业户迅速发展到4000余家,交易额超过了百亿元,成为山东及江北最大的家具生产和销售基地;桓台县造纸产业集群基地,现有博汇集团、贵和集团、晨龙集团等骨干企业,辐射高青县和临淄区,总生产能力达 300多万吨,为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临淄区塑料产业集群基地,现有规模以上塑料企业80多家,以农用薄膜、塑料编织袋、PVC一次性手套为主导产品,生产能力超过60万吨,临淄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集原料、生产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基地。 目前,淄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药用玻璃、食品添加剂、装饰原纸、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家具、白酒、玻璃、塑料、农膜、造纸机械、钨钼材料生产集群基地。 三、创建健身器材基地,争夺首例国家级基地王牌 2012年,淄博轻工行业协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基地建设新思路。以山东汇祥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山东优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目前,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申报工作全面完成。 淄博是全国首例“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的城市,这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此前,博山区虽然被山东省五金衡器工业协会授予“山东省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称号,但距离国家级创建标准还有很大的跨度。没有成功的榜样参观学习,没有现成的经验参考借鉴,有的只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关于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标准和轻工行业协会的工作积极性。整个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高。经过上上下下齐心合力,勤奋工作,截止11月底,淄博市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工作,按照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的创建标准和申报要求,全套申报材料全部保质保量完成,并报送到中国轻工联合会待批。 淄博人民正拭目以待,2013年淄博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建成国家级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的城市。 轻工业论文:步正发会长出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2013年2月25日,步正发会长在京出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甘肃省副省长郝远,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秘书长李沛文出席仪式。 根据协议要求,中轻联将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本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在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重大项目布局建设,以及协助甘肃省打造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引进培养人才等领域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载体能力,大力支持甘肃承接产业转移。 步正发会长表示,这次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双方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甘肃轻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按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和要求,充分发挥众多代管协学会的作用和在信息、专业技术渠道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持甘肃轻工业转型升级,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甘肃轻工发展规划和政策,在食品、电池、陶瓷、皮革、塑料、艺术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等行业展开合作,积极支持甘肃省推进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特色用品、高原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推进白银陶瓷产业基地建设,从市县实际出发,加强信息技术服务,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帮助市县发展优势和特色产品,提升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推介东中部轻工优势企业向甘肃转移,加强对甘肃轻工科技信息交流和宣传,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把甘肃省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有特色、低碳环保的轻工产业基地。 步正发会长强调,推动甘肃省轻工业转型升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的责任。希望甘肃轻工行业以这次签署战略框架协议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视野,发挥和挖掘自身优势特色。巩固发展现有优势和特色产业;突出重点,承接、集聚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创造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充分利用合作框架协议提出的合作机制,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做好各项服务。 签约仪式前,步正发与刘伟平等进行了交流座谈,就有关产业转移、发展特色行业、提升行业竞争力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据悉,中轻联和甘肃省的合作由双方主要领导牵头负责,中轻联有关部室、协会,甘肃省轻工业联合会负责具体落实本协议规定事项,共同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中轻联相关部室负责人和甘肃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签约仪式。 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到省联社调研 2013年2月26日上午,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带领省政府有关部门到省联社调研,张副省长一行视察了省创意设计中心项目、听取了省联社工作汇报并亲切看望了省联社干部职工。 张副省长在听完联社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第一要把工艺美术作为大产业来抓。工艺美术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能解决就业问题,附加值很高。一定要把这个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联社在这方面要发挥作用,主动作为,自加压力,加强引导,做好服务,不要受职能影响、不要计较名份,要大胆作为,积极推动我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第二要在盘活、整合、提升、做特做优上下功夫。要把联社现有的工艺美术资源盘活起来,整合力量进一步提升,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使企业焕发新的活力,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头和标杆。第三要求省联社尽快起草促进工艺美术加快发展的政策,与经贸委沟通后,联合上报省政府,以省政府或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下发,并把每年3000万元专项资金纳入进去,设立省级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来推动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第四要尽快新建扩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为我省工艺美术精品佳作提供展示的舞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张副省长对默默无闻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以及为工艺美术研究、传承、保护做出贡献的广大联社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福建省联社办公室) 2012年集体企业实现利润819亿元,同比增长7.5%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55578亿元,同比增长5.3%。12月当月实现利润8952亿元,同比增长17.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4163亿元,同比下降5.1%;集体企业实现利润819亿元,同比增长7.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32867亿元,同比增长7.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2688亿元,同比下降4.1%;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8172亿元,同比增长20%。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1个行业同比下降,1个行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主要行业利润增长情况: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20.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2%,汽车制造业增长5.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9.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2.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37.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2519亿元,同比增长6.3%;集体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81亿元,同比增长 7.9%;股份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1097亿元,同比增长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677亿元,同比增长5.4%;私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636亿元,同比增长17.5%。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积极配合抗震救灾工作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按照步正发会长的要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应急机制,研究部署行业内抗震救灾工作;主动与有关部委联系,积极配合;要求中轻联、总社应急委员会成员主要负责人24小时开机,保持信息畅通;要求机关各部室、相关行业协会及时了解震区轻工企业受灾情况、了解轻工企业捐赠款物,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并及时上报,组织企业及时掌握和提供救灾物品的供应信息,服从中央救灾机构的统一调度。截止4月22日中午,轻工几十家企业如茅台、美的、玖龙纸业、娃哈哈、波司登、海尔、洋河、蒙牛等已通过不同渠道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献爱心。相关协会如礼仪休闲用品协会积极与帐蓬企业就捐赠问题进行沟通,目前企业捐赠帐篷1250顶,可调配帐篷11000顶。 玖龙纸业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突如其来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得知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国家侨办向地震灾区表达了高度关切的心情,并当即表示代表玖龙纸业通过国务院侨办和广东省侨办向地震灾区共计捐赠1000万元,全力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张茵表示,这次地震天灾让我们感到十分的痛心,我们希望能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雅安人民感受到在他们身后有许许多多 的人在关心着他们、帮助着他们。衷心的希望,也相信雅安人民能够坚强、自信地战胜天灾,渡过这次难关。 玖龙纸业一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致力于慈善事业,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玖龙纸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授予“中华慈善奖”、“华商贡献奖”等多项荣誉,董事长张茵女士也因多年来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的突出贡献,多次入选福布斯慈善榜和胡润慈善榜。 情系雅安 抗震救灾 在得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 级地震后,学生文具行业发扬“情系地震灾区,奉献无私爱心”的传统,向企业所在地民政部门捐款和捐赠救灾物资。特别是向灾区学校捐助学生文具,让他们能在抗震救灾中坚持学习。 截止2013年4 月22 日上午10 时,学生文具行业向灾区捐助情况如下: 一、广东联众文具有限公司首批捐赠现金1 万元。 二、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决定: 1、第一批捐赠现金20 万元,通过红十字会捐赠到灾区。 2、集团内部发出倡议书,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公司员工进行捐赠活动。 3、根据灾区实际情况,组织“爱心文具”捐赠。 4、邱智铭董事长首次捐赠现金1 万元。 轻工业论文:把握形势 紧抓机遇 推动轻工业转型升级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提升行业组织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4月10日,中轻联三届三次理事会暨全国轻工行业工作座谈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轻工战线的300多名理事和代表集聚一堂,回顾总结过去一年主要工作,认真分析我国轻工业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和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确定我国轻工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坚信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轻工行业有条件走在转型升级的前面,指出各行业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形势,紧抓新的机遇,推进轻工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会上,颁发了2012年度中轻联科技奖、管理现代化成果奖。会议还通过了中轻联2012年度会费收支情况报告和有关人事事项。 中轻联会长步正发,名誉会长陈士能、杨志海、潘蓓蕾、张善梅,副会长钱桂敬、王世成、杜同和、陶小年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江苏省轻工行业协会会长许荣云介绍了江苏省轻工业发展情况。 中轻联会长步正发作理事会工作报告。他指出,2012年中轻联和各行业协会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轻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履行行业组织职能,共同努力,克服多重困难,各行业取得新的进展。一年来,轻工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全国工业的贡献加大。轻工全行业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2万亿元,利润总额1.4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出口507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轻工累计顺差超过全国贸易顺差1577亿美元。优势集聚和产业有序转移稳步推进,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产值占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0%,中、西部地区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高于全行业4.8和3.7个百分点。另外,轻工内外销比重进一步改善,内销占86.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而2012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在工业行业中居第二位,以占全国工业14.3%的资产创造了19.6%的产值、20.3%的利润、24.8%的出口、25.0%的就业,比重比上年均有提高。 在回顾中轻联2012年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时,步正发指出,2012年,中轻联紧紧围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拓展新的需求;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升级;牢牢把握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牢牢把握发挥轻工优势和特色,促进做大做强企业同发挥中小企业优势、特色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及时反映行业和企业诉求,推动轻工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实施;召开全国轻工科技大会,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和行业自主创新;突出重点行业,推进环保和节能减排;召开全国轻工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作会议,提升产业集群建设水平;组织开展轻工品牌培育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质量管理,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举行第二届中国轻工品牌和优秀特色展会大会,促进国内外轻工经济交流合作;开展全国轻工劳模评选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加强行业自律。 成绩已成过去,把握机遇才能不断发展。步正发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轻工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准确把握形势,紧抓新的机遇,推进轻工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步正发指出,我国轻工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增多,轻工业自身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部分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处在中低端,受科技体制的影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成效,鼓励和扶持政策尚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轻工业速度效益型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形势倒逼轻工企业必须由数量效益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创造自主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轻工业进入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但值得肯定的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好的态势没有改变,轻工业总体处在多层次需求拉动和优化升级阶段,扩大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新形势下轻工业发展的新机遇。步正发举例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涉及众多轻工行业,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食品行业产值占全部轻工业45%以上,生活必需品的刚性需求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休闲健身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轻工消费品多元化需求和升级换代需求持续发展,为轻工业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轻工业是在市场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不断成长的产业,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轻工业的优势、特点,依靠全行业的努力,轻工业完全有条件走在转型升级的前列。 据此,步正发提出2013年总体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以提高轻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满足和创造多层次消费和服务需求,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改进行业组织作风,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提升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促进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步正发强调,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因此,要按照规划明确和切实抓好全年重点工作。他要求要深度调研,促进轻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认真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水平;要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做好质量和标准工作;拓展展会功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 步正发最后强调,党的十八大开创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征程,轻工业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轻工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轻工业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还邀请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做经济形势报告。 来自中国乐器协会、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分别做了典型发言。 轻工业论文:我国轻工业污染防治分析 [提要] 我国轻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的发展对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轻工业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关键词:轻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我国轻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的发展对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2010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总体相应指标的17.9%,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和丰富国内市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保持我国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轻工业发展迅速。一是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二是技术进步步伐加快。轻工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三是质量建设取得成效。轻工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检测方式及质量控制手段逐步同国际接轨;四是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五是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我国轻工业产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优势突出,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六是产业集群发展较快。轻工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土地集约使用、污染集中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更加突出;七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水的循环利用效率,重点行业综合消耗明显下降。 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1)技术创新能力弱,结构性过剩突出在我国轻工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这些企业基本无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技术人员匮乏:科研机构缺少,科研设备和资金与企业、生产和市场结合的不够紧密。传统行业改造乏力,有的甚至出现萎缩,轻工业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总量供应大于需求的矛盾同样突出,产品的附加值低,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技术发展趋势;(2)资源、环境和社会压力不断加大,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观。轻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仍然严重,轻工业排放的污水占全国污水排放量的1/5,很多企业尤其小型企业设备陈旧、浪费大、污染严重;(3)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严重,许多地方在发展轻工业的过程中,未能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加剧了结构性的过剩。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就我国轻工业污染防治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轻工业污染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轻工业污染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轻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二是轻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三是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四是有些轻工业后果严重,难以清除,有些污染不容易被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一是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认识不足,环保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以及地方财政的紧张,很多地方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甚至“饮鸩止渴”的策略来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环境污染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环保意识差,导致其缺乏对污染行为的监督;二是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治理不力;三是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相对落后与弱化,严重制约着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环境法制相对落后与弱化主要表现在: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四是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亟待提高。根据2008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人数约13万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6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已超过百万家,监管力量明显不足;五是产业转移中降低环保要求,污染转移现象普遍。我国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很多产业转移中,忽略产业升级,甚至大幅度降低环保要求。 二、轻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损失或生态破坏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将主要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相关市(州),纳入年政务目标考核。各市(州)要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至所属各县(市、区),省政府督查办公室会同省环保局等部门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 (二)各级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依据各自行政职能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协调服务,抓好工业污染源整治行动方案制订、措施落实和达标验收等具体工作。 (三)加强宣传和舆论监督,为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和搞好工业污染源整治的重要性,唤起全社会对工业污染源整治的参与和关注意识。建立和完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给违法排污、超标排污企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给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增加动力,为工业污染源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加强委托治理新型实践模式的应用 模式一:环保治理公司参与污染企业的环境管理。这种模式中,污染企业有治理设施和运营人员,为了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治理设施的运营效果,污染企业以有偿技术服务合同的方式聘请环保公司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其范围包括环保公司向企业提供治理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监测和分析服务、协助企业规范日常环境管理,以及帮助企业培训设施操作人员等。 模式二:治理设施的承包运营。污染企业将其治理设施以承包合同方式委托环保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和维护。在工业污水治理方面利用此模式的较多。以污水处理为例,一般在合同中规定了污染企业排放污水的水质水量、环保专业公司保证达标排放、委托运营的费用、双方在提供水电和设备维护方面的责任等内容。 模式三:从污染治理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到建成后运营维护的综合服务。污染企业委托环保专业公司从治理方案设计、工程施工、调试到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提供综合的有偿服务,并确保达到治理效果。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新建或扩建的治理项目。 轻工业论文:吉林省轻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趋势分析 摘要: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医药、纺织、食品、造纸、家电等类45个行业,是涵盖衣、食、住、行、用、娱乐等消费领域的产业组合群,是承启一、三产业的重要消费品工业。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扩大就业、稳定出口、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轻工业;市场占有率;产业结构;增加值率 “十二五”时期是吉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是加速总量扩张、深化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了解我省轻工业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差距和不足,把握发展前景和机遇,对于发展壮大吉林经济,全面实现全省“十二五”经济发展各项既定任务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一)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全省现有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2048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39.0%,2011年1~11月份,轻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35.4亿元,同比增长15.9%,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4.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4%。轻工业企业仅用占全省规上工业总量19.6%的资产额实现了规上工业总量当中28.8%的工业总产值、40.5%的出货值、27.4%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4.4%的利润总额,带动就业人数占全省规上工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8.7%。 (二)轻工业发展速度持续高于重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十一五”以来吉林省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到2011年的6年间,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维持在20%以上,领先重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最大的两年,这两年全省轻工业企业克服困难,保持了高速增长,两年的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了27.0%和22.9%,比当年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0和8.2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11月底,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23%提高至29%,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三)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在轻工业中比重最大 吉林省轻工业内部结构中由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和饮料制造、烟草制品业四个标准行业组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占据最为突出地位。截至11月末,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204户,实现增加值888.5亿元,利润总额150.5亿元,从业人数19.1万人,占轻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8.8%、61.9%、60.7%和44.5%。农产品加工业是满足居民必需生活保障的供给行业,直接惠及农民、农村、农业,服务“三农”,对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大重要轻工行业就是医药制造业,其企业个数、增加值、利润和从业人数在轻工业总量中的比重都仅次于农产品加工业,分别达到14.5%、17.9%、22.6%和25.7%。医药制造业具有准入制度严格、附加值较高、能耗较低等特点,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基础雄厚,增长迅速,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企业。 (四)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截至2011年11月末,全省2048户轻工业企业中,有小型企业1807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8.2%,比重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3.1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有私营企业1749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5.4%,比重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7.6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资产、负债、收入和利润占全部轻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4.9%、49.6%、64.0%和61.2%,轻工业企业中的私营企业具有相对较低的负债率,能够利用较少的资产创造出较高比例的收入和利润。 (五)吉林省轻工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东北其他省区 从2011全年经济指标来看,吉林省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已经很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比东北其他省区和天津市都要高一些。吉林省轻工业完成总产值在全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比辽宁省高出8个百分点,但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还较大,比广东低9.5个百分点。轻工业利润在全部工业当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比黑龙江、内蒙和天津分别高出10.1、11.7和10.0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吉林省虽地处老工业基地中心,但是工业经济的重化程度要大大低于相邻省份,轻工业的发展基础和比例结构要优于其他东北省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行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偏低 2011年,吉林省轻工业在全国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只有三个行业,分别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市场占有率为6.8%;医药制造业为5.4%;农副食品加工业为4.9%。家具、造纸、印刷三个行业刚刚达到1%,纺织、服装、皮革制造和文教用品制造四个行业占有率不足0.5%。占有率较高的三个行业都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名牌产品的带动,如森工集团、修正药业、敖东集团和大成集团等,而缺少大企业集团带动的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普遍很低。这些行业在我省虽然也发展较早,但是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 (二)部分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费水平较高 2011年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99吨标准煤/万元,其中重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1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14.0%;轻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5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8.3%,低于重工业降低率5.7个百分点。在轻工业各行业中,单位增加值能耗超过1吨标准煤/万元及以上的行业有两个,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1.21吨标准煤/万元)和饮料制造业(1.02吨标准煤/万元)。食品制造、烟草制造、纺织、皮革制品、家具和医药制造六个行业能耗同比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是7.1%、9.6%、6.4%、14.2%、18.6%和5.2%。 (三)获利能力较弱 从2012年前11个月各项经济运行质量参考指标来看,吉林省轻工企业的整体的获利能力要弱于重工企业。1~11月份,全省轻工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比重工企业低1.04和0.86个百分点。轻工企业97.55%的产销率比重工业低1.04个百分点,轻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352563元/人,比重工企业低10160元/人。轻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比重工业企业低12.17个百分点,表明轻工业企业的债务负担较小,经营风险较低。 三、前景和机遇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将拉动轻工产品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着力拉动内需,摆脱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将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预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居民对收入的提高和未来生活的改善将更具信心,消费潜力势必会极大地得以释放。 (二)沿海发达省份传统比较优势减弱 随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省份的快速崛起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沿海地区一直以来发展轻工业的有利条件如资本市场开放、融资渠道灵活、人力成本低廉这些比较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现今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节能减排措施日趋严厉,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已难以适应轻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发展制约因素促使沿海地区工业生产基地正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并且为环保节能,具有高附加值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先进装备轻工行业企业提供了空前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近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保持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应从适应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落实好“十二五”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合乎条件的企业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 (三)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应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作者单位:吉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 轻工业论文:我国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当前特殊经济发展背景下轻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轻工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轻工业承担着服务“三农”的任务,发挥着以增加就业量,提高进口和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债务危机爆发后,全球需求萎缩,轻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沿海制造业产业已被称为其“世界工厂”,许多轻工业产品制造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成本继续向上升,劳动力短缺,贷款困难,利润率下降以及海外订单锐减。我国的轻工业面临严峻挑战,其融资难、结构,技术,质量的矛盾仍然存在,轻工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等,因此发展我国轻工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轻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取得了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等重要成就,实现了全行业平稳较快发展。2010 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总体相应指标的17.9%,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多数行业整体研发能力较为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品结构不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多数行业品牌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为数不多,建设水平与生产制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等。由此可见,我国轻工业既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三、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科学技术的滞后制约着轻工业发展,导致我国轻工业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是我国目前的轻工业发展的现状,这样的行业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而且分散,没有开发和发展较大的创新能力的土壤,重复建设的现象非常严重,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大多数生产,他们的产品技术附加值低、结构水平不高。 第二、增长方式存在结构性矛盾且过于粗放仍然。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消耗过大、产品质量偏低、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 第四、轻工业贸易摩擦增多。欧盟于2011年5月,欧盟对我国铜版纸实施“双反”措施,开启欧盟首次对中国产品动用反补贴措施;12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告,对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卧室家具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四、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调整经营战略,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 我国的轻工产业最需要的是技术含量的改进。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要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在层次上我们的制造业过于偏向于原材料的处理生产,技术含量较低,从中获取的利润有限。轻工行业需要产品层次的更新与多样化。一是“请进来”,就是结合本土资源特色实际,主动接受发达国家经济辐射,吸引区域外产业的相关资源来达到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二是“走出去”, 主动将本区域特色产业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放在区外更合适、更有优势的地区,从而更能发挥产业整体的优化。 2.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国轻工企业的数量众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灵活而有效地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新轻工” 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水利管理论文: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和管理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促进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进行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证播种插秧时的供水,还可以起到防老抗旱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施工与管理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供同行业的研究做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 农田灌溉 施工 管理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和农田灌溉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般来说投资是比较小的,另外还可以得到国家的大额补助。如果水利工程的规模较小,建筑物的等级应该在五级或者五级以下,一般来说这种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也是比较低的。但是这种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普遍缺乏一定的质量监控,另外,因为工程的规模比较小,很难收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所以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是不达标的。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在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科技应用严重脱节 现代水利发展到了今天已经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管理工作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据相关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转化的科技成果非常少,甚至只占到了实际措施的20%到30%,与其它行业相比属于较低的水平,随着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逐渐加深,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推行先进科技的前景非常乐观。对于一些干旱非常严重的地区,农业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灌溉,所以先进科技手段在农田水利灌溉建建设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体制普遍不健全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规范,优秀的工程计划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不会取得相应的效果,对于农田灌溉有利的水利体系很难形成。各地的水利建设部门应该针对这种情况积极的推进相关组织机构的建设,国家在建设与管理上进行大力的扶持,我国的很多农村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很少有资金会投入到水利建设中来,因此很多相应的建设并没得到有效的落实。如果没有配套的资金管理体制,再加上找不到适合不发达地区的水利建设制度,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不会落到实处。 三、关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1.管理措施 1.1在建设中狠抓重点,做好相应的规划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事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在水利建设中如果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程的质量。这个总体规划的关键点应该放在建设方向的确定上,只有明确了建设的重点才可以将建设的方向定下来,进而对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对规划进行重点选择的时候要想到水利工程的具体环境,对需要改进的项目进行确定,通过对重点项目的实施使水利建设得到推动,进而更好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国有很多干旱地区,这些干旱地区的干旱现象非常严重,对于区域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对抗旱水源工程狠抓,使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提高,更好的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建设。 1.2扩大投资 水利建设资金应该哦在区域内做到合理的分配,对现有的工程进行积极的维修和改造,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一定的保证。在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的政府也应该加强行政领导,推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在建设中杜绝挪用专项资金的想象发生,要建立起专门的财务管理单位,还可以在重点工程的建设中建立起监察团队,保证专项资金可以落到实处。 2.关于农田水利建议的一些建议 2.1推广新技术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目的是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相应的水利建设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及时的解决农民的困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如果要使农田水利建设发挥出高效、高产的作用,就应该多依靠新技术与新方法。 在现阶段“湿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高效节水。这种节水灌溉方式可以对水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使粮食的高产得到保证,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广泛节水的一种经济体系。2)保护地下水。这种灌溉体系可以使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使一些农药失效的情况得到相应的改善,对水源的改善有效的保持,同时还使地下水位的动态平衡得到了保持。3)改善水质。国家与人民意志在关注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这种节水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标准的、安全的生活用水。与以往的农田灌溉系统相比,这种灌溉系统更适合用于冲击平原中,比防说我国新疆的一些冲击平原,属于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这种灌溉体系在这些地区的建设主要是利用了当地的塘、洼地等,将这些天然的塘、坑、洼地改造成“人工小型湿地”,主要利用了植物的生长作用的原理。 这种技术使农田中的磷、氮含量得到了保持,结合了国外的成功经验,经过这种系统净化后的水更加洁净环保,水质与灌溉标准是非常符合的,这种节水系统探索了节水的新出路,是油田灌溉的一次有效的创新。 2.2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如果要重视水利工程的技术开发,那么 ,我们首先要注重人的开发。据农业用水协会的相关人士介绍,水利施工人员在上岗前一定要接受相关的技术培训,保证施工建设人员的素质可以促进施工建设的开展。要定期选拔人才对新技术进行学习和深造,搞好相关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岗位的需求,还可以选拔相应的人员到国外进行学习,建立一些关于水利项目建设的技术培训班,增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另外,还要及时的更新施工建设人员的知识面,拓宽相关人员的视野,水利工程建设人员对于工作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防止一些不必要的职工质量问题的出现。 2.3在管理上实行问责制 在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应该使监督制度得到相应的完善,将工作内容细化,将相应的监管计划制作出来。将监管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落实下来,相关的人员就应该对管理责任进行分担,如果是在谁的管理范围中发现了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由谁来负责,严格杜绝监管人员“放水”现象的发生。 四、结论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的对新技术进行开发,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保证工程建设的效果与质量。对于管理方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好总体的规划,使资金的使用额度得到多角度的开发,使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拓展出全新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农业用水协会在水利工程建设上也是功不可没的,协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水渠的畅通,对于村镇的用水矛盾给予了相应的解决。 水利管理论文:分析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水利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现状 解决方案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改变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监管,完善管理制度等多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已解决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水利建筑工程的整体复杂度越来越高,其建筑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因此,如何加强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成为了水利建筑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管理模式落后、质量监管不力,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 一、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管理模式是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针对所在工程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约束的方法保障,更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工作人员的安全情况,并且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但是反观当前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落后是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与国外水利建筑行业相比,国内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制约了对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管理的方法不得当,对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不能有效的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能力,管理人员的思路比较陈旧,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水利建筑业的发展。 (二)质量监管不力 加强对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影响着工程的长远使用功能。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中,质量监管不力是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更是整个国内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不得当,不能根据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比较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监理等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玩忽职守、偷工减料以及工程监理监督不力等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个工程质量相对较差,影响着我国水利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缺乏制度保障 就目前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缺乏相关的制度性保障,是制约水利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中,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在工程进度控制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安全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安全事故频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相关人员对这方面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如何改善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一)改变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整个水利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管理模式。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没有创新的管理理念,就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创新的管理模式,因而相关的水利建筑企业要注重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多多创新,及时更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国内外现金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学习。及时紧跟水利建筑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把握好水利建筑行业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热点,及时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企业的发展特点,加强管理方式的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加强质量监管 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本行业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的核心问题,影响质量监管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的因素,更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监管能力是提高我国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一,要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工程施工不仅要注重工程质量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要盈利,既要重质量,又不能忽视效益,两者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在进行工程监管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质量监管,是兼顾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根本。管理者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要采取动态的成本控制手段,实时检测工程的成本去向,工程的施工进度,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第二,也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管理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更是把握工程施工大局的重要载体,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在处理工程施工突发情况时有条不紊,并且能在工程监管方面方法得当,提高效率。因而,企业在派遣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时要注意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考察。 (三)完善管理制度 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不仅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全力配合,更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有利的约束和管理机制。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保障。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提高管理水平着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工程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关系着水利建筑企业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总体水平的重要措施。水利建筑企业要建立一个比较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加强对管理制度的研究,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制度保障平台,从工作环境、工作效率、员工工作业绩考核模式、奖惩措施以及生产责任制等方面优化管理体系,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水利建筑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工程监管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从创新能力、工作思路等方面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推动我国水利建筑业的规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水利建筑业的长足进步做出强有力的保障。 水利管理论文:探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 前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面对恶劣的地质气候,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然而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水毁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溃坝、放水洞(闸) 毁坏,造成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损毁严重。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水库、塘坝、蓄水池水井和中小型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 组) 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这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部分市县表现的相当突出。 2工程技术不全面,设计标准偏低。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 世纪50、60 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且至今已运行40 ~ 50 a,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3 投入不足,工程建设缓慢。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 程项目的难度。 4 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工程质量差。受诸多因素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监控措施及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5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效益衰减。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理的好坏; 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不重视工程管理; 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 还有的工程运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引起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体系,完善工程管理措施,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有的效益。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措施研究 1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措施 (1) 做好总体规划,狠抓建设重点 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有明确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水利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对建设方向的确定,有了明确的工作重点才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方向确定下来,然后再对一些次重点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重点工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区域环境,以确定目前急需改进的工程项目,通过重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推动水利建设,才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对要开展的大型水利建设工作可以先设立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水利工程的效果,在示范基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示范性演示,以确保工程项目的成功,很多省份早已建立了节水示范基地、水保示范基地、冻土研究示范基地等。这些基地建设有利于基层单位参观和考察,对进一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推广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2) 扩大投资 为了合理地分配水利建设资金,做到区域内的平衡、和谐建设,水利建设管理部门可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扩建和改造,以保证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应农村水利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调动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村民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以节省人力资金,避免出现由于资金短缺使得一些重点工程一直的延误下去。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单位,并在重点工程依情况设立监察团队,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周期性的资金账目总结,保证资金使用方向有迹可循。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1推广水利工程建设新技术 从根本上讲,农田水利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田的灌溉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利建设应与时俱进,立足创新,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农田水利系统要安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新技术。目前得到认可的“湿地”节水灌溉的优势有: (1)高效节水。能够合理地取到适合的水量,保证粮食的持续高产,是广泛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种经济体系。 (2)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该体系能够保护环境,特别是能减轻由于灌区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农药失效的后果,能够全面地保持对农业水源的改善,保持了地下 水位的动态平衡。 (3)改善水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节水体系能够为当地提供安全的、标准生活用水。 以往的湿地农田灌溉系统主要在中国南方平原和浅丘陵地区进行建设,因为其间分布着洼地、塘堰和荒沟等。新疆阿瓦提县的阿克苏河冲积平原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和田河的河谷平原组成河漫滩地、河心滩、河曲极为发育,其上多古河道,形成众多近南北走向的湖泊及河间洼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区,类似于这些的西部河滩洼地就是建设“水利湿地”的重要资源。湿地农田灌溉节水体系主要是利用这些天然的塘、坑、洼地等,将其改造成“人工小型湿地”,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生长作用。将排水沟略加扩宽,种植对降污作用强的植物,形成沟渠湿地。将这些小型湿地、生态沟与原有沟渠相连,形成“排灌沟渠—人工湿地”的综合系统。这样一来,从农田排出多余的灌溉或雨水,可进入下游邻近的小型人工湿地或生态沟。经过湿地净化后,水从另一端排入生态小沟,排入下游小型水库或湖泊等。 结束语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帮助农村地区更好的进行农田的浇灌和饮水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在各个农田灌溉区域修建水库、水电站和塘坝等蓄水或者引水的工程。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水利管理论文:水利建设质量管理控制的意见 一、加强水利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在当前的形势下,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水利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使施工与管理人员能够有章可循,而且还能保证水利工程建设事业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实践中可以看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复杂、任务繁重,因此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全面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意识。水利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通过优化人员配置,来提高施工及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利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完工。 2、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利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应当放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即图纸设计、施工原材料准备以及部分分项工程施工等,每个环节都要加强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①要学会审查工程项目设计图纸,这是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第一环。施工图纸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依据和基础,因此施工之前应当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充分了解图纸设计意图。同时,还要将图纸与会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谓会审,并非简单地对图纸有无差错进行审查,更重要的是要权衡其会不会对施工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实践中,由于水利建设工程施工流程非常的复杂,为确保施工质量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可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 ②要对施工原材料、成品或者半成品的质量加强管理与控制。施工原材料、成品以及半成品的质量优劣,将会对水利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加强监控。实践中,不仅要对进入现场的实物加强监管,而且还要对质保书进行认真的检查,尤其要保证其规格、型号以及性能等,与设计要求一定要相符,并且还要对水泥、钢筋以及各种防水材料进行重复试验,对于那些很容易出现碎裂、潮湿、变形以及受污染的施工产品,在运输、存放以及施工安装过程中应当加强监控与管理。 ③分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水利建设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系统的施工建设项目,因此实践中会将其合理地进行分项,通过对每个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来保证整个水利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在保证施工原材料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应当放在规程、规范以及规定施工质量控制上,即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要求加强质量控制,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和解决,不可拖延处理。 ④对于关键、薄弱部分要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水利建设工程的关键、薄弱部分主要决定于工程对象以及施工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比如框架结构梁、柱部位以及混合结构砌体的安装等,都是关键部位。所谓薄弱环节,主要是指新工艺和施工技术应用的环节,因为是首次施工应用,所以施工质量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对于那些比较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也应当加强控制,比如轴线或钢筋位移、混凝土施工缝以及渗漏等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通病。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此加强对关键部位以及薄弱环节的施工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结语 水利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不仅关系着该工程项目的质量,而且也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机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管理论文:谈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水对于人类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乎到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是人类在社会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脉。而当前水力资源又非常有限,尤其在我国,水力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散布的十分不均匀。洪水泛滥及长期干旱不下雨对于人类的财产与生命安全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会使得社会因此而发生混乱,变得不安定。所以,我们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理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措施对天然水进行良好的控制与改造,要兴办对人民有利的事业,消除各种不良弊端的发生。 1.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 1.1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建于改革开放前,水利工程体系不完善,蓄水工程少,排水工程多,灌区末级渠系建设亟待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由于受当时的技术、资金条件限制,建设标准低,配套率低,且经几十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2水利投入机制不健全 一是投资量的不足,长期以来,国家投资重点是大型骨干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是投入分配中的短板,再加上历史欠账多,县级财政无力投入,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失去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工投劳的支点;二是资金投入渠道分散,除水利外,还有国土、发改委、农开办等部门,但基本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工程规划及布局上缺乏整体考虑,建设投资标准也很不一致,造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规划内容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难度大。 1.3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不健全,管护主体缺位 工程管理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即使部分有专人管理的工程,管理人员报酬低,维修养护经费基本无来源,加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工程的正常运转。 2.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2.1改革小农水工程维护与管理体制。改革小农水工程维护与管理体制有两条途径:一是政府支持、水管站指导、农民用水户自主管理的体制;二是政府支持、水管站和农民用水户监督、专业经营者管理的体制。 2.2建立稳定的小农水工程维护与管理投入机制。要解决小农水工程维护与管理投入机制这一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我们必要先理清一些相关小农水工程维护与管理投入的理念,再确定思路,进而建立相互促进的良性投入机制。 2.3小农水工程建设与管理需立法保障。由于小农水工程建设、维护与管理涉及部门多,建设时间长,还直接涉及到农民的参与问题,因此我们建议用3年左右的时间制定一部专门的小农水法律进行管理。 2.4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者素质。水务部门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定期组织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合格者发放岗位证书,管理者一律执证上岗,科学调度管理。 2.5.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要讲究经济效益。充分挖掘现有农田水利工程的内在潜力,如:水库塘坝要在“水”上作文章,大力实施水面立体开发模式,逐步形成水保小流域形式的“山上植树,水边养禽,水面养鹅,水中养鱼,蓄水种稻。”的良性生态链。同时,要加强水费收缴力度,增加管护资金,确保长效管理,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 2.6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程度,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工程是基本农田稳产高产的基本保障,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3.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3.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首要是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图的人为破坏;其次是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 3.2工程设施管理 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级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 3.3经费管理 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 3.4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水利工程建设是效益长期的工程,因此建设规划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地方水利部门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实行短期培训等方法,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抓好工程建设中的新技术的推广应 用工作,让农田水利建设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相适应,使已有的、在建的和规划中的水利项目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于民。 4.强化保障措施 4.1搞好协调配合。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逐步完善改革配套措施,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现自主管理、民主管 理和良性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4.2依法规范推进改革。各级特别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确认办法和经营方式,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宜股则股,不搞一刀切。 4.3健全服务体系。要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纳入基层水利服务范畴,改革后的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享受政府基层水利的公共服务。要形成乡镇、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结合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位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排涝等公益性服务水平。 4.4增强依法治水意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用水、依法管水,自觉接受水行 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服从防汛抗旱调度,不得擅自更改工程功能,特别是必须确保蓄水工程安全和防洪安全。 4.5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监督考核。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效纳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考评范围,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结束语: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质量控制,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以确保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从而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使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优质工程。同时也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做到不出纰漏不出事故,使工程项目能够充分发挥效益。 水利管理论文:谈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完善对策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水价缺乏定价机制 虽然我国很早出台了《水利产业政策》,在水利产业政策中明确了水价的定价机制,即用成本加成计价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水管部门或水利企业不能按照测算审批的成本水价计收水费,一般实际的水价只是成本水价的40%左右,水价收费太低,这样导致水管单位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因此其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按照商品的定价方法来进行,同时也不能得到的补贴,它是由国家各级价格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的,这样的最终结果是使我国大部门水管部门均处于亏损。 1.2水利工程资金投入不足,重建轻管 由于水利部门对资金的管理不清,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往往缺乏资金,很多新的水利工程不能开工,同时一些已有的水利工程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即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始也仅仅是为了政绩,而由于自身管理水平的低下,因此对建造的工程不能进行有效管理,存在重在建设轻视管理的管理误区。 1.3缺乏水利工程建设的远见性 在对水利工程修建时,其目的只是简单的关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一方面,这样就会限制水利工程的效用发挥,不能使其最大化效用。如一些水库在建设过程和设计时,往往只会关注与水利工程的枢纽方面的建设或蓄水方面建设,而忽视了水利工程的渠系配套的建设,造成渠道淤积,致使每到放水季节,“上游淹死,下游旱死”,渠水白白流失,影响了灌溉效益的发挥。 2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 2.1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 水利管理部门是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为了管理好水利工程需要从水利管理部门做起。首先要提高水利部门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水平,使他们在处理日常工作时对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在对员工基本素质进行强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水利管理部门之间的问题,如水利管理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职权不分等问题。针对水利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将具体的任务分交给各部门,这样通过增强各个部门的奖励来促使他们更多更好的完成工作。为了保证工作的进度,可以建立专门的进度追踪,对于工作完成状态和遇到问题及时汇报,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完成工程监督和管理问题,由上级和人事主管部门进行共同评价、核定、并根据相应结果给予鼓励和惩罚。 2.2形成合理的水价,强化计收管理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日常维护需要费用,故水利工程的供水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了考虑水管企业的经营和方便人们的用水,对工农业用水要区分对待。为了照顾农民,对农业用水要只收取成本价即可,而不能赚取额外的利润;而对于非农业用电,水价要在补偿供水成本、费用、计提合理利润的基础上确定。 2.3加强水利工程资金投入 由于我国目前的水利部门很多处于亏损,因此水利工程的融资显得困难,同时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需要的财政扶持才能继续发展。为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促进水利工程的融资,如发放无息贷款、低息贷款甚至是贴息贷款,同时也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综合开发水利工程。以保证有足额资金对水利工程进行定期有效的养护和维修,使水利工程能正常有序的运转。以此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4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其中人们思想的转变尤为重要。虽然我国水利过程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水利部门员工仍然存在一些旧的思想和观念,在处理问题时还是继续等靠,在处理问题时没有远见性也不能顾全大局。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摆脱以往陈旧思想,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管理人员的思想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 水利管理论文: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浅议 【摘 要】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不可忽视其质量。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即自始至终,“横”即全面覆盖,不能因小而不为。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关键词】水利工程 质量管理 一、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国家的有关规定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三、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级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基层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基层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工程的弊端。 4.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工程也不例外。 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水利管理论文: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也逐渐兴起。水利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而质量好坏是和施工直接挂钩的。在水利工程中,进行管理是必须做的工作。管理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活动,需要运用一些手段来完成任务,不管如何去做,必须在为他人着想的前提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 1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制度、机制不健全 大型水利施工企业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技术人员也很齐全,施工装备优良,同时还有较多的有经验的员工,但由于不少企业的体制机制仍然沿袭旧的模式,缺乏创新。致使很多水利工程企业项目管理责任制很不完善,约束了项目经理工作的开展,大大限制了项目部管理职能的履行。同时,经营机制落后、缺少资金、管理费用过高、激励机制不健全,工程技术人员又缺乏创新精神,同时制度和机制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中项目管理责任制还不完善,约束了项目经理工作的开展,大大限制了项目部管理职能的履行,使许多项目的管理与项目管理科学的要求相距甚远。 1.2 安全管理不到位 任何工程的施工都必须充分重视安全问题,在我国的部分水利建设工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安全永远是施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现有的安全管理教育大多都停留在理论上,不能结合水利项目实际和从业人员专业特点来进行培训,形式陈旧,不分层次的进行培训,满足不了各种阶层管理者的教育需求。 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工程建设的重点,特别是水利工程,一旦工程出现了状况就会涉及到多方面,因此,水利工程应该时刻将质量放在首位。当前,很多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普遍不高,工作态度较懒散,认识不到工程安全的重要性,这些都助长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将安全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重点,例如可以通过挂条幅等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建立起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审查、项目经理等资格审查制度,并依法对进行行政处罚,从而确保工程能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1.3 质量意识比较淡薄 质量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质量问题关系到工程的根本,是工程存在的本质性问题。在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施工事故,归其原因主要是质量意识淡漠。对工程的质量要求的严格程度不够;在内部管理上制度不够健全;政府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在对建材材料的把关上没有切实负起责任;因工期所迫而肆意加快进度,不按照建设的程序施工等,一方面是因为施工工期所迫,迫于对工程进度的要求,而随意的压缩施工的工期,另外一方面对施工的质量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把关不严,施工管理的意识较差。这都有可能造成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与质量意识淡漠有重要关系。另外,建材产品的质量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1.4 人员素质能力比较低 受过去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很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过分重视企业及其各部门职能,虽然有些管理人员具备较好的技术能力,但是因成本、质量、进度等条件限制,再加上有些项目管理人员不具备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技术以及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快速发展。 2 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2.1 建立和完善施工质量监督体制 首先,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应该是对施工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施工质量监督控制部门应该把监管的重点施工质量控制上,而不是片面地放在施工进度上;同时,要明确监督不是对哪个环节的监督,是对施工各个环节、各个工序的监督和控制,要确保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保证各工序的规范施工;其次,施工质量监督控制要“掷地有声”。要做到及时的责任追究,要做到“有问题,必追究,既追究,必落实”。要建立以领导小组为中心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如果现场管理的某个环节除了问题,要根据管理制度,严格追究管理人员和负责领导的责任,要提高水利工程施工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对施工管理的认识,让他们带头遵守现场管理制度,确保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要做到追究到具体的施工团队、施工人员,要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以严格的制度控制来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2.2 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属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其个人责任感、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均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每一个施工环节均需要管理人员科学、合理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更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需时常关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出现,了解并熟悉后应用到管理工作当中。针对管理责任方面,根据权、责和利结合的基本原则,明确每一个责任人的管理工作,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完善绩效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进而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2.3 完善施工安全生产制度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 施工企业要建立关于施工安全生产制度的公告栏,便于施工人员熟悉并掌握其制度;要公开施工单位的违章行为,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等通过这些措施以保证施工行为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施工安全生产制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进行探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施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在整个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得到快速的发展,就要加强施工管理。 水利管理论文:探索研究水利工程代建制的合同管理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化 代建工程建设期的建设管理单位,要根据国家及行业各项规章制度和代建合同,并结合自身建设管理经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工程招标管理办法》、《工程合同管理办法》、《工程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工程变更管理办法》等,使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做到有章可依。首先由代建单位将制定的工程分标方案及招标计划、招标方式等报送建设单位批准后,由代建单位按批准的招标计划进行各个项目的招标工作。各项目的招标过程严格按照招标管理办法执行,具体流程如下:①代建单位合同管理部门组织编写招标文件;②代建单位项目负责人审查;③报建设单位批准;④按建设单位的意见确定招标文件;⑤由招标发售标书、进行投标人的资格预审,并组织开标、评标工作;⑥代建单位合同管理部门将评标报告推荐的中标人报建设单位批准后发中标通知书,进行合同谈判。合同签订的流程如下:①经招标确定承包人;②代建单位、承包人协商起草合同草稿;③代建单位合同管理部门项目责任人签字审查;④代建单位合同管理部门转送相关部门、代建单位项目负责人依次会签和审定;⑤代建单位合同管理部门按审定意见,修改合同草稿,将修改后的合同文本报建设单位审批;⑥建设单位审批后,代建单位合同管理部门按审批意见修改合同草稿,并将修改后的意见反馈给承包人,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形成正式合同文本;⑦由建设单位授权代建单位项目负责人与承包人法人签订合同,加盖公章,合同正式生效。 2实施合同的动态管理和变更管理 工程的结算主要实施量价分离的管理模式,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上报进度报表,经监理工程师审核后由代建单位相关部门进行工程量审核,再由代建单位合同管理部门进行价格审核。由代建单位项目负责人签字后将审定金额报送建设单位批准并付款。在项目进行中,对于每一个项目的结算情况与合同进行实时对比,对项目的结算情况实施进行监控,当某项结算金额与工程的进展速度相比异常时,马上原因分析,及时控制,确保将投资控制在合同范围之内。对于工程建设中涉及的变更问题,需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执行,并对变更所涉及的费用及时进行审核,以避免日后纠纷。变更流程如下: (1)对于不涉及原设计原则,不影响质量和安全、经济运行,不影响整洁美观,且不增减或增加较少预算费用(5万元以下)的变更事项,例如图纸尺寸等差错更正、原材料代用、图纸细部增补详图、图纸间矛盾处理澄清问题等,由监理单位组织建设四方(代建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商定变更方案,并办理工程变更现场办公记录(以记录工程量为主)和工程变更技术核定单(以记录技术变更为主),由设计单位出具相应的设计变更通知。涉及到费用变更的,由变更单位随后将变更单价及上报监理单位,由监理审核后交由代建单位合同部门审核后列入进度报表中结算。 (2)对于工程内容有变化,但还不属于重大变更的项目,预算费用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由申请变更单位提出申请,经监理组织相关单位审核,并经代建单位组织审查批准后,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如设计单位对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申请有不同意见(不同意变更或提出不同变更方案),可提出书面说明报至代建单位,代建单位组织有关单位、部门和领导研究确定最终方案。并将经过监理单位、代建单位审核的变更单价等审核变更结果报建设单位备案。 (3)对于变更原设计原则,变更系统方案,变更主要结构、布置等变更项目,由申请变更单位提出申请,经监理组织相关单位审核相关方案和费用,经代建单位组织建设单位及有关人员或专家讨论研究通过,并经上级部门同意或设计审查部门审批通过后,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 3及时正确处理各项索赔事宜 由于发包人未能按招标时承诺的时间交付施工用电、施工道路等,或者由于招标人未能按合同约定提供承包人招标人需采购的设备,或者由于水文气象条件改变、设计变更、地质等原因造成承包人未能按原有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增加或减少了资源投入,都将造成索赔的发生,因此,在招标文件中要对所能提供的各项条件进行慎重考虑,执行过程中确保所承诺条件按时提供,并严格控制变更。若有索赔事件发生,要及时处理,做好现场的签证审核工作,及时界定清楚原因,按照合同原则,分清责任,合理补偿。 4结语 代建制作为新兴的建设管理模式,主要是要解决好建设单位、代建单位的权利界限,既能使建设单位对工程进行实时掌控,又最大限度地给代建单位授权,让其在工程建设期真正以项目法人的身份开展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避免建设单位对工程的过多干预造成工程建设程序繁琐,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代建单位则要结合工程实际,协调好与建设单位及各承包人的关系,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四控制、两管理、一协调,从而节约建设资金、保证工期、控制投资。 水利管理论文:论如何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造价管理 全过程控制 有效性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造价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建设资金的充分利用,节约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本文从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使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引言 与一般的工程项目相比,水利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特点,这就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有效的造价管理能够降低水利工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我国的全过程管理、全成本管理理念尚未完全建立,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存在着管理不完善的情况,缺少对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加强对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决策阶段 水利工程在前期投资过程中所制定的决策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是造价管理工作的源头,如果前期的决策阶段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到后期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存在着重视力度不够,投资决策和具体工程项目没有实现有效结合等问题,使得工程建设周期被人为延长,增加了项目回收风险。[1] (二)项目设计阶段 在水利工程的项目设计阶段,有的设计部门没有考核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设计概算与审批预算出现了较大差距,而且由于设计缺少严谨性,设计深度不够,使得工程在运行中出现不少问题,需要进行后期修改,在后期修改中又都需要经过审批,这就延长了工程竣工周期。此外,有些设计单位过分强调设计档次,造成工程预算严重超标,使得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远远高于设计概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造价成本。 (三)工程施工阶段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关系着整个工程建设的成败。在项目施工中,有的企业为了中标而压低价格,以低价中标,而原材料市场的价格不断飙升,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成本,这些施工企业不得不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从而增加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此外,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材料管控的意识不强,乱用材料物资,增加了材料使用量,使得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不断上升。 (四)计价方法不科学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利用定额预算确定直接费用,按取费标准计算各种间接费、税金和利润等,然后再进行相应调整,最终计算出工程项目造价。然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这种计算方法就存在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因为同种材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产地都有不同的价格,需要结合具体的行情进行成本计算,而且目前工程造价的计算方法不统一,缺少规范性,不利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 二、提高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立系统化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加快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推进建筑市场的规范化、制度化改革,维护建筑市场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此外,理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实行协调联动制度,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编制可行性强的投资决策 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面临着不同的施工条件、地质条件,因此在制定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具体细致的考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并且要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估算,做好风险预期,降低项目风险性,确保项目资金能够顺利回收。在确保可行性研究的准确性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工程项目造价方法,认真审核投资估算,对于不同的资金来源进行严格审查,为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 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要注意加强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实现经济、技术与设计的有机统一,建设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要进行积极配合,以防出现设计和施工不相符的情况发生。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要多采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并且依据项目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个过程中要依据限额进行可行性方案设计,降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实际费用和造价相差很大的情况。 (四)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购买原材料、工程设备、工程用地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施工阶段对整体工程造价的影响只占到10%左右,但是整体工程的主要投资和后续工作都和施工阶段紧密相连。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合同管理、施工现场管理,还要做好施工过程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管理,杜绝施工中的人为浪费现象。 (五)工程后续阶段的造价管理 许多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阶段就放松警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就会松懈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工程造价成本。同时,有些造价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盲目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存在着重复结算等情况,使得工程造价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在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应当严格依据图纸进行工程量核算,通过项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计算工程造价,构建工程管理联动体系,使之形成一种合力来提高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质量,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从而有有效地控制水利工程造价。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要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从项目投资决策开始,到最后的竣工决算都要做好造价管理,保证工程项目能够充分体现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建立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提高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工程投资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利管理论文:水利施工项目管理举措 1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是创造企业良好信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项目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必须以质量体系为依托,质量体系是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手段和资源。要实现施工项目达到优良等级标准,必须实行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质量管理。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材料、机械、技术、环境,事前对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严加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目标实现的关键。 1.1人的因素 一个施工项目的质量好坏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和操作者。施工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就要根据竞聘上岗来选择年富力强、施工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然后由项目经理根据工程特点、规模组建项目经理部,代表企业负责本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项目经理是本项目的最高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部要建立各种组织机构,如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质量控制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设备管理组织机构等,确定各机构或各部门的负责人。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制定项目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认真研究施工图纸,编制好最优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然后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质量保证措施;编制好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和详细的用工、材料、机械需求计划。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上岗前要进行岗前培训教育,如政治思想学习,质量、安全、纪律、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这是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最基本的前提。 1.2材料因素 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具体有形物,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工程质量和建筑产品的寿命。因此,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图纸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材料采购计划,健全和完善材料采购、使用制度。选择信誉高、规模大、抗风险强的物资公司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供应方,并与之签订物资采购合同,明确材料的规格、数量、价格和供货期限,明确双方的职责和处罚措施。材料进场后,及时通知业主或监理对所有进场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试验,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或产品给予退货或降级使用,并做好材料进货台帐记录。对入库产品应做好明显标识,标识牌应注明产品的规格、型号、数量、吨位、产地、入库时间和拟用工程部位。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等做好材质跟踪调查记录,避免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混入使用,确保工程质量。 1.3机械因素 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专业化、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机械种类的数量、型号越来越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强。因此要求我们根据工程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配置合理的施工机械,并正确管理和使用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实行人机固定,机械维修保养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操作制度,建立机械设备的台帐记录和档案制度,实行机械定期维修保养制度,提高设备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消耗,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延长机械寿命,保证工程质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4技术措施 施工技术水平是一个企业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对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都是有利的。因此要认真研究工程项目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认真审查施工图纸,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编制施工技术方案。项目部技术人员在熟悉、掌握施工工艺的条件下,向各个施工班组和各个作业层进行技术交底,做到层层交底,层层了解,层层掌握。项目部配备先进的测量仪器和先进的实验检测设备,要求技术人员和质检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要认认真真地检查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合格。在工程施工中还要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施工。对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学习,掌握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鼓励技术人员进行发明创造,为优秀人才发明创造提供便利条件。 1.5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春夏天的暴雨、冬天的大雪和冰冻都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特别是对室外作业的大型土方、混凝土浇筑、基坑处理工程影响更大。因此要求项目部多与当地气象部门保持联系,收听有关天气预报,收集有关水文气象资料,了解当地多年的汛情,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另外,当地群众干扰施工也是造成施工进度滞后的相当重要的原因。为了抢进度,保证计划工期内完工,必然要进行加班加点,或采取其他赶工措施,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工序的工程质量检测不到位,少检或漏检现象的发生,这样就保证不了工程质量,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2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指按照施工合同确定的项目开、竣工日期和分部分项工程实际进度目标制定的施工进度计划,按计划目标控制工程施工进度。在实施过程中,项目部既要编制总进度计划,还要编制年度、季度、月、旬、周季度计划,并报监理批准。目前工程进度计划一般是用横道图或网络图来表示,并将其张贴在项目部的墙上。工程技术人员按照工程总进度计划制定 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使用计划,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各工序的施工进度记录,编制施工进度统计表,并与总的进度计划相比较,做到平衡和优化进度计划,保证主体工程均衡进展,减少施工高峰的交叉,最优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综合效益和工程质量。如发现每道主体工程的工期滞后,应认真分析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抢工、改进技术方案、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等,来调整工程进度,确保工程总进度。 3成本管理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经理部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多少。成本管理的直接表现为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材料消耗,减少故障成本等,这些在相应施工要素或其他目标管理中均有所表现。由此可见,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焦点。项目经理部在成本管理方面应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以控制成本、降低费用为重点,认真研究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施工方案,通过技术比较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根据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并分解落实到各成本控制单元,降低固定成本,消灭非生产性损失,提高生产效率。从费用构成方面考虑,首先降低材料费用。因为材料费用是建筑产品费用的最大组成部分,一般占总费用的60%~70%,因此,加强材料管理是项目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采购材料时,除了要求材料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外,降低材料价格也是关键因素。因此多联系几家供货单位进行质量、价格比较,选择既满足质量要求,又使得价格较低且合理的单位供货,并签订供货承包合同。项目部材料主管部门做好材料的验收、入库、出库台帐记录,项目部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核算材料预算量和工程实际耗用量进行比较,及时找出原因,堵塞漏洞,控制施工成本。其次,降低机械使用费,合理安排使用机械,提高机械使用率和工作效率,杜绝机械闲置浪费。再次,降低人工费,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制定劳动责任制和适当的分配制度与奖励制度挂钩,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 4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与企业的信誉和效益紧密相连。因此需由项目经理任组长、专职安全员牵头任副组长,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明确各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制度,由项目部专职安全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生产小组进行检查、考核,并在项目部进行张榜公布。同时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特殊工种的技术人员,如机械操作工、架子工、电工等进行岗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进口设备,必须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和掌握操作规程。对机械容易出现故障的部位、部件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项目部和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防火、防盗、防触电等安全警示、警告牌,并配备一定量的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如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职工未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尽可能地将某些事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水利管理论文:新型农村建设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一、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特点 1、公共服务性。当前农村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都是公益性的项目,主要功能是使某一区域的老百姓免受洪涝或干旱之苦,是政府为满足老百姓生产需要和增加老百姓抗灾能力而 发动群众修建的工程,这些工程大都建于八十年代以前。 2、利益共享性。当前农村水利工程,每一个都有一定的影响区域。对该区域而言,水利工程能让他们人人受益。而且水利工程让所辐射区域受益的同时,往往不会影响到其他地区 的人的利益。对不同水利区域间的人来说,相互间的利益一般不会相互干扰。 3、非价格性。这类工程往往都是由政府出资,发动老百姓出工出力来修建的,具有纯公共品的特征。由于其公共品属性,其价值难以市场化,因此往往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想让商家投资修建不太可能,至少纯从公共品的角度看不太可能。这样的工程由政府出资修建后,也只能由政府来管理。不过由于具有非价格性,而管理和后续的维修又有不断上升的成本,一些地方政府觉得这是负担,随后就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这类工程的存在,进而导致很多水利工程疏于管理而遭破坏,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正是由于以上特点,当前中国农村水利工程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很多工程已丧失其应有的功能,而老百姓当前似乎也不太关注这个问题,当地政府也往往懒于过问。 二、引进现代化管理,恢复农村水利工程功能 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大都建于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模式也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模式,所以和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格格不入,进而导致了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上必须走现代化道路,引进现代市经济管理的一些理念,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社会特点以及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恢复水利工程功能,为广大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抗灾保障。 1 明确管理上的权责利 当前的管理上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水利工程的权责利不明确,一个地方的水库该由谁负责?要负责哪些内容?出了问题有什么责任?管理者能收获什么利益?这些在当地政府行政中完全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实际的操作。鉴于此,当务之急是,当地政府应当积极行动起来,明确各地水利工程辐射区域,确定责任人管理内容,必要时应专设一个管理岗位,从当地农民中聘一名农民兼作管理员,并让水利工程辐射区域的老百姓集体监督。政府每年对管理员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核发绩效工资。说到工资,有政府多,每个水利工程聘请一名农民兼作管理员,需要的人工成本一年也不会很多,政府每天的接官员可能觉得这又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事实上,一个乡镇里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待经费中适当省一点就足以满足全乡镇的水利工程管理人工成本。当然,这只是一种管理方式,一些地方根据实际还可以探索其他更好的管理模式。 2 建立运行耗费补偿制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公共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的要求是: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就其功能和性质而言,毫无疑问是公共服务产品性质的,因此对其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和维修保养成本等,政府应当有相应的补偿制度。 3 建立管养分离制度,避免腐败滋生 对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充分调研,科学设岗定岗,确定管理人员编制。同时将维修和保养的业务从管理内容中剥离出来,在运行中如果需要维修保养,公开向社会招标。当然,与此同时,当地财政应当建立专门的水利工程维修账户,确保专款专用,以保障水利工程维修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广大农民利益不受损。这样管养分离后,能有效避免管理人员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情况发生,减少了腐败空间。这样的体制下,当维修项目在进行时,管理员就成为一个监督员,对维修工程质量负有连带责任。如此一来,管理员必定监督维修施工方认真施工,从而确保质量。 4 因地制宜进行市场化管理 某些水利工程如稍大型的水库,如果交通等基础条件具备,可考虑将整个水库外包给个人作养殖之用,外包条款中明确包含水库的管理,更要明确当有公益性的取水需要时以公益优先的内容。在维修上,超过一定金额的维修由政府承担,小额的维修可纳入承包范围。承包人可以在水库中发展养殖业等合法业务以赚取利润。这样的方式管理水利工程,可以减轻财政负担,也可使工程管理变得更有质量,因为承包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会把水库给管好。某些地方新的水利工程如果有市场发展潜力,也可以引进社会投资,由社会投资修建并在适当年限内可以凭工程获取利润。 三、结语 以上关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二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坚持这些原则进行改革,新农村水利工程必将重新焕发光芒,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水利管理论文:谈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的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工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主的管理方式盛行起来。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可以对水利工程进行综合性的调整,保证它的整体性能。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重大,由此可见,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涉猎到不同的行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进行着转型,由传统的人工管理向现代的自动化管理过度。与传统的人工管理相比,现代化管理加强了重点工程建设,与此同时,也加强了非工程型建设。灵活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建立相关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系统,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 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方法以人工管理为主,即把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把传统的通信技术、机电设施作为基本手段,依靠人工测绘,完成工程建设管理的图表绘制、数据采集,依靠人工计算的方法,进行控制水利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及时水情和工情调度指令。到9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只作为一种额外的辅助工具,进行通信联络、文字编辑、图表绘制和打印输出工作,由于普及的力度不够,计算机技术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2 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措施 2.1 工程管理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管理工作最核心的环节,具有很高的相关技术要求,水利工程管理大致上包括工程应用、工程养护、工程维修、工程观测和工程防洪。 水利工程作为河川径流的调节器,与河川径流联系紧密,并且两者都具有复杂多变性。然而,由于季节和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川径流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也会在相应的范围内变化。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水利工程的变化规律,对工程进行合理的应用,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水利工程的检测是工程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最基本的工作类型。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变化具有不稳定性,有时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有时则会变化无常,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定期对建筑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测,及早地发现问题,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国家相关的水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防汛抗洪的义务,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排查出存在隐患的建筑物,做好防洪除险工作,降低洪水带给人民和国家的损失,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2.2 计划用水 水利工程是蓄水系统,它为生产建设储备水源和调度水源。相关的部门在用水前,依照水源的情况、水利工程情况、生产用水情况,制定合理的用水计划,做好输水、引水和调水工作。编制的用水计划,要因地制宜,形式简单,操作方便。 渠系测水是灌溉地区实行计划用水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源的浪费,提高水源的利用效率。测水工作能够验证用水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效地调控水量,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可以改进用水计划,使用水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水源从水利工程引向灌溉区的时候,在渠道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一部分损失。因此,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比如说实施轮灌、改善灌水技术、严格控制水量、增设渠道防渗措施等等。 为了确保用水计划的合理性,技术人员在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因地制宜,根据灌溉区的特点进行灌、排和盐碱地的改良工作。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要综合分析水分、气候和农作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要素的因果联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农业的增产。 2.3 组织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为了协调用水单位的利益关系,要构建专业的管理机构,并实行群众性管理,合理使用水利设施,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水需求。相关的部门要依据上级的指示,健全、完善水利工程的组织机构,打造一个专业技术强、管理效率高、道德素质高的管理团队,做好各项水利工程相关工作的管理。管理团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素养,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的管理制度,在用水管理、经营管理中发挥潜能。 3 结论 总而言之,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保证了水利工程的整体性能,通过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及早地找出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相关的部门制定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解决措施。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保证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水利管理论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策略分析与探索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带来的空气污染 各种车辆行驶和机械作业,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而车辆在作业时将会排放大量尾气,释放大量扬尘,使空气的纯净度受到污染;同时在运行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洒水,如果不充分或不及时洒水,在地面干燥的时候,就会产生扬尘,造成空气污浊。这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所产生污染空气的主要途径。 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带来的水污染 生活和生产污水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所造成的水污染的主要两个途径。地面水质受到生产和生活污水的严重影响,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污染,而可悲的是农村很多部门在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没有妥善处理或不处理的情况下,就把所产生的大量含油废水向河道内直接进行排放,严重污染了河道内的水质,而且常常出现随意倾倒生活污水的现象,在有些地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甚至无人管理。许多农民往往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任意进行放水和开挖,以及堵坝和截流,造成破坏渠道和水线的现象出现,时间久了,它们的供水功能就会失去,而农民为了灌溉,就会在农田区域内开始进行打井,致使大量的地下水被浪费,严重流失了水资源。 2 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 2.1 针对空气污染问题采取的可持续运行管理举措 要把防治和控制空气污染的工作做好,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为达到烟尘污染的减少或消除,需要把相应的净化尾气设备,安装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的机械和车辆上,使车辆排放的尾气得到净化,降低尾气污染,这是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还要把消烟和除尘设备安装在各种燃油的工程机械上;其二在工程区域范围内,需要严格的限定燃烧物,对那些产生污染气体的各类物质,坚决避免焚烧,有效防治空气的污染;其三需要妥善的处理建设和运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如修路和造田时运用弃渣来进行,既有利于污物的妥善处理,又有利于修路和造田,避免了占有河道和耕地。对于那些无用处的弃渣,也要坚决避免随意倾倒;其四是恰当处理生产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生产人员的生活垃圾最好以袋装来处理,这样有利于垃圾的集中、处理和清运。 同时对生产人员防护身体进行积极的宣传和督促,确保其人身安全和健康。 2.2 针对水污染问题采取的可持续运行管理举措 国家水资源保护的相关内容是处理水污染的依据,在水资源的处理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执行,以排放的总量和污废水浓度达标为底线,相关部门需要把生产废水和机械废油以及生活污水等进行妥善处理,首先需要经过粪池处理生产人员的生活污水,不可直接进入农田作物之中,在处理达标之后,向农田之中进行排放;其次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处理和过滤生产废水和机械废油,或是进行隔油沉淀废水,用作其它用途或进行排放;最后相关部门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约束管理在农村随意打井灌溉的行为,坚决制止农民随心所欲的进行开挖和堵坝以及截流,把保护好沟渠当做大事来抓,确保沟渠的灌溉功能能够实现永久,使开采地下水的情况能够有效的得到避免,发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功效。 2.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固体物及粉尘污染问题的可持续运行管理措施 相关的弃渣规划在工程运行管理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有序堆放和重复利用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依据,为了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随意倒放弃渣的行为应该坚决的制止。在修路和造田时,可以巧用弃渣,使占有河道和耕地的情况被有效的避免;采取有效措施,对运输车辆中的材料散落场地或道路的情况进行消除,并安排专人及时清扫场地和道路;统一清运生产人员产生的袋装生活垃圾,确保生产人员的人身和健康保护工作。 2.4 强化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定期加强环保培训 使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自觉贯穿环保细节,是建立在环保意识和观念较强的基础之上的,水利管理部门应该运用以下三个有效的举措对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进行提高。 首先,加大宣传环保知识和重要性的力度,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中深深的扎下环保的理念,把环保真正切实的贯穿于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之中;二是水利部门还可采取邀请环保相关专家定期为员工做环保讲座,把一些必要基本的环保知识传授给工作人员,为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开展环保工作提供方便条件,实现环保理念和工作实际的完美结合;三是大力推行环保责任制,对环保工作进行有效的分解,使每一个具体的部门和个人都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实现环保责任的层次落实,在思想观念真正重视环保工作, 同时结合一定的奖惩措施,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环保工作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警示和惩罚那些把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随意倾倒,以及忽视环保工作的部门或人员。 3 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强化维护和管理已有的水利工程,是确保人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合理有序进行,工程的经济效益能够长期充分地得到发挥的最有效途径。 3.1 安全管理 强化宣传《水法》的力度,注重抓好防止水利工程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加强管理涵闸和倒虹吸,以及渡槽和生产桥等工程的配套设施。 3.2 资料管理 工程管理需要具备齐全的施工规范和相关专业标准以及法律等资料;分项建档设计图纸及文件和施工记录,以及检测结果和竣工验收报告等;妥善保存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 3.3 设施管理 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实现按等级造册,并把工程分布图绘制出来,并分类进行排列,采取重点工程挂牌措施,并安排专人进行重点管理,按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位,使当前的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得到保障;强化和培训全体水利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知识,并需要把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并不断的进行完善,把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和质量管理活动积极的开展起来,促进设施管理工作。 3.4 经费管理 把维修养护工程的合理费用标准制定出来,以受益 面积和各地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合理的征收收益单位与受益者相应的费用,以维护工程;遵循建设和管理以及受益一条龙的原则,把经费用好,使项目建成后期管理工作能够真正的做实。 3.5 资源管理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效益具备长期性特征,因此,应充分的运用发展的视角来规划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时应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注重培养选拔后备人才,有计划和按步骤地采取合理措施派人出去深造;对职工在职学习给予积极鼓励,推动职工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切实做到发挥增值和保值基层水利人力资源的作用;采取适当分工现有水利技术人员的政策,从而使每个人能够充分的明确自己业务的主攻方向,培养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以及农田水利的专业人士;同时,注重培训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工作,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抓好,从而使农田水利建设能够跟上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日益发展的步伐,真正的能够促进已有的和正在建设的以及规划之中的项目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为人们造福。 4 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可持续性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任重而道远,相关的水利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具备团队精神,积极的努力配合,在对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遵守的前提下,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总结经验和探究活动,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探寻出更加有效的途径,确保生态和环境的平衡发展出力献策。 水利管理论文:乡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1小型水利工程的设施陈旧老化 受当时科技与文化以及技术水平认识的影响,我国农村现有的一些水利工程均建成于20世纪60-70年代(以全国范围内来说,我国甚至有1/2以上的地区基本上没有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这些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标准低,由于认知局限性以及规划局限性,所建成的供水工程设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设施配备不完善、分布凌乱、布局不合理、技术含量低、不牢固等,况且时隔几十年,有些设施也严重出现灌溉淤塞,老化、损坏等现象,导致现如今的水利工程效率低下、农田灌溉面积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等的问题。 2兴修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利用低 在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占比也在逐年的增加,但这些项目以及资金安排都主要集中在大型骨干工程以及防洪保安的工程安排上,对于农村小型的水利工程的投入依然不足。有一部分要依靠群众自己解决,而百姓总是认为这些水利工程的设施归国家或者是一些水利部门管,与己无关。 而相关水利管理部门因为资金不到位并没有对农村小型水利放在行程当中。正是由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导致水利灌溉工程的渠道工程以及水库设施等的维护工作难以执行,进一步导致了农田灌溉的沟渠水资源被严重的渗漏浪费。本就不坚固的水利设施,在遭到这样的渗漏,使得水利工作发挥的效率不足,进而农业的收成不好,导致新农村经济建设无法完成。而且在节水技术方面的推广以及节水政策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导致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极其低下。 3水利工程管理滞后 自生产公有制转变为生产私有制以来,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因为生产的所有东西归自己所有,这大大的增强了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而相反的集体观念相对淡薄,在水利工程上面的反应就是:只知道用水,却不曾想过去如何的蓄水与管理水资源。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由于当时的政策以及制度的原因,水利建设管理的管理权限。责任制度以及利用效率不够明确,造成了建设、管理、用水的严重脱节。虽然说水利工程建成后,不少农民从中获益,但愿意去管理去维护的确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受益者都是使用意识强烈,管理维护意识淡薄,不但不愿出钱出力去维护,部分农民甚至认为,农田水利建设是公益事业,管护工作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而且还随意挖沟、圈塘,违反水利、防洪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水利工程的效益和管护造成严重的危害。
建筑系论文:关于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 论文摘要:本着“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需求、农民受益”的原则指导,以“三个营造、四个建立”为措施,构建科学的建筑农民工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论文关键词: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目前,建筑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全国建筑用工中90%的一线工人都是农民工,而这些建筑农民工中有90%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90%以上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现行的建筑生产(支模板、绑钢筋、浇筑混凝土、砌筑结构、水电安装)模式下,农民工是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一、建筑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那些不足建筑农民工10%的人所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从目前现状看,全国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十分薄弱。虽然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重视,但基本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和有效的实施方案。由于已经实施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培训和输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量建筑农民工仍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很大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业实行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的企业组织模式。总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一般不带劳务队伍,企业农民工培训的责任难以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建筑企业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没有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总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不愿支付农民工培训资金,农民工自身支付培训费用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而现行的培训鉴定收费标准过高,严重超出了企业和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建设部预计,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每年仍将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技能培训环节的不适应,不仅减弱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建筑业的能力,也影响到建筑业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社会要求 农民工的素质不仅决定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决定建筑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因此,做好建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不仅对农民工的系统化、有序化管理提供对策,而且为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促进并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另外,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的需要,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他们的文化、技术、综合素质也直接关涉所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出台、“阳光工程”的全面启动,使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全线铺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此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探讨,探索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建构,对于促进就业、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三、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的构建 建筑农民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而构建以“三营四建”为结构支撑的培训体系,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并协调起来,通过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机制与措施提高建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是指,在国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一必然趋势下,本着“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需求、农民受益”的原则指导,以“三个营造、四个建立”为措施,构建科学的建筑农民工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建筑农民工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三个营造”包括营造良好的环境机制、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和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三方面内容:(1)实施政府主导,健全机构,提供制度保障。农民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聘用,即农民工要持职业资格证上岗。聘用后,用工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这样才能确保工资不被拖欠。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农民工、鼓励农民工进行积极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城市各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需要城市人口的包容意识及尊重意识的不断升华,最终形成社会包容、农民工教育、建筑水平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体系。(2)建筑农民工培训应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长期规划与当前需求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建设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城乡一体化,并在财力、人力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统筹。(3)最后,实行政府、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政府要保证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和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专项基金,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基本经费;改革现有的建筑工程成本费用的构成;将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失地农民工培训;施工企业所需教育培训经费要从建筑安装工程费中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建设单位要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支付,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施工单位的使用情况;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 “四个建立”:(1)建立完整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农民工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必须进行务工常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培训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交给各级建设教育协会,将具体的培训工作交给具备相应条件和资格的学校及企业,建设和教育行政主管机构要强化政策研究,突出培训质量管理。(2)建立全方位的知识培训体系。建筑知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法律知识及人文素质的全方位知识培训,不仅仅意味着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还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指导企业还可根据生产实际,采取农民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远程教育等现代科技,逐步建立起信息网络培训体系。探索建立建筑业关键工种就业准入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将企业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与企业考核、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标准化工地创建、工程评优等挂起钩来;将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培训时间统筹利用起来,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4)建立灵活的培训鉴定管理体系。以“放开入口,卡住出口”的方式,严格考核技能操作能力,并根据农民工工作的时间特点实施弹性教学。在培训鉴定上,采取基地鉴定与现场鉴定相结合、以现场鉴定为主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鉴定。还可以通过组织修订建筑业关键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提倡依托施工现场开展技能鉴定。对已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水平的农民工技术骨干,通过综合业绩评价方式认定职业资格等级。最终通过制定农民工培训、鉴定、上岗、待遇相结合的配套政策,制定农民工技能等级工资指导标准,调动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四、完善培训机制的保障措施 以“一个引导、两个定点、三个服务”为措施,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并协调起来,通过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机制与措施,提高建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一个引导”是以政府为引导,加强政府统筹、政策组合的力度,建立建筑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长效机制。“两个定点”是以社会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定点单位,以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各类培训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建筑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具体途径有三个:一是与县校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二是校企合作,既可节省设备投资又能争取时间,还有利于培训后的就业;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包括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提高,以及利用外出打工的本地科技人员回乡兴教创业或执教兴业。总之,要以新思路办培训,走开放合作、整合资源办培训之路。“三个服务”是采用“订单式”培训服务、“菜单式”教学服务、“定向式”输出服务,即根据用工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培训,根据下单企业培训教师进行“菜单式”教学,培训考试合格后实行“定向式”输出,从而形成完善的培训与输出机制,健全服务系统,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在农民工集中工作生活的施工现场建立农民工学校,集农民工生产、生活、培训于一体,较好地解决了建筑业农民工管理和服务问题,综合效益明显,受到农民工、企业、政府和社会的欢迎。总之,用新思路、新举措,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方见成效。 建筑系论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 教学体系 办学思路 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 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 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 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建筑系论文:浅谈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项目管理 安全评价 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评价标准 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是评价者以国家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要求为基础,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对被评价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因素进行安全分析,寻找工程建设系统安全水平的限制性因素和系统存在的问题,选取能全面反映工程建设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估工程建设系统总体施工安全水平,为制定事故预防控制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0 引言 建筑业一直是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每年建筑施工的死亡人数仅次于矿山企业,在全国各行业中位居第二位。安全事故的频发给国家、社会、施工企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社会发展、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阻碍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地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施工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制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它具有描述、评价、监测预警、决策等功能。 1.1 描述功能。描述是工程建设安全指标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施工安全评价指标,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工程建设安全系统的结构、运行机制等。 1.2 评价功能。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一个尺度,从人、施工机械、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来衡量施工安全状况。利用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模型方法,对施工安全状态进行估量,明确施工安全运行的障碍性因素。 1.3 监测预警功能。监测预警功能是描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系统的安全水平将通过安全评价指标表现出来,当对这些指标给定界限时,工程建设系统的安全状态就可以监测了。监测功能可以分为状态监测和目标监测。 1.4 决策功能。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最终目的是对工程建设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价,指导安全管理人员依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水平,保证工程建设安全进行。指标体系的决策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 2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施工安全评价输入指标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是评价施工企业的安全制度、培训体制和从业人员对安全的意识,细分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5个方面。 (2)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主要是评价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资质管理以及企业中人员的管理,分为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供应单位管理4个方面。 (3)安全技术管理。主要是评价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控制程度,分为危险源控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6个方面。 (4)设备与设施管理。主要是评价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完善程度,分为设备安全管理、大型设备装拆安全管理、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特种设备管理、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5个分项指标。 2.2 施工安全评价输出指标 (1)高处坠落(R1)是指操作者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的高处进行作业时发生坠落。常见的高处坠落事故有: ①人员由屋顶、脚手架上、梯子上、结构上、梁的支撑上坠落(R11); ②脚手架、建筑结构倒塌(R12); ③人员由地上的洞口、屋顶的空洞、没有护栏的楼面边缘坠落(R13)。 (2)触电事故(R2)电是施工现场各种作业的主要的动力来源,各种机械、工具等主要依靠电来驱动,即使不使用机械设备,也还要使用各种照明。触电事故主要有: ①设备、机械、工具等漏电、电线老化破皮(R21); ②违章使用电气用具(R22); ③对在施工现场周围的外电线路不采取防护措施(R23)。 (3)物体打击(R3)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物体从上面落下来,击中下面或旁边的作业人员即产生物体打击事故。最常见的高处坠落事故有以下几类: ①工人受到坠落物的打击(R31); ②工人受到运动着的重型设备、吊车吊臂或其所吊物的打击(R32); ③工人受到私人交通工具的打击(R33); ④工人受到掘进设备的打击(R34)。 (4)机械伤害(R4)主要指施工现场使用的木工机械,如电平刨、圆盘锯等;钢筋加工机械和拉直机、弯曲机等;电焊机、搅拌机、各种气瓶及手持电动工具等在使用中,因缺少防护和保险装置对操作者造成的伤害。其包括: ①机械运动部件伤害(R41); ②建筑机械产生的巨大噪声、振动、灰尘等对人体的伤害(R42)。 (5)施工坍塌(R5)主要指施工现场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土石方等因设计、堆置、摆放或施工不合理而发生倒塌造成伤害的事故。包括: ①基坑(槽)、边坡土石方坍塌,基础桩壁坍塌(R51); ②现场临时建(构)筑物、脚手架坍塌(R52); ③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坍塌(R53)。 2.3 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的关系 (1)高处坠落(R1)安全事故的原因 人员由屋顶、脚手架上、梯子上、结构上、梁的支撑上坠落(R1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危险源控制、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脚手架、建筑结构倒塌(R1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人员由地上的洞口、屋顶的空洞、没有护栏的楼面边缘坠落(R1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素质、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2)触电事故(R2)安全事故的原因 设备、机械、工具等漏电、电线老化破皮(R2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供应单位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设备安全管理; 违章使用电气用具(R2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质管理、安全技术标准; 对在施工现场周围的外电线路不采取防护措施(R2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技术交底。 (3)物体打击(R3)安全事故的原因 工人受到坠落物的打击(R3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特种设备管理; 工人受到运动着的重型设备、吊车吊臂或其所吊物的打击(R3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大型设备控制; 工人受到私人交通工具的打击(R3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备安全管理; 工人受到掘进设备的打击(R34),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大型设备控制。 (4)机械伤害(R4)安全事故的原因 机械运动部件伤害(R4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 建筑机械产生的巨大噪声、振动、灰尘等对人体的伤害(R4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 (5)施工坍塌(R5)安全事故的原因 基坑(槽)、边坡土石方坍塌,基础桩壁坍塌(R5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技术交底; 现场临时建(构)筑物、脚手架坍塌(R5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供应单位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坍塌(R5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大型设备安拆控制。 3 结束语 安全既包括有形实体安全,如国家安全、社会公众安全、人身安全等,也包括虚拟形态安全,如网络安全等。安全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知危险,二是消除危险,两者缺一不可。 建筑系论文:关于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招标投标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强化对水利建筑市场的监管,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程序,积极维护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有效控制了工程建设质量。但在工程建设中,仍存在项目法人明招暗定、企业借用资质投标及工程转包、违法分包等违规行为。导致这些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信用监管体系不完善。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完善的水利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和监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依据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基础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强调了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完善行业信用记录、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完善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指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向。 2005年8月,建设部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围绕着信用体系建设“一个指导思想,二者同步推进,三方协调配合,实现四个统一”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004年9月,水利部了《关于建立水利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信用档案的通知》,决定建立水利市场主体及相关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部分水行政主管部门也陆续开展了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信用的信息管理、评价等缺乏统一的标准 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时间不长,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和管理以及水利建筑市场信用等级评价标准、程序等均缺乏行业性的规范。建设部于2007年颁布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水利部正在起草水利行业相关的办法和标准,目前尚未正式颁布实施,造成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信息收集、整理、评价等暂时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和积极推进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目前,全国水利行业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信用档案无法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也无法形成“一处守信、处处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联动机制。 (三)信用奖惩措施缺乏法规依据 从监管方面来看,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企业如何处罚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没有形成有效的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市场不能有效发挥对市场各方信用状况的约束作用,使得建立市场信用体系的初衷无法实现。 (四)市场各方对信用的认知度较低 由于信用奖惩措施未有效落实,市场各方普遍忽视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参与和重视,部分市场主体对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规定不清楚,没有形成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建立水利建筑市场信用档案 根据水利行业特点,尽快制定水利建筑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和评价的统一标准,规范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水利建筑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和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职责分工,完整、准确、及时地提供、记录行业主体在水利建设活动中的信用信息,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 (二)加快构建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市场信用记录信息共享,在确保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大信用信息的开放力度,实现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在科学划分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定期经过认证的水利建筑市场主体诚信信息,方便全社会了解各市场主体的诚信情况。 (三)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日常监管、评级评优及企业资质认定等工作中,按照规定使用水利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扩大信用评级、信用报告等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培育和形成市场诚信的产品需求。 (四)逐步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制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相关规定,切实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的惩戒力度,依法实行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等惩戒方式,限制其市场准入,对其生产和经营行为实行跟踪监督,并对失信者特别是进行商业贿赂的市场主体及时予以曝光。大力鼓励守信行为,在招标投标、评级评优等活动中优先选择信用良好的企业,给守信者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五)加大信用制度建设的宣传力度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水利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国的水利行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高招投标各方的信用意识,促使其自觉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招投标活动。 建筑系论文:绿色建筑建设工程管理与评价体系 摘要: 绿色建筑是新时期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建设理念,本文在基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的工程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 基于“低碳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执行,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对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对我国建筑行业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分析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主要是指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从计划、设计到施工、运营维护再到拆除、改造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对资源、材料、环境的最大限度的节约与利用,并为建筑工程项目使用者提供环保、舒适、健康的环境[1]。因此,在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进行工程管理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优化。 1.1加大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开发管理 开发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首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在此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实现绿色建筑建设工程管理的优化:其一,在工程项目设计规划前期,工作人员应对市场发展情况、社会需求、施工地理与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用以为绿色建筑建设目标与要求的确立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2]。其二,结合建筑地区建设工程政策、规范,在基于调研与分析的结果上设计建设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与确立。其三,根据建筑工程建设目标、建筑工程属性以及建设要求,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最好基础准备工作,用以提升绿色建筑建设标准。 1.2实现绿色建筑工程建设设计方案的优化 在绿色建筑工程方案设计管理中,应立足于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对绿色建筑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各项资源,包括水资源、原材料资源、用地资源、电以及煤炭等能源进行全面考虑与规划。并有效利用周围条件与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如根据地区气候变化设计房屋朝向、建筑密度等,用以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管理的优化发展。 1.3注重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 建筑施工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对绿色建筑整体建设与管理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在此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以及有关部门应对整个工作环节与内容,包括施工计划、施工设备、施工安全、人力物力资源管理等进行全面、细致、严格把关,并依据建筑要求与相关规定,采用合理的先进手段进行预防与监控。 1.4强化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运营管理 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运营管理时,首先应监理完善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电力系统以及绿化设施的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同时,对建筑工程项目各项设施进行定期检测与维修,用以保证各工程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提升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优化性与实效性。 2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评价体系的构建 2.1确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评价标准 相对于普通建筑工程项目而言,绿色建筑不仅注重建筑工程项目本质作用的发挥,更注重建筑工程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使用的舒适性。因此,在构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体系时,首先应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包括建设阶段中对资源的使用、设备与材料的标准、工程工艺技术标准、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性能评价标准等,用以为绿色建筑的有效评价提供规范化、明确性准则。 2.2科学制定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评价原则 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的确立与构建需要遵照一定的评价原则进行有效设计与调控,用以保证绿色评价体系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准确性。因此,结合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流程、绿色建筑要求以及工程管理内容可知,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构建中需坚持科学设计原则、合理性原则、执行可行性原则、便利性原则以及综合性原则,用以保证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有效性与完善性。 2.3构建完善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评价体系 首先,根据建设工管理需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构建评价模型,为绿色建筑设计、规划、施工以及运营维修的评价提供有效依据。其次,设置多层次评价标准,对工程项目整体进行全方位、多层面评价,用以保证结构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此外,依据设计原则,从建筑评价体系整体出发,对评价体系各环节进行规范与设计,实现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3结语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生活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绿色建筑的深化推进,迎合社会建设需求,是新时期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发展背景下,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利于为我国绿色建筑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力溏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建筑系论文: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现状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也深受其改革浪潮影响。现如今,中国建筑市场中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本文将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着手,探究其完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成本管理的完善 施工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要素,并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所在。换而言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所以,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而其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十分重视项目成本管理。如此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建筑市场的改革与竞争中取胜。 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项目成本管理,又称为项目费用管理,是指在项目开始之前先制定一个预算,使整个项目可以按照其事先的预算去完成。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必要的资源规划与分配活动、相关的成本的估算与预算活动、以及项目成本的控制活动等。建筑施工企业进行项目成本管理活动时,往往把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资源的成本放在管理活动的首要位置,但是,同时也会把项目的其他相关费用纳入到项目成本管理的范围,如项目立项费用、研发及决策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往往会对项目的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为了降低项目成本,必要时必须要适当地减少项目设计、审查以及评价次数等。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由资源计划过程、成本估计过程、成本预算过程、成本控制过程组成,并且这四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项目成本管理受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财务状况的预测、项目相关方对项目信息的需求等影响,而且当项目成本控制与奖励挂钩时,应该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分别估计和预算,以确保奖励能真正反映业绩。 二、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在中国建筑市场内相对普遍,对于减少企业项目成本、提高企业施工效益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加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尚未成熟和完善,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制约因素错综复杂 建筑施工行业在中国的起步虽晚,但其发展却是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却不尽完善,经研究可以发现,存在着众多因素影响着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首先,目前,中国境内建筑施工市场具有明显的不完全竞争的迹象,如广泛存在着评标的不合理性、关系议标以及弹性成本等现象,使得建筑施工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成本优势在竞争中取胜,因为客户选择企业的标准不仅仅只考虑价格杠杆,还考虑了企业的差异性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状况。其次,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其内部施工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难度大,主要表现在:施工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且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推广更新速度快;工程材料的品种、规格多,材料质量、档次、价格参差不齐,使得项目成本无法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而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错综复杂,难以进行。最后,每一个项目的工期都相对较长,并且往往存在着拖欠工程款、延期验收工程的不良现象,导致项目成本过高,无法按照预算好的项目成本开展工作,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也不利于充分调动项目管理人员的开展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而有时又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期较短,其成本的统计和核算往往会滞后于施工期,从而造成成本数据的缺失,给项目成本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2.项目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一方面,在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中,项目组的成员的项目成本管理意识淡薄,认为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理应是管理层的责任,对项目的成本状况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也就是说,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仅仅依靠于管理层,而普通员工则普遍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而另一方面,这些管理层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同、没有直接接触到实际项目的施工等原因,其成本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对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很是不利,严重的甚至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项目成本管理的客体过于单一 目前,中国建筑施工市场内所进行的项目成本管理多以生产、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为主,而往往忽略了施工前期的设计成本、材料采购成本以及施工后期的评估验收成本等。如此一来,就使得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面过窄,造成项目成本数据不全面的不利局面。 4.项目成本管理方法落后、工作之后 目前来说,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尚未到位,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没有及时更新成本管理方法,且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科学、有据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而且,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往往是开放式的管理,缺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再者,在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中,项目成本管理多以事中管理和事后核算为主,缺乏有效的事前控制,成本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和缓慢。 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 经过以上分析,项目成本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针对以上提到的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笔者给出以下的一些建议: 1.适时而变,紧跟时展潮流 针对于不完全竞争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不利影响,企业项目管理者要适时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跟上建筑市场发展潮流,尽可能地把自身至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对此施工企业不仅要重视自己短期的竞争优势,更应该要有长远的目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同时,更要认清、理顺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对症下药,做好防范。 2.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项目成本管理应该是一项全体性、系统性的工作,不能仅依靠于管理层去贯彻和落实,更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每一位成员的参与。首先,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必要的成本管理思想教育,做好成本管理宣传工作,争取成本管理意识和观念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其次,要建立起一个成本管理的激励机制,制定好项目施工成本标准,并把制定好的标准进行公示,做到透明化。可以把成本管理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按照标准完成施工的项目组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改变员工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冷淡态度。最后,要设置专员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可以采用轮岗制,避免管理者与监督者相互间存在利益关系。 3.注意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连贯性 一个完整的项目成本管理应该包括事前成本预算、事中成本控制、事后成本核算等环节,每一环节间应该相互联结和统一。针对于企业以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核算为主的情况,笔者建议,企业应该事前规划、预算,事中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施工并适时进行调整,事后进行决算、总结,一定要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有机统一,避免出现成本数据断层的现象。因此,可以建立一个成本数据库,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数据进行录入,及时做有效的比对,对项目的成本管理情况进行调整。还根据找出各环节不足的部分,以供后期其他项目参考。 四、结语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一个良好的项目成本管理状况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则是建筑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虽然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也在不断致力于此,但仍需不懈努力。 作者:柴洁宇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系论文: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开发及评价工作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发展力度,绿色建筑费用效益评价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基于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结合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对绿色建筑进行了经济评价,以期为规范我国建筑市场秩序、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实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21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如资源消耗大,污染浪费情况严重。特别是在城市建设速度持续加快的今天,建筑能耗逐年递增,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与全社会整体能耗相比,我国现有建筑在建造及使用阶段的直接消耗所占比例高达30%左右;所使用建材的生产能耗为16.7%;与城市总用水量相比,建筑用水高达一半左右;与全国用钢量相比,使用钢材比例为30%,水泥为25%。由此可见,建筑业已经成为能源及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与此同时,我国还处于加速发展城镇化的阶段,据建设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在400亿㎡以上,高能耗建筑所占比例达到95%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新增量将达到300亿㎡,如不及时选取科学、有效的节能方案,建筑用能消耗量将不断增加,如电消耗1.2亿度/年,标准煤消耗4.1亿吨/年。为降低能耗、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要求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同时,做好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确保制定的评价标准规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反映出来,才能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及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概况 作为建筑产品的主要类型之一,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经济也可被看作是其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笔者认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可理解为在对资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的费用现值或费用年值之和。其包含多个阶段,各个阶段又包含多项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在充分利用工程经济学基础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能够详细调查、预测、估算、分析及论证拟建项目计算期的效益、费用等要素,通过经济评价,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且对项目经济可行性进行确定,为决策提供依据。 2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发展质量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建筑作为建筑工程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实现保护环境及节约资源,并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更好地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本文基于建筑全寿命周期,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以此实现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1评价指标的选择 以绿色建筑物理特性、使用特点及经济特征为基础,合理确定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等,并对其经济性进行评价。客观上,于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而言,其影响因素较多,如地域因素、经济发展情况等影响程度不同,且部分指标不具备显著的经济特性,可不做计算。除此之外,在对各类经济特征充分考虑的基础上,为将绿色建筑成本及效益关系、突出评价重点进行更好反映,要求合理构建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相比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最初投资费用存有相应增加量,但在运营使用环节,最初投资增加费用可通过节约资源等得以补偿,因此可通过互相比较的方式,展现绿色建筑的优势。为更好地分析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应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数据,在各个施工阶段准确计算出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率变化,基于全寿命周期,通过相关经济指标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可行性进行评定。笔者认为针对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可以国民经济评价为出发点,计算标准应以社会折现率为主,因此,在评价时可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主要依据:(一)差额效益费用比率。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的差额收益现值、差额费用现值可通过社会折现率计算,其比值如公式(1)所示:ΔBt / (1+ic)tΔCt / (1+ic)tR= (1)其中,差额效益费用比率可由R表示;第t年的差额效益可由ΔBt 表示;第t年的差额费用可由ΔCt表示;社会折现率可由ic表示;全寿命周期可由N表示。如R在1以上,则表示与传统建筑方案相比,绿色建筑方案更具经济性;如R等于1,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并不完善,需改进;如R在1以下,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不具可行性。(二)差额投资回收期。在对资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差额投资回收期是指绿色建筑使用环节总体收益对绿色建筑总差额投资进行抵偿所消耗的时间。于投资者来讲,缩短投资回收期、降低投资成本极为重要。因回收期极为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将其和差额效益费用比率同时应用,有利于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公式(2)如下:T=n-1+|NDt|/NDn (2)其中,差额投资回收期可由T表示;累计差额净现金流量产生的正值年份可由n表示;第n年的差额净现金流量可由NDn表示。 2.2评价体系模型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应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全面化、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层次分析法(AHP)模型进行指标体系建立,本模型可分为3个层次,如表2所示。 2.3评价结果的计算 按照准则层无量纲化数据及权重,对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所有准则层无量纲化数值进行计算,公式(3)如下:bj=[wc,wc][cx,cy]T(3)其中,第i个准则层的无量纲化指标值可由bi表示;各指标层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可由we表示,其值取0.5;各指标层的无量纲化值则由cx,cy表示。通过上述公式,可计算准则层无量纲化矩阵,公式(4)为:B=[b1,b2,b3,b4,b5](4)则准则层权重矩阵可由公式(5)表示:W=[w1,w2,w3,w4,w5]T=[0.046,0.531,0.216,0.128,0.079]T(5)由此得出,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的经济性指标,公式(6)如下:D=BW=[b1,b2,b3,b4,b5][w1,w2,w3,w4,w5]TD=0.046•b1+0.531•b2+0.216•b3+0.128•b4+0.079•b5(6)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做好建筑节能工作,如何发展绿色建筑都是相关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全寿命周期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评价,建立层次分明、全面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绿色建筑经济特性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单青瑞 单位:安阳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系论文:高职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而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应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能力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使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 一、课程体系构建设计思路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介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有建设工程招投标策划、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发包及项目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一)课程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再通过对大量校企合作单位的调研,归纳整理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具体的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根据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为:工程项目审批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管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与管理。然后根据能力确定所需的课程,通过仔细筛选,认真分析,选定专业核心课程. (二)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确定主要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分析就业迁移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由专业选修课来承担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能力;这些岗位也包括了学生自己按个性设计的未来发展岗位,所以选修课数量设置的较多,保证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 (一)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反向设计是根据建筑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学生毕业要求,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通过学院对建筑领域相关单位的调查和走访,结合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要求,对建筑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目前最紧缺且需求量最大的主要是土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技术管理人才,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工程概预算、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各类专业人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技术理论及工程管理知识。因此得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项目代建等方向。“需求”既是设计的起点也是终点,对建筑市场用人需求的准确把握,既保证了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完整性,也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高度一致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选课制度 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的较多的选修课,是为保证推行学院实施的“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这种选课制度首先允许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或其他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向,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老师、上课时间等,改变被动接受的地位,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良性运转。而学院准备推行的职业导师制,在指导学生适应这种灵活弹性的学习制度,了解学习的内涵,告知如何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克服选课的盲目性等方面,会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进度,逐步达成目标,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 (三)基于全过程的实习安排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采取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过程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实习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岗,入校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了解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在校内学习岗位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职业基本能力后,由学校安排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认知,了解企业办公场所,与工作有关的岗位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岗位工作大致内容和工作流程,请企业人员进行具体讲解,使学生逐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第二阶段为跟岗,在校内学习岗位核心知识,初步具备职业专项能力,由教师根据学生已具备专项能力分配任务,要学生带着任务在企业进行跟岗学习,并在跟岗结束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岗位需学习掌握的知识、能力,通过回校继续学习锻炼;第三阶段为顶岗,在校内学习完岗位核心知识以及拓展知识后,在企业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最终形成就业所必须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就业的办学目标。 三、结语 建筑业用人需求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也在不停的调整变化中,成果导向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调研及本专业学生历届的跟踪调查,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而且围绕着工程管理人员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会不断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继续优化课程体系。 作者:吴秋水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建筑系论文:园林建筑文化体系发展 摘要: 结合许多学者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和西安以及周边地区在历史上园林建筑和艺术发展的脉络归纳,总结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园林建筑的特色和发展,并浅要分析其对西安当代城市绿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园林建筑;西安;文化传承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西北重镇,依托六朝都城,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园林建设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皇家园林到私家苑囿都有典范代表。作为城市生活展开和衍生的场所,研究西安的园林建设文脉对西安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都有重要影响以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探究都有重要意义。 1西安及其周边园林建筑发展的文化脉络 1.1卷阿园林景观文化 关于西安地区最早园林营造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诗经•大雅•生民之计》中描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卷中“卷阿”就是今天陕西岐山县西北的凤凰山,周成王曾到此处游历,后来此地有周公庙,庙中有石刻、壁画等,并且常有后人来此进行祭祀、朝拜等各项活动。这种民俗风情场所的形成是早期游乐地的原型。 1.2秦汉上林苑文化 西安古时为汉长安城,基于长安城周围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以及汉代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西汉的园林建造生机勃勃,以西汉上林苑最为代表。西汉上林苑是沿用秦上林苑建造的,汉武帝时国力强大,建造上林苑以满足汉武帝的奢望,据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除了皇家园林的浩大,西汉茂陵富民袁广汉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起源。据记载:此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奇树异草,糜不培植。”并且园内配有激水、山石、楼阁,与后世成熟的园林并无大的区别。 1.3隋唐园林文化 唐代园林文化是中国古典园林及其兴盛之时,唐代园林继承隋唐之前所有园林的长处,园林与建筑的营造更加契合与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强大,唐代逐渐修建了大明宫、翠微宫、曲江池、大雁塔、兴庆池、玉华宫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园林建筑文化体系。 1.4明清园林文化 长安城的园林和园林建筑的隋唐繁荣之后,在明朝有了新的发展,明代园林的属性更加明确,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文教园林、公共园林在此时更是蓬勃发展。明代引龙首渠、永济渠2条水,为明代市民生活和军事防御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使得明代的园林建设因有了水面的点缀而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山水为摹本,虽为人作,宛若天开成为这一时期的造园法则,出现了关中书院、兴庆宫、云居寺等园林建筑和公园。园林建筑与绿化共同构成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明代园林在城内繁盛一时之外在城外园林绿化业可圈可点。明代在城外以护城河沿岸和永济渠沿岸修建了2条大的城市绿化带,在军事防御和城市绿化上有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天西安城市的绿化提供了历史参考。 2西安及周边园林建筑发展对今天城市建设的影响 现代西安的城市园林建设中依然继承了历史上长安城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如今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保护日益重视,西安在保护和修复历史遗迹的同时,在城市公园景观建设上积极汲取历史上园林建筑的格局和文化元素,其中尤以唐代园林建筑对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影响最为深远。其中大唐芙蓉园、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都是结合唐风运用现代造园技术实践的典范。以大唐芙蓉园为例,大唐芙蓉园中以亭廊坊桥等唐风建筑群为主,还有围合的精致小院落,其间曲水环绕,茂林修竹,建筑群和景观环境相得益彰。园中还有许多具有历史形态的雕塑小品和实物展示,如拴马桩和石马等。融入古典元素的同时,为了展示西安文化,园中还加入了许多陕西特色的民俗元素,使得大唐芙蓉园的建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前进的意义。西安的城市公共绿化在公园小品上继承了大量唐风元素,在街景的绿化和格局上也极具历史风貌,西安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道路绿化沿用唐代盛行的柳树、槐树,但是现在自然条件的变化及城市建设的需要使得园林绿化困难重重。 3总结 从历史上的园林建设中汲取长处并结合现状提出了几点关于西安城市绿化建设的建议:(1)对现有珍贵树种进行保护,对现有的绿化园林加强治理和管理。(2)结合汉唐城市建设的风貌,对特色植物进行推广和种植例如牡丹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物种并结合气候和技术对物种进行适当改良。(3)防止千园一面,城市公园要打造独有的特色,可以以不同植物或水景等定义园林特色,增强城市园林公园的市民活力。 作者:刘逸飞 单位:长安大学 建筑系论文:建筑工程技术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质量,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本文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教师团队建设及教学资源库建设这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及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体制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对高职教育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规模较大的专业之一,也是许多学校的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显著发展。目前,全国建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鼓励开展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促进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本专业的特色办学。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现状,并根据实例研究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一、实践教学体系 近些年,国内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和行业特点,不断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发展逐渐形成一批相对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高职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办学之初运用大专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建立,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时间少,不仅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积累上也与大专、本科学生存在差距、实践证明,这种“压缩饼干”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无法突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职业性,不利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还不完善 首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不足,利用率较低,在没有相应实训项目的学期内校内实训基地处于空闲状态,造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效果不明显。其次,学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投入不足,实训教学存在仪器设备紧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例如用于建筑工程技术中的智能化仪器较少,对于现有仪器的保养工作不到位,造成技术性能落后或老化问题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进度。最后,教材与实践教学改革不相符,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传统学科体系的实训指导书,缺乏企业专家的指导,缺乏当前建筑工程中的新技术指导,同时,在教学中缺乏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引入,不利于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形成真实的工作情景。 (三)缺乏完善的实训指导教师团队 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的实训指导经验不足,多数为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没有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缺乏建筑专业技术上的实践经验。在开展实训中,教师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很难对学生的实训进行深入的指导,影响实践教学和实训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 (一)建设并完善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分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例如校内实习工厂、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工业培训中心,校外的实习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核心,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教学的延伸和完善。例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校内实训基地约为1000m2,共投资700万元,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实训中心、材料检测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共7个,还包括1个建筑工程项目咨询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采用与实力雄厚的建筑工程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相继在陕建集团、陕西省第一、第三建筑工程有效公司、陕西恒业建设集团、西安万象职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内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实训基地的管理 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是实现实训基地有效运用的前提条件。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建筑工程系实训基地的管理上采用“一二二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监控体系三位一体,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将实训基地与专业群相结合,将实训项目与具体课程内容相结合,建设并完善二类基地;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训室的内外共享与开放,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将实训基地技术设备的建设、管理与使用环节形成紧密联系的三个重要环节。重点是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实现建筑工程系实训基地的合理运用,提高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践学习的服务能力。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1.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前,以及每年招生前期,要对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认真分析市场并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开展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综合各项就业信息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联系本区域经济建设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例如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总体上来看,西部地区建筑市场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较高,这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教育市场。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工学结合模式,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实现学生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提高。 2.加强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效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要将职业岗位标准作为参考,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要参考当前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并按照建筑企业中具体的职业类型,例如建筑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以企业岗位为导向、企业项目为载体,实现课程改革。其次,要合理运用实践育人经费,增加对实践教学开发研究的费用投入,并运用监督机制提高经费的应用效果。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首先,大力开展建筑工程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对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织其到相关建筑企业进行实践,使所有教师均具备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等,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采用引进企业优秀员工到本校担任实训教师的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其次,制定并实施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教师的管理制度,探索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和指导,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系统的分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内容、教学形式,参照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主要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集合在网络平台上,主要资源包括教学与培训、企业人才需求、行业企业标准、专业新技术等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资源。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创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并不断完善课程开发与运用,还能够辐射与带动学校其他建筑相关专业的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广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模最大的专业就是建筑工程技术,2013年学校为建设特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先整合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成果,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联合该地区的建筑企业,设计、建设并开发出具有共享功能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条件,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先应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施设备,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其次,要将建筑工程职业岗位标准作为参考,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三,要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团队的建设,建设出一支具有加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最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建筑工程技术资源库,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作者:邱丽辉 汪耀武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建筑系论文: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 摘要: 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通过比较分析,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补充,建立以设计为核心、通识为基础、建筑技术为支撑、美学和人文素养为拓展的课程群,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能力培养、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建筑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建筑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随着国家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工程设计中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国际化招投标的推行,促使建筑市场逐渐趋向规范化、国际化。而过去传统的建筑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了在校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缺乏良好对接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尝试通过课程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得到优化和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1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根据对建筑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历史、建筑施工等,其内容涵盖方案设计、建筑历史及理论、建筑技术和施工几个方面。同时,从事设计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熟练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划分知识模块,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适当增加人文艺术类课程。在制定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以毕业生实际从事岗位需要和必备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为依据,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模式,将课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划分为通识基础、设计系列、理论系列、美学与人文素质、建筑技术五大课程群。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加强基础,注重实践,通过分阶段的建筑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设计思维及创新能力、方案沟通与协调能力[1]。 2改革前后的课程体系比较 传统的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着重于学生基础美术训练、制图和表现能力、平面功能划分和空间布局、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可以结合目前世界建筑发展趋向,增加建筑节能、生态建筑等课程,结合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增加建筑师业务、建设法规、建筑施工等课程。加强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及提升,增加建筑美学、建筑赏析、建筑绘画及表现等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加快和完善校外实习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参与到专业实习中。1)原有课程体系。以我校为例,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2)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生的建筑绘画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划分为通识基础课程、设计类课程、理论类课程、美学修养与人文素质课程、建筑技术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六个课程群,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建筑理论和技术为支撑,结合实践,渗透美学和人文知识的课程体系[2]。 3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都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项目策划及工程施工知识,毕业后能在设计院、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因而,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1)明确目标,分层次提高。专业能力的提高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技能,包括场地设计、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建筑方案设计、快速表达等。这一层次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一般的设计工作。二是创新能力,设计实际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根据建筑及环境的复杂程度不同出现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场地要求和现代建筑的发展,提出最合理的解决建筑和环境问题的方案。所以创新能力是理解力、创造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3]。2)学分制改革。国内目前的学分制借鉴于国外大学的做法,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自主权,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包括:专业选择权、学业规划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但从学分制的实施来看,国内主要停留在课程及教师的选择权上,并且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程的选择性有限,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因此,如何加大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允许学生选择辅修方向,协调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实现跨专业和学科选课等,都是推行学分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建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与市内多家设计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其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利于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同时便于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明确专业学习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完成就业对接[4]。 4结语 根据建筑学专业评估要求和行业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作者:林楠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系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完善 1新形势下建筑电气工程的表现特征及管理特征 1.1建筑电气工程的表现特征 建筑电气对国家经济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在提高,人们对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需求,也促生了很多和建筑电气工程具有密不可分的设备,如:高性能安全装置、奢华装饰物品以及自动智能化系统设备等。同时,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已经对人民阙中的人生财产安全产生了直接明显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筑电气工程随处可见,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多时候,人们需要接受它产生的作用,不可避免的需要了解它,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由其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性越来越至关重要。另外,建筑电气工程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即很多方面都需要根据建筑装修本身档次的高低和建筑结构的不同而变化,如:质量标准、应用器具材料和施工工艺、具体实施方法等。 1.2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特征 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持续的施工下去,就要对电气工程施工进行准备活动。首先,在施工之前,在安全、质量两个方面上,要对项目经理进行教育和强调,项目经理应该组建能够满足电气项目特点与规模的电气队伍,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明白自身施工“主人翁”的任务,提高其安全质量意识。其次,项目经理要充分的了解设计意图与实际设计内容,作为电气施工管理人员,要充分的掌握所需要的材料和设计,熟悉电气施工设计图纸,明确电气、给排水、土建以及采暖通风风各个作业的交叉。同时为了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一旦发现设计图纸中的缺陷和问题,就要及时沟通,避免出现返工现象。另外,为了让施工班组做到人人心中有“施工”,电气工程施工人员要让施工班组明白质量控制、施工顺序、安全措施等,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2新形势下建筑电气施工管理体系的完善 2.1电气主体施工管理 主体施工是整个电气工程施工中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必须要明确施工的重点部位和工序,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和设计标准对电力装置、配电箱、电线电缆三个重点分项工程之间的交接工作与验收处理,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为了保证土建施工与电气施工相互结合,在混凝土楼层施工环节中,要按照施工作业的顺序与进度,做好电路的铺设作用。并且,为了避免由于浇筑混凝土出现开关盒移位等现象,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要注意开关盒与配管是否出现移位的现象,一旦管路被损坏,要做好相应的修复处理。 2.2施工各阶段的管理 首先,施工之前的管理。施工之前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全方位的、无遗漏式的对今后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要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做好防范措施。并且,在其他建筑部门的配合下,相关管理人员要把握整个难度大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剖析,深刻分析设计部门完成的图纸,确定整个设计和施工方法,做好相关施工图纸复核工作,并做好相关施工安排和施工进度表。必要的时候,要召集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相关的可行性施工建议。其次,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施工过程的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管理的核心,因此,在这个阶段中,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做好施工所需材料以及设备的采购、进行验收方面的工作,要求施工人员的操作符合相关规定。同时,在材料进场之前,要通知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验收。为了确保在最短时间中解决阻碍施工的问题,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的与分包单位进行协调,只有验收通过之后,才能将材料运用到施工的过程中。另外,隐蔽工程施工和竣工后的管理。建筑电气系统中,电缆、接地线等都属于隐蔽工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管理这些从墙体中穿过的建筑电气施工的质量。同时,后期的验收工作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验收,确保各种电气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为了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要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及时返工,确保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 2.3电气工程施工调试阶段的管理 电气工程施工的调试管理是最后一道“关卡”,对于电气工程管理来说,绝对不能忽视电气工程的调试管理工作。相反,由于施工已经接近完工阶段,对电气工程施工的试运行以及系统的测试具备了重要的意义,调试管理不能有丝毫懈怠。因此,电气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深入的论证运行情况,对电气工程的试运行与测试进行监督,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补救处理,使其达到技术标准。接着在所有的电气工程都达到了标准,满足了要求,再进行“时效测试”,最后才能做出交工使用处理。 3结语 开展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能够提高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促进电气工程发展。随着电气工程行业的不断进步,作为电气工程施工的从业人员,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自身专业技能,认清管理模式,才能为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胡怀雯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系论文:模板体系下建筑工程论文 1模板体系的组成和选择依据 1.1模板体系的组成 1.1.1滑模体系 在模板施工技术中,滑模体系具有先进性,其机械化程度较高,而且施工工艺较文明,有利于工程施工进度的加快。滑模体系的应用,还可以有效的确保施工的质量,有利于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造价,为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可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1.1.2爬模体系 爬模体系属于一项新的模板技术,其通过将爬升支架安装在钢筋混凝土墙体上,模板的承载力主要依据钢筋混凝土的墙体,这样就可以确保物体的同时移动和固定,使物体交替爬升运动,模板在这个过程中来实现各种工序。爬模体系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当前工程施工过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2模板体系选择的依据 1.2.1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模板体系的选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对模板体系进行选择时,需要确保其与建筑结构和工程的特点相符合,同时还要能够有效的满足整体建筑的使用功能,在选择模板体系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还要确保建筑施工进度和工程的质量,使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 1.2.2在模板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必要的配备 而且机械设备还会对模板体系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对建筑模板体系进行选择时,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尺寸和重量都会对其带来较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在模板体系选择时,需要针对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使所选择模板体系与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具有较好的符合性。 1.2.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即是模板体系的选择 这不仅与整体工程施工的进度息息相关,同时还与施工的成本和施工质量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需要在选择模板体系时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对于可以在短时间即可完成的工程,可以选择早拆体系的模板,这样对于施工质量及完善施工管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4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模板专业设计公司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不仅设计专业的模板,而且还可以对模板进行租赁。这些专业部门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我国模板设计和生产的水平,加快了模板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在对模板体系进行选择时,则需要对施工地区的具体情况及模板设计水平进行综合考虑,在企业现有基础下,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模板体系,从而更好的将企业的优势发挥出来,确保工程质量的提升。 2模板在建筑工程中的安装技术分析 2.1模板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在模板安装前需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而且要做出样板来,在监理人员检查确认后,才能大面积的开始进行模板的安装及架体的搭设。 2.2模板安装的具体措施 在模板安装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模板及支撑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有效的承受住混凝土重量、侧压力和施工的荷载。不得在安装过程中遗漏模板上的预埋件及预留孔,不仅需要确保安装时位置的准确性,而且还要确保其具有较好的牢固性。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对重要预埋件进行精确加工,使用经纬仪和水准仪来对其进行准确定位,确保其牢固性和可靠性。严格检查模板的轴线尺寸、平整度和垂直度,还要执行自检和互检程序,待一切准确无误后,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3模板架体搭设完成之后的验收 当模板架体搭设完成后,需要由各部门人员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签定手续履行后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对于构架体杆件在没有技术人员许可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拆除。 3建筑工程中模板的安全性和验收 3.1模板体系的安全性 模板体系需要承受较重的荷载,从混凝土从流动状态到固化状态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力都会直接作用于模板上,所以模板体系需要具有足够好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所以需要将模板体系作为一种结构系统来对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计算。把混凝土对模板的作用力作为加在这种结构系统上的荷载,来计算各个结构部分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从而满足整个模板体系的安全性要求。混凝土对模板的作用力的计算,在国内可以通过查施工手册来获得。在国外一般可以通过混凝土的压力曲线图来获得。国内、国外的计算方式形式上虽然不一样,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混凝土压力的影响因素也是相同的,主要与混凝土的自重,混凝土的流动性,周围环境的温度,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以及混凝土外加剂的影响等等有关。 3.2模板的验收 模板方木等支撑体系材料进场后,要从外观质量、规格尺寸等方面对其进行进场验收,不合格者严禁用在结构支模中。模板必须选用经过板面处理的胶合板。未经处理的板为素板,缺少一层保护膜、耐久性差,经一次使用后表面光洁度差。模板工程施工中,应随做随检,做好验收记录。模板在安装完毕后,必须经过检查验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并如实填写模板验收记录。根据设计施工图、施工方案及模板验收规范要求,对模板及支架安装必须准确到位,必须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模板的接缝应严密、不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涂隔离剂。不宜采用油质类等影响结构的隔离剂,不能使用废机油。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当跨度不小于4m时,应使梁、板底模中部略微起拱,以防止由于浇灌混凝土后跨中底部下垂。 4结束语 模板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而且能够创造效益,所以需要不断的提高我国模板技术的水平,通过不断的优化和创新来提升模板应用技术的竞争力,使其在工程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实现成本的节约,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白洁 单位:秦皇岛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建筑系论文:成本管理体系中建筑经济论文 1、对建筑项目实施成本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的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指的是建筑施工企业以某个正在施工的建筑项目工程为核算对象,主要对该对象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资源损耗与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进行的核算管理。更简明的说,就是某个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需的生产费用,其中包含耗费掉的主材料、辅材料、构配件、租赁(摊销)周转材料的费用、施工所需机械的租赁费与台班费、工人的工资与奖金、工程处或者是分公司组织与管理工程队时支出的费用等。通常实施成本管理时,要按照合同规定实行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方式,即建筑施工企业管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管工程队,工程队管班组,班组管个人。以下4项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特征: (1)动态追踪性。 对建筑项目实施成本管理时一定得从头到尾的对已设置的成本目标及与其相配合的实施步骤实行追踪式的控制、监督、调节与完善,绝对不可放任。 (2)事前能动性。 基于施工项目管理的不可重复性,为了确保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重大失误,在进行项目成本管理时就得事前自发的对工程项目进行能动性的管理。通常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开始施工时就对项目所需成本执行预测、分析、设计及制定目标等工作,接着再采用各种经济、管理、技术方式来完成目标。 (3)内容适应性。 一般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与施工项目管理的工程范围相适应的,即只有确定了施工项目的管理范围才能确定项目成本管理内容,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计划时,要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情况考虑在内,切不可盲目进行。 (4)综合完善性。 所谓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指的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将工程的预算、工期、质量、资金、技术、分包、安全等管理有效连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目标。因此要想使工程实现其设计功效,就得把涉及施工项目管理的所有职能、对象及要素融入到成本管理中。 2、现阶段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施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2.1不够完善的管理体系 (1)缺少建筑经济成本考核管理体系。 现阶段各大建筑企业中的管理体系都不够健全,尤其是经济成本考核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缺失该体系,就会影响到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的建设,进而会严重制约经济成本管理。 (2)缺少经济成本管理部门。 例如缺少成立专门的经营科。由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一个新兴管理措施,所以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为其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而是将其划到了财务部门。这样一来成本管理中的一些管理项目就得不到有效开展,严重影响到了企业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 (3)没有将经济成本管理体系融入到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过程中。 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浮于表面,而没有将其细化到各个管理部门,导致很多部门负责人都不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也不知道该如何落实该项工作。 2.2落后的经济成本管理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中基本不进行成本管理,即使管理了,也只是片面的管理。例如资源管理,很多时候只是控制资源的消耗,而不是控制整个企业的供应。再加上企业负责人对成本管理的漠视,严重制约了经济成本管理推行力度。 2.3缺乏经济成本管理目标 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减小成本,而没有构成一个健全的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甚至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还没有事前拟定成本目标,要想了解工程的亏损情况还得等到工程竣工时才能清楚。另外再加上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财务部执行的,还没有构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执行方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3、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 3.1施工目标成本的预测、分析 建筑施工的目标成本是根据目标利润和市场价格进行确定的。对施工目标成本进行预测,通过成本预测,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助于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使经营管理者易于选择最优方案,作出正确决策。分析计算公式如:项目目标成本=预计结算收入-项目目标利润-税金以潮州聚贤璟园住宅区B幢合同为例,对其施工成本进行分析:某工程的签约合同价为2592万,按照历史15%的利润来算,工程的目标利润约为388万元,其中材料费用占65.73%,人工费用占14.93%,其他费用占4.62%。 3.2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1)要构建并强化成本核算考核制度。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为了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意识,就得通过考核制度来强化员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考核力度。另外,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还要积极构建健全的奖惩制度。 (2)健全项目成本的核算制度。 为了有效执行成本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成立成本管理部门,以便在抓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控制好成本。 (3)积极健全与优化成本核算员的管理制度。 由于成本核算员是成本核算工作的核心,所以不仅要强化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还要对其进行集中管理与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激励、竞争、考核、交流,以便其能将单位项目和自身利益分离。 3.3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 (1)要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的成本管理意识。 基于管理层的重要性,要想在全企业内有效提升成本管理意识,就得首先提升管理层的成本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层层重视,层层落实,才能使成本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才能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能力。 (2)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 企业工作人员不仅要依据管理层制定的成本计划来开展工作,还要树立牢固的成本意识。另外企业为了保障其成本核算的质量,还要不断提升员工的责任感。 (3)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各部门间的合作关系。 要想有效的在项目施工中施行成本管理,就得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只有整体的看待施工过程,才能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权责,只有权责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负责人才能管理好自己环节上的成本,从而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实现成本管理。 3.4强化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 一般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分为工程成本与企业成本,就当前市场情况来看,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各企业的成本竞争。就单一的建筑项目来说,减小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提升材料、机械的利用率与有效管理人工费用及严格遵照合同标准进行工程核算;就整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减小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制定长期的成本管理计划及减少设备的闲置等。其中提升经营成本管理的方式有: (1)要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了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对市场的判断力能力与判断准确度,企业要利用培训的方式来不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约束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要利用培训与制定制度方式来强化经营队伍的建设; (2)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提升资金运作效率及强化资金的安全性、运作方式,其中提升资金运作效率是为了保障建筑资金的合理性,强化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安全性、运作方式是为了增强财务风险能力,总体来说都是为了成本管理奠定基础; (3)拟定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为了提升风险管理机制的操作性与系统性,企业要制定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其中经营管理要通过风险监测指标来了解企业成本的亏损情况。 4、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其中要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经营管理部门,不断分析成本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善。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目标、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把成本控制落到实处,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谢梁鸿 单位:潮州市建筑安装总公司 建筑系论文: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下建筑学论文 一、建立全面完善的建筑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意义 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多年来无论是以空间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还是以功能复杂程度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侧重的都是建筑空间和建筑功能,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和日益进步的社会需求,城市与建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任务越来越迫切,如何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中建立全面完善的建筑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对无障碍设计知识的掌握和建筑设计的职业能力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无障碍设计知识点的整理,便于知识的系统化。目前,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对无障碍设计知识的教学是零散的,有时候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重复,通过系统化分配,各门课程各司其职。其次,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体系中,落实各门课程的无障碍设计教学知识点和教学重点,可以明确教学目的,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通过本科教育的培训,学生逐渐树立无障碍设计的意识,基本掌握进行无障碍设计的知识与技术,熟悉不同类型建筑中,无障碍设计的侧重点和组成部分,将提升建筑设计的职业能力。 二、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与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的知识需求 为了让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和培养更具针对性,我们必须了解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对无障碍设计知识提出了哪些明确的要求,以便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加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辅导重点。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的构建,来源于对特殊人群的需求调查和影响特殊人群生活的障碍因素分析,在生活实态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城市和建筑中影响特殊人群的障碍因素,建立解决问题的框架体系和指标体系,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包含交通、构造、标识、家具与设备、信息技术五个方面。 (1)无障碍的交通体系,本体系应包括室外、室内以及特殊部位的交通。根据人体工程学和机械学的原理,测试和推算合理的通道宽度,合理的空间距离,用以指导建筑和规划的平面设计。这个技术体系的表现形式是一些技术参数表、平面图集和技术规范图。 (2)无障碍构造技术体系是为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在内的居民室内生活安全、方便而采取的特殊构造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构造研究、安全构造通用图集、安全构造设施。 (3)无障碍设备与家具体系,主要解决家具和设备的高度、空间问题和使用功能设置问题,是以特殊人群(譬如老年人和残疾人)为目标,避免因家具和设备引发的伤害和危险。 (4)无障碍视觉标识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室内环境各个部位,以及各个房间的文字标识、图形标志、色彩搭配、灯光照明等方面的设计为室内视环境无障碍设计提出基本参数要求。 (5)无障碍信息技术保障体系,主要指救助呼叫系统、门禁系统以及物业管理方面,也包含当下使用的GPS定位技术,可实现老年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 三、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建构 (一)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 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应在建筑学自身的学科体系中寻找其定位,以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教学。一般来说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包含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常识三个部分。无障碍设计原理要求学生了解人体工程学基本原理,人体机能与建筑功能的针对性设计,如合理的视距、视角、视线光环境等,满足人对建筑的使用功能。无障碍设计的方法论,一般意义上包括平面尺寸的比较法、建筑构造的针对性设计以及色彩、标识的实验测试等方法。针对很多新的建筑形态和建筑功能,无障碍设计的方法伴随机械设备的发明创造,出现新的适应技术。例如,爬楼轮椅及与之配合的楼梯设备,新的成套护理设备。无障碍设计常识,一般指的是轮椅尺度及人体基本工作空间尺度等。 (二)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建构 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建构围绕建筑物的功能、人的需求以及建筑师的职能三个基本教学目标和内容。建筑物问题作为无障碍设计的对象,依据设计目标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建筑的机能与建筑功能两条线索。人的问题作为设计的服务对象,依据人与建筑的关系可以分为人的需求和人的行为两个线索;建筑师的问题作为设计的职业要求,依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职能与技能两个线索。三个目标下各有其核心课程,同时,与其他线索又相互交叉与叠合,这说明每门独立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建构,包含原理、设计方法与设计常识,隐含于建筑设计各门主干课程。 (三)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建构与课程知识点分布 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包含原理、方法与常识。在培养方案制定时,无论采用以空间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还是以功能复杂程度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都需要以具体的课程为载体来进行知识点的教学。根据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课程内容指南,西南科技大学目前培养方案是以建筑功能的复杂程度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类型,将各个知识点分配到原理类课程以及设计类课程中。同时将各门课程中涉及无障碍设计的有关知识点一一列举,并明确各门课程的侧重点,这样结合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系统性强,目的明确,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突出的教学重点 建筑设计的学习过程有阶段性,无障碍设计知识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认知过程。原理课程为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搭建基本框架,明确基本的设计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明确声焦的概念及形成原理,也就明确设计基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无障碍视觉环境,是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包括影响视觉的视线、视距、视角、视觉光环境四个方面的问题,明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对象,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才是无障碍设计原理的意义。设计方法类的内容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重点要突出设计的操作性。设计对象不一样,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例如:在校园教学建筑中,主要解决的是视线升高差、漫反射与视觉障碍、光线与空间布置、无障碍视觉标识系统等问题,而医疗建筑的无障碍主要解决病人移乘、扶手、抓杆、栏杆等防护问题。不同类型的建筑,无障碍设计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需要有针对性的应对设计和创新设计。至于设计常识类,可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教学中不应强求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结合设计实践自主学习。例如:查阅一些人体工程学数据,获知各类空间的无障碍尺度。突出的教学重点可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教学的交互性,变单向讲授为双向互动。在培养体系中强化无障碍设计,使学生充分理解建筑空间品质与残疾人群的关系,反映在学生设计中,提高了建筑方案的质量。在设计院生产实习的施工图设计环节,学生普遍反映这些无障碍构造知识帮助他们提高了施工图的审图通过率。 四、结语 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速了城市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设计知识在当今时代有其重要作用。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知识点的梳理,提出在建筑学专业课程群中,建构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将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常识三方面的知识点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实现了原理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对接。 作者:成斌 刘虹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系论文:论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盝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3.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二、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满足当今不断加速的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以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创新力的培养,强调对实践能力的磨砺,实现与园林其它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作者:周旭丹 王富强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风景园林规划教研室 天津中医药大学基建处
0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显著提升,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为了更好的创建水利工程服务体系,需要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善。以科学的先进技术作为最佳手段来创建服务平台,有助于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为水利工程正常运作提供保障。较多的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水利工程不能正常发展。为促进社会经济和水利事业更好的向前发展,强化水利工程的精细化建设,本文提供一定建议与措施来保证水利工程正常且安全的运行,选取最合适的优秀有素质的人才来帮助实现合理的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要想保证水利工程正常且安全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水利工程实现科学地管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水利工程施工阶段最为基础的管理部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内容广泛,包括施工合同管理、成本预算管理、投标文件管理等。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最为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施工安全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施工工程是否安全,另一个则是施工人员的安全。派去相关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监督,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安全隐患在源头就可以消灭掉。若想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以及进度,就要做好管理工作。管理人员要对设计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查,如果审查过程中出现看不懂的情况,就要与相关人员及时进行沟通,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施工工作,控制好工程的施工进度。 2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工程管理理念落后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只重视建设而轻视了管理的作用。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然而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十分缺乏。其中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及时保养水利设备,不重视水利设备摆放位置,经常乱摆;二是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无法进行有效处理,长时间下来难免会出现安全事故,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 2.2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以及操作水平不高 在操作机械设备时,相关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因此在管理和维护机械设备时难以达到预期标准,最终导致机械设备出故障。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极具发展前途,对于操纵施工机械设备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能力不强,将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发展。 3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有效策略 3.1创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理念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在思想层面上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将以往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理念彻底转变,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在日程工作中就要将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重点加入其中,推进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全面发展,树立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全方位把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在工作中管理人员要重视经济效益,全面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这样才能有助于相关人员对水资源可持续使用。 3.2高度重视培养人才 若想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就要先引进人才,吸引人才,企业要具备足够的吸引人才的能力。在引进人才时,企业要加强财力、时间以及精力的投入,对于人才要做到奖罚分明,对于表现较差的人员,要及时加以监督以及处罚,对于表现优异的人员,要及时进行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双重奖励,这样不仅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促进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有效进行。在员工入职前,可以对其进行入职前的培训,更好的加强他们的操作水平以及专业能力水平,根据其具备能力的高低,来为其选择合适的岗位,做到合理利用人才。 3.3加强工程管理维护,提升管理队伍素质 工程管理的核心要素就是人,人是管理的主体。必须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机构自身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深管理技术培训程度,创新开发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各项素质能力,转变管理人员陈旧的管理思想,有利于满足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在对水利工程进行整体规划时,必须对其前期建设重视起来。后期管理也要重视起来,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进行,加大后期的管理力度。要合理划拨资金,将维护工作持续下去,严格控制员工的不良作风,要将划拨的资金都用在工程的维护管理之中,确确实实的落实维护工作。可以建立专门的维护部门,选取具备该项工作能力的人员,制定合理且严格的管理制度,将各个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各尽其责,认真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直接与负责人相对话。 3.4注重水利工程考察以及日常管理工作 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水利工程各个部门规章制度,强化工程管理考核工作,以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管理考核目标,强化各个组织之间的协调交流能力,确保工程管理工作严格的进行。以工程标准作为依据,对水利工程进行详细的排查,对水库堤坝以及其他方面的工程设施进行适当维护。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洪汛前的隐患检查,确保水利工程设备完好无损,落实运行水利工程管理责任制,充分使用经过批准的调度使用方案。 3.5实施科技创新 若想显著的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创新应用是关键,以工程管理的特点作为依据,创新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以往的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制定一套能够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力量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工作流程,同时要结合具体实践经验,引进创新型的科学技术,让工程的测量、运营控制、监测系统都在科技创新的指导下完成,充分将科学技术和工程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增强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断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推进国家经济向前发展,在农业产业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在实际管理之中也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充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将施工管理工作高效运行起来,以此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是水利工程项目中最为主要的目标,同时也作为推动水利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并将工程现代化管理工作安全运作起来。
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利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就影响到了河流的水沙情势。近些年来,国内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所以,加大对水利工程给水文站水文测验带去的影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及时的了解和掌握水文的分布情况以及变化趋势有利于预防旱灾,提升对水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水利工程虽然可以促进水文站工作效率以及效果的提升,然而也给其带去了一些影响。 1水利工程对水文站水文测验的影响 1.1水利工程对水情环境的影响 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人员一般会忽视掉水文地质,特别是岩土地质、地下水等给工程带去的影响,这就给水利工程造成了严重影响,会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存在不合理问题,相应的也会影响到水文测验。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使得河流以及径流的自然分布规律受到影响出现了变化,在空间布局和水情时间上能够进行控制。比如,建设水利工程就是要合理的调控水资源,一般会通过调整水流量或者是蓄水来实现。所以,在水位维持在正常情况的条件下,因为工程具备蓄水功能,这就会给工程上游的水位造成影响,使其出现变化,让其相应的获得提升,导致水文站在水文测验中会受到影响,数据在有水利工程前后呈现出差异。水利工程具有蓄水功能,这就会影响工程下游水流脉冲次数以及水流的维持时间。在河道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利用水利工程调控水流量,让河流的水流量出现了改变,这些就会逐渐对水文测验数据产生影响,使得无法确保其正确性以及真实性。 1.2水利工程对水文站建设的影响 水利工程不仅会给水文测验环境带去影响,还会影响到水文站的建设以及布局。比如,水利工程建设在水文站区域上时,因为工程改变了自然河道,就使得水文测验数据时无法确保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水利工程是建设在水文站控制区域下,那么水文测验是在水利工程控水以及返水领域中,进而让水文站水文测绘工作难度加大、复杂性提升;如果水利工程正好建设在水文站水文测验区域内,那么水文站也就无法发挥出其作用,不能将自身的抗旱防洪的作用体现出来。 1.3水利工程导致水文站迁址 水利工程如果在水文站控制范围内进行建设,那么水文站就失去其意义,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水文站都会选择迁址,要是其迁址,那么水文监测条件也就出现变化,使得监测的难度提升,另外,水文站迁址会使得一些数据资料受到损坏,甚至是丢失,这样水文监测的依据就会无法确保完整性以及连续性。要是不迁址,那么就需要对水文测验技术进行优化以及完善,注重引进先进的测量器具以及技术,但是这样会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提升成本。 2缓解水利工程对水文站水文测验影响的措施 2.1水利工程单位需要将工程信息告知水文站,实现互惠互利 水利工程建设要是影响到了周围的水文站,水利工程单位就需要把工程扩建、改建的有关信息都提供给水文单位,这样可以让水文单位更加详细、正确的收集资料,进而让水利工程单位以及水文站能够同时保护自己的利益,共同为经济以及生产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 2.2根据水利工程对水文站影响的大小,选择相应优化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到水文站的水位测验,使得数据缺乏真实性以及代表性,且水文站在迁址、改建以及撤销上都有较大难度,对于这些水文站,要改善问题,最好的措施就是增加设置辅助观测站或者是枯水测验断面。对辅助站以及调查点的设置,需要先收集流域内雨量、蒸发站配套资料,通过还原计算分析,进而促进水文站水文测验数据代表性的提升,展现出原设站应有的功能以及目的;对于水流工程给水文站水文测验带去影响不大的情况,要改善这一问题最好的措施就是增加设置枯水测验断面,这样就可以提升水文测验的效果,让其精准度提升。 2.3引进或研发先进水文测验仪器和设备 水利工程的数量以及规模都在不断扩展,对水文站的影响也不断加大,如,在引水、放水以及蓄水中,水文测验河段的水位以及水流速度就时常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测验结果受到影响,影响了数据的精准性。当前科技不断发展,要对水文网进行稳定、减少水文站的迁址、销毁或者是改建,就需要注重先进水文测验仪器以及设备的引进或者是开发,进而满足新情况下在水文测验方面的要求,更好的测验水流速度以及水位变化。 2.4结合社会需求,增加辅助断面 对于那些受到水利工程影响,然而并没有选择迁址的水文站,需要进行还原计算。对于灌区以及引水渠道较大的地方,要选择引水量对主河道断面水量影响较大的渠道,构建辅助站,并对其进行定期贯彻,要参与到区域水量平衡中。对于那些引水渠道还原计算影响微小的,就可以设置较为固定的水文调查点,在每年汛期后引水季节定期的调查水文情况。增加设置调查点以及辅助站具有积极作用,能够让那些重要基础测验站保持相对稳定,可以不断的收集序列水文资料,且同时还进行了一些社会信息服务工作,如,水利工程调度、水资源的管理工作等。 2.5探索新的测验方法,提高水文监测能力 2.5.1走航式ADCP法 ADCP就是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其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如,测流时间段、不会对天然水流状态进行破坏、性能稳定、劳动强度小、测速范围广以及安全性高等,很适合那些抢测洪峰和受水利工程、回水影响使得水位流量关系复杂性提升的观测站进行应用。 2.5.2水工建筑物法测流 那些对水文站水文测验造成影响的水利工程,在满足有关规范中规定的方法测验流量时,能够通过水工建筑物测流,加上收集到的水文资料,构建相应的模型以及经验公式,定期的开展率定以及校核。湖南省水文局某水文站在市区内,经过研究以及分析,其就应用了该方法进行测流,实践证明可以和该站水文测验要求相适应。 2.5.3在线监测法 该方法主要适合在水位流量关系复杂、很难把握变化规律,不能把握测流时间的观测站中进行应用。某水文站由于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只是通过传统监测方法无法满足全面获取水情资料的要求,之后安装了非接触式洪水流量测验系统,能够随时测验流量,这就可以有效的对该站水位流量时常变化的问题进行解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水文站水文测验具有一些积极作用,但是同时也对其造成了一些影响,当前水文部门需要加强统一规划,科学的进行布局,引进或开发先进的水文测验仪器以及设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小和解决水利工程对水文测验带去的影响,提升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解析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摘 要: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表面上看,纯技术的研究工作将电子科学技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但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说,如果不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将会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学习技术需要强大的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但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辅助,这样研究出来的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群众,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多值;逻辑;电子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多值逻辑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不符合之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的大幅度进步。多值逻辑逐渐的被人们所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我国在多值逻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现阶段的一些成果已经有效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研究多值逻辑的意义 (一)许多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 多值逻辑与一般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多值逻辑强调“值”的数量。一般的逻辑观点只有一值,而多值逻辑认为,很多的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从表面上看,多值逻辑与原有的一些逻辑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但在科研人员细心研究之后才发现,多值逻辑与我们原来所接触的逻辑并没有冲突。例如:信息处理及PL人等课题中的“真”、“假”、“无定义”三态,电机控制的“正转”、“停”、“反转”,三态,数值界限常可区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等等。这类问题用三值逻辑处理比用二值逻辑处理更为自然、方便。由此可见,利用多值逻辑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的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多值逻辑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思考方式。 (二)对数字系统故障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过去的工作中,电子科学技术一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虽然现阶段的发展幅度较大,但并没有刚开始那么强烈。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像这类高精度的技术,一旦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全局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中,数字系统故障一度成为了阻碍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难题,令众多的科研人员束手无策。但是在采用多值逻辑来思考的时候,就简单的多,而且顺利的将问题解决。数字系统的故障诊断需要考虑有故障与无故障时的状态,只用0、l两个逻辑值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值逻辑。另一方面,若用多值逻辑电路来构成二值数字系统,其多余的逻辑值可用来使系统成为容错、自校验、失效保险或故障安全的数字系统。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能够提高电子科学技术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将电子科学技术中的问题有效的解决,为其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 (三)前景较为广阔 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前景的广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多值逻辑却让很多人持有担忧态度。毕竟,某种纯理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就会停下来,人们会将目光投向其它理论。多值逻辑之所以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非常的受科研人员的青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值逻辑的前景非常的广阔。无论是客观方面,还是主观方面,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阔,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过程是很难用二值逻辑来模拟的。但多值逻辑中的多阂值逻辑却能较好地模拟神经元的工作。机器学习、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问题中应用多值逻辑的前景十分广阔。由此可见,未来的工作需要将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这样才能让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更加健全,在科学领域当中,获得更大的突破。 二、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高 科研人员在研究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多值系统的信息密度较高,这就从客观上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便利。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任何一个环节的计算都必须达到非常精确地效果,而多值逻辑在除了能够运用多值的方向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当这种数字系统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时,可以大大节省集成电路的基片面积。例如,已经在Int e l8 087数字数据处理机及i A PX-432计算机中使用的四值ROM,每一位相当于二值ROM的二位,而所占面积增加不多,从而使整片集成电路节省基片面积31%。 三、集成电路的功能日益增强而体积日趋缩小 在研究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集成电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研人员在集成电路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得集成电路的体积不断的缩小,有的甚至缩小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另一方面,集成电路的功能却丝毫没有降低,反而与体积相反,伴随着体积的缩小,集成电路的功能不断的增强,使得现阶段的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较为高端的水平。再结合多值逻辑之后,就会将原有的一些问题有效解决,发展的更加健全。一般来说,前者的引线数要多,后者则要求减少引线数。这一矛盾严重地影响了集成电路的发展。二值逻辑已很难解决这个向题,而多值逻辑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向题。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它能够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实质化的积极影响。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充满信心,并且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工作。 四、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从以上的阐述当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多值逻辑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而且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值逻辑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多值逻辑而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自身的强化使得多值逻辑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之间建立某种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五、总结 本文对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了一定的解析,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已经密不可分,而且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状态,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可以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方面,获得一个更大的建树。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实验室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科技与技术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扩展起来。而光电子实验室也是构建电子科学技术实验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本文针对电子实验室建设的环节,阐述了光电实验室的用具、设计与制作的程序等内容,并根据现状提出了未来实验室的新主张。 [关键词]科技水平;电子实验室;设计与制作;新主张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专业设置方面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便是的电子器件、激光、微电子等专业的组合与推陈出新的成果。它是一个宽口径、新生代的专业。并且一直是我公司研究的核心方向,拥有一支科研先进、学历资深的强大队伍。在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用性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强,不管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还是未来共同富裕的实现,电子科技都已经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目前光电子实验室是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及其重要的一步。 1实验项目的设置 根据我公司的现状,设置了以激光电子为基础贯穿整个光电子实验室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各种的实验器材与设备。经过深思熟虑与各部门的讨论研究,再结合公司周围的建筑环境,明确了应建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项目的研讨,抽取项目中的四个实验,作为确定测量激光以及技术的项目,其中,实验以“光电子物理基础”为依据,来测定激光增益、激光线宽、以及激光纵横模。而另一方面,将以“光电子技术”为依据,主要项目是技术方面(包括电光调制技术、倍频技术以及激光调Q等)。 2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制作 公司通过走访了国内的几所科研公司的实验室,根据与实验室的领导谈话,得知并了解了这些公司电子科技实验室的一些状况与创新之处。我们也明确了并规划了属于自己的电子实验室设备配置的基本蓝图。 在测定激光增益这一项目过程中,发现我国内光电实验的方法都是各持己见、截然不同。比如:就拿放大法来说,有些科研人士是透过一个放大器并根据激光器所输出的激光,然后分别进行输入光强大小与放大器输出光强大小的测定,再根据最后的结果,求出所得的增益系数。另一些则在采用此方法时,也不尽相同。他们测试增益系数的方法是通过内损耗法而得。也就是把损耗输出片插入腔内,并且,根据该损耗片旋转的角度变化与损耗片上光反射率所发生的改变,然后,对损耗片上所输出的光强以及损耗片旋转角度变化关系曲线的测定,通过数据,就可以很快的求出小信号的增益系数,除此之外,还可以求出一些参数(如:腔内所损耗的以及饱和光强的参数等)。 但是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机构是比较的复杂的,并且在数据处理方面,工作量与时间量都比较大,按照客观的标准,我们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来测试激光增益,那就是内损耗法。一般公司的光电科研室,大多数都使用染料调Q的方法来进行激光调Q,目前,工业化进程较快,并且工业生产中,激光的应用现状与调Q都比较的稳定与先进,基于这个原因与现状,我们采用电光调Q技术,并且已经明确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电光调Q的实验基本的方法与操作原理。 确定了我们所采用的实验设备方案之后,下一步,就是依据所使用的状态与情形,明确与规划好实验设备的基本参数以及测量操作过程的精确程度,然后,就是设计新版的实验操作仪器结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所以,根据使用的状况,我们对某些结构又开始了更精确与先进的改进,例如。当我们在采用内损耗法时,如果激光增益的损耗片旋转角度为@时,那么,放射光束的旋转角度就是2@。这就是为什么光探测器不能跟损耗片放在同一个旋转驱动轴上的原因。为了能够确保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与反射光束探测器运转方向一致,在我国许许多多的实验装置中都是采用一套齿轮系统。然而,我们测试反射光时,是直接地用我们所设计的一条长条形的光电池。但是,这并不影响实验的内容与结果,如果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使反射光束不脱离光电池,那就万无一失了。这样不仅使实验装置更加的简洁,而且也降低了制作材料的成本。还有就是,三套装置的空间都较小(包括激光横模的测量、激光线宽的测量、激光纵模的测量)。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会将我们采用的同一种激光源(He-Ne激光)放置在同一个实验箱里面。激光就会被光反射器各自的引到不同的测试光路里面。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空间的利用。 在我们推出新的实验装置时,我们会用微机采集测试代替之前设备中,使用函数记录仪收录实验的数据。例如,如果在测量增益,损耗片上的反射光强度与其旋转角度的相关曲线,或者在测量激光横模时,光强的分布曲线,透过计算机的程序掌控步进电机运动,光探测器所测得的结果会通过模数转换被串口输进计算机里面去。这样曲线与数据表文件都会在计算机的荧屏上显示。为了能够使操作员通过计算机读取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处理,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将数据拷进自己的硬盘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操作员对实验数据的敏感度与精确度,同时,还能更加熟练的操作相关的软件,如:Origin或者Matlab等。为了确保实验测试的精确度,如果我们测量激光线宽时,可采用多光束干涉法,并在我们新设计的实验装置中用CCD成像代替之前实验中通过拍照来记录的感光底片,输入计算机里,这样相关的程序读取荧屏上显示的数据以及图形文件。 为了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枯燥的心绪,在实验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上其他有趣的项目。如果是进行电光的调制实验,操作员可以把电光晶体上测得的电光调制曲线进行适当的调节,然后,增加正弦信号,并通过调节直流偏压来观察信号的失真状况。紧接着,我们可以把MP3中一些通俗歌曲的音频信号传送到电光晶体上,收到的音频信号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进行播放,在此过程中,操作员不仅可以领略到光通讯的整个过程,还可以感受到波片旋转过程中信号失真的具体状况。 3电子实验室目前使用的现状 目前,电子实验室主要开放对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技术员。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倡导操作员积极动手试验,以提高他们对基本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熟练度。本实验室除了对专业的技术员开放外,还可以开放其他对电子科学感兴趣的员工开设实验(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现代光学实验”一课,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激光原理实验课程)。实验室除了能够完成实验任务外,还能帮助技术人员的研究其他的实验活动。并且,还想使实验室的设备更加简单化,以便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如把电光调制系统更进一步的简单化,完成了混沌信号光通讯的研究,还有采用了脉冲调Q激光器,进行了激光烧蚀制备纳米材料的实验研究。 4下一步的规划 在光电子实验室里,由于里面设备的局限n生,技术操作员只能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项目,由此可看出,光电子实验室在功能方面还有待完善。根据我公司的计划,在实验室的空间里,也新设了其他的实验项目(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的“现代光学基础)这个实验项目跟普通的物理实验相差甚远,主要针对公司电子实验室的特点而设置。 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的广泛,包括一些显示光学技术、光电检测、眼视光学等较先进的实验项目。为了能够使技术操作员的视野更加的开阔以及更多的实验供他们选择,在不久的将来,我公司将开设一些创新型、高科技的实验项目,其中,就包括新型激光器件应用、光纤通讯等实验项目。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摘 要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出发,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为目标,从实习基地建设和定向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探索全新的校企合作之路。 关键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定向培养 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明确提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1]。大力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克服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短缺,抓紧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方面的重大举措。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和企业对集成电路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校企合作体制的实施和更深层次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校企合作体制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毕业生在准备就业的时候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设计软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为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重要专业分类。河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集成电路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两大类课程,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又包括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授,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加工工序(如硅片的清洗、氧化、光刻和扩散等)、集成电路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如全定制、半定制、CPLD和FPGA等)和集成电路基本单元的版图结构(如电阻、电容、BJT管和MOS管等)。虽然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软件落后,以及与社会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状态十分严重。这里以集成电路版图实验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集成电路版图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经费的限制,只能通过免费或者低级的版图绘制软件来完成实验教学工作。由于使用软件功能上的落后,没有办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对版图进行设计规则检查和电学规则检查,不能清楚地知道设计规程检查文件,不明白版图后仿真和电路图与版图的比较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不知道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绘制方法,只能简单地绘制出某个元器件的版图,造成学生只是学习到了版图设计中的一点儿皮毛,相关知识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2 校企合作方案探索 实习基地的建立 2003年7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高校要大力推进“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改革[1]。为了培养应用型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了解企业需求,河北大学跟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既能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设计软件,增长自身技能,又能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之后,双方又制定了详细的实习基地实施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暑期毕业实习。学校的毕业生需要在大三之后大四之前的暑期进入实习单位完成毕业实习的工作。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企业可以接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单位实习并对学生提供培训。学生要严格按照企业的上下班制度等要求自己。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实现方法,明白了集成电路产业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双向选择,深入了解。在暑假毕业实习完成之后,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了综合评定,学生也对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大四下学期毕业设计阶段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保障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这既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又能为企业本身培养所需的人才。 最后,除本科生的实习以外,还对集成电路工程的硕士生制定了实习计划,并聘请了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的两名高级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对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硕士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定向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也是为了为合作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实现双赢。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专业课开始到专业选修课,都融入了实际生产中会用到的相关内容。 如在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以及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两个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凡是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和版图设计部分的内容时,都融入了芯愿景有限公司的相关书籍或资料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在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时是如何进行综合考虑的。在数字集成电路综合实验和集成电路CAD课程设计这两门实验课中,采用芯愿景公司的软件和素材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芯片制作过程中模块安排、虚拟结构单元、数字单元、模拟单元、有源器件、无源器件以及布局布线的相关知识,加深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认识。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两门课程的开始过程中,从企业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帮助任课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以上一系列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为合作企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使企业减少了招聘风险,降低了成本。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一次记忆深刻的体验,是一次写在记忆中的成长经历[2]。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半年多来,经过200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检验,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自己还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校园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实习经历虽然短暂,但是学生收获颇丰,最终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笔者深信,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致力于把合作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带给学生的将是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待遇优越的就业岗位,带给企业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就业生力军和企业品牌的进一步推广。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进行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产学研;微电子;专业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9月,2003年正式开始招生,设定了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目前已开设的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以微电子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为主要发展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广泛地参考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半导体器件原理与测试综合实验室、半导体工艺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达到了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的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水平。十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在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上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一、拓宽专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过程来看,为了突出专业方向,以往专业建设中我们往往设置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但每门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同时压缩了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数,造成学生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课太多而每门课课时数过少以致学得囫囵吞枣,也就是专业基础没掌握牢,专业课更没有学好。而大多数用人企业却需要大量工作在生产现场,能够处理生产当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掌握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人才所应掌握的知识不是一两个专业能够培养的。因此我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追求过新、过尖,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设置不过窄、过深,给予了学生比较宽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各种研究方向,同样由于现在微电子技术发展很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很短,专业课不要求讲得很深,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主要业务范围和处理问题方法。这样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了解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迅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天津工业大学本科培养及学士学位要求制定。方案中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应修读各类课程学分的最低要求,是审查本科生学习计划、认定毕业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主要依据。根据服务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体要求,对本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教学计划,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加大培养方案的宽松度与灵活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减少必修课程,增大选修范围,使培养方案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学生可以在培养方案框架内,参考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建议,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大的空间。(2)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建体现学科发展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度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拓宽专业的内涵,增大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基本上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大类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专业基础,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重组专业方向课程。(3)加强实践,将“实践、探索、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本专业实践环节在学校和学院的公共实践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专业课程专题设计和专业系列性实验等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专题实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课程专题实践的题目采取由学生自拟、专业委员会审核的制度来确定。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课程设计采取组队的形式,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互相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本课程专题实践在第6学期开设,为期8~10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以实物演示和论文答辩的形式结束。开设专业系列性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阶段性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系列性实验课主要依托本专业的实验、实践平台来开设,分别于第4、6、7学期为学生开出。第4学期的实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实践平台的结构和框架,并提出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告知学生要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第6学期的专题实践以设计型专题实践为主,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系统硬件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第7学期的实验以综合性设计为主,熟悉芯片级、板级和系统级设计方法和步骤。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拓展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使学生走出去,学得成,真正做到学有专长。在校内,我们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随时性、方便性的优势,配备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在校外,我们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天津滨海新区企业服务,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的广阔空间,目前我们在社会上选定“天津南大强芯半导体芯片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森特尔新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海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等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协作关系,让学生到公司、企业参加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这样的实习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开拓“产学研”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 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其强大的功能集聚优势开始迅速形成,这为天津市相关电子产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目标之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集聚国内外研发资源为主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研发转化环境以及高效并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以滨海新区为产业聚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型高科技产业,将加快滨海新区的总体建设步伐,奠定天津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地位。同时,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因此,作为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学科,在天津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我们已初步建立微电子专业方向,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达到“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实现,我们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研工作中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方式上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不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搭建竞赛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改革,本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此我们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建立了基于基础实践层、提高设计实践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创新专题实训层四层金字塔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本专业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参加不同竞赛,由浅入深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确保本专业全体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和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竞赛掌握电子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指定题目的竞赛培养复杂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培养软件设计方面的能力;通过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不限题目的竞赛和课外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面向实际项目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从优秀的学生作品中培育参加全国挑战杯这样强调创新性和工程化的竞赛。在各类竞赛培训和指导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步提高。通过参加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就业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了“产学研”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鼓励广大教师将学科优势与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和向教学转化,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调整选修课课程结构,把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本科教学之中,对于培养本科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摘要: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湖北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及具体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微电子人才 一、学科背景及问题分析 1.学科背景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它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型技术学科,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3]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此外,从地方发展来看,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7年,完全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建设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系统(激光器、太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微电子产业的人才需求为牵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发展脉络,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微电子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2.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设配套的实验教学平台。然而目前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建立完善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二、建设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平台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基础课程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子实验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即微电子实验中心,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部分。在实验教学体系探索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的微电子人才培养理念。微电子人才既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基础物理、固体物理、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等),又要求具有较宽广的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微电子实验教学环节强调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同时兼顾本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训练,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微电子实验教学体系,将“物理实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微电子工艺”、“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课程设计”、“集成电路课程设计”、“微电子专业实验”、“集成电路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相互贯通,有机衔接,搭建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兼顾半导体工艺与集成电路设计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半导体的产业链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封装、测试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了扩展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适应范围,实验教学必须涵盖微电子技术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目前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半导体工艺两个领域。 第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推动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与国内外科技同步发展。倡导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研相长,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化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此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三、建设内容 微电子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我国微电子技术人才紧缺,尤其是集成电路相关人才严重不足,培养高质量的微电子技术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微电子学科实践性强,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测试分析技能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等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利用经费支持建设一个微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具体包括四个教学实验室: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使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微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参数测试与应用、集成电路设计、LED封装测试等方面的实践动手和设计能力,巩固和强化现代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等基本物理与电学属性的测试分析能力。同时,本实验平台主要服务的本科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同时可以承担“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10余个本科专业的部分实践教学任务。 (1)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材料基本属性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测试方法与技能,包括半导体材料层错位错观测、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四探针法测量及其EXCEL数据处理、半导体材料的霍尔效应测试、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量、高频MOS C-V特性测试、PN结显示与结深测量、椭偏法测量薄膜厚度、PN结正向压降温度特性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等。 (2)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基本特性、微电子工艺参数等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器件参数与性能、工艺等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技能,包括器件解剖分析、用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交(直)流参数、MOS场效应管参数的测量、晶体管参数的测量、集成运算放大器参数的测试、晶体管特征频率的测量、半导体器件实验、光伏效应实验、光电导实验、光电探测原理综合实验、光电倍增管综合实验、LD/LED光源特性实验、半导体激光器实验、电光调制实验、声光调制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 (3)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侧重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描述语言、Cadence等典型的器件与电路及工艺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流程等,并通过半导体器件、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的仿真、验证和版图设计等实践过程具备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以美国Cadence公司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为载体,完成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工艺设计等训练课程。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集成电路设计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上机实践等。 (4)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则向学生提供发挥他们才智的空间,为他们提供验证和实现自由命题或进行科研的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包括LED封装、测试与设计应用实训和光电技术创新实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设计器件或电路的研制并通过测试分析,制造出满足指标要求的器件或电路。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训练,加深对所需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初步掌握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对工艺技术及流程的认知与感知。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创新实践环节、生产实践、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科技竞赛及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等。 四、总结 本实验室以我国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人才需求为指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发展规律,通过实验教学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系统了解与掌握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的测试分析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技术等技能,最终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范围广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微电子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经过数年的发展,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未来的生存发展。文章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美、英、法、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由于注重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工业化崛起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应用前途很广,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到现在已有一届学生共近50名学生顺利毕业了。现在回眸总结这几年我校在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体会,总体上看,这届毕业生不仅实践动手能力很强而且理论基础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许多环节中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在人才培养的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理念,同时实验设备及手段还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人长期从事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及教学工作,切身感觉到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质量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满足服务于未来社会行业市场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更快和更多地为社会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级应用人才。为了达到上述这一宏伟目标,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满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需要,找准定位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问题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作者认为,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一定要突破管理理念,树立真正的市场理念,扬弃固定模式,瞄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市场需求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依靠我校师资、信息等优势,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因此,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一定创新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适应市场需要。为此,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注重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旨在规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011年,我校“微电子技术实验室”获得中央与地方高校资金资助,总金额达3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对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必要的改进,达到有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由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三个模块构成。配合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一)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这类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方式、方法、常用仪表的原理性能及使用、选择、读数方法等,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基楚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题目自行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参数和所用的仪器仪表。通过此类验证性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综合设计性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开设多种综合型实验,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保证一人一组。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到实验室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及爱好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受规定实验项目的限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电子与信息系统领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信息、电子等行业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适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专门工程实用技术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其内容涉及到电子和科学工程两个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与科学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信息系统和集成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在设置专业方向上,应从培养素质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人才出发设置专业方向,可以设置应用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两个方向,相应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按需调整。 四、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我校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材”与211院校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在于高考分数较低,这就有可能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二是学习不够刻苦。教学中如不注意克服这两种劣势,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材”也有其优势:一是就业压力迫使他们要勤奋学习;二是城市生源偏多,家庭各个方面条件较好,相对而言,见多识广,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反应快,动手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因材施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学习方面,通过各种活动,如聘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成功的企事业家等来校作专业指导和学术报告等,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才的紧迫感;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军训的同时,配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律教育和专业教育,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针对不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设立奖学金、组织各种学习竞赛,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开设各种强化班和补习班,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激发成才的欲望。 (二)在生活方面,通过严格管理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坚持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纪律约束,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队伍建设,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跟踪档案,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作用,及时调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有效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和知识的需求。 五、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方面,应着重处理自身师资和外聘教师的管理和培养问题。首先,应坚持聘任制和严格考核考评制度,并以此转化为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和回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机会。教师有了能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教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化的途径,自然能安心工作。培养出本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建立本校的核心教师队伍。通过聘任高水平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外聘教师(教授)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他们为主来构建教研室,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目前本学科教师都具有985高校博士学位。 总之,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针对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发展、市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能够切实转变教育质量观,以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借助于其新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完全可以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市场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专本业2007级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每门功课的平均合格率在94%以上,平均优秀率在70%以上。这说明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预期效果。同时在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200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李智同学和肖超军同学获湖南赛区竟赛一等奖,邓超爱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奖。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知识型经济时代对知识与技能兼具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太原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学生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和参加科技比赛的方式加强其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体系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世界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了知识型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1]而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悄然变化,经济生产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能型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只有知识与技能兼具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才能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2]最近几年,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对人才的聘用与培养经验已经证明了这种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而且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对这些人才也是求贤若渴。这种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既对我们的高等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也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所都极为重视,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3]根据目前国内外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已经步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而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国外资产的不断涌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也开始步入上升轨道。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这“四化”同步发展。中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空间,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研发的产品将进入市场,形成自主研发和来料加工共存的局面;中国大、中、小企业的分布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出口产品将稳步增加;高技术含量产品将向民用化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的内需和产量。随着社会需求逐步扩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总体就业前景看好。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市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目前,市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的设计人才短缺。而国内目前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呈现为多样性[4],只有包括清华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在内的8所高等院校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北京理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11所重点院校拥有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4个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很多一般的高等院校在教学水平和学生生源水平上远远不及重点高校,所以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上还远远不足,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生产的需求。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5]中国最早于1955年在北京大学开设半导体专业,1956年国家制定的12年科学规划中把将半导体技术列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同年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和复旦大学五所大学联合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为后来我国的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行业迅速发展,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集成电路生产设备,为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先后开展了半导体物理专业,我国半导体领域开始发展。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内半导体技术的落后,同时受到国外半导体市场的冲击,我国半导体行业出现低迷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微型计算机和家电等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同时中外合资热潮的出现使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和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至此我国的微电子行业开始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部1998年4月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和引导性专业目录,将原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和电磁场与微波等本科专业整合为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目前,全国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70多所,在校学生约3-4万人。其中全国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中,有41所学校设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中,有19所学校设立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总体来说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本专业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增加;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这是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稳步发展相适应的。 三、太原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太原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加强基础,为满足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2010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已获得一级博士和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我们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机遇,为探索和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既重视电子科学与技术传统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科前沿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高级工程人才打下可靠的基础。 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创新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技术中心于1998年7月成立以后,为加强学生实验环节,先后建立了高频电子线路及信号与系统实验室、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实验室、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微波与天线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实验技术中心承担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所涉及的全部实验教学任务,每学年完成60余门课程的实验任务、20余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任务。 为了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多次主办“高级实验技术研讨会”、“新技术、新产品演示会”;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多篇;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过程控制实验教程》以及《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系统设计》、《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多部教材;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赛场、OpenHW开源硬件与嵌入式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赛事,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2.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力实践方式,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和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教学设备和岗位实习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而作为企业也不用为人才培养而大费周折,通过将员工送入校企共建基地学习和引进优秀毕业生的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所以是一种“双赢”的方式。 为提升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学校先后与太原理工天成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太原市华纳方盛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太原维康商贸有限公司和山西中科博杰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山西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向我校捐赠了多台电器控制设备,建立了“山西德力西电器控制实验室”。太原维康商贸有限公司在我校建立产学研基地的同时设立了“维康助学金”,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机会,也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了经济帮助。太原理工天成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太原市华纳方盛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中科博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科研型高新技术企业,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方案,各公司高级技术人员将作为学生的直接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工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3.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宽与创新 为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前沿的微米纳米检测技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引进多位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人才,建立了微纳系统研究中心,开展微纳机电系统、生物传感器和纳米电子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微纳系统研究中心目前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后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20余项,同时实验室长期开展科技活动,学生申请后可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进行为期半年或者一年的学习活动,期间学生会参与实验室项目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比赛活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更好地为山西省经济快速发展服务,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师生结合山西省经济特色,开展了煤矿水害超前探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积极申报了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并承担了山西省重大专项项目、山西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和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加强平台建设的同时与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同煤集团和北京睿呈时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为我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科技研发基地和实验测试基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在煤矿安全领域中的就业和发展。 四、结语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和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宽与创新方面做的工作是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企业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特色的创新与改革,是面向新的国际形势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模型的培养和探索。这一系列的工作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动手实践和实习能力,可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进步。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光电子技术》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教学是培养本科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同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发展动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内容饱满,范围广泛,前沿内容始终在更替,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光电子技术》的讲述带来了困难。根据景德镇陶瓷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做一些改进,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并结合国内的科研情况,来激发学生兴趣,为培养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一、引言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学科,涉及信息产业、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以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电子科学与技术属于国家设定的一级学科,下设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知识面广泛,不仅对数学、物理、化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光子材料、器件与系统设计、器件与系统制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行业特色鲜明,学校根据陶瓷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电子陶瓷特色,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工为主,工、文、管相结合,覆盖电子陶瓷行业所有领域的专业体系。自2001年设立本专业来,本着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级应用型电子陶瓷行业人才的目标,形成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特别是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很高,一致认为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技术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开发能力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突出,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2009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单位中三个支撑专业之一。近十年来,学校一直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点。本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础理论,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系统的电子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固体电子学、光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或攻读更高一层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工程图学、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半导体物理学、光电子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电子材料、传感器原理与应用、铁电压材料与器件。其中的光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物理等专业的选修课。其拥有42学时、是一门2学分课程。 光电技术是由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崭新的技术。它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光电结合的原理和方法,实现信息的获取、发送、探测、传输、变换、存储、处理和重现等。光电技术是研究“光子”与物质中“电子”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它以光学和电子学为基础,综合利用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仪器仪表、材料科学、控制科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工程应用课题的技术学科。光电子技术将电子学使用的电磁波频率提高到光频波段,产生了电子学所不可能实现的许多功能。学生通过该课程可以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掌握一些常用的光学技术信息化方法,并通过实验了解光调制和探测方法,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内容饱满,范围广泛,而且近年来该学科领域发展迅速,对该领域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光电子技术》的讲述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新的教学大纲以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对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进行了压缩,由原来的64学时变成了42学时,学分也相应地变成了2分。学时的变化预示着讲授的内容必须进行压缩,同时一些理论和数学推导很容易使学生们失去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该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所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对教学手法做一些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1.增加实践环节 一门课程的学习就是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范畴,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更加专业。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通过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的掌握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部分器件的用途、原理以及制备方法。所以在课程结束后安排4次课时的课程设计,具有必要性,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们分成相应的几个小组,设计发光元件和接收元件,以及对光电系统的电路进行设计,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到此课程设计,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点,让同学们学位沟通,布置团队的协作。 2.引入科研和专题讲座 给同学们介绍国内从事光电子技术方面的科研机构、大学、所在地点以及科研方向,同时也介绍一些科研成果的应用。相关的研究如:晶体光学、调Q、锁模、选模、倍频、参量振荡、反射、荧光,电致发光,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因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学习这门课程,这时候学生在面临就业和考研的抉择,针对想报考光电子相关领域的研究生的同学,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让同学们提早准备。当然在本书的第七章中,我们也计划挑出四个课题方向,例如课本上的光纤通信,激光雷达,激光制导,红外遥感,把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最后派出代表,举行一个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让同学们主动查阅资料,这可以教会同学们如何利用图书馆庞大的网络资源(期刊、文摘、网络及光盘),工具书等。同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对其选择、消化、归纳,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学生更加接近本学科的前沿技术;通过资料的阅读,也可以让同学们看到科技论文如何写作(中文与英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创新小组,最后尝试完成科技论文的写作。 3.考核方式改革 俗话说: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是对于本科生专业课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虽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更加理解公式之间的衍化,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在考试前,学生通常喜欢采用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前突击。花大量时间查找和背诵所谓的重点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后就如过眼烟云。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用来完成考核。例如在实践环节完成的一个很好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很难忘记这个别样的经历。在最终的成绩体现上,给出一个总的分数,但是这个数字有“课堂+考试+设计”三部分组成,所占比例为1∶1∶1。这样的考核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四、结束语 根据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情况,从《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一些的改变和探索。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补充,既注重知识的逻辑连贯性,又让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理论,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也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开阔了视野。多媒体教学的引用可以提高知识的表现力,让其更加清晰、形象、生动、全面、具体。实践环节的增加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科研和专题讲座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锻炼同学们选择、总结、消化、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基于当前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 要】当前,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越来越多样化,使得培养怎样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探索,分析当前“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之路,为优化当前“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多样性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相关产业多样性 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所以微电子技术相关行业除了集成电路行业和半导体制造行业外,还涉及计算机及其外设、家用电器及民用电子产品、通讯器材、工业自动化设备、国防军事、医疗仪器等。光电子、物理电子等其它分支涉及的产业也较广泛。目前,各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的调研不够,专业定位不够合理,各校培养人才的“结构同质化”倾向较严重。目前各校的专业办学尚不能满足产业结构的多样性。 2.办学层次多样性 大众化教育使一般高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录取的学生分数较低、学习能力和学习自学性都较差,如果采用与重点大学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肯定很差。重点大学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很大,学生本科毕业时转入研究生学习的比率很高(多数重点高校超过50%)。而一般高校考研录取率相对较低,多数学生毕业时直接面向社会就业,工科本科毕业生在工程技术、管理乃至跨专业领域就业等都会有所分布。但是,目前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在培养方案上很少反映出这种差异。许多高校追求所谓的高起点、与名牌大学保持一致来显示其办学的高水平,不愿承认与重点高校存在的差距。目前不同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专业方向选取的不同,这种差异还没能体现办学层次的多样性。 3.学生个性发展多样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交叉与综合性的增加,过细的技术分工会造成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的困难。因而,知识和能力复合型的人才具有明显的优势。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正在从非常专业化向技术复合型和能力型转化。用人单位对本科人才的需求,最需要的是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学生自主就业制度实现后,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日益强化。学生的发展愿望多种多样,毕业去向也多种多样。所以,专业教育要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注意为提供弹性时空创造条件,如实施覆盖整个大学时期的导师制、弹性学制、二次选专业制度,设置“X+Y”复合型专业或开辟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实施本、硕连读制等;还要充分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管理、经济、法律等学科复合的方式方法,为不同需求的学生合理设计并提供指导。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之路 1.建立一般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人认为,一般高校应当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相适应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日常教学管理等。按照“拓宽专业、加强实践、提高素质、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师资队伍可以加强,实验条件可以改善,但生源质量受招生条件限制短时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应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全面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2.探索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法与途径 许多高校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依托行业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应是办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在计量、质量、检测、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测量技术的基础,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和工业生产中大量需要在线、非接触、快速、准确的测量,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是其主要手段和关键技术。所以结合测量应用是计量学院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特色人才的改革主要方向。传媒学院办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充分注意电磁场与微波在广电传媒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接收中的作用,同时也可考虑光电技术在广告、灯光照明等方面的应用。师范学院办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除了培养学生胜任工程技术工作外,也要传承学校师范特色,能胜任中学技术课程教学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3.建立与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目前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宽口径特色以及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有所认识,但在教学环节上如何体现与实现还有许多问题。“宽口径”与“厚基础”往往联系在一起,对于理工科专业一谈宽口径似乎就等同于要加强基础(主要是数理基础)、搞平台课建设,这对于后续有较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重点大学较合适。一般高校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厚基础”更多体现在技术基础而不是数理基础。其次,要充分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整合与优化专业覆盖领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光与电的融合),同时要注意与电子电气类中的其他专业光滑连接,方便技术扩展延拓。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按照上述要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人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为优化当前“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体系改革及构建 摘要:为培养研究应用型高级人才,对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改革以“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技能、突出光电子应用”为培养主线,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基础,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术人才。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支撑这个时代的诸如能源、交通、材料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均将得到高度发展,并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求。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它们同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预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因此,本世纪将是微电子和光电子共同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时代,是电子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电子科学与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抢占该领域制高点,必须统筹教育、科研、人才等各种资源和要素,而其中的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经过对比研究其他院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改研究,本文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结合河北联合大学实际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初探。 一、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正遭受严峻的考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科学技术知识面、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加强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工程。 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思路两大部分。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其次要符合学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最后再考虑专业、师资情况。 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稀缺。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存在着分布不均、分类较细、进展迅速、产业结构多样化等特点。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层次结构之间的供需矛盾会持续一段时间。此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经过光电子技术市场产品的整合,目前光电子技术市场重新步入上升轨道,后期发展将主要受市场影响。[2]我国对光电子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2010年我国以光电子技术为指导的信息产业形成了5万亿美元的规模。 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共培养出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成为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中光电子方向占大多数,微电子方向占少数,另有电子材料、自动化控制等研究方向。 二、培养方案的制订 培养方案的制订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校及专业实景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然后通过对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燕山大学等院校充分调研,最终确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以培养研究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以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实践及跟踪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及半导体制造等领域从事系统研发与设计、运行维护等工作。 2.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综合考虑社会市场需求、专业师资及毕业生反馈意见,提出关于“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 (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准绳,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形成以光电子技术为主、微电子技术为辅的专业方向,以光纤传感体系和光电检测体系为核心,从而使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控性,进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优化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对光电子、微电子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的要求,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使其既符合教育部颁布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又能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优化的出发点是:光电子和微电子产业及工程应用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专业发展规律;突出知识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制订与时俱进的培养方案和体系。 2)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为使课程教学建设与专业特色一致,体现光电子、光纤传感与检测的专业特色,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牵头建设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课程体系。光纤传感课程体系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等课程;光电检测课程体系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等课程。此外,为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删掉了热力学统计物理、数理方法、物理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基础、集成电路工艺仿真等课程。 3)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师发挥各自才智,加强与学生沟通,集思广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探索。例如对晦涩难懂的专业基础课、深奥抽象的专业课进行多媒体教学,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对光纤传感技术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为后期阅读国外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 (2)专业特色。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光电子技术为主、微电子技术为辅的专业方向,具体特色如下: 1)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三大部分,包含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及半导体制造技术三个主干学科,所有课程共198.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体育、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及学科导论共55.5学分,占28%;学科基础平台主要指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共74学分,占37%;专业教育平台是专业课,共63学分,占32%;另外还有创新实践环节,6学分,占3%。 2)学生培养。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作学术前沿报告,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科研动态的同时,在开设专业英语及双语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外文一手文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培养学生在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及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并能够进行相关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及维护。 3)实践教学。突出光电子技术应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系统设计的实践训练。电子技术实践训练包括电工电子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专业生产实习。光电子技术实践训练包括光电工艺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光纤传感系统课程设计以及综合性课程设计。通过这几项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在电子技术领域、光纤传感及光电检测领域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此外,为了让学生尽快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光电兴趣小组大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效果 1.优化了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确定以后,围绕培养目标组建了课程建设小组,并请天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家教授进行指导,进而建立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方案可行的课程体系,相对而言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2.学生夯实了专业基础,拓宽了专业知识,加强了实践技能 课程体系优化以后,学生入学后对培养方案及目标非常明确,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抓住核心,适当拓展,使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体系。与此同时,通过竞赛及光电兴趣小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以此激励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自发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实践创新案例讲解。其次,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光电兴趣小组及各项实践环节。这样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得到了培养及提高。在2012年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组队获得了国家一等奖的好成绩。 4.提高了就业率和考研率 通过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并且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大大加强,并得到企业和其他高校的认可,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从而提高了就业率和考研率。 四、结论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为适应市场需要而确定的一个新专业,其发展任重而道远。结合河北联合大学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关于“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技能、突出光电子应用”的培养主线,对本专业的建设方案及培养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实践及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目的。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摘 要: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常州工学院的具体情况,以具有扎实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培养目标,重点探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方面讨论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通过科研项目与校企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践与反馈完善与优化课程体系,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 关键词: 电子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 1.引言 常州工学院立足于常州,服务于长三角地区,该地区是国内电子行业和产业的发达地区之一,对电子类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随着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和高层次化的要求。面对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升级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口径宽、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等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相关高校、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与专业的具体情况等各方面因素,并以行业技术进步、企事业单位需求和毕业生的反馈为参考依据。 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调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理论基础实、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全面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统筹编排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对电子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设计、制造与生产实践能力,具有不断学习进步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能够及时跟踪并掌握新理论和新技术,在电子电路与系统、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工艺等领域从事分析、设计、制造与测试等工作。为了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计划的制订尤其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3.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实现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体系模块化、层次化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学校级、学院级和系部级三个层次。学校级通识课程模块层次教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数学能力、英语能力、物理能力、计算机能力及思想道德法律等基本知识。构建以电气学院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层次为电类一级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结构培养体系,学院基础的培养为知识面的拓宽打下良好基础。系部级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为毕业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提供专业技术知识。分级课程建设体系造就了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知识雄厚、专业技术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等特点。 (2)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程和实际应用课程两个层面,除了必备的工程数学与物理知识外,在专业知识方面,逐步建立电子材料、制造工艺、电子器件、基本单元电路、宏单元、子系统及系统的课程体系,打通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知识培养通路。以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物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构成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理论基础,为制造工艺和电路设计提供知识的基本结构。以信号与系统、电路设计与测试的核心课程体系作为电路的理论基础,为电路方面能力的培养形成电子系统的知识基本结构。知识结构的分层次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覆盖了整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点,全方位培养毕业生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重点培养从系统角度审视具体电子技术的能力。 (3)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干的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可以划分为两大体系:第一是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制造工艺;第二是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在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制造工艺上,除了传统与新型集成电路方面的应用,还与相关新型电光源、光伏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互通性。均以半导体材料为核心,引申到其他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在理论与实际应用和制造工艺上具有相似性。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涵盖了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的电路与测试方面的内容,在电路方面,新型电光源的器件、核心芯片、驱动电路等,光伏器件与电路、光电子电路与信号检测,与标准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具有共同性。在测试方面,涵盖了电学测试与可靠性测试,完整地建立了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另一个特色是在设计与应用电子系统时,具备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电路工艺与器件的底层知识,从而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具备更强的理解能力。 (4)全方位的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设置理念,在课内实验、课内实践、独立授课实验、课程设计、科研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方面全方位构建实验实践体系,重点培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除了电气学院的实验中心和实验室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两个专业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和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室。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主要提供学生在系统设计、电路设计、器件与工艺实验等方面的专用软件。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室主要提供电路测试、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半导体工艺等各方面的实验。在电子技术的材料、器件、电路设计、制造、测试等流程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实验室开放上,实验室开放给所有教师与学生使用,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与参与毕业设计。 (5)教学与科研结合,校企结合的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承担了多项纵向与横向项目,系部鼓励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为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践平台和科研平台,从而从项目角度提供给学生实训机会。在校企产学研联盟方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紧密联系常州和周边地区的企业,如银河电子、天合光能、常州普美、常州欧智等多家企业,形成校企联盟。参考卓越计划的实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经常邀请外校和企业专家对学生开展前沿性科学讲座与培训,为毕业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提供指导。 4.实践的效果 通过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重点进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并通过多年教学与科研实践,进行以下方面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1)完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材料、器件、工艺、电路、测试和系统的能力点分布。 (2)从社会需求角度和人才知识结构出发,逐步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强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或删除部分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课程。 (3)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强化理论知识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能力。 (4)探索开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和创新环节,探讨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根据对本校历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九成以上的毕业生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平均每年有20%的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高校读研继续深造,其余进入各企事业单位。通过对接收毕业生的各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和反馈,本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进毕业生快速进入新领域和岗位,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5.结语 通过几年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逐步得到了发展和优化,梳理清楚了本专业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分布更系统化和体系化,并通过实践进行了验证和完善,为毕业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作者简介:周洪,(1979.9-),女,汉族,河北徐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光电检测技术。 摘要:从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设计目前现状出发,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 课程设计 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手能力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基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我校属刚升本科院校,属地方高校,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计教学在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一是口径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二是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性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很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受长期资金短缺和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对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从实验和毕业设计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其一,内容不合理,同一门课既不跟踪新技术发展变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等因素多变,多年用一个题目 其二,设计题单调,几十个学生用同一个题目,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明显。 其三,教学模式单调,理论多而结合实际少。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各门学科一个综合性考察。课程实验与课程密切配合,目标单一明确,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而毕业设计持续时间长,各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毕业设计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对毕业设计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专业综合性课设内容既要结合前修课程,以巩固教学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新颖性,因此我们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成熟的、有特色、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课设内容。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的交叉设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想自主选题的学生可采用教师的题目。 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个别答疑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指导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大组集中分析讨论的方法。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现一些个别错误,并采用个别答疑的方法及时纠正。这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结合,合理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学生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题目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尽量涉及,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2)难易适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题目设计不合理。题目太难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实用性 提供实践平台供学生对比分析和试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理解, 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发现抄袭者,可适当的给予扣分等处罚,从而避免偷懒和高分低能的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每半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教师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对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没有成绩。设计成绩完全依照每位同学在设计中的表现,与理论课成绩无关,使同学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解决一项难题、达到研究目标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撰写报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3 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该文阐述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等。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电科”)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工程专业。作为电科专业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光电子技术,不仅是当代信息技术两大支柱之一,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焕发着生命活力。而让光电子技术保持如此强劲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广泛应用,例如激光器与新型光电探测器的应用的人你还。另外,诸如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子晶体及相关器件、超材料及相关器件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及器件等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国际上光学与光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门方向。由此可见,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知识,不仅对电科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就业方向的确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为那些将来希望从事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然而,根据笔者的调研,虽然国内许多重点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开设了光电子技术课程,但很少有大学专门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而由于光电子技术的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课时又往往有限(一般为32或48个学时),因此在光电子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师往往重视光电子技术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该文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内容、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经验,研讨电科专业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方法。 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简介 光电子材料是指能产生、转换、传输、处理、存储光电子信号的材料。光电子器件是指能实现光辐射能量与信号之间转换功能或光电信号传输、处理和存储等功能的器件。自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在短短的50多年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经历了从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到半导体激光器、CCD器件及低损耗光纤的相继问世;从各种光无源器件、光调制器件、探测与显示器件的小规模应用到系统级集成制造实用化阶段;从大功率量子阱阵列激光器的出现再到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和光纤传感器的诞生。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并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需求的引导下,各种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层出不穷,性能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米及纳米级加工技术的成熟,新型的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异常活跃。纳米光电材料、光子晶体、超材料、表面等离子体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未来光电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当代信息产业与科学技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不仅应当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独立教学,而且应该作为重视工程教育的电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研究 2.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例如光电子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等,而且与实际应用结合精密,因此,本课程宜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安排方面,作为电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总课时应不低于32学时(2学分),理论课学时不低于26学时,实验课不低于6学时。 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光电子技术中的一部分内容,而目前国内关于光电子技术方向的参考书籍很多,其中亦不乏一些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经典教材,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安毓英主编的《光电子技术》[1],西安交通大学朱京平主编的《光电子技术基础》[2]等。虽然这些光电子技术参考书中或多或少都会介绍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材料与器件,但是,目前专门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的教科书却是少之又少,市面上仅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侯宏录主编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一书。加之,该书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深,基础浅薄的本科生很难驾驭。由此可见,对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新兴课程而言,设立统一的教材并不合适。因此,笔者建议该课程的讲授教师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自行编写该课程的讲义与课件。 2.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 按照电科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应该突出“工程”内容。传统的光电子技术教学中所重视的原理、定律与规律等内容,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要弱化;而传统光电子技术教学中往往被弱化乃至忽视的光电子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的相关知识,要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如此才能保证在有限理论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应用于光电子技术之中,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者建议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教学的章节设置按照光电子技术的章节设置进行。以笔者讲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课程(共26学时)为例,该理论课程共被分成了绪论(2学时)、激光原理与典型激光器(5学时)、太阳能电池(4学时)、光通信器件与材料(5学时)、光探测器件(5学时)、光电显示器件(3学时)与光存储器件(2学时)等七个章节,这七章内容基本囊括了光电子技术中光产生、光转化、光传输、光探测、光显示以及光存储等各个重要环节中最为典型的器件以及所用到的材料。另外,在每章内容的设置上,也尽可能突出“工程”内容,弱化“理论”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各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以及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简介。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中,向学生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与考试方式与参考资料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意义、内容、侧重点有一定的认识。在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简介中,重点向学生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与光电子技术的关系,并通过对光电子技术的概念、特征、发展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光电子技术以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激光原理与激光器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激光器的材料、结构与工作特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激光原理简述、典型激光器与激光器的应用。在激光原理简述部分,由于多数电科专业在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之前已经修过激光原理等类似课程,所以该部分内容为简略介绍的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激光的特征、历史与光辐射理论等知识点。而第二部分内容典型激光器是本章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该部分内容中,将依次向学生介绍固体、气体、液体与半导体这四大类激光器中的典型激光器的结构、特征与工作特性等知识。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半导体激光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的相似,在介绍完半导体激光器后,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与特征。另外,本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激光器的几种常见应用。 太阳能电池虽然是光电探测器中光伏效应的一种特殊应用,但是由于它在现如今光电子技术产业以及光电子器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被独立成一章。在第三章太阳能电池中,主要分两小节给学生介绍,第一小节介绍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了解当今能源资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研究与应用的迫切需求,然后介绍太阳能利用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特性等知识。 第四章光通信器件与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光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有源与无源光器件。本章内容共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介绍光纤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纤通信的定义,光纤的结构、导光原理、发展历史,以及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光纤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各类光电子器件以及构成这些器件的核心材料。在光纤通信中,最重要的器件当属光纤,所以,本节开始就着重介绍光纤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结构、原理、分类、特征参数与传输特性。然后,又将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其它光电子器件分为有源与无源器件两类,并分别介绍了这两类光器件中的代表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与波分复用与解复用器。最后,在本章结尾还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中其它几种常用光器件,例如光耦合器、光衰减器、光环行器等。 第五章光探测器首先介绍了光电探测器的物理效应、性能参数、噪声;其次,按照光电探测器物理效应的不同一一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外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与内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导、光电池与光电二极管)。教学的重心仍然放在对探测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特性等方面。 第六章光显示器件重点介绍四种光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与电致发光显示器。 第七章光存储器件主要介绍了现如今最常用的一种光存储系统―― 光盘系统以及其中最总要的器件光盘。 2.3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实验教学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并重点介绍理论课上讲解过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学时应不低于6学时,开设的时间最好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已对实验器件与实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定方面,既要保证与理论课程内容的相辅相成,又要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实验项目的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许多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已经将激光原理一课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激光器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再次引入激光器的实验内容,不仅消耗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实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下面跟大家简单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6学时)中的实验安排。 (1)实验内容:共包含六个实验项目,它们分别是:光控开关实验、光照度计实验、红外遥控实验、PSD位移测试实验、太阳能充电实验与光纤位移测量系统实验(每个实验1学时)。各实验中都应用到了一个或几个核心光电子器件,这些光电子器件基本涵盖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几类器件,例如光控开关实验应用到了光电探测器中的光敏电阻作为核心元器件;而红外遥控实验中用到了发光二极管光源与红外探测器等光电子器件。 (2)实验要求:以往的光电子技术实验往往重视现象的观察与定性分析,但经笔者调研,这种实验方法很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能力,因此,在对原有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改良后,笔者自行编写了实验的指导书,并在每个实验项目中加入了一些测量与定量分析的实验内容。例如太阳能充电实验,原来的实验指导书只是观察太阳能充电的效果,但是,在新改良的实验指导书中,要求同学测量不同光源照射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其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实验方式:分组实验,共同撰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考核方式:根据每位学生实验完成的情况与实验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 3 结语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科学的研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电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为电科专业学生提供着良好的就业竞争力与科研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内容的分析,讨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授课经验,提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中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教材选择以及理论与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教学内容博精兼备、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对该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博精兼备;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该课程作为专业先导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如何让本课程符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趋势的变化,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特色,让学生有所收获,并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指导意义,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要博精兼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概论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纳加工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大一学生来讲,理解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但是,如果将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则很难对该学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综合考虑课程总体结构,明确各个课程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在“广而博”和“少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可以形象了解专业概况,又能较容易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在教学中,部分内容可以选取专题讲座式教学,将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涉及到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应用作简讲,安排2个课时,使学生认识到该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而微纳加工工艺应重点讲、精讲,安排6个课时,使学生便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方向。重点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讲,对于概念、应用、发展前景等部分,重点讲应用,如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以实例为先导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能够学好一门专业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举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应用成果,或身边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本学科涉及到高新技术,可以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比较新且比较有趣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过程中应从简单应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术,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如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家绿色能源战略上的地位,微纳传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半导体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对于概念和理论模型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直观形象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生产录像等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将专题分派给几个学生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提前查阅和搜集资料,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最后由学生整理写成小论文、专题资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讨论,补充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训练了思维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的观摩,可以了解专业实践内容,这样更明确、直观,学生会有想动手的欲望。 3.正确理解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面向未来就业方向,横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知识,就业面广。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方便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选择学习有目标,更理性,使所学知识成系统,又不失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地高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反思 1.探索循序渐进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所涉知识面很广,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难以理解,推导过程涉及数理知识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将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这样学生将很难跟进,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循环上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关联性是系统层次之间普遍存在多样性联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结果是引来问题的复杂性,对学习产生难度。只有将层次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难为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兼顾教学艺术和学术水平 该课程的教学是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术性是该类课程的根本属性,没有科研学术做支持,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无法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注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与面向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侧重加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怀疑,懂得思考,设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3.启发创造性思维 鉴于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该课程除了介绍该专业领域内的常用理论基础,还需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部分内容要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为此要寻找知识体系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手段透过知识升华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求异思维、发现问题和发挥创造思维性的机会,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启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看起来多而杂的知识,当整理形成网络时,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多维立体交叉关联的事物,启发多维立体交叉式的思考。这种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视,多层次的重组,将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临界点”,这一点一滴的启发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三、结束语 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通过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大学知识不同于中学,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微电子以及集成电路等专业领域的具有扎实理论技术、较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不仅是促进专业与时代要求进行紧密贴合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创造更优专业学习条件与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现阶段的结构特点,围绕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就其有效实施对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实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电子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教学或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传统专业类似,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主要分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两阶段,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地方是:基于这一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课程得到增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及应用能力。 一、现阶段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结构基本特点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宗旨有了大致了解,在对专业建设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此专业的结构特点进行详尽分析。 (一)基础教育的重视。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结构来说,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是其一大特色,主要开设了高等数学、普物实验、英语和计算机文化训练等课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较广的专业,这样一来,在数学、物理以及英语、计算机等方面都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理论的强化。减少、缩短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在理论教学总学时减少的条件和前提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体现出强烈的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趋势,即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吸收效率,如对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指导的基础上,形成宽厚有效的专业基础。 (三)实践环节的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教学体系中为数不多的实践课时较多的专业之一,除了几乎每门专业课都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验课程之外,还会定期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训效果。这些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严格的科研训练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综合,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促使学生了解、掌握研究的整个过程。 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基础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从专业的结构安排来看,虽然具备了专业训练的条件,但是专业建设效果依然不明显,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理工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宽,包括了无线电物理学、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将其分为两个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选修相应课程。虽然这种培养模式比较有利于学生将来选择就业,促使其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但是从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都与电子信息工程或是电子科学技术,甚至和计算机等专业差别不大,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 (二)师资力量有限,硬件缺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算是新兴专业,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器件以及新技术层出不穷,有着扎实专业基础及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刚从学校毕业的缺乏系统教学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居多,师资力量有限,结构合理性不足。 (三)实验力度不足。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实训和实践环节来说,虽然占据了大部分课时,但是课程实训及实践的内容太过于单一,并且专业性及难度需要加强。从专业实验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是验证型实验,学生要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试验箱,进行连线、开电源、观察现象以及记录现象即可,完全没有设计型、研究型实验的项目或内容,尤其是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不够。 三、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市场发展的推动,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着力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但是从专业建设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专业口径过宽、师资力量有限以及实验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有效进行的措施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突出特色,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针对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建议结合各校的实际师资条件以及专业教学环境,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可能突出专业方向,如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或者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向的划分,强化落实相关实践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及应用性,促使实践教学能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应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构建独立有效的实践体系,确保实验场所硬件配置的有效性,尽量保证开放的时间;其次,还应加相应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转变考核测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还应明确实验教学具体内容,摆脱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引起研究型实验;最后,教学还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小组与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创造氛围。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在师资力量不是特强的情况下,建议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不分开,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就该专业课程建设或教学体会进行交流;其次,学校还应加大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技能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新兴的技术及设备进行学习和了解,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层次,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及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奠定师资基础。
林业工程论文:谈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 环境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新形势下非理工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走出了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以及工程技术协调环境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兴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括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防治以及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属于工科专业范畴,多设置在理工大学内。由于我国的环境形势呈现结构性、复合性、压缩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O多年内集中出现,所以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在农业、林业、综合性高等院校广泛开设。但是,这些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存在专业视野狭窄、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工程技术积累不足和专业氛围不浓等问题,影响了本科生的质量和就业。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原有的专业传统和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非理工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急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就高等林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2006年8月31日,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年,同志又强调,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年的建设,其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已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进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多数毕业生还只是“万金油”式的人才,哪方面的知识似乎都懂一些,但又都不精不深;有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生态学、水土保持等学科专业属于其传统优势学科。学校曾于1997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后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缺乏足够的工程学科支撑等原因而停招。2007年,学校审时度势,决定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重新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 目前,如何实现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全国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深化该专业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二、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对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以此为契机,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已初显成效。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就难以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也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冲破“一切妨碍创新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弊端”,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做法规定”,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和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名师讲堂、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等。 2.专业课设置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考虑了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设置了诸如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控制生物学、环境植物学、环境地学、林产化工污染控制、测量学、环境数据分析等具有高等林业院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使人才的培养既具有鲜明特色又方向明确。 3.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而这又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工程训练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导致的。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比重;同时,国家推行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强调了高等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际知名大学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方面的经验,在必修课中为学生安排了350学时的教学实验课(其中专业课教学实验84学时)和11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课程设计1周、环境评价课程设计1周、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习6周);在选修课中又安排了88学时的专业教学实验课和6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1周、环境数据分析课程设计1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1周、环境植物学课程实验1周、测量学课程设计1周);此外,还安排了不少于14周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时间,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适应性强和上手快的能力。 4.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本科学生在大学第三、四年安排了专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吸引一批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科学理论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的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与实验技能,熟悉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规划、管理方法。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知识,拥有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具有从事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呼唤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自己满意且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3。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几门专业课,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制定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合理的教学大纲。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且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必须是“真刀真枪”的实际的科研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为了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关,学院还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全过程监控和指导,重点把握好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3个环节,为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一套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 (五)教学队伍的专业化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态度对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一方面积极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以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年轻教师教学技巧的培训,通过“以老带新”和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学院教师的博士化率达100,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此外,通过建立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建设;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和发表教改论文。2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学校教改项目8项,有19位教师共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林业工程论文:简议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于林业工程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论文摘要: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本文从我国生态工作的不足之处着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林业生态概述 林业建设具有很强的经济外部性。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正处在由采伐木材为主向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的转折时期,随着六大林业工程的蓬勃开展,林业建设的生态补偿被提上曰程。 森林资源不仅向人们提供木材、纤维、燃料、维生素和药物等多种产品,更重要的是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储炭吐氧、减轻自然灾害、调价气候、孕育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以及具有医疗保健、陶冶情操、旅游休憩等社会功能。过去,在资源无价、环境无价的观念指导下,森林的生态效益未能进入市场,致使生态资本受损。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应是生态补偿的重要依据,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和参数,不同研究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异;有些搬用国外的标准,与我国社会经济现状脱节,出现以天文数字计的生态效益和无人买单的矛盾现象;同时,现行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GDP为基础的经济核算的制度以及干部考核标准制约了以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补偿,而且,巨大的生态赤字和有限的国力支撑决定了生态补偿只能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二、我国的生态补偿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机制不活。现在的保护补偿基本上全靠国家财政,不但没有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许多地方产生了依赖思想。生态保护补偿不能单靠==补贴,要建立补偿制度,健全补偿途径,完善补偿网络。 (二)后劲不足。要变“输血型”补偿为“造血型”补偿,寻找生态与经济、社会的结合点,采取有利于综合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措施,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使补偿区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三者共赢。 (三)科研基础薄弱。森林、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但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补偿。 (四)补助标准“一刀切”,政策不稳。补助应按坡耕地的土地产出率(单产)和农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将中西部划分为几个大区和亚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补偿标准。当然,还可根据区内的平均水平,细分补偿级;另外,在分区的基础上,分林种、草种、树种、配置方式确定种苗补助标准体系,并考虑农民育苗的管护费用。 (五)生态学效益与现行经济、社会条件缺乏有机的结合,使得生态补偿难以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之中。 (六)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薄弱。生态环境的优化要靠发展来解决,以发展来促保护,以发展来促建设。森林资源的保护要解决贫困问题,在补偿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变“输血型”补偿为“造血型”补偿,关注补偿地区的发展问题,使有限的资金更加有效,最终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环境财政”。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按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资金的安排使用,应着重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优先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作用明显的区域性、流域性重点环保项目,加大对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防治,以及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矿山生态恢复与土地整理相结合,实现生态治理与土地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采取“以能代赈”等措施,通过货币帮助或实物补贴,大力支持开发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非植物可再生燃能源,来保证“休樵还植”,以解决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燃能问题。 (二)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增收生态补偿税,开征新的环境税,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将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增加水资源税,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通过税收杠杆把资源开采使用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同时,加强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增强其生态补偿功能。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税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各项资源税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并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 (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与城乡土地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土地开发中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积极利用国债资金、开发性贷款,以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或赠款,努力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格局。 (四)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使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它们的稀缺程度,可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效应,积极探索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逐步推行政府管制下的排污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 (五)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都必须以法律为保障。为此,必须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工作,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应尽快制订《可持续发展法》、《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法》等,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对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科学、系统的安排。同时修订《环境保护法》,使其更加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环境污染整治法律法规,把生态补偿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六)确定西部生态补偿重点,突破领域。生态补偿点多面广,任务艰巨。西部生态保护与建设亟需在一些领域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生态补偿发展。应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以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和生态脆弱区为重点,把生态补偿纳入“十一五”规划,加强规划引导,提出各类生态补偿问题的优先次序及其实施步骤,抓紧研究制定比较完整的的生态补偿政策。 (七)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生态补偿的综合效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综上所述,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靠的扶持,逐步还清老帐,并承担公益事业所应承担的义务。从长远看,要规范补偿机制,科学地确定补偿标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和群众参与力度,采用税费和法律等手段,使得经营部门和个人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激发群众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前瞻性浅析的论文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 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针对这种形势,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公务员之家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其发展趋势是,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森林的多目标经营已成为各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水平,但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面临点和难点问题是:(1)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2)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3)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4)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5)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林业工程论文:分析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日益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而这些环境问题都与森林资源的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展森林环境的修复工作及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先后确立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对于加速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1 林业生态工程简述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1]。其目的是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时,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达到一种和谐、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发展关系。 2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简介 我国从基本国情出发,围绕新时期林业建设的总目标,相继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是对我国林业生产力布局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性调整,已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主要解决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建筑史上涉及范围最大、公众参与度最高性的生态建设工程,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为首任。计划建立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恢复保护性和生产性兼顾的人工生物群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态环境,扼制土地沙化和沙尘暴,同时生产出优质饲草饲料,发展畜牧业[2]。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工程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13个省的590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计划造林314亿亩,并对10178亿亩森林实行有效保护[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意义特殊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其规模虽然不大,但对首都乃至全国都极具意义。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问题。工程建设内容分为造林营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2]。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气候,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的“外交工程”。该工程目标是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2]。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是一项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也是以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为目标的骨干工程。该工程根据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在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形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2]。 3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成绩斐然,但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存在一些问题:(1)非重点区域的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较低,片面的纯林种植,“外来树种”引种少;树种结构不合理等。(2)森林覆盖率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3]。(3)“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由于传统思想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造成了人们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林业生态工程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为主,按照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经济体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1]。 结论: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现代林业和经济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门新的工程。它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进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林业发展的措施,其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林业工程论文:在林业工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以进一步发展进步,在林业工程进一步发展优化的今天,人们更加的注重对林业工程森林资源和实际环境的监测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将计算机有效应用到其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林业工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工程;计算机;措施 1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必要性 1.1粗放管理期待信息技术目前,大量的数据经过统计进行相应计算从而得到归纳的情况,是森工企业管理主要采用的模式。但此统计形式大多通过手工完成,某种程度上会有失误而引起不准确的结果。林木检尺管理中还是用尺杆检尺人工统计的方法,很显然会出现误差,而且对经济也有不利影响。 1.2企业经营决策呼唤信息技术以前森工企业的管理是人工统计和手工记账的模式,既消耗人力浪费时间又存在很大误差,但用信息技术就能把几天的工作量完成。并且从数据上分析,对一些具体数量产量的树种以及占不同单位生产比例的树木,手工记账是无法达到的。 1.3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模似仿真运用地理资源相关系统,森工企业叠加有关数字地图、森林中的制备资料等,形成了比较实际的的三维电子沙盘。给预防火灾、森林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现的环境,使不同方案之间对比清晰,真实再现了决策不一的场景。 1.4信息技术是减少管理成本的载体文件制定完成,发送到指定单位只需轻轻点击一下,而且收集相关资料的工作仅是关键词语的输入,无需查看文摘,剩下的事情让计算机完成。手工作业做这些是无法企及的。 2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2.1在森林资源管理上的应用在林业工程的发展中,会涉及到很多的植物种植,而对于植物的选择也要严格的根据具体植物的特点以及实际地区土质的情况,这项工作就会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比如对于林业工程造林区的可视图绘制,就需要有很多的人员和时间来完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林业工程造林工作效率的地下,也会加大造林工作的时间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而如果积极的引进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做好对区域可视图的规划制作,这就在很高程度上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关林业工程的造林人员可以应用计算机系统制作出的可视图清楚的看到区域内的生物体,实现对其具体种类特点的分析,以此正确的、快速的制定出游戏的生产及经营方案。并且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出的可视图来实现对生产经营方案有效性的论证。除此之外,计算机可视图系统可以将地区的实际情况做成地情分析图,以此方便林业工程工作人员正确的做好对林业工程的科学规划设计,以为后期的实际工作做好保障,最终提升整体林业工程的工作效率。 2.2在信息管理上的应用林业工程的信息涵盖有着非常广的范围,所以对其数据的有效管理有很大的难度,而对计算机系统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GSP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和采集,最后对采集到的信息实现分析统计以及计算管理,进而强化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应用效率。林业工程信息系统的技术处理,可以很好的降低具体的工程难度以及实现工作量,实现对林业工程数据的分析整理。比如可以有效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林业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按照正确的数据分析以及排序方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分析之后,实现对林业工程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并且可以按照有关的结果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更好的促进林业工程的工作效率。 2.3在绘图中的应用林业项目的工作,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对林业工程制图的设计,它是项目的指标,可以指导工程,保证工程的平稳发展,所以合理、准确的借鉴先进经验晒西安对制图的绘制是必不可少的,高质量的图形可以显示林业工程各个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也可以把重点放在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方向。如果选择传统的手绘制图方式,其有着很强的主观性,而林业工程的绘图过程又非常的繁琐复杂,所以要想保证林业工程的图纸实际规格以及高效的正确性比较困难。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之前传统手工绘图工作的困难,很好的减少了人的主观性参与,进一步提高了制图的准确性。而林业工程制图工作中对于计算机的应用通常包含有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添加绘图工具,与之实现结合使用,以此进一步提高林业工程的实际绘图质量,也很方便实现对施工图纸的修改,以此进一步提升林业工程制图质量安全。 2.4防止灾害上的应用林区林业工程的建设发展已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大小不一,其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草地资源。而树木的生长很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火灾以及病虫害等等因素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林业工程树木的高质量生长,所以做好林业工程的灾害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的树木其适应环境的水平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一些病虫害的影响范围,也就非常容易导致较大区域的林业经济损害。所以实际工作中为了很好的避免这一现象,林业工程的有关林业管理中心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优势,建设国防系统的可靠性,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增强林业工程的服务功能。例如,在一些区域性突发灾害的现象中,林业工程中林业管理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可靠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区进行实时监测,降低灾害风险。在构建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GPS系统、GIS的优势,在灾害多发地区集中监测。在这些方面做的工作,可以逐步提高林业管理的综合效益,扩大林业项目的影响范围。 总之,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林业工程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方便,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故而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的发展中,以此促进林业工程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滕轶 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林业工程论文: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在林区工作中开展了生态林业工程,生态林业工程对保护环境,预防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的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加剧了我国进行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与发展的迫切性。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为了21世界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通过森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林业工程作为林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利用科学技术,对林区进行科学的布局和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改善林业的经营方式,实现林业系统的高效、持续、稳定性发展。 1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忽视了市场信息的重要性,管理体制更新不及时 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匮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快的弊端,而生态林业工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持续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高额的经济收益,使得人们在片面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虽然已经大范围的开展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部门忽视了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没有及时的对林区进行技术改进,原有的管理体制也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林产品的销售模式老旧,导致生态园林工程的建设效果不理想。 1.2对生态林业的开采过于严重 林业是我国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近几年,我国林业整改势力稍缓,经济建设的需求又在不断增加,对林业的开采力度也在不断的提升。林业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严峻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抬高林产品价格,对林区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并且开采方式并不符合林区要求,对林区其他物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造成林区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 1.3法律规范落实的不到位,群众的法律意识薄弱 在生态林区的保护上,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由于林区多数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利,宣传条件有限,导致法律规范落实不到位,林区群众的法律意识薄弱,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另外,随着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国家的法律规范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造林方法,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都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保障。法律规范的不健全,致使林区的执法人员逐渐出现滥用职权,执法不公的现象,这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对策 2.1完善法律法规,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 法律法规是开展各项事业和活动的保障,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也不例外。因此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完善法律法规,使得法律法规符合当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互相监督,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权力过大的行为,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取得成绩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丰厚的奖励,而对于制约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对林区发展造成破坏影响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惩罚,严格规范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促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2.2借助政策引导,加强资金和技术的引用 政策指导是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保证,所以在进行生态林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要借助政策的导向作用,适当的放宽政策的优惠力度,相应的进行税收的减免,这样对地区的利益方关系的缓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增加资金的筹集渠道,可以采用金融融资和民间资本参与的形式进行。在资金筹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通过科学技术造林、兴林。在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进行改革时,要做好各环节的技术推广,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技术兴林的过程中,一线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政策补助,鼓励技术人员到一线进行工作和技术指导,提高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在科技兴林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技术的研发,加强技术管理和监督,确保科技提高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 2.3科学规划,提高造林质量 生态林业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耗资大、管理方式特殊的工程。因此在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前,要进行科学的规划,结合生态林业工程所在的区域,因地制宜的开展工程建设。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的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建设时要结合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做好配套工程的建设工作。再进行当地环境整治时,也要对周边的配套设施进行综合性的治理,防止受到牵连。因此,进行生态林业工程的建,是要根据当地的发展实际和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植被的存活率,推动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另外,在对生态林业工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要提高造林的质量。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土壤特征和气候特征,选择适应生存的树种,提高树种的存活率。在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中,还要根据工程内不同地区的治理方向,进行不同的选林、造林、营林。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作为林区建设的重要性工程,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重大挑战,因此加快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中,要充分的结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借助政策的引导,加大资金和技术的使用,根据林业工程实施地区的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造林的质量,推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作者:王斌 单位:淄博市周村区林业工作站 林业工程论文:新环境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虽然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较发达国家及整体经济增长仍有差距。因此探究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我们不断的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水平和高科技的人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是,人们突然发现过去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了,现在的空气不再干净,周边的树木越来越少。人们不再满足只是吃得饱这一个条件了,人们希望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沙尘暴连年侵袭着我们的生活,癌症经常光顾我们的生活。森林面积逐渐的减小,人们渴望过去那种郁郁葱葱的生活环境。所以,人们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于是人们行动起来了,大力开荒种树发展我们国家的林业建设。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我们的后代造福,是为了我们后代有一个美丽的环境。也是为了发展我们的森林方面的资源。 1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过去的时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社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使我们的环境建设与我们的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那么我们就能够发展的很好。经济与环境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态度。那么如何发展我们的林业系统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我们的树木,大家都知道树木一个资源,应用于我们生活中很多的行业里,比如我们做作业用的铅笔、本子还有很多很多。过去,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追求利益滥砍乱伐,甚至砍掉生长了数千年的树木来种田,种粮食。现在我们的粮食已经足够的满足我们的需求,人们会发现周边的树木变少了,鸟声不见了。环境越来越恶劣了,正在人们感到惶恐的时候我们国家大力举行林业系统的建设。希望可以弥补我们过去烦的错误,重新为了我们甚至我们的下一代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好的未来。但是未来是美好的,林业建设是不易的。现在由于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支撑管过各地的人们搞林业生态的建设,而且林业生态建设还没有成熟,所以国家准备在小地方进行试点。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进行试点,我们从中可以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大范围的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 2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的内涵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是,人们突然发现过去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了,现在的空气不再干净,周边的树木越来越少。人们不再满足只是吃得饱这一个条件了,人们希望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沙尘暴连年侵袭着我们的生活,癌症经常光顾我们的生活。森林面积逐渐的减小,人们渴望过去那种郁郁葱葱的生活环境。所以,人们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于是人们行动起来了,大力开荒种树发展我们国家的林业建设。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我们的后代造福,是为了我们后代有一个美丽的环境。也是为了发展我们的森林方面的资源。从过去的时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社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使我们的环境建设与我们的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那么我们就能够发展的很好。经济与环境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态度。近些年来,人们突然发现过去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了,现在的空气不再干净,周边的树木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恶化了,不仅是我们国家出现了这么严重的问题,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是这个问题。所以,整个世界都在思考如何把我们糟糕的环境治理好。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林业,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支持,例如建设三北防护林,解决北方沙尘问题;建设长江流域防护林,预防长江汛期洪水以及构建防护林保护水土资源,退耕还林政策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无不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提升着全国人民的森林保护意识。得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左右,人造森林面积更是高居世界首位。虽然凭借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相比较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3个方面:①总量丰富,人均资源不足,投入资金额度低,目前我国人均森林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匀;②群众林业意识存在偏差;③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差。林业建设从生产木材为重心转变到生态建设为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过去以发展经济为主,到现在发展建设保护环境为核心的林业工程,都是社会所需要的。 3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策略 3.1进行封山育林建设 我们在进行林业系统的建设的时候,我们首先会选择一个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尽量做到把我们需要进行种植树种的山封闭起来吗,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就是第一可以方便林业系统管理人员对正片区域进行管理,另外一点就是可以防止有些利益驱动者去偷偷的砍伐这些树木去卖钱。因为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树木是一个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开采的权利。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周边加强监控,还有就是树立一些警示语比如:严禁乱砍乱伐,烦伐树木犯法,一旦抓住严肃处理等等。同时在周边宣传保护树。的好处,砍伐树木将要受到的处罚等等。将林业建设的保护工作做到最好。 3.2高标准严要求,保障造林存活率 最后,加大建设生态林业的资金投入,转变发展模式。在生态林业的建设过程中,不论是管理方面,还是对森林种植方面,都应适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有了资金的保障,才能使得生态林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同时,要改变农村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多种经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目前,农村的林业经营水平过低,仅仅局限于林业木材这一经营模式,这显然还是不够的,不过,这也与政府的引导方式和资金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民凭借一亩三分地是很难拓宽自己的经营渠道的,还需政府多投资,或通过招商引资使当地林业能够多方式、多渠道地持 3.3以科教兴林为动力 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大的决策,也是有利于我们国家惠民的良好政策。可是发展林业建设除了需要国家的大力投资之外还需要我们国家去培养大量的这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花最少的钱来做最好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关于林业这方面的高端的人才和技术以及形影的高科技。现在来说林业建设是一个新的产业,我们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因为我们过去对于林业没有引起足够的兴趣,我们觉得种树需要什么指示储备呢,其实这个思想是完全错误的,首先一点就是林业建设需要种植很多的树种而且每种树种有他自身需要的环境、土壤、气候等等,还有注意什么时候施肥、灌溉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培养的。因此,大学有义务有责任去开设相应的林业方面的专业,为我们国家培养相关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大家保护树木的意识,扩大宣传。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还是老人,每个人都有保护树木的理念,当人们不再随意践踏草坪,不再随意的采摘话多的时候就是未来的曙光。 作者:吕美萍 吴佳立 单位:鄂托克前旗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要点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国谈论的火热话题。就我国而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各行业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不断显现,生态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根本所在,也是改变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现状的重要保障。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生态林业工程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关乎整个社会环境与生态发展,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准确把握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关键要点,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同时促进林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关键要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渐显现,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身体健康状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环境、能源危机不断显现,想要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这也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核心,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中,森林资源是其必不可少的纽带,可以为人类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的木材、副产品,还具有多样化的生态功能,比如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为此,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准确把握其关键点,将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落到实处,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1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1.1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促使林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尽可能大力发展林业,适当增加种植的树木、林地的面积,确保林地发展符合新时期社会生产、生态环境具体要求,“适时、适度”开发、利用森林,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在新时代下,大部分工业发展、生活用品都离不开植被,必须同时考虑生产客观需要、植被生长需求,否则将会出现资源紧缺现象,环境污染也会日渐加快,不利于林业的长远发展。换句话说,在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自然二者的协调发展,促使整个社会处于良性循环中。 1.2效益协调一致原则 就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来说,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生态经济发展速度,而这必须坚持效益协调一致原则。就协调而言,在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中,能够同时促进生态、经济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牺牲环境基础上,要使二者处于“协调、配合”中。就一致而言,是指林业资源、经济发展的可再生,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坚持“适度开发、积极种植”原则,为实现林业资源再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发出更多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林业产品,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 1.3生态工程技术配套原则 从某种角度来说,生态工程建设属于一种现代化建设,在技术方面一定要与时俱进,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其符合时展的客观规律。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生态建设已被融入多样化的经济理念,林业工程也不例外,想要促使林业、经济同时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工程技术配套原则,优化创新生态理念,比如对食物链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加以优化利用,为构建高效林业生态工程,提高其建设效果做好铺垫。 2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关键要点 2.1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思想,正确理解现代生态林业工程 就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而言,涉及到多个领域比如经济、社会,不能再采用传统生态学观点。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相关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生态经济思想,要站在生态经济学角度,从不同角度入手准确把握生态林业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全方位客观分析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根源上改善生态环境,促使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此外,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正确理解现代林业工程,准确区分现代林业、传统林业。在传统森林培育中,更加注重木本植物、环境二者的关系,注重木本植物种间、种内之间的关系,在提高林地整体生产效率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营。而这并不适合现代林业发展,一定要将二者区分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现代林业意识,准确理解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为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提供有利的保障。 2.2以政策为引导 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特别重视政策的引导。近年来,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国家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结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特点,出台相关的政策,进一步推动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维护好集体、个人利益。具体来说,针对生态林业工程,可以采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方法,但这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影响部分人员的切身利益。换句话说,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引导,以政策为引导,合理协调各方面利益,促使各方建设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政府部门可以构建关于生态林业建设的财政预算,出台多样化的优惠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通过不同渠道确保企事业单位顺利开展生态林业工程项目。 2.3推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的规范化 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构建相关的制度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完善当地已有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规范化,有效指导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要将其建设具体情况巧妙融入到对应的领导工业绩效考核中,使其充分意识到该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一旦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存在滞后性、工期被延后等,相关负责人员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当然,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也会给以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这就需要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的责任制,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责,使其清楚自身职责,将其落到实处,有效防止“权、责、利”模糊化,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2.4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做好总体性规划 想要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必须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在此过程中,必须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构建专项资金,保证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还要根据生态林业工程性质、特点,全方位分析其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将其灵活应用到工程建设中,要组织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生态林业建设技术,积极指导特殊植被栽培、种植技术人员,为构建高效生态林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动态监督施工现场,严格检查施工技术,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提高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质量。此外,还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建设区域具体的生态情况、经济状况等,明确该生态林业工程项目的总体规模、基本类型、空间布局,全方位分析当地的基本条件比如气候、水文,坚持因地适宜的原则,优化配置树种,优化调整树种结构,实现最优的工程布局;要综合考虑该地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效果,建设中树种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促使整个林业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更好地发挥自身具有的防护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还要做好配套工程建设,比如山地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提高当地耕地生产力,增加粮食产量,借助致富工程,提高林产品、林副产品等利用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保护好野生动物。 3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日渐加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等原则,结合生态林业工程特点,准确把握建设关键点,以政策为引导,准确理解现代林业与传统林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做好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工作等,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以此,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不断促进新时期林业向前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有效缓解日益加重的环境、能源危机,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作者:雷艳 单位:兰考县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强化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营林机制,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发现营造林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加强对于营造林的科学管理,促进其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林业工程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提出了建造林业重点工程的构思,希望可以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营造林的质量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一、林业重点工程的发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于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相继启动了17个林业重点工程,极大地推动了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对我国现有的林业建设工程进行了系统性整合,对林业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促进了我国生态面貌的根本性改观。这里对其中几个涉及面较广的林业重点工程进行简要分析。1.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是停止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的采伐,减少水土流失;二是大幅度调减东北和内蒙等重点林区的木材产量;三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对本地区的天然林进行保护。2“.三北”防护林级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护林工程:该工程涵盖了三北地区、沿海、珠江、太行山、洞庭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林面积达到3.4亿亩,对10.78亿亩的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3.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在土壤沙化、盐碱化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起到了良好的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效果。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是以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为目的,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构建相应的生态环境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5.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主要是通过提高林草覆盖率,解决首都周边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二、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策略 1.树立质量管理理念 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营造林管理中,不仅需要关注苗木成活率、造林密度等问题,还需要关注树种配置、生物多样性以及营造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其次,应该严格按照《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的相关标准,关注营造林的综合指标,确保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然后,应该立足实际条件,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措施,形成技术措施、规章制度、政策机制以及资金调控相互结合的管理体系;最后,应该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于营造林质量的动态管理。 2.规范质量管理方式 在质量管理中,应该依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提高营造林质量,实现质量管理目标。从目前来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营造林工程的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作业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一是没有重视对于营造林的整体设计,导致其布局和朝向不合理;二是没有对施工设计材料进行充分准备,缺乏相应的实地勘察,导致营造林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存在较大的偏差;三是营造林结构和层次单一,在布局上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对质量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做好营造林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质量隐患;应该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完善的营造林抚育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管理和林区巡查工作,关注林木的生长变化,及时清除死苗和不合格林木,并进行补种,切实保证营造林的质量。不仅如此,还应该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提高林木成活率。 3.规范质量验收工作 在对营造林进行验收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验收标准进行,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营造林工程建设完成后,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验收,或者没有按照质量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单位缺乏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没有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影响了营造林的质量。对此,应该加强对验收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引导其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按照《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及相关标准进行验收,对于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林地,应该及时登记上报,并要求建设单位进行处理。在验收工作中,验收人员应该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营造林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估,对验收结果进行准确记录,编制相应的验收报告,减少质量问题的存在。 4.重视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产品质量为核心,通过严密高效的质量管理,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与一般的质量管理相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预防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偏重于事后监管,忽视了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往往是在质量问题出现之后才去进行处理,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对此,相关部门应该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中,实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个人,强化全员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理,从营造林的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种苗培育、作业施工、抚育管理以及森林经营等多个环节,切实做好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林业主管部门而言,应该对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的建设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于营林工作的动态监测,重视现代科技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监管职能,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做好苗木的培育工作,在营造林建设中,通过多树种混交的种植方式,改善营造林环境,逐渐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减少营造林成本投入,提升营造林质量,从而实现利润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孟丽芹 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分析 1改进林业工程的策略 1.1选择高品质的优良树种 林业工作者在营林的过程中应当做好苗木的培育工作,增加林业基地的数量,并且规范化的做好基地的建设工作,增大苗木培育过程中的母树林的比例。此外,要积极地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以及手段以提高母树林的质量,落实好对幼树的抚育管理。 1.2选择造林整地 为了改善造林的环境条件需要选择好造林地。进行整地的环节能够有效的改进造林的立地条件,并且可以清理灌木杂草以及采伐的剩余物,提高地面的透光度,改进土壤的物理性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提升造林的质量,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1.3整地方式方法的选择 整地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局部整地以及全面整地。此外,局部整地属于垦造林地当中的一部分整地方式,主要内容是块状整地以及带状整地。而块状整地指的是将土地切分成块状而后进行翻垦造林的方式;带状整地是指将土地切分成条带状而进行翻垦林地的方式。而全面的整地指的是将全部的造林的土壤进行翻垦,一般用于平坦的地区。其中平原地区的造林方法又主要分为坑状、块状以及高台等,造林整地方式在山地运用的主要有穴状、块状以及鱼鳞坑等。 2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 2.1直接播种法 所谓直接播种法是指将树木的种子在林地间进行直接的播种而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播种方式能够提高种植的效率,主要适用于面积比较大,施工较容易的造林地。此外,直接造林法主要包括了三种播种的方法,包括:块状播种法,穴播法、条播法以及撒播法等。 2.2繁殖造林法 所谓繁殖造林法指的是通过利用现存的林业资源中的树木的干、枝以及根部等部位进行生根发芽,从而促使新的树木的繁殖,推进造林的进行。这种造林方法比较简单,操作比较容易,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提升了树木的生长速度,大大地缩短了树木的生长周期,从而促进母树原有的优良性状的保持。 2.3移栽造林法 移栽造林法是指将由种子繁育出的树苗进行直接地移栽,并且将其在所要造林的区域进行种植,提高了造林的效率。但是树苗在移栽之后会出现幼苗对环境不适应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强对树苗的管理和保护。 3保护林业资源的策略 3.1完善林业资源的保护机制 相关部门应从现实实际出发,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效率,并且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持续性,促使林业资源能够实时有效的顺利进行,制定与林业资源相关的保护政策以及相关的各项制度,从而促进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进行。 3.2加强对林区资源的控制 要大力提倡林权改革的政策,进行阿基听承包、转包以及出租、转卖等政策。应及时地关注责任山,提高林区经济操控开展的速度。充分地掌握林业地域规划的实施,对国家林业森林控制规则的改革要提高关注度,积极地创建出产权清楚,并且公司分离,以及促进责任与权力以及效益共同发展的林业资源控制方式。 3.3加大科学技术的使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同样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某些新研发的林木品种已经处在多元化的状态,丰富了林业的资源。所以,应贯彻落实科技兴林的原则,努力地发展处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品种,并且采用科学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4结束语 林业工程的发展以及林业资源的建设是紧密相联的,有利于国家以及生态系统的发展。此外,林业工程的发展也是促进林业建设的关键点,可以促使林业资源以及生态林业协调地发展。 作者:董哲杰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资金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业建设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涉及到林业建设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粮食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管理规定》、《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虽然规定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时的处罚办法,但没有制定相应的处罚条例,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这些法律法规也没有说明执法部门,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监管的随意性,使法律法规的职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1.2林业财政管理部门职能弱化 财政部门为了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林业工程资金通过财政渠道交付给林业管理部门,然后在由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分别设立账户,分散支付、储存以及核算财政性资金。财政部门拨发的资金往往经过多个账户中转才能到达用款单位,如果中间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林业工程资金的使用。而且有些用款单位多头开户且隐瞒不报,尽管林业局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撤销了一些不必要的账户,但是个别单位依然不向上级如实汇报开户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林业工程资金管理。 1.3擅自挪用串用林业工程资金 有些单位不顾国家相关规定,擅自更改林业建设内容和资金用途,挪用、滞留、超支、挤占置换林专项资金现象严重;有些相关单位为了解决资金困难等问题,违反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将林业建设专用资金用于发放工资或者用于其他建设等;有些相关单位利用林业工程资金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将林业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基础建设、文化福利建设以及生活购车等方面,挤占林业专项资金的现象。擅自挪用挤用林业工程专项资金,阻碍了林业工程的建设,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1.4用款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的资金投入,用款单位可用资金越来越多,资金管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这给林业工程资金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上林业工程单位多处于偏远贫困地区,引进人才困难,用人单位的会计人员存在基础不扎实、核算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管理。部分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执法力度不足,甚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编假数据、造假账、虚列支出等等。 1.5资金监督管理机构权责不明确 林业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自筹资金以及政策性贴息贷款等,所以林业工程建设资金受到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的监管,但是由于这些部门的职能各不相同,这就造成各监管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出现责权不明确的现象。各监管部门会根据自己所在部门的职责制定一些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制度,由于各部门职责不同,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在相同的林业工程资金问题上出现不同的判断。而且不同部门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标准不同,造成了重复性监督检查,增加了林业工程资金监督管理成本,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过程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相关领导没有意识到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重视林业工程资金管理,甚至挪用挤用林业建设专用款;二是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制度,部分单位利用林业资金管理制度漏洞挪用挤用林业建设专项款;三是林业建设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经费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一些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打林业建设资金的主意,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将收入与林业建设专项款挂钩;四是林业工程建设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财政比较宽裕,挪用占用林业建设资金,但是经济发展不好的地区财政紧张,人均公用经费低,从而出现挪用挤用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的现象;五是林业建设资金监督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林业建设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现象。 3加强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3.1转变观念,提高对资金管理的认识 一是让相关部门从思想上认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二是提高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并建立一套相应的责任制度,对违规挪用挤用林业专项款的单位和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追究责任;三是在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树立并强化效益观念,严格审核林业工程预算,把资金真正的应用到林业建设上去,把好林业建设质量关,并将林业工程建设的效益加入到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的评价标准中;四是强化法制观念,严格执行林业工程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认真核算林业资金使用情况,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追究挪用、挤用林业工程专用款的单位和个人,情节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树立法制观念。 3.2规范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管理 一是严格执行林业工程建设程序,保证林业重点工程质量,相关建设单位应该制定完善的项目立项和审批制度,禁止擅自越权和简化项目审批,对于对林业工程建设初步设计方案、审批制度、项目建议书等前期准备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予审批;二是严格审核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严禁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和建设地点;三是为了确保林业重点工程质量,应该从林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到项目招标、选择设计建设单位到项目完成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林业重点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定期指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施工单位进行跟班作业,保证对林业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一旦发现工程质量不合格,应立即进行返工,坚决反对浪费林业重点工程专项资金,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林业工程建设上,确保林业工程质量。 3.3加强资金会计工作,严格会计核算 一是要求用款单位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二是要求用款单位必须按照实际业务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按相关规定进行编制财务决算,保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会计信息的完整、真实、可靠,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诚信守法,坚决打击假账行为;三是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决算制度,按照国家批准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内容进行组织施工,严禁擅自变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内容。 3.4要加强稽查队伍建设 一是稽查人员要熟悉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掌握我国林业的基本情况和计划财务等专业知识,具备审计、稽查的基本业务技能;二是定期对稽查人员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业务和政治素质,通过重点培训《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分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相关办法,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处理问题能力,将管理工作推向崭新阶段;三是相关稽查部门应该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使用的检查,对林业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有问题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其进行限期整改,并对采用通报批评、停拨项目资金、暂缓项目审批以及暂停项目建设等措施,督促其进行整改,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作者:邬秀婵 单位:广东兴宁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林业资源论文 一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手段 1建立林业资源保护机制 有关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高效性与持续性,颁布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及相关制度,确保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实时、有效,并满足林业资源保护的多样性。会泽县应继续做好天然林的资源保护工作,稳步进行退耕还林工作,重视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会泽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矿业的繁荣,但是采矿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对此,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 2采取林业分类经营措施 在进行林业经营管理时,应坚持分类区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严管公益林,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确引导山区群众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速建设用材林基地工程,提升现有商品林资源质量,增加可利用资源数量。例如:会泽县应充分利用全县光、热、水资源,做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和以核桃为主的100万亩干果经济林及林下资源,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3加强林政执法管理工作 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严格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大林政管理工作力度,严厉打击滥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侵占林地等犯罪行为,控制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减少林地的流失,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同时,应加强林业法制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与执法水平。 4健全森林资源信息档案 当前,必须充分利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信息档案,使得调查成果直接为林业生产、管理与执法服务;同时,设立监测样地,定期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及时更新森林资源档案数据。 二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产业化发展 1林业工程的产业化模式 1.1合作经济组织+林户这个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为将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在相同的区域范围之内,各个家庭之间相互合作,从而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家庭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生产,然后通过经济组织进行产品的销售,同时还能够实时了解到销售的具体情况,这种生产模式比较适合使用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主要优势为投资成本少、经济效益好。 1.2企业+林户这一发展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 以林户生产为基础,实现订单式的生产。这种发展模式具备专业化较强的密集型生产的特点,林户根据企业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企业回收林户产品,并对林户产品进行再次加工,从而使产品升值,获得利润。由企业提供订单,林户根据订单来完成生产,这种方式降低了林户的经营风险,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1.3林业专业技术协会+林户在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之下 技术协会要对林户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等方面的支持,技术协会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林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 2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要想实现林业产业化 那就必须要实行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推行山林折股、收益应该根据股份分配制度,通过租赁、拍卖等经营手段,来达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目的,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生产经验的积极性,使得林业资源的经营逐渐朝着规模化与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2.2政府扶持林业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政府不仅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更要给予政策上的帮助,政府应该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各地的林业企业发展。针对各区域的林业资源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各地区的特色林业。 2.3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 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对于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林业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立足于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市场供求信息,通过所了解的信息规划林业生产的具体方向,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第二点,需要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对于林业生长相关的技术方法,注意要点进行指导。一方面可以确保林业生产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林业产量的不断提高。第三点,提供较为有效的销售渠道,保证林业产品销路的畅通,进而形成一个稳定良好的产业链。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的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林业工程的发展不仅在林业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林业资源以及生态林业的和谐发展。因此,林业工程的发展必须走永续前进的道路,真正实现林业资源管制、生态利益、经济以及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 作者:周发金单位:云南省会泽县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森林资源林业工程建设论文 1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1.1地理位置扎兰屯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南部,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8′51″~123°17′30″,北纬47°05′40″~48°36′34″。东以音河为界与阿荣旗相依,东南及南以金长城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龙江两县及兴安盟扎赉特旗为邻,西及西北以哈玛尔山和莫克河为界与阿尔山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接壤,北以阿木牛河为界与牙克石市相连。市境东西顶端直线距离210km,南北顶端直线距离160km,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 1.2地形地貌扎兰屯市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东麓、松嫩(辽)平原西侧,属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貌按照地貌形态和成因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4种地貌,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分布,构成了扎兰屯市地势变化的基本骨架。地形特点可概括为:境内绝大部分山体浑圆,山势较缓,河谷开阔,海拔高为248~1218m,平均海拔在700m左右。 1.3土壤条件扎兰屯市境内土壤水平性地带为黑土,属于松嫩平原黑土带。受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控制,海拔250~500m的东南部为基带地壤黑土,海拔500~800m的山地多为暗棕色土壤,海拔800m以上的为棕色针叶林土。扎兰屯市主要6种类型土壤,即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土壤厚度一般为30cm,谷地及局部缓坡地带土层厚度可达60cm左右,土壤肥力较高,物理性状和通透性良好。 1.4水热条件扎兰屯市境内的河流均属嫩江水系,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汇入嫩江。境内河流主要有雅鲁河、音河、绰尔河、罕达罕河和济沁河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音河、雅鲁河、绰尔河属嫩江一级支流,卧牛河、济沁河、根多河及库堤河等属嫩江二级支流,对调节嫩江水量、水质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境内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由入境水资源、流域内地表径流和流域内地下水资源3个部分组成,入境水资源不计入全市水资源总量中,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5.67亿m3。扎兰屯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较强,日照丰富,年日照时数平均在2434~2876h,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严寒干冷,夏季短而温热,雨量集中,春季升温快,秋天降温快,风向呈河谷走向。西部和北部地区属于大兴安岭东部林缘温凉湿润、半湿润林牧业区,东南部地区属于温暖半湿润农业区。年平均气温为2.4℃,平均年降水量为480.3mm,多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为123d左右。 1.5生物资源扎兰屯市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气候热量的空间变异相适应,自西向东依次是大兴安岭中低山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阔叶林。针叶树种主要有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阔叶树种主要有白桦、黑桦、杨树、榆树、柳树、山杨、柞树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榛子、胡枝子、山杏、绣线菊、兴安杜鹃等。扎兰屯市野生经济植物种类有维管束植物96科334属709种。其中,野生药物植物100余种,占全市植物种类总数的14.1%。扎兰屯市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约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主要有细嘴松鸡、貂熊、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47种。境内各河流、湖泊等生长各种鱼类46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隶属12科(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29种,占鱼类总数63%),其中,经济鱼类15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水生植物是芦苇。天然草场划分为5类,即山地草甸类草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1.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扎兰屯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驰名遐迩,远近闻名,是迄今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城市生态文明资源主要由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三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包括柴河风景区、浩饶山风景区、关门山风景区、秀水风景区、红光(断桥)风景区、成吉思汗旅游区、喇嘛山风景区等一系列景区,其中,久负盛名的柴河风景区为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柴河风景区地处原始森林腹地,这里森林茂密,水网如织,山峦叠嶂,动植物种类繁多,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神奇的火山岩地貌,使这一地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且草木葱茏,花草葳蕤,形成山、水、岩交相辉映、声、色、情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观。也因为这里拥有以月亮天池为代表的天池群以及月牙湾、月芽岛等月亮系列景区景点,因此,有“月亮小镇”这一如诗如画的美誉,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浪漫圆梦、休养心灵的极好去处,也是一处天然氧吧。扎兰屯市既具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磅礴的气势,同时,又具有江南水乡的清幽和俊秀,所有这些构成了比较丰富的城市生态文明资源,是扎兰屯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2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 2.1森林资源现状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生态建设和林业经营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扎兰屯市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据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结果,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其中,林地面积580108.0hm2,非林地面积287880.0hm2,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83%和33.17%。森林覆盖率为55.38%,林木绿化率为58.40%。有林地面积480722.0hm2,占林地面积的82.85%;疏林地面积1016.3hm2,占0.18%;灌木林地面积25158.0hm2,占4.34%;未成林地面积1119.1hm2,占0.19%;苗圃地面积216.6,占0.04%;无立木林地面积4286.2hm2,占0.74%;宜林地面积32112.4hm2,占5.54%;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35477.4hm2,占6.12%。 2.2森林资源分布特点扎兰屯市位于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东北部低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东南部丘陵区为农林结合区,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境内植物种类既有温湿树种和灌草植物,又有寒温性植被。又因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地形复杂,地带性植被与隐域性的草甸和沼泽植被呈相间分布。森林资源呈不连续分布。有林地共分布有31个植被类型,主要有:胡枝子柞树林、胡枝子黑桦林、杜鹃白桦林、榛子落叶松林、榛子白桦林、榛子黑桦林、榛子柞树林、草类柞树林8个类型,面积占全市有林地的79.66%,蓄积占全市有林地的81.09%。在各植被类型中,草类柞树林占绝对优势,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20.54%;其次是胡枝子黑桦林占12.38%。森林资源主要以天然林为主,面积485178.9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3.63%;蓄积量20862688m3,占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5.72%。 3森林及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3.1重点工程概况经调查统计,近年来实施的生态建设面积达到15949.9hm2。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工程面积324.2hm2. 3.2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135.9hm2,占三北防护林工程林地面积的50.67%;其他灌木林地面积182.4hm2,占8.1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1.7hm2,占1.86%;其他无立木林地面积881.9hm2,占39.34%。 3.3退耕还林工程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已形成有林地面积6392.4hm2,占退耕还林工程林地面积的47.86%;疏林地面积1.5hm2,占0.01%;其他灌木林地面积4069.2hm2,占30.47%;未成林地面积216.2hm2,占1.62%;无立木林地面积2675.9hm2,占20.04%。退耕还林工程中,退耕面积6589.5hm2,占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的49.34%;还林面积6765.7hm2,占50.66%。 3.4流域治理和其他林业工程完成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面积324.2hm2。 4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扎兰屯市1997年和2012年的森林资源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比较,分析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的动态过程。 4.1林地面积变化林地面积580108.0hm2,与1997年林地面积566188.0hm2比较,增加了13920.0hm2。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退耕还林工程中耕地造林面积6589.5hm2;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流域治理、其他林业工程在非林地中造林;实施公益林工程建设后,经过多年封山禁牧,在非林地中天然更新形成了有林地、灌木林地。 4.2蓄积量变化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1796404m3,与1997年为13856861m3相比,增加了7939543m3。通过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提高了林分质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显著提高。 4.3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针叶树种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落叶松面积增加较多,增加了9780.9hm2;樟子松面积增加了551.1hm2;云杉面积增加了5.0hm2。阔叶树种面积增加的有13个,其中:白桦面积增加较多,增加了38427.5hm2;山杨面积增加了2333.4hm2;杨树面积增加了5996.9hm2;榆树面积增加了1870.8hm2;新增加了海棠、山楂、蚕柞、槭树、水曲柳、杏等6个树种的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增加1576.1hm2。 4.4森林生物量增长变化分析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45m3,与1997年的平均每公顷蓄积量29m3比较,增加了16m3。平均每公顷生长量1.3611m3,与1997年的平均每公顷生长量1.0300m3比较,增加0.3311m3。平均总生长量650263m3,与1997年的平均总生长量472560m3比较,增加177703m3。 作者:郝世文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论文 一、我国的林业工程及其特点 (一)林业工程。林业工程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经济、社会等飞速发展的保障。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是十分的丰富,而且在建国初期,大规模的伐木使我国的林木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漠,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总所周知,森林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问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林木本身又能为我们提供各种资源。同时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不能一味的盲目去开发利用,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战略,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二)我国林业工程的特点。我国在林业的保护方面虽然开始的比较晚,但也展开了六项大型的林业保护工程,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三北”及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为我国建立起了大片的防护林,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防护林建设工程,为我国“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为这些的确林业资源的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当地林业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天然保护林工程,是我国投入最大的保护林工程,为我国建立起了大量的保护林,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林业资源,改善了我国的气候。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常年的耕种使土地的肥沃程度、对水源的涵养能力、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对气候的改善能力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降低,退耕还林还草使土地的调节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针对京津等国家心脏地区的风沙问题提出的针对性方案,极大的改善了国家心脏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减少了当地的风沙天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针对野生动物这一人类的朋友作出的保护方针。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我过林业资源不丰富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丰富了我国林业资源。并且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林业工程的监测与控制。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的监测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为的去监测林业中的空气湿度等数据都比较繁琐,而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只要一次架设好技术设备就可以在电脑前只管的观察各种数据。在林业工程中各种化学数据,水压、弄度等进行检测时也可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减少了人们的劳动量,方便了人们对林业的监测以及各种林业数据的研究。 (二)计算机技术在林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中的GPRS定位以及监控系统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利用GPRS对非法的林业资源入侵进行监测,并对其位置和面积进行统计,有利于林业工作人员对这些土地的再次种植。同时可以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做出规划和记载,能够准确的控制对林业资源的开发,防止采伐过界的现象出现。能够更好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三)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绘图中的应用。林业绘图在传统的林业工程中全部都是由手工绘制,绘制过程及其繁琐,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而绘制的准确度却没有办法得到保证,而且在林业发展的后期也不方便对绘图进行修改,往往一改就要全改。而计算机技术却可以及其方便的进行林业工程绘图,利用图形影像工具、GPRS定位系统、计算机绘图软件等进行林业绘图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绘制出林业工程绘图。而且准确度极高,对于后期的修改也及其方便,完全消除了人工绘制的缺点。而且随着各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绘图技术只能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准确度越来越高。 (四)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灾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林业工程发展中,林业灾害对其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其中包括病虫害、火灾等。其中病虫又是出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不能直接全部铲除,否则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崩溃。怎样使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平衡,又不对林业工程的发展造成破坏,就可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并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测,能极快的对林业灾害做出反应,极大的减少了灾害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五)计算机技术在控制非法入侵破坏林业资源方面的应用。非法入侵林业资源,对林业资源进行非法的采集破坏,这种非法行为时有发生。为了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传统林业中一般会组织大量工作人员在林区进行巡视,耗费了大量人力却不能极好的抑制非法采集的产生。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实时的对林区进行监控,在发生非法采集时能在短时间确定非法采集的地点,并对其做出处理。促进了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 三、如何更好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林业工程 (一)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及开发力度。为了更好的在林业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林业工作人员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力度,在数据处理、三维图形绘制、监控设备等方面的开发都会更好的将计算机应用与林业工程。 (二)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准。为了在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技术,要相应的提高林业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准,使计算机技术在林业中能得到正确的应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林业工程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对我国的林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只会更加广泛,更好的促进林业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作者:蒋禹单位:吉林省无线电监测站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一、林业重点工程概况 1.1退耕还林工程 1999年9月,区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6年底结束,累计完成造林任务0.4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0.21万hm2,荒山造林完成0.22万hm2。生态林总面积0.41万hm2,经济林总面积0.02万hm2,分别占造林总面积的95.4%和4.6%。1999-2002年,区划调整前,区辖区总面积为52km2,2003年,市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区辖区总面积增加到309km2。区划调整前省、市下达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指标为0.04万hm2,只占工程总指标的9.2%,而区划调整后上级下达工程建设指标为0.39万hm2,占工程总指标的90.8%。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区区划面积的加大,赋予了退耕还林工程更大的活动空间。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2012年底市、县联合自查结果统计,区退耕还林工程面积保存率为100%,退耕地还林苗木保存率为92.5%。 1.2三北防护林工程 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始于2001年,截止2012年底累计实施完成省、市下达指标0.24万hm2,范围涉及四镇四个涉农办事处69个行政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7%。其中属集体权属(荒山、荒滩、荒地等)的营造林面积为0.16万hm2,占造林总面积的66.7%;属个人权属(耕地)的营造林面积为0.08万hm2,占造林总面积的33.3%。根据市、区两级政府有关林业工程要和市“创建”工作紧密结合的要求,从2004年以后,三北防护林工程除兼顾山区绿化外,更加注重了郊区绿化,包括道路、近河堤等地类逐步的纳入了工程实施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实施以来,进入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的道路、近河堤绿化折合面积约0.02万hm2,占总体造林任务的11.1%,有效的改善了城市周边的环境,为全市“创建”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1.3天然林保护工程 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任务较少,仅在2008年和2012年分两次下达区天保工程人工造林0.02万hm2,截止2012年底已其全部完成造林任务并通过了上级验收。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1荒山造林保存率差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对荒山造林和退耕地造林国家补助政策存在较大差异,造成群众对退耕地造林热情很高,而对荒山造林少人问津。荒山荒地又大多属于村组集体所有,同时由于立地条件、地处偏远等原因,即使村组集体造了林,也无力进行有效管护,造成荒山造林各项指标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统计,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苗木保存率只有32%左右。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虽然不区分退耕地和荒山,只执行一个标准,但是,国家规定的单位造林投资标准仍然和现实相差甚远,造成了有些村组贷款造林,这样就加重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财政负担。 2.2郊区林木管护难度大 区属市三个城区之一,市区22.4km的北坡段全部位于辖区境内,沿坡居住的市民量大,单位众多,加之近年来北坡公园、代家湾生态示范区及“农家乐”的建立,使人流往来更加频繁,给坡面林木管护及防火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2.3陡崖绿化步伐缓慢 市区北坡段经过多年绿化,除罗家塄、福临堡、北坡公园、代家湾示范区及蟠龙坡头等几处节点植被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外,其它地方仍给人一种黄土裸露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陡崖没有绿化。据粗略统计,北坡段陡崖大约有三十几处,其中高度超过10m的陡崖就有十几处。代家湾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曾搞过陡崖绿化试验,栽植了约100m2的迎春花,由于代价高,无法大面积推广。 三、建议 3.1实施专业队造林,确保工程质量 区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以来,专业队造林所占比重并不大,据统计造林面积只有约0.06万hm2,只占全部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的9.5%左右,而且大部分为荒山造林。通过近年来的观察,这些造林地块苗木保存率等指标普遍高于村组造林地块,这说明一点,就是实施专业队造林是一个解决荒山造林难度大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被外县区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3.2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确保造林成果 建议在市区北坡段成立专门的林木管护单位,具体负责该区域的林木管护工作,护林人员由各行政村推荐,镇街部门审核后报区林业局备案,由区林业局统一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工资发放和管护效果直接挂钩,以增强护林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3.3积极探索陡崖绿化模式,提升市区整体景观效果 对市区北坡段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搞清陡崖分布、高度等基本现状,制定具体绿化措施。选择适生树(草)种,在局部地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成本,全面推广,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北坡的整体景观效果。 作者:唐颖单位:省市区林果技术推广站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品牌营销问题 一、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现状分析 1.农业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力度不均。现阶段有部分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还主要是依赖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声誉的自然传播,由于企业不注重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造成了农业企业品牌营销较难进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感知的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会忽略农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牌。这就给农业企业的后续营销宣传造成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效果。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影响到了农业企业进行品牌营销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状况陷入恶性循环。但是在生活中,消费者也能够罗列出耳熟能详的农业企业品牌名称,比如金龙鱼、北大荒、阳澄湖等,这说明有些农业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还比较成功,这些知名品牌形象为企业的营销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且也为消费者选择产品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参考。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在消费者心中,农业企业的品牌形象还是偏少。从农业企业的角度来说,农业企业的知名品牌形象相对于农业企业的数量来说,也是偏少的,特别是中小规模的农业企业不是很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 2.农业企业品牌定位有待加强。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定位比较模糊,较少能够针对不同需要的消费者提供不同层次的产品或服务,这种情况可能会让农业企业失去较好的潜在需求,浪费较好的营销机会。农业企业的粗放型品牌定位可能会让消费者感觉到没有针对性、吸引力和归属感,从而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农业企业品牌的较低认知度和忠诚度,进而影响到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从而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增加农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进而提升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效果。现阶段,也有部分农业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定位,比如阳澄湖大闸蟹就会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等级的产品。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业企业的品牌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3.农业企业品牌延伸利用较好。现阶段品牌形象塑造较好的农业企业都开始延伸企业的品牌,农业企业一般通过开发新产品或者引入其他的系列的相关产品进行品牌延伸。农业企业通过品牌延伸可以很好地利用已经拥有的品牌资产,给农业企业的新产品营销带来较大的溢价。这充分说明了农业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鲁花、金龙鱼等品牌都将品牌延伸到了油类的所有产品,这对于公司新产品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品牌的延伸和利用,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农业企业只有在维护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否则过度延伸就会有损品牌形象,从而让农业企业得不偿失。 4.农业企业品牌资产意识不足。农业企业品牌资产方面的讨论主要聚焦于农业企业涉及兼并重组时,对农业企业品牌资产的价值评估。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品牌可以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而具有现实的价值,特别是著名的品牌,其无形的品牌价值可能超过企业的有形资产。品牌资产作为企业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较多从事基础产品生产的农业企业品牌通过与产业链下游的农业企业品牌进行品牌联合,从而利用品牌联合效应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这样既提高了农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提升了农业企业的品牌资产和价值。还有农业企业在涉及企业兼并重组时,农业企业价值的评估较少关注农业企业的品牌资产,这样的资产运作容易让一些老字号品牌消失。现阶段,农业企业在进行兼并重组时,特别是与外资相关的兼并重组时,农业企业的品牌资产意识不足,从而使一些老字号的农业企业品牌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甚至消失。由此可见,农业企业品牌资产意识不足,不仅会让农业企业的价值评估不合理,而且也会让一些老字号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消失。5.农业企业品牌关系还处在萌芽状态。品牌关系主要涉及品牌与品牌、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品牌等关系类型,但是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依然是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现阶段农业企业较少关注品牌关系,对于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有部分农业企业通过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实践,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于农业企业品牌的认知度,加强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但是农业企业较少针对某一层次或者某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进行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所以说农业企业品牌关系的处理还比较粗放,处于萌芽状态。至于品牌关系的其他内涵,比如品牌与品牌、产品与品牌等关系,大部分农业企业处理品牌关系还尚未涉及到以上领域。这主要跟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整体层次相关,但是品牌关系在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引起农业企业的关注。 二、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作用 农业企业品牌营销可以给农业企业带来诸多好处,对提升农业企业的知名度、竞争力、整合能力、农业产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 1.提升农业企业的知名度。农业企业通过建立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并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进入消费者的视线,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同时,也会引起农业企业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关注,比如竞争对手、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等。农业企业的这些相关利益者对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关注,自然就会提升农业企业自身的知名度。 2.提升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农业企业在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化过程中,必定会对产品或服务注入更多的元素,比如科技创新、形象设计、营销渠道等,这就在整体上提升了农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层次,具有更多的企业特色,从而增强企业的多元化与差异化能力。农业企业的多元化与差异化能力又可能会强化农业企业的品牌能力,从而形成品牌发展的良性循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提升农业企业的整合能力。农业企业通过品牌营销构建自身的品牌力,这种品牌力在农业企业相关的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发挥其影响力。这一方面体现了农业企业品牌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给农业企业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现阶段,农业企业的实力正在加强,并已经呈现出农业龙头企业的强势发展劲头,中小农业企业百花竞放的良好发展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农业企业很有可能迎来兼并重组的发展阶段,这更能体现出品牌营销提升农业企业的整合能力的作用。 4.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企业通过品牌营销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竞争力以及整合能力等。这一方面会给农业企业带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从而农业企业可能会加快规模扩张和区域扩张;另一方面会给农业企业带来产业链延伸的机会,从而农业企业可能会加快产业链的整合。这两方面带给农业企业的发展机遇,能够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 5.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企业通过品牌营销增强自身竞争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同时,能够带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户的生产水平,从而给农户带来经济实惠,提升了农户的收入水平,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特别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营销,还能够带动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发挥农业企业的区域特色优势,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6.保障食品安全。农业企业通过品牌营销,建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形成企业的品牌资产,对企业有较大的自我约束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农业企业投入越多的资源能力建立品牌,就会越关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否则品牌投入会因为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而功亏一篑。如众人皆知的“三鹿奶粉”事件等,说明知名品牌出现产品问题后具有很大的风险,从而就会约束这些知名品牌的所有企业重视产品的品质,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尤其要重视产品的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农业企业品牌营销,一方面形成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与激励,从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安全产品;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也给消费者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在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这种知名品牌的指引作用更加明显。7.提升农业企业的业绩。农业企业进行品牌营销的直接原因和最大激励就是品牌营销能够提升企业的业绩。如果品牌营销不能改善企业的业绩,农业企业就不可能重视品牌营销。品牌营销可以发挥农业企业产品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从而扩大农业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空间,降低产品的固定成本,这样既增加了每单位农业企业产品的利润空间,又丰富了农业企业的利润来源。虽然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也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相对于品牌营销的收益来说,增加的成本可能只占一小部分。因此,我们说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能够提升农业企业的业绩。 三、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影响因素 在诸多行业中,农业相对来说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农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环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农业企业也具有其他类别企业的一般性。影响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因素众多,比如农业企业的资源能力、农业企业的市场导向、经营环境等。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农业企业的资源能力。品牌营销对资源能力的要求较高,农业企业进行品牌营销需要给营销部门配置较多的资源。品牌营销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财务成本等,农业企业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与财力作为保障,其品牌营销就会空心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品牌营销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还涉及到农业企业产品的品质,供应链的协同保障能力等,这就更加突显了农业企业资源能力的重要性,因为资源能力会影响到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农业企业的资源能力对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的影响非常深远,可以说是基础性与决定性的影响。 2.农业企业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其实就是反映农业企业对于市场的态度,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企业会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从消费者的角度指导企业的运营,故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企业,其品牌营销也会较好。反之,如果农业企业的市场观念淡薄,就会出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那么农业企业就会忽视企业的品牌营销。因此,我们认为市场导向对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营销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企业的市场态度、市场理念等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也是决定性的和深远的。 3.农业企业的经营环境。由于品牌营销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支撑,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法治执行方面还比较欠缺,市场中存在一些品牌仿冒等有违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特别是农业企业由于涉及到一些比较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的法治意识比较淡薄,假冒伪劣情况较为严重,对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构成了一定的困难,这给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所以说,农业企业的经营环境对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农业企业的产品类型。产品类型对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农业企业提供的产品可以包含在较多的分类概念之中,比如快速消费品、日常必需品、鲜活产品、食品原材料等。对于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农业产品,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与其他类别的一般企业的品牌营销类似,但是如果原材料类型的产品,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则应该有所针对性。另外,具有农业企业特色的鲜活产品则需要根据产品的季节性和特殊性等对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由此可见,农业企业产品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会影响到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 作者:马中超 丁宇 李文胜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基地建设发展 中国农业应尽快从当前的小农经济模式下转变为有限的大农业经济模式。内外贸一体的集约化私营农业群体的出现将成为我国开放以来第二次重大突破。拓展国际蔬菜市场,引导国内市场消费趋势。建立蔬菜、良种、育苗基地将成为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快马。 中国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绝对多数。农业经济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中国农业的经济结构如何调整;种植结构是否符合中国的特点和能否顺应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趋势;农业产业结构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并能尽快与先进的国际农业产业结构接轨。 济南一品实业有限公司1993年从事蔬菜生产加工以来的实践证明,蔬菜生产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蔬菜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30倍,与粮食进出口相反,差距大,蔬菜的种植出口不仅可为国家创汇,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山东作为蔬菜大省,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在全国均为第一。中国仅2000年一季度就出口47万吨,增长13%。随着入世和韩国、日本及欧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蔬菜行业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这主要取决于蔬菜生产的特点,从种植到加工、出口,蔬菜等作物的优势将在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举足轻重。 事实上,国际、国内饮食结构的调整决定了蔬菜业发展的主基调。无公害、新鲜蔬菜已成为现代人一日三餐的主要食品而不是副食品,温饱型的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小康型的主食结构已从肉蛋型发展至奶茶型,这证明了人们的饮食已经符合时展的趋势,若我们的产业政策不符合当代人们饮食发展的趋势,将被现代社会所遗弃。欧美市场超越我们较多,中国生搬效仿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不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政治的角度,都是站不住脚的,也将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要把“度”的问题把握好。如何看待欧美市场、学习欧美市场、效仿欧美市场,我们要走符合中国社会特点和中国特色蔬菜发展的道路。 亚洲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蔬菜消费市场已超市化、商品化、品牌化,各种新鲜和保鲜蔬菜加工制品,大宗蔬菜的产品初加工、包装也达到相当的水平。而无论品牌、品质、品种还是新鲜程度,其要求并非我们不能达到,但他们从育种、育苗到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已形成系列化,产业化。从加工技术、包装方式、运输、仓储、销售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体系。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方面的因素,在种植结构的调整中就会多走弯路、延缓我国发展的速度。因此,必须找到一条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产品结构又适应中国农业现状和规律的农业经济道路。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经济的未来与我们经济的未来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在中国即将入世的今天,农产品如何从农业科研、良种培育、育苗及推广、种植结构及大面积推广方面符合出口标准,从商品生产、初级加工、产品市场化、商品化、最后达到品牌化、市场化、规模化方面下手,形成一个符合中国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良性循环。从一品公司几年来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拓展来看,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质量和新鲜度、包装上档次。对我们来讲食用的黄瓜长一公分,短一公分的价格都一样,而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只认同它们要求的规格,长短一公分都将减少它的市场价值,甚至失去其市场价值。我们要在蔬菜品种选育、优种、加工技术、保鲜处理、仓储运输方面紧跟国际市场。提高包装的水平与现代化,如环保型、拆叠式、可重复利用的包装等。 2.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天品牌、未标明生产厂家或生产者的蔬菜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市场既公平又残酷,一流的品牌、稳定的加工质量、企业的信誉,将成为市场的主基调。中国蔬菜产业市场化和商品化,还要有一段短暂的路程,但已为时不远,3年至8年内中国将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蔬菜专业市场,中国的沿海地区成为相连的经济作物带或蔬菜作物带,这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旋律。 3.建立有序、有益、有节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才能保证人世后的中国农业驶入高速公路。一是有序的原则,二是有益的原则,三是有节的原则。从国际、国内蔬菜市场发展的趋势看,两者既存在联动的市场关系,又存在相对独立的市场关系。十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开放受中国原有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如我国农业曾提出以粮为纲,广积粮等,使我们在国际经济大家庭中仍处于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农业经济状况,而改革开放的20年来,国家农业经济政策经过适度调整,又逐步与国际农产品市场靠拢,具备了相互联动的农业经济形态。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经过近10年来的调整,已成为中国的蔬菜大省,在为国家出口创汇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仅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樱桃西红柿3年以前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为每公斤70元至80元的价格,现在国内市场价格已每公斤20元至40元,试想一下8年至10年前的中国市场,大众是不可能接受这种高档蔬菜的,当然,市场之所以能接受,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国大众收入的增加及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即将加入WTO,绝不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那种封闭的农业经济模式,而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借鉴和促进的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节奏就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跷跷板,只要我们适度把握好这个跷跷板的节奏,中国农业的经济调整才会赏心悦目,走向一个平稳、安全的高速公路。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战略上的方针和战术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是两回事。 根据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初级阶段的特点,先以外保内,推进中国农产品种植系列化、专业化、加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后以内为主提高加工技术和包装水平,拓展国际市场的农业经营主导战略方向。根据一品公司在近10年来对农业产业的思考和具体经营实践来分析,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扬长避短。山东是中国的蔬菜大省,而在10年前农民对种菜仍是小学水平的时候,我们若想以高科技的农业、加工技术改造我们的农民是极不现实的,也只能造成欲速则不达。以一品公司的主管品种“一品大蒜”为例,临沂种植的苍山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一品大蒜的基地就是全国最大的大蒜之都金乡。从外贸企业的推动试验,大面积推广到现在的商品化阶段,经过15年的时间,形成了几十万人的种植队伍,数万人的加工大军,这是金乡大蒜能出口海外,在国际大蒜原料市场占主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金乡县在济宁地区经济和农民收入走在前列的保证。随后又涌出许多大蒜产地,周边县区形成的大蒜种植优势、加工优势、出口优势大都是短期的,但金乡形成的优势却是周围区域的基地无法比及的。#p#分页标题#e# “益都椒”是一品公司经营的又一品种,因为这种红的不太辣的辣椒以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而出名,益都即现在的青州(原名山东益都),但大家不要以为它的产地在山东益都,而产地实际在山东的平度和胶州,为何国际市场要“益都椒”,是因为益都与韩国辣椒产区在地理位置上很相近。韩国和日本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真正发展起来的是与益都地理位置相近的平度胶州。从此例可以看出政府对一个产业要抓住机遇,否则就会稍纵即逝。当然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种植基地的建设,离开公司(尤其规模较大的私营进出口实业公司)+农户+政府行为的模式,是很难形成一种品种系列化、规模化、既符合出口加工标准又能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基地的。当然适时抓住机遇,培养和塑造一个品牌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要想在加入WTO后调整中国的农业结构,必须注意循序渐进的方针,农业战略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策略,而且不可朝三暮四,搞短期行为。必须考虑: 1.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中应从精放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增长方式。只有有序地增长,才能避免无序地竞争。 2.我国农产品相对与需求慢半拍。有力地支持农业种植企业、农业加工、出口企业、农业技术企业,农业外贸企业须采取公司+农户+政府行为的模式。以实业公司为中心,而不是以过去的外贸公司为中心,调整单一的对外贸易思路,这种单一的外贸在国际贸易中心的优势,随着入世的到来,优势以属强势之未。 3.有步骤地提高蔬菜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序、有益、有节地尽快大力发展农业的专业化基地,形成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经济作物专业种植基地和区域性的初级加工、仓储基地,加适合国际市场的大蒜、辣椒、牛蒡、芦笋已形成了部分专业化的地区就不要盲目扩大跟风。大白菜、萝卜、洋葱、甘蓝等大宗品种,改良后属主力品种加大推广力度,特种蔬菜(叶类蔬菜、无土栽培蔬菜、菌类等),特种经济作物,如特色玉米、豆类等,一旦山东、上海、福建、广东的沿海地区形成分门别类的农业经济作物带,中国的经济就会到朝阳之时。只有在种类、数量、产地上有相当规模和梯度的时候,我们的农业经济才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不能仅靠中国地大物博的先天比较优势,还需努力取得后天的综合优势。 4.培育中国农产品的优质品牌。坚持在中国农业产业国际化的同时培育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从一品公司从事农业产业方面的经验看,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是保证企业不衰的关键。 5.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着力点应转向农业科技进步,特别是良种产业。要进入国际蔬菜市场就必须有符合国际蔬菜市场的品种,我国现有的大部分蔬菜品种品质差,不耐贮,种植品种单一,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后期及收获期管理差,初级加工落后,造成了许多蔬菜种类无法走向国际市场。要解决好这一点就必须首先解决品种引进、选育改良、消化及繁育、推广工作。建立符合中国土地种植条件的育种、种苗基地就变得更加迫切,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将是一句空话。同样,我们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经济结构要尽可能地采取拿来主义的方针,缩短我国农业种植及结构调整的进程。因此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的种苗基地是当务之急。 6.加强农产品市场专业化。依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农产品应从农业产后部门向产中和产前部门顺序推进。(1)产后方面: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精加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效用,增强竞争力,增强生产者的收入。(2)产中方面:必须在品种上不断改良和提高,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取得强大优势。(3)产前方面:从土地、化肥、农药、水电、农膜、气象、水文来考虑。 7.政府要建立一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长期以来,国外发达国家对农业采取补贴、支持的政策。而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采取了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国家不仅没有给农民以价格的支持,反而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让农业支撑工业发展。有关专家认为,在WTO框架下,农业竞争力要提高,上述政策就必须改变,要建立一套对农业完全支持的政策。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价值链优化探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当今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运作模式。在农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价值链已经很难符合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传统价值链的不足和缺陷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价值链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价值链带来的不足,促进了农业企业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农业企业传统价值链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分析,然后详细探讨了电子商务对农业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最终对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优化策略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价值链;优化 一、引言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各行各业中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所以说一个企业为了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势必要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完善,企业的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就包括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在农业企业中,传统商务模式下的价值链更加注重分工的细致以及实物资源的分配,依靠人工手段等传统方式实现企业的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传统的商务价值链逐渐的显示出一系列的弊端,比如说价值链过于冗长、内部多层管理结构过于复杂以及各种价值活动协作性不强等,这些弊端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农业企业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该农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被淘汰。电子商务价值链的出现能够通过电子手段以及信息工具等将企业中的各个价值点进行紧密的整合,从而形成一条高效的价值链。因此,在现阶段中,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价值链的优化策略已经成为众多农业企业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二、农业企业传统价值链中的缺陷和不足 (一)农业企业的价值链过于分散和冗长 我们都知道,农业企业传统商务模式下的价值链中的实体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部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参与农业企业价值链的企业或者公司数量都会有明显的增加,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网络甚至会包含着多个供应商或者承包商,这些供应商或者分销商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农业企业的价值链增值活动中。农业企业为了有效的解决工业社会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容易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一般会选择制定一些比较分散和冗长的价值链,这些分散、冗长的价值链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过长或者过于分散的价值链却造成了农业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明显提高。 (二)农业企业价值链中的各种价值活动缺乏充分的协作性 在传统的商务模式下,农业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其信息的交流比较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制,所以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缺乏,进而影响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有的农业企业中甚至会出现生产部门、采购部门以及销售部门等独立工作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农业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对市场风向进行准确及时的把握。作为企业内部的采购部门来说,如果不能与企业内部的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进行准确的沟通,那么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采购过量或者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存压或者运转失灵的现象,最终阻碍了农业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农业企业价值链的内部多层管理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商务模式下农业企业价值链过于分散和冗长不仅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数量增多有关,同时还受到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影响。在这种商务模式下,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充分不仅会造成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性比较差,并且还会导致农业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呈现出一种多层金字塔式的局面。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受到时空的限制,那么为了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充分性,企业内部就不得不增加更多的管理层,管理层的层次也就会相应的增加,长期发展下去,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就会形成一种多层金字塔式的局面。这种多层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容易造成企业的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以及面对市场变化时做出的反映比较迟钝,种种现象表明多层管理结构最终会制约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使农业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处于劣势。 三、电子商务对农业企业价值链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能够有效的缩短农业企业的价值链环节 电子商务在农业企业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将买方与卖方进行紧密的结合,商品市场由之前的有形市场转变为无形市场,并且开始朝着世界各地扩展。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农业企业价值链中一些不重要的环节或者机能也都逐渐的消失。比如说,传统商务模式下农业企业运行过程中一般需要中间商或者贸易商,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应用,这些中间商和贸易商就会逐渐的消失,电子商务能够有效的取代中间商和贸易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对于中间商和贸易商来说,一些专业行销公司、专业物流公司等企业会逐渐的兴起。电子商务的出现缩短了整个农业企业价值链中批发商和分销商形成的价值链,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成本,为农业企业的发展赢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电子商务能够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电子商务在农业企业内部的应用能够实现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从而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组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方式相对之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应用明显的优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保证农业企业在平时的运行过程中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及需求做出及时的反映及判断,促进农业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能够实现企业内部营运集成系统的增值 当今社会中,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够进行信息交流,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范围也就意味了农业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契机。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在农业企业中的有效应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获得了极大的缩短并且农业企业获取新技术新思路以及新工艺的速度和效率也获得极大的提高。通过电子商务,农业企业与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还可以取得更为高效以及密切的联系,这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及时的了解市场的动态变化,从而针对市场的变化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四、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深化政府对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毫不夸张的说,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受到政府部门的推动,在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深化政府的主导地位能够有效的保障电子商务发展方向的合理性以及有序性,实现农业企业制定最佳的价值链。因此,为了有效的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政府部门应该为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制定一套完整的规划,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制定总体规划时应该注意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相关政策相结合,保证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坚实的政策以及制度作为保障。第二,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政策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以及法律制度能够进一步规范和调节电子商务的行为,虽然我国在现阶段中已经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政策保证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保护力度还有待提高,所以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应该对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制度保障,从而促进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更好发展。第三,加强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管力度。监管力度的加强能够有效的避免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违法行为的出现,保证农业企业电子商务朝着规范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第四,加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教育,培养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专业化人才。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知识以及技术的普及和宣传,保证农业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深厚的人才资源作为保障。 (二)合理改善和提高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 为保证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还要对其发展环境进行改善和提高。一般来讲,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主要通过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造物流中心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的改善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在我国现存的农业企业中,大多数农业企业都没有自身专门的官方网站,这些企业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时一般都依靠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但是这种宣传和推广方式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所以为了保证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中,我国应该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每个农业企业能够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对自身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其次,完善的物流配送环境能够促进电子商务的稳定发展。可以说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物流作为基础和保障。而要解决农业企业的物流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农产品物流中心进行建立和改造,包括农产品的储存以及运输等。其次要对农产品的物流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最后就是要培养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保证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对农业企业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作为一个农业企业来说,如果要想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有效的管理自身的价值链、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那么在进行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时就必须与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保证电子商务模式与自身的发展相适应。就我国目前的农业企业发展状况而言,虽然电子商务的模式比较多,但是农业企业在选择电子商务模式时却比较盲目,结果导致了所选择的电子商务模式不仅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而会严重阻碍农业企业内部的结构建设。因此,农业企业应该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通过不断的创新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模式,保证自身电子商务服务的合理开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阶段中,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农业企业中,电子商务与企业价值链的结合能够有效的降低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以及营运集成系统的增值,使农业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穆肇南 单位:贵州商学院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信息化论文 一、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及信息化建设项目特点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虽然有种种的困难和不利因素,但是只要从项目管理组织上重视,确保项目管理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项目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并根据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特点,充分做好企业流程再造和项目需求分析,科学编制项目进度,就能最终保证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进度和成效。 作者:孙淑君单位:浙江滕头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履责分析及建议 本文作者:彭超1杨皓森2张照新1作者单位: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武汉大学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贡献 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894家国家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中已经有99.2%的企业建立了企业质量管理制度,90%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HACCP等质量认证,69%的企业通过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用于质检、认证、检疫等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支出非常多并且逐年增加,2009年支出总额已经达到50.43亿元。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实践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控制面源污染,节约农业生产资源,为农业节能减排做出了很多贡献。2009年,“三废”排放达标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经达到862家,合格率达到96.7%。很多企业通过了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花大力气进行农产品产量环境建设,还有部分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如,好当家践行资源友好型发展、山下湖珍珠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等。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障员工福利方面的贡献 农业产业化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农民工提供了很多符合劳工标准的就业机会。2009年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270万个,聘用的季节性临时工68.09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临时工年平均工资为8190元,大大高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很多企业还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多种方式,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条件。如,吉林敖东“以人为本”保障员工就业福利,不仅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同时保证员工实现自身价值。2.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努力近年来,很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和外向牵动等多种形式,实现强村富民、村企共赢,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中粮(烟台)公司在烟台蓬莱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并成立烟台南王山谷投资公司,联合烟台当地3个镇13村集体和1980户农民组成烟台南王山谷葡萄生产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集中建设973.3hm2标准葡萄种植园,成为中粮长城高端葡萄酒的原料供应基地。 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要履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劳工福利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5大社会责任。然而,根据对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的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识不强。为了更好地反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笔者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进行了研究,据调研数据统计,2007~2009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78家,从中选取6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总的情况统计如下:2007年,只有两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能够意识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社会责任的企业仅有一家;能够意识到“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责任的龙头企业还是只有一家。两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能意识到“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没有一家龙头企业意识到“保障劳工福利”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重要的社会责任。2008年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的一年。一方面,农业部强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有更重大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2008年底,深圳证券交易所明确要求纳入“深证100指数”的上市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的规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与此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发出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这一年,沪深两市社会责任报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6家。其中,能够意识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社会责任的企业有9家,能够意识到“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责任的龙头企业有15家,16家龙头企业都能意识到“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仅5家企业意识到“保障劳工福利”是重要的社会责任,意识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龙头企业数量达到4家。200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淡化。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有关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规定以鼓励为主,没有强制性要求。沪深两市社会责任报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仍然是16家,其中能够意识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社会责任的企业有6家,能够意识到“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责任的龙头企业有13家,有14家龙头企业能意识到“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有3家企业意识到“保障企业员工福利”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重要的社会责任,意识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龙头企业数量为3家。 政策建议 数理经济学分析表明: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付出的努力,随着社会责任需求弹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产品价格需求弹性的增加而减小。目前,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环境缺乏硬性约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着一个竞争性很强的市场。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市场制度建设可以增加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为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意识提供外部环境。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可以增强龙头企业竞争力,为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意识增加内在动力。此外,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识较强,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更倾向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推行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可以作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制度的起点。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社会责任方面的制度建设,扩大强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范围,工作的起点可以从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开始;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发地履行社会责任;三是,农业产业化负责部门应主导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为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供参考的标准;四是,外向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其产品出口遭遇外国社会责任标准提高负面影响的时候,应当在争取国内企业缓冲期的同时,组织国内企业积极提高自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五是,加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增强信息透明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促进消费者“用脚投票”,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来自市场的动力。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文化建构研究 本文作者:张胜荣1,2金高峰3作者单位:1.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经管学院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1CIS与企业文化 1.1CIS简介 CIS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将企业、机构的经营理念、精神宗旨等文化系统和哲学思想,通过全员的行为表现和整体的识别系统传达给社会公众,促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机构产生一致的理解、认同和接纳,从而为企业、机构树立良好的形象,并支撑企业、机构更好地发展。CIS又包括理念识别系统、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MIS)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经营信条、企业使命、目标、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文化、企业性格、座右铭和经营战略(包括生产和市场的各个环节的经营原则、方针等)的统一化。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S)是指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具体执行行为于操作中的规范化、协调化,以便经营管理的统一化。BIS对内包括规章制度、生产经营管理、职工教育、敬业精神、操作技巧、行为规范、生产福利、工作环境、废弃物处理、研究开发等。BIS对外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公共关系、促销活动、流通政策、商品及广告商、融资借贷等金融手段的拓展、传媒渠道及传播面的开拓、社会公益性或文化性活动等。视觉识别系统(VIS)是指纯属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的统一,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递形式,是系列项目中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最直接的向社会传递信息的构成部分,包括基本设计、关系应用、辅助应用三个部分。基本设计包括企业名称、品牌标志、企业象征图案、企业宣传标语、吉祥物等;关系应用包括办公器设备、标识牌、建筑外观、衣着制服、展示、陈列等;辅助应用包括样本使用法、物样使用规格及其他附加使用等。 1.2CIS与企业文化 CIS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CIS将内隐的企业文化,统一并且系统的外化出来,在企业内外进行传播。CIS与企业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2.1CIS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与企业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及行业特点、竞争特性等密切相关。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基本内容是企业精神、经营战略、管理理念、经营目的。虽然企业文化与CIS有共通之处,突出表现在MIS上,但MIS不能反映企业文化的全貌。BIS中行为规章制度部分是有形的,而企业文化是无形的。 1.2.2CIS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企业文化是企业构建CIS的基础。企业文化为企业CIS提供了思想条件和创造了氛围,为CIS提供了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的保障,给予了CIS文化的载体。CIS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MIS是企业理念文化的体现,BIS是企业行为制度文化的体现,VIS是企业物质文化的美化。CIS的实施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 2农业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改革开放后,农村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农业企业出现了多种形式,发展了一大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但是在农业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9年的“咯咯哒”问题鸡蛋事件、2010年的海南“毒豇豆”事件、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2012年的“皮革奶”事件等。导致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前,诸多农业企业虽然在表面上讲企业文化建设,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不足。 2.1农业企业文化建设在MIS上存在的问题 2.1.1社会责任感不强。问题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体现了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社会责任感得缺失必然会反映在企业文化的理念建设中。由于整体理念存在问题,导致很多农业企业往往注重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忽视了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侵害消费者利益。 2.1.2脱离实际。目前,不少农业企业的文化理念脱离实际,企业理念建设没有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盲目的效仿,或者是根据龙头企业来进行模仿,或者是将一些大话和套话照搬成自己的企业理念,只得其形不得其精髓。部分农业企业认为MIS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一直使用,因此不注重对MIS的完善。部分农业企业受制于地方政府行政指导干预,将行政指导作为自己经营管理的理念,不能有效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使文化建设成为空谈。 2.2农业企业文化建设在BIS上存在的问题 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农业技术推行和农业行政执法的科学合理,对农业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农业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业绿色标准未能全面推广,严重制约了农业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建设,也导致农业企业制度文化存在各种问题。 2.2.1管理制度混乱。不少农业企业的制度建设单纯为建设而建设,不能联系企业实际情况,照搬照套,在管理制度建设上不全面、不系统,不能将制度细化和规范化,难以发挥制度效应。 2.2.2员工培训教育滞后。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而农业企业员工素质偏低,农业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推广受制,企业理念建设的贯彻实施难以进行,使得企业BIS建设成为纸上谈兵。 2.3农业企业文化建设在VIS上存在的问题VIS是企业文化建设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感官的方面。目前,农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在VIS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3.1VIS设计缺乏个性。农业企业由于产品种类多、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的VIS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农业企业VIS设计也趋于同质化,中小型农业企业的VIS设计往往是对大型企业VIS设计的仿制。 2.3.2对VIS设计成果未能加以有效保护。许多企业在进行VIS设计后都有过被仿冒的经历,而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被其它企业恶意抢注屡见不鲜。 2.3.3忽视了传播媒介。农业企业进行VIS设计,往往只是简单的标准化,忽视了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在形式上不灵活。 3CIS模式下农业企业企业文化构建 3.1基于MIS的农业企业企业文化构建 3.1.1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农业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大利润,农业企业所有的活动也正是为此而开展的,企业要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三效共赢”的企业使命,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设计上不能脱离这一根本目的。农业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打造以“绿色文化观念”为核心的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制度法则、精神面貌等方面树立正确的理念。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将企业目的观、质量关、人才观统合起来设计企业理念。 3.1.2要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特点。农业企业经营理念要符合农业行业特点,符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出不同的侧重点。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经营目标。因此,农业企业的MIS建设要根据客观情况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农业企业的经营战略要基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和行政法规,但不能简单将行政指令作为自己企业理念,忽视了自己本身内在的企业文化。 3.2基于BIS的农业企业企业文化构建 3.2.1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度文化规范建设。强化农业企业内部行为识别系统的制度规范,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种规范。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发挥协同效应。统一的业务规范能使企业员工业务水平,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随之提高。企业的业务规范主要从生产安全规范、生产操作规范、营销规范和服务规范着手。其次,要建立本企业的农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特别是农业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各类农产品从技术标准到生产工艺流程,到包装、保管、运输等方面,建立一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再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农业企业要建立针对不同部门,不同文化基础的员工建立起多层次,全面可行的员工教育培训体系。 3.2.2加强企业与外部的沟通。农业企业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公关体系,重视与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的关系,完善对外公关制度。特别是要与媒体建立长效良性互动,及时给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邀请媒体参观访问,通过媒体了解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消费者需求和意见。另一方面要多举办或赞助社会公益、文化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将MIS外化宣传,成为企业有规划的外部行为识别制度。 3.3基于VIS的农业企业企业文化构建 3.3.1凸显个性。在VIS的设计中,农业企业名称、标志和标准色等方面既要简易,并富有个性,也要名实相符,不要刻意追求名称好听、好看而使公众对企业经营范围产生误解。企业名称一般具有民族性,农业企业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VIS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的设计上可以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蒙牛的产品统一采用绿色标志,将象形与汉字书法和企业产品相结合,既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 3.3.2不断更新发展。农业企业的VIS设计要能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及时更新。VIS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不代表其一成不变,应该在原有的VIS上继承和发展。如当农业企业开始国际化之路,就需要对企业的VIS进行更新,配合其国际化战略。或者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MIS进行了完善,此时VIS也要跟进配合。如伊利集团根据MIS调整成功进行了品牌升级,对标识进行了调整。 3.3.3注意传媒媒介的特点。农业企业的VIS设计应该针对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多方案配套。针对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进行动态设计;针对平面媒体如报刊杂志则要采用核心标识做为重点的静态设计;广播媒体则要着重对能通过声音传播的VIS要素如企业名称、产品名称等进行丰富设计。 4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农业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各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必须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基于CIS的建设企业文化是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的整合,可以明确企业理念,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整体素质,统一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能更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运营效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技术革新状况与策略 本文作者:韩学忠胡情祖祝玮胡华明余必强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农业局 一、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一)同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相对滞后 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高达70%至80%,我国仅为30%至40%,而江西省更低,真正具有规模的转化率不足20%。这些事实说明,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绩效比较低,创新过程存在许多障碍因素。全省农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当大,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大有可为。 (二)同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之初比较,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中国加入WTO后,相对落后的中国传统农业受到了发达国家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的挑战。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竞争亟需提高。在市场竞争需求的推动下,全省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体已逐步由政府转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决策管理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农产品只有在科技含量上高人一等,才能在市场竞争上胜人一筹,农业龙头企业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创新,降低成本,优化产品品质,才能增强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玉山县江西三清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例,企业起步阶段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初级农产品、贴牌产品,消费对象是旅游团购和机关单位购买,主要是开发本地名特优农产品,由于资源和市场有限等原因,很难进行规模化生产,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为了做大做强企业,几年来,公司每年都从企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002年拿出科技创新资金50万元同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合作,共同研发从红薯渣中提取《高活性膳食纤维技术》,2004年拿出36万元,同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用于研发红薯营养全粉技术。2008年拿出60万元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引进安吉白茶、金观音等茶叶新品种,推广标准化5000亩茶园建设。目前企业拥有的专利有3项:①高活性膳食纤维;②红薯营养全粉;③速溶葛粉。企业由自主研发创新到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对人才使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先后采用兼职、讲学、科研顾问的方式从科研院所引进高级技术人才9名,采用送出去的办法,企业送出技术骨干30名到科研院所、学习充电,通过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之路。同时公司设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茶叶研究所等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创新。目前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在全国大中城市设有分公司、办事处配送中心15家,建立销售网点3500多家,设立专卖店8家,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三)政府扮演角色得到有机转化 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包办一切逐步简化为提供服务,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政府转变为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新思想的产生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有机结合。政府应以市场机制为推手,逐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投资者和受益者。让农业技术创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迅速成长的增长点,优秀的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使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从初级农产品加工到具有核心技术的,以自主创新为发展方向的战略转型。 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虽经变革,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这一制度下的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即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完全受政府行政手段的支配。政府依据资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增长的瓶颈制约,以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配置。同时借助行政手段为核心的农业推广网络将技术全面推广。这一制度在基础性农业技术推广上行之有效,但伴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始演变为市场行为,成本与收益以及市场竞争寻向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暴露出以下问题。1.技术供给的激励结构不合理,现行的农业创新制度不能有效地促使科研机构、企业及科研人员对变化的技术需求作出积极有效地反应。从而造成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和社会研究资源无法转向农业技术创新,造成技术供给的滞后和短缺。2.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不能及时联姻。现行技术市场未发育,无法利用市场这一信息沟通渠道。 (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决策者对农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受计划体制思想影响,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决策层还未能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农业龙头企业自身而非政府,因而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要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的重任只能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只有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技术创新,才能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农业生产者形成群体规模,最大程度地利用、集成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把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民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发展现代农业要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认识到强化技术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阻碍江西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①资金缺乏;②信息来源不畅;③技术开发成本高;④缺乏技术开发人员;⑤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⑥缺乏完善的技术市场。 三、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主动开展技术创新 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应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龙头企业应根据需要,密切跟踪本领域科技发展国内外动态,积极寻求科技信息,根据市场需要主动开展技术创新;要积极主动地与科研院校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同时,龙头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之间也要加强技术合作,共同提高发展能力;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想方设法提高人才待遇,为人才开展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同时通过与科研单位开展联合创新,设立教学试验基地,选送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深造、吸引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来企业工作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二)政府导向与推动 政府部门虽然从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中解脱出来,但也应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个正确认识。政府部门应从。培育技术市场,国家加大对企业科研项目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对科技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建立技术中介机构,帮助企业聘请专职或兼职科技人才,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先进单位给予奖励,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帮助贷款及贴息,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通过以下政策与措施的引导推动,省农业龙头企业必然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以产业链为主线,通过推进科企联合、科企嫁接和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等多种形式,在主要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领域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生物质产业等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领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大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促进全省农业经济工作上一新台阶。 总之,技术创新必然促进企业新市场的开拓,提高产品质量,丰富创新产品类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技术创新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纯利润的贡献率在逐年提高,必将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管理教学体会 一、教学内容上,大胆改革 1.坚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地方特色。专业课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及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内行研究编写的集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于一体的教学依据。但从目前来看,教材内容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内容繁杂。大学专业课本中的章节,高职教材全有,涉及内容面面俱到,成了大学教材的缩写本。二是资料落后于时代。这些教材都是几年前编写的,引用资料年代久远,有的已落后了,甚至在教学理论上也过时了,如有关计划经济的内容就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理论,作为两种经济的对比也不必过于繁杂。三是教材内容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农业企业管理》教材的编写是立足于宏观大范围,全国各地一致性的内容,没有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改革的力度做具体的讲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以“教材”为本,把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二是注意“筛选”,及时补充更新,并注意与课本内容的衔接。 2.坚持以本课程为基础,注重各专业课程间的相关性,体现本课程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管理》是管理类专业中-f-I重要的课程,又是各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讲解时,如果只讲解《农业企业管理》的理论,而不注重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应用,将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以启发式、提问式的形式使学生不仅学习《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同时也要明确知道这部分理论基础是哪门课程中哪种理论、哪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各课程间的相关性。如预测决策分析中,“资料”以《统计学》课程中的原理为依据而获得,以《技术经济学》课程中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用《农业企业管理》课程中的理论进行总结。这样一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认识,体现《农业企业管理》课程的综合性,也巩固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 二、教学形式上。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的最重要的环节,是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的理论准备。但是,高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除珠算、财会等一些技能之外,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应注重这一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当前的政策及经济理论界的新观点相结合。比如,将《农业企业管理》产业结构这一知识和目前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界提出“以畜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新观点相结合,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结合了实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理论是为实际服务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是枯燥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农业企业管理》产品成本费用这一知识的讲解时,可结合农村实际工作中“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分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同时,也把理论界提出的“费改税”的观点讲给学生。 3.精心安排学生实习,做好实习安排和指导工作。结合理论知识适当安排一些市场调查、参观及参与企业生产等活动,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参加这些活动,比如在农村工业生产过程组织这一理论教学中,结合我院组织在华圣集团进行实践实习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华圣集团的发展、产品生产线及组织管理过程,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写出“华圣集团产品生产组织过程之我见”,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讲解、调查、专题讨论相结合传统的教法造成学生参与意识差,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素质教育,解决的办法就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调查、专题讨论结合起来,使教学方法达到灵活、精巧、新颖。首先,由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专业知识,把学生引入门;其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专题,进行调查。第三,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调查任务,写出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情况和专业知识的特点,确定讨论的专题,开展研讨。为了学好《农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笔者常常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时间,要求学生针对农村经济中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如农民负担、农村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环保等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展开研讨。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加内容,精心引导。培养学生课外专业阅读能力及专业写作能力为了使学生理解、加深、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要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特别是理论界的一些新观点,而这些不仅需要教师翻阅大量的报纸杂志,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增加阅读内容,对经济专业的学生布置一些《资本论》、《经济学》等专业著作的阅读。要求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多翻阅各种杂志,如《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农村经济探讨》、《陕西农业科学》等优秀期刊,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结合了政策实际,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思考、写作专业论文的能力。 五、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文字性极强而逻辑性较少的课程,讲解起来比较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必然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对《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应力戒繁冗、芜杂的废话,应该具有悦耳的语言,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生动的形象,富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更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普通话教学,这也是语言艺术性的内涵。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职工素质分析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1.员工素质 McClelland首次提出素质概念[4],随后,Boyaztis、Spencer、仲理峰等国内外学者都对素质概念进行了各自的界定[5-7]。这些学者的共同观点是,素质应由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社会角色、知识技能等五维度构成。员工素质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方面。国外学者提出员工素质对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成熟,员工素质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加[8];国内学者认为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9];李书玲、韩践等认为员工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10]。孙建华认为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11] 2.农业企业员工素质 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企业员工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1)受教育程度较低。员工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且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1],在企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专或本科员工很少[12];2)忽视教育,放弃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学习,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13-14];3)依赖传统经验,在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提高专业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阻碍极大[13];4)重视实践,轻视理论[15];5)求稳求安,不愿冒险[15],缺乏团队意识、协作精神[12];6)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缺乏应付国际市场的基本素质,网络营销、跨国营销能力较差[1]。员工素质偏低给农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能力低、市场占有率低[2],给农业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在市场上缺少强有力的竞争能力。韩海斌和田建华认为,造成员工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企业重资历、轻能力的意识根深蒂固,论资排辈现象普遍存在;员工培训投入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团队协作、市场竞争意识等基本素质,缺少对员工的思维和观念的培训。[12]虽然农业企业员工素质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成果甚少,且所有研究皆是定性的描述分析,缺少定量的实证分析。 3.工作卷入 Lodahl Kejner[16]最早提出工作卷入的定义。之后,Saleh,Kanungo,Lawler Hal,lPaullay,Alliger Stone-Romero等学者也对工作卷入进行了各自的界定。[17-20]但相比之下,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赞同Kanungo[18]的观点,认为Kanungo对工作卷入的界定更精确,即将工作卷入视为个体对工作的心理认同的一种总体的认知(或信念)状态。有关工作卷入影响因素的研究,Brown认为职业伦理认同、自尊与工作卷入有显著相关,而成长需要强度、控制点与工作卷入的关系不显著。技能多样性、反馈、任务重要性、工作挑战性、任务复杂性等都与工作卷入有显著相关性,员工在工作中参政议政的程度和上级对员工的认可程度与工作卷入具有显著相性,工作卷入与人口统计变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21]周文霞和李博认为组织职业生涯与员工工作卷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2]虽然工作卷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研究对象上看,目前仅局限于护士、教师、律师,且他们不属于农业企业的员工,即以农业企业员工为对象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还没有检索到;从行业上看,缺少针对农业行业的研究,这就使得工作卷入的研究,缺少了一般性。 4.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关系 龙立荣,方俐洛认为企业通过开发员工的人力资源,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改善,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卷入程度。[23]刘雯清提出企业通过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来加强员工素质教育,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卷入度。[24]任霞,孙红的研究表明,加强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可有效提高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卷入程度。[25]但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余琛认为,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使高素质人才层出不穷,产生了职业高原现象,进而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卷入程度。[26]本研究赞同上述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即员工素质越高,其工作卷入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本文假设:H1: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Brown把员工素质中的动机、社会角色和知识技能等维度列为影响工作卷入的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动机和知识技能与工作卷入关系显著,社会角色与工作卷入的关系不显著。[21]基于Brown(1996)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假设:H2: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中的工作动机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H3: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中的知识技能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H4: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中的社会角色与工作卷入不具有相关性。刘雯清认为企业通过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员工的个性特征和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卷入度。[24]考虑到农业企业与国内其他行业企业同处在一个大环境下,因此,可以推断如下假设:H5: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中的个性特征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H6: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中的自我认知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 1.数据搜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定量研究。调查问卷以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为基础,问卷选项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度量。鉴于农业企业员工中基层员工的人数远远多于管理层的人数,故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在2008年6月—9月期间,选择吉林省长春市五家典型农业企业员工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38份,逐一审查,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26个,有效回收率85•2%。 2.量表选用 工作动机采用的是张剑和郭德俊开发的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取向量表,该量表由5个题项构成,经检验,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lpha)为0•66—0•82,平均为0•736。[27]在中国市场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自我认知采用的是Wallace开发的自我概念量表WSCS(WallaceSelf-ConceptScale),量表由15个题项构成。[28]课题组根据农业企业员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很难区分相似词语间的细微区的特点,将意思相近的题项进行合并,最后得到8个题项。经过SPSS软件分析,证明修改后仍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0•652)。个性特征采用的是Lawrence开发的五大个性要素量表,量表由25个题项构成,在使用过程中曾获得很好的信度和效度。[29]社会角色采用的是Rizzo等开发的角色混淆量表,量表由6个题项构成,本研究根据农业企业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程序化、不存在繁琐的文字解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经调整后得到6个题项。[30]经SPSS数据分析,具有良好的信度。知识技能是根据王瑛和张力军对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的操作性定义,结合吉林省农业企业员工自身特点而设定的题项。[31]工作卷入量表采用的是由国外学者N•A•Jans开发[32],经河南大学任乐等学者根据我国企业员工自身特点修订的量表[33]。修订后的工作卷入量表含有7个题项,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0•8972)和效度。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分析的第一步是检验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而说明其在吉林省农业企业中的适用性。 1.量表的信度 信度(reliability)指的是当测量工具在测量任一概念时,检验其是否具有一致性。信度通常以Cronbach’sα的统计系数来进行测定。根据Nunnally的建议,α系数低于0•35属低信度,应该拒绝使用;介于0•35与0•7之间为可以接受;α系数高于0•7属于高信度同质性信度。本文主要研究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之间的关系,所以分别对这两个量表进行检验。Cronbach’sα系数可以看出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这两个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2.量表的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所要测量概念的真实含义。本文采用内容效度来进行效度检验。量表内的项目愈能代表该概念的主要领域或范围,则其内容效度愈好,内容效度通常可以通过经验判断进行。本文采用的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都是学者们在实证研究中经常使用且得到多次验证的量表。同时针对该项目的研究,在问卷最后形成过程中,根据吉林省农业企业员工自身的特点和东北地区的语言特点,对题项的具体表达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农业企业的普通员工都可以清楚地知道问卷每个题项的含义。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的内容效度具有保证,能够反应农业企业的员工素质和工作卷入程度。通过上述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本文选用的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适合于吉林省农业企业。 3.农业企业员工素质及各维度与工作卷入之关系 验证了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在吉林省农业企业适用后,本文对上述假设进行逐一检验。以员工素质为自变量,以工作卷入为因变量进行简单回归,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员工素质回归系数的P值小于0•05,证明吉林省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假设H1成立。以员工素质的各个维度,即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社会角色、知识技能为自变量,以工作卷入为因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由动机、个性特征和知识技能回归系数的P值都小于0•05,证明动机、个性特征和知识技能对工作卷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H2、H5、H3成立;而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回归系数的P值都大于0•05,证明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对工作卷入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影响,因此,假设H4成立,假设H6不成立。综上所述,数据分析的结果是接受H1、H2、H5、H4、H3假设,拒绝H6假设。 四、结论与讨论 1.研究的结论 (1)验证了量表的适用性。本研究证实适合于西方国家的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经微调后,在农业企业中仍然适用。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1)研究所选用的量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农业企业员工素质和工作卷入的程度;2)利用这些量表能够测试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的关系。 (2)测试出员工素质及各维度与工作卷入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即员工素质越高,员工对工作卷入的程度就越大。其中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和动机对工作卷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员工的动机、个性特征和知识技能越高,工作卷入程度就越高。且相比之下,个性特征对工作卷入的影响程度最大,次之是知识技能,影响程度最小是工作动机;而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对工作卷入程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影响。研究结果的启发:1)农业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员工对工作卷入的程度。因此,员工素质是影响员工工作卷入程度的重要因素。2)从员工素质角度出发,明确了提高员工工作卷入的方法。即应重点从员工的自我调节能力、交际能力、责任心、随和程度及思维开阔程度方面关注员工的个性特征,努力识别和培养这些特征,并根据员工的个性特征,安排适合于他们的岗位,使其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知识技能的培训,不仅要加大专业技能的新知识、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还要加大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员工改变营销观念滞后,市场营销意识薄弱的致命弱点[1],使员工深刻理解他们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意义,以不断地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提高工作动机方面,应多给员工提供他们能够胜任的、相对比较独立的工作,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认可,千万不要拖欠农业企业员工的工资,因为问卷调查显示,工资是农业企业员工的第一需求。关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对工作卷入程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相关影响的结论,本文认为农业企业员工不能通过员工素质中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两维度来预测工作卷入的程度。 2.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研究样本的局限性。首先,所选的样本仅局限在吉林省典型农业企业的员工,而没有对其他省份的典型农业企业的员工进行调查,因此,样本的局限性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2)本研究所借鉴的量表大部分来源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农业企业本身具有特殊性,本文应根据其特殊性设计开发量表,从而更加准确地反应农业企业的实际状况。 3)研究对象还有待进一步细分。本研究在样本选取过程中并没有对农业企业员工的层面进行细分,对于不同层面员工的素质和工作卷入的关系,没有分别地做出具体的研究,此局限性可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以使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关系的理论更加完善。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对策 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模式 物流成本控制系统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模式有很多种,但由于物流战略实施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特点,农业高新技术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实施以下模式。 (一)带补偿防干扰的镇定控制模式 该模式首先确定物流成本控制的标准,然后编制物流成本的控制程序,实施物流成本战略计划f包括资源配置、控制步骤与支持政策等),然后根据预定的程序来实现物流目标成本。 (二)调节偏差的反馈控制模式 该模式首先确定物流成本控制的标准,然后编制物流成本的控制程序,实施物流成本战略计划泡括资源配置、控制步骤与支持政策等),并根据预定的程序来实现物流成本的控制目标。该控制模式尽管没有防干扰装置,但设有信息反馈系统,预定的控制程序将在反馈信息的作用下自动调整。 (三)紧盯目标的随动控制模式 该模式是在确定好物流成本控制标准后,并不预先设计好物流成本控制程序,控制系统只是紧随着物流成本的控制目标随机应变地决定自己的控制程序。典型的物流成本控制原理就是追捕过程,狼的行为轨迹是随羊的奔跑轨迹随机应变的,并没有预先设计的控制和调整程序。以上三种物流成本控制模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起应用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有些物流成本项目在发生之前就可以确定其影响状况,因此,在事前就需设定控制程序,那么就可采用带补偿防干扰的镇定控制模式;有些物流成本项目在发生之前仅能确定部分外界影响情况,在实施过程中会有预料不到的异常情况发生,需要进行事中事后控制,成本支出的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就利用反馈信息进行事中控制,那么就可以采取第二种控制模式;若在物流成本项目发生之前无法预计未来的影响物流成本的外部环境状况,无法也没有必要设定程序进行控制,在成本即将发生时根据预测的结果才随机应变地实施控制程序,这时就可采用第三种控制模式。 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策略 (一)做好物流系统各环节日常控制工作 投资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内容主要有:合理先择厂址,选址时应该重视物流这一因素,事先要搞好可行性研究,谋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合理设计物流系统布局,通过各种可行性论证,比较选择多种方案,确定最佳的物流系统结构和业务流程;优化物流设备投资,即在进行设备投资时,一定要注意投资的经济性,要研究机械化、自动化的经济临界点。产品设计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内容有:产品设计的多样化;产品体积的小型化;产品批量的合理化;产品包装的标准化。供应阶段的成本控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选供应商;运用现代化的采购管理方式,如JIT采购和供应;采购途耗的最省化供应;供销物流交叉化。生产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有:通过合理布局可以减少物料迂回运输,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运转效率,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减少农产品库存。销售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有:通过延长备货时间,增加运输量来减少物流总成本;以销售计划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渠道把一定量的货物送达到指定地点;实行差别化管理,根据商品流转快慢和销售对象规模的大小,把保管场所与配送方法区别开来。废弃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应避免废弃物流,严格监督生产过程,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质量。 (二)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成本综合控制措施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对物流成本进行预测、计划、计算、分析、反馈、决策等全过程的系统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对于事前控制,我们可以采用物流作业成本控制法从物流作业的角度来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事前控制主要涉及物流系统的设计,如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物流设施、设备的配备,物流作业过程改进控制、物流信息系统投资控制等。据统计,物流成本中有60%至80%在物流系统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因此,物流成本事前控制直接影响到成本的高低。事中控制是对物流活动过程中成本的形成和偏离成本目标的差异及其原因及时揭示,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保证物流成本的实现。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针对物流的一个或某些局部环节的支出所采取的策略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物流成本目标。在事后控制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首先应当建立奖惩和反馈体系,将企业完成目标后的奖惩条件制度化。然后进行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是企业对各项物流作业绩效进行考核,对物流成本控制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联合优化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组合,降低物流成本 管理者应从系统全局的角度考虑各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在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时我们必须采取联合优化的战略,既要重视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更要重视其综合控制,采用计算机功能软件使整个物流系统化,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把局部成本控制措施与综合成本控制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优化的整体,促使企业物流成本趋向最小化。 (四)正确把握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 企业物流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服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总体经济目标的要求,例如,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成本控制方案实施时,必须满足企业生产和客户需求的及时性等方面的需求,在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在高水平服务和低服务成本之间存在着一种“效益背反”关系,即两个事物不相容的关系。高水平、高标准的服务要求有大量的库存、足够的运费和充分的仓容,这势必产生较高的服务成本;而低的服务成本所要求的是少量的库存、低廉的运费和较少的仓容,这又必然会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水平和标准。因此,在农业高新技术物流成本控制中,既不能片面强调服务水平,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也不能单纯地追求成本而忽视服务需要。由于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果企业的决策者还不尽快转变观念,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淘汰。“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已成为营销的重要准则,物流也不例外,在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应该肯定物流服务是第一位的。物流工作的第一使命就是使服务达到一定水平,而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达到这种服务水平则是物流工作的第二使命。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物流成本控制目标是以成本为核心,按最低成本的要求,使整个物流系统化,它强调的是调整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供让顾客满意的服务的同时使物流总成本最小。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SWOT分析 一、农业企业的战略分析 本文通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SWOT分析法,分别对农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从中发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机会与威胁,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为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外部环境分析 从农业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来看,进入21世纪,农业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首先,中国在成功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农业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出口。第二,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建设社会时期,农业作为最受关注的产业,农业企业将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也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第三,在2006年中国将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田积极性也将空前高涨,农业发展将步入黄金时期,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支持。然而,事实上,除了上述有利的机会外,农业企业也将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巨大威胁与挑战。 1.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农业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进程在全球范围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农业企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抢占我国市场,我国农业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动态特点。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国农业的强烈冲击使农业企业首当其冲。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面对发达国家农业企业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和长期积累的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和能力等诸多优势,我国农业企业在WTO原则下失去政策支持与保护后,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企业能否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依据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和竞争态势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将成为农业企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2.我国农业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由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世界绿色浪潮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借口,对产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及绿色补贴限制等,形成了出口国家难以逾越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对其农业部门实施保护的一种新形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对外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国民环保意识不强,国家相关法规不健全,环保技术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滞后,发展绿色农业的经验不足,近年来,我国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因农产品质量问题而被退货和索赔的事件屡屡发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声誉及国际市场的开拓。据统计,2002年我国因绿色壁垒而造成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100亿美元。如何突破绿色壁垒,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3.技术进步加快使农业企业面临技术创新的巨大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发展趋势,其深刻背景就是战后尤其是近十年来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技术变化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加快,技术创新的学科交叉性加强、复杂度和成本增加,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不断提高,这些大大地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互动和竞争优势变化的速度。当前,世界农业正掀起一场新科技革命,主要是生物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日益趋向智能化、自动化、工厂化、信息化、市场化。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农业科技先进,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既有资源优势,又有科技优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强者。与之相比较,我国的技术环境还比较落后,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低。近20年来,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国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未超过0.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的发展中国家至少应为1%的水平。在这种技术环境下,我国农业企业难以有跨越性发展。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未来农业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我国农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农村和农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农民的现实利益,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促进和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二)内部环境分析 我国农业企业除在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外,其劣势突出表现在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管理与营销以及资金等几个方面。 1.产品劣势。目前,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价格竞争为主正在转变为以质量和技术含量为主的全方位竞争。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突出品牌优势和特色优势是发达国家在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中取胜的法宝。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上是以能量高耗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农产品生产缺乏质量规范和安全标准,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农产品在质量、品种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企业的需求,继而导致农业企业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企业生产和出口的产品质量不高,品种单一,名特优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缺乏特色。而且,我国农业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当前虽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出现了一些名牌产品,但总体来看,品牌数量较少,特别是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更少,不利于企业创造品牌效应。 2.技术劣势。技术水平低与产品竞争力弱是我国农业企业的通病。我国大部分农业企业科技力量单薄,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较少,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我国的农产品优良品种和大多数先进加工技术设备主要依靠国外引进,在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提高上较为被动,产品、工艺的更新改造艰难,质量和品种大众化,产品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等“三低”现象。技术落后的制约还致使农业企业在营销中大多采用相互竞价的低水平营销策略,品牌营销手段落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资金劣势。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融资体系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农业企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国家财政对农业企业的支持不足。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一直没有很大增加。尽管2001年八部委宣布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银行信贷、财政支持和配股融资支持,但国家支持的农业龙头企业不足全国龙头企业总数的5%,绝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仍不能享受国家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农业信贷资金投入长期不足。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虽然也形成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格局,但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农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日益向城市和工业靠拢,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投放主要集中在粮棉基地建设、粮棉油收购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改造上,农村信用合作社囿于自身的经营困难,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也极为有限,使一些比较好的农业项目和企业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农业企业常常只能在正常资金融通体制外活动,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4.管理劣势。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结构不合理,与国外农业企业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农业企业根植于农业区内,由于受农业生产的自然性、风险性和分散性等自身特点的影响,加之千年的小农意识羁绊,农业企业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到管理策略、管理组织等都较为传统,管理目标短期化,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僵化,管理创新严重滞后。入世后,随着拥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国外大型农业跨国公司的入驻,会使我国农业企业管理创新滞后的负效应更为显现。 二、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 农业企业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对企业的长远战略取向进行总体谋划,选择制定出能够充分发扬内部优势、弥补内部劣势、合理应对外部威胁、牢牢抓住外部机遇的发展战略,以建立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 1•绿色战略。我国农业企业实施绿色战略是世界经济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经济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农业企业的绿色战略包含绿色农产品、绿色生产力、绿色营销三大部分。绿色战略来自于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主要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文化、绿色管理、绿色认证等内容。农业企业通过创建绿色文化,实施绿色管理,把环保思想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之中,把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农业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前提和出发点,使农产品的绿色生产实现源头控制,同时抓好产后管理,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此外,还要加快绿色认证工作的步伐,不但要加快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更要加快联得发达国家市场的环境标志,使其成为农业企业开启国际市场的金钥匙。绿色营销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市场营销观念上的反映。绿色营销的过程比较复杂,农业企业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如收集绿色信息、拟定绿色计划、进行绿色定位、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渠道、开展绿色促销等,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绿色形象。总之,绿色战略是适应时代要求,反映全球消费趋向的战略。农业企业通过实施绿色战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还有利于形成本企业所特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能力,增强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技术创新战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转移或扩散行为相关,决定着企业的技术水平、成本水平和差异化水平,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选择最能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实施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研发高精尖产品,加速产品品种和结构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考虑到我国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诸如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农业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和实施。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实践证明,农业企业要实施技术创新,可采取以下有效方式:一是组建专门的研发机构,培养一支有技术实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开发能力,融科研、试制、生产为一体,实现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拓宽技术合作领域,大力推广农科教与农业企业联姻,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与产业化农业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等环节的应用与转化;三是注意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嫁接传统产品,开发新产品,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3•信息化战略。目前,我国农业企业信息化工作还处于初级和摸索阶段,虽有诸如后发优势、政策支持优势,以及规模小、流程少的独特优势等,但总体上来说,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和欧美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的现实,我国农业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既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又要结合国情,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策略。为此,当前我国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局部先行”的原则,实施以管理系统为应用突破口、以信息资源为应用重点、外包服务为技术支持的策略,从最需要信息化的环节和业务侧重点入手,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规范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决策,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升企业内部经营绩效。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对农业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做到与机制、技术、管理和体制等创新活动相结合;又要抓紧制定、出台农业企业信息化政策框架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还要考虑资本、劳动力、信息、知识等经济要素和非经济要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走出去”市场战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和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农业企业不能只是在国内市场上消极应战,而应实施“走出去”市场战略,树立全球营销和绿色营销观念,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增强跨国经营能力。为了能与国外大型农业企业相抗衡,我国农业企业还必须改变过去规模较小的不利格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加快形成强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和跨国公司,增强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合作联盟战略。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应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已开始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其合作竞争的主要形式就是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谋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寻求优势互补,实现既合作又竞争从而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我国的农业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充分发挥自身核心专长的同时,必须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工艺采用、新质量标准控制、新市场拓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广泛合作,结成各种形式的企业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双赢”或“多赢”。 6•品牌战略。随着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竞争日渐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的焦点。我国的农业企业经营者必须摒弃那种产品无需品牌的旧观念,按照品牌发展战略,从比较优势出发,培育富有地域特色和差异性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打造品牌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加强品牌质量管理,运用品牌营销战略,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为企业和产品赢得品牌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农业企业在确立发展战略之后,企业战略管理开始进入战略实施阶段。成功的战略制定并不能保证成功的战略实施。成功的战略实施取决于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取决于管理者能否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企业环境。农业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实施手段,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战略评价也对企业利害攸关,及时的评价与控制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农业企业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战略评价与控制,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确保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创新现状与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科技创新概念内涵 1.农业产业化释义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内在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的探索阶段;九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期为第二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的成长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为第三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的创新阶段。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有多种类型,但最常见的主要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这三种模式。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龙头企业带动型要求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要在1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要在100户以上;中介组织带动型要求中介组织的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在50户以上;专业市场带动型要求专业市场的年交易额在2000万元以上。 龙头企业带动的是农户。这种类型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形式,这也是当前最常见的组织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一般来说,龙头企业要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各签约方的责权利。比如,龙头企业要对农户的产品设立最低保护价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要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龙头企业交售合格产品,由企业加工成制成品出售;龙头企业要实行利润返还,农户可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销售利润。 2.科技创新概念释义 综合有关创新的概念,我们可以把科技创新概念界定如下:科技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的所有创造新知识、产生新技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科技创新是为人类创造财富、生存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撑的复杂过程,经历由创新冲动、行为实施到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经济学史研究认为科技创新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带来经济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衍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从资源占有方面来看,科技创新带来经济发展重点的变化,从劳力经济、资源经济到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涵义很广,既包括自身或单位内部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也涵盖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设备等,如何让技术创新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是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速度。中国学者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统称。 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主体间性等要素组成。五个要素并非互不相干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缺一不可的系统,系统各部分必须均衡发展,统筹兼顾,形成有机的协调关系,这样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能力才能得以尽可能的有效发挥。 二.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调查 安庆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非常大,全市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棉花、水稻、水产品、林产品等,在改革开放以前和初期,其农产品的经营、生产主要以单个农户或小型乡镇企业为主,其规模小,产品等级差,属粗放经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确立,国家政策引导等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市蓬勃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不完全统计),其中国家级2家,省、市级44家。此次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方式为依据,汇集30家企业资料,分析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30家龙头企业状况分布:怀宁县9家,宿松县5家,枞阳县2家,岳西县3家,潜山县1家,桐城市2家,宜秀区7家,市直1家,其中望江县、太湖县、迎江区、大观区和开发区未纳入统计。截止2008年底,30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总值768521万元,年利税总值67732万元,利税占年产值比例为8.81%。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7家,利税超千万的企业11家,企业平均产值25617.37万元,平均利税2257.73万元。企业从业总人数17783人,从业技术人员2505人,占企业总人数比例14.09%。(部分企业为2007年底统计数字)。科技人员数比例超过企业总人数30%以上的有3家,占统计企业比例10%,30%—20%之间的有6家,占总数20%,其中有9家企业科技人员数占职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下。科技人员结构组成:共有博士10人,硕士36人,大学本科以上682人。有博士人才的企业4家,占企业数13.3%,硕士人才的企业10家,占企业数33.3%。建立专业研发技术中心企业3家,占企业数10%。有专业研发团队的有5家,占企业数16.7%。同各科研院所(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5家,占企业数16.7%,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14家,占企业数46%。2008年底止共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7516.2万元(24家企业统计数字),年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占企业数62.5%,其中年平均增加投入幅度超过100%有27家,占企业数90%。 通过对被调查企业统计数据定量分析发现,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普遍增强,体现在企业对科技投入幅度逐年增加,对科技人员为企业发展所起关键作用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增强。企业决策人对科技创新理念认知有较大提高。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逐步显现。例如,我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安徽华茂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就成立了技术中心,下设纺部、织部、棉检等10个试验室,共有研发人员196人名,配置国际先进水平试验检测仪器,是全国同行业中先进的技术中心。该公司通过不断加大研发经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引优秀人才,用新技术对传统棉纺业生产进行改进和高度渗透,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到2007年底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利税总额2.6亿元,并创造了连续34年保持盈利的奇迹。宿松泊湖蟹业公司,自1996年成立到2002年,由于该公司实行粗放掠夺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导致亏损1474万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3年公司重组后,依照科学发展思路,更新观念,在科技研发、技术、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先后同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建立技术服务联盟,三年中科技投入经费670多万元,并以每年100多万的幅度递增投入,到2005年湖泊水质修复面积达90%。由此带来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企业一举扭亏为盈,现以成为宿松县的利税大户。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30家企业在2008年度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然普遍盈利,直接解决就业人数17783人,而对于辐射相关产业,特别是农业种植、养殖业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以宿松泊湖蟹业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从事水产品养殖的农业企业,占有湖面6万余亩,年产值超亿元,直接安排到企业就业人员200多人,幅射周边四个乡镇,带动8个自然村的农村人口就业服务。2008年止,职工年平均收入5万多元。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我市二个国家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示范作用 (1)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办于1991年,短短17年间,公司由2万元资产、4个员工的乡间小厂发展成为总资产8亿元、2000多名员工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首批151家之一。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和出口基地,主导产品羽绒被的生产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24%,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公司建设有省级优秀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已发展成羽绒被、绗缝被、化纤被、羊毛被、靠垫、睡袋、床上件套、酒店用品等200多个系列产品,年产水洗羽绒8000吨,羽绒被320万条,绗缝被350万条,90%以上产品出口到欧洲、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鸿润集团共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7560万美元,实现利税7830万元,在桐城市内纳税2665万元。“鸿润”商标已经在德、法、英、意、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日、美、香港等十个国家和地区注册,鸿润集团是国内羽绒被行业唯一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三项荣誉为一身的公司。公司已经通过了5项国际认证:国际纺织品环保Oeko—100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美国联邦的法律生产认证、美国联邦的消毒生产认证、欧洲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 (2)安徽霞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建于1986年,是以农副产品羽毛绒深加工及其制品出口外向型企业,带动水禽养殖和胴体加工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0年,被农业部等国家八部委认定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3年初,再次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安徽霞珍集团现有员工10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0人,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固定资产1.1亿元,占地面积10.2万m2,拥有国际先进的羽毛绒加工水洗生产线4条,羽绒制品生产线4条,禽体加工制品生产线1条,各种加工、检测设备1000多台套。形成以安徽霞珍羽绒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拥有七个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在北京、上海、合肥、无锡设有进出口公司、办事处、品牌旗舰店。基地水禽养殖农户已达1400户,年饲养量达210万只,具有年产羽毛绒2000吨,羽绒制品240万件能力。集团生产产品有羽毛绒、羽绒制品、禽肉制品、塑料制品等系列产品,其中拥有国家专利产品3个,主导产品“霞珍”牌羽绒被为省“名牌产品”、省“名牌农产品”,“霞珍”商标为省“著名商标”,羽绒制品90%以上出口至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加拿大、香港等14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羽绒制品在国内获准佩挂“中国羽绒制品信誉保证标志”,出口产品获国际纺织品环保Oeko—100认证,美国的法律生产消毒认证,在同行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2007年实现产值7.48亿元,出口创汇5187万美元。 3.省、市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我市各龙头企业在依靠科技创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认识水平不一,发展水平也不均衡,主要体现在: (1)科技创新主体意识薄弱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是千百家农户、植根农村的特定环境,更应该树立技术创新、新技术引进再创新的主体意识。我国科研投入、研发团队等科技研发的主体资源,绝大多数分布在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科技研发的互通渠道不畅是其一,国家为农村一个企业研发量身定做的项目成本可想而知。只有走自主创新、新技术引进再创新的路子。我市两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中心,是植根农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由之路。我市有44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目前为止仅有一家建立了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主体意识薄弱。 (2)人才因素制约 企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调查发现,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研发人员,所填报的科技人员组成中,严格意义上绝大部分只能算为企业生产的技术人员,从事研发工作没有资金、场地和设备的企业占90%。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如宿松泊湖蟹业公司是一家从事水产品养殖的农业龙头企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在今后的发展问题上,企业负责人直言: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制约瓶颈,是企业上台阶、往更高层面发展的拦路虎。公司也尝试过多种办法来缓解人才瓶颈制约问题,如到大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重金聘请工程师以上的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等等,效果甚微。这种现象也是我市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普遍存在的。据统计,企业反映人才缺乏的占被调查数90%以上。造成招聘人才难的原因有: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在基层,相对工作环境较差,高级人才意愿不强。第二,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还停留在我给钱你干事的原始人才使用模式上,而对现代管理手段经常运用的技术入股等模式知之甚少。第三,由于我市尚处在欠发达地区,薪酬、待遇、保险等标准低,在吸引人才方面无优势可言。 (3)引进、应用新技术不够积极 据调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单一的占70%,有技术产品储备的更是屈指可数,要求获得新技术、同科研部门取得长期合作关系的仅占5%。由此可见,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培育引进、应用新技术的意识。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均衡 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部分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部分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意识不强。在被调查的30家企业中,虽然有近一半的企业拥有41项专利,但是大部分企业拥有的专利仅仅1—2项,并且以外观设计专利类型为主;企业品牌意识淡薄。30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2个。已通过国际认证的企业2家,共11项。可是这些品牌均集中在4家企业之中。 (5)科技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发现:在资金投入上,虽然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基数小,相对投入研发的实际数额不大,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政府在对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方面支持力度不大,企业从别的渠道融资投入研发又比较困难,因此企业科技投入普遍显得不足。在被调查的30家企业中,就有27家提出了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占90%。研发经费投入缺失,导致企业升级扩张速度放缓,产品更新放慢,企业效益降低,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此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必要保证,针对目前的现状和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引导,更新观点,提高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各级政府尤其是科技主管部门应担负宣传、引导、规划等职责。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民营企业,其创办人或负责人受知识层次、经营模式、生产环境等制约,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建议组织企业负责人集中学习,到科技创新工作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取经学习,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提高企业决策人的科学决策水平。其次,各企业的决策者应加强自身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自觉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2.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进行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科技投入分几个层面:第一是企业自身的科技投入。作为创新主体企业,决策者必须清醒认识科技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加大科技投入,应该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为,尽管近几年,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对科技投入经费逐年增加,但与创新型企业相比,差距很大。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没有制定科技兴企的战略规划,遇到技术瓶颈制约时,普遍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考虑。因此,各企业首先要先制定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在每年度的企业利润中,按照企业发展需求,按一定比例抽取经费,投入科技研发,引进人才,储备技术等方面工作。此项工作要常态化,要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位置。 第二是吸引外来技术、资金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更新观点,运用外来技术入股,借助外来资金研发,产生效益收入分成等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增加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省、市科技创新项目,取得项目资金支持,这些都是解决当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手段。第三是政府投入,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力增强,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度进一步加强,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但受各地产业结构不同、区域发展均衡度不同、各地政府投入状况不同、对发展重点关注点不同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也不同。就我市而言,政府对企业的科技经费支持同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市相比,远远落后。而对于农业企业就更少之又少。因此,建议政府对于科技投入要切实加大力度,在政策制定,资金安排规模等问题上适当向农业企业倾斜。科学运用扶贫基金、科技三项经费、增加农业金融贷款额度、引导吸引外来资金等手段,解决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在资金投放方面,切忌撒胡椒面的方式,要侧重扶持那些技术含金量高、产品质量好、发展前途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几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自身形象。 3.完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企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是第一要素,在被调查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对人才缺乏,人才难寻,人才难用的问题感到困惑,就现象看,一方面高素质人才大量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各企业又难以得到适用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破解这种困局,第一,政府应加强引导,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建议政府进一步出台更加优惠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特别是深入农业企业服务的激励政策,在待遇、职称、奖励等市面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就业,政府应在各个方面给予更加关注,结合就业政策,给予一定补助和奖励,使企业能够更多地吸引这些人才加入发展。第二,各企业自身也要改善用人环境,尊重科技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要拓宽用人思路,除重金聘用、临时雇用、“借鸡下蛋”等用人手段外,加强对本企业的人才培训、挖掘本土人才也是方法之一。建议企业自定职工培训计划,以派出学习培训和聘请专家到企业培训相结合,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素质;运用科技成果入股方式吸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做到将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同企业发展的利益紧密结合,调动科技人员的服务热情,参与企业的创新发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进行人才储备培训工作:同高等院校联合,以定向赞助与本企业相关学科或资助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形式,签订相关协议,待学成毕业后服务于本企业。总之,在吸引人才方面,要不拘一格,真正做到招得到,留得住,用得好。 4.加强产学研结合工作,促进科技创新上新台阶。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目的是要做到效益最大化,而科技人员的研发成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其最大的愿望。如何将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是最佳、最捷径的路子。政府特别是科技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应起主导、引领作用,建议政府部门集中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主动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各科技创新项目,获取项目资助资金。同时企业要主动出击,加强同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联合建立战略联盟,获取技术支持,开辟科技创新新路子。 5.切实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意识,树立品牌观念,提升企业的品位。 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好的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如华茂集团的“乘风”牌精梳纱线,“银波”牌坯布,鸿润集团的“鸿润”商标、霞珍集团的“霞珍”商标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产品知名度不高,具技术含量也不先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品牌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同时各企业要切实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使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品牌领先于同类企业,才能使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成本原因的确认探索 摘要:农业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的需要,应更加准确地确定成本动因,为成本核算提供依据。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农业企业成本动因确认的因素、成本动因确认应遵循的原则,为农业企业成本动因的确认及成本核算提供思路。 关键词:成本动因;作业;农业企业 一、影响农业企业成本动因确认的因素 第一,作业发生的原因。成本动因的确认最主要是与发生该作业的原因有关,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来确认成本动因。乳制品、肉制品等农业企业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广告费用在新产品的宣传上,合理的广告费投入应当与每期的收益成正比,即广告宣传费用的发生是为了当期取得更好的效益,所以广告费成本动因可以认为是每期的收益。 第二,计量成本动因的成本。一次分配需要针对每个分配目标采集成本动因数据,无法采集数据则无法分配。所以需要考虑有关成本动因的资料是否易得,事先做成本效益分析。获得成本动因越方便、成本动因信息资料的加工越简单,实行成本越低,这样的成本动因则越容易被选择。 第三,成本动因与作业实际消耗的相关度。在分配过程中假设分配源的成本与成本动因的数量线性相关。在实际中,存在多个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数量与分配源成本线性相关最好的成本动因是最恰当的,这样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相关程度越高,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越小,选择概率就越小。 第四,成本动因引发的人的行为。不同的成本动因有不同的分配结果,不同的成本分配结果以及基于不同分配结果的管理决策(如奖金)会对组织和员工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必须仔细分析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作用。企业可以利用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功能,把员工的行为导向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方向。另外,成本动因的选择不是单独考虑其中的某个因素,而是受他们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农业企业成本动因确认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相关性原则。作业成本法的核心观念是根据产品消耗的某一作业成本动因量将作业成本分配给相关产品。这实际上是通过观察产品消耗的成本动因量,推导出每种产品消耗的作业量。因而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取决于作业消耗量与成本动因的相关程度。 第二,成本效益原则。设计任何信息系统都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选择的成本动因数量越多,成本信息相对来说就越精确,但却导致系统的高复杂程度以及高成本。这时,就涉及到了成本动因的合并。可以考虑将一些影响较小的成本进行合并,将具有同类性质的成本动因予以统一,使得计算更加准确,同时降低成本。 第三,易操作性原则。所选成本动因变量的数据要易于收集,并且具有代表性,能把产品与作业的消耗较好地联系起来,并易从现存的资料中分辨出来。所选择的成本动因还要容易计量。如果选择农业技术复杂度作为成本动因,就要求用技术复杂度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可计量的特性来表示成本动因。 三、农业企业成本动因的确认 成本动因的确定是成本核算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成本动因选择不当,不能反映成本库成本发生的原因,也就无法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下面将农业企业的作业分为七个作业成本库,并选择对应的成本动因。 第一,原材料成本库。农业企业生产中的原材料是指企业耗用的自产或外购的种子、禽畜、饲料、农药、燃料、动力、肥料、地膜及其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一般都是种类多、批量大的,在成本归集时可以使用一种成本动因来分配原材料的成本,为了精确再去细分每种原材料对应的成本动因,就会造成归集费用较大、违背成本效益原则的后果,所以无论是购进的还是自产的原材料,都以原材料的成本为成本动因。 第二,生产成本库。生产环节分为两个部分:机器生产和人工生产。机器生产成本指农业生产中进行耕耙、播种、施肥、除草、喷药、收割等机械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机器生产成本主要是由机器开动所引起的,我们就以机器工时作为成本动因。人工生产成本指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业的生产人员发生的成本。由于在此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较少,主要靠手工,因此,以人工工时作为主要成本动因。同时,企业应该注意避免企业人员为了利用成本动因增加分配报酬的比重而故意加大工作工时,在无法回避这类的成本动因的情况下,就尽量减少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第三,检验成本库。由于农业企业的产品生物性较强,因此在出厂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过程。检验库成本直接由检验部门结转而来,检验所发生的费用主要是由于检验时间和检验次数所引起的。企业应该采用与分配源成本相关性最强的成本动因,这样才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所以,检验部门的成本动因就是检验时间、检验次数。 第四,运输成本库。农业企业的生产部门一般会设在远离城市污染的偏远地区,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一大笔的运输支出。运输成本库的成本直接由运输部门结转而来。可以作为运输成本的成本动因很多,如运输时间、运输吨数、运输公里数等,但考虑到对准确性的影响,农业企业应该将运输公里数作为成本动因最为恰当。 第五,其他成本库。其他成本库是指难以归集到以上成本库的成本。它包括农业企业的广告费、市场调查费、人员培训费,这些费用都属于为了使企业实现更高的利润而发生的。合理费用投入应当与每期的收益成正比,所以基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可以将企业的每期收益作为成本动因。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 摘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理论界就开始了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随着改革的深入及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企业化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也不断深入。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研究;综述 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先后进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变革,理论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变革来展开,对农业企业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也时断时续地贯穿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虽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数量也不多,而且也没有引起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研究背景、出发点、重点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改造问题又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这一阶段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家庭经营制度通过两权分离,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格局,属于小生产的范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产者,不足以形成农业生产的优化规模,还需要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径(罗伟雄,1986;王文彦,1988;宋伍生,1988;张锐,1989);(2)主张积极发展家庭农业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业企业具有投资少、费用低、经营活、见效快、费用低等特点,是专业农户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形式包括纯农户办型、农户和农户或农户和企业联合经营型等(杨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张德山,1985);(3)提出了农业企业化发展思路。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还必须进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农村培育农业企业,实行农业企业化(张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张锐,1989);(4)主张发展合作经济与专业合作社。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应发展不同于公社化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并非真正合作经济的真正合作经济,发展重点应是各种专业合作社(乔长勋,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论工作者还对农业企业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农业企业化必然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而这又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黄河清,1986;王代,198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并不断完善,同时,中国不仅面临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而且还面临如何应对加入WTO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企业激烈竞争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组织改造问题再一次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一些理论工作者把农业企业化作为改造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关于农业企业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认为农业企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从某个特定方面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等方面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许志平,1993;王洪昌,1997;胡鞍钢,2001)。(2)关于农业企业化条件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资金、土地、劳动力、企业家等农业企业化要素条件的研究。认为推行农业企业化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土地、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和企业家等条件,创造这些条件是推行农业企业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关于市场环境条件的研究。认为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机制,尤其是具备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资金市场以及劳动力和企业家市场,农业企业化才具有实行的可能性(李录堂,1998;胡鞍钢,2001)。(3)关于农业企业化模式的研究。这类研究有规范性研究,也有实证性研究,提出和归纳了一些农业企业化理论和实践模式。如陈彤(1995)提出了“农户经营企业化—农场制度—农业企业集团”三元结构模式、张杭(1995)提出了“农场化”模式、胡鞍钢(2001)提出了“农户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四种企业化模式等。(4)关于农业企业化制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制约农业企业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流转缓慢、农业资金不足及来源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企业家匮乏及缺少来源等,应以促进土地流转为目的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强化和完善政府投资机制、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地选拔培育农业企业家等(胡鞍钢,2001;何劲,2002)。(5)关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和研究机构通过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实证研究后认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可以把资金、工业管理理念与经验、技术与人才等引入农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给予引导、规范与扶持(农业部农村改革实验区办公室,1995)。 我国关于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以农业制度改革与发展实践需要为根据,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范围,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研究内容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完整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系统性研究成果,从而使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也缺乏系统性,要么过于空泛,要么顾此失彼而难以付诸实践,要么只针对解决特定问题而难以解决全局问题。有关农业企业化模式的研究,实际上也大多是对实践发展形式的一般性描述,缺乏建立在我国现实基础上的规范性理论构想,所以难以形成推行农业企业化的整体性方案,降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现有基础上,理论工作者还应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化探究论文 摘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理论界就开始了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随着改革的深入及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企业化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也不断深入。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研究;综述 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先后进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变革,理论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变革来展开,对农业企业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也时断时续地贯穿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虽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数量也不多,而且也没有引起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研究背景、出发点、重点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改造问题又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这一阶段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家庭经营制度通过两权分离,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格局,属于小生产的范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产者,不足以形成农业生产的优化规模,还需要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径(罗伟雄,1986;王文彦,1988;宋伍生,1988;张锐,1989);(2)主张积极发展家庭农业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业企业具有投资少、费用低、经营活、见效快、费用低等特点,是专业农户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形式包括纯农户办型、农户和农户或农户和企业联合经营型等(杨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张德山,1985);(3)提出了农业企业化发展思路。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还必须进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农村培育农业企业,实行农业企业化(张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张锐,1989);(4)主张发展合作经济与专业合作社。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应发展不同于公社化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并非真正合作经济的真正合作经济,发展重点应是各种专业合作社(乔长勋,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论工作者还对农业企业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农业企业化必然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而这又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黄河清,1986;王代,198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并不断完善,同时,中国不仅面临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而且还面临如何应对加入WTO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企业激烈竞争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组织改造问题再一次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一些理论工作者把农业企业化作为改造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关于农业企业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认为农业企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从某个特定方面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等方面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许志平,1993;王洪昌,1997;胡鞍钢,2001)。(2)关于农业企业化条件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资金、土地、劳动力、企业家等农业企业化要素条件的研究。认为推行农业企业化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土地、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和企业家等条件,创造这些条件是推行农业企业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关于市场环境条件的研究。认为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机制,尤其是具备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资金市场以及劳动力和企业家市场,农业企业化才具有实行的可能性(李录堂,1998;胡鞍钢,2001)。(3)关于农业企业化模式的研究。这类研究有规范性研究,也有实证性研究,提出和归纳了一些农业企业化理论和实践模式。如陈彤(1995)提出了“农户经营企业化—农场制度—农业企业集团”三元结构模式、张杭(1995)提出了“农场化”模式、胡鞍钢(2001)提出了“农户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四种企业化模式等。(4)关于农业企业化制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制约农业企业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流转缓慢、农业资金不足及来源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企业家匮乏及缺少来源等,应以促进土地流转为目的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强化和完善政府投资机制、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地选拔培育农业企业家等(胡鞍钢,2001;何劲,2002)。(5)关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和研究机构通过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实证研究后认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可以把资金、工业管理理念与经验、技术与人才等引入农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给予引导、规范与扶持(农业部农村改革实验区办公室,1995)。 我国关于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以农业制度改革与发展实践需要为根据,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范围,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研究内容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完整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系统性研究成果,从而使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也缺乏系统性,要么过于空泛,要么顾此失彼而难以付诸实践,要么只针对解决特定问题而难以解决全局问题。有关农业企业化模式的研究,实际上也大多是对实践发展形式的一般性描述,缺乏建立在我国现实基础上的规范性理论构想,所以难以形成推行农业企业化的整体性方案,降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现有基础上,理论工作者还应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浅谈生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技术经济发展分析 一、丽水工业生态化评价 丽水工业制造业产值占比超九成,采矿业企业少、占比小,缺乏代表性,水力发电绿色环保且效益高,本文以2013年数据为基础,通过对10个指标的分析,得出制造业各维度上的优势产业,结合产业集聚度,综合分析得出丽水生态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和主要方向。 (一)以经济效率为标准的经济有效性评价以固定资产净值、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主营业务成本、各项费用作为投入指标,将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营业利润作为产出指标,选取增加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周转率4个指标,从生产要素消耗带来的经济产出角度评价经济有效性。1.增加值率。六成规上工业行业增加值率高于全市水平(19.72%),制造业排名前5位的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50.9%)、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31.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9.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8.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5.9%),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为主。2.劳动生产率。全市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64万元/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金属制品、纺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六成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大部分为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重工业。3.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成本费用率为9.2%,17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1.8%)主要产品为木制玩具、石雕等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与金属制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和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分列前五位。4.固定资产周转率。18个行业固定资产周转率高于平均水平(5.0%),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只包含两家开业时间较早的老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低,固定资产周转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缺乏代表性,予以排除。此外,排位靠前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农副食品加工业。从经济效率角度考虑,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纺织、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造纸及纸制品、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以环境效率为标准的环境友好度评价以万元产值能耗量、万元产值SO2排放量、万元产值COD排放量分别测算能源友好度、大气友好度和水环境友好度,分析得出环境效率优势行业。1.能源友好度。2013年,丽水规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1296吨(等价值)。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汽车制造、金属制品业等17个行业低于全市水平。2.大气友好度。2013年,丽水工业排放SO22.44吨,万元产值SO2排放量为1.1千克。SO2排放轻重工分化较为明显,排放较多的行业有:橡胶和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纺织业。而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轻工业则排放明显较少。3.水环境友好度。2013年,全市工业共排放COD0.98吨,万元产值COD排放量为0.45Kgs。橡胶和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金属制品、农副食品加工、造纸和纸制品业合计约占总排放量的6成。单位产值排放量较少的主要行业有: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从环境效率角度考虑,以下14个行业具有相对优势:纺织服装服饰、纺织、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文教美工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制造、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三)以创新效率为标准的创新能力评价以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主营业务收入作为科技投入、新产品产值率作为科技产出、专利申请数/企业数量作为知识产权测算,从创新效率角度挑选优势产业。1.科技投入。2013年,丽水规上工业R D经费支出10.61亿元,增长17.0%,万元产值R D经费支出59.2元,13个行业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装备制造业5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2.科技产出。近年来,丽水工业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新产品研发力度,2013年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72.29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20.8%,13个行业超平均水平,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高达57.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新产业产值率近50.0%3.知识产权。2013年,丽水规上工业共申请专利1598件,其中制造业1588件,占99.4%,户均专利申请数1.34件,12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3.40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3.35件)和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82件)位列前三。从创新效率角度考虑,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文教美工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和医药制造业具有相对优势。(四)综合评价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三个维度上的优势行业,本段通过以下汇总分析,得出综合优势行业:各行业按照各项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即得1分计算,总得分在7分以上的行业有以下12个行业,综合优势产业总体可归纳为四类:1.传统优势产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2.特色产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业;3.新兴产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医药制造业;4.其他非代表性行业:纺织服装服饰业。 二、丽水生态工业发展方向与建议 1.树立品牌,做大做强做优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通常规模大,集中度高,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纳爱斯集团为龙头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遂昌元力集团建筑五金为代表的金属制品业、以阀门和切削工具产业为代表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以青田意尔康集团为代表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即具有以上特点,2013年,四大行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7.4%。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向新常态转变,丽水工业应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向高端化发展,提升实力和竞争力,发挥支柱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 2.打造“名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在长期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特有的资源、人才、技术、管理、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丽水目前广为人知的地方“名片”有青田石雕、云和玩具、龙泉青瓷、宝剑。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作为特色行业的代表,包含木制玩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制造,在综合评价中以9分高居第一,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创新效益均具有绝对优势。生态工业发展应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立足深厚文化土壤,充分发挥本土工艺美术大师的引领作用,提升产品创意设计与研发,加大品牌培育,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名片”。 3.提质增量,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近年来,丽水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2013年已有从业人员10.5万人,占工业从业人员的28.5%,其中规上企业512户,从业人员6.96万人,实现增加值119.0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3.9%,对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基本形成了市区微电机、阀门精加工、高低压电器;青田阀门铸造和精加工;缙云机床、工模具、缝制设备、日用五金、照明器具;遂昌建筑五金;龙泉汽车空调配件等特色产业集群。优势行业中一半属于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发展应以装备制造业提质增量为主抓手,坚持创新驱动,以精密化、专用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方向,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4.依托科技,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丽水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但与全省尤其是发达地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51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4.7%,占比分别低于全省和工业进程相近的衢州10.9和16.7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皮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通用设备制造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医药、汽车配件制造是近年来的新增长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完善园区平台建设,不断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和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产业加以培育和推进。 5.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绿色环保能源产业开发。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境内有六大水系,常年降水充沛,水资源较为丰富。2013年,全市水电总装机容量160.38万千瓦时(不包含紧水滩、石塘、滩坑电站),水力发电企业803家,合计发电量43.94亿千瓦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4家,实现增加值12.3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5%。景宁县被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小水电之乡”称号,小水电已成为丽水的支柱产业之一。此外,缙云括苍山、大洋山、庆元双苗尖、云和黄源、遂昌白马山风电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各地应当因地制宜,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开发绿色资源,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陈叶青 单位:丽水市统计局 浅谈生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技术形势的建构 作者:李江利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 美国学者里夫金所著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出,技术创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人类有害的垃圾。巴里•康芒纳指出,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现代技术的失控。美国学者弗•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指出,现有的污染仅仅只是科技作用于自然的一些明显表现,许多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作用带来的危险可能更大,技术正在毁灭我们的生态体系等。这些观点都是通过对技术引发的生态问题的反思,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批判。 技术的生态学批判的本质是与“全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针对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超越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的,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革命性的批判。同时,也正是技术的生态化创新,为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生态社会的建设开辟了道路,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中必然会面临经济发展、技术条件、人类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能从宏观上指导,还缺少很多微观层面技术系统的支撑。当人们将发展的希望寄予可持续发展时,就必然会联系到人们选择技术的态度,尤其是对于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认为,自然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可以通过技术的实现来满足自己的目标要求,“技术不仅可以使我们免于自然的暴戾,而且还能慷慨地授予我们更加富裕的生活。” 这些观念使得人们过分地依赖技术,从而也就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过分提高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而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正是辩证地看待技术与环境、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技术理论的生态缺陷,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时,落实生态化技术的载体便成了下一个要面临的课题。而生态工业园区作为生态工业学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所选择。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由美国的Lowe教授第一次明确提出,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者重新定义了这个概念。较为统一的定义是: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园的第三代工业园,是目前工业园的最高级形态,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它是由自然、工业和社会构成的一个区域性系统,系统成员依据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和结构柔性等优势,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 其中,第一代的工业园区又称之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第二代的高新技术园区主要是以应用高新技术的企业为主。目前我国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前两代。这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现高新技术前沿的产业仍为少数。这就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模式仍然主要以线性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伴随的必然是低效率、高污染、高耗能;带来的自然是环境和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好克服以上的缺点。它是以循环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各个生产过程的副产物和废物都能够进行充分的循环和交换,能量也有着梯级利用,同时还可以重新整合生产力要素,使园区内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不仅如此,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变废为宝、物质的循环利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成本优势;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资源的使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交易费用的优势;同时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实现资源集成的共享优势等。这样便实现了高产出、低排放、低收入的运行效果。在这种模式下也就极大地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压力,最大化地缓解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处于初始阶段。截至2010年4月,我国已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共有30个,其中只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园区通过了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门组织的现场验收,被正式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这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技术问题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所面临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生态技术是生态工业的载体,脱离了生态技术,生态工业的实现便无从谈起。因此,生态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反过来,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又会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良性运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生态化实现与生态工业园建立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生态化”已经不单单是指生态学层面下的生态化,而是指哲学层面下的一种生态化。这里的生态化从内涵的层面来讲,应该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从外延的角度理解,应该包括由多个元素构成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态化,而不单指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技术生态化的实现过程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生态化实现过程,其中应包括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以及技术成果的生态化。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较之于传统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体系。这样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在技术创新的每个环节中引入生态的观念。这个生态的创新应该包括工艺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资源的生态创新等。它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从而使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尽可能地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以确保企业、经济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是在企业和社会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要求在基础设施、资源等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园区内自然、企业和社会的区域循环经济。同时,生态工业园区内较为完善的生态技术服务体系可以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内倡导的绿色意识以及生态工业园区自身所具有的示范功能、带动功能、产业集群等特点都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一个必然要求。 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不仅包含技术层面的生态化,还应该包含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技术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在技术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生态技术,实现环境污染和资源破环的最小化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建立一种生态化的管理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它的本质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贯彻进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层面的生态化不仅包括合理调整生态生产关系和经济生产关系、组织生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还包括使用生态的组织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从而使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协调同样需要在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实现。系统、效率、相互协调等显然是描述生态工业园区的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体制:在园区的层面要求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层面要求其自身实现生态管理;在产品层面要求其开发的产品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而使园区内的生产力要素实现有机的组合,使园区内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实现新的突破,进而达到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也是技术生产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技术成果的生态化指的是技术生产的产品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生态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其产品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破环。然而,技术的异化是生态技术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以尽可能地降低技术的异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为例,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实现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各种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阶梯使用,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它由六部分组成:甘蔗田、制糖厂、酒精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肥料厂。其中包括甘蔗田制糖厂(甘蔗渣)造纸厂的生产链,制糖厂(糖蜜)酒精厂(废酒精)肥料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沉泥)肥料厂,肥料厂甘蔗田这四条生态链。它们之间相互耦合,又整体闭合,从而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和废物的充分利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阶梯使用,尽可能地实现了技术成果的生态化。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成果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不论是技术创新、技术生产还是技术成果,都只有在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才能够达到一种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化状态。而生态工业园区便成为这种生态化实现的重要途径。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又对生态技术的需求尤为凸显。我国生态技术的发展还仅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生态技术都还十分落后。这些都成为制约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地推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创新生态技术,加强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因此,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重要途径,而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保障。 浅谈生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探讨 一、栖霞市生态工业经济发展新特点 1、生态工业经济已成为栖霞市经济发展主方向。到2014年底,生态工业经济已初步形成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汽车及船舶零部件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据调查,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态工业企业共计30户,已投产、尚未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企业12户。 2、“一体两翼”生态工业发展布局已初步形成。按照突破“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园区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完善,承接烟台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为生态工业经济发展培育了良好的发展载体。“南北两翼”抓住潮水机场、八角港口和烟青城际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在促进工业经济崛起、引领高端产业发展等方面承担了更大的份额。北翼的经济开发区已培育成高端产业发展的龙头,松山街道、臧家庄镇与开发区一体发展,加快对接融合步伐,拉开了生态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框架。南翼的桃村镇借助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品牌优势和烟青城际铁路开工建设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力度,着力打造烟台市卫星城和栖霞南翼经济中心。 3、汽车和船舶零部件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2014年规模以上汽车和船舶零部件企业有13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56.4万元,利税6040.1万元,利润3844.5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26%、4.04%、3.24%。 4、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全市能源结构发生根本变化。2014年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3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70.2万元,利税1661.3万元,利润927.5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0.36%、1.1%、0.78%。新能源产业发电量(含中节能生物质热电,不含余热发电)达到30114万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5.8%,相当于节约标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万吨。其中风电发电量22930万千瓦时,生物质发电7184万千瓦时。到“十二五”末,栖霞市包括风电和生物质热电的新能源发电量将达到15亿千瓦时,加上余热发电,总发电量将达到17亿千瓦时以上,折标煤约50万吨,将有望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以上,全市能耗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 5、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强势。2014年,节能环保及新型建材企业9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489万元,利税28697.8万元,利润15344.2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06%、19.23%、12.92%。其中:新型建材企业6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684.5万元,利税22197.9万元,利润11543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91%、14.88%、9.72%。 6、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显著。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产业化取得成效。一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供热。二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替代木材。三是利用枝条生产食用菌等。通过这些方式,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30多万吨,节约标煤10万吨,节约替代木材10万立方米,创造经济价值近4亿元。水泥企业余热发电项目可节省30%左右用电量,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源,是典型的“小循环型”生态工业项目。目前五户水泥生产企业均已进行余热发电项目改造,年发电量达到2.4亿千瓦时,折标煤7.3万吨。包括旋窑水泥利用粉煤灰等各类工业固体废物,三菱水泥协同处理城市污泥,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物,中节能生物质热电、万华生态板综合利用各类生物资源等在内的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完善了水泥和生物质资源产业链。 二、生态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工业经济总量偏低,质量不高,科研能力较弱。2014年,栖霞市230户规模以上企业中,生态工业仅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1%,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仅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16.43%。现有生态工业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研发能力较弱,42户企业中仅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初加工阶段。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水平较低。工业园区是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和主阵地,目前栖霞市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离生态工业园区要求仍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1)产业规划不尽合理。生态工业园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链的互补,但栖霞市工业园区招商过程中对产业链接重视不够,除了新型建材产业以外,各相关企业间能源、资源的链接关系比较松散。资源的加工是同向的,企业间几乎没有物质流,绝大部分企业的原材料从外地采购,产品又销往外地,标准的“两头在外”。(2)公共平台建设滞后。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目的就是使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包括能量)用作另一个工厂原料,达到梯次利用和层级利用,实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由于园区相关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物质和能源在企业间不能有效流动,无法实现生态工业园建设目的。3、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力度不够。栖霞市的传统产业包括机械、化工、黄金、食品、纺织等行业,工艺相对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尽管近几年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仍处于中低端运行,企业应付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低。 三、构建栖霞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的推动栖霞市生态工业发展,结合栖霞市生态工业现状和趋势,建议: (一)着力抓好生态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落实1、生态工业是以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和废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高效、循环和层级利用是其三大突出特点。为确保生态工业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准确到位,全市上下要大力宣传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理解生态工业的内涵和实质,以便明确工作方向,指导全市生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2、建立生态工业考核评价体系。在全市机关岗位责任制考核体系中设立生态工业考核指标,给予相应分值。设立生态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积极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进行节能改造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同时严格行政执法,加大对企业违犯节能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引导企业不断改进生产经营方式,向生态企业转型。 (二)打造生态工业发展载体1、加快三区融合,打造20公里生态工业经济长廊。加快开发区、臧家庄和松山对接融合步伐,推进三区一体发展,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和要求,搞好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水平,加快融入烟台蓝色经济区,培育高端产业发展龙头和生态工业经济隆起带。经济开发区作为栖霞市经济发展龙头镇,要大力做好循环化改造,把循环化改造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形式,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2、把栖霞市桃村镇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成生态创业园区。以桃村为主体,实行镇园一体、统筹发展,围绕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积极承接周边城市产业转移,抓好台资项目引进建设,打造栖霞生态工业南翼中心。三是其他镇街应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业。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1、完善新型建材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节能技改力度。加大建材产业补链项目建设力度,延长水泥产业链。瑞祥干混砂浆、新建华管桩、宝业建材、白洋河水泥搅拌站等一批水泥产业链补链项目陆续建设投达产,增加了栖霞市水泥产品的当地消耗量,避免了高能耗的熟料外销,降低了水泥行业单位能耗水平。(1)加快产业链上已有关联项目建设,完善建材产业链条,降低水泥行业单位能耗。帮助山水水泥骨料厂200万吨石子、兴昊水泥余热发电、三菱水泥熟料生产线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项目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尽早发挥节能效益。(2)加快推进富氧助燃等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栖霞市旋窑水泥企业年能耗总量约100万吨标煤,若全部采用富氧助燃技术,年可节约标煤8万吨以上。该装置已在河南天瑞集团汝州水泥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生产线、成都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日产12000吨生产线等旋窑生产线上成功运行,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综合节能率达到8%以上。目前三菱水泥正在探讨方案可行性,如果可行,可相继协调其它四户水泥企业开展调研,尽早实施。(3)鼓励水泥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工信部、山东省经信委先后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水泥磨机置换改造优化产能布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水泥行业现状,做好磨机改造工作,整合磨机产能,推进兼并重组,栖霞市的置换改造实施方案正在编制中,以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改造升级。2、加快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产业链建设。(1)建立农作物秸秆回收体系。一方面大量秸秆被遗弃,焚烧,而企业又面临原材料收集困难,外购运输距离远,导致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建议当地政府引导收购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回收利用渠道,公安、交通、林业等部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给予支持。(2)加快万华生态板产业链延伸。一是要加快万华生态板生产工艺研究,提高工艺稳定率和成品率,降低成本,扩大生产。二是发挥万华栖霞公司的龙头作用,加大招商力度,建设万华生态家装产业园,引进表面装饰、家具加工等生产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健全产业链。(3)加快臧家庄新型复合模压托盘等项目建设,使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栖霞市一个新兴的循环经济产业。3、打造完整的风电产业链。按照《栖霞市风电及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风电场建设,推动唐山硼风电、庄子风电等风电场的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桃村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以安得利斯公司为依托,鼓励其与大型风电整机生产企业合作,大幅提升生产规模、产品等级和技术创新能力。打造风电人才培训基地。烟台风能电力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全日制风能电力学校,面向全国培养风电开发、风电设备制造、风电配套产品与技术研发等多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四)加快淘汰落后,促进传统产业优化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淘汰落后。鼓励企业加大“能效对标”力度,对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淘汰落后目录,利用先进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按照国家节能惠民有关规定,采购国家财政补贴的高效机电设备。二是积极推进企业退城进园,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老企业嫁接改造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坚持不懈地推进企业技改扩能,实现快速膨胀、滚动发展。栖霞市现处于爬坡赶超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式下,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开发为动力,以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循环工业产业链,推进循环发展和清洁生产,努力推进工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走出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态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全市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作者:史晓婧 单位: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栖霞市分校 浅谈生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生态工业技术发展研究 1.切实加大工业节能减排力度。 工业是我区耗能大户、排放大户。我区工业能耗由2001年的2172.44万吨标准煤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11502万吨标准煤,占全区总能耗的比重由48.78%猛增到2010年的60.91%。能耗与排放紧密相连,能耗决定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大部分是在煤炭等能源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就是生产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高能耗必然伴随高排放,减排必先节能。抓住工业用电量、用水量就抓住了工业节能减排的“牛鼻子”。工业是内蒙古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因而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我区发展生态工业,必须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把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下来。我区工业能耗、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与我区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与产业层次处于低端有关,与工业结构比较单一有关,与工业发展方式粗放有关,更与推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有关,特别是与没有把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工业企业直接有关。把工业节能减排指标科学分解落实到每户工业企业,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可以倒逼企业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实施技术改造,主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使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外部不经济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转变。建立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在整个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可以形成企业自觉增加研发投入、自主创新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的积极效应。 2.切实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就是要把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这就要求围绕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配套企业,根据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引进一些可以消化这些废弃物的企业入园,同时通过对龙头企业产生的剩余能量进行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阶梯利用[3]。生态工业园区是围绕骨干企业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配套企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载体。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产生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组织程度与产业规模竞争力。 3.推进生态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点工程。 一方面需要制定支持企业积极主动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对增加研发投入、研究开发节能减排技术或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上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一方面需要制定支持一般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升级的政策。生态工业园区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生态链和生态网建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 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工业园区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实行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要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制度。企业是耗能、污染物排放和固体废物废弃的主体,也是节能减排、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主体。只有把节能减排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指标分解到每户企业,才能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发展生态工业,推进生态工业园是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社会走上可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 作者:刘倩雯 白洁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建设工程管理质量综述 1合理设计排水系统 屋面积水排水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排水系统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排水系统的设计,确保排水系统科学、合理,从而促使积水能够快速的排出来,使建筑物的腐蚀程度大大减弱,同时还能够使建筑物的质量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标准,使建筑物使用的时间更长、更久。 2选用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加大管理力度 在进行防水工程分包时要选择具有一定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督导检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质量问题要做到事先预防,事中检查,事后改进。 3从建筑屋面渗透问题透视并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3.1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由工程项目实施的总组织者负责建立,面向项目对象开展质量控制的工作体系,一般可按以下环节依次展开工作。 3.1.1建立质量控制网络 首先明确系统各层面的建设工程质量控制负责人。一般应包括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及承担项目实施任务的项目经理、总工程师,项目监理机构的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等,以形成明确项目质量控制责任者的关系网络构架。 3.1.2制定质量控制制度 包括质量控制例会制度、协调制度、报告审批制度、质量验收制度和质量信息管理制度等。形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文件,作为承担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任务各方主体共同遵循的管理依据。 3.1.3质量检查,问题处置,整改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包括防水工程在内的检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各种检查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职管理者专检。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置、整改。并反思问题的症结,取得改进目标和措施,为今后类似质量问题的预防提供借鉴。 3.2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建设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力度。比如,可以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和成本控制力度,确保工程在顺利进行的同时,减少返工和出现质量事故,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工程的质量。 3.3加速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建设工程项目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始终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来说,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的项目管理团队十分必要,项目管理团队可以在建设的过程中掌控全局,有效地对施工人员及其他方面进行管理控制,这样一来,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还能够尽最大努力节省工程成本。另外,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对一项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单位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使施工人员不断提升自身,对于那些表现比较优秀的员工,可以适当地予以提拔,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用的专业人才。本文来自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4结束语 建筑屋面渗透问题和建设工程的质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力度,将会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还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作者:韩平 单位:抚顺北方房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建设工程管理 1、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质量管理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企业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电力规程和技术要求,工程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有什么变动,都要追究其在岗时期的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任来。(2)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工程施工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树立全员精品意识。以工程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以工程达标投产为基本要求,在施工质量、工艺水平、文明施工、投产水平各方面达到全优。 2、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 2.1当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地意义结合电力工程实际施工情况,充分运用现代安全安全管理理论,并认真履行国家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并提高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各岗各位,并按照制定好的相关规定制度进行严格考核,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落实职责和规范运作,才能真正的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我们要认识到,全面实现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这一目标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对于企业而言,必须要以“逐步提高,持续改进”这一思想为指导,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对于社会而言,安全管理可以促进建筑市场的稳定、协调发展,减少了事故的发生、降低了人员的伤亡,这样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2建立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组织网络,其中包括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管理机构进行审核,必须要求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符合规定的管理机构。如果发现其中存在任何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指出并督促施工单位按照相关的规定会要求改正过来。(2)落实安全管理前提。所谓落实安全管理前提,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的生产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有力的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参见建设的单位及人数的安全生产责任。坚决查处违规生产,同时对于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3)进行合理的设计。根据国家相应的建设法律和标准,设计单位对建设工程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对需要采用新工艺或者新材料的重点部分应该事先给出说明并给出相应的安全指导意见。所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从技术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4)施工过程中监督检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检查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是否能有效运行。(5)在检查中要及时发现施工项目部组织落实、人员到位、施工企业人员素质、工序操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狠抓落实。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近年来电力部门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安全事故的防范手段和技术都有了新的进展,尤其是对安全生产的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由于电力企业实力越来越强,这就促使我们可以使用性能更优越,安全系数更可靠的设备来施工。同时,对于大量的新产品、新工艺的使用,在我们的生产经营中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综上所述,结合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可以将整个电力工程安全管理领域看成一个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可以主动的运用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法,确保将安全管理落实,明确划分各岗各位的责任,这样才能保障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安全无事故。 作者:刘玉秀 于凤玲 刘志涛 单位:东营供电公司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建设工程管理技术的策略初探 1、加强技术工作的管理 ①针对企业的特点,对企业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在生产实践的积累中,不断完善补充制度。②对技术管理工作开展定期检查制度按照建设管理制度进行开展施工项目。③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给现有的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才能使得管理水平更上一层。④采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进行结合的办法,大力的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的调动技术员工的积极性。 2、制定企业标准 ①选择企业最优秀的专业或者是特长,结合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制定出相应的施工工艺、工作方法或者操作标准。②找出最影响企业工程质量的项目,进行专项治理,制定出措施和要求,并不断完善。③借助外国企业的标准及经验,在实施中一步步的进行完善,直至满足自己企业的施工要求。以上各项最后经企业技术委员会或总工程师批准后,作为企业标准,落实执行。 3、加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 ①澄清概念。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在对工程施工人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首先明确需要沟通的内容、方式,选择员工能够接受形式,以及理解能力。②信息交流。随着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作为管理者,要善于从众多的信息中,挑选中有用的,和日常工作联系紧密的信息,传递给工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接受到良好的反馈消息。③管理者在和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之前,要有明确目的和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此确定合理的有效的交流内容。④管理者在和员工进行沟通时,要对谈话的背景、社会大环境以及员工自身所处的环境等作为考虑的内容。⑤管理者在设计沟通内容时,不能一意孤行,要通过多方的听取意见,和他人进行商榷,获得更大的支持,与此同时也完善了自己沟通的能力。⑥管理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明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⑦管理者在和员工进行沟通后,及时对沟通效果进行反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意愿。⑧管理者要做到表里如一,说到做到,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支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结束语 建设工程管理技术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明确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认真落实每一项技术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工作的管理和制定企业标准等。建设工程管理技术的完善,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建筑企业水平,促进建筑企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作者:张林海 单位:韩城矿务局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建设工程管理中造价问题 一、发达国家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分析 1.投资体制 发达国家对于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主体的区分非常明确,不同投资主体建设项目所受到的监管力度也不同。美国政府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上主要倾向于公共建设项目,利用相关产业政策优惠来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参与到其他建设工程项目中。这样既能够保证政府资金主要用在居民生活环境改善上,同时又不耽误自身建筑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主要是参与到一些市场补缺建设当中,更加注重对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通过相关政策来扶持国内中小企业参与到建设工程投资。发达国家政府还会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来最大程度的发挥政府资金投资效益,构建市场化融资渠道,将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实现市场竞争良性机制。此外在投资资金的管理上,政府更加关注的是自身投资建设项目。对于纯私人投资项目干预度较低,一般是通过间接方式来监督行业内竞争,帮助建筑企业提高投资效率。 2.计价模式与计价依据 工程造价计价系统也是发达国家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有着较为先进科学的计价模式。美国建设工程企业在每一个工程项目开工之前都要进行详细的财务收支明细表制定,预算是否合理是否细化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最终的成本问题。软硬件分账制是美国计价系统先进原因之一,项目涉及到的硬件(设备、材料、人工等)和软件(场地租用费、贷款资金利息等)都要进行相应的估算。日本是采用树形结构来进行工程项目计价,根据项目从开工到交付每一个环节所涉及的每一个细节,构造整个工程造价树形结构。这样就能够直接明了的分析哪个部分可以节省成本,哪个部分没有达到计价要求。 二、完善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措施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工程管理模式,但绝不能照搬。应该结合市场经济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1.政策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形势下,建立健全建筑工程法律法规是当前政府宏观调控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发达国家建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可以发现,其立法程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根据市场实际运行情况来进行相关法理问题研究,结合建筑行业所出现问题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制定更贴近实际更能够直接解决问题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配套国家政策制定适合当地建筑企业发展的规定,不断去完善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相关立法程序。政府采取间接方式干预具体造价管理,由政府作为主要投资人的工程项目要会同相关部门严格管理,完全是私人投资的工程项目则交给市场去自由控制。积极构建完善的行业辅助管理机构,提高相关协会在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上的参与度。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形成更为严格的行业自律机制。只有保证了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完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2.投资体制 发达国家建设工程项目都比较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均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其他性质资金进入建设工程领域。这样既能够保证建设工程项目有充足的资金源,同时又能够促进社会自主资金投资空间的发展,最大限度集中社会资金。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是很长,相关的市场竞争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在当前情况下,直接把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市场放开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我们还是可以随着建设工程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政府投资角色逐步转变。利用银行来提高投资监管效率,我国政府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赋予银行更多的监管权限,使银行成为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和工程造价的主要管理者。 3.计价模式和计价依据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现行的计价模式以定额计价为主,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根据实际工程进度来及时调整资金投入。工程项目造价预测是该项目提高管理水平的首要条件,科学合理预测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支出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期项目建设不同时期的成本核算在不同时期内完成,有针对性的成本一一对应管理在项目建设初期就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逐步淡化当前所实行的定额计价模式,加强企业自身在工程造价问题上的管理力度。 作者: 王军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微探工程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 一、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工程建设技术方面 在我国的工程行业,它的分工是比较细致的,而且劳动力比较集中,人员多。对于工程建设管理而言,具有人多、分散、工作繁杂等特点。为了尽早让我国的工程建设达到国际化水平,就必须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引入到工程建设行业。因此,必须要保质保量的将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存档,使其能够快捷、方便的进行信息的查询。在当前,我国工程建设的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低,发展进度比较缓慢,和国外的信息技术水平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这也就严重制约了工程质量的建设。 2.工程建设管理方面 在我国,工程建设自从实施项目管理以来,已经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组织管理模式。但是在实行过程中,这种管理模式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施工的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终的预期效果犹如“纸上谈兵”。管理水平无法落到实处,何谈整体效益,这也就制约了工程质量的建设。 二、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对工程质量影响的解决措施 1.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只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这一项规范,而且颁布的时间比较久,已不适合当今工程建设行业管理的参考依据。这里的相关制度还是比较少,内容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也比较弱。因此,我国要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落实到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这样才能给我国的工程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此同时,要将专业化的工程管理推广开来,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和专业化管理水平。以便确保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顺利的进行,从而逐渐的接近国家建筑行业的水平。 2.人员解决措施 做任何一份工作,人员的管理都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工程建设行业中,要做到这样两点。 (1)沟通能力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时就需要建筑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是工程管理过程中最有效的办法。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和负担,才能真正的做好一切为员工服务的目的。 (2)协调建设工程内部的人际关系必须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办事,做好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教育培训,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我们要责任到人,加强内部人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沟通,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的建设。 3.加强对工程管理的重视 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思想管理上,并且逐步的走进了建筑行业。虽然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的整体效益,但是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管理的重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的提高施工员工的管理水平意识,使他们懂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工程施工不能脱离信息网络,要将信息网络引入到管理过程中来。以便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地优化管理的内容和程序,合理的控制管理成本和质量的安全,提高施工管理效率。 4.安全解决措施 工程管理是根据建筑单位的条件、施工的条件等相关单位的运行,通过采取有效地管理方式和手段来保证工程的整体效益和目标的。 (1)构建责任制由于工程行业施工规模、施工难度比较大,难以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管理。所以,我们就要将生产关系进一步简化,使管理层次相互减少。在项目工程管理中,实行相应的管理要素,针对不同的管理项目、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2)加强安全文明施工在工程的实践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国家很重视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在建筑行业中出现的几率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工程行业要加强安全文明管理,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要进行相关的补救措施,预防同样的事件再一次发生,确保施工的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对于工程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工程行业又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辐射的范围广,人力、物力、财力比较集中,而且安全系数比较低的工程,这就大大的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使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地保证。如何有效地进行建筑施工管理,既能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还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是我们值得深刻研究的一项课题。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工程施工在管理和工程质量方面将会做的更好,也将会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作者:李枝春单位: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铁路新建设工程管理问题刍议 一、铁路新建设工程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铁路建设项目的前期管理 项目的前期管理和决策都非常重要,它能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效益和建设的成败。现如今的铁路建设投资巨大,项目复杂,建设标准大幅度提高。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与现有的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和决策不相匹配,现有的项目前期研究工作不能适应现阶段铁路建设的发展,因为高标准的铁路建设使前期的研究和决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期的工作需要谨慎,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1、铁路建设工程中前期研究、决策的制度不完善,影响工程的质量及工期。科学的决策需要有完善的研究、决策制度。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前期研究和决策的过程中要有专家的参与,这能影响工程的进度,投资主体的介入程度和前期工作中的职责划分,决定在研究和决策中的地位。 2、原有的前期研究、决策的方法不能适应新铁路建设的要求。要想实现科学化,前期的工作方法必须要改进。要改进新铁路建设中对新技术采用的评价方法,就要有新的技术和新的评价方法。建设项目规模和标准的确定方法与资金、资源现状的优化配置方法的改进极其重要,它对工程的规模质量、环境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应考虑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3、高科技时代网络是发展的工具,前期研究、决策一定要用到网络,原有的前期研究、决策手段和工具需要更新。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专家知识库,有利于思维的开拓。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与应用,对前期的研究和决策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节省时间。新铁路建设对前期研究、决策手段和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具和手段的更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铁路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模式 为了以较高的质量按期完成工程,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模式很重要。 1、避免前松后紧的建设管理工作。普遍现象是工程管理人员在快完工时才对工程管理严格,却往往忽视了前期的工作。要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管理人员首先应做好前期规划,重点在于前期的决策设计,每项工作都要细致到位,管理人员要进行督促。前期的决策设计决定了工程的质量与水平,可以提高铁路建设的层次。 2、建设管理应科学化、专业化。工程基建部门在工程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它应该是专业化的建设机构,然而目前它的管理能力不够,力量不足。更有甚者是临时指挥兼管理。要达到科学的建设管理,工程基建部门应严格管理本部门,可以适当地组织学习,交流新技术和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3、市场化体制进程的推进和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不同的铁路建设项目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需要铁路建设管理方案的多元化、创新性。管理方法的创新,需要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与借鉴,定期翻阅国内外的成功管理方案,与国外成功人士多交流。多元化的管理方案,可以激发出灵感,不断创新。 4、有些铁路的建设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也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应将“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作为施工的原则。铁路的建设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做到不扰民,不污染环境。管理人员应做几条督促工人的标语,树立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实现施工的原则。 (三)铁路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 实施铁路建设过程艰巨,而对实施过程的管理则直接关系着工期、工程质量,进而影响客运专线建设的顺利。 1、监控和工程质量体系要完善。工程的质量对铁路建设尤为重要,监控体系完善了,才能辅助工程质量,达到质量验收的标准。建立监控工程管理机构,制订进度监控流程,按部就班进行。定期检查工程质量。制订一系列的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体系。 2、工程造价体制需要健全。当前铁路建设市场各项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还未形成,新铁路建设工程造价体系还有不足之处。为解决这个问题,要充分发挥造价师的作用,使铁路工程预算定额做到“量”、“价”分离,同时改变招标体制,建立市场经济计价模式,改善并健全工程造价体制。 3、工期目标的实施要与实际联系。现如今很多客运专线工期普遍紧张,这对投资和质量的控制极为不利。因此在当前铁路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合理的工期决定了铁路发展的进程。施工之前要全面考虑问题,项目指挥部应建立工期管理组织机构,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组织设计,建立技术管理中心,实施有序的管理模式并制订合理的工期。 二、铁路建设项目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现如今的铁路新建设工程要求高水平、高质量完成。这就需要铁路建设项目工程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素质。从而对人力资源进行要求和合理管理。管理方法如下: (一)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专业的铁路工作人员只有拥有了熟练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才能在应对铁路新建设工程遇到的技术性问题时从容不迫,保证工程的质量。 (二)要求工作人员有合作能力。铁路建设项目数量多,需要各个工程项目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合作能力,团结互助精神,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工期按时完成。 (三)要求工作人员学习能力强。铁路建设在我国的发展史较短,在工程建设上的经验较少,所以要不断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在铁路方面的成功之处,不断学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同时在实践中学习。 (四)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创新能力。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铁路方面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这就需要人员具有创新能力,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到的见解,在创新中不断突破。铁路业的发展对铁路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极大,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人才的发展和进步,才能满足铁路新建设的需求。 三、加强财务管理与会计监督 (一)随着国家对铁路业的重视不断加强,对基本项目的监督检查逐步深入,铁路基本建设项目在财务管理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铁路建设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专业的建设财务管理人员严重不足,财会人员的素质也不够高。另外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完备。建设财务工作人员工作不扎实,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二)加强财会监管必须先树立依法建设、依法管理的意识。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铁路建设方面的财经法规和规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要广泛宣传,增强法制意识。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尽量避免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合理进行预算,依法管理资金,以效益为原则。会计的监督作用加强,才能维护资产的完整,使会计信息真实。建设项目之间紧密联系,使各个项目之间形成一个体系,这样可以提高各个项目的工程质量,提高效率,降低费用的支出。各个项目部门协调配合,共同营造出和谐的信息共享的项目信息体系。 四、结语 现如今我国铁路建设前景一片大好,但是铁路建设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可小觑,铁路建设面临的挑战也是非常严峻的。铁路建设工程管理问题是铁路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改进铁路建设工程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手段。完善并促进决策的制度、方法和手段。在新的形势下,无论出现何种问题,无所畏惧,勇于探索和开拓,要有改革的精神,实现高质量的铁路建设蓝图。 作者:普纲军单位:南宁铁路局沿海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水电建设工程管理 1 目前,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已普遍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工程建设公司作为业主代表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同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公司、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及材料和设备供货单位共同完成水电站这个特殊产品的生产。由于这个“产品”的特殊性,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如何快速、有效的建设好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并成功的组织与实施,已得到了业主单位的高度重视。文章介绍了建设工程管理的项目总控模式,并合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提出了快速、成功实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和保障措施。 2项目总控模式与管理信息系统 2.1项目总控模式 建设工程业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多种适应不同工程条件的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总控模式就是适应大型和特大型建设工程业主高层管理人员决策需要而产生的,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德国首次出现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德国统一后的铁路改造和慕尼黑新国际机场等大型建设工程。 大型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形成工程的物质流,另一方面,在建设工程参入各方之间形成信息传递关系,即工程的信息流。通过信息流可以反映工程物质流的状况。建设工程业主方的管理人员对工程目标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及时掌握信息流来了解工程物质流的状况,从而进行多方面策划和控制决策,使工程的物质流按照预定的计划进展,最终实现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基于这种流程分析,大型和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在组织上可分为两层:项目管理信息处理及目标控制层和具体项目管理执行层。项目总控模式的总控机构处于项目管理信息处理及目标控制层,其工作核心就是进行工程信息处理并以处理结果指导和控制项目管理的具体执行。 项目总控模式有两种类型。 (1)单平面组织模式 业主方只有一个管理平面(独立的功能齐全的管理机构),一般只设一个项目总控机构(简称PC机构),称为单平面项目总控模式。 在单平面组织模式中,PC机构方的任务就是向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其工作内容首先是协调和确定整个项目的信息组织,确定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对信息的需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并把信息处理结果提供给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以使其掌握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 (2)多平面组织模式 当项目规模大,业主方设置多个管理平面时,PC机构方也设置多个平面与之对应,如图1。 此时,总PC机构对外服务于业主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对内则确定整个项目的信息规划,指导、规范并检查分PC机构的工作,同时承担信息的集中处理。分PC机构则服务于业主各子项目负责管理机构,且必须按照总PC机构所确定的信息规则进行信息处理。 PC机构有两类人员:一类是具有丰富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人员,另一类是掌握信息技术且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他们不仅能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而且能组织开发适应特定业主要求的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为业主管理人员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项目总控模式为我们建设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一种较好的信息系统实施组织结构。22.2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有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组成的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和使用的系统。分析工程管理信息流,可知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针对企业中的人、财、物等,是服务于企业管理系统的;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的是工程项目中投资、进度、质量目标的规划和控制,是以建设工程系统为辅助工作对象,涉及参与工程建设各单位。目前,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建设公司组织建设和实施,其内容和功能已拓展并包含了公司办公自动化等公司管理信息系统。3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浅谈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策略 一、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发展过程 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的实践历经多年发展,从工程竣工结算开始,推广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进行内控基础性评价,进一步发展到目前要求建立投资评审制度、审计全覆盖。(一)推广全过程审计。2007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后,高校审计部门更多采用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模式,对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勘察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财务决算等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这一阶段,高校审计由竣工结算审计推广到工程各阶段,不再仅仅拘泥于竣工结算审计。全过程审计模式成为高校工程审计部门的标配,审计人员开始在事前、事中参与工程审计业务。(二)推动内部控制建设。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第46-53条专门描述建设项目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文件要求项目单位健全项目内部管理制度,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2015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在加强建设工程审计方面,提出“以促进控制工程造价、规范工程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为重点,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审计”。2016年,《关于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部属高校等单位开展了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其中包括了建设工程领域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在这一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对建设工程内部控制进行检查、评价。内控评价要求对业务内容高度熟悉,离不开工程审计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建设工程内部控制评价初步打破了工程审计与财务管理审计的界限。(三)推动建设工程投资评审制度建立。2016年12月,《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的意见》,要求各部属高校建立投资评审制度,实行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全覆盖。这一制度实质是学校投资决策机制,由学校成立决策机构投资评审小组,在建设工程开工前对建设标准、投资计划、设计概算等进行评审,是确立审计标准的过程。实行投资评审制度,可以明确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的造价控制目标,形成造价管控硬性约束。 二、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内容分类 建设工程管理审计是对建设工程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的确认和评价活动。按照审计维度和审计内容,对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划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工程业务内控审计、工程业务事项审计、工程财务内控审计、工程财务事项审计(如表1所示)。内部控制审计是管“机制”的,事项审计是管“具体”的,两者共同构成了工程管理审计业务的内容。机制主要是确定“谁、应该做什么、是否做到位”,针对的是部门管理;事项主要是某一项工程的某个环节是否遵守相应的规定,针对的是具体的事项。缺少内控,审计缺少抓手和骨架;内控达标后会大量节约事项审计的工作量。在实践中,工程审计人员主要从事业务和财务事项审计工作。工程造价审计,指工程业务重要事项审计中对造价的审计。工程招标审计,指工程业务管理重要事项审计中招标阶段对造价的审计和经济文书的审计,包括控制价、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等。工程付款审计,指财务管理重要事项审计中依据合同对不同阶段应付款项适当性、准确性的审计。造价、招标、付款等审计,均依赖建设工程内部控制的建立。 三、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重点 (一)工程业务内控审计的重点。是否对工程业务进行归口管理,是否建立投资评审等投资约束和控制机制,是否对使用方功能需求进行管理,是否制定并执行工程建设相关制度规范等。 (二)工程财务内控审计的重点。建设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是否建立了付款审核、复核机制,是否按照要求履行了审核职责。(三)工程业务事项审计和工程财务事项重点不同审计阶段,业务审计和事项审计均可以分为造价审计和文书审计两类,具体如表2所示。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经历了审计单项重要事项(竣工结算)、审计多项重要事项(全过程审计)、审计内控与审计重要事项并重的发展。 四、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工程业务内部控制存在不足。1.缺少实质性投资控制机制以往规模以上建设项目均需要上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概算等。教育部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重要的造价控制目标。尽管存在控制目标,还是存在部分工程造价突破设计概算、大量出现洽商变更的现象。投资控制未在工程开展前期发挥作用。2.工程建设未归口管理目前不少高校新建工程、修缮工程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建设管理制度不同、人员职责分工不同。建设工程是复杂的管理事项,需要专业人员分工配合,提升管理效率。管理职责分散不利于集中人力,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提升工程管理效率。3.工程建设各阶段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第一,立项阶段未明确条件,部分工程未确定使用部门已经立项。在此条件下,工程管理部门无法确定建筑特殊的功能需求,是按照理科实验楼建设还是按照文科科研楼建设,是建设化学、生物类“湿”实验室,还是数学、理论物理类只需要用电条件的实验室。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改动,造成造价失控,严重浪费人财物。第二,设计阶段未进行限额设计,也未建立各类建筑通用的建设标准,可能导致部分项目过于豪华或过于简要,均不符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第三,招投标阶段未建立招标控制价管理制度。部分高校建设工程招标委托市场招标公司进行,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施工合同文本均由招标公司安排。招标控制价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进行造价控制的重要手段。如果未能落实管理部门对招标控制价的审核责任,招标价格形成风险敞口,中标价可能远远偏离市场价。第四,竣工阶段未落实结算管理审核责任。工程竣工结算由原合同部分和洽商变更部分组成,部分高校未建立洽商变更的审批制度,洽商变更金额较高。工程结算直接由施工方报送,工程管理部门未对结算进行实质审核,导致工程结算价格虚高,大幅增加造价失控风险。 (二)工程财务内部控制存在不足。建设管理部门未建立财务付款管控机制,内部未确定付款审核、复核流程,未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财务部门未建立工程款项支付的审核、复核、付款流程,相当于只履行了出纳“核票”职责,未履行财务审核职责。 (三)工程业务事项审计未突。出重点造价控制是建设工程管理审计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据统计,在工程立项阶段对造价的影响超过80%,设计阶段对造价的影响超过70%。施工前基本决定了该项目造价的大半。在工程审计业务中,部分高校未能在投资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参与,未要求工程管理部门落实管理责任,进行限额设计和功能需求管理,对设计概算、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合同等重要环节缺少管控。施工阶段后紧跟管理部门,采用旁站式的审计方式,事无巨细,未突出重要环节、重要文件,削弱了审计效果。 (四)工程财务事项审计未覆盖。财务付款审计是重要的审计方式,通过审计可以确认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是否落实审核责任,是否按照合同和相应进度付款。能否付款的审核权限,能够增强审计管理效果,也是检验投资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 五、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策略 (一)建立工程审计宏观管理概念。建设工程管理为复杂事项,需要建立一套机制,防止工程建设运行漏洞出现,否则审计部门将成为“第二基建工程部”,耗用大量精力用于核量核价,也容易出现管理越位风险。抓宏观管理,就是抓机制,审计人员要做审计应做的事项,在最能产生效果的阶段做事,做产生效益最大的事项。例如,促进和规范投资评审制度建设,在项目立项阶段形成切实的造价控制标准,形成实质性控制目标,用投资估算控制设计概算,进而控制施工图预算,最终控制结算价格。这一做法能强化工程造价管控,在立项阶段推动投资评审效果明显,就是审计应推动建立的事项。抓宏观管理,要做好建设工程内部控制审计,一方面促进业务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一方面促进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审计应落实各部门的管理责任,让应做事的部门做好自己的管理事项。建立建设工程归口管理制度,对不同资金来源、不同性质的建设工程统一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机构,避免资源浪费;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制度,防止工程新建、修缮等缺少管理依据;捋顺建设功能审核制度,防止未确定使用功能就进行设计或出现豪华装修;招标要建立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合同等审核制度,防止价格失控;对洽商变更、工程结算应明确工程管理部门造价审核责任;财务管理部门应落实管理责任,审核付款是否符合合同和进度要求,落实好“两支笔会签”制度。 (二)突出审计重点,进行过程控制。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工程管理过程中,审计嵌入重要事项管理,嵌入关键节点,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在立项、设计阶段投入更多审计力量。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大额洽商变更、竣工结算为重要造价审核事项;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为重要文书审核事项;建设工程付款为财务管理重要审核事项。过程管理可以将造价审计由事后审计延伸到事前预防,从减少损失延伸到防止损失事项出现。通过对重要造价文件和经济文书的审计,将审计机制嵌入整体管理流程中,强化了造价管理的效果,减少了审计风险。 (三)建立结果运用机制。完善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结果运用,建立审计结果反馈机制,强化审计信息提炼及传递功能。关注建设工程与全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目标的协调,总结工程管理中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减少长期隐形损失浪费,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作者:于平 单位:北京大学审计室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探析10kv电网建设工程管理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如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且旧城改造的规模也在逐渐增大,这些对配电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也对配电网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所以说,10kv配电网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能够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此为基础,对10kv电网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为有关单位提供一定的帮助。 110kv电网建设 1.110kv电网网架建设 10kv电网网架的建设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联络线方式。(2) 手拉手环网方式。(3) 电缆双环网方式。(4)网格式供电方式。对于配电网建设工程而言,其中比较常用的方式为手拉手环网方式,该方式具有接线简单、投资小、建设速度快等特点,但是,该种环网方式对每条线路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供电能力,要求在配电网发生故障时,相应线路能够将负荷全部引到另外一条线路中,从而继续进行供电,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1.2选择开闭所设备 作为一个非常关键的设备,10kv开闭所比较适合建设在用户相对较多的地方,从而更加方便的为用户服务。开闭所在选择设备时通常会选择环网开关柜,很少使用断路器,而且开闭所中所有的出线都有熔断器进行保护。由于使用环境和条件存在区别,所以环网开关柜也包括两种,即户外使用和户内使用,户内使用的环网柜可以使用真空或者是SF6负荷开关环网柜;由于户外使用的环网柜一般使用条件都十分恶劣,所以比较适合选择密封性好的SF6负荷开关环网柜,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1]。 1.3选择电网柱开关 一般情况下,10kv电网柱开关都是设置在比较高的地方,一旦开关出现某些问题,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维修,而且维修的时间比较长,这会对用户的用电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所以,在选择电网柱开关时,要对其可靠性、安全性进行重视,可以选择设置真空开关,不需要对少油开关以及被真空包浸在绝缘油中的真空开关进行考虑。通过对现阶段开关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电网柱开关经常会出现开关卡死、操作不灵活以及打滑等现象,导致的操作机构不能顺利开展其他工作,针对这种情况,选择电网柱开关时要对操作机构的灵活性进行全面分析,确保能够为用户带来良好的服务。 1.4选择电网线缆 在10kv电网建设过程中,线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性能与电网的供电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线缆大小、横截面积大小以及材料等,这些都影响着电网的供电能力。如果线缆的横截面积比较大,会导致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工程中其他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最好选择横截面积在130~250mm2的导线,而电缆线路应该控制在190~305mm2之间,其中最小的横截面积要大于40mm2,之后再按照当地电网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调整,完成10kv电网的有效建设。 210kv电网建设工程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在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且对电力也有了比较高的需求,导致配电网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存在于配电网的运行过程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10kv电网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2]。 3加强10kv电网建设工程管理的策略 3.1加强现场质量管理 在10kv电网建设阶段,施工单位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经常会不按标准规范进行操作,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线路分叉、线与线交叉以及线路和电线杆接触的地方,是建设工程重点管理的内容,需要相关部门对其引起重视,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使10kv电网工程能够顺利建成[3]。 3.2注重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在10kv电网建设工程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减小设备的损耗率,进而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做好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可以从电缆、电气设备等方面入手,认真落实精细化管理制度,预防设备故障现象的产生,确保供电系统的顺利运行。 3.3强化工程线路管理 对电缆接头、终端等易产生火灾的地方重点管理。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线路的维护和管理,最根本的举措就是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进行明确规定,并对管理人员的检查频率和检查流程进行分析。另外,奖惩制度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发现有表现突出的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嘉奖,如果发现有好吃懒做的管理人员,要严惩不怠,真正实现管理工作的落实[4]。 3.4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管理是每项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确保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才能顺利完成工程的建设。如果条件允许,要先断电,之后再进行相关施工;最后,如果施工现场的条件与断电施工条件不符合,则要检查现场是否符合带电施工的要求,只有与带点施工条件相适应,才能开展具体施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电网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10kv电网与用户直接接触,甚至决定着用户的用电安全,因此,一定要对10kv配电网工程的建设引起重视。我们可以从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设备管理、注重工程线路维修以及加强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好10kv电网工程的建设管理,促进电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贝 乔国风 单位: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衡水市桃城区供电分公司运维检修部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论文 摘要:在进行油田生产管理过程中,基础项目建设水平会对其质量造成干扰。对此,需要对其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给予全面重视,同时也需持续探究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主动整合有益资源与要素,全部纳入至其管理活动中来。所以,本文经对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特征为基础,分析其技术在此方面具备的不足,且总结出有效地应对策略,期待能够促进油田基础建设项目管理更合理、更有效,以此能够真正地促进油田管理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质量 在进行油田运营及生产的过程中,开展基础建设工程管理可以真正地保障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对于这一活动来说,需要遵循相应的秩序与规定,在实施某一工程活动时,一般离不开其它单位与人员的配合。唯有获得其帮助,方可有效地凸显其功能,且全面归入至基础建设工程中来,进一步增强油田技术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其生产和管理。因为社会经济在全面发展与提升,油田的生产规模也在持续增加,则在开展油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明确更严格的标准与规定,不过现今中国的油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与漏洞,其和现今的油田建设发展不一致。 1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特征 对于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而言,其和其它项目管理与工程建设是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一些独特性,具体如下:(1)单一性一般而言,强调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的单一性,即,一个基础项目对应一个工况,也就是说,就算是选择相同的设计方案、相同的建设部门,也不可能确保两个工程的建设水平与工况相一致。所以,在开展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务必要对各项工程或各个工序等进行管理与维护。(2)过程性对于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的运行过程而言,一般而言,是需要遵循固有的秩序来进行下去的。其对应的过程质量需要对全部工程质量造成干扰。所以,其管理务必要对每项工程进行管理,确保全过程得到针对性地维护与保障。(3)重要性对于某一工程管理水平来说,则会对整个工程的实施效果造成显著的干扰,其不单影响工程发展,也会对相关客户、工程建设的所有部门造成影响。所有,地方政府务必要重视工程管理项目的监管效率,从而保障其运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4)综合性对于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而言,并非属于一般的项目管理活动,对其管理造成影响的要素也比较复杂,比如规划要素、建设要素、顾客要素、原料供应单位要素等。唯有把全部的要素均考虑在内,则可以保障其管理质量的提升。 2加强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1)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审批制度的影响通常来说,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审批制度是不严谨的,其下属部门按照生产与管理的具体情况对其工程管理部门明确立项内容与标准,对于主管油田基础建设的职能机构来说,则需要整合相关单位的建议,不管是勘察规划院的实地探察、规划院和工程管理部门的可行性报告分析,或是规划院的规划评估等均是紧密相关的,每项审批消耗过长的时间,并且也会引起一定的资源浪费与损耗。(2)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体制过于僵化主要是强调表面运作模式,其人员管理无秩序,从实地监管至文档整理均无专业的负责人进行管理,引起工程部门的资料、数据、设计图等保存失效,同时各个项目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及时,工程资源分布不完全,个别大的项目管理部门因为一并进行的项目过多,引起人员紧缺,不过对于个别小公司来说,其职员较为悠闲,因为不能够创建一个完整、有效的管理职能单位,对此,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体制较为混乱,会对工程的管理质量及施工期限等带来一定的干扰。(3)油田基础建设工程存在无秩序的竞争现象当进行基础建设工程招标与投保时,尽管个别机关均可以遵循相应的立法规定与行业标准体系,不过由于市场的竞争相对剧烈与残酷,对此,个别公司会选用险招,必然会做出一些违规、违法事情,影响招投标过程中的正常秩序,而且对于一些评标组委会的成员来说,则忽视了道德要求,藐视法律,进行暗箱操作,造成个别资质不达标且没有实力的建筑企业成功竞标,对此,会直接影响到油田基础建设工程质量,也会导致施工期间偷工减料、违法乱纪、违规生产等问题不断出现,会对现场施工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会对工程管理效率的增强带来不利的影响。 3对策措施 (1)构建立法制度,明确招投标秩序由于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如徇私舞弊、偷工减料、违法乱纪等,会对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若要确保基础建设工程管理质量,同时促进其工程的规范实施与运行,务必要明确规范的招投标制度,明确相应的法律政策,可以针对性地应对招投标期间出现的相关问题,可以使招投标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下去,并且能够实现有效地监控与管理,让这一工作可以在一个相对公正或透明的环境下发展下去;对建筑市场进行秩序管理,由于个别从业者的法律意识不强,务必要开展从业人员的立法制度培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逐渐地增强有效地约束作用,提高其管理效率。(2)增强人才素质.完善管理体系在进行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人才则属于一个最基础的影响因素,针对出现的规划审批过程中的效率差、物料损耗、资源浪费等问题,增强人才素质与专业水平则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关键要素。选聘优秀的专业人员,不管是档案整理或是实地施工监督,必然要明确职责,确保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下去。开展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务必要公正、公平地对待,不可以做任何特殊之事,不可以为任何人开后门。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比如关于经济签证、竣工申报表等,若没有责任人签名或单位盖章的话,务必要及时解决与改正。针对价格管理、预算评估而言,务必要进行专业、规范地审核与确认。从源头上来看,构建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方可真正地规避管理混乱现象的发生,增强基础建设工程效率,增强管理质量,构建完整、有效的现场管理秩序是重中之重。(3)对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部门进行统筹管理,促进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稳定运行在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设计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确保其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务必要进行设计研究与完善,构建和具体状况相符的科学设计图。并且,高水平的设计是建设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保障,完整的设计方案对项目的运行与管理发挥着完善功能,针对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优化来说,必然要凸显其重要性;对于施工部门来说,在开展油田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其属于重要的执行方,针对现场秩序的管理、项目的进度、现场安全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监理机构针对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而言,能够对各个环节及流程的监督发挥着关键性的价值。项目的质量代表着项目的生命,细致的态度、完整的方法则是确保监理达标的基础,务必要认真做到“三控、二管、一协调”,针对基础建设工程的进度、质量、投资给予严密的监管,针对项目合约与项目信息务必要做到完整、有效地管理,并且对于监理期间的各个关系协调来说,也要进一步地优化。所以,设计院、施工部门、监理机构的统筹管理则是增强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基础,这三个部门务必要安守本分、释放自己的优势与价值,真正地促进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健康、稳定、安全发展。 4结语 在中国,油田基础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的创建也有一段时间了,其内容丰富,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人员的设置与专业素养来说,也可以真正地满足工作的发展要求。不过也出现了因为个别素质差的职员而带来不良问题,只不过,随着制度的不断优化,此现象会逐渐好转,以此,方可推动油田基础建设工程质量的增强与优化。 作者:吕东洋 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建设工程管理论文:高校建设工程管理意义探析 摘要:高校建筑需要以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造和修缮高校建筑需要以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造和修缮,因此在进行建筑设施时,学校领导一般以选择招标的形式承包给校外建筑工程企业进行施工建筑工程企业进行施工,故而本文笔者通过阐述招标机制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实时趋势,论述了在高校建设工程领域中实施招标机制机制,对规范做好高校建设工程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招投标招投标;高校建设;工程管理;作用意义 1前言 建设工程招标机制是在现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工程招标机制是在现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组织竞争性的招标措施产生工程承包的交易方式织竞争性的招标措施产生工程承包的交易方式,是我国建设市场走向完善化市场走向完善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建设市场实现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必要途径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必要途径。高校因为建设时间长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学校专业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学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学设施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建筑施工比较频繁,很多高校选择招标方式选择招标方式,将工程承包给校外建筑企业,校外建筑企业具有丰富的经验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做好成本控制、保障质量及保护相关干部职工职工、倡导廉政廉洁具有重要意义。 2加快形成市场定价为主导的价格机制加快形成市场定价为主导的价格机制,使高校建设工程造价与市场价格相符 建设工程招标已成为现在社会工程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势,在高校建设工程方面实行招标机制常见的步骤是招标方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按照法律规定和自己的要求选择复合条件的投标方参加招标活动条件的投标方参加招标活动,投标方将自己的简介和投标价格秘密呈送给招标方格秘密呈送给招标方,增加投标人之间的竞争,实施“公平、公正正、公开”的竞争投标方式,招标方在收到的投标意向中选择自己认为最佳投标方自己认为最佳投标方,最后签订协议。这样的过程选择出来的投标价格有可能会低于预定成本的投标价格有可能会低于预定成本,对减少高校资金投入,提高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高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将工程承包给企业,能够简化后续工作等化后续工作等。 3有利于招投标双方相互更好地选择有利于招投标双方相互更好地选择,进而更好地控制高校建设工程造价 在市场中在市场中,投标方和招标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如果实行一对一谈判的方式确定投标价格行一对一谈判的方式确定投标价格,一般会使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价格,高校建设工程在此方面会增加成本投入,如果实行相互竞标的方式竞标的方式,增加投标者数量,这样既可以增加投标者之间的竞争力竞争力,也能够相应的压低高校建设成本,并且在此过程中,高校招标方与投标方能够在市场的条件找到交易平衡点高校招标方与投标方能够在市场的条件找到交易平衡点,增加交易达成效率加交易达成效率。并且招标方在选择投标方式,可以遵从择优选择原则优选择原则,就是选择投标报价较低,建设速度快,建筑成品质量有保证质量有保证,企业的资质优良,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较多的成功案例为依托的投标方功案例为依托的投标方,为合理控制建设工程质量和造价铺垫基础垫基础。 4有效降低社会的平均劳动力消耗水平有效降低社会的平均劳动力消耗水平,促使高校建设工程投资成本得到合理有效控制 在建筑行业中在建筑行业中,在投标者的企业中,个别劳动力消耗水平也各有不同也各有不同,在投标过程中,具有优势个别劳动消耗水平的投标者所在的组织更容易中标标者所在的组织更容易中标,这样对优化配置社会生产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从侧面提高投标者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并且通过招标,淘汰很多工作效益差的投标者,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因此每个投标者应该采取措施降低自己企业中个别劳动力消耗水平自己企业中个别劳动力消耗水平,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进而全面地带动降低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消耗水平全面地带动降低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消耗水平。 5有利于减少交易环节过程产生的费用有利于减少交易环节过程产生的费用,进而降低高校建设工程造价 经过多年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程招标活动已经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化。我国高校建设工程招标活动中,从招标到定标的各个环节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节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在此环境中,投标者和招标者确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投标活动者确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投标活动,经过专业人士评价和权估以后权估以后,结合群体决策定标意见,确定中标者。这个过程必然可以接受多个环节不必要的费用投入然可以接受多个环节不必要的费用投入,最直观表现为降低高校建筑工程造价高校建筑工程造价。 6有利于规范高校建设工程价格行为有利于规范高校建设工程价格行为,贯彻“公平、公正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原则 现在现在,我国对建设工程招标活动是要专业的管理机构,并且有各类高素质专家坐镇且有各类高素质专家坐镇,建立的评价支持系统只能够支持高素质专家登录进入进行评价活动高素质专家登录进入进行评价活动,组织招标活动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走司法程序道路。在进行某一项招标活动时招标活动时,有专家参与评估和决策活动,避免造成投标价格虚高虚高,产生恶劣竞争现象,也避免出现腐败寻思舞弊等不法行为为,尽可能的使招标活动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确保招标活动达到公正达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7有利于预防高校建设项目腐败有利于预防高校建设项目腐败,对倡导廉政廉洁具有积极深刻的意义 但实际建筑工程投标过程中但实际建筑工程投标过程中,因为人为操作空间较大和招标程序不够规范招标程序不够规范,使得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现在高校建设工程项目招标工作逐渐程序化和制度化程项目招标工作逐渐程序化和制度化,受到相关职权职能部门人员的干扰作用较小门人员的干扰作用较小,降低暗箱操作可能性,并且建筑工程中标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品牌形象中标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品牌形象,提高企业施工质量和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建筑材料上不会出现偷工减料现象,并且在投标竞争中并且在投标竞争中,为提高企业自身的中标率,往往会压低投标价格标价格,降低企业获利空间,相关部门和个人获得的回扣就越来越少来越少,从侧面增加相关部门和人员暗箱操作的难度,也使得相关部门和人员降低贪欲相关部门和人员降低贪欲,推动我国落实廉政廉洁政策。 8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高校建设工程领域公司新招标政策需要重视专家评价系统建立专家评价系统建立,将招标活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合理合理,选择投标价格与成本接近对于投标者企业,减少相关部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最终选择个人劳动力消耗水平较低的单位对高校建筑工程进行施工单位对高校建筑工程进行施工,招投标的成败是高校建设工程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程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规范做好招投标工作对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设工程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程雨虹 单位:中铁建工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
1引言 当前,随着人们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程施工难度也在逐渐加大。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引进到当代工程领域,能够借助高科技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管理,并且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工程建设的安全以及质量管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将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注重细节的把握,并且发挥出实际效益。这样才能够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真正有利于工程的良好发展,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水平。本文针对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实际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概述 2.1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理论概述 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工程设备智能化,包括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是工程制造智能化,包括对工程领域的研究对象,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讯技术、测量技术等,对其进行分析控制,最终实现工程整体建设质量的提升。最后是工程机械平台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对工程施工管理环节,针对施工机械平台的管理采取人工智能的方式,大大的节省了人工成本的开支。当前,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工程项目中,甚至在一些航空领域、生物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不断利用新型的科学手段,能够不断完善自身优势,以函数的传输为技术理论基础,能够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类参数的变化形式进行科学结合,还能够提升功能的多样性。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的应用日益发展壮大,通过对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应对工程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2.2机械电子工程理论概述 机械电子工程又被称之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属于当代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中的一个分支。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借助一些专业化的机械设计制造方法以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够有效的将各类智能化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联接。借助计算机软硬件所具备的应用能力,可以提升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众所周知,手工业是机械工业的前身,而在机械电子工程应用过程中,现代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工程的生产力水平,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随着当前人们对于工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适应了当代经济水平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具有灵活性、生产周期短的优势,能够满足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一些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原有的人工操作得以淘汰,还推进了我国工程智能化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现代工程建设中的数据信息转化、输出、整合,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以及效率。 2.3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现状分析 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最近几年的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工程领域也逐渐朝着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但是,在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是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一些工业领域发展较快的西方国家在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也将人才的培养纳入版图。而我国由于工业领域发展速度较慢,特别在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领域缺乏专业化的高新人才,这使得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人才支撑管理,应用效果有待提升。当前,我国工程系统主要应用半自动以及自动控制系统,但自动机系统控制技术的应用仍不够成熟,对此,需要进一步提供工程自动化的水平,才能够促进我国工程领域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3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3.1智能控制系统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将计算机电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并且对工程进行一系列的模拟人工化的智能控制。此种方式能够模拟人类操作,进行工程施工。因此,智能控制系统在当代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操作,并且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的逻辑思维,便于对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提升了工程建设的生产效率。同传统人工生产建设相比,有了明显飞跃。为工程机械智能控制系统构架。 3.2模糊控制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模糊控制技术需要借助系统平台,通过在虚拟平台建立仿真模拟建筑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各个流程的自动化控制管理。模糊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复杂问题简化,从而更加便于解决。在实际应用中,模糊控制的算法比较简单灵活,只需要借助相关的编程技术,对系统程序进行编制,就能够实现对整个工程建设机械制造的精细化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进行模糊化控制可以不用对机械制造工程进行精确化的数据研究,通过输入相关数据,使之保持在合理的偏差范围,就能够对工程进行管控。 3.3神经网络控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主要基于生物学,将单一的网络神经元进行连接,最终形成一个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该系统在工程建设中,通过对不同神经元进行协调配置,能够对工程建设的数据信息进行批量处理。与此同时,神经网络控制技术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对处理完成后的数据信息记录在册,便于后续工程进行借鉴参考,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现代工程建设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3.4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展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特别在当前受到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影响下,工程建筑项目数量将会一路攀升,人们对于工程建设质量的总体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将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引进到工程建设中,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全部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并且能够拓展各类功能,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可以促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便于对工程建设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管理。 4结论 综上所述,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推进了我国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建设整体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工程整体效率。当前,随着我国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而将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到现代工程中,能够推进我国工程建设事业朝着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吕琨.工程机械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13):115-116. [2]薛锦灏.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探析[J].时代农机,2017,44(12):47. [3]李学忠.工程机械机群的智能化与综合管理——信息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综述之二[J].工程机械,2009,40(08):44-49+123. 作者:宿建伟 单位:山西神州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安全论文: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对策的探究 当今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网络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中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网络通信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信安全担负着个用户之间信息安全传递的重要使命,它也是保障信息通畅和信息安全的致命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个人隐私,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政府机关、国家系统安全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信息泄露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加强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已经刻不容缓,它已经成为通信工程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 1 目前通信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很多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绞尽脑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应对通信安全泄密问题,但是网络信息泄密事件还是层出不穷,例如:2014年9月1号,再次爆发轰动全球的裸照风暴,使通信安全问题再度发酵。有外国黑客疑利用某通信运营商的信息存储系统的安全漏洞,非法盗取了欧美众多当红女星的裸照,继而在网络论坛。一时间娱乐圈人人自危,可见通信安全关系到个人隐私安全。 2013年7月,全国各地数家商业银行连续发生多起银行卡被莫名盗刷的案件,涉案客户近千名,案发地点跨越全国9个省区14个市,公安部将此案定为“海燕3号”专案,由广东省挂牌督办。2014年9月该案告破。这些黑客利用从网络泄密数据库中所掌握的用户数据,成功破译了19万个银行账户资料,可提现金额近15亿。黑客先是通过某网站的漏洞,用自编程序抓取了约60万条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导入自己编写的批量登录程序中,碰撞出取款密码与网银登录密码、邮箱密码一致的账户信息,从而使19万个银行账户的14.98亿资金轻松落入其掌控之中。 从近些年所发生的轰动一时的信息泄密事件看来,信息泄密不仅给受害人造成名誉和财产的损失,同时也给受害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灵伤痛和精神伤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通信安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信息在接收过程中被窃取 如今,大部分计算机用户的系统或者应用模型都是安装在裸机之上,这种安装部署管理模式较为简单。而这种部署的操作系统劣势在于:无法脱离直接安装于裸机之上的操作系统,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只能借助于系统本身默认的安全机制进行防护,这种较为僵化的策略并不是行之有效的安全策略。同时来自第三方软件的漏洞较多,对自身保障的安全措施不够到位,或者与计算机本身的安全机制相冲突,致使木马病毒有机会侵入到机器内部,对系统进行干扰、控制,从而获取非法信息资料,进而威胁到个人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 1.2 设备自身潜藏安全隐患 造成网络安全存在漏洞威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服务器设备本身潜藏着隐患。因特网所实行的是TPC/IP协议,其优点是实用性强,不足之处是安全性较低。所以其搭载信息的潜藏着巨大的威胁,而电子邮件服务是以TPC/IP协议为基础运行,所以机器受到病毒的侵扰和黑客的攻击的风险和概率要大得多。 1.3 网络管理员缺乏安全意识 信息泄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网络管理员安全意识的薄弱,缺乏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许多网点对于防火墙的权限访问设置比较宽松,这一疏漏使得很多时候的可疑访问权限也不受控制,防火墙形同虚设,此外,网络内部人员的无限制访问也给黑客从服务器中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管理员对这一方面信息的泄密却毫无所知。 1.4 人为的恶意攻击 目前关于网络安全领域的法律机制还不健全,而许多公民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淡薄,出于一己私利的目的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各种技术进行渗透,或利用通话语音来截取或破解别人的网络系统,获取信息数据资源,从中牟利。 2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对策探究 网络早已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对网络安全问题探索的不断深入,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已经深入人心。建立安全稳定的网络通信系统运行机制,是人们共同的夙愿,因此,攻克网络通信安全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网络通信安全所存在的问题。 2.1 避免IP地址被盗 盗用信息的第一步,是IP地址被窃取。因此,阻止信息泄密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防御IP地址被盗。要防止IP被盗所采用的重中之重,就是根据TCP/IP的结构原理,把不法分子拒之门外,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的防御方法,层层防御,各个击破。主要方式主要有: 2.2 颁布相关法律制度,监管网络通信领域的安全 规范网络行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尽快填补弥补网络通信安全的漏洞,有助于提早防御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打击各种网络犯罪,从源头保证整个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肃清网络的不良风气,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网络的开发性、共享性、互联性等特点,通讯安全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的威胁,保证人们在网络活动中的信息安全,成为了当前网络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通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对相关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究,希望能为通信工程安全策略研方面究带来新思考。 工程安全论文:机电工程施工安全管控路径 机电工程的施工安全事关重大,要想从根本上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控制好施工质量,避免触电事故等一系列意外发生,相关部门首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思想上的重视是指导工作人员行为实践的基础。 1机电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普遍存在于施工现场及其周围。形成危险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施工勘察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比如施工过程中各种不符合的活动、物质条件(人、物、环、管)。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识别危险源,正确分析其产生原因,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 1.1施工危险源的种类 第一类危险源是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通过能量释放(比如爆炸或者辐射等)造成意外的能源,具体包含了电、热、光、化学能的伤害等。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具体包含了设备性能下降不能实现预计的功能,这属于发生物的不安全状态;工作人员工作食物或者偏离工作准则的行为,这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还有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人或者机械的故障。事故的发生必然是危险源存在的结果,这是客观存在的第一类危险源。约束条件的失控,属于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而第二类危险源的失控,是导致第一类危险源发生事故的必要条件。 1.2危险源辨识方法 识别危险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观经验法。直观经验法是目前危险源辨识的最常见的最主要的方式。主要是凭借工作人员的经验,依托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分析危险源产生的因素,对施工环境、工艺流程、设备状态以及工作人员的状态进行辨识,并根据状态做出相应的分析评价。 2)安全检查表。该方法要求把整个施工过程的工作活动人为地分成若干个作业单元,有针对性地堆每一个作业单元进行排查,根据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项目检查表,最终形成的是整个工作活动的安全检查表。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该方法主要是用与系统危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危险大小的半定量评价方法。 2机电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机电工程安全监督以及突击检查中可以发现很多的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安全隐患必须在思想上得到足够重视,在技术上得到协调解决,否则,容易导致事故,会影响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1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制订 施工安全技术制定原则主要有“消除、预防、减少、隔离、个体保护”。危险源,有的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消除,有的危险源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后者,要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不断实时监测,防止不可避免的危险源超出可承受范围。常见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施工平面布置的安全技术要求。在施工平面布置中,易燃易爆材料要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且要严格遵照相关规范规程设置。电气设备、变配电设备、输配电线路的位置、防护及与其他设施、构筑物、道路等的距离符合安全要求。材料、机械设备与结构坑、槽的距离符合安全要求。加工场地:请记住我站域名、施工机械的位置应满足使用、维修的安全距离。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装备、器材,确定控制和检查手段、方法、措施。 2)高空作业危险性比较大,意外跌落造成的事故不胜枚举。但是高空作业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环节,安全措施要落实到小处驶出,比如,对职工身体定期体检,严禁带病作业;规定作业最长时间,避免疲劳作业;对酒后作业的行为给予严重的处罚,加以制止;此外,还要做好安全网和防护栏的设置,要求作业人员按照规范佩戴安全带等。 3)对于机械操作造成的事故和伤害,可以通过做好设备养护加以避免。设备的使用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特殊机械还要针对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比如划分安全区域、严格控制上岗人员的资格审核等。 4)起重吊装作业的风险比较大,也容易发生事故。对于起重吊装作业,要研究制定专门的技术方案并严格遵守。 5)工程施工中的临时用电,容易被忽视,施工现场乱拉乱接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很多火灾事故和触电事故的起因。因此,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施工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部位,规范布线,严格管理等,特别要做好带电作业和高压作业的防护。 6)单机试车和联动试车是将所安装的设备进行试运行,设备在试运行期间可能发生误动作,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和人员伤害,应根据设备的工艺作用、工作特点与其他设施的关联等制订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2.2保证各种基本配电部件的使用安全 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接电要特别注重安全规范,使用机电设备要设置两级漏电保护装置,一级设在总配电箱,一级设在开关箱上。此外,电箱的设置及接线必须符合安全用电规范。漏电保护安装是十分必要的,施工过程的用电通常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一旦设备发生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及时断电就可避免漏电电流对其他设备的影响。这就要求总配电箱漏电电流相关保护参数必须大于设备配置开关箱的漏电动作电流参数。两级电路保护器必须要符合规范要求,并进行规格、参数的合理搭配,这样可以在发生意外情况时便于寻找原因。漏电保护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应由专业电工每月进行一次漏电检查,对其性能做出判定,如有必要必须进行修理和更换。 2.3机电安全综合管理网络化 机电设备安装施工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过程,需要综合网络化的管理。施工的安全管理需要各项规章制度来制约,需要不断的实践,系统的研究,并从中找出规律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来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为适应当前机电工程的管理要求,切实推进设备维修与使用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计算机统计与网络信息反馈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要使机电工程安全与工程收益挂钩,将相关信息汇入电脑统计并进入网络软件集中管理。对电气设备增加安全防护设计,如继电保护、漏电保护,并进行串联改造。在机电工程中一旦发生故障或动作失误时仍能保障人身安全及机电设备系统的正常。各项目负责人应看重转变安全管理观念,培养懂业务、善管理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支持他们搞好多元化的综合管理。随着网络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实时对并下电力、机电设备安装情况实施监控,实现多层次机电质量、安全管理监控 的自动化是机电安全网络化管理的方向。 工程安全论文: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 1.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意义所在 市政建设见证了每个城市的面貌变迁、沧海桑田。市政工程倾诉着城市建设的辉煌和荣耀,也讲述着市政建设者遭遇的心酸以及为其洒下的热血和汗水。市政建设者们为心中的“城市梦”做出了巨大牺牲。辛勤伴着汗水、美梦伴着辛苦时刻听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召唤,为市政工程建设速度的提升;为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出行、工作、学习,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市政公用工程涵盖了道路建设、桥梁建设、给排水建设、隧道建设以及通讯、电力、绿化等工程建设等类型多、面积大、涉及广、辐射多,囿于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现实客观条件以及城市管理者从经济性角度的考量,往往只追求市政工程的建设速度与质量,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往往忽略了施工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问题,对市政建设施工工程中施工区域内的生产安全问题鲜有充分细致的考虑。城市管理者往往认为市场经济施工单位挣钱安全问题是自己的问题,对市政建设施工工作关心不够,也缺少硬性的安全管理监察手段。导致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问题成为悬在施工建设者头上的一把利剑。因此市政工程管理者要把安全生产挂在嘴边、记在心头、将监管行为落实到具体施工细节中。让责任携带着事故的苗头远离,让施工工程建设安全好、高质量在城市建设的征途上徜徉,这是市场建设管理者的责任所系,也是市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2.市政工程施工具有的特点所在 2.1.施工作业环境复杂 市政建设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工程项目施工多种多样,点多、线长、涉及面广,施工项目复杂。无论是路基建设、路面建设还是桥梁以及给排水、地下涵洞等都会由于建设施工的作业环境复杂多变给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带来安全技术难度。 2.2.施工作业难度大 市政工程施工作业难度极大,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难度必然加大。 2.3.施工作业形式多样 城市建设离不开市政工程,而市政工程的施工场所变化多端,城市立交桥、转盘路、沉水井、排水洞等等项目施工有的工期长,有的季节性突出,有修补工程、有改善项目、有新建场地,有的线长有的面广有的点多、有的过路基、有的跨路面、有的越桥梁、有的过涵洞等。施工工作形式多样、呈现出变化快、变化大,无规律性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序繁杂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2.4.点多面广、管理很难到位 市政施工涉及到建设项目点多面广、安全管理很难到位。而且施工人员多为农村的打工人员其流动性强,工作特点是具有季节性,农忙时人少,农闲时人多,不但缺乏市政工程施工经验而且不具有施工安全保护方面的能力,安全意识也不够。故市政施工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隐患较多。加上施工范围、场地、施工难易程度等变化大。又多是在施工作业环境差、露天作业、地下作业较多的情况下进行,加上受交通、气候的影响较大,对市政施工生产的安全极为不利,更给市政施工工程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欠缺所在 3.1.具体施工人员素质差强人意 当下,由于市政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在施工工程建设中不得不雇用整体素质不高的施工队伍。正因为具体施工建设队伍的人员素质参次不齐、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才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难题,如果在安全管理上稍加疏忽就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3.2.具体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许多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特别是领导者思想上对安全生产管理缺乏重视,只追求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对施工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缺少警惕性,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尤其是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属于动态性的管理。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劳力部分施工项目现场居然不配备专职安全管理者。即使配备安全管理人员也是安全意识不强、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管理人员应付差事。很少能尽责任、履职责,更有甚者公然违章指挥、让工人冒险作业将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踏在脚下,置施工操作人员的生命于不顾。这是对施工安全意识的亵渎。对此,市政安全生产管理应立即予以纠正,否则很可能酿成大祸。 3.3.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目前,许多市政施工工程建设单位没有拟定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指标甚至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者都没有制定出像样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更谈不上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出现安全事故时“板子”打不到具体责任人,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制徒有虚名,即使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依然是落实不到行动上。 4.施工队伍建设与管理是安全生产的保障 施工队伍建设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主题所在,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简单的培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对施工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可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施工进度。 5.结语 安全施工生产是市政工程建设的头等大事,事关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事关一个城市的胸怀与品质。故而,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终极目标,是市政管理部门的责任,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好。 工程安全论文:浅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的管理 自2005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扶持力度, 从“十一五”规划解决全国3.2亿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十二五”规划,中国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总理在对水利部考察时也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非常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惠及亿万群众。都匀市也非常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因此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实施、竣工验收和建后管理,逐步提高饮水安全标准,确保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长久发挥效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档案管理贯穿工程的前期工作、进度建设、工程管理、竣工验收、建后管理,因此非常重要,对指导我们做规划及建后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这几年我们对2015年以前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进行摸排、复查,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料也进行了整理,其中总结了都匀市的一些经验如下,可能与其他城市也有一些共性: 一、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前期工作,工程建设、建后管理、长久运行机制情况复杂,统计困难。下面先简单介绍下都匀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及需要档案管理的几个因素。 1、都匀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多面广,较分散 都匀市人口48.050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4644万人,全市农村共1000多个村民组,很多村寨除了集镇周边,都为单村或单个村组供水工程,所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多面广,集中式供水自然寨300多个,分散式供水自然寨600多个,很难管理,时间长了有时施工人员可能连寨子名字都记不住。 2、饮水安全工程大部分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 自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前几年实施的是乡镇及周边村寨的较大的工程,人口一般在2000―10000人之间,这几年实施的基本上都是十一五未解决的偏远的自然寨,人口一般在几十人到1000人之间,工程较小,难度不大,但是工程地点一般都比较偏远,有些离县城有几十公里,管理困难,有时候一个工程点含7、8个集中供水工程,而且高位水池离水源点2、3公里,去水源点一般都在深山老林,有时候连路都没有,统计非常困难。 3、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与实施时间隔时间长,信息不容易掌握 我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都是5年规划,经过5年的时间各自然寨都不大不小发生了点变化,有时候是人口变迁,包括自然的从高山搬迁到平地较好的地方,有些是水库移民,有些是地质灾害移民,还有些是农村学校的并校,有些农村学校的消失,有些是城市发展改造向城市周边农村延伸,特别是都匀近来的棚户区改造,周边农村有几个自然寨都全部拆迁了,工程点不得已改点到其他的地点。所以工程地点、工程点人数都有变更,加大了统计难度,要清楚都匀市那些地方已经实施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哪些地方还没实施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而且这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如何,得逐一排查,心中得有一本图册。 二、农村饮水档案管理的一些经验及方法 目前都匀市已实施了300多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约900多个自然寨),所以通过实践,我们总结一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管理模式,方便以后工程的建设、管理及下一步的规划。 首先要给各个工程一个身份证,也就是工程唯一的编码,一个工程对应一个编码,方便工程准确快捷的通过编码将其找出。 其次工程档案要分批次装订,分部分排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程量小、数量多,平均投资都在几万到五十来万之间,单个工程很难装订成一本,因为一个批次的很多程序都是一起走的,包括资金下达、方案审查、招标、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有很多相似性,所以很好一起整理,也避免很多重复资料,所以推荐一个批次装订,但是在装订时要注意装订顺序,编好号,方便以后查找。由于各个工程档案在工程的整个建设期内归档,收归档案的时间较长,未避免档案遗失,要为每一个资料留出固定的位置,收的时候对号入座,不用每次都重新来排顺序。档案装订按照水利部颁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文件材料档案管理,档案按年度分批次收档,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包括九部分,但是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较小,结合本工程实际经验,只有其中的几部分, 1、工程前期工作文件材料(含项目投资计划、资金文件、批复、会审纪要、实施方案、变更设计及批复、法人建立文件、项目公示); 2、工程建设管理文件材料(即各类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等合同及中标通知书); 3、施工文件材料(项目划分申请、 报告、及批复、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隐蔽工程验收签证、水泥、沙、石、钢筋、砼砂浆配合比资料、砂浆、砼试件检测报告、施工日志); 4、监理文件材料(开工申请、开工令、隐蔽工程签证、中间报量、联合计量单、完工结算书及支付证书等); 5、工艺、设备材料(含国外引进设备材料)文件材料(管材合格证、设备合格证、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招标文件等); 7、工程运行管理资料(受益户统计表、移交清单、试运行报告、工程管护制度、管护协议、水质化验报告等) 8、财务、器材管理文件材料(资金支付资料、财务决算报告等); 9、竣工验收文件材料(建设管理报告、施工管理报告、监理报告、质量评定报告、审计报告等) 注:第六部分为科研项目文件材料,一般饮水安全工程都没有,所以不收编,各部分之间推荐用有颜色的纸张加以区分,用封面纸包好,棉线捆好。 然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工程情况汇总表,以便查找方便。 最后平时注意资料的搜集整理,做好编号,尤其是工程编码的编号不要填错,注意细节处理,由于农村饮水工程档案使用频率挺高,最好不要用档案盒装,一是档案盒厚度固定,而资料厚度随时增加,资料厚度比资料盒小时,太薄的资料会弯曲变形,会打皱折叠,二是超厚档案盒挤占储存空间,所以推荐用硬壳纸当封面,用线捆扎封边,封存时记得取下订书针、订书钉等铁器,以免长时间存放锈蚀污染资料,资料存放处最好放置干燥剂,防止蛀虫。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管理的作用 归根结底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管理就是掌握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情况的大数据,它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在工程建设阶段,方便建设的工程的管理,如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资金支付管理。 2、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以备完成各类检查、审计及迎接竣工验收。 3、在工程运行管理阶段,保留原始数据,才好掌握工程使用年限、移交工程情况、运行情况、出现的问题等, 4、在下一步的规划建设阶段,掌握好全市已有的饮水安全工程资料对我们下一步的规划建设有指导意义,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漏建,查找发现的问题,改正,并在下一个五年规划的提取经验教训。 四、总结 总之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管理对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受益颇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全市的民生工程,领导也高度重视,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力度,能使广大的农村人口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工程安全论文: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 摘要: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因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种种诱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 管理 1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产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建筑业从业人数由90年代初的2500万人,到2003年升至3893万人,完成建筑业产值突破21865.4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建筑队伍。建设的高潮一浪高于一浪,而安全生产管理滞后,甚至流行于表面形式,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据统计,2000年建筑业发生事故846起,死亡987人,而2003年发生事故1278起,死亡1512人,死亡人数几乎翻了一倍。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2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 2.1 建筑业是高危险的行业 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施工过程、工作环境必然呈多变状态因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建筑安全的不断变化;建筑现场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建设过程时刻会面临新安全问题的挑战。 2.2 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复杂 建筑施工的高能耗、施工作业的高强度、施工现场的噪音、热量、有害气体和滚滚尘土等,以及施工工人露天作业,受天气、温度影响较大,这些都是工人面对的不利工作环境和负荷。高温和严寒使得工人的体力下降,工作面的复杂使得工人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触电等危险源令人防不胜防。 2.3 参建主体复杂,安全管理存在诸多漏洞 2.3.1 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 建设单位是一个投资主体,其更注重于投资资金能不能节约一点,建设质量能否搞得更好点,建设进度能不能更快一点。而往往忽略保证足够资金用于安全防护,文明施工。特别是房地产商,是整个项目投资建设的老大,无论是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一切都得听他的指挥,可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哪一个单位不听其摆布,哪一个单位就要面临被撤换的危险。而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哪一个单位都想取得一份“美羹”,只能听其摆布,甚至明知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也还是张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房地产商对建筑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时更是明知故犯。 2.3.2 勘察设计单位存在的问题 有些勘察单位迫于建设单位的压力,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不够真实、准确。 有些设计单位迫于建设单位的压力,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设计,有时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些设计单位服务不到位,技术交底不明确,对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设施考虑不周,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没有特别注解说明。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在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忽略了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建议。 2.3.3 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监理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建设单位的左右。有些监理单位碍于面子,明知建设单位的行为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却不敢大胆指出纠正。 有些监理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设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比如,备受关注的广西医科大图书馆二期工程演讲厅舞台工程发生的坍塌事故,监理单位没有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审查,也没有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监理员发现立杆间距离以及步距不符合施工方案要求,没做剪刀撑、水平拉杆没有与立柱连接,没有报告总监,也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此次重大安全事故导致7死7重伤,监理单位严重失职,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都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2.3.4 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当前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出借资质给包工头,包工头有了合法的外衣,自己找带班头,而带班头组织的劳务工人是乌合之众,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岗位技能专业培训,也没有经过安全生产的教育,所谓的“三级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形同虚设。施工单位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或挤压减少安全防护费、文明施工费。特殊工种人员往往人证不一致,也就是说,施工单位拿出特殊工种人员上岗证,而实际操作者并没有经过培训、考核,获取相对应的合格证。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质检人员、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等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到位,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相关管理部门对这种事管理不严,甚至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 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3.1 解决当前建设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①建设单位在关注投资、质量、进度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有足够资金用于安全防护,文明施工。②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知法守法。③建设单位应该严格要求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以及构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共同搞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3.2 解决勘察设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3.2.1 解决当前勘察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要。同时,勘察单位在进行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3.2.2 解决设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设计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设计委托,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单位应该加强服务,做好技术交底,充分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 护设施,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必须注解说明清楚;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该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建议并尽可能的亲临指导。 3.3 解决监理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①监理单位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无论发现工程建设哪一方的行为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时, 都要大胆指出纠正或者报告建设行政管理部门。②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设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③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时,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如果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3.4 解决施工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3.4.1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安全生产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治理制度的核心。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务必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4.2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 施工现场对安全工作应制定工作目标。安全管理目标主要包括:①伤亡事故控制目标:杜绝死亡、避免重伤,一般事故应有控制指标。②安全达标目标:根据工程特点,按部位制定安全达标的具体目标。③文明施工实现目标:根据作业条件的要求,制定文明施工的具体方案和实现文明工地的目标。 对制定的安全管理目标,根据安全责任目标的要求,按专业管理将目标分解到人。对分解的责任目标及责任人的的执行情况与经济挂勾,每月有考核结果并记录。 3.4.3 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 所有施工项目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要针对工程特点、施工工艺、作业条件以及队伍素质等,按施工部位列出施工的危险点,对照各危险点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和安全作业注意事项,并对各种防护设施的用料计划一并纳入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必须经上级主管领导审批,并经专业部门会签。 对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工程项目,如脚手架、模板工程、基坑支护、施工用电、起重吊装作业、塔吊、物料提升机及其他垂直运输设备的安装与拆除,及基础和附着的设计,孔洞临边防护,以及爆破施工、水下施工、拆除施工、人工挖孔桩施工等项目,应当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特别对某些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过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签字后实施,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3.4.4 认真落实安全检查制度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是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对检查中发现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现象应当立即制止,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隐患的扩大,能当场解决的要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做到“定人、定时、定措施、定验收人员”予以整改,整改完毕要及时组织人员复检。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处罚。 3.5 加大政府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 在安全监管工作中,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考虑对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在建筑企业资质的审查环节和招投标监管环节,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严把建筑企业市场准入关。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长效机制,彻底改变重审批轻管理的模式。采取动态跟踪检查和专人定点负责的管理方式,时刻关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情况。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个参加建设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各级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各方责任主体只有认真履行职责,抱着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那么,很多安全隐患在萌芽初期就可以消,!除,好多安全事故可以合理预见予以避免,建筑事业就能够更加和谐的发展。 工程安全论文:关于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以华北科技学院开办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的办学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适应时展,完善和发展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详细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部委直属高校;探讨1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概况 1958年,首都经贸大学(原北京劳动保护学院)试办了国内第一个与安全工程相近的专业(当时为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专业)。1983年,中国矿业大学(原为中国矿业学院)在国内首次设立了一级学科采矿工程之下的二级学科——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随后又在1986年在国内高校中第一个获得了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我国设立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将安全工程列为其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属管理类。1996年,我国又将安全工程专业和有关安全技术类专业(如上述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合并,设立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但仍属一级学科矿业工程下的二级学科。1998年至今,又将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改为现在的安全工程专业,列为一级学科安全与环境科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属工程技术类学科。 20__年,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范维澄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呼吁将现安全工程升格为一级学科。20__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方案讨论稿中,把安全技术及工程列为一级学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抓住这一机遇,于20__年3月,向国家教委提出了将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名称改为安全科学及工程,并升为一级学科的建议。 目前,在全国1517所高校中川,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已有近70所,其中近30所高校设有硕士点,9所高校有博士点。 1996年12月,劳动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__年7月完成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及课程设置》的研究,确定了《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为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并组织4门课的教材出版工作。 部委直属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国防科工委,其安全工程专业以防火防爆为特色;中国民用航空学院隶属民用航空总局,其安全工程专业突出航空安全;华北科技学院(下称学院)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其安全工程专业侧重矿山安全。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出现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的高校教育格局,全国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也面临高校自身发展的新考验。 华北科技学院是20__年新发展和扩建的部委直属高等院校,笔者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问题。 2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与存在问题 2,1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概况 华北科技学院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__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现有8系3部,各类在校生近9000人,教职工近700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及其他高级职称的181人、讲师及其他中级职称的183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71人。 学院设有国家级的“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中国煤炭职业安全卫生信息中心”和“中澳管理培训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及美、英、俄、加、德、法、澳、日等国的相关组织和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和交流计划。 学院由最初开办通风与安全成人培训、培养通风与安全专业及安全工程专业专科毕业生,到现在已有近20年的历史,20__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将安全工程作为学院第一批本科专业开始招生。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220人、专科生88人。 安全工程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4人、学士3人。 同国内绝大多数同类高校一样,学院现有本科安全工程专业也是在国家对高校实行扩招的机遇下,由原相近专业(通风与安全专业)直接改名、转型而来的,不可避免存在学科的基础性建设滞后,行业安全技术教育偏重等问题。 2.2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大安全”观 目前,全社会对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人认为搞安全艰苦,危险,效益差,还没有形成搞好安全的大气候,与我国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学院同样电受到大气候的影响,对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队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显不足,没有形成办学的合力。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大安全”观念,也影响了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2)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全部是由原从事煤旷通风安全专业教育或技术管理转型而来,其知识结构侧重某矿安全技术及管理,缺少安全科学原理、现代安全管理及公共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急需充实和培养专业师资。 (3)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全国安全工程专业还没有统编教材,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目前还没有在全国相关高校全面使用。到目前为止,学院也没有用于本专业的自编教材。 (4)实验室建设落后于专业发展要求 目前,专业实验室中绝大多数仍是原有的矿井通风与安全设备,缺少大量安全科学基本原理、公共安全技术测试等方面的实验设备,而科研型试验设备则基本空白。 (5)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的专业实践仍偏重 于煤矿且经费偏紧。由于实践环节中很重要的资料收集、咨询、调研等一般都是有偿服务,经费受限必然导致走马观花、马虎了事、实习效果差。 (6)科研起步晚 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全工程专业乃至学院的知名度。20__年,我国科研经费超2亿元的高校已有16所,超1亿元的有39所,这些占全国高校总数4%的著名高校,其科研经费占了全国高校科研总经费的60%,已形成了品牌效应。目前,学院每年实际到位的科研经费不足300万元,安全工程专业乃至学院还都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7)教学模式相对僵化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模式基本是在原有专科教育的基础上,简单地延长了一年的学制及增加了一些课程,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对学院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设想 为搞好学院的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拙见,仅供探讨。 3.1 统一认识,明确专业办学方向 目前,学院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属的工科院校,学院“十五”规划中提出,遵循“办好本科,加强培训,突出特色,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把学院建成“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兼有文、理、经、管的多科性现代大学和国内一流的安全培训基地”。学院应在此大前提下搞好自己的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在目前安全工程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各相关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院应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认识,注重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挥行业特色两方面办好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 3.2尝试多种专业培养模式 紧紧抓住华北科技学院属部委办学的特点,结合目前矿山企业安全专业人才奇缺的实际,面对各相关院校为了扩招、急功近利、都已取消了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转向所谓的“大安全”的现状,学院可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专业培养模式。具体可有以下两种: (1)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并存。 目前相关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也有以矿山安全作为一个培养方向的,但其所学的矿山通风与安全知识量只能与采矿专业所学相当,不能满足矿山亟需大量的通风与安全专门人才的要求。矿山安全是我国安全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矿山通风与安全是知识面较广、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该学科还有许多难题未解决。 作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属的惟一一所高校,学院应争取一定的办学优惠政策,恢复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充分发挥学校的强项。同时将现有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适当调整,面向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安全形势严峻的方向,与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作为两个专业同时招生。 (2)单一的安全工程专业模式。 即学院目前的“大安全”观办学模式,以矿山安全为基础,向非矿行业安全拓展。采取此模式除矿山安全外,可从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方向选取1~2个作为专业培养方向。 3.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教师都是从煤矿通风安全专业转型而来的现状,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总体素质。 一方面可考虑签订校级合作协议,派学院安全系、建工系有关专任教师到那些在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方面教育水平较高的相关院校轮训; 另一方面,继续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在上述方向有特长的专门人才,充实学院师资队伍。 此外,继续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使广大教师吸取国外先进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技术方法。而最重要的是专任教师要有专业竞争带来的忧患意识,要有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有复合型的教师作保障,专任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 3.4注重教材建设 在国内没有统编教材出版之前,必须选用办学水平较高的相关院校的教材,或提倡自编教材。基础课内容对专业课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范围广、学时多,有些内容太过深奥,为此,可提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与基础课教师合作,自编《安全工程化学》、《安全工程流体力学》、《安全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等教材,既可使本专业教材自成体系,也便于学时安排。 此外,针对学院直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管理的特点,应要求所有在校生都具备一定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基础,可面向全校学生编写《安全导论》教材。 3.5加快实验室建设 目前,学院已对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备购置采取了优先政策。可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安全、化工、环境三个关系较密切专业的教学实验,避免设备的重复投资。要删除原理、方法落后的实验项目,提高测试项目的自动化程度,尽可能设计制作综合实验装置,以便在一个实验台进行多个实验项目,同时提高设备与实验课时的利用率。新进设备在优先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考虑为科研服务,并创造条件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主选取实验项目。 3.6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专业转型后,必须尽快建立新的实习基地。此项工作仅靠系、教研室的力量是远不够的,应争取上级有关政策,与有关企事业单位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签订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一方面,有关企事业单位应承担学院学生教学实习的义务;另一方面,学院也可优先考虑对其职工的安全培训,优先对其实行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学校应制定政策,确保充足的实习经费进行专题调研、有偿咨询等活动,避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空洞无物、照抄书本,质量不高的现象。 3.7加大科研力度 为建设综合性大学,必须下大力开展科研活动。学院已出台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并于20__年6月成立了院级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可在此基础上,采取优厚政策,吸引研究型人才带项目到学院工作,尽快研究出具有先进水平和重大影响的成果,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考虑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和科研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撰写 科技论文,提高其综合素质。 3.8改进课程体系 现有本科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只是在原专科课程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扩充,因此,必须从满足经济建设主战场及行业需求出发,改进课程体系。 (1)应遵循教育部提出的重视基础教育、加强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淡化专业意识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在浓缩专业课内容的同时,增加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设备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数,并且均作为必修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安全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安全素质。 (2)及时跟踪安全科学最新发展和行业动态,更新有关课程内容。如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中,有关安全评价章节应加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近两年来下发的《安全评价通则》、《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导则》、《安全现状评价导则》等内容。 (3)开设好《安全法规》课程。要注意法律、法规的时效性,目前应及时将《安全生产法》、新版《煤矿安全规程》、《道路交通安全法》、《工伤保险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新的安全法律、法规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紧紧抓住“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行业负责人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委新出台的行业安全规定、政策,使《安全法规》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和时代特征。 (4)积极应对WTO挑战,开设国际公认的质量(1S09001)、环境(1S014001)以及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 系(0HSMS)认证规范标准的课程,满足行政、企事业、中介机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 3,9专业建设要与学校长远发展有机结合 要充分发挥学院行业特色,优化整合有关专业师资力量,在建设综合性现代大学的进程中超前做好以下工作: (1)着手建立高等职业技能学院或应用技术学院等二级学院,搞好成人高等安全教育。 (2)试行“3 2”式的“双学位”办学模式。鉴于学院环境工程、化工、建筑等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大致相同,可考虑上述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原专业学习3年后,再到安全工程专业学习2年,毕业后同时授予原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两个学士学位。 (3)发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培训中心挂靠在学院的优势,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着手成立安全评价、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论证、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机构,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参与安全培训,鼓励对外从事安全评价、安全论证、安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服务。 (4)加快安全工程专业或通风与安全专业申请硕士点的工作,为建设具有安全特色的综合性现代大学打好基础。(作者系华北科技学院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摘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__.14卷.3期) 工程安全论文:地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常态化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类生产事故频发。尤其是近期煤矿、交通等行业连续出现特别重大事故,人员和财产损失让人触目惊心,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地勘经济顺势而上,地质勘查、地质找矿、地灾治理和相关施工项目数量、规模都呈现大幅度的强势增长,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和其他领域一样,如何实现地质工程施工项目长期安全生产、杜绝重特大事故,成为当前地勘行业安全管理的一项迫切工作。 1地质工程施工项目的特点 (1)施工项目分布区域较广,点多面广、战线较长,不同项目施工条件千差万别。(2)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手工操作多,劳动强度大。 (3)露天作业多、高处作业多,工作条件差,环境较为复杂恶劣。(4)施工队伍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对一个施工项目,由于专业复杂和专业性强的特点,不同的单位工程需要不同的施工队伍。(5)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冒险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 2安全管理常态化的内涵 安全管理常态化也就是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以制度化保证常态化、以科学化推动常态化。即通过对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推动安全工作的开展;依托现代安全管理理念推动安全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发挥效力,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运用“PDCA”思想开展建设项目“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安全管理;突出安全技术先导作用,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数据库,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将安全管理进一步信息化、定量化、可溯化;着力营造安全生产良好氛围,最大程度地降低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条件影响和管理上的缺陷,从而实现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常态化、标准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3地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常态化如何实现 地质工程施工项目往往处于较为偏远的区域,施工区域分布广、工作面多,受外界因素和自然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安全管理的范围较宽,难度很大。想要减少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只有将安全管理常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施工项目部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措施经费,做到专门列支。要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到位。强化安全生产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级责任主体之间要签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责任落到实处,分解到个人。通过签订责任书,实行奖罚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施工企业全员工作的积极性。四川地矿局自推行“5684”工作思路以来,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安全生产五级责任体系,局属各地勘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各施工项目部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也得到逐步落实。 要做到安全生产体系责任明确,必须做到有章可循、制度完善、执行有力、监督严格。通过调研,根据地质工程施工项目特点,施工项目部必须重点健全、完善和执行如下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安全目标管理制度;(3)分包(外协)队伍安全管理制度;(4)安全例会制度;(5)安全检查制度;(6)安全教育培训制度;(7)设备管理制度;(8)危险源分级管理与重点监控制度;(9)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10)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制度;(11)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12)事故管理制度;(13)应急管理制度;(14)安全奖惩制度;(15)野外作业联络制度;(16)交通安全制度;(17)特种作业管理制度;(18)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等。 3.2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实行全员管理 3.2.1项目管理人员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施工项目部要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必须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生产经理、技术总工为副组长,安全员、技术员、质检员、施工员等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吸纳施工队伍相关负责人、班组长作为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法规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为安全生产的“无缝衔接”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项目部应按照“区域自治”和“模块自治”的方针,各施工工作面(点)自成系统,以体系管理要求进行安全监管;整个项目管理层面应分为施工、交通运输、爆破、施工用电、食品卫生、 消防保卫等模块,落实模块负责人,实现模块内的体系化管理。 3.2.2一线班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作业班组是基层生产施工的基本单元,是施工项目的主要承担者,班组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是整个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项目实现稳定生产的重要保障。 抓好班组安全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班组长的选拔和培训。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建立一支良好的班组长队伍是班组安全建设的中心环节,班组长必须具备相应的胜任能力,能够在班组中宣传并贯彻落实好安全法规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转化为具体的安全行为,杜绝“三违”,确保一线安全。 (2)抓好岗位安全教育和培训,特别是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准入管理。组织岗位作业人员认真学习地质工程施工项目相关标准、规范,特种作业人员严格持证上岗。通过教育培训使班组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自觉按章操作,规范安全行为,杜绝违章操作。 (3)班组危险作业重点控制管理。地质工程项目由于施工工作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和人员流动性,势必导致以下情况的发生:施工条件相对恶劣,基础资料不足,施工人员彼此不够熟悉,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不足,使用的设备、工具不固定,甚至不相适应,安全隐患较一般的施工项目呈现出不规律、不易防护等特点,如果没有周密细致的安全管理措施,将会使安全工作陷入非常被动的地位。 因此,对危险作业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管理,是搞好现场安全生产所必需的。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做好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接到任务后,作业班组应就任务内容进行确认,并对其是否能够胜任,进行确认,如能胜任则按照危险作业的要求做好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必需进行作业前的培训,例如架子搭设,是高空作业,危险性大,架子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专业性较强,电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2)作业时,指挥人员和作业人员均应按照制定的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并对作业过程进行及时的检查,确保作业安全进行。(3)作业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安全绩效评定。 3.2.3应急救援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和队伍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地质工程项目应对事故灾害的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科学、快速、高效地处理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安全事故,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事故事态扩大,不断增强项目部应急救援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应急救援基础工作。项目部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完善应急救援制度,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及时与当地政府和安监部门、国土部门、消防部门、卫生部门等相关机构取得联系;确定事故或紧急状态下的防范避灾、救灾措施和处置程序,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定期组织培训和演习。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演练,对演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漏洞,必须采取措施,立即整改,不断修改和补充,完善,增强事故灾害预防和处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2)培养项目内部应急救援队伍,发挥应急自救和协助外部救援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相关部门专业救援队为主、企业自身业余救援队为辅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体系的作用,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及时提供项目相关信息,保证扩大应急时的外部援救;同时,项目应争取单位支持,做好应急队伍培训和管理,使救援队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事故隐患,救援队伍的战斗力。 3.3依靠科技,建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 3.3.1建立安全管理数据库项目部应建立包含人员信息、防护用品发放、机械设备、危险源种类和风险程度等相关的安全管理数据库,由专人负责管理和更新,并通过网络与本单位及时进行数据沟通,动态反馈安全生产信息,为单位安全技术部门的安全决策和监管提供快捷平台。 3.3.2建立危险源分级和动态监控系统首先应做好危险因素识别,地质工程施工项目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临时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交通运输、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处作业、滑坡、塌方、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分析其风险程度,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并设置危险源安全标志牌,重大危险源要做到登记建档并向有关部门汇报;项目部要利用先进设备对重大危险源如地质工程中的泥石流、滑坡滚石进行实时监测,设立专人负责数据收集和汇报,必要时发出应急灾害预警信息;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安全动态,危险源若发生变化,尤其是升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危险源的撤销和等级调整必须经相关部门研究讨论后决定。 3.4加强安全检查、隐患整改体系建设 为确保项目工程各项安全目标的完成,安全检查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1)定期检查: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技术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每周进行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问题由项目经理向各责任人员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并按照“三定一验收”的措施进行落实验收,由安全员跟踪整改效果并落实签字手续。 (2)班组检查:各班组长在班前提前30分钟对昨天的操作部位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在班前会上向各操作人下达整改通知,由项目安全员进行复查,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作业。 (3)项目安全员巡查:为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项目安全员对各工作面进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发现隐患,立即停止作业并进行整改,直至消除隐患。 (4)本单位职能部门督查:企业安全技术部门加强季节性检查和专项治理检查,同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由检查人员向项目部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项目部必须按期整改,拒绝整改的,应按单位相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理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并要求整改到位,消除安全隐患。 3.5加强项目安全评价体系建设 项目部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项目安全评价体系,做好危险因素识别和风险度评价,把涉及项目安全生产的管理组织、危险有害因素控制、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安全设施设备、人员教育培训、安全监督检查、应急救援等列为主要评价指标,选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定期进行项目安全评价,确定项目整体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关措施,降低风险程度,促进项目持续改进,实现安全生产。 3.6营造安全文 化氛围,改善安全生产环境 安全生产是项目成败的基石,而施工人员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只有将安全理念、安全意识植入施工人员脑海深处,才能从根本上规范他们的安全行为,引导施工人员把“讲安全反违章,关爱生命,注意安全”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施工项目应依据安全生产法、国务院23号令和四川省有关条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康杯竞赛”等活动,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这一永恒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如:安全演讲、安全标语、墙报、宣传、专题讲座、现场事故教训,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提高安全意识,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氛围。 4结束语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不能出现时紧时松、有轻有重、侥幸麻痹的现象,要坚决杜绝安全管理出现漏洞和盲区。通过对华地公司承担的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常态化试点,项目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常态化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富有张力和弹性的模块化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开发了地质工程高危作业场所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实现了项目的安全生产。 地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重心在于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安全技术的创新和安全文化的营造,可以使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常态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工程安全论文:提升水利建筑工程安全管制的方法 1建筑工程企业安全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整个建筑的建造没有按照设计图纸执行 经过调查取证,我国存在大量不按照建设工程图纸进行不良施工的情况,在进行施工前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实地的调查,施工地质、水文情况、周边环境都没有准确的参考数据,使得工程没有进行有效的科学探讨就拍案定钉,同时在施工时缺乏系统的施工方案,会出现私自改动设计图纸的情况,在竣工时草草了事,必定会给建筑工程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出现安全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 1.2建筑工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长期的施工过程,其在露天施工的时间较长,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自然天气恶劣的情况,并受到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如施工时遇到潮湿、暴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已经建造好的部分建筑物受外界的刺激而出现损坏甚至无法使用的情况,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十分必要的。 1.3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建筑行业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行业,施工条件比较艰苦,工资不高,导致本土建筑工作人员紧缺,由于建筑行业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工者投入到建筑行业中,成为城市建筑行业的新兴力量,但是他们自身的技术水平较低和职业素养也存在问题,造成了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技术违规的现象和操作不良的情况,对于施工的安全隐患无法掌握,就给建筑工程安全质量带来潜在的威胁,也给建筑工程带来发展上的局限。 1.4建筑企业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由于建筑行业不断地发展壮大,遇到的工程量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出现建筑工人吃紧和工期问题紧张的情况,很多企业为了快速的抢占市场,开始对建筑人员东拼西凑,使得劳动力的质量无法保证,加剧了工程质量的不确定性,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执行力度不够,施工和监理单位对现场检查不够及时,使得施工现场混乱不堪,没有明确的企业管理,建筑工程的质量就无法保证。 2提升水工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的方法 2.1加强国家监督机构对建设单位的管理力度 国家应对大型工程的安全质量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涉及工程的安全操作和管理规范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工作,在工程例会中讨论工程安全状况,并根据具体要求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规划,将采集好的安全管理资料,结合建筑工程的监管力度现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才能确保安全质量管理力度的提升,杜绝各种监管不严、执法力度不强的现象,另外,还要严惩质量事故的责任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2.2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建筑工程安全质量 管理的水平不仅是对整个建筑工程来说,还是对企业自身的形象而言,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如果想从根本上杜绝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就必须从源头上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把质量安全贯彻落实到施工的各个方面,以确保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的稳步发展,由于工程质量涉及到多个方面,是由全方位、多层次、多因素组合而成的,因此必须协调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控制手段,从而保证建筑工程安全质量。 2.3强化工程参建人员的从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水工建筑工程的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要比一般的房屋建筑对技能要求严格,只有具备高素质和过硬专业技能的团队才能在水工建筑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因为,各企业的负责人要做好带头的作用,加强技能方面的进修和学习,更好的掌握水工建筑方面的知识,加强组织管理,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对工作人员实行“以人为本”的怀柔政策的管理模式,最终达到参建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加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2.4强化参建单位的安全质量管理的执行力度 如果要提升水工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的力度,就必须明确建设单位安全投资的费用标准,并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写出投入建设的具体条款,这样才能确保施工单位提高安全质量管理的能力,同时,对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监管标准也要做出明确的标注,并在工程施工中落实,除此之外,工程质量和进度方面的管理,也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严格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去规范管理。 2.5建筑企业完善相应的安全规章条例 对建筑工程企业来讲,安全问题始终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水工建筑,安全质量的管理力度更是重中之重,又因为安全问题直接威胁着参建员工的生命健康,想要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加强水工建筑内在的安全制度,详细来讲,建筑工程应该明确安全责任制,把安全质量的监管具体落实在每个人的身上,一旦建筑工程发现问题,就会很快的找出相关负责人,不会发生事故后找不到相关的负责人的现象,还有建筑工程企业相关负责人要对建筑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排查,以确保安全隐患的消除,从而保证安全质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管理中,我国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是十分的完善,所以要借鉴和吸收国外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3结束语 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的工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水工建筑施工这一方面,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质量的管理工作,就必须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力度,清楚的掌握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安全质量管理的力度,把安全和质量放在同一高度。 工程安全论文: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技术提高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摘要】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界定,简单回顾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阐述了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地位,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技术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提高中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进行了阐述。 1.中小企业简介 我国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以上,据统计,1997年我国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占1.5,产值占39.6,工业增加值占43.9,资本金合计占51.2,产品销售收入占42.9,利税总额占60.8;与此相对应,中小企业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数量占98.5,产值占60.4,工业增加值占56.1,资本金合计占53.1,产品销售收入占57.1,利税总额占39.2。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另一部引擎越来越成为共识。 1.1.我国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标准 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建国以来历经四次调整。五十年代,企业规模的界定主要以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来划分。1962年,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指标调整为按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划分。1978年和1988年两度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规定,凡产品单一的行业,能以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按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划分;凡产品品种繁多,难以按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划分标准,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我们现在实施的仍然是1988年的界定标准,该标准规定:(1)凡生产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一般以生产能力的大小作为界定参照系,例如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钢在1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10万——1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1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煤炭开采企业,年产原煤5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200——5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20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汽车制造厂,年产汽车5万辆以上的为大型企业,0.5——5万辆的为中型企业,0.5万辆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此外,炼油厂、手表厂、水泥厂等也都是以产品的年产量为标准进行规模界定:(2)对有些习惯以生产设备数量的多少来界定企业规模的仍按生产设备数量为参照系,例如发电厂的装机容量在25万千瓦以上的为大型企业,2.5——25万千瓦的为中型企业,2.5万千瓦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棉纺织厂的纱锭在10万锭以上的为大型企业,5——10万锭的为中型企业,5万锭以下的为小企业;(3)对产品、设备比较复杂的企业,以固定资产原值数量为参照系进行界定,例如通用设备制造厂,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800——3000万元的为中型企业,8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目前对企业的规模的划分中还习惯用“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即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上部分与大型企业组成“大中型企业”,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下部分与小型企业组成“中小型企业”。 1.2.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可以获得的统计资料的限制,无法直接把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数量化。但可以以迂回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可以划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大部分,而从非国有经济的规模构成看,按我们现在的企业规模分类标准,只有1731家大企业,其余都属中小企业。同时,非国有中小企业又是整个中小企业群体中最具活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以它为代表更可以反映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用关于非国有经济的统计数据来推断验证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 从1978——1995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0.83,其中国有经济贡献率为9.54,集体经济为13.5,其他经济成分为55.89,1996年全国GDP增长了9.7,国有企业仅增长6.1,其他非国有经济增长14.2;1996年我国全部社会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只增长2.8,集体经济增长17.7,其他经济增长33.9;从工业产值的创造看,1996年国有经济产值减少2859亿,非国有经济增加10560亿,不仅弥补了国有经济的下降部分,也使工业总产值维持了7700亿的上升,成为新增产值的唯一贡献者。 中小企业数量多,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每个企业雇佣的人员有限,但作为总体,其就业容纳能力相当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的贡献更为明显。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重要渠道。1983年国有经济提供的就业机会还占将近六成的比重,到1997年,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对就业的贡献正好对调了位置,国有占四成,非国有占六成。 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存在形式的非国有经济通过多种要素组合方式,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特别是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我国经济。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投资者,投资力量的加强是带动改革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总投资额的变化看,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80年的81.89下降到1997年的52.49,虽然仍维持半数以上,但 非国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经过十几年的追赶,投资力量已经基本与国有经济持平。由于单一所有制形式被突破,在国有经济身旁逐步发展壮大的非国有经济使国有经济的弊端凸显,推进了国有经济改革的进程。 非国有经济在实力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78年,非国有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度仅为13.02,到1995年己达到28.85。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较早、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大,以福建省为例,1994年工商税收的50.5由非国有经济提供。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依靠科技创新获取高额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重要的利税贡献者。“中关村”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之一,中小企业是中关村实验区的主角,如果将中关村的企业按规模大小分为三个世界,联想、四通和方正组成第一世界,1996年创利税3.42亿元,46家中型企业组成第二世界,1996年创利税15.96亿元,其余的4000多家小企业构成第三世界,1996年创利税4.47亿元,可见中小企业作为整体对国家和地方财政带来的贡献远大于大型企业。 2.我国中小企业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是发展最迅猛的经济力量,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小企业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和安全技术落后,事故隐患多,作业环境差,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相对也最为严重。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但会限制中小企业向高层次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煤矿是我国伤亡事故最为严重的行业,据国家煤炭工业局初步测算,全国煤矿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年约在70起左右,平均5天发生一起。1996年,我国当年产煤13.74亿吨,死亡10,015人。而美国每年生产标准煤9.6亿吨,死亡38人;俄罗斯产煤2.6亿吨,死亡172人;印度产煤2.9亿吨,死亡137人。与其相比,我国百万吨死亡率高出十几倍。此外,死亡事故损失每年也约在15亿元左右;全国煤矿尘肺病患者达12.1万人,医疗费用每年约为12亿元。而中小煤矿(主要是乡镇办或私人办)则更为严重,重(特)大事故频率高,死伤人数多,职业危害也十分严重。在1998年10月1日至12月17日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我国连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20起,死亡504人,这其中几乎都发生在中小煤矿,当时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国内外的震动和广泛关注。在全国7.3万个乡镇煤矿中,无证煤矿有2.2万个(约占30),未实现“五消灭”(即消灭独眼井、自然通风、井下明火照明、明火放炮和明刀闸开关)的矿井有4.7万个(约占64.5)。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导致乡镇小煤矿恶性事故频频发生。乡镇小煤矿的原煤产量已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近50左右,而事故死亡人数则占到全国煤炭行业总死亡人数的3/4以上,其百万吨原煤死亡率为地方国营煤矿的2~3倍,是统配煤矿的10倍以上,尤其是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和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更是远远高于地方国营和统配煤矿。仅以1995年为例,乡镇小煤矿全年共发生3人以上的重大伤亡事故418起,死亡2,493人,分别占全国煤炭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9和74。 乡镇小煤矿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从业人数多,且大部分职工长时间在含有高浓度的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工作,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是粉尘(煤尘和岩尘)和噪声,加之缺乏基本的防护措施,因此乡镇小煤矿的职业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尘肺,表现在发病工龄短,发病年龄小,病程发展快,发病率高。 对乡镇煤矿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30个县选择代表性的乡镇煤矿,测定不同采煤和煤层掘进面的煤尘浓度以及岩层掘进面的岩尘浓度,在93个测定点中,仅有23个测定点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占测定点总数的25,可见乡镇煤矿作业环境中的粉尘危害十分严重。对北京等15个省(市)30个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27个乡镇小煤矿作业点中,岩尘、煤尘、噪声三种作业环境的不合格率平均为82。我国现有乡镇煤矿职工200万人以上,按有害环境作业从业人数占现有从业人员总数的86.6计算,有约173万以上的工人暴露在煤尘、岩尘和噪声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危害环境之中工作。 中小型非煤矿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与煤矿一样严重,岩石落顶、井下水患、高温热害、职业中毒、尘肺病等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同类大型矿山企业。近年来,非煤矿的一次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中几乎都发生在中小型矿山,在江西某地的小金矿中,尘肺病的患病率高达50;在另一个仅开采十几年的小金矿中矽肺患病率竟高达90以上,除矿主外几乎无一人幸免于难! 在国内外建筑业都是事故多发的行业,我国建筑行业工伤事故发生频率很高,居非矿山企业首位,占35左右,但事故主要还是发生在中小企业,估计每年在建筑业死亡3,000人的事故中,70以上是发生在乡镇建筑企业。目前我国中小型建筑企业大约有80万个左右,从业人数近1,600万,其中还不包括大量的流动工。有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施工机械设备陈旧、简陋,大多为手工作业,未经过最基本的安全培训,违章操作、冒险施工屡见不鲜,事故隐患十分突出,工伤亡率很高。这种状况不但威胁建筑工人的生命与健康,而且由于工艺水平低下,施工质量不良,还经常造成建筑质量事故,导致人员伤亡,震惊中外的重庆彩虹桥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小化工在中小企业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职业危害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江苏省对1,700户生产有毒有害化学品,如苯及其衍生物和氯等的乡镇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28的调查企业不能满足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乡镇化工也涉及到易燃、易爆物品,它们经常导致重大事故和大量人员伤亡,例如1996年6月26日,天津市郊某乡镇企业发生一起化学品爆炸事故,造成19人死亡、14人受重伤的恶性事故。 有些小化工企业人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知识,竟然在不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大量使用剧毒、强烈致癌的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例如有一化工加工企业竟把氯甲醚这种强致肺癌化学品作为有机溶剂的一项新技术来利用。 在其它各类中小企业,如机械、建材、钢铁和运输等行业的情况也大体相近。例如石棉制品的生产,尤其是青石棉不但可以导致石棉肺 frac34;尘肺的一种类型,还可以引起肺癌与间皮癌这两种恶性肿瘤,是世界公认的强致癌物,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已明令严禁使用,但在我国东部的江浙地区和西南的滇川等地竟把它作为致富门路来发展,使小石棉纺织作坊遍地开花,危害极其严重。 由于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报告与统计分析系统,并且在事实上还存在着多头统计的弊病,而官方对统计数字未按企业规模进行过分析,也未对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按行业分类进行过事故统计,所以要了解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工伤事故现状极为困难。根据劳动部所公布的全国职 业事故的统计,每年乡镇企业总死亡人数近万人,占职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一半。据劳动部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的死亡率约为千分之一,比国有企业高出4到5倍,情况十分严重。 从另一方面看,在已经统计上来的伤亡数据中,往往出现死亡人数多于重伤人数的不符合实际的现象,而从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方面得到的信息是,我国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小企业的事故统计,由于管理队伍弱,管理手段不利,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政绩,对事故统计进行行政干预,所以存在事故不报、隐瞒、私下处理的情况。因此,我国现有的职业伤亡事故统计并不全面,事故统计资料还不能客观地反映我国的职业安全现状。 3.在中小企业积极推广人机工程学技术 工业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改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安全现状,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只以安全为核心的做法。作为一个生产企业,首要任务是生产,一切改革和进步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安全工作同样也是这样。经验还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有效的改进措施都需要高额的经济投入。实际上,在中小企业进行的非常有效的改革措施中,大多数都是低成本的,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改善劳动条件,减少职业危害,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这又进一步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因事故造成停工损耗工时,设备损害,职工伤害和疾病的治疗和赔偿),职工因企业效益提高而自身收入增加,因工作更加安全、舒适而对工作更加满意,使企业更有吸引力,进而形成一个健康的企业氛围,推进社会进步。 我国中小企业事故多发,安全状况差的原因很多,从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上分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安全管理水平低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急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企业安全卫生形势严峻的状况。 工业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中小企业中进行以人机工程学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最有效的措施。人机工程学被人们称为90年代和新世纪的科学。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人们注意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人机工程学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以安全、高产、高质量为目的的先导性研究领域中,人机工程学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工作中的人为研究重点,通过设计使工作与人相适应,在保护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它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人机工程学的技术方法是在不需要企业做很大成本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劳动管理、作业状态、生产工具和提供劳动保护技术来提高安全卫生技术水平。由于人机工程学所具有的投资低、见效快、易推广和技术创新前景广阔等优势,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对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来说,人机工程学是新的技术领域,而在中小企业几乎是一个空白。为使人机工程学的先进技术在我国中小企业逐步得以引进、推广、普及和应用,首先应制定周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人机工程学技术需求调查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技术现状的技术指南和逐渐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安全技术水平现状,在安全生产中主要技术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1)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安全技术落后的现状,急需对具有共性与综合性的安全生产技术问题给予技术指导。其产出形式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指南。该指南可分为综合指南和各类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南。指南中给出在现阶段生产发展水平条件下如何采用科学、简便、有效的安全技术预防伤亡事故,控制职业危害,该指南也可以作为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的大纲。 (2)在中小企业中广泛推广人机工程学的技术方法,减轻工人负荷,改善人机环境,使工人从劳累、危险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设计出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方式的人机工程学方案及相应的工具与设备,以最低廉的投入,最科学的方法,争取获得最佳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改变因设备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就难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这样一个过时的观念,使人机工效学这项最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得到发展。 工业发达国家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正逐步扩大与完善,在工作场所、机器和工具以及工作的设计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实践证明,人机工程学对解决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已经开展过一些研究,但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改善中小型工业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几乎还是个空白。在1997年出版的《工业安全卫生基本数据手册》中,可以查到的唯一的关于安全手用辅助工具的介绍只有5种,使用在机械行业。可以说,在我国,人机工程学应用在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潜力非常巨大,但是还远远未被发掘出来,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研究与应用人机工程学必须注重以下原则:以发展国家社会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为方针,以国家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为目的,以投资少、涉及面广、见效快的项目为重点,以实用、简单、灵活的方法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各层次的技术人才为长远之计,以标准化为努力方向。 具体讲,人机工程学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应以作业现场人机工程改进方案为基础,包括从人机工程角度设计的手动工具、推车、材料装卸技巧、工作台布置、工作场所的福利设施和小组工作方式,此外,还有由胜任的专家和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人员开发的人机工程方面在生产的实际应用,并把在基层进行的成功的现场改进措施在同行业中推广。可以预见,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系统,如在中小煤矿集中地区,采用高瓦斯矿井区域治理计划,从科学管理入手,提高事故多发地区、多发行业的规划、监测、治理、信息交流和紧急救援的能力。为使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可建设若干类型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模范实验小区,对实验区内的中小企业实施区域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在工作中注意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在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展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开展以人机工程学应用为重要技术手段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应用研究试点,主要针对企业中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劳动条件恶劣的工艺过程、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方法,应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通过设计和改造,使之达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生产的本质安全性和预防事 故发生的目的。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中小企业地域分散,类型各异,技术水平低,而且财力、物力也较弱,很难单独进行较综合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很难对安全生产新技术预研和试用投入很大力量,这就需国家科技部门和地方政府能给予较大的指导与支持。只有保证了一定的科技投入强度之后,才可能促动中小企业的安全科技真正的有一个大的飞跃。(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20__,10) 工程安全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也就是说,在系统中,人们的目的是使计算机及其他传感器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去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强迫人去“凑合”那些不很亲切的计算机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领域 综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笔者认为安全工程在以下方面可充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科学研究、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结果的真实化再现 安全科学的研究成果需要用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使用技术与多媒体及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一种虚拟的真实环境,可以将孤单的研究公式、计算数值用完全真实的立体效果表示出来,并且文秘站版权所有人们可以交互式地控制这种表示结果,可以通过动态改变参数(这种改变不一定要由人输入数据,而可以由人操纵某种设备,如数据手套等进行近乎自然的交互方式)来观察计算结果。 安全性能设计 任何社会产品(也包括安全产品)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安全性。而人们在产品未生产出前,是无法真实感受其安全性的,而技术可以预先为其提供一种虚拟的真实产品模型,让设计者和使用者在产品付诸生产之前就能亲身感受到该产品的安全性能,从而为设计者提供改进的依据。 救灾指挥决策 发生事故时,救灾指挥者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事故现场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甚至有时需要进行远程指挥(如主要事故处理专家一时无法到达事故现场),这时可以应用技术与其它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来模拟未发生的事故,进行对人员的训练工作。 )日常安全教育与避灾训练 可以针对某些事故及一定区域建造事故模拟和训练的系统,让人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事故预防的教育及事故抢险人员的操作训练,从而提高人们对事故的感知度及抢险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战斗力。 安全工程虚拟现实系统结构 由于安全工程涉及范围广泛,所以对不同领域的安全工程系统的侧重面就可能有所不同。本文以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为例进行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合作,针对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特点,建立了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这是国内目前安全领域所建立的唯一系统。建筑火灾的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模型的真实性;二是火灾模拟的真实性。本文论述的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模型、两个接口及一套外围设备,即: 建筑物真实感三维立体模型系统; 火灾烟气及火焰模型系统; 三维模型运动及控制接口; 外围设备与两个模型的接口; 虚拟现实外围设备系统; 各部分关系,如图所示: 图大空间公用建筑火灾虚拟现实系统结构 使用者通过外围设备系统经由主计算机系统使用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鼠标、数据手套等操作设备,通过三维模型运动控制接口程序控制建筑物及火灾的运动。建筑物模型及火灾模型本身由专用三维处理程序建立,具有真实三维立体感。经过控制运动的两个模型,通过外围设备与模型接口程序,将结果显示输出到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显示器、立体眼睛等。操作者可以根据这一循环的结果,决定下一个循环的操作过程。从而经过不停地循环,达到真实模拟和实时控制的操作环境。 用户可以使用鼠标,控制人员在建筑物中漫游,例如:按动鼠标左键,然后移动鼠标可以沿各个方向运动;按动鼠标右键,左右移动鼠标,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左右旋转用上下光标键,可以上下移动建筑物。用户也可以使用数据手套拾取灭火器并对其进行开启操作,以实现灭火的操作;可以用大拇指按动模拟人对灭火器开关的操作,从而使人感觉到似乎是在真实地操作灭火器。而用户若通过立体眼睛观察时所得到的三维模型为具有极强的深度感的三维物体,即两个有前后距离的物体,看起来其间有一段真实的距离前边的物体似乎是在计算机屏幕外边。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和硬件设备的选择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选择是建立真实感模型及控制的关键。选择时,要考虑程序的使用范围。硬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经济条件来决定。 模型的建立,可采用专用的软件系统,例如:×、等,然后再使用专用的转换软件转换到所使用的三维开发环境中;还可以直接用三维开发环境进行开发,例如:、×及虚拟现实专用软件开发系统等。本系统采用开发语言,调用三维立体图形接口建立模型。是公司开发的三维图形绘制接口,它可以运行在多种系统中,因而具有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选择计算机主系统时,应考虑系统的运行速度、显示卡的性能等指标。专业的系统可以采用专用的工作站。本系统采用机系统,系统为Ⅱ,内存为,显示卡采用,显示内存为。所采用的输入设备应考虑人员操作的方便及功能的多样性。如果只要完成基本的漫游功能,则普通的鼠标即可完成。若需要人员对操作的物体如门、消防器材等有真实感知,则需配备数据手套等设备。本系统的输入设备选择了罗技鼠标及数据手套。选择输出设备时,需考虑应用者想达到的真实感程度,如只需普通的漫游,可以使用大屏幕即可,若想操作人员能够达到沉浸感,则需配备有立体眼镜及高性能立体显示头盔等外围设备。本系统使用普通的显示器及立体眼镜作为输出设备。文秘站版权所有 结论 笔者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原理和技术路线。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虚拟现实系统能够真实再现客观环境,使人能充分沉浸由其年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中实现感知模拟的现实,因而对于安全工程中的培训、指挥以及性能设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体视化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将在模型及设备方面越来越能适应这些系统的要求。 安全工程可以在科学研究成果真实化再现、安全产品性能设计、事故救灾指挥、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多个方面应用系统。 安全工程应用技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论述的建筑火灾系统可以为构建其他安全工程系统所借鉴。 安全工程系统可以采用高、中、低各种档次,所选择的硬件和软件也有所不同。初步研究时可以采用比较廉价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例如:硬件采用普通鼠标、普通立体眼镜;软件采用、×等免费开发程序等。 要达到真实模拟环境系统,如山川、河流、人、火焰、烟流、树木等高度复杂的自然体,还需要将技术与体视化等技术结合才能完成。 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基坑支护工程安全性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词:建筑基坑;基坑支护;安全性 论文摘要: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护措施,本文分析了当前深基坑支护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深基坑支护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护措施。建筑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类型、基坑开挖掘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支护结构使用期限等因素,做到合理设计、精心施工、经济安全。 近几年来,高层建筑的迅速兴起,促进了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各地在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不断涌现。但是,现在的城市建筑间距很小,有的基坑边缘距已有建筑仅十几米、甚至几米,给基础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威胁,也相应地增加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另外,原来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运算公式、施工工艺等,已不符合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的实际情况,导致一些基坑工程出现事故,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深基坑支护的安全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深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 (一)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 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且十分复杂,要精确地计算土压力目前还十分困难,至今仍在采用库伦公式或朗肯公式。关于土体物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基坑开挖后,含水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三个参数是可变值,很难准确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不准,将对设计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土力学试验数据表明:内磨擦角值相差5°,其产生的主动土压力不同;原土体的内凝聚力与开挖后土体的内凝聚力,则差别更大。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形式不同,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 (二)基坑土体的取样具有不完全性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之前,必须对地基土层进行取样分析,以取得土体比较合理的物理力学指标,为支护结构的设计提拱可靠的依据。一般在深基坑开挖区域内,按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钻探取样。为减少勘探的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价,不可能钻孔过多。因此,所取得的土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全性。但是,地质构造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取得的土样不可能全面反映土层的真实性。因此,支护结构的设计也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 (三)基坑开挖存在的空间效应考虑不周 深基坑开挖中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基坑周边向基坑内发生的水平位移是中间大两边小。深基坑边坡的失稳,常常以长边的居中位置发生。这足以说时深基坑开挖是一个空间问题。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是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的。对一些细长条基坑来讲,这种平面应变假设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对近似方形或长方形深基坑则差别比较大。所以,在未进行空间问题处理前而按平面应变假设设计时,支护结构要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开挖空间效应的要求。 (四)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 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但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并不那么简单。工程实践证明,有的支护结构按极限平衡理论设计计算的安全系数,从理论上讲是绝对安全的,但有时却发生破坏;有的支护结构安全系数虽然比较小,甚至达不到规范的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满足要求。 极限平衡理论是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一种静态设计,而实际上开挖后的土体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是一个土体逐渐松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增长,土体强度逐渐下降,并产生一定的变形。所以,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三、深基坑支护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一)彻底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已经积累很多实践经验,收集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数据,已初步摸索出岩土变化支护结构实际受力的规律,为建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国内外至今尚没有一种精确的计算方法,多数是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我国也没有统一的支护结构设计规范。土压力分布还按库伦或朗肯理论确定,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悬殊较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由此可见,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不应再采用传统的“结构荷载法”,而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逐步建立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这是设计人员需要加强科研攻关的方向。 (二)建立变形控制的新的工程设计方法 目前,设计人员用的极限平衡原理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常用设计方法,其计算结果具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将这种设计方法用于深基坑支护结构,只能单纯满足支护结构的强度要求,而不能保证支护结构的刚度。众多工程事故就是因为支护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而造成的,由此可见,评价一个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案优劣,不仅要看其是否满足强度的要求,而且还要看其是否产生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其变形大小。鉴于上述实际,在建立新的变形控制设计法时,应着重研究支护结构变形控制的标准、空间效应转化为平面应变和地面超载的确定及其对支护结构的影响等问题。 (三)大力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 正确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但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方面,我国至今尚未进行科学系统的试验研究。一些支护结构工程成功了,也讲不出具体功之处;一些支护结构工程失败了,也说不清失败的真实原因。在支护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资料很丰富,但缺少科学的测试数据,无法进行科学分析,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包括实验室模拟试验和工程现场试验),虽然要耗费部分资金,但由于深基坑支护工程投资巨大,如经过科学试验再进行设计时,肯定会节省可观的经费。因此,工程现场试验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工程实践积累大量的测试数据,可对同类工程的成功打好基础,为理论研究和建立新的计算方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四)探索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给深基坑支护结构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在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钻孔灌注桩挡墙、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成功应用后,双排桩、土钉、组合拱帷幕、旋喷土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多孔板等新的支护结构型式也相继问世。但是,这些支护结构型式的计算模型如何建立、计算简图怎样选取、设计方法如何趋于科学,仍是当前新型支护结构设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正在向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即受力结构与水结构相结合、临时支护结构与永久支护结构相结合、基坑开挖方式与支护结构型式相结合。这几种结合必然使支护结构受力复杂。所以,建立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已成为深基坑工程技术的当务之急。 结束语 建筑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它是集土力学、水力学、材料才学和结构力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支护结构又是由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体系组成的整体。正因如此,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施工组织都应当从整体功能出发,将各组成部分协调好,才能确保它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5李继业,刘福臣.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工程安全论文: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造成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及隐患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参与的建设单位较多,作业场地较大。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如果再加上交通联系不畅,那么势必会使得安全管理难度大大 提升。 第二,水利工程所涉及的领域对象很多,从而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比如一些爆破工程涉及到炸药管理问题。有些则涉及到在汛期的安全施工问题,还有些涉及到基坑的支护与开挖等。 第三,有些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质量和法制意识较为淡薄。我国建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一些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施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也进一步明确了施工单位在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上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或多或少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实际操作中违反一些应该遵守的操作规程,没有按照施工图或者是施工顺序进行正确施工,技术措施也没有保障。 第四,有些施工单位有时为了短期的利益,快速赶超工期。甚至连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都不到位,导致其安全意识较差。由此会带来一连串的严重后果。造成工程质量低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质量的措施 目前,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领域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加强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管理与教育工作 第一,在组建施工队伍、施工班组时,要选择技术过硬,安全质量意识强的人员,实行安全与效益挂钩,使其能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对新工人实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的不准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第二,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要求,组织有关单位成立安全生产小组,全面实施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和设计、监理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并按照岗位负责制、逐级负责制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还要建立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奖罚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一般包括常规性检查、特殊性检查、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等制度。常规性检查是进行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有助于及时发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特殊性检查是对某一特定时段、区域进行的检查,涉及范围广,有一定的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单位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不定期检查具有突击性的特点,没有固定时间,没有预先通知,有利于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一,施工安全管理应抓住两个“关键”,即关键施工对象和关键施工工序。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如高空悬挑部位施工、导流洞、引水洞衬砌封堵施工、大坝围堰筑堤施工、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方爆破开挖施工等。关键施工工序如大体积硅浇筑、钢筋焊接加工、大型构件吊装作业、材料、构配件吊装运输、脚手架工程等。对以上两个“关键”实行安全检查制度及专人安全盯岗制度,真正做到制度落实、检查落实、责任落实,保证施工安全。 第二,要坚持标准化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控制。坚持标准化管理是水利施工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执行标准化,规范化施工是安全生产最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施工中应将每一天的施工对象、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等,按标准化要求和规定执行,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每时、每刻都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 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木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讲一步加强。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总的来说,我国在水利水电安全管理领域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的缺憾。另外,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并制定相关安全责任制度,使得责任落实到人;对可能发生危险的部分要重点看护,定期检查,确保安全。并对需要改进的部分加以改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探索研究出一条全新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之路。 工程安全论文:谈独立学院安全工程的人才培养 一、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依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依托母体,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发展。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母体”学校河南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有明显的矿业特色,而作为独立学院的万方科技学院在参照母体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别化发展,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建设上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在课内、课外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推进“文理融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就业、转岗和创业等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五项素质工程”,包括思想品德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写作与口才训练工程、身心素质工程、社会实践工程。通过这些训练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和“母体”学校实现差异化培养,拓宽就业面,提升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2.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工程专业应在继续坚持矿业行业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拓宽专业领域。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化工、建筑、机械、电气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选修课。应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按照课程需要设置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可以是实验、参观,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也可以将第七个学期设置成专业实习学期,让学生到企业真正加入到生产过程当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同时为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3.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实习经费是影响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原因。由于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很多“母体”院校的兼职老师不愿意带学生实习,也不能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奉献力量。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人力、关系等资源,建立与学生规模适当、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和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保障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骨干或工程师来做学生的兼职指导教师,一方面增加学院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和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的联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优秀兼职教师为专职教师,给予较高的津贴待遇,充实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企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长期任教,不仅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独立学院的学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进修,减少专职教师的教课任务量,培养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加强与“母体”学校的沟通,建立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加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在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科研团队,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专职教师的发展,满足学生教学方面的要求。 二、结束语 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要按照自身的特点,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的同时实现差别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工程安全论文: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与明渠截流安全进占措施 摘要: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最突出的难点是由水深引起的大规模堤头坍塌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堤头安全进占问题,为保障截流安全,施工中采取了预平抛垫底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同样存在防止堤头坍塌、保障安全进占问题,因此,通过总结大江截流经验, 提出三期截流安全进占的工程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截流 预平抛垫底 堤头挑流 诱导坍塌 三峡 1 前言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方案,其第二期截流即大江截流实际流量为11 600~8 480 m3/s,最大水深达60 m,均居世界首位;三期截流设计流量为10 300 m3/s,截流最大水深达24m,相应截流总落差为4.11 m。这两次截流有一个共同的难点就是由水深引起的大规模堤头坍塌以及由于大规模的堤头坍塌而引发的堤头安全进占问题,换言之,能否安全进占是截流成败的关键。 根据大量的理论研究、物理模型试验以及数值计算成果,结合大江截流施工实际,在进占过程中,采取河床预平抛垫底、防护性进占、诱导坍塌及坍塌预报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对于防止或减少堤头坍塌,保障安全进占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2 安全进占工程措施 2.1 预平抛垫底 预平抛垫底即是在戗堤进占前,向戗堤基础深槽部位从水面抛投砂卵石或块石等物料,以使戗堤底部河床高程整体抬高的工程措施。通过预平抛垫底可以降低水深、减小进占戗堤的高度,因此,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中被选为防止堤头坍塌的最主要措施。 在预平抛垫底实施之前,进行了有关模型试验、现场实船抛投试验等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当水深由41 m减至27 m时,相应的坍塌面积、坍塌边与堤边的平均距离(即坍塌长度)、最大单次坍塌体积分别减少35%、27%、36%,当水深减至20 m时,上述各值分别减少64%、49%、55%。上述试验成果可见,平抛垫底可以有效地减少坍塌范围、长度和坍塌体积,但是,坍塌的次数、频率未见有明显的降低。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采用预平抛垫底再立堵进占的方案,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坍塌的范围和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平抛垫底,使一部分工程量提前施工,减少了截流时的施工强度;第三是减小了戗堤的底宽,防渗墙轴线与戗堤轴线的距离由126 m减至81.3 m,使二期围堰的断面减小,从而减少围堰填筑量约159万m3;第四是预平抛垫底后,有效地减少了覆盖层的冲刷,相应也减少了因覆盖层被冲增加的填筑工程量。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采用双戗双向立堵截流方式,上、下游截流龙口部位均设置垫底加糙拦石坎,可以十分有效地减小截流水深,进而减小进占堤头的坍塌规模,提高截流施工的安全度。 2.2 防护性进占 (1)堤头挑流和堰体尾随抛投 堤头挑流和堰体尾随抛投是利用戗堤和堰体的设计特点,在戗堤进占时,向上游角或同时向上、下游角凸出进占,挑开急流,形成戗端缓流区,以保护堤头抛填进占,同时戗堤两侧的堰体跟进尾随抛填,以防护进占戗堤侧面坍塌的措施。 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在非龙口段,还是在龙口段,均出现了频繁坍塌致使抛投进占迂回不前的情况。如在非龙口段填筑中,1997年10月14日右上戗堤出现连抛130车石料仅延伸0.1~0.2 m的滞进现象;10月15日2∶00~4∶00,由于当时流量和流速都较大,分别达17 000 m3/s和3.27 m/s,连续抛投200余车石料,戗堤几乎没有延伸;又如,在龙口段进占填筑中,1997年10月26日当龙口宽度缩窄至100 m左右时,左上戗堤连续抛投近3个小时毫无进展,使截流进占陷入停滞状态等。对此,果断采取了动用大块石或特大石,在戗堤上游侧(或下游侧)集中抛投以形成挑角的工程措施;经过实施,效果非常明显,堤头在挑角的防护下继续向前推进,有效地推动了进占的正常延伸。与此同时,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上下左右四个进占堤头均采用了堰体材料尾随填筑的措施,它十分有效地防护了截流戗堤的侧向坍塌,同时,还为截流戗堤进占提供了较宽的作业平台,对于三峡工程大江深水截流堤头起到了安全保障作用。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可采取宽戗(堤顶宽>30 m)双向进占措施,并在进占的过程中,运用堤头挑流和堰体尾随抛投的进占方式以顺利推进戗堤合龙。 (2)高强度进占抛投 高强度进占抛投是从施工组织的角度所采取的一种防护性工程措施。它主要是在截流进占水力学条件最不利的情况下,加大抛填强度,突击进占,从而闯过水力学难关的截流方法。? 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中,运用优化堤头进占行车线路、采用大吨位运输车辆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堤头进占的抛投强度。如在非龙口段实战演习中,实现了昼夜抛投强度19.4万m3;在龙口段截流进占最困难段的突击进占中,实现了昼夜抛投12.8万m3等,抛投强度都非常高。 利用高强度进占抛投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1997年10月14~15日的昼夜高强度进占抛投期间,左右岸截流戗堤仅坍塌7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左上戗堤迎水侧,其坍塌面积仅为44m2;左下堤头仅坍塌2次。这与模型试验的频繁大规模坍塌结论相比有显著地改善,因此,高强度抛填对于减轻堤头坍塌程度有着直接作用。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可在左右两岸提前备料,并在突破水力学难关的关键时刻采取高强度进占抛投方式,不仅能加快抛填进度,而且还能缩减坍塌规模。 (3)变换堤头抛填方法抛投 变换堤头抛填方法是根据截流龙口的宽度、水深、流量、流速以及填料特性等,相应采取的防止或躲避堤头坍塌的灵活抛投方法。由于坍塌的部位发生在堤头,而进占抛投作业的机械和人员也在堤头顶部,因此,对于堤头顶部设备及人员的安全除了制定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之外,采取灵活的防范坍塌的抛填措施十分重要。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在不同的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堤头抛填方法,主要为:在坍塌刚刚发生过后,形成了新的稳定边坡,在此往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坍塌发生,这时就采取自卸汽车直接卸料抛投的方法。随着抛投的推进,堤头边坡逐渐变陡,汽车直接抛投已不安全,这时就改用汽车堤头集料,长臂推土机赶料抛投的方法。随着堤头边坡的进一步变陡,虽已陡于临界坡度,但在颗粒的咬合作用下仍未坍塌,这时即改用汽车载大块石或特大石冲砸抛投的方法。由于灵活地运用了上述抛投方法,一方面保证了施工过程中机械和人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截流进占的顺利推进。在截流进占过程中,未发生机械和人身死亡事故。?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采用宽戗进占时,非常适宜采用变换堤头抛填方法抛投,这样可以不失时机地抢占有利进占势态,保障截流戗堤科学地推进。 2.3 诱导坍塌 诱导坍塌是因势利导人为引发戗堤堤头坍塌从而保障进占安全的一项工程措施。由于深水截流中堤头坍塌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现象,既然如此,与其被动地遭受坍塌,不如在它即将坍塌之前创造条件引发它坍塌,这样,就可以做到对坍塌实行安全预防,从而避免坍塌造成的损失。通常,当戗堤堤头坡度陡于填料的自然稳定坡度并接近于临界坡度时,即可实施诱导坍塌措施。 诱导坍塌的工程措施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机械扰动、流体扰动和水下爆破等。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中,由于考虑到施工条件和保障截流进程等多方面原因,主要采用了机械扰动辅助措施来诱导坍塌。其中,运用得较多和较好的是大块石或特大石抛投卸料冲砸和通过工程船舶进行水下扰动。实施情况表明,每一次的诱导坍塌只要能够掌握时机,都能使诱导坍塌获得成功,从而避免自然坍塌可能造成的机毁人亡安全事故。 鉴于三峡工程三期截流上、下游龙口宽度分别仅为150 m和140 m,因此比较适合于采取大块石卸料冲砸的诱导坍塌措施,直接从岸上改善堤头坡度,将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 2.4 坍塌预报与预防 坍塌预报与预防是通过对可能坍塌的预测,使施工进入预先防备坍塌产生的状态,最终做到在坍塌实际发生的过程中,不伤亡任何设施和人员,从而保障进占安全顺利进行的措施。具体预报方法有以下几种: (1)理论模型计算预报 通过建立坍塌计算的模型,计算出不同流量、不同口门宽度和不同抛投料粒径下的堤头坍塌长度、高度和体积,并绘成图表,以利工程人员在现场直接查用,作出坍塌预报。 (2)戗堤纵断面测图预报 在戗堤进占过程中,实时对戗堤纵断面进行测图,以了解堤头坡度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并根据测图成果和抛填进占的水深、强度等各项参数,对照抛填材料的稳定坡度与临界坡度,进行堤头坍塌预报。 (3)堤顶裂缝监测预报 通常堤头坍塌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通过对堤头所出现的沉降和裂缝特征参数及其变化的监测,再对照根据现场各项条件所制定的判别标准作出坍塌预报。 除以上3种预报方法之外,还有经验方法推测预报,即以大量模型试验、统计规律和工程实际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堤头现实状况的分析、判别作出坍塌预报,等等。 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中,截流进占的上、下、左、右四个堤头的12个工作面均采用了理论模型计算预报、戗堤纵断面测图预报、堤顶裂缝监测预报和经验方法推测预报等方法,有时同时利用多种方法预报以便相互映证。实施结果表明,凡规模较大、较典型的坍塌均得到了较及时的测报,坍塌时间预报的精度相差在一个小时以内。坍塌的预防工作以预报成果为基础,果断采取资源撤离、诱导坍塌等措施,使堤头坍塌不造成任何损失,对于整个截流进占过程中无安全事故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可广泛采取上述各种监测预报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和经验推测提前做出堤头坍塌的准确判断,使坍塌事故得到有效地预防。 3 结语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于1996年下半年开始试验段填筑,经过平抛垫底、非龙口段、龙口段进占,于1997年11月8日胜利实现戗堤合龙,实现了“高速、安全、正点”的目标。在截流实施过程中,共遭遇坍塌44次,最大坍塌面积达96 m2,但却未造成任何人身伤亡,创造了世界大江大河截流史上的奇迹。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将于2001年11月下半月实现进占合龙,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大江截流成功经验的借鉴下,每一个截流进占目标都一定能安全、圆满地实现。 工程安全论文:浅析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教育 施工管理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企业的施工,多数情况是露天高空作业,而且现场情况多变,又是多工种的立体交叉作业,劳动条件差以及从业人员的构成不确定性及流动性大的特征,使建筑施工成为仅次于采矿业的重大事故频发的高风险行业。施工事故带来的后果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伤亡和损失是无法逆转的,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建筑施工企业是安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转来的劳务工,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加强工人主动防护意识和被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工程安全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广义的工程安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工程建筑物本身的安全,即质量是否达到了合同要求、能否在设计规定的年限内安全使用,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本身的安全,二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安全,特别是合同有关各方在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一、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 我国的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但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安全生产的管理和职工安全教育滞后,因而当前建设系统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2003年共发生工程安全事故1292起,死亡1524人。2004年共发生工程安全事故1144起,死亡1324人。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设工程的特点导致施工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劳动强度高,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配套,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否合理以及照明、通风情况等都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2)参建各方缺少以人为木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机制。业主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往往只重视视进度而忽生产视过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大部分承包商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足够的安全按理人员,现场职工和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安全培训。 (3)工程承包企业的成本因素导致减少安全防护措施。 ①低价投标。各个工程承包企业为了拿到项目,竞相压低报价,有的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投标。 ②分包转包。实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工程,由于总承包商和中间承包商层层分包,层层收取管理费,大大压缩了一线施工队伍的利润空间。 ③业主拖欠工程款项。无论政府或私人业主拖欠承包商款项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以上三种情况的出现,导致承包商不得不拼命压缩成本,也必然会减少安全生产措施的投入。 (4)合理的建设工期得不到保障。不少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业绩往往会要求项目提前竣工,很多私人业主为了投资项目尽早竣工,也经常无理要求承包商压缩工期,迫使承包商日夜赶工。合理的工期得不到保障,建筑工人超负荷工作、疲劳作业,必然导致安全隐患增加。 (5)建筑工人素质不高。建筑工人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一方面缺乏安全常识,不懂得在劳动中合理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维权意识很差,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导致了承包企业对安全生产的不重视。 基于各种原因,为了提高施工安全性,以下从几个方面谈了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二、抓好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建设业得到迅猛发展,安全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为活跃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和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业从业人员逐年增高,其中大部分一线工人来自农村,建筑业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大市场,但是农民工整体综合素质却令人担忧,特别是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都偏低,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虽然安全教育我们喊了许多年,也有不少规定,但是建筑劳务市场的现状就象一个多嘴的漏斗,不同环节的流转是自由的和多向的。 首先,所有的安全教育都忽视了一个现实情况,在蓬勃发展的建筑业,普遍反映“劳务工荒”,供求市场的失衡注定上述的教育变成一种形式。 其二,目前劳务工的安全教育由企业买单,由于劳务市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就严重冲击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是为了应付政府的监管才不得不去做,变调的目的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其三,农民工走入建筑业,对建筑安全的风险知之甚少,思想上的轻视造成主观上对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漠视。第四,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肤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安全教育实施措施 针对这种现状,应彻底改变安全教育的现状,实行分级负责分级教育。 政府应勇于挑起对农民工的安全基础教育的责任。农民工应有一个准入制度的约束,从农民工转化为建筑工人也应有一个过程。输出劳务的当地政府作为受益者理应负起这个责任,对输出劳务进行初级培训教育。建设主管部门应负起监管和指导的责任,要达到2个目的: ①了解建筑业的安全风险;②掌握防范安全风险的基本技能,达到初级滤网和规范的作用。 大力培育专业劳务公司,把零散的农民工纳入有序的劳务公司,对劳务公司进行资质评定、资格评审。通过劳务公司使得劳务工达到第2级的安全教育,使劳务工掌握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政策法规等。 建筑施工企业在招募劳务工或选择劳务公司后,对其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强化工程特点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和具体作业安全要求。 改进安全教育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平面宣传手段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起到主动自我防护的目的,并认识到伤害别人的严重后果。 三、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和不同的施工阶段分析安全风险,作出评估,下达安全预警书到不同的项目。其次每个项目要根据企业下达的安全预警书进行具体化,并做安全防护和重点管理。 (1)分层规划安全平面防护图,图中标明“四口”防护位置、临边防护位置,并以颜色区分防护的重要性。现场按照平面图进行防护,并做出安全标识和警示。 (2)建立安全动态防护和检查制度项目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安全防护需要,防护的重点和措施也不同。在同一施工阶段安全防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安装与装饰工程施工时,随着工序的穿插,往往需要临时拆除防护,这就要及时跟进恢复。 (3)根据动态防护的特点,要求项目安全员的检查必须是动态的,应根据动态防护平面图进行定时检查、记录和跟踪落实。 四、严格市场准入,保障安全生产投入 对于安全事故的分类及处理,国家有明文规定,但安全事故仍然高居不下,究其原因就是市场准入的门槛太低了。通过对安全事故的统计,发现现在项目施工时在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上不能实现同步。建筑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压低造价是主要的手段。固定的生产成本是必需的,只能从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管理费、利润中压榨,这就影响了生产中安全措施费的投入,使得安全防护不到位,不仅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且如果事故发生了也不能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五、结语 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靠施工企业是不够的。应通过对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主动防护意识,并保证安全防护投入和措施的到位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工程安全论文: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技术提高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摘 要】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界定,简单回顾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阐述了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地位,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技术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提高中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小企业 安全人机工程技术 安全生产 职业安全健康 1. 中小企业简介 我国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以上,据统计,1997年我国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占1.5%,产值占39.6%,工业增加值占43.9%,资本金合计占51.2%,产品销售收入占42.9%,利税总额占60.8%;与此相对应,中小企业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数量占98.5%,产值占60.4%,工业增加值占56.1%,资本金合计占53.1%,产品销售收入占57.1%,利税总额占39.2%。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另一部引擎越来越成为共识。 1.1. 我国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标准 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建国以来历经四次调整。五十年代,企业规模的界定主要以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来划分。1962年,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指标调整为按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划分。1978年和1988年两度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规定,凡产品单一的行业,能以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按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划分;凡产品品种繁多,难以按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划分标准,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我们现在实施的仍然是1988年的界定标准,该标准规定:(1)凡生产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一般以生产能力的大小作为界定参照系,例如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钢在1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10万——1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1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煤炭开采企业,年产原煤5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200——5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20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汽车制造厂,年产汽车5万辆以上的为大型企业,0.5——5万辆的为中型企业,0.5万辆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此外,炼油厂、手表厂、水泥厂等也都是以产品的年产量为标准进行规模界定:(2)对有些习惯以生产设备数量的多少来界定企业规模的仍按生产设备数量为参照系,例如发电厂的装机容量在25万千瓦以上的为大型企业,2.5——25万千瓦的为中型企业,2.5万千瓦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棉纺织厂的纱锭在10万锭以上的为大型企业,5——10万锭的为中型企业,5万锭以下的为小企业;(3)对产品、设备比较复杂的企业,以固定资产原值数量为参照系进行界定,例如通用设备制造厂,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800——3000万元的为中型企业,8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目前对企业的规模的划分中还习惯用“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即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上部分与大型企业组成“大中型企业”,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下部分与小型企业组成“中小型企业”。 1.2.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可以获得的统计资料的限制,无法直接把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数量化。但可以以迂回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可以划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大部分,而从非国有经济的规模构成看,按我们现在的企业规模分类标准,只有1731家大企业,其余都属中小企业。同时,非国有中小企业又是整个中小企业群体中最具活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以它为代表更可以反映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用关于非国有经济的统计数据来推断验证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 从1978——1995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0.83%,其中国有经济贡献率为9.54%,集体经济为13.5%,其他经济成分为55.89%,1996年全国GDP增长了9.7%,国有企业仅增长6.1%,其他非国有经济增长14.2%;1996年我国全部社会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只增长2.8%,集体经济增长17.7%,其他经济增长33.9%;从工业产值的创造看,1996年国有经济产值减少2859亿,非国有经济增加10560亿,不仅弥补了国有经济的下降部分,也使工业总产值维持了7700亿的上升,成为新增产值的唯一贡献者。 中小企业数量多,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每个企业雇佣的人员有限,但作为总体,其就业容纳能力相当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的贡献更为明显。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重要渠道。1983年国有经济提供的就业机会还占将近六成的比重,到1997年,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对就业的贡献正好对调了位置,国有占四成,非国有占六成。 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存在形式的非国有经济通过多种要素组合方式,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特别是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我国经济。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投资者,投资力量的加强是带动改革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总投资额的变化看,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80年的81.89%下降到1997年的52.49%,虽然仍维持半数以上,但非国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经过十几年的追赶,投资力量已经基本与国有经济持平。由于单一所有制形式被突破,在国有经济身旁逐步发展壮大的非国有经济使国有经济的弊端凸显,推进了国有经济改革的进程。 非国有经济在实力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78年,非国有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度仅为13.02%,到1995年己达到28.85%。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较早、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大,以福建省为例,1994年工商税收的50.5%由非国有经济提供。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依靠科技创新获取高额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重要的利税贡献者。“中关村”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之一,中小企业是中关村实验区的主角,如果将中关村的企业按规模大小分为三个世界,联想、四通和方正组成第一世界,1996年创利税3.42亿元,46家中型企业组成第二世界,1996年创利税15.96亿元,其余的4000多家小企业构成第三世界,1996年创利税4.47亿元,可见中小企业作为整体对国家和地方财政带来的贡献远大于大型企业。 2. 我国中小企业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是发展最迅猛的经济力量,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小企业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和安全技术落后,事故隐患多,作业环境差,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相对也最为严重。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但会限制中小企业向高层次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煤矿是我国伤亡事故最为严重的行业,据国家煤炭工业局初步测算,全国煤矿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年约在70起左右,平均5天发生一起。1996年,我国当年产煤13.74亿吨,死亡10,015人。而美国每年生产标准煤9.6亿吨,死亡38人;俄罗斯产煤2.6亿吨,死亡172人;印度产煤2.9亿吨,死亡137人。与其相比,我国百万吨死亡率高出十几倍。此外,死亡事故损失每年也约在15亿元左右;全国煤矿尘肺病患者达12.1万人,医疗费用每年约为12亿元。而中小煤矿(主要是乡镇办或私人办)则更为严重,重(特)大事故频率高,死伤人数多,职业危害也十分严重。在1998年10月1日至12月17日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我国连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20起,死亡504人,这其中几乎都发生在中小煤矿,当时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国内外的震动和广泛关注。在全国7.3万个乡镇煤矿中,无证煤矿有2.2万个(约占30%),未实现“五消灭”(即消灭独眼井、自然通风、井下明火照明、明火放炮和明刀闸开关)的矿井有4.7万个(约占64.5%)。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导致乡镇小煤矿恶性事故频频发生。乡镇小煤矿的原煤产量已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近50%左右,而事故死亡人数则占到全国煤炭行业总死亡人数的3/4以上,其百万吨原煤死亡率为地方国营煤矿的2~3倍,是统配煤矿的10倍以上,尤其是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和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更是远远高于地方国营和统配煤矿。仅以1995年为例,乡镇小煤矿全年共发生3人以上的重大伤亡事故418起,死亡2,493人,分别占全国煤炭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9%和74%。 乡镇小煤矿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从业人数多,且大部分职工长时间在含有高浓度的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工作,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是粉尘(煤尘和岩尘)和噪声,加之缺乏基本的防护措施,因此乡镇小煤矿的职业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尘肺,表现在发病工龄短,发病年龄小,病程发展快,发病率高。 对乡镇煤矿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30个县选择代表性的乡镇煤矿,测定不同采煤和煤层掘进面的煤尘浓度以及岩层掘进面的岩尘浓度,在93个测定点中,仅有23个测定点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占测定点总数的25%,可见乡镇煤矿作业环境中的粉尘危害十分严重。对北京等15个省(市)30个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27个乡镇小煤矿作业点中,岩尘、煤尘、噪声三种作业环境的不合格率平均为82%。我国现有乡镇煤矿职工200万人以上,按有害环境作业从业人数占现有从业人员总数的86.6%计算,有约173万以上的工人暴露在煤尘、岩尘和噪声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危害环境之中工作。 中小型非煤矿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与煤矿一样严重,岩石落顶、井下水患、高温热害、职业中毒、尘肺病等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同类大型矿山企业。近年来,非煤矿的一次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中几乎都发生在中小型矿山,在江西某地的小金矿中,尘肺病的患病率高达50%;在另一个仅开采十几年的小金矿中矽肺患病率竟高达90%以上,除矿主外几乎无一人幸免于难! 在国内外建筑业都是事故多发的行业,我国建筑行业工伤事故发生频率很高,居非矿山企业首位,占35%左右,但事故主要还是发生在中小企业,估计每年在建筑业死亡3,000人的事故中,70%以上是发生在乡镇建筑企业。目前我国中小型建筑企业大约有80万个左右,从业人数近1,600万,其中还不包括大量的流动工。有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施工机械设备陈旧、简陋,大多为手工作业,未经过最基本的安全培训,违章操作、冒险施工屡见不鲜,事故隐患十分突出,工伤亡率很高。这种状况不但威胁建筑工人的生命与健康,而且由于工艺水平低下,施工质量不良,还经常造成建筑质量事故,导致人员伤亡,震惊中外的重庆彩虹桥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小化工在中小企业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职业危害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江苏省对1,700户生产有毒有害化学品,如苯及其衍生物和氯等的乡镇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28%的调查企业不能满足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乡镇化工也涉及到易燃、易爆物品,它们经常导致重大事故和大量人员伤亡,例如1996年6月26日,天津市郊某乡镇企业发生一起化学品爆炸事故,造成19人死亡、14人受重伤的恶性事故。 有些小化工企业人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知识,竟然在不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大量使用剧毒、强烈致癌的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例如有一化工加工企业竟把氯甲醚这种强致肺癌化学品作为有机溶剂的一项新技术来利用。 在其它各类中小企业,如机械、建材、钢铁和运输等行业的情况也大体相近。例如石棉制品的生产,尤其是青石棉不但可以导致石棉肺¾尘肺的一种类型,还可以引起肺癌与间皮癌这两种恶性肿瘤,是世界公认的强致癌物,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已明令严禁使用,但在我国东部的江浙地区和西南的滇川等地竟把它作为致富门路来发展,使小石棉纺织作坊遍地开花,危害极其严重。 由于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报告与统计分析系统,并且在事实上还存在着多头统计的弊病,而官方对统计数字未按企业规模进行过分析,也未对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按行业分类进行过事故统计,所以要了解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工伤事故现状极为困难。根据劳动部所公布的全国职业事故的统计,每年乡镇企业总死亡人数近万人,占职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一半。据劳动部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的死亡率约为千分之一,比国有企业高出4到5倍,情况十分严重。 从另一方面看,在已经统计上来的伤亡数据中,往往出现死亡人数多于重伤人数的不符合实际的现象,而从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方面得到的信息是,我国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小企业的事故统计,由于管理队伍弱,管理手段不利,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政绩,对事故统计进行行政干预,所以存在事故不报、隐瞒、私下处理的情况。因此,我国现有的职业伤亡事故统计并不全面,事故统计资料还不能客观地反映我国的职业安全现状。 3. 在中小企业积极推广人机工程学技术 工业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改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安全现状,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只以安全为核心的做法。作为一个生产企业,首要任务是生产,一切改革和进步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安全工作同样也是这样。经验还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有效的改进措施都需要高额的经济投入。实际上,在中小企业进行的非常有效的改革措施中,大多数都是低成本的,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改善劳动条件,减少职业危害,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这又进一步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因事故造成停工损耗工时,设备损害,职工伤害和疾病的治疗和赔偿),职工因企业效益提高而自身收入增加,因工作更加安全、舒适而对工作更加满意,使企业更有吸引力,进而形成一个健康的企业氛围,推进社会进步。 我国中小企业事故多发,安全状况差的原因很多,从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上分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安全管理水平低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急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企业安全卫生形势严峻的状况。 工业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中小企业中进行以人机工程学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最有效的措施。人机工程学被人们称为90年代和新世纪的科学。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人们注意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人机工程学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以安全、高产、高质量为目的的先导性研究领域中,人机工程学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工作中的人为研究重点,通过设计使工作与人相适应,在保护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它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人机工程学的技术方法是在不需要企业做很大成本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劳动管理、作业状态、生产工具和提供劳动保护技术来提高安全卫生技术水平。由于人机工程学所具有的投资低、见效快、易推广和技术创新前景广阔等优势,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对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来说,人机工程学是新的技术领域,而在中小企业几乎是一个空白。为使人机工程学的先进技术在我国中小企业逐步得以引进、推广、普及和应用,首先应制定周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人机工程学技术需求调查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技术现状的技术指南和逐渐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安全技术水平现状,在安全生产中主要技术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1)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安全技术落后的现状,急需对具有共性与综合性的安全生产技术问题给予技术指导。其产出形式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指南。该指南可分为综合指南和各类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南。指南中给出在现阶段生产发展水平条件下如何采用科学、简便、有效的安全技术预防伤亡事故,控制职业危害,该指南也可以作为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的大纲。 (2)在中小企业中广泛推广人机工程学的技术方法,减轻工人负荷,改善人机环境,使工人从劳累、危险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设计出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方式的人机工程学方案及相应的工具与设备,以最低廉的投入,最科学的方法,争取获得最佳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改变因设备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就难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这样一个过时的观念,使人机工效学这项最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得到发展。 工业发达国家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正逐步扩大与完善,在工作场所、机器和工具以及工作的设计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实践证明,人机工程学对解决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已经开展过一些研究,但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改善中小型工业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几乎还是个空白。在1997年出版的《工业安全卫生基本数据手册》中,可以查到的唯一的关于安全手用辅助工具的介绍只有5种,使用在机械行业。可以说,在我国,人机工程学应用在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潜力非常巨大,但是还远远未被发掘出来,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研究与应用人机工程学必须注重以下原则:以发展国家社会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为方针,以国家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为目的,以投资少、涉及面广、见效快的项目为重点,以实用、简单、灵活的方法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各层次的技术人才为长远之计,以标准化为努力方向。 具体讲,人机工程学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应以作业现场人机工程改进方案为基础,包括从人机工程角度设计的手动工具、推车、材料装卸技巧、工作台布置、工作场所的福利设施和小组工作方式,此外,还有由胜任的专家和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人员开发的人机工程方面在生产的实际应用,并把在基层进行的成功的现场改进措施在同行业中推广。可以预见,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系统,如在中小煤矿集中地区,采用高瓦斯矿井区域治理计划,从科学管理入手,提高事故多发地区、多发行业的规划、监测、治理、信息交流和紧急救援的能力。为使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可建设若干类型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模范实验小区,对实验区内的中小企业实施区域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在工作中注意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在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展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开展以人机工程学应用为重要技术手段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应用研究试点,主要针对企业中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劳动条件恶劣的工艺过程、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方法,应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通过设计和改造,使之达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生产的本质安全性和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中小企业地域分散,类型各异,技术水平低,而且财力、物力也较弱,很难单独进行较综合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很难对安全生产新技术预研和试用投入很大力量,这就需国家科技部门和地方政府能给予较大的指导与支持。只有保证了一定的科技投入强度之后,才可能促动中小企业的安全科技真正的有一个大的飞跃。
本文通过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揭示其互动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和谐校园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1.前言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状态,在东西方文化中用来表达协调、和谐、平和等思想观念,在“和谐”的期盼上东西方在观念和理念上都表现出高度的趋同。中国的《论语·学而》提到:“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画面,主张“公正和谐”[1]。“和谐”,从微观上讲它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中观上讲它是社会各系统、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从宏观上讲它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校园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推动,同时也彰显大学精神。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规划(2015-2018年)》的工作任务中也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遴选一批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因此校园文化作为和谐校园构建的助推器,将势必影响其发展进程,而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强有力的部分,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相辅相成,和谐校园的构建将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蓬勃发展提供“沃土”。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形态之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兼有大学文化与精神的特点,其核心是大学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和价值,按照其结构可分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层面。 2.1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保护层,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屏障,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校园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条例条款,二是专门制定的指导和管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运动场馆以及体育教学等与体育有关联的规章制度,三是体育组织机构为顺利开展体育教学、体育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而体现的结构规范[2]。具体表现为运动队管理办法、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体育场地场馆管理办法以及校内体育竞赛的办法等。体育制度文化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2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核心层,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上层建筑,它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理念、体育口号、体育价值观等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展现了大学所要呈现的体育价值诉求和体育思想表达,凝聚了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大学体育特色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旨、核心,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引导性,指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发展思路,对形成具有浓厚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长期的体育精神文化熏陶下,学生更容易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投身健康科学的锻炼手段和方式,为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精神文化可具体体现在吉祥物的设计、口号的创编以及代表队队徽的设计,因此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 2.3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基本层,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它包括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以及体育经费投入,它不仅单指表象性的实物,还包括实物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如体育雕塑、体育场馆设计等都体现了人的体育情操、情趣和意识,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具象,它承载着体育精神文化,通过体育物质文化“传情达意”,并且代表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下,这些体育物质文化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培养着师生们的体育素养和体育价值观,激发他们体育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并逐渐在日积月累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中受到思想的感染,感受体育所带来的魅力,体验体育运动的刚柔并济。 2.4体育行为文化 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落实,它真实地反映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执行情况,包括上课的出勤率、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运动代表队竞赛成绩的优劣、学生体质测试优生率和及格率以及学生运动会参与率和覆盖面等。通过体育行为文化的展现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要的衡量参数。 3.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的互动关系 3.1校园体育文化助推和谐校园的建设 3.1.1建立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维护和谐校园。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制度。校园体育制度是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施校园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来源。校园体育规章制度是学校体育行为规则的描述,是一种显示学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化呈现,是一种显性的文化特征,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一方面让学校体育的管理者带头遵守其要求,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品一貌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正如“子帅已正,孰敢不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勇于进取、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每一个体育制度的制定都是建立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人平等的观念,要求在校园范围内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和执行,体现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素养。体育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有序化、规范化,最大程度发挥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作用,充分保护学生合法体育活动和体育权利的有效“武器”,同时也约束了不合时宜的体育行为,树立价值标准,因此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发展。3.1.2培育特色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塑造和谐校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一种特殊的大学精神———校园体育精神,它作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具有共同价值理念的校园体育精神的传播。校园体育活动既是展示校园体育精神的舞台,又是培养校园体育精神的沃土。优秀的体育作风和行为习惯,良好的体育道德,体育伙伴的尊重是校园体育精神的主旨。在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中我们要规范和稳定体育道德标准,对在体育考试中舞弊,在体育竞赛中不尊重对手等与体育精神相背离的不良行为予以坚决的抵制。师生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样我们的和谐校园的建设才具有感召力。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要达到体育物质使用功能和体育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文化。3.1.3打造系统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营造和谐校园。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最主要就是投入硬件设施,这个方面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完成,同时也需要相应部门的通力配合与协作,顺畅的沟通、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等都将影响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进展程度。体育设施的质量、运动场馆的设计、体育场地的布局以及体育器材的完备都将影响体育物质文化的最终建设,这些设施、设计、布局本来就承载着体育物质文化,是一种文化表象,而特色体育格言的悬挂、体育场地雕塑的摆放,不仅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体育文化,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因此在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前期我们要对整体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哪里设置足球场,哪里设置体育雕塑,哪里设置羽毛球场等都应该讲究体育美学,才能将优化体育活动环境,才能拉近学生与体育文化的距离,而体育美学的体现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3.1.4落实有效的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实践和谐校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来体育活动中。切实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体育素养和精神,除开展常规性的运动会和体育竞赛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知识讲座、学术沙龙、专题演出等,通过自身亲自参与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感受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良好校园体育文化风气和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一些体育文化节的的形式,用多种形式推动体育文化,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和释放清楚的舞台,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体育竞赛代表队,通过运动队积极参加在国内甚至国际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来带动更多体育行为的出现,同时在体育行为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加强引导,避免盲目性和间断性,并实施规范的组织和科学指导,才能达到良好体育行为效果,也才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并形成全校和谐共进的局面。 3.2和谐校园的构建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营养“土壤” 首先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设施完备,布局合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在环境上体现为净化、绿化和美化,在教学教风上呈现为知识化、教育化和人文化,师生爱校知校,遵守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师生时刻关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积极参与其中,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交流与沟通,团结协作,共同为目标而拼搏奋斗,形成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局面,才能加快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步伐。其次由于学校体育目标与学校组织目标存在着协调关系,学校各项体育活动能够获得学校的有效组织并得到师生支持而扩大,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也因此而加快。再次和谐发展教育作为和谐校园教育中关键,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满足了和谐教育中和谐的教育关系、和谐的教育内容以及和谐的教育过程的要求,达到了真正的和谐发展教育的目的。最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而这正是校园体育文化所倡导的团结协作、和谐发展。 4.总结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和弘扬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催化,校园体育文化深层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塑造“和德”,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道德风尚,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追求体育人文精神的境界,而和谐校园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促进师生、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合力互动将营造出更有利于和谐精神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出现。 参考文献: [1]刘芳.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再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2008,(03):75-76. [2]何文涛,胡波,顾春先.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及文化哲学意义[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04):74-77. [3]贺建峰.和谐校园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构建[J].运动,2015,(15):121-122+4. [4]赵克宁.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5,(05):52-54. [5]黄学思,丁荣.高校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11,(02):10-13. [6]刘遹,宁业梅.学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的互动关系[J].教学与管理,2011,(24):28-30. [7]王冰.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0):129-132. [8]刘超,顾春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06):166-167. [9]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08):19-22. 作者:徐瑶 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实地开采地质结构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石油工程在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工程通过对石油进行实地开采,从而提高石油开采率与使用率。石油工程项目作为我国工业的重点扶持对象,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石油工程;实地开采;地质结构;影响 石油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我国石油工程开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石油工程的发展。本文围绕石油工程的实地开采工作与地质结构影响进行分析。 1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作业 由于石油工程开采技术理论较为繁杂,导致其与现实施工作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石油资源在实地开采过程中,必须考虑当地的天气环境,通常情况下,晴朗之日的作业效果优于阴霆之天的作业效果。原因包括:阳光提供的光线强度存在区别,对开采技术人员的视线能见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晴朗天气下,作业环境较为干燥,不会对石油资源的开采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但是阴霆天气中,会增加空气湿度,影响了开采出的石油资源质量。通常情况下,寒雪天气对施工现场的硬件设施具有较大影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质量。我国宪法提出规定,施工企业在开采作业中,必须保障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使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对其进行破坏。施工人员在作业中,必须保障不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造成破坏。施工企业在实地开采工作中,必须与当地居民进行协商工作。石油工程在实地开采作业中,必须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硬件设施等。施工企业必须提前派出考察团队,保障后期的施工工作能正常进行。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完全依赖石油开采理论经验,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石油工业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上游、中游、下游。其中,上游属于钻井、采油、石油勘探环节,中游属于油气集输环节,下游属于石油加工环节。污染物质主要包括:噪声、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石油资源在开采过程中,转井会对地表结构造成伤害,给地层压力带来负面影响,当注水压力过大使,地层结构将受到严重破坏,在实际开采作业中,某些年久井口管柱锈蚀,其油品与海面进行接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在运输环节中,当海底管线的锈蚀出现泄漏现象时,将会导致油轮在满载油品的航行过程中发生事故,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在提炼环节中,某些海上平台工作不严密,石油从海底提升采到地面后的工作属于粗略加工,导致目标产品不合格,降低了实际开采的石油质量。在碳排放环节中,某些中心平台气体会进行放空作业,以硫化氢为主的有毒气体会通过上下游流程,进入平台最高点的火炬,成为水、二氧化碳等。在粗加工过程中,平台设备的设计思路、硬件设施质量直接关系到污染程度。在钻井环节中,钻井液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从理论上来说,施工企业应提前在施工现场铺防渗布,但在实际环境中,某些施工企业未落实到位,当废液池容积不够时,其直接对土壤造成污染。近年来,很多企业采用“钻屑不落地”的技术方法,即不设置废液池,直接抽取返出的钻屑,对其进行钻井液循环设置。虽然该制作方法经济成本较高,但是对土壤环境污染较小。某些情况下,柴油机会给当地造成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通常情况下,上游污染属于噪音污染。在中游环节中,油气储运产生的污染物质较少,在下游环节中,由于石油通过管道等途径进入炼油厂,会经过系统性的处理,例如:焦化作业、催化重整作业、加氢作业等。在这些环节中,废水、大气污染物、废催化剂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施工企业必须根据环保标准严格控制下游作业[1]。 2石油开采作业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石油实地开采工作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施工企业在对石油资源进行开采中,必须解决好噪音污染问题。在开采作业前,施工企业必须派出管理人员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落实好疏散工作,保障当地居民的还真能吃生活。石油企业必须对周围居民财产作出高效的转移工作,不能损失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石油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保障地面不会形成大面积的凹陷,从而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实地开采工作中,施工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当地的民生民情,不能为了石油资源而放弃当地民生的利益。石油开采作业虽然属于我国的工业支持项目,但是该项目必须获取当地居民的支持。石油企业必须落实好与当地民生的沟通工作,防止开采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冲突事件。在实地开采环节中,石油工程的顺序对其具有重要影响。技术人员在遇到开采问题时,必须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解决,从而保障石油工程的顺利进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多数流程管网、集输泵站、机采设施、油田等与居民区、绿化带、城市道路出现了重合部分。施工企业在后期的建筑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重合区域。近年来,石油资源总量变化不明显,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开采技术必须不断革创新。当石油开采的硬件设施出现质量问题时,其微金属元素将会渗透到地表中,对当地的水源、植被带来负面影响,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石油企业在实施石油工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涉及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工作,尤其是重视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石油工程实地开采作业中涉及的设备 石油实地开采设备较为繁杂,包括简单的石油开采设备、复杂的石油开采设备。其中,简单的石油实地开采设备属于作业的基础设施,例如:油管、钻挺、表套管、套管、钻头等,施工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地质结构,运用不同的硬件设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某些特殊的石油资源而言,施工企业必须运用带有防盐渍、防腐蚀的特质阀门进行作业。通常情况下,硬件设施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石油资源的开采质量。在实际作业中,对于胜利油田而言,由于其地处盐碱地段,施工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对流程管线外落实防腐措施。对于海域石油资源而言,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控制硬件设施。当石油开采设备不合格时,将降低石油资源的质量。在勘测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重视仪表仪盘的使用工作,仪表仪盘精确度高低对实地开采测量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作业中,施工企业主要运用的采油模式有两种,包括:自喷采油、机械采油。通常情况下,对于开采设的要求而言,机械采油高于自喷采油。近年来,石油工程中的主流开采方式变得越来越机械化[2]。 4地质结构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开采地的地质结构对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在较为平缓的地理环境中工作,施工人员能提高石油资源开采效率,例如:丘陵、平原等。这样的作业环境对专业设备要求不高,不确定因素较少,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程度,不仅能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能有效提高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在较为陡峭的地理环境中作业时,会增大石油资源的开采难度,施工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必须采用先进的硬件设施,同时提前制定开采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地质结构对石油资源的实地开采作业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海南的石油资源开采工作。南海区域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我国必须充分重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从中不断获取经验,充分了解开采区域的环境结构,使开采决策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严密性等。施工企业在钻井工作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地质结构,设计合理的开采方案,例如:可钻千米深钻井方案。硬岩地石油地的开采作业具有较高难度。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了解坚硬的地表对钻地力度的影响,技术人员必须提前研究当地的地质结构,通常情况下,硬岩地石油地中的岩石块砾之间致密性良好,施工热源在开采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较为酥松的内部岩层结构,一旦钻地开采破坏了硬岩结构,将会造成岩块的凹落,导致周围区域出现相同情况,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施工企业在对石油资源进行实地开采作业中,技术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结构、地面沉降问题。技术人员可以采取迁回取油的钻探方式,不断降低其对地表的危害。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前,必须对地质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工作,在相似区域中选取地质结构较为坚强的部分,对其进行转探作业。技术人员可以采取从地下接近油源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人员不能采用从油源地直接钻探的方法。为了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技术人员必须提前落实好石油资源的实地开展计划,从而保障当地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充分发挥当地石油资源的利用效果。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引进先进的硬件设施,从而提高石油工程的实地开采质量[3]。 5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在石油开采作业中,必须调控好地质结构、实地开采等因素对石油工程的影响,充分发挥几者在生产环节中的优势,不断提高石油开采效率,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侯奇 赵匡 李方明 方雯 樊津津 单位:青海油田采气二厂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 青海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研究 摘要: 石油工程的安全生产对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安全管理是实现石油行业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财产安全以及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要素。众所周知,石油工程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便是安全问题。要想实现石油工程的安全运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益,为了保证工程正常运行,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坏,企业必须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实施人性化管理策略和措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石油工程;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增快,随之而来的是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石油行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要想获得持续、长远的发展,实现安全生产是石油行业需要重视的问题。以下笔者将对石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及对如何提高石油工程安全生产有效性的措施进行分析。 1简述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石油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各行各业安全平稳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能源。安全生产是保证石油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后续的经营、利润与效益都不会产生。因此,重视石油行业的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为了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实现安全生产,能够减少石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通常而言,一场普通的安全生产事故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想象的打击,比如,在石油工程的生产过程中,多数为易燃易爆物品,当这些易燃易爆物品遇到火源时就会快速燃烧,甚至可能导致爆炸事件的发生,对工作人员和石油生产的顺利进行带来严重威胁。所以,石油企业和员工都应该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保证安全生产的实现,将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2简析保障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措施 石油生产工作的安全进行,需要高水平的生产工作的领导和组织,需要全面、连续的管理。一是将安全意识深入地贯彻到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深处,将其具体化、量化到工作的绩效考核中,使之成为可衡量、易执行的的标准,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有所依据,让员工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优化管理关系,将管理细节、行为准则等进行不断地完善,针对安全管理与工作设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是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与保障体系,将安全工作作为工作中的首要注意事项。将生产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通过健全的生产安全法规及制度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约束与考核,从而促进石油生产安全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四是提高工作人员安全知识素养。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安全竞赛活动的方式对员工的安全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还需要通过工作实践将理论正确地应用于实工作中,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高效实现。 3简析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人性化管理是实现企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已经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具备创新能力是必备的条件之一。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在的创造能力。比如,某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将员工的工作特点、性格特点结合到管理制度中,从而打造了属于企业本身的独特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明显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2)人性化管理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企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阐释,是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吻合的。企业充分重视人才,对人才施以人文关怀,从而得到员工的拥护和爱戴,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具备在竞争中获胜额实力,从而获得持续发展、长久发展的机会。 4提高安全生产中的人性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1)提升制度性约束。要想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人性化管理工作进行管理、监督与制约。目前,很多企业对人性化管理存在诸多误区,比如认为人性化管理就是员工可以不严格遵守企业的制度和规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这种想法是与安全生产中的人性化管理理念背道而驰的,实际上,人性化管理同样需要严格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保证人性化管理工作的切实落实,才能保证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提高安全生产的水平。 (2)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保证员工与时代接轨同时建立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员工的培训学习工作的切实落实。第二,培养员工良好的遵规守纪、遵守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按照职业要求、专业要求完成工作,也就是培养员工的专业素养。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为遵守纪律,培养员工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遵守岗位操作规程,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危害他人身心健康。第三,重视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这是对员工的精神层面进行提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严格要求自身行为,保持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工作态度与步伐。第四,提高一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一线管理人员是直接与员工接触的,对员工的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因此,提高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有助于铁提升基层员工的工作水平。 (3)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氛围的强烈程度对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想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主动提升安全意识,安全文化的氛围是一项可行的措施。具体的营造措施比如,石油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安全知识比赛、安全竞赛等安全活动的方式提升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普及更全面的安全知识;在日常的工作场所中张贴安全宣传海报,安全提示语等,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时刻充满警惕,从而保证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素质过硬,降低操作失误引起的安全问题。 5小结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其产品也具有特殊性,对我国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其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行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关注。我国石油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石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分析,对如何实现人性化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石油生产工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唐建兵 单位:中国石油西部钻探青海钻井公司40667钻井队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研究 摘要: 造价管理是石油企业控制生产成本,实现经营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市场经济成熟发展的影响,石油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紧跟形势发展实现石油工程造价的精细化管理,直接关系到石油企业当前业务的开展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实现。传统的石油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的企业业务拓展需要,必须要在分析工程造价管理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探究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 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精细化;途径分析 1石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石油工程为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根本动力,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必须要保障石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正常开展,确保石油持续和稳定供给。从石油企业自身角度来说,降低成本支出,提高经营获利,能够有更加充裕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革和设备维护,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专状态。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就是实现石油企业良性运作的关键环节。因此,正确看待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在石油企业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维护石油企业基本利益的重要手段。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石油工程造价,是开展投资计划编制的前提。在对某一石油工程进行项目投资决策之前,必须要设计合理的投资计划编制,以便于为后期投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工程造价则是开展投资计划编制的必要条件;其次,在完成前期的投资计划编制后,还需要通过专门的技术审核部门,对该编制方案的经济合理性进行验证,只有确保工程造价的科学、合理,才能帮助工程设计方案顺利通过检验;再次,平衡石油企业的经济利益分配,确保市场公平竞争。通过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实现石油企业内部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各个部门之间利益均衡,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2石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石油工程造价组织与人才管理精细化体系。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专业化人才的技术支持,总体来说,基于人才的工程造价组织与精细化管理体系建立需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在石油企业内部建立职能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在石油企业运转中,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平行和独立,很容易出现“信息壁垒”,影响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建立职能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来统筹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第二,工程造价管理内部也要建立等级划分明确的管理体系。包括领导小组、考核小组、管理小组以及审查小组等。以出台规则制度的形式,明确各个小组的管理责任,确保精细化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第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丰富的从业经验。通过严格人才选聘流程,提高岗位薪资待遇,吸引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造价管理人才。 (2)石油工程造价技术精细化管理体系。技术管理始终是石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中的核心,加强石油工程造价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也是现阶段石油企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技术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分为一些几步。第一,加强对石油工程造价技术管理的重视,促使决策合理化。石油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无论是在油田勘探、油田开发还是后期油气储运等环节中,都离不开工程造价的技术分析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认识到工程造价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为其管理水平提升营造良好条件。第二,实现石油造价管理和石油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工程的造价管理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石油企业在注重工艺、技术等硬件提升时,也要综合考虑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面对不断升级的行业竞争时,只有在造价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实现全面突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3石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设计阶段。在石油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不仅要做好详细的勘察和资料分析工作,还有向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和疑问解答,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确保石油工程项目的经济性。 (2)招标阶段。建立合同招标计划管理机制。建立计划管理机制,注重合同管理,提高合同文本的精细化水平,规范服务商行为。对合同、招标实行动态的计划管理。在招标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杜绝施工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而一味要求追加工程费用的现象产生。 (3)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应该为保证工程质量与工期、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投资利用效果。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施工,加强现场的全方位管理;节约材料,杜绝浪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从而达到利用科技进步的手段来降低工程成本。 (4)竣工阶段。该阶段是造价管理工作的最后阶段,主要包括承包人竣工结算编制精细化管理、发包人竣工结算审核精细化管理、工程造价计价争议处理对策和工程结算尾款支付精细化管理。 作者:张琪 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本科采油生产实习分析 [摘要] 在开设石油工程专业的高校中,采油生产实习是石油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课程,但目前的采油生产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采油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影响生产实习效果的五大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后提出五项建议。 [关键词] 采油工程;生产实习效果;影响因素;对策 一、引言 石油工程专业是油气田开发的主干专业,主要包括钻井、采油和油藏三方面内容,因此,比较偏重实际应用[1-3]。生产实习是衔接基础理论与现场生产的重要纽带,可以加深本科生对生产现场的认识,巩固所学理论,提高操作技能,也为快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4],因此,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采油生产实习效果并不理想[5-6]。 二、影响实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1.现场动手操作机会较少 由于东部油田开发时间较长,产量不断下滑,开采难度增大,正常生产的油井数量在缩减。另外,目前的油价低迷,也迫使关停部分低效油井,最终导致采油队的工作量不够饱满。油田现场生产环境和条件比较复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或危险。同时,实习接受单位并没有承担学生实习安全责任的义务,并不希望学生在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 2.难以接触到地下动态分析工作 地下油气水的动态管理,才是采油工程的真正核心。但由于现场资料有限以及实习安排等问题,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储层动态分析工作。应该通过实习,提高学生在地质管理方面的意识,重视地下储层的动态管理。 3.实习范围较窄 采油工程牵涉到地下储层、井下工具、采油设备和地面管网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实习,学生应该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油田现场分工和管理的细化,采油和作业、井下工具等属于不同的公司,因此,在采油队实习时,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作业施工和井下工具。比如,比较常见的是抽油机采油方式,学生都知道抽油泵工作原理,但是,实习时,只能从地面观察抽油机的往复运动,对具体的抽油泵构造、安装方式和动力传递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不能了解。如果能够到作业现场,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抽油泵的组装、下入和连接以及调试等,对抽油泵的工作原理会有比较直接的理解和认识。 4.对实际问题了解太少 在采油生产过程中,会面临地层、井筒和地面等多方面的问题,如地层出砂、井筒结垢、含水升高、注水困难等等,这些都比较棘手并需要及时解决。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深,而这恰恰是需要了解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要注意的方面。 5.缺乏专业指导 由于实习单位和学校并没有签署正式协议,实习单位没有培训指导的义务,只是提供实习场所,所以现场人员并不给学生过多的指导和讲解。 三、对策 1.转变思维和培养模式 开设石油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多把培养理论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由于我国多年以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不断水涨船高。本科生很难进入到研究单位,多直接到油田现场和生产前线,因此,学校所培养的本科生要适应这一变化,服务于油田的现场需要。 2.建立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虽然油田单位可以接受学生实习,但受制于管理体制以及出于安全的考虑,学生并不能动手实际操作,实习效果大打折扣。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采用新的实习方式,如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与油田密切合作,利用油田报废油井,建立完善的采油工程实习基地;或与油田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采油实习基地共建共用机制等。 3.问题式专题式指导 由于实习范围较窄,学生对实际问题了解较少,可采用以生产问题为专题并讲解的实习指导方式。根据油田现场常见的生产问题,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影响、解决方法、实际应用效果以及最新工艺技术等。 4.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结合 参加实习的本科学生,多处于大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可采用小组研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加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提升学生对全过程的了解。在大四阶段,可进行多个专题方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这三个环节连接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设实习指导课 实习前,学生都学习了专业课程,掌握了较为专业的知识体系。但是,所学内容多偏重理论,与生产实际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该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开设实习指导课,补充实际应用和操作的内容,为实习做好铺垫和准备。或者,在实习前,进行实习指导,让学生明确实习内容和重点关注的问题。也可通过制作或购买采油工程仿真软件,模拟油藏地下状态,再现修井过程和相应的故障排除等。本科生产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与现场之间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培养目标,最终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加强生产实习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作者:李亭 单位:长江大学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探寻 摘要: 在工程项目中石油工程比较热门,其成本实现控制的模式也成为分析的重点,旨在科学且有效将石油工程各成本降至最低。因此,务必要运用制约的理论去解决成本控制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石油工程项目其成本控制的模式,挖掘成本实现控制新模式。 关键词: 石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模式 伴随我国石油企业工程项目的建设逐渐增多,正在实施的一些工程项目存在很多管理问题,如在管理项目的成本之时,缺乏可靠性的预算相关依据与科学性方法,故在建设的过程之中很难实施实时性的监控,其管理者也难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工作,相应管理风险的意识也较差。以上存在的管理问题增加了成本管理的难度,制约着石油项目在经济方面的效益以及管理的水平。所以,该工程项目有必要增强成本管理。 1分析石油工程项目的成本实现控制相关因素 (1)矿区使用的成本本项目在对成本进行控制过程中,其矿区使用的成本也主要是以购买和租赁以及承包等方式,获取到对矿区进行开采的权益进而产生成本的费用。它包含矿区在购买和租赁以及在采矿之中所花费的成本。依照有关规定将该成本划分为:租金或手续费及法律的费用等,在相关的数据显示之中,国内某油田要想获取矿区实际使用权利需要产生亿元的成本,足以见得矿区在使用中的成本对于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十分重要。 (2)石油进行勘探的成本石油在勘探中产生的成本是指在某矿区中实施石油勘探式作业产生的所有成本,包含人工、材料、机械设备运行损伤等产生的一切费用。在具体的划分之中,分为钻进勘探成本、非钻进勘探的成本两种。一般状况下,前者主要是指探井、勘探钻井、机械设备等产生的所有成本;然而后者包含调查地质地貌、地球物理等费用,和相关工作者及其他费用。 (3)石油开采的成本石油进行开采时的成本包含,为了获取石油并探明实际储存量与开采和处理或运输以及储存石油、天然气设计施工设备的整体费用。具体的说,开辟通往矿井的必经道路、钻井预进场、钻井自身成本的费用及其装备的开发井等机械设备相关的成本。例如:矿区的输油管、分离器或处理器等会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 (4)石油生产、辅助的成本石油生产的成本主要是由于处理、维护其矿井及有关设备所产生的成本,包含石油生产的辅助类设备产生的成本、设备操作成本、管理及维护等费用。然而石油辅助成本是指各计算机、储运、通讯、服务网点等生产性作业产生的服务性成本。 2国内石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内石油工程的成本管理现已步进新的发展阶段,但其成本管理的控制模式,其依旧滞留于资金安全、投入的产出比的确保,和增强财务的核算等具有基础性管理类项目之上,针对增强预算的管理、企业战略相关分析而言,成本管理在整体上显得较为粗放,未形成链条式的管理,令国内石油企业产生很多问题的原因为:缺少系统化的成本管理重要模式。例如:某油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内部资金链,对资金的安全予以过多保障,进而产生了成本管理及控制等问题。 3构建石油工程项目的成本有效控制模式 快速的将石油工程建设成本降低,能否确保石油企业实现持续性发展目标,降低石油工程的成本,为提升本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更是实现发展的一大需求,其构建成本有效控制的模式如下。 (1)以工作分解结构为基础预算成本石油工程的项目实现成本控制,应先依照工作分解的具体结构去编制具有全面性成本预算,但是其施工范围和工艺流程等存在多样化特征,即便在相同地区、类型的项目实际工作的分解结构也不一致。所以,对于成本预算的编制要以对应工程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作为基础性依据。 (2)以作业成本的管理为基础核算成本以作业成本的管理为基础核算成本,主要是将石油工程项目各成本在精细化核算中产生的问题解决掉,但是前期工作的分解结构,同时又促进了该项目实施作业链的细分,并顺利计算出作业的成本。不仅为其石油工程的成本管理提供了控制保障,还将成本信息进行细致的划分。与此同时,保障成本实现一致性的预算、核算目标。 (3)以增值管理为基础控制动态成本增值管理是石油工程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动态成本的重要工具,结合石油工程有关预算值,把工程项目在施工之中已经完成的工作具体预算值和此时刻对应施工任务规划的预算值予以对比及分析,能够对其工程项目实际成本费用及其施工的进度作出综合性评估,有利于促进其工程全面且有效的开展成本控制相关工作。 (4)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评价成本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评价成本,实际上是对石油工程整个建设项目的运行作出综合性评价及反馈。把石油项目在前期决策的效果、周期施工的结果做出全面性考核的分析,以便对项目建设产生的社会与环境等经济效益予以综合性评估。客观权衡并控制石油企业实现开采等战绩,为其开展成本控制的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4结语 石油工程项目在建设或是施工中成本控制相关工作具有动态性、系统性特征,需要构建并完善成本控制的模式。全面的做好前期成本预算、核算等基础性重要的工作,与此同时,树立起控制动态成本的理念,在施工后期做好综合性考核、评估等工作,进而形成系统化成本的控制模式,提升对整个石油项目成本的控制工作效率。 作者:张健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技术服务分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水射流技术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近几年水射流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逐渐发展成型,并广泛运用与各个行业当中。水射流技术具有成本价格低、效率高等方面的优势,在石油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快速并彻底的对石油管道进行清洁处理,并切割金属板材料,在石油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在石油工程中应用水射流技术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关键词: 水射流技术;石油工程;应用;前景展望 0引言 随着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运用,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并逐渐成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水射流技术的作用。但是就我国来说,由于水射流技术的发展起步比较晚,整体而言,无论是在设备还是在技术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射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还需要加强对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应用的研究与分析,在促进石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的提高水射流技术。 1水射流技术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石油工程中才开始逐渐应用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运用时间比较短。这一技术在开发之后,发展迅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其中主要包括水利建设、工程建筑、航空航天、金属冶炼、石油工程、机械制造、煤炭开采等各个行业。使用水射流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对相关材料进行破碎、清洁、切割处理,作为一种切割工具,与高等离子体、电子束以及激光技术一起被称为新世界科技[1]。与其他的切割技术相比较而言,水射流技术属于一种冷处理手段,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2.1喷射钻井水力的设计参数 从理论上来说,钻井面与底之间的水力参数是可以经过计算得出的,这样一来就能够逐渐推导出钻井岩面与钻井射流两者之间的模型公式。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钻井设计的创始者,WCGoins和H.AKendall就已经把喷射钻井公式计算出来了,并提出了相关的设计途径与设计理论[2]。其原理是根据钻头喷嘴的最快喷速、最大撞击力以及最大功率的数据来计算出喷射钻井水力参数。 2.2加长喷嘴牙轮设计 一般钻井与牙轮钻头喷嘴之间会有一点距离,但是如果这一距离由于某些原因无限缩小并逐渐达到一定范围的时候,在短时间内钻井井底的实际功率与压力就会快速的上升。这样一来,相关设计人员就能够根据这一原理,对牙轮钻井喷嘴不断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通过对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得出解决办法,并注重对加长喷嘴牙轮的研究和开发。在石油工程中使用加长喷嘴牙轮,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快了工作速度,对其经济效益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3]。 2.3结构数学与谐振腔的设计 结构数学和谐振腔的推理模式与计算方法是根据声学计算原理和瞬态流计算原理共同得出的,简单来说也就是在不同类型和型号的谐振腔出口壁处流体所产生的承受力和压力激动,这样就会与其进口处产生的压力脉冲之间形成驻波,如果同时流体自身产生了激振频率,就会产生相同的频率,进而形成空化。 2.4机械破岩技术的应用 在油井出油的时候,如果想直接穿透井底岩石和射流,就需要长时间的保持设备齿轮之间的联系紧密,机械破岩技术能够直接将其井底表面的岩石产生崩裂,这样一来,射流就能够通过岩石中的裂缝流进岩石表层下,有效的增加了岩石中所产生裂痕的面积,快速的破碎岩石[4]。但是有时候,油井中的岩石层由于受到自身拉伸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射流的使用压力,通过对机械破岩技术的应用,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开采效率。 3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前景展望 3.1提高深井和超深井的开采效率 在今后的石油工程中,如果想水射流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加强研究和分析破碎岩石技术以及高压、超高压的石油水射流力学原理,这样在高压和超高压中对水射流技术的应用就有了理论依据和研究参数。其研究的重点是石油工程中的机械破岩技术,这也是石油钻井工程目前发展中比较重要的课题之一。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和增强石油工程的开采效率,并且对深井以及超深井的石油开采方面存在的源头性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和进步。 3.2高温环境下的空化射流技术研究 在石油工程中对水射流技术的应用一般是处于常温条件下,但是对于石油开采来说,加强对高温环境下空化射流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相关研究结果中显示,如果空化射流气泡出现破裂,就是在同一瞬间释放出高压水射流压力,一般压力是普通压力的10~125倍[5]。如果在石油钻井井底的岩缝扩大、疏通油路、石油通道拓展、石油油层、岩石破碎等方面应用这一压力,就能够有效提高其开采效率,并且还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石油注水量和储存量。 3.3提高高压水射流钻井技术 在石油工程中,如果将深穿透零污染射孔技术和高压水射流钻井技术广泛应用,能够开采到很多普通环境下开采难度比较大的石油,这样就能够显著的增加原油开采量,提高了其有效性。 4结语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中水射流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促进了行业建设发展和进步。因此,对于目前水射流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研究和分析,并注重研究和探讨其前景展望,促进水射流技术的逐渐成熟,并提高其技术层次,这对我国科学技术和石油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孙晨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探讨 摘要: 在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理念融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因此,最为能提高社会成员职业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技术等的成人教育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石油工程专业作为培养石油行业高级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专业,其成人教育的设置为区域石油行业人员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将以延安大学为例,针对其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策略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 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延安大学成立于1943年,是我党所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这三所大学合并而来后迁入西安,1958年陕西政府重建延安大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至2005年陕西政府及教育部门共建延安大学。石油工程是延安大学“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项目,其人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在石油工程方面从使设计、管理、研究等方面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做为该专业的成人教育其主要作用就是对区域石油行业人员能力、技术、水平等进行提高,以切实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重要作用 1、实现对行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现阶段高等教育做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才的培养,而成人教育则是在人才培养的技术上,以实际的行业性质和职能特色为基础,以人才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行业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所实施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培养。因此,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往往与人才的行业及岗位性质和技能需求等更加适应,能对受教育者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以提高受教育者在石油工程方面的技能和水平,让其能更好的为其所属职业和岗位做出贡献,并为行业的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2、能有效促进石油工程教育的发展 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其实也是以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就受教育者而言,其通过成人教育能在自己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进行丰富,并以此来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等进行提高,进而提高自身在实际中的工作能力;就教育者而言,其在成人教育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之外,其自身也能利用这一机会对自身的知识经验等进行丰富,这主要是因为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多是已经参与工作的社会人士,而这些人往往自身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3、能有效为推动石油产业的发展 成人教育自开设以来就与社会行业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而这也为社会各类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就是由工程专业来看,其成人教育的开设为是由行业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渠道,一方面,能强化对石油行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科研来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职称;另一方面,在成人教育中院校也可聘请该行业的专家向受教育者进行经验的传授,并讲解相关的政策内容,进而在帮助受教育者不断累积经验的同时,对其自身在工作中的能力进行提高,以切实推动是由产业的发展。 二、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 1、强化成人教育中服务区域经济的认识 受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成人教育往往有着这样的一个观念,受教育者接受成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学历,而不是要对自身的能力和技术等进行提升,也正因如此,大部分学校都认为成人教育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并无多大的关联。然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利用成人教育能有效在受教育原有经验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并强化其自身的专业技能,能有效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就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来看,其要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自身的观念,强化成人教育中服务区域经济的认识,以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目标,对传统的成人教育方式进行转变。 2、强化成人教育中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延安大学的高等教育为依托,针对延安市的石油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强化成人教育中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也应当要与延安市政府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以为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并为成人教育中受教育者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以受教育者实际岗位职能需求为依据,从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出发强化对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受教育者的专业性培养,使其自身的专业等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正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安排与设置方面按照高等教育等要求,来对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改善,进而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得以提高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3、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信息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的市场形式和学校的教学模式都在不断发生这转变,而为了使成人教育发挥其对人才知识能力等提高的有效作用,使其更好的咋服务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我国的成人教育也应当通过更加多样化教学形式的采用来体现成人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就石油产业来看,可能有很多的工作人员自身已经认识到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成人教育的平台来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并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技能等加以提高,以使自己能在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中做出更多贡献,但由于日常的工作非常繁忙,他们往往很少有时间去进行成人教育。因此,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就可以采用网络、社区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教育的普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经济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不断变革的当今社会,成人教育已然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石油作为至关重要的能源之一,该行业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也更应当以服务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对教学的完善。 作者:白加栋 雷志强 单位:延安大学石油学院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采油技术质量要求 摘要: 目前,石油是世界主要能源之一,石油工程中采油技术成为各个国家探讨研发的重点对象。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都对石油工程提出更为严峻的要求,其中采油技术又是石油工程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采油量和采油效率。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采油技术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应对措施。 关键词: 石油工程;采油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天然气和石油资源逐渐取代煤炭资源,石油工程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增加。为了更好的适应石油市场的变动,我国采油技术改进、优化和创新,即不断提升采油量和采油效率,并研发新型采油技术,从而促进我国石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支柱。 1采油技术的概述 (1)采油技术的重要性。随着国际石油企业进入我国石油市场,国内石油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改革开放除了带来激烈的竞争外,还引进国外先进采油技术。采油技术先进性直接决定石油工程的产油量、产油效率、产油速度和石油工程的经济效益。采油技术的变革为石油企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2)采油技术的分类及其特点。采油技术根据开采的次数被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一次采油更为依赖地层天然压力;二次采油的地层压力逐渐降低,利用水柱补充缺失的地层压力,根据需要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式将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相互转换,扩大水柱波及范围,提高采油效率;三次采油再次提高采油率,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分为碱驱、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 2采油技术的现状 我国采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无数科学家不断的创新和研发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采油技术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采油技术并不能完全匹配我国石油工程飞速的发展,两者不平衡的状态直接影响我国石油市场的平衡发展,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研发和创新。采油技术是综合性的技术,其创新与发展并不是单一的项目,需要多方技术的组合和创新,例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等。目前我国采油技术百花齐放,每一种技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石油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采油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至关重要。随着石油工程开采程度的加深、石油资源的紧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市场对采油技术的开采效率、施工周期、采油纯度和成本造价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电潜泵仪器是石油开采中增加动力和力度的仪器。该仪器的散热能力并不能及时处理其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导致仪器持续高温,缩短其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该仪器的造价也十分昂贵,但由于该仪器的需求量十分广泛,技术水平也不能及时解决其缺陷,很大程度上增加石油工程的成本。 3采油技术的要求 采油技术在石油工程的应用中基本存在成本、产能和安全三个方面的要求,该技术不断研发、应用和总结,发现其缺陷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就是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才能不断提升采油技术的综合水平。 (1)采油技术的成本要求。采油技术的高成本为其石油工程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扰,也不符合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模式。采油技术本身就是石油工程成本的一部分,一方面采油技术自身造价的降低;另一方面是采油技术降低石油工程的施工成本。例如自振动采油技术的原理是仪器上下冲程过程中管柱伸缩的弹性,从而带动自振增油装置上下运动,液体撞击震动片组,产生不同频率振动波,彼此叠加成复频波,传入油层,同时施加其振动的作用,从而引发油层共振,实现解堵增油的目标。根据自振动采油技术的实践过程可知,该技术石油工程中洗井污染、过压裂等解读作业的过程中广泛应用,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优势,从而实现低成本解堵。 (2)采油技术的产能要求。目前我国石油开采工程的停滞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石油工程的产能急需进一步突破,而产能突破的关键在于采油技术的创新。在石油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下,采油技术的优化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单一的采油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下复杂的采油地况。例如大泵提液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石油开采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石油工程采用0.70mm泵和0.583mm泵两种。油藏供液降低,从而增加抽油系统冲程的损失和漏油量,直接影响泵效,导致供液不足等问题。及时采取限量注水方案,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着重体现采油技术制约采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影响石油工程的石油产能。采油技术的环保功能是当代社会为其提出的新指标。石油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一直是其技术研究的对象,为了治理石油工程对环境的破坏,我国从财力、人力到物力都下了很大的成本,但是其治理仅仅是治标不治本,治理污染的根本在于防,而降低石油工程污染源的排放需要采油技术的支持。 (3)采油技术的安全生产要求。近年来,部分抽油井出现结垢的问题,给石油工程的开采带来很大的危险。结垢问题主要存在于抽油泵、电潜泵吸入口和叶轮等部位。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采油仪器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地层水、注入水相互作用和原油与岩石的变化等打破原来流体之间的物理化学平衡,出现结垢现象;另一方面是电潜泵的机械结构运作,使其过流断面狭窄处流体流速骤增,压力突然下降,从而导致结垢现象。近年来采油技术研发针对这类安全问题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得到解决,降低石油工程的安全问题。 4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向 新时代对我国石油工程的采油技术提出一系列新的或更高的指标,为了满足以上提出的要求,采油技术的研发更加倾向于具有复合型和环保型的研发。例如多种驱油法组合的复合驱油法,由于各种驱油法都具有不同优劣,于是人们取其长,避其短,将其进行有机的组合。碱/聚合物复合驱,其中碱与原油环烷酸类形成皂类而生出的狡酸盐类表面的活性剂,不仅仅除去原油中的酸类物质,还可以形成表面的活性剂。除此之外还有混相法、热力采油法、微生物法等都是近期我国采油技术研发的重点。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采油技术的研发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根据我国石油工程对其技术的需求方向,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研发创新。先进的采油技术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石油工程的发展,不断缩短我国采油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作者:罗红涛 段友芬 宋霞 单位:胜利采油厂管理一区注采103站 胜利采油厂管理一区注采113站 胜利采油厂管理三区注采304站 石油工程论文:国有石油工程建设改革探究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剧的新常态,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成功战胜挑战并实现突破。对新常态下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特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进一步改革的方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新常态;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方向 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经过30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国有企业的结构和效益取得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近年来,虽然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换挡降速,面临严峻挑战,但改革依然快马加鞭。但在全球经济瞬息万变,而中国当今又处于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在国际油价持续在低位振荡、国内油气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与突破,如何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之路,是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新常态下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特点 所谓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这种形势也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同时,在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将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会进一步释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主要呈现如下特征[1]:(1)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根据党中央的号召与目标定位可以看出,我国对国企改革的方向定位越来越明确。根据国资委的指示,将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国有资本相对集中的领域作为首批试点行业,在这些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具有重要意义。(2)改革的政策更加科学准确。近三年来,国资委对我国在过去改革之路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假设并剖析,根据中央确定的界限来研究细节并制订新的改革政策,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初步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两大类企业,并提出根据界定的国有企业功能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对于被界定为垄断行业的石油、电力等领域重点关注,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及特点制订改革方案及对策,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了我国在对国企改革政策的制订上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切实。(3)改革的步骤更加稳健扎实。国企改革是一项大工程,国资委在高度重视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采用试点的方式逐步进行国企改革,国有石油企业作为改革深化的重心,从实际工作出发,吸取经验,完善政策,在稳步中有序推进。与此同时,根据中央的指示,也不断对国企改革常年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薪酬改革”进行逐渐突破,全面深化改革。 2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面临的现状 如今,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在效率、活力和定位方面有很大的改革空间,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问题[3]:(1)出资人的性质和行为边界问题。国资委是一个行政性质的出资人,这种行政性出资人的职能边界需要进一步的清晰化,这一点对于我国的国企改革尤其是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能否切实深入全面进行是至关重要的。(2)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要将私有经济融入国有经济中,进行资源重组整合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但是我国国有石油企业是由政府控制的,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非公有制融入的企业经营模式,因此,国有石油企业如何转变调整自身的经营状态、定位是当今存在的一个难题。(3)企业领导的市场化问题。国企领导人尚缺乏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3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新方向 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资委不断的调整自身角色并不断制订新的政策下,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结合国务院2015年8月份下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点[4-5]: 3.1企业将获得更大管理自主权 从目前形势来看,随着我国试点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国资监管机构将逐步向股东方向发展,更多的从公司的整体战略部署、公司治理等方面履行职责,相应地,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即未来我国将会以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从原有经济形态向新常态转型,重组改制上市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运营公司,国资监管机构主要从资本的层面进行运作,具体运营则放权给各个类型的企业,这样可以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也是我国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为例,作为我国国企改革中首批试点企业之一,中石油将通过不断地重组改制成为一家战略控股公司,不再局限于日常运营管理,还将为上市及非上市实体做出资本和战略决策。对于工程建设板块,目前,中石油已通过工程建设业务重组改制框架方案,这就意味着将给予下属工程建设公司更大的管理自主权,加快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3.2油气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时进行 对于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来说,油气体制改革与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在很多方面的内容是重叠的。以一直备受关注的“天然气管网的分离”这一话题为例,它一方面是企业改革拆分的问题,同时也是油气体制改革的问题,这一改革会涉及到整个管道行业的重整。当前,油气领域已经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仍迫切需要通过顶层全面设计进行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我国油气体制改革以油气产业链为主线,从市场、政府、企业三个方向出发,对油气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包括矿权出让、勘探开发、管网运输、流通、炼化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从市场角度,应确保油气上中下游市场全面放开准入;从政府角度,要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政监分离、强化监管。同时要加快油气法规废、改、立进程。从企业角度来讲,要彻底实现政企分开、主辅分离、网运分开;这样才能推进油气产业从不完全市场产业链向市场化产业链的根本性转变。正如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之前所提到的:“管网分离是管道专营符合专业化管理的大方向。但我国的天然气管网建设尚不完全配套和成熟,受多种因素制约。我们更加注重在国家宏观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改革,非常期望油气管道下一步的改革能更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这就意味着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改革以国家油气体制的改革为依托,油气体制的改革会进一步推进国有石油企业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增强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效率,相应地,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实践的效果也会有助于油气体制改革任务的更好实现。 3.3逐步实现优质资产独立上市 目前,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各有所长,各有所侧重,而业务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大有所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石油企业工程建设板块的运行效率。因此,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将会根据不同单位的实际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拆分重组,优化整合,实现优质资产的上市,实现规模化经营,实现价值的增值,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中石油旗下的工程建设板块的公司为例,各工程建设单位各有所长,有些单位侧重上游,有些擅长下游炼化,而有的则是强于设计。但彼此之间的业务重叠问题也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在经过内部整合后,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一问题,提高运行效率。从目前情况来看,中石油工程建设板块的改革方案即由中石油旗下上市平台之一*ST天利高新公司将通过向中石油集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方式,购买中石油集团下属的工程建设资产。具体交易的工程建设业务资产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等,相关业务资产尚存在变动可能。通过注入*ST天利,中石油集团的工程建设资产将实现上市。 3.4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并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未来改革必须的一个方向则是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企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与此同时,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也是改革的方向,建立此机制的前提是国企石油企业高管是职业经理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稳定的预期,而如果高管仍在政企之间不停地转换角色则不可能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因此,国有石油企业高管能否做到市场化选聘是薪酬制度改革的关键,这就意味着国有石油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应该与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 4结束语 我国国有企业过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新常态下国企实现突破发展依然要继续依靠深化改革。其中,我国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大工程,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实践并完善。总体来讲,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整个国家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与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方向是否相匹配,即在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等问题上都应该有所突破,才能保证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作者:何佳欢 单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焊接技术质量改进应用 摘要: 在采油机械设备的制造和维修生产中焊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钻井越来越深,地下石油矿藏岩层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的金属设备焊接技术已经跟不上发展需要,如何加以改进石油钻采机械设备的焊接技术,适应工程需要,是机械制造和维修行业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目前石油钻采机械制造和维修的焊接技术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石油工程建设;焊接技术;钻采机械;策略分析 1概述 石油钻采机械设备大都是金属材料制造,在安装、生产、维修过程中不同的设备部件都需要焊接,由于焊接结构的多样化需求,各种焊接技术条件也千差万别,所以,不同的设备以及同一设备不同的结构部位,焊接技术都有不同的规格和质量要求。钻采机械包括粗细钻杆、工作台架、抽泵、钻头和抽油杆等,在焊接过程中,方法技术因对象的要求而形形色色,面对未来石油钻探工程对设备性能要求的取向,焊接技术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工程施工的需要。 2不同机械设备焊接技术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1)钻头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改进措施。钻头是石油钻采机械的主要设备之一,用于破岩掘进,打井找油;目前,比较常用的钻头有两类,一个是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又称PDC钻头;另一个是牙轮钻头。PDC钻头主要采用扩散焊接技术、堆焊接技术或者电弧焊接技术、激光焊接技术把人造金刚石切削件与钻头基体焊接在一起,据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真空条件下利用扩散焊接技术将PDC钻头与基体焊接,会大幅度增加剪切强度,这是传统焊接工艺,手工操作难以完成的作业;因此,引进自动焊接技术用于钻采机械的PDC钻头焊接势在必行。牙轮钻头主要是采用堆焊技术把硬质合金齿镶在牙轮上,叫做镶齿牙轮钻头;或者把钢齿焊接在牙轮上,叫做铣齿牙轮钻头;两种钻头根据牙轮的多少,可分为单牙轮钻头、双牙轮钻头、三牙轮钻头、多牙轮钻头等;传统的手工堆焊工艺焊接的钻头钻岩强度和耐磨性能难以到达钻井需要。目前在堆焊时,使用钴基焊条能够提高钻头的磨损性能和强度,有效解决了传统焊接工艺的缺陷和不足。 (2)钻杆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改进措施。钻杆是石油钻采机械设备中数量较多的设备,其接头与管体的焊接,过去一直沿用手工电弧焊技术或者闪光焊技术。随着钻探的油井越来越深和地下岩层的逐渐复杂,传统的闪光、电弧焊接技术已经不适应工程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关焊接科研部门,参考国外先进的焊接技术,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摩擦焊机,使摩擦焊接技术得已广泛应用,解决了手工电弧焊、闪光焊困扰钻杆焊接的困扰问题。摩擦焊接技术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焊接错位多,存在飞边等不良现象,近几年,通过技术攻关,钻杆制造中,广泛应用TLP焊接技术,克服了摩擦焊的错位、飞边缺陷,性能良好,与母材料几乎相同,耐磨耐用。 (3)泵体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改进措施。在石油钻采机械设备中,有两大泵体,一个是地面输油泵,另一个是油井抽油泵;而抽油泵又有井口和井下两种抽油泵。输油泵的功能就是传输抽油泵从井下抽取的水、气、油等流体物质;泵体的焊接技术主要分两个阶段,即制造时的焊接和制造完成后针对存在缺陷的补焊。传统手工焊接工艺焊接的泵体,随着传输流体的压力不断增大,常常造成崩裂和断裂,增加了维修频率,一定程度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有经验的焊工和技术人员结合实际生产需要,针对泵体部件应用中的抗腐蚀和耐摩擦的实际需求,着重研究泵体重点部位的焊缝处理技术,一些焊接新工艺新技术应运而生。比如,创新应用真空扩散焊新技术,焊接加长抽油泵泵筒的质量效果非常好;泵体叶轮周围的部件磨损较多,受腐蚀性强,技术人员改进了焊接工艺,注重泵体表面运用钨、钴类的硬质合金的堆焊,增强了泵体的耐磨性能。再如,在修补崩裂过程中,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效果很好。 3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的勘探、采油机械设备不断更新换代,钻头、钻杆和泵体的品种越来越多,制造机械设备的金属材料由原来的钢铁逐渐演变为多品种的合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耐高压、高温和腐蚀的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各种机械设备的焊接技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推广和应用新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手工焊接工艺,引进自动化、数据化的高新焊接技术设备,切实弥补手工焊接技术的各种缺陷。在钻采工程实践中,有针对性的对焊接技术进行检验,逐步克服缺点,发挥优势,不断开拓创新,研制出适用于各种合金焊接的新技术新工艺,使机械设备部件的焊缝具有高韧性、高强度和耐腐蚀等优势点,有效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杜绝机械设备工作时的安全隐患,为顺利生产打下优良的基础,减少维修环节,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王东东 单位:中石油第二建设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海洋石油工程陆地建造管理探究 摘要: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支柱产业。在新形势下,由于业务量开始大幅度增加,分包占总体完成业务量的比例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怎样才能加强海洋石油工程在分包管理的过程中向着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是目前研究比较热切的问题。 关键词: 海洋石油工程;建造分包管理;探究 由于现阶段工程项目大多数的施工任务都是由总承包企业为主体,对人力以及机械设备进行利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行对材料进行采购完成的。近些年来,分包业务中占有的比例也开始逐步呈现为上升趋向,不仅给总承包上的分包管理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同时给其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需要建立科学以及有效的分包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降低,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对项目总包管理进行有效的突出,并且运用比较科学的手段对项目进行管理,充分避免由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当,导致资源出现浪费现象。 一、海洋石油工程陆地建造分包管理模式分析 (一)多专业整体分包模式 对于海洋石油工程而言,会涉及到相对来说比较多的施工专业,例如:结构、电气、保温、防腐、配管以及机械等等,部分专业之间具有着比较强的关联性,如:机械和配管专业等,一个专业在施工过程中的整体进度以及质量会对相关一系列的专业施工产生影响。使用多专业整体分包这种模式,不仅有效的便于资源整合,同时也能对各个专业间不同的分包商管理界面进行减少,对承包商在管理过程中的成本进行降低,合理的对风险进行规避,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内部联系,避免不同分包商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对效率进行提高的同时也能充分实现优势互补。但是存在的缺点为:由于多专业整体实力分包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资源在获取的能力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招标竞争的过程中,略显不足,但是由于最近几年,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以及分包资源的能力发展状况分析,这个问题已经达到了相应的改善。 (二)单专业分包模式分析 对于该种模式而言,主要指的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的结合一个或者多个单专业人力缺口的实际状况,针对单个专业实施的分包管理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分包商具有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同时在对资源获取的过程中具有多种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建立起长期的竞争机制,在分包中的成本进行合理的降低,并且能够对专业分包商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全面加强专业施工质量。但是存在的缺点也是无可避免的,主要表现在:相对各个专业间在管理过程中的界面比较多,存在很严重的推诿扯皮现象,专业之间有着较大影响,在管理的过程中会存在较高成本,从宏观来说,不利于成本的控制。现阶段,海洋石油工程在发包过程中的方法主要使用的是多专业分包以及单专业分包这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二、海洋石油工程陆地建造分包计划管理 最近今年,由于业务量在进一步的加大,海洋石油工程公司已经出现满负荷运转或者是超负荷运转,因此需要进行分包的工作也开始日益增多。但是,对于以往在整个项目进行一直到施工阶段才报批分包的做法,不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需求进行满足,这样比较容易导致分包工作存在积压现象,进而对工作的整体效率产生影响,没有在比较充足的时间内招评标,很难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竞争机制,在对资源获取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应对不暇的状况,不利于控制分包成本。所以,在项目前期,就应该对相关的工程制定出科学以及合理的分包计划,这是比较重要,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分包计划进行制定的好处分析:一是,可以对项目工作进行细化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才能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及设备。二是需要提前对其分包资源的信息做出有效的收集,同时也需要提前进行资源的锁定,对其后期的工作进行简化。三是需要根据进度来进行适时的分包,从而使其工程的整体施工能够更加的流场,更好的保证其可以按期来完成任务。然而针对于分包计划来说,主要是和项目进度计划以及项目工作分解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密结合,并且生产部门则可以在下达生产计划后开始进行拟定项目分包计划,从而对于一些没有制造能力的分项工程确定其工作内容以及数量和开工、竣工等时间。对于经营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生产部门所提供的分包计划提前做好项目分包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和生产单位进行配合后,根据其完善的工程详细计划对工程分包计划作出修正以及补充。 三、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分析 对于一项工程分包来说,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便是需要选择合理的分包商,并且选择分包商参与招标的前提条件主要是该分包商为海洋工程分包商网络体系合格分包商,现如今在海洋工程中,已经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以及较为稳定的分包商网络体系,网络体系中的分包商已经在相关企业以及海洋工程中具有着一个长期以及良好的合作,其分包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然而针对于其选择来说,主要通过招评标,并且从技术以及价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做到择优选取。随着业务范围在不断的拓展和业务量的增加,必须要不断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在海洋工程中,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分包资源引进以及拓展机制。对于那些新引入的分包资源,必须要对其进行考评,从经营以及项目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组成考评小组,同时要在资质、资金、技术和装备以及人员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根据其制度的流程进行报审后才可以进入到合格的分包商网。 四、分包合同方式管理费分析 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其陆地建设分包合同依据计价方式,可以划分成为总价合同以及单价合同两种常用类型。针对于总价合同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指的是投标者根据招标需要,并且和招标方达成一个总价,在总价格确定下来后完成合同规定的内容。而总价合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总价固定后,不存在大变化的情况下,根据固定不变的合同总价完成分包工作,此种合同适合应用到工期不长以及施工内容较为明确的项目中,固定总价合同对甲方风险最小,分包商需要承担工作量和物价变动等方面存在风险。第二则为可调总价合同。主要是双方约定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由于通货膨胀以及材料价格变动等方面因素,可以对合同价格进行适当调整的一种合同方式。然而对于单价合同来说,第一种是固定单价合同,根据估算工程量作为其依据,投标者只对单价进行填写,从而计算出合同价格的一种方式。项目在结束后,单价是固定不变的,然后根据实际工程量进行结算。第二种是变动单价合同。根据双方约定在项目运行中由于存在通货膨胀、材料价格变动、工程量相对估算值超出或减少一定比例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对合同单价进行有效的调整。单价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在项目前期工作量无法得到确定的情况下,锁定分包资源比较可行的一种合同方式。 五、分包商的考核管理分析 在对分包商进行考评的过程中,海洋工程公司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分包商考评体系,从而能够站在安全、质量以及进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绩效,对于每一类来说,分别设置出不同的个性化考核指标,同时也需要设置相应的权重,最后便是加权所得出来的分数。同时也需将考核结果向分包商做出相应通报,将考核结果和奖惩机制进行相互挂钩,在后续分包商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对其给与适当鼓励。然而进度以及相关报表和文明施工等工程管理过程中情况必须要结合分包商责任单位反馈信息和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对报表进行综合填写。 六、结束语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可得出,海洋石油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朝着国际化以及专业化方向在不断的发展,并且离不开分包外取资源的支持以及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分包管理是一个大势所趋和势在必行的。 作者:李婷婷 单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技术创新探究 摘要: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受美元走势、欧债危机、中东国家政治动荡的诸多原因的影响,国际市场经济下行趋势概率较大。我国是国际市场的一员,一方面因为油气资源匮乏,市场需求迫使国家和企业不断加大尤其勘探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全球性的油价低迷,造成下游的石油、石化企业的经营发展举步维艰。本文通过技术创新策略在石油工程的应用,分析研究油气企业走出低谷、促进发展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 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分析 当前,从国内外市场环境来看,传统的油气产品产能相对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油价连续下跌,市场投资放缓。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市场站稳脚跟,适应性常态,这就要求我国石油企业,瞄准国内石化市场高端产品紧缺,依赖进口,需求量大的有利空间,不断提高石油工程技术水平,深化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1落后的工程技术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科技的专业人力资源不足。石油企业是传统的能源工业的主要载体,在我国国企分量中占据很重要的比重,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例,企业都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企业,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两大国有企业都是由原来众多的油田管理局、勘探局等带有行政事业性质的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改头换面而来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行,企业工程技术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的档案调查来看,初级、中级工程技术人员偏多,高科技水平的专业化人才稀少。 (2)运行机制落后创新体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工程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推向市场,运行机制落后。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例,1983年由国务院下发《通知》成立后,1988年国务院会议决定,仍归国务院直属,1994年以石油化工研究所为依托建设炼油工艺和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1年成立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公司,2014年石化集团通过了石化销售业务重组和混业经营的实施方案,无论是技术研发也好,经营也好,都是集团公通过内设机构来完成。与高效科学的市场研发体系无缘,缺乏资金支持和竞争机制,人力资源和投资环境,低效、重复、浪费严重。(3)市场信息管理不足,反应灵活性较低。我国的石油工业企业,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以中石化为例,2011年收购OXY阿根廷资产成功交接;2012年收购美国Devon能源公司的5个页岩油气资产的1/3股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但是在工程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管理和研发流程不科学,市场信息管理有很大的不足,迟钝、闭塞等造成企业的市场的反应能力不强,管理低效。2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1)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从业人员的高新技术培训。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速了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度,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石油企业的工程技术急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所以,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加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力度。一是严格岗位培训制度,全面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把人才聘用机制引入市场,实行凡进必考,优胜劣汰用人办法;三是石油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携手,打造石油工程高新技术人才基地。 (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地增加投入,是保障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有了充足的经费,才能确保设备及时更新,提高国际市场的科研能力竞争水平。一方面国家要靠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为石油工程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石油工程企业要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争取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最大化提高市场融资水平;如中国石化股份公司2001年开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年就发行28亿股A股,募集资金108亿元。 (3)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是引领石油工程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石油工程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针对目前技术创新体制的弊端和不利因素,要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构建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激励机制。抓住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彻底解决石油工程企业实际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不高、资源环境约束紧的迫切问题,使创新投入更多、转化更高效、模式多样化,大幅度增加石油工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打造国际化企业信息交流平台。随着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要在国家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打造国际化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充分了解石油工程企业在市场的地位和技术能力,以利于取长补短和挖掘市场发展潜力。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工程企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经营困难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增大投入,强化内功,以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吴蓓 刘莎莎 彭道平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采油四厂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控制效率与质量研究 摘要: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文件管理的基础理论。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有效加强前期文件控制。首先,本文讲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及现实意义。其次,总结了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石油工程 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里,属前期的文件生成阶段管理最为复杂,其前期文件控制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进一步提高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及质量,为文件实现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从文件产生阶段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一个生命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描述了文件的属性及作用,研究各个阶段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做到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内容有以下三点:(1)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包括从文件的生成一直到文件寿命的结束;(2)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文件的生成,然后再到文件投入使用,其次到暂时的文件保存,最后到文件销毁或永久保存;(3)文件周期运动变化的基础要件是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判断文件属于哪个生命阶段,对应其阶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对现代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现代化文件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帮助文件管理实现现代化改革,使得文件管理满足现代工程文件控制一体化和科学化的需求。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 2.1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之一。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中得知,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文件所记录的信息和记录方式在这一生命周期中都是均衡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制定文件全过程管理方案。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文件的全过程管理中,应该遵循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文件所处的生命阶段制定不同的管理方针,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对文件进行全过程管理。 2.2为文件阶段式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上文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明确了文件的生命阶段是根据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管理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进行文件阶段性管理中,要遵循文件阶段变化的规则,根据其所在的阶段制定适用的管理方式,从而科学有效的进行文件管理,确保文件的完整和准确。 2.3为档案部门及档案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应该是相互连接的。在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管理制度应该前后统一,在管理方法上也应该达成一致,应该当作一个整体工程来进行管理。在以往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其二者管理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导致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完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统一结合,从而提高文件管理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进行前端控制是很必要的。前端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质量和完整性,从而使档案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对于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理论充分证明了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前端控制的重要性,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的统一,并确保文件和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系统化。 3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档案意识不高 档案意识不高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文件管理并没有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而是把之分为两个没有联系的部门进行管理。这种行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相符。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不完善,其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管理应该和文件管理相结合。(2)管理层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不足,没有从源头抓起文件管理。这一情况导致文件管理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文件不够准确和完整,严重影响文件质量。 3.2文件控制不足 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对文件控制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没有重视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不能协调起来。(2)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对于文件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也没严格监督文件是否完整是否准确。(3)文件管理不受控制,没有具体的规范,文件管理极为分散。(4)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和中后期文件控制不能很好的衔接,文件管理不够统一。这些问题导致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中效率极差,并对文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4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4.1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 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具体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建立一个完善的文件管理机制,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案和制度。在石油工程建设初期,要收集和整理档案,实时关注石油工程的进展。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建设的管理机构,要把档案管理逐渐扩展到文件管理之中。并且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延伸到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统一的归纳和管理。制定一套完善的整体管理机制,实现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整体控制。 4.2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 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可有效确保石油工程前期文件不出现问题,提高文件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完善监督机制,一个效率高的文件监督工作和其监督机制密不可分,完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监督的效率和质量。(2)加强监督力度,在文件每个生成环节要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生成文件中不存在问题。 4.3做好全过程管理与前端控制协调统一 在石油工程前期的文件控制中,要把文件前端控制规划到文件全程控制管理中。真正做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都统筹管理。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合理实施文件全过程管理,从而提高文件准确和完整,加强文件质量。 5总结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化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为文件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可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实现文件阶段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也可以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石油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加强文件管理,提高文件质量。 作者:丛巧克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探索 摘要: 随着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勘探开发的资源、环境随着需求的增大也变得复杂起来。传统的勘探与开发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现如今互联网+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对于石油工程也将探索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中实施现代化管理,为此,本文做了关于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策略的探索,进而促进我国石油工程企业的发展,推动石油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建设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主要就是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软硬件以及信息化技术平台,嫁接各种行业的生产与服务,嫁接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得在生产、服务、管理的各方面省时、省力、便捷[1]。对于我国来说石油企业是社会经济的支柱企业,推动石油企业信息化也是助推我国的经济进步,本文主要对国内外石油工程应用信息化的需求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设意见。 一、国内外石油工程信息化的现状[2] 现阶段世界各国的石油企业都在石油工程的发展应用信息化技术,信息化作为国外石油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将石油企业的管理也实施信息化管理,使整个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分析国外适用信息化管理的石油企业中,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可以有效的促进石油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信息化技术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石油企业的应用上与国外差距甚远。我国众多的石油企业中只有中国石化初步使用了信息化技术,根据自身的状况完善了发展战略,并积极的引用国外优秀的管理模式,进行自主创新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其他石油企业也不断的在信息化领域进行探索,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根据自身情况,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创造新的效益,促进了我国石油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分析石油信息化需求 根据我国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的状况,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需要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是因为:第一,其中中国石化,在信息化的应用上主要建立了企业内部主干网、重点油井卫星网。对于我国的其他石油企业,由于其具有资源、能力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型石油企业,无法依靠信息化进行发展。要想更好的拓展石油企业信息化的发挥范围,就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第二,每一个石油企业都具备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内部均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调配合,进一步提升本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但是石油企业不是其自身就可以发展的企业,需要各个企业单位共同参与完成此工程,所以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统一的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才能实现石油企业的综合管理。第三,对于石油工程应用信息化,需要一套专业的软件研发或引进。目前,随着信息化的进步,我国的一些大型的石油企业已经取得了一些软件研发和引进的成果,主要包括[3]:试油、钻井、测井等60多个专项软件工程,其中有一半是引进国外的优良技术;企业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企业电子邮件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通用软件工程,均在国内外优秀软件供应商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为整个石油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厚的基础,为石油企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现如今我国的石油企业已经在信息化的数据库的建设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但是还只适用于勘探和开发,现如今所收集的数据并不能完整的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针对石油工程地面建设板块,距离统一数据库的实现还较为遥远,并没有完全的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其发展上还需继续努力。 三、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石油工程也将在信息化的发展中需找合适的切入点,实现石油工程信息化,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初步探索研究中要积极的汲取国外的新进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和自身的发展条件进行综合的分析并加以创新,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战略。第一,在我国土地辽阔,物产资源丰富着是一大优势也是劣势,这造成了我国的资源分布不均衡,对于石油资源来说,勘探与开采的难度就会相应的增大;对于石油工程建设来说,子单位与中心单位信息传递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各地区的石油工程的规模也会不尽相同,针对此情况,要进行建立统一的管理与生产模式,破除以往的“自产自营自管”模式,运用网络信息化将各个部门统一在一个数据库中,进行集中的管理,在命令和通知时,各方可以同时收到;各方在数据生成和的过程中,实时传回中心。通过整合资源,可以共享,可以协同,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第二,针对信息化的需求,对于工程的数据要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进行统一的生产,资源的共享,进而解决数据的集成,以石油工程地面工程建设数据中心为例,其主要涵盖了各类标准、施工程序文件、历史施工资料、人力材料机具资源使用动态等工程实施时所需要的主要数据。统一的管理不会出现数据的不统一,可以充分挖掘历史经验的财富,为石油工程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三,实施信息化也不可忽视现场数据的采集和现场应用,满足现场应用的需求,保障各专业的数据收集具有一致性,避免重复收集的现象出现,避免资源的浪费。只有在技术上完善数据库中收集管理系统模式。完善数据中心对收集的要求,才能实现以上要求。对于现场数据的收集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素质,实施收集工作要配备专门的数据机房,保障数据的汇总与传递。第四,依照统一的数据资料,制定完善的科学的决策,对整个石油工程的管理实现科学的管理模式,保障决策目的的达成。对于石油工作来说整体的、全面的信息将由科学的决策完整的呈现出来,科学决策大都是综合很多个决策提炼出来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及时性,对实际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现代各领域发展的方向,石油工程也不例外,世界各国在石油领域上实施的信息化技术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在不断的进行探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要高度重视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并在其研究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尽快赶上国际的步伐,强化石油领域的信息化,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印超 单位:中石化中原油建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工程论文:石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 石油工程项目建设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开发周期长、风险大、建成及交付后使用周期长的特点,施工质量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有效实现经济效益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施工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进行施工质量目标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系统控制。 关键词: 项目管理、产能建设、质量控制 石油工程施工质量控是为设计出符合我国所规定的质量需求的所要要素,而采取的一些保障方式和手段。 一、当前石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㈠事前控制法。通常来说,我们会在进行一个项目准备的时候,采取必要的项目管理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进行施工组织编排和对应有的施工准备工作进行系统性的落实。进一步选择好劳务建设队伍和人员,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 ㈡事中控制法。要知道,我们所进行的施工项目并不是单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工期长;2、施工环境复杂;3、施工中的情况多变性比较强。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设定实际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现阶段我国整体施工策略和施工模式。笔者从事该方面系统研究工作多年,对于一些事中控制的工作内容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工作具体包括1、开工检查工作。这个环节是要保障我们的工程要具备适当的开工条件,并且在开工之后能否进一步达到我们正常的施工需求;2、正常的工序交接检查工作。具体包括自检、互检相结合,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专项交接检查等等;3、隐蔽工程检查工作。包括要经常到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查、旁站或追踪等等相关内容。 ㈢事后控制。事后质量控制应分为预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预验收检查的方式是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召开相关会议会,讨论存在问题解决策略。进一步明确整体环境的整改时间和整改期限,全部要交给不同的检查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确认和确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整改性的调整要进一步标准化施工流程和施工体系,全面保障该项工程的顺利有序的开展。 二、石油工程地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首先来说,通常的地面建设工程的质量变动性是非常大的。这是由于我们在进行一个项目的地面建设工作的时候由于施工环境或者是不同的相关策略有着不同的施工策略。这就导致了整个施工过程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都不是一般工程可比的。地面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地理环境、季节变化等,可能随时调整质量控制规范,如雨季施工质量控制规范、低温天气焊接控制规范等,事实上,从具体的从事角度上来看,该项工程施工存在着一次性的特点,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深入研究使得地面质量控制存在变动性大、且一次性完工要求高的特点,更好的为该项工程服务。二是地面工程质量影响的因素多。上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该类型工程施工是非常复杂的。事实上,导致这项内容的核心因素在于开展时影响要素多,整个工序也十分复杂。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实际应用过程中,一颗螺丝的质量都可能会对整个其施工设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问题。任何一个小细节如果没有得到更好的确认和把握都有可能会造成整个施工体系的损坏。另外,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石油工程地面施工不同于其他的建设工程,除了各种环节不同之外,还有很多的系统性要素都有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该类型建筑除了一些特有的要素还应当注意到一些人为的要素,像是地理人文、领导决策等等。三是地面项目施工质量隐蔽性大。石油工程项目建设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地面施工质量带来了许多隐蔽性隐患,特别是集输管线基本是隐蔽在地下的,甚至很多管线穿越沙漠、暗沟和河道,这些都加大了质量管理的难度。 三、强化石油工程项目地面施工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是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施工单位项目管理机构,必须建立现场质量责任制,根据中标承诺和工程施工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机具、设施、检测仪器等,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明确。未经项目组同意,施工单位不得随意更换施工组织设计中已明确的关键岗位人员,同时不得随意减少承诺的其他资源投入。二是明确施工质量的重点。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图纸设计及标准规范进行施工,不得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擅自修改工程设计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勘察、设计文件有差错或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的,应当及时上报项目组并提出意见及建议。三是施工质量监督控管理。作业过程监护作为控制安全风险的重要环节。作业监护一般分为三级:施工单位现场监护,建设、监理单位监护,属地管理单位监护。重大危险作业还涉及厂、公司等相关部门监护。监护人员主要负责施工安全措施落实、施工手续检查、危险源提示、应急处置安排等。因无监护而擅自施工并造成事故的,项目组将依照石油行业相关制度进行处罚。四是优化施工过程控制制度。应在施工过程中安排质量监督员每天巡回检查、验收。五是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保障体系。石油工程项目应该层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该制度应该考虑从工序管理和质量检验两个方面设计。工序管理主要是分析判断工艺文件,建立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对工艺和工程建设的规律进行严格规范,管好机、人、法、料、环境等诸因素中的主要要素。质量检验包括对半成品、设备、原材料的检验。 四、总结: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地面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符合要求的工程质量标准,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最大发挥投资效益,因此石油工程质量控制能够积极促进石油企业的有效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在未来,做好我国石油项目地面工程质量管理依然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作者:石冬莲 苏婵娟 袁峰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气厂
水利工程建设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建设,整体建设具有工期长、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季节性强、涉及方面广等特点。从早期规划到移民征地到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到施工建筑到验收通过,这一系列环节都是复杂的管理问题。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正在快速向现代化、多元化、智能化转变,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也在相应的转变,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让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开始被信息技术所代替。 各大水利工程都在开发自己的项目管理系统,不过目前来说这些信息系统大多基于业务层,其建设目的是数据共享或处理数据等单一问题,但是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发展趋势应该是参与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帮助在水利工程管理全面达到控制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目的,从而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管控投资和质量,科学合理地缩短工期,最终还要保障整体工程建设符合既定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一、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早期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各大公司独立自主开发搭建的,但是真正可以在项目中完全运行的比较少。随着技术的进步,经验的积累,也产生了一些比较成果的信息系统。还有一些国外的信息管理系统被引入使用。 主要管理模式: (1)单独的文档管理系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方式 目前有些水利工程并不使用的整体信息管理系统,只针对单独的文档管理购买或开发系统,并配套使用现有的成熟的项目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例如MicrosoftProject和PrimaveraProjectPlanner,有的工程甚至只进行简单的进度管理,并不使用信息管理模式。 (2)购买现有的集成管理系统 这种方式可以快速使用管理系统,并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但是存在现有软件往往满足不了需求,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的现象。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系统主要是以下几种:三峡管理系统,化科软PMS管理系统,梦龙管理系统等。这几种系统也在随之社会技术发展而发展。 (3)自行编制项目专用管理信息系统 如果市场上已有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工程需要,有工程会自行开发或者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开发编制项目专用的信息系统。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多数水利工程,其开发周期可能较长、开发难度较大,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和协作性要求较高,虽然能针对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信息系统搭建,充分满足实际需要,但是因为造价过高,工期过长等问题并不能全面推广。 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非常必要地,它有助于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共享,实现各个部门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信息共享,帮助管理人员及时的传达工程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管理质量。还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理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工程信息进行及时的整理汇总,及时对工程整体现状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为管理人员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极大地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同时还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量即时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核对,能够准确的发现违规操作,帮助管理人员做出优化整改方案,对于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建设安全有着很大的作用。最后它有助于协调各个部门工作,作为一个庞大、繁杂、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水利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对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分析,让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更能准确的掌握工程的整体进度,把控全局,也能实现扁平化管理,让各部门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公开透明的连接协调,使工程建设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更加精细化。 三、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水利工程管理实践中,现在使用的几种管理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因为每项工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对提高工作效率作用不大,如果对已有的管理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就要面临管理系统是不是能够进行兼容、后续开发是否能够维护;如果开发具体项目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长时间的开发完善都会对工程进度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现有软件平台功能单一受限。大多数使用中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大都功能过于单一。软件设计操作不合理,管理人员使用困难,导致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最大化的发挥作用,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汇总,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结构单一兼容性差。据调查,在建或已经完工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中绝大多数都因为程序简单,易开发而采用C/S的结构框架,但是这种结构不够灵活,极易出现问题,后期的维护难度系数很高、局限性大,只有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才能对其操作和维护。这些缺点已经使其不能满足当代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了。现有的软件开发平台标准不统一。每一套系统都是软件开发公司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开发的,导致兼容性的问题进一步的突显,如果各个子系统标准不一样,也就无法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那么作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它就失去了最基础的功能和意义,完全没有实用性。 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和用户需求的逐步深化,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逐渐从单项目管理转变为多项目管理,而且工管理信息系统要充分利用前沿科技,要主动与各种信息技术相结合,来逐渐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同时还要确保普通管理人员可以进行方便快捷的操作,可以对工程进行及时有效地管控。下面就介绍几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B/S结构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开发。改变C/S为基础的开发机构,使用B/S结构的GIS应用,把C/S结构中的服务器分解成应用服务器端和多个数据库服务器,简化客户端,操作维护更为简单,易于实现信息共享。整合多种软件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体系。对各种系统软件进行整合,快速建立起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体系,如财务软件、水利工程造价管理软件、P3E/C软件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涵盖面广,有效处理繁多数据,严格流程环节管理。平台构建模块化。水利管理信息系统要简单实用、切合实际。可以搭建统一标准的开放性、扩展性较好的管理平台软件,在此基础上,使用模块式构建信息系统。由软件公司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增加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可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五、总结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是综合性地,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和开放性,这与水利工程复杂的本质有关,需要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操作中的简易性和用户友好度。水利部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技术规程,行业也应该尽快依据这些规程建立基础的统一开发标准,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完成高品质的管理系统搭建。 作者:崔蕾 单位:梁山县水利局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探析:浅谈中小城市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论文关键词]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解决策略 [论文摘要]发展中小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重点和方向。中小城市的健康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和国家走向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围在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尚缺乏适用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缺乏管理经验,严重影响了中小城市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中小城市是沟通大城市与小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桥梁,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小城市。我国中小城市划分是指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按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多少对城市规模进行划分。在我国城市规模的分类为:城市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20~50万人为中等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如何根据中小城市的特点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成为目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小城市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城市在污水处理中表理出水平低,主要表现在污水处理设备落后。我国的污水处理厂绝大部分是一、二级污水处理。污水设备存在着效率低、能耗高、维修率高、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据清华大学紫光顾问公司调查,目前我国现存污水处理的设别运行状况是1/3运行正常、1/3不正常、113处于停止状态。这使污水处理厂的运转率只能达到50%。另外,我国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基建造价和运行成本较高、处理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严重影响我国污水处理的水平。 其次,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资金严重短缺。为了实现我国污水处理的2000年和2010年的目标,我们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建设足够数量的污水处理厂。根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2000年需增加1518万吨的日处理能力,约需投资304亿元。到2010年还要增加6722万吨的日处理能力,约需资金1344亿元。短时间内要筹集这么多资金,资金不足也就十分突出了。由于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资金短缺,致使一大批规划中的污水处理厂迟迟不能上马,预期的环境目标无法实现。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还体现在运行机制不合理。我国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是从建国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污水处理的全部费用都由政府全部承担,而污水处理又是纯公益事业,这就造成了一般建不起,建起了也养不起的局面。 2、有关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的解决策略 1)建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的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行、管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己不符合现代的市场经济。为此我们要建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把污水处理作为一种市场行为,作为一种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水作为一种商品,通过销售中水来取得维系运行的经费,为经营者创造利润和再发展的资本。经营者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寻求最佳方案,使污水处理持续发展下去。 2)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 从自然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保护水资源的更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从社会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解决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从经济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从流通的角度增加水资源;从科技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要研究出先进的污水处理的设备和工艺,来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从哲学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维持人的生命源泉,水的伦理道德的平衡,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角度看,污水处理资源化是实现污水处理的市场化、商品化的根本。只有将污水变成再生水,才能实现污水的市场化、商品化,才能实现污水的优化处理。 3)制定鼓励污水处理的经济政策 制定鼓励污水处理的经济政策,实现污水有价排放、有偿处理、有偿使用。并利用价格杠杆,使污水排放的价格略高于处理的价格。这样污水处理厂,只要认真管理、积极经营、就会有赢利,这样就会使污水处理有发展潜力,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中有竞争力。 4)大力发展污水处理的科学技术 要大力发展污水处理的科学技术,研究污水处理的新工艺、新设备,这是提高我国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保证。 (1)革新的氧化沟工艺 现代氧化沟工艺具有运行灵活、处理效果好、脱氮效果好、污泥稳定程度高等工艺特点。如交替式氧化沟工艺通过将2~3条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单沟组合起来,通过改变氧化沟和操作方式,设置了相对独立的缺氧区与好氧区,形成A/O和A2/O的工艺环境,不仅可达到去除BOD、SS的目的。而且可达到生物脱氮除磷的目的。从目前国内氧化沟的应用来看,其突出的工艺优点是基建费用低,操作简单,运行稳定。易于维护管理,剩余污泥量少而且稳定,处理效果稳定可靠, (2)革新的SBR工艺 SBR法从问世以来,已经发展为城市污水处理的实用技术之一。其变种也有十几种之多,如UNITANK工艺、TCBS工艺、MSBR工艺等。革新的SBR工艺在城市污水应用中的重点是尽可能降低基建和运行费用,简化操作过程,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革新的SBR工艺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关键技术如下:为达到同时硝化反硝化的目的,准确控制溶解氧的设计;合理的污水体积确定;典型污水水质脱碳、脱氮、脱磷的关键工艺参数;高效连续流SBR工艺的设计;革新的SBR工艺配套系统的合理设计。 (3)从工业废水的单独分散处理转为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 虽然发达国家的污染控制对象已经转向微量有毒有机物,致力于受污染水体水质功能的恢复,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控制对象仍然主要是有机污染物,以及氮磷营养物,遏制水污染和水质富营养化不断加剧的趋势仍然是艰巨的任务。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加强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依然是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最主要途径。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采取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的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 (4)扩增污水处理厂综合性技能 长期以来,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以单项优势为主,且偏重于工艺性能的研究,缺乏对不同处理系统综合研究,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全面和综合比较能力。因此有必要调整科技攻关的思路,将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密切结合,在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的同时推出高质量的成套设备,不断扩增污水处理厂综合性技能,如:曝气系统生产性能测试和改进技术;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微观分布及其对处理性能的影响;溶解氧分布与能量节省;新型除磷脱氮技术的开发等。 总之,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是我国中小城市当前水污染控制的重点。建立科学的污水管理体制和方法,掌握一批在中小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源的治理技术和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可以大大推动我国污水处理设备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中小城市持续发展。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探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与防治对策 论文关键词 城市污水;环境影响;工艺技术;防治对策;深度处理 论文摘要 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正确引导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主要减排的载体,在减排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有关要求,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必须在70%以上。全国各地近期内必将掀起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高潮。因此,应充分认识城市污水处理厂带来的环境影响,采取合理的防治对策,正确引导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1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主要内容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建设内容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污水收集系统包括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污水输送管道及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工程的构筑物、配套的泵站、设备、自控系统等。软件系统包括设计的处理规模和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即日处理的污水量,处理工艺即处理工艺技术、路线、自控性能等。 2城市污水处理厂对环境的影响 2.1对生态的影响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通常建在城市周边的郊区,从城区收集的污水需要通过输送的管道及污水提升泵站方可送到污水处理厂,输送管道的建设将破坏穿过的土地、河流等生态系统,其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堆置不仅需要占用土地,同时还破坏土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在城区的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中,施工过程的噪声、粉尘、施工废水对城区居民产生影响,产生的弃土对占用土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2.2恶臭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恶臭主要来源于格栅、泵房、沉砂池、反应池、污泥池等,由于废水中含有氮、硫、氯、磷等污染物,随着废水的腐殖发酵产生如NH3、CH3S?蛳OH、H2S等,形成恶臭。 2.3噪声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噪声源主要有风机、水泵及水流等,尤其是风机的噪声,声级高达105dB。尽管一般情况城市污水处理厂远离居民区,对周围的居民区影响很小,但对于操作人员,长期处于强噪声的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耳聋,并对人体的中枢神经、植物神经产生损害。 2.4污泥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中产生污泥,一般情况下为污水处理量的1%~2%,污泥的发生量大。污泥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病菌及有机物,还含有汞、铬、镉、铅等重金属,处理不当将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产生影响。 2.5排水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最终排水对收纳的水体产生影响。城市污水经正常处理达标的情况下,排水进入河流后在排水口附近形成一段混合区,在此混合区内,水质不能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对该段河流的水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非正常工况下,污水经处理后不能达标排放,在收纳排水的水体将形成很大的超标带,并将对沿线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3防治对策 3.1合理选址 城市污水处理厂选址,要根据城区总体规划要求,选择城区的下风向、收纳废水河流的下游、远离居民区;在排水口设置时,按照水源保护区设置的要求避开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取水口、渔业养殖等。 3.2建设花园式厂区 在厂区因地制宜种植花草树木,充分利用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作用。如利用地衣、山楂、夹桃竹、丁青等吸收二氧化硫,女贞、美人蕉、大叶黄吸收氯气,水葫芦、浮萍、金鱼藻等吸收水中的汞、铅、镉,阔叶植物吸收大气中的飘尘。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将绿化、人工湖、景点与处理构筑物、出水相结合,既能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又可美化厂区。 3.3建设全封闭式污水处理厂 通常对恶臭主要处理方法有焚烧法、催化氧化法、吸附法等,将发生恶臭的构筑物安置于室内,通过引风设备收集恶臭气体,再将臭气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不仅可以吸收恶臭气体,厂房还对噪声起到封闭隔离降低效果。 3.4选择合理设备 既要根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选择经济可行的处理工艺设备,满足处理效果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还要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全线监控系统,减少人工操作,避免因人为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5确定合理建设规模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中,要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合理确定规模,分步实施。 3.6选择合理的工艺 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应根据原水水质、出水要求、处理规模、运行成本、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慎重考虑。不同的工艺技术都有其优点、特点、适用条件和不足之处,因此,工艺选择应符合技术合理、经济节能、易于管理、重视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3.7污泥的处置 污泥处置应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置原则,首先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减少污泥发生量;再通过消化、厌氧,去除污泥中的有机物、病菌和微生物等,并对污泥进行成分测定,达到要求后可以进行堆肥,充分利用污泥中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如不能利用,则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置。 3.8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为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对收纳水体的不良影响,节约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重复利用。尤其是缺水地区,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重复利用,是解决淡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所谓深度处理,就是在污水经过物化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对污水进一步采取处理措施,降低水中的污染物,使水质接近或优于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质,如居民生活中的水、工业冷却水、道路绿化浇洒水、农田灌溉用水等。通过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使污水达到重复使用,节约水资源,减轻对收纳水体的污染。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探析: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综合利用方式 摘要:本文通过污泥的综合利用、填埋、投海等几种主要的污泥处置方式的分析,指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应立足于各地实际,在兼顾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的前提下,选择最佳处置与利用方案。 关键词:污泥 综合利用 城市污水厂的污泥是指处理污水所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及液态的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以及致病菌和病原菌等,如果不加处理的任意排放和投弃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处理率的提高和处理程度的深化,污泥的产生量必将有较大的增长。如何妥善地处置污水厂污泥,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已成为城市污水厂和相关部门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 1.污泥最终处置的主要方式 目前,国内外污泥最终处置方式主要有:综合利用、填埋、投海。 (1)综合利用 ①农田林地利用 污泥脱水后堆肥农用是目前国内一些污水处理厂正在进行研究和开发的课题,污泥中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肥分(N、P、K)、微量元素及土壤改良剂(有机腐殖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各种污泥所含肥分见表1,故污泥农田林地利用是最佳的最终处置方法,但污泥中也含有对植物及土壤有危害作用的病菌、寄生虫卵、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以及N、P的流失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甚至可能含有一些致癌物质,目前对重金属污染研究较多。因此,在作农田林地利用前,应进行堆肥处理以杀死病菌及寄生虫卵,同时还应去除这些有害物质。目前普遍的问题是检测手段跟不上要求,处理成本无法和经济效益相平衡,化肥的普遍应用造成销售市场难以开发等,这些使得此种处置方式尚未得到普遍的推广。我国有大量工业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约有50%以上转移到污泥中,污泥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一般都较高。 为提高污泥的农用量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一是把污泥制成有机—无机复合肥料,适当添加钾肥以补充污泥肥料中钾的不足,这样可以提高肥效降低有害物的含量;二是在经济政策上优惠使用污泥复合肥料的单位或个人,如免费提供试用肥料样品,免费为施用污泥复合肥料的区域或地块作土壤营养状况分析等。 ②污泥焚烧产物利用 污泥中合有一定量的有机成分,经脱水干燥的污泥可用焚烧处理。在日本,该方法巳占污泥处理总量的60%以上、欧盟也在10%以上。为防止焚烧过程中产生二?f英等有毒气体,焚烧温度应高于850℃。污泥焚烧所产生的焚烧灰具有吸水性、凝固性,因而可用于改良土壤、筑路等,也可作为砖瓦和陶瓷等的原料,另外,污泥灰也可以作为混凝土混料的细填料。将污泥转变成一种颗粒状燃料,可以很好燃烧,其热值和褐煤相当,燃烧释放的有害气体远低于焚烧过程,其残余物可用于建筑工业。 污泥焚烧可以从废气中获得剩余能量,用来发电。在脱水污泥中加入引燃剂、催化剂、疏松剂和固硫剂等添加剂制成合成燃料,该合成燃料可用于工业和生活锅妒,燃烧稳定,热工测试和环保测试良好,是污泥有效利用的一种理想途径。 ③低温热解制取可燃物 污泥热化学处理因其无害化和减量化彻底,地位已逐渐增强。污泥低温热解是一种发展中的能量回收型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它通过在催化剂作用下无氧加热干燥污泥至一定温度( 500℃)、由干馏和热分解作用使污泥转化为油、反应水、不凝性气体和炭等可燃产物,最大转化率取决于污泥组成和催化剂的种类,正常产率为200~300L(油)/t(干泥),其性质与柴油相似。 ④建筑材料利用 污泥可用于制砖和制纤维板材。 污泥制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干化污泥直接制砖,另一种是用污泥灰渣制砖。用干化污泥直接制砖时,应对污泥的成分作适当调整,使其成分与制砖粘土的化学成分相当。当污泥与粘土按重量比1:10配料时,污泥砖可达普通红砖的强度。利用污泥焚烧灰渣制砖时,灰渣的化学成分与制砖粘土的化学成分是比较接近的,制坯时只需添加适量粘土与硅砂。比较适宜的配料重量比为灰渣:粘土:硅砂=100:50:(15~20)。 污泥制生化纤维板,主要是利用活性污泥中所含粗蛋白(有机物)与球蛋白(酶)能溶解于水及稀酸、稀碱、中性盐的水溶液这一性质,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干燥、加压后,发生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从而制成活性污泥树脂(又称蛋白胶),使之与漂白、脱脂处理的废纤维压制成板材。其品质优于国家三级硬质纤维板的标准。 (2)填理 污泥填埋有填地与填海造地两种。 污泥消化后经脱水再进行填埋是目前国内许多大型污水处理厂中常采取的方式,经过消化后的污泥有机物含量减少,性能稳定,总体积减少,脱水后作填埋处置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处理方式。由于消化装置工艺复杂、一次性投资大、运行操作难度大,实际运行经验表明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况且脱水污泥含水率大大高于普通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所要求的30%含水率,因此需再经处理才能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或者设置专用的污泥填埋场,根据污泥的含水率及力学特性等因素进行专门填埋,但此法有占地较大、选址受阻及存在二次污染隐患等缺点。 污泥填埋的操作要求与垃圾填埋相似。污泥填埋场的渗滤液属高浓度有机污水,必须集中加以处理;污泥填埋场四周应设围栏,并采取相应的防蚊蝇、防鼠措施,未经干燥焚烧处理的污泥,宜小规模分层填埋,生污泥泥层厚度应 0.5m,消化污泥泥层厚度应不大于3m,泥层上面铺砂土层为0.5m,彼此交替进行填埋,并设置通气装置,污泥焚烧灰渣填埋时,可不分层填埋。 污泥填海造地,应遵守下列要求:①必须设护堤,渗水也必须集中进行处理,以防污泥和污水污染海水;②污泥或灰渣中的重金属含量应符合填海造地标准。 (3)投海 沿海地区,尤其是有大江、大河入海口附近,可考虑把生污泥、消化污泥、脱水泥饼或焚烧灰渣投海。投海污泥最好是经过消化处理的污泥。投海方式可用管道输送或船运,其中管道输送较为经济。在污泥投海工程实施前,必须搞好投海区的选择(离海岸10km以外,水深25m左右),以保证海水的稀释与自净作用。 总之,综合利用将是今后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式。填理由于占地多,潜在生物可利用率低,渗滤液可污染地下水,后续处理管理费用高等问题,应用受到限制。海洋投弃将逐渐被禁止。随着科技的发展,污泥的有效利用的方式和有效利用率将会进一步增加。 2. 污泥利用方案的选择 (1)污泥利用的潜在风险 污泥利用需满足严格的环境卫生标准,不能造成新的环境危害。污泥利用的环境问题是重金属和氮对土壤、作物、水体的影响以及病原物污染,所以具有潜在风险。污泥的热能利用无疑是风险最小的,而土地利用则需严格管理,只有重金属含量低于农用污泥标准才可用于农作物,而且污泥肥的施用也需严格定量以控制重金属的积累和减少氮、磷淋失对水体的污染。至于病原物污染,热干化的安全性较佳,因其高温灭菌作用很彻底,产品可完全抑制微生物的活性;碱性稳定化基本上也能达到安全标准;堆肥则不足以保证安全性,因病原物仍有少量存活且产品的高含水率(一般为30%~40%)可使病原物复活,故采用堆肥方案时需加强对堆肥质量、场所和施用场地的管理。 (2)利用方案的比较 ①农田林地利用 用污泥对农田、林地、草坪施肥或进行土壤改良以及用于市政绿化、育苗等,不仅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树木、花卉及草坪等的生长,而且可避免污泥中的重金属、有毒有机物因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效应对人畜产生的危害,除此之外土壤的自净能力还可使污泥进一步无害化。因此土地利用是一种积极的、生产性的污泥处置方法。污泥利用前需堆肥化处理,堆肥化若采用静态条垛工艺,成本最低,但其生产周期长、占用土地多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严重;若采用发酵仓,其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将增加,而且若要制成复合肥还需烘干造粒设备,这样其成本优势就大大削弱了。 ②污泥焚烧产物利用 污泥焚烧效果好,焚烧产物既可用作新的产品原料,又可回收热能。国外已有较成熟经验和工艺,可以直接借鉴使用。但总体来说焚烧的成本最高(是其他工艺的2~4倍)。今后应从降低成本,减少二次污染角度着手,生产新设备。 ③低温热解制取可燃物 污泥低温热解效果亦好,污泥可通过干馏提取油、气等,不但可做燃料也可用于制造四氯化碳等化工产品,具有工业化利用前景,且能量回收率高,经济性优于焚烧处理,是大有前途的处理方法。在热解机理和动力学研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进一步探讨。在工艺和设备的改进方面有待新的突破。 ④建筑材料利用 建筑材料利用,不仅可以减少污泥填埋所占用的土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而且可以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3)其他因素 污泥处理设施的选址是方案选择的决定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污泥宜就近处理以节省运输费用和减少湿污泥运输对沿途造成的污染。由于污泥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带来臭味、有毒有害气体及病原体等环境问题,所以选址会对方案选择产生决定性影响。 3. 结语 污泥经过减容、稳定和无害化处理后,可以作为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污泥的处理处置及其无害化,作为再生资源有效利用是世界各国共同重视的问题。面对各地区千差万别的污泥利用经验,应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兼顾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的前提下,审慎地、全面地论证各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目前的利用方向是土地利用和热能利用。从长远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应将污泥制成污泥复合肥料或污泥生物复合肥料,将农田林地利用作为主要的有效利用途径。同时,也要发展研究其它的资源化途径,如直接或间接作为燃料、热分解制油等。污泥焚烧作为最彻底的处理方式,在国外,特别是西欧和日本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欧洲将来有30%的污泥土地利用、70%热能利用。在国内,由于其一次性投资和处理成本大、焚烧烟气需进一步处理等问题而一直未得到应用。随着国内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污泥处置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1引言 现阶段,大数据时代科技进步迅速,信息规模逐渐扩大,种类日益增多,各企业可以通过使用先进信息技术从广泛的数据中挖掘出对本企业有利的信息从而为企业决策和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社会服务组织,其财务管理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步伐,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本文就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优化对策进行分析,以提供参考。 2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缺乏科学管理,忽视绩效管理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制度建设十分落后,并且已有的数据共享平台缺乏有效性,没有建立数据之间的动态联系,不能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数据,预算管理的效果不佳。此外,事业单位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技术手段缺乏先进性,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对单位或企业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技术是企业或事业单位的重要竞争力。当前部分事业单位依然使用传统人工财务信息收集的方式,财务信息利用率不高,工作效率低,难以发挥财务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同时事业单位的内部信息时缺乏时效性,没有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不利于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大数据时代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3.1改进财务管理技术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要借助网络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功能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解决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突破地域限制传输财务数据和会计报表等信息,实现网络财务管理的创新。网络财务管理必须依赖于网络财务软件来实现,事业单位要利用先进技术通过动态核算和在线资源管理实现远程财务管理和控制。同时,要引入财务虚拟管理技术突破有形的界限,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但是这样的技术革新对事业单位极具挑战性,事业单位要将核心的功能连接起来,建立虚拟的财务管理中心,实现财务信息智能化协调,在网络技术方面实现全面优化,提升财务资源利用效率。此外,事业单位不仅仅要满足传统的财务功能,还要能实现数据传递、财务监控等功能同时运行。利用大数据来建立各个不合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掌握财务情况,实现移动办公,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3.2基于大数据管理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完善建立健全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核算的基本准则,设置详细全面的会计科目,使财务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方式更加科学。其次要针对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发通用财务软件,实现财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数据管理系统,逐渐提升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为数据查找或检索提供便利,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最后,事业单位要提升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从广泛的数据中提取对本单位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分析,为实现财务信息化提供动力。 3.3利用数据信息优化财务预算管理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在事业单位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财务预算管理水平。预算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具有关键的作用,通过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中心,对历史数据和内外部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将单位数据与未开发展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单位各部门的资金利用效率,将财务预算编制明确划分至月、季、年,并且将其统一整合到信息平台中,实现单位内部财务信息共享,加强财务信息公开。并且事业单位要促进财务数据走向资源化,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化,为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随着现代财政制度的逐步建立,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预算编制不仅要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而且要对预算进行绩效管理,使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收集整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业务数据,包括预决算、财务核算、资产管理、人员信息等数据,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多样性、关联性等特点,设定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体系,使绩效管理可量化,可操作,切实发挥绩效管理实效。 3.4利用大数据加强财务监管建设 在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改善信息阻塞现状,保障财务信息及时传达、执行和反馈。事业单位可以利用电子化信息管理网络,优化内部信息流通,同时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提升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对单位信息系统和财务活动进行不定期、定期的审计,确保财务书面资料与电子资料的一致性,避免财务数据出现错漏。此外事业单位要重点做好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加强内部数据的安全管理,用制度严格约束员工行为,注重信息权限和保密工作,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尽可能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如此才能为单位的财务控制提供基本条件,实现财务监管的优化。 3.5强化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要转变对人才的管理理念,大数据时代对人才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和设备,为财务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事业单位要对各个部门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强化各部门工作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源共享,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同时事业单位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提升人才队伍的力量,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4结语 在大数据环境中,事业单位必须利用新型技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要改进财务管理技术方法,基于大数据管理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利用数据信息优化财务预算管理,利用大数据加强财务监管,强化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实现财务管理的优化,促进事业单位为社会持续做出贡献。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浅议如何加快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面对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展并不是十分顺利。作者在基层工作多年,根据调查分析以及亲身感受提出制约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不完善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农技人员素质偏低,知识更新不及时,培训学习机会少等。 (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 目前,乡镇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91年农技站人、财、物“三权”下放乡镇后,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站在业务上难于管理。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二) 不完善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 目前,农技推广职能定位不清,效率低下。除技术推广职能外,还有执法与质量监测等行政职能及经营服务等职能,难以兼顾。而且,自从200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以后,许多乡一级的农业推广站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为了生存,他们更侧重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营利性,好多推广站把向农民出售种子、化肥、农药等作为工作重点,完全忽略了农业新技术的实验,示范的重要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服务性职能。 (三)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 长期以来,乡镇农技站应以搞好经营促进推广的工作原则出发,但事实上大多的乡镇不是这样,而是政府把乡镇级的农技部门的合法经营做为创收的一个环节,采取了出租或承包的形式进行管理,所得承包费均归政府所有。而农技人员应该享受的待遇却不予兑现。乡镇农技工作最直接服务于农民,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从道理上讲,在人才和经费的投放力度上应该大些,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基层农技站难以维持,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替,导致乡镇农技推广网点解散,留下的农技员不得不成为兼职或专职的“农资员”,去搞经营创收,致使农技人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四)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也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完善乡镇级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的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争取一步到位的大面积的达到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应用目的。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也是政府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业技术推广本身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科学家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与农业生产者合作、与资本合作,产生了众多企业。比如搞种籽研究的成立了种业公司,搞饲料研究的成立了饲料公司,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产生利益、放大利益,而且符合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我们要以开阔的胸怀接收这种利益模式,这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 (五)农技人员素质偏低 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农科理论、农科技术与营销学的结合,而各农技站技术人员全部只有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本科、大专毕业生不愿来,中级职称人员很少,大多数人是顶替和学专非所用人员,导致农技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的降低了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接收继续教育人数也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得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的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一些启示:一,把市场做为第一信号。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始终把效益放在第一位,重点推广市场利用前景好的农业新技术,减小市场风险。二、把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做为前提。针对农业新技术的地域性特点,必须从小面积的实验、示范入手,然后才能大面积推广。三、把搞好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做为着力点,完善村级设置,必须十分重视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服务组织的优势。鼓励科技人员服务第一线,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农业科技体系,实施科技承包,把投入农业体系,实施科技承包,把应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四、把提高农民素质做为切入点。 现代农业需要有现代知识的人来经营。只有使技术拥有者和推广者从中受益,才能让他们放心地在“土地”上扎下根,与农业生产者分享创新成果、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创业过程的利益示范效应。我们每年有数万农业院校毕业生,如果他们能够看到农业产业的前景和钱景,如果他们投身到农业创业中来,开展技术推广,形成自己的企业,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本身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他们的加入,必然改变农业生产的人才结构,而人才结构的变化一定会加速农业科技的扩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新技术运用 [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改革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国家的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投入,当前农业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们通过研究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运用科技,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科技 1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业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实现科学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和完整的思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我国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模式和方法必须具备“切实可行的节本增效技术”、“项目依托”、“经济效益”这三个要素,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我们才能够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费、技术人员,才能够确定该项技术是否能够大范围的得到推广。针对不同的地区,我们根据上面提到的三个要素进行示范模式和推广模式可行性检测。 2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应用的对策 2.1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实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的应用,首先应该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发挥出试验基地的辐射作用,在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展示,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体系,从而提高新成果和新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扩散的效果,并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我们选取农村里“既能吃苦、又有文化、有头脑”的农业技术核心户,发挥这些人的影响力,发挥核心户的示范作用,帮助更多的农民接受和采纳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科技试验站,试验站既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同时还可以作为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很好的实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结合,使得资源优势得到很好的整合,使得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带动当地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当地产业的升级。 2.2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力度 为了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该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的力度,建立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开设农业科技频道、农业科技栏目等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我们也可以利用光盘、广播等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农业技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使得更多的农民掌握新的农业技术并投入使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人员等在宣传当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宣传体系,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的过程当中,使得农业技术为社会广泛认知。 2.3采用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培训 农村地区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应该根据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培训方法,采用这些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讲座、培训班的培训方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农业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将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资料发放给农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培训活动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4由点到面全方位推广管理 为了确保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由点到面全方位进行推广管理,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试验示范核心区主要用于农业技术安全性和先进性的是法案,从而增强农业技术的集成性和适应性;示范试点区主要是面向农民,“示范方建设采取标准化管理,插标立牌,牌上注明地点、面积、品种、产量指标、技术内容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等,为农民提供参考依据,带动农民将新的农业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实现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由点到面的全方位推广管理,不仅使得农业技术实现试验示范,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推广,并加强新技术的运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小结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实现了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新技术的运用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技术得以推广使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通过不断的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从而促进我国产业机构的生计,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 作者:杨文权 单位:云南省泸西县旧城镇农科站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农业机械中的绿色新技术推广 1、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推广的策略和方针 想要推广农业机械的绿色新技术,就要不断考量农业和经济二者间的关系,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十分矛盾,因为不但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不断吸纳相关领域的经验,通过研究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而保障资源、环境与经济利益间的关系稳定,从而实现农业绿色新技术大力推广这一目标。在推广的同时,同样也可以注意采取适当的策略。 1.1提高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在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相关领域整体技术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各方面付诸不断的努力。从我国农业当今的生产水平来看,农业机械中的绿色新技术可以被认为是农业行为的不断改进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模式。它本身含有现代农业以及传统农业的相关要素,也含有西方相关的技术及理念。根据07年中国土地资源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传统农业建设大约会有1/3的农田存在着不同状况的水土流失问题。自2007年以来,全国每年土表流失量已经达到了50亿t,土表流失过程中损失钙、氮、磷、钾等土壤养分达到5000多万吨。据此情况,如果不加紧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和传统农业的和谐并进,共同发展,水土流失的面积还将会继续增加,渐而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棘手因素。 1.2加强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涵盖的方面很广,如农、渔、牧等,同时也与相关的经营要素联系密切。为了推广农业绿色的新技术,一方面需要遵循科学的发展原则,从全局出发分析各方面的关系,并且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体系,确保能够长久地发展。同时,政府应当通过协调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各部分组成要素,建立起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从基础农业设施的建设开始做起,逐渐扩大农业绿色新技术的涵盖范围和应用领域。通过“政府引导方向,市场运作调节”的基本模式,开拓农业机械中绿色新技术的市场,引导农业绿色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继而提高农业生化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水平。 2、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缺乏与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其发展 即使有相关的政策进行引导,但我国至今在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发展领域嗨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很多地区在实际推广前都只有一个简单的工作计划,而没有进一步去研究计划实施的合理性,这就导致许多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推广半途而废,其未来的发展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更是被搁置在一旁。 2.2农业机械应用的规模总体来上看依然较小、农民对相关领域知识有所欠缺 我国在农业生产资源的分布上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规划,因而布局十分混乱,导致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使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这一产业的进程发展濒临停滞。即使进行相关的调整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造成产品结构的不稳定。同时,我国在农业机械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还没能形成有效的机制,比如无法向农民提供更多技术层面的信息,这就使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十分迷茫,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究竟会带来多少收益,因而,相关政府还需要早日完善相关领域服务,应当不断调整当下的农业机械生产结构,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和建设能力,确保农业行为机械产业化能够实现经济上的收益。同时,还需要加大贫困地区的开发,对其在技术以及经济上不断进行扶植,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及经验,使得贫困地区的农业机械的普及性和应用性逐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3、结语 在推广农业绿色新技术时,政府应从全局进行思考,为了长远的发展,不断深入到技术领域去找到不同区域的对应策略,从区域繁荣推进至整体的协调运作。农业机械绿色技术的普遍应用,作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大体方向,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突破,不断完善,终会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造福人类。 作者:张成 单位:重庆朱衣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探析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组织与管理 [摘 要] 鉴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前提,也是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关键。本文将立足于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作用予以分析,进而探究如何组织与管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希望对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新技术推广 组织与管理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进一步推动国家之根本。而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农业良好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立足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上,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使农业机械设备能够走进农民的农业生产之中,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为农民创造较高的济效益,同时推动农业良好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很是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1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作用 参考相关资料,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这一方面予以详细的了解和分析,确定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能够发挥多种作用,具体表现为: 1.1 重视新技术推广,为发展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之中,新技术推广、服务、咨询及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较重要的,意在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对新技术予以了解,积极的引用到农业生产之中,改变农业伸长现状,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当然,新技术推广是一项难度较大、责任性较强、业务性较高的工作,推进此项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面对思想落后的、科技认识不足的农民群众。所以,不断强化新技术推广很是必要。 1.2 为农业服务提供各种机械化的支持。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机械来完成。这说明了农业机械的有效应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需求,降低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积极且有效的落实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就是为农业服务提供各种机械化支持,促进农业安全生产,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 1.3 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管理比较容易。考虑到农民群众实际,推出的农业机械产品都具有操作简单、养护方便、故障排除能力强等特点,对此类农业产品予以推广,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农业机械产品,切实感受到农机产品的特点,可以使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产品产生喜爱之情,进而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这对于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有很大帮助[1]。 1.4 具有法律依据,利于实现农业安全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相关规定所展开的,其是依法而行的,相应的所推出的农业机械产品也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的,这使得农业机械产品的安全性、功能性、有效性等方面都能够得到保证,有效应用农业机械,利于达到农业安全生产这一目的。 2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组织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组织需要按程序展开,如此才能保证技术推广在较大范围内良好的展开,对提高技术推广效果有很大帮助。通过对以往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工作落实情况的了解,确定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机具选型 新技术推广项目通过论证之后,具体展开推广工作,应当先进行机具选型,也就是从农业机械先进性、适用性及可靠性这三方面着手,选择适合本地应用的、先进的、使用安全的、维修方便的、价格合理的、操作简单的农业机械作为推广重点。如若未能选择出适合的机械设备,需要对现有机械设备加以改造或创新。 2.2 选择试验示范点 为了能够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正确认识农业机械设备,了解农业机械具备的优点及使用效果,还需要选择试验示范点,展开基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农业生产试验。 2.3 签订示范合同,制定实施方案 出于保证农业机械示范良好展开的考虑,还需要与示范单位签订试验示范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益,以便示范单位能够为农业机械示范提供基地及相关方面的需求,而推广单位能够结合技术要求及农业生产需求,合理制定农业机械实施方案,进而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的展开农业机械示范应用,为体现农机工程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及现代管理技术创造条件[2]。 2.4 组织实施 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和方案中制定的工艺流程,逐步实施要推广的农业机械及新技术。 2.5 总结验收 基于农业机械先进、可靠、安全、经济、实用等方面标准,对农业新技术及配套机械的使用情况加以综合评价,确定农业新技术能否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3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管理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利于普及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然,要想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良好展开,相应的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保驾护航。 3.1 切实有效的实施推广程序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效果的考虑,优化实施技术推广管理,需要对新技术推广予以全方面的、有效的管控,确保此项工作能够有序的、合理的、规范的展开。基于此,需要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程序予以明确,并且要求新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按照推广程序展开。也就是依据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项目及工作要求,制定新技术推广程序,即组织准备―技术推广―项目总结。在具体落实新技术推广项目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严格监督与控制推广人员按照以上程序进行技术推广。 3.2 项目检查与监督 出于保证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有序的、合理的、顺畅的展开,最终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还要注意强化项目检查与监督。也就是依据合同规定,对新技术推广项目予以全过程的检查、监督,也就是在新技术推广的各个环节中,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原计划目标来监督工作情况,检查工作结果,确保新技术推广符合实际情况,并且考虑广大农民的需求,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了解新技术及配套机械设备[3]。 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要想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就需要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方面加大“马力”,即做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组织与管理,从而有序、顺畅、合理、规范的进行新技术推广。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则有利于我国发展特色农业,本文主要论述了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影响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因素及策略。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因素分析;策略 随着农业科技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快速的发展,运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可以应对快节奏生活的发展,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是以农民经济利益为目标,为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农机化技术推广能够减轻农民的劳动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因此,应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开展现代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必然要求 1.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往往忽视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相关的技术、资金、信息、管理、市场和制度等因素。实践证明,这些相关因素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把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变成集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虽然在目前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中,我国的农业经济和粮食产量以及农民经济收入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稳定的上升阶段,但是这种生产模式已经推动着我国农业生产走向了下坡路,最终一定会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阻碍。我国如果想要推进农业经济持续并快速的发展,必须要能够坚持转变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式,并能够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新技术推广途径,这样能够把我国农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发展道路,让我国农业的发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2.提升我国综合生产力的需求 把农业新技术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的范围中,不仅仅能够帮助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并且还能够对我国的水产养殖业、畜牧业和粮食产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生产能力进行提升。在农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推广农业新技术能够加快我国农业发展进程,开创我国农业生产的品牌,打开国际农业市场,从而极大的提升我国农民的收入。 二、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 1.推广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参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不仅仅在数量上较少,而且这些推广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方面也非常的短缺,这些推广人员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工作人员不仅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足,而且对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推广效果和效率。在发展进程中,我国对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一直以来都重视度不够,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中,对相关的培训工作也不到位,导致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不符合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长期以往也就容易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越来越缺乏。再加上相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不够完善,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2.推广对象素质偏低 基层农业推广的主要对象就是我国的农民。在我国的农民这个大群体中,不仅仅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而且受教育的人员也只是一少部分,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所以农民在接受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时候,很难对这些新的农业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往往还是会使用传统的旧方法,放弃推广人员教授的新的农业新技术,这是进行基层农业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阻碍。 3.推广经费不足,部门设置不合理 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不但复杂并且体系比较大,需要大量的人力及物力。而国家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资金及人力投入不足,无法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预期目标。由于我国基层农业技术落后,各种先进设备及技术的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无法实现农业新技术的有效推广。 我国农业局和林业局等相关部门,都属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些工作还需要更多部门的团结合作。由于各个部门之下也设有多个推广机构,这些机构在工作过程中有的会出现交叉办公,导致在工作中存在重复问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机构设置不合理,相互之间也无法实现良好的沟通,相关工作标准也不一致,因此容易出现相关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对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4.推广重视度不够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有些群众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不够,觉得这些新的农业技术没有必要掌握,自己一直以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丰收,所以根本不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如此,有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对于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项工作。 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策略 1.提高推广人T的专业素质 为了能够从根源提高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效果,首先就是要对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进行提高。相关的部门要能够为推广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强化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的推广业务水平。除了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强化之外,还要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在推广工作中才会自觉地投入大量精力。如果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水平均比较高,那么自然推广建设任务也会有显著改善,对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对于相关部门来讲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基层推广工作人员可以定期进行相关的培训及教育,让他们实时接触最新农业推广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应该尽可能的做到真实有效的对他们定期考核,以能够显著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增强工作人员竞争意识,强化自我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工作中可以采用竞聘上岗制度,严格禁止出现关系户及走后门上岗人员,同时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在工作过程中有着重大贡献的工作人员则需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显著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工作懈怠,甚至出现严重纰漏的工作人员,则需要实施相应的处罚,以使他们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促进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健康发展。 2.从实际情况出发 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往往会信赖和使用操作简单和实用性比较强的技术,所以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要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农民的习惯和实际的生产需求,在此基础上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不仅仅能够得到农民快速的接受,而且还符合当地的生产习性,能够极大的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3.合理设置推广部门 通过以上相关分析,可知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机构设置比较混乱,部门之间没有明确分工,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难度较大。因此首先需要设置合理的农业新技术推广机构,实现机构之间的明确分工,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同时避免出现工作交叉问题,以此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最大化的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在推广过程中不但有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并且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有效发挥农业新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作用。 4.进一步重视推广工作 国家需要进一步重视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想要实现这一庞大体系健康发展,必须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及合作。那么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过程中,则必须要提高投入力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还要强化财政支持。为了促进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政府部门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该及时进行审查和批准,要及时拨款,做到不拖欠,不挪用,同时积极配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给基层人民群众送去更加有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我国基层农业技术的水平,并且从根本上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给予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新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效益,达到农民增产、增收。因此,运用新型的农业技术不仅是顺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中产生的不利因素进行有效的解决,实现推广目的,将推广工作积极落实到农业种植中去,促进农业整体稳定可持续发展。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探讨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业是三大产业之中最为基础的产业,是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最根本的物质支撑。不可否认,在我国,农业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将农业搞好,第二、第三产业才能随之发展起来,国家才会有底气、有根基。如何推广农业新技术成为了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在立足于新时期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现实条件,探索如何进行新技术的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几乎都是依靠自然的耕种来实现发展的,发展的速度十分地缓慢,农业科技仍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当前,我国农业所使用的农业工具和农业的科技知识都比较落后,同时由于我国领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部分农业科学技术的适应性和接受性受到一些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在我国农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且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的现状之下,新技术的推广仍是一个受广泛关注的问题。 1 关于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探析 1.1 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由于推广资金的限制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低 在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众中,他们面对新技术通常有革新派和保守派2种表现:革新派,他们在接受新技术时,为敢于试验,有钻研,愿意先去使用新技术,这种类型的农民数量很少;保守派,对新技术往往持观望的态度,思想保守,做事比较谨慎,有一些人对于新技术反应迟钝,往往是看着别人使用新技术的效果良好,才敢搞新技术,这种人在农民中所占的比例极大。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之中,如果在推广宣传方面做的不够,不接地气,就会导致相当部分的农民,不了解这个技术,对这个技术的认识程度也低,不利于打动他们去使用新技术。虽说这几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经费上调,但是大多数资金均用于人员的开支上,这笔推广资金只有少量真正使用在,惠民利民上。 1.2 科研与最终的科技运用不能良好地结合,部分科研成果与科技推广相背离 科技只有最终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这才可以在某个领域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在农业领域来看,当前我国农业新科技仍存在科研与最终科技的运用不能良好结合的问题。具体来说,一般的农业领域的科技研究基本产生于农林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最近几年,相当一部分企业也参与到农业科技研究之中来。但是这些科研成果,相当部分也没有得到农民的认可,这是因为部分机构组织在进行科研时,没有很好考虑到农民群体的真正需求,部分科研成果与科技推广相背离,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 1.3 农业新技术推广缺乏统一且系统化的管理,推广人员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的农业新技术推广是依照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开展的。当前有农业推广站、中国农业推广网、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全国农技推广网、全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农业推广的途径,每个省市几乎都有着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站。但是结合当前的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现状看,这些推广方式总体来说比较分散,渠道繁杂,信息也不集中,农民若想找到某方面的农业新技术,可能会费好大一番功夫。同时,从人员配置方面来看,真正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大多数学历比较低,受到的教育有限,农业新技术知识储备欠缺,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认识不足。难以胜任实际的技术培训、技术讲座和咨询服展ぷ鳌1热缢担当农业推广站要举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或者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讲座时,如果没有扎实的农业知识,就很难把这些技术讲透,让农民接受。 2 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对策深入分析 2.1 增加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资金方面投入,并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和分配 农业新技术推广资金方面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谈到推广资金时,必须明确一点,这些推广资金的投入需要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农民身上,让农民真正的收获实惠,并自愿采用农业新技术。2005―2007年,中央发出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1号文件,三年来,免费为1亿以上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在1200个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口,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而积4 266.7万hm2,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平均节约化肥34.5 kg/hm2,节约成本150元/hm2左右,增产450kg/hm2,这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效应。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上做了比较大的倾斜。比如说,2015年,下拨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资金10亿元,用于华北、东北和西北旱区开展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点支持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而2016年11月23―25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赴山东专题调研财政资金支农和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强调了农业新技术推广投入的重要性。虽说在这个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农业资金推广的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地区专项投入仍然欠缺,对具体的推广地点应有具体的经费支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同时,严格管理好推广资金,保证资金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2.2 致力于拓展新的科研合作模式,提高农业方面科研成果的最终转换率 新时期的农业新技术推广,必须依靠于新的科研合作模式,这种新的科研合作模式,必须充分参考农业需求,有针对性、有强调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只有从农民最根本的需求出发,才可以真正提高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最终转化率。农业科研成果如果能以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效果将非常不错。农业与科研机构的新的科研合作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体的,可以尝试统一于一个研究院,在研究院中既进行科学研究又进行新技术推广工作的模式,将农业新技术从研发到推广连成一条龙进行统一管理,加强新技术推广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密切联系做到相互依靠,相互合作。 从山东黄三角农高区的实例来看,搭建开放式科研平台,孵化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开展以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技术为支撑的生物育种试验示范,安谷5415、耐盐碱小麦“青麦6号”、1代杂交青蒿试验成功,这都是新的农业科研合作模式的新呈现。 2.3 充分依托统一且系统的农业技术管理,在推广人员的专业化上下功夫 在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农业技术管理是分散的,繁杂的,信息渠道是多样且非常不利于寻找准确信息的。因此,这需要充分依托统一且系统的农业技术管理,才可以把全国性的农业新技术信息收集起来,放在一个平台上便于需求方来寻找。同时,农业技术管理必将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实现的。不仅要求有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只有农业技术管理的体系被搭建好了,新时期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才更为便捷,更有效率。 推广人员作为农民与广大农业科研者之间的桥梁,在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广人员方面,必须在其专业化上下功夫。实行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保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行完整的监管,实行有效的奖惩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实行人员管理的同时,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培训和讲座,做到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可以与科技更新一致,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 3 结语 农业是国家生产生活的根本,农业技术可以激发出我国土地真正的潜力。在新时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国家、农业科研人员、农业科技宣传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才能把农业新技术真正运用到土地之中,运用到实际之中。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乡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传统的发展方式来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促进乡镇农业发展的同时,其问题也不断凸显,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乡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笔者通过对乡镇农业机械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提出几点解决的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相应体系的建设推广,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很多从事乡镇农业的人员专业素质都比较低,制度也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发挥好机械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才能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1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意义 1.1 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 乡镇农业实现机械化是社会发展对农业生产的要求,也是科技兴农的根本体现,所以要想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得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得生产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增加生产过程的收益,更好地促进乡镇农业的发展。建设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使得各项生产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序,无论是在生产的质量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很多农民看到这一过程中的好处,逐渐增强学习新技术的热情,向着新型农民的方向发展,所以建设农业机械化体系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1.2 有利于促进农业和乡镇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生产方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使得乡镇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还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机械化技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以足够的重视,根据农业的实际生产需要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使得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更好地提高,近而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相比城市而言起步较晚,很多时候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在进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比较低,使其自身的积极性大大地降低,这样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其工作的水平就难以得到保证,而且从事乡镇农业生产的农民技术水平都比较低下,在对他们进行培训时,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来作为支持,没有足够的经费,就使得机械化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碍,根本发挥不到机械化水平的实质作用。 2.2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量薄弱 实现农业机械化离不开推广人员的支持,在对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素质,而且自律性比较差,不但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比较低,没有形成以服务意识为主导的推广理念,对一些更新的技术没有及时的掌握,而且推广人员的力度不够大,在数量上难以保证,使得工作的效率及其的低下,没有真正发挥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有的作用。 2.3 对市场信息需求把握不准 任何时期的农业生产都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准则,而技术人员在进行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时,没有对市场的需求变动及时的掌握,还按照原有的推广方式进行,使得农民盲目的进行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4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不灵活 要想更好地发挥好机械化技术在乡镇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就必须发挥好推广机制的作用,灵活有效的推广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效益,受到传统的发展方式影响,我国的乡镇农业机械化采用的管理机制是行政化管理,虽然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但是其灵活性难以得到保证,而且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得到保证,近而影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所以为了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对策 3.1 创新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 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时,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有基本了解,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农作物种植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让更多农民掌握相应的机械化技术措施,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实惠。技术推广时应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机械化技术,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使这些技术措施得到有效应用。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场建设,展示新技术和新品种应用,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利用科技下乡、农业技术进万家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这样既丰富推广活动形式,还能促进工作效率提升,让广大农民更乐于接受农业机械化技术。 3.2 健全推广人员考评机制 完善推广人员考核工作,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明确工作人员业务量和进村入户指标,明确工作人员责任,为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应用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将农村居民对推广人员的态度纳入考核体系,完善和落实奖惩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3.3 明确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目标 在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技术推广与农业科技革命、农业技术跨越发展相适应,提高机械化技术推广整体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实施步伐。具体推广过程中,应该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重视资源开发,同时也注重与技术措施相结合,促进机械化技术推广综合效益提升。只有在明确工作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促进机械化技术更大效益发挥,以便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竞争力提高。 3.4 细化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 高素质工作队伍不能顺利完成推广任务,还能提高机械化技术推广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最大效益发挥。因而有必要推动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革新,激发农民、社团组织参与技术推广热情,细化推广队伍,形成健全的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坚持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重视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合理配备工作人员,调动农民参与热情,支持机械化技术协会发展,完善技术推广队伍,促进工作效率提高。 结束语 农业发展和农作物高产增收,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日常工作中应该认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根据具体需要,加强推广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推广方式,完善奖惩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热情,让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更好推广和应用。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新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在进行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文章主要讨论农业新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整个经济链条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新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是将在农业生产中先进的科技转化为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有利工具,是一种有效的推广途径。农业科技是否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实现最大的价值,除了要依靠种植经验外,还需要对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和深度。农民只有将农业新技术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才实现了农业新技术的最大价值,农民从这些新技术中获得了经济效益的时候就是新技术得到肯定和认可的时候。但是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影响因素阻碍新技术的推广。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高达6000多项,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到50%,与发达国家的800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策略来保证新技术可以顺利推广,保证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问题 在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政府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投入的资金会严重影响新技术的推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新技术中资金不足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较之以往有所增长,然而,事实上,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增加部分的相当比例被人员经费增长所抵消。按可比价计算,从2010年到2013年,农技推广总经费增长了63%,但同期人员经费却增长了75%。此外,2013年末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数达到150多万人,其中县乡两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人员总数的48%。过多的非专业人员占用了较大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技术推广投资更显不足。在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需要的资金支持是很多的,如果资金不足,那么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就受到了阻碍,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另外,如果资金的分配不合理,同样也会影响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科研成果转化问题 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都与科学的发展不可分割,如果新技术的推广与科学没有进行良好的合作,那就会影响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只有将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与科学研究发展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中,科研与成果推广结合不够紧密,缺少诸如“农业科技园区”、“农技专家大院”、“农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保姆”、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大户)等合作模式。 人员问题 在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整体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比较偏低,对于农业知识比较落后。这些工作人员往往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农业技术的发展要求,这样就会降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效率,同时工作人员的效率低也造成对现有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在我国农业推广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860,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占45%,初级及未定级人员约占50.14%。 管理问题 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对于推广工作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这样对于推广工作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我国800以上的县市都设立了农业推广站,众多的农业推广站规模大小不同,所以,如果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就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及发展工作。 认识问题 农民的文化和农业新技术的认识同样也可以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认识不够及知识水平有限都不利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农民受到自身知识的影响,不能够彻底了解农业新技术,这就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同时,现在很多的农村中,多数的青壮年都到大城市去务工,在农村留守的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而老人和孩子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力比较低,这也妨碍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工作。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高中文化水平,比重为47%;其次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为40%;而文盲及小学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为13%。由此可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这直接影响接受新技术的速度。 针对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的相关讨论和分析,可以看到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资金、人员、管理、科技和认识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希望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农业新技术的顺利推广。 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解决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该增加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可以设立专业农业新技术专项资金,并且对于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使用记录,避免资金浪费或者是另作他用。另外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资金的分配上要按照不同地区进行区分,有效分配,并对使用地区进行详细的分析,保证使用资金充足。 拓展科研合作模式 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要与科技研究保持一致,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可以设立一个研究院,在这里既可以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又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就可以保证将农业新技术和科研形成一条龙式的服务,并进行统一管理,是农业新技术推广和科研相互依靠、紧密联系。应加大践行“农业科技同区”、“农技专家大院”、“农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保姆”、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大户)等科研合作模式。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文化程度。实行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保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行完整的监管制度,实行有效的奖惩机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实行人员管理的同时,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培训和讲座,做到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可以与科技更新一致,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 制定完善的推广制度 通过建立完整完善的推广制度,可以有效的改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方法,并且可以提高推广的力度,进而保证农村新技术科研的水平以及整体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制定完善的岗位工作职责,可以使推广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人员推广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误率。 提高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认识 传统的农业生产都是按照农民自己的经验累积。通过实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民可以对新技术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按照自己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生活来选择合适的新技术。而推广工作人员要按照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知识程度。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就会更深的了解农业新技术的优势特点及风险。同时,政府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要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扶持手段和力度,将在外的青壮年吸引回来,并且可以制定奖励机制, 吸引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点,从观点认知上改变农民对农村新技术的重视程度。 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在进行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工作中,相关的农业科技部门要利用本部门的优势,在进行种植前、种植中及种植后进行相关的服务指导。在种植前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及前景预测,保证可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在种植过程中可以实行相应的管理方式,开展农副产业等相关服务,可以为农民解决相关的问题,如果种植面积较大,相关部门要进行及时推广工作,可以保证农民实行多层次的种植,为农民获得更多的利润。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新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农民只有将农业新技术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才实现了农业新技术的最大价值,农业从这些新技术中获得了经济效益的时候就是新技术得到肯定和认可的时候。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讨论了在我国实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包括资金问题、人员问题、管理问题、科技问题及文化水平问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讨论,可以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建议,保证推广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分析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 摘 要:农业新技术是将先进的科技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有效“工具”,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传播新技术的直接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很好的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惟有被广大农户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当它为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时该技术才能够得到肯定和承认。而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推广机构、推广体系、推广经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对策 一、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 1.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合理。 当前,属于乡镇的农业新技术推广站统一归为乡政府管理,自从技术推广站的管理权划归为乡镇管理之后,县级农业部门很难管理乡镇上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业务。不少地区甚至政事不分,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当成行政人员来使用,乡镇技术推广站的农技人员在进行业务时不具有自主权,很多技术人员常常忙于行政事务而忽略了新技术推广业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 2. 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地方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职能认识较为模糊,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效率不高。除了技术的推广职责之外,农业技术推广还应该包括执法、质量监督等行政方面的职能。自从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以来,很多乡镇单位的农技推广站逐渐向自主经营的道路转变,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普遍重视农技推广业务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技推广站的工作重点逐渐变为售卖种子、化肥等产品,忽略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根本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作为一门农科理论、技术以及营销学相结合的新科学,新技术推广要求农技人员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而目前很多农技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农技站工作,导致目前很多农技站缺少中高级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比较低,农技推广队伍人才结构失衡,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很多基层农技站的技术推广人员虽然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新兴科技的发展也让很多年老的技术人员倍感压力,其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农村新技术的发展需求。 二、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对策 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完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 一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技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工作,确保农业新技术推广能够有效的进行。同时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舆论引导的作用,有效提高广大农民朋友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关注度,积极动员他们参与到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来。 另一方面,为了让农技推广工作进程得到更好的实施,必须要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例如可以采取对首批参与的农民部分补偿和奖励,开出适当的优惠条件,积极鼓励动员其他农民采用新技术,加快新技术推广进程。对于那些在新技术推广业务中比较积极,又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推广人员,可以结合其实际业绩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从而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动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 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进程。 其实很多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获取是处于比较主动的状态的,他们大多数能够按照自己的生产需求去寻找合适的技术并加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新技术推广应该是服务性质的,是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来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在采取何种技术的选择上应该是农民与技术推广人员共同决定的,因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农民作为主体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我们可以以当地各大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依托,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农民进行进修,或根据当地实际需求情况组织农民进行新技术学习培训,以此来提升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另外,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技术推广教育活动,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加强他们利用新技术的意识,消除他们对新技术可能会产生损失的疑虑,适当的推出一些农技业务的保险业务,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新技术推广进程。 3. 加大对农技推广培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 要提升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应该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严格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唯有通过技术考试才能在农技推广部门就职,全面实施聘任制度,建立健全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吸纳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服务。除了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之外,还应该对在岗的农技人员定期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学习的手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利用当地附近的高校师资力量、实验室设备来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或是选派一些比较杰出的农技推广人员到更高一级的推广站进行学习。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农业新技术推广探讨 摘要 从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入手,分析农业新技术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新技术推广的必要性,介绍新技术推广的方式及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成果,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 农业;新技术推广;现状;问题;成果 农业技术方面的推广是把高科技含量的知识体系应用到农业方面,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农业技术充当了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就是把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农民用于农业生产,使农民增加高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应用到生产领域[1]。 1 新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推进,技术推广日渐深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积极引进一大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高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同时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畜牧业品种不断更替,高新技术的渐进传播和实践,使我国农业不断转向了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农业技术培训方面,积极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经验和高新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养,提高了其吸收先进技术的意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实施 “科教兴农”战略。技术推广部门广泛进行技术推广活动,采取电视传媒、现场传授或者科技专栏等方式宣传农业的科学发展,使科技得到普及。 2 新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农业的关注度和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这就阻碍了推广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推广的进行。在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其拨付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在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也达到0.5%,而我国不到0.2%,人均经费少。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相对比较落后,对高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能力较差,基层传播人员素质存在欠缺,影响推广的预期成果。 3 新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实践证明了我国能够通过自己的生产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随着耕地的不断减少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不利因素并没有阻挡农业取得丰收的步伐。然而农业的丰收未能解决我国资源匮乏、环境突变以及农产品高需求之间的矛盾,农业的高科技化逐步面临困境和挑战[2]。耕地递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升高、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和农业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4 新技术推广的方式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普遍受到关注,其中在农业科技的推广方面经历了4次变革,从最初的单一层面的政府主导体系到以政府为主体、科研部门、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的推广体系[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研部门自主的投身于农业生产的基层,亲临于农业生产现场,从而进行农业生产实践活动。通过与地方政府或者农村合作组织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从事技术的开发和示范活动。当下,农业技术推广企业逐渐加入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来,根据市场需求和走向研发新的农产品品种和农业技术并进行相关测试,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科技的生产方式和高科技优质生产品种。这不仅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 新技术推广成果 针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制的农业科技成果,政府每年都会选取能产生带动作用的高新科技成果进行实地测试,以此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例如农业部和财政部合力规划实施的“丰收计划”和“跨越计划”,以及“国家重点技术推广计划”、“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带动地方农业的开展和效益的提升,同时还会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这一基础领域。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5―2007年,中央发出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一号文件。3年来,免费为1亿以上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在1 200个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 266.7万hm2,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平均节约化肥34.5 kg/hm2,节约成本150元/hm2左右,增产450 kg/hm2 [4]。这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效应。 农业机械化是一系列农业技术的集成,它具有操作简单、节约劳动力等特点。现代化农业多以农机装备为基本生产工具,要建设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科技化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和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必须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引入[5]。这不仅可以解决农业较低的生产率、缓解农业经济效益低下问题,还可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对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的几点思考 【摘 要】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不完善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农技人员素质偏低,知识更新不及时,培训学习机会少等。在分析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客观因素,并提出了可行对策。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技术进步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技术推广是把农业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服务活动,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除了行使行政执法、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检疫、预防等职能外,还担负着农业高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推动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诸多问题,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名存实亡,出现了网破线断的状况,传统的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就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急需现论与实践工作者探讨研究。 二、农业新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新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目前,乡镇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91年农技站人、财、物“三权”下放乡镇后,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站在业务上难于管理。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2.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农技推广职能定位不清,效率低下。除技术推广职能外,还有执法与质量监测等行政职能及经营服务等职能,难以兼顾。而且,自从大部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以后,许多乡镇一级的农业推广站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为了生存,他们更侧重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营利性,好多推广站把向农民出售种子、化肥、农药等作为工作重点,完全忽略了农业新技术的实验,示范的重要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服务性职能。 3.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长期以来,乡镇农技站应以搞好经营促进推广的工作原则出发,但事实上大多的乡镇不是这样,而是政府把乡镇级的农技部门的合法经营做为创收的一个环节,采取了出租或承包的形式进行管理,所得承包费均归政府所有[1]。而农技人员应该享受的待遇却不予兑现。乡镇农技工作最直接服务于农民,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从道理上讲,在人才和经费的投放力度上应该大些,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基层农技站难以维持,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替,导致乡镇农技推广网点解散,留下的农技员不得不成为兼职或专职的“农资员”,去搞经营创收,致使农技人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4.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也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完善乡镇级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的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争取一步到位的大面积的达到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应用目的。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也是政府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业技术推广本身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2]。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科学家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与农业生产者合作、与资本合作,产生了众多企业。比如搞种籽研究的成立了种业公司,搞饲料研究的成立了饲料公司,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产生利益、放大利益,而且符合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我们要以开阔的胸怀接收这种利益模式,这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 5.农技人员素质偏低。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农科理论、农科技术与营销学的结合,而各农技站技术人员全部只有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本科、大专毕业生不愿来,中级职称人员很少,大多数人是顶替和学专非所用人员,导致农技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的降低了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接收继续教育人数也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得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技术推广的应对策略 1.以市场为第一信号树立以农为本的推广理念。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始终把效益放在第一位,重点推广市场利用前景好的农业新技术,减小市场风险。首先要了解农民的需求。农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立项前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农民的需求,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立项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不同的发展时期,农民的需求不同,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最大愿望是解决温饱问题,注重的是农产品的数量,有关粮食增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就深受农民的欢迎,推广起来比较容易。进入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并向小康过渡,增加收入成为农民的迫切需要,推广能增产且能增收的新成果农民愿意接受,对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增产但不一定增收的技术农民接受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不同时期农民的需求,推广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另外,不同地区农民的需求差异较大,同一地区不同个体也存在差异,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有针对性。 2.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又是弱质产业,,国家要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强化对农业和农业科技推广的财,力支持,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鼓励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建立农业投资风险基金和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和成果转化手段,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浅谈长泰县农业五新技术推广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摘 要] 长泰县农业五新技术推广事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在农技推广的载体、源头、对象以及投入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长泰县农业五新技术推广的深入调查、分析,就对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农业五新技术推广 现状 问题 建议 近年长泰县农业产业化在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新型经营机制转换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业五新技术推广规模还不够大,力度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新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以到位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不符合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加上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同时,由于农户经营的分散性,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具的推广应用。 2.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长泰县农民户均经营农田面积过小,在长泰县取消农业税、对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之后,还出现一些农民要求种植大户返还土地,重新搞分散种植经营,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五新技术的推广。同时,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上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五新技术推广受到冲击。 3.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 农产品价格上涨和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并没有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使农民务农收入稳步增长,一靠科技进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具,提高农业生产率;二靠发展产业化经营,包括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种养加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效益。 4.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实际,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我们建言: 二、五新技术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 重点加强对示范点的技术和资金扶持,将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补贴、水稻保险等各类涉农项目,向示范片、种粮大户倾斜。同时,加大项目扶持,各乡镇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一村一品、规模经营示范片、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农村经济发展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加快“五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突出重点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引进、示范、推广种养、加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农业“五新”技术。种植业,重点推广果树、蔬菜、茶叶、食用菌等新品种,推广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工厂化蔬菜种植综合配套、无公害食用菌、无公害生态果园、优质茶园标准化栽培等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技术,推广适合长泰县使用的小型农机具。 3.突出技术服务 成立由农业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队,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建立中心示范片、样板田,召开现场考察观摩会,促进学习交流,提高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4.强化技术培训 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一是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通过核心示范户能力建设,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二是对全县村级农技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考核,对不称职的予以解聘,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广本领。 5.拓宽推广模式 一是以种养大户或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示范样板,形成“政府+技术+示范样板+农户”的推广模式。二是以农业科技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单位为依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通过公司带动基地和农户,形成“公司+技术+基地+农户”的产品先导型推广模式。三是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为主体,与科研、教学等技术部门结合,推动农户、企业、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技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 6.建立健全规范运作机制 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发挥县植物医院、县乡镇农技站、供销社庄稼医院、村农民技术员、下派驻村干部的作用,建立农业“五新”推广长效机制。依托示范点,发挥对台优势,以雪美洋等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为重点,有效地利用海西岸的优势资源,促进长泰县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的水平,提升长泰县农业的竞争力。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制订操作规程,以章程、合约方式,引导成员应用农业“五新”。依托科教部门,加强农业“五新”技术研发、组装配套和指导、咨询、培训等服务。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摘 要:现代化乡镇农业除了要求农业机械性能稳定等基本特点外,还应该使作业的过程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并且能够具有监测、报警功能,以便于及时报告故障部位,提高机械效率。近年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控制技术不断发展,新材料日益涌现,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本文就乡镇企业的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乡镇农业;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1 我国乡镇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新产品投放入市场增多 国内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新产品研发以及投入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从乡镇农业机械来看,中国推出了价格低廉且备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小型工程机械,例如免耕灭茬播种机和玉米收获机等。有了这一系列的新产品,就有了提前占领农业机械市场的资本,这也成为了各个机械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根本动力,有利于激发企业创造新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个性化产品不断增多 随着时展,农民在不断辛勤劳作的同时,其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外观上来看,流线型拖拉机数量越来越多,俨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拖拉机驾驶室的内部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充分考虑驾驶员的需求。同时,乡镇农业机械的内部质量也得到明显改进,具有鲜明特色的一部分新产品渐渐占领更大份额的市场,农业机械制造的新技术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1.3 使用新产品不足 以前受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影响,农业机械的市场也未见活跃,农机产品价格较低,生产厂家获取利润空间不大,因此,缺乏新产品创新的热情和能力。近年来,虽然情况得到改进,但是依旧导致了农机产品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目前,农业的发展对农机设备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但是国内还没有能普遍适用的机型供农民使用,导致对于新产品的使用不足。 2 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走新型机械化道路,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便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显著提高,必然要遵循新技术发展的趋势。 3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 3.1 农用传感器 要有效地实现农用机械自动化控制,关键在于对农产品生长状态的准确判断和监控措施的不断完善,这也就使得检查这些状态的传感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农用传感器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运用,例如,可使用湿度传感器对粮食的烘干和储存进行监测;收割机上使用谷物流动传感器可以快速监测谷物的质量等,这些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为农业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打下基础。 3.2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同时,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设备的性能也大大提高,已能适应农业中如高温、潮湿等不良环境,提高了农业机械产品的耐久性。 3.3 农用机器人技术 在农业机械领域之中,有许多环境不适合人类工作,这就需要农用机器人来代替完成,要求农业机器人能够进行自动处理、自动作业并且能够根据相应的工作环境自动选择何种工作方式。如在果实收割时,机器人需要判断果实的成熟程度以决定是否收割。随着智能化新技术不断发展,农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脚步也将加快。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机器人应用于农业过程中。 3.4 建立农业体系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一些农业设备更加高科技,更多的信息系统构建被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主要的有“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的广泛应用。采用GPS系统确定农业机械的具体位置,由遥感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测,并且在得到信息后及时输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实现智能化控制农业机械,对作物的操作进行调整。随着各项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不断高科技化是乡镇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5 新耕作体系的推广 想要促进乡镇农业的快速发展,先进的农业设备是一个因素,另外,也需要先进的农业工艺。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其以机械化措施为龙头,在尽可能不扰动表层土壤的情况下,进行农业的各种耕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随着我国保护性耕作的不断推广,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农用机械体系,研制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3.6 加强农机服务的产业化 完善乡镇农机管理场所,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促进农机服务人员的待遇改善,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农机合作社,全面提升农机的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农机服务的产业化。 4 总结 目前,我国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前所未有速度迅速发展,但是,我们在为取得成绩高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将乡镇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摆在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乡镇的发展,同时促进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 摘要:农业新技术是将先进的科技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有效“工具”,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传播新技术的直接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很好的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惟有被广大农户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当它为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时该技术才能够得到肯定和承认。而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推广机构、推广体系、推广经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对策 1 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 1.1 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合理 当前,属于乡镇的农业新技术推广站统一归为乡政府管理,自从技术推广站的管理权划归为乡镇管理之后,县级农业部门很难管理乡镇上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业务。不少地区甚至政事不分,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当成行政人员来使用,乡镇技术推广站的农技人员在进行业务时不具有自主权,很多技术人员常常忙于行政事务而忽略了新技术推广业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 1.2 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地方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职能认识较为模糊,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效率不高。除了技术的推广职责之外,农业技术推广还应该包括执法、质量监督等行政方面的职能。自从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以来,很多乡镇单位的农技推广站逐渐向自主经营的道路转变,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普遍重视农技推广业务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技推广站的工作重点逐渐变为售卖种子、化肥等产品,忽略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根本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3 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作为一门农科理论、技术以及营销学相结合的新科学,新技术推广要求农技人员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而目前很多农技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农技站工作,导致目前很多农技站缺少中高级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比较低,农技推广队伍人才结构失衡,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很多基层农技站的技术推广人员虽然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新兴科技的发展也让很多年老的技术人员倍感压力,其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农村新技术的发展需求。 2 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对策 2.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完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 一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技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工作,确保农业新技术推广能够有效的进行。同时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舆论引导的作用,有效提高广大农民朋友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关注度,积极动员他们参与到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来。 另一方面,为了让农技推广工作进程得到更好的实施,必须要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例如可以采取对首批参与的农民部分补偿和奖励,开出适当的优惠条件,积极鼓励动员其他农民采用新技术,加快新技术推广进程。对于那些在新技术推广业务中比较积极,又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推广人员,可以结合其实际业绩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从而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动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2 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进程 其实很多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获取是处于比较主动的状态的,他们大多数能够按照自己的生产需求去寻找合适的技术并加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新技术推广应该是服务性质的,是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来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在采取何种技术的选择上应该是农民与技术推广人员共同决定的,因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农民作为主体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我们可以以当地各大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依托,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农民进行进修,或根据当地实际需求情况组织农民进行新技术学习培训,以此来提升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另外,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技术推广教育活动,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加强他们利用新技术的意识,消除他们对新技术可能会产生损失的疑虑,适当的推出一些农技业务的保险业务,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新技术推广进程。 2.3 加大对农技推广培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 要提升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应该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严格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唯有通过技术考试才能在农技推广部门就职,全面实施聘任制度,建立健全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吸纳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服务。除了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之外,还应该对在岗的农技人员定期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学习的手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利用当地附近的高校师资力量、实验室设备来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或是选派一些比较杰出的农技推广人员到更高一级的推广站进行学习。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如何提升农业新技术推广水平 摘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农业科技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全球气候条件异常,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继续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明显上升的形势下,要使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供应,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文章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的角度来探讨农业科技的广泛深入推广。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培训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从1997年到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亿亩,现存耕地面积已逼近18亿亩耕地的红线,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1.5亩。此外,受环境污染以及农民随意施用化肥农药的影响,一部分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的比重已经接近五分之三。由于水利资源短缺,每年农业生产缺水超过280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粮食减产超过380亿斤。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实现粮食增产。因此,搞好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工作至关重要。 1 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1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足5人,平均每名工作人员需要包3个村,工作量过大,再加上有时会出现乡(镇)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借调工作人员的情况,造成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无法及时有序进行。由于开展农技推广工作需要经常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工作比较艰苦,常会造成一部分年轻人因吃不了苦而脱离岗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留不住年轻的技术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 1.2 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相对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为增加粮食产量,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大多数地区的推广经费依然不够充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由于没有单独的培训和推广场地,只能租用或借用学校的教室,甚至只能在露天场地对农户讲解农业知识。由于缺乏经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无法到相关的高等学校进行深造和学习,只能通过买书自学的方式进行充电,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1.3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 据了解,我省大部分县市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专业技能仅限于传统农业的种植、养殖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领域,对于特种高效农业、名优特种养殖、生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知之甚少,并且由于年龄偏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学习深造的积极性明显减退,再加上上级主管门提供的深造和学习的机会较少,造成目前推广队伍知识水平不高,难以快速适应高效农业的科技推广。 1.4 农业科技推广缺乏实例 由于传统的耕作观念在一些农村地区比较根深蒂固,造成许多农户无意接受新的生产知识,一些高效的生产模式一时间无法进行普及,再加上所谓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在本地区没有进行实地生产范例,农民们看不到实例,仅凭图像和生产数据,广大农户无法轻易相信,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2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意义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三农”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不仅能够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还能够提高农业产业化能力,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要,对于维护生态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主要对策 3.1 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要求,对各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定编定岗,以岗定薪,分清责任,加大人员分流力度,强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于此同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增加下乡补贴和教学补贴,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 3.2 加大推广经费投入力度,激发工作人员学习热情 相关部门应加快与各级财政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争取足额经费投入,在满足工作人员下乡推广农业科技所需经费的同时,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鼓励技术人员申评中级、高级职称,积极为工作人员争取或创造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从而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3.3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切实做好农业科技培训普及工作 首先,应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广泛调研,了解广大农户的培训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好培训的场地,购置相应的培训设施,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培训目标以及培训课程。 其次,应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的宣传,组成以农业科技教授及村委会成员为主的宣传小组,在各个乡镇进行广泛宣传,对于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要深入进行重点宣传,说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优越性。 再次,要根据农民的特点进行培训,针对春秋季节农民农活较多,时间抽不开的情况,农业科技培训的时间应尽量选在夏冬两季,在讲解相关农业技术的同时,将党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政策传达到广大农户,将农业高效种植、养殖的方式和优势传达给农民。 3.4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监督力度 根据当地工作实际情况,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制定出每年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标准,每年年中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每年年底根据培训的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年终考评,加大监督考核工作力度,对成绩突出的培训单位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培训工作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作者简介:孙鹏程(1979-),男,汉族,吉林梅河口人,就职于梅河口市解放街道农科站,研究方向:农技推广与服务。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探析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差,自主创业比例低。本文通过对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归纳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 创业能力培养 现状 对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数据显示,通过“双创”,2014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一万家以上。园林行业是河北省高度重视、重点发展的产业,现河北省已形成了园林环保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沧州紧临京、津、唐,渤海新区是我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重点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使园林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从事园林苗木、工程等相关产业,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自主创业的首选。目前国内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很高,但是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却不高,能够真正自主创业的比例更低。因此,如何提高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拓展就业空间,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很少,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非常欠缺,创业教育一般只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有所涉及,但不是重点[1],[2]。学生对创业知识了解少,缺乏对创业能力和知识的系统认识[3]。社会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园林技术简单好学,含金量低,应用范围小。园林技术专业学生一般都来自农村,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园林专业,是为了好拿文凭,并不想真正从事该行业,更别说是从事创业工作了。园林行业创业存在投资大、周期长、可控性小、见效慢、对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目前,大多数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实习时间都有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实践经验积累不足,这些问题都在客观上弱化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二)创业能力培养师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 对园林技术专业教师来说,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为行业领域企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技术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缺乏系统的、完整的创业教育实践历练,没有得到专门的、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训。学生无法从创业教育中获得创业知识。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没有设置专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课程,没有专任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做好一个企业,等等,造成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创业理论知识不全、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准备不足等问题。 (三)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欠佳,实践实训环节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创业能力平台建设中存在重实训基地建设,轻内涵建设,挂牌多,真正应用少,大多数创业平台属于花架子,流于形式。现有的园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主要是小规模的实习场、城市公园及顶岗实习企业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较少,个别的创业指导,层次比较低,一般局限于商品销售等,与园林技术专业结合少,参与园林行业经营环节的实践实训机会少。 (四)市场意识弱,商业思维能力有待培养。 由于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专业技能多,与社会接触比较少,对市场认识不深入,头脑中的市场意识不强。创业是一种商业行为,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良好的商业思维,才能创业成功。因此,在校期间必须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提高学生的商业思维能力。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分析 (一)教育定位没有完全实现转变。 我国的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果。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并没有实现完全转变,在一些领域工作思考上还受原来模式的影响。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就是培养技能型高素工人,毕业生就应进企业做工人。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应是创业主体,与创业距离比较远。因此,在学生培养上只着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创业能力培养。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可以通过专业技能证书考试进行检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也可以在企业中很快展现出来。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培养,培养的成效有一定的滞后性,显性不强,造成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效果检验难,建设成绩不明显。只有摈弃这种政绩观,补齐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块短板,才能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三)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创业平台建设上投入不足,实践实训设施不多。有的院校只是设立了办公室或是几间空房屋,没有实质性投入。学生的创业实践必须是到市场中进行才能真正提高创业能力。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一般都存在创业资金少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要给学生建设一个低成本的创业平台,成为学生创业腾飞的孵化器。同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资金支持,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探析 (一)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业能力培养,把就业与创业的重要性提高到同一水平。要改变教授学生一种专业技能的教学培养模式,就要形成多学科交叉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具备多种技能潜质,为学生自己创业奠定良好基础。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各行各业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而且要培养成千上万的小老板。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要全面开展创业能力培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是主要的落脚点。在目前实施的园林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开设创业能力培养课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将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对成功创业必须具备的意识、特质、能力和知识系统地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创业精神、素质、能力提升。 (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今年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组建了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对园林技术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创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创业教育的教授能力和水平。 (四)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创业能力培养平台。 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完善创业能力平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园林企业共建实践实训平台,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2+1”培养模式,在园林及其相关企业进行一年的多岗位顶岗实习,通过多岗位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学习企业管理、运营、生产知识和技能,了解市场动态和发展规律,实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二是加大资源整合与投入,进行校园创业基地建设,让学生能够实现创业实践,达到创业的持续发展。三是加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创业扶持制度,对学生创业资金给予支持,建立可持续、可运转的创业扶持基金。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关键点”探索实践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实际,从学生、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工程师和总经理的多重角度思考,梳理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关键点”,形成“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二年级抓技能,喜欢最关键;三年级抓推销,行动硬指标”的教学框架,以园林13级为教改试点,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书写“立体就业推荐书”,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专业成就感与就业自信心。 关键词:高职园林;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关键点;教学法 0 引言 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局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以学生规模最大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含园林规划设计方向)13级为试点,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牵头,以园林工程技术教研室为依托,积极探索基于“关键点”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规划为前提,以实践技能为中心,以就业推销为保障,抓住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瓶颈”所在,按年级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既保障大多数学生在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关键课程的学习“达优”,又在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干精神,不但学会“做事”,还学会“做人”,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综合发展[1]。经过在13级9个班的试点,从顶岗实习找单位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 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 1.1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探寻合适技术路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①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大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选择职业道路,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教育、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包括五个方面:立足身心健康,积极自我悦纳;围绕学习实践,自然适应过渡;依托职业性向,选择自己所长;根据最佳定位,享受和谐人生;顺应职业要求,听从内心召唤。其本质上是要解决“我将来要干什么”的问题,即选择职业方向和设定职业目标。②技术路径选择主要基于自身的职业兴趣、天赋和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入职的最佳匹配,将每个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整合进个人的生涯发展进程之中,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从职业性向来看,擅长与事物打交道为基本路径,擅长与他人打交道为高期望路径,擅长与自己打交道则为创新路径。从职业锚来看,乐趣、技能和价值,三者居其一为蹩脚路径,三者居其二为常规路径,三者均居为幸福和谐路径。从职业和使命的区别来看,唯有顺应职业要求、听从内心召唤才是最成功的技术路径。③行为养成课包括军训及国防教育,入学、安全及毕业教育,劳动课,卫生习惯,节约意识,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等。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学生发展的要素,以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为活动载体,以过程记录作为考核手段,积极引导学生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学风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 1.2 了解园林发展趋势,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经典名园赏析报告 ①听一场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现代园林九大要素:基础构骨架,掇山得精神,理水寄深情,园路引游人,建筑定风格,植物显生机,动物富动感,细节定成败,意境是关键。天人合一的终极趋势是人工创造的“第二自然”尽可能生态化;提高经营效益的第一感性趋势是从细微处精心营造景观细节;营造精品园林的理性趋势是理顺主题文脉,突显园林意境;最接大众地气的必然趋势是大地园林化和旅游乡村化。现代园林要符合人们想与自然融合的迫切要求,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并从中找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②在系统学习园林手绘表现技法、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史、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植物和园林工程硬质材料等平台课的基础上,选择一处经典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南京瞻园,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个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西安大唐芙蓉园,临潼华清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环境文化景观),从构图布局、建筑景观和植物等方面进行多方赏析,包括分析报告、照片比对、局部手绘、材料统计和景点特色等方面,做成PPT在班内和年级进行广泛交流,激发同学们学习园林的潜能和热情。 3.2 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力争参加技能大赛 ①职业技能证书是在这个岗位上所能达到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一般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园林专业主要有绿化工、测量放线工、花卉园艺师、草坪建植工、林木种苗工和制图员,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为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②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它以全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命题比赛,侧重考核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是技术型、应用型。预示着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时代初见端倪,正成为引领社会尊技重职的风向标[8]。③学院举办第十五届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节,由教务处、学生与保卫处牵头,分别由12个分院承办,竞赛项目逐年增设,今年设有77项,其中个人赛60项、团体赛17项。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承办的个人赛有花卉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微景园施工等7项。通过举办技能竞赛节,营造全院职业技能培养的良好氛围,掀起全院技能训练的新高潮。既为全省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拔高水平选手,也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工作,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实现了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真正实现高技能的普及教育[9]。 3.3 带着两项实训任务参加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熟悉岗位的综合实践,一般进行5~7月,由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工作责任心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有效弥补校内实习基地缺陷的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但从近几年的调查情况来看,企业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基本上不会为学生全程提供对口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习。除非学院有计划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或“送教上门”,为其开展各类专业培养,通过技术服务、加深企业对学校的了解[10]。今年顶岗实习时,同时安排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和园林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前者要求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完成5个以上的技能训练项目,至少包括施工放线、园路施工、置石或塑山、乔木栽植和草坪播种,并形成施工技术综合实训报告。后者借用实习单位资料完成一套完整的资格预审文件、某一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及投标文件。返校后,按照园林工程招标与投标程序,在专用评标室使用造价及招投标管理平台进行模拟投标,包括递交标书、统一开标、电子评标、专家评标、结果公示和签订合同等环节。中标单位再提交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修改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凡中标者为本年度优秀顶岗实习学生,由实习老师优先推荐、介绍就业单位。 3.4 整理用行动书写的就业指导书,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学生正确择业就业观的树立及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多年就业实践指导,按照学年有计划、有步骤、递进式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邀请企业老总开设就业专题讲座和请优秀毕业生来校参加从业经验交流会的基础上,将就业指导与专业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感受到就业压力,增强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认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11]。园林13级田小惠、赵伟恒、魏培峰等7名同学,用项目实习报告(平面图、效果图、说明书和清单计价)、三维动画、制作的园林沙盘和微景园、发表的案例论文(和教师项目合作)等实际行动书写的立体就业推荐书,被老师推介到陕西一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直接上岗,从事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重用。 总之,高职专业教学的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教育系统。经过试点,其完整的过程应该是:在有代表性地进行专业现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的社会服务项目,根据学生实际设置若干局部项目,进行实战综合设计;再经过评比选择优秀设计方案,制作园林沙盘或建造微景园;最后综合所有成绩,为同学推荐一份与其能力相适应的顶岗实习单位,并补充完善其他综合实习,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而其“关键点”在于:①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从走进大学第一天开始,就应接受有关职业规划的理念,并且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避免毕业前夕的不知所措[12]。②二年级抓技能,喜欢最关键:主要是基本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准备,是职业理想教育的延续。③三年级抓推销,行动硬指标:这是就业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择业前素质和能力的集训阶段。只要使大学生能主动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职业的判断进行学习,就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园林技术专业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为了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既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然而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侧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却忽略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它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探讨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这一议题,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园林技术 PhotoShop 1园林技术专业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1.1人才的培养方案不适应岗位的需求 就目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来看,教授的内容完全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章节式的学习。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但是却不够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综合运用这些技巧。因为他们缺乏完整性的练习,不知道一个完整的项目到底包括哪些流程,而且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更没有任何的操作经验。 然而除了课程内容之外,教学的环境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为目前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既没有按照真实的工作情境来设定,也没有任何企业文化的概念。它只是按照一个高职课堂的情况来设定的。这不但不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也会遏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对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技能型的人才的培养,也是最大的阻碍。 1.2现阶段的授课方式不适应教学目标 (1)教材杂乱不规范 由于缺乏关于园林设计方面专业的教材,目前高职院校所用的平面设计课程教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侧重。然而很明显的是,大部分教材只是单纯地罗列出知识点在内容的编排上毫无新意可言,而且更忽视了平面设计所要求的系统性原则和专业性原则。 (2)课时紧凑内容多 平面设计作为园林专业中利用计算机操作的课程,学生们应该在大量的实践操作中熟悉并掌握各种所学的知识技巧。然而事实上,学生们必须在较少的课时中学习较多的内容,这就显示出来学校不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来安排课时的弊端。因为这样并不能使他们很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 (3)授课方法不科学 一般的教学都比较重视理论基础的掌握,却忽略了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在。庞大的知识体系的讲解,使得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熟悉操作PS软件,就很难让他们通过PS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更难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3学生的自我认识不适应学习的目的 平面设计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运用PS进行图像的美化以及设计的创作。所以,在学习PS软件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技巧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不过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他们所体现出来的能力也各有差异,对平面设计课程的领悟能力也会导致不同的审美观点。由于专业的限制,园林专业的学生对于平面设计的理解可能会更侧重于掌握PS软件的操作技巧,而忽略了设计的整体效果。他们把图像处理的过程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创造出来的作品可能会缺少艺术性和美观性。 1.4课程的评估方式不适应考核的目的 就现阶段的评价方式来看,所得出的结果往往会忽略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而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就会产生消极的想法而削减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上机考试就会过分注重考查软件的基础操作,而将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应对能力放在次要位置。一般最后考查的内容都是之前的案例,这样只会迫使学生去死记硬背换取高分,而并不能真正做到对软件的灵活运用。分数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之一,但这并不代表学生或者教师就可以忽视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2园林技术专业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深思 2.1合理安排课时及课程内容 在学习平面设计课程的第一个学期,应该以熟练掌握PS软件的运用技巧为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内容以及课后作业,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图像设计和处理。第二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则要像专业靠拢,必须紧密围绕园林专业所展开,逐步加深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在课程的后阶段,要通过综合的案例让学生能熟练使用PS进行图像的处理和园林的设计等。 2.2边讲边操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讲解知识和操作技巧之前,教师可以多展示一些优秀的作品案例给学生赏析。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加以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为学生们认真听讲做了铺垫。而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后,教师可以边讲学生边练。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因此,平面设计的课程也必须直接在机房进行,而不是将理论和实践分开教学。 2.3利用网络,在线答疑 网络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也方便了教学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课堂内容进行探讨。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在线的答疑。同时,教师可以把每个案例的操作过程上传,供学生下载参考或继续学习。 2.4评价方式合理化 评价方式关乎着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对学习比较散漫积极性较差。而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合理的期末评估方式。 (1)出勤率与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出勤率是每个学生都能完成的。而课堂表现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所提出的相关问题。 (2)课后的案列作业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这考察了学生是否能及时完成每堂课老师所预留的作业,以及作业的质量。可以从设计是否符合创意性的原则以及设计的整体是否合理等方面综合给分。 (3)期末的上机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期末的考试重点在于考察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及技巧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考试的试题要比平时的作业稍有难度一些。 3结语 综上所述,突出实践的重要性的课程改革,在初步已经获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开始进一步研究图像的处理技术。这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教与学融为一体,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事实证明,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效果,只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下去必将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而这,也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产生了不可忽略的积极影响。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对现行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进行了剖析,并根据市场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要求,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建设为例,探讨在“工学研融合”的思想指导下构建符合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工学研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进行高等教育又要注重职业的培养教育,坚持服务的宗旨,面向就业,坚持科学研发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和“学工结合”想结合,把学习、工作还有研究探索相结合,互惠互利,并且解决当前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开发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中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关于农林类的课程多数设置为:园林生态学,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和观赏植物学这几大专业课;并且,还有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几项课程安排,包括:理化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植物学基础。这些课程的设计未能摆脱学科模式,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结构只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够体现行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实践技术技能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种植业核心技术标准,分析园林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标准。学校应按照园林企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是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别于普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的技工人才。“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全面的从事园林工作的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技术技能,从事园林领域内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开设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摄影、茶艺文化等限选课程。 (三)课程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变化,将时下最时髦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不符合时展的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 (四)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课程与配套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项科研试验设计,并顺利实施试验项目。通过点(实训课)―线(课程实训)―面(生产性实训)―体(顶岗实习)一整套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融合 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与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或设计施工项目挂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直接深入到科研或设计施工一线,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行3年来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工作。 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育体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并且作为一种办学特色,这是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这就要求该体系要注意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这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年江苏省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视、支持和改革,要求学院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根据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一年)来安排人才培养内容,最终形成以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景观项目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四融合项目化的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安排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另外,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教学上来说,要由浅及深;从项目来说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实训练习来说,要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实践,“四融合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 (一)认知实训,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 在第1学期安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诗词鉴赏、摄影等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的认识实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通过园林绿地、城市公园和园林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家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环境的感观认识,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和规划职业。 (二)非生产性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将现代园林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 在第2~4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绘画、中外园林史、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等职业基础课程和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一)、园林工程(二)、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积极引入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紧扣行业脉搏,帮助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按“任务驱动+阶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江苏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基地,合理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素质。 (三)生产性实训,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教师科研、企业技术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 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机械、园林艺术、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监理、花艺与盆景技艺、茶艺文化等职业拓展课程,项目实战方面以单个项目生产任务的形式落实综合技能训练,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将教师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与课程融合,以真实科研项目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技研发过程,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园林校企合作单位的研发生产计划,种苗生产方向学生分组安排到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江苏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花卉的培植与研发,培育品种有兰花、蝴蝶兰、杜鹃花等多种;规划设计方向安排到泰州市格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学生分组江苏星美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万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施工与管理、项目竣工图的测量与绘制和园林工程结算书的编制等工作。 (四)顶岗实习,将科技服务于顶岗实习融合 在第6学期,在高年级学生定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联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共同组建“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师生混编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专业科技服务。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培训和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性,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障 (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他是“工学研融合”的一种形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园林行业协会和园林龙头企业,打造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现已建成占地1500亩的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占地1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和占地100亩的园林校内实训基地,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形成“课堂―试验场―种植场”、“学习―研究―工作”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发展的资源的教师,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和实施“333”计划,鼓励教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将“科研”这一指挥杠杆完全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体系中,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本质上有机统一,科研在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全过程,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是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衡锋(1980-),男,江苏宜兴人,博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教学秘书,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 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三年的实践研究,创建了“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创新和改革的角度,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及双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保障体系建设的论述,探索符合我国园林行业发展亟需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人文和科技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园林专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城市化迅猛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园林专业的专门人才。从专业结构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覆盖的领域迅速扩大。从城市到农村,涵盖了一切人居环境的美化活动。在新疆,园林企业的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依据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岗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园林建设与管理人才。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城市建设部门、园林、花卉企业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等岗位要求。为满足社会及行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园林科技学院承担学校绿化养护及嘉禾新居居住区绿化种植项目的实施,对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实习企业的调研,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了“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园林技术专业的《园林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摘 要 近些年来,社会对园林行业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园林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设计也较为重要。本文分析了课程开设的意义,并对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园林艺术 园林技术 教学设计 1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园林环境的要求日趋增加。园林行业的服务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园林功能日趋多元化。园林学也成为更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艺术性成为其显著的学科特点。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成为优秀园林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因此,园林技术专业需要开设园林艺术课程。 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给学生传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体现艺术性的理论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园林空间构图艺术,具备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鉴赏和初步的设计、组织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 2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定:学生能够运用各造园要素进行园林风景构图、空间组织,具备鉴赏、设计园林空间与现场方案调整的能力。即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界定园林范畴;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园林色彩的构图;园林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广场的鉴赏能力;配置园林植物;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施工生产一线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授课,提高学生对园林造景要素的了解,并增强学生的配置、色彩搭配、构图空间营造的能力。具体能力培养目标为:能够识别地形、置石、水体、水岸的类型;能进行园林建筑的鉴赏;能进行园林小品的鉴赏;.能进行道路广场的赏析;能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能够对景观艺术性进行分析;能够合理地设计园林色彩的构图;能组织园林空间;能创造园林空间意境。 2.2知识目标 从知识结构角度来看,将要培养的知识目标总结如下:能说出:园林的概念和范畴、不同的园林风格和规划形式;景观、园林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园林地形的改造类型、假山布局、置石形式、水体类型及水岸的处理;园林建筑的类型,陈述园林建筑的布局、空间、借景、色彩与质感艺术;园林小品的概念、类型及功能作用;园路的布局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植物配置的基本技艺、不同环境选择植物的原则;园林构图艺术法则;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3课程设计思路 3.1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园林技术员岗位的所需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园林设计和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园林企业对专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实际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 3.2教学组织设计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典型的园林工程设计和施工为切入点,根据园林设计和施工的工作任务,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园林风景艺术欣赏至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教学项目将主要突出学生对园林美的鉴赏能力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园林相关实际工作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4教学设计 项目一:园林形式与空间布局 内容描述:美的思想、特征及园林美、园林空间布局、园林艺术布局、景点与游赏路线的布置、园林构图中景观艺术表现手法。 知识目标:掌握园林总体布局形式确定的方法;掌握园林构图中形式美的法则及其应用;了解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趋势;掌握园林构图中景观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分析园林作品中应用了哪些景观艺术表现手法,了解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方法能力:能准确陈述景观和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在学习经典园林设计作品基础上建立独立设计园林作品的意识,将园林空间的组织手法运用于园林构图中;社会能力:能协调与沟通建设部门、设计部门、规划部门、花卉供应企业。 项目二:园林意境创造 内容描述:意境与园林意境、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 知识目标:了解意境与园林意境及其创造方式;掌握园林意境的直接表达方式和间接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正确分析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依据要求确定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方法能力:能根据现状确定最佳的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社会能力:能协调与沟通建设部门、设计部门、规划部门、草坪供应企业。 项目三:园林构成要素艺术造景 内容描述:地形设计的原则、小地形营造艺术、园林堆山艺术、园林置石艺术、园林水景的设计原则及艺术处理、园林植物的艺术功能、园林树木的配置艺术、园林艺术欣赏的意义及作用。 知识目标:掌握园林水景的设计原则及艺术处理方法;掌握密切山水关系的方法;掌握园林树木的配置艺术;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方式与方法。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分析园林作品的构成要素造景艺术手法,了解园林艺术的欣赏方法。方法能力:能够根据园林现状特点确定最佳的造景艺术手法;社会能力:能协调与沟通建设部门、设计部门、规划部门、苗木供应企业。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摘要: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本文阐述了“数字地球”和3S技术的内涵,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在风景园林专业建立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空间数据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获取数据的能力与空间分析方法,以及一定的数据库技能。本论文提出在教学内容上应围绕规划设计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各个模块应与相应的规划设计课程相组合,且自成一体。本论文最后提出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难点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 一、引言 风景园林学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管理人文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1]。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空间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的中心课题。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生态理念,在掌握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并引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实施。20世纪后半叶,不少学者提出了面向园林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生态分析模型。不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其指数方法大量应用在景观分析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景观结构与动态过程,并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风景园林的规划与分析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风景园林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环境生态危机的涌现,风景园林专业逐渐受到重视,社会需求大幅增加[2]。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农林学科领域,在教育方法上比较重视空间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设计制图方面的训练,缺乏对于空间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训练,而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与蓬勃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有效结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方面的问题,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显得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考虑纳入相应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对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有益的探索。 二、“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三、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4,5]。 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 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六、难点与展望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上机实践操作较少,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相信,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通过不断的探索,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论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专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基础上,明确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并简要说明了搭建虚拟现实教学平台的技术路径和实现效果,经过实践总结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园林;虚拟现实;教学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园林行业设计、工程等各类项目已越来越多的与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如园林工程方面的项目管理系统、招投标系统、工程预算造价系统等,园林设计方面的手绘结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设计制图模式。在本世纪初计算机效果图技术逐步普及,极大提升了设计表现效率并成为设计领域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随着行业发展,静态的固定视觉效果图已无法满足业主和设计单位的需求,近年来三维漫游动画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大中型园林设计中。通过相关软件对设计内容进行建模、渲染和后期编辑,形成的漫游动画相较静态效果图更加直观。而近两年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加速提升以及周边软硬件条件的完善,具有交互参与的漫游技术逐步进入人们视野。相较于传统漫游动画固定路径和单向信息传递的先天缺陷,虚拟现实在交互性和沉浸感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涵盖了多个学科,主要用在计算机仿真领域,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真实环境进行模拟,用户可以利用专用设备沉浸到模拟环境中,从而实现与该环境的交流与感受。 2 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园林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园林专业教学资源多以教材、意象图片、PPT课件、多媒体动视频等为代表的静态或初级动态的教学资源为主,而教学模式早已由教师主导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但相对落后的教学资源已很难适应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此外,园林专业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讲授内容很难全部经由具体实践传授给学生。例如,园林工程教学中涉及大量园林景观和建筑施工,而在现实中很难提供学生逐一参与各类工程实践的机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教学用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由于以上客观条件所限,教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难度较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超越时间、空间和资源限制并能重复利用的低成本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作为园林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力补充,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正好与之相呼应(如图1所示)。 3 虚拟现实技术实施领域 3.1 设计类课程理论教学方面 将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类课程中抽象的概念、规范、要求和案例通过虚拟现实进行表现。改以往教学“文字+图片”的平面静态模式为更易理解的三维虚拟动态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兴趣。 3.2 工程类实践课程教学方面 对园林工程常见各施工项目分类进行虚拟现实,在虚拟环境中再现工程项目各工序从开工到建成的全过程,并引入交互式界面,用可控的动态影像直观表现施工工艺、材料及相关要求和规范等。使以往部分由于时间、空间以及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开展的教学实践项目得以在虚拟环境中再现,使学生对工程施工的认识更加具象直观。 3.3 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课程教学方面 通过虚拟现实将以往教学中较难理解的建筑结构三维数字化,学生可通过不同视角观察分析建筑构造及其主要施工步骤,不仅可以减轻教师授课强度更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3.4 园林及建筑设计方案的虚拟现实分析验证 在学生进行设计实践过程中,从方案场地初步分析到最终成稿的全程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利用接近未来建成实景的虚拟环境分析验证方案。在虚拟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置身于―个相对真实的模拟空间,使得园林设计能够突破以往“平、立,剖”的常规模式,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直观地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各设计要素及空间关系、比例,设计出更加完美,更加人性化的方案作品。 3.5 虚拟现实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 将各类课程虚拟现实资源与相应网络课程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相关知识。 4 虚拟现实教学平台的搭建 4.1 虚拟现实平台的选择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与各个具体专业的交叉渗透更加深入和全面。园林专业相关软件也由最初的平面辅助设计软件发展到可全程辅助设计表现。园林专业虚拟现实涉及软件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主要包括:AutoCad,SketchUp、3d Max、Photoshop、Lumion、Premiere、Unity3D等。通过分析对比各虚拟现实平台的性能及扩展性,本研究采用Unity3D作为虚拟现实核心实现平台,Unity3D是一个让开发者轻松创建诸如三维视频游戏、景观可视化、实时三维动画等类型互动内容的多平台的综合型虚拟现实开发工具,是一个全面整合的专业虚拟现实引擎,可完全满足虚拟现实在园林专业的应用。 4.2 技术路径 1)分析并归纳园林专业相关课程可供虚拟化的所有知识点以及相关课程项目作业内容; 2)结合虚拟现实系统软硬件条件,确定各知识点和项目内容的初步场景表现形态,形成该虚拟现实场景构建程序和注意事项; 3)建立各场景基础模型、完成材质烘焙,并分析检查场景内容与虚拟现实平台的兼容性; 4)将场景模型导入虚拟现实平台,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编程,完成交互操作和模拟动画功能; 5)设计制作系统交互界面; 6)对完成的虚拟现实场景进行检查,并进行后期处理以及添加必要文字、配音等工作; 7)整合进入教学系统,形成园林专业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库; 8)根据网络和浏览器要求,优化教学资源库进行网络。 4.3 搭建教学平台 根据预先确定的技术路径进行教学平台的开发,平台使用操作便捷、易于掌握(见图2)。 5 园林专业教学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意义 5.1 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双向流动的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视频与一般电影、电视类似,均为信息的单向传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动画制作者预先确定的观赏内容。即使采用漫游动画由于其线性播放特点,学生也难以精确地切换场景和控制播放进度。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或喜好,随时移动或跳转至指定场景或位置,增加观赏者与漫游场景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此基础上,根据场景实际情况加入互动参与功能,如园林夜景中的感应灯光、喷泉流量控制、展示屏幕显示内容控制等,通过丰富的交互功能构建学生与虚拟现实场景间的良性互动。 5.2 使教学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 园林是对物理环境的改造和营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大量积累过往各类园林、建筑及其施工等多方面项目经验。但由于课程教学时间相对固定、项目地域分布不集中,为了解决此矛盾部分学校会在多数专业课结束后开设数周的外出综合实习,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学习参观机会。此类实习虽内容全面但时间短、知识量过大且未与相应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很难全部实现。特别由于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错过了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段,教学效果不无遗憾。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学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彻底打破。设计类课程学习与相应虚拟现实案例紧密结合,可直观的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工程类课程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每一步的施工环节、工艺及材料等清晰可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5.3 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 园林是人工化的自然环境,是一门基于对实际场地及其空间设计和施工的学科,是对物理及人文环境的营建,因此本专业的教学需要建立在实际环境中。但由于教学场地、设备、经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极少有学校能完全满足园林专业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需求。由于条件所限制导致一些课程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亲身体会。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学生在课堂中便可以直观的体会所学知识,获得与真实环境较为接近的体会,从而增加感性认识,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虚拟化案例教学耗费较少、节省实践教学经费,可以反复进行,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教学水平。 5.4 提升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并提高设计和施工准备工作的效率 园林规划设计不只是对平面区分,更是对空间和行为的设计。初学园林专业的学生乃至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对空间的理解常常不到位,很多学生会将全部精力放在平面图及方案构图上,最终导致方案虽然平面构图很漂亮,但空间设计混乱、缺乏实用性。通过鼓励学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所做方案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模拟方案建成的最终效果、分析方案空间合理性。在虚拟三维环境中对方案进行直观的评价和验证,有利于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优化设计方案,从而锻炼学生空间思维和对尺度把握的能力。 此外,园林设计对于环境变化的前瞻性和周围景物的关联性要求很高,在动工之前景必须对完工之后的环境有―个明确的,清晰的概念。 6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升,由此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职园林专业教学,可以优化现有教学观念、突破单一授课模式和教学资源,营造出接近现实的动态虚拟环境,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受,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态。在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模拟环境中开展课程实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直观的展示设计理论、提供方案和工艺的交互探讨界面,更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并扩展学生学习维度。通过近两年教学实践探索,本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飞跃,在学生工作室承揽真实园林设计项目和职业技能大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提升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和实践 摘 要: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研究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了提升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思路与措施,亦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教学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关键词:高职;高等教育;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快速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提高居住质量,营造满足人们旅游、休憩、娱乐、度假等活动需要的良好园林环境,已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方向。这些需求给园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园林行业是各级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园林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的趋势。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大学生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为此,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 一、通过市场调研,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深入市区园林绿化局、规划局,以及从事园林绿化施工、景观设计的园林企业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市场调研及社会需求分析。2015年4月到6月,对沧州市园林行业、企业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沧州市苗木繁育类技术员缺口为254人,园林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护类技术员为182人,花卉公司的人才缺口为280人,累计为600人左右。在现有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到20%。 (2)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在广泛调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其他同类院校的经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从事观赏树木及花卉栽培管理、园林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满足各级园林高新科技园区、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植物园、工矿企事业单位、园林科研机构、园林管理和技术部门等急需,具有一定生产管理和经营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立足河北,辐射京津及周边地区。 二、工学结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园林技术专业是我院院级教育教改试点专业,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模块制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为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为落脚点的专业特色。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相关的职业标准分析,整合教学资源,制定课程标准,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在不同年级中进行“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应用”三阶段训练,并进一步完善。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构成,围绕核心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和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设计综合训练项目,提高技能训练效果。对大学生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方针,大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实习任务,自主选择仪器材料,自行设计实施方案,独立完成。师生角色转变,教师成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辅导者、开发者,而大学生能够发挥自主能动性,充分挖掘自我潜能,增强自我约束力。 三、以职业岗位为切入点,提高职业能力 我院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的突出特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1)加强德育,培养职业素质。由于园林企业的工作特点,离不开和土打交道,苗圃生产、园林施工工作现场复杂,条件艰苦,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只愿从事设计、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园林生产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顶岗实践,培养职业综合能力。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进行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沧州市园林处园林苗圃场、沧州农林科学院、沧州绿茵园艺有限公司、名人植物园、新天地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成为校外实训基地,学院提供部分教师、生源,科研单位和企业则提供设备、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就业机会,双方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联合共享,使生产、教学、科研结合更加紧密。在实践中,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学会在工作中正确地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加强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基本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增强了就业竞争力,能在社会相应的行业找到适合的位置。 (3)建立健全考评体系。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完善的师生考评体系。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评包括专业教师互评、在校大学生测评、毕业生评价,以及校外专家、行业、企业评价。制定并完善了大学生专业能力考核配分评分标准,全面考核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技术专业校企人才共育合作机制建设 【摘 要】学校培养园林专业技术人才以就业和行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直接面对国家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级应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校企合作形式,总结出校企人才共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园林技术 校企合作 人才共育 机制建设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园林技术专业的工种增加,要求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为了培育适合企业发展的职业能力,要将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转变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发挥校企的优势,而且有利于培养社会、市场、行业需要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结合教学与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支持、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一 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1.订单式培养人才 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签订协议,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学校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直接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将学生的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岗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结合生产与教学,培养技术服务型人才 学校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的师资力量,通过政府部门与学校协调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共同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技术难题,弥补了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不足,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学校如果只是依靠单一的订单模式培养学生,会使学生出现知识面窄和就业范围小等问题。为了给学生以后的深造提供便利,为企业培养人才,更好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校培养人才需要运用多元化的形式,逐渐形成一所学校对应多个企业和多个学校对应多个企业。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增强了学校间、师生间的交流,共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园林技术人才。 4.顶岗实习 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时,可以通过学校推荐学生集体实习和学生自主择业两种方式,实现了双向选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的优秀文化和接受企业的管理教育,增强学生爱岗敬业意识。园林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以顶岗实习为主。 5.学校兴办企业或建立面向市场的实训实践机构 学校通过开发校内资源,转化科研和理论的成果,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中厂,能够使学生就近实习,节约了实习成本,学生能够快速直接地参与到园林一线行业企业工作中,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6.合作投资,实现共赢 学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吸引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基地不但是学校的实验课堂,也是企业的生产车间,企业在实现提高经济利益的同时增加了学校的实训基地,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使学校不断改革和创新实习课程,保证学校的教学内容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到达高度的统一,淘汰落后的教学知识和园林工艺,而且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没有与社会的发展脱轨。学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节省了事业费用,缩短了企业对实习人员培养的时间,使企业获取较好的经济利益。企业在学校内建设生产车间,为园林专业提供了高新的产业示范,学生增加了实训经历,教师拥有了良好的科研推广和实践锻炼的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共同发展。 7.进行项目合作 学校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合作,不仅能够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校内成立设计所,学校组织具有设计能力的学生参与到企业承接的业务中,学生在设计院的协助与指导下完成企业的任务。这样的实践模式,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设计人才。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业务中不仅能满足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改革的需求,而且增强了企业的设计力量。 二 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实习单位较为松散,无法保障学生的安全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数量日益增多,增加了学校的实训压力,园林企业有限的实训岗位不能满足学校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实习单位多、人员分散、难以统一管理教学等问题。学校缺乏对学生实训的指导和管理,企业又缺少对学生安全的管理,提高了学校的安全风险。 2.企业只注重学生的培训工作,缺少对学生的监督与评价 学生在园林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只注重对学生的培训,缺少对学生培训效果的监督和评价,导致学生实习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许多企业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学习阶段,学生不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培训学生是一个消耗资金、时间和人力的过程,企业对学生的培训多敷衍了事。有的企业将学生培养成熟练的技术人员,学生却不和企业签订就业合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打击了企业培养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企业不愿对学生的培训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3.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无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学校不能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的教学和实习进度,学生的实训实践与学校的教学时间出现冲突,使实训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4.学生缺乏职业纪律和习惯,导致实习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职业认同感不强,学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学生的培训结果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逐渐失去了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5.师资投入不够 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从事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学校教师,教师从未有过社会实践经验,且科研能力相对不强,无法满足校办产业的需求。 三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 政府制定能够管理、保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优惠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引导。政府要成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间人,促进学校和园林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要适当地奖励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学校的实习任务并培训学校学生的企业。 2.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为了满足就业需求,应制定培养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合理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在入学后,加强学生对学校和培养方式的认同感,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要积极引导园林专业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用企业真实的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培养符合园林行业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需求的人才。园林行业具有突出的特点,学校教学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结构,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轨的现象。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骨干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增加学生的学习平台和途径。 3.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企业要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不仅能够在企业生产旺季时派出实习学生分担企业的生产压力,也可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 结束语 随着市场和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深入开展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学生要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只有实现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社会的人才。学校还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着力关键环节,切实提高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 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园林技术专业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能力培养本位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开放式专业教学资源库四个关键环节着力。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愈加明显。如何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高职园林技术作为一个新兴朝阳专业,要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以下四个关键性环节入手: 一、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出路 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1]。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各专业能否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办出质量。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弱在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一种资源的整合,也是一种利益的调整。就园林技术专业而言,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看大都处于一种松散型的合作状态,合作层面还比较单一,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带着解决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的单一目的去寻求与企业合作,学生就业了或找到顶岗实习岗位了,校企合作也就终止了,这种因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很少考虑企业的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长此下去,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校要多站在企业的立场,深入挖掘服务企业的潜能,强化服务企业能力,多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真正形成互惠互利的校企共赢局面。如学校可开辟企业信息或企业承接园林工程项目的实时更新宣传栏,帮助企业宣传他们所承接的项目或推销所种植的园林园艺产品;师生也可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承接的园林设计、施工项目或新产品研发与生产中;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提供技术指导,等等。总之,让企业尝到“甜头”后,开展基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全方位校企合作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要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可操作的法制保障机制是必然之路。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法律形式明确政、校、企、生四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利,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为校企合作的长久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 突出所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实践应用性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上与本科教育的本质性区别,也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重要法宝。实践出真知,加强实践性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尤为重要。而高职实践性教学体系要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安排各项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环节。首先,要加强基本技能培养层面的实践性教学。主要由军训、专业认知、习题课、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社团公益活动等构成,旨在培养、锤炼学生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第二,要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层面的实践性教学。重点深化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三大教学改革[2]。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毕业论文(设计)到生产第一线去。植物栽培养护模块的核心技能培养学校要尽量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花卉苗木生产、培育管理与销售全过程;而园林设计模块与施工模块方向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学校校园绿化建设项目来安排,当然如果能够“引起入校”,引入当地一家中、小型园林设计或工程公司最好,这样学生参与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园林绿地设计与现场施工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当然,也可将学生分散安排到校外合作企业实践。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专业实践能力、师德作风、教学方法等都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没有好的教师质量就很难有好的学生质量。因此,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于园林技术专业而言,主要要多鼓励专职教师走出教室,深入园林绿地设计或施工现场中去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典型岗位或岗位群的生产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才能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专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同时,要积极推行“引进来”战略,聘请园林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也要鼓励教师带项目、带技术与园林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甚至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产学研合作。总之,学校要为千方百计鼓励与鞭策专业师资团队整体“战斗力”的提高。 四、建设开放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基于专业的特点,建设形式多样的开放式教学资源,既便于教师的自由组课,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服务平台,使教与学更生动更灵活;在终身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十分积极地作用。园林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专业,搭建这一平台尤为重要。各教师除了将课程标准、课件、教案、复习或考试题库等常规教学资源上传到开放性教学资源库外,要更多的搜集一些优秀园林工程项目案例让学生多借鉴参考并动手练习;同时,要与一些专业学习网站建立链接,如园林学习网、中国园林网、定鼎园林绿化信息网 、园林景观图片资料库、疯狂园林人论坛、ABBS论坛、土人景观网等等,让学生更快捷获取教材以外的更多专业信息开展自主学习。 总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各专业必须着眼于专业特征,立足于专业实际,找出制约各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与关键因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否则,脱离开专业谈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只是一句空话、废话。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探讨了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依据、设计模式、实施运行、保障措施,总结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经验,旨在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园林技术;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依据 高职“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做”为中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着力培养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平台,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全面互动。园林技术专业以园林企业调研、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与园林企事业单位全方位合作,创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详见图1。 二、“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培养未来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为旨归。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开始,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根据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情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入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为核心,设计了“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如下页图2所示。 (一)职业岗位调研 面向海西园林行业,以福建园林产业背景为参照,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共同组成调研组到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南平市园林处下属企业南平森科种苗有限公司、福建绿友园艺有限公司等三十多个园林企业开展调研,根据园林产业链将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管理三个职业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中、高端职位。详见图3。园林景观设计的中、高端职位,包括园林中小项目设计、中小城镇园林绿化设计、园林各类图纸绘制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中、高端职位,包括园林工程投标、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工程施工一线管理、园林工程一线监理等;园林植物生产养护与应用的中、高端职位,包括园林绿化工程一线技术管理、园艺技术一线管理、草业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园林植物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园林植物养护一线技术管理、插花与花艺设计等。 (二)“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及实际,设计“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园林技术专业“校中厂”的校内实训平台,实施“任务驱动,学做结合”,实现“做中教、学中做”;依托园林技术专业“校中厂”的校内实训平台,引入技术服务项目,实施项目导向、工学交替,让学生“边做边学”;依托“厂中校”的企业生产平台,实施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实现“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实现校企共赢。详见图4。 “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理实一体化”,通过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岗位规程、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园林法律法规等知识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工学结合。实施“双证书”制度,充分利用学院的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将园林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实现“一教双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形成、发展、提高具有渐进性的特征。采取“分段递进”教学,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切入点,实现“教学做合一”,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强化“理实一体” 通过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使学生了解园林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将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岗位规程、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园林法律法规等知识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中,全过程、全方位、真实战,实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组织与实施“双证书”制度 充分利用学院的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结合园林技术专业面向的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管理等三大职业岗位群,按照园林企业生产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园林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形成符合园林行业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认证标准融通。根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进一步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实现“一教双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分段提升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第一阶段(第一、第二学期),以“校中厂”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基础,实行产学结合,重点训练植物基础和设计基础技能,通过专业认知等实习,了解园林技术专业三大岗位群及主要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本地区主要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校内典型园林建筑小品写生,园林植物生长环境调查,并基本掌握园林植物生长环境的正确选择及处理,培养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和基础技能。第二阶段(第三至第五学期),围绕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养护与应用等岗位专业核心技能,依托“校中厂”、“校联厂”园林技术实训中心、国家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等8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林业调查设计院园林设计室技术服务平台和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结合和工学交替,培养学生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养护与应用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第三阶段(第六学期),依托“厂中校”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建绿友园艺有限公司、福建路兴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平台,执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交替实施方案与管理办法》,开展顶岗实习,和企业共同建立实习技术指导方案与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引导学生毕业前取得工种证书,就业后参加国家行业资格考试,获取从业资格,增强就业竞争力。按照认知规律,使学生从单项能力的训练逐步进入专业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形成“四共建”和“四共同”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 本专业围绕福建生态省建设主题,积极创新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成立了由园林行业协会专家、园林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和系主任、专业带头人组成的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由园林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和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组成的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开发指导小组,在“教学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团队培养、“工学结合”实践平台建设、“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学生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就业安排、学生质量评价、产研合作等方面形成“四共建、四共同”专业建设运行机制。以企业专家为主体,在校内建设了园林技术专业企业专家工作站,共同承担园林技术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专业课程教学、“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技术研发和企业员工培训等任务。以专业教师为主体,在合作企业建设了园林技术专业教师工作站,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企业技术骨干,培训企业员工,协助组织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实习学生管理,共同评价学生,共同安排就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详见图5) (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以园林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参照园林景观设计师、花卉园艺师、施工员、监理员、预算员、绿化工等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和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形成《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多次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成长规律,根据园林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序化,构建以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养护与应用为核心能力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导向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平台课程、职业核心岗位课程、职业拓展岗位课程。 (三)校企共建“五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按照“校中厂”建设思路,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建绿友园艺有限公司等园林企业合作建成了“任务教学、实习实训、培训鉴定、师资培养和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8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培育3个实训中心。这些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突出“生产性”内涵,实现了“七个合一”(即实训场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工程师或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设备与生产设备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合一),满足了各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的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所占比例达到了80%,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按照“厂中校”建设思路,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互利共赢为动力,与园林知名企业合作建成了37家融“学生顶岗、学生就业、双师培养、员工培训和产研合作”五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使专业紧密依托产业与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产业、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实训项目80%为生产性实训的目标,满足园林技术专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 (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历进修、实践锻炼、企业兼职、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项目学习。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2人,高级职称教师10人,占45.5%,中级职称教师7人,占31.8%,“双师”素质教师20人,占91%;兼职专业带头人2名,兼职教师资源库43人,专兼职教师比为1∶1.45;专职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2名。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建立校企共评的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 及时吸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通过实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措施,建立由就业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满意度、专业对口就业率、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起薪标准、职业稳定率、自主创业率等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更能满足社会需要。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摘 要: 作者广泛探索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的内涵,提出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的设想,为高等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奠定改革基础。 关键词: 园林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从满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出发,符合国家教育部对中职、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整体考虑,逐步构建一体化的中职、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科学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校企结合的途径,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岗位群各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行动领域,以园林技术专业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和技能标准为依据,确定行动领域的学习任务;以生产现场为依据,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实施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3门,在此基础上,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水平精品课程2门。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1)基于就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园林企业的调研,分析多年来毕业生的跟踪信息,确定了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为园林绿化工和花卉园艺工。针对两个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和园林行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一起召开园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其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通过对这些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整合为15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花卉应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测量与放线、园林软件应用等。 (2)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打破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开发园林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生产技术、插花与花艺设计、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测量、插花与花艺设计、园林软件应用。 (3)学习情境的设计。 引入园林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项目,以产品、任务、项目、设备、现象为载体,以园林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体现工作过程的六要素(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工具)和一个生产工作过程的六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本着由易至难、由简至繁的原则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选取充分考虑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等因素。在内容的构建过程中,考虑知识点的合理分配及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循序渐进。 2.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参照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鉴定标准,建设3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建设完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 3.教材建设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努力做到专业教学既满足学生就业要求,又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推进本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有机衔接。 根据课程改革目标,建设一批突出园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园林技术专业教材。我们将推广本专业已经出版的优秀高职教材,改编已经被重新整合的专业教材,开发新教材。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解决与园林施工、生产有关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做结合。在本专业各核心课程中,学生是行为过程的主体,教师是行为过程的指导。学习中尤其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创新、团队合作、分析探究”精神,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能力尤为必要。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实训场所,将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际,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或仿真模拟环境下的教、学、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开发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建立课程网站,通过网络提供教学资源、技术资料和教学辅导,实现远程互动教学。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摘要:从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出发,阐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和实践,以及所取得成效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园林工程技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1引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或者是政府提供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的需求。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校企合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在进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摸索。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的平台,将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起,实现互利共赢。 2.1助推高校在产学研大步前进,充分发挥科教兴国的作用 中国高校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门类齐全的学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当今知识或技术在提高生产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发明等往往不能很快进入市场,产生效益。而有了企业这个平台,所有的成果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校企合作为高校的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总量、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的综合体现,我国要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势必要努力提高科技竞争力。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掌握、创新也需要人才。因此,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条件。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本文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省省级示范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为例进行研究。 3.1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专业(2011年立项)建设的要求,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3.2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2002年,在全省率先依托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立了园林工程技术高职专业,在四川省建设厅岗位培训中心及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的指导下,实施“双证”式教学。目前,有专任教师23名,兼职教师29名,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31个。 3.2.1校企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项目驱动,四段育人”,其中“项目驱动”指对接并归纳整合七个职业岗位(四个主岗位,三个拓展岗位)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开发课程体系;对接真实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标准,遵循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对接工作过程,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接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建构专业和课程的评价体系。 “四段育人”是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素养形成规律,在设计与实施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学生在校内和师徒工作室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搭建专业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单一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二阶段(第4学期暑期岗位见习):在合作企业和师徒工作室结合生产项目进行定岗实践,让学生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质量标准有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三阶段(5学期):根据定岗实践中对各岗位工作的体验与认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企业提供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学校或合作企业进行综合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课程学习,提升专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四阶段(6学期):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 3.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抓阵地,建协会,强师资,设基地,举行技能大赛、多种方式凸现素质教育为中心。按照“抓住一个阵地、建立三个协会、培养一只队伍、建设一个基地、举行技能大赛等多种活动”的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政企行校”四方联动,提供项目支撑,立体推进。与成都市温江区花卉园林管理局,温江区劳动就业局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政府出台政策,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成都华西生态集团等31家省内外企业合作,确立了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监理员、招投标员、苗圃管理员三个拓展岗位,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成都市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道,根据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完成了工学结合的23门项目化、情境化课程建设工作;对接工作过程,实现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指导下,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和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 (3)三方互动,理实一体,深度合作,拓宽人才培养平台。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托名企(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等)、师徒工作室(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岗位见习(定岗)、顶岗实习指导工作等;使深度合作企业增加到31家,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比例达到100%。 (4)“四段育人”分段推进,工学交替,四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四段育人”,充分体现了工学交替,分段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四个融合,即学生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相融合,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相融合,从而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4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组织形式 4.1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在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指导下,将区园林绿化协会、成都欣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院,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协会和企业提供设备、项目、技术支撑,学院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团队,完成南部县行政中心附属工程车道及人行道绿化工程、温江区涌泉花土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10个项目、面积438000m2、合同额为4800余万元项目的施工投标、工程施工及现场管理等方面工作 4.2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学院与省内外31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业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学生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 4.3师徒工作室模式 在企业、学校成立师徒工作室,实施拜师制式的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为学生选派具有极佳社会声誉的专业人士为导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建设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的热情。 4.4组织形式 行业协会、企业、学院、专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负责校企指导与评价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包括拟定校企合作项目、项目实施流程、各环节管理办法及质量评价体系),并定期研讨总结。 5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就业率在达到98%,专业对口率为91%,本专业学生半年就业起薪为2836元;毕业生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5.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5.1.1校内实训室、场建设 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分院采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方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分院新建园林工程材料展中心、园林工程景观设计工作室等17个学习训练区,其中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园林工程施工实训中心、与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实训中心,与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实训场;与温江区园 林绿化协会合作,将成都欣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学校提供场,企业提供设备及相应工程项目,共建景观设计工作室。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提供项目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实训项目,使各实训项目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完成;满足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满足园林类职业技能的鉴定与培训需要。 5.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选择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成都华西生态集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园林设计、工程施工、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了31个校外实习基地。各基地已接纳顶岗实习学生共计300余名,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岗位见习(定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半年顶岗实习比例达100%。 5.1.3师徒工作室建设 充分利用温江区是全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地及川派盆景的发源地,知名园林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园林工程设计兼施工企业多,知名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云集的优势,在成都市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温江区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等行业协会及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温江区就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与温江区2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成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徒工作室。 5.2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及实施 与合作企业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并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专业认知项目、岗位见习项目、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实行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双指导。 5.3课程建设 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按工作过程和“五个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完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等23门课程标准;完成了《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维护》等8门课程资源库建设,完成了17门校本教材编写,并陆续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编制了“拜师制”实训、暑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指导书,初步建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课程资源库和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 5.4师资队伍建设 5.4.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近三年,选派4名老师到合作企业全职锻炼;选派12名老师带着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安排12名老师参与了成都农林科学院承担的学院彭州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项目论证;四川省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学院大门及景观项目设计等生产性项目。 目前,20名教师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5.4.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含学会)、企业合作,有针对地在“政、企、行”中选聘兼职教师,现已建立了29人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审定等工作。 5.5技术服务 近三年来,积极开展对合作企业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先后参与完成了四川雅安芦山县第三小学园林绿化工程、成都市新都区柏茗现代科技农业园、成都市温江区永生镇石河鱼永生大路、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花土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成都市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26个项目的设计、施工任务;承担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在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技术咨询100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2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挽回了损失,受到企业好评。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6校企合作反思 校企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后续整改阶段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政企行校中政、企、行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需进一步明晰与深化;校企合作中,应创新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 摘 要:基于新时期园林行业的发展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要求提出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和措施。 关键词:园林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内容 21世纪,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改善环境高度关注,经济的发展,使改善环境成为现实可能。因此,绿化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旅游城市、生态城市”等新型现代化城市已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园林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纷纷开设园林技术专业,并大力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成为了改革的热点。本文就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整合和优化原则及措施进行了总结,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一、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单科性课程多,综合性课程少 在园林技术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中,注重了单科性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强调宽口径,专业主干课强调专业性,使课程设置越开越细,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综合性课程少。 2. 理论课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现行课程体系中,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课堂上的多数时间,实践教学环 节安排的内容不足,比例偏低,少数课程未能按要求开出规定的实验和实习,实践时间不足,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2] 3.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 园林技术专业现行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较多,而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程偏少,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课程,严重束缚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陈旧的现象 现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各课程自成体系, 缺乏应有沟通, 出现如《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鲜切花生产技术》、《种苗生产技术》的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园林工程》与《园林规则设计》的分工不明确,一些内容相互交叉,既造成有限的课时及学生学习精力上的不必要浪费, 也使得学生在听相同内容的时候再无兴致,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材更新较慢,不少教材即使是新出版的,里面的内容对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并没涉及到,与行业需求脱节。 5.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基础》、《园林植物栽培》、《植物配置与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相关性。在时间上,《植物基础》在第一期、《园林植物栽培》在第三期、《植物配置与造景》则在第五期,造成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课程的延续性和知识的相关性无法体现出来。 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1.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的原则 1.1目标性原则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既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 ,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课程整合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 1.2科学性原则 课程整合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无论是内容重复、交叉的相近课程的整合,还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都要根据园林岗位群和岗位对知识、能力要求,将课程合理地整合成若干主干课程,切忌随意凑合,做“大杂烩”。 [4] 1.3综合性原则 课程整合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关联性、延续性和整体性,使整体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通过学习,其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能摆脱传统单性课程下形成的知识片面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4 “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要遵循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学校的教学传统,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认知规律科学构建体系,合理编排各个知识点及纵横位置,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5开放性原则 课程整合要吸收其它学科、专业、课程的有益成份,吸收兄弟院校的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自己,做到专业开放、课程开放。 2.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2.1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原则 “必需”就是要达到本专业的能力与基本技能所必须进行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够用”就是在量上不要多。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优化要以岗位技术需要的能力为依据,教学内容能紧跟学科发展方向,结合当地应用实践,选择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和与专业、岗位群技能紧密相关的内容。重点传授生产、服务、管理所需求的知识和技术,要删掉理论性很深且不常用的内容, 增加新的必用的知识; 2.2实践教学内容适用 实践教学内容要本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为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原则,精心筛选出学科中适用性强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环节及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创新、协作和组织能力。 3.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措施 3.1 围绕就业岗位能力制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面向园林行业和企业,职业目标必须定位于园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根据对园林产业链和相应岗位群及岗位的深入分析,我们将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位群中的四大岗位,即: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养护,园林设计,和园林施工。主要培养具有园林职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林木种苗工、草坪工、花卉工,植保工、管护工,助理景观设计师、园林设计员,施工员、项目经理、监理员等技能型人才。制定以《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养护》、《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为核心课程,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组成课程平面结构,再由平面结构中的五大块与时间维度上的综合课程交叉形成课程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5] 3.2 课程整合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围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调整部分专业基础课,如删去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园林史》、《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开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园林植物环境》,而园林史中的部分内容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中进行少量的渗透;整合整合相近同类课程,减少单科性课,如将《园林植物基础》、《花卉学》、《园林树木》整合为《园林植物识别》;整合重复内容的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如将《花卉栽培》、《鲜切花生产技术》、《园林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同时,还应整合必修课程,增加综合化选修课程。逐步减少必修课程比重,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综合化课程,鼓励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6] 3.3课程衔接 园林技术专业无论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施工与管理类课程还是植物栽培养护类课程,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园林植物识别》、《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课程,前述内容将成为后述内容的应用,课程整合就必须按照关联应用原则进行,重视前后关系和前后衔接,加强课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3.4 教学内容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优化,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根据应用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课程的内容也应推陈出新,应及时淘汰不实用的内容,如:《园林工程》护坡工程一节中的“编柳抛石护坡”;要对学生学习难度大、掌握困难、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太多实用价值内容进行删减,如《园林工程》的土方工程量计算、园林给排水工程的计算和挡土墙工程中砂浆计算内容等;要将先进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引进课堂,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的无土栽培技术等。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行业特点,突出实效,整合教学内容,如《园林植物识别》课程就应该打破按科属种分类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介绍四川和西南地区的绿化树种,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3.5 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3.5.1 完善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教学,为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动手实践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点,坚持“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全面开展技能型教学。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实践,包括课堂训练、实验、室外课、学生制作训练、室外测量以及某些课程集中综合训练1-2周时间;第二部分为社会实践,即每学年结束后到园林单位见习;第三部分为毕业前的顶岗实训或生产实训,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安排其到企业、工地或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训或生产实训。经过上述3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应基本掌握园林技术专业的各项基本技能,能够较熟练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 3.5.2 压缩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教学课时 压缩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教学课时,并增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教学课时,使专业核心课实训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既能加强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又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5.3 积极探索按植物生长季节安排实践教学 由于植物生长。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绿化维护均与季节有关,往往或出现实践教学时间与季节不吻合,与植物的生长时期不匹配,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为此,我们可以积极探索以植物生长季节等设置项目化实践教学,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冉茂中(1970.07~),男,重庆彭水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工程学、园林植物配置。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解析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摘 要: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表面上看,纯技术的研究工作将电子科学技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但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说,如果不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将会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学习技术需要强大的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但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辅助,这样研究出来的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群众,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多值;逻辑;电子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多值逻辑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不符合之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的大幅度进步。多值逻辑逐渐的被人们所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我国在多值逻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现阶段的一些成果已经有效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研究多值逻辑的意义 (一)许多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 多值逻辑与一般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多值逻辑强调“值”的数量。一般的逻辑观点只有一值,而多值逻辑认为,很多的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从表面上看,多值逻辑与原有的一些逻辑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但在科研人员细心研究之后才发现,多值逻辑与我们原来所接触的逻辑并没有冲突。例如:信息处理及PL人等课题中的“真”、“假”、“无定义”三态,电机控制的“正转”、“停”、“反转”,三态,数值界限常可区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等等。这类问题用三值逻辑处理比用二值逻辑处理更为自然、方便。由此可见,利用多值逻辑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的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多值逻辑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思考方式。 (二)对数字系统故障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过去的工作中,电子科学技术一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虽然现阶段的发展幅度较大,但并没有刚开始那么强烈。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像这类高精度的技术,一旦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全局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中,数字系统故障一度成为了阻碍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难题,令众多的科研人员束手无策。但是在采用多值逻辑来思考的时候,就简单的多,而且顺利的将问题解决。数字系统的故障诊断需要考虑有故障与无故障时的状态,只用0、l两个逻辑值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值逻辑。另一方面,若用多值逻辑电路来构成二值数字系统,其多余的逻辑值可用来使系统成为容错、自校验、失效保险或故障安全的数字系统。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能够提高电子科学技术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将电子科学技术中的问题有效的解决,为其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 (三)前景较为广阔 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前景的广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多值逻辑却让很多人持有担忧态度。毕竟,某种纯理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就会停下来,人们会将目光投向其它理论。多值逻辑之所以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非常的受科研人员的青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值逻辑的前景非常的广阔。无论是客观方面,还是主观方面,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阔,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过程是很难用二值逻辑来模拟的。但多值逻辑中的多阂值逻辑却能较好地模拟神经元的工作。机器学习、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问题中应用多值逻辑的前景十分广阔。由此可见,未来的工作需要将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这样才能让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更加健全,在科学领域当中,获得更大的突破。 二、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高 科研人员在研究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多值系统的信息密度较高,这就从客观上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便利。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任何一个环节的计算都必须达到非常精确地效果,而多值逻辑在除了能够运用多值的方向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当这种数字系统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时,可以大大节省集成电路的基片面积。例如,已经在Int e l8 087数字数据处理机及i A PX-432计算机中使用的四值ROM,每一位相当于二值ROM的二位,而所占面积增加不多,从而使整片集成电路节省基片面积31%。 三、集成电路的功能日益增强而体积日趋缩小 在研究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集成电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研人员在集成电路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得集成电路的体积不断的缩小,有的甚至缩小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另一方面,集成电路的功能却丝毫没有降低,反而与体积相反,伴随着体积的缩小,集成电路的功能不断的增强,使得现阶段的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较为高端的水平。再结合多值逻辑之后,就会将原有的一些问题有效解决,发展的更加健全。一般来说,前者的引线数要多,后者则要求减少引线数。这一矛盾严重地影响了集成电路的发展。二值逻辑已很难解决这个向题,而多值逻辑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向题。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它能够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实质化的积极影响。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充满信心,并且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工作。 四、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从以上的阐述当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多值逻辑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而且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值逻辑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多值逻辑而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自身的强化使得多值逻辑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之间建立某种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五、总结 本文对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了一定的解析,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已经密不可分,而且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状态,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可以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方面,获得一个更大的建树。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实验室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科技与技术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扩展起来。而光电子实验室也是构建电子科学技术实验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本文针对电子实验室建设的环节,阐述了光电实验室的用具、设计与制作的程序等内容,并根据现状提出了未来实验室的新主张。 [关键词]科技水平;电子实验室;设计与制作;新主张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专业设置方面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便是的电子器件、激光、微电子等专业的组合与推陈出新的成果。它是一个宽口径、新生代的专业。并且一直是我公司研究的核心方向,拥有一支科研先进、学历资深的强大队伍。在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用性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强,不管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还是未来共同富裕的实现,电子科技都已经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目前光电子实验室是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及其重要的一步。 1实验项目的设置 根据我公司的现状,设置了以激光电子为基础贯穿整个光电子实验室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各种的实验器材与设备。经过深思熟虑与各部门的讨论研究,再结合公司周围的建筑环境,明确了应建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项目的研讨,抽取项目中的四个实验,作为确定测量激光以及技术的项目,其中,实验以“光电子物理基础”为依据,来测定激光增益、激光线宽、以及激光纵横模。而另一方面,将以“光电子技术”为依据,主要项目是技术方面(包括电光调制技术、倍频技术以及激光调Q等)。 2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制作 公司通过走访了国内的几所科研公司的实验室,根据与实验室的领导谈话,得知并了解了这些公司电子科技实验室的一些状况与创新之处。我们也明确了并规划了属于自己的电子实验室设备配置的基本蓝图。 在测定激光增益这一项目过程中,发现我国内光电实验的方法都是各持己见、截然不同。比如:就拿放大法来说,有些科研人士是透过一个放大器并根据激光器所输出的激光,然后分别进行输入光强大小与放大器输出光强大小的测定,再根据最后的结果,求出所得的增益系数。另一些则在采用此方法时,也不尽相同。他们测试增益系数的方法是通过内损耗法而得。也就是把损耗输出片插入腔内,并且,根据该损耗片旋转的角度变化与损耗片上光反射率所发生的改变,然后,对损耗片上所输出的光强以及损耗片旋转角度变化关系曲线的测定,通过数据,就可以很快的求出小信号的增益系数,除此之外,还可以求出一些参数(如:腔内所损耗的以及饱和光强的参数等)。 但是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机构是比较的复杂的,并且在数据处理方面,工作量与时间量都比较大,按照客观的标准,我们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来测试激光增益,那就是内损耗法。一般公司的光电科研室,大多数都使用染料调Q的方法来进行激光调Q,目前,工业化进程较快,并且工业生产中,激光的应用现状与调Q都比较的稳定与先进,基于这个原因与现状,我们采用电光调Q技术,并且已经明确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电光调Q的实验基本的方法与操作原理。 确定了我们所采用的实验设备方案之后,下一步,就是依据所使用的状态与情形,明确与规划好实验设备的基本参数以及测量操作过程的精确程度,然后,就是设计新版的实验操作仪器结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所以,根据使用的状况,我们对某些结构又开始了更精确与先进的改进,例如。当我们在采用内损耗法时,如果激光增益的损耗片旋转角度为@时,那么,放射光束的旋转角度就是2@。这就是为什么光探测器不能跟损耗片放在同一个旋转驱动轴上的原因。为了能够确保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与反射光束探测器运转方向一致,在我国许许多多的实验装置中都是采用一套齿轮系统。然而,我们测试反射光时,是直接地用我们所设计的一条长条形的光电池。但是,这并不影响实验的内容与结果,如果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使反射光束不脱离光电池,那就万无一失了。这样不仅使实验装置更加的简洁,而且也降低了制作材料的成本。还有就是,三套装置的空间都较小(包括激光横模的测量、激光线宽的测量、激光纵模的测量)。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会将我们采用的同一种激光源(He-Ne激光)放置在同一个实验箱里面。激光就会被光反射器各自的引到不同的测试光路里面。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空间的利用。 在我们推出新的实验装置时,我们会用微机采集测试代替之前设备中,使用函数记录仪收录实验的数据。例如,如果在测量增益,损耗片上的反射光强度与其旋转角度的相关曲线,或者在测量激光横模时,光强的分布曲线,透过计算机的程序掌控步进电机运动,光探测器所测得的结果会通过模数转换被串口输进计算机里面去。这样曲线与数据表文件都会在计算机的荧屏上显示。为了能够使操作员通过计算机读取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处理,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将数据拷进自己的硬盘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操作员对实验数据的敏感度与精确度,同时,还能更加熟练的操作相关的软件,如:Origin或者Matlab等。为了确保实验测试的精确度,如果我们测量激光线宽时,可采用多光束干涉法,并在我们新设计的实验装置中用CCD成像代替之前实验中通过拍照来记录的感光底片,输入计算机里,这样相关的程序读取荧屏上显示的数据以及图形文件。 为了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枯燥的心绪,在实验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上其他有趣的项目。如果是进行电光的调制实验,操作员可以把电光晶体上测得的电光调制曲线进行适当的调节,然后,增加正弦信号,并通过调节直流偏压来观察信号的失真状况。紧接着,我们可以把MP3中一些通俗歌曲的音频信号传送到电光晶体上,收到的音频信号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进行播放,在此过程中,操作员不仅可以领略到光通讯的整个过程,还可以感受到波片旋转过程中信号失真的具体状况。 3电子实验室目前使用的现状 目前,电子实验室主要开放对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技术员。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倡导操作员积极动手试验,以提高他们对基本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熟练度。本实验室除了对专业的技术员开放外,还可以开放其他对电子科学感兴趣的员工开设实验(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现代光学实验”一课,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激光原理实验课程)。实验室除了能够完成实验任务外,还能帮助技术人员的研究其他的实验活动。并且,还想使实验室的设备更加简单化,以便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如把电光调制系统更进一步的简单化,完成了混沌信号光通讯的研究,还有采用了脉冲调Q激光器,进行了激光烧蚀制备纳米材料的实验研究。 4下一步的规划 在光电子实验室里,由于里面设备的局限n生,技术操作员只能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项目,由此可看出,光电子实验室在功能方面还有待完善。根据我公司的计划,在实验室的空间里,也新设了其他的实验项目(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的“现代光学基础)这个实验项目跟普通的物理实验相差甚远,主要针对公司电子实验室的特点而设置。 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的广泛,包括一些显示光学技术、光电检测、眼视光学等较先进的实验项目。为了能够使技术操作员的视野更加的开阔以及更多的实验供他们选择,在不久的将来,我公司将开设一些创新型、高科技的实验项目,其中,就包括新型激光器件应用、光纤通讯等实验项目。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摘 要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出发,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为目标,从实习基地建设和定向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探索全新的校企合作之路。 关键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定向培养 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明确提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1]。大力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克服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短缺,抓紧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方面的重大举措。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和企业对集成电路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校企合作体制的实施和更深层次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校企合作体制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毕业生在准备就业的时候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设计软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为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重要专业分类。河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集成电路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两大类课程,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又包括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授,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加工工序(如硅片的清洗、氧化、光刻和扩散等)、集成电路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如全定制、半定制、CPLD和FPGA等)和集成电路基本单元的版图结构(如电阻、电容、BJT管和MOS管等)。虽然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软件落后,以及与社会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状态十分严重。这里以集成电路版图实验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集成电路版图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经费的限制,只能通过免费或者低级的版图绘制软件来完成实验教学工作。由于使用软件功能上的落后,没有办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对版图进行设计规则检查和电学规则检查,不能清楚地知道设计规程检查文件,不明白版图后仿真和电路图与版图的比较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不知道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绘制方法,只能简单地绘制出某个元器件的版图,造成学生只是学习到了版图设计中的一点儿皮毛,相关知识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2 校企合作方案探索 实习基地的建立 2003年7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高校要大力推进“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改革[1]。为了培养应用型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了解企业需求,河北大学跟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既能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设计软件,增长自身技能,又能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之后,双方又制定了详细的实习基地实施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暑期毕业实习。学校的毕业生需要在大三之后大四之前的暑期进入实习单位完成毕业实习的工作。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企业可以接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单位实习并对学生提供培训。学生要严格按照企业的上下班制度等要求自己。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实现方法,明白了集成电路产业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双向选择,深入了解。在暑假毕业实习完成之后,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了综合评定,学生也对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大四下学期毕业设计阶段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保障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这既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又能为企业本身培养所需的人才。 最后,除本科生的实习以外,还对集成电路工程的硕士生制定了实习计划,并聘请了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的两名高级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对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硕士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定向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也是为了为合作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实现双赢。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专业课开始到专业选修课,都融入了实际生产中会用到的相关内容。 如在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以及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两个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凡是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和版图设计部分的内容时,都融入了芯愿景有限公司的相关书籍或资料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在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时是如何进行综合考虑的。在数字集成电路综合实验和集成电路CAD课程设计这两门实验课中,采用芯愿景公司的软件和素材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芯片制作过程中模块安排、虚拟结构单元、数字单元、模拟单元、有源器件、无源器件以及布局布线的相关知识,加深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认识。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两门课程的开始过程中,从企业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帮助任课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以上一系列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为合作企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使企业减少了招聘风险,降低了成本。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一次记忆深刻的体验,是一次写在记忆中的成长经历[2]。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半年多来,经过200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检验,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自己还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校园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实习经历虽然短暂,但是学生收获颇丰,最终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笔者深信,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致力于把合作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带给学生的将是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待遇优越的就业岗位,带给企业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就业生力军和企业品牌的进一步推广。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进行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产学研;微电子;专业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9月,2003年正式开始招生,设定了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目前已开设的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以微电子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为主要发展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广泛地参考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半导体器件原理与测试综合实验室、半导体工艺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达到了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的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水平。十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在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上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一、拓宽专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过程来看,为了突出专业方向,以往专业建设中我们往往设置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但每门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同时压缩了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数,造成学生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课太多而每门课课时数过少以致学得囫囵吞枣,也就是专业基础没掌握牢,专业课更没有学好。而大多数用人企业却需要大量工作在生产现场,能够处理生产当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掌握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人才所应掌握的知识不是一两个专业能够培养的。因此我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追求过新、过尖,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设置不过窄、过深,给予了学生比较宽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各种研究方向,同样由于现在微电子技术发展很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很短,专业课不要求讲得很深,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主要业务范围和处理问题方法。这样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了解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迅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天津工业大学本科培养及学士学位要求制定。方案中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应修读各类课程学分的最低要求,是审查本科生学习计划、认定毕业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主要依据。根据服务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体要求,对本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教学计划,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加大培养方案的宽松度与灵活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减少必修课程,增大选修范围,使培养方案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学生可以在培养方案框架内,参考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建议,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大的空间。(2)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建体现学科发展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度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拓宽专业的内涵,增大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基本上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大类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专业基础,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重组专业方向课程。(3)加强实践,将“实践、探索、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本专业实践环节在学校和学院的公共实践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专业课程专题设计和专业系列性实验等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专题实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课程专题实践的题目采取由学生自拟、专业委员会审核的制度来确定。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课程设计采取组队的形式,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互相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本课程专题实践在第6学期开设,为期8~10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以实物演示和论文答辩的形式结束。开设专业系列性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阶段性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系列性实验课主要依托本专业的实验、实践平台来开设,分别于第4、6、7学期为学生开出。第4学期的实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实践平台的结构和框架,并提出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告知学生要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第6学期的专题实践以设计型专题实践为主,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系统硬件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第7学期的实验以综合性设计为主,熟悉芯片级、板级和系统级设计方法和步骤。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拓展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使学生走出去,学得成,真正做到学有专长。在校内,我们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随时性、方便性的优势,配备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在校外,我们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天津滨海新区企业服务,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的广阔空间,目前我们在社会上选定“天津南大强芯半导体芯片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森特尔新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海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等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协作关系,让学生到公司、企业参加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这样的实习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开拓“产学研”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 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其强大的功能集聚优势开始迅速形成,这为天津市相关电子产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目标之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集聚国内外研发资源为主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研发转化环境以及高效并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以滨海新区为产业聚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型高科技产业,将加快滨海新区的总体建设步伐,奠定天津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地位。同时,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因此,作为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学科,在天津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我们已初步建立微电子专业方向,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达到“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实现,我们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研工作中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方式上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不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搭建竞赛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改革,本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此我们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建立了基于基础实践层、提高设计实践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创新专题实训层四层金字塔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本专业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参加不同竞赛,由浅入深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确保本专业全体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和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竞赛掌握电子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指定题目的竞赛培养复杂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培养软件设计方面的能力;通过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不限题目的竞赛和课外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面向实际项目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从优秀的学生作品中培育参加全国挑战杯这样强调创新性和工程化的竞赛。在各类竞赛培训和指导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步提高。通过参加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就业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了“产学研”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鼓励广大教师将学科优势与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和向教学转化,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调整选修课课程结构,把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本科教学之中,对于培养本科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摘要: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湖北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及具体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微电子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学科背景及问题分析 1.学科背景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它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型技术学科,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3]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此外,从地方发展来看,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7年,完全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建设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系统(激光器、太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微电子产业的人才需求为牵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发展脉络,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微电子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2.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设配套的实验教学平台。然而目前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建立完善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二、建设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平台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基础课程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子实验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即微电子实验中心,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部分。在实验教学体系探索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的微电子人才培养理念。微电子人才既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基础物理、固体物理、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等),又要求具有较宽广的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微电子实验教学环节强调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同时兼顾本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训练,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微电子实验教学体系,将“物理实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微电子工艺”、“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课程设计”、“集成电路课程设计”、“微电子专业实验”、“集成电路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相互贯通,有机衔接,搭建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兼顾半导体工艺与集成电路设计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半导体的产业链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封装、测试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了扩展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适应范围,实验教学必须涵盖微电子技术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目前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半导体工艺两个领域。 第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推动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与国内外科技同步发展。倡导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研相长,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化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此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三、建设内容 微电子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我国微电子技术人才紧缺,尤其是集成电路相关人才严重不足,培养高质量的微电子技术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微电子学科实践性强,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测试分析技能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等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利用经费支持建设一个微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具体包括四个教学实验室: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使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微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参数测试与应用、集成电路设计、LED封装测试等方面的实践动手和设计能力,巩固和强化现代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等基本物理与电学属性的测试分析能力。同时,本实验平台主要服务的本科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同时可以承担“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10余个本科专业的部分实践教学任务。 (1)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材料基本属性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测试方法与技能,包括半导体材料层错位错观测、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四探针法测量及其EXCEL数据处理、半导体材料的霍尔效应测试、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量、高频MOS C-V特性测试、PN结显示与结深测量、椭偏法测量薄膜厚度、PN结正向压降温度特性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等。 (2)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基本特性、微电子工艺参数等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器件参数与性能、工艺等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技能,包括器件解剖分析、用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交(直)流参数、MOS场效应管参数的测量、晶体管参数的测量、集成运算放大器参数的测试、晶体管特征频率的测量、半导体器件实验、光伏效应实验、光电导实验、光电探测原理综合实验、光电倍增管综合实验、LD/LED光源特性实验、半导体激光器实验、电光调制实验、声光调制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 (3)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侧重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描述语言、Cadence等典型的器件与电路及工艺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流程等,并通过半导体器件、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的仿真、验证和版图设计等实践过程具备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以美国Cadence公司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为载体,完成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工艺设计等训练课程。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集成电路设计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上机实践等。 (4)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则向学生提供发挥他们才智的空间,为他们提供验证和实现自由命题或进行科研的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包括LED封装、测试与设计应用实训和光电技术创新实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设计器件或电路的研制并通过测试分析,制造出满足指标要求的器件或电路。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训练,加深对所需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初步掌握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对工艺技术及流程的认知与感知。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创新实践环节、生产实践、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科技竞赛及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等。 四、总结 本实验室以我国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人才需求为指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发展规律,通过实验教学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系统了解与掌握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的测试分析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技术等技能,最终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范围广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微电子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经过数年的发展,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未来的生存发展。文章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美、英、法、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由于注重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工业化崛起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应用前途很广,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到现在已有一届学生共近50名学生顺利毕业了。现在回眸总结这几年我校在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体会,总体上看,这届毕业生不仅实践动手能力很强而且理论基础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许多环节中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在人才培养的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理念,同时实验设备及手段还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人长期从事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及教学工作,切身感觉到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质量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满足服务于未来社会行业市场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更快和更多地为社会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级应用人才。为了达到上述这一宏伟目标,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满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需要,找准定位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问题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作者认为,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一定要突破管理理念,树立真正的市场理念,扬弃固定模式,瞄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市场需求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依靠我校师资、信息等优势,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因此,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一定创新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适应市场需要。为此,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注重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旨在规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011年,我校“微电子技术实验室”获得中央与地方高校资金资助,总金额达3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对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必要的改进,达到有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由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三个模块构成。配合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一)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这类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方式、方法、常用仪表的原理性能及使用、选择、读数方法等,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基楚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题目自行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参数和所用的仪器仪表。通过此类验证性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综合设计性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开设多种综合型实验,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保证一人一组。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到实验室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及爱好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受规定实验项目的限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电子与信息系统领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信息、电子等行业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适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专门工程实用技术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其内容涉及到电子和科学工程两个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与科学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信息系统和集成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在设置专业方向上,应从培养素质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人才出发设置专业方向,可以设置应用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两个方向,相应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按需调整。 四、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我校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材”与211院校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在于高考分数较低,这就有可能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二是学习不够刻苦。教学中如不注意克服这两种劣势,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材”也有其优势:一是就业压力迫使他们要勤奋学习;二是城市生源偏多,家庭各个方面条件较好,相对而言,见多识广,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反应快,动手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因材施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学习方面,通过各种活动,如聘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成功的企事业家等来校作专业指导和学术报告等,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才的紧迫感;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军训的同时,配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律教育和专业教育,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针对不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设立奖学金、组织各种学习竞赛,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开设各种强化班和补习班,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激发成才的欲望。 (二)在生活方面,通过严格管理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坚持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纪律约束,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队伍建设,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跟踪档案,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作用,及时调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有效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和知识的需求。 五、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方面,应着重处理自身师资和外聘教师的管理和培养问题。首先,应坚持聘任制和严格考核考评制度,并以此转化为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和回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机会。教师有了能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教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化的途径,自然能安心工作。培养出本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建立本校的核心教师队伍。通过聘任高水平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外聘教师(教授)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他们为主来构建教研室,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目前本学科教师都具有985高校博士学位。 总之,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针对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发展、市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能够切实转变教育质量观,以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借助于其新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完全可以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市场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专本业2007级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每门功课的平均合格率在94%以上,平均优秀率在70%以上。这说明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预期效果。同时在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200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李智同学和肖超军同学获湖南赛区竟赛一等奖,邓超爱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奖。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矛盾、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为生产实习课程的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生产实习;学生 生产实习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活联系最直接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校内教学的总结,而且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责任心、使命感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工人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刻苦钻研精神;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以及电子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等一系列的过程;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和质量的过程控制;培养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计量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专业学生,我们采取集中实习为主(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学生自习联系实习单位)为辅的组织方式,目前生产实习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实习基地缺乏。由于学生缺少实践经验,不能从事技术类的活,不仅难以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还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生产实习,造成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困难。 2.生产实习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生产实习的时间较短,企业在安排生产实习岗位时会有很大的难度,往往会出现企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的现象。虽然此类生产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但是对于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感觉实习工作的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出现情绪不稳定,身体不适应的诸多情况。 3.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生产实习实施过程主要在企业完成,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而实习评分模式往往以校内指导教师评分为主,企业指导教师评分为辅,两者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导致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困难,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4.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会严重的影响生产实习的效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原来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17~19周,此时很多学生面临着考研、公务员考试和找工作等相当多的事情,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5.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生产实习结束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讨论,没有及时改进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6.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校外分散实习(指学生个人脱离分院统一安排,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行为)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监控。 二、有效的解决方法 1.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我们往往要求实习基地是大型企业建立的,并且能够长久使用,甚至这已经成为评价实习基地好坏的标准。大型企业能够安排较多的学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容易;大型企业一般技术力量较强,有利于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大型企业设备较先进,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但是,大型企业对普通高校的依赖较少,校企之间很难有深度的合作,往往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生产实习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落脚点则是“生产”,所以,我们认为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紧跟产业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就业的企业才是适合学生生产实习的基地。要摈弃一劳永逸建基地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经常性地关注和寻找适合实习的企业,积极寻求和建立广泛的社会化联系,寻找最佳结合机会。在研发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企业文化等方面实地对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产品更新情况,以便对学生有个初步培训。实习结束后再通过企业调查和学生座谈了解实习效果,决定是否将其列为下一年度的基地名单。 2.建立多实习岗位和岗位轮换实习模式。以中国计量学院电子专业的学生在浙江正泰中自工程公司围绕控制系统与仪表产品开展的生产实习为例,经过校企领导多次有效沟通,确立了部件生产(部件装配、测试)岗位、仪表生产(仪表装配、测试)岗位、系统生产(系统装配、测试)岗位以及产品研发岗位(研发流程介绍),并进行轮岗。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组织形式,学生以分散的实习小组为单位,在研发、生产、测试等至少三个岗位上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岗位配备企业指导老师,同一小组学生一周内在岗位不同阶段进行流动学习,基本可以了解掌握该岗位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通过实习,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的实际应用,学习、了解研发管理流程和常用测试设备的使用,还可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质量的过程控制,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不会对企业正常生产带来太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3.学生管理模式和评分模式改革。针对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我们加强了学校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过程的监控。在学生校外实习期间,分院里安排了专职教师进驻实习企业进行管理,更好督促学生熟悉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学习企业的组织机构及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了解技术方面的研发和管理方法,了解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我们对原来的生产实习评分模式进行了改革,修改了评分标准,强化企业指导教师的评分比率。在生产实习结束时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组织生产实习答辩会,评定学生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并给出答辩成绩。将生产实习评分分为四方面:出勤率、生产实习答辩成绩、实习记录本质量以及实习报告本质量(所占比例为20%、40%、20%、20%),综合后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 4.生产实习时间调整。我们调整了生产实习的时间,将实习时间调整为第七学期的短学期,也就是暑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5.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利用问卷方式对学生开展实习情况调研,了解学生对生产实习教学的期望、实习中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生产实习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生产实习期间每周召开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座谈会,对学生生产实习状态以及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解决,建立了有效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 6.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严格把关校外分散实习申请。首先由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校外生产实习申请表》。学生接受单位必须与本专业相近,学生接受单位与学校同时指定双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同志作为指导教师,按照学校培养方案和该实习环节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然后提交《中国计量学院光电科技学院学生校外生产实习的承诺书》,经校内指导教师审核后,由学科负责人和学生所在系部和分院批准后方可执行。 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在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严格按照实施计划的进度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任务。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每周向学生所在院系部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在校外自主进行实习的学生,必须在该实习环节规定的结束时间前返校,并按规定撰写实习记录本与报告本;同时提交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填写的《中国计量学院实习单位意见反馈表》给校内指导教师。 对于实际过程表明无法正常进行实习或不能保证质量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及时向系和分院,以采取有力措施或终止学生在校外自主实习环节,并做出妥善安排,由此导致学生延误学业由学生本人负责。严格对学生在校外自主进行分散实习的审批,强化管理以保证学院教学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文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矛盾、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多实习岗位和轮岗实习模式、调整生产实习时间、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以及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等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终为其他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的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本文从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详细解读了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并与省内外相关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比较,突出专业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特色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通过加强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人才培养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联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就业率;联合培养机制 一、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牵动整个社会的重大问题。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我系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新型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比重有待平衡。电子科学技术专业至今已招生四年,今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就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看,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较偏重理论基础教学,实验环节较少。显然,书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必须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力与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满足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实践教学的不完善构成了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短板。 2.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存在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的现象,这很可能导致学生被动从事毕业论文设计。由于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偏重于理论计算或是模拟仿真,学生难以从事实践锻炼,学生感觉不到毕业设计对日后工作的作用,造成学生不愿投入精力,积极性不高,最后会导致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毕业设计工作,最后却不得不由教师代劳。因此,提高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的吻合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学生就业优势的体现。 3.继续深造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未来研究方向结合。在众多的毕业生当中,有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这些深造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专业及研究方向会更加细分化,其研究方向也与未来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与未来研究方向不太一致时,可能也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会出现应付毕业设计现象,严重降低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针对目前现状,我们提出了一些改革理念及改革思路,探索能够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内容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或工作环境起到一个良好的衔接作用。 二、改革理念及思路 1.改革理念。立足于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培养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直接关系到学院乃至学校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2.改革思路。针对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改善这种状况。 毕业设计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大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以后,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型训练,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型教学环节。该环节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一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一名毕业学生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与实习企业达成协议,让学生选择与实习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做结合实际的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容易适应以后的新的工作环境。应届毕业生在第七学期结束时基本都签定了就业协议或是在用人单位实习,因此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中,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是可行的,也是培养快速适应企业工作需要优秀毕业生的最佳时期,这种培养方式是一种“准定单式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实验设备方面较弱,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须加强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才能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对于已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题目在研究(设计)院(所)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充分培养其科研能力。 但是对于以上各环节,尽管学校或学院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但是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上还不够完善,导致实施结果并不理想。 改革内容:(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将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依据其就业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考取研究生(或不签约就业打算来年继续考研)进一步深造型和签约就业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适合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2)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我校地处长三角经济活跃区域,半导体方面的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多。就杭州市及周边地区而言,就有数量较多的有关电子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企业,因此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可依托本地签订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3)鼓励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联合,增强工程实际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实验设备方面较弱,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需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工程实际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方案:(1)在充分调研用人企业和往届毕业生工作需要的基础上,确定电子科学技术相关专业大类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的模式。(2)基于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在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使指导教师的工程实际能力得到再提高,结合实际确定设计题目。(3)对教师申报的毕业设计题目要严格把关,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本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势,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题目选择尽量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与本专业联系紧密,工作量饱满,能够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或有阶段性成果。 实践:提出这种设想之后,我们与浙江缙云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部分学生选择去该公司进行实习,部分学生与本专业老师开展课题研究,还有部分学生考取外校研究生,选择与未来导师进行课题研究,预先进入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都非常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最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成果如下: 1.由于设计题目能够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由于毕业设计采用与相关企业联合指导的运行模式,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3.由于毕业设计题目能够紧密地与企业具体实践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工作的快速“无缝对接”。 结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优化研究 [摘 要]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介于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员在本科学习期间从理论分析模式转向工程应用模式最重要的结点。为了满足合训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深入研究合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授课经验,全面分析当前学科点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优化学科点综合实践平台的方案,方案包括建立合适的教学机制,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章程等措施。 [关键词]实践平台 电子技术 教学机制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介于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员在本科学习期间从理论分析模式转向工程应用模式最重要的结点。基于此,学科的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建设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电子技术类课程在我校的开设历史已有几十年,其建设和发展也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层次,但是面对新的转型形势,尤其是在2012年明确开设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合训专业后,课程建设的不足和实践条件的薄弱显得愈发严重,特别是基于该系列课程和新开专业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有必要在“统一筹划”的基础上加大建设的力度。 一、基本情况 (一)环节设计零散,资源不能共享 目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课程设计及本科毕业设计等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在时间和形式上相互独立,衔接不紧密,缺乏连续性,专业体系结构不完整。当前学科竞赛和课程实践教学工作缺乏交融,两部分工作属不同人员负责,工作缺乏统筹规划,资源没有有效共享。最终造成的局面就是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没有在已有的基础上出发,一切都是从零起步,学科竞赛所积累的成果没有回馈到大众教学环节中来,没有发挥其本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机制松散,教学效果不佳 电子技术教学实践活动多采用导师负责制,各教员在培养方式及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别,随意性较大。统一有效管理机制的缺乏根本无法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首先,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学员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员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最多只有1个月左右。时间不充足,再加上重视不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学生学习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在选题方面大部分都不够规范合理。好的选题对于学员实践能力的锻炼至关重要,但是实际现状是,每年仅有20%左右的选题难易适中且切合电子技术学科实际。最后,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不能线性连接,递进培养。现在的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十分难堪,前期的单元实践简单敷衍,中期的课程设计模块训练不能达标,后期的毕业设计更是缺乏基础,无从下手。 (三)基础条件薄弱,培养质量不高 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是新开课程,其建设工作是从零开始。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实施,两周完成,要求每名学员应用“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单片机原理”等课程内容,独立设计制作和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的电子系统,对实验条件及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形式开放,使更多学员能够从中受益,急需改善实验室硬件资源环境,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及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上述现状,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各类教学实践环节,探索综合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形成浓厚的“电子创新“氛围,提高培养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一套合适的教学运行机制 相较于这两大实践环节的沉闷现状,本学科点面向全校学员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却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对电子创新的热情。 (一)电子科技创新月 每年3、4月,学科点举办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历时一个月,至今年已连续举办五届。通过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学员们对电子技术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实践动手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和努力拼搏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一批能力素质较高的学员脱颖而出,为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积蓄了力量。 (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近年来,各类以学员为核心的学科创新实践竞赛活动在各个层面广泛开展,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活动依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对理工科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极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因此合训学员的培养也可以参考并借鉴电子创新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员动力不足,设计制作综合实力偏低的问题。 1.第三学期。这时的合训学员刚刚进入大二,除了已经开设过的C语言课程外,电子方面的课程都还没有开始,实验室开设40学时的公共选修课《电子系统设计》进行基础培训,能使学员提前学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认识常用电子器件,掌握焊接技术、单片机编程技术等。 2.第四学期。学科点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在竞赛活动中,参赛学员须完成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参赛学员以大二学员为主,大三优秀学员为辅,这样可以在团队中以长带幼,发挥好传承作用。 3.第六学期。学习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通过本课程,学员应能结合“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及“通信原理”等所学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并利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EDA技术及常用测量仪器仪表等工具独立设计并制作出一套完整的电子系统。 4.第八学期。进行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毕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从学习阶段到实际工作阶段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对提高毕业生全面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 要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教”这一环节极其重要。首先要制订完善规范的教学标准,包括教材、课程标准和各种辅助资料,其次要有一支过硬的教学指导团队,确保学员在硬件、软件、理论、仿真等等环节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指导导师,同时教员也要不断的扩充视野,关注电子技术学科的前沿动态,在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课题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对系统性能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1.建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进度表、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等教员使用的教学资源管理。 2.建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综合题库,可供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题。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对于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可以自己提前拟定题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然后和指导教师确定最终题目。另外学员也可以从综合题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自选题目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员的创作热情,题库中的资源应结合生活或部队武器装备实例,难易适中,既能体现电子技术学科的特点,又能让学员能够学以致用。 3.建立学员自学所需的各种教材、元器件手册、软件使用教程、仪器使用方法教程等。 4.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章程,为给学员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实验室全天开放,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每天都要安排值班人员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 四、结语 本项目所优化设计的综合实践平台,可应用于大部分的基层教学单位,特别适合于工程实践性强,同时承担创新活动、竞赛的单位,推广应用范围前景广泛。本项目若能与学科网站对接,资源共享,全校乃至全军的电子技术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同时教员、学员通过网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进行教学互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研究范畴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学科。本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0、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大,电子信息类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宽口径应用型专业,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领域内的一门主干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上的优化调整 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院校应在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上不拘传统,有一定的突破:是在基于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教学计划的原则下,应针对学院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应突出本专业在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生产实际,有创造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应在制定目标上突出本地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2.1、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 从目标定位和实际情况出发,必须逐渐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在大学理工科专业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是专业课程及基础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学好这些基础课程;英语是全校的公共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今后发展必须要求掌握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必须加强英语的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为后续的双语教学及全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她是体现该专业特色与方向的主干课程。我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数据库等。因此我院大力加强了这些课程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2.2、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 专业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进行电路设计、研发、测试所具备的必要的实践能力,它要求从业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研发、设计知识。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在学校里具备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和要求上,毕竟不太现实。不过可以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作品设计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毕业作品设计的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应根据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器件方面的发展,选择一些具有前沿知识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在毕业作品的实际制作上,应将学生力所能及的知识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力求作品在性能、技术方面的作出创新,突出展示作品在设计上的闪光点。三是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应突出综合性和前沿性,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知识高度和深度,尤其在一些前沿性的知识的论述方面,从资料查阅、信息搜集、前沿知识的再学习等方面,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定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以上毕业设计阶段的三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设计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其进入社会,打下专业基础。 2.3、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且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通识教育课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增加了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疆历史、高等语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必修课及选修课,要求选修素质教育课不低于10学分,涵盖文学、美学、音乐、书法、社科、写作等各类人文素质课程。 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国内外经典名著,积极参加校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及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口语、演讲等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公民。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体现了为学先为人的教学理念。通过人文社科基础课与理工基础课相结合,公共人文选修课与学科选修课相结合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文化素质培养目标。 2.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不致用”的状况,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要贯穿整个学程,并增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按照“多样化、综合性、分层次、重创新”的原则,一是注重专业实践与课程设置相结合;二是通过课程实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四是不断改进实验方式,推进开放实验教学;五是延伸课程内容进行技能认证;六是补充和强化社会实践环节;七是加强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的支持;八是结合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构建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形成了多层次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一层次是专业技术基础的动手能力,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开展《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设计》等模块的技能训练,同时开设电工工艺实习等,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锻炼动手能力。第二层次是针对专业技术方向开设专项能力训练。其功能是巩固和强化课程中重点内容、方法和原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专项能力。这部分训练以课程设计为主,辅之以技能认证。如《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第三层次是针对专业结构开展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其功能是掌握相关领域的软硬件、信息系统和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组织、实施的基本方法,全面促成学生对本专业某一方向具体认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如社会实践、参加各类大赛竞赛、高年级开设的《网络工程与技术》、《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等。第四层次是针对专业领域进行综合训练。包括科研训练、工程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完成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方向的“三级跳”。 为此,要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习平台。校内实习平台,采取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制,实习内容、方式、手段、课程比例由相关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确定。部分实习可以采用自行开发的实习平台,一方面自行开发的平台更经济,也能达到实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自行设计实习设备,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校内校企合作实验室。利用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和设备,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和人才力量,建立校内实验室。将企业的典型案例整理为实训案例,企业定时派出人才进行技术和项目管理上的指导。 在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生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院与许多软件公司、电信企业等建立了实习基地,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平台。定时派学生赴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注重熟悉企业管理制度、了解企业文化和接触基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研发流程。 2.5、师资队伍建设,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思想水平;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带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3、结束语 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这对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开展高等学历教育的路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充分发挥教育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发挥出积极作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微电子以及集成电路等专业领域的具有扎实理论技术、较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不仅是促进专业与时代要求进行紧密贴合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创造更优专业学习条件与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现阶段的结构特点,围绕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就其有效实施对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实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电子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教学或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传统专业类似,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主要分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两阶段,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地方是:基于这一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课程得到增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及应用能力。 一、现阶段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结构基本特点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宗旨有了大致了解,在对专业建设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此专业的结构特点进行详尽分析。 (一)基础教育的重视。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结构来说,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是其一大特色,主要开设了高等数学、普物实验、英语和计算机文化训练等课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较广的专业,这样一来,在数学、物理以及英语、计算机等方面都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理论的强化。减少、缩短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在理论教学总学时减少的条件和前提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体现出强烈的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趋势,即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吸收效率,如对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指导的基础上,形成宽厚有效的专业基础。 (三)实践环节的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教学体系中为数不多的实践课时较多的专业之一,除了几乎每门专业课都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验课程之外,还会定期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训效果。这些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严格的科研训练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综合,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促使学生了解、掌握研究的整个过程。 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基础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从专业的结构安排来看,虽然具备了专业训练的条件,但是专业建设效果依然不明显,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理工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宽,包括了无线电物理学、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将其分为两个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选修相应课程。虽然这种培养模式比较有利于学生将来选择就业,促使其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但是从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都与电子信息工程或是电子科学技术,甚至和计算机等专业差别不大,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 (二)师资力量有限,硬件缺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算是新兴专业,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器件以及新技术层出不穷,有着扎实专业基础及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刚从学校毕业的缺乏系统教学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居多,师资力量有限,结构合理性不足。 (三)实验力度不足。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实训和实践环节来说,虽然占据了大部分课时,但是课程实训及实践的内容太过于单一,并且专业性及难度需要加强。从专业实验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是验证型实验,学生要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试验箱,进行连线、开电源、观察现象以及记录现象即可,完全没有设计型、研究型实验的项目或内容,尤其是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不够。 三、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市场发展的推动,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着力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但是从专业建设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专业口径过宽、师资力量有限以及实验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有效进行的措施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突出特色,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针对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建议结合各校的实际师资条件以及专业教学环境,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可能突出专业方向,如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或者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向的划分,强化落实相关实践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及应用性,促使实践教学能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应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构建独立有效的实践体系,确保实验场所硬件配置的有效性,尽量保证开放的时间;其次,还应加相应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转变考核测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还应明确实验教学具体内容,摆脱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引起研究型实验;最后,教学还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小组与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创造氛围。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在师资力量不是特强的情况下,建议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不分开,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就该专业课程建设或教学体会进行交流;其次,学校还应加大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技能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新兴的技术及设备进行学习和了解,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层次,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及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奠定师资基础。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教学内容博精兼备、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对该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博精兼备;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该课程作为专业先导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如何让本课程符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趋势的变化,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特色,让学生有所收获,并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指导意义,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要博精兼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概论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纳加工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大一学生来讲,理解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但是,如果将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则很难对该学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综合考虑课程总体结构,明确各个课程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在“广而博”和“少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可以形象了解专业概况,又能较容易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在教学中,部分内容可以选取专题讲座式教学,将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涉及到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应用作简讲,安排2个课时,使学生认识到该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而微纳加工工艺应重点讲、精讲,安排6个课时,使学生便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方向。重点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讲,对于概念、应用、发展前景等部分,重点讲应用,如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以实例为先导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能够学好一门专业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举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应用成果,或身边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本学科涉及到高新技术,可以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比较新且比较有趣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过程中应从简单应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术,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如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家绿色能源战略上的地位,微纳传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半导体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对于概念和理论模型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直观形象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生产录像等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将专题分派给几个学生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提前查阅和搜集资料,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最后由学生整理写成小论文、专题资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讨论,补充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训练了思维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的观摩,可以了解专业实践内容,这样更明确、直观,学生会有想动手的欲望。 3.正确理解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面向未来就业方向,横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知识,就业面广。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方便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选择学习有目标,更理性,使所学知识成系统,又不失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地高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反思 1.探索循序渐进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所涉知识面很广,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难以理解,推导过程涉及数理知识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将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这样学生将很难跟进,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循环上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关联性是系统层次之间普遍存在多样性联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结果是引来问题的复杂性,对学习产生难度。只有将层次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难为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兼顾教学艺术和学术水平 该课程的教学是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术性是该类课程的根本属性,没有科研学术做支持,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无法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注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与面向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侧重加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怀疑,懂得思考,设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3.启发创造性思维 鉴于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该课程除了介绍该专业领域内的常用理论基础,还需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部分内容要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为此要寻找知识体系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手段透过知识升华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求异思维、发现问题和发挥创造思维性的机会,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启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看起来多而杂的知识,当整理形成网络时,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多维立体交叉关联的事物,启发多维立体交叉式的思考。这种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视,多层次的重组,将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临界点”,这一点一滴的启发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三、结束语 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通过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大学知识不同于中学,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该文阐述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等。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电科”)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工程专业。作为电科专业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光电子技术,不仅是当代信息技术两大支柱之一,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焕发着生命活力。而让光电子技术保持如此强劲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广泛应用,例如激光器与新型光电探测器的应用的人你还。另外,诸如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子晶体及相关器件、超材料及相关器件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及器件等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国际上光学与光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门方向。由此可见,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知识,不仅对电科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就业方向的确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为那些将来希望从事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然而,根据笔者的调研,虽然国内许多重点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开设了光电子技术课程,但很少有大学专门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而由于光电子技术的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课时又往往有限(一般为32或48个学时),因此在光电子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师往往重视光电子技术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该文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内容、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经验,研讨电科专业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方法。 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简介 光电子材料是指能产生、转换、传输、处理、存储光电子信号的材料。光电子器件是指能实现光辐射能量与信号之间转换功能或光电信号传输、处理和存储等功能的器件。自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在短短的50多年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经历了从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到半导体激光器、CCD器件及低损耗光纤的相继问世;从各种光无源器件、光调制器件、探测与显示器件的小规模应用到系统级集成制造实用化阶段;从大功率量子阱阵列激光器的出现再到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和光纤传感器的诞生。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并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需求的引导下,各种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层出不穷,性能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米及纳米级加工技术的成熟,新型的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异常活跃。纳米光电材料、光子晶体、超材料、表面等离子体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未来光电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当代信息产业与科学技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不仅应当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独立教学,而且应该作为重视工程教育的电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研究 2.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例如光电子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等,而且与实际应用结合精密,因此,本课程宜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安排方面,作为电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总课时应不低于32学时(2学分),理论课学时不低于26学时,实验课不低于6学时。 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光电子技术中的一部分内容,而目前国内关于光电子技术方向的参考书籍很多,其中亦不乏一些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经典教材,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安毓英主编的《光电子技术》[1],西安交通大学朱京平主编的《光电子技术基础》[2]等。虽然这些光电子技术参考书中或多或少都会介绍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材料与器件,但是,目前专门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的教科书却是少之又少,市面上仅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侯宏录主编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一书。加之,该书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深,基础浅薄的本科生很难驾驭。由此可见,对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新兴课程而言,设立统一的教材并不合适。因此,笔者建议该课程的讲授教师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自行编写该课程的讲义与课件。 2.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 按照电科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应该突出“工程”内容。传统的光电子技术教学中所重视的原理、定律与规律等内容,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要弱化;而传统光电子技术教学中往往被弱化乃至忽视的光电子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的相关知识,要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如此才能保证在有限理论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应用于光电子技术之中,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者建议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教学的章节设置按照光电子技术的章节设置进行。以笔者讲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课程(共26学时)为例,该理论课程共被分成了绪论(2学时)、激光原理与典型激光器(5学时)、太阳能电池(4学时)、光通信器件与材料(5学时)、光探测器件(5学时)、光电显示器件(3学时)与光存储器件(2学时)等七个章节,这七章内容基本囊括了光电子技术中光产生、光转化、光传输、光探测、光显示以及光存储等各个重要环节中最为典型的器件以及所用到的材料。另外,在每章内容的设置上,也尽可能突出“工程”内容,弱化“理论”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各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以及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简介。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中,向学生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与考试方式与参考资料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意义、内容、侧重点有一定的认识。在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简介中,重点向学生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与光电子技术的关系,并通过对光电子技术的概念、特征、发展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光电子技术以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激光原理与激光器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激光器的材料、结构与工作特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激光原理简述、典型激光器与激光器的应用。在激光原理简述部分,由于多数电科专业在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之前已经修过激光原理等类似课程,所以该部分内容为简略介绍的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激光的特征、历史与光辐射理论等知识点。而第二部分内容典型激光器是本章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该部分内容中,将依次向学生介绍固体、气体、液体与半导体这四大类激光器中的典型激光器的结构、特征与工作特性等知识。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半导体激光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的相似,在介绍完半导体激光器后,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与特征。另外,本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激光器的几种常见应用。 太阳能电池虽然是光电探测器中光伏效应的一种特殊应用,但是由于它在现如今光电子技术产业以及光电子器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被独立成一章。在第三章太阳能电池中,主要分两小节给学生介绍,第一小节介绍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了解当今能源资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研究与应用的迫切需求,然后介绍太阳能利用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特性等知识。 第四章光通信器件与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光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有源与无源光器件。本章内容共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介绍光纤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纤通信的定义,光纤的结构、导光原理、发展历史,以及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光纤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各类光电子器件以及构成这些器件的核心材料。在光纤通信中,最重要的器件当属光纤,所以,本节开始就着重介绍光纤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结构、原理、分类、特征参数与传输特性。然后,又将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其它光电子器件分为有源与无源器件两类,并分别介绍了这两类光器件中的代表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与波分复用与解复用器。最后,在本章结尾还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中其它几种常用光器件,例如光耦合器、光衰减器、光环行器等。 第五章光探测器首先介绍了光电探测器的物理效应、性能参数、噪声;其次,按照光电探测器物理效应的不同一一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外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与内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导、光电池与光电二极管)。教学的重心仍然放在对探测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特性等方面。 第六章光显示器件重点介绍四种光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与电致发光显示器。 第七章光存储器件主要介绍了现如今最常用的一种光存储系统―― 光盘系统以及其中最总要的器件光盘。 2.3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实验教学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并重点介绍理论课上讲解过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学时应不低于6学时,开设的时间最好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已对实验器件与实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定方面,既要保证与理论课程内容的相辅相成,又要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实验项目的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许多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已经将激光原理一课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激光器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再次引入激光器的实验内容,不仅消耗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实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下面跟大家简单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6学时)中的实验安排。 (1)实验内容:共包含六个实验项目,它们分别是:光控开关实验、光照度计实验、红外遥控实验、PSD位移测试实验、太阳能充电实验与光纤位移测量系统实验(每个实验1学时)。各实验中都应用到了一个或几个核心光电子器件,这些光电子器件基本涵盖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几类器件,例如光控开关实验应用到了光电探测器中的光敏电阻作为核心元器件;而红外遥控实验中用到了发光二极管光源与红外探测器等光电子器件。 (2)实验要求:以往的光电子技术实验往往重视现象的观察与定性分析,但经笔者调研,这种实验方法很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能力,因此,在对原有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改良后,笔者自行编写了实验的指导书,并在每个实验项目中加入了一些测量与定量分析的实验内容。例如太阳能充电实验,原来的实验指导书只是观察太阳能充电的效果,但是,在新改良的实验指导书中,要求同学测量不同光源照射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其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实验方式:分组实验,共同撰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考核方式:根据每位学生实验完成的情况与实验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 3 结语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科学的研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电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为电科专业学生提供着良好的就业竞争力与科研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内容的分析,讨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授课经验,提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中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教材选择以及理论与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摘要:从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设计目前现状出发,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 课程设计 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手能力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基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我校属刚升本科院校,属地方高校,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计教学在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一是口径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二是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性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很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受长期资金短缺和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对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从实验和毕业设计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其一,内容不合理,同一门课既不跟踪新技术发展变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等因素多变,多年用一个题目 其二,设计题单调,几十个学生用同一个题目,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明显。 其三,教学模式单调,理论多而结合实际少。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各门学科一个综合性考察。课程实验与课程密切配合,目标单一明确,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而毕业设计持续时间长,各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毕业设计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对毕业设计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专业综合性课设内容既要结合前修课程,以巩固教学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新颖性,因此我们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成熟的、有特色、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课设内容。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的交叉设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想自主选题的学生可采用教师的题目。 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个别答疑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指导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大组集中分析讨论的方法。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现一些个别错误,并采用个别答疑的方法及时纠正。这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结合,合理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学生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题目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尽量涉及,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2)难易适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题目设计不合理。题目太难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实用性 提供实践平台供学生对比分析和试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理解, 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发现抄袭者,可适当的给予扣分等处罚,从而避免偷懒和高分低能的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每半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教师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对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没有成绩。设计成绩完全依照每位同学在设计中的表现,与理论课成绩无关,使同学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解决一项难题、达到研究目标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撰写报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3 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谈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 新课程改革基本的理念当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当建立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本文就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应用作了介绍,接着分析了在现代教育中普及与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为计算机科学在现在教育中更好地应用做了借鉴。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 1.1摆脱了教育时间的约束。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超时间性。一方面,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其存储器可以存储大量信息,中央处理器可以对大量的信息进行运算和处理,因此可以确保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处理教学信息时的及时、高效,而且可以将以前以及现在的教育信息储存起来,方便在以后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的随时调用,摆脱了各种教育活动在时间上的限制。 1.2摆脱了教育空间的约束。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现代教育实现了在教育空间上的有效延伸。在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下,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通过联网的计算机终端了解到各个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信息,随时随地地登录专业网站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或相关资料的下载,甚至可以与专业教师或专家进行在线交流,从而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彻底打破了教育在空间上的限制,使得现代教育开放性的特征更加明显。 1.3在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交互性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活动的一大优势,符合现代教育良好沟通、人机对话的要求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必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以及各种教育问题的及时处理。同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沟通与交流上的优化,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变传统、静态的教学模式为动态、交互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1.4自由性。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各个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而不受约束的参与和沟通,让现代教育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的特征,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习和终身学习变为现实。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2.1在学生预习环节的具体应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前预习主要是自主开展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非常有限,学生的预习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预习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网络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课前预期的目标。 2.2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具体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不仅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具体和生动,还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使教学工具由“黑板”变为“计算机”,使教师从繁琐的板书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3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破了现代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为各类人群都提供了平等、开放的学习机会,因此远程教育、开放性大学等营运而生。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求学者可以不用再受空间、时间、办学规模、年龄等因素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式的学习。 2.4在构建多媒体课堂中的应用。多媒体课堂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最常见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多媒体课堂主要是由计算机、多媒体音视频输入设备、控制软件以及数据存储设备等组成的,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录音、录像、电视等传统媒体技术的结合,更好的满足了现代教育的教学需求。 3.在现代教育中普及与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增强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的实效性,避免走形式主义。这是因为,很多学校在推广计算机教育技术时,过分强调高配置、高普及率,这对在我国的很多地区还是很难实现的。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的融合,而不是单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否定。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能够推动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教师 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实现。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而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现代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TRIZ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为了培养it创新型人才,黑河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教学过程中从创新理论工具的选择,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的具体实施办法,从多方位对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triz;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对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起来,必须要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由于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计算机文化技术的重心在欧美,我们要想迅速掌握这种计算机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我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系统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创新工具等。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单靠做几次创新技术讲座、做几次报告是不会起太大作用的,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创新教育形成一种良性氛围,为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去抓: 一 选择创新理论工具,培养创新型教师 triz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通过在250万份发明专利中抽取的200万份总结出40个发明原理、39个通用工程参数,从而确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目前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它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工具,实际上也是解决矛盾的工具。triz理论中的40个发明原理适用于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在微软、三星、nec等大公司屡见奇功,并且这一创新理论在美国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黑龙江省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定为科技创新试点省,黑河市被定为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率先在垒国举办了全国第一期triz理论研讨班,我院于2008年4月份还成立了国家级triz理论研究所。并对全院教师进行triz创新理论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使用triz理论工具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选用以triz理论工具为基础,进行应用研究探索。 二 理解创新内含,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一提到创新,学生们往往理解为新技术的发明与新产品的设计制造,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见字生畏,为此我们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中增加了“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加强学生对创新内含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triz理论体系中对创新内含的五个层次一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创新不只是新产品的发明、新技术的革新,一些小的技术改造、产品的外观设计优化、软件的界面优化等都属于创新,同时我们列举出大量创新实例,引导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如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发明usb接口,人体工学键盘,维护工具箱,利用“联合”发明原理生产出cd宝、计算机反病毒软件系统等,利用“多功能”发明原理发明带红外线的遥控器(可做教鞭)、具有扫描、传真和复印功能的打印机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创新,另外,让学生理解创新是方方面面的创新,不只是生产出新的产品,既有原始创新,也有理论创新、工程创新、应用创新、改进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使用方法创新、引进消化中的再创新等。 对已开设过这门课的学生进行“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利用我国2007年申报专利中自主创新比例情况数据说明创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dvd技术是日本技术专利,而我们中国是生产dvd的世界大国,但我们的企业去年出口到欧美1台dvd,成本是12美元,需支付日本技术转让费18美元,而我们出口1台dvd只卖到31美元,我们的利润只有1美元。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谁掌握创新技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主动。 然后我们列举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方面创新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创新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只需要我们时时、事事留心,再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创新方法,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三、紧扣课程知识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氛围 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所有教师根据当前我国it行业市场需求现状和教学科研研究成果,坐在一起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合理编排、论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特点,使课程间的衔接更加科学合理,教材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目标。如在讲接口时,我们利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和矛盾矩阵表从串口讲到并口,再到usb接口,从键盘鼠标的ps/2接口讲到usb接口,从硬盘的ide、scsi到sata等等;又如在讲计算方法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时,从顺序高斯消元法算法讲到高斯主元素消去法算法,让学生在编程中比较两算法结构的优劣,在对比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时时渗透着创新意识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教师刻意进行的,师生都感觉到非常的自然。 教师授课方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个性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化,大学课堂教学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大讲特讲的讲授方式还是主角,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系教学网站和答疑邮箱,将课程资源事先放到网上,这样在授课时“探究式”,“讨论式”、“问题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得以充分应用。利用问题创设情景,然后利用triz理论分析,找出对应的通用工程参数,利用矛盾矩阵表查找出解决矛盾的发明原理,这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三主教学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和设计者的角色,作为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数学建模活动小组”、“程序设计小组”、“动画制作小组”等多种课外技术活动,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得以提高,学院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学生讲课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创新能力的舞台。 四 triz创新理论工具的教育使用 为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应使学生熟练掌握一种创新工具,为此我们为学生开设了《triz创新工具应用》这门选修课,全面透彻地对triz理论进行解读,并就我院triz理论研究所开发的triz理论工具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懂得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中会存在那些矛盾,如何利用triz矛盾矩阵表解决这些矛盾,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进而有所发明和创新。 利用tri z理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尽管才刚刚起步,但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潜力已初步显现出来,相信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完善的研究成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浅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技术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两点为宗旨。本文简单的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既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分析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之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个方面的更新步伐。计算机技术也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得到应用,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各方面速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在企业进行数据信息管理时充分发挥了优越便捷的性能,本文从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起到的作用进行阐述,最后针对其应用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经济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因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得到广泛应用同,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也起到巨大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一些企业领导者却没有相应的理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这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 一、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传统和保守。 经济管理理念传统和保守是中国经济管理存在的重大问题。企业领导者常常是依据自身经验及其主观看法进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如果管理观念不发生转变,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大部分的企业领导者因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运用时,无法产生有效的经济管理,最终导致企业领导者的决策行为存在盲目性。 (二)经济管理行为缺少明确的职责划分。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要有统筹观念和战略性意识,内部管理效率质量低下,企业发展就会失去平衡。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起不到相应系统性和全面性作用时,就会产生企业成长的障碍。企业缺乏主体意识没有合理的管理计划与明确的策略目标,导致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严重时会使企业陷入混乱与危机。现在我国在企业治理层面存在众多的矛盾,相应体制跟不上现有经济的发展需求,这非常阻碍我国企业收益的提高,这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数据信息的搜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目前对计算机技术虽然得到广泛的运用,但计算机互联网体系经济管理方面在还非常的单一,这也在应用上存在滞后性。企业在对其的应用跟不上市场经济的需求,致使企业经济管理得不到科学性的提升,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者对信息输入、处理及输出等各步骤上的忽视,企业经济管理数据不准确、完善,致使计算机科学技术体系无法得到合理的应用,也就无法给经济管理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撑。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得到各行业的认可,因其巨大的便利性,从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经济管理工作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推动了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步伐,不仅能够全方位管理各类繁杂的数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力、资金管理力度,最重要的是能够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还可以同时对数据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但对经济管理人员而言,如何进行应用,并将其作用最大化,就成了首要任务。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 创建设立完整的组织构造与权责划分规范体系因内部控制环境适应网络环境的相关条件,企业就原有的会计模式进行重新建立与改革。应该从企业的现实状况出发对其会计管理进行设置,并应结合企业的现实经营环境,在保证企业的营销战略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结合成本收益率对比,简化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其组织构造。网络环境发生改变组织构造也作相应的调整。运用互联网实现经济管理,企业领导者的目标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还可以规划企业所有与会计相关的各流程环节,并使其得以运用到各部门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还能够增强预防性能,具有防范、寻查和纠错等特点。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给予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改良了业务在信息交流方面进行相互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实现目标强有力的后盾。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得已实现,企业完全运用网络信息数据与技术成立产、供、销一体化的营运,同时使财务管理最大限度上进行同步化,对传统业务程序进行转变,减少运营成本,使企业营销效率得以提升。 (二)宣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活力中心,企业文化的制定形成良好的凝聚力量可以促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通过对网络技术合理应用,对企业文化充分做好动态方面宣传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使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风险辨别。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也稳健成熟,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因素。企业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也许会有不确定事项的出现,而对其进行分辨和识别就是风险评估,而企业希望在不确定因素发生前对其加以控制,使企业得以减少相对的风险。一是实行经济管理整体风险评估,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对内部效率控制与实施结果的主要环节。不仅要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内部控制所属环境因素与企业风险关键点为起点进行剖析,整体评估与剖析网络环境哪些风险会发生,并拟定相关限制风险的方法和限制步骤。二是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风险模拟预测,对可能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避免。将相关的资本市场产品、供求、法规信息及客户情况采集融合后,采用计算机进行经营中会出现的各种模式的模拟,最后得出的模拟经营结局,然后对其各种模式实行相关敏锐警惕度方面的分析,可以使企业寻找到其风险点及时实行有效的防范措施。因这种办法的实用性高,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有现实的指导影响,使营销战策更加科学完善,实务界对其也越来越重视了。 四、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日趋成熟,让日常工作可以更好地完成。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解决了很多难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够对经济管理进行系统性规范,其强大的网络性对企业管理、统筹、文化宣传等方面都起到巨大作用。本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推动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程。 作者:刘嘉唯 单位: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构思索 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的基本专业建设思路。(1)传承拓展,励志图新,走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之路。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机制,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高水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2)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走合作共赢、特色强校之路。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素质工程师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产学合作,强化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探索合作共赢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3)服务地方、面向未来,走奉献社会、辐射全国之路。坚持“服务地方、面向全国”的办学方针,关注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关注知识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的挑战,培养具有发展潜质、服务意识和社会竞争力、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线应用型人才。(4)优化课程、加强实践,走特色办学、工程培养之路。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潮流,[3]不断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增设新的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主要建设方案 1.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总体思路: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5]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的软件开发、系统应用和信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用于规范培养学生具有公共能力、专业能力与发展能力三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课程体系按照公共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板块设置。其中公共能力课程板块再细划为价值判断、交流沟通、身心调适和信息处理四个能力子课程板块;专业能力课程板块细划为计算思维、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四个能力子课程板块;发展能力课程板块设“Web系统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和“物联网应用开发”三个专业方向。在每个专业方向下各设有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管理、系统应用和职场适应五个能力课程子板块,然后根据每个能力课程子板块需要的支撑课程(含实践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强化了实践教学,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内涵发展,体现有用、适用和够用的原则。 2.制订课程评价体系 (1)构建以能力考核为目标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贯穿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其学习效果应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来体现。课程评价从课程终结性考试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试,建立起适应不同课程类别且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注重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2)构建以能力考试为导向的课程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从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转变为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主。(3)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多元化考试方法。课程考试方法从单一的闭卷考试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模式,如现场操作考试、综合大作业等。这有利于教师从中获得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产生的能力和素质的真实判断。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1)师资配备。采用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配备,专业基础课程及实践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授课,专业课程及实践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和企业外聘教师共同授课。(2)引进人才。大力引进具备企业工作和有工程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专职教师。(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与企业联合设立顶岗工作机制,让专业课教师了解、掌握技术生产过程和企业劳动组织过程,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讲授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4)加大现有教师的再培养。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赴省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或进修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体验其他院校的教学、科研、生活等氛围,将好的经验带回来并传承下去。(5)激励机制。保障挂职顶岗工作教师的待遇,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在考核和评优中优先考虑;对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 4.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 (1)理顺实验室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实施校系两级管理,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统筹调配和统一管理,利用信息管理平台推行灵活多样的开放管理形式,创造条件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课外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2)挖掘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潜力。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研究性实验项目,逐步完善实验项目库建设,提高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3)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扩大现有实验师资队伍和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素质,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团队。(4)加强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并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 建设方案实施的初步成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创新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就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经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一,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实施“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IBM软件产品实训基地签订协议,合作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IBM软件工程师)班,首开我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先例;并与当地政府部门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为当地政府部门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将相关政府部门作为实习教学基地;积极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紧扣市场前沿需求,先后与华点软件和双星科技共建了联合实验室。这些基地和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为本专业架起了一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形式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重视专业技能提升,积极组织学科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是本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锻炼与培养的有效平台及途径,也是检验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从2005年开始学校组织师资指导学生参加ACM学科竞赛,几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亚洲区铜奖1次及省内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7次。通过学科竞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改善创新环境。近3年来创设了“ACM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软件项目实训中心”、“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和“雪芽”创新团队等多个创新性试验点。在这些创新性平台上每届受益学生达150余人,学生参加Google第二届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全国大学生挑战赛并获华中赛区三等奖,获1项Google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支持;学生参加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获2个一等奖;学生获得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立项4项、校级立项9项;学生开发中小型软件产品40余项。创新性平台中的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第四,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我系同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先后建立了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基地、IBM软件产品实践基地等多个相对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本专业已有1000余名学生通过这些实习实践基地得到了专业技能的锻炼,较成功地完成了从高校向社会的过渡,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较强。 第五,办学思路清晰,就业导向明确。坚持“专业+技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开放促交流,以交流促资源共享,将企业的资源为己所用,为师生创造更多合作交流和发展平台。密切务实地展开校企合作,使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录用。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其中50%的学生就业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型城市的IT企业。 第六,瞄准人才需求,适时调整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按学科定义专业能力与素质,按职业方向规范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职场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本文作者:姚敦红 单位: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况分析 摘要: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家喻户晓,在日常生活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计算机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播,现如今,各个国家都比较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全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作用逐渐加大。对于这种情况,加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人们更快捷地了解如今的发展趋势和历史,且还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方便人们的生活。本文首先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起源和历史回顾,然后根据它的发展现状,分析在未来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技术;探析 随着国家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信息传播能力也越来越强,各个国家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社会视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惬意,这种现象表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才是让国家强大起来的重要基础,计算机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化,是提高国家社会生产力和各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起源和历史回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诞生于1946年2月15日,它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名字叫“埃尼阿克”,这台体积又大又笨重的机器在美国发明成功,它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体重有30余吨,运行速度大概为500次每秒的加法运算,而且当时它的成本非常高,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体积在逐渐减小,且在运行速度、性价比、成本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其他的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从其他方面讲,任何学科知识也会促进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2.1普遍性和重要性 从古到今,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今社会的方向,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如今计算机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医疗机械、社会文化、学生的学习区域,都离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日益强大。 2.2专业化和综合应用化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普及,它的专业化和综合应用化也越来越明显,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种家电,它们都涉及到了计算机的方便性,它们运用计算机来操控各种家电的运行程序,为人们的生活节省了很大的空间和精力。此外,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的多方面专门化又必须强化为系统的综合应用化,从而更好地解决社会生活中各领域产生的问题。 2.3突破性和深入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的功能和使用目的也更加明确,从1904年电子管的发明到1964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一共用了42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半导体晶体到半导体计算机的发明阶段却只用10年的时间,微电子精细加工发展到集成电路也更加迅速,在这个时期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直到今天,第四代计算机已经问世,这更加反映了科技的重大进步和突破性,同时,根据不同使用人群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进行改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2]。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未来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 3.1网络无线化 一直以来,追求自由是人类的理想生活,计算机网络的无线化也是人们一直梦寐以求的,未来的无线化,将比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更加方便,它摆脱了如今的网络和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未来的计算机显示器与主机之间也是通过无线来连接的。它是一种与其他技术有很大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这种技术不仅会用在计算机的网络上,还会用于各种计算机装置和部件间的沟通。 3.2信息智能化 从某种角度来看,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也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发挥计算机功能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影响。如今的宽带连接实现了网络传播的途径,各种不同的发展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体验,智能化使计算机具有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方式的能力,同时,人们也可以更方便地在网络上得知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拓展人们的视野[3]。目前,人们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将此应用在家庭、工作等不同区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3.3多方面发展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应用,如今的每家每户基本都拥有自己心仪的计算机,一方面希望众多用户能共享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台计算机之间能更加快速地互相传递信息进行通信,人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现代社会来讲,计算机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无论是上班、学习还是娱乐,都离不开电脑,他们可以随时通过笔记本电脑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计算机普遍发展的现象不仅在国内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国外也是相当受重视的,它的发展普及适应了高效率、高节奏的城市生活发展,使计算机在未来更加多方面、多元化、个性化地发展。 3.4性能效率好 目前,计算机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但是不得不承认,它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某些人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在网络上进行欺诈,以此来骗取人们的钱财,给人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有的人还利用网络漏洞来攻击他人的系统,盗取他人的重要信息。因此,新时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加快计算机的更新效率,运行速度也逐渐顺畅,性价比更高,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性能更好,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不断地在生活中实践计算机的科学与技术,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4结语 总之,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如今的计算机发展,应该逐渐向多元化、智能化发展。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人们还应该降低计算机的开发成本,生产更加环保的硬件和组件,无论何时,都应该本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健康发展趋势,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使社会经济与计算机的发展共同进步,探索未来神秘而未知的世界。 作者:陈根睿 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摘要】本文从分析计算机专业发展的现状出发,阐述了“三特”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从独立学院、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措施,总结了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的大致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为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期避免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弊端、加快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和实现的步伐。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三特”教学模式;建设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促使高等院校对各种科技人才的培养步伐加快,计算机专业同样采取了多种改进措施。但就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计算机专业特色化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从学院、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就怎样建设计算机特色专业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为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计算机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缺乏专业特色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结合时展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否则计算机专业特色不能得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每一节课,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专业的诸多问题慢慢涌现出来,会严重阻碍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步伐。因此,计算机专业的特色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2.培养目标过于宽泛 计算机专业目前培养的目标基本上是满足德、智、体全面发展,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的培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熟悉数据库相关技术的使用,熟练掌握高级语言的开发和使用,同时具备通过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下,出现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过于宽泛,最后不能精通任何一个方向的情况,而市场上对于本科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在略知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精通某一个方向的能力。针对这种状况,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重视计算机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发展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专业领域做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具有一定计算机思维再去学习计算机专业中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将降低学习的难度,更加适合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反而不适合高校学生的发展,加强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更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培养方向难以满足就业需要 很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和授课的辅助材料存在难以理解、理论性太强的弊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既要兼顾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又要考虑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将难以理解、理论性太强的课程转到技术性和应用型的方向上,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 1.“三特”教学模式的内涵 “学院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学业有特长”是“三特”教学模式的内容,教学改革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不同层面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参考性意见。学院办学有特色是提高教学质量建设特色专业的保障,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立也需要学院的鼎力支持,才能发挥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专业的最大优势;教师教学有特点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学有特点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是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学业有特长是特色专业的最终成果,教学改革最大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方式的改变都是以学生的表现作为最终成果。 2.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市场需要。独立学院是指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院校的费用相比较公立学校而言要高出三到四倍。正是由于这种特性的存在,独立院校的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公立院校不太一样,就业的人数比例更大,所以独立院校开设的专业更要符合市场的需求,满足学生走向社会就能运用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基本需求。(2)建立适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向社会的,独立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组织和个人合作。针对这一点,部分高等院校的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困难,但是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因材施教,实现学院现有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这就需要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建立适合学院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3)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理论学习后的实践检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思维体系。校外企业的合作比实验室的建设更为重要,校外企业的合作可以更加系统地整体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并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 3.师资力量的建设 (1)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培养对于特色专业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教师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要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你追我赶”的教育局面。(2)创建教师培养机制。教师的培养机制有很多方面:①教师可以通过再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获得更高的学位,为特色专业的建社做出更多的贡献。②教师培训是一个很方便快捷的途径,通过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把一些前沿的技术和观念带到教学。③参加学术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取长补短,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也会开阔眼界,这些对于特色专业建设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3)建立科学绩效考评体系。科学的绩效考评要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其中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更具代表性,评价的内容也要尽可能全面,除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内容,还应该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结领导能力和社会服务方面有参考的依据。科学的绩效考评是约束和规范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能够引导教师队伍向着科学教学的方向迈进。(4)完善高校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高校科研队伍建设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来改变高校的科研队伍现状,同时培养科研教师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让科研工作不再如此烦琐和无趣。科研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方面,高校教学过程中需要很强的科研能力支撑。教师在不断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促进了专业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4.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正确的思维观念。不良的思想观念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高校首先要注意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念的培养。(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应该为学生的发展和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保障,同时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从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急剧下滑,这是当前高校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制约学生能力提高和教学模式改变的主要障碍。在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这一难题,才能使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顺利推进。 三、总结 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是互联网时代必然的发展历程。在建设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行业人才在当今社会的优势。同时考虑到目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积极改进的基础之上,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使计算机专业培养出来的三类人才(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然后回馈到教育教学中,为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作者:戴小鹏 申聪 刘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实意义 摘要:如今我国已经顺利步入网络时代,各行各业都凭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开拓出更加宽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基于此,笔者决定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探讨现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企业发展;技术应用;现实意义 前言 在社会大众生活质量飞速提升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亦融入了每个家庭和行业领域之中,随即带来的便是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元性和竞争激烈性状况。所以说,尽快结合现代社会改革发展的动态,进一步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今后综合实力提升,有着不可小觑的支持服务效用,理当引起全面性关注。 一、在市场经济分析中的指导服务 计算机科学技术经过大力推广应用之后,可以保证令社会经济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活力。须知现代经济务必要凭借计量经济学作为核心,进行一系列行业发展趋势实证分析,而在计算机技术推动作用下衍生的经济分析程序,便可以在保证在社会经济整体局势分析环节中发挥出深刻的影响效用。透过实际调查,如今我国在经济分析活动中可以沿用的程序类型极为繁多,包括SPSS、EVIEWS、MATLAB等。首先,SPSS是目前经济分析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程序,其可以保证精确化统计各种常见形式的经济数据。与此同时,SPSS程序还能够确保针对特定样本数据加以预处理和精准化描述基础上,完成参与和非参数假设和其余检验任务;再就是以实际状况为基础进行回归、时间序列、可靠性等校验解析,保证该类程序可以实时性得以改良修缮,为日后获取更多富有建设性的结论,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其次,相比SPSS,EVIEWS程序倾重于进行时间序列验证解析基础上,科学性评价认证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该类程序操作简易快捷,无须额外添加过多的辅助程序,因此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最后,MATLAB程序则不然,其往往预先预先进行繁琐化的编程处理,不过好在在经济分析应用活动中保留较大优势。如可以保证开展生动化的模拟分析活动前提下,额外提供至少六百种的数学模型,特别是在工程演算环节中,能够发挥前所未有的支持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在经济分析工作中应用,还能够保证模拟一系列实际性的经济问题,毕竟经济现象极为繁杂,所以,沿用计算机程序获取的结论未必都是科学完善的。基于此,有关工作人员必须保证快速设计开发出高效率的程序,保证针对一系列经济模型运算活动,以及问题,进行详细和妥善化地处理,这便是控制各类实际经济问题期间的重点。如我国相关专家联合VisualBasic6.0程序针对化工行业进行细致化校验评估,顺势创建出科学、简易性的辅助评价系统,可以保证针对该类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利息返本期限、产品成本等加以精确化评估的同时,将一系列评价必需的经验数据凭借原图模式在系统界面之中贯穿融入;再就是保证相关设计工作人员结合实际要求进行各类信息随时性调出,进一步凭借系统中VisualBasic6.0和Word之间的有效链接作为基础,完成整个演算工序流程之后,自动化生成相互对应的word文档。 二、在社会不同领域之中的渗透应用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化特征日渐显著背景下,令其开始逐渐朝着法律、军事、工农业等行业领域方向扩展,笔者在此主要凭借教育和法律领域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细节进行阐述论证。 (一)教育工作范畴中的渗透 凭借计算机科学作为基础性支持媒介的多媒体技术,如今已经成为各类学校教育活动布置拓展的主流适应方式。首先,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可以为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指导方案推广实施,创造一系列必须的软硬件资源基础,这样一来,便可以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快速且清晰化地呈现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令相关教学信息可以利用超文本的形式加以组织,整体上比较迎合现代学生的联想式记忆习惯。其次,多媒体交互式界面相对友好,可以保证学生在交互式操作环节中收获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地将重点内容利用CDROM加以存储;再就是计算机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更多可靠的适应性条件,不单单大幅度提升了各类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实效,并且能够保证快速挣脱传统教育的时间、空间、地域约束效应,保证长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往,令其自主性地选择个人所需的学习内容。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令各类教学活动同步呈现出合理程度的虚拟和现实性,即在保证提供集合各类教育指导功能的人机交互式操作界面的基础上,创造出逼真化的学习交流环境。 (二)法律工作领域中的渗透 第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为各类侦查工作顺利性布置拓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服务条件。配合计算机进行取证,能够保证有机改善侦查效率,因为犯罪嫌疑人经常会选择将任何与案件相互的信息加以隐藏处理,因此对应的侦查活动过程务必要保证拥有较强的技术性、如侦查期间经常会沿用Pcttools程序,目的是细致化检索各类存储记录,保证快速地将当中隐藏的文件加以显示,之后借助CMOS上跳线短接等方法成功避开嫌疑人设置的开机密码。第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够为判决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指导依据和辅助线索。如今我国法律条文数量极速增加,所以,不管是当事人或是律师,甚至是法官,都无法保证准确地判断相关问题触及到的各类法规内容。而计算机技术推广实施之后,则可以保证快速创建一类健全样式的检索系统,保证辅助法律工作人员精确化检索相关法律法规。而当前在法律领域之中最经常使用的程序便是法律之星,在其支持下,有关工作人员就能够确保将法律中规定的假定和酌定因素加以科学性地量化处理,之后凭借特定的程序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之中输入,为日后各类案件合理性判决提供丰富且可靠的辅助线索。结语: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绝非简易形式的技术现象,与此同时,更属于一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物,也就是说,该类技术在现代社会可持续改革发展过程中是不可被轻易替代的。所以,我国务必要保证长期借鉴别国成功经验的同时,积极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改良修缮工作,最终成功地发挥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持效用。 作者:张必超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有序开展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行业对人才需求愈发迫切,企业需求的不单单是计算机的使用者,更是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开发者,并且可直接开展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技术工作。由此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培养过程中应更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1]。由此可见,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侧重方向不够突出,因而与当前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专业特色尚不显著,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优势。 1.2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验方法、内容在调动学生编程兴趣、软件开发能力方面对应发挥的作用尚不明显,并且实训阶段受一系列因素影响,致使难以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1.3课程体系改革较为滞后 在现阶段人才培养计划中,大都实行相关重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因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理论授课内容占据过大比例,使得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不足,学生鲜有发展、创造的时间空间。 2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本科院校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如何进一步促进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2.1强化教学体系建设 2.1.1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予以确立结合信息产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可发现,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结构表现为:仅需少量的科学家,相应量的高级工程师,较多量的技术工程师,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服务人员。鉴于此,本科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予以重新定位,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及人才能力需求予以有效确立。2.1.2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单元、领域予以确立本科院校应当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着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相关知识单元、领域开展优化整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单元、领域开展论证分析,进而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理论依据[2]。2.1.3构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本科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也就是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划分成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发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进一步可对课程体系开展优化,建立“4+1+3”的基本架构,也就是设置4个学期的学科公共基础课、1个学期的专业发展课程以及3个学期的专业方向课程。 2.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2.1将实践课程划分成多个不同种类,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计算机课程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据极大比重,实验课即为学生创造一个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机会,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自主动手操作,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有效认识。课程设计属于综合实践课程范畴,要求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知识开展综合应用,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应用领域形成明确认识,进一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起到融会贯通的认识。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迈入社会前的一次不可或缺的严格训练,是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一环。因而,教师在对研究课题开展选择过程中,务必要充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征,最大限度贴近实际,且具备可靠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可真正应用专业知识去自主解决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2.2.2建立多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层、综合应用层以及设计与创新应用层基础技能层涉及的内容以基础性、概念性内容为主,验证性实验占据极大比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综合应用层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主体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针对的实验内容,并制定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使每一位学生均可依据要求完成适量的实验,指引学生找出问题、处理问题,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设计与创新应用层属于特定设置的实践课程,该层次实践务必要关注设计性、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学习、专研时间空间,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3]。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具备十分强实践性的专业,专业前景极为广阔,伴随当今时代实用型人才需求的逐步攀升,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总结经验,全面分析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积极促进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作者:黄江兵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如何适应就业形势 摘要:中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伴随现代化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建设,在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仅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常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的未来发展形式,培养更多社会型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的教育教学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影响计算机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对目前的计算机教学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认为,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建立学术队伍,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讨论,积极推动课程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学术队伍的构成人员包括学校领导、任课老师以及计算机专家等,进而提高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了能够有效实现教学内容与未来就业的紧密连接,可以采取外聘老师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注重计算机教学与学生社会工作的无缝连接。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使他们在学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要不脱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以把学生带到就近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与价值,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等。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就业形势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型和实践型的社会人才,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为了能够利于学生积极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形式,目前的教学形式和理念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和创新。因此,根据目前的教学形式和目标而言,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积极完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能。 一、计算机教学现状 当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进入学习后,由于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等方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之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部分学生难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方面。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有些学生还停留在打字困难的阶段,这就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使得老师难以进行统一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将会使得学生难以从容应对未来的就业压力。因此,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积极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突出学生的主导思维。 二、计算机技术教学对策 (一)组织学术队伍 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建立学术队伍,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讨论,积极推动课程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学术队伍的构成人员包括学校领导、任课老师以及计算机专家等,进而提高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术队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加强计算机科学教学和未来就业方面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为培养专业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计算机科学的编写和构建,为了适应未来的就业趋势,加强计算机科学教材的编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职院校需要组织相应专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科学性。例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计算机的程序、软件开发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编写完善而又科学的教学内容,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训练,进而满足实践教学需求。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目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则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积极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科学的教学需求。除此之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全新理念,积极培养学生计算机学科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社会市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未来就业形势,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关结合。综合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达到有效锻炼,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程序开发能力、软件编写能力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能够有效实现教学内容与未来就业的紧密连接,可以采取外聘老师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注重计算机教学与学生社会工作的无缝连接。因此,在开展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推行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使得校园教学工作能够更好的为未来的就业工作奠定基础,并制定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充分落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工作,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内容依次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和训练,指导学生充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三、带领学生大胆地走出去,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 中职在校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决定了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方向,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使他们在学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要不脱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以把学生带到就近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与价值,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力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学生在参观学习中,得到了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机会,能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有所了解,增加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计算机这一学科的学习欲望,进而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成绩。正如丹皮尔所说:“科学给人以确实性,也给人以力量。只依靠实践而不依靠科学的人,就像行船人不用舵与罗盘一样。”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计算机科学的社会应用价值,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与社会需要实现完美的对接,适应他们未来的就业形势。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达•芬奇)。”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需要将培养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裴斯泰洛齐说:“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作为指导老师而言,则需要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潮流和趋势,结合学生的未来就业形势和实际的教学需求,基于各个方面创新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韩建宏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第一职业高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景 【摘要】计算机科学自诞生以来就注定着与其他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放眼当今社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着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在社会上的也有着广泛普及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广大人民最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也对我国的各项重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任务项目的有效的顺利的实施做出了不容忽视的的支持和强大的保障作用,本文即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选进一步做出更透彻的分析。 【关键词】发展趋势;深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计算机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在我们的祖国-中国,能够接触到网络的人很少。21世纪的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Internet已成为组成了我们现阶段社会结构的基本部分。计算机通讯网络被广泛应用于现在工商业的各种细小方面,网上银行、电子商务、对现代化企业进行的管理、以及现在的信息服务行业的基础都是现在正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从学生通过学校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到政府的办公以及现在正在普及的电子社区,这么多的方方面面已经都不能离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了。毫不夸张地说,在如今这个世界中,网络已经无处不在了。现在很多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他们对计算机性能方面的要求也逐渐变得高了起来,但这也是个好事,因为这也反过来激励人们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但就中国而言,现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就大致介绍了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据统计,到2005年年底,中国全国参加有关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的人数平均来说就有322.8万,然而工人就占了其中的60%,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进行管理的人员所占的比例就超级低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软件界的人才所需的矛盾格外的突出。在2002年,有59.2万人从事中国的软件行业,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计算机产业从事人员的29.5%。而在当前的发达国家的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产业的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超过了30%。而对中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产业来说,我们的技术人员在总量上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大量的信息越来越智能化的发展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入。在某个特定的研究视角上全面切入并阐释来看,现阶段的互联网信息传输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的一步步的有序的良好发展,正在逐渐的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设备系统技术发展有关的途径中的最最重要的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服务技术领域的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现在高速率的宽带网络的逐步接入,并且高速率的宽带网络的逐步接入是各种各样的现代信息应用技术在现在有着情形和状态良好有序的有力发展条件下的最为集中展现。在为了尽快地实现针对我国在当代互联网信息传输处理技术实现能稳定并且还很高效运用的条件下,大部分普普通通的民众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收到以及看到和来自于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他们想要的信息资源的要素,并且他们可以依据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要素而对数据信息资源库的查询并且获得自己需要的应用,可以随时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信息的资源要素,已变更有效率的对自己的知识信息资源库进行扩充从而获得更多的储备数据数量,使自己的观念得到改变以便更适应这个社会并可以开阔自己的认知视野。与此同时,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现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提供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智能化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应用服务,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计算机的智能化为提升现代人群的一些基础性的日常生活做出了不可以忽略的非常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对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全世界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的所能达到的生活水平以及实践体验水平。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日趋提升并且在各种应用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水平的已经改良和发展,中国人对现代化和智能化这种高科技的生活方式的需要水平已经呈现了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设备的普及应用范围得到了不断的扩展,伴随着这种范围扩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大众的普及教育的综合及面向范围也显示出了非常显著的提升趋势,这为我国基层人民的基础性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在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平稳的有计划的发展和应用背景下,多样化的网络信息资源要素在我国基层人民的非常基础的生产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价值表现出来了显著的改善和进步。 3总结 现在,计算机理所应当的变成了现代社会人民的生活中一定少不了的应用工具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种潜在存在的发展技术以来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对它的需要,计算机对人们平常的生活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逐渐向高效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来日渐发展。计算机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向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信息智能化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了时代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苏莹莹 单位:吉林省集安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实践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逐渐在现代教育中得到推广使用,有效推动了现代教育的深化改革,但是在长时间的实践应用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的优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探究,以期为现代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样在不断发展,并且在多个领域中得到推广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现代教育的改革,有利于丰富现代教育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现代教育中加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探究,促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一、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点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逐渐在现代教育中得到推广使用,并且优化了现代教育教学方式。具体内容如下:1.突破了课堂教学限制。计算机具有存储功能,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将所需要教授的知识,提前将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随时调用将教学内容。此外,利用计算机存储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下次的教学活动中再次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同时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2.摆脱了教育空间的限制。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促使教育空间得到有效的增加。人们在接受教育时,不必要在课堂中接受教育,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学习,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登陆教育专业网站,从而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下载相关学习文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如此看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摆脱了教育空间的限制。3.便于教学中的交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交互性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优点,同时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有效的交流,能够促使师生之间教育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此外,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促使教学方式得到有效的优化,教学内容将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一系列优点。现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在预习环节的应用。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之前,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加以任何的指导,促使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不明显。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远程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同时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促使预习效果更为明显。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学生的预习效果加以展示,从中及时发现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促使在教学效果更为明显。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促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丰富,同时有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计算机的应用,促使教师脱离了传统的板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此外,教师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制作了一系列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形式多样并且内容新颖,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利用计算机设置一些开放性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3.在构建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的提高。构建多媒体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音频设备、控制软件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学内容,同时配以声音、视频等,促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例如,教师在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利用计算机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针对性讲解。此外,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效进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以及试卷分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有效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还促使课堂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拓展了教育空间以及时间。 作者:汪银双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与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积极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打造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构较为科学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较为科学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就是使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能力突出、个性鲜明;“宽口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多行业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重实践”就是使毕业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具备在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和岗位就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求创新”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坚持整体优化、学科融合、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原则[1],充分体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突破思维定势,改革传统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教学模式和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学资源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按照计算机专业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合理配置,资源共享”为标杆,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的授课、实践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优化,融合各课程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2],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理解课程间的连续性。 (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 对各核心课程的安排顺序、授课内容、授课重点、授课计划等按照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整合,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弃旧扬新,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遵循以“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授课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采用综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设计[3],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将课堂讲授与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相糅合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 利用Web教学服务平台、FTP服务平台、实验教学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核心课程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指导。在这些平台上提供了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从“授前、授中、授后”三个环节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可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教授、博士开展新技术论坛,介绍国内外学科前沿及最新技术,这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认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夯实师资培养,通过“科研引领教学”创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要注重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 (一)组建核心教学团队,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 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形成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在职称、学历、年龄、教学经历、科研能力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团队业务素质 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讨,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学,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经验技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满足本科生“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营造“以科研促教学”的学术氛围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学的发展观念,组织教师参与新教材编写;教师紧跟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将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4],促使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性,增强教学的深度和拓展教学的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并吸纳优秀学生进实验室,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团队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评优、评奖活动,增强了优秀“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壮大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同时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满足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团队梯队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基于课程体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四、强化实践教学,推进“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5],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课外实践,让实践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仅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才能使学生尽快掌握课程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坚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除了课程实验外,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实践教学单独设课,开辟新实践领域,扩大综合型实验的比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相配套,通过预习报告、讲解演示、上机实验、分析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实习和实训环节,实行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的多元式实习实训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将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之中,着重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第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实际生产生活领域的工作做充分的训练与准备。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融合重构 对于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实验内容由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等四个各具特色的模块组成。各模块侧重点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接受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基础型实验重在加强对本课程内的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型实验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综合型实验充分考虑课程间的可融性,渗透多个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研究型实验是培养部分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的实践能力。 (三)实训实习环节的双轨交叉 把实训实习工作进行分解,分成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等几个环节,在校内和校外进行双轨交叉。通过校外短期见习开阔学生视野,在见习中理解专业理论和技术,增强实践动手意识。通过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进入学校,利用学校开设的大实践课程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校内单项实训,增强学生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校外综合实训和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和应用部门,在校外实训和实习导师的指导带领下,完成完整的项目设计和应用部署,增强学生完成综合项目和应用的能力。 (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推行学科竞赛制度化,创新训练常规化,支持学生参加机器人、智能车、电子设计、创新创业等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学校、省厅、教育部和企业创新创业类等科研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6],注重对学生过程式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通过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模块化实验内容重构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通过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施行校内校外双轨交叉式实习实训教学,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能解决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脱节的矛盾,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以“项目+竞赛”驱动的创新训练模式,形成“实战”性的项目开发,形成“以赛促学”和“学以致用”的学习氛围,通过本科生进实验室及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课题组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实践中检验各项举措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获得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者:陈付龙 罗永龙 郭良敏 孙丽萍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况与趋势 摘要:详细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引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类产品在各大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教育培训、家庭娱乐,还是办公设备等,都会应用到相关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我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技术还不成熟,系列产品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应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内技术人员积极探索,成就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 1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1.1普及性与深入发展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信息化和数字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下,人们越来越喜欢应用计算机类的科技产品来方便自身生活。根据相关调查人员的一项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全国有84%的家庭已经安装并使用计算机类的科技产品,94%的公司和企业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的操作和管理形式。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丰富了日常生活[1]。 1.2专门化与综合化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也丰富多彩。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都离不开高科技,简单到生活中的洗衣做饭,复杂到公司组织结构的管理等,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高科技。如今市场上各大技术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产品的专业性和后期的服务性,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这里的专业性含有两层的意思:一方面,企业要提高自身现有技术的质量,不断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还要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真正了解人们所需,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发相关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尽管如此,我们还要注意相关技术之间的联系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分开阐述研究,而要真正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断优化升级改造[2]。 1.3突破性与深入性 当今计算机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技术革新水平与企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企业要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从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到如今,我们可明显地感受到此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且这种进步程度也变得越来越快。我国正在倡导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努力提升综合软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需不断地突破一些技术瓶颈,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力度。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2.1朝着更深层次发展,信息智能化程度更高 虽然当前社会已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但是在其网络技术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防御问题上就存在很多漏洞,许多黑客利用网络存在的这个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侵害了许多人的隐私,严重时可能也会损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这个问题影响是非常之大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络服务并不完善,有许多客户对其进行了投诉,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对这一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3]。各大媒体之上看到过智能机器人的报道,在该报道中机器人几乎可以帮助人类做任何事情,当然考虑到种种因素,该项发明还不能投入市场,但这也充分证明了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4]。 2.2多领域广泛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 智能自行车是谷歌集团推出的一款新的产品,这款自行车安装了遥感系统,不仅可感应到“主人”的需求去自动识别地址,还可实现自动驾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通事故率,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便利。经过市场调查分析,该项技术产品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如果这项技术足够成熟,价格也在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款产品将会主宰几乎整个市场。这些产品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是否能够得以推广应用,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才会获得成功,人们也才会真正享受到技术社会带来的乐趣。 2.3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性能品质越来越高 当前技术革新速度快,相关产品的性能与品质也越来越高。以手机软件为例,几乎每个软件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新一次,而且更新后的软件比先前更加优越,使用起来也更加便利,获得人们更多的欢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相关企业与科研人员便可根据收集回来的客户反馈信息,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进而找到解决的办法,以便于给客户带来更高级的体验,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对社会而言是有利的,所以客户的认可才是企业最大的成功,遇到问题要积极解决,而不是置之不理。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企业一定要做好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否则企业经营也会有所影响。 3结语 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高科技产品已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在科研领域不断努力探究,就必定可以将社会创建得更美好,也会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当前,我国相关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改变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局面,我国科研人员也需密切关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5]。 作者:冯小萍 周峰 单位: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从组织文化功能兼谈班级文化的塑造问题 [摘要] 本文旨在从剖析组织文化功能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塑造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 [关键词] 组织文化功能 高职院校 班级文化 塑造方略 一、组织文化与组织文化功能 1.组织文化界定 笔者认为,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体系,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并个性鲜明。 2.组织文化功能定位 (1)目标导向功能。组织文化把组织整体及组织成员个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组织所确定的目标上来。组织文化的整体优势使得组织中的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相一致,成为个体目标发展的导向。 (2)自我内聚功能。组织文化通过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和习惯与组织有机统一起来,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和趋向力,进而激发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3)激励改造功能。组织文化所建立的精神目标和导向,可以激励全体成员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形成为组织认同的统一意志,推动自身发展,产生激励效应。同时,组织文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成员个体旧的价值观念,重树新的价值观念。 (4)约束教育功能。组织文化以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和价值标准,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对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约束个体行为和氛围教育的作用。 (5)完善延续功能。组织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优化、更新,形成良性循环。组织文化一旦固化形成,便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延续性,不会因组织领导层的变动而立即消失,会持续不断地起着其应有的作用。 二、学生群体中组织文化典型――班级文化 1.班级文化界定 所谓班级文化,即通过培育班级各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班级各成员与班级整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等与整个班集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班级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标准复合体。班级文化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之分。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也就是物质文化;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作用。 2.班级文化在班级群体中的“强文化”地位 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应使班级成员拥有的一套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即应具有“强文化”地位。在强文化中,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同,在组织内部创造出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气氛,可以导致组织成员的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的提高,并降低成员的流动性。班级文化应在班级行为中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在班级群体中具备“强文化”地位。 3.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常见问题透析 (1)班级整体目标任务不明确,班级“主文化”不强。以高职院校在校二年级学生为例,通过一次民意不记名测验,60%以上的学生不太清楚或根本不知本班级的班级口号;大部分学生反映课余时间并不愿意参与班级内部事务策划与执行等。(2)冲突宽容度不够,团体内聚性不足。接上例研究结果显示,自由争辩及公开批评等,易引起学生争端和冲突,即便冲突调节的机制和制度已经建立,但班级内聚性较差,冲突宽容度不够。团体沟通,关心,一致性与一体感不强。(3)良好班级文化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照抄。班级文化的形成所有成员相互融合,相互接纳,共同努力的动态创造性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把照葫芦画瓢,不考虑本班级的实际具体问题。 三、组织文化功能过渡――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塑造方略 1.班级文化的“本土化” 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文化的建立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注意班级文化的“本土化”问题。即立足于本班级的具体特点来选择班级价值观,把握班级价值观与班级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由于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目的、环境、习惯和组成方式,班级也是一样,选择适合本班级发展的班级文化模式,争取班级成员的认同,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构建主体参与型的班级活动模式,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制定、自主选择、自主评价,既个性鲜明,又针对性强。 2.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文化的建立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行为的正确引导作用。在教师的领导方式方面,建议采用一种民主型或是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教师参与到班集体当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计划等;给予学生帮助或指导,接受他们的监督;教师要给班级活动以最大的支持,并尽可能的参与到其中。此外,笔者认为,班主任主持开展的班会课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以各种形式开展的班会课,可以极大地优化班级文化软环境。 3.强化班级成员认同感,提炼定格 (1)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力宣传班级文化的内容,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氛围。(2)培训教育。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使班级成员系统接收和强化认同班级所倡导的班级精神和班级文化,尤其注意班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及注重培育和谐班委、和谐班风。(3)将班级成员的意见加以提炼定格。组织文化要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还应将各班级成员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剖析和评价,进行全面归纳和精炼定格,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班级文化。 4.鼓励班级文化创新,丰富发展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1)“手抄报”和“光荣榜”。创办班级“手抄报”,建立“光荣榜”等形式,学生手工完成,既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又可开展展览交流,鼓励优秀,带动进步。(2)班级“墙文化”。营造班级“墙文化”,编写自己的格言并设计成精美的图片,装饰教室或走廊的墙壁,创设和谐温馨的“家”环境,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3)创建网络班级。网络班级,为同学们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提供了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为同学们搭建了五彩斑斓的活动舞台。通过班级网络博客,班级成员可发表文章,讨论问题,记录生活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进而增强班级自豪感和内聚力。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浅谈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摘要】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关键词】班级文化 功能 建设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据此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 二、班级文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首要作用是教育作用。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 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途径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要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作者单位:牙克石市第七小学)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班级文化的功能定位与功能实现 摘 要: 班级是学生在校教育的基本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具有道德发展、教育管理的功能。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构建班级核心价值观;发挥好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从班级文化的三大要素出发,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是实现这两大功能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班级文化 功能定位 功能实现 班级文化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它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塑造优良班风班貌,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 一、班级文化的功能定位 1.道德发展功能。 班级文化通过对学生进行柔性的道德教化,启发学生内心的一种理性约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生通过从班级文化中学习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确定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促使自己的行为结果符合社会期望。学生还可以学到在班级文化形成的进程中,靠榜样自身的人格魅力逐渐成为大家接受认同的道德规范。这些榜样示范作用,能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另外,班级文化的隐性特征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此外,显性的教室环境文化、隐性的观念与舆论,刚性的各种制度、柔性的理性约束等多样性的班级文化手段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总之,班级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以其目的的隐蔽性、榜样的示范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实施影响,实现对全体成员的同化,促进全体成员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2.教育管理功能。 首先,表现在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因为班级物质环境的美化与布置、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班级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内容的建设,既涉及智育的培养与发展,又涉及美育的培养与发展,还涉及道德水平、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因此,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所包括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有着无形的教育力。 其次,表现在班级文化的管理功能。具体来讲,有评价指导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三方面。评价指导功能表现在:班级文化的目标导向性和文化导向性。规范约束功能表现在:一是通过班级文化中一系列”法”的体系约束学生;二是通过良好互动,让学生理解制度和规范,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自律。激励凝聚功能表现在:一是班级文化对价值观的整合,尤其是对班级主流精神的整合;二是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观导向、舆论氛围、示范榜样,会激发学生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二、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文“化”人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文“化”人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突出“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多用隐性教育,通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又要开展专门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教育的设计、实施、反馈建设班级文化。 2.合目的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合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利用主客观条件,以实现我们所预期的文化,方向性原则是指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两者的结合,指要处理好班级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关系,处理好实现教育目的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处理好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3.指导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原则。 指导性原则指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加强指导、辅导,使班级文化的教育、凝聚、制约、激励功能充分发挥,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指导的整体格局。自主性原则指的班级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我选择、自我督促。两者的结合,是指班级文化建设,教师既不能放手不管,又不能干涉太多,应提高自身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三、班级文化功能实现的途径 1.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树立班级核心价值观。 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应在班级创立之初,广泛征求每个班级成员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并结合班级的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因素来确定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一旦确定,切忌朝令夕改和空洞肤浅。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内核,是被班级成员普遍认同,并愿意遵循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基本信念。班风是班级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影响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因此,班级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 2.发挥好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特别要在原则把握、价值判定、方向抉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保证班级文化的健康发展。学生党员干部是班级的优秀分子,是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只有学生干部主动关爱同学、服务同学,关键时刻身先士卒,其他同学才会心悦诚服地配合班级干部组织开展活动,建设班级文化。 3.从班级文化的三大要素出发,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 (1)创建特色班级物质文化,增强环境育人功能。 班级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静态的班级文化要素。课室的整齐与洁净、板报墙面的提醒与激励、窗台角落的生机与勃发、班级网络媒体的开放与互动等班级物质文化凸显班级理念,暗示、引领、督促学生融入氛围,奋发向上。因此,班级物质环境布置要充满着文化的气息,让学生走进教室都有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侧面都能说话,都在微笑,都在育人。 (2)建立健全班级制度文化,形成优良的班风班貌。 完善班级管理机构和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班干部、学生党员为骨干的班级管理机构。至于班级管理制度,可以采用五大机制,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一是竞赛机制,鼓励同学之间你追我赶。二是代谢机制,班干部不断地循环,常换常新。三是协调机制,组建“协调小组”,以协调班委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督导机制,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法”。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五是引导机制,注意提高学生对班级自我管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3)传播良好班级精神文化,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形态,是在班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隐性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促进作用及班级特色活动的推动作用来传播。一般说来,主题班会课的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强化主题班会课的严肃性与辅导员的责任心;强化主题班会课的科学性与主题内容的系列性;强化主题班会课的有效性与组织实施的艺术性。班级特色活动必须注重主体性、发展性、社会性、多样性原则。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让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要耐心细致地抓好班级活动建设,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通讯作者:唐德玉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论墙板的美育功能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作用 【摘要】班级黑板报、墙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是班级文明的窗口,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状态。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它们的重要的德育教育功能丧失,笔者认为墙板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体现在美育上。 【关键词】墙板;美育;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黑板报、墙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是班级文明的窗口,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状态。班级黑板报、墙报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组织、动手、探索能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黑板报与墙报承担着向同学们传递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丰富的知识。然而这个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常常流于形式,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原因有:(1)学校对班级黑板报或墙报的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学校往往是随机性的下达任务,缺乏相应评比标准、评价体系等。(2)班主任对黑板报、墙报在德育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绝大多数班主任认为班级墙板对班级建设而言只起到美化作用,当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自由干,后续工作则不闻不问。(3)内容缺乏,内涵低俗。在学生自由发挥时,常因为没明确的目标、要求,在黑板报或墙报工作中较多的参入个人因素。部分学生为应付了事,把整个课室后墙作为一面画布进行涂鸦;部分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取向,把一些低俗的笑话“搬”到黑板报或墙报中。 这些种种的原因致使墙板的功能丧失,同时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鉴于墙板在文明班级中的重要地位,本学期,笔者所在学校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同时结合市教育牵头开展的“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争做客家古邑文明人”专题教育活动,举行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活动方案明确了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评定标准、奖励办法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同时班级的黑板报、墙报(即文化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以及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深刻的认识到黑板报、墙报担任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其精简而言体现到“美·育”两字中。 一、墙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一)美,这里指的是审美教育,或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即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认识美、爱好美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墙报建设工作中,往往需要整体美好班级,这便把美丽的艺术带入班级,用艺术的形式把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事物真实的再现。通过艺术的展现,让班级学生在美丽的学习环境中认识到更多更好的美的艺术,从而更爱好美。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教育通常是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审美教育能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黑板报、墙板的设置,需要对班级进行一次美化,从美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审美标准,强化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悟和启迪。 (二)育,这里所指是德育教育。是墙报承载着德育教育的重要功能。 1、传递积极向上、正面能量的窗口。黑板报、墙板的德育教育可以从所载的内容向同学们传递积极的,正面的能量。通过里面的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过名言名句、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等让学生从成功人士背后得到源源不息的激励因子。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内容异彩纷呈,形式新颖独特的黑板报、墙壁可以营造的环境教育,浸渍着学生的心灵情操,影响着学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启发着学生用实际行动为理想奋斗。从笔者所带班级黑板报、宣传栏德育阵地,生动形象地展示着学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诚信、严肃、活泼的班风。 3、专业学习,思想交流的园地。墙报的展示往往有读书角或专业栏,在这些栏目里,学生可以遨游在专业知识海洋里。同时在中职学生中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的职业道德被用人单位弃之,这样便强烈的需要在墙报中从学生传递专业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墙板的建议经常会引起同学们的强烈讨论,这一过程便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有一次的思想的交汇。 二、墙报建设的可行性方案 墙报“美·育”功能的实施需要结合学生个体展开,有学生的参与方能把正确地思想深入同学们心中,进而引导同学们的行为规范,矫正同学们错误的价值观。如何将这些内容根植同学们的心中,笔者根据所带的中职班级墙板开展工作中领悟到,重在要让全体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即使黑板报、墙板的内容再精彩,再深刻积极,缺少了同学们对自己的行为的思考、对照、改变,那么这一切将是徒劳。 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此项工作。通过近期笔者所在班级实践得出,下面的实施方案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可行性和较好的效果。 (一)、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一般5-8人为一组,可根据班级人数增减小组人数。最好每个小组在一个学期的轮换中有1-2次完成板报、墙报工作。各小组选定本组负责人,同时各小组合理分配各种人才。,制订墙板建设的学期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一组。可以实行一月一大报、两周周一小报的形式,配合学校相应的德育主题展开,也可以把社会时候融入进来。 (二)、每2周为一期,由一小组出一期板报或墙报。可根据班级学习任务的轻重程度调整适当的时期间隔。主题、内容小组自定。但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发现、思考班级、生活、社会上不规范的行为,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去批评发生在班内的不文明言行,曝光违反纪律、不讲道德的现象,并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制定规范的、合理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对于每个小组完成的工作,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对整个学期各小组的成功进行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比项目可以多样,可创设设最佳书法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美文奖、最佳组织奖等,评价标准应包括美观程度、内容丰富程度、内容积极性等方面进行。 班级里优美、富有教育性的班级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更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与精神风貌,并在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上,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黑板报、墙报的工作,让它们成为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大学生班级文化功能视野下的班级文化构建探讨 [摘要]大学生班级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微观层面,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体现班级内外关系的伦理道德、精神追求、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生班级文化有具体的内容,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必须从规划、完善角度出发,重视班级文化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 班级文化 功能 构建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思想健康、团结协作、富有理想和追求的班级文化环境,保持班级文化环境的持续、良性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班级文化功能视野下,积极研究和探讨新时期大学生班级文化的构建,是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提升大学生育人水平的重要举措,是高校育人工作中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微观内容,大学生班级文化具有特定的含义 关于“文化”一词,没有人能够用精确、概况的语言全面地阐释。文化常常与精神、态度、价值、道德、伦理、习俗、文明等联系,以有形或无形的东西体现出来,可以凭借人的体验、感受等感知。一般来说,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的,即通过看得见的东西来体现文化的含义,物质层面的文化,如建筑、标识、语言等;二是隐性的,即通过看不见的东西来体现文化的含义,精神层面的文化,通过教育、科技、体育、管理等人类社会活动体现,与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政治理念、人文追求等密切相关。 大学生班级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微观内容,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对于处于特定生活环境,具有特定的年龄特点、活动特点的大学生班级来说,班级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角度出发,大学生班级文化应当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体现班级内外关系的伦理道德、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的总和。其中,班级内外关系包括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班级与学校的关系。班级文化决定了大学生看待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影响大学生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态度。因此,班级文化决定着班内关系的发展,影响着大学生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集体、社会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所持的认知态度和处理方式。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追求、价值选择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大学生班级文化有具体的内容体现,在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1.班级风气。班级风气即班风,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风气,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气既包括学习、科研、交友、消费、政治追求的风气,也包括爱班、爱校、爱老师、爱同学的风气,还包括爱祖国、爱社会、爱集体等诸多方面。好的班风能够对班级同学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而不良的班风则会对班级成员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班风也可以影响院系的风气,进而影响校风。 2.班规班制。班规班制即班级的规定和制度,是学校规章制度在班级的具体化,是班级文化在制度管理方面的体现。由于不同班级的专业、组成结构、发展理念不同,因而班规班制可以因不同班级而存在差异。班规班制既是班级加强对成员管理的制度,也是班级成员行为规范的标准,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关系大学生的成长。 3.班内和谐。班内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班级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班级,不但可以实现班级成员之间的团结、奋进,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也可以营造快乐学习、生活的外部条件,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全,有利于大学生与团体成员之间形成协调、包容、友爱、奋发的个性品质,对于大学生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影响作用。 4.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班级活动开展承载着学习文化、宣传文化、汲取文化的任务。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班级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使班级成员在人文发展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班级活动开展,可以增长大学生的知识,锻炼大学生的技能,使其体验到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合作、竞争的关系,心灵得到净化,性格得到锤炼,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取得进步,政治走向成熟,文明素养得到提升等。 5.班级典型。班级典型是班级文化的缩影,是一个良好班级文化的典范。在大学学生班级中,存在大量的自强不息,勤于进取、帮助他人、刻苦钻研、热爱集体、参与活动、见义勇为的学生先进典型。他们的典型事迹、典型形象既可称为良好班级文化的诠释,也可为班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对激励班级成员、促进大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从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功能出发,积极进行大学生班级文化构建 1.班级文化规划。构建班级文化需要预先规划、设计,应重视班级文化的调研,摸清班级成员的组成,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发展观,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需求,洞察他们的思想状态、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出发,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进步为立足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扩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塑造班级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活动为目标,在班级组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班级目标等方面,制定较为详尽的班级文化发展的目标、计划、方案、步骤等。 2.班级文化构建方案完善。班级文化构建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在班级文化初步规划完成后,通过组织开展对班级文化方案的讨论,使大家各抒己见,用集体的智慧完善班级文化构建方案。班级文化构建方案讨论、完善的过程,是进行班级文化构建宣传、动员的过程,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创建、奠定班级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激发广大同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班级文化构建具体实施。班级文化的构建涉及多个方面。一是组织层面。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班级的组织建设,要在强有力的班干部集体领导下,开展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将作风正派、热爱集体、乐于奉献、团结同学、具有号召力和一技之长的学生选拔为班干部,让他们在班级文化发展中,凝聚大家的力量。二是目标层面。班级文化建设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将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应在班级学习、班级活动、班级发展、班级荣誉等方面制定较为详尽的目标。目标的具体化是班级文化发展的基础,使班级文化的内容得到分解,实现班级文化发展由抽象变为具体。三是制度层面。在班级文化构建中,制度起着保障作用,既是对班级成员的约束,也是对班级成员的激励,促进班级文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制度的设计应科学、合理,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班级的实际,按照灵活性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四是内容层面。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同的班级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容,应当将班级协调、团结、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竞争,信念、口号、目标以及班级发展、创新、进步、获得荣誉等方面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五是活动层面。班级文化构建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班级活动来实现。一般指大学生课堂之外的活动,也可以成为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在培养大学生的情趣、爱好,发挥大学生特长,彰显大学生精神追求,提高大学生品位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竞赛活动、科技发明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农政策论文:三农政策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影响探析 摘 要 “三农”政策是当前我国较为重要的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之一,这一政策的推出是为了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是大量的农村金融资源流入农村市场,同时这些资源在农村市场中的配置存在着严重不均衡的现象,这种现象便是农村金融的“逆向配置”。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农”政策对农村金融资源逆向配置的影响,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三农”政策 农村金融资源 逆向配置 一、“三农”政策及农村金融资源理论概述 (一)“三农”政策的发展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三农”问题方面也有较大的投入。近年来政府在这一政策的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更大的支持,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资源的合理分配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金融资源的构成 农村金融资源一般来说指的是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可以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所有资源。广义上农村金融资源包括货币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等等,狭义上仅仅指与金融相关的货币和资本。一般来说,人们所说的是狭义的农村金融资源。 (三)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流动 现阶段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流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第一,政府渠道。第二,金融渠道。第三,价格渠道。 金融渠道流出主要是存款流出、贷款流出、存贷款差流出和邮政储蓄流出等方式。金融资源在金融渠道的流出在农村相当普遍,很多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也是推动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价格渠道的流出往往在无形之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资金最优化使用,而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让价格渠道流出金融资源这一现象愈来愈严重。工农产品的价格差异是金融资源流出的主要形式,农村生产资料的原料上涨幅度超过了农产品的收购价,农村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反向流动让农村金融资源流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发展资源缺乏资金。 二、“三农”政策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影响 “三农”政策的推出大大降低了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的现象,这一积极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银行等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三农”政策的主要投入是在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银行方面,这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切实缓解了“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加快了扶贫攻坚和同步小康进程。 农村金融机构地域风险能力加强。2004年“三农”政策推出之前,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达28.1%,资本充足率为负。“三农”政策推出的十多年来,全国的农村信用社逐渐开始盈利,截至2014年低,不良贷款率3.1%,比政策推广前下降2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8.99%。这和“三农”政策的推出有很大的关系。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建设、网点建设和服务逐步开始,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自助终端电子机具,如POS机、ATM机也在农村普及开来,依托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构建了覆盖县、乡、村,联通各村之间的服务网点也逐渐建立起来。 三、对农村金融资源优化的建议 (一)依照政府政策的规划发展 农村金融资源的根基在“三农”、定位在“三农”、优势也在“三农”,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中小微企业以及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依照政府政策的规划发展,在深化改革中把强化内控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作为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内部控制的能力,提高控制风险的水平。 (二)建设特色鲜明的农村金融文化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好坏是由农村金融企业决定,而企业的竞争中文化的竞争相当重要。农村金融企业必须找准自己的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找准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载体,以“诚者信合”企业文化让自身“做优做强”。企业在培育自身文化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这个特色和个性还必须从本企业自身出发,借鉴一些做得好的企业文化,精心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不能脱离本企业的自身实际。 (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 尽管在国家政策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农村金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农村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还是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金融机构和经济发展成正比关系,经济越来越快速发展的今天为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要实现金融产品创新,而且金融产品的创新要围绕农村居民的切身需求,在保证安全和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地开发出一些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相关要求,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就要建立业务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第一,在选用人员方面,必须严格把关,尽量招收高学历人才。第二,领导的选聘应该通过考试及业绩等竞争方式上岗,加强约束机制。第三,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地推出新的激励模式,以带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员工不断进行创新,坚持效益、责任、风险和利益的一致性,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四、结语 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当前“三农”政策对农村金融资源的影响主要是好的方面,“三农”政策对农村金融的投入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且,“三农”政策对农村金融的影响不仅仅是促进其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农村金融的配置问题的解决是极为重要的。倘若“三农”政策只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方面的投入而不提高农村金融的配置效率,将会严重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四川农业大学) 三农政策论文:“三农”问题与党的支农惠农政策 [摘 要] 现如今,我国的农业基本设备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村社会的进展依旧还处于落后阶段,农民们的收入还是增加缓慢。由此可以得知,解决“三农”问题的责任依旧非常艰巨。根据经验得知,若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则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支农惠农这一政策。甘肃秦安的农业服务中心则就“三农”问题与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做出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三农”问题 支农惠农政策 措施 1 “三农”问题的成因 “三农”问题则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三农的问题也是由于近年来现代化的步伐逐步加快而形成的。现在,我国国家处于一个农本阶段,所以,在实现了以城市为主要核心的工业化社会进程中,造成了城乡差距逐渐增大的问题,主要分析起来则有以下原因所在: 现如今,我国的国民经济配置的结构主要是向城镇化倾斜的,而政府则对‘三农’的投资不够。长时间以来,我国国内的农产品的价格,加之生产要素的总价值不是在市场的充足竞争中完成的,而不平等的价钱也同样对农业的整体进展和农民的增产起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的财政支出以及惠农政策所占的总体比重也较为底下。拿20世纪八十年代为例,比重大约占据了12%,而在九十年代则只占据了9%左右,二十世纪初仍旧处于比重下滑阶段,并且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投资比重更是严重缺少,许多农田水利设备设施也都是在经过了改革开放前期以后的水准,并且由于年代久远和信贷投资不充足的问题,情况更加不乐观。其中,贷款难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2004年,我国农业的增产总之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7%,然而农业在全部的金融机构中来说,所占据的贷款余额不5%。这从而形成了农业生产条件薄弱,对农业生产稳固进行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政策措施,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并且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城乡分治的管理体系,并且依照人为的意愿,依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分割为城市与农村两大地带。依靠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农村劳动力关在了城市的大门之外,并划分为明显的两个等级,并享受完全相悖的两种政治和经济待遇模式。尤其是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给人们的心理上造成的严重的不平等权利的现象,更加加深了在经济上的不平等。 农民们的不合理的负担过于多,削减了农民们的收入的额度。使得农民本来就低的收入,再加上交一些农业税以及各种名目的费用,造成了许多家庭入不敷出,不堪重负。 2 保证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的措施 2.1 加深政策的学习 加深政策的学习,应该落实贯彻好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并且必须要有一支针对于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领导班子。判定一个农村党基层管理干部人员的水准如何,则重要的标杆之一便是要观察他在走党的农村基础路线以及政策方针方面,对支农惠农这一政策措施了解的彻不彻底,并在事实的工作生活中是够可以掌握好这一政策。根据现如今的群众所反映的一些比如比如违背国家土地承包政策,随便调整、对农户承包地实行回收,迫使农户流转承包地等情况来说的话,则是一少部分的农村基层管理干部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策理念意识淡薄,执行政策不够到位所导致的,有的以至于违背了亦或扭曲了党的政策,有损了农民大众利益,对党和政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农村基层干部则必然要对政策理论的学习进行加深,努力提升本身的政知识水准。理的支农惠农政策的精神本质。 2.2 加深规范管理 组织好乡村管理干部人员,根据事实情况进行挨家挨户的排查处理,并详略地对其进行登记注册,努力做到做到家庭人口,以及劳动力数量间贫富情况,并弄得明白。把惠农的每项补贴金额进行登记,并以银行存折的形式发送给每家每户的手中。并根据事实上报的情况进行审核审批与管理,把有关于将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家电下乡等多个种类的补贴款项,直接性的存进村民的存折中去,实行并行式的发放。并经过张贴榜单的方式,保证资金一分不少的发给每家每户手中,从而使得农民享有自身应该享有的利益。与此同时,要在惠农资金上对“专款专用、专项立档”这一准则进行完全有效地落实,并经由乡财政所负责对支农惠农政策进行兑现,实现规范化处理。 2.3 加深监督检查 伴同着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加强,支农惠农的专项金额也会随之增多,甘肃秦安农业中心在此时得出,应该加深这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农民农业的补贴进行排查,并要对基础措施进行投放的促使实行落实,并且,要对有关机构所实行的支农资金使用的管理规定,依照透明、规范的程序进行支农资金的安排处理,通过招标投标方式落实支农项目。 3 结语 我国党政干部团队的主要力量便是我国的农村基层干部,同时也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领头人物,并且也是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具体贯彻者和执行者。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要加深政策的学习,加深规范管理,加深监督检查,从而保证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使农民群众确实得到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果实。 三农政策论文:强化涉农价费监管 服务三农政策落实 为确保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落实到位,近年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物价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和纠风部门的要求,强化涉农价费监管,服务强农富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夯实成本调查基础,竭力争取富农政策 五峰县是湖北省12个特困县之一,农民增收致富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们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抓住全省农产品直报县的机遇,认真开展农产品成本调查和涉农成本监审,为争取强农富农政策减轻农民群众负担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认真开展玉米、油菜籽、绿毛茶、红毛茶、杉树、马尾松、生猪、玉米等常规农产品成本调查以及农资购买情况专项调查、玉米成本收益情况预测调查,细致分析成本收益变化情况,为上级制定和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政策提供了参考资料。特别是针对县全国生产基地县的农产品,通过对其种植成本收益与其他农产品成本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努力争取农产品收购价格政策调整,得到上级采纳。国家和省价格主管部门连续三年提高了收购价格,有效推动了县拳头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价格政策支撑。 二是认真开展电力、教育、医疗、民爆作业等涉及农民利益的成本监审,服务农民减负增收。特别是针对五峰县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时只到农村各组中心点,其他仍为木电杆、改股线的实际,认真开展农村低压电网维护成本监审,积极争取农村低压电网维护费政策,争取到位资金达到1629.63万元,比农网改造结束时的408万元增长了4倍,为农村低压电网维护,巩固了“两改一同价”成果提供了政策资金保障。针对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民爆作业收费过高农民难于承受的问题,我们会通相关部门组织专班进行专项调查,向县人民政府上报了专题报告和建议,经县人民政府专题研究,出台了《县公安局县物价局县工商局县安监局印发〈关于推行爆破服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县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用爆破作业服务价格管理的通知》,理顺了体制,规范了民用爆破作业价格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开展涉农价费检查,监督惠农政策落实 为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我们每年组织开展了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在督导各单位认真自查的同时,我们把专项检查与价费年度审验、群众举报的价费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进村入户开展调查走访活动,通过调查农药、种子、化肥、饲料、农机、蔬菜、茶叶等经营户和生产加工企业,走访农户等一系列活动,掌握五峰县涉农价格和收费执行情况,听取农民和涉农经营者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价格举报和咨询,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自查走过场的单位进行重点检查,2010年以来受理价费举报咨询60多件,查处交通客运、医疗、教育、食盐等涉农价格和收费违法行为18起,实行经济制裁15多万元,有效的纠正了乱收费乱涨价行为,规范了涉农价费行为。 从重点检查和年度审验情况来看,2010年以来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实行免费,对贫困寄宿生给予了生活费补助,学前班、高中教育收费严格执行了规定的收费标准,学生食堂略有结余均转入下学期使用,基本做到了不盈利。计划生育收费符合政策规定。8个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和计划生育服务站,除按计划生育政策收取计划外生育社会抚养费外,没有收取其他费用,并每年对妇女进行了免费“三查四术”服务。各卫生院从2011年5月30日起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项目补助经费政策和优惠收费政策执行到位,享受合作医疗的产妇每人享受降消项目补助300元、合作医疗补助200元,并对血常规、黑白B超、前三日护理费、床位费等给予优惠;例如,黑白B超常规检查规定标准30元/人次,实际执行20元/人次,优惠33%,从2011年底起各村卫生室也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对畜禽均实行了免费防疫,猪羊产地检疫费、市场生猪屠宰检疫费、其他畜禽及畜禽产品检疫费、生猪阉割、出诊等医疗技术综合服务等收费都在政策标准范围内,无乱收费现象;农民建房只缴纳国土资源部门收取的土地证工本费5元/证,没有收取其他费用;婚姻登记民政部门只收取婚姻登记证书工本费,并免费给予婚前体检;各供电营业所对农民用电收费能严格按省物价局文件规定的电价标准执行;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政策落实到位,价格没有突破规定的限价,也没有发现职能部门借机搭车收费的行为;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最新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制作了《五峰经常性涉农价格和收费项目及标准》公示到各村中心点,特别是2011年“三万“工作队将惠农价费政策编入《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惠农政策解读》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加大了宣传力度;各通信企业实行了收费公示制度,各银行从2012年4月份起逐步实行了收费公示制度;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行免费登记注册。从总体情况来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五峰县涉农价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反应广大农民心声 要保证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首先要广大农民群众知晓惠农政策,涉农企业严格执行各项惠民价费政策,同时强化社会各界对价格法律法规政策的监督,自觉抵制乱涨价乱收费行为,我们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价格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活动。在步行街开办了题为“真诚服务人民群众 、共建诚信价费环境”的大型宣传橱窗;在局机关大厅,开设了政务公开栏,将职能职责及相关价费标准予以公示;走进五峰县电台“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直播室,就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价费热点难点问题与听众在线亲切交流互动;就“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接受县电视台专访;编制了《价费政策法规手册》、《认真履行监管职能 营造和谐价费环境宣传资料》、《现行价费政策法规摘录》、《政风行风建设监督卡》发放到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和企业手中,将价格举报投诉渠道、经常性涉农价格和收费标准告之广大农民群众。同时针对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春运票价问题,每年会同交通运输、公安、新闻媒体等单位召开春运工作会议,对客运企业及个人进行提醒告诫,并将主要站点的票价制成公示表发放到每一台车辆,要求在醒目位置公示,接受广大旅客监督,并同相关部门一道联合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有效的规范了春运价格秩序。 在走访农民的过程中,群众普遍反映国家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补助贫困生生活费、妇女免费“三查四术”、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畜禽免费防疫、降低或取消部分涉农收费项目标准、购农机买家电给予财政补贴、提高粮食烟叶收购价格、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好,促进了农民减负增收。同时也要求不断完善惠农价费政策,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壮大特色农业。积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加大适应山区农机作业产品的开发力度,并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尽快实现山区农村机械化作业,降低劳动成本。三是进一步加大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力度,完善各项补贴政策,确保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惠农补贴资金落实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各项惠农政策的广泛实施,不断激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四是各银行进一步强化收费公示制度,增强收费的透明度。银行属垄断行业,收费多少是银行说了算,储户和信贷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建议对银行收费项目和标准全部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取消市场调节价项目,确实减轻储户和信贷用户的负担。 三农政策论文:贴近“三农”工作实际 搞好惠农政策培训 摘 要 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省、市财政部门的工作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宝丰县财政局认真落实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国家支农惠农资金范围广、种类多,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到涉农补贴资金多达数十种。在这些资金拨付、发放过程中农民最想知道什么,急需了解什么,党的政策对这些资金有什么规定,急农民群众所急,解农民群众所疑,是我们支农惠农政策培训应该确定的内容。 关键词 三农 惠农政策 培训 一、贴近农村实际,确定培训内容 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涉及千家万户,从种粮补贴、化肥农药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养殖补贴、林业补贴到家电下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但归结起来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稳定的重大举措,是舒民心、顺民意的大事好事。宝丰县财政局通过学习有关文件,认识到民心工程要从民心做起,在支农资金拨付和发放过程中,怎样才能把好事做好,把党和国家的温暖不折不扣的送到农民手中,这就需要做好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工作,搞好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只靠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对农村会计和惠农补贴发放人员的培训,并通过他们广泛宣传到农民群众中去。在落实支农政策的过程中,农民群众急需理解和明白那些支农政策内容,是我们搞好支农政策培训应该确定的内容,为此,县财政局组织教育培训中心、会计股、农业股、社保股、商业股等有关人员深入乡村、农户了解、掌握农民对支农政策和惠农补贴工作中的问题,根据农民的需要确定我们要培训的重点内容。 根据深入基层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支农惠农政策培训中确定以下内容:一是培训有关支农资金的拨付途径、适用范围以及有关补贴的核定和补贴方法,使农民群众明白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该用到哪里,群众应该得到多少补贴;二是培训在资金发放过程中怎样做到阳光作业,明确补贴标准,实行张榜公布,防止暗箱操作,要求学员在支农资金实际运作过程中,运用正确规范的方法发放和使用支农资金,赢得农民的支持;三是培训学习农村会计对支农惠农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及支农资金的会计处理业务,使农村会计在支农资金发放和运作过程中正确核算,规范管理,做好会计监督,做到会计管理核算正确无误;四是培训学习廉政建设知识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提高农村会计人员领会、理解国家支农政策的水平和能力,增强廉政意识、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五是学习培训涉农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会计人员依法依纪办事的从政理念;六是聘请县检察部门的专业人员讲农村经济犯罪案例,讲司法部门在农村工作中为农民申张正义,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也警示农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加强律己意识,保证支农政策和支农资金顺利落实;七是印制支农政策小册子,印制明白卡,让农民明白按照党的惠农政策如何得到补贴,能够得到那些补贴,应该得到多少补贴,让农民心中清楚明白,让农民心中有数;八是聘请农村信用社的有关人员讲惠农政策补贴资金支取,有关金融机构不得揽蓄、不得挤占,实行惠农补贴一卡通,方便农民随时支取,确保农民及时受益。 二、精心组织,认真搞好培训 为搞好支农政策培训,财政局要求各乡镇由财政所长带队,每个行政村由一名村干部和一名村会计参加培训,县财政局指派一名副局长负责培训纪律,上课前点名,下课后清点人数。培训组织方在学员入驻前,提前把每个学员的住宿房间、就餐座位、教室座位编制成册发给每个学员,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使参加培训的全县318个行政村近329名学员的学习生活井然有序。使学员生活、学习更省心、更便捷,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使培训达到好的效果,培训地点设在城区外的云海大酒店,一是远离城区嘈杂,环境好,清静,使学员能静心学习;二是酒店交通便利,方便学员往返,局领导从各方面为学员提供方便,为搞好培训打下了良好条件。 这次培训精心组织,运作缜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结起有以下几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培训期间,县纪委、县检察院领导亲自到场指导,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亚民同志对学习资料内容的确定、师资的选聘、培训事项的安排都作了周密的部署。并在开班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领导的重视为搞好此次培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是培训全部实行免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确保惠农支农培训收到好的效果,县财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征得领导同意筹集15万元资金对培训中的住宿费、生活费、资料费等实行全面免费培训。为学员提供了生活、学习 上的极大方便,给培训工作打下了基础。三是培训内容贴近财务工作和支农资金管理实际,县财政局抽出业务骨干结合国家支农政策和农村财务工作实际,收集有关文件,编制成册,供学员培训使用。学员通过培训能够向农民群众讲解农民急需知道的支农政策内容,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为农民群众在惠农政策方面解疑释怀,培训的内容是学员急需掌握的内容,也是群众需要了解的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学员更乐于接受和学习。四是培训内容增加涉农法律和农村经济犯罪案例,增强了农村财务人员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农村经济运行构筑了防火墙,起到了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学员对增加涉农法律法规学习感到很及时,大家一致认为通过学习涉农法规和案例,不但能警示自己,同时也起到保护农民利益和保护干部的作用。教师水平的高低在整个培训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培训师资的选聘上更是优中选优,聘请工作在一线的、对农村情况清楚明了,对政策研究透彻、讲课又通俗易懂、能为农民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老师来授课。还外聘了检察院、新农合的专家。五是培训当中课堂纪律非常好,老师讲的到位,学员学的认真,学员虽然来自乡村,95%以上是男同志,但课堂从无吸烟、说话等不良现象,保证了学习效果;六是培训收效好,培训结束时组织学员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考试,学员考试成绩90分以上的占95%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社会反映良好 宝丰县对支农惠农政策的培训已进行了两次,2007年上半年进行过一次,2010年5月进行过一次,培训后农村会计和农民的反映都很好,因为培训内容贴近农村财务工作和支农惠农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农村会计和参加培训的人员到实际工作中积极向农民宣传讲解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向农民发放宣传册和明白卡,使农民对各项惠农补贴清楚明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和欢迎。在深入基层的跟踪调查中一位农民拿到补贴款后深有感触的说:“发放补贴这事,咱放心,咱心里有数。”宝丰县支农惠农资金管理,从宣传培训做起,让农民清楚明白的做法,起到了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农民群众舒心、放心,农村干部清廉、清白,增强了广大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最顶山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该县的做法,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以上是宝丰县加强农村支农政策培训、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所做的一点工作,其中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还要继续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为农村经济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宝丰县财政局) 三农政策论文:三农政策重在落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11月26日说,今年第4季度新增中央投资中用于“三农”的资金有300多亿元,其中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的291亿元投资计划已于11月24日前全部下达给有关部门和地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村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目前来说,政策很好,重在落实!” 3年内金融服务全覆盖 中国银监会近日宣布,截至10月末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已达25.8亿元,比年初增长10倍以上。银监会计划在年内完成涉及31个省(区、市)的第二阶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3年内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银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11.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4.2%,累计向18858户农户贷款14.9亿元,农村小企业贷款余额13.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1.2%,累计向1554户小企业投放17.4亿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但在支农服务方面发挥了作用,而且实现了自身的良性运转。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李宁辉首先非常肯定了现在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构件和扶持,培育了一定规模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但同时李宁辉又非常忧虑地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现在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制度体系仍然十分欠缺,这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挥效用,需要进一步完善。 机械化程度不高 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化肥、农药利用率均不足35%,农村能源利用率仅为25%左右;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近百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业农村污染已经占到全国污染的1/3以上。 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集中反映,开发农村新能源,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呼声和要求愈来愈迫切。 李宁辉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资源的不合理消耗不仅导致农村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也导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侵蚀。农村环保,需要加大农村能源的开发。李宁辉同时指出,农村能源消费比例不是很大,因为目前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很高,主要只集中在东北地区。因此目前能源的开发利用会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上而不是生产上。例如新能源用作发电、燃料等等。 医疗改革形势严峻 我国13亿多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 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逐年加大。 2006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确定从2005年~2010年以中央投入为主,地方相应配套,共安排投资216.84亿元,建设和改造中西部及东部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卫生部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县及县级市共建有医院8800所、妇幼保健院2020所,乡镇卫生院近4万个,村卫生室60余万个,农村卫生服务面貌有所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最欠缺的还是医疗卫生!”李宁辉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李宁辉表示,因为我国农村地区覆盖面太广,人口太大,虽然医疗卫生一直在农村改进,但短时期内还是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农村地区。仍然还有大面积的农村地方享受不到新农村医疗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形势依然严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等等,“这些政策光辉都亟待落实!“李宁辉强调。 三农政策论文:中国三农政策改革的新动力 新中国建立六十年,对中国农业问题的认识日渐提升高度,但在大多数人心中,1956年总理宣布的追求农业现代化的大目标,仍然挥之不去,但按照苏俄模式的农业现代化,或者九十年代学习过的美国模式,也并不是可以追求的目标。 在工业化、城市化驱动下,世界农业正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所谓“三分天下”,是指发展现代农业的三种模式与道路。这个世界真正能够实现规模农业,并靠规模扩张、简单生产力外延扩张来积累足够资本,进行资本化农业的,不超过十个殖民地国家:加拿大、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一片广袤的原野上,大拖拉机开过去,一切就解决了,这种模式只适合殖民时代留下的一个空前宽松的资源条件的国家,它适合福特主义的大生产逻辑,并且被美国引领着。这种规模经济当然令人羡慕,但意味着整个殖民化过程得再来一遍。 被大家视为楷模的是第二类欧盟农业。欧盟农业至今是典型的现代化市民农业,60%以上欧盟国家的农场主早已不是农民,而是市民,是中产阶级中下收入者、小书店老板、中小学教员、政府小公务员,这部分人因无力进入高端的资产市场,于是走向了低端的农业,这也是欧洲今天成为世界绿色运动策源地的重要基础。因为这部分人很多是高学历,很多有精神追求:那是我休闲度假之地,也是我告别都市喧嚣之后陶冶心性的地方,于是就有了欧洲近些年来的绿色主义运动,因此导致欧洲国家农业上的贸易壁垒。这种农业不可能完全靠机械化,这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资本半深化的农业。 第三种就是我们所走的模式,叫做日韩模式,其实是东亚模式。东亚模式是没有被彻底地用欧洲的、非洲的方式殖民化过,所以留下了大量的原住民人口的农业发展模式,而且人口非常密集。在这样一个条件下,这种农业一定资源高度短缺,例如中国只有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却要养活世界20%以上人口。如按照美国模式、加拿大模式,那不意味着离开地球? 我认为世界各国的农业一定不可以用同一个政策、同一个思想、同一个理论体系来指导。而且,大家不要盲目崇拜美国模式。有人会说,美国只有2.7%的人是农业人口,但事实不是,美国农场主的耕地上可能一家人雇着三四十个农工,从墨西哥来打工的。农工会算为当地农民吗?不算,那只是季节工,不算农民人口,因此美国只算农场主人口,然后拿来跟中国农民比,这样比出中国农民多么落后,合理吗?然后还说中国的农民一定要改成专业化。但看看欧盟,农场规模比中国大几十倍,它专业化了吗?也没有。 中国应该要向日本、韩国学习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日本、韩国也是人多地少,但他们怎么实现农业现代化?或者说怎么让农民增收?一定是让农民能进入所有领域,给足够的优惠。为什么日、韩95%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社?这是因为他们的收入60%以上来源于非农业,而这又来源于政府允许农村合作社以最低成本、最低门槛经营,并把农村合作社进入金融、保险、旅游、饭店、房地产等全部收益大多免税,才导致95%以上农民进入合作社。也只有把所有涉农的可能产生的收益都让给农民,农民才能保证有足够的、非农业人口买得起的粮食。我们都知道粮食安全不是私人问题,但从事农业的人基本上都得不到社会平均收入,没有跟市民、工人、公务员一样的社会保障,为什么就会是私人问题?他们凭什么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大规模的公共投入,这才合理地形成农村相对稳定以及粮食安全,而不完全是靠学习西方的机械化、产业化。 其次,任何外部主体进入小农社会必有交易成本,如果采取的方式不恰当,会加大负面效果。因为我们把一个城市高成本的现代上层建筑照搬到乡土社会,就发生了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是上层建筑反过来决定经济基础的毛病。东亚属于典型的小农村设置经济,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讲皇权不下乡,并不是皇帝老儿不想管到农民家的炕头上,而是成本太高,因为农民高度分散。 所以,中国要发展农业,还必须解决乡村治理问题,完成乡村治理结构建设,但这不是搬一个现代制度来就能完成,必须根据中国农村的国情与经济形态才能解决。(摘自《中国改革》) 三农政策论文: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近期文献综述 摘要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近期理论界的文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挑战和战略等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县域经济 引言 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实际上,很多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为他们的子女积攒学费而“投资未来”不断流动的。可是,这些“留守儿童”又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一些家庭“投资未来”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3]。他提出,20__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等。20__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必须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4]。他提出了完善支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稳定涉农价格以及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8]:“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重要历史任务 今日的新农村建设不过是过去10年中国乡村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而已。当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5]。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6],“三农”问题又一次引起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且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蓬勃而起,并从前人那里获得了经验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而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问题又使这次新乡村建设运动有了新的样式、特征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农业科技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l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生命科技的世纪[7],是自然科学发生重大变革并取得突破进展的时代,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技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农业科技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具有智能化、生物化、产业化和 企业化的明显特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更加紧密结合,人们在21世纪能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力地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还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尤其是我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作用更显突出。 2.3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应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9]。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是沿海地区发展的一大亮点。比如,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又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良性互动[10]。所以,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3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1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 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是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的总和,是区域经济的概念之一[11]。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在县域经济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比较全,可以说,几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指标,在县域范围内,都可以得到反映。 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2]:农村经济阶段、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三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11]。经过2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的发展时期。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它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是工业资源的基地,是拉动消费的“超市”,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如城镇化发展滞后,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体制性影响等等。面对县域经济的这些特点,我们应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县域经济的发展。 3.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工农一齐抓”[13]的指导思想。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摆在战略位置,打破城市工业、乡村农业、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壮大县(市)经济的实力。 笔者认为,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笔者觉得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10]的思路,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安置就业、活跃市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14]。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四、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12]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3.3县乡干部在县域经济中的职责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乡干部的正确领导,县乡干部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县委书记在一个县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发挥得如何,对该县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5]。而要推动县域经济,就必须提高县乡干部的领导发展能力。 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笔者认为领县乡干部要提高领导能力,应着眼于抢抓机遇、科学决策能力的提高,突破封闭思维模式,面向市场,创新配置资源思路。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准确定位;应着眼于把握重点,推动落实能力的提高,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切入点,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应着眼于教育、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机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人才战略,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不竭的推动力。在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县域经济能否走向壮大,关键在于培育人力资源,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瓶颈”[16]。因此,必须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考虑,把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落到实处。总之,三农问题错综复杂,任重而道远,以上仅仅是对近年来学术界对三农政策论述的一个综述。任何改革的一小步进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本文只是就其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三农政策论文:对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案例的分析 近几年来,我一直跟踪研究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的案例:云南省会泽县新街回族乡农民求生记。这一案例至少揭示了以下需要研究的观点与政策: 一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理论指导下,政府将国家水电站重点工程蓄水库的淹没区——云南省会泽县新街回族乡被淹没农户搬迁至高寒山上,基本上没有发给补助费,使搬迁农户陷入了更加贫困境地; 二是在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新街乡那些被迫搬迁到高寒山上的农户有的下山做点小买卖糊口,但都被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给予无情打击; 三是改革开放后,新街乡有的农民自发进城打工,在承包城市人不愿干的脏活、苦活、累活的同时,省吃简用获得了为数不多的原始积累; 四是在能人的组织下,新街乡农民在昆明市郊区租地养殖奶牛。创业期间,他们虽然没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帮助,但由于城市牛奶市场很大,他们的奶牛合作社很快站住了脚,不但一举脱贫,而且在城市郊区率先富裕起来。而当地国营牛奶场由于体制僵化,在新街农民面前眼睁睁地败下阵来; 五是新街乡农民搬迁到城镇郊区进行产业化开发,创造了农民进城、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开发的重要经验与模式; 六是新街乡农民的金融需求基本上得不到满足; 七是在城市郊区生活了8年之久的新街乡农民,虽然有住房、有固定工作,每天为昆明市场供应10吨以上鲜奶,但至今不能在当地落户,享受不到城市的各项待遇,例如他们扩大再生产贷不着款、租用土地上盖房屋办不着建筑证、建成的房屋办不着房产证、子女上学要出高价,等等。 八是对搬迁到城市的农民如何管理与治理,目前尚未破题。 一、将淹没库区农户搬迁到高寒山区导致其陷入贫困境地 会泽县新街乡内的毛家村水库和花渔洞水库,1956年7月动工修建,是昆明市过去主要供电站以礼河电站(装机31.15万千瓦)的调节水库,水库总容量 5.26亿立方米,将乡内纸厂、发落、新街、垴包、联合、花渔、闸塘、马店和以濯等村的土地淹没5万多亩。修建时,在“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国家 作贡献”、“淹小家为大家”等口号下,将被淹没的上千户农户、5千多村民搬迁到20__米至3200米的高寒山区,从而造成了搬迁农户陷入了贫困的境地。 一是高寒山区不适宜农业生产。搬迁户被迫搬迁到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不适宜水稻、玉米等当地农户千百年耕作的农作物生长,许多地方只能种植土豆和苦荞,而且产量很低。搬迁农户辛劳一年,却填不饱肚子。 二是长期极左思潮不允许搬迁农户从事非农产业。新街乡与全国一样,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家村水库修建起,在所谓的“以粮为纲”、经商作生意是“走资本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历史上善于经商的回族农民只能呆在高寒山上种地,不允许从事非农产业。 三是管制严厉的户口制度把搬迁户挡在城镇之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严厉的城乡分割的户口管制制度,即城镇人及其子孙永远是城镇人,享受着国家给予的食品、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电力、文化、体育等优惠;农村人及其子孙永远是农村人,只能务农种地,除非参军、上大学等才能脱离农村进入城镇。新街乡农 民也不例外。直至今天,新街乡已有上万名农民在昆明市打工、特别是1000多人在昆明市郊区组建奶牛合作社,有固定住所,有从业投资并且为昆明市牛奶产业 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搬迁农户,至今不能在当地落入户口,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仍不能享受与当地人同等的待遇。 四是补偿标准太低,远远不足于弥补被淹没家园的损失。毛家村水库和花渔洞水库修建后,对新街乡被淹没家园农户的补偿仅是帮助几个村社修建了防浸沟,让被搬迁农户互相帮助拆除和重建房子,而对搬迁农户却没有给予现金、搬迁建房、新垦殖耕地等方面的补助。 应该承认,这种为了国家重点建设而侵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作法,在我国还是持续了好多年。据有的专家估算,仅水库移民,就造成1000多万搬迁农户陷入贫困。 由此,人们不难看到,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是很不公平的,但是大家很少表示不满意,就象新街乡农民那样。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们相信政府今后会实践承诺,帮助自己富裕起来的。二是严格控制的政治、舆论环境,人们不敢表示不满意;如若有人表示不满意,轻则遭批斗,重则可能被逮捕。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党坚决地改革了计划经济及其相应的专制体制,对水库移民的安置逐渐形成一套合理的补偿机制,包括资金补偿、安置地选择等,做到让搬迁农户思想上满意、生产条件上比原驻地好、生活上比原来有改善。 问题在于,补偿费多少才算合理。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方案,法律法规也急于规范。例如1986年《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补偿费”是以征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 3~6倍;1998年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提高到了6~10倍;《20__年的《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加在一起不应 超过土地平均产出的30倍,对其中的“土地补偿费”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实际上,大家都忽视了农民作为土地所有权者的主权,更忽视了农民作为被征用主体的谈判权。如果尊重农民的主权和谈判权,农民们是会和土地开发商谈判出一个大家都认为合理的价格的。 二、不甘贫困的农民自发进城打工并逐步找到了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奶牛养殖道路 (—)不甘贫困的农民自发进城打工,得到了原始积累 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进了会泽县新街乡。是坐待贫困,还是不甘贫困而到城里打工赚钱?经过讨论与串联,一批转变了思想观念的村民首先走出了大山,先后有13000多农民到昆明等大城市打工。其中有的拉三轮车,有的挖下水沟,有的到建筑工地打小工等,靠苦力慢慢地赚到了第一笔原始积累。截止目前,会泽县新街乡3.56多万人中,有1.3多万人在外打工,其中在昆明市及郊区打工的有1.25万人。 但是,会泽县新街乡农民普遍感到,仅靠在城市里拉三轮车、挖下水沟、为建筑单位打小工等,工作不固定,收入既低又不稳定,并不能赚到更多的钱,也不是长久之计。实践中,新街人急需寻找既能发挥自己经验,又能作为长久 在城市站住脚跟,能够获得稳定收入的职业。 (二)奶牛养殖是适合于搬迁农户的最佳选择 新街乡回族农民历来有养牛的传统习惯。他们熟悉牛的生长特点,善于选育优良种牛、配种、接生、放养、屠宰、制皮、烤作干巴(一种肉制熏烤食品)、牛及其制品的买卖等,许多人由此成为行家里手。该乡街市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牛贸易市场。特别是,养牛已成为许多回族农民的情结。他们在昆明打工过程中,经常想着 牛,盼着见到牛。于是,一些农民开始到城郊租房养殖奶牛。 牛奶被医学之父波克拉底称为“最接近完善的食品”。“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新街人在昆明打工中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城里人对牛奶的需求逐年增加,而长期计划经济下的牛奶公司由于缺乏鲜奶原料,生产难以扩大,对市场供应严重不足。于是,聪明的新街乡人利用自己打工的原始积累和善于养牛的经验,开始在昆明市郊租地租房,购买一头或几头奶牛养殖起来。保佑章便 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他牵头集资创办的奶牛合作社是当地6个奶牛合作社中最大的一个。 保佑章等以每年1。2万元的租金,租用了呈 贡县斗南镇下可乐村原被某药厂征用后废弃的山坡荒地160亩,租用期限为70年。他们投资580万元,建盖了98套分别为500、480、400和180 平方米不同规格的农舍,其中包括人居住房、卫生畜厩、奶牛运动场等设施,一套一院,前后开门,套套相连。前为大门庭院,两边是住房及生活设施、水池等,后为两排牛舍,后门外是奶牛运动场。小一点的由一户单独使用,大一点由二家及几家联合使用。从而形成了规范化的奶牛饲养基地。这些农舍与畜圈刚一建成,便有 许多新街乡人前来租用,做到了边建设边投产。 (三)奶牛合作社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了起来 外乡单干的农民 在昆明城郊租房养殖奶牛,实践中具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是分散的农户资金少,购买与拥有的奶牛数量少,形不成规模生产;二是租用当地农民的房子小,奶牛活动的场地狭窄,饲养条件差;三是卫生防疫难以深入到各户,不少农户的奶牛经常发病,导致奶的质量差,有的达不到牛奶公司的收购标准。例如,新街乡瓦岗 村农民李才应1999年在昆明市郊租房养殖了6头奶牛,由于不懂得防疫,奶牛经常生病,不但产奶量少,而且手工挤奶的质量经常不合格,每月都要倒掉20多 桶不合格的鲜奶,一年忙下来,收入不够维持生活。 出路何在?新街乡农民想到了组织起来,成立奶牛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联结成合作社饲养。 奶牛合作社是由会泽县新街乡搬迁农户自觉组织起来的互助合作组织,现有5个,其中最大的是保佑章牵头组织的穆盛达奶牛合作社,共有42个股东,其中新街乡搬迁农户40个,仅有2个为本地人;现有奶牛饲养户120户,其中80%是新街乡搬迁农户。合作社统一负责与牛奶公司签订鲜奶订购合同,统一对当地政府与社会发生业务关系;对内实行股东和社员两种民主管理;奶牛实行分户饲养、集中管理、分户结算。合作社的活动经费从牛奶公司支付鲜奶费用中按每公斤0.2元 提成,并对奶牛户实行保护价收购,即当牛奶公司收购价低于每公斤1。1元时,由合作社按1.1元补差价;收购价在1.1——1.4元之间时,按1.5元补 差价;当牛奶价高于1.5元时,合作社对每公斤牛奶提成0.2元。20__年,穆盛达牛奶合作社就补贴奶牛户20多万元。 三、现代化奶牛养殖使搬迁农户率先致富 新街乡农民在昆明城郊呈贡创办奶牛合作社,自觉挂靠到牛奶公司并成为牛奶公司的基地,在牛奶公司的扶持帮助下进行现代化养殖,成为昆明市乃至全省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 (一)“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公司、合作社与农户的“三嬴” 昆明市跑马山实业公司原为国营昆明市第二农场,地处昆明市东郊依山傍水的跑马山下,创建于1956年,目前已发展成一个以奶牛养殖为基础、乳制品加工为支 柱,农、牧、工、商为一体的中型企业。公司乳制品厂生产的前进牌系列牛奶,曾多次被评为市优、省优、部优产品。其中,年销售液态的袋装、盒装鲜奶已达到 1.2万吨,被评为“中国奶业先进企业”、“云南省第一批放心食品生产单位”和“昆明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但是,企业原 来采用的由国有职工养殖奶牛的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主要是国有职工因体制原因养殖奶牛成本很高。为此,公司开始与农户签订合同收购农户牛奶,但这种摸式也存在着公司难以监督农户、收购牛奶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现在,奶牛合作社全权负责农户养牛、挤奶、收奶、并且把奶直接送到公司,既节省 了公司与农户打交道的成本和麻烦,又使农户省却了直接与公司打交道的困难,而且奶牛合作社从中也获得了满意的受益,从而作到了公司、合作社与农户的“三 赢”。公司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了60吨,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创利税370多万元;合作社年收入100多万元;农户年收入至少万元以上,最多的达到 20多万元。前边提到的李才应农户现饲养奶牛20余头,其中产奶牛17头,价值20多万元,除去成本,年纯收入9万元。 (二)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在跑马山实业公司的扶持和指导下,会泽县新街乡奶牛合作社逐步进行适用的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抛弃了过去传统落后的养殖技术。 一是卫生牛厩。过去,新街乡搬迁农户沿用传统的饲养习惯,租用的牛房小,多数没有光线,牛见不到阳光,厩内又脏又臭,使牛经常得关节炎、感冒、哮喘、瘫痪等疾病,一年花在给牛治病的费用很高。现在的牛厩宽敞、明亮、干净,有的与人的住房差不多。牛厩中牛粪经清扫后可以卖给当地菜农、花农用作农家肥。 二是奶牛运动场。奶牛运动场一般建在牛舍外,面积为100—200平方米不等,可分别供20—40头奶牛运动,由一家农户单独使用或几家农户合用。奶牛由于定期运动,体质强壮,产奶量高。 三是机器挤奶车间。目前,穆盛达奶牛合作社有两条机器挤奶线,每次可同时给48头奶牛挤奶。挤出的牛奶通过管道直接进入冷藏罐,整个挤奶过程全部处于全封闭状态,从而保证了牛奶的卫生,杜绝了掺杂弄假行为。饲养户每天两次将牛赶到挤奶厅的挤奶机器生产线边,奶牛自动排队到挤奶机前挤奶。 四是品种改良。奶牛育种工作是奶牛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奶牛合作社的奶牛主要以邓川奶牛及其与荷斯坦奶牛的杂交牛为主体。穆盛达奶牛合作社准备建设一个品种改良繁育的冻改配种室,逐步改良现有品种,提高奶牛数量与质量。 五是与呈贡县畜牧兽医站挂钩,由其帮助提供奶牛疫病防治、健康检查、冰精繁殖等全过程服务。 (三)用菜农的菜叶和花农的鲜花枝叶做青饲料 奶牛饲料包括精粗干饲料和青饲料两大类。精粗干饲料由奶牛合作社统一加工后提供给奶牛饲养户。青饲料则到旁边的菜农、花农、鲜花市场和冷库那里,以自己的劳力提供获得,即帮花农修剪、整理花枝,到冷库帮助清理蔬菜废弃的菜叶,把这些花枝、花梗、菜叶带回做青饲料。 由于节省花农、菜农们的修剪、整理、清扫的 劳动与费用,从而与其结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当然,这些花枝、花梗、菜叶带回后要经过清水浸泡和冲洗,以去除残留的农药、花肥、农膜和污泥等污染物,并凉干后才能喂牛。 四、在农户与牛奶公司之间架起了桥梁 近几年来,云南省乃至全国在推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普遍采用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就云南省情况看,由于公司管理水平和农户分散经营的特点,在没有上联公司下扶农户的中介机构的情况下,“公司+农户”存 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公司因管理成本限制,不可能雇佣足够的管理人员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监督。二是分散农户因利益驱使往往撕毁合同,使公司利益受损;或不按合同生产,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三是公司把部分市场风险转嫁于分散的农户,使农户利益受损。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中介实体,奶牛合作社较好地避免了这些矛盾 和经营中的缺陷。他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公司、合作社与农户的“三嬴”。 (一)奶牛合作社也是一个经济实体 新街回族乡农民奶牛合作社的扩大,后来成立了呈贡穆盛达乳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饲养奶牛和经营牛奶(奶制品加工销售)。法人代表:保佑章;共有股金资本 385万元,股东37名,其中投资20~70万元的股东7名,1万元以上的30名,专职管理人员18名;合作社奶牛养殖基地建在呈贡县斗南镇下可乐村,注 册资本100万元;现有土地160亩,土地租用合同为70年,每年租金12万元,按8%的比例5年递增一次租金,现土地价值1600万元;到20__年 末,合作社共投入建设资金近680万元。建有一个机械化挤奶车间,养殖农户住房98套,牛圈98间,共4.8万平方米。可以饲养奶牛3000头,现已养殖 了1400头,日均产鲜奶10吨,年产值为576万元;收入主要为:住房租用费和出售牛奶服务费、饲料加工费项,每年约140万元;纯利润约109万元左 右;主要支出为:管理人员工资报酬、水电费、场地使用费、设备维修费、汽车费用等约31余万元。 合作社作为公司与农户的中间机构,同时代表了双方的利益。它首先是公司利益的代言人,减少了公司直接面对分散农户的成本和麻烦;同时又是农户利益的维护者,解决了农户直接进入市场的困难。 (二)合作社上联前进乳业公司,成为公司的带言人和利益代表 合作社挂靠在前进乳业总公司,成为公司的鲜奶基地,得到了总公司在饲养技术、政策咨询、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有好牛才会有好奶”,总公司把先进的管理 和生产技术引入奶牛合作社,对农户进行科学饲养培训和技术指导。全面推行“食品放心工程”,指导和帮助合作社购买和安装现代化的挤奶设备,使奶源生产基地从奶牛的饲养、挤奶到鲜奶加工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全封闭式管理。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掺水、掺假和二次污染。总公司还为奶牛合作社无偿 提供了两个价值人民币20万元的牛奶冷藏罐,并承担了为合作社信用社贷款人担保的义务。使合作社发展为昆明市乃至全省现代化管理程度、机械化设备程度、养殖规模最大的一家奶牛合作社。 1、代表公司与养殖农户发生关系 合作社代表前进乳业公司与所有养殖农户签订了生产和购销合同,对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都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合同期限为5年。 合作双方约定:总公司对合作社的收购定价1.7元/公斤,合作社对农户的收购定价1.5元/公斤。在合同有效实施期内,没有取得总公司同意,合作社必须保 质保量的向其交售产品,而不能随意出售产品给他人。而乳业公司得按合同规定价格收购合作社鲜奶,不得随意降低价格和收购量。养殖农户则按合同履行职责,保证优质产品的供应。 在合同实施的2年时间中,公司与合作社均按规定履行。例如,曾有其他企业到合作社协商,愿意出高于合同价格收购鲜奶,但合作社管理层人员权衡了利弊关系,认为信义很重要,应遵守合同,没有随意撕毁协议。在市场不稳定时,总公司也为合作社的利益着想,按合同收购农 户的鲜奶。例如,每逢节假日期,由于鲜奶消费者到外地旅游,鲜奶的销售量便大幅度的下降,日销售量从50吨急降为7—10吨。在这种情况下,总公司仍按合 同全额收购合作社产品,把部分鲜奶加工为长效奶、固态奶,保护了合作社和农民的利益。奶牛养殖户也是在合作社的组织下开展生产的,所获利益比分散经营时强,所以他们也十分遵循合同,在奶产品的销售方面,没有随意性。做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按公司要求饲养奶牛和收购交运鲜奶 合作社严格按公司的要求,对养殖户进行管理和生产。包括养殖中奶牛的饲料要求、牛圈卫生、实行定时定点集中机械挤奶、挤奶时必需对奶牛进行清洗,使用公司提供的冷藏车按时向公司交送鲜奶等,从而保证了鲜奶质量。 3、及时传达公司的精神并组织农户贯彻实施 合作社是贯彻公司精神的组织者和转播者,随时与公司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旦公司对农户的养殖有新要求、新信息,就立即传达到农户并组织实施。例如,对奶牛的防疫措施、优质奶牛的选种配种、饲料的新配方技术等。 4、减少了公司面对分散奶农的管理成本 合作社把分散的养殖农户集中和组织起来管理,减少了公司的工资报酬、劳保和福利待遇支出,成本大大降低。公司如果面向各家各户收购牛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管理成本较高,而且在奶源紧张时还面临着难于保证鲜奶收购量和质量问题。 (三)下扶农户,成为农户创收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1、统一的管理方法,解决了养殖农户的后顾之 忧 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配有各类管理人员,专门为养殖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让农户专心专意饲养奶牛。 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合作社的“奶牛小区”,建盖了具备较好养殖条件的住房和牛圈,养殖基地实现了通水(农户免交水费)、通电。为养殖户提供有偿服务,农户可依据自己的生产经营能力、经济能力向合作社租用不同面积的住房和牛圈。 统一设备。挤奶车间配备的较为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包括机器挤奶器、储奶器、冷藏器、清洗器、锅炉等设备,均由合作社统一购买,并提供农户使用。 统一科学管理、培训和科技服务。合作社向公司和有关部门聘请技术人员,对养殖户进行科学饲养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 统一交奶。按规定统一用冷藏车向公司交送鲜奶,农户不必要一家一户地向牛奶公司交奶,节约大量了时间和精力。 统一饲料供给。奶牛精饲料由专业人员统一购买,统一加工和调配后,再按成本价供给养殖户,保障了奶牛饲料的安全性。 统一防疫。每逢防疫时节,合作社派出专人与当地畜牧防疫部门、公司有关部门联系,并组织养殖户对奶牛进行防疫活动。 统一品种改良。合作社在公司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优质奶牛品种改良和引进,提高奶牛出奶量,降低饲养成本。 2、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 为保证生产和产品销售的正常运转,合作社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管理制度、饲料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社会治安管理制度等,规范了生产和人员管理。 3、以集体组织对外发生联系 无论从市场销售,还是面对公司或所可能发生业务部门联系的角度讲,以个体农户的身份进行活动,其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地位,自己的合法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而以组织形式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效果,因为,组织的信义程度远远高于个人。在出售牛奶的资金回收结算,以组织的力量面对公司,农户心理感到 塌实。合作社的对外联系减轻了分散农户在社交活动中花费和精力。 五、对昆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 分析公司基本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新街乡农民创办的公司,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企业的职工有了稳定的住所(户均)、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生活条件也在不断的改善。他们之中一部分人还拥有了自己的房产,为昆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为昆明市场提供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安全、卫生和高质量的鲜牛肉 奶业合作社是昆明市前进乳业公司的新鲜奶源基地,平均每天为其提供10吨高质量新鲜纯牛奶,为昆明市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新街乡农民创办的另一个经济实体——商贸公司,平均每天向昆明市场供应35吨新鲜牛肉,占昆明市4区和呈贡、安宁县新鲜牛肉市场供应的80%。该公司至开 业以来,严格遵循职业道德,讲信义,公司管理制度规范严密,严把产品质量关,做到安全、卫生、可靠,坚决杜绝出售注水牛肉,让消费者买着开心,吃着放心,市民对其诚信度较高。 (二)解决了近20__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合作社建盖的98套(4.8万 平方米)分别为500、480、400和180平方米不同规格的农舍(水、电、路三通),其中包括人居住房、卫生畜厩、奶牛运动场等设施,一套一院,前后 开门,套套相连。前为大门庭院,两边是住房及生活设施、水池等,后为两排牛舍,后门外是奶牛运动场。小一点的由一户单独使用,大一点由二家及几家联合使用,安置了120户农户、500余人、约300多劳动力,形成了规范化的奶牛饲养基地。不仅解决了住在合作社农户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学到了不少的科学饲养知识和技术,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奶牛合作社的养殖户平均的住房及牛圈标准为400平方米,合作社免费供水、供电。而且还带动周边 奶牛养殖农户30户就业和增加经济收入。 每天进入商贸公司交易肉牛和屠宰肉牛的客户约500余人次,一年就有18.25万次,使这些农户有了增加经济收入机会和条件。公司除了安置了83户农户的住房(平均每户60平方米)就业外,还帮助了从事肉牛交易和屠宰就业人员1033人。 (三)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做出了贡献 一是解决了近20__名进城打工农民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了稳定的工作、住宿和经济收入,从而相应地减少了一些由于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生活来源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二是在昆明打工的会泽农民接近10万人,其中新街乡人就有12.5万人,在这些打工的农民中回族占了相当的数量,加上其他县分的回族,少说也有几万人。由 于穆盛达公司和公司职员都是回族,在昆明地区很有威望,实际上成为了当地回族群众的领袖。公司驻地和公司活动地区,回族群众有困难,都愿意找他们解决;当地政府有事情,也找他们帮忙。公司还大力协助派出所人员维护社会治安,调解各类民族矛盾,受到派出所的称赞和群众的欢迎。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做出了贡 献。 三是奶牛合作社生产与驻地村民生产形成了农业生态循环,合作社饲养奶牛为当地农民种植蔬菜和花卉提供有机农家肥料,而当地农民的花杆和菜叶有为饲养奶牛提供青饲料,双方互利互惠,关系十分融合。 六、创造出自发移民到城市郊区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好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力的增加,扶贫才具有了经济实力这一基本条件。而把那些已经丧失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区域的贫困者,易地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则是中国扶贫攻坚的手段之一。我国现有的易地搬迁扶贫开发,主要采用的有政府组织、企业承包和自发移民搬迁三种形式。 所谓自发移民搬迁,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政府计划、政府机关和扶贫企业没有组织、没有享受政府财政补助、贫困农户自发进行的移民搬迁。这里讲的自发,并不是贫困农户盲目的、一家一户的分别移动搬迁,而是在市场信息和示范户的带动下,由贫困村内那些由组织能力和外部交往关系的农民“领袖”组织的易地搬迁。新街乡 农民在昆明市郊区养殖奶牛,就是自发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的成功范例。 那么,自发移民为什么会效果最好呢? (一)避免了政府组织易地搬迁扶贫开发的缺陷 相对于政府组织形式分析,自发移民的优点在于: 一是是否愿意移民搬迁、全家搬或是年轻人先 搬、什么时候搬、搬到什么地方、搬入到新地如何赚钱等等,都是由贫困农户自己拿主意,不存在任何行政强制。因此,到迁入地后,自愿移民者在增加收入和争口气的双重压力驱动下,一般都能“安下心,埋头干,不怨天尤人”。 二是在移民前,贫困农户全部作过迁入地调查研究,有的是听自己的亲戚朋友或村民里有威望信得过的人讲的,信息可靠;有的则是在村里其他人在迁入地已经赚钱得示范效应下,勇敢地做出决定的。 三是自发移民的户与户之间普遍相互帮助,在搬迁过程中,尤其是在迁入地生产生活的安置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的则开始虽然在迁入地很艰苦,但是他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而且前途有望、目标明确,硬是坚持了下来。 四是自发移民搬迁的农户,根本看不到政府机关组织过程中有的政府官员时不时露出的“救世主”、“恩赐者”面孔和居高临下的行政强迫命令,虽然压力很大,但精神却是“愉快”的。 五是在政府机关组织的形式中,经常出现迁出地与迁入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互相推诿的情况,在跨地州搬迁的形式中经常出现。 (二)避免了企业承包易地搬迁扶贫开发的缺陷 相对于扶贫企业承包易地搬迁扶贫开发来看,自发移民的优点在于:一是移民户看不到企业管理人员对政府拨款既精明到“呕”的地步,又居高临下“施舍”脸色。 在此,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利润、精打细算完全是应该的,在此包括移民者在内的人们不满意的是,这些企业管理人往往是吃了政府拨给移民搬迁的款,大多数又卖“乖”式地指责移民“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甚至公开地克扣本应用于移民身上的款。二是由于扶贫企业以承包形式接受安置移民,多数迁入 地政府趁机把本应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社会治安、小学和中学教育、计划生育等职能,“一股脑儿”地推给了企业,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企业被迫承担本应属于 政府机关的职责的同时,往往是把“气”泄到移民农户身上,使移民农户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倍感“委屈”。 在此我们不妨举出一个案例。 地处中国——老挝边界的江城县嘉禾乡明子山村茶场,已先后接收自发移民和政府组织的移民,二者情况大不一样。该村曾是福特基金会于1990—1997年援 助的“中国云南省贫困山区综合开发试验示范项目(yum)”的项目村之一。yum项目扶持的明子山茶场经改造和新建后,需要大量劳动力手工采茶。yum项 目领导小组曾号召滇东北昭通地区丧失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农户前来明子山茶场打工。于是,从1991年起,昭通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永善县、巧家县及其他贫困 县、乡的609户、3080人自发移民搬迁来打工。由于当地气候炎热,移民户搭个简单的茅草棚就可以先住下;有的搬来即到茶园采茶,茶场付给工钱;所有自发移民户做到了“当年移来,采茶就有收入,当年解决温饱”。然而,20__年3月,江城县作为全省跨地州易地搬迁扶贫开发的安置地之一,由迁入地和迁出地政府机关组织,在明子山茶场安置了100户移民。从而出现了“奇特”的现象:一是政府组织的100户移民户家家住上了政府建盖的砖墙、石棉瓦顶的“洋 房”,而自发移民户多数住的仍是用木杈杈作架、泥巴糊竹编的墙、茅草作顶的“贫民窟”;二是政府组织的移民户往往流露处“趾高气扬”,嘴上常挂着“我们是政府组织来”,有意见便找县扶贫办、易地安置办解决;自发移民户和当地农民则把他们称为“中央军”,是得罪不起的“上等人”。 在这一案例中,当地政府承受着对移民户不公平待遇、甚至不过问自发移民户的指责,也有其难言苦衷。政府组织的易地搬迁扶贫跨地州搬迁每人8000元,资金是 地州内跨县级政府(有的是中央政府)划拨的专用扶贫款,而自发搬迁则什么也没有。江城县(其他接收县也是如此)是国家贫困县,财政入不敷出,有时连公务员工资也发不出,根本没有钱对自发搬迁户进行补助。 我们上述研究结论,引起了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政府扶贫办的重视,已经停止了跨地州的、长距离的易地搬迁扶贫开发,重点抓好县内的易地搬迁扶贫开发。 七、户籍问题是困扰进城民工的首要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市各区、县户口管制逐步放宽,近几年更规定凡在昆明投资达到一定数额有住宅的人均可落入城市户口。这对于昆明市吸引外资、人才和技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新街乡已有上万名农民在昆明市打工,特别是1000多人在昆明郊区组建乳业有限公司,有固定住所,有从业投资并且为昆明市牛奶产业和“菜蓝子工程”做出了 重大贡献的搬迁农户,至今不能在当地落入户口,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仍不能享受与当地人同等的待遇。而且,他们虽然在昆明市城区和郊区工作和生活了好多年,在城市里安家落户的决心一直没有动摇过,但身份还是外地农民工,还只是城市中的“流动人口”。 面对这些不公平待遇和生活中 碰到的难题,新街乡农民代表曾多次到驻地相关机构咨询和寻求帮助解决户口问题,但是都没有实现愿望。有关部门给出的理由,是他们的条件不够。那么,进城农民落户需要那些条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查看了《云南省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其中1条为“在昆明市主城建成区居住满5年,有合法的职业或稳定的经济 收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可申请1人落户”。此外我们又到某派出所向有关人员进行了咨询,得到的回答是除以上条件外,还有2条:在昆明购买住房价位为 30万元,并一次付清房款者,可带房产证到驻地相关机构申请本人几直系亲属落户;在当地投资500万元以上者,可带上相关证件到驻地相关机构申请本人及直 系亲属落户。由此可见,云南城市户籍的门槛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是很高的。 根据10几年前的文件规定,有关部门反复研究了新街乡农 民的申请,作出了不符合在昆明市落户的裁定:一是新街乡农民虽有住房,但是却是自己盖的;二是企业的税收必须在20万元/年以上者方才能有一人申请落户。 但新街乡农民奶牛合作社是“昆明前进乳业的奶源基地”,20__年被中国奶牛协会评为《全国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属于农业畜牧养殖产业,是国家免税企业,享受免税待遇,没有缴税;另一个商贸公司已按规定年上缴的税收12万元(定额),但没有达到20万元的税额。所以不符合落后的文件规定。 但是,会泽县新街乡在昆明市租地养殖奶牛的农户至今尚未落入城市户口,甚至连当地农村户口也不给落。由于没有当地户口,这些搬迁农民就享受不到当地居民同等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待遇;一是在当地基层自治组织中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不能参与当地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二是子女上学必须额外上交 一笔费用,有的学校称赞助费,有的学校称议价生费,每个学生每年受费标准为:小学生5000元,初中生1万元, 高中生1.5—2万元。三是享受不到当地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八、农民发展资金短缺至今没有改善的动静 农民发展资金短缺,是我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新街乡进城农民也不例外。奶牛合作社发展壮大,还需要不断地资金投入。例如,机械设备的更新和增置、厂房的修建、经营项目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等, 都需要大量资金。几乎所有的奶牛养殖户需要大量的买牛资金,更是贷款无门。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__年一号文件提出:“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应该承认,有关部门为落实中央决定成立了研究小 组,加紧工作,但由于农村金融的复杂性,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尚没有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具体办法,社会资本和外资也不见“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也没有任何“加快”的迹象。这实在是太遗憾了!就在有关部门一年多迟迟拿不出落实措施的情况下,20__年一号文件比20__年一号文件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 20__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一号文件又要求“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根据新街乡农民的具体情况,我认为构建的这个农村金融体系应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以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公平竞争 农村金融的多种所有制组织,包括现有的国有金融机构,有待于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各保险公司等;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中外合资(合作)银行、外资控股(参股)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民合作基金会,农民合作保险机构;个体私营金融机构,例如个体私营银行(保险)、个体私营为主的 基金会(保险),等等。 在农村金融的多种所有制组织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成为主体。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互为补充、公 平竞争的情况下,民间借贷特别是高利贷存在的环境和机会便大大减少。为了尽快满足农民金融需求,近期内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个简便的措施是,鼓励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借鉴村民基金会的经验,开展集资、放贷、保险等金融业务,使其逐步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二)以小额信贷为主要形式的多种金融产品供给大于需求 适应“三农”需求的多种农村金融产品,主要的,一是灵活多样的存款贷款;二是小额信贷,例如孟加拉国乡村银行gb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以我 国现行信用村为特征的小额信贷款;三是各类保险,当前农民最需要的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销售业、医疗保健等的保险,而目前这些保险在广大农村几乎是空白;四是适应农民客户需求的各类证券、债券、票据等。在多种农村金融产品中,小额信贷将成为主要形式。实践中,现有国内几个保险机 构已养成了难以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顽疾,而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无一不承担着风险的责任,积累了预防风险的宝贵经验。因此,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一些组织开展保险业务,促使其向保险机构转变,要比新建保险机构容易得多。 (三)以上门服务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服务方式任人选择 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是坐等贷款者顾客上门,从而既减少了自己的成本,又避免了风险。近几年来,城市金融由于竞争,出现了金融机构人员上门拉存款和向优良客户送贷上门的现象,体现了市场化的优越性。但是在农村,极少见到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和其他国有金融机构上门为农民服务的行为。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做到了对农户上门服务,但是所需成本显然是很大的。 茅于轼 先生实验的村扶贫基金,由他选择的村内农民自己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我实 验的自然村基金,由村民大会民主选举出的共管小组管理,既大大降低了成本,又由于放贷还贷都在村民大会上进行(正轨金融机构严格禁止的坐收坐支),透明度高,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还降低了风险。 (四)以贷款者互保为主要形式的多种担保机制分散了风险 传统的 金融担保机制,是贷款者财产(权)抵押和第三者对贷款者提供财产(权)担保。自1994年中国社科院杜晓山等人把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引进后,贷款者 5—8户联保成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新的担保方式,即一户到期还不起贷款,其他几户就负有帮助其还款的责任。实践证明,这一担保机制适应了农村实际,非常有效,而且受到农民欢迎,具有旺盛生命力,将成为今后农村金融的主要担保方式。 世界上解决小农户、小企业特别是贫困户的贷款担保问题,特别推荐单独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很值得我国农村金融借鉴。不过,这样的担保公司由于赚钱不多,政府需要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优惠。 (五)以市场化为主的利率机制随时调控供求 近年来,国家放开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不少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利率已接近当地高利贷的水平,一个以市场化为主的利率机制正在形成。 在此,我担心的是,虽然僵化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运行体制与机制正在改革,但现有方案尚看不出动真格的地方,很可能走走过场,在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的竞争面前败下阵来,重演资不抵债的老路,最后又回到目前的作法,即:一是由中央政府补亏(全国1650亿元),叫做化钱买改革,化的都是全国纳税人的钱,从法律上看无依据,从理论上看无道理;二是由地方政府补亏,这对于转型期负有地方发展重任的地方政府来看,他们可以判断值得不值得。 (六)以“民间监督为主、官方(县级)监督为辅”的监管体制有效防范风险 国外的经验证明,对金融的监督,官方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也存在着监管脱离经济发展大局、为监管而监管、监管寻租等问题,其结果,不仅无助于金融业的发展和效率,而且也无助于减低、减少金融机构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提倡、鼓励和支持民间直接监督金融业则是最有效的(张俊喜)。实际上,国内金融机构揭 发出来的违规、瞎干、腐败等案件,绝大多数都是群众揭发、举报与提供线条,才得以破案、避免损失的。因此,面对分散、点多、复杂的农村金融,应确立“民间 监督为主、官方(县级监督局)监督为辅”的监管体制。在这一体制中,鼓劲、重奖并为举报人严格 保密,是最重要、最关键环节。 农村金融监督(管)的目的与目标,是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将资金用在最需要、最具潜力的项目中;其次才是防范风险。这是因为,用在最需要、最具潜力的项目中,金融资产才最安全。我国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金融风险主要发生在行政干预贷款,而行政干预贷款要么是不具潜力的项目,要么是领导官员瞎指挥的项目, 特别是金融监管部门对这些项目贷款很难监督。 (七)以政府扶持为主的良好外部环境 适应目前我国已进入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新阶段的实际,政府应对构建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营造和保持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20__、05、06年的一号文件已提出了当前扶持农村金融最紧迫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政策。 (八)通过民主程序建立基层自治组织 目前,新街乡搬迁到昆明市郊的奶牛户的组织有两种:一是奶牛合作社以经济手段把农户联结了起来,这是主要形式;二是新街乡党政机关的派出组织,即在昆明打工者中建立党总支部,在6个会泽县奶牛合作社建立了支部;乡政府在呈贡建立了办事处,但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各项活动开展的不是很正常,而且没有融入当地社区正常的活动中。 考虑到新街乡搬迁养奶牛户已经在昆明市郊以70年期限租赁了土地,建盖了场房和住宅,组建了奶牛合作社,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永久性居民,在解决落户问题的同时,应该使其尽快融入当地社区。在操作上拟分二步:在6个奶牛合作社全体社员中,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奶牛合作社联社,并在联社党员中建立党支部,联社负责人行使部分行政职能,取代办事处;第二步,奶牛合作社联社并入当地村委会、合作经济组织中。 九、有关农民进城的思考 (一)农民进城应成为城市扩张的主力军之一 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扩张的主力军是农民。昆明城市扩张是现代化新昆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昆明城市扩张中,应采取热烈欢迎和特殊优惠的措施,吸引各地农民特别是省内农民进入昆明发展。据我们20__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昆明市以农民为主的15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对昆明市发展的贡献为:创建了 21.2%的当年gdp总值;消费了全市当年社会消费品总额的17.8%;提供了约56万个劳动就业岗位;带动了昆明城区32.24%的扩张;通过激烈竞 争大大提高了本市常住人口中的劳动力的素质等。 因此,昆明市内及大小城镇诸如象至今仍不给于解决会泽县新街乡来昆明养奶牛中农民 户口的种种借口,例如农民进城影响城市社会治安、加重城市负担、增加城市就业压力、超计划生育等等指责,以及由此制定与实施的种种限制乃至打击农民进城的行为,是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因而是不正确的。 (二)农民进城是统筹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 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结构调优和农民增收过程中,往往盯着农村和农业内部寻找对策,这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其理论指导的失误也很明显,主要是没有看到农村城市化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和居民化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易地搬迁扶贫开发的设计全部由农村到农村便是一个 突出的典型例子。实践证明,把生产生活条件很差的贫困农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当然可以使其解决温饱、摆脱贫困,但是不可能使他们致富,特别是不能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民居民化的问题。因此,在设计与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工程时,应该打破贫困农民只能应该永远是农民,不能成为城市城 镇产业工人和居民的指导思想,树立农民逐步变成城市城镇居民的思想,通过培训使搬迁农民掌握在城镇谋生的技术,推广会泽县新街乡农民进入昆明养殖奶牛的经验,并使农民进城成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 (三)城市城镇政府应把为进城农民服务作为重要职责之一 长期来,城市城镇政府一直把为把本城市城镇居民服务作为“唯一”职责,没有或很少考虑为进城农民服务。有的甚至把进城农民作为“盲流”、“扰乱社会治安 者”等,加以歧视、排挤、打击与驱赶。这种狭隘理解政府职能的思想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统筹解决城乡问题是背道而弛的,也是社会的一大不公平。因此,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统筹城市发展,大力的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转变城市城镇政府职能,把单一地为城市城镇居民服务转变为包括进城农民在内市场主体服务上来,正如作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所要求的地“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农政策论文:缓解“三农”问题的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摘要:国家实施的财政支农政策成为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财产差距,以及公共服务差距等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市场的,也有体制的。 关键词: “三农”问题;城乡差距;财政支农政策 国家实施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以来,我国“三农”问题加重、升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明显减缓,但“三农”问题的运行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三农”问题仍很突出。本文拟从国家实施的财政支农政策入手,对“三农”问题现状与特征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与财产比较 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较快,每年均超过6%,但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且绝对差距数越来越大,处于高位徘徊状态。收入决定消费,城乡收入差距大且高位运行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大的现状也没有根本转变。依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落后城镇居民生活几乎一个等级,而且这种差距仍看不出有缩小的趋势。目前,对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情况尚无准确统计,但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财产差距扩大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城市收入的差距问题。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的促进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以往的欠账太多,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农民缺医少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目前,约2.8亿农民的饮水不安全,1亿多农户急需解决烧饭、取暖的燃料问题。2005年,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7年,5.04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6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1%,不识字及识字很少的还占6.87%。2006年,我国平均每千人有病床2.34张,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每千人有病床3.67张, 农村只有0.76张;城市每张病床平均拥有8.8万元的医疗设备,农村仅有1.1万元。城乡文化事业方面的差距则更为明显。 上述几个方面的差距状态集中到一点,便是城乡差距、城乡居民生存权、甚至发展权的差距仍然很大,处在高位徘徊状态。 二、原因分析:财政支农角度的透视 毫无疑问题,十六大以来的财政支农政策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保障。但是,当前的财政支农政策与“三农”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政策的实施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还不能完会消化二元体制(制度)及其市场等因素对“三农”的侵蚀。 1.财政支农规模偏小。国际经验表明,财政支农政策对促进农业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构成农业投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对一些公共农业基础建设来说,甚至是唯一的来源。十六大以来,财政支农力度与以前相比,力度明显加大,但是财政支农规模偏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收入不高、私人农业投资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的财政支农规模是不足以担当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重任。 2.财政支农结构偏差降低了支农资金效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的发展、特别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尽管十六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6.45%,但是农业固定资产的年增长率波动较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较低,这与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另外,“直补”是财政支农政策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我国当前“直补”所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很低,“直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显著。不仅如此,由于当前财政支农政策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大量支农资金、特别是间接补贴资金容易漏损,使支农资金难以起到支持农业、农民的作用。 3.财政支农的监管制度不健全。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纪检监察制度,有关部门也围绕工作需要制定出台相关监管措施,如财政部制定实施了 《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农业部实施了 《农业部财政项目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为规范支农惠农政策监管有章可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具体政策层面上,对政策实施全程监管的制度不配套,尤其是对支农资金的监管,表现在立项拨付环节上,难以有效地监督计划或负责资金安排分配的权利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的投资方向、重点和内容进行立项和分配拨付资金。在支农资金使用环节,难以及时发现擅自改变项目计划和未按上级批准的要求执行,甚至挤占挪用、串用、虚列支农资金、套取骗取财政支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等问题。在支农资金管理环节, 由于支农资金因立项不准、可行性研究不充分、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等原因, 造成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甚至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和进行有效责任追究。缺乏健全监督制度的政策执行,难以保证政策的全面高效落实。据报道,国家审计署在对8省 ( 区)2004年至2006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中, 查出虚报冒领挪用滞留等违规问题资金1.3亿元等事例, 可以说政策执行不够公开、透明是重要的诱因。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目前,我国支农资金从绝对数上讲提高很快,但支农资金的比重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8%左右,占农业gdp的10%左右。因此,在加大中央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应建立地方各级财政增加支农投入的机制。随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 地方“吃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 地方财政应有空间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所以, 要在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农责任,共同增加农业投入,逐步形成以中央为主体、地方为重要补充的中央与地方共同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 2.优化支农惠农结构。当前,有限的支农惠农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其原因,与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安排存在一些问题有关,使资金的投向结构不尽合理。首先,“直补”资金比例偏低,这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大。其次,支农资金分配上应突出支持粮食生产。如 进一步加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的投入规模。应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不盲目照搬, 不大拆大建。根据现有的经济实力, 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农村道路、农村能源(沼气) 和农村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3.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监督机制,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健全现有财政支农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各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理财。二是要加强支农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开展经常性自查、重点检查等活动,及时发现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认真加以整改。三是要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对核实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同时,要强化外部监督,积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农民监督意识,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作用,实行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定期向群众公布收支情况。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随着政府支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化,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的任务越来越重, 要求也越来越高。改变目前大多数县从事财政支农管理的力量比较薄弱局面,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 适当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使财政支农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三农政策论文:服务三农政策下的新农村建设论文 一加强农业期刊服务“三农”的应对措施 1明确办刊宗旨、稳固读者群 突出办刊特色,创建名牌期刊首先,期刊的采编人员要对稿件进行甄别和选择,从源头上保证科技信息的准确、有效。借助专家库这一优势资源,先期优化选择,缩小农民的选择范围。根据办刊宗旨、农业产业调整和重点领域的变化,调整报道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阶段性的办刊目标。根据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政策的倾斜与调整来策划选题,从而增强刊发文章的指导性、时效性和多样性,及时、准确地报道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其次,农业期刊要确定刊物的类别,是学术还是科普期刊。学术期刊要增强自身的推广作用,与科普类期刊实现有针对性的链接,把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第一时间介绍给农民,配合科技工作者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再次,期刊要确定自己的读者群,不同的读者群有不同的期刊需求。要建立自己的读者群,积极接受读者反馈的建议,使读者成为期刊的共建者,不断整合编者、作者与读者的智慧,增强期刊的凝聚力和办刊水平。此外,期刊还要开辟专栏,创建名牌期刊。名刊名栏是期刊吸引作者和读者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吸引学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一线农艺师为期刊撰写文章,形成稳定、有序的作者群;另一方面,设置专栏有助于不同学者展开学术讨论,使期刊的内容更加丰富、信息编排更为紧密集中,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去订阅期刊,真正实现期刊作为信息媒介服务“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的。 2加强与农林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缩短发稿时间,及时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农业期刊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各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减少重复性的研究,同时,缩短发文时间,这就要求期刊要拓展稿源,建立稳定的作者群,从优质的作品中选编刊发。编辑也要树立时间意识,加大编审力度,把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一时间出去,实现农业科技服务农民的目的。 培养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网络刊物,手机阅读已经成为未来期刊发展的方向,农业期刊也不例外。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资源库已经收录了各类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以及各高校优秀的硕博士论文,极大地满足了农业科技者浏览、学习、交流的需求。随着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建立“农业数字期刊群”实现农业期刊的免费浏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期刊要想长足发展,实现服务“三农”的目标,除了要有稳定的作者群提供优质的稿件外,还需要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编辑人员要熟练掌握、应用多媒体等网络技术,通过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4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工业、服务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逐步提高农技推广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依靠政策积极有效地促进农业期刊的发展。 5建立过刊赠送制度 延伸期刊的读者群,增加传播手段期刊是连续性的出版物,期刊社每期刊印都有剩余,部分期刊积压形成过刊。可以把这些过刊免费发放到农民手中,继续发挥作用。此外,农业类期刊有着自己固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期刊可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把作为作者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作为读者的农民有效连接在一起,定期组织专家赴实地进行农业考察技术推广,将科技信息的供体和受体联系起来,形成良性的科技生态链,巩固期刊的科技纽带作用。 二结语 农业期刊要想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服务“三农”,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稳定自己的读者和作者群。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针对期刊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对策。充分发挥期刊的媒介作用,实现其科技价值,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好对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作者:陶玲于静张志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三农政策论文:三农政策和经济道路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三农”问题;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城市化 【论文摘要】21世纪我国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它的解决将是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保证;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利于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可加速我国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它的解决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农业停滞、农民贫穷、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21世纪中国面临的话多挑战中,“三农”间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农”问题不仅是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再次将“三农”问题列为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三农”问题与我国各大主要宏观经济间题的关系,为最终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三农”问魔与扩大内需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一太面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购买行为。因此,采取措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实现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阻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收入是制约农民消费的首要因素。我国农村还处于消费水平与收人水平基本同 步变化的阶段,还没有进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阶段。因此,对低收人阶层的农民来说,其收人增加,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收入增长的预期提高,消费倾向也随之提高。但是近几年来,农村家庭纯收人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年为9.00!0,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1)年为2.1%o(1996--1999年数据转引自:《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第11页;2000年数据转引自:《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封底)。 农民纯收人增长缓慢导致购买力严重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高农民收人已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多渠道、多途经提高农民收人,包括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减少农业人数双管齐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繁荣小企业和小城镇,扩大9亿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收人来源等等。 (二)农民负担过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支付能力,从而影响了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农民收人逐渐增加的同时,其负担也与日俱增,一些地方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行政机构改革,从治本上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源头,扩大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民的消费热情,扩大农村需求。 (三)消费环境不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实现。比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因此,国家要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方面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另一方面,建立农户自我资金积累的投资机制。通过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条件,既可使农产品及时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人,又使得所需的工业品能够及时组织进来,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消费的热点是家用电产品,应加快农村电网、电视转播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农村消费市场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的市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而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换句话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证。 二“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一)入世使解决“三农”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人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农业方面看,加人WTO有利于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和农民部分消费品支出的减少(由于部分进口消费品价格低于国内同类消费品价格),相应增加可支配收人,也有利于有效解决贸易争端。但同时也在农业经营和非农产业等方面给农民收人带来挑战。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生产成本较国外高,因此价格偏高,造成农产品出口困难;同时,在质量方面由于过去缺乏产品国际标准意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样缺乏竞争力。根据WTO的有关协议,我国将在s年内取消所有的配额和数量限制。农产品的进口关税也将削减到14.s%一巧%,而且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也不得使用非关税措施。因此,农民期望像过去那样通过农业经营增收将很困难。从非农业收入方面分析,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经济效益下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人递减。人世后,我国一些规模较小、设备落后、职工素质不高的乡镇企业将受到严重的冲击,这些企业的兼并破产在所难免。而另一方面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面对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变得更困难。据有关专家预测,人世后中国农民将有966.2万人失业,这必然形成新的就业压力,给农民的就业增收带来严重的影响。应对人世后带来的上述种种问题,根本的途径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二)解决“三农”问题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致的。 2001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基本着眼点在于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的素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在目前这个阶段如何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研究许多新的课题.要有新思路,要深化改革。(1)要坚持所有制的多样化,实行多种经营;(2)要坚持技术手段的多层次,不同技术层面的行业可吸纳不同素质的劳动力;(3)要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不仅是农业的内部问题,而且牵涉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也就说,现阶段“三农”问题不过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缩影,“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调整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来实现。 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无论产出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不尽合理,而且就业结构转换的速度也滞后于产出结构转换的速度。根据统计资料,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为15.9%,第二产业为50.9%,第三产业为33.2%,而1991)年则分别为27.1%,41.6%,31.3%。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了很多,工业和建筑业的份额正好有大体的增长,而第三产业却基本维持在同一个水平,未见明显的增长。再从就业结构上看,目前大体上是,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为50%,第二产业为22.5%,第三产业为27.5%,而1991)年则分别为60.1%,21.4%,18.5%0蜒表明,在十年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依然占很大比重,第二产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变化不大,而第三产业却有很大的增长。 不难看出,上述关于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字存在着某种不相一致的问题。例如,第三产业产出比重没有多少增加,但就业比重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对劳动力有很强的吸纳能力。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国际上达到平均发展水平的国家,无论在产出还是就业方面,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虽然就综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来看,我国已经达到国际平均发展水平,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离50%a仍有较太差距。可见,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急需进行调整和优化,尤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以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最终解决“三农”问题。 三、“三农”问魔与我国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一)解决“三农”问题将为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 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推进的,而我国城市化水平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我国的发展很不利。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主要是:(1)建国初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将城市定位为生产城市,制约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2)是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3)是农村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发展乡镇企业“务工不进城”对城市化进程会发生一定的阻潜作用;(4)是对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认为工业化可以不走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等,无形中也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侄桔。 解决“三农”间题和解决我国城市化间题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不论是近期还是长远,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非农就业,而增加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把更多的农民变为非农民。有关专家指出,我国人多地少,要让大批农民转到城市,使农民的比重由现在的70%降到30%的时候,“三农”问题才真正解决。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这样一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政策,其效果很不理想。一方面,工业化不可能单靠少数城市人来推动;另一方面,农业是个弱产业,面临三大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产品卖难)、技术风险(农业技术投资回报率不稳定),人世后,三大风险尤为严峻。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单靠农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走农村经济工业化的道路,使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体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器。农村工业企业一开始就抓住我国城市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和方面,立足于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较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其次,从长远看,农村工业化是增加农民收人,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大,固然有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比农业部门高,从而导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由贫变富的关键。而农村工业化正是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最佳选择。再次,农村工业化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农村工业化主要就是指小城镇日益工业化,这样,可为乡村城镇化提供基础和依托。归根到底,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的素质低:二是资金缺乏。而农村工业化将可以解除这两个制约因素,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超级秘书网 四、"三农”问皿解决与西部大开发及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关系重大 (一)“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还会牵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西部大开发首先是西部广大农村的大开发,而不能只是几个城市的大开发。东西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当把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作为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就广西而言,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大省,更要重视“三农”问题,要继续推进科技兴桂、科技兴农战略。从区域发展看,一方面桂东南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发挥地缘优势,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率先实现农业产业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并对桂西北起良好辐射作用;另一方面,桂西北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并可尝试搞旅游农业。同时,桂西北还应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当地人力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人口素质,这也是解决我区“三农”问题的重要方略。 (二)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观点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来自农业外部,涉及中国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毕其工于一役。追根索源,“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减负的根本保障在于我国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农”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又需通盘考虑、审慎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无论对农业本身发展,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无论对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应对人世带来的挑战,还是对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农政策论文:三农政策取向管理 眼下,“三农”问题世人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向全党、全民吹响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号角。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给“三农”问题留下的后遗症结太大、沟壑太深,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统筹任务很重,农村经济市场化的任务很艰巨!为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坚持安农、扶农、帮农的政策取向,把农民平稳地推向市场,用“三农”思想解决三农“问题”。 安农 安农,就是要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逐步还农民“国民待遇”,使农民安居乐业。 一是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社会行政管理经费要由国家来买单。农村水、电、路等公益设施建设应改变过去以农民投资、投工、投劳为主体逐步转向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农村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应由国家来负担。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应逐步得到改善。要首先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 二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长期使用权,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尊重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流转权,保证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收益获得权,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法定处分权等。要坚决刹住乱圈乱占土地的行为,即使是政府批准的合法用地也必须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并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安置。土地是国家的,可使用权是农民的!土地是农民非常敏感的一个问题,其对土地的使用权也是责任制以来国家给予农民的仅有的社会生活保障。这是安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是要在农民负担问题上给农民吃定心丸。要落实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加快推进县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率,今年拿多少、明年拿多少,要给农民一个明白帐。要切实斩断伸向农民的黑手,伤害农民感情的集资、变相收费应该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有集体资产,急需建设的项目要民主决策、“一事一议”。没有集体资产、农民无力出资的急需建设项目,议也不要议,国家应优先投资建设。 安居乐业,这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向往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50多年后的今天,给当家作主的人民中的农民以正常的国民待遇、正常的生产经营环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体现。 扶农 扶农,就是从政策上、投入上扶持农业加快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体现在政策和投入上,实际上应该是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时期,国家实行对农业和工业不偏不倚、协调发展的 支持政策。由于过去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性补贴很少,投入严重不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逐步改变的重工轻农的补贴扭曲现象。要在WTO贸易框架下,建立完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刺激生产、促进加工贸易流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优化,提高农业整体 素质和农民增收能力。 具体来讲,一是要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补贴机制。对战略物资如粮棉生产制定补贴措施,对农产品流通要在交通、税收等方面给予暗补。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对农业基础研究、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要加大投入力度,不能一刀切推向市场。三是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力度。首先要扭转农业资金工业用的问题,对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要给予优先放贷和政策贴息。 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补贴、投入和信贷要改革目前的投入渠道。过去,各级都把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作为重视农业的证据,国家也确实在通过财政渠道、计划渠道、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粮食收购等多个渠道向农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具体资金的投入方向、产生的效益,农民得到的实惠多少,确实是值得思考的。流进沙漠里的小溪,不知形容是否恰当。 帮农 帮农就是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要帮助农民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农民做而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实际上也是“扶农”的内容之一。信息服务、流通服务、技术服务,一家一户的农民做不了。种什么、养什么、加工到什么程度、怎么种、怎么养、怎么加工、产品到哪里卖、卖给谁价钱高都是农民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面对小生产+大市场的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发展经济现状,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帮助农民开拓国内外市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开发使用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协会、学会、中介服务组织等社会化民间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政策保障,指导其健康发展。另外,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指导和劳动保障等。 安农、扶农、帮农,才能富农。解除农民的负担,把农民扶上马,送一程,心情舒畅地走上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这是笔者从政策角度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的一点感受。实际上,“三农”问题不是简单的减法(减负)和加法(增加投入),单纯靠政策的出台也不能一下子解决,还需要政令畅通的高效行政体系来保障,政治体制改革的节奏要跟上,人为的“增负”、“低效”因素要努力减少。更何况目前的财政状况短期内也不会完全满足安农、扶农、帮农的投入。 但我坚信,“三农”问题的解决,前途是光明的。 三农政策论文:三农问题的财政支农政策选择缓解论文 摘要:国家实施的财政支农政策成为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财产差距,以及公共服务差距等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市场的,也有体制的。 关键词:“三农”问题;城乡差距;财政支农政策 国家实施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以来,我国“三农”问题加重、升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明显减缓,但“三农”问题的运行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三农”问题仍很突出。本文拟从国家实施的财政支农政策入手,对“三农”问题现状与特征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与财产比较 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较快,每年均超过6%,但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且绝对差距数越来越大,处于高位徘徊状态。收入决定消费,城乡收入差距大且高位运行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大的现状也没有根本转变。依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落后城镇居民生活几乎一个等级,而且这种差距仍看不出有缩小的趋势。目前,对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情况尚无准确统计,但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财产差距扩大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城市收入的差距问题。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的促进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以往的欠账太多,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农民缺医少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目前,约2.8亿农民的饮水不安全,1亿多农户急需解决烧饭、取暖的燃料问题。2005年,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7年,5.04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6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1%,不识字及识字很少的还占6.87%。2006年,我国平均每千人有病床2.34张,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每千人有病床3.67张,农村只有0.76张;城市每张病床平均拥有8.8万元的医疗设备,农村仅有1.1万元。城乡文化事业方面的差距则更为明显。 上述几个方面的差距状态集中到一点,便是城乡差距、城乡居民生存权、甚至发展权的差距仍然很大,处在高位徘徊状态。 二、原因分析:财政支农角度的透视 毫无疑问题,十六大以来的财政支农政策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保障。但是,当前的财政支农政策与“三农”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政策的实施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还不能完会消化二元体制(制度)及其市场等因素对“三农”的侵蚀。 1.财政支农规模偏小。国际经验表明,财政支农政策对促进农业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构成农业投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对一些公共农业基础建设来说,甚至是唯一的来源。十六大以来,财政支农力度与以前相比,力度明显加大,但是财政支农规模偏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收入不高、私人农业投资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的财政支农规模是不足以担当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重任。 2.财政支农结构偏差降低了支农资金效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的发展、特别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尽管十六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6.45%,但是农业固定资产的年增长率波动较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较低,这与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另外,“直补”是财政支农政策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我国当前“直补”所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很低,“直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显著。不仅如此,由于当前财政支农政策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大量支农资金、特别是间接补贴资金容易漏损,使支农资金难以起到支持农业、农民的作用。 3.财政支农的监管制度不健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纪检监察制度,有关部门也围绕工作需要制定出台相关监管措施,如财政部制定实施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农业部实施了《农业部财政项目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为规范支农惠农政策监管有章可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具体政策层面上,对政策实施全程监管的制度不配套,尤其是对支农资金的监管,表现在立项拨付环节上,难以有效地监督计划或负责资金安排分配的权利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的投资方向、重点和内容进行立项和分配拨付资金。在支农资金使用环节,难以及时发现擅自改变项目计划和未按上级批准的要求执行,甚至挤占挪用、串用、虚列支农资金、套取骗取财政支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等问题。在支农资金管理环节,由于支农资金因立项不准、可行性研究不充分、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甚至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和进行有效责任追究。缺乏健全监督制度的政策执行,难以保证政策的全面高效落实。据报道,国家审计署在对8省(区)2004年至2006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中,查出虚报冒领挪用滞留等违规问题资金1.3亿元等事例,可以说政策执行不够公开、透明是重要的诱因。公务员之家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目前,我国支农资金从绝对数上讲提高很快,但支农资金的比重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8%左右,占农业GDP的10%左右。因此,在加大中央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应建立地方各级财政增加支农投入的机制。随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地方“吃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地方财政应有空间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所以,要在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农责任,共同增加农业投入,逐步形成以中央为主体、地方为重要补充的中央与地方共同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2.优化支农惠农结构。当前,有限的支农惠农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其原因,与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安排存在一些问题有关,使资金的投向结构不尽合理。首先,“直补”资金比例偏低,这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大。其次,支农资金分配上应突出支持粮食生产。如进一步加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的投入规模。应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盲目照搬,不大拆大建。根据现有的经济实力,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农村道路、农村能源(沼气)和农村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3.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监督机制,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健全现有财政支农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各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理财。二是要加强支农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开展经常性自查、重点检查等活动,及时发现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认真加以整改。三是要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对核实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同时,要强化外部监督,积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农民监督意识,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作用,实行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定期向群众公布收支情况。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随着政府支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化,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改变目前大多数县从事财政支农管理的力量比较薄弱局面,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适当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使财政支农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三农政策论文:三农政策下小额农贷探讨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不断进行尝试和改进,尤其是针对农民贷款难这一难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扶持措施,通过对湖北省松滋市农行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研究,发现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农户小额信贷的成效十分显著,同时在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创新;成效 1对小额农贷的现状分析 为了响应国家减少农村贫困、提高农民收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口号而采取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一方案已开展多年,实践证明这一重要措施在推进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的发展还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达同步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小额农贷的发放有局限性,信息在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不对称。我国的小额农贷是借鉴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小额贷款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项“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部分金融机构将小额农贷看做是单纯的政治性、政策性的扶贫手段,而不是经营性的主营业务,因此缺乏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激励只是被动的发放贷款,同时,其授信额度有限不能满足有偿还能力的种养殖大户,从而导致了农户“想借而借不到”;另一方面,由于贷款程序日益规范化、手续严格化,而由农民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所带来的繁重的工作量也促使了“农贷难”的产生。 (2)小额农贷比较效益低,金融机构在农村基层网点的撤退,导致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相比,农村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而金融机构由于其自身的盈利性也促使其将经营重点转向城市,除了农行以外的各商业银行几乎都逐步从农村市场一一撤出,存款的分流也就致使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不足,即所谓的没有“造血”反而“失血”,于是,农信社就挑起了为农村市场提供资金的大梁,也获得了垄断地位。正如农民们对银行的看法“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常生产生活所需的资金得不到满足,民间借贷活跃,甚至出现了高利贷的行为,使得农民所背重担不断增加。 (3)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着风险隐患。一是自然风险,小额农贷承载的主主体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其经营好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这就带来不可避免的信贷资金风险;二是市场风险,小额农贷只是分散了贷款对象,但在同一地区由于生产经营环境相似,不排除众多农户集中种植、养殖相同产品,这样会引起市场行情的变化从而带来风险;三是管理风险,因为小额农贷面临的事广大农村市场,而信贷人手有限,由此带来了信贷管理与信贷规模的扩大所要求的防范风险间的缺口;四是信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人员无法得到所贷资金真正的用途,使得信贷资金的风险高度集中,债务链的脆弱导致一旦断裂和遭到破坏就会失去对贷款偿还的约束力。 (4)农户贷款担保抵押难。我国担保法规定更低、宅基地等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由于抵押物的缺乏和专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服务机构的不完善,使得农户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 2关于农行松滋市支行针对小额农贷采取的措施与创新 秉承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行“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的要求,松滋农行以此为思想根源,在全面分析自身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以及农村的市场现状以后,针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订了系列方案,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在采取积极措施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改善,使得农行松滋支行从2008年起连续6个季度综合考核居荆州市第一。在2009年上半年中,农行松滋支行贷款净投2亿,其中小额农贷4300万元,发放惠农卡2.3万张,卡存款净增1200万元,累计授信3035户,授信额6900万元,用信1637户,用信额4300万元,均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共培植农村市场VIP客户1030户,共营销贷记卡1210张,个人网银3110个,企业网银19个,转帐电话790部,POS机282部,借记卡35400张,贵宾卡960张,短信通6230户,电话银行9400户,手机银行420户,第三方存管195户,福彩无纸化投注业务630户。 在区域特色上,确立了“4+8”三农产品板块经济格局,四大板块即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城市基础建设、成长性中小企业、优质个人类私营业主为重点的核心资产业务,和以农村种养殖集群板块、牲猪养殖集群板块、松滋鸡养殖集群板块、农资生产资料集群板块、饲料经销商集群板块、农机经销商集群板块、水果花卉林产品集群板块、外出务工集群板块等八大精品板块小额农贷为重点构筑三农板块格局。 在业务经营方式上,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二是创新担保方式,在突出抵押担保以外,积极探索担保公司担保、保险介入、政府部门建立风险基金等多种形式;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实行“内外激励相结合”;四是创新产品,根据客户特点,梳理并整合现有产品,扩大成熟产品在农村的覆盖面;五是创新服务,与地方党政部门和客户有效地搭建沟通与合作平台。公务员之家 在风险防范上,一是要求信息员作为联保小组成员,与农行签订贷款偿还责任状,在农户不能还款时由其负责;二是与担保公司签订协议,全额覆盖小额农贷;三是与政府相关涉农部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分摊风险;四是让保险公司介入贷款和农户保险。 3结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三农”市场定位,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缓解农民贷款难,农行在2008年4月试点推出了银行借记卡的新产品——金穗惠农卡,并于2009年采取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推广方式,将惠农卡普及至了全国农村市场,计划新发惠农卡2300万张,激活率达95%以上,授信率不低于农户有效信贷需求的30%,授信户数达350万户以上,用信额达500亿元。未来三年的目标是发行惠农卡1亿张,覆盖全国50%左右的农户。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农行新增了小额农贷340亿元,占全行个人贷款总量的25%,相当于去年全年总增量的七倍,创农行商业化改革后的历史之最。 在今年7月14日,农行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华安财产保险、通保保险经纪公司三家公司合作,引入财产保险公司借款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与家庭财产保险综合产品。这三款产品不仅能有效防控信贷风险,也为农户本人提供了更多的风险保障,这是保险业务与三农业务首次合作的产物,也是农行总行与保险公司总层面发起的首次合作。 与此同时,农行也在风险控制上设定了底线,设定到2011年涉农贷款不良率必须控制在5%以内,近两年新发放的贷款不良率控制在2%以内,三农金融部贷款拨备覆盖率三年内要达到130%。随着农行股改的进一步深入以及风控部门的成立,全面系统的风险控制能力也逐渐在增强。 可以看出,小额农贷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略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不断加以改善和完善,使小额农贷这个积极求索的漫长过程发挥其对“三农”的最大功效。
自动化本科论文: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 自动化专业具有应用面宽、知识更新和拓展速度快的特点,多年来,自动化专业人才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急需人才,为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以兰州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建设思路、教学计划制定、课程群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竞赛、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研究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并提出了自动化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兰州工业学院是普通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面向社会就业的学生占多数,毕业生一般到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事设计、生产、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我院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术主导型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区域经济特点和社会需求,提出了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自动化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等。 1.人才培养目标 自动化本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甘肃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2.理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总体上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课程体系遵循“实基础、适口径、强能力、善应用、高素质”;课程设置遵循“反映科技进展、突出工程需要、注重技术应用”的原则。 课程设置采用“两模块、四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 “两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分配表见表1。 2.1公共课程平台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的,是学生学习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及实践环节等三个部分。公共选修课包括综合类、理工类、管理类、人文艺术类四个类别,要求学生跨类别选修。 2.2学科课程平台 以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为目的。按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类设置各专业方向必需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和基本技能系列课程,解决多个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的需要,为学生适应社会多变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1 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分配表 课程模块课程平台课程类别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学科基础模块 公共课程学科课程 必修课7485781703620% 选修课969663.3% 公共实践64064(6周)42.2% 小计9086742344625.5% 必修课132211681548145% 专业方向模块 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必修课13612888.54.7% 选修课646442.2% 小计2102028137.2% 创新实践646442.2% 集中实践5765763620% 小计6406404022.2% 总计308020441036180100% 总学分180各课程课内外实验(实践)、公共实践、创新实践和集中实践学分之和为64.75,占总学分的36%。 2.3专业理论课程平台 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某个领域(方向)具有比较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自动化专业设置2个专业方向。每一方向的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每个方向设置两组(每组4学分)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2.4实践课程平台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由课程课内外实验(实践)、创新实践和集中性实践环节组成。 3.培养计划实施中的几点改革建议 3.1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群建设 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每门课程都有前续课和后续课,研究课程内在的联系,形成条理清晰而又相互融合的专业体系是必需的。 因此,建议我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倡课程群建设。根据自动化专业特点,专业课程可划分为四个课程群:(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2)计算机应用课程群,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3)自动控制课程群,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智能控制等;(4)电机与供电系统课程群,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电气控制与 PLC、运动控制系统和工厂供电等。 3.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保证基本专业规格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类别、人才培养规格特点、专业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结合行业、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卓越人才培养等要求,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 图1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首先是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能力培养看成与理论知识教育同等重要。自动化专业具有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创新源于实践,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为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其二,针对诸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等电类基础课程的验证性实验,需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积累实践经验,夯实基本技能 ;其三,在中高年级阶段, 在掌握一些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设一些技能应用型试验,使学生能够自行完成从设计、制作、调试、测试的全部过程以锻炼学生。其四,设置一些开放性实验室,让学生自我设计一些综合的、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紧密的、具有一定研究性质的大型试验,这类实验并不依附于某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多门课程知识的融合,依据学生选题的不同、兴趣侧重的不同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可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科研技能。其五,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3.3 教学评测机制的改革 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教学评测机制要多样性,除传统的闭卷和开卷考试形式外,还应增加课程设计、口头答辩、实践操作和论文撰写等形式,具体选择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而决定。在评测的内容上,既要包含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涉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在评测的形式上,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客观题,多一些主观性、综合性的论述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测评时间上,不要集中在课程结束时一次进行,而是在教学的中间、章节的结束之时,分期分批地进行。这样,既可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总之,设置本专业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在自动控制产品和设备及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具有本科水平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具有“思想品质好、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能进行自动化行业技术开发,能解决现场技术问题,能实现设计方案的大学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作者单位:兰州工业学院 电气工程系, 甘肃 兰州 730050) 自动化本科论文:新增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摘要:介绍了安阳工学院新增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情况。通过软硬兼施、校企联合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在实践体系建设中资金有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型;综合能力 安阳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9年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并于2010开始招生。根据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思想的要求,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的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培养“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建设一个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的实验/实践水平迫在眉睫。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第一,建设电力相关实验室要求条件十分苛刻,所需实验设备造价昂贵,而与之矛盾的是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第二,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部分验证性实验中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固定,学生只完成“连线”、“装配”,缺乏能力培养,创新无从谈起。第三,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理论知识不够、实践经验缺乏,同时多数情况下“能看不能动”,学生所学有限,效果欠佳。第四,由于地区经济较为落后,适合作为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较少。同时高校连年扩招,原有实践教学合作单位容纳能力有限。第五,所处地区不够发达,政府投入高效经费有限,实习费用较低。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实验室建设 (1)建设课程群试验平台,满足课程需求。单一的课程实验室存在投资大、综合型实验开出能力有限的弊端。为解决此问题,我院依托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先后建设“检测技术课程群综合实验室”与“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其中“检测技术课程群试验平台”是对“单片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技术”等主要专业课程的整合与关联,不仅满足了课程实验教学,也能完成相关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而“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是对“电力系统分析”、“供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及“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等主要专业课程实践实验环节的系统整合。课程群试验平台和综合实验平台,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更可以将各相关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便利开设各种综合型、设计性试验,同时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提供了硬件平台。 (2)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实训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多数情况下“能看不能动”的原因主要是:理论知识不够、实践经验缺乏。针对以上情况,我院与许昌中意公司共同开发建设“工业控制实训中心”,该中心模拟中意公司实际现场环境,配置高端西门子PLC、触摸屏、伺服控制器、步进控制器、变频器、以太网模块以及继电控制等设备,并组成系统。学生可在该中心得到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然后在中意公司完成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设计等环节。 (3)依托仿真技术,软硬兼施,建设仿真实验室。在二年级开设“现代计算机技术”课程,向学生介绍ANSYS、PSPICE、MATLAB以及组态王软件的使用方法。可在高年级时利用上述软件在仿真实验室开设部分关于“集散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子技术”的综合型、设计性仿真实验,提高其创新能力。 (4)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实验领域。电力系统实验设备造价昂贵,而我院建设资金相对不足。在此情况下,积极与安阳电业局职工培训中心联系,该中心有各类电力系统设备,并且允许学员参观与操作。我院聘请中心内部人员作为“高低压电器”、“工厂供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指导教师,并安排部分实验在此集中完成。这样既解决了有关实验难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生产实习等部分集中实践教学活动也可在此完成。 2.实习基地建设 本专业现有三个实习基地,分别是校内“工业控制实训中心”、安阳电业局职工培训中心和河南许继集团。 “工业控制实训中心”基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电机继电控制的设计、装配实训,主要面向经过专业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大三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第二部分为电机PLC控制、伺服电机控制、步进电机控制,主要让大四学生进行专业训练,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也在此进行。实习项目部分按照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大纲(中级维修电工)进行,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帮助。经过该实习项目的实操训练,每年有近半数学生通过国家维修电工中/高级考试,学生反映实习效果非常好。 河南许继集团主要承担部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参观学习、在岗实习教学内容,安阳电业局职工培训中心承担部分专业训练的供电设备参观、电气设备操作内容,以及部分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内容。 除了校内实习基地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还要继续加强与安阳钢铁集团、安彩集团、安阳化工集团等合作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协议商谈中已取得巨大进展。 3.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专业课程设计建设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选择合理的课程设计题目。但是传统的课程设计题目大多较为单一,与具体的生产实际要求脱节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没有合适的实验硬件条件;缺乏实践经验的现场指导教师。我院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十分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设计要求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或由具有工业现场实践经验的教师现场指导完成,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既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毕业设计/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关键是要实现课题的真实性、知识的综合性和设计的创新性。近年来,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师数量和毕业设计课题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在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上,要求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或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由实践教学合作单位指定,或组织学生到外地公司和工厂开展毕业设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集中实践环节设置如表1所示。 三、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通过综合了解各兄弟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实验方面等情况,发现近年来在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和集中实践教学方面教材编写不尽如人意。因此,我院根据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场所的情况,组织一批教学、实验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现场工程师编写了相关的实验(实习)大纲和指导书,课程设计大纲和指导书等教材,并顺利投入使用。该实验教材既能满足实验设备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训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经过不断探索与锤炼,通过软硬兼施、校企联合等方法,建设并实践了新增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对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与实践。该方法有效解决了资金有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自动化本科论文:民办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等教育的分类、社会人才需求、民办高校的具体现状,明确了民办高校本科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并结合山东英才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切入点,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 一、高等教育的分类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学校的分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分类方法。”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的高等教育分类法有两种。 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97年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教育分为3个层次、7级、3种类型。其中,第3层次中的第5级是高等教育,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如图所示。 归纳上述第5级的教育,高等教育可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实用型3种类型的教育。 2.潘懋元教授分类法。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综合研究型、专业性应用型和职业性技能型三类。在此基础上,我国高等学校可分为综合研究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和职业性技能型的高职院校三类。 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依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的2010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106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478.5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473.3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1。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分析,制造业需求人数 131.8289万,所占比例约为27.5%,占到总需求量的1/4还要多。按文化程度分组的供求人数分析,职高、技校、中专需求人数94.6331万,所占比重54%,大专需求人数81.2272万,所占比重17%,大学需求人数40.7119万,所占比重为8.5%,由以上数据可见,职高、技校、中专、大专需求占到总需求量的70%以上,即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最大。 三、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民办高校从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和水平来看,都与办学多年、文化积淀深厚的公办本科院校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应用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走特色发展之路。 1.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和先进制造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应用研究、科技开发、运行管理和相关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培养规格上,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1)在知识结构上。毕业生应具有外语、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等工具性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数学等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机械学、电子学等专业知识;(2)在能力结构上。毕业生要掌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设计、制造和工艺编制的方法;具有一般机械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操作和维护的能力;具有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能力;具有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3)在素质结构上。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严谨、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2.结合目标定位,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当中,学校必须考虑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范围,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同时考虑学科之间的交叉,培养机械类通用型本科人才,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就获得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学校必须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加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此外,还应重视个性化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并开设创新实验室,学习方向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从而制定出创新型、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3.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学院要注重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提出“订单式教育”,即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怎样的人才。学院还根据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积极开展“特色课程教育”,全方位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4.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1)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体现“计算机不断线”,加大课程设计,强调机械设计理论、机械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学习,并根据专业特点安排实验实训课程。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同时,课程体系注重课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重点专业课程至少要达到院级优质课建设水平,课程建设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架构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2)尝试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改革。为实现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既要包含设计又要包含制造,而且学生必须在数控机床上至少加工出毕业论文中的一个中等复杂的零件,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 5.加强特色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实施主体要建立与相关专业未来的岗位群工作现场相近的实训场所,以便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相近的“职场情境”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处理生产现场各种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框架下,将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环节要与相应阶段的理论教学相对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机械产品设计大赛,通过大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师资队伍得到锻炼。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建学研结合、层次递进的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之外,学校还应把“注重实践、复合培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突破口。因此逐步实现学院与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共管,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确定职业标准、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质量考核体系,让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6.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保障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起由组织系统、评估系统、信息系统和调控系统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全过程监控。(1)组织系统。学校建立了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组织系统,三级组织各负其责,上下协调,运行有效。(2)评估系统。学校以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教学评价、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3)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信息采集主要来源于教学评价、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活动和学生信息员报送信息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获得的信息。(4)调控系统。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评估系统、畅通的信息系统,为教学质量的调控创造了条件。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及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情况、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课程建设情况、教学基本设施情况、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师德、学风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的调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实行了“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明确规定,凡出现重大教学事故或在教学评价、教学检查、教学督导中评定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当年考核为不合格。对于严重不负责任、授课效果极差、学生反映强烈或连续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教师,取消其授课资格,聘期内不再继续聘任其从事教学工作。对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差的外聘教师,取消其授课资格。 四、结束语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与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毕业生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从而吸引优秀教师、优秀生源来学校工作、学习,把学校建设成一流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必然的趋势。 自动化本科论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多样性 [摘 要] 构建科学、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如今每一所高等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尤其是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遇到的困境入手,在阐述了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多样性,对校内外实习基地与实践教学视频相结合共同教学的思想做了阐述。并通过山东科技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多样性构建的尝试,切实提高了山东科技大学实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本科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多样性 近几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各理工科院校的重视。实践教学[1,2]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代替的重要环节。由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因此构建科学、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各大高校不断扩招,近年来高校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管理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笔者结合山东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经历,就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如下介绍。 1.1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在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攻克技术难题的实用性人才,然而高校长期以来一般多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可以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工程实践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高校一般还没有建立起本专业的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能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考核,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本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 2)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目前高校实习经费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例如针对机械类本科生每学期生产实习的实习经费有些高校为每人200元,有些高校为每人700元,还有一些高校的实习经费在300~500元不等。仅实习经费这一项高校间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使原本紧张的实习经费更加捉襟见肘[4]。 3)具备工程实践综合素质的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工程实践综合素质较好的指导教师。目前高校从事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不少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从而也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此外,学校在引入师资力量上一味追求高学历,单纯的高学历并不代表高实践能力。 1.2 校内外实习的资源不足 1)校内工程训练中心设备有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主要课程中有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液压传动、控制工程、数控技术等,而与这些课程紧密相连的用于教学的实验室(例如机械原理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控制技术实验室、数控综合实验室等)中的仪器设备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实习的实际要求。 2)校外实习基地资源不足。校外实习基地数量相对紧张,无法满足办学规模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重点考虑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许多企业认为,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会给企业增添诸多麻烦。对于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单位来说也是尽量不让学生参与到生产与科研的环节中去,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实习的质量和实习的热情。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多样性 2.1 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规划中提出了未来10年“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学校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纽带。学生在脱离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习的基础上,一切实践教学都无从谈起,因此增强对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势必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及知名度。 2.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多样性尝试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在各高校扩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大背景下,传统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不足之处正在逐渐显现。例如:对于校外的合作企业来说,企业能够提供的实习条件有限,对于逐渐增多的实习的学生,企业不得不增加实习时间,分批次的接受学生实习。而生产企业为了减少学生实习对本企业生产的影响,必定会压缩学生的实习时间,减少学生的实习内容,最终造成学生实习质量的下降。 为解决关于教育部强调加强实践教学与目前实践教学资源少之间的矛盾,专门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本文认为构建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作为传统的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的桥梁。学生通过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实习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生产实践,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及工作创新能力,又可以通过实习基地的实践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官认知。高校今后应该持续增加对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投入,引进完备的实践教学设备仪器,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丰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内容。 2)整合资源,创立校办工厂。一直以来校办工厂都是高职学校办学的必备条件。高职类学校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多年来高职类学校在校办工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校办工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科院校在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投入的同时,还可以借鉴高职类学校在校办工厂方面的经验,建立本科院校的校办工厂,接收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厂实习,高校可以集中学校在“高、精、尖”技术方面的优秀教师,让他们进厂指导学生,相当于身在工厂的“双师型”教师。 3)视觉实习,实践基地与视频教学相结合,建立实践教学视频库。学校在积极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还可以开拓思维尝试实践基地建设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视频数据库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实习实践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通过建立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视频数据库,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阶段性的实践视频。通过课堂上的视觉实习,可以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在达到相同效果的情况下,既减少了实习经费的支出,又减少了在工厂的时间。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样性实施 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特别是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建立科学、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做了以下一些努力。 1)学校继续对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完善。对于校内的实习基地,学校成立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不断完善与本专业主要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液压传动、控制工程、数控技术等紧密相关的仪器设备;对于校外的实习基地,学校在继续巩固与山东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的同时,还不断的拓展可以给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已经与山东诸城车辆厂、潍坊福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建立了学校与校办工厂的新型管理机制。校办工厂是学校内部机构,自然分担学校人才培养的任务;明确工厂不仅要在教学实习层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要为学生校外实习以及就业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注重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正规“初始化”训练;校办工厂学校学院教学管理系统,明确校办工厂在学校工作中的定位,避免产教分离;进一步完善校办工厂教学功能,统一生产、实习调度。校办工厂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统筹生产和实习管理。每年4、5月份,工厂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安排机制系毕业班学生分四批进行生产组织、工艺流程的实习以及进行质量检测、钳工部件装配实习,进行划线、钻孔、刮、削、研磨、转体的静平衡及故障排除、使用百分表、平面表检验零件成品精度及整机装配等工作内容的实习。 3)建立实践教学视频数据库。山东科技大学利用两年的时间,组织机电学院的教师,通过网络搜集、亲自去工厂拍摄等手段,建立起了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庞大的视频教学数据库。针对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组织他们有目的的观看数据库实践视频,了解总体生产过程以及各个工部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在进入实习之前建立感性的认识,通过现场真实的体验,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 4 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多样性的实施,山东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效果已初见成效。 1)通过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完善,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校内实习的要求,丰富了学生实践的内容,较好的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2)实践表明,新的管理机制调动了校办工厂搞好学生实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了工厂潜力,初步形成了产教协调互动的机制,推进了产教的有机结合。校办工厂每年接收千名以上学生实习,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学校在更大的范围里推动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经验。 3)视频数据库与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来共同实现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建立感性的认识,通过现场真实的体验,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实践视频教学数据库的应用,丰富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增加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实习实践的积极性。通过视频库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毕业生能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山东科技大学通过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第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2010年成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第二,大大提高了山东科技大学本专业教学的质量,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第三,培养的学生得到了周边企业的广泛认可,就业率由2005年的91%提高到了2010年的99%,较大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自动化本科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生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中精选教学内容;采用情景导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评价和综合课程设计的方法。经实践证明,此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技能办公自动化情景导入任务驱动 目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很多就业问题,为了加强对本科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加速就业,以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体落实到课程的建设中来。因此教学组对办公自动化课程做了大胆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我校,办公自动化课程是面向全校的选修课程。选修此课程的多是金融、会计、贸易等财经专业的学生,他们都具有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经历。因此在选择授课内容上,不考虑基础,将重点放在office的高级应用上,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出色地完成办公相关工作的能力及职业能力。因此根据学生的情况,在选择授课实例是选取了文秘,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实例进行教学。 另外对于本科生在学校能够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证书也是必要的,将有利于他们择业。从2013年开始计算机二级增加了office的高级应用考试,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教学组教师研读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大纲,采用office2010及win7系统教学,将考试必考内容融汇到办公自动化的教学中,以便学生考取二级证书。 二、教学方法改革 办公自动化是一门实用性,应用型比较强的课程,虽然学时数较少,但是内容覆盖到办公自动化基础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并且能够掌握这些实用的知识。因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一)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本校安排办公自动化为34学时,每周两学时,全部为实践课程。教学中安排12个案例,争取让学生每堂课下来都有所收获并获得成就感。案例及学时安排如表1。在选择案例时除考虑学生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拥有职业技能外还要具有吸引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表1教学案例选择 (二)教学设计:情景导入――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是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法。在办公自动化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案例都有“情景再现”和“任务分析”环节,给出案例的具体应用场景,给学生一个设身处地的感觉。例如在个人简历设计课程中,上课开始引入“情景再现”,刚好我班选修学生多是毕业生,那么同学们正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设计自己的求职简历,这是他们迈向就业大门的第一步。定好角色后,开始进入“任务分析”环节。与大家讨论简历需要书写哪些内容,简历写几页更合适,简历采用什么样的格式,如何突出自我个性,如何吸引企业领导的眼球等问题。讨论后要求学生完成自己的简历,并对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集中讲解。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设计,都能得到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情景导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方法很好的设置了职场情景,实例实用而且有趣,调动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试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试形式例如笔试或上机考试,达不到培养学生应用和职业能力的目标。因此对办公自动化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考核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功夫用在平时。期末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要求学生利用一周时间上交电子设计作品。本学期要求学生以“家乡美”为主题制作家乡宣传ppt,并给出明确的设计要求和给分标准,在最后一周要求学生演讲,教师给出设计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及课程设计(各占50%)综合给出总评成绩。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消除了学生对考试的紧张情绪,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掌握专业技能,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不断地调整和总结教学方式方法,改进考核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自动化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 摘要:校企合作教育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提高老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该文从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的目标要求、落实校企合作教育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育;地方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 1 概述 进入 21 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校也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为社会输送更多实用性更强的优秀人才。社会和高校两方面的需求必将导致以校企合作教育为依托,建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 自动化专业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中新设立的工科专业,更需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指导,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紧密结合我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际,探索出适合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特色[2]。 2 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企业、行业的教育资源,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确保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3]。 1)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合作教育工作。 2)制定与专业相对应的“校企合作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 3)要加强与相关企业、行业的联系与合作,着力建设稳定的校企合作教育基地,保证校企合作教育的正常开展。 4)要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工作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合作教育模式。 5)为促进校企合作规范有序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考评体系,应逐步建立起符合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教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3 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与考核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4]。按培养要求,学校实行“1+2+2”模式,分三个阶段分别在第二、四、六学期进行。 第一阶段:1周时间,1个学分。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专题讲座、学生深入企业、行业参观考察等,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知。 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对自动化专业的认知报告或学生专业发展规划或对自动化专业发展动态的调研报告等。 第二阶段:2周时间,2个学分。充分利用校企教师资源,在校内外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及指导。 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就某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训练情况的详细报告,内容应包括原理、方法、过程、结果(结论)及自己的见解等。 第三阶段:2周时间,2个学分。让学生深入企业、行业,密切结合校企合作基地工作实际情况,由校企双方指导老师设定与课程教学相应的专项课题,通过定岗实践等方式,全面接受专业技能训练。 考核方式:要求学生针对专项课题,提交一份专题报告,内容包括训练内容、过程规范与要求、存在问题与改进办法(思路)、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内容。 校企合作教育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对考核不合格学生可安排至下年级补修。 4 落实校企合作教育的具体措施 在娄底市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12月我院成功加盟娄底市四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三大产业联盟,由于煤机和农机都是属于机械行业,都与机电工程系所举办的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在学校加入了娄底煤机产业战略联盟和农机产业联盟的大背景下,机电工程系自动化专业有了一个较好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 为了把校企合作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要采取分步实施的战略。 第一步:走出去 由于我校举办自动化工科专业的历史较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小,我们必须走出校门,深入有关企业了解其产品及技术需求,为此,学校组织了我系部分相关老师参观了湖南华南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金三星煤机集团制造有限公司,湖南永安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远扬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企业,深入车间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并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就其生产与售后服务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的交流,并就有关校企合作事项达成了合作意向。 第二步:派出去 根据走出去后与企业达成的合作意向,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进一步加强横向合作,具体的做法就是派出具有一定设计和开发经验的老师到企业参与产品的开发,比如2010年春季开学后,我专业即向湖南华南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派出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全职到公司上班,与公司的技术开发人员一起参与公司新产品的开发,并定期向学报汇报其工作进展,把企业的有关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老师,与其他老师一起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起好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三步:带回来 派到企业的老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品开发后,对企业的技术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可以针对其产品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的研究,为此,企业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把开发任务交给我们的老师,由老师组织人员进行开发。 第四步:成立技术开发中心或工程中心 有了和企业合作的经验,有了自己的设计的产品,我们可成立技术开发中心进一步对产品的优化,使其的市场价值更高,也通过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的机会。 5 结束语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学校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科综合实力和科研优势,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将生产因素与智力因素密切结合,扩大校内实习基地规模,提高教学资源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的根本任务。我院以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切实加强了学校与区域各单位的联系,促进形成了从学生培养到全面就业的新局面。 自动化本科论文: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多门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存在的设计内容发散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多门课程设计内容之间关联性的方法――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内容安排方法。该方法将后期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内容作为项目,把项目进行模块化分解,将模块作为前期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电气传动方向,给出实施实例。 关键词:项目驱动;课程设计;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 应用型本科在培养上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实现,[1]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育部的“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在山东省的三所试点学校之一,山东交通学院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本文结合这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对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电力传动方向的课程设计内容安排进行探讨,借鉴应用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创新教育中的“项目驱动方法”,[3-5]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内容安排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电力传动方向课程设计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由原来的约20%:80%变为约40%:60%,其中课程(毕业)设计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约24%,伴随学分的增加实际上是课程设计环节学时的增加(如表1所示)。如何合理安排这些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能否实现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关键。 表1 山东交通学院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一览表 传统的课程设计内容是从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出发,强化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这种安排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计内容的发散性,没有考虑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导致每门课程设计取得的成果都是独立的,各门课程之间设计成果不能够相互借用。 (2)没有考虑本门课程内容在不同专业中的具体“工程应用”侧重点,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做相同内容的课程设计。 (3)到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阶段,比如自动化专业电力传动方向的“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没有任何软硬件储备的基础上在两个周内完成一个实际系统的设计和调试,难度非常大,最终只能“纸上谈兵”,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十分不利。 二、项目驱动的课程(毕业)设计内容设计 针对传统课程设计中设计内容安排上存在的缺陷,本文探讨按照“自顶向下的项目驱动法”设计各个课程设计的内容。即将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题目作为项目,然后将项目分解成模块,分解后的模块作为前期课程设计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的安排,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进程中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清晰,每门课的课程设计环节的成果最后会“总结”成为一个标志性的“项目”成果,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同时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对此设计思想进行说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电气传动方向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有2周的课程设计时间,主要是设计交直流调速系统。为此提出“直流电动机的速度闭环(模拟或数字)控制系统”这一项目,该项目涉及的课程内容有:模拟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计算机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LC、VHDL、嵌入式系统等。针对此项目,将其繁多的内容分解成(模拟/数字)控制器模块、功率放大器模块、信号检测模块等模块(结构框图如图1),并将模块分解到前期的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控制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形成表2中与项目相关的每门课程的2~3个设计题目。 表2 基于项目分解的课程设计题目及其关联性 表2中所有题目都与“直流电动机的速度闭环(模拟或数字)控制系统”这一项目关联,将表中的课程设计题目通过组合就可以形成“直流电动机的速度闭环(模拟或数字)控制系统”这一项目的内容,比如题目(1.1、1.3、2.1、2.2、2.3、3.2、3.3)等组合可构成直流电机的模拟速度调节系统,而(1.2、1.3、4.1、4.2)、(1.2、1.3、7.2、7.3)、(1.1、1.3、8.1、8.2)等三种组合再结合5.1、6.1、6.2的知识可构成三种直流电机的数字速度调节系统。实际上,上述题目不改动或稍加改动后,即可组合出若干种设计方案不同的直流电机速度调节系统。 三、结语 将后期综合程度较高的课程设计内容考虑为项目,对项目中用到的前期课程内容进行分解,考虑前后课程设计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合理安排前期各课程设计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进程中总体培养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清晰,前期课程设计环节的“成果”最后会“组合”成为一个标志性的“项目成果”,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又帮助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动化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对毕业生能否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及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都已经普遍开设了办公自动化类课程。但目前办公自动化类课程在高校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社会需求深入各个行业,进行调研,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在将来的工作过程中对该类课程的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实际工作中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 应用型 教学模式 办公自动化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生产率、工作效率和质量,辅助决策,求得更好的效率。 我国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目标和要求是“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1]”。而这些能力与就业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就业中对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及熟练使用办公设备的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因此各高校都开设了办公自动化课程。 一、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对于信息技术及办公设备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各高校《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依然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和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脱节。使得学生学习后,虽然掌握了一些操作技能,但遇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入手解决。 第二,我院属于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边疆地区,而各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使得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办公自动化》课程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但学生基础层次差异仍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我院《办公自动化》课程是作为全校选修课程及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在上课时都是统一授课,即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实验项目等。这样不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任课教师也只是对计算机软件非常熟练,这不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不同的专业,要分析该专业对《办公自动化》课程的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授课内容和方法。 第四,《办公自动化》目前考核方法多采用期末上机考试形式,不利于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监控。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 侧重平时环节考察及阶段性测试和创新测试等环节的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重视平时操作和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本文拟定如下一些方法,旨在解决上述我院办公自动化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二、理论与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技术操作,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主体,并依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构建教学模式[2]。 1.以实际例子为出发点,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增强动手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从现代办公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利用各种典型案例,构建课程的教学体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教学个性化服务。我院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初高中阶段接触计算机比较少,但对于另外一部分来自城镇的学生来说,接触计算机就相对比较多,所以该门课程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对基础薄弱的同学可由简单例子导入,循序渐进,实现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发展。 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区别化服务。在我院该门课程是作为校选修课及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专业,要分析该专业对《办公自动化》课程的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授课内容和方法。 4.以就业为目的,通过工作中实际操作遇到的问题为案例,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考核标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在课程的讲授中以在工作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例子,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工作状态,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服务;如何设计符合现代企业实际操作要求的实训案例,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社会行业,进行调研,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在将来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对该类课程的需求,提出该类课程内容和方法的具体改革措施,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自动化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 摘要: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时候,要求其不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数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因此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 0 引言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多数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当中。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企业和研究单位一般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再培训的条件,要求大学毕业生尽快在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大学完成一部分的工程训练的任务,否则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1 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同学对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认真对待,上课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实践任务,而是把实践任务都放在了同组同学的身上。这样不仅这些同学本身没有学到任何东西,也会加重本组同学的实践压力。 1.2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部分老师布置的实践任务过于单一,这样致使部分同学根本不动脑筋想解决实践任务的办法,而是将别组同学的作品直接拿过来稍加改动。这样根本不能达到实践环节的教学目的。 1.3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而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教学班人数在32人左右,只有一个老师进行指导就会有一些问题在课上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而是把问题拖到课下或者是没有时间解决的情况。并且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也相对比较欠缺。 2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 针对目前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做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改善实践教学方法的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1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课老师可以将实践教学任务划分为各个不同的模块,让一个同学负责一个模块,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能力。或者可以在实践课程的最后设置答辩环节,在本环节中给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均提出问题,并根据答辩的实际情况给出答辩成绩。 2.2 在实践教学中,任课老师可以布置多个实践题目,让同学在其中选做。或者是要求学生做同一个题目时,在实现方案上有所区别。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避免作品雷同的情况。 2.3 在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践任务,并且实践任务尽量跟随相关领域科技发展的方向,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对年轻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2.4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由两名老师同时指导一个班实践课的方式。并且最好安排一名有经验的老师带着一名年轻的老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并且年轻老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和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方法,也能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打好坚实的基础。 3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其他方法 除了实践教学方法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也值得进行讨论和研究,现提出几条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 3.1 开展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并安排相关老师进行指导。对于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PLC)、嵌入式系统等,开展一些课外的实验,让一些对这些课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理论课学到的知识加强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这些学生在后续的这些课程的集中实践环节中会得心应手很多,也可以帮助老师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指导一下班上其他有问题的同学。 3.2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比赛。在今年我们成功的组织学生参加了201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第十二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合泰杯”第八届天津市大学生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等,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当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比赛目的不是在于在比赛中拿到一个什么样的名次,而是使学生在准备比赛和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说分工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科技文的写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 3.3 重视毕业设计部分。自动化专业是一个非常强调动手能力的一个专业,因此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在图书馆或者其他的相关地方查阅资料来完成。而是鼓励学生多动手做一些实物出来,至少是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将系统的仿真做出来。 4 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就业竞争力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视动手能力的专业,因此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 4.1 重视一些实际应用性比较强的科目。对于自动化专业来讲单片机与PLC是两个核心的控制器,用人单位也希望毕业生有这方面的较强的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课程的实验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环节。 4.2 重视课程之间的联系。对于单片机、PLC课程来讲我们除了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之外还有创新课程以及综合实验课。在这些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重视所授课内容之间的联系。 4.3 重视控制类型的课。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等控制类型的课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除了安排了课内实验,还安排了相关的课程设计。 以上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些思考。我们教师只有不断的创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并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而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自动化本科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现状及分析 摘要:生产实习是本科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培养环节。从生产实习的基本内涵、意义和要求着手分析,结合具体生产实习的实例,说明当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生产实习;实践环节 生产实习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1]这一实践活动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2]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生产实习内容、方式、次数、时间不尽相同,但目的、要求大体相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产实际的基本情况,验证所学理论,并学习一定的操作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工学科的传统专业。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的特点,该专业方向是电气与电子并重,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结合。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信号变换与处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因此,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对生产实践熟悉程度高,这就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生产实习就是一个关键阶段。 一、生产实习的意义与要求 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实践环节(或者说广义上的“生产实习”)历经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一套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其中生产实习也常被人冠以“专业实习”之名。第一阶段通常在本科生大二时完成,主要是参观一些科研和生产单位,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做准备。第二阶段通常在本科生大三时完成,此时学生已修过专业基础课,即将学习专业选修课,是他们巩固加深专业知识的最好时机。第三阶段通常在本科生大四时完成,此时主要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选题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大学四年所学,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提交指导教师及校学位委员会审查。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团队合作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生产实习计划一般由系或教研室征求实习单位的意见以后制订,通常包括如下内容: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实习的地点和时间;实习期间各类上课、听报告、参观活动等流程安排;实习期间的纪律;实习经费预算;住宿及参观车辆的联系;其他注意事项等。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需要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同时认真撰写实习日记,逐日记录实习内容、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各种重要的资料与数据、实习的收获和心得、待解决的问题等,为写实习报告积累材料。实习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地写实习报告。部分高校还要求在实习临结束前,由带队教师总结本次实习的内容并出一份实习试卷,由参加实习的学生统一作答,考试分数作为本次实习综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二、本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现状 笔者多次带学生赴外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故以在某国有大型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实习为例,来说明本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现状。赴该企业实习的目的是获得与高电压技术及输变电设备有关的生产、科研与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总的要求包括:第一,熟悉高压电气设备的结构原理、设计规则、制造工艺,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产品研制和开发的情况。第二,熟悉和了解生产过程的检验与测试方法(包括产品的型式试验),试验设备的原理、参数及特点;了解各种高压试验与测量方法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第三,学会工程观点、工艺思想,培养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具体实习内容参见表1。 表1 赴某电力制造企业生产实习内容列表 实习子单位 实习要点 实习时间 高压开关厂 了解少油断路器;了解SF6(包括GIS)断路器;了解真空断路器;了解成套配电设备及装置 1~3天 变压器厂 了解变压器厂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了解各类变压器的结构特点;了解变压器的生产工艺;了解变压器的设计方法;了解变压器的出厂试验的内容和程序;了解变压器产品的发展方向 1~3天 电瓷厂及电瓷研究所 了解电瓷厂的规模和产品类型;了解绝缘子的有关内容;了解套管的有关内容;了解避雷器生产的有关内容;了解电瓷厂的高压试验室;了解电瓷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了解国内外避雷器的技术水平及研究动态;了解避雷器参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了解绝缘子的研究动态 1~3天 电力电容器厂 了解电力电容器厂的产品分类;了解各种电容器的结构特点;了解各种电容器制造工艺;了解各种电容器设计方法;了解电容器的出厂试验;了解电容器的新材料、新工艺和发展方向 1~3天 高压电器研究所 了解高压电器研究所各室的研究方向;了解高压试验大厅的设备;室外高压试验场的设备;大容量试验室的设备;了解计量室的设备;了解国内外高压研究发展动态 1~3天 在实习前几个月,教师就着手与实习单位联系学生实习事宜,由对方初步定下实习的总体计划及住宿生活上的安排。各实习子单位也非常重视接待工作,提前制定了专题讲座的计划、人员的安排、参观的路线,有专人全程陪同,使得在每个单位的参观学习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当然,暑期期间企业的生产任务繁重,工作人员繁忙,加上生产车间里噪声较大,也会有个别同学认为学习效果不好。 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以某次实习队为例,总人数为68人,其中综合评定的成绩达到“优”的10人,成绩为“良”的有48人,成绩为“中”的有9人,成绩为“及格”的只有1人。绝大部分同学反映,看到了许多电气设备的实物及其生产过程,对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工程实际有很大帮助,收获很大,不少同学向专家们提出很多问题,请专家解答。还有一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与专家们一起讨论。除此之外,也有同学针对企业招收毕业生的情况向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了解。总体来说,在该单位的生产实习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提高本科生生产实习质量的建议 同学们在实习报告中表现出对生产实习的整体肯定,认为学到不少东西,但同时也认为在每个单位的实习时间较短,了解得不够深入。他们希望能够在每个单位的时间适当延长,最好能动手参与一些工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电气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生产过程。这一情况与工厂的允许实习时间及实习经费支持有一定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安排学生分组下到不同实习子单位的生产车间,由工人师傅指导完成一些基本的生产活动,掌握一些基础的劳动技能,也更能培养学生朴素的劳动观念。 另外,要严格管理学生。新一代大学生的个性较强,对活动及人、事、物常常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生产实习是一项集体活动,不能完全依照个人意志来左右。在笔者所带的生产实习中,就曾出现过个别同学迟到、早退或轻微的违纪现象,这都说明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还有待加强。对于在外地实习的学生队伍来说,带队教师必须要坚持晚点名制度,并和几位主要学生干部经常性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造成大的问题。对于实习带队教师来说,应对突发状况必须冷静思考,必要时借助实习单位的力量进行处理。因对实习地点周围环境不熟悉,学生人数又多,各类突发事件也偶有发生。如能在实习开始前考虑充分,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则事情发生时教师会有较优的处理方案应对,避免造成慌乱。 四、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生产实习环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本文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生产实习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建议,但难免有所遗漏。这一环节的落实和取得的成效,尚需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四方的圆满配合,特别是学生作为实践环节的主体,还要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将书本知识真正联系起来。 自动化本科论文:探索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作为一项应用型课程,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作为了众多院校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本文通过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本科课程性质进行分析和定位,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和需求程度,对电气自动化类本科课程的教学进行模式改革,改善课程的教学措施,从而提高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效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机电类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是一项应用型专业课程。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不断变革。面对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日益增长,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众多高校的教学目标。本文就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 1.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进行定位,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1.1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技术课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让更多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发展潜力,使其能够有效地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将更多新型的技术和先进的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发展更多的技术,提高国家的发展建设步伐。 1.2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其培养的对象要求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熟悉相关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另外,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熟练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以及运行。 2.制定有效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 2.1制定计划的原则要求 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保障培养对象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院校单位应该组织人员对课程专业进行认真的调研,从而将专业课程的培养要求和方向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院校单位需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与其他的院校进行教学交流;对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把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标准;开展相关的探讨会议,组织相关专家、政府人员以及企业单位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些调研工作,从而使专业培养计划得到科学指导。 2.2教学计划 结合对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满足制定计划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安排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对于系内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需要进行安排,丰富学生的理论体系。 3.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3.1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院校可以在每学期的结束阶段开展学期总结会议,对本学期的专业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另外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议,认真倾听学生的建议和反馈,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学期的教学效果,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本专业的性质属性,学生需要相关的技术能力,以下是相关能力的课程安排: (1)学生需要具备围绕PLC可编程控制器为主要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维修以及运行等技能的熟悉度和了解度。因此在PLC技术的课程安排上,可以制定以电路原理、电机原理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组态软件与触摸屏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计划。 (2)单片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中也属于一门重要技术,学生需要能够掌握单片机的系统结构,学会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程序编写、运行和调试等,因此在单片机的技术学习上可以建立以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以及数字逻辑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是本专业的一些必学技术,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从而进行工业控制。在这门技术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仿真与CAD以及程序设计等。 (4)供用电技术应用能力与本专业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对供用电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对供用电系统进行设计、安装、运行、调试以及维修,主要课程包括了供电技术和相关的实习等。 通过对以上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让专业的培养计划更具目的性,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理论、实践与工程训练的三者结合,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要求,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3.2合理变革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内容学习中,涉及了大量抽象和结构复杂的电气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图象,通过图象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另外,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现场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本专业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3班级导师制的落实 班级导师制的落实,能够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制定专业的就业规划,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自动化本科论文:自动化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 摘要:自动化专业课程种类多,理论知识覆盖面大,导致多数学生以授课老师灌输为主的被动方式学习相关知识,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分析了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讨了几种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以专业老师为班导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结合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和科研训练,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创新能力;班导师;创新计划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与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十八大强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决定国家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兴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强盛的关键,也是我国大学教育的责任和义务。[1]最近十年,一方面多数高校由于招生规模扩招较快,相关配套教学条件无法及时跟上,导致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造成不少学生产生消极学习心态。目前,各大高校为改变这种现状都大力进行了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的新机制和方法。 二、自动化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早期的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以期分析和解决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其具有“控制与管理一体,强电与弱电并存,软件和硬件结合”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的工科专业。由于现在的自动化专业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多、课程内容广而深的原因,多数高校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面临不少难题。 1.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问题 自动化专业课程种类多,内容广。多数具有该专业方向的高校为尽可能灌输更多的知识给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将强、弱电、计算机、无线通信及其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相关课程均纳入重点课程,并以期末闭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从大二开始只能将所有时间用于课堂接受老师课堂灌输知识。此外,多数高校将以这些课程授课效果(学生考试及格率、学评教)作为授课老师的考核指标,这将导致多数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并以迎合学生心态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无法进行兴趣与个性发展方式的学习和选择,学校也更难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心态与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目前,多数刚进行高校的新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并不了解。多数高校在新生进校时将本专业介绍、优秀毕业生在校取得的优秀成绩作为向新生汇报和交流的主题内容。当然,这对增强学生的入校自豪感和对本专业的热爱非常重要。但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心态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却少有学校和老师持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正如前面所述,自动化课程多,内容广而深,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其中,学生发问最多的是这门课程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此外,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多数学生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总是期望学好某一门课程后自己就能进行独立的设计与开发,如典型的智能小车的开发与控制。然而,这种想法往往在每个期末会被“抹杀”。比如,自动化专业“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更多的是讲解交、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多数学生学习后未能有直观收获,如果老师不能进行很好的引导,学生会对上课老师和教材内容选取的合理性产生疑虑,进而怀疑自己选择专业和自己的学习能力,甚至产生消极心态,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影响或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学校作为学与教的主体场所,有必要考虑如何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及时、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改进与提高。结合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 1.专业课程老师担任班导师 目前,多数高校为本科学生配备了班导师,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2]专业教师任本科班导师是在借鉴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逐渐形成在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和培养的一项新举措。[3]专业课老师担任班导师具有专业学科背景,对学生所学的课程体系、知识内容比较了解,与专职辅导员相比具有学术上的优势。[4]针对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特色,班导师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分阶段实施。[5]首先,大一、大二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开展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通过讲座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科研成果,使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大三阶段,结合已学专业课程和即将学习的专业课程,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开发,重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要求每位学生独立提出设计方案,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方案的合理性,并相互比较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拓宽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多向性。大四阶段,由学生根据所需专业知识和前期积累的独立开发经验,指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重点要求课题具有较好的创新价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具有查阅国内外相关行业最新技术和理论发展现状,从而引导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 2.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自动化专业多数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尽管不同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的方法有差异,但如果能以“理论-实践-理论”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将显著提高。结合专业课程的相关性,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非常重要。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结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测控电路”和“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的关联性开展了随课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分阶段分别由课堂授课老师、实验课指导老师指导学生。首先开展的是入门式的验证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给学生展示“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随后,由老师提示或指出验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之处,引导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或学习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为“实践-理论”过程做好铺垫,为学生后续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提供动力。最后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情况,为自己提出一个设计内容及其方案,由授课老师或实验指导老师分析设计内容和方案的合理性,并适当指导学生开展工作,期间提示学生设计内容与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关联性,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专业课程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 3.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的组织引导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自主钻研为主的科技实践活动。[6]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创新实践、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7]目前,与自动化专业相关的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的科技竞赛活动很多。显然,不加选择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应对式”的参赛心态,将类似的课题反复使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好处。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较好效果,如创新能力或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个人发展的兴趣对学生成员和课题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考虑到各个阶段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知识情况的差异和各个阶段竞赛大体的方向,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辅导员和班导师在学生大二阶段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兴趣小组,针对各个小组同学的情况,由班导师介绍各种科技活动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由同学们自行选取未来可能参加的科技活动,并由学生根据情况初步拟定学习计划。实际上,在组队初期,各个小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课程了解并不深入,同时对自己所选方向也不是特别清楚。所以,作为指导老师或者班导师,需要及时和同学沟通,了解他们后续的学习进展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在大三阶段,随着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实践能力的增加,多数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且大多数学生将向有研究深度或难度的方向发展,这需要指导老师或班导师及时调整学生的组队和研究课题方向,为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机会。课外科技活动形式多样,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对于愿意参加校级、省部级或国家举办的科技竞赛活动的学生来说,通过上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无疑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对于部分学生,其学习兴趣可能偏重于某一个方向的理论研究,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需要及时调整。如重庆邮电大学从2012年开始由科技处支持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意申请表由学生组织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班导师和辅导员只给学生提出项目立项的条件必须具备“创新性”和“可行性”,这使学生必须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其智慧,提出具有较好研究价值的创新项目。重庆邮电大学在2012年全校有40个小组的同学获得了创新实验计划立项,这为学生的创新性培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根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自动化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通过班导师、辅导员和各专业老师共同努力,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有较为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在近几年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科技活动中有多位同学取得了良好成绩。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依托良好的学校管理机制,激发老师的培养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需要相关老师(班导师、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进行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为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创造机会和平台。 自动化本科论文: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摘要: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毕业设计从时间安排、命题选题、指导方法、分类指导等多个方面与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以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为切入点,对现有的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教师、时间安排、指导方式、考核方式等主要要素进行改革,通过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以及对指导教师的分类选择,使毕业设计能更好地与拔尖人才培养、创新竞赛、科研实践、工程实践及理论研究前沿相结合,使本科毕业设计研究更深入、内容更充实、过程更完整、成果更丰富,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毕业设计;分类指导;能力培养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课程体系中与科学研究结合最为紧密,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最为直接的课程,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学生可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应该为各类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目前的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无疑是对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训练的良好载体。教育部于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素质人才。该计划强调了各个学期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实践,同时更强调了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毕业设计分类指导的成功案例,也说明现有的毕业设计体系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马上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培养需要。另一方面,应该从本科阶段就对创新拔尖人才进行专门培养,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周彬就是其导师段广仁教授从本科阶段开始连贯培养至博士毕业。许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学生,多是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就跟着同一个导师完成学习。因此,以本科毕业设计为起点做好拔尖人才培养尤为必要。 因此,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重视,但目前的毕业设计存在课时短,命题相对简单,选题仓促,设计与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成果少,研究能力培养不足,各类学生一锅烩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现有的毕业设计不能对他们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先期培养。 一、现状分析 为更好的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对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近年来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了全学院1243个毕业设计题目及指导情况。如图1、图2、图3所示,分别对毕业设计的命题来源、题目性质和指导教师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命题情况来看,大部分题目来自科研实践,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很少;在题目性质方面,工程设计占了总课题的53%。经分析发现,多数题目是为了完成工程中的部分简单工作,没有深入到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不能体现创新性,而体现基础研究的理论研究则只有4%,说明本科生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太多作为,多是以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毕业设计为主。而指导教师的组成中,年轻教师接近半数,这使得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经验不足,命题、指导以及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连贯性培养中存在问题。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毕业设计从时间安排、命题选题、指导方法、分类指导等多个方面与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本科毕业设计为切入点,对现有的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教师、时间安排、指导方式、考核方式等主要要素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毕业设计命题针对性不强,命题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课程的命题与选题都是由指导教师决定。由于大部分本科生能力所限,加之毕业设计时间较短,所以多数毕业设计只能完成相对比较简单的命题,指导教师在命题时常常是为命题而命题,人为降低难度,很难真正与自己的科研结合起来。表1、表2、表3是近年来自动化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命题情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最少;而在题目类型方面,工程设计最多,理论研究最少;在重复性方面,重复题目为18.9%。 2.现有的毕业设计时间过短,完成研究和创新的时间不够 现有毕业设计课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部分学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加上毕业、考研、找工作等各类事情,真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总时长平均也就不到四个月。而要在这四个月的时间中完成开题、设计、制作、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以往经验和统计,30%的学生甚至不能完全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中要求的全部内容,只有10%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在四个月的时间中做出较好的结果,而这类学生多数是提前参加到了课题中或是有很好的基础,而60%的学生只能基本完成命题内容。 3.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单一,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表4是自动化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统计情况。从指导教师的组成结构上看,人数占三分之一的年轻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是总数的一半,而博士生导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少于其人数的百分比。说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主力仍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4.毕业设计考核方式不利于创新性成果的出现 现有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需要打破原有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和答辩为主的考核模式,将原有的考核按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进行分别考核,并制定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将原有的以论文为主的考核模式向以实物、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从而将原有的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向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转变。 5.现有的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 目前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灵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提高落后学生的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体现不足。 三、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1.毕业设计时间上的改革 考虑到以往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考虑到为将来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有必要在毕业设计课程时间上进行调整。按照分类思想,将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总的原则是加长优秀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从而将部分优秀学生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联合培养。 一是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成绩排名年级前5%),从大三第二学期初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大三第二学期末进行开题,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三个学期。其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二是针对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则在大四第一学期选题、开题,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两个学期。三是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选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初,开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末,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四是针对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可在大三第一学期完成选题,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总时长为四个学期。五是针对部分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毕业设计可在大四第二学期完成,总时长为一个学期。 2.毕业设计命题模式的探索 毕业设计的命题需要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方面下功夫,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采取命题评审制,指导教师的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审,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用以指导本科生。 一是面向以保研学生为主体的优秀本科生。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命题主要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值得研究的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锻炼其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本科阶段开始其硕士甚至博士的培养过程,为将来培养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做准备。二是面向以工作为主的部分本科生。主要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题目,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面向考研学生。对科研中的典型问题和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题目进行研究,特别注重将来其主要研究方面,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打基础。四是面向打算出国深造的学生。注重培养其英文能力,可采用英文论文的方式。 3.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 本项目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分类,从而保证命题的分类效果,保证对学生指导的连贯性,保证学生课题的延续性,从而保证能对优秀本科生从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 一是实施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并保证优秀本科生能在毕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基本师从一个导师,从而保证指导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实施,这类学生毕业设计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二是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后自动成为其本科导师,并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保研与考研、出国和找工作中给予具体指导。如上研究生后在同一专业,其本科导师自动成为其研究生导师,博士阶段如其导师是博导则自动成为其博士生导师。期间学生有一次机会更换导师。三是主要由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要有一定的课题和经验,对于特别优秀学生应选拔博导或硕导担任其指导教师。四是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其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应进入实验室,按研究生进行管理。 4.毕业设计管理机制的改革 为适应毕业设计分类指导探索和改革的需要,必须在学校、学院和研究所层面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校层面。允许学生按分类选择毕业课题,并在大二结束时和大三每一学期结束时统计与学生成绩排名。调整教务管理系统,允许不同分类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跨学期、跨学年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进行全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中的优秀学生应优先保证其保研资格。评选毕业设计校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2)学院层面。由辅导员、教学干事一起完成对学生的按成绩、兴趣、未来发展的毕业设计分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将本科生导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应优先考虑学生的本科生导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成立毕业设计课程命题评审小组,聘请专家进行评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实际时间相符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评选毕业设计院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3)团队或研究所层面。给进入研究所进行长期毕业设计的学生一定的办公和实验条件,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补贴。作好国防项目的保密分解工作。帮助指导教师做好命题工作。 自动化本科论文: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围绕石河子大学工程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双体系两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工程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得到提升。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1 引言 电气专业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工程应用专业,它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双体系两结合”教学模式,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2 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教学体系 “双体系两结合”的教学模式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两者相互影响,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具有学习新知识、运用知识创造和开拓事业的能力,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电气设计、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在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构建知识体系。“厚基础”包括人文社科、公共、学科基础三大模块课程,“宽口径”体现在专业课打通并设置在学科基础课中。 1)人文社科、公共、学科基础由公共基础、相关知识、专业拓展等系列课程构成,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等方面,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2)学科基础主要由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气测量等系列课程构成,使学生获得电气工程基本知识,并充分考虑了将来专业口径的拓宽,为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专业基础主要由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限选课、任选课等组成。教授学生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专业课中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课程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 5)开设网络学习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网络学习课程借助因特网开设学科前沿类课程,综合教育类课程则鼓励学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科技创作、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及相关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3 构建推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实验中心建立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涵盖基本性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设计性实验,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体系。此教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3.1 课程实验环节 这部分实验为理论课程同步实验,主要目的是配合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验证性实验,是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协调配合的实验教学,由“电路理论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电机学”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构成。同时,对于电机学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既可以采用试验台做实验,也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实验,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理论、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2)综合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将多个实验综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综合应用能力。 3)设计性实验。此类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给出设计目标后,学生自行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实验方案,由电子线路设计、电子线路仿真、应用电子系统开发等设计项目构成,并向校内学生开放,为学生的创新实验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条件。 3.2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1)技能训练。 ①机械制造实习。第二学期在机电学院实习工厂进行,时间为2周,学生分组进行车、铣、刨、磨、钳、焊等工种操作,使学生对工厂的情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掌握冷加工方法与操作过程,了解机床设备等。 ②电工实训。第五学期在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实验中心进行,时间为2周,每人必须独立完成实际操作练习。通过各种工艺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工工具和工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通过电工实训使学生达到“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水平。 ③EDA实践。第五学期在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实验室中心完成,时间为2周。通过对电路设计软件、绘图软件的学习,完成电子电路仿真设计、原理图绘制和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调试等。 2)专业实验。第七学期在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实验中心完成,时间为1周,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电力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体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综合实验分为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和电气自动化综合实验,学生可任选其中一个,实验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 3)课程设计。 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第五学期在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实验室中心完成,时间为2周,每人一题,完成电子电路的设计、调试、仿真。该环节着重提高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和实践的基本技能。完成后提交设计说明书。 ②综合课程设计。第七学期在校内完成,时间为2周,每人一题,目的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按要求完成设计内容,有实验条件的完成实验验证。该课程设计分为电力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和电气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前者主要完成发电厂、变电所的初步设计,后者主要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学生可任选一个,完成后提交设计说明书。 4)专业实习。 ①认识实习。实习地点为天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天业化工、银河纺织有限公司、昌吉特变、农副产品加工厂等企业,于第三学期进行,时间为1周,实习方式为现场参观。通过认识实习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和奋发学习的热情;通过参观火力发电厂、水电站、变电站,初步认识电力的生产、变换和输送过程,认识电气设备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完成后提交实习报告。 ②毕业实习。实习地点为天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于第七学期完成,时间为4周,学生分组进行,采用工程技术人员专题讲座与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习,深入了解发电厂生产各个环节以及计算机在发电厂中的应用情况,为毕业设计搜集资料等。完成后提交实习报告。 5)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于第八学期在校内进行,时间为16周,采用导师制,双向选择,每生一题,也可与签约单位联合完成实际课题。设计期间要求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综合运用4年所学的知识,完成方案比较、分析、论证,理论研究、设计计算、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样,在教学安排上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大型综合实验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间。目前专业集中实践周由原来的28周增加到32周,占教学总周数的比例达到20%。同时,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开设实验比重增加,专业主干课程实验课时占总课时达20%,实践环节课时比例大大提高,课内实验课时达210课时,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4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4.1 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学科基础课程实验实行全开放实验教学方式,如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实验、单片机原理实验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实行全开放实验室,学生在完成全部必做实验项目、选做实验项目后,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自拟实验项目,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完成相应实验。通过实施“全开放”实验教学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有计划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能力的活动,开展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视野、启发科学思维,创造条件把学生引导到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中去,他们可以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 本文围绕工程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和专业特色,介绍构建“双体系两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思路与实施过程。按照“双体系两结合”的教学模式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教学体系与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工程素质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效果,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自动化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应用性、复合性和创新型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建设思路、教学计划制定、课程群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竞赛、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自动化;培养模式 我国的自动化专业教育始于 1952 年全国高校专业大调整时期,主要有两条主线“: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到 90 年代多数高校将两个专业合并成“自动化”专业。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教学体系,目前全国有近 400 所高校设有自动化专业,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通信与控制工程系自动化本科专业成立于2006年,迄今已走过整整五个年头了。五年来,在学校、系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自动化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我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符合学校定位。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我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定位,我们确定了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和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实践训练,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能在各专业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为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从这个定位出发,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要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准确定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的定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加以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基础与应用兼顾,能力与特长协调。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科交叉,在确保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限选课和任选课拓宽学生对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培养方案体现了专业特点,能够切实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规格符合自动化专业的内涵。 根据社会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拥有科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训交替”等适合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系部通过组织教师到兄弟院学习、聘请校外专家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诊断和通过毕业生的社会反馈,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毕业生更加适应社会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 制定合理的教学体系 3.1 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根据本专业定位以及自动化的发展和社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加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力度,提出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系统设计和系统控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课程为试点,进行了授课方式、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改革的具体方案为:在单片机教学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围绕特定的目的和项目,设计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的,在学期末进行为期2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每个学生给定具体的内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与实习工作,突出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大胆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径,开展教学研究。 针对信息类课程的特点,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和辅助设计,模拟和演示一些难于用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掌握信号处理和电路设计的方法。如:利用Matlab进行《自动化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课堂演示和实验;利用Proteus软件进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设计与仿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根据学生层次,优化教学体系 为了制定适合学校自动化专业发展的教学体系,对用人单位、同类院校和毕业学生进行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同时还与毕业学生及时沟通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等。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突出加强大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C 语言等公共基础课,以及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电力电子、微机原理、单片机、EDA 等学科基础课的课时和教学力度。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电子信息和自动控制工程等专业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充分掌握强电与弱电、硬件与软件、元件与系统、运行与控制等专业技能,为今后就业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监控组织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有关教学工作质量、教学成果质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信息,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对教学行为及时调整,以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我系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出发,逐步建立了由系督导组织构成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督导组织主要对系教学工作及质量行使监测、评估、反馈与督导等职能。教学运行过程中,通过系领导和教研室的行政组织系统规范教师教学,并不断完善。同时,教务处建立专家督导组深入课堂开展不定期专项检查和测评制度,针对课堂教学和各教学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助理员组织,广泛了解征集学生对教学的想法,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学单位。 本专业一直重视教学质量工作,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通过教学检查制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检查及质量监控,教学过程始终坚持执行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领导干部听课、同行专家听课互评;督导随堂检查;撰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分析报告等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建立了教学巡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和信息监控(教学日志)为主的多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坚持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教学秩序检查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并把教师的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加薪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全面而公正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力促进了教师钻研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课堂教学、教案、作业批改、教师听课等方面的规范和制度并严格执行,以提高教学效果和鼓励教学改革;严格规范课堂考勤记载、平时作业分数记载、课堂练习分数记载等形成性考核教学文件;专业内教师相互听课必须10次以上。 3.4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自动化专业十分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较多机会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能够达到培养方案的全部实验开齐,全部实习、实训均能落实。注重加强实习和实训教学,合理安排各类实习和实训等实践环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实习和实训作为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重要环节。学生到实习单位后,由专家介绍工程背景知识,讲解工程建设方案和技术要求,由技术人员承担主要指导工作,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或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认真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作业和报告,收到良好效果。实习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吃苦耐劳,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做到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勤记录。实习、实训后,指导教师都能认真总结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努力寻求提高实习实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方案完备,并按照培养方案能开出所有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了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在每学年的实践教学任务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外,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课外活动,使学生随着专业理论的学习,专业综合素质也同时得到了全面培养。 4 以赛促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作为工科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有多种多样,而通过学科竞赛拉动实践教学,乃至理论学习具有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科竞赛参与学校多,竞争激烈,比赛时间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很大的挑战,而获得荣誉后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有利。实验教学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国家、省级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截止目前,虽然只参加了4届国家或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但获得了国家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3项,省二、三等奖共5项的好成绩。获得挑战杯省级奖2项,飞思卡尔智能小车华南赛区奖1项。我系开设的创新实验课程被选课同学称为是上学以来“最特别、最为艰苦”,“实践性和综合性最强”、“自由度最大、最具素质教育特色”的课程。 5 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作保证。认真贯彻系部关于“狠抓产学研”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抓住娄底市组建农机、煤机联盟的契机,大力加强与周边企业的联系,逐步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带动自动化专业整体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加强对校内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以通过提高学历层次和进行岗位培训等方法,使本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和参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每个青年教师均由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进行指导,包括教案的书写、授课方法、课程的重点难点等,真正做到传帮带;每年对新进教师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考评,除学院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外,我系还要进行系内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各种教学经验专题讲座,实行青年导师制,要求青年教师跟班听指导教师授课一学年,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正式上讲台前还要进行严格的试讲,试讲合格者方能上岗。并在新教师到校上课后1月左右再安排一次由系教研室成员参加的试教活动,迅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现在每位年轻教师都能讲授1-2门本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符合要求,全体教师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保证了教学质量。 6 结束语 要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一定要经常组织教师深入工产生产第一线,调查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由此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增加工程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的根本任务。我院以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切实加强了学校与区域各单位的联系,促进形成了从学生培养到全面就业的新局面。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篇1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传授道德与道理;所谓“授业”与“解惑”,即讲授专业知识,解答专业疑惑。之所以将“传道”置于“授业”与“解惑”之前,深刻说明立德树人当以道德品质培养为先,人才培养的过程应当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协同推进。顺应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将树人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全过程,使得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不仅可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还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材料是材料科学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产物,在材料科学与土木工程科学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实用性与学术性两方面特色都很突出的学科,主要关注材料组成及结构特征与其宏观性能、行为的关系,为材料的工程应用和性能优化提供依据。土木工程材料是为了培养土木建筑类学生掌握、理解和应用土木工程材料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该课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品类繁多的工程材料结构与性能,了解工程材料发展历史与趋势,还需学习各种材料性能测试方法以及相应规范标准。当前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不仅要求土木建筑类学生牢固掌握这些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规范认真的工程伦理意识。基于此,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工程材料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遵循正确有效的教育与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与思想道德素养。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映射与融入点 (一)学习工程材料领域光辉发展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介绍土木工程材料发展历史的过程中,突出我国悠久的建筑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例如我国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建立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坐落于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北宋初期建立的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坐落于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开创了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我国商代时期出现的“版筑技术”,可认为是现代钢筋混凝土的雏形。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三合土”建筑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并可适当掺加糯米汁、动物血等有机物,显著提高胶结材料使用性能。通过学习中华民族在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光辉发展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专业情感。 (二)感知工程材料科技发展,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在介绍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的过程中,通过实例和数据向学生介绍中国科技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猛发展。在科技推动之下,各类新型材料应运而生,并被应用于建筑工程中,提升了工程品质,也改善着人们日常生活。例如,中国高铁以中国速度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港珠湾大桥瞄准一流水平,破解世界难题,刷新历史新篇。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创举背后都是一项项技术难关的攻克和厚积薄发的呈现。通过向学生展示快速发展的工程现状,引导学生感受日新月异的建筑发展,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敬畏之心,让学生理解科学之求真务实之本质与精益求精之“工匠精神”。鼓励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关注科技新动向,利用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强调工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职业操守 国内外大量工程实践证明,材料的选择、生产、使用、检验评定、储运、保管等环节的丝毫失误都可能造成工程质量缺陷,甚至是重要大工程质量事故。而当前关于工程事故、豆腐渣工程的新闻报道时有发生。例如2009年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塌楼事件,2009年津晋高速公路匝道桥通车未满五年发生坍塌事故,2010年上海静安区公寓在节能整治施工过程中发生特大火灾事故,2011年武夷山公馆大桥发生坍塌事故。这些工程事故给人民造成非常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引起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通过工程事故案例的警示作用,融入工程伦理教育。在讲解土木工程材料相关的技术标准时,跟学生强调标准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熟读标准,养成严格遵守国家、行业或地方各种标准规范的习惯,按照规范做事。比如,在建材力学性能测试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国家以及行业标准进行试验操作,而不能随意更改操作步骤和方法参数。以此逐步增强学生伦理意识和遵循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并教导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工程建设岗位中,谨记工程安全重于泰山,切实做好工程材料的规范使用,让工程更好地造福社会。 (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节能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工程材料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意识也对建筑领域产生显著影响。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工程材料发展趋势已成为主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工程实例,展现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在介绍各类节能材料基本性能和特点,以及不同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其特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拓展工程与科研前沿动态,比如向学生展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混凝土,聚氨酯保温材料,核壳复合结构相变微胶囊等。比如水泥的生产过程耗费大量能源,且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通过将工业废渣利用到水泥混凝土中,不仅可大幅降低水泥使用量,还可有效改善混凝土性能。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未来混凝土及其原材料在生产、开发和应用过程中,还应具有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气废料排放和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危害的特点。通过引用工程统计数据让学生相信,工程材料发展潜力很大,工程材料技术与应用领域仍存在巨大空间,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拓。 三、课程思政实施中教学方法创新 (一)图文并茂展示工程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工程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比如,在教学环节适当引入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让学生直观感受现代化工程生产现状;通过建筑材料选取与使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开展深入调研与学习;引导学生关注重大工程进展以及新型材料研发与应用动态,深入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坚定学以致用的信念。通过视频教学,介绍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强调材料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材料的兴趣和动力。 (二)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本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比如,通过混凝土出现开裂和破坏的特点分析,教导学生运用混凝土性能影响机制分析其原因,并寻求混凝土性能优化措施,在实际案例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三)增加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课后自学获取知识的动力 例如,增加学生展示与演讲环节,布置一些工程材料最新发展动态相关的网络资料搜集与整理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上网检索文献与资料,用读书报告的形式叙述各自掌握的新知识与新理论,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演讲,既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以及口头汇报演讲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四)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实践,开展课程综合设计与实践环节 比如,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水泥实验、骨料实验及混凝土实验进行整合与综合设计,以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构件所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实践题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背景,并展开综合实验集训,建立综合渗透的研究性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综合考量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协作,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科学评价标准,进行全面客观综合评价 注重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以及实践环节的表现,在平时成绩中,增加了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小组讨论以及案例设计等方面的分值,更全面考查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学以致用”“创新协作”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旨在向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发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将土木工程材料发展历史与趋势、工程规范与职业道德、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思政元素融入并映射于专业课程教育环节,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并综合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何燕 宋旭艳 季涛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篇2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当代人才培养更是如此。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就决定了高校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专业课程教学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思政突出育人导向,在润物细无声中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搭建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形成学生自然接受、引起情感共鸣并激励产生学习内动力的专业课程授课方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应用,达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3]。基于此,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团队,围绕立德树人和新工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新工艺、新材料、新工程和行业典型人物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工科背景核心素养共性相结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1.1课程思政建设契机 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在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直接关系到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实施。土木工程材料是建筑结构的物质载体,是时代文明的见证和标志,其性能影响并决定了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法和进度,关系到建筑物的服役环境和建筑寿命。“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培养专业人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低碳意识,熟悉建筑材料低碳绿色发展技术措施,将有利于推进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1.2课程思政方案设计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方案体系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课程思政体系,通过从专业知识体系中提取的思政元素加以整合并形成价值模块,实现思政元素由点到面的串联。通过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低碳意识和专业自信等四个价值模块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构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的体系架构(见图1),并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大纲、授课课件、教案和实验教学体系。然后,通过课堂讲授、翻转课堂、线上资源、思政案例、讨论研讨、课后作业和实验教学等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通过学生成绩、学生评教、专业认同和同行评价等方式来反馈,并以反馈结果为指导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价值模块和实践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完善,并通过教学大纲、授课课件、教案和思政案例的改进实施达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培养目标。 2“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力求“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知行合一”,在知识传授上,以安全性、实用性、耐久性、经济型和环境影响为评价依据,学习现代建筑工程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在能力培养上,以文献检索、实验教学和网络课程资源为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以直观感性地方式让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配制技术和性能变化特征和规律。在价值引领上,以我国的万里长城、赵州桥、南京古城墙、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和火神山医院等古今经典建筑及其取得的傲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我国建筑史上的名人大家奋斗历程、精益求精和卓越工程等故事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前提下,以讲故事、评时事和重内涵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实现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5]。 2.1厚植家国情怀 专业课程思政要将家国情怀融入到知识传授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为培养国家栋梁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促进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下,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底蕴[6],也强化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家国情怀既是“国既不国,家何能存”、是“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像人物再青”、是“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也是微观层面的人生观与宏观层面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融合,更是“小我”与“大我”的有机契合。土木工程材料是直观的、具体的、无处不在的,也是朴实的、雄伟的、生动的、历史的和时代的,其本身就是家国情怀的经典例证和集中体现。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从认知和情境两个层面融入[7]。以万里长城、故宫、赵州桥、南京古城墙、郑韩故城、应县木塔等古迹的材料选择、结构特点和建造方法为经典案例,结合课程知识点以讲历史、讲成就、讲发展、讲故事等外在激励,学生发自内心产生共鸣,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自然升华。在情境层面通过视觉和行为感知,领悟自身发展与社会和国家进步之间的关系。此外,在理论知识传授时也会结合网络视频、线上资源、学术报告、建筑材料研究前沿讲座以及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优越感。 2.2感悟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工匠精神,不代表多高的学历,或是多高的技术水平,而是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好,千人匠心,于平凡中创造出不凡。在讲授过程中,从新工艺、新材料、新工程和行业典范等方面融入。如近六十年来,为了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方法和低碳发展的要求,科研工作者和建筑人通过日复一日地努力,土木工程材料的承载能力、工作性、耐久性、装饰性和经济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性能,经历了从片面强化到日臻完善的发展历程。土木工程材料的研制、发展和应用影响并决定了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建造过程、居住舒适性和使用寿命。土木工程材料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大国“工匠”在不同岗位上的坚持与创新。再如混凝土材料科学领域的宗师泰斗黄蕴元先生和吴中伟院士、金属材料研究和应用领域的资深院士涂铭旌先生、道桥建设专家茅以升院士、桥隧领域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林鸣院士等专家学者毕生的不懈探索,他们的功绩也镌刻在中国建筑业发展的里程碑上。还有默默无闻地从事建筑行业的工程师和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用一刀一锤锻造出一个个温馨的家园,抑或是惊人的世界奇观。有的或许做出了备受瞩目的成就,有的或许还在蛰伏努力、尚待挖掘,但每一份份坚持,每一份热爱,每一份探索,都是工匠精神。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传达“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鼓励学生们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这些都无形中激发学生们产生内动力、追求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2.3树立低碳理念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8]。土木工程材料是建筑物的物质基础,也是世界上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多的一种材料。2021年度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5.9%,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其中,建筑材料生产阶段能耗和碳排放量分别占比22.8%和28.0%[9]。在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如何承担起行业和社会责任,是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者和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因此,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常用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应用范围的同时关注其环境影响,注重建筑材料绿色低碳发展、实施途径和研究前沿及其对建筑业可持续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低碳环保理念的自然融入。建筑材料生产周期短,通过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建筑垃圾和使用绿色胶凝材料,在“进口”和“出口”上减少资源和能量消耗,推广新型低碳结构体系和高性能材料是实现建筑材料“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基于此,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展示传统建筑材料环境影响相关图片、权威机构的总结报告和绿色低碳发展途径及绿色建筑经典案例,促使学生从感官认识到思想意识上逐步形成建立低碳意识。如在讲授水泥和建筑钢材生产和应用时,通过原材料照片、生产工艺简介和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数据等资料汇总,强调自然资源和能量消耗带来的资源匮乏和碳排放问题;在讲授混凝土的原材料组成和配合比设计时,注重矿物掺合料和再生骨料对混凝土及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影响;讲授砌筑材料时,借助烧结黏土砖的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实景图片或虚拟生产视频阐明墙体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引出绿色建筑的概念,进而让学生理解建筑材料的低碳绿色发展,是实现建筑业“双碳”目标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环节。 2.4增强专业自信 课程思政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从而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拔节孕穗期”为当代大学生增添鲜明的政治底色[10]。以价值引导为重点,助力当代大学生长骨气、强意志;以创新培养为核心,助力当代大学生长底气、增本领;以中国速度、中国制造、重大工程所凝结的中国工程人取得伟大成就为基础,助力当代大学生提心气、增强专业自信。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学科前沿,把最具创新性理论和应用实例带进课堂,融入并阐述传统知识,勇于攻克“卡脖子”问题,抓住学生的眼球,保证课程思政和知识体系常讲常新、常抓常新;跟上时代、贴近学生,用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的成效,展现课程思政的魅力。在建筑工程领域,港珠澳大桥、火神山医院和新方舟宾馆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凝聚了中国智慧,也代表了中国精神。港珠澳大桥缩短工期超过两年提前竣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最具挑战性的跨海桥梁工程。火神山医院,总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仅历时十天,建造施工全程直播,这就是中国速度,这也是我国工程人为战胜新冠疫情提交的一份傲人答卷。新方舟宾馆高30层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建筑,建筑材料均采用预制方式,仅施工360小时建成,而且整座大楼均隔音隔热,可抵御9级地震,中国工程人获得“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建造者”新头衔。对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凡亲身经历的人都会感受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正深入人心,特别是对四个自信有了进一步的体会[11],并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图片、视频和新闻评论的线上资源进行专题讨论,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不管是建筑工程的设计者、决策者、管理者或者是普普通通的工作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土木人专业素养和探索精神,学生的专业自信无形中提高。 3结语 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是教师,建筑类专业课教师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落实立德树人,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培养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低碳意识、专业自信的高素质建筑类人才,为实现我国建筑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作者:刘俊霞 杨飞 夏晓敏 海然 单位:中原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篇3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校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对提高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及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成绩。但是,目前在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专业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系等方面,仍然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在依据课程大纲要求,结合专业知识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方面,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现象。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教师的行为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同向同行,以达到协同育人效果,仍需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本文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就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原则与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理念与融入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内在关系、在课程更高行为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课程团队提出的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凝练与“四有”好老师要求有机融合,加强教师行为示范,达到立德树人目的。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了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有效达成,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课程内容精研、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守正、教师行为示范有机融合,探索出了五条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此经验对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借鉴作用。 1.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根据课程内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课程内容自然有机融合,科学合理地扩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导致的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现象。 2.精研授课内容。教学团队集体研讨课程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授课技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生动性及启迪性。 3.创新授课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结合MOOC课程建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增强授课的逻辑性,环环相扣,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坚持课堂守正。教师授课过程中要讲纪律,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在课堂上要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价值引领。5.强化行为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强调师者仁心、师者公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四大思维理念 课程团队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紧密结合“土木工程材料”大纲和专业知识内容,按照以下四大思维理念,挖掘该课程思政元素。 1.底线思维。本课程涉及大量工程建设标准,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标准外,更要践行标准、敬畏标准,进而加强遵纪守法道德观念教育。 2.发展思维。许多土木工程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都涉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及固废利用。在教学中强调将“五大发展理念”与相关课程内容自然有机融合。 3.创新思维。土木工程材料中许多新技术、新产品的成功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工程造价、提高了工程质量。在教学中强调要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4.创业思维。在新技术、新产品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中,许多前辈不畏艰辛、做出了巨大贡献。可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弘扬行业前辈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爱国情怀。 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情况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应用,涉及许多材料质量控制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从课程所涉及的行业、国家、国际、历史等角度出发,结合本课程涵盖的主要材料(水泥、石灰、石膏、骨料、矿物掺合料、化学外加剂、混凝土、砂浆、砌体材料、钢材、木材、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等),将该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现实工程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工程伦理与课程内容自然有机地结合,按照四大思维理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到章章有思政、堂堂有思政。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大纲要求和专业知识点讲授,形成了该课程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点,下面分章对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简要叙述。 1.绪论部分。“木土工程材料”课程涉及大量的标准规范,各级各类标准规范是建筑、土木及建材行业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正确使用标准对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通过标准规范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强化底线思维教育。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主要为培养学生践行标准、敬畏标准,加强遵纪守法教育。 2.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主要介绍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能和用途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内在关系。土木工程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及耐久等基本性质与材料的制备、应用之间也存在着必然联系。要求学生要用普遍联系的思维去学习材料四大要素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维能力。 3.无机胶凝材料。在本章水泥生产工艺的讲授中,介绍我校徐德龙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对提高水泥质量和节能减排所做的贡献,强调自主研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前辈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爱国情怀。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4.骨料和矿物掺合料。骨料和矿物掺合料这一章针对天然骨料过度开发和固体废弃物堆存与填埋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各种尾矿作为混凝土骨料、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大宗固体废弃物(冶金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在土木工程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土木工程材料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以及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增强学生节约自然资源、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 5.化学外加剂。化学外加剂中萘系等高效减水剂由于技术性能的局限性,越来越不能满足高强度、高耐久性混凝土工程的需要。新一代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具有性能优异、绿色环保等优点,倍受国内外关注。二十多年前我国花高昂价格从国外进口聚羧酸减水剂以满足水工大坝、高铁等重要混凝土工程需要。在此情况下,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创新,最终研发出了性能优异的产品,实现了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国产化,大幅度降低了该种减水剂成本,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工程造价。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6.混凝土。本章内容量多,课程思政目标分为以下几项:(1)学习前辈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混凝土的制备和性能讲授中,我国吴中伟院士、孙伟院士等前辈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中不畏艰辛、不言放弃,为我国混凝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弘扬行业前辈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大局观和长远发展观。在混凝土强度的讲授中,强调混凝土强度对工程的结构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在混凝土耐久性的讲授中,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加强对学生大局观和长远发展观意识的培养。(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作风。从事土木工程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的技术人员,经常要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培养学生乐于到生产施工一线的吃苦耐劳精神,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 7.砌筑材料。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1)介绍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的建筑材料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介绍西汉时形成的“秦砖汉瓦”,以及这一时期砌筑材料和砖结构、砖木结构体系的辉煌历史。结合西安城墙、大雁塔所用砌筑材料,介绍传统建筑材料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特点,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这些砌筑材料的智慧,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烧结砖大量占用土地资源,且能耗较大,应限制烧结砖的生产与使用,合理利用非耗地的地方资源(如页岩、煤矸石等)生产烧结砖;更要大力研发、推广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免烧砖和砌块,以及各种轻质、高强、多功能、大尺寸的装配式新型墙体材料。结合以上内容的讲授,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8.钢材。钢材这一章凝练了高强钢、高耐蚀钢的自主成功研发及在我国重点工程的使用案例,强调自主创新对行业发展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强调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9.木材。木材这一章结合木材性质的讲授,从利用木材的边角废料生产各种人造板材出发,强调木材的有效利用和综合利用对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保护森林资源,重视木材的有效利用、综合利用意识。 10.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这一章在沥青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制和性能讲授中,从废弃沥青路面的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出发,强调废弃沥青混凝土的回收利用对保护石化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强调沥青混凝土的绿色发展理念。 四、讨论与结论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技能要求更高。教师要投入更多精力到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业务,弄懂弄精所授课程内容,扩大自身知识面,做到“予人一瓢,自身一桶”;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授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动性和吸引力。教师把课讲正确、讲精彩,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课程思政质量的前提。 2.对教师的行为世范要求更高。课程思政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提高课程教学的育人目的。《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比如不按时上下课,随意调课停课,总是对学生疾言厉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得再好,先进事迹讲得再多,也很难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3.对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要求更高。要精心凝练,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不仅是强化课程育人,而且要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要具有互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鹤,石瑛,金翔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2]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3]彭红军.高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1(5):1-3. [4]范依依.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会计学教学探索[J].理论观察,2020(9):171-173. [5]潘玲颖,何建佳,樊怡箐.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课程为例[J].教学革新,2020(22):55-56+59. 作者:何廷树 史琛 胡延燕 伍勇华 宋学锋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进度管理应用探讨 一、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进度管理是电力企业工程管理的分支,能够掌控电力工程的质量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电力企业工程管理包含:安全、投资、质量和进度管理。随着电力企业工程的快速发展,其管理层对进度的管理方面还不太注重,使其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使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失去了价值与意义。在落实电力企业工程的管理工作中,进度管理实际上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进度管理能够有计划性的规划工程进行工作的内容、时间、事物之间进行衔接的关系,便于有针对性落实和实施计划。在电力企业工程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计划上的进度执行工作。当计划与实际情况出现分歧时,要及时的寻找问题的根源,并给予及时、正确的修改,确保工程能够顺利的执行计划上的进度。进度管理真正目的在于,确保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按计划的完成建设指标。进度管理有利于电力企业工程的经济发展,和维护工程的建设秩序。 二、制约进度管理的关键因素 (一)供货材料 电力企业工程的供货材料,是工程进行建设的根本和关键,也是制约进度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工程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建设材料。因此,建设材料的供货来源成为材料质量的影响因素,直接关乎着建设材料的质量。如果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人为的选择并使用了不合格的供货材料,会严重的影响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进度,这都体现了供货材料质量的关键性。因此,在供货材料的选择上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以保证电力工程在建设上的质量,确保工程按照计划的进度正常施工。 (二)设计与施工的方案 设计与施工的方案对于电力企业工程的建设也是非常关键的,更是制约进度管理的关键因素。如果在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与施工的方案发生变动,对于工程的进度管理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较严重的情况会造成停工、终止建设,使施工建设的进度遭到严重的阻挠。因此,设计与施工方案的质量与正确,会直接影响电力企业工程的进度。就目前的电力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方案,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造成工期和进度的延误。 (三)机械设备的管理 在工程的建设中,设备在运行的期间也经常会出现突然终止工作和丢失的现象,由于设备出现的异常现象会严重影响电力工程的整体进度。因此,对于在电力工程中的大型机械设备,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设备的管理。这些大型的机械设备一旦出现突发性的状况或问题,会给电力工程带来不可预知的损失和影响。由于其极易受自身性能所影响,故此需要在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提高对灵敏度与安全性能的技术要求。 (四)主观人为的影响 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制约进度管理的重要因素,在落实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一直都是由管理层人员依照制度执行工作,足以体现在电力企业工程中管理层人员与施工人员是工程最核心的部分。若在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规划的标准执行施工工作,会对电力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造成威胁,也间接的影响电力工程建设的进度。因此,在加快电力工程建设的进度同时,要做好对管理层人员和施工人员综合素质,避免由于主观人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和制约电力工程的进度管理工作的展开。 三、进度管理的应用价值体现 (一)为电力企业工程奠定基础 在电力企业工程的管理中,要对问题进行周全的考虑,例如:按照签订的工作合同协议进行严格的执行,将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列入到考虑的范畴,还要考虑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花费资金和使用人员情况。所以将这些需要考虑的问题列入进度管理的行列中,按照计划与协议开展工作掌控好进度。将这些因素和问题整合到一起,有利于高质量的完成建设目标。 (二)保证和落实有效的管理 在落实进度管理工作时,需提前制定和设计可靠的方案进行施工,要保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有保障的方案就等同于拥有了解决问题的依据,能够保证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进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由于电力企业工程自身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制定完善合理的进度管理制度,能够为电力工程监控各项有效的数据。具有完善和健全的进度管理,有利于保证和落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施工的建设中,良好的进度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层执行的工作给予奖励,也大大的调动了管理层对工作的积极性。 (三)细化工程的目标 由于电力企业工程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需要对建设加强相关的进度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工程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合理的细化,也间接的细化了工程的工作目标。当落实具体的施工工作时,利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客观监控,以便掌握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更好的落实进度管理工作,从根本上细化工程的目标解决电力工程的管理问题,使电力工程得以有序的运行。 (四)落实进度管理的相关制度 由于实施进度管理在电力工程企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存在许多的制约、影响因素。所以,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需要落实进度管理的相关制度,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在进度管理制度的约束下,能够得到有效、准确的施工数据。在落实进度管理的相关制度时,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不断完善它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并调动进度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对于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的部门,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作为鼓励。对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必须要给予一定的问责作为警告处罚。明确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更好的落实进度管理制度。 四、总结 电力企业工程的进度管理,在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关系。进度管理将直接的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人类安全,也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度管理,需要依靠社会人类、以及管理层系统的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工程进度管理制度。这需要工程企业加强对管理层人员对进度管理的重视,增强对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意识,按照进度管理的规定严格的执行管理工作,推动电力企业工程的发展。 作者:邓洁 宋若弢 耿春莉 单位:国网北京房山供电公司 国网北京门头沟供电公司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探讨 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 2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3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 3.2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作者:陈铮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供电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问题剖析 摘要:在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这应该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结合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对其解决措施进行了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项目储备 最近几年,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大,这推动了电力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小型基建工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包含许多内容和不确定因素,在管理方面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确保小型基建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 1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现存问题 1.1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中,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具体有以下几种:①没有对工程成本管理和手续办理等相关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影响了管理的全面性和可靠性;②没有在工程承包合同内对相应的质量考核条件进行明确,影响了工程的建设质量;③管理部门比较分散,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④在小型基建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导致产权不清、手续办理困难等问题。 1.2项目规划不明确 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电力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基建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项目规划方面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个:①缺乏对于中远期建设的合理规划,考虑的内容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需要条件的地方也没有及时进行调整;②没有进行有效的资金收集,在工程建设中没有从土地的基本情况进行考虑,存在着缺项漏项的问题,工程无法按期交付;③在对项目进行评审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建筑面积可能超出小型基建工程的标准,导致资金需求的增加。 1.3管理流程不规范 如果缺乏规范的管理流程,相关管理工作将无法合理、有序的展开,从而影响小型基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管理流程的不规范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缺乏完整有效的立项手续,未对项目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工程的建设中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②未及时进行项目的审批,对于项目设计变更文件,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备案处理;③一些重要的外部手续未及时到位,使得工程项目涉嫌违规,影响了工程的按期完成;④对于相应的签证以及变更,未规定切实有效的结算原则,影响了工程的成本费用管理。 1.4监管责任不清晰 在电力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涉及的监管部门众多,例如,在招投标阶段,监管涉及策划部、物资部等;在施工阶段,监管涉及生产技术部、供电站等;在竣工验收阶段,监管涉及基建、审计等部门,各个部门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但实际上,在小型基建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情况,使得监管力度减弱,无法保证效果。 1.5手续办理不及时 这里所说的“手续”主要是指后续手续,一方面,在基建工程完成后,从其质量和性能考虑,需要进行验收工作——如果前期手续不够完善,在繁杂的验收流程下会导致工程产权与资料归档无法及时完成;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并没有高度重视小型基建工程,没有对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影响了项目的质量控制。 2小型基建工程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分析其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小型基建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2.1完善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应该正视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明晰权、责、利三者的关系。具体来讲,①应该从小型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要求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强化日常管理工作;②应该对工程的质量考核目标进行明确,对施工单位严格要求;③应该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引导其树立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强化施工管理,在充分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减少成本支出;④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小型基建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减少各类问题发生的概率。 2.2关注项目储备 在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应该加强对项目储备的动态管理,结合相应的信息平台,对项目储备库进行优化,同时对小型基建工程进行严格审查,确保项目立项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外,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项目立项与土地储备的相关性,对当前电力企业的项目土地储备情况进行整理,构建切实有效的储备机制。而政府部门应该对电力企业小型基建项目进行管理,纳入到区域整体规划中,签订相应的土地意向协议。 2.3提升研究深度 电力企业应该提前对小型基建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对于一些必要的手续要提前办理,同时建立相关可研报告的标准模板,促进可研评审效果的提高。具体来讲,电力企业应该进一步提升对小型基建工程的研究深度,构建起针对小型基建工程的评审专家库,实现对于小型基建工程项目的分区分片审查。 2.4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相关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项目管理效果进行评估,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一方面,应该做好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核与规划工作,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对电力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队伍建设。同时,还应该合理设置后续投资计划和项目规划,以保证项目其合理性。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目前来看,在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对小型基建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黄辰振 单位:国网福建永泰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思考 摘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电力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正在崛起,与此同时,电力行业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对电力工程的发展也提出来更多和更高的要求。电力工业是社会生产实践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电力工业工程管理作为电力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会影响着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本文就此对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企业发展 0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在社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给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和问题。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要顺应新形势下的变化,电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断的改进,力求创新突破,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建设。 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1]。 2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 2.3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3]。 3.2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作者:陈铮 单位: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供电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 1 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概述 1.1 监理模式 我国推行的监理模式是我国电力工程中最常见的管理方式 ,其管理初衷是本着人尽其才 ,相互监督的本质 ,由业主与施工承包方签订合同 ,再由业主方邀请监理方就工程的质量、费用、进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由于监理制度是国家推行的主要管理模式 ,因此在大中型项目中最常见 ,同时 ,从专业角度出发,监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自建模式中的管理漏洞,是管理模式中一个很大的突破。其后出现的 DBB 模式 ,也是基于监理模式所发展起来的。 1.2 自建模式 一般的自建模式指的是业主方自己承担工程所需的设计、施工、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的企业一般有着较高的资质和人员储备 ,以及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各类先进的管理模式出现 ,国家为了激励企业本身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模式创新 ,对于大中型工程项目必须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 ,并进行监理制度。 1.3EPC 模式 EPC 即 Engineering+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就 是将设计、采购、建设等步骤综合起来 ,也就是通常意义的总承包模式 ,在该模式下 ,通常业主方和总承包方约定工程总价并签订该合同 ,有总承包方负责整个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采购等方面 ,保证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方面。该模式的特点就是 ,总承包单位以项目管理为核心 ,能有效地对质量、费用和工程进度进行综合控制。 1.4DB 模式 DB 模式即 Design-Build 的英文缩写 ,也称之为总承包模式 ,是业主方通过公开招标选定的最符合期望的承包商的一种方式 ,在实际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实际工程中 ,由于前期将设计和施工联系起来考虑了 ,省去了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变更而引发的索赔 ,因此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有利。 2 常见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缺陷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方式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分别是前期投资策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在我国的现行的管理模式中 ,各方在实际管理中 ,往往容易发生合同以外的纠纷。综合来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在建立制度实行过程中 ,监理单位的职责是监督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三大任务 ,其工作强度与实际的话语权以及相应的收益不一定成正比 ,因此 ,导致了监理方的积极性下降 ,容易导致的后果就是项目的质量不合格、以及工期的拖延 ,又或者是赶进度而导致的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其次 ,监理单位的作为业主方的代表 ,在工程进展方面本应该有足够的管理地位 ,但实际中 ,很多项目的施工方直接与业主方接触较多 ,也逐步减弱了监理方的管理力度。 3 电力企业的管理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营中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在市场中即使不进行较大的变革,依然能够保持企业的持续盈利,然而 ,在我国提倡的市场经济改革大流中 ,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变革的潮流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我国电力市场中 ,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实际作用 ,需要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通过改变管理模式达到发挥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而在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中 ,可以进行创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创新管理体制 有效的管理体制能够约束权力的滥用和促进人才的发展 ,电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且电力行业在行业竞争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国家对大型电力企业有着政策倾斜 ,因此 ,在该企业中 ,一旦体制不够完善 ,将会产生腐败的空间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 ,创新管理体制 ,依据企业的特殊形式和目标 ,具体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 ,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 3.2 引入现代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种种弊端产生 ,因此 ,需要运用现代的管理思路 ,对现代的管理理念灵活运用 ,融入到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在现代管理模式中 ,往往强调服务性 ,即用客户提体验来判断、评价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而倒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自身综合实力建设。在引入现代管理思维中 ,能够对公司文化、工作氛围等无形资产建设提供很大的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产业中很重要的一项产业 ,电力企业应该对市场环境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 ,将风险应对措施提前制定。 3.3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一个长久的企业必然持续履行着社会赋予的责任感 ,因为作为国民经济产业 ,电力行业的管理原则除了稳定国家内部的用电需求 ,还应该将部分所得利润回馈社会 ,履行社会企业应该承担的义务。电力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因此电力企业在社会中同时也扮演者资源分配的角色 ,要从社会大局出发 ,承担社会责任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4 加强团队建设 团队成员作为基本的组成部分 ,需要对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因为在任何市场中 ,发挥最大效益的始终是团队的成员。因此 ,在现代管理体制中 ,加强员工的管理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力争达到企业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良好 ,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 ,通过各种奖惩措施 ,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 ,继而增强团队的竞争力 ,为企业应对各种风险做好充分准备。而加强团队管理 ,可以从指定奖惩措施、具体组织结构、工作强度安排、员工的优势互补等方面着手 ,增强企业和职工的凝聚力。 4 结论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在现行的体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 ,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对于未知的社会环境 ,电力企业应该适时做好面临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应该从现有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出发 ,正确认识其中的利弊 ,采用新的发展手段 ,从企业自身建设角度出发 ,逐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使之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作者:张勤渔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荆州市荆州区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论文 摘要:在现代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条件之下,不断推动现代电力行业的发展,促使电力行业成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之一。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工业管理是切实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行业进步的重要部分,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并且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积极结合现代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进行电力工业的高效、科学管理,保证电力工业的安全、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探讨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发展,电力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需要积极的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活动。并且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电力资源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结构,电力企业为了能够提高市场范围内的竞争实力,积极满足客户需求,就需要不断进行自身的突破成长,切实做好电力企业的工业工程管理工作,为后期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电力资源能够高效输送奠定基础。 1电力企业的工业工程现状描述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态当中,电力工程早已不是人们传统认知当中的仅仅负责传输、分配电力资源的一种工程,而是承担着对于社会运转的基本能源提供,作为一种基础性能源,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属性明显的系统,在单一因素变化的情况下,会出现多种情况。并且在现代社会多样化能源发展的背景之下,尤其是水力发电、核能发电等技术不断突破,电力能源的产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可能性,也让电力系统更加复杂、系统,出现更加多样化的问题。 2未来发展形式探讨 在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的现代社会当中,各行各业都开始着重研究客群的特征和需求结构,提供更好的服务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未来,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必然要不断深耕用户池,通过深入的研究用户的需求变化和特征,来改变企业自身的产品结构,让用户满意,保持持续稳定的消费,是未来电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电力企业目前改革发展必须要重视的地方。 3如何加强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的对策 3.1增强质量管理 在电力工程管理的过程当中,对于质量的把控是首当其冲的重要部分。首先要从态度上进行转变,有关电力企业工程质量的问题从来没有小问题,前期可能出现的任何小问题都可能会引起后期的大事故,威胁到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影响到企业的财产保护,并且很有可能会威胁到电力需求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需要得到工作人员的格外重视。在电力企业的工程推进过程当中,需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可能引起事故的因素,重视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避免给后期的运行留下安全隐患。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问题要积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不要盲目按照固化的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延误补救时机。 3.2提高质量把控意识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电力企业的领导人从观念上进行改变,重视电力工业工程的质量把控,加强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灌输,领导人通过自身对于质量把控的重视来影响工作人员对于质量问题的看重。另外一方面,在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要按照行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并且在工作开始之前对于工作的场地进行实际的勘探,充分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积极引起人们的重视,避免出现问题的遗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切实地提高电力工业工程的安全管理。电力工程的技术人员要积极运用自身的技术,来积极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电力企业也要积极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对于质量把控相关的技能,通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来提高电力工业工程发展的安全系数。 3.3控制电力工业工程的成本管理 在电力工业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要针对成本进行严格的管理,尤其是在材料、设备的采购过程当中,电力企业需要设定专人进行监督过程,通过降低电力工业工程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企业运转的消耗,通过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过程的实现就要求电力企业切实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保证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质量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压低成本,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减少资源的浪费。 4电力工业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电力系统逐渐成熟完善的现代社会当中,电力资源的运转越来越顺畅,但在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发展的今天,如果电力企业想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和明朗的前景,就需要持续关注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就要求电力企业不断吸引新型的人才和科技手段,可以通过举办定期的讲坛、聚会等,让员工充分讨论现代电力工业管理的新方法,并且通过学习来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让创新能够与实际工作真正地结合起来,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进步。 5电力企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发展当中,各种行业都出现愈发严峻的竞争,电力企业目前已经不能完全使用传统的电力工业工程管理模式,需要根据行业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来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通过新型的管理模式来促进企业的自主活跃度。 6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条件之下,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注重行业发展的新动向,积极转型,并且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以客户为导向,不断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因此,对于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的探讨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作者:陈雷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汶上县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电力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电力。因此,电力工程的发展情况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管理工作应该得到相应的关注。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主要涉及安全管理、投资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等,相较前三者,对进度管理的关注有所欠缺,本文主要对进度管理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进度管理;应用 电力工程对现代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好的机遇,更是一项挑战。电力工程不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电力工程的管理主要分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和进度管理,人们通常对安全、质量和投资管理较为重视,忽略了对进度管理的把控。然而在对进度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后,其重要性日益突显。 1.进度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项目中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核查和调查等一系列的工程总称为进度管理,这在电力工程的实施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实质上就是为了保证在电力工程项目中每一项工作都可以妥善运行,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找出问题原因到准确修正出现的偏差,最终确保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进度管理的目的是既要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合格,又能够在目标期限内完成整个项目。这有利于发挥投资效益,同时能够确保工程的发展。 2.进度管理相关影响因素 2.1 供货材料因素 供货材料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是一项重要的和基础的因素,它对进度管理的影响也较为重大。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供货材料的使用量较大,所以对电力工程的实施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质量不过关的材料,工程项目进度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供货材料的选购中要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在选材,运输和存储等环节上层层把控,在最大限度上确保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证项目的合格质量和效率。 2.2 设备因素 大型机械设备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如果这些设备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出现故障,造成工作突然停止或者数据丢失现象,对于工程项目的进度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该类设备的定期维护报修十分必要,同时在对机械设备的采购中,应该严格控制质量,在日常使用时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并且要进行定期检修,保证设备能够正常服务于电力工程,从而保证项目的整体运行。 2.3 设计方案因素 设计方案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起到整体性规划的作用,对于项目按照计划实施起到关键的影响,如果在项目进行中设计方案多次改动,相应的施工进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管理也会相应不断得到调整,这样就很可能会造成停工和项目的终止,最终导致工期紧张,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所以企业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应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制定提高重视程度,确保制定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应该在项目开工前确定,以保证工程的效率和质量,按期保质完成工程项目。 2.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影响也十分重大,这是由于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所有的计划都需要工作人员来实施,所以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计划制定来实施操作,或是没有完全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就会对整个的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造成拖延,从而对项目工程的完成质量和施工安全造成威胁,产生隐患。因此,在提高项目建设的进度时应该相应的提高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规范培训,提高其对于操作规程的重视程度,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对工程建设进度的不利影响. 3.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 是电力工程项目的基础 进度管理是电力工程项目整体实施的全局性管理,需要对在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最终制定好周密的计划合同。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有:首先,所有的操作工作都需要完全按照合同协议中内容来进行,绝不能擅自凭空添加或者删减操作内容。其次,需要重点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同时人员和资金等问题也应得到相应的关注和调整。在电力工程项目的合同中,以上几方面问题需要被归属到进度管理中来。只有将合同、工作人员、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人员和资金问题都考虑周全,严密规划,整体掌控,制定合理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工程方案,才有可能高效保质的完成预期的工程项目目标。 3.2 使工程中的制度得以落实 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工作人员在各个部分中掌握的数据比较容易统计,这也是基于电力工程本身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工程项目中的各项规程的落实。进度管理中的制度的制定有重要作用,比如在相关制度的制约下,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能够获取准确的相关数据,但是同时在落实这些制度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反过来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能更保质保量,并且高效地完成工程项目,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并且也可以调动整个项目组的工作氛围,为完成预期工程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3.3 细化工程目标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施工的周期长,涉及面广,这样不同于其他工程的特质使得相关的进度管理得以发挥强大的作用。合理的进度管理工作能够对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制度进行高效率且可行的细化,同时也就对工程的各项任务进行了细化。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理细化了的工程制度能够对工程进度进行合理地监管和督促作用,从而掌控整体的工程进行状况和工程质量完成情况。所以说,进度管理工作的加强,能够有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细化工作,完善修正电力工程中存在的微小问题,使得整个项目工程能够良好的运行和实施。 3.4 进度管理相应措施 由于电力工程项目中的进度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竣工质量和竣工时间提供一个保障,所以在进度管理的应用中,需要满足下列几方面要求:(1)例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机械设备数量众多,工程计划纷繁复杂,各部门人员需要准确相互配合,才能对庞杂的工程项目准确掌控。所以例会制度的提出,是十分必要的,定期召开例会,由监理、施工方、业主和设计方参与其中,根据施工中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探讨,合理及时地对工程计划进度进行改善,如果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在例会中共同协商,找出问题的成因,对进度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工作,调整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同时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出现。(2)协调制度的建立。电力工程项目的进行需要监理、施工方、业主和设计方的共同参与,所以这几方之间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度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好协调制度,规划好多方意愿,在施工工作上取得一致意见,从而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取得每一方的支持,有利于保证工程顺利竣工。(3)目标的细化。在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中,施工的目标应得到细化,将每一个目标细化到尽可能小,这样对于细化了的目标进行进度管理,就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易于实施。(4)后勤保障工作。电力工程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从而保证电力工程能够顺利的完成。 结语 电力工程中的进度管理的实施,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此之外,还能对周遭的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整个的电力工程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甚至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的工程,所以在整个电力工程运行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需要对进度管理加强重视,提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夯实自身的基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以便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保质保量地完成。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基于ERP工程管理模块的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ERP的创建在很多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从ERP的定义法发展历程出发,对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实施的具体方法和体会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ERP;电力企业;应用 引言:ERP是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ERP在具备先进科技信息技术支撑的同时,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思想更是被各行各业所采纳。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电力企业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顺应时展的需求,各电力企业必须不断的和创新电力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ERP是时展的产物,本文就ERP工程管理模块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应用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ERP的定义、功能模块、发展历程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90年代初美国基于“供应链”提出的信息与管理技术相结的管理思想。ERP对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甚至不同企业的适时信心整合而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管理的主要目的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主,其主线以控制和和计划为主,将客户、采购、计划、质量、市场、信息、财务、服务、业务流程及信息集成等合为一体,以现代化企业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ERP管理系统将企业的各个功能模块相互衔接,将企业管理中的财务、采购、营销、物流、销售、新产品开发、生产运作,以及人力资源等环节聚集在一起,实现企业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将营销决策支撑起来,达到提高生产的速度与质量、降低产品库存与快速应变等目的。德国SAP公司研究的ERP R/3管理软件将企业管理分为人力资源、物流和财务、跨应用程序四个功能,四个功能包括了生产计划、财务会计、项目系统、工作流、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等12个管理模块,而这四个功能中的12个管理模块又是相互联系的,当系统中的某一个模块的数据被更改时,其他模块相应的数据也会随之更新。 ERP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阶段(1)ERP最初是由简单的人和计算机组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此阶段的管理系统还只具备信息的收集、储存、传递、使用、维护和加工功能;(2)在MIS后的物料需求计划(MRP)阶段满足了物料数量与时间的需求,首次实现了全面控制物料及物料时间。(3)第三个阶段又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是以物料需求计划阶段为导向,是将企业的产出与投入活动贯穿至企业整个过程的管理模式,从企业的整体效益出发,解决了资金和物资相结合的问题;(4)第四个阶段企业资源计划(ERP)实现了将客户的需求和客户、市场为导向的同步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具备快速显影的应变能力。(5)第五个阶段是新时代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将新时期的网络信息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供应商以及客户相结合,实现思源共享和数据交互等能力。 二、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一)企业实施ERP的原因 我国电力企业的业务主要包括了电力设施设计施工、电力调度、科研、教学、修造等方面,我国电力企业得到了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由于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财务报表多按单利计算,而国际惯例是按复利计算。因此,我国在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的同时在存在着一系列的债权债务问题,由于双方计算方法的不同,双方的财务报表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世界银行要求我国的电力实行财务系统改为与国际实行财务系统一致。再加上电力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为提高自身竞争水平,我国电力企业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电力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水平,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知识。 (二)ERP在电力企业工程项目中的作用 电力企业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信息系统,ERP可以将电力企业各个独立信息系统进行合并,使最高管理层可以直观的掌握和监督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情况,同时ERP在电力企业财务部门的实施,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呈透明化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加大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可以一目了然。同时ERP还可以解决电力公司业务流程不规范而造成的经济效率低等问题,如电力设备在运转时出现故障,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电力机械的运转,而依靠传统人工电力维护不能快速而准确的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耽误修治的时间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采用ERP可以对电力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准确的监控,一旦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出现问题,ERP系统的数据会立刻做出显示,ERP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准确的找出故障根源和节约大量的维修时间,还可以提前做好防预工作,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转。 三、如何提高ERP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 ERP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流程、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但如何使ERP在电力企业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其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俺的安排和调整。要实现ERP在电力企业的运用价值还需要决策层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在实施ERP过程中,需要员工接受新鲜的事物和学量的知识,原有的运作方式也有可能被彻底的颠覆,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高层领导必须有改变的决心,勇于面对改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配合,为所有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同时电力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上特殊的行业,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将ERP与电力企业应用系统相结合,打造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系统。其次,电力企业必须具备创建IT信息技术平台的能力。最后,电力企业需要具备ERP项目相关的管理经验。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电力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个特殊行业,在面临日益高涨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ERP及国外先进管理和信息技术与一体的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电力企业值得效仿和引进的先进管理方法。(作者单位:南京国通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探讨 摘 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电力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正在崛起,与此同时,电力行业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对电力工程的发展也提出来更多和更高的要求。电力工业是社会生产实践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电力工业工程管理作为电力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会影响着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本文就此对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企业发展 0 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在社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给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和问题。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要顺应新形势下的变化,电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断的改进,力求创新突破,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建设。 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 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1]。 2 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 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 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 2.3 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 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 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 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3]。 3.2 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首先产生了进度管理的相关意义与影响因素,之后对进度管理中的措施经了分析,通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促进电力工程进度管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计划、组织与协调、控制。项目管理中包含着较多的项目活动,这些活动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与进度管理四个部分。其中,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加大进度管理的力度,才能够真正发挥进度管理的作用。 1 进度管理概述 1.1 进度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不同阶段的工作时间、持续时间、衔接关系等,一方面要注重各个阶段计划的制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计划的贯彻落实。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必须对制定好的进度计划进行严格的执行,要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并认真查找原因,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通过进度计划确保工程能够始终保持在原定的轨道上。通过进度管理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影响进度管理的相关因素 电力工程管理中,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包括: (1)材料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材料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60%,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下,项目中所需要的材料种类非常繁多,出现材料不合格或供应不充分的情况将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质量,在各个环节中都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进度。 (2)设计与施工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的设计出现变化之后,必然会对进度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设计出现问题,则需要停工修整,对整体的施工进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施工方案对施工的周期、投资、质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施工方案不合理,将会影响施工的质量与进度,最终导致投资成本增加。 (3)设备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电力工程中的设备大部分都是大型机械,而且都是专用设备,如果设备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施工进度将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2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进度编制规划 电力建设工程进度中包含业主层、监理层与施工承包商层三大层次。在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中主要包含四级计划,其中下一级的计划是对上一级计划的分解与细化,通过自下而上的汇总而实现对整个工程进度的协调与控制。 一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进行编制,主要适用范围为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及经理级人员。一级进度计划在整个的工程项目中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代表了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总体走向,指导与控制着其他三级的进度计划,是不可以改变的。二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计划部小组与工程监理进行编制,属于控制性计划,是对一级进度计划的确认与展开,也是对三级进度计划的指导。二级进度计划中指出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控制点,是业主与其他各方之间进行协调的主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主要由承包商施工项目部进行编制,是对二级进度计划的分解,是对项目部对施工进行安排与对资源进场进行组织的重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在经过批准之后就作为分标段的总体目标。四级进度计划是整个项目管理中的细节部分,属于执行性质的计划。 3 电力工程进度管理的实施措施 进度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管理的保障。在进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进度管理中的行政干预 行政干预指的是领导通过施工进度指令的方式实现对工程进度管理的指导、协调与考核等,主要的行政干预手段包括激励手段、监督手段、督促手段等,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对进度的控制与管理。与其他进度管理相比,行政干预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对参建单位进行协作管理。因此,行政干预主要适用于电力企业工程中不同施工单位的交叉作业或者不同工序之间的交接管理。 (2)建立健全现场协调制度 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部门要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协调会议,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同时,协调会议还能够促进各个部门与单位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提升相互合作的默契程度,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进度。 (3)注重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对目标进行细分,针对各个目标进行分阶段的进度管理,确保进度管理能够与现实之间更加的贴近,同时还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健全进度管理中的例会制度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定时召开例会,参加例会的主要包括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例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工程进度,对工程进度的实际情况与预定情况进行比对,对其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对工作内容的调整,为之后的进度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4 总结 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项目论证、项目审查、立项,在立项之后需要进行项目勘察、项目设计、项目研究,之后进行施工,最终进行交付。电力工程项目是工程建设项目中最具特色的项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施工进度管理。进度管理能够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工程进度管理属于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所有的参与人员都对其高度重视,不断实现管理质量意识的提高,通过扎实的进度管理工作为电力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分析 摘要:我国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对电力资源的消耗量逐渐增加,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各个地区的电力基础工程逐步成为了极为普遍的建设项目。本文就主要对电力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管理 引言 目前,由于我国大规模、高速度的电力基建工程的快速发展,在很多程度上加大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为了有效改变现状,提高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就必须重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并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的各项工作,以此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基建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发供电企业基建工程重要性,电力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2008年我国南方突然遭受一场冰雪灾害,造成上千亿经济损失。电力设施更是遭到严重破坏,从而造成大面积铁路停运、厂矿停产等,市政与事业单位较难正常开展工作,给居民生活带来较大不便。所以,电力直接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基建设施作为电力生产、转换与传输平台。 基建管理与工程质量的关系。电力基建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基建工程的质量,而该工程质量又直接决定着电力供应安全性与可靠性。各基层电力企业作为基建工程建设、经营与管理单位,在基建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供电的重大责任。基层电力企业的目标是做好供电和为经济服务,其前提是确保基建工程质量,其手段是增强对基建工程管理。 二、电力基建工程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责任落实不到位 电力基建工程中,一些管理人员对工程不负责或者对自身承担的责任并不明确,在缺乏法律知识的情况下,使工程管理成为一纸空文,不能有效保证工程的安全。另外,工程管理制度实施不到位,致使工程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自身的职责。 2、电力基建工程的合同纠纷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是构成电力基建工程的重要单位。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方单位并没有很好的配合,经常出现合同纠纷以及合同违约等情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合同存在漏洞、不合理性以及歧义,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相互隐瞒事实,存在虚假行为。这种电力基建工程合同管理不善的行为在合同对方发现后会最终导致合同失效。 3、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经验不足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在电力基础建设中一些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并不能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致使管理质量不高,工程的质量没有保证。另外,一些管理人员对工程管理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缺少必要的实际经验,没有很好的完成管理工作,这样为电力基建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企业的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需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作斗争。电力基础建设工程工期长、施工项目大、涉及金额巨大,工程建设涉及诸多单位,其中的工作人员更是数不胜数。这种情况给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物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没有经得住诱惑,中饱私囊触犯法律最终酿成恶果,不仅对家庭有所伤害,而且使国家财产受到侵害。 三、加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措施 1、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十分广泛。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基建工程中,一般使用的是MIS工程项目管理软件。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即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人、计算机、其他外围设备,它能够进行各项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保存、处理、使用等,管理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工程进度控制管理、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调各个参建单位和部门。基建MIS能够使工程涉及到的各个单位或部门随时联系、沟通,使各个单位或部门的数据更加完整、可靠,还能够自动生成业务报表,使业务报表更加规范,实现管理标准化。采用基建MIS可以有效降低管理的成本投入,提高建设方的管理效率。在培养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方面,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新型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实力;在基层人员的管理方面,电力企业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的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技巧,实用经验等,还要强化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更加认真。另外,电力企业还可以将本单位的技术型人才外派到其他先进单位学习、交流,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2、注重管理人员的素质 电力基建工程施工项目繁多,且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配置管理人员时,应聘请那些具有相应资质和管理经验的人员。此外,也可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避免出现一个监理师同时管理多个工程的情况。企业要及时解决人员老化和缺编的问题,并通过加强人员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严肃处理弄虚作假、冒名顶替、渎职等不良现象,而对于未达到管理资质要求的人员,则不予以录用。 3、加强工程的成本管理 施工的成本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做好责任成本管理工作。企业应对所有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组合,争取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另外,由于施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而成本管理的关键是进行成本核算,为保证成本核算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应在施工生产的同时进行成本核算,以保证时间上的一致性。项目前期(项目规划、施工设计方案等)的成本控制也非常关键,项目负责人应从技术、组织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成本。例如,在购买施工材料时,要货比三家,争取达到“物美价廉”的效果;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定额领料制,杜绝资源浪费。加强工程的成本管理,可以降低项目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 工程的质量管理是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电气装置试运行中的质量管理。在完成电气的安装工作之后,需进行试运工作。在试运行中加强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先按照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求对电气装置的安装情况进行检查,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在通过验收交给使用单位后,施工单位应按照规定,在保修期内对电气装置进行质量跟踪服务。(2)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在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要求和图纸进行施工,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工程竣工后,也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验收。(3)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应保证施工的进度。质量与进度是互相关联的整体,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做好施工的进度控制工作,即依据施工任务委托书进行进度控制。在编制进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和项目特点,做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项目”。 5、注重工程的安全管理 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为此,应注重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中包括:(1)进一步完善各项体系的建设,包括事故应急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保证体系等。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风险情况和进度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使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同时,对危险源要有一定的辨识性,确定重大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级控制,实现动态管理。(2)强化并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分级控制和管理,各项目部门应签订安全责任书,以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和任务。遵循“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设置安全专责,责任人要全部到岗履职。同时,将安全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中,并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安排。(3)为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应加大对施工现场的检查、监督力度。各项目负责人每个月要上报基建安全信息月报,并针对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安全风险项目辨识,以及时掌握基建中的各项安全风险问题,提前制订防范对策。同时,细化防范对策,以将其切实落实到各项安全施工方案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增强对基建工程的管理,重点是分析总结现行管理制度在实行中的缺陷,在基建管理所有环节中遵守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电力系统中基建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提升对基建工程在管理重要性上的认识,以认真研究电力基建管理中的问题为基础,积极采取增强工程管理对策,推动工程管理的规范化,为全力做好供电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进一步贡献。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首先产生了进度管理的相关意义与影响因素,之后对进度管理中的措施经了分析,通过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促进电力工程进度管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计划、组织与协调、控制。项目管理中包含着较多的项目活动,这些活动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与进度管理四个部分。其中,进度管理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加大进度管理的力度,才能够真正发挥进度管理的作用。 1 进度管理概述 1.1 进度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不同阶段的工作时间、持续时间、衔接关系等,一方面要注重各个阶段计划的制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计划的贯彻落实。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必须对制定好的进度计划进行严格的执行,要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并认真查找原因,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通过进度计划确保工程能够始终保持在原定的轨道上。通过进度管理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影响进度管理的相关因素 电力工程管理中,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包括: (1)材料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材料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60%,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下,项目中所需要的材料种类非常繁多,出现材料不合格或供应不充分的情况将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质量,在各个环节中都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进度。 (2)设计与施工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的设计出现变化之后,必然会对进度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设计出现问题,则需要停工修整,对整体的施工进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施工方案对施工的周期、投资、质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施工方案不合理,将会影响施工的质量与进度,最终导致投资成本增加。 (3)设备因素影响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中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都会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电力工程中的设备大部分都是大型机械,而且都是专用设备,如果设备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施工进度将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2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进度编制规划 电力建设工程进度中包含业主层、监理层与施工承包商层三大层次。在电力企业工程进度管理中主要包含四级计划,其中下一级的计划是对上一级计划的分解与细化,通过自下而上的汇总而实现对整个工程进度的协调与控制。 一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进行编制,主要适用范围为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及经理级人员。一级进度计划在整个的工程项目中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代表了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总体走向,指导与控制着其他三级的进度计划,是不可以改变的。二级进度计划由业主计划部小组与工程监理进行编制,属于控制性计划,是对一级进度计划的确认与展开,也是对三级进度计划的指导。二级进度计划中指出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控制点,是业主与其他各方之间进行协调的主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主要由承包商施工项目部进行编制,是对二级进度计划的分解,是对项目部对施工进行安排与对资源进场进行组织的重要依据。三级进度计划在经过批准之后就作为分标段的总体目标。四级进度计划是整个项目管理中的细节部分,属于执行性质的计划。 3 电力工程进度管理的实施措施 进度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管理的保障。在进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进度管理中的行政干预 行政干预指的是领导通过施工进度指令的方式实现对工程进度管理的指导、协调与考核等,主要的行政干预手段包括激励手段、监督手段、督促手段等,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对进度的控制与管理。与其他进度管理相比,行政干预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对参建单位进行协作管理。因此,行政干预主要适用于电力企业工程中不同施工单位的交叉作业或者不同工序之间的交接管理。 (2)建立健全现场协调制度 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部门要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协调会议,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同时,协调会议还能够促进各个部门与单位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提升相互合作的默契程度,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进度。 (3)注重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对目标进行细分,针对各个目标进行分阶段的进度管理,确保进度管理能够与现实之间更加的贴近,同时还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健全进度管理中的例会制度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定时召开例会,参加例会的主要包括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例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工程进度,对工程进度的实际情况与预定情况进行比对,对其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对工作内容的调整,为之后的进度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4 总结 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项目论证、项目审查、立项,在立项之后需要进行项目勘察、项目设计、项目研究,之后进行施工,最终进行交付。电力工程项目是工程建设项目中最具特色的项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施工进度管理。进度管理能够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工程进度管理属于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所有的参与人员都对其高度重视,不断实现管理质量意识的提高,通过扎实的进度管理工作为电力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浅谈电力企业如何做好项目工程管理 摘 要: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至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相比,我国的企业管理还存在相当的局限与不足之处。电力企业作为国家电力资源的重要分配主体,其内部组织的项目工程多与居民用电或国家发电息息相关,所以加强电力企业中的项目工程管理,正是企业走向正规化的初步路径,也是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电力企业;项目工程;管理制度 一、前言 电力资源作为国家赖以生存的人力开发资源,对维系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也有了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意义。电力企业作为国家电力资源的分配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改革电力企业的内部制度,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并繁荣企业文化和效益,成为当下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一个电力企业要如欲稳步向前发展,就必须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新形势的变化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而改革的重点除了强化人才培训指标、增进电力技术含量外,应按照电力改革的要求和任务加强工程项目管理。 二、做好项目工程管理的意义 (1)维系企业形象,构建良好工作平台。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庞大,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形象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企业文化的灵魂就在于员工与领导阶层共同凝成的一股向心力,创造一个团结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做好项目工程管理的意义,首当其冲的意义是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创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电力企业也不例外,由于项目工程的服务对象多为颇具社会地位的承包单位,合作的团体大多为阅历颇深的企业法人,创造的财富和产品又面对的是广大消费客户,所以要在电力企业中高度强化责任意识,尤其是领导部门需要对做好管理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让员工奋战在自己打造的一个良好的平台之下,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更优质的效益和服务。 (2)促进员工团结,建立高效工作队伍。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存在的内核与灵魂。[1]没有向心力的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正如上文所说,强化项目工程管理的前提是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这个平台必将促进员工团结,促进建立一支高效率的工作团队,对公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面发展人才。提高项目工程的管理,加强管理力度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归根结底是要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与综合素质,促进优秀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在电力企业员工主体多为电力专业出身的电力人才与电工人员,接触的工作面多为技术而非公关或社交,所以电力企业的工人专业素质往往都比较强而人文品质与人力资源协调能力略显不足。强化项目工程管理,将员工统一在一个大集体的范畴之内,施以必要的相互配合,除了促进团结之外,对于个体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责任使命感的增强,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助作用。 三、目前项目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部门的力量薄弱。电力企业以经营和开发电力资源为主,所聘用的员工团队以技术工人或工科毕业生为主,只有极少部分的管理学人才,这就导致了电力企业中管理部门力量的相对薄弱,而且电力企业往往因为承担了众多的保电任务和民生工程,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务的,这更使得管理变得不被重视,管理人员也被视为落后于技术员工的第二类工作团队,在集体实施项目工程的活动中,难免会被边缘化,也就造成了电力企业制度的疏松。为了更好地稳定工作环境,必然要重新审视管理部门的重要性,需要适量招聘管理专业的人才以及拥有MBA硕士文凭的高学历人士,为企业单位的管理做出贡献。 (2)管理理念与方式落后。据调查统计,现存的电力管理制度与政工工作环节中,管理的方法和机制由于长期不被重视而出现普遍落后的不良现象。[2]这种不良的现象,首先体现在管理理念方面,很多电力企业部门不能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单位内管理活动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因循守旧或以单纯的指挥作风和官僚做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生产和服务的积极性,不利于凝结企业整体向心力,阻滞了企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损毁了企业形象与文化灵魂。 四、做好项目工程管理的具体策略 (1)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强电力企业项目工程管理,首先要从企业工作性质的实际出发实现政企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有机融合,在全面丰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真真正正地落实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上。工程项目是电力企业的产品,产品质量是管理的显然是重中之重。电力企业的各个工程组织管理部门,应该把管理方向集中到工程质量控制上,与技术部门及其他部门紧密配合,不断熔铸凝聚力,实现管理协同,减少中间环节效率损失,要严把工程质量关,正确处理工程质量与安全文明施工的关系以及质量与施工工期之间的关系,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2)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企业管理经久不衰并需要长期执行的重要方针。[3]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要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加强部门间协同管理,严密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 总结一下就是要在具体工作中严格管理项目的五个关键环节,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协调一致的局面:一是立项。发展策划部门要负责所立项目均严格按程序报批。二是招投标。择优录用施工队伍。公开招标接受咨询和监督,确保招标的客观公正,有效地避免了“首长工程”和以权谋私的问题。三是工程监理。建立三级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工程特点,认真组织工程质量大检查。在工程竣工后,坚持实行“三步走”的规定:第一步由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自检;第二步由建设单位组织进行复验;第三步在自检、复检的基础上,由公司基建部组织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进行竣工验收,对工程质量保证资料和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查和认证,签发工程质量认证书。四是工程预算和结算。为了加强基建工程的投资控制,公司严格对工程项目的估算与概算、施工图预算及决算进行审查。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坚持工程完毕后进行审计,有效地堵塞了在工程建设中高套定额、虚列费用、抬高工程造价等不符合规定问题的发生。五是严把过程中的廉政和审计风险关。坚持在签订施工合同的同时签订廉政协议,做到了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在施工前制定一系列管理规定和廉政制度,明文规定:严禁利用工作之便,搞不正之风,不准向施工单位提出吃请或报销个人支出等。只要有针对性的对上述五个环节进行有效制度约束,建立具体的规范和固化工作机制,才能发挥好对工程项目的监督保证作用。 五、结论 企业经营如同一个硕大的发动机,即便一颗再小的螺丝钉出现故障,都会对发动机整体的运作带来阻碍的负面影响。电力企业在项目工程中的工作,除了科学的加大投入、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电力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以外,对管理制度创新是不容忽视的“工程”,电力企业应建立严密的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让电力工程项目真正成为“阳光工程”和“示范工程”。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 【摘 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电力企业也正在接受着来自于客观市场环境变化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多方挑战,传统的经营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的生存,电力企业就要争取最大的电力市场占有率,改善供电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稳定的用电客户群体,维持大客户正常关系的运行,加大对业扩工程的管理力度。本文针对电力企业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展开讨论,首先阐述了业扩工程的含义,然后分析了业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了如何完善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 【关键词】 电力企业 大客户 业扩工程 管理 在经济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每一个行业的管理者或经营者都在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占据更多的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传统的经营理念注重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然而,现阶段企业的竞争则转向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水平,与普通的加工制造业不同,电力企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电力的规模需求与数量需求与日俱增,一个电力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供电效率与服务水平来能获得更丰富的客户资源,对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其经营水平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形象与效益。 1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电力大客户主要指的是对电量需求量大,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客户,例如一些工业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特殊用电部门,其中的一些客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也有一部分企业正在使用非电力能源,但是有转向使用电力能源趋势的潜在客户。 大客户的对于电力质量与服务有特殊的需求:首先,要求高压供电,供电设备容量大,线路联结相对复杂,线路对系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次,一般的大客户都是大中型的工业单位,能否得到稳定的供电对于交易的影响巨大;再次,由于用电量大,必然会产生高数额的费用,能否顺利收取这部分费用,对于电力企业的经营来说至关重要;最后,只有对这部分客户的电力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掌握科学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整个电力企业的经营业绩,因为在整个一个区域内,正是这些大客户才成为电力企业收益的增长点。 所谓的“业扩工程”是新装增容与变更用电合称的业务扩充,他覆盖了从接受用户的电力需求申请到完成对客户供电服务的整个程序,属于一种售前服务行为,涵盖了:工程设计、设备采购与设置、工程检修与验收等方面。 业扩工程是电力企业与用电客户建立交易关系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还没有动用电能的供应,所以,这一环节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客户资源的稳定度,与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 电力企业要想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就要全面完善业扩工程精细化管理,确保业扩工程按照规范化的程序运行,简化供电需求办理程序,丰富服务项目,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电力企业通过运行客户经理负责制以及重要客户特殊服务等制度来建立业扩工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仍未落实到位,没有对大客户的开发价值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没有深入大客户中间进行做好市场调研,也没有扩大营销范围,挖掘潜在客户,对于大客户的服务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创新,具体的服务管理不够系统,缺乏规范性与专业性,甚至在服务技巧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其次,由于不同的客户对于电力的需求与服务水平的要求不同,会在业扩工程管理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型用电企业一般对于电力供应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业扩工程各个部门之间有效地配合起来,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权责不清,程序复杂,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各个部门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一遇问题彼此推卸责任,将客户利益搁置一旁,这样就为业扩工程的工作效益带来影响,失去了业扩工程建设意义,影响了客户满意度。 再次,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的有效运行,需要精细化管理,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交流与协作方面的问题,例如:一般的信息交流都是以纸张单据的形式进行,各个联系环节没有现代技术做支持,一些沟通过程缺乏真实性与透明度,与客户之间缺乏有组织的信息交流系统,电力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服务系统工作效率低下,客户之间无法形成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3 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措施 第一,完善对客户经理素质与能力的培训。逐渐完善业扩工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鼓励他们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培养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业扩工作人员要善于经营、懂得策划,具备精湛的技术素质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会的形式来组织人员深入学习,完善能力,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来深入对业扩工程的认识,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客户至上的大局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二,形成客户经理负责的制度。业扩工程可以通过“面对面”沟通进行一一服务,对经营实行差异化管理,为一些重要的VIP客户建立绿色通道,形成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不遗余力地为客户建立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尽量使客户满意。作为客户经理要从整体把握,从现场勘察、方案设计、工程施工以及供电合同的签订等方面进行综合把握,将服务贯穿在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业扩工程管理混乱的问题。要对规章制度全面执行,一旦有客户投诉现象,要妥善处理,进行回访,在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现其中的问题,加强对客服人员工作的有效监督,对于触犯相关规定,或者没有依照要求完成工作的人员要严加惩罚。 第三,一旦供电企业受理了业扩工程,客户经理要与客户做好沟通工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现场勘察,对客户对电量的需求量,规模以及现场的供电条件等加以调查,对于初步估计供电的方案以及电费计算方案。 第四,依照接进线路开放容量,用户最近的电力用量以及远景时期的规划来编制合理的电力供应方案与策略,要运行供电的“三审”也就是供电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可靠性。 第五,规范资质审核。当供电企业向客户提交供电方案策划书以后,要委托具有相关的资质的电力施工企业进行电力供应施工。 第六,当施工建设到一半时,客户经理要将专业电力工作人员组织起来,深入工程里面,对电气设施全面加以检查与验收,当工程建设结束以后,客户经理要从客户手中获取竣工验收资料,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电气设备进行现场调试验收,确保各个输电线路以及供电设备正常运行以后,再由相关人员在送电申请书上签字。 4 结语 电力企业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它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多个部门的工作的有效配合,他需要所有部门都要以电力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树立客户服务至上的意识,形成责任制度,为广大客户带来最优质,最全面的电力服务。 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小型基建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用电负荷也在不断加大。为解决供电需求矛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电网进行改造、升级。随着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西部完善、无电地区改造工程及无油化变电站等改造工程的陆续完工投入运营,极大改善了电网结构,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用电,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通过近几年对电力企业工程建设中的小型基建工程(包括小型维修、小型装饰、改建、拆除工程)检查审计,对电力企业小型基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供电;小型基建工程;审计;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对电力建设项目管理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建设程序不断完善,小型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和工程监理、检查力度逐步加强,工程建设的招投标管理、工程施工、监理、资金的专项管理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电力工程建设中小型基建工程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违规招投标现象严重 招投标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法律建设,特别是《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全社会对招投标工作的法律认识有所提高。但建设单位由于受到各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律约束,造成招投标行为不规范,在招投标管理过程中,一是招标人划整为零,规避招标,往往将整体项目化分为几个项目或单个工程进行招标,分别有几个人中标,实际是领导利益驱动进行干预;二是同一投标人借用资质,分别找人投标,骗取中标,同一人交纳与退还投标保证金,使报价失去竞争力,抬高工程造价,增加工程建设成本。 目前电力企业评标采用技术评标和商务评标法,按照最终两个评标小组的总分按照一定比例汇总,往往评标小组成员非本专业专家,本身对技术标的理解就不够深,而是各部室的负责人及专责组成,造成评标存在人为因素,没有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评委在技术评标的评审过程中, “人情分”现象时有发生,切小型基建工程往往由本地的人参与招标,投标人与评委相互认识,无相应保密措施,投标人与评委打招呼、拉关系等现象都有影响了评标的公正性。 2 施工单位无相应资质或挂靠、借用资质 在电力小型基建工程中,施工单位因电力小型基建工程难度不大,施工技术要求不高等因素,往往对主管工程领导进行攻关,贿赂等方式承包工程项目,然后进行施工。单位无相应的资质或者挂靠在有资质的单位下面,借用资质,每年向有资质单位上缴一定的管理费。 3 各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监管不力 电力小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往往涉及多部门,招投标监管涉及发展策划部、基建部物资部等部门;施工建设过程监管涉及生产技术部、供电营业站所;工程完工后,涉及基建、审计等部门监管。从施工流程上看,小型建设项目从头到尾都有各个部门进行监管,制度规定各部门应担负相应的职责,但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实际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减弱了监管力度。 4 工程量、工程造价不实 工程量是工程造价的基础,工程量的真实准确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及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显得尤为重要。但电力小型建设工程客观因素影响,建设单位不能提供真实和完整的工程量清单。小型基建项目没有按照工程流程办理,存在工程量多估冒算现象。很多清单的单价与市场也严重不符,造价基本套用定额,主材价格基本上来自由政府编制的材料指导价,因材质不同,主材的价格与市场价相差甚远,造成工程量、工程造价不实。同时,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工程的变更不明确,使得现场签证根据不准确,部分隐蔽工程完工后无法核实工程量,只能按照施工方提供的资料进行核算,也造成工程成本的不实,影响工程结算准确性。 笔者就工程招投标、资质管理、工程量、工程造价及监管方面存在问题提出粗浅的认识。下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1)严格执行招投标法,推进招投标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加强招投标流程管控。利用网络平台,实行电子招投标、评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评标人员与投标人分离,建立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家库,每次招投标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人员,组成相应的评标小组成员,进行项目的招投标评标工作。对违反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的专家,立即清除出库,以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客观公正; 2)加大挂靠、借用资质投标及无资质投标问题清理,通过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查营业执照、深入施工现场,检查现场实际施工单位和人员身份的真实性,与施工人员谈话了解等方式,确认资质的真实性,对发现和认定挂靠、借用资质的,坚决予以清退,邀请资质齐全、资信能力高、信誉度强、施工队伍稳定、质量过硬、工程质保俱佳的企业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已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工程技术要求等; 3)确保工程数量真实,造价准确。对已批准建设的工程,预算前必须详细掌握;注重结合实地考察,确保工程数量真实,运用科学方法核算,依据计价定额、结算方法、主材价格、优惠条款以及取费标准等对工程进行核算,根据不同的核价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做到核价的科学合理,掌握材料行情,依据市场实际编制标底。同时,在工程结算时,重视按实签证,要做到实事求是,结合现场的情况来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核实所签证的主要内容,坚决防止施工单位随意增加工程签证及隐蔽工程虚假签证,建立工程量变更责任追究及隐蔽工程量现场核实等方法; 4)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工程管理的监管的力度 。按照《国网公司工程项目审计办法》,由基建部、发策部、监察审计等部门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权限,对工程的立项、审批、实施及完工验收的全方位监管,财务部负责工程资金的结算,根据完成工程量百分比和工程进度拨付工程资金。同时, 凡是招投标活动都请监察审计部门参加,应招标工程因特殊情况,需直接发包的,也应和监察部门共同把关,各司其职,依法行政,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力度,努力把它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公路工程建设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功能型号差异较大,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机械设备的使用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结合实际可知,当前公路项目建设中存在重业务建设轻设备安全管理的问题,这不仅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效果,而且对公路工程建设效益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此公路工程管理者需高度重视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使用环境,满足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 1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公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事关设备使用效果,对于工程建设整体效益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公路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加,设备类型不断丰富;开展这些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是提升公路工程内控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其能创造良好的工程建设模式,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一些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不仅造成了设备故障频繁发生的问题,而且容易给公路建设施工人员带来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通过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发生。此外,在现代工程建设模式下,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其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诉求。积极开展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对于公路项目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现状 机械设备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工程项目建设效率和质量,据统计,2021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销量持续增加,营业收入突破了8000亿元,这些工程机械中包含了较多公里项目建设中所需要的设备,如在所有的工程机械产品中,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了4.63%,装载机的销量同比增长了7.11%,另外,推土机、平地机分别实现了17%和60%的增长。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际管理中,国家颁布了公路工程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良好管理环境,有助于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但结合现实可知,当前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1)在公路项目建设中,普遍存在机械设备重使用轻安全管理的问题,在这种认知模式下,公路项目机械设备安区管理的制度尚不完善,且缺乏具体的管理目标和指标方案。(2)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影响应较多,管理效果较差,其中除操作人员、设备自身因素外,环境、制度因素都会对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效果造成影响,在多元因素的影响,当前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中的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3)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与设备使用、维修检查等工作的衔接性较差,并且一些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水平较低,影响了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综合效果。 3影响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的主要因素 3.1人为因素 操作人员对于机械和设备的安全管理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作为机械设备的操作主体,当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或者对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安全规程不熟悉时,盲目性的操作便容易引起一定的危险,当危险发生后,操作人员缺少相应的应对能力,这容易产生一定的安全事故。同时,一些操作人员在操作机械设备是抱有侥幸心理或者冒险心理,即操作人员未能按照具体的规程要求进行操作,这使得违章作业问题较为明显,引起了一定的安全问题和事故。此外,一些设备操作人员还具有预见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使得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接听电话、穿拖鞋、与他人攀谈的现象普遍存在,容易引起的安全问题。 3.2机械设备因素 公路施工中,一些机械设备的安全问题还和设备本身具有较大的关系。一是在设备设计生产中,一些大型设备加工企业所生产的设备基本符合安全要求,但是,有公路建设企业在生产中会使用自制设备,这些机械设备的设计、生产本身受到主观认知、技术水平、经济能力影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一台机械设备是由需对零配件构成的,在零配件组装及设备应用中,一些零配件的质量不合格,当这些零配件装配到机械设备后,便容易导致设备在使用中出现安全事故。如当发动机的气门弹簧有缺陷时,一旦发动机开始运作,则该气门弹簧又发生断裂的可能,这会使得气门落入气缸,运气较为严重的识别故障。三是在机械设备维修检查中,维检更换材料与设备原材料不匹配,甚至存在维检材料不合格的问题,这容易导致设备在使用中出现安全事故。 3.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环境本身较为复杂,除软基、坡道等复杂的地质环境外,一些工程项目还存在夜间施工问题,当夜间施工照明不够,可见度较差时,便容易产生一定的设备故障和人伤伤害事故。另一方面,公路项目多为野外作业,这使得机械设备在生产应用中还存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因素,其中高温、严寒、降雨等天气均会对机械设备的使用造成影响,致使这些机械设备的部分零件过早老化,若未能及时地进行检修和更换处理,则会给设备的后续使用埋下隐患,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 3.4制度因素 现阶段,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问题的产生还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具有较大原因。在公路项目建设中,一些建设单位未能构建机械设备管理部门,这使得项目生产中的设备一直处于无人管理或者失控状态,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另外,一些公路施工企业虽然开展了一定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依然存在管理制度不齐全、不合理的问题,这降低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可操作性,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4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对策 4.1创建全新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体系 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能为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在工程项目建设及设备使用初期阶段,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深化对机械设备使用及安全管理的认知教育,系统认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企业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实现机械设备使用过程的有效约束,在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中,先需要准确调查项目施工区域的环境,了解项目施工设备应用情况,然后,结合现场施工特点制定与之匹配的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管理者需要在考虑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基础上,系统制定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采购、使用、维修、保养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从设备使用的全过程出发开展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贯彻落实责任制度,真正实现公路设备使用及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约束。最后,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还需要结合新时期的管理小,构建系统完善的管理组织框架,这样能促进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满足新时期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需要。 4.2重视操作人员培训 管理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能力对于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当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操作机械设备时,则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新时期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还需要重视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一方面,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中,先需重视操作人员基础知识的教育,如向操作人员介绍机械设备性能、型号,操作方法等,使得操作人员既要掌握有关机械设备操作方面的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能有效应对机械设备发生的紧急状况及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在操作人员培训中心,还需要将安全意识与能力作为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从培养并提升人员职业素养的角度出发,使其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与道德水平。此外,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培训管理中,还需要渗透一定的规范管理意识和纪律意识,要求操作人员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和具体要求进行设备操作,消除设备隐患,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4.3加强设备使用现场管理 规范开展设备使用及现场管理工作,能有效保证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创造良好的工程建设环境。(1)公路施工现场环境复杂,这些环境因素会严重地影响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对此在施工初期阶段,先需要做好施工环境的优化处理,如在项目建设之初把机械停放场及运输便道地整修出来,在此过程中,应做好这些区域的压实、洒水处理,确保机械停放场和运输便道平坦且排水便利。同时,若施工区域日照强烈或者降水较多时,还需要设置一定的遮阳避雨条件,减少自然因素对机械设备的损伤,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2)在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做好施工现场的具体应用环境处理,如施工人员先需要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分布,科学设计安全生产标语,并做好设备使用的安全防护,在此基础上,若公路使用项目需要夜间作业时,还需要配置一定的照明设备,创在安全、有序的机械设备作业环境。(3)在机械设备作业及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人员还需要重点做好人员管理,一方面,应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做好技术交底,使其掌握安全生产的重点控制要素,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使用安全。(4)在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进行管理时,还要做好一些主要设备的使用管理,消除设备故障隐患问题。如在挖掘机使用时,需确保铲斗和履带区域没有滞留人员,并且需做好挖掘机的支腿架设工作,同时,在考虑挖掘机工作面延伸方向的基础上,需保证车身与其保持一致。另外,当遇到一些土体悬空等特殊问题时,需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处理,严禁出现铲斗悬空下砸现象等。(5)施工现场管理中,施工人员还需要做好设备操作、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该环节中,要求合理设计监管岗位,规范使用监管技术,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消除违章作业、机械带病作业、野蛮施工等问题,这样才能在保证机械设备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设备对现场人员的伤害,满足新时期的公路施工需要。 4.4加强设备养护及检修 管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管理人员还需要做好设备的养护及安全管理工作。一方面,在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初期阶段,先应制定系统完善的养护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机械设备养护管理的内容、要求,做好日常养护、定期养护的有效结合,并且在设备养护中,需做好机械设备清洁、润滑、零件紧固等问题的处理,保证机械设备状态良好,减少设备故障问题。另一方面,在公路机械设备使用中,还需要在设备使用前后开展故障检修工作,该环节中,应及时地发现设备零件老化、磨损、异常振动、异常噪音、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处理,减少设备故障发行概率,提升机械设备的整体应用效果。要注意的是,公路工程项目多使用的机械设备多为大型设备,设备故障检修难度较大,在新时期设备故障那个检修中,还需要重视现代高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在大数据、故障检测、在线监测等现代技术的支撑下,智能化、高效化的设备故障检修工作,消除设备隐患,为后期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新时期,公路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档案。按计划进行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这样能有效保障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范性,为公路工程安全建设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5结语 安全管理工作事关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使用效果,对于公路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新时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者只有深刻认识到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实际,深层次分析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现状和问题成因,并针对性地创新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办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机械设备使用效果,继而促进公路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新洲.浅谈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防范与管理[J].魅力中国,2020(25):254. [2]孙晓晨.探究公路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及其调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3):704. [3]何飞.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4):185-186. [4]廖德源.海外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丝路视野,2021(13):39-40. 作者:黄涛 单位:中交一公局集团华中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