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基本实现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其中,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作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以教学为基础、以竞赛为关键、以制度为保障、以育人为本”的发展思路,积极建设特色学校、试点县(区)、改革试点区和“满天星”训练营的特色发展体系,在推广普及、师资培训和多方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校园足球在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以“满天星”训练营为载体,推动其特色学校的建设。在持续推动、普及校园足球运动的过程中,提高足球竞技水平,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青少年训练体系[2]。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为研究对象,剖析满天星训练营在发展过程中的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以期在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中建立起一个多元融合场域,为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场域理论与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耦合的内在逻辑 场域理论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社会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场域、资本和惯习)的基石[3]。布迪厄所提出的所有理论普遍都以惯习作为切入点,并寻找其惯习、资本和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三者相互作用,以构成新的理论。这种独特构架的提出为人们提供了以一种全新角度探求社会运行机制的途径[4]。目前,全国2000多万名学生参与到校园足球这一活动中来。他们对足球的热情和希望凝聚在一起时就像是一团富有生机的火焰,散开来则像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满天星”训练营的名字正蕴含着对中国足球未来美好发展的希冀。场域理论在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中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场域、资本和惯习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耦合的内在逻辑。 1.1场域:基础引领 场域是一个客观的网络系统,各种客观力量在该场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该系统与参与者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的空间[5]。与此同时,场域之间的冲突和竞争空间不是资本垄断,而是现有规则的制定和解释[3]。在此基础上,场域的基本规则正在发生变化,其基本变化的驱动力来自于场域内行动者的竞争行为。场域内各种客观力量组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体育场域不仅包括体育物质条件,还包括体育氛围和文化条件。基于开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满天星”训练营的基本物质条件,如场地、设施等不断完善。自2018年开封市正式提出足球振兴和强大足球市场战略以及开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已创建了63所具有国家足球特色学校和16所具有国家足球特色的幼儿园[6]。其中在场地方面,全市已完成新建改建校园足球场23块、社会足球场77块,截至2022年4月,开封市共有校园足球场地189块。足球场地的增加也为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足球特色学校的建立以及数量的激增也打消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顾虑,有利于更好打通足球人才培养渠道,形成积极良好的足球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参与足球运动。 1.2资本:力量源泉 资本的形成需要时间来沉淀和积累,其形成具有多样性。布迪厄的资本概念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等,并且这些形式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7]。场域内存在势力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8]。基于资本将影响拥有者在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地位和价值的特性[9],资本可以被认为是隐性统治形式的基础[10]。受资本的多种呈现形式及其灵活转化性质的影响,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同样受到多种资本的相互影响。在经济资本方面,开封市财政每年划拨1500万为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暨新型足球学校提供最直接的物质基础,以此推动了营区的建设和发展。另外,个体的社会经济资本也是影响训练营发展的因素之一,个体的经济资本是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队员对培训参与的选择受经济资本的影响。社会资本方面,在开封市“满天星”训练营这个场域内,社会资本与教体局、市足协、学校、教练员以及家长等方面的实践相连接,为“满天星”训练营的持续深入发展创造有力条件。其中包括教体局的相关文件引导;市足协的组织安排;学校的相互联系;教练员的人员配备;家长的支持配合以及队员的来源等。人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与文化资本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家庭是大部分人成长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并且是最重要的成长场所之一。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认知以及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充满足球元素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相较其他孩子普遍对足球会有更深的了解。学校作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足球课程设置、对足球文化的宣传以及校方对足球的重视等各方面都会对孩子的足球素养产生一定的影响。教练员在训练计划安排上是否加入足球文化的学习也是对营区队员们文化资本渲染的因素。通过参与社会足球训练营、足球比赛以及相关的足球等级考试,儿童对足球参与度的连续性通过社会制度得到了保证和推动。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在各方资本的积极影响下,正逐步丰富完善。 1.3惯习:内驱动力 对于个体来说,除了场域维度和资本维度这两个外因,惯习作为内因,其影响和促进对个体的行为意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惯习概念的核心是“社会期望和价值体系的内化”[9],故其作用于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中,如个人价值观、言谈、着装及行为举止的··132塑造。“惯习”是一种由内而外所表现出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由性格倾向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持续的、可转移的倾向,结构的结构,并倾向于像结构化结构那样发挥作用”。惯习的形成以社会互动为纽带,以社会空间为基础,建立社会空间与个体之间的关联,通过身体的练习得以发挥作用[4]。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足球技术、文化及相关经验的结合与交融最终形成了足球惯习。人们的足球惯习将从“外部内化”和“内部外化”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外部内化表现为个体对足球行为的内在影响,内部外化的影响表现为通过足球价值观的建构,个体积极参与足球运动,“与球共体”,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足球氛围,推广终身体育和终身足球习惯,扩大足球人口基数,促进体育大众化。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在开封市“满天星”训练营中即教练员“以球育德”“以球启智”,运动员通过参与足球运动获得精神满足,并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形成毅力、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并吸收内化到自我心理结构中。运动员从参与足球中收益,足球精神和足球文化通过运动员得到发扬。足球参与者积极组织相关足球活动的行为是足球关系对足球行为稳定性影响的体现。足球惯习也体现在教练员身上,队员更多是被动地听从教练员安排,因此,需要消除教练员的惯习固化。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场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学场域,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生成功能。在这一场域中可以看到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发展过程中足球场域秩序的演变。我国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场域有政府、足协、学校、家庭与媒体等在内的多方行动者,不同的行动者根据自身在经济、文化和政治资本方面的利益,呈现出该场域行动者的利益博弈与行动逻辑。这为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发展、开发、创新提供依据。 2“满天星”训练营场域发展现实困境 2.1场域壁垒 社会场域可以描述为由各种社会地位组成的多维空间,而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归属于体育场域,是以身体的实践为依托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在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这个场域中,教体局、足协、教练员和队员是这个场域中的行动者,他们之间的互动融合关乎着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促进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场地数量仅有15块(总营11人制1块,7人制1块,13个分营区各有11人制场地1块),场地的现实需要制约着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更好更快的发展。对各营区教练员进行访谈调查发现,对于目前开封市满天星训练营的各分营区,存在有些分营区因距离总营区远的原因而不到总营区进行训练和比赛,在交通和时间上存在困难。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部分营区之间无法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不利于营区建设发展。开封市“满天星”训练营在营区分布上秉承的是男女分组,年龄段分组,组别类型甲乙分组,人员按照营区分布分组。这种情况下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有些营区队员明明被分配在第一营区,训练时却出现在第三营区的现象,这会促使队员在训练内容和模式上有所差别,以致影响营区考评成绩。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在场地、交通等客观因素融合上存在较大矛盾,致使营区形成场域融合的壁垒。打破场域壁垒,使各营区之间的布局更加优化这也是目前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现实需要。 2.2资本制约 在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中受多种资本的制约,如经济资本方面,各级学校的训练场地有限,营区训练场地有限,对各营区的资金投入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布迪厄又将文化资本分为身体文化资本、制度文化资本和客观文化资本[11]。身体文化资本的制约如训练时间短,训练内容安排上过于单一等。从制度文化资本的角度上分析,教练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学历、职称和执教带队经验等制约着训练营的持续发展,包括外教和优秀退役运动员的配备。目前开封市外教总监只有1名(中国足球选派),且每季度只有一次机会对分营区教练和队员进行培训,平时不参与日常训练,在时间和工作量上远远达不到期望值。开封市“满天星”训练营目前引进退役运动员男子1名(北京国安退役),女子1名(省队退役)。更多的教练还是来源于各个学校和社会足球爱好者,在学历和教练员等级上还有待提升。对于教练员的培训每三个月线下培训一次,平时会不定期进行线上培训,原定对于教练员两周一次的例会最后落实到了一月一次,还存在人员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客观文化资本是历史的产物,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在队员们训练过程中足球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极少出现,教练员的差异致使在训练模式和内容上有所出入,未形成固定的模式,导致队员们的足球文化素养无法得到培养,也不能更好地提升队员们的足球热情。在社会资本方面,市教体局和市足协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没有得到学校和教练员的充分落实,使相关训练达不到预期目标。政府牵头,足协主办的省级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比赛稀少,安排不密集,计划每周一次的省内各地区(开封、郑州、洛阳和新乡)比赛受到疫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一年一次比赛甚至没有比赛的现象发生。任何一种资本的制约都会影响到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多元资本融合场域的构建,在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中暴露出各方资本没有协调好,主要问题在于主管部门政策文件下发,地方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多元资本的支持融合是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 2.3惯习固化 在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中,总营区与分营区之间存在有些教练员受到竞技体育主导的固化思维影响导致二者融合受阻。一些教练员对足球技术、技能的追求使得对足球文化的认识窄化,难以发挥足球运动的教育价值。传统训练内容和方法的惯习使得目前大多数教练员还不善于使用足球高尖端智能穿戴等设备,重视比赛成绩的情况下容易忽视队员们的健康问题。在训练内容上不擅于巧妙、持续加入足球文化与传统文化元素,训练形式内容过于单一,不利于打造良好活跃的足球氛围。打破旧惯习的固化问题,塑造培养新惯习是当下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之要。 3“满天星”训练营场域发展路径选择 3.1打破场域壁垒,营造融合场域 多元融合场域的打造为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促进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场域构建需要从各个层面进行,从可视场域和不可视场域两个维度进行。政府层面上,市教体局对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场地建设给予政策扶持,扩大营区队员人均场地面积;市财政加大对各营区建设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营区及时有效的竞争沟通和经验分享;市教体局应定期与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办公室、市足协、各县(区)教体局和各个学校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各营区在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尽可能的解决当下紧急需求;通过与市足协和各学校紧密联系沟通,定期举行会谈的形式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社会层面上,总营办公室应与教练员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尽力帮助解决,总营办公室牵头对各学校的营区队员信息进行及时的汇总划分,然后下发给各教练员,各教练员应及时掌握自己队员的信息,定期追踪队员学籍和家庭住址的变动,信息汇总总营办公室,然后对营区队员的分配进行及时调整。家庭层面上,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起点,应充分发挥家庭足球氛围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培养孩子热爱足球、积极进行足球运动的兴趣。政府牵头,各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办公室组织、学校配合、教练员队员积极参与,定期开展地区间和营区间的比赛交流,通过竞赛等方式来扩展其场域空间。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形成“家校社”联动机制,拓展场域空间的宽度,促进队员在“满天星”训练营中的发展。 3.2破除资本制约,塑造良好资本 多元资本的注入为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多重资本的转化则为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本作用的发挥不仅停留在场地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应在教练员薪资、分营区教练员和队员到总营区进行训练交流的交通费用投资等方面注入更多经济资本。应加大资金投入用来聘请更多素质优良、更加专业的教练员,提升教练员的整体水平。如聘请更多的外教,引进更多优秀退役运动员等。对教练员培训和召开例会时间上应更加密集频繁,及时了解掌握最新训练效果。在文化资本方面,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三个层面对文化资本与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直接关系进行改进。如在“满天星”训练营的营区建设上注入更多足球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培养营员的足球价值观,使之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完善“满天星”校园足球训练营体制的同时,要以某种制度化的方式来确保球场主体的足球权利。在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发展的过程中,多元资本的转化可让其价值和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打破资本制约,多元融合资本的注入将会为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持续发展续航蓄力。 3.3消除惯习固化,重建认同惯习 惯习是行为内驱动力的外在表现,在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建设上,惯习是维系个体足球行为的保障,也是营区稳定持续发展的源泉。领导层和教练层在思想上,应打破原有“成绩第一”的传统思想惯习固化,重建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认知惯习。领导层不能只停留在下发文件上,还应加大落实力度,定期验收成果。在营区发展建设上应回归足球本源,牢记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初心和使命,教练员应注重队员足球素养的养成,追求足球运动的内在价值,注重体育强身健体的理念,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教练员在训练的科学性上,应快速掌握足球前沿高新技术,善于在训练上使用高科技设备,如目前应用最广的智能穿戴设备,借助智能设备来更好地监控队员的身体情况,进一步提升训练科学化水平。教练员在安排训练内容上,应加入文化符号元素,不能仅停留在技战术学习提升上;在内容设计上可以加入游戏等元素来提升训练内容的趣味性,更好地提高队员们的足球兴趣和积极性。增加队员对足球的认知与学习,树立正确的足球价值观,避免惯习的窄化、同化与固化问题。政府下发文件落实执行、教练员转化固性思维到队员良好吸收展现成绩,三者更好地融合才能使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结束语 从场域理论的视角出发,依托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维度来对开封市满天星训练营展开剖析,虽然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存在研究视角的局限性,但布迪厄的理论为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即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分析不是单一的,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多元化分析。场域对“满天星”营地的基本引领作用要求强化场馆基础设施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资本对“满天星”训练营的外部动力要求在经济方面进行多样化的资金投入。从制度层面上看,社会资本对“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完善,而文化资本则是最直接地丰富了“满天星”训练营的内涵。三重资本的互相转化,对“满天星”训练营的长期发展是有益的。惯习作为“满天星”训练营发展的动力源泉,足球惯习的培养需要从个体、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着手,从而在各地区形成良性向好的足球氛围。我国足球的未来发人深思,而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发展恰好打造了新生一代中国足球未来的良好基础,为中国足球不断引进新鲜血液。本文以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中构建起一个新的多元融合场域,旨在为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鹏,谢朝忠,刘海元.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发展启示[J].体育学研究,2020,34(4):22-29. [2]闫景臻.全国校足办主任王登峰:通过“满天星”训练营带动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 [3]赵伟.场域理论视角下我国足球运动文化传播路径与舆论新格局[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5):144-148. [4]陈贝,刘锋,黄远创.“场域、资本、惯习”理论与足球文化促进[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251-253. [5]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1. [6]尹杰.足球,开封的“新名片”与“金名片”[N].开封日报,2021-09-16(001). [7]张旭.“场域、资本、惯习”理论与体育休闲生活方式的促进[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5):33-37. [8]李金玲,秦浩.场域理论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实然困境与消弭路径[C].2021年全国武术教育与健康大会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21. 作者:朱俊鹏王嵛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首次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融合”[1],“五育融合”育人格局得到基本确立。“五育融合”不仅是一种旨在塑造“完人”的融合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能够有效全面育人的教育实践范式。“五育融合”的落地生根是构建完善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在全面育人背景下,只有让“五育融合”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科,进入到学校教育中的“毛细血管”之中,方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落实[2]。数学学科与“五育融合”承载着共同的育人使命,中小学是学生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五育融合”走向中小数学课堂是数学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选择。 一、中小学数学课堂走向“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简称[3],是依照特定的逻辑,从目标、内容、实施等层面出发,把未分化的教育要素纳入教育教学当中,或把已经分化的教育要素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整体发展的过程[4]。“五育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育人的基本发展规律,在保持各育独特性的前提下,通过积极挖掘教育中丰富的五育资源,以融合的方式促进五育相互关联渗透,五位一体发挥最大育人功能,是一种以“融合的教育”发展“融合的人”的教育活动。“五育融合”的中小学数学课堂是指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秉持整体思维观,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充分挖掘数学课堂中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在保持数学学科独特性基础上,通过融合性的手段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关联渗透,旨在塑造一种促进学生生命素质融合发展的活力课堂。“五育融合”作为一种教育思维新方式和教育实践新范式[5],是一种价值引领、一种思维方式,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追求的“五育融合”的数学课堂并不是要求在一堂课或一项教育活动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覆盖,而是一种在“五育”引领下旨在回归教育育人初衷的“自然而然”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动态的、立体的,是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独特性、创新性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探讨交流、共同进步的课堂,是基于数学学科基础之上各育相互协调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整全发展的课堂。 二、中小学数学课堂走向“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 1.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指向“五育融合”的中小学数学课堂秉持整体思维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旨在促进学生生命素质融合发展。首先,“五育融合”数学课堂主张内外兼修,考虑学生身心多层次的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融入德智体美劳等要素,有助于实现学生外在身体与内心精神世界的双重建构与发展;其次,“五育融合”数学课堂主张统筹兼顾个性与共性,既要满足学生整体基本发展诉求,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个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融合方式,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实现各类生命素质的整体融合发展;最后,“五育融合”数学课堂提倡远近结合,不仅要考虑学生当前的发展需要,还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即根据学生成长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具有时代性和动态性,致力于实现学生各类生命素质独特而有活力的“融合发展”,不仅帮助学生适应当前育人时代的人才发展需要,更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竞争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总之,构建“五育融合”的中学数学课堂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有力抓手。 2.改善数学课堂现状的同时发挥数学育人价值 实际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仍存在“狭窄化”“空泛化”“短期化”的认识偏差[6],导致数学课堂中“分数至上”的工具主义观念盛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仍是课堂主流,这样的教学形式偏离育人初衷,阻碍人的发展。“五育融合”的中学数学课堂主张将挖掘的五育资源有机融入数学课堂中,切中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要害,有利于改善数学教学现状,为数学课堂提升育人质量提供重要指引。首先,促进数学知识统整。数学学科自身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五育融合”的数学课堂中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完整性,挖掘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要素、智慧成分和德行涵养,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之间的整合与生成,发挥知识育人本质。其次,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各门学科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但共同服务于人的发展。因此,在“五育融合”的数学课堂中主张打破“二元论”思维,跨越学科间壁垒,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联动,同向发力促进人的成长。最后,促进数学走向生活、服务生活。数学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更加抽象,极易导致学生的学习脱离现实生活,所学到的知识没有源头,更无法迁移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数学课堂渗透“五育融合”有利于改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状,不断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总之,“五育融合”的中学数学课堂,针对数学学科的症结所在不断改善数学课堂现状,推动数学学科育人质量提升。 3.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推进社会进步 人在社会之中出生,在社会之中发展,人是社会生活的真实主体,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程度息息相关。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发展既来源于人的需要又旨在满足人的需要。从宏观社会的角度考虑,“五育融合”受社会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一方面,社会为“五育融合”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环境保障,社会也对“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有所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新方式,基于社会又超越社会,按照自身的特征和逻辑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发挥“教育先行”作用,引领社会进步。“五育融合”在社会层面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满足社会对学生的数学层面的基本要求,将社会需求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发展、获得某种社会态度等。换言之,使学生在“五育融合”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掌握在社会中共同生活以及基本的生存能力所需的数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因此,“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也体现在它是培养“社会人”的重要途径。 三、中小学数学课堂走向“五育融合”的教学策略 1.渗透德育,实现以数润德 五育之首为德育,是贯穿教育的“红线”,是引领“五育融合”在数学课堂渗透的指南针。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与教学不可分割,深刻体现了教学与德育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在数学课堂之中渗透德育要找准德育与教学的切入点,挖掘饱含德育意蕴的元素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学生在道德、心理、品德等素质方面全方位发展。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元素,数学教材是专家们多次修改、精心编排的产物,诸多内容都有机渗透德育因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部分插入“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的数学史料,教师应将其巧妙融合在教学之中,融入之后不仅可以加深对新知识“负数”的深度理解,更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感受数学的人文情怀。其次,多样化的主题活动是数学课堂落实德育的有效途径。主题活动选取时要探寻有效契合点,既要满足能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学科要求,又要与学生息息相关或者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在“曹冲称象的故事”“度量衡的故事”等主题活动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后,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数学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向师性”的心理特点,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魅力,用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和饱满的教学热情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热爱真理的精神。 2.渗透智育,实现以数增智 所谓渗透智育,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要扎实掌握数学概念、性质、法则以及公式等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的思想和文化的洗礼中不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不断发展智力。智育功能虽然在数学课堂中最为显著,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功利主义、技术理性等观念影响,往往容易歪曲智育的本质,将智育简单化地理解成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评价智育效果,既忽视知识背后蕴含的多重价值,又忽视学生能力和思维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数学课堂中的智育走向片面化、狭隘化。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掌握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简称“四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学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获得,因为基础知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数学就是无源之水。同时也需要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即数学知识是由各种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以及背后蕴含的思想方法共同构成的。知识的本质决定学习的深度,教材知识是对动态复杂的数学属性的静态表征,智育最终的目的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智力,因而也不能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解知识,而应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在课堂合作探究中激活,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建构,通过知识的激活与建构过程体会知识背后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看似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但是深入挖掘本节课的知识可以发现,教学不应仅限于公式的记忆,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学生利用割补等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哪个已知图形,从而更能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从中体会转换的意义,借助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提升学生迁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领略到“转换”的经典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类似知识打下基础。 3.渗透体育,实现以数强体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要保障和物质基础。体育作为一种有效整合身体和心灵的育人手段,在“五育融合”数学课堂中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数学课堂为载体,将体育活动、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要素有机融入数学课堂之中,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体育与数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公平公正以及合作竞争的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断提升身心素养。体育具有强健身心、健全人格、培育智慧多重功能,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体育有多种途径:首先,通过开展数学方面的竞技或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技比赛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在比赛中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魅力;其次,借助运动场的设计、体育用具以及体育规则让学生感受运动魅力的同时了解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促进数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感受数学的体育价值;再次,观看体育运动了解其中体现的数学原理,探索如何提高运动效率和运动成绩,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解决体育中的问题,感受数学促进体育发展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向量”可以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利用向量分解相关原理提升运动员跳远或者铅球比赛的运动成绩;最后,可以将体育竞技的历史文化或运动成绩的实际数据作为习题背景,不仅学习到体育文化,感受体育的重要性,具体数据还可以用统计与概率方面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预测,可以发现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健康安全意识,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4.渗透美育,实现以数育美 “美育是数学课堂的核心和精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魂’,是有效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必要路径”[7]。美育作为一种独特的育人方式,在指向“五育融合”的数学课堂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美育的核心底蕴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一脉相承,不仅可以实现其他四育的联结和融通,更促进五育融合体系的深层次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发掘数学的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数学之美,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价值,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数学中蕴含的美无处不在,数学概念、模型、思维方法、公式符号、推理论证中无不蕴藏着各式各样的数学美,著名的黄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斐波那切数列都是数学美的代表。数学作为一门严谨而抽象程度较高的学科,不同于语文学科的形象美、美术与音乐学科的具体美,它更倾向于让学生领略数学世界当中的独特的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奇异美。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轴对称”教学中,通过欣赏风筝、脸谱、窗花、剪纸等一系列美丽的生活图案,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对称无处不在。不仅轴对称概念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且数学符号、公式、命题所蕴涵的简洁美,以及数学推理过程的抽象美,都是数学美的体现,充溢着数学的审美价值。除了数学学科独特的美,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美、形象仪态美、语言美、心灵美也是数学课堂融入美育的关注点。 5.渗透劳育,实现以数促劳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8]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实不仅需要专门的劳动课,还需要多学科之间共同努力。数学与劳动具有天然联系,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劳动,数学的发展又可以指导劳动实践活动,二者双向联动,联系密切。因此,数学课堂理应承担起自身劳育的使命,成为渗透劳育的重要载体。数学课堂与劳育有机结合,既能丰富学科的多重育人价值,又可推动劳动素养的全面培养与深化。劳动教育在数学课堂上的渗透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显性与隐性的丰富劳动资源,并将其合理恰当地融合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数学的劳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科学劳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获得良好的劳动体验,感受劳动成果带来的愉悦,让数学课堂在夯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滋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的重要舞台。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中劳动工具、建筑设计里蕴含的图形与几何等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学习与建模,在数学习题中增加劳动工具、劳动成果等内容来渗透劳育。例如,建筑师傅发明的“线锤”可以用来检测垂直,木工师傅的“墨斗”能够精准弹出直线,可借以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生活中的乐趣,转变对劳动的态度,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教师还可以从教材出发,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劳动史料,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精神,感受数学与劳动生产生活的联系。例如,《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作,其中展现的诸多案例是以农业生产劳动和生活劳动场景作为背景,不仅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劳动,劳动创造知识,劳动促进数学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讲求劳动效率的劳动观念。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劳育既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又能让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例如在“设计包装盒”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实物包装盒、讨论确定合理设计方案,从而利用纸板设计、制作实用美观的长方形包装盒,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劳动体验感,激发其实践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创造,提升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03):7-16. [3]宁本涛,樊小伟.成融合气象,育中国少年:“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综述[J].基础教育,2020,17(02):107-112. [4]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05):85-91. [5]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05):1-5. [6]吴亚萍.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03(03):48-52. [7]董志彪,冯园园,孟彩彩,等.高中数学美育的学科特征及实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3):107-109. [8]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 作者:陈婷婷 黄晓学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社会经济学论文: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世纪即将来到,在世纪之交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有些什么重大的变化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莱姆特·瑟罗出版的新书《创造财富》中说:“人类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科技大发展的年代。放眼过去,到处都是令人惊奇的新生事物:‘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已成为大众的语言;‘因特网’和笔记本电脑已使电脑购物成为现实;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居住空间的地缘分界……一个接一个的奇迹令人眼花缭乱,无疑,一块充满了新的发展机遇的领域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瑟罗称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其标志是人类生产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其标志是电气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机械动力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电灯、电话带来了新的照明和通讯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其标志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在这样的时代,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呈出如下变化: (一)富者相对越来越富,穷者相对越来越穷。 在这里,“富与穷”是要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占有在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加剧。其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比任何时候都快,而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企业家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多拥有者。有人说“在过去15年中美国出现的亿万富翁比有史以来的总和还多”。1982年,美国只有13位亿万富翁,而到1998年秋天美国有189位富翁。这些富翁的资产价值都是在亿美元以上,其中第一名是美国的比尔·盖茨。这个公司1986年上市,当年每股获利0.19美元,现年每股赢利有1.54美元,也就是说这10多年来每股赢利上升了8倍。但是它的股价升了500倍,今年7月16日每股价格为99.4375美元,每股价格与每股盈利相比(P/E)即市盈率是60倍,而且最近5年都稳定在这个水平。这样使微软股票的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如果未来五年能够持续过去五年的增幅,则这一股票的市值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10,而比尔·盖茨的个人财产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如果把比尔·盖茨的公司当成一个国家,并以GDP来衡量,则当前,它在世界上占第11位,(仅次于美国78000亿美元,日本42000亿美元,德国21000亿美元,法国14000亿美元,英国13000亿美元,意大利11500亿美元,中国9000亿美元,巴西8200亿美元,加拿大6000亿美元,西班牙5300亿美元)。有人说“比尔·盖茨富有能够敌国”,可以说毫不夸张。 从什么是财富和比尔·盖茨对财富的占有,我们能够得出:(1)当代,财富的创造不主要是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大脑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财富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对财产现值的评价,更重要的取决于人们对财产的未来预期;(3)财富不仅以实在的物质产品的形式存在,而且以虚拟的有价值证券的形式存在。 富人越来越富,表明财富越来越集中,有什么力量可以使财富分散呢?答案只能是科学、技术平等的开发和利用。有人说“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将确保财富分散”。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他的《富国与穷国》一书中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同”。所以,穷者越来越穷除了因为不能平等地获得开发和利用科技的机会外,关键在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策选择存在着差距。 (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价值观、消费习惯的改变带来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经济理论的调整。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发展不均衡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的收入上。由于区域经济和人们收入上的差距,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种改变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而是社会财富的转移。有资料表明:人们进入老年以后,闲置的货币收入比年轻人多,基于这种“不均衡”,聪明的企业家便建立和发展休闲产业。一些企业家利用这种不均衡成了亿万富翁。我国一些地区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富起来了,证明了除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外,还能够利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走上致富的道路。这种变化还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人类用以获得生存资料付出的劳动时间减少,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时间增加为休闲产业兴起创造条件,休闲产业兴起不仅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转折点,如上述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且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评价。如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都认为“所得”与“成本”是货币形式的收入与支出,而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休闲时间的取得也认定是人类生活的所得,相反,休闲时间的丧失是人类生活的成本。再如,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得达到一定限度后,对人类带来的福祉、效益会逐渐递减。因此他们反对以GDP作为国家最终追求目标,主张人类素质的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人本主义”观点,其含义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了人力发展指标。 (三)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取决于创新变革精神。 当代各种社会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只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的背后意味着优胜劣汰。是自己优胜劣汰,还是让别人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选择。让别人优胜劣汰会形成抗争,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结果也许付出的成本代价大,所以,聪明的企业家通常选择“自己优胜劣汰”,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自我毁灭,才能保存自己。为此,需要走的途径是:扩大规模;在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企业扩大规模包含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引进和开发技术也是“吐故纳新”。当代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省、一国,乃至全世界,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的费用占了企业支出的相当比例,但必须指出引进和开发技术是一回事,利用引进、开发的技术成果使之产生效益又是另一回事 。一般说来,引进、开发技术,企业耗费的成本大,收益小,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大,成本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让政府与企业合作,即开发技术由政府投资,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由企业投资。在这一方面,北美与欧洲相比各有特点,欧洲人与美国人一样都注重技术开发,但欧洲人不如美国人注重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的利用。 (四)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企业的扩张力上升。 政府作为社会的权威部门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虽然这种控制力主要在国内,而不主要在国外,但国外的某种因素干扰也能削弱政府的控制力。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和资本追逐利润的趋动,各国政府难以控制信息的传递和资本流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会产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序与无序”的选择,即是选择强化政府干预,只让人们有必要的自由,还是弱化政府干预,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实践证明:“有序”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无序”也是不可少的,但不能越界。有序过度会抑制人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力;无序越界会抵销人们的团队精神和共合力。企业扩张力的上升,除了已开发的科技成果的推动和市场的推动外,20世纪末的企业并购起着“火上加油”和“互为因果”的作用。有人说1998年是“喜结良缘”的大好年,这一年创下了企业并购的最高记录,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并购事件12500多起,价值总额超过16000亿美元。企业并购除了增强自己实力,增大自己无形资产,有利于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外,重要的是控制、取代、左右一方,即控制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取代地方企业、某国企业、相关企业,左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趋向。要看到企业扩张力的上升,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而且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五)通货紧缩是下一世纪的难题。 有人说20世纪是通货膨胀的世纪,而21世纪是通货紧缩的世纪,理由是20世纪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连续不断的战争,战争使参战国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进而影响全世界,而21世界战争将受到各种因素的抑制,人类能够“和平共处”,通货膨胀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简单、武断。但不可否认,怎样消除通货紧缩将是21世纪的难题。 通货紧缩,简单地说,就是流通中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减少,物价持续下跌。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1)生活必需品过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财富的增长在较短的时期中超过过去的若干倍,反映在人们的劳动与收入中,是劳动时间可以大大减少,休闲时间可以相应增加。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着名经济学家罗伯特·W·弗格尔说“在美国,一个正常的人一年可以劳动2700小时,而维持一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只要520小时,约占20%”,这表明: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住,则只要付出2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就足够了,而8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处于闲置状态。对此,他撰文说:“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在1875年,食品、服装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75%,而教育和保健仅占2%,消遣为18%。到1995年,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15%,教育和保健几乎与食品、服装和住房的消费份额相当。但消费中增长最大的是消遣,1995年,仅消遣一项就占到支出总额的67%”。这表明在物质产品消费基本或完全满足以后,经济的发展就不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了,而必须为人们提供消遣的条件,发展休闲产业。所以,当代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都存在着不适应,为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必然导致物价持续下跌。(2)生产能力过剩。不少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家用电器、汽车生产过剩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有资料说“世界的生产潜力至少比可预计的消费多出1/3”。在生产能力如此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存在着降价压力,所以产品价格下跌是必然的趋势。(3)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促使价格下降。在这一方面最明显的是能源、矿产品和农产品,这些年来由于新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石油、黄金和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成本降低。当代,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扩大。存在着降低工资的压力。有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弹性上班制”,这样可以降低成本。(5)生产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为价格下跌创造条件。(6)经济危机增大降价压力,因为只有降价,才能增加出口。 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上升(名义利率加物价下跌率),不利于债务人还债,降低投资者借钱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要克服通货紧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要在政策上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着力改善供给,特别是消除生产过剩。 社会经济学论文: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世纪即将来到,在世纪之交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有些什么重大的变化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莱姆特·瑟罗出版的新书《创造财富》中说:“人类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科技大发展的年代。放眼过去,到处都是令人惊奇的新生事物:‘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已成为大众的语言;‘因特网’和笔记本电脑已使电脑购物成为现实;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居住空间的地缘分界……一个接一个的奇迹令人眼花缭乱,无疑,一块充满了新的发展机遇的领域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瑟罗称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其标志是人类生产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其标志是电气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机械动力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电灯、电话带来了新的照明和通讯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其标志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在这样的时代,放眼世界,社会经济生活呈出如下变化: (一)富者相对越来越富,穷者相对越来越穷。 在这里,“富与穷”是要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占有在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加剧。其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比任何时候都快,而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企业家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多拥有者。有人说“在过去15年中美国出现的亿万富翁比有史以来的总和还多”。1982年,美国只有13位亿万富翁,而到1998年秋天美国有189位富翁。这些富翁的资产价值都是在亿美元以上,其中第一名是美国的比尔·盖茨。这个公司1986年上市,当年每股获利0.19美元,现年每股赢利有1.54美元,也就是说这10多年来每股赢利上升了8倍。但是它的股价升了500倍,今年7月16日每股价格为99.4375美元,每股价格与每股盈利相比(p/e)即市盈率是60倍,而且最近5年都稳定在这个水平。这样使微软股票的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如果未来五年能够持续过去五年的增幅,则这一股票的市值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10,而比尔·盖茨的个人财产将达1万亿美元以上。如果把比尔·盖茨的公司当成一个国家,并以gdp来衡量,则当前,它在世界上占第11位,(仅次于美国78000亿美元,日本42000亿美元,德国21000亿美元,法国14000亿美元,英国13000亿美元,意大利11500亿美元,中国9000亿美元,巴西8200亿美元,加拿大6000亿美元,西班牙5300亿美元)。有人说“比尔·盖茨富有能够敌国”,可以说毫不夸张。 从什么是财富和比尔·盖茨对财富的占有,我们能够得出:(1)当代,财富的创造不主要是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大脑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财富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对财产现值的评价,更重要的取决于人们对财产的未来预期;(3)财富不仅以实在的物质产品的形式存在,而且以虚拟的有价值证券的形式存在。 富人越来越富,表明财富越来越集中,有什么力量可以使财富分散呢?答案只能是科学、技术平等的开发和利用。有人说“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将确保财富分散”。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他的《富国与穷国》一书中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同”。所以,穷者越来越穷除了因为不能平等地获得开发和利用科技的机会外,关键在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策选择存在着差距。 (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价值观、消费习惯的改变带来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经济理论的调整。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发展不均衡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的收入上。由于区域经济和人们收入上的差距,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种改变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而是社会财富的转移。有资料表明:人们进入老年以后,闲置的货币收入比年轻人多,基于这种“不均衡”,聪明的企业家便建立和发展休闲产业。一些企业家利用这种不均衡成了亿万富翁。我国一些地区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富起来了,证明了除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外,还能够利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走上致富的道路。这种变化还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人类用以获得生存资料付出的劳动时间减少,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时间增加为休闲产业兴起创造条件,休闲产业兴起不仅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转折点,如上述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且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评价。如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都认为“所得”与“成本”是货币形式的收入与支出,而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休闲时间的取得也认定是人类生活的所得,相反,休闲时间的丧失是人类生活的成本。再如,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得达到一定限度后,对人类带来的福祉、效益会逐渐递减。因此他们反对以gdp作为国家最终追求目标,主张人类素质的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人本主义”观点,其含义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了人力发展指标。 (三)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取决于创新变革精神。 当代各种社会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只有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的背后意味着优胜劣汰。是自己优胜劣汰,还是让别人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选择。让别人优胜劣汰会形成抗争,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结果也许付出的成本代价大,所以,聪明的企业家通常选择“自己优胜劣汰”,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自我毁灭,才能保存自己。为此,需要走的途径是:扩大规模;在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企业扩大规模包含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引进和开发技术也是“吐故纳新”。当代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省、一国,乃至全世界,企业内部引进和开发技术的费用占了企业支出的相当比例,但必须指出引进和开发技术是一回事,利用引进、开发的技术成果使之产生效益又是另一回事。一般说来,引进、开发技术,企业耗费的成本大,收益小,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大,成本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让政府与企业合作,即开发技术由政府投资,而利用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由企业投资。在这一方面,北美与欧洲相比各有特点,欧洲人与美国人一样都注重技术开发,但欧洲人不如美国人注重已开发的技术成果的利用。 (四)政府的控制力下降,企业的扩张力上升。 政府作为社会的权威部门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虽然这种控制力主要在国内,而不主要在国外,但国外的某种因素干扰也能削弱政府的控制力。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和资本追逐利润的趋动,各国政府难以控制信息的传递和资本流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会产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序与无序”的选择,即是选择强化政府干预,只让人们有必要的自由,还是弱化政府干预,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实践证明:“有序”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无序”也是不可少的,但不能越界。有序过度会抑制人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力;无序越界会抵销人们的团队精神和共合力。企业扩张力的上升,除了已开发的科技成果的推动和市场的推动外,20世纪末的企业并购起着“火上加油”和“互为因果”的作用。有人说1998年是“喜结良缘”的大好年,这一年创下了企业并购的最高记录,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并购事件12500多起,价值总额超过16000亿美元。企业并购除了增强自己实力,增大自己无形资产,有利于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外,重要的是控制、取代、左右一方,即控制一个行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取代地方企业、某国企业、相关企业,左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趋向。要看到企业扩张力的上升,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而且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五)通货紧缩是下一世纪的难题。 有人说20世纪是通货膨胀的世纪,而21世纪是通货紧缩的世纪,理由是20世纪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连续不断的战争,战争使参战国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进而影响全世界,而21世界战争将受到各种因素的抑制,人类能够“和平共处”,通货膨胀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简单、武断。但不可否认,怎样消除通货紧缩将是21世纪的难题。 通货紧缩,简单地说,就是流通中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减少,物价持续下跌。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1)生活必需品过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财富的增长在较短的时期中超过过去的若干倍,反映在人们的劳动与收入中,是劳动时间可以大大减少,休闲时间可以相应增加。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w·弗格尔说“在美国,一个正常的人一年可以劳动2700小时,而维持一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只要520小时,约占20%”,这表明: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住,则只要付出2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就足够了,而80%的劳动所挣的收入处于闲置状态。对此,他撰文说:“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在1875年,食品、服装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75%,而教育和保健仅占2%,消遣为18%。到1995年,生活必需品占消费的15%,教育和保健几乎与食品、服装和住房的消费份额相当。但消费中增长最大的是消遣,1995年,仅消遣一项就占到支出总额的67%”。这表明在物质产品消费基本或完全满足以后,经济的发展就不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了,而必须为人们提供消遣的条件,发展休闲产业。所以,当代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都存在着不适应,为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必然导致物价持续下跌。(2)生产能力过剩。不少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家用电器、汽车生产过剩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有资料说“世界的生产潜力至少比可预计的消费多出1/3”。在生产能力如此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存在着降价压力,所以产品价格下跌是必然的趋势。(3)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促使价格下降。在这一方面最明显的是能源、矿产品和农产品,这些年来由于新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石油、黄金和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成本降低。当代,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扩大。存在着降低工资的压力。有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弹性上班制”,这样可以降低成本。(5)生产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为价格下跌创造条件。(6)经济危机增大降价压力,因为只有降价,才能增加出口。 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上升(名义利率加物价下跌率),不利于债务人还债,降低投资者借钱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要克服通货紧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要在政策上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着力改善供给,特别是消除生产过剩。 社会经济学论文:苏联社会经济学意识研究 本文作者:希罗科拉德 为了能够活下去,人们要么完全脱离学术工作[沙波什尼科(Н.Н.Шапошнико)],要么完全更改学术专业,停止研究经济理论问题[斯卢茨基(Е.Е.Слуцкий)],要么投入执政党领导发起的同“人民敌人”斗争的运动[皮里亚文(Пилявин)]。在后一种情况中,科学被意识形态所顶替,而学者则变成了党的宣传员。后一种社会学的“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数众多,正是其中的一些人构成了那时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队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在我国经济学所处的这种艰难时刻开始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是按照上级命令进行的,并非经济科学内部的发展逻辑使然。 1936年年初,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政治经济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决定。其中谈到教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人们在“苏维埃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这门课在1933年取代了“苏维埃经济理论”,然而在理论和方法方面两者并无太大差别)的框架内研究了苏维埃经济。这纯粹是描述性的教程。它们给学生提供未经加工的说明国民经济某些部门发展的实际材料,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实际上其中并没有理论,如果除去诸如“计划(苏维埃经济理论)或者无产阶级专政(经济政策)乃是苏维埃经济运动的规律”之类的议论。经过对上述联共(布)中央决定的讨论达成共识:经济政策教程“乃是经济措施史教程,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教程。那种经常建立在部门观之上的经济政策教程,不能深入说明整个苏维埃经济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性”③。 然而,承认对苏联经济做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本身,远不足以赋予这种研究以真正的理论性质。对苏联经济发展动力的唯意志论的观念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石,也是执政党积极灌输的观念,是解决这一问题难以克服的障碍。这种观念也从苏维埃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教程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去。身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初创阶段的波里林(Б.Борилин)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规律性是社会主义工农国家自己创造的。”④在这种方法论基础上当然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常常有人抱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缺乏理论,这种怨言一直延续到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此时经济理论的方法论问题被推到次要的地位。1937年4月《布尔什维克》杂志的社论指出:“……我们的经济学杂志,例如《经济问题》,很少或者几乎不提理论问题。这些杂志不研究也不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⑤这种状况当然不是偶然的。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名义下创造了阶级斗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增长而尖锐化的理论。 斯大林这样做依据的是列宁以及斯大林本人的各种发明,尤其是上述理论。在建成社会主义基础之后正式承认阶级斗争必然尖锐化,是为了扩大大规模镇压,在这以后已经几乎没有人来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了——到30年代末有学识的经济学理论家已被消灭殆尽;至于青年学者,他们无法获得必要的理论修养,被党教育坏了,不能把理论同意识形态区分开来。由执政党的政策造成的战前苏联经济科学的尖锐危机明显表现在以下事实上,1937年经济研究所没有发表一项学术成果,甚至一本小册子,虽然其计划中有137项,1937年3月,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认为研究所的工作不及格;1938年经济研究所总共出版了两本小册子;1940年年底《经济问题》杂志指出,“最近几年”经济学家的著作“几乎没有提出一个国民经济的大问题”①。 直到1943年斯大林才明白,露骨的唯意志论是同真正的科学不相容的,并且这正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注定失败的原因之一。1943年第7~8期《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的社论反映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新理解,其中写道:“没有规律,没有合乎规律发展的地方,也就没有科学的地位”,“一个社会,不论其形式如何,都是按照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之上的一定的规律发展的”。由此得出结论,存在客观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不过立即做了重要的补充:这些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和意志”表现出来的,因此这是“被认识到的规律,被苏维埃国家自觉地运用和利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的规律”。列举的这种规律的例子就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上述补充意味着承认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是表面上的,新观念的真正使命是赋予当时经济政策的重要方向以客观经济规律的地位,从而保持对这一政策的绝对正确的信念。竭力赋予政治口号以科学的外衣的努力在斯大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原罪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始终没有能够消除。在它存在的整个时期都一直在意识形态上帮助执政党,为其服务,这是它的主要职能。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主导经济学家们指出,“我国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由“苏联进入开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决定的”②。稍后承认,提出开展共产主义建设这样的目标纯属乌托邦。20世纪70年代苏共宣布在苏联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后来承认,这过急了。苏共中央在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政治报告中说:“……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在我们这里广泛流传的看法是针对解决共产主义建设任务的道路和时间的简单化的观念的。但以后对发达社会主义解释的着重点逐渐混乱了。 往往把事情仅仅归结为确认成就。与此同时,把经济转入集约化轨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改善居民供应、克服消极现象等许多迫切问题却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这是自觉不自觉地以特殊的方式为延缓解决业已成熟的任务做辩解。今天,在党宣布和实施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的时候,这种态度是不能容许的。”③在所有这些场合党宣布了某种政治目标,这些目标后来又被认为是错误的,被遗忘了。而经济学家每一次都要论证其伟大、其现实性,并研究达到目标的道路。稍后相关的著作也同样被遗忘了。从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是共产党为解决其意识形态任务而建立的(虽然不仅限于此)。而由于党的方针不断变化,即使被认为苏联大经济学家的著作也很快就过时了。#p#分页标题#e# 现在只有其中的少数著作还可以用来解决迫切的经济问题,主要是一些研究同部门经济相关的问题或者探讨经济研究的专门方法的著作,其作者因此尽苏联时期最大之可能摆脱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肤浅性还与下面的情况有关,即它总是把自己看作是取代当代世界经济思想的唯一选择,而当代世界经济思想被它看作是“资产阶级的”,因而只能予以谴责和批判。对十月革命前的多数俄国经济学家的遗产也采取贬低或者公然敌视的态度。需要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以扭转当代俄国经济科学的落后状态。 社会经济学论文:和谐社会经济学 一、和谐的理论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是英国经济学家,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存在的资本相对过剩和严重的失业问题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单单依靠私营经济的市场自动调节,不可能保证社会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而必须依靠国家干预经济来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引诱,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注重财政政策的作用,采取“普遍福利”政策,增加国家投资和国家消费,甚至通过赤字财政政策,达到抑制经济危机和充分就业的目的。 2.庇古——收入均等化 192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赛西尔·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在其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基础上,出版了最著名代表作《福利经济学》,第一次建立起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变,他所持有的某种商品越多,那么他对增加单位所获得的效用就越少,因而他对增加的单位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单位价格)也就越少。给穷人增加一单位货币收入和给富人增加一单位货币收入相比,前者的满足程度一般大于后者。国家可以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给低收入阶层进行各种补助和救济,向穷人提供免费教育、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公共交通、降低房价及房租等社会服务,让社会上一切人的收入的边际效用都趋于相当,实现社会成员“收入均等化”,使社会满足总量增加,社会福利随之增大。 3.艾哈德——《大众的福利》 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Erhard,1897—1977)在德国实施经济改革时,提出了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社会保障观。在其所著《大众的福利》一书中,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其社会保障思想:社会保障必须以经济效率、经济激励为前提;社会保障必须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力量,只有当个人负责还嫌不足或者必须停止时,国家和社会的义务才能发挥作用;现代社会保障不能涵盖所有的群众,必须要有限度,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公民由于地位和职业的因素完全可以自立;福利国家的路走不通,主张全体公民的自主选择及自担责任和风险。 4.奥肯——把“馅饼做大些” 亚瑟·奥肯(ArthurOkum,1928—1980)在分析了美国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现象后,认为以机会均等促进经济,在有效率的经济中增进平等,当经济“平等”与“效率”双方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无论哪一方牺牲都必须以公平为前提。主张依靠国家对大企业的支持,提高效率,加速经济增长,扩大收入;通过累进所得税、转移支付等措施,由国家对收入再分配过程加以调节,以缓和贫富之间的对立。在这整个经济战略中,提高效率以促进经济增长,乃是全局关键。否则,即使把经济馅饼切得再均等,社会各阶层到时也会为分割这一块小“馅饼”而激化矛盾。 5.贝弗里奇——《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报告》 1942年12月,英国社会保险和联合事业部际委员会主席、著名经济学家W·H·贝弗里奇(WilliamBeveridge,1879—1963)勋爵,从英国获得长久的安全考虑,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名为《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报告》(又称《贝弗里奇报告》)。报告提出了社会保障有三种主要途径,1945年8月,英国工党执政,贝弗里奇的设计报告得以实施,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和谐的功能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人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公民权利不断得到保障,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社会公平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 1.调节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收入分配机制,既是国家提供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又是对初次分配留下来的贫富差距进行修正。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调节代际收入再分配和代内收入再分配。二是调节同代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三是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作为社会自我调节的手段,其作用在于干预社会再生产过程,在一定限度内减弱社会产品分配不均等的现象,给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 2.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必须手段和重要方面,是通过下列方式达到其目标的:一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参与机会公平的保障。二是维持社会成员发展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三努力缩小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当前,看病难,就业难、缴费难、维权难的问题还很突出,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性建设问题。3.调整社会心理 人从需要到满足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变化十分复杂的过程,极易引起心理与环境的失调,这时就需要对这种失调进行调适。社会保障制度正是能够满足人们生存需要而应运而生的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扮演了调适人们心理与环境的角色:给人以满足感,保证了每一个公民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力图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不平等的现象。给人以安全感、尊重感和价值感。4.保护生存延续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功能之一是保护种的繁衍和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人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而实现的。数千年的人类发展文明史,都是现役劳动者必然要供养后备的劳动者和退伍的劳动者的循环反复。为了使劳动力和物质资料再生产有计划地协调发展,必须使劳动者在退出劳动年龄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得到社会保障,实现生存延续。 5.稳定社会秩序 按照美国著名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系统划分的观点,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范围内筹集社会保险基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方式,使社会成员在横向上彼此互助互济,在纵向上实现不同年龄劳动者的代际赡养、抚育,力求实现收入的“均等化”。这样可以有效地缓和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新型道德观念的建立和延续。 三、和谐的举措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能力不强。因此,必须解决好人们在年老、患病、失业、工伤、生育以及生活遇到暂时困难时能够获得物质帮助等问题。 1.扩大就业 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缓解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助扶持力度,特别是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技能、高技能的劳动者。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社会保险覆盖面是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程度的重要指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就是扩大了社会公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使社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当前,要下大力气把养老、医疗、工伤这三个险种全面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和全体职工,不仅做到政策制度全覆盖,而且做到实际参保全覆盖,真正实现全员参保、应保尽保。要针对全社会普遍存在的看病贵、就医难的问题,加快医疗保险的制度改革与完善,使城乡有别的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更加合理。并应特别注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权益的落实。 3.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直接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劳资冲突不断上升,集体争议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犯。为此,要通过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保证劳动关系协调和谐。首先,加强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探讨建立整套应对劳资冲突的化解系统,加快劳动关系协调制度机制建设。再次,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建设,使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第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建立健全权责法定、制度配套、监察高效、保障有力、行为规范、廉洁为民的劳动保障监察体制。 4.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最后的安全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并适时进行调整确定。政府民政、劳动保障部门应创造条件,不断探索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国家救济、社会帮扶、劳动自救相结合的低保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相互补充的有效途径。 5.提高财政社会保障能力 社会保障属于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科学安排和使用社会保障资金,完善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支撑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保障有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尤其要把全民低保作为社会保障的第一支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以解决市场经济下初次分配造成的社会不公,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摘要: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对解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政策与技术选择难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从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社会保障和谐论的基本理论及功能作用,提出了为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应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及推进实施。 关键词:经济学;社会保障;和谐社会 利益和谐是保证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支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编织一张给软弱者以救助、国民以安全感的社会保障网,对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十分重要。 社会经济学论文:和谐社会经济学 摘要: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宏观经济缺乏稳定性、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学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依据——市场失灵 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 1.微观经济缺乏效率 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并不一定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 (1)市场不能满足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外部效应问题的存在。由于价格体系受到的影响是外来的,存在没有经济报偿的经济交易。这种外部性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会产生影响。似乎外部性能够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来解决,但是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外部性则被视为市场失灵的根源。 (3)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当提供某种商品的固定成本超过可变成本时,生产者为了长期保证获得稳定的生产资料,就会与上游产业联合或干脆将其兼并入自己的企业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的运作下生产必然导致联合,从而导致自然垄断。 2.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 3.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具体观察我国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存地在比较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城市居民贫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降低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腐败、不法收入、税收体制不完善导致高收入阶层没有及时足量纳税,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广泛存在。近年来,在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的同时,同期基尼系数却在不断攀升。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拉大。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政府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混合经济。公共经济就是政府经济,它研究的是政府部门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活动。也就是说,政府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而市场失灵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因此,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1.政府经济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 (1)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主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可以承担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如国防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2)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条件”。制度或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个人或企业的勤奋劳作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就会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而言之是企业的损失,若社会的大气候如此,损失的就是国家了。 (3)政府可以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我国顺利走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岁月,而且7年来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4)政府可以通过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通过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要进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导向,通过政策的倾斜,对不同地区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公平与否评价和调整。 2.政府经济是不和谐因素的主体。目前,我国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就业问题严重。据有关部门估算,在宏观经济运行三大指标中,就业指标最不理想,城镇真实的人口失业率从2003年的10.99%上升到了2005年的11.45%. (2)国内的不平等程度加剧。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严重。 (3)“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 (4)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第五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 以上不和谐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导因素是政府,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微观经济主体所无能为力的社会问题,其解决当然也就应当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担当此任。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政府改革 政府既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而在现实社会中又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那么,如何加快政府改革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 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章立制。为政府自身行为、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则,为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制度安排。在制度的保证之下,应重点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政府引导管理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1)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2)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能力,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 (3)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对社会秩序特别是市场秩序的监管功能。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2.推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方略,结合实际,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构建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基础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高层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专业技术教育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3.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的长远目标,也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要切实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产业布局。要大力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为主向资源集约和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要创建环境资源市场,有效降低治理成本。要积极拓展利用全球资源的空间,有效缓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社会经济学论文:节水型社会经济学 摘要:本文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提出了“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进而指出“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对生产函数的描述,直观反映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与效果;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议。供都江堰灌区等“丰水”地区参考。 关键词:丰水节水型社会建设经济学 目前,全社会对于水资源形势和节约用水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然而在“丰水”地区是否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问题上,人们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有的人不关心,有的人不支持,甚至还有的人只把它作为要项目、要资金的“口号”……“丰水”地区为什么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动力等问题,推进人们对“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 一、资源稀缺性与“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其总量与可利用量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水资源(下称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对水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绝对的,水资源的丰沛是短期的、局部的、相对的。个别地区虽然习惯上被称为“丰水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无限的。第一,“丰水”是相对的,它只是相对于其它地区“不缺水”,也就是说该地区可能是“相对缺水”。(“丰水”是一个大家广泛使用却没有严格界定的术语,水文学在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年(期)、平水年(期)和枯水年(期)的概念,现实中,人们约定俗成地把长江流域以南称为“丰水”地区,这是相对而言的。笔者认为是否“丰水”应视水资源的供需两方面而定,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动态性质的概念);第二,该地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可能是不平衡的,例如四川省水资源就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第三,水资源形势正在由“丰水”向“缺水”转化,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量的减少;第四,如果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有限的。 因此,就“丰水”地区而言,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无用水之忧,但并不等于水资源不稀缺。既然水资源稀缺,那么就有必要优化配置。这里的优化既包括局部的优化,也包括全局的优化。局部的优化指在“丰水”地区内的不同地方和时期之间优化水资源配置。全局的优化则是指在“丰水”和缺水地区之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之前,人们首先提出的是“节约用水”。作为“缺水”的应对之策,其目的主要是节约水资源用量。随着对水资源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 “节水型社会”充分地体现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思想。节约水资源用量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浅层特征,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战略措施。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手段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觉节水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改变节水乏力的状况。 “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其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首先,就局部优化而言,“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由于“相对缺水”的存在、水资源在季节分配上的不平衡、“丰水”向“缺水”转化的动态性,“丰水”地区同样面临着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那种认为“我们这里不会缺水,没必要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观点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其次,就全局优化而言,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动力和保障。全局的优化并不必然带来局部的优化。局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不等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丰水”地区就没有自觉、自愿节约用水的动力。初始水权的确立和水市场的建立,使节约出来的水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使“丰水”地区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趋于一致,为“丰水”地区节水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保护了“丰水”地区节水的积极性。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学描述 为了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情况进行直观的反映,笔者将“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效果描绘如下。 (一)静态的初始生产曲线 设静态下全社会初始生产函数为F(X),其中F(X)代表产量,X代表水资源用量。 一般情况下,图中横轴代表水资源用量,纵轴代表产量。生产函数曲线BAC代表了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水资源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BA段边际产量递增,随着水资源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水资源用量达到A,产量达到最大;AC段边际产量递减,随着水资源用量的继续增加,产量逐渐减少。由于AC段中,水资源用量是可控的(用多少水,由人决定,用多了,可以把用水量减下去,洪涝灾害除外),故用虚线表示。 (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假设缺水地区生产函数与全社会相同,水资源用量受到水资源量的限制,最大水资源量为d,那么其产量只能达到D点,无法达到A点。该地区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了初始的生产函数,则形成了新的曲线B‘A’C‘。 该社会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生产函数变为F‘(X),生产函数曲线改变为B’A‘C’,从而在可用水资源量为d时,实现了比过去D点高得多的产量D‘。我们把BAC向B’A‘C’的转变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 可从我国的现实中找到例证。1991年以来,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减产粮食280亿公斤,城市、工业缺水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由于缺水,我国的生产函数曲线达不到最优点A.与此同时,我国万元GDP用水量2002年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这说明我们完全有可能改善生产函数,在缺水的情况下,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高得多的GDP.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以都江堰市为“丰水”地区代表,在现有的用水水平或者说生产函数下,可用水资源量有时为d(不妨设为最小值),小于最佳需求量a,有时为e(不妨设为最大值),大于最佳需求量a.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值,都江堰市放弃了多余水量,故其产量在D和A之间变动。 都江堰市建立节水型社会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 建立了如缺水地区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实现在较少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产量F‘(X),如:在d下的产量D’。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F’(X)属于[D‘,A’]);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e-X)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另建立了新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在较多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的产量F‘(X)。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F‘(X)属于[D’,E])‘;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e-X)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总之,促使生产函数优化的过程就是“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需要应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各种风险,但是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四、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考 上面的分析对生产函数进行了简化,以直接地描述节水型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产量不仅是用水量的函数,更是其它多个自变量的函数F(X1,X2,X3,X4,X5…),我们可以把X1、X2、X3、X4、X5分别定义为水资源用量、劳动力素质(包括用水意识)、生产技术(包括用水技术)、生产结构(包括用水结构)、经济体制(包括管水体制)等。生产函数之所以能够变化,是众多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优化生产函数,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必须从以上众多因素入手。 当前,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要提高“丰水”地区政府、企业、公众对水资源形势的认识,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克服“我们不缺水,不需要节水”的片面观念,增强人们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其次,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工作手段,改进节约用水工作,提升用水技术和生产结构。制定好流域水资源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大节约用水投入,加强水资源项目建设,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推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器具、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等,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 第三,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解决“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在水权、水市场制度建立之前,建议国家考虑对“丰水”地区节水、调水区调水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 第四,建立健全专职节水工作机构和投入机制,加大节水行业的科研和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步伐,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社会经济学论文: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重建依据 我们把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确定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前后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是怎么来的;二是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1、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来源 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20多年里,对于“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发了7个“一号文件”;失业问题,社会除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之外,央行等4家宏观决策机构于2002年12月,颁布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中小企业问题,政府更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2002年6月29日“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样,对它们进行科学抽象和综合研究,就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基础;把这些群体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共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抽象出来进行综合研究,是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就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对象及来源。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同。第一,前者具体是指农民、失业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偏重于对象的机会缺失,后者具体是指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偏重于对象的生理特点;第二,前者一般都有劳动能力,一部分人还有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不乏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机会,后者一般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需要的是社会的救济和关爱;所以第三,研究前者的目的为了发现、发明或创建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分配救助办法。 我们之所以把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意义上弱势群体区别开来,目的之一就是要把社会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区别开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社会经济学重建的确定依据 社会经济学重建的确定依据来自历史的思想材料和现实的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第一,历史的思想材料。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重建社会经济学也不例外。我们通过学术检索和学术追踪,确认西斯蒙第是社会经济学的创始人。社会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虽然叫《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但内容却是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并为之服务的知识体系,《共产党宣言》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理也在这里。 第二,现实的社会实践。除了宗教,实证哲学和唯物辩证法都承认,理论来源于实践。即便科学史上没有社会经济学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我们也要创造这样一种知识体系出来。因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社会为转化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出台了那么多的政策和法规,作为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不能熟视无睹,必须面对,必须对这种社会现象给予科学解释和系统说明。 到目前为止,社会经济学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一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我们研究方向的定位是“边缘学派”。“边缘学派”与“福利学派”的区别在于,作力点不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而是发现或设计新的社会运行机制,使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群体有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公平机会;“边缘学派”与“帝国学派”的区别在于,作力点不是分析解剖妨碍人们“清休”、影响人们安全的各种社会现象,而是要对形成物欲横流、以强凌弱社会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反思。 社会经济学论文:网络时代社交的社会经济学 计算Facebook的路数的“棋谱”有两门,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交网络这盘棋,棋路与其它的棋非常不同。一方面,要有经济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推特那样,叫好不叫座;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Myspace那样“速灭杀丁”。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沿着Facebook的方向,再往前走几步,我们将期待怎样的未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借助理论。如果把人生比成一盘棋,理论家好比支招的人,他可以比下棋的人多算几步、甚至十几步、几十步。 计算Facebook的路数的“棋谱”有两门,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交网络这盘棋,棋路与其它的棋非常不同。一方面,要有经济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推特那样,叫好不叫座;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Myspace那样“速灭杀丁”。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网络社交的理论界桩 网络时代的社交有其特殊的社会和经济学意义,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我们都可以了解到网络社交的重要性,而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必须面对自己在网络社交时代的新发展。 具体聚焦到网络社交这个主题上来,我们发现“棋谱”或“菜谱”相当多,首先需要梳理一下。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依重心的不同,形成两类差异很大的学科,一类叫社会经济学,以经济人为重心;一类叫经济社会学,以社会人为重心。 社会经济学,又称社会问题经济学(如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第18版),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国内这一分支的(如白雪秋 、宋国兴主编《社会经济学》)与夏普一样,主要研究弱势群体利益相关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走私等社会问题,与社交网络无关;一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从经济人角度研究成瘾等社会行为背后的理性选择。 经济社会学,又称新经济社会学,以别于早期的经济社会学。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低度社会化理论,主要从交易费用角度在经济学中引入社会因素,如威廉姆森的制度经济分析,国内是汪和建的《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一个是过度社会化的观点。 如果以棋谱比喻,社会经济学注重“实地”,经济社会学注重“外势”;如果以菜谱比喻,社会经济学偏重“炒菜”,强调物化的因素,经济社会学偏重 “汤菜”,强调人化(或文化)的因素。 在所有这些理论中,最有助于我们分析象Facebook这样的SNS的理论,无疑是新经济社会学这一支,包括格兰诺维特的理论(代表作《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国内有张其仔的《新经济社会学》。因为它们与网络社交的关系最相关。 旧经济社会学与新经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就在网络理论的有无。“新”主要新在网络上。这个网络虽然本意不是指互联网,但与SNS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它是指人际互动网络。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理论,有别于低度社会化理论之处在于,他不认同交易费用的决定作用,因为认为那太经济化、物化,而强调信任在网络中的作用,也就是强调人心的作用。但格兰诺维特又不同于一般社会学家以一般道德的观点解释诚实行为,认为那过于社会化,“人”化,而强调在人与人互动中产生的信任起决定作用,有点象经济学中强调的有限重复博弈对合作的影响。 打下上述这些算路上的关键界桩,我们就可以深入实质性的分析,看理论为网络社会提供了什么指引,而网络社交又给理论出了哪些难题。 网络社交中的深度判断 1、仅有关系不行,还要有信任 中国是个非常讲关系的国家,格兰诺维特在建立社会网理论时,特别看好中国。他说“研究社会网的社会学”“应该在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据说他爱吃中国菜,而且还能在一家一家中餐厅中比较出正宗与否。于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中国学生,轮流请吃,关系大为密切。以致美国学生大为吃醋,说他爱中国学生甚于美国学生。 关系并不是社会学的专利,经济学中也有关系。当关系作为社会概念最初引入经济学时,还不能同经济人行为区别开来。经济学中讲的关系是契约关系,是基于原子论的一个个孤立个人之间的物化关系。 在网络社交实践中,我们看到一种竞争,就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熟人网络与Myspace为代表的生人网络之间的竞争。按照契约关系理论以社会化为优先的标准,熟人网络是低级的,因为是私人关系;生人网络才是高级的,因为是公共关系。后者比前者的社会化程度高。因此应该是Myspace赢,而Facebook输。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在Myspace死亡前半年提前给他总结的第一位死因就在这里:“Facebook的理念是分享,发展的是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是礼品经济;Myspace的理念则是发现,发展的是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社会化。Myspace把SNS误解为社会化,是主要死因。SNS的本质是社会资本,即关系加信任,相比较而言,二者都有关系,但Myspace缺信任,因此天然有残缺。” 我个人一直认为,把SNS当作社会化,是一个SNS从业者至今仍存在的极大思维误区。它与扎克伯克关于SNS的原创思路正好相反。坚持认为SNS是社会化模式,会由于理论基本面上的失误,导致商业实际操作上的两方面误区。一是社会化必然导向认为公共关系高于私人关系,把这一点绝对化,会把社会网操作成经济网,而失去社会网的内在活力。二是社会化会必然导向以交易成本最低为取向,而失于发挥信任对网络的增值作用。契约本质上是非信任关系,是在信任度为零条件下进行交易的原则。信任一直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按此逻辑操作,难以把建立信任这种基于“社会”的长处和优势真正引入经济。 我们从理论上总结出的SNS以生命换来的教训,格兰诺维特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提前预言了。问题在于搞互联网的不爱看书,也不爱通过杂志学习知识,而偏爱拿自己的小命耍着玩。我们现在来看格兰诺维特在四十年前指出的导致Myspace死亡的问题的理论根源所在。他在批评经济与社会结合中的“低度社会化”倾向时,指出其中基本面上的问题在于过度迷信“经济”,而忽视“社会”。 以经济方式,外在地处理信任问题是否可行?威廉姆森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待网络关系中的诚信,有一个严重问题:它直接在理论基本面上,就会产生与网络模式冲突的悖论。格兰诺维特揪住威廉姆森《市场及科层》中基本观点上的一个致命问题不放。这就是,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将直接导致以科层制,而不是扁平化网络来处理信任和网络欺诈。格兰诺维特讥之为缺乏文化的“利维坦”。我们不可想象SNS为解决诚信问题,而诉诸科层制的办法。现在小结一下,社会学和经济学在交叉融合中,对网络社交提出的第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在于,把异质关系网络和信任,作为社会人特有的长处加以吸收。按照社会网理论推论,网络社交中的关系应该不是指契约关系。可以认为,网络社交所建立的关系,是有别于“你是你,我是我”的契约关系,而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非契约关系。不是物化的关系,而是人化的关系。这里与经济相对的社会,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化,而应理解为与物相对的心,即与物化理性相对的人本。 社会经济学论文:和谐社会经济学的构建方式分析 【摘要】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宏观经济缺乏稳定性、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学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依据 1.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并不一定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市场不能满足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外部效应问题的存在。由于价格体系受到的影响是外来的,存在没有经济报偿的经济交易。这种外部性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会产生影响。似乎外部性能够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来解决,但是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外部性则被视为市场失灵的根源。 2.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 3.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具体观察我国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存地在比较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城市居民贫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降低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腐败、不法收入、税收体制不完善导致高收入阶层没有及时足量纳税,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广泛存在。近年来,在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的同时,同期基尼系数却在不断攀升。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拉大。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1.政府经济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 一是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主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可以承担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如国防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二是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条件”。制度或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个人或企业的勤奋劳作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就会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而言之是企业的损失,若社会的大气候如此,损失的就是国家了。 三是政府可以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我国顺利走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岁月,而且7年来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 2.政府经济是不和谐因素的主体。目前,我国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内的不平等程度加剧。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严重。 二是“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 三是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 以上不和谐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导因素是政府,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微观经济主体所无能为力的社会问题,其解决当然也就应当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担当此任。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政府改革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章立制。为政府自身行为、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则,为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制度安排。在制度的保证之下,应重点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政府引导管理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能力,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对社会秩序特别是市场秩序的监管功能。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2.推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统筹方略,结合实际,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构建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基础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高层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专业技术教育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3.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的长远目标,也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要切实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产业布局。要大力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为主向资源集约和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要创建环境资源市场,有效降低治理成本。要积极拓展利用全球资源的空间,有效缓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社会经济学论文:和谐社会经济学分析 【摘要】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宏观经济缺乏稳定性、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学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依据 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 1.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并不一定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市场不能满足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外部效应问题的存在。由于价格体系受到的影响是外来的,存在没有经济报偿的经济交易。这种外部性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会产生影响。似乎外部性能够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来解决,但是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外部性则被视为市场失灵的根源。 2.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 3.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具体观察我国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存地在比较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城市居民贫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降低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腐败、不法收入、税收体制不完善导致高收入阶层没有及时足量纳税,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广泛存在。近年来,在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的同时,同期基尼系数却在不断攀升。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拉大。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混合经济。公共经济就是政府经济,它研究的是政府部门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活动。也就是说,政府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而市场失灵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因此,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1.政府经济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主体 一是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主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可以承担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如国防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二是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条件”。制度或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个人或企业的勤奋劳作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就会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而言之是企业的损失,若社会的大气候如此,损失的就是国家了。 三是政府可以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我国顺利走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岁月,而且7年来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 2.政府经济是不和谐因素的主体。目前,我国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内的不平等程度加剧。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严重。 二是“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 三是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 以上不和谐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导因素是政府,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微观经济主体所无能为力的社会问题,其解决当然也就应当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担当此任。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政府改革 政府既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而在现实社会中又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那么,如何加快政府改革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逐步制定和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章立制。为政府自身行为、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则,为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制度安排。在制度的保证之下,应重点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政府引导管理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能力,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对社会秩序特别是市场秩序的监管功能。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2.推动建立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统筹方略,结合实际,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构建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基础教育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高层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专业技术教育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3.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的长远目标,也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要切实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产业布局。要大力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为主向资源集约和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要创建环境资源市场,有效降低治理成本。要积极拓展利用全球资源的空间,有效缓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社会经济学论文:一个社会经济学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关键词]权力;女性;性别差异 [摘要]女性获得解放来自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自身对其生育行为的控制,接受更多教育是女性获得权力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权力部门是企业和政府部门,通过研究女性高管和女性政府官员,本文对男女在权力部门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在企业中,女性能进入企业高管的比例远低于男性,但现存企业女性高管比例和企业价值正相关;女性高管在企业决策方面也和男性存在着显著的不同;而女性政府官员则对于腐败的容忍度更低。 [中图分类号]D4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5-0080-10 一、导言 大量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性别差异显著存在,除了表现在消费、投资,而且还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距以及雇佣差异等等。事实上,全世界范围内女性的收入都低于男性。在欧盟,这个差距大概是15%,而在英国,这个差距为17%,美国的性别收入差距为23%。更有甚者,根据联合国的报告,这个差距在发展中国家会更大:在亚洲,这个差异大约为35%,而在非洲大约为46%,在拉丁美洲,该差异会达到51%。而且这种差距无所不在,其差异由多个内在因素导致。比如,行业差异、职业差异以及职位差异都会导致性别收入差异。一项研究发现,当女性走上企业高层后,其性别收入差距会变得更大,男女高管的性别收入差异甚至能达到30%。 这一系列数据说明,性别歧视不容忽视,而如何对其进行经验检验,从贝克尔(Becker,1957)和阿罗(Arrow,1973)的研究开始,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的收入不平等上,但很少有研究考虑到雇佣过程中的歧视行为。然而,事实上,很多领域和职业都被揭示存在基于性别差异的工作雇佣过程差异。比如说,戈尔丁和罗斯(Goldin and Rouse,2000)通过研究交响乐团的招聘发现,当在主考人和应聘者之间拉一道帘子,从而采取“盲听”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对于女性音乐家的性别歧视。当然,这从另一面也说明了雇佣过程的确存在着性别歧视。 更进一步地,性别差异还表现在包括风险、竞争以及社会偏好等各个方面,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决策,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效用函数,并最终影响其福利状态。研究发现,女性难以和男性以相同的路径抵达其帕累托最优。戈尔丁(Codlin,2004)的研究也表明,女性有工作但是没有职业,女性选择去职场工作更多地是为了生存而非进一步发展。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能看到,众多成功女性走上历史舞台,进入包括政治、学术以及企业经营等传统的男性领域,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那么,对这些女性而言,性别差异是否依然存在?通过研究这些有权力的女性其成功路径和福利后果,可以进一步探究阻碍女性发展的障碍及瓶颈。而且,上述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些差异的表现是否是女性和男性自主选择的结果。或者说,如果女性愿意追求和男性在面对选择时相同的结果,现行制度环境是否提供给女性拥有和男性同样的抵达其目的的路径。继而,我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赋予女性权力,而当拥有了更多发展自身的权力时,女性是否和男性有着同样的表现?怀着这样的疑问,本文梳理了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相关文献,期冀能够得到更为稳健的研究结论。 本文其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节从避孕药的发明和政府政策两个层面梳理了女性获取权力的来源;第三节基于企业中的女性,综述了当女性拥有权力时,和男性在企业中存在哪些显著差异;第四节则从腐败这个社会问题出发,厘清了女性和男性在面临腐败时的性别差异;第五节则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给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二、什么赋予女性权力:一个历史视角 要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赋予女性权力,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女性是如何获取发展自身的权力的,进而得到一个思路更为清晰的研究脉络。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来度量女性的发展。通常意义上,度量女性发展的指标包括以下几项: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职业等级、劳动参与率、初婚年龄等等。如果用这些指标来衡量,研究发现,即便女性和男性的不平等依然存在,但是女性也以比男性更快的增长速度在发展。戈尔丁等人(Goldin et al,2006)的研究也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早期,女性与男性相比,包括收人及受教育程度在内的各项指标,其比率以起初很慢后来则很快的速度增长。比如说,1960年,完成本科教育的男女比例为1.60:1,在读的男女比例为1.55:1,然而,到了2003年,这个比例变成了1:1.35和1:1.30。不仅如此,女性不单单选择接受更多教育,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女性在中学开始接受更多的包括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教育。第二,在大学,众多女性开始选择和男同学同样的专业。第三,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女性开始不仅仅只有工作,而且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职业。袁晓燕(2012)用中国的数据也得出了这一结论。 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楚,一个人谋求发展,最重要的路径之一是进入高收入行业,而更高收入的职业总是与其专业技能紧密相连,所以当年轻女性期待拥有更高的社会参与率及社会认同度,她们就会去提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进而改变她们大学的课程和专业。而且,职业的期许会激励女性选择更晚的初次婚育年龄。研究发现,女性选择更晚初婚年龄对其职业发展更为有利。当然,这一结论的一个潜在前提就是女性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婚育年龄。是什么给予女性这样的自主选择权呢?戈尔丁和卡茨(Goldin and Katz,2002;2008)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早期,女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山谷到山峰的转变(the valley t0 the summit)。而这些转变集中在那些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女性身上。为什么变化会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身上呢?因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食物和医药管理委员会的许可下,口服避孕药在已婚妇女中开始广泛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未婚女性也有权利使用口服避孕药。而这恰逢40年代出生女性的生育阶段。口服避孕药的出现,使得女性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生育行为,进而降低其在婚姻方面的成本,而且将避孕的主动权更多控制在自己手里,最终使得女性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相关数据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其受教育程度及劳动参与率都显著提高,最终表现出性别工资差异的逐渐减小。 社会经济学论文: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谈效率与公平 【摘要】西方经济学对于效率与公平的看法以及西方经济学错误的本质在于没有区分物质社会和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经济学对其的批判以及分别从物质社会以及信息社会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效率和公平的看法。 【关键词】效率 公平 信息 效率最开始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政治经济学教程》中提出的,因此效率也指的是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代的西方经济学中,对帕累托最优状态主要存在着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指的就是已经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重新组织生产和分配以便增进人人的满足状态;另外一种解释指的就是任何改变都不能让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让别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 现代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就算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制度依然会产生巨大的不平等,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然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如福利经济学家奥肯认为政府应持着公平和平等的原则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分配。对于效率和公平的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便产生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见,于是就形成了两派,也就是效率优先派和公平优先派。 效率优先派的观点主要包括:⑴市场天生就是平等的,平等也可以通过市场自发形成的,所谓的干预也只是把一些人的收入转移给另一些人,把一些人的偏好强加给另一些人,然而这其实就是最大的不公平。⑵通过“公平”来取得收入也是会损害效率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公平”来取得收入,就一定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什么体制来刺激人们去生产或者是生产得更多更好,并且实际上,大多数福利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二是把一些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些人手里,就会阻碍前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而使社会效率受到损失。 持公平优先派的观点包括:⑴不公平就会损害人们工作的热情,以至于降低效率。并且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还会导致权力和机会的不平等,这是因为在西方经济中,权利和金钱相交换,并且权力还能够成为财富和收入的源泉,但是财富和收入就不一定会与他们的努力程度成正比了。⑵平均分配是一种最好的分配。因为每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是不可以用来比较的,效用的程度也是不可以量化的,因此勒纳认为,既然效用不能用来测量每个人或每群人的边际效用曲线的高低也就无法预知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可以获得最大福利。 但是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西方经济学最本质的错误就在于没有看清楚物质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区别。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以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运行模式为基础的,其研究主题基本属于既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与现代社会如何创造新资源的经济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两个不相干甚至是互不相容的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可以归结为资源配置经济学。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改变不只是体现在简单的收入水平方面,不只是收入增加了多少倍,而是更具有意义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性质与规律的根本性变化。此时,如何创造更多新资源,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创造怎样的新资源,新资源的创造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等经济发展问题。因此,经济学在描述现实经济状况时,必须立足于恰当的经济运行模式之上,以保证其描述的合理性。即,在描述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状况时,应该以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运行模式为基础,而在描述工业革命以后的经济状况时,则应该以工业革命以后的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为基础。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在研究效率和公平的这个问题上,首先应做的就是讲社会历史区分为物质社会和信息社会两个阶段,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因为,一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是随着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会有不同的内容、特点与规律;另一方面,经济学应该是实现现实经济状况的反映,它所揭示的经济活动特征与规律,必须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征与规律 在物质社会,由于生产的条件以及生产的方式一直不变,社会能够追求的目标也只是维持既定资源效率最大化。由于难以有新知识出现,社会生产利用的是不变的知识体系。在生产知识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包括人的能力、国际经济联系以及社会制度、社会经济活动能够利用的种种资源、能够采用的种种生产技术或方式和能够生产的种种产品也都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各种经济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都大部分是稳定的。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指工作的人)都从自己的父辈学习、以及生活磨练都大致拥有了差不多的技能。因此,社会不需要专门的去强调效率,因为在物质社会的背景下所有的一切都是重复再重复的。正是大家都拥有着相同的技能,因此,这时公平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家付出了等效的劳动力,就应该获得同样的报酬。政府就应该进行干预,本着公平和平等的原则,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分配。 在信息社会,由于迅速涌现的新知识的冲击,新知识的涌现已经是一种常态,社会经济活动所利用的生产知识体系是不断变化的,社会能够利用的资源、能够采用的生产方式以及能够生产的产品等也会不断的变化,各种经济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也是处于持续的变化过程中的。因此,这个时候效率就更加重要了。人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取决于他的知识状况。而且,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社会必需的生产知识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基本上已脱离日常生活的范围,使得想及时获取必要的生产知识的人必须依靠非自动传播渠道。人们就需要不停的通过教育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以达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明显,拥有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效率也就越高,相应的也就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 社会经济学论文:曲阜市肺结核病人社会经济学调查分析 摘 要 目的:了解曲阜市肺结核病人的社会经济学现状,分析肺结核病病人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特征,为改善结核病控制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问卷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逐项调查和记录。调查对象是曲阜市乡镇所有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登记的肺结核病人。结果:肺结核病人家庭经济水平较低,门诊费用与性别、年龄、报销费用有关。结论:农村因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的相对落后,依然是肺结核多发地区。患者的患病因素来源于个人、家庭和不同生活环境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对肺结核病人要实行免费检查与治疗和新农合报销政策。 关键词 肺结核 社会 经济学 卫生服务利用 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类的传染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800万新发活动性结核病例,并造成将近300万人口的死亡,75%的病例正处在创造经济价值的旺盛时(15~54岁),一个成年人患结核病将平均损失3~4个月的工作日,这将使一个家庭损失20%~30%的收入,如果患者死亡将平均损失15年的收入,结核病对社会经济造成间接影响[1,2]。据调查,曲阜市平均每年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00余例,由于肺结核病人治疗时间较长,如果不能正规治疗,极易出现耐药,并且这部分病人是传染源,能够传染给周围人群,另外在治疗期间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病人如果出现耐药,将花费2万~3万元用于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对病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我市肺结核病人的社会经济学现状,近期,我单位结核病防治科对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登记管理的肺结核病人进行社会经济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登记管理的601例肺结核患者。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由结核病防治科工作人员采取面对面询问方式收集原始数据,并有专人负责调查质量的控制和调查表的审核工作。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人的一般信息,病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包括年家庭收入、支出情况、患病前后收入对比情况等。 统计分析: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后,全部输入计算机,用ACCESS建立数据库。在计算机录入程序中设定了相应的逻辑控制及核查程序,及时指出调查填表和录入时产生的错误,有效地控制录入数据的质量。录入完成后,进行简单的逻辑统计分析,将异常值进行统计处理,最后将数据资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的统计分析。 社会经济学论文:以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来,教育问题得到了各国重视。但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从投入产出的关系出发,把教育看成是人力资本投资,只要投入大,产出高,对社会的贡献就大。在此基础上,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因为高等教育投资对GDP的贡献大。我国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只对教育投资的规模及形式加以重视,却忽视了教育的质量、内容等,扭曲了教育传播知识的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信息社会经济学因此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进行了批判和重建。 一、高等教育的功能 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教育是知识传播的途径,是人的能力提高的决定因素之一。在知识迅速涌现的今天,人们需要掌握和吸收的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不断增长,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基础教育提供的主要是大量的基础性知识,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提供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它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把知识的获得作为教育的目的。一般来讲,基础教育都实现了学生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而高等教育却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对社会的贡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达到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的目的,或者说并没有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才,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提供现代知识体系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不能起到有效传播知识的作用,是由我国的教育体制、社会观念等决定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资本投入决定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质量低下。从我国高等教育提供的知识内容和结构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提供现代知识体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提供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受教育者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较低,很多毕业生都只能纸上谈兵,基本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其次,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比较盲目,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提供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传授的知识比较陈旧,高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就是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2.教育体制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是文凭教育机制,这会使受教育者只是为了获得文凭或者分数,而不是为了获得知识,也就扭曲了高等教育传播知识的作用。另外,我国大量的人才外流使得受教育者的知识不能在我国得到有效利用,使我国比较缺乏的发展资源更加稀缺,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我国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对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如今,我国一些大学生把追求文凭作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在学习期间缺乏追求知识的动力和压力。再加上通信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发展,一些高校学生不能自控,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学习敷衍了事,甚至投机取巧,这也使得教育传播知识的功能被弱化。 3.教师素质比较低。教师担负着对广大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完善素质的责任,其自身的素质状况对于教育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中有很多教师并没有掌握现代知识体系,或者虽然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学术研究水平较高,但教学能力不强,教学的效果也不好。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 高等教育要实现知识的传播,促进知识的增长,从而缩小或者消除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就是尽可能地把知识充分有效地传播给新一代。 1.转变观念。教育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它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应该首先转变观念,转变西方经济学对我们根深蒂固的影响,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提高知识文化素质最重要的手段,是消除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知识差距的措施,而不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不能用成本收益比较机制来衡量。要清楚地认识到资本投入不是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虽然投资越多对教育越有利,但并不代表投资越多教育效果越有效。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主要应该取决于教育的体制、内容和结果等,资本投资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2.教育体制改革。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高等教育要实现知识有效传播,从而达到提高人的能力的作用,必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进行改进。我国高等教育机制属于文凭教育机制,使教育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因此,应设法建立素质教育机制,使高等教育更好地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知识文化素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质量。同时,还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当然,还必须设法激励受教育者追求知识的动力,让他们有学习的压力。 3.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对于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影响比较直接,他们掌握发达的现代知识体系,对受教育者知识的传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高校必须拥有厚基础、强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他们可以通过引进外国学者或者本国留学生,也可以通过我们国家自己培养。教师素质高,可以充分掌握发达的现代知识体系的教学水平。当然,这些也需要我国合理的教育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才能实现。 除此之外,合理的社会规范作为促进知识增长的激励机制,对于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等教育要顺利实现其作用,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手段有助于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在强调教育体制、观念、教师素质的同时不能忽视像社会规范、教育基础设施等次要而必不可少的因素。 总之,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知识增长,实现缩小或消除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教育是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途径。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的水平在得到不断地提升,但是人们周围的环境却被工业给污染的面目全非。生活环境的恶化也引发了一些列的生态问题,如沙尘暴、酸雨、雾霾等威胁人类健康的天气频频出现。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本文对城市规划设计中对景观生态学的运用做了研究与分析,仅供相关人士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监管生态学;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与应用 景观生态学理论对与解决环境与发展上的难题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科学并合理的将景观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去,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与环境上的污染问题,也为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 景观上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一词首次出现在1937年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罗撰写的《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一文中。这个概念是在他利用航空照片进行东非土地利用空间的研究之旅中总结而来的。他在提出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因为看到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各自的不足以及相互之间的互补关系。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考虑,才能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问题。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并迅速在中欧传播开来。 2 园林景观生态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2.1 地域自然条件原则 地域自然条件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的不同又会对当地的水文、生物条件、地形地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在不同地方生活的人,自然环境就会赋予不同风格的设计理念,于是地域园林风格设计的形成也会有不同方面的差异。在对城市的的规划进行设计时,要将当地的气候作为首要考虑的条件。对气象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设计,比如,当地最显著地气候表象是什么类型的,依据不同的气象条件对设计进行构思与改变。 2.2 地貌保护原则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还要将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形成的各种设施考虑进去,在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必要时可以将原有的自然地形与废旧的设施进行利用,不仅可以营造环境的的和谐还可以对废物进行二次利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当地的人文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去,这样做的原因是让设计不仅美观还能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让建筑拥有的自己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好的设计说不定还可以给当地的经济起到创收的作用。 3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 树立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可以让城市的规划更具合理与科学性,水城市的景观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在进一步实现自然与文化,自然生命与规划生命的有机统一,这样的考虑不仅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做到了有机的统一,而不是为了使景观达到完美,就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其次,要对当前的生态环境与未来生态环境的使用功能进行平衡协调,不能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要将眼光放的更长远,以未来的生态功能的正常使用作为设计的重点要求。在对资源的使用中要在合理并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维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不能只是过分的进行索取,忘了自然资源不仅仅只属于我们生存的这一代,还属于我们未来的千秋万代。 3.2 注重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互结合 为了让自然生态的保持原有的面貌与系统的稳定性,在对城市的规划进行设计时要保护环境不受伤害或是尽量将伤害降到最小,尽量将场地的原貌与生态保持在原有的样子上,不做改动,原因是原有场地的生态环境是在漫长的时间沉下才形成的,一旦原有的生态环境下的系统遭到破坏,那么这样的伤害可能会是不可逆的,并且无法进行重建。再对景观进行设计时要对周围的环境做到充分的调查准备,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本着对环境生态上的保护原则对资源进行利用,并尽量对原有的自然环境保持原貌。将生态上原有的要素进行保留并在原有的模式下进行改造与组建。 3.4 对地方区域特色进行突出 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城市规划,城市中的无论建筑还是园林都会被赋予活力与艺术感染力,但是想要塑造出这种效果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要以当地的文化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精髓,充分的融入进设计中去,并以尊重敬畏的态度对待。注重城市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上的和谐融入,从根本上增强创作的生命力。第二点,利用场所原有的面貌特点进行建筑设计规划,将场所中原有的资源进行利用,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3.5 基于生物多样性理论的植物配置设计 首先应当充分做好植物材料的选取工作。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基于景观生态学理念对园林植物进行科学化选取,结合园林土壤条件以及地质环境等要素加以科学化分析,确保所选取植物的品种及特质与园林环境保持高度适宜,从而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切实改善城市规划设计效果。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上述条件仅仅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组合方式以及功能分区等多项要素,结合社会群体的年龄差异、职业类型以及个人爱好等多项因素,对植物材料进行合理化选取。与此同时,在基于生物多样性理论上的植物材料的选取,应当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要注重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及内涵,并通过乔灌木与草本花卉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植物材料选取及设计的最优化实现。为满足季节性观赏需求,应当将常绿树与落叶树进行合理搭配,从而保证植物配置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也就是说,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植物材料的选取,应当结合城市发展特点以及绿地性质来确定植物种类,确保植物材料的选取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和观赏价值,并且能够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经济性需求,切实推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高效开展。 其次应当以生物多样性为设计重点。也就是说基于生态学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不应当单纯重视片面的园林绿化效果,而是应当将生物多样性提上日程,组建生态健全且景观优良的城市园林,促进hi呢生物多样性以及植物种类多样性的顺利实现。也就是说,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基于生物多样性理念出发,促进结构合理且功能健全的复层结构的形成,营造优良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确保其具备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从而不断改善城市环境。 结束语 景观生态学理念的核心就是创造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共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利于人类的健康还对自然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的作用。只有人类与自然的做到和谐相处,我们的世界才会有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且这样的生态学理论也为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上的提升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论文: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小城市绿地系统评价 摘要:小城市与大中城市的发展不同,其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些标准和法规,在实际运用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这些工作为此后的研究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和资料,作为以后实践活动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小城市;绿地系统 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有关景观生态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被大量应用,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元素,其交叉学科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以景观生态学为依据,对小城镇这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绿地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增加理性的、客观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评价,对于正在发展的绿地系统研究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曹县绿地系统概况 1.1曹县综合概况 曹县位于位于山东省与河南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为北纬34°33′~35°03′,东经115°08′~115°52′。东临单县和成武县;西接东明县、民权县和兰考县;南与商丘市和民权县交错;北接定陶县。曹县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和冬季的季风气候明显。 1.2曹县城市绿地现状 2景观生态学分析及评价 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构成及指标分析不同,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布局和景观要素的生态属性为重,通过大量基础数据的运算,提高了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2.1绿地景观生态构成分析 2.1.1绿地斑块。在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领域中,由于不同的生态学家自身研究的对象或者研究内容都有所偏差。根据绿地的形态特征,将城市中呈片状的公园绿地和生产绿地作为绿地斑块。 2.1.2景观基质 在城市的景观元素中,基质是连通性最好的,同时也是斑块和廊道的基地。曹县由城西生态公园、八里湾风景区、城东生态公园、万亩荷塘风景区、太行堤四库、八里湾水库等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基质。 2.2斑块类型特征指数分析 虽然曹县附属绿地的面积较大,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的数量较为多。现状附属绿地尤其是单位附属绿地的统计测量工作比较困难,因此,附属绿地的斑块特征指数没有进行评价。 2.3景观生态格局指数分析 对曹县景观构成的分析主要选取了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 曹县附属绿地数量最多,由于类型和尺度的差异性较大,所得出的多样性指数也是最高的。说明曹县绿地系统的多样性指数从整体上来说并不高,也就意味着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存在一定的弊端。 2.3.2景观均匀度指数分析。景观的均匀度指数反映了研究范围内各类景观要素分布的均匀程度,表示方法是通过多样性指数与其理论最大值的比值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如果均匀度指数E值越大,则说明景观越趋于均质,差异性较小;反之,如果E值偏小,则表明其中某种或少数几种景观类型在整个景观系统中占控制地位,差异化较大。 曹县绿地系统整体的均匀度指数为0.2816,曹县绿地整体分布不是太均匀。虽然在数值上,生产和防护绿地均占优势,这是由于这2种绿地的斑块数量偏低造成的。 2.3.3景观优势度指数分析。景观优势度反映的是在整个景观中,部分景观要素起到的控制程度,还有部分斑块的重要性。其计算公式为: D=Hmax-H (D为优势度指数,H为多样性指数,Hmax为在给定丰富度条件下最大可能的多样性指数)。 如果优势度指数较大,则表明部分斑块在景观中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如果优势度指数偏小,则说明各景观要素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是零,表明景观均质完全,各类景观要素所占的比例相等。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优势度与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曹县的绿地斑块优势度计算结果中,公园绿地优势度最高,这说明公园绿地在城市的绿地斑块中占主导,从一定程度上也与公园绿地整体板块数较少有一定的关系。 3结语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生态性以及各方面的社会和经济等效应在城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通过这种尝试,将一些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手法运用到当前小城市的绿地系统分析评价中,弥补从人为角度的感性认识中带来的较大偏差。 景观生态学论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随着当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中的享受质量,再加上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下人们对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工作越来越重视。以降低对我国环境压力为主要目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成为当下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而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来自多个方面。在设计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以实现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与用途。本文主要以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原则为出发点,对设计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生态学;城市居住区 在我国的城市建筑中,绝大部分都是居住区,城市住房的经济效益在房地产行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下,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不断地扩大,其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行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自己的优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有着增强企业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1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1.1 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性 随着当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对低碳生活的追求,人们在选购居住房的时候对居住区周围的环境也有非常重要的考量。因此,在建筑过程中,除了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要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设计也要非常重视。在居住区景观的设计中,要好好把握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保持与自然的协调性,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为人们带来最自然、最环保、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要突出生态理念。 1.2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城市居住环境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居住区景观系统也是相对于生态系统而存在的,较生态系统有极大的开发性。但是,在对居住区景观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居住区的建设和环境开发的过程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对周围的绿色植物与生物等都会造成破坏。一旦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结构出现问题,其自身的修复活动无法还原,整个区域的生物结构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整个系统中的各项功能都能够正常工作,就必须要保证这个系统之内的组成部分保持正常,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就要保证整个景观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平衡,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 1.3 景观系统的丰富性 当下我国的居住区景观系统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景观设计的机构太过单一,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们无法享受到景观设计带来的真正利益。也就是说,景观设计的真正功能无法实现。影响我国当下景观设计结构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就是设计面积使景观的结构无法复杂、深入,对景观设计造成一定的制约;其二就是在当下城市居住区中,大多数的土地面积都被建筑物所覆盖,房地产企业为了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来建筑住房,所以居住区中的景观基本上都是以建筑为主,也就造成了景观结构的单一性;其三就是当下居住区的环境多数被建筑与公路覆盖,景观设计受到一定的制约。 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体的景观要与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以及文化背景相协调、相融合,使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系统具有充分的适用性、文化传承性以及可欣赏性。 2.2 保持一定的生态效应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保持生态平衡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整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3 群落的多样性原则 人是群居动物,其自身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再加上土地资源的相对紧张,就需要实现土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保持群落功能的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3.1 居住区景观的布局 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地改善居住周围的环境。在城市中,有许许多多的居住区,它们分布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各个区域,这些居住区就构成大大小小的板块,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板块――城市。因此,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这些板块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板块合理地布局,使整个板块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对板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某一个系统的板块要具备绿地、河流以及生态花园,运用设计手段将这些连接起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对绿地以及建筑用地进行准确的考量,对设计规模进行严格的把控,使景观系统有可实施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还要在居住区中的道路之间增加公共绿地,使之成为整个景观的核心。绿地系统也要有丰富的层次,对景观设计进行创新,突出景观的新颖性。 3.2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事情就是景观的构成要素,清楚了构成要素之后才能对景观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满足景观设计的需求。山川、河流、草地、森林等是最基本的自然要素,这些自然要素在景观系统中也是主要的构成。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自然要素来改善和映衬居住环境,也需要配合人工要素。 3.3 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让人们有很好的视觉享受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景观内的构成要素进行合理、充分的设计。在对建筑物的边缘进行设计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边缘区,适当地增加边缘的长度。在选择栽种植物时,也要注意空间层次的表达,提高视觉效果。同时,居住区的水源设计也对整个景观系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对整个景观系统的格局进行合理的设计,将处理过的水源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 4 结语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理论体系以及现实经验相对来说还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都非常多。这对居住区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效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则和理念,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效益,还能够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视觉享受,实现景观设计功能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杨喜生(1977―),男,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景观规划。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理与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土地整理工作是优化土地资源合理的配置,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生产能力的主要办法。当下国内的土地整理工作相对侧重耕地区域的增加,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和质量,却忽略了整理工作中对于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对于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 景观生态学 效应 规划 土地整理工作是系统化且复杂的工程,其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利益和因素,当下国内的土地管理工作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扩大耕地面积变换成以提高生产和生活质量为基本前提的现代化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工作。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土地整理思路上的应用 1景观生态学 所谓景观生态学指宏观生态学研究工作中的全新的领域。1939 年A・C・Troll第一次应用该理念,景观具体指同一区域不同的地域单位内自然生物的结合体,景观生态学就是针对同一区域内具体单元空间中不同生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该种关系不是单一性的,而是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共存。该概念中将景观划分为具有相似的形式居于整体中不断反复发生的,包含系列化的共同影响生态系统构建的异质性区域。具体的单元内景观被当做是根据不同生态系统和景观构建的镶嵌体,基于此特点各个景观有着明显的差异,所有的景观包含一定的共性,景观基本有基质、廊道、斑块这几个部分构成。景观生态学包含四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分别是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变化、空间异质性的管理、空间异质性对于非生物及生物过程产生的影响,空间异质性景观相互的交换以及作用。 所以景观生态学中包含的核心内容是生态空间的理论。 景观生态规划综合性较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依据多种理论内容知识为基础,根据生态原理,依据规划的尺度针对相应资源合理的调整分配,经过景观格局对生态影响的深入研究,依据生态分析,和综合评估的条件下,拟定最合理科学的景观资源优化方法。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整和完善景观内部的构造以及生态过程,维护生命的健康,提升自然生态协调的经济体现,合理调整资源开发、环境质量、经济生产能力、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增加其运营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维持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景观生态设计是控制在小区域内新建景观机构。景观生态是运用合理的结构空间安排确保整体的生态运行。合理的将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构成了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2生态型土地整理及规划 景观生态土地整理是一种长远性的,客观性的动态环节,必须以将长久性生态平衡控制和自然景观维护作为目标,包含具体的生态景观及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手段和方法。维持土地资源的长久性持续生产,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一致的经济效益。景观生态学中所包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尺度、异质性、边缘、连接度、镶嵌度、均匀度、丰富度在实际的土地规划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价值,其概括的景观功能作为土地整理中的重要目的之一。 景观整理规划将土地整理和景观生态合理的融合到一起,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标准,开展设计工作,维持生物的多元化,提高土地资源使用的效率,同时提升耕地的质量,合理的使用水资源,维护生态自然环境为基本的规划方向。景观生态学为土地整理中资源的科学应用,准确规划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工作,提供了解决实际需要的办法,应用该体系中的分析手段和空间格局构造进行整理将保证设计工作的高效科学性。 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1土地整理区景观生态效应研究 土地整理可能导致外在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等都发生明显的改变,工作中基本通过景观格局的转换体现出生态效应。博伯杰等研究将景观格局数量的划分归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使用在模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景观模拟模型、使用在景观整体分析的景观格局分析模型、使用与景观组分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景观指数方法。其研究得出的指数数据资料可以准确的反应出该整理区域的总体变化趋势,其余两种手段还没有进行大量的使用。在使用该手段过程中必须注意,部分指数相关性非常的明显,进行指数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检验工作,最大化的减少由于指数显著导致的结果准确性降低,部分的数据体 现出的结果是相反的,实际考虑整体土地的条件,合理的分析原因,增加研究的可靠性。 2土地整理区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 土地整理工作不仅仅是包括简单的土地合并、调整和改善,还需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制作成方向性的土地利用状态,反应出实际的生态保护状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后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工作,建立成流畅性的生态网络系统。针对划分好的整体区域,不同区域要进行不同角度的设计工作,部分的研究学者根据功能分区的方向将整理区规划成水网功能区域、农田系统功能区域、人居住系统功能区;部分的研究人员依据景观的方向将整体区域划分为生态边界、堰塘景观、农田沟渠景观、道路景观、田块景观、和农村居民点;依据环境理论性的方向可以划分为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国内的土地整理工作已经逐渐的往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方向过度,尽可能的将景观工程设计融入到工作设计当中,对应的农田景观工程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国际先进的水平相比我国的设计工作仍处在低级的水平,科学工作者们仍旧需要不断的努力。 3土地整理区景观生态评价 土地整理过程中采用生物途径方法来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具体的利用方式,结构和覆被情况,这是采用人为的因素对于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一定程度上对于地表的结构也造成了影响,进一步让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能量流动过程、物资循环过程都产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对于区域内的景观环境必然造成深刻的改变。将景观生态的决策和评价体系运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是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发展趋势 当下可以采用的景观效应研究手法仍然不够完善,很多的外界因素会产生影响,多数条件下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景观格局指数进一步决策分析出整理区的格局变化,反应出区域性的景观效应。如今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已经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原理充分的使用到不同的行业当中,将该种先进的理论方法合理的应用到土地整理规划工作中,这是科学界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生态效应研究工作的重点部分。 土地整理对生态效应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该环节的实施不仅是改变了景观的格局,还改变了景观的功能;经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发现,未来的景观生态学应用趋势包括以下几方面。 整理区景观分局动态的研究分析; 整理区景观的格局以及生态过程耦合作用的研究; 整理区景观生态效应的评价手段适应性、评价指标的应用、建立对应的体系、评价标准的确定; 景观生态评价对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分析; 国外景观生态学新技术手段在整理区的应用分析工作。 总而言之,经过科学的调查分析发现将景观生态学科学合理的应用到土地整理和规划工作当中不仅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产生了重要的良性影响,该理论的应用为行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的关系 【摘 要】景观生态学是基于传统生态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多领域、交叉性科学。它是传统生态学的延伸,也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指导之一。本文简要阐述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分析和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推动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指导应用,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和自然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关注以及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大力发展,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城市规划的主要方向,这也使得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也成为业界人士不断争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文章就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并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的促进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发展。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述 1、景观生态学的含义 景观生态学,即landscape ecology,是新兴起的一种交叉类学科。它是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于1939年提出的,其主要含义是指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指导基础上,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方法等,将信息流、能量流、价值流以及物质流等通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作用,在地球表层进行交换和传输,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即: 1)从个体属性上来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地表形态、岩石河流、土壤结构以及植物群落等。 2)从直观景象上来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树木花卉、自然风景以及景观建筑等。 3)从复合生态系统上来讲,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涉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切事物,包括生物、非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 3、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具体表现为: 1)对景观生态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研究; 2)对景观生态系统在规划和设计上的研究; 3)对景观生态系统在区域范围内预警和监测上的研究; 4)对景观生态系统在管理和保护上的研究。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概述 1、园林规划设计的含义 所谓园林规划设计,就是指设计人员以相关园林建设理论为指导,从地形、植物、建筑、文学以及美学等多个方面对自然环境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改造,从而更好的提高自然景观的美观度,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休息、游玩、放松的自然环境。 2、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前,现代园林景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具体表现为: 1)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即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其主体应该是植物造景,减少人工造景。 2)因地制宜、适地适景的原则。即园林植物在选择、设计以及布局时应该根据园林所在地的实际环境进行恰当的配置,避免出现不合时宜的突兀景观。 3)整体协调与地方特色想结合的原则,即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在确保整体景观协调性、统一性的同时,注重突出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如多使用当地特有的树种、花卉、植物等。 4)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即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景观效果,还要对园区内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和注重,避免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注重生态环境系统的长效发展。 5)文化建园与生态建园相结合的原则,即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加强对自然生态与人文气息的规划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必然性 景观生态学和园林规划设计的主体都是自然风景,这就使得两者在关联性上存在一种客观的必然性。园林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内容,使得其与景观生态学之间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园林规划设计在树木花卉的选择、种植、分布等方面也需要以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便规划设计方案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提高园林树木花卉在种植时的成活率。 2、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迫切性 目前,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业、生活等对自然环境污染的加重,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失调、濒危生物灭绝、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沙漠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环境问题有进一步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发展。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要加入景观生态学,这也是目前“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这一社会大环境的迫切要求。例如,2008年时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三道绿色屏障”、“三大体系”等口号,这使得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园林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等生态规划建设高潮,而这也更加体现了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迫切性。 3、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提升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是进行自然植物的配置,强调垂直生态过程以及某一单元中的生态关系。而这就需要在自然生态学的指导下,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科学技术,对整个园林景观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和构建,在确保垂直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还要注重水平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更好的提高园林植物间的优化配置,增强园林景观中多个生态系统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互动配合,从而更好的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舒适性,达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4、园林规划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原则 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具体包括有: 1)整体性原则,即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保持园区内生态景观的统一规划。 2)生态安全性原则,即是指将水风流动、物种空间运动、城市扩张等景观过程作为能够克服的空间阻力,以此来实现景观的覆盖和控制。 3)干扰性原则,即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适当运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干扰性,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园林景观的异质性。 4)可持续性原则,即是指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指导,实现景观在空间、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 以景观生态学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指导,是现代园林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将景观生态学贯穿到设计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去,遵循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建设原则,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自然性和可行性,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安详的园林景观环境,更好的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景观生态学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景观生态学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其理论基础体现了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在传统生态学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学中,地理学思维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与应用的重要因素。鉴于地理学的重要性,应在教学中避免由基础薄弱带来的负面效应,注重学生地理学思维的培养,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倡导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实现最优教学。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策略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功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1],在生态保护与环境规划治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许多高等院校中“景观生态学”已成为相关本科专业或者是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但在不同的高校专业设置中,“景观生态学”所处的学科地位不同,由于景观生态学学科交叉性和所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其可出现在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设计、资源管理等专业。专业设置的不同体现了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差异,而教学中也往往出现由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新内容缺乏衔接,使目标课程设置呈现跳跃性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景观生态学”是河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设置始于2013年秋季,以选修课形式被学生所接受,2015年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纳入到生态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此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但由于学生的专业认识局限于传统生态学中由生物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研究,缺乏宏观的地理视角,在面对不同时空尺度景观原理及景观结构与过程研究时表现出一定理解难度。如何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减少或避免因学科理论基础薄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景观生态学”教学任务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 景观生态学概念的产生来自于两个科学概念的结合,一个为地理学上的景观,一个为传统生物学上的生态。一般认为, 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发展到生态学领域,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2]。按照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找出景观生态学的四个主要理论来源,分别为地理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和系统科学[3]。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由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景观和区域, 其研究尺度不断扩大,反映出对生态问题的探索由微观走向宏观的趋势,并最终用以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从其理论发展及学科价值上分析“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并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学科交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与地理学、土地管理学交叉;与农学、林学及环境学交叉;与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交叉;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管理学、旅游学等交叉[4]。一言以概之,“景观生态学”在不同类型大专院校中的设置涵盖了与其基础理论有关的各个学科。同时其广泛性也暴露了在课程设置中的缺陷,如基于追求学科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并满足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应用性的要求,机械性的将“景观生态学”课程加入到培养体系中,忽视了该学科与同专业其他学科尤其是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性,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失平衡,导致学习热情降低,被动学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地理学思维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学与生态学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差异性与同一性,而景观生态学是二者同一性的直接体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圈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该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关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在进行地表过程分析、人―地关系分析的同时,还注重各种生态过程的模拟评价。从系统论范畴讲,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圈中一个系统及其周围的生物的以及非生物的物质所组成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需要或产生的所有物质都属于地理圈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包括信息与技术系统也纳入到生物圈研究中,从而表现出生物圈与地理圈的融合。由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叠合、研究方法的类同、研究内容的近似以及互为补充的需要, 使这两门学科相互联系成为必然[5]。地理学是探讨人地关系的科学,从该角度讲生态学本身是地理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当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经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至整个生物圈,其中一些宏观领域的研究与地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景观生态学是将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高度融合,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持,研究大中尺度范畴问题的生态学,因此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景观生态学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其区别表现为传统生态学是以生物为中心,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机制,景观生态学则强调以无机环境为基础, 以生物为中心, 以人类为主导, 正确处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并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合理调控与规划。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但它首先是一个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实体,并依据研究尺度不同其组成内容和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景观生态学坚持了自然环境这一整体的概念,秉承系统论和等级理论的原则,使各个地理要素得以综合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空间异质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无一不体现了地理学的广域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此外,景观的研究尺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尺度变化的同时生态学的格局和过程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在群落生态学部分的演替顶级理论中包括有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但如果考虑到尺度问题就会发现单元顶级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6]。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研究层次生态规律的尺度转换,即尺度推绎。尺度分析中涉及的粒度、幅度、范围等概念也无一不是地理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生态学中没有体现。 不仅在学科基础层面,地理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相辅相成还表现在地理学的新理论、技术方法的进步也同时制约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景观生态学从诞生到现在已逾70年,其研究内容从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计算、景观演变特征的追踪描述,逐渐深入到对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意义的探索,同时注重尺度效应的研究,并进一步向景观的生态服务延伸[7]。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划、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等。此时,新的统计分析模型与方法纷纷涌出,如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斑块顺坡连通度指数等。众多新方法的建立与验证离不开定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而在不同时空尺度研究对象数据的连续获取以及区域格局的对比分析方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空间景观模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8],应用更加广泛,为景观自然过程的相互作用和景观管理评价提供了研究依据。 因此,在以人类行为为主导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地理学思维是理解和解决景观生态学中的科学问题的必备条件,具有一定地理学知识背景的人才会为景观评价及景观规划提供更宏观、更理性的视野。 三、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的障碍 在众多学科交叉类型中,景观生态学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在具体学科体系中表现为在传统生态学框架中机械性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一定的分子、植物学、动物学知识积累有利于向生态学及不同分支学科逐渐深入,但离开地理学简单地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区域概念和大尺度的空间思维的缺失,从根本上限制了景观生态学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1.人类活动是导致景观变异与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地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但传统生态学在认识不同生态过程关系中,忽视了人类行为的主导性,对人类行为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变化缺乏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因此学生对景观进行分析时,忽略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再塑造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对教材中的内容只进行机械性理解,缺少发散思维。 2.地理学强调生态系统格局对地域的依赖性。地球各圈层中生态系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内部的景观要素形态、景观空间结构、景观动态发展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景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是综合的,表现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效应理论。这一点在传统生态学中未得到足够的表达,限制了学生对景观多样性的理解应用。 3.景观格局与过程是动态性。传统生态学只重视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忽视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的矛盾,不能从历史角度看文明发展和景观格局演替动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生态平衡中未曾重视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实现。景观的时间演变是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的双重作用结果,地理学中对区域历史过程的研究为景观生态过程的动态性拓宽了研究视角,并为景观的现状分析和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4.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是景观分析的基础。景观要素结构、镶嵌性格局、景观变化动态模拟等过程,无一不是运用了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此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也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分析模拟和预测评价等环节,该方面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理论的实践,影响学生动手能力提升。 四、地理学视域下的“景观生态学”教学策略 鉴于地理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学科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各院校景观生态学设置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师范大学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其主要目的为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最终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全局的视角看待景观问题。 (一)深入了解学生地理学基础,增强地理学科认同 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限制了理工科本科生对地理学的认识,因此从意识上提升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是形成地理学思维的首要任务。综合探究式及引发式学习,克服惰性心理,从问题着手,激励学生主动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其形成地理学不仅是理论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等认识,自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参与到“景观生态学”的学习讨论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以契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 面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9]。首先要选择适合本科生接受范围的教材,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即结构、功能、动态和景观规划,选择教学侧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标识。其次,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分析教学的层次性,依次展开教学,对重难点辅以实践教学,避免由于基础知识缺陷影响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足,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生态问题多尺度分析能力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内部及外部关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内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地理学基本原理,重视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等,突出人文关怀,在景观动态研究及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体现人的作用和需求,不拘束于具体的规范和指标。外部设置地理学相关的选修课模块,如“自然地理学”,“植被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达到与专业课程的相辅相成。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理论与实践并重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仅依靠教材内容不足以体现其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增加实践部分的操作。如通过课堂PPT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具体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亦可选择周围一定地域,通过实地测量与考察,对该空间内的景观类型进行规划设计等。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构架,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证“景观生态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模型的建立拓宽了其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各领域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地理学、生态学等景观生态学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参与具体景观生态问题研究,促进优良的教学队伍的形成。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田野调查研究 本论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石河子市范围内玛纳斯河河道部分河段的植物种类,植物分布情况,工业分布以及河流水文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总结出玛纳斯河生态环境出现的部分问题,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知识提出应对策略,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 一、玛纳斯河流域开发现状研究 (一)自然条件 玛纳斯河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发源于天山永久性积雪冰川,北流注入玛纳斯湖,河道全长约420千米,流域面积5156平方千米,是准噶尔盆地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河流。流域属内陆干旱区,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110-200毫米。 玛纳斯河流域以玛纳斯河为中心线,从南到北经过上游高山区、中游丘陵绿洲和下游平原荒漠区。依次分布着冰川,永久积雪,草甸草原,森林,荒漠草原,丘陵绿洲和戈壁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二)玛纳斯河开垦沿革 玛纳斯河流域是西北地区大型绿洲灌区之一,近几十年来人工绿洲的建设使得玛纳斯河流域经济发展,在新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资料记载,清朝时流域内水资源得到初步开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解放军进驻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就开始了绿洲屯垦的新时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治理,玛纳斯河流域灌溉系统已经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供水体系。50年代以来,流域内经济经历了半农半牧、以农为主和初步建成工业化三个阶段。 二、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问题研究 (一)绿洲化扩张过程 受人工绿洲建设进程影响强烈的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景观格局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其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也具有一定得负面性。表现为人工绿洲急剧扩大的同时,开垦造田,拦坝建库,扩充河道,修建水渠,占用草地和天然林为耕地,在戈壁上开辟新城,使得天然绿洲不断减少,原始景观生态环境破碎化加剧,形成边缘环境恶化现象。 (二)城镇化建设的人工绿洲景观 随着人工绿洲的建设形成和发展,流域内逐渐建起了一大批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城镇和工厂,拥有30万多常住人口的石河子市,是这些城镇中规模最大,基础设施建设最完善的一座新兴的人工绿洲城市,它是随着玛纳斯河水利水能资源开发,在一片密布芦苇、红柳的戈壁滩上逐渐建设崛起的新兴城市。它是人进沙退,干旱区人工绿洲城市建设的突出样本。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干旱区绿洲建设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年以来,玛纳斯河流域水利工程发展迅速,玛纳斯河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库11座,水库面积55平方千米总库容451亿立方米;建成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5.7万千瓦。目前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达到13亿立方米以上。玛纳斯河流域近60年的开发治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引水、蓄水、配水灌溉体系,水资源得到综合利用,成为新疆开发治理较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较高的典型灌区。 玛河流域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2.98×108m?,在引水蓄水相结合、分水渠水库相结合、梯级电站蓄水分水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调控水资源。石河子垦区根据兵、地水资源分配协定用水量为10.6亿立方米。 (四)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垦区植物景观资源 石河子垦区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芦苇、猪毛菜、骆驼刺、白刺拂子等。常见乔木有杨树、柳树、榆树、白蜡等,常见灌木主要有胡杨、红柳、沙枣、梭梭柴等。 但根据多次现场实地调研和当地居民访谈得知,在石河子段玛纳斯河沿岸周围能见到的植物只有少量的芦苇,猪毛菜和白刺拂子等草本植物,河岸周围除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交界公路附近有少量人工林带以外原生树木所剩无几;杨树、红柳、榆树等只在十户窑村河段有少量出现,其余河段在河道中有不足1米高的红柳或榆树细小的幼苗,更有甚者只有砂石和裸露的河床。每年6、7月份为夏汛洪水高峰期,,河道植物被洪水冲走,河岸被侵蚀严重,导致河道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自身修复能力弱,恢复周期极长,导致河道植被生态景观状况十分恶劣。 三、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问题研究 (一)玛纳斯河地境生态恢复设计理念与策略 选取玛纳斯河代表性河段进行概念性的生态恢复设计研究,提出――关注戈壁明珠绿洲廊道,让新疆石河子城市人居环境更美好的设计景观改造主题,提出三个策略。 1、生态恢复策略:减少人群对玛纳斯河生态干扰,建立自身生态恢复系统。 2、垂直交通策略:垂直立体式交通流线设计,恢复场地生态肌理。 3、乡土景观营造策略:优化河道生态空间格局,保持河岸的基本生态结构的前提下,营造动植物的生态涵养区,驳岸的阶梯层级生态种植区、生态景观观光区、岸滩节水农业种植涵养区。最小干预最优格局,保持河岸的基本生态结构。引入水生植被,重建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策略,以体现特色、示范引领、绿色生态为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干旱区、半干旱区河道生态环境,为新疆区域内相似河流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示范。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有效运用 摘 要:近些年来,景观生态学已经在全国的环境治理方式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国内的各大城市当中,出现了很多在景观生态学理念之下的城市景观设计建筑物,不仅成为了人们的旅游休闲场所,也成为了现代城市当中的一种文化象征。但是在我国的很多工业城市中,存在很多露天的采矿工业,在此种背景之下的矿山地质环境,已经成为了很多工业城市环境治理当中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对景观生态学和矿山地质环境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概述;而后对景观生态学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当中的理念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做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工业也在不断的进行发展当中。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采矿对环境带来的破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由于矿产资源位置的不可选择性和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如果在一个地区当中进行采矿生产,对景观生态环境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会导致矿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必须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1 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即为土地和土地空间上所拥有的物体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就被称为景观,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地表现象。属于一种人类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工艺品。在带来财富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在现代的景观设计当中,更多的融入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构成了景观生态学。在对整体建筑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从而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1]。 2 矿区环境质量问题 在很多采矿工业区,出现了很多的地质环境质量问题。 首先,土地沉陷积水问题。在一个地区,进行采矿业发展的时候,大多属于多煤层开采的形式,煤层大多是中、厚煤层,在长期采矿的情况之下,就会形成大量的地表塌陷的现象。当雨季到来的时候,地表塌陷会引起农田生产的地表积水。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农田减产,对农村经济效益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采矿区必然会产生废矸石,而对于废矸石的排放一般会采取露天堆放的形式进行堆放。废矸石长期露天堆放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并且会产生很多的粉尘,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露天堆放的废矸石在雨季的时候,经过雨水的冲刷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有毒的金属物质,久而久之就会随着雨水的降落而流入到地表水当中,对地下水和水循环系统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2]。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当中的景观生态设计 3.1 地形的治理与利用 在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之前,首先要对当地的地形进行良好的治理改善,结合当地的边坡生态环境和废弃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综合治理。在对边坡地形进行治理的时候,不仅要使得边坡的生态环境得到稳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还要保证在对边坡实行美化绿化等生态工程的时候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对于边坡的稳定治理,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整改。与此同时,还要使得植被可以完全覆盖在边坡上方,保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废弃地区,对于此种情况下的土地,也要进行合理的改善,但是要在尊重原有地貌地形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理。对于路面和坡度相对较大的地段可以适当的改造。一般情况下,对于纵向坡度的整治一般都在10°到15°之间,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配置挡土墙和排水系统来进行配套设施的完善。 3.2 植被的选择和景观的绿化 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绿色植被的选择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来选择不同的绿色植被进行种植。矿山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一般会呈现出边坡岩石裸露、地形凹凸不平、石渣过多甚至成堆摆放以及土地肥力不够的特点。在这种地质条件下,一般需要采取耐寒、耐贫瘠的植被来进行种植,还要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在对植被的种植过程中,采取的工艺有喷播、鱼鳞坑穴植、以及苗木补植等方式进行。在废弃的地区一般都会采取混播和混种的方式来进行植被的种植。除此之外,绿色植被的选择也是一项重要措施,选用绿色植被进行绿化,在进行土壤改良、环境修复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3.3 场地特色景观的营造 一直以来,采矿都是人类古老的一项专业之一,展示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在采矿区,可以对工业历史和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因此,可以在矿区进行场地特色景观的营造。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来进行景观改造,使得人们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其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来对当地的地质遗址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在改善矿区地质环境的同时,也可以对当地的地质遗迹进行充分全面的挖掘并且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当地的营造内涵。另外,还可以对当地的地质遗迹进行专项保护,矿山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矿业资源,可以在当地建立起矿山公园。通过矿山公园的建立,在保护矿业资源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绿色资源情况,对周边的居住环境进行行之有效的改善。 3.4 园林造景 在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改造治理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吸收传统的中国景观,将中国的古典园林思维进行充分的融合渗透,比如建筑小品、九曲回肠、花木配置、亭台楼阁以及塑像雕刻等,再赋予形象生动的内涵比喻以及象征。通过此种方式,不仅仅体现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的原则,还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入,从整体上提升了矿山地区的内涵。比如,可以将地表凹陷的矿山地质区改造成一个景观湖或者人工湖,寓情于景;在边坡地区可以设置半悬空式的栈桥等[3]。 4 生态景观学在矿山地质改造中的社会价值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实现矿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都会产生相当显著的效益。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有效的改善矿山地质当中沉陷区的居住环境,为当地的居民建设出一个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经过矿山地质综合治理之后,可以使得原本的地质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使原本脏乱差的环境变得绿意盎然,在生态效益方面有着相当大的成效。与此同时,在经过整治之后的矿山地质区,可以使得当地居民的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通过治理之后,获得耕地315.6ha,鱼塘36.62ha,每年的鱼塘按照每年每亩可以收入2000元,耕地每年每亩可以收获600元,每年当地的居民可以收获394.06万元的收入,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不仅仅可以消除由于采矿带来的地质灾害,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大力改善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对生态景观来对周围的相关产业进行带动,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方面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在利用景观生态的理念对矿区地址环境进行建设营造的时候,还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积极吸收国内外的各种成功经验,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推动和谐社会的大力发展。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外出旅游,对于旅游的地方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比如对生态旅游的追求。生态旅游对于环境保护是一定的,通过对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生态旅游的规划是把地理自然和生态两者相结合。本文基于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规划的种种原则,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原则,并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引言 旅游是人类和环境进行自我感知和交流的的活动,而生态旅游规划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当地的特色,景观的质量得到提高,也使得旅游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景观生态学是近些年兴起的地理学、生态学的新型交叉学科。在景观的结构上、功能上、还有演化上,都有着综合性和宏观性的区域特点。其主要功能就是为旅游开放,提供一个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栖息的地方。景观生态学中含有重要的三个部分,分别是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一种在空间观察描述得出的点状或者块状的结构,是与周围的环境略有不同,也是一种线性的区域。就目前来看,主要是旅游产品的附属物,如旅店、休息区、景点等。廊道则是一种景观单元,在旅游区域分别分为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水流流经的地方和游客走动的区域,都是旅游内部景观类型之间的通道体系。基质是斑块镶嵌的景观生态系统或者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旅游的角度看,就是一种旅游地理环境类型,比如自然风景和森林等,对基质的清晰认知可以加强对旅游生态斑、旅游的核心区进行指导布局,有利于确保和保护旅游地的整体生态系统特点。 三、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就是保护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好的生态旅游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游客在旅游时也要对环境和景观进行负责,不能破坏。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旅游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保护放在首位原则 想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可以持续的利用,就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能为了开发旅游资源而破坏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环境这样会受到严重打击。那么开发和保护关系的总体原则是:保护要放在第一位,开发放在第二位,对保护旅游环境要树立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开发,使得资源得到最好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益也能极大增长。 (二)宏观微观结合原则 一个旅游区的规划是要与本区域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再与其周边的环境结合。旅游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体系都考虑进来,是需要联合部署的,考虑到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还有建设的条件等都是都需要纳入到规划中,旅游本来就是很多层次和要素之间结合相互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规划也是做到点、面、线三者结合,体现市场经济需求在规划中以市场为主,充分的发挥旅游机制在市场中的定位,带动经济水平。 四、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本就是一种不是比较独立的景观生态系统,在景观生态的规划和设计上要充分的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对资源进行空间的配制,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是与旅游地区的景观相结合的特点,景观质量是需要得到确保的,以此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需要融合保护和开发结合的理念,对于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原理,景观水平层次上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一种再规划,本质上包括了旅游、景观、生态等三个方面的综合性考虑规划,核心的就是旅游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景观分类管理,然后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单元,其功能各不相同,再利用整体协调和优化方式,确定和悬着最佳的利用方式。 (二)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微观设计 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来描述。在旅游规划中也是可以用这几类的元素构成整体上的网络结构。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就是要在微观上体现出来,对前面提到的要素斑、廊、基进行综合有效的设计。首先是对于斑的设计要考虑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是与天然景观共生度比较高,能充分实现生态化,并且很好的在自然和景观文化上保持一致的协调性。廊道的设计也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合理性,相互交叉形成网络,同时要避免那么生态脆弱带,保护好景观。基质上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 息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 五、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对生态学和地理学结合起来的产生物,其中有着两者的思想和原则,在考虑到时空上的特点,与现在的规划上的具体区域上保持一致,使得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为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构想和方法。两者之间的运用是体现出对环境景观的重视,对于提高区域整体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 就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现状来看,其在实施管理项目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要求管理人员要提高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且应通过将景观生态学应用于旅游管理中的方式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最终达到高质量的生态旅游规范管理目的。本文从生态旅游含义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旨在能推动当代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形成健康稳定发展状态。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管理环境,并实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有机结合。以下就是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实施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对策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及异质性展开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结果以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来,继而为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此外,为取得良好的资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的方式构建长期的旅游监测系统,继而全面掌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且采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信息,达到最佳的资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制定生态风险分析计划也非常重要,因而应将其落到实处。 三、结论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当代旅游管理者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关注度,且应通过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及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等途径来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并达到科学化管理目标。此外,为保障生态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要求当代旅游行业应将景观生态理论化为自身理论基础,最终达到高水平发展目的。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与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 摘 要: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者应该注意城市建设的园林生态问题,让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对景观生态学与园林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对建设现代园林生态城市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园林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1 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基础 1.1 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 所谓景观多样行是指景观类型的不同,而景观的异质性是指景观自身的变异程度,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景观的复杂性,并包含了景观格局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后者决定了景观格局的多样化,它使得人们居住环境的生态系统更具有稳定性和柔韧性。 1.2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景观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的灭绝和迁入这2个过程决定了岛屿物种的丰富程度。通常岛屿的生态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岛上的物种数量越多,可能新迁入的物种数量就越少,而已经存在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对任一岛屿来说,随着岛屿中物种数量的增加,迁入率就越小,相反,灭绝率就越大;物种可能在不断变化,但是丰富程度相对保持不变,岛屿内的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相同,这就使得岛屿内的物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平衡。 2 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建设原则 2.1 园林生态城市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强调城市建设应用生态学、景观学和美学原理并通过利用系统工程、园林工程和社会工程等现代工程手段而建设的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高效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优美的和居民满意的人类居住区。其具有城市功能协调、城市结构合理、高效益低消耗、城市生态平衡等特点,城市内的绿色空间会不断增多,灰色空间减少,绿地的覆盖面积也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与此同时,城市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2.2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立足现在,兼顾未来,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时,应将人的需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使其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努力给居民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城市环境。 坚持整体优化原则。建立一个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建议 3.1 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中每个景观单位的功能各不相同,不同的植物群落为增加城市的异质性,比如,城市建设者通过在某些景观区域放置特色观赏植物,在城市中建设特色园林景观,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氛围,给人以视觉审美享受和精神享受。城市中的居民文化层次各不相同,对文化需求也各有差异,而只有确保城市生物的多样性,才能让城市中布满各种各样的景观群,减少拥挤的城市建筑给居民带来的心理上的压抑感,让城市居民能够在景观设置中得到心理上的放松。 3.2 大力发展城市绿色经济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园林建设不仅要注意加强城市内部的绿色植物建设,而且要从城市发展角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减少城市污染,保护城市环境。绿色经济包含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行为。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经济的发展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此,在园林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建设者要注意发展绿色经济建设,减少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实现城市发展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 注重城郊生态建设,加强城市绿地系统体系建设 景观生态学将城市范围内分散的园林如苗圃、居民区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等称为城市基质中的斑块,和“生境岛”类似。如果岛之间没有充足的连接度,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类物种的迁移,为此,在城市建设规划时,相关人员必须将城区内的各个生境岛都作为城市绿地规划的一部分,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将零散分布的景观连接在一起,进而形成网络体系化的园林生态城市,这不但能给生物提供更广阔的栖息场所,而且还有利于城内外植物与动物的互相迁移。比如,城市郊外大都会存在大片的过度地带,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要好于市中心,对此,城市建设者可以通过建设防护林带的方式,在城市外围形成绿色走廊,以丰富城郊结合部的生物多样性。 4 结 语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其可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为此,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对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促进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论文: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为认识和解决复杂城市问题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本文分析了景观生态学的内涵、将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寻求既满足人类生活发展又能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生存环境的不断被破坏,人们对城市生存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它引起了对描述、解释和规划景观结构的传统方法的重新思考,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 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资源、环境和管理等问题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传统研究和科学交叉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景观规划理论原则上的指导,甚至为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方法论。 二、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发展 2.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也称生态城(Eco-Cit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类建城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使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2.2 生态城市的发展 从“易经”、“道德经”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从“太阳城”、“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再到“生态城市”的提出,让人类对健康居住的生态城市学理论,从理论落实为实践。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体现为一种广义的生态观。景观生态学理论中对景观中一系列的生态元素进行整合规划的核心提出更为“生态城市”提供了规划设计上的理论指导。 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3.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最早由德国学者C.特罗尔(C.Troll)在1939 年提出。它是通过景观的生物组成成分与非生物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综合研究景观的内部功能、空间组织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在《Landscape Ecology》一书中认为:“景观生态学探讨生态紫铜――如林地、草地、灌丛、走廊和村庄――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作者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研究了景观研究的空间结构,景观动力学,景观的异质性原理。 总之,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将跨学科以及多学科的特征特别适用于集成生态的、地理的、经济的以及人文因素的各个方面,从而能够对复杂的情况给予一定的描述。 3.2 景观生态学的结构要素分析 景观生态学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由自然和人工景观单元相互叠加而成的非常特殊的景观生态元,把整个“城市一区域“city-reglon”视为一个土地嵌合体(landmosaies).用基质(Matrix)、斑块(Patch )和廊道(Corridor)三种空间元素来描述在区域及景观尺度里空间模式的过程与变迁。 四、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上的应用。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就对景观中一系列的生态进行整合规划,此种整合是在整体和生态设计观念基础上的创造,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对现成结构的把握及改良,此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想不谋而合。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应用。 4.1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宏观应用 景观生态学充分强调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其本质上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城市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在其开发范式中把生态保护思想融入开发理念中,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则是基于城市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之上的一种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城市的人文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通过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建构人文生态绿色网络结构,运用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景观绿色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城市群体空间优化。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有利于实现城市群体空间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多样性理论与稳定理论,使得在城市规划中为保证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异质性景观格局形成不同功能的城市空间格局提供了可能。 同时,功能完善、运行健康的景观生态网络构建可保证景观生态流通畅、景观生态平衡和生态良性循环,从而使城市实体内部的绿化体系形成一个内外相连的绿色生态系统,营造出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可持续性区域略生态格局,实现生态城市运营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宏观的规划指导。 4.2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微观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的微观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体设计应用上。 4.2.1建立城市绿色斑块系统,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在设置生态绿地的位置时要从景观整体格局出发,注意在关键性的局部和连接点即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绿地斑块,以保证整个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 4.2.2城市景观绿色廊道系统的建立,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联结在一起。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斑块内廊道的合理设计组合,其相互交叉的网络结构,形成适宜的绿色廊道景观,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4.2.3基质是斑块和廊道所在的环境背景,基质的作用在于以基质为背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异质性的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生态区划,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城市建设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从而建构城市的可持续性结构性质。 运用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原理对城市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组合原有景观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城市景观格局,对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 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居”的差距还很大,甚至有时是与这一理念是相违背的。所以应用景观生态学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是时展所趋。运用景观生态学,使得城市空间环境合理组织,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有利于营造生态良性循环,结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学论文: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改探讨 [摘 要]景观生态学相关的概念理论对于缓解目前城市化过程当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分析,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 摘要: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不同尺度异质性生态空间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的学科[1]。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对象 任务 景观生态学 森林资源 一、起源与发展 1938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全景观生态学球性资源、环境、人口、粮食问题日趋严重,加之生态系统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2] 二、研究对象 1. 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2. 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3. 景观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景观生态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 三、任务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3] 2. 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 3. 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这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 4. 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 四、应用 1、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美国兴起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成为新的规划学派。结合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大范围的开放空间进行规划和研究。在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公园和社区游园已经实现邻里层次上的联系。国外从生态学角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研究,多着重于生态网络绿道与绿线方面的研究,并将其作为人与自然新的规划参数。在我国,俞孔坚(2000)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周志翔等(2001)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以道路绿带为骨架,成片防护林和观赏绿地为中心,将各分厂绿地连接成四大绿化区域的武钢厂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应重视厂区废弃地的开发和绿地系统建设。[4]陈文波等(2002)在综合前人对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景观镶嵌动态,尺度、格局、过程相关等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景观空间分析的框架,认为景观空间分析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关系分析与空间构型分析,并对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及与一般空间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5]刘洪杰等(2003)提出了在城市的自然景观用地中,绿地和水域是两种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景观生态类型。 2、景观生态学在森林资源经营中的应用 森林资源的价值是指森林资源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一切功效、作用与影响。这里,森林资源的价值表现为支持人类的持续生存,支持其他生命的持续生存,从而实现森林资源本身的发展和演化。所以,实现各种使用价值再生产的前提是实现森林资源本身的再生产。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的整体性及空间异质性,不是去分别寻求景观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美学价值,而是致力于发挥其综合价值。[6]由于森林资源功能价值与效益价值的矛盾,过去在森林资源经营过程中,采取过度强调经济效益的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经济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远远超过森林资源的自然再生能力,导致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提高公众的森林意识,应当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评价森林资源的价值,便于森林功能与市场和公众决策过程相结合,使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受到同等重视。在森林资源评价中要重视对其文化、精神、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的评价,使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摘要: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就是要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概述了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要点。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一、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现状 (一)河道平面规划设计僵直,呆板 一些河道局部堤岸过于“渠化”,河道转弯僵硬,既使得河道缺乏美感,又使得河道水流不畅,对驳岸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片面强调河道排涝功能,将水与生态系统割开 在城市河道的建设中,建设者过于强调了它的防洪排涝功能,从而忽略了河道本身的生态系统。建设中没有认识到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没有按自然水理念设计,将河道设计成了一个几乎无自净能力的封闭系统。 (三)城市河道驳岸设计硬质化严重 现代城市河道规划设计中多采用硬质护坡,从表面看是一项一劳永逸的事情,但城市河道“硬质化”,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实质上是影响和损害了河道驳岸土壤植被,直接破坏了河岸植物和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对河道生态环境健康循环发展不利。 (四)河道两岸景观设计少人性化,缺乏地域特色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然而一些河道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中缺少反映城市风貌的景点,景观设计缺少对地域特点的考虑。 (五)城市河道两侧绿带植物种植杂乱无序 城市河道的水带及其两岸的绿带共同组成了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一些河道存在种植缺乏特色,植物层次不明确,物种单一,缺少色彩变化等问题,不能很好的维护生态系统,不能提升河道两岸的景观品质。 二、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一)关于河道平面处理 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一般以为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两岸修筑高堤,就能解决防洪问题。事实上是从流域范围看,与防洪补益不大,相反却大大损害了河道景观的美学价值。对于河道的平面布局应该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系统,这样才能实现多目标的统一具体来讲,首先在解除河道瓶颈基础上,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其次,尽可能地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这种“袋囊状”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而且对于景观和生态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尽可能使城市水系形成网络,有益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例如,合肥市环城公园系统利用古城墙护城河旧址,结合南ICE,河、董铺水库等城市水系,建立开放的城市绿地空间环境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文物景点,岗阜起伏,水陆相间,河湖岛洲,亭桥楼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因势利导地处理平面及空间,既不矫揉造作,又不拘于原状,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驳岸的规划 对于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实”景与“虚”景。所谓实景就是通过一定的硬质景观建设,包括适当的园林建筑等,创造具有形态的环境空间景观。这种景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植物、建筑间相互的关系;虚景即在水流相对平静的驳岸环境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艺术配置,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创造岸边植物景观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这些景观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虚实相生,变化丰富,与其它景观形成对比。 河道景观在空间形式上不像游园、广场等相对集中,它的特点是窄长。因此在空间形式的处理上要做到既变化多样,又协调统一。对于主要景观节点的驳岸注意处理近水与观水的空间,游览道路、绿地、沙滩的规划设计与其驳岸材质方面做到多样统一。根据不同的地势,使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相互结合。 (三)河道两岸景观规划 1、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 河道景观创造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植物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组团与开敞空间绿地的设置,乔灌草配置与植物造型等根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合理搭配,做到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同时要季相分明,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把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起来。 例如临沂市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工程,以景观植物为造景主要素材,并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图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一种自然生态型的景观序列,在狭长的用地范围内创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分为河面、河滩、河堤、堤外绿化带四部分,河面宽度1000-1200米,河滩宽度50-200米,河堤(滨河大道)24米、堤外绿化带宽度70米,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2、以多样化的生态景观代替传统意义上单一性的物理景观 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即充分利用现有树种资源,配以银杏、柿树、板栗、梨树、黑松等一些大规格苗木和景观石,充分发挥植物特有的功能,合理、科学的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等特点进行配置。密林、疏林、草地,果林、生态林、林缘花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3、建设不同主题的广场及雕塑等,形成游人的视觉和活动中心 广场可以采用生态性公园化设计,设置健身区、休闲区、集会区、游乐区等许多功能区域,并设置不同的小品与雕塑。在广场环境设计中,尽其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硬化面,引入了树林,绿化,花卉,草坪,水等自然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休闲空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和自然的享受。 4、因地制宜,设置景点 滩面较窄处,游人沿河活动空间受到限制,适当布置生态湿地园,为水生动植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场地;滩面宽阔处,则在河滩内适当位置开辟浅河道,塑造更加宜人、易于接近的水体空间尺度。小河道两侧用水上栈道和各式小桥相连,使其分而不断,增加情趣;大桥两侧,设置迎宾园,以修剪性植物进行文字造景,烘托出迎宾的热烈氛围。 (四)深化水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协调统一 “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滨水地区规划建设中,应当倡导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 1、保存和恢复两岸遗留文化,重现历史风貌 保护重要的文物建筑,建立完善的管理修复制度。对于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桥梁等,应加以维修和保护,恢复原来的面貌与功能;对于建筑质量较好、外观典型的建筑,应予以保留,以留存河道的历史风貌;严格控制在重要历史建筑所在环境中进行建造活动。 2、谨防城市建设片面化,注重水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环境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要加强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止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渠道化”、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和“崇洋化”五个问题。 (五)天然无污染材料(木材、石料)的大量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河道的护坡形式主要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可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反应并对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亲水的好去处,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此外,由于土地被混凝土密封起来,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断下降等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满足营造自然景观和行洪排涝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选用渗透性较好的扑状材料;为了缓解和淡化材料色僵硬的问题:重要的举措是将单件材料的外观形态种类丰富起来。总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革的主要源泉。
历史学论文: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改变了世界的界限,其信息量大,时代性强,能进行历史现象的模拟和仿真,还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深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知识学习带来许多有益的帮助。这就迫使我们思考和急于解决以下一些实际问题:即学科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何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特征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网络环境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的教与学,它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交流与协作。与分科课程比较,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学生自愿选择或自愿结合参加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与设计上,可以根据学生、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地选择活动项目。因为只有符合学生本人意愿和内在需要的活动,才能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学生活动时才有更强烈地自愿性、迫切性和持久性。此外,学生还将参与活动的设计、准备、安排和组织,整个活动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学生在自学、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种挫折,经受各种考验,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及各种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独立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家长应尊重、照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人意愿,让它们自愿选择活动主题,使它们在活动中成为活动中心组织者。 2.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网络环境的生成性。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应用性是指:它要求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动手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取得新的收获,同时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研究成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会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研究性活动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预先设置的,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3.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网络环境的广泛性。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确定不是划一的,有较大的弹性。活动课程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为目的,由于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可以因人而异;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参加的学生的意愿来确定,应该有很大的伸缩性;活动的时间,参加的人数自由度也很大,至于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师有效的组织的前提下,网络环境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需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他们几乎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在线点击或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尽早形成合作、资源共享。并且因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而使学习者获得尊重而产生成就感。 4.研究性学习活动环境、气氛的愉悦性和网络环境的趣味性。历史研究性学习应力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要求进行活动设计。通常而言,趣味包括内容有趣、形式有趣、情境有趣、目标有趣、方法有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新颖会引起学生好奇心,如果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好胜心。若教师安排的活动结果有诱惑力,还能激励学生乐学,好学;同时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活动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造成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其中可以无拘束的参加活动,尽情地显露自己的才能,因而又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潜在的个性特长的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互动性交流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协同学习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因此,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科学素养,而且还能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建立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体验。有效借助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有利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因为社会访问、环境调查和项目设计不仅可以增长学生大量的学科内的科学知识和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锻炼体魄,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善于合作的态度。 3.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网络环境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学习手段,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打下必要的基础。 4.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但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却更为重要。为 此,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参加观察、收集、分析数据或资料的活动,经过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释。同时能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通过推断最后概括出结论。这样以网络环境及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情境、协商、对话、重组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局域网的网络环境下,主动开展富有个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和探究者,从而形成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养成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终身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5.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当前历史教学忽视了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它可以通过让学生带着研究性的历史问题,通过网络收集和查询材料,并对研究性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历史综合实践能力一般包括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信息查询与选择能力等。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逐步实现以上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一)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其专题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角色是充当活动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信息与手段等各要素的关系与功能是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另一种功能性结构模式,是一种理性化、理想化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中教师从观念到实际操作都起到了质的变化。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以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专权”,而逐步向“伙伴与伙伴”关系转换。 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制定和成果的、过程与结论的评价,每个环节都是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的,课题的制定和学生研究课题的评价,要求教师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要求教师具备通过网络和电子资料熟练查询和搜索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和给学生提供支持材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文本编辑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课题成果的展示,以及利用学生网页发表学生研究成果要求教师具有一定图像处理能力和幻灯片制作能力和一定的构建网站能力。只有当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时,教师角色的定位才有可能科学而准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是更多的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如何才能更快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使自己的知识成为更适用、更有效的结论并被别人接受和加以运用,以及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最优化的评价。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通常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个体活动”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比如完成某种项目设计,这种设计无论是独立任务的完成和作品的产生,还是项目设计中的某个部分的制作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虽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要与人交往和沟通,(如向人请教、与人协商、查询资料等),但其所有的决定和判断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出,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要由学生个人完成; 2.“小组合作学习”型,是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人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这种学习形式往往以“专题学习小组”或“专题研究与操作小组”的形态出现; 3.“沙龙”型,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取“沙龙“形式,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研究进程。 历史学论文:简论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江苏省丹阳中学 杨明)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 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 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 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一)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 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 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 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 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 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 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 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二)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 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 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 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 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 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 评述的思维过程。(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 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 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三)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 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 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整理归 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 )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 、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 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 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 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 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 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3)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四)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 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运用 能力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精选有关历史知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解答历史问题;第二 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并能得 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层次是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原理迁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运用能力的训 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这样几点:(1)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 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2)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3)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 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4)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 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 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5)深层次挖掘教材,充分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增加这方面的训练。运用的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活 动中,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才会有最终的丰硕成果。 以上论述了能力培养的四个方面,其中阅读理解与整理归纳是基础,表达与运用是结果。历史学习能力的 培养除学生因素之外,教师还必须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教学理论的进修,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教学能力培养能否成功的主要制约因素。 历史学论文:历史学中的爱国主义的浅议 【摘 要】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曾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 历史 范畴,在社会 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历史教学中,要用唯物史观使学生了解和分析历史,把历史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和 现代 经济 政治 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 哲学 、社会 科学 、文学 艺术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着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 中国 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加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我国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为天下老百姓解除苦难的传说;越王勾践立志复国、尝胆雪耻;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功在边疆的远大志趣,东晋时祖逖从“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林则徐虎门销烟,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孙中山敢于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张学良西安兵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无私奉献;为人民谋幸福成为人民的大救星;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运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它们的革命光荣传统,树立起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这些仁人志士、英雄伟人的高尚品德产生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一个没有英雄产生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英雄而不知道珍惜、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更可悲的民族。厚重的历史,就是无价的资源,历史人物是民族的骄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论文:与初中同学谈历史学习的方法 出于国情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考虑,国家教委把历史学科列为中小学课程的必修课。然而,要想使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繁多的历史概念中吸取知识营养,得到思想启蒙,还必须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着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次,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典型而精当的练习既能从多角度考察你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使你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列举与北宋、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做这道题目的思维结构是:首先分别弄清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那些;然后再具体分析各政权的交替、传承和相互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与两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大理、金、西辽、西州回鹘、黑汗王朝。这样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掌握了学法。 记忆、理解、运用,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历史不知不觉成为你的朋友,而历史成绩在扎实的基础上自然会得到提高。 历史学论文: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经验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措施、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历史学论文:试论历史学的性质—从史学与文学比较的角度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教育质量 质量评价 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中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混同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对史学的自律性构成了挑战;其实,史学与文学无论在文本上还是逻样上都有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时蕴涵着历史学的性质问题,时此问题的回答是且只能是矛质的: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一、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 为什么从后现代主义起笔?原因在于,20世纪后期以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学术和社会思潮,在文学与史学的关系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推进了对历史理论、史学理论的研究,同时构成了对历史学独立性、自足性的挑战。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一种内部包含不同思想重心和价值取向的思想潮流。本文不想去涉及后现代主义的复杂背景及其内部主张,只是试图从一个特殊的批评视野,即史学与文学相比较的层面作出分析,尤其是从史学与文学各自的特异性分析,回应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所提出的挑战。 大体说来,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挑战主要通过20世纪中后期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显示出来。在对历史及史学的认识上,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承认历史事件的存在,但由于他们认为这样的事实即使存在,对现在、对今人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历史实在或“客体”,而是对“客体”的解释和叙述,认为历史的意义取决于对历史的解释,而历史解释不能不依托于历史叙事。总之,其目光聚焦于历史的书写,即历史叙事。 叙述主义的历史哲学以海登·怀特为代表,将叙事作为历史学思考的重心,认为历史学家不可能在叙述之外把握历史,而叙述中对结构形式的选择有不同的情节效果。值得肯定的是,怀特对历史叙事的探讨.面向和注重的是整个的文本,因而提出了一些理论创建与洞识。 问题在于,由于史学与文学都离不开“叙事”,怀特的思想立足于史学与文学都依托于“叙事”的基点,并无不当,但又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分析和看待历史写作,把历史写作文学化了,由此提出了史学等于文学的极端性主张。客观上,怀特以其对历史叙事的自由性阐释,对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作了有力的发挥。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贬抑了历史学的科学性,弱化了历史实在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联,而且混同了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由此,构成了对史学的客观性、自律性的挑战。 然而,史学与文学的根本差异本来就不存在吗?还是现代学科与学术的演进导致了这种分野的消失?抑或分野虽然存在,但不再具有什么理论与实践意义呢?皆非也!在后现代话语流行的当下,史学与文学的差别依然存在。只是在时下,这种差别及意义被种种话语所遮蔽,以致于在人们的视野中湮没不彰,因此需要理清。 二、史学与文学:同中之异 在考察史学与文学时,往往首先要涉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在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分类中,文学作为艺术门类,与神学、哲学、美学等一样,被列入了社会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自由构造性。关于文学的自由构造性,韦勒克、沃伦有这样的说明:“小说、诗歌或戏剧中陈述的,从字面上都是不真实的,它们不是逻辑上的命题。”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相当的意义上,尽管有自由构造性,文学也能反映历史。年鉴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布洛赫曾发出断言:“在我们的艺术,在不朽的文学名著中,都激荡着历史的回声”。这就是说,历史“进人”了文学。由此,产生了“历史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类型。在反映现实上,历史文学的价值可能是难以估量的。恩格斯曾在一封信中说,他从《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甚至比他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李到的东西还要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恩格斯会认为巴尔扎克所叙述的表层故事为历史所实有,而应该是指巴尔扎克之作所象征的史实是真实的。顺着这一思路,可以认为,优秀的历史文学,其历史真实性往往高于普通的历史著作。 那么,以历史为对象的史学与文学是何种关系呢? 一方面,文学与史学共享一些相同的再现与表现手段。中国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表征着二者在历史上有不解之缘。如果把历史视为由权力支撑的“话语”,文本作为话语的产物,可以发现历史学与文学的一个相同点,就是它们都不免借助于人的想象。对于历史写作而言,想象对历史的建构未免就是不真实的。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在谈到如何写作历史时,尽管主张将“想象”限制在所发现的史料上,以免损害其真实性,但还是肯定了想象对历史写作的意义所在:“一个完美的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足够的想象力,才能使他的叙述既生动又感人。后来,20世纪符号学的代表人物巴特对历史学中想象的强调更进一步了,指出:“历史的话语,不按内容只按结构来看,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或更准确些说,是想象的产物。 对于文学写作而言,想象就显得更为重要,甚至于更为根本。在现代,基于符号学、信息学的观点及对文学本体的分析,有人认为写作是作者“内省的符号化过程,亦即指示自身的一种信息”。这种内省,更凸显了想象对写作的意义。 另一方面,遵循黑格尔不仅要认识事物“异中之同”,更要认识“同中之异”的要求,我们看到,尽管文学与史学共用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段,但二者仍有原则性差别。它们都既可指向一种写作活动,也会产生一种活动的成果:文本,所以可从两个层面剖析这种差别。 首先,从写作看,史学与文学遵循的逻辑明显不同。历史写作是从“特殊”到“一般”。这种逻辑的含义在于:对历史中普遍的东西,所谓本质、规律等等原理性的知识,是在总结特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后才被发现的。按照现代历史解释学的观点,史家的思考角度、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构成“前理解”的东西、背景性的东西,会对他认识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怀特把同一史实纳人不同的布局中,明显是受文学叙事模式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称为这里所说的“一般”。这是因为,历史学家在对其处理的历史资料进行叙述之前.的确如怀特所认为的那样.必须在心中预先形成一种叙事情节和修辞结构,用这种结构去梳理组合纷繁复杂的事实,这就是所谓“诗性预构”。但是,“诗性预构”是一种写作中的行为,并不是历史中的基础事实,更非历史自身的本质与规律(“一般”)。 与史学不同,文学写作是从“一般”到“特殊”。即写作者先有一个普遍模式、一般观念,如某种善恶观念,爱情观念、人与自然观念等等,然后再随机地赋予一定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它遵循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对文学写作而言,难点并不在于形成某种观念,因为一般人都可能随机产生某种观念,而在于为这种观念找到一种独特的形式,这就是文学的创造性问题。 其次,从文本看,二者的对象有所不同。即史学描述个别事件,文学描述一般事件。关于这一点,亚里斯多德的经典之语依然有效:“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诗人用韵文而历史家用散文……真正的差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史学面向“己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事”不能不是真实的“个别事件”,尽管事件的意义可以是多重的、甚至是变化的,但事件本身却不能虚构,所得出的蕴涵也受制于事件的制约。 文学,因为它属于艺术,具有各类艺术所共有的本质:象征。在具体特征上,文学是根据‘一类事实’来想象、虚构特殊事实。在深层意义上,这种特殊事实正是一般事件的“象征”,正是“象征”这一本质反映出文学描述的是“一般事件”。正因如此,文学甚至可以不拘泥于真实对象,即纯粹出自虚构。毕加索说:艺术不过就是说真话的谎言。因此,表层的虚构完全可以象征真实的现实与历史,艺术的谎言中包涵着真实。当亚里斯多德说“诗比历史更近于哲学”时,实际上已深刻地揭示了史学与文学的这种细微然而又相当重要的区别。顺便说明,在亚氏时代,还没有“文学”的概念,因而他所谓“诗学”实际是广义的文学。 例如,《史记》描述的是个别事件,其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鲁迅赞之曰“无韵之《离骚》”。但从异质性看,《离骚》是文学,《史记》的“无韵”之说,道出了《史记》的弱文学性。金圣叹在比较了《史记》与《水浒》后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这一表述,正是从创作的角度对历史和文学所作的区分。 因此,史学与文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借用钱钟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史学与文学“不尽同而可相通”。差别的存在体现出它们各有不同的学科规范。英国当代历史哲学家沃尔什也坚持历史学的独特性和自身的规范,他在《历史哲学导论》中写道:“我们应该把历史学想象为一种特殊的游戏,如果我们要想好好的玩它,我们就必须按规则来玩。……真正的与假的相反历史学家是会承认某些客观规则的(尊重证据就是一个例子),那是他进行论证所必须遵守的,而且他就可以由于坚持这些规则而被人所识别。 三、史学的双孟品格 对史学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在盛行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的今天,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常常被提出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回答。 其实,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前者来源于历史客体的先在性、既定性、客观性,后者源自历史认识、历史写作的自由性、创造性,受制于史学主体的意识形态。从对客体的反映看,史学要以基本的历史事实为前提。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曾说:“历史包括一个确定了的事实的主体。历史学家可以从文献、碑文等等获得事实,就像获得鱼贩案板上的鱼一样。历史学家搜集它们,把它们拿回家,按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加以烹调,摆上餐桌。这种观点指明了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加工,但并未否认历史事实的存在,在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保持了一种张力。 正是基于史学的科学性立场,黑格尔认为历史学不外乎是“以外在形象反映概念自身发展过程的科学”。在具体表达上,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写作可以通过文学的一些手段获得表现,从而可以在历史文本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审美关系,但历史学并不能归结为文学。 峥世纪的马克思史学和20世纪年鉴学派也都认同一点:人们对历史可以进行科学的分析。由于年鉴学派对马克思史学有一定继承关系,我们不妨着重审视马克思的历史和史学的观念。尽管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歧见纷呈,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历史哲学。受18,19世纪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在多次场合下把历史看成一种科学。就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一生大部分精力用于探索资本的现象与规律,作为探索成果的《资本论》同时也是对资本的历史学分析,其科学性不仅为19世纪的历史事实,也为20世纪的历史事实所证实。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因而其品格是矛盾的。由于这一矛盾性,沃尔什把史学比作数学函数。而从历史的角度看,史学这种矛盾的品格似乎是永恒的。优秀的史家在运用科学理性的同时又富有一种人文主义的情怀,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融人一体。后现代主义的一大问题在于:对史学的分析,更多地指向了史学的艺术维度和艺术品格,由此使历史与内在于历史的人的思维之间的分裂扩大化了。至于它对历史学之影响的利弊,我们不妨引用一位当代西方学者的一个看法,以供我们借鉴—当代史学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伊格尔斯明确指出,虽然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批判地审视启蒙运动的历史哲学,但如果而因此放弃理性主义,则会流向“野蛮主义”。 历史学论文:七年级历史学科工作总结 本学年,本人担任七年级历史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和摸索,我努力不断的超越自己。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更有计划,更有组织,更有步骤地开展。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年的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课后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图书室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 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6、优化教学语言,运用多媒体教学。 (1)教学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用幽默、准确、精炼的语言神态进行引入、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国民党在抗战中起到“牵制”作用时,做了一个牵绳动作进行分析其中意义,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了。 (2)教学的媒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小黑板、挂图、投影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情况: 1、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认真,能依时完成作业。 2、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一大部分同学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三、教学的成绩与今后努力方向: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本人基本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完成得较好,学生成绩普遍提高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力求学生成绩更上一台阶。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努力,努力 ,再努力! 历史学论文:高一历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高一年级首次进入新课改,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理念上有待进一步更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改革面前吸取上届经验,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这是摆在我们高一师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本学科教学要求: 历史必修(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等是该模块学习的基本内容,其中包含九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具体措施: 1、从开学初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投入新学期教学。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在第三周请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的张军老师对全备课组成员做一次讲座,以提高认识,借鉴外部经验和做法。此后不间断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2、继续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由于新教材的使用,大多数老师对教材内容和教法不太清楚,所以我们除按照学校的要求,每星期三晚办公时集中,由一位老师主讲,大家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外,每周再增加一次集体讨论的机会,力争每一节课都形成统一学案和教案。同时积极提倡二次备课,老教师可以在教学案上直接备课,新青教师必须再二次备课新教案。争取统一进度,统一作业,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体特长,运用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 3、坚持采用学案制度,要求每一份学案均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延伸学习的基本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反映能力的提高,既要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又能体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每份学案均围绕下列几部分组成编写,不求全但求精:课标要求、资料卡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知识整合、学习延伸、同步检测、相关链接等,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做到详实、有可操作性。 4、要坚持教学的“五认真”,扣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做好辅导工作。 5、作业安排是每一小节一份同步检测,一个专题一次课堂作业,请主讲老师编写。同步检测当堂反馈,课堂作业认真批改,认真讲评。 6、要科学地利用教具和自制教具,如地图、图片等,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的直观性。我们准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抗日战争的部分影片,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同组人坚持每周每人互听不少于一节,第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历史学论文:历史学科“三四五”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互助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今年,我们又响应潍坊市教科院、市教研室以及镇教管办的号召,积极开展了“三四五模式”课堂教学实验,我校历史教师的认真研讨、深入探索、具体实践,积极运用“三四五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落实“三四五”这一课堂模式,现制定我校的课堂实施方案。 一. 认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树立创新意识。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就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理论,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工作。今年,潍坊市教科院倡导开展“三四五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验,我校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领导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将改革精神传达给广大一线教师,组织大家学习有关知识,深刻理解理论实质,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我们是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的: 一是培训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校利用暑假时间,历史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潍坊市教科院组织的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和先进经验,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观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对新型课堂教学的认识。 二是以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培训广大一线教师,以点带面,辐射一片,以骨干带动全体,使广大一线教师都理解最新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充分认识到新课堂该怎么教,了解教师在新课堂中的正确定位,充分认识到自主互助型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好处,为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正确理解“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科学规划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组织“三四五模式”课堂教学实验工作,我们还派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进一步学习、理解改革精神和操作方法,观摩了实验课,加深了理解和认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通过教研组研讨等形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讨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创建新型课堂,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专家们曾经说过,新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通过我们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论武装了我们的头脑,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思想准备工作。 二、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实践真正落实于教学行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反复磨练,才能见效。因此,学校把一切教学工作的落脚放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围绕“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首先是教研组研讨。学期开始,我们就组织各个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研究制定各学科教研计划,排定教研日程,积极做好了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然后,按照教研日程安排,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广大教师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分别陈述了自己的改革经验和具体做法、意见,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具体讨论了“三四五模式”的实施方案,实验步骤,交流了各自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为我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做好了思想准备,制定了实施方案,保证了“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验的切实开展。 其次是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学校规定各教研组分别制定课堂观摩研讨计划,规定每个一线教师每学年讲授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参加听课观摩,听课以后由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成员集体评课,为讲课教师指明优缺点,帮助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家交流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见解,讨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写出评课意见,做好评课记录。通过这种讲课、听课、评课的教学研讨办法,我校广大教师都得到了展示自己教育教学风采的机会,得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观摩中思考,在交流中提高,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提高。 三是反思课堂教学。我校规定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要写出这堂课的教学反思,就像每节课都要备课一样,把反思写进备课本,以教后记的形式反思这堂课的成功点和存在的不知及补救措施,以更好的上好下一堂课。教务处组织人员不定时抽查和定时检查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反思,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以保障课堂教学效益的稳步提高。通过这种反思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重新思考自我反省的过程,如何更好的上好这堂课,如何更好的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更大的提高这堂课的教学效益,如何更佳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更充分的发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反思,就是一种再认识,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新思考和再次消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到了深刻反省,势必会促进新的提高。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思考,探索,我校的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学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三. 理论联系实际,落实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三四五教学模式”具体分为—— 三 步: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练习;四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五课型:新授课、复习课、检测讲评课、习题课、实验探究课。我校在坚持自主、互助、探究的原则基础上,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并在师生之间推广新的导学案模式:在坚持以往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把导学案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分为课前预习案、课堂探究案、课后拓展案三大部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合作中预习、学习,在合作中竞争,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学习的局面。联系我校具体情况,创建“三四五”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挖掘了现有的课程资源,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师生之间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校的课堂教学效益也有了较大提高。 我们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具体实际落实“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四环节五课型,创新研究,灵活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历史学论文:高一历史学科教学计划高一备课组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以学生为主导,营造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1、初中和高中的教材编排体例不同,初中教材是通史体例,高中教材是专题体例,贯古今,关联中外,跨度大。但对相关历史知识要素叙述不详。两种不同的编排方式,对学生是严重的挑战,要求学生高质量、高标准掌握初中知识。 2、本届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这一届新生是开卷考试进入高中的。初中时认为开卷考试翻书就可找到答案。因而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学习不努力、不扎实,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适应高中教材的学习。 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中既要让基础理论好的“吃饱”,又要让基础稍弱的同学有所获。 4、通过半年的学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所好转,对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三、教学对策1、、树立团队意思,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进度,集体备课。共同确立重难点,探究解决的方法。 2、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依据课标,制定科学、完善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环节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5、 教师对高中三年教学的全部历史课程模块提前作出整体规划安排。36个课时一个模块,不要随意打破,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要打破过去一统的恒定模式,更加灵活的特点。 6、 教师要对即将实施教学的某个历史课程模块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教师过去那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已无法继续,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怎样进行一个模块的设计、一个单元的设计、甚至一个课时的设计、教师与学生活动课时分布、学生的作业类型等等,都必须提前设计好。 历史学论文: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一、新课标理解: 1、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2、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 3、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目标,需要纳入教学过程目标。解读新课标就可以发现,与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相比,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并把它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列。以前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从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出发来命题的,有时也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过程目标之一。显然,在新课标下,以往的教学过程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确定教学过程目标时,应该把新课标提出的这些新的教学目标考虑进去:这些教学目标能不能转化为教学过程目标,如果能够转化,又应该如何转化。 二、新课程教材分析: 1、文明史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通史体系有相当大的区别。一是主线不同,文明史考察的是文明的演进,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从不同文明类型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并且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二是角度不同,重视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三是知识范围不同,把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显然,解决新课标下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教学过程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 2、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已经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教材。这些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采用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基本知识点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不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范本,而且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不可能起到这个作用。在进入试验区的省份,也是多种版本并存,同时使用几种教材。一纲多本、一省多本,使得教学过程不能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不能依据本单位教学所用版本。因为如果平时的教学过程依然按照过去的方法从使用的教材,必然导致未来无法适应全国、全省甚至地区的统一考试。教学过程失去了以往所依赖的基本知识点出处。所有教材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应该遵循新课标,而不是具体教材。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 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学情与师资状况: 1、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都对通史的情况有所了解。 2、高一历史备课组共4人,都有比较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备课组对通史教学都相对熟悉。个人业务素质相对较强,重点是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 四、教学教研计划措施及进度: 本学期我组将以学校及教务处计划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多进行备课组备课活动,加强新教材的研究和钻研,多交流,多学习,以期达到共同提高,促进同组教师专业养成,课堂注意讲究方法,以期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取学生读书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在这样的研讨中不断地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最大限度地发挥备课组的战斗力以促进全体学生历史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计划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以初中基本知识为背景对高中历史模块进行新的整合,达到教学的优化设计,这就要求对初中历史进行必要的回顾,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 2、必须加大对材料题的全面考查,特别是加大对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联系所学知识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3、组织讨论会,辩论赛,让学生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辨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深入对现实社会的了解。 5、每次考试必需设计自选题,调整命题的思路,使纸笔测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也能更好地反映课课程的理念,使更多的学生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中也能体验到成功。 6、必修模块学分认定,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历史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历史学习兴趣 摘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本文探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历史的气息、接受历史的熏陶、受到历史的洗礼,最终达到掌握历史知识,并将课本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学习;教学活动;激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利用历史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建立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互动学习过程。因此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九百多名学生进行调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的是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幽默能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快乐的教学气氛,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畅所欲言。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也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尽量多地用一些幽默的话语,让学生在开心一笑中消除学习的疲劳。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不良表现,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指出,而不是大声训斥。教师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如沐春风,自然会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以吸引学生。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 二、创设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巧设悬念,创设探索性情境,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每节历史都在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氛围中度过,这样就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要重修圆明园,启发学生思考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后总结,使学生明白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它也与现实紧密联系。又如在讲《西安事变》时,组织学生举行小型辩论会——“对是放还是杀?”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道理,在辩论中提高了自身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获得了学习历史的乐趣。 三、营造氛围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改变学生心目中对历史课刻板无味、严肃枯燥的印象。如在讲《三国鼎立》时,可先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豪气十足的旋律以及歌曲所体现出来的英雄豪情所深深吸引,此时就歌词提问问题:“为什么‘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对我们有何启发?”此时无需多言,学生已能欣然接受。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引用的诗词《长征》,先让学生朗读诗词,通过朗读再现情景,让学生从中感受长征的艰苦,诱发他们去想象,然后提出问题:“红军战胜困难的法宝是什么?”让学生去讨论、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艰苦奋斗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培养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再比如讲述《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时,教师适时穿插一些小故事,给学生讲述“军机何时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听到这里,同学们的内心都感受到清朝君主专制统治的残暴。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 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于内心深刻的感受而不断丰富起来。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之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的关键,生动活泼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动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更好地开发智力。 历史学论文:初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 教育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逐渐的完善,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初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者,所以初中的教育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不断的重视初中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历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教育;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一、引言 学习历史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它可以让传统的历史优秀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所以对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于历史的学习有好多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有好多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没有学习自主性,所以这些都成为阻碍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因素。关于初中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学习,得到正确的方法对策。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制约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教师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角色,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和水平。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会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往往都是自己在讲台上不断的讲课,从来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样就把学生的摆在了被动的地位,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角色对换,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学生对于历史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学习,才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当学校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氛围的时候,学生就会在这种优良的氛围熏陶之下开展自主的学习,所以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下才能顺利的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课本知识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一个学生提高自己学习能力,拓展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对课本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从来不会自己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因此他们得到的知识都是被迫的学习,从来无法真正的应用到自己的身上。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出发,首先就是课本,课本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根据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历史课本的版本和内容,可以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历史课本,另外就是教师的影响,教师应改变让学生被动的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思路,可以在课下和课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预习,去自主的了解学即将进行的历史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属于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挑战权威的能力 首先就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独立思考,一个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来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的结果是最真实的,同样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学生最有益的,因为学生在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使他的思维更加灵活,使他更好的运用自己之前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从而把这些历史知识更好的为自己所用,所以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同时很好的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水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学生要独立思考外还要学会和敢于质疑并挑战权威学术思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学生要用挑战权威的勇敢的精神去学习历史知识,历史里面有好多的理论知识,里面也有好多已经被专家等权威人士认证的历史结论,但是历史结论也就不一定全部就是正确的,所以学生要学会去质疑挑战权威,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敢的精神。综上所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五、结束语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重要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同样国外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也有好多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历史故事,所以对于历史方面的探索是众多优秀学生应该去发掘的事情,但是是否可以很好的学习国内外的各种历史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学习这些历史知识,学生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学习历史学科的时候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因为的教育现实情况和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甚至有些农村偏远地区根本没有设置历史学科,所以对于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自主能力的培养现在面临着众多的现实问题,依然需要专家学者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总结并制定出正确的对策,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作者:姚丽华 单位:长春市第七十中学 历史学论文:历史学科创新教育浅谈 一、创造性地制订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及考纲的原则,尤其是要结合具体的学情,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比较、评价历史现象等多种学科能力;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辩证地看待问题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大胆地从“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的老框架中跳出,创造性地制订适合学情的教学目标 二、创造性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创设多种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课堂讨论 即由教师提出一个争论性的议题,根据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应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确定讨论的结果。这种形式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2.课堂演讲 演讲内容可由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并轮流主讲。学生势必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成稿,这不仅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写小论文 论题不宜过大,选材应客观。材料可以出自教材或者档案、报刊、杂志,也可以实地考察。材料应按论点分类,同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生应充分利用材料并结合所学为论点服务,同时做到语言流畅,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4.观看影视作品或纪录片 由教师选择作品并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先赏后析,先看后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与影视艺术结合,学生会对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形成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社会洞察力。 5.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剧本编排,学生自行决定角色扮演者,自行导演,但要求剧本及表演能够反应正能量,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总结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历史教师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文化底蕴,且独立性、开放性、灵活性和逻辑性为一体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作者:尚薇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第三中学 历史学论文:高中历史学科集体备课策略 一、深挖新课标大纲和考试说明 新大纲明确强调了当前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并且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生能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对观察、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同时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从教学层面来讲,新大纲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突出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基本技能之要求。从教学内容的层面来讲,新大纲反映出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多元化的世界格局趋势,并且将世界经济集团化、全球化以及区域化等内容纳入新大纲之中。新大纲中对如何教学进行了明确和规定,以《考试说明》为例,其中规定了高考的内容、性质以及形式。就新大纲、《考试说明》而言,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新大纲以及《考试说明》进行对比分析,深刻理解其外延和内涵,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准确地把握其深度、广度。 二、研究现实学情,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面对当前的高中生,老师在进行集体备课过程中,应当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其中主要包括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规范状况,对教学起点进行定位,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基础,应当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中心主义;第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切合实际,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而非高不可及;第三,教学目标应当完整,包括认识、能力以及情感目标等,老师应全面挖掘教材的育人功能,并且在相关知识传授过程中,保证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实现;第四,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具有一定的检测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三、宏观层面上要全局谋篇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过程中,应当对课标、教学任务和教材进行细致研究,并且要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目标、内容及实施建议进行研讨,从教学内容标准、要求以及建议和史论共享等四方面进行全局谋篇。其中,内容标准,即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源头进行探究,具体把握各单元以及章节的教学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即根据上述内容标准确定预期目标,研究老师的教学任务,以知识、能力目标为基础,兼顾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建议,即对如何有效完成教学要求、课程目标实施,提出有价值、可行的参考建议。在此过程中,备课组成员可根据教学情况和特点,提出本单元或者章节的教学建议。在史论共享环节,老师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并且拓宽老师的历史教学和研究视野。 四、微观层面上的精雕细琢 在完成宏观层面的整体布局以后,集体备课组老师根据任教情况,对各个单元以及章节的教学进行细化,明确教学内容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集体研讨,对不同学情下的各类学生需求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新课标要求为教学方案细化的底线。针对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比如省级、市级以及普通学校等,针对学校不同班级(实验、文理以及普通班等),分层确定教学目标。在处理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过程中,应当以学生和老师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这主要是因为老师与学生的阅历是组织教材的重要部分,灵活增减、优化整合,设计适合的单元和章节知识,明确适合的教学流程,及时提出设计时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应当从微观层面对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精雕细琢,这样才能使其更加丰富,才能增强其实际可操作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也呼唤任教老师能够实现专业化成长。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老师的知识、技能多以行为方式呈现出来,所以老师应当自我反思、加强互助。由此可见,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推行集体备课形式,这不仅可以提高任教老师的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作者:刘琼 单位: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
感恩教育论文:德育教育要渗透感恩教育 德育教育要渗透感恩教育 近些年,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对父母的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根本原因是对父母感恩意识的缺失。而各级在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更让许多教师感慨万千,也让许多有识之士感到震惊和忧虑。 一位老师颇为感慨:一篇《最让我感动的事》的作文题目竟然难倒了许许多多学生,遗憾的不是学生不会写,而是不知道使自己感动的事。从父母、老师到同学,老师逐一点拨,有哪些事让自己感动,而很多学生却认为都是“应该”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值得感动。 而另一则媒体报道,四川一位退休老教师捐助几十名大学生,几年毕业后,去看望老人的大学生却不足一半。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当今的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然而其影响却不容低估,其危害必然导致个体品质的自私自利、导致人情的冷漠、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为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渗透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孝心是感恩教育的先导,哪一位父母养育孩子不是含辛茹苦,一个人如果对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能正视,不知道感恩父母,不情愿赡养父母,还会有什么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革命先烈和无数英雄志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缔造了伟大的共和国,他们应永远受到后人的感恩和敬仰。然而,当问及某些革命名人的事迹时,很多学生木然,甚至把诸如、的事迹当作儿戏和笑谈。政府希望祖国的未来都能茁壮成长,师长都渴望孩子成才成人,无限的关爱恰如阳光雨露,作为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切温暖,去感恩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爱。 感恩阳光给予我们灿烂的光辉,感恩小草赋予我们清新的空气……感恩包罗万象,感恩无处不在。 让德育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让人间情更浓,让社会更和谐! 感恩教育论文:和谐社会更需要感恩教育 近日,笔者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小男孩把座位让给了一位孕妇,然而没想到这位孕妇不但没正面看一眼小男孩,而且连句感谢话也没说,就心安理得地坐下了。男孩下车后问妈妈,为什么我让座了,那个阿姨不说声“谢谢”呢? 我宁愿把那位孕妇的麻木行为看作是一时的疏忽,而非内心冷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他绝不是为了换取一声感谢的话语才让座的,他的让座行为完全是心甘情愿的。从功利角度来看,一声谢谢,其实并无多少实际价值,然而,这声道谢又是无价的,因为它象征着对社会美德的认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可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却是如此的难以施行呢?为什么不断出现被救者冷漠绝情的声音?为什么知恩、报恩的声音越来越少?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台湾着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感恩教育论文: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世上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没有人为我做过一件事。 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太缺乏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那种人越多,社会将越显冷漠,生活将越显枯燥。当一些人心中的镜子出现粗糙不平时,便忘掉了做人的规则。于是,他们不但不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如寓言中讲的东郭先生遇到的狼,农夫救出的蛇。现实生活中,知恩不报的事情层出不穷。 2004年11月,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控诉了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通知,虚报学费的事情。 2005年3月14日,《重庆晨报》报道,在一次车祸中救了19条人命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因救人身染重病,家境贫寒而无钱医治,于是向包括县长在内的各有关部门求救。结果是无人问津。英雄最终带着病痛和困惑离开了人世。生前,被救的19名乡亲无一人关心他,死后无一人到场送葬。 某地有位年迈的老人,曾无偿资助80多名贫困大学生,但那些大学生毕业后,竟没有一个人去看望她,甚至连封问候、感谢信都没有。 这种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那些受到别人的资助却连一句感激的话也不会说的大学生,就是这种丑陋现象的折射。 感恩意识的缺乏让我们心寒、震惊、愤怒而无奈。 由此可见,很多青少年缺乏感恩情怀,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懂得和学会感恩,成为时代的呼唤。 感恩教育论文:谈高校经济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当前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经济资助中的不良现象入手,对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高校要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要与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相结合,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感恩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资助政策的目标,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 感恩教育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绝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高校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初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为主体,以全方位关心、多元化资助、分层次实施、保重点对象为思路的立体化资助模式,搭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感恩是一种文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感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康的心态,报答社会的良性循环。在资助工作中,对于受助者适时、系统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唤起受助者的感恩心,对感恩有清醒的认知并激发起其感恩行为,有助于受助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有助于受助者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经济资助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当前,经济资助确实为困难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助怀有感恩之心,但在资助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受助不感恩的不良现象,令人堪忧。 一是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由于大学生中受助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困难学生把贫困作为资本,不思进取,坐等其成,出现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二是谁说我不是贫困生?贫困生作为一个具有隐性特征的群体,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各地的收人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使得贫困生的界定难以形成统一标准,普遍的作法是以学生入学时基层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为依据,在认定时由于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一些学生通过拉帮结派在评议中蒙混过关,在获得资助后,请吃请喝,大肆挥霍,争贫、抢贫现象时有发生,诚信意识淡泊;三是我们是弱势群体。很多高校在给予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没有给予其相应的精神资助,没有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关注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造成了受助者虚荣心强、攀比心重,对身边同学的关爱显得麻木不仁,缺乏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受助者以弱势群体自居,但又担心身边的人瞧不起,随之会产生挫折感,导致自卑、失落、困惑、抑郁、仇富以及自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会积淀成为以一种知恩不报、恩将仇报的极度自私心理。 二、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和数量呈上升趋势,随着受助群体的扩大,单纯的资助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必须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压力迫使人们不断提高个人工作能力,但功利主义也日益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中,片面追求利益的同时,使人们的道德出现滑坡。贫富差距的现实存在,一些社会资助和个人资助因为过于注重经济的资助,忽略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使受助者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同时由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服从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更多地人们关注自身发展,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也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判断,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造成大学生在意识上产生失恩现象。 (二)学校教育中的功利色彩影响学校德育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多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更多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学生关心最多是就业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虽然也提倡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但在实际中,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的知识和智能方面的选拔,促使学校实质上坚持的是智育为先。德育常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而传统的德育又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教育方法,没有真正把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并充分尊重他们,从而学生的能动性丧失。目前一些高校已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感恩教育,但仍存在诸如感恩教育只是短期教育、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形成长效机制的问题。 (三)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再穷不能穷孩子,是中国父母的传统心态。 当前80末、90后大学在校生居于主体地位,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要求更多的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三观教育,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父母的无私奉献成为了单边行动,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育。另外由于有些家长自身素质的欠缺,没有以身作则,不孝敬长辈、不文明行为,孩子耳濡目染,直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作用。 (四)网络对学生认知的冲击网络上的信息由于主体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网络信息带有浓厚的个体化色彩,特别是一些偏激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受到冲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价值取向完全围绕个人利益进行选择。在申请助学金、奖学金等问题上表现出自私自利的倾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与奋发向上、艰苦朴素、甘于奉献等崇高思想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冲突。同时,网络自我约束力的降低,往往会导致网络道德失范,导致大学生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且相互影响,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勇于负责和勇于承担社 会责任的人生态度。 三、加强经济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策略 高校经济资助工作中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备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受助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受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对经济资助的长效运行有推进作用。 (一)敏于抓势,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正确感恩观的形成。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o EZ]感恩,不单单是传统美德的要求,更是健全人格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感恩教育需要遵循由知到情再到行的一个过程,利用对学生的经济资助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把握受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育人效果。感恩品质的形成大致包括三个阶段,即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认知层面是指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德,正确分析施恩方的目的和意义,产生心理的认可;情感层面,是基于认知产生的情感共鸣,产生心理上的愉悦与幸福感,近而形成自觉的感恩意识,并伴随回报恩情的冲动;实践层次,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具体行为,升华成自主的习惯行为,形成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良好品行。同时要结合社会实际,用时论引领方向。以八荣八耻为感恩教育的标杆,教育学生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学生在对待家庭贫困和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时,要逐步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态,坦然从容地面对问题和挫折。 (二)善于造势,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相结合新资助政策实施的关键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公开、公正、准确的认定,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程,进行科学合理地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严把人口关,是阻止个别学生不诚信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宣传渠道,让在校生深入了解新资助政策实施的意义、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既可以让受助者明确国家这一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是构建社会和谐、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又能让其他非受助学生对受助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同时,从制度上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和宿舍同学等多层面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消费情况等进行了解,建立跟踪档案,实施动态管理,查堵非贫困学生进入受助通道。 良好的感恩氛围对受助学生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如果感恩教育气氛不能很好地营造,生硬地针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无异于给受助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从而导致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对经济资助工作本身会形成不必要的障碍。所以,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倡导各院系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通过讲道理、明事理,把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融合,让受助学生的心灵在温馨平等、受到尊重的氛围中接受洗礼。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网络等宣传阵地,开展讲述感恩故事、创办感恩小报、设计感恩广告、编排感恩节目、举办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算一笔亲情账等活动,使感恩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排解受助学生的孤独情绪,养成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同时,学校的制度、教师的行为都会影响学生的感恩心理,尤其是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其感恩言行更能激发学生的认同感。所以,学校要努力营造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五恩一体的系统感恩环境,使受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三)勤于借势,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感恩长效机制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思维相对活跃、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至关重要。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就要避免感恩教育成为节日化和形式化的教育,而应力求感恩教育的日常化、长期化、制度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计划,并强化落实,形成学校、院系、班级参与的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的教育体制。在实践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奉献,并在奉献中体味给予者的快乐,站在主动者的位置上体验给予、责任、奉献的快感,达到他律与自律的结合、认知与情感体验的结合,实现由受助一自助一助他的良性循环,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近而明确自身的精神追求,确立更为远大的目标,实现自身的价值。让他们在自主体验和亲历实践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义与自我完善的价值。_4充分利用学生勤工助学的模式,形成以实践为核心的感恩机制。大量事实表明,高质量的勤工助学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社会层面上,为受助学生搭建校外交流平台,与信誉好、有良好发展空间的企业合作,建立感恩教育实践基地,与就业合作基地共同实现人才的能力提升,让受助学生通过高层次的勤工助学,利用专业知识为自身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在学校层面,对于无偿受到资助的学生,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机关、实验室、院系办公室、图书馆等协助教师进行管理、助教、助研,使之在实践活动中积蓄情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熏陶,同时加大勤工助学的渠道,根据学生自身性格及专业特点,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与 劳动来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在以劳获酬中体验到人格的尊严,摒除等、靠、要的思想。让受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实践中,达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成长为心胸豁达、积极向上、人穷志长的合格人才。 为了达到感恩成效,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如成立自强社、爱心社、志愿者团队,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团队,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感受,使他们易于交流,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缓解心理压力,获得归属感 ,通过学生团队的力量整合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受助学生可自己组织管理,完成岗位职责,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整合一些教育的关节点引导受助学生的感恩行动,如在母亲节、教师节、建党日等节日来临之际,有计划地引导或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举行一系列感恩实践活动,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养成在实践活动中感恩的习惯。 感恩,对于一个社会的个体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正如安东尼罗宾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对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创造各种环境,利用各种资源教育受助者从感恩父母做起,从说一声谢谢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常怀感恩之心,常修为善之德,做到自尊、自爱、自信。同时,更要教育学生,要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报效国家,才是最大的感恩。 感恩教育论文:感恩教育从会表达开始 一边是苏州读者来信寻找当年的“上海叔叔”救命恩人,一边是受助孤儿长大后见到恩人故意绕道而行,前天,本报第1版刊登的《感恩,埋在“小瑞德”心里24年》和《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让人心寒》两则新闻报道,引起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 仅在经济上帮助也许不够 读者周先生来电说,他曾连续6年资助困难学生小兰,帮助她读完大学,但因为怕给女孩造成心理负担,平时很少和小兰联系。今年过年,他和小兰见了一次面,彼此感觉很疏远,女孩没说几句话就匆匆离开了。现在周先生后悔当初只给了小兰经济上的帮助,而忽略了思想上的 沟通,“一些困难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或许有些自卑感,不太敢于表达情感,其实这也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应该多跟他们交流,主动了解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敞开心扉,接受社会的关怀。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懂得把我们的爱再传播、再延续,回报社会。” 普通家庭孩子也要懂感恩 小学教师伍老师说,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要懂感恩。“现在的孩子大都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却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有一次班里的一个家里条件不错的男孩忘了带英语书,打电话让妈妈送来,妈妈赶到学校后,孩子拿了书非但没有一声谢谢,还怪妈妈帮他整理书包的时候没看课程表。这样的孩子在班级里不是个别。” 感恩教育应成为必修课 一名受助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曾想打个电话给“恩人”问候几句,但又怕这样做不够正式,而真的要带礼物上门看望好心人,他又觉得对方并不缺钱,自己花了钱说不定还挺寒碜,所以迟迟没有行动。 助人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得到一句“谢谢”,但如果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在教育孩子时,忘记让他们懂得“感恩”并且如何表达“感恩”,那么孩子的人格是不完整的。 感恩教育论文: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感恩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出发,分析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现状,对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高校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感恩教育具有丰富的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感恩教育可以向大学生传递内容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在美好体验和追寻内在价值的同时,达到自身对国家、社会、自然、家庭、学校以及他人的热爱和认同,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处理好自己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用回馈的方式去建立更为稳固的积极的社会关系。因此,在高校开展广泛的感恩教育,将感恩的理念和意识不断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感恩、学会感恩、实践感恩,提升自身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当今大学生的主体为“90后”,在享受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爱和帮助的同时,部分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性格特点。感恩教育通过灵活生动的教育形式、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鲜活亲切的事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感恩意识。感恩作为一种心态,也是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体现。感恩教育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然,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对广大学生,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激发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审视和认识自己,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报效国家,对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感恩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学会感恩不但是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产生正确的认识,对生活寄予希望,对教师报以敬意,对同学施以爱心,对社会予以回报,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1.情感反馈和感恩意识淡薄。当前,高校主体为“90后”大学生,其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在情感上百般呵护,不仅为其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也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氛围,部分大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凡事第一位考虑到的是自己,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个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中,把父母长辈的付出看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体谅父母的辛苦,缺乏感恩之心;在学校,对教师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意,不尊重教师,随意旷课迟到,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扰乱课堂秩序。有的学生将教师给予的关心与教育视为负担和多余,轻视教师的劳动成果。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部分学生不懂得相互体谅和宽容,对于同学给予的关心和帮助熟视无睹。2.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部分大学生不珍惜大学学习的机会,一味抱怨社会的不公、父母的不爱及对学校的不满,完全忽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在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爱国意识,爱校荣校意识淡薄。还有部分大学生将国家、社会、企业和他人为帮助自己完成学业所给予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个别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毕业后不遵守承诺,恶意拖欠贷款,小部分贫困生将国家、学校等给予的助学金等资助用在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等方面。这些行为和心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折射出部分学生诚信的缺失,更说明大学生中存在着社会责任感淡薄、感恩教育缺失的现象。 (二)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感恩教育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部分高校在感恩教育中缺少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感恩教育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德育的补充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因而直接影响着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部分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偏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相对缺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内心体验冲突不断,进而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2.教育形式单一、表面化严重,内容枯燥乏味。大多高校当前感恩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缺乏实践体验和内心分享式教育,缺少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与“90后”大学生追求平等、多样化的特点不能完全融合。新媒体时代下,样式单一、形式呆板的感恩教育吸引不了新一代大学生。同时,感恩教育课程缺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部分感恩教育内容大多空洞乏味,说教色彩浓厚。3.缺乏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高校感恩教育缺少实际的活动载体,实践活动往往设计不够周密,缺少目的性,浮皮潦草,形式大于内容,不能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 三、提升感恩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一)以更新理念为前提,强化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满意度“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建设“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大学发展目标的关键期,我校将以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面 向国际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为统领,以优质服务战略为指针,以全面提升学生满意度为实效,围绕学校发展的新转变形成新思路,通过“引航、文化、实践、资助、心理、就业”六个维度不断提升学生满意度,而感恩教育作为贯穿提升学生满意度的主线之一,始终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通过开展“感恩我的大学”主题征文活动、新生军训一封家书等主题教育和特色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识恩教育为前提,以知恩教育为载体,以报恩教育为实践,不断完善我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分享,最终达到提升自我道德品质、回馈社会和他人的教育目标。 (二)以特色教育为载体,增强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校园感恩氛围我校从2008年9月至今,筹划开展“我与校长面对面”系列活动,邀请校党委书记、校长等全体校领导分别与新生班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每年开学初,来自全校各院系的新生班集体与校领导“共赴约定”,他们通过与校领导上一堂课、开一次班会、组织一次茶话会、教一首外文歌、种一棵树等方式,消除入学迷茫,推进班级建设,共谈青春梦想。学生通过与校领导的面对面交流,感悟人生,关注学校,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关爱他人、回馈社会。活动至今已累计开展37次,参与学生人数达到2000余人。在增强我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爱校荣校以及提升感恩意识,营造校园感恩氛围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以学生开学典礼、表彰大会、毕业典礼为契机,通过新生季、毕业季及各类学生表彰典礼活动,进一步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爱校荣校教育和感恩教育专题活动,加强新生和毕业生关注母校、感恩奉献的意识和责任,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和先进事迹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利用各类表彰典礼,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 (三)以实践教育为手段,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品质我校以实践服务为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真实的情感体验,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内心,内化为感恩的品质;将培养学生感恩品质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将回馈社会的感恩之情与实现社会实践服务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我校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服务社会、奉献青春”为宗旨,以“奉献、友爱、感恩、互助、进步”为理念,打造学校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计划、大型赛事和专业会议类志愿服务活动和星河双语打工子弟学校公益服务等特色活动,以及日常开展践行雷锋精神“90后”在行动、“绿色带”爱心传递献血、社区服务、参观调研和科研立项等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成果检验的统一,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感恩回馈、爱心奉献的责任和意识。我校感恩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的体验性和感染性。2011年3月至今,我校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先后组织800多名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爱心包裹劝募项目。该项目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全民公益活动,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捐购爱心包裹的形式,关爱贫困地区及灾区小学生。通过全校志愿者的努力,我校在该项活动中取得2011年全国第三名、2012年上半年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募捐价值近40万元的爱心包裹,使近4000名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得到了关爱。通过参与此项活动,让我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与贡献,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强了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还在活动中体验到感恩和奉献的快乐,使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增强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四)以朋辈教育为主体,构建新型感恩教育管理模式我校通过开创朋辈教育的新手段和新方式,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要求和趋势,利用朋辈教育的力量,构建感恩教育的新模式。我校于2010年11月15日成立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励志翔宇班”。翔宇班是在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领导下,在全校勤工助学学生的参与下形成的校级学生组织。翔宇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班训,以成长成才、自立自强、善学善思、感恩奉献为目标,从“诚信、自强、感恩”三个维度,从制度、行为、语言三个层面对贫困生开展了系列励志成才感恩教育。翔宇班为我校贫困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锻炼提高、感恩奉献的平台。翔宇班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全体成员的努力,在全校营造出励志自强、互助自立、感恩奉献的氛围,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资助、勤工助学、小组互助等方式,增强朋辈之间的学习和引导,提升朋辈之间感恩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以贫困生感恩教育为示范,创建全员感恩教育的良好局面我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和教育工作,基本构建起较为健全的资助体系,在资助工作中基本实现资助与教育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物质资助和教育育人相结合,利用“奖、贷、助、补、减、免、勤”等立体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感恩教育作为贫困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依托学校—院系—班级对贫困生实行三级管理模式,通过勤工助学、朋辈教育、师生关怀,励志教育等活动,创建全员感恩教育的良好局面。另外,我校每年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都开展校领导慰问贫困生,到贫困家庭走访调研,利用社会资源为贫困生设立企业助学金帮助其完成学业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强自立和感恩奉献意识,使他们在体会社会和学校温暖和关怀的同时,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奉献。我校以贫困生感恩教育为示范,带动了学校全员感恩教育的良好局面的形成。 感恩教育论文:浅谈感恩的道德价值与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 论文关键词:感恩 道德价值 大学 论文摘要: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具有利于修德、为学、敬业、成业以及社会和谐的道德价值。感恩是识恩和行恩的有机统一,过去当统治阶级割裂感恩心理层面而片面强调报恩行为时,传统感恩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都表现出相应的局限性,感恩的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异化。基于此,文章提出当代大学应从道德认知的心理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以及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等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一、感恩的道德价值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由衷认可,并试图加以回报的行为。我们能得到他人的恩惠与帮助是出自他人的仁慈与爱心,“恩者仁也”…。。斯宾诺莎说的更具体,“感恩或谢忱是基于爱的欲望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报答那曾经基于同样的爱的情绪,以恩德施诸我们的人。”可见,“恩”是人类之爱,感恩是对爱心的回报。所以,古人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极为推崇。这些格言不仅对人们的感恩行为提出要求,同时给人们的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 首先,感恩益于修德。感恩是对恩惠的敬意与感激。儒家对“恩”的解释是“仁”,“仁”始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诗经则有“洵美且仁”,意义做“仁爱”“仁慈”解。到了孔子那里,“仁”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具体,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则有不同的意思,形成了一套知仁、行仁的道德体系。如何实现仁呢?儒家指出两条路径:一是由里及外、推己及人的情感类推法。儒家所讲的仁爱是有差等的,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是仁的出发点,人首先要感恩父母、亲敬兄弟。在此基础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把别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人,将心比心,把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向外推延,从而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和社会,最终成为道德的圣人。二是自外向内、克己复礼的修德之道。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制一己的欲望,用礼(道德)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仁。为什么要尊礼克己呢?因为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如果内心没有对礼的敬畏与感恩情感,礼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求人以这种方式和规范来培养内在的道德情感。两条途径殊途同归,其共同点是要求都具有感恩的情感,并不断与负恩心理做斗争,不断克服并超越之,从而实现仁。可见,一个人对父母兄弟、他人社会乃至道德规范心存敬意、心怀感恩,就能成为道德完善的人。 其次,感恩益于为学。一个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老师的教诲,长者的提携,“片言之赐,皆吾师也”。所以,君子当“隆师而亲友” “事师之犹事父也”。为何尊师感恩如此重要,甚至葛洪指出“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无非说明尊师感恩益于为学。尊师感恩益于为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益于学问之源的获得,“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荀子说:“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二是能淳朴学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相反,“师道之不传”必然导致“欲人之无惑也难”。可贵的是,古人强调尊师感恩是坚持“师道”而非“师人”的标准:只要能增进道德学问的皆可以为师,而不必在意对方年龄的长幼,社会地位的贵贱;相反,不利于道德学问的即使为师我们也应加以批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也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亚里士多德则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再次,感恩益于敬业、成业。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诸葛亮原本“布衣”,只因心感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一番事业,留下千古佳话。 我们普通人虽无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但我们也应感谢衣食之恩、机遇之恩。我们不但要感恩顺境,还要对所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心存感激。挫折与人如影相随,“逆境是常态,顺利是意外”。感恩挫折就是要明白挫折在人生走向成功时所扮演的角色,激励我们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屡败屡战的精神。孟子亦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只有经历过心智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才能认识到生活之不易、事业之艰巨,才会感恩已有之条件并转化为事业之动力。 第四,感恩益于社会和谐。感恩有益于修德,而人类道德的提高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因为:“民主法制”的基础是道德,道德不但为人们的守法执法提供内在的保障,还可减少社会的控制成本;“公平正义”则取决于对责任意识和行为效果的正确把握;“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则体现了社会交往的和谐,它是人们对交往理念和交往价值的取向的把握及其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意义上来说就是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良好道德关系的延伸。 和谐社会不一定要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必然要求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同志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社会要求道德,而道德建设则呼唤我们感恩。 二、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 在中国历史上,感恩作为一种美德,有着悠久的传统,但传统的感恩教育又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局限。从总体上看,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感恩教育缺乏对“恩”的伦理反省,对“恩”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认识不够。恩德与其他传统道德一样建立在主体身份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君臣、父子和夫妇其政治地位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君主对臣民之恩并非都是(有时也可能)出自仁爱,更多的时候是基于一种笼络民心的治国之术。所谓的“皇恩浩荡”、“每饭必思君恩”等“恩惠”就成了子虚乌有的恩德,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过是“人质爱上绑匪”的幻觉,其道德具有一定的虚伪性。此外,统治者一方面指出恩是“仁慈”、“仁爱”,提出“受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统治者自身奉行的却是“施恩图报”、“受恩不报”的非道德原则。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惠则足以使人”就统治阶级而言,“施恩图报”才是其施恩的真正动机与动力;“受恩不报”反而成了其行为常态,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清官”情结正是对统治阶级受人民供养而“知恩不报”的反证。这里,统治阶级自身对恩惠的理解与践行同他对被统治阶级的说教与要求是不一致的,道德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暴露无遗。 其次,从教育方法来看,传统感恩教育重灌输轻讲理,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特征。在三纲五常的道德框架下,既无“君臣、父子、夫妇”的平等,也无“臣、子、妻”的独立人格,这种不平等的地位造就了强者的“主人”道德心理和弱者的“奴仆”道德心理。在强者看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弱势一方则视一切所得为统治者的恩赐,时刻“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与此道德模式对应的感恩教育则是强制性的灌输和绝对的服从。教育者把被教育者视为“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柯尔伯格语),道德教育采用的是“讲大道理、靠思想灌输,靠榜样引路等基础性方法,缺少较为具体的操作性程序和启发性机制,它常常是对某种思想观念的笼统式灌输和规导,缺少对受教育者微观心理、情感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主体因素的科学把握”。灌输的教育方法对一个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妨碍或阻止了任何个人都有权自由地或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的过程。”纠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这种灌输的教育方法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应考虑到处于冲突中的价值审判;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育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推理能力和他们对教育内容的评价能力。 再次,从教育结果来看,自觉自为的感恩演变为强制要求的报恩,感恩的道德价值发生了变异,偏离了感恩教育的德性目的。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人在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感恩道德观,形成一种稳定的德性品质,过一种高尚的德性生活。而强制的感恩扼杀了被教育者的理性认识,使得感恩的心理层面被阉割,感恩成了简单的“报恩”要求。应该说,报恩是对他人施恩的道德回应,体现了应有的道德责任,这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强调报恩的原因。但中国传统的“报恩”和“报仇”,其本质是基于“情仇”的报文化,这种报文化具有封闭循环的特点,有其自身的道德局限性。中国人早有对“循环仇报”问题的批判,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就是对这种“循环仇报”的质疑,却对“循环报恩”的局限性缺乏清醒认识。在我们看来,循环报恩存在着三方面的道德局限性:一是循环的报恩容易扭曲施恩者的施恩动机,偏离恩惠的真正价值。二是循环报恩容易对报恩者形成巨大的压力,产生各种极端的报恩行为。如“公报私恩”——即以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来偿还私人之恩——就是以道德的之名行不道德(违法)之实。三是循环报恩抑制了主体道德完善的需要,难以形成无私的“慈善”行为¨。正是由于传统感恩教育的失误,感恩的道德价值被遮蔽甚至被扭曲,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就成为今天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当代大学感恩教育的路径 传统感恩教育由于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背离了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被教育者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的结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在吸取传统感恩道德之精华的同时,还应有新的思路。 首先,要从理论上说明恩惠的道德本质,奠定感恩教育的理性基础,避免感恩教育的庸俗化倾向。大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所以,不能把大学生看成是道德接收的容器来进行灌输,而应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恩惠,弄清楚恩惠的本质,为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前文已述恩惠的本质是仁慈与爱,“仁慈”与“爱”是判断和接受“恩惠”的指导原则。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知恩”,即要认识和鉴别施惠者是否出自仁慈而施惠,或者说施惠者是否为了道德而行善,符合道德的恩惠加以接受,不合道德的予以抵制。只有做到“知恩”,才可以避免一切以“恩惠”形式表现出来的伪道德和反道德行为,如封建社会的“皇恩”,以及由这种皇恩演化而来的“权恩”,其本质不过是基于权力的交易,是一种虚伪的恩惠。可以说,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感恩多数属于这种庸俗的感恩。只有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揭示恩惠的本质,才能保障感恩教育不至于陷入庸俗化的传统误区。 其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感恩教育的形式化和简单化倾向。感恩是一种美德,而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或根本是态度学习”。所谓态度学习就是指在教育中形成某种稳定的处事方式或信念。可见,感恩德性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耐心与爱心,感恩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美德的获取需要相关道德知识的传授,却又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品质是在他人的榜样、表情、言语、劝诫和约束的影响下,通过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对各种行为规范学习、接受并逐渐沉淀下来而形成的。所以,感恩教育就要采用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法。目前多数论者提出的吸取传统感恩资源,营造感恩氛围,开展感恩实践等办法,正是基于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长期性而提出的。利用传统感恩资源就在于为我们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树立道德学习的标杆;营造感恩氛围则在于创造道德教育的环境,引导并形成道德态度;开展感恩实践是为了强化道德品质,形成稳定的道德德性。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而不拘泥于形式。过度拘泥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只能让学生感动一时而不能具有深沉的感恩情怀。 再次,开展有层次的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提出不同的感恩要求。这里所说的感恩教育的层次性包含了伦理关系和道德境界两个方面。作为美德的感恩就伦理关系而言,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和人与自然三重维度。处在这三重关系中的恩惠有大有小,他人物质利益或精神的帮助是原始阶段,是小恩;社会的帮助,自然的给予,是大恩。小恩小惠容易识别,大恩大德反而容易被忽视。大学生不仅要做到识“小恩”报“小恩”,更要认识到社会和自然的大恩,只有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大恩大德”,才能识大局,明大义,对自然、社会、生命万物常怀感激之情,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先,才能使感恩教育成为为社会服务的手段。 作为道德境界要求的感恩包含了报恩和施恩两个层次。报恩是对他人的帮助给予回报,体现了受惠者的基本道义责任感。《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以德报德、知恩图报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感恩的底线伦理。大学生懂得报恩的同时,还要善于报恩,即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后要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方式表示谢意。这种谢意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行动,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也可以是无声的祝福,但求对方能体会到你的感恩之心。“接受恩惠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毫不吝啬自己的感激之情”“如果一个人接受馈赠的时候都毫无反应,谁还能指望接受之后心存感恩?”其二是提倡大学生追求施恩道德。 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只懂得识恩和报恩是不够的,还应提倡和鼓励他们积极施恩。施恩是主动地付出,相对于报恩是一种更高境界的道德行为。报恩是基于他人恩惠行为的道德回应,回报的是原施恩人,是对道义责任的承担,本质上是“自爱”,体现的是较低层次的道德价值。施恩是境界提升后的报恩,他回报的不是特定的施恩人,而是爱心,是一种开放式的报恩,本质上是“爱人”。所以,施恩应不求图报,它体现着个体的道德修养境界。“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1就是从这个角度提出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他们不仅仅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同时还应该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 感恩教育论文:浅议技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教育 论文关键词:感恩意识 养成教育 德育 论文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应引起高度的关注。感恩意识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与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当前学校开展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激为目的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格健全有着重大意义,它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感知感恩,认知感恩意识 所谓“感恩”,可以理解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感谢师长的培育教导之恩,感谢同事和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对手给我们的竞争动力之恩,感谢苦难给我们的坚强意志之恩。同时还要感谢这美丽的世界万物。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有学者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养成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内化为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 2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 2.1家长的溺爱 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2社会风气淡薄 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加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受挑战。四川打工青年陈相远在厦门营救落水者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被救者至今没有露面。从这位被陈相远救起后却神秘“蒸发”的被救者身上,我们再一次体会到感恩意识缺失带来的一种冷漠与残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本教育。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连最基本的亲情都非常淡薄。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都对孩子们产生着负面影响。 2.3学校教育的空白 感恩意识缺失背后隐藏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问题。现在的学校教育缺乏感恩教育的学习内容,教育方式单一,还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学生没有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没有内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因此也就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3感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3.1感恩意识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感恩意识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特别技校,95%的学生是寄宿生,校园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必须注入感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学生自觉参与感恩行动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成为具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的人有着重要意义。 3.2感恩意识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应该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爱护、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 4感恩意识教育的途径方法 4.1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家长应意识到感恩意识教育的重要,要转变育子观念,从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4.2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 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第一,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第二,在舆论方面造成正面的宣传,发扬传统思想中的精华的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第三,在网络游戏、网站宣传中结合此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 4.3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由于职校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4.3.1重视提高教师的感恩素质 毫无疑问,感恩素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教师才能有冷静而睿智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仁慈宽厚的爱心,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培养出胸襟开阔,目标远大,行动积极,关心祖国、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自身要积极参与到感恩意识教育中去,更要身体力行,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他们去感谢的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4.3.2倡导新的教育方式 感恩教育要切实取得实效,就必须以渗透式、启发式、实践性教育强化感恩意识,重视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精良的课件,精心挑选与感恩意识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欣赏、自由感叹、自由议论,激起学生心中波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撞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3.3积极开展学科渗透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学科教材的特点,强化、挖掘感恩教育因素,开展学科有机渗透。如可以把感恩意识教育渗透在《政治》学科中。通过《政治》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集体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的实际行动,并让这种行为辐射到家庭、社会、班级、学校,并逐步变成学生个体的自觉行动。再如渗透在《语文》、《物理》、《电子技术》等学科中。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师生的感恩意识。 4.3.4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如:a.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调查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义务劳动、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参加农业劳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品质。b.指导学生以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做一些教师家长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感受曾经受过的恩情,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c.在“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重要的日子举行“感恩活动”。各班开展“感恩”主题班队会;出好“感恩”专题黑板报;组织学生制作感恩卡片,写上自己的感恩语言;唱一首感恩歌曲;开一场感恩文艺晚会;同时为在感恩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或者颁发证书、奖状,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能够激发他们自觉地树立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论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初探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我校德育的校本课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本人结合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初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课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中华民族自古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美好传统。然而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皇帝”、 “小公主”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初中生,特别我校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重点。 要想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自己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意义。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我们来自于父母、我们存在于环境、我们成长于呵护。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呵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欠下了恩惠的账单!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更是无法偿还这张恩惠的账单。人生的遗憾、愧疚、忏悔都来自于感恩的不足,感恩将使人生少一些遗憾、愧疚、忏悔。因此感恩的范围应该包括:父母、家庭、社会、自然、自我。我们还要让感恩成为推动和弘扬真、善、美的原动力,让感恩成为每个人启动良知的源泉,让感恩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压力、包袱、负担、任务、责任、习惯、原则、使命、信仰、动力、欲望。当感恩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就会到来,真正的和谐社会就会到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一、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父母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背影》中的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仍然强忍悲痛地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有《我的母亲》,作者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然之恩 自然之恩,这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资源最丰富的“恩”。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三)祖国之恩 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颂诗《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八年级下册民间文化专题单元中《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云南歌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这些课文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的民间文化。 (四)社会之恩 社会之恩,雷锋怀着对救苦救难的共产党的感恩而刻苦学习,克服困难,工作兢兢业业,生活艰苦朴素,乐于助人,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使得“钉子精神”发扬光大。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羚羊木雕》中感知好朋友万芳对“我”的友恩,即使可能会被妈妈打也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和诸葛亮感恩图报,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从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感知师恩,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二、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报恩” 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载体,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有所感悟、体验,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 如在教学《背影》时,让学生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然后写一个片段。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感恩教育论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我校德育的校本课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本人结合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初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课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中华民族自古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美好传统。然而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皇帝”、 “小公主”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初中生,特别我校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重点。 要想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自己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意义。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我们来自于父母、我们存在于环境、我们成长于呵护。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呵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欠下了恩惠的账单!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更是无法偿还这张恩惠的账单。人生的遗憾、愧疚、忏悔都来自于感恩的不足,感恩将使人生少一些遗憾、愧疚、忏悔。因此感恩的范围应该包括:父母、家庭、社会、自然、自我。我们还要让感恩成为推动和弘扬真、善、美的原动力,让感恩成为每个人启动良知的源泉,让感恩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压力、包袱、负担、任务、责任、习惯、原则、使命、信仰、动力、欲望。当感恩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就会到来,真正的和谐社会就会到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一、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父母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背影》中的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仍然强忍悲痛地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有《我的母亲》,作者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然之恩 自然之恩,这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资源最丰富的“恩”。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三)祖国之恩 祖国之恩 ,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颂诗《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八年级下册民间文化专题单元中《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云南歌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这些课文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的民间文化。 (四)社会之恩 社会之恩,雷锋怀着对救苦救难的共产党的感恩而刻苦学习,克服困难,工作兢兢业业,生活艰苦朴素,乐于助人,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使得“钉子精神”发扬光大。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羚羊木雕》中感知好朋友万芳对“我”的友恩,即使可能会被妈妈打也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和诸葛亮感恩图报,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从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感知师恩,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二、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报恩” 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载体,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有所感悟、体验,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 如在教学《背影》时,让学生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然后写一个片段。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感恩教育论文:浅析构建多层次协同配合的贫困生感恩教育体系 论文关键词:贫困生 感恩教育 体系 协同配合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中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引起了教育界及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如何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 1 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价值内涵及当前社会氛围对感恩教育的影响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这种感恩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代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种优良的传统应该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浮躁和功利思想在社会上普遍盛行,这种功利思想对当前在校的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和各种奖励和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奖励和资助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受到资助和奖励的贫困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把国家和学校对自己的资助和奖励看做是理所应当的,感恩意识淡漠。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普遍关注。 2 构建多层次的感恩教育体系 2.1 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营造和谐温馨的感恩氛围。 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通过展板、海报等形式向广大学生宣传感恩的内涵与重要性,增强学生重视程度,唤起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感恩教育班会与讲座,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教育同学们形成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广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立足现实生活,引导同学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此外,学校以奖助学金发放仪式为依托,也可开展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2.2 从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首先从情感方面来讲,一个人的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感恩者将感恩的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心态和品质,进而外化成一种感恩的行为。其次是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的报恩意识。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而受资助者的责任感是衡量感恩意识的重要尺度之一。责任与感恩相辅相成,只有肩负责任,才能心存感恩;只有心存感恩,才会懂得回报。 2.3 在感恩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要条件应使学生具备主体意识。班级、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学生既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改变管理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采纳选用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让他们来体验承担责任的甘苦,培养他们关心集体,主动负责的精神。这样他们才能对父母的付出、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关爱予以深切的理解,才能心存感激,懂得感恩。 2.4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施恩于行,学会感恩。 要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施恩于行。要挖掘重大节日的感恩内涵,让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学会感恩。大凡重大节日的设置,都有怀念和感恩的内涵。学校应充分利用每周一升国旗仪式这个契机,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学生上台讲话,讲解感恩的意义,树立学生感恩的基本意识,号召全体学生用实际行动感谢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准备一个专门记载班上同学所做的令人感动的事迹的“感恩记事簿”,只要是有益于人的行为,不论多么微不足道,都写进“感恩记事簿”里,让同学们看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感恩教育论文:浅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在国家、社会和学校不断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同时,却出现了许多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的现象,这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大不和谐音符。因此,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塑造贫困生健全人格,应当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不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全方位的和谐。而感恩意识正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方位和谐的重要因素。 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虽然拥有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特征,但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对于个人,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用感恩心来融化人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对于社会,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 从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贫困生人数急剧增加,这为和谐社会的创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随着国家对于贫困生资助方式的不断推新和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中已形成了一道助困的和谐风景线。虽然国家对于贫困生的助困力度较大,但许多贫困生在受助后却很少表现出感恩意识,甚至出现了忘恩负义的行为,这成为了高校中一大不和谐的音符,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已势在必行。 一、国家、社会、学校应高度重视贫困生 据教育部2004年的统计,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240万人,占到了在校总人数的20%,其中特别困难学生约160万人,占在校总人数的5%~10%。高校贫困生人数的激增及由学生经济困难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社会、学校都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加大了对贫困生的助困力度。 (一)物质资助力度逐年增强 为了实现“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承诺,目前各高校都基本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核心的助困体系。奖即国家、省政府、学校或社会、个人设立奖学金。贷即国家助学贷款,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1至2年内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助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贫困生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补是指目前省财政厅划拨出一笔专款用于给贫困生做生活费补助和伙食费补助。减即学费减免,按照国家规定,高校对部分缴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费全免或半免。 (二)精神层面关注度逐渐提高 在物质资助力度逐年增强的同时,各界对贫困生在心理、精神层面上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成了贫困生工作的又一大重点。例如优秀教师与贫困生结对子,建立贫困生导师制,为贫困生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举办贫困生勤工文化节,评选十佳勤助之星等都为提高贫困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贫困生所得到的资助近年来已大有改善,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有所缓解,并具备了健康、成熟的心态。 二、不和谐音符呼唤感恩教育 感恩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和爱心,才能最终形成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对于目前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力资助的高校贫困生来说,懂得“感恩”才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可否认,在贫困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品德高尚、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的优秀学生。但却也出现了许多缺乏感恩意识的不和谐音符,具体表现如下: 1. 不知恩。对于家庭、社会、国家所给予的各种恩惠全然不知,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给他的,不需要回报,缺乏基本的对“恩”的认识。如怨恨父母,亲情淡漠。某些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从小就自觉低人一等,并产生怨恨情绪,对父母产生不满,进入学校后故意与家人疏远,很少与家人联系。 2. 不感恩。虽然知道是恩惠,但心中却很淡漠,缺乏感激之情,没有实现从知恩到感恩的飞跃。在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受个人资助念完大学的学生从不与资助方联系,连封感谢信也没有。部分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当获得资助时毫不感激,对于学校的各类补助都急于争取,认为应当无代价获得,甚至有“舍我取谁”的想法,却从不曾想到国家、社会、学校为了给予他们补助需要做多少的工作,花多少的心血,不曾想过是否还有更需要资助的同学。 3. 不报恩。认识到并且已经感到自身已受了许多恩惠,却还是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从未想过要报答。从感情上来说,人对家乡的感情应该是最深厚的,但是在广东省的一次问卷调查中,贫困生中只有3%的人愿意回家乡工作,97%的人想要留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远离落后贫穷,追求高薪、高待遇,解决户口问题是他们心中唯一的目标。他们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该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帮助家乡脱贫致富。 4. 忘恩。完全忘记了当初被给予的各种恩惠,甚至“忘恩负义”,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它的推行完全建立在国家、银行、学校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高度认可之上。但近几年来,部分贫困生却丧失诚信意识,恶意拖欠贷款和利息,严重影响了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另外,许多贫困生仇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紧张。因为自身经济困难不愿与周围同学沟通交流,对社会上某些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正确看待,渐渐脱离集体,甚至产生走极端的路子。 以上种种行为都是由于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所造成的。因此,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只有抓好了感恩教育,才能创造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三、在贫困生工作中不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报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困生常常处于被施恩的地位,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的感恩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的接受上升为精神动力,并最终转化为主动的行为,完善自我,回报社会,才真正达到了资助他们的目的。 感恩教育不是通过一二次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它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的结合。 它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渗透和积累,它需要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自觉体会和发现。整个教育过程可分为三个层面:通过认知层面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情感层面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通过实践层面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并形成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习惯。 感恩教育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渗透,具体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社会、学校、家庭要有权责观念。当外来的关怀和资助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麻木。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学校、家庭在关怀和资助贫困生时都是不求回报的,为了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在施助时也采取一种“无声”的形式,但是却忽略了要求学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应该让他们了解家庭和父母的真实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懂得他们的父母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对于社会各界的各项资助他们也应该有最基本的了解,例如政府排除万难为他们实施各项补助;学校为他们拓展勤工助学岗位;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办理贷款和各项补助手续;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在看到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付出,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第二,营造感恩教育大环境。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感恩教育的关键。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进行感恩教育,要让他们时刻体会到个人的成长与这三者是分不开的。此外,在母亲节、教师节等特殊的时期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感恩活动中,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同时学生自己的现身说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将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以动人的方式进行讲述,能够使听众联想到自身,激起感恩之情。 第三,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事物的归因。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其心智和理论分析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事物发展缘由的归因分析往往显得片面和绝对化。例如在对待家庭贫困及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时,要逐步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父母或社会自身的问题,甚至产生不满情绪,产生仇富心理,应该看到很多问题都有着历史原因,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正确认识事物的归因,端正自己的心态,坦然面对问题和挫折。 第四,为贫困生报恩、施恩创造条件。贫困生中有不少是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不敢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想要报恩、施恩却没有机会和勇气。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以诚意和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例如在平时鼓励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激励身边的人;对曾给予他们帮助的人表示谢意;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毕业后支援家乡建设,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家乡落后贫穷的面貌。 第五,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使某种正确的认识、信念不动摇,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感恩教育是不可能靠一次教育来实现的,一段时间的密集教育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更新,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强化贫困生的感恩实践,通过实践,在报恩、施恩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减轻心理负担,进一步加深对感恩的认识,培养深厚的感恩意识底蕴,起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把感恩教育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贫困生传统的感恩意识中融入新的时代特点,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现感恩教育的可持续性。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对于贫困生的德育教育中需要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同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彰显合力,一致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全面成长成才。 感恩教育论文: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 【论文关键词】独身子女大学生 感恩意识 教育 【论文摘 要】本文从浅析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入手,阐述了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的意义及措施,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感恩教育论文:浅谈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实践德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这是我们懂得感恩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1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实施感恩教育,首先需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这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2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3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同时,感恩教育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者的合力才能够顺利完成。 3.1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很多现象和调查表明,多数的孩子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的事屡见不鲜,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3.2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3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感恩教育论文:从儿怎能嫌母丑 谈感恩教育 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能更好地报效党和国家,报效人民。 ——题记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处处享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大自然的恩赐,时代的赋予……我们在恩惠的海洋里成长、成才,要知恩、惜恩、图报,因为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我们的人生才会充实,快乐而有意义。 父母是最大恩惠的赐予者,他们不但给予了我们生命,还要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即使父母相貌丑陋,身体残缺,我们都不应该嫌弃。 然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奇不有。我知遇的一位漂亮女孩就嫌弃自己的丑妈妈,这位女孩叫李欢,是我曾所教班级的一名学生。两岁时,她母亲在一次车祸中脸部受伤,右腿被截肢,原本漂亮的妈妈一下子变丑了。自李欢记事起,她所见的妈妈就没有别人的妈妈好看,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伴随这样的妈妈成长,李欢感觉没有欢乐。小学六年,她都是在自卑中度过的。到了中学,到了我所在的学校,我任教的班级,第一天李欢就怯懦地在教室一个角落把自己隐起来。 开学一个月,从未发过言,也从未见过她与同学结伴出行,她总是独来独往。老师叫住她,她也是低头缄默不言。我们开始不明原因,以为她患有自闭症,但不管怎样,我作为班上的一名科任教师,又是学校团委书记,理当肩负起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关心和教育。于是,我慢慢地走近她,以一个知心姐姐的身份向这位另类学生开启了一道敞开心扉的大门。 首先,我从李欢小学老师那里摸清了根源,知道她的心理不健康。她不但因有一位丑妈妈而自卑,还对妈妈不敬,经常喝斥妈妈,不听妈妈教诲,也不愿帮妈妈做家务,更不让妈妈到学校露面与老师交流。李欢因此成绩也较差,她妈妈更是心力交萃,日渐衰老。为了挽救李欢,为了让这个不幸的家庭也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准备下一步打开李欢心结。 历史课上,我讲到圣人孔子的“仁爱、孝德”时,安排了一节“妈妈给了我什么,我为妈妈做了什么”的讨论课。同学们神采飞扬,自豪地说及妈妈对自己的万般宠爱,自己对妈妈的千般殷情,幸福像花儿一样绽开在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只有李欢沉默寡言,这是我预料之中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给妈妈写封信,仍围绕讨论题写。同学们铺开信纸,洋洋洒洒写起来。这时,我看见李欢一动不动坐着,眼泪扑簌簌往下掉,我知道她的内心一定交织着委屈、自卑、甚至还有一丝歉疚。放学了,她第一次主动找上我,说:老师,我没写。”“怎么啦?”我着急地问,“我……”又陷入沉默,眼泪像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我拉住她的手说:“李欢,你是不是有很多话想跟我说?今晚正好我一个人在家,你愿意跟老师一起回家吗?我们聊个痛快,好吗?”一阵短暂的沉默后,李欢居然点了一下头。我欣喜万分,马上打电话给她妈妈说明了情况,拉着李欢直奔到家。 我有意让李欢跟我一起做晚饭。她不会,我教她。征对她在家坐想其成的情况,我因势利导:做妈妈真是太辛苦了……我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从每位妈妈怀孩子的小心慎微,生孩子的生死劫到养孩子的担惊受怕、千辛万苦,说得声泪俱下。 饭做好了,食之无味。李欢咬住筷子,若有所悟说了句:“我妈妈好像也很苦。”我知道心结在开。我抓住机会,饭后立即打开放像机,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剪辑带,再放电视“百姓故事”栏目《幼童对小儿麻痹症妈妈的爱》(早已准备好的)。人间真情的演绎,身临其境的痛楚,震撼着李欢的心灵,她早已泣不成声,最后嚎陶大哭,喊道:“我太对不起我的妈妈了……” 接着李欢恕罪般讲述了自己愧对妈妈的种种劣迹。我悉心安慰着她,然后从古到今列举了亲子孝道、知恩图报的典型事例。我发自肺腑地说道“自古‘儿不嫌母丑’,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母亲是天底下最值得敬佩和感恩的,儿怎能嫌母丑?!你伤害妈妈,对她无疑于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而妈妈从未丢下你,仍以残缺的身子忍辱负重地撑起一个完整的家,这是多么崇高圣洁的母爱啊!你不应该感到自卑,而应该以拥有这么伟大的妈妈而自豪。抛弃虚荣心,敞开豁达的胸怀,接受妈妈的残缺如坦然接受妈妈的爱,把自己从自卑逆境中解脱出来。要知道,你的快乐你的进步是妈妈受伤的身心最大的抚慰。” 一个晚上的洗礼悔悟,李欢终于从“丑妈妈”的桎梏中走出来,并懂得了感恩。从此后的李欢有了笑容,有了话语,嘴边不时念挂着我的妈妈如何如何,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为了让李欢的妈妈也能走进女儿的阳光地带,我又设置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志愿者行动。让学校青年志愿者走进李欢家,并请她妈妈到学校参加了主题团会“谢谢您,亲爱的妈妈”。活动中,李欢和她妈妈配合默契,脸上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学校以此为切入点掀起了感恩的新风尚。 感恩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苦难逆境,感恩老师、朋友,感恩自己的对手……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铸就了自己成功。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最快乐的人;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能更好地报效党和国家,报效人民。
设计学论文:数学课件的设计与体会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数学科课件的设计方法以及注意点,第一,找准课题;第二,选好开发工具;第三,设计好每个界面;第四,体现动感;第五,做好试讲、评价、改进、再设计这几个环节。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计算机 课件开发的热潮正在校园兴起,课件各式各样、风格各异,收到很好的效果,体现了课件辅助教学的优点。一个成功的学科课件,能充分地运用动画,与学生思维同步,保证循序渐进,运用恰当的素材,操作简捷方便、灵活易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被本学科老师借鉴和引用。如何选好一堂课,设计好脚本,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选择开发软件,进行开发设计,使课件发挥其特有的效能,优于传统教学手段?这是每位教师在课件开发前首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制作一个课件的过程与体会与大家探讨。 第一,找准课题。数学课题种类繁多,应针对各自不同特点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非每堂课都得用课件,并非每个课题用课件辅助教学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我们选准了课题,设计好了课件就能如虎添翼,使课堂气氛更加浓厚。例如:我们选的课题为"数学归纳法"、"不等式的证明"、"二项式定理"等,这时,若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只能代替粉笔板书,课件的优点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效果不好;若选择课题为"数形结合"、"三角函数变换"、"棱台的分割"、"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二次函数的图象"等等,这时就可借助课件进行教学,生动直观,通俗易懂,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选好开发工具。现在设计软件较多,常见的有Authorware、几何画板、PowerPoint、蒙泰瑶光多媒体编著系统、翰林汇多媒体课堂等等。这些多媒体编辑软件,专门针对多媒体制作,界面简单,易于上手,控制容易、模板丰富、人机交互性强、流程清晰、支持动画。在设计一个专业化课件时,必须找到某个软件的优点,使设计过程得以简化,开发周期短,又能生动地体现了本节知识点的本质。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这一课题可用"几何画板"就能很快地设计出来,呈现三维动画的效果,但若用Authorware设计,则难度较大,开发时间长,用PowerPoint设计无法显示其动画过程;有的课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软件支持,互相调用,集各个设计软件的优点,既能取长补短,又可以缩短开发时间,不必苦寻某个软件的设计方法。 第三,设计好每个界面。界面需要插入恰当的声音、图象、视频,设置超级链接、人机交互,演示动画与文本等。课件犹如电影,生动有趣,明了易懂,引人深思,自觉参与。我们要写好初始脚本,设计简要概念、主要结构模块、课堂练习等,使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构清晰,界面调度灵活而又简单。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界面,插入声音、视频时要恰到好处,顺其自然地融合于教学之中。如在开发"数形结合"课件时,我设计了运用此数学方法的四种类型:线段和与差、斜率、方程根的个数、实参的取值范围,以此界面作为调度中心,分别讲解相应的例题,这四种类型归纳起来既填补了教材的空白,又体现了此方法运用的题型,使学生今后碰到相关类型的题目时能触发联想,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题经验,减少对数学题目的畏惧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四,体现动感。优秀的课件离不开动画的展现,数学函数在动画设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能确定一个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从而让点乃至整个图形沿既定的轨迹运动,形成函数图象,或动态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这些动画的设计运用了解析几何中的坐标平移、曲线方程,代数中的比例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我们重视对函数的研究与实验,就能使课件能让教师随便改变参数,生成不同的图形或运动轨迹,化抽象为具体,体现数学函数之间的变换关系,而且能简化流程,设计出来的课件短小精焊,功能强大,通用性强,为师生所欢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做好试讲、评价、改进、再设计这几个环节。课件开发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进行反复地斟酌与修改。如:哪个地方该需要停顿的就得停顿,使学生有了思考的余地;例子过多,知识满堂灌,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反之,例子太少,则不能达到巩固新知识,联想类似题目的自觉思维过程,应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删。课件开发后,应与本教研组教师进行交流,对课件所包含知识与例题进行评审与调整,整体布局合理平衡,文字信息简洁规范,色彩醒目,画面过渡平滑自然。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好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互相促进,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好数学课件,化枯燥为生动有趣,让课件作为教学的配角,展现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让我们辛勤的劳动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激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是我们设计课件的目的与宗旨。 设计学论文:浅谈物质循环能量流转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5章第二节,本节内容综合性较强,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仅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能量流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学生理解难度相对较大。但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又学过水(氧)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另外,生活经验也提供给他们大量相关的信息,学生对生物学主题中与实际应用和社会问题相关的内容兴趣较浓,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有利条件。为此,本节教学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特点和碳循环过程作为重点,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作为难点,应用问题情境、阅读、小组讨论、比较和师生谈话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分析、总结,学会思考。教学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初来源。 2.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总结,培养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图片的观察,培养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环境、资源意识,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3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并搜索相关资料。 3.1引入 播放纪实视频“实拍灰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片段,学生观察:在草原上,一只野兔遭灰狼的追逐最终被捕食,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精彩、直观的视频展示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能否说出草原上一条食物链?学生很容易回答:“草兔狼;草羊狼”等。进一步提问:兔(羊)的能量从哪里来?兔(羊)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学生思考后回答……,那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输入的呢?又是怎样传递和散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出问题:从上述的食物链中,大家知道了兔(羊)靠吃草获得能量,那么草的能量又从哪里来的?按以下步骤展开教学:(1)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文字,设置问题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初来源是什么?②能量进入生产者的途径是什么?③能量来源的起点是什么?④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设置问题情境导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竞争意识。(2)第二步尝试分析“草兔狼”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级以及所属的生物组成,学生分析后作汇报(如下),明确“营养级”概念。(3)第三步呈现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教师可作为参与讨论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师生交流: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被植食性动物摄取,这样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教师再问:能量从一种生物传到另一种生物,是不是百分之百传递?为什么?(不是,因为有一部分散失了)能量从哪种生物又流向哪种生物?(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能不能倒流过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排序是否可以变动(不能,单一方向)。能否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学生:逐级递减,单向传递。接下去,可展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画(配解说),丰富学生的感觉视觉,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理解,有突破教学难点;继续展示“能量金字塔”,阐明其含义及特点……通过层层递进,引导和分析,使学生获得新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过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伴随物质的循环,能量由太阳提供,物质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大量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耗尽呢?是因为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课件呈现“碳循环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每一个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及物质名称,可设置思考题:①碳在大气中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④地球上无数的生物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缺氧?⑤尝试描述碳循环的过程。通过图片观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讨论和交流中,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接着,播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动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碳循环的含义:碳(元素)循环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碳循环的范围是全球性的,特点是全球性往复循环。引导学生继续探讨: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乱砍滥伐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没有影响?你有什么建议?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各杼己见。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 3.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通过填表(表1)总结全课,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借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句俗语“一山不容二虎”,应用本课知识如何作解释?一节课结束后,应给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提倡课外思考,学与用有机结合。 设计学论文:基于JAVAEE电子政务操作教学体系设计和实现 第1章 引 言 一.一 钻研违景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个人以及企业发生巨大影响,也对于政府部门发生重大而深入的影响。作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以及管理整个社会运转的各国政府,为维持本身地位以及介入全世界竞争,纷纭引入大量信息技术,施行本身的信息化以及业务管理与服务的电子化。电子政务系统不是简单的信息的 Web 站点,它是1个综合的信息系统,包含的内容无比丰厚,例如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通过摹拟政府部门各个职能部门政务处理流程的方式,减免各类繁杂繁琐申请手续,增进政府各个部门内部的协作,加速政务办理以及信息的;电子政务系统还可以受理公家的各类申请,接管投诉、建议以及请求,并且可以向公家政府部门对于各类事件的处理信息以及处理意见[一]。为了提高政府部门办公效力以及信息化程度,国家在鼎力推进政府办公信息化也就是电子政务。采取先进技术的电子政务,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请求。现阶段,政府工作人员还有很大1部份人对于电子政务认识不够,存在认识表面化现象,对于电子政务中安全问题以及法律法规认识不够,并且中有很大1批春秋偏大的工作人,对于信息化技术掌握不够熟练,为了提高这部份人的信息水平,以便更好的进行电子政务办公,对于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忙碌,很难抽出固定时间在固定处所进行学习,于是网上学习成为最好的选择。 一.二 国内外钻研现状 国外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速度较快,一九九七 年就呈现网络教学软件平台。目前,最早进的网络教育平台,当属采取 IBM 电子学习策略核心技术的 Learning Space系统。该系统不仅支撑完全的可扩大的散布式解决方案,并且同时支撑3种在线学习模式[二]。哥伦比亚大学在 一九九五 年开发了对于课程内容以及教室进行管理的TopClass 系统。良多企业从网站建设逐渐发展到对于网上教育平台的开发,并且开发出1系列支撑网上教育以及培训的软件。国内网络教育的平台发展相比国外较晚。一九九九 年以前,部份钻研院所以及高校开始在网络教学方面进行尝试。二00一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开发完成国内第1个网络教学平台[二]。二00一 年后,国内各个高校开始建设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的优势,不但是由于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传输教学内容的载体使学习者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走访学习,还在于它提供多种交换渠道,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换,并通过把多媒体技术利用于教学中,使学习者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依据网上教学系统实现方式以及教学施行模式,可以把目前网上教学系统分为两种,1种方式是以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方式[五],该方式中,散布于多个远真个教室中的学生通过视频以及音频的传输来上教师讲解的课程,并于教师互动。这类模式可以解决学校师资气力不足的问题,然而投资巨大;此外1种方式就是基于 Web 技术的网上教学情势,它是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文本、PPT、视频、音频等)、课后练习等制作1组相干的 Web 页面,寄存在 Web 服务器上,供学生网上走访。该种方式是非实时的,支撑学生在任什么时候间段进行自主式的学习。这类方式支撑同窗以及教师之间进行讨论以及交换,展开多种教学情势。 第2章 相干理论及开发技术 二.一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系统[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标准,树立起来的匡助政府部门内部、政府机构之间、企业和社会公家实现信息服务以及信息处理的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不是简单的信息的 Web 站点,它是1个综合的信息系统,包含的内容无比丰厚,例如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的各类职能服务,通过摹拟政府部门各职能部门政务处理流程,增进政府各部门内部的协作,加速政务办理以及信息的;电子政务系统还可以受理公家的各类申请,接管投诉、建议以及请求,并且可以向公家政府部门对于各类事件的处理信息以及处理意见。总之,电子政务系统既包含信息的交流处理,也包含信息的以及接管等内容[一]。中国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1个无比首要的组成部份,它的发展阅历迟缓发展的低级阶段以及快速发展的较高层次阶段这两个阶段。发展迟缓的低级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八0 年代末期,由中共中央展开的办公自动化工程,为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使用奠定了部份基础。一九九三 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3金工程”,标志着中国电子政务的正式启动,“3金工程”(即金卡工程、金关工程以及金桥工程)的目的是为重点行业以及部门进行数据以及信息的传递,这些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低级阶段。[三]中国电子政务工程于 二00二 年进入全面发展时代,中央开始投资建设了“金农”、“金保”、“金盾”、“金财”“金审”等 四0 余项电子政务工程,获得显明成效。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以及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也获得很好的成就,并且接踵建设了1批业务系统。在1些信息化化建设走在前面的地区以及部门,在政府信息化工作中获得较大进展,他们在精简机构以及行政审批流程的基础上应用政务网站以及办事大厅,推广“1站式行政审批”获得较好的成效以及经验。 二.二 Web 技术 由1系列技术标准构建的 Web 技术发源于上世纪 八0 年代,目前这些技术标准都是由 W三C 组织管理以及。Web 由众多 Web 站点形成,每一个 Web 站点均可以看作是1组资源的聚拢,这些资源位于 Internet 的服务器上。典型的 Web 机制工作原理图如下图所示:首先由 Web 客户端(阅读器)发送 HTTP 要求,接着 Web 服务器接管并缓冲 HTTP 要求后,对于用户要求进行处理并生成 HTTP 响应,最后 Web 服务器向Web 客户端发送 HTTP 响应。由此可知,Web 利用中信息交流要触及到客户端以及服务器端两个层面。Web 服务器提供各种情势的信息,供客户走访阅读。Web 服务器的工作流程是:用户在客户端使用阅读器走访 Web 服务器端资源,阅读器会使用无状况的超文本传输协定 HTTP 向 Web 利用服务器发送要求。Web 利用服务器监听到 用户要求后,调用相应的逻辑处理模块对于用户要求进行处理生成响应,然后返回给客户端,以 HTML 页面的情势展示给用户。 设计学论文: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问题的情景化 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即要有问题情景。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 案例:必修I模块“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你吃比较成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 (3)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 (4)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二、问题的科学化 问题的内容和表述都应具有科学性,即问题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叙述问题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因此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了解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找出教材中的思维点,特别是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素材,使得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考虑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旧知识中找出同化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同化。 案例:必修模块I“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如何解决这个重点问题的教学呢? 首先请学生观察几种氨基酸(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的结构。然后提问: (1)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2)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 (3)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不同点? (4)你能归纳氨基酸内的结构特点并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可以找出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氨”字相对应,羧基与“酸”字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点是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和一个H原子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是碳原子上连接的另一个基团在不同氨基酸中是不同的,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氨基酸的种类就是由这个基团决定的。经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解决,学生就可以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结构通式了。 三、问题的层次化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案例:必修I模块“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的教学。 针对有氧呼吸这一知识点设计的问题是:(1)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2)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3)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 161 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此外,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应设计出有坡度的一个个子问题,逐渐点拨学生的思维,使之思路入轨。 四、问题的思维化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文秘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1.问题设计激励学生思考 问题按其自身的属性、设问的指向、答案的深2008年第5期(总第171期)度和广度,可大致分为三类:事实性问题(是什么)、分析性问题(为什么)和应用性问题(怎么做)。“是什么”的问题不具有思考性,不能算是有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怎么做”的问题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加以应用,这两类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应该倡导提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2.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生态因素”一节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一片原本生长状况良好的马尾松林,出现生长不良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工作者,你会调查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讨论,逐渐明确思路,从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内容等方面考虑。如调查方法采用样方法中的最小面积法,调查的内容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等。 3.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切忌提出问题后,不待学生思考,就匆匆忙忙要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代替问答,这样的问题问了等于没问,属于无效问题。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回答完问题后,还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补充或更正自己的答案,以及由其他同学来评价或补充。只有给学生充足的解决问题的时间,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索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问,巧妙提问,以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设计学论文:试论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过程设计” 一、什么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过程设计” 首先,“过程设计”就是一种教学设计.其次,它更为强调的是重视过程的教学,详细地说,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过程设计”就是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设计实验的情境或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索过程,重蹈科学家关键的设计步骤,体悟实验的设计思想,掌握仪器的使用事项,提升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的一种教学设计.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过程设计” 这要从一则教学事例谈起.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教师教学时对这一“成型实验”的设计未作铺垫,学生并不清楚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心路历程.以至于教学中有些学生竟然认为:“这么简单的实验,很容易得出结论呀!法拉第怎么用了十年的时间?他真是太笨了!”可见,教师在已经“成型实验”的教学中有必要还原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法拉第在当年先是怎么设计的,后是怎样改进的,以后是怎样突破的,最终又是怎样设计的.别人为什么没有做成功,唯独法拉第做成功了.在充分揭示科学家思维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适时地经历从实验的初始设计到逐步完善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才能领略到实验设计的精妙所在,也才能感受到法拉第的伟大之处.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过程设计”, 三、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过程设计” 1.仪器使用的过程设计 仪器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结构简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先简单介绍仪器的结构、功能,再分步介绍操作步骤,第一步怎样操作,第二步怎样操作,……,要注意不能有什么样的操作,同时做好示范,然后学生照样练习,直至纯熟,这种教学模式丧失了学生的自主性,削弱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的设计并不可取.仪器使用的“过程设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设计的线索是:(1)教学内容;(2)过程设计,其中,过程设计又分为:①学生活动;②过程小结, 案例:实验: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采用“仪器使用的过程设计”进行教学时,教师不需强行灌输多用电表的使用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即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其过程设计见后页. 实践表明,这种设计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经过动手动脑后获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其印象也更为深刻. 2.成型实验的过程设计 本文所讲的成型实验指的是已远离了实验的原型,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后呈现出来的一个最终完善的电路、一套完整韵仪器、一种完美的实验方案.它经过了多次的打磨,虽则完美,却磨掉了思维演变的痕迹,如果直接呈现出来,学生将无法感受到探索过程的艰难和探索过程的乐趣,理解起来也更为困难. 案例:用以下器材测量待测电阻见的阻值.待测电阻R阻值约为lOOR电源E,电动势约为6.OV,内阻可忽略不计;电流表Ai,量程为0~50mA,内电阻ri=20Q,;电流表A2,量程为0—300mA,内电阻r2约为4Q;定值电阻风,阻值Ra-20Q;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0Q;单刀单掷开关5,导线若干. (1)测量中要求两块电流表的读数都不小于其量程的1/3,且要求尽量多测量几组数据,试画出测量电阻R,的实验电路原理图(原理图中的元件用题干中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 (2)若某次测量中电流表Ai的示数为,电流表A2的示数为,2.则由已知量和测量量计R,的表达式为Rx=________. 这是本校一道高三复习的测试题.它难倒了一大批学生.试题讲评时,教师直接呈现正确的实验电路,然后做一扼要的解释,结果,很多数学生直呼:“太神奇了!”他们觉得自己是很难想出这种设计方案来的.究其原因,该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思维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明显有曲高和寡的感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型实验的过程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其操作模式如图3所示.据此,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步,构画原型,根据问题情境,要测电阻Rx的阻值,明确实验的原型是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题中“要求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可知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为“分压式”接法,由此,构画出实验的原型电路,如图4(a)、(b)所示 第二步,构画实验设计1.题中提供的是2个电流表而无电压表.故需造一个电压表.已知内阻的电流表Ai串联一个定值电阻Ro可当电压表用.如图5所示,其中图5中虚线框内Ro、Ai的组合相当于一个电压表. 验如图7中的(a)、(b)、(c)、(d)所示Ⅲ,根据实验,在表1、表2中填人实验现象.此时,A2未达1/3满偏.故此电路尚不符合题意. 第三步,构画实验设计2.设计依据:已知通过电流值的定值电阻也可当电压表用.设计实验如图6所示.其中,图6中虚线框内的风就相当于一个电压表。 由此确定图6为所求的实验电路图, 按照“成型实验的过程设计”分三步进行教学,学生觉得根据这一方法自己也应该会设计所要求解的电路,也并不觉得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高深之处.在这里,凭借一个实验原型,根据问题的情境,适当地加以修正,所求实验电路就能水到渠成,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学生在实验设计上就有思路可循,能轻松地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 3.实验现象分析的过程设计 许多时候,实验现象非常精彩,可惜由于过程分析不得法,学生无法深入思考,教师只能匆匆地给出结论.表面上课堂教学变得顺畅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却未能很好地得到训练,教学中留下了很多的遗憾.要尽量减少这类遗憾的发生,教师应做好实验现象分析的过程设计. 比如,楞次定律的教学.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如图7中的(a)、(b)、(c)、(d)所示Ⅲ,根据实验,在表1、表2中填人实验现象. 分析:由表1知,(a)(b)中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由表2知,(c)(d)中线圈内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以上教学,虽然思路流畅,但是要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怎么会想到要引入“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中介”来表述,因而在表格中列入“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呢?这一点教师未作什么交代,学生是很难想得通的,实验现象分析的过程设计要以实验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逐步推出结论,才能令人信服. 案例:实验: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如图8(a)所示.实验的现象:条形磁铁N极靠近金属铝环,铝环向右摆,条形磁铁N极远离金属铝环,铝环向左摆, 分析过程:沿着以下两条线索(如图9)层层展开问题的设计,最终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楞次定律. 磁铁靠近铝环时,铝环向右摆,说明磁铁对铝环有斥力,这个斥力应是磁场力,它与铝环产生的感应电流有关,图8(a)中相互作用的情况等效于图8(b)中相互作用的情况, 问题1:结合(a)、(b)图,判断铝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及铝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 问题2:在图(a)中标出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标出后的结果如图(c)所示) 问题3:标出条形磁铁离开铝环,铝环被吸引向左摆时,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标出后的结果如图(d)所示) 问题4:条形磁铁靠近铝环时,铝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条形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反;而远离时,却相同,这会引起铝环中的磁通量发生怎样的变化? 问题5:如把条形磁铁在铝环中产生的磁通量称为原磁通量,则条形磁铁靠近铝环时,原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是使原磁通量增加还是减少?条形磁铁远离铝环时,原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是使原磁通量增加还是减少?这说明,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原磁通量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经历以上现象的分析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图7中的(a)、(b)、(c)、(d)四种情况,学生将不再对引入“感应电流的磁场”感到突然了,而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四、结语 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实验的设计过程、现象的分析过程、仪器的使用过程,从而在质疑问难中、在对比分析中、在动手动脑中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学论文: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 摘要:本文首先从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进而用两种方法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 学科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1 引 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 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 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 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设计学论文:对圆柱的侧面积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有认识圆柱,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体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之一年级对圆柱的简单认识,所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从实物中直观感受圆柱侧面的特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些都是与图形有关的概念,教学侧面积。圆柱的认识学生经历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知识建构过程。 在认识了圆柱后,接着探索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教材中设计了"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的活动,并呈现了剪商标纸的过程示意图,这样通过把圆柱侧面展开成平面的实验,再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总结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我根据学生所带的实物,设计了让学生给圆柱侧面包装的环节,激发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学习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思路: 1.教学圆柱的认识 (1)教学圆柱的认识,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和操作。教师做一些圆柱模型,也可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如纸筒、罐头盒,药盒、药瓶等)。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圆柱形物体的图片做成课件或挂图,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并说明理由,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接着请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加深对圆柱认识。 (2)探究圆柱特点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圆柱特征。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了解"圆柱是由哪几部分面组成的?" 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一般学生不太容易发现并指出圆柱的高。教师可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矮?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揭示圆柱高的含义。教师通过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既可以在圆柱的内部表示出来,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表示出来。学生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后,应让学生结合立体图形认识圆柱图形的底面、侧面和高。 第二, 深入对圆柱各部分的探究。如"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如,学生发现圆柱上、下底面是大小一样的两个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你怎么证明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学生可能会把两个圆剪下来比较;也可能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画好的圆上,看是否重合;还可能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侧面是什么面?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感觉侧面是一个曲面。高可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理解高既可以在圆柱的内部,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表示出来,有无数条。 2.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是让学生看物体,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二是沿高剪下并展开圆柱的侧面加以认识; 三是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纸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纸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而探索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公式。此时顺势提出"议一议"的问题:"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学生就能迎刃而解。最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在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初步认识圆柱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够辨认,并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到圆柱形物体或类似(近似)于圆柱的物体,但是对圆柱还缺乏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学生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有无数条高,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数学经验: 获得解决生活实际的活动经验,体验过程的快乐。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纸及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说出它的名字和形状。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 二、认识圆柱 1、让学生先观察圆柱体物品,再闭着眼睛摸一摸表面。然后交流摸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3、让学生拿一个圆柱形实物,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看学生指出的高的位置,进一步强调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柱里面和表面)。 4、认识两个底 重点在引导学生如何知道两个底的关系。 学生可能说到以下方法: (1)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两个底面直径(或半径)相等,两个圆大小就一样。 (2)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3)把两个底剪下来 (4)可以用圆柱体物体的一个底面描一个圆,用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如果重合,就说明两个圆大小一样。 三、圆柱侧面积 1、创设情境 如果让你给一个圆柱的侧面包装,你怎么做?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想办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根据手里的圆柱,实际包装一下试试。 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实物和纸,包一包,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3、说一说:(1)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 (2)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4、议一议:该怎样计算圆 柱的侧面积呢? 四、尝试应用 1.同组共同测量出组内一个圆柱的周长和高。 2.让同组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并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再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并判断用哪张纸比较合适。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罐头盒包装纸的面积,然后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六、课堂小结 你知道了什么?谈一谈感受。 七、课堂作业 练一练第3题。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d=8cm h=6cm (2)r=3m h=1.5m 第二部分:课后反思 生成1:探索两个底的关系。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说到以下方法: (1)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两个底面直径(或半径)相等,两个圆大小就一样。 (2)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3)把两个底剪下来。 (4)可以用圆柱体物体的一个底面描一个圆,用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如果重合,就说明两个圆大小一样。 学生生成:其一,预设的第二种方法,学生没有说出,但学生吴铮(学生认为是中下等学生)却间接的说出用滚动法测出两个底面的周长是否相等来验证两个底是否大小相等。其二,学生对于教师预设的这几种方法基本呈现出来。 教师反思:设计这一环节的几种方法,教师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应付教案,对于学生是否能想到这些方法,没有真的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在实际的教学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一些想法其实挺让我们感动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俯下身来,去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潜力,正如教研室的评价一样"巡视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形式而已"。这也提示我们,在课堂中有时需要教师发现的眼睛,需要我们给学生相的时间、空间,给学生说的权利,表达的愿望和机会,这才能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生成2: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根据手里的圆柱(自带的圆柱型学具),实际包装一下试试。 教师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实物和纸,包一包,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生成: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在圆柱型物体的侧面用纸包一圈,然后用剪刀剪下来,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学生杨俊(学生认为是中上等生)带的是一个塑料的圆柱型,所以他用剪刀把这个圆柱沿侧面的高剪开,然后展开成长方形。这就是很好的现场说教,不再需要任何课件的支持。 教师反思:课堂真的需要交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真的具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能不能创造这个环境和机会,有时学生的思想和做法也能给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策略。 失败处: 一是在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环节中,思索在"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忘渗透、引导了。看来匆忙备课、一次性备课还是不利于课堂教学,超周备课、二次备课有利于我们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更有时间考虑自己的设计是否全面。 二是时间的控制上出现了前松后紧,在学生的认识圆柱的特点、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环节还有些沉不住气,给学生的时间,空间还是不到位,欠把握最佳时机或火候。课堂真的需要我们的耐心,正如吴正宪老师说的等一等 设计学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设计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具体而言,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一、回归生活:切入点在哪里?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 二、回归生活: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具体体现? 1、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趣说公益广告用语,编童谣,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画卡通画,讲童话故事和科幻故事等方法,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如设计《热爱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教学,可以将两课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环境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动物应该与保护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遭到了哪些破坏,出现了哪些危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到图书馆、到网上查阅,收集有关的图片和报道,或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访环保局,等等。 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环保活动,由学生自编小品、小诗,设计宣传板报、小队报,在校园内外宣传保护坏境、热爱动物的意义。 2、学科之间有机渗透:实现综合性体验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 如上《团结友爱》一课,数学课正好上到“几加几等于7”,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 ①、小朋友做游戏,5个做小鸡,1个做老母鸡,1个做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在做老鹰抓小鸡游戏? ②、学习小组原来有5个文明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又有两个后进生被评为文明学生,现在这个小组有几个文明学生? ③、星期天上午,有4个少先队员在红领巾小区花坛清除杂草,后来又来了3个,一共有少先队员在清除杂草? 通过思考练习,既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一起游戏,一起做好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又巩固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从积极评价中、自己的愉悦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3、在生活化的片断、情景中提炼主题: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 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景,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如设计《团结力量大》一课,让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这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也是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的成果。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会在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力量大的涵义和意义。 三、回归生活:如何艺术化地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是用古人陈正之、苏秦、孙敬……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与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就需要补充本地、本班刻苦学习的优秀事例。 2、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具体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3、教学情景设计:拉近时空距离,提 炼真实主题 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不能让学生产生虚幻、飘浮的感觉。如学习《神州巨变》一课,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等各方面的事例,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 4、教师角色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欣赏者 用学生的语言、情感合成和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体验。如:重视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感受、体验所认识到的学习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提升问题价值,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判断、失败与成功中积累经验与教训,使学生经常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 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可以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让大家自习。上课了,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等等。然后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 6、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注重情境训练 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训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行为养成。如二年级的《学会过马路》,可以用儿歌配合进行“安全过马路”的行为训练:“横道线内过马路,先看左、后看右,红灯停、绿灯行,看清车辆才可走。”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配合训练,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在行动中经常对照。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设计学论文:会计实训教学的内容设计 为了适应会计政策的变更和会计准则的变化,编写人员要及时更新实训资料的内容,确保会计实训资料的与时俱进。 会计实训教学内容设计 1.校内模拟实训内容设计。 手工会计实训设计。手工会计实训在学校设立的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里模拟真实的企业会计工作环境,每桌配备手工会计工作所需的用品,如企业科目章、模拟银行业务受理章、模拟单位财务章及各种文具用品;为每位学生配备财务部门各岗位的核算资料,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资结算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原材料及周转材料的单位计划成本表等;银行往来凭证和汇票,如商业承兑汇票、银行进账单、银行转账支票、银行现金支票、汇款委托书、银行汇票、信汇凭证、贴现凭证等。另外,实验室还要配备人民币伪钞鉴别仪(点钞机)、票据打印机、外币票样图集、人民币票样、点钞纸等。手工实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模式:(1)在实训指导教师的辅助下,每位学生按实训要求独立完成一整套会计账务处理业务,内容包括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并将原始凭证作为附件粘贴于相应的记账凭证后,登记日记账和各种明细账,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及会计报表,装订会计凭证档案资料等。通过仿真的实训内容,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账务处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了独立手工操作的能力。(2)“角色扮演、岗位仿真”的实训教学模式。结合模拟企业基本概况、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生产流程,按照财务部人员设置和岗位分工,遵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采用分岗轮岗的方式,对模拟企业一个月的业务量进行会计处理,直至出具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以一个新会计人员进入一家中等规模的工业企业工作为背景,首先由教师扮演的“财务副总经理”介绍企业概况、组织结构等基本信息,然后进入财务部门了解财务部人员及岗位设置,并学习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然后开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模拟实训。由于会计人员是在各个岗位工作的,所以模拟实训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每组由5-6位学生组成,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熟悉了岗位工作并掌握了相应技能之后,进行轮岗,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从事各个岗位,从而掌握并具备全面的岗位能力。 会计电算化实训设计。会计电算化实训在校内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进行。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会计电算化实训是会计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训,要求学生了解财务软件的基本程序结构及基本数据流程,掌握通用会计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要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上面达到国家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员的要求。实训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熟悉财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企业会计模拟实训资料(务必与手工账相同的资料),使用财务软件上机进行账务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模块实训操作,并和手工账进行对比,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的目的。1.3纳税申报实训设计。中职学校可以专门设置纳税申报实训室,实现从企业的税务登记到税务申报再到发票保存等其间的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实训,增强学生对税务操作的感性认知,有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训室采用企业电子报税实训系统,让学生模拟操作税务机关的申报大厅中的各项业务,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业务,通过在实训室的实践操作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到征税机关人员应该掌握的电子税务的技术、方法和能力,纳税人应该掌握的纳税电子化的技术、方法和操作程序,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熟悉我国税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环境。 2.社会实践方式设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学完相关理论课程之后,由学校或学生自己与校外相关单位联系,将校外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由于财会工作涉及商业秘密的特殊性,致使目前社会实践存在走过场的现象。鉴于此,学校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尽力创造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学校推荐与自主联系的方式,或建立校办企业、在校内成立记账机构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会计实训 考核方法 会计实训考核是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实训教学过程及实训教学管理等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督促学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的重要环节,同时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也是对学生一个重要评定。校内模拟实训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操作结果考核。过程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出勤、上课认真态度、小组讨论和分组实践中表现的动手和协调能力,占50%的比重,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评定其过程考核成绩;操作结果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训资料书写的规范性及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实习心得及总结等,也占50%的比重。校外实训情况的考核应以实习单位给出的实习评价为依据,综合评定学生的毕业实训成绩。 总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实训教学内容,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岗位。(本文作者:李鹏霄 单位: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 设计学论文:浅谈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选题和设计 多媒体计算机能优化组合多种媒体的长处,实现信息多途径、全方位的正确传递,强化对学生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接受知识的最佳氛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自然教学将为解决教学难题创造有利条件。但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是为了来替代已经有效地解决了大量教学难题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而是为了解决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突破的教学内容的传授问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使用恰当的话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使用不恰当,则会是画蛇添足。下面我就根据这几年进行研究来谈一谈,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课件的选题的设计问题。 一.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制课件的选题:如何让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为教学内容服务,课件的选择可从这几方面来考虑: 1.宏观世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可借助计算机来压缩空间呈现其全貌。 自然这门学科涉及到许多宏观世界的知识,如地球与通信卫星信息的传递、月相的变化、四季星空的运动变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等,由于现象受空间限制我们无法看清其全貌,那么我们就可借助多媒体电脑来压缩空间,使其面貌及运动规律全面展露在我们眼前。 2.物体的运动变化受时间限制的内容,可考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而让其展现全过程或细节。 例如,自然课本中讲到金鱼游泳时鳍的摆动和青蛙跳跃时前后腿的运动,因这一过程短暂而迅速,学生无法清晰看见,就可利用电脑延长时间,拉大各动作之间的间隙,就能使学生对各细节一目了然。还有一些不适合课堂展示的缓慢的变化现象,如卵石、地层的形成,物体发霉、金属生锈等,可让电脑用缩短时间的办法来展示其全过程。 3.对于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识,计算机可以采用示意图、动画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化。 如小学自然“空气”单元中《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大气压力》,“热”单元中《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几课均可制成多媒体电脑课件。 4.那些复杂的难以讲清的内容,可利用电脑动画进行剖切、定格、特写,分步演示的方法深层次地揭示事物的内部运动过程。 如“植物”单元中的叶的蒸腾作用、叶的光合作用,“人体”单元中血液的循环、消化过程、呼吸作用,“电”单元中的电铃、电话机的发声原理等。 5.需反复多次模拟展示的内容,利用电脑可方便地反复模拟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约教学用时。 如肌肉收缩引起人体手臂的屈伸变化、单摆实验、物体的热胀冷缩等教学内容就属于这一类。 6.一些较复杂的实验课,利用电脑辅助教学可有效地进行指导、纠正,甚至还可弥补一些缺憾。 如“水的过滤”实验,这一实验器材组装、实验操作步骤很复杂,使用电脑可进行分步指导实验,将会取得很大成功。用电脑演示闹铃在真空中无法传声的实验及马德堡半球等实验,可避免因环境因素或缺少一些贵重仪器而造成的实验空白。 二.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制课件的设计: 自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题选定后,有的有现成课件,但教学由于现成的课件不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设计制作的,所以大部分课件不能符合教学要求,需要我们教师亲自动手动脑来制作课件。正确地创意设计是课件成功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件要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计。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也不是提倡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依赖这种手段来进行教学。如果一堂课从头至尾都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那么由于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且也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都只集中于屏幕,无法关注老师的讲解。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应该有侧重点,要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计的。例如,在《热对流》一课中,水、空气的对流是教学难点,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将水、空气对流的过程展现出来,易于学生的理解;而对于热对流的应用通过看挂图学生就能理解了,就不需用计算机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了。 2.课件的设计力求体现交互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当重要,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容忽视。而计算机本身就具有人机对话的功能优势,如果在设计课件时考虑到它的交互性,让学生与计算机实现人机对话,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同时也使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消化器官》一课时,就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巩固练习,请学生到电脑上,用鼠标将各消化器官的名称移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做对了的学生由电脑奖励一个红苹果,并送上一小段动听的音乐,答错的学生电脑就送上一句鼓励的话,并请他(她)再试一试。这个小练习一出现,学生的学习劲头马上就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要求上前一试身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真正地体现出来了。 3.课件的设计要突出主要内容。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在设计时要突出主要画面,无关信息如菜单、按钮应尽量减少或缩小,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求学生重点观察的部分要摆在显著位置,颜色可鲜艳些,并可采用闪烁、画圈等方法提请学生加以重视。给学生阅读的文字要短小精悍,可设计成大号字体,颜色要醒目,尽量做到最后一排学生也能清楚看见。 4.课件的设计要加入智能因素。 以前计算机辅助教学侧重于演示,所以课件也常以线性结构进行设计,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现在提倡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要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课件的设计就要以非线性的结构进行,也就是要加入智能因素。例如,在《杠杆》一课中,由于学生在完成杠杆省力还是费力的实验后会出现三种结果,所以在课件设计时,就要预先考虑设计成三个分支,在教学时,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的灵活控制计算机,很自然地改变支点、重点、力点的位置,并正确出示相应的结论,这样也使学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5.课件的设计要多学习其他电教媒体的优点。 在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时,应多借鉴其他电教媒体的优点,将它们化为己用,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精确清晰的录像片段,只要选用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火山和地震》这一课前我就到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借阅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录像资料片,从中发现有一段火山爆发的镜头生动形象,于是在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时我就把这一段镜头也放了进去,利用电脑重新剪辑定格、特写、放大,结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有助于对学生火山的认识。 6.课件的设计要考虑教学时操作的简便性。 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也要考虑教师教学时操作上的效率性,要做到操作简便,教师只需按一下空格键(或其他常用键)就可继续计算机辅助教学,而不要为了在电脑屏幕上找小小的鼠标光标而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以上是我对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探索,有许多地方还很不成熟,希望各位老师、行家多多指正。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还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难题,为教学服务,成为受师生普遍欢迎的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我们共同来为之努力。 设计学论文:农业科学单位顶层设计形式研习 一、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农业科学事业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总体设计和自身的针对性研究,还扩展到农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传统的农业科学事业工作模式,即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农业作为国民生存的重要命脉,在新形势下的有序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理顺体制机制保障,完善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和解决好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其次,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依法决策偏重责任落实,基本实行院所长负责制的模式。此种模式的运行过程很难做到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客观表达,决策也失去了必要的创新性与科学性。而农业科学事业大发展需要借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正确的决策为导向,逐级落实责任与任务,并通过体制机制保障,共同促进农业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农业科学事业以农业为背景载体,深入农村的各个领域,重点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其事业本质(即公益性)决定农业科学事业很难依靠成果推广从农民身上取得利益以支持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点在我国热区体现更为明显。农业科学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基础保障导致工作效能降低、工作重点偏离等原因亦导致了农业科学事业的滞后发展。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完善顶层设计能够将“三农”问题看的更真、更全,有助于把握大局、准确定位和出实招,通过开放思路、协调各方组织优势以实现整体目标和保障国家农业事业健康发展。 二、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模式构建 管理学认为,凡事要成功,首先必须做正确的事,即把方向和目标搞准,然后才能正确的做事(斯蒂芬.P.罗斯宾等,2004),此时才谈得上细节决定成败。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国家三农工作,以科研工作为基础,注重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促进国家农业事业发展。 1.战略目标顶层设计是农业科学事业发展的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和科学规划,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社会利益群体的互动以及充分激励基层动力与创造力。在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构建顶层设计重点是以逐级落实责任、创造价值和培养人才为导向。(1)逐级落实责任。逐级落实责任是指改变农业事业单位“一人负责制、一个人决策”的体制,自上而下逐级赋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坚持法律基本原则,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充分吸收不同意见的客观表达,强调思想上,注重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驾驭全局,共同着力解决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和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2)培养三种人才。三种人才指偏重于技术、沟通、战略三种技能的人才。对于基层技术人员来说,技术表现在对于科研项目执行的能力,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对于中层人员来说沟通表现在对上的汇报与执行能力的直观体现,对下的任务分配与督促实施;对于高层人员来说战略表现在以长远的目光和审慎的思维对重大事项的战略规划与科学决策。以上三种人才应随着工作经验的逐步累计,三种能力的发展也逐步全面。(3)创造三种价值。三种价值指个人价值、单位/集体价值、社会价值。即通过激发体制的活力、动力、潜力,广泛凝聚发展共识,树立长远眼光,释放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以自我价值的体现,实现单位/集体价值,最终创造社会价值,实现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服务农业的公益性目的。 2.组织框架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立足于未来一个时期事业发展的总体谋划,结合“三农”实际需求做出基本战略取向,对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重大决策、系统管理及保障体系进行高层次、全方位综合筹划。其顶层设计模式(如图1)体现于整个管理环节,从任务下达到组织实施,从信息反馈到组织决策,最关键的环节是沟通,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正反相通,以实现事业发展的持续稳定和运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设计框架见图2。 3.组织保障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受需求、经济、科技等条件的限制,社会需求是动力,先进技术是前提,经济投入是保障。从宏观角度看,农业科技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国家对于农业科研事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科学事业发展需重点解决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和体制机制运行不健全等相关问题。基于以上实际,完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保障: (1)健全体制机制。依据国家和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定,排查完善单位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面前办事人人平等;依据工作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计划,做到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各部门/组织间协调体系,确保各项工作内容按时按质完成。 (2)适度权利下放。理顺各级职责与权限,在工作中做到不越权、不漏职,按程序办事,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权利的适度下放,是提升工作效率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更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明确职责的保证。 (3)完善激励措施。只有激发了人对工作的热情,顶层计的实施主体才算具备,而激励作为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诱因,能够激发工作动机,使其努力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绩效激励、岗位激励(培训)、文化激励等激励措施的完善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为保障顶层设计的实施沿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前进,建立健全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措施同样重要。 三、结论 农业科学研究是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活动的特点与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被动性。基于农业科研事业发展模式与实施现状构建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模式,是加快农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迫切需要,顶层设计模式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立足自主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是发展核心,配套相应的保障措施是基础,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顶层设计的构建必将明朗化现代农业事业的发展视角,助推农业事业的科学发展。 设计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有效性论文 一直以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总贪多求全,生怕有遗漏,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事实上,能力的高低与机械的记忆书写没有多大关系,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那种机械的书写作业已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让孩子们对作业丧失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把课后作业设计得形式多样,争取让作业内容丰富而又不失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全面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趣味性。 1.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量的分层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对于优等生可不留书面作业,让他们发展其他爱好,给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发展时间和空间;对于学困生应适当增加作业量,让他们得到充分练习,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2.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的难度应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作业,如果设计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结果往往是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我在作业的设计中,撇弃了过去那种强制、命令式的作业布置方式,让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让学困生得到充足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3.作业选择的自主性。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用奇谋孔明借箭(节选)》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①复述《用奇谋孔明借箭》;②给诸葛亮写一封信;③采访“诸葛亮”、“周瑜”(当然是同学)并写下采访记录;④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用奇谋孔明借箭(节选》;⑤选读《三国演义》或有关三国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选作业。因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等,整理成“摘抄”笔记。 2.课后延伸性作业。学完课文后,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六下的“丰碑”这一单元后,请学生去查找更多的丰碑式人物取去了解,推荐《感动中国》让学生阅读。 3.积累性作业。新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4.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传统的作业读写训练量大,形式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多样的课后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演说交际类作业。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型作业,一改传统作业单一的纸笔功夫,强调作业在生活中、实践中完成。注重实践探究,强调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积淀语感,锻炼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2.生活实践类作业。“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给语文学习无穷的资源。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汲取语文方面的营养,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中学会积极生活。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课后作业,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后作业。让语文课后作业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质,为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药品管理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院药品管理流程的优化重组 摘要:根据现代供应链理论,决定医院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是医院供应链管理水平。本文主要;立足于医院内部供应链,首先简单归纳医院传统的药品流程管理方式的问题,并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院药品管理流程的优化重组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 药品管理 优化重组 所谓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商品供应系统当中所进行的商品管理活动,通过合作,在企业间构建起战略联盟,在联盟内部对相关信息进行共享,以分担物流机能,确保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效率。一般而言,供应链可以分为两类,即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内部供应链。根据现代供应链理论,医院供应链管理水平对医院的成功与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医院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争取主动权,就要对内部供应链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外部供应链,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并将双方的合作上升到战略性高度,有效整合医院的内部和外部供应链。 一、医院传统药品流程管理方式的主要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医院药品流程管理方式为:采购—入库—门诊药房—病区—患者,这种传统药品流程管理方式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难以对医院药品的需求量做出准确的评估,不是高估了某类药品的需求量导致出现药品的积压,就是由于低估所造成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医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所以在“采购—入库”这一环节,在决定药品采购数量时就缺乏有力的数据基础。医院信息系统所反映的知识药品入库和出库数据,难以据此所下一期采购进行数据预测,所以,在对药品采购数量进行决策时,只能根据相关管理及负责人员的经验进行,这就带有较大的主观性,难以保障决策的准确性;在“入库—门诊药房”环节,由于相关的责任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对相关药品具体消耗数量以及库存数量进行统计,这样就造成了药品供应信息的延迟;除此之外,由于经常会出现药品退货情况,所以由于药品过期以及价格调整所导致的风险直接导致了医院内部流程管理成本的增加;在“门诊药房—病区—患者”环节,药品使用后,其质量信息未能及时向药房反馈,相应的,药房也就无法向药物以及采购部门进行意见反馈,这样,产、供、销就极有可能排除在医院内部供应链之外。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物流业刚刚起步,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不高。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12.6%,而平均费用却占到12.5%;2002年1~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0.59%;而全美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5%,平均费用只占到3%~4%,平均商业利润率却占1%~2%。由此可见,我国医药行业的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发展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企业的产品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开始,到生产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像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与传统的单个企业管理和参与市场竞争不同,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紧密合作的企业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中各企业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实现共同目标,发挥核心竞争力。 现在我国做医药物流的大都是国有的批发企业,这些企业无论经营理念还是信息化水平与做现代物流的要求都有着较大的差距。面对入世后外资分销商的进入,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只有向国外先进的医药物流企业学习,试身现代物流,才能与之抗衡。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院药品管理流程的优化重组探讨 提高医院药品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就是应用现代供应链理论,优化重组药品管理流程,将传统的药品供应链进行优化,整合为“药库—门诊药房”模式,删除中间环节,以确保信息流以及物流的顺畅。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药品采购计划 医院的管理部门要根据预算以及实际情况制定药品采购计划,并报财务部门备案。对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是编制药品采购计划的前提和基础。改变以往依据出库数据进行药品采购量评估的做法,而是通过统计医嘱以及门诊药房的出药记录相关数据,根据统计结果预测药品的需求量和采购量。 (二)强化采购监管 在药品采购上,必须由医院采购中心集中负责,严格按照药品采购计划进行,当出现临时突发状况需要对原定采购计划进行调整时,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即由医院采购中心提出申请,经院长审核批准,对于数量较大的由医院领导层进行集体讨论并作出决定,变更申请经批准后予以实施。 (三)做好入库验收工作 医院采购中心以及库房的相关责任人要在采购药品入库时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药品的种类、规格、数量等,确保准确无误后方可入库。并且,只有经检验合格并入库后的药品才可以被领用。完成药品入库之后办理药款的结算。 (四)促进信息化建设 供应链药品流通管理模式实行之后,要求医院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因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实行电子处方和医嘱,并实现药品采购、领取使用单据的电子化,才能确保供应链药品流通管理模式的顺利实现。 三、效果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院药品管理流程的实行,可以有效控制药品库存积压,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药品管理水平,确保药品出库及入库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还可以控制药品过期现象出现的频率。科学设置岗位,并对相应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加强监督。 药品管理论文: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实验室的药品管理措施 我院畜牧兽医系有5个专业,包括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兽医医药和实验动物。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都在60%以上,除少部分(约10%)实践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外,其余实践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承担了所有实践教学任务的50%左右,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室每天都要使用各种药品,其中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化学药品;有动物手术的麻醉药品;有疫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盒等。药品种类的多样化,管理难度较大,笔者在畜牧兽医实验室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室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药品存放分散。畜牧兽医专业经历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及“国家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新建了“胚胎移植中心”、“种禽繁育中心”和“宠物训养中心”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扩建了“动物医院”和“兽药生产与检测中心”两个校内实训基地,加上原本有动物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手术、兽药检测等十五个实验室,便于教师进行实验,各实训基地及实验室都配备了药品,导致药品分散,达不到药品的共享,时间久了存在大量过期药品,尤其化学试剂过期的数量比较多。 2.教师的实验药品采购计划与开设的实验项目存在差异。学院耗材管理办公室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上报下学期实验耗材计划(包括实验药品计划),教师虽然有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书,但是通常还没有做出实验、实习及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就报了实验耗材计划,这样就会造成耗材与实验内容不相符合,作为耗材一部分的药品也不例外,存在差异,导致药品多余或不足。 3.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药品是搞好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必然在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方面出现问题。除常规的药品管理制度之外,要完善特殊药品(麻醉药、毒性药品、生物制剂)的管理制度。 二、提高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药品申请、审核、审批制度。教师根据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计划,制订药品采购计划,由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并统计,在清点库存药品的基础上,取消库存药品中的申购药品,综合考虑药品使用情况,适当的补充药品,进一步完善申报计划并签字。然后经系部主任审批签字,交学院中心实验室耗材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经费情况审批并采购。药品申购只有层层把关,才能防止重复购买带来的过期浪费。 2.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分类及保存管理制度,降低损耗,防止事故发生非常必要。实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与存放保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实施分类摆放好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有以下几类:(1)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盐类中按金属活泼性顺序分类存放;不同性质的药品要分类摆放,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就不能放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产生爆炸。如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就要离还原性材料远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混合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产生危险;容易自燃、或者受撞击能爆炸的材料要单独放置,离其它材料远一些;易挥发的材料需放置在通风柜里,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地方;有毒、有害的物品需要做出明显的标记。最后,在药品柜上的位置,标出药品名称,并且在记录本上写药品的数量。(2)兽用药品:根据畜牧兽医实验室常用药品类型,本着便于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原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注射剂种类多、数量大,按药理作用分为:抗菌药、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生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等几类。分柜或分层摆放这些药品。(3)生物制剂:根据试剂要求存放,使用时严 格按照说明书使用。(4)特殊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的特殊药品主要指麻醉药(如陆眠醒、舒泰、巴比妥类、静松灵等)和有毒化学试剂(如亚硝酸盐、丙酮、有机磷类),依照《药品管理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①采购应做好年度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到指定兽药公司采购。②入库应按最小单位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③药品存放在加锁的铁柜内,专人负责保管和领取。④药品仅限本系兽医实验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实行领用经申请、审批、双人登记签字的制度。未使用完及时归还库房登记入库。 3.建立生物制品低温保藏领取制度。畜牧兽医实验室生物制品主要有:疫苗、诊断抗原及阳性血清、疾病诊断液及生化试剂盒,具有价格贵、运输、保存条件要求严格等特点,采取集中保存专人管理的有效措施。药品入库时,至少有两名人员参与,做到账物相符,使用时认真填写领取登记表并签上姓名日期,表示经手认可。有两点建议:一是后勤部门保证实验室冷藏设备的正常供电,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二是实验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关掉电源停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想办法妥善保存好生物制品。 4.建立药品定期核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库存清点制度,对库存试剂必须定期检查,发现有变质或有异常现象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贮存条件和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领导处理。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兽用药品及生物制品要重点核查有效期。 5.建立完善的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对于兽用失效、过期药品,如注射剂、片剂、散剂、酊剂等,可以暂不处理,特别是过期药品出现变色、沉淀、分层、析出等变化时,可放在展示柜内,供学生在药理课上作为识别过期药品的样品。 6.实行药品计算机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行全院范围内联网的管理模式。定期更新网上资料,有利于相关系部及中心实验室及时解药品情况,在审核采购计划时作为重要依据,控制了药品重复购置带来的过期报废损失。帮助使用者在网上快捷查找所需药品,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结束语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及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相关领导关心和重视,需要一整套完整科学管理制度,并能执行到位。实验管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学院应该经常组织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到相关学校参观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坚强的保障。 药品管理论文:医院药品管理成本核算建议 [摘要]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为解决药品生产、流通、核算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及措施。2012年1月1日起实行的医院新会计制度,取消药品进销差价,药品改按进价核算;国家近年来出台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低价药品目录;部分省份实行的集中招标采购和带量采购。这些政策及措施的出台和推行为规范药品市场、加强药品核算管理起了积极的作用。以此为契机,文章结合目前我国医院药品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医院加强药品规范化管理和药品核算。 [关键词] 医院药品管理;成本核算;药品收入 1引言 作为医院重要的流动资产———药品,是医生为病人有效治疗的手段之一,同时,药品收入是医院医疗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成本也是医院经营成本的重大组成部分,加强对其管理与核算,对医院的医疗安全、资产安全、成本控制及降低病人负担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严格药品管理,加强药品成本控制对于促进医院技术水平、提高医院管理能力、提升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着重大意义。 2医院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在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医院经过多年不断发展,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药品管理也逐步规范,但当前我国部分医院对药品的管理和核算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医院药品管理组织不健全、结构不合理 一些医院药品管理组织架构体系不健全、不合理,造成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导致职能交叉缺失或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改进措施:建立医院药品四级管理组织结构,第一,在医院领导下成立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成员由院长、分管院长、药剂科成员、临床各科主任、纪检、审计、财务人员组成,院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定期召开会议,审核批准医院药品各种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医院药品使用目录,审议医院药品新品的引入,以及药品管理的其他重大事务;第二,分管院长主要负责药品采购计划的审批,临床急需药品引入的批准,药品部门财务报表的审批,以及临床用药的管理;第三,药剂科成员由药剂科主任、采购员、药品会计(由财务科派驻)、临床药师、药库管理员构成,主要负责日常药品的计划、采购、入库、核算、指导临床用药等工作;第四,门诊、住院药房,成员由各药房主任和发药员组成,负责日常药品的调拨和住院病人处方、医嘱的审核、发药。 2.2医院药品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执行不力,形同虚设 第一,建立医院常规药品使用目录,完善药品新品种引入机制和流程,明确各机构职责。目前部分医院药品在用品规范混乱,引进药品新品随意性较大,一方面造成满足不了病人治疗需要,另一方面造成药品部分品种多余、滞销、积压浪费,不必要地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差错的概率,提高了医院药品的经营成本,甚至为不良产商临床促销的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改进措施: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根据国家和地方基本药物目录,由医院临床各科室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治疗需要,提交本科室药品使用品规,交由药剂科汇总,药剂科对各科室提交的药品品规,对照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行审核整理汇总,形成医院药品使用目录初稿,交由分管院长审核同意,同意后再交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审议,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对药品目录初稿中的各品规要严格审查,重点审核药品各品规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审核通过交由委员会主任批准执行,形成本院的药品使用目录。另医院每年可定期根据此流程,调整完善药品使用目录,以满足医院业务发展及病人治疗的需要。药品目录出台后,医院药品的采购、使用必须严格在目录品种范围内。对于不在目录范围内的品种,病人确实治疗急需,由医生填写药品临时采购报告,详细说明病人信息、使用品种、剂量,科主任签字同意后交由药剂科审核,审核通过后再上报分管院长批准同意采购。第二,调整完善医院药品流通流程,制定药品采购计划工作制度。部分医院药品采购流程不合理,责任不明确,经常造成部分药品断货,直接影响临床治疗用药,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另外部分品种滞销积压,造成报费损失,提高药品经营成本。改进措施:制定药品采购计划工作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各医院可根据业务需要,仓库储存条件,每月形成2~3次批量采购计划,由仓库管理员根据前期药品消耗量,结合医院药品现有库存量,另考虑到医院病人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出具药品采购计划稿,交由采购员整理,采购员对计划采购稿进行初步审核,根据医院采购目录制作采购计划表,按各采购公司详细列明药品名称、规格、产地、数量,形成的计划表交由药剂科主任审核,药剂科主任重点对医院的急救品种采购数量结合库存量进行考量,并对其他品种采购量根据有关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最后上报分管院长批准同意后采购。另可建立对医药公司供货情况的考核机制度,避免医药公司供货不及时、故意不供货等行为。第三,调整完善药品入库入账流程,引入先进的药品管理核算信息系统。现今部分医院管理核算信息系统设计不合理、不完善,造成内部控制不到位,出现监管漏洞,时有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情况出现。改进措施:根据医院药品工作制度、流通流程,引入先进的药品管理核算信息系统,形成药品三级账管理核算方法,财务科负责药品总账的核算管理,药剂科(药品会计)负责药品明细账的核算管理,仓库管理员负责实物账的核算管理。药品采购到货后,由仓库管理员根据到货清单对药品进行挂账入库后通知采购员进行审核确认,采购员根据验收记录,详细核对每个品种品名、规格、产地、价格、数量,无误后在信息系统上确认,完成药品的挂账入库,增加药品的实物库存,药品会计根据采购员、审计审核合格的发票,在挂账入库的记录中对药品进行冲正入账,同时重点核对药品的价格。第四,制定药品价格调整工作制度。部分医院存在药品价格管理混乱,调整随意,责任不明确。改进措施:制定药品价格调整工作制度,完善调整流程。采购员根据国家价格政策、地方招标采购目录或询价记录(询价流程由纪检、审计人员参与)制作药品价格调整目录,由纪检、审计人员、药剂科主任审核签字后上报分管院长批准同意,同意后交由药品会计人员在药品管理核算信息系统中执行调整。第五,调整规范药品核算方法。部分医院存在药品核算方法混乱,有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不能正确地反映药品经营成本。根据2012年1月1日起实行的医院新会计制度,取消药品进销差价,药品改按进价核算,建议医院实行实进实出会计核算方法,这样能够正确核算反映药品的经营成本。第六,明确药品实物负责人,建立药品定期盘点制度。部分医院药品仓库、药房或多或少存在账实不符,药品质量保管不当等情况。改进措施:由医院指定药品库房的实物负责人,仓库为仓库管理员,各药房为各药房主任,负责本科室药品的日常核算管理,同时,医院财务、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库房药品进行清查盘点,对出现的账实不符、报损情况查明原因,上报院领导,如系人为因素,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由药品会计根据盘点结果调整药品明细账,财务科根据药剂科月终上报的药品盘存报表调整总账。 3结论 医院药品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医院医疗安全、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同时,医院药品管理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仅是本人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提出的一点建议。因此,医院要建立起考核机制,提高各部门、各成员对药品管理和药品成本意识,一起努力,共同做好严格管理药品,共同促进医院的良性有续发展,要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管理药品,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敏 单位:安徽省望江县医院 药品管理论文:医院药房药品管理论文 1、药品质量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 药品质量,重于泰山。药品是治病救人,预防疾病,保健身体的特殊物品,她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医院药房应对药品的质量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药事管理部门,对药品的使用、审核、不良反应监控、上报、药品质量分析等问题进行管理、指导、监督。建立药品合法资质大难。药品质量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执业药师技术职称。药剂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药剂士以上的技术职称。任何与药品有直接接触的人员必须具备健康证明,并对每人建立健康档案。 2、管理制度及操作记录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等管理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拆零药品管理制度,特殊药品购进、储存、保管,使用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药品质量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首供企业”和“首用品种”质量审核制度,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退换货药品管理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中药饮片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和出库复核等20项管理制度。操作记录主要包括:每批进购的药品具有真实完整的购进验收入库记录,麻醉药品使用记录、温度记录、拆零药品记录等。 3、药品的采购与验收 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药品因其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质量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就药品的采购来说,我们必须把好关,选购药品时,要采用集中招标,从合法的供货单位购药,以此来保障药品的质量。对供货单位的合法资格要经过仔细认证,保证万无一失,特别是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规定,从具备相应药品生产资格的供货商处购货。此外对首次合作的企业以及首次进购的药品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对购进的药品,管理人员需要逐一验收,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特殊药品要进行双人或是多人多次检验。 4、药品的储存与养护 药品的储存与养护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例如:《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凡例,第11条对药品贮藏条件规定:“贮藏项下的规定,系对药品贮存与保管的基本要求,以下列名词术语表示:遮光,系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纸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密闭,系指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密封,系指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熔封或来封,系指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阴凉处,系指不超过20℃;凉暗处,系指避光并不超过20℃;冷处,系指2~10℃;常温,系指10~30℃。[2]这就要求药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大细致、认真,同时也要求医院要及时配置相应的各种设备,冷处需要配置冰箱、冷柜。为保障药品的熔封,可以建设阴凉库,阴凉库中需要配置空调机、除湿机以及温湿度计。同时要定制木质柜架来存放药品,保障药品防止高度高于地面10cm,离四墙、屋顶超过30cm以上,同时在保障房间通风透气的前提下也要保障房间的避光。每月要定期安排专人对药品进行清点、整理,为节约成本以及保障药品的使用质量,要对保质期在6个月的药品进行登记上报,避免过期失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药品的调配与使用 药房调配使用药品必须严格按照执业医师的处方和医嘱中的内容进行,特殊药品的调配使用必须要以专业处方为凭证,并及时、准确的做好记录,在药物的调配使用时,药剂人员首先要:查处方、查处方,对科别,对姓名,对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对剂型,对规格,对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对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在药品发放中,处方鉴定人员和药品调配人员需要及时签名,处方要按照相关规定保存,药品用量要按照相关规定配置,一般用药配置1日用量,急诊用药配置3日用量,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用药的时间配量。同时,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要收集记录,并及时上报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 6、重视药房信息化管理 网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他给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随着医院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网络已逐渐进入医院的各个部门,药房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对药房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及时对全院的医生、护士、以及病患提供最新的药品信息,药品信息主要包括:各种新型药品;各种药品的相关质量信息;药品搭配的各种禁忌;各种药品使用的不良信息;以此来减少医护人员以及病患在药品使用中的错误做法,实现医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 7、小结 医院药房是药品进出的窗口,促进药房管理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将药房管理规范化切实的落实到医院的药房的建设中去,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医院以人为本、以病患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药品管理论文:药品管理视域下的临床药学论文 1开展临床药学工作面临的困境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已8年,但国家和医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一是临床医学人才严重缺乏,在医院药学人才中兼备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药师工作路线都是围绕药房、药品转换两点一线,且由于与医护人员的专业差距,二者之间难以沟通协调,加之药学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能力低,致使临床药学尚不能发挥其效用。二是临床药学工作尚未得到医院重视,多数医疗机构领导的“重医轻药”观念,导致临床药学工作在院内的重视度不高,加上临床药师尚未正规编制,各项责任义务不明确,且临床药师长期局限于采购、供应、调剂检验药品等方面,在院内并没有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认可,这些因素都使临床药学在医院难以受到重视。三是临床药学尚未形成广泛的市场[1],由于临床药学在医疗机构重视程度不高,用药者对合理用药的了解及运用的迫切性不足,加之卫生部门相关政策尚无明确规定,致使临床药学很难在广泛的市场上立足。四是临床药学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2002年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虽然此规定有一定权威性,但其内容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加之临床药师只能在《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中的法规许可范围内工作,无处方权及修改处方权,导致临床药学的实施难以践行。五是临床药学培训制度居于形式,尽管有些医学院开设临床药学专业,但由于某些医疗机构尚未开设药学实践,导致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难以在医院实习,实践价值不高;同时尽管某些医院一贯对临床药学进行开设,但也因为卫生部对临床药学尚未明确规定,药师责任和义务界定模糊,导致药学培训居于形式。 2临床药学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作用 临床药师以其丰富的现代药学知识与医师一起为患者提供和设计最安全、最合理的用药方案,协助医生在合理的时机开出正确的处方、正确的剂量,避免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此外当医生开出药方后,临床药师还要负责把医嘱告诉病人,告诉病人在什么时间段服、怎么服效果更好。从而减少药害、节约资源、保障用药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只有建立临床药师制,大力开展临床药学,才能真正做到合理用药,进而提高医疗质量。 3开展临床药学,提高用药水平的举措 3.1药师参与医师查房,参与药物治疗 药师要深入临床一线,通过查房理解患者病情;同时参与药物治疗,发挥药学专业知识给予药师合理用药建议,以弥补医护人员对药物性质特点的不全面了解;还可以参与给药方案,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 3.2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用药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通过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反馈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就能及时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3.3加强治疗药物监测,给予给药方案 对治疗指数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不能用临床指标进行评价,如地高辛;特殊情况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如婴儿。在这些条件下,以技术对血液浓度进行监测及评价,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给药方案并提出指导意见。 3.4建立药品安全警示制度,提高用药安全 开展临床药学医疗机构可以建立药品安全警示制度,药师根据手机整理出来的药品安全信息,了解院内临床用药安全情况,查找不足与隐患,并及时向上级通报,以防微杜渐。 3.5加强药学科研研究,提升药学服务水平 临床药学机构可以在培训药师的基础上,把药学科研纳入议程,坚持临床服务临床的原则,提倡药师与临床医护进行密切联系,并互助经济开展药学科研,以共同提高血药服务水平。 3.6加强临床药师专业培训,保障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药师要时刻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并积极参与查房,设计给药方案,与医护人员进行协调、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病情资料,给予患者对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药性等方面进行指导,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最大限度保障临床用药合理、安全。 3.7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 国家卫生部及医院应根据“促进临床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为指导内容,规范临床药师工作行为[2]。建立譬如“合理用药评价制度”、“药师查房工作制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药品安全警示制度”等等,逐步在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各项有利于临床药学开展的制度体系,以规范药师行为,明确药师责任和义务,保障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 4开展合理用药工作的体会 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想真正达到“安全、经济、有效”的用药原则,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承担着各自的职责,大家一致认识到,开展合理用药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在领导重视,医药护人员共同提高认识,各部门通力协作,药剂人员注重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同时,克服困难,增强信心,才能提高我院合理用药的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5结论 目前尽管国内医疗机构临床药学工作进程缓慢,但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呼吁合理用药日益高涨,因此药学人员应加强自身素质,充实药学知识,深入临床,督导药物治疗,为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作保障。 药品管理论文: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在引进数字化管理措施前后的药品发放情况的变化,方法分析比较本院在2008年11月-2014年11月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比较两组库存药品的报损率、病患取药等候时间长短、库存药品的盘点耗时等数据。结果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对于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作用显著,明显提高了账实相符率,使得西药的报损率也随之降低,减少了各类失误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满意程度,推荐各大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发放差错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服务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服务行业,伴随医疗体制的改革,人们自我维权意识的提高,近些年,医疗纠纷案例逐年上升,医院接待患者和直接面对面服务患者的一个重要部门就是门诊西药房,门诊西药房的服务水平直接体现了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门诊西药房直接和患者沟通药品选择和使用,所以部门的药品管理和药品的质量安全等与药房的经济效益同等重要,药品管理和监督的科学有序是西药房的重要职责所在,也是关系到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回顾了2008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情况和数据,综合分析了门诊西药房的药品管理能力,从而得出更为符合实际的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总结2008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情况和数据,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其中实验组共发放药品2819例,常规组共发放药品1896例。 1.2方法 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所有的医药分配和管理均采用医务人员人工作业,包括配药和划价、销账等工作。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医院内部采取互联网医药管理系统,医生可以根据电脑显示的病患信息开具电子处方,在得到门诊医生的亲自核对后,运用计算机进行扫码划价,自动进行药品总价计算,电子处方可以自动上传到对应的售药窗口,医务工作人员打印出患者处方,药师据此进行审药、配药、核对工作,检查无误后发药给患者。药品的库存数量和药品的调配详情都会有计数机的系统数据保存,方便门诊药师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信息调取和管理[1]。 1.3评价方式 设计调查表,借助医院的药品管理和发放差错的相关规范规定,在调查表中设置各项观察指标,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科学分析统计。分析比较本院在2008年11月-2014年11月门诊西药房实行数据化管理前后的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比较两组库存药品的报损率、病患取药等候时间长短、库存药品的盘点耗时等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两组药品发放差错原因,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门诊西药房数据化管理前后的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以及两组药品的库存盘点耗时、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药品报损率等数据。实验组的各组数据显示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门诊西药房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医院重要职能部门,其配药和审药等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2]。任何药品的调配和调取的失误和差错都可能成为医院工作失误甚至是威胁病患健康的重要隐患,本次调查研究表明,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调查数据结果,为了应对西药门诊药品管理和发放差错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最主要的就是进一步完善门诊西药药品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好门诊西药房的职能,通过科学规范的药品监督管理,结合科学的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提高药房的服务质量,实现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实际推陈出新,对于落后的工作制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充分发挥的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通过有效的学习和定期的考核确保所有医务工作人员都能熟悉和了解制度,积极按照制度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同时积极完善和补充制度条款,对于不符合实际的内容作出及时调整。在西药药品整理、分类、数目核对时要进行复核,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对于储存环境特殊和敏感类药物要保存的条件达标,定期对所有药品进行检查,详细记录药品的损坏和失效期限,发现问题要就是处理,避免拖延。数字化管理在门诊西药房的药品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药房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了药品配给和发放的出错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建议各大医院门诊推广应用[3]。 作者:吴剑姿 单位:柳州市工人医院 药品管理论文:完善医疗药品管理的建议 百姓看病用药的主渠道,医疗机构是药品流通的终端环节。其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用药的效果及生命安全,下面就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入库验收流于形式 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入库验收是对药品进入医院把的头道关。前段时间我处置一起案件时,发现某诊所所使用的一种药品是厂家在生产这种药品时非法添加了一种化学成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属假药,调取该诊所的购进票据时,发现票据上的药品批号与药品的实际批号不符,而该诊所的入库验收记录上的药品批号与药品包装上的批号是一致的该诊所打电话与上家公司联系说明情况,要求重新开票(购进数量不多)时上家公司不同意重新开票,这样就意味着该诊所使用的该批药品是非法渠道购进,所有责任及损失均有该诊所承担。从这个小案例可以看出入库验收及做好登记的重要性。但有些医疗机构对此重视不够,这项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或根本就不做,从我日常检查的情况来看,大型医院好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好于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城区的卫生院及卫生室要好于农村的卫生院和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以下的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未做药品入库验收。医疗机构做的入库验收一般有二种形式,一种是用电脑做,另一种是用手工做,随着条件的改善,用电脑做入库验收的可能会越来越多,现在二级以上的医院基本上全部用电脑做,有的医院电脑和手工做了二套,这样做更能保证药品在入库时不会发生差错。那么究竟如何做好入库验收呢,有些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人员也不是特别的清楚,简单地说就是四查一登记,具体的讲:一查,检查药品包装标识上的内容,如药品通用名称、规格、批号、生产厂家等,以及该批药品相关批准证明广件是否符合规定;二查,检查药品包装的外观,看看外包装有无破损,有无异常;三查,对有的药品要直接查看它内包装,看药品自身有无可疑现象,这段时间我市场上发现有一个公司生产的多批次血塞通片严重裂片,用眼就能看到根本就不用仪器。四查,检查票据上的内容与实物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则退回;一登记,把查看的情况依照入库验收的要求及时登记好,药品验收要及时,对重点项一定要登记清楚准确,如药品批号。 二、贮存养护重视不够 对这一块要求的较少,首先是局部医疗机构的领导重视不够。其次是医疗机构直接从事药品管理的人员意识不到位,认识不到药品贮存养护的重要性,感觉到太麻烦,工作量太大,而不愿意去做。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尤其是其贮存条件要求较高,国家在这方面专门出台了相关规定,对药品的贮存养护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从我日常的抽检情况看,有部分劣药是因为药房的贮存条件不够、养护不及时或根本不养护而造成的如裂片、水份不符合要求、胶囊内容物结块等。那么如何进行药品的贮存养护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对药品的贮存养护有明确的要求,医疗机构应予以借鉴,如:药房内要有温湿度计并且每天要对温度和湿度进行登记、温湿度的调控措施、内服药与外用药、易串味药与一般药品应分开或分柜摆放、药房的五防措施是否落实、特药是否按规定进行管理等。 三、药房在发药中对药品的批号重视不够 药品的入库验收记录中可能还有体现,基本所有的医疗机构对药品的批号都重视不够。但各科室从药房领药时就没有相关药品批号的记录,更别说使用这个环节了这给医疗机构带来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前一段时间发生的齐二药事件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亮菌甲素致人死亡这是个事实,而病人的死亡是不是都由亮菌甲素引起的呢,不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亮菌甲素都是假药,而只是个别批号的亮菌甲素是假药,由于医院在使用环节未注明批号,无法分辨所使用亮菌甲素的真假,但在医患纠纷中,法律要求举证倒置,也就是说要有医院来举证、来证明你使用的这些药品是不是有问题,如果药品的批号在各个环节登记的较清楚,就能分清各方的责任,医患纠纷很容易解决,如果医院不能说明你给病人使用的那批亮菌甲素,那你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所以说在使用环节也要登记清楚药品的相关信息如批号,只有这样医院才干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而病人的利益也得到合理的维护,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其实不难,只要医院领导重视(局部大型医院需升级系统软件,药房管理人员细心,这项工作一定可以做好。 四、回收过期失效及不合格的药品不及时 为了自己的利益,个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对过期失效及不合格的药品仍给病人使用而不销毁,大型医院由于科室较多,工作量较大或出于自身利益而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做不到位。使用这些药品轻者对病症无效,重者致人死亡,这就要求我监管人员在日常检查中,不但要检查各医疗机构的药房,还要对住院部相关科室的小药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同时也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强管理,建章立制,及时收回护理病房小药柜内过期失效及不合格的药品,这样才干更好的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平安有效,同时也保证了医疗机构的利益及信誉。 药品管理论文:农村加强食品药品管理探析 摘要: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风险。在农村,不增加人员、编制、经费的前提条件下如何科学构建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一是要法定乡镇政府承担部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职能,乡镇政府是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主体;二是推动中介组织和信用体系构建,实行分类分级监管;四是完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和考核体系。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中介组织和信用体系分级分类管理法规和考核体系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调整了部分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这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词使我们感觉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大责任。 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面对广阔的农村,如何着力解决因交通不便、管理相对人素质不高、监管面广、信息不畅、信息员和协管员协作效能低下、监管力量不足、责任风险大、成本高等因素带来的监管难题?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全国9亿多人口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彻底确保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则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风险,也是现实中急待解决的艰难课题。因此,笔者想就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方面作一浅探。 一、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构建乡镇政府负总责的监管体制。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统一领导、指挥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依法组织查处产品安全事故;建立监督管理责任制,对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质检、工商和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所在地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依法做好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在管理方式上不管垂直与否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都是区县一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具体承担着全区县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责任。 过去以来,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有些地方聘请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为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完善了监管网络,构建了乡镇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各乡镇成员单位参与的食品药品管理体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以乡镇政府为主导或其政府机关个别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这为推动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迈出了十分可贵的一步,但很尴尬的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是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被监管对象、加之无运行资金支持,其组建起来的监督网络,实际作用有待商榷。以政府为主导或个别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也因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能定位不准和认识不够清楚,使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同时这项工作也只仅仅政府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加之又对其工作成效的考核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其乡镇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还没有形成组织合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协管成效也就没达到主管部门的预期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主管部门都应该强烈意识到,乡镇一级政府是最基层政权组织,是各级政府的合法组成部分,强化基层政权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对其规定的法定职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这样,在乡镇食品药品监管领域没有具体主管机构设置的前提条件下,就理应承担起相应工作的具体职能。 二、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还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合理定位自身职能,真正落实自身责任。 上海市奉贤区从2006年4月以来,就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在其区辖8个镇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上,将“负责做好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明确写入镇社会事业和保障管理科(该政府的一个具体科室)的工作职能。从制度上保证了基层食品安全网络建设在人员、编制、培训、制度、职责、管理、经费、考核等方面的落实①。 湖南省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根据当地食品药品监管现状,在当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监管责任体系,建立了依托乡镇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在对其监管任务进行精细分解的基础上聘请和培训了部分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协管员,构建了相对较完善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部分乡镇政府采取了对本辖区实行行政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市、区县两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平时抓督查、年底抓考核,次年年初抓表彰和总结的措施。使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落实,初步形成了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平时有人抓、有人管的良好局面②。 上海奉贤区和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经验的可贵之处就是做到了把最基层(乡镇)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基本职能限定为基层(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能之一,从其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培训、制度、职责、管理、经费、考核等方面得到了真正落实;可贵之处就是没有在政府外增加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大大提高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找准了方向。 结合上述两地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在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基础上,各自理清和落实自身责任。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应站在确保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高度做到放权让利,乡镇一级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理应勇于担当。 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就是要把职能主要落实在本辖区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案件的查处和规模较大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及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上来,落实到监督指导下一级监管部门(乡镇一级政府)日常工作上来,主要承担着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查处、较大规模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分析与预测、办理乡镇一级食品药品案件的法制审核、辖区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人员素质、基层监管员和信息员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等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要把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落实到协助配合好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工作上来,承担本辖区规模较小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负责低级别、带共性、专业性弱的执法任务,如不规范和超范围生产经营使用、非法渠道采购、过期失效食品药品的查处等,还承担着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监测和报送、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的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围绕自身承担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在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完善相应机构的基础上构建以专职人员或乡镇一级政府包村干部为监管成员,以村级自治组织主要负责人为信息员的监管网络。 三、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需构建诚信体系,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提倡行业自律,分类分级管理。 中介组织,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与经营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为各类市场主体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③。 在偏远农村大力推行食品药品中介组织建设,目的就是两个,一是运用其专业知识为其提供公益性服务,通过积极宣传和帮扶、个别指导与支持、科学引导与规范等办法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法律法规支持、生产经营技术支持、市场供需信息支持、生产经营者优质购销支持,推动生产经营者规范化生产经营;二是为自身所代表的特定的利益群体服务,通过集中反映基层民意、科学解决基层矛盾、政企关系积极再造等思维模式维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在社会上承担起联系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通过这些服务使其自身也获得发展。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把中介组织纳入其监管范围的办法,以“中介组织参与”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与千家万户生产经营者取得联系,通过中介组织来贯彻行政机关的管理意志,协调行政组织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监管关系,以此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以及法律义务。 在信用体系的构建领域,除了乡镇政府及村级自治组织引导中介组织在对市场这一块的诚信经营(包括技术含量、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不欺不骗、优良服务等)进行考量之外,合法经营一块的信用体系构建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来做,通过建立中介组织与主管部门参与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等,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构建。通过监管对象自主选择的不同信用等级(既实行不同信用等级的分级许可审批。在许可阶段通过当地组织强调道德因素)结合生产经营过程中构建的实际信用等级(中介组织和主管部门形成的信用等级),对监管对象实行分类分级监管。 四、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围绕其相关职能,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考核体系。 在偏远农村巩固和构建以乡镇政府负总责,监管对象各负其责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科学界定相关职能,赋予乡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有对食品药品管理和监督的法定义务,建立和规范中介组织的运作机制,积极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实行分级管理,也要依靠完备和规范有序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只有通过规范有序,无缝衔接,多个监督主体多渠道参与,积极全方位发力,才能做好偏远农村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都要求把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这要求区县级人民政府及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围绕乡镇一级政府所承担的食品药品安全职能构建相应的考核目标,由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构建的监督队伍推进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考核任务。 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利用本身所占有的行政资源,采取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分片监督的办法,在乡镇推行驻片监督员制度,即以承担监督任务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执法人员负责包片区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日常联络,解决乡镇履行职能问题和监管执法当中的依法行政问题,和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聘任的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员队伍,驻片监督员时刻不定期的,灵活地掌握着各乡镇的食品药品安全动态,监督考核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药品管理论文:食品药品管理局党风廉政惩防体系建设总结 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不断推进党风廉政惩防体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纪检组的直接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六次全会、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和省、市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努力构建符合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深入有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实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和我市十一五“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为促进我市医药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局认真组织学习,统一安排部署。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构建惩防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落实 纲要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意见》,召开了系统动员大会,对构建惩防体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和详细分解。二是制定工作规划。结合我局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制定了“健全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执行、全面建成体系”基本框架的总体规划,组织制定了《##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建设制度》,共计二十二项,有力地推动了惩防体系构建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三是建立工作网络。指导县局、市药检所成立构建惩防体系工作组织机构,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人员分工,初步建立了构建惩防体系工作网络。四是大力开展思想教育。组织全局机关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了警示教育、先进事迹报告等电化教育专题片;开办廉政教育培训班,对新提拔的干部进行廉政谈话、任职培训;组织全局广大党员干部到革命圣地接受再教育,重温入党誓词;采取党组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研讨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认真研读有关理论法规,联系自己工作实际,撰写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心得体会,提高自我防范能力。通过教育,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廉洁勤政意和思想免疫力。五是丰富宣传载体,营造廉荣贪耻氛围。在局机关醒目位置悬挂廉政宣传版面,提醒大家时刻不忘廉洁自律;在全局机关办公电脑上设置廉政屏保,强化廉政意识。六是丰富活动载体,弘扬廉政文化。在全系统开展了“学习贯彻党章、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征文、参加全国“红船杯”学党章知识竞答活动,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收看《廉政经纬》,深入落实《具体意见》;组织开展了《实施纲要》集中宣传月活动,走上街头,下到企业,分发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组织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实施纲要》知识测试,加强对《实施纲要》的理解和认识,全方位、多层次地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上半年,全系统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纪委六次全会和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市纪委和省局党组确定的工作目标,在整体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同时,把惩防体系建设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有力地促进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开展。 一、专题教育成效显著。为加强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我们按照惩防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提高干部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能力,推进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三个文明”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法行政、规范行为,从严治政、提升效率,清正廉洁。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转变观念、提高效能”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在全体干部职工中进行了解放思想大讨论,认真查找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以求得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以思想观念的突破,求得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的突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破;以工作作风的改进,求得发展环境的优化;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求得发展速度的跨越。二是按照市纪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深入开展了整治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联发展环境”的理念,自觉把本科室、本单位的各项工作融入我市经济发展的大局之中。三是继续狠抓了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宗旨教育;以坚持第一要务,服务我市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职能教育;以党纪条规,部门法律法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律规范教育和以遵守公民道德准则,打造诚信食药监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有力地强化了思想政治建设,促进了全系统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水平的大幅度攀升。 二、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我局坚持“以人为本、盘活人才、注重培养、提升素质”的队伍建设思路,一是始终把班子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龙头”抓住不放,认真落实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各科室、各所属单位负责人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要求,教育和引导部门负责人要按照“懂政策,守规矩,靠得住,能办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加强本级班子团结的基础上,敢于管理,善于协调,精心谋划,靠前指挥,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从而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升队伍素质。举办了二期全系统法制培训,提高广大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执法能力;请市委党校###副校长前来作党风廉政教育讲座,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权力为什么会产生腐败,怎么才能发挥制度防于未然之前,惩于已然之后的重要作用和党中央、国务院在反腐败工作方面的决心、做法、力度,从思想上深刻教育了全系统党员干部。 三、服务意识得以增强。围绕市委提出的“三大任务”,结合自身职能,我局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优化医药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对涉及药品生产、经营、使用许可的项目,“敞开大门、规范程序、全程服务”。把许可的条件放到最宽,把竞争的秩序调得最佳,把服务的工作做得最好,将原有的13项行政许可精简为3项,并全部由服务大厅一站办理,五日办结;业务科长、分管局长到大厅现场办公,真正消除两头跑、层层批现象。对涉及行政处罚的案件,实行首问负责、阳光执法、限时办结、错案追究制;二是建立了重点药企联系点帮扶制度,多次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为企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吸纳###大药房、##医药等药品经营企业落户我市。上半年,新增零售药店11家、药品批发企业2家,从而壮大了我市医药经济总量,增强了民营医药经济发展后劲。 四、执纪力度明显加大。2006年,我局坚持突出办案惩处作用与发挥办案治本作用并重,认真查办各类违纪违规案。在全系统下发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将不作为、乱作为和工作人员违规违纪、以权谋私的问题作为查处重点,进行严厉的责任追究,此举起到了较好的警示作用,发挥了办案工作的综合效能,彰显了局党组刹风肃纪的决心。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打算 2006年上半年,我局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明显,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全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离上级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一是从去年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情况看,有的同志对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还有的虽有工作热情,但对落实责任制要抓什么、靠谁抓、怎么抓的思路还不是很清晰。二是监督管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罚没物品处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有的制度有待于进一步抓好落实。三是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执法水平、执纪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对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全系统党风廉政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心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工作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紧紧抓住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这个核心,通过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下大力气把这项事关大局的工作抓紧抓好抓实。 一、以廉政教育为基础,构筑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本着“内容求深、载体求新、形式求活、效果求实”的原则,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主题,组织开展勤政廉政教育活动,每人写一篇勤政廉政学习心得;举办党风廉政知识问答、党风廉政知识讲座、印发惩防体系建设小册子等营造浓厚的廉政氛围;通过编发廉政短信、廉政公开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等形式及时进行提醒,做到警钟长鸣。 二、以建立健全制度为中心,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符合我局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继续实行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认真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度以及干部考察责任制、选拔任用干部责任追究制,增强干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以政务公开为核心,推行“阳光工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和公开事权,加强后续监管,形成有效的行政审批约束机制和事后监管机制。 三、以加强监督为关键,严格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认真执行《##市监察局关于2006年执法监察工作的安排意见》,并做好纪检监察信息工作;全面深入推进治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将系统自查与指导企业自查相结合,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指导,将预防腐败关口前移,构筑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保证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顺利完成。 药品管理论文:加强农村药品管理及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居民的药品方便、有效已得到基本保障。而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仍存在着用药不便、价格偏高、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忠实履行“三个代表”思想。因此,整顿和规范农村药品市场,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方便是我们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我局通过对穆棱、海林两个县(市)药监工作的调查中发现,仅仅依靠药品监督的行政手段是不够,还应充分利用其它社会资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农村药品市场,以合格的质量、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保障农村药品供应,实现“管好药,为人民”的崇高目标。 一、从两县(市)看农村药品市场现状 穆棱市药品供应单位[含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各级医疗院(所)下同]297家,其中城镇人口10万,药品供应单位112家;农村人口22万,药品供应单位185家。海林市药品供应单位489家,其中城镇人口24万,药品供应单位121家;农村人口19万,药品供应单位368家。城镇人口每万人6.55个供药单位;农村人口每万人13个供药单位。虽然从数量上,农村人口供药单位比城镇人口要多,但从分布地域上看:城镇人口相对集中,而农村人口相对分散,每平方公里的供药单位仅为0.03个,从客观上造成农村用药不便。 通过两个县(市)的调查,农村药品市场供应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合法供应渠道、一个是非法供应渠道。合法渠道有三个途径:一是乡镇卫生院;二是药店(两县共有16个乡镇,有药店乡镇12个);三是村级卫生所和个体诊所。非法渠道有四个:一是有的商贩在集贸市场,暗地销售;二是游医药贩走街串巷,上门兜售;三是农村商店、小卖店偷摸销售;四是偏远村屯在家隐藏销售。目前,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所生存困难,在利益驱动的心态之下,也从药贩手中采购药品,非法药贩正以各种手段侵入农村用药的合法供应渠道。穆棱市通过整顿和规范农村药品市场,批发企业的销售额由以前的每年200万元,上升到每年700多万元,零售企业销售额由每年的600多万元上升到1500多万元,上升了275%。由此可见,非法药品供应以价格低、服务快的优势逐步占据广大农村药品市场。它们的到来,造成农村药品市场存在着较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三多”.即:假劣药品多、过期失效药品多、游医药贩多。两个县(市)80%经销假劣药品案件发生在农村;90%农村医疗机构存在着使用过期失效药品现象;农村游医药贩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广大农民用药安全、有效受到直接的威胁。 为什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多次打击,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通过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市场有需求。合法渠道的药品供应往往品种少、价格高、不方便;而药贩子价格相对较低、送货及时,这些从客观上为非法供应渠道提供了机会和市场。二是打击难度大。这些非法经营药品行为,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监管难度大、效果差。三是农村药品质量不高。制假、售假者为逃避打击,把目标从城镇转移至农村,加之农村群众对假劣药品的识别能力较差,造成农村假、劣药品泛滥。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根本原因就是合法药品供应渠道不畅、没有充分占领农村药品市场;同时基层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供应渠道混乱,给假劣药品提供滋生的温床。因此,单纯依靠行政监督的手段是远远不够,必须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规范和疏通药品供应渠道。 二、充分发挥药品监管部门杠杆作用,保障农民用药安全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充分发挥其行政杠杆的调节作用,扶正祛邪、堵疏相济,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药品市场的好转,是农村药品综合治理有效途径。我局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在总结穆棱、海林两个县(市)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的农村药品管理的思路和办法。 1、增强药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法律咨询服务、举办假劣药品展览等多种形式,在农村广泛宣传《药品管理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用药知识。一方面,宣传合法供药单位药品质量相对可靠,提倡老百姓从合法供药单位购买药品;另一方面,增强群众自我保护和识别假劣药品能力,自觉拒绝假劣药品。 2、加大对非法购销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必须以打击农村过期失效、霉烂变质药品和规范药品购销渠道为重点,加强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尤其对合法单位从无证单位采购药品的,进行重点打击。一年来,穆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800多人次,检查管理相对人290多家,打击游医药贩15人次,查处取缔无证销售药品“黑点”51家,共没收药品106种,标值12万元,共收缴罚款32.4万元。有效地遏制了非法购销和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净化了农村药品市场。 3、规范农村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的行为。从贯彻和落实药品、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入手,首先是强制推行建立“双记录”(药品、医疗器械购进记录)制度。要求管理相对人真实准确地填写记录,做到药品(医疗器械)记录和进货发票相吻合。经过穆棱、海林两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近一年的实践证明,真实、可靠的药品(医疗器械)购进记录是规范进药渠道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为农村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是建立管理相对人档案。把管理相对人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填表入档,做到心中有数。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做出的行政处罚,各股、队每季度汇总一次,全部记录在案。对管理相对人实行分类管理,对有问题的和问题较重的单位实行重点监管。 4、强化农村药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县(市)级药品监督管理局应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有计划地对药品从业人员进行《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等药事法规、药品基本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努力改变乡镇药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使管理相对人对《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更深刻的了解,为今后药品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创造必要条件。 5、加快农村药品供应的网络建设。积极探索既符合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又方便农村用药的药品供应体制和渠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向乡镇和农村的延伸,形成以县级药品批发企业为依托,统一进货、统一结算、统一价格的连锁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药品质量;支持边远或交通不便区域实行“药品代购”,确保了农村药品优质有效供给。 三、针对农村药品市场特点,建立价低、快捷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 我们的工作方针是“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结合”。本着“监管到位就是服务到位,以大服务促进大发展”的理念,在全面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过程中,我们发现非法药品供应渠道的主要优势是在价格低、服务优,而这些单纯靠打击、规范的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不解决好农村合法药品供应单位的价格和服务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药品管理的局面。必须用行政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双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支持和鼓励合法药品经营单位和非法渠道抢占农村市场,才能使农村用药渠道疏畅、药品质量得到保障。因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义务从价格、服务二个方面督促和帮助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帮助经营企业提高服务意识,建立了快捷的供应网络。由于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只有方便、及时的药品供应才能满足农村药品需求。穆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帮助经营企业划分南北两面片,以八面通、穆棱两个批发企业为中心,乡镇药店为落脚点,下乡联络员负责沟通,每3天一个巡回,将医疗院(所)需要的药品快速送到。这样做既满足了使用需求,也使药贩子无缝可钻。 二是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民。价格低廉是药贩子的最大优势,只要价格相对合理,合法药品供应单位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穆棱市药品经营企业在2000年9月价格综合下调36.68%的基础上,2002年5月又对240种常用药品的价格下调了17%,前后两次合计下调了53.68%,前后两次药品价格下调幅度之大、品种之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合法经营企业也从薄利多销中偿到了甜头,批发企业的销售额由以前的每年200万元,上升到每年700多万元,零售企业销售额由每年的600多万元上升到1500多万元,上升了275%。由此可见,通过规范整顿药品市场,不仅人民群众受益,医药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广大群众用药的安全和方便。 三是引入竞争机制,适当降低农村开办药店“门槛”,鼓励在农村开办药店。在较大村屯、人员集中的地方合理布局药店,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商商之间、商卫之间的良性竞争局面,达到提高农村的供药水平、质量,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促进农村医药市场不断规范,使广大农民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四、对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管理的设想和建议 通过一年的实践,虽然在农村药品市场管理上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保障人民群众用药方便、及时、有效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经过对农村用药管理的探索,我们有以下的设想和建议: 1、加快乙类非处方药的实施步伐。现在农村商店、小卖店非法销售药品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药品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乙类非处方药网点的在农村设置,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广大农村的药品供应;二是使地下“黑点”变为地上“明点”,方便对其药品质量的监管,保证药品质量;三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既降低了药品价格,使广大农民群众“吃得起药”,又使药贩无利可图,一定程度上也净化了农村药品市场。 2、要充分利用多年以来形成县、乡、村三级卫生保障体制的供药渠道。现在农村用药的主要渠道仍是乡以下卫生院(所),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医疗院(所)药房管理规范》,使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法可依。在规范它们的用药行为同时,能否实行乡镇卫生院统一委托代购药品的试点。对于没有设立药品批发网点的乡镇卫生所、个体诊所所需的药品,由符合条件、经当地药监部门同意的卫生院统一委托代购配送。 3、加快实施《药品监督员管理办法》,解决基层药品监管由于人员少、监管面积大,监管覆盖面达不到百分之百的问题。如果有兼职药品监督员,就可以迅速形成县、乡、村三级药品监督管理网络,有力打击农村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 4、不仅从政策上支持城市药品经营企业向农村发展,而且要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扶持,使之在农村开设药店有利可图。对符合条件的,经当地药监部门同意,乡镇以下药店应从相关法律、法规上明确可以向农村卫生院(所)供应药品。 5、出台《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城乡集市贸易市场没有药品零售企业的,当地药品零售企业经所在地县(市)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后,可以在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内设点并在批准经营的药品范围内销售非处方药品”的实施办法,使基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法可依,尽快实施,满足农村用药需求。 药品管理论文:数字化管理对药品管理与发放的影响 在医院中门诊西药房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之一,是对外展示医院精神面貌和整体服务水平的主要窗口之一[1]。门诊西药房和患者有直接关系,所以门诊西药房的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药品质量、药品安全、服务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门诊西药房的职责主要是用药监督和药品监管,所以提高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和发放工作的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3]。我院在门诊西药房中应用数字化管理,有效提高了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和发放水平,具体情况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西药房数字化管理实施前1年的相关资料当成对照组(2010年1月至12月),并选择门诊西药房数字化管理实施后1年的相关资料当成实验组(2011年1月至12月)。对门诊西药房数字化管理实施前后的取药等候时间、药品盘点时间、报损率以及账实相符率进行观察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人工配药、划价、销账和发放。实验组则选择数字化管理:医院全部临床科室的计算机都应和医院局域网连接,当门诊医生开具电子处方时,计算机能对处方所开药品的相关信息进行自动显示,在处方确认后,计算机能自动对药品进行划价,并计算出收费的总金额。在患者交费后,经计算机网络能将处方自动传输到门诊西药房的计算机中。在门诊西药房的同一付药窗口中,应安排2名药师来同时负责相关工作,双重审核所付药品,防止在配药和发药过程中出现差错。取药时,药师通过对患者门诊号进行扫描就可将处方调出,后台药师利用计算机上所显示的处方来为患者配药,前台药师则应加强处方的审核工作,审核无误后才能发放药品。通过计算机来开展药品库存管理工作,入库时应将全部药品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药师应利用计算机来管理和快速查询药品库存,进而让药品管理时间有效缩短。具体的药品管理措施如下: 1.2.1药品入库 门诊西药房的药品种类较多,在对药品进行入库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对药品种类进行详细核对和登记,不但会浪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而且管理效率还比较低[4]。应用数字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医院药品库房相连接,有效结合门诊西药房配送到病人的记录和药品库房的进入记录,月底时将总的消耗表打印出来,由药品库房和药剂科负责核对、结账工作[5]。除此之外,门诊西药房管理人员应根据门诊用量较大的药品和常用药品,在固定时间内事先设置最低限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该药品到达了最低限量,系统则能自动生成药品申请单,同时对药品管理人员进行提醒,让其及时确认,并统一领进。经计算机网络,该药品申请单能自动传输到药库申领系统,药库工作人员负责对清单进行打印,并配送,不但能让时间得以有效节约,而且还能让药品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以显著提升。对于门诊西药房二级库来讲,在打印药品入库清单时,在核对清单后应留一份存根,而且应分别交一份到药剂科和药库,进而为以后的核帐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2药品出库 在开展门诊西药房日常管理工作时,一般将药库管理当成二级库,通过二级库来统一管理发药窗口,所以对于窗口中的药品来讲,只能经二级库所获得。在某一窗口进行药品发放时,可能直接利用网络计算机中的相关设置来对药品库存情况进行显示,如果存在库存不足的现象,工作人员应及时向二级库申请;接到申请后,二级库管理人员则能向申请窗口发药。在发送药品的过程中,二级库库存数量会逐渐减少,利用网络计算机能让管理人员了解药品的具体使用情况,除此之外还能及时获取药品发送的准确信息,防止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生药品管理混乱的现象。 1.2.3报表打印 报表能有效体现门诊西药房药品消耗管理的整体情况,利用该报表能对药品整体的管理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应用计算机网络能准确反映出各个划价窗口的药品实际消耗情况,而且还能反映其库存量和二级库的药品总数量,防止出现药品短缺现象。 1.2.4数据查询 在门诊西药房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能对药品实际管理状况进行及时了解。不但能让管理成本有效降低,而且还能让管理质量显著提高。对于数量多、品种多的药品,数据查询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查询门诊西药房的药品实际状况:工作人员在对药品实际状况进行查询时,直接在计算机网络中输入药品编码,就能获得药品的相关信息,如当月库存、当月消耗量、上月结余数以及库存数等。(2)工作人员在计算机网络查询中,利用相应的数据提醒,可以打印出所缺药品的名称和数量,并及时反馈给二级库药品管理人员,进而来对所申请的药品进行及时领取,让划价窗口的工作开展更加顺利。(3)对于门诊西药房中的部分特殊药品来讲,应在短时间内管理,如果药品过期则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对于这些特殊药品来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中的有关失效预告,加强特殊药品的有效期管理。(4)药品报损:在门诊西药房的药品管理工作中,每月都存在药品损失现象,在统计这类药品时,常常是由门诊西药房自行进行统计和处理,定期统计报损药物,打印后和实际药品核对,让药品总量得以保证。(5)在验证药品数量时,应定期盘点药品实际数量,在对药品使用数量进行确定时,还需要监控月底报表的准确性。 1.2.5药品调价 对于门诊西药房的药品价格来讲,应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合理调整,选择计算机网络来调整药品价格时,应根据医院的有关标准和要求,由药库来统一调整药品价格,之后通过网络传输到各个药品、划价窗口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实际的调价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能对多种药品的价格进行调整,能防止出现调价混乱的现象。 1.2.6患者退药 退药是门诊西药房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没能对退药现象进行正确处理,则会对门诊工作的形象造成影响,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医院的服务质量。传统退药方式是由管理人员来查询药品的具体状况,并根据药品的实际价格来退药,传统退药方式是采用人工查询,所以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会对工作效率造成严重影响。应用计算机网络,能让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由专业人员来负责退药工作,首先应对实际药品和处方的规格、数量进行核对,然后将药品编码输入,选择要退的药品,并将退药数量输入,这样就能增加药品的现有库存,并打印退药清单,签字确认后才能生效。选择计算机网络来进行退药工作,能让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而且还能让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1.3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 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数字化管理实施后的取药等候时间和药品盘点时间显著短于数字化管理实施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数字化管理实施后的报损率、账实相符率均显著优于数字化管理实施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情况如表1: 3讨论 门诊西药房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服务窗口和部门之一,门诊西药房的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医院的总体面貌和形象,是对外展示医院精神面貌和整体服务水平的主要窗口之一[6]。除此之外门诊西药房的管理质量还会影响服务水平、药品质量、药品安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门诊西药房过往一般都是采用人工管理,所以患者取药所需时间、报账所需时间、库存药物盘点时间较长[7]。门诊西药房的职责主要是监督用药、监督和管理药品,所以加强药品管理和发放就显得非常关键。数字化管理是一种高工作质量、高效率和节省时间的药品管理与发放模式[8-10]。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数字化管理实施后的取药等候时间和药品盘点时间显著短于数字化管理实施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数字化管理实施后的报损率、账实相符率均显著优于数字化管理实施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数字化管理,能显著减少药品发放失误、划价、收费、找零失误等;应用数字化管理能让门诊西药房实现先进先出,让药品质量得以保证;处方开具和划价同时进行,能让患者满意度和便利性显著提高,而且因为药品信息详细、字迹清楚,所以能让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总之,在门诊西药房中,应用数字化管理能让门诊西药房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让药品盘点时间和取药等候时间显著缩短,让西药报损率显著降低,让账实相符率提高,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数字化管理中,应结合自身情况来制定科学的管理程序,而且应加强培训,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让计算机数字化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 作者:张晓青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第二人民医院 药品管理论文: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模式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麻醉医生兼任麻醉药品管理模式,主要管理过程为:由麻醉医生个人负责麻醉药品的准备、毒麻药的验收、保管、出入库等工作。观察组设立手术室麻醉护士,由麻醉护士全程负责麻醉药品的验收、保管、出入库等工作。具体工作流程见图1。 1.2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准备时间、麻醉药品损耗率[药品损耗率(以金额计算)=(损耗药品金额÷由药库领入药品金额)×100%],同时采用Likert态度量表中常用的5级评分法对手术医生的满意度进行评价[2-3]:非常不满意为0分,较不满意为2分,一般为4分,比较满意为6,非常满意为8分。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1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准备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麻醉准备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麻醉药品损耗率比较 观察组各麻醉药品的损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手术医生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35例,较满意40例,一般20例,较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78.13%;对照组非常满意21例,较满意35例,一般33例,较不满意7例,满意度为58.33%;两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93,P=0.009)。 3讨论 传统的麻醉药品管理模式只是由麻醉医师兼管,麻醉师常因缺乏流程性和制度化,药品准备不完善、毒麻药管理缺乏监督,导致药品管理差强人意,质控检查质量低,不但严重影响麻醉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增加药品损耗和医院支出[8]。设立由麻醉护士主导的麻醉药品管理模式,可使麻醉药品管理职责明确,减少疏漏,毒麻药使用监督到位。不但减轻麻醉医师工作量,更有效地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9-10]。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麻醉护士主导的麻醉药品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麻醉准备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麻醉护士主导的麻醉药品管理模式可明显缩短术麻醉准备时间,更有利于麻醉医师全身心投入麻醉工作中,促进麻醉医师工作效率。麻醉药品损耗率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药品损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这主要是由于观察组采用了严格的流程化管理,通过设置药盒,回收安瓿核对严格控制特殊、高值麻醉药品的使用;严密监控麻醉准备室的温度和湿度;严格按药品的存储要求及按批次、有效期依次存放药品,每月定期核查药品等,从而使得观察组麻醉药品的损耗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手术医生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主要是由于手术麻醉准备时间的缩短,从而减少了整台手术的耗时,缩短了接台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医生的工作效率,手术医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总之,护士主导的麻醉药品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手术麻醉准备时间,避免麻醉药品因保管不善而降低药效或变质失效,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降低了药品损耗率,提高了医生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钟雅单位: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 药品管理论文:用Delphi实现的药品管理系统 摘要:本系统是实现一个药店采购、销售和库存管理的管理系统,采用C/S体系结构,该系统以Delphi为开发平台,支持Access数据库,设计了基础信息录入、业务单据处理、各种查询统计及系统日常维护四大模块。该系统功能全面、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解决了中小型药店目前存在的药品销售管理难题。 关键词:药品管理;C/S;Delphi;模块结构 1 引言 随着医药市场的改革,身边大大小小的药店几乎随处可见。常见的处方药或者非处方药都可以在这里买到,并且这里的价格一般低于医院,差价从几角、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这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顾客选择光临药店,而不是在医院买药的一个原因。另外,多数药店都可以使用医疗保健卡,这也为病人买药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据考察绝大多数中小型药店在采购、售货、结算时,都是使用人工记录、人工计算的方法。这种方法增加了工作的强度,浪费了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很难保证工作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每次进货、出货,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整理库存,令药剂师们很头疼,这也正是开发药品进销存系统的目的DD解决药品销售管理难题。 开发的药品进销存系统,是一个用于药品销售管理的系统,主要适用于中小型药店。用软件操作解决了人工操作中存在的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从采购到售出的整个过程,药品信息都保存在数据库中,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2 系统分析 2.1 系统需求分析 开发的药品进销存系统,是一个用于药店的管理系统,应该具备药品管理方面的功能。开发的目标是设计一个为方便药品管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应用型软件,所以在开发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药店的进货、存货和销售流程。 2.2 系统流程分析 药品进销存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如图1所示。 2.3 系统结构分析 药品进销存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该软件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基础信息录入、业务单据处理、各种查询统计及软件系统维护。 1)基本信息录入 该功能主要包括:人员信息、药品信息、客户信息。考虑到药剂师应拥有不同权限使用该软件,所以在设计时应设置不同的用户。药品信息和客户信息都为空,使用者可根据业务的需要自行添加。 2)业务单据处理 主要包括购进记录和销售记录的功能。在药品进销存系统中,购进和销售记录是该软件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可以使用户清楚的看到每次入库和出库明细,在这一功能中详细记录了购进(或者销售)的日期、操作人员、批次、药品信息等,直观明了。 3)查询统计 这里可完成当前库存查询、缺货提示、过期报警、销售汇总四项操作。在作市场调查中发现,每次进货前清点库存是药剂师最头疼的事,所以在设计该软件时,应添加上库存查询的功能。缺货提示和过期警报用户可以自己设置最小单位或者最长时间,前者的功能是为了防止药店出现缺货的情况,后者主要是为了在药品到期前提示,好使药剂师早日对药品采取措施。 4)系统维护 主要完成用户管理、修改密码、数据恢复/备份、参数设置四个功能。用户管理中可以添加新用户或者删除已有用户;在修改密码中,用户先输入原密码,再输入两次新密码,原输入正确时新密码才能生效;数据恢复/备份可帮助用户完成某个时间段内数据的恢复和备份;参数设置中提供一些复选项,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2.4 系统性能要求分析 运用所学的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合理设计结构,使该软件:①运行稳定。该软件支持win98及win98 以上运行环境;②操作简单。操过程只需用鼠标点击即可实现;③功能全面。具备药品字典管理、药品基本信息管理功能,可完成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销售、核算、查询、多种报表输出等各种事务,以达到更好的为用户服务的目的。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的选择 药品进销存系统,是为了提高药店管理质量、弥补人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而开发的,使用对象主要针对与中小型药店。虽然需要存放大量的药品信息,但是大部分信息操作频度和安全性要求不是很高,Access数据库的性能对该网站来说已经足够了。根据以上原因,设计时选择了Access数据库。 Access是Office的组件之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它不仅具有众多简单的传统数据库管理工具,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同Web的集成,以便能更方便地共享跨越各种平台和不同用户级别的数据。它集成在Office中,不仅价格低廉,而且操作简单。 3.2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数据库中存放的是需要及时更新的信息,设计软件时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表,在这里只将部分数据库表的逻辑结构列举如表1。 4 结束语 使用基于C/S结构的药品进销存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药店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本系统成功解决了药店中存在的采购、库存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药店管理人员使用后,普遍认为使用该软件比手工操作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强度,为药店更好的适应市场运作提供了方便。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摘要〕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其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科技的创新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又可以给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随后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一再强调这一战略。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国情,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对加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我国目前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一国的生产力是衡量该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标志。而劳动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科技水平和科技应用能力决定了生产力的高低。生产力的实现是依托于要素投入的,各种要素投入的数量和相互组合起来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了经济增长。我们也应看到,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要素投入发展经济往往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要素报酬递减,如果生产要素投入后要素报酬递减,那么经济发展也会停滞不前;二是稀缺资源制约,经济发展必须的某一要素或者资源短缺时,经济发展因此而面临瓶颈。如何解决两个问题呢?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里这样回答:发展是经济循环轨道的改变,“改变”就是创新。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而创新驱动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从实证研究看,上世纪50年代美国和德国加大了科技要素在生产要素中的投入比例,就大大地提高了本国综合国力。事实已经证明,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速度直接影响着要素投入后产出利润的高低。顺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其落脚点在于要以重大科技为突破口,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6月3日,国家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他强调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表明中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了国家的重大战略;2015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应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探索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石油资源强国长期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发展经济;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做发达国家的加工基地,如一些拉美国家,这种仰仗他人的发展模式导致“中等收入陷阱”;但也有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话语权,国际上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如依靠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前沿科技战略(20世纪50年代的核能计划、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美国在每一轮前沿技术变革中都成为执牛耳者。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落后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的乏力导致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如“农业基础薄弱”就与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科技水平低有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及美国的1%多,也就是说一百个中国劳动力生产率只相当于一个美国人。农业发展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在工业生产中仍然充当世界工厂这一角色,这一模式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 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三大瓶颈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是依靠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换来的,同时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惨重代价。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土地财政危机、自然资源匮乏,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势难以为继。如果不依靠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我国将无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 1.我国科技基础较薄弱,科技投入较少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20个左右,他们研发投入占GDP2%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70%以上,对外科技依存度30%以下。美国、德国相比,从整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2000年以来,美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71%上升到2008年的2.79%,德国由2.45%上升到2009年的2.82%,而我国2014年国家科技研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0.02%、2013年为0.02%、2012年为0.019%,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 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对利润的追逐。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往往很容易从国家获得包括政策、资金在内的各种优惠,导致他们往往对市场关注度不够,缺乏创新的积极性。而民营企业尽管完全依赖市场生存,行业监管不力,行业准入、资金、国家政策的支持存在短板,导致其缺乏创新的动力或者能力。 3.科研成果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国家权威机构的《2012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中指出,科技更新换代日益加速,而我国70%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成果闲置浪费严重,极大地阻碍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中国经济年会(2013—2014)上透露,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0%的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2011年我国已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但是科技成果闲置和科技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产业化不到5%。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长期困扰我们。”主要原因是我国科技评价和奖励体系以政府为主,单一且偏离实际应用。科技评价和奖励对许多科技人员来说是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直接决定了科技人员的行为取向。我国科技奖励重论文轻实用、重数量轻质量、重奖励轻转化的结果,结果导致科研人员关注论文专利数量、获奖排名;关注奖励与个人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待遇、院士评选等,而不太关注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获了奖就到此为止了。与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相反,我国科技评价缺少具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科技评奖缺乏相应的法律规章,特别是缺乏严厉的监督、惩戒机制,给造假者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三、科技创新的具体举措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打造“先发优势”的发展,上个世界“亚洲四小龙”的飞速发展就是成功案例,他们的发展速度让世界各国艳羡。随着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已成为各国共同选择。 1.在产学研合作中,大力提升企业的主体地位 从国际上来看,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直接参与竞争对市场最敏感,最能有效地将科研与市场有效结合。一个国家企业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群越发达、社会越繁荣安定。因此,我国的企业应抢占科技创新最高点以求在经济领域中跨越式发展。 2.政府帮扶企业家 一个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企业家往往是这个企业的灵魂。因此,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更主要是企业家驱动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政府的作为对企业家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政府而言,保护企业家就是保护创新,推动企业家成长就是推动创新发展。因此,要把握企业家成长规律,努力营造有利于其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构建以企业家为服务目标的政策体系,让具有强大创新力的企业家队伍越来越壮大。政府对企业家的社会整体价值应该予以肯定。企业家,是创新要素的整合者,是创新方向的发现者,是创新中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家不仅在物质财富与产业发展上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在精神文化、行为风格上也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政府应搭建各种平台让企业家有机会与全国、全世界相关领域的专家、优秀企业家相互交流学习。例如,可以组织企业家去发达国家、知名企业、名校等地方学习;可推动建立多种多样的企业家协会、商会等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企业家本身的素质。政府应大力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优秀的企业与企业家,壮大企业家队伍,引入竞争,实现企业家之间的取长补短的良性循环。 3.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科技评奖体系 应弱化行政为主导的科技奖励制度,稳步推动行业奖和社会奖替代政府奖,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技评价、奖励体系,否则科研无法起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也就无法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在政府倡导下建立民间、行业等多层次、多样化奖励方式。政府应推动构建各种专业化程度高的科技创新服务交易平台,促进专利向市场的迅速转化,同时通过法律制度强化科研工作者与科研机构的收益。应淡化科技评价奖励与附加功能的关联,积极探索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强化对重大项目的评估以及责任的追究惩处。 4.政府打造适合创新的政治经济环境 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可以让700万人口的以色列成为“创业的国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全欧洲在该市场上市企业的总和。也可以让13亿人口的中国成为充满创新活力的巨人。萨克森宁在总结硅谷经验时认为,硅谷之所以能在80年代抵挡日本的竞争是因为硅谷拥有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环境。因此,政府应为企业发展提供激发创新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研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2%--3%左右,财政投入是我国百倍以上。因此走科创新道路首先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尤其关键领域,如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的三大动力支撑“绿色能源”、“数字制造”、“智慧地球”这三方面的科研项目,应保证这些方面的科研项目不因资金缺乏而被迫搁浅。第二,加大财税改革力度。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应用是最大动力,就算新产品不完善,但没有基于市场的反馈,就没有新产品的持续改进动力。因此我国政府应通过对创新企业的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制定各种创新采购计划作为政府经济策略的一部分,政府通过对创新产品的采购推动企业创新。第三,完善企业融资渠道。硅谷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一流的技术,更是因为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机制,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成为激发硅谷创新梦想的最大动力。目前,我国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主要来源于银行,单一且融资成本风险很高。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监管,扩大民间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营造一种适宜创新的政治社会环境。第四,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企业的利益,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第五,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企业创新能力,关键是人才,这是美国政府在每次科技革新中独占鳌头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全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让高校的培育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开发学生是潜力,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加快发展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针对市场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作者:陈琴 单位:中共湖南怀化市委党校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摘要:音乐艺术是人类的高雅艺术创造,音乐艺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是音乐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音乐艺术又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也社会更好地运转提供润滑剂,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关键词:音乐艺术;社会经济;关系 音乐艺术是人类的高雅艺术创造,音乐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和教育三大功能,音乐表现人的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能够很好体现社会的发展变化,又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音乐艺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子,“中国好声音”迅速成为收视率最高的音乐类节目,唱红了浙江卫视,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更催生了“中国好歌曲”“中国新声代”等,使得音乐由传统的唱片、开演唱会到一种更新的音乐经济形式。同时,伴随着人们对音乐的研究和重视,对音乐艺术衍生出更多经济产业,利用音乐开展医疗保健、音乐胎教、娱乐产业等等,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音乐的创新发展和市场化,音乐发展又进一步激活我国社会经济,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1音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关系分析 1.1社会经济发展对音乐的制约作用分析 音乐伴随着人类劳动而诞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表现内容和形式与社会密不可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乐器和音乐表现形式,一个民族有其独立的音乐艺术创造表现和发展形式,也在尽力地保持着民族的特色,推动着一个民族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变化和呈现方式,也影响着其在社会的传播途径。先秦时期的音乐主要是民间创作和口口相传,从楚辞开始文人独立创作音乐,并独立创作诗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唐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音乐艺术大放异彩,各个民族的音乐甚至波斯、阿拉伯等异域民族的音乐艺术在我国得以很好地传播,也进一步带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社会经济的繁荣直接催生了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研究的音乐人群体。《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唐代音乐大家李龟年,《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晚唐时期的一个突出的代表,音乐艺人成为社会的独立职业,演技之高超,年轻时的演出场面和今人有几分相似。宋代的柳永更是一生献身宋词创造,创作了大量的长词慢调,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音乐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音乐艺术成为人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与经济发展更为密切。 1.2音乐艺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功能分析 首先,音乐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高人的审美品位。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产物,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后,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服务生活审美需要。审美是音乐最为主要的功能,劳动之中唱出心中的歌,表示劳动的幸福;生活之余聆听一些音乐,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不断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提升社会整体审美情趣。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和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能够带来心理和精神的舒适,获得强烈的愉悦体验,产生美感。音乐的美感源于人的心理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共鸣,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和音乐思想情感的协同。音乐家根据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将一定的思想情感融合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里,听众从聆听中受到感染,获得心理的愉悦体验,不断激发人的想象力,以此更好地净化人的心灵,装扮人们的生活,实现音乐的审美功能。其次,音乐艺术增强人的认知能力。音乐是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通过欣赏音乐能够更好地感受自然、历史,尤其能够感知社会人生,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音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不仅反映客观的生活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人的主观世界,能够更为直接地反映人的情绪、情感和思想。人类思想灵魂是相通的,精神和心理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通过欣赏音乐能够间接地感知生活,品味历史人生。音乐是人类最为鲜活的文化,是最有生命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思想,通过音乐能够更好地拓展人们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认识社会、传承文化,并促进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也以此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了解,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增强人类理解。再次,音乐艺术的教化功能长期存在并持续发挥作用。一直以来,统治者都把音乐作为教化的重要工具,对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音乐一直充当主要表现手段和承载工具,作用于人的心理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以此更好地陶冶人的性情,愉悦身心,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荀子•乐记》详细地分析了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孔子更是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可以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改变社会的陋习陈规。当代社会同样重视音乐的道德伦理和教化功能。美国华盛顿州实施“音乐预防犯罪法”,政府希望以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的经典作品来降低当地的犯罪率等。同时,音乐对于智育和体育的作用也非同寻常,和谐优美的音乐能够激活人的思维,增强人的想象能力,在美的驱动下更大地激发人的潜力。不良的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优美舒缓的音乐能够改善人的心情,平心静气,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与舞蹈体育的融合,实现身心和谐,真正实现身心健康。 2新时代背景下音乐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分析 2.1国家经济的空前繁荣带来了音乐艺术的大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推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激发人的更多需求,尤其是对音乐艺术的需求,使得我国音乐艺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音乐人才不断踊跃,音乐艺术持续发展,音乐事业空前繁荣,音乐艺术产业蓬勃发展。诞生了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和明星,实现了中外音乐艺术的相互交融,国外音乐大量进入中国,丰富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我国音乐艺术在世界音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地的音乐团体纷纷来到中国进行艺术交流和商业演出,带动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我国音乐在继承和吸收中不断发展,既保持了民族风格,又实现了创新发展,更是成就了一个巨大的音乐艺术产业,音乐制作公司大量成立。人们不断增长的音乐欣赏需求、不断提升的审美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了音乐艺术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2.2音乐艺术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今天更是发挥到极致,形成了音乐经济,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首先,音乐制作的物态性艺术文化消费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音乐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消费市场,出版音乐商品,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用,音乐磁带、音乐唱片、音乐贺卡、音乐文物,以及由此衍生的音乐器材、乐器等文化消费品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2014年,美国最卖座的专辑是泰勒•斯威夫特的专辑,1989年总销量366万张,排名第二的是电影《冰雪奇缘》的电影原声带,销量353万张,英国歌手山姆•史密斯的专辑《Inthelonelyhour》卖出了121万张,而美国2015年上半年的数字单曲总销量共计约为一亿六千万张。中国台湾的已故歌手邓丽君总共出了100张唱片,平均每张销量100万张,一人的唱片销量就是1亿张。众多的音乐艺人和音乐制作公司,形成一个音乐制作销售产业,推动了经济发展。其次,以劳务形态存在的音乐服务产生直接的直观效用。音乐商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音乐对经济的直接作用。音乐商业演出、有偿音乐制作、音乐心理治疗等围绕音乐的商业模式不断开发出来。专业的商业演出公司不断涌现,音乐明星出场费从几万上升到几十万,个人演唱会的单一的门票收入都是以百万来计算,还有更多的商业赞助以及广告等,音乐明星每年的广告有的已经上升到上亿元。音乐艺术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不仅有音乐制作公司,出现了众多的音乐经纪人,音乐艺人,“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音乐选秀节目直接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普及,进一步提高了影响力,而且形成一种音乐艺术产业,直接的冠名权已经从第一期的6000万上升到最新一期的2亿元,更是直接带动了浙江卫视的整体收视率高升,也将加多宝的品牌形象重新树立起来,带动了我国的音乐艺术的商业发展,形成一种成熟的音乐产业模式。再次,构建在音乐娱乐消费上的音乐服务产生综合社会效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人们需要更多满足精神需求和心理放松的消费,建筑在音乐娱乐消费基础上的音乐雅座、舞厅、迪吧等,KTV娱乐把人们从紧张激烈的职场上解脱出来,以音乐、环境、服务、氛围来更好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又能够让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有一个更好的精神栖息之所,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产生更多的社会综合效益。 3结语 总之,音乐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社会经济发展是音乐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为音乐艺术提供更广阔的存在和发展空间。音乐艺术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也为社会更好地运转提供润滑剂,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作者:张子婧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民法与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系 一、民法与商法在法的价值上追求的不同 民法从法的价值上讲追求的是公平,而商法追求的是效率。法的价值理念的不同使得商法与民法有了不同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并不是天生就分配好的,如果要满足不同人群对使用价值的需求,只有通过交易的行为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交易的实现最终将使资源向最有效的使用者手中转移,大量的交易构成了市场,市场的繁荣使得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作为调整市场交易关系的商法必然要把鼓励交易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市场交易行为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财富需要提高交易的效率,这个过程需要简化交易的相关手续,缩短交易时间,因为在商业实践中交易的速度或商品流转的速度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保障商事交易的便捷。市场交易在便捷的基础上更需要安全,维护交易安全确保交易行为的法律效用和法律后果的预见性,使得商法追求效率的价值特点真正得到体现。 二、商法的特殊地位 在当代社会表现出的缺陷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社会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商法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逐渐受到了挑战。西方国家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曾一味强调高效率,产生了大量财富,但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财富在分配过程中两极分化问题变得极为突出,导致了社会阶层矛盾激化,社会的不稳定反过来又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环境的恶化限制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性。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发展速度让世界震惊,但在追求经济效率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西方国家类似的问题,商法追求效率的社会价值取向仅仅从经济角度去片面考虑问题,其优先于民法适用的特殊地位在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呈现出阻碍的趋势。 三、商法在法律适用上不应 当享有超出民法范围的特权在传统的法律观念里,商法具有优先于民法适用的效力,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适用。特别法的特殊性在于某一个特殊时期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应用的法律。商法的诞生是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结果,交易行为与交易过程由最初的简单到日益复杂使得民法在调整交易关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相关法律内容规定上的细化,为了便于交易,满足交易复杂化的需求,商法开始逐渐从民法母体中分离出来并形成自身高效便捷的特点。在近代欧洲重商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西方国家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得商法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并提高,逐渐形成了在法律适用上优先于民法的特别法地位。社会发展到现阶段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伴随着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环境恶化和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已经成为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法律适用上商法的特殊优先性由于在传统的法律观念作用下目前为止依然占据主流意识地位,在过分强调经济发展指标的意识形态下,商法从优先适用的特别法逐渐有了凌驾于民法之上的特权。目前社会出现了许多的不合理现象,需要民法发挥其利益平衡的作用,但往往在社会实践中民法显得力不从心,通过社会调查得到的回答是一切要为经济发展让路,这就不难解释在雾霾严重的华北地区为什么对污染工业的限制力度总是不强。商法作为特别法享有优先权的特点在法律适用上超越了民法范围,从而走向一味强调高效经济发展的极端,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使得商事交易中有的人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指标使环境迅速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使分配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使经济发展走入了瓶颈。为了社会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在法律适用上商法的特权应当被限制,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真正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就必须要在民法的基本范围内活动。 作者:徐阳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金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金融的特点是资金融通,而利息率则令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使储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样也就决定了金融有条件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进而为各业生产提供资金来源。与此同时,金融的特性也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以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则能够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大量地动员和形成储蓄,从而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由于金融的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使得资金得以合理流动,进而提高了资本效率。金融能够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则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可为力争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户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这就使得更多资金得以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金融可以使储户节约获取信息的成本,金融中介具有令个体储户更大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能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正确认知金融风险,降低其对经济发展的滞阻作用金融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现出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了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稳定和促进作用。 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是金融风险客观存在的主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只要有不确定性存在,就会有风险存在。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产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把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得以实现的。前者的存在,须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如果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金融风险就会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只要银行经营稳健,储户就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银行面临“困境”时,储户就极有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从而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借贷人也有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骗、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导致金融机构对借贷人的监督不能完成了解,从而产生金融风险。 金融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和扩散性导致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首先,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其若经营失策必将连锁造成众多储户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会使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何单一银行的支付困难都极可能酿成整个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因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危机,进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其风险性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极有可能使原本为局部性的金融困难快速演变为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是经济危机。 金融资产的高度流动性和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会导致金融风险易于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将严重危害经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导致各地区金融资源融合和互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地区的金融风险都将会很快传染到别的国家或地区。与此同时,信用存在的有借有还、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特点以及银行垄断或政府干预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将其掩盖,使其得不到及时解决并日益严重。如果这种金融风险逐渐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时,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并会加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预测的破坏。所以说,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能够极大地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会产生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在积极发展金融业,创新金融服务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化解金融风险,预防和抑制其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赶超发达国家,稳健发展金融市场显的尤为重要。 作者:赵阳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太原并州支行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社会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步入老年社会后,会面临更大的困难,若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极可能产生极其严重后果。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影响以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必须对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正确认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因素,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构建 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1万亿元人民币,比1952年增长了331倍,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就会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来实现对存量的重新划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快速发展的数字指标掩盖了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影响着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如:局部地区形成的以GDP为中心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量资源被掠夺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经济增长和质量的不和谐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表现在资源消耗与浪费严重,在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改造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科学的、有远见的开发利用自然,而不是盲目的、鼠目寸光的将自然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对象。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的有序、稳定与和谐为人的生活劳动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违背社会规律,按主观意识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 因此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地享受发展的成果,愉快地创造和生活,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和谐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的和谐,也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能建立起来,地方垄断盛行使市场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导致产品供需严重失衡,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利益差距。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而工业中上下游产业产品间价格的剪刀差拉大了上下游产业间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部分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也拉大了与其它行业从业人员间的收入差距。市场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较严重,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公有财产的掠夺和侵占,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权力参与分配、血泪工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等等,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也加大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各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竞争,以发展本地区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其次,必须尽快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取消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以缩小城乡差距;促使上下游产业间产品形成合理的交换价格,以缩小上下游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对垄断行业征收垄断利润税,并逐步放开竞争,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最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严格依法行事,保证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起点公平和过程的规则公平。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条主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协调产业发展的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间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要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和谐社会必须确定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保证不同性质的劳动投入得到不同的报酬,又要保证同工同酬。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要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线得到执行。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要扩大开支,提高满足广大群众共同需要的水平和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又要强调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勤劳致富,保护投资者以及高级人才的合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各收入阶层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收入调节方面,加强和规范国家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尽可能减少企业偷税、漏税现象;限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负公平,对高收入者应实行重点监控。如果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举措使某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确保每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特别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往我国的传统工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产业,不符合资源形势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在改造。三高一低。产业的时候,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原则,从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内部资源循环利用,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工艺,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督促企业使用污染物综合处理设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强制企业尤其是家电、汽车、计算机等电子、机械行业,回收其废弃产品,以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内容摘要]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步入老年社会后,会面临更大的困难,若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极可能产生极其严重后果。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影响以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现今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摘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0分密切。1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1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10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环境恶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对于目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等,还是后起之秀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以及1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环境问题。有过经验和教训。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来说有着10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经验;中国 引言 环境是1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逐步被认识的。环境问题也是逐步被认识、重视和解决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而转向对于环境的关注。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了“生态发展”的概念;1980年UNEP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的讨论会,指出这4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互相制和互相促进的,新的发展战略就要处理好这4者之间的关系。1982年2月,《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特别会议提出了新“环境”概念。1992年6月《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发表。到目前环境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关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幸福和未来。 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1.环境问题 人和自然环境是1个复杂的对立统1整体。1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1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1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代大工业建立之前,环境对于人类作为1种自然界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环境问题只是在大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为人们认识。 1.2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1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10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长9.8%。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1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1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近年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出现了环境恶化等问题。 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出现了环境问题。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先发展的国家,还是日本、韩国这样的后起之秀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而1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在目前的初步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1.3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3.1.由于认识不足。 由于人类缺乏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把握,认为资源环境的无限供给性,所以往往单纯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安排活动,这样不可避免会打破人与外界环境的均衡,导致环境问题。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当然后起的工业国家也在1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 1.3.2.从人类的效用偏好分析 我们可以把1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用的物品分为环境和非环境两类。由于人类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的边际效用接近于0,而对其它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它的物品,直到两者相等。而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牺牲环境超过1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环境问题。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体现。 1.3.3发展过程中1些客观限制 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等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另外,由于人口等1些原因也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问题,如印度等国家。 1.3.4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1方面,由于国际分工问题,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并接受1些有污染的国外企业。以获得发展。 另1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将1些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破坏。 1.3.5制度失灵 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机制可以被理解为配置资源的制度。由于现实的市场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导致1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政府由于不恰当的行动或缺乏行动,也会导致1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过程 2.1.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治理过程 在当时的开发年代,包括发达国家都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心,主要在1972年如开联合国环境大会之后。 美国1899~1948年期间,环境污染在美国尚未成为全局性问题,加上联邦政府的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这1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管制职能主要靠地方政府行使,且侧重于水资源的保护。从整体来说,各个地方的政策成效很不平衡。1948~1970年时期,1948年颁布水源污染控制法,联邦政府开始真正介入环境保护。1970~1980年时期,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取得成效。1972年颁布了净水法。由于财政经费充足,加上美国各界对污染问题高度重视,环保 手段大大强化,进1不提高了环保系统各层次措施的协调配套能力。但是,巨额环保开支成为美(论文网)国财政赤字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严厉的管制措施对整个经济也产生了1定的副作用,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关注。 韩国60年代开始“汉江奇迹”,那时,工厂的烟尘被称为“繁荣的烟尘”。人们陶醉于经济的发展之中。在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时代,虽然也有1部分舆论强调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占压倒多数的立场反倒人为经济增长才是维护环境的先决条件。只有经济增长国家和个人才能富裕起来,只有富裕了,才能维护环境。进入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1边倒政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国民也开始切实感受到,经济增长和环境,大体上处于“相抵消”(trade-off)的关系,这时环境问题得到重视,政府和民间都开始行动起来,但力度还不是很大。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到了80年代末,才开始初见成果。到了90年代,环境意识在国民之中极大高涨起来。但韩国的环境保护,总的来说仍只停留在“改良主义”的水平上。 日本和台湾也大致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所以我们分析,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1个“试验和失误”(trialanderror)。从环境无知的阶段,到环境认识的模糊阶段。然后是知到行的过渡阶段。最后达到环境保护的官民共同行动阶段。 2.2.治理和管理手段、方式 美国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多层次的。就整体而言,其特点是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辅之以1定的经济手段。主要有:1、直接的行政管制2、自愿管制3、责任赔偿制4、污染税制5、津贴制等。 日本现在强调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首先在法律和有关政策、计划中明确社会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第2,把环境考虑纳入政府的政策、计划和重在公共项目。第3,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综合决策。第4,日本民众和NGO的参与及其综合决策活动。 台湾的对策有:1、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2、对城市与重点经济区、工业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3、推行“清洁生产”。主要措施: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2、较大幅度地增加环保投入,积极治理污染,加快环境保护建设。3、加强以立法为中心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法规,强化法治。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污染处理。 从这些国家治理和管理环境的手段、方式来看,都强调了政府的干预。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具体的行动中不尽相同,有各个国家的特色。 3、对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参考意义 3.1.必须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如资源禀赋,人口众多等问题。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其资源禀赋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同样,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式上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采用适合我们国情的环境策略,处理好我国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2.采取适合于我国国情和地位的政策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大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将环境问题放在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综合处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3.3.注意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即包括有效的利用市场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可以参考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管理方式。在目前应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1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用行 政管制手段,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以禁止、限制或要求经济主体的特定行为。如最低技术标准、排污限额或指标。另1方面,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创造1定的刺激方式,将资源环境的成本纳入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从而间接地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排污收费、污染税、生态环境补偿税、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等。 3.4.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也即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使3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 3.5.政府和民众1起行动。根本在于人们的效用偏好,人们真正认识和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效用的影响。 3.6.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中,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那就是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目标上,追求单1的经济近期高速增长逐渐转换成追求近期与长远相统1、经济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主要依靠拼资源、上规模扩大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内容上,应该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社会经济发展意见 各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推进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服务全国大局,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重要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经济素质;有利于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推进体制创新,促进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三)主要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和谐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率先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在体制创新上先行先试,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发展目标。到2012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用更长一段时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五)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加强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依托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金融人才,大力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提高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扶持和培育技术创新型第三方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现代商贸业发展步伐。整合建立区域内综合性的软件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信息应用平台,培育创新型特色化的软件服务和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增值电信业务、软件服务、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和互联网产业。 (六)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整合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邮政、电信、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积极扶持电子书刊、网络出版、数字图书馆、网络游戏、电影特技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虚拟展示等新兴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七)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区域服务业联动机制,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协作。研究建立区域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加强面向现代服务业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认证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完善监管制度。大力开展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与职业教育,多层次培养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 三、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八)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继续巩固和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集中力量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钢铁、汽车、船舶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形成核心关键技术和提升规模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设计、营销中心,促进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梯度转移。大力培育建设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队伍。 (九)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以沪宁、沪杭甬沿线为重点发展具有先导效应、发展潜力大的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在沿江、沿海、杭州湾沿线优化发展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产业。促进企业向产业带集中、向园区集聚,引导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加快连云港、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江苏沿海、东陇海沿线、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发展。 (十)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优势企业跨行政区并购和重组。在电子信息、石化、钢铁、汽车、船舶、装备制造、轻纺、商贸、旅游等重点领域和优势行业,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协作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和现代养殖业。支持创建名优品牌。充分发挥江苏沿海等地区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依托沿江靠海的优势,发展现代渔业。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 (十二)加快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生产性的专业服务组织,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在农村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学会等各类组织,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信用担保和农村小额贷款,加快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十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职责,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合理开发未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积极推进奖补措施,推广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等有效的民主形式。 (十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节约农村建设用地。加强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及湖泊河网水环境整治,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做到即征即保,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低保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五、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 (十五)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抓紧编制自主创新规划,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自主研发力量,建设一批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试验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办好若干区域性重点科技园区。实行科技资质互认制度。 (十六)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加强区域联合协作,共同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开展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示范。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创新载体方面的作用,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区域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十七)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对竞争前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的引导性投入。抓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支持区域内国家级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股权代办转让系统,鼓励发展金融租赁业,积极发展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集成、运营和管理。 (十八)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调整完善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鼓励企业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区域高新技术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六、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十九)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加快建设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发展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城市带的各个城市,要进一步密切相互间的经济、技术、文化联系,促进要素流动和功能整合,发挥同城效应。苏北、浙西南等开发强度相对不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要大力引导产业、人口有序集聚,形成新的城镇发展带。 (二十)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继续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加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功能,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其他大城市要按照自身优势,形成特色,提升功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进一步增强实力,完善服务功能。 (二十一)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合理规划城市规模,优化城镇建设布局。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城镇供排水、供电、通信、垃圾处理和覆盖城乡的区域性防洪排涝、供水、治污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强城镇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统筹新区开发与旧城保护,切实维护城镇历史文化风貌。 七、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十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要以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省际通道、城际快速通道以及跨长江通道、重要枢纽客运设施等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公路要以加强关键工程和断头路段建设为重点,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强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省际通道、重要的城际快速通道、跨海湾和跨长江通道及重要疏港高速公路建设。抓紧编制实施沿海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港口群协调发展。提高长江“黄金水道”、京杭运河等高等级航道通航标准,完善集装箱运输系统、外贸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运输系统、江海物资转运系统和客运系统。积极推进空域管理和使用方式改革,科学利用空域资源,加强航空枢纽与配套支线机场建设。 (二十三)构建区域能源安全体系。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进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码头建设,完善油气输送管道网络,加强油气战略储备,加快建设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交易中心,研究建立区域天然气交易中心。改善煤炭运输条件,研究规划建设大型储煤基地。优化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重点在沿海、沿江地带布置电源点,加快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和皖电东送输变电线路等的规划和建设,建设过江电缆通道。加快核电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做好江苏沿海等地区的风电项目规划建设。 (二十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协调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实施太湖流域第二轮治理、长江口综合整治、淮河治理和沿海防浪堤及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加强低洼易涝地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综合治理。加快水源工程等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城市河湖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快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 (二十五)改进和健全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统一数据标准,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网络性能和技术水平,务实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融合,组织推进光纤接入等高速接入技术的试点,促进传统电信网向宽带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发展,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理空间信息社会化应用与共享程度。推进综合性网络应用工程、公益性信息服务工程、企业信息化等重点应用项目建设。促进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交通信息联网、危急抢险信息联网建设。 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十六)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土地资源需求调控,实行更严格的区域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并实行合理的新建项目土地使用率标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加大对闲置土地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盘活闲置和空闲土地。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大力加强农村土地整理,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加强围海造地的管理和调控,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滩涂资源。 (二十七)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区域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衔接,完善节能减排地方性法规。对新建、改建、扩建等涉及新增能力的项目,率先实行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等标准。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全面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着力推进节能降耗科技进步。到2010年全部淘汰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着力抓好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和水的循环利用,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动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推进政府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与改造,新建筑严格实施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和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发展。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 (二十八)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杭州湾、长江沿岸、长江口和近海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实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完善区域污染联防机制,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信息共享和污染综合整治。加快规划和建设城乡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强化对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地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坚决关停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治理工业污染,大幅减少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和汽车尾气排放,控制高架源氮氧化物的排放。加大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加强水土保持清洁型、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增强涵养水源等能力。强化地下水资源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防治地面沉降,保护地质环境。建立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通报和海区关闭制度。健全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惩处机制,加强联合执法检查,完善跨界污染防治的协调和处理机制。披露环境信息,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落实污染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问责制。研究推进排污权交易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九、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十九)切实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运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注入精神动力。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建立区域文化联动发展协作机制,制定区域文化发展规划。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相对落后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认真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三十)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整合区域社会事业资源,强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实现“双高普九”,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普及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5年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完善的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和联防联控网络。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三十一)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完善转移就业的政策制度,建立区域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完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信息服务和劳动维权等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系。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省级统筹,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鼓励发展补充性保险。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随着经济发展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标准。规范灾民救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健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率先建立较为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扩大社会福利覆盖范围。大力培育各类慈善组织。率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宏观监测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地区和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三十二)加强外来人口服务和管理。改革区域户籍制度,逐步实行以居住证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制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同等受教育机会。完善和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跨统筹区转移制度和信息网络,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区域内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协调机制。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 十、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十三)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构建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必不可少的行政审批尽可能采取核准和备案方式。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管理层次,加强社会管理机构,完善经济调节机构,合并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政府部门,规范各种类型的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运行效率。 (三十四)继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优化政策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探索、引导和推动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战略并购重组,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运用多种有效方式,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推动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十五)加快市场化进程。建立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信贷、纳税、合同履约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区域社会信用平台与体系,构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实施统一的准入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区域市场准入和质量互认制度。抓紧清理和修订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法规和政策,逐步统一企业创业和经营的地方性法规。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建立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机制,建立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的协调保护机制。 (三十六)着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清理、修订、完善现有政策和各类法规,建立稳定、规范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以及与国际通行做法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规则。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和问责机制,实行投诉制、评估制、公示制和监察制,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加强区域立法工作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区域相对统一的法制环境。 (三十七)继续推进重大改革试验。深化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广相对成熟、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在国家批准的范围内,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改革试点,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财政政策,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改革试点。推动外汇管理改革创新,优化企业跨区域外汇业务规程,支持中外资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外汇服务。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改制、重组和上市。 十一、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十八)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鼓励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率先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严格执行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目录,推动加工贸易由代加工逐步向代设计、自主品牌转变,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率先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安全、环保、技术、劳工等标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推进大通关建设。 (三十九)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统筹协调对外开放政策,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试行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格式化审批。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和高端制造环节。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方式,规范和引导外国投资者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以及向上市公司战略投资。在有条件的地方,扩大离岸金融试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相对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四十)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与合作,在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在境外投资、海关通关、人员出入境、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大对企业境外重点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对外工程承包,简化境外工程承包相关物资出口的退税审批手续,简化对境外工程承包相关设备出境的外汇管理。鼓励国内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展海外网点和业务,为企业境外并购融资。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十二、加强组织协调,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四十一)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两省一市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扎实推进,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抓紧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并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组织实施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本指导意见研究提出本部门支持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 (四十二)完善合作机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管理区域经济的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与布局、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联合与协作。积极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积极推进与港澳台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两省一市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在高起点上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探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摘 要】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力行业进入实时信息提供管理服务、管理信息(包括地理信息)支持实时应用的新阶段,发展CADC/GIS信息系统。电力和自动化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电力行业的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重要性,并探究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 发展方向 电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电力系统的发展也逐渐向着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社会生产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实现单元个体向区域系统的发展,同时也要满足电力系统智能化、区域化的发展需求,由单一的功能向着一体化功能发展,这些问题的提出,都要求电力系统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发展水平, 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 1简述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支撑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以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经过我国科研界的不断研究,电力系统逐渐应用我国最为领先的人工智能、自适应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理论等。因为电力系统构成复杂,在为用户输电时要经过升压、变电、降压的过程,极其复杂,所以对系统在运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有着较高的要求。电能的输送是通过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网络节点有效的传输实现的。电力系统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将自然界的能源转化为电能,不仅满足了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的需要,也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由于电力系统整体的控制和运行时安全性、稳定性的需要,各子系统之间能够畅通的传达信息和传输指令,所以不同的配置和通信系统之间必须要建立起子系统。 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和处理来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的参数,是电力系统极其自动化的应用技术。所以为了电力系统人工智能化获得快速发展,我国研究院利用仿真系统和房展模式这一便利条件,针对专家系统、报警处理、模糊逻辑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电力系统极其原件的运行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电力系统极其自动化的合理配置,为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内部协调发展做出保证。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虽然电力系统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这两个基本的组成仍然不可或缺。 电力系统信息与控制子系统的进步,促进了电能质量的不断提升,也使得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不断的提高,对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技术主要希望实现能够在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延长使用电力系统的应用设备,及时有效的检查系统发生的故障,调整好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前提下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2.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太网技术满足了电力系统需要对传输的大量数据进行及时处理的要求,电力系统的整个运作过程就是运用以太网技术的过程。电力系统自动化能够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所以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发展是我国电力系统一直在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力工业的实际应用。 2.2电力系统设备的检测与诊断技术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精准的检测电力系统中电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有效的诊断故障,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分析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诊断电力系统是否出现故障,并且实时对电力系统应用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控。 2.3监控电力应用设备,控制故障发生 有效的监控电力应用设备,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有效的排除故障,防止由于停电时间过长带来巨大损失。管理人员定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电力系统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有效的提出应对措施,为实现电力系统的平衡不断做出努力。 2.4通信方案以及设备 在电力系统的通信设备中一般需要实现主站与子站、主站与单元、子站之间的几个通信方案,为了保证通信方案能够有效的实现,需要实现设备的持续运转,这也是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在不同的供电区域中,通信方案的实现有着不同的要求,而通信方案的构成也有着多种形式,常用的有光纤、电力载波、有线电缆等几个方式 2.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智能保护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理论,并在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应用现在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网络通信、自适应理论、微机新技术、综合自动控制理论、模糊理论和人工智能等理论,使新型继电保护装置拥有智能控制等特点,极大的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节约企业的运行成本。 在长期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的基础上,我国研制出了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 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领域,提高创新意识,并带动其他领域共同发展。 3结语 电力系统指的是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几个环节组成的电能的生产与消费的系统。电力系统是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能源,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相关人员需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同时掌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应用技术的水平,逐步完善电力系统,促使发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解析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说明了电力体系的一些现代化技术,其中包含:实际工作的总线控制配置、光传输并运用两种以上的处理的计算方式技术、不同于传统对象数据库的被动形式而产生的主动式技术,在这里都做了一一的说明;之后对于电力体系现代化的一些相关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深刻的叙述,以此希望能给相关人士一些有利的参照。 【关键词】电力体系;自动化;电力系统 目前电力在现实中的运用可以说越来越现代化、条理化,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对电力的依赖越来越多,而电力技术的使用可以说同社会的进步是紧紧相连的。所以,要为电力体系和一些现代化技术提一个定义的话。可以将电力体系定义为:由对电的引发、变化、传输、配置、使用等等的一些有关模式构成,并运用产生电力的设备,将大自然中的天然资源变成电力资源,然后运用变化和配置电力的系统将电能运送到负荷中心,再将其投入到一些相关的设施上,转变成生活能源,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供应方便。 1 电力体系和现代化技术说明 1.1 实际工作中的总线掌控系统 对于工作中的总线的掌控系统指的就是在装配的时候,将一些自动化配置,如:自动仪表,将其同相关的控制设施进行相连,并产生一种非单向的网络数据化。一般来说实际工作中的总线技术会拥有运算及通讯功用,且采用掌控仪表相互之间产生的脉络体系,并对工作中的相关数据内容进行控制,其通过工作本身的需求对于讯息和相关内容实施现代化掌控。工作中的总线控制技术可以说是一种敞开且分散的控制体系,它使用了网络化的控制体系,且完成了对于系数、控制、预警、实际呈现的全方位现代化功用。就现在来看,在国内使用的最多的就是分散式的控制体系。 1.2 主动的对象数据库技术 主动的对象数据库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监视与控制过程中,对于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就电力体系在监控的时候应用得最为广泛,并对相关的体系的研究创新及新理念的产生也有着一定作用。这种技术方式同传统技术比较可以说更具有主动性及相关的技术性,该技术能够将系统内部相关数据进行评判以及思考,并对其存储库中的对应数值进行掌控,并让数据本身的统一平稳有所增强。 1.3 运用光同时进行处理的技术 对于电力体系现代化保护有一种举措那就是使用光来同时进行处理的技术,可以说光的传输拥有十分大的灵巧特质,并且电容负荷并不会对其产生作用。 2 电力体系创立模型之后的共享实力 电力体系现代化发展十分迅速,而在其发展中,其体系通常都表现在对于地舆空间特性的叙述上面,并且以空间结构为主要特点进行模仿地舆体系的想法已经差不多是一种规范,可是在现实里,对于它的掌控对象会有着十分繁复的电力规律体系构成。因此创立电力体系独有的空间思考研究模型是很有用的。对于这样的针对语义层次的资源共有,最本质的需求就是供给和所求的两者要对相同的资源数据看法相同,因为相同的认识才能确保这一点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资源分享的时候要有一个电力体系的最初的雏形,并以此来作为部门之间资源分享的基本点。其中它包含:(1)地舆实际的几何特性的准确意义及表述,包括电力体系对于服务应用所包含的空间方位结构特性;(2)对于物体的规律特性的基础意义和表示,在电力体系上看,它有着物理构架,每一个组成部分和大体的物理特性、运行方面的一些讯息分享、全面多方位、动态的一些运用和思考。 3 电力体系集中度增高 对于电力体系的产生和进展过程要从市场经济的需求动力来看,不管是该体系的产生是创立在相关共通的还是专门电力体系现代化平面上,对于多范围多层次的适用判断及高效率的经营需求,都需要更合乎标准的资源共有、全面多元化的使用研究思考。所以,要将一些从前的信息方式推翻,并采用数据资源和运用的整体结合,并且将多面化多方位的空间讯息同多样的有关讯息进行整合相连,并将空间的运算同主流运算相结合,全方位的展现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今后电力体系现代化进展的必然方向。 3.1 电力体系现代化、讯息化 因为使用者所面临的数据操作性非常的强,因此,为了能让使用者更好的进行掌握及运用,加强数据本身的易掌握性是很重要的。除了这点以外,还要给予相应的图形标志,并让其标志可以很形象的同相关对象对应,允许地理及非地理两类图形的相结合整体管制功效。对于电力体系的现代化应用的实施性需求也十分的高,运用多种对象的后期捆绑技术,一个对象所归属的分类可以在工作的时候进行限定,而不是已经成为目标码以后再进行肯定。所以,使用者能在目前所拥有的笼统数据及空间运作包上面,任何时候对本身所要的数据的分类及工作方式进行定位,以此来加强系统本身的开创性及扩展性。进行电力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完成企业规范化、讯息化。像这样的集很多技术和讯息为一个整体的企业级讯息体系,从经济和可实施的视角上来说极需要一个集思考策划并一步步的进行实施的总体计划。 3.2 完善数据库 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存放和管制,而对于它的数据复制及安全性能是别的文件管制方式所比不了的。就现在看,新创立的系统拥有许多优点,因为其体系以关系数据库管制体系为主要应用,并运用它较强的监管能力及能进行多集检索的方法,能十分有利的让网络负荷下降,并快速的将要查的方向进行实指性定位,当出现几位使用者同一时间进行探访时,时效就会大大的加强了。虽然这个系统存在着许多优点,但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电力体系中,对于空间的相关数值的长度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对于其繁复的空间就要添加一些所对应的相应功能;对于这点,它将很难达成对于空间相应数值的一些图形功用及基础工作;而且对于空间对应该的相应顺序很难进行叙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相应的数值管制体系及相应关系数值管制体系进入了一种商业化走向,因为它们属于一种可以进行扩充的数据库管制体系,在里面可统一定义空间数据的工作及对应形式;不论是空间还是非空间的数据资源都可以进行相应治理,这使得为制作研究统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制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 4 电力体系的安全及平稳性能 在我国电力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实施工作体系,是否平稳安全是它一定要思考的。而对于它的安全和平稳性我们要从电力设施的工作、相关数值、网络运行等这些来进行着手。前提是系统本身的稳固,也就是体系要具有多种形式规格的相应数据和针对对象运行平稳的优点,迅速且强大的复原体系;对于多用户同时访问运行系统是否稳定、快速、正常,能不能双机热备份,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5 结束语 综上所说,对于电力体系的现代化就是使用电脑网络的相关技术来完成对电力体系的全方位控制,这其中包含:实际工作的总线控制配置、光传输并运用两种以上的处理计算方式技术、不同于传统对象数据库的被动形式而产生的主动式技术。而其技术含义就是为了能让电力的界限可以变得越来越大,进而提高对电的供应实力,以及电力的稳定安全性能,从而让电力体系可能适用、安全的进行,进而让我国电力事业可以长久发展下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摘 要:现阶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自动化技术为电力系统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人们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要求提升,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分析了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要求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整体管理和运行监控,其可以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提高意义重大。现阶段,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设备状态检测技术、光电式电力互感器、智能电力设备等都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良好体现,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 一、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具体要求 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要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实施实时监控,快速对系统运行的故障做出反应,准确采集系统运行的信息,及时处理出现问题的因素。自动化技术是电力局部系统和整体系统运行安全的保障,其运行参数是体现电力系统运行稳定的关键。自动化系统要对电力系统的部件和运行状态做出分析和评估,为系统的调控工作提供帮助。自动化设备同时要有自我调控的功能,可以进行自我修复。其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简化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自动化系统要调节分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避免系统间的相互感染,确保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和安全,为电力系统运行提高良好的环境。 二、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面对对象技术的应用 面对对象技术使软件的承接性和开明性更加先进,其使软件的分析能力和编程能力更加出众。主动对象数据库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提供帮助,其数据库内的触发子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测。通过对数据库内的数据分析可以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控制。面对对象技术的应用节省了电力系统数据录入以及输出时间,其结合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数据的可靠程度,进一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确保数据的准确和统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可以快速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现场总线自动技术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与控制仪器连接起来,就会形成数字化的双向通信网络。在电力系统的控制仪器中置入微处理器,形成单个仪表的独立计算和通信的系统,利用连接线将每个仪表的控制器连接,就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总线网络系统,将这个系统连接到自动化的控制中心计算机,所有的仪表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仪表数据也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录入和输出,就可以建立一个实时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是智能化电力系统建立的纽带,其可以实现全网络控制和单独区域独立工作系统,对电力系统实施分布式控制,避免了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总线技术优化了电力系统的功能,将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散控制,为每一个仪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单独的控制中心,可以对系统的故障快速做出反应。现场总线技术可以清晰的反应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了工作人员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避免系统出现严重的故障和影响正常供电。 (三)光互连并行处理器的应用 光互连并行处理器是电力系统控制以及继电保护的关键,其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数据的录入和输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光互连可以解除临界线长度对电力系统的限制和电线沿线输出集中等问题,实现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相互传递,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了系统故障的处理时间。光互连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穿梭,不受面和长度的控制,相互之间也不会产生干扰。同时,光互连可以确保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不受任何干扰,为建立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实现了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三、结束语 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是确保电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和运行稳定的关键。其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确保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我国电能需求量巨大,如何寻找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是未来电力工作的重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基础,其可以推动我国电力企业与世界接轨,形成健康、稳定、安全的电力系统,促进电力企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探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运用 摘要: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生产与生活的重要能源供应渠道。虽然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已经取得了部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这一技术的应用截止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可待改进的地方。文章首先介绍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内容,阐述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流程、工作要求和相关应用,提出了今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旨在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 引言 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今天我们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适应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经济体制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处处面对着竞争,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面对于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明确思想,要把这种挑战转化为动力。企业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我们才会更加适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发展。我国在电力行业这方面起步比较晚,在我国全面普及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在设计之初没有想到发展的会这么的迅速,正是因为这样,现阶段在设备以及技术方面出现了很多的滞后的方面。对于老的设备以及技术方面一定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与变更,使其适合现阶段的需求,发展在继续,我们电力方面在不断的方面发展,下文就这些方面展开了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概述 1.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基本概念 简单地说,电力系统装置即是能够通过发电装置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可用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然后通过变压器以及其他所需的设备将电输送到千家万户,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数据的传输、控制与检测,进而对电能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显而易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电力系统装置的基本概念不一样,它是指在无人参与的条件下对电力系统进行常见的基本操作。具体的操作包括采集和传输实时、精确的关于各种元件、子系统甚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各种可获得数据。 1.2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工作流程 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以处于中心地区的调控中心为管理节点,系统的其他设施设备围绕这些调控中心放射状分布。性能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构成了调控中心的主体,负责为周边发电厂和变电站提供信息服务和监视装置的控制管理等。以上内容就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网络的基本构造。在这个系统中,中心计算机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协调与控制。而细节的动作,比如操作设备和记录事故内容、记录并处理报表、自动恢复系统异常状况和常规操作自动化等内容由对应的监控设备解决。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分层控制为主要操作方式,调度、控制、发电、变电各个单元根据各自负责的功能和范围协调运转,分解任务压力,提高控制能力水平,从而使系统运行状况更加合理、可靠,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1.3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特征与优点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分类。它能将数据自动归类为日常运行数据、举出数据、现场实时数据以及系统数据。并且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可以精确的控制系统实时运行的数据,因此能够为整个电力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持服务。众所周知,网络通讯技术存在瞬间传输的特性,因而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可以让人们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的降低因为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失误操作导致的故障。另外,要想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多个控件进行协调调度,就必须对整个需要调配的系统进行综合调节。也就是说,在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将系统负荷按需分配到哥哥可以被直接控制的发电机组中去。当然,除了上述的一些优点或者特征之外,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必须能够对电量进行实时计量。作为电量采集装置除了能够实时处理各关口数据之外,还要确保断电后一段时间仍能继续正常工作,也就是说能够保证数据采集不会发证缺失的情况,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当还具有与远动通道和电话通道挂接的基本能力以及保证全系统数据采集的同时性。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2.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变电站的自动化的实现又是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的,要实现电力生产的现代化,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就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变电站依赖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化,在实现的过程中计算机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次设备也随之实现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完全是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实现计算机屏幕化以及运行管理和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操纵以及监视,变电站的整体自动化才得以实现,正是如此多的组成部分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为了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变电站以及与之相关的输配电线路必不可少。变电站自动化的实现,不仅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了满足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任务。 2.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的应用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成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技术,它包括配电网的分析自动化、自动馈线化、自动制图、设备管理和信息分析,与原有的手工操作不同,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对配电网的分析、制图、设备管理等环节的自动化,通过智能软件从数据库中获得资料,并进行实时的自动分析处理工作,进而就能够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功能。长久以来,配电网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其控制基本上是靠手工方法实现的,既存在耗力耗时效率不高的缺点,还存在各种潜在的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懂得使用孤岛自动化的技术来代替以前的手工操作的方法,但也有缺陷,即对设备的使用设计以及在电能的分配使用上还是有所欠缺。因此,为了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转,对配电网自动化的改进以及电能的监控和分配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一方面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气自动化,发展电力系统的代表性技术,职能电网在供变电和输配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实现智能化配电的关键部分。另一方面要做好电网调动技术的应用,调动技术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完整地对国家电力系统进行信息收集工作, 并实现对国家、区域、省、地、县不同级别的电网的自主调动,这样就能很好的将在这些联系到一起,对于控制来说更好的做到中央集合,其监控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这些方面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映实际的情况,实现整个系统地运转,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系统自动化,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4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综合自动化是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全方位的配电管理系统(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DMS)。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电气综合管理水平,是电力系统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化高负荷电力供应的必然选择。DMS 系统的建立,有助于电气设备保护控制机能优化,减少大规模停电事故发生,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有助于快速建立电气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减少故障停电时间,弱化事故对生产设备的负面影响;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电流、电压、电量以及功率等系统运行参数的变化,进而增强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状况的控制力度;还有助于实现平衡电力、监控负荷、精确计量及节约用电的功能。同时,DMS 系统对于现行电力系统工作模式的改变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无人值守的变电站管理模式成为现实,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自动化是门技术含量高,覆盖范围广的综合性学科。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起步较晚,和当前电力市场以及电网建设高速发展的实际要求有着较大差距。电力工作者必须认清这个事实,加快推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改革,为我国电力系统的顺畅运转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做出基础保障。从而促进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探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一个集传统技术改造与现代技术进步于一体的技术总体推进过程。 自动化系统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对变电站以及电网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重要性,并探究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重要性;发展方向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1保证优质电能的供应 电能质量问题包括很多内容,例如:电压工作不正常、电流偏差、用电设备被损坏等,如果缺少了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将很难发现这些问题,在寻故障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既耗时又费力,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可以很快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处理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供电效率和质量,保证优质电能输送给各个用电户。 1.2电力系统的设备稳定、安全运行 有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装置,才能保证输变电设备正常运行,迅速找到故障,及时加以恢复,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1.3保证经济运行 经济优化,降低网损,必须要在电力系统中加入自动化装置。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控制、通信和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不仅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较大,而且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直接观察的范围比较广泛,闭环控制内容也较丰富。所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保证经济的运行,而且还减少了电网损坏费用的支出。 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方向 2.1供电方式及一次设备。 由于经济发展和地域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配电网的管理可以划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城市电网主要是电缆网方式,而农村电网主要采用架空线方式。配电网的供电方式由线路开关设备、电源点、网架三个部分决定,电源点、网架的组合方式不同,架构了很多不同方式的供电方式,例如单电源辐射状供电、双电源环网供电、网格状供电等等,而线路开关设备如环网柜、分段器、断路器、重合器、负荷开关等提供了功能各不相同的供电配合方案。我国城市电缆网主要采用环网柜(配负荷开关、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等)当做配电线路主设备,而在农村电架空线网中重合器、断路器、分段器、负荷开关等作为配电线路主设备应用较为广泛。区分线路开关设备的供电方案有:电缆环网柜方案、分段器方案、架空重合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等。 2.2远动系统及二次设备。 变电自动化系统的远动实现主要使FTU和TTU对配电台区、线路开关的监控。远动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功能主要有环网控制、保护动作、远方控制、就地手动四方面。配电自动化远动系统的主要问题有线路电源和传输规约,如何设计出可靠的、适用于户外环境的不间断电源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的主要难题。因为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性,当前变电所采用的CDT,POLLING规约,都不适合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新的101规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它是否能够作为配电自动化远动传输标准,还很难评定,当前 IEC新的传输协议标准正在制定中。 2.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中应用以太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综合自动化对通讯的实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需要传输的数据也越来越多。以太网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数据量大的特点,完全能够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要求。Ethemet+TCP/IP是以太最典型的应用形式。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结合电力工业应用实际,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研究出新一代以太网为核心的现场总线技术。 2.4主站网络与软件功能。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主站功能有GIS在线管理、电网经济运行分析、SGADA实时监控等等,主站框架需要突破以往单一调度自动化系统C/S模式,以P-P-C/S-B/S一体化架构,可以很好地体现分布式网络的管控一体的综合集成系统特点。 2.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智能保护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理论,并在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应用现在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网络通信、自适应理论、微机新技术、综合自动控制理论、模糊理论和人工智能等理论,使新型继电保护装置拥有智能控制等特点,极大的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节约企业的运行成本。在长期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的基础上,我国研制出了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这种装置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35KV―500KV之间各个电压等级的变电站都可以使用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我国在微机保护领域的研究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领域,我国掌握的技术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领域,提高创新意识,并带动其他领域共同发展。 结束语: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力行业进入实时信息提供管理服务、管理信息(包括地理信息)支持实时应用的新阶段,发展CADA/GIS信息系统。电力和自动化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电力行业的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们还需不懈的努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关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电网建设和电力系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大力提高了电能的智能化和便民化。本文通过了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概念,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领域,从而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把握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方向,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让电力企业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才能满足人们对电力需求,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电力系统 应用 自动化 发展方向 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简述 电力系统是指电能生产与电能消费的整个循环系统,其中涵盖了发电、变电、配电、输电等环节。电力系统的运作模式是将自然界中的天然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通过发电装置将其转变成电能,再经过电压线路输送和电压调配成为用户可以使用的安全电能。电力系统的主体结构主要是由电源、负荷中心和电力网络来构成的。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是指在电能生产、电能传输、电能配送以及电能管理等方面实现自动调度、自动控制以及自动化管理。电力系统的地域分布广泛、工程量巨大,其中牵涉到的的发电厂、输配电网络、变电站以及电力用户等环节复杂而多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也包括了对电力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对系统和设施的自动安全保护,对电力信息的自动传输和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自动化管理。 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的电力系统容量大概仅有几百万千瓦,单机容量甚至不超过10万千瓦。那时,我国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较低,一些电力装置和过程调节控制都依靠工作人员来进行。例如一些大型的发电厂甚至是采用人工添加煤块来发电,发电的方式途径也单一。主要是以煤为主,对天然能源的开发率和使用率都比较低。 (2)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电力系统发电规模达到千万千瓦以上,单机容量也已经超过20万瓦。电力系统形成了区域联网,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发电厂内部开始采用机、电、炉这种新的单元集中控制方法。电力系统自身也开始模拟自动调配装置和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方式,采用了远方通信技术。最主要的是采用了很多新型自动装置,如可控硅励磁调节器和电气液压式调速器等。同时,也开始大量利用天然能源来进行发电。发电技术得到提高。 (3)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电力系统开始引进计算机电网实时监控系统,配备了功能强大齐全的整套计算机硬软件。对大型火力发电机实施安全监控以及自动闭环起停过程的控制。各种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保护装置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去。很多微型计算机也开始参与到发、配电、输电、变电的各个环节当中,使得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一度达到高水平高水准。 (4)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如今电力系统已经成为一个由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力电子等装备的统一体。电力系统自动化能够进行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多,自动化处理能力和信息量越来越大,直接可控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领域 (1)电网调度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发电、配电、变电都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涉及了一些电量的调配、电压的变换控制等方面的操作。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主要就是为了从电能生产到电能消费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力网络系统调度自动化。结合计算机网络操作,让这些过程由难到易,由人工操作到电网掌控,提升其工作的执行率和精确率。让电力系统更好更快捷的为客户服务。 (2)火力发电厂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个应用领域就是让火力发电厂实现自动化。火力发电自动化主要包括了发电设备方面的数据采集、故障检测、状态监视自动化,还有总线电压控制和无功率自动增减自动化,以及设备常规模拟调控。这些复杂的控制过程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合理适宜的控制。让火力发电厂的机、炉、电三者形成单位集体式,让火力发电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也能在发生意外情况的时候,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3)水力发电综合自动化。水力发电自动化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自动化。首先是,大坝监护自动化,即在大坝的数据采集、水位变化记录和大坝维护方案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分析和数据采集。其次,能对水库水文信息的自动监控,能记录雨量和水文变化情况,自动制定出水库调度计划和方案。最后,在水电厂内能实现全场机电设备的自动化安全检测、以及发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 (4)电力系统保护装置自动化。电力系统保护装置只要是为了防止电力系统发生意外事故危及系统本身和电气设备、人员等。在电力系统的保护装置中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为防止系统自身故障产生损害的继电保护装置。继电装置主要是为了保护发电源、母线、变压器、电动机等设备。另一种是为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作的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系统安全保护装置主要是为了防止电压崩溃、电力系统振荡、解列等情况的发生。 (5)电力工业管理系统自动化。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来进行自动化管理。这种自动化管理可以为电力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电力工业管理系统自动化主要包括电力工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设计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自动化。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1)服务的人性化与便捷性相结合。现阶段,我国用电力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电力系统的服务要求也就越来越趋向个性化。为了向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服务,就必须使自身的系统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加能为客户带来便捷。 (2)以智能一体化为发展目标。如今随着经济和网络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必须符合时展的潮流。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必须以实现自身的智能化为目标,加快自身的系统设计和系统更新,为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而不断努力尝试。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我国电力企业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天然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今后电能的主要来源,积极进行可持续发电策略。在减少火力、煤电的同时,合理调控市场的电价,积极利用天然能源发电,提高发电质量,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争取长远有利的发展。 (4)系统主站网络与软件供功能相适应。电力系统在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后,对与自身想匹配的软件功能也要投入一定的重视。必须将自身的软件功能与系统主站网络同时投入重视和开发,才能让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发展方向相一致。 (5)完善远动系统和二次设备。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对远动系统的控制和二次设备的合理利用要相互协调。因为电力运输系统都处于室外,要实现及时监控远程线路的输送,必须不断完善电力自动化的远动系统功能。 总结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环境能源人均不足的情况,让我国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着我国未来电力事业发展。只有把握好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兼顾经济与环境,统筹智能化和自动化,我们才能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摘 要 电力系统具有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特点,在信息时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系统的稳定、先进,有利于提高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率,也有利于保证广大用户的利益。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本文主要介绍电力系统及其各种自动化技术,来探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人们对电能供应的各项指标要求越来越高,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电能是电力公司的服务标准,这就要求电力系统极其自动化技术都要不断提高。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起步比较晚,以及我国对电力需求大的实际情况,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加强改进传统技术和设备,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全面实现。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力求的发展方向,主要指在电力系统中,使用具有调理信号或远程监测、控制的自动装置,来自动监测或远程控制、监测电力系统的各个元件、系统,目的是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电能质量的合格达标。电力系统自动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主要有发电控制的自动化、电力调度的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流程是,通过在相对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安置计算机,来向周围辐射网络系统,在发电厂、变电站设置远方监控装置,用来提供信息服务和反馈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化的信息传达和指令传输的系统。在整个流程中,中心计算机的职责是总体调控,其他相关的监控设备则主要负责记录事故内容、编制报表的记录处理、设备操作、系统异常导致的自动恢复操作、以及一些常规操作的自动化。在整个自动化系统中,控制部件是中心,通过计算机之间的结合,运用各种软件扩大控制范围和深化自动化程度。电力系统自动化在调度所、变电站、控制所及变电站采用分层控制的操作方式,按其所管辖的范围进行分担调控,使整个控制系统达到合理、可靠、经济的效果。其中中央控制负责总体性的控制,是整个系统的中枢神经,其主要功能是使整个系统有效运行,保证设备的完整性。地方控制的主要功能是监控发电厂、变电所,并执行中央控制下达的任务。中央和地方控制是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内容,它的主要功能是监控电网的安全运行、对电网做有效的经济调度和安全分析、事故处理等,这些功能的实现要依赖于数据的采集和监控,这需要以计算机系统和数据信息传输网络为基础,再加上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控制、安全分析等软件的辅佐。 有一个可靠的调度通信网来保证数据信息的传输,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样,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安全检测数据、生产调度数据、以及其他管理数据都能得到有效的传输。 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1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向 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有了其新的发展方向,比如在设计分析上,处理问题时面对多机系统的模式,被耍求的越来越多:计算机、远程通信、电力电子器件成为主要的控制手段:控制策略朝着最优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控制理论成为其主要的理论工具: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及其之间的配合要求越来越高。 2.2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趋向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变电站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向,数据共享就是其自动化的主要特点,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将监控和保护功能集成在一个装置中,根据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两者对继电保护处理的数据以及其他的一些数据是一样的这一特点,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集成到相关的计算机保护中,使监控和保护共用一个硬件平台,体现了供电系统的经济性追求。 2.3 供电方式朝多方案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将配电网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两种管理模式,电源点、线路开关设备和网架决定着配电网的供电方式,这三者的不同组合就使得供电方式变得多样化,目前,以线路开关设备不同而形成的供电方案有自动配电开关方案、断路器方案、电缆环网柜方案、架空重合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 2.4 通信方案多样化 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通信方案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光纤、有线电缆、微波、电力载波、扩频等,自动化的通信方案主要有主站对子站、主站和子站各对现场单元、子站之间以及现场单元之间的通信。目前,主站对子站、主站对现场单元的通信方式是自动化试点工程系统的配套方案。 2.5 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向 自动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同时代替或辅助脑力劳动,使整个系统得到协调、管理和优化。在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闭环控制最终取代开环检测;电压的等级开始向低电压扩展,比如建立和发展配电管理(DMS)系统是我国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个目标;整个电力系统开始向一体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装置性能也开始向快速化、数字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i追求目标也更高,向着最优化、智能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电能在社会资源总消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更大,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力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投资,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电能的供应不可靠时,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必须对电力系统做全面规划,将各种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并科学判断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确保用户和企业等获得安全、优质的电能,推动各行业生产建设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6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关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探析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因素非常复杂,涵盖发变电、输配电等多个环节,且电力输送范围十分广泛,单纯依靠人工监测很难实现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自动监控,可以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控,对实时发现故障并及时排除,保障整个电网平稳安全运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引言 电力系统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电能的重要职责。由于电网规模总量逐渐扩张,电网结构深邃复杂和电网建设运行环境严苛多变,电网故障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越来越高,严重者会直接导致整个电力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以往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巡查,以保证电网安全。由于人工巡查受巡查人员个人业务水平、工作素质、精神状态、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高度发展,建立自动化监控系统已经逐步成为现实。通过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发出报警,自动分析原因,并采取应急措施,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下面分别对变电系统、配电系统及调度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进行简单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1 变电系统自动化 变压器是变电站的核心组件,在变压输电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用电量的逐步扩大,影响因素逐渐增多,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概率日渐增大。最常见的故障是过电压。它严重干扰着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限制。通过建立自动监测系统对变电站过电压情况进行实施监控,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解决变电站过电压的好办法。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1 电压传感器 它的敏感度直接影响到监测系统的测量精确度,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环节。在线监测系统中的电压传感器由高压分压器和光纤传感器组成。前者分为电容分压器、电阻分压器几种类型,具有结构简单,暂态响应和测量精度好的特点,专门用来获取电压信号。由于运行状态下的分压器长期保持并联状态,所以电网的等级较高时,要做好相关人员安全防护工作;后者具有频带宽,绝缘性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适用于雷电过电压的测量。光纤传感器分为有源光纤和无源光纤两种。有缘光纤需配置高压分压器,无源光纤受环境温度影响大,都具有很大的使用局限性。 1.2 信号传输 该环节采用光纤或同轴电缆为媒质进行监测系统的数据传输。同轴电缆造价低廉,安装简单,信号保真度高,但对安全防护有要求。光纤绝缘性好,安全可靠,传输速率快,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但需配备专门的接收机和光发射,成本较同轴电缆高,而且安装不便。 1.3 数据采集 模拟信号的转换处理在这个环节完成。该环节由以下几个单元组成:一是多路转换单元,主要负责传感器的选择或监测,一般借助程控模拟开关完成选通信号;二是预处理单元,主要用来调整输入信号,为模数转换器提供必要条件,并提供一定的抗干扰功能;三是数据采集单元,采样保持负责模数转换周期内各输入量的存储工作,并进行筛选,将数值未发生变化的信号送入模数转换器。模数转换器ADC是数据采集环节的核心部分,主要指标是转换速度和精确度。 1.4 数据处理 它是整个监测系统的核心环节,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完成。一是在线监测,由相关软件提供硬件的驱动,实时完成过电压的采集监测工作;二是离线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电压信号采样的数据分析,从而完成对过电压的判断。 2 配网系统自动化 配网系统自动化以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实现在线智能监控或离线监控,从而达到提高配电效率和供电质量的目的。实施配网系统自动化,能够有效减少人力消耗,缩短事故持续时间,为配网管理系统规划提供实时信息。该项技术具有工作效率高,维护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配网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配电主站,多位于城市调度中心,负责与各子站进行通信。配电网具有系统复杂、内部设备繁多、监控对象规模大,分布广等特点,如果都连在主站上,系统难以正常运行。因此设立子系统,减少主站压力。(2)配电子站,多建于变电站内,负责和电力终端设备通信。(3)配电远方终端。该单元主要对配网辖区内的变压器、环网柜、开闭所以及柱上开关等进行实时监控,识别各种故障并加以控制等,通过这些功能和主站系统、子站系统相互配合,实现整个配网的监控和优化。(4)通信网络。负责将主站的控制命令发送给终端,并将终端的各项参数信息反馈给主站,实现主站和终端之间的通讯联系。鉴于系统复杂,工作环境恶劣,相关通信设备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等原因,在选择通信方式时,应对其安全性、实用性、可管理性及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最优方案,保证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正常工作。 现阶段有三种主要通信方式:(1)光纤,广泛应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具有性能优、成本高的特点;(2)无线通信,在配网信息系统中比较常见,初期投资较少,但后期维护费用较高,目前部分地区正在研究将其应用到配电自动化中;(3)中压载波,正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投入正常使用。 3 调度系统自动化 倒闸操作和处理配网故障是配网调度的主要工作。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调度系统故障发生概率较高。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实现调度系统自动化,保障配电网供电正常的要求日渐突显,由此导致了远动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远动控制系统主要由调度主站端的计算机系统、执行端的自动化系统以及连接两系统的通信信道系统组成,藉由数据采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以及通信传输技术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操作。调度系统自动化通过对数据的自动采集监控、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控制和能量管理等手段来实现信息收集、状态分析、层次协调的目的,进而为调度人员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该系统还有专门的抗干扰功能,以满足调度系统安全稳定的需要。 从电力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可以建立一个总的监控系统,经由对以上子系统的控制,来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监控。 4 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高效可靠的自动监控系统,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是保障电力安全的必要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必将迎来一轮新的研究热潮。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电能在社会资源总消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更大,文章分析其系统,探讨其自动化技术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言 在新形势下,要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相关企业应该针对当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时制定有效的对策,从而保证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沿着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一、电力系统的特点 (一)电能安稳供应的紧要性。电力的供应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以及人们正常生活。经济运营和人们正常的生活都和电能有着精密的联系。电能如果不能安稳的供应,肯定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重大损失,对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二)电能的非存储特性电能具有特殊性,电能的生产和配送以及消费都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电能不能大量的存储。在任意一个时刻电力系统中的发电厂所生产的电能量都取决于这一时刻用电设备所消费的能量以及输送和分配过程中所损失的电能综合。电能的这些特点都要求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电源的功力平衡。在同一时刻发出的总电能要等于消费的总电能,而且中间传输环节也要保证畅通无阻。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元器件发生故障,都将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 二、主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将电能进行调节和分配,以为电力系统中配电和中转提供功能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对电能需求的增加,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对电力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现代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而实现电力生产的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计算机的屏幕化以及运行管理和记录统计的自动化,使变电站内的智能设备进行相互连接以及资源共享的实现。与此同时,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还对变电站设备进行监视与操控,优化了现代化高负荷变电站的设计,更提高了输电的稳定性。 (二)配电网等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电网是对电网的智能化创新,通过对智能通信网络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的应用,对配电、输电、变电、发电等环节进行智能自动化控制,文中主要讲述智能电网中的最关键的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配电网是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复杂的电缆、架空线路及配电变压器等组成,在此基础上,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成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技术。与原有的手工操作不同,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对配电网的分析、制图、设备管理等环节的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依靠智能软件从后代软件数据库中获取信息资源,并实时的进行自动分析处理与自动传递。 (三)远动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用电量的需求增加以及对电力系统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的重要性渐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远动控制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项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加快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远动控制自动化技术主要包含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等方面的技术,主要从数据采集、信道编码、通信传输技术等实现系统的远动控制自动化,有效减少了故障的发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一定程序上,也是节约资源的体现。在数据采集、信道编码、通信传输技术方面,其工作原理是不同的。远动系统的数据采集主要利用变送器技术和A/D技术来实现远动控制自动化;远动系统的信道编译码技术主要通过将信道的编码和译码、信息传输协议等信息通信信道传输到调度控制中心来加以自动化应用;远动系统的通信传输技术则主要依靠调制技术和解调技术来实现远动控制自动化。 (四)PLC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PLC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结合的产物,这一技术利用可编程序实现电力系统内部储存的控制、运算、记录等操作指令,从而解决了传统电力控制系统内可靠性低、接线复杂、耗能高的问题。PLC在数据处理的工作中,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制表等,然后利用通信功能传送到其他智能装置,达到控制系统操作的目的。在PLC技术的应用中,主要实现了PLC的闭环过程控制、PLC的开关量控制以及PLC的顺序控制。表现在闭环过程控制中,通过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对模拟量进行闭环控制,实现数字量与模拟量的转换;在开关量控制中,电力系统自动化中主要运用PLC的开关量逻辑控制辅助发电系统运行;PLC的顺序控制则主要通过信息模块控制工艺流程,并与通信总线连接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并降低电力系统运行的资源损耗,提高了效益。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一)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发展前景 自动化系统依靠的是计算机、通讯、数控措施。伴随着时展持续发展,已经完全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程序因科技简单化,提升了生产效率。现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整体上都需要科技实现,在电力装置的控制上,整体的自动化措施使电力系统信息处置数量成倍增加,对系统整体的处置要求日益增高,数据在精准性以及时间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转变了以往的管理方式,从人工改变到无人样式的管理,从单一改变到多方面样式的管理,从落后改变到先进样式的管理。电力系统实施自动化带领电力市场出现新的市场挑战,自动化措施使用转变了电力市场的挑战形式,调节了电力市场资源构造。国内的变电站假如整体实施自动化控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生产速度,完成人力资源的节省。将科学思想引入到自动化发展程序中,整个的电力系统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改变。自动化控制思想推动人们对资源的使用能力日益增大,电力系统使用科学技术会使电力单位能够有整体的发展。 (二)以电力设施自动化为基础的发展前景 怎样使电力系统能够完成自动化,怎样提升电力根本装置的自动化水准是自动化发展的关键探究目标。对电力调度系统的监测会施展关键的价值,静态以及动态监测联合,完成全面实时数控。国内电力系统自动化健全是在加强硬件根本装置的基础上,发展不一样产品的特征。现在电力市场挑战致使新式产品适应时机而产出,不过产品种类、产品技能以及产品保障都缺少一致的规范,因此,在电力根本装置的改革中,要按照需求选取产品,选取改革方法。在根本装置的改革程序中,要注重自动化名目要按照市场发展的需求,硬件装置要有一致的规范,规范运营。自动化系统在事故检查、自动合闸等部分拥有智能化特征。自动化配电装置的发展会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整体快速发展。 (三)以人民群众认同为辅助的发展前景 电力系统自动化在未来的实践中会逐步受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影响,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通力协作,它的生产效率取决于政策,取决于人。要逐渐加大人们对自动化技术的了解,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让自动化技术深入人心,被人们真诚接受。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自动化技术的扶持,在为电力企业培养人才的前提下,注重技术创新,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更新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领导亲自部署,主动开展主题活动。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根本因素,电力企业只有把培养自动化技术的人才当成工作重心,才能使电力企业真正符合自动化企业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人员的生活标准,投入专业手段开展促进提高技术的活动,让这些技术人员成为自动化系统的保护者和开拓者。 (四)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趋向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变电站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向,数据共享就是其自动化的主要特点,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将监控和保护功能集成在一个装置中,根据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两者对继电保护处理的数据以及其他的一些数据是一样的这一特点,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集成到相关的计算机保护中,使监控和保护共用一个硬件平台,体现了供电系统的经济性追求。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电力系统的安全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提高电网供电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供电服务。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研究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被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提高不仅可以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广大的用户利益。本篇文章就针对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 发展方向 重要性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要用电,可以说电力系统是和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为每家每户的需要提供电力的支持。因此说,能够保障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的新技术都应该得到大力的支持与推广。当今社会,随着更像技术不断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 电力系统自动技术这样至关重要,对其也要有最基本的要求:首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要能够迅速准确的处理来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运行参数。其次,自动化技术要充分发挥其在系统中的有效作用,是电力系统各部分、各层次之间可以协调运作。再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有效运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还能够提高电力系统运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备使用寿命变长,进而提高了系统设备的运行能力。尤其是在局部发生故障时,它可以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调整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转正常。 二、简要分析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对综合自动化技术有越来越多的要求,同时电力系统需要负责传输的数据也是急剧增加。那么就需要寻找一个信息传输量大的媒介,它就是以网。以太网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的数据量大等特点,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当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要求是可以被满足的。那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以以太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力工业应用实际,研究新一代以以太网为核心的电力系统现场总线技术。 (二)供电方式以及一次设备。我国的配电网由于受到地域与经济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管理上划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城市电网主要是以电缆网的方式,而农村电网主要是以架空线的方式。电源线、线路开关设备、网架三部分决定配电网以如何的方式提供电。供电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那要看怎样对电源点和网架进行排列组合,那么功能各异的供电配合方案是由线路开关设备提供的。城市电网主要是采用了环网柜作为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而农村电网则是采用分段器、重合器、断路器以及负荷开关等作为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那么供电方案有:分段器方案、断路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等。 (三)远动系统以及二次设备。远动系统及其设备的主要功能包括环网控制、保护动作、就地手动和远方控制四大方面,它们是具有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远动系统存在两大制约难题一是线路电源,二是传输规则。那么由于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目前采用的规约是不适合的,IEC正在制定新的传输标准。 (四)电力系统的仿真系统。要想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更好的发展,我国电力科研人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国建立了仿真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拥有研究所需要的仿真系统,这种仿真系统可以提供给研究人员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试验。与此同时,电力系统的数字模拟系统可以与多种控制装置构成严密的闭环系统,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要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得到提高和发展,那么与之相配合的实验设备、实验理念和实验技能都得相应得到提高。那么上面提到的电力系统的仿真系统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值得应用和推广。 (五)电力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正是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在电力系统运作中,对故障的诊断能力、警报的处理能力以及运营分析的能力都是需要提高的。在电力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的进行控制,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作过程的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控制能力。 以上的论断充分说明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 (一)可以保证优质电能的供应 。例如:电压不稳、电流偏差、设备损坏等等都是电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那么如果缺少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这些问题是很难被发现和解决的,应用这样的技术,可以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缩短时间,也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供电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保证了用户用电的优质性。 (二)可以促使电力系统的设备稳定安全的运行。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是需要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的保证才能完成的。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有准确的找到故障源并进行修复,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三)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在电力系统中加入自动化装置才能是经济优化、降低网损。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电力系统主要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电子设备的控制。在电子设备运行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很大,范围比较广泛,影响因素也是越来越多,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能够优化经济,减少电网损坏费用的支出。 综上所论,我们都知道电力资源适合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就成为了当今现实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对电力以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对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对电力系统以及其自动化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电力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现电厂、变电站的核心系统,其应用能够有效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鉴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工作流程 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来说,其基本工作流程是在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安装现代化计算机,然后通过计算机向周边进行网络系统的辐射,同时围绕该中心的变电站、发电厂之间的控制装置进行设置,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以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网络覆盖面,从而保证指令传输与信息传达的畅通性。其次,调控中心的计算机要负责总体的调控,相关的监控设备主要负责事故内容记录、设备操作、编制报表以及常规操作的相关自动化等操作。并在该基础上形成以对部件控制为中心,通过与计算机、控制计算机以及终端硬件装置等进行结合,并运用各种类型的软件以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的控制范围及自动化的程度。最后,电力系统自动化要加强对分层控制相关操作的应用,即在变电站、控制所、调度站及发电厂的分层间根据功能范围对控制功能进行协调于分担,以达到运行可靠、合理经济的控制系统。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加上对于众多参考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认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技术设计不合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力系统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伴随着近几年的城乡电网规划,我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面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电网技术标准,加上电网技术设计不合理,很容易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运用中出现事故,影响到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第二,电力设备质量问题。电力设备质量是电力系统自动化顺利进行的关键,毕竟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以电力设备为基础的,如果电力设备质量出现问题,那么电力系统自动化指标也就无法达成,从而导致电网和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第三,技术管理不科学。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电力系统技术管理,技术管理离不开技术人员。由于缺乏技术性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由于管理以及维护方面不彻底,为电力企业电力系统维护与管理埋下了隐患。因此,忽略人才的重要性,缺乏对于人才的培养,一旦电力系统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个电网安全,甚至会引起事故扩大。 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数据处理 1.1数据整合 每时每刻,人们的用电量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也就是电网负荷会连续波动,这就需要调度中心根据电网的各个参数,例如:实际用电负荷、电网频率、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参数更改调度计划,以满足客户用电量。当用电量较低时就应降低电压,当用电量到高峰期时,就应增加电压,这样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用电量需求,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就是根据人们的用电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整理,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孤立的状态。加强电力系统数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减少发、输、配电时的浪费,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1.2数据共享 要想真正的实现数据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将系统内的数据实现共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供求双方的数据要保持一致性,同一层面、同一协议,否则是很难实现数据共享。在实现数据共享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有的就是电力系统的基本模型并成立不同的部门。在这个基础上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地理实体的几何属性要有标准的定义与表达,其中包括了电力系统服务的覆盖的空间区域的几何属性。二是关于物理属性数据方面的标准定义和表达。 2、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安全系统 2.1安全监视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工作人员的精力有限,24小时不可能每时每刻地都不停的工作,而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如果监视工作不到位往往就会发生事故。运用自动化监视系统就可以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它不仅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反应事实,还能发现危险隐患,在第一时间将危险化解,能够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这点也是它和其他只具反映和记录功能的系统的最大区别[4]。安全监视系统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会发出人声警告,上位机会显示具体的故障地点,保护动作情况、负荷等各参数变化情况。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它的提示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这大幅度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安全生产、防止事故扩大等措施实施。 2.2安全保障 对于不同类型及规模的数据和对象,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不同的处理,能够灵活进行自动化的处理,它对于电力安全生产、系统稳定运行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自动化技术能够对系统进行逐项设置,对电力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例如,采用PMU装置,用于监控各个电厂、调度中心的负荷变化;AVC电压自动调节装置,调整无功功率,维持整个电网电压值在正常范围;一次调频技术将更有效、更及时的反应电网负荷波动,快速响应电网频率的变化,进而自动加、减发电厂负荷,来满足电网的负荷需求。第二,自动化技术对保存和恢复电力系统的数据有一定的作用,能够进行成本的预算与控制。第三,对于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一定的保障,根据自动化技术的监视功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所以在危险即将发生时,工作人员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并且自动化技术有一系列的应对危险的措施,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工作的危险性。如:在出现火灾时,自动化的设备就会自动启动消防喷淋装置,及时将火扑灭。在一些重要的数据保护间、电气、热控等重要设备间采用气体灭火系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防止重要设备的损坏,避免事态扩大,影响电网非故障系统的运行。 3、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配电系统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电力的配网系统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尤其是采用了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技术,不仅提高了接受信息的速度,还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它将输电网与配电网结合在一起,电量与非电量的信号通过转换输送到计算机上,计算机通过计算后在发出指令,这有效地加强了电力系统配电的可靠性,保障了人们用电的需求,也降低了电耗能。 四、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例 本文主要以电力数据无线系统中应用的GPR S技术为例进行说明,该系统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通信信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GPRS无线网络,另一部分则为Internet 网络。该数据传递系统的主要构成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GPR S网络端、厂站数据端以及客户端。 第一,GPR S网络端的主要功能是为客户端提供通信接口,通过接入GPR S数据与Internet服务器进行连接。厂站端能够在GPR S模块的基础上及时发送数据,然后GPR S网络把数据接入到Internet互联网上已经设置好的通信服务器里,以此来实现对数据的统一处理,然后由通信服务器提供一个固定的IP地址,以便于客户端及时进行访问。除此之外,由于服务器端没有设置防火墙,不具有通道检测的功能,因此对于保护数据的安全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第二,厂站数据端的主要任务是及时采集并发送相关的电力数据。主要的硬件构成包括扩展储容器、GPR S模块、型号为W 77E58的单片机、SIM卡座以及RS-232接口等。其中GPRS模块主要选择了工业级双频GR47模块,在控制GPR S和Internet互联网之间的连接与发送时,则主要采用AT指令。软件构成部分则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以此来有效控制单片机的运行。 第三,客户端可以通过相关的软件查询到G PR S数据并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在开发客户端软件时主要采用了VC技术,因此其不仅包括管理模块功能,还包括网络通信以及侦听模块。其中,网络通信模块主要采用了服务器模式,能够对客户端提出的各种请求进行及时接受。而网络侦听模块则采用了Socket控件,可以对发送过来的请求进行有效判断和验证。 结束语 总之:随着工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力系统也在不断的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发电厂测控系统的自动化、变电站的自动化以及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应用到自动化系统中的主要技术就是主动的对象数据库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以及光互联并行处理技术。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就是为了不断的扩大供电范围,有效的增强供电的能力,提高供电服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达到电力系统经济、可靠的运行,推动我国电力系统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设备及其自动化可靠性研究 摘要:电力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对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能有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对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设备及其自动化可靠性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 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系统中,其继电保护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会直接影响到电力产品的质量和供电的稳定性。通过研究及实践对继电保护设备及自动化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查、维修、维护,成为了保证电力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途径。 一、继电保护的特点 继电保护的装置实质上属于机电设备,继电保护装置都是由测量、逻辑、执行、定值调整等部分组成的。继电保护较之于一般性质的机电、电子设备以至于电力系统的一次设备来说,它具有自身的特点,究其自身特点的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继电保护中的静态保护装置中有很多复杂的原件,并且工艺相对较复杂,这样就会直接地影响产品的寿命和质量,这些故障发生多为随机性的,在算法上多用概率测算方式和可靠性理论进行分析。 2、继电保护是安全防范最为关键的环节,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不当的设置和操作会给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往往,继电保护所处的工作状态并非是长久持续工作的设备,而是时刻处于准备工作的状态,如果一旦出现系统故障,就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继电保护动作。 3、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继电保护必须能够起到作用,但是可靠与否不能够完全取决于装置本身,还与电力系统故障的性质、运行的方式以及统计规律有直接的联系。 二、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研究 1、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相关内容 继电保护是保证电气机械设备安全运行、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能的有效技术措施。在电力系统发生异常情况下,继电保护能够准确并及时检查到故障发生的具体部位并发出警报信号,快速切断电路,有效防止设备故障的扩散,进而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通常情况下,继电保护系统主要由一套或多套互为独立的继电保护设备连接而成。整个电力系统中的所有电力设备必须要在继电保护下运行。继电保护设备应该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等要求。 2、影响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指的是配置一个高质量、高技术的优良系统、元件或设备,并让它们在特定条件下与规定时间内实现规定的运行功能,以此切除线路故障与设备故障,这属于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继电保护可靠性能主要包括了运行功能与电力设备的可靠性能。通常情况下,利用故障树研究法、马尔科夫模型分析法、概率研究法,对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能进行研究。继电保护设备工作特征决定了不能采取单一的可靠性能特征量来衡量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与继电保护的工作特征,采取以下三个可靠性特征量对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能进行研究。 (1)平均零故障工作时间与平均寿命。其中平均零故障工作时间指的是恢复产品两次故障的平均工作时间;平均寿命指的是不可修复的平均工作时间。 (2)成功率。成功率指的是在规定情况下,成功完成限定运行功能的概率。 (3)有效度。有效度体现了能够修复的自动化装置与继电保护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指标。 3、提高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能的有效措施 (1)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提高继电保护装置运行可靠性就应该将供电的可靠性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加强供电可靠性的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网络管理,同时要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继电保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过低,是造成继电保护运行不顺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些状况要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促使员工养成工作记录和工作检查的习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故障的出现,同时这些工作记录就相当于一份运行档案,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根据记录以此加快故障处理时间。同时工作人员还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在进行数据计算时,应该不断进行计算以保证其准确性和精确性,严格按照运行程序进行设备操作。 (2)提高继电运行的微机化和信息化水平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微机保护的科技水平和能力。从当前最新技术来看,工控机在速度、功能和存储容量等诸多领域都超过了传统的小型机。此外,如今所运用的工控机体积并不大,只相当于微机保护装置的体积,因此,成套工控机可以确保继电保护的高技术与良好技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将会极大地降低在继电运行保护中的危机和不可靠性。从网络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继电保护运行的传统方式以及状态。考虑到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比较单一,它重点切除出现故障的元件,然而它在确保电力系统运行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为了确保各个保护单元均能够共享运行过程中的故障信息以及数据,大幅度提升继电保护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这样就必须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构建机电一体化的电力系统,从而进一步提升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以及信息共享化水平。 (3)加强继电保护运行的智能化程度 智能化可以更好地提升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与此同时,它也是非常关键的技术创新。如今,人工智能化的运用范围日益扩大,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得到了应用,大量发达的理念和技术出现在电力系统中且不断成熟。例如,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以及进化规划等先进技术都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运用,而且相关单位还在继续深化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可以极大地提升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控制继电保护装置的不可靠因素,如工作隐蔽性和连续性等方面。它们可以较快地处理这些不可靠因素,而且它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非常强大。从在线评估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着明显的优势,逐步占据着主导地位。 (4)广泛的使用性能,极其优良的数字控制器件 数字控制器件有着良好的性能,在继电保护系统中使用数字控制器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继电保护水平。在继电保护运行中,广泛使用了CPLD和FPGA等器件。CPLD的结构非常复杂,这种逻辑器件可以编辑相关程序,FPGA是现场可编程序门阵列。在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这两种器件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属于非常先进的可编程序专用集成电路,而且它的功能是高度集成的,可以将诸多微机系统的许多功能都聚集在相同的芯片上。这些数字控制器件的性能十分强大,它们将极大地改变电力系统的结构设计,显示了良好的适应性。 从继电保护系统来看,必须要借助此类控制器件来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强大的可靠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与此同时,运用此类控制器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保护装置的研发周期,极大地提升了继电保护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能。 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运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到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和继电保护技术有很大的关系的,因此,要对继电保护技术进行不断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对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将主要针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特点以及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智能技术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由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配电网系统、电网调度系统共同构成。 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是由多个设备共同构成的,切断或者接通电压的系统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站是配电与输电的集中点,可以满足监控电力运输的需求,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与经济性,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可替代。具体来说,该技术主要运用的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实现设备的全面监控,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动化监测系统,改善其稳定性,降低维护的成本,促进高质量的输电,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2、配电网中的自动化技术 架空线路、电缆、配电变压器共同构成了配电网,在电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配电网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但对电能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电能分配与监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电网系统调度的自动化技术 该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最主要的功能是提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及经济性。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监控功能是调度自动化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市场运营与决策管理,增强电网调度的自动化水平。 二、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特点 1、引入了信息化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从枯燥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在信息化的基础上研制了电气自动化来完成机器的操作工作以及复杂大量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在电气自动化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必须要提供与信息化技术相匹配的设备和软、硬件、操作技术和方法,以此来提高电气自动化的效率和水平,实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为电力需求者提供优质充足的电力资源,以此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是人们必然的选择。 2、电气自动化的维护和控制工作简单易行 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另外,随着研究人员对信息技术进行大量的深入研究,信息化技术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并且为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提供充足的信息,因而在应用电气自动化的时候,操作人员可以快速地完成机器设备的预设工作,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传统的计算机系统处理程序相比,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给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三、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智能技术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物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必然趋势,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被广泛的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大大提升了电力系统中的智能化水平。 1、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以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将大量的信息隐含在其连接权值上,根据一定的学习算法调节权值,该技术具有非线性的性质,同时具有并行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实现了网络从m维空间向n维空间的复杂非线性映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 2、专家系统控制技术 该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警告或紧急状态的辨认,在紧急状况下可以迅速处理,同时实现了故障的处理能力和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运行,但是由于无法模仿专家的思维使得该技术仍然存在诸多弊端。 3、线性最优控制技术 这是将线性最优理论运用在实践中的重要表现,该技术的应用与最优励磁控制手段降低了远距离电力运输的损耗,提高了电力的利用效率。 4、Dfacts技术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迫在眉睫。Dfacts技术即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供电质量的稳定性,供电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配电网和大量的电力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的电子监控设备,实现质量全过程的监督,确保用户用电的品质,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电源。 5、facts技术 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中,facts技术即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技术主要被运用在输电系统的关键部位运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子装置,对电压、电抗等输电参数进行控制,保证输电的可靠性与高效性,提升系统否认可靠性与安全性,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达到电能环保的目标。 6、高效动态监测系统 从当前的监控系统中,主要可以分为监控电磁暂态过程的故障录波仪,记录数据较为复杂,但记录仪间缺乏通信,忽略了对系统的整体动态分析;另一种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状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但是,该系统刷新时间长,仅能分析稳态特征。这两种系统的局限性推动了新型动态监测系统出现。 7、其他新技术的应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种技术外,很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光电互感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为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有重要意义,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电力系统内部电子开关会更加智能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子开关器件进行更新。到目前为止,电力系统的运行器件已经实现了晶闸管阶段到第四代电子元件的过渡,在过渡期间,电力系统的电气自动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电力电子开关存在着难以控制的问题,因而无法为负载提供所需的电流,无法对电力系统进行及时的控制。为了给人们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未来电力系统内部的电力电子开关将会更加智能,以大大提高控制的效率。 2、电力系统中的变换器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电力系统中的一些物件也随之更新,这些物件就包括变换器。目前,大多数电力系统中的变换器处于低频化的状态,无法快速地完成电力的转换工作,而且还会耗费大量的电力资源来完成开关的工作,另外,低频变换器会对逆变器的工作频率产生干扰,因而使得电力需求者接受到的电力资源的质量较差,损坏了负载的软、硬件,增加了用电风险。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电力系统中的变换器将向高频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减少电力资源的损耗,减少对外界的干扰。 3、电力系统中控制电流的技术更加完善 在电力系统中会产生电流磁场,为了将定子电流分离出来,电力系统维修人员要在系统内部应用电流控制技术来形成电流磁场,从而实现定子电流的分离工作。随着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力系统中控制电流的技术将会更加完善。 4、电力系统将会引用通用变电器 目前,电力系统中缺乏相应的变电器件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因而使得电力系统的可控性较弱,阻碍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对智能化电力系统研究的深入,电力系统中将会引入通用变电器,从而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效率,减轻电力系统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工作难度。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安全与使用期望更高,传统的电力系统无论从使用安全还是输送配电方面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但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且还增强了配电输送功能,完善了电力保障能力,提高了用电质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关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探析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现代变电站的核心系统,其应用能够有效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目的就是提高电网供电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利于增强供电能力,实现电力系统的经济、安全及可靠运行。本文主要就是针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 1、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由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配电网系统、电网调度系统共同构成。 1.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是由多个设备共同构成的,切断或者接通电压的系统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站是配电与输电的集中点,可以满足监控电力运输的需求,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与经济性,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可替代。具体来说,该技术主要运用的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实现设备的全面监控,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动化监测系统,改善其稳定性,降低维护的成本,促进高质量的输电,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1.2、配电网中的自动化技术 架空线路、电缆、配电变压器共同构成了配电网,在电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配电网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但对电能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电能分配与监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电网系统调度的自动化技术 该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最主要的功能是提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及经济性。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监控功能是调度自动化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市场运营与决策管理,增强电网调度的自动化水平。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工作流程 2.1、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其基本流程是要求在指定中心位置处的调控中心,安装具有先进现代化功能的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向四周的网络系统进行辐射,并且以该中心的变电站、发电厂为核心,对信息服务和控制装置等进行合理设置,同时起到了一定的监控作用,使得整个立体化网络能够快速被覆盖,确保了指令以及信息的传输保持全面畅通。 2.2、中心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就是完成总体调控,其他相关监控设备的主要功能则是记录事故内容、编制相应的报表、系统异常事故的自动恢复操作、对设备进行操作以及常规操作下的自动化等。此外,在这一基础上最终要将控制部件作为核心,通过两个方面的结合,即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以及控制计算机和终端硬件装置之间的相互结合,在各个软件的运行处理中进一步扩大控制范围,深化自动化程度。 2.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够采用分层控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方式,也就是说自动化技术能够在变电站、发电厂以及控制所和调度所等不同的组织分层间,根据其具体的管辖功能和范围来实现综合协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分担相应的控制功能,确保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3.1、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1)数据整合 电力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产生的驱动结果。如在城市用电高峰期,必须要提高变电站的电压,以加大输出功率;而在用电低谷时,则降低变电站的输出功率,不仅能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还能有效减少能耗。不管系统的实现是建立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上,还是基于相关技术上,其作为多层次、高效运营及跨领域的科学决策等方面的要求,必须要对其相关信息共享、动态及多维的应用进行全面分析。只有对系统数据进行整合,提高数据整合的能力,才能实现无缝连接,以将空间计算引入到主流计算中,并对数据间潜在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展示,这也是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电力系统中,对数据整体的主要途径包括:①强化电力系统的自动化。通过强化数据的可操作性,以使用户对拥有图标的用户界面进行支持,使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能够对应电力系统中的客观对象,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因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是一个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过程,可利用系统代码实现调整,以增强对系统的可扩充性;②强化电力企业的功能性。要求电力系统要对分布的应用提供供给,每一处可由自己对管辖内的数据进行维护与管理,对于不同级别的数据库也能够构建成分布式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对其他地方等数据进行调用与共享,并在所赋予的权限内,以分散数据的管理与储存为前提,从而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与安全性;③数据库的完善。利用各种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以保证数据的备份机制与安全机制。 (2)数据共享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相关空间属性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系统内数据的分享,必须要保证供求双方数据及对数据的认识的一致性,才能实现对数据的共享。在该过程中应先建立电力系统基本模型与成立相关部门,以更好得实现数据共享。首先,要求要有标准化定义与表达地理实体的几何属性,其主要包括服务系统覆盖区域与电力系统服务覆盖空间区域等几何属性;其次,要有标准性表达与物理属性数据。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其既包括物理结构,还涵盖了电力系统的设备、部件及整体等方面的物理性能、信息运行、信息共享及多维动态分析等。 3.2、自动化控制安全系统 (1)安全监视能力 由于人无法实现对电力系统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因此采用自动化监视能力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无比重要。相对于其他监视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监视系统既要反映出客观事实,也要对潜在的风险提出安全警报。如发电机组在用电低谷的温度异常升高,发电功率也出现明显增大,这就需要监控系统及时发出安全警报,以便及时处理。 (2)自动化安全保证能力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必须要具备灵活恢复机制,以确保各种数据的安全性。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能起到对整个系统生产状况进行调节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与风险;②对电力系统数据的及时存储与异常修复。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能实现对数据的记录、存储及更新,能通过对电费进行预算与修订各项指标,还易于系统更新;③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由于自动化技术具有实时监控能力,当电力系统出现异常工作时,自动化系统就可以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有利于降低风险。如当工作车间室内的温度在35℃以上,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通风设备,以降低室内温度;若室内产生明火时,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雨淋系统,以预防火灾的发生或减缓火灾的蔓延,以为工作人员营救的时间。 (3)自动化配电系统 随着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等配网系统的相关技术得到广泛的发展,尤其是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技术,其通过采用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有效提高信息接收的灵敏性,能有效解决配电网系统应用中存在的干扰等技术问题。另外,通过采用高级软件实现对输电网与配网的相结合,并采用递归虚拟流算法对数据进行计算,通过采用公共信息模型与应用智能化灰色神经元算法准确预测出电力负荷。 总之,随着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网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是24h不间断工作的,和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要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监督与完善。通过将数据信息与记录发送到计算机上,从而实现连续操作。自动化技术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动化技术能实现电力调度、配电网及发电控制等的自动化,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缺的重要能源,它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及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趋势 前言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就是指电工二次系统,它主要应用各种自动控制、检测和决策功能装置,利用数据传送系统、信号系统、电力系统中的各个局部系统和系统元件等来实现就地控制或远程控制与调节,最终实现对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控制。 目前,电力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高,为电力建设的整体性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这项技术主要是以现代化新型科技作为支撑,它的应用需要综合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生产技术等多项高科技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步伐越来越快,现代经济和科技的优势、水平满足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对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其自身也在不断壮大,全面提高了电力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使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1)逐步健全原则 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产物,它不仅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而且技术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建设应用过程当中,不能想“一口吃个胖子”,而需要对其逐步进行健全与完善。 (2)适应性原则 除了需要对自动化技术进行逐步的健全、完善外,还需要注重其适应性,其原因有两点:1、我国的电力系统改造、升级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性过程,在一代一代的升级改造中,信息化技术必须要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否则就会对电力系统的后期改造升级造成阻碍。2、我国的地域环境相当广阔,供电覆盖面积非常大,各地的供电、用电情况不一,例如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供电情况就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当前进行自动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实际的供电需求以及经济能力等方面影响,不可能完全进行技术复制,一些地方的自动化水平肯定会较低,但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整体建设水平同步发展,后期肯定会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所以它既需要再当前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安全性,又需要能够具备进一步建设的适应能力。 (3)市场化原则 市场化原则主要指的是自动化技术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既要符合电力系统运转控制的技术性需求,又要能够进一步满足市场环境下电力用户对用电的功能需求,这样才能对电力系统以及电力事业的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控制要点 (1)自动化操作的实现方式 计算机技术对变电站操作系统的可靠性影响,除了包括上述软件的影响之外,还有自动化控制的防误操作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对变电站进行了监控,因此一般不利用电气连锁,这样有利于多级连锁的实现。 (2)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控制 在计算机技术与电力系统相结合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过程中,软件的应用是其中的重要项目,而在对软件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多次返回校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需要对其权限进行设密,避免非法操作现象的出现。监控软件要具备较好的容错能力,这样,在操作人员出现了一般的操作错误时,就不会对系统造成任何的功能性影响,而当系统出现了意外的故障时,还可以自动恢复。另外,对操作站所的命令要严格按照“选择校核执行”的顺序进行,其中,返校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防控机械误操作 在对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设置时,应该相应地改造高压开关柜,控制柜与柜之间的距离,防止机械误操作。防止机械误操作的措施有:①开关柜中隔离物的阻燃性和绝缘性要好;②在变电站35kV以下的中性点中安装具有自动调谐、自动跟踪的消弧线圈;③配置开关柜中的电流互感器时,必须保证其能够满足开关柜的峰值、绝缘水平和短时间内的耐受电流等一系列要求;④采取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以有效减少维护变电站的工作量,有效降低残压;⑤对具有载调压分接的开关实行远程遥调和当地控制。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方向及趋势 (1)分布式自动化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多,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因此在能源严重消耗的问题上,人们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是,不断地在寻找新的能源和开发新技术来减少对能源的损耗,所以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将会朝着分布式自动化技术运用发展,分布式发电系统是一种集约式的电力运作方式,能够与环境兼容并且释放功率的独立电源系统,具有十分灵活性和可靠性,因此它的出现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2)远程自动化发展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RTU在之前的设计中,都是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方式进行的,之后再由扩展测控硬件接口电路,从而能够实现“四遥”。这样的做法好是好,它也具有可举性的优点,例如扩展性好,开发方便,开发周期短,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它不仅仅结构缺少灵活性,功耗十分大,体积也庞大,开发和维护的成本高。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将会出现新的技术来代替它,它会朝着远程化自动化方面发展,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小型化,网络化。这将是十分有意义的,能够改善其的远动终端的整体性能。 (3)技术图形化发展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连网工程的开展和实施,EMS高级分析引用软件的完善和市场电力运行的启动等等原因,使得电力系统的调度,分析管理和计算所需的程序和信息都不断的增多,同时在传输路径和信息刷新速度方面的要求更加多了,例如信息的刷新要快。因此在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再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怎么样才能够实现海量信息的分析,选择以及在各个电力系统中更快的发展和解决问题,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图形化发展将会是一个新的趋势,技术图形化发展,让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形象更加直观,各个数据链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能通俗易懂,省时省力。 (4)智能化电网的发展 “智能化”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一个词语,它是依靠计算机系统发展建立起来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也在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其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完美结合也构成了智能化发展的条件。由此发展而成的智能化电网可以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控制,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简化电力企业的工作复杂度,减少工作量。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电子技术日渐成熟,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控制、管理,重视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施要点,极大地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下也必将实现更好的运行。
生物资源论文:国外生物资源库建构 作者:方宇宁 温度之波动 “生物样本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处理,其作用就可能受到限制,”马萨诸塞州剑桥博德研究所的克里斯汀•阿迪利(KristinArdlie)说道。她回忆起一个从胎盘组织样本分离RNA的项目,由于样本中含有太多的降解酶,经过多次分离均未能成功。原来研究人员起先将该样本放在-20℃的冰柜里,几个小时后再将样本转移到符合条件的-80℃的冰柜中。“他们可能认为‘冷冻不就是冷冻嘛’,”阿迪利说道,但一般的冰箱温度并不足以阻止酶的降解。除了DNA之外,几乎没有生物分子能在-20℃的温度条件下保存完好。大多数样本可在-80℃的条件保存完好,但某些样本,如活细胞,必须保存在接近-200℃的温度条件下。只有在这样的低温条件下,酶的所有活动才会完全停止。以不可预知的方式产生变化的分析物比没有任何分析物更为糟糕。一项研究表明,在对两个肿瘤标志物样本进行比较时发现,当场收集的血清与经过冷冻处理并在十年后解冻的血清比较,后者浓度增加了15%左右。在另一项模拟长期冷冻影响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检测了冷冻后再解冻其血清中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一些蛋白质生物标记在几十年里,甚至经过多次冷冻解冻,似乎仍然保持稳定不变。然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种与糖尿病、关节炎和癌症等有关联的生物标志物,却是非常的不稳定,不适宜用冻结样本进行分析。 瑞士生物库顾问丹尼尔•S-杜巴切(DanielS-Dubach)说道,样本是否已解冻过用以研究,然后再次保存,这不是所有的生物库都有记录的,对冷冻温度进行监测,也不是所有的生物库都能做到的。即使是短期的温度波动,都会使样本形成破坏性的冰晶。杜巴切曾看到研究人员为炫耀他们的样本,将冰箱门敝开了好几分钟。 冷储与技术 马萨诸塞州霍普金顿的汉密尔顿存储技术公司可容纳25万至1000万个样本,在存取样本时,研究人员不需打开冰柜门,只需将样本试管放置在冰柜的一个传递口处,机械臂会将其移至内部的存储架上。研究人员甚至可以通过实验室的信息管理系统寻找所需的某个特定样本,根据他们的要求,系统进行检索并将检索到的样本存放在传递口处,完毕后,系统会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研究人员来取。温度保持在-80℃的冷冻系统还能够记录样本的存取次数,以及使用多长时间。即使不考虑配置这类先进的冷冻设备,冷冻储存的成本也是十分昂贵的。NCI生物样本库的吉姆•沃特(JimVaught)说道,一次典型的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就有可能产生1万名患者的10万份样本,需要5个冰柜存放,单个冰柜每年正常使用的成本达6000美元。虽然冷冻被认为是保存生物分子和活细胞的最好方式,但其外形却有可能被破坏。为了降低存储成本,大多数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一个多世纪前的保鲜技术:将取自病人的机体组织浸泡在防腐剂福尔马林中,一些固形组织则嵌放在石蜡块中。马里兰州银泉联合病理中心至今保存了2800万件嵌放在石蜡块中的样本,有的样本可追溯到一战期间。然而,从石蜡块中取出一小片组织薄片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方法不能有效保存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组织细胞因缺氧而导致RNA降解,蛋白质发生变化,包括福尔马林也会致RNA和DNA遭到破坏。当研究人员试图恢复生物大分子,在去除石蜡时还会造成更多的破坏。虽然从石蜡中可以提取DNA和RNA,但无法保证质量。销售室温条件下存放DNA和RNA专用设备的加州IntegenX公司副总裁迈克•霍根(MikeHogan)认为,生物分子退化的原因并非直接源自于福尔马林,而是因为水解和氧化。冷冻能够让样本长期保存,是因为在较低温度条件下降解作用变得更加缓慢。IntegenX目前正在改进这方面的技术,旨在去除水分以减缓水解和氧化作用。如果这项技术改良成功,研究人员就能够利用福尔马林保存的样本来研究生物分子。其他的一些改进方法则着重于在样本使用过程中如何去除福尔马林。2009年德国Qiagen公司开发的PAXgene系统产品,采用以酒精为基础的固定剂来保存生物分子,并用石蜡嵌放组织标本。该技术可使生物组织样本在室温条件下保存7天,4℃条件下保存4周,-20℃条件下保存几个月,样本形态和生物分子都不会受到损害。这种保存方法正在替代深度冷冻。一项规模庞大的组织收集项目中有一个试点项目,其目的是利用以四种不同方式保存的几十种类型生物组织样本,进行基因表达和常见的遗传变异研究。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的一项合作研究项目,参与这一项目的还有选择PAXgene系统的一些研究所。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所项目总监杰弗里•斯特鲁威(JeffreyStruewing)解释道,PAXgene系统不仅能够保护RNA,还可免除样本收集过程中超冷保存带来的运输上的麻烦。但PAXgene系统长期保存如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的效果究竟如何,现在断言还为时过早。“没有任何一种保存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样本或所有分析物的。” 样本之收集 一些最棘手的困难在样本保存之前就已经存在了。NCI所辖的生物样本库和生物样本研究办公室(OBBR)负责人卡罗琳•康普顿(CarolynCompton)说道:“生物标本是人体的一部分,从体内分离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血液供应被切断,并暴露在突然变化的温度条件下时,细胞的行为就变得很难预料。基因表达和蛋白磷酸化发生大幅度的变化,有可能激活细胞的自毁行为。康普顿指出,研究人员必须要弄明白,样本分析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了来自患者的生物学状况,“在进行一次堪称完美的检测之后,得到的却有可能是错误的结果。” 即使组织保存完好,仍有可能不能反映真实的生物学状况。“问题不仅仅是样本收集后的时间保存间隔,”休伊特说道,“而是样本在收集时已经缺乏活力。”从戴呼吸器患者身上收集到的与不戴呼吸器收集到的组织样本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在我划船后进行手臂肌肉活检,我的RNA信息与休息后进行的活检其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区别。”非住院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可以在预定点收集,但是固形组织样本通常是在医院急诊手术中收集到的,去除药物、麻醉药剂和血液残余的过程都会对样本质量产生影响。另外,样本冷冻之前在室温下停留时间的长短,使用固定液的类型,以及冷冻过程的快慢等都会影响样本保存的质量。在OBBR于今年二月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奥马哈市内布拉斯加卫理公会医院病理学家吉恩•赫伯克(GeneHerbek)讲述了与外科医疗团队的合作经验,即保证组织样本在切除后的一小时内送达病理学家的实验室里。德国汉堡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可以在组织切除后的10分钟内进行样本收集,并由指定的护士与手术组一起进行术前准备工作,机体组织一旦被切除,即刻被送到隔壁专门的房间进行切片固定和冷冻处理。“一般来说,从获取样本到开始处理的最佳时间在15分钟之内,”杜巴切说道。具体到不同器官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胃等胃肠器官的处理必须更快。验尸过程中收集组织样本的速度也很重要,收集人员要做好随时接收捐赠器官的准备。半数以上的组织样本可于死亡后6小时内收集和进行处理。当组织样本被送到参与GTEx计划一方的博德研究所,在开始分析之前,阿迪利的研究团队会先将RNA分离出来,并以RNA质量完整性指数RIN(RNAintegritynumber)对样本进行质与量的检测,虽然这称不上是一种非常完善的措施,但至少可以将一些完整性极差的样本排除在外。 评估与规范 许多生物库专家发现,在分析中研究人员对样本品质问题较少考虑。2004年至2009年间发表在开放式获取期刊上的125篇关于生物标记物的论文,半数以上都没有提及样本获取、保存和处理的相关信息。这种情况也许并不奇怪,生物库模式的样本收集、保存和处理只是在近年才出现。OBBR成立于2005年,2007年首次了样本收集最佳方法的有关规定,并于去年了提高研究质量的生物样本报告。美国国际生物资源和环境保护学会于2005年首次出版了样本收集的最佳做法,并于2010年了样本预分析标准规范(StandardPRE-analyticalCode),详细描述了样本组织的收集范围以及收集方法。欧盟也资助了一项被称为“通用预分析工具和体外诊断程序的标准化和改进”四年计划。这是一项由多机构参与的项目,由Qiagen公司居中协调,其目的是改进和规范体外诊断的样本处理。对此,沃特认为,公布的这类准则都是根据研究人员的印象和经验,并非是保存样本的最好方式。专业人员往往经过多次研究后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一些做法,但没有正式公布出来。“目前并不存在建立在扎实研究为基础的统一国际标准。”事实上,用于研究和维护生物样本质量的资源极为短缺,“人们希望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研究项目和分析,而不是支持它的基础设施,”康普顿说道。仅保存50000件样本第一年的启动成本就在300万至500万美元之间,这还不包括信息系统在内,为期十年的运营成本可能在1000万美元以上,这对于维持样本库的日常开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发展与前景 目前,有一些组织专门帮助研究人员获取其所需的样本,例如,人体组织合作网络(旨在改善获得人体组织的途径)是由NCI发起的一个横跨美国各地的网络,它要求研究人员从常规的外科手术和尸体解剖过程中获取组织和组织液。又如,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美国疾病研究交流中心专门收集较罕有的标本,眼睛等。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发起大型生物库项目计划(见“链接:英国生物银行介绍”)。泛欧洲生物样本库和生物分子资源研究平台(BBMRI)是欧洲各生物库形成的一个网络,其宗旨是让研究人员能够共享人体组织样本和数据。包括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基因组学公共人口项目(P3G),不仅提供样品收集和处理等方面的开源软件,同时也拥有自己的生物样本数据库。P3G研发主任、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的伊莎贝尔•福捷(Is-abelFortier)认为,一项研究,甚至一个大的研究项目,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样本。“对于已经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要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 有关样本的信息越多,对其他研究人员的价值也更大。比如,研究某种与癌症有关特定基因的科学家,如果拥有大量可供研究的肿瘤样本,就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并节省大量的经费。辉瑞药物公司高级副总裁、BBMRI科学顾问戴维•考克斯(DavidCox)认为,充分利用生物标本的方式是一种重新利用研究人员为他们自己的研究目的而收集样本的途径。“你不可能储存所有的样本或获得所有的样本,并将它们一一保存起来,这样的想法代价昂贵,而且很难保持质量。”与每个样本收集部门分别商谈样本的利用问题也是一种低效率的做法。他设想了一种松散协调的“卓越中心”模式:研究人员可存储样本,跟踪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临床资料,同时也为共享和保证样本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考克斯说道,生物库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建设? 谁来买单?“有些人的目的是想利用某些生物样本获取利益,而不是建设一个庞大的生物库。”政府资金偏紧,制药公司只愿意资助能产生新产品的研究,而个人捐赠标本一般出于公众利益的考虑,而不是企业利润。需要有一种方式将生物库基础设施和相关信息“以竞争前模式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生物学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也能开发出更好的药物,”考克斯说道。对于生物库的建设来说,最困难的问题也许还是资金问题。 生物资源论文:生物资源保障与运用 作者:杜利强李顺才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 1海洋捕捞。秦皇岛海域是中国对虾、鲅鱼、带鱼等渤海大型的洄游鱼虾的产卵场与索饵场,也是鲆、鲽以及地方性品种鱼、虾、蟹的产卵场与索饵场,历来都是渤海主要鱼虾的良好渔场。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拖网对幼鱼的损害,致使渔业资源逐年下降。目前,捕捞产品中短食物链、低营养级的上层鱼类的产量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底层鱼类产量却大幅下降。随着国家相关禁渔、限渔、护渔政策的实施,海洋捕捞在海洋渔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2海水养殖。秦皇岛市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品种已发展至20余种。目前,秦皇岛市浅海养殖品种有海湾扇贝、贻贝、太平洋牡蛎及虾夷扇贝等,其中扇贝养殖面积3.73万hm2,位居河北省第一;滩涂养殖品种有海参、河豚与对虾等,养殖面积3000hm2;浅海底播养殖品种有魁蚶、杂色蛤等,养殖面积3000hm2,人工鱼礁增殖1667hm2;海水工厂化养殖以鱼类为主,品种有红鳍东方鲀、牙鲆、大菱鲆、美国红鱼、鲈鱼、舌鳎等,工厂化养殖面积达35万m2。 3海洋水产品加工。随着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的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水产品加工的比例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越来越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鱼类、虾类、贝类和鱼类加工工业体系正在建立并逐渐完善,已基本形成多品种系列化产品,包括冷冻冷藏、腌制、烟熏、干制、罐藏、调味休闲食品和工艺品等门类。 4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渔业是对海洋渔业的补充,是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在海洋生物资源锐减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工具和生物资源,开拓出来的一条新路,是海洋生物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近年来,秦皇岛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出海捕捞、近海垂钓、海洋知识科普(新奥海底世界、山海关水族馆)、主题公园(山海关乐岛)、湿地观鸟等方式。 5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药物和保健品工业)是新兴海洋生物产业。据笔者调查,秦皇岛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仅海洋药动物就有56科90种;规模化生产的海洋生物,如海参、扇贝、对虾、牙鲆、鲈鱼等主要品种多具有较高的药用或保健价值,无论是药用生物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有很大利用潜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目前,秦皇岛市除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完成高纯度河豚毒素提取技术等研究外,相关研究与开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海洋水体污染严重。随着人口增加,海洋开发活动加快,人们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海洋环境。据报道,2002年秦皇岛各种途径入海的污染物质总量达2578.27万t,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石油类。环境污染和过度的捕捞导致了生物资源的衰退和崩溃,海洋水体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邻近养殖区、保护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的功能。由于海域污染的加重,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重,造成海洋赤潮频发,2000~2009年秦皇岛海域共监测记录赤潮10次,分析鉴定赤潮生物24科64种,对海洋生物危害严重。 2海洋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随着沿海地区海岸带、浅海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秦皇岛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典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严重。由于许多优良的索饵场、育苗场、育肥场、增养场的渔业功能丧失,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退严重。 3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海洋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遭到破坏,“生态异化”问题突出。由于对物种的资源补充和变动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更缺乏科学指导下的宏观调控,过度捕捞和滥用致使近海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力下降,种群补充和资源再生遭到破坏,导致生物资源质量严重下降。从海洋捕捞来看,秦皇岛海域由于长期过度捕捞,渔获物种类日趋减少,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甚至难以形成鱼汛,而低值鱼类数量增加,渔获个体也越来越小,渔业资源质量明显下降,面临着衰竭和崩溃的危险。 4海水养殖环境问题日益严竣。近年来,海水养殖业由于一味追求高密度和高产量,过量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滥用抗生素等水产药物,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从而造成局部特定水域环境污染。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海水富营养化严重,近岸海洋生态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造成近海生物种群发生变化,进而威胁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此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秦皇岛海水养殖病害频发,突发性、不明原因的病害种类逐渐增多。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针对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特性及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遵循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提出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 1加强宣传以提高全民的海洋生态、环保意识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其目的是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及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要求。通过海洋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全社会懂得海洋环境保护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的海洋环境保护道德规范,这将对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2保护海洋环境,对已衰退的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海洋环境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共同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应通过采取海洋污染与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海洋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养殖等措施,强化海洋生态保护管理,逐步减少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灾害对海洋生态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由于多年的近海捕捞强度过大,秦皇岛近海生物资源的生物链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应在实施配额捕捞以及禁渔、休渔等制度基础上,以生态工程原理为指导,有计划地积极进行人工生物资源增殖,在一些重要经济鱼虾越冬、产卵场投放人工鱼礁。由于大型藻类能大量吸收海域中的营养盐,对减轻海域的污染、减少赤潮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重要贝类养殖区养殖大型藻类对一些衰退海域进行生态修复十分必要,促使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应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组织多学科协作,逐步形成秦皇岛市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特色,使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有科学基础和应用技术的支撑。首先,应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秦皇岛市海域中海洋生物的种类、分布等特征,认识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现状,研究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为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生物奠定基础。其次,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研究,进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课题招标,提倡鼓励各类企业参与研究开发,以增加资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4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业针对海水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应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等理念进一步改造水产养殖业发展模式;处理好水域、滩涂养殖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统筹安排好养殖功能区的布局;完善养殖许可证制度,实行清洁渔业生产,建立养殖许可证制度,开展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强化养殖环境监督管理,实施养殖水质监测、环境监控、渔用药物生产审批和投入品使用管理等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养殖水产品用药标准,推广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在秦皇岛海域海水鱼类、对虾、扇贝等贝类养殖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可依据生态工程原理,充分利用生物高新技术,使海水养殖从单纯的面积扩张向高产优质的养殖模式转变。研究适应秦皇岛地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渔业技术,支持海水养殖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建立良种化、高产、优质、低耗、无污染的良性渔业经济系统,全方位提升秦皇岛市海水养殖业,并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向休闲渔业模式转变,做到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 5运用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根据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总的态势,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综合考虑环保和经济效益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今后,秦皇岛海产品加工业应以高新技术来充分挖掘水产品的利用价值,提高水产品的利用率和渔获物的加工率,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使水产品加工向以食品为主的系列化、多样化,以及高值综合利用的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海洋生物资源不仅是人类巨大的蛋白质源泉,而且是生物活性物质的宝库。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15000余种结构明确的化合物,其中近50%具有各种生物活性,有些在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显示了广阔的药用前景。秦皇岛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应进一步研究开发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的药物、功能食品、生化制品和农用产品,创建有较高附加值的新兴海洋生物产业,以提高海洋生物开发的效益。 生物资源论文:海洋生物资源工艺实践革新探索 作者:方旭波陈小娥袁高峰余辉单位:浙江海洋学院食品与药学学院 在教学方式方面,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不断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验和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创新性实验内容和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以科研教学互促模式,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课程组所在学科为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该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形成了具有兼顾东海生物资源优势与舟山水产加工产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布局和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服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高水平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近几年来,课程组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项目和浙江省公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坚持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原则,不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内容反应到教学内容中去,如在完成浙江省科技厅项目《鱿鱼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成果———鱿鱼软骨素生产工艺参数应用到实验项目《软骨素的提取》、《蛋白胨的制作》中,提高了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一批优秀的本科生对本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校企联动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自觉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校企联动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根据培养计划,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在第3学年暑假进行为期4周的生产(专业)实习,而该课程的开设是在第7学期,课程的任课教师同时是实习的带教老师。在实习的动员过程中,带教老师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实验内容并提出实验的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实习,并将实习中所学知识反馈到课堂教学中,达到校企共同培养学生、校企联动互促教学的目的,形成校企联动实验教学方式共促教学的体系,这有助于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以下面的实例说明。 (1)实验《甲壳素的制备》。甲壳素用途广泛,为浙江海洋学院所在地舟山的特色产业。在浙江普陀新兴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实习时,我们要求学生深入工厂,了解甲壳素的生产工艺过程及原理,掌握甲壳素生产车间的主要设备和工艺管线的布置,了解企业开发甲壳素的方法和程序,了解甲壳素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工艺条件和参数以及存在的问题。课程实验时,学生根据实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及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工厂生产时需要浸酸,酸需要回用和套用,以及后续的废水环保处理要求,但不能完全理解;而课程实验指导中提供了甲壳素的简单制备流程:虾壳或蟹壳浸酸(脱碳酸钙)水洗烧碱煮脱色水洗干燥粉碎成品甲壳素,这样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就从原来的一个验证性实验自然转化成设计性实验,更好的比较与工厂实际工艺的差距,在实验过程中也不会存在废酸、废碱的随意排放。 (2)实验《淡碱水解法提取鱼肝油》、《鱼油氧化、酸价和过氧化值测定》。在《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这一课程里,《淡碱水解法提取鱼肝油》为经典实验项目之一,其制备工艺流程为:鱼肝切碎加碱调pH水解过滤离心分离盐析离心分离水洗离心分离(低温处理冷滤清鱼肝油)。舟山市鱼油产业发达,目前已有多家企业生产鱼油,我们与浙江神州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时就已经学习和了解鱼肝油的生产流程以及鱼油在生产、贮藏过程中极容易氧化的现象,在该实验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很好地了解加碱是为了将鱼肝油蛋白质组织分解,破坏蛋白质与肝油间的结合关系,盐析的目的是沉淀蛋白质等,从而比较充分地分离鱼肝油,从而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实验教学效果进一步的提高。在进行《鱼油氧化、酸价和过氧化值测定》实验项目时,学习在实习过程中已经在企业化验室进行过过学习和锻炼,认识到鱼油氧化、酸价和过氧化值测定实验原理和过程虽然简单,但是要做到数据准确度和紧密度高、可靠、操作熟练也非常不容易,从而更加珍惜学校课堂实验的机会。 实验考核体系的完善 改革前实验教学过分重视实验的结果,而对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与态度重视不够;缺乏严格的实践教学考试制度,造成学生轻视实验,敷衍实验现象,实验成效不明显。改革后,改革实验环节的评分模式,在课程一开始,即向学生讲清楚本门课程的成绩考核方法,实行全程评价。建立了对最终实验课程成绩,以平时成绩占40%,从出勤率、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实验预习、设计报告质量来进行评判,实验现场考试占50%和奖惩制度占10%进行综合考核评定标准,大大改善了实验课堂的面貌。学生主动性实验增加,实验操作规范性增加。 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独立设实验课、撰写实验设计报告、校企业联动的实验设置、操作考试,大大改善了实验课堂的面貌。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在学生中进行了实验效果测评:参加测评人数70人认为通过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并采用实际操作考试,实验效果好的39人;认为完全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实验操作技能,对以后实验技能提高有帮助,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的有66人。认为今后很有必要采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39人,不欢迎的只有5人。从测评情况及考核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对该类实验积极性高,主动认真,对他们实验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完全或基本掌握了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实验技能。在进行了改革以后的学生中,在毕业论文、工作岗位从事海洋食品研发工作的实践技能比往届毕业生有较大的提高,说明实验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结语 近年来,对《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凝练和形成了海洋特色实验内容体系,并形成校企联动实验教学方式共促教学体系和以科研促教学、科研教学互促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验能力有一定拓展和提升。比如,在2011年由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三个项目分别获得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但《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课程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以完善和提高实验教学体系。 生物资源论文:生物资源科技布置探讨 作者:吴园涛任小波 孙恢礼单位: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国家重点基础领域项目部署和进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973”计划在海洋生物资源领域在资源环境领域、农业领域和重要交叉前沿领域部署项目,重点关注海水养殖中的病害生物学、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近海生态系统安全(赤潮、水母、藻华等)和近海生态食物产出,以及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和活性物质等科学问题。这些项目关注海洋生物领域基础性科学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品种优化、病害防治、增产增收等产业关键问题的解决,保障了我国近海生态安全并促进近海食物产出和环境安全,为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进而获得海洋食品、功能食品、海洋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表1为“十一五”期间国家“973”计划海洋生物领域部分立项项目清单。国家“973”计划海洋领域项目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例如,“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发生和免疫防治的基础研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承担,项目聚焦于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动物对虾和鱼类疾病产生和防治的各个环节,包括病原学、病原入侵、宿主免疫反应机制、免疫防治的途径等。通过调查主要病原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感染宿主的机制,并以之为基础,对对虾和鱼类不同的免疫系统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免疫防治策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6项,已获授权25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8项;项目取得的原创性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养殖贝类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解析与设计育种基础研究”和“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等项目,重点关注我国海洋养殖贝类、微生物等生物资源的遗传育种和活性物质开发方面的基础性科学问题,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国家高技术研究领域项目部署和进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在海洋生物资源方面的研究目标是研制50个海洋创新药物与海洋生物制品等产品。部署了“抗肿瘤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抗心脑血管疾病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抗神经系统疾病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工程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海洋微生物产品的中试研究”、“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海洋滩涂耐盐植物开发及集成应用技术研究”等多项重点项目。部署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专题项目,其中目标导向类项目4项,重点关注资源利用、病害防治、创新药物等方向;探索导向类项目43项,研究对象包括珊瑚、红树林、海藻、海绵、海蛇、海星、对虾、微生物等,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技术手段,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重要的过程和机理,研制获得海洋生物活性肽、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等。承担单位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教育部高校(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等。通过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和专题项目的实施,对解决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领域的动植物微生物资源现状、天然产物和活性物质开发、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系列生物制品研制等产业链的核心科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表2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部分重点项目和专题项目。 国家“863”计划海洋生物领域项目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以“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重点项目为例,该项目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原料,结合现代生物工程及生物化工等技术,重点突破了生物酶制剂、生物材料及生物农药等生物制品的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建立我国海洋生物制品的创新体系,建立了我国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作用的研发基地,提升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 国家科技支撑领域项目部署和进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海洋生物资源领域部署了“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海洋生物毒素药源高纯度规模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示范”、“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恢复与特色生物资源增殖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等多项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生物资源领域项目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丰富拓展了海洋生物资源产品,增强了相关企业创新能力及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拉动了海洋渔业上游产业链,为我国海洋食品现代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例如,“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是迄今为止海洋食品领域最大的国家科技项目,突破了大宗低值鱼类蛋白的化加工、海洋食品原料功效因子的高效制备、海藻新型综合利用技术及海洋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等4项海洋食品加工的重大技术;开发了低温组合干燥等10项海洋食品与功能食品产业制造技术;研制了低盐鱼酱油、脱敏鲐鱼等80种新型海洋食品及营养与功能食品(基料);建立了海洋大宗低值鱼类精深加工、海洋食品生物活性物质高效制备、高品质海藻胶加工等产业化示范基地7个,中试生产线11条,产业化示范生产线32条。“海洋生物毒素药源高纯度规模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示范”项目主要开展了海洋生物毒素药源高纯度、规模化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与攻关,攻克了海洋生物药源高纯度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高精度检测技术、全程工艺设计、示范生产线建设、新药制剂学研究、新药临床前研究等关键技术及设备选型、设备安装调试、配套设施建设、操作人员培训等工作,建成了海洋生物毒素药源高纯度规模化生产线。“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恢复与特色生物资源增殖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主要针对西沙群岛珊瑚礁人为损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破坏和珊瑚敌害长棘海星及病原微生物危害严重,亟须珊瑚礁生态恢复技术、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技术和珊瑚病敌害防控技术等重大问题,开展珊瑚礁结构生态修复与造礁石珊瑚增殖、特色生物资源增殖与珊瑚病敌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进行珊瑚礁生态增殖恢复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恢复和珊瑚礁特色生物资源的生态增殖,转变渔民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珊瑚礁生态增殖产业,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目前,该项目已经运行两年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其他 自2007年开始,财政部会同国家海洋局和科技部启动了公益性海洋行业科研专项,该专项支持了“贝类高值化利用技术中试研究与示范”等多项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项目。国家海洋局2010年启动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部署了海洋能源微藻项目,开展海洋微藻在制备能源方面的高值化利用研究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学部、地学部等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海洋微生物等方面部署了多项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资源环境领域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海水养殖产业链构建等方面部署了一批重要方向项目(群),其中包括“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高值利用技术”和“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组合物合成技术”重要方向项目,以及“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绿色产业链构建原理与关键技术”项目群和“影响我国近海生物资源变动的关键生态与环境过程”项目群。表3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领域重要方向项目立项项目清单。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领域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突破口,极有可能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取得所述创新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该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 1理论体系不完善 当前,海洋生物领域的部分科技成果浮于表面,对基础性科学问题和重大理论突破的关注度不够,对制约行业领域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关键设备的解决缺乏有效的方法,一些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存在“炒概念”的嫌疑,科学研究对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薄弱。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和突破能力不足,尚存在着上游和下游分离的问题,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关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发表,产品开发的技术专家专注于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开发,上游的高技术和下游的产业化之间的有机链条需要巩固和加强。 2稳定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科学的发展,海洋生物资源领域的科技投入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我国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药物、海洋食品等领域的巨大科研需求和重大经济效益产出,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投入比例尚需进一步加强。大部分海洋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已经摆脱了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开展研究工作的窘境,但是还存在科学家到处争取不同类别项目经费进行研究的情况。需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从科学思想的培育、重大基础科学问题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产业化支撑体系等各方面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3科研平台支撑能力薄弱 海洋生物利用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开发都离不开科研条件平台的支持。当前,我国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科研条件平台建设较为薄弱。目前尚无海洋生物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拥有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数不多的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也需要加强支持。同时,产业化开发的体制机制方面尚存在不顺畅的环节,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机集合,从理论体系建设到技术支撑能力的提升各个层面协同发展。 4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不强 当前,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的科研骨干主要来源于海洋化学、食品科学、水产品加工等传统学科的延伸,真正从事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科研人才队伍亟待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需要大量具备海洋生物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综合人才队伍,需要同时具备基础科研能力和较强的产业化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5产品集成开发亟待提升 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要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才能发挥作用,海洋生物制品开发需要重大产品的开发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陆源食品的安全问题受到巨大挑战。海洋生物产品具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性,陆源食品的令人担忧的安全性和海洋食品的绿色、无污染、安全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更愿意接受新型的海洋生物制品。但是我国生物制品开发的重大产品较少,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略显不足,如何开展重大产品开发和进行技术集成研究,推广应用海洋生物制品,是摆在相关企业面前的重要考验,海洋生物制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领域科技发展战略对策和建议 1关注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 基础性科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科学研究的核心推动。提出和解决制约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科技问题,将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有机结合,解决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高利用的研究和技术水平,为海洋产业发展、科技成果产出、企业技术进步、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利用效率 长期稳定的科技投入,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科学研究的力量源泉。整合利用国家层面、部委层面、研究机构层面的国家科技资源,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延长稳定支持年限。开展海洋生物利用国家科技专项研究计划,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加强资源和数据信息整合,提高资金、设备、平台和数据等集成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提高科技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我国海洋生物技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产出。 3重视科研条件平台建设 强有力的科研条件平台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有效整合现有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科技平台资源,集中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产业示范基地等;建立健全理论体系突破、技术路线可行、产品安全有效、市场高度认可的“官产学研——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机制,促进理论体系突破和技术支撑能力提升。 4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 稳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科学研究的根本保障。大力培养具备海洋生物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基础的综合性人才,引导相关领域人员专职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海洋生物科学领域整体技术水平。注重引进国际高水平领军人才,重视培养本土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骨干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培养造就具备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开发的综合性高水平人才队伍。 5重视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的研发和宣传 市场广阔的海洋生物制品是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科学研究的最终出路。吸取陆源食品安全问题的经验教训,集中力量提高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的科技含量。开发重大新型海洋生物制品,重点开发深海微生物活性物质、新型海洋生物医用材料、临床肠内营养制剂、海洋生物酶制剂等国家迫切需求的科技产品,重点关注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序开展科普宣传,树立海洋生物制品的良好的市场形象,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前景展望 “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行业专项、部门项目部署等方面,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领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要项目。这些项目的部署和顺利实施,在我国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微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水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支撑能力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的发展。同时,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在理论体系、经费投入、科研平台、人才队伍、产品开发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采取有效措施,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问题,关注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利用效率,重视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稳定支持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研骨干,重视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的研发和舆论宣传。从而促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体系突破和技术支撑能力提升,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技含金量,树立海洋生物制品良好的市场形象,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生物资源论文: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状态与发展策略 摘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1]。当前,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 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 生物资源论文: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发展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1]。当前,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 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2.1.3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建成资源运行管理、保存更新和共享服务三大体系,完成一批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创新和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山东省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接轨,实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2平台结构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由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组成。 实物层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动物、农业微生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库(圃、区、场)及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通过实物层建设,形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 数据层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形态、特性、遗传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 网络层是建设分布式的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软硬件环境,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远程查询和种质需求信息的传递。 2.3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收集保存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已收集资源的再度丢失,应建立原生境保护与非原生境保护(如种质库、圃、场、园等)相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保存体系。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中心综合楼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种子中期低温保存库、微生物库、离体材料库、畜禽种质库、种质鉴定评价实验室、资源信息网络室、资源繁育和展示基地等,使该中心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资源鉴定与评价中心、资源数据信息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 (2)种质资源圃。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不适宜种子保存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植物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圃,建设、完善10个植物种质资源圃。 (3)畜禽保种场。以优势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以特色、珍稀地方畜禽资源和优异资源为重点,按照生物安全规划,依据品种特性分类原则,建立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地方资源和引进的优异资源。 (4)保护区。以生物资源原生地地方政府为主体,根据普查结果,设立10~20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对山东特有的野生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 (5)资源繁殖更新基地。以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0个资源繁育更新基地,对保存的农业生物种质材料分期分批进行更新繁殖。 2.3.2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的领导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是协调、规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和运行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平台顺畅运行。 (2)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方针、路线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性建议,包括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学工程的前期论证、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合作等。 (3)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是资源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平台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的枢纽,保障各项决策的实施以及安排协调相关的任务。 (4)省级资源中心。中心为非盈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能和任务是进行农业生物资源的搜集、引进和保存工作,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分发代存和资源数据信息的研究与,在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是全省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体系的中心。 (5)资源研究团队。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主体,吸收社会力量,组建资源研究团队,承担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具体工作。 2.3.3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规则,确定资源提供者、利用者和共享运行管理者等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研究制定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保障规则,包括共享与利益分享相关政策和法规、约束与激励机制、信誉保障和咨询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2)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集成资源主要数据信息,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情况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获取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信息提供可靠、便捷的通道。 2.4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2.4.1农业生物资源的考察与调查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濒危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保存条件、管理水平和共享共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探索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4.2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库(圃、场)及原生境保护点,向各级各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资源保有单位和个人征集现有资源,开展国内外优异资源的收集和引进,抢救性收集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农业生物资源。对收集的资源统一编目和入库(圃、场)保存。 2.4.3农业生物资源的繁殖更新及标志性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开展现存资源的定期繁殖更新工作,维持资源的生活力。对收集保存的资源深入开展农艺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种质资源的标志性和关键性性状信息,增加资源信息数据,提高资源可利用性。 2.4.4农业生物资源的鉴定评价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研究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资源的性状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生物资源核心种质,筛选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 2.4.5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规范,对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特征特性信息、保存信息等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资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保证资源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水平。 2.4.6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开展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克隆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种质材料,丰富遗传资源基因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山东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子图谱,构建智能化的种质指纹图谱识别系统,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2.4.7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一的资源信息标准、数字化标准和网络化标准,将资源实物、数据信息和网络相结合,建立数据容量大、检索查询功能全、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体系。 基于GIS、RS和GPS技术,建设农业生物资源原生地、资源圃、保种场、保护区和更新与繁殖基地自然与经济环境空间管理系统,与共享服务系统融合,支撑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4.8虚拟博物馆建设建立和完善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开展代表性、典型性资源的多媒体数据采集工作;运用三维数据还原、视频、音频等技术制作多媒体展品,实现对资源全方位的数字化表达;建立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以“形”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检索,建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虚拟博物馆,达到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资源保护宣传和远程服务的目的。 生物资源论文: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发掘地方生物资源,为开放式教学做铺垫 生物课要做到从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封闭式教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那时我国教育受苏联影响较大,推崇“三个中心论”,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这种教育思想把课堂作为实施教学的基地,教学活动大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往往局限于课堂。然而由于生物的结构、生理过程等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如果只用语言描述,课堂会变得枯燥无趣,有些知识甚至利用多媒体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应尽可能发掘当地生物资源,例如可从校园中的动植物开始,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进行探索。实实在在的生物是感性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其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另外,它是形象的、具体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的限制,能够既让学生获得掌握的知识,认识更多的事物,又让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二、充分发掘地方生物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毋庸置疑,校外资源比校内资源丰富得多,有养殖场、农林场、农产品加工厂,有公园、花木场、动植物标本馆,也有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方面的素材,如三汊河湿地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生物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运用。教师在发掘地方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地生物资源发掘的过程中会涉及参观、访问、讲座、论坛等多种途径,学生会因此获得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有更多了解生物与社会、科学之间关系,从而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如在教学水资源时,可让学生从当地河流中取水,对其水质进行调查、检验;在教学古生物进化时,可让学生参观动物园和标本博物馆;教学传染病时,可让学生调查学校附近卫生防疫站,了解病毒产生过程……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很多更加直观形象的生物信息。 三、充分发掘地方生物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参与问题与假设的提出、方案的设计、验证和得出结论等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实验,避免纸上谈兵。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融会贯通;也只有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知识才能称之为知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调动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就会和谐、高效。例如在说明某种鱼类对不同的水环境均有一定的适应性时,笔者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水质饲养此鱼,并带领学生前往当地水族馆请教专业人员,以此来让学生获取生动案例和精准的答案。此外,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此鱼的结构,并与其他鱼类进行对比,找出其特点。由于此前学生已经对这种鱼有较深的了解,因此都积极地参与讨论,轻松地理解了所学内容,课堂轻松而有实效。 显而易见,地方生物资源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生物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本地区宝贵的生物资源,让它为生物教学增添趣味。同时,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必须具备紧随时代潮流的教学资源观,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辩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把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李智峰 周娉 单位:酒泉第五中学 生物资源论文: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办法 为了坚持我市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水域生态情况,维护生态安全,完成人与天然和谐发展。依据《渔业法》、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大纲》、省农业厅有关文件精神,为策应经济区建设,促进我市水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渔业经济可继续发展。我市将开展以构建“漂亮赣江、生态赣江、和谐”为主题的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现结合当地的实践状况,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安排 (一)放流数目:全市13个县(市、区)方案放流水产物苗种3000万尾。其中市本级放流200万尾,投资15万元; (二)放流地址:各地应选择在赣江或其支流,以及大、中型水库中进行放流。市本级放流地址安排在赣江吉州段自来水公司取水站的上游500米处; (三)放流时间:2012年6—7月份; (四)放流种类:四大家鱼、鲤、鲫、鲂(鳊)等。 二、工作办法 (一)增强指导,成立专门机构。为了使增殖放流工作顺利进行,必需增强组织指导。市里成立以市农业局局长尹洪泉同志为组长,副调研员左家斌、陈志强同志为副组长,市水产(渔政)站、市农业行政法律支队负责人成员的增殖放流工作指导小组。其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水产(渔政)站,负责全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市水产站供应相关的技能支持和放流工作的结果评价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响应的专门机构,以保证增殖放流的工作结果。 (二)宣传发起,提高社会关注度。充分应用播送、电视、报纸、收集等宣传媒体和路子,开展对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主要意义的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和群众对水域生态情况、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的认识。经过增殖放流这一方式,普遍接收大众参加,扩展社会影响,构成全市城乡居民一起关注增殖放流,维护生态情况的优越气氛。 (三)增强监管,规范放盛行为。放流苗种应符合《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规则》的要求,准则上如果来自水产良种场持证生产的优质苗种,并经由查验检疫及格,保证种苗质量。严禁向自然水域投放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产种苗;放流苗种要经过公开投标收购,放流进程要公证公示,承受群众和社会监督;要做好增殖放流的跟踪查询和监督,科学评价增殖放流的工作结果。 (四)县政府指导,多方筹集资金。增殖放流工作是落实水生生物养护行动大纲和维护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态情况的主要行动。2012年,市、县两级财务将拨出必然的指导资金用于增殖放流。积极倡议并争夺民间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保证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和增殖放流等公益性社会事业,多方筹集资金,使我市的增殖放流工作规范、长期、有用地开展。 (五)增强法律,保证放流结果。市、县渔政法律部分要以全市统一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契机,结合本年的捕捞答应证的前置审批工作,开展一次打击不合法电、毒、炸鱼等为重点的渔业结合专治行动。经过加大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水域的有害渔具进行清算和整理,增强对捕捞答应的监管,严厉打击不合法捕捞和无证捕捞的行为,保证增殖放流的结果。 生物资源论文:小议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探讨 摘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1]。当前,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 2.1.3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建成资源运行管理、保存更新和共享服务三大体系,完成一批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创新和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山东省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接轨,实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2平台结构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由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组成。 实物层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动物、农业微生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库(圃、区、场)及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通过实物层建设,形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 数据层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形态、特性、遗传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 网络层是建设分布式的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软硬件环境,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远程查询和种质需求信息的传递。 2.3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收集保存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已收集资源的再度丢失,应建立原生境保护与非原生境保护(如种质库、圃、场、园等)相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保存体系。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中心综合楼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种子中期低温保存库、微生物库、离体材料库、畜禽种质库、种质鉴定评价实验室、资源信息网络室、资源繁育和展示基地等,使该中心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资源鉴定与评价中心、资源数据信息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 (2)种质资源圃。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不适宜种子保存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植物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圃,建设、完善10个植物种质资源圃。公务员之家 (3)畜禽保种场。以优势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以特色、珍稀地方畜禽资源和优异资源为重点,按照生物安全规划,依据品种特性分类原则,建立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地方资源和引进的优异资源。 (4)保护区。以生物资源原生地地方政府为主体,根据普查结果,设立10~20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对山东特有的野生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 (5)资源繁殖更新基地。以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0个资源繁育更新基地,对保存的农业生物种质材料分期分批进行更新繁殖。 2.3.2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的领导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是协调、规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和运行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平台顺畅运行。 (2)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方针、路线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性建议,包括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学工程的前期论证、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合作等。 (3)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是资源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平台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的枢纽,保障各项决策的实施以及安排协调相关的任务。 (4)省级资源中心。中心为非盈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能和任务是进行农业生物资源的搜集、引进和保存工作,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分发代存和资源数据信息的研究与,在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是全省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体系的中心。 (5)资源研究团队。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主体,吸收社会力量,组建资源研究团队,承担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具体工作。 2.3.3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规则,确定资源提供者、利用者和共享运行管理者等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研究制定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保障规则,包括共享与利益分享相关政策和法规、约束与激励机制、信誉保障和咨询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2)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集成资源主要数据信息,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情况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获取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信息提供可靠、便捷的通道。 2.4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2.4.1农业生物资源的考察与调查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濒危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保存条件、管理水平和共享共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探索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4.2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库(圃、场)及原生境保护点,向各级各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资源保有单位和个人征集现有资源,开展国内外优异资源的收集和引进,抢救性收集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农业生物资源。对收集的资源统一编目和入库(圃、场)保存。 2.4.3农业生物资源的繁殖更新及标志性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开展现存资源的定期繁殖更新工作,维持资源的生活力。对收集保存的资源深入开展农艺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种质资源的标志性和关键性性状信息,增加资源信息数据,提高资源可利用性。 2.4.4农业生物资源的鉴定评价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研究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资源的性状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生物资源核心种质,筛选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 2.4.5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规范,对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特征特性信息、保存信息等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资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保证资源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水平。 2.4.6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开展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克隆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种质材料,丰富遗传资源基因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山东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子图谱,构建智能化的种质指纹图谱识别系统,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2.4.7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一的资源信息标准、数字化标准和网络化标准,将资源实物、数据信息和网络相结合,建立数据容量大、检索查询功能全、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体系。 基于GIS、RS和GPS技术,建设农业生物资源原生地、资源圃、保种场、保护区和更新与繁殖基地自然与经济环境空间管理系统,与共享服务系统融合,支撑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4.8虚拟博物馆建设建立和完善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开展代表性、典型性资源的多媒体数据采集工作;运用三维数据还原、视频、音频等技术制作多媒体展品,实现对资源全方位的数字化表达;建立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以“形”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检索,建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虚拟博物馆,达到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资源保护宣传和远程服务的目的。 生物资源论文:生物资源科学专业核心课程 摘要:植物资源开发学是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11级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植物资源开发学为例,从本门课程的特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以及科教的紧密结合等方面出发,对植物资源开发学的教改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资源科学,植物资源学,教学改革,探索 生物资源科学(代码:070411S)属于理学大类,生物科学类。此专业是贵州师范学院响应教育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的号召、开始申办的,并于2010年由教育部批准为传统招生目录外专业。获批后,我院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有在校生近160人。由于该专业属于传统招生目录外专业,目前只有浙江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及泰山学在试验办学,还没有统一的办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构建特色的办学模式,其中尤其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植物资源开发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1、植物资源开发学课程特点 植物资源开发学以生物科学为背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导,以植物资源的分布、繁殖、经济性状、机能特性、开发利用和相关知识及其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内容进行教学和科研,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宽口径的新学科,与药用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有密切关系。但是与这些学科相比又有所不同,植物资源开发学尤其是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些,重在开发利用,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所需的资源。因此在其培养模式以及植物资源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如何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进行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生物资源科学专业方面的人才,是植物资源学这门课程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必须用谨慎的态度来面对的问题。 2、目前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植物资源开发学相关教材匮乏的问题 专业针对性强,教材必须针对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教材的实用性要求上,要让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有突出的优势,所以对于专业课的选取上要独具匠心,有别于其它教材,充分展示创新思想,专业针对性要强,突出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要求。然而目前能够符合这方面要求的教材可以说几乎没有,鉴于此种情况,我们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对目前有的资源学方面的教材进行整合,再加工,形成具有自己院校办学特色的讲义。比如,我们在选择教材的时,尽量选择国家级的规划教材,注意各个版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继承性,不断的吸取成熟的、公认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成就,提示学科发展方向,然后再结合国内外的期刊进行补充最近的相关科研内容,充分利用数据库不断的完善新的知识进去,以利于学生了解资源学的学科发展的动态以及研究现状,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编写的讲义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知识更新的前瞻性,摆脱教材知识的滞后性的局限。让讲义的内容与知识结构称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围绕着“三基”进行,体现专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三个方面。把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更好的把我本学科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和开发利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问题 根据调查,“高等学校中大约有一半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满意。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单调,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问学生接受如何,如同‘填鸭’”[1],针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比较守旧的教学方法,不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讲的辛苦,而学生昏昏欲睡,教与学相互分离,达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对此,我们在资源学的课堂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科技的进步给我们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教师以极大的运用自由度。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平台,在课堂上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我们提倡“参与式”教学,资源开发学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上,不能只因循传统,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我们的讲义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籍,而不是像中小学的教科书的功能,因此,我们在讲每一节课程之前,把下次上课的内容给学生,然后在上课时,分组讨论相关章节的课程内容。教师再将相关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视频资料)进行赏析,让每一组的同学们自己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归纳。最后各个组的代表发言,几个小组讨论交换意见之后再有教师进行鼓励性的对大家的结论进行欣赏式的评价,归纳。应经过这么的互动式的教学不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而言,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很有帮助。教师不再以照本宣科、固守传统的面貌出现在三尺讲台上,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从哪儿得到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各种能力,引导学生对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掌握教育基础文化知识,加强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多种渠道的在职和脱产培训进修。充分利用数据库,追踪最新的科研的信息,把握本学科的前沿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爱学生、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2.3 考试方法单一的问题 根据麻省理工的教改认为:调整课程的重心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为了纠正近几十年来偏向科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2]。现在大学的课程考试正是具有调整课程重心的指挥棒的最用。在大学一般都是平时成绩占30%和学期末的考试成绩占70%的比例进行,两者得出最终的学生成绩。导致学生学习结果还是只重视理论知识,实践可以说是停滞的状态,最终学生形成了只是及格万岁,拿到学分了事。造成了目前学生一旦学期结束,那么到毕业都不会再有机会接触之前所学这门课程的现状。鉴于此,我们对本门课程的考试单一的情况进行了符合本门课程教学规律的改革。 由于平时是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各个组之间展开辩论式的发言,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也就不存在平时成绩这一说法,有时偶尔有同学表现不积极,就采取单独谈心的模式,对其进行关心,了解一下情况,听听他们的建议或意见,加以吸收运用到教学中去,大大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考试,我们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由于平时也要进行实践考核,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大大提高课程的实践考核比例,甚至占60%,理论考试占40%。实践考试主要是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模拟,自己选择某一种植物资源的某一个点,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阅历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自行进行设计,对资源进行开发(一级开发、二级开发、三级开发均可),要求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论证,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最终到达一定的目的。其主要任务是加强这些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其主要精力放在实际应用上,明显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有了这些基础,以后学生无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自己创业相信都会普遍感到得心应手的。 3、科研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 关于系统工程,钱学森认为: “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认识出发,设计和实施一个整体,以求达到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效果”[3]。目前各种专业都面临着,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不能紧密的结合,不能把科研的成果转到教学中去,学生也就不能很好的跟踪上本门课程的前沿知识,更没有机会去用实践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而我们认为:教学和科研就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工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生物资源科学专业依托贵州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就要求把资源开发的科研知识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中去,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科研不在高高在上,而是为实践服务。这种不在单独的重视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而是第二科学的实践课堂对学生来说更加重要。从而让生涩的理论不再变得那么的枯燥,在年终的调查中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 4、结语 生物资源科学专业是传统招生目录外专业,其相关的课目也是新开设的,需要在不断在探索中进行,植物资源开发学课程的改革路程很漫长,务必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的创新。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尽我们所能来促使专业课程教学上一个新台阶,达到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的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习,如何去利用所学为社会做贡献。钱伟长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促使大家掌握这种方法。而我们也正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希望学生学有所用,希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 生物资源论文: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教学改革 摘要: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是我校海洋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笔者做了大量创新,包括为根据海洋药学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教学内容;紧随海洋药物前沿进展,更新教材;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开展野外实训,巩固基础知识;开展在企业暑期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促进就业,通过上述努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海洋药学;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教学改革;创新 海洋生物因其独特生存环境,导致其次生代谢产物具备新颖的结构、出人意料的药理活性,目前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关注,人们期望从海洋中发现新药,以解决疑难病症或耐药性问题。近几年海洋药学研究不断有新发现,如芋螺毒素等一批海洋药物上市,极大刺激了研发热情。在我国,海洋药物是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领域。为响应国家需要和科技发展需要,培养海洋药学研究的专业人才,中国药科大学海洋药学专业于2004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并建立了海洋药学教研室,开始本科招生,并自2006年开始正式招收海洋药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海洋药学专业开设主要专业课有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学、海洋制药学、海洋生物学等,目前基本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药学教育体系。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是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研究和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海洋生物的可持续利用等。海洋生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综合运用包括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天然产物化学、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药学、中药学以及现代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方法和手段,揭示海洋生物的种类和分布规律,发现具有食用、药用以及工业用的新生物资源,特别是海洋药物,来服务于人类。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海洋环境下生活的、具有潜在药用开发潜力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于这门课的改革,我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根据海洋药学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教学内容 我校海洋药学专业开设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等专业课程,三者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由于海洋药学专业设立时间较短,没有现成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使用的教材都是自编教材,故教学工作一直在摸索和创新中;同时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本专业设立之初并未全面考量细化专业课程内容,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特别是海洋药用资源学与海洋生物学有很多重叠。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开展教师之间研讨及学生意见反馈等方式,笔者协同其他教师一起修正教学内容,以符合教学发展的需要。以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为例,突出“药用”和“资源”两个主题,以区别于海洋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海洋生物学重点讲授海洋生物的分类学特征)。具体包括“药用”的海洋生物分类特征、药用部位、药用开发与应用,及其资源分布。以软体动物为例,不再赘述软体动物分类学特征,而是突出介绍药用的品种,如海兔,具体介绍海兔生物分类特征、分布区域、药用部位、药用进展、药用进展、实例等,如Dolastatin10、Dolastatin15等研究进展。实例选择更趋向于来源于海洋的已经成为新药或临床在研的药物,特别是国外热点药物的追踪。本着由面到点,逐步深入,全面介绍药物研究过程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海洋药物研发历史、流程及研究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和眼界。 二、紧随海洋药物前沿进展,更新教材 目前海洋药学领域每年约有500~600篇,1000个左右的新结构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不断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有部分药物已经被批准,有的药物被驳回,如来源于芋螺的齐考诺由2005年1月首次在美国上市,2005年2月获欧盟许可[1]。但就目前的教材而言,特别是教材2004~2005年期间编写的,许多知识已经陈旧,亟需更新。特别是对海洋来源的新药或候选药物的介绍不够深入,缺乏详细的有代表性的介绍,因此与药物化学相比较,缺乏系统性。因此笔者筛选了有代表性热点药物研究,将其更新于教材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外,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扩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 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解为主,缺乏学生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同时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如对企业的了解,不知道企业需求是什么。并且现有教学都进行独立内容讲授,学生了解知识往往很零散,缺少全面整合和融会贯通。对此笔者做了大量创新。如笔者参照企业新药立项报告形式,其内容涉及药物来源、结构、理化常数、药理活性、研究动态、专利情况、市场预测等方面,要求学生参照模版对某种海洋来源的药物进行综述。通过大量文献检索,规范书写报告,学生从中学习到有哪些著名企业,该企业的研发方向是什么,作为药物研究中重要一环的调研报告该如何撰写,从而全面整合已有知识,同时扩充新知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药理、药化、药剂等各种知识,故可以将已有知识进行回顾和整合;在课堂讨论中,采取演讲和提问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口才。笔者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题,如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有待提高。 四、开展野外实训,巩固基础知识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学生如果只是学习课本内容,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无法真正了解一些海洋动物或植物。为此本校海洋药学专业开设了野外实训教学。学校与海洋研究所、海洋大学等建立实训基地,安排前往海滨实地考察,了解海洋动物或者植物生活环境,观察活体或标本,参观养殖基地,如紫菜养殖基地、鱼虾蟹类养殖基地,参观相关生产海洋药物企业(如甲克素生产加工企业),聆听专家讲座。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通过实地学习,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强了对企业的了解,扩展了知识面。 五、开展在企业暑期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促进就业 就业是学生的头等大事。海洋药学作为一个新专业,许多企业并不了解,不知道这个专业学生学习过什么知识,能够从事什么岗位,故需要与企业沟通和合作,使得企业了解学生。最佳办法为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本教研室教师通过与企业沟通,设立培训基地等方式,开展暑期短期实习和本科毕业实习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相互了解,为今后学生就业打下基础。海洋药学不断发展,与此对应的教学工作也应适应时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教学改革针对现有问题,针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等做了创新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教研室在校及院部领导的支持下还在不断努力,为培养21世纪海洋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生物资源论文: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资源景观及其保护措施 摘要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资源丰富多彩,景观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价值,应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该文总结了该公园现有的生物资源景观,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资源景观;保护措施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被誉为“中国龙脉”的秦岭南坡,区域多变的地形地貌赋予了森林公园丰富多彩、珍贵稀有的生物资源景观,是秦岭深处一处不可多见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生物资源优势驰名省内外。为保护好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资源景观,充分发挥其生物景观资源作用,笔者对该公园生物资源景观及其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 1 生物资源景观 1.1 植物资源景观 1.1.1 分布明显的森林垂直带谱景观。天竺山森林公园植被属山地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森林公园的植被按海拔由低到高可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带谱,自下而上分别为:①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带。分布于海拔500~820 m的河谷地带,不仅生长着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植物,还长有南方型常绿阔叶林。②栓皮栎林带。分布于海拔800~1 500 m的山地,主要建群种是栓皮栎和油松。油松相当普遍,常形成松栎混交林。其他落叶阔叶乔木有杨、柳、榆、槐、楸、桑、柿子、板栗、泡桐、皂荚、椿树、黄连木等,林中灌木和草本主要有盐夫木、胡枝子、野棉花、铁杆蒿、柴胡、远志等[1]。③华山松、锐齿栎林带。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2 000 m的深山地区。建群种主要为华山松和锐齿栎。优势种有油松、槲栎、山杨,其他乔木有白皮松、青皮椴、漆树、青枫、化香树等,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松花竹、连翘、小蘖、柴胡、野菊、天门冬等。④桦木林带,主要分布于海拔1 800 m以上的较高山地,以桦木科桦属植物占绝对优势,主要乔木有红桦、白桦、华山松、山杨、椴树和少量油松。林中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有苦竹、忍冬、六道木、鹿蹄草等[2]。 1.1.2 四季分明的森林季相景观。天竺山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在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形成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季相景观,丰富而明显。春天,万物复苏,春雪消融,在针叶林暗绿色的背景下,落叶树种嫩初绽,继而花缀枝头,百花争艳,香飘绿谷。万山绿波之上,红、黄、蓝、紫,姹紫嫣红,煞是壮观。夏天,百花未尽,绿叶已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密林之下,普遍凉爽宜人,山风轻来,绿海荡漾,凉风习习。深秋,灌木林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犹如给群山披上了一条五彩缤纷的锦缎,令人如痴如醉。深秋,此时眼前山水犹如一幅丹青妙画,让人陶醉。冬日,一夜西风,瑞雪飞舞,如梨花飘洒,林中银装素裹,玉树琼花,枯叶落尽则更显松柏之苍翠,翠松顶雪而立,整个山壑空灵而深邃[3]。 1.1.3 珍稀的古树名木和珍稀植物。位于秦岭南坡的天竺山,物华天宝,漭漭林海中隐藏着许多古树名木,成为森林旅游中重要的旅游资源,古树名木有以下2种:①麻栎。属于壳斗科栎属,又名华栎。在法官乡僧道观、扁头溪各有1株,树龄300~500年,树高15~24 m,胸围360~450 cm,树干高大,枝叶茂盛。②银杏。属于银杏科银杏属,又名白果树,在法官乡扁头溪老屋场有1株树龄600多年的大树,树高17 m,胸围300 cm,四大侧枝腾空而起,根茎萌蘖甚强。此外,公园内的珍稀植物有红豆杉、杜仲、水青树、连香树、秦岭冷杉、山白树、香果树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是森林景观资源中十分珍贵的资源。 1.1.4 天竺杜鹃。天竺杜鹃,植物学名高山杜鹃、小叶杜鹃,主要分布于海拔1 800 m以上,丛状分布,尤以高程测量标记点——天竺山云盖观以北的山梁上数量多,密度大,面积约80 hm2,最大灌丛高1.8 m,直径2 m。花期5—6月,杜鹃盛开之时,满坡紫红,景观非常壮观。 1.1.5 华山松纯林。天竺山主峰附近逾1 200 hm2集中连片的华山松纯林,平均树高10 m,平均胸径26 cm,平均树龄30年左右,经过自然演替,分布均匀,生长旺盛,主干通直,树形美观,林相整齐,郁郁葱葱,具有观赏价值。盛夏时节,置身林中,凉风习习,松涛阵阵,使人神清气爽;阴雨天气,云雾缭绕,似雾似幻,如入仙境。这在全省天然林分布一般不太多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1.2 野生动物资源与景观 1.2.1 野生动物资源。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茂密,自然生态系统完整,为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区系组成明显具有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点,草食性动物主要有青羊、野猪、林麝等。肉食性动物主要有金钱豹、豹猫、猪獾、青鼬等。这些都是旧大陆热带和亚热带的典型动物,也是秦岭东南区和华南区所有的特产。据陕西省动物研究所2002年调查,森林公园有野生脊椎动物190种,隶属28目72科。其中,兽类有6目23科69种,两栖爬行类有4目11科32种,鸟类有14目31科74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的有20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5种(林麝、豹、云豹、金雕、黑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5种(大鲵、红腹锦鸡、鸢、红隼、普通雕、斑头鸺留鸟、灰林、长耳、黑熊、豺、水獭、小灵猫、鬣羚、斑羚);省重点保护动物50余种。种群数量相对较多的有斑羚、红隼、锦鸡、斑头鸺留鸟等。 1.2.2 野生动物景观。茂密的森林中,各种兽类频繁活动,敏捷的身影稍瞬即逝,仅留下踪迹让游客猜想。树上,各种鸟类跳跃争鸣,鸣声婉转,悦耳动听。清澈的溪流中,鱼翔浅底的景观更是随处可见,极具情趣,颜色鲜艳的锦鸡,在林中幽径休闲散步,见人不惊。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活动日趋频繁,野生动物资源成为生物资源中一道亮丽的景观。 2 生物资源景观保护措施 2.1 植物资源景观保护措施 2.1.1 封山育林。对生态保护区和野生区实行封山,禁止牛羊进入,重点恢复建设景观林。禁止附近村民在景区内放牧及樵采活动。 2.1.2 森林防火。森林防火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对游客关于森林防火的宣传,提高游客的认识。二是加强防火队伍建设,必须要建设一支技术过硬、反应快速的森林防火队伍。三是严格野外用火,旅游旺季设立游客野炊专用点,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地点选择以无环境污染、无火灾隐患为标准。四是对森林进行重点防火保护,严禁在森林内或周围随意用火。五是加强防火设施建设。购置森林消防车1辆、风力灭火机15台、灭火器40台,分别安放在各种容易发生火灾的建筑及景观附近;购置护林防火通讯设备4台(套);结合景观亭建设,建立天竺山防火瞭望台,在各景区制高点建瞭望台4座,塔高25 m,为仿古建筑,派专人每日观察火情。一塔多用,在以防火为主的功能条件下,可兼顾旅游功能,游客可登临塔顶进行瞭望,一览四周美景。 2.1.3 森林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具体防治措施:一是为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加强生物防治的力度。二是清理林内因病虫害死亡的树木,消灭传染源,清洁森林环境。三是进行化学防治,注意所用化学药品要符合有关规定,防止污染水源及环境。 2.1.4 珍稀植物的保护与开发。公园范围内及周边分布着许多珍稀植物,为了有效地保护、开发公园周边的珍稀植物,规划建设珍稀植物繁育基地,规划建设珍稀植物盆景生产基地3 hm2 [1]。 2.2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加强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是野生动物保护必须遵循的方针。为保护好野生动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牌。书写宣传文字,介绍野生动物,使游人了解、认识野生动物及其保护的重要性。二是禁止在公园内捕猎野生动物。旅游活动中不得进行对野生动物的追逐或其他行为的伤害。三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提高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四是通过投食活动为野生动物繁衍与生存提供有利条件。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石油化工行业离心式压缩机干气密封典型故障案例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业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应用范围的扩大也使得离心式压缩机的故障频发,主要表现为机组的能耗性过大、干气密封性不强、部件间的连接不紧密等等。针对以上问题,工作人员应该转变原有的处理观念,根据典型的离心式压缩机故障进行分析,提升机械的运行速度。因此,本文针对干气密封技术的基础原理,对典型故障案例予以讨论。 [关键词]石油化工;离心式压缩机;干起密封;典型故障;案例分析 从本质上来讲,干气密封属于一种新型的轴端密封设备,并在无液体的状况下形成非接触性流动中心。干气密封设备作为离心式压缩机的重要控制设备,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机械的运转速度。但由于现代化工石油业的严格性需求,传统的干气密封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生产要求,使得故障频发。因此,主要案例的分析必不可少。 1 干气密封技术基本原理构造 干气密封技术的基本原理构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设备的安装上来讲,弹簧、旋转环、不锈钢密封器件都是其关键部分。由于不锈钢弹簧座内含有O型颈环,工作人员要将动环组件固定在密封转子上,这样才能够保障在转子转动的过程中螺旋槽受到压力的推动,在根部外的无槽区形成密封孔位。第二,密封孔会在气压的阻止下形成对流,并增大气膜之间的间距。同时,螺旋槽在密度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对气膜表面的压力进行感应,对机组表面的构件气隙进行分配,还可以起到密度平衡的作用。试想一下,当动环组件脱离了气体膜,弹簧座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失去平衡。但如果干气密封孔位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两个组件之间都有一层稳定的气体薄膜,设备的两端面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连接纽带的作用,关键部位也不易出现磨损情况,减少了故障发生的频率。 2 干气密封故障典型案例分析 2.1 隔离气中断 隔离气中断是干气密封中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盘机启动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工作人员要设定机械轴承的位置,保障驱动器的正常运行。但很多情况下,盘车的冷却速度会在压缩机组的影响下减小,驱动器中没有足够的压力来推动,使得润滑油无法正常提供,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此时氮气在管网中的分布会呈现不均匀的状况,使机组的运行受到影响。表现如下:在石油化工装置的运行过程中,两孔板之间的间距变大、其中个别板位上还出现了污染性杂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修发现:干气密封的后壳已经出现了裂纹,甚至传送套也不能在润滑油的作用下进行运转,颈环表面出现了严重的裂痕。第二,在盘车机组的运行中隔离气中断,并进入润滑油当中。密封端面受到压力气体的影响已经不能够按照原有速度进行运转,在初期受到磨损。但动环在惯性摩擦下会使密封性减弱,以裂纹不断扩大的方式进入二级密封腔体中,使得大部分石墨粉泄漏出去。最后,干气密封也会因机组结构的混乱而加大裂纹的产生范围,并冲开动环构件,出现散落现象。 采取的主要措施:针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要定期对干气密封设备进行检查,以内部管壁的布局为控制方向,更换干气密封构件。另外,如果隔离气源与标准气体的差异过大,工作人员也要进行测定,确定管道的吹扫空间,保证压缩机能够稳定运行。 2.2 机组喘振 导致机组喘振的主要原因就是公用工程系统故障的出现。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对相应构件进行检查,调整机组运行中的速度,并对最小转距进行调整,保障低压缸的震动频率。故障异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压缩机停止运行时,润滑油还在继续输送,甚至在两隔板处发现了压缸阻力浮动的情况,使得机组内部的运行混乱,出现了干气密封泄漏现象。第二,工作人员以两端轴承的连接情况为检点,并没有发现相关构件出现磨损。但在驱动器启动的前提下,设备外壳的金属保护层融化。故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机组在加速运行中离心设备的内置压力失衡,大量的密封气体被吸入到了缸体的缓冲区内,导致机械在振动的过程中出现损伤,润滑油淹没密封管线,对关键器件产生腐蚀。 采取措施主要为控制机组启动的速率。工作人员要通过阀门来调节机组的运动速度,使密封装置不受到阻力浮动的影响,满足设定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闭装配机组的阀门,对轴承两端的接线位置进行确定,并调整冲区的密封气体容量。 2.3 密封环浮动性 密封环浮动性故障出现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组空间的差异。一些干气密封环境相对较差,内部较为狭窄,会影响密封缓冲区的气流速度。同时,在机组运行前,工作人员没有对内部构件进行清洁性处理,使杂质在密封性装备中浮动,令现场出现泄漏情况。第二,由于干气密封金属器件的规模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弹簧座的表面就容易出现密封圈过大的情况,使密封量超标并泄漏。根据这种现象,工作人员应该采取新工艺,在压缩机的端口对污染气体进行过滤,并将浮动密封圈的厚度降低,在隔离设备的中心处安装上前端处理器,阻止机组内部的气体与外部污染接触,以保证密封装置的使用效率,提升离心式压缩机的质量,达到故障减少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分析干气密封的工作原理。第二,从实际故障出发,探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从而得出: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离心式压缩机的运行情况对机组状态进行整合,检查机械设备的启动速度,设计干气密封的流动空间。同时,也要做好机组的维修和保护工作,为石油化工的长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石油化工行业节能策略及在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中的应用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受到能源短缺的严重影响,因此在使用化工行业中实行节能策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对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策略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节能策略在间歇性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工艺;节能策略;石油化工行业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和资源消耗量过大的问题,石油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使用化工行业中应该积极推行节能策略,提倡节能降耗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石油化工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一、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策略 石油化工行业主要有三方面的节能策略:能量回收、工艺利用、能量转换和传输。3种策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因此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技术也可以分为三大类:能量充分利用与回收技术、先进工艺的开发与应用、能量的高效转换和传输技术[1]。 (一)能量充分利用与回收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并且会产生一定的余冷、余热和余压资源,要实现节能策略就需要对这些能源进行回收和充分利用,这样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部分具有较高品位的低温余热资源可以用于制冷,用以替代电能或者蒸汽。余压资源也可以拖动机械设备,用以替代电能。当前还没有对余冷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技术,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二)能量的高效转换和传输技术。通过一定的技术来使能量传输和转换的效率得以提高,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当前有4种途径能够达到这一目的:①通过自发的装置对废水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蒸汽并加以利用,能够达到80%的综合利用效率。②通过窄点技术来对患者网络进行优化,使能源传输过程中的消耗减少。③将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再生器中排放出的烟气用于发电机发电或者驱动主风机。④通过热电联产来利用燃气透平发电的排放气体,使其成为加热炉中的燃烧空气加以利用[2]。 (三)先进工艺的开发应用。通过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的消耗。国外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的炼油行业中已经开发出了很多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应用新型的助剂和催化剂、新型节能蒸馏技术、新型过程控制技术和大型延迟焦化装置、内部换热型蒸馏塔等等,以及加热炉和新型换热器等节能设备,能够起到良好的节能降耗作用。 二、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策略在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中的具体应用 (一)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上世纪70年代我国研发了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工艺,该工艺立足于我国炼厂气资源分散、储量丰富的特点。在高效催化剂体的作用下,精丙烯中的分子量调节剂为H2,在液相丙烯中分散催化剂颗粒。该工艺的压力范围为3.2-3.6Mpa,控制反应温度范围为72-76摄氏度,反映具体时间为3-5小时,该工艺得到的产品为立构规整性的聚丙烯产品[3]。 该工艺的优点在于建设快、投资小、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短,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但是该工艺也具有加工损失大、装置能耗高、丙烯单耗高的缺点。 (二)工艺优化技术。1、新型催化剂的使用。在聚丙烯的生产工艺中催化剂发挥着核心作用。当前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方向为得到合适的聚合物粒径分布、有效控制聚合物分子量分布、高定向性和超高活性。在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中应用的新型催化剂主要是第四代 DQⅢ型高效球形聚丙烯催化剂,该催化剂是由我国中石化公司研发的。该催化剂的优点在于产品加工性能优良、分布窄、产物粒子大、立构性好,是一种高抗冲共聚物、无规共聚物、均聚物树脂产品,具有良好的性能指标。2、运用智能控制。平滑衔接问题一直存在于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升温到恒温过程之间,在加热升温之后、开始反应之前会有大量的热能被释放出来。一旦停止加热,反应温度仍然会急剧上升,为了将多余的反应热量带走必须使用冷却水进行及时降温,这样对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然而要实现该阶段的控制并不容易,其具有扰动因素多、聚合反应速度快、容量滞后大、时间常数大、聚合釜容积大特点,难以用常规的方法和仪表进行控制,需要使用更加先进的控制技术。预测性控制技术能够使聚丙烯的生产过程更加稳定,同时使生成过程中冷凝水的用量得到极大的减少。使用预测性控制技术之前,冷凝水的月使用量约为70万吨,在使用预测性控制技术之后使用量仅需52.4万吨,具有良好的节水效果。 (三)做好能量利用率传输工作。1、使用高效换热设备。如果产生了激烈的聚合反应,必须对气相聚丙烯进行回收,从而使反应的温度得以降低。在结束聚合反应之后进行间歇的冷凝套和丙烯气体操作。回收和冷凝操作具有不确定的时间,而高压丙烯冷凝器需要连续使用,造成循环水的极大浪费。使用双台冷凝器冷凝可以使应急回收的工作效率和冷凝能力得到提高,增大换热面积,从而使冷凝套的能耗得以降低。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原有的指形内冷管换为U 形冷却管,使操作弹性得以提高,也能够起到提高担负产量、,提高各釜车辙能力的作用。2、维护和清洗传热设备。夹套中的冷却循环水会带走正常聚合反应中的热,因此循环水的利用率和聚合釜的生产效率都会受到撤热能力的影响。夹套内壁受到较高的釜温的影响容易出现结垢,温度越高的地方结垢程度越高,会对聚合釜的撤热效果造成影响。可以使用超声波除垢技术或者酸洗的方式来清洗夹套,降低循环水的使用量。 (四)回收丙烯。会有很多惰性气体氮气在聚丙烯闪蒸过程中随着丙烯气进入到气柜之中,这些氮气的压缩之后又会被排出,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可以使用有机蒸汽膜法来降低丙烯资源的损耗,提高丙烯的回收率。 在石油化工行业实行节能策略势在必行,化工行业会排放出大量的废物,也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和原料。因此通过3项策略能够有效地节能降耗,促进石油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在间歇式本体法聚丙烯工艺中应用节能策略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试论自动化仪表故障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分析和处理 【摘要】石化生产中,常规仪表主要分为四大类,即流量检测仪表、物位检测仪表、温度检测仪表及压力检测仪表,日常维护中,需要工作人员掌握这些仪表的工作原理、构造、性能指标等,同时,还要注重控制系统各个环节的特点、衔接及易发故障节点等,并熟悉相应的工艺流程及介质。本文从石油化工行业检测执行仪表概述,重点的讲述了自动化仪表故障分析思路及常规处理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石油化工 自动化 仪表故障 分析处理 前言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常规自动化仪表主要包括温度检测仪表、流量检测仪表、压力检测仪表、物位检测仪表等。工作人员在对这些仪表进行日常维护时,必须掌握好仪表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工作指标和性能等事项,与此同时要加强控制仪表中易发生故障的节点。由于工艺因素和仪表因素均可能是引起自动化仪表故障的因素,所以工作人员要熟悉仪表的工艺流程,及时、准确判断仪表故障出现的根源,在最为有效地时间内处理故障,确保正常生产,减少故障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一、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工业仪表的特点 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控制仪表主要特点是采用先进的微电脑芯片及技术减小了体积,并提高了可靠性及抗干扰性能。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自动化工艺仪表的可编程功能 在控制电路的过程中,硬件软化可以通过一些接口芯片来进行一个比较复杂的功能控制,它的软件编程就是以储存控制程序代替往常的顺序控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用硬件代替,则需要一个完备的定时和控制电路。所以,总的来说,如果可以利用软件置入仪器仪表来代替常规的逻辑电路,则可以极大地简化了硬件的结构。 2.自动化工业仪表的记忆功能 往常,仪表采用的形式一般都是时序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它们只可以在一定的时刻里记忆一些简单的状态,但是当下一状态到来之后,前面记忆到的状态就完全消失掉了。但自从把微机引入到仪表的应用之后,它的随机存储器本来就可以记忆前一状态中的信息,所以只要一充上电,这些记忆便可以一直被保护存下来,同时还可以记忆其它状态的信息,再进行信息的重现和处理。 3.自动化工业仪表的计算功能 由于微型计算机是自动配置在自动化仪表中的,因此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多种复杂计算。在自动化仪表的计算中,我们还可以进行确定极大和极小、被测量的给定先检测和乘除一个常数等各方面的比较和运算。 4.自动化工业仪表的数据处理功能 在测量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自检自校、线性化处理、抗干扰和测量值和工程值的转换等等。但是因为有了微处理器和软件,我们都可以很方便地用软件来处理这些问题。第一,可以极大地减轻软件的负担,第二,丰富了处理功能。除此之外,自动化仪表在检索和优化等方面也是存在极大的功能的。 二、石油化工行业检测执行仪表概述 1.温度仪表 石油化工企业的管道内介质温度和现场生产设备温度均应在温度监控的状态下进行安全生产,一般温度控制的范围为-200℃~1800℃,大部分温度测量均采取接触式测量方式。在现场温度仪表中,常规使用的品种包括热电阻、顺贵金属温度计、热电偶等。其中,热电偶信号和热电阻往往可以直接与DCS或温度采集仪器相接入,在现场总线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一体化温度变动器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压力仪表 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压力控制与安全生产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压力控制一直被企业视为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压力仪表在生产中可控制的压力范围为300MPa左右,对于变动器、压力传感器、特种压力仪表等设备,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运用多种工作原理,如脉动介质、粉状、高温介质、粘稠状、易结晶介质等压力测量等,能够确保较高的测量精确度,现阶段,石油化工生产主要使用的压力仪表包括弹性式、液柱式、活塞式三种类型。 3.物位仪表 通常情况下,石油化工生产采用液位测量的方式,以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准确了解被浮力式仪表。物位仪表根据压力和压差的不同,其测量放肆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静电式、雷达式、直读式、电容式、点接触式、浮力式、雷达式、辐射式、超声波式、重锤式、激光式、矩阵涡流式、磁致伸缩式等。在这些测量方式,具备较高测量精确度的方式为磁致伸缩式、雷达式和矩阵涡流式,并且已经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得到了良好应用。 4.流量仪表 流量参数与温度、液位、压力参数共同构成了石油化工行业生产的重要信息数据基础,所以同样也必须确保流量参数测量的精确度。在流量考核中要遵循优化和稳定的原则,确保流量仪表能够准确获取单位时间内物体有效截面的流体体积、温度和压力补偿数值,为正常生产提供可靠数据。 三、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工业仪表的控制技术 1.常规控制 其实,石化工业自动化的顺序控制、批量控制和连续控制等这些基本控制策略是依然不变的,这些我们都可以从电动单元组合仪表、气动单元组合仪表、常规DCS和新一代DCS的变化中观察出来。这些控制主要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比率调节、均有调节、前馈调节、自动选择调节、分成调节、串级调节、单回路控制、连续控制、分成调节、非线性调节和自动选择调节等。但是,PID调节依然是最基础的。具体来说,就是控制算法和功能块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组态能力和控制方案的变化则是最大的。 2.先进控制和优化 在现代化的控制论推动之下,各种各样的智能化算法呈多样化。其实除了只能PID控制器之外的其他多变量控制都已经在石化行业和炼油行业实现了生产实践阶段的运用。虽然它的基础是DCS,但是它既可以是一个软件包,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多变量动态过程软测量技术和模型辨识技术都是和它有着极大的联系的,多数都是采用PID串级控制和测控相结合的方式。单一油源在炼油厂中的成功率最高,尤其是在卡边控制上,它的平稳操作基础的增效效果是最明显的。 3.人机界面 目前,石化企业的形势已经不再是一对一的装置和控制室,二是发展到多个装置对应一个控制室的形式,并且他们的最终表现是以LCD和CRT显示屏为主的,偶尔辅以一些显示仪表和指示灯。鼠标和键盘操作为主,触摸屏和少数旋钮与按钮则是辅助工具。工业电视的摄像头画面也实现了以DCS代替专用屏的目标。 在DCS的组态过程中,人机界面的操作策略是和控制策略紧紧相伴的。在工位号操作的过程中,细目画面、趋势画面和分组画面等这类典型的“仪表棒图”都是可以相伴的,可以快速实现“组态”。但是模拟图的制作则需要比较谨慎,需要我们按照工艺要求来实现,这些都是关系到报警、优化操作、事故判断和信息处理能力等人机界面是否能够取得友好相处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提高DCS和HMI等软件产品的性能,另一方面,我们除了需要控制方案等指标的实现之外,还需要注意控制在系统集成过程中的硬指标的实现,在人机界面这些软指标方面也需要尽到百分之一的努力,更加需要工作人员树立无私的服务思想,和工艺操作人员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从而在工艺装置中实现最完美的操作。 4.安全仪表系统 石化装置的安全性要求如今越来越备受各方面的关注,主要都是由于连续化和大型化以及工艺过程中易燃易爆等原因引起的。以往的单纯又DCS设备来实现安全连锁保护的方法如今已经不能再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紧急停车系统的加入显得尤其重要。自动化仪表基于IEC61508和IEC6151的安全仪表系统(SIS),正极大地满足了企业的安全需求。 四、自动化仪表故障分析思路及常规处理 石化生产中,常规仪表主要分为四大类,即流量检测仪表、物位检测仪表、温度检测仪表及压力检测仪表,日常维护中,需要工作人员掌握这些仪表的工作原理、构造、性能指标等,同时,还要注重控制系统各个环节的特点、衔接及易发故障节点等,并熟悉相应的工艺流程及介质。因为,通常仪表的异常现象,可能是由工艺因素、仪表因素或者二者共同引起的。当故障发生时,仪表维护人员需要与工艺人员确认后及时判断故障发生的根源,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故障,保证生产安全平稳。 1.流量检查仪表故障分析及处理 流量指示经常会不正常,比如指示偏高、偏低等。 (1)流量控制仪表系统指示到最小时,首先检查现场检测仪表指示也最小,则检查调节阀开度,若调节阀开度为零,则常为调节阀到调节器之间故障。当现场检测仪表指示最小,调节阀开度正常,故障原因很可能是系统压力不够、系统管路堵塞、泵不上量、介质结晶、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若是仪表方面的故障,原因有:孔板差压流量计可能是正压引压导管堵;差压变送器正压室漏;机械式流量计时齿轮卡死或过滤网堵等。 (2)流量控制仪表系统指示值达到最大时,则检测仪表也常常会指示最大。此时可手动遥控调节阀开大或关小,如果流量能降下来则一般为工艺操作原因造成。若流量值降不下来,则是仪表系统的原因造成,检查流量控制仪表系统的阀门是否动作;检查仪表测量引压系统是否正常;检查仪表信号传送系统是否正常。 (3)流量控制仪表系统指示值波动较频繁,可将控制改到手动,如果波动减小,则是仪表方面的原因或是仪表控制参数PID不合适,如果波动仍频繁,则是工艺操作方便原因造成。 在此我以电动差压变送器为例(ROSEMOUNT 1151 系列)。仪表保运人员在处理故障时应先向工艺人员了解故障情况,了解工艺情况。 2. 物位检查仪表故障分析及处理 (1)液位控制仪表系统指示值变化到最大或是最小时,可以先检查检测仪表看是否正常,如指示正常,将液位控制改为手动遥控液位,看液位变化情况。如液位可以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则故障在液位控制系统;如稳不住液位,一般为工艺系统造成的故障,要从工艺方面查找原因。 (2)差压式液位控制仪表指示和现场直读式指示仪表指示对不上时,首先检查现场直读式指示仪表是否正常,如指示正常,检查差压式液位仪表的负压导压管封液是否有渗漏;若有渗漏,重新灌封液,调零点;无渗漏,可能是仪表的负迁移量不对了,冲洗调整迁移量使仪表指示正常。 (3)液位控制仪表系统指示值变化波动频繁时,首先要分析页面控制对象的容量大小,来分析故障的原因,容量大一般是仪表故障造成。容量小的首先要分析工艺操作情况是否有变化,如有变化很可能是工艺造成的波动频繁。如没有变化可能是仪表故障造成的。 以电动浮筒液位变送器为例,当液位指示不正常,偏高或偏低时,首先要了解工艺状况、工艺介质,搞清楚被测对象是精馏塔、反应釜,还是储罐、反应器、用浮筒液位计测量液位,往往同时配置玻璃液位计。工艺人员以现存玻璃液位计为参照,判断电动浮筒液位变送器指示偏高或偏低,因为玻璃液位计比较直观。 3. 压力检查仪表故障分析及处理 当容器压力指示偏低、偏高或者不变化时,首先要了解被测介质是气体、液体还是蒸汽,了解简单的工艺流程。 (1)压力控制系统仪表指示出现快速振荡波动时,首先检查工艺操作有无变化,这种变化多半是工艺操作和调节器PID参数整定不好造成。 (2)压力控制系统仪表指示出现死线,工艺操作变化了,压力指示还是不变化,一般故障出现在压力测量系统中,首先检查测量引压导管系统是否有堵的现象,不堵,检查压力变送器输出系统有无变化,有变化,故障初处在控制器测量指示系统。 4. 温度检查仪表故障分析及处理 温度指示不正常通常指指示偏高、偏低或者变化缓慢甚至不变化等。 分析温度控制仪表系统故障时,首先要注意两点:该系统仪表多采用电动仪表测量、指示、控制;该系统仪表的测量往往滞后较大。 (1)温度仪表系统的指示值突然变到最大或最小,一般为仪表系统故障。因为温度仪表系统测量滞后较大,不会发生突然变化。此时的故障原因多事热电偶、热电阻、不畅导线断线或变送器放大器失灵造成。 (2)温度控制仪表系统指示出现快速振荡现象,多为控制参数PID调整不当造成。 (3)温度控制仪表系统指示出现大幅华南的波动,很可能是由于工艺操作变化引起的,如当时工艺操作诶有变化,则很可能是仪表控制系统本身的故障。 (4)温度控制系统本身的故障分析步骤:检查调节阀输入信号是否变化,输入信号不变化,调节阀动作,调节阀膜头膜片漏了;检查调节阀门定位器输入信号是否变化,输入信号不变化,输出信号变化,定位器有故障;检查定位器输入信号有变化,再查调调节器输出有无变化,如果调节器输入不变化,输出变化,此时是调节器本身的故障。 在此以热电偶为测量元件进行说明。 首先应了解工艺状况、被测介质的情况以及仪表安装位置,在气相还是液相等,可以通过询问工艺人员来了解。因为是正常生产过程中的故,而非新安装的电热偶,所以可以排出热电偶和补偿导线极性接反、热电偶或补偿导线不配套等因素。 5. 简单控制系统故障分析及处理 在实际生产中,控制系统经常会出现不稳定、输入信号波动大等现象,为了不影响生产及产品质量,我们必须对此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在处理这类故障时,作为仪表保运人员,必须很清楚控制系统的组成情况,在此我以流量on告知系统为例。简单的流量控制系统由电动差压变送器、单回路调节器和带电气阀门定位器的气动薄膜调节阀组成;此外,还要了解工艺情况,诸如工艺介质、简单工艺流程、流量类型以及介质的存在状态等。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石油化工行业的预先危险性分析 摘要:基于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介绍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在鄂州球团厂的尝试应用。研究中尝试将生命周期法和木桶理论引入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以求扩大预先危险分析法应用的时间范围,提高其分析精度,并使之分析更加系统化。 关键词:预先危险分析法;鄂州球团厂;生命周期法;木桶效应 一、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 (一)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概述 预先危险分析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1]是一项为实现系统安全而进行的危害分析的初始工作,常用在对潜在危险了解较少和无法凭经验觉察其危险因素的工艺项目的初步设计或工艺装置的研究和开发中,或者用于在危险物质和项目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的初期开发阶段(包括设计、施工和生产前),对物料、装置、工艺过程以及能量等失控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做出宏观的概略分析。在PHA中,分析组人员应考虑工艺特点,列出系统基本单元可能的危险性和危险状态,这些是概念设计阶段所要确定的,包括:原料、中间物、催化剂、三废、最终产品的危险特性及其反应活性,装置装备,设备布置,操作环境,操作(测试、维修等)及操作规程,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防火及安全设备等。当识别出所有的危险情况后,列出可能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改正或防范措施。 (二)预先危险分析法的步骤 PHA分析法包括三个步骤,及分析准备、分析和编制分析结果文件。 1.分析准备 (1)确定系统。明确所分析系统的功能以及其分析范围。分析准备PHA分析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对所需要分析的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和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调查了解。 (2)调查收集资料。调查生产目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收集设计说明书、本单位的生产经验、国内外事故情报以及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等资料。分析组需要收集装置或系统的有用资料,以及其他可靠的资料(如任何相同或者类似的装置,或者尽管工艺过程不同,但其使用方法相同或者相似的设备的资料)。危险分析组应该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面、方式和渠道汲取相关经验或者教训,包括详细装备的危险性分析、相似装置设备的操作经验、标准等。 (3)概念设计。为了让PHA达到预期的目的,分析人员必须写出工艺过程的概念设计说明书。因此,分析人员必须知道过程所包含的主要化学物品、反应、工艺参数以及主要设备的类型(如容器、反应器、换热器等)。明确装置需要完成的基本操作和操作目标,这些工作有助于确定设备的危险类型和操作环境。 2.完成分析 系统安全分析的目的不是分析系统本身,而是预防、控制或减少危险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必须从确保安全的观点出发,寻找危险源或者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评价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分析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把事故与危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PHA分析可能发现一些危险和事故情况,因此PHA还应对设计标准进行分析并找到能消除或减少这些危险的其他方法或途径,要做出这样的评判需要一定的经验。危险分析组在进行PHA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危险物料和设备。如燃料、高反应活性物质、有毒物质,爆炸系统、高压系统、其他储能系统。识别危险的设备、零部件并分析危险发生的可能性条件。 (2)分析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各元件的交替面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设备与物料之间与安全有关的隔离装置。如物料的相互作用、火灾爆炸的产生与发展、控制停车系统等。 (3)影响设备和物料的环境因素。如地震、振动、洪水、极端环境温度、湿度、静电等。 (4)分析工艺过程及其工艺参数或者状态参数。 (5)操作、测试、维修以及紧急处置规程。如认为失误的重要性、操作人员的作用、设备的可接近性、人员的安全保护。 (6)人机关系。包括人的适应性,机的可靠性、维修度,界面的以人为本等。 (7)辅助设施。如储槽、测试设备、培训设施、公用工程。 (8)用于保证安全的设备、防护装置等。如调节设备、备用设备、灭火以及人员防护设备。 (9)划分危险因素的危险等级。对工艺过程的每一个区域,分析组都要识别危险并分析这些危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导致的后果。系统或子系统查出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很多。为了使采取的安全措施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对这些危险因素按照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成四个危险等级。 (10)制定安全措施。针对危险因素出现条件及形成事故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3.编制分析结果文件 为了方便起见,PHA的分析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其内容包括识别出的危险、危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后果、危险等级以及改正或预防措施。PHA结果表常作为PHA的最终产品提交给装置设计人员。 二、预先危险分析法应用实例 (一)实例简介:鄂州球团厂 武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鄂州球团厂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在鄂东南地区投资兴建的一座特大型球团矿生产基地,[3]地处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新庙工业园,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该厂于2002年12月24日经武钢批准立项,2004年11月18日奠基开工,2005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其球团一期工程拥有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 500 万吨/年球团生产线,固定资产总投 资达人民币 11.7 亿元,采用国际先进的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生产工艺,[4]由美卓矿机和国内长沙冶金设计院联合设计,并以外方为技术总负责,重要工艺设备全部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自动化控制水平高,实现了计算机集中操作并进行工艺参数的调整,系统稳定可靠实用,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球团品位达 65%以上, Ф9~16mm,粒度均匀,各种化学成分稳定,硫、磷含量在 0.015%以下,FeO 工厂主要有原料作业区、球团作业区、检修作业区和运输作业区。这里我们仅选择球团作业区中的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生产工艺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二)预先危险性分析结果(选取部分示例) 三、关于预先危险分析法改进的建议 (一)预先危险分析法弊端 1.预先危险分析法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设备装置或者某一特定危险源,针对范围小,对于庞大的工厂难以适用。 2.预先危险分析法主要是定性分析,难以对危险和事故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 3.预先危险分析法主要在事前进行预测分析,现状评价难以适用。 (二)改进性建议 任何方法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不应该说它改变了之后就不再成为原来的名字(预先危险分析法),随着实践情况、时代情况进行逐步调整,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而且有利于提升实际生产创造活动的效率,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1.概略方面 将生命周期法的思路引入安全评价的过程。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5]所谓生命周期法就是严格按照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去评价系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坚持完善的一种安全评价方法贯穿于某一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以往的事前用危险分析法,事中用安全检查表法等。整个生产的生命周期采用同一种方法不仅利于操作人员掌握,而且加强了衔接,避免了脱节,明确了责任,更重要的是,同一种安全评价方法起到了追踪的作用,有更好的安全评价效果。另一方面,预先危险分析法不仅应该有事前评价,而且应该有事后的反馈。这样,不仅可以有完善的评价过程,而且评价效果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对以后的评价工作起到启发作用。 2.技术方面 在控制措施阶段根据木桶理论。木桶理论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同样的道理,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性也是由最危险的环节决定的。首要对最危险的环节采取措施,不仅达到了安全的效果,而且符合经济性的原则。 总之,预先危险分析法简单,但又具有可编辑性。不仅适用于项目的初期,而且经过实际情况补充也适用于高级复杂的项目。尽管还有不足之处,但是其强大的应用功能将使其在工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浅谈石油化工行业消防设计的问题及遵循原则 摘要:近些年来,石油化工企业火灾频发,使该行业的消防设计受到广大行业内人士的重视。本文就石油化工企业消防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当下消防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消防设计;遵循原则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内地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建设石油化工工厂的项目。 石油化工企业是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为原料,生产、储运各种石油化工产品的炼油厂、石油化工、石油化纤厂及其联合组成的工厂,其加工、储运、运输的物料多数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石油化工成为了发生火灾的高危行业,尤其是近几年国内石油化工厂火灾频发,使石油化工厂内的消防设计受到了国大企业的重视。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针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合理设置固定式和移动式消防设施,减小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做到消防设施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本文就石油化工企业中消防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论述,供相关设计人员进行探讨。 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防火间距的问题 在总图布置时,不能严格审视周围环境条件,周密地考虑与相邻建筑物的关系和防火间距。不能严格按规范规定执行,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如:某装置的消防水炮与装置之间距离不到8米,造成水炮仰角太大,不能有效地保护装置的设备;另外,如果装置发生严重火灾,则在火焰强烈辐射下,将不能进行水炮的正常操作和使用。又如,某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装置,在总图布置时,把装置的生产区布置在了南侧,装置所属的办公区建筑物布置在了北侧,造成与其南侧的另一个工厂的办公楼的防火间距不足20米,另外东北的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这样的布置给装置留下了消防隐患。所以,在总图布置时,应避免办公楼处于生产装置下风向,以此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 1.2 消防站的设置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的要求,大中型的石油化工企业应设消防站。即对于大中型石化企业,无论其周边的依托条件如何,企业自己必须设置消防站。该消防站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到大中型石化企业的火灾危险程度高,设置消防站立足于着火初期快速出车灭火,企业自救。消防站的设计规模则需根据企业的规模、火灾危险性、固定消防设施的设置情况及周边可依托的移动消防力量确定。对于固定消防设施设置完备,周边协作单位能够提供适用于扑救石油化工火灾的消防车,消防站的设计规模可适当减小。 对于小型石化企业,当周边设有消防站,该消防站在接到火警后消防车到达火场的时间不超过5min(对丁、戊类的局部场所,行车路程加大到4km),当其消防车的配置满足企业消防需求时,该消防站可作为企业的依托消防站。 对于园区内的大中型石化企业,即便是园区集中设置的消防站接到火警后消防车到达火场的时间不超过5min,能够提供适用于扑救石油化工火灾的消防车,考虑到企业内部消防站消防人员熟悉本企业内部情况,了解石化火灾特点,能第一时间到达火灾现场,对扑灭初期火灾、控制火势发展有很大作用,所以认为企业仍需设置自己的消防站,但消防站规模可适当减小。 1.3 设备选型问题 一些消防专业设计人员缺乏实际生产经验,造成了设计的消防设备不符合实际要求,一些设施不能正常工作。如某装置露天现场设置的火灾探测器,设计上选择了感温感烟型,投用后全部不能正常工作。作为业内人士都清楚感温感烟型式的探测器只适用于封闭的空间内,而唯一适用于露天场合的是光电感应型火灾探测器。又如,某氯盐加工装置,正常生产情况下现场挥发大量油气,而现场所设置的火灾探测器选择了感烟型,造成火灾探测系统误报频频。某化工厂,生产现场存在氯、氮、硫等杂环化合物,现场设置了催化燃烧型可燃气探测器,由于氯、硫化合物导致催化剂中毒,致使该现场设置的可燃气探测器全部失灵。 1.4 罐区消防冷却水系统的选型问题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8.2.4条注(4)规定“地上储罐的高度大于15m或单罐容积大于2000m3时,宜采用固定式冷却水设施”,而《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第12.1.5条规定“单罐容量小于5000 m3且罐壁高度小于17m的油罐,可设移动式消防冷却水系统或固定水枪与移动式水枪相结合的消防冷却水系统”,两者不一致,而且两规范规定的罐壁高度17m和15m也不明确,因为油罐都有基础,该部分高度是否计入总高度,规范及条文说明中都未提及。笔者认为:(1)油罐高度应从室外设计地坪标高算起,因为灭火救援行动中油罐高度就是从室外地坪到罐顶的垂直距离。(2)应以15m为分界点,并把“宜”改为“应”,原因为《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第7.4.6条中解释“经过训练的消防队员能够承受的水枪最大反作用力不应超过20kg,一般不宜超过15kg”。油罐越高,消防冷却时需要的水枪充实水柱越大、水枪出水量也越大,相应水枪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当油罐总高度超过15m时,根据水枪充实水柱公式Sk=(Hl-H2)/Sinα,水枪上倾角一般为45°,为了保证消防队员的人身安全和扑救效果,水枪的最大倾角不应大于60°,取α=60°,Hl=15m,消火栓灭火高度HZ=l.0m,由此可知,当油罐总高度为15m时,水枪充实水柱为16.2m;若为安全起见,取17m,水枪口压力则超过0.355Mpa,此时水枪的反作用力超过20.13kg,超出了消防队员承受的压力范围。 二.消防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对于消防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为了使消防设计更加合理、安全、可靠,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进行设计: (1)要以规范为设计依据 国家起草和颁布了相当数量的规范和各类行业标准,并且就一些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标准、规范,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完善。现在,就消防设计而言,可以说是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笔者认为,设计行为应严格地、认真地履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各种消防、防火、报警设施的设计,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2)要以生产实际为依据 由于我国相关标准规范的不完善性、不具体性,导致在实践中一些具体问题无可适从。如对于固定式干粉灭火设施,哪些场所应该设置,哪些场所不应该设置,规范中就没有进行具体规定,只是笼统地说火灾危险性较大场所宜采用固定式干粉灭火系统。于是,在一些企业,固定干粉灭火设施到处泛滥,无论是封闭空间还是露天场所,无论着火介质适不适合当即扑灭,只要是火灾危险性较大,一律被设计单位所采用。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起码有两种场所不适合设置固定自动干粉灭火系统,一是露天场所,二是存在液化烃的场所。这是因为:1、固定自动干粉灭火系统属于全淹没式灭火系统,它只适用于封闭空间(开口面积不超过封闭面积的 15%),而露天场所存在气流的扰动,所以固定干粉灭火系统不适用于露天场所进行灭火。2、一旦因液化烃类气体泄漏而发生火灾,固定自动干粉灭火系统将自动喷发实施灭火。而液化烃类气体发生火灾后,如果无视现场状况而盲目把火扑灭,液化烃类气体的扩散更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3)进行专家论证 实践表明,专家论证制度,是解决诸多实际难题的有效机制。如果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实际情况也无从选择,则应该召开相关专家参加的专家论证会议,对所做的设计进行充分论证。论证会议通过的设计方案,设计工作可以继续进行。没有通过的设计方案,必须推倒重来,重新开始设计工作。 结语 本文对石油化工企业消防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消防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在消防设计时,应严格执行现行规范要求;对于大型、特大型的项目,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且设计方案一定要通过专家论证。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仪表的安装调试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经营也步入了自动化,尤其是自动化仪表的广泛应用,更是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降低了人为的操作难度,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得化工行业的产品质量更上层楼。本文就围绕着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仪表的安装调试谈笔者几点看法。 关键词:石油化工 自动化 仪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经营也步入了自动化,尤其是自动化仪表的广泛应用,更是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降低了人为的操作难度,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得化工行业的产品质量更上层楼。 一、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仪表的施工工艺 1.仪表单体校验。首先对仪表进行外观检查。内容包括:铭牌及实物的型号、规格、材质、测量范围、刻度盘等,应符合要求。一般仪表单体校验应不少于五点,基本误差应小于允许误差。温度计示值校验应不少于两点,有特殊要求的温度计,应作四点试验。压力表校验过程中指针的上升和下降应平稳、无迟滞现象。一般真空压力表真空部分选取至少两点,压力部分测量上限超过零点三兆帕时,真空部分选一点。 2.调节阀调试要求。气密性试验将相当于调节阀输入量程上限的气源压力送到薄膜气室,切断气源后五分钟,气室压力应不下降;强度试验在阀门全开状态下用洁净的水(或煤油)进行试验,压力为最大压力的一点五倍;泄漏量试验试验介质为水或空气,试验压力为零点三五兆帕,当阀的压差小于零点三五兆帕时用规定允许压差。行程试验根据阀的输入信号要求,分别加入零、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一。允许偏差正负百分之零点二五(不带定位器);十负百分之一。灵敏度试验分别使阀停留在百分之十五、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八十五的位置上,增加或减小信号压力,测量使阀杆开始移动的压力变化值,不得超过信号压力的百分之一点五。行程时间测定事故切断阀和设计明确规定的全行程时间的调节阀,必须进行全行程时间试验。在阀全开(或全关)状态下,使阀动作并走完全行程趋于全关(或全开)。用秒表测定从阀开始动作东动作完成的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二、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仪表的安装调试 要按照校验接线图进行零点调校:在AP为零时,调整调零螺丝,使输出电流为4mADC,向正压室加入AP,使输出电流满量程为20mADC,然后泄除压力,观察仪表回零隋况,反复几次,使零点稳定。测量范围的调整:缓慢加入压力信号到满量程,观察输出电流。调整量程微调螺丝,使得在规定量程下输出为20mADC。调整好量程后将输入差压信号分为五个点,对仪表进行基本精度的校验。 1.仪表的安装。 仪表要在现场条件具备后方可进行安装,其安装位置应考虑操作及维护方便,不宜安装在震动、潮湿、有强磁场干扰或温度变化剧烈的地方。仪表安装应进行外观检查,其外观应完整无破损,附件齐全,型号、规格、材质符合设计要求,安装时不得敲击、震动仪表,应轻拿轻放,安装应固定牢固平正。 直接安装在工艺管道上的仪表应在工艺管道吹扫后压力试验前安装,并随管道一道进行严密性及强度试验。仪表设备的接线引入口不应朝上,以避免灰尘、水或其它物品进入接线盒内,接线完毕,接线口应及时封堵。 2.关于调试应力的产生及处理办法。 调试应力的产生通常仪表内部都有机械传动部件,如差压(压力)变送器在调试过程中,对其机械支点及零点进行机械调整时,使其传动机构在正反作用力作用的情况下达到新的平衡点,从而使其零点及量程符合要求参数,但在新的平衡点建立过程中,调试应力随之产生。在调试中发现,仪表在相同的标准器、等值的输入信号、相同的调试环境下,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调试,其所得到的参数不一致,其变差与机械调整幅度的大小成正比,经过分析,造成这种现象与机械传动机构在调整正、反作用力时受力产生的变形有关。所以平衡点会随着这种变形恢复过程而变化,产生调试应力,影响了仪表的精确度。 消除调试应力的方法消除调试应力采用恒温二次调试,具体方法如下:取仪表全量程的百分之零、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十五、百分之百进行校验,并观察仪表的稳定度和灵敏度,做好调校记录,校验合格后将仪表放进保温箱,进行二十四小时恒温(恒温温度参照当地该时段的自然平均温度或按仪表使用温度高限设定)。二十四小时后,取出仪表使其处于常态(温度、湿度),实测百分之零、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十五、百分之百输入一输出值,两组数据比较后发现产生变差,然后进行第二次调试。第二次调试宜采用仪表电气线路中的可调元器件进行微调,避免产生新的调试应力,使其零点、量程、线性误差符合要求。 3.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仪表各个参数的测量。 现场仪表测量参数一般分为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四大参数。根据测量参数的不同,来分析不同的现场仪表故障所在。 第一在分析现场仪表故障前,要比较透彻地了解相关仪表系统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情况及条件,了解仪表系统的设计方案、设计意图,仪表系统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参数要求等;第二在分析检查现场仪表系统故障之前,要向现场操作工人了解生产的负荷及原料的参数变化隋况,查看故障仪表的记录曲线,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仪表故障原因所在;第三如果仪表记录曲线为一条死线(一点变化也没有的线称死线),或记录曲线原来为波动,现在突然变成一条直线;故障很可能在仪表系统。因为目前记录仪表大多是计算机系统,灵敏度非常高,参数的变化能非常灵敏的反应出来。此时可人为地改变一下工艺参数,看曲线变化情况。如不变化,基本断定是仪表系统出了问题;如有正常变化,基本断定仪表系统没有大的问题;第四,变化工艺参数时,发现记录曲线发生突变或跳到最大或最小,此时的故障也常在仪表系统;第五,故障出现以前仪表记录曲线一直表现正常,出现波动后记录曲线变得毫无规律或使系统难以控制,甚至连手动操作也不能控制,此时故障可能是工艺操作系统造成的;第六,当发现显示仪表不正常时,可以到现场检查同一直观仪表的指示值,如果它们差别很大,则很可能是仪表系统出现故障。总之,分析现场仪表故障原因时,要特别注意被测控制对象和控制阀的特性变化,这些都可能是造成现场仪表系统故障的原因。所以,我们要从现场仪表系统和工艺操作系统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仔细分析,检查原因所在。 另外,自动化仪表前期质量好坏,决定仪表本身的使用的好坏,使用的寿命长短。自动化仪表的中期,也就是仪表的使用过程,使用的好坏,维护的质量,对仪表的使用寿命来说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有关部门注重提高仪表自动化建设的步阀,真正让仪表仪器取代人工操作。定能大大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效率,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石油化工行业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 【摘要】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也是近代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素有“工业的血液”之称,所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对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各种因素对石油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控制石油化工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因素,管理措施 1、石油化工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就是以石油化工工程项目为对象,对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不同环节,针对自然风险(主要是地质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在跨国工程项目中考虑政治风险),进行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处置、风险监控活动,来预防、控制、消除风险,实现降低石油化工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其意义在于:(1)有利于安全生产、人员健康和环境保护;(2)有利于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3)有利于减少工程项目成本,节约能源和资源;(4)有利于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形象;(5)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6)有利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工程项目成本风险因素 2. 1经济风险 (1)采取其他不当筹措资金的方式,使得成本增加,导致不必要的损失;(2)业主信誉度低,对项目的支持度和满意度低,推迟对承包商支付的费用;(3)物价工涨,工资水平和材料价格增加了承包商的成本和经济损失也是许多工程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囚。 2. 2技术风险 所采用的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工艺技术在能耗,三废处理等方面是否能够满足项目预期的风险,以及技术认识不足可能的风险。承包商和是否有顺利完成该项目的能力和经验,风险管理的监测是否到位。还有由于技术的变更造成施工计划,材料、人工等方面的变化,影响到工程成本。另外要十分重视工程地质风险。 2. 3自然风险 (1)超标准洪水暴雨、不利的气象条件或地质灾害等自然环境条件,造成工程停工,财产损失;(2)环境污染健个法规要求严格,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2.4政治风险 主要是指项目所处宏观环境的局势稳定性,项目建设和运营所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政策性调控影响,以及项目的审核批准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问题。这类风险由下列因素引起:一是政府或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干预。二是产业政策调整,工程建设体制、工程建设政策法规变化或不合理。三是在国际工程中,国家间的关系变化等。 3.石油化工工程项目风险控制对策 实施风险管理,其目的就是通过这套管理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由于工程项目的工艺特殊性和工程项目场所的环境特殊性,各种突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为了将各种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以阻止事态的蔓延和扩大,必须制定一套针对工程项目活动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以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都能做到有条不紊、胸有成竹。 1.硬件措施 在削减风险危害的措施中,硬件措施必不可少。削减工程项目风险的硬件措施包括配备控制和消除危害的设备、仪器、工具、防护装置以及安全劳保用品等硬件的配置和保证设备、设施的完整性及有效使用措施。没有专门用于控制有害操作和保证设施完整性的硬件措施,削减风险也许就是一句空话。硬件措施包括:安全设备配置以及劳动保护措施。 2.技术措施 风险预防技术对策是以工程技术手段解决风险问题,预防事故的发生及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是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最佳安全措施。石油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采用新的工艺新技术,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无疑会提高质量和速度。但由此可能会破坏危及原有的安全保护系统,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掌握,也有一段适应的过程。为减少对工程作业人员的健康、安全危害,避免环境污染或因不适应新工艺、新技术而造成失误带来损失,进行技术变更时应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1)针对采用的新工艺或新技术,对可能产生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危害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从而修改或重新制定新的预防和削减风险的措施; (2)当使用新的液体系或引用新的液化学处理剂时,须进行毒性试验和对人员健康及环境影响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在施工中往往会因地质或其它方面的原因改变设计或原定的施工方案,由此可能会产生新的危害风险或原定的风险防范措施不再有效或不适应,需要制定新的措施; (4)当引进某项新工艺或新技术时,应针对新工艺或新技术的特点,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新工艺或新技术的掌握;新工艺或新技术可能带来哪些新的对工程作业人员健康、安全和对环境方面的危害以及防止、减轻和处理这些危害的措施、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3、 掌握市场信息 石油工程项目建设企业掌握、利用市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石油企业要及时了解外信息,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有选择地多渠道、全方位地开经营活动,不仅可以大力开展合作经营,分包施工、配合工,而且还能有效保证规模效应及良好的收益。同时通过适地掌握项目东道国的新政策、新动向,与先进技术进步相联系,提高专业水平,强化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也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现风险转移和控制的有效途径。 4..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应急反应体系 包括应急反应组织、应急反应管理、应急反应指挥和应急反应实施系统;从工到下,有可靠的、方便的信息传递系统,保证应急计划的顺利实施。 (1)工程项目风险应急反应组织体系 风险应急组织属于风险管理组织的一部分,当发生重大险情时,应成立临时性的专门机构,如抢险指挥部。通常应急组织分为三个级别。①局属风险应急管理机构或应急管理部门;②公司风险应急管理机构或重大险情抢险指挥部;③队(平台)现场应急不组。 (2)应急反应管理的内容 应急反应管理是风险应急反应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内容包括:①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落实;②应急组织及成员的应急岗位和职责与任务;③应急反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④应急抢险防护设备、设施及工具的配置与管理,使其处于良好状态;⑤制定紧急情况下的报告制度;⑥员工的应急反应培训和应急演习;⑦应急反应准备情况的检查;⑧发生紧急险情后,实施应急处理的结果报告等。 5.对员工加强培训 由于人员变更改变或补充的组织机构成员、设备监督员及操作人员,为了保持其基本能力和风险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应针对油气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培训。当员工的岗位改变或设备操作人员发生变更时,须针对新岗位的要求进行培训,对特殊工种需持证上岗的,必须经培训考取合格证后方能上岗。新参加工作的员工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才能上岗。 6.要考虑法律变更因素 公司和队应研究和评价己颁布的或新的法律、法规内容,使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与这些规定的要求相适应。当有关法律、法规变更后,风险管理计划及相应的措施必须重新制定和修改。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风险分析,提出预防、处置工程项目中各类突发事故和可能发生事故险情的应急反应计划,并且按照应急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模拟演习,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当工程项目中发生各种紧急情况时,能确保员工和财产的安全,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损失和影响。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石油化工行业流量仪表选型 摘要:伴随着我国石油行业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众所周知,石油化工的流量仪表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同时流量仪表也是自动化装置中的―个非常重要仪器,无论实在电力行业还是石油行业,它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仪表的种类、价格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仪表也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就仪表的选用做出了简单的阐述。 众所周知,石化化工行业流体的种类相对比较多,流体主要包括蒸汽、新鲜水、软化水、等。从石油化工的原料或者产品来看,又主要包括瓦斯、液化油、轻烃等。因为存在着输送流体的管线粗细差别相对比较大,而且流体的一些物理性质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所以这就造成了无论任何一种流量计都不能够全部测量出以上的流量。所以对于石油化工行业来说,选择合适的仪表是相当重要的。 1 石油化工行业流量仪表选用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因为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经常会遭遇到高温高压的环境,或者是易燃或者易爆的工作环境。所以石油化工行业的流量仪表的选型首先必须要遵循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选型的设计规范和一些相关的标准。必须要选用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仪表。一定要禁止选用一些没有经过工业部门鉴定仪器仪表。而且在同一个项目工程中,选用的仪表种类和规格应该尽量统一。以便为以后的维护工作作出一些方便。因为各类流量计都有一些各自的特点,而石油化工仪表的选型目的是为了发挥仪表的长处,避免仪表的短处。所以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该选择最适合本厂使用的流量仪表。选型主要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考虑: 1.1.所选用的仪表的防爆性能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1.2.选用的仪表是否满足工艺对压力损失的要求。 1.3.是否满足被测流体的相关特性。 1.4.各个仪表之间的准确度是否配合恰当。 1.5.选用的仪表是否可以满足现场的安装要求。 1.6.选用的仪表是否满足耐温和耐压以及抗振动的相关要求,以及是否满足日后修复和更换的相关要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外界因素对仪表造成的损害,对于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管线,应该尽可能的安装副线,以便于日后的维修工作和离线校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流量仪表类型及选型。 2.1.流量仪表的分类。因为现在国际上对于流量仪表没有统一的一个分类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对流量仪表进行分类。从实际运行情况来说,石油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应用到了五类流量仪表。 2.1.1.根据流体的差压和流量之间平方关系来测定的差压式仪表,这种仪表在石油化工行业的使用中仍然位居首位,这种流量仪表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流量仪表。但伴随着一些其它种类的流量仪表技术不断的成熟和价格的逐渐降低,这种仪表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的降低; 2.1.2.利用叶轮的旋转带动检测线圈中检测到感应电动的涡轮式流量仪表,这种仪表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它具有结构相对简单牢固,安装费用相对较低,测量的范围相对较宽$等优点。 2.1.3.利用电磁感应现象来测定流量的电磁式流量仪表,这种流量仪表测量水的效果相对较好,但是这种仪表不能用于测量一些非导电的液体。同时对蒸汽和气体和对电磁的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差。 2.1.4.由时差法和多普勒法这两种测量方法共同工作的超声式流量仪表,相对于其他种类的流量仪表,超声波流量计的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因为于管线的口径无关,而且也不需要对管线进行开口和加工,所以这种仪表的后期维护量小。 2.1.5.容积式流量仪表,这种仪表适用于油脂类和水等介质的测量工作。但是这种仪表不适和测量蒸汽和空气等介质,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除此之外,还有质量流量仪表等。这些仪表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工程选择中,我们应该发挥其优点,避免其缺点,才能更好地让企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2.2.石油化工行业流量仪表选用准则。 在石油化工行业流量仪表选用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以上的六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然后进行仔细的分析后,然后再选择一个具体的适用于现场生产的流量仪表类型。应该尽可能的满足以下的几点要求。 2.2.1_对于流量测量的相关系统,应该尽可能的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争取测量出来的流量和实际的流量相符。 2.2.2.对于流量测量仪器,流量测量的量程应该尽可能的达到一定宽度标准,高于正常生产中对于流量的要求,防止超流现象的发生。 2.2.3.对于石油化工行业,流量仪表要拥有较小的永久压力,应该尽可能的减少管道损失,争取降低能耗,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2.4.对于石油化工行业,流量仪表的选用工作应该满足流量仪表具有良好的可重复l生和重复利用率。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减少开支。 2.2.5.直管段的长度应该尽可能的短一些,而且在没有流动调整器的情况下,流量仪表可以进行自身的流动来进行调整。 2.2.6.因为流量仪表的本身的部件要求是全部不能动的,所以这就要求流量仪表应该拥有较长的检定修理周期和较长的使用寿命。这样才可以可以降低后期的检修投资。 2.2.7.石油化工行业中的流量仪表应该具有较强的耐磨蚀能力、而且可以进行长期稳定工作。 2.2.8.石油化工行业流量仪表应该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模式,所以企业的投资应该尽可能的考虑成本的大小,所以,在流量仪表的选用工作中,选型何种流量仪表不仅单单要考虑技术上是否适用,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投资的经济性。应该在满足技术的相关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较高性价比的仪表。 3.结语 其实石油化工行业的流量仪表选型是一项具有专业技术性、实用性、和责任性的工作,要想做好仪表的选型工作就必须对测量对象的一些工况条件、一些物理或者化学的性质等都有较好的把握,而且还应该熟悉各个流量仪表的生产厂家的最新动态,争取熟悉流量仪表的工作工艺,并且充分结合现场流体的实际状况来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有这样,才会做好石油化工行业的流量仪表的选型工作。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石油化工行业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策略 【摘要】石化企业内采用何种供配电方式,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使供配电系统安全地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新 问题 。结合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低压配电系统设计现状,根据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特点,介绍了石油化工企业内的供配电特点,并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 分析 比较,为石油化工行业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低压配电技术;电气施工;安全 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是由中、小型逐步扩容起来的,石油化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电气低压配电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电气设备的过电流和过电压耐受能力差,区域内发生雷击或设备直接遭受雷击,雷电的脉冲电磁场、过电流和过电压会通过控制线路、供电线路等途径进入到弱电电子设备当中,很多大型石化企业的供配电方式选择不合理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大型石化企业内采用何种供配电方式,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使供配电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地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一、大型石化企业供配电特点 1.要求高 连续运行的石化企业对供配电的可靠性要求很高,电力系统故障容易导致造成大量生产装置停工,甚至引起灾难性的后果。而且要求负荷相对平稳,日负荷曲线的变化几乎数周甚至数月不变。以大型异步电动机拖动的风机以及异步电动机拖动的机泵为主。需要对其功率因数进行有效的补偿,缩短装置变电所故障时自动投入时间。 2.启动难 大型电动机的启动虽然次数很少,但启动时间会影响大型石化企业内供配电系统。有些规模大的用电需要本企业提供一定负荷及保安电源。石化企业的热电厂电力系统发生故障造成石化企业大面积停电,生产装置会立即停止用汽,需要石化企业要克服启动难的问题。 3.安全性 安全性对电气设备选择和控制方式的拟定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不断壮大,企业在关注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完善自身的安全机制,保障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与线路安装的安全性,防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形势下,石油化工行业开始采取防雷补救措施,采用浪涌保护器对回路的某部分实施保护。石油化工有很多易爆品,在生产准备阶段和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在电气系统设计中应重点注意火灾,均衡设计线路走向及分支变电系统的安全性,保证走向的安全性。所以,线路设计时应保证足够的防火空间 二、石油企业低压配电设计的措施 1.接闪技术 电气施工质量控制中对于直接雷击的防护主要是由接闪技术,即建筑物防雷装置来实现的,现场低压配电系统的防雷中,应同附近储油罐设备的防雷措施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设计,从而形成石油化工企业雷击的直接防护。 2.均压技术 均压技术在电气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是为了消除雷击瞬间电压放电和电流路径。电气主接线设计时,要考虑配电的可靠性、运行灵活性,然后确定推选方案。对于推选方案要给出电气主接简图。电气设备的选择结果应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对配电装置的保护和控制方式有较大的影响。需要结合低配系统的额定电压、站用电的电压等级以及开网的情况确定系统的输电电压等级及出线回路路线;金属设备的组件、设备同元件的设施和外壳连接在一起,连接到控制室形成等电位的完善连接。 3.接地技术 石油化工电气配电系统的接地技术主要是多点接触和浮地两种。多点接地技术是通过保护地进入系统,浮地技术是进行了电子设备外壳的保护接地,当存在较强雷电时,设备外壳同内部电子电路间就很可能产生高电压,击穿绝缘间隙,损坏电子线路。低压配电系统在供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中,还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故障以及不正常运行情况。对配电系统危寄最大的是短路故障。需要按照短路电流计算电气主接线的方案。相与相之间的水中性点直接节地系统中的相与地之间的短接都是短路。为了保证配电系统的安全,要考虑系统等不正常工作状态。计算短路发生在短路电流为最大值的瞬间。 4.屏蔽技术 当前石油化工电气控制系统中,传递信号、集成电路、半导体电子器件电缆被大量的采用,这些元件会受到雷击瞬态电磁脉冲的直接辐射。同时,电源和信号线上也可以对瞬态过电压产生感应,沿线入侵到电子设备当中,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和失灵。而屏蔽技术的应用就有效地衰减或阻挡了电磁脉冲能量的传播。控制室屏蔽技术,电气控制室采用无窗封闭结构,进行墙壁结构钢筋交点的电气连接,并同金属门框焊接起来,从而构成的屏蔽笼带门开口,再在墙壁四周接入防雷地,使得屏蔽笼同防雷地进行有效的电气连接;继电气屏蔽技术,将综合保护设备进行外壳接地处理,同时加装spd 于工作电源上,并将其计入到配电接地系统当中;电源线和信号线屏蔽技术,采用双屏蔽电缆或将电缆穿入金属管内,外层屏蔽采取多点接地,内部屏蔽采取一端接地,既保证了安全,又对低频干扰起到了抑制作用。 5.分流技术 分流技术的电气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十分重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可能的最大输出功率,拟定可行的接线方案,尽可能考虑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等方面要求。接线简明清晰,故障影响范围最小。继电保护要简单,根据系统经济运行的要求,而限制石油企业的输出功率,考虑负荷曲线的变化和逐年负荷的发展。还要考虑低压配电系统的运输条件等因素,对于主变压器的10.5KV侧的中性点采用直接接地方式。在选择载流导体及电器元件时,为了保证设备在正常运行和短路情况下都能安全,可靠地工作,需对有关短路电流值进行动稳定、热稳定和开断能力的检验。为选择继电保护方式和进行整定计算提供依据。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探析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石化行业危险性大,通过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加大安全管理,做到事前预防和事后及时处理,才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安全;石化;管理;措施 一、石油化工行业加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从原材料和产品的性质看,石化生产中涉及物料危险性大,发生火灾、爆炸,群死群伤事故几率高。石化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绝大多数属易燃、可燃物质,一旦泄漏,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燃烧、爆炸;许多物料是高毒和剧毒物质,极易导致人员伤亡。 从工艺条件看,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运行条件苛刻,易出现突发灾难性事故。生产过程需要经历很多物理、化学过程和传质、传热单元操作,一些过程控制条件异常苛刻,如高温、高压,低温、真空等。 从生产方式上讲,石化生产装置大型化,生产规模大,连续性强,个别事故影响全局。装置呈大型化和单系列,自动化程度高,只要某一部位、某一环节发生故障或操作失误,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设备装置看,石油化工生产的设备大型化、立体化、集团化;管道纵横贯通,装置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一旦发生事故,扑救难度大,损失严重。据有关资料对近年来世界石化行业重大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单套装置的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惊人。 从动力能源上看,石油化工生产具有火源、电源、热源交织使用的特点。这些动力能源如果因设备缺陷、设置不当、管理不当等原因,便可直接成为火灾爆炸事故的引发源。石油化工生产安全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振兴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加强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安全模式体系 1.1把好设备质量关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的改进以及产量的提高,常年运行的设备和仪器出现运行不正常,异响、振动、仪表指示不准,操作人员对其不熟悉,从而引发各种生产事故,所以化工企业应该重视设备安全管理,制定一套完整的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生产设备设施台账制度。 1.2完善安全预警体系 首先是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体系。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建立和保持适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所在。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企业存亡和发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就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要走向市场争取理想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就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建立健全安全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改进的管理体系。 其次是建立安全事故隐患预防与控制的制度体系,是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必需保障措施。必需要做到正确处理石油化工生产作业过程中留置的危险源,对生产工艺及流程中的危险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是针对针对一些工艺缺陷问题作重点预控,有必要的可建立起长期的预防与控制计划,有效实施现场动态监控,如发现有事故前的征兆,应立即停止生产,并及时报警和整改。在制度上有有效抑制突发事件的发生,从而避免企业的经济损失。另外,石油化工企业相关的安全主管部门应以常备状态做好安全隐患治理的预备工作,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检察与管控力度,并以安全第一为基本原则贯彻实施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积极应用新兴的工艺技术和新型的设施设备,最大化的提高管控水平。 1.3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临时用电申请人、审批人等,在制订和落实安全技术措施之前必须充分了解用电作业的环境和火灾危险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爆炸极限、引燃温度、闪点、密度等;了解现场通风状况;了解该环境属于何种爆炸危险区域,根据上述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对策和防范措施。配电系统应根据负荷条件合理的进行规划,配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应根据负荷的发展规划正确地进行选择;施工单位安装线路时应由电工负责,并应严格制度,不准乱拉电线和接入过多地负载;定期用测量或计算的方法,检查线路的实际负荷情况;安装合适的断路器、熔断器,以便线路过负荷时能及时切断电源;严谨滥用钢丝、铁丝代替熔断器的熔丝。 为了防止线路发生短路和过载,在安装电气线路时应重视导线的类型、截面和绝缘强度的选择,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干燥无尘的场所,可选用一般绝缘导线;潮湿的场所,应采用有保护的绝缘导线,如铅皮线、塑料线以及在钢管内或塑料管内敷设的一般绝缘导线;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可采用铅皮线、管子线(钢管涂耐酸漆)、硬塑料管线;高温场所,应采用石棉、瓷珠、瓷管、云母等作为绝缘的耐火电线电缆;可燃粉尘、可燃纤维较多的场所,应采用有保护的绝缘线。 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必需牢固可靠;为了防止接触电阻过大,必须经常对运行的线路和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发现接头松动或发热,应及时紧固或做适当处理;大截面导线的连接可用焊接法或压接法,铜铝导线相接时,宜采用铜铝过渡接头。采用在铜铝导线接头处垫锡箔,或在铜线鼻子上搪锡再与铝线鼻子连接的方法,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减少接触电阻的措施;在易发生接触电阻过大的部位涂变色漆或安放试温蜡片,可以及时发现过热情况。有防爆性能的电气工具及通信器材,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铭牌上的防爆类别、级别、温度组别,当达不到使用环境可能释放物质的级别、温度组别,或类别不对时,应视为非防爆电气设备。当生产装置发生事故,工艺异常或生产中必须进行采样、脱水、排放等操作,临时用电容易引起爆炸火灾事故时,用电人员必须绝对听从生产岗位人员的指挥,立即停止用电,在非防爆区进行停送电操作。 2、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 变事后管理型为事先管理型: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强调对安全危害和风险进行事前控制,在尚未构成危害时及时纠正,而不是通过总结事故教训开展工作,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加强差错管理:降低差错、杜绝违章是减少事故的根本,主要抓好以下管理:一是加强规范管理,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二是科学合理地分配工作时间和人员,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三互动纠错,发扬团队精神。 抓好职工安全教育、促进班组安全建设:构成企业的最小单元是班组,班组职工直接接触危险因素和操作生产设备,搞好职工安全教育,提高技术素质,消除主客观危害因素,才能实现以局部保整体的安全目标。对不同工种和岗位分类安全教育,使职工充分掌握石化行业的特殊性。加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操作方法的培训,经过正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操作。 重视安全技术:为了预防或消除对人健康有害的影响和事故的发生,改善劳动条件,采取各种技术和组织措施推广使用安全技术,消除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保护劳动者安全和健康,预防伤亡事故和灾害性事故发生。根据同行业的经验预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研究控制措施,在设计安装的开始或生产运行期间,加强工艺改革,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入安全技术的保障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主要采用防火防爆、电气、压力容器与管道、装置检修、石油化工操作等安全技术,使生产装置本质安全化,安装安全保护装置、报警装置措施。在预防事故措施和监控手段上采用先进技术,通过信息联网、遥控等措施,增加对异常情况、突发事故的控制和处理速度,通过自动控制,将职工从有危险的场所替换下来。 加大检修检测力度:及时检修、检测安全技术装置,如安全阀,泄压防护装置、超限自动保护、阻燃装置、各种报警仪,这些装置起到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作用,必须确保灵活有效。这些装置如失效,将起不到任何作用,导致事故发生。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抓好隐患整治:石化企业的生产现场是发生事故的重点部位,抓好安全检查,排查安全盲区,可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监督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结束语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企业生产人员的人身健康安全,因此,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十分必要。要进行安全管理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同样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落实安全责任和管理意识,强化生产安全的重要性,把握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防微杜渐。只有重视企业的安全管理,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企业人员安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实现我国新能源建设目标。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需求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市场调研的分析,阐述了石油化工行业生产的特点,当今石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发展的现状,指出了这一行业的人才需求定位,现阶段职业院校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实施的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教材、教学方法、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做法,为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及实用价值。 关键词:石油化工 行业特点 发展现状 人才需求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途径方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我国21世纪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体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职业培训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以能力为核心、实现能力人的培养。特别是高技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8个模块。尤其强调为适应国际社会的飞速发展,要特别观注和强调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必须适应产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是“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而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布局却呈现“小型化、分散化”状态。调研中发现,差不多1/3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规模,相当数量的专业点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和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教育部为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成立并重组了53个行指委。2013年成立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石化行指委),作为石化行业指导的有力抓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行指委建议,应当压缩、撤减“小、散、差”的职教专业点,资金和政策向石化专业配套倾斜。 一、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石油化工行业特点 石化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中,石化类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小到大,初步形成具有40多个子行业,生产6万多种产品,门类基本齐全,品种基本配套,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完整工业体系。2012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克服了下行压力,实现企稳回升。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3.3%,利润总额15.3%。2013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稳中趋好。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万家,从业人员700多万人。全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化学工业2010年起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远不能及。 在工业领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需要量越来越少,大量的手工劳动已被机器替代。但与此同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操作者技术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者只有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解决生产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企业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问题解决了,才能彻底打通学生就业之路。 (二)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石油、天然气、汽柴油、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农药、氯碱、浓硝酸、橡胶制品、涂料、化学试剂、赖氨酸、燃料乙醇、化工醇、化工机械、化工仪表等多门类千余种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一五”以来,我省石化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2%。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6%,居全国同行业第16位;资产总计1274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4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2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石油和天然气750万吨/年;原油加工量1200万吨/年;乙烯85万吨/年;燃料乙醇50万吨/年;赖氨酸50万吨/年;丙烯腈42万吨/年;尿素40万吨/年;氯碱30万吨/年。重点企业为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松原分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锦湖轮胎(长春)有限公司、汪清龙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四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行业85%左右。我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早,起步高,具备适当快速发展和产业跃升的条件。2009--2012年,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000亿元,年均增长11%;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化工企业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全省石化产业产值在全国位次前移。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2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200万吨;乙烯达到115万吨;ABS树脂达到58万吨;化工醇达到100万吨;氯、碱产品达到40万吨;苯乙烯达到35万吨;丁辛醇达到48万吨;丙烯腈达到42万吨;苯酚丙酮达到37万吨;双酚A达到15万吨;乙丙橡胶达到7万吨;赖氨酸达到50万吨;苯胺达到30万吨;子午胎达到1000万条。 2009--2012年,建设吉林市国家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化工;建设松原市省级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石油机械;建设长春市玉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多元醇、乳酸、氨基酸、合成纤维、生态和工程塑料、聚乳酸等生物化工;建设四平市氯碱化工基地,重点发展氯、碱产品;建设白山市临江硅藻土环保功能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医用材料、复合颜料催化剂、精品助滤剂、无毒杀虫剂;农安、扶余、汪清、桦甸开发油母页岩,重点开发页岩油、联产发电、集中供热、轻质建材。所以,吉林省需要大批实用型高技能的创新人才。 (三)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最近几年,我国各类院校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专业学生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在校生规模突破了百万,其中本科在校生占总量的59%,高职占25%,中职占16%。本科继续增长,高职与中职招生则出现连续下降。虽然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却存在着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接近,在4%-5%之间。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76%。另一方面,来自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全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总量中,职校毕业生占77%,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倒挂,这也预示着,大量本科毕业生将面对就业难题。行指委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控制本科规模,大幅度地增加高、中职后备人才的培养比例。以满足我国对石油化工行业大量一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石油化工行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 梳理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论体系;归纳总结构建创新教学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各种新模式;投置创新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对吉林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成长发展潜力。根据石油化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工艺基本理论和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精工艺、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比较研究,我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研究,二十一世纪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尤其是对我省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运用的研究,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训研究及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化石油化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等。确立科学正确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1.要提升学校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模式培养理论教育水平 企业在发展中有与教育机构的需求和愿望;发挥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环境;构建技能型创新人才机制的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与建议。对创新人才利益驱动机制、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专业教学方案开发研究,基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使用、评价研究。 2.撰写石油化工类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调研报告 了解周边化工企业现状,分析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化工技术专业的未来前景,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调整提供依据。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要求,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调研周边典型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为我院教育建设指明方向。为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较高技能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做出贡献。 3.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完善石油化工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的课改思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行业实践专家(如技师,班组长等),通过研讨会共同回忆和陈述个人职业历程及工作任务实例,确定本专业主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找出各成长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研究提炼出描述该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为教学过程设计确定这些任务的难度范围和归类,深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子任务的汇总,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4.明确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对应的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企业可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操作)、化工产品检验(化工分析)、化工设备维护(化工机械)、化工电器及自动化、化工产品营销、车间管理等岗位。其中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是目前化工企业的急需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艺操作能力,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设备仪表使用维护能力,识图、制图能力(CAD),班组日常工作管理能力等。需要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知识、化工原理、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工艺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等。 各岗位对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企业中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技术员、车间主任。对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懂得化工产品的基本性质,了解化工产品的检验方法,熟悉化工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 5.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理实―体化的教学方法;案例;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法等等。 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逐步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可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6.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配置建议 继续参加国培省培,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石化企业学习和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7.合作开发实训资源,建成一流的应用化工实训基地 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8.强化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建设 主题为“技能―中国化工”的石化行业技能大赛,自2005至2011年来已成功举办7届33场行业全国大赛的基础上,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为23个与教育部合作主办技能大赛的部委及行业之一,全国石化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首次纳入教育部技能大赛系列,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承赛院校等承办。石化行指委提供技术支撑。来自全国29个省市地区的253个职业院校参赛队伍参加了石化类大赛。其特点:一是石化行业和教育部共同搭台,是政府与行业合作,教育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二是石化赛项专家组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比例各半,确保竞赛内涵与现代石化工业发展接轨;三是石化赛项技术方案由石化行指委相关专业委员会制定,覆盖化工领域职业教育的重点和主干专业,竞赛方案贴近行业对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要求,大赛内容覆盖专业核心技能点;四是公平办赛,办绿色竞赛,启用行业企业专家现场裁判,第三方执裁。赛场即是竞技场也是德育教育基地。使赛项内容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竞赛设备引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9.教产对接搭建职教与企业互动平台 10.文化对接 瞄准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 总之,一方面,收集和发现和实践石油化工行业“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出培养主要模式和各环节的规范性要求,以及评估验收标准;教学资源开发共享的办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式化、标准化的梳理,提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专业方案建设规程”等。另一方面,从制度机制上提出突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难题办法。着重提出解决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实际需要的可行办法,包括理法建议、政策建议、制度制定等。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措施 [摘 要]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保证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平稳运行。本文主要介绍了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重性,提出了加强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措施以及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安全;石化;管理;事故预防 前言 石油化工行业存在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危险性较大的特点,安全管理是石油化工行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采取及时有效地安全防范措施和事故预防措施,对石化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监控与管理,才能保障企业财产和员工人身生命健康安全。 一、石油化工生产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石化行业的特点是:程序多而且复杂,生产具有高度连续性,石化产品多以气体和液体形式存在,易泄露和挥发,遇火源即燃;石化产品或原料多含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本身既有毒又有腐蚀性。安全管理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1)从原材料和产品的性质看,石化生产中涉及物料危险性大,发生火灾、爆炸,群死群伤事故几率高。石化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绝大多数属易燃、可燃物质,一旦泄漏,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燃烧、爆炸;许多物料是高毒和剧毒物质,极易导致人员伤亡。 (2)从工艺条件看,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运行条件苛刻,易出现突发灾难性事故。生产过程需要经历很多物理、化学过程和传质、传热单元操作,一些过程控制条件异常苛刻,如高温、高压,低温、真空等。 (3)从生产方式上讲,石化生产装置大型化,生产规模大,连续性强,个别事故影响全局。装置呈大型化和单系列,自动化程度高,只要某一部位、某一环节发生故障或操作失误,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4)从设备装置看,石油化工生产的设备大型化、立体化、集团化;管道纵横贯通,装置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一旦发生事故,扑救难度大,损失严重。据有关资料对近年来世界石化行业重大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单套装置的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惊人。 (5)从动力能源上看,石油化工生产具有火源、电源、热源交织使用的特点。这些动力能源如果因设备缺陷、设置不当、管理不当等原因,便可直接成为火灾爆炸事故的引发源。石油化工生产安全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振兴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加强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建立和保持适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所在。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企业存亡和发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就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要走向市场争取理想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就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加强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企业建立健全安全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科学、规范管理,做到“防微杜渐”,有效预防和遏制事故的发生。通过制度化建设来提高各基层员工的制度文化素质。安全管理制度是人创造的,但制度常常也能反过来塑造人,使员工不知不觉地适应于制度,从而达到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 (2)用安全科学观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科技越进步,文化事业越繁荣,人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程度也需要相应提高,促进安全向着科学化管理迈进。科学的工作态度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工作方法,科学、合理、有序地工作,成功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使人类真正拥有安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明的社会。注重用安全文化的功能、安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去开拓基层员工的内心文化世界,去挖掘基层员工的精神文化世界;用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去引导、激励基层员工的思想文化世界;用科学的思维文化方法去完善作业程序,提高操作技能,进而形成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场。 (3)培养安全工作管理人员:石化企业基层员工的安全文化和技术素质是石化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基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效果,也决定着石化企业的命运。只有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一个安全工作者如果不懂施工专业知识,就发现不了问题。 三、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 加强安全管理力度,追求人身伤亡事故零指标管理,这是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一种追求,努力做到零指标,鼓励职工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实行全员安全管理。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安全事故的预防。 (1)变事后管理型为事先管理型:通过系统化的管理, 强调对安全危害和风险进行事前控制,在尚未构成危害时及时纠正,而不是通过总结事故教训开展工作,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2)加强差错管理:降低差错、杜绝违章是减少事故的根本,主要抓好以下管理:一是加强规范管理,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二是科学合理地分配工作时间和人员,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三互动纠错,发扬团队精神。 (3)抓好职工安全教育、促进班组安全建设:构成企业的最小单元是班组,班组职工直接接触危险因素和操作生产设备, 搞好职工安全教育,提高技术素质,消除主客观危害因素,才能实现以局部保整体的安全目标。对不同工种和岗位分类安全教育,使职工充分掌握石化行业的特殊性。加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操作方法的培训,经过正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操作。 (4)重视安全技术:为了预防或消除对人健康有害的影响和事故的发生,改善劳动条件,采取各种技术和组织措施推广使用安全技术,消除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保护劳动者安全和健康,预防伤亡事故和灾害性事故发生。根据同行业的经验预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研究控制措施,在设计安装的开始或生产运行期间,加强工艺改革,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入安全技术的保障措施, 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主要采用防火防爆、电气、压力容器与管道、装置检修、石油化工操作等安全技术,使生产装置本质安全化,安装安全保护装置、报警装置措施。在预防事故措施和监控手段上采用先进技术,通过信息联网、遥控等措施,增加对异常情况、突发事故的控制和处理速度,通过自动控制,将职工从有危险的场所替换下来。 (5)加大检修检测力度:及时检修、检测安全技术装置,如安全阀,泄压防护装置、超限自动保护、阻燃装置、各种报警仪,这些装置起到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作用,必须确保灵活有效。这些装置如失效,将起不到任何作用,导致事故发生。 (6)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抓好隐患整治:石化企业的生产现场是发生事故的重点部位,抓好安全检查,排查安全盲区,可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监督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结束语 石化行业危险性大,通过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加大安全管理,做到事前预防和事后及时处理,才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的筹划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是涉及行业稳定和发展的大问题,必须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国际石油贸易中加强安全管理的筹划。本文根据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具体情况,以宏观环境打造、实际操作养成和微观竞争能力培育为手段,展开了对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的探讨,希望对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中加强完全管理,控制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风险,进而达到促进石油化工行业整体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石油化工行业 国际石油贸易 安全管理筹划 宏观环境 竞争能力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是被国际炒家严重操纵的商品,任何的影响因素都可能产生石油价格的剧烈变动,因而,石油化工行业进行国际石油贸易的风险量是巨大的。我国年石油进口总量早已突破亿吨,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亚种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面对波动幅度大、风险显著的国际原油市场,如何降低国际石油贸易风险,提高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维护我国能源和材料安全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国际上降低和防范石油贸易风险的方式有很多,通常以优化石油来源地、影响石油市场走势、稳定贸易形势、优化资源结构等方法达到降低国际石油贸易风险的目的。作为石油化工行业应该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同时,将目光转移到石油化工行业内部,在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措施和办法,形成有效的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促进行业的发展,体现出石油化工行业对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价值和作用。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问题,应该在建立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观念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具体情况,以宏观环境培育、实际操作养成和微观竞争能力培育为手段,科学地对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进行探讨,形成真正有效的措施对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加以筹划,在实现安全管理的同时,控制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风险,达到促进石油化工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稳定我国经济的根本目的。 一、打造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宏观环境 根据国际通行的参照系数,国际市场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1年,通货膨胀率将会有0.8%左右的上升,可见石油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影响。我们看到这一点,国际石油垄断组织也同时注意,这就为他们操纵石油价格,控制我国经济提供了原始动力。为了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就必须建造一个适合我国特点的宏观环境,降低宏观因素变化产生的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问题。 1.降低石油化工行业对国际石油的刚性需求 我们应该通过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生产效率、提升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稳定对国际石油的总体需求量,当需要恒定时,就减少了相关炒家和操作者的获利空间,降低了他们提高石油价格的可能。 2.建立石油化工行业进口石油的基金 政府应该组织行业全体建立石油进口的专项基金,通过将基金注入海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开辟新海运、管道和铁路的石油通道、参与国外石油期货市场交易等方式影响国际市场油价。 3.营造有利于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世界典论 要将我国石油的需要与我国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贡献练习在一起,让世界了解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必然性,争取更大、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4.积极开展有效的开展能源外交 政府应该主动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确保我国石油进口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经济性。 二、养成国际石油贸易实际操作的习惯 1.国际石油贸易观念的正确培养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相当长的阶段,在国际石油贸易市场中将主要以买方的身份出现。因此,必须积极培育石油化工行业正确的国际石油贸易观念和风险意识,推进石油化工行业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的体系构建。 2.国际石油贸易风险意识的正确树立 石油化工行业进行石油贸易时要始终把风险意识放在首位,将其融化在企业文化中,推行全员参与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把风险意识印到员工的头脑中,贯彻到企业考核中,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 3.国际石油贸易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石油化工行业石油贸易时应该组建专业的风险预警机构,实现风险预警专业化,累积风险预警方面的经验,开发风险预警分析技术。 三、培育石油化工行业的微观竞争能力 1.建立石油化工行业的内控制度 抓住国际石油市场上稍纵即逝的贸易机会,提高;二是权利过多地集中于上层管理者,一般员工不负责任。这两种情况都是与设立内控制度的初衷相违背的。 2.培育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石油期货队伍 建立高薪养能、养勤和养廉制度,将薪酬制度和从事石油期货的人员的业绩挂钩,实行股权、期权、延期支付等激励机制,使其更注重企业和自身远期的根本利益。 3.理顺进口与石油化工行业的关系 应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石油贸易进口商,把进口商和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的筹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面对世界资源和能源的激烈竞争,必须树立社会和行业的安全理念,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面对着竞争激烈、价格变动频繁的国际市场,就更应该建立石油贸易安全的观念。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宏观环境培育、实际操作养成和微观竞争能力打造等不同层面的措施,希望为建立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有所启迪和帮助,以便使石油化工行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在确保行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质量和速度。 石油化工行业论文: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A股现金红利分配行为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何之望(1992.5-),汉族,海南省琼海市,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数理统计以及信息管理。 摘要:股利政策关系着公司股东的利益还关系着公司的稳定发展,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对于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石油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A股2011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找出影响石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红水平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具体地分析,进一步为该行业股利政策的制定和规范提出具有合理性和可取性的建议,以提高企业的价值,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采取何种股利政策虽然最终由管理层决定,但实际上在其决策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诸多学者针对其影响因素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文献综述 Lintner(1956)从不同产业的600多家公司中选取了28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向其高层管理者进行实地调查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著名的Lintner股利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该模型可以解释高达85%的股利变化,并认为每股收益是影响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自Lintner之后,西方学术界开始重视有关股利政策的研究。Holder(1980)在企业规模、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变量基础上,研究了企业的集中度与股利支付水平的关系,并得出二者具有负相关关系。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最早是刘星等人(1997)对1992、1993年的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检验,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股票市盈率以及资产流动性水平对公司的现金股利有显著影响。赵春光等人(2001)通过研究1999年底之前上市的210家A股公司的1999年相关数据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股利与是否分配股票股利、上年度是否分配现金股利有关;还发现每股现金股利与市盈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都有关系。 (三)文献综述小结 从国内外关于现金股利分配的文献综述来看,对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基本上集中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规模,现金流动性,上年股利的支付情况和股权结构上。但是由于不同的学者在对这些不同的能力考察上选择的指标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会有差异。本文基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动性、公司规模、市场前景、上年股利支付情况和股权结构选择了一系列的指标来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分析及以前学者的研究,提出问题:影响石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分配的因素可能有该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充裕性、市场前景、公司规模、股利政策的连续性和股权结构。 1.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特定时期内公司利用资源创造利润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其当期利润和未来利润,由于现金股利是以公司利润为主要来源。所以公司的盈利能力是现金股利分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和基础。一般而言,一个公司的盈利越稳定,则其现金股利也就越高。这是因为,从稳定股票价格、维持较好市场形象的目的出发,企业总是力图维持较为稳定的股利政策。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此项政策长期维持下去的可能性。盈利稳定的企业对保持较高的股利支付率更具信心。此外,收益稳定的公司由于其经营和财务风险较小,因而比其他收益不稳定的公司,更能以较低的代价筹集负债资金。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一方面现行的财务制度已经规定公司当年亏损则不得分配利润,使得现金股利的分配受制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较短,使得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市场主体意识不强,“盈利多则多分,盈利少则少分”的现象比较普遍。 2.公司的偿债能力 公司的偿债能力强,那么公司的富余资金就比较充足。这样公司就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派发现金股利。 3.公司的现金流动性 公司资金的灵活周转是企业生产经营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公司现金股利的分配自然也应以不危及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为前提。企业的现金流量与资产整体流动性越好,其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就越强。而成长中的、盈利性较好的企业,如其大部分资金投在固定资产和永久性营运资金上,则通常不愿意支付现金股利而危及企业的安全。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对在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的石油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初步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处理。首先,选择在2011年之前上市的石油化工行业的公司。其次,删除了样本中标示为ST和*ST的公司数据。最后,剩下了103个样本数据。公司的财务指标资料及数据全部来自大智慧软件的个股资料。 三、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沪深两市石油化工类上市公司A股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红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本文实证作出的结论与理论分析和以前的国内外的文献综述之间存在很多异同点。从理论分析及文献综述中的叙述来看,上一年分配的现金股利、每股收益和现金充裕度都对本年度分配现金股利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但是在理论分析中,公司规模、股权结构还有市盈率这一系列的因素对本年度分配的现金股利产生显著的影响却在本文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明。在本文实证的研究中,选择衡量公司规模、股权结构的指标分别是总资本的自然对数和流通股比率。虽然从回归结果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显著性不强。可以看出,在衡量上市公司不同方面时选择不同的指标,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同。 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流通股比率、市盈率和总资产规模可能也是影响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因素,但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显著性并不强。 (二)、建议对策 1、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是保障先进股利分配的关键,企业应该通过加大技术改进创新、重塑品牌、多渠道融资以运用财务杠杆、进一步晚上产业链等多种手段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高回报的上市公司,应该进一步强化回报中小股东的意识,严格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自动决策公司利润分配事项,制定明确的回报规划,积极主动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利。 2、证监会应该加强证券市场的法律环境建设,规范我国股利政策制度,提高上市公司上市门槛,严格上市要求,将现金分红与企业上市再融资以及退市制度结合起来。借鉴其他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派现的做法,制定明细最低现金分红率,对留存盈利过多的现象用税率工具调节。进一步建立完善退市制度,对于连续亏损、不分红、违法违规、财务状况恶化、公众持股比重过低的上市公司予以退市。通过入市源头把关和退市制度可以优化证券市场结构,真正遏制炒作。(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教育统计信息化建构问题 统计信息化是指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全程信息化,对统计分析、评价、预测系统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对统计信息的深加工。高校统计信息化则是要建设体系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全面地为学校提供丰富的统计信息。 一、高校统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化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相对落后,统计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远不能适应学校发展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在推进高校统计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现行高校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发展首先,在自下而上的呈报过程中,人工操作仍是主要手段,很少依托网络,校园网的优势没有显现,人为增加了中间环节。其次,在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统一管理,各专项统计垂直管理,无法发挥信息化整体职能。最后,统计法规体系的不完善直接造成对统计网络监督机制的缺失。 2.对高校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目前,各高校普遍建立起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和处理系统,但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数据分析系统,对数据分析、利用和方面的功能开发不够,还远没有实现校内共享,乃至社会共享功能,并且信息化统计的决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高校统计队伍的建设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高校统计队伍建设落后是由来已久的问题,由于高校人事制度采用聘任制,统计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大多数统计人员只具备统计专业理论知识,难以改变习惯的非信息化统计模式和统计流程,不能熟练驾驭现代化工具,充分发挥设备功能。 二、高校统计信息化的策略 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为了满足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满足统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高校统计信息化工作,逐步完善统计模式发展高校统计信息化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统计工作进行工程化管理,适应网络化的要求,创建提升现有统计业务模式的信息平台。要调整现有的统计管理体系,强化和调整各级部门的统计职能,将各级统计工作进行规模管理,健全统计法规,以适应统计工作信息化的要求,逐步将高校统计业务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2.深度开发和利用高校统计信息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建立校园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教学、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行政办公自动化,这些都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在保证硬件的同时,必须重视软件开发。教育统计信息化要对统计分析、利用和阶段的大力改进。系统和软件的开发者也要强化统计分析、预测、评价功能,更多关注统计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除了要提供高校全方位发展的动态数据支撑,还要为政府宏观决策和企业微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最终让高校统计信息资源实现全社会共享,社会价值最大化。 3.建立一支学习、创新型高校统计人员队伍推进教育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涉及统计学、数学、教育学和工学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统计队伍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自学提升职业素养和素质,掌握现代化统计工作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对购买软件能够及时更新和升级,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同时,还要培养统计人员在统计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统计信息化工作规律,创新统计手段,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其程度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统计信息化发展势必会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统计论文:试析大学科技查新统计 1材料和方法 以福州大学查新工作站保存的科技查新档案材料为统计分析信息源,从查新项目学科分布、查新项目数量、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查新项目委托单位、查新项目地区分布、查新项目类型、加急查新项目等7个方面进行分类、分项统计。调查资料包括:1)科技项目查新咨询登记表;查新项目申请书;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报告。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查新项目数量 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了356项科技项目的查新。其中,2007年完成93项,2008年完成263项。通过对查新项目数量的分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科研技术的发展速度。 从查新数量上看,2008年的查新项目数量较2007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原因:1)福州大学查新站成立于2007年初,在建站之初,对查新站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知道福州大学有这项业务范围。随着查新站不断为查新客户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查新工作为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认可,查新项目数量有了大的提高。2)近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也逐年增多。 2.2查新项目学科分布 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所完成的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统计,根据学科分布比重可分为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轻工业、手工业,医药、卫生,生物科学,交通运输,管理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建筑学和物理学等。详情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以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比重分别为23.0%,18.3%和15.7%。由此,可判断福建已形成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 2.3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 根据完成的年度分析,2007年完成的9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75项(80.6%),国外查新目18项(19.4%);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61项,地市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13项。2008年完成的26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225项(85.5%),国外查新目1项(0.4%),国内外查新目37项(14.1%);国家级项目45项,省级项目171项,地市级项目36项,其他项目11项(如图1、2所示)。 从查新项目的范围和申请级别上看,大部分查新项目主要是进行国内查新,委托单位大多数为企业,申报的课题主要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等省、市级项目。国内外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主要是各高校,申报的课题主要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由此,也说明了高校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前沿科研项目,而企业的角色一般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者。 2.4查新项目委托单位 将356项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按照大中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中小学、其他单位等5个类别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承接的查新项目委托单位中,企业198项,占55.6%;大中专院校130项,占36.5%;研究机构13项,占3.7%;中小学13项,占3.7%;其他单位2项,占0.5%。通过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的分析,可以了解科研单位的分布现状,发现不同单位的科研实力。 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企业、大中专院校的查新项目数量较多,研究机构等其他单位查新项目数量较少。这说明高校在福建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福建省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也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正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2.5查新项目地区分布 通过分析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分布,可以了解我省各个地区科研开发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的力量分布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按福建省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分为福州地区、厦门市、莆田地区、三明地区、泉州地区、漳州地区、南平地区、龙岩地区和宁德地区。如图3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的356项查新项目中,福州地区244项,占68.5%;泉州地区102项,占28.7%;三明地区3项,占0.8%;南平地区3项,占0.8%;莆田地区1项,占0.3%;龙岩地区1项,占0.3%。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主要分布在福州地区和泉州地区,地区分布的差异与各地区的学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福建省大部分大中专院校都集中在省会福州,其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力量都比较高。同时,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地区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这些地区的查新项目比较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其中,由于厦门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查新站都有资质开展科技查新,可承接厦门市的查新项目,因此,福州大学查新站有关厦门市的查新项目比较少。 2.6查新项目类型 将查新项目按其类型分为立项、成果、报奖、新产品和其他查新5种类型进行统计,见表3。统计结果表明,科研立项类的查新项目占据了重要的份额,这与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科技立项的政策是分不开的。立项查新一方面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立研究项目时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争取项目申报成功。 2.7加急查新项目 从2007年和2008年查新项目的加急情况来看,2007年加急项目45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8.4%,2008年加急项目120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5.6%,2008年的加急查新项目所占比例比2007年略有下降。由于查新项目申报时间的限制,查新委托人一般都有加急心态,希望查新时间越短越好,甚至某些查新委托人认为上午委托查新,下午就能拿到查新报告。主要原因是查新委托人对科技查新不熟悉,误把查新工作等同于简单的检索。事实上,科技查新是一项严密的科技情报工作,对查新项目要进行理解、检索、分析、比对、判断等过程,需要适当的时间。为了保证质量,查新项目的完成一般要保证至少5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新晨 3建议 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在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与入股,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我们应该从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加大查新机构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强科技查新工作的完成,以保证科技创新更上一个新台阶。 3.1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密切协作,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2]。一方面科技查新部门结合专业特点,长期关注和跟踪一些技术和项目,并且定期反馈给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作为立项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协作,共同资助一些好的项目去申报和立项,这样可以提高申报成功率。 3.2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是确保查新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3]。为了促进科技查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查新机构应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包括查新业务咨询受理、查新工作流程制度、查新审核制度、查新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查新档案管理制度、查新人员激励机制等。 3.3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 查新机构管理人员应根据课题专业和学科类型,统一协调分配查新任务,确定将查新课题分配给相应学科专业的查新人员[4]。这样,有利于查新人员与查新委托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保证了查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概率数理统计论文 1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趣味化,即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概率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是学生感觉课堂乏味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给出数学期望的定义时,可以介绍学生的平均成绩问题:五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85,80,90,85,90,求这五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五名学生成绩的概率分布如表1所示。通过观察表1,学生很容易知道平均成绩为1/5×(85+80+90+85+90)=80×1/5+85×2/5+90×2/5,这即是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形式。另外教师应精简例题的数量,利用有层次的例题展现知识点。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加法分布是概率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讲授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两种方法(定义法和卷积公式法)计算X+Y型函数的分布使学生感受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然后介绍2X+Y型分布,使学生了解卷积公式不是万能的。 2教学的生活性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即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例讨论概率的应用,建立形象问题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具体实际情况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成为现在学生面临的主要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一些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怎样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分析问题“根据以往的临床记录,某种诊断癌症的试验具有如下的效果:若被诊断者患有癌症,则试验反应为阳性的试验反应为阳性的概率为0.95,若被诊断者没有患有癌症,则试验反应为阴性的概率为0.95,且被试验的人患有癌症的概率为0.005,问如果被试验者反应为阳性,他患有癌症的概率为多大?”这是一个题目很长的实际问题,学生一般无从下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题目中涉及几个条件和几个随机事件,只要准确描述随机事件就可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问题。实际问题的多次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的启发性 教学的启发性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具体来说就是老师对上课提出的问题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学生主动思考之后,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路。比如,讲授全概率公式之前引入实例:有一批同一型号的产品,已知其中由一厂生产的占30%,二厂生产的占50%,三厂生产的占20%,又知这三个厂的产品次品率分别为2%,1%,1%,问从这批产品中任取一件是次品的概率是多少?撇开概率知识不谈,把这个问题纯粹看成一个数学问题,也可以用中学知识解决,给学生几分钟思考的时间并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讨论,我们把产品在三个工厂的生产及次品情况转化为产品分布图,学生就很容易地知道从这批产品中任取一件次品的概率就是黑色椭圆区域在整个矩形内所占的比例,经过分析就可以得到全概率公式。该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还有助于学生对复杂全概率公式的理解。 4教学的研究性 教学的研究性,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大学教育中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解决未知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图形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研究密度函数图形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高等数学的知识来研究函数图形的以下特性:(1)奇偶性(对称性);(2)单调性;(3)有界性;(4)凹凸性及拐点。接下来根据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具体形式分析密度函数图形的特性。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成功的数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的思维训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致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作者:张丽丽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数理系 大学统计论文:电力大学的科技课题统计分析 本文作者:高玉平周晓兰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 查新项目的学科分布表4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5年来查新项目均以电气电子自动化学科为主,占到查新总量的67%,这是和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专业特色分不开的;机械类查新排名第2,占查新总量的6.7%;农林牧渔类在5年中稳步增长,这与国家近年来逐渐加大农业类课题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计算机技术类查新在5年中有增有减。2006年和2007年有部分学科领域科技查新尚未涉及,2008年开始查新学科已覆盖至生物医药、石油化工、建筑科学和轻工纺织等各个领域。说明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学科的研究项目在逐渐增加,相关课题在不断发展,这为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数量表5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数量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委托单位数量从2006年的28个增加到2010年的85个,5年中翻了2番;2007年委托单位数量增幅最大,较2006年相比增加了75%。从忠诚单位数量及其所查新量来看,2007年忠诚用户数是5个,2010年较2007年相比增加了14个,对应的查新量增长了115件。委托单位数量、忠诚单位数量及对应查新量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查新站的知名度在提高,影响范围在扩大;另一方面说明查新站已经培养起了一批忠诚用户。华北电力大学的科技查新工作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信任和支持,这为查新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6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性质表6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性质统计情况。可以看出,5年来查新项目主体以高校为主,其委托查新数量达到773件,占查新总量的58.6%,表明高校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成为查新项目的主要来源;企业委托查新项目逐年增加,5年累计完成416件,企业和高校成为查新源的依靠力量;科研院所在5年中委托查新项目变化不大;2009年中学委托查新项目数量是2006-2008年总和的2倍,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在激发中学生发明或技术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为查新机构带来了利好。 查新服务存在的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查新项目数量相对较少根据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年检情况通报上显示,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指出存在的问题中都包括未能对校内科研人员和社会进行很好的宣传。发生在我站的一个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有一位河北农业大学的教师直到2010年才知道我校具有查新站资质。这说明我站在宣传力度上亟需加强。再看查新课题数量,从纵向上看,该站接受查新项目逐年增加,尤其校外查新数量增加很大;但从横向上看,与其它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江南大学为例,2008年其查新课题达到824件,高于我校2009-2010年查新课题的总和。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宣传来改善查新数量不足的状况是我站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查新人员管理体制不健全我站查新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69.2%,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61.5%。知识性员工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查新人员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倾向于拥有宽松、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因此,当前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显然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寻求如何从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培训教育、休息制度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着手建立一整套适合查新人员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方法势在必行。查新员与查新用户关系管理亟需建立在当今“客户是上帝”的市场经济社会,查新用户即是我们的上帝,查新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如同商家与客户的关系[2]。在我站查新数量不理想的情况下,需从建立和完善用户档案信息,分析识别查新用户、开展个性化查新用户服务,对查新用户反馈信息进行管理并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等4个方面着手进行查新员查新用户关系管理,有利于识别不同查新用户特征、了解客户研究方向和信息需求、改进查新服务方式、判断查新服务水平、提高查新项目数量。查新质量缺乏标准控制查新质量是指从用户委托查新开始到报告完成的整个工作过程的质量。包括查新流程是否顺畅、查新员与用户沟通交流是否得当、查新报告整体水平和查新档案归档的完成程度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我站对查新质量尚无明确的评价标准,查新人员工作随机性大,产生失误的可能性也大,审核员对查新报告的审核也只是凭主观经验。因此,如何减少查新工作的随意性,使查新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提高查新质量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加强查新服务的措施 积极做好科技查新站的宣传工作查新站应多渠道、多途径地向校内外用户宣传科技查新的作用。宣传方式可以通过与报刊媒体联系,取得其对查新工作的支持,开办查新专栏,形成连续性的查新报道;也可以走出校园,通过与高校、中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系,深入实际地开展科技查新的宣传工作,包括印发宣传资料,举办查新专题讲座等方式,向有潜在查新需求的用户宣传科技查新,不断扩大查新用户的覆盖面。加强查新站人员管理制度建设针对查新站知识性员工的特点,相关领导应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和休息制度。薪酬可实行高弹性的可变薪酬,将员工的薪酬水平直接和查新量挂钩;绩效考核实行考核标准与岗位职责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通过支持查新人员外出考察和培训,提高查新人员的业务能力,实现查新人员的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休息制度可试行弹性工作制,就查新工作特点而言,可选择紧缩工作时间制的形式[3-4]。通过建立有效的人员管理制度,在提高查新员工作满意度的同时,激发查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查新员与查新用户关系管理建立查新员与查新用户关系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用户信息资源,改进查新员沟通方式与服务技巧,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整合用户信息资源,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明确每一位用户对查新站贡献份额的大小,实现对查新用户的分类与分级管理。如对查新站贡献较大的用户定为“金牌”用户,让用户感受到查新站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增加彼此的信任和感情,为查新站争取长期服务对象;与用户的沟通过程是体现查新站人员服务水平高低的最直接反映,这一过程不仅包括从用户委托查新到报告完成的整个过程,而且包括报告完成后对用户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为将服务水平体现到最佳,查新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专设查新咨询员来及时解答用户疑问,以体现对用户的尊重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体现查新服务效果的2个重要指标。用户满意度反映出服务提供者满足用户需求的成效,忠诚度反映出用户对服务的认知和信赖程度。用户满意度的测评可通过用户满意度指数(CSI)来测定用户对查新服务和查新质量的满意程度,用户忠诚度可运用3个主要指标来衡量,这3个指标分别是整体的用户满意度、重复委托查新的概率和推荐给他人的可能性。通过对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调查,方便查新员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查新服务策略和服务方式。建立查新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查新质量控制应从理论控制和实践控制2个方面进行。理论控制着眼于数据库中研究科技查新质量评价或控制的相关文献,在发挥研究型文献理论支撑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查新站自身特点,制定符合电力特色的查新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做到查新工作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实践控制一方面包括加强对查新员的业务培训,业务培训包括查新员外出参加查新培训班的学习和查新站内部自我学习,通过这2种学习方式的双重灌输,不断提高查新员查全查准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指聘请学科专家来指导监督查新工作。由于查新涉及的专业太广泛,查新员不可能对所有专业样样精通,因此学科专家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查新员的业务能力和查新质量。和成果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统计课教学方式革新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生挂职统计员见习个人总结 在党委领导的举荐下,我有幸成为一名挂职锻炼的工作人员,并担任统计工作。并被指派到重要的岗位上去进行挂职锻练,这次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对此我倍感荣幸、倍加珍惜。弹指一挥间,四个多月的挂职锻炼即将过去,在即将结束挂职的时候,有许多感慨、体会值得很好地回顾和总结。 一、挂职工作回顾 (一)加强学习,熟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 挂职的目的在于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和职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顺利、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领导的希望、信任和重托。学习了段有关挂职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提高对挂职工作的目的、要求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学习了部、路局、段《统计规章》,掌握有关统计的知识,加深对《统计规章》的理解和掌握,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四个月认真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基本掌握了统计的工作目的、作用、程序和要求,为我今后做好统计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经过四个月的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现在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为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掌握统计方法,积累实际经验 为了适应铁路运输管理的需要,我深知光凭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出的经验,才能跟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机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工作中我除了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外,还反复细致的研究《机车统计规则》,并且做到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日常的技术培训,现在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切实地解决了开始工作时遇到的诸多问题。 (三)注重基础,提高统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任何一项工作必须从基础上做起。基础实、底蕴厚、方法活、措施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四个月来,我注重统计的基础工作,工作质量从司机报单抓起,司机报单是统计的最原始单据,只有司机报单的正确填写和准确的录入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无误,从而及时上报,为上级领导的决策和运输生产指挥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每天在上机之前,对每一张报单进行认真的逻辑分析,包括司机报单的各项时间的关系、机车的工作种别、运行公里等进行认真的核对,发现填写错误等问题及时与有关业务人员沟通,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工作中我认真做到了“凡是必做于细”,严把工作质量关,为段的统计工作迅速、及时、准确、有效、可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四)注重创新,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 为了更好的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进程,统计工作需要不断的改建和创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在做好大量的统计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不断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充分运用机车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预测、监督,来反映机车运用、检修和材料的消耗等情况,为日常运输生产指挥、段的经营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所以我在日常的工作中特别留意和收集统计资料,并且不定期查看机车运用指标及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发现有较大的波动的,能够及时虚心向其他同事咨询请教,同时也更好的提高和锻炼了自己。 二、挂职工作体会 一年的挂职锻炼中,我本着“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的指导思想,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工作,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使本人在思想素质,工作水平有质的提高。 (一)思想素质提高了。我是我家的独生女,父母对我偏爱、甚至是娇生惯养,从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时时处处都依赖着父母,通过此次挂职锻炼,我自己感觉到变化最大的就是我的思想素质。在工作中,我是干着今天、总结着昨天、想着明天,保证自己的工作的连续性、条理性和稳定性,这在以前我是不敢想象的,思想素质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工作中,在家里我也能替父母分忧,承担了家庭的一个重要角色,父母也明显感觉到我的变化。 (二)专业知识丰富了。经过四个多月的统计工作的实践,在统计工作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学到的东西,我又多了一门专业知识,多了一手专业技能,这是我四个月挂职锻炼收获最大的和体会最深的。 总之,我们要思考和要做的的确很多,还需我们不断努力。其实我所做离大家做也很多的差距,更需我自己不断的学习、进步。由于自己水平、能力有限,可能力不从心,加之时间较短,所学根本达不到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学习政治、业务知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磨练自己,充实自己,在统计工作中大胆思考,主动创新,适应统计工作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为实现统计手段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统计工作者。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财经专业统计学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公务员之家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统计课教学方式革新探讨论文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公务员之家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新生调查统计研究论文 【摘要】不同批次高校新生总体素质状况不同,在学业及职业发展计划等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新生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学教育应当从新生进校之初开始。面对新的社会环境,高校应在人生观、价值取向、就业观念等方面给予新生及时而恰当的指导,使新生尽快走出梦幻或困扰,以积极而踏实的态度迎接大学新的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为准确把握学生实际,从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出发,依托科学理论与方法,深刻分析大学新生的特点,找准新生问题的症结,帮助新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进入新角色,我们在我校2009级新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班为群,按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6个班进行全面调查,共发放问卷860份,回收有效问卷740份(占新生总数约12.5%)。按照调查设计,样本容量、样本的代表性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都通过统计检验,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 一、新生基本信息 1.1新生个人基本信息 从新生来源看,46.9%的新生来自农村,25.3%来自乡镇,来自城市的新生占27.8%。调查表明,52%的新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统计检验显示,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具体看,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城市家庭为66%,乡镇家庭为53.5%,而农村家庭仅占34.2%。 观察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打工收入、经营收入、工资、出售农产品,依次成为新生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本题为多选题,740名新生共选了1388次,说明平均来看,每个学生的家庭收入来源有1.87即接近2种渠道。 家庭环境无疑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也对父母亲文化程度和职业分布状况作考察,结果发现,报考我校的新生,其父母亲多为中等文化程度,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较低。另外,企业主、教师、公务员家庭的子女,占我校新生比例很低。 1.2新生高中阶段基本情况 新生的高中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了解他们的高中表现,有助于新生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方面表现的分布状况看,我校新生总体上在高中阶段是相当优秀的,他们学习成绩优秀,有学生干部经历,有雄心壮志;他们还有自己的理想信念。 对“认为对自己有激励作用或感染力的各类人物”的调查结果显示,受父母亲、老师、同学激励和影响的同学最多,可见这三类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受学者影响的学生比例仅为8%,这一情况应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面对紧张的高中生活,他们也有各式各样的困惑或烦恼。在这些诸多困扰因素中,个人情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的影响面分列前三位。个人情感的影响如此之大,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看来新生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活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之前和大学之初 2.1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 学生对就读学校、专业的不同态度,往往长时间地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从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对相关因素重要程度的评价比率不难看出,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更注重现实,他人建议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体现了严峻就业形势左右了新生的志愿填报,也凸显9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趋向张扬的特点,同样的结论也体现在专业志愿的填报中。 进入大学前对大学生活的了解程度,有2.7%的新生表示十分了解,18.1%的新生表示比较了解,表示很少了解的新生占71.5%,有7.7%的新生表示一无所知。相关调查数据还显示,98%以上的新生表示有信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2初入大学之感觉 新生进校后,对入读学院和专业的态度,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对学院的满意程度高于对专业的满意程度,但调查数据还显示,面对自己不太喜爱的专业,56.8%的新生表示会积极应对,并通过选修或辅修获得喜爱专业的知识;32.2%的新生表示接受现实,并努力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消极对待、被动接受的占2.2%,有8.9%的新生申请转专业的想法。 对比分析发现,新生进入大学前受情感困扰较多,而进入大学后担心更多的是学习、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体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变得更加理性、更为实际。 分析得知,老师、同学、家长或亲友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解除心中疑虑、倾吐不快等方面具有首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校园和谐氛围,增加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老师对新生的帮助和引导。 新生在行为、动机方面对自己所作的评判,前三项是正向陈述,后四项是负向陈述(为尽可能得到真实答案,问卷中正负向陈述是交错布局的,这里作了归并处理)。由此表不难看出,当今大学新生总体上讲,自信心强、办事目的明确,具备一定的行为调适、情绪控制能力,但在具体行为活动、计划实施、时间安排等方面,相当部分学生明显感到欠缺。 三、大学生活规划 3.1大学教育与人生目标 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影响着对人生目标的评判。表3告诉我们一些“意外”的信息:上大学最重要的作用竟然是“建立人脉网络”,这应该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形成的认知;价值体现和追求却排位靠后,这或许是由于大学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结果;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时间不长的教学型院校,进入我校的学生在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上比较中肯、现实。 那么,新生在进校伊始,在大学学习和职业方面是否有目标或计划呢?据我们调查,29.6%的新生有明确的大学学习目标或计划,59.1%的新生表示有目标或计划,但不太明确,11.4%的人没考虑过。在职业规划方面,有明确目标的新生占27.2%,表示目标不够明确者占51.1%,另有21.8%的新生表示没想过职业目标问题。 经验及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以及一定的职业规划,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是充实的,学习成绩会更优秀,综合表现也会更加出色。因此,引导新生制定合理的大学生活计划和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显得非常重要。 3.2大学期间课外生活打算 上大学做什么?这个看似无谓的问题,其实是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理想与追求、兴趣爱好、自身素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根据填答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指导,必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问卷分析显示,在各类学生组织中,新生选择比率最高的是团学组织(74.5%),其次是学术类组织(57.3%),第三位是服务类组织(51.9%)。说明我校新生在希望加入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同时,还具有较浓的学术意识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同时也反映我校新生勇于面对现实,希望在大学期间通过实习、考证等获得更充分的就业准备。 3.3职业发展需求 大学期间希望获得或增强哪些方面的发展能力?表4的调查结果确实让我们多少感到一些“意外”:沟通协调能力排位最前,而决定个人发展潜能方面的能力却排到后面,这个结果与表3类似。 新生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带有某种明显的“功利”性,这应当是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自然结果。正如表2所示,学生在选择大学志愿时,就业前景、职业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那么,在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方面,新生们最想得到学校哪些支持呢?调查表明,对于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新生们普遍有心理准备,而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帮助。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新生(占比95.9%)希望得到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 四、几点结论 从以上数据分布情况及其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 ⑴我校新生生源质量较优,多数学生对入读我校相当满意,普遍接受所录取专业。从我校09级新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看,70%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位居中上等水平,担任校级或班级干部者占68%,94%的学生想上重点或较好本科院校。对于入读广东金融学院,88%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不满意率低于5%。至于对所录取的专业,72%的学生也是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90%以上的学生表示,即便对入学时的专业兴趣不大或不了解,也会采取积极态度,努力培养专业兴趣,当然也有少量新生有转专业的想法。 ⑵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多为自主分析选择,更注重现实。就业前景、学校师资及学校招生分数段等直接影响录取、学业和就业的现实因素是考生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其他一些相对较“虚”的因素考虑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的他人建议,对考生的影响不大。可见,现阶段,抓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乃高校吸引高考考生的主要举措。 ⑶当今学生独立倾向明显,做事目的性较强。根据当今大学生性格构成状况,大学教育宜应当抓大放小、因势利导。具体讲,就是要在宏观方面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合理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而不必过多地拘泥于一些细小环节。有了恰当的宏观目标,并将之分解为阶段性计划,学生的成功成才也就有了希望。事实上,据调查,约80%的大学新生对于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是有所考虑的,其中一些人甚至有相当明确的计划。 ⑷大学新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信心和能力。现今大学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扰,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严重心理障碍。但我们的调查显示,对于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68%的新生表示信心十足,30%的新生觉得信心不是很大,表示无信心的仅占2%。根据新生在行为动机方面的自我评判结果得知,90%以上的新生表示了解自我、懂得责任、信心饱满、能够调适情绪。因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既不能忽视也不必过分渲染,必须恰当掌握和分析,并加强个性化辅导。 ⑸寻求多元化发展是多数大学新生的心愿。调查表明,团学、学术类、服务类、文体类学生组织对新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仅有2%的新生不想参加任何学生组织。许多新生想通过参加各类学生组织获得锻炼机会,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现在高校中各类学生组织繁多,良莠不齐。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组织的育人育才作用,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新生的重要人生目标。在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上,90%的新生认为其作用主要是建立人脉网络,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目标。而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家或企业家,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对各种能力培养需求的调查中,沟通协调能力牌位第一,而学习研究能力排末位。这些调查结果给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也向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当今学校教育如何与青年学生的想法和社会环境相衔接的沉重课题。公务员之家 ⑺大学生面临较大的生活学习费用压力,但不乏自立信心。我校近一半新生来自农村,城乡学生家庭收入差异较大。52%的新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而农村家庭这一比例高达66%。在调查样本中,家庭经济来源于工资收入者占31%,来源于打工收入和出售农产品者分别占50%和25%。对于大学期间学费、生活费用,20%的学生表示将通过助学贷款解决,2%的新生表示无从知晓。当然也有一半以上的新生希望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等各种渠道部分解决费用问题。 ⑻就业是新生最担心的问题。新生们普遍希望学校职业拓展训练、就业推荐、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近40%的新生希望大学期间能够到企业兼职或实习,或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应当努力强化实验教学,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训、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和推荐力度,在力保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升就业质量。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少些“杂念”,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模式论文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本文详细分析了现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解决方法的新观点。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宣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到大众化阶段,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逐年上升,毕业生就业成为整个社会丞待解决巨大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被社会各方看重,成为社会、高等教育消费群体及教育主管部门评判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市场认可程度的标尺。那么就业率统计数据如何最大发挥其导向性,我们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探析现有就业率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 我们采用主、客观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对于就业率统计数据的客观方面是指能够准确、完整的反映实际情况,使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掌握就业的真实情况,及时修正现有的制度,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宏观上调整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对于主观方面是指社会及教育消费群体对统计数据的认可程度,只有得到其所面向的对象的承认才称得上是准确的。 1.客观上存在的问题 (1)统计内容的模糊 包括统计的对象,细化对学生导向政府的宏观调控 首先是现有的就业与未就业的划分不明确。根据现有的统计方法,升学、出国都被统计为已就业,而这是不符合就业的科学定义的,从而导致实际就业的比例和社会承认的情况出现差距。其次统计数据的内容没有细化,在各专业的就业率、就业的质量没有详细划分,使其对教育消费者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缺乏对政府政策调控的参考意义。 (2)实现方式的错位 在就业率统计的实现方式上,学校既是被调查者,又是调查的实施者。因为学校的就业率与学校领导的工作业绩、学校的名誉、招生计划、科研经费申请、职称评定等相挂钩,而学校又身兼“运动员”、“裁判员”的身份,不可能脱离学校的实际利益去专注于追求就业率的真实性、可靠性。 (3)统计时间的提前 各地方现行的就业数据上报时间是毕业生离校的6月末及当年的12月末。而就业对于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又复杂的事情,需要相对长的一个理性抉择的过程,经过我们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延后性,由于对工作性质、自我认识及适应社会等方面,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做出正确的择业方向和具备完全的就业素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主动待业以提高自己能力,或者选择最理想的就业岗位。如果根据现有的统计时间,将很难反映实际就业情况。 (4)监督机制的缺乏 现在高校在就业率数据上造假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名气比较小的学校更甚之,以致社会上出现了名牌大学就业率普遍低于一般大学的怪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造假没有及时得到惩治,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主观上的问题 (1)公布主体的质疑 现有的就业率公布主体是高校的主管部门,也是利益相关方,社会及教育消费群体很容易对数据产生怀疑。 (2)社会认知的忽视 一个数据是否准确,不仅需要数据本身尽可能反映实际情况,也需要由他所面向的群体去评判,准确的数据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是毫无指导意义的,我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调查,得知在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没有对就业率的统计方法、就业标准向学生及家长讲解和说明,学生和家长基本上对此知之甚少,因而对就业率数据的来源可靠性大多表示怀疑。 二、解决对策和方法 1.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统计方法 首先,明确就业与未就业概念。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活动,取得相应报酬的行为。出国留学、升学及自己自愿放弃就业等情况应该不属于就业的范畴,不应统计在就业率里,应单独予以列出,这样既可以使就业率统计结果更准确,又可以更容易被关注群体接受。同时细化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的行业比例,这样可以发挥就业市场的调节机制,高中毕业生在报考专业时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报考专业,使高校毕业生更顺应市场要求,避免出现专业就业人数不平衡。而且对高校及教育相关部门作出相关政策调整。 其次,改变高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现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就业率统计方面由社会民间组织承担,政府根据他们得出的数据制定相关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国家有自己的国情,民间组织还不够完善,不能马上取消学校统计数据实施者的角色,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政府政策导向、资金扶持等方式培养社会组织客观、科学统计就业率。弱化学校因自身利益而影响就业统计。 还有研究科学上报时间,根据现行的规定,各高校在学生毕业前7月份左右第一次上报就业率(也叫初次就业率),在年末12月份上报第二次就业率,一般比较重视初次就业率。随着毕业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多,就业变得不是很容易,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需要一定时间找到工作,有一部分学生在初次统计时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被学校逼迫就业或者导致初次就业率不准确。 再有就是加强监督机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预防高校就业统计作弊途径。 2.加强就业统计方法宣传 由于很多教育的消费者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不是很了解,因此产生误解,对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及学生家长宣传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方法,使他们知道统计数据的得出过程,这样就会了解。例如:有100名毕业生,有60名同学签了正规就业协议,有10人升学,5人出国,10人灵活就业,为什么就业率就是85%,而不是60%的原因。公务员之家 三、总结 总之,对于中国高校的毕业生统计方法虽然不能完全照抄外国模式,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待改进的问题,期望通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不断完善现有的方法,最终找到最完善的对策。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统计学教学论文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统计学教学论文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石油化工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在中国石油化工产品营销过程中,还存在缺乏人才、渠道单一、知识结构匮乏等问题,难以保证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质量,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影响着产品营销效益。基于此,本文针对石油化工产品营销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营销建议。 关键词:中国石油化工产品;营销问题;营销策略 在中国石油化工产品营销期间,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拓宽产品的营销渠道,完善营销知识结构体系,保证在实际营销管理期间,可以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提高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的销售价值,打造独立的品牌。 一、石油化工产品营销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在石油化工产品营销方面,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保证营销工作质量与效果。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市场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竞争情况较为激烈,在长期经营与发展的情况下,忽视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没有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且用人机制较为滞后,无法保证产品营销工作成效。同时,营销工作人员不能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还在应用自身经营开展工作,无法创新工作形式,甚至会影响其长远发展与进步。第二,营销渠道单一。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经营管理单位在制定营销计划期间,无法按照当前局势变动情况开展相关工作,且营销渠道存在较大局限性问题,例如:受到时间与空间方面的约束,无法按照规定的时间与客户之间形成交易,且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难以针对产品进行评价处理。在传统营销渠道的影响之下,由于前期资金投入较高,一些小型企业无法承受巨额的经济压力,导致营销渠道难以拓展。第三,缺乏完善的营销知识结构。中国石油化工产品营销单位自身还没有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无法针对产品营销特点与要求等,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一些企业不能利用现代化宣传方式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难以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广播平台的宣传作用,导致受到严重的影响。且一些营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结构,石油化工产品营销企业不能利用科学化的改革方式建设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石油化工产品营销措施 在石油化工产品实际营销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营销方案,创建专门的工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拓宽营销渠道,打造文化品牌,保证可以提高石油化工产品营销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关联营销措施 石油化工产品关联营销方式,需要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在产品销售之前、销售过程中与销售之后,做好全面的营销服务工作。营销工作者需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相互了解的情况下,保证互相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对消费者进行分析之后,全面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与特点,以此对自身营销方案进行调整。同时,企业需要在与消费者之间互动的同时,提高自身知名度,促进产品市场化营销的改革与发展,引导消费者更好地参与到企业营销决策中,在建立良好关系的情况下,采纳客户的建议与意见,培养固定客户,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二)文化营销措施 在石油化工产品实际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文化营销方式开展相关工作,从长远发展角度建设企业的文化品牌,做好文化产品设计与生产工作,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文化融入产品中,保证可以丰富产品类型,提高营销工作成效。同时,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制定完善的品牌战略方案,为社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保证产品知识与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增强企业的信誉度,拓宽其营销渠道。 (三)网络营销措施 在石油化工产品营销过程中,可以采取网络营销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拓宽营销渠道,发挥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首先,由于网络营销成本较低,资金汇报效率较高,因此,可以将其应用在产品营销工作中。其次,网络营销方式对于时间与空间不限制,消费者可以随时购买相关产品,企业营销者只需要促成交易就可以。最后,网络营销方式的应用,可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在获取消费信息之后,及时发现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对营销战略进行全面的调整,在优化营销模式的情况下,加强工作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力度,建立良好的关系。 (四)服务营销措施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产品营销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一味追求自我满足感,这就需要石油化工产品营销人员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对营销服务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五)知识营销措施 在石油化工产品实际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知识营销规划工作,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制定科学的营销方案,针对相关工作要求,对营销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各类营销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自身工作态度,以便于开展石油化工产品营销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结语 在中国石油化工产品营销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创新工作方案,制定完善的营销机制,科学应用知识、服务、文化、网络营销方式,保证可以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作者:高莹 单位:中国石油辽阳石化产品销售部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市场化经济发展迅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各个企业要寻求发展,在打造质量过硬产品的同时,更有必要全面了解市场,有整体的宏观把控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以及高效的执行力。这样才能够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地位。石化企业如果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分析自己的营销活动出现的问题,并做出积极的改进,找出相应的改进发展策略和措施,这样才能够将企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石化企业;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经济建设水平发展飞速,特别是加入WTO后,许多企业为了不断发展,引进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人们注意到营销对整个企业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对市场营销开始重视起来。在商业竞争当中,良好的营销不仅可以让厂商和消费者的距离更加贴近,并且还能使得销售的数量大大提高,在市场份额持有率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而石油化工企业,在我国属于非常重要的支柱型经济产业,为了让我国的石化产业得到飞速迅猛发展,在国际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我们首先要在确保产品高质量的同时,与自身各种优势相互结合,通过加大营销的力度,在全世界面前有一个展示。针对具体的营销分析和策略,我会在以下段落中,逐一分析和探讨。 一、石化企业营销所存在若干问题 (一)石化企业中具备专业营销资质的人员占有比例少 在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其实占有核心因素的就是人才竞争。在我国传统石化企业中,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和研发,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新产品的研究以及开发过程,都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这样就忽视了专业营销人员的培养和开发,而且,由于缺少科学与合理的管理用人机制,对现有的营销人员并没有非常的重视,就出现了目前的营销人员整体结构,专业素质较低的状况,显然,这样并不能和市场的走向相配合发展,单单依靠以往的营销经验已经无法开拓出新的销售渠道和途径了。这造成的情况就是,营销水平相当落后,营销工作的速度无法跟上产品研发的速度,这样对石化企业来说,造成了一种失衡现象。 (二)石化产品的营销渠道受局限 在过去的石化企业产品营销当中,按照计划执行,是销售的主要渠道。一般是提前做好整体的销售计划,然后依照计划来进行具体的活动。但同时,以往的这种销售的渠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由于实际销售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随时发生的问题,因为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厂家和消费者之间,无法建立有效、及时的对接和沟通工作,对于部分客户体验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也无法第一时间解决。由于前期的营销准备工作,资金已经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因此在后期发展上,一些小型的企业无法承受后期的资金投入,这样也就造成了传统营销模式的单一性。 (三)不具备关于石化产品方面的全面营销知识 经笔者调查分析发现,在目前的石油化工企业当中,很多企业在营销方面,并没有形成非常完善具体的营销策略,在保障机制的建立方面,也尚且非常薄弱。在宣传策划方面,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并没有具体的宣传实施手段。同时,在石化企业当中,有部分营销人员,本身就不具备营销专业资质,对一些较为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方法,并没有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还有个别企业领导,本身就缺乏营销方面的知识,对现代化的营销手段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实施,一切都是根据以往的一些经验来进行。 二、关于石化企业的营销策略的探讨分析 (一)把关联性营销策略融入到石化营销当中 传统营销的方式较为单一,现在出现一种新的更加先进的营销策略,是关联性营销策。通过和传统营销的相互比较,我发现,关联营销对营销活动,以及相应的各个环节的互动更加重视。不再像之前的销售活动,仅仅存在于售前与售中。其实,在营销的各个阶段,石化企业都应加强重视和消费者之间的了解和沟通。通过沟通,消费者能够对企业产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石化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及时沟通,能随时掌握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且能得到消费者提出的各种建议。这样就能够让石化产品变得更加完美,与消费者的需求点平衡,市场的整体方向和发展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从而带动下一步的新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这样也直接提高了消费者满意程度,从而带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及时,紧密贴合,所以拉近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为企业打造了非常优秀的口碑和品牌。在当今经济市场活动之中,消费者客户与企业间的关系,是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的。所以,各个石化企业与客户应当建立平等,及时的关系,能第一时间对客户的建议给予积极反馈和合理化的采纳,这样不仅能巩固老客户的信任度和市场,并且能老带新,从而开拓出更多的优质客户资源,形成从点到面的客户辐射,让石化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注重企业考化和品牌的打造,形成品牌营销策略 石化企业在市场营销当中,关注与企业品牌和文化底蕴的打造,也是尤为重要的。产品的文化营销,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以及具体的使用当中,所有这些,需要具备统一的核心和价值观念。这样就可以使本企业的产品在与同行业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占有更多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品牌文化建立过程中,除了要随时对本身产品的宣传营销活动,也可多打造有利于企业形象口碑建立的活动以及销售策略,对内打造积极的员工凝聚力,加强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对外要时刻展示企业的核心凝聚以及口碑。良好的品牌文化营销,不仅仅能够让石化企业在市场中形成好的口碑,巩固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也可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长远角度来看,能够占有更多的营销市场。 (三)注重新媒体网络营销策略 当今社会,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网络营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与传统媒体的营销方法相比而言,网络营销占据很多优势,首先,从营销成本来讲,具有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其次,网络营销对具体的空间和时间并无特定要求,哪里有网络,就可以渗透到哪里。再则,网络营销的客户群分布较广,可以遍布全球,各种购物终端的便利,可以让客户对产品实现随时了解,随时购买,并能随时通过网络反馈使用体验。网络营销的运用,能够使客户对石化产品的体验满意度得到提升,而客户的及时反馈体验信息,也加强了石化企业和客户间的互动黏度,企业能够根据客户的及时反馈,对产品的市场投放情况有整体了解,并能随时发现客户的需求点和意见,及时的对下一步新产品的研发进行合理调整,也能从购买意愿中捕捉到客户更多潜在需求,对下一步的产品营销活动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随时调整产品的营销策略, (四)高品质的服务在石化产品营销当中必不可少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度,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还对自我满足感有了更高的要求,石化企业产品营销的过程当中,产品本身的营销占据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对客户的心理把控,随时洞察到客户的心理需求,给客户更多心理满意度层面的关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在产品的营销宣传期,以及营销当中,能给客户提供周到全面具体的服务,在售后的延续性服务当中,也要给予重视和关照。给予客户持续的满意度提升,这样可以强化客户对石化企业产品品牌的信任,一直长期的服务,能对现有客户起到巩固的作用,后期的各种完善服务当中,也可让客户体验到高度关怀感。有利于消费者对品牌的持续信任度,从而对接下来新产品的研发和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才能对石化企业的长久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五)石化产品当中融入知识 营销在现有的市场发展当中,石化企业对自身的营销相关活动,需要整体而长远的规划,对营销队伍的建设,不能局限于营销策略和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营销团队的专业素质。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懂专业,让营销团队的专业素养紧跟企业发展的脚步,要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计划。在营销相关人员的引进和培训中,要对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进行提高,优先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营销人员,对在职营销队伍,要实施定期培训考核制度,让专业知识渗透于整个企业当中,管理层和一线工作人员都要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整个营销团队,需形成专业素质和营销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对外能够打造石化企业良好的宣传品牌和口碑,对内也能进一步提升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带来长远而持续的发展。 三、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仅仅依托单方面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了。石化企业在生产和研发产品时,在打造质量过硬的企业产品同时,还需要与现今的营销理念和策略相结合,这样让产品本身和营销策略相辅相成,在打造自身企业品牌的同时,也能让具有独特品牌的产品,在市场同行业竞争中,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对于石化企业来说,在持续的营销过程当中,需要实时注重市场的变动以及消费者的回馈和反应,能够通过各种媒介,对自我品牌做展示,并且注重和消费者之间的各种互动,随时调整和完善产品质量,随时能调整营销策略,拓展出更多稳定的营销渠道。打造更高素质的营销团队。本文对当前存在于石化企业产品营销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具有参考性的建议,期待能为新时代当中石化企业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张远 单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石油化工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在中国石油化工产品营销期间,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拓宽产品的营销渠道,完善营销知识结构体系,保证在实际营销管理期间,可以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提高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的销售价值,打造独立的品牌。 一、石油化工产品营销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在石油化工产品营销方面,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保证营销工作质量与效果。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市场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竞争情况较为激烈,在长期经营与发展的情况下,忽视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没有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且用人机制较为滞后,无法保证产品营销工作成效。同时,营销工作人员不能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还在应用自身经营开展工作,无法创新工作形式,甚至会影响其长远发展与进步。第二,营销渠道单一。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经营管理单位在制定营销计划期间,无法按照当前局势变动情况开展相关工作,且营销渠道存在较大局限性问题,例如:受到时间与空间方面的约束,无法按照规定的时间与客户之间形成交易,且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难以针对产品进行评价处理。在传统营销渠道的影响之下,由于前期资金投入较高,一些小型企业无法承受巨额的经济压力,导致营销渠道难以拓展。第三,缺乏完善的营销知识结构。中国石油化工产品营销单位自身还没有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无法针对产品营销特点与要求等,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一些企业不能利用现代化宣传方式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难以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广播平台的宣传作用,导致受到严重的影响。且一些营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结构,石油化工产品营销企业不能利用科学化的改革方式建设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石油化工产品营销措施 在石油化工产品实际营销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营销方案,创建专门的工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拓宽营销渠道,打造文化品牌,保证可以提高石油化工产品营销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一)关联营销措施。石油化工产品关联营销方式,需要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在产品销售之前、销售过程中与销售之后,做好全面的营销服务工作。营销工作者需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相互了解的情况下,保证互相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对消费者进行分析之后,全面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与特点,以此对自身营销方案进行调整。同时,企业需要在与消费者之间互动的同时,提高自身知名度,促进产品市场化营销的改革与发展,引导消费者更好地参与到企业营销决策中,在建立良好关系的情况下,采纳客户的建议与意见,培养固定客户,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二)文化营销措施。在石油化工产品实际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文化营销方式开展相关工作,从长远发展角度建设企业的文化品牌,做好文化产品设计与生产工作,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文化融入产品中,保证可以丰富产品类型,提高营销工作成效。同时,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制定完善的品牌战略方案,为社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保证产品知识与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增强企业的信誉度,拓宽其营销渠道。(三)网络营销措施。在石油化工产品营销过程中,可以采取网络营销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拓宽营销渠道,发挥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首先,由于网络营销成本较低,资金汇报效率较高,因此,可以将其应用在产品营销工作中。其次,网络营销方式对于时间与空间不限制,消费者可以随时购买相关产品,企业营销者只需要促成交易就可以。最后,网络营销方式的应用,可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在获取消费信息之后,及时发现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对营销战略进行全面的调整,在优化营销模式的情况下,加强工作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力度,建立良好的关系。(四)服务营销措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产品营销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一味追求自我满足感,这就需要石油化工产品营销人员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对营销服务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五)知识营销措施。在石油化工产品实际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知识营销规划工作,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制定科学的营销方案,针对相关工作要求,对营销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各类营销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自身工作态度,以便于开展石油化工产品营销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石油化工产品营销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创新工作方案,制定完善的营销机制,科学应用知识、服务、文化、网络营销方式,保证可以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作者:高莹 单位:中国石油辽阳石化产品销售部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做好石油化工产品销售物流系统的优化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石化产业普遍存在的销售预测系统不健全、中间仓库配置不合理、调运成本高、客户服务及快速反应能力弱等问题,以合理预测企业销售趋势为前提,探讨更经济的干线运输、仓储布局的方案研究方法和步骤。以求实现为分散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相关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物流系统、扩大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提供合理可行的物流系统优化建议。 【关键词】石油化工 销售物流 优化 我国的石化产业“以产定销”的传统生产经营机制,采用契约式管理,物流链较长,在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市场环境下,销售企业的调运效率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迫使企业适应“以需定产”的生产经营模式,缩短石化产品库存周期,降低销售成本中的物流成本比例,也使得重建与优化石油化工产品销售的物流配送体系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销售预测方法 合理预测未来石化产品的销售趋势,提供对石化产品合理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是保证石化产品零售端处于合理的库存水平,降低库存成本的前提。其关键在于选取最科学的销售预测方法分析零售端得销售数据,从而建立一个动态的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分位数回归预测法和神经智能网络预测法等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依据企业运营特点和数据状况,依次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企业销售趋势进行预测,并对两者进行比较,选择更合理的预测方法和结果。 (1)灰色预测法。灰色预测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其用等时距观测到的反预测对象特征的一系列数量值构造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特征量,或达到某一特征量的时间。 (2)三次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法是生产预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用于中短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所有预测方法中,指数平滑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简单的全期平均法是对时间数列的过去数据一个不漏地全部加以同等利用;移动平均法则不考虑较远期的数据,并在加权移动平均法中给予近期资料更大的权重;而指数平滑法则兼容了全期平均和移动平均所长,不舍弃过去的数据,但是仅给予逐渐减弱的影响程度,即随着数据的远离,赋予逐渐收敛为零的权数。 (3)将两种方法预测做比较发现灰色预测法预测结果增长过大,而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结果则较符合增长规律,结合考虑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影响各大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得出结论: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的结果更为可靠,因此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石化产品销售需求情况。 二、干线运输优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于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运输环节。客户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完成作业,并能够时时掌握货物状态。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适应中国运输管理领域的发展,利用先进技术开发设计了高科技含量、高质量、高实用性的专业运输管理软件.对实现物流运输信息管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干线运输是利用铁路,公路的干线,大型船舶的固定航线进行的长距离,大数量的运输,是进行远距离空间位置转移的重要运输形式。 (1)方法研究。优化干线主要有运输问题、最短路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以及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等等。运输方式上,在我国一般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和公路运输方式,因为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方式是固定不变的,公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客货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以,要运用运输问题来优化干线运输。 (2)物流模型求解软件。因运输问题模型的规模往往很大,需随时间的变化对模型进行多次求解,必须应用计算机求解。适应于这类问题的计算机软件很多,可采用LINGO来求解运输问题。LINGO是用来求解线性和非线性优化问题的简易工具,内置了一种建立最优化模型的语言,可以简便地表达大规模问题,快速求解并分析结果。 三、配送优化研究 先进的物流优化解决方案能够帮助石化企业改进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的专业化、垂直化管理,优化库存结构和运输资源,有效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公司整体效益。 (1)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优化了公司的运输组织,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统一组织配送,优化配送线路,合理调剂运力,实施主动、就近和及时的配送,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配送体系,增强了终端销售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销售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2)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发挥了公司的专业化优势,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和形象。近年来,销售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推行了“模块管理”和配送车辆的“规定动作”,强化了化工产品配送的服务和细节管理,完善了基础管理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找到了公司的发展依托,凸显了运输主业。发挥组织、管理、技术、服务、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迅速进入了全国石化产品公路配送市场,整体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保障能力和各项工作有了新突破,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公司的规模实力得到增强,竞争力和专业化优势明显提升,不仅有效地推进了运输生产要素的集中,促进了集团公司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液体化工产品,产、炼、运、销一体化专业分工的形成,资源依托更加明显,为我国石化产品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落实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探究 摘要 当前发展的大形势下,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为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及进步,创新和完善自己的营销策略极为重要,本文将以石化企业为例,在分析石化企业产品营销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营销策略进行积极探究。 关键词 石油化工产品 问题 营销 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期我国的石化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巨变,加之日益激烈的石化工产品竞争,使得一些企业因理论指导缺乏等原因,在对营销渠道控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逐渐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在对其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期能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石油化工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渠道单一 当前发展的大形势下,石油化工企业受固有发展模式的影响,一般以制定营销计划进行实体活动为主,但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凸显出了这种营销渠道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及时间两方面,使得其不能及时获得客户的反馈、不能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等等,尤其是对于前期的资金投入方面要求较高,这一现状使得一些小型企业根本无法承受这一开支,造成了营销渠道的单一。 (二)缺乏专业的营销策划人员 近年来的发展形势在不断印证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才的竞争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所在,由于以往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对专业营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这也为石油化工企业营销不利的现状埋下了伏笔,因为没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导致现有的营销人员结构呈现出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要求,单纯依靠以往的营销经验显然不能有效拓展自己的营销渠道。 (三)没有全面的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知识 经笔者的调查分析发现,很多的石油化工企业在营销方面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也尚未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不能从自己产品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用现代化的营销策略良好宣传自己的产品。另外,因为现代担任企业营销的多为以前的企业领导,因其缺乏相应的营销知识及基本技能,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营销手段积极促进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营销发展中的停滞不前现象。 二、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策略优化分析 (一)关联营销策略 当前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关联营销讲求将营销活动贯穿于整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的销售之前和之中,注重在各个阶段加强企业自身与消费者时间的沟通,借此来培养双方的关系,使得企业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将自己的营销策略随机进行调整,另外,这一策略的运用过程中,也不断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知名度,这样有助于与消费者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增加了固定客户,有助于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壮大。 (二)文化营销策略 在长期的营销过程中,石油化工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打出自己品牌,这便是石油化工企业营销过程中的文化营销策略,围绕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以此来进行产品的设计、生产等,结合当前的发展来看,产品中蕴藏的文化可使得产品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表现出自己与其他产品的差别性,而这正是石油化工产品获取经营利润和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措施,企业应当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这也是产品质量的有效保证,是企业形象的具体反映,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口碑。 (三)网络营销策略 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高科技发展迅速,众多领域已经实现了对网络营销的利用,石油化工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也应当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其涉及的成本投入相对较低,但与其对应的则是高回报率,此外,网络营销策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需求石油化工产品的顾客可以随时随地购买,显然提升了顾客体验,而这种措施让企业能及时得到顾客的反馈,这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企业能据此调整产品的生产及相关营销策略等,实现了向现代化营销模式的转变,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四)服务营销策略 新时期的发展中,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满足感的加强,这也是企业发展应当看重的发展空间,顾客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产品本身的质量已不再是其唯一考虑的事项,顾客对产品本身的服务也有了较高要求,基于此现状,当前的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营销服务工作,从消费者的心理考虑相关事宜,细心照顾到消费者各种心理需求,并要有效完善产品的后期服务,使得消费者可以认同企业的石油化工产品及相关服务,这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长久发展意义重大。 (五)知识营销策略 鉴于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石油化工企业应当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营销团队,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营销活动的有效规划,使得营销策略的制定更贴近企业发展实际,确保企业的发展可以与相关的市场发展相接轨。企业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营销人才,并结合现有的人员结构与组成,斥资加大对专业营销人员的培养力度,从基础的营销人员到管理层,确保其都能掌握一定的专业营销知识,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的营销工作质量,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营销策略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产品营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对当前石油化工产品营销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服务营销策略、文化营销策略等多个方面探讨了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以期能为新时期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石油化工产品长输管线安全设计问题探讨 摘要:长输管道会从民房、学校、工厂、农田里穿过,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危险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对管道安全技术规范不了解,对输送介质的危害特性不清楚,会产生很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剖析了石油化工产品长输管线安全设计中需要注意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产品;长输管线;安全设计 引言 石油化工产品长输管线在设计安装中存在着没有按照规范设计和安装,且工程施工监理没有尽到责任,导致石油化工产品长输管线出现腐蚀,与其他管道的安全距离不足,管道间的焊缝具有较大缺陷,其管道上方出现了大量的违法违章建筑,给石油化工产品的管道的维护管理以及安全运行带来了巨大隐患。 一、长输油气管道建设的概述 在石油储运过程中,应根据它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以满足储运的工艺需要,如重油和渣油的钻度大、凝固点低,而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加剧,当输送温度过低的原油时,会产生流动困难,甚至会完全凝固,因此,在管道输送过程中,必须采取加热、保温、扫线等措施此外,根据油品的闪点和自燃性质,还应注意采取防火措施等; 石油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能源,应用于内燃机、加热炉、转化炉作为燃料,作为化工原料常应用于制造合成氨、合成纤维、化肥、染料、医药、农药、润滑油等长距离输送管道,往往管径较大,输送距离较远,长距离输送油装置就由热泵站和管道两大部分组成,由于油品沿管道输送,压力和温度都将逐渐下降,所以沿途须设置若干个中间加压站和加热站,以提高油品的压力和温度,直至将油品送到用户,为便于管理,加热站与加压站常设在一起,称为热泵站。 二、长输油气管道的安全设计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与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赛科”)互供物料管线建设项目于2004年9月开工,2006年2月建成投用。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连接上海石化与赛科的乙烯、氢气、丙烯、丁烯-1、碳八和碳三/碳四等6条石油化工物料长输管线,通讯光纤及相应增加的物料输送泵、氢气压缩系统、氢气干燥系统、乙烯蒸发器等配套设施。物料管线长度平均在31km左右,采用管廊架空敷设和埋地敷设两种形式,其中,埋地部分的管线长度为21.5km。 1、管道走向设计 显然,管道线路的走向和管道的设计方案对其投资和运行成本有很大影响,因此,管道设计参数需要优选例如,在一定任务输量下,提高管道运行压力将可以减少中间泵站、节省泵站建设的投资,但这要求管子有更高的强度(需提高管子用钢的等级和/或增大管子壁厚等),以及需要更高扬程的泵,还涉及设备技术指标的约束(管子耐压和泵扬程的提高有一定限度),因而存在最优工作压力再如,对于加热输送管道,在一定任务输量下,提高加热温度可使油品粘度下降,从而减小输油泵的电能消耗,其代价是燃料油消耗上升。 2、埋地管线与民房之间安全间距设计 2.1埋地管线与民房之间安全间距问题 由于国内尚没有乙烯、氢气、丙烯、丁烯-1、碳八和碳三/碳四等埋地物料管线可以直接执行的规范,设计单位设计和政府部门审查时只能根据物料属性分别参照相应规范执行:乙烯、氢气为高压爆炸性气体,参照GB50251-2003《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执行;丙烯、丁烯-1、碳三/碳四与液化气性质接近,参照GB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执行;碳八为油类,参照GB50253-2003《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执行。由于参照以上规范得出的埋地物料管线与民房安全间距不尽相同,如不采取特殊措施,最大间距要求在50m以上,项目的拆迁工作量将成倍增长,这将给项目的实施造成巨大的困难。 2.2埋地管线与民房之间安全间距问题的解决方案 (1)乙烯、氢气埋地管线与民房安全间距的确定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中对安全距离没有明确的要求,但要求通过提高管道自身的强度来达到安全的目的。乙烯管道管径等于200mm,但设计压力大于6.4MPa,在规范中无法查到。对于管径壁厚大于等于9.52mm的所有B类管道,压力为10MPa时,安全间距要求为13m。乙烯管道设计压力为9.1MPa,壁厚为10.3mm,设计压力、管径和壁厚符合上述要求,安全间距可按13m考虑。同样可查得氢气的安全间距要求为8m。 (2)丙烯、丁烯-1、碳三/碳四埋地管线与民房安全间距的确定 丙烯、丁烯-1、碳三/碳四管道与建筑物间距参照《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确定。根据该规范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设计压力(表压)分级的要求,可将这3条管道确定为Ⅱ级管道。Ⅱ级管道与居民区、村镇、重要公共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为50m。 丙烯管道计算壁厚为3.4mm,碳三/碳四管道计算壁厚为2.0mm,设计选取壁厚均为6.4mm,丁烯-1管道计算壁厚为2.0mm,设计选取壁厚为5.6mm。以上管道壁厚增加值均较大,这样可以通过提高管道强度来保证安全,同时参考英国、瑞士等国标准,一般要求的安全间距在15m左右,因此,设计初步考虑将将这3条管线的安全间距控制在15m。 (3)碳八埋地管线与民房安全间距的确定 碳八埋地管线与民房安全间距参照《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4.1.5第一条的要求,碳八埋地管线与民房的安全距离要求为15m。但该条注2认为,当情况特殊或受地形及其他条件限制时,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相邻建(构)筑物和管道安全后,允许缩小4.1.5条中1~3款规定的距离,但不宜小于8m。由于在设计中考了提高管道壁厚等本质安全措施,因此,碳八埋地管线与民房安全间距可定为8m。 三、石油化工厂罐区管线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前期工作 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协助编制工程项目建议书,论述实施项目的理由、建设的可行性、内容和步骤。 2、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评估后由建设单位上报任务书,在任务书批准后,据之进行初步设计。初步设计达到资金使用、征地、订货、招工、施工准备的要求。 (1)清点选厂时所收集的基础资料是否完整,不足时需要立即进行补充。资料内容包括: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电源;电信;交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费用和价格等。 (2)协助建设单位签订协议书包括铁路、供电、电信、征地等。 (3)提出勘察资料要求。勘察任务经建设单位委托有关专业部门进行。 ①地形测量。比例1:500,1:1000和1:2000,建筑阿坐标与当地坐标系统的换算公式; ②地质钻探。钻点一般按相距200m布置,深度一般为12~15m。特殊情况另提要求; ③水文地质:钻孔柱状图、水源地面积、水量计算、水质分析等。 3.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中关键问题有:配合建设进度要求,分批交付图纸,为此必须考虑先、后出图纸无矛盾;各专业之间衔接一致,避免由于衔接不上造成返工。需要及时考虑决定的问题有:雨水排除用暗管还是明沟;供水管线埋地敷设还是上管架;公用设施集中还是分散;各专业的管线在总图上的排列次序;电缆及仪表引线的敷设方式。 4、配合施工 施工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错、漏、碰、缺、代用料等问题,为此有关专业需及时配台解决,对原设计发送修改通知单。施工完毕后。应将通知单归纳整理。进行竣工图绘制。施工中重大技术变更,影响到工程概算的调整时,必须报请有关单位及原审批单位,得到确认后才能修改。 5、参加试运转 试运前的准备工作:编制单机及联台运转的操作说明,并与操作人员共同讨论,熟悉操作。试运期间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结束语 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长输管线可以更多地从设计、选材、施工、防腐、验收、运行、维护、泄漏检测、控制等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相关部门在制定设计标准时不宜照搬国外标准,政府部门在项目审查时也应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灵活掌握一些设计要求,以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处于最佳状态。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粉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外贸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许多国家继“绿色贸易壁垒”后又不断制造新的贸易壁垒以阻止国外产品的大量流入。被称为“粉色贸易壁垒”的便是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获取利润的同时还应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一标准的提出和在国际贸易中的适用对我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外贸出口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本文首先从粉色贸易壁垒的相关释义入手,分析该种标准对我国外贸企业及石油化工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粉色贸易壁垒 石油化工产品 外贸 影响 一、粉色贸易壁垒释义 所谓粉色贸易壁垒,是1997年美国国际标准化组织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提出的社会责任标准,即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也被称为SA8000它是全球第一个可以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标准并且可以适用于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和企业。其中所规定的企业或组织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或者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同时还应承担其对环境、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其实、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及管理体系等。该表中重点推广使用的领域主要是零售业和跨国公司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虽然SA8000还没有转化成为ISO国际标准但是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就其内容而言,它只设计到公司雇佣人员的人身权利及其健康、安全、机会平等等同核心要素有关的初始审核,但随着贸易时间的发展会对其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最终它会成为涵盖道德、社会以及环境在内的一个标准。 SA8000对于企业的认证程序,首先申请认证的公司应该出具能够证明公司或者其工厂的主体形式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依据标准的规定完成对公司或者工程的自测,然后提交申请,该申请评估包括评估预测和评估小组的实地考察评估确定申请者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当评估小组认为申请者符合标准时向其颁发SA8000证书。 二、粉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经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而我国的优势产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便是SA8000重点推广适用的领域。该种新型贸易壁垒的出现,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存在的劳动安全事故及工资拖欠问题严重损害我国企业的形象。对于一些企业中存在的员工无法按时领到工资、劳动时间过长、劳动者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等现象多发,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安全事故等都有损我国企业在国际中的形象,从而对我国企业参与SA8000申请认证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这种新型的贸易壁垒会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SA8000以保护人权的名义,对申请认真的企业进行谨慎的评估。一些国家认为我国企业中劳动者工作时间较长,劳动收入较低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国情的差异会带来一定的贸易摩擦,从而不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 再次,就认证而言,企业不进行SA8000的认证将面临失去部分国际市场的危险。欧美一些国家对不符合SA8000的产品取消其市场准入资格,而这些地区又是我国出口企业的主要市场。就标准要求的环境、劳动力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的企业能够达到其要求的数量较少,企业认证通过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能源消耗性企业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而这两者与标准中规定的环境责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为出口企业市场的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最后,带来生产经营和管理结构的调整及与之相应的成本的增加。为了保证市场的维护和实现,企业便要依据SA8000的规定对现行的生产工艺、劳动者的工资、工时和福利等尽享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认证申请和评估的通过,这个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现行的生产经营结构,降低生产量的同时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支出,而这都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 三、粉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外贸的影响 具体到粉色贸易壁垒带给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外贸的影响而言,会对其出口产生直接的影响。就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而言,其属于能源消耗与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企业更多的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对于环境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关注不足,而这恰恰是SA8000关注的重点。具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符合SA8000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废气废水,它们的排放带来的是环境的污染与人类健康的损害,因此其生产过程便无法满足企业所承担的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要求。为了达到该标准的要求,企业便要采取效应的措施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自觉承担其环境保护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生产结构的调整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企业的对外出口贸易必然受到一定的阻碍。 其次,粉色贸易壁垒限制了石油化工产品的某些出口方向。欧美国家对于SA8000的严格执行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的禁止入市的规定使我国石油化工对外出口企业面临着一定的发展风险,可能会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和库存成本的增加。为了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企业便要经过申请认证程序,为了认证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一调整导致企业多种成本的提升,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无法实现该种转变则会面临倒闭的危险。 再次,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石油化工产品由于其生产原材料及生产制作工艺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安全生产的隐患和对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另外,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防护措施的缺失等都使得企业在认证申请中受挫。商品输入国从本国劳动力价格视角出发来衡量我国的劳动者工资工时标准时,便会存在不准确等现象。 最后,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该种贸易壁垒促使企业在压力中探寻新的发展机会。石油化工企业为了保证其出口贸易的顺利实现便会依据SA8000的标准进行自身的整改,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推动企业不断完善生产过程中污染的治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以及新的国际市场的开发等。当该种标准过于严苛致使我国石油化工类企业无法通过其认证申请时或者产品的生产符合标准要求时,便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 粉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的外贸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从SA8000制定的初衷而言,对于环境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维护等方面讲都是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这一标准在我国使用能够使企业深刻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环境污染,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则有效的减少劳动者工资拖欠等现象的发生,形成一种健康有序的劳动用工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来审视我国出口企业及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和在该标准执行时外贸活动的竞争力。 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当粉色贸易壁垒出现时,企业便要支付更多的劳动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环境、社会责任的自觉履行来实现资格认真,并且在国际出口贸易中获得一定的收益。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分析 摘要: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目前的“朝阳工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国内外资金以及国内外市场。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现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现状;制约因素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石油化工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成品油批发市场全面开放,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市场走向世界,逐渐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一、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2012年,我国的石化产业对外贸易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石化产品所面临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1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进出口动力依旧十分强劲,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中国石化全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30%。根据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前半年石油和化工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120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1%,其中进口贸易总额为82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4%;出口贸易总额为37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7%;贸易逆差为44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5%。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导致了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一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之中,造成了我国的石油化工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其中,主要进口的产品有石油和石油产品,有机化学品、天然气及人造气、合成橡胶等。其中原油占了石油化工产品贸易逆差的68.2%。相比较之下,无机化学品以及橡胶制品呈现出顺差的状态。据有关方面统计,2012年1月到6月期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就达到6742.7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了45.9%,进口贸易额为283.3亿美元,出口量为159.6万吨,出口贸易额为5.4亿美元,原油贸易逆差是277.9亿美元,同比扩大了5.3%。由上面所述可知,2012年,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比较快,石化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进口,然而贸易逆差却在继续扩大。 同时,我国的石油化工领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进出口关税正在逐步降低,进口国外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另外,加上人民币升值、石油价格震荡、资源短缺以及出口技术壁垒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难度。总体上看,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产品出口的国际制约因素 由于当前的石油化工行业贸易逆差,石化产品出口不顺利,笔者通过对石化行业及石化产品分析,进一步探究制约我国石化产品出口的因素。 1.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原油价格在去年上涨的基础上,今年依旧保持上升态势,并且屡创新高。2012年年初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60美元,而到了年终的时候,受到美元指数下滑等综合因素,最高上涨可以达到每桶100美元,上涨幅度比较大,价格也一路狂飙。受到国际油价的影响,截止到2012年6月份,国内的主要石化产品价格在波动中整体上升。对30多个大中城市的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酯切片和顺丁橡胶的价格进行监测,这些产品上半年的平均价格分别是13009元(吨价,下同)、12180元、7222元、11351元和16990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10.81%、6.95%、2.88%、6.63%和9.73%。受到国际市场的高油价支撑,主要石化产品的价格总体也在高位运行。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必然影响石化产品价格的变化,最终导致国内的石化企业陷入经营的困境。 2.贸易摩擦比较频繁。连续12年以来,在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中,我国均是位居第一,石化行业正是反倾销的“重灾区”。根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的资料显示,2012年,国外一共发起65起对华反倾销调查。这其中涉及到石油化工产品的案件数量为12起,仅次于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为18.5%。 三、产品出口的国内制约因素 1.市场经营主体。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品油市场对外开放,从此,中国的石油化工品市场渐渐走向了完全竞争的“后分销时代”。我国的成品油市场将逐渐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经营的局面,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 处于世界500强中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我国都有分厂或者在我国设点。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每个领域都有这些公司的市场。此时,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使得很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也进入到这一领域。这样的竞争格局更是增加了国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的变数,促使进出口经营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完全开放的国内石油化工市场以及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我国的石化产品进出口变数增大。 2.人民币持续升值。近几年来,我国的人民币持续升值,尤其是进入2012年以来,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日见新高。根据行业的内部估计,如果人民币升值5%,化工行业的出口收入就会减少87.9亿元。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但使产品出口的难度增加。 四、结语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较活跃的产业部门之一。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化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化工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基于市场营销视角看石油化工产品的销售管理策略 引言: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下,石油化工产品的最近发展趋势介绍,使广大读者对新形势下的销售管理特点有基本认知之后,进一步的以市场营销视角作为出发点,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日益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石油化工产品的有效销售管理策略,希望为业内人士从事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文献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与国际接轨,在市场经济中,传统的销售模式也出现了一些十分明显的变化,以石油化工产品为例,最新出现的网络销售、定制销售不仅仅是石油化工企业主动适应现代市场的有益探索,更是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为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外在要求。为全面的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笔者通过对石油化工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分析,详细的传递出行业变革的信息之后,为全面提升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管理水平,提出必要的参考建议。 一、新时代下石油化工产品销售管理的新变化 1.销售管理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特点 随着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细化以及个性化,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敏锐的察觉到,将来市场将以提供更加具有个性化的产品作为主流,在他的代表作《想象未来的市场》中就详细的向读者解说出为什么个性化产品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该理论在经济学领域已经被奉为经典。 2.网络化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首先,就产品销售而言,越来越多的客户会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产品,通过网络这个媒介,无论是公司,还是客户都能够更加快捷的获得既定目标。另外一方面体现在对产品的设计上,利用网络,设计者可以更快、更加科学的对产品进行设计论证,大大的节约了时间以及成本。 3.知识化发展成为当下销售管理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题的时代,经济发展并不是以谁掌握更多资本作为评判其经济发展潜力以及在市场竞争中所处地位的核心指标,真正占据王者地位的是关键要素在于人才、在于知识,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下,必须将推动全员学习作为一项重点。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养,加强与团队、公司人员的合作,创造积极有益的外部环境。 二、基于市场营销视角下提升石油化工产品销售管理的有效方法 1.将加强销售渠道建设作为重点 石油化工销售并不是销售者只要坐等,就会有客户主动送上门来的,在信息化时代,掌握绝对的信息优势,是确保销售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不断的注重信息建设,将销售渠道建设作为重点,才能最终的保证销售这一目的能够真正高质量的完成。具体来说,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通过网络,及时获知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建立起高效的销售渠道。第二,定时登陆网络化工产品相关的论坛、交流群,了解业界信息的同时,寻找潜在客户,并与之建立起稳定、有好的关系。第三,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实行差异化战略,对待不同的销售地区、自身产品,选择更具有竞争优势的销售策略,确保销售渠道畅通、有效。 2.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将建立起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重点 营销队伍对外销售的不仅仅是产品自身,而且销售的是本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理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营销队伍总体质量与素质。研究表明,在我国化工企业中,产品销售人员的规模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营销队伍质量就成为制胜的关键。为提高营销队伍素质,首先必须在引入门槛上把好关,通过改善待遇条件,积极引入一些高质量的人才,确保营销队伍在基本素质上就能够过硬。其次,人才引进之后,必须通过正规、定期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全面的了解本公司产品,并在使用最为恰当的交流方式下,积极开拓市场做出有效的努力。 3.重视客户经理团队建设 一个销售团队的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受到销售团队领导者的影响,为更好地发挥销售团队在公司发展中的正能量,必须高度重视起客户经理团队的建设。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客户经理团队建设中的相关管理规则,确保整个团队能在高质量领导人员的管理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4.在实际销售过程中,积极贯彻精细化管理 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当今时展下,经营管理的必然发展方向。在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必须针对不同的销售区域,开设与之相对应的销售策略,不能一刀切,必须安排专人进行市场考察,不能走形式。从产品生产到产品真正的送递到客户手中,每一个逛街都必须责任到人,确保客户能够享受到真正高质量的服务。 三、结束语 作为经发展展过程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销售一直是每一个公司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为提高销售管理质量,必须从建立销售渠道、培养高素质销售人才、重视客户经纪团队建设以及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与实施。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试论石油化工产品国内贸易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趋于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工业生产也迅猛发展,石油化工产品作为交通运输、国防、电子等工业领域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也就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了重要的比重。但同时,由于石油化工产业受到国际环境、国内政策与经济环境、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石油化工产品在国际或国内的贸易都面临着诸多风险,需要行业和企业公共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规避风险,正确有效地处理所面对风险,从而促进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石油化工 贸易风险 防范措施 一、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的石油化工行业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总体运行良好,石化产品在国内有着较旺盛的市场需求,无论是石油产品还是化工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都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保持着销售利润的温和增长。同时,一些政策也从客观上促进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如国家实行“三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就促使了化肥农药销量的激增,客观上促进了化工行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突飞猛进,民航业的发展,都推动了我国市场上对于成品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同时,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炼油国,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对于进口成品油存在着很大的依赖,进多出少的现实情况也威胁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二、石油化工产品国内贸易风险分析 1.国际环境对石油化工产品的影响 1.1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非洲,欧洲、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比较少。全球石油资源的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和西欧等地区。这种石油资源的分布和消费不一致,使石油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原油价格波动大、不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使得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对国外石油的依存度越来越大,油价成为了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的重要参数,而油价的波动也形成了石油化工产品贸易中最难把握的风险因素。国际油价的上升会使国内石油化工产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为石油化工产品国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1.2国内经济环境给石油化工产品带来的风险 石油行业的特点影响可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由于石油化工生产设备大多规模大、资金投入多、建设周期长,由于生产设备的产能大,同时建设周期长,这就使得市场的供需结构呈阶梯式上升,每当新的设备投入生产后,石油化工产品产量大增,导致市场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短时间内造成供大于求的现状,致使石油化工产品价格下跌,对企业的利润带来损失,同样,当一段时期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步增加,但新的设备尚未投入使用,这又造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升高,为下游企业带来压力,由于难以对市场供求关系及时把握应对,导致了石油化工产品在销售和利润上的不稳定,一旦对市场周期出现错误判断,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1.3行业自身存在的风险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一些国外企业在石油化工生产领域在国内申请的专利已远远超过我国本土企业,而国内一大部分小规模的企业依旧在走消耗能源的发展之路,长此以往,不仅对能源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同时,高成本低效能势必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日益落后,严重的损害企业的利润。 同时,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的不断开发,许多石油化工产品的替代品逐渐出现在市场上,虽然这类替代品还没有做到大规模的生产和广泛的推广,但由于石油化工产品成本高,波动大,许多下游企业已经开始寻找替代品,这类新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石油化工产品在国内贸易中也随时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 三、石油化工产品国内贸易风险的防范措施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预警机制 相关企业经营者应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加强风险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将企业风险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风险管理。 2.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也要积极开拓市场。加强海外勘探开发业务的投资力度,积极开发利用国际资源,进一步降低石油进口风险。 3.通过多渠道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为防范国际市场石油供应中断,保障国家与企业的石油供应安全,需要国家多渠道的建立石油储备。石油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重要环节,不仅具有减少风险、保障供应、稳定物价的作用,更能够使储备国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 4.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企业转型 政府和企业应该不断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向集约型企业转变,保证企业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保持产业结构的稳定,从而增强石油化工产业的产业竞争力,以更好的应对市场风险。 四、结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受到国际能源环境、国内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影响,石油化工产品在国内市场除了发展的机遇外,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与企业公共努力,建立切实有效地机制规避风险,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影响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因素和对策之我见 【摘 要】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是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促进了石油产业的纵深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拓展完善。但是随着相关石油市场的开放使得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受到世界经济贸易环境的影响,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外部市场的石油价格的波动及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都会对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带来一些影响。本文从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现状出发来分析影响石化产品出口的一些具体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对策 一、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现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逐步开放,就石油化工领域而言2006年成品油批发市场的全面开放使得我国石油化工市场进入全面开放时期,石油化工企业的竞争压力也相应的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油价的波动会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及其制成品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就我国石化企业对外贸易来看业务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贸易额不容乐观的状态。开放后的石油化工市场对我国的企业而言,关税降低国外石化企业的进入给其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从市场环境来看,国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会对石化产品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人民币升值、油价的波动及石油资源的相对不足都会对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 8e0 入世开放后的石油化工企业必须要遵循世界市场的交易规则进行进出口贸易,在这过程中,每个国家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体现为技术壁垒或者环境因素的严苛要求,这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出口贸易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国石油化工产品的竞争力相对降低,如何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同时实现石化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是我们石化企业探索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进出口贸易都会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而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生产工艺等都会影响产品的出口。具体而言,对我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国际因素讲,经济全球化下国际政治经济行为都会对企业的进出口造成影响。就石油化工企业而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不断的波动上涨,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石化产品生产成本的总体上涨,但是由于上下游生产环节需求的不同和相关产品的影响使得不同产品的价格涨幅呈现不同方向的变动。国际油价的变化带来的石化产品价格的响应变化给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规模较小的石化企业而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给其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这可能体现为生产结构的调整或者原材料供应的不足等,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停产倒闭。 其次,国际贸易摩擦的存在对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我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常年受到多国各种形式的反倾销调查及反倾销措施的限制,使得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成为受反倾销调查和被采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行业。作为塑料、纺织类产品生产量最大的国家很容易成为企业国家反倾销的对象,石化产品中的聚氯乙烯等国内生产能力的扩大带来激烈的价格竞争,而该种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在解决国内产能过剩而产生的价格战的问题时也可能带来产品接受国的价格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这种反倾销的开展必然对石化产品的出口产生直接的阻碍。 再次,从国内宏观经济角度讲,经济政策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石化产品的出口产生一些不利影响。石油化工市场的开放使得更多的大型世界石油企业在我国建立生产经营机构开始涉入我国石油化工市场,加之国内石油化工企业经济主体类型的放开使得石化领域的竞争更为激励,而这种竞争体现在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上便会是一种经营主体即产品价格的变动。国家出口退税等政策的调整,会对高耗能及资源消耗性的石油化工企业的出口产生一定的限制,税收在实现引导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发展的机遇和压力。此外,我国的市场经济受国际金融未经等的影响,人民币持续升值,这体现在外面上的影响便是出口的相对减少,从而不利于外贸出口型企业的发展。 1350 最后,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自身竞争力的缺失影响其产品出口能力。这种竞争力的缺失体现在石油化工产品的结构、生产技术水平等。我国石油化工产品长期以来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于产品种类和质量的需求,其产品结构存在一定的过剩或者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容易产生普通产品的生产相对过剩和一些高端产品的供不应求,这种产品结构使得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产品过多依赖于出国,但是该种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常居于劣势的地位并且容易受到国外的反倾销调查。 与之相关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不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这两者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差,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从产品的生产工艺而言,高能耗的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企业的营利点而忽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不符合产品输入国的要求时便容易受到其基于环保的贸易壁垒的限制。 三、改善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有效措施 石油化工产品出口贸易在解决国内产品竞争的问题外也实现了企业经营收益的增加,为了更好的保证该种收益,保护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利益,便要基于各种出口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就企业而言,要立足国际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品生产及出口产品机构。全球化下的市场经济带来的更为广阔的市场,而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有效的市场和交易规则的保障,企业要实现自身发展保证产品的顺利出口便要充分利用该种环境带来的发展条件。在充分了解国际市场石油化工产品需求及其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自身的产品生产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对出口产品的结构也进行一定的调整,保证出口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不断创新产品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石油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改良产品生产工艺,注重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等问题,减少贸易壁垒对出口产品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经济提供的有利条件促进石油化工产品的外贸出口。国际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生产,当我们参与其中时便要学会利用市场自身的规律及相应的贸易规则。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国际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及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并且根据各国经济政策来实现对企业自身发展合理规划。在国际贸易中受到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时要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磋商谈判中,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护我国石化企业的利益。 (三)注重市场的维护和拓展。石油化工产品国内产能不断增加给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企业为了实现经营利益在不改变生产的基础上便要更多的市场。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在维护原有市场满足其产品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以满足产品出口的需求。这种市场的扩展可以是一种横向的地域扩展,更多的需要产品种类和质量及高科技附加值的高精产品的扩展,这对于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其自身长远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关注其环境、技术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贸易壁垒,尽可能的减少产品出口中的贸易摩擦,保证企业的出口经营效益。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基于客户关系管理谈石油化工产品营销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石油化工产品已经步入了全新的品牌时代,国际石油巨头纷纷与中国石油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联盟,由于新的竞争体制的加入,中国石油化工企业面临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冲击,中国石油化工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于不变之地,那就需要重视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维护,提高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中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进出口为一体的专业化工经营公司,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诸多分公司,主要生产以乙烯产品销售为主的石油化工产品,各分公司又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代表处,产品销售集中区建立中转仓库,保证快捷服务客户,提高市场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 品牌忠诚度 乙烯化工产品 营销策略 由于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中国的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中国石化集团的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充分了解到中国石化市场的缺陷,开始整合以乙烯产品链为主的石油化工产品的销售资源,提高化工产品在进出口贸易的能力。现在中石化集团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开展了石油化工项目,创立了化工销售公司。 一、以乙烯产品为主的化工产品现状 由于世界范围内遭遇能源危机,石油化工产业也受到环境保护、能源紧张等威胁,中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在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研发新的石油化工产品,重视对以乙烯产品为主的化工产品的利用。形成以乙烯为原材料及成分的裂解产品加工种类,以新技术来丰富化工产品销售,整个图1为中石化化工销售华南分公司的主要生产产品链。 图1 化工销售分公司生产产品链 国内的企业如果要适应国际石油化工的变化,由于乙烯产品的供需缺口较大,而且国家政策的变化随时可能会引发产业结构的改变,人民币汇率以及出口退税率的有关因素会导致产业的发展动向变化,因此在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优化:①化工行业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乙烯产品的进出口和仓储能力,进一步利用乙烯产品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清洁资源优势。②技术规模需要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石油化工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不断地采取有效措施,如进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等方式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化工产品在华东、华南地区的销售能力。 二、客户关系管理在乙烯产品营销的重要性 (一)客户关系管理是乙烯产品营销的成功钥匙 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将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国的企业需要提高环境生存的能力,必须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能力,建立新的客户管理模式,加强客户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中国石化集团的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充分了解到中国石化市场的缺陷,开始整合石油化工产品的销售资源,提高以乙烯产品为主的化工产品在进出口贸易的能力。 1、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客户关系管理是产品供应商为维护客户关系,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目前,我国的企业通常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简称 CRM ),它是将最佳的客户关系管理与信息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目前是我国石油企业供需、客户服务以及营销决策的重要解决方案。 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以下特点:①能准确地进行数据挖掘。②一对一全方位的营销、销售自动化管理。③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化企业客户关系模式。 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化工信息化管理平台有ERP系统,例如: 表2 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延承了中国石化“竞争、开放、规范、严谨、诚信”的经工营理念,一直致力于客户关系管理,负责中国石化所属企业的石化产品进行统筹、市场营销、物流、谋求与客户共同的成长与发展,属于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强势品牌,能够进一步帮助中国规范石油化工市场。 为了更好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化工销售利用CRM系统,开发与客户交流的信息平台,帮助客户实现订单、需求、建议、信息交流,实现与客户沟通互动。 2、我国石油化工产品质量参次不齐,需要强势品牌的介入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主要面对的是企业,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主要以原料的开发为主,由于我国石油化工产品上中领域服务的企业很少,加之中下游客户的规模有较大差异,对原料质量的需求也不一样,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的品牌实力较差,其产品的质量还参次不齐,导致市民对中国石油化产品信心不足,无法加强品牌忠诚度,中国的石油化工需要强势品牌介入。化工销售企业有限公司进入中国石油化工市场,有助于中国石油化工的市场规范。 3、质量和技术服务是客户重复购买的重要因素 石油化工市场面对客户最重要的是企业用户,其次才是市场终端消费者。化工销售企业有限公司针对采购数量高的企业用户,石油化工产品供应商根椐客户区隔原则进行区分,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高的技术性能、优质的服务支持、完善的交货体系。只有在质量和技术服务上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才能够让客户拥有重复购买的欲望。 4、化工销售公司针对市场发达区域,针对客户关系,作战略性调整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主要营销区域是分布在东南沿海、珠三角发展地区,其次是在黑龙江、青海、甘肃、吉林、宁夏等区域,具有良好的石油化工产品营销市场基础,另外四川、重庆、辽宁、内蒙等地,其市场潜力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化工销售公司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细分,迅速地提高市场的掌控能力,大力提高华南、华北等沿海地区的产品忠诚度。 (二)化工销售公司在营销中实现客户关系管理 优质的产品是吸引客户的关键,化工销售公司深知这一道理,在营销过程中更注重企业的优质附加值和更先进的销售方式,从而用高质量的服务来提高企业的满意度,使顾客产生循环消费的情绪。企业要想发展,必须通过技术服务,将产品营销提升到技术服务的层面。 1、化工销售公司营销率先实现个性化完美定制产品 化工销售公司为了实现精准的客户关系管理,提出了产品个性化定制,个性定制产品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而且它可以让公司最大地获取客户信息,根椐客户需求而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客户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了解更多产品资讯。将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和过程与营销策略充分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营销网络和产品体系构架。 2、化工销售公司营销组织结构以提倡团队经理制 化工销售公司销售部门以团队经理制,客户经理团队能够充分保障客户的利益,能够实现客户经理与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客户经理可以通过客户反馈的信息,简化客户采购的流程,实现客户与市场的最新需要。以人性化的体制措施来完成对客户要求的忠诚实践,透过团队经理制度完成公司与客户的密切交流和沟通。 3、化工销售公司营销提供超值的客户需求服务体系 同时,化工销售分公司已实现了完善的物流体系,保证了对物品、设施进行科学化跟踪管理,实现了物流高效和动态性跟踪,进一步提高了石油化工服务体系。化工销售公司为了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率先实现营销增值的服务,超值的服务体系,不仅可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科学化,从咨询到物流,从物流再到产品终端服务一条龙服务,同时企业的相关人员需要定期地拜访顾客,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营销策略,使相关的产业链的中下端客户可以得到全面的学习和强化培训。 表3 4、产品营销中的危机公关处理 任何一家企业都对危机公关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其共同点就是需要化解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出现的危机公关。在乙烯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必须提前制定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危机公关处理模式,切实的针对乙烯产品的特征以及客户服务的性质进行专业化的评价,不断完善服务的质量,提高危机公关处理的能力。 三、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创新营销模式 (一)电子商务管理,有助于降低营销成本 电子商务管理客户关系已经慢慢成为现代化企业销售产品的主要方式,化工销售分公司开始完善企业网络的建设,提高市场的调控能力,降低石油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将各种产品的销售和客户交流付诸于网络途径的方式,以先进的电子商务管理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是当前较为成功的经营模式,也能够较大程度的实现乙烯产品的多途径销售,进而降低在实体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局限和弊端的发生可能性,达到降低营销宣传成本的目的。 (二)客户信息化系统管理,有助于客户关系的维护 目前,我国的一些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不能为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提供有效的营销数据。化工销售分公司采取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地为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的过程。在此需要有关技术人才加紧研究信息化系统管理建设的进程,争取能够实现对客户信息的掌握,并且为营销策略的改变以及未来产品营销的方向打好基础。信息化系统管理建设的成功运行,能够较大程度的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减少更多人才在该方面的运作,节省资源且提高营销的效率。 四、结语 石油化工产业的乙烯产品营销不同于其它行业的产业产品营销,它面临着更强烈的国际市场的冲击,中国的企业要做好产品营销,必须要针对市场,制定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产品研发技术水平,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中石化根椐经济全球的形势,成立了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是为了进一步占据市场份额,但是占据市场份额需要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将牢牢抓住客户的心,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才能够真正走向国际化,相信不久的将来,化工销售有限公司的成长是中国石油化工反攻国际石化市场的号角。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企业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作为前提,更需要有良好的营销手段以及高效的执行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石化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积极的改进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石化企业;产品营销;营销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很多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被带入了国内的众多发展企业。并且,人们对营销的重要作用也逐渐的认识上来。良好的营销手段不仅能够拉近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大大提升产品的销售数量,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石油化工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加大营销力度,将自身的实力展现在世界面前。本文对当前石化企业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用的营销策略。 一、石化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石油化工企业专业营销策划人员严重不足。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人的竞争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部分。石化企业由于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对专业营销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因此,石化企业的营销人员整体综合水平较低,营销手段也相对落后。 (二)石化产品的营销渠道过于单一。依照营销计划执行营销活动是以往石化企业产品营销的主要渠道。这种渠道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等方面的束缚,常常与客户形成不了及时对接,沟通效果很差,无法得到客户对产品质量的及时反馈。同时,这种营销渠道在营销的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铺垫,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讲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三)缺乏关于石化产品的全面营销知识。石化企业本身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营销策略,也就导致产品缺乏有效的营销机制进行保障。并且,部分石化企业领导在产品的宣传上面并不倾向于现代化的营销策略。同时,石化企业的一些营销人员自身专业水平较低,很多人的专业都不是营销专业,对于一些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并不了解,进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只能是凭着以往的经验进行营销工作。 二、石化企业的营销策略 (一)石油化工产品的关联营销策略。与传统营销相比,关联营销更加注重营销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局限在销售之前或者销售当中。并且,在没有营销阶段都对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了解格外关注,消费者通过企业的营销手段对企业的产品以及研究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石化企业则是通过与消费者关于产品的沟通,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好的改进石化产品,把握市场脉搏,以便于在未来的产品研发以及销售过程中,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在与消费者的互动过程中也增加了自己石油化工产品的知名度。在现代的市场活动中,客户和企业的关系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重要作用,所以石化企业要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采纳客户的意见,增加企业的固定客户,壮大石化企业的客户资源。 (二)石油化工产品的文化营销策略。石化企业要在长期的营销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产品的文化营销主要是指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都需要围绕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产品中蕴藏的文化在当今所有产品在功能、形式相类似的状况下能够使产品有一定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有利于本企业的产品在同类石油化工产品中脱颖而出,有利于扩大市场的份额,获得经营利润。石化企业还要注意建立一定的品牌战略,好的口碑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形象的反映,品牌的形成包含了企业的文化,也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 (三)石油化工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在当今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营销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领域所利用,它有很多的优势:(1)网络营销的成本投入相对较低,但是回报率则比较高;(2)不局限于实践和空间,顾客随时随地就可以购买,企业只要负责发货就可以促成交易的进行;(3)网络营销使得企业营销的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企业可以及时根据获得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石油化工产品也要利用这一先进的营销模式,增强与客户的联系,实现向现代化的营销模式转变,扩大自己的销售额。 (四)石油化工产品的服务营销策略。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我满足感的重视程度加强,顾客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不仅仅是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对于产品本身的服务也有了较高的要求,所以石化企业在进行营销时,需要做好营销服务工作,对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要照顾到,充分考虑石油化工产品的后期服务。 (五)石油化工产品的知识营销策略。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要对自己的营销活动有总的规划,建立一支拥有专业素质的企业营销团队,科学合理地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运行的营销策略,使石化企业的营销能与市场发展的节奏相一致。企业要不断引进具有专业营销知识的人才,加大培养专业营销人员的力度,从企业的管理层开始要对营销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提高整个企业对于营销的认识,从而加强企业的整个管理工作。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与发展,单一的依靠企业的高质量产品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难度越来越多。只有在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采用先进的营销策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企业的产品,才能在同行业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石化企业来讲,在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于消费者的互动,积极探索有效的营销渠道,并培养出一片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营销对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石化企业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对自己的营销策略进行创新和完善,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石化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营销策略,让石化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中能取得有效的成果,促进石化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营销策略 营销渠道 文化营销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营销对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获得好的收益,就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营销策略,好的营销策略可以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石化企业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对自己的营销策略进行创新和完善,使之与市场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下面就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石油化工产品在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石化企业缺乏专业的营销策划人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的竞争,由于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缺乏对专业营销人员的重视,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的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比较落后,营销手段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要求,使得石油化工企业的营销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单纯靠以往的经验来进行营销已经是不可行的,企业要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就需要专业的营销人员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渠道比较单一 以往企业的营销都是通过营销计划进行的有实体的活动,但是在当前情况下,这种营销渠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它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不能及时与客户达成交易,不能有效跟客户沟通,获得客户对产品的及时评价,尤其是这种传统的营销渠道对于前期的资金投入是有比较高的要求,对那些小型的企业来说必然是一项巨大的开支。 3.没有全面的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知识 一方面,本身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没有一个有序的机制来保障,部分石化企业的领导不能用现代化的营销策略为自己的产品提供良好的宣传。另一方面,部分石化企业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低下,目前情况下,担任企业营销的有些是过去的企业领导,他们没有新的企业营销知识,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化、科学的营销手段为石油化工产品的销售提供服务。 二、优化石油化工产品的营销策略 1.关于石油化工产品的关联营销策略 关联营销要求企业将自己的营销活动不仅仅是确定在产品销售之前和之中,而是要全过程地将营销活动进行到底,在各个阶段加强消费者与石化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双方之间的关系,这样石化企业就通过消费者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有利于随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在与消费者的互动过程中也增加了自己石油化工产品的知名度。在现代的市场活动中,客户和企业的关系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重要作用,所以石化企业要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采纳客户的意见,增加企业的固定客户,壮大石化企业的客户资源。 2.关于石油化工产品的文化营销策略 石化企业要在长期的营销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产品的文化营销主要是指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都需要围绕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产品中蕴藏的文化在当今所有产品在功能、形式相类似的状况下能够使产品有一定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有利于本企业的产品在同类石油化工产品中脱颖而出,有利于扩大市场的份额,获得经营利润。石化企业还要注意建立一定的品牌战略,好的口碑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形象的反映,品牌的形成包含了企业的文化,也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 3.关于石油化工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在当今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营销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领域所利用,它有很多的优势:(1)网络营销的成本投入相对较低,但是回报率则比较高(2) 不局限于实践和空间,顾客随时随地就可以购买,企业只要负责发货就可以促成交易的进行。(3)网络营销使得企业营销的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企业可以及时根据获得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石油化工产品也要利用这一先进的营销模式,增强与客户的联系,实现向现代化的营销模式转变,扩大自己的销售额。 4.关于石油化工产品的服务营销策略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我满足感的重视程度加强,顾客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不仅仅是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对于产品本身的服务也有了较高的要求,所以石化企业在进行营销时,需要做好营销服务工作,对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要照顾到,充分考虑石油化工产品的后期服务。 5.关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知识营销策略 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要对自己的营销活动有总的规划,建立一支拥有专业素质的企业营销团队,科学合理地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运行的营销策略,使石化企业的营销能与市场发展的节奏相一致。企业要不断引进具有专业营销知识的人才,加大培养专业营销人员的力度,从企业的管理层开始要对营销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提高整个企业对于营销的认识,从而加强企业的整个管理工作。 结论 营销策略是企业营销活动的精髓,只有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才能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为石油化工产品来说,在进行营销的时候需要注重与顾客之间的联系,积极拓展营销的渠道,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营销队伍。 石油化工产品论文:石油化工产品销售物流系统优化研究 [摘 要]文章针对我国石化产业普遍存在的销售预测系统不健全、中间仓库配置不合理、调运成本高、客户服务及快速反应能力弱等问题,以中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的物流系统优化为例,以合理预测企业销售趋势为前提,探讨更经济的干线运输、仓储布局的方案研究方法和步骤。以求实现为分散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相关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物流系统、扩大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提供合理可行的物流系统优化建议。 [关键词]石油化工 销售物流 优化 我国的石化产业“以产定销”的传统生产经营机制,采用契约式管理,物流链较长,在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市场环境下,销售企业的调运效率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迫使企业适应“以需定产”的生产经营模式,缩短石化产品库存周期,降低销售成本中的物流成本比例,也使得重建与优化石油化工产品销售的物流配送体系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销售预测方法 合理预测未来石化产品的销售趋势,提供对石化产品合理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是保证石化产品零售端处于合理的库存水平,降低库存成本的前提。其关键在于选取最科学的销售预测方法分析零售端得销售数据,从而建立一个动态的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分位数回归预测法和神经智能网络预测法等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依据企业运营特点和数据状况,依次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企业销售趋势进行预测,并对两者进行比较,选择更合理的预测方法和结果。 1.灰色预测法 灰色预测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其用等时距观测到的反应预测对象特征的一系列数量值构造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特征量,或达到某一特征量的时间。 2.三次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是生产预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用于中短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所有预测方法中,指数平滑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简单的全期平均法是对时间数列的过去数据一个不漏地全部加以同等利用;移动平均法则不考虑较远期的数据,并在加权移动平均法中给予近期资料更大的权重;而指数平滑法则兼容了全期平均和移动平均所长,不舍弃过去的数据,但是仅给予逐渐减弱的影响程度,即随着数据的远离,赋予逐渐收敛为零的权数。 3.将两种方法预测做比较发现灰色预测法预测结果增长过大,而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结果则较符合增长规律,结合考虑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影响各大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得出结论: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的结果更为可靠,因此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石化产品销售需求情况。 二、干线运输优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于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运输环节。客户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完成作业,并能够时时掌握货物状态。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适应中国运输管理领域的发展,利用先进技术开发设计了高科技含量、高质量、高实用性的专业运输管理软件.对实现物流运输信息管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干线运输是利用铁路,公路的干线,大型船舶的固定航线进行的长距离,大数量的运输,是进行远距离空间位置转移的重要运输形式。 1.方法研究。优化干线主要有运输问题、最短路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以及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等等。运输方式上,在我国一般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和公路运输方式,因为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方式是固定不变的,公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客货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以,要运用运输问题来优化干线运输。 2.物流模型求解软件。因运输问题模型的规模往往很大,需随时间的变化对模型进行多次求解,必须应用计算机求解。适应于这类问题的计算机软件很多,可采用LINGO来求解运输问题。LINGO是用来求解线性和非线性优化问题的简易工具,内置了一种建立最优化模型的语言,可以简便地表达大规模问题,快速求解并分析结果。 三、仓储布局调整,有效降低成本 塔里木石化中转库和宁夏石化中转库两个库房的租用,对西北化工销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增强了产品储运安全性。两个库房隶属中国石油,从库房的硬件设施到日常管理,严格执行中国石油仓储管理规定,降低了存储货物的安全风险。 2.提高了产品储运效率。塔里木石化中转库和宁夏石化中转库的租用,实现了塔里木石化和宁夏石化厂内专线到达车辆卸后再利用,符合铁路部门提高铁路车辆利用效率的要求,也为西北化工销售公司与铁路部门协调铁路运输车辆争取了主动。 四、配送优化研究 先进的物流优化解决方案能够帮助石化企业改进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的专业化、垂直化管理,优化库存结构和运输资源,有效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公司整体效益。 1.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优化了公司的运输组织,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统一组织配送,优化配送线路,合理调剂运力,实施主动、就近和及时的配送,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配送体系,增强了终端销售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销售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2.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发挥了公司的专业化优势,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和形象。近年来,销售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推行了“模块管理”和配送车辆的“规定动作”,强化了化工产品配送的服务和细节管理,完善了基础管理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找到了公司的发展依托,凸显了运输主业。发挥组织、管理、技术、服务、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迅速进入了全国石化产品公路配送市场,整体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保障能力和各项工作有了新突破,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公司的规模实力得到增强,竞争力和专业化优势明显提升,不仅有效地推进了运输生产要素的集中,促进了集团公司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液体化工产品,产、炼、运、销一体化专业分工的形成,资源依托更加明显,为我国石化产品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落实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密管理论文:献血者隐私保密管理 【论文关键词】献血者隐私 【论文摘要】献血者的个人隐私是献血者的一项权利,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血液检测结果等作为个人隐私理当得到应有的保护,否则一旦外泄,就会引起献血者不满,从而影响其再次献血,甚至引发矛盾乃至法律纠纷,因此任何情况下来供血机构都应确保献血者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献血者的个人隐私是献血者的一项权利,随着公民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采供血机构的服务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血液检测结果等作为个人隐私理当得到应有的保护,否则一旦外泄,就会引起献血者不满,从而影响其再次献血,甚至引发矛盾乃至法律纠纷,因此任何情况下来供血机构都应确保献血者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1献血者享有的权利 1.1自愿权国家提倡18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每个公民有献血与不献血的选择,有献全血和献成分血的选择,有献一次血与献多次血的选择。 1.2健康检查权无偿献血者献血时可享受免费体检、化验等待遇。 1.3健康保护权对身体状况不符合献血条件的,应向其说明情况,不得采集血液。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不得超过400ml,严禁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 1.4免费用血权按照当地实施献血法的有关规定享受免费用血。 1.5表彰奖励权无偿献血者,有获得各级人民政府和红十字会表彰奖励的权利。 1.6赔偿权。对血站违反操作规程和制度采集血液而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1.7人格隐私权献血者的人格应受到尊重,个人隐私(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资料、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信息等)应受到保护。 2法律法规对献血者隐私保护 无偿献血是一项由献血者和采供血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它在两者这间建立了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对于采供血机构面言,我国的法律法规有严格的要求,《血站管理办法》第24条指出:“血站应当建立献血者信息保密制度,为献血者保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1.5指出:“应建立和实施保密制度,对献血者的个人资料、献血信息、血液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血液使用信息等应进行保密,防止未经授权接触和对外泄漏。”这就要求采供血机构在执业过程中,严格管理献血者的相关信息,做到对献血者负责。 3加强献血者隐私保密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3.1征询体检环节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5.2.1指出“献血者征询区、体检区,能对献血者进行保密性征询和正确体检,以正确判定献血者资格。”那么,征询体检就是医生与献血者通过沟通和检查,从献血人群中选择合适的、健康的低危献血者的过程。征询涉及既往病史及吸毒、性生活等有关内容,体检过程中有身体暴露,由于在公开的场合下献血者不便说明或是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他人听到,或隐瞒自身的一些情况,从而对医生的判断和筛查造成影响;因此采供血机构应设立征询体检室或相对隔离封闭的区域,确保献血者这种隐含的需求得到满足。 3.2检测报告环节 为避免己永久淘汰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献血者检测结果特别是检测阳性结果要及时通知本人。献血者检验某项不合格结果不希望被同事或亲朋好友知道,因此采供血机构应对检测结果保密,特别是乙肝、梅毒、艾滋阳性结果应作为机密加以保管。采供血人员远程教育培训教材明确指出,实验室检验人员负责对血液做相关检测并根据检验结果提供信息,不应试图去做诊断,更不能将检测结果外泄。当献血者得知捐献的血液不能使用时,往往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情绪激动,会进一步询问有关知识,因此要求通知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正常情况下,有受过咨询培训的医生才可以告知献血者检验结果。 3.3反馈环节 信息反馈在血站业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对献血者献血后的后续服务,涵养血源,另一方面是本着对献血者负责的态度,对献血者的健康状况给予及时反馈。在通知过程中要注意保密,单独通知到本人。我站检验结果反馈采取发信息、电话通知、与献血者面谈等形式,电话通知要认真核对姓名、身份证和献血条码等,确认为本人后方可告知,信件注明“亲启”字样;还专门设立了不合格献血者谈话室,当面告知献血者检测结果时,要强调检测结果为献血标准,而非临床疾病诊断标准,并为献血者做进一步检查、主动预防和治疗提供建议,既保护献血者隐私,又完善了献血后服务,受到献血者的好评。 3.4计算机管理环节 目前,采供血机构在都实行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在采供血流程中,献血者娃名不得出现在采血袋、标本管或实验记录上,而应以数字、条形码或其它能被识别的符号所代替,通过网络登记、传送、和查阅。计算机管理系统要有严格的用户授权程序,控制不同用户对数据的查询、录入、更改等权限。同时要详细记录操作者所有登录和操作活动的日期、时间和内容,严防病毒破坏和恶意攻击或窃取资料,在保护献血者隐私的同时,避免数据流失。 3.5档案管理环节 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与见证具有长期甚至永久性的保存价值。《血站管理办法》规定,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档案室集中保管着大量的献血者信息,除妥善保存外还要建立严格的查阅和献血者隐私保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安全保密性培训,实行“专人负责、贡任到人”。采供血机构对于献血者检测信息,应当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比照医院患者的病历管理,除涉及对献血者加强献血者实施采血服务活动的工作人员与质量监督人员外,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查阅。国科研、教学或法律纠纷需要查阅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查阅手续。 隐私保密管理是体现以人为本,为献血者提供温馨服务的重要内容,采供血机构要重视对献血者隐私保密工作,提高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建立健全献血者隐私保密制度,在采供血各环节完善至关重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将对扩大无偿献血队伍,推动无偿献血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保密管理论文:企业档案保密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涉密档案;管理 论文摘要:企业涉密档案是企业的核心秘密,涉及到企业的商业安全,关系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成败。首先要加强库房的硬件设施管理,库房的管理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涉密档案的内部科学管理;档案的借阅利用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关键环节,要贯彻落实《保密法》以及1991年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广泛宣传、提高认识。企业涉密档案的借阅利用应严格按照规定手续办理。要正确分析和鉴别涉密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确定涉密档案保管期限;强化管理人员职责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有力保证。 企业涉密档案记录着企业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如“谈判合同签订”、“研发项目规划”、“课题成果报告”、以及“专利申请”等等,它是企业的核心秘密,涉及到企业的商业安全,关系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成败。因此,为确保企业核心秘密的安全,我们必须要重视做好企业涉密档案的保管工作。 一、档案的库房管理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要加强库房的硬件设施管理,库房的管理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重要前提。从总体上讲,档案库房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兴建,档案库的库房门必须是专用的防盗保险门,窗户应专门加固,库房内外都要安装防盗监视器,以防盗窃。还应尽量做到库房与办公室分开,库房与阅览室分开。档案库房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从档案库房内外部的硬件保管条件上确保企业涉密档案的安全。 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涉密档案的内部科学管理。企业涉密档案应与非涉密档案分别保管。要注意把涉密级文件和非涉密文件分开组卷、分开保管、分开提供利用,杜绝造成混合易扩散机密的漏洞。企业涉密档案科学管理要贯彻1991年国档发28号文件精神,实施馆室藏涉密档案解密划控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以前大量混订在卷内的密级文件可以原封不动,但在今后一般查档中只提供所查内容,不提供含涉密文件的原卷;对外提供利用时,可采取对与所查档案无关的涉密文件进行密封等措施。今后对涉密级文件特别是绝密级文件应当单份盒装保存,彻底解决涉密与非涉密的文件材料混卷问题,以及涉密档案文件分散不集中,日后调密不便的问题。要按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卡片,建立涉密文件统计台帐和存放地点索引,为科学管理,准确掌握,有效保密,及时地提供利用创造条件。实践证明,档案库房的软硬件科学管理,是做好档案保密、维护档案安全的基本保障。 二、档案的借阅利用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关键环节 加强涉密档案的借阅利用管理是保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贯彻落实《保密法》以及1991年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协调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涉密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严格划清涉密档案与非涉密档案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力争使涉密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按照解密划控的标准规范化。 二是企业涉密档案的借阅利用应严格按照规定手续办理,必须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经指定责任部门、指定责任人审批,任何人无权擅自提供借阅。涉密档案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后,还应及时核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 三是要正确分析和鉴别涉密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确定涉密档案保管期限。根据企业经济生活需要和为企业积累信息资源财富的需要,全面确定企业涉密档案的保存价值,准确地判定涉密档案的保管期限。而保密期限是根据企业秘密事项在一定时间内,如被泄露,将对企业的安全和利益造成的危害来确定的,它表示该企业秘密事项在其确定的期限内,受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保护,产生法律效力的时限。《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中规定:除有特殊规定外,绝密级事项不超过30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20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10年。这里所说的“特殊规定”是指制定保密范围的中央、国家机关可以规定有关保密范围中某类事项的保密期限为“长期”。对规定为“长期”的国家秘密事项,在授权机关作出解密前,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采取长期的保密措施,不得擅自决定解密和随意对外提供。 三、强化管理人员职责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有力保证 提高企业涉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涉密档案管理人员职责是做好保密工作的有力保证。 企业涉密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有知密早、知密多、知密深的特点,为此,他们对保守企业秘密负有比一般工作人员更为重大的责任。企业档案保密工作好与坏,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素质很关键。涉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清楚,而且要防止头脑中秘密的泄露。如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资料室的馆藏档案,涉及到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四十多年来的科技秘密,每一份档案都是价值连城。由于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经常接触企业大量的商业秘密,这些秘密随着管理人员的社会活动被带到各个复杂的场合,往往一句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不知不觉中就泄露了秘密。所以档案人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做到守口如瓶,万无一失,把保守企业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企业涉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企业涉密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既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企业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十二字原则”:不损坏、不丢失、不散乱、不泄密。不损坏,就是使档案保管得完好无损,不致因温度、湿度、虫蛀等等各种不利因素而使档案损坏,对已经破损的档案,要及时抢救。不丢失,就是使档案绝对安全,不致因工作疏忽而使档案遗失或被窃,不仅要保证档案实体安全,也要保证档案内容的安全。不散乱,就是要求档案保管工作有条不紊,档案排架整齐规范,有规可循,有目可查。不泄密,就是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时刻警惕,要有保密意识,守口如瓶,所保管的档案资料信息不外传。为此,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既是光荣的,更是艰巨的。确保企业涉密档案齐全完整安全,不仅是企业一项日常的基础工作,更是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保密管理论文:档案保密管理 【论文关键词】:档案保密档案管理档案利用措施办法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档案资源的巨大社会价值日益为公众所认知,这就涉及档案保密管理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做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党和国家及单位的安全和利益。档案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对于档案信息资源,既要重视其载体的保管保护,更要重视其所含信息的开发利用,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本文针对档案密级调整、档案利用监督、档案保密、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办法。 1做好档案密级的调整工作 1.1档案在保管过程中,其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件贯彻的情况而变化的。基本变化是升密、降密、解密。要贯彻落实《保密法》,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协调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要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涉密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二要主动接受保密部门对调密工作的监督指导,齐心协力搞好档案涉密文件的清查鉴定。严格划清密与非密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为今后进一步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和涉密档案建设奠定基础。 1.2要建立起法制的新秩序。对涉密档案的变化调整,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工作,还要着眼于长远。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往关于档案保密的制度还不健全,适应不了《保密法》的要求,需要完善增加新的内容。为了适应涉密档案调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的需要,应建立以下三个制度:建立划定密期制度,以便届满自行解密;建调密通知单制度,对保密期间提前解密或发生升降变化的密级文件,要下发通知单告知档案室,以便衔接工作,及时掌握,适时变动;建涉密档案接收标准制度,加强涉密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1.3要加强涉密档案的科学管理。在调密工作中我们发现,过去经常把密和非密文件混合组卷、混合保管、混合提供,造成了扩散机密的漏洞。对此,可以采取分段治理的办法。对以前大量混订在卷内的密级文件可以原封不动,但在今后一般查档中只提供所查内容,不提供含涉密文件的原卷;外供卷时,可采取对与所查档案无关的涉密文件进行密封等措施。今后对密级文件特别是绝密文件应当单份盒装保存,彻底解决密与非密的文件材料混卷问题,堵塞过去那种因混卷在提供利用中造成机密扩散的漏洞,以及涉密档案文件分散不集中,日后调密不便的问题。同时,要按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或卡片,建立涉密文件统计台帐和存放地点索引,为科学的管理,准确的掌握,有效的保密,及时的提供创造条件。及时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2档案利用监督 档案利用监督是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保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有效地发现并制止纠正档案利用过程中不利于档案保密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做到既能利用档案,又能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具体说来,档案利用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制度建设。档案利用规章制度一般有阅览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使提供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在大力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文件的完好无损。各项档案利用规章制度的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 2.2监督措施。在利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利用对象和不同目的,掌握其心理和思想动机,加强重点监护。做好利用监督,仔细检查翻阅被利用过的案卷和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在利用登记簿上备注说明。对于损毁档案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以便及时查处,挽回损失。 2.3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管理利用的关系。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档案保密,工作尽心尽职,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工作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势在必行。机密档案应该保密,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利用,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失去档案的价值。当然,利用必须是在保密基础上的利用,无限制的利用会给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所以,对档案工作来说,保密与利用两者都十分重要,决不可偏颇。 3进一步做好档案开放中的保密工作 一成不变地看待档案的秘密性,无视其秘密性的时效和范围,是不对的;但如果缺乏保密观念,对涉密档案无视其秘密性,无限地扩大开放利用范围,也是错误的。因此,在开放档案为社会各界所利用的同时,应当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 3.1做好档案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是档案开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开放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科学而准确地区分、判定档案的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 3.2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保密档案是有等级的,其划分等级是根据《保密法》规定,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确定档案的密级,就是为了让档案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密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档案。但是秘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秘密保管期限届满,便失去了它的保密价值,为此我们就不能按原有的保密文件管理,而应该按照公开文件进行管理。这就是档案保密的时效性。向社会各界开放的档案,必须是到了一定时限的档案,要开放,必须先进行划密解密,把未解密的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 4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4.1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既是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做到不坏、不丢、不散、不乱。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保管人员要持之以恒,时刻警惕,防止档案的损坏,确保档案的安全,为档案工作提供物质基础。 4.2提高绝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有知密早、知密多、知密深的特点。他们对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负有比一般工作人员更为重大的责任,因此,档案保密工作好与坏,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个关键。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清楚,而且要防止秘密的泄露。把保守国家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4.3加强绝密档案的日常管理。绝密档案的调阅、移出、销毁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必须经指定领导人审批,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任何人无权擅自调阅。绝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确保绝密档案安全。 保密管理论文:办公室保密管理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保密工作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窃密主体不断增多,窃密领域不断扩大,窃密方式不断变化,窃密手段不断翻新。 本文先从保密工作管理的各项入手,接着探讨当前保密工作管理的原则,在针对新形势下保密管理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针对保密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一是要改革当前保密管理的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二是要做好全民保密的教育工作;三是要注意对保密管理的审查制度;四是要完善当前保密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确保办公室保密工作管理的万无一失。 关键词:保密管理难点办公室对策 一办公室与保密管理 保密工作,就是从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出发,将国家秘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防止被非法泄露和利用,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有效地实现所采取的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它包括保密立法、保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研制、开发和应用先进的防窃密、泄密技术,依法进行保密监督检查,追查处理泄密事件,以及开展保密工作的研究等活动。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的概念。 加强保密管理,是各单位在新时期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如果对此缺乏认识,就会在综合国力激烈竞争中误大事,吃大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密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人员,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保守国家秘密的日常工作。” 我国县级以上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应按照这一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保密工作。通常在保密工作比较重要的机关或单位都应设立专门的保密工作机构,而涉密较少的机关单位也应指定专人负责保密工作,而不论是单独的保密部门,还是专门的保密人员,都与办公行政部门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很多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是由办公室承担的,保密工作被视为行政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办公室对整个单位的保密工作负有关键责任。 1.信息管理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承担着单位的信息工作,负责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因此,掌握着大量来自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其中必然有很多涉密信息。 2.贴近核心管理层的工作特点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单位的领导及整个管理层,在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各种核心机密。 3.桥梁枢纽地位决定了它是保密的重点部门 办公室承担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内外的桥梁枢纽作用,同时也特别容易成为失泄密的渠道。 4.办公室各项工作涉密环节比较多 办公室工作很多业务本身就有机密性质,如文书处理、邮件函电处理、档案保管、安排会议、领导活动安排等,都应该有严格的保密任务,实际上,保密工作渗透在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及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有保密要求与规定。 5.办公室的辅助性职能要求它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 从办公室自身工作来说,办公室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中重要的辅佐性和服务性部门,而做好保密工作正是为组织服务,保持各类组织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作,因此,它是办公室的一项工作职责。总之,办公室不仅是单位中重要的涉密岗位,而且从它的工作内容及在组织地位来看,也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我们对办公室的保密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保密工作的原则与基本方针 中国的《保密法》规定:“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保密工作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防范 是指保密工作要把立足点放在预防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制定和完善保密法规、规章,加强保密监督,落实必要的技术和行政措施,开展广泛深入的保密教育,表彰在保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等。 2.突出重点 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秘密较集中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应重点确保那些一旦泄露会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事项。保密工作的重点是: ①从秘密的等级来说,绝密是重点。 ②从秘密的层次来说,国家秘密是重点。 ③从秘密的产生来说,首脑机关的秘密是重点。 ④从秘密的分布来说,秘密集中的地区、部门和人员是重点。 ⑤从秘密的内容来说,党务、政务和军事秘密是重点。 ⑥从秘密的泄露程度来说,机要工作、外事工作、宣传工作、科技工作是重点。 3.有保有故 该保守的秘密一定要保住、保好;不该保守的一定要放开、公开。在保密工作中,既有保密不严的问题,也有保密过严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到有保有放,要确定密与非密、核心秘密与非核心秘密的界限,确保国家秘密,特别是核心秘密的安全3要有领导、有控制地放宽对非核心。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开展又要十分注意保密,二者不可偏废,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标准,是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有利于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保密法》把我们党关于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保密工作的基本方针,使这一方针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对我们整个保密工作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当前保密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有秘密就会有窃密。获取秘密有多种渠道,如偷窃、唆使、利诱、逼迫、雇请他人为其提供秘密,招聘涉密人才,利用产品展示、参观等机会接近和获取秘密,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测算相关事物、利用公开资料获取秘密等。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保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我国在20世纪80-90年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道德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迅速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活动更频繁,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保密和窃密的斗争正向高科技抗衡的方向转变,使得现代秘密泄密途径带有更多的高技术成分,更具有机动性,随时性和隐蔽性。 从我国近一段时期的失泄密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意识淡薄 保守秘密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大事。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保密工作,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做出了《关于加强保守党与国家机密的决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之后,又多次了有关保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对保障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和培养人们的保密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较长的和平时期,而且十年,使保密工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的保密意识普遍淡薄;改革开放以后保密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和加强,《宪法》将保守国家秘密规定为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刑法》规定了“泄露国家重要机密罪”,其他许多法规也写进了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条款,但是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及窃密技术的发展又使一些人产生“无密可保”、“保密无用”等错误认识,还有不少人对于保密及保密工作没有清醒的意识,认为与己无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疏于防范,导致了失泄密事故的出现。 2.违反保密规定 很多人由于保密意识淡薄,只为自己的方便,在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造成了许多失密、窃密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公开场合谈论秘密事项,用非涉密微机处理秘密信息,用涉密微机上互联网及公众网,利用互联网及公众网传输涉密信息,用手机、普通电话谈论涉密事项,用传呼机;普通传真机传送涉密信息等都曾经造成了信息的泄密。因为普通传真机、电话机或手机它们都是靠电信进行传输的,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人接收,国家明令禁止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传输国家秘密。 另外,垃圾处理不慎、合作不慎、对秘密事项保护不力、私自复制、留存涉密载体,不按规定保管涉密载体等,也会造成失泄密事故。 3.采用高科技手段获取秘密 窃密途径和窃密手段的多样化也起因于科技的进步,来源于信息存储介质和传输手段的高级化和多样化。在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手写或者机印的文本、胶卷、胶片,传递的手段大多是人工的传送、邮发、电话交流等。计算机出现以后,利用硬盘、软盘等存储介质,借助网络,人们可以互访通信,而现代遥感技术使人们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了解到遥远地区的信息,因此在高技术条件下,增强保密的防范手段及现代化水平,确保各项秘密的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从现实来看,利用现代科技窃密的事件在今天屡见不鲜,如利用侦察卫星、侦察飞机携带遥感装置,激光、微电子等高新技术设备窃密,通过互联网破解对方的密码,进入对方秘密信息系统窃密,或者实施黑客的攻击,这些都加大了我们应对查处窃密行为的难度。 4.第三方泄密 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第三方发生联系,如果在秘密事项上控制不严,或没有同第三方做出事先约定,就会使第三方成为秘密泄露的渠道。秘密事项一旦被任意告知他人,也就不存在秘密了。 5.保密制度不健全 保密工作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各项制度的保障。我国《保密法》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定期检查保密工作。同时《保密法》中还规定了基本的保密制度,提出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这些非常有利于克服保密观念不强,保密纪律松弛的现象。但是在一些单位,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现象,给那些觊觎机密事项者创造了可乘之机。 四完善办公室保密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改革管理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 对于电子政务保密这一新课题,由于其具有技术含量高、涉密范围广、泄密渠道多、防范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使电子政务中存在的信息保密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在网络建设的规模、网络安全保密的技术标准上,都缺乏统一的硬性要求,实际上是各行其是。随着电子政务和互联网技术在党政军机关和涉密单位的普及应用,保密管理的对象、领域、环境、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泄密渠道不断增多,窃密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因此,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网络信息保密工作,才能制定相关的政策,实施重大决策,保证网络信息保密防范工作的开展。这样需要一个较强的统一协调机构,需要一个全面的、国家级的、与国家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有明确战略目标的电子政务及其信息保密发展规划,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对电子政务中的重大安全问题、重要安全政策、重要安全标准、重大紧急事件及时做出决策和进行协调,因此建议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使保密部门成为一个主管机构,可组建国家信息保密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组织和协调国家保密、信息化、安全、公安等职能部门,对国家信息保密政策统一步调、统筹规划,形成由保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整体联动,全方位、全天候、经常性电子政务与计算机网络保密安全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堵塞泄密漏洞。 2.开展保密工作的教育 有关保密工作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思想教育的日的在于提高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四个结合: ①要冲意结合新的历史时期保密战线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纠正那种“无密可保”“有密难保”的错误认识。 ②要注意结合本机共、本单位保密工作的文际。使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全员增强保密意识。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触的人多。随着经济全球化,涉密人员的流动也将更加频繁,只有全员树立保密观念,形成保守秘密人人有责的氛围,才能确保秘密信息的安全。 ③要注意结合盈点,突出对涉及机密的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进行教育。 ④还要注意结合典型例子开展教育工作。典型事例可以处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特别是通过对泄密案例的分伤,会使涉密工作人员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 技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保密的技术措施上,现在的科技发展迅速,保密工作人员应当要注意有些人运用高技术的工作、手段进行窃密。例如我们要防止电话被窃听,要注意电脑存储设备的保护等。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保密工作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哪一部门、哪一环节保密措施不落实,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信息安全。因此,必须有全局观念,才能做好整个网络系统的保密工作。 3.保密检查 做好保密检查是做好保密工作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经常开展保密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堵塞失泄密漏洞。同时也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起到督促的作用。基层单位的保密检查,一般包括:在重大节假日前对失泄密的隐患进行全面检查;根据上级的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对某一方面的保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要害单位、要害部位、要害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强化敌情观念,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把保密工作作为一件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高度负责地抓紧抓实抓好。 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经常开展保密检查,以检查促整改,以检查促提高。重点围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机房和计算机系统是否采取了隔离措施,对计算机是否实行了分类管理,上网信息是否进行了审查等方面开展检查。 4.完善保密的相关法规的建设 当前我国保密法律的纠错机制(或称救济机制)还不完善。依据宪政的原理,对于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生存权、财产权、自由权)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应当赋予受处分或者受处罚的公民充分的救济权,用以纠正有关部门或单位的错误,弥补或者赔偿公民的损失。我国《保密法实施办法》中规定,对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决定持有异议时,只可以要求对做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进行复议,这是一种行政救济权,缺乏司法救济权的规定。 由于行政权的强大,难以自行纠错,也就难以体现公平。公民没有司法救济权,实务中 导致保密行政权的行使后果不受制约,公民的权利也就难以保障。所以由于我国司法权实际上处于弱于行政权的地位,难以与行政权抗衡,对有关保密行政处分或者处罚排除司法审查,这是不符合宪政,要求的。由于定密审核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和特殊岗位要求,法院应对行政机关的密级设定权保持尊重,不宜过分审核密级设定是否合理,在涉及秘密信息是应否公开时应仅对定密的程序进行审查,而不是进行实体审查。即法院应不公开单方审理,且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只对定密的程序审查,而不是实体审查。另外,建议法院成立涉密信息审判委员会专门负责审理针对国家秘密提起信息公开要求的诉讼。 为了满足人们对私有空间的需求,也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对隐私权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立法中加以体现,不但要通过民法、刑法等对隐私权进行立法,而且要在信息保密安全法中得到明确表述,建构一个完善的信息保密安全法律体系,并使个人隐私权得到充分的肯定和保护。 保密管理论文:高校保密技术管理论文 一、保密技术现状与发展 保密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现有的保密技术主要有: 1.涉密计算机安全登录系统。通过BIOS密码,USBKey硬件和KeyPin码的方式三重保护涉密计算机的安全。 2.涉密计算机监控与审计系统。具有用户登录审计,软硬件安装监控审计,安全策略设置,文件操作审计等功能,全面保护涉密计算机的使用安全。 3.文件打印监控与审计系统。可以控制用户的打印权限,并记录文件打印的相关日志信息,包括:打印时间、打印的文件信息、打印的页数份数等。 4.光盘刻录监控与审计系统。可以控制用户的刻录权限,并记录光盘刻录的相关日志信息,包括:刻录时间、刻录的文件信息、刻录的光盘份数等。以上两个系统保护着涉密计算机输出信息的安全。 5.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多功能单向导入设备,防止误操作的涉密专用U盘,和具有对计算机进行防护,监控和管理违规外联功能的软件。 6.计算机终端保密检查工具。可以配合保密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计算机检查,实现反删除、反格式化、反重装系统的彻底检查违规行为和处理过的文件。所有检查智能化,自动生成检查报告,方便准全、全面地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隐患。结合现有的保密技术,可以预见今后保密技术的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多地关注涉密计算机本身的数据存储安全,如加解密硬盘文件数据;输入输出的可追溯性,如在光盘和打印的文件上自动标注责任人和保密编号信息;用户的使用方便性等方面。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的使用习惯,不影响机器性能的基础上,改善信息输入输出的方式,增加监控和审计的项目,减少纸质登记等。 二、建议及对策 针对高校保密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保密技术,应该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评分标准》的要求,对高校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健全对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介质,涉密载体输入输出的技术防护。第一,建立和健全保密技术管理的制度。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规范计算机信息输入输出的标准和流程,更新计算机安全防护策略。结合使用保密检查工具落实监督检查机制,及时纠正计算机违规行为,发现计算机安全隐患。第二,安装光盘刻录、打印安全监控与审计系统,全面保护涉密单机,简化涉密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操作流程,减少人工登记带来的错登,漏登等问题。在保证涉密单机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涉密人员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工作效率。第三,采用“三合一”涉密计算机存储介质管理系统,有效地对非法外联进行监控和限制。同时对涉密U盘实行专人专管制度,防止误插混用等情况的发生,保护涉密计算机的数据安全。高校保密技术管理和保密制度管理相辅相成,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建设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对保密技术的不断提高,提高保密工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作者:顾毅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保密管理论文: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及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加强档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旨在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档案管理;安全保密;信息化管理 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众多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设计需求,难以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如何加强档案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困扰档案管理人员的难题。因此,文章针对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及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是以档案资源为对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为手段,以档案工作为依托,以档案管理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档案信息社会管理的实际需求开展档案采集、保存、管理、开发以及利用的现代化、规范化管理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快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利用档案资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但是,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面临众多威胁,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在档案安全保密、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就应该创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同时,档案记录国家及其服务机构的重要历史活动,和一般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内容可能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国际机密等,尤其是政治方面、科技方面、军事方面以及经济方面的档案资料必须进行重点保护,一旦不法分子盗窃或者篡改上述信息,将会对国家、社会以及民族等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和巨大的危害,由此可见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首先应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责任意识,以此保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上。同时,单位或者企业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档案资料保密课程以及行业发展形势培训,让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行业档案资料安全保密的手段以及新形势,不断提高其安全保密意识和技术水平。此外,还应该通过企业或者单位档案安全保密水平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薪酬相挂钩的方式,然后创建科学的奖惩体系,如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地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并且档案管理效果良好,企业或者单位应该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的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相反则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所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显著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保密性。 (二)创建科学的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制度。制度是保证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我国关于档案资料安全保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空隙侵害或者盗窃企业或者单位的档案资料,增加了企业或者单位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的难度。因此,现阶段企业或者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或者改造,更多地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技术进行档案资料的管理,创建科学、完善的档案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对于恶意删改或者盗取档案资料的不法分子进行严厉的惩罚。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完善网络、计算机关于档案安全保密的法律法规,进而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制度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注入一支强心针。 (三)加强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档案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个部门或者企业独立完成的,而是通过众多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的。因此,为了保证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密性,必须做好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为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防写技术和加密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档案资料的安全和保密工作,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防写技术和加密技术,对于防写技术,该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将档案资料设置成“只读”模式,在该种模式下智能通过客户端对信息进行读取,但是不能够对档案资料进行修改,采用不可逆的技术进行档案资料的保存,防写技术的典型应用为一次写入光盘和只读光盘,只读光盘只能进行信息的读出,不能够进行续写和删除信息,一次写入光盘只能一次写入,但是能够进行多次读取;对于加密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对档案资料进行加密管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密码技术是档案安全技术的核心,能够将档案的资料处于不公开或者保密状态,将机密的资料转化成乱码进行保存,这样即使档案资料被盗窃,没有相应的密码依然破解不了档案信息,现阶段,档案信息化管理最常采用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性加密技术和公钥密码算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保密性,同时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安全保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加强管理,以此达到档案安全、保密管理的最终目标。 作者:毕竟 吴言 单位:南京脑科医院 保密管理论文:漫谈中药保密品种管理制度 1中药保密品种目前发展所存在的不足 对中药品种进行保密不但是对中医药产业的有力扶持,而且也是国家应对国外进口中药的冲击所采取的措施。但由于东西方药品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保密品种政策目前面临着多重困境,比如中药保密品种的配方保密与配方公开的现实、企业在中药保密品种的配方保密与公开配方进行二次研发之间的游移、对包含中药保密品种配方产品的其他成分进行保密与保护公众知情权的冲突等。 1.1中药保密品种的“国际化之困” 中药保密品种对配方进行保密有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双重考虑,国家与企业都有义务去遵守对中药保密品种的配方制定的保密制度。然而,由于每个国家对药品监管的要求有所不同,中国的中药保密品种,要想在国外取得上市,可能得根据国外要求将保密品种的配方成分公开。但是如果在一个国家将保密品种的配方公开,那么其他国家也都可以通过某些渠道获得公开的配方信息,这就相当于在全世界范围公开了这个保密品种的配方。如200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简称FDA)网站上公布了一份文件,其关于FDA拒绝美国百草堂药业有限公司(HERBMAX,一家膳食及草药补充剂经销商)申请云南白药酊作为膳食补充剂请求的回复。该文件以英文与中文的两种方式列出了云南白药酊的配方成分。云南白药酊的配方成分主要包括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6]。无独有偶,美国亚马逊网站所售的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喷雾剂等产品也注明并公开了配方成分。而在中国,云南白药几乎所有品种的配方成分都是保密的,不能公开。云南白药如果要想打入美国市场,必然要“入乡随俗”通过美国FDA的审批。但目前的国内中药保密政策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药品政策并不相容。 1.2中药保密品种很难进行二次研发 企业在任何中药保密品种的保密期限内都有自主定价的权利。然而保密级别不同的国家中药保密品种,所获得的权利与利益相差甚远。如十味龙胆花颗粒于2005年10月19日列为秘密级的中药保密品种,保密期限为5年。在这5年内,任何企业都不得对十味龙胆花颗粒进行仿制与剂改。而绝密级的片仔癀的保密期限为长期[7]。所以很多药企都希望中药保密品种的密级能增加,进而保密期限、自主定价权利得以延长。但对于中药保密品种而言,密级的增加往往是建立在二次研发成功的基础上。然而,企业为增加保密品种的密级进行二次研发,为提高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就必须要研究并且搞清这些保密品种内在的活性物质与作用机制。若是如此,企业就必须对参与二次研发的工作人员公开配方成分,尽管会与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或者外部研究机构签订相关的保密协议,但绝大多数拥有保密品种的中药企业都担心保密品种配方外泄,所以不愿与外面的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二次研发。对于想进行二次研发的企业而言,中药保密品种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保证产品免遭仿制的同时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大部分中药保密品种都面临着这种类似的危机。 1.3对包含中药保密品种配方产品的其他成分进行保密,侵犯公众知情权 中药保密品种往往是独家品种,拥有特效配方及独特工艺。并且可赋予企业具有自主定价的权利。因此,国家保密品种尤其是长期保密的绝密级保密品种更是令众多药企向往。据报道,2005年就有多达1200个中药品种向科技部和保密局申报保密品种[7]。中药保密品种对配方进行保密是针对具体的品种而言,但一些企业为追求中药保密品种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在只有部分具体的保密品种对其配方进行保密的情况下,对大范围的产品配方进行“保密”,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在外界看来,产品配方不应该被保密,但却也以“保密配方”的理由拒绝公布。以云南白药牙膏为例,该产品中的云南白药的配方成分是保密,但不代表整个牙膏的产品配方都是保密的,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按国家的规定,企业应该公开除云南白药配方成分之外的产品配方成分,这类“大范围”的对产品配方进行保密,一方面能使产品享受中药保密品种的待遇;另一方面又可成为公司的“盾牌”,在多次被消费者要求“公开配方成分”的诉讼案中,均能以保密配方为由顺利过关[8]。 2对中药保密品种管理制度的初步探讨 2.1中药保密品种政策必须与国际接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中药保密品种的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除了在国内占有市场外,还要经合法的渠道出口到国外市场。然而,国内对中药进行保密的行政保护方式在其他国家并不兼容。目前除新加坡承认中药保密品种的保密配方之外,其余国家与地区均要求公开配方成分。中国中药保密品种进入国外市场必然要“敞开胸怀”。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在国内中药保密品种政策与国际药品法规与政策“相互抵触”的情况下,应尽快完善“对接机制”,进一步规范国家中药保密品种的标准与机制,指导中药企业把自身的规范、政策、准入做好,尽快将保密品种的保护方式与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保护接轨。企业应争取在坚守保密与公诸于众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中药保密品种打入国际药品市场的目标。这将是中药保密品种走向国际市场更加切合实际的道路。 2.2对中药保密品种进行专利保护,促进其二次研发 中药保密品种是被动的防御式保护,要想配方成分在二次研发时不被泄密,长远讲,对中药保密品种进行专利保护是企业明智的选择,因为专利保护是中药保密品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企业应积极进行二次开发,把研究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如广药集团的白云山复方丹参片为进行二次研发,避免中药保密品种配方外泄,制定了“科技升级,专利护航”的战略。到目前为止,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已经拥有很多专利,如在原材料方面拥有无公害丹参仿野生种植技术、全国首创的“分级提向提取技术工艺”(可保证各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科学配比,从而使其疗效较之其他剂型更胜一筹)等专利,这些专利所形成的知识产权清晰,保护有力,白云山复方丹参片的科技投入在疗效、安全、便利性等各个方面已充分体现出来,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为更好地进行深入研发以及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加强对国家保密品种的监管,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 目前,中药保密品种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冲突也成为了中药保密品种行走市场的障碍。为加强中药保密品种的监督管理,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我国有关部门首先应对所有涉及到中药保密品种配方的药品或者产品进行审查以及统一清理。在对获得《国家秘密技术项目证书》的中药品种按保密品种管理的基础上,对没有列入国家秘密技术项目的药品或者产品,一律不按保密品种管理,并按规定以及强制企业公开除中药保密品种配方成分以外的产品成分等相关内容。从而使患者可了解并且获取这部分信息,从而保证患者的知情权。 作者:赵东升 杨凌 王强 单位: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药剂科 保密管理论文:办公室保密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保密工作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窃密主体不断增多,窃密领域不断扩大,窃密方式不断变化,窃密手段不断翻新。 本文先从保密工作管理的各项入手,接着探讨当前保密工作管理的原则,在针对新形势下保密管理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针对保密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一是要改革当前保密管理的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二是要做好全民保密的教育工作;三是要注意对保密管理的审查制度;四是要完善当前保密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确保办公室保密工作管理的万无一失。 关键词:保密管理难点办公室对策 一办公室与保密管理 保密工作,就是从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出发,将国家秘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防止被非法泄露和利用,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有效地实现所采取的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它包括保密立法、保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研制、开发和应用先进的防窃密、泄密技术,依法进行保密监督检查,追查处理泄密事件,以及开展保密工作的研究等活动。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的概念。 加强保密管理,是各单位在新时期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如果对此缺乏认识,就会在综合国力激烈竞争中误大事,吃大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密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人员,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保守国家秘密的日常工作。” 我国县级以上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应按照这一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保密工作。通常在保密工作比较重要的机关或单位都应设立专门的保密工作机构,而涉密较少的机关单位也应指定专人负责保密工作,而不论是单独的保密部门,还是专门的保密人员,都与办公行政部门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很多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是由办公室承担的,保密工作被视为行政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办公室对整个单位的保密工作负有关键责任。 1.信息管理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承担着单位的信息工作,负责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因此,掌握着大量来自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其中必然有很多涉密信息。 2.贴近核心管理层的工作特点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单位的领导及整个管理层,在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各种核心机密。 3.桥梁枢纽地位决定了它是保密的重点部门 办公室承担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内外的桥梁枢纽作用,同时也特别容易成为失泄密的渠道。 4.办公室各项工作涉密环节比较多 办公室工作很多业务本身就有机密性质,如文书处理、邮件函电处理、档案保管、安排会议、领导活动安排等,都应该有严格的保密任务,实际上,保密工作渗透在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及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有保密要求与规定。 5.办公室的辅助性职能要求它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 从办公室自身工作来说,办公室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中重要的辅佐性和服务性部门,而做好保密工作正是为组织服务,保持各类组织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作,因此,它是办公室的一项工作职责。总之,办公室不仅是单位中重要的涉密岗位,而且从它的工作内容及在组织地位来看,也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我们对办公室的保密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保密工作的原则与基本方针 中国的《保密法》规定:“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保密工作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防范 是指保密工作要把立足点放在预防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制定和完善保密法规、规章,加强保密监督,落实必要的技术和行政措施,开展广泛深入的保密教育,表彰在保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等。 2.突出重点 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秘密较集中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应重点确保那些一旦泄露会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事项。保密工作的重点是: ①从秘密的等级来说,绝密是重点。 ②从秘密的层次来说,国家秘密是重点。 ③从秘密的产生来说,首脑机关的秘密是重点。 ④从秘密的分布来说,秘密集中的地区、部门和人员是重点。 ⑤从秘密的内容来说,党务、政务和军事秘密是重点。 ⑥从秘密的泄露程度来说,机要工作、外事工作、宣传工作、科技工作是重点。 3.有保有故 该保守的秘密一定要保住、保好;不该保守的一定要放开、公开。在保密工作中,既有保密不严的问题,也有保密过严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到有保有放,要确定密与非密、核心秘密与非核心秘密的界限,确保国家秘密,特别是核心秘密的安全3要有领导、有控制地放宽对非核心。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开展又要十分注意保密,二者不可偏废,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标准,是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有利于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保密法》把我们党关于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保密工作的基本方针,使这一方针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对我们整个保密工作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当前保密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有秘密就会有窃密。获取秘密有多种渠道,如偷窃、唆使、利诱、逼迫、雇请他人为其提供秘密,招聘涉密人才,利用产品展示、参观等机会接近和获取秘密,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测算相关事物、利用公开资料获取秘密等。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保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我国在20世纪80-90年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道德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迅速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活动更频繁,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保密和窃密的斗争正向高科技抗衡的方向转变,使得现代秘密泄密途径带有更多的高技术成分,更具有机动性,随时性和隐蔽性。 从我国近一段时期的失泄密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意识淡薄 保守秘密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大事。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保密工作,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做出了《关于加强保守党与国家机密的决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之后,又多次了有关保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对保障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和培养人们的保密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较长的和平时期,而且十年,使保密工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的保密意识普遍淡薄;改革开放以后保密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和加强,《宪法》将保守国家秘密规定为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刑法》规定了“泄露国家重要机密罪”,其他许多法规也写进了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条款,但是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及窃密技术的发展又使一些人产生“无密可保”、“保密无用”等错误认识,还有不少人对于保密及保密工作没有清醒的意识,认为与己无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疏于防范,导致了失泄密事故的出现。 2.违反保密规定 很多人由于保密意识淡薄,只为自己的方便,在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造成了许多失密、窃密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公开场合谈论秘密事项,用非涉密微机处理秘密信息,用涉密微机上互联网及公众网,利用互联网及公众网传输涉密信息,用手机、普通电话谈论涉密事项,用传呼机;普通传真机传送涉密信息等都曾经造成了信息的泄密。因为普通传真机、电话机或手机它们都是靠电信进行传输的,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人接收,国家明令禁止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传输国家秘密。 另外,垃圾处理不慎、合作不慎、对秘密事项保护不力、私自复制、留存涉密载体,不按规定保管涉密载体等,也会造成失泄密事故。 3.采用高科技手段获取秘密 窃密途径和窃密手段的多样化也起因于科技的进步,来源于信息存储介质和传输手段的高级化和多样化。在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手写或者机印的文本、胶卷、胶片,传递的手段大多是人工的传送、邮发、电话交流等。计算机出现以后,利用硬盘、软盘等存储介质,借助网络,人们可以互访通信,而现代遥感技术使人们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了解到遥远地区的信息,因此在高技术条件下,增强保密的防范手段及现代化水平,确保各项秘密的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从现实来看,利用现代科技窃密的事件在今天屡见不鲜,如利用侦察卫星、侦察飞机携带遥感装置,激光、微电子等高新技术设备窃密,通过互联网破解对方的密码,进入对方秘密信息系统窃密,或者实施黑客的攻击,这些都加大了我们应对查处窃密行为的难度。 4.第三方泄密 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第三方发生联系,如果在秘密事项上控制不严,或没有同第三方做出事先约定,就会使第三方成为秘密泄露的渠道。秘密事项一旦被任意告知他人,也就不存在秘密了。 5.保密制度不健全 保密工作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各项制度的保障。我国《保密法》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定期检查保密工作。同时《保密法》中还规定了基本的保密制度,提出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这些非常有利于克服保密观念不强,保密纪律松弛的现象。但是在一些单位,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现象,给那些觊觎机密事项者创造了可乘之机。 四完善办公室保密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改革管理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 对于电子政务保密这一新课题,由于其具有技术含量高、涉密范围广、泄密渠道多、防范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使电子政务中存在的信息保密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在网络建设的规模、网络安全保密的技术标准上,都缺乏统一的硬性要求,实际上是各行其是。随着电子政务和互联网技术在党政军机关和涉密单位的普及应用,保密管理的对象、领域、环境、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泄密渠道不断增多,窃密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因此,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网络信息保密工作,才能制定相关的政策,实施重大决策,保证网络信息保密防范工作的开展。这样需要一个较强的统一协调机构,需要一个全面的、国家级的、与国家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有明确战略目标的电子政务及其信息保密发展规划,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对电子政务中的重大安全问题、重要安全政策、重要安全标准、重大紧急事件及时做出决策和进行协调,因此建议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使保密部门成为一个主管机构,可组建国家信息保密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组织和协调国家保密、信息化、安全、公安等职能部门,对国家信息保密政策统一步调、统筹规划,形成由保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整体联动,全方位、全天候、经常性电子政务与计算机网络保密安全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堵塞泄密漏洞。 2.开展保密工作的教育 有关保密工作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思想教育的日的在于提高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四个结合: ①要冲意结合新的历史时期保密战线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纠正那种“无密可保”“有密难保”的错误认识。 ②要注意结合本机共、本单位保密工作的文际。使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全员增强保密意识。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触的人多。随着经济全球化,涉密人员的流动也将更加频繁,只有全员树立保密观念,形成保守秘密人人有责的氛围,才能确保秘密信息的安全。 ③要注意结合盈点,突出对涉及机密的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进行教育。 ④还要注意结合典型例子开展教育工作。典型事例可以处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特别是通过对泄密案例的分伤,会使涉密工作人员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 技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保密的技术措施上,现在的科技发展迅速,保密工作人员应当要注意有些人运用高技术的工作、手段进行窃密。例如我们要防止电话被窃听,要注意电脑存储设备的保护等。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保密工作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哪一部门、哪一环节保密措施不落实,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信息安全。因此,必须有全局观念,才能做好整个网络系统的保密工作。 3.保密检查 做好保密检查是做好保密工作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经常开展保密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堵塞失泄密漏洞。同时也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起到督促的作用。基层单位的保密检查,一般包括:在重大节假日前对失泄密的隐患进行全面检查;根据上级的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对某一方面的保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要害单位、要害部位、要害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强化敌情观念,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把保密工作作为一件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高度负责地抓紧抓实抓好。 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经常开展保密检查,以检查促整改,以检查促提高。重点围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机房和计算机系统是否采取了隔离措施,对计算机是否实行了分类管理,上网信息是否进行了审查等方面开展检查。 4.完善保密的相关法规的建设 当前我国保密法律的纠错机制(或称救济机制)还不完善。依据宪政的原理,对于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生存权、财产权、自由权)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应当赋予受处分或者受处罚的公民充分的救济权,用以纠正有关部门或单位的错误,弥补或者赔偿公民的损失。我国《保密法实施办法》中规定,对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决定持有异议时,只可以要求对做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进行复议,这是一种行政救济权,缺乏司法救济权的规定。 由于行政权的强大,难以自行纠错,也就难以体现公平。公民没有司法救济权,实务中 导致保密行政权的行使后果不受制约,公民的权利也就难以保障。所以由于我国司法权实际上处于弱于行政权的地位,难以与行政权抗衡,对有关保密行政处分或者处罚排除司法审查,这是不符合宪政,要求的。由于定密审核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和特殊岗位要求,法院应对行政机关的密级设定权保持尊重,不宜过分审核密级设定是否合理,在涉及秘密信息是应否公开时应仅对定密的程序进行审查,而不是进行实体审查。即法院应不公开单方审理,且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只对定密的程序审查,而不是实体审查。另外,建议法院成立涉密信息审判委员会专门负责审理针对国家秘密提起信息公开要求的诉讼。 为了满足人们对私有空间的需求,也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对隐私权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立法中加以体现,不但要通过民法、刑法等对隐私权进行立法,而且要在信息保密安全法中得到明确表述,建构一个完善的信息保密安全法律体系,并使个人隐私权得到充分的肯定和保护。 保密管理论文:计算机网络的保密管理分析 摘要: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的信息管理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网络保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管理存在保密观念淡薄、措施不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加强保密组织建设、强化保密力度、加强关键保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保密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金融银行业务上网,政府上网等工程已经全面开始。然而,一些网络泄密事件时有发生,给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主要是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工作中存在的保密观念淡漠、保密措施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一、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 (一)保密观念亟待加强。在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的密保人员淡薄,部分密保人员的思想仍然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在工作中“无密可保”或者“保密无用”,缺乏网络安全的意识和密保常识。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关与密保方面的法律意识,对于计算机网络密保工作不够重视。保密观念的淡薄使得密保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密保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使得一些网络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另外,保密观念的淡薄,也是密保人员在具体网络保密管理工作中的懈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部分涉密人员的信息管理素质亟待提高。一些保密人员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有些密保工作人员仍然认为,只要添加防火墙、进行网络加密,设置身份验证系统密保网关就可以达到网络安全的要求。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密保设置的检查和维护并不够重视,直接造成了泄密事件的发生。另外,在网络安全密保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的情况,网络密保技术的建设仍然需要完善。 (三)保密管理执行不力。在有些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着“无章可依”和“有章不依”的情况。一些单位虽然制订了一定的保密管理制度,但只是将之束之高阁,而没有很好的贯彻实施,有的单位则存在保密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保密管理规定,但是每个单位却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保密制度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保密组织制度的建设。首先,应当完善网络安全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网络安全的组织领导系统应当由行政领导、系统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的领导共同组成。在实际的工作中则要贯彻密保工作的领导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密保工作的管理责任到人,这样出现密保问题时才能及时处理,并且追究责任时可以找到人。最后,网络密保系统需要经常进行检查和更新,防患于未然。另外保密人员要养成积极学习的习惯,在工作中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管理素质,学习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网络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同样重要。比如,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中,系统的访问权限应当严格控制,禁止越权操作。采取严密的技术管理措施,比如要定期更换系统口令、每天更换操作口令,对于重要数据应当备份并且异地存放,对重要信息载体应当妥善保管。另外,应当完善外来人员访问制度、服务器机房出入和操作制度、管理员网络维护制度等相关保障制度的完善。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狠抓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使其真正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还要在检查监督上下功夫,对于网络安全管理要定期检查和抽查,保证保密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 (二)加强人员培训。对于计算机网络保密人员的培训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密保人员的保密意识。二是提高密保人员的信息管理技术。首先,应当加强涉密人员的保密观念,通过学习《保密法》,加强涉密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经典案例的剖析,让保密人员意识到计算机网络密保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保密意识,增强保密观念。另外,应当建立完善的保密培训机制,对密保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使密保人员形成良好学习意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打造一个信息素质强硬的网络保密队伍。 (三)加强关键网络密保技术的应用。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当加强对访问控制、涉密信息加密等关键性密保技术的应用。访问权限设置是指对于合法用户在文件和数据操作方面进行读写、执行等权限的设置。在内外网之间设立访问权限设置是内部网保密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之一。所以,在网络计算机保密工作中,应当做好访问权限的应用。在内部网中应当确定合法用户的使用权限,避免越权使用。另外,对涉密程度不高的系统可以按用户类别进行访问控制,对于涉密程度高的则要控制到单个用户。 涉密信息加密是提高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被破析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手段。通过在涉密计算机网络的入口设置保密网管,对内部网出网文件进行保密标识,以及在计算机网络中设置密钥管理可以提高信息的保密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保密管理论文:让无线扩音设备更具可管理和高保密性 人的说话可以视为点声源,点声源在声压与距离上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即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就减小至四分之一,也就是声压级降低6分贝。这也意味着,在课室环境中使用传统的有线固定麦克风时,如果老师授课时不断移动位置,老师离麦克风的距离会不断变化,在不使用额外扩音设备的情况下每个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是动态变化的,这样授课效果会受到影响。针对这一现状,一些学校已进行了无线设备投资,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U波段无线话筒。由于教室数量众多,无线频道日趋饱和,需要增加不同频点,而大量U波段无线话筒的使用会给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学校硬件设施负责人对未来无线产品的可管理性和高保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传统的音频扩大系统不同,红外线由于其具备与可见光线相似的性质,遇到障碍物等不透光物体时会被挡住,因此其在无线扩音系统中的运用具有一些特性:红外线是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如图1示),与无线电波相比,红外线波长更短,当它运用于被墙壁等包围的室内时,通过红外线传输的信息就不会泄露,具有高保密性(如图2示);同时,利用红外线特性,能够实现以同一频道使用所有话筒,使无线设备管理变得更方便。目前,松下公司在其推出的无线扩音系统中采用的就是红外线无线传输技术。 除了基本无线传输技术之外,扩音系统的实用效果优劣还取决于光敏传感器对光的响应效果。松下在其音频扩大解决方案中采用了半球型传感器,与传统体感器相比,该类传感器优势在于可以全方位覆盖,其实用受光范围最大可达到半径为8m的面积区域。(如图3示)而且根据使用环境面积大小,最多可增设至4台,最大受光范围可达到22m×22m的面积区域。 因此,与传统的音频扩大系统相比,红外线无线扩音系统更具可管理和高保密性,并且能够合理地将声音均匀地分配在整个环境,使得声音更加明确可理解。 保密管理论文: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保密管理浅谈 摘要: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保密管理工作较为重要,只有做好保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目前军工企业保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难以保证其工作成效,无法发挥管理制度中保密管理工作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军工企业保密管理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保密管理 目前,军工企业在保密管理中还存在缺乏完善工作机制、缺乏正确保密观念等问题,难以提高其工作成效。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各类制度,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逐渐提高保密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 一、军工企业保密管理问题 军工企业在实际发展中,保密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无法保证其工作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先进的管理观念 军工企业管理部门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保密管理工作观念,不能根据相关规定与要求开展管理活动,对于一些会议与文件等,不能做好保密工作,且领导干部缺乏一定的工作意识,经常会出现泄密的现象,难以保证保密管理工作质量。例如:军工企业在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泄密现象,导致生产技术被盗取,一些单位使用相关技术生产同样的军工产品,导致企业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一些职工对于保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在日常工作与生产中,无法加大宣传与通讯的保密工作力度,难以保证自身工作质量,甚至会出现一些规范化管理问题[1]。 (二)缺乏完善的保密管理机制 军工企业还没有针对保密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提高其可行性与严谨性,一些军工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保密管理机制,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创新,难以适应军工企业现展要求。一些企业为了满足WTO规则要求,不能对保密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约束,难以创建新型的工作机制,导致出现严重的影响。同时,军工企业在保密工作中,缺乏自觉性与组织性,无法规范职工的行为,导致军工企业的机密信息泄露[2]。 二、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中保密管理工作措施 在我国军工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针对保密管理工作,建设专门的防范机制,保证可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认真开展各类保密活动,杜绝出现保密管理漏洞,针对每一项经营生产内容,进行全面的管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下,督促职工与领导人员重视各类信息的保密,协调经济发展与保密之间的关系,以此增强其工作成效[3]。 (二)遵循法律法规 我国在保密工作方面,已经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要求不可以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商业机密,不可以披露各类商业机密,不可以违反相关约定,遵守各类协议要求,保护权利人的商业机密。军工企业可以依据此类法律规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严格保护商业机密,例如:与职工签订合同,要求其保护商业秘密,一旦出现违反规定的现象,就要加大惩罚力度,也可以利用法律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证可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4]。 (三)树立正确的观念 军工企业需要为管理人员、职工、领导人员树立正确的保密观念,在招收新员工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职工技能与专业性,在严格考核的情况下,需要为其树立正确的保密观念,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此提高保密管理工作质量。对于领导人员与管理人员而言,需要自觉开展保密工作,针对各类机密信息等,做好保密措施,为职工树立良好的榜样,达到良好的保密管理目的。 (四)网络漏洞修补方式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与操作工作水平,减少工作量,但是,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网络漏洞问题,影响着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在黑客与非法人员侵入之后,会盗取或是篡改信息,导致面料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军工企业需要及时发现网络漏洞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修补处理,积极应用现代化病毒防护技术与防火墙技术等,提升系统的运行质量。同时,需要做好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保护国家的机密信息。 (五)加大投资力度 军工企业在保密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大投资力度,针对科研工作与保密机制创新工作,投入足够的资金,在此期间,国家需要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培养大批量技术性人才,使其在实际工作期间,可以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同时,需要对保密技术与设备等进行创新,积极引进先进国内外软硬件设施,逐渐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水平与质量,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六)制定风险评估方案 在保密管理期间,军工企业需要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利用先进u价方式,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做好预防工作,提高数据信息准确性,在自我防护的情况下,科学统计风险数据,加大保密管理工作力度。 (七)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军工企业需要针对保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其工作成效与可靠性。一方面,需要完善激励制度,落实各类保密管理责任,遵循相关责任要求等,建设完善的保密机制,提高其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要建设完善的保密系统,积极开展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军工企业保密工作,以此提高其工作成效。同时,需要军工企业管理部门创建先进的管理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保证其工作成效。 三、结语 军工企业在保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创新工作形式,保证在实际发展期间,可以树立正确的保密管理观念,维护军工企业的机密信息。 保密管理论文:保密与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摘 要: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基础。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涉密电子信息的关键载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安全保密责任。文章分析了传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存在信息丢失和泄密问题,设计了一套保密与内网安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整套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内网安全;硬件配置;软件策略 1 信息化建设安全研究背景 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信息数据已经成为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资产之一,重要应用系统、涉密的内部数据更是一个机构组织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秘密的载体。如何控制这些重要数据,防止其丢失、泄密,已经成为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单位信息丢失、泄密主要有两大类途径,外部非法访问和内部有意、无意失、泄密。外部的非法访问大多都是有意识的黑客入侵行为,他们以窃取信息为主要目的,一旦入侵成功,计算机的大门就为他们敞开,不再有秘密可言;内部失、泄密大多是内部人员将核心资料带离组织内部造成,如员工私自拷贝单位内部敏感资料;员工离职时带走核心资料;员工外出笔记本计算机、移动存储体丢失、失窃等等。针对外部非法访问的防范手段大多采用防火墙、物理网闸甚至断开Internet网等方式,这些方式随着黑客技术的进步已经无法做到完全安全可靠;对内部丢失、泄密大多采用外设控制、系统审计类方法,这些方法给用户带了诸多不便同时也无法真正做到重要数据的安全保护。 2 安全保密系统的开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开发一套安全保密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管理架构和防护理念,打破传统的文档本地使用、本地存储、后期计的管理方法。安全保密管理系统采用云计算技术结合虚拟化平台对文档实现集中化的存储管理,形成终端用户“用密、不留密”的管理体系架构。在该体系架构中采用虚拟化技术在保证文档使用环境安全、可控的基础上提供文档的多通道交互方式,便于用户使用的同时对文档进行集中存储、审批和集中输出的方式,减少文档输出的渠道、缩小文档输出的范围、控制文档输出的使用方式及使用权限。 3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概述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是一款基于桌面安全工作环境的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在集中管控服务器上利用虚拟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每个用户生成加密的虚拟磁盘,利用磁盘服务器将这个虚拟磁盘到客户端计算机上。客户端计算机利用虚拟技术在原Windows操作系统上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安全工作环境,这个安全环境该安全工作环境专门用作重要文档或重要应用系统的访问和处理,用户只能通过该安全工作环境访问重要文档和重要应用系统。安全工作环境隔离了原操作系统的漏洞和风险隐患,在安全工作环境中,用户可使用的工具软件、网络资源、可访问的内部服务器资源均由系统策略设置,严格受控。安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工作数据均被强制集中保存在集中存储服务器上,非授权情况下,用户无法将工作数据带离出安全工作环境,同时所有的文件操作均有详细的操作记录。因此可以说,安全保密管理系统是电子数据安全的理想解决方案。安全保密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4 保密系统硬件配置 搭建保密系统的基础硬件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对科技核心技术及相关文件保密业务进行有效的支持,全面准确地管理及存储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相关信息。保密系统硬件系统部署:服务器部署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连接磁盘阵列存储数据;与局域网连接处安装防火墙,对内网用户进行审计和身份识别,如图2所示。 5 保密系统软件系统 系统的主要软件模块如图3所示。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由服务端程序、客户端程序和管理工具3部分组成。其中服务器端程序由集中管控服务器系统、磁盘服务器系统、备份服务器系统、安全网关系统4个部分组成。 服务器系统包括集中管控服务器系统、磁盘服务器系统、备份服务器系统、安全网关系统4个部分。集中管控服务器系统提供整体系统策略存储、控制,同时集中管控服务子网环境中的终端用户提供身份验证、文件加密存储、文档访问权限控制等服务。磁盘服务器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数据集中存储空间。通过集中存储设置工具在磁盘服务器中预分配一块存储空间提供终端用户使用。服务器备份系统提供对集中管控服务器和磁盘服务器系统的数据备份,保证集中管控服务器和磁盘服务器的数据安全。安全网关系统提供第三方应用系统的服务器与安全工作环境之间的数据加密/解密转换。安全网关将应用服务器纳入到安全工作环境中的保护,这样用户只有通过登录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客户端才能访问这些应用服务器上的数据,大大提高了第三方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管理工具提供系统参数设置,包括:组织结构树的定义、文档加密保存目录定义、系统应用程序策略库存储、系统全局应用程序白名单、系统全局应用程序黑名单等等。同时,通过管理工具,可以对系统日志进行查询。客户端系统负责实现用户安全工作环境的建立、管理等操作。 6 结语 本套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100%强制集中存储,将原操作系统与集中管控系统相隔离,确保安全工作环境中重要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保证了重要文件在访问期间的安全,防范信息外泄。可与单位原有应用系统无缝集成,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安全防护,透明提升单位原有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兼容Windows操作习惯,无需额外培训和专业训练,易于使用。系统虚拟出的安全保密系统无论是系统界面还是操作习惯均与普通环境高度相似,只要在普通环境下可以工作,在安全保密系统中就可以无需培训直接操作使用。
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应用各种具有自动检测、决策和控制功能的装置、通过信号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系统各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进行就地或远方的自动监视、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地运行和具有合格的电量质量。电力系统自动化已经成为电力系统最核心内容。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部分,分为发电和输电调度自动化(通常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电网调度自动化(通常称配网自动化)。 二、电力系统远动 电力系统远动就是在电力系统调度中心对电力系统实施的实时远方监视与控制。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被控站和远动通道。狭义远动系统只包括两端远动设备和远动通道;而广义的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的人机设备和被控站的过程设备在内。电力系统的安全监控功能由各级调度共同承担,而自动发电控制与经济调度则由大区网调或省调负责,网调和省调还应具有安全分析和校正控制等功能。 三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功能 (一)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 通过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为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安全分析等高层次功能提供实时数据。其中监视主要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告警和打印,以及对电力系统异常或事故的自动识别,向调度员反映电力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和电气参数。而控制主要是指通过人机联系设备执行对断路器、隔离开关、静电电容器组、变压器分接头等设备进行远方操作的开环控制。 (二)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主要内容是利用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发生一条线路、或一台发电机、变压器跳闸的假想事故进行在线模拟计算,以便随时发现每一种假想事故是否可以造成设备过负荷、以及频率和电压超出允许范围等不安全情况,是一系列以单一设备故障为目标而进行的在线潮流计算。 (三)电力系统经济调度 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是在满足安全、电能质量和备用容量要求的前提下,基于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的约束条件和考虑网络损失的影响,以最低的发电(运行)成本或燃料费用,达到机组间发电负荷经济分配且保证对用户可靠供电的一种调度方法。在调度过程中按照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约束条件,在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中,在保证系统频率质量的条件下,以全系统的运行成本最低为原则,将系统的有功负荷分配到各可控的发电机组。经济调度一般只按静态优化来考虑,不计算其动态过程。 四、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国外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均是采用了RISc工作者,UNIX操作系统和国际公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西门子SPECTRUM系统。该系统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32比特SUN点的SPACE或IBMMRS6000工作站硬件平台,引入软总线概念,服务器之间及内部各进程与实用程序问的信息交换实现标准化开发的。采用了分布式组件、面向对象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配电公司、城市电力公司和工业用户。 (二)CAE系统。该系统采用64比特ALPHAI作站、客户I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双以太网构成的EMS硬件平台,选用分布式应用环境开发研制的,集DAC、SYS、uI、APP、COM于一体。该系统功能分布于各节点,能有效地减少网络数据流,防止通信瓶颈问题。 (三)VALMET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多种硬件平台,可连接SUN、IBM、PHA工作站。该系统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应用软件三个服务器。 (四)SPIDER系统。该系统是由ABB公司开发的,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模块化结构,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配置系统。它具有双位的遥信处理功能,使状态信号稳定性好,并有一套完整的维护工具。 五、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该技术应该能够及时并准确地采集、检测和处理电,网中各元件、局部或整个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 (二)能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和系统各元件的技术、经济等指标要求,为调度人员做出准确的调节和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能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综合协调,使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并提供优质的供电;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电力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尤其是能避免整个电力系统的崩溃和大面积停电等连锁性事故发生。 六、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 力系统调动自动化技术应朝着模块化、面向对象、开放化、只能化合可视化等方面发展。 (一)模块化与分布式。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模块化和分布式。组件技术是一种标准实施的基础,能够实现真正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基于平台层解决数据交换的异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 (二)面向对象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先进且能很好地遵循ClM的技术,但它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 (三)电力系统调度综合自动化。全面建立调度数据库系统,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避免电力系统崩溃或大面积停电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并完善电气事故处理体系,使事故停电时间降到最短,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影响。 (四)无人化值守管理模式。建立无人值班综合监控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安全性分析、状态估计、负荷预测及远程调控等,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自动报警,以便调度人员及时处理事故,从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实现无人值守调度管理方式,减少值守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五)智能化。智能化调度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调度技术采用调度数据集成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实现电网正常运行的实时监测和优化、预警和预防智能化控制、故障的智能判辨、故障的智能分析、故障的智能恢复等,最大限度实现全面、精细、及时、最优的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以达到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 结语 本文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及电力系统设计人员掌握相关技术的必要性。根据几种电力系统调动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概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出发,对几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最后,对今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电力系统论文:浅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一、前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个以功率半导体器件、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它在传统产业设备发行、电能质量控制、新能源开发和民用产品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最成功地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是直流输电(HVDC)。自20世纪80年代,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多种设备相继出现。本文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环节中、输电环节中、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和节能环节的运用。 二、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柔性交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多种设备相继出现。已有不少文献介绍和总结了相关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以下按照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和配电以及节电环节,列举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现状。 (一)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涉及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以改善这些设备的运行特性为主要目的。 1 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控制 静止励磁采用晶闸管整流自并励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及造价低等优点,被世界各大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由于省去了励磁机这个中间惯性环节,因而具有其特有的快速性调节,给先进的控制规律提供了充分发挥作用并产生良好控制效果的有利条件。 2 水力、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 水力发电的有效功率取决于水头压力和流量,当水头的变化幅度较大时(尤其是抽水蓄能机组),机组的最佳转速便随之发生变化。风力发电的有效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风车捕捉最大风能的转速随风速而变化。为了获得最大有效功率,可使机组变速运行,通过调整转子励磁电流的频率,使其与转子转速叠加后保持定子频率即输出频率恒定。此项应用的技术核心是变频电源。 3 发电厂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 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平均为8%,风机水泵耗电量约占火电设备总耗电量的65%,且运行效率低。使用低压或高压变频器,实施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低压变频器技术已非常成熟,国内外有众多的生产厂家,并不完整的系列产品,但具备高压大容量变频器设计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国内有不少院校和企业正抓紧联合开发。 (二)在输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被称为“硅片引起的第二次革命”,大幅度改善了电力网的稳定运行特性。 1 直流输电(HVDC)和轻型直流输电(HVDC Light)技术 直流输电具有输电容量大、稳定性好、控制调节灵活等优点,对于远距离输电、海底电缆输电及不同频率系统的联网,高压直流输电拥有独特的优势。1970年世界上第一项晶闸管换流器,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正式应用于直流输电。从此以后世界上新建的直流输电工程均采用晶闸管换流阀。 2 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 FACTS技术的概念问世干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对交流输电系统的阻抗、电压及相位实施灵活快速调节的输电技术,可实现对交流输电功率潮流的灵活控制,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 电力系统论文:分析电力系统不同调度模式的技术及经济特性 0 引言 电力系统有功调度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发电机组出力计划,以满足呈一定概率规律且周期性变化的负荷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调度机构不仅需要考虑各个机组的差异性,根据机组的发电成本、发电煤耗和环境污染等特点,在机组的最小、最大技术出力范围内按一定调度目标制定发电计划,而且需要考虑电力线路有功功率传输极限等安全、可靠性准则,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 传统经济调度模式 传统经济调度模式,是按等耗量微增率原则分配各机组负荷,即按相等的耗量微增率在发电设备或发电厂之间分配负荷,使系统的总耗量最小。在传统经济调度模式中,机组的煤耗量曲线和它的微增率曲线是调度的基础资料,它们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经济调度效益。而发输配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调度机构获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因此,传统经济调度模式适用于发输配一体化的电力体制。传统经济调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物理意义清晰 假定两台机组在微增率不等的状态下运行,且dF■/dP■ dF■/dP■,可以在两台机组的总输出功率不变的条件下调整负荷分配,让1号机组减少输出ΔP,2号机组增加输出ΔP。于是1号机组将减少燃料消耗(dF■/dP■)×ΔP,2号机组将增加燃料消(dF■/dP■)×ΔP,而总的燃料消耗将可节约: ΔF=(dF■/dP■)×ΔP-(dF■/dP■)×ΔP 0 这样的负荷调整可以一直进行到两台机组的微增率相等为止,不难理解,等耗量微增率准则也适用于多台机组间的负荷经济分配。 1.2 可以考虑网损的影响 传统经济调度模式可以通过计算网损微增率,构成煤耗与网损的协调方程式,对机组的耗量特性曲线进行修正,考虑网损对经济调度的影响。 1.3 对部分不等式约束条件较难处理 传统经济调度可以考虑功率平衡等式约束,同时,对于自变量的不等式约束条件,如发电厂有功功率上、下限,水电厂流量上、下限和水库水位上、下限等,可以通过检验方便处理;但是以函数形式出现的不等式约束条件,例如,线路潮流限制和母线电压上、下限等,传统经济调度较难处理。 2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可以确保投建机组的发电利用小时数,保证投建机组的固定成本回收,对于促进我国电源投资建设、尽快补足电力供需缺口具有积极作用,促进了这一时期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由于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仅与机组容量有关,不考虑机组经济性、环保性等因素,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2.1 火电建设小型化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下,小型火电机组可以保证充足的负荷率,确保成本回收。因此,一些地区建设了一批小火电、小油电,以补足电力供需缺口。这些机组煤耗高、污染严重,影响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落后 水电及可再生能源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而且在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下分配的发电利用小时数与火电相同,因此电源建设投资更倾向于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火电机组。 2.3 输电设备建设落后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对电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倾向于电源建设,对输电设施建设没有引导和激励措施,造成这一时期我国输电设备较为落后。 2.4 电厂建设不经济 计划电量调度模式保证了机组的成本回收,此外,为鼓励投资兴建电厂,国家还规定了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因此电厂建设工程缺乏约束,建设缺乏经济性。 3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改革,必然对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运行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引导电源投资建设方向,改善电源结构 目前,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较小,截止2005年,火电占总装机容量比例约为75.67%,电源结构不合理。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后,优先调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对我国投资建设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引导作用明显,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电源结构,优化各类资源配置。 3.2 不能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最优 节能发电调度能够获得在等输出电量情况下发电侧节能降耗和有害气体减排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电厂燃煤的来源不同、煤炭运输成本不同、煤价有差异等因素,煤耗量并不能代表发电机组的边际生产成本。因此,节能发电调度改变了传统经济调度按边际成本制定发电计划的原则,偏离了电力系统经济性的理论基础,是一种节能但不一定经济的调度模式。 同时,由于在当前“厂网分离”的体制下,很难获得真实的发电机组供电标煤煤耗率,并且供电煤耗率本身是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的函数,这将使得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不能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 3.3 电网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大容量、低能耗机组接近满发,可能对电网的传输能力、安全裕度要求更高;另外大容量机组满发后,系统备用由多个小机组承担,可能造成系统事故备用容量不足,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4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对电力工业放松管制,以各种方式将发电、输配电和用电分离,形成多方利益实体的竞争化模式。电力市场化竞争机制的特点是放松管制之后,多方利益实体追求各自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电力市场模式下电力系统更加经济有效 发电侧和售电侧引入竞争、打破电力工业的垄断经营,提高电力工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发电竞争的结果使得电力系统整体供电成本下降,电价有所降低。 4.2 电力市场模式兼顾电力系统的节能环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巨大,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欧盟国家己经对燃烧化石燃料而释放的二氧化碳征收高额的碳税,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发电成本中,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成本已经占发电成本的一定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的市场竞争发电调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兼顾节能和环保的经济调度模式。 4.3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复杂性增加 电力市场模式下需要考虑中长期交易、期货交易、实时交易等不同电量约束,调度的复杂性增加。市场模式下强调竞争,为达到各方利益最大化,可能造成电网在临界安全附近运行,淡化电力系统运行中复杂物理规律与市场竞争的关联,威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可能背离预期的经济效果。 4.4 市场化竞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市场力 电力市场模式下,一些公司可能利用自身所占的市场份额优势或与其他公司形成联盟后所占的市场份额优势来操纵市场价格,这些公司的收益往往超过竞争所能取得的收益,产生不必要的市场力。为防止市场中公司之间的勾结行为,市场管理者应当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5 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交易模式下,由于电力交易的多样性,调度机构不仅应当考虑时段之间的爬坡速率限制,而且应当考虑各种双边合同、电量合同以及期货合同等在各个调度时段之间的合理分配,同时,电网潮流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得安全经济调度的重 要作用也日益明显。 电力系统论文:谈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应用各种具有自动检测、决策和控制功能的装置、通过信号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系统各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进行就地或远方的自动监视、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地运行和具有合格的电量质量。电力系统自动化已经成为电力系统最核心内容。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部分,分为发电和输电调度自动化(通常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电网调度自动化(通常称配网自动化)。 二、电力系统远动 电力系统远动就是在电力系统调度中心对电力系统实施的实时远方监视与控制。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被控站和远动通道。狭义远动系统只包括两端远动设备和远动通道;而广义的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的人机设备和被控站的过程设备在内。电力系统的安全监控功能由各级调度共同承担,而自动发电控制与经济调度则由大区网调或省调负责,网调和省调还应具有安全分析和校正控制等功能。 三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功能 (一)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 通过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为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安全分析等高层次功能提供实时数据。其中监视主要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告警和打印,以及对电力系统异常或事故的自动识别,向调度员反映电力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和电气参数。而控制主要是指通过人机联系设备执行对断路器、隔离开关、静电电容器组、变压器分接头等设备进行远方操作的开环控制。 (二)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主要内容是利用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发生一条线路、或一台发电机、变压器跳闸的假想事故进行在线模拟计算,以便随时发现每一种假想事故是否可以造成设备过负荷、以及频率和电压超出允许范围等不安全情况,是一系列以单一设备故障为目标而进行的在线潮流计算。 (三)电力系统经济调度 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是在满足安全、电能质量和备用容量要求的前提下,基于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的约束条件和考虑网络损失的影响,以最低的发电(运行)成本或燃料费用,达到机组间发电负荷经济分配且保证对用户可靠供电的一种调度方法。在调度过程中按照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约束条件,在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中,在保证系统频率质量的条件下,以全系统的运行成本最低为原则,将系统的有功负荷分配到各可控的发电机组。经济调度一般只按静态优化来考虑,不计算其动态过程。 四、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国外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均是采用了RISc工作者,UNIX操作系统和国际公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西门子SPECTRUM系统。该系统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32比特SUN点的SPACE或IBMMRS6000工作站硬件平台,引入软总线概念,服务器之间及内部各进程与实用程序问的信息交换实现标准化开发的。采用了分布式组件、面向对象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配电公司、城市电力公司和工业用户。 (二)CAE系统。该系统采用64比特ALPHAI作站、客户I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双以太网构成的EMS硬件平台,选用分布式应用环境开发研制的,集DAC、SYS、uI、APP、COM于一体。该系统功能分布于各节点,能有效地减少网络数据流,防止通信瓶颈问题。 (三)VALMET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多种硬件平台,可连接SUN、IBM、PHA工作站。该系统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应用软件三个服务器。 (四)SPIDER系统。该系统是由ABB公司开发的,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模块化结构,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配置系统。它具有双位的遥信处理功能,使状态信号稳定性好,并有一套完整的维护工具。 五、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该技术应该能够及时并准确地采集、检测和处理电,网中各元件、局部或整个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 (二)能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和系统各元件的技术、经济等指标要求,为调度人员做出准确的调节和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能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综合协调,使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并提供优质的供电;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电力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尤其是能避免整个电力系统的崩溃和大面积停电等连锁性事故发生。 六、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调动自动化技术应朝着模块化、面向对象、开放化、只能化合可视化等方面发展。 (一)模块化与分布式。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模块化和分布式。组件技术是一种标准实施的基础,能够实现真正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基于平台层解决数据交换的异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 (二)面向对象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先进且能很好地遵循ClM的技术,但它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 (三)电力系统调度综合自动化。全面建立调度数据库系统,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避免电力系统崩溃或大面积停电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并完善电气事故处理体系,使事故停电时间降到最短,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影响。 (四)无人化值守管理模式。建立无人值班综合监控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安全性分析、状态估计、负荷预测及远程调控等,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自动报警,以便调度人员及时处理事故,从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实现无人值守调度管理方式,减少值守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五)智能化。智能化调度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调度技术采用调度数据集成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实现电网正常运行的实时监测和优化、预警和预防智能化控制、故障的智能判辨、故障的智能分析、故障的智能恢复等,最大限度实现全面、精细、及时、最优的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以达到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 结语 本文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及电力系统设计人员掌握相关技术的必要性。根据几种电力系统调动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概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出发,对几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最后,对今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作用和应用 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是现代科学领域中涉及最为广泛的工科类学科,这其中包含了计算机的软硬件处理技术、电力电子科学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气工程制造等多个技术范围。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科学以及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依托电能发展的控制行业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农业、家用、办公、工厂制造等众多领域的高度运用,在高需求下,传统电力带动的技术在当今多线路的电力系统中已经愈发供应不足。实行高度自动化技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工人的劳动量,并且节约了生产所花费的时间,更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对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 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各种行业各种技术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依托促进作用,我国在近几年所呈现的大国崛起现象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政治讨论的焦点,尤其是信息化相关方面普及发展技术更是可见一斑。而电力行业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军事信息安全的保障性系统,更在不断提升自身设施、技术以及专业技能。与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能源匮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避无可避的重大问题。虽然电力能源并非讨论中心的一级能源,但是其与有限资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在我国,电力资源的获取主要通过火电和水电两种形式,然而煤炭资源这一非再生资源的逐年短缺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问题。水资源方面,水污染以及水资源的极度浪费还在逐步治理过程中,治理成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电网覆盖面积在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虽然实现通电,但电能供应极度不稳定。再加上通常情况下偏远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科技普及能力不足,所使用的电器以及输送电力所需的电缆设备老化情况较为严重,这就造成了电能的浪费和断电现象的出现。如果出现断电时,相关专业人员未能及时到场进行处理,将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进而造成社会秩序出现紊乱,扰乱社会治安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更严重的会造成国家安全受到影响。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运用的内容 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了PLC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其核心即为计算机技术,这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技术,它为电力系统实现电气自动化提供前提条件,并且在输配电和供变电方面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计算机技术中运用了电网的调动,从而实现了国家电网信息的采集工作,并且还负责对不同的省、地区直辖市范围和省、市、县不同级别电网实施自主调配工作,对其信息进行储存和整合。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实施还实现了我国整体电位设备整合,加强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监控以及调动工作。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采用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开展实时的仿真工作。电力系统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仿真技术的实施驱动,导致电力系统在更大的工程上都可以实现暂时以及稳定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中进行同步的实验,并且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强大且精确的数据,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更多新型的电力装置进行测试,最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混合型的实时、仿真实验室的建立,也推动电力系统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 PLC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顺利实现了对于电网数据的分析、采集、整合、传递以及调换等工作,对整个电网实施控制,并且提高了在电力相关的生产活动中的协调性。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使得电力控制内接线得以精简,并且使得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降低了系统的能源损耗,节约了电力生产的人力和物力。PLC技术所具有的种种优势使得其在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挥。PLC技术所采用的辅助性继电器,内部逻辑关联替换了之前的机械继电器导线相连。这样继电器其中节点转换时间就能够到达忽略不计的程度,这使得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显着提升。除此之外,PLC系统其抗干扰性非常强,这能够满足现代工业生产中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系统的操作流程将会更加简单易操作,逐步实现了电力系统操作的方便快捷的目标,并降低电力员工的工作难度,提升作业准确率,这使得员工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力系统中,用电以及输电、发电和变电、配电等很多重要的环节,都需要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作为强大的支撑,这样可以在计算机技术的带动下,将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也逐渐往更好的方向推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许多环节以及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及应用,这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改变了传统电力制造传输过程中的不足和弊端,对电力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得以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充分迎合了我国电力市场在新世纪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求,电气自动化的驱动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能够完成实时仿真工作任务要求,实现了稳定状态与暂时状态同步稳定的存在。与此同时,电气自动化驱动技术也使得员工的实践操作和运行准确率大幅度升高,并且促进混合型实时仿真实验室建设的完成。以太网等技术已经逐步进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也增强了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实用性。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智能服务化中的实际应用,使得智能化服务效率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该项技术在实现系统智能化服务的基础上还能够对障碍提供精准的自动分析,摆脱了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人工分析的情况,大大提升工作准确度。在配电网工作中充分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实现配电网数字信息配电一体化技术,降低电能的损耗,并且充分发挥了先进科学技术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价值。 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经济科学的发展,将会朝着更高的国际标准逐步迈进,在功能上能够实现“控制、测量、保护”这三大目标。IED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充分应用和推广也将实现各环节信息的充分共享,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电网一体化的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多媒体、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也将更加深入发展。电气自动化在保证系统相对独立性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电网数据的准确采集和监控。PLC技术的操作流程也将向着直观精简易操作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员工操作的效率以及准确率。因此,逐步加强PLC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 统中的实际应用,将使控制设备的效率以及工作成果达到质的飞跃,并且传感器和执行器也应得到充分的推广。以太网、多媒体客户服务器的充分发展,也将使得这些技术更深入地运用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中,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和高性能,加强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际运用是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国自主研制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开展监控,对于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具有以下优势:对系统的独立性起到保护的作用以及对事故可以及时地进行分析、处理的优点;可以很好地将设备的重复配置现象减少,使得技术更加合理,对于设备的维护工作量也有很大程度的减少。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会逐渐转换成为保护、控制以及测量等很多方面的综合技术。保护、控制以及测量三者综合一体化的应用技术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只有不断把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通过计算机辅助使其一体化地完成,才可以真正地将电力系统从整体上实现自动化,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进程,促进我国的智能化电网系统改革更快地发展。此外,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也是电力系统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正在朝着并行处理分布式的方向快速发展,计算机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中也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重。 4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运用,大力推进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建设发展目标,使得电力系统智能化服务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了显着提升。在实际生产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新技术、新思想积极大胆地应用到电力系统生产过程中去,这样才能发挥新世纪信息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和影响。对于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步完善我国电力系统的一体化建设,为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以及电力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电力系统论文:浅论计算机网络安全在电力系统信息化中的应用 导语 在电力系统发展与信息化相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一方面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上计算机网络本身所存在的易受病毒侵害等问题,也在无形中加大了电力系统运营的安全风险性。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于电力系统运营稳定的影响 在开放的电力市场机制下,通过计算机网络引入可以有效的将电力用户与电力交易中心进行联系,密切了双方之间的服务关系,因此一旦电力系统受到相关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侵害,将会对消费者和电力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在这一情况下,在电力系统中进行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医刻不容缓。电力企业中为了防止黑客以及病毒的侵害,通常采用认证技术以及加密等措施进行保护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但是很多的非法份子以及黑客能够根据数据传输的长度、速率、流量以及加密数据的类型等等对电力系统中较大设备的影响或者破坏,或者非法份子以及黑客等还可以将计算机网络流量的分析和密码的分析结合起来对传送的数据进行解码,这样就会对电力系统中直接操纵的设备以及数据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在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中没有安全保护措施,可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2.1工作环境的安全漏洞 目前在很多电力企业中电力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等用户环境自身就存在很多的安全漏洞,如对特定网络协议实现的错误,自身体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等一些漏洞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对电力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2.2网络协议存在的安全问题 在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Internet)中采用的TCP IIP协议主要是面向信息资源共享的,所以会造成部分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种漏洞也是目前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安全问题中最为重要的根源。比如常见有FTP、Telnet、SMTP等协议中。并且在电力系统中用户的口令信息主要是采用明文的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输的,这些网络协议虽然是依赖的TCP协议本身但是也不能保证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信号的安全性。 2.3计算机病毒的侵害 计算机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毒形式,任何一个接触计算机网络的人员都可能会有遭到病危害的先向我。计算机病毒分为“蠕虫”和“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诚讯,是一段可以进行执行代码的程序。计算机病毒如同生物病毒,具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并且蔓延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但是也是非常难以清除的,并且病毒还能够将自身附带的各种病毒类型一个用户传到另一个用户通过文件的复制进行传递。计算机病毒不仅具有复制能力,而且也具有其他的一些共性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的载体。 3、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3.1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要,所以在电力企业,首先应该提高全体员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和信息安全知识水平,提高防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窃密泄密的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电力企业中严谨将涉密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或者其他的公共信息网相连接,严谨在互联网以及非涉密的计算机网络中处理单位机密以及国家机密的,不断落实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加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并且还应该开发合作单位的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并签署保密协议,加强对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并且应该定期不定期的对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并且还应该做好文档的存档、登记以及销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电力系统中网络信息安全隐患,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走出一条含有高科技的道路,不断推进我国信息化的建设。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中央保密委员会也多次发出相关文件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切实防外部侵害和网络化带来的国家以及单位机密泄露。 3.2防火墙的拦截 防火墙主要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种技术措施,它主要是用来进行阻止网络中的黑客的入侵的一道屏障,防火墙也被称为是控制逾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电力系统中在杀毒软件的基础上配置防火墙软件系统是比较安全的措施,并且在电力系统中为了预防黑客或者不法分子的入侵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以及系统的备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对备份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其有效性。 3.3防病毒 (1)在电力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应统一部署病毒防护的措施,严谨电力系统中的安全区Ⅰ和Ⅱ与管理信息系统共同使用一个防病毒的管理服务器;(2)在电力系统中对于所有系统中的服务器以及工作站都应该布置有恰当的防病毒产品的客户端;(3)在对电力系统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布置单独的电子邮件系统时,必须在电子邮件的服务器前段部署杀毒软件以及病毒网关,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带有病毒的邮件在办公网路中传播蔓延;(4)电力系统与Internet的网络接口处也应该部署防病毒的网关,从而可以防止蠕虫以及病毒的传播和蔓延到电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5)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还应该加强病毒的管理,从而可以保证病毒特征码的全面及时的更新,并且应该及时进行查杀病毒的特征以及类型并掌握病毒对电力系统威胁的情况,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4、电力专用物理隔离措施 在电力系统中对于网闸可以采用隔离岛以及双处理器的设计技术,并且在电力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应该采用单向传输控制,从而保证网络传输的单向性具有可靠地保证。为了保证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性专门设计了单向电力系统的物理隔离装置,这种隔离装置主要用于电力系统的安全区Ⅰ或者集散控制系统中的DCS系统中,安全区Ⅱ(非控制生产区)和管理信息系统的MIS网或者安全区Ⅲ、Ⅳ(生产管理区)等网络物理隔离,并且还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区Ⅰ、Ⅱ向安全区Ⅲ、Ⅳ进行实时有效的传输数据。并且电力 专用物理隔离措施能够有效的阻止病毒以及黑客以及外来网络的入侵。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5、主机防护 电力系统中的主机防护系统能够有效的预防以及控制各种计算机已知病毒或者未知病毒、各种恶意程序以及木马的入侵。并且在进行连接互联网时,不用担心由于中病毒而导致系统的瘫痪现象,并且可以不用重启系统,只需要进行点击按钮,则系统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主机的防护对增加服务器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总结 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也在逐渐变化,这对电力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细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电力系统的安全防护主要是防护病毒、黑客以及非法分子等通过各种形式对系统的攻击和破坏,因此加强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是保证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电力系统论文:对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分析 一、电力应急通信中VSAT卫星通信的应用范围 (1)实现双向数据传输。在双向数据传输过程中,电力系统应急VSAT卫星通信具备中低速率、续传输、呈星型拓扑结构(可实时指令控制远端变电站)且指令传送及返回时延 二、电力应急通信中VSAT卫星通信组网方案 (1)县调范围VSAT网络方案。因此对于通信系统的实时性要求较低,可以采取租用商业卫星通信网络。在组网时采取共享主站方案,均以调度部门、变电所、远端小站的方式接入系统,主要运用“双跳”连接。(2)地调范围VSAT网络方案。此组建方案主要是应用于数量较多(几十个小站之间)站点的通信,其通信业务主演涵盖:中低速率数据通道、话音传输、图像传输通道以及太网接口等等。由于此类通信网络结构需要具备较高传输实时性且信息种类较多,因此需要组建专用的VSAT系统,调度部门、变电所、远端小站主要采取“单跳”连接方式,建立起以调度部门为中心,电力系统内的厂、所为远端小站的VSAT网络通信系统。(3)省级系统VSAT网络方案。省级系统内厂站VSAT网络主要是指组建一个系统调度中站覆盖全省所有变电所、远端小站的VSAT通信网络。该通信网络系统必须能够保证各个地调至省调通局之间以及各个地调至所有覆盖范围内的厂、所之间的通信传输均为“单跳”连接方式,在整个通信网络管理系统中需要设置一个中心站,主要负责监视、控制系统和管理整个通信网络[2]。 三、电网VSAT卫星应急通信建设实例 在国网公司VSAT卫星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当中,组网方案主要采用的是以省公司统一VSAT网络平台方案(即:采用分层、分区域架构形式)。省信通公司范围内,在省调控中心建设中心站/主站,各个厂站建设子站系统(主要设备为便携小站和车载站),通过中心站/主站与每个子站直接通信,构成星状卫星通信网。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主站系统是利用卫星运营主站,卫星带宽资源是利用租用的亚太5号卫星Ku波段转发器资源。中心主站至220kV变电站卫星通信电路开通,使通道具备了应急条件下为电网提供可靠通信通道的条件。这使整个电网的电力通信系统在运行时更加稳定和可靠,保障电网安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会得到质的提升。 电力系统论文:分析广域测量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广域测量技术是近年来电力系统前沿技术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论述了广域测量系统(Wide-Area MeasurementSystem,WAMS)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全网动态过程记录和暂态稳定预测 及控制、电压和频率稳定监视及控制、低频振荡分析及抑制、全局反馈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对其应用前景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WAMS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广域测量系统(WAMS);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动态监测 随着电力系统总容量的不断增加、网络结构的不断扩大、超高压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增多以及用户对电能质量要求的逐渐提高,对电网的安全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可靠的电力系统运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系统,以保证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已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近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广域测量系统(Wide-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对大规模互联电力系统进行动态分析与控制的困难。 1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互联网稳定控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互联系统的低频振荡问题及紧急控制等问题。如我国华中系统的低频振荡衰减时间较长,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华中系统的较长的动态过程势必会通过联络线影响到华东系统。传统的基于事件的就地控制不能够充分观察系统的动态过程,因而不能够较好观察系统的各种状态,比如某些系统目前无法较快地抑制低频振荡问题。基于响应的广域稳定控制增强了互联网稳定控制的可靠性和灵敏性。 目前的稳定控制系统,比如电气制动、发电机快速励磁、发电机组切除、自适应负荷减载及新兴的灵活交流输电等,发展到广域控制都应该是基于广域电力系统的信息:原来使用就地信息不能够满足控制对电力系统充分观察的要求。广域测量系统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观察性,通过各种分析手段,进行系统动态过程的分析,如通过频谱分析,可以实时计算出系统的振荡模式、系统状态量的变化趋势等:从而提供给广域控制充分的动态信息。 1.1 暂态稳定预测及控制 当今投入实际工业应用的稳定控制系统可分为两种模式,即“离线计算、实时匹配”和“在线预决策、实时匹配”。但分析表明,大停电往往由“不可预见”的连锁故障引起,在这种情况下以上两种稳定控制系统很可能无法响应。理论上最为完美的稳定控制系统模式是“超实时计算、实时匹配”。这种模式假设在故障发生后进行快速的暂态分析以确定系统是否会失稳,若判断系统失稳则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系统的暂态稳定性。这种稳定控制系统的整个分析计算、命令传输、执行过程的时间极短,理论上可以对任何导致系统暂态失稳的故障给出相应的稳定控制措施,达到对各种系统运行工况、各种故障类型的完全自适应。 WAMS 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有助于实现上述自适应实时控制系统: (1)对于 WAMS 提供的系统动态过程的时间序列响应,直接应用某种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或人工智能方法预测系统未来的受扰轨迹,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但由于电力系统在动力学上的复杂性,这种直接外推方法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2)以 WAMS 提供的系统故障后的状态为初始值,在巨型机或 PC 机群上进行电力系统超实时暂态时域仿真,得到系统未来的受扰轨迹,从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仅就算法而言,这种方法是可靠的,但在连锁故障的情况下,控制中心未必知道该方法需要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再者,该方法要求的时域仿真的超实时度较高,目前对大规模系统而言可能还存在困难。 (3)基于 WAMS 提供的系统动态过程的时间序列响应,首先利用某种辨识方法得到一个简化的系统动态模型,然后对该模型进行超实时仿真,得到系统未来的受扰轨迹,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这种方法的可靠性比第一种方法好,同时仅基于WAMS 提供的实测信息,不需知道第二种方法必需的故障后系统动态模型的先验知识,应该是目前比较有前途的方法。 除了判断系统稳定性外,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若干预测结果为系统失稳,那么该如何给出适当的控制量以避免系统失稳,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于暂态稳定预测的研究还较薄弱。它涉及电力系统稳定量化分析和稳定量化指标对控制变量的灵敏度分析,即使在离线环境下这也是一个难点,实时环境下要求快速给出适当的控制量将更加困难。有些研究以WAMS 得到的故障后一小段时间内的实测量为输入向量,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直接将这些实测量映射到控制向量(如切机、切负荷量等)空间,这种方法相当于将暂态稳定预测和求解控制量都隐含在神经网络之中。但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需要大量样本,如何保证这些样本对各种系统运行工况和各种可能发生的故障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是一个难题。WAMS 得到的实测信息也可用作稳定控制后备的失步解列装置的触发信号,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系统通常被等值成两机系统。 1.2电力系统稳定器(PSS) 传统的分散配置的分散控制器实际上是在简化模型下设计的“孤立”控制器,只考虑本机可测信号,不考虑多机系统之间的关联作用及系统中其它控制器的存在和交互作用影响,其结果是这种控制器只对改善本机控制特性有一定好处,但对系统其它相邻机组的动态行为不可能有确定的改善,相反存在着各控制器间动作无法协调,而使各自的控制特性恶化的可能性。北美系统在进一步加装PSS过程中曾有过由于相互协调而使低频振荡重新出现甚至加剧的实例。 广域测量系统提供了广域系统的同步状态量,为进一步开发相互协调动作的电力系统稳定器打下基础。基于广域测量系统,PSS可以观察动作以后系统各点的响应情况,并根据系统的状态,确定进一步的动作。 2 电压、频率稳定控制 2.1 慢速电压稳定控制 基于广域测量系统,人们可以开发较为慢速的广域控制,比如电压稳定控制。美国BPA公司正在开发"先进电压稳定控制"项目。该项目基于广域测量系统和SCADA系统提供的系统电压、电流相量、有功、无功及频率等综合信息开发以下控制:基于响应的快速控制,该控制措施包括发电机跳闸及无功补偿调节。该控制主要需要提供电压相量、频率、有功及无功的测量;利用无功补偿设备进行电压控制,基于广域测量系统提供的电压幅值及功角,无功补偿设备使用模糊逻辑控制来调节电压幅度;变压器自动调压避免变电站之间并联变压器的环流现象,提高电压稳定性;发电厂的电压调度在电压紧急的状态下,有较多无功储备的电厂可以提高电压,从而减少系统的无功损耗,并提高电容器组的无功输出。这些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无功平衡,从而加强电压的稳定。 2.2 静态电压稳定控制 相对于暂态稳定问题,静态电压稳定和频率稳定属于慢动态的范畴,更易于利用 WAMS 信息实现稳定监视和控制。如利用 WAMS 得到的各节点电压相量测量值将系统等值成两节点系统,能快速给出电压稳定裕度;以各节点电压相量测量值作为输入变量,以潮流雅克比矩阵的最小奇异值作为电压稳定指标,用大量样本训练得到一个模糊神经网络作为电压 稳定分类器,输出 变量为很安全、安全、警戒、危险、很危险等 5 种电压安全水平;以 WAMS 提供的节点电压相角差和发电机无功出力为输入变量,应用决策树快速评价系统的电压安全水平。 3动态过程安全分析 3.1 低频振荡分析及抑制 随着大电网的互联,区域间的低频振荡对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了威胁。WAMS 可望在分析和抑制低频振荡方面发挥作用。直接将系统线性化状态空间方程离散化,利用WAMS 提供的各离散时间点的测量值,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线性化状态空间方程的系数矩阵,进而计算该矩阵的特征根;基于 WAMS 提供的各离散时间点的测量值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计算系统的机电振荡模式;应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分析对 WAMS 提供的节点间的电压相角差振荡时间曲线进行分析,提取低频振荡模式。与常规离线分析相比,基于 WAMS 的低频振荡分析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通常仅基于本地信息的阻尼控制器(如 PSS)不能很好地抑制区域间的低频振荡,因为本地信息并不能很好反映区域间的振荡模式,本地信号对于区域间的振荡模式的可观测性不好。WAMS 的出现为抑制区域间的低频振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通过 WAMS 获取区域间的发电机相对转子角和转子角速度信号等全局信息作为阻尼控制器的反馈信号构成闭环控制。将采用 WAMS 信号的区间阻尼控制器附加到发电机励磁控制器中,达到抑制区域间振荡的目的;采用 WAMS 信号作为装设于联络线上的 TCSC 装置的控制输入,基于线性 H∞控制理论设计了 TCSC 区间阻尼控制器采用 WAMS 信号作为控制器输入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WAMS 信号的时滞(Time Delay)问题考虑时滞后闭环系统成为一个时滞系统,若时滞过大可能引起闭环系统的不稳定采用最小二乘预测算法由历史 PMU 测量序列得到控制器当前的反馈输入,没有明确说明时滞的处理方法,但其采用的 H∞控制是一种鲁棒控制方法,对由时滞造成的影响有一定抑制作用。 3.2 全局反馈控制 以往乃至目前的电力系统控制研究领域一直强调分散性/就地性,即对电力系统中的某一动态元件仅采用本地量测量构成反馈控制,从便于控制实现的角度追求控制的分散性/就地性毫无疑问是可以理解的,但通常电力系统的动态问题本质上具有全局性(如暂态稳定问题),而分散/就地控制只是通过本地量测量间接地包含一些全局信息,因此在提高全系统稳定性上有一定局限性。随着 WAMS的出现和发展,研究和实现基于 WAMS 信号的全局信息反馈与控制成为可能。 基于 WAMS 提供的全局实时信号,将通过联络线互联的两个区域等值成一个两机系统,然后采用直接线性化技术设计了联络线上的 TCSC 控制器,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 WAMS 信号的全局 TCSC 控制器有效提高了互联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在全局反馈控制的研究中,同样存在远方反馈信号的时滞问题,有必要采用时滞系统控制理论加以分析研究,以探明时滞对全局反馈控制的影响。另外,对于非线性全局控制,如何根据特定的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远方反馈信号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见,建立广域测量系统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必须从工程技术、经济等角度对其开发、应用进行整体规划。未来重点要编制现有技术应用的规范,并提出技术改进的各种方法。根据我国电力系统运行、规划、分析、控制、保护及EMS等系统的未来实际要求,确定与广域测量系统接口、数据管理、分析和交换等各种相关课题。 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建设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 摘要:分析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的管理要求,针对网络管理层次多、设备种类多、网络结构复杂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电力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解决方案。方案以TMN为基础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强调接口的开放性,强调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强调网络化和对各种体系结构的兼容性。为网管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系统; 通信网络; 网络管理系统; Q3适配器; SNMP; TMN 0引言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生产的需求及电力企业运营走向市场化的需求,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的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例如SDH、光纤环路、数字程控、ATM等,都纷纷涌入电力通信网,使网络的面貌日新月异。新设备的大量涌入表现出通信网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功能日益强大,配置、应用也十分复杂。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功能、新技术及技术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可选择的设备越来越多,造成电力通信网中设备种类的复杂化。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旧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交融。传统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等领域引入了计算机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网络交换、ATM设备等。某些传统的通信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例如IP电话等。今天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电力通信业务已从调度电话、低速率远动通道扩展到高速、数字化、大容量的用户业务,例如计算机互联网、广域网、视频传送等。电力通信网的结构也已从单一服务于调度中心的简单星形方式发展到今天多中心的网状网络,以保证能为日益增长的电力信息传输需求服务。 此外,由于网络规模的限制,电力通信网实际上是一个小而全的网络。小是指网络的业务量不大;全是指作为通信网所有环节一样不少,而且电力通信网地域广大、数量繁多。由于规模的原因,电力通信网的管理传统上一直都是不分专业统一管理,每一位通信管理维护人员都必须管理包括网络中传输、交换、终端各个环节上的设备,还包括电源、机房、环境等网络辅助设备,同时还要管理电路调配等网络业务。 由于电力系统行政划分的各级都设置电力调度,电力通信网又被人为的划分成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的网络。一般来说,电力通信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主干网分国家、网局、省局、地区4级;地区网又分为地区、县级网。各个级别的网络根据隶属关系互联,各行政单位所属的网络管理、维护关系独立。而且由于传统的原因,上级网络的设备维护工作多由通信设备所在地区的下级网络的通信管理人员负责。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分离,集中运行,分散维护。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这样一些苛刻的管理要求,唯一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具有综合业务功能、综合接入功能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简称网管系统)。 早期的电力通信网管理方式简单,由于通信设备的功能单一、智能化水平不高,自动化管理表现为监控系统,具有监视通信设备运行状态,实时通告设备的告警和运行异常信息,远程实时控制设备的主、备切换等功能。随着电力通信网的发展,作为新一代通信网基础的智能化设备出现后,产生了网元管理系统,它除了对设备故障的监控功能外,还包括对设备性能、配置及安全的管理。时至今日,网元管理系统的应用在通信网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已随处可见。随着通信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增长,通信组网的灵活性越来越大,通信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网络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1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1.1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的若干建议书[1],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问题。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及Q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内容。通过多年来 的不断完善和发展,TMN已走向成熟。国际上的许多大的公司(例如SUN,HP等)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TMN的标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宣布接受Q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Q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例如:全国长途电信局利用HP的TMN平台OVDM建设全国长途电信三期网管;无线通信局利用SUN的SEM平台建设TMN网络管理系统[2]。TMN的优点在于其成熟和完整性,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TMN的不足在于其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问题在网管系统建设中应该加以考虑。 1.2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在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以解决TMN接口单一的问题,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好处,尤其在强调技术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为重要。 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管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目前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目前出现了新发展的网管体系和标准,例如对象管理组织OMG的CORBA体系、基于Web的网管体系、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对于电力通信网这种组织结构分散的网络来说,网管系统对各种体系的兼容性很有必要。 1.3采用高水平的商用TMN网管开发平台作为开发基础 网络管理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特别是像TMN这样的系统,而综合业务及综合接入功能的要求又增加了系统的难度。依照标准的建议书从基础开发做起的方法无论从时间、经济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可取的。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是世界上具有相当实力的厂商,投巨资历时多年开发出来的商用系统,目前比较成熟的有SUN公司的SEM、HP公司的OPEN View、IMB的NetView等[3]。每一种商用系统都为建设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一整套管理、、协议接口及信息数据库开发的工具和方法。利用商用TMN网管平台作为核心来构筑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屏蔽了TMN网管系统的复杂性,可大大降低开发难度,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分开的成功率。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来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当然,商用化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因此对于规模小、层次低的通信网,采用一些专用的自行开发的网络管理系统平台可能更为实际。 1.4网管系统的网络化 网管系统互联组成网管网络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从长远的观点来讲,电力通信网管应接受异构网互联的观念,即不同层次、不同厂商甚至不同体系结构的系统之间应不受阻碍的互联,组成一个具有广泛容纳性的网管网络。 规定一种或几种统一的标准互联接口作为系统互联的限制约定是目前网管系统之间互联的最可行的方法,如采用CMIP的Q3接口、SNMP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作为网管之间互联的标准协议接口。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限制可能会有所改变,例如:CORBA技术的应用会对目前的状况产生影响。虽然统一接口有系统花费大的不足,但是统一接口在数据互联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网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可互操作性机制是网管系统互联的基础。完善的安全机制是网管系统互联成功的保障。网管系统还应支持与网管系统以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实现数据共享。 1.5综合接入性 网管必须满足各种通信网络、通信设备的接入要求,兼容各种制式、各个厂商的产品。 TMN网管系统本身支持的标准接口有限,能够直接接入TMN网管系统的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并不多,大量通信设备的接入依靠网管系统提供的转换机制,网管系统通过协议适配器这样的网管部件,将通信设备上的五花八门的管理数据接口转换成统一的网管系统支持的标准接口(例如Q3适配器,SNMP PROX等),实现网管对通信设备的接入。对于设备种类繁多的电力通信网,这个环节尤为重要。 对于网络层次多、设备分布广、智能水平低的电力通信网,如果全盘依照TMN的方案,势必造成系统十分庞大,整个网管系统变得很不经济。因此,选用一种综合接入能力强、成本低的网管系统直接面向大量的通信设备,将通信设备集中转换,再通过标准接口送入TMN高层次网管。建立综合接入网管系统来完成接入的任务对电力通信网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案。 对于大量中等以下规模的网络完全可以依靠综合接入网管系统的功能来管理网络,既可实现通信设备的综合接入,又建立了网络的分层管理,一举两得,而且这种方案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对于系统已经在建的大量的监控、网元管理系统来说,也可以采用先将其改造成综合接入网管系统再接入高层TMN网管的方案。 1.6完善的应用功能及客户应用接口的开放性 在今天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完善、丰富,能否满足用户的要求、适应网络的变化,总之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能得到用户的认可,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关键。 应用功能的设置应该能由用户来选择,用户的应用界面应该满足用户的要求。这要求网管系统除了具有根据用户要求定制的能力外,重要的一点是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接口应具有开放性,应能支持满足应用功能接口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在不改变基础系统的情况下不断推出新的应用功能、用户界面,满足用户的要求。由于电力通信网采用行政划分的管理方式,各级用户的管理功能要求的不一致性更大,应用功能开放性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1.7网管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 网管系统应实现电力通信网的一体化管理,即各种功能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序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界面风格,采用一致的名词术语。用统一的管理操作界面去操作控制不同型号、厂家的同类功能设备。在同一个平台、界面上监视、处理网络告警,控制网络运行。 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有独立性,系统不应依赖于某个设备制造厂商;网管系统应能保证所有的厂商都得到同样公平和有效的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系统本身的发展,确保不会因网管系统方案选择限制通信系统本身。这一点对于多样化特点十分明显的电力通信网尤为重要。 1.8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 首先,对象化的思想应该贯穿在网管界面的设计中。将图形上的元素及元素的组合定义成图形对象,将图形对象与它所表示的数据对象、实际的通信设备串联起来,实现实物、数据、表示界面的统一。这种对象化的设计方法保证了网管系统数据和界面的统一,保证了网管系统对被管理系统的变化的适应能力。对象化的设计观念应推广到网管系统人机界面的各个方面,例如:语音申告、媒体管理等。 其次,网管系统的界面应不断采用新技术加以更新、改造。界面是表示一个系统的窗口,界面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系统的第一印象,影响人们对系统的使用。引入新的技术,提高系统界面的功能、界面的可观赏性、系统的易使用程度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 GIS是目前实用化和技术经济性能都比较高的一项可视化信息技术,GIS采用对象化设计思想,支持地理信息数据,支持多图层控制,采用矢量化图形方式。GIS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表示界面方面应用广泛,在表示与地理信息有关的数据界面时尤其优秀,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可以采用GIS技术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管应用界面。 Web是一种影响非常广的、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用方便的数据浏览界面,Web支持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形、图片、视频等,支持数据库的浏览,而且支持的数据种类和数据格式还在不断丰富。利用Web的优势作为网管系统的信息媒介是一种非常明智 的选择。 2电力通信网管系统方案 2.1需求分析 在选择网管系统方案时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决定,如网络管理要求、通信系统规模、通信网络结构、技术经济指标等。网络管理要求应是确定网管系统方案的首要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网管的配置越高、功能越全越好,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对通信设备的实时监控,那么最佳方案是选择监控系统。在完成监控功能方面,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准确程度都较复杂的网管系统要高。同样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通信设备的信息,只需要建立网元管理系统即可。但如果是一个管理一定规模的通信网络而且提供通信服务的管理单位,那么就应该选择能够涵盖整个通信网的网管系统。 2.2网络设计 初期的网管系统一般只注重网络某些部分(如通信设备)的管理,其主要原因是通信网管系统在发展初期一般依赖于通信设备生产厂商。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各个层次: 网元数据采集层:网元(设备)的数据接入、数据采集系统。 网元管理层:直接管理单个的网元(设备),同时支持上级的网络管理层。这一层主要是面向设备、单条电路,是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内容。其直接的结果实现设备的维护系统。 网络管理层:在网元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对网元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从网络的观点、互联关系的角度协调网元(设备)之间的关系;创建、中止和修改网络的能力;分析网络的性能、利用率等参数。网络管理层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支持上层的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层:管理网络运行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接口,如物理或逻辑通道的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用户接口的提供及通道的组织;接口性能数据的记录统计;服务的记录和费用的管理。 业务管理层:对通信调度管理人员关于运行等事项所需的一些决策、计划进行管理。对运行人员关于网络的一些判断的管理。这一层管理往往与通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相关。其功能包括:日志记录,派工维护记录,停役、维护计划,网络发展规划等。 网络管理系统应当是全网络的,对于面向用户服务的规模较大的通信网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网络、服务、业务等层次的管理上。 2.3系统功能 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环境异常的检测并记录,通过异常数据判别网络中故障的位置、 性质及确定其对网络的影响,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性能管理:网络管理系统能对网络及网络中各种设备的性能进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确保网络本身及网络中的各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配置管理:建立和调整网络的物理、逻辑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图形的显示,包括反映每期工程后网络拓扑的演变;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物理设备;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传输链路;设置和监视环回,以实施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 安全管理:防止非法用户的进入,对运行和维护人员实现灵活的优先权机制。 2.4系统结构 为了保证网管系统能较好适应电力通信网的特点,满足电力通信网的管理要求,网管系统应能兼容多机种、多种操作系统;应能设计成冗余结构保证系统可靠性;应能充分考虑系统分期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档次的网管系统的需求。网管系统的组成见图1。 图1网管系统组成框图 Fig.1Frame of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网管系统可采用IP级的网络实现系统中各硬件平台之间的互联,利用现有的各种管理数据网络的路由,组织四通八达的网管系统网络。 数据服务器:是网管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载体,用于存储和处理管理信息。 网管工作站:为网管系统提供人机接口功能。它为用户提供友好的图形化界面来操作各被管设备或资源,并以图形的方式来显示网络的运行状态及各种统计数据,同时运行各种网管系统的应用程序。 浏览工作站:通过广域网、Internet或Intranet网接入网管系统,提供网管系统数据信息的浏览功能。 协议适配器:完成网管系统与被管理设备之间的协议转换。 前置机:通过远方数据轮询采集及网管系统与采集系统之间的协议转换,实现对各种通信站、通信设备的实时管理。 网管系统的软件由管理信息数据库、网管核心模块、若干应用平台、若干网络高级分析程序及数据转换接口程序组成。 管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和处理被管设备、被管系统的历史数据, 以及非实时的资料、统计检索结果、报表数据等离线数据。 网管核心模块包括管理信息服务模块、管理信息协议接口及实时数据库; 通信调度应用平台包括系统运行监视、运行管理、设备操作、图形调用、数据查询等功能。 图形系统实现网管系统图形应用界面,包括图元制作工具、绘图工具、图形文件管理工具、数据库维护工具等。 通信运行管理应用平台提供网管系统所需的各种管理功能,包括运行计划管理、维护管理、报表管理、权限管理等。 网络高级分析软件包括网络故障分析、性能分析、路由分析、资源配置分析。 3结语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起步比较迟,相对于公用网和其他一些专用网都落后了一步。目前,在电力通信网中未见真正的规模比较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的运行管理主要依靠通信监控系统和一些随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引进的网元、网络管理系统。随着网络规模、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显示出目前这种状况的不适应性。从事电力通信网运行、管理、开发的建设者们有能力、有决心解决好这些问题。 作者简介:焦群,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通信网监控系统及网管系统的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焦群(电力自动化研究院, 南京 210003) 电力系统论文:谈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中用电等重要环节以及输电、发电、配电、变电环节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撑,这样就会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同时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计算机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所形成针对整个全局进行智能控制的技术,也就是智能电网技术,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技术,涵盖了配电、输变电和用户以及调度、发电的各个环节。其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等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技术的系统中,同时一样的还有诸如调度柔性交流输电以及自动化系统等。目前这种数字化电网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智能电网的雏形,实际上也为我国建设智能电网做着准备工作。智能电网中较为典型的有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依托计算机的技术,需要具备实时性、双向性、可靠性的特征,需要先进的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而且该系统也是完全依托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具有信息管理系统。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变电站的自动化的实现又是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的,要实现电力生产的现代化,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就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变电站依赖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化,在实现的过程中计算机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次设备也随之实现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完全是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实现计算机屏幕化以及运行管理和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操纵以及监视,变电站的整体自动化才得以实现,正是如此多的组成部分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为了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变电站以及与之相关的输配电线路必不可少。变电站自动化的实现,不仅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了满足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任务。 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应用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将电网调度自动化分为五级,其中各级电网的自动化调度都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不开的,从高到低分别是:国家电网、大区、省级、地区以及县级调度。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些装置在计算机系统的连结下形成一个自动化的电网调度系统,将整个的结合起来。其他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工作站、服务器、变电站终端设备、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场、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计算机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作用不仅要实现对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的监控,还要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更要实现电力系统的电力负荷预测以及状态估计等功能。因此种种这些,都是通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结的测量控制以及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等装置。 2电力系统自动化中PLC技术的应用 PLC是计算机技术与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其存储器采用了可编程序以实现在其内部存储进行控制、运算、记录等操作指令。该技术是为了在工业环境下使用而设计的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该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解决了传统控制系统内可靠性低、接线复杂、灵活性较差以及耗能高等缺点。 PLC技术的数据处理 PLC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处理,具有排序、查表、数学运算、数据转换、数据传送以及位操作等功能。这些数据可以利用通信功能传送到别的智能装置,可以完成一定的控制操作,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参考值比较,也或将它们打印制表。数据可用于过程控制系统,也可以处理一般用于大型控制系统,如无人控制的柔性制造系统。 PLC技术的闭环过程控制 并过程控制是指对压力、温度、流量等连续变化的模拟量的闭环控制,PLC通过模拟量I/O模块对模拟量进行闭环PID控制,并且实现数字量与模拟量之间的D/A、A/D转换。可使用专用的PID模块,也可用PID子程序来实现。 PLC技术的开关量控制 火力发电系统内的辅助系统的工艺流程的控制多为顺序控制和开关量控制两种。用许多行业也应用到PLC进行开关量控制,如机床电气控制、电机控制以及电梯运行控制、汽车装配线和啤酒灌装生产线等。PLC技术的输出和输入信号都是通/断的开关信号。工业控制中应用最多的控制是开关量的逻辑控制。控制的输出、输入点数均可通过扩展实现,从十几个到成千上万个点,不受限制。 PLC技术的顺序控制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大型火电企业的辅助系统均已由原来的继电控制器升级成PLC控制系统,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资源损耗和提高效益,已成为各企业的管理最终目标。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电厂对类似企业辅助车间的自动控制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PLC控制系统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模块单独控制某个工艺流程,并且可以与通信总线连接来协调全厂生产工作。 电力系统论文:浅论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前言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远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全面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远动控制技术的深入分析,能够有助于我们将其更好的应用于电力系统各个运行环节。在下面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对远动控制技术的概念及实现原理进行简单了解,并重点对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远动控制技术 1.1 远动控制 远动控制作为自动控制领域的重要环节,是以通讯技术为基础,对远程的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能够实现实时测量、远程信号、远程控制和远程调节等多项功能。在电力系统中,远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使调度实现对辖区内发电厂及变电站的集中控制管理。远动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远动装置和应用程序组成,能够实现下列三项功能:(1)采集所有的相关设备数据及报文,并向这些设备传达控制指令;(2)预处理传输的报文;(3)通信功能。具体包括通道运行状况的自检、通道的自动切换、选择不同的通信规约等。 1.2 远动控制的实现原理 远动控制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四遥”,即遥测、遥信、遥控及遥调。远程控制技术作为连接变电站、发电厂与调度之间的桥梁,是相关信息传输的重要通道,控制系统主要包括集中监视和集中控制两个模块,其中集中监视即遥测和遥信功能,这一模块的实现的功能是数据采集站、厂将所需的运行参数和状态按照一定的规约上传到调度中心,为控制系统提供决策依据,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最大限度的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集中控制模块是实现遥控和遥调功能,具体是指调度中心将相关操作命令(改变运行状态、修改设备运行参数)发到管辖站、厂。远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保障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及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二、远控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中,远程控制的实现需要多方面技术作为基础,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和通讯传输技术。下面我们对这三方面技术的应用进行简单探讨。 2.1 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 数据采集是将外部信号采入计算机,并加以处理,最后输出。下图1为数据采集的流程图: 数据采集技术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负责研究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及控制等。在电力系统监控系统中,监控分站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采集它所连接传感器送来的模拟量和开关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再收集到计算机予以显示、处理、传输和记录,这一过程即为数据采集。数据采集的成套设备被称为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对运行现场的相关模拟量(如压、电流、温度、压力、流量、位移等)进行采集、量化为数字量,以便于终端计算机的存储、处理、显示或打印。这一系统是计算机与运行现场联系的重要桥梁,是获取远动控制相关数据的重要途径。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采集技术的关键是变送器及A/D转换技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鉴于设计及调试需求,其处理的信号主要是低于5V的电平信号,但是在电力系统中,相关的运行设备其工作电压都比较高,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可靠性,就需要利用变送器对照这些设备的相关运行参数进行转换,即将各种不同等级的电压、电流转换为合理的TTL电平信号。由于变送器采集的信号为模拟信号,为此还需要利用A/D转换技术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于进一步对对遥信信息进行编码,对遥测信息进行采集。 2.2 信道编码技术的应用 信道编码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数码流进行一定的处理,使的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最大限度的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 通信信道是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远控系统能够利用通信信道将运行现场采集到的信息上传至调度中心,由后台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信道的抗干扰能力,首先要做好信号的编码和译码,这一技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对数据信息进行编写、翻译和传输,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对于电力自动化系统,在信道编译码过程中,一般是利用线性分组码来提高抗干扰性;同时还有必要结合循环检错法、检错重发法、前后纠错法、反馈重发法对相关的信息的检验,来避免传输过程中差错的发生。 2.3 通讯传输技术的应用 对于远动控制系统而言,通讯传输技术的关键是调制和解调这两方面。由于电力系统的特殊性,其通信网是依托自身拥有的电力通信网络资源与方式来构建的。目前应用广泛的信号传输形式为电力线载波和光纤通信。对于前者,其载波信号有两种,一是在信号发射端通过编码产生的相关基带信号;二是电力线中的高频谐波信号,利用调制技术将载波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后,以电压、电流形式在电力线中实现通信传输,这一方法必须在信号接收端位置以解调技术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由此可见,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数据通信主要是利用调制解调器具有的调制解调技术来实现。 随着光纤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传输性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同时其设备成本也大幅下降。目前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光纤传输网络已经在不断的建设扩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纤传输网络将会全面取代传统的载波信号传输技术。 三、结束语 通过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远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操作安全可靠性,同时也便于整个系统的集中管理。在上面文章里,我们只是对远控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随着对于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预见远动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过程中将会更加重要。 电力系统论文:关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应用各种具有自动检测、决策和控制功能的装置、通过信号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系统各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进行就地或远方的自动监视、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地运行和具有合格的电量质量。电力系统自动化已经成为电力系统最核心内容。而电力 系统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部分,分为发电和输电调度自动化(通常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电网调度自动化(通常称配网自动化)。 二、电力系统远动 电力系统远动就是在电力系统调度中心对电力系统实施的实时远方监视与控制。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被控站和远动通道。狭义远动系统只包括两端远动设备和远动通道;而广义的远动系统包括控制站的人机设备和被控站的过程设备在内。电力系统的安全监控功能由各级调度共同承担,而自动发电控制与经济调度则由大区网调或省调负责,网调和省调还应具有安全分析和校正控制等功能。 三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功能 (一)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 通过电力系统监视与控制为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安全分析等高层次功能提供实时数据。其中监视主要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告警和打印,以及对电力系统异常或事故的自动识别,向调度员反映电力系统实时运行状态和电气参数。而控制主要是指通过人机联系设备执行对断路器、隔离开关、静电电容器组、变压器分接头等设备进行远方操作的开环控制。 (二)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主要内容是利用实时数据对电力系统发生一条线路、或一台发电机、变压器跳闸的假想事故进行在线模拟计算,以便随时发现每一种假想事故是否可以造成设备过负荷、以及频率和电压超出允许范围等不安全情况,是一系列以单一设备故障为目标而进行的在线潮流计算。 (三)电力系统经济调度 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是在满足安全、电能质量和备用容量要求的前提下,基于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的约束条件和考虑网络损失的影响,以最低的发电(运行)成本或燃料费用,达到机组间发电负荷经济分配且保证对用户可靠供电的一种调度方法。在调度过程中按照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约束条件,在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中,在保证系统频率质量的条件下,以全系统的运行成本最低为原则,将系统的有功负荷分配到各可控的发电机组。经济调度一般只按静态优化来考虑,不计算其动态过程。 四、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国外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均是采用了RISc工作者,UNIX操作系统和国际公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西门子SPECTRUM系统。该系统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32比特SUN点的SPACE或IBMMRS6000工作站硬件平台,引入软总线概念,服务器之间及内部各进程与实用程序问的信息交换实现标准化开发的。采用了分布式组件、面向对象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配电公司、城市电力公司和工业用户。 (二)CAE系统。该系统采用64比特ALPHAI作站、客户I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双以太网构成的EMS硬件平台,选用分布式应用环境开发研制的,集DAC、SYS、uI、APP、COM于一体。该系统功能分布于各节点,能有效地减少网络数据流,防止通信瓶颈问题。 (三)VALMET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多种硬件平台,可连接SUN、IBM、PHA工作站。该系统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应用软件三个服务器。 (四)SPIDER系统。该系统是由ABB公司开发的,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模块化结构,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配置系统。它具有双位的遥信处理功能,使状态信号稳定性好,并有一套完整的维护工具。 五、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该技术应该能够及时并准确地采集、检测和处理电,网中各元件、局部或整个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 (二)能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和系统各元件的技术、经济等指标要求,为调度人员做出准确的调节和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能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综合协调,使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并提供优质的供电;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电力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尤其是能避免整个电力系统的崩溃和大面积停电等连锁性事故发生。 六、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 力系统调动自动化技术应朝着模块化、面向对象、开放化、只能化合可视化等方面发展。 (一)模块化与分布式。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模块化和分布式。组件技术是一种标准实施的基础,能够实现真正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基于平台层解决数据交换的异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 (二)面向对象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先进且能很好地遵循ClM的技术,但它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 (三)电力系统调度综合自动化。全面建立调度数据库系统,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避免电力系统崩溃或大面积停电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并完善电气事故处理体系,使事故停电时间降到最短,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影响。 (四)无人化值守管理模式。建立无人值班综合监控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安全性分析、状态估计、负荷预测及远程调控等,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自动报警,以便调度人员及时处理事故,从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实现无人值守调度管理方式,减少值守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五)智能化。智能化调度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调度技术采用调度数据集成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实现电网正常运行的实时监测和优化、预警和预防智能化控制、故障的智能判辨、故障的智能分析、故障的智能恢复等,最大限度实现全面、精细、及时、最优的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以达到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 结语 本文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及电力系统设计人员掌握相关技术的必要性。根据几种电力系统调动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概述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出发,对几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最后,对今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探讨 [论文关键词]二次设备 电气设备 状态检修 在线监测 设备诊断 [论文摘要]电力二次设备同样需要状态检修,这样才能和一次设备保持同步,适应电力系统发展需要。给出了电力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定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解决了电力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几个具体问题。 随着电力市场的开放,电力部门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电气设备状态检修势在必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发展使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成为可能。目前,我国针对电气一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对一次设备实施保护、控制、监测的电力二次设备的状态检修被忽视。 一、电力检修体制的演变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中,电力设备检修体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检修策略由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的故障检修(BM,Break Maintenance)发展到19世纪产业革命的预防性检修(PM,Prevention Maintenance)。预防性检修又经过许多年的发展,根据检修的技术条件、目标的不同,又出现了不同的检修方式:一种是主要以时间为依据,预先设定检修内容与周期的定期检修(TBM,Time Based Mainten ance),或称计划检修(SM,Schedule Maintenance);另一种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RCM,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到1970年,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了状态检修(CBM,Con2dition-based Maintenance),也叫预知性检修(PDM,Predictive Diagnostic Maintenance),这种检修方式是以设备当前的工作状态为依据,通过状态监测手段,诊断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从而确定设备是否需要检修或最佳检修时机。 二、电力状态检修的概念 状态检修可以简单定义为:在设备状态监测的基础上,根据监测和分析诊断的结果,科学安排检修时间和项目的检修方式。它有三层含义:设备状态监测;设备诊断;检修决策。状态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设备诊断是以状态监测为依据,综合设备历史信息,利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技术来判断设备健康状况。 就电气设备而言,其状态检修内容不仅包括在线监测与诊断还包括设备运行维护、带电检测、预防性试验、故障记录、设备管理、设备检修和设备检修后的验收等诸多工作,最后要综合设备信息、运行信息、电力市场等方面信息作出检修决策。 在电厂、变电站检修决策时要考虑电网运行状态,如用电的峰段与谷段,发电的丰水期与枯水期;设备所在单元系统其它设备的运行状态,按系统为单元检修与只检修单台设备的合理程度;电力市场的需要,进行决策风险分析。 三、电力状态检修的优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力系统正逐步向状态检修体制过渡。状态检修与其他检修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开展状态检修是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对设备进行检修是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而根据设备的状态进行检修是为了减少设备的检修停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开展设备的状态监测和分析,可以对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检修,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即做到设备的经济运行。 2.开展状态检修更具先进性和科学性。定期维护和检修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人力和费用的浪费;由于定期检修工作量大,往往使检修人员疲于奔命,加上现场条件和人员素质的影响“,越修越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开展状态检修,可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集中了优势兵力,使检修工作有一定的针对性,因而是更为科学,更为先进的方法。 3.开展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已经具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行经验的积累,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设备状态监测手段和分析判断方法,开展状态检修已有较充分的技术保证。 4.由于状态检修往往是以设备运行状态下的在线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的检修,所以能够预报故障的发生,使我们可以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防止发生意外的突发事故。 四、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内容 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要监测二次设备工作的正确性,进行寿命估计。二次设备状态监测对象主要包括:交流测量系统;直流控制及信号系统;逻辑判断系统;通信管理系统;屏蔽接地系统等。 交流测量系统包括:TA、TV二次回路绝缘良好,回路正确,元件完好;直流控制及信号系统包括直流动力、控制操作及信号回路绝缘良好、回路完好;逻辑判断系统包括硬件逻辑判断回路和软件功能。二次设备监测对象不是单一元件,而是一个单元或一个系统。监测各元件的动态性能,有的元件性能需要离线监测,如电流互感器的特性曲线等。 因此,二次设备的离线监测数据也作为状态监测与诊断的依据。 五、二次设备状态检修与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关系 一次设备的检修与二次设备检修不是完全独立的。许多情况下,二次设备检修要在一次设备停电检修时才能进行。在作出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决策时要考虑一次设备的情况,做好状态检修技术经济分析。既要减少停电检修时间,减少停发(供)电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检修次数,降低检修成本,又要保证二次设备可靠正确的工作状况。 六、结束语 电力二次设备实行状态检修是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微机保护和微机自动装置的自诊断技术的广泛使用,对电力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方面都比较容易做到。随着集成型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可大大减少二次设备和电缆的数量,克服目前常规保护状态监测存在的困难。设备管理信息系统(MIS)在电力系统的广泛使用,为电力二次设备实行状态检修提供了信息支持。电力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将有助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浅谈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摘要 建构主义自产生以来,引起教育界对儿童教育的大讨论,其所倡导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结果,重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帮助者和指导者,强调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协作交流等观点赢得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本文即从以上观点出发来探讨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几点启示,及教师应如何依据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有效艺术教育。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认知理论,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强调儿童的学习以理解为特点,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强调儿童的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强调对话的师生观,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由来,并以此为依据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1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做出的主观解释,即主体根据自身经验对客观世界进行主动建构,因此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即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理解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时避免将有关知识当作真理灌输给幼儿,要积极关注幼儿的经验背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尊重幼儿的主观理解,积极引导幼儿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例如在一堂美术课上,教师请幼儿为花朵涂色,有的幼儿根据教师展示的花朵的颜色来给自己的涂色,然而有一个幼儿却很特别,他没有按照教师所展示的样式进行涂色,而是积极思考,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来操作。他的花朵仅用两种颜色:红色和黑色,这时教师并没有对幼儿进行批评,而是请幼儿说说为什么花朵是黑色的呢?幼儿说:“黑色的花朵是男的,红色的是女的。”在幼儿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有男人也有女人,基于这个经验背景,他对花朵的理解也是有男有女,并且花朵中的男女性格特征也和人一样是有区别的,雄花如男人勇敢大气,用黑色来表现,雌花如女人娇艳美丽,用红色来表现,正如男人要保护女人一样,黑花也始终伴随在红花身边担当护花使者。这个小男孩对花的性别特点的主动建构,对他在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认知建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如此表现的原因,并要尊重幼儿对客观世界做出的主观解释,根据幼儿的积极理解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从而帮助幼儿不断丰富他们的经验世界,调节或重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对知识体系进行主动再建构。 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的原有经验,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达成的;另一方面已有经验也因着新信息而被丰富或改正达到重新建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不能无视幼儿已有的经验,而是要把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和生长点,引导幼儿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例如在《会讲故事的乐器》这个大班音乐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双响筒、锣鼓、铃鼓、手铃、木鱼、三角铁等各种乐器,请小朋友先自主探索各种乐器的发音方法以及它们的不同声音,为了使幼儿更容易了解乐器的发音及不同点,教师积极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在听到乐器发音后积极联想与生活中的哪些声音相似,使乐器的声音与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声音进行有意义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使用打击乐器以不同的节奏、力度、速度等表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并启发幼儿运用这些声音来创编故事。 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要求教师关注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并积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帮助幼儿主动地学习,创设能够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的环境,准备充足的材料,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自由探索、交流、分享的机会,实现幼儿对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教学过程必须要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情境、协作共享、对话交流和意义建构,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以此使学生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协作发生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者认为协作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教学群体,成员在讨论与交流中共享彼此的思维与智慧,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话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构主义强调教师要放权给学生小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交流对话、自由表达的机会,从而共享每个成员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意义建构是指学生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教学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新知识的有效迁移,并能对新知识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立起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形成自己理解客观事物的独特视角。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情境、协作共享、对话交流以及意义建构这四个基本要素,做好充足准备,为幼儿准备有利于他们进行意义建构的材料,创设能够唤醒他们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情境,鼓励幼儿间的合作,引导幼儿资源共享,促进幼儿对话交流,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帮助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的建构。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八五”期间进行了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从审美艺术教育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审美心理 课程实施 一、审美及审美艺术的教育价值 我们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审美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审美艺术活动的价值、审美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表现在: 1.为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连着情感是心灵的活动,而心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有限和无限、理智和情感、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如果能在教育中坚持艺术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使儿童的行为不但为了实用,而且可以拉开距离欣赏,使行为不但接受“善”和“真”的被动控制,而且获得“美”的自动调节,就能为完美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特征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坚持直觉整体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领悟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 3.有助于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使童年获得更多的欢乐。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但是,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儿童2~12岁之间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二、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其培育方法 本研究综合了在美术心理、音乐心理和文学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发现1岁以内的婴儿就能对外界事物的某些审美特征产生知觉选择,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有节奏的儿歌都会引起婴儿的定向,这是审美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审美艺术教育的基础。儿童审美心理与非审美心理一样都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然而,审美心理活动和非审美心理活动在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学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发现、思考客体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为解释、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依据,应该是求实、求真的。 审美活动中对客观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变形的,甚至是虚幻的。以月亮这一实体为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是围绕地球转的不发光的星体,月亮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为无云等。而审美时,则把月亮当作审美对象,当作寄托感情和想象的对象,所以就会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融入客体之中,就会有“嫦娥奔月”虚幻想象。这都是审美主体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审美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色彩、音响、韵律、节奏、流动感、和谐、秩序等情感表现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产生激情和想象,情绪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体现。如果我们把审美的结果当作科学的认识,必然会陷入荒唐。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和研究经验,归纳出以下培育方法,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依据。 1.积累非审美的认识经验、实用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绪经验,丰富现实性表象,为感知的定向(在对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为理解和想象的进行、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 2.师生共同创设审美艺术化的环境。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用创作成品布置环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规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3.系统地开展以艺术品为媒介、以审美欣赏为核心的实现多元价值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外向内的艺术再加工和自内向外的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重内容轻形式、重模仿轻创造、重制作轻欣赏的倾向,使审美心理的各个方面从对立走向统一互补。为此,我们在组织艺术欣赏时,有两点区别于现在的艺术教育:(1)把渗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等加以突出,使其与儿童的意识层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儿童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2)把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社会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或人物的内部情感作为儿童识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的对象,并在观赏、表现、重建中,使儿童的主体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4.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美学修养。在审美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格完满或追求人格完满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统和真、善、美的外部行为方面比较和谐或不断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长具有丰富“美感的人”。其次,教师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养。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技能,但她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欣赏能力、选择能力和感情表现能力,有及时将美介绍给儿童的热情。再次,教师必须热爱儿童,了解儿童,乐观开朗,勤奋工作;能够乐此不疲地引导幼儿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于玩耍的艺术活动中引导儿童健康、和谐、活泼、愉快地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甘肃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刍议 [摘要] 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亟需改进和完善。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不可能像中小学艺术课程那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更多的是培养幼儿全面的素质和健全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 甘肃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目标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使其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它是以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曾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人小心不小。”寓意学前儿童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学前儿童是如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呢?对于成人来说,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莫过于语言了,但学前儿童还不具备成人所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学前儿童手舞足蹈、涂涂画画和摆摆弄弄,学前儿童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艺术便成了学前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符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前儿童通过感受他们周围事物的美来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用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展现周围事物中的美,从而实现对艺术的审美体验。由此可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成败。 目前,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整体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和分散式的家庭艺术教育两种形式,其中主要以整体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为主。近几年来,我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精神,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学前艺术教育“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在城乡各类幼儿园中建立和扶持一些办学方向端正、办园行为规范、管理上层次、教育质量好,并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为依据,经教育厅研究决定,对兰州城关区保育院等18所各项办园指标基本达到标准的幼儿园,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此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体现了省政府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尽管如此,由于我省地处西北边陲,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整体而言学前儿童教育相对滞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更加滞后,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很不完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依据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先进经验,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应从四个方面改进。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综合效应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幼儿艺术教育中多学科地综合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关键。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创造潜能的开发;重视艺术活动的结果,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单科教学,忽视艺术活动形式之间以及与其他领域的有机整合。毋庸置疑,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同时具备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能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和自我发展。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改变过去偏重技艺的传授内容,要从幼儿的家庭生活和兴趣出发,将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熟悉并喜欢的事物通过游戏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儿童在学习音乐时,将音乐活动和舞蹈动作、形体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植于躯体之中”,加深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体验,进而增进其情感。这种将音乐教学与情感体验整合的方法,无疑给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音乐本身就是综合性的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将音乐的综合效应和艺术教学活动的策略有机结合并起来,使学前儿童对音乐的认知、体验、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潜能,为以后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充分体现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师生平等对话法。只有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幼儿才会“随心所欲”,他们的艺术火花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虽然幼儿是脆弱的、敏感的,然而又是有人格尊严的。教师言行举止中表露的轻视,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扼杀幼儿艺术的萌芽。所以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要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幼儿的声音,而且要听懂,这不仅是对他们幼小心灵的倾听,而且也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实践证明,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相处中,自始至终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平等对话,幼儿就没有了思想上的压力,他们身心就会完全放松、完全自由,整个气氛和环境中就没有了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空中唯一飘荡的是师生不断奔流而出的艺术灵感。 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在幼儿教师动情的参与和热情的鼓励下,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其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它的目标不是培养小画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演员,也不是为了少数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而存在,而是为了培养所有幼儿对艺术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智力、创造力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与幼儿“对话”,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 三、以社会生活情景为前提,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幼儿本性”。这种从幼儿本性和主体性出发,鼓励幼儿积极地自我表现和努力创造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反映幼儿的需求,才能培养幼儿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幼儿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聆听,逐步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与艺术表现相关的要素,才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才能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例如,在活动中利用电视广告词,“牙好,胃口好,吃饭喷喷香!”“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就收脑白金呀,脑白金!”等,让幼儿进行有关广告设计的音乐教育,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和创编广告,使艺术活动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学前儿童也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个体,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幼儿的生活环境是整体的,因此,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具有全面发展的潜能。艺术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这些潜能的充分发展,并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据此,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应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促进幼儿健康的心理过程和健全的审美心理、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 四、以游戏的方法为主,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游戏的内容最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把游戏引到艺术教学中,开展艺术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情感,幼儿在艺术游戏活动中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此外,幼儿通过艺术游戏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 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是一种融生活理想、生活情趣于一体的教学娱乐活动,在游戏中学习艺术是激发幼儿艺术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教幼儿画“龟兔赛跑”画时,先让幼儿听故事,然后带他们去饲养室观察兔子、乌龟,回到教室后再让幼儿戴上头饰玩“龟兔赛跑”的游戏,然后再让幼儿动手画。由于前者的铺垫,幼儿的画面显得真实、生动,幼儿在绘画时心理轻松、感觉不到任何压力,使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不可能像中小学艺术课程那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更多的应是培养幼儿全面的素质和健全的审美心理。依据培养目标在内容的编排上要适宜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既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又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以此达到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实,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幼儿所熟悉的审美教育资源,如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叶、雄伟险峻的山川、秀美柔和的江海湖泊、精致典雅的园林田野等,都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去寻找“自然界中的歌声、绘画、舞蹈”,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艺术要素,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同幼儿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让他们把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融入艺术活动之中,从中体味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及其课程设置艺术的认识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教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然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究竟指什么?它和相关教育概念及相关课程领域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澄清与阐释,而理论的不清晰常常会带来实践的混乱。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及其课程地位等问题,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及其内涵分析 (一)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的认识 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有的学者将之表述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说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也有学者将其表述为:幼儿社会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向幼儿施加多方面教育影响,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根据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事实与价值的把握,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意义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还是课程领域意义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儿童的完整发展。从课程实践角度出发,我们尝试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等多种途径,陶冶儿童性灵,最终实现培育具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儿童之目的的教育过程。 (二)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涵分析的认识 学前儿童的教育者主要是幼儿园教师,他们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主导力量。虽然家长也十分重要,但在学校教育中家长是教育的合作对象,而不是主要行动者。教育的依据是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前者是外在根据,后者是内在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是从文化与社会发展这一角度来理解教育的作用的,即教育应当是引导社会发展的活动,应当倡导积极的文化价值,自觉引导孩子批判与反思消极的社会文化价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并不以掌握系统的人文社会生活知识为目的,而以丰富儿童心灵、发展儿童社会性、培育儿童良好品德与社会行动能力为目的,其中心灵的丰富是在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中获得的,良好的社会理解力、品德与行动能力是在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基于儿童生活事物的人文社会知识,具有启蒙性、基础性与具体性等特点。儿童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社会行动能力的发展都是以此为前提的。儿童性灵作为一种精神潜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纯真的,也是充满活力的。《说文》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这种本初的充满活力的善性是一切道德才能的基础。幼儿教育就是要保护和滋养这种本初的善性,使儿童的成长始终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品德与社会理解力和行动能力相关,是社会理解力与行动能力的方向和灵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帮助孩子养成有品德的性灵、有品德的理解力以及有品德的行动,一切都要以道德和善为原则。 二、社会教育在学前儿童整体发展中的课程地位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让儿童学会科学地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欣赏与创造美,还要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 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提出,既具有研究上的意义,也具有实践上的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助于研究者理清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从实践上看,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有助于教育者根据不同发展领域的特点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关照发展的细节,但这种领域区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领域有整体联系的区分,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育者需要建立一种整体教育的观念。 三、如何摆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作为课程领域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在综合与变革以前的幼儿园社会常识教育与幼儿德育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新的课程领域。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学科,而是一个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儿童主要学习的是如何协调自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习得与人和环境互动应有的知识、能力、态度与行为技能等。这一课程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最终帮助儿童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与善待世界的基本态度。 (一)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关系的认识 健康是所有幼儿园课程体系都需要关注的领域,它包括身体的健康、情绪与心理的健康以及道德的健康。其中幼儿情绪与心理及道德健康也是社会领域关注的问题。当孩子有良好的师生与同伴关系时,他就能获得安定与愉快的情绪,并形成安全感与信赖感,这是良好社会情感形成的基础。同时,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可见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但社会教育在关注儿童情绪与心理健康时,更注重它的社会发展性。社会教育的责任是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行为,这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健康。 (二)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语言教育关系的认识 语言是儿童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儿童才能与人沟通。但从社会教育的目的看,幼儿园教育不能止步于教会孩子说话,还要教会孩子善于倾听,并说礼貌的话、温暖的话、善良的话、优美的话。当孩子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还有作品中人物的丰富心灵,让孩子从作品中体会到善与恶的争战、美与丑的较量。另一方面,如果语言教育没有了美与善的灵魂,就会成为抽象的没有生命的符号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可能会很流利地说有益人、温暖人的话,但也可以很流利地说伤害人的话,这全看教育者如何引导他们在利人利己的立场上运用语言。可见,语言在塑造儿童的社会性品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认识 引导孩子探索与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我们探索与认识世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还要学会更好地保护世界。科学的技术如果没有仁慈之心的支持,也有可能变成伤害人类自身的利剑。如我们有了更多征服自然的方法,带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化。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引导孩子学会认识与探索世界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有一颗仁慈之心,让他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四)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艺术教育关系的认识 艺术对性灵的陶冶具有特别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也正在于它能够展示生命的美,畅想生命的自由,弘扬生命的价值,维护生命的尊严和张扬生命的个性。它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运用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美好的情感和进行心灵交流的健康个体。当孩子学会用画笔或是音乐表达出他内心美好的体会和感动时,艺术就产生了。同样,当感受到美与善时,他就已经接受了社会教育。由此,教育要尽可能用艺术化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各种美与善。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因为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导致农村的学前儿童教育呈现一个直线增长的趋势,学前儿童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个人发展,同样是一个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础,艺术教育正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从意识层面上的问题、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家长支持性不足这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现状;策略 引言: 近几年,因为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诸多农民对教育意识有所增加,致使农村学前儿童教育快速发展。但因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场所条件比较差、设施不够完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对儿童的学前教育有着极大阻碍。本文主要阐述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究问题来提出优化对策,从而提升农村学前教学水平。 1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1.1认识较模糊:在当前,有很多幼儿园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打着艺术教育头衔来进行宣传,但其实际并未对艺术教育有全面的认知。例如有诸多幼儿园大力宣传在幼儿时需要加大孩子对色彩的认知,从而奠定绘画的功底,有诸多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便将其送到幼儿园中,但诸多幼儿园并未对绘画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只是单单分配部分教师到绘画课堂中培训几天。无论是哪种教育都有属于自己的萌芽阶段,而在这个萌芽阶段对学前儿童进行合理教育,会激发儿童一些潜在的天分,而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务必要满足当地实际发展需求以及经济基础。1.2力求精英化,追求贵族化:因为我国国民整体水平不是特别高,致使诸多人们产生只有贵族人才可以进行艺术教学,学习艺术的费用是昂贵的,所以诸多人们给艺术带上了贵族化的头衔;也因为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人们迫于无奈,把学习艺术作为生存的一种技能,农村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诸多父母认为学习艺术是需要花费大力资金的,就会出现犹豫的态度。对艺术扣上昂贵的帽子,这种想法的存在是对艺术的曲解,真正的学前艺术教育是不分区域、不限资金的。对于诸多农村地区出现艺术贵族化的思想是存在误区的,生长环境的不同、经济条件的差异是会影响艺术教育的方法以及选材,但并不会影响大众化、平民化的理念。基于风景画为例子,农村幼儿园可以运用农村独特的风景来作为绘画的背景,此种方法不单单不影响大众化的效果,还突出了农村独特风味。总之,农村学前儿童的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农村独特的素材来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合理有效的结合农村周边的环境,来构建出多元化的学前艺术教育。 2农村师资队伍的薄弱化 在农村艺术教师的师资分布极不均匀,在城市中艺术教师的师资极为雄厚,而乡村却是恰恰相反。根据对农村与城市中的幼儿园实际调查,会发现农村的幼儿园中教师的年龄大概在20~32岁之间,而城市中幼儿园的教师年龄大约在25~38之间,在农村幼儿园中幼师这个职位流动率比较大;而在城市中的幼师大多数是专科以上学历,而农村大部分是高中;在城市中给幼师的工作待遇比较好,而农村的幼师工资比较低。这是造成城乡师资差异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政需要加大对农村幼师的工资待遇,通过政策倾斜的方式来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来就业;另外,在学校中也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二者共同作用,来实现城乡师资的平衡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水平。 3家长支持性不足 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认知存在不同,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其态度是不同的,一些80后的家长与90后的家长的育儿观念都有所不同,但在艺术教育方面是极为支持的,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应该是相差不多的。但因为在农村的孩子诸多是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来照看,他们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的。众多0后、90后的家长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艺术教育是非常支持的,认为其存在的价值是要比金钱投资要高的,而爷爷奶奶们则对其没有一个充分了解,致使其出现进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无关紧要的。对于此种现象的发生,可以运用三点策略:一是农村幼儿园需要加大对家长的沟通力度,对其进行在教育,从而提高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价值的认知;二是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进而为诸多年轻父母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三是,开展宣传活动,呼吁父母多留给孩子一些时间,培养孩子的学习方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城市与乡村的教学条件的不同、师资队伍的差异化以及家长的支出力度不足等因素,致使城乡幼儿之间的艺术教育水平存在极大差异。因此诸多农村家长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来提高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认知,农村中的幼儿园需要向城市中的幼儿园进行学习,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实力,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政府存在的价值,科学合理的应用政策倾斜,来使农村学前艺术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高菁莲 单位: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城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一、现象与分析 1.城乡学前儿童家长都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让孩子真正接受艺术教育的比例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艺术素养;在农村只有40%的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家长大部分不在家乡,孩子都由祖辈带着。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大部分上学放学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当我们将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有的老人看不清甚至不会写字。这样的隔代家庭,祖辈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学坏就好,在应付生活的同时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即使部分家庭思想比较进步,知道要抓好孩子的教育,但是经济状况和老人的精力都不允许。每月家庭的生活费和学费都由父母寄钱回来支付。在勉强照顾了全家人生活的情况下,也就没有经济能力去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了。 2.城乡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适龄幼儿进行过艺术教育,在农村这个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儿童参加艺术教育的种类比农村多,场所选择余地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幼儿园。农村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城市儿童。调查问卷第十题的结果显示,即使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外接受一些艺术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有些孩子的艺术熏陶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节日的时候,镇上进行的文艺汇演和过年的时候周围的庙会。这样的艺术教育质量怎么样先撇开不谈,单就艺术形式来讲,十分的单一,内容以娱乐为主,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且容易导致儿童近视。 3.城乡家长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均为50%左右。经过走访部分家长发现,满意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上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鱼目混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而专业素养较高的老师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或不愿意接受学龄前儿童,这也是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认识不够,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导致对结果满意度不够。 4.跟预期结果不同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未来的期望具有相同之处。原以为家长会更注重孩子学业的发展,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来的就业机会,对考学的帮助等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儿童心理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艺术与学业兼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观念较以往已经有所转变,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跟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有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国家从他们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5.城市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多,压力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机会少,人数少,培训少。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一周要参加3-4次培训班,名目繁多。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几个小时练习各种技能。大大的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让本该快乐的童年变得繁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包括那些给孩子报了好多培训班的家长),都一致认为应该解放孩子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长的行为与所持的态度大相径庭。而农村儿童因为经济,环境,家庭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没有合适的机会去接触艺术,接触美感教育。这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 6.城乡儿童未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不尽相同。大部分家长未让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进行艺术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接触艺术教育呢?我们走访了一些专业的艺术方面的老师。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师都不太愿意从事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儿尚未成熟,对于艺术中的各种术语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细动作也尚未发展完成。这两项障碍对于艺术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理解艺术相关概念并学会应用?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7.城乡学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单一。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培训机构,学前艺术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音乐包含唱歌和舞蹈,美术包含绘画和手工。在生活中,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说无处不在。主要可以分为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八大类。这样多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幼儿园中就只剩下了音乐和美术。并且,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组织形式也非常的单一。以我们在咸阳市某幼儿园旁听的一节音乐课为例。老师要求幼儿学会一首歌,分为读歌词,跟唱,合唱,领唱几个步骤,只要求幼儿会唱这首歌,对艺术鉴赏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同样,我们旁听了几节幼儿园的美术课。老师提前画好一张画,给幼儿贴在黑板上,老师简单讲解一下画的步骤,对不好画的地方做适当提醒后,幼儿开始自己画。画的像的,就是画的好。有了自己的创意老师也会夸奖,但是之后会遭到全班同学的模仿。还有少数老师,对于孩子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法接受,甚至嘲笑他,这样的做法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是要坚决抵制的。 二、引发的思考中国古有孔子云 1.社会方面。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从物质基础上来讲,农村的经济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农村家长的育儿理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是,跟经济的发展比较起来,观念的转变相对较慢。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幼教领域来看,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努力向家长宣传更多的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努力扶持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艺术教育的平衡发展,达到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初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接受孩子的不足,了解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不能只要自己觉得好的都往孩子身上加。其次,行动和观念要有一致性。教育最怕说一套做一套,这样不仅阻碍孩子的发展,还会对孩子起到不好的带头作用。要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家长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教育机会,配合教师和教育机构,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 3.幼儿教师方面。教师不仅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教育幼儿,为幼儿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教师应该将学前的艺术教育课程重心转移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上来,而不只是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各种感知觉的关键期,只有抓住关键期的教育,尤其是乐感,色彩感知能力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培养好了,如何欣赏美和创造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要求教师要有足够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将教育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或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只有教师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机会少的问题。 作者:陈碧溪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方法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美术、舞蹈等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活动,让学前儿童初步感受美,体会艺术美的情趣,而培养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及爱好应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点。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者掌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科学方法,这也是学前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目标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规律来制定艺术教育目标,这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也是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幼儿的艺术教育主要应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而不应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家长与艺术教师应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针对这一成长阶段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进行艺术门类的选择,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孩子天性与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通过教育方法与手段,根据儿童的自然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达到或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及创造性。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1.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及交流的工具,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艺术熏陶。 2.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世界,感受艺术,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通过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的去创新与创造。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儿童大胆去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床在,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或肢体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艺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智力全面发展与健康和谐成长,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及形象思维的能力。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有间接的影响与延续作用。通过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作品与艺术创造去影响社会整个的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艺术文化,为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储备人才。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与教师的功利心 当前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多数情况下,家长都是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大,让孩子多学一项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而某些教师,特别是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在进行艺术培训教育时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而是让孩子不断的考级或参加各种比赛,以赢得在社会上的声誉,以便更好地招生。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孩子很难在艺术领域有长足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强调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影响及作用,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及体验的获得。 2.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最终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当前许多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缺少艺术欣赏以及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欣赏活动贯穿于艺术教育活动始终是体现审美目标主要的内容,在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环节十分薄弱,由于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所以在这一方面儿童艺术教育止步不前。 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 为了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解决目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艺术教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或艺术要想学好,必须是兴趣作用的结果,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也应该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自主的去学习,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避免急功近利。慢慢去观察或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所在。如给孩子听音乐,看舞蹈,让孩子自主去模仿,或者给孩子买画笔,让孩子去自由的绘画,教师或家长再适当的去引导,帮助孩子去认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按照成人的想法或模式去限制及否定孩子的创造或发挥,而是应凭借经验与敏感性的去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再进行适当的启发与鼓励,这种艺术萌芽会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愉快的记忆,再以此为起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启发与开导,不断的进行深入教育,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等等,不断的加强与稳固儿童对艺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 2.教学上要循序渐进 艺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长,艺术教育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身上的体现应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艺术教育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的逐步的过度,教育上的循序渐进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至于让孩子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根据学前儿童不会抽闲思维,难于集中精神这一特点,多采取直观演示法教学,不要单纯的讲解,让孩子跟着做或看着做,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多一些欣赏性教学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艺术教学在内容上常常缺少艺术欣赏这一环节,教学都是采取教师教,学生跟着做,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空间与条件。所以,在艺术教学中,特别在艺术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孩子上一些艺术欣赏课,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觉,他们对艺术的领悟不应是成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鉴赏与欣赏自己的不断领悟。 4.多种教学法的运用 在艺术常规教学中,艺术教育者为了好教学,或急于求成,他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按部就班传统老套。对于学龄前儿童,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很难有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育者应改变思维,大胆创新,根据孩子这一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总之,学龄前儿童是艺术启蒙及培养其艺术修养与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关键的。要想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的探讨,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后备军而不断地努力。 作者:刘彦 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阐释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它集各种艺术类别于一体具有综合性、艺术性、创造性。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范围里的艺术教育通常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等科目来实现的的。幼儿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审美体验,进而激发幼儿热爱艺术,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体验和人格的成长。但现实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却与违背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反而出现了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思想内容的说教,其教学方式单一、注重模仿忽视创造、缺乏学科的综合迁移、忽视儿童个体差异和过分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启蒙,所以我们强调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一定是有趣的、生动的、发展的。同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关于审美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把幼儿培养成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欣赏者,而不是具有专业素质的歌唱家、画家、舞蹈家等。我们期望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不只是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输,而更多的是以陶冶幼儿的情感和生命教育为情感目的,培养幼儿综合运用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类艺术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 二、咸阳周边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目前,就咸阳市农村地区来看,农村学前艺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1、认识较模糊,功利化思想严重。目前很多幼儿园为了招生,打着艺术教育的招牌,但却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模糊不清。以当下流行的奥尔夫音乐为例,功利化思想驱使很多幼儿园盲目跟风,从中国人倾向“洋货”的心理入手,盲目引进外来东西,以此吸引家长的眼球,提高招生率。但实际上,很多幼儿园对奥尔夫音乐并不是很熟悉,认识并不深入,只是派种子教师外出培训了几天而已。任何一种教育,它都有它萌芽、成长的环境,评价教育最根本的是是否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是否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咸阳地区的儿童艺术教育只有结合实际,减少功利化思想,深入研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用教育质量来创教育口碑,提高招生率。 2、力求精英化,追求贵族化。由于中国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落后,认为只有贵族人才进行艺术教育,其费用是昂贵的,因此很多人给艺术冠上了贵族化的帽子;也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人们迫于压力,将艺术的学习当做今后生存的一项技能,因此出现了学艺术就要做艺术的精英这样的思想。这些都是对艺术的曲解,对学前艺术教育的曲解,真正的学前艺术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对于咸阳农村地区出现的艺术教育贵族化思想问题,笔者强调经济条件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这些只会影响艺术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材料的选取,但其平民化、大众化的理念是不会动摇的。以风景画为例,咸阳市的幼儿园则可以咸阳湖的风景为资料,而咸阳周边的农村则可以田野、乡村为风景资料,这样一来,不仅做到了大众化的效果,更突出了当地的特色。总之,幼儿教师要结合实际,多开发资源,多利用周边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学前艺术教育。 (二)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进过调查与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发现咸阳地区的艺术教师的师资分布很不均衡,城市师资雄厚,乡村师资薄弱。调查显示:城市的幼师年龄一般都在25-35岁之间,而乡村的幼师年龄大约在18-30岁之间;城市幼师的岗位流动较小,乡村的幼师岗位流动大;城市幼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大专本科居多,乡村幼师的学历一般都是高中、大专,甚至是家庭主妇;城市幼师的工资较高,乡村教师工资较低。造成城乡师资差异的很重要的因素是城市优越的待遇和便利的生活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应努力提高乡村幼师的工资待遇,利用政策倾斜来吸引大学生来乡村就业;同时学校也要对大学生进行走进乡村的思想教育,二者齐头并进,实现城乡师资平衡,共同发展壮大。 (三)家长支持性不足 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城乡家长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一般情况下,80后、90后家长的育儿观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开放的,城乡家长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由于咸阳周边的很多农村的孩子是留守儿童,都是有爷爷奶奶照看,因此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80后、90后的年轻家长认为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艺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他们鼓励孩子学习艺术。而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们则认为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是没必要的,只有文化知识的学习才是必要的。对于出现的乡村爷爷奶奶们落后的学前艺术教育观,我们提出以下策略:第一,政府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为广大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第二,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留一个人陪孩子等主题,呼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至少留一个人陪孩子;第三,农村幼儿园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进行再教育。 (四)幼儿艺术能力较弱 幼儿的艺术能力是什么?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培养儿童艺术能力是指,通过对艺术工具和材料的掌握、操作和控制与创造,使幼儿的眼脑手口相互协调、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艺术实践活动相关的一般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的能力。笔者通过实地观察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和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表现,发现城乡学前儿童的艺术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且农村儿童的艺术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在音乐方面,歌唱活动城乡幼儿差别不大,但在对乐器的掌握上,农村孩子落后于城市孩子;在舞蹈方面,城市孩子表现的更专业些,农村孩子表现的随意一些;在美术方面,城市孩子的美术教学更系统,孩子的作品更成熟些,农村孩子的美术教学不系统,表现的作品比较生活化。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城乡师资的差异,教学环境的不同,家长支持力度的不同等因素最终导致城乡幼儿艺术能力的差异。所以广大农村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做好家园公育的相关配合工作;农村幼儿园应积极向城市幼儿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同时政府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职能,利用政策倾斜,使农村学前艺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梁晶库晶晶王钊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实践途径的拓宽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提出教学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教学改革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为基础,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艺术教育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割裂零碎。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各类型的活动缺少整合和领域渗透,因而学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出现内容零碎和割裂的问题,缺少对幼儿经验的整合。同时,教学的实施仅仅关注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集体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前儿童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的艺术指导,导致学生只会在集体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艺术发展,极少关注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去引导幼儿艺术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教学的重难点仅仅落在知识层面而非行为能力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不足,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在实践中难以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艺术活动。 (三)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环节少,且少有的课程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内完成,形式单一。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导致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考查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比非常低。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际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教师评价指标的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较少有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出现松散懒惰的现象。 二、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割裂零碎问题,首先开展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幼儿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时,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研讨,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反馈,摒弃传统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章节”式的学科内容体系,以真实职业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最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设计实施歌唱活动、设计实施韵律活动、设计实施打击乐活动、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实施绘画活动、设计实施手工活动、设计实施美术欣赏活动、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等8个学习模块(包含14项学习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结合当前幼儿园现行使用的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课程统整的特点,重点理解艺术与其他领域统整的综合活动特点及统整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艺术综合活动的原理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此外,在各学习模块中渗透区域游戏。如音乐区、美术区的设计与指导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学习任务,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学生设计和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中不断提高。如设计实施歌唱活动,第一次任务是教师指定优秀的歌唱活动教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第二次任务提高难度,指定年龄班、题材,设计教案并模拟组织教学活动,第三次任务可再次提高难度,学生自选年龄班和题材,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素材特点设计教案并实施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实施中,构建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每项任务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五个阶段组成。在下一个任务的资讯阶段,会对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以设计实施歌唱教学活动为例:(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借助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归纳总结相关原理,教师适时进行讲解。(2)决策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教师布置的任务。(3)计划阶段,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务中的角色,经过多次研讨制定出活动方案。(4)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制作教具,进行组内试教,组内成员都参与试教,每次试教结束后其他成员提出建议。(5)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随机抽取一人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评,接着进行小组互评,其他小组对该活动进行评价,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为下一任务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了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教育情景,提高学生设计和组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精选幼儿园艺术活动教案、教学活动录像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教学实施的要点。同时,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避免以往教学中学与用相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情景模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创设相应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演示、模拟组织片段教学或在实训室中模拟组织完整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锻炼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活动组织以及与幼儿沟通等能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拓宽课程实践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校内实训――模拟教学。校内的仿真实训室模拟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配备幼儿桌椅、移动黑板、钢琴等设施设备。在学习课程之初安排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艺术活动方案设计、制作教具、组内试教,最后每组选取一人扮演幼儿教师模拟组织活动。为了避免“表演式”的试教,由非本组成员扮演幼儿。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景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其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校外实训――实景演练。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足,迅速提高艺术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师在学生见实习前布置实践任务,如以见实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人担任主教,其他作为助教,共同组织实施活动。第一,活动实施前,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本班幼儿能力及经验,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所学,商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写出详细教案。第二,请指导老师(幼儿园或本校均可)审阅教案、提出建议,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到场观看活动实施并给予指导。第三,活动实施时,全组同学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活动实施的情况,用摄录设备记录整个活动过程,便于实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研讨与交流。第四,活动实施后,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与全组同学共同评议活动,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对活动的反思和指导老师对活动的评议。第五,将教案、反思、评议于见实习结束交给任课老师批阅,教师选取典型的活动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摩研讨,并做进一步的指导。 3.以赛促改――举办教学技能大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选拔学生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学校和系部每年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说课和模拟上课三个部分。比赛分班级选拔赛、系级初赛和决赛、校级决赛几个阶段进行,系级决赛和校级决赛邀请广西优质园园长作为点评嘉宾,对学生的参赛表现进行全面点评。学生通过参赛,能直观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通过观摩他人比赛能找到差距,进一步激发课程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为有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课程在组织开展评价的过程中,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考核工作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始终。 本课程每个学习模块都有相应的任务,在每个任务完成后会给学生评定成绩,本门课程的最K成绩取各任务成绩总和的平均分。在评价内容上更加全面、丰富,除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外,还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在评价主体上,由原先单一的教师评价变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实习指导老师评价与主讲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使考核更加公正客观,促进学生增强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模拟教学提问的观察报告 【摘 要】在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幼儿听课的效率,还关系到能否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学生模拟教学的观察,发现学生的提问水平较差,在今后的模拟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关注,提升其提问水平。 【P键词】模拟教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提问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模拟课堂教学是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实践方式,通过模拟课堂,学生能够锻炼自身的教学能力,但在模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过程的设计,忽略了提问的艺术。在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在学生的提问方面进行引导。 一、观察结果及分析 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7个小组的5次课堂模拟教学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采用了等级评定、频率计数的观察记录方法。 (一)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数量。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模拟教学时提问数量较多,每次活动至少提问20次,最高时达40次左右,说明提问是常用的引导幼儿思考的方式,而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也确实广泛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水平。通过观察统计,在模拟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停留在知识(回忆)水平上,只有12.5%的问题是需要幼儿理解的,5%的问题是属于应用水平,而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方面的问题少之又少,一共才占7.5%。所以,在模拟教学中,低水平的提问和高水平的提问分布极其不平衡,学生提问水平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三)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通过观察数据得知,在回答问题的方式中,齐答和个别回答分别占37.5%和60%,而通过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非常少,分别占1.6%和0.9%。 在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多采用个别回答和集体齐答的方式请幼儿回答问题,但是齐答只适合于答案明确又唯一的简单答案,长期大量使用这种回答方式,会导致幼儿思维肤浅化、表面化。而个别回答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幼儿,导致一部分幼儿得不到关注,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从而导致这部分幼儿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生通常认为,用自由回答和讨论后汇报这两种方式不利于幼儿常规的培养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一般不会采用,这也体现了在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对提问的高度控制。 (四)在模拟教学中学生的回应方式。观察统计表明,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回应的方式主要是简单肯定、表扬赞赏、习惯性重述,而简单否定和自己代答这些应答方式运用较少,而运用诱导追问、鼓励质疑的方式也相对较少。“好”“很棒”“真棒”这样简单又单调的词语出现频率较高,这样的回应方式几乎没有实际意义,表面上是夸奖,但是当幼儿听了太多这样没有针对性表面化的回应时,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二、思考及建议 (一)在设计教案时,要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注重问题的目的性,要想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发问要由浅入深,注重问题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无意义的提问,能够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要把握好提问的难度和时机。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太复杂,会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模拟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是很重要的。这需要学生在设计教案时认真思考如何设置问题。另外,提问的时机也很重要,应注意引发幼儿的兴趣,只有在幼儿有困惑、有兴趣的时候才是最佳提问时机。 (三)在回应方式上要有指导性的评价。在模拟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回应方式单调,所以应引导学生在回应方式上多做努力。回应的语言应该具有针对性,并能够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或者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关注课堂边缘“幼儿”。在模拟教学中,学生一般倾向于请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这不利于不举手或很少举手的幼儿的发展,所以应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从不举手或很少举手的幼儿,有意识地锻炼他们在集体面前发言的勇气,积极鼓励他们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摘 要:艺术教育,是当今幼儿园活动课程五大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重点分析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教育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心理健康 1 艺术教育与情绪情感 要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联系,我们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什么是艺术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其范围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一般认为,艺术教育可分为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两大类。普通艺术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审美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总体素质,这一类就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而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类艺术专门人才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其实质主要是完成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审美、创美任务。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该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一个美好的音乐环境,将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起快乐的桥梁,给幼儿带来愉快与美的感受。 1.2 情绪情感与幼儿心理健康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将他们统称为感情。情绪主要是指一种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环境情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如开心的时候人会喜形于色、愤怒的时候会横眉怒向。情绪存在着较大的情境性、短暂性,应激性,它会随着具体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特定需要的不同满足程度而发生变化。而情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往往被用来描述某些稳定的或者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等等。 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情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在生活中,幼儿也会遭受着各种外在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而且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和合理疏导,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出现性格或者行为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 学前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联系 2.1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用来表达人内心情感,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在学前阶段,儿童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来发展自身的情感,儿童在学习音乐时,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积极乐观,活泼健康的儿童音乐作品,可以凭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音乐氛围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塑造幼儿活泼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2 舞蹈律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黄金时期,幼儿通过参加活泼生动的舞蹈活动,节奏鲜明的舞蹈律动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其体力,同时可以促进其他生理机能发育,比如关节的灵活性、腿部肌肉的发育等。同时,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亲切的目光,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柔和、清晰简单的语言,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能在这在充满活力、优美的舞姿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感染,幼儿的性格情操得到陶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热情、开朗、大方、活泼的性格特征。 2.3 美术活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美术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发视觉感受,引起人大情绪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3 ~ 6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用多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通过大脑去思考、理解、再现、加工、想象审美对象,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情感。 艺术教育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于从深处唤醒和激发了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潜能。现今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忽视教育与人发展的实质联系,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联系,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3.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必须顺应时展,走向综合化,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又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提示我们,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集创造、表演、欣赏及唱歌、舞蹈、奏乐为一体的,任何单一形式的唱歌、诵读、舞蹈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塑造幼儿完美人格角度出发,将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手段综合化,把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用艺术教育趣味性、情景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使幼儿享受到美感,受到陶冶,具有审美素质,进而建构幼儿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基础,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构建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一,学前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们要从幼儿出发,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幼儿本身都具有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这些潜能,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我们要多去研究和了解学前儿童。多去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个学前儿童,教师不仅要研究和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差异性,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与不同阶段的需要,不能将兴趣爱好等强加在幼儿身上。了解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出与他们相匹配的期望与要求,设置艺术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使艺术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内容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摒弃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僵硬过激做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浅谈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摘 要: 建构主义在当下儿童教育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建构主义比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协作能力。新课改以后的教学目标正与建构主义相吻合,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践行建构主义理念十分有利于儿童发展。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建构主义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教育界的认可,并最终走进课堂实现建构主义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经常将学生的理解程度作为教学的第一要义,认为教育是儿童将自身特点与周围事物相结合逐渐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儿童进行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对问题进行研究时,不断获取新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建构主义还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此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改正,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多进行互动。 一、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知识观的启发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学习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解释的过程,要通过自身实践才能实现主动构建,由此可见,知识并不是一个独立个体,而是要经过人的主观理解才能形成的[1]。因此,学生要获得知识,就要通过自身实践才能实现主观构建。当这一理论应用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教师要避免将知识当做固定的真理直接教给幼儿,而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探索。在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客观看待问题,尊重幼儿的想法,采用合理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与思考。如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让幼儿画太阳和花朵,并为太阳和花朵添上颜色,大部分幼儿都将太阳涂上了红色,花朵则是五颜六色的,而有一个幼儿却没有这样做,他将太阳涂上了金色,花朵则都是白色的,老师看到很好奇,问他为什么涂上这两种颜色呢?幼儿回答说:“我看到的太阳大部分时间就是金色的,花朵是白色的,因为我喜欢白色,就像教室的墙一样,白白的很好看。”这就是一种不同的看法,幼儿的想法是最真实的,没有任何杂念的,就如同幼儿所画的白花一样纯洁。 所以,学前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并给机会让幼儿进行解释,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幼儿的创作,更不要一味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否定,使幼儿的想法固定在一定模式中。要积极进行引导,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建构主义对学前艺术教育学习观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进入教室以前脑中并不是一无所有的,他们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一方面是对已有知识进行超越,另一方面就是已有知识在新知识的影响下可以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因此,在学前艺术教育中,要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新知识的形成[2]。如在幼儿乐器认识与使用上,教师要先问一问小朋友都认识哪些乐器,然后将准备好的乐器拿出来,如木鱼、锣、鼓等,让幼儿先研究使用,看看怎样才能使这些乐器发出声音。为了让幼儿更清晰地分析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进行联想,看看这些声音都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声音相仿,以此增强幼儿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并根据声音编制一些小故事,加深幼儿对声音的印象。 由此可以看出,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要对幼儿的生活及已有知识进行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对教学材料要准备充分,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三、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观的启发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播者,而且要教会学生借助一定外力(教师、家长或同学等),使用一定教学辅助材料完成知识构建的一种教学方式。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具备四种要素,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协作、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形成意义构建[3]。在这四种要素中,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作为教学最关键的工作,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包括情境设计与问题设计,这两种设计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协作,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也是建构主义诸多核心概念的一部分,建构主义认为进行协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仅能形成一个广泛的知识教学群体,而且可以让成员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也是基于协作产生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意义建构。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建构主义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要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生话语权的平等。意义建构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与内在联系,然后形成新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对四种要素的掌握,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教学中按步骤逐渐展开,不要乱了手脚。要注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在交流中不断了解幼儿的想法,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四、结语 建构主义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强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及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幼儿的潜能得到开发,而且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工学结合理念下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可从课程框架的设计、教材内容的重组、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工学结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课程改革 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来,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将工学结合的模式融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清楚 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反思我们使用过的相关教材,总感觉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分不出层次:大专是本科的“压缩版”,中职是大专的“压缩版”。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忽视教育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把教育技能狭隘地理解为艺术技能,而真正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用的、用得着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反而被弱化。 (二)学生学习特点未把握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而在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基础几乎为零,入学后学生不仅要学文化课,还要训练学习歌唱、乐理、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基本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一般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备的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课未完全开设完,学起来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创新精神少,模仿能力强;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能力强;不擅深入思考,喜欢动手操作。可见,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面临着打基础、提兴趣、教方法、培养能力的多重任务。 二、课程教学改革可带来的成效 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将收到诸多成效,学生在学习态度、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明显进步,具体表现为: (一)促进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 每个任务的资讯阶段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资讯阶段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给出本次任务的合格标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表现得更加专注、积极。甚至有的学生向先上课的班级打听上课内容和任务要求,提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 (二)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采用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际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机会,在每个任务的检查评估环节,要求每个任务更换不同的学生轮流担任试教或表演任务,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点评,给出改进建议,并要求在下一个任务中改进提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具备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提高 任务的完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任务的成绩也以“班级”的形式展现,上课时每个“班级”座位集中在一起,前面摆放学生自己制作的班牌……如果说这些只是从“形式”上体现团队合作的话,那么学生的任务记录能真实地体现他们团队合作的实际行动,“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将经历一个由最初不团结到开始分工到最后默契合作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三、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设计 (一)明晰本门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 要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当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前提是要先根据工作岗位的任务明确本门课程的目标,即要先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岗位任务分析,再进一步分析本门课程上了之后能够实现学生哪一项或哪几项核心职业能力,最后进一步分解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分析见图1: (二)重构课程结构框架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和美术两个领域,音乐领域一般有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等内容,美术领域包含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大方面内容。当前幼儿园实际所用教材多以整合课程为主,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和幼儿园实际,可将本门课程分解为三个学习领域和八个学习情境,领域和学习情境之间是并列关系。进一步设计若干个子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增大。每一个子学习情境都包含资讯、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资讯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或学生自学有关知识点,计划指学生根据学习情景中的任务进行内容的选择、教案的设计等,实施包括材料的准备和制作、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是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一般多包含在实施中,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团队互评。课程结构设计框架见图2: (三)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重组教材,设计子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实施在教学当中。如表1所示,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设有具体的子学习情境和相应的教学载体,子学习情境的创设从易到难,尽可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幼儿园教师从新手教师到成熟型教师进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所用教学载体多为现行幼儿园实际使用教材中的内容和本门课程中较为经典的素材。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分解渗透在学习子情境中,其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教案设计)在各子情境中重复训练并不断提高,同时又渐进地增加新的能力要求(比如说课、反思),欲做到以基本能力为主线,有重复有变化有提高,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以能力考查为主,重新确定考核模式 课程的考核模式对课程的学习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教师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学。长期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是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内容不外乎写教案、试教、评课和一些理论的开卷测试,不管内容怎么变,都是老师在考学生,考核最终以学习结果为主,属于单一的教师评价。当然这些考查是必要的,但是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查时准备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有些学生由于表现力差,平时学得很认真,却不能得到理想分数;大部分学生没有或只有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课程结构重组必然要求改变考核方法。子情境中学生需要完成各种任务,这些任务通常由团队合作完成,其中大部分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觉完成,相应的考核方式应由教师管理为主改为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由以前的考核学生学习个体变成个体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由传统的考核最终学习结果转变为考核学习过程为主;考核形式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革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团队互评相结合,秉承激励为主的原则,采取动态的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合作能力和态度。以过程为对象的形成性考核能有效克服环境、运气、个人喜好、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对考查的干扰,使考核更客观、公正,并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改进、提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成果形式主要有纸质材料、课堂模拟教学、过程分析评价、作品展示等,纸质材料以教师评价为主,课堂模拟教学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过程分析评价以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为主,作品展示以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为主。整门课程创设一个大的学习情境――幼儿园,主讲教师是园长,各小组分别是不同的班级。每个子情境任务的完成过程要有任务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任务内容、小组成员分工、完成任务的过程、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回顾反思或心得体会等。子情境任务的得分由三个部分组成:任务展示(试教、表演或展览)得分、纸制资料(任务记录或教案)得分和课堂表现(考勤、问题发现与回答等)得分。课程结束不进行统一的期末考试,所有子情境任务的平均分为本门课程的最终得分,以团队分数的形式展现,团队分数即为团队成员的个人得分。同时评选出“优秀班级”予以奖励。 (责编 赵聃)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浅议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育担负着培养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者、创造者的任务,幼儿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随着幼教理论的不断发展,证明了幼儿教育对幼儿完美人生建构的奠基作用,也就是说幼儿教育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素质和谐发展宗旨,为整体素质教育打好基础为最终目标。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进程。针对如何提高教师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重视开展优质量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几点做法和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艺术领域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以前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标意识单一、模糊,设置的艺术课题、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纲要”的学习,对《纲要》精神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而制定发展目标。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萌发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应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成为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如让幼儿通过活动真正认识到幼儿园可爱的地方,从而产生热爱幼儿园的思想感情,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为幼儿今后在园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整个活动既有音乐知识的了解,又发展了动作技能,又从视觉中欣赏到幼儿园的美,更在快乐的音乐活动中又体验了幼儿园生活的愉快,丰富了幼儿的感情。所以教师对艺术课程教育的目标意识正确、全面,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二、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1)幼儿应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如果幼儿总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则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发挥,影响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艺术教育 教的是“技术”,而非“艺术”。“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艺术”只有靠长期用心感受。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美术的技法,但对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给的,只能进行引导和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开启幼儿自己的感官让幼儿处在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在一些活动中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由幼儿自己决定用什么材料,与谁做伙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启发孩子的独特性,并开放地接纳孩子个性化“艺术符号”的表现,从旁对幼儿提出指导性建议,或在技能方面给予帮助,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创造性表现等表示肯定和鼓励,敏锐地去意会他们背后的精神寓意。 (2)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侧重幼儿学习掌握有关艺术知识技能,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情趣。在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各环节有机地把音乐、色彩带进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视听环境,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的主题的、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形象性发展性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日常观察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3)幼儿艺术教育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纲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五条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的任务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可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追求过程的快乐。幼儿的游戏具有审美、创美的许多特点。反过来,幼儿的艺术活动又充满着游戏性,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艺术活动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审美和创美活动,他们只是满足活动的需要,为了自己喜欢才去做的。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有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过程,令幼儿高兴。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快乐,继而分享快乐!正如心理学家弗莱德罗所说的:“那些对于成人来说是认真的、常常是艰苦的工作――培养自己的脑和眼,使之成为艺术家意志的绝对温顺与可靠的仆从――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纯粹的快乐。幼儿以无穷的乐趣去重复每一种新的工作、新的本领与新的花样。” (4)艺术教学指导中,家长与教师的情绪表现,是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理解作品情感的催化剂。家长与教师对作品表示喜爱之情,并把作品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指导中,感情溢于言表,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作品的情感,这样就能唤起幼儿情感的共呜,激起幼儿投入。在作品和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幼儿逐渐产生对结果的兴趣,逐渐产生审美、创美的意识,对艺术的兴趣也就更加深厚。 (5)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要求。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认知开始的,感识是认知的开端。幼儿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看”中才能学会看,在“听”中才能学会听,在摆弄物体中学会触摸物体的特性。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 三、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为健康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心理学范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五个方面。其中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属于狭意的个性的范畴。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则是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的,即经过两次超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所以培养下一代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自我和谐的“健康型”人格幼儿,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艺术教育在“健康型”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栽培少数的艺术家,而应着重“全民美育”的实施,以促进全民精神面的提升。学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只要我们在艺术教育中坚持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统一,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直觉感觉和理性领悟相结合,在与其他教育关系的处理方面,坚持艺术与体、智、德、美相结合,艺术氛围与道德氛围一致,使幼儿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健康型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 摘 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许多误区如功利化的技能训练,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述谈起,分析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有的“人本性”,并针对人本主义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指导意义做出了阐释。 关键词: 人本主义 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反对心理学思潮中的两股主流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运动中提出的观点并没有体系化,但是人本主义理论仍然有其鲜明的特征——以人为本。关注体验本身和其对个人的意义,强调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独特品质,如创造性、自我实现,从根本上关心和重视个体的尊严、价值和内在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种过程构成的功能统一体,主张以整体人作为出发点理解和解释人的行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素养的提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热点。艺术是让儿童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方式,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儿童还可以抒发情绪情感,产生人与人,人与物的良好互动,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组成部分之一,连这些年的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儿童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中蕴含着“人本性”。成人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儿童的发展,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主张艺术能力是儿童自然发展的结果,强调通过艺术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1]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发展,强调完整人的培养。可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中蕴含着人本主义的理念,有其“人本性”。第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蕴含着“人本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是让儿童参与到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中,并注重这个过程中儿童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造性”,另一个是“体验”。人本主义主张重视人类的独特性,例如选择性,创造性等。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强调对儿童创造性的激发和保护。人本主义主张重视“体验着”的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人的时候首先要关注人的体验,其次是理论解释和对外显行为的观察。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强调儿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来说,它与人本主义又不谋而合。 二、人本主义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创造性潜力的保护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创造性,认为创造性人皆有之,或者说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好坏之分,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的活动。艺术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充分地调动儿童的创造动机,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首先,教师应该无条件地接受每个儿童的个人价值,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只有儿童感受到了这种态度,他们才会成为他们自己,不伪装粉饰,释放真实的自己,不循规蹈矩,以新的、自我的方式发现自己,进而向创造性迈进。其次,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没有过多外部评价的环境。罗杰斯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当我们停止从我们自己的评价着眼点去对其他人作出评价时,我们就在发展创造性”。他认为:“评价总是一种威胁,总是会使人产生—种提防,这就会拒绝某些经验,就会迎合他人的要求,无疑这些东西对创造性是十分有害的。相反,如果没有依赖于外部标准而作出的评价,那么,我们自身就能对我们的经验更加敞开,就能认识到我自己的好恶、活动材料的性质以及我对它们更加敏锐的反应。我开始能认识到自身的评价点。因此我正在迈向创造性。”[2]但是罗杰斯又指出,停止评价别人并不是连对这个人作出反应都不允许了。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毫无拘束地对他人“反应”(reaction)。保护儿童的创造性潜能是引导儿童表现出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放任儿童。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该淡化评价的意识,但并不意味不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一种平等地“反应”回应儿童的艺术表现。如“我喜欢这边这些颜色,但是我不喜欢那边。” (二)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完整人格的培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实际上是指“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情知合一的人,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该遵循学前儿童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完整的人格发展和培养。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情操,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其次,应在艺术教育活动实践中要穿插人文教育,具体来说包括儿童对社会、儿童对自然、儿童对他人、儿童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同时,通过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培养互助、合作及容忍,倾听别人意见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在一次以“人类的好伙伴——狗”为主题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观看以狗为主题的动画片、电影,以及多种多样狗的图片,欣赏以狗为主题的绘本,聆听狗叫等。让儿童对狗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让儿童亲身感受到狗是人类的好朋友。随后组织儿童用唱、舞、画、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再现情境,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合作、互助。在这个活动中,充分给予了儿童人文精神的熏陶,不仅触发了儿童爱护动物之心,而且促进了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三)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儿童内在天性的表达 在大多数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中,人类的内在天性包括基本需要、情绪,以及中性或积极善良的能力。马斯洛的理论认为儿童具有积极向上的、善良的内在天性,我们应该鼓励它们的释放和表达,而不是压制它们。因此,引导儿童发展的目标就是鼓励儿童内在天性的表达,而艺术则是儿童释放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和自我的释放。学前儿童的艺术活动,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儿童的绘画可以随心所欲,自由涂鸦;儿童的跳舞可以联声起舞,边唱边跳;学前儿童的故事可以发挥想象,自编自讲。因此,儿童在艺术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他们自然、真诚、积极、向上的原始情感和情绪。具体来说,对于学前儿童,特别是早期的学前儿童要给予他们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提供给他们多样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涂鸦中用无序的线条、缤纷的色彩满足自己需要,在随意哼唱中表达自己的天性,抒发自己的情绪。 人本主义以“真诚”、“接纳”、“理解”为核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空间,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儿童选择的自由和权利,让儿童学会自由是一个不断体现潜能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和谐氛围中不断发挥潜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说明教育不仅要考查儿童现已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更要注重通过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培养、开发处于萌芽状态的能力。虽然人本主义的观点存在某些局限性,比如过分地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们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的研究 [摘要]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于物流管理,从而引发物流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物流业已从为社会提供传统运输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本文主要从物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这几个方面论述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降低 物流成本 现代物流是生产营销的重要支持系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计算机网络收集、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决策,并控制现实物流运行。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适应现代社会对物流高速、安全、可靠,特别是低费用的需求,这也是未来物流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物流业现状 近20年以来,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物流业也同国民经济一样有了较大发展。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6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物流管理费用增幅回落,占总费用比重略有下降。2006年管理费用为5066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2005年回落1.9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13.2%,比2005年下降0.4个百分点。据专家预测,2007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会比2006年下降。 二、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在物流方面的信息化、集成化管理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水平普遍较低。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2.物流管理、服务水平低。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加上市场发育滞后,全国物流企业大多数处于小、多、散、弱的状况,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 3.物流人才和信息化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物流行业人才培训和物流管理亟待加强。 4.相关领导对物流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以上原因导致(1)物流费用过大。如果从物流业总体费用考虑,有关资料显示,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账面反映已超过40%。(2)物流时间过长。据有关资料介绍,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在货物运输中,我国现行运输管理体制也制约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物流速度。(3)货物受损,投递差错时有发生。 三、前景 1.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高效率的配送将降低物流成本。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和途径,从而降低配送成本。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在我国的物流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从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如:计算机系统提供的正确、及时的采购、销售信息,提供适时、适量、适价的采购、销售信息,及时了解供应商和销售商的绩效,帮助物流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策略和行之有效的方案。 2.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最优控制,降低物流成本。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例如,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再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好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这个过程,就可使用计算机,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数据交换技术,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也可以自动完成。 3.物流管理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生产、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工具、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任何一种物流设备都必须接受物流系统计算机的管理控制,接受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其规定的动作,反馈动作执行的情况或当前所处的状况。智能程度较高的物流设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更好地识别路径和环境,本身带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这为降低物流费用创造条件。 四、结论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物流管理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物流存在的成本过高、时间过长、不易掌握物流车辆的具体方位等问题,不断简化物流操作流程,努力降低物流成本,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试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职 数据库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以《sql server数据库与应用》课程作为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但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本文针对这一不足提出该课程与一门前台语言整合的教学改革思路。 1 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 课程性质与任务 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教授学生理解关系型数据库原理,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管理和维护,让学生学完之后能够利用数据库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管理。 1.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学习,具有设计、使用和维护一个一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管理工作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数据库系统,并掌握一定的界面开发能力。 1.3 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设计、具体创建表、创建数据的方法、常用的数据库对象、sql语言,重点是数据的查询统计语句、数据库的安全与管理,至少学习一种前台开发平台与数据库的连接及数据基本操纵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掌握数据库安全与管理维护操作。通过实际项目的学习,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合理数据库,熟练掌握sql查询和统计语句,能够编写sql语句查询分析数据。 2 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独开设,注重理论教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都会单独开数据库技术这门课。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之后,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一些简单的sql语句等,但还不能理解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技术支持的重要性,在进行数据库程序开发时,自己不能设计合理的数据库。 2.2 授课方式、方法不适宜 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是讲解完理论知识,然后操作一遍给学生看,上机课让学生模仿做一遍。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学习,没有把课程系统化,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学生虽然能够模仿做出每次课程的操作,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己思考的少,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能自己分析解决,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感觉不到数据库技术的作用。 3 数据库技术与其他前台语言的整合 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后台技术支持,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外,还需要前台语言的连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系统。目前信息系统的结构是c/s结构或b/s结构。用于c/s模式开发的主要有vb、delphi等,用于b/s模块开发的主要有asp、jsp、php等,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s模式的程序更加普及,社会对b/s模式程序设计、维护的人员需求较大。 考虑到单独开设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将数据库技术与asp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网站数据库的开发维护能力。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采用项目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展开,重点是网站数据库的设计,并讲解一定的前台网页开发技术。将教学内容对应到项目的各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模拟计算机企业数据库项目开发的流程。 3.1 教学内容的分解 进行数据库项目开发,首先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分析当前工作过程中需要存储的数据,可以收集一些纸质的管理文档,确定系统需要的基本数据结构,所有数据库技术课程最先讲述的应该是关于系统数据逻辑设计方面的内容;确定系统的基本数据结构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它转化为系统的存储结构,这部分涉及到数据库的创建和数据表的设计与创建;建好数据库和表后,就要实现数据库数据的基本操作,如增加、查询、修改、删除,这部分内容一般对应于数据库项目开发中的程序设计环节,sql语言的学习;学完数据操作语句之后,针对项目开发中可能涉及的复杂查询、数据统计,以及实现复合操作的要求,还涉及到视图的设计与建立、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和创建;学完以上内容之后,涉及的就是数据库安全和维护方面的内容,属于数据库应用项目初步完成之后的工作;最后,就是综合运用前面所提到的知识,开发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项目,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的分解及对应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3.2 课程实施建议 学时:总学时72,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36学时。前导课程:excel、网页制作、asp。 3.3 项目的实施 教师首先给学生演示开发好的系统,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功能,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将项目进行分解,明确开发步骤和本课程对应的知识模块,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针对每个子项目展开知识讲授,并利用项目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子项目,在所有讲授完毕之后,让学生对子项目进行组合并修改,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后举行作品汇报会,让学生相互评价完成项目的情况,给出评语及建议,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和总结课程的教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既将课程内容讲授给学生,又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数据库项目的开发过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4 项目教学的保证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的再好,如果保证不了实施顺利进行,那也是没有用的,对于项目课程来说,教学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任课教师就必须制定保证措施,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数据库技术项目课程的相关措施如下:①教师要摸清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项目内容,并合理分好学生项目组,一个项目组成员,最好要搭配好、中、差的学生,让他们可以互相学生,保证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在设计项目课程时,难度要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②项目的设计要是学生比较了解的实际项目。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一定要是学生比较清楚,容易理解的实用项目,脱离了这个基本规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所给出的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每个学生考试完都有成绩,成绩是怎么保存的?学生在家上网就能查询到自己的成绩,这是怎么实现的?学生用了学校的成绩管理系统,自然就会想到这些问题,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③制定有效、严格的成绩评定办法,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一定的自律性,在进行项目教学时,不把握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而会更糟,因为项目课程前后的连贯性很强,学生没有完成前面布置的项目,后面的项目就无从下手。所有在设计项目课程的同时,一定要制定严格、有效的成绩评定办法,以考促学。例如,取消理论考试,考核成绩将以项目验收的成绩为准,学生只有通过项目演示、现场答辩的相关考核,才算成绩合格。考核方式要给学生一定压力,督促他们学习,考核方式要注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4 结语 在《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其与前台开发技术asp整合,并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数据库原理的有关内容和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让原理部分与应用紧密结合。这样既能让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又能避免了纯粹讲原理的枯燥和泛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浅析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探究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 通讯工程规划 “十二五”规划 应用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行业各部门内的运用也逐渐频繁并深入,在医学、教育、工程等很多领域都有涉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通信工程领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和发展,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庞大的覆盖面、强大的数据分析以及多方面全方面的计算操作系统,实现了通信工程规划中线路的布局、线路的监管及设施的保护等诸多方面的信息管理,提高了城市通信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文章分析并研究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在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通信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结合城市通信实况和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内城市通信的发展目标;合理确定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信设施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类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制定通信设施综合利用对策与措施,以及通信设施的保护措施。任务包括四个方面:邮政设施规划;城市电话系统规划;城市移动通信规划;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信息管理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庞大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强大的数据检索技术的帮助下,有效的推动了通信工程规划事务的发展,将繁琐变简单,大大提高了通信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现就“十二五”规划明确下达的主要任务针对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 邮政设施规划 邮政设施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在连接城与城、乡与乡、城与乡之间的通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覆盖面积广、事务的繁琐导致信息量庞大,靠旧式的人力式管理已经很难达到要求。如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通信工程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邮政设施方面,计算机信息管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 邮政枢纽的设计与完善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下,邮政枢纽的设计明显比过去要完善很多,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一键化”、“自动化”操作,工作人员将勘测到的现场情况信息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理想的设计方案,不仅方便快捷,枢纽的设计较过去相比也很完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2 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连接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下,城市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的通信设施得到了很好的连接。工作人员将周边地区的邮政设施及用户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就能够快速的计算并设计最理想的连接线路,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安全性。 1.3 邮政设施的保护 工作人员把各邮政点、各邮政设施的信息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会将这些信息储存,并利用其强大的存储和记忆功能,在邮政设施出现故障时,可以很清晰快速的指出故障地点、原因及解决方案,通信工作不再需要工作人员长途跋涉前往现场,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容易很轻松的发现连接中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城市电话系统规划 在现代通信的发展中,电话系统已经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基础项目。电话系统的质量和完整,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电话系统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2.1 固定电话的办理 用户在办理固定电话业务时,提供所需办理电话业务的地点以及用户的身份证明,业务员将用户的基本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储存,并自动生成固定电话号码。用户在以后进行固定电话相关业务操作的时候,只需要携带用户的身份证明以及固定电话号码,便可以办理相关业务。 2.2 固定电话故障维修 在固定电话出现故障的时候,只需要拨打客服电话,提供用户固定电话号码,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指令,指派相关维修维修人员前往,减少了很多繁琐的步骤,高效可行。 3 城市移动通信 在移动通信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通信,因此,保证移动通信的健全畅通,是通信工程规划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在移动通信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从业务办理、到业务查询、再到问题反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都提供着很大的辅助性作用。用户在办理移动通信业务的时候,业务员将用户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储存,并提供安全保护,当用户的电话卡出现丢失、损坏等问题的时候,可以持身份证明到业务网点进行办理。信息系统会自动识别用户信息,提交用户问题,记录问题信息,业务员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问题处理。 4 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 广播电视设施是城市规划中最基础性的设施,由于覆盖面积广、用户信息量庞大以及易出现故障,因此在通信工程规划工作中,广播电视设施的规划是一项重中之重。在网络系统中,广播和电视的信号利用卫星以及庞大的网络传到每一个用户,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下,数据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准确地到达每一个用户手中,极快捷的信息处理方式,在业务办理、故障报停、线路维修等方面,为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帮助。 5结论 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使通信工程规划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对通信工程规划的日常工作管理更加及时、准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强大的的数据分析和庞大的信息存储,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在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信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即时地清晰地了解到整个城市的通信工程情况,为通信部门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消息,也为城市通信工程规划发展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试论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教学思考 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比较重视的一门专业课程,怎样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比较重视的一门专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怎样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使得我国的大批企业蓬勃兴起,这种现状一方面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领域被拓宽,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对就业者的各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加上近些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施行扩招的政策,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专业在开设和施教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只有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完善教学的课程设计体系,推动课程的合理化,才能使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课程的专业化发展。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 1.缺乏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知识和专业技术储备的人才,技能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对象,但是,就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过分看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反而忽视了对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口头表述,背离了创新教育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太过落后和枯燥,不仅不利于学生培养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习热情,而且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很到的教学限制,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与高职人才的要求相悖,不利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学习内容不断增加。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加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的课程数量不断增多,课程的内容和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初衷是希望将压力变成动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显然学校并没有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有效地把握,而且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效果,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偏失。 3.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大院校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求教师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加快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这种思想本身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施行该思想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度重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却忽视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和系统化,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的“求新求异”上,显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做到系统的掌握。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路 1.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就业,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相关的课程,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就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将课程的设置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有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更是如此,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对本专业的就业信息进行相关的跟踪性社会调查,认识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展开对课程的设置,使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打破课程的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整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以岗位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构为要求依据,建立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吗,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领悟能力、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都要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了解,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以及所要面临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等方面做好系统的课程内容整合,以知识结构为基本框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把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当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加深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革课程的教学形势,加强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公共课组成,这样的课程体系比较古板和陈旧,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地改革实践,使之符合学生的就业要求,建立起由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所构成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打破原先的课程自称体系的封闭状态,将专业课当作课程设置的中心,使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都围绕着专业课来展开教学,突出对实践课的重视,以专业课为核心,形成与其他课程横向衔接的发展态势,教师要根据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做到每一课程的设置都要相对独立,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逐步接触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也应当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实践实训练习的重视,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制定专门的实训计划,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录用需求,鼓励学生多考一些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时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1.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边讲边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的讲解局限在了课堂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高职学生大多是一些文化基础课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而选择进入高职学校的,这些学生本来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就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在毕业后取得与高等院校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就必须要加强对他们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本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学会边讲边练的方式,将课本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到专业的教室去上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结构以及功能在头脑中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在学生的能力训练方面,教学的思路首先是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展开实践性的练习和训练,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要求比较高,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走的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路子,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校必须重视起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实践——理论——实践的新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动手实践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理论课程,从理论课程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3.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必须要充分关注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是创新类的人才,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上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各企业对企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都在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提倡学生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统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也给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试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浅论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摘要】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对日常医院业务的信息管理,可以更加准确、实时、可靠。而且可以快速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医院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效率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论述了医院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流程改进;电子病历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近30年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硬件计算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价格大幅度下降。软件开发方法论、开发语言、开发工具发展也很迅速。医院的信息系统应用得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在这种条件下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院的业务处理效率,辅助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是医院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进行论述。 一、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临床检验信息管理,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 医嘱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医师的医嘱为主要管理内容的计算机系统。医嘱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自动生成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等处置单,减少核对的工作量和差错。同时将医嘱信息通过网络传往收费处代替手工进行自动划价,传往检查科室代替手工申请检查项目。 医嘱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1)医嘱数据的输入与核对处理。(2)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检查申请和医嘱病历的自动生成处理。(3)根据医嘱、治疗单、检查申请、护嘱生成每天的收费记录处理。 (二)护理信息管理 计算机护理管理系统,一般由护理信息、护理管理和护理支持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应用于护理管理、护理实践、护理科研与教学及其它护理活动领域。 1.护理信息子系统:是在搜集大量的医疗信息的基础上,按标准化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要求整理成护理信息。护理信息主要包括:(1)护理分级记录。(2)病人状况记录。(3)入院护理记录。(4)出院护理记录。(5)病房护理记录。 2.护理管理子系统:完成护理活动中对护理资源管理、护理人员管理以及护理实践中的文秘等工作。 3.护理支持子系统:用于责任制护理,辅助护理诊断和制定护理计划,以及为护理科研和教学提供有关的医疗信息等。主要包括:(1)辅助护理诊断。(2)辅助制定护理计划。(3)检索各种医疗信息。(4)护理科研。(5)护理教学。 (三)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临床检查有各种形式的结果,但归纳起来有6种类型:(1)定性结果,如一些定性检查。(2)数值性结果,如血压、体温、各种检验结果等。(3)文字结果,如病理检查报告、心电图检查报告、超声检查报告等。(4)图形结果,如心、脑电图等。(5)图像结果,如x光片、ct片、核磁共振片等。(6)动态图像结果,如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内窥镜检查录像等。 临床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用计算机采集、存贮、传输这些检查的结果记录。充分发挥出辅助诊断治疗的作用。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不仅解决了医疗中的问题,同时也为收费等管理工作提供了原始数据。临床检查信息系统通常由:申请处理、结果采集、报告生成、结果存贮与传送和结果查询等几个部分组成。 (四)临床检验信息管理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1)检验申请的输入。当病人需要进行各种检验时,医师能够在计算机上选择所需的项目,由计算机将这些申请单传往检验科室。(2)标本采集与编号处理。在采集样本时从计算机中调出检验申请并对将进行的检验项目进行编号,如果使用了条形码,此时将条形码贴在试管上。(3)检验与结果数据采集。将检验结果录入计算机系统。目前很多检验项目已使用自动分析仪进行处理,分析完成后能自动将结果传回计算机。(4)检验结果的传输。(5)检验工作登记。计算机将上述检验申请和结果记录下来,既能够作为检验科室的工作登记记录,又能够根据这些记录进行自动划价并传往收费处。(6)检验科室的质量控制。通过计算机记录下质量控制的数据,使检验科室能够随时掌握检验设备的工作情况,计算机绘制出的质控图形使质控情况一目了然。(7)检验结果的查询与打印。主要是使临床医师能够很方便地查到所需要的检验结果。 (五)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医学影像信息的管理是医院辅诊检查信息管理的一种。但由于医学影像的数据量比一般文字信息大几个数量级,这给医学影像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技术问题,主要是影像的存贮、传输、显示都与一般文字信息有很大的区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用的计算机设备性能也越来越接近专用设备。因而医院可以用较小的投资来建立一个功能较强、能满足绝大部分临床需要的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成后,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临床医师可以在每个病房中使用联网的微机显示出所需的图像,包括:ct图像、核磁共振图像、超声图像、内窥镜图像、病理切片和电镜图像、血管造影图像、核医学检查图像、x光图像等。 二、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医院管理是指医院的各级领导通过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实施对医疗、护理、行政等方面的全面管理。根据医院的医疗任务及业务特点,其中医疗、护理的管理占整个医院管理的主要部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主要是对医疗及其相关信息的管理,因此在医院管理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正确无误的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是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 医院医疗信息通常可归为二类:一类是效率管理指标,一类是质量管理指标。效率指标包括伤病员流动情况,床位周转和使用情况等。质量指标包括治疗情况、手术情况、床位周转和诊断符合情况等。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真实反应一定时期内医院的收治情况、伤病员的人员结构情况、床位周转使用情况,同时从管理上掌握目前治疗水平高低和病种分布情况,经过计算和统计分析,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可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作出一系列相应调整措施,出台一些适应当前情况的政策,使医院在收治上适应病人分布,在经费使用上减少流失和浪费,药品采购上少占资金,技术力量调整上渐趋合理。因此,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反馈及综合分析是领导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 (二)医疗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计算机是医疗信息处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涉及钱、财、物等环节的管理,对这些数据的流向从根本上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各级管理部门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这些重点环节实施监控。因此,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是对管理环节实时监控的重要手段。 (三)病案信息是科研、教学、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的最好资料 病案是病人住院期间的全部检查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病案信息的管理既为科研教学提供原始信息资料,又为医疗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同时也反映了医疗质量水平的高低。 (四)提供优良的医学期刊信息服务也能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业务技术建设发挥作用 医学期刊是医学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道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交流,而且在医院业务建设上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医学期刊是传播新技术、新创造、新信息、新科研设计及医学发展新动向的主要媒体,它为科学研究的交流和推广提供了园地。 (五)影像信息管理也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部分 影像信息是通过录像、照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媒体存贮的医学信息,它既有医院重大改革的现场纪实,也有特殊病例的治疗记载,还有科研论文的精辟总结,它在促进医院建设及科研指导上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经济。随之而来,丰富多彩的各类信息服务相互交叉融合,逐渐演变出其商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也凸显出全球信息网络中所蕴含着的无限商机,抓住这一机遇,适时合理地培养信息管理人才是各大院校需要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专业建设 教育市场研究 企业岗位需求研究 差异化竞争 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要顺应市场需求 1.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现状 从21世纪初我国推进国家信息产业化开始,到目前各大院校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经济、人文、教育、科技、管理、咨询、中介等社会信息服务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已从传统的科技信息管理部门、图书馆以及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延伸到各类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中。该专业毕业生更多的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应用、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从我国现状来看it人才总量存在严重不足。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4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8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50万左右,缺口很大。目前国内各高校目前都在摸索和探讨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创新问题。 1.2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信息产业得以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it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压力,这些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更需要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信息产业部已全面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的要求,从2004年1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才,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3月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主要针对的人群是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咨询顾问等。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调查分析师是政府和企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重金难求。根据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调查咨询机构1500多家,有关的研究机构上万家,但是专业调查分析人才缺乏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是顺应时代的,但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发展而调整和创新。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为顺应市场需求,我们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同步进行,相互支持,参与教师共同完成对教育和企业市场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 2.1.1 教育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专业建设不但要依托企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研究,还要着眼于教育市场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充分重视和结合地域经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而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我们院校处于北京的特殊环境,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北京市教育市场的研究,分析并掌握竞争对手专业研究和发展领域、学生培养方向、其他地区专业特色等信息;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和北京市企业特点,结合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总体规划的研究,从而制定差异化竞争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①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全国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要总结和发现全国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②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北京市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和发现北京市相关专业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2.1.2 北京市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认证调查 通过对信息管理专业招聘市场研究,分析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探寻企业岗位能力、人员性别、受教育程度、需要人数等各个方面的真实现状,细化各个岗位受企业欢迎程度,分析企业性质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 调查研究的实施和渠道分别采用 招聘网站调查与分析 市级、校级招聘会以及各区人才招聘市场调查与分析 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调查与分析 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 各类型企业走访 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2.2.1 主要研究方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电话访问 问卷调查 企业访谈 专家论证会 网络调查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为专业课程建设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2.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是 信息管理岗位调查 学生岗位能力调查 企业需求调查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课程设置 毕业生情况调查 含金量高的职业证书调查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难点是 开专家论证会时,如何确认专家、讨论内容、会议方案 调查走访时,确认企业、与企业联系、确认会面时间、讨论议题 问卷设计时,问卷设计是否合理等 3 结论 在论证专业定位时,一定要注意专业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找到了改革专业的正确方向;在确定专业、寻找学生就业市场时,要善于发现竞争环境好的领域进入,从而拓宽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所以,我们要通过课程改造,加强实训环节建设,了解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初探 摘要:当今数据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核心技术,可以认为当今任何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都与数据库的应用分不开,数据库已成为其核心和基础。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是要充分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的操作除增加(insert)、更改(update)和删除(delete)外,最常用,也是重要的是查询操作。即便是最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也离不开查询功能,查询可以说是进行数据管理的重要手段,不过也是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较困难、花时间、有一定难度的部分。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查询 1、综合信息的查询 目前,随着工具软件的发展和广泛采用,使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如虎添翼,其中powerbuilder以其独特的数据窗口(datawindow)倍受欢迎。 powerbuider是美国著名的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生产厂家powersoft公司于1991年6月推出的功能强大、性能优异的开发工具,它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具有可视图形界面的、快速的交互开发工具。智能化的数据窗口对象是其精华所在。利用此对象可以操作关系数据库的数据而无需写入sql语句,即可以直接检索、更新和用多种形式表现数据源中的数据。但要注意,必须使数据窗口成为窗口(window)下数据窗口控制的一个连接对象,数据窗口才能使用户在应用执行期间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利用powerbuilder提供的内部查询机制,我们即可以让数据窗口作为查询条件的输入,又可以让该数据窗口作为查询结果的输出,这样就可以使数据窗口中的所有数据项进行自由组合的查询。例如:在窗口w_que上建立两个数据窗口控制dw_1和dw_2,分别连接两个数据窗口对象dw_que1与dw_que2,其中dw_1用于输入查询条件,而dw_2用于显示满足查询条件的所有元组。事实上条件的输入及元组的显示完全可以在一个数据窗口中实现,考虑到这两种操作的差别(例:条件输入可编辑,而元组显示不可编辑;条件输入可为某一范围,而元组显示仅为满足条件的所有纪录……)将其用两个数据窗口控制来实现。这就要求dw_2与dw_1数据共享,即要求dw_que1与dw_que2两数据窗口的数据源完全相同。 用这种方法实现查询优点突出,例:通过设置数据窗口中对应列的编辑风格(edit styles)为相应的下拉式数据窗口(dropdowndatawindow),使显示的元组文字化。注意,这要事先建好下拉式数据窗口。设置数据窗口中对应列的编辑风格同样可满足其它显示需要。利用数据窗口的风格特点:查询表的列宽、列序可自由改变,甚至可以覆盖掉一些列,以达到更满足查询显示的需要。综合查询的信息来自多个表,改变数据窗口的数据源,采用多表连接的数据源即可实现。但是如我们问题的描述,如果我们需要的查询项随机地来自这43张表中的数据项,显示项也是随机地。这种任意条件的组合,可选输出项的显示称为动态查询(dynamic query)依然采用上述方法,数据窗口dw_que1与dw_que2的数据源将是这43张表的连接,先不说效率问题,单从这426个项中输入查询条件,又显示这426个项,就使人敬而远之。因为,在每一次查询前,都不了解此次查询的要求是什么,这样,每张表中的每一个数据项都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每一次的查询,一旦查询条件确定、显示条目也确定后,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有意义的查询并不是需要全部的43张表,换言之,每一次查询没有必要将43张表全部连结,而应只连接那些被选中数据项所在的表,即数据源是动态产生的。由于数据源不确定,数据窗口就无法设计,动态查询无法用这种方法实现。 2、计算机动态查询的实现 在某些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中,由于用户在开发前提不出查询的需求,而在系统运行中希望能够对所有的数据项任意组合进行查询,以满足来自多方的需求,实现动态地查询(即随机地从43张表中选择数据项进行组合作为查询条件并任意地选择数据项作为显示条目)。对于此类查询的实现要利用powerbuilder通过编程的方式在运行时动态地创建数据窗口,并动态地控制数据窗口。 动态地创建一个数据窗口,应用程序需要执行下列任务: •动态地构造sql语句。 •用符合数据窗口语法的字符串,为现在的数据窗口控制创建一个数据窗口对象。具体实现如下: 2.1 动态地生成sql语句,根据sql的语法:select stringa from stringb where stringc 也就是动态地生成 stringa, stringb, stringc.由用户输入要显示的列,一旦输入完毕,列名就随之确定,将所有列名拼成一个“串”,中间用“,”分隔,形如“columm1,column2,column3,...,columnr”,则动态地生成stringa;同样由用户输入查询条件,包括相应的列、满足的条件或范围、逻辑关系等,将这些条件拚成一个串,即为stringc,显然,所有的列名都确定了,他们所在的表名也确定了,按照stringb的语法规则即可构造。 注意:上面的stringc由两部分(表间关系stringc1及查询条件stringc2)组成;表名串stringb与表间关系stringc1、查询条件stringc2及显示条目stringa均有关。 在实现的过程中:为贴近实际应用,习惯上,先输入查询条件,再输入显示条目。即在输入查询条件后,生成strinc2,stringb,stringc1;然后,再在输入显示条目后生成stringa,并修改stringc1,stringb。最后形成sql语法: str="select"+stringa+"from"+stringb+"where"+stringcl+stringc2 2.2 在现在的事物对象里利用相关的syntaxfromsql()函数生成符合数据窗口语法的字符串: exp=syntaxfromsq1(sq1ca,str,strsty,error)生成数据窗口的源代码 其中:strsty为数据窗口的显示风格,例: strsty="style(type=grid)datawindow(units=lcolor=12632256)text(font.face='system')" 2.3 创建数据窗口对象 dw_que.create(exp) 这样就实现了用户要求的随机查询。 在真实系统中,用户在输入查询条件时希望通过选项方式录入查询信息,由于库表中存放的大量信息为代码,这就需要在程序中先把录入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相应的代码再连接到查询条件中。为简化输入,提高准确性,可采用代码输入,即动态地嵌套下拉式数据窗口。在显示查询结果的数据窗口中,事先不能嵌套下拉式数据窗口,可预先做一个函数,在程序运行中根据所选的列把代码转化成所对应的汉字显示,这样更完善了用户要求的随机查询。 根据数据窗口的动态特性,对于那些运行时才能确定的数据窗口采用动态方式创建,使应用程序能更灵活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总结 将查询条件的输入实现多级菜单选择将查询结果文字化,使复杂查询问题解决得更完善。动态查询的方法,不仅能应用于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是解决其他需要复杂查询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途径。这种动态查询方法的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使用,避免了应用系统开发中开发者冥思苦想所有可能的查询条件,而系统运行中用户总遇到有些查询要求无法满足的矛盾。动态查询的实现,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产品维护的工作。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关于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进程的加快,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在各个高职院校兴起。如何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合格人才,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从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培训实习四个方面,探索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正确处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把培养目标全面在课程体系上反映出来,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绝不停留在课程教学的浅薄层面上,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入手,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基点,给学生营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这样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健康培养。 一、明确高职专业人才目标,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而是要更加明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使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掌握上岗技能。同时,应了解和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并挖掘市场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此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职业关键能力及应取得的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建立在以行业服务为依托的基础上,将行业创新、行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应向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才倾斜。 一是信息处理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推进,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异常迫切。二是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开发人才的培养。目前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离不开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和开发这方面的人才。三是图形信息处理人才的培养。在计算机领域中图形、图像处理,及平面设计和三维动画技术是工作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因此,培养好此三方面的人才,是高职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目标。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强化实践、精化理论、主重能力的教学方针。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是课程设置紧跟企业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岗位群进行追踪调查,把握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动态,运用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思路,确保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联系,进而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课程整合跟随市场变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做铺垫、以技术做重点,全面承载课程的实质目标。一切为学生负责,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道路,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课程进行全面改革。[2]在制定课程项目和设计学习规划时,把所有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实际的训练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强烈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实操训练过程成为高职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坚强后盾。 二、体现高职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摸式 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体现在学生的实操技能接近企业岗位技能,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专业宜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置和开发的出发点,开设3-5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任务驱动式教案,将满足工作任务需求为课程讲授的出发点,使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每门课程可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有些实验、实训场地没有落实的情况下,教师制作一些与实验、实训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片,或者制作实际操作过程的录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考核方式应采用理论、实验和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成绩。 同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也是有利于学生技能发展的教学模式。利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的方式,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分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并通过大赛的组织分类,创建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锻炼。老师给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例如顶岗实习,经过双向选择,一部分优秀学生走到企业,在企业完成本课程的部分学习任务。采用顶岗实习,以就业为导向,在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实现了“教室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职场与学校一体化,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雄厚的师资队伍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要培养出心理健康、高素质的学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设心理咨询部门,对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诊断与咨询,同时学生社团成立专门的心理协会,帮助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改变不合理认知方式、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利用墙报、黑板报、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 另外要提高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高职院校应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安排和设计学科拓展的内容,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出知识全面、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备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好的课程设置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好的教学方法同样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做到两者相为辅翼,互为照应,才能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推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的专业精神。因为,学生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源头往往来自于教师强烈的专业精神,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所抱有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操守等。要使教师认识到专业精神在其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有自觉培育、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用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去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实现自我,贡献社会,对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专业能力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是良好的校内环境。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如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发挥有经验教师的带头作用,老教师指导和带动青年教师等,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出国考察等机会,确保对教师做到既使用又培养,努力满足教师专业、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三是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决定了高职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只在课堂和学校里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及时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前沿技术、企业岗位所需技能,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只有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雄厚的师资队伍,高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四、加强培训实习环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验、集中时间的项目实训、毕业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协调合作实现技能目标。主要开设的实训课程有数据库技术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实训,网页设计实训,办公软件实训,微机维护修理实训等。 (二)从时间、师资、场地和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一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加大实践学时比例;二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老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三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四是鼓励教师大力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5]。 (三)利用较长的毕业实践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除了毕业综合实践,有必要增加8-10周的机动时间,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四)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本专业第二课堂以开发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和技能为着力点,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技能训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特长,提高职业技能。 通过构建以上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技能培训环节,增强学生现场工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回顾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跨越式发展的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虽取得可喜成就,但是,高职教育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新阶段,将会对高职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要想跟上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顺应时展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推动了新领域的崛起和发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顺应时代的需求成为一种必然,推动了信息科学的发展。在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究,使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逐渐的成熟和发展,为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信息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并且随着信息和知识的容量逐渐增加,人们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提高,并且管理的难度也有很大程度的加深。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开创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新局面,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仅可以使信息更加准确,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 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大多数的情况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基础,也是信息管理的前提,而信息管理又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基础条件,两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离不信息共享的。在现代经济发展形势下,信息量的增加是非常迅速的,并且知识经济也飞速发展,知识促进了现代化生产,而知识的创新又要基于信息之上。把信息资源和数据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处理,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在传统的信息管理中往往忽视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以对信息的管理为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人在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出来,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会提供各种知识依据,使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科学。知识管理是在社会发展中,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的一大提升,使信息管理可以得以延伸,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意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是在科学发展形势下,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计算机技术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提升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效率,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目前,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各个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合作,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率,使网络化应用的优势充分的显示出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应用 1、做好需求的准确分析工作 在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实践应用时,要准确的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只有准确的掌握了需求才能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提供基础。首先,要准确的分析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总量,对数据能够正确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化管理,并且体现出网络化应用的优势。其次,要深度的了解自身的物流信息,最关键的就是信息的适时性,只有充分了解了信息的适时性进行才能够保证自身具有的适时性与网络环境相适应,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具体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提升对市场发展的应变能力,依据客户的需求实施网络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应用,进行信息集成,尽量的使流程简化,提升信息的利用率,并为其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指导,大大的提升服务质量。 2、做好应用系统的合理设计工作 在网络化应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网络化应用系统的设计工作。首先要确定系统的设计目标,然后根据应用需求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式,最后利用网络的特点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网络构架。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系统的功能性,使设计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分类,使设计出来的系统功能更加的层次分明,让同类型的功能可以处在同一层次中,最终完成一个较为强大的系统功能模式,有效的完成各种应用任务,实现科学合理的系统网络构架,从各个方面提升网络化管理的效率。 3、做好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 硬件基础设施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根本,只有对硬件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才能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实践应用的效率和质量。硬件基础设施主要由计算机终端设备、互联网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实践,在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调整,使硬件基础设施更加的完善,使其基本功能能够满足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需求,为顺利的开展实践应用工作提供支撑,避免一些由基础设施不完善而造成混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工作的效率,造成一定的损失。 4、做好网络维护工作加大保护力度 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都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实现网络化应用就需要与外界网络环境发生一些联系,但是很多的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会对网络进行一些不正当的攻击,使网络安全性受到破坏,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所以要使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能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就需要加大网络保护力度,做好相关的网络维护工作。防火墙技术最基础的保护措施,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离的保护墙,阻止非用户对数据资源的访问。做好基础保护之后要加强密码保护,为外界的非法破解制造障碍,大大增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安全性。网络安全的维护需要依靠多种技术,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系统的功能需要进行各种安全维护,为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总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便捷服务。知识与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应用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创造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新模式。在设计科学的网络化管理系统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合理的系统设计,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维护,使得计算机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服务。 作者:曾涛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 通讯工程规划在社会稳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促进通信工程建设的合理化与正规化发展,提升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水平,并且为通讯工程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必须要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采取恰当的应用方式,促进通讯工程规划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贡献,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讯工程规划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通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通讯工程规划工作,能有效促进规划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通过实现设备线路的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通讯需求。但是,在具体应用中,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影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作用的发挥。因此,通过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能够实现通讯工程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建设的有效结合,推动我国数字信息化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 1通讯工程规划的内容 城市在进行通讯工程规划的过程中,首要目的就是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通过明确自身规划的主要内容,保证通讯工程的合理性[1]。在进行城市通讯规划过程中,应明确发展基础,满足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通过考虑各个行业不同的通讯需求,实现城市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通讯工程规划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背景下也逐渐完善,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科学应用到通讯工程规划中,提升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目前通讯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这就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强化通讯工程规范,保证其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2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原则 为了保障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进行,满足人们的通讯需求,规划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提升设备线路布局的高效性。首先,规划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城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保证每一项通讯设备的建设能够发挥出应用的作用,推动我国城乡的全面发展。其次,应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促进通讯工程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2]。最后,每一项规划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合法性与安全性,避免出现危害国家利益的情况。只有坚持以上几项原则,才能保障通讯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发挥出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计算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3.1邮政设施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通讯工程中,邮政设施是覆盖面最广、服务人群最多的通讯设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其中,能够更为科学地进行路线的设计,尽可能降低邮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特别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下,路线设计更为简单准确,从而强化中心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进行信息的储存,通过智能化的操作来促进邮政工作效率的提升。 3.2固定电话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尽管移动电话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固定电话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通讯事业想要获得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固定电话设施的稳定工作。在进行固定电话办理的过程中,需要用户提供身份证信息及地址等详细资料,从而将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其中,能够实现用户信息的智能甄别,从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与遗漏,最大程度地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当固定电话出现问题时,在接到用户反映之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会对提供的问题信息进行智能分配,并安排维修任务,从而减少问题维修的一些累赘程序,也起到了人力资源的节约效果,进而提升了工作效率[3]。 3.3移动通讯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移动通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移动通讯工程的规划中,能够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整个通讯工作的效率。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作用下,能够对移动通信进行实时的管理监控,特别是在电话卡补办及通讯记录查询中,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够极大地便利各项工作的开展。此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移动通讯工作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更好地进行通讯系统的更新升级。 3.4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设施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掌握消息的时间有了新的要求,广播和电视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而且一些电视剧和综艺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媒体的规模比较大,线路比电话还要复杂。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将各个环节都连接到网络中,可以保证不同的部门实时沟通,也可以及时检测信息的准确性,自动化管理促进电视和广播发展,不断提高其先进性。 4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通讯工程进行全面规范、合理高效的规划,使工程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且在具体的邮政设施、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及广播电视等媒体设施方面,设施运行更加可靠、稳定。此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其数据进行精确反映,以及实时更新通讯工程运行状态,进一步促进通讯工程的发展。 作者:单淋琳 单位: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探讨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越发成熟,现在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成为了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计算机的信息管理,是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地进一步完善,本文在此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进行探究。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探究 计算机技术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其中有一大方面就是对信息进行搜索,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因为这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让各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升了工作的效率。想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进行一定的探究,首先要求我们要对计算机管理系统有所了解。 1计算机管理系统概述 计算机管理系统就是从信息切入,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一系列地开发与设计,进而创建出计算机服务平台。它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系统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以达到使用者可以根据此平台进行大量数据信息的分析及处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了统计学、经济学以及数学模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而成的一种全方位的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 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 人们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管理和处理、分析时需要使用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而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当中,主要需要注意的有三部分,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编程语言,另一个是计算机模块的设计。 2.1计算机程序设计编程语言 对于计算机程序开发技术人员来说,所使用的编程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C++的编程语言,还有一种是像PB、VB这样的编程语言,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前在使用时难度要求相对较高,这样为编程人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它的语言很难做到灵活使用,编程语言本身的更新速度也不是很快。同时,在目前来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运行,也就是说,需要后台来带动前台。计算机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数据引擎才能够对数据信息库进行访问。因此,PB、VB的编程语言存在着显著的优势,不仅让自身的运行速度得到提升,后期维护变得简单,也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编程程序的可靠性。 2.2计算机模块的设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当中的模块设计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本质内容就是让系统的功能模块与动作硬件相连,进而确保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当中的模块设计,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观察。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横向的设计,于实际设计过程里需要考虑到系统的众多子系统,将数量庞大的信息数据全部利用起来,要得到充分的兼容,以达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整体的运行;但是从它自身的设计角度上看,它又是一种纵向的设计,它需要满足自身的功能进行设计。在具体的设计当中,它的功能是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合适的功能区域划分,将各个功能区域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让它们之间互相处于独立的位置。其实我们可以把整个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看作是一个较为高级的伺服系统,这样便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前文所提到的独立位置进行地独立运行了。在对功能区域划分的时候,需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并严格按照功能区域的划分规定,让各个系统都有各自鲜明的专业性,进而让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同时,模块与模块的接口要很简洁,对于这点,需要考虑它们的强度。计算机当中存在着很多的负面因素,这些,这些负面因素多数是客观因素,如环境温度、镇流干扰等,它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各个系统的运行。所以,在计算机模块划分时需要考虑到降低负面因素的影响,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平稳化。总的来说,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我们需要从“内聚”与“耦合”两个指标进行评价,“内聚:指的是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就是信息管理系统的融合性,而“耦合”指的实施各个系统的独立性。而在设计时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方法可分为三种,即设计系统框架然后通过客户意见进行修改的原型设计法,按照系统全生命周期进行设计的周期设计法,和将前两者进行综合的综合设计法,在此不做赘述。 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未来的发展 3.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创新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是计算机从硬件到软件不断地创新发展,是不断地以新的替换旧的的过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同样也需要跟随整个计算机发展的脚步,进行自身地创新发展。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还并不完善,在处理性能上,在受到外部原因的硬件老化、硬件落灰,或是内部的信息存储量逐渐增大,信息同时处理骤然增多等方面的影响都会让计算机的信息管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在此方面进行大力地研发,做到真正地突破。 3.2信息安全性地更大保障 在对于信息系统的设计时,对于每一个子系统都应该有相应的编程技术人员,让这些独立的编程技术人员保证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行。而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基于网络为前提的,而现在网络具有很强地开放性,信息安全经常会受到威胁。信息安全如果出现问题会对个人以及企业等造成重大的影响。在国家方面,需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的制度保障,而对于计算机自身而言,需要自身通过网络上的限制,以及系统的革新,来应对非法人员地入侵,使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得到更大地保障。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根据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再一步地研发,才能让计算机管理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运玉 单位: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计算机系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探讨 摘要: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来获取各种信息化的通信数据。现代,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民营企业,均通过建立局域网来进行信息共享,以便于获取各种通信数据。但,人们在享受数据通信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网络维护和网络安全的问题也逐步被大家所重视。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进行分析,找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剖析其维护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使其安全、稳定和可靠。 关键词: 计算机;安全漏洞;信息管理;网络安全;应用 引言 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都或多或少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可以反过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从另外的角度上看,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导致风险的出现。故而,就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去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导致的安全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拿出相应的措施,强化前期预防,防治结合,逐步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 1简述网络安全和信息管理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于计算机来说,至关重要,就是防止计算机受到恶意破坏,系统因此能够良好运行。目前这个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信息、运行以及数据等方面,而用户的操作以及习惯都能够影响着网络的安全。另外,黑客、病毒以及非法入侵等都影响着其计算机的安全。信息管理指的是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换言之就是安全管理互联网信息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在计算机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其自身信息管理作用重大,究其根本就是保证网络安全。通常,网络信息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服务器传输、服务器信息、基础运行信息、用户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等几个方面。网络安全不只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也是商业和社会性的重要问题,其最终的目的是维护通信数据的安全及稳定。但是,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并不像产品一样能够立即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网络安全确保数据通信稳定,能够使企业信息传输和共享准确,这些准确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阐述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原本存在的安全漏洞 在软件和新系统上市之后,还存在着很多的安全漏洞,又不能很轻易的进行修复,所以,严重的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 2.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常常隐匿于计算机的程序、文件以及数据当中,其一经触及,就会不可避免的危害到计算机的安全运行,进而会导致计算机的瘫痪、死机、信息丢失甚至是盗取,从而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并且,信息的丢失以及篡改还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计算机病毒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期,不触及并不能说明无病毒,而一经触及,其传染性就非常强,通过网络以及程序等各种传播途径,从而使计算机很快就会感染上病毒,对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造成的威胁很大。 2.3计算机系统维护不当 计算机系统虽然一直在升级管理,但仍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不能完全保证对于一些威胁因素能够应对有效,从而产生危害。同时,要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安全,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和升级,但是也会因为防火墙的阻止,导致一些系统漏洞出现,因此,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将不仅仅取决于此。与维护是否得当紧密联系。 3总结计算机信息在网络安全的应用中的有效措施 当今阶段,发展迅猛的数据通信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占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地位,只有采用有效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风险,才能让人们更加放心的使用。 3.1养成及时备份数据的习惯 为有效的确保计算机网络内关键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防止由于计算机出现故障抑或是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导致数据的篡改、丢失、非法访问乃至被破坏的问题,就要及时的对计算机中的关键数据予以备份,生成备份数据并保存起来。此外,在对关键数据予以备份时,要注意建立备份的记录,生成备份档案,以有效防止由于系统故障而出现信息的丢失以及损坏。 3.2运用防病毒技术 现阶段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前进,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网络病毒愈来愈严重,因此对于防治计算机病毒以及杀毒问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网络安全除了计算机系统安全外,有需要对病毒提前进行预防,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进行合理查杀,另外,检测需要有效、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单台计算机进行提前预防病毒:因为病毒的种类以及危害力相对有限,所以,预先将其进行设定,大多数情况都会在萌芽阶段进行消灭掉。因为病毒大多是通过软件或者硬盘进行传播,所以,提前预防这类病毒效果明显,几乎能够完全抑制;第二个阶段为网络防毒:系统安装有预防病毒的软件,能够非常彻底的把网络里的病毒清理干净;第三个阶段为网关防毒:该方式本质上其实就是所说的防火墙技术,它把外环及内网的环境予以分隔,以实现计算机系统比较好的信息安全。 3.3安装防火墙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就是出现网络漏洞,因此,必须制定修补系统漏洞的措施,经常使用的就是防火墙技术,它是在网络的外接口处利用防火墙控制网络层,能够更改限制、鉴别穿越防火墙的数据流,以此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为了避免信息丢失而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它利用防火墙最大限度的阻止黑客攻击,防火墙对网络安全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阻止网络上的不安全因素扩展到局域网的内部。防火墙作为计算机网络的首道安全防线,其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按照结构的差异能将防火墙分成2方面:一个是软件防火墙,它能够直接设置在计算机内,运用一定的设置对计算机网络实行管理和安全防控,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相关用户运用最为普遍的是360防火墙;另一个是硬件防火墙,它是把硬件设置于计算机的外部和内部的网络交接处,这种防火墙的成本相对而言较高,但是它的功能也更加强大一些。 3.4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对计算机予以入侵检测是现在发展非常热门的一种技术,其主要是综合运用规则方法、推理、网络通信、密码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很多不同的手段,主要目的是达到对计算机网络内面临的入侵问题予以充分的监控。这里面,入侵分析的技术又可以分成统计分析以及签名分析2种手段:前者的重点监测对象为计算机系统被攻击的情况,运用其监测到的攻击模式得出签名,并且于DS系统的代码内予以相应编写;后者主要是将统计学为前提,在系统运行正常的时候结合其运行的模式来判断某个行为正常以及安全与否,进而有效避免系统被入侵,达到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标。 3.5完善网络管理 不断强化对网络的安全管理,完善、健全安全管理的制度,应严格遵循安全制度进行有关操作。内部网络仅能用来处理和工作相关的事宜,严禁进行和工作无关的事。为有效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要强化日常的维护,定期对软硬件予以检测、升级及维护,及时对系统予以更新。对特殊机械的运用要有完整记录,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安全。 3.6利用网络加密技术 前述提到的防火墙、网关检测和VPN均是被动型的网络安全技术,而加密和认证技术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网络安全实施的主动型安全措施,包含有数据保密与身份认证等方面的技术。还有一种技术是利用网络进行加密,保证各种信息不容易被盗取,其网络安全的意义就在于此。网络加密技术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个提升,它能够确保信息完整,保证公共网络传输保密安全,还能防止其他用户远程访问内网的现象发生,是一种身份认证技术,传输信息完整、可靠、安全。除了以上,还有虚拟专用网技术和漏洞扫描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在网络系统中加入相应的安全应用,例如:系统安装的各种软硬件,不能只安装必要部分,会形成潜在的安全漏洞;尽量不要采取将主机与服务器分开的外包方式,这样非常容易将信息数据丢失,出现安全问题。 4结语 当今,为了适应高科技所带来的信息化发展,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数据通信已成为了通信的主导力量,在未来的时间里,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化的通信网络将会与更多的信息接应,其稳定性、安全的性能更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加强数据通信网络的维护,规范网络安全问题的管理,让数据通信更加安全、可靠,将成为数据通信行业所研究的重点课题。 作者:伍华东 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建设改革研究 【摘要】 现今时代属于信息科技高速的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已经进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生产与生活领域均逐渐开始重视对计算机信息进行管理,由此对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此大环境下,本文便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包括其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课程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具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体系;改革 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亦需要对其教学体系作出恰当的改革,以便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时,不仅仅要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更要对当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市场发展总趋势具有清晰的理解,以便能够根据市场发展的状态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此之前,高校必须适时更新教学体系建设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将高校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需要重视“工学结合”,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均要融入恰当的实践内容,并且要对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基于此,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已经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高校已经能够在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的情况下,重视对该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1]。但是,诸多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当中,存在着与其他专业的课程交叉较多,目标不明确,并不适合其在人才的课程实践。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未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明确,甚至没有在本地区区域内进行调研就照搬其他一些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教学课程的实践方面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教学限制。 1.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且与专业具有较低的相符度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时,均未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甚至已经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与本专业并不具有较高的相符度。如某些高职院校为了满足某些教师程序语言课程的教学需求,在专业课程中开设了Java、、PHP等多种web开发类实践课程,且不说与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有些相悖,学生学完之后在短时间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甚至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并不能够收获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这种为了满足个别教师的教学需求而进行的课程设置忽略了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实在不可取。缺乏科学性、有效性。 1.3教师专业综合素质未能持续提升 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仅对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对该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要求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时代精神[2]。教师自身要对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例如会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均有所掌握,且要能够在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但是目前部分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自身的惰性使得自己依旧停留在经验教学、习惯教学的模式下,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较慢,不愿去学习新知识,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比较陈旧,没有实用价值,在求职过程中没有竞争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些教师在讲授利用技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这门实践课程的时候,VisioStudio开发环境早已更新到2015版,可我们的教师为了自己教学的方便依旧使用的是2010的版本,尽管两个版本有部分使用技巧是一致的,可是学生面对就业时就出现了脱节。 1.4实训教学基地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基地并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资金、资源等均会受到一定的约束,学校对于该方面教学资源、设备的配置并未予以高度的重视,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一些重点专业建设中,忽略了该专业的发展优势,目前内蒙古地区开设本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很完善的实训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计算机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重视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要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接受能力,要促使学生能够在该专业所处的社会就业范围内,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价值,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3]。高职院校要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一套完备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全面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考证课程进计划,考核方式多样化。开发以能力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首先由系部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认证讨论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时要突出专业特色,要形成与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教学体系,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然后,再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课程标准,依次施教。 2.2重视实践教学课程 现今时代,社会的发展当中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更需要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4]。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因人设课,教师在每一堂实践课程当中,要对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恰当的调整,以避免该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偏向于形式化。例如教师既要指导该专业学生进行较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制作,便于师生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良好的把握。同时,教师亦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制作小型的网页,争取能够将其在校园网站上进行共享。另外,学校亦应该尽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实践机会,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5]。 2.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当中,需要重视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当前,该专业教师需要不断的适应信息技术的改革背景,需要在教学当中选取恰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研讨,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指导[6]。如可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锻炼,提高专业实际能力,积累实际经验,鼓励中青年专任教师取得软件设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经济师等社会职业资格和经济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相互讨论,介绍经验;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与老教师切磋交流教学经验。同时依托企业,建立校企“互兼互聘,双向交流”制度,以服务换服务,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技术能手以及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工作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学队伍中,实行“双导师制”,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指导工作,并聘请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和一线员工来系举办讲座,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行业知识,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2.4完善实训教学配套设施 高校若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必须对其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完善。在此方面,首先高校应该对其实践基础实验室及较为专业的操作实验室进行建设,其次着重要在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编写、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设计出一套与职业岗位符合的高度仿真的实训项目;根据专业学生人数配备足够的具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业务水平较高的实训指导教师;此外,高校亦需要建设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比较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岗位,以及商务实验室等,形成良好的实验室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7]。 结论: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于高素质的、高能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逐渐提高需求,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此方面,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须要重视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完善,亦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在提高该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以及完善实训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将促使该专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作者:高丽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中学化学问题探究教学的实施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制定清晰的探究目标,设计合适的探究问题,创设活泼的探究学习环境着手,论述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论文关键词:探究目标;探究问题;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如何实施探究教学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作为教师,我们的最大愿望是切实可行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边学习、边应用,边上课、边积累,在反思、议论、总结中,纠正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探究目标不明确,问题设置不恰当;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时间关系,没法顾及学生的具体体验,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课堂探究活动偏离了教学主题,教师无法控制;课堂过于呆板,教师竭力引导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探索步骤上走等等。 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我们渐渐进入情景引导、问题探究式教学这一领域。 所谓情境引导、问题探究,就是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以问题为依托,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一、制定清晰的探究目标 探究目标决定了探究教学的活动走向,要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指向探究目标。探究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探究活动指向明确,具体目标就会不断被达成,学生就会从内心滋生出成就感,这将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促进探究教学的有效展开。 那么,如何确定探究目标呢?探究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 首先,教师要根据探究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所处的位置,以及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来确定探究的具体目标。 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准备指的是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学习特点主要指的是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等。 例如,在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之后,我们提出了“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的探究活动。该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对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反思,交流合作中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乐于分享他人观点,虚心接受他人指点、发现自己的缺点能及时纠正等。这一具体目标的制定,依据的是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准备。目标指向明确,使学生能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能力。 二、围绕探究目标,设计探究问题 制定了清晰的探究目标以后如何才能将这些目标落实到化学课堂上呢? 思维始于问,!题,思维活动决定探究活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开始的,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开端。问题的提出主要源自于教材本身,也可能源自日常生活,或来自社会中的某个热点问题或最新的科技成果,抑或是平常的问题赋予它新的视点。可以来自教师为实现探究内容的需要而精心准备的,甚至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或教师偶然发现的,等等。问题要为达成探究目标服务,将学生注意力引导到问题情境中来,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式和范围,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活动状态。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学情、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注意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注意科学发展、社会中的热点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做适当引导,学生面临一定的问题情境,亲自去体验探究活动,他们的创造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得到提高。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同事的课,他教授的是苏教版必修化学中氯气的性质这一节内容。为使探究活动展开,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从“为什么自来水不能直接来养金鱼?” 到“怎样用事实或实验来说明我们所推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氧气的逸出会导致水中残留氯减少?”“氯水中有哪些成分?”“次氯酸的性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他没有按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之实验开始,而是从日常的“自来水能否直接养金鱼?”的设问开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随着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而活跃,为了解决问题而积极投入探究学习活动中。 三、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 已经制定了清晰的探究目标,提出了探究问题,那么,如何去实施呢?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这基础上自由创造。 在开始施行探究式教学课堂的时候,我们按照探究步骤,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探究,要探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探究,怎么实施研究,在研究中会碰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课堂上看似热闹,可学习效果很不理想。通过学习、议论、总结,我们发现原因是条条框框约束了学生的思维手脚,学生没有了自主性,求知欲和好奇心受到抑制,没有了自主尝试对科学问题做出具体的解释的能动性。渐渐地我们认识到了要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创设真实、愉快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宽松、真实、活泼愉快的学习情境呢? 1.创设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情境 实践证明设计出“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和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们上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在复习到铁的时候,其中有一条性质,铁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或硝酸发生钝化。在课堂上笔者把铁片放入浓硝酸中,不易观察到明显现象,学生说发生了钝化了。笔者就反问,你认为铁与浓硝酸作用了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被激发、点燃了,独立思考、讨论、质疑、争论。有同学提出向该试管中加水稀释浓硝酸,变成稀硝酸,观察有何变化,再与稀硝酸和铁片直接接触作比较;有的则提出,将铁片从浓硝酸取出,再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也有同学提出将从浓硝酸中取出的铁片用导线与铜片连接,同时浸入三氯化铁溶液中,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等等。然后给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付诸于实践。学生很感兴趣,学习效果也很好。 一个简单的问题,用新的视点处理,激发了学生 探究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的复习了浓、稀硝酸的性质,金属的性质,原电池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2.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能自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去解释事物现象,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认识程度,创设自由讨论的气氛,学会能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评价。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体会说出来,互相质疑,引导学生参考别人的看法来补充或修正自己的看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做小结。 3.实施小组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情境 实践证明实施小组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又能实现成果共享,这样不仅仅创设了活泼合作的学习情景,同时也有利于解决设备有限的问题。 四、实施探究教学的几点体会 1.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设计成探究学习的形式,而且探究内容的选择要恰当。 2.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准备情况和学习特点,还要考虑到尽量让学生的思想、观点充分体现出来,把学生的能力尽量 测的‘自来水中残留氯’,是否成立?” 再到“怎样除去自来水中的残留氯气?”“日晒究竟使残留有氯的水发挥出来。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思考。当然,教师不是事事都懂,且站在讲台上,任何人当场的反应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能不懂装懂,要与学生坦诚相见,一起探究。 3.探究的手段多种多样,有结合化学史实施探究,查阅资料、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也有单纯的思想问题与思想实验的探究,更多的是实验探究学习。 4.探究学习的时间是不能被限定的,而课堂学习时间是限定的,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不但能解决课内时间不足的困难,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利于突破课堂对教学活动的限制。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实施的问题探究教学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如对探究内容适度性的把握时常不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艺术性——这一能力捉襟见肘;不能及时引领学生进行反思或教师反思后的东西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能课课都创设出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情境;对分层次设置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发展的课堂实施不够;对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等等。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基于说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探讨 摘要 阐述了化学说课的发展和特征以及说课的形式与内容,探讨在新课标下化学说课方案的实施,以及化学说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评价与价值。 关键词:说课;化学教学;新课标;评价;价值 1.前言 1987年6月底,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要从本区的教师中选出几位参加市教坛新秀的评选。可当时临近期末,课已讲完,要像以前那样采用听课的形式显然不太合适,怎么办?这时,有人提议选几课,让有关的老师来说说他们的教学设计,以说“课”代替听课。结果发现说课同样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一个老师的教学业务素质,而且比听课更省时高效,更简便易行。联想到影视、戏剧导演的说戏,于是他们把这种新的教研活动形式命名为“说课”。从此,现代教育词典增添了一个新名词——说课。 尔后,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对说课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和推广,伴随着说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伴随着说课研究协作会队伍的不断壮大,说课活动已遍及全国,理事单位近300家,会员5000余人。同时,说课也逐渐走出小学,走进中学,走入师范院校,为各级各类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与此同时,说课由红旗区教研室的一个教研活动,发展到河南省“八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2002年6月《说课理论与实践的分层次研究》又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研究层次在不断得到提升,说课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并逐步在教育界同仁中达成共识。 1992年,根据全国开展说课活动的态势和各地教育科研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本着“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携手并进”的宗旨,成立了“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 说课活动诞生十七年来,尤其是协作会成立后的十几年来,说课活动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等地,其影响已走出国门。1997年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的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上,由12个国家的代表聆听了红旗区说课的经验介绍。说课虽源于小学,但已被普及推广到中学、大专院校和学前教育,它已在各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发挥出了它的独特作用。说课组织进一步壮大,很多地区纷纷成立说课研究分会。海南省说课研究分会、黑龙江东部地区说课研究分会、山西运城说课研究分会、上海市说课研究石化分会、新乡市说课研究学会等相继建立,理事单位发展到近300家,会员5000余人,目前已成功地举办了七届全国说课年会。[1] 进入新世纪,走进新课程,面对新课改,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该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师的工作方式也逐步由独立、封闭变为开放合作、交流共享。 事实上,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事先把人员培训好了“整装待发”,此次课程改革也不例外,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师要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产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和反思的状态下实践,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具备反思和研究能力的教师,难以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说课”作为深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作为教学与科研衔接的一个“亮点”,备课与上课的一个“纽带”,为反思教学和理论提升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操作平台,创建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制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能够为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搭起一座成长的桥梁。教师在说课中不仅注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又注意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然而,说课“说什么”才能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呢?说课“怎样说”才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呢?这应该是说课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简言之,即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2] 化学说课是教师依据化学教学科学理论、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所施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和任 务,阐述教学过程,讲解施教方案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活动形式。[3] 说课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教师整流器体素质的体现,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说课和备课、上课有着显着的区别,它虽然源于备课,但又高于备课,说课不仅要说出“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么教”,因此“说课”绝不是备课的简单再现,而重在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从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给予理性的概述。说课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理解、掌握的程度,也有赖于教师对教育理论运用的程度,它是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说课是一项教学创举,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使教师会切实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它把教师从单一的教学被评价者转变为被评价者和自我评价者的双搬弄是非身份,把教师以前被动接受他人评价的行为转变成主动接受他人评价和积极评价自我的行为,使教师站在一个统筹者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说课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形式和新突破。[4] 2.化学说课的形式和内容 2.1化学说课的形式说课按时间顺序划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课前说课,主要说构想,具有预定性;课后说课主要说反思,具有总结性。目前的化学说课大多采用课前说课。针对不同的目的,说课还可分为教研型、汇报型、示范型、竞赛型等四种。就其本身而言,这四种类型的说课,其目的都在于进行教学研究,只是由于组织者有着不同的目的,希望起到不同的作用,所以才有四种说课类型之分。教研型说课是指备课时教研组内部的小范围说课,形式比较自由,内容比较广泛,气氛也比较轻松,有利于同行间的交流、切磋;汇报型说课是向前来听课的领导和同行进行说课的实际操作,展示说课活动开展的状况和水平,求得批评和指导;示范型说课则是由操作者做出榜样,供大家研究、学习;竞赛型说课则用于选拔优秀,所要说的教材内容往往由当场抽签决定,对“备说”和“说课”的时间均有严格限制。[5]2.2化学说课的内容 在化学说课的诸多环节中,内容应是说课的中心环节。化学说课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2.2.1说教材说教材,就是介绍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前后知识的联系,知识点的范畴,思想教育契机的选择,练习的设计等。通过说教材,确定本章节的知识目标、智力目标和德育目标。[6]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说课前一定要先读懂教材,了解课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弄懂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说课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来教材:1.阐述本课题的教学背景,即说清本课题内容在本节、本章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有时也可以说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等);要说清本课题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能力点和前后教材内容的联系和区别;说清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在本课题教材内容中的体现;说清本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有什么重要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会产生什么影响。2.展示本课题的教学目标(要增加哪些知识、提高何种能力、开发什么智力、启迪什么思维),说出教学目标中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等),说出体现这些教学目标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思想教育点,并说出确立本教学目标的依据。3.确定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即根据教学目标说清本课题内容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人格因素等实际情况说出本课题内容的难点。4.讲述课题内容在教材中的逻辑结构与学科逻辑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本课题教材所作的删减、增加、修改以及顺序的调整,并讲述这样处理的理由、依据。2.2.2说教法说教法,就是介绍在授课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教法的选用,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本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特长来确定,并不强求一律.但要求体现“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7]我觉得,教师在这方面最重要是谈谈自己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谈谈自己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哪种课堂教学模式及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模式、所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及其使用的目的等. 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提出哪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估计学生会有哪些思维结果,以及对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将要采取哪些措施。教师在授课中还要侧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根据学生的基础,为保证学生进行高效而有趣的学习所创设的教学环境(即如何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2.2.3说学法说学法,就是介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来进行。总分结合,灵活多样,抓住契机,引导示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手脑并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宗旨,启发学生尝试探索,分析比较,择优选用。[8]我觉得教师在授课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应着重教学生怎样学会学习,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等,并说出其理论依据。 2.2.4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就是教一课时或一课书的教学活动展开的进程。说教学程序要说教学前的预备、教学中的安排、教学后的延伸。如怎样导入新课,新授内容的讲法,练习的设计等,每一步骤尽可能说明这样做的意图,要说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分析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9]我认为教师在说课时主要说清本课题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例如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等)以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以及要说清在新课讲解中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的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以及学情依据。2.2.5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得知识信息的,它是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板书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手段。[10]这方面教师可说出板书设计的主体内容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说出如何设计板书体现课文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还要说出如何综合运用文字、图画、线条、色彩等多种手段,强化了表现力,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观点都受到了感染的熏陶,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3.化学说课方案的实施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已经逐渐被老师们所熟悉和认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新课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远景,那种洋溢着智慧和激情的课堂确实令人神往,可是,如何把新课标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如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那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呢?教师们在教学中自觉地带着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他们开始思考:我这样进行教学行吗?我还可以怎样做?到底应该怎样做?有了这样研究的心态,有了这样反思的精神,教学中便处处需研究,时时需研究,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么,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切磋、探讨,于是便产生了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说课。[11]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说课讲稿?怎样才能提高说课质量?说课活动开展起来以后,这是必须要很好解决的两个问题,也是参与说课活动广大老师最关心的事。3.1开展说课活动的具体做法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说课的有关文章、报纸、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提高对说课的认识。经常开展“非正式”说课活动,即这种活动可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与同事间的化学教学交流意见和心得体会。最后达成共识:说课是一个由理论回到实践,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对教师理论水平、教学风格、教学能力的展示,是促进教师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好的途径。 ⒉展示示范性说课。为了使说课活动富有实效地开展起来,使广大教师学有样子行有路子,我们在示范上下功夫:首先推荐教学能力较强的每科一名共6名教师当“先行官”,并由教研组反复论证和修改其 教案,确定无疑后,才进行说课。[12]说课的重点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上。换言之,说课重理性和思维,讲课重感性和实践。因此,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说课,必须详略得当、繁简适宜,准确把握“说”度。说的太详太繁,时间不允许,听众觉得没必要;说的过略过简,说不出基础内容,听从无法接受。教师可以根据以下说课模式进行说课: 说课艺术模式[13]: 说目标 说重点 说难点 说特点 说教法 说学法 开讲艺术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结尾的艺术 反馈、调控那么,如何把握好“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是因材制宜,灵活选择把“说”说活。说出该课的特点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这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说”的教材,精心设计“说”课教案,灵活选择“说”课方法,准确实施“说”课教程。3.我认为,每一个课时,即新课、练习课、复习课等都不一定要开展说课活动,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说课活动,比如专题说课、教学单元说课、课型课时说课、环节说课等。⑴专题说课。主要解决学科中的教研难题。如大纲的学习与研究,建立学科兴趣,系统复习,自主有效学习,防止分化和差生转化、拔尖学生的深化发展,课堂集中注意力,学习用脑卫生问题等仍是当前教学中的难题。专题说课,即每学期可选几个难题让教师去探索。关键要找出解决难题目的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操作等程序,要求简明扼要,步骤清楚,有操作模式,效果切实可行。对于专题说课,可以推荐有经验的老师及青年骨干教师中进行,时间一般以40分钟为宜。这就要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来看了。 ⑵教学单元说课。单元说课的内容,一般可分为:①教学单元的划分及单元课题。②教材分析,主要应说出大纲要求、编者意图、单元内容、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的位置、重难点的确立、前置知识、新知识、新环节等,这是对教材的静态分析。③前提分析。包括学生的认识前提分析和情感前提分析。一个单元能否教好和学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班学生的基础技能与兴趣、动机等。作为教师必须了解,也就是平时常讲的备学生,这是对单元学习的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基础,但如果只注重了静态分析而忽视了动态分析,往往不能有的放矢,达不到最佳效果。④单元教学设计。其中包括:单元学习目标的设立,课型课时的准备,重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选择、单元知识网络图的编制,单元训练和形成性测试题的编造。⑤对未达标学生的补偿与管理。⑶课型课时说课。是“说课”的重点,我觉得应注意说清以下五方面的内容:①化学的思想方法和教学的理论根据。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他除了具备深厚扎实的化学知识外,还必须研究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提高 教学艺术,如何将处于隐性状态的内容转化为显性状态,例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化学知识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教条,学习化学必须理视化学实验的思想。 ②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体系。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一节课只能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互相有关联的知识也是呈“离散”形的出现在课本中,而化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的责任和教学艺术就在于把这些呈点阵的,离散的知识变成连续性的、前后连贯的、融为一体的知识。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反应,它分布在从初中到高中的化学教材中,说课时要明确:初中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定义,这是狭义的氧化还原反应;高中无机化学中从电子得失或转移去定义,这是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升降去定义,这是特征的氧化还原反应;高中有机化学中从得失氢或氧元素去定义,这是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③阐明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 的结合点。对于寓思想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教师们普遍存在一个困难:不知如何寻求渗透德育、形成能力的结合点。“说课”就能学用结合地解决大家的疑难问题。例如讲氨的用途时,可以讲侯氏制碱法;讲原子结构和溶液的酸碱性时,讲清这是量变引起质变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于,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大家明白;渗透德育,切忌形式主义贴标签.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蕴含的可教育因素,就可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境地.[14] ④说明“重在知识发生过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重知识结论转变到重知识过程的教学,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共同去提示文字背后隐含的内容:知识的实际背景、前因后果、形成发展,以恢复知识的本来面目。至于提示知识发生过程的有效途径,则是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是设障存疑,似是而非,巧布疑阵,引经据典,类比推理,学习迁移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研究探索的过程,在学习中学会怎样接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上升为理性认识。[15]所以教师在说课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我觉得重知识过程应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来体现,如下图: 比如说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一般中学教科书上的操作方法是把烧红的钠块放到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面,由于氯气有毒,把钠块放进集气瓶的时候会有少量的氯气逸出瓶外,污染环境,那么教师可以从这创设问题情境,钠与氯气反应要怎样才能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完全反应呢?这就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发散学生思维。钠与氯气反应的装置可作如下改进(如下图所示):将一根玻璃管与氯气发生器相连,玻璃管内放一块黄豆粒大的金属钠(已吸净煤油),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碱液的棉花球,以防未反应的氯气逸出污染环境。先给钠预热,到钠熔融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钠与氯气反应的装置 此实验现象明显,而且又可防止污染环境。既可用于演示实验,也可作为学生实验或边讲边实验时的学生实验。⑤说明教师应该重视学法指导。教师研究教法不足为奇,而研究学法者却比较少见(这是一种教学的误区),说课者应根据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特点,所谓学法,即思维方法,主要的思维方法有实验与观察,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类比与迁移,一般化与特殊化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多种角色:他是编书者,懂得高瞻远瞩统慑教材;他是教者,懂得依据知识、学生诸条件统筹安排教学过程;他还是学生,懂得设身处地探求知识奥秘。这样,教师作为纽带,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与教材(编者)的矛盾。⑷环节说课。主要解决课堂重点环节的设计及突破问题。如课堂导入、重难点突破、课堂点拨、课堂小结、课内测评、布置作业、课堂结尾等。通过说环节,展示教师在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及艺术风格,解决好课堂的节奏及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并且让教师说出为什么这样设计,即这样设计的好处,目的及预期达到的效果。一堂好课必须精心设计好各个环节,才能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益。环节说课可有目的的选择几个环节展开竞赛,一般以5分钟为宜。 4.进行普遍性说课。为了使说课活动广泛开展,步步深入,我们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说课活动。凡是上岗教养员必须参加说课,并把说课列入教养员考核内容之一,登记入档。还可以每学期或每个月举行一次说课讲稿的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或奖金鼓励教师,充分调动老师说课的积极性。 4.说课的评价与价值4.1 说课的作用开展说课活动,为教学研究注入了勃勃生机,使教师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显着变化. 说课是教师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多种能力的集中表现,是强化备课意识,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说课活动,为教师提供了“群言堂”,促进了教师之间信息交流.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解放了教师的思想,改变了教师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方法程式化、单一化的倾向,使教学 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②开展说课活动,有助于克服“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倾向,使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等形成共识。做到目标一致,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深浅适度。 ③教师在说课活动中各抒已见,集思广益,互学、互帮、互促、互补,有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特长,发挥教学研究的整体效应。 ④说课活动,被戏称为“上阵前的预演,登台前的彩排“。新老教师同台献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助于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传播,有助于先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推广,有助于青年教师的锻炼提高。 ⑤开展说课活动,有助于增进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和人际关系,加强学校内部的团结。⑥说课有助于教师全面掌握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把课说活,就必须了解课堂教学改革趋势。 说课活动,是一项简便易行,讲求实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其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十分明显。说课活动的开展,在教学工作中引进了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校领导深入教学实际,检查指导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开辟了第二渠道,提供了便利条件。4.2 说课的评价说课是教师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既然说给其他人听了,说课的人就希望听到别人的意见,听说课的人也应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达到交流、切磋的目的,如果只说不评,那就失去了教学研究的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各地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与需要来确定。一般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程序与教育理论素养四上方面作出评价。4.2.1 说课的评价标准[16] ㈠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刚刚学到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讲解这段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 ②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确立教学目标,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目标、思维能力目标及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遵重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目标要切合实际,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确定目标的依据要具体阐述。③重点难点确定准确。确定重点要联系教学目标,确定难点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阐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意义。㈡教材处理①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针对本节内容,阐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对掌握本节内容有哪些不利因素,重点应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对策。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在处理本节内容时,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教学材料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的调整,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的协调发展以及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体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特别是对材料的安排,内容结构上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㈢教学方法①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阐明本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依据,要达到什么目的。②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内容、学生实际,要灵活、实用。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立足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脱离教学实际,体现用性特点。③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将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科学的学法指导是智能发展目标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㈣教学手段①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手段一般包括:图表、模型、投影、录相、计算机等。提倡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阐明本节课上课时所用教学手段,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②实验教具、电化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演义是恰当的应用这些手段,明确这些手段的作用及见解。㈤教学程序①新课导入。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能积极思维,配合教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教学。②新课讲解。阐明教师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讲的内容按怎样的程序进行处理,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重在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怎样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师的任务重在“导”字上,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切实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做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③反馈练习。练习可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阐述练习题的来源,练习题的功能,练习题的操作,练习题的变化。练习要有目的,有成效,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当。所选练习题要体现出层次性、系统性、联系性、针对性。④归纳总结。本节结束后,要总结哪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如何总结,如何将本节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⑤板书设计。这里的板书是指就这节内容,如果是在上课时,你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板书设计布局要合理,能反映一堂课的梗概和黑板上所出现的主要内容。㈥教学基本功①语言。语言要清晰、简练、确切,讲话的速度要适中。②板书。这里的板书是指教师在说课时所写的板书,字数一般不得少于30个字。板书要醒目,字迹要工整、美观、大方,设计要合理。③教态。教师在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动作协调。④教案。这里的教案是指说课的教案,说课的教案要体现说课的原则,集说课内容,上课内容于一体,项目要全,重点要突出,说理要简明扼要,设计合理。 从以上说课评价标准来看,我觉得,说课评价应注重评说教学程序这一环节,说教学程序一般可以看出说课人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以及组织教材的严密性。但是我认为说课并不能全方面地体现教师真正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因为说课主要是体现备课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备课与上课这两个环节之间,重点不仅要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有什么理论说明和实践依据,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完成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和突破。说课是为了上好课,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对上课的总结、归纳、提炼和升华,具有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价值。所以对于说课的评价还应掌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①实践第一的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从备课、说课到讲课的完整系统。说课的好差,即教学方案设计的优劣,不能仅靠对说课本身的评价来得出结论。说课从本质上看是理论的,是“纸上谈兵”的,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其效果要靠教学实践来检验,因此,对说课的评价应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在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中,说课只宜占一个适当的权重,因为它毕竟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较小的环节。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笼统地说,评价说课是要看该说的说清楚了没有,说得是否有道理。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全面衡量,从中心内容、理论含量、条理逻辑、口头表达等四个方面去进行综合考查。③常规要求与个人风格相统一的原则。化学教学管理上的常规要求是必要的,但这些要求和标准只能反映一般的最基本的规范,很难为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作出评判,越是细致的条款越难做到这一点。教学要有常规、模式,更要有创造、发展,教师的个人风格应该受到重视。唯其如此,才会出能手,出人才。[17] 4.3 说课的价值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开展说课活动,具有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说课具有营造加强理论学习氛围的价值。说课是现实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体。要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有关因素出发,进一步实现最优化,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艺术化、情感化,这就需要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提高化学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以及系统科学的理论素养,增强他们运用教育科学指导教学实践的自觉性。②说课具有提高教师素质的价值。说课必然促使教师更注重教学理论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大纲,研读教材,而且教学技能、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品质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③说课活动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重形式、轻效果的“背靠背”检查教案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化学教研活动以说课为切入点,丰富了教学研究的活动内容,创造出了一种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教研气氛,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并促使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从盲目 走向自觉、从粗放走向集约、从被动走向积极进取。说课作为一项易于推广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处于教育科研的初级阶段,它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因此不能对说课寄予过高的科研期望值。说课当然要进行研究,但一般不属于学术争论的范畴。说课可以引导教师以教育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的自觉性,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但如果对说课寄予过高的科研期望值,将会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是把说课等同于教育科研,降低了教育科研的水准和要求;二是对说课的理论阐述部分设定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大多数教师望而却步,干扰化学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实践证明,说课也有其局限性,它看不到教师临场发挥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看不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实际效果,在具体执教过程中也有说的好而教得不好或教得好而说的不好的现象,但只要将说课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就能克服这种局限性。更有效地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基于以上思考,不难发现,要说好课,平时就必须做到“脑中有理论,眼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材,手中有特色”。说课的生命力也正在于此,这也是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所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谈新课标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路径的建设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为了配合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就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优化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 就像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和计算一样,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到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所说的那样:“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联系多种课程资源,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要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化学认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情况,然后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进一步认识水,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物。结合自来水厂讲述水的净化方法等知识,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结合,体现STS精神,使教师都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课堂教学体现“活动化“ 纵观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化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第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防护》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寻找锈蚀程度不同的铁片或刀片。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锈蚀品,取一片完全锈蚀的刀片,让学生用这片刀片去削铅笔,结果,铅笔没有被削成,而刀片却断了,学生皆惊讶。然后再提出疑问: 1、钢铁锈蚀的原因是什么? 2、钢铁锈蚀后有什么危害? 3、如何防止钢铁的锈蚀? 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教材的变革使人耳目一新,它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教师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发展需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能力得到加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学好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内容时,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内容: 1、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收集整理二氧化碳的用途;进一步分析推理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2、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干冰是什么?干冰有哪些用途?去感悟二氧化碳的性质; 3、通过上网、查资料或请教专家、学者的方式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温室效应的发生?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根据教师的点拨,得出正确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也能对该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体现“情感化”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飞跃、逐步成熟的阶段,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特殊的阶段。但是,初中生感情脆弱,情绪起伏较大,要搞好化学教学工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重视化学情感教育,发挥情感教育的正效应,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健康的发展。 主阵地。课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场所,要做好化学情感教育就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首先,老师要做到以饱满、真挚的情感进行教学,才能形成学生愉悦的学习效率;其次,课堂上教师一个恰当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点头都会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促进师生深层的沟通和合作交流。学生会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过程;最后,老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疑答难,做学生的向导,适时地给学生指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新课程改革使得化学课堂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使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的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谈“绿色化学”理念渗透中学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并注重绿色化学的发展与教育。我国也对绿色化学教育及其研究问题非常重视,在新课程中强调:“要培养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这也恰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理念。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被称为“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是人类与自然界生物和谐相处的化学,而这也成为21世纪化学教育与化学方展的主题与方向。 1 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绿色化学知识内容 中学化学中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绿色化学知识:(1)节省资源,提高原料转化率和利用率。例如在合成氨工业、硝酸工业、接触法制硫酸、联合制碱法等工艺流程中采取循环操作,体现了绿色化学中节省资源的基本原理。(2)化工生产中尾气回收及转化方法和处理装置以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例如,氨氧化法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炼钢、炼铁等均介绍了尾气处理或尾气吸收装置。这些体现了绿色化学中强调的对环境更良性的生产方式的要求。(3)新教材中涉及的化工生产设计新的化学反应条件,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例如,教材中介绍了无氰电镀,由乙炔制乙醛工业生产中使用非汞催化剂的原因等均体现了绿色化学内涵。 2 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体现 如何将绿色化学的新观点、新思想深入浅出地向中学生传播,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观点的教育,下面的一些做法可以作参考。 2.1 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理念 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为了适应绿色化学的要求,中学化学实验必须进行改革。(1)减量,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应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应给出限量,实验中除了使用已研制成功的井穴板等微型仪器,还可以把容量瓶、烧瓶、启普发生器等仪器微型化。在微型化带来实验现象不明显时,可借助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把实验结果放大。(2)努力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应努力改革实验方式,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有些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上进行,如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实验、Fe3+的显色实验等。有些定性实验可放在滤纸上完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检验醛基存在等。(3)现行化学课本中有些实验操作时依然存在危险,需要进行删改。例如考虑到硝基苯及苯的毒性,可以删去硝基苯、溴苯制备实验;(4)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每次实验完成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将实验的废弃物分类回收,集中处理。通常实验室的废弃物由实验室的老师来处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果将一些学生能够处理的废弃物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将实验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则可收到良好的绿色化学教育效果。(5)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实验对于有些需要使用昂贵试剂、容易引起爆炸,或必须采用有毒、有害的试剂(如苯、苯酚、重金属等),并在整个实验中排放较多有毒气体、有毒废水,且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实验,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或播放实验录像,避免环境污染以及对师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2.2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中学教科书中有许多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内容,如闻气体的方法、氯气的毒性、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废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等,它们都包含绿色化学的知识。教师只要在备课时充分挖掘和思考教材内容所体现出来的绿色思想,在课堂上就能够适宜地体现绿色化学原则,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绿色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3 宣传和使用环境友好产品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可以利用合适的时机,向学生宣传不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饭盒,少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等,向学生介绍重大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如醇化汽油、环境友好柴油以及绿色环保筷子;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具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如绿色电冰箱、无磷洗衣粉、绿色空调器、太阳能热水器等。还可以鼓励大家多骑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少用机动车。这样,久而久之,在学生心里就会留下绿色化学的烙印,形成自觉保护环境,使用环保产品的习惯和品德。 2.4 考试与作业习题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考试与作业习题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化学内容,考试与作业习题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还能使学生在考试与作业习题中了解科技动态,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插入铝对人体的危害与应用、金属矿物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内容的考试与作业习题,是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化学与生态的关系,融合“绿色化学”于考试与作业习题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转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国外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我国有关CMI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CAI的研究已进入推广和使用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飞跃。 CAI教学的发展,在国外始于6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程序教学法,即根据刺激反应—强化原则,及时获取教学信息的反馈,有效地实行个别化教学。由于当时的计算机发展刚刚起步,软件开发价格昂贵,操作难度大,并未受到广泛关注。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CAI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CAI软件开发更侧重于应用,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习者已有的认识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近几年,由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CAI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现代化教学的两个基本趋势,即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目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即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要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必须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不仅要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还必须掌握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形成自学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CAI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首先,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而教师的设问和强化刺激手段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三,CAI可以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条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并辅之以必要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CAI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还具有很好的功能。 CAI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化学教学中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硬件的配置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上明显滞后于硬件的配置。而且,相当多的教师对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认识不足,参与不够,对CAI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更鲜为人知。为此,结合我校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实践,我们对CAI化学教学模式提几点看法。 二、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几种模式 (一)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 CAI的模拟功能,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功能。目前,很多学校的软件应用是这种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CAI的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模拟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或录像都更真实地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可反复播放,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CAI在化学教学中的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原子核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NH3分子结构、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如,溴苯制备、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此外,工业生产知识内容,如硫酸、硝酸工业制法,炼铁也可制成CAI课件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这是其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实际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上课也有声音、形象、板书、文字、挂图和实物等,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来调整教学策略。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把微机与其它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于其它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即“利用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具有综合性,即一机多用,同时又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90年代在法国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我国高中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学校不多。因此,主要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还是指前一种,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平台,设计课件,操作使用鼠标,简单易行,而且教师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进行CAI教学,应当逐渐从单纯的CAI向多媒体组合的CAI发展。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把原电池中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内容讲授,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原电池的形成,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分组实验教学,利用投影给出原电池实验要求、观察步骤,指导学生实 验,并利用微机模拟原电池所形成的闭合回路,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和声响,及两极不同颜色的Zn2+离解,H+析出标示出内外电路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使学生认识原电池本质;最后利用录像播放不同新型原电池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原电池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计算机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很难在全班实现个别化教学,而实现个别化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由于CAI的课件,主要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个别辅导模式,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教师,按照程序教学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层次递进的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程序,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可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如遇困难,还可以适当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自学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如果程序设计的分支越多,预想情况越丰富,越能帮助反复学习,克服障碍,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优化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程序,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学方法,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的目标。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 以上我们只对现有的常用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类,除此之外,CAI的问题解决、教学游戏及查询和问话等多种基本模式,在个别化教学的课件中都有所表现,在此我们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校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时间较长,不仅在化学学科,在其它各科教学中,都设计过丰富的CAI课件,这主要源于计算机硬件的配置和得力于一批对软件开发兴趣浓厚的中青年教师群体。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也在无形中推动了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应用。 在CAI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主要是CAI课件设计比较困难。现在市售的课件,模式单一,价格较高,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和风格不同,课件使教师选择余地较小;教师本人又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设计程序,而要编程序,难度更大,由此需要有一个CAI教师备课系统,使教师便于选择、存储、检索加工组成课件。 在进行CAI化学教学,要注意展示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一味地追求使用媒体,整个课堂教学变成视频图像,或频繁地更换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无需都被电脑取代。 最后,既要注意画面的设计,不追求过分刺激而忽视教学效果;同时又要注意,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不能片面追求化难为易,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敏捷和深刻性的培养,应在丰富的计算机表象基础上,给学生思维设置一些坡度,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对中学化学教学能力探索 第一篇 一、化学素养经营阶段 对于所有的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是知识教学的最高境界。化学学科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总结型学科,是对生活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合理推理。在经历了以上两个阶段之后,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教学已经初见成效。学生在化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到了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之间的学科联系,他们已经能够对简单的化学问题进行实验分析。面对课堂、生活中出现的化学难题,学生具备探究的欲望和能力,总是能够结合自身的化学学科素养,作出合理准确的推断。 二、化学素养培养策略 1.紧密结合化学课本,培养学生化学素养。说到化学学习,初中化学教科书是学生的敲门砖,也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体系性化学教材。化学教材中,不仅仅包含大量的化学知识,更多的是化学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对初中生实施化学学科素养教学、化学方法和化学策略教学才是教学的核心。初三化学课本的编者语,讲的就是化学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史。例如肥皂的发明过程、氯气的发现等。通过了解这些史实,学生知道了化学发展的动力,并引以为鉴,在日后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加以参考和创新,实现对自身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苏科版初三化学的教学内容越发生活化和实验化,教材内容也是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化学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对学生的化学素养作用巨大。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实验是化学知识获得更新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实验化的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又一关键。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动手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化学素养得到全面锻炼。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对实验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化学实验更多的是由学生自主实施。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水平就能真正地受到实战的考查。有很多的学生看教师演示实验时,觉得很简单,但当学生自己操作时就问题百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化学实验操作,将手、脑、眼实现同步运用,从而实现自身化学实验素养的培养。 3.改革化学作业内容,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在初中化学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化学教学采用的是题海战术,通过对题型的不断重复和反复练习,实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目标。但是,这样的化学作业布置是不利于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对学生布置化学作业时,应尽量实施题型的模块化教学,减少重复的题目量,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同时,将各类化学题目实施改革,将原本的概念题、理论分析题等记忆性题型改成探究性问题,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教学。总之,对初中生化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广大化学教职人员的长期努力。在对学生实施化学素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公平、民主原则,不放弃,不抛弃,在课前课后、化学实验、化学探究中,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全面提高化学科学素养教育的效果。 作者:刘晓莲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第二篇 脑中常要存在这样四个问题:①为什么会错?②怎么做?③为什么这么做?④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那么,错题本每页设计可分六栏,分别填写“题型”、“典型错题”、“正确解法”、“错因分析”、“相关知识点”、“题眼”.可以表格形式体现如下:第三部曲:错题的整理—归类拓展为了上升到更高的能力和水平,在错题本的基础上,对同类的题型进行归类,实现知识迁移.要求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达到解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同时,还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重做错题时、解答错题时还要这样去思考:①以前有没有做过或者看过类似的题目?②改变条件或设问,此题还能怎样变换?③改编以后又能出现什么新的题目?④有没有其他难度、广度、深度要求更高的题目?如此一题多思,才能将知识灵活掌握,熟练应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也就是说,错题的整理编辑应该更加优化、要分好类别,可以此形式:原题类似题改编题拓展题.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解析在标准状况下,CS2为液态,而CO2、SO2为气态.CS2在O2中的燃烧方程为:CS2+3O2CO2+2SO2,由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因此,无论O2过量、适量,还是少量,反应后气体的体积都等于起始给定的O2的体积.答案:C.由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可以免去许多复杂的数学计算,大大简化了化学解题过程,从而提高了解题速度,其优点是不管细枝末节,只需抓住化学反应中某一特定的量保持不变,然后列等式求解便可迅速得到结果.作为我们一线的高中化学教师,平时在化学教学中,尤其是习题课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 作者:施明林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教研室 第三篇 一、根据教学要求设疑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包括教材与学生.这就需要化学教师通过一些问题来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以及课堂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疑能力与思维能力.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与教学课标,根据课程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提出问题,这样能够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化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验、视频、教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化学水平.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设计出更加合适的问题,就关系到能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质疑能力.例如,在讲“SO2的性质”时,教师讲过S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讲“C和浓硫酸反应”时,对于验证反应产物CO2,有学生提出:直接使用澄清石灰水验证反应产物CO2是不合理的,SO2的存在对其有干扰,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就是CO2,从而更好地设计了整个实验流程.当然,由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尚未完备,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学生的兴趣等因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二、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共同构成的,没有学生的互动,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就不是教学. 而教学活动中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质疑发问.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友好、民主、平等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因为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下,学生能够更加放松,敢于发言、敢于质疑.通过学生之间观点的交流,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进,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质疑的技巧与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虽然敢于提问非常重要,但是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善于提问,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才能保证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加具有深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与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要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做Na2O2和水反应的实验时,往试管中加少量酚酞溶液,先变红,振荡试管红色消失,再往试管中加入MnO2,发现产生了大量气泡,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学生提到了以前学过的H2O2,以此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联想、归类判断、反向思考以及推理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智力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保障了高中化学知识的去伪存真式教学.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并积极将学生带入到思考氛围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质疑空间.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让学生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高中化学课堂学习效率,保障化学知识记忆的牢固性和应用的顺畅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实验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实用性 一、实验是突破化学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方法 实验是解决化学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方法之文秘站:一,因为实验的方法可以使理论上的抽象化为具体的实验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可操作性,将化学的神秘和具体的实验情境联结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领悟化学理论的科学实质。例如在化学变化的讲述中,学生很难体会新物质这一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加热铜绿和碳酸氢铵的实验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学生看到了水的生成,黑色物质的产生,反应物质颜色上的变化等,从而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教学就显得得心应手了。化学实验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和选择,注意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实验不一定是单一的化学实验,也可以是实物挂图、自制的各种电脑课件、模型教具等。例如,我们讲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二者结构上的不同引起的,教师就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金刚石、石墨结构模型让学生比较,让学生心中形成碳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它的物理性就会有差异的理念。就能很轻松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利用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中,老师要精心准备,做好课堂预设,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对于实验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目的明确,防止实验教学的无序性。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切不可急于给学生的实验下结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预设以外的问题教师切不可以权威和所谓的科学结论去压制学生似乎不符合常规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问题一定要给予科学的引导以形成合理的解释。 二、实验教学是提升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师讲实验,学生照样做的水平上。教师要对实验教学进行反思,进而探索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思考优化改进实验。对于许多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常规的现象,教师要认真探索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探究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过程。 三、实验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渠道 教师要把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和能力作为化学实验的重点,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抓好基础的前提下增加其探究性成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讨论等分步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较好地体现化学实验的探究性。要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放开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练,不要纸上谈兵。不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操作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我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永远都是一句空话。总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化学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但要牢记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只有教学的各环节相互照应,相得益彰,构建合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成功,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们的化学教学工作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 摘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责。本文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就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提出几点看法。 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在漫天的浮尘中召开。开幕式上,从黄色沙尘中走来的国务院总理的开场白振聋发聩。温总理提醒代表们: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目前全世界每年因沙尘暴损失480亿美元,我国损失也达65亿美元。如果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则能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一现状,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教学上应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中新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共寓一体,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如讲述高中化学教材中“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比如国外的海湾战争、伦敦烟雾事件等。为了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又列举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甚至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有的同学就提出改农村的分散取暖为集体取暖。最后采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在测试题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据了解,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则显得优为重要。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比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强调硫的用量并在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同时,也注意改进实验装置,以吸收实验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例如,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改铜片为铜丝,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有些实验毒性较大,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的有毒物质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所以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采用全封闭装置制取溴苯:改进铜片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以改善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制取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对于学生实验要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氯气的性质实验),即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给出限量。这样既节约了药品,又减少了废液、废气、废渣的产生和排放。总之,通过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还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体验。 三、充分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学生的环保行动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所以为了进行环保教育还应开展课外活动。比如把环保实验(如考察本地水的污染及其防治)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让学生从自我构思、设计环保实验,搜集材料书写小 论文。既可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又可使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开展环境保护讲座,也是施行环保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从学生自身生活考虑,讲解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化妆品污染。有些学生感受到自己有时也在不知不觉地破坏环境,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改造环境,刻苦学习化学知识。 当然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每一位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智力开发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化学实验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若对学生的智力开发认识不足或方法不佳,则必然要影响学生的智力开发,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呢?本文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意义 1、开发学生智力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智育即包括化学实验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包括开发学生的智力。有人认为智育就是传授知识,这显然是把“智”当作“知”来理解了,这是不全面的。人无知识不行,但光有知识没有智慧更不行,有了知识不会用,知识就是僵死的东西。有了知识又有了智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把实验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工作的创造性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中须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 2、开发学生的智力,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技人才的基本措施 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反映科技成果的科学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由于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所不熟悉的新科学应用技术、新的发现、新的成果,那时,他们必须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弄懂、掌握、应用它们。因此,只有认真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才能使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化学实验教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其独特的优势 化学实验这门课程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智力得到开发。例如,在乙醇制备乙醚的实验中,学生已知副产物有乙烯生成,但副产物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发现得知:反应首先是乙醇与浓硫酸作用,生成硫酸二乙酯,反应伴有放热。然后乙醇进一步与硫酸二乙酯在加热条件下作用生成乙醚,但如果反应时温度过高,则硫酸二乙酯分解生成乙烯,同时伴有碳化副反应现象发生。 这是学生在掌握乙醇加热生成乙醚的基础上,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得出新的理性认识,使其智力得到锻炼。 二、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 1、要加强“双基”教学,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奠定基础 智力和知识、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缺乏一定的知识,就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化学实验这门学科而言,就必须通过课堂理论课的教学,把反映客观物质本质性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在实验中加以检验,并对实验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讲练结合。所谓“精讲”就是画龙点睛地把实验的重点、难点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讲清楚。“练”就是根据教学目的,精心安排设计各种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开发学生智力创造条件 智力的开发与学习知识虽有密切的联系,但智力的开发又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灵活运用,使理论知识渗透于实验操作之中,实验的事实结果又能升华为理论。如果教师是注入式灌输的,学生就只会死记硬背、照方抓药、机械的模仿操作,智力就难以开发。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常会得出一些反常的实验现象,有的甚至实验失败。对此,学生往往会向教师提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提问,教师应该与学生一道共同分析实验操作中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验,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3、强调实验报告中的问题讨论,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供积极因素 实验报告是学生学习化学实验中不可疏漏的重要环节,实验是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写实验报告则是将实验结果升华为理性认识,是对实验作全面的总结。在实验报告中强调对实验问题的讨论,并把它作为衡量实验报告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去观察,从而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的智力培养和开发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观念百花齐放,音乐课堂从以前纯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加入了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识的贯穿,例如姊妹学科的渗透甚至综合等等。这些新的元素来到音乐课堂,让很多教师如看见了万花筒,不知该如何取舍,这些内容的被有的教师不加方法地引进,有的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有的音乐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却恰恰减弱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就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被减弱了。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一种方法的艺术,在实践课堂中,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是需要多方面的细心设计策划,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体验音乐的美感应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 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创建一个良好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聆听环境是从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方面去组建的,首先应该有完美的音响设备,因为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的重要设备,音乐是纯净和秀美的,在教学中,无论教师怎样讲解,都不如真正优美的声音传递到学生的心中更有效果,只有通过美好音乐的聆听,让学生自己感受云月的美好,才更有教学效果,如果学生不能感受音乐的美好,教师理论讲解再高深,也是没用的,只有学生亲自感觉到音乐的美好,在心中树立了音乐的纯净与美好,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相反则是适得其反。教师在选择聆听音乐时,一定要注意音响设备要过关,因为只有好的音响设备才能表现出好的音乐质量,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学校要为音乐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体验环境,在设备的购买上要注重音响的质量,一定要保证在音乐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只有好的音响效果才能达到好的聆听环境,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 二、创设适合学生的音乐背景 在讲解音乐时,一定要注意讲解音乐的背景,因为每个音乐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只有讲解明白音乐的背景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本身的魅力,如果没有明白音乐背景就去讲解音乐,那么多半是很费力,而且效果也很差。例如,在讲解贝多芬的作品时,一定要讲解贝多芬的复杂背景,包括他的人生的起落悲喜,贝多芬的生活历程与情感矛盾,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给学生讲解完贝多芬的人生传奇后,通过他的音乐,学生们会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 三、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 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示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可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完整的听。教师应该提示学生尽量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感受,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 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就成功了。再多次聆听。在多次聆听中,学生有了自己重视的片段,熟悉了音乐旋律,并且喜欢跟唱。这就是学生喜爱上了这个音乐的表现,也是音乐魅力吸引了学生的表现,单靠教师讲述想纠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课堂有时间反复地听,学生在耳熟能详,有充分机会聆听透彻健康音乐的基础上,音乐自然能让他们有所改观,音乐教师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就轻视音乐的魅力。这一点上,完全可以借鉴一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读”这一方法。多读,自然能感受其美,多听多唱,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其美。教师要是转换一个角度,不单从自己教上去想,而是从学上去体验,就能感受到,学生喜欢的是听和唱,不喜欢的恰恰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歌曲,要是整堂课用大部分的时间给他们听唱,其实最后,他们都不自觉地下课了还在哼唱,音乐教师其实并没有正视过音乐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讲述的魅力了。 四、教师应该重视音乐的升华和提炼 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介绍,不过,可以有一些艺术的处理方式。例如,想介绍欧洲音乐风情,很多教师想将欧洲建筑和文化给学生一个印象,这个当然有助学生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可是,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文化建筑图片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视觉效果呈现呢?这样完全可以不打断音乐的连续性,不影响音乐的聆听,学生的看和听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所以,这些人文风景的介入,既完全恰当,也没有影响课堂的音乐性,恰恰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所以,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非常正确有效,只是教师在操作时候,没有找到最恰当的方法而已。课堂中,每堂课对音乐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是循序渐进的,每堂课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并不多不特别复杂,这些知识目标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聆听奏鸣曲时,教师将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呈现在黑板上,一个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了,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在聆听中对照图式进行区别,教师要节约这些知识讲解的时间,如果把这个变成了数学课上的分析或者语文课中的段落分析,音乐的魅力一样会荡然无存。 结语 音乐课堂,音乐体验一定是第一位的,唱谱等技能训练,都是为完整的音乐体验做铺垫,唱歌课中,发声方法的教授等等,也是为学生能优美完整地演唱为目的,教师将聆听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课堂设计,这样,一个有完整音乐体验的课堂,才具有了音乐课堂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小议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大体上已经历了九年的音乐培养,应当具备了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重点是在原基础上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训练。用以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应当选取一些相对有一些难度的曲子,如中国古曲音乐和西方古曲音乐等。西方古曲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应予以重点处理。下面结合实际简要谈谈高中音乐课中西方古曲音乐欣赏的一些方法。 一、清晰西方音乐发展史主线,厘清教学思路 广义的西方古曲音乐历时三百多年,从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开始一直到印象派的大音乐家德彪西。在这一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闪耀的音乐明星和音乐作品。可以说,这三个多世纪中,西方可谓音乐繁盛至极,成果丰硕。但高中阶段并非要把这些成果都拿出来欣赏,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高中生认知能力有局限。实际上,高中音乐课程不可能全部为西方古曲音乐,整个课程体系中只能拿出部分空间来容纳西方古典音乐,往往只是选取一些重头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甚至只是一个音乐名段。不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能仅仅为欣赏而欣赏,而要适当贯穿讲解一些音乐史的知识,从理论上提升学生鉴赏素养。笔者综合各家观点后,将西方古曲音乐史大致分为如下阶段: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然后按此划分规划欣赏课的内容,使教学的思路沿着音乐史的发展线条运行,最终使教学结构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快速掌握了西方古曲音乐史的知识,提升了音乐欣赏的理论素养。 在开始讲解西方古典音乐时候如笔者上述所讲己经为学生勾勒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西方音乐发展史,这时的学生大概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笔者在讲解巴洛克时期的时候事先会大概的描述一下什么是“巴洛克”,什么是艺术中“巴洛克风格”这些基本的概念,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只是做一些概念性的描述。接着会对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风格做一个大概描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何为巴罗克”这一基本概念,下来会进入对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的一般性讲述,期间会涉及到“音乐之父”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和威尔第等人,还会讲述到这一时期的音乐类别和特征。在这一前提铺垫完成后就会进入对重点音乐家和作品的稍微详细的讲解阶段,选巴赫为例,因为巴赫的作品数量较为庞大,所以会选取被世人公认的名曲如《卡农曲》《托卡塔曲》、《哥德堡变奏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十二平均律曲集》和《马太受难曲》等做一个概述性的介绍。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热情,笔者在讲完这些后会不时的穿插一些如巴赫终生未婚这样的一些逸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艺术家本人伟大的艺术气质的感知,然后,笔者会选取教材或者笔者自选的上述名曲的一些精彩片段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切身感受巴洛克音乐中的严谨对位法的艺术风格而后让学生阐述自身的看法。在让学生熟悉了上述的课程进行方式后,对于以后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的西方古典音乐的讲解会依次进行但也会进行一些根据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所讲内容的粗细和方式相应的会做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的调整。 二、多学科交叉,辅助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音乐也如此。音乐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族习俗、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世上根本没有完全独立的音乐。当前享誉世界的贝多芬名曲《第九交响乐》原本就与文学相依相生。德国文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时期为“狂飘突进”时期,其领袖之一叫希勒,他写了一首诗叫《欢乐颂》,当时的音乐家贝多芬为之谱曲,在创作过程中,由于音乐天才灵感的触发,贝多芬最终写成了具有四个乐章的宏大交响乐——《第九交响乐》;此外,巴赫的音乐带着浓浓的基督教味道,瓦格纳的歌剧完全就是音乐与文学、表演艺术等多艺术的融合产物,而一些现代乐器的创制和使用,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音乐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始终于各学科相关联,在各学科的影响和促进下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应适当引导他们了解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比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在听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想象拿破伦领军驰骋的壮观凄美景象。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赏析,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音乐有更好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赏析 各个学生音乐天赋自有差异,再加上从小成长的环境以及后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可能存在的种种差别,导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不一致,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因材施教,将赏析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应要求不同的学生。比如对同一首乐曲,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实现知识串联性的赏析,即听懂音乐节奏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故事;对于基础弱的学生,只需要要求其感受到节奏和旋律带来的快感或其他心理反应即可。 笔者的经验中,赏析西方古曲音乐时,如果不因材施教而搞一刀切,很可能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西方古曲音乐失去兴趣,最终可能使他们对音乐学科也失去兴趣。如果这样,教学效果也就谈不上了。比如,对于基础弱的学生来说,如果硬性要求他们听出李斯特和肖邦的钢琴曲的具体区别来,难免有强其所难之嫌。当学生反复尝试都无法完成任务时,势必对音乐失去应有的兴趣。 总之,高中教育是学生从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迈进的一个关键步骤,而其中的高中音乐教育里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则是这一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真正进入严肃音乐殿堂和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和艺术鉴赏力的一个重要台阶,所以,教师在做好这一阶段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工作对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艺术涵养问题,本文上述三个方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指导笔者的教学工作。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对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大体上已经历了九年的音乐培养,应当具备了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重点是在原基础上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训练。用以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应当选取一些相对有一些难度的曲子,如中国古曲音乐和西方古曲音乐等。西方古曲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应予以重点处理。下面结合实际简要谈谈高中音乐课中西方古曲音乐欣赏的一些方法。 一、清晰西方音乐发展史主线,厘清教学思路 广义的西方古曲音乐历时三百多年,从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开始一直到印象派的大音乐家德彪西。在这一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闪耀的音乐明星和音乐作品。可以说,这三个多世纪中,西方可谓音乐繁盛至极,成果丰硕。但高中阶段并非要把这些成果都拿出来欣赏,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高中生认知能力有局限。实际上,高中音乐课程不可能全部为西方古曲音乐,整个课程体系中只能拿出部分空间来容纳西方古典音乐,往往只是选取一些重头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甚至只是一个音乐名段。不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能仅仅为欣赏而欣赏,而要适当贯穿讲解一些音乐史的知识,从理论上提升学生鉴赏素养。笔者综合各家观点后,将西方古曲音乐史大致分为如下阶段: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然后按此划分规划欣赏课的内容,使教学的思路沿着音乐史的发展线条运行,最终使教学结构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快速掌握了西方古曲音乐史的知识,提升了音乐欣赏的理论素养。 在开始讲解西方古典音乐时候如笔者上述所讲己经为学生勾勒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西方音乐发展史,这时的学生大概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笔者在讲解巴洛克时期的时候事先会大概的描述一下什么是“巴洛克”,什么是艺术中“巴洛克风格”这些基本的概念,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只是做一些概念性的描述。接着会对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风格做一个大概描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何为巴罗克”这一基本概念,下来会进入对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的一般性讲述,期间会涉及到“音乐之父”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和威尔第等人,还会讲述到这一时期的音乐类别和特征。在这一前提铺垫完成后就会进入对重点音乐家和作品的稍微详细的讲解阶段,选巴赫为例,因为巴赫的作品数量较为庞大,所以会选取被世人公认的名曲如《卡农曲》《托卡塔曲》、《哥德堡变奏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十二平均律曲集》和《马太受难曲》等做一个概述性的介绍。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热情,笔者在讲完这些后会不时的穿插一些如巴赫终生未婚这样的一些逸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艺术家本人伟大的艺术气质的感知,然后,笔者会选取教材或者笔者自选的上述名曲的一些精彩片段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切身感受巴洛克音乐中的严谨对位法的艺术风格而后让学生阐述自身的看法。在让学生熟悉了上述的课程进行方式后,对于以后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的西方古典音乐的讲解会依次进行但也会进行一些根据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所讲内容的粗细和方式相应的会做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的调整。 二、多学科交叉,辅助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音乐也如此。音乐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族习俗、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世上根本没有完全独立的音乐。当前享誉世界的贝多芬名曲《第九交响乐》原本就与文学相依相生。德国文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时期为“狂飘突进”时期,其领袖之一叫希勒,他写了一首诗叫《欢乐颂》,当时的音乐家贝多芬为之谱曲,在创作过程中,由于音乐天才灵感的触发,贝多芬最终写成了具有四个乐章的宏大交响乐——《第九交响乐》;此外,巴赫 的音乐带着浓浓的基督教味道,瓦格纳的歌剧完全就是音乐与文学、表演艺术等多艺术的融合产物,而一些现代乐器的创制和使用,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音乐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始终于各学科相关联,在各学科的影响和促进下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应适当引导他们了解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比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在听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想象拿破伦领军驰骋的壮观凄美景象。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赏析,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音乐有更好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赏析 各个学生音乐天赋自有差异,再加上从小成长的环境以及后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可能存在的种种差别,导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不一致,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因材施教,将赏析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应要求不同的学生。比如对同一首乐曲,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实现知识串联性的赏析,即听懂音乐节奏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故事;对于基础弱的学生,只需要要求其感受到节奏和旋律带来的快感或其他心理反应即可。 笔者的经验中,赏析西方古曲音乐时,如果不因材施教而搞一刀切,很可能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西方古曲音乐失去兴趣,最终可能使他们对音乐学科也失去兴趣。如果这样,教学效果也就谈不上了。比如,对于基础弱的学生来说,如果硬性要求他们听出李斯特和肖邦的钢琴曲的具体区别来,难免有强其所难之嫌。当学生反复尝试都无法完成任务时,势必对音乐失去应有的兴趣。 总之,高中教育是学生从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迈进的一个关键步骤,而其中的高中音乐教育里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则是这一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真正进入严肃音乐殿堂和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和艺术鉴赏力的一个重要台阶,所以,教师在做好这一阶段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工作对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艺术涵养问题,本文上述三个方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指导笔者的教学工作。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鉴赏是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增进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升道德素养,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反思与评价艺术的能力;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以音乐欣赏课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鉴赏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为教学目标。在鉴赏课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而是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善于观察学生在学校音乐鉴赏中的每一个表现,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活动,多多发表对所听音乐的独立感受与独特见解。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上的引导要采用“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赏识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只有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才能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才有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身的体验。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搭建创新探索的平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感受美的体验,比如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丰富多彩的创造实践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提问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在提问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同时,良好情境的创设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方面。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激情。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音乐体验情感,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不可或缺的。 三、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流行音乐与我们的民族音乐间有不少相似点。就民歌而言,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来自民歌。现在流行歌坛出现了一些歌手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的现象,是民歌演唱的另一形式的体现。在音乐教学中,结合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流行音乐 的特点,因势利导,尽可能多的关注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流行音乐,积极而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和体验音乐,吸收流行音乐中有益的元素,激发学生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教学时,我们要以音乐专业化知识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特征,提高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音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在评价中培养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此外,音乐鉴赏教学时,感受音乐和文学完美的结合,把一些诗词、散文有选择的与合适的音乐进行匹配,感受体味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 四、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更完美地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借助多媒体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时空,激发学生思维。教学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教学中。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与鉴赏音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又如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将民间音乐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表现的主题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待学生初步掌握后,再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就会变得容易了。 总之,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构建高中音乐鉴赏课“五环赏析”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音乐鉴赏课一共36个学时,属于必修课,共两学分。如何能使学生在36个学时中,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学会聆听音乐、走进音乐、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用音乐来激励自己,甚至学会用音乐来表达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欣赏课教学模式,是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探寻出一个“导—查—赏—议—论”的五环教学模式。五个教学环节中,既有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又有学生自主去探究音乐的过程,更有学生互助合作、对音乐知性的总结,从而系统化地进行教学,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以课堂为点,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在课堂上会听音乐、听懂音乐,让音乐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学生在有限的高中阶段36课时里学会如何鉴赏音乐。 一、导 导,即课程的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里,不仅仅沿袭传统课堂的知识性导入,更重要的是设计对于学生情感上的导入,使学生能在瞬间进入到情感的体验状态。例如在讲《黄河大合唱》一课的时候,很多课例中都是从黄河在中国的地位说起,从黄河母亲河的话题说起,我在导入时不沿用传统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一个很别致的方法:播放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视频和数据,让学生讲讲他们对日本侵华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充满对日本人的愤慨。这时候我问,如果你是一个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你会怎么做?大家都说:“用音乐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抗日。”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冼星海和他的作品《黄河大合唱》,一节课下来,大家除了认真欣赏之外,始终都在体验歌曲的精神,寻找音乐作品本身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查 查找,应该是在音乐欣赏之前,由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心理学指出,高中生的年龄阶段,注意力的发展已经趋于稳定,能够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且在知识结构上,也完全具备自主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每节课音乐欣赏之前,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效果远比教师的讲授要好。例如在讲到《高亢的西北风》一课的时候,播放的陕北画面刚刚过去,就有学生开始问陕北指的是那些地方?陕北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陕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民歌?陕北的人民生活状况如何?甚至还有人拿出了地图找陕北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于是在短短的五分钟时间里面,学生找 出来陕北音乐风格形成的诸多因素,再去欣赏音乐的时候,他们就会为《刨洋芋》的丰收而喜悦,也会为《脚夫调》的苦闷、孤寂而感到压抑。所以,发动学生自主探究音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赏 欣赏的过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环节,尤其是刚开始接触到音乐鉴赏课,而音乐基础又很差的学生,对于器乐曲除了能区分速度之外,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在赏的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对于听觉的引导,不是教师的语言表述,而应该是对于音乐元素的分析,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如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一文中,圆号的声音塑造了草原小姐妹的英雄的形象,可是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难理解,于是在课堂中又播放了《四渡赤水》的音乐前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让学生反复地听圆号的音色。学生在听觉上就建立了一个音乐形象,再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时候,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形象就屹立在面前。所以,在欣赏过程中,给学生分析、讲解音乐元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四、议 议,议的环节,是一个讨论交流的环节,也是一个增加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方式。高中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对于音乐的理解更是千人千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主张学生在议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既让学生学会协作,又让学生在协作中加深理解,对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更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机会。对于议论的内容,教师不应做过多的干涉,学生在长期议的过程中,会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健康成长,这应该是音乐鉴赏课的一个初衷。 五、论 论,是音乐鉴赏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结论。所有的音乐,在音乐家的笔下都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形象的流露。所有的理解都要归于音乐形象的塑造。我们不能把圣桑笔下的大象理解为袋鼠,也不可能把贝多芬的月光理解为熊熊大火。所以,对于音乐鉴赏课,教师应该有放有收,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创新的空间,但是对于音乐形象要有一个定位。《音乐传播学》讲音乐的传播有三个环节:(1)创作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写成乐谱;(2)演奏(演唱)者把乐谱所蕴含的情感用音乐表现出来;(3)欣赏者从听觉里还原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感。即创作、演出、欣赏,这是一首音乐所要进行的完整的三个传播环节。这个结论,就是要告诉我们欣赏的音乐,所承载的音乐内涵,使大家对于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即完成一部音乐作品的第三个环节,还原了创作者最初赋予音乐的情感。 经过五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可以很透彻地领悟到每节课里面音乐所蕴涵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五个环节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发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更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合作学习。长期坚持“导—查—赏—议—论”的“五环赏析”音乐鉴赏课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会如何鉴赏音乐、真正的喜欢音乐、走进神圣的音乐殿堂,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创新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训练学生审美心理、完善人格和激发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而音乐鉴赏课是高中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也是促进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高中音乐鉴赏课是审美教育,因此,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应该鲜明地体现和贯穿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中,突出教学作为师生共同体验、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载体作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当前,高中音乐鉴赏课更应当紧密围绕高中学生的音乐需求,关注音乐学习方式的变革,处理好审美能力培养与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使音乐鉴赏课更好地发挥课堂这一“阵地”达到“美育”的目的。 一、突出音乐鉴赏课的“美育”功能 音乐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审美活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与各学科尤其是社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歌曲中的文学因素、音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地域风格,都包含着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音乐教学的内容应丰富多彩。重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根据内容及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恰当运用各种形象的教学媒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亲切、真实、有吸引力。此外,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不能脱离音乐的审美性。从音乐的审美表现特征出发,通过分析、比较等手段,积极引导高中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中的作用。例如,人教版的《音乐鉴赏》教材以音乐文化作为编写主线,由中国民族音乐、中国创作音乐、西方音乐和亚非拉音乐四个版块构成,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价值观,较好地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不同的情绪音乐可支配学生的情感方向,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手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可能忽略的音乐的魅力。例如在《影视音乐》的教学中,为了突出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老师在新课开始时,首先选一段学生很熟悉的,只有演员表演而无对白的电影片段,如卓别林的喜剧或《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先去掉背景音乐给学生欣赏,再欣赏带背景音乐的影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使他们自己发现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主参与性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自主性参与学习是课堂组织教学的核心。“自主”是与“他主”对立的。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导师。导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当好主人,而不是代替学生当主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教学的过程既有教,也有学,学习新的理念新的知识,向课堂学习,向学生学习,“知识不仅要通过学习来获得,还需要通过沟通、交流来更新,一个人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向他人请教,借用别人的智慧。”上面提到,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有向学生学习的地方,比如,在如今的流行音乐这方面,学生的确是知道的比教师多,包括歌手成长的经历、风格特点、演唱的经典曲目等内容。这时我们应虚心向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让课堂活起来。 三、视唱主题音乐使学生记忆音乐作品的特点 主题音乐是整个作品的主要思想,是全曲的灵魂,当我们说到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总是记起代表和象征那首乐曲的主题旋律。为此,在鉴赏作品时,可以通过视唱、模唱让学生熟悉主题旋律,并进一步分析主题旋律的音乐特征,为全曲的鉴赏作好铺垫,如欣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时,首先让学生感受作品,然后学习哼唱主旋律。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作品,全曲的主要旋律优美、舒展。主题音乐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这一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新的因素,给人新的享受,然后归结到同一结尾乐句。 四、音乐鉴赏课要给学生学以致用、自我展示的机会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音乐鉴赏教育,学生在赏析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对民族音乐及外国音乐的经典作品得到较为充分的认识。学生只有对于不同音乐的题材和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才能使其在音乐审美方面初步具备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表现力。高中生通过音乐鉴赏课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帮助他们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为每个高中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培养高中生音乐创造力的同时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价,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他们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舞台,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能力的机会,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能以教师的“权威”来否定学生的个性思维。 五、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于音乐鉴赏课来说,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教育的目的告诉我们,未来的人才只具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是不够的,只知道学习和继承而不知道创新甚至连创新的意识都没有那更是不行的。所以,培养未来公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标。面对这一课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怎么办?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与研究。 一、从创新品质的角度来审视当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主体性的实践、组合、思考而得出新的结果的活动过程。创新品质就是敢于、善于创新的品格和素质,是关于创新所必须具备的意识、态度、能力等基本要素的概括。具体来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也就是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自觉、主动地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愿望。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的种种创新精神的表现常常与错误、调皮等“恶劣”现象联系在一起,如:学生对作者创作意图及作品意境理解不一,或与老师的听觉感受不同而与之辩论等。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这也是其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但很多老师对待此类学生非但不给予机会,反而轻易地代替、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也容易使学生养成懒于动脑、不去主动探索的坏习惯,创新的萌芽便自然在“打击”中慢慢地被扼杀。 2、创新的思维品质,也就是具有求异、求新、综合、发散、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具有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的思维风格。在目前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一大通病,即教师讲解过多,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欣赏,学生机械地接受老师的传授。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阻碍学生的想象力的发展,求新、求变、发散、独特等思维方法及风格也就更没有存在及发展的可能。 3、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开展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和技能,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实践操作和成果表达的方法和技能等等。它与创新思维相结合,构成创新能力。目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是重“静”略“动”,大概的模式是教师出示音乐的主题,分析曲式,学生听主题及对比主题,想象内容、理解曲式。事实上,这一过程,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和实践活动,即使学生对作品已经理解,但缺少表达与创作的机会,即没有了创新的先决条件,创新的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4、创新的人格,也就是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不迷信、不盲从、坚定自信的自主意识,执着追求、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等个性品质。创新人格的塑造是建立在前面三方面基础上的,学生具备了创新的意识、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并且不断地从创新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才会逐渐形成创新的人格,而且,创新人格的形成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延续,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同样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现在的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旧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制约着学生创新品质形成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学生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愿创新没有创新的恶性循环现象。 二、如何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1、创设民主的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营造空间。 高中学生知识已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同时在心理上也有特别渴望被他人尊重和肯定的需求,他们普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民主的环境可使学生勇于质疑、敢于立异,而这种品质则是创新意识萌发的首要条件。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力求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其次要尊重学生,保护和调动学生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记得一次上课,一位同学在欣赏完女声独唱《春晓》时,还沉醉于其意境之中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要是用箫来演奏就更好了!”他全然没有意识到课堂的环境,而投入在对美的遐想之中。虽然他的行为引起了周围同学善意的笑声,但我还是表扬了他欣赏音乐时的专注与投入以及他对音乐的创造性欣赏。只有长期处于这种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敢想敢做,敢于探索,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呵护和培养。 2、设计多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植沃土。 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创新”。开展多样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音乐欣赏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如《中国音乐教育》曾刊登过的缪丽君老师在《春晓》一课中的活动设计便是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欣赏、分析完《春晓》后,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和材料,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的意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组学生选择自己作词、朗诵,在原诗的意境上作了延伸;另一组学生选择了歌舞的形式,歌唱有领有合,舞虽跳得不太好,但其用皱纹纸制作的花瓣的飞洒,使诗的意境更生动起来;还有一组学生利用教室现有的音源,如纸、塑料袋、矿泉水瓶等,或抖动、或搓揉,制造出雨声、水声、风声等,摩造诗中环境。学生思路之宽阔,手法之独到令人叹服。这种讲、诵、画、跳、演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表演、创作中去,创新能力自然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3、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巧妙设问,为塑造学生创新的人格引发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适时调控教学步骤,正确把握课堂节奏,注意难、易结合,详略得当。教师要对所提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而不屑涉及,过于难解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而难以参与。另外要注意所提问题的艺术性,努力诱发学生与作品共鸣的心理、情感因素,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想象、思考和探索才能把问题解决。合理、巧妙的问题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磨练学生的意志。每次经过努力思考并表达的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创造愉悦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创新的源泉,更是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不竭动力。 总之,教学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个大课题。作为音乐老师,在本课题的探讨中,更应抓住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品质的新时代接班人。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高中音乐课视唱练耳教学探究 在音乐院校招生、其他院校特长生考试或业余音乐考级等考试中,对视唱练耳都有严格的要求。它是用来检测考生的基本音乐潜能和学习音乐的基本素质标准,也是衡量考生音乐天赋和才能的必考科目之一。 1.视唱练耳的概念 视唱练耳,就是看着谱子演唱和耳朵训练,简称为“视唱练耳”。视唱有两种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在实际教学中以固定唱名法为主,首调长鸣为辅。练耳有音高模唱、固定音名听唱,还有音程、和弦和旋律等。其训练方法各不相同,但都是由音高和节奏组成。 2.唱好音准和节奏的教学方法 视唱练耳课程是由视唱和练耳两部分组成,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学习管弦专业的学生,在课上应以培养固定音感即绝对听觉为主;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应以相对听觉即首调唱名法的视唱作为重点;作曲专业则应当二者兼顾,混合使用。 学生学好视唱练耳,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表达音乐;有助于学生在表演时弹得更好,拉得更动听,唱得更感人。 2.1要唱准音阶和八度以内的旋律音程,学会模唱固定音的高度,模击常见的节奏型。初学者应先把c大调音阶唱准。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轻松和自然的声音来练习, 注意连贯和用耳朵去感受音高的准确性,同时结合乐理基础唱准四度以内的狭小音程。在教学音程的模唱与构唱时,要先进行各种音程的模唱。从纯一度、纯八度开始练习,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上述知识后,进行宽音程的训练。可分别进行纯四、纯五、增四减五的训练,其中包含#4 、降7。再进行大小三度,大小六度的练习,最后进行大小二度、大小七度的练习。宽音程训练最好先采用搭桥练习。如纯五度1 5,先在心里唱1 2 3 4 5,或心想唱和弦1 3 5;小七度3 2,可以先唱和弦3 5 7 2,然后套出3 2的音准。这一阶段还可辅以一些简单的节奏训练,在一般节奏型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在节奏型上加上固定的音高,这样就成了旋律听辨。这时候学生头脑中就可以储存一些音汇了,要注意多培养学生视听的内心感觉。 2.2用基本音级搭桥唱准变化音;单独凭记忆和感觉唱变化音难免会有偏差,我们不妨结合乐理用唱基本音级的办法,来唱准变化音,如唱2 #4 。2 #4 是大三度,根据音程的性质,可用基本音级中1 3 套,把1唱成2相同的高度,3就成了#4 的高度,#4 就很容易唱准了。又如要唱2 #5,先判定2 #5 是增四度,再从自然音阶中找增四度4 7,用上面的办法套#5 就轻而易举地唱准了,久而久之,唱和听变化音就不成问题了。 2.3音程与和弦的听记;单音视听掌握了,音程与和弦是不难学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唱从一到八度的音程,结合乐理在各个音级上构唱三和弦与七和弦。在课堂中经常指定一个音要求学生向上或向下构成指定音程与和弦,进行和弦连接练习,即几个人合作,每人一个声部,进行和弦连接练习,可作i──iv──v──i 的大小调的和弦连接,分别在各个调性调式上用固定调练习。为了更深层次记忆音程与和弦,音程与和弦的性质听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听辨音程、和弦的能力。 2.4节奏和旋律的交叉训练;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听单音、音程、和弦时还行,可到听节奏和旋律时就打折扣了。主要原因是对一些常见的节奏型比较模糊,几个小节的节奏连续敲出来,就无法记忆,当然节奏乱套了,旋律也就无条理性了。笔者认为,节奏训练应从最基本的节奏型开始,让学生了解每拍的时值是多少,学会单位拍。学生在训练时始终要和拍子结合模击。口中用“哒”念出节奏,特别注意不要赶拍子,要把握速度的一致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常见的节奏型后,再在节奏型里加上固定音高,用旋律的形式弹奏,让学生记出旋律中的节奏。熟练掌握了节奏,旋律也就随手拿来,这样长时间地训练,不但视唱水平提高了,练耳水平也飞速进步,特别是对培养音乐记忆能力大有鄙夷。 2.5二声部的视唱练习;二声部视唱练习不但能调正和平衡声部相互间的音响关系,理解和体会协和,有助于和声听觉的发展,也能促进单声部市场音调的准确性,增强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3.把握好视唱谱中的跳度和速度 3.1养成正确读谱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不要看到谱例张嘴就唱,而是先看看调号、拍号,再看看有无难点,这样对视唱谱有一个总的结构概念,唱起来才不至于心慌,速度也会控制得恰到好处。 3.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多考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平常唱得好好的,可一到考试就不行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经常出一些新视唱谱例,临时抽查学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3.3注意视唱的线条美。视唱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谱能力、音准、节奏及音乐感受能力。视唱不同于舞台演唱,只要中弱声就可以了。在把握好音准、节奏的基础上,注意强弱,保持整体的完整性,用轻巧、柔美的声音把每个乐句唱清楚、唱连贯、唱流畅,以达到最好的视唱效果。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在本文中我所说的主要是音乐学习能力。什么是学习能力呢?所谓学习能力指的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最大限度地领会和掌握学习材料,使掌握知识简单化、快速化的活动方式。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歌曲《大海啊,故乡》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男生齐唱三、四乐句,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室变为舞台,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 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 想要准确表达一首作品的情感内涵,光有热情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准确地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分析和挖掘作品,对全曲展开分析,由最初的感性了解深入到理性的分析上去,由最初的感知情感发展到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全部思想实质,从而达到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解。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三、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 歌词语言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下面以舒伯特的《冬之旅》为例,《冬之旅》的歌词由德文写成,德文从发音上来说比我们中文要简单得多,它的发音有明显的规律,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对语言的把握要十分的到位。对于德语的咬字,我们在演唱和朗读的时候,那些连在一起的单词千万不能断开读,因为歌词是诗歌,因此也要注意句子不要随便断开。这样音乐句和语言句才能配合得好,更加融为一体,朗朗上口。在德语中,因为语种和诗歌的原因,歌词带有一定的诗歌韵律。尤其是在某些特别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单词和整个句子的“顿”或“藕断丝连”的感觉。一般情况下,乐句和文学的分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掌握原文的程度有限,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注意尽量要求他们认真地把语言演唱得靠近原文的风格就可以了。启发学生在演唱时根据歌词的语境,仔细研究,结合合理的换气,把握歌词语言的韵律,这样才能不会破坏乐句的完整性,从而使演唱的作品更加动听,更加富有韵味。 四、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 笔者认为,像这样具有想象性、引导性的音响色彩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的应用强调了逻辑智能——音乐分析能力的作用,它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才能对音乐表象进行拆分、肢解,了解乐思、乐汇的进行规律,理解音乐内在的含义,并对其形成联觉、加以想象。这样,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总之,音乐学习能力有了发展之后,学生便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体验,将会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对音乐学习充满自信心。这个时候,便会自觉地总结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思考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并且进一步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论文联盟//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1、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作品进行选择: (1)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这类作品以传说、历史故事为背景,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等要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2)具有较强的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常常是旋律优美流畅或色调鲜明,能够在音响感知上首先抓住学生的耳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如《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沃尔塔瓦河》等。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作为艺术象征来表达情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联想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我的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跨越多彩文化 读懂音乐之美 浅议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相关文化的导入 摘 要: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民族传统、地方习俗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因此欣赏音乐应该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教学实际上也是音乐文化的教学,离开了文化,有效的审美就很难达成。在进行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导入文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的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在跨文化审美中因不懂相关音乐文化而有可能引起的一些尴尬乃至冲突。 关键词:音乐教学 文化导入 文化意识 审美能力 习惯了听音乐,倒也不妨试试读音乐。读音乐可以是阅读、品读、释读,感性的音乐用文字加以描述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就像是文学里的通感,也正如喝茶一般,很多时候并不只为了止渴,也是为了品尝茶中的滋味,体会那种喝下去后唇齿留香的感觉。音乐也是有味道的,仿佛书本一样散发出独特的气味,等你去“阅读”。把音乐与相关文化(作曲家生平及个人风格、和其代表作品相关的历史传奇、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绘画,建筑、电影、文学、诗歌、舞蹈)适时恰当地嵌入音乐教学,充分利用通感、诱导、顿悟、联觉等心理原理,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相关文化的导入,不只是为了传递史实,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的热情。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说:“我认为,聆听者对于某种音乐的偏好依赖于他对于相关音乐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解深度。因此,当一个学生说我知道我喜欢什么音乐时,往往意味着,我偏爱、我相信与我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和信念一致的音乐作品。” 课堂教学中,在一些音乐作品特别是器乐作品欣赏时学生会感觉枯燥和排斥心理,比如,高中音乐欣赏课《欧洲民间音乐》中有一首苏格兰古典风笛曲《优雅》,关于本曲相关的文化内容教材介绍的不多,聆听后,大部分学生就说:“风笛的声音太刺耳,体会不到曲调的典雅优美,”老师这时候如果仅仅说,这是由于东西方审美差异造成的感觉,我觉得是比较笼统的,也是缺少说服力的,我适时导入了这个作品的相关的文化知识,《amazing grace》中文翻译为《奇异恩典》,也有人称《天赐恩宠》,是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也是全世界基督徒都会唱的一首歌,被奉为基督教圣歌。rov. john newton作于1779年,开始是一首传统的民谣,或黑人灵歌,它表达了宗教的忠诚,其中包含着一个平淡但是极富深意的赎罪的故事,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后来它流行越来越广,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成为人们祈求和平的经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赞歌,歌的主题和《圣经》的主旨相符:忏悔、感恩、赎罪、重生,现在在任何庄严隆重的场合、在仪式上、在很多流行音乐唱片里、在国家级的典礼以及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上,你都能听到这首圣洁、祥和、庄重的曲子,这首感人至深的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其实是首圣诗,西方歌手演唱此曲的版本很多。grace原意为“优雅、优美”,此处解释成“上帝对人类的慈悲、恩宠”。日本动漫作品《名侦探柯南》《空之音》等用《优雅》改编的歌曲《天赐恩宠》作为主题歌曲。 这段内容的导入立刻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产生了共鸣,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式以及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合乎真善美的问题作出判断,对音乐作品相关文化的了解深度会左右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判断,音乐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审美体验中文化的适时导入,要注重个体在相关文化背景中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感受、联想与想象,并且将文化内容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就不仅要求音乐教师有较高水平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相关文化背景中“读”懂音乐的美。《新音乐课程标准》涵盖了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情感目标、文化意识及学习策略的培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音乐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音乐的本质差异实际上也是文化的差异。比如,在进行作品的演唱或者演奏时,我们要求把握好“分寸感”,才能给欣赏着以美的享受。这个“分寸感”就是要求表演要“恰到好处”。这个“分寸感”的把握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就是对作品文化风格的理解,在文化背景下把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文化风格统一起来考虑,才可能能恰到好处地体现音乐的美。在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中,他在理解文化与音乐这一对相关概念的同时,也证实了实现音乐文化研究的可能性,通过音乐概念、音乐行为的探讨,把音乐和人类社会、思维、行为方式等一系列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音乐学家罗伯特拉多说:“我们如果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音乐。”也就是说要想掌握一种音乐就必须懂得相应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其实情境的创设就是相关文化背景氛围的铺垫 。比如在上《拉丁美洲》音乐时,我首先放了一段在安第斯高原上印第安人歌舞表演的视频资料,神秘的高原,粗犷的舞蹈表演,模仿鸟兽鸣叫和带有呼唤声的歌唱,哀怨奔放的盖那笛声以及富有个性的服装和脸谱,先把学生带到了这片“新大陆”的文化氛围中再继续讲课。 什么是文化呢?人们通常把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属于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比如,陕北信天游和黑人布鲁斯音乐容纳着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信息。拉丁美洲音乐和印度音乐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其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也有差异。如,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音乐,以及巴洛克时期的华丽音乐等。可见,我们学习音乐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了解其国家文化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异国文化或者说对其知之甚少,在审美中就可能会因此闹笑话,造成误会甚至导致冲突。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传授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和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氛围,提高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进而培养学生跨越文化时空进行音乐审美的的能力。 二、音乐教学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趣味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几千年社会历史的积淀,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学中不可能将其全部教授给学生。我们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音乐;音乐的使用是为了审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做一些取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有针对性的。“艺术不允许说教”音乐更是这样,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感性的描述替换晦涩的理性的语句。并且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音乐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审美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音乐审美实践,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让学生对于音乐和文化的认识不再抽象、空洞,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文化的兴趣。比如关于复调时我是这样给学生说的:“当你一个人唱歌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单调”,总希望有人来配合。这个配合的人也许是一个乐队,也许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钢琴家,实在不行,哪怕有人在旁边拍手呐喊随着你的音调和节奏“击节而歌”也是好的。但无论如何,你一定不喜欢有人跟你“唱反调”。试想当你尽情在演唱《友谊地久天长》时,他却在一旁故意捣乱、怪声怪调的唱《铃儿响叮当》。这两人唱的根本不是一首歌曲调和节奏也不一致,所以唱的东倒西歪,曲不成调,很难听,如果两首不同的歌曲或曲调被有意的、巧妙的编织拼凑在一起,让人听起来好像是唱同一首歌一样,那么这首歌的演唱效果就一定不会“单调”-----这种技术就有点“复调”的意思了。”然后再聆听具体的作品,这样学生就搞懂了复调音乐是咋回事了。 (二)循序渐进 音乐欣赏教学中,文化的导入要讲究一个“梯度”,就是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音乐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所以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地把音乐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审美能力,由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因此我们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应结合欣赏作品体裁的简繁程度适时导入。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音乐内容密切相关的或与日常音乐审美所涉及的社会热点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我设计了一个课题叫“另类”巴洛克音乐,当然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一定要结合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风格,怎样才能体现巴洛克音乐的“另类”风格呢?主要是和欧洲以前的音乐比较,显得“另类”了。这就不得不提到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适度。可以先欣赏声乐曲后器乐曲 ,先独奏曲后协奏曲或合奏曲、交响曲。应先由感性聆听加上相关文化背景引导着手,利用通感、顿悟、联觉等心理诱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次的理解认识。 (三)机动、灵活性 文化是多元的,各民族、国家生存的环境、语言、传统、习俗不同,文化也就各不相同。在音乐教学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的音乐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会直接或间接在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一直沿袭着对歌寻友的风俗习惯;又如苗族的清明歌会,还有每年的三月三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蒙古族和藏族人民在喝酒时都要唱歌,祝酒歌、劝酒歌充满了对客人的敬意。此外,还有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风俗习惯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或劳动需要而产生的。例如条件相对艰苦的高原地区音乐就会显现出高亢、嗓音嘹亮等特点,而在条件相对舒适的平原地区音乐就显得比较婉转、缠绵、妩媚。这些至今还一直沿袭着的风俗习惯都离不开音乐,那么,我们就也不能忽视与这些音乐相关的文化,只有了解这些文化,才能懂得其音乐的内涵及音乐所要传达出的情感。教师应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创设音乐剧、欣赏喜剧音乐等。从而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使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文化洞察力、音乐审美能力同步增长。 三、音乐教学文化导入的策略 世界各民族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也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互熟悉,相互了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即在音乐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音乐,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信息 音乐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音乐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国或他地区的音乐,所以,如果不熟悉拉丁美洲的文化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拉丁美洲的那种融合的歌舞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理解能力是音乐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提高欣赏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对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知识面,在音乐中学习文化,在文化中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二)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巧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文化氛围无论在音乐作品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文化渗透,创造一个文化音乐环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要结合音乐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绘画图片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精选一些和音乐作品有关真实的文化材料,供学生欣赏学习,以创设强烈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又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达到音乐、情感上的沟通。 (三)利用音乐社团(合唱队或者乐队)或者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具体排练音乐作品或者课题研究任务中进行文化渗透 教师进行合唱队或者乐队在排练时都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处理。怎样处理这首作品才符合作品的风格,符合作者的原意?为什么这样处理作品?这里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只有给合唱队员或者演奏队员讲清楚才能更准确的表现作品。音乐课题研究本身就是音乐文化知识的探讨学习,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讨学习,比如,我给第一组学生布置的课题是:美国《爵士乐》,规定3个周完成,三周后分组汇报。学生查阅研读许多文字图片资料并且欣赏了部分爵士乐音视频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很好,这组学生比较彻底的弄清了美国爵士乐的来龙去脉,并且熟悉了爵士乐的风格、类别,有个学生还现场唱了几句,很有爵士风格,这堂课上下来,学生们收获颇丰,既学到了音乐知识,又了解了异国的文化传统,增长了不少见识。教学效果很好。 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吸收。音乐是沟通人类灵魂最好的桥梁,音乐就是要让人类通过音乐文化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做到不同文化共存和互补。使自己在跨越多彩文化中读懂音乐的美丽。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效整合探析 高中音乐欣赏的内容可说是纵横古今几千年,横贯东西几万里,包含了各类音乐作品(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剧舞剧音乐、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各个中外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的音乐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仿佛艺术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高中音乐欣赏与学科综合的做法。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我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大量黑奴被卖到美洲,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所以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 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三、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又如,在欣赏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大草原风光摄影。然后,让学生看着那张美丽的草原风光图片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学生欣赏作品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管弦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东西方音乐融合的交响音画。四、音乐与政治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文艺手段,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亿万人民起来保家卫国,《延安颂》号召了多少年轻人投身到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解放全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音乐作品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也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如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经典作品,乐曲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由于这部作品创作于1969年,不免打上了“”的政治烙印,在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虽然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但并不影响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价值。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我向同学介绍了钢琴家殷承宗在回忆改编、创作《黄河》时的一些文章,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政治背景。 高中音乐作为提高高中学生艺术修养的一门课程,对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政治、哲学、美学、戏剧、影视等学科知识,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会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上心得,愿与同行共勉。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音乐能力 培养 高中音乐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一种全新观念、全新方法、全新信息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中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而在于综合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在本文中我所说的主要是音乐学习能力。什么是学习能力呢?所谓学习能力指的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最大限度地领会和掌握学习材料,使掌握知识简单化,快速化的活动方式。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歌曲《大海啊,故乡》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男生齐唱三、四乐句,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室变为舞台,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 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 想要准确表达一首作品的情感内涵,光有热情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准确的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的分析和挖掘作品,对全曲展开分析,由最初的感性了解深入到理性的分析上去,由最初的感知情感发展到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全部思想实质,从而达到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 歌词语言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下面以舒伯特的《冬之旅》为例,《冬之旅》的歌词由德文写成,德文从发音上来说比我们中文要简单的多,它的发音有明显的规律,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对语言的把握要十分的到位。对于德语的咬字,我们在演唱和朗读的时候,那些连在一起的单词千万不能断开读,因为歌词是诗歌,因此也要注意句子不要随便断开。这样音乐句和语言句才能配合的好,更加的融为一体,朗朗上口。在德语中,因为语种和诗歌的原因,歌词带有一定得诗歌韵律。尤其是在某些特别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单词和整个句子的“顿”或“藕断丝连”的感觉。一般情况下,乐句和文学的分句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掌握原文的程度有限,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注意尽量要求他们认真的把语言演唱的靠近原文的风格就可以了。启发学生在演唱时根据歌词的语境,仔细的研究,结合合理的换气,把握歌词语言的韵律,这样才能不会破坏乐句的完整性,从而使演唱的作品更加的动听,更加富有韵味。 四、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 笔者认为,像这样具有想象性、引导性的音响色彩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的应用强调了逻辑智能——音乐分析能力的作用,它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才能对音乐表象进行拆分、肢解,了解乐思、乐汇的进行规律,理解音乐内在的含义,并对其形成联觉、加以想象。这样,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五、结语 总之,音乐学习能力有了发展之后,学生便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体验,将会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对音乐学习充满自信心。这个时候,便会不自觉的总结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思考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并且进一步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高中音乐课视唱练耳教学探究 在音乐院校招生、其他院校特长生考试或业余音乐考级等考试中,对视唱练耳都有严格的要求。它是用来检测考生的基本音乐潜能和学习音乐的基本素质标准,也是衡量考生音乐天赋和才能的必考科目之一。 1.视唱练耳的概念 视唱练耳,就是看着谱子演唱和耳朵训练,简称为“视唱练耳”。视唱有两种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在实际教学中以固定唱名法为主,首调长鸣为辅。练耳有音高模唱、固定音名听唱,还有音程、和弦和旋律等。其训练方法各不相同,但都是由音高和节奏组成。 2.唱好音准和节奏的教学方法 视唱练耳课程是由视唱和练耳两部分组成,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学习管弦专业的学生,在课上应以培养固定音感即绝对听觉为主;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应以相对听觉即首调唱名法的视唱作为重点;作曲专业则应当二者兼顾,混合使用。 学生学好视唱练耳,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表达音乐;有助于学生在表演时弹得更好,拉得更动听,唱得更感人。 2.1要唱准音阶和八度以内的旋律音程,学会模唱固定音的高度,模击常见的节奏型。初学者应先把c大调音阶唱准。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轻松和自然的声音来练习, 注意连贯和用耳朵去感受音高的准确性,同时结合乐理基础唱准四度以内的狭小音程。在教学音程的模唱与构唱时,要先进行各种音程的模唱。从纯一度、纯八度开始练习,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上述知识后,进行宽音程的训练。可分别进行纯四、纯五、增四减五的训练,其中包含#4 、降7。再进行大小三度,大小六度的练习,最后进行大小二度、大小七度的练习。宽音程训练最好先采用搭桥练习。如纯五度1 5,先在心里唱1 2 3 4 5,或心想唱和弦1 3 5;小七度3 2,可以先唱和弦3 5 7 2,然后套出3 2的音准。这一阶段还可辅以一些简单的节奏训练,在一般节奏型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在节奏型上加上固定的音高,这样就成了旋律听辨。这时候学生头脑中就可以储存一些音汇了,要注意多培养学生视听的内心感觉。 2.2用基本音级搭桥唱准变化音;单独凭记忆和感觉唱变化音难免会有偏差,我们不妨结合乐理用唱基本音级的办法,来唱准变化音,如唱2 #4 。2 #4 是大三度,根据音程的性质,可用基本音级中1 3 套,把1唱成2相同的高度,3就成了#4 的高度,#4 就很容易唱准了。又如要唱2 #5,先判定2 #5 是增四度,再从自然音阶中找增四度4 7,用上面的办法套#5 就轻而易举地唱准了,久而久之,唱和听变化音就不成问题了。 2.3音程与和弦的听记;单音视听掌握了,音程与和弦是不难学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唱从一到八度的音程,结合乐理在各个音级上构唱三和弦与七和弦。在课堂中经常指定一个音要求学生向上或向下构成指定音程与和弦,进行和弦连接练习,即几个人合作,每人一个声部,进行和弦连接练习,可作i──iv──v──i 的大小调的和弦连接,分别在各个调性调式上用固定调练习。为了更深层次记忆音程与和弦,音程与和弦的性质听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听辨音程、和弦的能力。 2.4节奏和旋律的交叉训练;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听单音、音程、和弦时还行,可到听节奏和旋律时就打折扣了。主要原因是对一些常见的节奏型比较模糊,几个小节的节奏连续敲出来,就无法记忆,当然节奏乱套了,旋律也就无条理性了。笔者认为,节奏训练应从最基本的节奏型开始,让学生了解每拍的时值是多少,学会单位拍。学生在训练时始终要和拍子结合模击。口中用“哒”念出节奏,特别注意不要赶拍子,要把握速度的一致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常见的节奏型后,再在节奏型里加上固定音高,用旋律的形式弹奏,让学生记出旋律中的节奏。熟练掌握了节奏,旋律也就随手拿来,这样长时间地训练,不但视唱水平提高了,练耳水平也飞速进步,特别是对培养音乐记忆能力大有鄙夷。 2.5二声部的视唱练习;二声部视唱练习不但能调正和平衡声部相互间的音响关系,理解和体会协和,有助于和声听觉的发展,也能促进单声部市场音调的准确性,增强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3.把握好视唱谱中的跳度和速度 3.1养成正确读谱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不要看到谱例张嘴就唱,而是先看看调号、拍号,再看看有无难点,这样对视唱谱有一个总的结构概念,唱起来才不至于心慌,速度也会控制得恰到好处。 3.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多考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平常唱得好好的,可一到考试就不行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经常出一些新视唱谱例,临时抽查学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3.3注意视唱的线条美。视唱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谱能力、音准、节奏及音乐感受能力。视唱不同于舞台演唱,只要中弱声就可以了。在把握好音准、节奏的基础上,注意强弱,保持整体的完整性,用轻巧、柔美的声音把每个乐句唱清楚、唱连贯、唱流畅,以达到最好的视唱效果。
卫生管理论文:谈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公共卫生管理是组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我国一直特别强调经济与科学技术共同进步[1]。与此同时,促使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来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现状并不十分令人满意。2003年的SARS使得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基础薄弱的缺陷充分地暴漏出来,时至今日我国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仍存在一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由于政府投入的财政不足使得公共卫生管理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2]。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国2003至今国家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状态进行整理总结,作为本次探讨的主要材料。 1.2方法 调查研究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现状,包括财政投入、城乡差异、应急预警系统、执法人员素质、食品安全问题几个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对采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目前国家卫生管理现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财政投入不足 与其他公共消费性支出相比,我国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支出比例较低,,与国际行情相比,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匹配。以2012年为例,公共卫生管理支出所占比率7.16%与国防支出的、行政管理的21.3%、18.45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2.2公共卫生支出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目前我国城市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高于农村,同时在资源配置上城市也是明显的由于农村,另外,除了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之间也是差异显着。 2.3缺乏常规的应急和预警系统 在不建立常规预警系统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危机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并且应对危机的人力、财力、物资储蓄不充沛,支援准备明显欠缺。 2.4执法人员的素质较低 目前,虽然相关的法律体会日趋完善,但是国内卫生监督队伍中存在一部分执法人员在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水平、法律素养等方面水平都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恰当有力的执行,严重影响了卫生管理的水平。 2.5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奶粉中三聚氰胺超标、鸡蛋中汗三聚氰胺、砒霜门、橡胶门等等一些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更加使得广大人民群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降低,担忧和恐慌增加。 3讨论 公共卫生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两方面。公众健康情况明显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主要的影响途径包括影响家庭以及个人的收入情况、对不同人群的收入情况造成影响、对卫生保健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资源的投入造成影响[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因为公共卫生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对外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使得公共卫生情况手打了较大的冲击。一方面体系体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国内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艾滋病、性病、吸毒等流入国内,使得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措施①加强财政支持,公共卫生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为了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这也是回避旧体制的弊端建立新体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4]。②减小城乡差异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人无法根据需要就医治疗。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真正解决老百姓就业难、看病难的问题。③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④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建立严格的内部工作制度,严禁出现管理人员假公济私的现象。另外,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管理人员能够真正发挥监督的水平和作用。⑤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改善和解决。首先要从根源入手,在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对无卫生许可证、无卫生加工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严格的整治;健全食品安全评估和评价的体系;完善食品的相关标准和认证;对进口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查等[5]。 虽然目前来看,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高效合理的解决方案,相信这些弊端和不足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解决,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会日趋完善,造福百姓。 卫生管理论文: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塑料食品包装的卫生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食品的包装材料进行分析和管理,使之能够更加安全,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卫生管理机构、程序、法律法规等方面看,我国较之于国外发达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塑料食品 包装材料 卫生管理 问题 目前全国的食品进行包装的材料大多数都是塑料,各种塑料自身的特性能够有效保存食品,同时能够防止食品中毒。但是塑料进行食品包装本身就会导致食品污染,塑料包装用完之后成为废弃品,也会污染我们的生活。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自身在使用和加工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添加剂,同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使塑料上残留一些物质污染食品。本文就塑料食品包装的卫生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1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物质 目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主要的污染物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酞酸醋类的污染物质,它主要是一种由各种醇和酞酸组合形成的醋,根据醇的种类不同,所形成的化合物的毒性各不相同。目前各国都开始对酞酸醋类化合物的毒性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哪种塑料材料适合用于做食品的包装材料。一般而言,测试食品包装中的塑料酞酸醋类材料的方法是利用气液层析分离法进行提取溶剂的定量分析,进而分析出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只要是含量超过1%,就能够检测出其中的有毒物质。但是若是检测塑料材料是否是污染物,则需要对提取溶剂的浓度进行检测,若是只是单纯地使用气象色谱进行测试,则可能会错误将一些化合物检测成酞酸醋。所以在检测塑料材料是否是酞酸醋类物质,需要使用质谱仪和气液色谱同时进行检测,这样能够保证检测的溶液数值符合酞酸醋类物质的分子量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未能够对塑料包装材料中酞酸醋类物质的允许标准进行规定。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另一种污染物质是氯乙烯单体,这种物质是残留在聚氯乙烯中,若从口进入人体内,有致癌的可能性,因此在美国的食品包装中已经不允许使用含氯乙烯单体的塑料材料进行食品包装,在日本中酒类的盛放容器中也禁止使用聚氯乙烯制成的材料,并且明文规定使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容器含有的氯乙烯单体不能超过0.05ppm。 2 检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方式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在进行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控制中有许多方式,我国虽然在检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是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厂家、消费者以及包装供应商都十分重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目前我国检测控制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强度测试,它能够综合进行塑料包装材料的检测,检测材料的抗断强度、抗拉强度、膜的复合强度、物理指标、封口的热封强度以及变形率,通过细化强度测试的指标,加强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另一种检测方式是阻隔性测试,主要是测试塑料包装材料对液体以及气体等相关渗透物的阻隔效果,以此来检测食品是否受到磨损以及保质期等问题。两种测试中阻隔性测试是检测食品包装材料的重要手段。 3 不同国家关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分析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人们比较重视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用塑料材料进行食品包装要保证其包装的材料和方式能够使食品不受到外界的污染,保证食品自身的成分、质量以及水分等不发生化学变化;其次塑料包装材料的化学组成成分不能向食品迁移而导致食品出现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食品包装的形式和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包装产业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进行卫生以及安全检查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食品塑料包装材料进行卫生管理的特点主要是:首先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严格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限定,保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是符合食品安全检验的,进而进行透明、高效、公开的食品包装材料管理和评价审核;其次是塑料包装材料进行大量的材料自身结构、特性、安全性、危险性评估、化学成分迁移等因素测试,保证塑料化学材料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最后是积极借助社会技术以及包装材料生产厂家的力量,生产者自身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保证各类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我国在进行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工作时,主要是出台了包装材料、食品容器、加工添加剂等的卫生标准以及管理方案,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法规,保证食品包装材料是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生产,并能够进行公正的评价,进而投入到市场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存在标龄较长的问题,一些标准的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相关单位的发展,导致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以及加工的添加剂等无人进行管理,也没有较完善的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4 总结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虽然有比较基础的法律条文体系进行支撑,但是由于政府职能分工以及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的食品包装材料的法律标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这样就导致许多食品包装材料的研发和使用需要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要求进行引导,对于新的塑料包装材料的相关安全测评资料,我国并没有完全掌握,这样就导致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管理和生产中受到国外安全测评技术的指导,这样就会使我国在评价新的塑料材料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管理中的问题,首先我国应该要完善和健全对新的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检测和评价机制,保证制定的法律标准和体系贯彻执行,并能够有效地更新和修订原有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标准;同时还要加强建设技术支撑机构的监测评价机制,各个食品安全机构和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和合作,进而提高我国的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促进食品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 卫生管理论文:利用信息系统提高对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的探究 前言:许多不明原因的疾病经常会引发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使更多人患病,利用相关信息系统能够做到比疾病预防机构更早更确切观测疾病的先兆,从而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这对应对突发事件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1信息系统在医院中应用所需的材料和方法 1.1信息系统需要的材料:在信息系统管中,因数据是其进行管理的材料,故而数据的采集是必不可少的。医院中,遍布各处的门诊、医技和住院登记等各岗位之上,都需要安排联网计算机工作站和中心服务器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医院的信息系统使用到的数据库系统和服务器操作系统都能够为信息的存储和运算带来很大的便利。 1.2构建信息系统的方法:在信息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会应用到c/s架构,而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就选择使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这是能够将公共信息用到的数据库集成于医院信息管理所需的大型的数据库。前台开发使用的软件是powerbuilder。 设计过程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来使用报卡的方式报告公共信息。严格按照报卡格式和内容逻辑的要求来填报,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想好填报的质量和效率等问题。尽量手工采集病号的信息,尽量少的使用选择方式录入,从而使采集规范。采集好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管理处,信息管理处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公共卫生软件集成了医院的信息管理的门诊、医技工作站点和住院工作站等。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当医护人员发现了需要报告的案例,就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使用相关模块来进行报告和数据的传输。在相应的部门当中,适当安装数据分析及监控软件,来完成对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以及将数据按规定上报等任务。 2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应用中的成效 2.1利用信息系统,做好预防宣传:在门诊和住院工作站等地方集成的传染病相关报告软件以及在医院防保科处运行的传染病预警类软件,共同组成了传染病的报告和预警部分。 传染病的情况由相关软件进行采集和整理,并完成传染病的报卡提醒,保证准确、完整以及无重复。预警软件需要提前设定好一定的预警参数,然后负责审核、统计、整理上报来的病例,并把病例的数据和提前设定好的参数进行比较,从而进行监控和预警。 遇到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充分利用网络对其进行分析和相应应对措施,并进行宣传和教育,从而遏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盛行。一些相关疫情适当在网络上进行公布,不仅能够使得群众了解到当前疫情的并进行相应反应,也有助于各地医务人员进行异地高效交流,尽量减少疫情的发生并更好应对疫情。 报告和预警模块的应用能够提高医院相关疫情报告的质量和速度,同时有助于察觉到新病情的传播和流传,从而提前做好有效的防御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2.2信息数据的采集和传送:当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时候,通过利用网络能够更好地切断感染源,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也防止疾病的传播。充分利用网络能够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在传染性疾病盛行的时候尤其能够显示出其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工作站点进行合理的配置,既能够方便医护人员的工作,还能有效地减少交叉感染。对于特殊高传染性疾病,就要适当增设微机工作站点,在清洁区及污杂区增设专门站点,这能够方便医护人员在在清洁区和污杂区内工作。尽量减少工作人员在污杂区内的工作时间,通过网上信息系统来进行病号的挂号、登记、检验和相关报告等工作,这就不需要面对面采集数据及情况,也避免了纸张传递等促进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医生在网上进行病历的调阅,吩咐医嘱以及写出相应的报告等,都能够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 利用信息系统来进行医院的一些管理,医院在实行了微机管理之后,影像的检查和病人的检验等报告都能够经过网络上传达到共享的目的,辅诊管理将病人的各种检验和检查类的报告在网络上进行传递,既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投递到医生手中,又能够避免因纸质报告的投递而产生感染。 2.3远程会诊,促进疾病治疗: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充分利用网络能够为医疗带来很多的便利。比如远程网络的使用,实现了远程教学和医疗会诊,实现了零距离的诊断和教学,这在实践中被较好的使用。 一些传染性疾病都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的特点,因此利用远程会诊的方式,来和相关专家来进行交流,探讨应对措施。进行网上会诊,远程了解病者的相关情况,网络传输病例和检验报告等,精心诊断并详细解答疫情中的问题。这使得远程会诊变得简单和高效。 3信息系统在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些临床医生,对于感染和传染等疾病的报告不是非常重视,因此使得漏报错报等情况发生的比较多。填写门诊日志的时候字迹不清晰或者是项目不完全,这些都会造成发生卫生事件的时候不能准确快速地找到患者。所以在使用信息系统的时候,要认真核对患者信息,清晰明了记录患者病情,通过实现快捷卡来方便相关病情填报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到工作效率。信息的采集要经过相关校对和提醒审核,使得填报质量能够相应提高并避免了漏报,实现方便快捷、准确地采集卫生数据。 在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做到及时和准确。通过建立灵敏高效的突发事件监测体系来提前捕捉到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信息。并通过建设相应模块来实现及时并准确地采集传染源、发热门诊和职业中毒等突发事件并进行相应预警。得到预警之后,指导机构对此事件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尽早地做出有效对策。 结语:合理地使用信息系统,不仅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节省了人力,同时也符合了人们对精确度的要求。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医院的管理工作会更便捷而高效。 卫生管理论文:浅析卫生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 卫生管理专业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为了研究卫生管理专业教育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移出现的热点问题及医学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就培养目标、模式、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09年结合齐齐哈尔医学院 “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 的办学定位,围绕高等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培养合格人才,结合同类院校的培养模式,启动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立项,就如何引导学生将最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和就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探索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大力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随着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创新和创业战略的实施,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教育部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建设工程,尤其是其中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导目标和建设平台。高校必须提升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内涵,花大力气建设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开放创新的、现代化的教学体系。 创新是当今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实践教学应该成为高水平大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建设的主要内容、创新的根本途径。针对当前高校实践环节普遍弱化的实际状况,以新的理念改革、构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认识,对教学环节、实践能力平台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改革,建立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和应用性人才的作用,对于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两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卫生管理专业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当前需要通过设置新型实践课程、改革原有实践课程、增加新型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机制等方式,建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通过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构建从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基础型实践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推进内容整合,形成多层次、具有弹性结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并使之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逐次分,最终落实在课程和教学环节设计上。 其次,整合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与管理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进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管理专业重点课程为依托,引进先进设备和教学仪器,提高实验室的科技含量,让学生通过实验能真正了解到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实习基地建设坚持严格规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习效果,促进优势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中心。 再次,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在《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教学平台建设、管理、利用中要防止分散配置、分散管理、局部使用、低水平重复的低效益建设,实现开放、共建、共享。(1)开放实践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生可自主地选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实行网上预约实验;(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3)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合作原则,与其他部门联合建立实验室。 最后,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所占的权重。 但由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各不相同,国内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繁多,没有较明晰和标准的理论构架;实践教学的研究,数量众多,“千文千面”,各具特色,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容易被这些方案策略的具体实施方式吸引而忽视相互之间的潜在联系,使得难以系统、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实践教学的建设方法,容易出现认识的盲点,从而影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制约其功能的全面发挥。一些学校在建设综合化、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硬件、轻内涵。教师表现:缺乏实践经历,而且限制在、申报项目的小圈子中。 培养创新型人才,地方医学院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调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如何形成一套合理的培养制度,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如何在全社会营造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卫生管理论文:论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创建社区卫生管理服务新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就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利用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创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来出现的情况,为今后进一步推进伦教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发展进行研究。本论文的主旨在于通过对伦教医院新型社区卫生管理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开创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形成以居民为中心、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现代社区卫生服务。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新模式 1实行社区卫生管理服务新模式背景 1.1伦教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8万人,流动人口约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中的65岁以上人群约占20%。我院1995年开始对镇、村医疗机构实行集约化建设,对镇内各村卫生站和卫生院属下卫生所进行合并,从而优化了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改善了农村医疗、预防、保健条件,方便了村民就医[1]。 1.22000年我院在集约化办医的基础上,再次对全镇的卫生服务网点进行了规划、建设、改造,并通过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开展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服务、健康促进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收到了预期效果,促进了镇、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当初的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独立于医院his系统外,导致居民平时的诊疗信息无法和居民健康档案融为一体,存在信息采集不完整、查找不方便、数据难更新、信息难共享等诸多缺点。无法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不能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全面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2建立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1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了《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相继出台。从2009年10月份起,我院和广东灏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直至2011年3月份已经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万多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基于icare中间件的c/s/s多层架构设计,系统开放性好,系统扩展性强;支持hl7、snomed、dicom、icd10/9、xml等国际卫生信息标准搭建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与应用平台。本项目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和医院管理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emr系统等无缝连接。采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和 oracle并行服务器(ops)技术;采用eai技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采用olap技术实现在线事务的及时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辅助决策支持;采用先进的无线网络技术,基于ieee802.11b/g国际标准协议的无线局域网和gprs/cdma无线广域网技术开发无线网络平台;采用vpn技术实现医院与其他医院互连并安全传输和交换数据;采用mpi技术实现对居民的统一识别,在不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与数据的有效交换。 2.2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涵盖居民诊疗信息、健康档案信息、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妇女健康保健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残疾人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健康体检、康复计划、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疾病控制、疾病跟踪管理、社区保健服务、家庭病床等功能的全方位管理系统,实现卫生主管部门有效管理区域内电子健康档案,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实现统一完整记录,居民在本辖区各医疗机构的健康记录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机构与主管区域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心的及时信息传输与基于hl7标准的cda(hl7临床文档结构)进行标准化的数据交换。 3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3.1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成立社区卫生管理服务领导组,下设社区卫生管理服务综合办公室。制定工作计划和建立内部运行机制,接受并布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控、监督和妇幼保健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工作职责,收集、分析、上报各类数据资料,督查考核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等服务质量。 3.2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考核制度,实行网格化综合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医生责任制,明确社区责任医生的职、权、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村医生制,加强中心与站之间的业务联系和指导。 3.3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统一的绩效考核规范,着重建立卫生人才资源培养、使用、流动、激励等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素质的提高。 3.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保健服务环境。至2010年投入300多万元对下属六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舒适、方便、温馨的服务环境。 3.5新型社区卫生管理服务以居民个人为基本单位,根据社区(村委)所辖范围、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合理配置各种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伦教全辖区划分为6个社区卫生管理服务区域,共配备40名责任医生、40名责任护士,并以总院的人力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服务理念、管理经验等优势为依托,真正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消除社区卫生服务的“空白地带”,实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由社区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组成基本医疗团队,落实基本诊疗、护理、家庭病床、慢性病管治、老年人管理、保健康复等服务;妇保、儿保、防保、精防、计生等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团队,重点开展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精神病防治、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 3.6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进一步落实各项惠民措施,65周岁以上免费体检范围,35周岁居民首诊量血压等活动使更多的百姓得益。此外,我院积极推行药品零差率,群众就医得实惠,实行500多种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 4新型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模式存在问题与改进意见 4.1存在问题: 4.1.1社区卫生服务前期改革尚涉及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因此一些相关政策在落实上不尽如人意,如补偿机制不到位、卫生资源配置失当、价格体系不规范等。 “以药补医、以医养防”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种对政府补偿不足的补充[2]。 4.1.2人员配置不足社区医务人员的配备数仍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卫生事业编制数仍然维持在10年前的标准。 4.1.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要求社区医务人员从以医疗为主,转变为“搞防病、看小病、转大病”,实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 4.2改进意见: 4.2.1要充分认识社区卫生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的重要交汇点,在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基本药品目录、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2.2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保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4.2.3继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稳定和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和考核办法,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全面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4.2.4加强以全科医师、全科护士为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和规划,调整人才结构,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 4.2.5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4.2.6加强医疗单位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和医疗信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化网络,统一规划、增加投入、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等。 卫生管理论文:卫生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在介绍开展卫生管理者继续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继续“工程教育”的运作。 [关键词]管理干部 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 现今,人事行政改革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化,为了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们要“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大力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教育,建设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这是卫生事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卫生事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卫生管理干部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完成的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种。学历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应成为卫生管理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美国称之为“工程教育”,是提高卫生管理干部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开展卫生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意义 1.适应知识更新的要求。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属于交叉学科,涵盖在软科学内。在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管理科学同样处于知识爆炸之中,管理科学门类的不断拓展,管理科学知识的不断泛进,迫使管理者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游泳,掌握新技能。这种知识的更新,手段的长进,技能的增强,更需赖于继续“工程教育”。 2.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的群体,属于物化性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产力是“智力的物化”。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与智慧是物质形成的具体表现。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靠的就是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教育。继续“工程教育”,承担着管理者教育职能,促进生产力的正向发展。 3.适应卫生事业科学管理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社会经济建设总体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保证人群健康,提高人群素质的双向职能。卫生管理者,在卫生事业中居于关键部位。国外通常所说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论,刚好道出管理的重要。国家、企业如此,卫生事业更不例外。根据金州区2009年卫生系统统计,现有的卫生管理干部中,通过系统的卫生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干部,还不到管理干部总数的一半。这样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现状,是不能承担现代化卫生管理工作重任的,因此,必须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工作。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需要。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卫生管理人才,具有自己的特性,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抵充的。它是因其管理岗位——职责范围——知识——结构——人才型所决定的。卫生管理人才,又分为行政、事业两大类。事业又分为医疗、防疫、妇幼卫生、中医中药、医学科技与医学教育的不同岗位,应配备专业对口的不同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又因能级不同,层次而异来区分。高层次管理者,离不开继续“工程教育”。高水平的科学卫生管理者,就必须经过继续“工程教育”。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为此,在卫生管理者当中,施以继续“工程教育”,便成了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必要措施。 二、继续“工程教育”的运作 继续“工程教育”包括教育对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 1.教育对象应当与卫生系统的医学教育保持一致。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要面向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管理者。在现阶段,我国宜从国家整体与卫生管理队伍的个体出发,按照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学会的要求,可因系统而异。如科技系统,为中级职称以上的,其它系统层次可向下延伸,但不能低于“士”级职称。现有卫生管理队伍大体上由学过卫生管理的,学过医学专业知识和未学过卫生管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三部分人组成。而系统学过卫生管理知识的是极少数。因此,现阶段的继续“工程教育”对象宜从在岗干部的全员中展开,在受教育面和队伍整体素质基本达标后,再分层次。 2.继续“工程教育”计划。这是对卫生管理干部实施继续“工程教育”的保证。计划制订,包括教育目标、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政策与措施保证。要分做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中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分解,要保持统一性与连续性。注重内在联系,计划制订要科学合理,经过论证,并起到约束作用。 3.继续“工程教育”的内容。卫生管理队伍现状的复杂性,决定了继续“工程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就总体而言,应归结为三大类。一类是管理者的共性知识。包括国家公务员的共性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理论。卫生管理方面的共性知识,如卫生管理学、医学基础知识等等。二类是卫生管理者的相关知识。包括卫生公共关系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理论学、医学美学、社会大卫生、卫生服务研究软科学与论文写作等等。三类是卫生管理者岗位的个性知识。如医院管理、中医药管理、预防管理、妇幼管理、药政管理、科技管理、医学教育管理、卫生监督管理、初级卫生保健与情报信息管理等等。四类是专业技能。如论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综合与分解、科研设计与运作、演讲与口才、调查研究能力等等。 4.继续“工程教育”手段。可以分为知识传授、实践中培养两个方面。 ⑴知识传授。现阶段可按照在岗卫生管理的不同人才,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的原则,因材实施。通过学校系统学习,短期培训及脱产、半脱产、业余、函授、电化教育等手段完成。 ⑵实践培养。对已具备中级职称以上的卫生管理者,则按照各学科在实践中培养,可通过传、帮、带、调查研究、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挂职锻炼等形式展开。 在我国,卫生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虽然至今没纳入日程,但它却是迟早要开展的工作,而且势在必行。大力开展卫生管理继续教育,建立职业化卫生管理队伍,还需要政策配套,如培养、使用、选拔、任免、奖惩、职称、工资待遇等。这些政策获得的基础,又无不与继续“工程教育”有关。因此按照卫生部提出的到2015年卫生人才建设长远规划:“逐步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的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目标,卫生管理干部的继续再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卫生管理论文:施工垃圾卫生管理 摘要: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最大的一座填埋场,其一期工程于199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及环境保护观念较为落后,经验不足,造成周边环境的不断污染,为此,我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补救,阿苏卫一期改造中的其中一项是渗沥液的侧防渗处理,其处理工艺为止水帷幕施工工艺,该工艺技术简单,处理效果较好,处理成本较低。 关键词:止水帷幕;施工工艺;高压旋喷;塑性混凝土 1问题的提出 某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其一期工程于1994年建成并投产使用,由于原工程设计施工未涉及垃圾渗沥液的深度处理问题,一期设计仅在填埋南区底板4.8m处用少量膨润土铺盖,或以天然土层防渗,在底层设置了渗沥液收集管收集并排放下渗渗滤液,然后填埋垃圾。目前填埋一区已填埋垃圾约20m高,根据东南侧观测井的测量数据显示正在使用的一期填埋区已出现污水渗漏污染。 根据2006年前检测井水质监测结果,一些污染指标如高锰酸盐、氨氮等不断增加,已严重超标,总硬度、挥发酚、氟化物、总大肠菌群数四项指标均超标。可以推断出填埋场可能出现侧渗或侧渗有将加剧趋势,为防止污水外渗,使该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填埋区基坑侧渗得到解决,必须采取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理方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四种防渗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投资估算: 方案1:将一期填埋区垃圾全部清除干净,底板、侧面重新做防渗层,铺设2mm厚HDPE土工膜,并对渗沥液处理系统重新进行导排,估算现有垃圾约400万m3,清除并再次回填约60元/m3,只倒运垃圾一项就为2.4亿元,虽然处理效果很好,但费用数额巨大。 方案2:填埋区四周先用成槽器开沟,再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做防渗处理。此方案缺点是下膜浅,不易达到处理深度,达不到处理效果,费用在1800万元左右。 方案3:填埋区四周及底部全部作防渗处理。底部铺防渗膜,四周做止水帷幕。此方案防渗效果十分稳妥,但底部做防渗施工难度极大,很难实现,费用极高,估计也将超过2亿元。 方案4:四周作止水帷幕,底层不做处理。通过详细的水文地质勘察及底层地质分析,兼顾工期及费用,此方案技术可行、费用适当、防渗方案稳妥可靠,总投资费用约1850万元左右。 可行性研究最后确定采用第4种方案,即侧面做止水帷幕方案。 2方案的实施 2.1方案确定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2007年1月我公司又聘请中冶地公司于2007年2月-3月进行了现场先导孔的施工。由于1992年的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仅用于一期填埋区的设计,间距较大,钻探深度不够,没有连续的渗透系数﹤10-7CM/S的粘土层而且绝大部分孔位在填埋区内,不能为本次施工提供足够的水文地质资料。此次水文地质勘察完成勘察孔150个,总进尺3946.45m。其中取土试样钻孔32个,标准贯入试验孔33个,取土标贯孔9个,鉴别孔76个。 本次先导孔测定地下水属于孔隙潜水类型,地下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径流,从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在29.80m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均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根据剖面图及地层统计表综合确定止水帷幕底板层为第8-2及第9层粘土层,其厚度满足要求,渗透系数达10-8CM/S,从而更深一步完善和补充了92年的水文地质资料,找到了连续的10-7CM/S粘土层。为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为了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先进行施工现场防渗墙的试验,以确定可靠的检测方法及止水帷幕的实际效果,试验完结后经建设方、设计方、承包方及监理采用开挖检查、探地雷达检测的相关数据和图谱,墙体连续性好,渗透系数小于10-7CM/S,能达到设计要求。 防渗墙施工采用射水造墙灌注塑性混凝土施工,局部有地下管线地段和塑性混凝土拐弯接头部位采用单管高压旋喷方法进行。射水造墙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应用中,设计防渗墙渗透系数均达到了K=10-7cm/s。 2.2塑性混凝土射水造墙防渗墙施工工艺(见图1) 2.2.1防渗轴线布置安排:东、南、西三边的防渗轴线沿各边的雨水边沟和马路之间布置,北边防渗轴线靠近二期填埋场布置,以利于二期填埋场防渗膜与防渗墙搭接,各边防渗墙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止水帷幕防渗体。 2.2.2钻机对位:对位误差在1cm以内,先施工Ⅰ序槽,48小时后再施工Ⅱ序槽,施工Ⅱ序槽时在成槽器两侧安装钢丝刷,钢丝刷长度5cm,并打开侧喷嘴冲刷已施工的Ⅰ序槽防渗墙两侧。为了防止Ⅰ序槽与Ⅱ序槽的搭接满足不了设计要求,笔者与监理、施工单位多次探讨,决定采用将成槽器搭接部位加厚的办法进行施工,效果较好。 2.2.3射水冲击成槽:开启正循环泵、提升成槽器冲击成槽,平稳冲击开孔。 2.2.4清孔:开启反循环泵,抽出孔底沉渣。 2.2.5槽孔垂直度检测:清孔完毕灌注混凝土前对槽孔孔斜进行检测,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槽孔进行重新修孔。此项检测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控制点,关系到防渗效果的优劣。经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多次商讨,决定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检测:槽孔垂直度检测前,将钻机调至水平,选择钻机上两点作为参考点,深度每隔5m测量一次钢丝绳前后、左右至参考点的距离,然后计算槽孔垂直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孔斜率B/(H-h)=A(L-H)/L(H-h)≤0.6% 2.2.6塑性混凝土灌注 塑性混凝土配比:(见表1) 塑性混凝土拌和和灌注所用设备均设置在轨道上,为保证混凝土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不小于2分钟,灌注过程中必须保证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不超过40分钟。开始浇注混凝土前,先在导管内注入适量的水泥砂浆,并准备好足够数量的混凝土。以便导管底口的隔离球被挤出后,能将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内。浇注开始时,导管底口现孔底距离不大于25cm,并不大于1.5倍隔离球直径。当孔底高差大于25cm时,导管中心放在该导管控制范围内的最底处。灌注前,导管口均下入可浮出水面的隔离球。混凝土连续灌注,槽孔内混凝土上升不小于2M/H,并连续上升至施工地面。导管埋入混凝土内的深度保持在2-6m之间,以免泥浆进入导管内。槽孔内混凝土面应均匀上升,每30分钟测量一次混凝土面,每2小时测定一次导管内混凝土面,在开浇和结尾时适当增加测量次数。灌注混凝土时,孔口设置盖板,防止混凝土散落槽孔内,槽孔底部高低不平时,从低处灌注。混凝土灌注时,在槽口入口处随机取样,检验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和渗透系数。 3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3.1对位控制:对位误差控制在1cm以内,施工前将钻机调至水平,且钻机塔架与水平面垂直;Ⅱ序槽孔的施工时,钢丝刷安装必须合格。 3.2孔斜控制:对孔深不超过20m的槽孔,施工时孔斜率按0.4%控制,当Ⅱ序槽与相邻槽段墙体搭接能满足设计要求不小于18cm,孔斜率不大于0.6%时仍为合格;孔深超过20m的槽孔,根据机械现状,Ⅰ序孔孔斜率不大于0.8%,Ⅱ序孔必须保证与相邻槽段搭接不小于18cm。 3.3清孔控制:清孔后泥浆比重不大于1.25g/cm3,孔底沉渣不大于10cm,孔深不小于设计深度,含砂率不大于10%,泥浆粘度小于30S。 3.4塑性混凝土浇注控制:严格按配合比搅拌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小于2分钟,控制塌落度为18-24cm,扩散度为34-40cm,导管在浇注过程中出现漏水情况时,用钻机清孔至设计深度后,重新浇注。 3.5Ⅱ序槽成槽过程中对Ⅰ序防渗墙侧壁的刷洗控制:清孔完毕后,保证钢丝刷上不带泥,钢丝刷损坏时重新安装后再次对槽壁进行冲刷。 3.6防渗轴线拐弯位置的搭接控制:拐弯部位的槽孔施工前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采取加长成槽器的方法,保证后施工的槽段与先施工的槽段搭接可靠。并在拐弯部位内侧采用高喷补强处理。 3.7本次施工为保证防渗墙有效搭接,每个成槽器端部内外两侧均已加厚至35cm,保证了相邻槽段搭接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3.8本次施工在成槽过程中进行全过程的孔斜控制,当发现孔斜超标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边成槽边修孔,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提高了施工效率。 4结果与讨论 2007年10月23日完成止水帷幕工程施工。止水帷幕工程完成工程量为塑性混凝土射水造墙964个槽段,防渗墙36877.08m2,高压旋喷防渗墙及高压旋喷补强面积980.29m2,施工防渗墙轴线总长度为2133.265m。总投资费用1850万元。 止水帷幕工程通过试块取样检测,浅部开挖直接观测,静水头试验,钻孔取芯及物探等各种检测方法,最终确定墙体同向轴连续、平直、墙体完整,连续性好、质量可靠,满足设计要求。 卫生管理论文:生活垃圾卫生管理 摘要: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不仅要分析其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划、规范、标准等要求,而且还要紧密结合所选场址各方面特征因素,全面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本文阐述了选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问题 1前言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相对滞后,据资料表明:200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仅52%,而无害化处理率仅约35%。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未得到规范处置,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率更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围城、围镇、围村现象日益突出,生活垃圾污染引起群众不满和政府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提高。近年来,为解决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优惠政策、技术规范、标准等,指导、支持、鼓励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步伐,各级政府在推行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或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率正逐步得到提高。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场址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场址选择不仅要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规定的技术要求,而且要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及农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以人为本,深入开展选址及环评公众参与工作,广泛征询场址周边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环境权益以获得群众认可和支持。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既是环保设施,同时也是一个潜在污染源,伴随着填埋场建设和使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风险隐患可能随之产生,加上人们对垃圾普遍厌恶的情绪,填埋场选址时周边居民反映十分强烈,阻力较大。然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是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如何权衡利弊,兼顾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成为选址成败关键因素。 2关于选址的规定条文 由于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不仅要考虑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地质等一系列自然条件对周围环境、工程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及运输费用等影响,还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因此选址时不仅应由建设、规划、环保、环卫、设计、国土资源、水利、卫生防疫、地质勘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还应高度重视公众参与。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填埋场选址应执行下列强制性条文,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⑴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⑵洪泛区和泄洪道; ⑶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 ⑷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 ⑸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 ⑹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地区; ⑺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 ⑻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 ⑼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同时垃圾场场址选择还应符合《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其它相关标准的规定,主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与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要求一致; ⑵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要求一致; ⑶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 ⑷库容应保证填埋场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低于8年; ⑸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⑹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较低; ⑺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 3影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特殊因素 卫生填埋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场场址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场址区社会经济因素及生态环境状况特征是选址中不容回避问题,除了上述规范和标准规定的强制性条文和一些重要因子的要求之外,还有许多规范和标准规定之外的很特殊因素,主要是:⑴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大量生活垃圾集中,将彻底改变场址及其周边地区农村及农业生态环境,可能带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污水、恶臭污染、滋生蚊蝇、生物入侵、火灾、疫病传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居住环境质量;⑵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垃圾厌恶情绪,垃圾填埋场址的周边地区群众通常难以接受大量垃圾集中到祖祖辈辈赖以生产、生活的环境。因此,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时,场址周边(包括卫生防护距离之外和垃圾运输途经地)群众的反映非常强烈,抵触情绪较大,这也成为是项目选址中的难点之一;⑶农村地区风俗习惯、宗族势力及封建意识对选址影响也较突出。笔者就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这些特殊因素归纳如下: ⑴卫生填埋场滋生蚊、蝇等昆虫可能对场址及周边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果园、茶园、蔬菜基地种植环境及农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如蚊、蝇叮咬水果及其排泄物影响农产品品质及质量; ⑵垃圾卫生填埋场中垃圾夹带外来入侵物种及弃用带疫病的蔬菜、水果可能危及当地农业生态安全,例如垃圾中夹带福寿螺,由于其生命力旺盛、繁殖力强,入侵并破坏场址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可能性极大。 ⑶场址若处于以针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因森林火灾诱发填埋场火灾甚至爆炸以及填埋场自燃引发森林火灾危险性并存;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灾难; ⑷卫生填埋场与场址及其周边地区存在重要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跨越的高压输变电线路及穿越主要交通干线)之间环境风险隐患可能较大; ⑸场址虽不跨越行政辖区但可能存在跨行政辖区环境影响问题; ⑹场址及周边群众因对垃圾厌恶情绪而滋生的对填埋场选址建设抵触情绪,可能发生群体性环境信访问题; ⑺场址及其周边地区群众涉及所谓“精神意识”场所(如祖坟、祖厝、公祭及宗教等场所)等问题,可能对选址及建设产生严重干扰问题。 4选址特殊因素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的选址涉及面广,政策性、技术性强,社会敏感度高。如前所述,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以及《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场址选择已作出明确确定,尤其是《规范》中九点强制性条文,在选址工作中均能逐条套对分析,因此强制性条文要求一般是不会违反的。但是,仍会有一些项目因未能全面地分析可能涉及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包括一些看似简单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影响因素,而造成选址建设及营运挫折及至失败。 通过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项目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学习,结合该类项目的工作实践,总结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工作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收集充分的项目背景资料、场地及周边环境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应对照强制性条文逐条分析拟选场址是否有违背,并得出是否满足强制性条文的结论。 其次,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夏季主导风向、土地资源、道路交通等情况分析场址是否满足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布局要求、环境保护要求及节约资源及投资等要求。 第三,分析场址的特征因素,着重分析可能存在跨行政区域的环境影响、场地内及周边市政和水利等设施(如高压线路、引水渠道、道路、油气管道或储存库等)的影响、对农业生态及农业生产的影响、涉及民众“精神意识”的建(构)筑物的影响。 第四,由于填埋场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因此选址应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和农民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贯彻“以人为本”,紧密配合建设业主,广泛深入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因为科学合理的选址决策不仅在专业技术层面要正确,还必须兼顾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让利害关系人有充分知情权,能充分阐述意见有参与权及有必要监督权,环评要结合业主与群众的协调意见,总结分析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尽力使选址决策能取得社会共识,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卫生管理论文:卫生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思考 1卫生管理类专业迫切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1.1新医改对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出新期望 卫生管理类专业是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完善、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长而形成的一个新兴专业,卫生管理类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使其明显区别于其他医学类专业。作为促进和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专业和学科,卫生管理类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等涉及卫生管理及其管理队伍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和要求。这为卫生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新时期的医药卫生改革呼唤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管理专门人才。也为卫生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 1.2新形势对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出新挑战 在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7月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中显示:公共事业管理位于本省布点过多、连续两年(2012、2013年)就业率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之中,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卫生管理类专业亦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同时,结合卫生管理专业招生实际,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同学中有部分是因为志愿服从等原因调剂进来,专业思想较不稳定;卫生管理类专业同学就业期望较高,就业率近年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些均对卫生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2对卫生管理类本科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2.1注重新时期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内涵研究 高等教学质量观是一定阶段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观念,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这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确立、新医改对卫生管理类人才的新要求,这些均使新时期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理念和内涵产生了新的含义。因此,需要从理论上对新时期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内涵进行阐述和界定。卫生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其本科教学在培养人才的特质上应具有“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质量内涵;教学质量不能仅仅体现在“教”的“过程”中,更应反映出“教与学”相结合、“投入—过程—效果”相结合的质量内涵,逐步形成系统化的质量观、强调专业特色的质量观和发展的质量观。 2.2开展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卫生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教”一直占居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疏于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参与程度低,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缺少互动,应试倾向的学习策略表现突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缺失、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也直接导致处理卫生管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差。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知识蓄积型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探索与时俱进的卫生管理类专业新型教学方法。因此,应不断探索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也要求卫生管理专业教师注重能力和角色的转换,变单一理论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师资。 2.3构建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标准是进行评价和管理的必要条件。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也是多样的,目前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卫生管理类专业应坚持在遵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标准与合格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要求,提出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尊重共性、注重个性,既要反映教学的共同规律,又要反映卫生管理类教学的个性特色,建立多样化的、有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从标准的规范性上看,标准的内容和形态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制定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广泛吸收卫生管理教育教学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听取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从而从程度上和内容上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规范性。 2.4完善卫生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对于教学进行宏观调控和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是高校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同的教育评价理论蕴涵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对教学质量评价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加之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以及不同类型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呈现多样性特征,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及重点等方面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操作规范。因此,需要结合卫生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内涵和质量标准,并从质量评价的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建立一套切合专业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要切实应用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克服“为评价而评价”的弊端,从而真正起到激励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促进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目的。 2.5加强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师资的培养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师资。优秀的师资不仅仅体现在选择优秀的人才担任教师,更应该重视人才成为教师以后的后续职业发展,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教学能力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摸索,从而得到优化与提升。应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作用,借助团队的力量和老教师的传帮带,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卫生管理类教师的培养还应注重加强专业实践的积累,教学管理部门应为专业教师创造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鼓励专业教师到卫生管理的一线实践部门去锻炼,提高卫生管理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积累,丰富卫生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容和案例,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作者:陈任 丁宏 马颖 秦侠 胡志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卫生管理论文: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问题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员工身体健康,是一项长期和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概括,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为提升卫生管理水平提供建议。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化工企业生产产品不断被用到各项事业中,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然而,化工企业生产产品具有特殊性,对员工产生一定职业危害,处理不当将危及员工生命健康。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释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粉尘、噪音及辐射等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影响下,企业如果不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将对化工企业员工身体健康乃至整个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严重危害。因此,为保证企业的发展效益和员工身体健康,需要通过调研活动发现职业卫生问题所在,做好各项生产的安全防护措施。 1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存在问题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发展观念影响下,化工企业对职业卫生管理重视程度降低,由此对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由此给企业形象形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现象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1.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随着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化工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取消或分离了员工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员工在企业内无法得到职业防护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保障。现阶段,较少企业中存在保证职工医疗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然而,具备医疗卫生机构的企业中医护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导致化工企业员工未能得到很好的卫生管理体验,对危害自身身体健康的环境知晓率较低,对维护自身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造成员工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较低,容易对职工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1.2职业卫生准则和制度未起实质性作用 职业卫生准则及制度是对职工的卫生管理水平起到保障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和职工履行双方承诺及义务,自觉遵守职业卫生制度及准则。执行职业卫生准则及制度的目的是减少化工企业对员工形成的危害,降低职业对员工的危险因素,在执行过程中形成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共赢体系。然而,一些化工企业虽然建立了保护职工,维护生产秩序的职业卫生准则和制度,在落实上却未能为员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不能明确提供管理流程及要求。在制定措施过程中,化工企业趋向于制定形式上的规章,对员工职业卫生管理方面未明确提出管理规定,将制度及措施作为摆设,成为形式。 1.3健康防护措施未落到实处 化工企业职工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危险性要求化工企业定期为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作为健康防护措施的重要依据,但是,许多化工企业将普通体检作为职工身体健康的衡量标准,未针对自身行业特点进行专门体检工作,这对化工企业职工的健康防护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化工企业运行过程中,其对职工的安全防护存在较大漏洞,具体表现为有害物质的检测未与职工的健康指数挂钩,在实施过程中物质检测与健康体检未进行有效对接和沟通,各项指标和数据未能充分分析和利用,造成化工中剂量反应关系和剂量效益关系被忽略,导致对化工有害物质及员工的健康未能建立实质性分析关系。 1.4忽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受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影响,化工企业为追求更大经济效益,在职工身体健康和职业卫生管理方面重视程度第,各项防护措施未能做到位。在设置安全防护措施方面,对有害物质的处理及过滤设施较为简陋,职工长期置身其中,影响身体健康;在职业卫生教育方面,企业对职工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形式单一,未能起到影响职工思想,提高职工卫生安全意识的作用,不利于员工身体健康及企业的长期发展。 2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对策思考 2.1明确责任,发挥主体责任 为提高员工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需要化工企业明确责任,发挥主体责任作用。化工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督导,在卫生管理机构内配备专业人员,建立健全主体责任制。加强对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思想认识,确保各项职责明确,各项基本任务能够落实到个人,明确实施流程,建立长期有效的服务机制,实行激励措施,调动各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各种职业病。 2.2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和规则 针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规则形同虚设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须明确主体责任,编制操作手册,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在实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加强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及培训工作,要求其遵守各项工作章程,提升自身职业卫生意识。 2.3有效投入职业卫生设施 为促进保障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安全基础设施上需要加大有效投入,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具体做法是,对需要经过特殊处理的物质,选择合适位置安装处理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及时淘汰老旧设备,定期建设和维护设备,对发现问题的设备及时维修;逐渐消除危险物质、气体及噪音对企业职工造成的危害;对照国家标准检查自身设备,如有不符,及时更换。 2.4坚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针对企业职工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所受到的危害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健康体检项目。摒弃普通体检的做法,化工企业在实施安全防护措施过程中,注重将安全防护监测和职工的体检结合起来,进行关联性分析,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险物质对员工造成的伤害,进一步保障员工身体健康,提升企业效益,促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3结论 化工企业工作特殊性要求企业注重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卫生管理水平才能获得长期稳定发展。坚持以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企业发展为原则,设置专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准则,提升职工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做好对职工的安全防护工作,加大职业卫生投入。 作者:宋勇 单位:沈阳万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卫生管理论文: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的定位 摘要: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不断调整变化的系统性工作,加强临床传染病患者的救治,防控大规模疫情出现及聚集性疫情爆发是传染病预防工作的重点,而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及干预进行分析总结,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传染病预防;干预 引言 近几年,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存在漏洞、对传染病预防的重视度不够、难以发挥公共卫生管理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工作中的应有的作用[1]。如今,在各种传染病肆虐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现将多年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出适合我院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干预方案。 1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 以甲型流感为例,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蔓延性广等特点,已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力度,现已得到有效控制。然后,某些传染病仍然暴露在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较薄弱的环节,如县级及县级以下的疾控中心,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部分县级医院对甲流感重症患者的治疗不及时,从预防到治疗的程序没有真正理顺,使我们开始思考公共卫生管理的定位问题。在以往卫生改革过程中,我国就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对公共卫生及预防保健全面负责,加强其建设,给予必要投入,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保证足够资金”[2]。医疗机构还要做好社会群众的预防保健工作,说明公共卫生的定位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其内容包括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食品药品以及公共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包括以上内容的宣传,免疫接种等工作。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公共卫生管理的宏观调控和积极指导作痛,深化医疗改革,总体把握社会及经济效益,各司其职,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各种干预手段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应用 2.1行政管理的干预 行政管理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方面,一方面是政府通过财政的扶持、法制规范、卫生宣传等手段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市场实施宏观调控[3]。另一方面是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的协调支持下,做好传染病防控技术指导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宣传、疫情监测、疫点处置、信息报送和疫苗接种等工作。以上干预措施应随着传染病预防的进展以及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不断完善,干预尺度应由点到面逐步扩展。 2.2法律法规的干预 法律法规的干预是确保公共卫生管理实施的主要手段,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能够帮助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面对突发疫情时有法律依据,促使各卫生部门依法实施干预和防控。同时,还能更好地保障医疗卫生救援时所用的药品、医疗设备及器械,对特殊药品的生产及研发,进口及审批等工作。 2.3媒体应对干预 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媒体和舆论的导向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媒体干预的核心是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性,即便发生疫情,也要对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传染病可能造成的影响,对群众进行正确引导,不能轻易宣布进入疫情紧急状态的信息,引起社会动荡[4]。媒体报道者应准确报道疫情的发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确保信息通畅,防止留言扩散。 2.4病原携带者干预 以麻疹为例,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5],按照传染病处理规程,疾病防控中心根据麻疹的不同时期及发病情况作出针对性干预手段。在感染初期,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需要首先做好公共环境卫生,实时监控疫情,将染病患者隔离,切断感染源,防止染病患者与易感人群接触。同时针对季节性传染病,重点放在疾病的预防上,同时要加强重症患者的治疗。一般来说,城市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比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更到位,国家应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及各地区交流,调整资源利用度,做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应当对乡镇公共卫生部门提供财力支持,才能全面有效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 2.5制定突发疫情应急方案 当遇到突发疫情时,各卫生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及疫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的准备,包括在预防和救援时所用的药品、器械、医疗设备等,各有关单位做到各司其职,有效开展防御工作,及时控制疫情。 2.6建设强有力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 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工作人员应当完善信息来源的整合,建立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便于和反馈有关信息。全国使用统一规格的标准,根据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网络系统的要求,上报信息,建立突发卫生事件档案。加强各部门协作,特别是国境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如铁路、机场、港口,一旦发现有人畜共患传染病时,确保各地区、各相关机构快速联动,确保信息共享,及时获得相关传染病的最新消息,尽快消除疫情。 2.7完善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传染病防控力度 目前,我国的传染病防控系统仍有不足之处,一是部分地区存在多个疾控机构,一旦发生传染病,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疫情难以及时有效的控制。二是加强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疾控机构基础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加大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按照国家标准配备实验室仪器,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各地政府应加强疾控中心人才配备,增加人才编制,切实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四是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加大社会舆论规范和多部门协调工作,强化社会群众对于传染病的自我防范意识,为公共卫生管理在预防传染病时奠定基础。 3总结 传染病是威胁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能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病。在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体系建设的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认真贯彻实施各种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有效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格局。加强健康教育,教育民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媒体沟通和舆论引导,及时公布疫情,使媒体多发挥正面舆论宣传作用;加强医疗救助和体系建设,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完善医疗服务[6]。加强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各项措施顺利实施,确保群众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作者:魏茂高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莒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管理论文:公共卫生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最近几年,频繁发生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对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保障公众安全、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文章从公共卫生管理的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几点加强和改进公共卫生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引言 公共卫生管理是我国全民性的事业,对于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卫生管理问题更加变得越来越重要,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以及全民健康发展的关键。最近几年,频繁发生各类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所以,有效发展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1公共卫生管理的概况 公共卫生管理即公共的卫生方面的管理,是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保护、增进人们健康以及防护疾病的管理活动[1]。公共卫生管理包括许多方面,比如流感传播、洪涝灾害以及地震灾害等这些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及生命安全问题的管理。公共卫生管理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些灾害提前做好预测及卫生方面的工作,有效减少疾病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已经造成危害的病毒或疾病以最短的时间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事件的危害程度。公共卫生管理不是个人的,是关乎广大民众的,所以需要广大民众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2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不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很多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落后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农村人口占有我国人口的70%,然而其医疗只有不到20%[2];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农村地区出现就医难、医药少的不利现象,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不健全的严重问题;第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其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道德素质水平比较高,而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城市或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其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道德水平比较低,使得整体上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很难得到有效的开展;第三,财政资金的投入不够,在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政府由于财政资金的缺乏,使得其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所以每当一些地区出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当地的人民群众只能以被动的方式等待救助,相应的主动措施很是缺乏,很难全面保证人民的基本健康和生命安全。 3加强及改进公共卫生管理的应对措施 3.1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比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医疗卫生的保障体系和全国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做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将大大有利于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所以,在现在公共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同时要有效改革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现状,逐渐消灭我国广大农村的卫生防疫盲区,规范化的建设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有效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医疗保障差距,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安全健康保障。 3.2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专业队伍建设 制约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及其专业素质的缺乏,所必要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素养以及道德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第一,在面试、聘用的环节要严格把控,关注的重点放在人才的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保证聘用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第二,对工作人员做定期的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条件优秀的人员可将其送去专业的机构进修,有效保障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及水平[3]。 3.3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有效完善,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还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所以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只有积极发展起来了,财政的总收入才会有所增加,进而才能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社会有条件的人士加入公共卫生管理的事业当中,给予这些社会资源相关的优惠政策,从多方面筹集资金,有效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建设。 4结束语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同时也不是依靠少部分的人就能实现,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共同完成,它是全民性的事业,关乎国民健康,所以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有效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就要对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有效防止疾病,保障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促进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和壮大,维护我国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作者:冯喜辉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预防保健中心 卫生管理论文: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建设策略 摘要:化工企业在实现自身转型与升级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重视,文章围绕这一点,从化工企业、工作人员以及政府部门三方面,分析了该管理体系建设,对于化工企业发展体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职业病是诸多疾病中隐藏属性与时间最长的一种,现如今经济发展实现了飞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在这种生活环境下,除了化工企业外,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也放松了职业病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使得职业卫生管理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主要问题。考虑到职业病能够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与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所以在企业中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1化工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原因 在化工企业进行生产与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较多,并且这些化学品需要技术与工艺进行处理,因此难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解决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并且为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支持。因为化工企业相关工作主要是以高温高压环境为主,长此以往便会使得空气中充斥毒害气体,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尽管相关企业也已经建立了卫生管理部门,然而工作人员并没有十分专业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在效果上存在欠缺[1]。另外,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对健康与安全问题的重视,使安全防护设备得不到安全保证,以上问题都是出现职业病的重要诱因。因此,在这一环境背景下,化工企业建立职业建设卫生管理体系十分重要。现如今,我国的职业卫生管理依然处于发展阶段,这一体系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方面。我国以化工企业居多,但是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却有待提升,一些从业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会诱发何种职业病,所以也没有安排定期身体检查,导致缺乏对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视,对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2.1化工企业方面 2.1.1完善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度化工企业中一旦出现职业事故,那么损失最大的便是企业自身,针对这一问题,为了减少经济等方面的损失,化工企业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专业且完善的卫生组织管理部门,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严格控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合理、可行的保护与防护措施控制危险因素的出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需要执行职业卫生责任制度,并划分具体的责任范围,要求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使工作人员的健康问题成为化工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2.1.2加大防护措施器材与资金投入为了实现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生产时需要运用无毒或是毒性较低的原料,并对企业的生产环境进行改善,为职工提供一个健康的生产环境。另外,也要加大企业防护器材与资金的投入,将原来设备更改为防护性能的防护设备。通过以上几种举措控制工作人员职业病发生的几率,使其能够确保自身安全,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2.1.3搞好职工培训工作在化工企业这个大集体中,安全问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并且需要所有工作人员参与和监督。为了使工作人员加强对职业卫生健康的重视程度,企业需要组织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培训,重点对安全知识、职业卫生知识以及职业病防治在内的多种要求与内容进行培训[2],使工作人员能够深入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及时告知工作人员,使工作人员能够全面加强自身的安全观念,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安全观念。 2.2工作人员方面 企业中工作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解,特别是化工行业,掌握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此制定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工作人员自身需要具备安全观念,除了企业组织组织身体检查之外,自己也要及时检查。因为化工行业具有较高的危险系数,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提升安全观念,以此才能预防意外的出现。 2.3政府部门方面 政府部门需要将化工企业职业卫生健康管理放置于首位,以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为前提,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加大对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监督力度,按照化工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与实际发展情况,全面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并约束化工企业生产行为,监督化工企业生产等各个部门[3]。在监督与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合格之处,便要进行整改,以免问题影响范围扩大,并起到防范于未然的效果。此外,有关部门在监督的同时,也要定期更换并更新相关生产设备,以此减小化工设备对人体的危害。 3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化工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危害,并且会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合理避免这一问题,除了化工企业要加大重视以外,工作人员自己和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关注,以此合理控制职业病的产生,并推动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侯美华 单位:浙江泰鸽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的论文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 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 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 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 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 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 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 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 内容摘要: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承担重要责任,实施生态管理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入手,分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并指出了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旅游企业 生态管理 生态经济系统 旅游业的发展因其对自然资源高度的依赖性,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旅游经济的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今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外向型的旅游企业将首先面临这一挑战,实施生态管理不仅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是指旅游企业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调节、控制,以提高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旅游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本质,是要使旅游企业的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却不超过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阈值,核心是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不同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 (一)流:资源利用开发配置的生态问题 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行业关联性,它是通过与同业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学校、社会公众、其他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连续进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并产生污染是旅游企业的基本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短浅的资源开发行为和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各种“经济流”,更应关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流”,正确处理好各种“流”的关系和影响,必须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来实现。 (二)网:生态系统的成员与关系结构问题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结构。而企业环境是一个通过各种复杂的物理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和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空间,在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企业的关系是互动网络式,保持网络的畅通和各网点的协作,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成员的关系与结构是旅游企业实行生态管理的本质要求。 (三)序: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 一个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配置、价值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经济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组织和人的经营、管理、控制行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类的复合体系,在此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旅游企业通过实施生态管理,更好地认识竞争与共生的矛盾关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序和共生序。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一)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对象物,也是当今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构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导因素。经济系统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保证,是旅游企业经营目的所在,也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本质。社会系统是实现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保证,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是旅游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级多要素系统,其各级各类子系统都包含了众多的构成要素,各要素间产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和转换。 (二)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对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对自然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神奇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历史遗存,无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为经济单元的旅游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其发展的宗旨。生态资源既是旅游业产品的重要组成,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2.旅游容量的有限性。旅游业并非无污染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退化乃至失去旅游吸引力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出于单纯的经济目的,热衷于旅游、餐馆、游乐等设施的投入,大兴土木,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将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认为旅游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人工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三项组成。无论哪一种容量,均是数量有限的,即存在不能超越的阈值。 3.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旅游企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因为旅游经济活动使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从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需求与供给受到来自于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给旅游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带来困难,也给旅游业严重依赖的生态环境带来周期性破坏。旅游业发展的自身高弹性与其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共同决定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特点。 4.系统功能的多重性。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多重性特点。旅游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又能使其具有生产生态产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缓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健康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维持和发展是实现旅游经济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旅游经济功能的完善为生态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也是优化旅游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一)培育生态理念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理念应包括生态战略理念、绿色营销理念、“清洁生产”理念、生态财务理念、生态文化理念等。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纽带,在了解需求及指导供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营建绿色营销观念是旅行社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理念;饭店属高消费场所,必然占用消耗大量资源,转变经营观念、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饭店的持续经营之道;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按照生态产业园的设计思路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及管理,是景区实现生态管理的首选策略。 (二)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 1.健全企业生态管理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生态化的组织结构应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强调生产过程的循环,在外部建立生态链的网络关系,设法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模式,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信息交流的多元化。通过建立生态运行经理制,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管理组织网络之中,使管理更趋灵活有效。在质检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设立生态管理监督机构,使之成为生态管理的重要部门,保证生态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强化企业生态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持。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方针之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对污染防止和各种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承诺,建立评审生态指标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要求的操作规程,并将其渗透到各项业务活动之中。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将ISO14000作为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一个基本框架。 3.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通过各种激励方法使全体员工参与整个企业的生态管理活动。如建立生态管理经济责任制,将生态管理指标与管理者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通过设立生态管理奖励基金鼓励员工,成立生态技术革新小组,奖励创新成果;制定生态目标,实行全员考核制度,实现由全体员工参加的、全过程的全面生态管理。 (三)对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已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记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其意义在于: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有利于我们尽量用服务来替代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做到既按顾客之需调节能源的供应,又确保能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生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促使旅游资源的生态特征可视化,给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四)激励供应商并教育引导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一方面人们将更关注对自身有益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将负担过度消费引起的负效应,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有责任激励供应商、引导消费者向有利于生态经济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把新的环境准则纳入采购行为,要求供应商提供环认证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环境承诺,对供应企业起到宣传广告作用;旅游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生态产品、服务和企业生态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宣传、灌输、渗透企业生态产品、服务及企业生态理念,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生态需求。旅游企业可根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省使用等原则制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格来引导顾客的生态消费。 (五)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要从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源配置和利用,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企业设计建造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二,推进高科技在企业中的应用。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化、设备功能的深度开发、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等措施,达到市场的充分扩大、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三,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再开发,通过有系统、有步骤的实施企业人员的招募、选择、培训及合理流动等,达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和节约利用,形成与其它资源的良性循环。 生态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变革,协调好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关系是企业生态管理的核心所在,唯有实行生态管理,旅游企业才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国内外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概况 一、前言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其三大支柱产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饭店业的发展也如日中天.随着新旅游法的颁布,旅游企业的管理愈发规范。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因此管理心理学自成为一门学科以来便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重要的一支.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企业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国内外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现状 小爱德华。J.梅奥等认为旅游心理学只研究旅游者,国内部分研究人员(以邱扶东、贾静为代表)承袭了这一派别,并认为这样做更有心理学色彩;而以屠如骥、刘纯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则认为,除了研究旅游者之外,旅游心理学还应当研究旅游从业人员。屠如骥(1986)、甘朝有(1995)、张树夫(2001)从个体、群体、领导及组织等方面对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进行了研究;秦明(2005)和刘纯(2002)则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企业管理心理,除上述内容外,研究还涉及压力、应激与挫折、人际关系、劳动心理、冲突等方面.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旅游业作为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将心理学引入不仅可以为旅游的开发、经营、发展提供心理依据,而且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屠如骥认为,运筹学和行为科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两大支柱,只有把这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能地进行.张迪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引入旅游企业管理,提出了四种应用建议,即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应用于员工培训、薪酬发放、旅游景区规划和旅游反馈,以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2、有关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 随着旅游企业竞争不断加强,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愈发清醒地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将心理测评技术应用于旅游企业可以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选聘、安置、培训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进而实现人与事、人与职的合理匹配,以提高旅游企业人才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 曾招喜和赵希勇等提出,可通过建构模型来对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曾招喜和唐美玉提出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认为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要从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三方面来建构。赵希勇和王锦则在职业化素质及职业化素质模型论述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企业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提出旅游企业人才的思想素养、行为素养和专业素养及其内涵。 任卓认为,我国旅游企业目前人力资源构成、人员稳定性、员工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将心理测评技术引用时十分必要的。赵艳辉、王焕宇认为,适用于旅游企业的心理测评技术主要有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等,其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1) 心理测评是科学合理地甄选录用人才的有效手段;(2) 心理测评是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3) 心理测评为旅游企业选拔管理人才提供了依据;(4)心理测评是旅游企业针对性培训的主要依据。 3、有关旅游企业情感管理的研究 随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旅游企业中的渗透,企业员工的心理情绪愈发受到重视,因此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田喜洲、蒲勇健对国内外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进行了研究述评,国内外研究结果都表明旅游业员工满意度水平普通较低(Woods,1992)部分研究者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旅游企业情感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关系。 如北二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感管理研究”课题组通过研究情感管理的三个维度---“关心”、“理解”、“尊重”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经过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员工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影响,分析了情感管理因素对旅游企业的作用.研究表明,情感管理的三个维度对工作满意度、员工总体情感指数均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尊重”对员工离职意向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理解”和“关心”对员工离职意向的负向预测作用不强.部分学者从压力感知、心理激励以及挫折心理角度进行研究,了解旅游企业员工相应的心理过程及制约因素,并建立旅游企业对员工心理的激励措施,有助于充分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促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国外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现状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自成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欧美不断被引入旅游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而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掌握人性、研究人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效益,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1、积极心理资本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资本是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相并列的概念,目前成为了主流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领域,而在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关研究却极少(Lucas、Deery,2004).Luthans(2005)和Larson(2006)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积极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作用更大;心理资本与员工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显着正相关。Peterson 等(2003)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希望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其管理工作的绩效较高,下属的留职率和满意度也较高。旅游企业是服务性企业,要求员工能敏锐地觉察并理解客人的感受与需要,并能与客人融洽地交往与互动,克服负面的情绪冲动与不良影响。因此,积极心理资本在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集中在招聘与选拔、员工培养等方面,以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长处管理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长处管理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又称“人生取向”,一般缩写为 LIFO.LIFO 管理系统是结合现代管理学、组织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的一种综合管理系统,其核心思想是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能否管理自己的长处。人们通过辨认个人的长处和取向,有效地运用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取得事业的成功。 旅游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如何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合理科学地利用人力资源,是旅游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欧美国家研究者从实证研究角度证明了 LIFO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促进作用,如 LIFO 可使员工清楚自己的风格和长处,并充分发挥以获得成就感、满意感及发展感,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展望 近年来,旅游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日臻完善,不过针对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因此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应不断深入和拓宽,与时俱进,汲取欧美国家理论精华.除此之外,研究主要从旅游学角度为切入点,并不能体现心理学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因此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应注意以下两点:(1)注重实证研究;(2)适时关注国外的进展,不可闭门造车.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思考 我国高校课程群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课程”的研究与建设[1]。二十多年来,从事教学或者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校研究人员对课程群做了大量的探索。课程群主要特点包括:第一,课程群由三门或三门以上的课程组成[2];第二,课程密切相关,互补性强[3];第三,课程群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4],第四,有整体的教学要求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5]。基于以上特点,课程群是以提高某一专业领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为目的,将同一学科中在内容、结构、背景、方法等方面具有相互渗透和补充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将具有关联的课程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整体资源,打造学科优势。 一、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概况 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本科在校学生200人,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即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旅游规划方向和旅游文化方向。“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课程包括:《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餐饮与娱乐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等五门课程,涉及的旅游企业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三个行业。除了理论课,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旅游地认知考察》、《导游(讲解)见习》、《遗产旅游考察》、《专业综合实训》等,这四门实践课安排在周末或是寒暑假,是旅游企业管理理论课程的实践。 二、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发展的现状 旅游企业对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多元的、综合的。从全国范围来讲,80%以上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旅游企业就业。但在旅游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学生不足5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不能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需求。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在毕业后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旅游企业,但3年后还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不到35%,5年后不到15%[6]。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从教师人数来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专任教师只有3人,而且这3个老师还要教授其他方向的课程,可按教学要求,应由至少两位及其以上的教师主攻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在这门课程变成优秀课程之前,各位教师不应该开设超过三门以上的课程[7]。从教学组织上看,还没有形成以某个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教师之间还没有形成教学、科研活动的氛围。从教师结构上看,虽然年龄、学历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少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验。 2.实践教学基础弱。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石河子大学旅游专业从招生起虽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取得的成果低于预期。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没有与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稳固的关系,缺少实践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 3.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课程群的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系列课程。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虽已形成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层次。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两个层次的实践学时分布不均,有的课程,如《旅游景区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甚至没有安排实践学时;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第三,有些课程开课学期欠科学,如《管理学原理》是最主要的基础课之一,安排在第一学期,可是刚入校的新生对该课程的内容很难消化与掌握;第四,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非旅游系的教师,这些教师既没有参与过旅游专业的教研活动,也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与旅游行业脱节,等等。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在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每个学期进行院、校专家督导组听课,旅游系教师集中听课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课堂内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虽有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以往老师板书的内容复制到了课件中。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存在差异,“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尤其要注重实践学时的教学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认识。根据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应有以下认识:第一,建立明确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开课学期、开课课时(包括实践课时)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明确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管理能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第二,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专业核心课程都包含在“吃、住、行、游、购、娱”的相关环节中,在旅游业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每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封闭和脱节,需要相互支撑,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纳入一个整体的培养体系;第三,课程群的课程组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7],旅游企业不仅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而且还包括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等经营部门,在教学中应加入对各环节企业的管理内容。 2.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投入。课程群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第一,资金投入。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无论在教学体系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很多研究与探索,因此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教研课题立项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督促课程群和各门课程的负责人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到课程群建设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进度。第二,教师投入。教师的人数与教学质量是课程群建设的根本,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门课程至少有两位授课教师,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工作经历及科研背景等科学组合。第三,精力投入。在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在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中,获得资助的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项目凤毛麟角,其他层次项目也很少,教师职称的升迁也是以高水平的项目和核心期刊为主要考核点,因此相关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科研而非教学上。“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相关课程主要以教学为主,获得项目支助的研究也很少,因此高校应该调整思维,采取不同形式鼓励教师对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 3.建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①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评估基础课的组合是否科学,各门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防止管理类的课程大众化及普遍化,尽量做到专业化和特色化。②教学效果的评估。首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包括教学准备的检查制度、听课制度、互评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等。其次落实各项制度,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反馈学生的意见,争取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综合授课教师各方面的成效,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 4.优化实践教学环境。①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课内实践是某单科课程包含若干课时的实践活动,集中实践是将学生集中起来,离开课堂到相应的实践地点进行为期一周以上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内实践还是集中实践,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全面考虑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学进度、教学安排及应达到的教学效果等。②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教学基地是与旅游相关的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对学生的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一样,因此刚进入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大多无法适应,因此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一方面要给学生灌输旅游企业经营理念,尽量让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明确实习学生应该遵守的义务;另一方面也要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与旅游企业的沟通需要常态化,建立双向沟通平台,营造互惠互利的局面;第三,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走出去”,这就不得不面临经费的问题。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课程群的培养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高校的培养模式就应顺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教学体系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师资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社会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人才。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探索 摘要:旅游业是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知识和技术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显然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一、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 二、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 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三、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 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四、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五、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旅游 业是当今迅速 发展 的朝阳产业之一。心 理学 可以为旅游的开发、经营、发展提供心理依据,并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提出四点可以把行为主义心理学应用于旅游 企业 管理中的建议,把旅游学和心理学相结合,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 旅游企业管理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 科学 性和其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在 教育 、心理 治疗 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 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 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 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 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 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 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 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 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 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 经济 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 理学 在 旅游 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客观观察法,包括借助仪器和不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条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头报告法,人类是一种经常用语言做出反应的动物,人类有时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就是语言。华生承认口头报告法不是彻底客观的,而是在当前科技条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权宜之计;测验法,华生强调指出,考虑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重视那些不一定要用语言的行为测验。旅行社一般都会安排旅游反馈,多数是让游客填写旅行社服务质量意见反馈单。而这种方法,即使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也是不全面不及时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对面交谈,即口头报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访环境,或者旅行中确实碰到一些问题,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笔写无法看出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 发展 ,游客出游的动机、方法、感受,都是旅游 企业 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迫切需要寻求的答案。旅游企业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选择,期望游客选择自己的服务产品,从而获得 经济 利益。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心里活动 规律 的学科。这样,旅游学与心理学找到了契合点。上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四点应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然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 内容摘要: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承担重要责任,实施生态管理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入手,分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并指出了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旅游企业 生态管理 生态经济系统 旅游业的发展因其对自然资源高度的依赖性,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旅游经济的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今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外向型的旅游企业将首先面临这一挑战,实施生态管理不仅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是指旅游企业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调节、控制,以提高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旅游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本质,是要使旅游企业的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却不超过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阈值,核心是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不同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 (一)流:资源利用开发配置的生态问题 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行业关联性,它是通过与同业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学校、社会公众、其他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连续进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并产生污染是旅游企业的基本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短浅的资源开发行为和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各种“经济流”,更应关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流”,正确处理好各种“流”的关系和影响,必须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来实现。 (二)网:生态系统的成员与关系结构问题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结构。而企业环境是一个通过各种复杂的物理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和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空间,在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企业的关系是互动网络式,保持网络的畅通和各网点的协作,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成员的关系与结构是旅游企业实行生态管理的本质要求。 (三)序: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 一个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配置、价值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经济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组织和人的经营、管理、控制行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类的复合体系,在此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旅游企业通过实施生态管理,更好地认识竞争与共生的矛盾关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序和共生序。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一)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对象物,也是当今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构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导因素。经济系统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保证,是旅游企业经营目的所在,也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本质。社会系统是实现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保证,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是旅游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级多要素系统,其各级各类子系统都包含了众多的构成要素,各要素间产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和转换。 (二)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对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对自然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神奇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历史遗存,无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为经济单元的旅游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其发展的宗旨。生态资源既是旅游业产品的重要组成,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2.旅游容量的有限性。旅游业并非无污染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退化乃至失去旅游吸引力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出于单纯的经济目的,热衷于旅游、餐馆、游乐等设施的投入,大兴土木,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将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认为旅游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人工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三项组成。无论哪一种容量,均是数量有限的,即存在不能超越的阈值。 3.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旅游企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因为旅游经济活动使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从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需求与供给受到来自于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给旅游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带来困难,也给旅游业严重依赖的生态环境带来周期性破坏。旅游业发展的自身高弹性与其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共同决定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特点。 4.系统功能的多重性。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多重性特点。旅游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又能使其具有生产生态产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缓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健康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维持和发展是实现旅游经济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旅游经济功能的完善为生态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也是优化旅游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一)培育生态理念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理念应包括生态战略理念、绿色营销理念、“清洁生产”理念、生态财务理念、生态文化理念等。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纽带,在了解需求及指导供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营建绿色营销观念是旅行社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理念;饭店属高消费场所,必然占用消耗大量资源,转变经营观念、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饭店的持续经营之道;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按照生态产业园的设计思路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及管理,是景区实现生态管理的首选策略。 (二)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 1.健全企业生态管理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生态化的组织结构应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强调生产过程的循环,在外部建立生态链的网络关系,设法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模式,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信息交流的多元化。通过建立生态运行经理制,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管理组织网络之中,使管理更趋灵活有效。在质检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设立生态管理监督机构,使之成为生态管理的重要部门,保证生态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强化企业生态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持。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方针之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对污染防止和各种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承诺,建立评审生态指标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要求的操作规程,并将其渗透到各项业务活动之中。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将iso14000作为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一个基本框架。 3.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通过各种激励方法使全体员工参与整个企业的生态管理活动。如建立生态管理经济责任制,将生态管理指标与管理者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通过设立生态管理奖励基金鼓励员工,成立生态技术革新小组,奖励创新成果;制定生态目标,实行全员考核制度,实现由全体员工参加的、全过程的全面生态管理。 (三)对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已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记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其意义在于: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有利于我们尽量用服务来替代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做到既按顾客之需调节能源的供应,又确保能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生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促使旅游资源的生态特征可视化,给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四)激励供应商并教育引导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一方面人们将更关注对自身有益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将负担过度消费引起的负效应,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有责任激励供应商、引导消费者向有利于生态经济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把新的环境准则纳入采购行为,要求供应商提供环认证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环境承诺,对供应企业起到宣传广告作用;旅游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生态产品、服务和企业生态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宣传、灌输、渗透企业生态产品、服务及企业生态理念,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生态需求。旅游企业可根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省使用等原则制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格来引导顾客的生态消费。 (五)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要从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源配置和利用,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企业设计建造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二,推进高科技在企业中的应用。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化、设备功能的深度开发、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等措施,达到市场的充分扩大、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三,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再开发,通过有系统、有步骤的实施企业人员的招募、选择、培训及合理流动等,达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和节约利用,形成与其它资源的良性循环。 生态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变革,协调好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关系是企业生态管理的核心所在,唯有实行生态管理,旅游企业才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旅游产业在管理和运营上也面临着挑战。旅游业是发展社会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浅要的分析了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变革和管理问题。 关键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型经济已经转变为知识经济类型,知识正影响着世界的各个方面,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受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产业,是发展社会经济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有效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知识经济对旅游企业带来的影响,简要的探讨旅游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变革和管理问题。 1、我国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经过改革开放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其他的经济产业相比,旅游活动受到了时间和消费者的约束影响,尤其是时间上受到了国家公休假期和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影响。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市场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并不仅仅存在于旅游企业之间,也存在于各个地域之间,更多的是旅游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因此旅游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变得更加重要,能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各种考验,是关系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并不是直接的进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出游、放松、陶冶情操、学习观摩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密切的关系到社会价值和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旅游企业的发展也是和社会的文化变革、经济形态息息相关。现今的知识经济具有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对旅游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对旅游企业的信息资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旅游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2、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变化 2.1带来新的竞争方式。 知识经济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旅游竞争模式,这也对传统的旅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型的旅游企业是以客源和资源为主,而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之下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竞争的主体从客源、资源变为了知识技术和信息。因此价格上的竞争也就改变为非价格的竞争。企业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否能带给消费者方便、实用,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吸引消费者的兴趣,传统的效果模式也已经改变为网络营销。 2.2拓展了旅游市场。 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大的拓展了旅游市场,积极开发出很多新的消费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旅游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规模和容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经济大大的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办公时间的灵活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旅游,经济的提高带来收入的增加,旅游消费也随之增长,全世界的旅游业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时机。 2.3改变了旅游的资源结构。 知识经济使旅游企业的资源结构发生了改变,相应的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知识和信息是知识经济下最重要的资源,同时财力、物力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资源。而人是知识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人力资源也就成为了企业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企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便是知识信息的经营,网络营销主导了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的战略结合使用成为了旅游企业的发展趋势。 3、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管理的主要特征 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旅游企业的发展更加关注于利用各种新科技手段来关注知识和信息的利用,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引进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注重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积极的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真正将企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具有创新意识,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企业的发展中更加重视建设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管理来建立企业的具有特色的社会形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员工建立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具有集体荣誉感。此外还需要重视培养领导和员工的关系,通过知识文化类的渠道来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且在旅游行业中重视对于生态自然的保护,使企业和整个行业得到长久的发展。 4、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管理变革 4.1外部环境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高速的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高。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和旅游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应用信息技术和知识技术型的人才上,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为旅游企业带来减少资金投入的好处。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了网络化,新兴技术也来到了管理模式的革新,这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4.2旅游管理的产业性质改变。 传统的旅游产业是密集型的劳动产业,竞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强大的劳动力资源上,拥有了强势的劳动力会对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作用,这也为社会解决了一定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而现代化的旅游产业已经不再受劳动力的限制,已经将资金密集和知识密接结合在一起,并精确定位为服务产业,这样的转变也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人力管理上带来了新的挑战。 4.3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变。 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受到服务和产品质量的好坏。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下,旅游业是服务和产品都趋于知识化、信息化。并且在企业的发展中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查和确定适应产品的目标客户人群,并且细化市场,进行市场的开发和运营,不断的在运营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水平,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开展有特色、高品质的服务,占领旅游市场的高端位置,走在行业的前沿。 结束语 我国的旅游行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近几年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人们更多的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改革问题,以适应新型社会日新月异的改变。 作者:孟昱龙 霍婧媛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旅游企业管理策略 内容摘要: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承担重要责任,实施生态管理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入手,分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并指出了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生态经济系统 旅游业的发展因其对自然资源高度的依赖性,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旅游经济的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今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外向型的旅游企业将首先面临这一挑战,实施生态管理不仅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是指旅游企业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调节、控制,以提高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旅游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本质,是要使旅游企业的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却不超过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阈值,核心是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不同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 (一)流:资源利用开发配置的生态问题 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行业关联性,它是通过与同业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学校、社会公众、其他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连续进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并产生污染是旅游企业的基本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短浅的资源开发行为和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各种“经济流”,更应关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流”,正确处理好各种“流”的关系和影响,必须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来实现。 (二)网:生态系统的成员与关系结构问题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结构。而企业环境是一个通过各种复杂的物理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和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空间,在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企业的关系是互动网络式,保持网络的畅通和各网点的协作,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成员的关系与结构是旅游企业实行生态管理的本质要求。 (三)序: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 一个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配置、价值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经济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组织和人的经营、管理、控制行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类的复合体系,在此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旅游企业通过实施生态管理,更好地认识竞争与共生的矛盾关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序和共生序。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一)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对象物,也是当今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构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导因素。经济系统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保证,是旅游企业经营目的所在,也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本质。社会系统是实现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保证,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是旅游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级多要素系统,其各级各类子系统都包含了众多的构成要素,各要素间产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和转换。 (二)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对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对自然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神奇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历史遗存,无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为经济单元的旅游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其发展的宗旨。生态资源既是旅游业产品的重要组成,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2.旅游容量的有限性。旅游业并非无污染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退化乃至失去旅游吸引力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出于单纯的经济目的,热衷于旅游、餐馆、游乐等设施的投入,大兴土木,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将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认为旅游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人工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三项组成。无论哪一种容量,均是数量有限的,即存在不能超越的阈值。 3.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旅游企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因为旅游经济活动使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从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需求与供给受到来自于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给旅游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带来困难,也给旅游业严重依赖的生态环境带来周期性破坏。旅游业发展的自身高弹性与其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共同决定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特点。 4.系统功能的多重性。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多重性特点。旅游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又能使其具有生产生态产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缓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健康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维持和发展是实现旅游经济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旅游经济功能的完善为生态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也是优化旅游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一)培育生态理念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理念应包括生态战略理念、绿色营销理念、“清洁生产”理念、生态财务理念、生态文化理念等。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纽带,在了解需求及指导供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营建绿色营销观念是旅行社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理念;饭店属高消费场所,必然占用消耗大量资源,转变经营观念、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饭店的持续经营之道;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按照生态产业园的设计思路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及管理,是景区实现生态管理的首选策略。 (二)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 1.健全企业生态管理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生态化的组织结构应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强调生产过程的循环,在外部建立生态链的网络关系,设法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模式,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信息交流的多元化。通过建立生态运行经理制,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管理组织网络之中,使管理更趋灵活有效。在质检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设立生态管理监督机构,使之成为生态管理的重要部门,保证生态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强化企业生态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持。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方针之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对污染防止和各种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承诺,建立评审生态指标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要求的操作规程,并将其渗透到各项业务活动之中。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将ISO14000作为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一个基本框架。 3.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通过各种激励方法使全体员工参与整个企业的生态管理活动。如建立生态管理经济责任制,将生态管理指标与管理者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通过设立生态管理奖励基金鼓励员工,成立生态技术革新小组,奖励创新成果;制定生态目标,实行全员考核制度,实现由全体员工参加的、全过程的全面生态管理。 (三)对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已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记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其意义在于: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有利于我们尽量用服务来替代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做到既按顾客之需调节能源的供应,又确保能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生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促使旅游资源的生态特征可视化,给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四)激励供应商并教育引导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一方面人们将更关注对自身有益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将负担过度消费引起的负效应,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有责任激励供应商、引导消费者向有利于生态经济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把新的环境准则纳入采购行为,要求供应商提供环认证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环境承诺,对供应企业起到宣传广告作用;旅游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生态产品、服务和企业生态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宣传、灌输、渗透企业生态产品、服务及企业生态理念,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生态需求。旅游企业可根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省使用等原则制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格来引导顾客的生态消费。 (五)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要从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源配置和利用,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企业设计建造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二,推进高科技在企业中的应用。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化、设备功能的深度开发、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等措施,达到市场的充分扩大、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三,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再开发,通过有系统、有步骤的实施企业人员的招募、选择、培训及合理流动等,达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和节约利用,形成与其它资源的良性循环。 生态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变革,协调好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关系是企业生态管理的核心所在,唯有实行生态管理,旅游企业才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管理的创新 摘要:在当前经济背景影响下,旅游行业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管理方面旅游行业也应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结合知识经济发展创新营销模式和资源,及时掌握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迅速发展现代化管理方式。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在管理上的变化以及旅游管理企业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创新 旅游管理企业综合性极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企业正面临一次血的改革、创新,多样化的产业链导致旅游企业在面对竞争时,需从不同角度考虑,才能在旅游产业长期生存。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便足以证明我国发展状态良好,人们具有较高的生活追求,更享受精神世界。由工业经济到转变成知识经济这一过程中旅游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为了迎接这一时期的到来,旅游行业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力争在满足现代人物资需要的同时也达到人们的精神要求。21世纪是信息时代,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也会趋向于信息经营的方式。 一、知识经济下旅游管理的变化 旅游管理市场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得到了有力的拓展空间,增加了新的消费理念和市场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旅游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容量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加上知识经济的双重影响,已经毫无置疑的将旅游业发展上升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办公室灵活度与日俱增,工作也日渐轻松,人们的放松时间较多,生活质量和收入快速提高,无需被生活开支困扰,有更多的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两者相互结合使旅游事业出现了极强的发展契机。知识经济来临后,旅游行业转变了以往的竞争模式,竞争模式的转变给旅游行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往的旅游行业主要以客源、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然而知识经济的到来却将这一模式彻底扭转,旅游业竞争模式正在向电子商务方向转变,正因为此,旅游业也由原来的价格竞争转变成现在的服务竞争、品质竞争和营销竞争,这已成为旅游业的主要竞争模式。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旅游业资源结构有了很大改观,很多旅游企业也随时代的变化改变了经营方式。即使知识信息资源在旅游行业重要程度极高,但仍不能忽略钱财和物质对资源的影响。人是所有事物的主体,更是知识生产、使用、成就的主体,鉴于此,在企业发展中人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未来旅游企业发展中知识经营会成为主流,营销模式也会转变成网络营销,采用此种方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未来企业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式。 二、知识经济影响下旅游业创新方向 1.提高创新意识 根据我国目前发展状态,知识作为拉动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创新是必然趋势,知识的灵魂便是创新。旅游业具有鲜明的产业特点,尤其是其综合性较强、竞争强烈等特点,必须时刻准备,具有强烈创新意识,才能具有充分、新颖、健康的方案维持企业的长久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很大程度的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鉴于此,知识经济是依存于企业资本存在的,其中品牌、人力、物力等都需加大审核并利用知识产品的夸大营销点,加上运营方式的改变,增加企业综合实力。例如:某知名企业认为知识是能够流动的,因此,在企业内部技能型知识流动方向和目标的实验,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利用竞争者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2.以人为本 旅游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是自然形成的特点,由于旅游业和生态环境间为辨证关系,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旅游行业除了对生态环境具有强烈要求外还出现了其它方面的需要。现如今,人们逐渐对南极、深海等极端旅游场地兴趣十足,这是一个膨胀的时代,人们对未知追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价值观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生态环境管理才是旅游业实现长久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管理不但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要遵循旅游者的要求和生产产品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相互结合,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 3.改变营销途径 由上文可知,旅游企业已经将传统的营销模式转变成现在的网络营销模式,采用网络营销模式的重点在于知识和传播信息,所有信息都去取决于知识,没有专业等级和方向的限制,只要关于知识点的任务完成便能结束此次使命。因此,我们在网络上将各种知识点重新整理、联合起来,增加网络营销应变性和开放性,创新知识交汇。而以往的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快速转向,具有企业性,是依附于企业所存在的。突出网络营销手段主要是结合知识经济,将网络营销依附于知识,减少对企业的依赖,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不影响企业形象。日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被应用在各行各业,据统计我国上半年部分旅游业工资支出都是依靠电子商务完成的,随着运营方式的改变,跟在时代潮流后的企业纷纷获得了成功,无论是在生产、经营还是在营销上我国很多知名旅游企业统统获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青年旅舍和中旅,在该旅游企业中仅去年一年便有80%的员工工资是依靠网络信息支出的,也就是说有80%的人是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购票旅游的。 三、结语 有上文可知,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业管理的主体是人,其次便是知识。在知识经济影响下,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将旅游内部管理、营销模式、竞争模式之间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经济在旅游管理中的改革方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创新意识等方式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 作者:阎慧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行业蒸蒸日上,已然成为许多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国家以及国际日益对生态环境重视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行业,将生态旅游管理应用到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中显得至关重要。茶叶生态管理理念,是将茶文化渗透到旅游管理中所诞生的一种创新性管理思维,笔者将根据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对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的新模式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茶叶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探索 1浅述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与旅游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 生态管理(ecosystemmanage有学者称之为eco-management),20世纪70年代源起于美国,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及在总体上响应了世界各国重视生态的发展趋势,故此,生态管理学在90年代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门。而茶叶生态旅游管理便是源于生态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术界公认,生态管理的提出,是对管理模式的一次思维创新。首先,生态管理理念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阔,不仅涉及到管理学的观点,还对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做到了深入摄取,这是传统的管理学所无法做到的;其次,提出了对人的两个基本假设。其一,人不是世界的主宰,人性应扬善去恶,而善恶的定义又被扩展为针对世界的层面,而非局限的对人而言;其二,人的基本价值观,应该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众所周知,管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因此对人性的定义与假设,乃至随之而来提出的要求,皆将对管理模式起到创新推进的作用。在生态学理念的推动下,生态管理模式横空出世,人们从向书本陈规学习为主转向自然学习为主,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也被提出来。据笔者查阅资料所得,茶叶本身便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具体化的文化意识。茶文化包含了茶性、茶道、茶德,在茶性中,茶叶生态管理的具体理念为自然朴素,实行放养顺其自然的管理;在茶道中,管理的具体内容为与自然融二合一,即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到了茶德,则强调在茶德的启示下人性的意义,即人力资源管理的“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国家与国际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茶叶生态管理理念对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的启示意义是重大的,旅游企业本身所形成的管理理念将在茶叶生态管理理念的推动下更加完善,从而走出新的发展模式道路。 2探索旅游企业管理的新模式 旅游企业管理实质上是关于旅游市场的管理学的具体分支。其宗旨在于管理,只是与相对于范围极为广阔的管理学所针对的对象不同。根据旅游管理的六大具体原则,笔者将之区分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在目前人类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旅游企业的希望在于对生态效益包括生态文化传播效益的贡献,而非一味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故此,旅游企业借鉴生态管理理念,走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的新管理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下文中,笔者将首先从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的意义上下手,深入探索现代旅游企业的新型管理模式。 2.1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的意义探究 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是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汲取、提炼、加工其生态学精髓,再将之融入生态学管理中所得到一门学问。与一般的生态管理模式相比,茶叶生态管理更具有独特性、适应性、具体性等优点;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则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人文性。综合茶叶生态管理的优点,笔者认为,在现代旅游企业中融入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其一,茶叶生态旅游管理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而非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生态管理理念下主要的管理对象不再是人类,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不再坚持“人类中心论”,而是强调环境的多样性保护,不再以经济数字收入为主要的管理目的,而是以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保护为目标。故此,在现代旅游企业中加入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更能起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效应。其二,茶叶生态旅游管理更加注重可持续长远发展。在工业领域方面,我国的政策从2015年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发展,在2016年的新年致辞中,亦声明我国已加入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性与未来前景不容置疑。针对改革开放以来,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我国植物覆盖率不到19%,许多旅游景点的风景区遭受严重的污染破坏的现状,坚持茶叶生态管理理念,坚持茶道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加强对自然的保护,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因此,发展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的目的不仅是要达到现在的发展,而且是要达到长远的、可持续地发展,以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为主导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2.2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的协调性探究 根据旅游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定义,融入茶叶生态管理理念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的开展,要围绕两个方面即“协调性”和“统一性”展开研究。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相协调;旅客与旅游环境的协调三个方面。首先,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作为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的理论指导,确定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方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是旅游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而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又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茶叶生态旅游管理学中的例子为例,假如在江南丘陵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不考虑该地区的土质,不保护该地的环境水源,不考虑农业的休养期,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环境被进一步破坏,茶叶旅游景点将无法继续开放,则经济效益即将为零。这个例子在逻辑学A证明B,非B非A的科学推理中,是得到证实的,具有相关科学性。其次,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故此,在确立了旅游企业管理的主导思想以后首要探索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中,做出了一个“生态人”假设,与一般市场管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要促进生态人假设的实施,则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从业素质,在工作岗位配置上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才能更好地管理相关旅客,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调。最后,则要强调旅客与旅游环境的相协调。要促进旅客与旅游环境的相协调,首先要提高旅客对旅游景点的满意程度,以旅游心理学的观点而言,当旅客对一地景点感到心旷神怡之时,便会减少乃至避免对当地造成环境破坏;其次,要通过相应的设备和措施,达到旅客与旅游环境地平衡协调,例如小卖部与饭店的开设,要既不能破坏原有的景点,又要能起到服务旅客的效果。 2.3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的统一性探究 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统一性原理,借鉴了茶叶生态管理系统茶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主要体现在旅游地区与旅游企业的统一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性;旅客与旅游景点的统一性;旅游安排与旅游景点的统一性。在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中,管理的目标不止是旅客与人员,而是整个生态系统。故此,地区、人员、设施交通的管理,都将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具有统一性。而坚持统一性,有两个原则,其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相处,以自然为生存基础,而尽量减少乃至避免破坏自然以获取纯粹的经济效益。在现代旅游企业发展中,对于相关景点的建设、开放,要建立在保护当地景点地基础之上;开设当地交通路线,建设当地宾馆饭店,要以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为前提。这便要求应用到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中的“顺应自然”原理,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统一,则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即管理员与被管理员的之间的统一之上的。解决管理员与被管理员之间的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双方人员素质的提高。在旅游企业培训中应用到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中茶德的德育功能,努力塑造“以和为贵”、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局面。而在育人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同时亦达到“文化保护和传播”的旅游企业管理效用,如岳阳楼以旅客能记诵《岳阳楼记》就可获得免费参观机会与礼品为营销管理手段,既促进了岳阳楼旅游行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可谓一举多得之管理行为。故此,统一性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同样适用于社会效益。 3结束语 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环境以及资源的保护已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传统的工业发展与企业开发应针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理念,进行更为科学地、彻底地转变。旅游企业作为生态环境与旅客之间的联系枢纽,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地保护,克服企业管理上的唯利是图“近视”行为。因此,以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为指导,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新转变是历史的、发展的需求。 作者:蔡瑞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一、生态旅游管理 上个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即“生态管理”。顾名思义,可以得知,这一理念主要倡导的是将生态学思维与组织管理紧密结合,在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出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将上述这一“生态管理”理念融入到不断分化的管理领域,可以进一步衍生出生态旅游管理。通常来讲,这一理念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旅游业的现状。以往的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问题关注较少,一味强调对于已有旅游资源的无限制挖掘与利用,对于旅游资源是一种只减不增的消耗,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具有未来风险的。而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之下的旅游企业,将进一步关注可持续问题,尽量降低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止旅游资源的进一步退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现状 客观来讲,尽管生态旅游管理概念兴起较早,但主要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相关领域的关注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起步是较晚的。到上个世纪末期,都没有最终形成对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对于其专门性的研究与实践也是为数寥寥。从我国旅游资源的普遍状况来看,生态旅游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是有大量的森林、河流等原生景观,有利于挖掘旅游资源。然而,目前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是,仍然是照搬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来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没有充分做到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耗。 三、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要想改变旅游管理的现状,将生态管理融入到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管理理念的转变 从根本上来说,要想实现旅游生态管理的全新转变,首要的就是要转变固有的思维,不能够再以以往的旅游模式来硬套现在的旅游管理。传统的旅游管理理念只重视旅游需求,而对于旅游资源没有相应的保护观念,对于游客在旅游途中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不闻不问,总体来讲,就是始终将旅游景区置于一个此等的位置,轻视对其的保护与有效管理。在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不仅重视游客的相关需求的满足,与此同时,也将旅游景区视为主体部分,重视对其的维护,并对游客提出相关的保护要求,对其中破坏环境的行为也要及时予以制止。 (二)专业人才的甄选 要展开旅游生态管理,肯定是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的。这样的人才不仅有生态管理的思维观念,还懂得如何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合理科学的筛选,对于一些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需求予以满足,而另一些将严重损害环境的需求会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有这样的专业人才对整个旅游流程予以严格把关,才能够有效实现对于旅游资源的有效维护,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整条旅游产业链的生态管控 从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会发现,不管是旅游乘车,还是旅游住宿餐饮,以及旅游纪念品等漫长产业链条上的诸多环节,都是可以实现生态管理的。其中一旅游住宿餐饮为例,可以助推绿色饭店、绿色旅店的发展,在住宿餐饮领域构建出更多的环境友好型的单位。首先体现在饭店或是旅店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因素的充分考虑,尽量减少建设杂物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尽量降低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占用与浪费。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在具体经营过程中,秉承着环保、健康以及安全的理念,提倡绿色消费,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的现象,减轻旅游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四)构建循环型的旅游生态景区 这样的观念,强调的是将游客的旅游行为也视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充分激发游客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保护的情怀,让其参与到对旅游资源的维护过程当中,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充分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与动力。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中设计一些游客能够参与的种植、采摘、放养、喂食等环节,让人更好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些都可以从旅游环节的设计入手,来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有益的引导,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去从事这样的保护行为。除此之外,对于游客旅游行为所产生的旅游废弃物,也应该进行专门性的回收与管理,对于其中的有用成分,可以进一步进行利用,对于其中的有害成分,则着手专门化的处理与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结语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要想实现旅游管理模式的全新转型,就有必要从观念、人才体系、产业链条以及经营架构诸多方面同时着力,才能寻求一个更为合理的发展新模式。在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之下,指导人们的有序有益的行为,才能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郝亚静 单位:冀中职业学院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应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经济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客观观察法,包括借助仪器和不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条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头报告法,人类是一种经常用语言做出反应的动物,人类有时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就是语言。华生承认口头报告法不是彻底客观的,而是在当前科技条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权宜之计;测验法,华生强调指出,考虑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重视那些不一定要用语言的行为测验。旅行社一般都会安排旅游反馈,多数是让游客填写旅行社服务质量意见反馈单。而这种方法,即使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也是不全面不及时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对面交谈,即口头报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访环境,或者旅行中确实碰到一些问题,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笔写无法看出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出游的动机、方法、感受,都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迫切需要寻求的答案。旅游企业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选择,期望游客选择自己的服务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心里活动规律的学科。这样,旅游学与心理学找到了契合点。上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四点应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然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知识经济环境下旅游企业管理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了企业发展中重要的推动力。目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旅游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将分析经济时代下我国旅游业正在面临的挑战,国外旅游业的变革以及我国借鉴国外旅游业的一些变化所应该实行的改革措施,以此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旅游业;管理 0引言 随着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旅游产业不是直接进行生活资料生产的企业,而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学习知识的一种与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企业。因此旅游产业会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可能在以前人们只是把旅游作为欣赏风景的途径,而现在人们会把旅游当作工作的放松,当作一种享受,那么那种快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已经不再适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它对21世纪的旅游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旅游产业在经济时代还依然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必须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使企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使管理发生变革。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 Economy)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只有信息共享,并与人的认知能力――智能相结合,才能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所以,知识经济的概念,更突出人的大脑,人的智能。反过来,人的智能,只有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产生新的知识。所以,信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信息共享,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就是说,信息革命,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国际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往往还同时使用。 2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旅游企业存在的问题 2.1环境变化 首先是企业内部环境发生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包括企业内部都在逐渐以网络为主,无论是财务的各种报表还是信息的传递都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络进行传递,信息可以一时间在企业内部进行流传,大大减少了因传递信息等浪费的时间,因此企业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也正面临着改变。 其次是企业外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不仅量大而且变化快,一时间网络上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如何能甄别、筛选到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对于信息的敏锐度。 过去我国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旅游业逐渐有了自己的网络,这就为我国旅游企业带来了机遇。 2.2竞争焦点的变化 我国的旅游产品大多有形式类似、模式单一的特点,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们的需求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旅游方式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制作符合不同人需要的旅游产品成为了旅游企业竞争的焦点。同时由于网络的出现,销售模式和宣传方式也有了极大地不同。比如现在出现的携程网、途牛网都是比较成熟的有关旅游的网络企业,这些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不同的旅游模式,解决了一家家咨询旅行社的麻烦,同时,其网络宣传模式也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人群,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产品好,才能吸引顾客,否则宣传的再好,也不会有人认同。 2.3企业战略的调整 在投资战略上,企业过去以投资设备为主向投资人才、投资知识为主转变,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能够开发出更多符合需要的旅游产品,以达到产品的创新,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在竞争战略上,企业应该以知识竞争为主,只有将知识量作为旅游产品的关键,才具有竞争优势,目前的旅游市场产品类型单一,容易受人模仿,因此谁能研究出新颖的旅游模式谁就能占领市场;在未来发展上,企业以投资知识为主,因为具有知识的企业才能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长期在旅游企业中保持屹立不败的地位。 3知识经济条件下外国旅游企业发生的变革 3.1“全球化”的管理意识 旅游本身属于一个异地化的消费,这一特点决定了旅游企业需要成为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产业。因此旅游企业应该建立跨国企业,面向全球的人们,通过信息的交流,进行信息的分享;同时进行多元化的文化管理,旅游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学习,因此企业需要能够容纳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尊重不同的文化。企业的员工也应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不同地区的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成为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企业,允许有文化差异的存在。 3.2“智力化”的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一个企业发展得好坏取决于其知识资本,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足够的知识,那么这个企业就无法以包容的心态看世界,不能不断的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现如今企业更加重视企业品牌资产、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企业文化资产这些无形的知识资本,在这方面一些知名的企业都非常的重视,不断地引进人才为企业服务。 3.3“网络化”的组织管理 知R经济时代下,旅游企业的组织管理也在发生变化,现在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进行销售和宣传,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发生变化,形成适应企业管理的组织模式。网络宣传和销售模式使得企业更加节省了成本和时间,极大地方便了旅游需求者。但是如果在网络上销售的产品都大同小异,就会造成消费者选择困难,因此旅游产品无论用何种方式销售都需要其自身能够具有创新,有一定的特色,有不同的市场定位,才能吸引到不同的群众。 3.4“可持续”的生态管理 随着旅游产品的创新,出游人数的增多,生态环境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出行,就会对旅游景点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垃圾增多,各种污染随之到来。旅游企业应该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保护了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旅游的长期发展,否则没有了景点就没有旅游这个行业了。近年来为了吸引旅游者,很多企业推出了南极、北极游,高山、深海游,这些人为的开放旅游无疑都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企业应该在发展的同时尊重环境、保护环境。 3.5“竞争化”的人才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因此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有效的激励能够使人才更具有动力,比如通过赋予人才更大的责任,让其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份子能够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有时也应给予其一定的压力,使压力转换为动力,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自己的价值。 4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旅游企业变革的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在全球知识、经济、信息一体化下,国外大企业集团正以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进攻中国市场,我国的旅游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4.1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建立旅游网络信息 现如今旅游不仅仅是为了欣赏风景,其中还要学习当地的文化知识。因此知识能够大大地增加旅游产品的价值。目前我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去交流和分享各地的旅游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旅游产品的共享,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方便群众,还能够有效地节省管理成本。我国的旅游信息网络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与国外相比较还是相差较远,因此我国还需要大力开发网络,使得其更加完善,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4.2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学会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如今各大型企业都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成本成为企业竞争中一项重要成本,如何能够管理好和运用好这些人才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心。人才的管理使得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目标,激励人才的创新能力,发掘出更加具有价值的产品,以此激励员工,发挥其在企业中应有的作用。 4.3建立企业形象。重视品牌效应 旅游业非常注重口碑的P联效应,一个企业的口碑如何,决定着其是否能够在市场生存下去。目前我国企业存在产品单一,效仿严重等不良现象,都是其缺乏自己的核心产品,没有在旅游产品中加入知识的因素,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拿起知识产权这一武器去武装自己的旅游产品,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4.4建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一个企业的文化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旅游行业本身是文化产业,所以旅游公司必须自身就注重文化氛围的建立,使其既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又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得员工自愿地与公司、与同事合作,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产品,反之则员工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中,不愿意与其他员工交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企业众所周知是难以向前发展的。所以,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以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结语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知识产品,这些产品具有创造性,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价值。我国的旅游业目前正在面临着环境变化、竞争焦点的变化以及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变化,企业一旦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发生变化,就会面临淘汰。笔者通过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变革措施提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变革策略,以此来帮助我国旅游业的管理进行改变。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探析旅游企业管理中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过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也随科技电子的不断发展,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的主要运行方式。并且,不仅对人们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旅游业的发展其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文结合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现阶段我国智慧旅游管理和落实现状以及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且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智慧旅游是大众旅游在新时代的环境下说产生的,也是二十一世界的新生事物,并且智慧旅行也得到了行业的广泛应用。另外,智慧旅游的应用价值在于,其理念可以指导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 一、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 智慧旅游主要是指在互联网、云计算等多种便携式终端设备上,人们能够获得与旅游目的地有关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交通、住宿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能够在出发之前就做好旅程的规划工作。通过智慧旅游沟通双方的交流效率能够得到大大提升,成了智慧旅游的理念。其中,不仅有助于改善旅游区服务的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旅游管理的不断创新,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不过,想要改善企业的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且在开展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应用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现阶段我国智慧旅游管理与落实现状 (一)各个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大而广,又因为经济水平不均衡,外加各地景色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开展旅游业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思路的不同,也就是我国各地存在的显著不同,导致了我国旅游业不能实现同步发展。对此,本着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的原则,对其旅游业发展较好的,鼓励实行优先发展智慧旅游的管理政策,发展不好的,应当适当放慢智慧旅游的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以达到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提升的目的。 (二)旅游管理整体水平较低 建立起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对于提升整体的旅游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x,并且有利于服务功能的提升,对于旅游企业自身来说,应充分的调动起自身已有的旅游服务资源,从而促进我国智慧旅游行业整体的良好发展。实际上当前很多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过多的关注经济利益。可想而知,这也就是导致旅游项目难以满足游客对旅游景点需求的直接原因。 (三)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需求 智慧旅游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项目,不仅要能够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还要能够充分的遵循旅游企业对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的实际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则要求保证旅游使用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就导致了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编码和信息的设置要求比较高的缘故。另一方面,站在层次的角度开展分析,要能够在旅游管理活动开展及落实的过程中,能够将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并结合实情进行创新,这也就导致了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二者之间的层次。 三、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改变旅游企业服务观念 旅游行业所能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但是智慧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各项功能是能够在实际的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切实能够感受到的,从而让旅游企业不断完善,不断改变,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以顾客需求为主的原则进行开展,转变其观念,从而达到提升游客满意度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根据游客的喜好推荐旅游项目,从而提升经济利益。 (二)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 要想有效的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效率,就需要能够借助于旅游企业专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来形成一种良好的应用体系与应用方法,这也是智慧旅游的内涵所在。至于旅游企业自身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用到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综合性业务管理及时等多方面技术。 (三)完善智慧旅游的配套设施 1.景区导游。对此,运用互联网和先进的播音技术,可以将导游电子化。 2.城市导览。通过网络技术,对各个城市的旅游信息进行事实更新,从而给旅客提供更好地服务。 3.智慧交通。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软件的开发,对交通路线,乘车信息在网络当中进行公布,以便游客的需要。 4.综合管理。不仅要为旅游局、主管单位开展服务工作,还需要对旅游企业、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开展服务,所以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来说,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服务功能,做好游客的引导工作,及时获取游客的动向、反馈信息、分布情况等,以便于游客能够对旅游景点当中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智慧旅游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对于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不仅根据游客需要对旅游经营模式和旅游统建带来了改变,还可根据旅游企业和游客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为旅游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信息。至此,旅游企业应该重视,也必须重视智慧旅游的重要性,改掉自身陈旧的服务观念,提升管理效率,完善智慧旅游中景区导游、城市导览、智慧交通及综合管理等配套设施,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地服务,也便自身的利益需求。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个别化教育论文:改进教育策略:教育需要个别化 家园有效配合策略 在调查及平时的交谈中发现,在不少行为个别化幼儿的家长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婉转、灵活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如多次举办专题讲座,邀请所有家长参加,由于是全体家长都参加,那些行为个别化幼儿的家长就不会觉得是专门针对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也就乐意接受。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帮助、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行为个别化幼儿的家长联系中,我们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同时,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尽可能使家园的教育一致,共同转化幼儿的个别化行为。 具体方法:追踪式的家访、家长日志、家园访谈、家长讲座等。 理解关爱策略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都渴望被理解和尊重,行为个别化幼儿也不例外。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因此,对于这些幼儿,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传递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儿童。”那么,只要教师能给幼儿无私的爱,公正的爱,教育那些行为个别化幼儿就不再困难了。 具体方法: (一)克服教师对行为个别化幼儿的偏见和不满情绪,真心的去了解关爱行为个别化幼儿的内心需要。 (二)在和行为个别化幼儿进行交流和劝阻时,教师一定要记得:心理上要蹲下来(平等),脸上要笑起来(善意),身体最好能碰起来(亲和力)。 (三)师对行为个别化幼儿的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在同伴面前保护幼儿的自尊,注意语言不宜太过偏激。 赏识教育策略 教师在教育行为个别化幼儿的过程中,可以强化优点,淡化缺点,以强化优点来帮助幼儿克服缺点。教师平日要善于观察发现行为个别化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对其优点或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其缺点教师装在心里,但不要在其他幼儿面前过分强调、夸张,促进他们有效的、良好的发展。只要教师以平静的心态,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些行为个别化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比如: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具体方法: (一)观察记录或照片等形式记录孩子的闪光点,通过谈话、表扬等形式让幼儿在集体面前获得信任,得到同伴赏识。 (二)开展家园沟通,达成家园共识:对行为个别化幼儿的优点用加法,对缺点用减法。 活动激励策略 创造条件,多给行为个别化幼儿表现的机会,搭建展现的平台。 行为个别化幼儿往往“精力过剩”,他们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们体内的“剩余精力”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因此,成人一方面应创设条件,允许幼儿把“过剩的精力”“发泄”出来。同时,对特别好动的幼儿给予特殊关照,让他们比其他小朋友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活动。另一方面,成人应善于把幼儿的个别化行为引导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以减少幼儿因“发泄”而出现的破坏性、攻击性等不良表现。如幼儿好问、好探索,成人应尽可能启发幼儿开动脑筋,通过想一想,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 具体方法: (一)对行为个别化幼儿的行为外显特征,教师拟订出适合个别化行为幼儿的游戏,如:木偶人、拉勾勾、我是小老师等。 (二)课题研究组成员积极互动,将各自观察的行为个别化幼儿组织在一起,开展游戏互动活动,让孩子感受别人的异常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便,从而让孩子学会主动克制自己的行为。 (三)改变教养方式,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让行为个别化幼儿多和榜样性的同伴接触交往,获得行为经验,得到行为练习。 差别化教育策略 重视个性差异,有的放失的进行个别教育。 由于生理、教育、年龄、个体发展、家庭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行为个别化幼儿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个别化行为进行教育,是教育行为个别化幼儿的重要对策。对于“活动量大、自制力差”的幼儿,除了满足其正常的要求,可通过游戏,让幼儿担任一定角色,以角色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对于家园表现不一的幼儿,除了加强家园协调统一,幼儿园应着重纠正其霸道、攻击性、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的行为。对于男孩子,教师应把他们的这些行为引向健康的活动上去,并向他们提出严格的常规要求;而对于女孩子,教师在努力吸引其注意力,纠正其霸道行为的同时,利用他们“鬼点子”多、聪明等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她们想办法加以解决,努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方法: (一)分析每个行为个别化幼儿行为异常形成的原因,从成长背景、教养方式、家长配合等方面入手,从而开展个性化教育。 (二)建立和谐信任的师幼互动关系,同时教师的教育方法应灵活多变。就事论事,不用老眼光看人,相信行为个别化幼儿的每一步成长和变化。 行为个别化幼儿教育策略研究是教育以孩子为本,尊重个体差异的最好体现,教师应付出更对的关心和耐心,认识到个别化教育的反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循序渐进的对行为个别化幼儿提出要求拟定计划,让孩子积累成功,收获转变。 其实,教育真的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是教师灵魂与孩子灵魂的唤醒和沟通。唤醒不是呵斥,唤醒也不是命令,那是一种边走边等的惬意。面对行为个别化的孩子,不能要求教育效果一蹴而就,而应该对于孩子的优点用加法,缺点用减法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进步和转变。教师的信任和期望、家庭的关爱会让行为个别化幼儿走的更远更美! 个别化教育论文:按照原文刊登,务必保留指导老师四个字巧用评估扬起个别化教育风标 指导老师:兰利 重庆市壁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 要:评估它像一根绳提领着孩子的发展,规划着教育的历程,更是教师在个别化教育中,教学内容筛选、教学方法抉择、教学成果鉴定的风标。 关键词:评估 个别化 风标 正 文: 对美好愿望的执着追求是人性的本质,也是特殊教育的本质。实施个别化教育,如何在IEP中细化教育标准实现残疾障碍孩子的蜕变,我认为要从评估开始。 一、 科学评估使个别化教育成为有本之木 个别化教育(IEP)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分科教育,真切关注每个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单元主题教育。个别化教育目前只在特殊教育学校,或者只是智障儿童的教育中成型。在两年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个别化教育要落到实处,与孩子一生的发展融合,科学的评估是个别化教育课堂绽放出奇光异彩电源,是教师实施IEP的奠基石。 二、通过入学系统的评估,关注了学生横向的发展,更关注了学生纵向的发展,彰显个别化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1.成立了专业的评估团队,全方位对孩子进行个别化奠基评价。 关于智力障碍儿童,他的障碍类型和程度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学的主体,个别化教育中了解学生,不是原来的片面的谈谈话,做个观察填个表。如今我们是联合医院的专业鉴定人员、学校专职的心理教师、医护人员、教务处教师、班级教师,以及家长等成立了6到9人的专业评估团队,每个人进行了详细的分工,逐一对个别化班级中的孩子进行教育评估。这样孩子个别化计划奠定了专业人员支持和基础。 2.评估多维度、科学详细,结合每个孩子的身心体质的特点,确定了孩子的优先发展区。 专家团队的成立后,集中所有人员在15天左右对孩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和测量。通过专业的《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Vincland适应能力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等对孩子进行测量。走访其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家中的长期监护人,掌握孩子出生史、病历史、家庭成长、学习情况。从孩子的感知觉、认知能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生活适应以及情绪控制对孩子进行了现场评估测评。分析孩子所有特长,拟定最近发展区,制定优先发展的项目。 3.通过评估拟定丰富的生态性的、功能性的教育内容,彰显个别化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支持性。 教学内容是教育学生的主要载体,其中“精华与自然”两个部分钟摆现象让我感受很深,作为教师,我希望把最好的传给孩子,也疲于奔命的把好东西揉捏在一起塞给孩子,然而事与愿违。面对孩子们存在的显著差异,我们的课程必须是要适合孩子的。在这里一些自然性的、生态性的、支持性的课程使孩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我们预设了各种支持系统,各种简单的、具体的、可以操作,开设功能性的补偿教育训练,针对不同的轻重程度分设了可教育、可训练、可养护等活动策略。 二、通过阶段性的评估,让教师实时优化教学策略,为IEP主题单元教学有效、高效保驾护航。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学的关键区别在于智障教育是通过个别化单元主题整合教育把这些智力受损的特殊儿童教育培养成一个能够适应生活的社会人。在教学中阶段性过程的评估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有催化激励作用,传给教育课堂不竭的马力。 1.在课堂的实施中,评估关注教学课堂的障碍干预、生活补偿,在无障碍教学中实现卓越课堂的内涵。 在课堂障碍是特教孩子的一个痼疾,面对孩子们不同的障碍:自闭、多动、攻击性行为等等,我们教师在工作中潜心研究认真开发,研究学生行为,提高学习兴趣,在各种障碍的干预中我们斗智斗勇,与他们的痼疾斗体力,耗精力。比如怎样突破自闭症儿童的沟通交往,我在教学干预中,就交给孩子最有效的、最实用的沟通交往词句。如“帮帮我”“给我”两个词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很好地向人寻求帮助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2.合理评估,树立教师的花苞心态,理性看待学生能力,突破教学的挫败,真正显现课堂中学生能力提升。 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一生一课表”“一生一方案”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念,那就是“一课一足迹,一生一发展”。特殊儿童的发展不是想象中成直线性上升发展,他们的成长是成坡度折线的螺旋发展。发展的缓慢在教学中往往使许多教师避免不了挫折和挫败。“怎么教也教不会”在我看来,不是他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我们评估对不对,在评估中不能把对待普通学生一样标准,更不能只关注目标整体划一的达成。通过个别化的评估,细化每个学生的活动目标,为孩子拟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通过与他原有的能力为基线,在每一堂课中细化具体目标的达成,形成行为线。这个要求并不多,只要一天有一个改善,相信铁树也有花开的一天。 3.整合评估,课堂全面协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个别化教育活动中主题单元的教学,整合了学科的单一刻板,学科间亲密的合作。单元主题在遵循学生的评估下,整合所有的教学目标内容,一个主题提携了所有的教学科目。通过设计单元活动的策划,把我们手中的教材进行借鉴整合,同时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适合学生的课堂教材。比如:认识新校园主题活动,我们所有的教学老师,语文教学通过认读文字,识记儿歌;数学教师通过观察新校舍,认识新同学掌握前后、远近、大小、多少、等数概念;美术通过相应的画画,音乐通过歌谣等认识校园歌唱校园美化校园等。这种整合评估模式,将教材在一脉相承的目标下将课堂从横向上链接起来,给学生更宽广的发展。 三、细致全面的期末综合评估,让孩子看到沉甸甸的硕果,家长幸福满满,赋予了课堂更广阔和富足的内涵。 1.评估直面家长,教育课堂互动沟通。 单元主题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家校联系,我实施的家校综合评估。这其间一个保障性的支持力量是家长的支持。家长从态度上和精力上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力保障。单元主题教学中,我利用班上家长对教育的支持,每一个月的月末周五,进行家校的教育互动评估,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同时细致的掌握下一个月单元主题的内容和一些必要的教育方法。 2.测评玲珑剔透,内容动手动口。 综合评估要见证实施单元主题的课堂成果。在一年总结性测评中,组织班级教师提前一周进行了学科教育的测评、测试。对传统的期末考试,进行了改革,我们的考场可以在教室,可以在操场,还可以是餐厅,是寝室。学生测评的内容、答题方式很多,有书面的、口述的、表演的、操作的。测评题的类型,从根本上进行了改变。这是一次质的改变。回想原来在传统期末测评中那些智障孩子消极的态度,困难的题型,与焦虑不安的教师,让期末的测评暴死于一堂呆板的考试课堂。一学期结束了,学生希望看到成长,体验学习的荣誉与快乐,但是一张简单的卷子使学生试考的冲动,与无从下手的困境,瞬间让他们从天堂到地狱。如果,测评不只是在卷子上的简单对错,我们的测评更客观和实在,我们的孩子他们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3.教育同心协力,收获喜乐共勉 个别化教育综合评估中,评估主体不应该只局限于我们的教师。在学期末的评估中,我尝试着,开始只有个别家长参与。第一天测评后家长欣喜的眼光,让我意识到,测评应该让每一个家长的参与。教学的荣誉不只是教师个人的欣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在他们稚嫩的肩上,承载着几代人的期望。所以在一学期收获的季节,我让每个家长与教师共同采摘教育的果实。学习需要兴趣,未来需要激情、自信,荣幸,个别化教育中家校互动需要分担,需要共勉,需要同心同喜,于是我们的评估全过程都有家长的参与。巧用评估给与我们的课堂别样的精彩和感动。 个别化教育论文:对“培智儿童”个别化教育的探讨 摘 要: 培智儿童大多是因为遗传、出生过程或出生后脑部受到损伤而造成的智力缺陷。每个儿童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培智儿童也不例外。培智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培智儿童的特殊性,对他们的教育方法应针对其心理生理特点展开。培智儿童的个性差异尤为明显,针对培智儿童的个性化差异,应采用个别化教育。 关键词: 培智儿童 个别化教育 个性化差异 个别化教育自提出以来二十几年,可以说已经与特殊教育画上等号。两百多年来人权的扩张,不断要求特殊教育专业化及普及化,但由于培智儿童的个别差异大,在教学上无法像普通儿童一样,用一样的教材与全班一起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需要一套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此时“个别化教育”便扮演重要角色。如何使智力落后儿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便真正使培智儿童成为将来适应社会的自食其力、残而不缺的人。下面我针对培智儿童个别化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个别化教育概念 个别化教育是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个别化教育的探索受到特殊教育界的空前重视,但对个别化教育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在认识上还存在许多模糊、混乱之处。 个别化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教育模式,更是一种理念、模式、方法和策略的总称。个别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可追溯到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教学。1978年出版的《个别化教学》定义为:“个别化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每门学科的学习进程,按照学生各自的速度来组织。教学是不分年级的,以使每个孩子在学习每门学科时,根据他们的能力许可的程度前进。” 现在人们对个别化教学的关注不仅是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还和教学目标、成绩评定、教材教法等密切相连,作为一种强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加以研究。随着教育实际的不断发展,个别化教学的含义已有了很大的变迁与扩展。 个别化教学可以是一对一的教学,也可以体现在小组或班级教学中。根据培智儿童的个人能力、兴趣和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针对培智儿童的具体发展情况制订教育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它与集体教学是不对立的,是协调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别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教育理想的最佳实现。 二、培智儿童个性化差异体现 我国特殊学校中常见的智力障碍儿童的类型有:(1)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脆性X综合征;(2)先天性颅脑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3)精神发育迟滞;(4)脑瘫;(5)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6)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7)广泛发育障碍;(8)多重障碍;(9)严重的触觉失调儿童。对于智力障碍儿的分类,美国多达8种,但我国大部分特殊学校全部归为智力障碍,而不分类型和今后康复的可能预期。也不管其发展程度,全部按入学时间分班,使用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基本要求。这样只会使许多教师成了“高级看护”,只要保证孩子在学校不出事就行。 培智儿童的认知活动表现较迟钝,认知能力存在缺陷,记忆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都明显迟滞于正常儿童,思维形式具体而直观。在感观方面,他们的感觉器官没有明显病变,但对事物的感觉能力比不上正常儿童,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感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不会积极主动地观察周围世界,常常被事物的外部特征吸引,而忘记认知的主要任务。培智儿童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还表现在心理方面,如兴趣、爱好、需要、智能、个性等方面。这些导致了培智儿童的个体差异。培智儿童的主要障碍可能分别表现在记忆力、注意力、言语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 因为培智儿童存在个体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更要注意这些个体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在教学上最大限度地个别化,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特征教学,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进行教育。 三、个别化教育的实施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诺说:“不相关或跨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容易使智残儿童产生记忆的零落甚至脱节和遗忘,从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而定,尤其是教学内容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而定,这正是个别化教育的关键。个别化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计划制订、教学内容选定及课堂教学。 1.师资配置——分工与合作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如何利用好他们的专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是协同教学的关键。培智学校的教师不可能像普通学校的教师那样有学科专职之分,常常是一位老师要兼不同学科内容的课程,而且有一至两门是主课,这就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在了解每位教师的专长和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安排所教学科,派最适合的教师开展教学。 2.课程设置——全面与典型 培智儿童的教育教学需要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即学科教学、动作功能、社会交往、生活劳动和兴趣技能。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这五大领域,在功课的安排上要全面,包括学科教学、康复训练课、自理活动课、兴趣活动课、个别教学、情境教学。除了这些系统的课程安排外,还可以做得更细致,可以再分出几门适合智残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代表性课程,例如休闲、谈话、个别活动、感知训练。 3.计划制订——制订与实施 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前提,是制订良好的教学计划。教师在制订计划时,不仅要全面考虑培智儿童的综合情况,综合情况主要是指弱智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个别特点,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弱智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个别特点,这样才能掌握弱智儿童的学习“脉搏”。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所拥有的7种智能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智能组合的不同会导致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的不同。”教师在制订计划时,要充分分析研究培智儿童属于那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类型。了解培智儿童的学习类型和具体情况,然后制订出在课上或课后实施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包括个别化教学的内容要求、时间步骤、形式途径、手段方法,等等。 4.内容选定——课内与课外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计划性、可变性、联系性。教师必须制订教学计划,而教学内容应根据这个重点或主题而定,再将这内容分散到每个领域中。每天的教学内容在选定的领域和重点内应具有可变性。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课本材料,也可以找一些课外相关知识;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相关的课外材料作为补充,根据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又可适当增减学习内容。培智儿童遗忘较快,让他们每节课所学的知识都建立关联,及时地进行巩固反馈,更有利于他们掌握并加以运用。 5.课堂教学——班级与学校 普通的班级教学不能适应弱智儿童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到各个弱智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此时,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个别化教学既可在班级中进行,又可在特殊学校中进行。个别化教育的理念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控制学习进度”。弱智儿童与普通儿童不能一起学习,需采用个别化教学。培智学校在实施班级教学时,可以分组、分层、分类教学的方式进行。个别化教学既可在课堂集体教学时进行,又可在课堂集体教学后进行。在向全班弱智儿童授课时,可给予某些弱智儿童必要的个别化教学;课堂教学之后,也可对少数弱智儿童进行个别化教学。 总之,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特殊儿童的更多关注,接受教育的培智儿童的障碍类型越来越复杂,不同培智儿童的个别性差异很大,除了智能和适应行为不良外,还伴随诸如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人格特点、情绪情感等方面的突出差异。因此,教学模式也正由原来的统一教学转向个别化教学模式。 个别化教育论文: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思考 摘要:残疾大学生生理残疾的差异导致其心理及学习质量的差异,同时残疾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所需的时间不同又导致学生学习的差异,从而影响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文章针对残疾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的差异性,提出对残疾大学生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思考 随着高等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残疾学生(听障和视障,下同)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然而升入大学的残疾学生却存在着诸多差异,主要表现为:①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多数学生来自聋校、盲校,少数学生来自普通学校,不同的生源造成学生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的不同;②学生的残疾程度不同,听障生中有有部分听力的,还有早期语训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和完全失去听力且没有语言能力的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上有较大区别,另外,低视力的学生和全盲的学生相比,在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上又大有不同。这些差异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差异,针对这种虽都是残疾学生,但类型不同、差异很大的情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提高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高等特殊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对残疾大学生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 1、个别化教育计划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出发,以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求为特征,同时以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学内容为主线的教育教学计划或措施。具体来说,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需求,制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并通过科学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从而获得学业的进步,实现个别化学习的目标。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一些特殊教育的专家和学者开始介绍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及做法,随后我国开始出现对残疾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不仅在特殊教育学校有对残疾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而且在普通学校也有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资源教师和资源教室,用以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而,在所有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对残疾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实践,并且只在中国台湾看到有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研究和实践。而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2、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必要性 我国迫切需要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特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所决定的。 残疾学生有类别的差异,如听障、视障、肢残等,即使是同种残疾各自还有差异,具体表现在: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残疾的时间、残疾的程度、家庭环境、个人兴趣、情感有所不同等;残疾学生个体的内部差异,如残疾学生各种心理特征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残疾学生学习时间、学习条件的差异等。上述差异导致残疾学生群体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认知速度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时,就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实施个别化教育是促进残疾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特殊学生因其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比一般学生大,因此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基石。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研究与实施,我们可以走出标准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涯规划,安排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业需求,提高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实施个别化教育是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特殊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决学习中的问题,就可以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创新精神。个别化教育方式能够灵活、自然、完全地融入课堂教学,使得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能更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4)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解决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的需要。 目前,一些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招收了文艺特长生和体育特长生,这些特长生为了国家的利益,长年在外演出或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坚持在校上课。那么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既保证他们的正常训练和比赛,又保证他们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呢?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生涯规划,结合学生的训练和演出安排,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时间等,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业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5)残疾大学生个别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高等特殊教育重新认识特殊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不同障碍的教育问题提供借鉴。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尚未开展专业化组织体系和建立专门化管理制度,因此建立专门化组织体系及管理模式,用相关制度保障特殊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有利于特殊学生的发展,也是残疾大学生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并且对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论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实施方法与途径 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个严肃且必须规范的教育行为,应该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和学院资金充足的基础上。在目前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1)做好对参加个别化教育计划学生的前期调研工作。 从事个别化教育计划工作的教师,要对需要参加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自然情况;通过与学生见面及交谈,了解学生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特别要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涯规划,并根据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的目标。 2)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试。 每一名残疾学生都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为家庭、为社会减轻负担并作出贡献。然而,残疾学生能否具备这样的能力,还欠缺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则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职业素质测试来判定。通过CETTIC职业素质测评,我们可以了解学生适合什么专业及从事该专业学习存在的不足,为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奠定基础。 3)为学生量身定做个别化教育计划。 对残疾大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关键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应有专业负责人、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及学生本人参加,且计划的制订必须在充分调研和教育诊断的基础上进行。计划的制订必须严格、规范并符合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又不能完全脱离学生所学专业;既要灵活,又要注重教学质量;既要符合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又不能迁就学生,还要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是整个个别化教育实现的关键环节,是需要我们给予重视的环节。 4)选取教学模式,实现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教学模式,实现个别化教育。在完全学分制下,我们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面授及网络教学、室内或室外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总之,所有教学模式的选取都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便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4、结语 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通过选取教学模式实现个别化教育,但要注意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时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笔者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后发现,残疾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差异性在学习中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而运用个别化教育计划因材施教是提高残疾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使残疾大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并最终完成学业,实现高等特殊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好方法。 个别化教育论文:儿童数学学习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化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儿童较为容易表现出各自的差异,尤其是在数字符号、运算能力、数字概念等方面。针对这些差异,我国教育界跟随世界教育趋势,提出了个性化数学教育的理念。笔者从个别差异和个性化教育方面提出几点思考,有利于研究儿童数学学习习惯和风格,把优秀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使儿童能积极的,快乐的学习数学。 【关键词】儿童;数学学习;个别差异;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数学教育在21世纪之初就显示出了其蓬勃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课改的逐步深入,参照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了解儿童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待不同的学生,在当今数学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一、儿童数学学习的个别差异 (一)学习水平差异 数学学习在儿童的学习生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家庭环境氛围以及自身智力差异等因素,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呈现出了较大的水平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数字概念的理解;对数学符号的运用;运算能力的强弱等。经研究证明,某些3--4岁的儿童数字概念很强,有些可以超过一二年级的水平,而这种学习水平差异与年龄的增长呈正比。在对数学符号的理解方面,儿童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如对1+1=2的理解,可以从外部添加一样东西组成两样东西来表明儿童对于“+”的理解。儿童性别也对其学习数学的水平有一定影响。女生在学习中比男生更容易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在态度上更为积极,认真,但女生的数字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比男生略弱。 (二)学习风格差异 学习风格主要是指儿童在一定时期内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外在认知、个性行为。儿童在学习中很容易养成自身学习习惯和偏好。学习风格不同,偏好不同,儿童对于数字信息的处理能力、组织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不同。有些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较为耐心,细心,容易分辨数字符号等,能避免出现错误。相反,有些儿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窗外的汽车声、桌上摆放的小物件等,这就为儿童数学学习造成了一定阻碍。另外,有些儿童对数字不敏感,接受抽象思维的反应较慢,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才能理解某些数学概念。自身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儿童数学学习。个性外向的善于与他人讨论研究结果,个性内向的往往偏向于独立思考,不好意思向他人询问。 (三)学习情感差异 儿童对数学本身的情感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条件。很多儿童在早期学习中受到了同学嘲笑或是老师的冷淡态度,对数学学习抱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认为自己在智力上不如他人。这样的学习情感很难使儿童树立信心,加强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另外,由于数学学习难度的加深,儿童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容易随年级的增加而下降。 二、个性化数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个性化数学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还有很多需要在实践中得以改正和发展的地方。本文重点提出三个个性化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措施,使儿童能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优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开展。 (一)完善教育、组织体制 个性化数学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各个学校,各个班级中,因此要不断完善教育体制。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需要保持一定的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但这样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应该在发达地区先实施试点,逐步向欠发达地区推进实施。只有实施小班化,才能保证教师对儿童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抓住不同儿童的特点,实现真正的个性化。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数学作为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具有从具体到抽象转化的思维。儿童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单一的,普通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儿童长期集中注意力,并完成思考运算过程。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对于数字概念和运算,如果为儿童提供具体的实际的教学模具,再逐渐向图像、符号等方面转化。另外,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儿童创造出全面的立体的数学学习环境,充分调动眼、手、耳等多个身体器官,使儿童掌握抽象概念,发现数学规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儿童数字辨识能力。 (三)教师与儿童的全面互动 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深入领会课改要求,充分了解并认识个性化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材施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儿童正处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思维及行为模式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与儿童全面互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受到老师重视,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仅靠老师一人互动还不全面,还应在儿童数学学习中贯穿多种学习形式。另外,由于每个儿童数学学习水平的不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习方面较困难的儿童,分析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如:有些儿童手指比出的数字与口头说出的数字不一致,出现了口头念慢的情况,教师应当放慢数数速度,引导儿童把一个数字数清楚比清楚后再进行下一个。 三、总结 在充分研究儿童数学学习个别差异和对个性化数学教育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儿童的差异,找到针对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情感的儿童的学习方法,做到体制上个性化、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主体个性化,从根本上践行我国课改方案要求和世界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得到有效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个别化教育论文:协同教育是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模式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是指对在教育方面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学校。狭义的特殊教育可以理解为对残疾儿童进行的教育。这部分的残疾儿童一般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多从残疾和其它残疾等。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实际上是指对特殊儿童进行因材施教,按照每个特殊学生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人、财、物、信息、流程)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 关键词:协同教育;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教学;有效模式 特殊教育学校是指对在教育方面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学校。狭义的特殊教育可以理解为对残疾儿童进行的教育。这部分的残疾儿童一般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多从残疾和其它残疾等。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实际上是指对特殊儿童进行因材施教,按照每个特殊学生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人、财、物、信息、流程)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 协同教育是指有效的协调和运用各方的教育因素,使他们更有效的组合、运作,从而更好的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开展协同教育的研究应该是一件新鲜的事情,教好一个残疾学生等于换救了一个有残疾人的家庭。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开展协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人从事特殊教育多年,主要是进行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自闭症状儿童的教育。也曾经带过视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的学生进行游泳的训练。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协同教育是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很好的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教者与学生之间及教者与教者之间、学生与学习形式及学习内容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生和学校与社会之间等教育环境的问题。有效的培养了特殊学生适应和容入社会的能力,培养更好的社会人。 1 协同教育是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很好的模式,协同教育使学生在学校更好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问题是一项牵动整个社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关联到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家庭。如果学生学习好了,各个家庭成员都开心,社会和谐。特殊教育更能体会这一点,由于学生内部因素的关系,有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家长不满意。但有效的协同教育可以调动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协助好学校进行辅导,参与教育的过程,理解教育的结果,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又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与学校配合好教育,促进各方的共同发展。学生进步了,家长满意了,学校有成绩了,社会重视了。 2 协同教育是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很好的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协同教育有效的解决教者与学生之间及教者与教者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当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主导着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协同教育有效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更好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代币制的实行,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流,解决了特殊学生注意力分散,上课心不在焉的现象。同时,协同教育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共同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达到这一目标。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系统的知识,平时我们老师都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合作研究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教者与学生之间、教者与教者之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协同教育是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很好的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协同教育有效的处理学生与学习形式及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学生与学习形式的关系是特殊学校协同教育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特殊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的缺陷,而且每个个体都不大相同,这就决定了学习的形式和学习内容的独特性。从学生的学习形式来看,我们发现肢体残疾的学生由于肢体的残缺,而且残缺的程度不同所以就不大适应大集体的教学;听力残疾的学生由于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只可以适合手语和书面语言的教学;智力障碍的学生由于智力残疾的程度不一样也较难接受集体的授课形式。因此,我们在授课的形式上采用集体教授和分组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每一节课里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三个小组的教学。即进行班级授课制的同时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班和一个小组还有个别学生三部分,再对三部分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当然,在人员的配置上我们可以保证有一个主教老师和一个助教老师还有一个生活老师,另外可能有义工的参与。他们共同的对这三部分学生进行相应的小集体授课和小组授课与个别辅导。这样,对应的小组都可以保证有教者。使学生在老师的协同教育下有效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协同教育是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很好的模式。协同教育里的学习内容也是要求与学生的发展相一致的,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首先,我们要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评估,当然要有老师和家长的参与,。接着我们根据评估和各方的意见写出结果,然后对学生制订学习目标;接着老师实施教学;通过教学之后再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调整教学的方法。为每一个学生制订好个别化的学习计划,定好学习的内容。 4 协同教育是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很好的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协同教育有效的处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特殊学生进行的教育其实是根据学生的残疾特点制订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适应性学科。协同教育有效的处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语言发展领域,动作发展领域,认知发展领域等方面协调发展。各个学科的发展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协同教育的好处。 协同教育是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很好的模式。多年来,我们采用协同教育的理念对自闭症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很好。即对学生进行协调的分类和学习内容的分类,通过分类的促进更好的协同教学。从学生的分类时我们可以通过评估,并与教师、家长三者的意见结合之后写出建议。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他们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把学生分成几类,一般以三类为宜。 协同教育是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很好的模式。我们在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时先对学生进行分类。第一类是智力较好、学习热情高没什么行为障碍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我们主要采取一周开一次集体备课交流会,教师研讨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使师生互动,相互发言、讨论、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同时为他们开设特长训练课,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第二类是智力中等,学习主动性一般的学生,我们采取了每周举行两节学习交流课,让这类学生在一个更适合他们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表扬成绩突出的学生、鼓励其他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类是智力较差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特别是行为有障碍的。针对这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坚持一周几节个别训练课,给他们补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在老师的个别辅导下得到培养。对特别差的,每节课通过家庭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持之以恒。这样通过一个班学生的分类教学发展,促进整个班学生的整体协同发展,使班里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每个学生都得到合理的教育,学生进步了,学到知识了,对学习有兴趣了,进步很大。自闭症儿童由于具有社会交流障碍,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重复刻板行为。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而且他们还有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表现。 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上就要选择适合于他们的素材。由于要找到适合与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学习内容的分类教学,最后达到协同教育的目的。通过一段时间分类与分类教学,协同教育的实施效果很好,也充分的体现出个别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进步很大。例如:在感统训练中,是这样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在触觉障碍训练时,我们通过游戏的形式对具有触觉障碍的学生进行治疗,其中活动前准备好玉米粉和两块垫子(一块要深色的),在其中一块垫子上洒上大量玉米粉。活动过程: 1、脱掉鞋袜。 2、把手掌和脚掌贴在玉米粉上。 3、移到第二块颜色较深的垫子上,印出[手印或脚印]。 变化玩法: 1、除了玉米粉,也可以使用面粉、手指膏 (请勿使用滑石粉,因为大量西如对身体有害)。 2、在餐盘上洒些玉米粉,在上面写字或画画。 3、用手[筛]玉米粉。 通过游戏的训练 1、可以改善触知觉,帮助触觉区辫。 2、摆弄各种姿势能改善本体觉、身体知觉、动作计划能力,以及手眼/脚眼协调。 3、玩玉米粉通常可以使孩子感到平静与舒适。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们综合的进行自闭症儿童的协同教学,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社交能力及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能力,促进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能阻断或改变仪式性、强迫性的行为模式,减少焦虑、情绪发作和躁动,同时促进听觉、视觉、触觉和动觉的感官接受。有效的改变学生自闭症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由于特殊教育具有很大的个别教育性。因此,开展协同教育很关键。有效的协同教育可以让不同类型、残疾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充分的体现个别化教育教学理论的价值。 事实证明,协同教育是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很好的模式。 个别化教育论文:实施个别化教育 提高特殊学生素质 智障学生在生活中的频遭失败和挫折,不仅仅因为他们智力缺陷,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礼仪形象和与人交往的礼貌习惯,比如,对他人的言语缺少反应,他人向其打招呼时没有应答,或者勉强答之;对长辈不尊重,不主动打招呼;与他人说话时不能认真倾听,常随意打断或插话。这些情况必然会影响周围人对智障学生的接纳程度,妨碍他们的发展。因此,对智障学生进行必要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学会并运用一定的礼貌用语和懂得交往礼节,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根据学生的现状,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别化的礼仪教育计划。这里所提到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种根据残疾儿童的身心特征和实际需要制定的针对每个残疾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它既是残疾儿童教育和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总体构想,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积极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并取得了一些实效。 制定小而实的目标 在个别化礼仪教育训练计划制订初期,教师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行为习惯等,结合其日常表现充分预设学生各月的礼仪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结合月教育重点,立足一月一目标,为每位学生客观地制定每月的礼仪教育重点目标及运用的策略。例如,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教师会从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流畅度方面重点训练,对语言表达能力差或语言有障碍的学生,教师会从发挥其肢体语言、表情神态的角度考虑,使其达到礼仪训练目标。总之,因人而异、切合实际、有效达成是个别化礼仪教育计划实施的目的。 开展多形式的训练 班级教育是推动、落实个别化礼仪教育计划的基础阵地。礼仪目标确定后,教师通过创设多样化的训练形式促进礼仪目标的达成。如情境模拟、教师讲授、模仿训练、活动实践、日记交流、辅助支持、简化练习、展示培训等,通过多角度、全方位、个性化的训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实践的积极性,加强学生愉悦自信的情感体验,使每位学生在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多渠道引导 智障学生的礼仪教育是一个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长期坚持的教育训练过程。个别化礼仪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由学生家长、科任教师以及社会实践基地人员参与、支持、协作。因此,我们请家长和社区相关人员走进学校,参与学生的礼仪教育计划的制定,达成共识后,明确一段时期内学校礼仪教育重点目标,在家庭与社会多方提供教育环境与支持下,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还在各班教室创办礼仪教育角,开展礼仪班会、五星文明班、礼仪小标兵评选等活动,将每人每月的礼仪训练目标进行展示,使礼仪教育的宣传学习更加贴近学生。与此同时,科任教师参与的领域教学训练也有效地促进了礼仪教育中相关技能的学习,让课堂教学成为促进礼仪技能学习的有效推手。如通过例行教学训练、综合课、音乐课、康复课、社会实践课等学习,学生们明确了鞠躬问好的标准动作;在外出实践与人沟通时,掌握了礼貌向人询问的方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入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中运用礼仪、礼貌实践技能,其礼貌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全方位渗透 在各种展示活动中,学生们学习和巩固礼貌用语、形成礼仪习惯会更加自然,教师的教育引导更有针对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为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文明礼貌用语、仪表礼节礼仪的实践机会,成为检验礼仪教育成效的平台和载体。每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也是学校全方位展示学生礼仪教育的宣传阵地,有的班级通过情景剧“客人来我家”,带领全校学生学习招待客人时应有的礼貌语言和行为;有的班级通过礼仪歌曲大家唱,让文明礼仪规范在校园中传唱,时刻提醒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要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的学生学会主动问好,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能问好、回答问题,还有的学生懂得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体态与客人交流。 个别化教育论文:在实践中诠释“个别化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个别化教育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教育对象的个别性和教育方法、形式的差异性。 在班上,铭铭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孩子,描述其个别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坐立不安,油腔滑调的面部表情和言行已成为班上男孩子模仿的对象,甚至有攻击性行为。面对这样一位个别化教育对象,老师关键要找到因人而宜的教育方法,必须要以博大的师爱去包容孩子的缺点、以适宜的方法和形式去激发孩子的兴趣、以耐心智慧的专业素养去博得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力图去寻找家园共育的平台以促进孩子和谐健康地发展。本文总结了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诠释如何进行个别化教育。 一、顺水推舟法——满足孩子模仿的需要 顺水推舟就是指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向说话办事。老师借该成语的本意,顺着铭铭对一首流行歌曲充满兴趣的活动现场来因势利导,做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从而来满足孩子模仿学唱的需要。 来园活动中,铭铭迈着矫健的步伐神采奕奕地走进了教室,在游戏中传来了一阵阵激情高昂的歌曲声,从反反复复的一句歌词中,我终于听清楚了在唱什么“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我油然升起了疑惑不解的神情,自言自语到“似歌非歌,什么呀?不成调不成曲的”。在铭铭的领唱下,几个男孩子立即越唱越来劲,顿时声音笼罩着整个班级,可谓是一片没有旋律的“喧哗声”。此时的活动现场,一头是孩子高昂的歌唱情趣和反复循环的四句歌词,另一头则是老师因不熟悉此首歌曲而产生的迷惑而无奈。此时,老师只能采取转移空间的办法,让孩子自行拿好水壶,组织到户外活动去了,孩子因转移注意力而平息了下来,终于恢复了有序的活动状态。 活动结束后,我找来了铭铭,向他了解所唱歌曲名称。孩子说:“春天。”“咦,本月的主题正是春天呀?”我根据孩子唱的歌词来搜索歌曲名称,果然是旭日阳刚组合的一首歌曲《春天里》。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反复听旋律,听歌词,初步理解歌词。由于歌曲的高潮部分,情感很饱满,声音很奔放,正符合我班男孩子的个性特征。基于主题《在春天里》,我组织了一次户外寻找春天的活动,孩子们沐浴着春天和煦的阳光,欣赏着美丽的花儿,嬉戏着可爱的蝴蝶,一首《春天里》的歌曲在铭铭的带领下又高亢激昂地回荡在校园里,孩子们正以童真童趣的歌声体验着春天的气息所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顺水推舟法既能够满足铭铭学唱模仿的需要,又充实和丰富了主题进程中“找春天”的活动内容和教学形式。顺水推舟法是基于个别孩子教育上,较为有效的方法,它既尊重了孩子的个性需要,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趣事交流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趣事交流法是老师根据铭铭喜欢看新闻和热点节目的特点,开设一个“小喇叭广播”的活动,时间安排在饭前十分钟,为爱说爱表演的铭铭创设展现自我的舞台,树立其自信心,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看新闻虽说是大班孩子的兴趣爱好,然而中班的铭铭却养成了每晚6点30分看新闻的生活习惯,由于奶奶也是退休教师,于是奶奶也会和孩子一起交流新闻的内容,截取孩子易于理解的片段,运用孩子理解的言语去和孩子共同解释点评新闻。因此,在长期的家庭氛围中,铭铭有精确扼要点评同伴和老师的一大特点,显得非常幽默。在“小喇叭广播”的活动时间中,铭铭总是自告奋勇地要求上台来交流昨晚新闻点滴和自己生活中的新鲜事。比如孩子从新闻里获悉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我就问铭铭:“什么叫爱耳日?”孩子振振有词地说:“就是保护自己的耳朵,是奶奶告诉我的。”“那么为什么叫全国爱耳日呀”,“全中国的小朋友都要保护耳朵”,诸如此类贴近孩子生活经验和认知范围的新闻就成为了铭铭谈论的焦点。每周一上午的广播时间,邀请铭铭交流一周新闻。铭铭会和同伴们共同模仿节目中小朋友的表演姿势,分享节目中有趣的事情。 铭铭在和同伴之间的趣味交流过程中,吸引了孩子们趣味倾听的同时,更加树立了铭铭在同伴心目中的影响力,激发了铭铭对班级的归属感,更加喜欢班上的同伴和老师,萌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激发了铭铭学习的兴趣。 三、心心谈话法——引发孩子行为的愧疚感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心心谈话法是教师选择一个安静的谈话密室,采取面对面眼神交流的谈话方式,可以截取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根据某一教育现象为切入点,教师要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细心地倾听孩子的表述,从而做出赞美性、鼓励性言行或期待性眼神的即时回应,来引发孩子发生不良行为后的愧疚感。 有一天离园活动,铭铭把同伴的小扇子扔到了电视机后面,同伴xx在走廊上嘶声大哭,家长们都投射了好奇地眼光朝着xx。老师提出和铭铭一起去捡扇子,然而遭到了铭铭很固执的拒绝,离园活动的仓促之际,老师以平息xx的哭闹起见,拉开电视机柜,捡起了扇子,还给了xx,一场“暴风骤雨”过去了。第二天,我找来了铭铭,我们来到了一间很温馨的教室里,我的两手拉着铭铭的小手,彼此感觉到了对方手上的温度——“热乎乎的”。然后,老师笑眯眯地问铭铭:“昨天xx的扇子怎么会跑到电视机后面去的呀?”这时,铭铭的话匣子打开了,滔滔不绝地说:“她太爱哭了,我故意扔掉再引她哭,嘲笑她一回呗。”在平等的谈话中,老师没有提出任何批评和说教,更没有强制铭铭去向xx赔礼道歉,只是通过温柔亲密接触后问孩子:“现在你快乐吗?”“对呀,今天老师和你交流觉得也很快乐呀!”“昨天你在扔扇子的一刹那间,看到小朋友嘶声大哭的样子,你虽然很快乐,但是小朋友呢?”铭铭立即低下了头…… 通过心心谈话法,铭铭似乎认识到了这个行为的错误,“男子汉,就要去保护女孩子,愿意吗?”铭铭自豪而响亮地说:“我愿意。”铿锵有力的话音已足以证明铭铭改过不良行为的勇气,在有力的话音下结束了我们愉快的谈话。 四、图文上传法——实现家园共育的愿望 图文上传法是指老师借助班级网页的平台,把孩子精彩活动的瞬间图文并茂地展现在网页上,让家长及时了解班级活动和孩子的表现,拓宽了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渠道,焕发了家长上网的热情,从而实现家园共育的愿望。 用心观察孩子的行为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通过一学期的师生互动,老师及时捕捉了铭铭的闪光点,及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上传在班级网页上。比如在课堂上,铭铭能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还能够对某一问题进行总结提升,体现了超乎同龄人的概括能力。在建构游戏中,能够有始有终地进行创造性地构建,完成后,会主动提出让老师将作品拍摄下来传到班级网页上的要求,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老师还充分利用亲子活动的机会去和铭铭的家长主动沟通,畅谈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家长通过班级网页、亲子活动、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等各种方式,对老师所采取的教育方法表示赞赏和接纳,进一步萌发了家园合作,共同教育铭铭的愿望。 个别化教育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展现,实践有效的个别化教育更是一名教师专业发展成熟的标志。针对教育对象的个别性来施加有效的教育方法,体现教育形式的差异性,促进每一位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共同追求的工作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会继续努力的。 个别化教育论文:对个别生的个性化教育 对于个别生的教育,教师应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要嫌弃,感情上不该厌恶,态度上不能粗暴,做到动之以情,胜于父母;晓之以理,细雨如丝。 一、爱是转化“个别生”最有效的手段 转化个别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教师的爱。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学生,这是作为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热爱每个学生是教育者必备的道德情感。”老师要平静地对待个别生,用爱付诸耐心的工作。不要恨不成器,怨尤嘲讽。嘲讽、打击、埋怨、指责,会极大伤害“个别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 作为教师、不但自己要用爱心去感化个别生,还要动员全体同学去对个别生献爱心,给他们以温暖,使他们感到我也是班集体的一员,未受到歧视,以去掉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在有“情”的前提下,才赢得信赖,会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努力发掘个别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个别生的自尊心还要强些,因为他们存在自卑心理,以为自己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他们。学生常受到批评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和增恨等逆反情绪,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 要换个态度对待个别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个别生身上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上也有许多宝贵的“闪光点”,关键是老师要善于发现,给他们显示自己长处的机会,给以恰当的评价,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启发他们奋发向上,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三、利用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个别生除了学习上差些外,他们的能力并不差,他们当中有的善于组织工作,有的擅长文体活动,有的社会交能力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利用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当他们学习上遇到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告诉他们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寻求自己的方式,经常给他们辅导,使个别生迎头赶上。 四、用“激励”的措施来转化个别生 1.目标激励:目标层次化,对各年级、各班级、各类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就是把个人近期和远期目标同班集体目标、学校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从而对个别生产生激励鞭策作用。 2.尊重激励:受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师对学生尊重,能使学生产生满足、愉快的心理体验。应公正、平等地对待个别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作用。 3.情感激励:人都是有感情的,个别生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由于他们常常受到冷眼,所以外表给人总是冷漠的,有时甚至有些不近情理。因此,要转化他们,必须大力进行感情投资。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是转化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有感情,才会听取老师的教诲。 4.榜样激励:通过介绍先进人物的事迹,对个别生产生一种感染和激励作用。个别生一般比较注重具体的、实际的东西,对老师空洞的说教常有一种逆反心理,所以,单凭说理是难以见效的。应特别注意在本校本班级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宣传榜样,树立典型,对个别生的教育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成功激励: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获得成功是人们普遍的心理愿望。”个别生在看到班上其他同学取得成功之后,内心羡慕之余,也会产生获得成功的欲望,也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要特别注意鼓励个别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各自的爱好和专长,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遇。 6.关怀激励:就是对个别生真心爱护,热心关怀,用爱心温暖他们冰冷的心,从而产生激励作用。个别生现象的产生有主观原因,更多的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所以要无微不至地耐心关怀,用小事触发他们,使他们改变落后的观念,积极上进。 7.表扬激励:荣誉是人自尊心的需要,恰当而又适当地给个别生以表扬和鼓励,能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激发荣誉感和进取心。在平时,我们要多找个别生的“闪光点”。 五、耐心细致,接纳反复 对于个别生的教育要抓住转变时机。当个别生内心发生矛盾、思想斗争激烈时,也往往是促使其转变之契机。班主任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 做个别生工作要有耐性、要细致,因为学生的年龄、家庭以及前期教育中的定势作用,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要承认这一点,班主任就不会把个别生教育看作是一项即可见效的工作了,这也正是作个别生工作的艰难所在。我们既然承认个别生会出现反复的情况,也就应该能容忍学生反复犯错误的事实。 对于所谓个别生的教育一定要注重方式与方法,要尊重他们、要与他们平等、公平交流,要让他们感觉到集体对他的需要和集体的温暖,不要让他们感孤立、孤独。只要教育得当,所谓的个别生会尽快回到同学中去,享受他们本应享受的美好的学生生活。 个别化教育论文: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 摘要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陷入了负担重、制定与实施难而收效却不确定的困境。IEP困境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IEP自身的因素,也有管理者、教师等执行者的因素。由于IEP的功能重要且没有其他形式可以替代,所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依然需要IEP。为提高IEP的成效,建议调整与改革IEP的相关规定,减轻制定IEP的负担,转变管理者的评价取向,提高教师、家长等制定与实施IEP的水平。 关键词 个别化教育计划 困境 发展趋势 1975年,美国颁布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Education of au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简称EHA),即94-142公法。该法案首次提出要为每位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并对IEP的功能、内容、制定人员与程序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此,美国学校开始依据法律的要求,为每个残疾儿童制定IEP。虽然在随后的30多年间,EHA(1975)经历了几次大的修改,但依然把为特殊儿童制定IEP作为实现适当教育的重要保证。在特殊教育领域,对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而言,没有比IEP更为重要的文件了。IEP的制定是“保证所有特殊儿童的有效教学、学习和更好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制定IEP为美国特殊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纷纷立法要求为特殊儿童制定IEP,而且这些国家(地区)IEP的功能、内容、制定与实施过程等也基本遵循美国的模式。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很多学校开始尝试通过制定IEP来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各个国家(地区)IEP的发展却逐渐陷入困境。人们对IEP有效性的质疑声四起,有些人甚至呼吁取消IEP。本文试图总结IEP的现实困境,分析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探讨IEP的未来发展趋势。 1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现实困境 1975年,美国94-142公法颁布时,人们对IEP颇为狂热。研究界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制定出合乎法律要求的IEP。随着时问的推移,IEP制定与实施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而且,不同国家(地区)所出现的问题基本一致。IEP的发展陷入了负担重、制定与实施难而收效却不确定的困境。 制定与实施IEP给教师和学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法律对IEP的基本内容、制定、实施与修订的程序做了严格的规定,所以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编写一位学生的IEP需费时6小时以上。此外,为准备IEP会议等工作,教师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文案工作,有些教师甚至花在文案方面的时间与其为特殊儿童制定具体计划的时间一样多。过多的文案工作甚至成为一些教师离开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同时,学校也因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问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美国94-142公法把IEP作为为特殊儿童提供免费适当公立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家长对特殊教育适当性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对IEP适当性的质疑。自94-142公法颁布以来,美国特殊儿童家长与学校进行司法诉讼的数量增加。2005-2006学年,全美共有19042个(因特殊儿童家庭与学校的矛盾)而召开听证会的申请。这说明学校处于与家庭产生冲突的危机中。打官司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破坏了法律所期望建立的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另外,制定IEP,也需要特殊儿童家长、其他专业人员花费很多的精力。 尽管学校、教师等为IEP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人们对此项工作成效的看法却并不一致。 一些研究认为,制定与实施IEP的确有积极的作用:(1)促进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了家校合作。由于制定IEP必须由家长、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参与,因此,家长有机会和教师一起讨论、规划儿童的教育计划,监督儿童的教育进步。大多数参与制定IEP的家长对IEP的制定程序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样制定的IEP是能满足儿童需要的好计划。家长还可以带来很多教师无法了解的儿童发展信息,并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儿童达成相关目标。(2)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制定1EP的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关注儿童,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评价,全面规划其在一学年要达成的目标。一些教师认为IEP对制定长期教育计划是有用的,即使法律不要求,他们也会继续制定。大多数普通教师认为IEP是准备特殊儿童课程的有用工具,并积极参与IEP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有些教师对IEP是否有用的看法比家长还积极。(3)IEP是提高学校特殊教育绩效的重要管理工具,有助于显示教师的教学绩效及学生的进步情况。 另一些研究则认为IEP的制定与实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IEP的制定质量差,不能达到法律规定的基本要求。IEP没有建立起儿童现有水平评估――课程与教学目标――成效评价间的联系: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都与评估缺乏联系;没有报告儿童的现有成绩水平,直接影响其随后的目标制定;目标模糊、不具体,目标间缺乏连贯性,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目标;过于关注儿童的弱势与不足;目标不可行,评价标准和方法缺失。(2)制定的IEP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按照法律的意图,IEP作为概括性的课程与教学、相关服务的规划设计,应该直接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然而,大量证据说明IEP并没有发挥预期的功能,在“特殊教学设计”方面表现无能。IEP与教学间没有建立联系。教师更多的是把IEP作为法律的要求,而不是指导教学的重要计划,并没有使用IEP来指导日常教学。(3)实施IEP的成效差。很少有研究证明IEP提高了特殊儿童的教育成效。制定与实施1EP以来,特殊儿童的成绩并没有变化[21]。有人甚至认为IEP不管在记录儿童成长还是在促进儿童进步方面都是无效的。IEP的现实与理想脱节。 2 个别化教育计划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由于制定与实施IEP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其收效却并不确定,因而有些人开始质疑甚至抛弃IEP。笔者认为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客观分析现实中IEP出现多种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前进的方向。 致使IEP的制定与实施出现多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IEP自身的因素,也有管理者、教师等执行者的因素。 2.1 相关法律对IEP的功能、结构、制定与实施过程等方面的规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IEP的功能定位不够适当,特殊教育的发展过于依赖IEP。美国94-142公法把特殊教育定义为满足儿童的个别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学。每个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有资格得到免费、适当的公立教育。而免费、适当的公立教育是指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处于公 众监督的、遵照IEP的教育。可见,IEP对达成特殊教育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法律希望经教师、家长等多人讨论制定的、作为正式法律文件的IEP可以促使学校为每个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问题是“特别设计的教学”并不等同于个别化教学,特殊教育的内涵远比个别化教学宽广。当特殊教育的重心变成以制定与实施IEP为主导的个别化教学时,教育的适当性、有效性并不必然能实现。IEP不能保证特殊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并最终拥有满意的生活和一定的职业能力,也无法切实提高学校的绩效责任。基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个人的评价使得管理者、公众对学校、地区特殊教育总体质量的评价变得更为复杂。这种转变把学校教育的整体责任转向关注学生看似特殊的地方。除非学校确实要对所有特殊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否则可能仅仅提供一些表面上“个别”但并不充分、适当的教育。通过IEP来促进学校、教师的绩效责任,其实反映了政府对教育者的专业承诺和判断缺乏信心,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IEP的制定过多地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致使其指导教学与评价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94-142公法颁布的年代正是美国特殊教育深受行为主义影响的年代。IEP的制定也在很多方面遵循着行为主义的理念:在学年的开始就要预设学生整个学年所要达成的目标,而且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能达成的、现实的、有时间限制的(SMART)。长期目标要按照行为主义的任务分析法分解为若干个短期目标。这样制定的目标实际上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预设目标,其实是假设教育者提前知道儿童应该学什么、能学什么以及将以什么样的速度进行学习。每个IEP在描述儿童的发展目标时都用“该儿童将会……”的字眼,这种保证是令人恐怖的。因为如果没有儿童的选择与配合,这种保证将难以实现。教师唯一可以保证的是他们将做什么。因此,教师只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施加影响,而不是控制与保证。目标具体、可测量、能在限制的时间达成的要求,使得教育者的视野狭窄,只关注那些易明确评估的、易写成具体目标的、易达成的领域,而没有顾及学生的整体发展。长期目标按照任务分析法分解为短期目标,则是把学习看作是线性增量的过程。这种行为主义模式是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学习过程远远比对某个规定任务的简单反应要复杂。有效的学习是学习的发生、变化、学生的自尊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产品。过于关注预设的目标,可能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目标,忽略学生所获得的非预期但却重要的发展。 第三,IEP制定、实施与修订的过程过于刻板和复杂,致使IEP失去灵活性,难以适应教学实践的快速变化。美国94-142公法规定,作为促进家长、教师等不同人员沟通的工具,IEP必须由教师、家长、专业人员、特殊儿童(如果适当的话)等组成的小组以召开IEP会议的形式来共同制定、修订。法案还对IEP制定的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单独改变IEP目标(包括短期目标)的权利。然而,学习是个协商与分享的过程。有效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调节者,帮助学生从不知到知。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不能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的IEP目标必然是没有活力的,是无法指导教学实践的。 2.2 管理者、教师等执行者在制定与实施IEP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管理者更注重特殊儿童是否“有”IEP,注重IEP中目标的数量,所以导致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倾向,一些教师甚至使用计算机制定更多的目标以应付检查。由于IEP是说明一个特殊儿童的需要以及学校为其提供服务的唯一文件,法院把制定与实施IEP的情况作为“适当”教育的证明。IEP成为保证儿童得到适当教育的主要法律问责工具。一些法院在判断儿童的特殊教育绩效时主要关注学校是否严格执行了法律规定的程序制定与实施IEP,而很少关注儿童的具体教育结果。顺从法律规定的程序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绩效评价机制。由于IEP试图涵盖特殊儿童的诊断与评估、达成的目标及为此所提供的服务、对学生进步情况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这使得IEP的结构非常复杂。制定与实施IEP的复杂程序要求,迫使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文本工作上。制定与实施IEP这一政策工具,迅速成为一件官僚、耗时、低效的事情。 第二,教师、家长等IEP小组成员在制定与实施IEP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IEP的实际成效。很多国家的法律规定,管理者、教师、家长、专业人员等组成IEP小组,共同制定IEP。其中,教师和家长承担着最为重要的任务。IEP小组成员在制定与实施IEP时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能力不足。制定IEP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实践中,一些特殊教育教师甚至也不能对特殊儿童进行全面教育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参与融合教育的普通教育教师由于缺少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普遍对教育特殊儿童缺乏信心。一些家长可能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参与制定IEP的能力。(2)态度不积极。一些教师和管理者厌恶IEP,认为其很少有教学价值。甚至一些特殊教育教师也对IEP持消极态度。(3)缺乏合作意识。特殊教育教师缺少与普通教育教师的合作是IEP没有达到预期成效的重要原因。在融合教育的大潮下,很多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普通教育教师却很少参与IEP的制定与实施。IEP被看作是特殊儿童的附加课程。普通教师,特别是中学的学科教师认为实施IEP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事情,自己没有责任在教学中实施IEP。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家校关系,家长并没有在发展IEP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有的教师觉得与家长接触是额外的负担,有的家长可能不熟悉特殊教育的相关程序,不能理解学校和教师在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时所受的限制,从而质疑学校支持和服务的适当性。 3 发展趋势 3.1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依然需要IEP IEP费时但成效却并不确定。目前,认为1EP的制定与实施存在很多问题的研究远远超过IEP有积极作用的研究。IEP尽管受执行者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其自身的确也存在很多问题。那么,我们还需要IEP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高质量的特殊教育需要IEP。 各国IEP在名称、形式上稍有差异,但其主要功能是基本一致的:IEP是满足特殊儿童个别需要的教育方案,是促进家长、教师等不同人员进行沟通的工具,还是评价学校与教师教育绩效的重要依据。IEP所承担的功能对特殊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没有其他形式可以替代或完全替代。 特殊教育之所以存在且在融合教育的大潮下也没有被普通教育所取代,是因为特殊儿童有着与普通儿童显著不同的个别需要,如果不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很难满足其发展需要。即使同一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 问也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尽管个别化不是特殊教育的唯一特征,但无疑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能满足儿童个别需要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特殊教育。接受特殊教育的个体的唯一差异是其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差异。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需要,需要依据特殊儿童的现有水平、发展可能性和发展需要,制定个别化的课程方案,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课程。其中,个别化的课程是关键。尽管有人质疑特殊儿童是否该有个别化课程,认为适合普通儿童的课程同样也适合特殊儿童,觉得教师可以运用同样的教材对特殊儿童进行差异教学,帮助特殊儿童达到适合其个别需要的目标,实质上这种做法很难保证儿童学习的系统性和适当性,特别是当普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完全不适合特殊儿童时,基于普通课程的差异教学成效甚差。普通课程难以回答每个特殊儿童的课程需求。所以,满足儿童个别需要的特殊教育需要个别化的教育方案。 特殊教育是个难度大、影响因素多样的复杂体系,需要与之相关的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家长、专业人员等的积极合作。其中,普通教育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最为重要。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普通教育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共同制定与实施IEP无疑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基本保证之一。家长的参与也很重要。家长能积极参与的特殊儿童往往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更低的青春期高危行为。不论家长的种族、民族、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如何,都是如此。尽管也可以有其他的合作平台,但IEP小组成员每年有机会一起讨论、制定与修订特殊儿童的IEP,无疑是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机会。IEP会议制度化的规定,有助于提高交流、合作的质量。 特殊教育的绩效评价与特殊儿童发展的评价一致是特殊教育领域的难题之一。由于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不同特殊儿童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很难单纯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特殊教育学校与教师的工作、对特殊儿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1997年,美国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mion Act Amendments,简称IDEA(1997))规定,特殊儿童要与普通儿童接受统一的学业评价,但特殊儿童接受评价的类型及程度还是由制定该儿童IEP的小组决定的。该儿童的IEP必须说明儿童接受统一评价的情况、需要接受的调整。对不能接受统一评价的儿童,IEP须说明原因及怎样接受选择性评价。而特殊儿童功能性目标的评价则主要依据其IEP。IEP仍然是特殊教育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到比IEP更能满足上述功能的形式。而IEP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改革来加以改善或消除。因此,未来我们依然需要IEP。只是我们不会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IEP了。IEP作为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形式之一,将会在一定范畴内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2 通过改革使IEP更加科学有效 首先,避免目标制定的随意性,制定能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课程目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施加给学生的所有影响,应涉及学生发展的多个方面。单纯强调个别需要,往往容易使IEP制定者过于关注儿童的缺陷和不足,制定的目标范围狭窄、数量少。而且,由于缺少约束和规范,一些教师制定的IEP过于随意。因此,一些国家(地区)近些年来开始规范IEP目标的领域与范畴。2003年,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修订)规定,学生各项能力现况应包含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情绪、人际关系、感官功能、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国文、数学等学业能力之现况。要以“全人教育”的理念设计目标,IEP目标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意三大类别。以往因难以测量而较少出现的情意目标开始作为特殊儿童IEP的重要目标。2004年美国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改进法案》(Individuals with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2004))规定,在评估儿童的现有水平时,要关注儿童的功能性、发展性、学业的多方面信息。IEP目标既要有学习普通课程的学业目标,也要有促进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功能性目标。 第二,改变IEP的设计取向,从单纯的目标模式转向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相结合。原有的IEP过于注重目标的预设,难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1994年,英国开始简化IEP形式,以纲要式(outline)陈述为主。2003年,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修订)规定,IEP目标包括学年教育目标及学期教育目标,不再强制规定制定短期目标。2004年,美国IDEA规定,除了严重障碍儿童,绝大多数特殊儿童的IEP只需要制定年度目标。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地区)的IEP设计取向正在发生变化。学年初,只制定概括性的长期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方面的因素制定、生成更具体的短期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最终能达成的目标,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 第三,减少IEP制定与修订过程的刻板化和复杂性,增加1EP的灵活性,使IEP目标更能适应教学实践的变化。2004年,美国IDEA规定,在IEP的年度审查会议之后,经家长与学校同意,教师可以不召开IEP小组会议而对IEP进行微调。鼓励教师加强IEP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及时调整与修订IEP目标。其次,改变会议方式。除了面对面的方式,还可以采用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方式召开IEP会议,以节约时间。另外,改变所有IEP小组人员须参加IEP制定会议的规定。如果家长和学校都认为,某个小组成员的专业领域与会议讨论的信息无关,那么可以不要求其出席。即使所讨论的内容与某个小组成员的专业领域有关,如果家长和学校同意,并且该成员能在会议之前向1EP小组提交书面报告,那么他也可以不出席IEP会议。 3.3 减轻制定1EP的负担,提高实际效率 由于制定一份IEP,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IEP小组成员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所以,一些国家开始注重减轻IEP制定负担,提高效率。目前,主要有下列几种措施:(1)制作电子版IEP。20世纪80年代,美国IEP的发展进入“技术反应”阶段,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计算机软件来制定IEP目标,减轻文案负担,节省精力和时间。尽管有人质疑运用计算机软件制定IEP可以减轻负担却对提高质量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由于它可以显著减轻文案负担,所以在美国之后制定IEP的一些国家(地区)还是在开发计算机软件、制定IEP方面做了很多尝试。(2)减少IEP的数量、缩小IEP的规模,只为特别需要IEP的特殊儿童制定IEP,IEP只涉及到某些特别需要个别设计的方面。2002年,英国开始尝试不再为每个特殊儿童制定IEP,而是为有相似需要的特殊儿童制定小组教育计划(group education plan,简称GEP)。只有那些课程与他人有差异的特殊儿童(附加的课程或不同的课程)才需要制定IEP。2004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规定,IEP要描述普通课程所没有的而该特殊儿童又特别需要的一些课程领域的目标,不是记录所有的学习目标。(3)延长IEP的有效时间。2004年,美国IDEA增加了一个试验计划,给15个州的家长和教育管理人员选择用3年的IEP代替1年IEP的机会。一次可以为非严重障碍儿童制定3年有效的IEP。 第一种措施可以减轻IEP的沉重工作负担。第二种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工作负担,而且与教学实践更加贴切,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今后这两种措施还会继续发展。第三种措施自出现以来就备受质疑,一次制定3年的IEP,难以保证制定适当的目标、提供适当的特殊教育服务,也限制了家长等合作、参与的机会。这种为减轻负担而牺牲特殊儿童适当教育权利的做法应该难以长久。 3.4 转变管理者的评价取向,提高教师、家长等制定与实施IEP的水平 随着对特殊儿童教育成绩差的关注,家长、政策制定者开始呼吁特殊教育绩效评价进行转变。1997年,美国IDEA规定把特殊儿童的教育成效纳入普通学校的绩效评价体系,学校、教师要为每个特殊儿童的学习结果负责。这些促使管理者对IEP的评价取向逐渐发生变化,从注重形式与文本、遵守法律程序转向儿童的实际教育成效。为了及时了解IEP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监控学生的进步情况,IEP的评价由原来的每年总结一次转向更重视动态评估与过程评估,更多次数地评价学生的进步情况。 IEP小组成员制定与实施IEP的水平对提高IEP的成效至关重要。由于一些教师、家长缺乏教育特殊儿童的能力,不能有效制定与实施IEP,因此,在改革IEP的同时,应该着力提高教师与家长等的能力。对教师进行制定IEP目标,使用课程本位评价的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其为特殊儿童制定IEP目标的质量。家长经过学习,可以更多地理解学校与教师的工作,更好地参与IEP的制定与实施。如果每个1EP小组成员都有相应的知识、合作的态度和能力,一定会提高IEP的成效。 个别化教育论文:听障儿童学前教育个别化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个别化课堂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某种预定效果所采取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是个别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作用在于:根据个别化教学的需要,制定出向聋儿提供教学内容以及引导其活动的方式、方法与步骤的策略。我校自2005年引入个别化教育理论并实施个别化教育模式已有六年了,六年来,老师们通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现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主题教学与课程整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的个别化课堂教学基本采用“主题教学与课程整合相结合”的个别化教育模式。主题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利用一个策划完善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活动,联系不同的学科教学,形成的一个整合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和锻炼聋儿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分科教学的模式,采用综合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主题的教学,使聋儿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趣味性和互动性很强,能受到特殊的教学效果。 二、“口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并行的教学模式 这是根据聋儿的听力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听力较好的聋儿进行补偿性教育,课堂上以口语教学为主,手语为辅的教学原则,大力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教学不单纯是一个教学语言手段或教学方法,他是基于聋童丧失听力,但非丧失说话能力的实际,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采取补偿生理缺陷,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能力,使他们的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又基于聋童今后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群体沟通,参与社会建设需要的一整套学校工作内容。 三、“听觉口语法”的开展与实施 所谓“听觉口语法”是利用听障儿童的剩余听力,藉由助听器的扩音系统把声音放大,或以植入人工电子耳的方式,帮助无任何剩余听力的孩童重新获得听觉潜能后,将听觉、语言、认知,依其自然发展之程序,在自然且有意义的情境中,透过会话式的互动,让听障儿童学习倾听、说话及语言。听觉口语训练的目标是希望听觉障碍儿童在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长大以使他们可以在主流社会中成为独立、有参与力、有贡献的公民。听觉口语的理念是不论幼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如何,每一听觉障碍儿童都应享受有发展听能、在日常生活中以口语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并视此为人类之基本权利。听觉口语的先决条件①有效的听觉处理。②父母参与的个别诊断与教学。③兼俱知识与经验的听觉口语专业人员,协助父母与儿童发展听觉、说话、语言、认知等技巧。④父母与相关专业人员应对听觉口语法有信心,相信孩子以透过‘听’学习语言。发展听能与语言的要素①团队工作。②听觉管理。③父母的参与。④期望。⑤听觉口语法的专业人员听能、说话、语言、认知、沟通等依序发展。 听觉口语练习指导原则①早期察觉与辩识。②早期及适当使用医疗及听能辅助科技资源。③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多提供听觉刺激。④将聆听融入他的生活。⑤亲子之间有沟通方式的互动。⑥监控自己说话的表现。⑦以自然序列来发展听觉、知觉、语言与认知。⑧不断评估与预测听觉的发展程度。⑨适当的支援回归主流。“听觉口语法”训练的前提是要保证助听装置理想的助听效果,让孩子在听好的基础上学会说并且说好。总结起来,其特点就是“五个一”:一间屋子,一位老师,一个孩子,一名家长,一个小时。在一个情景式教学的专门房间里,一位老师用一个小时的时间,通过训练孩子听和说的过程,教会家长训练孩子的具体方法。 综上所述,个别化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允许学生按他自己的速度前进的一种教学形式。总的精神是主张课程、学科和教材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按不同的速度,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特殊的需要、志向和才能安排学习。这些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它们使用在什么教学环节上,其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教学的全面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 个别化教育论文:大班化背景下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探索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关注学生的个别发展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小班化的个别化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认可。而我校的所有班级仍然以大班教育为主,如何在大班化教育的背景下,寻找合理的个别化教与学的方法,是本文思考与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大班状况下的个别化教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的差异,探索适合学生差异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争取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一、确立个别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学生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善于想象者,他们主要通过视觉、对话、倾听和分享观点来学习。二是善于分析者,他们通过考察事物在理论上的合理性来学习。三是善于思考者,他们注重规范,处理问题快捷,通常靠独立思考来学习。四是善于动手者,他们喜欢充满变数的情境,乐于动手操作,发挥个人的潜力。 大班级情况下学生的类型比较分散,而且级别也有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能差异和学习风格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确定个别化的教学目标,提高更多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他本人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多种方法,如图片、绘画、录像、角色扮演、游戏等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乐于学习。 二、形成个别化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笔者日前在英语试卷讲评课上对学生小组活动、自主讲评的课堂模式进行了探索。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成员试卷中的错题先进行讨论,尽量通过讨论找出做错题目的正确解答思路和答案。5~10分钟的讨论结束后,如果小组成员仍无法找到解决方案,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对于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则根据不同题目的难易程度和特点找相应学习水平的同学为大家讲解,有必要的话,我再做一些补充说明。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在这样一节热热闹闹的试卷讲评课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建立以个别化学习为特点的评价机制 在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并尝试着改变传统评价内容的单一性、统一性、被动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实现多种评价内容共存。评价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类型和个性特质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并尽量为学生创造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扬长补短,全面发展。(2)变单一评价为多主体评价。评价时注意“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亲子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情况反馈表,邀请家长当教学伙伴,与家长一起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将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引入评价活动中,如采用计划书、观察笔记、采访、问卷调查、问题解决、对话、表演、单元活动和学习档案等形式,制定并实践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反馈教学效果。 在个别化教学实施的一年多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很快,潜能得到了极大开发,我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通过研究我认识到,在大班化背景下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关键在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作灵活增减,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要考虑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求,灵活机智地运用教育艺术。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个别化教育论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智障儿童的个别化教育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接受教育的智障儿童的障碍类型越来越复杂,从遗传性智力障碍到学习障碍,从唐氏综合症到脑瘫,从精神性的情绪障碍到孤独症等。不同的孩子个性差异很大,除了智能和适应行为不良外,还伴随着诸如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人格特点、情绪情感等方面的突出差异。由于班级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也很难照顾到各类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个别化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则易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班级集体教学的局限性恰好能够体现个别化教学的优越性。因此,教学模式也正由原来的适应轻度智障儿学习的分科教学模式转向以适应这些类型复杂的智障儿学习的个别化教学模式。我们更注重在学期初甚至每节课前的学情分析,注重按照智障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和社会化的要求,设计适合其个别需求的教学活动,采用开放式的教学,通过团体活动、小组教学、个别补救教学等活动形式实施教学。 一、应用个别化教学理论,体现课堂丰富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即心理特征的个别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性别差异、生理差异、心理差异、身体差异、智力语言差异、经济差异、家庭差异等方面的差异。个别化教学也可以说就是差异教学。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在性格、兴趣、能力等心理特性方面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独特的自然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生理差异只是造成心理差异的一个原因,产生心理差异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则是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即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的本质特征。 珍惜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的个别差异,给予适宜的教育和训练,可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像教学7班中的徐X是刚从普通小学转入的,每天早晨,他的进教室方式都很独特:打着滚进、蹲着走进、后背靠墙一步步踱进教室……脸上的表情更是异常丰富,嘻嘻笑着、哼哼唧唧,嘴里叨咕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这不是进入教室就结束了,而是伴随着整节课。刚开始我厉声呵斥他要不就给他讲道理,但是不但都没有什么效果,还仿佛给他打入了兴奋剂,让他更加变本加厉起来。后来发现他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我就冷处理,对这些怪异的表现不理睬,果然徐X消停多了。但是同一个班的田X恰恰相反,别看他整天默默无语,能力差、动作慢,但是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他一天都沉浸在喜悦里,因此课堂上我就注意为他创造发言的机会,让他体验快乐与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拥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7种智能。由于组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不同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采取适当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像《乌鸦喝水》一课让学生小组合作,做一下往瓶子里放石子水面升高的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白这个道理,分散课文难点。而《司马光》一课则是课后拓展: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怎么办(如在超市里和妈妈走散了)。《机灵的虎子》一课则是让学生把文章的内容表演出来。这样不论是什么样的课文,学生都乐在其中,在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中得到发展。 二、做好个别化教学设计,体现可操作性 个别化教学设计,结构流程与我们平时所写的教案有所不同,它依据的是个别化教育计划,即长、短期目标,为实现此目标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形态、教学进度等设计成的教学方案,显然这种教学方案没有固定的程式,而是通过教者灵活应变,想方设法让学生的能力达到所订目标。教学的内容来源依据:一是中度智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纲要;二是智障儿童个体的实际需要。 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从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可以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来设计。教学主题的设计还可分成生活核心单元主题、领域核心单元主题。这种教学模式轻学科知识的教学,重能力的培养。例,在口语康复课中,就要设计生活核心为主题的单元。以动物为主题的设计:《可爱的小动物》,设计时充分围绕本主题,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从而设计出相应的可操作的活动模块。有一定语言能力但发音不准的学生学说童谣,发音困难、构音不清等不能发音的同学学习构音、词语等,随音乐做《小动物叫声模仿操》,锻炼舌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片、音乐、活动,来学习语言,矫正发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可让学生认识小动物,热爱小动物,具有爱心等。这样的主题活动可操作性较强,学生们也非常愿学、乐学。 三、实施个别化教学过程,体现个体差异性 个别化教学过程主要通过课堂来实现。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须在上课之前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像教学4班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尽量把需要动脑筋思考的问题留给智障轻度的学生,把按照内容找一找、读一读的问题留给能力稍差的学生,而能力最弱的学生我通常安排他们看图认读,从直观方式入手帮助他们理解。班级里的陈X,他是一名脑瘫学生。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不能随意地、有选择性地控制自己的肢体,而且伴有较重的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成句说话,不能正确表达,他不会说话,有时很努力地要去表达,但是我却不知所云。由于肢体障碍,他无法支配自己的手去完成写字的动作,数学的数字还好说,语文的字词根本不能写,但是我仍然让孩子准备了作业本。每天,我都认真地在他的作业本上用红油笔范写生字,然后手把手教他写一、二个字,更多还是鼓励他尝试自己去写。开始,作业本上格太小了,他写的全是“小黑块儿”,我看不懂。但是我还是对他说:“你进步真大!写字要让别人看清楚才行,不一定非得写到田字格里的。”这以后,他的字越写越清楚,而且也工整多了。现在,他已经能独立写作业了,速度还不慢呢。 课堂中,我格外关注他。集体教学时,我一遍遍示范字词的发音,直到他口型正确或者能听出他的声音为止;小组自学时,组长给他当小老师,教他读字读词;课文学习中,虽然他说不出句子,但是他思维的理解能力基本正常,所以只要他会的问题,他要求回答的,我都会给他机会,实在听不懂他说什么,我就让他到黑板上去写出来。 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口型对了,再使点劲,出点声音。” “恩,老师听明白了,你们知道他说什么吗?我们让陈X再大声说一次。” 同一主题,同一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不同,真正体现个体差异性。 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还应注意评价的个别化,除了课堂中的即时评价之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智障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的目标。总之,只有我们认真做好准备,边研究,边实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个别化教育论文:个别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一、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进行个别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重视发展幼儿共性的同时,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幼儿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和了解到幼儿存在的态度、认知、学习动机以及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幼儿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并能够与同伴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提高幼儿的胆识、勇气,使幼儿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展现自己才能。教师应注重针对不同的幼儿给予个别化的指导,使所有幼儿都能获得相应的情感表达和体验。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实际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使幼儿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出发,进行个别教育活动 1.在集体教学中导入个别化活动。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并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在集体教学中导入适合幼儿学习需求的活动。当在参加学习活动遇到难题或不解、或者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时,应当先有幼儿进行讨论,给予幼儿足够的表达的机会。教师为给幼儿提供更多自由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实现培养幼儿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应精心设计出难度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和水平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使幼儿能够在研究和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提升,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对幼儿的学习需求、发展特点及需求进行认真地研究和分析,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策略,使幼儿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 2.在区角活动中导入个别化活动。集体活动方式是传统幼儿区角活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然而因为孩子的个性、年龄以及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方法是无法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因此,教师采用个别性的区角活动和小组性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区角化活动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使其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学习方式和手段,还可以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因此,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应认真观察和分析孩子之间存在的不同点和差异性,然后在此基础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具体来讲,教师在区角活动中首先应当注重收集与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材料和创设可选择性的环境,使幼儿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意愿、能力等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其次,教师在准备幼儿教学材料时,不仅要从幼儿的共性发展角度出发,还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性发展,同时准备发展幼儿共性与个性的教学材料,为幼儿创设出良好的区角活动环境。最后,教师不仅要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分析和认识,还应认真地了解和观察幼儿的学习效率、态度、认知水平、学习习惯以及情感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点,以便能够为幼儿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且采用多元化、客观化以及科学化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幼儿共性和个性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幼儿的个别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占据者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感染性、针对性以及长期性。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对其进行的教育内容有很多种,并且采用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利用家长社区的资源,在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幼儿进行个别化的教育。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下,更有利用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提高其将所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另外,教师不仅要认真了解幼儿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以及幼儿之间个性、兴趣以及性格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还要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使孩子能够从个别化教育中取得充实的情感体验,能够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总之,教师和家长应当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落后时也不能持责备的态度,而应帮助孩子找出落后的原因,使孩子的成绩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并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教师需要从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还要为孩子创造出轻松、愉悦以及和谐的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进步与成长。 【作者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直属第二幼儿园 内蒙】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室内设计原理》是室内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主要地位。室内设计课程的创新点是在教学中以设计项目为导向,以设计过程为路径,以设计内容为理论知识点,以项目实践应用为驱动,通过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将"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训"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改革 ;职业化; 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在现如今的大学课程里存在着脱离现实社会的问题,我国现代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其基础教育一直受到前苏联和西方的绘画基础教育的影响,真正开始关注设计基础教育问题则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思想的进步,带动了设计的发展。 室内设计是一门跨越艺术和技术,融合多种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单凭艺术家式的灵感和心血来潮,已经难以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室内设计师,既要学习室内设计原理和历史,又要熟悉室内设计涉及到的边缘学科,以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品味的审美和艺术修养。 所以《室内设计原理》就是高校室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室内设计教学与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性。同时,《室内设计原理》是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是依托实践建立起来的专业应用型课程。 综上几个原因,教学改革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以“ 职业” 为核心的专业教育思想。文章从调整教学定位、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考核等几方面进行改革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着眼应用型专业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的高校,尤其是新升格的本科高校办学主题。学生的培养方向应面向工作第一线,应注重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不必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层研究。教学内容的深浅要适用,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 职业教育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应用特性。室内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续室内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要突出它在设计理论体系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它还是工作实践中,指导工程实施,解决一般问题的基本理论,要突出它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应紧紧把握两个方面的应用,打造侧重专业知识的应用型教育。例如,在讲解到《室内设计原理》的人体工程学的教学内容时,空泛的讲解室内设计与人体尺寸对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并不能使学生在真正的设计中做到应用自如。因此,针对室内设计与人体尺寸的具体应用,可简单利用教室里的课桌和凳子,让学生更能真切的了解到室内设计与人体尺寸之间的紧密相连的关系,还有学生的宿舍,让他们在课下对自己的宿舍的家具进行测量数据,课堂上更多地结合案例深入剖析,从而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设计中去。 二、着眼专业前沿,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能更快的进入到设计公司中。 当前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内容要紧紧依托方案实践。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室内设计原理》的授课内容,跟随时代潮流,跟随技术潮流。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要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所更新,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 所以在上课时强调教学效果,不拘泥于形式,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化、教学氛围轻松化。 《室内设计原理》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仅仅通过授课分析,教师的言语表达和多媒体演示并不能完全使学生理解透彻。而通过案例的讲解可能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完全明白。可利用部分课堂和课余时间到施工工地进行观摩,向专业人士进行咨询;通过拍摄照片、DV给学生演示工程概况、施工过程、方案效果;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实践。这样多种手段的反复训练加上教师的指导评讲,大部分学生都能牢固掌握课程内容。 而且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的融入到设计工作中,在教学中 把设计案例讲解完后,让学生独立的完成一整套家居设计。还有利用课堂时间,组成模拟设计公司和客户,让学生从接单子、与客户洽谈、量房、绘制客户要求的设计图等一系列任务,让学生能够统一的学习一遍进入设计公司后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 同时,教师自身水平也要有较大的提高,能够熟练运用授课手段,能较好的把握课堂节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课程学习。而且现在提倡“双师型”教师,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设计公司进行充电学习,了解最新的设计元素和设计方法。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到社会最新的设计知识,等毕业后能尽快的进入到工作状态中。 教学形式的三个“变化”是体现教学艺术的改革,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关键,也是《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 三、教学考核突出“设计方法”,突出“专业应用”。 教学考核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成果,教学考核要能充分体现专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才能充分反映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才能充分反映专业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学考核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新时期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目标,实际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传统的试卷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水平,要利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核。首先,要调整考试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对室内设计原理的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在设计作业对室内设计原理的应用,突出“设计方法”;其次,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并绘制图纸,强调具体方案中的具体原理应用,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室内设计原理的基础知识,启发学生进行方案的设计与改进,能独立完成一套设计方案,突出“专业应用”。 四、结束语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有不同于其他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专业应用性强、内容更新快、覆盖面广、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等。其课程改革有其复杂性、独特性的一面,要抓住“职业教育”这一特色,推动课程方向、课程内容两个方面的更新,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氛围的变化,同时强调课程考核在设计方法、专业应用、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四个方面的突出,推动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形成“一特色、两更新、三变化”的课程改革体系, 促进教师课程教学、学生专业素质的双提高。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构成原理对室内设计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体系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及物质的层面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多的讲究和要求。其中室内设计是对整个室内环境和空间的再创造,像人与自然一样,所有的设计和装饰也都是讲究和谐共生的,在固定的空间里设计出线条柔美、人与环境和谐以及视觉美好的空间布局,是所有现代人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的发展中呈现出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效果也越来越丰富,尽管出现了许多的创新思维,但是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构成原理将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起着构思根据的作用,基本原理包括平面设计、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个方面,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构成在整个设计中的作用,重视视觉效果、环境协调、家具与室内框架的和谐等,利用每一个可以用到的因素,把他将它们重新巧妙组合成一个审美与构造和谐的室内空间环境,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1构成的含义及作用 1.1构成的含义 “构”的书面意思是使某一形体或者器物成型,其内部支撑起骨架,从而形成虚拟的具体框架。即是“成”的含义延伸。构成即构思,为一个目标而作的建设性的预想,运用于室内设计领域时意味着在视觉上形成美的造型,不仅是对事物的重新组合、排列的能力,还需要对内外结构有了解,对其功能和审美上都要达到标准,更多的是动手设计的能力。 1.2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根据室内空间的特点,先对室内布局进行构思研讨,制定出初步方案,设计者将对整个空间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勾画出平面结构图,确立立体空间雏形,最后辅以材质、色彩等装饰设计,最终形成效果实体图,以供设计者筛选;最初,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空白的空间,对空间里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设计后形成初期的平面设计图,通过运用重复、对比、堆成、比例、韵律和线条等设计的常用方法将最基础、最基本的点、线、面描绘到平面图上,由于点、线、面的组成不同,那么由其构成纹样和图案也不同,再加上所摆放的位置不同,出来的室内设计效果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空间布局里运用不同的点、线、面不同的巧妙组合,也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也为室内设计增加了艺术成分。所以,在室内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认识三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作用,才能形成具体的构思,从而提高整体设计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效果。 2平面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1平面构成是后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基础 由多重要素所构成的,主要包括强弱渐变、线条重复、形状近似、发散对比等等,整个平面构成是在二次元的空间进行的,是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来进行分解、组合的,而平面构成的目的是使整个平面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2.2同样的造型重复出现是平面构成常见的构成方式 重复构成能够产生线条、画面的协调统一的观感,因此,在室内设计中重复构成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由于重复构成的重复单一性,也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效果,所以,在排列时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方向和空间变化。 2.3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常常运用的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中心排列的发射形状 发射形状的灵感来源于美丽的大自然,太阳的光芒、温暖的烛光绽放的花朵等在自然界中都是呈发射状。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发散使设计具有聚焦点、光芒感,使设计富有节奏。 2.4在平面设计中,对构成因素相互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同一个地方求差异,使互异的地方强调、突出,也是在求异的同时达成最佳效果的和谐统一,在室内设计中,常常运用到对比构成原理的是家具的选择与安置,为了达到统一性和协调性,一定要对室内的空间环境和采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使室内的空间布局开阔明亮,线条流畅,选择家具及摆设时也考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既要突出家具的造型,也要使造型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3色彩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3.1色彩的对比构成与室内陈设 色彩的搭配直接影响到结构的造型,因此,在室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室内设计的风格,理想的居室色彩能给人舒适、安逸感,从心理上让人放松、心情舒畅。色彩运用时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相互比较,例如进行色彩三要素的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根据不同的室内陈设,家具的摆设对色彩的不同要求,对比的强弱也会不同。若室内空间面积较小,应弱化陈设品色彩对比,多运用明度较高、纯度偏低的色彩,使室内在视觉上达到空间开阔的效果,若室内空间较为开阔,可在家具或小件织物的色彩上选择不同的、富有变化的色彩,增加色彩对比度,丰富室内层次,活跃整个室内氛围。 3.2色彩的调和构成与室内陈设 色彩构成是从审美出发,是人们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的结果,在进行色彩搭配时要按照色彩规律去搭配组合,使整个色彩达到新的和谐。在室内设计中,色彩直接决定着室内环境中视觉空间的舒适感,通常利用色彩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和统一来调节室内环境气氛。设计之前应明确整个空间中大面积使用的环境主色、主体设施的主题色,而小块区域的颜色跟整个空间的色彩要搭配和谐,在色相确定后使用不同的纯度、明度进行调和变化。在整个室内色彩设计中,应体现出大环境统一、局部对比变化,统一中有对比,对比中求统一,这样才能实现色彩的平衡、协调和层次感。同时,不同的室内环境色彩运用原则有所不同,办公空间的色彩运用应庄重沉稳,家居空间的色彩搭配应明亮柔和,娱乐空间的色彩运用则需要有一定的视觉刺激和审美感,但整体之下应有局部的区别。五颜六色的色彩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不能缺少色彩的,一定要由和谐的色彩组合作为设计基调,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注重色彩搭配构成和调和的基本原理为前提。运用对比、重叠、和混合的方法,在对比中调和,在统一中求异,在混合中求突出,很多的色彩有秩序、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色彩调和。我们通常会运用统一调和和类似调和的手法有效控制室内色调,我们可以运用统一调和来调节室内陈设中的对比过强,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的色彩,在强烈刺激的色彩中都混入统一色,增加各色的统一因素,达到调和感强的色彩。也可以在调色时参入对方的色彩,可以点缀,可以混入,或者在陈设中混入相似的颜色,达到色彩协调的目的。 4立体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4.1线材与室内陈设 立体构成是构成完美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空间的所有立体元素的重新组合,三维空间的可塑性是立体结构的显著特征,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立体空间布局时可以根据家具和家电种类及功能的需要,利用平衡与对称、对比和调和、节奏与韵律以及重复和变异等构成规律来进行摆放;材质是室内装饰陈设物品造型美观的保证,因此,在选择室内装饰与家具时,要根据空间设计的构思,选择适合房间的材质,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例如,室内所有的装饰摆设必须要依赖合理的立体空间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立体构成原理运用时应注重室内设施的材质美和形态美,室内设计中的陈设物品本身就是立体的,在视觉上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美学效果,而材质也要注重伸拉结构和垒积结构,以及线条的柔和。 4.2面材与室内的摆设 整个室内设计的面是由长度、深度和宽度所构成,而整个面的尺寸会直接影响到面的深度,面的最大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平整性和延伸性,由于面具有一定的形态,可以很轻易地辨认出,所以,面的外轮廓是非常明显的,面的立体构成和面材折叠组成了面材主要的构成形式。这两个主要的构成形式也常常被运用到日常的室内设计构思中,例如,设计一个室内商品的展台,就可以设计的简单明了,突出商品的摆放,凸显商品的优点,不能依赖复杂的构造而忽略了商品,这样的效果只能是得不偿失,在室内陈设中可以运用线的对比调和,例如在家具中对坐椅进行设计,哥特式风格的坐椅的靠背强调垂直向上渐变的线条,坐椅的线条都是各种线条综合搭配而形成的,尽管曾经单一的直线很流行,但是随着潮流的发展,人们对时尚感的要求越来越深化,人性化的设计渐渐地深入人心,因此,新的设计方式越来越繁多,而对坐椅的设计从单一的直线变成了婉转的曲线,不管在休闲的躺椅上,还是在具有质感的钢质桌椅,均以简洁的结构,流畅的曲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直线和曲线的搭配,使所有的线条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整个室内设计达到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和谐统一。 5结语 在室内设计中平面构成是整个设计的基石,是设计者对整个室内设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平面设计的构思,平面设计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色彩构成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室内设计的风格,而进行色彩的搭配时,要遵循一定的色彩规律和一定的视觉效果,使室内家具、装饰等所有的色彩搭配调和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对整个室内设计地视觉效果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中立体构成是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整合为具体的立体设计,将室内设计中的各个要素按照科学的方法组成一个合理、和谐的立体框架,形成一个美观的形态,根据室内设计的要求对构成要素进行平衡与对称、对比和节奏、等方面的调和,最终达到一个和谐、美观的效果。在进行设计室内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从生活方式、心理需求、美的享受等全方位思考,从基础着手,找到适合室内需求的设计规律,从而达到室内设计的和谐、美观、实效。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对现代室内设计中美学原理的应用分析 摘要:室内设计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也是满足人们对于室内空间需求的重要保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观念与精神需求不断变化,人们逐渐的重视自身的精神需求的实现。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美学原理,可以更好地提高室内设计的审美理念,提高室内环境的艺术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居住者对于美感的需求。本文对于现代室内设计中美学原理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室内设计;美学原理;应用室内设计是一项对于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设计的艺术工作,是整体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室内空间的重要前提。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逐渐加深,人们对于自身所居住的室内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满足居住者对于室内空间的精神需求,成了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方向。室内设计不仅仅是对于室内空间进行简单划分、家具拼装等,设计过程需要结合现代的美学理念,为居住者创建一个可以满足其精神需求与生活需求的环境。 1室内设计要以美学原理为引导 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室内环境的特点、建筑物的相关标准,运用设计理念、美学理念以及技术理念,实现完美的艺术创作。室内设计需要利用美学原理为设计提供有效的引导,对室内的各项要素进行综合设计,从而实现当代室内设计完美的艺术作品。室内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室内设计离不开对美学原理的应用,其创作过程中需要满足居住者生活中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必须重视美学意义和审美理念在设计中的有机融合,以美学理念作为室内设计的创作方向,并对其提供引导,是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特点。 2室内设计的空间审美性 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于室内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通过合理的空间利用,达到室内设计的合理性,满足居住者的视觉需求。设计时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上,要与居住者自身需求进行结合,并且从审美角度对于设计形式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设计出具有较强特色性的空间形象。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上,要保证空间划分的合理性,为突出空间美感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利用不同的装饰材料,可以更好地通过质感来体现室内空间的特点,并且丰富室内空间的艺术气息,让市内空间的美感形式更加丰富。 室内空间的色彩设计必须要保证一定的合理性,保证与时代风格合拍,色彩设计要与时俱进。将色彩设计与美学原理进行良好的结合,满足不同人群对于空间美感的需求。因此,室内的色彩设计,要注重色彩的选择,将色彩对于人体视觉与心理上双重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 3室内设计的整体审美性 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多种要素进行组合,并且从整体的角度对于整体设计的艺术氛围进行营造。在设计中要合理的运用不同的要素,通过美学原理,将看似独立的要素进行整合,从而保证室内设计具备足够的审美价值。室内设计的整体性,是实现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设计者自身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表达。建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形式,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对于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整体的考察。不同建筑的地理位置、生活背景、需求等都有所不同,并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居住者对于房屋审美理念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受地域性影响,并且也受长久以来文化历史的影响。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进行室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因素,从而保证设计作品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 4室内设计的材料审美性 需要对装饰材料与装饰工艺进行明确的限定,并且通过对装饰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有效地实现设计意图,形成良好的室内美感氛围。在进行室内环境的设计上,要通过美学理论,对于室内设计材料的审美艺性系进行明确的要求,并且将艺术性与科学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室内设计与时代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新的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潮流的影响。因此,材料的审美性也是随着社会科学不断发展而提升的,人们生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 5室内设计的人文审美性 室内设计在追求美学原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现人文化精神,将以人为本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准则。在室内设计中,要提高设计的实用性,处处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的第一要素,并且提高设计表现手法的先进性。在进行室内设计的美学研究中,可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且通过三维模型等,将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并且通过美学理念,对于设计作品进行不断的修改,从而更好地将人文关怀审美意义融合于室内设计之中。 6结语 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学科,其中涉及了文化、审美、建筑、心理等不同专业的内容,做好室内设计工作,必须要对于美学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室内设计中,缺乏对于审美原理的应用,就会造成室内设计缺乏组织性,并且难以符合居住者的审美观念,不能满足居住者的精神需求。人类对于美学的理解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的,室内设计工作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在美学原理的指导下,提高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问题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摘 要: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作为当今社会现代化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能结合问题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加强学习室内设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效果,渐渐的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本篇文章主要对问题教学法应用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中的具体方法以及所得到的效果展开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问题教学;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应用;效果;评价 在一个以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的社会里,科学技术发展瞬息万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类对于建筑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作为建筑设计的分支,室内设计也渐渐的成长起来,伴随而生的就是对于室内设计的教学问题,同时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也成为师生广泛关注的问题。运用问题教学法可能会进一步的解决以往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中所面临到的一些难点问题,以及学生在过于抽象问题上的理解困难。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发现问题,对于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归纳,然后提出与疑问相关的问题,然后导师可以清晰的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在学习方法的使用上也可以进一步的优化以及完善。 1 问题教学方法的定义以及特点 问题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分析,以及到问题的解决为一脉的线索,然后贯彻整个知识点的进行讲解分析教学。问题教学主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问题的创设以及提出,大多是以学生的提问为主,虽然有时候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带着教师先给出的问题自主讨论学习,但从整体而言新兴的问题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性行为为特征的,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 室内设计原理教学的定义以及特点 室内设计原理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室内设计属于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支,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时代性以及艺术性特点。 3 如何将问题教学应用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中 为了能让室内设计原理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模式,要渐渐的从以往导师单方面的灌输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技能应用能力,将他们所学的与实际情况,实践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努力将问题教学方法合理的应用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中,让学生能依据自身的需求更加全面的吸收室内设计中的各方面技巧以及理论知识。以下将探索几条如何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运用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1)要实现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首先在硬件这方面着手,在能保证师生都有电脑操作的硬件前提之下,配备教学使用的电脑软件,让教师在讲述理论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演示,把理论知识实际化。因为室内设计这门课程本身就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必须要能有操作演示,这样使得学生能更清楚自己哪里没弄懂,哪个知识点理解的不够清晰,才可以向教师,或是在组内讨论上提出比较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教学中成为教学主体,尽可能的自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样有益于加深其对室内设计原理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效果显著提升。(2)结合问题教学的特点开发一本符合新型教学模式使用的教材,这是学生在问题教学模式下学好室内设计原理这门课程的基础。一本真正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既要根据如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又要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的专业以及其专业的就业前景来制定的。教材所编写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甚至到教学内容都是要围绕着学生在学有所成之时能与实际社会接轨的目的进行。新教材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问题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科学的安排课时内容,教材加入更多实践性内容,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其变成真正的实用性教材。(3)运用问题教学的重要一步在于全面的开展实践课程,为了培养出能真正掌握室内设计原理知识点的学生,以及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在室内设计原理的基础教学上应该增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能有时间提出自身所不理解的知识点,同时也要保证他们能有一定的讨论时间。在讨论中认识到大家疑惑的问题然后先经过自主的讨论研究得到解决方案,若真的解决不了在求救导师,这将会大大的提升对于难点疑点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能更加扎实的掌握这些难点知识。与此同时,在室内设计的原理教学中可以有条件的多增设实践性的课程,改变课时中理论与实践所占有的比例,让学生有提问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时间,这样能更好的贯彻问题教学法的效果。 4 问题教学应用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效果评价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问题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直观的带动学生学习室内设计原理知识的兴趣,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性知识满堂灌的模式后学生能自觉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室内设计原理运用问题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让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能更加贴切的了解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使得室内设计原理教学能真正的运用到学生的室内设计作品创作中去,不再把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学习的目的仅仅的局限于应试要求上,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拥有实践操作的能力,真正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社会经济需求的可用性人才。问题教学的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情景。问题教学法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让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明显的增加,从提问设问以及疑问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理论知识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同时也把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时不再那么抗拒,理解起来不再那么抽象,简洁明了化的理论知识的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吸收。 5 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关于问题教学在室内设计原理教学当中的应用以及所得到的效果评价。本文首先分别阐述了关于问题教学方法的基本定义与自身所带有的特点特征,室内设计原理教学的定义以及涵盖的方面和这门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然后进一步的认识应该如何将问题教学应用到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中,最后再依据效果得出相应的评价。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浅谈室内设计原理 【摘 要】本文讲述了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概念,设计依据和方法阐明了室内设计的历史与特点,论证了室内设计对环境的要求有着更深层次含义 【关键词】室内设计;原理;依据 一、室内设计基本原理 (1)室内设计的概念。室内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的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的相应的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及美学原理,同时还应反映历史文脉、环境风格和气氛等文化内涵,营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类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是对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受建筑设计的制约较大,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还应考虑材料、设备、技术、造价等多种因素,综合性极强。室内设计原则包括两个要求和一个手段,即功能和使用要求、精神和审美要求,以及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两方面的要求。功能、形式和技术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关系,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他提出著名的口号“形式追随功能”,即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好的功能,然后再加上合适的形式。 (2)室内设计的含义。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3)室内设计历史与特点。内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大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来加以研究。 第一阶段:早期,人类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其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极为有限。室内设计的成就大多体现在那些无视活人、仅供奉虚无偶像、甚至死人的纪念性空间里。 第二阶段:封建社会时期,享乐的主张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开始得到重视。在帝王统治下的国,宫殿、园林、别墅雕梁画栋、华丽异常。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公苑、别墅搞得外貌观,内部空间奢华。那个时期的室内空间设计往往追求面面到。尽量雕琢。为了过耀财富的占有,昂贵的材料、无价的珍宝、名贵的艺术品都被带进了室内空间。这类室内设计工艺作品精致、巧妙,大大地丰富了室内设计的内容,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 第三阶段:震撼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拓了现代室内设计事业发展的新天地。钢、玻璃及混凝土、批量生产的纺织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以及后来出现的大批量生产的人工合成材料,给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新材料及其相应的构造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室内设计的学科内容。 二、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 现代室内设计,从创造出满足现代功能、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出发,强调需要确立下述的一些基本观点: (1)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以人为本,这正是室内设计社会功能的基础。室内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空间环境为人使用,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由于设计的过程中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千头万绪,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这一平凡的真理,在设计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因从多项局部因素考虑而被忽视。 (2)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涉及材料、设备、定额法规以及与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可以认为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 (3)从以人为本这一功能的基础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 三、加强环境整体观 (1)现代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室内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着眼于对环境整面的考虑。现代室内设计,从整体观念上来理解,应该看成是环境设计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室内设计的和室外环境,可以说是一对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矛盾,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外部环境。当前室内设计的弊病之一相互类同,很少有创新和个性,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的依据汉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看来,忽视环境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四、现代室内设计对环境的要求有着更深层次含义 (1)室内环境是指包括室内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许多方面,在室内设计时固然需要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但是不应局限于视觉环境,对室内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空气质量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因素也应极为重视,因为人们对室内环境是否舒适的感受,总是综合的。一个闷热、噪声背景很高的室内,即使看上去很漂亮,待在其间也很难给人愉悦的感受。一些涉外宾馆中投拆意见比较集中的,往往是晚间电梯、锅炉房的低频噪声和盥洗室中洁具管道的噪声,影响休息。不少宾馆的大堂,单纯从视觉感受出发,过量地选用光亮硬质的装饰材料,从地面到墙面,从楼梯、走马廊的栏板到服务台的台面、柜面,使大堂内的混响时间过长,说话时清晰度很差,当然造价也很高。 (2)把室内设计看成自然环境-城乡环境-社区街坊、建筑室外环境-室内环境,这一环境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链中一环”,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前因后果,或相互制约和提示的因素存在。 总之,从宏观整体看,正如前述,建筑物和室内环境,总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铭刻着时代的印记,但是现代室内设计更需要强调自觉地在设计中体现时代精神,主动地考虑满足当代社会生活活动和行为模式的需要,分析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积极采用当代物质技术手段。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室内设计原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设计方兴未艾,室内设计已经越来越与人民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 现代社会中,色彩设计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从城市建筑到日常生活,色彩的参与无处不在,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人们观察物体时,视觉神经对色彩反应最快,同时还伴随着其他感觉器官及大脑的活动,从而产生综合性的知觉和意识。色彩悄无声息地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因此,正确地进行色彩设计在很多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人们使用色彩时,不仅要依据客观的科学知识,而且要结合印象、记忆、联想、象征、经验和传统习惯等以达到最佳的色彩效应。而这些客观知识以外的主观感受就是色彩的感性倾向,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影响生理功能 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的不同生理反应。匈牙利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把蒙住双眼的受试者分别引进红色、黄色和蓝色的房间,结果受试者在房间内睁开双眼后,脉博跳动的速率分别呈现“偏快、正常、偏慢”的状态。大家知道,色彩体系大致可分为冷暖两个色系,波长长的红光和橙色光、黄色光给人以温暖感;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冷色与暖色除了给人在温度上的不同感觉外,还会带给人们一些其他感受,例如,重量感、湿度感、进退感等。色彩使人产生的生理反应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情况,而是与人们的视觉与心理联想有关。 二、色彩影响心理功能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阐述:“一般说来,色彩直接地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人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色彩方面的视觉经验,当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引发人心理上的某种情绪,这就是色彩的感性倾向。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联想,比如,红色给人以热情、危险、活力、喜庆、愤怒等感觉;蓝色则让人感觉平静、悠久、理智、清新。 三、色彩的情感表现功能 既然色彩能够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那么不同的色彩必然有着不同的情感表现,应用时一定要根据情况来认真考虑、谨慎选择。比如,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彩,它具有吉祥幸福、热烈欢乐的寓意,因此,婚庆典礼、节日盛宴等喜庆场所的室内设计色彩以红色为主色调,忌用黑色、青色等肃穆的色彩。新娘的结婚礼服的颜色中西方都喜用白色,因为白色象征纯洁,而大红色的传统礼服在中国的婚礼上也是常见的服饰;而丧葬场所的室内设计色彩正好相反,红色等暖色系的明亮色调绝对不会出现,否则就是大不敬。色彩的情感表现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1.不同人群对色彩的不同情感需求 在进行室内空间的色彩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目标人群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喜好等具体情况,念故去的人而佩戴黑色的袖标,灵堂一般也是以白花黑纱布置的。另外,不同的宗教,其颜色的象征意义也不同,以黄色为例,在佛教中,黄色有谦卑、超脱俗世之意;而在基督教中,黄色曾是犹大衣服的颜色,因此有着卑劣及背叛的象征寓意。在室内设计时,应尊重空间使用者的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在色彩运用方面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 2.不同的地域与环境对色彩的不同情感需求 不同的地区,因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人们所普遍认可接受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比如,热带地区的人们比较喜欢强烈多变的色彩,寒带地区的人们偏爱柔和沉着的色彩。在农村,人们对纯粹的、能够产生鲜明对比的色彩情有独钟,而在城市,人们则更欣赏协调雅致的色彩。就居室而言,因其坐落的方向不同,室内色调的选择也应该有所差异。一般地说,如果居室门窗南向,充足的阳光使室内色调易呈暖色,这样的居室色彩就应该以偏冷的色调来平衡温度的感觉;反之,门窗北向者的房间,居室色彩应以偏暖色的色彩来增加室内的温度色彩可以改变人们对已知空间的视觉认识,也可以在空间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我们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 室内色彩设计切忌“姹紫嫣红”“群芳争艳”,色彩未经统一规划而各行其是,势必会导致室内色彩的紊乱。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首先,应确定室内色彩的主色调,然后确定使用同一色系、对比色系还是互补色系的色调。只有在主色调确定后,才能根据色系的不同来确定相应的辅助色调。主色调一般不宜采用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辅助色调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大胆选用小面积的较高明度或纯度的色彩,便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次,室内色彩的均衡感也很重要,色彩的明暗和面积最能影响整体色彩的均衡感,一般来说,明度高的色彩在上、明度低的色彩在下容易获得色彩均衡。比如,天花板要比地板颜色浅,否则容易产生压迫感。另外,在设计时可以考虑背景色比主体色轻浅;彩度高、暖色的面积应小于彩度低、冷色的面积等。总之,整体空间的色彩应该是上轻下重、淡妆浓饰,统一中有对比,和谐中有律动,稳重中又不乏变化。 (2)用色彩界定空间 以色彩来划分室内不同的功能区域既省时省力、经济快捷又效果明显。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各区域的色调一定要和室内整体的空间色彩,也就是主色调相协调。另外,应发挥不同色彩的情感倾向,辅助室内功能更好地实施。比如,在餐饮区域的用色中,黑色或纯度太低的颜色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因为大面积的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和压抑,而过于混浊的色彩会给人以不洁净的感觉。故餐室的色彩应以暖色为主,黄色系中的橘黄、乳黄最能增加食欲,其次是柠檬黄;而学习和办公的区域要求人们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因此,不应采用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过于跳跃的色彩,而应以明度和纯度较低的柔和舒缓的色彩为主,比如选用灰色系、蓝色系、绿色系等纯度较低的或者偏冷调的色彩;卧室是家庭住宅中私密性要求最高的场所,其色调选择以私密和安静为前提,艳丽明亮的色彩使人觉得兴奋,不利于休息,因此,纯度和明度相对较低的淡雅平稳的色彩是卧室色彩的最佳选择;卫生间最重要的要求是清洁卫生,故装饰它的色调以白色、浅绿色、浅蓝色等冷色为宜,使之有清洁干净的感觉。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商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与要素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设计开始蔓延到人们生活的每个领域,包括:居家、工作单位、各商业的场所等。在这些不同的场所给予不同的造型和陈列,以及各种装饰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以往注重的是针对居家而言,而如今已经扩展到对商铺室内的设计。本文通过简单对室内设计进行介绍,重点分析了商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与要素。 关键字:商铺;室内设计;基本原理;基本要素 室内设计就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各种条件和室内需求等所进行的创作,创作出来的环境既要满足人们的心理,还要满足人们在生理上的需求。对于商铺内的室内设计来说,只有根据客户的心理和所提供的商品,以及装修,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前来消费。因此,怎样将自己的商铺设计好,并得到很好的展示效果的话,不仅要按照商品自身的特点、优势、风格进行设计,还要借鉴其它商铺设计的优势综合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整个商品提升。 一、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物质和在精神上的要求,是根据使用的性质与所处环境而对应的。不同的设计所反应出来的文化、风格、环境等都是各不相同。由于室内设计不仅包括外在的装饰,还包括对其使用的功能性。因此,对于室内设计既要有艺术性和技术性,还要有使用性等要求。 商业心理学将顾客分为三类。有目的的购物者。他们进店之前已有购买目标,因此目光集中,脚步明确,有选择的购物者他们对商品有一定注意范围,但也留意其它商品。他们脚步缓慢,但目光较集中。无目的的参观者他们去商店无一定目标,脚步缓慢,目光不集中,行动无规律。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不单纯是指对室内的装饰,还是建筑设计的扩展。从不同的方向来分析,室内设计就是空间的重新构建,一般来说被认同的方式有装饰和装修,以及装潢和设计等,从人们的视觉中获得享受和满足。不同的商店接待的三种顾客的比例不尽相同。指名购买的行业,比如,药店接待的顾客有许多是有目的购物者,室内布局应以功能为先。顾客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购买的行业比如文具店、食品店等。设计应注重条理和秩序。比较选择购买的行业,比如时装店、珠宝店、玩具店。设计中应使空间环境富于吸引力。通过跟踪调查法绘出不同类型商店内的顾客行动轨迹,可为室内设计提供依据。 二、商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 首先,满足人在商铺活动的需要。商铺室内设计的综合性质非常强,是根据商铺的使用性和客户的舒适,以及环境带来氛围的前提条件下来决定的。因此,需要设计者能够站在客户和商铺的立场细致入微的进行创造。在了解商品类型,以及客户视觉和心理的感受后,按照不同的需求,给予恰当的室内设计。例如:服装商铺室内设计,利用小件的商品、独特商品,以及活跃的气氛等来吸引客户的注意,对贵重的商品控制陈列的数量,展现服装的个性,以追求高雅来营造服装商铺中的氛围。色彩、照明等配合也是种氛围的营造。如图所示: 其次,对商铺内的环境进行加强,综合科学与艺术的设计。从整个商铺的环境着手,将室内的空气、视觉、空间、光,以及热等环境进行改善。商铺就算装修得很漂亮,但是在环境上不能给人舒适的感觉,也是很难被取悦的。在综合了科学与艺术的设计不管是风格的体现,还是环境的体现,都是设计者在设计方式上所重视的。在认真的对商铺整体环境进行分析后,绘制出更加真实和细致的商铺室内形象,并对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例如:食品店铺内的设计,如图所示: 最后,按照商铺使用和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不同的商品设计不同的花式体裁与之对应,相同的商品类别归为一类进行展示,设计不同的小格将不同使用的商品根据整体商铺的环境要求进行陈列。在商品变动时,可以与商铺整体的设计所对应,并又会体现出不一样的吸引效果。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商品室内设计的配件也在更换,因此,随着时间的变换,商店室内设计的更新也在三到五年之间,以满足商铺日后发展的需要。 三、商铺室内设计的基本要素 商铺室内设计影响着商铺中商品的销售,由于商铺室内设计是商品的代言,因此,客户在选购商品的时候,商铺的设计就直接告诉客户商品的好坏。所以,店铺室内设计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二点: 其一,店铺内商品的设计。店铺内的商品设计是根据商品类型的大小和商品的形,以及商品颜色、质感和商品的群、个体来实现的。由于相同的商品在大小和形上变化不一样。例如:家具店,既有大的衣柜类又有小的椅凳类等,在设计时如果没有注意在秩序或形上的协调就会显得散乱不易营造气氛,所以要利用商品类型和形的变化添加更多的装饰性。在色彩上,商铺室内设计的色彩要与所陈列的商品色彩陪衬,利用商品的独特个性决定室内的风格,以吸引客户。 其二,客户心理与商铺的装修。客户的消费是有目的或无目的,以及有选择性的选购商品,所以商铺在接待时,也是不一样的。商铺室内设计在色彩和光等映照下突出商品个性,并利用各样的陈列或广告样板刺激、呼唤、诱发客户的欲望等。例如:珠宝店,它在商铺设计上就显得非常具有吸引力,不管是在环境、整个装饰上,还是在商品个性,以及客户购物的舒适度上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图所示 为商铺确定一个商品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设计出独特的意境,以及商铺标志,并在整个店铺到商品上出现这个标志,加深客户的印象。在一定的时间对商铺的陈列进行调整,是客户在视觉上有新的更换。例如:书铺的设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书进行调换。如图所示: 总而言之,室内设计使通过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而实现的。日益加快的生活,使人们对各种室内设计要求增高,不管是在风格还是氛围上都有所变化。尤其是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商铺室内设计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在突出商铺中商品特色的条件下,根据商铺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与要素,在不对商品造成干扰下进行商铺室内的设计。只有结合了各种商铺因素和条件后,商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木质材料特性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原理 摘 要:现代人生活忙碌而紧张,温馨的室内环境能给人们带来放松愉悦的氛围。木质材料的选择是室内设计中打造轻松舒适的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部分。木质材料家具的设计是富有理性与感性的创造,它依据木质材料的特性,需要借助于适宜的材料来表达设计师的情感。 关键词:木质材料 特性 要素 1木质材料家具在营造室内环境中的作用 在室内设计中木质家具的使用,将营造室内环境的设计转向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在内的更丰富的真实感受,从而被人们追捧为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时尚。 木质家具由木材与木质材料及其他制品等构成。木质家具与其他家具营造室内环境的特性以及它们与居住者感觉之间的感觉,传达了一种微妙的信息。如何有效利用木材及木质材料为人类营建舒适、环保、健康、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室内设计中设计师选择木质材料家具的最终目的。 1.1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的视觉设计要素 木质材料的视觉特性是自然光与人造光的反射与吸收、颜色、花纹等对人的心理效应。 1.1.1木质材料的颜色 木质材料的颜色主要由实木其内含物成分和人造复合木材的表面所决定,以橙色为中心,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木材中的木素可以吸收紫外线,减轻它对人体皮肤和眼睛的危害。木材又能反射红外线,这与木材给人带来的暖和感有直接联系。木材对光线还具有漫反射的功能,从而减轻直射光线的剌激,使光线变得柔和。 因此,室内设计依据木制材料的视觉剌激最小,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木质材料桌面、地面、墙面、壁面给人温馨的感觉。 1.1.2木质材料的光泽 木质材料的光泽是指光在物体表面正反射的程度。木材光泽的强弱与树种、木材构造特征、光线射到板面上的角度等因素有关。光泽比较强的树种如山枣、栎木、椴木、桦木、香椿等.木材的光泽与木材的反射特性有直接联系,当照射光的角度变化和照射光的强弱变化或者照射光色彩发生变化的时候,木质材料呈现的出不同的光泽。 1.1.3木质材料表面花纹 木质材料中实木木材的生长轮的图案,给人以流畅、稳重、整洁、轻松、雅致的印象。漂亮的花纹如栎木、鸡翅木。受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木材图案在木材的不同部位给人以自然、运动、生命的感觉。 木质材料的花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案与韵律的相通给设计师以启示。用一种感官的适宜刺激而引起的另一感官的联想或反应时也给人室内空间之间的情感共鸣。 1.2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的触觉特性的设计要素 1.2.1木质材料触觉特性 木材的触觉特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软硬感,与木质材料自身的抗压弹性有关,木材属于中等或略硬的材料。(2)干湿感,如木材、纤维,光滑、暖和的材料有干燥感;如玻璃、金属等给人冷、粗感觉的有种潮湿感。(3)冷暖感,由材料对皮肤与材料界面间的温度变化以及对人的刺激来决定。木材及木质人造板有暖和感的材料。(4)粗滑感,木质材料粗糙度的因素有木材的表组织构造、树种等。 1.2.2 木质材料的保温功能 过热与过冷的环境温度会使人情绪不安。人体感觉的舒适温度大约为22度,设计师利用木质材料的不良导体的特性作为地面、墙体的装饰材料,能明显减轻室外气温的影响。木质材料的室内空间冬暖夏凉,夏季木质墙壁的室内气温比绝热壁室温低2.4度 ,在冬季则高度。 1.2.3木质材料的调湿功能 在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具有较好的调湿效果,要合理地使用各种木质材料。调湿性是这种生物材料所具备的独特性能之一,它是靠木质材料自身的吸湿及解吸作用,直接缓和室内空间的湿度变化。 1.3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的听觉特性与室内设计要素 在大多楼房建筑的室内环境中,要求隔声吸音功能如墙壁、天棚的隔声性能要好。室内设计多使用木质材料,因为其具有较好的吸音性能。 1.3.1 木质材料的隔声吸音功能 面层材料通常采用密度较大的木质人造板,内有空气层或填充玻璃棉、泡沫塑料等多孔材料以提高隔声性能。如复合地板,可采用弹性材料作面层;或木质地板下构筑龙骨,形成浮筑地板,以及楼板下设吊顶,形成空气层等,以减轻因撞击引起的噪声。 室内空间的听觉设计是一种综合效果,来自家具用材的吸音性能,大部分似乎来自由于美妙的线条造型与材质的纹理、富有韵律的造型以及色彩等所给人带来的联想。 在室内利用木质隔墙、木质门、窗、天花板、地板及木制家具,给人以安静感,能提高交谈效果,对人类健康是有益的。 1.4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的嗅觉特性的设计要素 木质材料中木材及木制品释放出的内含物对人具有一定的保健特性,即挥发物与抽提物具有杀菌功效且散发出的香气有益于人们休憩、娱乐和呼吸系统的健康。 木质材料的家具芬芳的气味能舒解人的紧张情绪、消除疲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例如由松木有消炎、镇静、止咳等作用,且给人以雄壮感;杉木会剌激大脑使之更为活跃;花柏所建造的房屋中没有蚊子出现等。 2室内设计中木质材料营造环境与人的综合效应 经济的活跃发展,材料的不断更新,制作工艺的翻新,使得人们的追新,追奇思维的要求,钢筋水泥建筑取代了木造住宅,人的寿命降低,女性多种癌症的高发,妇女妊娠时的精神不安,新生儿出生率降低。 设计师在设计婴儿房间、儿童房间、产房、老人房等室内环境时启示适当的增加木质材料特别是实木材质能够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并有益健康使得身心放松。 掌握和使用木质材料特性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原理以及生态设计、人性化设计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浅析批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室内设计批评,是指人们对室内设计或室内设计作品的质量、意义和价值的科学评价。室内设计批评理论,即室内设计批评学,则是对室内设计批评的批评。室内设计批评涉及一切室内设计现象和设计问题,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判断与评价。室内设计批评学、室内设计理论和室内设计史构成室内设计三位一体完整的学科体系。 关键词:室内设计;批评;原理 1室内设计批评的释义 1.1批评的涵义 批评,也称评论、评价、评判。汉语中,批评可以做名词解,也可以做动词用。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评价行为,也是这种创造性的价值判断活动之后的成果。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最早有人把对文章的注释、品评、褒贬叫做“评论”,后来又有“眉批总评”的说法。可见,在汉语中“评”即是评论、批评。如《后汉书・许韵传》中有:“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批”也有点评、评判的意思。如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诗话类》说:“世以刘须溪为能赏音,为其于选诗,李、杜诸家皆有批点也”。至于“批评”一词,明代已屡见运用,且含义已接近于现代。 1.2设计批评的涵义 设计,即英文中的Design,第十五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74年)对Design的解释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下:“Design是进行某种创造时,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即头脑中的构思。一般指能用图样、模型表现的实体,但最终完成的实体并非Design,只指计划和方案。”在当今社会,设计已成为结合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即设计已经成为“艺术+技术”的活动。 根据批评的含意,我们可以认为:人们对设计或设计作品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即是设计批评。具体来讲,它是指: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客观、科学、艺术和全面地对设计以及设计师的创作思想、设计与设计作品、设计和作品制作过程、使用设计的过程、使用设计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对设计进行全面而又系统地研究、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判断和批判。其核心是判断设计客体对于人和社会的意义及价值。一般把鉴赏者对设计作品在深层次上的质量和意义的判断,尤其是价值判断称为批评。 1.3室内设计批评的涵义 室内设计批评,就是指人们对室内设计或室内设计作品的形式、功能、质量和意义的科学分析和评价,尤其是对其深层含义上的价值的判断。一般意义上的室内设计批评,主要表现为对室内设计作品的批评,内容包括:室内设计作品和室内设计师的创作思想,室内设计作品形式、功能和意义,室内设计作品的设计过程,室内设计作品的施工过程,室内空间使用者的使用过程和使用后的鉴定与评价等。 2室内设计批评的内容和类型 2.1室内设计批评的对象 室内设计批评学、室内设计理论和室内设计史构成室内设计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室内设计理论研究室内设计的原理、范畴、方法及设计的本质等,而对于具体的室内设计作品、设计师、设计流派和设计运动的研究,则属于以设计理论为指导的室内设计批评和室内设计史的研究领域。这三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室内设计批评的具体对象为:室内设计理论,室内设计史,室内设计师,室内设计作品,室内设计的使用者和受众,室内设计实践,以及室内设计教育等。 2.2室内设计批评的内容 室内设计批评的内容包括:室内设计的理论建设、室内设计师的创作意图、具体的室内设计作品、室内设计的设计过程、室内设计的施工过程、室内设计的使用过程、室内设计使用社会群体和个体的鉴定与评价、室内设计教育的开展,以及上述各个对象的联系环节等。一般来讲,室内设计批评的实践,可能涉及到对室内设计的功能分析、经济分析、人体工程学分析、美学分析、社会学分析、心理分析等方而的内容。 室内设计批评还应包括对室内设计批评的批评,即室内设计批评学或室内设计批评理论的研究。从哲学层面上讲,涉及室内设计批评的主体论、室内设计批评的符论、室内设计批评的价值论及室内设计批评的方法论等四方面的内容,具体阐述批评的主体、批评的产生、批评的内容、批评的方式、批评的标准、批评的性质、批评的价值等问题。 总得来说,室内设计批评涉及一切室内设计现象和设计问题,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与评价。 2.3室内设计批评的类型 为了研究的方便,可将室内设计批评分为理论批评、历史批评、应用批评和实践批评四种等类型。其实,这四种类型中,有些并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它们的关系可说是相互重叠、相辅相成的。 理论批评这一室内设计批评的类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室内设计的理论的批评;二是对室内设计批评的理论的批评。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历史批评注重分析社会演变的内在联系,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以及作者的生平事实、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研究、叙述并做出批评,指出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再借助于历史来说明历史必然形成的典型条件。历史批评是用现代的观点去引导读者敏锐地意识到作品在当时的时代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当然也阐明作品对当代所具有的意义。 应用批评,是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进行室内设计和室内设计批评的研究和批评。这种类型包括室内设计应用批评和室内设计批评的应用批评。室内设计的应用批评,是一种室内设计批评的方法和模式,它可以运用多样的批评模式,如心理分析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等对室内设计的应用情况进行批评。而室内设计批评的应用批评,则是对室内设计批评的应用分析和价值判断,这属于室内设计批评学的研究范畴。 实践批评,指从实践的角度对室内设计和室内设计批评所作的分析和评价。室内设计实践的批评,包括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设计过程和施工工程的批评,以及社会群体和个体对室内设计使用后的评价。它涉及到室内设计设计、施工管理者的批评和设计师们的自我批评,更多的是业主和室内设计使用者们的评价。而对室内设计批评实践的批评,则是人们对室内设计批评价值的考量。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社会不断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室内设计专业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设计人才。而如今室内设计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实验实训设备缺乏,导致了实践教学的缺乏,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相辅助的理论教学显得空洞抽象并且缺乏感染力,导致学生会出现对理论知识理解模糊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令学生迷失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室内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室内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从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作为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主要力量,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之相应的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居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产生的矛盾愈加突出。如何创造出功能更合理、更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这是我们今后作为室内设计发展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室内设计教育作为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促进力量,探索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缺乏创新 室内设计是设计人类居住、生活、学习的室内空间环境,用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以人为本”就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以人作为出发点,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的《华沙宣言》就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生理的、智能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作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必须同时追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决定了设计的最终方向。而现阶段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课程内容偏理论化,实战性不强,在分析室内空间的使用者时通常考虑的是大众群体,而忽视将使用群体进行细分化、忽略“特殊群体”和性别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得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只是将些理论知识一带而过却未能做到有针对的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面对设计任务时,通常忽略了客户的需求,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只满足了自身的要求而缺乏针对性的设计体现,导致毕业后不能很好的调研客户的需求、分析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相应设计。强调人作为设计的主体,重视设计的对象人群是室内设计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2、忽视学生主动性培养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粗线条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重要性。多采用灌输式、家长式的教学,缺乏让学生进行启发性研讨,忽视学生个性和主动性,没有很好地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设计的直觉和兴趣。学生学习中缺乏兴趣造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使得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3、忽视社会需求和缺乏实践的教学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现有教学缺乏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效联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态,教学一味的遵循传统,未考虑到社会需求,使得教学过程与现实情况脱节。社会所需的是一名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师,而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重视设计结果,却忽视了设计构思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美学”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对设计理念的培养。造成学生一味的追求形式感,以借鉴的名义东拼西凑而来的设计方案,毫无任何个人设计创意和设计理念。以至于有的学生还热衷于电脑设计的效果表现技巧,成为了缺乏思想的“绘图员”。 学生“天马行空”的设计,却因为缺乏实践的锻炼,不了解实际操作。例如施工工艺的了解,造成了很多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这就使得实际中与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能力相差悬殊。如何将施工以及实际操作搬到课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室内设计师,这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改革的方向。 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经济等多种学科都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研究现在社会中的人、产品、环境等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物质精神层面的提升,人们对所居住和生活的环境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带动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室内设计在此的竞争力越来越有影响力。部分高校也加大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和培养。虽然专业教育不断的发展,但是制约了教学和专业的研究目的,因此,必须对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框架重新的进行改革和构建,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设计人才的需求。 室内设计原理是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学生从事设计生涯的起始课程。虽然在学习室内设计有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为铺垫,对于室内设计还是不知从何入手,室内设计课程主要是对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讲述,习作内容分为生活和公共空间两大模块,让学生综合掌握室内环境的基本要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对基本的系统理论进行讲解,然后举例说明再做一些虚拟课题,虽然一些教学问题得到解决,但是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必须对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框架综体进行改革和构建,首先要对外引进项目教学,创建创新实习基地,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端看问题,开拓视野,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潜能,在实际操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力。 三、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专业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将更加细化,对各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对室内设计课程进行针对性教学研究。 1、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 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强调人作为设计的主体,重视设计的对象人群。一个设计的好坏最终评价取决消费者的满意度。只能做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满意。由于室内设计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人群非常广,这就需要在室内设计课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人群生理和心理特征,按年龄、性别和爱好划分等。如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更应该考虑人机工程学和无障碍设计,给予设计关怀。通过细分消费人群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强调将创意、美感与客户需求三者相结合,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去设计创作。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浅析室内设计发展空间与原理 摘 要:本文对光影和色彩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阐述,分析了光影和色彩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以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从室内环境装饰的层面上说明光影和色彩结合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以丰富和探索光影和色彩的结合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手法的不同作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直观性;基本观点;设计原则 一、室内设计的含义 对于室内设计除了有使用安排和冷暖光照等物质的功能方面的要求,还有和建筑物的类型、性格相适应的室内环境氛围和风格文脉的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人们长时间的生活在活动于室内,然而现代室内设计也称室内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系中的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在室内的空间组织和平面布局方面,总的来说,也还和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和社会经济和民俗民风等密切有关联。时代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历代的室内设计,总是拥有着时代的标记。这是由室内设计从设计构思、装饰材料到内部设施、施工工艺社会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室内设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又都与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艺术素养等联系在一起。室内设计中,从整体看设计对象的依据因素是:所在场所――这一建筑物和室内空间的周围环境状况;经济投入――相应工程项目的总投资和单方造价标准的控制,使用性质――为什么样的功能设计建筑物和室内空间。 设计构思的时候,需要的运用物质技术和手段,这是因为室内设计的艺术性,除了有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之间共同的美学原则,即各种各样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这是容易理解的;还需要遵循建筑美学原理。 二、室内设计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各类民居的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山地住宅、云南的“一颗印”和山西民宅大院和福建客家土楼和泰族干阑式住宅和上海的里弄建筑等,在这些地域文化的建筑形体与空间室内组织,在建筑装饰的设计和装修工艺制作方面,都有借鉴成果。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巳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国外,公元前古埃及的是贵族宅邸的遗址中,抹灰墙上绘画有彩色竖直条纹,地上铺有草编织物体,还有各类家具和生活用品.古埃及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柱的装饰纹样均很精美,神庙大柱厅内硕大的石柱群和极为压抑的厅内空间,正是符合古埃及神庙所需的森严神秘的室内氛围,是神庙的精神功能所需要的设计。 三、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 室内设计需要注重的是研究人民的行为心理与视觉感受方面的要求。设计观念出发,仍需二者结合。总之要达到―― 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的平衡和综合。时代感和历史文脉并重历史文脉:并不能简单地从形式和符号来解释的,而是广义地涉及规划思想、平面布局、空间组织特征,设计中的哲学思想。不一样的空间给于人民的不一样的感觉。加强了队整体环境的感官。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于环境的整体和文化特征,跟建筑功能的特点的很多方面考虑全面。科学性与艺术性合体,现代设计的基本点,这是在室内设计中重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相互之间的结合。科学性,包括新型材料与结构构成与施工工艺,很好的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跟设计手段的变化。在重物质技术手段,重视建筑美学原理,重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形象,具有视觉愉悦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科学性与艺术性;遇到不同的类型和功能特点的室内环境可能有所侧重,但从宏观整体的。 四、室内设计原则 (一)室内设计是要满足于使用的功能,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跟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的尺寸,空间的比例;合理的配置陈设和家具,解决室内的通风,采光和照明,还要注意室内设计的色调总体效果。室内设计是创造很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目标,把满足人民在室内设计进行生产和生活和工作和休息要求置于第一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运用功能,使室内环境科学化与合理化和舒适化。 (二)室内设计必须满足于精神的要求 室内设计考虑使用精神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精神功能的要求(艺术感染、视觉反映心理感受)。室内设计精神是会要影响人民情感,还会影响人民的行动和意志,所以要研究人民认识的特征和规律;研究人民和环境相互作用;研究人情感与意志。设计的人必须要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手段去影响人民的情感,使得有升华的设计效果。室内环境如果能突出表现那种构思与意境,那么,它会产生强烈的艺术的感染力,很好地发挥精神功能方面作用。 (三)室内设计要满足于现代技术的要求 现代的室内装饰设计,它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要想室内设计更好地满足精神功能要求,就必须最大限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的成果。建筑的空间创新于结构造型创新有着很大的联系,第二应取得协调统一,充分的考虑到结构造型中的美的形象,把艺术于技术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要求室内设计的人必须具备的结构类型知识,熟悉和掌握结构体系性能、特点。 (四)室内装饰设计必须要符合地区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要求 由于人们所在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不一样,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都不一样,在建筑风格上确实有着很大差异。设计中要有各自不同风格和特点。要体现民族和地区特点以唤起人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国家是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地区特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和文化素养的因素都不一样,使得室内设计也有不一样。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案例教学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摘 要: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获得固定不变的原理,而是培养教师面对新情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本文作者就案例教学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案例,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所经历的典型性事例的描述,是众多经历中的片段截取。最初运用“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众多病例的统称,对患者的病情诊断、采取的救治措施进行记录,以便作为参照指导以后的医学活动。案例译自英语“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用在法学上译成“判例”;用在商业或企业管理教学中译成“个案”、“实例”,用在教学上译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原本是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现代的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后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1] 一、何谓案例教学 1.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 传统教学认为,只有教师获得了专业上的新知识,才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进而增强教学效果。老师拿着教科书规定的知识,用课堂讲授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没有任何积极性,全凭老师发挥主动性指导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系统知识效率高,但能力培养效果较差。案例教学认为,知识不是从教材中得来的,教授过程中情境的设定是可以随知识不断变动的。教师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接受别人的新思想、新知识,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境生成自己对知识的新思想、新见解。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获得固定不变的原理,而是培养教师面对新情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两种教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成语“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 2.什么是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2]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目标。对于用直观的图像呈现为核心表达的设计类课程,图解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本身是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基本功底的直观表现,案例教学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的意义也是更加明确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如何在设计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中运用案例教学,并进一步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是很有意义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室内设计的基础概念、风格流派、设计方法、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掌握,使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设计框架,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平台。短短一个月的课程学习,无法教授所有的技法和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否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具体解决问题的手段。如何使理论化的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易懂,帮助学生完成专业的学习就显得更重要[3]。了解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专业的入门,思维还停留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二维平面上,对三维空间的理解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室内设计手法的学习上,通过大量图解和案例图片演示,帮助学生完成从二维平面设计到三维空间设计的转换,增强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的兴趣。 2.案例课程教学 (1)案例引入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设计原理课程,教师在其教学中选择案例一定要注意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案例材料既符合教学目的,又能够真实和全面地反映设计实用性。因此在挑选案例时就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识别能力等条件,案例的代表性,以及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启发性,并考虑案例的可讨论性。 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幻灯片进行案例教学,首先从二维设计入手,帮助学生巩固最基本的设计手法的应用。例如:以“同构”设计手法为例,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图形入手,以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组合方式加以整理,把旧有元素转换成新的组合方式。通过这种同构方式得到的新图形使人既熟悉又陌生,会引发观者极大的好奇心,从而使画面的视觉传达变得更加顺畅和自然。 引入相应的图片案例一:油画《强奸犯》,马格利特《共同的发明》、《闺房里的哲学》,根据图片提出问题,毫无联系的画面形象共同组成独特画面语言,让学生思考“同构”手法的特点;接下来引入图片案例二:“同构”手法在二维设计中的运用,鞋油系列招贴广告,擦了鞋油的皮鞋可以当镜子使用,用同构手法突出商品的特点;让学生在新奇创意的感召下深入去总结“同构”设计手法的表现特点,这种设计手法的运用能获得1+1>2的结果,产生的创意能获得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 (2)案例讨论 对于教师来讲,案例教学更多的是“学”的过程,即老师、学生都成为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承担了更多“学”的责任。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通过一个个实际的案例图片理解了教材的原理定义,更形象化地学习设计课程,案例课堂讨论使学习氛围更有趣,学生之间设计案例的交流也是课堂互动的关键。而设计类教学中的图片分析教学是用直观图片了解案例背景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作出自己的评价、分析。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同一个案例的解读不同的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不同就有很多种的解读,对于这么多的解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耐心地分析每种解读的合理性和不合理行,让学生明白创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 典型的案例讨论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①“同构”案例中的艺术特点是什么?②哪些设计元素至关重要?③判断这种“同构”设计手法的标准是什么?④什么样的设计元素表现形式是最适宜的?⑤(重点)如何将这种二维常用的设计元素表现形式与三维的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并举出案例图片加以说明。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课程的重点,总结出“同构”在设计中的丰富变化,不只是用于二维的平面设计,对表现方法的讨论,还可以延伸到三维的空间设计中,结合学生自己找的图片如:不同主题的餐厅(监狱餐厅,教堂宾馆),功能确定之余可以加入对空间的趣味性定义,让人获得视觉、味觉、触觉上更多的互动体验;以动植物为主题的家具,把常见的动植物外形与室内家具的舒适外观相结合,共同创造新的家居体验,以及美化空间环境又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和观赏效果。 根据设计案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更愿意去主动探究知识,运用知识。 (3)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同构”设计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并给予成功案例图片展示,如何在三维的空间中运用“同构”设计手法,肯定参与者的结论。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经典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 三、结语 本教改主要是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改革和探讨,目的在于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分析能力。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的案例分析和运用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学习时数,并且在短期内能够真正深化对室内设计手法的认知、分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表达能力,进而保证毕业生拥有综合素养和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构成原理对室内设计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室内的设计和装修也有了很多的讲究和要求,室内设计是对整个室内环境和空间的再创造,像人与自然一样,所有的设计和装饰也都是讲究和谐共生的,在固定的空间里设计出线条柔美、人与环境和谐以及视觉美好的空间布局,是所有现代人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的发展中呈现出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效果也越来越丰富,尽管出现了许多的创新思维,但是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构成原理将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起着构思根据的作用,基本原理包括平面设计、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个方面,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构成在整个设计中的作用,重视视觉效果、环境协调、家具与室内框架的和谐等,利用每一个可以用到的因素,把他将它们重新巧妙组合成一个审美与构造和谐的室内空间环境,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1构成的含义及作用 1.1构成的含义 “构”的书面意思是使某一形体或者器物成型,其内部支撑起骨架,从而形成虚拟的具体框架。即是“成”的含义延伸。构成即构思,为一个目标而作的建设性的预想,运用于室内设计领域时意味着在视觉上形成美的造型,不仅是对事物的重新组合、排列的能力,还需要对内外结构有了解,对其功能和审美上都要达到标准,更多的是动手设计的能力。 1.2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根据室内空间的特点,先对室内布局进行构思研讨,制定出初步方案,设计者将对整个空间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勾画出平面结构图,确立立体空间雏形,最后辅以材质、色彩等装饰设计,最终形成效果实体图,以供设计者筛选;最初,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空白的空间,对空间里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设计后形成初期的平面设计图,通过运用重复、对比、堆成、比例、韵律和线条等设计的常用方法将最基础、最基本的点、线、面描绘到平面图上,由于点、线、面的组成不同,那么由其构成纹样和图案也不同,再加上所摆放的位置不同,出来的室内设计效果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空间布局里运用不同的点、线、面不同的巧妙组合,也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也为室内设计增加了艺术成分。所以,在室内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认识三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作用,才能形成具体的构思,从而提高整体设计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效果。 2平面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1平面构成是后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基础 由多重要素所构成的,主要包括强弱渐变、线条重复、形状近似、发散对比等等,整个平面构成是在二次元的空间进行的,是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来进行分解、组合的,而平面构成的目的是使整个平面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2.2同样的造型重复出现是平面构成常见的构成方式 重复构成能够产生线条、画面的协调统一的观感,因此,在室内设计中重复构成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由于重复构成的重复单一性,也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效果,所以,在排列时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方向和空间变化。 2.3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常常运用的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中心排列的发射形状 发射形状的灵感来源于美丽的大自然,太阳的光芒、温暖的烛光绽放的花朵等在自然界中都是呈发射状。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发散使设计具有聚焦点、光芒感,使设计富有节奏。 2.4在平面设计中,对构成因素相互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同一个地方求差异,使互异的地方强调、突出,也是在求异的同时达成最佳效果的和谐统一,在室内设计中,常常运用到对比构成原理的是家具的选择与安置,为了达到统一性和协调性,一定要对室内的空间环境和采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使室内的空间布局开阔明亮,线条流畅,选择家具及摆设时也考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既要突出家具的造型,也要使造型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3色彩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3.1色彩的对比构成与室内陈设 色彩的搭配直接影响到结构的造型,因此,在室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室内设计的风格,理想的居室色彩能给人舒适、安逸感,从心理上让人放松、心情舒畅。色彩运用时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相互比较,例如进行色彩三要素的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根据不同的室内陈设,家具的摆设对色彩的不同要求,对比的强弱也会不同。若室内空间面积较小,应弱化陈设品色彩对比,多运用明度较高、纯度偏低的色彩,使室内在视觉上达到空间开阔的效果,若室内空间较为开阔,可在家具或小件织物的色彩上选择不同的、富有变化的色彩,增加色彩对比度,丰富室内层次,活跃整个室内氛围。 3.2色彩的调和构成与室内陈设 色彩构成是从审美出发,是人们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的结果,在进行色彩搭配时要按照色彩规律去搭配组合,使整个色彩达到新的和谐。在室内设计中,色彩直接决定着室内环境中视觉空间的舒适感,通常利用色彩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和统一来调节室内环境气氛。设计之前应明确整个空间中大面积使用的环境主色、主体设施的主题色,而小块区域的颜色跟整个空间的色彩要搭配和谐,在色相确定后使用不同的纯度、明度进行调和变化。在整个室内色彩设计中,应体现出大环境统一、局部对比变化,统一中有对比,对比中求统一,这样才能实现色彩的平衡、协调和层次感。同时,不同的室内环境色彩运用原则有所不同,办公空间的色彩运用应庄重沉稳,家居空间的色彩搭配应明亮柔和,娱乐空间的色彩运用则需要有一定的视觉刺激和审美感,但整体之下应有局部的区别。五颜六色的色彩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不能缺少色彩的,一定要由和谐的色彩组合作为设计基调,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注重色彩搭配构成和调和的基本原理为前提。运用对比、重叠、和混合的方法,在对比中调和,在统一中求异,在混合中求突出,很多的色彩有秩序、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色彩调和。我们通常会运用统一调和和类似调和的手法有效控制室内色调,我们可以运用统一调和来调节室内陈设中的对比过强,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的色彩,在强烈刺激的色彩中都混入统一色,增加各色的统一因素,达到调和感强的色彩。也可以在调色时参入对方的色彩,可以点缀,可以混入,或者在陈设中混入相似的颜色,达到色彩协调的目的。 4立体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4.1线材与室内陈设 立体构成是构成完美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空间的所有立体元素的重新组合,三维空间的可塑性是立体结构的显著特征,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立体空间布局时可以根据家具和家电种类及功能的需要,利用平衡与对称、对比和调和、节奏与韵律以及重复和变异等构成规律来进行摆放;材质是室内装饰陈设物品造型美观的保证,因此,在选择室内装饰与家具时,要根据空间设计的构思,选择适合房间的材质,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例如,室内所有的装饰摆设必须要依赖合理的立体空间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立体构成原理运用时应注重室内设施的材质美和形态美,室内设计中的陈设物品本身就是立体的,在视觉上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美学效果,而材质也要注重伸拉结构和垒积结构,以及线条的柔和。 4.2面材与室内的摆设 整个室内设计的面是由长度、深度和宽度所构成,而整个面的尺寸会直接影响到面的深度,面的最大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平整性和延伸性,由于面具有一定的形态,可以很轻易地辨认出,所以,面的外轮廓是非常明显的,面的立体构成和面材折叠组成了面材主要的构成形式。这两个主要的构成形式也常常被运用到日常的室内设计构思中,例如,设计一个室内商品的展台,就可以设计的简单明了,突出商品的摆放,凸显商品的优点,不能依赖复杂的构造而忽略了商品,这样的效果只能是得不偿失,在室内陈设中可以运用线的对比调和,例如在家具中对坐椅进行设计,哥特式风格的坐椅的靠背强调垂直向上渐变的线条,坐椅的线条都是各种线条综合搭配而形成的,尽管曾经单一的直线很流行,但是随着潮流的发展,人们对时尚感的要求越来越深化,人性化的设计渐渐地深入人心,因此,新的设计方式越来越繁多,而对坐椅的设计从单一的直线变成了婉转的曲线,不管在休闲的躺椅上,还是在具有质感的钢质桌椅,均以简洁的结构,流畅的曲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直线和曲线的搭配,使所有的线条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整个室内设计达到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和谐统一。 5结语 在室内设计中平面构成是整个设计的基石,是设计者对整个室内设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平面设计的构思,平面设计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色彩构成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室内设计的风格,而进行色彩的搭配时,要遵循一定的色彩规律和一定的视觉效果,使室内家具、装饰等所有的色彩搭配调和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对整个室内设计地视觉效果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中立体构成是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整合为具体的立体设计,将室内设计中的各个要素按照科学的方法组成一个合理、和谐的立体框架,形成一个美观的形态,根据室内设计的要求对构成要素进行平衡与对称、对比和节奏、等方面的调和,最终达到一个和谐、美观的效果。在进行设计室内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从生活方式、心理需求、美的享受等全方位思考,从基础着手,找到适合室内需求的设计规律,从而达到室内设计的和谐、美观、实效。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室内设计运用美学原理研究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遵照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需要的室内环境。从室内设计的实践角度来看,设计美学原理是运用室内设计中各要素为媒介来表达的,设计美学原理在当代的室内设计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室内设计(InteriorDesign)它是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是整体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筑设计的进一步深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室内空间的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上,它不再只是简单的空间组合、家具以及设备的拼装,而应上升到精神的层面,它需要更加注重的方面,它需要综合处理人与环境、人和人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一种造物活动,它需要创造出既能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注重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空间环境。现代室内设计对人们精神方面的注重和对艺术性的高要求,更进一步的强调了室内空间设计要以美学原理为依据。美学原理对室内设计的指导作用是通过室内设计中各要素为媒介来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合理的组织空间并且利用空间的组合为使用者营造美的视觉感受,因此,作为设计者我们不能够只是局限于空间原有的形态,而是要结合使用者的需求不断地探索寻找新的科学技术与审美特点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空间形象。其次,对室内空间中的各个组成界面进行合理的装饰,是营造舒适且具有美感的室内空间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各种不同装饰材料之间的质地不同与多种多样的装饰形式,可以使得室内空间的艺术审美效果呈现丰富多变的风格,同时也能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特征。再次,室内设计中色彩的应用除了对视觉上产生影响外,还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影响。 合理的在室内空间运用色彩有助于放松身心。室内空间色彩的设计有其应该遵守的一般规律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室内设计中各个组成要素虽看似相对具有独立的意义,却不能孤立对待,整体的空间氛围营造要通过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搭配统一起来,因此室内设计审美价值的产生是将多学科、多种文化内涵意义整合而得的。室内空间的设计语言是随社会文化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应该有整体环境观念。因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就比如我国南方的建筑顶部,因当地的潮湿多雨的气候影响而建成尖顶;北方的气候干燥少雨所以建筑的顶部多为平顶。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个性差异。室内设计风格形式的表达需要通过设计元素的组合以及各种营造手法反映出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并且能够传递出情感、体现美学的意义和价值。 装饰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室内环境的营造中,人们就美学理论的指导对室内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艺术性,而且还要重视科学性和其相互之间的结合。从历史角度来看几乎每个领域里新风格、新动态的产生与兴起都是伴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来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也不例外。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也随之改变,这就促使“以人为本”的室内空间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新兴的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装饰材料、工艺技术有所体现,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而且在设计的表现手法等方面也日益被重视起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图纸绘制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可以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设计来表现未来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综合了多个学科、多种文化的室内空间设计离不开美学原理的参与和指导。没有设计美学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了组织性且显得苍白无力。此外,人类的审美观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的,所以室内设计应当因地制宜地有效地借助设计美学原理的指导作用,创造出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有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室内空间设计。 室内设计原理论文: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论述 摘要:室内设计原理专业性、综合性强,但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限制,教学效果欠佳。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单元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内容特点将其分为基础单元、提高单元和实践单元三个单元,并将原来的6-8周的分散式授课改为3周集中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集中、空间集中和思维集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单元集中授课;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专业性、综合性强,但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限制,教学效果欠佳。《室内设计原理》这门课一般开设在建筑学或是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下。课程主要讲授室内设计历史、风格、流派,室内空间界定、分类、营造,室内装饰照明、色彩和绿化等。是建筑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和家具设计专业的主干课,其课程内容还延伸至室内装饰材料、装饰构造、设施设备等[1],专业性、综合性强。但《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其主观能动性受到制约。由于受传统教学思路及课堂空间的限制,学生实践经验缺乏,设计作品没有创意[2],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3],国内部分高校已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对《室内设计原理》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如何适应在专业大平台形势下顺应市场变化的室内设计教学一直是国内室内设计教学工作者探讨的主要问题[4]。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率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试行了“工作室”模式教学、“分组教学”模式教学等[5]。王芳(2012)提出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上“重过程、重设计思路培养”不再以作业作为最终评价依据,并注重教师实践水平的提高和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引入[6]。汪帆(2016)提出构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三主”模式并形成“互联网+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新措施[7]。均取得一定效果,值得借鉴。 2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 2.1课程交叉,作业照抄“范例”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一般是为48学时,每周开设6学时或8学时,课程需要6-8周时间,属于分散式教学,往往还与外语、马哲等文化课或是其他专业课交叉开设。作业内容之间知识点关联性不强,学生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各门课的学习时间与进度,就会形成一门课侵占另一门课学习时间的情况;设计思路不连贯,精力不集中,作品缺少深入推敲,很难完成老师下达的教学任务要求,就形成了学生以照抄照搬“范例”来完成作业,缺乏对室内设计本质的认识理解,教学效果较差。 2.2理论和实践脱节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涉及的很多基础理论都是支撑设计实践的原理性内容,需要在设计中进行表达和体现。但目前,很多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无视设计理论的应用,而是用现有的CAD模块进行生硬的堆砌。应有的空间处理、建筑结构选型、设计风格定位、家具与人体尺度关系等问题,都没有在设计中合理的考虑和解决。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照猫画虎”的做了一些施工图和效果图,但由于其严重脱离实际,因而根本无法实现,更是毫无实施的价值。失去了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和基础意义[8]。 3教学改革目标 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应用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的目的,为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探索教学授课模式,进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环境空间设计人才。 4技术路线 根据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单元集中”授课的模式。主要是将《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单元”、“提高单元”和“实践单元”三个教学单元;并加大《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单周的学时,将原来每周6-8学时,改为每周16学时,分四个半天集中授课(见图1)。单个教学单元为16学时(一周),设计相应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并且在每个单元练习的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其中基础单元理论教学以室内空间的界定和组成形式为内容核心;实践教学中以讨论课和空间模型手工或电脑制作为主。提高单元理论教学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介绍并强化室内设计的风格流派和色彩形式认识,将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深化;实践教学中进行课堂翻转——学生收集相应风格流派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PPT讲述或将室内空间设计经典案例制作成实物模型进行分析演示。实践单元重视实地调研、现场感受与材质规格和行业规范的教学、以项目为导向,学以致用,在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三个单元环环相扣,稳步提升,最终实现将课程教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设计能力的全过程(见图2)。 5单元集中授课模式的优势 单元集中授课模式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的专业知识相对系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由于实践性、应用型、综合性强的特点,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相互交叉,形成课题式或阶段式“单元”教学,学生对于知识点时掌握得会更加牢固。设计创作的过程与结果均是运用大脑思维得以实现[9],集中授课有助于建立科学思维结构,从而丰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另外,集中授课方式避免其他课程的干扰,学生可以自主调控时间,培养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在单元集中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频繁接触,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水平。 6结语 本文针对《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学习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的改革。提出“单元集中授课”模式,将《室内设计原理》主要内容分为三个主要单元,化繁为简,方便学生记忆理解,在单元授课中注重课堂理论对项目实践的指导和现场教学对课堂讲述的拓展,起到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的目的;加大单周学时,缩短教学周,有助于学生在集中的时间、空间和思维下理解、掌握室内设计的方法、原理,提高室内设计能力。 作者:史承勇 唐英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小学学校安全管理思路研究 摘要:安全管理作为小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也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本文作者就小学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旨在提高校园的安全管理,并尽可能地降低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也为小学生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 关键字:小学;安全管理工作;研究;思路 只有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小学生更加安稳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小学生还处于身体机能和心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所以对于某些问题认识还不够充分,而且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也是非常薄弱的,使得他们在校园中极其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无连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来说,都需要学校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来保证小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1加强学校校风与制度的建设 一般来说,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风,可以让教师与学生间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学生与学生间形成谦让的关系;而如果所提供的是一股不良的校风,那么一定会增长学生间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并且使得学校中帮派的形成与发展,如此往复,造成恶性循环,而校风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学校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可由学校领导做起,将这项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抓起。对于加强学校制度方面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第一、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如学生某些良好的行为,学校可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不正确的行为,要严加制止,并给予严肃的批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第二、资源共享。校长应该将资源开放,让所有人共享,并在校园中带头创造正向的风气。第三、组织学校的所有人员共同修订并执行校纪校规,这里的“所有人”应包含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以及家长。第四、改进并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并不应该将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第五、对于学生在学校中做出的违反校规校纪以及违法犯罪的行为,应及时相应的处理,而不是无原则的原谅。第六、为学生和家长以及教师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以此来解决他们三者间的矛盾和问题。对于有严重问题的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设置安全警卫,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和教师不受校内外暴力行为的侵犯。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要将安全管理的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做好,而且事前控制也必须要做好。做好事前控制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对小学生得到安全教育,让小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指导,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讲座和组织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指导学生一些有效且实用性强的安全防范措施,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消防演练,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传授学生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而且使得小学生的安全技能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同时,在为小学生举办此类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以保证活动更加成功,并取得满意地效果。 3重视校园保险的作用 众所周知,事故的发生总是让人防不胜防,随时都有可能,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强安全管理,事故却依然会发生,只是会减少一些发生的概率。除了一些人为因素外,还有许多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呢?笔者认为,让学生参加保险是一项针对此类情况发生的有效措施,可以极大地降低学校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同时这也是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4严格将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到位 当前,我国所有学校的安全管理体制是“政府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负责、师生员工共同遵守校规校纪、家长参与”,以共同目标为中心,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推动“安全第一”这一方针的进一步实施和落实,以此来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实施和落实,可以有效促进相关人员、相关方面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不仅决定了安全管理体制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而且一旦发生任何安全事故,那么就可以追究其责,并做到严肃处理。 结语 总之,加强小学安全管理不仅对保证小学正常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小学生人身安全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小学安全管理工作却没有做到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于学生、教师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学校在实施安全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务必要加强安全管理措施的监管工作,并且要树立“安全无小事”的观念,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作者:杨辉 单位:辽宁阜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防治火灾,它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科学化、体系化的分类可以让不同的人群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而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就是消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简要阐述了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必要性、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方案,旨在让学校师生掌握更多的消防安全技能,从而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校园防火;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教育培训;消防安全技能 2003-11-24,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2005-11-02,北京林业大学发生火灾,造成2人死亡;2006年,马尼拉大学发生火灾,8人死3人伤;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发生火灾,500名学生被困;2008-05-05,中央民族大学女生宿舍发生火灾,数千名学生被紧急疏散;2008-11-14,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学生在消防队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遇难。 1学校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发生了火灾,许多莘莘学子被大火无情吞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管理疏忽和学生疏忽造成的。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人心痛,无数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学校必须要重视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和对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学生在校期间是学习精力最旺盛和吸收能力最强的阶段,如果能把消防安全常识等作为生存课程重点学习,那么,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一个孩子就是教育一个家庭,他们是家庭的重心,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所以,学校教育胜于任何形式的社会宣传教育。 2学校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不到位。在学校中,大型阶梯教室,学生食堂,计算机房,物理、化学实验室还有学生宿舍等重点地方没有专人专管,而且学校管理人员对消防器材的维护不到位,甚至不会操作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消防安全与校园治安管理有矛盾 消防安全与校园治安管理之间存在矛盾,人员疏散难度大。学校人员密集,作息时间比较统一,上课时教室内人员集中,下课时走道和楼梯拥挤。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学校为了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在学生宿舍门、窗上都安装了防护栏,还有的学校私自加盖围墙,很多学校在学生就寝后将所有安全出口锁闭,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2.3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缺乏安全常识。在学校火灾案例中,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宿舍用火不慎引起的——有的学生宿舍违章用电,乱拉乱接电气线路的情况突出;有的使用电热器具,比如电热杯、电炉、电饭煲、电吹风、“热得快”等,极易引发电器故障;有的使用煤油炉、酒精炉;有的北方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校采用明火取暖;有的学生在宿舍内使用蜡烛照明、蚊香驱虫,这样也很容易引发火灾。 3保证学校消防安全的措施 3.1学校要严抓自身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学校要把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重视消防安全工作,从上到下建立专管消防的组织机构,制订学校消防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场所的需要拟定管理方法,并确定专人专岗。同时,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学校的消防设施,确保其完整好用。另外,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治安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两不耽误,采用灵活、有效的处理方法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制订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全体师生参加必要的培训和演练。 3.2学校要抓全员的教育培训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给学生们上过很多次消防安全知识课。笔者感觉,大家都很喜欢这样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越早上效果越好。如果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课程,因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好。因此,学校应该与消防队保持良好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制订适合的培训方案,例如,幼儿园可以采取看动画片、组织孩子们参加集体逃生演练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组织新生参观一次消防队,进行一次消防常识互动宣讲,观看一次学校火灾案例,全员参与一次消防演练,让学生们学习到逃生、自救的技能。 3.3消防监督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 消防监督部门要帮助社会单位成立自己的消防组织机构,组建由教职工和学生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建立微型消防站,保证有险情时能够第一时间处置,有效疏散群众,报警,并维护现场秩序。另外,要充分调动在校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消防变为主动消防,发挥老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解决消防安全问题。 作者:牛燕婷 单位:太原公安消防支队高新大队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中小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部分中小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出于防盗或是方便学生管理方面的需要,经常在学生休息期间将消防疏散楼梯、消防疏散通道或消防安全出口封堵、锁闭或是占用,从而导致消防疏散通道、消防安全出口不畅通。在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处设置铁栅栏和在学生公寓楼房间的外窗加装影响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铁栅栏,这样的设置或改装极易形成消防隐患,一旦事故发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疏散楼梯、消防疏散通道和消防安全出口的宽度和数量达不到消防规范要求,特别是校园内的一些老旧建筑,跟规范要求更是相距甚远;消防疏散指示标志牌缺少、损坏后没及时更新或是标识出现错误;消防安全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位置、场所和配置要求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应急照明灯出现损坏或者失效等一系列消防安全配置问题也广泛存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中小学校应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消防安全治理工作的领导,由该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和消防安全治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各项与消防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具体落实到人,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从而确保中小学校的校园消防安全工作顺利开展。在校园内普及消防安全知识,组织部分有特长的教师收集消防安全教育视频资料,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写消防安全知识普及读物,可以通过“消防安全知识问答”的形式进行普及教育。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消防部门联合开展消防教育工作,让师生真正认识到消防的重要性并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使用常用的消防器材。 (二)对重点消防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地方教育局组织召开由各中小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参与的会议,对重点消防安全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消防安全的组织部署工作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且明确职责范围,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关于具体的工作流程,各中小学校应首先进行自查整改,摸清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所在,根据自身能力进行突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然后组织公安消防部门进行检查验收。为了预防和遏制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坚决杜绝堵塞消防疏散通道和锁闭消防安全出口的违法行为,首先要保证消防疏散设施的完好和消防安全出口的畅通。在中小学校的校园内应当采用广播、书面、多媒体等各种宣传方式,告之本校师生消防安全出口的位置、消防紧急疏散通道和消防安全疏散的线路,并形成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在各相关部门检查验收工作结束后,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要及时总结自查整改和检查验收的工作情况,排除火灾隐患,并交流一些好的做法和推广一些成功的经验,推动整个区域内的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三)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消防设施 各中小学校要落实日常消防工作经费,确保基础消防设施的基本开支和消防设施的维护。对于部分老旧建筑,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消防防范措施,确保安全消防疏散通道和消防安全出口的畅通。对于新建的教学楼和公寓楼,一定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等条文规定进行设计和建设,并且明确专人对消防器材进行定期管理与维护。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消防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将逃生自救知识和防火安全常识纳入到社会公益宣传的内容中,利用社会力量来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从而不断地增强全体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在中小学校的校园内,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消防安全工作。如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在学生公寓内可能广泛存在使用高功率用电器的情况,对此应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在各种途径的教育活动中要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四个能力”,即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五)结语 认真做好消防管理工作既是中小学校的基本责任,也是维护中小学校校园安全与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同时要加大消防安全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对于具体消防安全问题和重点消防安全隐患要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治理工作,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力量避免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最后,要通过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消防意识,达到“教育一人、影响一家、带动一片”的教育效果。 作者:陈伟强 单位: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局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高等学校电气类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 摘要:针对电气类实验室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阐述了基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实施方案,详细介绍了通过传感器技术、RFID无线射频技术、ZigBee无线传输技术与远程访问技术相互融合,对实验室存在的火灾、漏水、失盗等安全隐患进行监控预警的过程,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指导。 关键词:电气类;实验室安全管理;RFID;ZigBee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对任意一所高校都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向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实验课程学时增加,实验室规模扩建,安全已经被列为实验室建设管理的首要条件。实验室安全的保证不仅需要建立详细的安全操作规范与负责人管理制度,更要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备的预警机制与紧急预案。 二、电气类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 实验室安全问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二是贵重实验材料设备保管防盗安全。电气类实验室涉及高电压大电流实验以及电子焊接实验,虽然目前的实验平台已经高度集成,已经尽量避免学生直接接触裸露高压线,但操作失误或管理不当都会引起事故,学生在不明确电路图的条件下连线短路会直接造成设备损毁甚至引起火灾,实验室湿度过大或者灰尘堆积都会对设备造成侵蚀埋下安全隐患。此外,电气类实验室学生集中上课流动性大、实验仪器设备昂贵且类别繁多,经常出现丢失的现象。针对高等学校电气类实验室存在安全管理问题,结合智能化、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设计一套适用于实验室安全预警的管理系统,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改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三、安全管理系统的构架组成 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由事故预警模块、防盗预警模块、环境参数控制模块、远程访问模块三个主模块组成,通过多种终端传感器采集信息作为预警和控制的参数。结构图如图1所示。 事故预警包括对火灾、漏水以及设备过压过流运行的监测,通过设定参数范围即可实现对事故进行提前警报。(1)环境控制模块。照明控制可以根据检测人体位置实现不同灯管的开关控制,并在无人情况下自动熄灯,温度传感器分散安装于墙面、棚顶,通过平均运算得出参数控制空调的启停。(2)防盗预警模块。门禁控制采用无线射频技术,在每个设备上安装电子标签,防范非许可情况下将设备带出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安装无线视频摄像头实现无死角在线监控。获取的控制参数保存至数据库,管理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访问系统状态。 四、技术原理 1.传感器采集参数信息。火灾是电气类实验室较易发生的事故,一旦发生火灾及时发现有效灭火是极为重要的。火灾烟雾是由气、液、固体微粒群组成的混合物,具有体积、质量、温度、电荷等物理特性。离子型烟雾探测器是通过相当于烟敏电阻的电离室引起的电压变化来感知烟雾粒子的微电流变化装置。当烟雾粒子进入电离室,改变了电离室空气的电离状态,从而宏观表现为电离室的等效电阻增加引起电离室两端的电压增大,由此来确定空气中的烟雾状况。 房屋或窗户漏水也是电气类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之一,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但如果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发生漏水,对实验设备和材料的损害是巨大的。在易发生漏水的位置,如水池周围地板下方、窗台附近安装湿度传感器,以备发生漏水时及时通知管理员。电流电压传感器连接在实验设备敏感单元内部,实现电流电压过大时自动断电。无线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刀闸、电缆接头、接触器触点、母线连接点等各类高低压设备连接点,通过监测其温度,预防温度过高引起的事故。另外,墙体周围分散安装温度传感器,作为空调启停的控制参数。人体感应传感器安装于灯具旁。人体进入传感器感应范围内时,传感器就会输出一个高电平脉冲信号或高电平延时信号,输出的感应脉冲或延时信号可以直接驱动照明灯。 2.RFID-EAS无线射频-电子标签。无线射频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条型码、磁卡及IC卡,RFID具有非接触、阅读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寿命长、便于使用的特点和具有防冲突功能。EAS(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是一种设置在需要控制物品出入门口的RFID技术。这种技术一边应用于商店图书馆等场所,当未被授权的人从这些地方非法取走物品时,EAS系统会发出警告。实验室门禁EAS系统由检测器、电子标签、解码器组成。检测器包括接收、发送两个模块,分别安装在门禁左右两侧,发送模块利用发射天线发出一定范围的扫描信号,接收模块的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相对应形成带状扫描区域,采用电磁波的共振效应搜索带状扫描区域内有无电子标签经过,检测到电子标签随即产生报警信号。电子标签是由Lc振荡回路组成的电子传感器,在每个实验设备外壳内部贴装电子标签,可以防止将标签随意揭掉,解码器是电子标签的灭活装置,由实验室管理员保管,只有通过解码器灭活之后才可以授权设备正常出入实验室门禁。此外,在实验室出口安装监视器,形成一定区域的监视空间,当出现实验设备未授权通过门禁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并控制监视器拍摄视频保存于系统特定存储区。 3.ZigBee无线传输技术。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其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实验室空间有限,安全管理系统采用的传感器数量多、布线复杂、不易于维护,因此无线传输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的首选方法。系统采用ZigBee协议实现各个传感器与主控制器间的数据通讯。每个传感器匹配一个ZigBee终端组成数据采集模块,ZigBee终端通过IO口间歇性读取对应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将数据打包发送给ZigBee无线路由器进行中转,无线路由器再将数据包发送给ZigBee协调器,协调器用于组建无线网络,并将数据发送至主控制器的特定处理模块。环境控制模块中,主控制器会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程序中预先设定的参数范围,直接对空调和照明灯发送控制信号。在事故预警与防盗预警模块中,主控制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判断是否存在事故隐患或防盗警报,如果存在,通过androidPN服务器向实验室管理员的手机发送预警信息。 4.数据库远程访问。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包括视频格式、图片格式、字符格式,通过ZigBee无线传输至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可作为控制参数或报警参数的数据存放于数据库A区永久留存,冗余字符数据(即无异常情况下各个传感器获取的环境数据)存放于B区,冗余视频数据存放于C区,数据库B区与C区数据每学期清空一次。管理员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电脑以及手机随时登录安全管理系统访问数据库,了解实验室状态。 五、结语 随着电气类学科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充的发展需求,面对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管理问题,有效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自动监控与预警,能够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管理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 摘 要 近几年,随着合校并点工作的开展,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不断增加。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校园安全,是当前寄宿制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现就安全方面出现的隐患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从而提高学校的安全防护能力。 关键词 农村 学校 安全 管理 1注重学生和教师 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和管理,而对教师的安全重视程度则不够。如教师的宿舍内乱拉电线、用电器超负荷、使用液化气等易燃易爆物品;楼道内停放自行车、摩托车,影响师生紧急逃生;师生早、晚自习的路途安全等,都需要去认真抓好。学校实行寄宿制,而后勤工作的重担又多数落到了教师的肩上,工作时间增加,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能否及时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这也是迫切需要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重视的。 2注重行为和心理 学校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管理制度,学生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而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寄宿的学生大多年龄偏小,普遍自理、自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弱,自私、易怒、固执、任性、不善交流,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这就需要学校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进一步探索寄宿学校如何与家长沟通来共同培养。 3注重校门和校墙 大多数学校门口有值班、有监控,而学校那不高的围墙,实际的保护能力有限。小学生都能轻松爬过去,学生夜间出去多数是爬墙出入的。学校安保力量普遍偏弱,校外不法之徒如果入内,学生安全很难保障。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场所,要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这是学校安全保障的第一道“防火墙”。 4注重防控和引导 一些学校为防止意外发生,取消了所有的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给予了很大的限制,好多体育活动也进行了“压缩”,学生课间什么活动也不让做,活动课变成了有老师守着的“作业课”,这大大压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合理安排、引导学生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启发和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体质,从而培养出全面的人才。 5注重校内和校外 一些学校门口,有不合格、不合法的车辆在接送学生;一些学校门口仍然聚集了一些小商小贩,向学生出售一些不合格的食品,有的甚至隔着学校的栅栏在卖;一些学校附近的网吧、游戏厅仍然向学生“张着大口”;有的家长让学生骑电动车、摩托车来上学;周末时,一些学校门口乱成一团,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都是监管没有到位,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漠视。因此,学校应和当地政府部门及公安机关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整治。 6注重治病和防病 一些学校平时对学生的防病意识比较淡漠,总是大规模发起病来了才去“亡羊补牢”,像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百日咳、肠道传染病等带有传染性的疾病,不能在发病初期进行很好的防控。因此,学校要征得卫生防疫部门的支持,定期对师生进行体检,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加强对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 7注重食堂和书包 学校认真抓好了食堂卫生,但对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食品和家长送来的食品缺乏严格的管理,有些食品放久了已经变质,有的本身就是不合格的食品,有的虽然合格,但学生食用方式或时间不合理,也会带来影响。这都需要学校去细化管理,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健康的饮食习惯。 8注重防盗和逃生 一些学校为了防止财产的丢失和加强学生的管理,在各处加了防盗网,封堵了一些通道,殊不知把师生紧急疏散的出口也堵上了,一旦有危险发生,师生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安全撤离。因此,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学校也要确保安全通道畅通无阻,配备安全逃生所需的器材和设施,建立一套易于实施的逃生自救模式,从而培养师生基本的安全逃生能力。 9注重演练和保持 学校进行了演练,并且很成功,但是这些演练都是在师生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各方面配合也是全方位的。但是,危险不是在你有准备时才降临,这就需要学校定期检查防护设施,多次进行训练,不断发现漏洞,提高师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只有这样,在危险降临时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10注重学校和社会 为了安全,层层签定责任书,最后落款是校长、班主任,难道仅仅靠学校几个教师,就能撑起这张保护校园安全的大伞吗?学校的安全涉及到方方面面,寄宿制学校的安全工作更是需要多方参与支持,绝不能把责任推给学校。只有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全民动员,以学校为主体,建立起长效机制,齐抓共管,才能为学校营造出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安全无小事,警钟要长鸣”。总之,学校要适时充实、完善校园安全制度和预案,不断创新安全教育的管理模式,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通过自查、互查、主管部门督查和社会监督,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浅析如何做好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摘 要】近几年,火灾事故在学校时有发生,加强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还学校一个安全环境,这项工作尤为重要。做好学校消防工作需要多方努力,才能构建学校的安全。学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园地。本文将简要阐述学校火灾频发的原因及目前的现状,还有针对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些有效管理措施,杜绝学校火灾的发生。仅供参考阅读。 【关键词】学校消防安全 火灾原因及现状 改善措施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们的健康养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多起典型的学校火灾事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剖析火灾发生的背后,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主观方面造成的不利结果,怎样看待这一问题?怎样更好的预防和消除学校火灾隐患,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学校消防安全存在的隐患因素 (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人及消防安全管理人不明确,未建立消防安全管理档案。学校人员众多,用火用电多,致灾因素多。由于当前各类学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导致宿舍设施与学生供求矛盾愈加突出。同时宿舍是广大学生休息、生活、学习的综合场所,私接、乱拉电线现象严重,电闸板使用未经阻燃处理的木板,电线未穿管保护,用电管理不规范。在校的学生多为未成年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旦发生火灾,即便是小火灾,也会引起学生们的惊慌,造成秩序混乱,相互拥挤,组织疏散也就更加困难,从而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极大的社会影响。 (2)学校建筑功能复杂,先天性火灾隐患重重。地方政府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建筑消防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一些新建学校项目打着“为民办实事”的旗号,未经消防审核和验收就开工建设或者投入使用,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而且一些隐患整改难度很大或者根本就无法整改,从而造成火灾隐患长期存在的局面。例如未设置消防车道,防火间距不足,建筑布局不合理,建筑缺少楼梯和必要的消防设施等问题。还有一些学校擅自增建、改建和搭建违章建筑,甚至是使用可燃有毒的建筑材料建设装修,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人员中毒伤亡。乡镇、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校舍耐火等级低、消防水源缺乏、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疏散通道不畅等问题更是比较突出。 (3)学校消防设施不完善,维护保养不到位。据统计大部分学校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宿舍楼等重要场所消防设施设置不完善,如室内消火栓布点严重不足、灭火器、应急照明灯和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等基本的消防安全设施更是少之又少。而所配置的消防器材当中,也存在消防设施无人管理、无人维护的问题,导致消防设施损坏严重,无法正常使用,如室内消火栓长期缺乏维修保养导致锈蚀、灭火器软管断裂及压力不足等。 (4)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根据调查了解,学校发生火灾与师生消防安全知识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消防安全知识已经纳入学生重要的学习课程,并且定期开展演练,在培训师生消防安全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升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但我国目前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学校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未全面普及,加之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大部分学校从未开展过消防安全教育,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懂得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 2 对做好学校消防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学校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检查、巡查、消防设施管理等制度,使消防安全工作与教学工作统筹考虑安排,协调发展。坚持实行每日进行消防安全巡查,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切实加大对消防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配齐配好消防器材,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不断完善消防设施,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学校所有消防设施都要建立管理档案,指定专人负责,将学校所有消防设施型号、配置时间和部位、维修时间、运行检查等基本情况记录在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学校应当每年将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费用纳入正常经费开支计划中,对损坏丢失、过期的消防设施定期进行维修更换,确保完好有效。 (3)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养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学校首先要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教育课程。消防安全教育课程可以针对防火基本常识、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自救逃生和疏散方法为主要内容。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模拟真实火场,突出应急实战演练。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重大的跨越,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把从书本、课堂、培训等平时教育学习获取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自防自救的技能。三是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活动,通过采取组织学生参观消防站,观看消防录像片,出消防黑板报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4)加大检查排查力度,及时消防火灾隐患。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校园消防安全。针对经常性使用电、气、火、油等部位,楼梯通道、灭火器材、应急照明灯具、电线路等进行检查维护管理,确保正确使用。督促学校要对校园内外进行排查,彻底清查隐患,定期拆除集中场所内封堵和占用疏散通道上的杂物,保持通畅。 3 结语 学校的消防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加强消防安全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强化消防意识,普及消防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消防,重视消防工作,通过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的努力,让消防意识伴随新生一代成长,让惨剧不再发生!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关于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改革浅谈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多,学科的发展呈现加快的态势,高等教育中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的地位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形势对相应的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通过借鉴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的相关安全管理经验,可以更快地结合自身现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新的发展思路。本文通过学习国内外一些先进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管理办法,从多维度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加强目前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多,针对高等学校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的投入均有很大增加,实验室建设的速度和数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各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逐渐增加,每年入学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使得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延长、流动人员增多,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仪器设备短路起火、有毒气体泄漏、随意丢弃固态和液态废弃物等事故时有发生。 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等学校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断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实验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实验室成为教学工作的主战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被放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其中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对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受到学校各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高等学校由于师生防范意识较弱、实验室设备老化和危险化学试剂遗失等原因导致的国有资产丢失、火灾和人员伤亡等事故时有发生,对国家公共财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实验室急需建立一整套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合理的运行经费为支持,能够使师生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经过危险承受能力测评的实验室,以减少日常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满足师生对安全工作环境的需求。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改革建议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参考国内外高等学校的管理方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排除实验室的安全隐患。针对前期已经发现的实验室安全隐患,组织实验室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备忘录,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法并限期整改,指定具体的跟踪负责人,在整改期间查看安全隐患解决的进度如何,进展是否顺利;解决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是什么阻碍了问题的解决;商量讨论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措施;整改报告是否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 2.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实验室仪器使用规则,使用实验仪器之前仔细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有损坏,使用实验仪器后必须详细填写使用记录,清除残留的化学试剂,确保仪器设备没有被腐蚀;对于那些含有有害物质的仪器设备,是否已经粘贴了相关危险标识;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是否已经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方案及急救措施;仪器设备是否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实验设备中供水系统是否进行了定期的水质检查。 3.确保防火措施的有效到位。消防安全通道禁止放置任何物品,定期对防火警报、应急灯和烟雾监测器进行维护和检查;在明显的位置张贴相关的安全防火标识;定期组织实验室进出人员进行消防演练和相关安全教育;实验室不同条件下需要的灭火器是否准备齐全;有无专业工作人员定期对灭火器进行检查;灭火器是否有按照要求放在指定位置,数量是否足够;易燃物是否按照要求放在指定位置。 4.实验室“入”的管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经过相关的实验室培训,具体内容可包括: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学习,认识实验室中各种类型警示牌的意思,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操作技能,安全防护措施的使用等。如果涉及特殊领域,没有统一培训可选择,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指派一名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培训。对新进入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后,再经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允许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日常的工作学习,若不合格不允许进入,必须经过重新培训和考核;在实验室所有门上安装门禁系统,本单位内部人员进出实验室需要门禁系统记录出入,非本单位的外来人员进出实验室,必须进行签字记录,被允许后方可进入。 5.配备确保实验室及实验人员安全的设施和物品。学校实验室应该配备全面的安全应急设施及物品,如防火墙、灭火器、烟雾报警器、紧急呼叫器、急救箱、洗眼器、消音降噪设备、通风设备、实验室换气设备等。尤其是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学类的实验室,应配备防护实验人员身体各个部位的用具,应用于颈上部位的常见物品有防毒面具、护目镜、抗紫外眼镜、降噪耳机、耳塞和各类型口罩等;应用于手部的常见物品有高温手套、绝缘手套、乳胶手套和PE套等;应用于身体的常见物品有常规实验服、防静电实验服、防酸碱实验服等;应用于足部的常见物品有防酸碱鞋套、防滑鞋、绝缘鞋等。 6.实验设计方案的安全审核。高等院校实验室中制定实验方案通常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商议制定,但是由于导师和学生缺少对实验室的全面了解,计划进行的实验操作在现有实验室的条件下无法提供或是对实验室和实验人员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实验室管理部门十分有必要对导师和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应先由导师与学生一同制定实验方案,以书面形势提交申请,交实验室管理部门进行安全审查,若无问题通过审查即可进行实验操作;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进行整改,再次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实验操作。对使用剧毒或易燃易爆化学试剂的实验方案,需执行更加严格的审查程序,比如,涉及哪些剧毒或易燃易爆试剂、如何进行控制、是否需要增加相关专业培训,通风设备是否能达到要求、反应过程存在哪些潜在危险、急救设施和物品是否能满足要求等。 7.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应做好药品标识,安排双人双锁进行管理,并且必须做好使用人员的使用记录。以下是不同的危险化学药品及其存放要求。 8.废液废固的回收和处理。一般来说,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学类实验室产生的实验废液废固的数量和种类均较高,其中好多有毒或是易挥发的废液废固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及时回收和处理实验室中的废液废固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高浓度的实验废液如果直接排入下水管道中会对排水管道造成腐蚀,更有甚者会对周边地区的地下饮用水造成污染;其次,实验废液废固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在存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生不可知的化学反应。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废液废固处理的相关管理规定,根据废液废固的种类分类回收处理,及时处理废液废固,严禁长时间在实验室中存放废液废固。 9.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检查。实验室的每一台实验仪器设备都必须配备安全指导书;第一次使用前,必须安排厂家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每次使用前后,都必须进行安全检查;每次使用时,都必须按照要求,依次填写各项内容,进行书面登记;需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安全检查,如果通过检查,可继续使用,如果没有通过检查,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维修或废弃。 10.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实验室安全事故无小事,高等院校是人员密集单位,尤其应该注意应对安全事故的方式和方法。高等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不同类别的实验室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事故快速响应机制。根据安全事故的类型,采用合适的安全事故快速响应机制,能及时救助伤者,可以有效地将损失降到最小。如若遇到安全事故发生,事故的全过程必须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实验室安全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做出相应的整改方案,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随着我国各级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任务量也随之增加,实验室所承载的工作内容更加复杂,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实验室安全管理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实验室的工作都必须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需求,确保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伴随着国家对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大,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正朝着标准化、专业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给师生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提升高等学校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和安全管理保障 摘要: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发展决定着教学和科研水平,如何科学地管理实验室,使实验室高效并且安全运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安全管理 实验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素质教育、培养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决定一个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是高校教育管理及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实验室中,学生能够学习知识技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开发科研创新思维,有着与单纯传统理论学习完全不同的作用。所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物质资料等的质和量,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校的办学效益。对实验室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能够大幅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所以,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校充分发挥职能、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目前,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深入,国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并逐年增加经济投入,同时各个高校积极提高办学水平,向现代综合型、大规模大学方向发展。因此,各高校投入巨大资金购置、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使实验室现代化大型科技设备在价值和数量上迅速增长,实验室规模和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实验室规模的大幅提升,也会相应地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多数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水平,并没有跟上设备更新的步伐,之前的惯例模式与当今新形势下的高科技设备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如设备购置、淘汰和更新衔接、设备重复购买与闲置、设备利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系统监管制度、没有良好实验室文化氛围等问题。因此,加强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对充分发挥实验室职能、保持实验室高效合理使用、进行资产保值与合理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室管理现状 实验室管理工作通常是目前高校管理中的薄弱一环。加之近年来,高校改革及扩招致使各高校的实验室出现快速、持续的增长势头。由于全国各高校的实验室总量的日益庞大和数量的急剧增加,对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实验室管理成为重要课题。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发现,高校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实验室的资产管理意识理念淡薄,有重投资轻管理的情况。由于高校实验室资产价高数多,所以对实验室资产的管理责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全国大部分高校长时间以来普遍存在着重视资金投入而忽视实验室资产的管理,财政拨款是高等学校实验室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来源。对成本核算,学校实验室进行的很少,一般不进行资本折旧,直接导致资产的运用与管理严重脱节,在投资效益和投资监督评估上,非常缺乏相关的管理机制。 2.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与机构不健全。高校实验室的设计原则以相关资源的配置和各学科的设置为根据建立起来,常常采用两级分层管理模式,属学院级统一管理,但并没有设专门的主管部门对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日常性管理。大部分高校教务处与实验室相对独立,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对高校创新实验教学开展的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此外,因为实验室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工作考核制度,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评估通常得不到重视,因此导致实验室可能出现的各种日常问题得不到解决,效能降低。同时,在管理工具和手段上的落后,造成实验室缺乏实时、动态的管理。 3.实验室管理人员建设制度不完善。由于近年来的需要,全国大部分高校普遍扩大引入高水平实验教学人才的力度,但总体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对实验室人员的重视程度。好多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停留在“辅助教学”性质,处在相应的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与之带来的是,同普通教学岗位相比,地位低,薪酬少。地位的不平等,使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有很大影响,人员流失时有发生。 4.安全隐患问题。目前,高校实验室规模扩大,部分实验化学药品种类繁多,有部分易燃易爆甚至有毒物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三废”物质,及过期、失效试剂药品等。若上述问题处理不当,将会构成环境污染。为了防止环境污染、中毒、火灾等事故的发生,为保证科研工作及实验教学的安全进行,需要采取详尽的安全保障措施。 二、加强实验室管理措施 1.加强实验室资产管理,重视实验室日常管理。(1)及时清查,保持资产数目准确,设立专人,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清查实验室设备、仪器、耗材等,进行统计,使实验室资产实时更新,保持准确,以把握实验室资产动态。同时,为避免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供应不足现象,须及时将实验室现有仪器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清理,清楚地统计出报废仪器设备台数、可正常使用仪器设备台数、已坏待修仪器设备台数等,以此为基础制订仪器设备年度添置计划。同时,应注意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按轻重缓急列出购置顺序。(2)加强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在实验室的日常使用中,将检查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若发现问题,须及时处理,妥善处理好设备供应、维修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由于高校实验室设备仪器种类多样,服务功能单一,所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全方位管理,重视全过程技术跟踪管理,其中包括设备选择、购买、接收、安装调试、应用、维修及报废等环节。无论哪一环节出问题,都会打乱教学计划,影响科研工作进行。 2.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与机构。(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需要符合学校的规定,顺应当前的时展趋势,能够从宏观协调整体运转,同时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情况,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规章制度要不断完善,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调整,以适应当前实验室的管理需求。除实验室中的基本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还应有设备购置制度、验收领用制度、检查维修制度、报废制度等,不仅涉及仪器设备等硬资产,还要涉及科研教学文件、技术操作资料等与科研技术、师资队伍及社会服务等在内的软资产。(2)落实规范机制,使规章制度具有约束力和强有力的规范作用,落实到个人的操作机制。将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分工,按照分级管理机制和实际应用情况的要求,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个人,权利到人,责任到人,权责清晰,使每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提高管理人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整体提高实验室的管理层次。 3.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以及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实验室建设中,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实验室应重视对实验人员实践技能的培训,积极鼓励实验人员参加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的会议,拓宽实验人员业务水平,全面熟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提高对设备的维护维修水平。学校实验室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精干高效、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实验室管理队伍,这是提升实验室教学质量和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学习和岗位培训,使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实验室管理的专门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4.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在实验室固定资产的数据管理中,配置一台专门的固定资产数据管理服务器,运用网络化管理方式,增加各院系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时效性,由校一级实验管理中心对服务器的数据进行统一实时有效管理。在管理中,我们应注意:资产科目的规范性,账务、名称、型号要保持一致,将实验室设备进行明确分类,固定摆放位置,建立条形码快速管理等,以及建立实验室管理清册、移交清册,将管理责任落实。实验室固定资产的统筹管理,要想做到简便、规范,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重要的措施是采用先进管理工具和先进管理方式。高校实验室资产利用率的上升,对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实验设备利用效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加强各院各部之间对实验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利用校级网络条件,建立实验室资产共享平台,使实验室设备的互联互通渠道顺畅,提高实验室各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效益。这有利于各院各部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避免低水平实验室的重复建设,极大地保证实验室仪器及设备的最优配置。其次,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另一方式是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在满足本院本部实验室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实验教学的时间间隙,对外开放,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效益。 5.加强实验室安全保障。首先,制定严格的安全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将安全意识贯彻到实验室的每一处、实验的每一步。其次,增加消防设施,及时进行检查维修,更新保养,同时使消防通道保持通畅,及时消除可能的危险因素。再次,组织实验室使用人员进行有效的学习,提升遇到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在实验设备材料的购置与使用存放时,根据特点进行分类放置,危险品要存放在指定地点,避免扩散污染等。在实验室的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实验设备的常规性检查,及时消除潜在危险因素,尽量减少废弃物,妥善处理“三废”物质。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 学校管理;安全管理;学校;家庭;应急预案 近几年,学校安全方面的事件时有发生,这让学生安全问题成了热门话题。因为千万学子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随着社会的稳定、教育的发展,学校安全管理也成了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学校安全不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家长们关注的问题,是社会对学校的期望。为了让小学生能在学校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安全管理方面,作为负责的老师要和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配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学生安全教育 学校安全管理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牵动着学校和家长的心。因此,学校安全管理不但要学校做好保卫安全的监管监督工作,而且还要给学生灌输安全常识,让他们有自我保护、远离危险的意识。 为此,学校要时常开展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讲座,让学生学习一些保护自己的常识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比如,每学期在学校开展一两次以“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或者“消防安全伴我行”、“安全校园,和谐校园”、“法津小讲堂”等为主题的讲座或者活动。学校也可以利用早读、主题班会、校园广播 、板报、橱窗等方面,多角度地给学生宣传安全方面的知识,让他们也能从不同角度,时时处处接受到安全的教育,配合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学校和家庭建立安全网,给学生的安全双保险 学生的安全除了学校的负责,学生自己要学会保护自己外,还要家长与社会的积极配合。学校要设法和家长建立联系网,比如校校通,学生到校家长就能收到信息,学生什么时候离校家长也能收到信息。家长也要在管理孩子写好家庭作业外,给学生看看报纸上关于安全事件的报道,让学生加强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增加一些常识和对事情判断的能力。 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安全教育也不能忽视。在加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高家庭环境建设,为学生搭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方面,学校要给家长也做一些宣传,或者给学生和家庭联合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方面的交流活动,如召开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家庭环境建设研讨会等。让家庭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家长也可以给学校提出有效的建议,让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且更加完善。这样,我们可以在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习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三、建立应急方案,组织应急演习,让学生在危险来临时能机智避害 很多学校组织了各种各样的防震应急措施,让学生参加了各种预防、撤离的演习活动。其实,这远远不够,学校安全管理是长期的工作,我们不能脚疼医脚,头疼医头。要常抓常练各种危险应急演习,让学生在危险面前,不再惊慌失措。学校要给学生经常讲一些如何应对火灾、地震、泥石流的讲座。我们也可以利用科学课、自然课给小学生讲讲这些危害方面的知识,如地震时为何要有序撤离,火灾时为何要俯身捂住嘴、鼻撤离等等。当然,在不可预料的事件发生后,学校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救援工作,也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作出汇报。 学校的应急安全管理不但要建立健全各方面的管理规则与制度,还要始终坚持应急管理方面的五项原则: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如果学校能做到这些,学生、家长也能积极配合,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也一定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近几年小学生的安全成了社会、学校、家庭关心的头等大事。所以,小学生的安全管理也就成了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是小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的必要教育科目。学校要提高安全管理方面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综合素质,杜绝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当然,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还有很多要注意的事项和管理技巧,学校要和社会、家庭联系起来,做好小学安全管理这份工作,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确保学生的安全,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略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 摘 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高,对于统筹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非寄宿制学校来说,寄宿制学校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就显得意义非常重大。落实好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严格安全管理、强化安全防范,提高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问题。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5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103 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万家,因此学校安全工作也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小的安全事故对学校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的安全事故会威胁到学生以及教师的生命安全。因此学校要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积极成长与学习。 一、将学生的安全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负责人是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工作的关键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长时间待在学校里,远离父母,因此,他们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家长放心,加强社会的和谐稳定,教师与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争取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首先,要建立安全责任机制。从学校安全管理的第一负责人--校长到部门科长、再到班主任,再到学校职员,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管理机制。其次,每一个部门与相关教师都要明确安全责任的内容,在每季度开学的时候,校长应该与学校的各部门、科室、班主任签订安全承诺书,班主任要与各学生家长签订安全承诺书,这样学校的安全管理任务就被分解得更加具体,同时也使责任内容深入人心。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检查安全责任的效果,学校要定期对各部门、科室、班主任等进行检查,避免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落于形式,同时学校还要将对学生安全管理进行一项专门的考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在学生安全管理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教师一票否决,坚决不给予评先晋升的机会。 二、建立和完备安全制度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保证 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要想做好就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第一,入校门这一关要把握好,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外来人员入校登记验证制度》《学生出入校门制度》等制度,为学校进行分时段的封闭式管理工作奠定理论与制度基础,使学生在校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一定的保障。第二,课堂、活动、晚间就寝这些时间段的关要把好,建立《教师、学生值日制度》、《学生请假、销假制度》等,教师争取在课堂与活动中点名,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查寝,对于点名缺席的学生要记录在册,并进行实时跟踪,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第三,饮食安全的入口关要把握好,建立《食堂安全管理制度》《餐具消毒制度》等,防止出现食物中毒、盗窃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第四,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安全关要把握好,建立《学生往返日学生家长接送制度》、《建立学生安全信息卡制度》等,加强学校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放假在家期间的安全能得到保障。 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为寄宿制学校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奠定基础 1.做好学校安全教育的计划,争取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教育。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抓住重点的时间和重点的活动,如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日、安全宣传周等;除了要注重时间外,还要抓好教育的内容,在平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专题教育,比如:个人卫生安全、饮食健康安全等。 3.要抓住特色,学校在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安全知识教育。 4.学校的安全知识教育活动要选择一个好的平台。 四、加强安全防范是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 寄宿制学校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做好有效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事件,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必然要求。 农村寄宿制学校只有做好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学习提供一个保障,才能办好教育。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学校计算机公共机房的安全管理与维护 【 摘 要 】 论文首先对计算机公共机房管理和维护工作进行了概述,之后根据多年在学校计算机公共机房工作的经验,总结了工作实施的几点建议。 【 关键词 】 公共机房;管理与维护;病毒入侵 1 引言 近年来,公共计算机机房数量迅猛增长,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使得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工作人员要对硬件的管理、软件更新、病毒检测与清除、机房课程安排、学生的自由上机安排等工作进行统筹。因此,有必要对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进行讨论,总结出合适的工作模式,以便机房的管理工作变得有条不紊,让公共机房更好地发挥为学生服务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学校的管理负担。 2 机房管理和维护的内容概述 学校公共机房面向全校师生,管理和维护涉及面较广、要求的电脑专业技术高,并且机房涉及必修课程和学生业余需求,事务复杂、工作量大。这些特点无疑给机房管理维护工作带来了困难。机房管理工作大致可以从使用与维护两大方面入手。首先,使用方面,分为计算机必修课的使用以及学生上机使用两大类。细分主要是,必修课程的上课时间和教室的协调,学生自由上机的教室分配,学生上机登记以及计费缴费的问题。其次维护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维护以及机房环境的维护。仔细分类则包括硬件设备的配置、维护及故障检修、计算机软件的定期更新以及病毒的检测,机房内部局域网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及维护、用电的安全保障,此外还有机房环境的维护等都属于机房管理的内容。总之,机房管理维护工作十分复杂和繁琐。 3 机房维护与管理工作的实施 公共机房的管理如此重要,工作内容又这样繁琐,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专人专项负责,即电脑技术有专业老师维护,学生上机课程安排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等。目前看开运行效果较好,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有必要总结机房日常运营中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着重专项处理。 3.1 硬盘资料保护 硬盘作为计算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安全以及正常使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硬盘中含有主要的系统文件维护,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公共机房作为学校里学生上机的主要场所,除了要承担平时必修课的任务还要满足学生自由上机的需要,计算机使用频率较高,任务艰巨。如果不对系统文件加以保护,系统往往遭到破坏,最终造成 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影响正常使用。公共机房为了避免大规模病毒往往不安装光驱,这就使得重装系统费时又费力。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对机器上的系统文件的保护措施。第一,硬盘克隆精灵软件,它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对硬盘的复制工作,成为硬盘备份和恢复类软件中的首选。第二,安装硬盘还原卡,此方法安装简单,每当系统出现问题时,能较好较快地恢复系统设置。第三,安装具有网卡功能的硬盘保护卡,此种方法更适合大型机房的电脑维护。三种方法各有利弊,要根据不同的机房的规模选择方法。 3.2 防止病毒入侵 计算机病毒有其特有的特点,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可触发性,不易被使用者察觉。当代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病毒大多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破坏性网络病毒远比单机病毒传播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传播方式更多。这些无形中增加了计算机维护的难度,使得预防和清除计算机病毒成为机房管理最伤脑筋的事。因此,为了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工作人员要从技术上和管理等方面同时入手,减少病毒的感染,保护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根据平时工作的总结,建议采用几种处理方法。第一,机房必须安装正版的软件,对于那些来历不明,尤其是网络下载的免费软件,首先要确定无病毒,之后方可使用。第二,对机房电脑安装杀毒软件,由于学生的专业电脑知识不足,互联网上的有害病毒又很多,因此安装杀毒软件对于维护电脑起着重要作用。建议公共机房使用升级服务最及时,对新病毒响应和跟踪最迅速有效的反病毒产品。 3.3 机房管理系统构建 学校的计算机公共机房承担多项任务,不仅要保证计算机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自由上机课余学习的场所,因此大多数学校的机房都是全天开放,这也给机房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工作人员要对机房进行合理的分配。首先就是要分区,将教学机房和自由上机机房分开,由专人对教学机房进行排课,同时兼顾学校平时承担的考试任务的布置。学生机房要制定出合理的计费缴费标准。由于大多数学校学生普遍配备校园一卡通,因此学校公共机房可以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刷校园卡,同时计时收费,关机离开机房时刷卡停止计费。这种方法公平公正,便于机房日常工作管理,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机房可以实现全自助上机模式,大范围提高了工作效率。 3.4 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公共机房的安全也是机房管理与维护的重要内容。这里的安全包括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以及计算机机房的安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与人们生活之间的信息传递很频繁也很便捷,这些信息有好有坏,工作人员首先要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其次还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意识宣传培训,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要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蒙蔽。此外,计算机机房作为一个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密集,机房电路复杂,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及时清理计算机灰尘,保持其散热良好,注意定期检查电路的养护状况等。安全无小事,每一个工作人员应该时刻警惕安全事件,为师生提供安全良好的上机环境。 4 结束语 计算机管理和维护是一个学校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体现之一,学校公共机房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维护制度,保障机房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机房管理人员应深知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学习新技术、新管理方式运用于公共机房的维护中,使机房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得力助手。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职业学校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断冲击,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突显,校园安全事故不断出现,校园安全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创新职业学校的安全管理形式,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职业学校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有利保障。本文在分析职业学校校园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有效路径。 关键词:职业学校;安全管理;自主意识;以人为本 1.职业学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国内外职业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能反应的初始型。在这一阶段,职业学校主要是面对学生出现的安全问题,想出一些应对的方法,总结为管理要求;第二阶段是,制度约束下的安全型。这一阶段,职业学校的管理理念受到科学管理观的影响,对学生安全的保证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约束,包括硬性规定学生进出校园的时间,规定自习室和学生寝室的关灯时间,制定严格的请假制度,并付之于一套相对完善的惩罚制度,通过"管"来保证学生的思想;第三个阶段是,主动安全意识下的独立型。在这一阶段,受到人文主义等多种后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各职业学校逐渐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作为成人年有权独立处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并认为通过硬性的制度管理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并因为约束产生更大的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在这样的思想下,开始关注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第四个阶段是,全员共同追求的互助性。在以人为本和服务性理念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不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制约,而是相互协作,服务学生、服务教师,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校园管理水平大都处于第一或者第二阶段,有的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部分。 2.职业学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职业学校的传统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层次管理理念,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惩罚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生的安全,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安全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一是,职业学校安全管理中要突出以人文本的理念;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有一定程度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的,安全管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安全管理的任务是在保证学生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为学生的工作学习提供条件,而不是通过剥脱一部分权利来实现安全。例如,职业学校的学生会自行组织社团活动,学生会利用周末时间到社会进行实践,这个时候学生就无法按时回到学校,学校需要制定弹性的管理方法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外安全管理的资料查找发现,国外许多职业学校采用的是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学校和学生寝室的进入不再有人员进行管理,而是通过指纹识别,指纹对应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回到学校和宿舍,同时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不再受到管理的束缚。这样,在学校管理者和师生的关系上,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管制,而是一种服务的关系,安全管理由重视监督向重视责任业绩转化,其目的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2.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安全工作的保证仅仅依靠制度的约束是无法完全实现的,需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很少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校外实践行为进行有效地指导,以增加学生面对社会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学校的安全教育课程又基本流于形式,很少由学校专门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在指令性的学习中大多也是直接宣读文件内容,这样的形式是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的。笔者认为,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职业学校又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包括在外出行中基本的交通安全、人际交往中的内容交流安全、应聘过程中的识别技能等,以为学生提高具体详细的指导,真正使学生在指导性行为的引导下提高自己面对社会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此基础上,也要借助社会上出现的反面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教育,并指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在面对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性化思考,锻炼学生的社会处理能力。 2.3 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的两大基本特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学校安全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职业学校安全管理的改革的方向。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请假制度。目前,职业学校校在管理中仍然采用的是人员请假方法,学生有事需要向辅导员请假,并填写相应的请假手续,这样无形中增加了请假的流程,在时间上也相对增加。很多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后无法及时地履行请假制度,同时班主任也无法对学生的请假情况进行整体上的了解;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及时的应急设备。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应急事件报告平台,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威胁后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快速地向学校汇报,学校能力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指导;三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安全教育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安全教育视频和典型的安全教育案例,并规定学生基本的阅读量,将阅读感受上传进行分享,以真正实践安全教育的开展,增加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校园安全管理对于提高职业学校的校园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职业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建立为学生服务的安全管理体系;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工作学习提供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方法。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如何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 校园安全越来越被各级行政机关重视,怎样更好地强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呢? 一、加强制度建设 细化宿舍、食堂、消防、水电暖、道路交通、安保管理制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防震、防恐、实验室特种设备发生意外等的应急预案及指挥系统;与教学楼、公寓楼、餐厅、实验室、体育设施等重点部位管理人员鉴定责任书,明确管理人员职责。 二、加强安全教育 1.做好校园内的安全教育宣传及其管理。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安全教育入校、入课、入心。 2.做好老师和学生在上班和学习时间之外的安全教育宣传及其管理。 3.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度。 4.努力推进安全法制教育。县城中学放学后打架闹事学生多,有时还有社会闲杂人员参与,有针对性地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展渠道,实现对师生法制教育培训全覆盖、常态化。 三、加强安全隐患排查 1.建立有安保人员参加的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1)注重学校安全排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重点检查教学楼道、公寓楼、综合馆的应急指示灯、安全指示灯及护栏;学生宿舍、餐厅、办公室的安全用电、实验室、体育场地、卫生间的设施设备等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的安全情况。 (2)要求各班经常性地排查学生中是否隐藏管制刀具;排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做好心理疏导;另外,保安不是守门员,学校要把保安用好用活,要求保安熟悉学校的角角落落,掌握各班的学生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 2.建立专项安全排查工作制度。在日常安全排查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的安全工作特点,专门组织食品卫生、消防设施、水电暖、体育设施、特种设备等综合性或专项安全检查,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坚持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登记制度。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安全排查后都应填写“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表”。 四、落实安全责任 1.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是具体责任人,应履行领导职责,真正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2.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学校要制定安全目标管理细则,细化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实行岗位责任制。 我们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加强了制度建设,做好了安全教育宣传,又强化了安全隐患排查,并很好地落实了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就一定能够把安全工作做好,而这也是抓好学校常规工作的一个具体体现。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本文扼要分析了当前学校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就大力构建学校安全文化,创新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平台作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安全;安全文化 学生安全是教育工作的天字号工程。校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能抓得紧而又紧、严而又严、实而又实,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松劲懈怠。抓好校园安全,是当前全国各地重点工作之一,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建立健全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共同监管体系。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是抓好校园安全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抓手,要教育引导师生深刻理解学校安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安全意识,大力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不断创新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载体建设,为学校安全起到实实在在的思想引导作用。 一、当前学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但是,随着校园内部的环境和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等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也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例如:2011年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货车与一辆榆林子镇幼儿园接送校车迎面相撞,事故共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其中19名死者是幼儿。学生安全事故教训是惨痛的,当前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安全第一”理念树立还不够牢固,个别学校负责人仍存在麻痹松懈思想;二是管理制度重建轻用,落实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三是安全教育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还达不到要求;四是农村中小学安全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五是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在物防、技防上舍不得花钱;六是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七是校园周边环境还有不尽如意的地方等。安全隐患,无时不在;安全事故,防不胜防。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学生是最需要保护的未成年人群体,特别是当前社会深层次矛盾凸显,交通、治安、食品卫生等社会环境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也容易造成群体性人员伤亡。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学校安全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加强校园安全思想政治工作,对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的保障作用。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要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科学发展,首先要体现在安全发展上。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必须实现安全发展。要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牢固树立安全思想与意识,建立浓厚的安全文化,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为校园安全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 第二,推进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必须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实行学校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把学校安全稳定指标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力度,落实好部门主管责任。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对网格内的所有单位逐一落实监管、主管责任,确保安全工作责任落实无缝隙、全覆盖。 第三,强化学校安全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化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严格办学条件审批,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校舍工程,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简称“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第四,推进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反邪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意识、卫生保健意识、心理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做到安全教育“计划、师资、教材、课时、考核”五落实。 三、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构建学校安全文化 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校园营造安全环境的实质要求。因此,大力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积极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一是建设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做好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组织课题攻关。充分发挥各种宣传教育载体作用,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板报、校讯通等平台,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切合学校师生实际,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二是深入贯彻安全文化理念。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安全观念进行加工提炼,形成具有指导作用的安全目标及价值观,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比如:印制安全读本、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 四、加强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安全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平台,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外延,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具特色,发挥出更大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形成强大的保安全促发展的正能量。一是建设学校安全文化园地。在学校门口、走廊、操场等学生经常活动场所,创建富有特色的安全文化长廊,悬挂张帖安全制度、警句、漫画、标语等,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具有警示性和感染力。二是组建学校安全文化宣讲队伍。学校安全文化宣讲队伍,是一支富有生机活力的加强安全文化的生力军,宣讲员通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政策水平,使学校师生员工深刻了解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强调学校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安全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意义深远,发人深醒,催人奋进。 总之,做好新形势下学校安全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用和谐教育作引领,不断探索和创新学校安全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用安全文化力激活安全保障力,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学校安全管理论文:浅谈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千万学生的健康、千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珍爱生命,关注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更是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们共同的愿望,更是时代赋予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如何确保学校不出现安全事故,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规章制度,依靠完善的制度、科学的管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全体师生的参与,以预防为主,杜绝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具体就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安全机制 学校必须认识到安全工作事关全校师生安全、健康,责任重于泰山,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学校必须把安全管理工作纳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组,实行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成员共同抓的办法。学校安全工作领导组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分解、细化和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人、职责及责任,研究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贯彻、落实上级的新要求。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1.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由学校校长负责,将安全工作列入各相关人员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实行分级管理、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学校与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完善学校安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安全保卫工作奖惩细则、防火、防盗、饮食卫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对学校安全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堵塞漏洞,确保安全。 4.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学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学校各类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一旦发生学校安全事故时,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按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迅速而有效地开展应对工作,将突发安全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加强教育,提高防范常识、增强防范技能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是学校减少或杜绝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安全教育地方课程,认真落实。以消防安全日、防震减灾日等各种节日或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校会、班会、黑板报、墙报、学科渗透、广播、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张贴各种安全教育资料、散发安全教育材料等途径,开展学校安全教育。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可利用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告学生家长书》、发放《学校安全教育知识手册》等形式将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家长,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同时,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每学期学校根据季节特点,进行不少于一次的“防震、防火及自然灾害安全疏散或逃生、食物中毒自救、消防”等方面的演练。 三、认真排查隐患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组必须随时了解各地发生的学校安全事故,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了解事件的情况。根据已发生的学校安全事故,对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排查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师生矛盾、教师间矛盾、校内住户安全等一切隐患,做到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堵塞漏洞,确保安全。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组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定期不定形式地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整改。对于一些学校无法整改或解决的安全隐患,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争取得到尽快的处理。 总之,安全管理是治校之本,安全生产是治本之策,“安全发展、国泰民安”。学校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以“安全第一,师生至上”的工作理念为指导,经常性地总结经验教训,时刻绷紧安全稳定工作这根弦,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努力把学校建成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浅谈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扶持,为了保护农村集体资产,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基于此,对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从优化发票管理、财务公开要正确规范、提高外部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对农村财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监督等方面,论述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财务会计;监督策略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创出辉煌业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农村集体资金的安全性保障,离不开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监督机制。只有监督机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实实在在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1监督主体 有关会计工作规范对于会计监督都有详细的规定:在单位经济活动中,会计监督是由单位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来负责的,村集体组织也同样是这样的规范约束,但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其一,村集体不在国家基层政权之列,只设村会计和出纳,独立会计机构则不需设立,村会计工作人员担负村内的会计监督职责;其二,我国部分条件允许的村可以在村民会计的领导下,成立审计监督委员会,对村财务和村干部进行监督,村民会议赋予审计监督委员会监督权利,审计监督委员会需向村民作工作报告;其三,对村集体的会计监督也可由有关部门来实施,如财政、税务、农经、审计等。另外,还可以委托给注册会计师。上述都是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监督主体。 1.2监督依据 监督主体进行监督的过程中,需要的监督依据主要有如下几类: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地方各级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村集体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村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1.3监督内容 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开展时,必须遵循有关会计规定。监督内容主要有:原始凭证、会计帐薄、实物款项、财务报告人和财务收支等方面的监督,同时还要对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于农村财务会计监督除去这些内容外,还有村集体组织财务明细公开、农民负担轻重、土地流转情况,及村民关心的直接与其经济利益相关的经济活动的事项进行实时监督。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还要受到财政、审计、纪委等职能部门的监督。 2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2.1优化发票管理,完善审批制度 优化发票管理,第一是要规范发票的管理制度,要做到发票专人负责管理,且要求发票管理人员与印鉴保管人员各司其责,不能混用,发票领用、核销要做好详细的登记;第二,开局发票的程序一定要规范,必须严格遵守如下程序:提出申请,相关领导同意签字,开具发票,开具人签字;第三,乡镇的经管站要定期检查发票开具情况;第四,要完善开假发票和虚开发票的惩治制度[1]。财务审批要发挥民主小组的职能,村级财务支出须报告村民小组并经其批准。在财务审批时,要具有正规合法规范的原始凭证,不能出具正规合法原始凭证时,要求证明人出具证明并要求签字。 2.2财务公开要正确规范 正确规范财务公开主要包括规定财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地点、程序和内容。依据财务的实际需求,可选择2种形式公开,即定期和不定期。正常情况下,定期公开的时间在季末、年末。财务公开的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书面公开、张榜公示、广播传达等[2]。农村的财务公开形式一般是张榜公示,财务公开张榜一般张贴在比较显眼、人流较多的地点。财务公开的程序要规范合理,公布的财务需由村主任、村民主小组审核并签字盖章后才可张贴。对于财务公开的内容要求做到清晰、详细,特别是农民关心、敏感的问题必须做到一目了然。如村里的招待费用的用处、干部工资的多少、拆迁费明细等。 2.3提高外部审计监督力度 2.3.1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我国规定,农村的财务审计工作由乡镇财政所审计,由乡经管站对农村财务管理实施管理,使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但是事实上,乡财政所一般会委托乡经管站来进行审计,这样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基于此,在农村财务会计审计中,乡镇的纪检监察部门也应参与进来,从而对乡经管站的权利形成一定的约束,对乡经管站及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发挥出监督作用。2.3.2做好村干部的离任审计。因为村、支两委与村民之间信息不畅,导致一些农村村官自认为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可乘之机,无视国法滥用职权,损公肥私,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与健康。加强对村干部的离任审计,对于增强村干部的履职意识,发现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中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农村,村支书和村主任权力较大,而对其监督体系存在很多漏洞,大部分贪污腐败发生在村支书和村主任身上。对村干部的离任审计,包括村级项目投资情况的审批、土地的承包及出让情况、村集体资产如何处置、管理费用如何支出等。2.3.3引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机制。将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引入到农村财务中,且定期进行财务会计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效率。首先,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保证了农村财务会计审计工作的客观与公正,克服了农村财务会计审计工作中的一些障碍;其次,注册会计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知识,保证了农村财务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3]。 2.4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的监督 第一,要重视推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度和制度。农村财务会计要面向社会统一公开招聘会计人员,并通过考试考核后,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用;第二,被委派的会计人员要接受有关领导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并要参与村中内部事务管理[4]。与此同时,在实施制度的过程中,在确保村级集体资金不变的前提下,保证其应该拥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监督权等不变,并由村级的报账员定期将收据交由乡镇的会计服务机构进行管理,明确管理规范。 3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强化对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是势在必行的。基于此,要不断完善优化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深入改革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构建一套完善的高效的财务会计监督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金 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 浅谈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浅析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 【摘 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的扶持力度,有效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农村集体资产的保护,需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这对于农村健康、稳定的发展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中对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必要性;内容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得以不断深入,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农村集体资金的安全性,则需要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机制进一步进行探索,这不仅有利于更好的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而且对于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需要进一步对现行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进行完善 当前我国各项会计工作都需要遵循《会计法》,在《会计法》指导下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可以说《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开展的母法。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地位,而《会计法》在制定过程中不能对各种性质的经济组织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进行规定,其主要是对政府机关和企业作为约束对象,对其他经济组织只是进行了必要的兼顾。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在《会计法》中对其涉及的较少。这就导致在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很难有效的对《会计法》进行参照。目前国家虽然颁布了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但在制定中并没有对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和农村财务会计监督有所规定,从而导致财务会计制度上的盲区。尽管当前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和监督工作都得以进一步加强,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欠缺规范性和系统性。所以需要加快推动农村财力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更好的推动农村的经济的健康发展。 2.需要加快对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进行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加快了向市场化、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农村村集体的收支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对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体系及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村级财务内控制度,确保建立新型的农经监管体系,以便于更好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内容 1.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监督主体 在相关会计工作规范中对于会计监督有明确的规定,其指出在单位经济活动中由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来进行会计监督,村集体组织同样受此规范的约束,但其自身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村集体不属于国家基层政权,所以只进行村会计和出纳的设置,而不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由村会计人员对村内部实施会计监督职责。 其次,目前我国村集体实行村民自治,更重视基层民主的发展,作为村委会其对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单具有依法办理的权利和义务。部分有条件的村可以在村民会计领导下进行审计监督委员会的设置,通过审计监督委员会来对村财务和村干部进行监督权的行使。作为审计监督委员会其所拥有的权利是村民会议赋予的,所以其需要对村民会议进行责任,将其工作情况向村民会议进行报告。 最后,对村集体会计进行监督还可以由财政、农经、税务和审计等相关部门来进行。另外,还可以将审计经济业务的职责委托给注册会计师,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监督。 无论是村会计人员、审计监督委员会、实施国家监督的相关部门,还是注册会计师都是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监督主体,而且各自所进行的监督都相辅相成。群众监督是与以上四个监督主体的监督相脱离的,其属于第三者的监督,具有更多的优势。 2.监督依据 在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过程中,各监督主体进行监督过程中都需要有必要的依据。通常情况下监督依据大致有以下几种,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地方各级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村集体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村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这就需要国家在进行各种财经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制定时,需要充分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在各项统一制度中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融入其中,在各项规定中都能够有所涉及。但作为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则需要在确保会计监督有章可循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统一的制度来进行村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出,确保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更加规范和系统。 3.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监督内容 在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中,需要严格依照相关会计规定的内容进行,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监督、会计账薄监督、实物款项监督、,财务报告人监督,财务收支监督,同时还需要对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而作为审计监督委员会,在履行上述监督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对村集体组织财务公开、农民负担、土地流转及群众关心的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事项进行有效的监督。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还需要接受财政、审计、纪委等职能部门的监督,对其如实进行提供相关账册及凭证、报表及资料,不能对其进行隐匿和谎报。对于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做好配合默契工作,确保其所出具的会计报告具有有效性和真实性。 三、结束语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维护农村的安定团结和广大村民切身利益,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的会计监督是与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村集体经济会计监督工作,就必须加强农村经管队伍的建设,完善各项内部监督制度,健全民主理财监督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推行问责制度。 浅谈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建设分析 摘要:随着新农合的快速发展,农村财务会计越来越重要。做好了财务管理,才能够确保集体财产,才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要做好财务会计工作,其中一项重大决策就是监督体系的建设。本文阐述了监督财务会计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建设监督体系的内容,以及建设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监督体系 农村财务会计 建设 1、前言 如今农村中一个重要热点问题就是财务会计,对农村稳定具有较大影响。而且从最近一些年的群众上访以及各种矛盾激化中发现,绝大多数都源自于财务问题,而其中又涉及到监督体系不完善,监督措施缺乏力度有关。因此,分析建设农村财务会计的监督体系具有实际价值。 2、建设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要探究建设财务会计的监督体系,就应该先了解农村财务会计中的监督体系重要性,在该基础上探究其建设才具有实际意义。 1)有效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从调查分析可知,现在在管理农村财务会计上还存在各种问题,其一就是任免会计人员比较随意,交接也不规范,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根本不能够履行自身职责。而有一些农村甚至不按照规定交接会计事项,遗留下许多问题,因此就必须要建设监督体系来规范管理和农村财务会计。 2)理顺账目、规范财务管理所需;在许多农村中没有按照规定记账、报账、设帐以及对账,会计档案的整理保管上也比较混乱,导致很多会计资料损坏乃至丢失,因此就需要建设监督体系来规范账目及财务管理。 3)避免集体资产流失,降低债权债务;从农村中财务会计管理现状来看,因为管理不善而流失大量的集体资产,甚至有一些集体资产被私分侵吞、无偿占用,集体对资金的借贷也比较随意,一些村委甚至负债累累。因此必须要建设监督体系加强管理,才能够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才能够降低债权债务。 4)确保财务公开,上报真实财务会计信息;只有建设好了财务会计的监督体系,才能够确保财务公开,打击各种假公开行为,同时确保所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具有真实性,避免出现虚假的会计信息。只有建设处了正常的、科学的以及有力监督体系,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对财务会计的监督作用。 3、建设农村财务会计的监督体系分析 3.1 监督的内容 要建设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就必须要掌握建立这种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监督体系中要做好哪些工作。总体而言,必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1)监督好内部会计;监督体系在开展工作时就要以《会计法》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为有力的依据,在进行工作时必须要对会计工作的原始凭证、实物款项、会计账簿、财务收支、财务报告以及其他的各种经济活动几个方面入手,应该在各个村中建立出民主理财小组,或者是监督小组,对上面所说的六个方面定期进行监督,还应该对农民负担情况、财务的公开情况以及人们多关系各种经济活动等相关情况都必须要进行监督。 2)依照法律法规合理监督村集体;不但要监督财务会计,还必须要依据法律法规对村集体进行监督,这些监督小组主要是由审计、财政以及纪委等各个部门共同组成,村集体要提供真实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以及会计报表等各种所需资料,而不能够隐匿、拒绝以及谎报。同时还要委托会计师对这些进行严格审计,而不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村集体必须要配合监督小组的工作。 3.2 建设好监督体系的具体措施 组建监督体系是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最终能不能够达到监督的效果和目的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还必须要采取合理措施来确保建设监督体系的效果。 1)要切实做好培训以及宣传工作;其实因为农村的特殊环境和各种因素,人们对建设监督体系不理解,加之财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往往要建立监督体系难度都比较大。所以好需要做好宣传与培训工作。 其一加大力度宣传《会计法》以及与农村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让人们真正理会计的作用和意义,这是监督好财务会计的外部环境,只有具备了良好外部环境才能够顺利实施。 其二加强培训村委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相关知识,尤其是村负责人的监督意识;事实上,村负责人是监督体系中的第一线人员,其监督作用大小直接关系着最终效果。所以必须要通过培训让他们明白监督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同时还要提升会计人会的业务素质及自身素质,只有加强其综合素质才能够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做好农村财务会计的监督工作的基础。 2)建立良好会计核算体系;事实上,建立出了完善的核算体系是实现监督目标的前提条件。如今会计两大职能就是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也只有这两个职能相辅相成才能够实现监督功效,在实施中完整。准确以及及时的核算是监督基础,而只有有力的监督才能够确保核算具有合法及真实性。所以就需要从村级实况入手,建立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核算体系,从而确保核算具备了规范化及制度化。 3)以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体系并不等于就实现了目标,必须要以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加大监督力度,这是确保监督的重要保证。在为监督体系选拔人员时,最好采取公开招选及持证上岗的制度,只有具备了高素质人才才能够确保财务会计的监督功效。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监督的作用。 4、结束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前进,农村财务会计中凸显出各种问题,建设监督体系是势在必行。因此就需要结合农村实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才能够解决农村财务会计中各种问题,才能够规范农村财务会计工作,发挥监督的真正功效。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阶段,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机器换人”现象屡见不鲜。企业“裁员潮”来势汹汹,腾讯、阿里、京东、字节跳动等知名互联网技术公司的员工首当其冲,劳动争议高发。根据相关统计,调岗案件数量在劳动争议中大概占比20%~30%,由用人单位调岗行为引发的纠纷已成为影响我国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调岗行为的背后是平等与自由、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干预过多会增加企业人力成本负担,甚至有可能损害劳动者利益,应有合理的规范及程序来调和冲突。但目前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对调岗并无直接的规定,司法实践中法院只能援引劳动合同变更的相关条款解决纠纷。在裁判规则缺位时,如何把握用人单位调岗行为之界限,怎样协调用工自主权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冲突,如何实现劳资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诉求等问题值得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为了妥善解决调岗纠纷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困境,实现用工自主权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平衡,有必要对“利益衡量方法在调岗纠纷中的适用”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一、利益衡量方法的核心内涵 利益衡量方法通常是指在合法权利(利益)发生冲突时而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时,为形成公正合理的判决而采用的一种司法平衡方法。它贯彻着司法能动、经验主义和利益平衡精神,主张灵活有效和实用主义的自由裁量,其基本理念是协调利益争议各方,实现总体效益优化[1]。利益衡量理论源于德意志的自由法学及其衍生的利益法学,最初是在批判概念法学的基础上作为一种法解释方法被提出,并受到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的深刻影响。20世纪初期,以德国法学家赫克为核心的利益法学强调裁判中的各种利益,将裁判者的视野引向了社会现实和实体价值层面,主张法律是对利益的分配和保护。他们认为法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其主要任务就是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问题。在司法过程中,面对法律规则不能完美解决纠纷的窘境,法官必须考察和确定立法者意在保护但未予以明确的利益因素,主动审视案件所涉及的各方利益,维护可被认为是优先的利益,在冲突的利益中谋求平衡。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加藤一郎与星野英一将其作为法的解释方法论进行研究,强调法律解释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并将利益衡量的理论体系化。日本的利益衡量论不仅仅是弥补法律漏洞的方法,更是对法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进行综合权衡考量的产物。利益衡量方法在我国法学理论中可谓是“舶来品”。20世纪90年代,梁慧星教授将日本的利益衡量理论介绍入国内,率先尝试利用利益衡量方法分析论证案件,他认为利益衡量是“实质判断加上法律依据”,法律是衡量基准,案件是利益冲突的体现,案件的裁判是法官利益衡量的过程。有关利益衡量的含义,我国台湾学者杨仁寿曾作如下阐述:“法官在阐释法律时,应当摆脱逻辑的机械规则之束缚,而探求立法者与制定法律时衡量各种利益所为之取舍,设立法者本身对各种利益业已衡量,而加取舍,则法义甚明,只有一种解释之可能性,自需尊重法条之文字。若有许多解释可能性时,法官须衡量此案性环境及各种利益之变化,以探求立法者处于今日立法时,所可能表示之意思,而加取舍。斯即利益衡量。”[2]利益衡量方法的核心内涵体现在:(1)利益衡量方法的适用前提和对象是审判过程中所面临的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2)适用利益衡量方法的主体是承办案件的法官;(3)利益衡量的内容是对具体案件中的冲突利益进行衡量与取舍,为利益冲突的协调寻取妥当的标准。利益衡量方法强调对法律条文背后利益的评估与衡量,注重具体案件中不同利益诉求的评判与取舍,具有追求平等的价值倾向,它不仅是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更是法官在案件审判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利益衡量方法打破法律形式主义的桎梏,能够弥补形式逻辑方法的局限性,其要旨就在于强调法官对现实案件中利益关系的思考与权衡,能够在疑难案件和新型案件中帮助裁判者正确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和法律推理方法,寻求可以被各方接受的最优判决结果,实现司法定纷止争之目的。正因如此,有学者将其称为法学方法中的“黄金方法”。 二、利益衡量方法与调岗纠纷的内在契合 我国法律未对调岗的概念进行界定,通常意义上的调岗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作岗位进行的调整,主要体现为工种、职位、工作时间与地点、劳动条件以及薪资报酬等条件的变更,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3]。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满足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需要,以调岗的方式调整用工诉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发劳动者在不同岗位上的流动,是用人单位行使用工自主权的表现。但实践中未达成合意的单方调岗问题多发且情况复杂,在调岗致使劳动者利益降低或者工作负担增加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利益冲突,引发劳动争议。 (一)我国调岗纠纷的现状 笔者在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以“调岗”为关键词针对2020—2022年(截至8月31日)全国各级法院全部审结的民事案件进行查询,共检索到公开案例19089个。涉调岗案件中占比较大的案由为:劳动争议(70.08%)、劳动合同纠纷(20.12%);其中争议焦点排在首位的是“劳动合同解除争议”,其次是“劳动补偿金争议”分别占案件总数的40.8%和25.8%。此外,上述案件中各审级占比依次为:一审(51.76%)、二审(46.61%)、再审(1.62%),可见涉调岗案件不仅数量多、争议焦点集中且上诉率高。一审中调岗纠纷中所涉及的劳资双方利益冲突不能有效协调,直接导致上诉率增高,对调岗纠纷的审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相关裁判文书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实务中引发纠纷的情形主要包括:未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而调岗;以非正当理由随意调岗;对处于特殊地位的劳动者无视立法的强制性规定而进行调岗;为节约经营成本、规避解雇保护制度,以调岗或降薪等方式恶意调岗、变相辞退,等等。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多注重对调岗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认定,在判断调岗具有合法性的前提下,主张用人单位在确需对劳动者进行调岗时应证明其合理性。在此过程中,囿于法律之于调岗纠纷的滞后性,法官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二)利益衡量方法适用的必要性 1.缓解调岗中的劳资利益冲突一方面,用人单位作为市场主体,追逐利益是其本质,为了维护和保障生产经营秩序,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划人力资源配置以适应内外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以保持竞争优势对劳动者调岗,是其行使用工自主权的体现。另一方面,劳动者的职业安定性追求对其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而工作地点、岗位变动、薪资福利的变化会对劳动者的工作、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劳资关系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劳动者作为劳资关系的重要主体,接受劳动管理、服从统筹安排无可非议。但劳资双方的不平等地位和由此导致的话语权悬殊,导致调岗过程中很难实现意思自治,进而产生劳动者对切身利益的追求之于企业用工自主权的冲突。利益冲突是利益衡量的适用前提,在调岗纠纷中引入利益衡量方法,由法官通过对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利益进行取舍平衡,判断调岗行为的合理性,能够协调劳资利益关系,增强裁判的妥适性。2.弥补劳动法的滞后性法谚有云,“法律从其颁布的那一刻就已过时”。法律具有权威性、安定性,一经确定即不会轻易变更,规范与事实之间永远存在着紧张,劳动法也不例外。用人单位基于经营与发展需要而进行单方调岗,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加,但我国现行法律缺乏对调岗行为的专门、直接规定。考虑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调岗必然会导致劳动合同主要条款的变更,司法实务中大多援引《劳动合同法》中涉及劳动合同变更的相应条款解决调岗纠纷。上海、江苏、北京、广东等地通过司法指导意见对用人单位单方调岗行进行规定,各地裁审规则基本认同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强调对用工自主权边界的把握,在调岗行为合理性认定标准上亦有共通之处[4]。例如,调岗须出于生产经营的需要;劳动合同或者规章制度事先规定可以调岗;调岗不得对劳动者产生侮辱性等不利影响;用人单位应当证明调岗的合理性,等等。但鉴于案情所涉要素的差异,具体考量标准存在差别,自由裁量权界限模糊,容易出现裁判口径不统一的现象。利益衡量旨在追求个案中的实质正义,注重对争议双方冲突的利益进行比较、权衡与取舍,是司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有效方法[5]。法官面对新经济发展态势下的诸类调岗纠纷,在认定调岗的合理性、判断调岗是否对劳动者产生不利影响、衡量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适用法律等问题的过程中均有利益衡量方法适用的空间和必要。 (三)利益衡量方法适用的可行性 1.有法律依据可循劳动法的良好实施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构建和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等多种现实意义。我国《劳动法》第一条确立了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该规定看似偏袒性地维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利益,与公平有悖。但应当考虑到,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把握着利益分配的主导权、用工选择权,极易利用强势地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处于劣势的劳动者往往无法与用人单位抗衡。笔者认为,劳动法立法本身就是利益衡量的产物,通过对劳动者利益的倾斜保护,使其具有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的能力,协调劳资利益冲突,符合公平正义之司法理念。将利益衡量方法适用于调岗纠纷,符合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是实现劳资双方利益动态平衡的有效方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切实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保障法律统一适用的指导意见》第七条规定:“正确运用利益衡量方法。行使自由裁量权,要综合考量案件所涉各种利益关系,对相互冲突的权利或利益进行权衡与取舍,正确处理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人身利益与财产利益、生存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保护合法利益,抑制非法利益,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损害最小化。”在调岗纠纷的审裁过程中,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判断调岗行为合理性,要根据案件事实,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综合考量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将劳动者对出勤成本、工作环境、工资标准、福利待遇等的追求与降低劳动成本、低投入高产出、效益最大化的愿景纳入权衡范畴,正确处理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利益冲突。2.有司法裁判经验借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利益衡量方法在民事审判领域的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已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在环境案件、知识产权案件、行政案件甚至刑事案件都有广泛适用。有学者认为,司法实务中劳动争议归根结底亦是利益权衡与选择问题[6]。实践中已有法官在调岗案件中引入利益衡量方法,为其在调岗纠纷中的适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在“张某与山东鲁泰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二审民事判决书”①中写道:“张某不满工作岗位的调整而缺勤,该行为是否构成严重违纪取决于鲁泰公司调整工作岗位的合法性。对于张某而言,从其自身发展需要、劳动报酬的获得与付出进行综合利益衡量分析,工作地点由同城变为异地、工资报酬由多变少导致的劳动合同的重大变更,对其劳动合同履行已经造成实质影响……鲁泰公司自行调整张某工作岗位不具有合法性。因此,张某并非自身原因导致缺勤,鲁泰公司以张某旷工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该案中法官运用利益衡量方法,全面衡量调岗行为对劳动者产生的不利影响,对用人单位调岗的合法性进行认定,并在判决书中展示进行利益衡量的思路,协调用工自主与劳动者利益的冲突,为利益衡量方法在调岗纠纷中适用的可行性提供佐证。 三、利益衡量方法在调岗纠纷中的适用原则 诚然,利益衡量方法可为调岗纠纷提供新的解决路径,但利益衡量的主观性和个案差异性特质明显,更多的是裁判过程中的思维导向,与法官个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密切相关[7]。利益衡量并非任意妄为,其适用应当有所限制,以避免法官的主观恣意。为保证利益衡量方法在调岗纠纷中适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有限的利益衡量。利益衡量应当被严格限制,不能脱离法律规范恣意进行。法官要依据法律规范评价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根据调岗纠纷中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与诉求衡量利弊,在公平、合法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做出符合法律精神和当事人利益追求的评判,不仅要恪守法律的严密性和体系性,亦要兼顾法作为社会规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二,遵循立法者原意。利益衡量的基本功能在于补充法律漏洞,包含着法官对法条的理解和掌握,应当透过现行法律规范探寻法律语言词句背后的立法者意图和利益取舍之道,熟谙法律中所包含的利益,对调岗纠纷中的利益冲突进行公平、妥当的衡量,实现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权益的平衡。第三,充分论证与公开原则。利益衡量的说理和论证决定着裁判结果的说服力与可接受性[8]。法官利益衡量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人价值取向和法律职业素养。在运用利益衡量方法解决调岗纠纷时,法官应尽可能在判决书中明示其判决结果来自利益衡量,并将其对利益冲突进行衡量、取舍的思考过程以及依据法律规范进行理论构成的过程予以公开阐明,检验推理论证的妥当性,增强裁判说服力。第四,比例原则。平衡强弱悬殊的力量,实现利益均衡是比例原则的重要价值,其本身包含着“适当、必要、最小侵害、均衡”等判断因素。在调岗纠纷中,法官要结合案情,分析用人单位单方调岗行为是否符合比例原则的精神,尊重劳资利益多元化,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损害的最小化,谨慎行使自由裁量权,维护劳资关系和稳定。第五,符合公平正义理念。利益衡量的理念是协调争议各方利益,实现总体效益优化。在调岗纠纷中适用该方法,要充分考虑合同当事人在经济地位、占有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倾斜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劳动法精神,本着对个案公平正义的追求进行利益衡量,形成最妥当的衡量结论。 参考文献: [1]余净植.“利益衡量”理论发展源流及其对中国法律适用的启示[J].河北法学,2011(6). [2]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75-176. [3]丁建安.论企业单方调岗行为法律效力的判断[J].当代法学,2015(3). [4]孙国平.论雇主劳动合同条款变更权之控制[J].比较法研究,2016(1). [5]孙盈.价值与逻辑之间:利益衡量裁判方法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J].法律适用,2017(13). [6]潘福仁.司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J].东方法学,2008(3). [7]马平川,赵树坤.利益衡量的主导取向与方法论特征[J].法律方法,2015(1). [8]王晓,程暖茜.论利益衡量在法律适用中的缺陷及完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作者:王婷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1],是在社会实践和学校教育中形成,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思维结构包括思维的目的、过程、材料、自我监控、品质、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2]。开展思维结构评价,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地理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学科素养,可外显为研究地理问题时的表现,如对地理事象、规律、原理的认识理解、分析、判断、归纳、评价等[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开展思维结构评价”[4],评价时可以参考SOLO(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已有研究主要关注高中学段,聚焦课堂教学设计、试题质量评价、试题作答分析[5][6][7][8][9][10][11][12][13]。课堂教学设计多立足于教材情境和课程标准,试题质量评价以高考试题和自主命制试题为主。二者的研究思路较为相似,先将某个设问或某个试题划定为一个确定的思维层次。一般认为问题难度越大对应的思维层次就越高,然后据此评价教学设计水平或试题质量。试题作答分析则是根据书面作答信息,直接判定其思维结构层次。地理问题本身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思维层次,因人、因时而异。思维结构评价的对象应该是作答者,而不是试题本身。在评价书面作答信息时,应提取其思维要点,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分开,以保证评价结论的客观。一道较好的地理试题应能够区分同一时期不同学生或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地理思维结构水平,而不仅仅取决于其难度的高低。总而言之,已有研究对地理思维结构评价的操作工具和层次划分依据涉及较少,试题选取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对学生思维结构的诊断偏颇。基于此,本文将思维结构评价与在线教学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平台和SOLO分类评价法的在线可视化模式,旨在发现真正的学习问题,以达到精准、有效、生动的教学效果。 二、地理思维结构评价的在线可视化模式构建 (一)理论依据 以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为基础,约翰·彼格斯和凯文·科利斯教授建立了SOLO分类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是可以检测的[14]。结合教学经验和已有研究[15],建立了思维层次与思维表征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前结构表现为含糊不清,思维混乱;单点结构表现为单一思考,只能涉及单一要点;多点结构表现为多维思考,可涉及多个要点,但无法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关联结构表现为系统思考,能够涉及多个要点,而且能够建立合理的联系;抽象拓展结构表现为迁移思考,能够更进一步抽象认识或给出预想之外的合理答案。 (二)模式建构 在线可视化模式由教学平台、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板块组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教学平台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如QQ直播、腾讯会议、钉钉等,实现课程实时直播、作业设计、答疑、资源存储等功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教学活动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进行设计,各个活动环节在时间上的配合度会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先使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试卷编制,然后通过系统智能阅卷和人工阅卷相结合的方式输出测评数据,借助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再对学生的地理思维结构进行评定,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将结果分享给学生,对教学活动快速反馈。 三、地理思维结构评价的试题选取 (一)试题选取标准 为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和良性互动,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16]。该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构成,“一核”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体系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具体的地理学内容相对应,符合要求的试题就是高质量的试题。以该试题为基础进行的地理思维结构评价,才能更加科学、有效。 (二)试题原题解读 1.试题呈现 (2019年全国卷4)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据此完成下题。该镇位于A.海南省B.广东省C.浙江省D.山东省参考答案:C 2.试题解读 本题要求选出该镇所处的省级行政区,即对“东方好望角”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地理位置是地理学科考查内容中“必备知识”的起点,是指向地理事物和现象相对于其参照物的方位、距离、邻接等空间关系。材料中的参照物信息有“位于中国大陆”“沿海”“新千年第一缕曙光”,根据所学知识,可推断该镇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与2000年1月1日晨线的切点处。从时空动态角度看,就是大陆海岸线随地球自转自西向东运动,逐渐靠近该日晨线,第一个接触点刚好在该镇。海岸线与晨线的位置关系随时在发生变化,我国大陆每天迎来第一缕曙光的位置是不同的。晨线的位置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密切相关,1月1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20°S,晨线与纬线大约呈70°夹角,走向为东北—西南。经度相同地区,纬度越低日出时间越早;经度不同地区,还需考虑海岸线与纬线的位置关系,若海岸线与纬线的夹角小于晨昏线与纬线的夹角,则纬度越高日出时间越早,反之,纬度越低日出时间越早。据此,可推断浙江比海南、广东、山东的日出时间都早一些。另外,海南省是一个岛屿,不符合大陆的要求。以上推理要求学生对中国各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海岸线形态、晨线走向等进行时空综合,在头脑中动态演绎后做出判断。另一方面,根据地理事物特征也能反推地理位置。“依地势而建”能推知该镇周边可能为山地丘陵区,但山东、浙江、广东沿海均有大面积丘陵分布;“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可能是为抵御台风灾害,但广东、浙江、海南均为台风灾害多发区;“石砌建筑群”在广东、浙江、山东、海南沿海均有分布。由此可见,只根据地形、灾害和建筑信息推断均存在多解性,还无法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 (三)地理思维要点提取 按照信息的相对性属性,人们把影响科学研究和行为判断的可靠的、显性的信息称为强信息,隐性的、随机的、非主流的信息称为弱信息[17]。该镇地理位置的推断主要根据晨线位置、经度、海岸线等,地形、建筑、灾害等特征可加强证据链的正确性,但无法直接推断。另外,材料还提供了小镇景观图,如果学生到过该地旅游,就会为地理位置的推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因此,按照思维要点的信息强度划分,晨线、经度、旅游是强信息,地形、建筑、灾害等是弱信息。根据强弱信息的数量和组合关系,可对学生的地理思维结构进行评价。 (四)试题选取及变式 根据上述分析,该题目符合“一核四层四翼”的标准,可选为地理思维结构评价的试题。原题是选择题,为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外显,需进行变式设计。基于在线可视化模式,教师进行在线检测题设计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推断依据。 四、地理思维结构评价的在线可视化模式实践 (一)评价对象 2022年2月,以“东方好望角”地理位置判断为测试题,面向某中学高二年级125个地理选考学生开展了教学实践。这些学生已基本完成全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 (二)数据收集 本次教学实践采用问卷星平台制作答题卷。选择题答案采用系统智能评分,推断依据由两名教师人工评阅并进行地理思维结构层次评价。数据处理和分析用Excel进行,数据共享通过QQ实现。 (三)数据分析 1.试题作答结果统计 统计显示,本题共115人选择正确选项,正确率为92.0%。若只从结果评价看,学生达到了优秀水平。但进行地理思维结构评价后发现,能选择“正确答案”不代表“思维过程”是正确的,甚至有些是歪打正着。 2.地理思维结构划分 根据SOLO评价的认知水平描述,对核心要点进行提取,然后进行地理思维结构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 3.地理思维结构评价 有11.3%的学生写不出有逻辑的推断过程,只能写“猜的”“排除”“不太懂”等理由,属于前结构层次。有72.2%的学生属于点结构思维结构层次,详细分析如表2所示。该类学生作答时依据强信息的约2/5,其中“经度”占32.5%,依据弱信息的约3/5,其中“地形”占50.6%。可见大部分同学依据弱信息进行推断,这反映了其学科逻辑思维的严谨性不足。“旅游”占7.3%,虽然是推断的强信息,但是偶然性太强,缺少思考过程,还有待进一步评价。分析学生的典型答案,可以发现其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依据“地形”推断的同学,认为“广东沿海多平原”,潜意识中把珠江三角洲作为广东地形的代表,形成了片面的区域认知;依据“经度”推断的同学,利用浙江的经度比广东偏东推断其冬季日出更早,却忽略了山东最东端的经度比浙江偏东的事实;依据“建筑”进行推断的同学,能关注身边的建筑形制并进行迁移,体现了较好的地理素养,但广东地区建在山上的石头房子也不少,如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依据“灾害”进行推断的同学,对广东的纬度感知是准确的,但广东“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难以形成台风”的说法,暴露了其对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我国的台风等知识存在错误认知。有14.8%的学生属于多点结构思维层次,详细分析如表3所示。本层次的同学可依据2个及以上的信息进行推断,76.5%的学生可根据一个强信息来进行推断,再用弱信息进行佐证,但存在科学错误和逻辑漏洞。如依据“地形、晨线”推断的同学,“1月1日为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表述明显将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规律运用错误,“山东地势较平整”的表述也表明对该地区的区域特征认知片面;依据“建筑、地形”“建筑、经度”推断的同学,通过广州地区更加湿热,多用树木、竹木为建筑材料的推断属于似是而非,用大尺度空间统计规律去推断小尺度空间某种地理景观的存在与否,从逻辑上看是错乱的。有1.7%的学生属于关联结构思维层次,详细分析如表4所示。有2位同学的推断能够提取多个影响要素,并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根据“经度、晨线”两个强信息推断的同学,找到了解决该地理问题的关键,将思维要点联系起来进行严密推理,表现出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根据“经度、地形、建筑、灾害”一强三弱信息作出推断的同学,先推断该地可能的地理特征,再进行信息交集,体现出良好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水平。没有同学通过估算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根据变动的晨线位置和不变的海岸线及省区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动态认知该地理过程。因此,同学还不能对该问题的考查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以拓展问题本身的意义,也尚未达到拓展抽象结构。 (四)教学反馈 针对知识体系不完整、推理过程不严密、思维层次性不分明等问题,在后续授课中,教师通过举例和讲解予以呈现和评析,学生通过再次解读试题,对地理位置推断的思维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地理位置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 五、地理思维结构评价的教学建议 与标准化测试成绩相比,基于在线可视化模式的地理思维结构评价更能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对学生查漏补缺、提升学科素养有较好的诊断和促进作用。鉴于此,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凝练教学内容,深化地理学科认知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教学中易出现对地理学必备知识范围把握不准、内涵理解不透的现象,进而导致学生的学科认知较浅。依据研究对象,地理学必备知识可以分为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和地理联系五个方面。教师可在深入把握这五个方面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归类、整合[18][19],必教内容深入教,可教可不教内容根据学情教,不必教内容坚决不教。 (二)聚焦逻辑推理,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地理学是一门科学,逻辑推理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聚焦点。在新知讲授课中,关注问题链设计的结构和梯度,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引导师生有意识地关注思维要点及其关联,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在试题赏析课中,可将选择题的选项隐去变式为论述题,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探讨,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可将论述题的问答变式为选择题,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核心要点及其关联,提升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三)提高作业质量,注重地理思维发展 作业具有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教师可以“一核四层四翼”为标准,系统设计基础性作业,尝试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避免机械、无效作业,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教师需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在作业讲解时,除了让做错的学生陈述原因,也要让做对的学生陈述推理过程,以全方位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思维过程,促进不同学生、不同时期地理思维的持续发展。 (四)创新教学形式,探索线上线下结合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正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在线教学以互联网为介质,跨越时空,有助于实现学习行为自主化、教学形式个性化和教学管理智能化。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可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性创设生动的仿真情境,使学生关注全球各地的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并与身边的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进行比较,通过辨识、提取、整合、评价地理信息,深入体会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最终不断完善地理思维结构。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771. [2]林崇德.思维是一个系统的结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1. [3]张亚南.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4):84. [4]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9. [5]王寿全.高中生地理思维结构评价方法与案例设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6]李玉洁,吴儒敏.问题研究中思维结构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以2019人教版海冰淡化问题研究为例[J].地理教学,2020(19):16. [7]崔芳.用典型题目开展思维结构评价训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8):80. [8]黄雅婷,赵媛.论考试评价改革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的关键作用———以高中地理课程为例[J].地理教学,2020(12):40. [9]王园园.SOLO理论视角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提问优化策略研究———基于对优质地理教学视频的观摩[D].开封:河南大学,2020. [10]高福平,邓伟华.地理问题式教学中进行思维结构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2020(19):49. [11]陈贵根.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12]张文军.基于思维结构评价的地理试题命制与评析———以“热力环流”地理综合思维检测试题为例[J].地理教学,2019(6):18. [13]朱雪梅,潘竹娟,程晨.高考地理试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水平探析———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视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3):69. [14]BIGGSJB,COLLISKF.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高凌飚,张洪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7-28. [15]李家清,梁秀华,朱丹.核心素养背景下以SOLO分类为基础的学习质量评价———以地理综合思维的单元测试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8):11. [16]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8. [17]余波.科学研究中的弱信息发现[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8):28. [18]牛超,段玉山.高中地理教科书中人地关系的多视角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5):65. [19]董乔生,张建国.综合思维:地理学科大概念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1):74. 作者:李九彬 李佳颖 王勇 单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浙江省宁波镇海中学 西南大学(重庆400700)地理科学学院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教书育人的中心环节,而课程思政正是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最好路径,是当下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1⁃4]。当前,在课程思政的普遍开展过程中,“表面化”“硬融入”“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是必须解决的痛点和难点。方剂学是中医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如何实现知识和思政的有机融合?我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得出了有益的经验。以下基于课堂45min的教学,分医德、职业精神、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人文素养、中医自信、团队精神等六个方面,介绍具体案例的涉及和实施,希冀我们的经验对同道们有所裨益。 1止嗽散与医德教育 从捍卫健康的天职以及当前医生职业遭受信任危机的社会现实来讲,无论把学生的医德培养提到什么样的高度都是理所当然的。由于方剂学属于中医基础课程,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阶段无法通过临床实践构建医德感受。因此,通过挖掘方剂中所蕴含的名家仁心仁术,贯彻“医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是弥补学生医德感受缺失的有效途径之一[5⁃6]。止嗽散的配伍特点是本方的教学重点,亦是理解本方并应用于临床的基础。通过用程钟龄与止嗽散的故事[7]作为思政教学素材,在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并水到渠成地展开医德教育,我们将止嗽散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做了如下设计: 1.1程钟龄的生平介绍 止嗽散的创制者是清代名家程钟龄,他自幼生活贫苦,尽尝有病不能医之苦,遂发奋习医,终成名家。晚年遇故里安徽歙县战乱,百姓生活疾苦,常有病不能医。在此背景下,他创制了止嗽散并“制此药普送”[8]。因此,程钟龄创制止嗽散的初衷是为了免费提供给普通贫苦百姓们使用。基于此,我们必须挖掘并加以渲染他的“普送”初衷。 1.2创方初衷与配伍特点 在紧扣“普送”的初衷下,我们在分析止嗽散的组方思路时,既要考虑它的有效性,亦要考虑它的价格因素,更要虑及普适性。结合这些考虑,再通过分析方剂的药物组成,我们归纳并演绎出止嗽散药性“温润平和”、药价便宜的配伍特点。 1.3程钟龄“医者仁心”医德的呈现 在完整呈现出本方“温润平和”、药价便宜的配伍特点后,既完成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将程钟龄这种“医者仁心”的高尚医德旗帜鲜明、有血有肉、顺理成章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合力。 2镇肝熄风汤与医学职业精神教育 “精益求精”“继承创新”是贯穿医学职业的终生要求[9⁃10],也是实现更高职业理想的必备素养。对尚处于本科二年级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要求显得比较抽象。如何在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下面通过用镇肝熄风汤为具体案例,阐释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法。茵陈、川楝子、生麦芽这三味药的配伍意义,是镇肝熄风汤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讲授,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实现职业精神、医道素养的思政目标,属于低阶设计。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设计的高阶性,我们运用了“讲故事”的设计思路: 2.1故事的开端 张锡纯所创制的镇肝熄风汤,最初只有怀牛膝、白芍、天冬、龟板、玄参、代赭石、龙骨、牡蛎、甘草这九味药物。在使用镇肝熄风汤的过程中,张锡纯明确言其“效者固多”[11]。 2.2故事的转折 然而张锡纯并没有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他记载了部分患者服用镇肝熄风汤后出现了“间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11]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锡纯通过传统中医理论为依据,孜孜不倦,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自己对本方的完善经过。 2.3故事的结局 他是如何解决并完善的呢?《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11],说明在原方中加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这三味药物后,治疗过程中的“反跳现象”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2.4思政升华这个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了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用事实说话,升华出张锡纯“精益求精”的医道追求,使职业精神的融入水到渠成,全无枯燥说理的刻板,学生更能欣然接受并内化。 3镇肝熄风汤与中西结合医学模式 教育医学模式包括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当下医疗界将中西混用、中医西用简单理解为中西医结合的现象比比皆是,容易给学生带来混淆。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是中医专业学生迫切想要触及的,并与未来职业规划密切相关的专业问题[12⁃14]。镇肝熄风汤是方剂学教学大纲中“中西医汇通”特色最为突出的方剂,我们充分抽取该方的中西医结合特征,力图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如下。 3.1归类 镇肝熄风汤是一首平息内风的代表方剂,方中分别用了“引血下行”“滋阴潜阳”“镇肝息风”三种平肝息风的方法。其中“滋阴潜阳”“镇肝息风”乃是继承先辈的成果而来,是为“衷中”;而“引血下行”则体现了张锡纯的创新思维,是为“参西”。 3.2溯源 追溯“参西”思路的来龙去脉,对比传统中医理论对“类中风”的认识,并结合当时西医对“脑充血”的研究成果,水到渠成的演绎出张锡纯对类中风“气血上逆”的认识“血不自升,必随气而上升,上升至极,必致脑充血(气血上逆)”,活灵活现的呈现了张锡纯对类中风“气血上逆”病机认识的来龙去脉。 3.3归纳 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中“怀牛膝引血下行的原理和思路,在方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文中所记载的“衷中者,根本也……参西者,辅助也……”[11]为理论依据,归纳出张锡纯“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思路。 3.4思政升华 通过这一案例的讲解,可有效的楔入“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在课堂上引导中医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观,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 4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与人文素质教育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在两千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医学从理论框架到诊疗手段都熔铸了大量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认知、理解、运用中医至关重要的上源知识[15⁃17]。中医专业的学生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接受传统中国人文知识甚少。由于缺乏必要的中国人文知识基础,他们常会“水土不服”,表现为对中医理论的不理解,从事中医的信心不足。将方剂学中蕴含着的人文知识发掘出来,并结合重点知识的讲授,呈现给学生,是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最好途径。我们以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为例,做了如下具体的教学设计: 4.1结合《易经》谈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的配伍意义 柴胡⁃黄芩是小柴胡汤中和解少阳的核心配伍。要充分理解这个配伍,不仅要从功效上分析,还要从二者用量比例“8∶3”上来深层次领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阶的学习。通过结合《易经》中的象数理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以此来讲授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这一配伍的意义,可顺利的将人文知识融入其中。原方中,柴胡的辛凉发散,是为“地”,用量半斤(即八两);而黄芩的苦寒降泄,是为“天”,用量三两。二药相合,“天三地八”,顺应了胆木之特性。这样的高阶学习,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方剂的学习更有趣味性。 4.2结合《说文解字》《易经》谈半夏泻心汤中“痞证”的涵义 半夏泻心汤的教学中,主治证中的“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将“痞”简单解释为胀满,则既不准确,又不利于高阶学习。为了实现高阶学习,我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从“痞”的造字出发,再回归到半夏泻心汤的病机、治法及方解的传统讲授。“痞”的造字源于“否(pǐ)”,与“泰”相对。《易经》中提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相交谓之“泰”;反之,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天地不交谓之“否”。半夏泻心汤证中的“痞”乃中焦升降失常所致,半夏、干姜辛温散寒,即“辛开”,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即“苦降”,二者相伍,恢复中焦升降,痞满自消。从“痞”出发,结合天地升降之理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学生对本方主治证、病机、治法、方解等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杏苏散与专业自信教育 专业自信是学习和从事专业的动力源泉,专业自信的缺失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18]。在教学过程中,输入正能量,构建专业自信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功效和临床运用是杏苏散的教学重点。用于治疗秋末的外感凉燥证,杏苏散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在强化这个重点的同时,让它承载专业自信,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5.1列举现象 通过列举临床上常见的现象,如:用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方法来治疗流感时,往往效果不佳;而改用杏苏散治疗后,往往收效甚佳。引出杏苏散是治疗秋末流感(外感凉燥证)的有效方剂。 5.2分析机理 用中医药性理论看,抗生素性味苦寒。在中医理论中,外感风寒或外感凉燥理应用发散风寒的方法治疗。如果用滥用苦寒的抗生素治疗,不但表邪不解,反而伤及脾胃,致使痰湿内生,不仅不效,反而延长病程。 5.3得出结论 通过用杏苏散来发表散寒,化痰止咳是治疗秋末流感(外感凉燥证)恰当的治法和方药。 5.4思政升华 通过对杏苏散的学习,树立学生学习中医、运用中医的专业自信心。 6结合药物“配伍”,强化团队精神教育 团队精神对学生的发展潜力至关重要。当前,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及个人因素等,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19],作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专业课教学,必须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而努力。通过对方剂中药物“配伍”的讲解,我们将团队精神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中,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6.1一首方剂即为一个“团队” 让学生明白一首方剂即为一个团队。在形式上,方剂是一队药物;在内涵上,方剂是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在功效上,方剂注重的是综合效应。一首好的方剂,既能充分发挥药物的个性之长,更能使药物之间相互协调。因此,任意一首方剂都能体现出团队精神,是方剂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重个体,更重整体,强调整体大于局部的观念,树立团队精神的天然素材。 6.2突出“配伍”的组合效应 配伍是方剂的核心,也是方剂学教学的重点。教学设计时,既要重视单味药讲解,更要突出配伍后的组合效应,这是必须贯彻的思路。例如: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证的基础方。其中,柴胡发表,黄芩清里,单味药都不能和解少阳,唯有二者组合起来方可达成和解少阳功效。半夏、生姜是阳明经药物,能和降胃气,而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气,二组药物达成升脾降胃,调畅中焦以畅达少阳经气的作用。由此可见,三组药物都是围绕着“和解少阳”整体效应发挥的。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名方,是“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温散,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调卫;白芍酸收,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调营。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单味桂枝,还是单味白芍,亦或是单组桂枝—甘草、白芍—炙甘草都无法发挥出调和营卫的作用,只有相互配合方能达成“调和营卫”的效应。大承气汤是泻热通便的主方,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是方中两个主要的配伍。讲授过程过程中,将方剂划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两个药组,前者泻热通便,后者行气下气。二者配合,可达“峻下”之功。如此一来,既重视了大黄、芒硝的泻热通便,厚朴、枳实行气降气的个性之长,也突出了二组药物组合后,达成的峻下之功,更彰显了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7讨论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将思政有机融入到课程的知识、能力培养过程中[20⁃23]。有些教师担心:一堂课下来,教学重点、难点本来就很多,再加上课程思政内容,岂不更加增添了教学负担?这种担忧实际上是对课程思政的误解,课程思政是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上规定的重难点为基础和依托的,是重难点知识点的升华和挖掘,增添课程思政环节并不意味着增加教学内容,仅仅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设计,让专业知识的重难点服务于课程思政,让思政促进重点的强化和难点的突破[24⁃26]。遵循中医理论系统的特点,基于不同方剂的重难点,考虑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我们初步挖掘出医德、职业精神、人文知识、团队意识、专业自信、医学模式等六个方面的思政内容,涵盖提升医学生基本素养的主要方面。围绕着重难点知识的强化及思政的升华,我们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是理想的。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①思政内容的挖掘和应用切忌牵强附会,要顺水推舟,水到渠成,自然流畅,能否有效挖掘,如何充分运用,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认识;②课程思政不要求体系化、完整化,而是有则用之,讲求“因循就势”;③课程是基础,思政是目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知识承载思政”,“思政升华课程”的原则,要紧紧围绕课程的学术性,切忌“表面化”“两张皮”“硬融入”。 参考文献 [1]裘莹.医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88⁃92. [2]钱会南,禄颖,翟双庆,等.内经课程思政元素梳理挖掘与运用举隅[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0):64⁃67. [3]陈西平,叶倩波,张晓丹,等.探究课程思政隐性融入方剂学的教学路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8):169⁃171. [4]李慧芬,容蓉,周萍,等.研究生专业课程《中药炮制学专论》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3):703⁃705. [5]王羿,王玉,石江梅,等.中医药文化视阈下的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4(2):97⁃99. [6]汤紫晶,周晓青,于志红.中医药文化自信融入中医学子医德教育的路径[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5):28⁃29. [7]李德顺.程钟龄与止嗽散[N].中国中医药报,2019⁃11⁃20. [8]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2. [9]吴晶晶,张洪雷,高山.继承与创新:高等中医药院校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12):936⁃939. [10]吉炳轩.中医药要注重挖掘继承与改革创新[J].中国人大,2016(19):11⁃12. [1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3. [12]郑晓红,马伯英.中西医结合的当前之路:融通协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2):1415⁃1418. [13]蒋作君.论科学的医学教育观[J].医学教育,2004(5):1⁃2. [14]左言富,吴坤平.中西医结合热点难点问题探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65⁃67. [15]李德顺,邓中甲.古代气候寒暖变迁对解表方剂创立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734⁃1735. [16]李和伟,焦明媛,王启帆,等.浅析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2):1275⁃1279. [17]谢盈彧,李达,朱琳,等.基于中医思维模式培养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策略[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3039⁃3040. [18]王静.论文化自信教育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专业自信培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9):151⁃153. [19]姜芳.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原因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7):190⁃191. [20]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2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2]余朝阳,张凤仙,马勇.新时期中医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建设的探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8):2014⁃2016. [23]王尧.再论课程思政:概念、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2(7):4⁃9. [24]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42⁃43. [25]李雪萍,马晖,范薇,等.发掘《中医基础理论》蕴含的思政元素与素材[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7):1744⁃1747. [26]张业,龙旭阳,曹珊,等.挖掘思政元素多载体融入方剂学课程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0):42⁃43. 作者:柳琳 李德顺 孙雅琴 张智华 吕银娟 曹秋实 刘哲 王世友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从战略层面积极推动审计体制改革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了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完善了腐败治理体制机制。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依然繁重艰巨,如何更好地激发审计体制改革与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带来的效应,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通过二者协同贯通,充分发挥其在腐败治理中的作用,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推进腐败治理的重要意义 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目标,决定了腐败治理必然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最严峻的国家治理问题[1]。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腐败治理风险,审计与纪检监察作为推进腐败治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效协同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快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和推动腐败治理提质增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下,通过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推进二者贯通融合、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审计与纪检监察在腐败治理中的作用,逐步解决全面从严治党中出现的各类新问题,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是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进一步加快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当前,严峻复杂的反腐形势对我国腐败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腐败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应对当前反腐形势的必然要求[3]。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一方面在职能上存在着重叠,另一方面在合作上又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二者协同对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的形成尤为重要,顺应了新时代腐败治理的实践要求,对进一步加快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极其必要。 (三)是进一步提升腐败治理质效的有效途径 腐败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个监督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够做好的工作,需要各监督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协同合作才能达到系统施治的效果。审计与纪检监察在腐败治理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监督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在监督手段上具有互补性,二者优势互补为协同推进腐败治理奠定了基础。随着国家审计和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机整合反腐败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治理腐败的叠加效应,进而提升腐败治理质效,实现1+1 2的治理效果,因此,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必然成为系统推进腐败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推进腐败治理的可行性 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都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二者在目标任务、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交叉与重叠,其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推进腐败治理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政治基础具有一致性 国家审计职能的执行机关是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部门。审计体制改革后,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审计机关是代表党来实行监督[4]。纪检监察职能的执行机关是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二者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都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助于审计与纪检监察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凝聚腐败治理合力。 (二)目标任务具有趋同性 审计的目标是监督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5],最终实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纪检监察的目标主要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监督保障执行、完善促进发展作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和全体公职人员拒腐防变能力,加强廉政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有效推动党和国家战略目标任务的落实。从工作的目标任务看,二者在促进廉政建设、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能得以贯彻落实方面高度契合,最终目标都是保障党和国家各级组织、各级部门恪守权利边界、依法行权,做到清正廉洁、大公无私、拒绝腐败,这是二者深度融合、贯通协同推进腐败治理的基础。 (三)监督内容具有关联性 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主要对各级政府、国家企事业单位等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活动及其效益性进行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是一种政治监督,主要是对全体党员和全体公职人员道德操守、遵纪守法情况和依法依规履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虽然二者在监督内容上各有侧重,但经济与政治往往相互交织,二者在监督内容上有着高度关联性。因此,加强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有助于保障监督内容的全面性与完整性,有助于破除监督的壁垒,发现腐败治理的盲区。 (四)监督方式具有互补性 审计有着经济监督的专业优势,可以丰富纪检监察工作方式,提供有价值的问题线索;纪检监察监督方式多、力度大,可以为审计监督提供支撑。从问题的处置力度上看,纪检监察对发现的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问题,根据不同情形可以对相关责任人追责问责,可以给予党纪政务处分甚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审计在发现问题后,侧重于提出对策建议,缺乏刚性措施对问题予以处理,更缺乏有效举措对责任人员予以追责问责。因此,在问题处置力度上纪检监察可以弥补审计的不足。通过二者协同,可以强化监督力度,充分发挥腐败治理效能。 三、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推进腐败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目前实践来看,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协同还处于初有“形”而“神”不够的阶段[6],二者协同治理腐败面临着协同贯通机制不健全、资源共享不充分、业务融合不深入等问题。 (一)协同机制不健全,保障基础较为薄弱 国家进行审计体制改革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党中央和中央纪委的相关会议多次强调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强纪检监察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协同。各级地方党委和纪委相继出台关于推进纪检监察与审计协同配合的相关指导意见或实施办法。这些意见或办法对审计与纪检监察在信息沟通、成果共享、措施配合、力量统筹等方面开展协作配合做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较为笼统,操作性和执行性不强。面对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任务,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配套机制对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予以保障。 (二)资源共享不充分,运作合力有待加强 资源共享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权力资源共享不充分。在多数地方,审计与纪检监察只实现了“单向传递”,主要是审计机关向纪检监察机关传递部分内容,并且内容十分单一。如信息资源共享方面,主要是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共享给纪检监察机关;在人力资源共享方面,审计与纪检监察在人员力量安排上互动支持不多,主要是审计机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工作;在权利资源共享方面,审计与纪检监察运用各自掌握的权力资源为彼此的工作支持赋能也很少。这些问题或障碍,使得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的运作合力大打折扣。 (三)业务融合不深入,叠加效应不够明显 从中央到地方,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推进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合作的实施意见或办法,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囿于各自职能职责,长期以来双线并行运转,在协同推进预防、揭露、调查、惩处腐败等方面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业务融合度较低,组织形式上比较松散,协同内容较为单一,协同推进腐败治理的叠加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审计与纪检监察推进腐败治理的协同路径构建 通过对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推进腐败治理的现实困境分析,本文从机制层、资源层、业务层三个层面构建了目标明确、结构清晰的审计与纪检监察推进腐败治理的协同路径。机制层既是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的顶层设计,更是推进落实的制度保障;资源层将审计与纪检监察的相关资源有效共享、相互融合,为二者协同提供重要支撑;业务层是二者协同推进腐败治理的主体。三层之间相互关联、层层相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机制层协同 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好组织架构,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工作顺利推进,有效执行。 1.组织领导机制 从目前的体制来看,纪检监察是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监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从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构来看,其主要负责人是纪委书记(同时任监察委主任);审计体制改革后,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加强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审计委员会的主任由各级地方党委书记担任,副主任由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纪委书记担任。由此可知,纪委书记这个角色既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又是审计委员会的副主任,直接参与领导审计工作,因此,根据现有的体制安排,可以成立由地方各级纪委书记为组长、审计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协同治理腐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协同治理腐败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综合决策、工作统筹和协同调度。 2.责任分担机制 明确审计与纪检监察在协同治理腐败中的各自职责是推进协同合作的重要支持条件,建立二者在协同治理腐败中的责任分担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在协同治理腐败工作中,要根据具体协同治理腐败的情形,明确主体责任部门和次要责任部门。建立“责任清单”机制,进一步明确二者的具体职责任务,确保二者清晰了解各自的治理责任,防止出现交叉或空缺,从而避免出现由于职责不清,而导致相互推诿的情况。 3.沟通协商机制 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是推进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的重要基础。要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就审计与纪检监察阶段性的工作情况进行交流,加强日常工作信息、工作动态的分享,便于两部门及时掌握相关情况,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要建立专题会商机制,对审计移送的重点问题和线索办理情况,办理过程遇到的困难,二者下一步如何协同开展工作进行专题会商。同时,要确保沟通协商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之间的信任关系,关键要建立起两个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再逐步形成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之间共同的价值与认同。 4.绩效激励机制 对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的成效要进行评估,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对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进行阶段性、整体性评估,可以掌握协同治理腐败的成效,发现工作协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优化协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对组织和人员的激励机制,对协同治理腐败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积极奖励,同时对参与协同不积极,对协同治理腐败工作不力、不负责的团队和个人,予以问责,从而形成正反两方面的激励机制。 5.组织文化机制 组织文化是影响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协同治理的外部“软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协同治理腐败的行为。好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二者协同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不好的组织文化从根本上制约着二者协同治理活动的实施。合作型组织文化[7],有利于审计与纪检监察机关之间、工作人员之间实现相互信任,毫无保留的就共性问题交换意见、共享信息,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同合作。在合作型组织文化的熏陶渲染下,审计与纪检监察机关之间开展协同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有效增强。 (二)资源层协同 资源协同是审计与纪检监察职能互补要素资源整合集成,实现共享,从而产生整体效应和集体效应[8]。审计与纪检监察资源层协同主要是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权力资源三个方面,为二者在协同治理腐败上提供重要支撑。 1.信息资源协同 信息资源协同主要是指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纪检监察机关可通过审计部门了解掌握重大项目审计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在重大政策、重大经济活动中的决策管理等方面情况,使之成为监督执纪的重要依据,提高监督执纪问责的针对性、准确性。审计部门将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这是审计与纪检监察信息资源协同的重要内容。审计部门还应定期将审计报告抄送纪检监察机关,为纪检监察机关分析政治生态,掌握领导干部廉政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将掌握的问题线索视情况提供给审计部门,让审计更有方向性、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在协同方式上,可以通过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信息资源共享规则,将审计与纪检监察的相关信息及时上传至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双方可以通过平台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 2.人力资源协同 人力资源协同主要是发挥纪检监察和审计机关各自专业人才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审计机关可派出财经知识基础扎实、审计经验丰富的人员参加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执纪审查等工作,发挥其在财经审计方面的专业优势,与纪检监察形成合力,提升监督成效。纪检监察机关与审计机关要加强相互交流,互派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和审计业务骨干,通过讲授案件查处技巧、财务知识等,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3.权力资源协同 根据《审计法》相关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开展检查、查询、调查,有权封存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等。根据《监察法》相关规定,监察机关可以采取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调查措施,经批准可以采取技术调查、限制出境和通缉等调查措施。相比审计机关的权力措施,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力措施更强硬,力度更大。在审计过程中,遇到阻碍,根据《审计法》相关规定,可以请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协助,纪检监察机关根据具体情形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给予支持;而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执纪执法过程中,遇到经济方面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通过审计机关运用审计的权力措施查清查透相关经济问题,为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推进工作提供支持。 (三)业务层协同 审计与纪检监察业务层的协同,将从预防腐败、揭露腐败、调查腐败、惩处腐败四个治理环节出发,构建二者在腐败治理业务层协同的具体路径。 1.预防腐败协同 审计与纪检监察在预防腐败协同方面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在于健全制度和强化威慑。二者都能在监督过程中发现被监督单位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度性缺陷和漏洞,提出有关建立健全被监督单位管理机制的建议,从根本上预防和阻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审计可以为纪检监察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健全制度机制的建议提供支持,因为审计是经济方面的专业监督,对于发现的经济方面的体制机制或制度方面缺陷,能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提出意见建议;而纪检监察监督在监督被监督单位落实整改建议方面,相较于审计监督,具有更强的约束力,从而更好地保障整改建议的落实。从威慑的角度来看,预防作用的发挥需要强有力的威慑来支持。审计具有天然的威慑作用,可以介入经济活动的前期,及早发出警报以防患于未然,而审计威慑作用的发挥必须要有严厉的惩戒机制来支持[9]125,但审计自身的惩戒机制并不严厉,只有将相关问题移交纪检监察,通过纪检监察的手段和惩戒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审计的威慑力,从而达到预防腐败的效果。 2.揭露腐败协同 审计监督的揭示功能,主要是通过运用审计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发现审计对象的失职失责行为,揭示公共权力被滥用导致的腐败行为[9]122,是纪检监察机关获得腐败问题线索的重要来源;审计形成的审计报告,为纪检监察机关分析研判被监督单位政治生态,掌握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提供重要依据。纪检监察机关在发现和揭露腐败问题上,也有自己独有的渠道,如群众举报、信访举报、媒体曝光、巡视巡察等。纪检监察机关获得这些问题线索后,需要进行初步核实。这些问题线索,很多都涉及经济问题,在初步核实时就需要审计部门给予支持,从专业的角度将被举报人涉及的经济问题核实清楚,从而精准揭露腐败问题,为纪检监察机关采取进一步措施提供支撑。 3.调查腐败协同 在调查腐败问题上,需要审计与纪检监察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进入审查调查环节的腐败问题,特别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腐败问题,呈现出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特点。而审计在调查经济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纪检监察在调查政治问题方面具有自身特长,二者能够相互补充,有叠加效应。在重大腐败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就需要审计机关给予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人员支持,确保证据方面经得起历史和法律的考验,在成立审查调查组时,应将审计的专业力量纳入调查组成员当中。而审计部门在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或者重点部门开展审计调查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阻力或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纪检监察可以视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排除障碍,确保审计调查的顺利进行。 4.惩处腐败上协同 在惩处腐败方面,审计的力度和影响远不及纪检监察。审计处理主要是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违反《审计法》的行为给予审计处理或审计处罚,是一种纠正措施,惩处力度也较弱。而纪检监察机关对于腐败问题的惩处,轻则警告,重则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甚至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刑事审判。因此审计发现的问题,特别是严重违纪违法的问题,必须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置,审计机关给予支持,最终在腐败问题的惩处上,由纪检监察机关根据情形给予党纪政务处分,严重者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因此,在腐败问题的惩处上,既要发挥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纪检监察在惩处腐败上的震慑作用,让腐败行为得到严查,腐败分子得到严惩,同时审计的威慑力在纪检监察给予腐败分子的严惩之下得到提升。 五、结论 本文在分析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的重要意义、可行性以及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业务协同为切入点,从机制层、资源层、业务层三个层面构建了审计与纪检监察推进腐败治理的协同路径。文章指出机制层协同包括组织领导、责任分担、沟通协商、绩效激励、组织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协同,是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的有效保障;资源层协同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权力资源三个部分的协同,是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的重要支撑;业务层协同包括预防腐败、揭露腐败、调查腐败、惩处腐败四个环节的协同,是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的主体。三个层面的协同相互关联、相互支持,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推进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 参考文献: [1]魏昌东.腐败治理体系法治化发展的一般原理[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57(3):92-104,158-159. [2]刘宗洪.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地带”及治理之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2,24(3):20-28. [3]许桂芳.中国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1):125-131. [4]李明辉,叶超.国家审计监督权威性及其实现路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5):109-119. [5]王会金.反腐败视角下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30(6):3-10. [6]李亚群.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04-28(7). [7]赖先进.论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M]//国家治理研究丛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24. [8]魏祥健,游静.大数据下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反腐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月刊,2019(10):80-86. [9]刘茜,许成安.国家审计推进腐败治理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东南学术,2018(1):122-128. 作者:徐琴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审计处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这一根本问题进行系统研判之后提出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繁荣的重大决策,而且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还与深入推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有重要关联,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的商业运营模式,随着农村互联网覆盖率和相关硬件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农产品上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充分对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新载体。虽然当下电商助农、商贸兴农效果显著,但人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多地出现农民电商经营意识与实践技能有待提高、农村电商运营服务人才引进与留存难、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落实不到位、缺乏农村电商人才社会培训长效机制等“难培、难引、难留”的人才问题。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文章在明确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政府引导,校、企共担,行业赋能”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和实施路径,助力农村电商发展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一、明确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对象,精准培养目标 所谓乡村人才,即一切能够在乡村这一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大施所能的人都属于乡村人才。如果做进一步解读,乡村人才大致分为五大类:一是经营型人才;二是生产型人才;三是技能型人才;四是专业型人才;五是服务型人才。在对乡村人才的解读中,电商从业者属于第五类人才,即服务型人才。而服务型人才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基本的农村电商从业知识,而且要有经营管理、创新创业等能力,更要有持之以恒、攻坚克难、长期扎根农村的韧性和情怀。聚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根据从事农村电商的人员情况和人才需求,具体包括本地农户、基层干部、返乡新农人和高校学生四类主要群体。 (一)本地农民强意识 本地农民主要包括老人、妇女、儿童等,还包括本地农产品经营者,他们学历层次较低,融入电商发展意愿有待提高,因此,主要是开展农村电商政策和基本知识普及培训。通过各种政策的引导和宣传,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通过组织农村电商受益者或创业成功的邻里,进行经验分享,破除旧观念,让他们看到从农村电商中获取的切实利益,增强其从事农村电商的决心。 (二)基层干部懂技术农村电商政策的落实要靠基层干部大力推动,因为他们是农村电商的宣传者、组织者、引导者。除了要进行文件学习,更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电商技能,这样才能在实践指导中“接地气、出实效”,而不是拿其他地区成功案例盲目复制、跟风。实践中,可以组织各县区首先对一线村干部、党员村民、驻村第一书记等进行全面轮训,同时对他们结合农村电子商务的优势、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普及性的培训,增强他们推进农村电商的主动性。当下,直播电商助农如火如荼,政府干部直播带货成功范例屡见不鲜,干部要积极学习直播技术,为本地农产品代言,转变乡村治理方式,为形成特色产业聚集效应出力。 (三)“新农人”善运营 电子商务行业受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影响大,新技术、新规范、新营销模式不断出现,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快。光有从事农村电商的积极性还不行,针对这些技术上的关键点要重点培育那些理解力强、善经营、有主动意愿的新农人。例如:将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回乡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企业家等“新农人”作为主要培训对象,通过网店管理、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等管理运营知识的培训和各项激励、补贴政策,吸引他们主动回流到农村,成为“有技术、善运营”的带头致富能手,推以示范带动、孵化复制等途径,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实现农村电商产业水平的提升和深层次变革。 (四)高校学生有情怀 职业教育肩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提升当地农村电商经营管理水平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用显著。虽然很多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而实际上大部分对口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将从事农村电商作为就业首选。因此,需要以“紧跟行业发展、专注岗位需求”为教学定位,进行教学改革,实施产教融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培养岗位技能,更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在整个教学中要通过全过程育人各要素的有效衔接,厚植“三农”情怀,促使学生毕业后能积极主动投身农村电商的服务当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促进当地发展相融合。 二、政府加强引导,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政策 (一)制定农民参与电商培训的鼓励性政策 针对农村电商从业者队伍学历层次较低、积极性不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等行业特点,鼓励性政策要引导更多村民参与政府或企业组织的电商培训,使更多的村民了解电子商务,并逐步掌握一些相关的技能。 (二)以县域为单位制定细化的电商人才引进政策 确保政策能够准确落地。因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部分省市一级的政策由于不够细化,导致一些电商人才到乡村之后不能准确依照政策落实,引起电商人才的流失,同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可以在创业补贴、金融服务、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以鼓励优秀的电商人才、大学生、农民工等回乡创业。 (三)制定有关培训的配套软硬件支撑性政策 对于一些需要乡镇政策支持的公益性电商培训活动,不可避免会产生经济开销,所以需要相关经济政策的支持,以维持培训活动正常、持续举办。 (四)制定当地企业和电商平台开展电商培训的鼓励性政策 电商人才的培训仅仅依靠政府很难实现全县域的覆盖,还需要借助当地企业以及电商平台的力量,共同构建一个覆盖面广、培训操作规范、培训方式灵活的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五)制定促进企业、高校、县域合作的政策 一方面,帮助高校搭建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一方式给学生一个了解乡村的渠道和机会,促使更多学生留在乡村发展,缓解乡村电商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打造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基地,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在政府引导下,融合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合力打造符合本地农产品经营特点的农村电子人才培养基地,实现聚合效应,并建立对电商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机制,将参与各方纳入其中,形成有效闭环。 三、校企实施深度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农村电商人才需求 (一)基于OBE理念实施教学改革,围绕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 产教融合要先从课程教学改革开始。OBE(OutcomeBased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由美国学者斯派蒂在1981年提出。强调学生综合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应从企业需求出发,围绕预期学习成果,重新构建学习内容,反向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真实性评价,以确保学生完成学习后能真正获取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电子商务领域的迅速发展对该领域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出新需求,而OBE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理念刚好与电商领域人才需求契合。 1.优化育人路径,创新教学策略。课程中由校企合作单位真实任务导入,根据任务驱动的教学主线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企业参与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任务单元,并将每个阶段细分为不同的任务。以产教融合企业岗位任务为教学工作的主线,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实践任务的操作流程中,达到“以线串点”的效果,解决专业课程讲授内容与企业所需脱节的问题。 2.教学融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真实氛围。通过建立校内企业实训基地,营造企业真实氛围,组建“校内教师+校企合作负责人”的结构化师资团队,严格按照企业制度学习工作。如:通过在《管理学》等课程中,导入对合作企业的介绍、企业文化的讲解,带学生参观实训中心,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在1-4学期安排学生在产教融合中心进行课程实训,增强学生对合作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为后续顶岗实习构建育人场境。3.因需因岗设置课程,校企共编活页式教材。加大产教融合的深度,校企共同交流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要,合作开发一批新课程,并编写相应的活页式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的核心技能需要。鼓励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派驻的培训主管共同来编写贴近职业实际,符合岗位要求的《实训任务指导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缓解实习压力,真正在学习、实训、实习当中,实现校企共担,能力递进。 (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考核对接职业标准 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而传统以理论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不符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也要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创新。“多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社会参与,特别是要有对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在专业课程考核中,对学生学习结果引入多方评价机制,结合同学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中的表现,多方评价使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更为客观,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精准对接1+X“网店运营推广”“网络直播营销”等证书的内容要求,从实训项目的设置到考核评价,实现无缝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在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增加对团队协作、责任担当、主动创新等方面的考核元素,引导他们树立利用电子商务技能积极投身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立校企师资培训交流机制,实施有效激励措施 1.让专业教师“走出去”,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数据挖掘、商务贸易、市场营销学、新媒体运用等各种专业学科课程相互融合的学科,并且更新速度很快。派遣一些教师到合作企业中进行观摩或者上岗实战,使专业教师“走出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教师参加培训、在企业挂职、指导实训基地实习等因素与工作量计算、职称评聘、奖优评先等方面挂钩,提高教师主动“走出去”的积极性,并将学生顶岗实习服务社会的工作绩效、企业意见反馈与校内专业教师的奖励性津贴挂钩。另外,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将指导效果、产学研转化、产教融合基地取得的社会效益等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中,形成绩效的联动机制。 2.建立企业职业导师制,优化高校师资结构。高校要建立起专业水准、业务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并且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合同制、派遣制等多种人才聘用模式,积极邀请专业相关公司的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管走进课堂,走进校企合作基地。这样能够使学生跟企业导师及时互动,交流自身对电子商务的看法,及时了解行业新动向,并且把市场、公司创新创业的实例搬入教学课堂中,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得到专业上的启迪。企业导师也能在学校提升实训理论水平,就行业发展与学校师资进行深度交流,教学相长。同时,针对校企合作基地派驻的企业主管要制定详细的考核、奖励机制,将学校的意见反馈、学生的满意度和流失率以及产教融合基地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因素,都融入考核奖励机制当中,这样才能使企业派驻主管的工作结果量化,工作更有目标性。 四、行业搭建农村电商人才服务平台,形成长效支持机制 (一)联通供需,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认证中心 在“放管服效”政府的转型背景下,各级政府大力组织农村电商培训,但由于对培训对象需求和层次把握不足,在培训方案、时间、师资上随意性较强,不能使受训者拥有精准和系统的技能体系,且培训效果难以衡量。电商协会可依托自身优势,对会员企业和高校进行调研,收集分析数据,协助政府制订有效方案,使教育培养和企业所需真正匹配,满足农村电商人才对高质量学历和继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人才的实用性。电子商务行业协会通过依托会员企业管理运营的专业团队和高校理实一体的教师资源,以现有实训硬件为基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共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中心。引入符合职业标准、行业所需的相关职业技能认证证书,对学生、教师、企业员工、新农人等社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不断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色或涉农电商岗位现实需求,优化农村电商人才培训项目,开展定制化技能培训,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二)整合资源,开展精准指导服务 1.推动培训由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电商协会可以利用高校的师资优势,成立宣讲团对有意愿从事农村电商的人员开展实操指导,实现技术培训下乡。在指导方式上,可以结合劳作忙闲时间,采取灵活多样的“线上+线下”的形式,并根据村民具体需求,进行农产品定位、网店运营、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物流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精准指导。这种灵活、精准的陪伴式指导,能够满足本地农民对电商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让培训效益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协同企业制订培养计划,助力产业转型。只有利用电商服务平台,形成产业聚集,提升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提高农民参与电商的积极性,吸引“新农人”主动回流。电商协会可以协同当地政府,吸引大型电商企业来本地打造符合当地发展的“助农育农”计划,可使“新农人”通过对口培训、破解瓶颈,真正成为这些计划的受益者,提高参与积极性,这样产生回流农村的内生动力才是持久的。 3.搭建平台,建立农村电商协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电商协会通过搭建平台,牵头当地政府、电商企业与高校建立农村电商协同就业创业中心,或者协调在高校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开办“农村电商振兴双创班”“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等,致力于将高校学生的培养和社会再就业人员的创业培训,通过农村电商协同创业中心的平台联通,形成培训带动培养、培养反哺培训的机制。这样一方面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另一方面通过订单化的培养,对企业文化和乡村文化的认可度更高,更能留得住人才。 (三)形成闭环,构建第三方长效评价机制 行业协会作为关键的社会力量,不仅在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起到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更要承担起对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作用,督导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达到行业要求。由第三方行业协会建立的评估机制和出具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报告更具有客观性。行业协会首先能够精准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其次,能向高校反馈,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使校企共育人才做到无缝对接;再次,使培养的人才统筹匹配企业用人资源,实现人岗相宜;最后,协助政府对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督导和评价,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闭环。在建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提高从业人员参与培养、培训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是关键,要使“培”与“评”结合。可以尝试探索建立农民培训与乡土人才评价有机衔接机制,实现农民培训与培训业绩积分挂钩,给获得相应积分的高素质“持证农民”建立职称认证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职称等级给予创业优惠政策的扶持或不同政策待遇,提高技能认证的“含金量”和吸引力,以此建立电商人才继续学习的动力机制,实现农村电商人才职业化培养的长效路径。 作者:尤影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在中国发展迅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数字中国战略,并作出了系统部署。而探索数字旅游即数字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实践应用,使中国旅游业逐步走向定制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高标准旅游市场服务体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路径成为当务之急。纵观国内学者关于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的相关研究成果,大多从管理、互动和共享等视角展开逻辑分析,将现有的旅游业相关数据资源作为一种信息库,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旅游资源的整合、升级和推广机制等[1]。现有研究多向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旅游计划建议,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从本质来看虽然考虑到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仍然不能摆脱从传播者单端开展的研究。随着社会的深度媒介化,社会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按照传播逻辑重组产生了全新的变化,媒介(在这里主要是指学者们提到的各种数字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虚拟系统)作为连接人类的“中介物”,正经历从物理介质到关系介质,再到算法介质的深刻改变。媒介已不单单是资讯内容的中介者,也成为了新的社会形态的构建者,其与现实世界相融相生,是一种全新的数字文明形态[2]。综上,数字旅游智慧化服务体系是一个涵盖技术、设施、信息和应用等多种要素的开放系统,加强对数字旅游服务体系的智能化打造,构建其理论、技术、应用和保障体系架构,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和服务升级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本研究以河北省当前的数字旅游服务企业为调查对象,以“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的逻辑理路与赋能重构”为研究课题,深入探讨在社会深度媒介化的现实基础上,建立以政府为监管和保障中心,以旅游企业为体验环境的塑造中心,以技术供应商为技术建设和大数据计算的运算中心,以消费者、客户和受众为体验中心,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经济文化价值,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智能旅游新时空,从而在一般意义上继续探讨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技术、价值和身份的数字赋能重构问题。 二、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数字旅游智能服务体系是满足旅游企业升级换代的必然选择 数字旅游新业态对现行旅游管理能力、旅游经营机制、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应急布局等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必要性。在数字媒体时代,旅游企业面对的群体不再仅是“身体在场”的消费者,更包括因网络团聚在一起的虚拟社会中的“虚拟在场”的消费者。资源独特性和产品多样性已经不是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数字旅游智能服务体系成为满足旅游企业升级换代的必然选择。旅游企业只有促成现实与虚拟真正融为一体,将服务范围继续扩大,以数字平台为载体促进消费者体验环境的优化,在考虑社会因素和媒体技术要素的基础上,与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多方主体在虚实并进的体验环境中共同创造价值,才能加快智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为旅游产业带来新气象[3]。 (二)数字旅游智能服务体系是满足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的必然选择 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的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彼此孤立到联系在一起,从信息有限到见多识广,从被动到积极主动。消费者可以跨越地理边界对旅游产品范围、价格及服务等进行审查和比较,消费者之间还可以打破地域或社会障碍的制约共享某些思想和感受[4]。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社群以代理体验的方式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取大量信息,在互相学习中形成更强的分辨能力,能够相互鼓励采取行动和发表见解。消费者的变化使得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跳出以企业和产品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转向与消费者开展积极对话,营造以个体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个体异质体验为目标的体验网络(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事件中能满足个体消费者体验的不同节点企业的组合)[5]。构建现代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与消费者开展对话为核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出新型的智能化服务体系,使顾客能够在畅通的信息环境中有效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数字旅游智能服务体系是数字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数字旅游智能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消费者为核心,以大数据为资源,以社交群体为重点,采用多种交互技术手段,重新结构化旧有的服务系统,以此建构出一个消息贯通、资源丰富和应用合理的综合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在政府管制信息发布、酒店管理规定和景区通行收费等传统服务基础上,增加有关交通、医疗、保险、电商购物、社交沟通和应急管理等相关配套的保障服务。这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体验网络,同时还能为我国数字公共服务系统的转型增加新的实践经验,有利于为自下而上的个人获取信息、自上而下的大众传播以及彼此之间的和谐对话建立连通渠道。针对河北省积极推动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旅游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这一目标,研究认为,针对旅游市场体系中各要素结构和参与者的行为新特点,融合技术赋能、价值重塑的重构赋能,探讨智能旅游服务建构的战略方案和有效对策,形成全新升级的智能化服务理念,搭建起能够促成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旅游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6]。下面将从数字化赋能、价值赋能及重构赋能三方面展开探讨。 三、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的逻辑理路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行业的各组成部分及关键要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扁平化”和“融合化”状态[7],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建构是大势所趋。这套体系的逻辑理路是以数字平台建设为基石、参与主体关系的重建为关键和提高治理能力为方向,三者之间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互为支撑,共同构成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 (一)数字平台建设是基石 “技术机制”是体系建成并得以有效运转的核心。数据技术本身既是一种产品(服务),同时也是服务系统的核心要素。首先,数字平台是核心载体。以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搭建起来的数字平台,不仅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线上线下交易空间,也是旅游企业、数据公司、消费者和政府等不同社交群体之间互动沟通的空间,更是政府监管和提供保障的空间。总之,数字平台是无时空间隔、无行业边界的综合承载体,在均衡各参与因素从理想走向现实之际,还要依托数据技术拓展自身规模,向上向下兼容旅游周边经济体系,打造出以技术模块为支撑的共享驱动、开放驱动的综合性“元宇宙”级别的平台经济[8]。其次,数据处理技术是核心。与劳动力、土地使用和管理机制等要素相比,数据化的市场要素更具有深度、广度和融合力。因此,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建构整体服务体系,将为整个旅游业乃至全社会带来巨大价值。最后,网络是核心渠道。数字化下交易市场的广泛联通性和良好可达性,带来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广泛重组与聚合。网络空间中的旅游服务出现跨界、开解和渗透等特点,构建功能齐全、信息通畅和监管有力的数字化体验网络是构建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渠道[9]。比如,在互联网信息系统中,游客选择旅游服务不仅仅是选择购买单一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可以综合考量、对比网络测评,以独特信息流为基础,指导自己做出消费选择。同时又会将自身的旅游体验转化成一个旅游测评,通过社交媒体或其他网络渠道对旅游产品给出个体评价,打破时空边界的切身体验,使虚拟现实和仿真现实同实地现实相融,让游客的感官从有形的线下市场延伸至无形的虚拟空间。 (二)参与主体的关系重建是关键 互联网等数字媒介引发的传播革命正在史无前例地改变社会的基本形态,新传播所建构的新型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重构各种社会关系。数字旅游智能化的建设主体主要有政府、旅游企业、技术供应商和消费者。社会深度媒介化的时代,这四类主体的关系也在进行消解和重建。首先,健康、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离不开政府的有力参与。在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中,政府扮演重要角色:是维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监管者;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者;是数字政府提高治理能力的构建者。其次,旅游企业是体验环境的重要塑造者。旅游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体验环境既包括实体环境也包括虚拟环境,要在加强线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在线社群建设,使在多种渠道上与旅游企业互动的消费者能够获得一致的体验质量。线下基础设施是在场消费者获得较高体验质量的第一途径,应满足消费者的异质化体验需求。在线消费、主题社区群体传播使在线信息沟通建设成为可能,旅游企业应积极建设在线交易和主题沟通社区平台,加快智慧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游客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再次,技术供应商是盘活智能旅游市场的主要动能。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成功运营,离不开数字技术供应商的数字技术建设,甚至可以说技术供应商是盘活智能旅游市场的主要动能[10]。不断探索新兴传播媒介在旅游数字化平台中的应用,创造性地把适当的技术使能要素、社会使能要素同有选择性激活能力基础联系起来,以便促进和提升消费者体验。最后,消费者是体验者和顾客态度的主要塑造者。消费者通过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主动获取自己重视的价值,在体验网络中与各方开展有效对话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而且消费者通过网络结成的顾客群体能够以口碑传播的方式成为顾客态度的主要塑造者,从而影响其他顾客群体对旅游目的地的态度。 (三)提高企业运营和社会治理能力是方向 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基础功能是要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使用先进技术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智能化旅游服务体系可以有效节约企业经营成本,且线上营销、线上服务系统和资源利用将有效解决传统服务系统种种弊端。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是一种公共服务系统,其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旅游服务、政府服务和社会治理[11]。在这套体系中,政府有形的手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涉及公共服务建设和行业管理建设的投资和运营,推动和引导旅游业相关企业、数字技术提供商和消费者等合力完成智能化体系建设,在创造协议和规则系统中担负起主导责任,从而提高数字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总之,旅游企业、技术供应商、消费者和政府在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只有这四个参与主体在共同的网络中开展有效对话,才能使旅游产品或服务具备良好可达性,获得更高的配置效率,填平线下信息不对称的数据鸿沟。 四、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数字赋能重构 (一)数字技术赋能 数字化赋能是指将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作为关键性的资源要素,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先进计算机通信技术为媒介,以新型数字化全要素为生产力,将传统服务体系转换成可持续发展,具有包容、创新和高效创造力等特点的新形态。事实上,不只是旅游业,各行业内的数字赋能就是将科技发展下的新动能、新动力、新业态和新模式运用到行业中去,将行业本身的资源与信息化的结果做融合和流转,共生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新的产品内容,提升本行业内的生产动能和拓展行业外的融合动能。从未来旅游服务发展趋势看,数字化赋能与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首先,旅游服务市场是旅游行业发展运转的关键平台。数字时代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数字旅游服务体系,关键是借助精准的大数据搜集前端和数据计算终端,结合线下基础设施的动能转化,更好地服务市场与政府监管,服务市场与游客诉求,以及各类数字化资源在服务体系中的流通、交换和分配等的诸多关系[12]。基于此,高质量的数字旅游智能服务体系也是克服市场无序竞争,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增强旅游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调节器。其次,由于传统市场存在信息获取途径和时间的差异,在信息获取不对称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频现[13]。例如,A景区的产品同B景区的产品出自同一个厂家,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水平不同,景点的规模和客流量不同,致使产品售价差别较大,有的游客对此颇有微词。在数字智能旅游服务体系上,游客可直观看到产品售价背后的影响因素,或通过网络异地购买商品,此举将有助于打造游客的良好体验感。这也是通过技术、价值和重组等多重数字赋能形式,助力旅游服务市场体系形成创新、协同和共享的良好氛围[14]。换言之,数字化赋能下的未来旅游服务市场,给整个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 (二)数字价值赋能 在生活领域,感情交换与物质交换的维度里,价值的产生和持续输出更有吸引力。这就需要现代科技更好为旅游业赋能,从价值的维度出发,靠感情、体验、利益和共享,让有形市场变成无形市场,加速服务及产品的快速自由流动[15]。这里所谈到的价值赋能涉及三个层面:第一,科技创新价值。信息科技是助推数字智能化旅游服务体系建构的中坚力量,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产业支撑价值。产业支撑价值主要体现在旅游全产业链价值、融合价值和跨越价值三个方面。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的明确界限,将各个产业、各种要素和各类资源进行柔性融合,重构了行业要素资源的构成组合,体现了跨越行业壁垒的超额价值。第三,公共价值。技术效能参与构筑的行业创新驱动构想赋予了未来旅游行业较高的公共价值。该机制以数据的虚拟价值为基础,借助公共价值驱动线上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全程化的供应,关键是以绿色、环保和低碳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体系的高质量运转。 (三)数字身份重构赋能 重构赋能是指,由于数字技术打破了原有市场中主体、客体的稳定结构,致使新的权力关系和互动关系重新构建。在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特性加持下,旅游市场的交易者、裁决者和交易载体等由单一身份演变为多重复合身份,打破了以往旅游市场中常见的弊端,更好地促进了旅游市场体系的公平合理竞争。例如,针对大数据杀熟、用户信息侵权行为等。新型智能旅游服务体系会重构游客认知、游客选择和游客维权等信息构成,利用线上数据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赋能线下的居民、企业、政府及社会的共享、开放。数智旅游服务体系将对相关产业、企业、城市和区域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促使更多高效多态的行业变革产生,拉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数字旅游智能化服务体系的使用将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切实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和出游理念[16]。目前,我国旅游服务的数智化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对游客多样化需求的及时感知能力,缺乏面向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智能服务体系。这些问题会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智能客户端和物联网技术的高效能发展得以解决。 作者:王凤飞 陈瑾 段卫里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党委办公室 河北经贸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
[摘要] 网络传媒发展对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未来各地区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应立足对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价值的突出,做好相关的管理规划布局,并针对当前阶段存在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便充分基于网络传媒的发展,从推动公共管理改革的视角制定科学的问题解决策略,强化网络传媒发展影响下公共管理实际监督、服务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 网络传媒;公共管理;价值;作用 引言 现今,网络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建设的影响逐步加深。未来阶段,各地区公共管理改革的推进,应以网络传媒发展为核心,做好对公共管理核心价值的突出,并从深化公共管理发展创新的角度,加强公共管理监督作用的发挥,使政府机构公共管理服务的推进,能更好满足维护公共利益的基本需求,提高新时期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服务的实际有效性。 一、新时期网络传媒发展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一)加强公共管理对行政管理的约束 公共管理是政府机构行政管理监督的重要一环。不同于传统意义行政管理检查,公共管理不具备执法权限及管理干预权限。公共管理的社会导向,也是围绕满足公共利益需求为核心。通过公共管理的推进,能保证行政机构及政府机构在履行职责方面,可以面向加强公共权益的管理维护及强化公共资源优化等进行业务规划。因此,公共管理实际上是在政府管理之外,对政府行为及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进行监督,避免政府机构产生越线行为。网络传媒的发展,进一步为公共管理的推进开辟新的路径,改变公众被动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现状,并为其履行公共管理义务提供帮助。所以,网络传媒的发展打造早期阶段公共管理的政府垄断,提升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最大限度为保证公共利益及公共权益提供必要支持。 (二)构建多元化行政管理监督体系 传统模式的公共管理工作,主要面向政府机构部分业务内容进行负责。政府机构与公共管理机构之间存在一定政治关联性。使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难以充分地发挥积极作用。以至于部分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流于形式。网络传媒的发展则打破这一局限,使公共管理服务对象及参与对象,不再仅限于公共服务岗位,部分公众、网络群体及网民等,亦可履行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责。虽然,从管理权限的角度来说,公众、网络群体及网民不具备所谓管理权限,但却对政府机构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及部分行为进行监督,使政府机构能在现有公共管理服务基础上,更好从满足公共利益需求的角度制定决策。因此,网络传媒的发展使公共管理的受众范围及社会参与度得到充分提升,使各个地区能围绕公共管理机制改革,更好构建多元化行政管理监督体系。 二、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一)政治价值 满足政治诉求,是网络传媒发展在公共管理中实际价值的重要体现。公共管理并非针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而是基于对政府政策实施、政策落实及政府工作等进行管理,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避免政府机构在行政管理方面产生贪腐、懒政等相关问题。在网络传媒的发展普及之前,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需要从加强政治影响力的角度,通过部分政府公共管理岗位为公共利益的维护提供帮助。网络传媒的发展普及,则促使政府公共管理从业人员可以基于互联网发展,构建多位一体的管理发展体系,对于更好净化政治生态环境提供帮助。例如,公众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表达自身公共利益诉求。公共管理人员则可根据公众的基本诉求,面向政府机构提出相关建议,并联合监察机构、司法机构等做好相关建议的分析与实施,使公众的公共利益能得到满足。这其中,政府机构若存在相关贪污、懒政等行为,则无法针对满足公众的公共利益诉求实施相关政策。所以,网络传媒的发展使公共管理充分体现政治价值。 (二)经济价值 处理经济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调节与控制,加强对经济风险因素的管理,并从公共利益视角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更好推进政府服务工作及经济调控的稳步开展。网络传媒的发展,对于公共管理人员更好掌握市场经济动态及了解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具有一定的帮助,强化公共管理人员对经济风险的预警、感知能力,帮助公共管理人员更好提升对经济的控制及调节能力。另外,公众、网民及网络团体在市场经济监督方面的参与,也将为政府公共管理的经济调控提供一定数据支持,使政府公共管理的经济风险控制,可以从满足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政府政策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人员在经济风险控制方面的实效性,进一步避免事后补救问题的发生,充分简化公共管理对风险预警的流程,为未来阶段公共管理的经济风险控制提供切实保障。因此,网络传媒的发展,使公共管理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提升。 (三)教育价值 近年来,公众在公共管理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完善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体系提供帮助。公共之所以能有效履行管理监督职责,主要原因在于公众通过网络途径的学习,实现对政府监督能力的强化,进一步加强公众对政府监督的了解。这其中,公共管理实际上是在网络传媒中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使公众具备丰富的政府监督经验积累。反之,政府机构公共管理从业人员,同样可以基于工作经验的传授及公共管理工作新方式的学习,强化实际的公共管理能力,对于后续阶段各地区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参考,使部分地区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循环,提高部分地区公共管理工作水平。所以,网络传媒的发展简化公共管理服务流程,使公共管理可以基于对部分经验的借鉴与学习,增强公共管理服务实际有效性,突出其对基础教育价值的体现。 三、基于公共管理对网络传媒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内容匮乏 基于网络传媒推动公共管理建设,成为部分地区新时期公共管理服务的重要方向。然而,从现实环境来看,部分地区虽然基于推动公共管理与时俱进开展,加强公共管理服务于时代发展的充分对接,但在公共管理的内容优化方面,网络传媒与政府机构的公共管理对接则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仅将部分行政管理及公共服务管理等,作为网络传媒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民生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则未能将其纳入网络传媒的管理体系,使网络传媒的发展,未能在公共管理方面发挥全面化优势。另外,部分地区盲目的面向网络传媒的发展,推动信息化的公共管理改革,也进一步导致公共管理内容匮乏问题的产生,使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流于形式,难以从提升公共管理效率及公共管理水平的角度,有效运用网络传媒发展的多方面优势,降低公共管理的实际有效性,为未来阶段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形成一定的阻碍。 (二)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模式单一 网络传媒的发展,打造传统模式政府公共管理的垄断,使政府机构公共管理与网络传媒的对接,能更好基于满足公共利益为公共提供服务。但新时期网络传媒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发展,需要依托于对多种不同管理模式的运用,方能更好构建完善的公共管理体系,使公共管理的推进更好发挥作用。然而,部分地区网络传媒的发展,却未能充分肩负公共管理的责任,政府机构基于网络传媒开通的公共管理渠道,也仅限于对部分较为基础的公共问题进行解决,未能从加强公共管理服务质量及公共管理实际有效性的角度,针对公共管理方式及模式进行创新,使部分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产生一定滞后性问题,进一步降低公共管理工作的总体质量,使部分地区网络传媒的发展与公共管理之间内在关联性有所下降,不利于后续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稳步开展。 (三)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政治影响不足 公共管理虽然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核心基础。但从现有公共管理工作岗位来看,大部分公共管理内容均与政府机构存在政治关联性。受此影响,部分地区网络环境的发展构建,针对网络政治进行封杀,通过关闭网络IP地址、封禁网络媒体账号及将参与网络政治讨论纳入行政处罚条例等方式,对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进行阻止,使网络传媒及相关媒体与政府公共管理之间形成对立。部分地区甚至以政治敏感为由,拒绝基于网络体系的构建,将网络传媒与公共管理进行联系。最终,降低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公共管理也无法借助网络传媒提供相关服务。此外,部分地区政府机构要求网络社交平台严格查处涉及政治话题的讨论,使部分地区公共管理对网络传媒的发展形成排斥。在这一环境下,网络传媒发展对于公共管理实际价值的体现势必无法从加强管理监督的角度,对部分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缺陷进行弥补。 四、新时代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积极作用的发挥 (一)拓宽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范围 拓宽网络传媒服务范围,是指基于对公共管理服务内容的增加,使公共管理服务能实现全方面发展覆盖,解决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内容匮乏问题,丰富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功能,使网络传媒的发展能成为公共管理服务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地区政府机构应基于对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加强部分公共管理服务业务对网络传媒的对接,将部分公共管理服务工作面向网络传媒进行转移,使网络传媒可以基于新闻传播,更好为公共管理服务的推进提供支持。另外,部分地区应针对自身公共管理服务需求,制定多种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预案,提升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促使其具备公共管理服务危机及风险应对能力,弥补传统模式公共管理服务的实效性不足,为未来阶段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服务的长效化开展夯实基础。 (二)创新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新形式及新方法 创新公共管理新形式及新方法,是解决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模式单一问题的关键,有利于实现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服务的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开展。针对公共管理新形式及新方法的创新,应根据网络传媒发展及信息媒体发展特点,做好对部分公共管理服务政策及策略的调整,在面向线上服务改革方面,将部分公共管理服务项目进行移植,最大限度实现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服务的多元化对接,将涉及民生、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内容,作为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主要工作方向。并定期针对公众最关注的公共利益问题,做好深层次网络传媒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及信息整合,加强网络传媒对公众公共利益问题的关注度,使网络传媒能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引导作用,进一步帮助政府公共管理解决部分基础问题,使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可以充分契合公众保护公共利益的基本诉求,并不断为公众公共利益问题解决做好多方面普遍,从而,为后续阶段更好完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三)深化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政治影响与社会影响 深化政治影响与社会影响,是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网络舆论引导的角度,对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服务能力进行提升。避免部分政府机构针对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发声渠道进行封堵。使网络传媒能真正发挥公共管理服务各项功能,提升各地区网络传媒发展背景下公共管理服务能力。这其中,网络传媒的发展应在有效做好舆论管控的情况下,加强与政府机构公共服务管理的沟通,并围绕良好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深化网络传媒与公共管理服务发展联动,帮助政府机构加强对网络传媒视角下的公共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视,使政府机构能改变与网络媒体的对立关系。以此,使网络传媒的发展可以成为各地区推动信息化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强化网络媒体视角下公共管理服务效率,提升将部分地区公共管理服务的实际有效性。 (四)加强网络传媒公共管理的法律保障 加强法律保障的意义在于,强化网络传媒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使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能从法律意义上得到权益保障,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其构成的影响,确保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正当性。未来阶段,各地区应根据公共管理改革需求,针对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发展,做好对相关内容的立法,既要明确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的边界,同时,也要针对可能产生公共管理突发问题,加强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规划,保证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发展,能始终将维护公共利益作为基本方向。避免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发展形成结构性扭曲。另外,加强网络传媒公共管理的法律保障,可以提升公共管理工作发展适应能力,以免发展环境的变化对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的推进构成负面影响,为未来阶段更好实现公共管理服务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根基。 (五)建立多位一体的网络传媒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建立多位一体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是基于提高网络传媒的公共管理参与度,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使公众、企业、行政单位、网民及网络媒体等,均可利用网络传媒平台参与公共管理实践,并为后续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部分参考性建议,使网络传媒视角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构建,能与社会各阶层、各个组织及团体等形成一定内在关联性。这一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在公共管理方面有效化解各方矛盾,同时,也可以针对部分公共管理难题的解决开辟新的公共管理服务路径,避免新时期公共管理服务工作的推进形成封闭管理环境,进一步围绕网络传媒的平台搭建,为后续阶段公共管理服务的高水平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多位一体网络传媒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考虑到环境因素及公共利益要素等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政府机构要在加强网络传媒公共管理监管的同时,为未来公共管理服务的稳步推进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结语综上所述,网络传媒的发展,在推动公共管理改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公共管理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及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加强网络传媒视角下公共管理监督作用的发挥,使网络媒体成为新时期公共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为未来阶段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李畦霞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而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国内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理论,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深入,国内企业也纷纷意识到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实施战略性、全局性管理会计方针,给企业创造了非常可观的效益,推动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过,管理会计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管理会计为企业创造的价值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本文针对管理会计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笔者工作经验题提出若干建议,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管理会计;企业经营;创造价值;问题;对策 引言: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会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管理会计可以全面收集并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财务信息,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质方案。因为管理会计工作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经营过程中会充分利用管理会计来为自身创造更重要的价值。不过就目前来看,由于经济环境太过复杂,很多企业在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时候,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管理会计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并不是特别理想,给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的作用 1.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管理会计涉及面比较广,其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涵盖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可以充分反映出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开展企业管理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对企业目前的发展状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才能避免因决策不合理而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困境。而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则可以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了解企业目前的发展状态,能够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除此之外,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还有助于企业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分析出企业目前面临哪些风险,并制定出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避免风险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 2.促进企业管理者更好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情况 客户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企业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而企业要想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在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时候,通常会接触到大量的客户信息,而通过对客户信息的调查与核算,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为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提供参考。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还能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使企业管理者更好地控制各项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 3.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是由多个不同的部门组成的,虽然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职责分工,但是每一个部门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的时候需要各部门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管理会计的凝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会计可以通过预算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凝聚力。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预算,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预算工作的时候,需要从各部门收集预算信息并编制出合理的经营计划,而在经营计划编制过程中,还需要和各部门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对比,及时发现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地方并及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可以对各部门的绩效情况进行考察,以此来提高内部员工的凝聚力。通过绩效考察,了解各部门的整体绩效情况,并根据绩效考察结果对各部门员工的薪资福利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了使部门的整体绩效得到提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会更加凝聚。 二、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路径选择 1.预算控制 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之前,通常都需要进行预算编制工作,这项工作是企业经营活动开展的关键所在,预算编制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整个经营项目能否取得成功。预算编制工作是由公司内部财务人员负责的,财务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必须要对项目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掌握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责与需求,然后根据职责和需求的不同,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确保每一份项目资金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在预算编制工作完成后,需要开展预算控制工作,确保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按照预算执行,顺利达成事先制定好的目标。在预算控制阶段,管理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并对项目开展情况和计划进行不定期比较,避免项目开展和计划产生偏差,从而实现对项目开展情况的有效控制。管理会计的预算控制职能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是借助监督体系。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预算控制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借助企业建立的监督体系,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可以帮助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别,并分析出实际与计划之间出现差别的具体原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工作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确保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符合要求。另一方面是跟踪分析市场原材料、人工等变化情况,及时的根据成本变化情况修正预算方案,确保预算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实际收支情况。 2.预算激励 为了保证预算控制效果,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根据计划实施效果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奖惩,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产生较强的责任心与归属感。在预算激励制度的影响下,员工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会更加努力,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都会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员工还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自我反省,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预算激励还包含风险激励制度的建设,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发展计划与实际偏离的情况,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经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过多的经营风险,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与激励制度,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风险防控中的增值效应,将企业面临的不利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切实提高企业风险防控及整体绩效水平。 三、管理会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问题分析 1.管理会计的研究和企业的实践存在脱节问题 相较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在研究过程中通常都是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不过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很多理论与经验都是结合国外发展情况所提出的,所以,这些理论和经验并不适合国内企业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之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脱节问题。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理论和实践之间必须要同时进行,然而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无法依靠理论提供的信息来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经营问题,管理会计的重要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2.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范围 相对来说比较小就目前来看,国内很多企业仍然采用着以销售为主的经营发展模式,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通常都会将销售作为控制经营成本的关键因素。在这种经营发展模式的影响下,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无法扩大,甚至很多企业都存在着管理会计缺失的问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薪酬普遍不高,无法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管理会计重要价值的发挥。 3.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不重视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管理会计,才能帮助企业规避各种未知因素所带来的风险,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加可观的效益。可见,管理会计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想长久、安全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然而就目前来看,虽然国内很多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了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设立了专门的管理会计工作岗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不懂得积极进取,没有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甚至出现了滥竽充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效果。 4.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相较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更加丰富,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节约经营成本,同时还能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不过,管理会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领域也是非常多的,对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只有具备大量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才能顺利、高效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在进行会计人才聘用的时候,都非常注重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更加倾向于聘用工作年限较长的会计工作人员,这些会计工作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对会计工作的理解和认识都是非常落后的,基本上都没有树立起新的管理会计理念,管理会计从业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很多企业都存在着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管理会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给管理会计重要价值的体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5.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现如今,国内很多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模式的时候,都没有一套健全的理论体系给予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重要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为国内企业中的很多会计工作人员都秉持着传统的会计工作理念,没有针对管理会计这一会计工作模式开展深入的研究,所以,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频次并不是很高,管理会计的实用价值难以体现。另外,因为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没有积累下丰富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所以,管理会计工作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些阻碍。除此之外,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起步时间比较晚,国内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研究机构,导致了企业在开展管理会计的时候经常出现不够标准、不够规范的问题,进一步影响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的价值。 四、解决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问题的对策 1.提高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为了使管理会计的重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促进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一是要根据国内企业以及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要根据国内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建立一个适合国内企业应用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二是要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提出之后,要将其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实践考察,明确理论是否合理、可行。首先,培训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培训管理工作时,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探索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其次,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自身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企业高层管理者要革新经营管理理念,根据企业目前的管理会计应用情况和经营情况,制定出科学、可行的管理会计发展规划,使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出更加可观的价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理论以及实物交汇组织机构,重点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路径,进一步深化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理论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支撑,那么管理会计应用效果将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加大对管理会计人员培养投入 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会计培训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人员培训计划,选择规范、系统的培训方法,并树立明确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训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其次,企业会计人员要积极革新自身理念,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学习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管理会计知识学习当作学习重点,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会计工作能力,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 3.加强完善管理会计的内部环境 目前,国内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的时候经常会受到应用范围的限制,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为了使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出更加丰厚的价值,企业必须要积极扩展管理会计应用范围,优化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范、合理的管理会计工作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决策信息,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掌控各个经营环节,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所以,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为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内部环境。 4.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要想更加高效的发展,就必须要及时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主动地向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学习,积极引进外部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从而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外部支持。同时,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竞争机制的支撑,企业应积极构建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增加人员的流动性,不适合岗位的及时淘汰,动态引进外部人才,使管理会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进而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效果。除此之外,企业还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在线学习平台,鼓励人才持续地学习同行业先进的技术与方法,进一步扩大管理会计应用范围,使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更加标准。 五、结语 从本质上来讲,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创造出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在以往的会计工作中,工作内容一般都只局限在财务数据的核算,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则比较多,不仅需要进行财务数据核算,同时还包含规划、预测、控制、决策以及评价等核心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具有着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为了使管理会计在我国更加顺利地发展下去,使其为我国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必须要探索出更加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企业内部还要做好权责划分工作,确保管理会计的效用能够充分发挥。 作者:吕健雯 单位:广东粤电航运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各行各业的业态、经营管理思想、经营管理模式等都在随之更新。企业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现状,探索符合自身经营与发展需求的营销模式,并且落实下去,这是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下文将对市场营销模式的相关概念、模式演化等进行总结,分析营销模式创新的重点,找到未来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营销模式 革新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决定着最终的收益,乃至于企业后续的发展。为了在竞争愈发激烈的行业市场当中立足,只有结合当今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去创新自身的营销模式,突破以往营销思想与方式的局限,才能在新时代寻求长久发展。 一、市场营销模式相关概念探讨 1.市场营销概念 所谓市场营销,是基于商品交换的经济为内容的经济活动形式,是商品经济范围内的概念。市场营销是企业打造形象、获取利益、维持发展的基础活动,是企业的职能所在,企业要打造品牌,获取利益,与合作伙伴、顾客乃至于整个社会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关系,带来经济价值,就必须要结合不同时期的行业市场背景,合理规划自身的市场营销活动,达成预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标。市场营销包含诸多环节,牵涉许多因素,是一个系统性的体系,当前MBA、EMBA等课程体系中,都已经加入了市场营销的专业内容,奠定了市场营销这一学科的重要地位。 2.市场营销模式概念 所谓市场营销模式,是基于市场营销理念的衍生理念,是抽象的、整体的概念。其贯穿整个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对于营销的实际成果有着决定性影响。市场营销的每种模式都是有机的存在,其实际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选择不同营销模式的目标,是保证当前营销计划符合企业的营销现状、营销目标,并且能够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如上所述,市场营销模式是有机的存在,其包含许多内容,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三点要素包括营销组织、营销技术与营销理念,三者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均影响着营销的最终成效。 3.市场营销模式发展 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消费市场的风向转变,决定着营销组合中因素的变动。不同时代背景下,营销模式当中的因素组合也不相同,早期的营销理论以4P营销组合论为核心。这一组合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地点、产品、价格与促销,是经济短缺时代下的主流构成。在饱和经济背景下,营销理论以4C营销组合论为核心。这一组合中的核心要素包括顾客的费用、顾客购买的便利性、顾客的需求以及预期、企业与顾客双方沟通情况。而客户经济背景下,营销理论以4R营销组合论为核心。这一组合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关系、反应、关联与回报。当前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在当前的新经济背景下,营销理论以4V营销组合论为核心。这一组合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共鸣、功能化、差异化与附加价值。不同营销模式,基于不同的因素组合,基于不同的社会环境背景形成并发展。在以往短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商品流通难度高,而且社会大众的消费能力有限,消费欲望也自然受到了限制。也没有很明显的消费欲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的生产以及民众的消费都会受到局限,因资源稀缺,所以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有限,群众能够买到的产品类型也有限,但是因这一时期,群众的日常消费受制于企业,因此企业的营销活动反而更为简单,只需要关注商品的质量与价格控制。而进入饱和经济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必须要考量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购物需求等去规划生产与销售活动。而且要以顾客为中心进行营销策划,为了得到消费者的关注与信任,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利用多样化的、先进的营销策略去留存消费者,打造品牌,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提升消费者黏度,培养消费者的购买与使用习惯。综上所述,以上所谈及的不同营销模式,其产生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有着直接关联,不同的营销模式,需要基于不同的背景与营销需求去加以利用。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市场营销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改变,从宏观层面去分析,是改变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改变了各个行业的市场环境、业态等。从微观层面去分析,是改变了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需求。互联网的普及,推动着全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的共享,资源共享给当今企业带来了更多资源,但同时也打破了企业竞争的局限,电商平台的建立与普及,使得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购物选择,了解不同企业的信息、商品的信息、买家的评价以及对比商品价格等,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企业以往的许多优势便不复存在,包括地区优势、价格优势等。即是说企业在获得网络助力,获得更大平台与更多资源的同时,也需要面临更多的问题。总结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给当代消费者消费观念、习惯等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面对网络电商平台的海量的信息,企业已经无法如同以往的实体店时代一样局限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信息可参考,购物选择也不再盲目,企业要在巨大的平台当中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与认可也更加困难。其二是随着不同行业的企业不断打破行业壁垒,开发其他行业的商品,企业的竞争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同行业企业。其三是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消费者了解到的信息越多,对比越是精细,对于企业资质、商品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的要求越高,企业甚至无法再依靠单方面的优势取胜,不但要保证商品的质量,同时还要大幅度压低价格,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客户服务,这就使得营销成本更高。在这样的趋势下,企业需要寻求营销组织、营销理念、营销技术等不同方面的创新。 1.营销理念上的创新 科学的营销理念,是企业开展营销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企业创新的难点。因为经营多年的老牌企业,已然形成了独立的营销理念体系,许多新生企业,也往往会以老牌企业为标杆,进而基于品牌企业的营销理念去开展营销工作,套用老牌企业的营销模式,走老牌企业走过的路,这对许多企业来说,都是最为可靠的、风险最小的方案。但也正是这样的习惯,阻碍了许多企业创新的脚步。换言之,如果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当今企业,特别是新生企业,必须要首先具备敢于打破传统理念局限的勇气,走出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老牌企业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而不能因以往的营销理念带领企业走向辉煌,便始终不肯变通,要认识到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的事实。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下,企业要了解当今的社会动向、潮流趋势、大众审美、大众需求等信息,能够有更多的通道,更多的方式。只要企业入驻当今主流的社交平台、视频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创建企业专门的账号,便能够随时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收集。而且在商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企业应当具备打破国界局限、走向世界的战略发展意识。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去进行营销规划,把握国外市场,利用网络优势,基于全球化发展目标,去完善营销组织结构,铺设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了解全球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运用针对性的营销技术去达成营销目标。企业的内部领导层更应实地去勘察,了解海外市场的发展现状,了解海外消费者的特征、消费观念等,基于自身所了解的真实信息去规划营销方案,下达营销任务。例如阿里巴巴集团,便是将目光放眼全球的企业代表,正是因阿里巴巴集团敢于迈出国际化贸易拓展的步伐,才奠定了如今电商行业的理念基础。除此之外,当今企业还要重视不同类别商品的营销要点差别。以知识营销为例,知识商品不同于其他的实体商品,实体商品是客观的存在,其状态与作用是不受消费者主观意识影响的。而知识商品能否体现出实际的价值与意义,则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理解,因此企业对于知识商品的营销规划。对于知识商品,消费者的观念认同即是质量保证,即是说企业在针对知识商品进行营销规划时,需要融入感性的营销理念,传统商品的营销重视对商品客观属性的强调,包括功能、质量等。而知识商品则需要利用思想与情感上的引导,更快激发消费者的思想与情感共鸣,这是成单的前提条件。例如在销售电子小说或是线上课程等知识商品时,可以截取小说中吸引人的片段,或是提出与线上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问题与案例,重点强调,让消费者更快被吸引。例如要规划线上的人际课程营销方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消费者认识到该课程能够帮助其解决哪些人际交往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例如:您是否曾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感到自己并不能精准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否感到自己在育人沟通时的应变能力不足?这些问题能够引起存在人际沟通问题的人的共鸣,进而认识到该课程是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与启示作用的,进而产生购买课程的欲望。换言之,是要在明确商品类别、特征等基础信息的前提下,落实针对性、差异化的营销方案。最后,是要在营销过程中,体现出中国的思想与文化魅力,即是要将中国理念与中国文化融入到营销理念当中。要通过文化的融入,赋予商品更加深刻的内涵,让国内外的更多消费者认识到中国商品的魅力以及中国企业的魅力。特别是面向国际市场,如果一味迎合西方的思想与审美,只会让中国的企业与商品在国外市场中泯然众人,因为一家中国企业,如果缺乏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盲目去迎合西方市场,在西方消费者眼中,便不具备特色,也不足以让国外消费者受到吸引,感受到文化的冲击,产生购买欲望。而在这一方面,花西子品牌是可借鉴的优秀案例。花西子依靠少数民族特色的融合,成功打入了国外市场,花西子美妆产品的外包装设计,单个商品的外观设计,乃至于内部纹样设计,都十分精细且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也正是因此,才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2.营销组织的创新 营销组织的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对于营销链条的结构优化。为了实现特定的营销目标,企业需要明确与商品营销相关的不同模块,在构成上,要从部门、岗位细化到个人,在营销环节上,要从生产、销售细化到售后,这些因素与环节都要考量在内,进行全面规划,才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企业需要认识到,营销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过程,也需要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虽然企业为了保证营销工作的专业性,需要建立专门的营销部门,但是营销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是需要多方参与,多方配合的,即是说企业的每个部门,甚至是每个员工,都与营销工作有关,要为员工树立全员参与的营销意识,让每个员工都成为企业营销规划中的一个有机因素,对营销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产生正面影响,才能得到更好的营销效果。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营销体系构成是更加复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许多企业的人机一体化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以现代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化设备为基础,实现对于组织结构、职能等的集成。这样的体系构成,虽然很大程度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等因素对于企业营销的局限,但是这也对企业员工的自律能力以及职能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当前的许多工作是能够依靠网络去完成的,所以许多员工并不能认识到自身对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并且也模糊了自身的部分职能,则企业为了达成营销目标,则要基于当前的信息化环境去明确所有员工的职能,做到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营销责任。例如在C2C(个人之间的电商活动模式)模式下,集团的单每个销售门店下,都可以有很多下属子店,而且归属权不一。部分子店只负责线上销售,而发货则是由总店该负责,即是虚拟代理模式。此外在B2C(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电商活动模式)模式下,商品物流运输环节往往是外包的,由独立的物流单位负责,而且生产环节也可区分为是企业自主生产或是外包,外包的生产则由独立的厂家负责。不同的营销组织结构,能够体现出不同的优势与弊端,企业需要结合实际的营销需求,选择最符合自身营销目标的方案,尽可能减少成本的消耗,同时保证商品的质量以及服务的质量,这将成为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 3.营销技术的创新 对于企业的营销技术,可区分为生产、宣传、销售、物流、售后等不同方面的技术,而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企业营销每个环节、每个职能部门与单位的技术,都能够在网络上去实现,并且进行整合。虽然最终依然需要由人去管控,但是已经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动化处理。为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立足,企业需要认识到的是信息化的营销技术并不是自身独享的,而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去加以利用的。因此企业需要探索特色化的营销技术,使用突破性的营销手段,确保自身的营销特色以及优势得以体现,确保自身的营销理念得到贯彻落实,得到广泛的认识与认可。企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新型营销组织优势,技术重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好数据库营销。所谓数据库营销,即是基于包含海量信息的数据库,去分析消费者特征、消费习惯等信息,并且以数据分析结果为基础去制定营销方案的营销模式。数据是商品生产与销售的基础,基于消费需求去规划生产量、生产的商品类别等,才能够避免出现滞销等问题。基于消费需求的销售活动,才能精准锁定受众群体,减少销售的成本,提升销售的效率。二是要做好事件营销。在出现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时,大众或多或少都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如果企业选择有着正面意义的事件去推动自身的营销,群众必然会更容易关注到并且给予支持,这即是重大事件的连带影响。此处以鸿星尔克为例,在2021年7月的暴雨灾害中,鸿星尔克的捐款行为,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同时也激发了广大网友的消费热情,这是消费者对于鸿星尔克这一民族企业担当的认可,无论鸿星尔克的捐款行为是否为刻意营销,都能够证明,在重大事件当中,企业有担当的行为,都必然会被社会发现,会被大众关注,最终起到营销效果,并且得到良好的反馈。三是要做好客制化、个性化营销。当今的许多客制化商品,便是采用这一营销方法。例如许多商品允许消费者定制图案或是刻字,或是提出更加具体的定制要求,定制独属于自己的商品,这便是个性化特色的体现。因为企业的商品开发与生产,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预想与需求,也许商品只有部分内容、特性或是功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而如果绑定了其他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内容、功能或是特性,则会使消费者感到是浪费。而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客制途径,则能够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更能凸显自身的个性,这也更符合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预期。而要做好客制营销,企业胡必须要提升在线客服的服务质量,确保在售前的沟通过程中,客服人员便能够了解到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要求。例如定制手机壳,需要收集消费者需要定制的图案、手机的型号等信息。 三、结语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营销策略创新是必然需求,也是必然走向。如果企业无法迎合当今的趋势,做好对于营销思想、营销组织与营销技术的创新,便无法体现出竞争力。为此以上总结了市场营销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市场营销的发展,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营销创新对策,望参考。 参考文献: [1]寇熙悦.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优化策略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1(11):112-113. [2]陈卓.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分析[J].现代营销,2020(3):61-62. [3]郭振芳.探析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营销的创新举措[J].读与写(上,下旬),2015(5):299-299+300. 作者:曹文竹 单位:仙桃职业学院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引言 从最新的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来看,未来电子商务一个重要的特征和趋势就是将融合物流供应链。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正逐步成为全国各大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物流作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科,如何加强其相关知识与电子商务的有效衔接,让学生从电商角度去了解物流的重要性及其运作程序,对于未来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商务专业中物流课程的特点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中一门核心主干课程,电子商务的概念中就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物流更是把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环境与配送仓储等实体操作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可以不夸张的说,缺少了现代化物流的保证,电子商务也就不复存在。而当今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电商物流的教学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鉴于现在教师在教材的挑选上,主要是根据各门授课老师的意见进行,国内现在有很多电子商务的系列教材,分别由各相关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情况组织编写,所以在教材的内容上差别很大,导致各门课程之间相互有重复和冲突,有的前沿知识未学习过,譬如关于JIT物流模式,有的却是反复学习,如物流组织的架构,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电商课程串联,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另外,大部分电商的物流课程中,在实践环节上更注重的是电商的运用,譬如如何在电商平台采购等,或者是纯粹的物流管理实训,如仓储作业和配送作业等,学生无法将电商和物流这两个线上线下的功能联系起来,形成有效地知识网络。 (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力度不够; 电子商务是一个交叉学科,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商务和管理的内容,又有相关的技术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迫切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而物流课程的实质更是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齐头并进,很多院校在此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仅仅用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安装一套简单的模拟实验系统,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培养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这样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缺乏专业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电子商务的复合型决定了该学科的跨越性,精通电子商务的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而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老师中,电子商务专业尤其是研究方向在电子商务物流的老师很少,所以往往是物流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但物流专业的教师对电商专业的核心思想又不甚了解,在教学中更喜欢从物流专业的角度出发,突出物流基本的职能,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且在面对电商的实际问题中无法与学生更多的指导,譬如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交易和网下物流配送进行协调,使得物流这个“第三方利润源”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更体现了电子商务的便捷、廉价的优势的这个问题上无法融合。 (四)学生本身主动学习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本身有限,自己不愿意主动开动脑筋,以往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式的讨论、课堂分组讨论,学生不认真配合,回答寥寥无几,要不就是不会回答,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氛围和效果,这从笔者几年的教学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如何变被动于主动,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的难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思路 (一)在教学观念上,要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在教学方法上,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发散性的思考相关问题,形成有效的知识神经网络。鼓励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等,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素养,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真正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解放出来,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修订和完善现有的课程标准,正确架构课程知识体系。 鉴于物流本身的独立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就物流整体的框架和知识点进行学习讲解,让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并让学生认识到物流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譬如物联网这一新概念的流行,物流信息系统的同步就必不可少;再从电子商务的角度出发,告知作为高职学生,需要掌握哪些与电商相关的物流常识,譬如仓储的有效性、运输规划问题、实际报关问题等等,将物流与电商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的结合,让学生在正确的知识体系下全面的学习物流知识。 (二)从兴趣入手,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现今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电子商务物流相关的教材,尽管大多数理论上都比较系统,但这些理念由于诸多原因都停留在书本上,难以实践,导致让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了教和学的兴趣,再加上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所以教学效果不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应以书本知识为纲,不断穿插问题和解决思路,用多媒体课件和机房等为载体,建立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体系。譬如由学生自行体验网上购物,再通过快递的查询,分析淘宝的第三方配送与京东的自营配送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电子商务物流的运作过程,并由此为线,让学生更深一步的考虑这两种方式面临的风险、配送以及法律责任等等,起到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发散式教学体系模式。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让教学面向市场,面向职场。 加强和电商企业的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校内教师到企业中学习锻炼,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实际操作经验。让电商的教师更多地参与物流的设计与实践中,让物流的教师更多的从电商的角度出发,双方定期的探讨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从而将电商专业的框架融合汇总,形成一支适应形势、教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更多的实际运作、更多的模拟仿真,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成为新时代的电商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聘请行业的专家、第一线劳动者,由他们讲述身边的、行业的看法和趋势,使学生更能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电商物流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案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应用表明,相对于之前的电子商务管理专业学生,现在的学生明显对物流的整体概念和与电子商务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对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和改进,能更好的为现代化信息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认识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专业物流课的高效教学方法 摘 要:物流课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科目,对于电子商务这个职业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其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虽然看似物流和电子商务在空间上面是不同的层次,但是电子商务却离不开物流的辅助,是商品成功流通的保证。所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先掌握物流过程、掌握掌控该过程的方法和品质的控制。 关键词:专业特点;物流实验;课堂效率;合理规划 一、联系专业特点,将物流课与专业知识相融合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的掌握应该是比较熟练的,但是忽略了现实生活的联系。物流课是专业课的一种,虽然其重要性在课程方面有所明确,但是因为其作用的潜在性和暂时性,很多时候都被师生忽略。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作为老师,要将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讲解清楚,并且举出实例给予证明。实例可以是正反对比的,以增强其说服力。另外,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发讲解其中的关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二、通过物流实验实习来增强物流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种做法可以在室内的电子商务实验室进行,主要是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指导老师提供仿真运行。当然,在正式运营之前,一个物流公司在系统中注册是必须的步骤,并把它们的关键部门,如管理中心、调度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等建立完善。将这几个部门分别分配给几位同学,让他们之间通过沟通协商其交流方案和运作顺序,完成物流任务。管理中心主要是接受订单和资源管理,调度中心是对货物进行分拣和调度,运输中心主要是对车辆进行管理并对按调度中心的货单调度派车运输,仓储中心主要就是管理储藏货物。通过在物流市场上购买资源,承接订单,货物出仓卖出,调度运输成本等来实现盈利的目的,从而实现物流课的真正运营模式。 通过这样的计算机实验模拟,能够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物流课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采用情境式教学来提高课堂效率 情境式教学在很多科目中都得以实践,在物流课中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老师可以在课上设置较多的情境,例如,调度分配出现问题如何解决,成本过高、入不敷出如何解决,何种货物应该选择哪种运输方式,每种运输方式的成本和利润如何计算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物流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情境题目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知识的实用性,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知识的信心。 另外,通过物流课的情境式教学,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物流的过程,能够通过使用知识来深化记忆知识,通过运用知识长时间储存知识。因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更有效地学习。 四、使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物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每个环节对于整体的运作来说都非常重要,甚至我们可以使用“木桶理论”来解释每个环节对整体品质的影响力。所以这门课程特别需要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专业精神,为此老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合作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小组可以负责一个环节,组内成员需要共同完成这个任务。例如,调度分配问题,组内成员设计出几个方案,然后总结出组内认为的最佳方案。组与组之间也需要交流,交代工作。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锻炼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对于物流这样一个步骤繁琐、程序较多的工作来说非常有益。而电子商务也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好的口才,能够和客户、同事之间有很好的交流。 另外,分组也可以是每个小组构成一个物流公司,然后再由老师评比哪个“公司表现”最好,这样可以锻炼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小组和实验学习的结合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来说,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能够将知识付诸于实践,又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老师需要合理规划各部分的教学内容 物流课作为一门具有较强技术特色的专业课,为了能够方便同学们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根据相应的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学习的特点、技术要求合理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将教学目标定在掌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上。因此,老师一定要对教材具有灵活驾驭的能力,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挖掘教材的内涵,扩充深度。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增减、组合和整理。对于物流课教材的重点、难点要讲清、讲明,对次要的内容可以略讲。 课堂教学在整个电子商务物流教学过程中占较大的比重,老师掌握大量的教学技巧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老师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学习、观摩公开课,学生提建议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东环路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出发,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探讨,为改善此类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校;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模式;多元化 1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支撑体系,网上完成交易的货物必须通过现代物流系统送到购买者手中。另一方面,现代物流的信息交易和组织管理也要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实现,从而使现代物流效率更高、物流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专门用于研究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及物流中的电子商务手段的课程《电子商务与物流》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主要是电子商务专业及物流管理专业,两个专业教学要求则各有侧重。 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电子商务与物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课程,课程从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相互影响、互动关系出发,结合案例详细论述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物流配送及配送方案设计等问题,探讨电子商务下的法律、电子商务下的传统产业物流网络的发展及电子商务与国际物流问题。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下,本课程的开设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对高职专业更是应该选用“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但是,目前出版的相关教材大多是打着电子商务的旗号谈论物流问题,与物流概论重复内容过多,还有的是电子商务理论与物流知识的简单堆积,合适的教材少之又少。对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学习都比较困难或缺乏兴趣。因此,加强专业教材建设任重道远。在此环境下,教师应选择尽可能接近课程要求的教材,教学过程进行内容整合与补充,以保证本课程的系统性与指导性。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以前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备课、讲授和考试。学生的精力则放在了被动的学习和应考上。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部分爱学习的同学也只是围绕着书本和笔记,自主获取知识和思考的能力不高,学生“好学”的品质与“学好”的终极目标难以达到有效地统一。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不能单纯地一味讲授课本知识。教材上的内容或者说课堂上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应该靠学生课下学习完成。教师要以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正确途径,提高学生课下学习的能力。在这种理念下,教学模式也不应是单一的课堂讲授,而应该提倡根据内容及效果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3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3.1授课方式的多元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的课件,课件中可插入大量的图片图表来丰富讲授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网络和其他途径收集有价值的网站地址和电子文档等形成资料库,内容涉及网络技术、支付技术、安全技术、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网络广告、商业模式等内容,这样可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比如网络银行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其功能和业务。还可在课件中提供很多专业性的网站或学习型网站的链接,为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拓展知识提供方便等。 除传统教学方法之外,还可引入案例分析、热点问题探讨、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调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增强动手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当当网或淘宝网亲身体验一次网上购物的流程,享受网上购物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B2B、B2C、C2C流程;并增强其理解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更好地理解HTML语言的应用。因为此类实践性活动具有趣味性,学生大多愿意积极主动完成,并提升了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3.2案例的实时性与多元化 课本上往往每章内容后都附有相关案例,但内容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入相关网站,讲解案例中的相关背景,不仅可以拓展要讨论的问题,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印象。尤其是一些现实中经常接触的案例,比如电商企业凡客诚品、天天网、当当网、唯品会、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生产型企业海尔、戴尔等。也可以在进入网站的同时介绍其企业发展历程,业务模式,库存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等。 另外新闻媒体中一些与电子商务及物流相关的问题案例如“疯狂的快递”也可以让学生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提升其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3移动电子商务的体验及移动学习 作为90后的大学生,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必备品,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已超乎想象,但大多局限于听音乐、观看视频、阅读电子书、QQ聊天、微信等娱乐与交流功能的使用。若能引导学生课余利用智能手机来体验移动电子商务,既可以解决生活用品及图书等购买成本的降低,也可体验移动电子商务的一系列使用问题,将学生娱乐与学习结合起来,深刻理解相关知识。另外还可利用智能手机浏览一些相关的学习网站,拓展其专业视野。课余的体验及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课堂讨论中充分发挥,切实提升课堂讨论效果。 3.4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的融合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后,讲解后续内容时以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比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以便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内容的扩充和介绍,以保证学生所掌握物流知识的系统性和新颖性。 3.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课程考核成绩为标准,课程考核也多以书面试卷来测试,对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的考核几乎没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及评价方式多元化。如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让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学习效果等。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以知识模块为单位进行作业评价和以实训项目为单位进行课堂评价。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无从考查,没有实际意义。 4结束语 物流管理人才的巨大缺口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针对高职教育,如何使所培养的毕业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不仅要求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其实施效果则更为重要。而培养方案的实施最后又会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上。因此,如何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大批既懂物流知识又懂电子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将为专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提供正能量,不断地总结与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将成为释放能量的催化剂!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交叉知识点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重复讲解或教学空白、知识点混乱等教学问题,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提出交叉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教学改革 民办大学 一、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关系紧密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关系紧密,两者密不可分[1],因而在讲授物流管理类课程时,需要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样地,在讲授电子商务类课程时,也需要讲授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我国高校和各种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人才时,都会同时开设电子商务类课程和物流管理类课程。这对学生而言,同一知识点需要在多门课程中分别、重复地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引起一些教学问题。下面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探讨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在交叉知识点方面的教学问题及改革意见。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现状 (一)学院基本情况 1.学院简介。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教发函[2004]41号文件)成立,由重庆邮电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先后通过“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创业产业基地,同时携手校外合作企业,共建学院校外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学院历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生源特点。由于是三本院校,学生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纯理论的教学不感兴趣;二是数学能力普遍较差;三是头脑灵活,喜欢实践和创业,动手能力较强;四是家境较好,父母或亲戚能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二)开课情况 目前,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物流管理人才方面,开设的相关课程是《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这3门课程的开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限选:学生在限定的几门专业课中按兴趣选择其中几门学习,选定后学习要求等同于必修。 经管系目前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为信管)3个本科专业,1个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专业(简称为工企)。《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是这4个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以管理学为前导课程,一般在高年级比如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开设,课程性质为限选或必修,学时一般为48学时,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上存在重复教学的问题。由于工科专业只开设《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课程,不存在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重复教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与问题 移通学院自开设《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后,为完善大学生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表1可知,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学环节需要调整。 1.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表1可知,先开设《电子商务》,再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就容易造成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没有足够的理论学时来学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进而,在一周的电子商务上机实习中,就不可能操作电子商务的订单处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运输优化、物流服务水平测评等环节,导致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脱节,达不到学院预期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重复讲解或者教学空白。《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往往都会在各自的课程教学里讲解“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章节,或者都认为对方已讲就粗略地补充一下,或者干脆不讲。这种教学情况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或者教学空白,对教师和对学生都不利。 3.知识点杂乱。由于不同教师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思维、重难点知识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要求也都不同。前后两个教师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不同讲授方式,重者造成学生对后讲老师的抵触情绪,甚至是怀疑心理;轻者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等困惑。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造成上述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两课程教学进程安排不妥,以及两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特点,没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异。由于本院属于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上与其他综合性重点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本院更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更注重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两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如下改革: (一)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 不管是本科专业还是专科专业,均应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因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为48学时,在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时,稍有充足时间来学习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且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另外,物流知识杂、难、多,在《电子商务》课程里是讲授不了物流知识。故而《电子商务》课程不应先于《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开设。 (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应增加实践学时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物流功能的实践操作要求高,因此要增加实践学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实践学时有两种方案。一是48理论学时+1周实践学时,1周实践安排为2天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与操作, 1天“啤酒游戏”模拟供应链管理,2天企业实地观摩学习。此方案适合工商管理类各本科专业。二是40理论学时+8实践学时,8个实践学时安排为 4学时软件系统应用,4学时“啤酒游戏”模拟供应链管理。此方案适合专科各专业。 (三)交叉知识点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 根据调整后的教学进程,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交叉教学模式。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本文通过介绍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认识及构建的意义,谈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做法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 0 引言 电子商务与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理论教学内容直接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物流及其相关业务的作业流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传统的物流教学方法中偏重教材和理论,而轻视操作和实验所带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还可以深化专业思维和开阔专业视野。 1 充分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意义 近几年,各类院校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有很多,简单地来讲,“以学生为中心”,可以从“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两个方面来理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基础,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才是最终目的。体现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其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其次,课内外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再次,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要求,教师可以更科学地确定授课任务、目标,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五方面的优点:第一、可以为学生服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第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三、有利于保持教师的教学生命力,教师要备好上好课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第四、通过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负责和对学习情况进行检验,促进对知识的熟知和掌握;第五、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 2.1 教师首先需要把握好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 教师是直接为学生服务的,“教”是为了学生“学”,“学”才是主体。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在讲解理论基础知识同时避免以教材为主讲解过多,而是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寻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中,凡是最基本的概念特别是在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中还会重复涉及到的内容都交由学生自己学习掌握,教师只讲授学生自学有难度的内容和问题解决思路。 2.2 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和人际交流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学习,还要能够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两点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交流,必须在课堂中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且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得到实现。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少不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思维潜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在组织形式上,以5-6名学生为一组,将教学班级进行分组,每组不固定组长,每次分配的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临时组长,这样尽量保证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任务中来。 2.4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将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下笔者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1)教学资源的准备。丰富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需要来制作和准备课堂教学中所需要授课资源。资源的形式有三种:文字、图片和视频。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时一定要事先明确资源的使用方式,比如,在讲到“物流成本”时,准备了今年中央电视台对于中国物流顽症最新的材料视频,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并真正掌握解决中国物流成本过高的思路。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师需转换传统只“教”的角色,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部讲述和演示和提供给学生们,更多的知识的拓展和深化都是靠学生课下学习完成。因此,必须提供给学生一定量的其他类型的学习资源,比如经过专门特定设计的教学课件、思考题和视听材料等进行课下自学习使用,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课程QQ群来组织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 (2)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演示文字、图片和视频给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牢固性。 (3)案例与问题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案例与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说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比如以国际著名的联邦快递为例,通过播放视频,了解和学习联邦快递的快递服务,进而掌握如果在电子商务下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将国内最新发生的某快递公司“让包裹飞”的例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很快掌握如何去做好物流服务。另外,每讲到重要的知识点后,都要设置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事先分好的小组去讨论,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论写下来,并派出代表回答。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讲课。教师事先安排内容,指定小组进行讲授,小组按要求熟悉组织教学内容和讲解思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把要讲解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案。要求组内每位同学必须完全熟知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分工进行讲课、发言。学生上台讲授内容,一般是每人三分钟,然后其他小组对他们讲述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同时对学生把握不到位或者讲解出现偏差的知识进行补充讲解。通过评价和完善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完善对自己所讲知识的认识。 3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问题与思考 (1)教师自身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只是试点,要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很长的过程,难以避免观念转变得不彻底的现象存在。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因遇到阻力可能会存在放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念头,回到传统的较熟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去。对此,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师心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认识的提高。 (2)学生方面的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还有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和主体意识不明确,阻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及时提供帮助、交流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来排除学生带来的障碍。 (3)校内外环境条件有限。目前,校外的学习资源溃乏和设计不当,不能很好地为教师和学生直接使用。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整合,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环境与实验教学环境。同时也要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见习基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环境与资源。 4 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又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考与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调查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