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策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农村教育发展来说,根据农村教育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深入分析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切实有效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教育缺失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教育发展也是当下的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完整的亲情抚慰,不能及时地向父母反映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儿童就会变得孤僻、内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流,与于父母产生了隔阂,不仅影响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影响了儿童与父母正常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的损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会参与社会活动,体现自己价值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社会化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化行为之中。在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儿童时期是人学习并形成社会能力、社会思维价值观的重要发展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在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正确、科学地引导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没有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感知不到父母的社会化信息,父母缺位于儿童的家庭教育,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积极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滞后不仅体现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在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根据实际状况,整合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出台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降低农村子女入学的收费标准,减免打工借读费用。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稳定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2.整合社会资源,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要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实效性强的制度体系,保障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学校合作,成立相关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类民间团体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发挥好建设作用,依托于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社会团体的帮助以外,学校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在扶贫助学、教育教学、预防犯罪、公共卫生、权益保护等诸多关键领域上开展相关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持续的,良性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 3.增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农村中小学在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刻不容缓,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儿童管理档案,筛选重点的帮扶对象,把重点帮扶对象工作与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相结合起来,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以学校领导为核心,成立相应的留守儿童帮扶小组,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并结合各班班主任、学科老师、帮扶教师小组以及相关志愿者的实际工作情况,整合资源,形成相应的合力,制定一系列的帮扶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 作者:韩艳秋 张维东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小学 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中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农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论文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1.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过高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来看,91.3%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7%的由外公外婆照顾,只有1.7%的由叔、伯等亲戚照顾。由此来看,隔代教育仍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类型。实际中隔代长辈教育观念的滞后和他们对孙子溺爱等现象是经常看到的,这些现状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隔代教育的弊病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1.2父母忽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注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其关心程度超过了非留守儿童,但在心理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如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33.2%的人会选择在不高兴时把心事憋着不说,而在非留守儿童中这个比例只有23.1%。在父母与孩子交流中,只有0.7%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谈到了心理问题方面,而非留守儿童中这个比例为7.7%,比留守儿童的高出近10倍,差异显著。 1.3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监督力度不足,交流少 监护人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多为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一般来说是父母,并作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人,同时教育被监护人。而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构成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家长的督促。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被督促的构成结构比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留守儿童中,学习的监督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比例分别为41.0%和46.3%,且两者的比例差别不大;而在非留守儿童中,学习的监督人主要是家长,比例为71.8%,老师所占的比例仅为20.5%,这种现状反映出在学习上非留守儿童的家长所起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留守儿童的家长。其次,在留守儿童中学习无人管的比例比非留守儿童高出一倍多。这种差异也许就给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调查也显示出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之间有效的交流并不多,有近一半的孩子很少与监护人交流,在缺少交流的环境下,监护人可能在留守儿童的情绪感知上出现落后,对他们的烦恼知之甚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很容易变得内向,暴躁等。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2.1隔代(或上代)抚养方式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90%多的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监护,从而形成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但在农村却成为很多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前提和保障,尽管隔代抚养解决了很多父母的后顾之忧,却掩盖不了农村隔代教育的诸多问题,老人负担和责任的增加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直接后果。调查中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中的老人不仅要种地,平时忙农活,还要照顾孩子,每天辛苦劳动后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管孩子,在访谈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其次,老人们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是凭经验带孩子,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第一,他们很少注意营养的搭配,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甚至有些老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所以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第二,在学习方面,由于爷爷奶奶自身的能力有限,缺乏对孩子学业和品行的有效监督。在孩子读一、二年级时会在空闲时间查看、辅导他们的作业,但当孩子上高年级后,爷爷奶奶就无法解答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虽然不少爷爷奶奶仍经常提醒孩子的学习,但这样的督促对孩子所起的作用甚微,很多孩子会反驳“你们又不会,看了也白看”,有的甚至选择说谎话来搪塞爷爷奶奶的唠叨。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养成了坏习惯,而且学习也每况愈下。还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是由叔、伯等亲属帮忙照顾的,从而形成上代教育。在实际中,这些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有所顾虑,他们认为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女,不好严格管教。于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更容易被放纵,学习也只是靠老师的管束。现实中存在的这两种家庭教育模式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心理行为,而且他们彼此之间语言上缺少沟通,很容易造成孤僻、自以为是的性格,遇到问题不向老师或亲属反映的心理,这些问题长期累积,不予改善,将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2.2父母对家庭教育职能和内容的片面认识 总体而言,一般农村家长的综合素质较低,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多数是随意的,没有确定的观念指导,也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持。尽管在问卷调查中有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但这些家长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他们能直接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的作用极其有限,而且他们对这些教育内容的重视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与老师的交流推测而来的。另一方面,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中谈得最多的仍是学习方面的内容,老师对学习的强调反过来又会加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这会使家长对孩子教育内容上的片面认识形成恶性循环。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也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不仅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中超过85%的人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个比例超过了非留守儿童,而且也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喜爱程度也远远超过了非留守儿童。这些都会造成家长们对孩子学习的片面重视,从而忽视如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2.3父母、监护人与农村留守儿童间的有效交流太少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空间的限制,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少很多,而和爷爷奶奶由于观念、想法和时间等原因,他们之间的交流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当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与父母朝夕相伴,被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得到的很少时,内心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留守儿童们就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在长期的比较和情绪体验下,逐渐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存在,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感可能不断增加和泛化。在这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行为来解除自己的自卑感,比如对爷爷奶奶的管教不听不理,向父母提出无理的要求,父母回来时有更多的娇气和要求等。然而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心理应该是简单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注意身体,好好学习,父母们在外面辛苦工作就是在尽自己的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当孩子表现出这些情绪时,父母不会想到是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反而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往往放任不理,有的甚至会辱骂孩子。家长的这种做法只会加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让他们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敢向父母或别人倾诉,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把事情憋在心里。调查中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选择把事情憋在心里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状况明显会差于非留守儿童。 3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3.1通过交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高阳镇,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务工人员分成两拨,一部分会在市里或较近的地方工作,另一部分则在北上广这些经济发展快的大城市,对于就近工作的父母一般回家次数较多,跟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会更多,而对于身处大城市的父母大多数都选择过年时回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回家的成本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设备的应用拉近了外出务工人员和子女的距离,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父母可以和孩子充分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从电话中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里的生活状态,多去倾听孩子心里的想法,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去鼓励他们,适时地给予他们奖励或口头上的表扬、和她们分享外面有趣好玩的事情、自己的想法等,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3.2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不可小视。家长应提升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把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放到首位,从多个角度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发展,使孩子从思想上不仅仅只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应该通过书籍、电视等多了解其他方面的信息,从小树立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们外出打工都是希望孩子能生活得更好,他们基本会把自己节衣缩食的钱拿出来补偿给孩子,以此弥补他们内心的愧疚。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习惯高品质的生活而不懂得勤俭节约和珍惜,家长不但没有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反而使孩子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缺点会很明显,也很难抵挡住社会上的诱惑。如果他们缺钱了,就会习惯性的找父母要,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父母应该改变消费观。首先,不要用金钱去弥补亲情的缺失,而是应该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多了解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的想法,观察他们心理上变化,留意他们的行为,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教育。尽可能多地回家陪陪他们。再者,父母们也可以利用在外打工的条件,了解一些先进的信息,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同时把这种积极向上的观念传递给孩子,这也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也会更加依赖,维护亲情关系。 3.3加强父母、监护人、孩子三者的沟通 在实际中,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儿童的祖父辈,他们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细致的照顾。所以父母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好与监护人的配合。第一,外出务工的父母有必要做好远程控制。不要将孩子托付后就不闻不问,家长应多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近段时间的动态,若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赶紧和监护人、老师联系,尽快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建立家长、孩子和监护人之间良好的关系纽带,并通过配合学校教育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生活。第二,监护人要重视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交流。监护人跟孩子相处的时间要比父母的长,他们是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的一方,即使是祖辈,也应该尽己所能有意识地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沟通,毕竟孩子年龄还小,性格较天真,多沟通就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在以后生活中做出改善,这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作者:罗晨曦 陈小丽 杨彩秀 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高阳中心小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社会化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论文 1儿童社会化含义 家庭则是儿童早期接触最多的生活场所之一,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互动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应着重培养儿童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认知、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具体说来即是家庭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还有助于儿童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是缺失,使孩子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这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以及社会化进程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1适应不良 郝振等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的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儿童适应不良是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现。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能在身边照顾,一般将其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亲戚或朋友代为监护,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与父母分离带来的分离感以及与监护人的隔阂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在焦虑、敏感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相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和敏感。留守儿童和父母相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加大,渴望父母关怀、爱护等一系列的需要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安全性降低,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人格障碍,即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或者是畏缩型人格,较难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的研究表明,早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缺乏对人最基本的信任,不能与人很好地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由于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往往表现出退缩畏惧或目中无人,难以与人建立、维持稳定融洽的关系。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例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2.2认知偏差 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种认知偏差首先体现在对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关注,留守儿童难以进行合理的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留守儿童大都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更多集中于消极方面。另一个表现则是在生活中对事件的认知上,相比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事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会把不好的事情发生原因都归咎于自己身上。缺乏父母的引导、教育,加上自卑感,使得留守儿童在认知方面存在普遍偏差,不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看待问题,缺乏自信,做事缺乏主动性。 2.3学业成就不高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只占12.6%,处于中游的占63.6%,处于下游的占22.7%。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从而导致农村整体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出现了农村学生自1990年以来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不断滑落的现象,进而影响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2.4难以形成亲社会行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本身缺少清晰的榜样行为可供模仿,再加上没有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奖励、强化和惩罚,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预知,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将难以形成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更为严重的是当留守儿童在两难的道德情境下面临抉择和取舍时,当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咨询者和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时,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的是有着陈旧观念、知识匮乏的监护人,不仅会引发留守儿童的困惑和内心冲突,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道德学习过程的受阻,使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3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3.1父母亲情缺失 儿童所有的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也是其他感情所不能替代的。但是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经济条件,造成的留守儿童从小便与父母分隔两地,由于时间、地域或是工作忙碌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 3.2责任心不足 父母法律意识缺乏,责任心。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工作繁忙为理由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委托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身上,认为自己只需要满足留守儿童的经济需求就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留守儿童是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行列之外,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大原因。 3.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中,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作为祖辈存在代际隔阂,容易出现沟通障碍;作为委托监护人,本身就没有直接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教育尺度难以把握;另外留守儿童父母本身囿于自己知识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所限,又受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知不觉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4对策 4.1家庭层面 4.1.1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责任意识 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意识。让其认识到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一种社会美德的体现。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应具备较好的教育责任意识,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甚至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交给委托监护人或是学校老师,无论工作多忙碌都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4.1.2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沟通 必须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情感交流。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关心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关注留守儿童经济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强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关怀,真正地关心留守儿童情感方面的需求,给予足够的亲情支持和解答儿童成长方面的困惑,不仅从物质层面尽量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更要从精神层面真正关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1.3革新教育观念和方式 无论是留守儿童父母还是委托监护人都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善和提高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摒弃“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和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父母首先应当认识到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再一个教育方式也可以借鉴心理学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相关方法,当留守儿童习得或表现出一个有利的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给予及时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增加这一行为发生的频率,表现出不当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要及时制止,减少这一不当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改变只批评不夸奖的教育方式。 4.2学校层面 4.2.1切实贯彻“家——校”交流制度 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制定并贯彻落实“家——校”交流制度,对家长和委托监护人传授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再一个就是合理运用如手机、微信和网络等多种手段保证学校老师与家长、监护人的联系,以便老师和留守儿童父母或委托监护人都能准确而及时地了解和反馈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 4.2.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更多的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同时运用心理学中团体辅导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让这些有着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在一个理解、包容的环境中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忧愁,交流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和疑虑,适时地让他们掌握一些积极悦纳自己和排解烦恼的方法。“互助小组”不仅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培养和学会分享、互助和合作等意识和行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3社会层面 4.3.1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努力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差距,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的权利。再就是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4.3.2净化留守儿童外部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学龄期,心理和生理本就不成熟,充满好奇,再加上缺乏父母监管,很容易被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社会不良因素所诱导。一方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和落实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大力弘扬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遏制和打击消极堕落的低俗思想;另一方面加大对学校周边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等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监管力度,为留守儿童教育构筑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庞懿 郭徽 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视角以单一学科为主,多学科结合为辅。其中,肖薇薇的《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思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智世勇的《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则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调查和教育生态学视角》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补偿措施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单一或相互结合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如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张春玲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二)研究路径 从已有的30篇文献来分析,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应对措施。如:王海波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帮琴的《农村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则侧重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对策。第二种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还对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与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如:唐喜梅、卢清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对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导致儿童严重欠缺家庭关爱和教育,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成因、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研究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专家学者们作了详细分析。依据监护主体的不同,莫艳清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表现模式分为四种:“单亲”家庭型,隔代抚养型,亲友代管型,自我管理型。其余学者的分类基本一致,且都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埋下很大隐患。黄晓慧认为这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方面的表现:家庭教育时间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异变,教育过程重智轻德、重身轻心,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黄炳宣、阳崇波对六个乡镇的十二所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其中有三个村的留守儿童达到510人,占在校学生的80%,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没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且大多数孩子刚蹒跚学步时就和父母分隔两地,在生活上虽能温饱,但缺乏思想引导、监管。陈世海与占海玉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制的方式非常突出,老人运用斥责、体罚以及剥夺儿童权利的方式逼迫孩子服从,对孩子的学习不甚关心,有些老人连孩子的生日、班级都不清楚。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消极影响研究 1.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李佳圣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对鄂东南2个县市的10所乡镇中心小学和10所乡镇中心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具有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差、人生价值观扭曲等特点。并指出,变相的亲情补偿造成教育方式失误,面对留守儿童所需要的亲情反馈,父母往往通过钱、物等补偿方式,使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并误入歧途。费招娣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性格障碍、人格发展障碍以及行为怪诞等问题:性格上容易自卑、任性、悲观、暴躁、内心封闭;人格发展上易嫉妒憎恨他人、与人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在行为上容易违纪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对长辈没礼貌。 2.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当前研究一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黄晓慧的分析是宏观角度的代表,她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认为当前社会的流动是机会均等的纯粹流动,而今后制约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人,流动机会多,会逐渐居于社会统治地位;农村人由于学历跟不上,流动机会受限,处于城市边缘人的位置,居于社会底层,这样造成城乡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构成社会不稳定。秦艳艳、闫军印的分析是微观角度的代表,他们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说明夫妇与亲子构成了社会结构基本三角的基本社会关系,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使社会基本三角稳固的保证,若家庭教育得不到落实,必定影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减慢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使教育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得到更好保持或延伸。农村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减弱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延缓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应对措施研究 广大学者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深化现行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姚忠旺建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的城乡隔离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异地求学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柳浩翔提出国家应为留守儿童早日进城就学与父母团聚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补偿父母的家庭教育权和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在考试制度改革上,学者们均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因户籍原因造成的生源地限制,允许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就地参加各类升学考试,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增加教育财政投入,调整资源分配。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吴支奎认为政府须强化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他还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财政支持机制,如: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还要加大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按时发放农村教师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报酬制度,防止教师资源流失。 3.完善教育补偿制度,加强学校关怀。若父母没法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时,学校应该寻求途径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张春玲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开展家庭咨询,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如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联系制度),教师家长与心灵对话制度,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整治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王一涛、冉云芳则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儿童健康的情感倾向,设立各类兴趣小组,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让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专家学者们还指出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有责任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针对此,周帮琴提议为学习能力差、监护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儿童安排教师担任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生活起居并辅导其学习。 4.转变父母家庭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胡花平、康春英提出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避免“空巢”家庭,对孩子身心产生影响。沈优美也指必须扭转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家长就算外出工作也要为孩子选好委托监护人,并与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5.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黄晓慧提出“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还举出榜样例子: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级妇联组织还帮助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来“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不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关爱。王一涛、冉云芳提出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及宣传栏扩大效应,印发图文并茂的家庭教育知识资料并派送到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推选家教榜样等活动,还可以招募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以及村里榜样父母作为教育干事,掌握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 三、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为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1.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突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的同时,把生态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纳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丰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大同小异,文章之间的借鉴率高,经验总结多,创新建议少,研究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未来的研究应尽快脱离研究的瓶颈状态,提高理论研究的精度,减少重复的定性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把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3.可行性策略研究不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方案,学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些效果不佳,实行难度大,也正因为如此,可行性的策略研究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解决措施关键是适用与否,寻求一套适用的计划方案,需要考虑各地的风俗、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略当地客观情况而随便套用策略。 四、总结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但关键是要尽快结束留守儿重的留守生活。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研究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作者:杨梅 王小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探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及举措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的制约。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和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从学校生活中得到温暖,学校是家庭之外对孩子教育起直接决定性作用又一渠道,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立意识、品德修养的养成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培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还不到位。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积极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较多,如学习成绩不佳,课堂表现不优,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等,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经常、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耐心的教育和管理。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缺乏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加之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较低,待遇不高,部分老师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又要打理田间农活,不能把更多地精力投入于教学和管理中,于是形成了“放羊式”、“看孩子”的教育局面。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亲情关怀缺失的情况下并没有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指导和关爱。 据调查91%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开过家长会;89%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和自己谈过心。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高低和学生成绩的好坏,据调查,学校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指标的完成情况给老师们排名和确定奖金的数额,老师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标准,这样一种片面的考评机制,使得学校和教师最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被忽视甚至被抛弃了,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调查,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的优秀。 2.政府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关管理部门责任不明。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抓,缺乏统一的部署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过程中出现分管不力,管理不到位,甚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再加上威县农村数量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地处分散且数量多,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一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由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短缺,义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更缺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项资金,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农村周边环境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村委会没有对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得农村缺乏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又没有农村图书馆和其他文化娱乐场所,有的只是网吧、麻将室、游戏厅,尤其是寒暑假,这些孩子就像出了笼的小鸟一样,到处疯跑、疯玩,网吧、游戏室随处可去,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83%农村或学校周边有网吧或游戏厅,几乎所有农村都没有图书室和适合青少年活动场所。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情感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甚至冲击理智的现象,使家庭教育失当。因此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学习,更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心理健康、品质、安全教育,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重视责任心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避免过度溺爱,更不应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培养其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科学、理智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方式还存在,诸如打骂、放纵、溺爱等不理智现象,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业水平、思想道德状况、日常表现等慎重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教育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同时要重视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运用亲情的力量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配合。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往、心理、行为等方面情况,并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管理。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系统管理,倾注更多关爱。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把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并制定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谈心,给予他们爱的关怀,及时了解他们中表现出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尽可能让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定期通电话,便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沟通,也使留守儿童时常感受到父母关爱;定期家访,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了解留守儿童在家中的表现,相互沟通,交流管理留守儿童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无论是学习、生活、安全、心理、交往等方面都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地指导、帮助、关心、鼓励和支持,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增强自信,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同伴友谊、师生情谊,远离不良环境和场所。开展“爱心妈妈”志愿服务。结合我省妇联开展的“爱心妈妈”志愿活动,组织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担任“爱心妈妈”,给予留守孤困儿童更多的物质帮助,心理疏导,感情抚慰,用母爱和亲情温暖留守儿童,使他们在感受到师爱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母爱,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 3.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和帮助。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实现对留守儿童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更多地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借助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在家乡创办企业,使更多农民能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开办家长学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方式,及时与孩子沟通感情,加深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4.构建社会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场所。教育部门协同学校、村委会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配备图书、活动用品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空间、娱乐场所。开展暑期兴趣活动班或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建议村委会将缺乏监管的留守孩子们集中起来,征召大学生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辅导孩子们学习,或教他们绘画,唱歌、讲故事等,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教育活动,既丰富了留守儿童们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对孩子们形成一定的监管。开展“爱心家长”志愿服务或由媒体携手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共同发起“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感受亲情的温暖。 作者:宋素敏 单位:邢台学院法政学院
水利工程监理中造价工程师的作用:浅析水利造价工程师在工程招标投标工作中的职责 摘要:随着《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1-2007)的实施,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文章阐述了在工程招标投标阶段,水利造价工程师的主要职责。 关键词:水利工程 造价工程师 工程量清单 招标投标 职责 随着我国建设领域各行业管理模式的发展,逐步施行相对统一的标准似乎已成为必然趋势,自2003年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要求建设领域政府投资项目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以来,在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水利工程改革传统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势在必行。为适应建设领域逐步统一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的需要,2007年4月6日建设部了《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1―2007),并要求自2007年7月1日开始执行。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并与国际惯例接轨,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顺应了时代要求,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竞争机制”两者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将计划经济体制下预算编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标报价相结合,同时它符合国际通用的竞争性招投标方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显著的优点,因此,建设工程全面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也是当前推进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必由之路。由于水利工程基本上都属于政府投资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或非经营性公益性建设项目,一直实行的是政府出资、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以下简称项目法人、或业主负责建设实施,并对形成的资产拥有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体制。政府作为出资者和审批者,对项目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缺少发言权,因此形成重项目必要性和投资额审查,轻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的倾向。而项目法人作为项目投资的最终获益者,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利益关注点与出资方完全倒置,造价工程师的主要任务也是侧重于项目的初设概算和竣工结算。但是随着《招标投标法》于2000年1月1日实施,确立了招投标制度在我国建筑市场中的主导地位,竞争已成为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国有资金投资的水利建设工程,为提高投资效益,保证国有资金的有效使用,必须实行招标。在水利工程招投标工作中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既是目前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秩序的治本措施之一,也是水利招投标制度与建设行业接轨的需要。于2007年7月1日实施的《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强调: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应执行本规范,在招标中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新的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制度下,造价工程师的相应职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和工作内容 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是经全国水利行业统一考试合格,并取得《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资格证》,具有现代化管理人员的技能结构,从事水利工程造价专业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地位、作用和工作内容,均不同于以往的概预算人员,凡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活动的项目法人、设计、施工、工程造价咨询等单位,必须在计价、评估、审查(核)、控制等岗位配备有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1.1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范围 (1)水利工程投资估算的编制、审核及项目经济评价; (2)工程概算、预算、结算、竣工决算及工程量清单、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 (3)工程变更及合同价的调整和索赔费用的计算; (4)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5)工程经济纠纷的鉴定; (6)与工程造价有关的其他事项,如建设项目评价和后评价、设计方案技术经济论证和优化、施工方案优选和技术经济评价等。 1.2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内容 水利造价工程师是水利工程领域工程造价的管理者,一般以中介机构的形式,以独立的专业地位,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政府主管部门、项目法人、承包人等提供服务。其工作内容涉及到项目的全过程,其工作内容按服务的对象不同,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为主管部门及项目法人服务的造价工程师和为承包人服务的造价工程师。 (1)为主管部门及项目法人服务的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投资估算的编制、审核及项目经济评价;工程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编制和审核;工程量清单、工程招标标底的编制和审核;工程变更及合同价的调整和索赔费用的计算;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建设项目评价和后评价以及设计方案技术经济论证和优化等。 (2)为承包人服务的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投标报价、协助签订合约、现场测量、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工程变更及合同价的调整和索赔费用的计算以及施工方案优选和技术经济评价等。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造价工程师作为直接为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提供工程造价咨询的从业人员,是服务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中的工程咨询业主体,提供的服务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确定和控制,并与项目建设过程相对应,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事前控制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属于预防性控制,工程造价控制应以事前控制为主,优化工程设计、优化工程施工方案是实施工程造价事前控制、节约投资的最有效的手段,而工程招标对设计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工程造价事前控制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2、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量清单招标中的职责 工程量清单下工程造价控制可以四个阶段: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阶段、工程项目施工实施阶段和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工程量清单报价下的造价控制以第二阶段为重点,即施工招标投标阶段。 工程量清单招标就是指由招标单位提供统一的招标文件,投标人以此为基础,根据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和有关要求、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拟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按企业定额或参照水利部的现行水利工程消耗量定额以及造价管理机构的市场价格信息进行投标报价,招标人择优选定中标人的过程。 在工程量清单招标投标阶段,通过招标投标的有关程序,形成重要文件和资料,如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招标标底、投标文件及施工合同等,直接关系到该项目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造价控制的主要因素。因此相关的造价工程师要认真分析、仔细斟酌,做到准确、详细、周全,且条款之间、文件之间应互相衔接,避免出现相互矛盾,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熟悉掌握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工作程序 (1)招标准备阶段,招标人编制或委托有资质的招标机构(或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编制招标文件,包括工程量清单。 (2)工程量清单编制完成后,作为招标文件的一部分,发给各个投标单位。投标人在接到招标文件后,可对工程量清单进行简单的复核,如果没有较大的出入,即可进行投标报价的编制,但投标人不能擅自更改工程量,若投标人投标报价书中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文件提供清单不一致,将按照废标处理,给投标人造成重大损失。 (3)报价编制完成后,投标人在约定的时间内提交投标文件。 (4)评标委员会根据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进行评标定标。 2.2编制工程量清单 《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工程量清单应由具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依据招标文件、施工设计图纸、施工现场条件和水利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划分、计量单位等进行编制,严格按照《计价规范》规定的计价规则和12位项目编码等标准格式进行,包括分部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等内容。 由于工程量清单在招标时作为招标人编制招标标底和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交给施工单位计算投标报价的依据,是招标文件中关键性的内容,因此招标工程量清单合理与否,不仅影响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而且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和造价控制都会有直接的影响。概括起来,招标工程量清单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是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共同基础;(2)是投标人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依据;(3)是投标人制定资金需求计划和业主制定投资计划的依据;(4)是工程计量与支付的依据。因此造价工程师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一定要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每一个子目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要求应表述准确与完整,做到不多算、不少算、不漏项、不留缺口并尽可能减少暂定项目,以防日后的工程造价追加。 2.3利用工程量清单编制标底 标底是工程造价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招标人对招标项目在方案、质量、工期、价格、措施等方面的自我预期控制指标或要求,是根据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和有关要求、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法、以及按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工程造价计价办法进行编制的。 造价工程师在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标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规则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实质; (2)应注意发放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与编制标底的工程量清单在格式、内容、描述等方面要保持一致,避免由此而造成招标的失败或评标的不公正; (3)工程量清单的描述必须准确全面,避免由于描述不清而引起了解上的差异,造成投标企业报价时不必要的失误,影响招投标的工作质量; (4)仔细区分清单中工程量清单费、措施项目清单费、其他项目清单费,避免重复计算。 2.4利用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 投标报价是投标工作的核心,在激烈的竞争中,中标后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投标报价是关键,投标报价编制的好坏对投标单位竞标的成败和将来实施工程的盈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施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使得投标报价的风险由招标人和投标人共同承担,招标人承担量的风险,投标人承担价的风险,项目单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造价工程师编制投标报价时应根据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和有关要求、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拟定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依据企业定额和市场价格信息,或参照水利部的社会平均消耗量定额进行编制,并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投标对手的报价策略,研究自己的投标策略,提出更具有竞争力的报价。 造价工程师的报价对投标人很重要,如果主要项目的报价出错,则其损失是难以弥补的。成功的报价依赖于造价工程师对合同和施工方法的熟悉程度及对市场价格和竞争对手的了解。因此造价工程师在编制投标报价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掌握计价规范的各项规定,明确各清单项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各项费用的组成等,认真阅读合同条件、规定格式、技术规定、工程量清单和图纸、熟悉施工现场。投标时仔细研究清单项目的描述,根据图纸核对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项目和工程量; (2)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市场价格,注意合理使用企业内部定额,将施工企业自身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等落实到细微的清单项目报价中,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自身定额自主确定工程项目的报价,提高自主报价能力; (3)由于在投标报价书中,没有填写单价和合价的项目招标人将认为该部分报价已包括在其他项目的单价和合价以及投标总报价内而不予支付,因此投标报价时应仔细填写每一单项的单价和合价,做到报价时不漏项、不缺项,应尽量避免丢项、漏项或高估冒算; (4)掌握一定的投标报价策略和技巧,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工程具体情况、估计可能发生变更的项目、竞争对手的实力与优势及投标环境的优劣情况等,综合考虑调整方法,确定最科学合理的投标报价,增加中标机会。 2.5招标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的审核 造价工程师在招标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中,应根据现行规范定额和取费标准、施工图纸、现场因素、工期等认真审核标底、审核工程量,审核各种包干费用和主要材料指标、审核标底造价是否合理。造价工程师要紧紧控制住标底造价是否合理,目的在于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保证,高价中标使招标人蒙受投资损失,低价中标会造成中标人不规范施工、安全没保障、延误工期、施工质量差,增加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和后期维修费用等。在审查投标单位报价时应克服只看总造价不看每项单价和只看单价不看相应工程量以及只看单价不看工作内容、施工方案、工作要点的缺点,工程数量大的单价要重点研究,并充分利用收集掌握的相应工程价格数据,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3、结语 《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对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不仅要掌握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牢固的合同意识,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有清醒的认识,既要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又要注意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在受委托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合同赋予的权力,为项目法人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要维护项目法人、承包人和公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好与项目法人、承包人以及其他合作者之间的关系。 水利工程监理中造价工程师的作用:论造价工程师在水利工程监理中的作用 摘要:对造价工程师从招投标、设计、结算、施工、竣工五个方面进行投资控制的方法和原则应用于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水利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监理 1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被国家重视,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大幅度增加水利的投资,就我省而言,每年的水利投资就达到上百亿元。因此,在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有效控制水利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确保资金安全。在我国实行三项制度管理水利建设项目,即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为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按要求完成进度,使实际投资在计划投资之内,主要从对工程项目实施投资、质量、进度三方面的控制来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监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工程工期和质量,而投资控制方法则直接决定项目的监理效果如何。这样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的配备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造价工程师的要求就相应的提高了,需要他们不但要懂工程技术,而且还要具有实践经验、通晓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还有就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然而目前水利工程投资中浪费损失现象比较普遍,决策失误现象也屡见不鲜,主要就是因为在管理水利工程造价的力度上还不够,做的还不够完善等诸多因素。为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要求,使实际投资额不超过计划投资额得以实现,施行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时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其中心工作主要就是对工程项目实施投资、质量及进度三方面的控制。对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能够造成直接影响的,就是投资控制工作的优劣;而得当合理与否的投资控制方法,又对整个项目的监理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监理工作中配备的人员,必须是具有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工程技术,又要懂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监理工作的质量效果。处理监理人员,还有非常重要的人员配备就是造价工程师,他们在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既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工作的组织者,同时工程师无论从工程项目的立项决策,还是到项目的竣工投产,都伴随项目全过程的监理工作又是该项工作的负责审核审批各阶段的投资工作的负责人。怎样才能将造价工程师在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这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以己观点来看作为投资控制组织者和负责人的造价工程师负责做好投资工作的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对防止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都起着重要的无法取代的作用。造价工程师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控制发挥其作用,那就是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及结算四个阶段的投资。由于造价工程师是建设项目造价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负责人,他们具有以下的权利:工程造价审批权;工程计量支付的审核权;工程进度款的审核权。正因他们拥有这些权利和所担负的责任,所以对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利益、维护监理单位自身权益、以及对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其作用无可替代负责着诸多工作: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编制或审核投资估算等。 2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通过认真进行图纸会审,以图纸会审纪要的形式来达到纠正设计中的失误,是造价工程师在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工作的重点。为杜绝工程造价的失控,所以在会审工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从设计一开始就让造价工程师与设计人员一起参入到工作中,共同斟酌和反复比较项目的使用功能与费用情况,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和效果评价使设计更优化。为了实现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监督成本工程师可以采取措施利用监理信息系统设计是控制项目工程投资的关键设计阶段的事前控制是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后进行的,造价工程师应创造条件开展限额设计降低成本及时将项目相关成本数据提供给设计师,监理信息系统可以累积已经完成的工程成本数据,对国内外经济变化的实时数据随时掌握,确保建筑材料、设备、运输等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突破限制额设计责任要在设计合同中予以明确。当造价工程师在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时,投资额度,根据投资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优化,造价工程师应协助业主在设计合同,明确突破限制设计责任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设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及时的纠正措施以满足工程质量和功能需求和超级投资配额。造价工程师应该能够精心审核计划的批准熟练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拟用于工程中的材料设备、结构高度以及图纸的深度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核。实现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并对施工单位上报的技术方案从中选择最大的价值系数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3水利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造价工程师应协助建设单位做好招标文件编制,由于招标文件是合同文件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法律的效力,所以招标文件编制应该非常严格、准确,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争议,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过多索赔事件。造价工程师在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应根据现行规范、标准、收费标准、施工图纸及现场因素,工期,认真审核,确定合理的标底工期、质量、材料价格的条件下合理的标底。在评估阶段,为了防止串通了抬标,必须有效地控制投资。造价工程师应该让主人意识到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保证经济前提。 4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造价控制的重点阶段是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工程师为 了确保投资控制任务的完成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定期分 析的实际价值和投资计划值偏差和原因,建设施工过程中造价工程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造价工程师应加强投资控制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通常采取经济和技术的手段对工程进行比较用于综合评价不同的施工方法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施工方案选择技术上可行、施工周期可以满足要、,以确保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低的。造价工程师对处理支付工程进度资金必须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控制方法,是一种强大的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手段。只有按图施工、质量检查、监督人员、计量检定的工程项目进度,造价工程师才可以审核付款。 (2)造价工程师确保不突破总投资限额对工程变更严必须格检查,在施工中有工程变更问题例如由于设计失误或不可预见的工程事故导致这类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关键就是工程变更控制。造价工程师必须严格进行的技术和经济分析仔细检查工程量清单和工程变更价格的估计根据工程变更内容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核,,规范工程的变更,实现了事前控制,主动监测,确保投资控制的工程变更更有效。 (3)实际工程中承包商会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索赔机会提出变更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及时间补偿造价工程师应正确处理和防止施工中的不合理的索赔。因此就要求工程造价工程师熟悉专业技术标准的项目并且十分精通合同的条款正确地处理索赔,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5水利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控制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阶段最关键的环节是进行工程投资的控制工作,在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必须做到要有齐全的审核依据,对于等做到要不重不漏的增加或者扣除那些变更的工程、替换的材料以及增减的工程量。拿不准的要通过查看监理日记予以明确,同时还要进行现场校核。此外,施工方法和材料价格对工程造价带来的影响,作为一名造价工程师要及时掌握,唯有如此才能公正、准确的进行审核竣工结算,使竣工结算和真实的工程造价相符。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造价工程师责任重大,必须具有积极主动性,对水利工程的每一环节的投资都要实施有效控制,如投资设计、发包、施工、结算等。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审批工程造价、审核工程计量、审核支付工程进度款,从而提高投资效率,确保资金安全,为了人民的利益,将水利工程的投资控制工作更出色的完成。 水利工程监理中造价工程师的作用: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利造价工程师在设计各阶段应注重的工作要点,及针对不同投资主体的要求编制造价文件的侧重点,并就如何提高造价工程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造价工程师;造价控制;业务能力;设计过程 水利工程造价控制贯穿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尤为重要。在设计阶段,水利造价工程师主要承担的任务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的编制和方案比选投资分析,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招标标底或施工预算的编制。针对不同的工程、不同的设计阶段、不同的投资主体要求,要想在设计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使造价控制能贯穿于设计阶段,造价工程师应当做到: 1认真做好方案比选投资分析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决策设计的重要阶段。为使有关部门能准确决策,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就要进行各方案论证。 水利工程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需对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多选择性方案进行方案比较。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618-2013)要求,在地质补勘条件下进一步比较。初步设计阶段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619-2013)要求,须论证工程中已选定方案。 在进行方案的比较论证时,水利造价工程师要科学合理地分析工程分部项目的单价和费用组成,为项目业主和上级机关决策、审批提供可靠的依据。比如在工程选址、工程总布置、泵型选择比选时,应以单价和费用指标来反映不同布置和不同施工条件、施工难易程度的影响;在泵型比选较时要针对不同泵型所相应的土建、金属结构、电气设备的不同要求,分别做单价分析,以便合理地选择方案。 以淮河入海水道通济、陈涛、芦扬三项排灌工程变更设计为例,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可研报告和总体初设均已批复的情况下,通过对三工程的规划方案、设计功能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对多种设计方案的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和拆除成本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择优选定了最佳设计方案。优选方案分别为:通济灌溉工程,拆除重建通济地涵,取消通济灌溉泵站,新建穿北堤引水涵洞;陈涛排灌工程,拆除重建陈涛地涵,取消陈涛排灌泵站及配套水闸,新建穿北堤引水涵洞和西排河口排水闸;芦扬排灌工程,拆除重建芦扬地涵,芦扬排灌泵站改为单排站,新建穿北堤引水涵洞。三项排灌工程设计变更方案较总体初设方案功能更合理,大大降低了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节省工程建设投资1028万元,节约全寿命周期运行成本约1.80亿元。 2不同设计阶段应有不同的工作要点 根据我国现行投资管理规定,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决策的依据,应按规定的深度做到一定的准确性,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的出入一般不大于10%,如果超过则需重新报批。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了解各设计阶段不同的内容要求,才能编制高质量的工程造价文件。 2.1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项目建议书主体工程设计审查要求较高,其设计深度基本要达到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水平。编制主体工程投资估算需有详细的项目划分,需对主要单价作分析,机电设备则只需列出主要设备项目。次要工程单价、其他建筑工程和其他临时工程采用指标法。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列出较为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国家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编制要求已经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基础资料需有详细的计算和依据,工程项目需有单价分析。 2.2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需重新复核人工工资、主要材料以及风、电、水、砂石料和施工机械台班费等基础单价计算的原则和依据;说明主要设备原价、来源地及运输方式的确定原则与依据;为满足投资组成,按照规定必须出附件,附件编制要有依据,要求非常详细。 2.3招标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招标及施工图设计阶段一般情况下还需编写工程标底或预算。标底价不同于初步设计概算和投标人报价,初设概算是按定额计算单价再乘以工程量,定额是综合全国水利行业平均工效制定的;而标底价是考虑具体工程的工期要求、技术复杂程度、工程量大小、施工条件优劣、部分投标人的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标底编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建设工期、工程规模、市场因素、合同因素以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预算编制也应要各种因素考虑周到。 3要树立限额设计意识 在设计阶段的全过程中,造价工程师都要树立限额设计意识,以便通过每一个设计环节落实投资控制。在规划阶段确定的工程规模,如堤防等级、水闸或泵站设计流量等,项目业主一般都有个目标投资,实际是经济利益投资。如泵站工程按流量计算单位流量投资,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树立限额设计的意识,测算各分部工程投资额度。首先分析与单价组成密切相关的施工组织设计,从土方平衡增加利用土料或挖填结合来降低单价,另需分析基础价格降价的可能性,再挖掘可以节省投资的相关专业部分。多收集类似工程编制投资概估算数据,从工程量和费用指标类比,提供项目可参考数据,达到限额设计的目的。 4根据不同投资主体的要求调整工作的侧重点 4.1国家投资项目 完全利用或大部分利用国家建设资金的项目,其特点是审查环节多。从项目立项到实施前,要经 省水利厅初审、水利部淮委审查,水规总院审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审查、发改委评审,且各项审查特点和要点各有不同。因此,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要特别强调规范化和充分的依据性。由于国家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突破概算,因此对不得漏项和各专业提供的数据要求精度较高。此外供审查的造价文件是否落实上一级审查意见,也必须在后面的工程造价文件中得到反映。建设业主或管理单位根据需要提出的工程管理设施项目,造价工程师必须根据需要编列在有关政策范围内,如管理房屋的建筑规模,交通设施数量和价格等。 4.2地方投资项目 利用地方水利基金投资建设的项目,一般由省水利厅审查,投资概估算依据省水利厅的文件规定编制,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独立费形式编列的情况较多。城市防洪工程,工程造价一般由市发改委评审,基础价格多采用建委信息价格为主。地方评审为地方控制资金起到了很大作用,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存在为了压低投资,低定额套用现象,甚至以投标价格反审概算,使概算编制无所适从。规范审查市场,更有效地控制地方投资项目的造价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但作为造价工程师还是需要切实进行市场调查,合理降低编制的单价,适当留有余地。 4.3集团投资、公司投资 集团投资、公司投资的水利项目,业主因是自筹资金,所以对经济利益、项目指标是否可行非常关心。从这点出发,为了降低造价,造价工程师要结合投标价格来编制造价文件,收集的基础资料要以实际调查、项目和公司签定的合同意向为主,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招标带来降价的可能。造价编制要求接近实际单价.不但要从规定和施工组织设计考虑,更多地要考虑实际效益。要多与业主沟通,使得编制的造价文件能切实反映工程情况。如近年来我市沿海开发过程中,在入海口沿岸建设码头、驳岸、防洪堤及滩涂匡围。有些现有定额上没有的项目,根据现场施工方案、类似工程人工、材料消耗,来编制补充定额,力求符合实际情况。 5提高业务素质 5.1动态掌握政策法规,更新相关领域知识 工程造价文件编制政策性很强,水利工程造价尤显突出。环境和移民部分投资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移民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建设期贷款利息与银行贷款政策紧密相连;人工单价计算与国家和地方的工资政策相关等等。造价工程师需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造价文件编制需列明文件依据,并准备文件备审查之需。 5.2及时积累经验,总结数据,提高宏观造价指标把握水平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设计任务极其繁重,因设计周期短,工作忙,各骨干设计人员很少有时间总结,非常不利于对宏观造价指标的把握。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在日常工作中对已完工程进行数据归类整理统计。根据工程类别、地质条件、工程措施特点等,整理成各种经验数据和指标,以备各专业之需。 5.3加强工程设计相关专业理论学习 工程造价编制与各设计专业均有关联,水利造价工程师首先要熟悉工程的整个工程概况,再从工程造价编制的角度,给各专业反馈意见。主动向相关专业提出一些没有考虑到或需明确的问题,对工程的经济指标及时给予数据参考,减少设计弯路。因此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减少数据错误。水利造价工程师要摆脱埋头编制的习惯,对相关专业提供的资料注意单位特征和表述说明、多类比,为最终的设计成果多把一道关。 5.4拓宽视野,积极进取,提高技术水平 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多参与一些施工组织设计和建筑、市政、交通、水运等相关行业的工程造价编制,以扩大自己的专业面;要改变长期以来只完成设计概估算编制单一工作的状况.。扩大造价咨询范围,以求在工程造价设计及咨询领域的发展。 水利造价工程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多参与一些工程项目交流。通过走出去、再引进来,学习别人的长处,减少自己的不足。从而积累工程设计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水利造价工程师需摆脱针对工程量分析工程造价的局限性,提升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熟悉各工程设计特点和要求,做到能对工程成本、资金使用、经济效益等进行指导,与国际工料测量师、咨询师等接轨。 6结语 水利工程造价师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经济意识,在设计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过程中多方交流、积极主动掌握投资变动方向,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投资主体、不同工程特点编制高质量的工程造价文件,进一步发挥在设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水利工程经济建设服务。
财会信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财会信息管理强化策略 摘要:财会信息的滞后性、隐蔽性以及披露的动机性等特征降低了财会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引发了诸多财会信息管理问题。为了加强财会信息管理,应当优化企业的会计计量属性,加强外部审计,并且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关键词:财会信息特征;财会信息管理 一、财会信息的质量特征意义与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成为了竞争的关键要素,而财会信息更是人们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不论是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来说,还是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财会信息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目前企业在财会信息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会计造假、信息失真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对财会信息的信任程度,阻碍了投资与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加强财会信息管理不仅是单个企业取得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于其他信息,财会信息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是引发财会信息管理问题的根源。本文首先分析了财会信息管理问题,然后从财会信息特征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强化措施。 二、由财会信息特征而引发的财会信息管理问题 (一)财会信息的过程性和滞后性影响信息准确性 财务报表上的每一个项目金额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会计工作而获取的。从经济事项发生到填写凭证,到登记入账、编制财务报表再到生成最终的财会信息,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体现了财会信息的过程性。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有许多人参与,经手人众多。而众多经手人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习惯各不相同,只要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人出错,就很可能会导致最终生成的财会信息不准确。企业会计对各项要素进行计量时通常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因而财会信息整体上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财务情况,很难反映企业当前或者未来的状况,这就是财会信息的滞后性。管理者制定战略计划和投资者制定投资计划更多地都是关心企业现在的财务情况和未来的财务发展前景。因而站在当前或者未来的角度看,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财会信息都是缺乏准确性的。 (二)财会信息披露的动机性影响信息真实性 虽然上市公司披露财会信息是一项法定义务,但每个公司自身都具有一定的披露动机。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处于不同时期,其财会信息披露动机会有所不同。有的是通过披露财会信息展示自身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增发股票做准备;有的是通过披露财会信息为自身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商品的销售;还有的是为了获取商业银行贷款做准备。各种不同的披露动机都驱使着企业尽其所能将财务业绩变得更加可观,从而不少企业会开始对其财会信息进行包装甚至粉饰。对于一些重大的负面财务信息,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操纵各种业务活动来予以掩盖或向以后期间转移,进而达到特定的信息披露目的。企业信息披露的动机性大大降低了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也使得人们对财会信息的信任程度逐渐下降。 (三)财会信息的私有性和隐蔽性影响信息可靠性 财会信息产生于企业内部,很多相关数据和资料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是一种由企业自身所掌握的私有信息,从而具有私有性特征。而财会信息的这种私有性特征也决定了其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隐蔽性。简单来说,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项做出了强制披露的规定,但实际的披露选择权仍然掌握在企业的手中,企业可以选择充分披露,也可以选择部分披露。而这些信息毕竟是产生于企业内部,外部机构难以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监控,也就无法判断其是否对相关事项进行了足够充分的披露。由此可见,财会信息的私有性特征和隐蔽性特征使得企业拥有了较大的操纵空间,从而降低了财会信息的可靠性。 三、从财会信息特征角度加强财会信息管理 (一)优化企业会计计量属性,提高财会信息的准确性 计量属性是导致财会信息滞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滞后性则严重影响了财会信息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财会信息的准确性,应当优化企业的会计计量属性。从理论上来讲,在对企业各种经济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时,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是比较多的。其中,历史成本是按照经济事项发生时的金额进行计量,比如企业采购的某一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以购买时支付价款金额来确定。而重置成本则是按照现在重新进行该项经济事项所应当发生的金额进行计量,比如某一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以现在购买所需花费的价款金额来确定。从实务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做账时应当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只有明确规定的少数事项可以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这就是导致企业财会信息不准确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优化企业会计计量属性,可以适当调整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对于价值变化不大的会计要素,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而对于价值变化较大的会计要素则应当采用公允价值或者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以便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其财会信息的准确性。 (二)加强外部审计,提高财会信息的真实性 企业财会信息披露的动机很可能驱使其对财会信息进行包装和粉饰,从而影响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财会信息真实性,使广大利益相关者更加信任企业所披露出来的财会信息,就应当加强外部审计,扩大审计市场,增加高质量的审计。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外部审计就好比企业与财会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为双方提供建立信任的机会和平台。一座坚实的桥梁能够为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增强财会信息的有用性。建立信任的前提就是提高财会信息的真实性。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够以专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财会信息真实性进行审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重大的财会信息包装或粉饰行为,从而为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合理保证。为此,需要加强外部审计,使审计市场上高质量的审计越来越多。首先,应当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资质的审查,确保审计机构的基本专业资格。其次,完善审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审计行业形成以审计质量为基础的良性竞争。最后,要加大对审计违规的检查力度和惩罚力度,并对违规的反面案例进行广泛的宣传,做好警示教育。一旦外部审计质量得到提高,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就能够随之得到提升,企业和财会信息使用者之间也会逐渐建立信任。 (三)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财会信息的可靠性 财会信息的私有性和隐蔽性使得企业具有较多的披露选择权,只有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才能够改变现状,提高财会信息的可靠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分为一般财会信息、重大财会信息和特殊财会信息三个方面展开。一般财会信息就是目前财务报告的主体内容,包括各财务报表及附注。在披露制度中应当对披露格式和要求做出详细规定,使各企业披露的财会信息更加具有规范性和可比性。而重大财会信息则是针对企业在报告期内发生的重大财务事项,要求其进行充分说明。在披露制度中,首先要对重大财务事项的认定进行规定,说清楚哪些是重大财务事项,从金额和影响程度两个方面来进行衡量,并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企业可能发生的重大财务事项。其次,要对重大财务事项需要披露的内容做出详细规定,一般应当包括整个经济事项的简单说明、涉及的金额以及后续影响等。特殊财会信息则是介于一般财会信息和特殊财会信息之间的一类信息,不属于一般财会信息,会对企业造成一定后续影响,但金额又没有达到重大财会信息的标准。此类信息的披露要求可以略低于重大财会信息,但也应当包括事项说明、金额以及影响。其中,该经济事项的后续影响应当予以重点说明,要对各种可能进行分析。 四、结论 财会信息的滞后性、隐蔽性以及披露的动机性等特征引发了诸多财会信息管理问题。为了加强财会信息管理,应当从财会信息特征的角度采取恰当的措施。首先,通过适当调整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合理确定各种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能够使企业更加及时地反映其财务状况,提高财会信息的准确性。其次,提高外部审计质量,能够使财会信息的真实性随之得到提升,企业和财会信息使用者之间也能够逐渐建立信任。最后,随着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财会信息的私有性和隐蔽性会有所减弱,从而其可靠性会越来越高。 作者:李勇刚 单位:山西省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 财会信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财会信息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各个领域中。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企业的管理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工作人员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地利用计算机、信息以及网络技术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财会管理信息化。鉴于此,本文简要地分析当前财会信息管理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会信息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环境也随之越来越复杂,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及要求。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为财务管理,随着市场竞争与市场环境的激烈化与复杂化,使得近年来不断地涌现出各种与管理相关的问题,对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的发展。 一、财会信息管理现状 (一)缺乏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财会信息管理中均存在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人事管理体制等现象,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人事工作开展造成制约。现阶段我国大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仅还停留在传统的工资管理方面,缺乏对管理深入且系统的认识,因此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造成影响。 (二)缺乏资金管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资金是确保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健康成长的前提,因此对资金的管理是整个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加强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得企业各种资金管理制度仅仅只是流于表面。这种状况的存在就无法有效地保证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使得在实际管理中资金过小或过大的情况发生,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出现较为严重的资金浪费。在企业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尽管有一部分企业看似开展了资金管理的工作,但由于其管理制度没有结合市场规律,从而便导致整个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缺乏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以及事后处罚。 (三)财会信息部门缺乏真实性如今在企业的财会管理中会应用到一部分的高新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及改变了财会信息管理方式,但在财会信息管理中也出现了其他的问题。如信息技术的应用影响了信息的真实性,财会信息更加容易被获取和修改,如此便会给别有用心人员与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 二、解决财会信息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生产及社会活动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财务人员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使财务信息管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财会管理效率。就目前而言,企业信息管理中还面临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资金管理、财会信息部门缺乏真实性以及网络技术安全性等各种问题。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就要求企业财会信息管理工作应该合理地采用现代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与资金管理,提高财会信息的透明度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现对企业加强财会信息管理措施进行如下分析: (一)进一步提高财会信息管理透明度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企业财会信息的管理会涉及到较多的企业利益的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人群对于企业财会信息透明度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在财会管理人员在对企业财会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企业财会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并且要进一步地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财会核算以及资金管理等工作。除此之外,在企业的实际财会管理中还必须实现信息化,这样才能让企业的财会人员真正地了解并掌握基层核算单位的核算情况,从而才能认识到会计核算真实性及可靠性。若企业的财会管理没能实现信息化,将会导致基层核算单位对财会信息的控制,从而无法真实且有效地对企业相关的工作标准进行预计,同时企业也无法有效地控制并管理企业的财会信息。因此,企业财会管理人员在企业的管理中必须要加强对信息透明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进一步地加强对企业财会信息的获取与监督,从而进一步加快建立建设企业财会管理集中制的步伐,快速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系统化、集中化以及综合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财会信息的透明度。 (二)加强内部网络系统管理 对于网络自身所具备的安全性问题,企业在财务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系统管理工作,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具体方法就是通过加强网络技术对管理系统进行更好地保护,同时对硬件实施保护,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遭到攻击。例如在锁定计算机系统时,可以采取加密的方式,从而来确保企业的账户安全,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人为故意破坏或黑客袭击等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企业在录入数据前需要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并利用专业人员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检验。 (三)建立健全资金监督制度 资金作为企业发展的血脉,对资金的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企业财务人员在对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企业生存及发展中尽可能地花费最少的资金,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且能够对企业所需资金进行准确地预测,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利益损失。由于企业来说,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盈利,因而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地采取各种财务方法来扩大边际贡献,并且进一步地加速资金的回收速度。除此之外,为了能够促进企业资金的快速回笼,企业财会人员还需要制定信用政策等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资金监督制度,以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四)加强人事管理 人是企业赖以生存及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动力。这就要求企业在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在企业的管理中充分地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及科学的管理,就能有序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能够确保企业的规范运营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只有确保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管理,才能确保现代企业管理进一步发展,最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财会管理信息化。 作者:刘星宇 单位:通辽市精神卫生中心 财会信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财会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一、财会信息管理现状 首先,财会信息真实性较低。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在管理过程中,财会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已经无法得到很好地保障。因此在财会信息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信息失真问题。其次,监督管理力度较为薄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均普遍存在财会信息管理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监管不到位的问题[2]。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运营过程中在对相关投资行为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无法保证投资行为具有良好的规范性,投资活动及投资行为存在较大随意性,进而导致资金使用及流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部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通过盲目扩大负债的凡是来实现对资金漏洞进行随意填补。这种方式的应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最后,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处于降低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运营过程中,均面临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部分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允许各个子公司能够单独开设自己的银行账户,但是在子公司的运营过程中未能对其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子公司投资行为的监管力度严重不足。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企业整体运营目标与其实际发展能力不相符合,进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改善财会信息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要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必须高度重视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科学管理。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对企业财会信息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加强管理理念更新,端正管理态度,促进财会信息管理工作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设置并不断完善与会计有关的相关制度。集团全类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需加强对各个子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保证子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财会数据和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确保财会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地反应公司实际运营状况,并保证信息的透明度。首先,在日常经济遥业务中需不断提高会计核算透明度,同时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其次,建立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级内部控制机制。再次,加强对财会信息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最后,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集中性。 (二)加强建立与企业运营相符合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高度重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财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整体素质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促进企业的财会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增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充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财会信息进行管理,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加强对财会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促进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促进企业财会信息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财会信息管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标志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三)加强对企业财会信息实施分层管理 在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实施的分级管理,每项管理工作的实施均受上层管理者直接管理,下层工作者只负责相关工作要求的执行。而在财会信息特征环境下,企业财会信息的管理需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分层管理的方式来促进管理工作具有更加理想的独立性,最大限度的防止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工作受到人为的干预。在实施财会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落实企业财务管理所具有的规范化指导,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保证财会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确保财务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财会信息均能真实反应企业实际运营状况,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促进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企业在财会信息管理过程中,需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对会计核算的相关数据及结果进行科学、具体地分析,保证财会信息能够及时、真实地反应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及发展能力。 (四)加强管理信息体制建设,促进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企业财务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企业财务管理层在实施财会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中,需充分利用相关科学技术,积极进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监理,促进财会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升。例如,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过程中可充分应用用友软件、金算盘等现代化先进软件。先进软件的应用不仅可有才解决传统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同时还可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升。在对企业的财会信息实施管理过程中,需高度重视信息核算环节。因为在会计科目的设计存在较为明显的复杂性,尤其是当会计账目涉及到三级科目,需加强对信息进行全面、科学地核算。传统财会信息管理中所应用到的核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算需求。因此,必须要加强信息体制建设,通过计算机信息方式来对相关财会信息进行核算。计算机可存储巨大信息量,并能够迅速对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促进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且提高管理工作的准确性,进而促进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还可有效地将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财会信息科学地应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而对企业未来经营做出更加科学和准确的预测,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促进企业不断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财会信息管理是企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管理内容,因此必须不断提升财会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财会信息特征环境下,加强对财会信息管理的特征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会信息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作者:王芳芳 单位:阜新国能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财会信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财会信息角度下财会信息管理探究 一、财会信息的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体质的不断完善,会计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上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存理念和未来建设方向,会计信息为企业发展实现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在企业发展阶段制定的财会目标上,起到促使企业的发展和建设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我们将财会信息概括为几个方面。 (一)财会信息的私有性 财会信息在应用过程中是公开的,但是其发展过程复杂,经济问题涉及敏感,对公司的客户资料,公司的财务分配,都涉及财务信息的私有性。现在的财会信息往往有两面性共存,譬如要求公开的和公司需要隐秘的重要信息。公司所有的流动资金也是要有私密性的。商场如战场,机密的财会信息就可能引起公司的经济动荡。那么一般公司的流动基金都会被看作为私有信息而掌控。[2] (二)财会信息的隐蔽性 财会信息是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的一个具体反映,财会管理人员要在具体数据上进行严格保密,这个要求财会人员职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对外交往中诚实可信。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和企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都存在着生死存亡的竞争,要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分析对手行情,财会信息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企业往往要考虑未来可能会受到其他行业的冲击,找出同行的财会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未雨绸缪,[3]做好应战准备。要确定对财会信息的披露程度,在敏感的经济市场筑牢自己的市场防线,抵御那些相关竞争对手的侧面进攻,或消除其潜在竞争压力,让市场参与者对这些资料无处下手。 (三)财会信息的层次性 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区分出了明显的层次性,企业层次的不断延伸形成了中部和底部的支撑运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延伸都需要向下分解,制定出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企业的层次性决定了财会信息的层次性,相互之间有逻辑关系。利益出发点也不一样,这些都会产生财会信息的不平等。 (四)财会信息的滞后性 财会信息生成是在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应。会计信息电算化是缩短财会信息的生成速度,但实际要不断的审核,这种财会信息传送到财会信息使用者哪里,并没有使财会信息达到及时性。这样就会使财会信息造成一定的滞后,滞后的信息可能无法达到财会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时限过长,也会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巨大的变化。[4] (五)财务信息的披露动机 随着现在世界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第三世界格局的变化。许多企业都在扩大公司规模往上市公司发展,上市公司为了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明确的保证,从而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披露。这样就会使管理机构更加的公开化,使市场更有效的运营,这是结合了我国实际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而运行的政策方针。当然对于信誉良好的大公司而言,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中造就良好的影响力,对于在财会信息上没有明显优势的公司来说,也会对其造成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财务信息的披露动机,是可以让企业更加谨慎性的对财务进行处理,也可以对某些企业起到平衡的作用。 二、当代财会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会信息的失真问题 目前很多企业有弄虚作假的表现,会计信息的失真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财会信息作为会计系统的核心部分,这些经过加工或者处理的数据,可能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道路,还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发展,譬如,影响我国税收的损失和经济市场的稳定。企业受内外因的影响,都可能构成虚假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受利益驱使而做出虚假的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与共给成本是相关的,只有客观实际的信息才能让企业更加认识自己的水平,才能在成本的约束下找到适合公司发展的正确方案,目前的法律机构对这一问题所做的法律约束还不够完善,未能发挥到巨大的效应。[5] (二)缺乏对财会信息的监管 企业缺乏内在的约束力,在发展过程中盲目寻找发展目标,从而缺乏了对企业的监管,由于上市公司大多数为国企,国企的资产难以找到有效的委托人,这样也致使资产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法律在监督职责上也难以履行,财务信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法律难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也存在不合理性,公司内部的财务信息没有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公司内部的权益往往被大的股东操控。公司财务则完全从公司利益出发,更加倾向于公司荣誉和政治资本,而缺乏对于财务信息的监管。 (三)资金使用率低 在财会信息管理中,一些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状况混乱,资金的使用有效率特别低,资金的使用率是企业的风险控制目标,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有了资金,才能让公司的业务周转。基于此,资金使用率低就会限制企业的规划和发展。甚至激发企业能力和财务目标的矛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收益。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如果资金出现问题将带给企业不可估计的动荡,只有资金的有效利用,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在经济社会严酷发展的今天,只有资金的有效利用才能使发展蓬勃。 (四)财务信息管理人员素质的不平均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还没有财会从业资格,并不是严格按照会计要求选拔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大部分人员固步自封,没有想要不断学习的精神欲望,掌握的知识层面还仅限于从学校了解到的知识,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新的会计政策不断推出,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可能会对公司财会业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一个好的财务信息管理人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对财务流程要做到客观公正的反映。但是现在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往往敬业程度不够,工作的专业水平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容易受到大体环境的影响,没有自己的主观价值方向,这些都容易让财务信息失去它的真实和客观性,对于那些利用公务做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行为时有发生,走上犯罪道路的财务人员不在少数,最后让企业和国家蒙受沉重的经济损失,这些人法律意识单薄,对会计造假的行为不以为然,追求自我的享乐和受金钱的诱惑,使社会风气流露出一股贪污腐化的气息。 三、以财会信息角度分析财会信息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财会信息的透明度 在经济环境中,只有采取措施才能让财会信息真实的充分纰漏,市场的透明度是需要采取强势方案的,第一:对企业信息的重点把握,掌握基层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对企业的经济进行客观的预算和科学的支配,以更好的对经济情况做出控制和监管。对资金做出正确的运行方案和合理的安排。让会计信息逐渐的透明化。第二:公司要建立正式的财务管理监督体质,能让管理者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一切经济效益,做好公司有效的财务管理。第三:在获得企业财政信息时,要把监督工作落实,才能更好的让公司在规范发展的道路上越行越远。[6] (二)加强财会信息的监管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提出相对应的审核机制,建立健全的管理队伍,以高素质人才为队员的团队,不定期的对企业的的财务管理检测,将财务管理落实到公司的发展方案上来,对那些依法办事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对监守自盗的财政人员做出处罚。做到依法办事的积极工作态度,在企业内部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员工任务的分工,从小事抓起,对资金的流向,投资的使用情况分为各个板块,让专业的人员负责各个板块的资金情况,强调财会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不定期的进行考核,把财会工作者的精神层次上升的新的高度,领导人能随时掌握企业的财政信息,做好企业发展的后备工作,对不确定因素做好防护措施,并且能够很好的处理资金问题。 (三)增加资金使用率 增加公司的使用率,首先要对日常财务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分析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状态,及时对公司发展的项目进行资金分配,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事物都是要被不断的认识的,不能原地踏步,要不断的寻找提升的渠道。在财务信息管理内部,要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只有搞活资金的使用率,才能搞活公司的经济效益,公司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屹立不倒,最好强调财务人员在记录资金的输入和流出使使用情况的真实性。还要在短时间内对账目进行明确的核实,保障每一笔资金都能最大程度的应用于公司的发展。[7]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的财会信息管理是不准许有失误的,一个细节问题也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财会管理人员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未知的风险也要有应对能力。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会计行列中来,但是高级财务人员还是比较难寻的,那么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进而丰富财会知识。不能受利益的趋势离开客观公正的实际情况。财务人员还要正确的行驶自己的权益,依法办事。要保证资金落到实处,保证财会信息的质量。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结合,未来我国的很多企业要迈出国门,那么必将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体系,这是对管理人员的知识层面的要求,还有对管理人员道德素质的要求,明辨是非,公平公正是财务信息管理人员的基本标准,在这个行业受到的利益驱使较多,这就更加强调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素养、法治理念、道德准则的高素质财会团队已经刻不容缓。 四、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上,财务信息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灯塔,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情况,通过财务信息原原本本的反映出来,资产的变化为企业的领导者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和方针,只有对企业的财会管理情况明确,才能更好的管理公司未来发发展。本文从财务信息角度入手,探究了财务信息管理,希望能对今后财务信息管理工作做出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作者:范芳芳 单位: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 财会信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财会信息与信息管理论文 一、财会信息特征是存在问题的根源 实际上,财会信息特征是主要影响财会信息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其具体包括了四个方面的特征,分别是:私有性、隐蔽性、过程性、动机性。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才会使财会信息变得更加复杂化,让人们很难真正理解到财会信息的内涵,而大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多有效的财会信息,不得不加大经营成本,甚至还会存在不公平的竞争现象,处于优势的企业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注意力,往往会披露大量的财会信息,而此时企业也承担着相应的风险,而处于劣势的企业反而不愿意透漏更多财会信息,这就在市场中形成了财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加强财会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管 想要确保企业财会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就必须提高财会信息的透明度。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应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真正意识到财会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极大对信息化的建设,建立起专业的内部控制机构,同时对财会信息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制定严格的财会规章制度,加大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的引进。充分做好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等各项工作,配备专人来对财会状况进行严密的监管,全面的掌握现代市场中与企业内部的财会信息,切实将每一项的财会信息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财会信息管理重要的职能作用,使其、能够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在我国早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大多数是采用了层级式的工作方法,上级领导将会分配给下级人员一些任务和工作,而下级人员只是单方面的服从和履行。而在现代新时期的发展下,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在适应于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加大对管理模式的转型,财会信息管理人员不再受上级领导的指派,是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修养的情况下,公平、公正的完成财会信息管理工作,从而充分保障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加强财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管理者应当善用科学技术,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将信息化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财会信息管理工作。应建立针对财会信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节约大量的人力,缩短财会信息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与精度。 三、结束语 在开展财会信息管理工作时,要从财会信息的特征角度出发,对财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在财会信息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先进的财会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财会信息管理水平。 作者:丁维 单位:白城市洮北区会计核算中心
浅谈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应对策略探讨 摘 要: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高速发展,但企业职工的思想素质也暴露系列问题,因此,当前各企业必须要对职工的思政工作提起重视,针对实际问题,为思政工作工作的展开提出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各类企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的生命力――企业职工的素质问题也愈加受到重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企业培养具有强烈认同感以及工作积极性的高素质优秀员工,因此,当前亟需对企业职工思政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创新性思政工作策略。 1 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重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时展的要求。当前处于经济发展新时期,为了在思想上跟上时展步伐,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必须要重视对职工进行思政教育工作,以确保企业职工能够坚定政治立场,具备较高思想素质,进而为企业提供和谐的发展环境,为企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企业各项发展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力量源泉。企业职工是企业的生命源泉,对职工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三,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企业职工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帮助职工转变实现观念,实现思想解放,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效果。 2 当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分析 当前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对这些工作难点进行全面分析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必要准备。 2.1 难以认识到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企业并为对思政工作提起重视,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就实现经济利益,而搞思政工作完全是多此一举。而且目前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企业的经济发展任务已经占据了大量精力,这使得企业的思政工作精力准备不足,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支持甚少,很多企业甚至根本没有完备的思政工作体系。 2.2 职工自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目前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特点,部分职工产生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而这些对企业的未来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同样也给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职工本身思想的不配合对思政工作的顺利展开十分不利;此外,当前企业各部门、各阶层职工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也比较大,这也使得思政工作的开展更为不利,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切实取得良好效果。 2.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缺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企业进行了全面革新,而在发展过程中,思政工作机制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对思政工作的认识不充分,根本不知道对职工进行思政工作应该从何入手,没有全面的工作规划的方针,也没有形成健全的思政工作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这为企业思政工作的展开形成极大的阻碍。 2.4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薄弱 当前各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队伍建设十分薄弱。一方面思政工作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不高,高学历人员十分匮乏,有些甚至根本不是科班出身,综合性人才基本没有;另一方面目前企业的思政工作队伍结构十分不合理,大多年龄大多偏大,缺少新鲜血液,其自身的思政教育专业知识过于老旧,跟不上时代潮流,不能与时俱进,而且很多企业的思政工作与行政部门分不清,行政主管同时兼管思政工作。 3 优化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通过对上述工作难点的分析,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应对策略。 3.1 加强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思政工作是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企业必须要对思政工作提起重。每年都会有大批优秀人才流向企业,为提高员工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必须要对全体员工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此外,企业的思政工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这一经济发展新时期,各企业必须要加强对思政工作的认识,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政教育,推动整体经济实现新发展。 3.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案 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思政工作方案的创新。新时期企业思政工作的要依照以下两大要求创新工作方案: 其一,要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职工个人的发展问题提起重视,定期组织职工培训,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帮助,以此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强化其归属感,也就是说要重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问题;其二,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企业的思政工作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从企业未来发展全局入手制定思政工作方案,重视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发挥,以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为保证企业职工的思政工作顺利展开,必须要抓紧完善相关工作平台。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思政教育的信息渠道,由以往依靠开会教育、读书教育等传统单一思政工作形式向信息化、多元化转变,通过建立员工论坛、企业思政教育专门网站等形式,为职工了解企业思政工作的计划安排、提出有效建议等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企业思政工作者与职工的双向沟通,努力拓宽沟通渠道,思政工作者要通过座谈会、不记名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实际需求等,结合反映出的职工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3.4 创新改革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当前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存在诸多不合理要素,因此,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性改革。为方便掌握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以及职工的思想问题动态,企业思政工作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追踪反馈机制,对思政工作的开展情况、工作效果等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政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关心企业职工的心理问题,为此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研究及心理问题疏导机制,定期组织谈话、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以便及时发现职工工作中出现的精神压力过大、紧张焦躁等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心理疏导,以确保企业职工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3.5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力度 针对当前企业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薄弱这一现实情况,企业要重视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问题,加强建设力度。首先企业要建立专门的思政工作领导机制,改变以往思政工作与行政工作不分家的情况;其次要引进思政专业人才,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再次要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提高其政治觉悟,创新思政工作理念;此外,还要加强与企业职工工会、团委等的配合,借助多方力量开展思政工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职工的思政教育工作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解决思政工作近年来暴露的系列问题,不断创新思政工作理念、方法,完善思政工作运行机制,以便企业职工的思政工作能够有效展开,职工的整体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浅谈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下加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却忽视了对于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重视与培养。导致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企业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对于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针对当前新形势下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研究对策,以期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引言 在过去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形势下,企业对于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把关,着力于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境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在私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的新形势下,大部分的私人企业对于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比起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幸福值,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盈利数据或者是经济效益的增长下跌。长此以往,这些弊端都都导致了企业今后在开展集体政治思想文化活动的时候,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问题,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其实,在新形势下,企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受教育水平,从而更加卖力积极地投身于企业工作中去。 一.新形势下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重利益,轻教育 新形势下,大部分私有企业对于企业本身的目标追求方面发生了变化,愈加趋向于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逐,从而忽视了对于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培养。企业还误认为只要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就能顺利地工作,很好地为企业服务。其实企业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犹如一扇门,只有前期多做思想工作,打开了这扇门,那么,后面才能顺其自然的自主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他们自然会努力工作,热爱企业。 (2)职工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高速发展,金钱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如今,市场经济高度繁荣,许多私有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的获得,拜金主义十分盛行,人们追名逐利,贪图物质享受。许多职工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些导致了企业在实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难以很好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职工对企业工作任务的认同感不充分,从而表现为责任感的缺乏和积极度的降低。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需要运用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恰当可行的指导方法来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3)职工思想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新形势下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大部分企业职工来自不同的地区,受过的教育程度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因此,这些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彼此之间参差不齐。有的企业职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思想就比较保守和传统,他们对于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十分看重,并且轻易不会去触犯。而另外的一些企业职工,个性就较为独特,他们往往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因此,通常会敢于质疑企业的一些不成文规定。这一参差不齐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程度无疑给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分配和团结协作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新形势下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让企业清醒认识到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企业应该找到先进的思想理念及可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有效开展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着力于有效提高企业实施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企业需要不断地实践尝试从而找到优化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最后达到一定层次上的提升,为职工更好地服务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程度的加深有利于激发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相当于前面说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那扇门。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积极开展对于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问题了。企业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到新形势下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就一定能在这一问题上有所改善。 (2)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21世纪,公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做任何工作都要先考虑到自身利益问题,不做侵犯自身利益的事。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企业应优先考虑职工的自身利益,积极开展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职工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企业应该在强调自身盈利的同时加强对职工思想素质的培养,强化企业内部力量。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信仰。切实做到关心、尊重职工的思想动态。对于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的职工应该悉心教导,使其在小事中逐渐感受到企业对于他们的关怀,能够自主调动自身积极性,踏踏实实地为企业贡献自身力量。充分发展企业经济与职工思想相结合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3)少数服从多数,追求整体上的统一协调 因企业职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从而对于企业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个人觉得首先企业应该尊重每一个职工的思想并且允许其存在个体上的细微差异。其次,为了了解到大部分企业职工的思想程度和想法,需要对其进行调查,再做集中整理。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思想较为先进或较保守的员工制定不同的方案。更加科学细致的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力求能够把握整体。从而达到整体上的较为统一,为企业今后开展的任何工作任务的有效分配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在开展职工思想教育活动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及对其的建议对策。对于如何加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新形势下,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探究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对此,企业应当对此工作有着较为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并起好带头示范作用,从自身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因为只有协调好企业政治思想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提高企业自身文化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做到为国家创税收,为百姓谋福利。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真正作用。 浅谈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刍议在新时期如何做好供电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 要 电能是最基础的能源之一,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能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这对我们供电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与市场格局,供电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教育工作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引导广大电力职工团结一致,共同推动供电企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 供电企业 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等 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电力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企业先进性的关键。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态势下,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需要电力企业在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下,与时俱进,从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上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求最大化的发挥出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新时期供电企业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的电力需求量巨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基于此,国家降低了供电企业的准入门槛。因此,很多实力雄厚的外资供电企业也纷纷进军我国市场。供电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均带有密集性特征,对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政工工作属于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企业发展方向的保障。当前企业中不少员工思想层面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泛滥,政工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高政工工作水平,以增强电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从而为供电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好思想保障。 二、新时期供电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庞大、员工多,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差。我国当前供电企业规模庞大,涉及的工作人员比较多,一般都是集合各个部门的员工进行统一学习,教育面非常的广,却缺乏针对性。员工自身的知识体系有着多样性,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向对象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稳定因素也是多样的,这势必使得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 (二)企业涉及的服务区域广阔,思政教育形式多样,但实效难显。我国供电企业的服务区域非常广阔,不同区域中采用的思政教育形式也各不相同,一些员工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尤为突出的是,部分员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 (三)企业对思政工作缺乏重视。复杂多元的社会对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冲击,供电企业思政工作者工作热情越来越低,工作心态越来越差。不可否认,当前,思政教育在企业内部得不到重视。在比较心理的影响下,思政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难以提高,工作态度容易波动。 三、新时期供电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 (一)注重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工作运行压力不断的增大,在对职工进行教育工作时,要时刻把握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苗头,把不良的思想意识和问题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予以解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具体的每一项经营决策或者是运行任务的下达之前,要对工作开展中的潜在困难和想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这样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据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减少问题的出现。 (二)注重人文关怀教育理念的运用。新时期,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根据职工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重视在情感上的灌输和引导,消除隔阂和不信任,使职工可以表达出真实的想法,从而可以给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最真实的依据。 (三)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把自己的文化建设和其充分结合,建立自身的报刊、电视、广播以及网站等多媒体教育设施,并强化其在企业内部中的影响力,重视日常的宣传和指导,尽可能得发挥这些媒体的价值和作用,把其作为进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进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把握职工思想动态,开展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在进行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对不同的员工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重视与职工的交流和沟通,掌握员工的心理特征,从职工的角度看问题,对于员工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差异,要充分尊重。另外,对于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坚持自愿原则,不能强求,坚决抵制“一刀切”的强硬做法,把求同和存异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为电力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服务的目的。 四、结语 供电企业必须重视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从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把实现员工的根本利益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当中,以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供电企业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浅谈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下如何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稳心聚力的作用与优势,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企业职工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企业党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对于科学把握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是极其重要的。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触及人灵魂的工作,煤炭企业要想让员工从心里面将“要我这么干”转变为“我要这么干”,要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必须让员工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气顺、心服,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解放生产力,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才是管理工作的至高境界。针对员工们活跃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员工们议论的热点比较多,人心比较涣散,造成了较大的思想波动。甚至个别员工由于在这种思想情绪的影响下,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过分的举动,企业管理者必须从解决员工思想认识入手,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加强正面宣传,净化“杂音”,唱响主旋律,教育引导员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与自己的关系,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奉献意识、主人翁意识,正确应对当前形势,克服暂时困难。 二、建立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艰苦的工作,它牵扯到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群众性,既有有形的工作,也有无形的工作。只有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创造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效。一是要建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企业的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分工专人来抓,党委党支部要提出政治工作计划、内容和要求,并抓好落实,要经常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使政治工作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二是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要坚持党、政、工、团一起抓,这样在出现一些问题时,就能把握住及时发现,确实弄清,正确处理思想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各部门要相互配合,通力协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靠政工干部孤军奋战,而是要纵向、横向渗透铺开,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要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企业有畅通的民主渠道,人人可以畅所欲言。企业有公平的竞争环境,人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企业的风气要正,职工的合法权益才可以得到有利的保证。四是要大力弘扬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它涵盖了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诸多内容,它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课题,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因此,要下大力气抓好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和人际利益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效率与公平关系,并建立新型的生产和生活关系。五是要加强教育文化场所建设,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图书馆、俱乐部、文化室和学习室,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既有效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又把企业文化作为全面发展企业经济建设的有效载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这些和谐的新型关系的建立,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将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落实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通过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建立新的工作制度,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将党和国家倡导的先进思想充分体现在运行机制的各环节当中,并且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要求作为准则,提出合理的奖励、惩罚制度来约束员工,并和管理制度相结合,解决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家访慰问员工家属,采用一些员工可以接受的方式感染员工,与他们有一个心灵的互动,来发现其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制定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只有真正了解员工所需,才可以顺利的开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贴近员工生活,了解其所需,用感情来温暖员工的心,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企业实际情况的允许下,争取坚持每年为员工做实事,用行动来证明,用行动来说服员工,落实思想政治工作。 四、结合绩效考核手段,加大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绩效考核适度是体现职工个人价值的有效激励手段,企业可以将绩效考核与员工福利相结合,“多劳多得,多贡献多得”,让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都得到显著提高。绩效考核是对能力相对薄弱的职工的一种鞭策,是对勤恳职工的一种鼓励,是将个人物质利益与企业整体效益挂钩的有效管理方式。绩效考核同样也是人文关怀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且由于绩效考核制度有着明确指标和数字作为考核的依据,更显得公平公正,让职工的工作表现与荣誉相挂钩,工作能力与岗位相挂钩,在工资、奖金、福利及其他待遇等方面,真正体现“论功行赏”的原则。这样的做法可以减少企业管理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将企业工作指标亮化,职工与企业都做到目标激励、参与激励、认同激励、公平激励,不仅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开、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有效的解决了以往企业中因为福利待遇、用人机制等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等职工思想和心理问题,大大的减轻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将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焕发广大职工的生产热情,安全、高效、低耗完成生产任务。要将职工的职责权利与实际利益挂起钩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各级党组织善于发现培养不同类型的典型,抓两头,带中间,用典型推动工作。要教育职工爱岗敬业,开拓进取。通过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发挥每个职工的潜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不断有所建树。 五、企业管理中要创新人文关怀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使人文关怀取得成效,必须依托各种有效载体,化虚为实,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一是把人文关怀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在对业务工作定标准、提要求时立足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能力水平、环境条件和合理需求;在业务工作考核时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把人文关怀体现在对人的业务能力公正考评上,使其获得充分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二是把人文关怀与关心人的合理需求结合起来。要在真诚关心、全心帮助的基础上,真心关注人的各种需求,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真心促成其合理需求的实现,即使是不合理要求也要通过耐心解释以求得群众的理解。通过真心、耐心、细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多方面关注人的需求,使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单位和领导的关爱,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感受到党的温暖,从而进一步增强凝聚力、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把人文关怀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要寓人文关怀于管理,把人文关怀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管理之中,赋予人文关怀以更多的硬性约束;同时,在管理中体现人文精神,提高人员素质,赋予管理以更大的教育功能。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软实力,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引导企业认清发展的形式,并通过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生存发展的创新力和凝聚力。 浅谈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摘 要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积极弘扬企业的价值观念、发展观念,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崇尚奉献的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发展的基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使企业适应发展需要。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 机制 层次性 公平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力资本。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构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 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内涵 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内涵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把握时代的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和特点,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文化背景,通过设计一个合适的工作环境和多层次的奖励和惩罚体系,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提高职工对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正确认识,加强使命感,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以促进和鼓励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二、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原则 在建立和实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具体过程中,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 (一)公平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公平性原则,是指在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能一视同仁,为职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竞争条件,并以贡献等要素作为激励的客观标准。公平原则不仅仅是指在制定激励制度上的公平,也包括了在执行激励制度上的公平,既包括形式上的公平,也要包含实质上的公平。所谓层次性原则,是指对于不同的职工,应该以其工作岗位,技术水平,成长背景不同等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以层次作为确定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参考,制定出能够适合职工年龄层次和学历层次的激励方案。我们既要关注到公平性、平等性,又要从实际出发,关注层次性,做到既平等又有差别性对待的激励。 (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物质需求属于较低层次需求,而精神需求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其离不开物质需求,只有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激励的预期目的。 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途径 (一)对于经营者的激励 经营者在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往往是生产的组织者,流程的管理者,制度的制定者和信息等资源的参与者,怎么样激励经营者成为激励制度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1.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相结合的方法。薪酬激励往往是我们俗称的年薪制,即以年度为基本单位,给予经营者基本年薪、绩效考核、浮动奖励的一种分配制度和激励方案,它使得经营者为了能够提升年薪水平不断改革创新,增产增效,但是其也使得经营者过于关注企业的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于是,股权激励方案应运而生,这种激励方案让经营者能够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提升企业的效益。. 2.声誉激励和参与管理激励相结合的方法。良好的声誉是经营者具备优秀经营能力的最好证明。因此,经营者往往会比较注重其外在的声誉,采取证明其能力的精神激励方案能事半功倍。参与管理,就是在制度层面上让经营者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也是对经营者的尊敬和器重。同时,让经营者站在管理的角度上看问题,更加可以高屋建领地思考问题。 (二)对普通职工的激励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要通过普通职工来体现,对普通职工的激励途径如下: 1.年金激励法。年金激励法是根据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经济状况而建立,职工参加企业年金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受益、权。基于层次理论的考虑,这种激励机制在不同的职工中是可以区别对待的,企业年金也使得职工比较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关注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为职工带来归属感和受尊重的感觉。职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贡献越大,其获得的企业年金就会越多,这种物质上的差别也会给职工带来自豪感,荣誉感,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 2.榜样激励法。树立典型和榜样一直是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榜样犹如一面旗帜,为职工指明进行的方向。在实践中,要注重发挥领导干部和先进典型的积极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树立普通职工中的典型人物,这样的人物形象比较生动,也容易为广大职工心理所认同,使得广大职工产生可亲、可敬、可学、可赶,进而产生互帮互学的良好风尚,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和谐。 总之,我们在运用激励理论推进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辩证地分析问题,灵活的解决问题,要注意针对性,结合具体的背景,切忌简单生硬,以基本原则和灵活的处理方式,不断地推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展望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可计量性 人力资源成本虽然内容广泛,但各项要素均是可以计量的。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2004)30号文件规定,人力资源成本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员工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员工劳动保护费用、员工住房费用以及其他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共计七项。其中,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在人力资源成本各构成项中的比重最大,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人力资源成本的发生内容明确,并且是可以确切计量的。 二、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识、技术密集型发展,从而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越来越重要。因此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并报告,以此来满足企业管理者及外部有关人员的信息需求将成为必然要求。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措施,正确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使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顺畅流动,最大限度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最大化,提升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三)企业提高效益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其拥有高素质人才多少的竞争,亦即高素质人才决定企业的生存,如何计量报告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产出比将决定企业的战略经营决策,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动力将会逐渐加大。 三、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现状 (一)在观念上比较落后 1、在接受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念上保守。人力作为资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能给企业带来产出的资产却很多人员接受不了,从而对推进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2、在认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达成的目标上存在误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在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二个认识上的误区。(1)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就是要减少投入,增加工作量,结果就是直接损害了员工的切身利益,造成员工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抵触心理;(2)比较孤立地看待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忽视了人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部门等管理部门密切相关。 (二)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主要研究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支出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而目前企业所建立的财务相关制度中并未直接涉及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标准、核算制度及报告制度,亦即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还不完善,亟需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应信息化载体未完善 现行的会计软件未能进一步满足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管理需求,仅仅只是满足日常会计记账所需,而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及报告方面并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信息化载体。(四)在管理方法上比较单一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单一,大多数企业重视招入成本看轻开发成本,往往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众多构成内容中取得成本比较好归集,而对于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及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却未能充分确切归集,相当一部分成本简单地计入企业的日常费用。 四、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新出路 (一)转变观念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发展空间 提升企业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认知,理解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从而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不仅从概念层面上还是从应用层面上都得到很好的推行,有益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全方位有效推行。 (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从会计角度出发,设置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从会计一方开始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经济考核,力求较为客观公正地给出人力资源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核算账户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和“待摊人力资源成本费用”等科目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2、完善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标准。对于各项费用成本的入账确认及计量做出明确规定,使得某项费用成本一旦发生最终是否归集并且如何归集到人力资源成本相关账户科目做出确定性指导,切实保障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记录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最终使其准则化、制度化。3、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信息报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很重要的一项资产越来越引起企业内外相关人员的关注。在财务管理中企业的各项管理经营指标采用会计报表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向企业内外相关人员披露,人力资源成本信息也将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并充分披露,最大限度内满足有关人力资源成本的需求。 (三)引入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内容的会计软件 在传统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以人力资源成本为处理内容的会计软件,将极大地加快基础信息的采集及归纳,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成功推行变为可能。具体来说,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及 销售经营部门的信息化软件的相互交叉引入机制,逐渐建立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载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为依托、经营效益为成果的综合管理体系,从而反映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情况,进而促使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四)创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法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计划(主要涉及招聘、培训及离职等),切实把预算管理体系做实做好,进而保障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可持续性发展。2、创新工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工资分配相关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完善绩效考核,使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有章可循,做到较为客观公正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的实际情况,切实搞好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 五、结论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本文从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角度探讨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或现状,提出了四条建议,其为改革传统的会计模式、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于员工个人自我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都具有跨时代的战略意义。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小议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确认和核算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力资源可以看作是企业的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人力资源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而至今人力资源会计仍然未能在理论上与传统会计融为一体,实务中也未能得以大规模应用。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探索和研究仍然进展缓慢,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种种难题尚无法统一认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认识人力资源成本问题。 一、人力资潦成本会计的概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对国家、企业的贡献日益突出,传统的会计体系对人力资源的处理将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的需要,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纳入会计体系,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将是今后会计改革的方向。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 1.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所拥有或能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是将企业中人的因素资产化处理,被视为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用来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赚取利润,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最应努力挖掘的潜力是人力投入与产出的潜力。在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决策者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对人力资源成本及其价值的研究。我们国内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员工与传统体力工人相区别,不再是传统的“被管理者”,不应再被视为简单的成本,而是和资金一样被看作企业的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但是,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本,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对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方法为手段,将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成本和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而进行的投资单独予以反映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按照人们赋予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五个项目: 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企业在招募和录取职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招募成本。它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对企业内外的广告宣传费用。 (2)选择成本。企业为选择合格的职工而发生的费用。 (3)录用成本。企业为取得已确定聘任职工的合法使用权而产生的费用。 (4)安置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上岗前教育成本。企业对上岗前的新职工在思想政治、规章制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基本方面进行教育所发生的费用。 (2)岗位培训成本。企业为使职工达到岗位要求对其进行培训而发生的费用。 (3)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生产加工工作的需要,允许职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文秘站:)而发生的成本,其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浅谈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管见 由于企业投资于人力资源上的物力资源的价值是作为人力资源成本来计量的,所以,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就是系统地确认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过程中为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替代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与招致的机会损失,并据以计量、记录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的程序。这个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 人力资源成本开支就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替代的投资活动中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与招致的机会损失按核算用途不同所进行的具体划分。人力资源成本开支可具体划分为以下几个项目: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反映企业在某项人力资源取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物力资产的实际支出,包括:招募支出、选拔支出、录用支出、安置支出。这些内容的支出要在企业取得的人力资源的合同有效期内随着该项人力资源的实际使用而予以摊销,并计入各生产对象的生产成本或各使用期的期间费用。 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反映企业在某项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物力资产的实际支出,包括:岗前培训支出、在岗培训支出、脱岗培训支出。 这些内容的支出要在企业追加的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期限内随着该项人力资源的实际使用而予以摊销,并计入各生产对象的生产成本或各使用期的期间费用。 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反映企业在某项人力资源使用期间为补偿或恢复人力资源载体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体力、脑力的消耗,直接或间接地向劳动者支付而形成的各项物力资产的实际支出。包括:维持支出、激励支出、调剂支出。这些内容的支出应全额计入企业该项人力资源使用期的各生产对象的生产成本或各使用期的期间费用。 人力资源替代成本。反映企业在人力资源替代过程中为替代某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与招致的机会损失。 包括:为取得人力资源替代者而发生的实际支出,其已并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或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中。为替代被替代者所招致的遣散前业绩差别损失和遣散后空职损失。由于这两项都不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支出,因此不能列入进入损益表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只能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决策的机会成本计算。在主动替代(企业辞退员工)下支付给被替代者的补偿性支出,扣除在被动替代(员工辞别企业)下收取被替代者的赔偿性收入后的差额。未摊销的被替代者的取得成本或开发成本。因为被替代者脱离企业致使会计核算失去成本承担对象,因此直接作为当期人力资源替代损益处理。 人力资源成本计算就是指把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替代全部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与可能招致的机会损失采用成本法来计算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的过程。而实际成本计算又分为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两种方法。其中,在取得、开发、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支出按历史成本法来计算实际成本;在替代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要按重置成本法计算重置成本。对于企业在人力资源替代过程中的可能招致的机会损失则按机会成本法来计算机会成本。 历史成本法,又称为原始成本法。作为实际成本法,它是以企业在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全部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支出为依据来计量人力资源的成本的一种核算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并易于验证,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和理解。 重置成本法,又称现时成本法。作为实际成本法,它是在现实的物价水平条件下以重置现有人力资源所需发生的全部支出来计量人力资源的成本的一种核算方法。它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决策,反映了人力资源实际成本的现时价值,有利于人力资源成本的保全。其缺陷具体表现在:估算时很难参考到与某项人力资源具体对应的现时物价水平参数,即使勉强找到了参考标准也很难准确估算,从而经常使重置成本失去客观性;核算时既要按重置成本法调整原历史成本法下的人力资源成本账面的历史成本作为重置成本,又要摊销重置成本与历史成本的差额,计入当期企业人力资源损益,并于期末结转当期企业利润。 机会成本法。机会成本法运用于人力资源替代过程中,是指按人力资源暂时或永久脱离企业组织而给企业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计量人力资源的成本的一种核算方法。机会成本法计算的是机会成本,包括遣散前业绩差别损失和遣散后空职损失。由于它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不能进入当期损益表,而只能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做出人力资源替代决策的参考。 上述三种成本法具体运用时,要把企业在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替代全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按性质及用途进行划分,以此来进行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第一,把为取得或开发某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支出确认为企业当期增加的该项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或开发成本。第二,把为某项人力资源使/!/用所发生的全部支出确认为企业当期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第三,把人力资源替代以后发生的遣散成本中的主动替代(企业辞退员工)之实际支出和被动替代(员工辞别企业)之实际收入确认为企业遣散当期的人力资源损益。第四,把人力资源在替代以后所招致的遣散成本中属于遣散损失的遣散前业绩差别损失和遣散后空职损失确认为非实际支出性的人力资源替代决策的机会损失,作为企业遣散当期的该项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的设置。“人力资源成本”账户,属成本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并据以计算人力资源成本。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支出应予资产化的数额,贷方登记每期摊销数额。余额在借方,表示人力资源成本净额。该账户应按具体的劳动者设置明细账。其中,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应全额转入当期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为了提供人力资源取得及开发成本摊销的系统信息,可另设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及“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摊销”两个备抵性明细账。“人力资源损益”账户。属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人力资源替代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实际收支及成本损失,进而确定人力资源替代的决策效果。贷方登记企业在被动替代(员工离开企业)下应收取的被替代者交纳的赔偿金,借方登记企业在主动替代(企业辞退员工)下应向被替代者支付的补偿金和被替代者没有摊销完的取得或开发成本,以及提前丧失效用的开发成本。该账户余额在贷方则表 示净收益,余额在借方则表示净损失。期末,应将余额结转企业利润,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人力资源成本事项的记录。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需计算人力资源成本。企业在取得、开发人力资源时应根据实际支出的数额借记“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或“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科目,贷记物力资产支出的有关相应科目。企业在使用已取得、开发的人力资源时应根据当期计提的数额借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科目,贷记“应付工资”、“应付福利”等科目。期末转销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时应借记有关“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科目,贷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科目;同时摊销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或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应借记有关“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科目,贷记“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或“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科目。 企业在替代已取得、开发的人力资源时应根据未摊完的人力资源成本净额借记“人力资源损益”科目,贷记“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或“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科目。企业在主动替代下支付的补偿性支出应借记“人力资源损益”科目和贷记物力资产支出的有关科目, 而企业在被动替代下收取的赔偿性收入应借记物力资产收入的有关科目和贷记“人力资源损益”科目。企业在计算利润时需结转人力资源替代损益。如果是人力资源替代损失则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人力资源损益”科目;如果是人力资源替代收益则借记“人力资源损益”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 人力资源成本信息的报告。在资产负债表上,有关人力资源成本信息需要分为“人力资源成本净额”项目和“人力资产”项目列示于长期资产项目之间,用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价值及其分布状况。在现金流量表上,人力资源取得及其替代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替代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与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要分别列项。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思考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 会计核算 论文摘 要:企业的人力资源即人才,人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推动力。企业应通过运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充分挖掘企业人才的潜能,使之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被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其核心作用也对整个企业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21 世纪会计主流”。显然,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准确会计核算就成为人力资源会计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报告,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衡量、评估和管理,才能为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特点 人力资源会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或文字说明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以供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利害关系者使用的一门学科。其会计核算具有一些区别与传统会计的特点,概而括之,主要有如下几点: 1.会计对象的特定性。核算对象是企业控制的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反映和控制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是可以用价值计量的资源。 2.不断投入性。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构成人力资源资产的成本,是在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长期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它具有不断投入的特点。 3.计量单位的多样性。人力资源会计仍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但由于人力资源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要采用其他的一些计量单位(如自然单位、逻辑单位、百分比单位、文字说明)来说明人力资源信息。 4.资源的易失性。由于劳动力既是企业的资源又是社会资源,也是家庭、社会细胞的重要组成分子,具有相对的人格独立性,企业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流动、离职产生影响,所以企业的该种资源具有缺控性和易失性。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会计计量 一种资源是否构成企业资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人具有服务的潜力,因为聘用协议的订立而受到控制和影响,因此可以把他们当作企业的资源来进行管理。为了正确计量人力资源,在运用传统的会计科目的基础上,需增加以下几个账户: 1.“人力资产”账户。该科目是资产类账户,属核算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其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原始取得价格和价值增减变动。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可以对学历水平的层次以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估价作为人力资产的初价值;职工由于调出、转让、退休、死亡等原因退出企业时,记入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成本。该账户按群体单位设置明细账,对特殊人员成本可按个人设置明细账。 2.“人力资产摊销”账户。该科目是“人力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核算每期摊销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对资本化的人力资源账面价值,按估计人员的利用期间平均摊销时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方记录职工因某种原因退出企业时相应的成本费用;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的累计摊销额。 3.“人力资源成本费用”账户。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工资、奖金、福利费等每期发生的人工费用。设置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使用成本和原值摊销五个二级科目,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 4.“人力资本”账户。该科目的性质类同于实收资本。核算企业吸收劳动力使用权的初始投资和以后追加的投资。贷方记录职工的录用和评估增值时的价值,表示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一项资产投入企业;借方表示解聘、辞职、退休及聘期内死亡而注销的账面价值。 5.“人力资产损益”账户。核算企业职工调出、转让时收取的补偿费用(如学习、培训、实践费用的违约金等)与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及企业人员因退休、死亡而注销的账面净值。其借方记录企业人力资产变动时支付的有关费用,贷方记录收到有关的补偿,期末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6.“劳动者权益分成”账户。该科目按留存的人力资本分配企业年度实现的价值增值给劳动者时记贷方;借方记录劳动者从企业提取收益分配或某种原因放弃收益分成;余额在贷方,表示留存在企业的末分配劳动者权益分成额。 在会计报告中,应把人力资产账户中扣减人力资产摊销后,将其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投资与固定资产间。因企业的人力资源一般平均使用期会少于房产等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将人力资本列示所有者权益的实收资本后,劳动者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所有者因而享有相应损益。此时,应将劳动者权益分成的贷方余额列示在留存收益下。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广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 防止人才高消费;2)有利于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3)促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四、结束语 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社会,随着人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必将为我们所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必将普及性地进入会计理论和实践范畴。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融入传统会计,弥补传统会计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使会计更好的发挥记录、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功能。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论文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概述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的内容。 根据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概念的解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即确定企业哪些资本的应用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并且对这些成本进行统计学的定义和分类;第二,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即对已经确定的那些属于人力资源的成本结构的具体数量进行统计并进行会计学分析;第三,将人力资源成本进行会计学统计和计算,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的结果上报给企业经营者,以便企业经营者进一步进行企业管理和企业规划。实际上,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实际报表使用都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2.探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由于对知识资本的载体——员工特别重视,企业员工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知识水平和其他与知识发展相关的心理素质都成为“知识资本”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再以固定的规章制度和绝对的岗位说明为管理规则,对员工的管理也不能局限于“员工对企业和组织的责任”,而应该把管理目标放在“通过管理企业员工,使知识资本能够被高效利用”方面,这就涉及到除了员工出勤、完成工作之外的员工心理发展和员工生活状态等多种问题,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范围,将从“企业事务”扩展到“员工个人事务”。为了使作为“知识资本”的员工对自身的工作效果有所理解,使员工的“知识资本”使用情况能够“可视”、“可测评”,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工作评价原则应有所改变,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正式这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应用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现状 1.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人力资源成本指的是企业人力资源获取、积累和使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企业成本,其中包括在人力资源获取时应用的招聘场地租赁费用、猎头的中介费用等;还包括人力资源积累过程中对员工培训费用、针对员工绩效给予的奖金以及绩效工资等。因此,在人力资源成本确认的过程中,企业会计要计算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以及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确认可以通过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来计算,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很清晰地将这部分成本呈现出来;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可以通过企业在员工培训过程中的花销来计算,但是对于开发成本来说,其主要的内容是员工培训花销,并不意味着只是员工培训花销,其中管理者对员工的教育也应该被计算进去;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可以通过企业对员工支出的一切使用费用而计算出来,这部分成本比较明显,但同时,企业对员工的支出不仅仅是物资,还包括对员工的精神奖励,如弹性工作时间和休假等,这些内容也应该被折算成成本;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通过员工离职时企业给予的工资和补偿计算,包括企业主动辞退员工所产生的补偿成本、员工主动离职造成的低效成本以及由于职位空缺造成损失,也成为空职成本,补偿成本和低效成本可以很容易被确定下来,而空职成本则需要进一步评估才能确定。 2.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计算人力资源成本的具体数额是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计量也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内容之一,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可以使人力资源成本直接参与到企业成本核算当中,使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能够对人力资源成本使用以及成本效益有一目了然的理解。计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历史成本法,即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计算,包括招聘、培训员工所产生的一系列成本,这种成本计量方式能够快速计算出人力资源的成本,但是并没有将当下市场变化纳入到人力资源成本中。人力资源作为知识资源的载体,实际上是可交易的,而历史成本法计算得到的人力资源成本不可变更,真实性有待商榷;第二,重置成本法,这种成本计量方法考虑到当下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于是按照现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状况去评估企业中人力资源获得所花销的资金,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的成本。重置成本计算方法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企业中一些重要的人力资源的更换意义;第三,机会成本法,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将关注点放在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方面,以损失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镜子”,但机会成本法要计算的内容十分复杂,很容易出现误差。对于一般企业来讲,使用历史成本法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计算的根本方式,采用重置成本法考察企业人力资源资本的增长水平并与人力资源的价值相比较,得到人力资源的利润率,采用机会成本法控制员工离职造成的损失,都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主要途径。 3.根据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管理指的是使用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方式,通过管理会计的工作来保证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结果的可利用性。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会计制度,即企业对会计工作提出哪些要求、会计应该在哪些时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计算负责、会计应该提供给企业管理者怎样的财务报表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或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成本控制。目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十分明显的表现就是在08年世界金融危机来临之时,我国大部分企业都采取了裁员的行为以缩减人力资源成本花销,但企业没有裁掉的是那些高级技术员工,在金融危机过去之后,许多企业又再度给予这些高级技术员工更高的报酬以鼓励他们继续在企业中努力工作,这是企业领导者根据金融危机之后人力资源获得成本和置换成本提高而采取的管理措施。企业通过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能够得到符合实际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再根据这些会计信息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最终表现。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问题及原因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意识不足。 因为受到传统观念与现实条件的约束,我国不少企事业单位都还没有建立起鲜明的人力资源会计意识。虽然有的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探索,但依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搁置了。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视也不够。因为受到会计大环境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还是沿用旧有的运营模式。这些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没有深刻的理解,也很少在经济运行中运用这些经营理念。当前,国内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依然较为滞缓,企业的用人机制还处在极为单一的状态,所以,总体而言,国内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依然不够健全。国内的不少企事业单位为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大力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预测性弱。 国内的不少企业,一般情况下,都会花费人力与物力去衡量本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但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则大半都被忽略了。然而事实上,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能够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用合理的成本效益,来完成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工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决策通常是由财务会计或人事管理等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总体目标,采用科学有效的经济分析方法,并细致分析未来人力资源投资方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再提出最优投资决策方案。由此可以看出,它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涉及的部门较多,所以,如果没有较为全面的预测数据,这种决策也是无法真正实施的。 3.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估算不准确。 在具体的操作运行中,人力资源最大的障碍就是计量问题。首先,受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譬如管理水平、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天赋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就导致了人力资源价值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人力资源不容易被计量的原因之一。其次,在具体的操作运行中,不管是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还是采用其它方法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都会因为人力资源价值的不确定而导致计量结果的不确定。 4.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反馈不足。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高低又体现在员工的职业态度和组织忠诚度等方面,员工在企业工作绩效的提升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结果。但实际上,企业在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却很少把员工工作绩效、职业心理等变化归因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反馈的不足使很多会计工作人员在计算人力资源成本时也很少能考虑到会计信息的实用性,久而久之,这项工作就变成了表面的核算工作而缺少实际价值。 四、解决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问题的对策 1.加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研究。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我国已经形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框架,但在人力资源会计实际应用方面,其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并且存在着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无疑是一个较大的阻碍。所以,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应用问题的研究。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推动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主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以便为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打下牢固的基础。这样,人力资源会计在推行过程中,也就有了具备说服力的理论支撑。另外,因为人力资源在计量与核算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之高,工作极为复杂,需要的投入也更多,所以,人力资源就需要建立一支具备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从事这一份工作。从总体上提升人力资源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其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助于人力资源会计的顺利实施。 2.创新人力资源成本计算方式。 人力资源成本的计算方式是按照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的来源、置换和管理中的细节而界定和选择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很多企业的员工来源不再是招聘或者猎头公司推荐,而是来源于合作公司的置换或者是子公司推荐等,这些员工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价值,并且由于在公司就职多年,他们的人力资源获得成本和历史成本都比较低,这一类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因此在计算人力资源成本时不能仅以现有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平价,还应重视到员工在企业中的影响力等要素。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计算时,要求会计员工进行一些创新,将员工在企业中的人脉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也计算进去,将员工离职可能造成的连带成本损失进行计算,以确定员工的实际价值。 3.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体系并加强会计行为监督。 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大多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有许多是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为了使国外的人力资源理论适应国内的发展状况,就必须要创新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体系。完善制度体系,就要不断借鉴吸收外国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经验,并且加强自身的研究创新,在两者的相互结合中,制定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体系,从而推动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另外,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也有很大出入。譬如,像会计师事务所、软件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对人力资源都有极高的要求。而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相对来说则更宽松。所以,不同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借鉴相关的理论知识,创新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体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则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基础。现代企业将员工看作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因此,对员工招聘、培训和管理所动用的一切财力都被视为人力资源成本的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主要内容即是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然后将其进行会计统计,作为企业成本分析的一部分,为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管理提供资料。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成为目前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但实际上应用效果还有待提高。深化和更新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理论基础、创新会计核算方式、加强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并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督,是提高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方法。 作者:王琳 陈瑶 单位: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探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 摘要: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对银行业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为主导的金融行业称之为互联网金融。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业界人士预计,未来几年其交易额将迎来爆炸式增长,互联网金融未来有极大想象力,这种以网络渠道拓展、大数据运用和虚拟信用平台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将会对传统金融体系形成重塑和颠覆。 一、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一)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小额贷款快速流失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4年1月人民币存款大规模流失9402亿元,而去年同期该数据为净增长7499亿元。同时期的余额宝规模飙升至2500亿元,上线短短1月微信的理财通单日规模超8亿元。互联网金融产品大热是促使银行“存款搬家”的直接原因,互联网货币基金练就的高收益吸金大法,是分流银行储蓄的主要动力源。抢银行饭碗的,除了理财,还有贷款。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小贷成立3年半以来,累计向65万商户发放贷款超过1600亿元,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以下。随着京东、苏宁云商、百度等电商平台纷纷成立自己的小贷公司,传统金融行业腹背受敌。此外,一端对接理财,一端对接贷款的P2P网络借贷也不容小觑。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空间收窄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来源包括市场销售、资产、新兴市场等。随着商业银行利差不断缩小,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来源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是,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金融直接挤压银行市场销售收入。第三方支付在线上、线下平台提供了操作便捷、价格低廉的服务,直接挤压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收单、等业务。 (三)商业银行客户资源快速流失 互联网金融瓜分商业银行客户资源,影响金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第三方支付平台可直接获得客户相关信息,掌握客户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瓜分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使主要掌握资金流优势的商业银行在客户争夺上处于相对被动地位。最为可怕的是互联网金融影响金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者对银行服务的认可是银行生存之本,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减少对现金、商业银行柜面服务的依赖。 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商业银行被迫快速转变经营理念,加快金融创新 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中走在了同业前面,其经验值得借鉴。2012年上半年,中国银行董事长多次去互联网创新企业调研,每次去都会带上分行行长;更为关键的是,中国银行还从总行战略的层面提出建设“智慧银行”,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时间、地域和物理网点限制,在实现客户服务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的同时,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再造银行业务流程。招商银行行长在多个场合强调,“互联网金融威胁银行生存”,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时代,“银行转型关乎生死”。 互联网金融将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构成深刻影响。商业银行应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对不同的业务领域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在规避互联网金融三大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快金融创新,努力构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先行优势。积极推进同业连接和跨业对接,创新商业服务模式,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全能型的服务。激战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创新理财产品:交通银行推出“货币基金实时提现”业务,目前可对接交银施罗德、易方达基金等公司旗下的4只货币基金;平安银行联合南方基金推出“平安盈”,客户可通过财富e电子账户购买、赎回,资金实时到账;浦发银行通过微信银行推出开放式理财产品“天添盈”,1秒钟内就可以实现活期资金与理财产品的互转,无论申购还是赎回均无手续费,可谓“闪电理财”;民生银行的“如意宝”包括的“1分钱起投”、“随时取用”、“天天收益”等特点;工行试点推出的“天天益”理财产品支持24小时购买和赎回,赎回资金实时到账等。 (二)拓展银行业务的客户 客户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发展基础。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客户基础。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应与自身发展战略结合,积极挖掘、吸引目标客户,增加客户粘合度,拉近与客户间的业务关系。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传统目标客户群可能发生改变,传统物理网点优势弱化,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商业银行传统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将发生改变,能够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市场青睐。2013年,我国互联网用户为6.18亿,具有庞大的目标客户群。传统金融模式下,客户信息资源分散庞杂,客户数据难以有效处理应用。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客户信息搜集和处理变得简单、高效,人们利用“云计算”原理,可以将不对称、金字塔型的信息扁平化,实现客户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作为中国零售银行业翘楚的招行较早地尝试通过搜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数据、行为数据、财务数据等锁定潜在客户,并借助行为定向、地域定向、内容定向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招行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出潜在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利用远程银行和云转介平台实施交叉销售,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远程渠道已累计营销受理1.6万余笔小微企业贷款。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探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强,新型互联网业态形式不断渗透到金融领域,并开始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务日新月异。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介绍,然后分析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征,最后阐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P2P 银行业务 0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扩展到金融领域,如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云金融等。这些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称之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必定会对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模式产生冲击,成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 1互联网金融 1.1互联网金融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通常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从广义上讲,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都可以称为互联网金融,如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第三方支付、金融电子商务等。 1.2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将信息技术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形成的一个既不同于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传统金融的服务渠道、金融的互联网中介服务和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在三种模式中参与程度依次递增,其中第一种模式是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而后两种模式为狭义层面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及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2.1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便捷性。便捷性主要是指操作便捷,与传统银行业务复杂的流程相比,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较为方便快捷地完成操作流程,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此外,债券、股票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也十分便捷。 (2)低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进行的网络借贷,由于贷款业务主要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上开展,通过在网上寻找客户、进行客户信用评级、完成支付、贷后风险管理等操作,省去了传统银行庞大的营业网点费用,因而成本低廉。 (3)信息充分对称。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使交易双方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情况及财务状况,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当借款人出现违约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公开违约记录、降低信用评级等方式,增加借款人的违约成本,从而减少信用风险。 2.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可以促进银行拓展业务客户和渠道。客户和渠道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而互联网金融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客户和渠道,从而促进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然而,互联网金融给也会给银行业务带来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之间更像竞争对手。 首先,互联网金融会加剧银行存款流失。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资金筹措难度加大、成本不断提高,存款流失现象正在逐步加剧。以P2P网贷为例,网贷平台的数量和规模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态势。第三方平台网贷之家统计的的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网贷平台的数量巳高达300多家,成交量达到200亿元以上;2013年上半年,66家网贷平台的总成交额高达174.87亿元。 其次,互联网金融会分流银行信贷业务。互联网金融可以扩大信贷业务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深度。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性、成本低和信息对称等特点,使得许多小微企业都可以获得融资,从而扩大了信贷业务的对象。 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替代银行的中间业务。互联网金融可以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和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基于支付功能而衍生出来的中间业务将逐渐被第三方支付弱化和替代,如支付宝、财付通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转账汇款、自动分账、收付款、代缴电费、代购火车票与机票等支付结算服务。 3结语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可以促进银行拓展业务客户和渠道,而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务存在竞争关系。因此,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探析: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导致我国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金融行业,互联网技术对其发展带去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以促进银行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银行;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业务处理事务变得越来越多。而加之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发展中的运用,使得银行业务的处理种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如移动支付、网上银行等,促成了新的金融模式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完成金融活动,它具有了支付、融资和交易中介等功能。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信息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的独特特征,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去了极大的机会与挑战,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互联网金融能够消除传统金融行业中的排斥现象。传统金融行业中,银行处理事务的效率还比较低,在处理微小企业、个人业务的时候,容易出现排斥的现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金融体系中缺少对金融服务的分享,以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或者个人就没有很好的方法、有效的方式去碰触、认识金融机构,这样抑制了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发展。可是有了互联网金融,人们对金融业的接触方式、方法得到改变,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对金融信息进行查询、阅读,取得有效的信息进行金融投资等,提高了金融的利用率,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金融中的排斥现象。 第二,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资源交易方式一中介机构。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中,资源配置存在一些弊端,容易导致企业失去发展的计划。如一些企业有多余资金,想拿出去投资;一些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其他企业资助;出现这些情况后,他们首先都会去金融中介机构去了解并寻得帮助。这种方式容易导致资金充足方不能及时的进行投资,资金短缺方不能快速的得到资金投入,这样就不能有效的、快速的发展金融业务。而互联网金融模式,所有企业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去查询、了解金融信息,并直接与对方进行交谈、定价和进行交易,对资源的再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第三,互联网金融保证了信息的相对对称。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企业在获取金融信息时比较的困难,同时可能支付很高的费用去获取信息。而在取得经济效益后才发现,收入和成本不理想,可能出现倒置的现象。而进行互联网金融就不一样了,互联网将各种金融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所有企业与个人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寻找、了解,有了有用信息后就可以直接进行联系后进行金融投资。而且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很全面的了解到各企业的财务信息、企业信用信息等,对投资带去极大的帮助,有效的提高了信息的对称性。出现贷款违约现象后,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直接介入,降低违约单位信用等级、公开违约、提高违约金来处理。 二、对银行业的冲击 (1)支付结算领域。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上发生的支付业务比较的大,每年都呈大幅度增长,交易金额高达几个亿。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三种: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上银行交易的金额每年都在增长,可见其发展也是比较的可观的。第三方支付,主要有支付宝、财务通等。这种交易方式就是人们把交易的金额存放于第三方人,当获得购买的物品后,通知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额,如人们熟悉的支付宝。移动交易,主要有移动POS,手机刷卡、拉卡拉等。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支付方式诞生了。随着各种智能机的发展,移动支付方式将会被人们所喜爱,这种方式能够让人们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进行交易。 (2)金融产品销售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近几年,电子商务的交易金额也不同小觑。计算机的普及,更加促进了其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购物,都喜欢网购,不仅方便,选择范围更加宽、品种多。对于企业来说,更是为企业带去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如比较大的保险公司等,把保险业务也发展到了互联网上,如淘宝网。商业银行也把线下业务发展到互联网上,在购物交款时,可以选择第三方支付,也可以直接通过银行支付,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直接通过网上银行支付。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相比,互联网模式打破了区域限制、时间限制,更方便与人们进行购物。同时,电子销售能够降低产品成本,交易过程透明,更能取得人们的信任。 (3)对银行物理网点战略陛布设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急剧发展与壮大,对银行物理网点的发展带去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对于互联网支付方式的喜爱,抑制了银行物理网点的发展。网上交易、移动交易的发展,物理网点处理的事务在减少,降低了其重要性,所以银行应该做好长期规划,对物理网点的设置进行重新规划,提高银行的发展。 (4)银行服务方式的变革。根据各种银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银行网上交易与线下交易相比,网上交易变得越来越多,交易金额也越来越大。而线上交易的成本与线下交易相比,只有七分之一。针对消费者进行统计,人们进行交易的业务,基本上有一半都是采用线上交易。可见,网上支付极大降低了物理网点处理业务的压力,其银行服务业从对物理网点的依赖逐渐转变成网络与物理并重的局面。银行针对自己服务方式,必须进行改革。他们必须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去提高自己处理业务的效率、服务水平,这样才能为客户进行很好的服务,最终对客户结构、业务结构、人才结构等进行优化和调整。 三、对银行业的机遇 (1)商业银行介入发展电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候,各种银行也开始了进行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自身银行的发展。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商融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很好的为企业和个人的产品提供信息平台,并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易,实现网上结算,并伴有分期付款、融资贷款等业务。通过这种方式,银行不在于赚取交易费用,而是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得到最多数据,提高自己的网络竞争条件。同时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各家银行,也进行了电子商务的上线。这些银行知道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能够极大的降低成本,这是银行在竞争中能站稳住脚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越来越多的银行扩大了电商业务的发展。电商业务在银行中发展,将能使交易的流水在银行中积累;银行可以通过交易流失进行技术开发,实现自动化处理,从而降低银行的成本费用。 (2)电商涉足银行业务。互联金融的发展,使得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开始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如著名的阿里巴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向客户提供信用贷款和订单贷款等贷款业务。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贷款业务职能去银行办理,可是贷款过程复杂并漫长,最后不一定能够获取资格进行贷款。可是电商涉足银行贷款业务,为无法在银行取得贷款的客户群体提供了短期、小额贷款,并能够进行随借随还。 四、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格局 通过银行介入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企业涉足银行业务的发展,使得金融行业向着这两方面进行融合发展的现象,这样互联网金融将和传统的金融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相辅相成的进行发展,而并非取代。以后金融业务发展趋势应该是这样的,对于常规性的可以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进行高效、便捷等优势。而第一大额的贷款、复杂的融资和高端客户理财等业务的办理,将通过传统金融进行处理,这样能够保证业务处理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银行的发展,也给人们带去了更多的方便与快捷。可是在发展中,银行应该根据业务性质、特点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业务的准确性,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探析: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摘要:“互联网金融”这一全新的金融模式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及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对金融行业的垄断,金融行业正在从原来的混业经营格局向跨界经营的格局转变。面对这种局面,商业银行理应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本文从界定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出发,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分类及其产品特征;进而由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探讨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提出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 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并没有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其信用管理系统当中,而其传统的信用管理系统并不能高效的应对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需求。其中,主要难题是由于商业银行与小微客户和个人客户之间的沟通不够有效,而信息的获取又是不对等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受到了银监会和央行在信贷业务上的严格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支付地位受到冲击 兴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微信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便捷的支付方式,对传统的由商业银行垄断的线下支付是一种巨大的冲击,由此带来的收益被不断瓜分。目前,借助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在电商界已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做法。例如“淘宝”,通过“支付宝”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让买卖双方放心完成交易。 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功能越来越重要,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功能弱化,甚至是撇除掉了。在弱化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功能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公司又新技术频出,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快捷支付产品,该产品无需登录商业银行的网上商业银行即可完成支付,对于以往没有开通网银、没有开立借记卡等限制网上支付的状况一扫而光,仅凭一张信用卡即可在网上任意消费,完全撇除了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支付功能。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恐慌。物物交换是以货币作为媒介,货币又是商业银行完成交换的支付手段,而在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货币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必然的直接联系仿佛不复存在,第三方支付横亘在中间,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完全被弱化或被撇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些都是主要业务,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有多大。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金支付被商业银行垄断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在互联网金融未兴起前,如果有支付结算的需求,是必须要通过银行这个媒介才能实现的。但近几年,就如上文所提到的,随着政策面以及技术面的支持,第三方支付公司取得了各领域的经营牌照,所能经营的业务范围得到不断的扩大,可以说,不仅是对银行支付地位的冲击,已经延伸到很多原先由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领域,比如代扣代缴、信用卡业务、快捷支付,甚至开始涉足信贷类业务。商业银行所处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 第二,商业银行信贷供应格式被改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专业网络信贷提供了技术支持。网贷的借款模式与商业银行信贷模式完全不同,借款的供需双方均有选择的空间,依靠p2p提供的平台,寻找在金额、利率、借款期限上都匹配的对方。这种方式,满足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操作简捷方便,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互联网金融的直接融资形式正趋于成熟,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尤其是小微信贷业务带来巨大的冲击。 第三,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被分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更加便捷的金融体验,因此吸引了很多原商业银行的客户,抛弃商业银行这个金融媒介,在处理金融业务时更倾向于凭借互联网进行操作。与此同时,数量庞大的客户信息便在互联网金融这个平台上积累了下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任何一家单一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都及不上互联网金融所拥有的客户资源。 (三)商业银行的收入受到冲击 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传统存贷业务中获得的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等。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中,凸显了价格优势,报价更趋市场化。它打破了商业银行利率固定化的特征,它可以反映供需两边的报价偏好,议价成交。在这个形势下,催生了利率的市场化,届时互联网金融将利用它的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吸引大批商业银行的客户,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客户数量的大幅减少,从而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盈余情况。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理念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加速金融创新,积极开发网上业务新品种 因为网络商业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各国现有的传统金融法规及商业银行行业规范都已明显不适应网络商业银行的开展。新的对于网络商业银行交易规则的法令制度及有关规范鱼需拟定。因而,中心商业银行要赶快树立网络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使其市场准入和事务监管有章可寻和规范化。兴旺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已在这方面做出了活跃的尝试,对于网络商业银行事务拟定了体系的监管法规、风险监管指引和监管手册。这些法规与手册出书,为本地商业银行和监管组织供给了网络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以及监管根本的根据与结构,有利网络商业银行健康开展。而中国在这方面对比空白,目前中国对网络商业银行的法令制度与网络商业银行行业的规范都没有出台,很大的程度上阻止中国网络商业银行的开展。因为没有十分有力法令的保证,当网络商业银行呈现经济的胶葛时,在许多的当事人之间的经济职责很难区分和确认,这降低了网络商业银行安全性,而规范的拟定了作业的滞后,也使许多的商业银行在开展网络商业银行事务的时候优柔寡断,如中国商业银行还没有推出B2B的网上资金的结算事务,主要就是考虑到公民商业银行还未拟定相应规范。一起,在中国数字签名、电子凭据还不具有法令效力,这使网络商业银行的网上支付开展遭到很大阻止。因而,中国中心商业银行应赶快拟定有关法规,健全网络商业银行事务开展管理法和监管规章。清晰网上交易的有效性,清晰商业银行、客户和商户等有关职责,从法令上予以认可,这将有利于中国网络商业银行事务的良好发展。 (二)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认证中心 在商业银行运营的三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余性里,安全性才是根底,只要坚持了必要的安全性与流动性,才干从根本上来确保盈余的方针顺利实现。强壮的信息网络体系如没有一个对比健全的网络安全机制是不能去想象的。商业银行业有必要去树立安全榜首的观念,去高度的注重对电子商务技术带来的风险处理。加强软硬件的体系建造。只要加强了软硬件体系的建造,才能够满意广大的客户效劳的需求。只要网络效劳器的充沛安稳,才能够满意客户对功率与安全性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招引广大的客户来网络商业银行上面处理事务。加强内部运营处理,降低风险。 三、结论 面对剧烈的商场竞争,要想突出重围抢先抢占商场,以“客户”为基地的效劳理念是基础。商业银行应该把对人、对客户的重视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放到愈加主要的位置,树立消费者自己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与消费者树立更为严密的联络,及时地了解商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供给一种“自己化”的效劳方案,尽可能按顾客需求进行规划和改善,投合消费者需求,并进一步扩展客户集体。真实做到以客户为基地,还要在网站的页面规划、事务操作流程的规划上下功夫。例如页面的颜色规划、规划安排等会在很大程度上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怎么使页面的颜色、版面规划更吸引人、怎么让操作更方便、更方便,也是商业银行需求进一步处理的主要问题。 作者简介:方 琳 (1987C),女,汉,浙江省绍兴市,本科,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探析: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影响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并分析此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提出传统银行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银行业 1.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含义及特征 1.1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含义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扩大金融行业的经营范围,使其更加纵深地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使金融成为人们生活中可见的一种行为方式,再也不是金融行业专业人士才能够涉及的领域。 1.2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表现形式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目前最常应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除了使用相关的APP如支付宝、快捷支付等进行资金的流通和资金积累等,还包括了各种网上交易,以及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金融筹资等。 1.3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不仅具有金融本身的特征,还拥有互联网赋予的特征,这其中包括了货币虚拟性以及金融业务范围不受时空限制等特征。现实货币与电子货币之间的转换使得互联网金融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各种金融业务,并且免去了许多关于货币存储和兑换的繁琐问题;而互联网本身具备的跨时空特征则使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金融业务(如购买、存储、参与融资等)。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的方便快捷和个性化,是这一模式迅速发展的主要特征。 2.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2.1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影响传统银行业的经营理念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商业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资金转换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初模式,实际上就是网络购买。然而,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不仅可以实现购买,还可以实现投资、融资、信贷等多种金融业务,这是互联网金融凭借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对收集的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所达成的金融发展结果,而这个发展结果还在不断深化。例如,微信起初作为单纯的社交工具,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微信红包”、“微信支付”、“转账刷卡”、“手机充值”、“生活缴费”、“理财通”等各种金融业务,这是对微信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的金融服务可行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金融模式发展,这些金融业务的发展不仅在逐渐满足用户的需要,也在不断使用户体会到微信APP的便捷性。按照客户的需要去进行经营和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目前影响着传统银行业的经营理念,重视客户需要,从客户需要的角度去发展银行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种类,成为目前大多数实体银行都在践行的经营模式,客户经理成为银行业中最重要的一类职位,就是传统银行经营理念变化的表现之一。 2.2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变化影响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方法 互联网金融模式随着其发展脉络在不断发生变化,最传统的网上支付满足人们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购买的需求,而现在流行的“余额宝”、“理财通”等网上金融业务,这满足了人们进行小额理财的需要。这些变化给传统银行业的金融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据支付宝客户端的统计,支付宝使用者每年存在支付宝里用于网络消费的额度已经超过了普通银行客户的货期存款额度,而余额宝的存储额度也向普通银行的短期定期存款额度发起了攻击。传统银行如果仍旧遵循着古老的经营方法,只重视客户的存款额度,而不对客户的资金花销需要以及可用于理财的资金开展便利性的理财服务,那么,银行的金融业务发展就会受到巨大的打击。因此,改变传统银行经营的方法,是银行受互联网经营模式变化影响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招商银行作为较为成功的商业银行,不仅重视大客户的存储量,也推行了小额度定期存款业务,将客户的银行卡与小额定存业务直接挂钩,请客户选择每月的存款额度并能够进行自由调整,也可以隔月并存,这是传统银行经营方法革新的典范。 2.3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反馈影响传统银行体制建设 互联网金融模式在金融业务反馈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经验,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以及某个金融业务的受欢迎程度、资金运营的收益来判断金融业务本身的问题;客服人员从客户反馈中收集到的信息,能够直接反映出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客户信誉度评级来调节客户与商家之间的矛盾等。例如,淘宝通过支付宝平台对符合某一信誉等级的消费者进行退货款垫付的服务,就是在互联网金融反馈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客户保护式的金融服务。金融反馈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业务的影响已经逐渐被传统银行所认识到,银行为大众提供金融服务,在帮助大众进行理财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融资以及其他资金运营业务,因此,客户对于银行金融业务的反馈以及通过业务判定客户的信誉度,已经成为目前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必要举措,为了进一步拉近银行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从银行体制入手进行根本的改革,包括银行业务办理的从业要求、客户信息搜集的标准、银行工作人员晋升标准等。传统银行体制建设受到互联网金融模式反馈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定局。 3.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业的发展道路 3.1 制定更符合现代金融发展的经营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在经营理念上的改革必然导致经营模式的变化,不断积累社会闲散资金用以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或者以收放贷款的形式使资金增值已经不能被作为主要别的经营模式。以符合客户需要为主要经营理念的金融业务,其经营模式要从吸纳资金转移到指导大众科学地应用资金,能够主动购买银行的投资理财业务或者通过银行进行金融交易方面。因此,传统银行业高管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质疑审视银行的现有业务,突破思维定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以市场为导向,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业务水平,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转变为新的发展动力。 3.2 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经营方法改革 传统的银行应加快转变服务意识,将用户细分,设计贴合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使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各类金融产品,从而最大化用户体验。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拓展服务渠道。除了借鉴互联网的经营方法之外,传统银行应该重视自身的优势,从发挥优势方面进行经营方法改革。传统银行业具有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电商平台十分有利。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与自身战略结合,利用专业的金融人才以及业务优势,进行以旋转为主的经营,以吸引新客户关注银行的金融业务;另一方面应将互联网金融业务与银行实体金融业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以求同和体现银行的稳定性和保密性为重点,采用客户忠诚度管理的经营方法,增强与已有客户间的业务往来,避免老客户的流失。 3.3 进行银行内部的体制创新 我国传统银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电子银行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传统银行管理体质革新后,独立出的电子银行发展部门的工作结果之一。然而,目前电子银行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较为单一,同时电子银行的技术平台等推广受众面积过于狭窄,难以有效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传统银行在客户反馈和客户信息管理方面的能力,传统银行还应该继续进行银行内部的体制创新。其中包括:学习和了解金融平台相关知识和高新技术;对产品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创新;确保自身业务和提供的服务能全面吻合互联网体制形式;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相关数据集信息,以满足客户的现有要求、潜在要求以及未来要求,促进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不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使传统银行在经营理念、经营方法和体制建制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代表着传统银行未来的发展方面。经营模式和经营方法和内部的体制创新,是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下必经的发展道路。相信随着传统银行的不断努力改革,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必将形成科学的、有利的结合,进一步发挥金融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探讨:浅谈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 【摘要】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求得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房地产企业只有将成本降低至房产的行业平均水平之下,与其他房产公司拉开距离才可能具有竞争优势,从而进行不降价竞争,提高单位利润率并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总利润水平和投资回报率。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企业面对多重挑战,企业的赢利模式也开始从粗放的土地赢利模式向精细的产品赢利模式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对房地产开发成本进行控制,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已经成为每一个房地产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 成本 项目 控制 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是房地产企业为开发一定数量的商品房所支出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其他费用等。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的控制应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结算四个阶段。 一、项目决策阶段成本控制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项目的筛选是最重要的一环,投资决策对项目开发的成败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一个高质量的投资决策依赖于对投资环境的准确把握,依赖于可研的深度与精度以及理性的投资决策机制。做好投资决策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产品定位和销售价格预测。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首先要掌握拟选择项目所在地的周边的规划情况,对拟选择项目进行产品定位和未来销售价格预测。合理预测拟开发项目未来销售价格和销售进度,这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开发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只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才有开发价值。 2、重视成本因素调研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土地价格、市政配套条件、地质情况、建安成本、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当地的建设环境等各因素都对项目的开发成本有较大影响。例如我们开发的某住宅小区项目,在预测项目成本时,对当地市政工程及当地建设环境了解不够充分,在实际施工时强电工程从幺六桥变电站至项目红线约6公里(经由政府门口、航油管道、园林绿化带、村庄门面房等)的路由协调费约40万元,由于路线长,协调困难,从而造成延期交房引起业主索赔费用约150万元。因此在选择项目之前,对上述各成本因素必须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掌握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更有效的控制成本。 3、客观、准确地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人员根据取得的调研资料,对项目进行成本费用估算,分别测算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建安成本、基础设施建设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以及不可预见费用等。费用测算采用的标准必须紧密结合当地行情和项目实际情况,力求客观准确。根据成本费用估算和销售价格预测情况,采用销售利润率或者成本利润率等指标对项目做出经济评价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和建议。 4、集体决策,理性投资。公司董事会依据上报的可研材料,广泛讨论、集体决策。在目前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下,决策过程中既需要投资的理性又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开发项目经过决策立项后,设计就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在设计阶段, 由于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结构形式、外观设计、装修标准及主要设备都全部确定,其影响项目成本在90%以上,因此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决定性阶段,开发公司抓住了设计这个关键,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优化设计方案。优秀的项目设计方案是项目盈利的保障。在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方案优化,应从技术、经济、市场的角度对项目总体布局、功能分区、结构形式、户型结构、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选用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尽量采用标准化和系列化的设计,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通过方案优化,做到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投资。 2、2、加强技术沟通、实行限额设计。要按照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用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限定的额度进行方案筛选和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以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实践证明,限额设计是促进设计单位改善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设计水平、确保投入产出比最大的有效途径。 3、加强图纸审核,控制设计变更。开发公司应要求设计单位在出图前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提高设计质量,避免将设计中的不足带到施工阶段。例如某住宅小区项目,设计在每个单元顶层设计了一个弧形钢筋混凝土飘板,由于本小区均为12层左右的小高层,从仰视的角度看,人们很难看到这个造型,经过我提议工程部研究后取消了弧形飘板,不仅此项工程节约费用约250万元,而且还避免了屋面造型给屋面防水带来隐患。因此设计图纸的不足或缺陷在出图前加以克服,所花费的代价最小,可取得的效果最好。在工程各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 三.房地产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房地产商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是合同的具体化。加强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控制。这一阶段成本控制工作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经济措施进行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房地产企业应严格控制现场经费和总部管理费,合理使用广告策划、销售等,减少销售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静态投资。 2、从技术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房地产企业应在对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做好论证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新材料,并想方设法在技术上实施项目投资的控制,技术措施是实施项目投资的必要保证。 3、从管理模式上着手,建立建设监理制,追求投资的有效控制 房地产企业应按照监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从工程管理机制上建立健全的投资控制系统。同时做好月度工程进度款审核,避免投资失控。工程进度款的审核,对经监理方确定的工程量,按合同约定的计价依据,套用材料单价及费用定额进行核价后支付相应的工程进度款。 4、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 房地产企业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针对目前工程量清单报价,施工单位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索赔赢利”的方式承揽工程。作为业主方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从工程结构、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以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 四、竣工结算阶段成本控制 竣工结算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最后一关,竣工结算办理的认真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结算普遍存在冒算多算、高套定额、高套取费标准以提高结算价的现象。开发公司不但要自己组织造价工程师参照原招投标文件、承发包合同、图纸、设计变更、工程索赔文件、材料设备采购价格、专业分包合同等,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书进行全面、认真、严格的审核,同时也要委托资质高、信誉好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对施工单位提供的工程结算书进行更专业、更全面、更严格的审核。对造价咨询公司可以明确以造价审减额为基数的奖励制度,以充分提高造价咨询公司的积极性,确保结算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探讨:房地产企业目标成本控制探析 摘 要:目标成本在各个行业中都有着普遍的应用,房地产行业才刚刚开始摸索。目前我国有一些标杆的开发企业根据他们的经验试行了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房地产公司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方式,对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目标成本,控制,管理, 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日益严峻,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获取优势地位,就必须要严格控制成本。在整个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结算等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的目标成本控制,多个方面采取合理的措施,在保证工程建设有序进行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建设成本,获得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 1建立控制全员成本管理的思想并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是全员成本管理理念的合理运用。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专业性很强,让成本管理人员全部通晓开发项目的各个细节也难以实现,所以发挥各个环节的专业人员对成本的把控,才能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对细枝末节的管控落于实处。这也是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与传统的成本与利润管理方式的重大区别。 好的制度能将坏人变成好人,任何事情要按照规矩办事才能顺畅、规矩。目标成本管理也是一样,在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之前,要先建立好诸如《目标成本管理办法》、《责任成本考核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通过这些办法,使得项目公司在测算目标成本时的随意性降低,通过责任成本考核,使得目标成本的动态控制中主动性加强,有利的保障了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 2提前建立的目标成本 要想做好目标成本的管控工作,就要提前把合理的目标成本建立好,这是基础。提前建立目标成本,跟我个人工作经验,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2.1建立统一的成本科目和目标成本测算模板 统一的成本科目和目标成本测算模板是一个公司重要的成本语言。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公司管理体系的成本科目,既可以使得整个公司的成本归集口径统一,又可以尽量减少拆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分级设置的成本科目就是很好的方法,根据公司各个层级的管控要求,分为集团控制的一级科目,项目公司控制的二级科目和项目公司各部门控制的三级科目,以下更明细的科目由经办人员自行控制。 目标成本测算模板是进行测算分析的重要工具,其中应当包括规划指标、建造标准、政府有关房地产行业的收费标准文件、各类成本数据计算依据(如:工程量、单价、调整系数等)等,通用简洁的测算模板,可以使得成本测算人员无论是在套用历史数据还是在进行新内容测算时,口径统一,简单明了。 2.2分阶段的建立不同版本的目标成本 房地产项目一般从拿地到正式开工需经历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内,由于方案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价格的波动,单纯一个版本的目标成本测算就显得不够精确。从拿地前就开始进行目标成本测算(土地版),到规划方案完成后的第二稿(规划版),再到施工图设计完成后的第三稿(正式版),这个序列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也是大多数企业可以沿用的。从土地版开始,越往后测算的越细致、越往后测算的越精确,越往后责任落实越明确,整个测算过程应当是“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的聚合过程。但有个原则,后一个版本的利润指标应当高于前一指标,如违反了这一原则,那就需要重新进行测算调整。 2.3严格的会审制度 鉴于房地产项目投资量大,前期的决策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故目标成本的测算应当尤为慎重,会审也应非常严格。每一版本的目标成本测算在最终审定之前,均需要由工程、采购、营销、成本、财务等各部门的联合审查,确保各类测算指标的合理性,避免指标测算的很美好,但实际难以执行的情况出现。经各部门会审、公司上会通过的目标成本测算应非常严肃,不得随意进行调整,重大变更的调整应当由公司相关会议通过后方可进行。 3过程中的及时监控和纠偏 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都要持续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期间,各类风险的调整会导致目标成本在实际运行中偏离原先设定的指标,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对目标成本的监控和纠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成本的监控一般按月进行,半年进行一次执行情况总结。目标成本的监控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3.1已发生的成本统计和核查 依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如:金蝶ERP、用友NC、明源ERP)等,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查,核查是否有合同签约成本异常,成本拆分错误等。所有错误纠正完以后,对截至当月的所有已发生成本按照成本科目进行归集统计。 3.2待发生的成本的预估 在开发过程中,有很多合同还没有签署,这就需要成本人员在当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合同进行预估。成本预估主要依赖成本科目,逐条对照成本科目,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该科目是否会发生成本。如需发生成本,则按照成本测算时的方法,依据工程量、单价并设置合理的风险费用来进行预估。在全部预估完成后,将预测的所有内容进行汇总统计,与已发生成本统计进行合并。 3.3签证变更的整理和分析 签证变更是导致目标成本执行偏差的又一项重要原因,在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中,此部分成本对目标成本偏差的影响甚至达到50%~60%,直接影响了目标成本的实现,所以按月对签证变更进行整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在每月底由各项目与承包商对签证变更情况进行核对,做到一单一算、一月一清,然后由项目成本人员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改进的签证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避免。在全部整理和分析完成后,将预测的所有内容进行汇总统计,与已发生成本统计进行合并。 3.4超目标成本的上会调整及纠偏 在将以上三项内容完成后,月度的目标成本偏差就可以从统计表中直接读出。对于超目标成本的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调整或纠偏: 3.4.1通过降低待发生部分的标准,从而使得原目标成本仍可以实现。如:建安成本已超出目标成本,则可考虑对基础设施中的景观工程、道路工程、智能化工程等工程费用进行合理降低,从而保证原目标成本的实现。 3.4.2如果其他科目的目标成本难以降低,则考虑对目标成本进行增加,但此种方法要尤为慎重,如采用此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利润指标。 3.4.3因目标成本的预警和调整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产品的品质和利润目标,故调整应当通过公司决策会议形式进行,不可随意调整。同时,要对已超目标成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项目结束后及时总结 目标成本编制完成后,编制目标成本的各类图纸、政府对房地产的相关收费标准、各类成本单价和工程量的计算过程及过程中的目标成本调整单等文件要及时归档。 项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各相关专业人员围绕着目标成本,对项目的实际发生成本进行总结,明确指出开发过程中目标成本控制的成功之处和偏差的原因,并对相关成本指标进行提炼和固化,建立成本数据库,为后续项目目标成本的建立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和经验分享。 5 结语 房地产的目标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路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想实现房地产企业目标成本的精细化管控,不但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过硬的基础资料等信息,还需要增强项目开发各个阶段的成本管控能力。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以“目标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将项目的成本管控从原先的核算及事后算账型发展到事前控制,形成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控体系。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探讨:基于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分析 摘要:近些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 房地产企业这一巨大的商品开始初步的形成并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大批资金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进军房地产市场,这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房地产企业数量的增多,房地产市场现状的低迷,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对房地产开发成本进行控制降低开发项目的成本,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关键,文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房地产成本控制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措施 1、加强房地产成本控制管理的意义 众所周知,由于国家提出了房产税的改革的措施,且在全国大部分的一二线城市出台了“限购令”,加上房地产行业的激烈竞争,房地产的销售价格下跌。要想增大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收益只能从成本控制方面着手,合理的降低成本,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收益,也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房地产企业造价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现状问题 2.1房地产项目开发缺乏与市场匹配的动态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会计成本核算控制方式,也就是知识对已经发生过的成本进行归纳统计和计算分析,是一种典型的事后控制、静态控制。缺乏与市场相匹配的事前和事中控制管理制度措施,从而造成在实际项目开发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不能及时收集、传递、整理、分析、以及储存相关市场信息,无法通过相关市场信息为项目开发成本管理提供正确的控制策略,难以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降低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成本,降低了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 2.2仅着眼于施工阶段,忽略前后期的成本管理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普遍都单纯重视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而忽视了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以及验收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这导致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造价没有统一性,也没有参考性,不利于成本的控制。没有了前期的正确分析作导航,项目的建设就会毫无目标地施工而误入歧途。 2.3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的素质不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主观能动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但有些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缺乏创新,这也是造成目前有许多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相对落后的原因。 3、影响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 3.1 超目标成本 3.1.1设计成本超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前预先确定的,它指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成本目标,是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衡量标准。目前,在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很多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导致项目的成本失控,这就是在项目开发之前没有事先确定好项目开发、经营过程中的目标成本,有些开发商可能在项目开发前事先确定了项目的目标成本,但这个目标成本相对比较粗线条不够精细,只有一个大概的数。因此,在项目真正的执行过程中,无法作为项目的执行阶段的成本控制依据。正是因为前期的目标成本编制的不科学,不准确,导致项目在开发后成本控制工作的失控。设计成本是指企业设计一种产品,从开始设计到完成整个项目设计的全过程所需要投入的费用总和。房地产公司在进行项目开发前,需要根据设计方案中规定使用的材料、经过开发、建设和经营的过程等条件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它是一种事前成本,并不是实际成本,也可以说是一种预计成本。 3.2 出现成本失控的原因探讨 3.2.1 房地产公司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在我国房地产企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观念,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的时候要更侧重于项目成本的最后核算,忽视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也就是说房地产公司对成本控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管理开发成本意识及其薄弱,工程损失较大。还有另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企业管理层仍然没有意识到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这就导致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很难进行合理、科学以及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工作,致使项目的投资加大,利润下降。 尤其是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意识更为薄弱,成本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常常局限于项目生产成本控制,忽视了项目投资决策和设计成本的重要性。这是造成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和经营项目中成本浪费的主观原因。部分房地产企业有了控制成本的意识,但是在实际中只是单纯的重视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决策、设计以及招标等重要阶段的成本控制相对不够重视、较为缺乏,轻视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设计和预算的重要性。很多中小型地产公司,在成本控制方式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成本控制只是成本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无关,最终结果就是项目乱费严重,成本增加,最后就是成本无法控制了。 3.2.2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方法落后 导致上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项目成本控制中,方法较为落后,没有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情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为受到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很多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的方法还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房企不舍得在信息化网络建设上投资,现代化成本控制的方法缺乏。但是全面、及时、准确是现代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没有信息化网络建设的辅助,凭借着手工操作连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远远无法达到。 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缺乏专业的工程师来监控管理,导致地产公司开发项目的工程管理方面水平低下,依赖于几个工程师的业主代表的管理,对于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房地产行业与其他的行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在房地产公司在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一此不确定的风险,因此弹性很强。因此在项目的合同管理中无法体现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突发的情况。很多时候,房地产企业与分包商签订合同不够严谨、全面,导致在后期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的争议,关于项目的工程造价和项目其他相关费用,项目的施工单位也会想尽方法的来像房地产开发商要求增加费用。万一双方争议难以解决,将会直接导致工程进度的正常进行。 4、加强房地产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4.1建立完善的目标成本体系 目标成本管理是将目标成本按照规范的成本结构层层分解,将预算计划落实到实际执行的项目上,把目标变成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通过执行结果与目标的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建立完善的目标成本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相对准确的项目目标成本,全面客观的反映项目各项成本信息;2)规范成本管理流程,明确各个阶段对目标成本的细化修订办法;3)充分积累前期项目的有效数据,实现成本信息的参考与共享;4)在制订目标成本时,要按细项列出清单并划分责任部门并落实到自然人,目标成本分解后还需要建立明确的管理标准,严加考核。 4.2明确职责,优化效率 科学成本管理部门的职责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1)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既要做好工程的成本管理,也要做好人的成本理念的树立,树立成本控制人人有责,在不同节点的控制上需要企业的各层面的人员参与,每个人都要参与活动和考核,需要对不合理、不规范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加强绩效考核,从而使项目的成本管控顺利实现;2)做好配合,因为成本的控制是通过工程的载体来实现的,而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涉及到与其相关的部门,这就是相互间的配合问题,通过有效配合,将项目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有机结合,实现效益最大化;3)要做好监控,要让成本时刻在控制范围内,做好风险预警提示。制定目标成本,将目标成本按规范的成本结构树层层分解;再通过将预算计划落实到部门与行动上,把目标变成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把实际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4.3实施全过程的项目成本控制。 全过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等。 (1)加强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 决策阶段,策划书的关键内容就是项目成本的控制方案。对整个投资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做出充分分析和判断,包括经济形势、土地开发支出、前期工程预算、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成本以及不可预见费等多个方面。 (2)加强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设计环节是控制投资的一个最要环节,重点就是降低建筑安装成本,除了要实行设计招标、限额设计外,成本管理人员更应加强对工程了解、跟踪监控,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提高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3)加强招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 加强对招投标工作各环节的监控,避免决策失误。严格、谨慎审核单位的信誉、经济状况,避免鱼目混珠的行为,以及加强对标底的审核,避免一些投标单位盲目低价给工程结算带来的困难。在招投标环节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1)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招标前,应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2)合理低价者中标。目前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与合理低价中标,作为业主方应杜绝一味寻求绝对低价中标,以避免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恶性竞争。 如在某一项目中,对地弹门及大玻璃窗制作安装工程进行了招标。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做的很充分,对地弹门主材(10厚钢化玻璃、地弹簧、拉手、玻璃门夹)进行了市场综合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地弹门五金价格差距很大,其中:地弹簧的价格范围在60-800元/个之间,拉手的价格范围在40-160元/套之间。为了确保各投标单位报价的可比性,在招标时我方根据产品的性能,指定了合理的配置和价位。由于各施工单位报价的标准一致,竞争很激烈,最终中标价格比前期预测价格低很多,确保了公司制定的中高档配置、中低价位目标的实现,节约成本。 (4)加强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在施工阶段应主要是控制建筑材料和设备的成本,按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进行施工,有效、合理地节省施工成本。 严格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及材料代用,对必要的变更要做到先算帐后花钱,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设计变更的原因很多。如何减少设计变更,首先应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会影响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或使项目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开发企业应建立工程签证管理制度,明确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的职权、分工,确保签证的质量,杜绝不实及虚假签证的发生。 5、结束语 由于成本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且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同、人员素质不同,想在不同的项目上应用同一种管理手段、方法进行成本控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如何开展有效的成本控制,这对任何一个公司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只要不断的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抓大放小、规范运作、科学管理最终完成成本控制目标也并非难事。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探讨:基于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改进的探究 【摘要】目前,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房地产企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不断地扩大,然而土地出让的成本较高,导致了房地产企业的开支成本不断地提高。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控制好采购成本的费用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房地产企业的开支,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将对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的改进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改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企业就需要对生存、发展进行全面的考虑。在竞争环境下,房地企业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但是,要做好采购成本的控制工作,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另外,房地产企业要确保房地产运行的稳定性。 一、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零部件供应商与房地产企业关系不稳定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大多是短暂的合作。在供货的过程中,就会有争嘴、抱怨等各种事情的产生,从而导致两者之间不能够进行较好的合作。比如:房地产企业对产品质量不满意;供应商对价格的不满意等。由于在解决问题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就缺少时间做预测及计划工作。因此,就会造成两者之间的合作气氛具有不稳定性,从而也会导致双方的交易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供货的稳定性,对供应商的供货风险要进行紧密的识别,对供应商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严格的监控,避免供货风险的产生。 2、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不高 由于房地产企业要求产品的质量较高,就需要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进行检查,还对零部件生产质量的过程进行评估。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产品的质量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无法满足房地产企业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零部件供应商都需要将产品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标准的第三方认证,有些还通过QS9000或TS16949质量体系标准的第三方认证。从整体来说,我国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还较为薄弱。 3、供应商交货不可靠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供应商将货运到房地产的施工现场是最好的供货方式。但是,存在较多的零部件供应商不能向制造商提供及时可靠的交货,甚至有的制造商就在他们的客户周围进行临时仓库的建设,这样以来就可以为客户提供及时的产品需要。但是,供应商就可能会储存较多的产品,导致产品的供应量不足,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提高。 二、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改进的对策 1、采用充分的信息对企业采购决策风险的控制 正确性的决策是在充分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的。掌握成分的采购成本信息,不仅可以使采购成本的风险得到最大化的降低,还可以确保采购成本决策的准确性。对于决策来说,所需要的信息通常分布在不同的时间以及空间中。一方面,要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企业内外与采购风险有关信息的收集和搜寻,还要按照准确、完整的原则进行信息的收集。另外,在房地产企业内部要最大限度的拓宽信息的渠道,使信息可以及时的进行反馈、传递。另一方面,全面的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将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进行提取,这样就可以为采购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降低采购的风险,并为采购的控制奠定一定的基础。 2、建立健全采购风险预警与应急系统 首先,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即使在内部信息沟通上建立了采购成本与价格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对信息的采集、取舍和系统信息的更新上,信息系统仍需要通过审价中心进行人工的输入,这就会导致信息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更新,造成采购决策的延误。 其次,人为主观因素导致信息输入的不完整以及有价值信息的遗漏现象,这就会给采购决策的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就需要进行采购风险预警和应急系统的建立,这样以来就可以降低采购的风险,可以进行风险警戒值的设定,从而对其实施较好的控制,能够及时的发现风险,并采购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报。比如说,对于供应商管理库存零部件生产库存量的警戒值的设定,若小于库存警戒值时,就可以采取零部件紧急配送方法,若采购风险产生后,该企业就可以使用应用的方法。 然后,一般情况下,采购风险的应急措施,会具有一些备选的方案,若发生采购风险的状况,房地产企业就可以按照实际存在的状况进行应急方案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风险的产生。 3、改善客户管理效果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与供应商之间应该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房地产企业采购人员的任务不单是采购价格的控制与管理,也要建立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合作联盟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在新产品开发时间的缩短方面共同努力,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就会得到有效的降低,在市场中以最低的价格快速的占领一席之地,达到互利的结果。因此,房地产企业要以这种管理理念进行采购成本的控制,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供应商所具有的专业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管理的优点,在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时,供应商可以直接参与研发的工作中,从而确保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另外,还需要供应商把自己作为房地产企业团队中的一员,在进行报价时,把成本的分类进行详细的提出,对成本的改进,供应商可以同房地产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研究。若房地产企业存在困难时,可以延长付款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持战略合作关系,这样以来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采购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4、对供应商的产品及服务成本进行估算 采购成本的控制要求对供应商的产品及服务成本进行估算,这样以来就会与供应商的合作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还可以通过对供应商公司的参观,掌握更多有效的信息,或者要求供应商提供真实相关的资料,通过掌握的资料对供应商产品及服务成本进行估算,从而使房地企业材料的采购成本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结束语: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采购成本的控制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所以,企业要加强采购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就必须对内在潜力的挖掘进行综合的考虑,加强采购成本的时间以及空间范围的控制,从而确保房地企业采购成本的效率及效益,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探讨:浅谈房地产企业项目全过程周期成本控制 【摘 要】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费用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在工程项目整个周期内全面监控其建造成本和营运成本,这样才能降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总成本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从项目拿地、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招标到实体实施、后期结算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进行论述,以期对房地产企业项目全过程周期成本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字】 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控制 一、前言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费用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在组织、技术、经济和合同等措施上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在工程项目整个周期内全面监控其建造成本和营运成本,这样才能降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总成本,以达到提高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近年来,为抑制房价增速过快,中央政府频繁出台房地产行业相关调控措施,加之金融危机为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房地产市场正在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从项目拿地、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招标到实体实施、后期结算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进行论述,以期对房地产企业项目全过程周期成本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房地产项目各个关节的成本控制 房地产开发项目在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开发项目原材料的选用、大型设备的选型基本都已经确定,开发项目成本的80%都变成了约束性成本。所以,有效的成本控制发生在项目设计阶段,而不是在项目已经设计完毕或项目的建设阶段。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大部分成本已经成为约束性成本,成本控制的弹性是非常小的。目标成本法主要适用于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规划,适用于多品种、少产量的组织形式,而房地产开发项目正好符合了目标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研究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必须清楚开发项目的成本费用构成。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销售房地产开发产品而花费的各种耗费,主要由房地产开发成本、开发费用和税金三大部分组成,经历前期策划、规划、设计、施工、销售5个阶段。 (1)房地产开发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二是前期工程费。三是建筑安装工程费。四是公共配套设施费。五是基础设施费。六是开发间接费用。如2008年4月9日,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政府对文昌阁、下王埠、尤家下河社区三个村庄改造项目实施了公开招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土地一经取得,其费用即变为基本固定的成本。控制土地成本的关键在于对项目进行精准的定位和成本分析。根据以往土地取得经验和土地估算结果采取一定的投标策略、制定合理的价格,最大限度地控制土地成本风险。针对青岛地区比较常见的旧城、旧村改造项目,建设单位可以通过与政府、社区、村庄进行积极协商,制定合理的拆迁政策,尽可能多地争取优惠条件,并充分利用地块现有规划设计条件,摊薄安置回迁成本,降低土地价格。 (2)房地产开发费用是指与项目建设无直接关系、不能计入某个特定开发项目成本的费用。这些费用在其发生的会计期间直接进入当期损益,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一是管理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总部)为组织、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二是财务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和金融机构手续费等。三是销售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广告费、支付给销售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等。 (3)房地产开发税金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转让、出租、销售、提供售后物业服务、销售材料、转让无形资产和出租固定资产,应缴纳的城建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等。是销售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广告费、支付给销售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等。 图1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费用控制结构体系 三、分析 开发项目的目标成本不可能一次测算就达到要求,需要不断在目标利润、目标收入和目标成本之间进行调整。一般而言,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市场,而不是单个的房地产企业,所以根据市场状况预测的单价不会有太大的调整空间。过低的目标利润必然导致过高的目标成本,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过高的目标成本没有控制的意义,而且也不能用来衡量成本控制的效果。所以,目标成本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测算,制定出既合理又可行的目标成本。房地产开发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将面临的成本控制风险也不同,风险大致分为潜伏期、发生期、后果期三个阶段。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风险防范政策,在风险潜伏期,正确预见和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消除隐患并阻止风险发生;在风险发生期,积极组织补救,将风险导致的成本损失减少至最低;在风险后果期,及时对风险损失进行有效的资源补充,排除直接损失对开发项目后续工作的干扰,同时减少间接成本损失。 房地产成本是决定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而房地产的价格又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房地产项目由于具有投资量大、流动性差、回收期长、同金融业关系密切、投资开发过程涉及单位多等特点,故其成本控制显得分外复杂,难度特别大。房地产开发项目一般采用目标成本动态控制法进行成本管理,即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目标、成本责任进行具体的量化和分解,做到事前控制,预先控制,并定期归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利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值和实际值的分析与比较,检查项目成本执行的偏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四、总结 成本控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功,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利时代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的战略意义有时甚至比规模扩张更为重要。而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成本是房地产企业全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要占到全部成本的90%左右,是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房地产成本费用是决定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而房地产价格又是影响社会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的波动从微观讲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从中观层次看是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看,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应当讲控制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是政府在不断推出经济适用房以平抑房价的另一重要杀手锏,这将对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医院正致力于将其在医学管理中广泛应用、交叉、渗透、融合,创建一种新型、安全、高效的医院管理方法[1],促使临床医学、医德医风、科研教学、审计监察、绩效考核、人才梯队等各方面学科在实际管理中产生质的飞跃。文章从医疗数据统计电子化、医疗管理决策流程信息化、绩效考核智能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在医疗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医疗管理决策;绩效考核 1发展概况及技术原理 信息化管理在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决策依据、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资源在医院管理方面,亦已成为了重要生产要素,正在逐步推进医院管理分工深化和结构调整。之前临汾市人民医院与一二线城市同级医院之间数字鸿沟呈现日益扩大趋势,自从2010年卫生部要求各医疗单位实施电子信息工程,5年来该院步步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本课题就主要阐述该院在原有的HIS系统基础上,整合PACS、LIS等系统,在管理领域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现信息化医疗数据统计、医疗管理决策、绩效考核的方法。 2课题主要内容 2.1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 2.1.1实现目的 信息化医疗数据统计的目的就是整合医院数据,搭建质量、效率、效益综合数据管理模型,建立各类应用主题,以图形、报表等方式,为医院管理,监控,评价,预估等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精细化的分析体系,实现医院数据的规范化持久化管理。 2.1.2技术原理 基于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运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大规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挖掘、比对、预测与展示[2]。 2.1.3实现方法 (1)以原数据为基础,对医院HIS、PACS、LIS、病案、财务、人力资源等各类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整合.(2)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技术上,遵循数据仓库规范;业务上,遵循卫生部门制订的各项数据标准;按照实际应用需求,建立各类应用主题,利用数据挖掘工具,以图形、报表等方式,为管理,监控,评价,预估等提供直观的、精细化的统计内容。(3)以病案首页为基础数据,融合门急诊、观察室、病区、医技、手术、家庭病房等各类医疗统计数据,建立以ICD—10、CM—3、肿瘤码等为诊断标准的基础统计数据库。 2.2信息化管理决策 2.2.1实现目的及方法 以医疗数据统计构建的医疗数据平台为基础,利用BI平台工具,对数据仓库经联机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分析,智能完成医院运营数据监测指标统计分析,以医院数据的前端集成展现,为医院管理部门的提供快捷、实用的数据分析可视化图表,归纳出业务活动的规律性及其发展趋势,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依据。 2.2.2发展利用 利用管理决策平台的数据,逐步实现医院管理精细化;利用平台基础数据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并分地区、分季节统计疾病种类,进行针对性资源倾斜;同时利用系统产出法定医院管理数据上报卫生行政部门,以此帮助医院减轻数据生成、管理、报送等压力,同时避免不同部门因不同口径统计出数据,出现相互扯皮的事件发生。 2.3智能化绩效考核 2.3.1实现目的 将医院HIS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组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实行资源共享,通过日常基础数据维护,核算单元逐步从病区过度到小组,最终实现按最小核算单元(人)、最短数据期间(日)、最小收支项目(收入到HIS字典细目,支出到最小发生细目)采集原始数据,并实现月末绩效工资智能生成。 2.3.2实现方法 (1)通过医院各类成本的分级分摊,核算所有最小核算单元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系统以最小核算单元的全成本数据为基础,以医院出院病历及费用信息为依据,核算到投资项目和单个病种,按照医院发展规划,分阶段推进成本管理。(2)为确保源头数据的会计凭证属性,采用过程授权的控制机制,设计了按管理范围查询报告的授权机制系统,从院长、副院长、全院、科室、个人等不同角度提供总量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并以生动形象的图表同步显示。 3电子信息化管理后的优势 (1)规范了医院内部的管理流程,使得医院的人、财、物得到了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最大限度维护了医院的利益,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医院对自身的任何调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将全院的所有工作改造为一目了然的网络化控制结构,提高了院长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 4问题 (1)超过40岁的职工对信息化的理解明显滞后,有待反复培训。(2)由于地缘因素,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不足,需要与第三方公司合作,需引起领导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视。(3)信息化的基础是基础数据的维护,部分临床大夫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基础数据的填写不认真,需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以控制。 作者:景国英 单位:临汾市人民医院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的运用 摘要:在当前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被推上议程,已经开始为医院服务及管理系统提供针对性应用内容,优化管理进程及方法,实现了医院的电子一体化信息工程管理系统。本文就以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作用作为切入点,详细探讨该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内部的管理实施方法,最后加以例证。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医院管理;应用作用;实施方法 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中展开主要基于3大方面内容,它们按照内容及性质被划分为文本、生物以及医学图像信息。以传统患者病历文本来说,它已经被当前的电子病历(Coumputer-basedPatientRecord,CPR)所取代,令医院综合管理逐渐向信息化管理转型,实现了医院服务与管理内容的不断优化,也让医院的全方位立体化管理成为可能。 1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作用 1.1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概述 所谓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它所构建的就是一套基于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全方位技术功能体系,它能够促进医院管理模式的大胆创新与快速发展,也能提升医院的电子信息管理水平,例如在临床医学研究、科研教学发展、人才培养、绩效考核、审计监察等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所设计的技术类型及内容偏多,随着近几年新医改进程背景下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像HIS、PACS、LIS系统等等也纷纷为医疗电子信息数据统计、医疗临床服务、医院绩效考核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1.2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应用作用 医院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其中就涵盖和贯穿了三大体系:由医务人员、医疗保障人员以及病患所组成的人员体系;由药品、医疗器械包括各种消耗品所组成的物质体系;以医疗、教学、科研、后勤、人才培养活动与周边环境变化所组成的信息体系。这其中的前两种体系为医院运行的主体体系,它们可以被称之为有效流动体系,有效流动体系必须畅通,医院的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应用过程才能更加顺畅,而信息流必须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调配下才能实现畅通有序展开,保证信息的有序流动,最终推动信息的有形流动过程。为了确保医院中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实现最优配置,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所要体现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3方面[1]。第一,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能起到基础功能作用,它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并配合现代化管理理论,实现了对医院内部各项工作的科学计划、组织、实施、控制与决策,为医院所有管理活动争取最大利益,并同时阐明管理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第二,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能起到有效控制工作的作用,辅助医院来完成各方面规定与任务目标,确保院内医疗、科研、教学等等环节都能完全按照标准规章制度来实施,成为医院信息运转与控制过程的主要载体工具,帮助医院实现信息的反馈与调节控制。第三,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能起到推动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特征,例如当前的HIS、物联网、电子病历管理、医疗保险、PACS影像存储与传输等等分支系统都是针对医院所开展的科研管理工作,它们发展快速,体现出了一定的医疗服务普适性,对医院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 2某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的应用方法探析 某医院是地区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院近年来最新提出了全数字化医院建设要求,希望集中力量,为医院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体系,完成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目标,初步建成数字化医院,并获得更多经济与社会效益。 2.1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建设总体规划 该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建设总体规划即面向全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数字化医院,它的整体规划主要包含以下4步骤。首先,要实现以临床信息系统建设为主的临床医生职能工作站、检查系统,包括检验联机、手术、血库、膳食等分系统管理站,并通过HIS技术系统来确立病人信息管理中心在医院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在医院内部实现医学影像网络,基于医院医疗信息中的80%影像信息记录来实现对院内的无片化管理,这也为数字化医院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再次,医院主要利用了电子信息工程系统中的PACS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与卫星通信带宽,通过这两项来提高医院整体的远程会诊质量[3]。最后,基于医院外科手术过程与临床监护信息管理来实现数据远程传输与共享,该技术能够对病患进行远程监护,包括针对实习人才及新入院医生的远程指导教学,体现医院本身的附属教学特性。心电监护系统就是这样一套能够实现手术过程监督与研究的先进化电子信息工程系统。除此之外,该医院的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分支项目还有许多,它们主要围绕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与实施进行有机规划,明确医院在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内容,例如经费预算、软硬件规划与人才建设等等,希望从电子科技技术与制度双重层面上保证医院未来现代化建设管理进程[4]。 2.2某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关键技术应用方法 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就是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技术,它是当前该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应用于该院的CT、MR等医学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帮助医疗管理人员解决对医学图像的显示、获取、传送与管理问题,做到全程无胶片化管理。可以说,PACS系统与HIS系统是当前医院最重要的信息共享接口,它还能帮助该院与其他医院形成信息系统联系,优化远程医疗功能[5]。具体来讲,该医院通过PACS发展模式来构建小规模mini-PACS以及PartialPACS,配合DICOM3.0标准设备接口来将所记录的数字化影像成像传输到网络上,实现基于该院影像部信息资源共享。另外,该院也通过B/S与WWW技术来制作示教式PACS系统,辅助各个科室进行非医学影像诊断浏览操作,满足院内诸如CT、超声、X光线和MRI的医学影像,这也是该院内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图像分配IHIDS系统的基本雏形。再一方面,PACS模式也与不同传输速率相互组合,为医院构建了基于不同类型的远程放射学信息系统RIS,该系统按照功能主要被划分为4个服务类型[6]:第一类为低速、窄带远程放射学信息系统,它主要以PSTN公共电话网络为基础,配合路由器与多媒体PC平台相连,为医院医疗服务提供CT、静态超声波、MR等中低分辨率医学影像的远程会诊服务。第二类为中速远程放射学信息系统,它主要以DSLAM及ISDN为骨干,基于高分辨率监视器图形工作站,配备高传输速率进行图像信息传输,为患者提供X线片与动态超声心动图与CT心血管图像远程会诊服务内容[7]。第三类是以高频宽带为主的高速远程放射信息系统,它主要采用卫星线路、E1电信专用线以及ATM来实现1Mbps以上的平均传输速度,为动态医学影像会诊与远程医学领域提供有机远程信息服务内容。再一方面,PACS也与该医院电信信息工程系统中的HIS及RIS联动,组建个人健康档案卡,面向医院外界提供远程医学信息服务,实现各种系统分支技术有效交叉,保证相互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它基本实现了结合实际,基于模块化结构与高新技术来满足当前高标准的医疗服务要求,实现了对医务人才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不浪费一点资源[8]。第四类为智能化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在医院中,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医院HIS系统整合来管理财务系统与人事系统,形成管理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全方位有效共享机制,强化对日常数据的基础维护工作。在该过程中,还支持医院日常管理数据的有效收集与分析,对各个病区进行小组收支项目调查,最终细化为最小核算单元,基于智能化、人性化功能来生成工作人员每月绩效工资。详细来说,医院管理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实现方法有两个,核算医院管理进程中的各项成本,主要以医院出院病历中所涉及的各种费用作为数据参考,再结合医院实际状况来得出整体管理成本;另外一项就是授权控制技术,它也是医院电子信息工程中的主要管理技术,它通过医院管理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报表数据来进行医院内部工作总量及发展趋势的多元化分析,最终提升管理数据准确性,以此来促进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总结 就当前现有技术来看,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作用越来越大,它基本满足了医院医疗服务与其它各项管理工作的高效、规范化流程操作需求,强化了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发挥与人才能力的有机培养,使得当前医院走上了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与高水平化的电子信息化发展道路。 作者:李鹏超 曹文燕 单位:解放军第371医院信息科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电子信息工程逐渐成为了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主要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技术进行信息的控制和处理,以创建出高效、安全的医院管理方法,进而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可以给当前的医院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种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技术,有助于促进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提升医院的电子信息管理水平,使医院的临床医学、科研教学、人才发展、绩效考核以及审计监察等管理工作发生质的变化。本文主要从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医疗管理决策以及智能化绩效考核三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1电子信息管理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内部行政效率,并为医院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医院管理模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医院的正常运转受到了医院中各类资源的影响。2010年开始,我国卫生部要求各医疗单位要全面实施电子信息工程,整合原有的HIS系统、PACS,LIS系统,以为医疗数据统计和绩效考核等提供有效依据和技术支撑。 2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主要运作内容 2.1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 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主要通过对医院的数据进行整合,构建起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数据管理模型,表现方式可以为报表、图形、应用主题等,为医院的管理工作、监控工作和评价工作提供有效依据,进而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电子化数据统计建立在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基础上,应用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以及数据仓库等技术来大规模的采集、整理、分析数据。主要实现方法有三种:(1)在原数据的基础上,对医院各类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整合。(2)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处理,技术要求要遵循数据仓库规范;业务要求遵循卫生部门制定的各项数据标准;按照实际需求,构建各类应用主题,对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充分利用,并展示成图形和报表等形式,以提供更加直观、精细的内容给医院管理工作、监控工作和评价工作等。(3)将医院病案首页作为基础数据,将急诊室、观察室、手术室以及家庭病房等各类医疗统计数据进行融合,构建基础统计数据库,诊断标准为CM-3、ICD-10和肿瘤码等。 2.2信息化管理决策 在医院信息化管理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电子信息工程主要采用前文中所提到的三项数据作为发展基础,同时运用BI这一平台,对各项数据库进行处理和挖掘,从而对医院整体的运行指标进行数据化的分析,从而使得医院管理者可以依据这些可视化的报表,并且结合当前医院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制定出符合医院发展的合理化决策。从发展利用角度上说,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决策制定上,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决策制定上可以使得其更加精细;(2)在以BI平台为基础的数据分析上,可以按照区域、季节的不同对各类病情进行划分,从而有效将现有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3)电子信息工程可以有效降低医院在数据统计上的失误率,尤其是传统人为数据统计上存在的不同口径所出现的部门扯皮问题的产生,从而提升数据统计的客观性。 2.3智能化绩效考核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通过整合医院的HIS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等,形成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加强对日常数据的基础维护,对医院日常管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分析各个病区以及各个小组的收支项目,核算单元从病区逐渐过度到小组,细化成最小的核算单元、最短的数据期间和最小的收支项目,在此基础上智能化的生成工作人员每月的绩效工资。医院管理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两个:(1)核算医院管理中的各项成本,整个成本数据的核算基础为最小核算单位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医院出院病历中的各种费用作为数据参考,以此为依据来计算每种疾病以及每个项目的具体收支情况,以此在结合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得出整体的管理成本;(2)为了能够有效保障原始依据的可靠性,电子信息工程运用过程授权控制技术,对医院管理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报表以及从院长到个人的各项数据进行总量、趋势以及对比等多元化的分析,从而提升所有管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以此来促进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电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1)规范了医院内部的管理流程,使得医院的人力资源、财物资源得到了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最大限度维护了医院的利益,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医院对自身的任何调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 (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将全院的所有工作改造为一目了然的网络化控制结构,提高了院长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 4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在医院的信息统计、决策和绩效考核中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规范。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得出医院只有不断提升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能力和水平,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创建有效的监管机制等,以推动医院电子化信息管理的快速发展,进而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 作者:包国强 单位: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供曾成为医院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门有效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技术,其不仅能够促进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而且还可以提升医院在电子信息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其原理角度出发,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运作内容、优势及其改进之处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应用 1电子信息管理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原理 电子信息管理在提升医院内部行政运行效率和决策合理性等多方面都可以发挥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医院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使得医院管理中的各类资源已经成为影响医院日常运转的重要因素。2010年起,我国卫生部明确固定各级医疗单位在管理上要全面实施电子信息工程,并且要在五年当中对原有的HIS系统、PACS、LIS系统进行整合,从而为医疗数据统计、绩效考核等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运作内容 2.1医疗数据统计 从技术原理角度上说,电子信息工程在医疗数据统计上主要是以数据与模型为发展驱动,通过数据收集、仓库以及挖掘等多元化技术对海量的管理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得出管理效果。从电子信息工程在医疗数据统计效果角度上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对PACS、LIS以及HIS这三类系统虹数据的收集和转换,来为后续管理结果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其次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规范。(2)数据仓库进行规范,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标准,运用挖掘工具,对数据进行管理和评价,从而形成具象化的统计数据内容。(3)以病例为基础,对手术、急诊以及观察等多个类型的医疗数据按照CM-3、ICD-10的标准进行收集和整合。 2.2信息化管理决策 在医院信息化管理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电子信息工程主要采用前文中所提到的三项熟料数据作为发展基础,同时运用BI这一平台,对各项数据库进行处理和挖掘,从而对医院整体的运行指标进行数据化的分析,从而使得医院管理者可以依据这些可视化的报表,并且结合当前医院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制定出符合医院发展的合理化决策。从发展利用角度上说,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决策制定上,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决策制定上可以使得其更加精细;(2)在以BI平台为基础的数据分析上,可以按照区域、季节的不同对各类病情进行划分,从而有效将现有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3)电子信息工程可以有效降低医院在数据统计上的失误率,尤其是传统人为数据统计上存在的不同口径所出现的部门扯皮问题的产生,从而提升数据统计的客观性。 2.3智能绩效考核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医院的财务、人事以及HIS等各项系统的整合,创建出一个管理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医院日常管理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对各个病区、小组的收支项目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出月底绩效工资。从技术角度上说,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上,主要运用两类方法来实现的:(1)通过对医院管理中的各项成本的核算,将最小核算单位中的直接与间接成本作为整个成本数据的核算基础,同时以医院出院病历中的各项费用支出为参考,从而计算出每一个病种、项目的具体收支情况,以此在结合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得出整体的管理成本;(2)为了能够有效保障原始依据的可靠性,电子信息工程运用过程授权控制技术,对医院管理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报表以及从院长到个人的各项数据进行总量、趋势以及对比等多元化的分析,从而提升所有管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以此来促进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医院电子信息集成平台展示 医院电子信息集成平台展示图1所示。4结语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实现医院在信息统计、决策制定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医院只有积极提升现有工作人员、尤其是年龄较大人员对电子信息工程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加强培训力度,同时还要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和创建有效监管机制,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功能的更好发挥。 作者:郑树军 单位: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心卫生院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现代化医院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普及,电子信息工程逐渐在各行业管理中得到了应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种控制和处理信息的技术,不断用于医院医疗管理中,促使临床医学、医德医风、科研教学、审计监察、绩效考核、人才梯队等各方面学科在实际管理中产生质的飞跃。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原理,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方面的应用以及这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应用;展望 1电子信息管理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原理 电子信息工程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信息的处理与控制,电子信息工程的特点是复杂性,应用技术涉及了通信,信息及现代电子等技术。这项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系统的应用,设计与开发,处理好获取信息。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1世纪,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每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都处于稳定增长,增长率为25%,除了个别年份外,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是我国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并且每年都在不断上升。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和先导产业。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缺陷:①技术人才缺乏;②缺乏自主创新意识;③缺少良好的市场环境;④产业结构需要升级优化。信息化管理在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决策依据、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资源在医院管理方面,亦已成为了重要生产要素,正在逐步推进医院管理分工深化和结构调整。2010年,卫生部要求各医疗单位实施电子信息化工程,在原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基础上,整合医学影像传输系统(PACS)、临床试验信息系统(LIS),从而为医疗数据统计,绩效考核等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运作内容 2.1医疗数据统计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医疗数据统计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以数据和模型为驱动,利用数据收集,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医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最终的管理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采集和转换医学影像传输系统(PACS)、临床试验信息系统(LIS)还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数据,为后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还有就是规范收集来的数据;②规范数据仓库,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管理和评价医院的各个数据,形成一个较为形象的统计。 2.2护理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化办公 由于人工统计经常出现误差,并不能将所有的方面考虑完全,使得护理工作人员的时间延长,影响休息时间,但是计算机却可以用检索的方式自动生成护士所要做的工作,能够包括很多方面。在实行电子病历之前,各个病房只是在计算机上汇报护理人员所在科室的护理工作量,不能计算出所有的护理工作量,导致了护理人员加班,占用休息时间。医院在采用电子病历之后,将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护理人员的大部分工作量,约有300项,这样的措施减少了护理人员的手动记录,统计时间,也更加快捷的使各个科室人员的工作量可以有依据的查询。利用这样的方法,在最终的绩效考核是,准确的提供了考核依据,而且更加便利的使各个科室安排工作岗位以及工作量的时候能够有准确的依据。 2.3智能绩效考核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医院的财务、人事以及HIS等各项系统的联合,创建出一个管理一体化信息化共享平台,通过收集医院日常的管理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对不同病区,各个小组的收支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计算出月底的绩效工资。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主要运用两种方法来实现的:①核算医院各个科室管理中的成本以及不同开支,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设定为核算基础,并且将医院患者的病例上的各种费用支出作为参考,这样可以计算出不同疾病和治疗项目的收入与支出,将这个作为基准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得出整体的管理成本;②为了能够确保收集来的原始数据的可靠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运用过程授权控制技术,对医院管理运行中的涉及到的所有的报表,还有对从院长开始往下的员工的数据进行总量、趋势以及对比等多元化的分析,从而提升所有管理数据的准确性,以促进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应用实例 接下来简单举例说明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门诊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实例。该门诊管理系统分为门诊挂号系统、门诊收费系统、医生管理系统、医院药房系统以及管理员系统。 3.1门诊挂号系统 门诊挂号系统主要用来处理前来门诊挂号的病人事务,该系统会对挂号病人的类别进行区分,并且对挂号费用分类进行区分,例如自费、公费等,同时该系统也支持用户的退号处理。而病人接入该系统之后,会获得对应个人基本信息的电子卡片,医院需要设专人用于该门诊系统的维护处理。 3.2门诊收费系统 门诊收费系统较大程度上缓解了缴费排队的问题,只需要在门诊收费系统中输入病人所需的药品名称与治疗项目,电脑即可自动对费用做出计算,与此同时该功能也同样支持医生手动计算,该系统支持退费功能与相应编辑功能。只要患者持有对应个人基本信息的电子卡片,即可轻松进行缴退费及结账功能,并且可以向系统管理人员寻求查询相关费用明细。该系统还有一个较大的方便之处在于可以对医院收入数额、收入分类、医生个人收入等一系列费用报表进行打印统计,给相关会计人员提供了方便。 3.3医生管理系统 医生管理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方便,医生可以在管理系统中查找自己想知道的病人对应的相关病历信息,从而对病人病情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该管理系统也对医生处理相关医疗记录、诊断、医疗用品、进行手术以及住院办理等提供支持。医生还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所开药品的剂量与相关药理信息,这种实时咨询功能可以有效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并且该系统可以对医疗费用进行实时计算,避免医生手写出错。该医生管理系统还可自动审查并录入相关医疗资料,对相应诊疗医生的信息进行登记,确认之后不予更改,并定时向相关监督审查部门传送医院诊疗的相关信息,从而切实落实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督职能。 3.4医院药房系统 对于医院药房系统,相关门诊出医生传递过来的药品清单与相应费用会被记录在系统内并迅速予以相应,实施配药与发药。如果药房相应药品缺少时,药房管理系统会自动向药库进行申购请求,并对相应药品出入库进行实时记录,对应病人基本信息的电子卡片具有充值缴费功能,患者持有电子卡片可在药房管理系统进行缴费拿药。系统会对药房工作人员相应工作量尽量统计处理,并支持实时查询患者购药情况。 3.5管理员系统 该系统可对相应页面布局进行更改替换,支持对页面进行添加,删除管理。 3.6相关技术特点 考虑到医院管理系统的扩展性,需要在系统建立之初考察该系统的数据结构是否合理,相关数据传输的速度是否满足要求,在未来若干年之内系统是否能够满足要求等等问题。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相关医院需要选择安全可靠稳定的交换机作为该管理系统的核心设备。该管理系统重要的要求即是核心交换机的稳定与安全,因此该核心交换机需要有优良的性能和较高的可靠性,这样才能使得医院能轻松应对系统管理问题。该医院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多方协调才能完成,主要涉及到软硬件上与相关人员。初期医院对医院管理系统的要求是能够稳定运行即可,长期使用之后,该系统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软件集成问题,这涉及到第三方相关集成商,还有就是如果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出现一些兼容性问题,很难对其进行解决,寻找第三方维护人员是一个较大的难题,需要特别考虑该问题,因此,针对相关问题,在医院管理系统建立初期需要考虑集成问题、维护问题并细化各协议方责任归属。该管理系统的平台为J2EE,该平台是一种成熟稳定的行业业务应用开发平台,该平台将系统通讯、组包解包、数据交换、安全处理、数据库连接等功能集成起来,将用户登录、异常处理等Java的网络常用功能模块设计作为外部窗口,相应开发人员只需要简单编辑即可开发,在信息平台下,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的开发表现为配置一个个交易的Web方式录入数据、数据校验规则、安全管理规则、校验后的处理流程配置。由于医院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一个长远计划,因此需要合理的网络结构,以及规范的布线,建立该系统需要作长远考虑,多多借鉴其他医院的应用经验,在建立相关系统与布线时,医院应给予专人负责与监督视察。该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架构设计具有多层体系、设计相应集成引擎、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界面一体化设计规范、设计“立体”的医疗信息服务体系等。 4展望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工程技术在实现医院信息统计,决策制定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只有积极提升现有工作人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员工的认知水平,并培养他们的技术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并创建新型管理机制,才能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作者:孙琳红 单位:黑龙江省医院
浅析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特征的网络文化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规范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是: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规范网络德育教学资源,建设主题网站;用先进文化引领高校德育建设。 【关键词】网络文化;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也日益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文明健康上网、严于律己,引领网络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积极采取对策,营造一个优良的网络氛围,因势利导,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网络文化特征分析 1、理论界对网络文化的界定 网络文化是指人们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中进行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并由此而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和。冯永泰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1]由此可见,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同时也包含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的内容,所以它的实质应该是指互联网上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这些活动和产品具有鲜明网络社会特征。 2、网络文化的特征 (1)虚拟性。我们可以用“无形”这个词来说明网络是虚拟的,就是它不以固定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一些图片、语言等方式来表达,所以每个网民都可以用匿名和虚拟的身份上网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行会造成什么后果。任何人都可以用任意名字、性别登陆某虚拟社区,借助文字想象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于是具有各国民族文化特点的网络文化在虚拟的媒体载体里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2)开放性。众所周知,互联网是没有国界之分的,网络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主张,其他人、组织不得以人为的方式加以干涉,可见网络的发展对任何群体都是公平和平等的,由此可见,开放性是网络最根本的属性。另外,互联网的最大的优势和目的就是信息共享,所有网民都可以加入互联网这个自由的开放的平台,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意愿和主张,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3)交互性。理论界认为,在网络传播中,网络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受众与传播者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可见,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广大受众,既是网络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生产者,还是网络教育的接受者。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的信息交流方式,它突破了人类信息交流单向式的模式。 二、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 网络的飞速发展实现了信息共享,这样就使得网络资源无穷无尽,丰富多彩。大学生处于网络发展的前沿,是信息网络时代的生力军。他们通过上网可以收集大量学习资料,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可以开阔视野。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它可以有效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校德育目标更快更好的实现。传统的教育模式伴随了教育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但是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内涵,所以为了取的更好的教育效果,达到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传统教育必须要融入到网络文化当中,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结合。因为网络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使老师平等的和学生交流,让教师的言行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网络文化也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得以实现。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校、家庭这三方面的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2]网络的超时空性恰好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条件。 但是,网络文化中的确存在大量消极、腐朽、负面的信息,已经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一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出现网络欺诈行为,这种现象任其发展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制止,就会出现严重的网络犯罪行为,致使本人遗憾终生。同时,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使部分大学生在交友方式和人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发生扭曲,这也是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规范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1、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 新时期的教育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教育方法也要突破陈规,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对问题学生对症下药。其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德育还受到时间、空间以及教师水平等原因限制,致使学生受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里随意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网络教学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突破了时空局限,还最大程度地弥补了教师水平的不足。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监控,也缺乏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应该把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规范网络德育教学资源,建设主题网站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文化变得丰富多彩,然而其中的消极、腐朽的文化却屡见不鲜,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受网络消极文化的影响过于严重,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心理严重扭曲,出现网络犯罪行为。因此,为了防止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势在必行。学校应加强多校园网络的管理,完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筛选、检查,清除不良信息,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另外,学校还应该建设自己的主题网站,发展适合本校特点的网络文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校网站之中,具体内容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 3、用先进文化引领高校德育建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分析问题、认识世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说,让马列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网络之中,尤其是应该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搞好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在校园网当中;第二,要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主题网站,网站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为主线,以网络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综上所述,面对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大学生要从立足自身长远发展,保持清醒头脑,珍惜宝贵的网络资源,不断充实头脑,完善自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文明上网,为学生的人生朝着正确的发展护航,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推进贡献力量。 浅析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试论网络文化与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具有虚报性、交互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它为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途径,同时也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大胆探索有效措施,寻找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关键词: 网络文化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新型的人类生活方式。广义地说,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及网络观念文化所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加强对新型的符合网络文化的运行规律,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材规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含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说来,网络文化既是包括资源系统、信息技术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内容,以及网络活动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Internet(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综合分析,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存在的虚报性。 互联网上,与现实环境不同的是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在网上匿名信息,这样就削弱了者的责任感,使虚假和不负责任的信息上网的可能性增强。为此,真实和虚拟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了,把我们已经承认作为实体的现实的东西与我们创造的现实空间连接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二)操作的交互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交互性文化。网络不再是静态的网络,而是具有相互作用的,它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互动关系。人是文化的创造者。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个人文化,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网络空间交流思想,发表学术观点,浏览所需信息。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任意存取的开放性的网络文化环境。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这种相互沟通,是主体间的交流,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大家参与的机会是平等的,无论何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就可以将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据统计,现今我国网民规模达3亿多人,而大学生无一例外均为网民。网络文化没有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限制,网民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大家都是平等的互动的文化参与者,文化的单向传播已被信息的多向互动所取代。[1] (三)管理的自主性。 网络文化的创造、发展与运作,是在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没有控制,又没有人管理,甚至没有计划和目标。网络文化的自主使用性使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普遍的认可,从而推动网络文化创造性地发展。 (四)交流的开放性。 在互联网上,所有文化产品的供应都不受限制,能够随时将全球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文化信息的全球化。正如《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声称:“我们正在创造一个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在这个独立的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是多么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可见,文化的开放性在这里得到了最深刻而具体的表现。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文化的日益发展,为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途径,同时也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1.网络文化的高度信息化开放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含量空前扩容。网络文化依托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具有容量巨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囊括古今,放眼未来。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而无需受制度、体制和其他繁琐程序的制约,工作舞台和对象、教育方式和手段、信息获取和传播等,都被大大突破。网络,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舞台。 2.网络文化的可复制性和资源共享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发生转型和跃升。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舞台多局限于校园内。而在网络文化时代,大学课堂的外延大大扩展,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它还包括数量庞大、各色各样的网站,网上远程教育将成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并显示其独特优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学生,学生也不是受业于一两个老师;教育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几乎在所有条件下都可以展开;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在一次性投入后,可以无数次重复使用。毋庸置疑,在网络文化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大大增加,舞台大为扩展,方式更为丰富,时空得以充分延伸。 3.网络文化的多边平等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大为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一直是影响和制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由于人的思想隐蔽性的客观存在,学生不愿意向老师讲真话说实情仍然是当前高校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严重阻碍。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一局面得以消解。在网上,没有师生之分、高低之别,所有网民的人格、权利、地位等一切都是平等的。平等带来了自由、宽松的人际关系,学生便会在网络这个特殊情境中倾吐心声、交流思想、沟通情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便可以借网络手段去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网络文化的虚拟功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富于活力和创新。以往人们对未知领域、未来世界的探求,主要凭借想象力去勾勒、描绘。而网络的虚拟技术则将这种幻想变为“真实”。在网络虚拟功能的支撑下,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境,营造声、光、电结合的良好视觉效果,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为逼真,形式更为活跃,吸引力更强,感染力更大。总之,网络的虚拟功能,有力地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向非线性、由收敛性向发散性转变,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新的领域开拓。[2]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信息化校园时代,网络的全球性、自由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使信息的和使用没有限制,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公开向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理论和自身理念的传输主导性提出了挑战。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对其思想观念有影响的信息内容,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教育所要求的内容。这种网络环境的存在,加大了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受到挑战。 2.对思想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挑战。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师或教育者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启发、说服。这些方式的针对性强,反馈及时,能产生情感互动,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它的弱点同样明显:时空受到限制,教育对象有限,课堂教学形式单调。而在信息化校园时代,网上的信息丰富多彩,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每个学生在任何闲暇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获取信息,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进行思想交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形式和手段带来挑战。 3.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网络是由人来创造和管理的,而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这一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悉和运用,以及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教育工作网的使用和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网络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而且存在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3]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探讨。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更新观念,主动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大胆探索有效措施,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网络文化背景中,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是一种大众到大众的传播模式,每个个体都可以选择并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日渐式微,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关系模式逐渐被打破。[5]因此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观念,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针对信息网络时代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复杂的各种现象,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互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与学生协同学习的模式。 (二)优化教育资源,创造完善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面临网络给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各种挑战,应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并完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即以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四管齐下的方式构建对高校学生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模式。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要注重对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建立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如加紧开发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建设适应其发展需要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教材体系,构筑起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阵地等。 (三)更新教育内容,提高高校学生网络信息素质。 美国图书馆协会1998年版的《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指出:信息素养是发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终身教育的前提。在素质教育中,信息素养是综合素养中的一部分。信息素养既包括信息技术,又包括网络道德。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学校应该将网络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通过组织系统的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普及网络知识,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另外,还要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使之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文明上网。[6] (四)开辟网络阵地,构筑思想教育工作网上网下的教育功能。 网络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有两条战线,一是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二是虚拟的网络文化建设;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现实和虚拟的两条战线。它们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必须将网络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中,在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与此同时,不断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促进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配合和彼此协调。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形成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氛围,提升整体的校园文化品位和科学精神。 (五)健全监督管理,建立网络管理和监控机制。 面对国际互联网信息潮流,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一方面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要提高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严格立法和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 (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素质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即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支队伍的人员除了符合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应该有探究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观念、新素质。 网络文化的兴起,给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时代课题。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辨别各种信息的能力,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仅能使网络文化发挥出更大的功效,而且是网络时代赋予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浅析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浅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大学生已成为使用网络文化的主要力量群体。网络文化本身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增加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本文在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以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以满足人的多维文化需要为目的,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传媒文化。当前,大学生已成为使用网络文化的主要力量群。网络文化已然渗透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如何引导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文化形成“取之精华为己用,弃之糟粕如敝履”的正确态度,是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者都要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特点 1.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个跨越地域界限、文化差异、风俗人情、社会阶层、生命信仰等制约因素的全球性媒体,首当其冲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发表见解和言论,全世界最新的科研信息、资讯都可以在网上交流。而且因为其不受特别严密的监督管理,和其他传媒途径相比显得极为开放和自由。 2.虚拟性 在开放的网络文化中,使用者可以不使用真实姓名,不提供个人真实信息进行聊天、购物、上网,使用网络者天各一方,见不到真人,一切都是按照虚拟的方式搭建的,所以说虚拟性是网络文化的又一个特点。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3.平等性 网络文化在十分活跃地缩短了人们沟通的路径的同时,也制造了“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一个现实。由于网络文化中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被隐蔽,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地位、等级差别也不复存在,人们更容易获得平等的权利。盛极一时的草根文化、迅速蹿红的网络歌手和网络作家都能说明这个问题。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网络文化因其独有的特性,已经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1.积极作用 (1)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教育能量”。互联网的信息高速传递功能将全世界连接为一体,同时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很重要的渠道,成了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接触、了解到最新的时事,学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捕捉社会动态、发泄心情、调整心态等等。这样不仅极大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模式,如说教、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谈心等等,而且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快,信息量巨大,内容很丰富,大学生不会觉得枯燥,相对来说更容易受大学生欢迎。再则,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被多人多次使用,大大提升“教育能量”。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已经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10号),文件前瞻性地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这一重要思想。 (2)有利于大学生正确思辨能力的形成,激发大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意识。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巨大,观点新,很多问题很难有唯一的答案,非常需要大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念、思辨能力和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极大地增强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自主性、独立性,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增强自信。此外,网络信息中会有许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它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参与讨论,大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2.不利影响 (1)网络信息良莠不分,容易误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和榜样的作用很关键。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杂陈性导致网络文化良莠不分,再由于网络具有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也会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网络中不道德的言论和垃圾信息,容易对大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诱导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部分不健康网站为了牟取利益,涉及暴力、黄色的有害信息,传播恶俗文化,鼓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严重干扰和妨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影响高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 (2)大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 网络上信息海量,传播速度极快,更新迅捷,相比学校单一的教育模式,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中交到有兴趣爱好相近的“知己”,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无论这种兴趣是好是坏,都会吸引大学生不惜金钱地在网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媒体上报道的大学生因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导致荒废学业被勒令退学的事件屡见不鲜。同时,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上网成瘾,会慢慢脱离社会和群体,并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等问题。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更为广阔,形势更为活泼,内容更为丰富,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好网络和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浅析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与之相应的网络文化迅速兴起和流行开来。网络文化以其强大的吸引力、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快捷、方便迅速的特点,给大学生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们对于丰富多彩、流行性等独特魅力为特征的网络文化颇为青睐和喜爱。大学生的知识汲取、文化技能及人格形成,越来越受到网络文化的渗透与影响。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必要对于当代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和负面作用进行专题研究,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网络文化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及时、广泛多元的知识,能够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结晶,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其成果,有助于大学生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拓宽知识,愉悦性情。网络文化的灵活性,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学习、生活、娱乐模式,使大学生活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每位大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或娱乐,不但可以借阅浏览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而且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和资料,极大地拓宽了其知识视野。正确的网络文化,能够使新时期的大学生们身心全方面发展,成为新世纪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极强适应能力的新型人才,在以后激烈复杂的国际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网络交流的平等性,使大学生们能够倾听别人的心声,倾诉自己的愿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许多大学都有各具特色的论坛、校内BBS、个人FTP站点等,为广大大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信息共享、资源互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论坛可以让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大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关注校内的热点焦点问题,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促学业的提高。在网络大家庭中,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完善地评价自己的行为举止,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以服务于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一代有志青年。因而,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负面作用我们也要加以重视,做好引导和转化。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在网络文化中,诸如网络色情、网络迷信等文化垃圾也以新的方式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新的冲击。对于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海量般的网络文化信息,我们要对大学生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脱离低级趣味和远离腐朽堕落。 网络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使他们与社会的交往更加密切和广泛。但是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又极易使大学生们沉溺于虚拟化的世界之中,从而有可能使他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起来。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浏览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之间的恰当关系,沉溺于虚幻的网络游戏之中,耽误了正常学业的完成。 我们要充满信心,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通过网络交流,密切与大学生的联系与沟通,用先进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积极引导网络文化阵地,用实际行动净化、提升大学生的心灵和情操。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建立正确的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实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理论水平,熟练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大学生提高个人的素质时,要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判断、识别,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及时准确地解答大学生通过网络所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积极地加以疏导。 在正确的引导下,大学生们能够自觉地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要求来处理网上的各种行为和利益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个人的自律能力。大学生们要能够对于网上的信息作出独立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建立起正确的评判标准,提高自身的识别能力,自觉地抵制错误观点的干扰,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和网络素质,加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在不同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大学生们要善于独立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学会自我调节,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大学生们在网络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美好的文化氛围。利用网络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是信息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新的发展契机。这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亟待开拓的新课题,而且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建设和利用好网络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 浅析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首先是和谐人格的形成。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的重要生成条件。本文在探析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义以及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校园网络文化;人格 一、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是指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性的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构成的网络文化系统,是高校校园里所特有的文化传承存在形式,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要把大学生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引导大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两个问题,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建设。 二、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屡见诸于报端。大学生盗窃、抢劫,乃至自杀、杀人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有识之士都在深入地思考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我们的高等教育怎么了?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而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尤其是大学生犯罪率急速增高的事实昭示人们,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培养不容忽视,和谐人格必须成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应有的目标追求。因为这是:1.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需要;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需要;3.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需要。 大学生既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客体,又是重要主体。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的过程,其本身就弥漫着强烈的实践精神。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校园网络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沐浴实践精神、感受实践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的实践精神。 三、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对策研究 杨叔子先生曾指出:“一所现代化的高校,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浓厚学术氛围,充满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善的文化精神,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充分调动人的主体自觉性和积极性,滋润着优秀人才的成长。”杨先生十分推崇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强调人的主体自觉性和积极性,可见必须优化校园网络文化,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积极热情地引导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 1.认识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等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些方面又恰恰是中国人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和谐与否,与人格健康有很大关系。所以,学校领导层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性格特点,又能通过浓郁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人格。 2.发挥教育主体的德育功能,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建构良好教学和学习文化的主体力量。在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教师和干部队伍。他们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举止,以及个人的理想、信念、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在和谐人格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大学生进行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引导大学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审美性和教育性,促使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审美性和教育性应是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任何教条死板、枯燥干巴的东西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更谈不上感化和教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创造优美的物质、人文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教育学生,促使他们和谐人格的形成。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应针对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4.重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开展和谐人格培养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格培养思想。首先是人本主义思想。孔子的“仁”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仁的实质是“爱”;“仁者爱人”,其核心意义是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理解人,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其次是蕴涵着深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儒家思想强调“舍生取义”、强调“尽忠报国”,都是爱国主义的集中写照。第三是强调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是第一位的,“慎独”则要求人们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保持崇高的节操,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这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 5.重视人格践行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和谐人格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大熔炉,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使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人格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发展。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应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切实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最终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浅谈中国能源节能降耗:最优能源――资本比率、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 [摘 要]本文首先估计了使我国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能源――资本比率,并测算了实际能源-资本比率与最优能源――资本比率的差距。分析结果表明,实际能源――资本比率与最优比率差距的变动趋势为:大小大小,并且近年来我国实际能源――资本比率仍高于最优值。最后提出了在保持最优能源――资本比率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能源价格 最优能源――资本比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能源价格以及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的不断上升,降低经济增长中的过高能耗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存在依赖性,如果节能降耗超过一定界限,继续控制能源消费将损害经济增长。因此,节能降耗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即节能降耗必须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推行。那么,我国应该将能源消费特别是能源――资本比率降低到什么程度,才能既保证经济增长率最大化,又能杜绝能源浪费呢?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回答。本文拟做一尝试,期望测算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能源――资本比率,然后将其与我国实际的能源――资本比率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为兼顾经济增长和节能降耗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最优的能源――资本比率 根据Young-Seok Moon,Yang_Hoon Soon(1996)所给出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E1-β(0<α<1为常数)可知,产出Y是通过投入资本K和能源消费E的生产出来的。根据笔者的研究,能源强度τ=E/Y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字型,并且得出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能源强度τ*=(1-α)/β(β为能源价格)。根据上述结论,因为τ=E/Y=(E/K)α,所以能源――资本比率E/K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也应是倒U字型,应该存在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能源-资本比率(E/K)*=[A(1-α)/β]1/α。在α为常数的情况下,(E/K)*的大小取决于能源价格β的大小,能源价格β上升将使最优的能源――资本比率(E/K)*降低,而能源价格β下降将使最优的能源――资本比率(E/K)*上升。 下面我们来看我国的最优能源――资本比率(E/K)*。由于不能得到能源价格β,所以无法直接计算通过(E/K)*。但是我们可以借鉴Young-Seok Moon,Yang_Hoon Soon(1996)的思路,先计算一个基期最优能源――资本比率(E/K)*基期,然后通过(E/K)*=[A(1-α)/(EPIβ基期)]1/α=[A(1-α)/β基期]1/β/EPI1/α=(E/K)*基期/EPI1/α就可以得到基期以后各年最优的能源――资本比率。其中EPIt为能源价格定基指数,本文用燃料类商品零售价格定基指数近似表示(见图)。 实际上,我们仍然无法直接通过[(1-α)/β基期]1/α计算出基期的最优(E/K)*。但从图中1978年~2004年我国燃料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曲线可以看到,燃料价格在1978年~1987年间变动却非常小。如果我们忽略这个微小的变动,假设1978年~1987年燃料价格是不变的,那么这个粗略的假设就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性:由于能源――资本比率E/K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是倒U字型,所以可以通过=c+α1τ+α2τ2+ε来估计这一既定的未知价格下的(E/K)*。根据函数有极大值的条件可知,关于E/K的二阶导数应该小于0,即α2<0。其中(E/K)*由下式决定:α1+2α2(E/K)=0,即(E/K)*=-α1/2α2。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们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最终估计结果为,R2=0.2588 DW=1.5046。其中资本的数据是根据郭庆旺等的计算方法所构造出完整的1978年~2006年(1978年为基期)的数据。虽然估计时可用的样本容量很小,但我们还是可以得到1978年~1987年间的最优(E/K)*=8.5。将(E/K)*=8.5与1978年~1987年间我国实际能源-资本比率对照后发现,1983年的实际能源-资本比率(E/K)1983=8.4731更接近于这个最优值(见表1)。并且通过观察1978年~1987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发现,最大化经济增长率的确出现在1983年(见表1),因此这一估计结果还是可信的。于是,我们用1983年的作为基期近似地来计算我国各年的(E/K)*。 从图可以看到,我国燃料类商品零售价格在1988年开始迅速上升,尤其近几年急剧上涨的趋势更加明显。根据(E/K)*=[A(1-α)/β]1/α可知,与能源价格上涨相对应,最优能源-资本比率必将下降。下面我们就可以大体计算出能源价格上涨后我国的最优(E/K)*,以及其与实际E/K的差距。我们首先计算出以1983年为基期的我国各年燃料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EPI(1983年=1),并且知道在某一价格水平下基期1983年的能源-资本比率基本是最优的,其数值大约为(E/K)*基期=8.5,然后通过(E/K)*=(E/K)*基期/EPI1/α就可以得到各年的最优(E/K)*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α的取值对(E/K)*=(E/K)*基期/EPI1/α的影响,如果0< α<1取值越小,那么最优(E/K)*将越小,反之,将越大。我们任意选择α的值,假定α=0.90和α=0.50,我们计算了2000年~2006年时的(E/K)*,并将其与实际E/K进行比较,其具体数值见表2。 注:以上价格指数(1983=1)是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应价格指数(1978=100)计算得到。 表2中数据表明,无论α取何值,近年来我国实际E/K远远大于(E/K)*,并且二者差距的演变轨迹为:大小大小。从第(1)栏中实际能源――资本比率数据可以看到,在2002年以前,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对能源X低效率的改进、产业、产品结构和能源品种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原因,我国实际能源――资本比率是下降的,但是能源――资本比率不断降低的趋势并没有持续下去,在2002年达到一个较低值后,从2003年起重新开始上升,由于国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节能降耗政策和措施,从2005年起实际能源――资本比率重新出现下降,并且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那么这是否意味着2006年的能源――资本比率已经小于最优值?答案是否定的。第(4)栏和第(6)栏的实际能源-资本比率和最优比率的数值显示,2006年我国的实际能源-资本比率肯定大于其最优值。这表明,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明显的数量扩展特点,高度依赖于能源的供应和消费,经济增长的高耗能特征依然没有完全改变。因此,节能降耗任重而道远。 三、政策建议 本文结论表明,虽然近几年我国实际能源――资本比率与最优比率的变动趋势经历了“大小大小”的过程,但实际能源――资本比率还是远高于最优值,这其中的政策含义可能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能源的消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极不和谐的状况,必须迅速降低能源消耗。具体来说,在短期内,应该采用市场调节与管理相结合:(1)逐步取消对能源价格的管制,改变能源价格无法反映供需关系、无法调节能源使用的现状,充分利用市场形成能源价格以引导能源消费;(2)国家可以在短期间内通过节能以及税收等措施进行严格管理,使能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从长期来看,节能降耗最终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国家应调整现有的科技政策,将政策重点倾斜在研究和采用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并引导和鼓励开发、应用并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能耗的降低。 第二,节能降耗必须以保持最优能源-资本比率为前提。尽管节能降耗势在必行,但是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来说,加快经济增长无疑应该是第一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而正确地理清、认真地处理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得以有效的协调、兼顾,将节能降耗建立在最优能源――资本比率的前提下,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极端重要,这也是我国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以及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浅谈中国能源节能降耗:能源价格变动对中国节能降耗的影响效应 摘要:在分析我国能源比价扭曲对能耗强度影响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Bayesian时变动态回归模型,测算了能源价格变动对能耗的影响效果及变动趋势。主要结论为:①能源比价关系的调整比单种能源价格的国际接轨更为重要。相比国际市场的能源比价结构,中国能源商品价格结构的扭曲度提高了中国的能耗强度,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增长。②能源价格的变动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在电力、煤炭、石油三种能源中,电力价格的变动对能耗强度的影响最大。电力价格变化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边际效应在逐年下降,但节能的效果仍很显著。煤电价格联动制约及“从量计征”的资源税偏低使得煤炭价格的上涨反而加大了能耗强度,且1996年以来煤炭价格的提高对单位GDP能耗上升的影响效应还在不断加强,原油价格的提高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作用,但相对煤炭及电力价格来说,石油价格的影响效应最小。2002年以前石油价格的上升对能耗的上升起助推作用,2003年后石油价格的上升对能耗的上升起降低作用且强度逐年加大。 关键词 能源价格;单位GDP能耗;能源比价;时变动态回归模型;MCMC 作为原油净进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肯定会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但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完全由政府掌控,以至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在传导过程中被逐渐削弱。故研究国内外能源价格的差异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将更具有实际意义。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人均能源开采量及储量有限,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能源供需缺口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就是制定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但我国目前的能源价格体制仍存在较多问题,扭曲的能源价格不仅不利于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而且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及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均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通过价格杠杆来引导我国的能源消费,从环保需求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推动能源的价格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相关研究述评 由于能源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战略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能源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能源价格问题自然成为研究的热点。对我国现阶段来说,煤炭、电力、原油、天然气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比例,因此,我国能源价格体制现状,也以上述能源品种为主。前人的报告和研究对于我国能源价格政策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8]。 从节能的角度来看,要想合理调整能源价格来达到节能的目的,首先要全面地分析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在充分考虑其它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测算能源强度对能源价格波动的敏感度,进而为能源价格的调整策略提供合理的依据。归结起来,除能源价格外,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等方面。 就技术进步影响来看,FisherVanden等采用中国2 500多家能源密集型大中型工业1997-1999年的面板数据,研究指出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可能的统计误差是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9]。国内也有相当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与国外得出了类似的结果。齐志新等[10]应用拉氏因素分解法,对我国1980-2003年中国能源强度及1993-2003年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在能源效率的提高方面起重要决定性作用。 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不但制约着能源工业本身,也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走在中国的前面,为中国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训。王端旭,石瑛分析了中国工业耗能结构的优化问题,在两种假定的方案下,研究表明提高原油及天然气的消耗比重,使得单位能耗平均降低3.2%和3.65%[11]。ZhiYong Han等利用中国1978-2003年的数据,分析了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能源边际效率及能源边际替代率的影响效应[12]。 产业结构即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组成各产业的比重。由于各产业的能耗指数相差较多,第二产业的能耗指数远高于第一、三产业的能耗指数,故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综合能耗指数必将受到影响[13]。因此,在中国单位GDP能耗建模与分析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产业结构的影响。戴彦德,周伏秋等将所有因素(技术因素,最终需求因素等)对中国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效应归结为产业结构的变动[14]。齐志新等研究认为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除技术之外,还有产业结构、产业部门内的产品结构和增加值率[15]。 由于重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比轻工业高很多,重工业比例升高势必会影响能源消费并导致单位GDP能耗上升,故工业结构也是中国单位GDP能耗建模与分析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齐志新等应用因素分解方法,计算了1993-2005年工业部门内部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发现重工业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能源消费增加约1 000万t标煤;近几年,重工业比例的增加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很大[16]。 国内外一直有很多学者都很重视研究能源价格的调整对能耗强度的影响[17-18]。Birol和Keppler研究认为提高能源价格能够改善能源效率,并降低能源强度[19]。Cornillie基于1992-1998的能源数据,运用PDM方法分析得出,中东欧和前苏联一些转型经济国家的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强度的重要因素[20]。Leiming H,Meizeng T参考FisherVanden的做法,利用中国1985-2004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及能源价格数据,研究中国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提高能源价格可以降低能源强度[21]。 运用价格杠杆,从经济利益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生产,提高效率,抑制过度需求,引导消费模式的转变,将对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和能源行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为国内放开资源要素价格,理顺相对价格关系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本文首先定量分析了能源价格结构对我国能耗的影响;然后基于时变的回归分析模型测算了能源强度相对能源价格的弹性系数及变化趋势;同时,利用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和实物期权方法对各种能源的实际价值进行了估计;最后,根据本文的测算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2 能源价格结构扭曲度影响单位GDP能耗 根据世界银行对2 500家公司的实证研究结果,55%能源消费量的降低来自于价格因素(控制与调整),17%来自研究与开发。由于能源是生产和消费的基本投入,故调整和制订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将为引导中国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考虑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研究中国各能源价格及比价关系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 为了研究实际能源价格结构对中国能耗的影响,本文给出了能源价格绝对扭曲度及能源价格结构扭曲度的定义,定义如下: 定义一,假定能源商品N在A国的价格为x,在B国的价格为y,则A国的能源商品N的价格相对于B国的能源商品N的价格绝对扭曲度为: dab=|y-x|/y if|y-x|<y 1 if|y-x|≥y(1) 定义二,假定在同等条件下,能源商品N1在A国的价格为x1,在B国的价格为y1;能源商品N2在A国的价格为x2,在B国的价格为y2。若以能源商品N1为基准能源商品,则A国的能源商品N2与能源商品N1的价格比为:x2/x1∶1;同理,则B国的能源商品N2与能源商品N1的价格比为:y2/y1∶1;定义在以能源商品N1为基准能源商品的条件下,则A国的能源商品N2的价格相对于B国的能源商品N2的价格结构扭曲度为: cdab=|y2/y1-x2/x1|/y2/y1 if|y2/y1-x2/x1|<y2/y1 1if|y2/y1-x2/x1|≥y2/y1(2) 本文选取以下因素进行分析,变量名及字母表示如下:能源强度增长率(同比增长率)(Y0),第二产业比例(X1),炼焦煤价格结构扭曲度(原油为基准能源)(X2),柴油价格结构扭曲度(原油为基准能源)(X3),炼焦煤价格绝对扭曲度(X4),柴油价格绝对扭曲度(X5),原油价格绝对扭曲度(X6),煤炭消耗比重同比增加(X7),原油消耗比重同比增加(X8)。 其中能源强度(以1980年为基期)、产业结构(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煤的消耗比重及原油的消耗比重数据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和《能源统计年鉴》。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将原油作为基准能源,以美国的能源价格为参照对象,考察炼焦煤价格、柴油价格、原油价格的绝对扭曲度和结构扭曲度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及美国1999-2005年的能源价格数据(数据来源:IEA;包括炼焦煤价格、商用柴油价格、原油价格),中国能源商品价格绝对及结构扭曲度见表1。 根据以上的分析,利用1999-2005年的能源统计数据,本文得到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见表2。 较低的煤炭价格及电力价格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煤炭价格相对国际市场的偏低程度越大将会进一步促进第二产业比例的扩张,更加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会限制社会对原油、天然气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同时低煤炭价格会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造成对外国消费者的间接能源补贴。中国外贸的粗放型特征使出口商品中低层次商品比例很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因此,在煤炭价格相对偏低的情况下,出口增长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同理,相对较低的成品油价格,也容易误导消费及生产行为,不利于我国节能减排及能源供应安全。 能源价格的绝对扭曲度对能耗增长率的影响不大,尤其是煤炭、成品油价格的绝对扭曲度对能耗增长率的影响非常小(X4、X5同Y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91 56和0.062 256)。而原油价格的绝对扭曲度却对能耗增长率的影响很大,且起到降低能耗强度增长率的作用(见图2),主要是因为相对参照国来说中国的原油价格是偏低的,所以中国原油价格越低则价格的绝对扭曲度越大,但偏低的原油价格使得中国的炼焦煤及柴油相对原油的价格比向正常值靠近,进而降低中国的能源价格结构扭曲度(X6同X2、X3的强负相关性)。 综上,由表2的数据,中国要解决能耗强度过高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先调控能源的价格结构,联动的能源商品比价关系相对单种能源价格的国际接轨更为迫切。由图2可见,中国的原油价格绝对扭曲度是平稳的波动,即中国的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情况很理想,2003年的国内原油价格还高于国际价格,而且有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在促使国内原油市场价格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对其它能源价格的联动调整重视不够,导致中国的能源价格结构严重扭曲,能耗居高难下。 节能减排一方面需要政府进行推动,另一方面,能源价格的理顺至关重要。只有能源价格回归至正常水平,微观层面才有动力真正落实节能减排的有关政策,进行节能减排才具有经济意义。但是在考虑能源结构等其它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国内的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作用到底是怎样的?每单位不同品种的能源价格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是多少?合理的分析和测算能源强度对的各能源品种敏感度,是进一步给出制订能源价格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此课题组必须充分地从定性及定量的角度来分析能源价格变动的依据及基础。 3 能源价格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效应变化趋势 能源价格因其对产品成本的影响而进一步成为影响能源强度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能源价格体系不合理将不能充分地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煤炭、电力、原油是我国的基础能源,构成了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因此,我国能源价格体制现状,也以上述能源品种为主。 从节能的角度来看,城镇化建设、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均对能源的消耗强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选取了能源结构(本文采用煤炭和原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城镇化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的数据来观察它们与能耗强度的变动关系,并进行下一步的因素筛选。 在指标的选取方面,由于第三产业的增长有利于能源强度的下降,故本文选取第三产业的比重表示产业结构。而重工业是中国传统的能源消费行业,用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工业结构。另外,用煤炭、原油和电力各自的出厂价格指数(1980年为基准年,1980-2007年的数据)代替能源价格。城镇化水平(用城市居民人口的比例)、居民消费水平(用全体居民的消费水平指数表示)、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用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来表示)及以上所有变量的数据均直接取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很多变量间的信息重复,比如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比例的相关性很严重,经过检验筛选,最终确定FDI占每年固定投资的比例(X6)、城镇化水平(X2)、煤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X4)、电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X3)、原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X5)、煤炭消费比例为解释变量(X1),单位GDP能耗(y)(以1980不变价测算)为因变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用回归分析测算能源强度对能源价格变动的敏感度。测算结果见表3。 其中,各个回归系数代表能源强度对各个变量的弹性系数,除原油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外,均显著通过检验。但由于不同时间区间有不同的政策出现或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能源强度对各影响因素的弹性应该是不一样的,下面将基于动态Bayes回归理论来建立时变系数回归模型,由于模型的高度非线性,所以没有对考察变量的平稳性要求,可以直接进行编程估计和分析。 lny(t)=c(t)+a1(t)lnx1(t)+a2(t)lnx2(t)+a3(t)lnx3(t) +a4(t)lnx4(t)+a5(t)lnx5(t)+a6(t)lnx6(t)(0-1) 由于普通的算法很难对时变动态模型进行估计,再加上数据量获取的限制,本文采用MCMC算法对所建模型进行估计。为达到收敛性和正态性检验的要求,共抽样50 000次,将前20 000次作为训练样本,后30 000次作为估计样本得到各待估参数的估计。为了清楚地显示能源 消耗强度对能源结构、城镇化水平、FDI及各种能源价格变动的弹性变动,本文给出了各时变弹性系数的时点图,并利用HP滤波方法对各原始图进行了滤波估计,得到了各弹性系数的趋势图及波动特征。 图3 能源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趋势 Fig.3 The trend of effect of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energy intensity 图3中的HPTREND01给出了能源强度对能源结构变动的弹性变动趋势,由图可见,能源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消费强度的提高起很大的推进作用,煤炭的消费比例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上升幅度均在1.5个百分点以上,2007年单位GDP能耗相对煤耗比例的弹性比1997年降低大约0.06,从1997年开始能源结构调整对能耗强度下降的作用在逐年降低,不过效果依然较大,而且现在又有回升的趋势,故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是节能中的重中之重。 图4中的HPTREND02反映了城镇化水平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趋势。由图4可见,城镇化水平对能耗强度的影响效应极为显著。这是因为城镇化所带来的居住、生活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肯定涉及到很多的能源问题,例如在能源需求方面,城市居民人均商品能源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并且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加大,1999 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相当于城市人均的40%,城镇化促进了商品能源的消费需求。故从表面看,城镇化应该是加速了能源的消费量增速进而加大单位GDP能耗的增长。事实上,如果从产业结构优化的方面来看,经测算,城镇化同第三产业占比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2,同清洁能源消费 图4 城镇化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趋势 Fig.4 The effect trend of urbanization on per unit GDP energy consumption 图5 电力价格变化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趋势 Fig.5 The trend of effect of change in power price on per unit GDP energy consumption 比例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91,故城镇化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密切相关[22],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迟缓趋势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故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镇化也是节能政策不可忽略的方面。 从图5中的HPTREND03反映了电力价格变化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趋势,2004年后电力价格的节能边际效应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但在本文考察的所有能源品种中,能源强度对电力价格变动的弹性效应一直以来都是最大。主要因为能源之间的替代效应,近年来,一次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而电力价格却一直保持稳定的低价状态,而且差别电价的幅度也未及时作出调整,加大了替代电力的使用量,故电价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2003年后,一系列电力政策的颁布对推动节能降耗产生了很积极的作用,尤其在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电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电力价格的节能减排作用作了专门的强调,规定对高耗能企业进行逐个甄别,将其区分为允许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并将差别电价的收入用于支持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促进差别电价政策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这些政策的实施进一步的提高了使用电价,加大了 图6 煤炭价格变化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趋势 Fig.6 The effect trend of coal price changing on per unit GDP energy consumption 节能降耗的力度,但边际效应在逐年下降。 由图6中的HPTREND04反映了煤炭价格变化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趋势。由图6,煤炭价格对节能减排的负面效应自1996年开始逐渐增强。这是因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在2007年就印发了《关于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的通知》,用45条意见作出全面部署,以保证到“十一五”末,煤炭企业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规划目标。自1992年煤炭价格逐步市场化,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加速增长,需求的拉动致使煤炭价格不断上升,而占煤炭总量70%以上的电煤价格在国家的控制下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增加;同时 “从量计征”的资源税长期偏低,导致煤碳能源被大量不合理的开采,各种能耗及浪费极高、污染极大、安全性较差的小煤窑遍地开花,可能耗及污染却从来不会引起这些获得巨大利润的煤矿主的注意和关心。同时煤电价格联动受到制约,电力价格并不随所消耗煤炭成本的增长而增长,电力相对价格低廉使得高耗能的用电企业有利可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不断增加未来能耗的“锁定效应”,故煤炭价格的逐渐市场化并没有对节能减排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故合理的推行煤电联动是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重要前提。 由图7中的HPTREND05的趋势数据(反映原油价格变化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趋势)来看,原油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要分段进行研究,2003年后原油价格的上升才对节能减排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边际效应逐年加大。这由于是因为我国的成品油价格仍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指导定价,2002年商用柴油价格仅上涨1%,随着市场化程度地加大,2003、2004、2005年我商用柴油价格分别上涨10.93%、20%、20.15%,使得原油价格的上涨开始逐渐传导到下游领域,对节能减排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起到积极作用,其影响强度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强而逐年上升。 4 结论及启示 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本文测算了能源价格、价值及其结构的变动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政策建议。具体的结论如下: 4.1 我国各能源产品间比价的合理优化比单种能源产品价格的国际接轨对能耗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 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并与国际接轨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不能急于求成,要市场机制发挥有效的作用,需要充分的竞争和明晰的产权。而对于中国的资源市场来说,市场的不完备性是非常普遍的。但也不能坐视不管,循序渐进地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外能源市场的接轨。 因此,政府在坚持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同时,需要慎重考虑能源市场发育不够,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秩序较乱及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成本分担问题。不能单纯的通过提高能源价格水平来调节供求。如果保持资源行业垄断体制不变而单纯提高资源价格,则公众将成为改革代价的主要承担者。 相比国际市场的能源比价结构,我国的能源比价结构(尤其是煤炭与原油比价,成品油与原油比价)对能耗强度的增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即中国能源商品价格结构的扭曲度提高了中国的能耗强度,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增长。相对较低的煤炭价格极大地促进了煤炭消耗比例的增长,降低了原油的消费比例。而相对原油价格来说,偏低的成品油价格会降低炼油企业的积极性,导致“油荒”等现象出现,也会使得原油的消费比例下降。 相比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我国单个品种的能源价格对能耗增长率的影响不大,尤其是煤炭、成品油价格相对国际价格的低廉对能耗增长率的影响却不是很大。总之,中国要解决能耗强度过高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先调控能源的价格结构,能源比价关系的调整相对单种能源价格的国际接轨更为重要。 4.2 能源价格的变动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 电力价格的提高对单位GDP能耗的降低具有很大推进作用。2004年后电力价格的变动对节能的影响效应虽然开始逐渐降低,但节能的效果仍很显著,在考察的三种一次能源品种中,电力价格的变动对能耗强度的影响最大。2003年后,一系列电力政策的颁布对推动节能降耗产生了很积极的作用,这些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地提高了使用电价,加大了节能降耗的力度,但电力价格变化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边际效应在逐年下降。 从1996年开始煤炭价格的提高对单位GDP能耗上升的影响效应愈发显著。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能源消费量的加速增长,需求的拉动使得煤炭价格不断上升,利润的驱使及“从量计征”的资源税偏低导致煤炭资源被大量不合理的开采。同时煤电价格联动受到煤电双方价格市场化程度不同及政策带来的制约,使得煤炭价格的变化并不能迅速的反映在电力价格的变动上,相对低廉的电力价格使得高耗能的用电企业有利可图,重工业投资力度加大,能耗增加。 在不同的时间点,原油价格的变动对能耗降低的贡献是不同的,且波动较大,但是原油价格的提高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作用,有时助推能耗上涨,有时却对能耗的降低起积极作用,但相对煤炭及电力价格来说,原油价格的影响效应最小。从原油价格变化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趋势来看,2002年以前原油价格的上升对能源强度的上升起助推作用,2003年后原油价格的上升起降低能耗的作用,而且作用强度逐年加大。 中国能源价格市场化建设是节能政策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只有将中国市场的能源价格与全球价格体系衔接起来,中国市场才会融入全球供需体制,中国的需求才会形成“低谷效应”,中国急缺的原油、天然气等能源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资源的稀缺性才能得到正确的反映,节能降耗的动力才能产生。所以说价格机制的改革是中国能源安全和节能政策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测算了不同时期能源价格的变动对能耗强度的影响大小,据此可根据能源强度对能源价格的弹性系数作为对能源价格调节的依据。 浅谈中国能源节能降耗: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与节能降耗浅议 【摘要】通过加强工业企业计量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建设、领导职能、人才队伍建设和采用新技术,降低企业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能源计量管理;节能新技术应用 国内企业的外部环境随着宏观经济的调整发生了很大变化,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几乎波及了所有工业企业。每个企业的领导人和决策层都应寻求自身独有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应采取强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构建由上至下、纵横交织的管控机制和网络,通过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实现压缩企业成本、增加经营效益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计量管理是各项任务措施落实的必要的、有力的、可供持续改进决策管理的决定性手段。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看,能源计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来控制能源的使用,工业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涉及到热工量、化学量、力学量、电量等诸多科学测量参数的应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工业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离开计量数据管理,就不能量化各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各项节能措施就无法实施,增强节能意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对保障企业生存及后续发展能力,建立节能型工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计量,并不是简单地约束进出厂的能源量的计量,而是伴随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计量的量化跟踪和量化考核发现工艺缺陷、挖掘技术潜力、堵塞管理漏洞,通过循环式、渐进式改进提高,促进技术进步,把节能挖潜落到实处。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含盖内容较多,必须坚持全员、全面、全方位的“三全”方针来开展能源计量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要素有四个:一是建立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二是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三是明确企业领导的职责;四是打造过硬的能源计量队伍。五是引进和应用新型节能技术。 1、能源计量组织机构建设 合理设置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是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和节能管理的关键。企业的规模各有大小,集中度各不相同,管理层级也迥然有异。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合理构建能源计量组织机构,这个机构应该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领导,从企业最高管理层级开始,垂直向下依序层层设置。横向能源计量组织机构的规模应该根据企业工艺复杂程度和能源消耗量级来决定,在能源消耗量级较大的所属企业内,应遵循匹配性原则,避免设置规模过于单薄。要根据工艺特点和能源消耗两个因素综合考虑,建立企业内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目标责任层层分解,人人有责,形成能源计量网络,实现计量数据化管理。 2、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立 根据企业历年生产、经营数据和管理经验,重点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五个方面的制度。机构职责及各级岗位人员责任制度,计量器具的选型、采购、入库、流转、报废等管理制度,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校准)制度,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处理、使用、保管及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上述五个方面的制度,要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制度的编制要有充分的能源法规基础、计量法规基础,各子制度建立以后,要达到成体系、好理解、有约束的效能,形成上下联动、紧密配合、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使之能够有效地贯彻管理意志,达到为节约能源目标服务的目的。 3、企业领导职责的设定 企业节能工作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企业的管理层,应设置专项牵头领导者,一般应设一名副总经理级专项管理人员负责此项工作。领导人应对能源管理和计量管理工作较为熟悉,并能熟练掌握企业生产技术,必须熟知国家能源和计量的法律、法规,掌握相关政策,便于发挥组织协调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作用。领导职能的设定应含盖企业内部各项能源计量管理的方针、政策、策略的制定;节能与计量管理效果的评估评价;企业年度和阶段性预算涉及节能方面内容的决策;能源计量管理硬件投入计划的审定;能源计量管理行政与经济奖惩。 4、能源计量人才队伍建设 能源计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造就一支掌握现代化计量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工业企业一般都是当地能耗大户,来自地方政府的能耗指标压力必须落实到企业内部精细化节能措施上来,因此,必须切实提高企业内部能源计量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智能型的计量仪表逐步替代能耗高、准确度低的传统仪器仪表,这对企业原有的知识技能不高的计量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要求。企业应通过大规模、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能源计量人才队伍。 5、新型节能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工业企业的经营周期、设计建设水平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老企业建厂年代一般没有采用新型节能技术,而这类企业却占现有工业企业总量的比例较高。因此,笔者认为,引进和应用新技术降低企业能源消耗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也可以说是工业企业面临的普遍课题。资源量的日益紧缺枯竭,客观上造成了进厂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这对工业企业的桃战日益突显,尽可能以高效和可持续的技术措施来实现减少能源消耗成了当务之急,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新的节能先进技术给工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节能潜力,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主要途径有四个方面:一是走大集团道路,规模化利用能源,循环利用能源,减少外排和能源浪费;二是通过更新改造,持续提高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三是调整工艺结构、原料结构和能源结构,尽量选用消耗当地供应充足、物美价廉的能源;四是发挥内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大力倡导节能发明改造,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推进科技进步,确保节能减排措施的实现。 结束语 要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必须有明确的机构和人员职责,建立多层级能源网;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并及时修订完善,把能源管理纳入企业标准化范畴;建立完善企业能源消耗定额和相应的考核体系。同时完善企业能源计量系统,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建立完整有效的能源数据传输体系和能源统计体系,使消耗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能源利用现状和水平,提供提升节能管理的决策基础,坚持管理创新,树立系统节能观念。打破工序之间、部门之间的界限,从企业全局的高度研究企业的节能减排战略、措施和管理工作,在科学诊断和分析能源流的基础上,优化企业能量系统和能源结构,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 要】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要求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体现出高效课堂的作用。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要求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可是怎样才能构建小学数学高校课堂呢?使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提高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课堂上应做到以下四方面: 一、要从生活中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产生求知欲,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兴趣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内在动力。例如:我在上《认识角》一课时,用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游乐园中的一些玩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找玩具上的不同角,在让学生观察所找到的角那些比直角大,那些比直角小,从而引导出新的知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利用多媒体分散教学难点,顺利的达到教学目的。 二、要精心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激发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心中要明了课本上呈现出来的知识点及发展变化的意义,教师要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行策略。要意识到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很重要,因为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是上好数学课的着力点,教学环节应体现在精心备课、精心导课、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选择有层次性的练习、精心缩小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进行分组讨论、交,精心进行课后反思,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把精彩留给学生。如学习《认识图形》时,让学生做一个活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演变出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认真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特点,这样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问题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是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这样把抽象问题通过自制教具演变成直观化,让学生自己发现菱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知识的掌握起到巩固作用。 三、教学探究活动中,要体现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具有个性的活泼可爱的孩子,作为孩子知识方面的引路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主动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脑去想、用嘴去说、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做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这样就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正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如:学习《认识角》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教室的物体上找角、用纸折角、用肢体比划角、用笔画角,把学生的成果用投影仪展示,让学生分组交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体会成功的喜悦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有必要的,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程度,在终结性评价中,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设计的知识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在一次观摩课教学中,我们班有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他主动举起小手,回答老师提的问题,虽然回答的不全面,我也用语言文字对他进行评价,表扬正确方面,纠正错误,老师抓住这次机会对这位学生鼓励的言语多,目的是激励学生学,增强其自信心。让该学生产生自豪感、上进心,体会成功的喜悦,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成为推动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动力。 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师抓住机会寻找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乐学、感悟,使学生从“让我学变到我要学、我想学、我乐学”。课堂上要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要以新理念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向高效课堂目标奋进。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建立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系统,打造中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摘 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技术课堂过程评价系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上来,从而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另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是可以利用评价系统进行相对准确的测量,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过程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然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爱上信息课但主要兴趣只是集中在玩游戏和聊天上,无法将学生真正兴趣持久保持在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无法进行相对准确测量“有效教学”达到什么程度,课后也没能有留下痕迹无法知晓,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打造。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行研制开发,建立并应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系统,成功将学生的兴趣活动真正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实施了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1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提供网络支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和计算机教室一人一机的优势,自行研制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中小学全部课程资源和每节课的评价要素(也就是信息素养形成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细化和分解)预设在教学平台中,课前教师只需要选定课时教学内容,就可将该节课的教学资源和评价要素自动提供给师生课堂使用。如七、八、九年级上下两学期各预设20个课时,如果选定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时后,师生只要登录到学习平台,就会出现该课时(“文章的版面修饰与美化”)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网页界面。该界面分成为导学区与评价区两部分,在导学区里提供了本节课的导学任务(文章修饰美化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此处略述),评价区里对应导学任务出现6-8个评价要素:(1)设置不同字体字号和颜色;(2)设置段落对齐方式;(3)设置首行缩进;(4)设置行间距;(5)插入艺术字和图片;(6)设置图片版式;(7)按时完成作品美化并上传;(8)积极交流和评价。学生学会或者完成了相关的学习探究任务,只需点击评价要素下的功能按钮(“学会”或“完成”)就将学习情况提交到服务器上,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即时查看到全班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见图1),在有效时间内,哪些探究学习任务都能学会和完成,哪些任务仅有部分同学完成,哪些任务学生都不能完成或仅有极少数同学能完成,在学习平台上一目了然。对于全部都能独立学会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免予讲授或交流,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对于仅有部分学生能够学会或者完成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与互学,而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与展示,达到全班掌握和解疑破难、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都不能完成或仅有个别同学能完成的探究学习任务,教师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由此可见网络教学平台支撑下的过程评价系统对于教师即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准确把握教学进程,合理调控教学环节,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显得极为方便、灵活和重要。 2课堂评价系统应以过程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强化信息素养的落实 课堂评价系统的建立,给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提供了依据和便利条件,师生可以将评价活动应用到课前、课中、课尾全过程。课前学生只要打开评价系统首页界面,就会弹出上次课后学生的星级荣誉榜,系统自动选出10名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即将学生照片滚动显示在登录首页上并授予不同的星名(见图2),给学生以成功的幸福感,激励学生挑战星级榜;课中学生针对自己的探究任务完成情况,点击评价区“学会”或“完成”按钮,相应的评价要素下就会显示出一个“ ”,同时自已的“本次课堂积分”和“累计积分”、所在小组的总积分也自动增加一分,各小组的学习星级排行榜立刻发生变化,激励小组同学比、学、赶、帮。学生作品提交后,师生可以通过评价系统查看所有学生的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或加分,这样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减少了学生提交作品后无所事事甚至玩游戏、聊天现象的发生,在这里积分的增加过程,实际上体现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落实和提升过程。课尾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系统中显示的学生课堂得分 情况,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和“探究达人”、“交流达人”、“作品展示达人”将评价活动推向高潮。 3课堂评价系统是多维评价的综合应用,提高了评价可信度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中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互证、师评、系统自动评价。既有分数评价,也有留言评价。在具体课堂实施中,不要求每种方式都用到,但要求真实可信,可将学生每3-4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定一个同学当组长负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督评价活动,当学生学会了某项技能或完成了某些学习任务后,可以进行自评记分(系统中显示“ ”);小组长对组员的学习结果给予检查确认后可以进行“互评”记录,即将“ ”改为“ ”;教师对小组学习成果认定后可以给小组评价记分,该小组成员前面出现小红旗标志。对于作品制作优秀或者探究交流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系统给相应同学送出一个“笑脸”图案,也可以在学生个人留言板里写上几句激励性的话,如:“作品真好!让老师欣赏”、“你们小组学得真不错,继续保持!”这样做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肯定,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会更加专注地去学习信息技术。 4课堂评价应用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深入持久地学习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基本信息素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价系统中学生的成长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级别升级状态。对于课堂评价系统中表现出学生已经学会或完成的技能,教师应抽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不能为了升级而拉票加分,以此培养学生负责任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对评价系统中表现出探究操作、作品制作方面还存在困难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即评价系统中各评价要素都没有得“ ”),教师千万不能不管不问,任由学生发展,一定要给予足够关注,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或请求其他同学帮助,然后安排他们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这样他们就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个同学的关注,才能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学习信息技术上来,学习才能深入,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建立且能持久。 5 课堂学习过程评价系统的应用保留学习痕迹,为后续教学提供内容选择的依据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系统中,可以将评价结果保存下来,还可以对学生获得的信息素养进行相对准确的计算,为教师进一步教学提供依据。下表是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后评价系统中各评价要素的完成情况统计表。 由此可见,经过本次课的学习后,90%以上的学生学会了word文章排版的技能和技巧,这种结果是基于过程评价后产生的真实数据,这就为我们后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内容选择上的依据,如此高的有效率证明后续教学不再适宜选择相同内容,当然如果总有效率过低情况就别当别论了。长期以来对信息技术的教学重复学习的内容很多,比如word、powerpoint小学阶段学生学过,初中阶段仍然在学,甚至到高中还在作为学生选学内容,这种重复性的学习难免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失去长久兴趣,阻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条件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高兴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的竞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让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个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条件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四、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感觉对教学很有帮助。 1.导入更吸引人。万事开头难,好的课前导入不但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兴趣更易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数学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六、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应该使课前、课堂和课后等方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竞争与科技竞争逐渐激烈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而语文课程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受到教育行业的重视。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高课时、低效率”的现象,这不但会对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水平起到不良影响。还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对小学生的智力与情感发育不利。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育成果的高效化,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低效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前言 语文课程是引导学生锻炼语言理解力、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了教学领域的难点问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加强经验交流、优化教学模式,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而真正构建高效课堂。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老师课堂讲课,学生被动听课”,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面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优质英语教师资源匮乏。虽然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国的教育模式正逐渐向高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型,但真正具备素质教育能力及构建高效课堂能力的语文教师资源较少,这也使得教师自身能力无法满足高效课堂的要求,严重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教学工作不到位,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培养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的观念已影响教育行业与受教育方几十年,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但应试教育的思想残留仍普遍存在。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大多数语文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意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以讲授作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而言,由于语文课程内容的单一,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因此上课效率也随之降低,大多数学生抱着“熬时间”的态度上语文课。对于学生家长而言,大多数家长对所谓的高效课堂理念并不了解,而是将孩子完全托管式地交到学校,而对教育形式与方法不闻不问。综上所述,传统老旧的教育模式已紧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各个群体都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效率问题进行了选择性的忽略,使高效课堂的构建难度大大增加。 二、高效课堂的概念及重要性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高效课堂主要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利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每节课程的教学目标。高效课堂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其内涵可从两个层面进行解析:一个层面是指教师应将课堂知识完整而高效向学生进行传授,第二个层面指的是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扎实的掌握,并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要真正构建高效课堂,不仅要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还应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只有两者兼具才能被称为高效课堂。(二)高效课堂的重要性。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是真正达到教改目标的要求,是新课改、素质教育要求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2.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有利于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建立欢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高质量的教学能力。学校的领导层在聘用相关人才时不仅要考虑其学历,更应该考虑整体素养与教育理念,严格把控考核标准,这是因为落后的教学理念必定会对工作造成影响;此外,学校应对语文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工作,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学习教学新要求与新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加强对教育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提高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建立高效课堂。(二)灵活运用教学多媒体设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丰富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内容,还对学生语文面的拓宽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三味书屋遗址的照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记忆有情境化的理解,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与分析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高效化。(三)加强对高效课堂理念的宣传,从思想上深化大众对高效化教育的认识。思想观念是左右人们行为的根本源头,因此从思想上使大家接受并支持高效课堂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从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及学生自身强化高效学习的理念,建立一套真正合格的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四)注重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环节。师生互动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改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课堂学习要求,进而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及内容的调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讲课等方式来进行课堂学习,增强学生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四、总结 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语文作为一项基本素质更应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只有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灵活运用教学多媒体设备,加强对高效课堂理念的宣传,注重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环节等四个方面进行努力才能真正改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效率低下的现象,从而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李晓红 单位:福建省诏安县桥东中心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摘要:由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一生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小学的教育备受重视。其中,语文学习更是重中之重。它还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更加重要,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对此,教师应在清楚了解当下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并对提高课堂效率进行研究,以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由于一些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原因,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很难达到小学生应有的积极性和水准,这是不可忽视的。而学生只有具有了学习热情才会积极主动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当下语文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资源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由于现在就业压力以及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不断充实学生语文知识,包括作文阅读解答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紧缩式讲解。即在课堂上,教师会将自己的课程倾销式告诉学生,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对学生课堂问题以及课后问题的解答方面,教师留给学生自己做阅读的时间比较少,而将自己的思想倾销告诉学生的时间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学生做的题少,即使做的题很多有问题也得不到解答,致使学生做再多题也是徒劳,并不会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也没办法融入自己的思维,很难形成自己的以文思文。同时,由于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却不在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高,甚至由于成绩的不理想,兴趣越来越弱。 (二)学生的压力过大 小学本来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天真、最无邪的日子,但是由于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再加上语文在小学阶段更多是打基础的过程,如从一开始的学习汉字到后来文章的背诵,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让小学生觉得这些东西枯燥乏味又繁多。同时,学生又会担心自己学不好语文。一旦真的考的成绩不好,小学生对语文的担忧心理就会加大,这些压力来源于教师也来源于家长,甚至来源于同学。如果周围的学生都学得很好,掌握阅读思维和汉字的速度比自己快,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压力不断加大,课堂效率自然就不高。 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举措 (一)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用心程度 这个用心程度是要注意教师和小学生的沟通。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打造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主要就是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和第三方之间的互动,摆脱传统课堂的单一乏味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课堂的精髓和意义,让学生去发现语言的魅力,增加学生对语文课堂参与兴趣。这种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够使整个课堂变得有活力。 (二)注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小学生天生是爱玩的,他们也爱与人交流。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注意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分组探究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下教育者推崇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法。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控者对学生的课堂效率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分组,鼓舞他们进行互动。在小组分组中,有的学生可能不想说话,有的学生可能想多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时候,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沟通能力不仅仅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对小学生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的意义。比如,在进行汉语拼音的讲解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彼此之间互相朗读,加强对学生的胆量的培养,让学生互相朗读拼音,彼此纠正错误。在进行这种互动时,教师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教师要尝试弱化自己的主导性,只在学生之间没有指对错误的时候才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在最后再将拼音为学生讲解一下。这样可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的应该是辅助作用,而具体的流程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教师要注意做好课前准备 这一点指的是教师对课堂的提前准备。课前,教师需要提前想好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并思考如何进行教学,哪里是教学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指的不仅仅是考纲所规定的点,还有可以为学生带来其他教学意义的点。比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时,在为学生进行汉字的讲授时,教师关心的不应仅仅是哪些汉字不好学,还应注意传达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碗这个字的“石”部分,是因为最古老的人们是用石器的,现在虽然已经可以用塑料、瓷器或是其他人造材料,但是我们还是继续用“碗”这个字,这就是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类似的很有意义的汉字还有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注意将这些意义告诉学生。这样不仅仅是向学生讲解一个汉字,还将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讲授给学生,从而既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是打下文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小学语文课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打下基础。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进行知识的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新课改进行后,这种传统的方式和新课改的精神不符合。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性教学,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宋景平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沙镇李家磨小学
浅谈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基本思路 内容摘要:随着服务消费的增长,我们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正如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样,服务业及服务营销的进步同样需要服务营销文化。本文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分析了服务营销文化的内涵并重点探讨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服务营销 文化 建设 先进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浓厚和完善的文化可以激发员工对优质服务的追求,这对服务业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服务生产和消费的性质决定了服务营销文化的重要性。服务营销文化能够整合服务业员工思想和行为,培养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良好的服务营销文化会促使服务业经营业绩的长期增长,正确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变革。 服务营销文化内涵的界定 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组合要素,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于服务本质和特性的争论也在继续,服务行业的营销还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的营销,但是服务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必须具有的经营思想,有关服务营销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也不断涌现。在此大背景下,创造一种优秀的更加重视提供良好服务和顾客导向观念的服务营销文化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服务质量是各种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成功地进行质量管理,必须创造一种能够提高服务质量的优质的文化。服务业中的质量控制远比制造业中要困难得多,因此必须在服务业中宣扬服务导向和质量意识、价值观念。服务业在制定和实施服务战略时需要组织中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支持,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人员、一线服务人员、支持人员都要参与其中。保证所有人员的参与及对优质服务的认同十分重要,这时就需要能被称为服务营销文化的企业文化,服务营销文化为这种认同提供了内在的基础。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服务营销文化的涵义是:它追求优质服务,每个人都把向内部的顾客和最终的外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视为生活的自然方式和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因素不重要,但是它确实意味着服务意识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和战略实施当中需要最优考虑的。我们知道,服务营销随着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而变,市场中的个体所具备的经营思想,其核心理念是顾客的满意和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互利互惠的交换,最终获取适当的利润和服务业长远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服务营销文化发展三个层次之“洋葱模型”(见图1)。 由图1模型可知,在洋葱的外层是第一层次,传统营销文化侧重于销售产品,不注重服务的作用;剥开洋葱的外层,进入第二层次,过渡期营销文化开始强调与顾客的沟通与交流,注重保留与维持现有的顾客;在洋葱的内核是第三层次,服务营销文化时时关注服务的作用,与顾客形成伙伴关系,创造新的价值,促进服务业长远发展。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对服务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应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树立服务导向的价值观 服务是服务业所有活动存在的理由,需要把它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以形成顾客为导向的服务战略,但这并不排斥其他价值观的存在,如内部效率、成本控制等。服务营销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关于服务业价值观、经营思想、服务理念、精神风貌、服务形象和素质等方面的全局性和系统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以使服务营销文化与服务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促进服务业目标的实现。 服务业发展战略多是关于服务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谋略,对此,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应尽早谋划,适时介入,为服务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随着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商务交往的日趋频繁,这就要求服务营销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这是服务业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 管理者要在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时,使服务业发展战略与服务营销文化互相匹配,积极调动各方面的要素,保证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服务业内部,服务导向可以增强内部的氛围,改善内部服务的质量。从外部看,服务导向可以为顾客和相关群体创造优质的感知质量,并强化服务业与他们的关系。当员工以顾客为导向提供服务时,服务导向就形成了影响组织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在此条件下,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员工与其他相关群体的接触就会以服务营销文化为指导,向对方提供优质的服务。 服务导向的价值观应该在组织中占主导地位,不能只将它视为次要的、边缘的东西,而是要将它看着战略层面上的东西,它必须用于对服务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指导和对员工业绩的衡量(服务导向的作用如图2所示)。很明显,服务营销文化通过优质服务的价值观促进了服务战略的实施,这对服务业赢利能力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实施人本管理 在服务营销组合中,人员是关键要素。服务业员工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一种“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和“文化人”,是服务业的主体。根据“服务业-员工-顾客”链条关系,在服务传递过程中,员工是联系服务业和顾客的纽带。顾客服务主要是依靠员工与顾客面对面的交流实现的,服务业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服务业比其他行业更加注重人员的选择、培训与管理。员工是服务业的内部顾客,实行人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员工的满意和忠诚,使服务得以顺利传递。 服务业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理解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事务,逐渐形成对服务业的归属感,为服务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管理者要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就应使员工以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来代替消极和对抗,这种在服务业内部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被称之为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经常使员工处于轻松愉快、和谐团结、友好合作、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可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工作成效显著。 只有充分发挥这种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带来服务业效益的增长。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培育和推进,帮助服务业员工寻求工作意义,使员工形成团结和谐的团队,让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组织和个人得到最优的组合与匹配。 (三)倡导创新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服务业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对的是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常规事情将日趋减少,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加速变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必须辨识变化中的顾客需求和新的商业挑战,关注这些需求和挑战的出现,在这些新机会变化或消失之前,迅速地、恰当地做出反应。 服务业能否快速应变市场环境变化,事关服务业生存大计。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是服务创新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服务创新的每一步都应当符合服务理念。事实上,要让一项新服务让顾客接受,首先要让服务业员工接受。提高员工对新服务接受率的途径可以是:鼓励员工参与新服务的构想和设计;加强服务机构的内部营销。可以说创新是服务业的生命内核,创新是服务文化同样也是服务营销文化的精神内核。 因此,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服务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服务营销文化诸要素和建设服务营销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服务业的品质,是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服务业的共同经验。 (四)形成核心能力 现代企业的创立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设计的,核心能力显示了企业鲜明的创新个性和不可复制性,为企业持久地提供利润。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服务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特殊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难模仿性、不可交易性、难替代性等特征。具有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依据核心能力,确立服务业的使命和目标,是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应明确的方向。 打造特色,形成核心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准确定位市场,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每个服务业都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服务营销文化要显示服务业的独特个性;服务营销文化只有保持适应性,才能真正地形成核心能力。服务业要能够不断地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而对自身做出适应性调整。如果这种文化不能提高应变能力,不能同变化的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服务业也就无法稳定持久地生存和发展。有特色的服务营销文化会产生具有异质性的营销、产品和服务,使服务业各种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机整合,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并把这种竞争优势体现在服务业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之中,最终形成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形成服务业的核心能力。 现代企业服务营销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创造一种优秀的更加重视提供良好服务和顾客导向观念的文化,即服务营销文化。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是站在服务业发展战略角度,以价值观为导向,以创新精神为内核,以全体员工为主体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有严密、科学的基本思路。本文所述几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统筹兼顾,加强联系,相互沟通。优质服务营销文化的形成,将有助于发展服务营销实践,丰富服务营销理论,推进我国服务业的创新与进步。 浅谈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淮安市电力企业服务文化营销策略分析 摘 要 电力产品具有特殊性,电力市场营销与一般的市场营销有所区别。随着近年来电力供求形势的变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也在加快。本研究结合淮安电力市场营销环境现状,对淮安供电公司的服务文化营销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 电力企业 服务文化 营销 一、引言 电是特殊的商品,电能是清洁的二次能源,电力行业是社会上服务最广泛的公用性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重任。供电企业要想在电力销售市场“百战不殆”,就必须做好电力市场营销,研究赢得销售市场的战略战术,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 淮安市电力企业营销直接面向市场,承担着为广大电力客户提高电力和服务的任务。电力企业营销工作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电力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技能,转变思想,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战略,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淮安市电力企业服务文化营销策略 服务文化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消费者的长期认同,增进企业各方面的素质水平,文化营销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1.淮安电力企业服务文化内涵 (1)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战略 电力市场营销区别于以往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观念,强调的是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完善有形产品的同时,更注重无形产品.即服务的质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战略,从“管理客户”到“服务客户”转变,从“粗放型”服务到“精细化”服务转变。 (2)树立供电服务理念 “方便客户,规范自己”。规范自己是为了方便客户,而要达到方便客户的目标,则必须首先规范自己。电力作为社会公用事业,通过规范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方便客户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做到规范自己、方便客户,最终才能体现企业的价值,实现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职工效益的和谐统一。 (3)制定供电服务方针 优质:就是我们供给客户的电力的频率、电压要合格,供电可靠性要高,让客户用得放心。方便:就是让客户在报装接电、故障维修、交付电费和用电咨询等过程中,感到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规范:就是我们在业扩、抢修、收费、管理等服务工作中行为要标准化、规范化,与客户交往语言要规范化。 2.特色服务品牌建设 (1)满意服务“101%”品牌内涵 满意服务“101%”的服务理念是:提供“101%”服务,塑造“101%”形象,营造“101%”环境,创造“101%”人生。整个品牌的含义就是供电服务着力追求一种优质、快速、高效率的反应,使广大电力客户从中感受到供电企业优质、方便、规范和真诚的服务。 (2)满意服务“101%”品牌外延 满意服务“101%”品牌是面向社会的统一品牌,在全市供电企业同时推行。淮安供电公司认真履行“方便客户,规范自己”的服务理念。畅通95598供电服务电话,配备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流动服务车,为客户提供24小时电力咨询、故障快速抢修服务。 (3)满意服务“101%”服务的内容 满意服务“101%”服务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大客户与社区居民。根据大客户与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服务。满意服务“101%”服务的大客户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功率因数过低的重要客户,及时提供改善功率因数的技术指导,制定书面方案。对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的重要客户,及时提供减容方案或提高设备负荷率方案。结合客户生产特性,对实现峰谷电价的客户,提供合理利用峰谷电价、降低用电成本的方案。 (4)满意服务“101%”服务方式、手段 开展多渠道受理大客户需求,大客户经理直接受理、营业大厅绿色通道受理、95598呼叫中心VIP客户专属受理。按照客户的不同等级,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实际分析,启动不同的客户服务菜单,量身制定合理的方案,积极组织协调生产技术部门、营销相关工区进行实施,并对实施的过程控制、监督,以保证需求得到满足。大客户经理对服务情况进行满意度回访,对服务过程、服务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大客户服务记录和大客户服务回访报告。 3.服务文化营销下的电力广告 企业产品的商标、品牌和广告是贯彻文化营销意图的最好载体。供电企业可通过电力广告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进企业影响力。 (1)拥有企业形象标识 要宣传企业形象,首先要树立企业形象。要树立企业形象,必须要有鲜明的企业形象标识。统一形象标识,让客户在感官上有一个直接、清楚的印象。 (2)借助公众媒体宣传企业形象 利用淮安电视台、广播电台、淮安日报、广播电视报等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公众媒体来宣传“人民电业为民服务”的企业宗旨,宣传服务理念,电网建设的规模,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3)塑造良好的员工形象 供电营业大厅是客户办理用电业务的前台,供电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营业窗口的客户集散功能,搞好企业形象的宣传工作。营业窗口的员工是企业形象的直接展现者。营业窗口的日常工作中应把企业形象的宣传作为重点内容,将企业形象宣传制度化、规范化。 三、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电力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供电企业又面临着其他能源的竞争。同时,电力客户对电力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研究淮安电力市场特点、制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打造全球化服务营销的文化策略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国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商品差异化日渐缩小的21世纪,凭借人性化的服务营销策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跨国服务性企业的倾向性选择。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在分析文化背景对消费者的影响下,提出了适应全球化服务营销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 服务营销 文化烙印 文化策略 服务作为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商品。菲利普・科特勒把服务定义为“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或利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服务逐渐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营销利器,日益成为市场营销的核心。跨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营销上取得优势,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相应的服务营销策略。 一、文化引领消费 文化是左右消费者消费行为选择的烙印。国际营销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民族文化差异,它涉及人口、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是影响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的文化烙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呈现多元化 各国消费者的消费和他们的文化关系密切。例如,美国文化具有大量消费资源的特征,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前台。美国消费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消费者的基本心理特征是:赶时髦,猎新奇,不仅对商品内在质量要求高,而且喜欢商品的新奇。讲求健康自然,于是健康食品、保健饮料、健身器具等成为历久不衰的消费热宠;图方便情趣,根据美国快速化的生活节奏,生产厂商开发产品也越来越注意如何使消费者节约时间,美式快餐即是典型。 2.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在世界范围,日本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是最为剧烈的。他们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上国际化,新潮商品、新潮购买方式是典型的代表;储蓄意识传统化,富裕的日本人仍不放弃勤俭节约、积极储蓄的习惯;购买过程严格化,在国际市场上有这样的共识:日本消费者最为挑剔;另外也存在与美国消费相似的消费享乐化和个性化特征。 3.传统文化深层次控制着消费意识 欧洲文化向来有高消费传统,消费者由于购买力高,其消费心理喜新厌旧、从不满足于已有的商品,总是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中挑选和购买新产品。多数人对艺术时尚和高档奢侈品有特殊的个人偏好,年轻白领们几个月坚持省吃俭用就为买一瓶兰蔻的新款香水或是一根阿曼尼的领带,这种事在法国等国家屡见不鲜。 文化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进而对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从前期投入、产品设计到分销、促销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目标国家的民族文化因素。 二、适应全球化的文化策略 了解一国的文化环境,排除文化差异是国际营销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一,跨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障碍称得上是国际营销的“生命线”。要制定适应全球化营销时代的要求的文化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充分认识环境,解决文化抵制问题 大多数文化都有着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拥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并自觉不自觉地贬低其他文化中陌生和未知的部分。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劣等感,这是一种自然的感受。国际营销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以获取利益,而不是屈从于目标国家的民族文化或扩张本民族文化。因此,要从思想意识上承认、理解、尊重文化差异,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要求营销者避免自我参照标准,学会角色转换,既站在需求者的角度提出要求,又从营销者的角度有效地满足需求。 2.正确认识文化的渗透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相互渗透,只是渗透的速度比较缓慢。就饮食结构而言,欧洲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全改为用筷子吃饭,中国人也不会一下子只吃汉堡炸鸡,不吃米饭馒头;但是,在心理认同上,欧洲逐渐渗入中餐的同时,中国人也逐渐接受了西餐。另外,在一件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不仅有实物的创作活动,而且融入了文化活动,该产品既具有其实用价值,也是一种文化系统中的信息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因此,国际营销人员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渗透性,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 3.企业文化要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全体员工逐渐形成的企业信念、价值观、理想、目标、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企业风范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以民族性为前提,同时根据企业类型、经营战略、市场取向等确立。企业文化创新是将本国公司企业文化与目标国家的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地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本国公司与当地文化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既保留着本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本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创新企业文化不但使所有员工有归属感,团结一心,而且能够更好地开拓目标市场,实现企业目标。 三、结语 在国内的营销活动中, 文化因素对营销活动的影响往往不被营销者所重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营销者与消费者成长于同一文化环境中,因此他们较少考虑营销中的文化因素, 而把重点放在营销的经济因素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但是当营销活动跨越国界后, 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从市场调研、谈判、定价、促销、商品的款式、包装到销售商的选择与佣金的确定, 文化渗透于所有的营销活动。在国际营销中, 它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济活动源于人的需求,市场营销正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的经济行为。那么,跨文化环境进行的国际市场营销应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需求,因而,重视文化策略的研究,揭示文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将有利于开拓跨国市场,实现企业长期的市场战略目标。 浅谈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浅谈企业服务营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指导思想、文化理念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服务战略已成为当下企业战略的首选,建设独创性的服务文化是各行各业不容回避的社会课题,也是现代企业面对入世挑战的最佳选择。本文简单介绍了企业服务营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营销文化;形成;发展 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指导思想、文化理念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1]。营销文化的精髓是营销理念与其价值观。企业文化是文化与企业的融合与渗透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得到全体成员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传统风俗和礼仪等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并开始在更深更细的领域内对其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2]。 一、企业服务营销文化的形成 1.营销哲学与营销理念的形成。现代营销理念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概念,不仅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以上所述的营销观念的指导,而且要求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就是企业的营销目的要明确,同时在企业的日常营销活动中还必须融合灵活,巧妙手段的运用。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现代营销理念的深刻内涵:从企业出发,塑造富有特色的企业营销文化,占领市场制高点;真诚面对顾客,以优质的产品为顾客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善待竞争对手,变冤家为伙伴,通过公平竞争,增强竞争优势;树立“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新型营销理念。 2.营销形象的形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市场,企业要获得市场的一席之地、打开产品销路,就必须从树立产品形象着手,提高产品质量,亮出产品风格,打出产品特色,保持网络通畅,搞好售后服务。只有树立企业形象,产品才有销路,企业才有活力[3]。 (1)服务形象指的是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及其过程中,为顾客所感受、所看到、或所听到的印象 认知或看法的综合体。凡是在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或服务本身,顾客所能看到、感受到及体会到的任何事情、景象及事物,都涵盖在服务形象中,进行服务形象营销的目的在于创造出优于竞争对手的形象,以建立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期望价值,争取消费者的信任。 (2)广告形象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企业想要赢得竞争激烈的市场,就必须塑造强化自身的形象,将企业的历史、规模、产品、质量技术、价格 售后服务等诸方面的信息要素化为简单的视觉符号――商标、厂标、公司标志、广告口号广告歌曲、色彩基调等。通过广告的形式 利用各种媒体向广告受众反复强调,来提升某个企业 产品品牌等的整体形象,久而久之,广告受众受其感染,形成记忆,产生联想,并将企业形象印入心中。因此,企业通过各种媒体向顾客传达的视觉、听觉等符号信息,对企业营销形象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企业营销文化的形成。企业营销文化形成的价值在于构筑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指本企业所拥有的、而其他企业不具备的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企业营销文化正是发挥了其难模仿的特点,帮助企业构筑核心能力。(1)企业营销文化的形成是企业营销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营销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与精神支撑,这种理念与精神要在长期的工作中被大家接受,成为行动指南。有了营销文化,不仅对人有鼓舞作用,而且还能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营销工作才会达到更高的境界。(2)企业营销文化是每个企业所独有的文化,具有难以模仿的特点。企业营销文化中的营销理念是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企业家经营思想的反映。它演绎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核心就是以什么为经营理念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技术、高科技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营销文化却是很难模仿的。 二、企业服务营销文化的发展 随着企业营销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营销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要更新。当前是营销文化多元化发展时期,营销文化在理论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营销理念不断创新;营销管理方法由粗放营销向精准营销转变[4]。 1.企业服务营销文化发展的创新理念。企业营销文化作为一种营销理念,一种营销观,必须落实到企业员工的行动中去,使之成为企业员工自觉的行为习惯,营销文化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最大化发展。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产生1+1 2的效果,对于营销活动效果尤其明显。顾客满意化营销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自身的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要做到让顾客全方位的满意和全过程满意,只有真正把顾客当作朋友、亲人你才会给消费者以发自内心的微笑。 2.精准的服务营销策略。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的含义是精确、精密 、可衡量的。精准营销比较恰当地体现了精准服务营销的深层次寓意及核心思想[5]。市场的区分和定位是现代营销活动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对市场进行准确区分,才能保证有效的市场、产品和品牌定位。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设计、制造、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精准地满足市场需求。精准营销最后一环就是售后客户保留和增殖服务。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 ,完美的质量和服务只有在售后阶段才能实现。同时,营销界一般认为,忠诚顾客带来的利润远远高于新顾客。只有通过精准的顾客服务体系,才能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达到顾客的链式反应。 浅谈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新信息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 [摘要]首先介绍服务营销文化的概念和高校图书馆构建服务营销文化的意义,然后讨论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营销理念、服务形象和制度化体现。最后,从加强营销理论学习与培训、营销理念的外化、树立高校图书馆服务品牌意识三个方面提出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策略 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素有“高校心脏”之称,在高校教学科研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10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发展,高校学生、教工用户的信息环境急剧变化,虽然与图书馆相关的一些新词(如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图书馆2.0、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等)的频频出现,表明图书馆正在跟随信息技术发展调整自己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但图书馆作为传统用户核心信息服务提供机构的地位已发生重大转变:图书馆已不是用户的首要信息源,甚至不是主要信息源。OCLC 2011年面向成员馆推出的2010图书馆环境调查报告显示:以搜索引擎作为信息查询起点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82%上升到2010年的84%,而以图书馆网站作为信息查询起点的用户所占百分比则由2005年的1%下降至0%。张明霞2010年对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领导和馆员服务营销意识等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图书馆用户人数大幅减少的原因,除了图书馆服务资源缺少外,缺少有效营销措施方面的原因占到了64%。其他相关研究表明,正在就读或将来就读于大学以及在高校就职的“数字土著”用户由于经常使用网络而对图书馆知之甚少;各个图书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提供数字资源和数字服务,但相当多用户无从知晓,而高校图书馆“学生自习室”的作用却日益突出。 图书馆必须与日益强大的网络展开竞争,赢得用户信赖,以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图书馆与其他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并无太多不同,也需利用各种营销工具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服务。相关商业领域的经验表明,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良好效果的取得,需要整个机构建立服务营销文化。虽然国内图书馆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服务营销,产生了非常多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介绍了4C、4PS、cs等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讨论了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图书馆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策略等,但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研究却很少,直接影响了服务营销的顺利开展及开展的效果。 1 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的概念与建设意义 1.1 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的概念 营销文化最初是企业和商业领域的概念,后来才被逐渐应用于包括图书馆在内的非营利性服务机构。在企业和商业领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对营销文化进行界定,其中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c,Webster 1995年的界定最为经典:营销文化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组织共享统一价值观和理念的一种模式,以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组织的营销行为,进而为员工在组织内的行为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从张党利研究中所列的国内众多学者对营销文化的界定来看,虽然各种界定表述方式和侧重点有一些不同,但基本上都涵盖的内容有:营销文化贯穿于营销活动中;营销文化的核心是营销理念、营销哲学、营销形象和指导思想;营销文化在组织活动中体现为成文或不成文的相关规范制度和行动指南。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是指贯穿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活动中的一系列营销理念、营销形象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行动指南的总称。 1.2 高校图书馆建设服务营销文化的意义 1.2.1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整体营销意识 图书馆行业,尤其是国内的高校图书馆,由于机构的非盈利性质,员工工资、资源购置费等运营成本基本上都来自于学校和其他类型的财政拨款,这些拨款和学校的招生规模、学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等相关,而基本上不与图书馆服务效益直接挂钩,绝大多数图书馆向用户宣传自己资源和服务的动力不足,营销意识整体比较淡薄。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通过相关指导思想的锤炼、营销形象的设计、营销理念的思考和培训、相关成文和不成文规范制度的建立,容易形成一种上下关心、理解服务营销的局面,潜移默化中就可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营销意识。 1.2.2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增强用户满意度服务营销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营销理念、营销哲学的最终指向就是用户服务。因此,加强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势必会使高校图书馆比以往更加重视学生、教工用户需求的了解和调研,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服务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和实施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策略,建设用户导向的图书馆,从而提升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的营销意识,切实加强对学生、教工用户需求的了解,利用各类途径宣传自己的服务,让更多的“数字土著”教师和学生用户了解和使用图书馆服务,形成良性反馈与完善的氛围,改变高校图书馆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增强用户满意度并在当前信息环境下增强用户对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忠诚度。 2 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的建设内容 2.1 服务营销理念 营销理念,也称营销哲学,是营销活动系统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营销理念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始终,是有效实现营销活动的基本条件并制约着机构的营销目标和原则。营销理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营销活动的质量和成效。R.Singh博士对数十个图书馆的服务营销活动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根据营销活动活跃程度将图书馆的服务营销理念分为三大类:①营销活动最为活跃的是“高度市场导向”的图书馆,将用户放在图书馆所有业务活动的中心位置,营销的根本理念是“识别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经常从用户角度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是我们用户需要的服务,图书馆应该提供这些服务内容”;②营销活动比较活跃的是“中度市场导向”的图书馆,以“图书馆为中心”,营销过程重点思考的是服务成本和营销效果的平衡,营销理念和出发点是:“这是我们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希望用户能够接受和利用”;③营销活动不太活跃的是“低度市场导向”的图书馆,营销理念和出发点是“谁愿意来图书馆就来吧,谁愿意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就利用吧”,基本上没有营销方面的实施措施。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摘要]介绍了基于三面向三融合(Three Orientation,Three Fusion,TOTF)人才培养模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简单介绍了TOTF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以及基于TOTF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目标,详细论述了专业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内容。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对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具有示范辐射作用。 [关键词]TOTF;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大扶持与广东省支柱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高工科类专业比例,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而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的龙头产业之一。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强聚集态势的三大产业基地之一的广东珠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名牌家电企业众多,为电子信息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区域发展空间和就业环境。 高等工程教育包含三个要素:产、学、研,主要强调通过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各个高校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提出了卓越工程师理念,引进国外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等思路,并提出与国外工程教育接轨。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正在各个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 五邑大学结合学校十余年产学合作办学经验,在工程教育实践基础上,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提出并建立了基于TOTF(Three Orientation,Three Fusion,TOTF)工程教育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TOTF代表“三面向,三融合”。三面向指面向企业、面向工程、面向珠三角洲;三融合指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融合、教师科研与企业研发相融合、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相融合。基于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为:与企业深度产学合作,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企业对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使之落实到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聘请企业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实时将企业需求、技术前瞻、用人标准以及企业管理等信息融入本科教学中,以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需求。同时,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于企业,指导学生在课内实践环节或课外科技活动中完成企业的实际项目,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对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评价不仅来自教师和学生群体等校内考核,更要来自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为珠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的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 1 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专业建设目标 依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精神,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2年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特色鲜明,探索出一套基于TOTF工程教育、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一套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专业建设模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在2年中将得到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珠三角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创业,具有行业技术应用的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为珠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的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使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2 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专业建设内容 2.1 建立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运行机制,以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为背景,以校企联合培养有较高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主线,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重点,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融合、教师科研与企业研发相融合、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相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企业应用紧密衔接,工程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相互补充,集理论知识、实验与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为基于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按四大模块设计实施,即基本数理基础模块、人文教育及工程设计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高技术课程模块。 大学一年级强调学生打好两项基础:一是数理基础;二是基本功训练,包括电子焊接技术、基本仪器仪表使用技能等。基本功训练主要由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技能引导。 人文教育及工程设计模块新增以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为背景的“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程,将原有“电子实习”等课程进行整合,内容涵盖电子设计工程、电子焊接工艺、生产安装工艺等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理论问题,并纳入“工程经济”课程,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生产成本的评估能力。同时,结合企业提供的项目实施,锻炼学生技术文档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查找资料能力以及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 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将原来独立设课的基础课实验分别整合到相应的理论课教学中,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要求理论课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有利于在实验室中完成理论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将企业提出的技术课题,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按计划进行各级项目的实施,对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结合实际完成二级项目;通过质量评价体系客观考核学生的能力提高状况,由此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的辅导与交流。同时,利用教师与企业建立的网络,帮助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或寒暑期实习,并对参加实习实践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 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专业高级课程模块引入“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和“DSP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使学生结合单片机、ARM以及DSP等技术,进行语音数据采集与处理、图像数据采集与处理、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与处理。在本科四年级期间,结合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人数,将四年级第一学期的一些专业课程搬到企业去上课,涉及到具体系统、设备、电路等工程问题,请企业工程师授课,在企业完成部分实验。鼓励学生将在校学习期间所学技术结合企业提供的研发性课题进行实际的工程设计,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并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相应的毕业设计答辩。 2.2 建立适应TOTF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照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适应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该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同时,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当前大学教学实践为基石,重点突出工程教育中的“大工程”概念;在现有应用电子技术、信号处理两个方向的基础上培育建成第三个方向——微电子技术方向。通过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新培养方案,加大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讲课的比重;结合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为珠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的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核心,以企业项目和工程训练为手段,以创新应用为目标。 2.3 建立满足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 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集校外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一体,是具有创新意识、工程素质和行业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该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共建的实验室。其建设目标为:依照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广东省珠三角电子信息行业,不断向外拓展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覆盖当前、适应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类课程体系;建立一支教育理念新、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创新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形成具有推广作用的教学改革成果,并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 2.4 建立一支适应TOTF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 适应TOTF工程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实施工程教育的重要因素,要真正落实学校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十分重要。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教学和科研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应用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利。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发展的希望,是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生力军。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因此,该专业为青年教师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对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实行工作量减免;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督促与管理,促进其快速成长。要求每个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于企业,提高工程素质。 提高教师工程素质的主要途径有:(1)派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机制;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或新技术市场开发等,了解新技术在工厂中的应用,获得第一手工程背景材料和经验等,提高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2)充分利用现有校外产学合作教育基地,与企业建立持久而有效的合作机制;聘请企业兼职教授担任专业课教学、进行新技术应用讲座等;将企业需求、技术前瞻、用人标准以及企业管理等信息融入本科教育中。(3)将科研课题工程化实现,学生的科研课题与企业的工程项目密切结合,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到学生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或课外科技活动中。 2.5 建立适应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与TOTF工程教育模式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以此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不可单一,要多样化;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群体等校内考核方式,更要通过TOTF工程教育方式获得来自企业对学生的质量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 结合五邑大学的办学方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基于TOTF工程教育、适应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原理、工程、工艺和管理”四位一体及“教学、研发、产业”统一的教学理念。以“低频电子线路”为试点,提出并实施以“课程+课题+实验+成果+报告”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其中的课题来源于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企业项目融为一体,提高了该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在培养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形成了特色。 3 结束语 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近年来,该专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特色学科专业的强化建设,在多年产学合作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提出并建立了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在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创业,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TOTF工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必将在我国工程教育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 以广东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为例,介绍了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倡导课外创新活动以及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教学质量;专业建设 1 引言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30省市自治区321所高等院校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含香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1月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华南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办于1999年,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院校名牌专业,2005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对本专业进行立项建设。 2 进行专业定位,确立专业建设目标和特色 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广州,逐渐形成了“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学。为了满足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结合我校在农业和生物方面的学科优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服务,力求在数字农业、精细农业方面凸现出专业特色。 3 教学团队与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设好一个专业,首先要有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随着近年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同时,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调入了部分年轻教师。教师队伍平均年龄41.7岁,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基本合理。 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认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注重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既鼓励、要求教授担任专业授课,同时利用“1+1”等方式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计划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90%以上。 采用参观调研、提高进修、新技术培训等“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行业交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人才开设技术型、管理型讲座,为师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创造机会。 3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抓好课程建设 3.1 动态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①适应社会需求。组织本专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代表、学校教师和管理千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四年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一次大范围的修订,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体现专业特色。 ②建立培养平台。围绕培养基础厚、专业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合格人才,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体会,进行了系列课程改革和动态调整,整个培养方案不断得到优化,目前已形成了本专业的培养平台:一级平台由学校工科公共基础课组成,二级平台由电类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组成,三级平台由主要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 ③发挥名牌专业示范作用。依据广东省名牌专业建设目标,探讨名牌专业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发挥对相关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2 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①课程体系改革。适应时代要求,密切关注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其加入培养计划,让学生掌握几门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马上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近年来陆续开设了“全球定位系统”、“DSP技术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嵌入式系统”等选修课程。对由于新增课程造成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情况,在修订培养计划进行了合并和删除。 ②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留学回国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并在工作量计算方法上给予倾斜。按照专业建设规划,“电子线路CAD”、“可编程逻辑器件”、“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移动通信”和“DSP技术与应用”5门课程列为双语教学课程,双语课程开出率占全部专业课程的比例为17%。截至2006年,本专业讲师队伍中有4人获得学校的双语讲师资格认证。 ③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名牌专业的建设离不开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本专业开出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按照专业建设目标,“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自动控制原理”争取获得学校精品课程。 3.3 教学方法改革。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全体教师在广泛获取资料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使本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具备电子课件。开办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课程网站,使本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全部上网,既方便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课后上网浏览、自学,同时,便于师生交流、互动。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黑(白)板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使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②组建课程队伍。每一门课程最少配备2名教师,其中1名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具备博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研讨、教学计划及课程建设,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组织讲师到周边高校或省外著名高校进行课程进修,吸收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精髓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精华。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本专业3名教授全部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 4 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质量创新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4.1 实验室建设。2002年,建设广东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教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验室立项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开展电子信息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可靠保障。 4.2 加强实践教学。①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 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课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提高学生自我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能力。实验指导书并没有将全部实验程序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了解并掌握实验内容,补充填写所缺的一些关键语句,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在完成阶段性实验内容后,采用学生提问、师生讨论、关键实验演示、学生自行总结等多种形式,定期举行课程实验讨论会。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推行网上预约实验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学生人数多、实验室安排时间过分集中的问题。 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法和途径。本专业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建设来推动专业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和创新。首先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课程主要内容为基础,注重实验内容的整合规范,达到综合设计的要求。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减少验证与观察环节,增强实验的综合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智能与开拓创新能力。专业课程实验基本形成了基本实验一综合设计性实验一研究型实验(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5 课外创新活动与专业文化建设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活动。在2001年以后的各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专业都取得了好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和广东赛区一等奖、二等奖等。学生还多次自行组织竞赛活动,邀请老师作评委并进行颁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其他类的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等,以增加学生的技能训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专业开办之初,以99级为首的学生创办了我校唯一的专业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刊――《星韵》。刊物的征稿、打字、编辑、排版、印刷等全部由专业学生自己完成,印刷经费主要由各班级勤工俭学解决,专业也资助部分。自1001年以来,每届学生自动向后传接,每年出版1期,目前已经刊印7期。《星韵》刊物的出版发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整个专业的凝聚力,特别是增加了新生对专业的认同,为师生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一个有效渠道。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在学生中形成“笃学、求知、活跃、创新”的学风。 6 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人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根本任务。本文结合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建设,介绍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在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活动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经验,通过名牌专业建设,带动辐射其他相关专业建设,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绩效的目的。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对策分析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飞速发展的专业,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指出学科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提出了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教学实践 1 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措施 1.1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主干课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和更新内容。在对电路系列课程和计算机系列课程实施改革时,要求既要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相适应,又要与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第一线专家对课程内容设计的建议,同时考察兄弟院校,参考往届毕业生的意见,最后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分析、讨论,明确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教学内容,改善课程体系结构。 1.1.1 建立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让从未接触过电子技术的学生学习、了解电子元器件基本知识、基本单元电路工作原理和电子电路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计算机仿真程序的应用方法,熟悉以简单单元电路为核心组成的实用电路工作原理,接触电子技术应用的系统概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包括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能够学习、掌握一些实用性、先进性较强的电子领域新技术与实验手段,逐渐建立电子系统的概念,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借助计算机和实验设备,进行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这部分课程的内容包括: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可编程器件、DSP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 1.1.2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工程实践能力 整个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大量的实验和课程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PLC可编程器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的理论课学时和实验学时可以按1.5∶1的比例来配置。除了以某个具体计算机作为背景机的教学方法,并应该加强综合性实践环节,即一门计算机课程除有适当的实验教学外,还加强了EDA实验,进行系统性实验,并要积极创造条件从而能进行集成电路设计的实验。 1.2 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1.3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浅谈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在对创新环境理论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经济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制度法规环境、社会文化和服务环境六个维度及地区层、国家层和国际层三个层次的集群自主创新环境SCHISM模型,同时阐述了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特征。基于SCHISM模型本文从六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集群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科学和全面地研究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字: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环境、指标体系 一、引言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兴的世界性经济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浙江省是国内中小企业密集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借助民间力量,省内的产业集群经历了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阶段,并逐步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同时也影响到了浙江省内大部分的产业集群,面对人力成本的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及企业资金紧张等诸多不利因素,集群的发展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抵御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已成为政府、企业家及各界专家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提高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省内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比较薄弱?,部分产业集群已出现发展缓慢,甚至衰败的现象。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下,政府和企业不但要重视集群内部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条件,更需要为集群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这是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那么究竟什么是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包含哪些方面内容?自主创新的环境将如何影响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二、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 国外自主创新环境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创新环境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创新气氛说”[19],他认为“在一个企业集聚区域,存在着浓郁的创新气氛,新工艺、新思想能很快地被接受、传播”,这里所描述的“创新气氛”实际上就是一种协同创新的环境。2、企业创新环境研究阶段。在1989年巴塞罗那会议上,欧洲的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最早提出了“创新环境”的定义。他们认为“创新环境”就是在有限的区域内,主要的行为主体通过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和集体学习过程,而建立的非正式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随后,他们又提出了“创新网络”和“集群学习”等概念,并逐渐形成了创新环境学派。Porter在其著名的“钻石理论”里也充分肯定了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20]。之后的学者(如Maillat,1995[5];Bramanti Maggioni,1997[2]等)从创新个体――即企业的行为特征出发研究了创新环境,虽然他们中大部分学者提出企业需要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同当地的大学、研究机构、行会等中介组织及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合作,建立有效的“创新网络”,但尚未从产业集群的角度专门探讨创新环境这一概念。3、集群创新环境研究阶段。1998 年,Padmore等人[7]建立了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系统模型(GEM模型),并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的三类构成要素:环境(Groundings,包括要素资源和基础结构设施)、产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和相关企业)和市场(Markets,包括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这标志着创新环境的研究真正进入到产业集群研究的范畴。这一时期的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处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比外部孤立的企业更具创新性(Baptista Swann,1998[1];Poter,1998[8]),并且强调集群学习环境对集群创新的重要作用(Capello,1999[3];Keeble,1999[4]等),同时也认为创造良好的合作创新环境是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Meyer-Stamer,2002[6])。 相比西方国家的研究,我国学者对集群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早期的学者(如王缉慈,1999[23];王大洲,2001[22];盖文启,2002[13];胡太山,2002[15];黄中伟,2004[16]等)主要运用“创新网络”的概念对影响集群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了研究。李勇刚(2005)[17]首次将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的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是指集群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特有的环境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劳动力环境、制度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六个方面。陈赤平(2006)[10]则将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划分为四个层次:产业或部门层次的外部环境、区域层次的外部环境、国家层次的外部环境以及国际层次的外部环境,并对每个层次的内涵作了详细的阐述。 上述的文献回顾表明,理论界对创新环境的研究尚不成熟,尤其是国内的学者,鲜见有学者专门从集群角度全面地对自主创新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从不同维度专门研究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下面笔者首先对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进行阐述。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最早是由波特提出的,他认为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集群代表着一种在效率、效益、柔性等方面具有明显创新优势的组织形式(Porter,1998)[8]。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发现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性、产业关联性和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理论界对“自主创新”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出现,但直到目前尚未形成通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寄中教授[28]给出的定义,他认为自主创新(Self-oriented innovation)就是指通过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因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活动。姚凌(2004)[25]总结了盖文启和王缉慈(1999)[12] 等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定义,提出区域创新环境是指一定区域内,在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基础上所形成的,有利于创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及学习环境。韩立民和赵新华(2006)[14]则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外延就是指企业外部的各种创新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创新投入的外部资金来源和制度基础四个方面。张微(2007)[27]提出了“城市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他认为城市自主创新环境是指“城市创新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自主创新环境的营造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根据上面的综述,特别是借鉴“区域创新环境”和“城市自主创新环境”的概念,本文认为:集群自主创新环境就是指一定区域内,与集群发展相关联的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间通过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系统。这一系统包含六方面的构成要素:制度法规(System)、社会文化(Culture)、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和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六类环境,我们将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系统模型称之为“SCHISM模型”(如图1所示)。 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具有如下特征:1、多元性。这一综合系统内部的构成元素是多元的,不但包括有利于集群自主创新的硬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还包括鼓励集群内部自主创新的软环境(体制法规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2、区域性。由于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受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自然会带有显著的区域特色。3、层次性。集群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都会影响到集群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通讯网络发达的今天,产业集群的发展同地区政策法规、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是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因此,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也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地区层次、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三类(陈赤平,2006)[10],每种环境所处的层次视环境对集群自主创新的影响程度而定,而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地区层次的环境。4、协调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集群的自主创新不能单纯依靠单一主体的行为,而是不同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之间有机结合、高效协作的过程,因此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任何一个主体协作中断或供需错位都会导致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被破坏。5、动态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集群内创新活动的发生,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随时进行自我更新和改善,因此,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稳定是相对的,系统内部各元素的动态发展则是伴随集群发展过程始终的。 三、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来自地区、国家,甚至是国际层面各类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相关的文献分析和上文对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要素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 基础设施环境 熊彼得在对创新含义的解释中提到:取得或控制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也是创新的内容之一。集群的基础设施环境(包括硬件资源)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它是集群内部创新产生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除了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以外,主要是指为区域创新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包括公用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用会议室、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以及其它一些为知识的交流学习提供公共空间的有形设施(蔡秀玲,2004)[9]。集群中的企业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可以跨越许多无形的障碍,方便快捷地接触到技术创新思想的来源及知识、信息,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李勇刚,2005)[17]。结合相关文献,笔者使用以下几个指标来测量集群的基础设施环境:集群所在区域大学及各类研究机构的相对数量、公共图书馆的相对数量、公共数据库的完善程度、专利授权的数目、计算机及无线网络的覆盖率等。 2、 市场经济环境 集群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且生产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生产方式,创新不容易发生;而在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由于相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需要不断对产品、技术和服务等进行改良,创新活动发生往往比较频繁(崔浩敏,2007)[11]。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那些处于行政垄断或过度竞争中的企业难以通过平等有效的竞争尤其是技术竞争获得发展,这使得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廖少纲,2008)[18]。因此笔者认为集群所处的市场结构的合理性、集群的产业配套条件和专业化协作水平等都是影响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反过来,自主创新也能促进集群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 人力资源环境 人才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决定着集群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企业的各项创新活动的开展都依赖于人的行动和参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主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集群人力资源环境包括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措施、集群内部人才信息网及人才储备制度的建立、人才交流平台的搭建等。人才的高流动性对于集群内部某个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流失,但是对整个区域来讲却是有利的,人才在不同的部门、企业之间流动有利于知识的交换和碰撞,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因此,集群内应当对人才“跳槽”保持宽容的态度(叶帆,2006)[26],重视人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集群获得创新动力的源泉。 4、 社会文化环境 集群的文化环境是自主创新软环境的重要部分之一,包括集群内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它将直接影响到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是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李勇刚,2005)[17]。Michael Porter从竞争优势的角度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最难模仿的、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要加强国家的竞争力,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改变经济文化[21]。同时,创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烙印,培养良好的创新文化是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催化剂和动力源泉。结合相关文献,本文将促进集群自主创新氛围形成的文化环境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以科学精神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氛围,包括科学态度、科学信念、科学道德、科学方法、科学法规等。2、激励和宽容并存的自主创新氛围。集群的主体应当拥有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敢为天下先、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宽容失败。3、竞争与合作并驾齐驱的自主创新氛围。由于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发挥整个区域乃至社会的创新资源,官、产、学、研、金各方资源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同时,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企业应当通过竞争不断提升自我,激发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5、 制度法规环境 自主创新的制度法规环境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和法律规条来有效保护自主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自主创新的总体进程。政策制度可以激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保护创新企业和个体的利益。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新技术一旦被发明也就意味着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可以使用并模仿制造,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人的创造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制约,需要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障为技术创新提供持久的动力。金融、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的效果可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效果、人才激励效果和相关法律保障可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王影,2006)[24]。结合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宽松的财政税收制度,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完善的技术交易制度,区域投融资制度以及有效的企业评价和认定指标体系建立都为集群的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6、 社会服务环境 所谓“社会服务”是指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狭义的社会服务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的生活福利而提供的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而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社会服务为集群的自主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技术决策及资源配置的平台,促使政府和各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对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高创新效率都有重要的作用。王影(2006)[24]曾用政府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主要通过信息咨询服务、技术开发与推广、新技术交易服务、金融服务、创新培训服务、企业孵化服务、国际化服务等职能服务于企业创新活动。本文认为良好的自主创新社会服务环境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社会治安秩序良好;行政管理的效率高;交通物流业发达;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地区的综合影响力大等,具体到指标如表1所示。 四、小结 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集群自主创新环境定义与内容的阐述,提出了集群自主创新环境的“SCHISM模型”,并建立了一套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评价指标。这套指标中的硬环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市场经济和人力资源环境,软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制度法规和社会服务环境,在这六个维度下本文又设置了30个具体的指标。受到数据获得的限制,本文仅从理论上对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内容进行了阐述,下一步,笔者将采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批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对国内部分地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浅谈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服务外包业国际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服务外包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许多跨国公司选择通过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建立服务中心来获取外包服务,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国内亟待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地区需要借助国际投资来促进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建立服务外包业国际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完成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对于投资者和东道国,尤其是接受投资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通用的国际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外包业的具体特征建立服务外包业国际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相关研究以及跨国投资者和地区政府提供参考。 关键词:服务外包业;国际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际投资环境 (一)国际投资环境定义及分类 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东道国或地区所拥有的影响和决定国际直接投资进入并取得预期经济效益的各项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综合性、先在性、差异性、动态性和主观性等特点。投资环境主要由政治、经济、基础设施、法律、社会文化、自然地理等因素构成,各因素在投资环境这个系统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国际投资环境进行多种分类。首先,按投资环境要素存在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次,按投资环境涉及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投资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其中,中观投资环境又可分为区域投资环境和产业投资环境;最后,还可根据投资环境组成因素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 (二)国际投资环境的影响 国际投资环境对投资者而言主要是起到导向航标的作用,能够帮助投资者选择最适合的投资目标国以及目标地,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和投资效益最大化。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国际投资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通过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细化,还有利于增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强南北协商,同时也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推动南南合作,最终建立平等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国际投资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东道国或地区的影响。第一,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是东道国或地区获得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第二,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有助于促进东道国或地区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合理配置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第三,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可以加快东道国或地区与国际接轨步伐,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第四,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是东道国或地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背景下增强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竞争手段。第五,通常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投资环境也较为优越,而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东道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因而可以作为判断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二、服务外包业国际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外商在进行服务外包业国际直接投资前需要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借此确定到底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或地区投资建立服务中心。而评价指标的建立是整个投资环境评价项目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国际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国际投资环境是一个多维、多元、多层次的综合系统,因此选择的评价指标应当能够全面反应国际投资环境这一大系统所包含的各子系统及其下属构成因素,以便从纵横两个方向揭示各子系统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国际投资环境的系统特性。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国际投资环境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差异性反映到评价指标上,有的因素可以用数量表示,即可定量;有的因素则需以性质来表明,即可定性。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当兼顾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差异性,力求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构成国际投资环境的各个主要因素。 3. 针对性原则。由于投资所涉及的行业以及目标国或地区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当针对具体行业及目标国或地区的特征进行选择,使得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得出的评价更加客观具体,方便投资者制定更加详细的投资计划以及东道国或地区藉此了解投资者的投资目的、要求和期望。 4. 反映、监测及预警原则。国际直接投资项目通常需跨越数年才能完成,在此期间东道国或地区的投资环境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要能够准确地反映目标国或地区的现状,还应当能够反映出当某一投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将对整体环境产生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预警。 5.可比性原则。通常投资者在进行国际投资环境评价时会挑选出一个以上的目标国或地区进行对比评价。因而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兼顾各目标国或地区特性的同时还应当能够通用于所有目标国或地区,使投资者能够在统一标准下对目标国或地区进行比较和选择。 (二)建立服务外包国际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在上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根据国际投资环境的元素结构以及服务外包业的特点建立如下服务外包业国际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政治因素指标。政治因素指标可以分为政局稳定性、政府执政能力、相关政策以及社会秩序等四个二级指标以及下属三级指标来反映目标地区的政治环境。政局稳定性是决定和判断目标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的实质因素,主要考察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爆发战争、罢工、暴动等政治事件的可能性等内容。而政府执政能力对于建设和保持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十分重要,主要涉及政府治理地方的能力以及办事效率,包括政策执行能力;财务能力;服务能力;突发事件处理几方面。与服务外包业国际投资相关的政策则主要包括外资优惠政策、外资限制政策、服务外包业发展政策等,它是影响外商做出投资决策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这些政策的连续性越好,外商在当地的投资也就越稳定。而由社会和谐度、社会治安维护体系、治安事件发生频率等指标所反映的社会秩序不仅关系到外商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将对外商在当地的人身安全以及生活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2.经济因素指标。经济因素指标由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水平、生产要素供应、当地外资引进情况四个二级指标构成。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指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环境的总体面貌,涉及当地经济技术开发能力、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经济活力等方面,可以从当地GNP、人均GNP数值及增长率;近年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率;进出口贸易额;市场规模和潜力及开放度;近年通货膨胀度;消费水平及结构等三级指标进行判断。工业是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当地的工业发展水平也是外商在进行服务外包业国际投资时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主要涉及当地工业发展水平及加工配套能力。生产要素的供应直接决定和影响外商的投资经营成本和效率,所以目标地区在原材料供应及价格、劳动力供应及工资水平、土地资源及租金、资金供应及利率、外汇管制及汇率五个方面的内容都需进行评价,尤其是劳动力供应及工资水平对于依托当地劳动力要素发展的服务外包业来说更是十分重要。而当地的外资引进情况对于外商的投资决策也起到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据此可以更为准确直观地反映出目标地对引进外资的态度及有效利用外资的能力,主要包括当地近年FDI总额、当地近年完成FDI项目数、当地外资企业数及规模结构等内容。 3.法律因素指标。法律因素指标主要包括法律体系完善程度和法律有效性两个方面,完善的法律环境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顺利运营以及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法律体系主要涉及金融类法规、审计类法规、经营类法规、外商投资法规、服务外包业法规、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区域性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因此,本处所说法律主要是地方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制定的地方性规章制度以及对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能力。 4.产业因素指标。产业因素指标主要是针对服务外包业这一特定产业的产业环境所选定的指标,包括产业现状和配套因素两个二级指标。产业现状是通过对近年服务外包合同额、离岸外包合同额及所占比例;服务外包企业主要业务内容及市场结构;服务外包企业数及规模结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数;服务外包业就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评价来帮助外商了解目标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例如当地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发展水平、是否有其他跨国企业投资建立服务中心等。而配套产业则是反映与服务外包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关联企业发展水平,主要从协作企业数及规模结构、协作企业信誉等方面来考察。 5.基础设施因素指标。根据主要服务对象的不同,基础设施可以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两类。其中,生产性基础设施又细分为通讯能力,交通能力,能源供应数量、品种、质量及满足需要程度,给排水设施及能力,减灾与防灾设施几方面。对于投资活动来说,生产性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大大超过社会性基础设施,因为完善的生产性基础设施程度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尤其是通讯能力和交通能力,因为外包服务主要是依靠当今发达的现代通讯技术来完成,而便利的交通能力则能够帮助发包商和接报企业在必要时进行更好的面对面交流往来。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更多是涉及到当地的生活条件及公共环境和设施,包括生活服务系统,如住宅、商店、医院及其他一些服务性机构,还有当地的环境保护能力,如绿化建设。 6.社会文化因素指标。社会文化因素对国际投资行为、生产经营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当双方文化差异较大时,对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的影响也就更大。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观念、社会文化、高校教育、科研,这些因素均源自于当地的历史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涉及居民价值观念、居民道德观念、种族自我中心程度、居民工作积极性;当地语言、宗教信仰、民族结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多个方面。而高校教育和科研能力则是在国家统一方针的领导下由各地政府积极建设发展,以提高当地的人才储备和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从高等院校数量、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近年投入教育经费及占GDP比重、科研机构数量等角度来考察。 7.自然因素指标。自然因素是所有国际投资环境主要构成因素中最难以改变和不可控制的先在性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理想的地理位置能够为目标地区更好的获取外来资源,同时将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向外界展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就服务外包业来说,比较重要的地理位置因素包括与投资国距离、与本国主要经济发达城市距离、与重要国际国内交通线的距离三方面。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服务外包业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矿产资源等物质生产资源消耗较少,因此,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更多是关于气候条件、资源状况、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集中度、自然景区及森林覆盖率等环境资源。 三、结论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各种投资环境评价方法中必需的一个步骤,而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又不失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外商在选择服务外包业国际投资目标地区时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使投资项目能够更加顺利地运行,以帮助外商降低经营成本、获取优质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并且开拓海外市场,扩大经营范围,分散经营风险,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对于东道国尤其是接受投资的城市或地区来说,经常进行自身投资环境评价,能够使政府及时发现不足,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地区招商引资能力,弥补当地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在合作过程中获取外商所提供的先进服务技术及经营管理理念,迅速提高当地外包企业服务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开拓国际客户市场,进而推动当地服务外包业发展,加速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机构优化升级。 浅谈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本文从指标体系结构选择、要素层划分和指标层确定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并从地域性、价值观等6个方面指出了今后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城市 1 引言 城市人居环境是全球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学术界对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许多学者对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政府也设置了中国人居环境奖。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都涉及人居环境的评价问题,导致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 2 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构建一般应处理好指标体系结构、要素层和指标层这三方面的因素。 2.1 指标体系结构的选择 常见的指标体系结构有多指标简单集合结构、树形结构和网络形结构等三种。多指标简单集合结构中的各指标同属于一个系统,但相互之间没有其他关系,每个指标都可单独对系统进行评价。树形结构不同层次之间的指标具有从属关系,通过综合而形成对系统的评价。网络形结构是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系统进行评价,一般多用于复杂系统。 多指标简单集合结构多用于表彰类指标体系,这是因为评选奖项往往并不强求面面俱到,而是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引导性,指标体系内在的逻辑性非其考虑重点。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就采用了这一结构。 树形结构有助于指标分类,指标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清楚,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指标体系结构,也是以综合评价为目的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普遍采用的结构。因为综合评价研究更强调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通过树形结构可将评价系统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评价类人居环境指标体系采用的树形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 网络形结构因其构建比较复杂,因此在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极少应用。 2.2 要素层的划分 要素层根据对城市人居环境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而定。目前较多的做法是将城市人居环境这一大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各个子系统,这也符合我们对城市人居环境最为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如吴志强等将其划分为5个子系统――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标、科技发展指标和物质发展指标 ,罗亚蒙等将其划为由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等6个一级子系统和政治文明、人均GDP、生态环境、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等28个二级子系统组成的要素层 。 2.3 指标层的确定 指标层中各项具体指标的确定是整个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 2.3.1指标因子的选取 具体指标的选取方法有德尔菲法、公众咨询法、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等。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该方法主要是以书面形式背靠背地征询和汇总专家意见,确定指标因子。公众咨询法是通过问卷或访谈方式征询公众意见拟定指标,但一般要研究者事先拟定一批指标因子以供公众选择。频度分析法是根据对人居环境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统计,选取使用频率较高指标的方法。采用频度分析法可以选出能得到公认的,且具代表性的一些指标。理论分析法是根据对人居环境内涵的理解,选择能反映人居环境本质和内涵的指标。 在初步选出指标因子后,一般都需要对指标因子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因为大量的指标因子不但增加了日后收集数据的工作量,而且各指标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会极大地增加分析的复杂性,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减少指标因子数量,降低指标的冗余度,同时要尽量减少指标因子所包含信息的损失。常用的方法有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 2.3.2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表示该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一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权重组成了权重体系。确定权重可采取以下三类方法: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又包括德尔菲法、主观经验法、专家排序法、专家会议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有相关系数法、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算术均数组合赋权法等,其权重根据各项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的。主客观结合赋权法则是对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 2.3.3指标赋值 指标赋值涉及对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主观评价赋值法,常见于公众调查型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多为主观指标,难以直接用具体的数字表示。指标值的取得取决于公众对人居环境的主观感受,由公众根据满意度进行赋值,一般多采用五级分值制。还有一种是客观评价赋值法,通过统计数据等对一系列客观指标进行赋值。需要指出的是,客观指标原始数据虽然可以通过统计资料获取,但为了解决各项指标因不同量纲无法进行直接汇总计算的问题,还必须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消除量纲影响的处理,也称为同度量处理。常用的有相对化处理方法、函数化处理方法和标准化处理方法。 3 今后研究的展望 综观我国目前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尚有所不足,在今后研究中应该加强。 3.1 地域性不够突出 人居环境首先是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以一定的空间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的,能为我们感官能具体感知的物质空间以及为知觉感知的社会文化空间。地域性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在特征。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在指标因子的通用性设计上有余,地域特征表现得却不够鲜明,针对性不强。 3.2 多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缺少变异指标 目前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所选用的指标的大多是总量指标或平均指标,这些指标较好地反映了人居环境总体评价和一般水平,但在另一方面却又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及其分布情况。这一不足有必要通过引入变异指标来加以弥补。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差别大小程度的综合指标。如反映居民经济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基尼系数即是一个变异指标。在目前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中,类似的变异指标太少,而且尚未引起普遍重视。 3.3 应明确指标因子反映的不同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具体指标因子实际上就反映了人们对人居环境各方面的不同需求。根据马斯洛理论,这些需求的重要和迫切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指标体系研究中,我们应该将这些指标因子适当区分,明确哪些是构成人居环境的最基本因子,哪些是在追求更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需求中派生的,并通过权重设置等方法予以反映,以设计出一套结构清晰合理的指标体系。 3.4 应突出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人居环境评价是一项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实施评价时要经济、可行。可操作性主要通过数据的可获取性体现,要求数据易于采集,应该最大限度地采用现有统计系统的统计数据,这样不但指标的统计口径比较一致,而且也经济。 浅谈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 本文在对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的评估、诊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城市 软环境 评价模型 构建 一、构建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模型的目的及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生存较量已从规模、专业、浅层次的外在竞争,逐步发展到内在的、隐含的、综合性的、深层次的战略性竞争,这就涉及到软环境。我国学者对投资环境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现有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主要针对宏观经济环境而设计,由于投资软环境含义广阔,评价范围过于宏大和宽泛,评价指标直接关系到的是国家或区域创造性能力的提升,对中小城市而言,缺少针对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笔者对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便于指导实践工作。 二、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性 1.价值性。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和优化是富有战略价值的,因此,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应具有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指标中要具体体现降低企业成本、吸引外部资本、促进经济繁荣和改善民众生活质量、解决社会矛盾方面的问题。 2.独特性。投资软环境是一个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城市内在的、隐含的、深层次的,是本城市所特有的,能为城市带来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因素,它不易被其他城市模仿和替代。设计的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城市的历史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信息。 3.整合性。中小城市的投资软环境是由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单个某一方面的优势和强大都不足以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因此,这些要素必须与城市的其他软环境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能力体系或具有整体互动的功能,才能向国内外的投资商展示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 4.针对性。中小城市无论在规模、基础设施、发展机遇、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城市相比。因此,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应具有针对性。着力于解决在执法、政府政务、市场竞争机制、文化特色等方面问题,所列指标要突出企业和群众经常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改善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建设。 5.导向性。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投资软环境的现状,又要导向未来,指引人们应该如何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 三、建立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的评价指标内容 对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性分析为探索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的构成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过研究发现,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好坏集中在法治与政策环境、行政服务环境、商务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四大方面,其构成了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下设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投资服务环境、资金盈余环境、诚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基础服务、商务基础设施、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教育环境等12个二级评价指标,并通过51个观测群的调查分析,对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和诊断。建立的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的评价指标内容详见下面图表。 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了目标层、指标层、观测层等多层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数量要繁简适中,以便用来测度和分析我国中小城市的投资软环境。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探讨:基于新医改管窥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下,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渐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当今,医院开始实施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现如今,各大医院和卫生服务机构已经开始着重准备财务信息系统化的建设及管理,因管理水平层次不齐,信息化建设系统会出现诸多问题。文章就对新医改下探究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财务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提升了竞争力,促使医院能够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新医改下,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的建设,对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科学分析,不断提高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相应地工作效率。 一、医院实行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浪潮的冲击 当今信息化时代下,医院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发展过程中应该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互联网时代下,基础行业都发生率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信息化建设中,多数行业加入当今的浪潮中,网络化、信息化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医院实施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有利于患者就医、医生治疗 医院中信息化的采用,能够让病者在就诊的同时建立一个新的电子病历本,能够将病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合理的整合,远程医疗,电子病历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方便了患者,进而提高就诊的效率。 (三)有利于医疗体制的改革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就医难的问题,而且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为患者整合信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医疗救治的应急指挥能力。还可以使得各级社会医疗保障部门按照需求了解病人的病例情况,方便病人就医,有效地解决社会医疗难题。 二、新医改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医院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物力、经历、财力等一线的诊疗和科研中,认为财务管理主要为一线科室服务,属于医院的后勤科室。对医院的硬件技术、条件设备的采购极为重视,忽视相应地管理。此外,直观性大,而且在成本核算、折旧核算及财务报表的反映内容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 (二)医院财务信息编码不准确 医院在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中,缺乏统一完善的财务数据编码标准,并且也没有相应地防范。因基础信息源不顺畅,导致整个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财务数据的整合性,致使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另外,医院采取数据信息编码不正确、不标准,因此不能够充分利用医院财务资源,使整个财务工作程序出现疏漏和不规范,从而给医院的出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三)缺失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人才 医院财务中财务管理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过程就是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它要求建设者对医院财务工作的相关流程和知识进行熟悉和认识,同时还需要精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可以说,财务信息管理计算机水平高,需要聘用占有的计算机人才。但是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信息化人才,它成为制约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而且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加强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对策 (一)提高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 信息化时代下,竞争更加便捷、迅速,信息能力收集越快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医院信息化的突破和先导,财务信息能力已经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重视财务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实现绩效考核,并直接与薪酬体系挂钩,实行绩效考核制度。 (二)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安全 医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安全数据库信息,目的是为了确保财务信息数据的完整性、统一性、安全性。此外,医院财务信息系管理化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医院财务信息的管理和交流,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局域网,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建设是高科技的行业,需要有懂财务管理、计算机、医院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有目的地培养这样的人才对于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家和高等教育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高校中开设医院财务信息化专业,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培养综合性人才。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探讨:对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伴随着新医改的深入与发展,医院财务管理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其中,依靠信息化技术手段积极加强医院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对医院财务收支与预算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与了解,深刻探究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此用来推动医院财务管理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医院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问题 对策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逐渐应用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之中,这不仅会医院管理者提供具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医院的管理水平。为保障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则需要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进行探究,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推动我国医院财务核算工作与财务控制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数据信息编码不合理 从当前医院财务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角度分析,有很多医院虽然建立了财务管理体系,但是却没有针对医院财务现在制定一套统一的财务数据标准,并且没有制定规范的信息编码与信息源,这就导致医院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无法真正提高医院财务数据的整合性与有序性,进而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除此之外,由于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编码不合理,很多隐形数据没有得到挖掘与利用,这对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带来阻碍作用。 (二)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于盲目 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并没有结合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需求,仅仅以借鉴其它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方案为主,这种情况会导致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出现阶段性与主次性发展,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点也比较高,没有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作用进行展现。另外,在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存在盲目性,导致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效能比较差,财务管理工作会受到限制,无法真正满足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三)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缺失 在科技的发展下,信息化已经成为医院财务管理必不或缺的组成内容,也是实现医院财务管理有序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建立信息化基础,并且还要积极制定科学的规划目标,保证医院财务管理能够做到环环相扣、步步逼近的发展趋势。但是从当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建设中,很多医院并没有设定信息化财务管理规划,导致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医院财务数据分析、控制、预测等工作开展呈现不顺利、不完整的现象。 二、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正如上文所言,在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发展,医院没有结合自身发展趋势进行发展与改进,导致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于此,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解决与分析。 (一)积极完善医院信息编码工作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离不开编码工作,但是编码工作却存在不合理性,针对于此,医院需要积极局域网络系统,增强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另外,医院还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积极应用数据库,将财务管理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汇总。另外,还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程序对数据进行统计,及时录入到相应操作系统之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医院财务管理的有序性。医院需规范信息编码工作,实现资源的共享,保证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完整与可靠,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真实性。 (二)积极增强医院财务管理的集成度 医院想要构建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则需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控制系统。医院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将财务信息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并强化资金管理,实现对各个部门数据信息的传递,保证信息化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除此之,医院管理人员还要正确认识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在数据信息共享系统的支持下,积极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医院财务管理水平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医院财务信息管理的要求。 (三)积极实现医院信息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进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医院需要构建财务管理规划体制,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另外医院还要对当前所采取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构建长久财务管理系统,实现对财务数据的整合,保证对财务管理的预测,同时还要结合医院实际发展需求,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发展体系,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医院需加强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财务内控工作,对医院会计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现代化与信息化作为财务内控手段,将传统财务数据整理方式进行改进,积极创造医院财务内控的创新局面。 (四)加强对医院财务信息人员的培养 财务人员是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人员,在新医改的发展要求中,财务人员面临着重大压力与挑战,要想真正实现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性,则需要对医院财务信息人员进行培养与教育,构建高效的财务信息管理机构。针对于此,医院可以定期对财务信息人员进行教育与培养,帮助采取人员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操作方式,争取将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作用发挥到最大。另外医院还可以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招聘优秀的财务复合型人才,帮助医院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迈入正轨,真正满足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医院要想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需要改善存在的弊端与问题,规范信息编码,加强财务规划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集成度,积极构建高效的财务管理队伍,以此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探讨:信息化技术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对于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转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而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入各行各业,计算机高效、全面、低成本的特点使信息技术深入医院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当前看来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次研究就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深入探讨信息化技术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优势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 信息化技术 应用效果 医院财务管理作为医院正常运转的保障进而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它将各种实物以货币的方式进行考量,并将其综合分配和运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发展医院财务管理,是每个医疗机构应该均必须要正确对待的话题。 一、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集成处理系统,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核算;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由于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归档等内容,如果仅仅是通过人力来进行处理,不仅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与计算机处理相比,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更高,因此很难完全避免管理工作出现失误。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当前背景下医疗机构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信息化管理,才能保证医院不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竞争力、社会声誉以及经济效益。 二、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多是单一的对会计信息的录入和核算,部分财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实际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部分重要的数据资源无法实现共享,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决策者提供提供科学依据的价值,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医院做出错误的决定;其次,医院财务管理主要包括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两个环节,而这两个环节又是由两个系统所构成,由于管理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相同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也会有一定的出入,因此,医院财务管理部门所得到的数据往往会与真实情况发生的数据存在差异,不仅会造成重复工作的情况发生,浪费医院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医院做出不适宜的决策。 三、应用策略 (一)给予财务管理信息化足够的重视 医院相关领导应认识到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在将财务管理软件引入至财务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于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工作上的协调配合的督导,有针对性的进行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使其能够完全掌握全新的财务处理办法,调整其工作思维,保证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在工作中完全施展。 (二)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系统软件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系统软件,在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做好财务人员对系统软件使用要求的调研,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一套系统软件。 (三)通过信息技术,控制医院的成本核算 在失常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医院也比较看重经营管理,当前医院所采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大致上可以分为成本核算和收费管理模块两类;各个子系统的数据能够在主系统中进行最终的汇总和分析,保证数据能够最大程度的被利用,发挥其应用的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对药品的消瘦管理和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趋提高;如何在对治疗患者的环节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也成为了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重点之一,这也使得医院的财务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从侧面提示了财务管理在医院运行过程中的地位。 (四)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医院的管理职能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会计电算化也极大的提高了医院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在医院财务管理方面也会有比较大的使用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由于未知因素引起的政策和管理相悖的错误,进而使医院的财务管理活动更加规范、标准,不仅能够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还能有效的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有针对性的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除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外,还能够解放人力资源,并为医院的决策者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进而保证医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或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实现社会职能。 本次研究所总结的关于信息化技术在医院财务管理应用中的具体策略,均源自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已有研究资料的概括,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值得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借鉴和推广。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探讨:新常态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 [摘 要] 新常态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公立医院需结合新医改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挑战,实现大数据带来的便捷和快速发展,促进医院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 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公立医院也进入了调结构、转效能、强服务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迎来新挑战,需进一步正视问题,不断完善,才能提升其服务并指导医院管理现代化的效能。 1 新医改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为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新医改将财务管理融入经济大环境,在信息化方面对财务预算、资产负债、收支成本、会计报表等进一步加强了严格规范的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公正透明。 1.1 财务预算 为加强预算管理,新医改制度在可补助的项目、可补助的情况、医院开支剩余的处理等方面都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对预算环节及各环节的方法、程序、原则及相关职责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大数据时代,医院管理需要更加前瞻科学,因此地方公立医院需遵照新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调整,通过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使之更严谨。 1.2 财务负债 为加强医院财务风险调控,新医改制度要求定期对固定资产、债务进行核算,同时对融资、开支的程序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审查。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调整给市场化的运行带来了更多挑战,公立医院更需要通过系列信息化的管理,对医疗利润进行市场化的调研论证,加强长期可持续调控,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损耗。 1.3 财务收支 财务收支是医院管理一个基点。新医改制度将其收支种类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将公众敏感的药品收支导入预算,将科研与业务水平培训支出划拨而单独设立,新常态下要求多元化的服务,而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加强医院市场监管,提升其公益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4 成本管理 经济增长进入中低速的新常态要求创新科技、开源节流。新医改制度在成本管理的目标、核算内容、分配成本等方面要求更具体、更详细、更规范。这就更需要信息化手段来解决医改财务成本中的复杂问题,使之更明晰、科学。 1.5 会计报表 新医改制度在会计报表要求上更加完备,报表数量从三张增加到五张,报表内容要做好批注,有现金流动报表、财政补助收入报表,报表形式更符合国际惯例。为此,唯有通过信息化大数据的管理才能在减少重复简单劳动及资源浪费的前提下提升医院财务管理的档次。 2 新常态新医改制度中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大多使用了财务软件,有成本核算系统、固定资产系统、门诊住院收费系统等,但各系统彼此信息脱节,从意识到具体操作,均缺乏大数据大系统的整合。 2.1 观念滞后,重视不够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宗旨是对有关大数据时代的财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整合处理,尽可能避免经济损失,以提高社会效益。但医院管理层意识往往将信息化与医护人员的技术技能提升关联,而财务管理则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简单核算、基础数据准确等方面,从而对财务管理信息化不够重视,导致其建设滞后;同时,部分基层人员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局限于个别化的数据处理,不愿从宏观的数据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参考,因而缺乏创新,影响信息化的升级发展。 2.2 数据标准不一,信息碎片化 现在大部分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层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只是停留在核算上,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与整合,致使信息不集中,各部门的数据标准、信息彼此碎片而孤岛,缺乏应有的统一性,不能有效运用全面掌握,因而利用大数据来解决医院问题的信息化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2.3 系统单一,兼容性差 目前,医院的信息化、网络化在各公立医院多普及于外部业务系统,但以人、财、物为核心的内部运营管理系统仍比较单一,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功能简单,多停留在简单的录入凭证上,没有预算及事中控制上的管理,缺乏共享。信息数据库的彼此不兼容,致使不能密切追踪资金的去向,难以提高医院的风险控制、资金控制能力。 2.4 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是以信息系统为背景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为支撑,其信息化管理需渗透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全过程及各系统,才能有效盘活存量,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现效能最大化。但现在部分医院内部管理不规范,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制度不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医院管理流程,管理效率低下,工作运转冗杂。 2.5 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网络都比较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但现在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多熟悉手工财务,缺乏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加之医院大多重视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而缺乏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因此能将财务信息与技术业务高效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奇缺,严重影响了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政策引导 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其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医院管理层要意识到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用全局性的战略眼光来推进信息化建设,落实相关责任目标,给予其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可将新医改、新常态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进行整合梳理,将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评估纳入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成绩指标,以政策引导促进我国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医院工作人员更要认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将信息化进程与相关人员绩效挂钩,保证建设有效实施。 3.2 完善系统,加强监控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加强财务风险监管,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能。因此,首先必须切实掌握国家有关医疗政策,熟悉医院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为提高财务信息风险意识,应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财务软件的集成能力,选择既符合国家相关制度准则要求又适合医院特色发展的优质高效的财务软件;其三,加强财务信息的集中管理,明确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数据统一的标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强数据监控,合理设置权限,确保提供全面有效的财务资料和及时精确的财务信息时信息安全。 3.3 健全管理,提升素质 首先理顺医院各部门的关系和职能,明确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功能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健全并完善各类制度;其次,健全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体制机制,制定配套可行的措施,完善信息化工作流程,改善技术手段,打通信息化平台关节,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切实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提高其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坚持能岗匹配的用人原则,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引进既精通计算机又懂财务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信息化时代的综合管理意识和效能。 总之,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医院”的管理模式将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有效提升医院的管理效能,促进医院的发展。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探讨: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医院财务管理当中也逐渐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也成为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能够提高医院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善医院管理水平。本文简要介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当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措施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措施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通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医院财务管理流程的再造,并建立配套的财务管理阻止模式,不断挖掘财务信息的价值,充分利用医院财务信息,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益,更好地为医院财务活动提供指导。 1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财务人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可以说是复杂的系统工作,内容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如果不是懂财务并且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无法胜任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目前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水平较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盲区,并且对财务管理的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同时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内容比较滞后,一些财务工作人员需在不断学习研究,显著降低本职工作的效率,而医院未能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教育[1]。 第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手段落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日益普及,可以将财务工作人员从复杂的数据整理当中解放出来,但是财务数据的核算整理只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部分功能,还应当包括预算、决算和历史数据的分析对比等。但是目前大多数医院未能实现财务系统的全系统联网以及数据共享。很多财务工作人员只是借助于计算机完成数据输入、处理以及打印报表等方面的工作,未能使用计算机完成数据的分析对比,财务管理信息化停留在事后核算的层面。 第三,财务管理的软件不够专业。目前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财务管理软件,不过很多软件的功能比较复杂,并且操作界面不够友好,更没有针对医院的情况而量身定做,因此在使用过程当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除此之外,医院财务部门同其他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实现网络化财务管理的优势。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医院只是实现收费管理、药品管理同财务管理系统之间的统一,全科室以及全方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还有待继续改善。 2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医院对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不够重视。财政部虽然规定到2010年80%的基层单位要完成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从而让财务工作人员从繁琐的算账、记账以及报账工作当中解脱出来,并将精力时间用于资金分析以及资金管理方面,从而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过这一要求并未得到良好的执行[2]。一些医院虽然开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构建,但是财务软件未能体现出内部控制的理念,在操作权限的管理方面更是形同虚设。 第二,数据安全性以及保密性比较差。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面临着很多风险,例如制订的措施不够健全或者缺乏严格的监督,从而不断发生玩忽职守的问题;在计算机维护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多漏洞,例如缺乏完整的防毒措施以及意识,对计算机犯罪也缺乏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形成会计档案以及保管的过程当中也在风险,例如护士备份或者备份数据未能定期进行检查,凭证以及账簿等未能及时打印。 第三,计算机的利用水平比较低。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完成手工核算工作,不过在医院财务管理过程当中的应用比较薄弱,未能挖掘电算化功能,同时财务信息存储的介质也比较混乱。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会出现两种介质的财务资料:一种是储存在磁盘等上面的电子资料,另一种是传统的书面资料。但是在当前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当中,部分财务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上,部分财务信息存储于书面资料,管理比较混乱。 3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设计与实现措施 第一,医院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医院应当意识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可以说是医院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迅速获取信息同时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主动。这就需要医院强调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持续改进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的水平,而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则是有效的途径。医院需要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软件的功能,让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为医院管理人员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并且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不断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二,树立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全面性、综合性以及准确性等方面的特点,是医院管理人员控制医院日常运作,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想推动医院的发展改革,就应当将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核心,树立资金流控制为目的的财务管理理念。在医院管理过程当中,切实抓好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监控,从而不断改进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医院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作为切入点以及核心,通过建立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以及资金监控,这样一来可以强化管理制度约束,防范医院的资金使用风险,并且能够实现信息共享,防止财务信息以及统计数据的失真。 第三,推进医院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医院要建立集中管理的模式,从而实现财务信息共享。只有医院的内部资源实现高度集中以及统一管理配置,才可以在财务管理过程当中提供科学有效决策。这就要求医院实施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规范运作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机制,需要统一集中财务管理体制,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财务管理集中以及资金监控。要想达到这些方面的要求,就应当对医院固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的模式,对于现行财务管理的方式和财务规范加以改革。在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消除财务信息方面存在的孤岛,最终实现财务信息的高度集成,实现医院各方面信息的高度集成。集成的方案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常用的途径是建立核心数据库,各个信息子系统以及终端用户一方面能够根据具体执行的状况修改、补充或者更新数据库当中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按照数据中心的资料提供各方面特定用途所需要的信息,在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过程当中可以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培养复合型财务工作人员。医院应当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业务能力,通过强化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技能以及计算机操作技术,同时促进他们转变财务管理的理念。熟练掌握财务管理软件可以说是发挥财务管理信息化作用的重要步骤,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学习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同时规范他们操作,保证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医院要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确保财务工作人员掌握财务管理系统的相关操作技巧,同时主动适应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也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医院应当建立同财务管理信息化配套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员工的热情与动力,多管齐下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展开。简言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作为系统工程,人才支撑可以说在最为核心的环节,医院应当将专业人才的招募培训放在首要的位置。 综上所述,财务信息化通过是想计算机技术整合财务管理数据,可以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快捷方便,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进一步提高准确性以及及时性,可以说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医院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医院应当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当中的问题,同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改善医院的财务管理质量,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探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摘要: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要重要的管理工作,在现今的发展形势下,其管理必须体现出创新性,才能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效果。以绩效管理来改进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首先阐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继而分析财务预算中提升绩效管理的措施,以期为提升高校财务预算整体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关系;途径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管理不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却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帮扶作用。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可行性具有深入浅出的作用。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为绩效管理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本质上将,绩效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法。正是因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各种方法应运而生,而强调绩效管理,则是在比较细化的财务预算管理领域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缺少了这种管理方法手段,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疏漏,而且使管理过程更加缓慢,显得非常吃力。绩效管理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够敲开财务预算管理的大门,使预算管理的实效性更加明显。因此,高校财务预算为绩效管理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使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具备了有利可行的客观条件。 (二)绩效管理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支撑 开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具备合适的条件,否则,其实效性无法很好的把握。高校其他管理工作需要构建在良好的条件基础上,而财务预算管理同样需要具备有利的条件,绩效管理使预算管理的价值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得以充分发挥,贯穿高校管理的整个过程,从而使高校的领导层、管理层、一线工作者都能够真正认识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可见,效管理使得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更加稳固,使得预算管理的步伐更加坚定。因此,绩效管理是促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实现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互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各项内在要求呼唤了绩效管理的运用和融入,财务预算管理也为绩效管理提供了展现价值的空间;绩效管理则为全面提升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供了合理可行的方法手段,创造了有利有效的条件。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发挥作用,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共同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困境 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举措,其积极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我们在认可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不难看出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困境,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校领导认识不够,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领导往往缺乏财务预算管理的能力,使得其对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没能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如此,通过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往往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高校领导不加重视,绩效管理的的地位就会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不利于绩效管理的推广。 (二)预算控制工作不严格,阻碍了绩效管理步伐 很多时候,高校的预算管理在预算控制环节出现了很多纰漏,致使很多财物、资金的走向不明朗,使绩效管理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反而是预算管理工作处于忙乱的状态。一旦预算管理比较混乱,绩效管理就缺少了充分应用的机会。如此,预算管理问题频出,引入绩效管理实现自身改进的可能性比较低下。 (三)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绩效管理水平 高校领导的不重视,以及预算控制工作不理想,都使得绩效管理很难迈入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即便意识到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途径,但是,仍然会因为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使绩效考评水平无法正常的发挥,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绩效管理的成效。 (四)单纯抓起绩效管理,却与预算管理缺少关键性链接 很多高校及时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仍然只是机械的严抓绩效管理,而忽略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其实,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与绩效管理直接挂钩,使预算管理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但是,现实中这种具有成效的衔接非常少,究其原因,是没有深入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结果,无法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无法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某些方面实现融合与有效对接。 三、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充分认可二者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并深刻剖析现存的问题及困境,使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制定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一般脱胎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内容,其目标在于实现某种工作目标,以此确保员工执行力的提升,使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工作成果。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管理目标的制定,并且需要将管理目标合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的各个细节,使绩效管理目标更为细化具体化,以此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使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一一落实,在执行效率上得以保障。具体而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根据高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等依据制定目标,并且应当构建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体制,使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更加明确到位。如此,在目标明确,责任能够落实的状态下,才能把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综合考评的内容加以重视。当然,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的展示和提升必然要依靠“高绩效”的管理水平。因此,当绩效管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时,需要对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化绩效目标加以确定描述,使之成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例如,科研经费的预算绩效指标设定为科研报告撰写的频率、内容以及学术价值等;教师的薪酬预算指标设定为教师的出勤率、有效课时数以及学生满意度等。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关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发展正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中,高校内的各大管理体系正在逐渐迈向标准化和规范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虽然我国高校近几年来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财务预算的准确性。本文通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着手分析,进而阐述了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的一系列分析提出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个高校的发展也是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高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再加上高校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不重视,使得高校原有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所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在高校有限的资金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利用部分资金,并且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为学校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是当下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重大挑战。我们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才能够保证高校内的各项事项能够顺利高效进行。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的财务预算涉及到多种问题,但是教育科研水平是学校的发展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内的各项运营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高校只有制定出合理的预算财务管理体制,才能够使高校财务预算与高校实际支出和发展更加贴近。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实际财务管理运行中,只是一种形式,仅仅停留在管理机制的表面,并没有将管理体制进行彻底的落实。因为缺乏一套完整、科技、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导致了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中,有些管理体制犹如摆设,缺乏一定的控制力和强制力,没能够彻底发挥出管理体制所具有的真正作用。 (二)缺少新的预算编制方法 在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它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项目的财务预算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仍旧采用效率低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基数加增长,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是将上一年的实际支出数额作为编制的基数,并且在此基础上在相应的增加一些变动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进而编制下一年的预算支出。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虽然存在着简便、快捷的优势, 但是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在进行预算过程中,不利于预算编制的动态发展,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下,运用这种方法所计算出来的财务预算与下一年的实际预算有很大的数据误差,更有可能影响下一年的实际预算。 (三)财务预算内容和制定上不完整 高校财务预算在内容的制定上存在不完整的缺点,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难度不断增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已经不在像过去一样,在财务资金方面全部依靠着政府的资金拨款,各大高校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扩大招生、与企业进行合作和进行信贷融资等多种方法来加大学校财务的实际收入,这就导致了各大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难以将高校内所有财务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财务预算中,无法对高校的财务进行统一的预算和整理。由于高校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高校又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导致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造成了预算内容与实际收入支出无法完整的进行体现,高校的整体内外收入、社会融资、政府支持性基金等多项收入无法完整的纳入到财务预算中去,最终导致了财务预算编制在内容上存在缺失。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原因 高校财务预算是一项数据庞大、涉及工作人员多的工程,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各部门进行紧密配合,部门人员都要积极的投入到配合财务预算的工作中去,以此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部分部门人员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重视,认为财务预算只是学校财务相关部门的工作,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在任务交代下来后也是敷衍了事,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财务部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带着一种“先要钱后计划”的心理,在进行财务编算的工作中不认真不细心,等到实际花钱的时候才能发现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由于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不重视,导致了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无法掌握各部门的实际收支情况,最终导致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混乱,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学校整体的资金运作。 (二)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所有管理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的高部门相关人员不仅仅要重视财务预算管理,还要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严格监督。在进行财务预算的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高校实际收入情况的预算不予通过,并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财务预算。不仅仅要在财务预算管理前期进行严格监督,在后期的财务信息与成本核算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监督,要体现透明化。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公开栏的公开程度是有限的,而且还存在很多的暗箱操作,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学校的真正预算在什么地方,资金具体去向无法明确,难以保证资金收入是否合法、有无偷税漏税的情况,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监督力度,确保每一步骤都能够无漏洞可查。 三、探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 (一)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必需要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首先高校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高校预算管理的更新信念,使各部门和各领导能够明白学校的预算花费在什么地方,不能存在“糊涂账”,并且要让各高校的领导人员和教育者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在加大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广征意见,对高校内现存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修改,使其能够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实情。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制定时,要多方面听取学校所有人员的意见,要广纳意见,分析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鼓励学校所有人员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预算编制中,从而使学校的预算管理体制更加健全,能够使财务管理体制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在高校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有效的实施财务管理w制,必须要加强校内各个部门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如果领导阶层对校内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度,又怎么会投入心思进行财务管理宣传,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态度也无法认真负责。高校对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各部门上报预算的审计和监管工作,要求各部门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细分,对各项资金来源和支出部分纳入到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中,对财务预算编制的审核一定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缺项和漏项的问题,各部门只有对财务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度才能共同努力保障学校内的财务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 将各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中要加入到预算管理,从而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能够投入实际应用中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对一些有积极增收、执行力强的部门,在经过相应的考核确定无误后,给予这些部门一些物质奖励,鼓励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对一些工作执行力不强,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部门,在进行审核后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或者反思总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能够激发出各部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高校管理的精髓所在。高校必须做好这一项工作,既能够将校内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且降低资金的浪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这时候就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此来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新预算法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路径探析 摘 要: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对深化预算改革、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和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高校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然对高校预算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预算法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实行全面、精细化预算,同时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加大对预算的公开力度。面对新要求、新挑战,高校应优化财务管理,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新预算法;高校;预算管理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预算法,2015年1月1日起,新预算法颁布实施。新预算法对建立我国现代、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制度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预算法继续深化预算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对实际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财务风险不断增强,更加凸显出了财务预算的重要性,财务预算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要求高校财务预算具有全面性 新预算法第4条明确提出:“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即实现全口径、全过程、全范围预算,这要求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把所有“收支”纳入总盘,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坚决杜绝隐瞒资金、截流收入、私设“小金库”、套取预算资金等情况。如各院系(部门)创收收入、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租赁受赠收入等都必须纳入学校预算收入,相应支出也同样纳入预算支出。 (二)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更加精细 新预算法第46条指出:“编制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时,按功能分类应编制到项级,按经济分类应编制到款级。”这要求高校在财务预算时,对预算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摆脱粗放、内涵模糊的预算,杜绝预算局限在项目的大类层面,没有末级明细项目或末级明细内涵模糊不清。 (三)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更加公开透明 新预算法第14条规范了预算公开的范围、主体和时限等,并在第92条中明确了违反公开的法律责任。新预算法提出,必须在批准预算的规定日期内对外公开,做到主体、内容、形式和时间的公开,同时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以此接受社会各界和全校的监督,充分体现预算的公开、透明。 二、新预算法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预算不全面,“账外账”现象严重 目前很多高校预算编制不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创收收入未纳入预算收入总盘。高校编制预算收入时,一味重视财政拨款,忽视创收收入,造成收入编制不全、“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现象严重。创收收入作为不同于财政拨款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但属于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制收入预算时,必须将它纳入“预算总盘”,杜绝隐瞒资金、截流收入。第二,“结转结余资金”未纳入收入预算。 结转结余资金指按照财政批复预算,在年度预算执行结束时,未列支出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高校财务主要指财政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项目结转、结余资金,它们是高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往往会忽略这部分,以陕西省属FL大学为例,具体(见下页表1)。 (二)支出项目过于粗放,内涵模糊 当前很多高校编制预算项目时,对支出只进行简单、粗略的划分,没有建立子项目或子项目内涵模糊、不明确,造成预算、核算、决算衔接松疏、不紧密,很难发挥预算“指挥棒”作用。再者,预算项目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绩效考评水平。目前因高校预算项目编制过于粗放,没有对每个项目进行分解和细致的说明,造成绩效考评无依据或依据不充分的现状,以陕西省属FL大学为例,具体(见下页表2)。 (三)预算公开范围要求较低,未全口径公开 高校预算公开是指“高校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以适当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接收社会的监督。”目前高校预算公开范围的要求局限在“预算三下”层面,即包括财政补助收入的小部分(剔除“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等)、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和结转结余资金。结合高校实际财务状况,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构成了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研,对省属高校来说,“生均经费拨款”占到财政补助收入的48.5%、收入的36.5%。可见,这一大块儿资金,游离于公众的视角、人民的监督,对捍卫纳税人的权利,保障财政的透明度,建立政府责任和法制财政带来很大的障碍。 三、新预算法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路径 (一)梳理预算管理流程,实现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对高校来说,应该把所有的预算收支纳入总盘,真正做到“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无论是学校层面的预算管理机构,还是各院系(部门)的二级预算管理机构,在编制收入预算时,除了要纳入预算年度的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外,还要把创收收入、“结转结余资金”编到预算收入总盘,同时还要安排对应的支出项目,保证日常运行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都有归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隐瞒资金和截流收入,做到全口径预算。 (二)细化预算支出,建立项目层级关系 高校应细化支出预算,编制预算时,把经济事项融入到末级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中,以增强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高校的预算项目一般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由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组成,项目支出由系列子项目组成,但这只是最粗略的分配方法,完整的预算分配方案应体现支出的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和预算项目的三维立体关系,以YL大学2016年年初预算分配方案为例(节选)。 可见,要做好预算分配方案,高校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建立项目库,通过论证、评审等多重环节筛选出可行性较强的项目,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进行轻重缓急排序后,建立动态项目库。 (三)全口径公开预算,实现“阳光财务” 高校在公开预算时,对收支应进行全口径公开,不应该对“财政补助收入”剔除“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等重要因素,因为该项目构成了财政补助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这部分资金,难以保证纳税人的权利和财政的透明度。 新预算法第一次全面规定了“预算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并明确指出,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事项要做出说明、违反预算公开规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涉及国家机密事项外。因此,高校必须在预算批准20 日内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主体、形式、内容和时间。特别是“三公”经费,一定严格管控,不得超支,并且空开到层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预算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与改革研究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摘要】为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率,为学校发展提供充实的经费基础。在分析本院传统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后,以这些弊端为改进依据,提出了设置经费专项机构、采用平衡预算法以及实行精细化预算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措施。从改革效果来看,新措施的实施,优化了学校的资源配置,并提升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率,为学校后续预算管理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有利支持。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 专项机构 平衡预算 精细化预算 改革 一、引言 高校财务工作,是确保学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支撑。由此可见,良好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学校优化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有限资本以及充分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所以,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进行研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在财务预算的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在管理机制上也由传统的重核算、轻预算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财务管理。例如,文献[1]采用了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高校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务状况的变化规律。然而,各个高校由于在所处地域、学校属性、专业分布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预算管理特点也并不相同,所以优秀的管理模式仅能提供参考,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财务状况来制定。综上所述,在对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统称: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财务预算改革思路,以达到优化预算的目的。 二、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以本院为研究对象,结合2012~2015年的财务预算情况,进行分析。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本院的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预算管理机制的缺乏、增量与算法、预算执行力不强。 预算管理机制的缺乏。虽然每年财务部均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调研等使用经费进行一定的预算,但却缺乏相应的责任监督体系。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仅仅局限在审计、算账、报账等内容。如此一来,作为学校资金的管理者,缺乏对各部门在教学、科研等经费活动的预判,不利于下一年准确预算的制定。预算管理机制的缺乏,已经不能够与学校的快速发展现状相适应。 增量预算法。学校在2012-2015年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还是以增量预算法为主,即根据去年的总经费支出情况,再结合第二年的一些变量因素为根据,拟定下一年的财务预算。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大框架的整体预算法则,考虑未来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较少,所以不利于合理财务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力不强。通常情况下,财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支出有一个总量的控制,即确保各系、部门的年度经费支出不超过总的拨款。这样一来,预算的执行过程基本上是重视经费的数量控制,而经费的实际活动中,分配比例如何均无从得知,那么这经费支出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无法保证。 三、财务预算管理改革措施的提出结合上述本院在财务预算中的问题分析,在2016年的财务预算管理中,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完善措施,改革措施框架。 (一)经费专项机构的设置 针对预算管理机制缺乏的问题。在财詹棵派柚镁费专项小组,职责主要为:①与各系、部门进行沟通,在制定来年预算时,要求各系、经费使用部门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来年的科研、教学、比赛计划,专项小组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以此为依据制定来年经费预算;②明确经费活动中的责任监督机制,即每笔经费的预算,必须按照实际的项目来使用,杜绝用途变化的情况。 (二)平衡预算法 平衡预算法,是指在经费的预算中,力求实现:在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确保各部门经费充裕,同时兼顾学校的发展。该原则的实施中,首先让各院系、部门根自身的特点拟定出年度经费预算计划,然后,财务部门汇总全校的预算计划,并根据学校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整,制定出合理的平衡预算,并在此过程中,制定出各部门相应的经费控制方案,避免超支或结余过多的情况,确保收支平衡。 (三)精细化预算 精细化预算,是指在学校的经费预算中,从管理、科研、教学到经费申报、执行、监督等所有环节,均有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以单一的科研项目经费为例,在经费的活动中,改变过去仅控制经费总数的方式,而是制定出详细的使用措施,比如先将该笔经费划分为实验费、设备费、调研费、差旅费等类型,然后按照各类型的重要程度,将对各类型设置不同的比例,同时,财务部门划分明确的责任分工,完善过程监控机制,确保经费活动中,每一个类型的经费使用按照计划进行。 四、改革效果追踪 按照上述改革措施,本院财务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并于2016年进行了为期1年的试运行。为追踪改革效果,本文随机选择了本院5个系进行问卷调查。问题包括:①今年的经费活动中,是否实现了收支平衡?②经费预算是否确保了科研、教学、比赛等工作的正常进行?③经费活动的效果如何?④你对新的预算管理改革措施是否满意?调查结果,80%的调查对象均较好地实现了收支平衡;各项经费活动在保证学校正常工作的运行方面,效果更加明显,高达100%;4个调查对象认为改革预算管理机制后,经费活动的效果较好;对新的预算改革措施满意度达到了80%。由此可知,在对本院的预算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后,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完善措施并通过1年的试运行验证,学校的财政预算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即上述措施的提出是行之有效的。 五、结论 本院传统的财务预算工作中,存在着管理机制缺乏、预算方法老化以及执行力不强这3个主要问题。本文从经费转向机构的设置、平衡预算法的采用以及精细化预算这3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从为期1年的试运行以及调查效果来看,改革后的财务预算措施,提升了预算管理的效率,实现了既定目标。与此同时,试运行还存在少数部分收支平衡未实现的问题,因此,未来将继续深化改进措施,让本院的财务预算工作更加优化。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资金用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毕竟国家对公办学校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民办学校,因此我国的民办高校若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就必须要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环境上都能够与现代我国公办学校平分秋色才能够保证自身拥有足够的存活空间。因此做好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为此下文就将对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出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编制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较为迅速,与公办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却因一味地只顾发展导致相应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一、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预算概述 财务预算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做好预测以及具体方案的基础之上,为了能够对企业所拥有的活动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来保证工作效率,将企业的销售、成本等方面用具体的图表来进行表现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财务预算是整个企业绩效管理的重中之重。一个企业要想能够稳定发展必需要做好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企业开支预算及绩效管理的配合工作。 在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改进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财务预算主要是通过记录民办高校日常的资金流动以及业务安排,来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应该如何进行资金流动以及如何安排业务,才能够实现在保证教学目的的情况下效率最高、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而这一般需要通过较为合理的规划以及测算过程,才能够形成一套拿得出手,较为完善的计划方案来为民办高校今后的各项活动和资金流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众所周知民办高校是为数不多的一类非盈利企业,因此对于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与一些市场上的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具体来讲,民办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工作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坚持节俭原则,因为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资金相对公办学校来讲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学会将钱花在刀刃上,也就是相关财务部门的主管部门应该将资金预算放在学校的重点项目上面,即优先满足那些教育科研工作。另外就是进行预算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即使是这些项目也应该秉承节俭,从而保证资金安排的合理性。第二点就是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较为敏锐的眼光能够及时的发现执行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从而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这点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但往往它也是辨别一个财务管理人员优劣的一个重要的判定条件。 二、财务预算管理的功能与重要性 在民办高校当中财务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的中心所在,而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财务预算工作。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通过对财和物这两个方面的运行方式进行事先的规划,并将其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具体工作人员当中,从而努力使得学校内部的财、物、人这三个方面能够结合为一个整体,进而实现对整个学校的规划以及控制。就我国目前的民办学校来讲,因为其所有的费用都是由创建者自筹经费,因此民办学校的发展方向是由财务预算来进行引导的,引导其能够运用最科学合理的办法来达到各种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并且财务预算工作人员还需要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做好应对的把握,最终达到民办高校的资金和政府相关制度以及实行计划目的的完美结合这一最终目的,所以做好民办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民k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预算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全局把控力度 要完成一个大目标,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它下面设立一系列的小目标来对每一个工作者进行约束以及指明发展方向,民办高校也如此。要想做好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对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经营目标和年度预算进行整合,而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民办高校都达不到这三项的完美整合,因此这就会经常性的导致一些小目标与指定的愿望有些偏差,长久以往就很有可能会整体偏离学校的发展计划。我国民办高校在创建初期很不容易,曾经出现过许多的问题,如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都是由创办者想办法弄来,这就导致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后劲多少会有些跟不上,再比如我国许多的民办高校都为了能够招纳更多的学员而大费苦心,想方设法的扩大投资来进行对学校的宣传以及美化工作从而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还有因为是私营企业,一定会有政府对一部分学校的支持态度要比对公办学校的态度差一大截,而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出现,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另外那些刚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以及初次接受民办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工作开始时一般都不会有现成的师傅去进行相关的工作教学指导,一切的工作只能靠自己的想法去做,而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现在的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相比公办学校来讲较为低下。因此在对预算管理目标进行考量的时候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一些,绝不可以只考虑一时的利益而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控力度。 (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管理者对财务预算的编制缺乏必要的重视 要想令财务预算管理在整个民办高校的发展当中起到重要作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科学的编制我国的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这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可以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来讲,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增量预算这一方法,这一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于发展的需求,并且确保资金的正常流转,但其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比如这种算法较为粗略,因此对于一些对精细度要求较高的项目就难以做到细致化分析,即在对使用资金的量化分析方面还较为欠缺,举例来讲,假如今年某家民办高校购买了一些学习设备,设备购置费的本年预算支出与去年的发生额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增减关系,应该根据今年的发展计划编制。民办高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生源很不稳定,收入无法可靠估计,这就是估算的消费指标过于简单,细致计算下来总是会与实际的需求产生较大的差异。 我国的民办高校领导者往往对其获得的财富重视度较高,他们总是想费尽心思来得到更多的财富以及利益,总是对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度,为减少开支,领导者总是会将预算管理当中的编制、执行以及一系列的监督任务全部交给财务部门来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学校当中的权利分配严重不均匀,财务部门的权利过于集中,而这也就非常容易导致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够做到人们需要的公开公正,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民办学校的各个部门经费分配的不合理从而给学校的长久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更有甚者我国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目光较短浅,对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根本没有设定相应的制度,这样的民办学校是很难长久发展下去的。 (三)预算流于形式,目标责任难以落实 上文对财务预算工作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有些民办学校当中虽然领导者对财务预算工作有着足够的重视度,也为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时间等原因,原本的流程本该是提出项目,进行预算,然后对预算进行审核工作,最后就是对项目的监督过程,即各项经费的收支必须按照预算来进行,过程本是这样,但有些民办高校由于监督体制的不到位,监督不够严格的时候就会发生对预算的各种调整,然后在对执行过程中的追踪评价也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另外就是在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有些领导者经常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按照相关的财务预算来安排使用资金。综上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预算工作要求不到位导致的预算不够准确的现象。二是财务预算设计完成之后,各实施人员对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不能够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工程项目。 四、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成立财务预算的组织机构,确立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 保证财务预算管理过程的正常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做到这一点才能增强民办高校在市场的生存能力,学校的相关管理者应在校内建立一个组织来对财务预算过程做全面的监督,保证财务预算的执行,执行预算的人员还应对民办学校内部以及外部的资源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保证全面公开公正的进行财务预算工作的编制。 (二)科学编制财务预算,明确编制要求 在进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财务预算的具体编制工作应引起广大领导者注意。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最能够体现出一所民办高校的创建思维以及领导者的全局意识,因此各相关人员一定要难校的角度出发去强化对需要执行项目的论证观点,另外在进行项目预算上报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工作,即要根据当地的预测投入与回收比率,预测学校的投入成本与办学效益,这对于资金节省以及提高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预算的编制时间和上报给领导者的时间务必要及时,即保证编制效率,另外财务部门一定要及时与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做好沟通交流工作,要及时将对各个部门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公开以及送达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工作,因为财务工作只是单纯的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估计是不能够准确计算好自己学校各部门的花销情况的,因为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因此与其他部门增进关系,了解各部门的需求也是准确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必要前提工作。 (三)建立和加强预算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预算执行 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层要为学校的财务预算制定一个长期行之有效的目标,使其有方向供其去努力发展,在当今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正是民办高校的飞速发展时期,当然在这之中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生源的吸引,还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工作。因此绩效考核就成为了民办高校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面。首先绩效考核能够给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提供具体的管理信息安排,实行的绩效考核要服从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调度,促进信息收集的规范合理化。其次要想做好民办学校的绩效考核工作,就一定要令学校内部各个单位的负责人认真分析在任员工的工作职能,了解其能力限度进行具体岗位的调配安排,以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整体性评价,带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安排,进行人才的优化。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做出努力,认真评定员工的工作状况,在定期的例会中进行汇报,反馈给各部门的负责人,并要求其对员工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在合理的范围内将员工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优化管理办法,提升人才素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定期培训,了解员工的实际素质,进行针对性培训。此后,还要根据实际的培训工作对员工进行考察,要满足一定的培训要求。对符合要求的员工进行奖励,没有达到要求的员工进行处罚,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这对于我国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来讲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五、结束语 在我国当今这个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民办高校要想在众多学校当中令自身的旗号被广大人民所了解,就一定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即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做好对财务预算工作。当然要想实现长期发展计划,相关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着重在普通员工心中建立预算管理理念,细致安排好各项建设工程的预算管理以及资金的使用,充分做好对学校内部财务预算编制以及相关监管力度的提升,为更好的提高我国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做贡献。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分析: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 摘要:本文认为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做中学,学中做”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针对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曾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提升会计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做中学,学中做”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论,“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法的基本要义在于,以学生活动来架构课程,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核心旨趣,在情境化的教学场域中,通过学生的各种“做”——观察、实验、探究、劳作、游戏等来组织实施教学。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本人认为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做中学”是一种比“听中学”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生源的现实状况,存在着年龄较小,学习主动性和积级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弱等特点,中职学校的学生的这些特点很容易让他们因“听中学”中对“财务会计”课程的知识理解、运用不了而放弃学习,这种放弃会导致“多米诺效应“,放弃多了,最终会导致对后续的所有专业课程都失去了兴趣,失去了信心。平时上课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并没有完全听明白,或者虽然听明白了,但没有动手做一遍,时间一长又忘记了,当然就陷入了一个痛苦的“怪圈”。就像游泳教练在岸上教学员们游泳一样,游泳的动作姿势教得再好,学员们不下水,不去喝上几口水,是永远都学不会游泳的,要学游泳,除去在水中直接练习,没有更好的办法。“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法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应处于中心位置,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建构,以习得经验。无疑,这确实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一、“做中学,学中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本人设计并实施“做中学,学中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财务会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运用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将“教、学、做”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始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实践一:“银行结算方式——支票” 按照以前的传统教育是老师讲,学生听。结果是很多同学毕业后到了工作单位仍然不知道如何签发支票?如何进行支票的传递?更不理解什么叫做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的全过程?支票的审核职务与支票签发职务分离?为何不得由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等等。做中学的实施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精心钻研教材,确定“支票”结算业务所使用的原始凭证,包括:备用支票、进账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入库单等。2.实施过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角色演,每小组都有付款方(采购方)与收款方(销货方)两方,付款方与收款方都设有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业务人员、开户银行工作人员,写明岗位,学生进行各岗位角色演练,引导学生正确填写支票并进行相关单据的凭证传递。具体步骤为:①向开户银行领购支票。②付款方出纳填写支票上的各要素,由主管审核并加盖预留银行印鉴,出纳传递支票给收款人。③收款人收到支票填写进账单将支票送存收款人开户银行。④收款人开户银行向付款人开户银行划转款项。在实施过程中,账证资料是高度仿真,业务程序和传递程序也模拟实际,使用与实际凭证格式、联次、色泽几乎一样(只是注有“会计实验用”)的单据,按业务程序先后产生各种原始凭证(全部由学生填制),各种印鉴、印章也尽可能模拟实际,每个学生都担任特定的职业角色,担任各自职责并轮换。其中,支票(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的填写我们要求每个同学必须掌握。3.反馈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反思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练,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签发支票,也了解了支票在不同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对上面不相容职务的一系列问题也有了较好地理解。 (二)教学实践二:“职工薪酬的核算” “财务会计”课程里有一章的内容是职工薪酬的核算,教学目标如下:了解工资总额的组成;学会计算工资;掌握工资的结算与分配的账务处理。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小微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它们是不愿花钱购买专门的财务软件,取而代之的是用Excel来制作工资表,Excel是大家熟知的Office组件,用它制作工资表简单易行,不需太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而且很容易进行各种计算。所以,对于这一章的教学,我们准备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中的“工资核算”进行精准对接,要求学生通过EXCEL制作一个服装厂工资表,将员工的“应发工资”、“实发工资”等工资明细一目了然,同时还与《会计电算化》中的“工资”模块结合起来进行工资结算的账务处理。这样就能将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紧密线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1.制作准备:数据收集。根据“XX服装厂考勤汇总表”、“XX服装厂计件工资计算表”、“XX服装厂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计算表”收集工资表制作中的。月出勤时间、基本薪资、加班时间、其他补助、请假低扣等一些基础数据的情况。情境、效果引发学习兴趣。2.实施阶段:边做边学,技能训练。让学生根据实训资料给出的基础数据,用EXCEL编制公式制做工资表。每个员工的工资项目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奖金、住房补贴、病事假扣款,养老保险扣款、医疗保险扣款,每月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后电脑自动计算出职工的“应发工资”、“代扣款项(如个人所得税等)”、“实发工资”。同时还与《会计电算化》中的“工资”模块结合起来进行工资结算的账务处理。3.完成阶段性学习成果,形成学习激励。“做中学、学中做”的会计实践性教学设计由于现场仿真直观,以及它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大大调动了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到会计学习中来,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二、对“做中学,学中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反思 “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让老师充当了“师傅”的角色,“师傅”首先要会做才能会教。但中职学校的青年老师基本都是从大学直接到校任教,缺乏到企业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环节,由于没有真正做过财务,具体的一些实操技能很多老师也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多数老师是从教材到教材,脱离实际。为了提高中职会计老师的动手能力,让教师能当好“师傅”,本人有以下建议: (一)会计专业教师应定期到财税公 司或企业进行至少连续半年的实践锻炼专业教师定期到财税公司或企业进行实践是促进中职学校会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会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有效举措。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1号),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因此,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青年教师利用短暂的寒暑假时间匆忙下企业实践。但是,会计是一定时期的连续性业务,不是一次性业务,首先,太短的企业实践教师承担不了具体的业务,承担者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短时间也做不到;其次财务的业务是前后期相关联的,许多的业务需要事后的跟踪,短期的企业实践也做不到;再次是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短、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等等,所以,笔者建议把会计老师下企业实践的时间延长至半年或一年。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的安排会计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去实习,通过最少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会计专业课教师可以掌握到在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引导教师由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的模式。 (二)要求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会计技能大赛 近年来,广东省各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纷纷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证助学”的思想来来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大赛就像一个“指挥棒”,倡导什么,期待什么,学校和教师自然就会侧重什么。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模拟真实的职场工作活动,对规范学生的会计技能和操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技能大赛对专业的要求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因此指导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为此,许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来提升自己。而今,已有专门的会计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如:手工会计、电算会计、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比赛等等。这些技能大赛举办,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举措。“名师出高徒”,教师通过技能大赛考核的重点,可以给专业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并将竞赛内容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使学生的技能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专业知识得到不断地巩固和升华,从而为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主要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不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工艺.不掌握岗位操作能力等现状提出的。用“双师型”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来规定和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使他们既能讲理论课程.又能指导实践教学。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目前“双师型”教师成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代名词.“双师型”教师就是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也就是说既是教师.同时也是会计师、工程师、技师、农艺师等,引导会计专业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职称)证书。通过考取相关资格(职称)证书,会计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会有一个提高,要完全达到两个“师”并非易事。目前“双师型”教师中有许多仅是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但实践中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较好地胜任实践教学工作。通过上面步骤的实施,会计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职业综合素质还是职业综合技能上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使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会受益。也必定会进一步促进“做中学、学中做”这一教学模式,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使中职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 作者:蒋晓端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分析: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建议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国的职业教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中职的会计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而在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则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环节,可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实践教学的水平还无法与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因此,人们就应结合会计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对策,从而为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虽然中国很大一部分中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但是毕业后的学生却大多数都没有从事财会相关的工作,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上学时并没有全面地掌握会计系统的专业知识,那么其毕业后就肯定是难以胜任会计相关工作的。所以,学校就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1]目前,中国中职院校的学生还是非常缺乏动手实践这一会计能力的,一些学校现阶段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会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更是没有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对学生进行一些手工会计操作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确实是可以理解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却无法与新时期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会计工作的要求相适应。[2]另外,好很多院校都还不够重视会计实习基地的建设,安排实习训练时也只是带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这样学生根本无法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就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了。[3]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困惑 现阶段,中国中职院校的很多从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做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同时也知道要想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却也是有着困惑和障碍的。其具体的表现为:首先,学校内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和实习都还是非常简单化的,学校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和模拟实验室,设备以及软硬件都是不足的,那么就很难开展这些工作;其次,学校虽然建立相关实验室,但内部的设备设施却是十分简陋的,那么能够学生开展的实习内容就也是较为简单的,这样根本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实习效果,也就无法真正的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三、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对策 第一,真正的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为中职院校的领导和院系教师,他们就应在思想和和行为上真正的认识到做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及时的吸取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中适当地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与新形势下对中职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第二,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学校的内部应大力地开展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更好地利用学校内部的实习资源,举例来说,学校可以定期的安排本专业的学生到学校的财务处进行实习工作,让学生真正地从事会计类的相关工作,帮助他们提前到会计岗位上进行模拟训练,这样也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学校还必须与本地区的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的财会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那些有较强责任感并且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委派到这些单位进行工作,他们可以为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财务把脉和诊断,从而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学校能够与这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他们成为本校的实习实训基地,那么就可以定期的安排学生去这些单位实习,真正的在这些岗位上得到实习和锻炼,能够大大地提升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学生的表现优秀,那么这些企业或是事业单位也可能相中这些学生,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更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第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中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还沿用着传统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保证课堂组织教学的顺利完成,同时也考虑到了会计专业知识的逻辑性,却也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那么就会降低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可能与实际的工作过程严重脱离。所以,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好理论教学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会计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做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为学生安排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从而也促进中国中职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郭伟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分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且相关行业对会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此背景下学习会计专业的人愈来愈多,但各院校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就中职学校为例,虽然会计专业是中职院校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但受各方因素影响,中职院校的会计教学达不到社会要求,而且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较低,因此中职学校在整个教育界的地位不是太高。为了提高中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质量,以促进中职会计教学发展,本文就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措施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未来就业所需要具备的各项技术以及各种能力,并且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强弱是衡量其就业能力,探知其发展前景,洞察其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在现今社会,会计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再加上中职学校的教育能力比高职院校、本科院校都弱,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整体素养也比较差,所以如何促进中职学校会计毕业生就业成为中职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对中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研究力度,从根本上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创新完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其质量高低不仅影响着中职整体教学效果,关系着会计人才培养率,更与中职会计教学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着力于创新、完善教学方法,以此确保课堂教学高效化、科学化。由于教学方法是教学的辅助,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创新、完善。比如,教师在教学会计等式时,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程度,教师就可以先问学生可否将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写成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形式,并说明具体原因。这种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专注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师教学的班级不止一个,那么为了增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教师应在教学完一个班级后,就立即让学生提出课堂教学反馈意见,并将此作为完善教学模式的依据。 2建设强大的师资团队 由于会计是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所以教学不应只涉及理论部分,还要兼顾实践教学,因此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渊博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具体教学中,将会计的作用、会计的本质等枯燥的理论知识趣味化,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善于将理论付诸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并有一定的会计工作经验,因为会计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外,教师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部分学生会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不佳表现而质疑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愿意听讲,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同样,也会因为教师巨大的教学魅力而爱上某门课程,所以建设强大的师资团队十分必要。 3开展实践操作教学 对会计专业而言,职业技能不仅包含最基本的会计知识运用能力,还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手工做账技能等,所以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并加强实践操作教学力度。就《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而言,教师普遍都会采用边讲解边带领同学们实践操作,随后让学生自主操作的教程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学生过多,同学们的操作进度各不同,教师无法及时地监督学生的实践情况,所以部分学生会偷懒,请求其他同学帮忙完成实践训练。为了防止此类现象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尽量做到5到8人一组,并设立一个组长来监督组员的实践情况。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组员间相互帮助、彼此学习、开展讨论交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教师及时监督、掌握学生的操作能力,调整教学进度等。 4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学习兴趣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关系着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与中职学校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因此,会计教师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爱好,知晓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职业技能的高效教学。比如,当前的学生大多喜欢QQ、微信聊天,所以教师可以创建QQ群与微信群,让学生在里面交流、讨论会计的相关问题,并将此作为向教师提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会计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师生间感情。再比如学生热衷于网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或者现编一些淘宝的销售数据、采购数据等,让同学们做会计分录,会计报表等。 5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在中职学校中,开展会计专业职业技能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对学生而言,学习会计专业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一个不错的就业岗位,而职业技能教学就能在极大程度上帮助锻炼学生的会计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对中职学校而言,高效的会计职业技能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率,促使学校声名鹊起,还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学校在教育界的地位。也正因如此,相关人员才会致力于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教学水平,但这并非易事,不仅要从学生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提升会计课堂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更需中职院校提供资金、设备等帮助。 作者:侯健英 单位: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分析: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会计学科实用性极强,传统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却因种种原因忽略了实用型的教学。近几年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很多教师依然未能彻底摆脱传统式的教学模式,过于看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实际上,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当注重实践性,并形成以实践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为达到目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应当从教师素质培养、课程方案设置、考评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强研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对于中职教育整体而言,素质提升是目标,顺利就业是导向,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实践性教学模式正是对这种目标加导向的关注与应对。在世界各国会计环境相互影响与迅速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尤其应当延续这种实践性模式,从教师素质培养出发,全方位关注操作技能训练,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朝夯实技能方向努力。 1创新师资培养举措,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会计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的保证。会计专业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首先,中职学校自身应当积极创造条件,给会计专业教师提供更多更全面继续教育的机会,要求会计专业教师除了教师资格证外还应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技术资格证;电算化任课教师还应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办公软件证书等,使其教学能力能够满足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学校最好能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教师到目标工厂或企业做兼职,以便了解学生就业环境。陕西渭南中等职业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每年选择一定数量从事会计理论教学的教师,将其送到企事业财务部门锻炼,同时要求这些教师深入到车间、班组,全面了解各项管理制度与生产流程,让成本核算、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计算方法同企业生产直接联系,以便给学生传达更真实的教学内容。其次,如果教学过程中有需要,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聘请实践课教师,为学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以缓解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够从最接近真实的实践中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从而增强会计从业素质。而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与借鉴良机。我们通过对比美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可以发现,我国的中职学校在外聘教师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目前数量仍不足教师总数的1∶10,而美国这一数据已经高达1∶6,且仍呈上升趋势,日本也有1∶7之多[1]。最后,教师的能力及特长应当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带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上尽可能做到教学过程、多媒体技术手段、文字叙述的科学组合,以便让教学思路清晰而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根据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普遍要求,当教师讲解完某个环节的理论知识以后,利用会计教学软件,让学生看到会计主体核算过程的模拟操作,并尽力提供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及特长。 2改革课程设置方案,形成双证型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用什么学什么”合理安排实践课时,按照我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取得两个证件,即会计专业中专学历证书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2]。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应当兼持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二者都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必需品。这就给中职学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应该忽略“双证”的取得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方案,提倡实践性教学模式,同样应当加强对“双证”取得教学思想的认识,以便集中人力、财力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前即能受到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双重认可,得到学历证书与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为了兼顾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满足双证取得的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应当加强模拟实习资料的设计,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高度类似的工作环境。实验室中的每一个模拟工作台就是仿真企业中的相应岗位。仿真教学至少应当符合下述两个条件:一是实验客体需要高度仿真[3],在实验教学前,教师或者学校需要同企业取得联系,了解企业各个环节真实的操作模式与操作状态,以便学校仿真模拟的会计客体同企业概况高度相似,从生产流程到产品种类;从人员到物资;从进货渠道到销售方向;从银行理财到依法纳税等资料应当完备。二是实验资料应当符合仿真性要求,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所赋予的要求,由学校有关教师共同编制形成一整套经济业务: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的全面化、系统化内容。在编制过程中,模拟实验室中的学生可以由教师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分别模拟企业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达到真正的综合演练效果,模拟应当是多次循环进行的,从而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角色的任务,这会让实验内容同真实业务的联系更加紧密。 3突破教学考评体系,达到技能型考评效果 以教师为主体的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致力于突破教学考评体系,以便达到技能型考评效果,借助科学手段进行考评,无疑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因为实践性教学改革将面临很多内容,考评也应按照多样化及多渠道的目标努力。首先应当增加学生的技能考核分值;其次应当增加抽题考核的内容,使之在终结性考试里面占有一席之地。湖北汉阳中专学校管理者意识到,在学生的既有观念影响下,如果考试内容出现转变,势必会带动学生的思维变化,促进课堂教学朝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真正转变。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检验,如果教师和学生对实际操作类型的考试持欢迎的态度,那么学生的技能将会普遍得到提升[4]。毕业考试时,学校把会计工作流程进行分段: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学生抽到哪一段的考题便完成哪一段,这样做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巩固会计工作,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的考评时间。再者应当形成等级评价体系而非单纯的分数评价。实践性教学模式下,考核尤其应当注意操作技能的评价,评价时不仅应当注意知识与技能的表现结果,还需要注意其表现过程。同时学生的实训态度也应当是等级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坐标。比如校方若想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首先应当研究制定实习阶段各个环节的科学评价量表,在表中给出不同环节的相应分值,再根据分项分值得到最终的评价等级,这样,实践性教学模式中的考评更加趋向体系化与严谨化,而不是纯分值方法下的宽泛简单。 4实现校企合作模式,落实校企同步实训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校企的直接合作;二是间接的校企合作,它利用企业资金扶植建设形成企业化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在实践中以第一种方法为主,但有向第二种方法过渡的趋势。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建设形成校外实训基地的模式是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给学生接近企业提供机会,为中职学校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首先,学校要做的是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在学校既有财会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沙盘实验室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形成新的开票实训室、税务申报实训室,并提供较之前规模更大、质量更优的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交易室等。陕西省某中职学校通过同企业的积极沟通,率先将学校既有的实训室同对口企业的实践基地整合并加以扩大,让学生有了更加理想的实践操作环境[5]。其次,学校应当加大力度拓展新的面向企业的实训基地,实现和企业的联合办学,将实践操作的环节和对口企业发生更紧密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按照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处理企业实际业务。校方对所有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全程跟踪、重点考核,实习期满以后,学生需要交出详尽真实的实习报告,校方将实习报告列入教学考评体系之中,以达到学生在校企间的无缝对接效果。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渠道强化实践性教学,形成以实践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努力做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结合;教学环境与职场情境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结合,以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胡国理 单位:福建省屏南职业中专学校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分析: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输送专业性、职业型人才,构建更具长远性的人才培养战略,成为社会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复苏,由原有的经济低谷期进入发展高速期,这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会计人才在其中的意义非凡。为了应对新常态的大背景,中职教育应重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就新常态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常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2014年12月9日~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的新常态经济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将新常态这一崭新的理念融入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为应对新常态的大背景,应从中职教育着手,强化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具有战略性、竞争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新常态的理念。为了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应注重对会计人才的高效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常态。 一、新常态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致使新常态理念的不断渗透与提出,教育领域的新常态就是深化改革、依法治教、促进公平。在新常态下,应强化教育改革,及时了解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同时,中职阶段的会计专业教学是建构在法律之上的,在培养中职学生会计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新常态下,我国的教育得到了不同的补充与完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视为教育的重要起点,在此基础上实现能力的不断攀升。面对新常态的挑战,中职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应强调“以生为本”,重在体会学生的真实感受,重在对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关注点已经不仅停留在会计专业,而是更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等的培养与熏陶,以端正中职学生的价值观。通常条件下,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管理难度大、学习成绩不佳、生活上还爱攀比等。面对以上问题,应注重对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端正其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素质、高涵养的应用型与专业型人才。 二、新常态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1.主张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新常态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充分根据新常态的发展目标与要求,面对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望,应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强化中职会计专业人才教育,为企业输送更具职业性、专业性的人才资源,以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因此,应主张校企合作,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通过企业与中职院校的有效合作,来达到双赢的目的。通过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定相关的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然后在会计实训教学时,可将企业作为重要的实训基地,让学生与真正的职场环境相接触,在真正的职场环境中进行实习,可为后续就业提供预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相连,可提升会计教学的实效性与规范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与平台,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影响。 2.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在新常态下,我国在教育领域更加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融入足够的创新元素,才能实现新常态的正常运转。因此,为了更为贴近新常态,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尊重会计专业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其留存足够的空间,任其自由发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迸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会计专业知识点。在中职阶段,学生的心理相对叛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自我约束能力弱,极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学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关键性问题。针对此类现象,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学习成绩、优势等不同,开展分层教学,将学生在会计专业方面的个性化潜能进行激发,以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完善会计专业教学,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体系在不断改革中成长,新常态的提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与意义。新时期,为了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应对原有的会计专业教学予以完善和创新,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战略,打造更具规范性的人才体系,将更具实用性、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新时期,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应更加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开设多个动手操作的实训课程,借助仿真实训类课程来增强学生遇到专业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绘制会计报表、制作现金流手册等,模拟真实职场环境中会计专业可能遇到的场景,既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也能在实践训练中提升能力,做好步入职场的准备,培养其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 三、结束语 在新常态下,强化对中职会计人才的高效培养是关键,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注重对会计人才职业技能的考量,转变原有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将更具规范性的会计人才培养战略应用其中,打造更为高效性、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对全能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与适应新常态带来的挑战。 作者:刘晶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探析:高等院校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 摘要:科技创新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必须与现代经济发展的步伐相一致,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本文从目前高等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教育教学的现状谈起,提出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并对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教学;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创新 2016年5月30日,在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要,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的“三个面向”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作为高等院校财经人才的培养教育,也要努力在国家自主创新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针对财经专业的学科特征,主要是培养教育学生面向经济主战场,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管理需求的财经管理人才。财经管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加强基本专业理论的学习,重视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未来面向经济主战场在财经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高等院校会计教育教学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理念陈旧 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多数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教育偏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因而课程目标主要是掌握理论知识即可,严重忽略了应用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许多高等院校会计教育教学方面,教育理念仍然是以教师个人为中心,常常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这种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培养与培养适应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是严重脱节的。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较少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环节,多数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从开始讲到最后,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因而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锻炼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或者甚少,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人能力的锻炼的培养。 同时,许多高等院校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会计专业特性认知不足,导致了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分离的情况,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设计安排不合理两个方面。许多院校的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会计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教学设计是会计实践性教学的依据,其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三)会计信息化教育重视不够,教学硬件配套陈旧 会计信息化是以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是以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为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处理加工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化人才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新需求,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应当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社会环境的复合型信息化的专业人才。 目前,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与会计信息化教育存在严重的知识方面的不适应,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未能做到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将新的知识需求及时引进课堂,使会计信息化的教育与现代经济主战场财务管理的需要紧密适应。会计信息化教育的较好实施,要有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电算化实训基地硬件配套设施很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化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二、高等院校会计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明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理念 现代会计人才的培养教育要向多元化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方向发展,培养目标就是面向现代经济主战场经济管理的需要,具体讲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以提高适应现代经济主战场经济管理需要为方向,建立一个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为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学科体系。 现代会计教育目标的确立为加强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平时教师课堂教学努力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分组方式代表发言、相互讨论、案例教学指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同时对于锻炼同学们语言表达、概括总结、组织能力等多方面都是很好的能力的培养。 (二)探讨教学方法,注重教育创新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初期会计学习阶段非常重要,在学习《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会计基本核算方法,努力做到融会贯通。特别是学习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等内容的时候,在课堂上要进行模拟训练,做到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演练,这样能起到调动学生学生们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对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深刻领会和深刻理解。 教师在会计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大胆教学创新探索。结合目前会计实际工作现状,尽可能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上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互相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断提高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会计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经验,例如英国ACCA职业教育考试模式,重视会计实务知识的学习与考试,努力培养学生们扎实的基本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三、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一)重视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教学体系 针对高等院校会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种优化实践性教学的策略。1.教学思想的优化。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对课程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学工作的安排应制定多层次、灵活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教学课程的优化。课堂是会计教学的主要阵地,为会计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高等院校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产、学、研共同作用的过程,应加强会计实践教学课程建设,通过认真的分析,不断提炼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梳理整合会计技术操作方面的知识点、技能点,把教与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演、练、学三种方式的有效统一。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坚持资格证考试的引领,注重岗位实训、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基本素养、应用技能的培训。3.教学模式的优化。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应从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实现。课堂教学可将企业生产实际过程录制成短片,通过视频影像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创设形象化、直观化的课堂教学情景,结合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反思,强化学生们对空洞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地进行阶段性的项目训练,以此来夯实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还要融入社会实践的内容,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 (二)建立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在会计教学与实训中发挥应有作用 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的重要性多年前就已得到认可,许多财经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通过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据调查了解,还有相当部分院校财会专业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建立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这样会计教学与实训工作的质量就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建立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一定要按照实际工作中的岗位来设置,具体岗位有出纳员、相关会计岗位、内部审计稽核及财务负责人等岗位。 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会计实验室的实训学习,只是校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还要重视加强学生们的实习管理工作。学生实习不是走过场与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到实习单位进行锻炼。我认为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1)加强会计实际操作业务知识能力的培养。实习中应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及实验室实训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有机联系、对比,认真分析思考,从中发现问题,真正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工作结合起来。(2)加强会计职业素养及职业品德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注重加强人际交往的锻炼与个人素质的培养,努力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服务于现代经济主战场的应用管理型的人才队伍,高校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通过现代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有效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等,都是我们不断探讨研究的教学课题,由于本人考虑问题、教学思想等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敬请同行专家、教授多多指教,为高等院校培养应用管理型的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做出一点微薄贡献。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探析: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校内模拟实践环节以及校外实习环节的弊端,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会计教学;会计模拟实训;校外实习 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均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就实践教学而言,多是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目前,这两种实践教学模式都存在着严重不足,难以取得长期良好的效果。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就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提高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效率和效果建言献策。 1 校内模拟实践存在的弊端 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均采取在校内设置会计模拟实验室的方式开展校内模拟实践环节。会计模拟实验室一般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会计凭证的审核和填制到会计账簿的登记,再到会计报表的编制这一整套会计循环过程。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但是仍然问题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会计模拟实训缺乏真实性 (1)整个模拟实训的环境缺乏真实性。众所周知,会计是个综合性的信息系统,每一项业务都会涉及多方面的经济关系。校内的会计模拟实训环境基本上是纯会计性质的,不涉及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部门,如银行、税务、财政、审计以及企业等部门。这种会计实训环境人为地割断了会计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联系,破坏了会计工作综合性的特点。 (2)会计凭证缺乏真实性。学生使用的记账凭证、账页及会计报表是真实会计业务处理中运用的账簿资料,但原始凭证一般都是实训教材上印刷好的,学生直接可以剪下来贴在记账凭证背面,不需要填制。从业务到金额,都已经白纸黑字印刷好了,缺少了填制原始凭证的环节,让学生感觉实习缺乏真实性。 (3)校内实训的操作环节缺乏真实性。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工作有严格的内控制度,岗位分工明确。但实习过程中,一般没有岗位分工,更没有内部控制。 1.2 实训会计业务内容不够全面 (1)表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模拟实训都是以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很少涉及到其他行业。如此安排,对于学生们日后走上会计岗位,面对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会计对象,是不利的。 (2)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教会学生会计核算方法为重点,一味要求学生完成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会计报表整个环节的训练,而轻视了会计检查和监督的环节。整个会计报表完成后,几乎没有审核和对账环节。如此实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进行会计处理,而不会真正的会计业务分析。学生还可能对会计工作造成误解,形成纸上谈兵的教育结果。 1.3 实训时间安排的不尽合理 会计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紧密配合。许多高校都将实训课程集中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或两个学期,而在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的过程中完全不安排实训环节,形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脱节。 2 校外实习环节存在的弊端 校内模拟实训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真实会计工作环境的需要,因此,各高校通常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真正的企业进行实习。有些高校选择在最后一个学期,有些高校选择在暑期让学生进行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的目的就是弥补校内模拟实训的不足,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看到真实的会计账簿,了解真实的会计业务。但是,由于经济环境和企业性质的发展变化,校外实习环境也面临着重重阻力。 (1)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一个企业不可能一次性接纳一个班级的会计专业学生前去实习,实习对口单位难寻,在会计校外实习过程中屡见不鲜。(2)由于会计资料有着保密性的特点,实习单位一般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到第一手的会计资料,因此校外实习变得有名无实。很多学生实习过程中几乎接触不到真实的会计业务和会计资料。 3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都有其弊端和不足,为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系列改革的建议措施,列举如下: 3.1 提高校内实训的真实性 从原始凭证到账簿,让学生亲手填制,力求真实;从会计工作到内外部环境,力求真实;从会计业务到岗位分工,力求真实。 3.2 完善会计实训内容 从工业企业到商业企业,力求完善;从会计核算到会计监督,力求完善;从会计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力求完善。 将实训贯穿于日常授课过程中 实训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学期,而是贯穿于日常学习授课过程中,让理论马上联系实际,趁热打铁,夯实基础。 3.4 校企联合,为学生打造企业实习平台 积极推进校企联合,一方面,为学生打造企业实习平台,满足学生校外实习需要;另一方面,为毕业生就业做好准备,为企业人才输送打下基础。 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探析: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会计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教学是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从当前情况看,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为此,本文提出了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高等院校 会计专业 实践性教学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现代化核算手段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已成为会计专业教育的迫切任务。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阶段对会计专业人才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中,绝大多数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这表明,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具备的基本。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会计实践教学正是会计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目前实践性教学仍是我国会计学科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强化实践性教学,使会计专业学生更具实务操作能力,成为高等院校进行会计教学改革时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此,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尽管高校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上采取校内实践教学(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使实践教学不能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教育观念导致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性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性教学时间难以保证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了实践,其理论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作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高校学生,即使教会了其理论知识,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学生也还是难以适应的。正因如此,就必然要求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的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由于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传统的理论型教育模式还占居主导地位,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课程安排所占的比重还不到20%,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教学计划下的人才培养,根本达不到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二)会计模拟实验环境有待完善,模拟实验脱离财会现场与生产环境,仿真性不强由于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会计一模拟实验室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会计制度及实践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在会计实习资料、环境和实验室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会计模拟实习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会计实验室建设“重硬轻软”。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会计模拟实验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因为其他标准难以量化,通常以会计实验室拥有多少实验设备作为衡量该实验室水平的唯一标准。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只注重会计实验室的设备投入,而忽视实验室的管理、实验体系的设计、实验内容的升级、实验方法的重构、实验组织的创新等“软件”建设,致使许多先进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或束之高阁、或降级使用,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二是模拟资料失真,可操作性不强。会计模拟实验资料是会计实验教学中的“软件”,实验资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目前许多会计模拟实验在选择模拟实验资料时,往往为了强调“真实”而将某企业的会计业务再现,将某一特定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抄照搬,造成模拟面窄,业务大量重复,缺乏代表性,学生学会了处理这类企业的会计业务却不懂其他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同时也没有对这些实际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加工、整理,大量的特殊业务夹杂其中,使学生无从下手。另外,某些会计模拟资料则“过于虚假”,过分偏重其模拟性,缺乏真实感,这样必然使学生丧失兴趣,影响会计实验教学的效果。以上两种情况都影响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达不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三是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实验脱节。根据会计工作的具体规范,可将会计模拟实验分为会计手工系统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系统模拟实验两大部分。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但在教学环节中会计手工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基本上各自为政,手工实验结果不能通过计算机得到进一步验证,也没有适当的对比分析,同时又缺少既能适应手工会计实验要求,又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实验要求的实验数据或实验教材。致使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化实验难以有机结合,大为降低了模拟实验教学的水平,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会计软件各模块之间的衔接关系及会计信息的流程,难以面对实际工作的操作,更谈不上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了。 (三)实践性教学基地难以落实,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达到胜任会计工作的程度,在进行完模拟实习后还应安排充裕时间进行实地实习。校外实习是一种传统而且是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与学校的联系松散,没有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传统的实习基地基本丧失。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环境大都是企业、公司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生产经营单位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或者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部分学生自己联系了实习单位,由于实习是一种短期行为或实习单位的会计资料涉及到一些商业秘密,学生也很难直接参与其实际工作。因而,校外会计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由于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学校也很难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从而阻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 (四)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素质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性因素,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包括手工操作能力、会计软件运用能力以及网络操作能力。然而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会计实践能力匮乏;还有一部分教师对手工操作虽然驾轻就熟,但对计算机的操作却相当生疏。以致校内实践课指导教师因缺乏会计工作实践经验,技能传授常缺乏规范与生动,使实践课完全流于形式;而校外实习多数情况又没有指导教师,各工作单位的会计人员由于没有责任要求,缺乏指导经验,使校外实习失去了指导和监督,没有实际效果。这样,导致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都不能很快适应现实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差和缺乏实践经验。 二、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构想 针对上述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存在的缺陷,高校进行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改革的具体思路如下: (一)改革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高校会计专业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会计人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还是培养学生利用会计资料和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监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预测和决策能力,实践教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注重会计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为中心,着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计划改革人手,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半比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实践,动手实际操作,使得实践性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验环境,建立设备齐全、仿真性强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会计模拟实习,可以缩短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财务、会计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会计实践的仿真程度,就必须要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调整,建立起点高、设备新、仿真性强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改进管理办法,不断丰富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首先,要加强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学作用。会计模拟实验是校内实践教学主要的教学方式,会计模拟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分析问题、适应社会需要等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模拟实验室的设备必须满足手工、电算化和网络实验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建设一个功能完善、质量优良、设备完整的财会模拟实验室。应在实验室按会计操作工作规范要求,配置全套模拟手工会计操作的软硬件,包括工作台、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点钞机、装订机、会计财务处理程序挂图,每人一套完整的财会人员办公室用具、图章等;同时还需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为一体,把企业的实际管理模式演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企业各方面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的感性认识,从而对财务工作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另外还要引进社会知名的财务会计软件,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操作软件。还可以自行开发建设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提供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会计模拟实验系统。逼真的模拟实习环境、良好的氛围、完善的设备和工具,为高质量完成会计模拟实验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其次,要丰富、更新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增强实践教学资料的仿真性。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要紧跟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各行业相关的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变革节奏,对实习资料不断进行修订,使其日趋完善,使模拟资料体现最新的经济业务内容。另外,应为学生准备仿真的实验资料,实验用的凭证、账册、表格、科目图章及各种办公用品应该与企业财会部门使用的完全一样。其中的经济业务必须是企业现实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并以原始凭证的形式(不作任何文字提示)表现,而且所提供的代表经济业务的原始票据式样应尽量和真实的原始凭证保持一致,以增强实验的真实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保证所选资料必须是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整理而确定的,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和合理性,涉及到企业供、产、销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方能使会计模拟教学资料既科学、全面、适用,又不失“真实”感,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某一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最后,要实现手工核算与会计电算化实验的有机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管理要求的日益提高,会计核算的工具和手段正日益现代化,突出表现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核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方向。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高校应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改变手工会计实验和电算化实验脱节的现象,做到教材、数据共享,使两者融为一体。具体做法是在学习完课堂教学课程后,安排学生把手工会计的模拟实践资料,再在电算化模拟实践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从而将会计手工实习和电算化结合起来,在流程和环节设计上真正实现会计专业实习的“手工机器一体化”。通过这两种会计模拟实验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面的仿真性会计实践锻炼,从感性上认识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以及与手工记账的区别,提高学生对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使学生既掌握了传统的操作技能,又具备了运用现代技术管理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顺利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基础,最大限度缩短了学生上岗的适应期,同时也为今后财务无纸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适合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无论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还是校外实习基地,都是会计专业的基本硬件设施,它是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由于会计工作保密性非常强,很多单位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这就要求高校应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或联系相关的单位,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内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的必备条件。学校应从长远考虑,加大投资力度,建成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高技术含量、开放性好的校内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基地及会计电算化实习基地,以满足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结合不同院校的做法,笔者认为,在筹建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仿真性,使得学生一踏入基地,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公司,在受到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应力求资源共享,尽可能做到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共用一个基地或相近的专业使用同一个基地。这样,既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也可避免重复投资,还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二是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基地。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虽是在一种仿真的环境下进行,但毕竟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许多高等院校都与企业界联系,建立有校外会计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直接参加管理和实践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的场所,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观摩、参与会计业务操作,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的训练,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服务,如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等,使之成为企业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基地,以此来巩固和扩展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学生校外实习困难的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还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实现校企“双赢”。 (四)建立综合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的软件环境要强化会计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教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实践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会计专业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更应具备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相关的技能技巧。笔者认为,应从学校内部挖掘,强化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使其既具有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兼备会计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形成一支“双师型”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社会执业资格考试,丰富实践经验;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学习,选送部分学历较低、理论知识欠缺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进修或鼓励他们考研;根据需要,选送部分学历较高、理论知识扎实,但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差的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业培训或顶岗锻炼;通过科研、咨询服务和技术开发等方式组织财会教师参与会计实践和开发工作。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提高财会教师的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和教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中高级会计师,构建高素质的实践师资队伍。要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单纯依靠校内教师的见识,太过主观。除了培养校内的教师队伍,学校还应深入到企事业单位招贤纳士,将那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既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同时也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这样,即使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知识和处事技巧,又让专家对该校学生有直接的认识而向许多用人单位进行卓有成效的推荐;既保证了教学上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结合高校的实际特点,在会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解放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激活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创造,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熟练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参与企业财务预测和决策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浅谈碳排放管理:社区管理视角下农村碳排放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韦惠兰(1952-),女,陕西蒲城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赵松松(1989-),男,山西侯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 摘要:通过农村碳排放社区管理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构建和分析后发现:社区共管是管理我国农村碳排放问题的最优途径。 关键词: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社区管理模型;社区共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碳排放对农村社区的作用力也随之增加。目前农村碳排放态势一是农民碳排放行为负外部性较强;二是农民低碳行为自主治理的集体行动能力相对较差。这是农村碳排放管理面临的两个基本困境。因此,运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农村低碳路径就显得更为合理。从实践来看,解决居民行为负外部性的途径往往是政府治理,但政府治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致于国家通过强制手段来管制人们的资源使用行为时,其能力是有限的。另外,由于农村社区碳排放量的产权较为复杂且难以彻底私有化,因而也难以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 社区管理途径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1]。本文通过农村碳排放社区管理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构建和分析,试图证明,碳排放社区管理不仅能促使私人利益与社区利益的统一,还可以借助于政府、市场等途径构建社区共管模式,实现社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最终提高社区碳排放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效率。 二、碳排放社区管理理论分析 社区管理是指在政府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基于本土知识特定治理结构的自我管理[2,3]。将社区管理含义的边界扩展,其基本含义是与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并拥有社区资源的自我管理权;同时又可向另外两个主体延伸:向上可进入政府的保护活动中,向下又可进入实施碳排放产权私有化的范围。 碳排放社区管理是建立在降低社区居民碳排放负外部性之上的双赢管理模式,其本质特征在于降低碳排放负外部性。然而,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的含义告诉我们,由于碳排放负外部性的存在,即农村社区居民不必弥补外部成本而获得碳排放收益,使得农村碳排放快速增加。实际上,农村碳排放的负外部性理论比上述要复杂得多,表现在社区农民的行为集合使所有相关方的成本-收益函数被动地发生了改变[4]。不同内容的负外部性,其影响程度和范围是不同的,根据碳排放负外部性的程度和社区管理交易费用可将其分为社区内、社区外以及整体性影响三类[5],如表1所示。社区内负外部性即社区居民对另一居民产生了影响,使其收益降低。非本社区负外部性表面社区居民对非本社区居民也产生了影响,使其收益降低。而其他负外部性产品是指过度的碳排放会导致其他“坏公共物品”的产生,如秸秆燃烧、砍伐树木等消耗碳汇而增加碳排放的行为,会导致气候变暖等“坏公共物品”。 合理管理模式的选择, 取决于负外部性程度和交易费用的高低[6]。而兼顾降低碳排放负外部性和交易成本优势的碳排放社区管理,不仅会促使社区居民碳排放的私人利益、社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赢,还会通过以下几方面降低农村碳排放的负外部性。 表1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的分类 负外部性种类负外部性程度社区管理 交易费用社区内的 负外部性社区居民间的负外部性强度大、范围小小社区居民对农村农业系统的负外部性强度小、一定范围小农村碳汇服务能力的下降强度大、范围小小非本社区的负外部性社区居民对非社区居民的负外部性强度小、一定范围大农村对城市的负外部性强度小、范围小大其他负外部性产品坏公共物品的产生强度大、范围大大(一)农村社区管理中的合作 社区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社区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机制。这一核心观点可分解为社区文化价值与社区社会机制。社区文化价值方面,碳排放上涨会导致降低碳排放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增加,两种价值共同引导人们的合作倾向。社区社会机制方面,包括社会关系纽带和社会声望体系,也会促进合作。社区管理实际上会使社区居民产生一体化倾向,因而在碳排放社区管理的模式中,搭便车问题会得到缓解[7]。 (二)农村社区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除合作条件之外,还需要另一个条件:社区如何使用自身的碳排放选择。社区管理的激励机制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碳排放增加会给社区带来长期影响,且碳排放选择收益为农村社区居民拥有[8]。正是特定地理空间的聚集效应,从而塑造了低碳问题上的利益共同体——社区,使低碳选择在社区层次上具有“产权私有且可收益性”的性质,碳排放社区管理的激励机制便产生了,进而使居民产生低碳选择,最终降低了碳排放负外部性。 (三)农村社区管理中的本土经验 与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相比,社区成员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出来的传统知识,颇符合现代生态学原理,为某些人类生态学者认可,称之为生态智能[9]。社区居民对社区资源的使用已成为一种社区生存机制,并以口头知识、传统、宗教等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互动关系。这些关系会降低社区居民碳排放负外部性的产生以及强度。 (四)农村碳排放社区管理的双向扩展性 至于碳排放社区管理的含义,可将其边界向政府保护活动和市场私有化扩展,成为社区共管模式。政府方向上,社区共管包括政府制度化的参与、协作管理、公共物品管理转移和以环境管理等。私有方向上,则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影响社区居民的碳排放选择。 三、社区管理与农村碳排放量模型假设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社区居民碳排放行为使居民间产生了负外部性特征,而碳排放社区管理的提出,为社区居民碳排放的共赢模式提供了一个可行途径。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社区管理可以通过降低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进而降低碳排放量。 假设2:社区对于降低碳排放具有长期的管理者地位。 假设3:社区居民可以从低碳选择中获得收入。 假设4:社区居民与非社区居民生产、消费的各种产品和碳排放产品均存在于完全竞争市场。 社区管理在改善农村碳排放问题上具备有效性,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我们来分析一个简单的模型[10,11]。假定在农村碳排放市场中只有3个参与者:产生碳排放的社区居民1、负外部性接受者的社区居民2和非社区的居民3。 (一)社区管理的有效性——社区自我管理 首先分析社区内负外部性,假定在农村碳排放市场中只有2个参与者,产生碳排放的社区居民1和作为负外部性接受者的社区居民2,社区居民1产生QCO2的碳排放。令社区居民1的成本函数为C1(Q1,QCO2),其中Q1是社区居民1生产消费的所有产品,QCO2是社区居民1生产消费Q1产生的碳排放,这里把碳排放量看作一种产品。则社区居民2的成本函数是C2(Q2,QCO2),其中Q2是社区居民2生产消费的所有产品,QCO2是社区居民2接受社区居民1产生的碳排放数量。社区居民2生产消费Q2取决于社区居民1产生的碳排放量。假设碳排放增加了社区居民2生产消费的成本,碳排放降低了社区居民1生产消费的成本。同时假定他们的成本-收益函数是已知且相同的,最后假定,碳排放的产生是一个单向负外部性模型[12]。 社区居民1的最大化问题为: maxP1Q1-C1(Q1,QCO2) (1) 社区居民2的最大化问题为: maxP2Q2-C2(Q2,QCO2) (2) 社区居民2只能接受社区居民1产生的碳排放量, 社区居民1可以选择任意的碳排放量。 关于3种产品分别求导可得,社区居民1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P1=C1(Q1,QCO2)Q1 (3) 0=C1(Q1,QCO2)QCO2 (4) 社区居民2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P2=C2(Q2,QCO2)Q2 (5) 上述3个条件表明:在个人利润最大化点上,社区居民生产消费每种产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对于碳排放QCO2来说,假设它的价格为0,进而得出:社区居民1产生的碳排放会引起社区居民2生产消费的成本随碳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社区居民1生产消费导致的部分社区外部性成本。可以预期,社区居民1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QCO2。 通过简单的模型分析社区管理模式下的碳排放成本-收益状况。假设社区居民1和社区居民2的生产消费活动在社区管理的指导下,进行Q1、Q2、QCO2的生产消费活动,这样社区负外部性就内部化了,原因在于如果碳排放交由社区管理,那么它在选择社区利益最大化计划时,会综合考虑社区居民1和社区居民2之间的相互影响。 社区管理后的社区利益最大化问题为: maxP1Q1+P2Q2-C1(Q1,QCO2)-C2(Q2,QCO2) (6) 社区管理后的社区利益最大化一阶条件为: P1=C1(Q1,QCO2)Q1 (7) P2=C2(Q2,QCO2)Q2 (8) 0=P1=C1(Q1,QCO2)QCO2+C2(Q2,QCO2)QCO2 (9) 式(9)表明,社区管理后,整个社区会同时考虑碳排放对社区居民1边际成本的影响和对社区居民2边际成本的影响。也就是说,社区居民1考虑到了自身经济活动产生的负外部性。 社区管理之前,碳排放的最优数量由式(4)决定,对式(4)进一步推导可得: MC1(Q*1,QCO2*)=0 (10) 社区管理之后,碳排放的最有数量由式(9)决定,对式(9)进一步推导可得: -MC1(Q*1,QCO2*)=MC1(Q*2,QCO2*) 0 (11) 式(11)中,MC1(Q*2,QCO2*) 0,这是因为碳排放增加会使社区居民2的成本增加。社区管理后的社区居民1会在-MC1(Q*1,QCO2*) 0的地方进行生产,也就是说,与社区管理之前相比,社区居民1产生的碳排放降低了。 结论一:社区管理下的碳排放最优条件为两个社区居民关于碳排放的边际成本之和等于0,如图1所示,-MC1=MC2,在这种假设条件下,社区管理之前产生的碳排放水平由Q2降低到Q1。 (二)社区管理的不足和扩展——社区共管 社区管理在降低社区内负外部性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对于农村碳排放产生范围较广的负外部性问题,社区管理的成本-收益优势就丧失了。换个角度来讲,社区管理在降低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的作用还可以扩展,除了社区完整拥有降低碳排放的权利之外,向上可以与政府治理接壤,向下则与产权私有契合。将非社区居民3考虑进来,对第一个模型进行扩展,假设与扩展前的假设相同。 假设社区居民1、社区居民2和非社区居民3共同组成了社会成本-收益,社区居民1和社区居民2组成了社区成本-收益,自变量均为碳排放减少量,令非社区居民3的成本函数C3(Q3,QCO2),可构建社区共管的社会最优效果为: TB=P1Q1+P2Q2+P3Q3-C1(Q1,QCO2)-C2(Q2,QCO2)-C3(Q3,Q1CO2) (12) 从式(12)可以看出,虽然社区居民1的生产消费活动引起了非社区居民3成本函数的变化,即非社区居民3在做经济决策时需要考虑Q1CO2。对式(12)求导并等于0,并进一步推导可得: TB′=(MSB-MSC)-(MCB-MCC)=0 (13) 其中MPC代表居民为生产、消费碳排放所支付的成本,MSC是农村系统中生产、消费产品的全部成本,MPB为农村系统中个人降低碳排放所带来的收益,MSB为农村系统所获得的总收益,MEB是碳排放减少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收益。式(13)可转化为: MAXS=[(MSB-MSC)-(MPB-MPC)]=[(MSB-MPB)-(MSC-MPC)](14) 则社区管理解决农村碳排放外部性的最优结果为: MAXS=(MEB-MEC) (15) 由图2可知,式(15)可理解为MEB和MEC两个线的交点。其中MEC为 碳排放造成健康和财产损失的成本,包括碳排放所引起经济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健康、人们的幸福水平等。MEB为碳排放减少所带来的正外部性。如图2所示,Q为社区居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碳排放减少量,Q2是碳排放为0的点。对于Q2这一点,MEC值很大,则负外部性较强,即碳排放减少量不能降低太多。在Q1点,MEB=MEC,即降低农村碳排放的边界负外部性成本等于其边界负外部性收益,可使农村社区与社会实现降低碳排放的帕累托改进,Q1为最优农村碳排放点。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则是碳排放边际外部成本如何由边际外部收益来支付。 对MEB进一步分析可得: MEC=MSC-MPC (16) MNPB=MPB-MPC (17) 根据式(15)、式(16)和式(17)可得: MEB=MEC=MNPB (18) 式(17)表示社区居民的个人净收益等于边际个人收益减去边际个人成本。如图3所示,社区外部面对Q2数量的碳排放负外部性。根据帕累托改进的原理,当碳排放减少Q2时,此时碳排放减少最多,但MNPBMPB,表明存在帕累托改进。在Q1 Q Q2时,MNPB0)从成本减收益来看,这个负外部性是最优的,此时边际外部性成本等于边际个人净收益。 结论二: 式(18)表明对于社区外的负外部性影响,需要通过社区管理的扩展,即社区共管模式来降低碳排放[20]。具体策略是降低碳排放获得的个人净收益,由享用降低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收益来支付,即可以达到降低碳排放负外部性的目的。 四、夏官营村:半干旱农村社区案例 (一)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村地处榆中县中部,黄土层深厚,年平均气温657℃,四季分明,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降雨350毫米,共有农村户口16133人。200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80元。夏官营村距兰州中心城区大约46公里,与榆中县城距离大约为13公里。距离市中心较远,这是西部大多数农村的特点基于百度百科夏官营镇基本情况的叙述与笔者调查所得。 。当地植被覆盖率低,植被和农田防护林数量在逐年减少。 (二)农村社区碳排放与社区管理 夏官营镇温室气体账户应该考虑三个关键排放源。农村碳排放的碳源种类主要有3个方面:分别是村镇生态子系统、农业生态子系统、自然生态子系统。村镇生态子系统主要包括:①人口:这里主要指常住人口。②能源:本地区的生活消费能源主要为煤,汽油在交通运输中叙述,同时汽油使用量较小,秸秆在农业系统中叙述,在本地区使用量较大。③交通运输:主要能源为汽油。农业生态子系统:首先农业变化很难预测,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即便没有全球变暖、虫害要素禀赋差异,气候同样也很敏感,而这些因素无法准确预测,只能尽力试图预测农业的碳排放,包括:①化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导致的碳排放,主要是生产过程、运输过程和使用过程中耗费的化石燃料所导致的碳排放,同时化肥的过量使用改变了土壤结构、形成了环境污染,也会产生碳排放。②农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引起的碳排放。③由于农业机械运用而直接或间接耗费的化石燃料所产生的碳排放。④灌溉过程中耗费的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⑤农作物秸秆资源作为农户生活燃料或露天焚烧造成的秸秆碳排放[10]。自然生态子系统主要包括草地植被等自然系统形成的生态过程。在调查过程和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化肥、农村土地结构所引起的N2O的增温潜能是CO2的200倍左右,氮引起的温室效应问题在未来几十年会更加严重。 针对夏官营村的三个关键碳排放子系统及其碳排放负外部性基本状况,本文对其进行了基本的社区管理分析:合作、激励机制较适用于社区内负外部性和非本社区的负外部性,社区共管下的双向扩展功能适用于其他负外部性产品;对于农业生态子系统来讲,合作、激励机制较适用于社区内负外部性和非本社区的负外部性,双向扩展功能适用于其他负外部性产品;而对于自然生态子系统来说,合作、本土经验较适用于社区内负外部性和非本社区的负外部性,双向扩展功能适用于其他负外部性产品(如表2)。表2夏官营村的碳排放负外部性及其社区管理 子系统 负外部性村镇生态子系统人口、 能源、交通运输农业生态子系统化肥、农药、 农业机械、农药灌溉、秸秆 自然生态子系统 草地植被社区内负外部性强度大、范围小强度小、一定范围强度小、范围小非本社区的负外部性强度小、一定范围强度小、一定范围强度小、一定范围其他负外部性产品强度小、范围大强度小、范围大强度小、范围大社区管理功能合作、激励机制、双向扩展合作、激励机制、双向扩展激励机制、本土经验、双向扩展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的社区管理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社区管理主要通过社区自我管理和社区共管两种降低农村碳排放负外部性机制,进而对降低农村碳排放产生影响。 根据结论一可知,社区自我管理可以实现农村碳排放的降低,实现了帕累托有效的碳排放量。但这种管理模式在实际管理中的运用会遇到一定障碍,比如基于碳汇交易的碳排放市场仍未完全建立起来,以及社区居民生产消费各种产品的市场和碳排放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影响,因此社区管理模式的实行是建立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根据结论二可知,社区居民降低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性成本,可由降低农村碳排放的边际个人净收益来支付。这一研究为构建降低农村碳排放的社区共管模式提供了有效思路。 此模式目前面临的状况是农村居民降低农村碳排放的收益严重不足、降低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收益不清晰和难以统筹管理,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政府划定个人净收益范围等政策来为社区创造降低碳排放的收益机制,这样降低农村碳排放的社区管理模式才是可持续的。在更大程度上,政府应当通过订立契约、立法、补贴、税收政策等手段将一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的生产管理让渡给社区组织承担或者支持社区管理模式。 浅谈碳排放管理:碳排放权交易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与应对 摘要 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和企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环境而推行的重要战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也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各国都在加大对相关产业、技术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将是市场化控制碳减排必不可少的手段。目前,国内已成立多个碳排放权交易所,虽然企业间的碳排放权交易开展得风风火火,但总体上看,企业间的碳排放权交易还处于初期阶段。如何识别、评估与应对碳排放权交易相关风险是企业管理层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审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目前已有的审计准则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碳排放权交易的风险评估程序,并从总体应对措施到具体审计程序和整体方案设计等方面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基于此对未来碳排放权交易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相关环境准则的立体化发展,制订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准则内容的国际化的“三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气候变化不仅属于环境问题,目前也成为值得关注的市场问题。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曲线》比较了有关温室气体的法规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对公用事业的影响,并指出,相关法规会影响经营战略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其中包括“生产状况、成本结构、投资决策、各种不同资产的价值”[1-2]。企业管理者必须把气候变化看作一种市场变化,并解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而当前一种解决方案就是碳排放权交易。但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对原有传统环境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传统环境审计程序的设计没有明确的导向;二是整个审计程序未充分考虑环境风险这一要素;三是现有审计程序不适宜开展相关审计。因此,需要对环境管理审计程序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指导碳排放权交易审计实践[3]。对碳排放权交易风险研究的深入以及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财务审计中的推广为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审计程序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引入对碳排放权交易审计程序的研究中,以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风险作为分析的起点,对风险导向碳排放权交易审计程序进行全面的探索。 1 碳排放权交易事项导致的风险识别 在商业活动的层面上,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可能面对的风险可分为两大类: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行业风险是指在特定行业中与经营相关的风险。企业选择在哪个行业中经营非常关键。有的企业属于低碳排放类型,有的企业则是属于高碳排放类型,后者受到政府、公众、媒体等各方的监督。经营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性风险、项目风险、产品风险和声誉风险等。管理层需要充分了解企业所面临的碳减排交易风险。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潜在的障碍威胁。如果要发现企业风险识别过程中在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应对有关气候变化的法规及其所导致的市场变化方面的薄弱环节,从行业整体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和交易状况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企业可能会发现,限制碳足迹和碳交易只会带来轻微的影响;而另外一些企业可能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例如,经过风险识别,制鞋企业天木兰公司(Timberland)发现,影响其碳足迹和碳交易的最大方面并非来自于原先设想的材料和最终产品的运输,而是来源于原材料的生产。也就是说,对其碳足迹和碳交易的主要影响来自于制鞋过程之前。 碳排放交易风险识别中需要着重把握四个问题: 一是确定排放名单。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联合制定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公司会计与报告标准》是测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通用标准。该议定书把排放分成三大类:直接排放、购买使用热能、蒸汽或电力所产生的间接排放,以及从行业上下游排放源所产生的其他间接排放。 二是排放预算的方法和技巧。测算温室气体是一个繁琐过程。可以根据现场监测确定实际碳排放量,也可以估算碳排放量。 三是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信息之后,就是信息的储存和分析工作。许多企业都开发了新的信息系统来连续监测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是碳足迹的注册登记。为了使减排行动能够获取碳权额度(指标),必须通过各种机制来注册登记企业的减排量,使之得到认可核准。 启动风险识别程序的一种方法是,找出列明属于企业层面的重要设施及经营单位的高层级的组织结构图。每个重要的经营单位都可能在全球许多地方建立了设施,也可能开展了多种不同的业务。每个单独的设施也会有其自己的部门和职能,其中一些部门相互之间是密切关联的,而另外一些部门与企业投资几无差别。应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施风险识别程序以识别各独立领域的所有风险。当然,这很困难,有时甚至是比较复杂的任务。而且,企业内处于不同级别的不同成员将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某些相同的风险。管理层一般会注意与经营相关的一组风险,但这些风险的水平不尽相同。但是,所有这些风险至少应被识别出来,并分别按照每一个经营单位及整个企业层面考虑这些风险。 2 碳排放权交易事项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识别出对企业各个层级有影响的重大碳排放权交易风险后,下一步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相对重大程度进行评估。首先,要了解碳排放交易事项的内外部环境,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识别给企业带来环境风险的各类因素并进行总结,最后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对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碳排放权交易事项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程序,见图1。 一般的财务报表审计,会计师要从六个方面了解企业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企业的性质;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同样,碳排放权交易事项下的财务报表审计,会计师要评估重大错报环境风险,也要从多方面了解与碳排放交易事项相关内外部环境。 浅谈碳排放管理:碳排放管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当下,碳排放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衡量一家好公司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成本、服务和质量,对碳排放的考量正成为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的价值要素之一,而精通碳管理的公司,也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认可。 全球贸易量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六倍。相对廉价的能源助长了这一现象,而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则被放到了次要地位。据估计,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带来的经济破坏约为85美元,所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实行“有价”排放政策变得很有必要。 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公司将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付费。可以肯定的是,这将促使公司改变其供应链运作方式。减少供应链的碳足迹将成为公司一项不能回避的义务。 公司的选择要么是采取拖延策略,要么是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将其作为重组供应链以实现经济和环境收益的一个契机。现在就采取行动的公司会获得那些等待法律规范的公司无法获得的好处。这些好处包括不断增长的“良知消费者”、市场的“认知份额”、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以及更加可持续的总体增长。 一.减少碳排放的“权衡”因素 为了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管理碳排放,企业可以从不同方面着手。然而,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各种采购、生产和配送流程,通常都密切联系并相互依赖。 在组件供应、制造/组装和配送中,有许多选项可以同时减少碳排放和成本(“同时性”当然是最佳解决方案的标志)。有鉴于此,一个“权衡”模型将一体化地考虑所有的因素,包括设计、包装、流程、组件、能源、库存和运输(参见图1)。 这些选项代表着能够影响成本、质量和服务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杠杆”。碳排放与这些杠杆结合得越多,一个企业就会以更加“无缝绿色”的面貌出现。这可以使产品对今天市场上日渐增多的“良知消费者”更具吸引力,使公司对那些想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下一代员工更有吸引力。针对每个杠杆,都有可供利用的多重选项: .设计:物料选择、能源效率、耐用性、可升级、易于拆解、可再循环、可处理、虚拟产品开发; .包装:尺寸、可重复使用/再循环、材料(瓦楞纸箱、泡沫聚苯乙烯、塑料及类似物)、文档/手册; .流程:订单履行、制造、运输、质量控制、组织管理、需求/供应计划; .组件:替代品、寻源、选址、供应商合理化; .能源:基于化石燃料的(石油、天然气)、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乙醇、太阳能、风)、其他(核能、地热能); .库存策略:安全库存、批量、计划频率、补库计划(准时制、供应商管理库存、店铺直送); .运输:方式、运输频率、集中运输、线路。 二.实际的“权衡”:物流和配送 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典型挑战是对运输、流程和库存策略进行恰当的平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这一要求增加了一个因素(参见图2)。 1.集中运输 集中运输是减少碳排放的最好方式之一。量化运输频率对成本和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确定补库策略,以满足业务需求和减少环境影响。 2.采购地 供应商的位置远近会影响组件成本、碳排放量和库存,所有这一切都能够加以量化,以便评估一个组织的采购策略和确定针对环境问题的改进需要。 3.运输方式 除了缩短运输距离,公司还可以在平衡考虑中关注低碳排放运输选项――火车、飞机、轮船和卡车在成本、服务水平和碳排放影响之间都有不同的碳权衡点。 4.网络优化 公司可以修改网络优化策略,以应对额外的碳变量及其对设施场所、生产、配送和运输操作的影响,还可以优化配送设施的作用和规模、运输选项、寻源和采购策略以及库存部署等。 三.供应链碳管理的五步骤 碳“权衡”将会使供应链复杂化,这一事实要求企业采取更多途径迅速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可以采取明确具体的步骤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从易于实施的局部改进到涉及延伸供应链的复杂优化。这些行动沿供应链延伸和整合得越远,对碳排放就有更大的控制力 (参见图3)。 考虑到碳管理的复杂性,推荐一个逐步式的解决方案: 1.诊断和评估 如今的全球经济和公司与其业务伙伴(供应商、合约制造商、物流服务提供商、财务和税务实体、客户)间的相互依存性要求企业对于其整个供应链――从供应策略到配送和库房管理,再到生产运营和客户服务的碳影响有一个整体认识。通过碳诊断――按照一组简单的碳报告书和关键绩效指标评估每个高阶供应链组件,一个公司能够定义自己的成熟度,识别差距和设定目标水平。 2.碳资产管理 直接减少碳排放的大部分机会存在于供应链的设施和资产当中。例如仓储设施、机械设备、车队和数据中心等会消耗大量能源。 投资于低碳排放设施和节能设备是有效的第一步,具有明确的投资回报,Catalyst Paper Corporation公司的例子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减少纸张生产中的能耗 加拿大纸浆和造纸公司Catalyst Paper Corporation利用其自有的副产品(生物量)来提供运行动力。它还从排放物中回收的热能来保温处理水,并因此进一步减少其碳排放。通过提高效率和改用天然气,该公司自1990年以来使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70%,能源使用减少了21%。单是在2005和2006年,公司就通过减少燃料消耗2%实现节约440万美元。 3.职能优化 每个供应链职能都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具体的贡献。一般而言,基于碳诊断结果及“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在流程中越早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能力通常会越大(参见图4)。在考虑产品设计、客户订单履行甚至逆向物流过程中,都存在一系列进行职能优化的机会。 4.内部横向整合 鉴于供应链全球分布以及产品的客户化现状,减少碳排放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具体的职能改进空间变得非常有限。相比之下,跨职能的水平整合方案能有更大的影响。 与“面向制造的设计”或“面向服务的设计”概念相似,“面向环境的设计”将排放物考虑在内。这包括碳排放对采购、制造和配送的影响。另一个通行做法是修改包装,以方便运输。Friesland Coberco Dairy Foods公司是一个跨越所有职能 (从产品设计到运输)的例子。本例表明,较晚的定制可以减小分散运营的影响,但是它要求企业进行跨供应链职能的综合性碳管理。同时,整合的碳管理能够提升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 一个乳制品供应链的综合视角 婴幼儿食物最近成为高度多样化的产品,而过去只有三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针对一个年龄组。现在,公司有大量的婴幼儿食物种类,包括那些用于增加抵抗力或消除过敏性反应的产品。位于荷兰的Friesland Coberco Dairy Foods公司生产、包装、运输和库存来自不同地点的婴幼儿食品。为了减少运输工作,该公司正在调整其产品配方及其生产流程,在基本产品的基础上形成多种产品。特殊成分是在供应链的晚期阶段才添加的,这能够减少所需的库存并因此减少运输里程,估计每年达127,000英里,同时也能够减少碳排放。 5.协同的端到端优化 虽然内部横向整合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但只有当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齐心合力并进行端到端优化合作时才能获得减少碳排放的最大潜力(参见有关Tesco公司补充报道)。 在明确的环境战略的基础上,应当与合作伙伴培养共同点,特别是在产品设计、包装和物流方面。一旦改进碳管理的机会明晰起来,协同和端到端的供应链优化-基于对成本、服务、质量和环境因素的平衡就能给各方创造共赢的局面。 Tesco公司的一体化包装设计 在英国零售商Tesco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包装重量中,玻璃占的比重最大。通过促使行业提供轻重量的酒瓶,Tesco将来自一个供应商的每年玻璃使用量减少了2,600吨,节约了15%。 据估计,通过进口散装“new world”酒和在英国用轻重量酒瓶进行灌装,公司能够避免4,100吨碳排放。改进产品设计不仅使玻璃生产商实现了节约,还减少了玻璃瓶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四.理想的解决方案 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在成本、服务、质量和碳排放结果之间取得最佳平衡,这是一个典型的结合数学分析、深度计算和专业知识才能解决的优化挑战。对于尚未准备好一次性跨越所有障碍的公司,我们推荐前面讨论的中间步骤来帮助实现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而当您开始解决供应链碳管理的问题时,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考虑: •您当前的碳足迹的模型或“热图(参见图5)”是什么?企业内部以及延伸企业中的什么流程是碳密集型的? •您应该测量的绿色指标有哪些?改进或满足法规要求的当前目标和起点是什么? •有关减少供应链碳排放有哪些重要的“权衡”、限制和考虑事项-同时维持服务和质量水平,并减轻成本影响? •如果正在实施碳管理协同方案,您如何使合作伙伴加紧行动,以及如何分担风险、责任和分享价值?随着公司在碳管理方面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它们有可能将成本问题转化为增长机会。 在一个公司监管和社会责任要求更加严格的时代,在碳管理挑战面前扭转被动局势的公司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领导者。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的分析 摘 要:会计核算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获取、加工、综合汇总、集中处理的系统, 而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任务规划、资源合理配置和绩效考核系统。预算管理在进行任务规划、资源合理配置和绩效考核过程中, 都必须以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本文以此为基础, 讨论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建立规范有序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关键词:预算管理 会计核算 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技术的进步,企业对于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对企业预算的每一个步骤和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为了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加强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预算的影响,保障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对于预算管理要进行严密的控制。 一、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 1.预算管理的特点。(1)预算管理的及时性。企业在每次进行重大投资和交易决策之前,都要对企业进行前期的预算管理,并分析投资和交易的成本以及计量预算成本。如果不能对企业决策进行及时有效和准确的判断,很容易让企业陷入困境。所以会计预算对信息的收集以及对成本的核算一定要及时准确,及时准确的判断,可以为会计核算提供准确的信息。(2)预算管理的信息可比性。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一定要具备容易理解和可比性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规范化,还可以为整个会计核算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2.会计核算的特点。(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经营活动的真实性。 企业必须按照符合市场要求的预算管理来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要更加注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实质。会计核算的基础信息是要如实反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绝不能出现虚假、伪造和不是的信息以及证件。让企业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都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2)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重要性。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信息应当与股东所得到的财务报考信息是一致的。这样不仅有利于股东提高决策制定水平,还可以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编制的基础。除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对企业财会信息进行有主次、有层次的管理,对于企业财会的重要信息进行严格的管理,相对简单的则简化处理。 二、企业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相互关系 1.预算管理是会计核算的前提。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有效性,决定了一个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真实有效性。但是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预算管理的有效施行。只有通过真实有效的预算管理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有效性。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的各个因素总是发生变动。这样就很难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参照性,更不具备可比性,这样就会导致会计核算陷入困境。 2.会计核算的清晰度可以影响企业的预算管理。企业内部不同产品要具有不同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途径,企业中产品、服务、专利,这些收入的计算,成本的核算都需要进行提前的管理——预算管理,只有科学的预算管理,才能够制定合理的会计预算。除此之外,会计项目的核算明细化,细化会计核算项目,这样就可以为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企业就可以根据细化的项目进行管理与核算。 3.会计核算的公正性决定预算管理的公正性。对于会计核算的公正性来说其会计收集、计算都要严格的遵守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实施。由此可见,会计核算数据的收集,计算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无论什么样的预算,都需要与以前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时发现差错并改正差错,以此,始终保证高度公正性。 三、实现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会计核算的策略 1.实行现代化的预算管理方式。随着我国逐步的和国际市场接轨,其会计核算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化,国际化的接轨不但可以增强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质量,还可以减轻其中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让会计核算和企业预算管理的时间提前到事先的规划和控制阶段。 2.核算时要充分考虑预算管理的要求。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预算管理时,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分步骤,分层次的划分与监督管理。预算管理主要是针对生产经营的相应步骤来落实、完善企业的相关规划。为了强化企业股东的控制力,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执行核算和管理的人员进行监督。为此,需要建立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责任,并将预算与核算相统一。在进行最终的核算时,可以进一步的分摊共有费用,实现责任的明确化。 3.预算制定严格考虑核算的适应性。预算和核算是会计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部分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最初的会计预算可以和最终的会计决算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会计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结果在内容、信息以及信息的传递上均无差错,预算和核算就是一致的,这可以保证公司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因此,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明确性 。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对于企业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与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会计核算对于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等,来逐步认识与了解预算管理与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让两者的实现有效地有机结合,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始终让企业预算管理成为为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管理、会计核算有效地指导,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地前行,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会计核算和企业预算的策略,不断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浅析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绩效考核的联系 【摘要】 当前各类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压力,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基业常青,目前国内外企业都在广泛、积极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按照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年度经营目标,逐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对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本文主要从通过查找预算管理认识的误区,分析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及绩效考核的,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跟踪、控制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 预算;核算;考核 企业预算是一个企业对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一项实现企业战略的工具,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作为企业日常运营的重要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资源整合和战略管理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未来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电信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已有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使员工明确企业经营目标,激发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计划性;使各部门内部的经济活动协调一致;是正确评价各部门工作绩效的依据;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综合盈利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预算管理是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有效工具,便于管理层在过程中控制和监督业务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并确定偏差的大小,预算是执行过程中进行管理监控的基准和参照。 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实施的好坏取决于严肃的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理念、规范的会计核算基础、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及其他事项(领导重视、员工的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跟进、企业组织结构的相对稳定、行业数据和历史数据的积累)等方面,全面预算并非是仅可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少数部门对全面预算管理有下列认识误区: 1、少数部门对全面预算的目的认识不清,导致为预算而预算。绝大部分部门均认识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作用,并把是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以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所以,应重在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实施和落实,注重过程管控。 2、编制预算属纯财务行为。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首先,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管理行为,必须由公司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其次,预算的执行主体是具体部门,经营、投资、筹资、管理等内容只能由具体部门提出草案。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全面预算是集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经营、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经营、投资、资金、人力资源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 3、对编报预算的准确度急于求高。预算是企业对未来(一般指下年度)行为的一种计划安排,在预算确定中体现为一系列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尽管考虑了不确定因素对未来的影响,并进行了合理的估计,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计指标仍存在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主要产生于两种情况:(1)、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不确定的洪水灾害、风雹灾害及冰雪灾害等,造成灾害修复的维修费用无法预计;(2)、当地城市规划调整的影响。每年不确定的市政道路改造、城市危房拆迁、旧城大规模迁移改造等,造成大量的杆线迁移,管线下地,缆线重新铺设,政府又无补偿,该项费用也无法预计。 4、预算执行控制与分析涉及众多部门,并非仅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预算执行控制要按期分解、逐期分析、动态控制和严格内控。预算分析的口径要与预算编制的口径一致;预算分析要深入到业务层面进行分析;要与动态预算控制结合起来。严格按照内部控制流程办事,强化各部门参与,严格审核标准,明确审核依据,建立预算预警机制。同时,预算执行要与财务核算系统对接,规范的会计核算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5、预算考核往往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事,预算考核的好坏是财务部门管控好坏的结果。预算考核是整体业绩考核中的一部分,涉及到各相关部门。考核与控制要相对应,谁控制相关业务和资源,谁就要负责考核,不要造成由于为完成考核指标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的产生。 当然,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跟踪、控制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预算各主要指标的完成,必须制定严格的预算考核办法,依据各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实施绩效考核。把预算执行情况与各部门、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从而使各部门、员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财务部门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管控部门,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牵头部门,切实做好反映、管控、分析和参与工作。同时,要处理好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及绩效考核的关系: 1、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规范的会计核算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核算与预算的口径要一致,规范的会计制度,统一的会计科目,固定的会计报告,详细的管理会计信息。避免核算对预算的影响,预算指导核算,但绝不能为了预算而核算。 2、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预算管理的保证。预算管理是一种“分散权责,集中控制”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需以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内部控制要合理保证,预算执行要合规性,预算考核数据要真实性,预算执行过程要透明性。脱离内部控制的预算管理是行不通的。 3、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关系 预算考核是整体业绩考核中的一部分,预算管理关注的是能够产生直接财务后果的事项。建立预算预警机制,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预警机制包括四类:预算内事项预警、超预算事项预警、预算外事项预警和反常事项预警。通过预警,将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之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考核与控制要相对应,谁控制相关业务和资源,谁就要负责、承担考核,不要造成由于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影响正常的预算实施。 综上所述,县公司作为电信企业的一个预算管理单元,要在未来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前行,要能正确处理预算、核算与绩效的关系,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树立较强的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意识。 (作者单位:1.中国电信临泉分公司;2.安徽工商管理学院)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设想及研究 摘要:企业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管理模式之一,企业的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还是资本使用的合理手段。预算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三个环节,一是预算的编制;二是预算的执行;三是预算的考核。预算管理主要是对经营的活动进行控制,而会计的核算主要反应的是企业自身各项生产经营的活动,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企业预算管理的目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会计核算的设想进行了深刻的探究。 关键词:预算管理 存在的问题 会计核算 设想与探究 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两者属于不同的体系,如何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合法的前提下,要最大程度满足企业预算管理的需求,这也是企业职能相关部门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所以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的特点,保证预算管理的及时和信息的可比性。 一、预算管理的作用 企业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战略实现;二是资源分配;三是风险控制;四是成绩考核;五是成本节约;六是收入提升等方面。 (一)预算和战略两者之间的职能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战略以及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相关的计划,对预算期内的经济政策、市场相关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并积极采用一定的程序和编制的方法,对编制的年度进行比较全面的预算。年度预算主要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和量化。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预算分项越细,就说明数据越准确,信息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预算监控的执行,促进战略的实现。 (二)预算和资源相关的配置 企业通过预算,企业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可以用数字进行固定下来,充分体现出预算刚性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对下一年度企业资源配置的衡量以及调度。 (三)预算和风险管理的控制 预算管理可以对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以及企业工作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考评与激励的过程中,对责、权、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全面的规划,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具体化和清晰化。 (四)预算与考核机制 通过对企业进行层层的分解和落实,不仅要对各个预算执行部门实行有效的审核,还要对项目预算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审核,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的完善企业业绩评级系统。 (五)预算和收入 通过全面预算,不仅可以加强对费用支出的控制,还能有效的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也是进行预算的主要动力之一,预算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收入;二是挖掘潜在的资源等,实现企业收入的最大化。 二、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够 全面的预算管理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战略目标,预算目标是由战略目标进行决定的。战略预算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粗的预算方式,主要是一种指导性和方向性的概念。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是需要战略预算对其进行详细的量化,才能促进目标的实现,否则就会导致各个管理阶层以及管理相关的部门只盯着战略的预算,对预算基础工作完全忽视,没有真正的了解到战略预算主要来源于最本质的财务预算。 (二)缺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预算管理的执行依据是数据,但是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采用的几乎都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数据,它们大多数是来源于各个职能部门,但是企业的职能部门大多数都不是财务人员,不仅没有会计核算的概念,还没有会计预算的概念,所提供的一些数据也是资金收支事项方面的估计数,一定程度上使财务预算的口径存在差距。 (三)预算管理难以实现刚性执行力度 预算编制的方法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及时的反映市场状况变化对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的影响,预算执行不能实行刚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预算外的成本费用,严重的还会导致预算脱离实际,无法正常的运行。 三、会计核算在预算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作用 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资源的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经营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会计核算一定要按照国家统一的制度和准则要求,并结合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并对财务报告进行合理的编制。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要经过相关的审核后,才能对外进行公布,同时也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二)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两者之间主要的目的都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但是两者之间属于不同的体系,就会导致在应用上、会计核算和预算编制的口径上、两者展现的形式上都是不同的,就会使企业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无法应对,主要表现在以下环节:一是预算编制数据;二是预算执行反馈数据;三是会计核算实际核算的数据;四是业绩相关的考核数据等。主要原因是:预算管理比较灵活,会计核算要依照相关的制度。对于模式比较大的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不仅要按照会计准则,还要符合集团统一核算体系的相关要求;一个会计的科目,要应对较多的预算项目以及考核管理的部门。 四、设想的方案 (一)要完全的独立,自成体系 要把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结果分别进行单独的列示,主要是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这两者的体系没有可联系的接口,通常是需要比较大的手工调整。如果在考核的过程中,采用的数据就是预算编制表的形式,首先要将会计核算的结果导出,并经过人工的整理,按照预算编制的表格进行填写。在考核的过程中,采用的数据是以会计核算结果为依据的话,首先要把预算编制表按照会计科目的形式,并用手工对其进行拆分,整理后进行填写。其主要的优点就是对各自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改变,不存在对系统进行关联改造的现象。 (二)进行有效的结合 利用信息化手段在预算管理系统上进行建立,并对预算的科目进行及时的整理,在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这两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也就是对标,通过端口将其连接到会计核算的系统当中,并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的合同支付子系统中添加预算科目,并将预算科目设置成为必选项。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每笔支付单中都带有预算科目,而会计的核算是根据实际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其优点是:1.以预算科目相关的数据为主要的考核数据,会计科目的核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独立的,不仅可以保证会计的合规性,还能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2.减少了手工数据调整的工作量。 (三)会计核算为依据 预算考核是以会计核算结果最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对预算管理体系的预算编制表进行修编,在原则的基础上,一个预算实行可以应对较多的会计科目,一个考核部门门也可以应对较多的预算科目,但是一个预算事项只能对应一个考核部门,不能出现多对多的现象。所以在进行预算编制之前,不仅要把预算考核部门进行重新的梳理,还要把预算事项进行重新的梳理。实现预算考核数据、预算数据以及会计核算数据三者合一。 (四)预算为主导 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核算,它们是围绕预算事项进行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预算的执行进行强化,但很容易的将会计陷入违背原则的风险,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二是重要性原则;三是合规性原则等,为了预算而进行核算,造成相应的财务风险。 五、结束语 企业要从自身整体规划进行出发,不仅要对预算体系进行完善,还要对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并逐步实现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同时,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要不断的调整预算管理体制以及会计核算的策略,实现企业战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关于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 摘 要:预算管理是对企业各大经营活动的任务规划管理,涵盖编制、执行、考核三个环节,会计核算是对企业生产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既是核算,又起到监督作用,二者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但联系甚多,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由此入手分析,浅谈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关问题,望可供参考。 关键词: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企业管理 在几十年的实践历程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不断充实、体系不断完善、方法不断健全,现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环节,有利于协调各方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业精益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而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依托于精准的数据反馈,也就需要会计核算的支持。二者虽不属于同一体系,却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核算是预算管理的重要数据来源,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在实际企业管理中应科学看待二者的关系,综合运用,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关系 1.企业预算管理的特点 在战略目标指导下,企业预算管理常包含编制、执行、考核三个阶段,贯穿项目始终,其具有属于自身的显著特性: (1)及时性与准确性,每一次重大企业活动决策前都应进行预算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需投入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加以核算,得出成本,若在此过程中发生较大偏差,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预算管理中从数据收集到核算不仅要及时有效,还应具备高度的准确性。 (2)信息可比性,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在内部应具有易理解性和可比性,有利于核算的规范化进行,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沟通协作。 2.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核算与监督的功能,其特点如下: (1)信息真实性,会计核算通过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记录与分析得出一系列经济指标,是许多管理工作的基石,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核算过程中所利用的各项数据信息文件等,都必须是绝对真实的,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效。 (2)信息的相关性与层次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甚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会计核算中需要对此加以甄别,对重要信息进行严格处理,对次要信息进行简化处理,以提高核算效率。 3.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1)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只有预算管理得以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数据资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才能得到全面保证,否则,会计核算容易失去参照性而变得不甚准确。 (2)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核算的参与,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可作为预算管理的资料来源,核算结果越准确,制定的预算计划越科学合理。正因为此,会计核算是否公正也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公正性,会计核算流程需要严格遵守新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管理的公允性。 二、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运用策略 1.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独立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可将各自所得结果分别呈现,在这种模式下,两者之间并未形成联系接口,当需要运用对方数据时,需要辅以额外的人工调整。例如预算考核时若采用预算编制表数据,则需要将会计核算结果导出后依据预算编制表形式加以整合。该模式没有改变原来体系的运行状况,前期工作量较小,但在后期数据整合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劳动现象,且并不能保证预算管理所需数据与会计核算数据的全部对应,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应予以改善。 2.以会计核算为主导 以会计核算结果作为预算管理的评价依据,实现接口功能,预算编制表依照会计核算结果进行适当修编,在这种情形下,某一个预算项目可对应多个会计科目,而一个考核部门亦可以对应多个会计科目,但预算项目与考核部门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为此需要将考核部门与预算项目进行合理编制。该模式解决了预算数据与会计科目的多口径对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有利于企业全成本掌控的细化,但来自于各个职能部门的预算编制数据可能会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合理性,而对每个核算科目入账处理原则与性质的重申也具有一定难度。 3.以预算管理为主导 预算管理自身具有灵活性,会计核算则需要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按部就班地执行,以预算管理为主导,需要会计核算科目围绕预算管理进行部分重置,与此同时,会计核算多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管理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以预算管理为主导容易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进而导致财务风险。 4.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信息化手段可方便地在预算管理系统内实现预算科目的整合,寻求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关联并形成系统之间的对接,会计核算系统中相应科目如合同支付增设预算管理类别,设置为必选项,形成两者的关联性。该模式以预算科目数据作为考核数据,可减少工作量,而会计科目的相对独立,也便于会计核算遵守会计准则,依规而行,可称之为预算管理基础上的会计核算形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会计核算,都是为了企业发展而服务,都应着眼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指导,以企业自身实际人力、物力、财力为出发点,不断修正内容,不断完善体系,促进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使其共同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做出贡献,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 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企业的发展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预算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是企业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财务状况、完善发展规划以及合理调整经营模式的关键和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十分重要。良好的预算管理需要会计核算的有效帮助,如何将企业的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都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工作内容,虽然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工作体系,但两者间却存在着许多的关联之处,这也是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能够实现有机结合的重要条件。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联之处,不能将两者分离开来对待,只有通过合理的运用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应用方式、管理内容以及工作性质等方面。在应用方式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相对灵活性更强,在应用方式方法上也相对较多,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条件以及相应项目特点的不同而改变应用的方式,而会计核算的应用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应用方式上相对更加固定,也不允许随意改变。在管理内容上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预算管理的管理内容主要是以预算为基础对企业所有活动的调控,在组织配置方面更加重视,而会计核算的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注重于在企业经营活动发生后进行核算。在工作性质上的不同主要体现为,预算管理是属于企业自身工作的内容,而会计核算要履行一定的法律责任,要受到法律规定的严格限制,在这一点上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联。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也有着许多关联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者的工作目标一致,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完成预期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两者的方法形成有共同点,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都是通过对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量化,并通过计算、采集、整合等方式进行操作。最后,两者的都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不同信息进行管理和统计,都要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作为工作的基础。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但也有着许多关联,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与企业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性与关联性,找到合理的契合点,将两者结合运用,在保障会计核算工作合法性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预算管理中,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质量,从而有效的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长期稳定的发展。 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预算管理基础工作缺乏有效的重视,全面预算管理难以有效推进。在企业的预算管理当中,战略预算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本身具有着较为粗略的特性,而战略预算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充分的细化与量化作为基础,在实际管理中,企业管理部门由于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以及对预算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常常会只注重战略预算,而忽略了预算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这样的重视失衡,不仅难以实现战略预算的目标,也将导致企业财务预算质量与效率的下降,使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得到有效推进。 先进的预算管理方式运用不足,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一些企业在预算管理方式方法上缺乏合理的创新与升级,缺乏先进的预算管理方式方法的运用,在预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沿用传统预算管理方式,不但在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上难以得到提高,同时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预算管理的原始数据方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数据大多是由各个职能部门及项目相关人员提供的,而这些人员大多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对于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数据基本是按照资金收支事项进行申报,在口径上很难统一,这很有可能导致预算结果出现偏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容易出现遗漏、重叠、交叉等问题,增加预算执行的难度。 预算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缺乏刚性。预算编制程序相对简单,在反映市场变化情况上缺乏一定的及时性,因此难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在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也十分不足,管理缺乏刚性。企业对于预算方式与规定也常常会进行更改,这也给实现刚性预算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执行力度的不足很容易造成企业预算管理与实际脱节,并造成不必要的额外成本费用,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长期发展规划都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会计核算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在服务企业效益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所属体系的不同,会计核算与预算编制在口径上、展现的形式上不一致,使得预算编制数据、预算执行反馈数据、会计核算实际核算数据、业绩考核数据各个环节相互脱节、无法对应。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在灵活性上的差异。会计核算在在应用中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的国家法律规定,在应对预算管理的变化时,会出现灵活性不足的情况。此外,对于一些集团管理模式的大型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还要与集团的统一核算体系要求相适应,这也使会计核算受到更多的限制,在大型集团企业中会计科目与预算项目并非一一对应,交叉重叠现象十分普遍,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根据实际收入和成本确认原则入账,预算编制通常是采用收付实现制,按预计的支付数作为申报口径,因此也存在时点差异。 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方案 以会计核算为主导,预算以核算口径进行编制。这一方案主要是以会计核算的口径作为预算编制的口径标准,利用会计核算的结果来对预算考核进行评价,对预算管理体系的预算编制表进行修编,原则上一个预算事项可以对应多个会计科目,一个考核部门也可以对应多个预算科目,但一个预算事项只能对应一个考核部门,不能出现多对多的情况。所以在预算编制前,应当将预算考核部门和预算事项重新进行梳理。实现预算考核数据、会计核算数据、预算数据三者合一。这一方案简化了预算的后续工作,减轻了总体工作量,统一了预算数据与会计科目数据的口径,加强了企业成本管控的细化和深化。 以预算为主导,会计核算已预算口径为标准。这一方案中会计科目的设置主要是以预算为中心,会计核算按照预算口径标准来进行,在统一预算与核算口径以及加强预算执行力度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但相对的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会计核算灵活性较差的限制决定了以预算为主导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会计核算违背“权责发生制”“真实性”“合规性”等会计原则,使会计核算失真,增加企业运营中的财务风险。 预算与核算自成体系,完全独立。这一方案主要是将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结果分开来单独进行展示,两者的口径也处于不同体系中而没有相关性。在实际操作中根据需要,以及数据最终展现形式的不同,将其中一方进行人工的调整,以另一方的口径以及格式进行填列。这一方案在应用中减少了对双方信息化系统运行的改变,避免了系统的关联性改造情况。但同时这一方案也存在较大的缺点,一方面大量增加了实际操作中的后续工作量,增加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通过手工进行的调整,在数据的对应方面有很大的难度,常常会出现数据找不到对应项目的情况,造成项目的缺失;此外,这种预算与核算的结合方式相对较为落后,不利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以及企业长期的发展。 建立系统关联,使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这一方案主要是通过在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系统中建立起科目间的关联,利用系统端口进行两者间的连接,在核算系统中的相关子系统中设置“预算科目”的必选项,以此来保障会计核算中的每一笔支付与报销单都能与预算科目一一对应,而会计核算业务由于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也无需为满足预算管理需要而承担违规的风险,并且大大减少了手工进行数据调整的工作量,在充分保障会计核算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使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强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有效性。这一方案虽然仍不够完善,但在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结合运用中已经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途径,在目前两者的结合运用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每一种结合方案相对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与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案,并通过对财务管理的创新与研究,对管理方案进行相应的优化,从而找出与企业自身更加契合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而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浅谈园林建筑的设计: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相关运用研究 摘 要:风景园林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对于物质的享受增加,对于生活的环境要求越发严格。风景园林的设计为了更加的新颖,势必要在地形、植物、水体上多下功夫,为居民营造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园林建筑设计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资料对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展开深度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形植物;水体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中自然景观的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构成要设计的场所的重要因素,其中地形、植物、水体尤为重要,地形是风景环境的依托和根本,地形的好坏决定了风景园林的以后走向,而植物给土地增加了活力还有生命,让枯燥的土地变得美化起来,水代表着柔和,它把土地那不和谐的棱角柔化,因此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把这些自然要素充分的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好的灵感,创造出更好的风景园林。古人崇尚自然合一的观念,这也被现在的一些风景园林设计师所引用,城市中的建筑对于风景而言极为冲突,而风景园林却可以在弱化这种感觉,生活中的突兀变得美化。 1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的具体应用情况 (1)园林景观主要是依托于相应建筑和建筑周边的环境,园林建设是跟周边的建筑的有机结合,这在很多情况下都有所提及,已经成为建筑界所公认的,园林设计最忌讳的就是建造出来的园林景观跟周边的建筑格格不入,景观风格彼此冲突,没有达到美化的目的反而变得别扭,园林设计也要考虑交通因素,不能给交通带来不便。诸多因素都决定了园林建筑对于地形的依赖,在园林设计之前,一定要好好考察园林周围的环境,然后结合环境设定相应的计划框架和一些轴线布置,以整个园林的走势为原则,设计出来的方案不但园林景观和周遭建筑完美结合,带有地域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节省很多材料,节省成本。 (2)园林景观的地域性选择还要考虑到视觉的协调性问题。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园林景观都要感觉不突兀,并且建筑与地形之间构成相对明确的天际轮廓线,建筑的体积和具体的地形之间的研究尤为重要。在建筑的时候当地形的尺度远超建筑的尺度,那么建筑就会被遮盖,完全沦为景观的陪衬,只有园林设计尺寸和建筑的尺寸相接近的时候,才能达到两者相融合和的自然之美,对于整个园林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对于植物运用的具体阐述分析 (1)在风景环境中,植物的布局会影响建筑的美观和空间的结构,并且很多园林设计会破坏本来的自然植被,其实这些自然植被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有效的去利用这些自然的植被,园林设计中应用这些植被,更能突出地域的特征,园林设计也会去降低的成本。在建筑之时一定要保证建筑的紧凑性,避免占据过多的地域,保存更多的原生植被,建筑物的布局也应该灵活,跟着地域的特性去建筑,这样没有那固定模式的约束,更加的美观的情况下也更好的保存了原生植被的面积。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生态系统,在建筑的时候在尽量不破的情况下,一些园林景观可以尽量的采用架空的方法不接触地面,实现风景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的目标。合理适度的植物分布可以完善建筑外空间。让这个建筑显现更加美观贴近自然。 (2)植物的选择也很重要,选择好相应的植物搭配建筑,建筑会增添很多美感,植物至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会把一些视觉要素有效的联合起来,让人生活在其中仿佛融入大自然。美学的角度看,植物的季节变化会给建筑带来相应的层次感,可以把死的建筑活化起来,让其融入环境,随着植物的变化而变化,在整体审美中起到协调的作用。树木和花草的完美结合会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结构。 (3)植物群落可以修缮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建筑的表面突出种植一些爬墙草之类的植物,把建筑变成欣然的绿色景观,再结合外面的园林设计,两相结合之下,更好的融入自然,植被的覆盖,再炎热的夏天,也有着一丝凉意。就算是冬天,植被枯萎,但是覆盖在墙壁上,多了一种苍凉的美感,比光秃的墙壁要好得多。 3 做好水体的应用控制 (1)水无孔不入最为柔和,水也是生命的源泉,水体流动,带动草木更具有美感,所以园林设计中水的利用不可缺少。在园林建筑中,一般要展开小型水体设计,小型水体更容易维护管理,园林中的水体大多数都是无源之水,都是人工注入的流水,小型水体更节省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当出现污染严重的情况,政治起来比较方便。 (2)风景园林中水的利用最多的就是喷泉设计,其具有动态美的特点,喷泉要设计成循环向下的原则,可以节省水资源。园林设计中的喷泉设计应该匹配园林的大小设计,小巧一点更显美感。 (3)对于水系统的维护,延迟水的应用时间,需要在水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来调节水的质量,也可以放一些鱼类,让水系变得生动。 4 结束语 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园林设计已经成为支撑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于居住调节要求的逐渐苛刻,对于园林设计是一项重大的考验。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完美的应用地形、植物以及水体,地形、植物以及水体之间如何完美结合值得设计人员的不断开发研究,创造出完美的生活环境。 浅谈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山石植物的运用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不仅对于物质的要求提高了,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发展。风景园林在建设中使用中山石和植被就是提高精神文化的体现。如果居住的环境只能简单的满足住所的要求,不利于精神的发展,心情也会压抑,相反如果在工作劳累以后好的居住场景会让身心都比较愉悦。风景园林的建筑符合人们的发展需要,所以山石和植被在景观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当中很好地运用它们,对整个园林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山石;植物;运用 在设计园林的景观时,主要会用到两种材料,分别是硬质和软质的材料。其中硬质的部分包含一些山石、建筑等,软质的主要就是植物。这些植被除了可以装饰环境之外,还能表现四季的变更,这就使得园林的景色“活”起来了,人们面对“活”的园林景色会更有情趣。 一、风景园林学的定义 从字面上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其含义,它就是对园林中的风景进行设计、建筑的学科。它在各学科的基础上,结合合理的布局,有时候还需要体现美学、精神艺术,指导园林的设计。它不仅仅是视觉方面的,它还是历史、民俗的传承。 二、风景园林学的分类 它以空间的利用为中心,包含以下两种类别。 1、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 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包括表述模型、评价模型、过程模型、变化模型、决策模型和影响模型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进行施工前的参照基础。 2、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包括:范围和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完成调研报告、概念设计和施工设计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 三、风景园林学在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1、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规划与设计 通过对园林建筑地的分析,进行功能整合,对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对园林景观进行整体性设计。 2、在园林中对植物的应用 研究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对城市园林树种进行规划,实现园林植物是配置和设计。 四、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山石的运用 山石作为园林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当于人体机构的骨架。在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当中如果加入了山石,会体现某些风景的意境,具有特殊的建造风格。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所描绘的进入大门之后的那个假山的运用。除此之外,我国许多的名胜古迹当中也运用到了山石的摆放,山石和景观的自然搭配,使得整个园林更加的有生气。无论山石在整个园林的构建中是衬托物还是主要景观,都对园林的建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山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山石的摆放设计也应该在自然的基础之上,适应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山石的不同材质和造型,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应该根据山石自身的特质进行安置,以达到山石和所在环境的自然融合。否则再好看的山石,如果摆放不当,不仅不能够美化环境,反而变得突兀,影响园林的景观。因此,需要根据园林中的环境、景物来对山石进行艺术建构。 2、山石景观的分类 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中,对山石景观的构造分为: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意境式山石景观和抽象式山石景观。风景园林自然地貌山石景观的构造,应该根据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进行景观构造,使观众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山石景观进行概括和重组,通过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山石景观进行处理,体现山石景观的艺术性;用抽象的意境进行山石景观的构造,引发观者的联想;运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山水造型进行抽象处理和构造,表现风景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在意境。 3、进行山石构造的方法 (1)提高对景观园林学的应用:置石与山石景观是园林重要的构造组成部分,体现风景园林学的艺术理论,对成功的风景园林景观进行借鉴,发挥山石构造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作用,融入园林环境。 (2)建设现代化山石园林景观体系:对风景园林景观山石的构造,建立置石和山石景观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风景园林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 (3)创新风景园林山石构造的方式:对风景园林景观的置石和山石景观艺术创造形式,进行创新,丰富山石景观构造的内容。 五、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的运用 先前说道:山石是一个人的骨架,那么植被就是人的“血肉”,没有了血肉的填充,再好的景物都是死物。植被的作用虽然很重要,但是它的应用也不是特别随意的,是要讲究技法的。植被的应用可以遵照以下几个原则,结合科学的方法,让植物在景观中得到适宜地运用,以便发挥其“血肉”的作用。 1、植物的配置原则 大自然当中的很多植被都可以运用到园林的建设中去,但是首先要让该植被“合理”。具体来说就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考虑气候、地理环境、风土民情等的因素,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否则再高昂的植被都是多余的。比如在很多南方的园林中经常见到修剪过的小叶榕,也很受大家喜欢,但是它并不适宜在北方园林中出现。所以在选择植物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一因素,否则会起到反作用。 2、植物的配置方法 由上文可知,植物的巧妙运用对于风景园林景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植物的类别、种类、颜色等因素,结合景观的本身风格,选择合适的植物。例如,颜色的选择有红、橙、蓝、绿、紫等,不同的颜色搭配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在进行植物的配置使用时,要根据想要的效果M行颜色的搭配。 3、植物的作用 任何一个风景园林景观中,都不会存在没有植物的情况。相反,任何一个风景园林景观,各式各样的植物的存在才是其创造美感的精髓。在风景园林的建筑设计中,植物一般不是单一的,它必须能适应四季变化的特点,衬托风景园林景观。这些植物可以作为观赏之用,也可与其他植物相搭配,呈现出别致的景观。总之,植物对于风景园林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在使用植物时,务必遵循其配置原则,达到与风景园林景观的美好配合。 4、植物配置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①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应以“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为设计准则,根据季节的变化情况,初春可选榆叶梅、桃花、丁香、迎春等,晚春可选棣棠、玫瑰等;初夏可选朱槿及各种野草花等;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可选海棠、山里红、枫树、银杏等;冬季可选柏树等。②对数目进行配置设计时,通常选择枝叶比较繁茂的数目,根据树种的搭配,通常把灌木和乔木进行搭配,根据树叶大小,通常选择阔叶树,此外通常配置草坪,并选择多个品种进行植物种植。需注意的是,为了颜色的协调性,通常把常绿树种的比例控制在1/3~1/4。 总结 作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索,山石和植物两者在其种的运用缺一不可,同时,因其山石和植物的多样性,结合风景园林景观的风格特点,使用山石和植物时,必须以风景园林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必须遵循山石和植物的配置原则,充分利用山石和杭物本身的特点,达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符合风景园林的风格,符合人们对美学、生态的需要,创造出美的意境,实现其与自然的协调。 浅谈园林建筑的设计:浅析传统建筑与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融合 【摘 要】我国在建筑、装饰、园林设计等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累。其中,传统建筑融合了各N传统文化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种传统建筑元素运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当中,使其不但充满历史的气息更是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与运用;传统建筑元素 1 引言 传统建筑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刻上了各种风俗文化烙印。同时,传统建筑文化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但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灵魂的延续。而在当代国际上各种建筑文化的发展下,许多传统建筑元素遭到了忽视甚至灭亡。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并将其融入当代建筑设计中,不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尊重,同样也是对建筑业的创新与发扬。 2 浅析传统建筑语言 2.1 传统建筑的审美情趣 传统建筑历经多年来朝代的更替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阻挠,在今天为人类留下了各种各样宝贵的财富。传统建筑吸收了各种文化精髓及倾注了不同的文化精神。通过各类传统的建筑,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氛围。同时。我国精湛的建筑工艺与技术,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而传统建筑不但具有多功能特性,还具有浓烈的时代氛围及很高的审美价值。它的多种功能和特色,更是建筑史上令人耳目一新的一大特色。 2.2 传统建筑元素的多功能性 在传统建筑中,各种各样的结构均具有不同特色的功能。例如,斗拱结构、雀替结构。这两种结构各有千秋,却都是房屋建筑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拱结构最原始的作用是作为一种衡量的工具,但其最重要的功能则是将其同上层结构的压力层层往下传递并最终到达地基。而雀替结构的功能如今随着时代的需求而不断转变,多为装饰作用。而凝结了众多劳动人民智慧的功能性建筑元素,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 2.3 具有历史性的传统建筑元素 传统建筑元素是各朝各代灵魂的延续、智慧的凝结,同样其也带有鲜明的各色历史痕迹。朝代的更替、民族文化的不同都会给历史建筑带来各色文化的积累和历史的传承,但同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带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就建筑方面的斗拱结构而言,唐、宋、元三朝与清、明两朝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体积方面,唐、宋、元三朝的斗拱结构更大;但在数量方面,清、明两朝建造的比较多。 3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园林建筑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当代园林建筑设计为了能在这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中存活,不但得考虑人们的审美水平、生活习惯及社会的经济趋势等,还要在创新中打造出自己独有的特色。而倾注了人们各种智慧的传统建筑无疑是其在当代中,活出自我并打造特色的一大法宝。传统建筑富含多种文化及各类建筑技巧,当代园林建筑应当继承其特色,并在继承中创新,努力打造出低成本高价值高审美性的园林建筑。[1] 3.1 现代园林的现状与传统建筑的困境 随着国际各种建筑风格的涌入,现代园林建筑正遭受着各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经济的变动及各种建筑价格的改变也是影响着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因素。同时,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一场传统建筑个性与特色丧失的危机悄然而至。我国建筑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而当代园林建筑也没有“幸免于难”。如一些园林建筑方面的失误:过分强调建筑造景而非植物造景;绿化面积相对减少;园林建筑与环境不协调等。 3.2 传承和创新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多种国际建筑元素争锋角逐的时代中,现代园林建筑在设计及创新发展受到了重创。同时,为了打造具有个性化、时代化的现代园林建筑,不但要在各种建筑中独具优势,还要根据社会多方因素的考察设计出低价位、高质量、高利润的园林建筑。而具有浓烈时代特性及极具个性的传统建筑则是园林建筑设计的重要武器。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建筑元素,并在继承中创新无疑是在这个波涛汹涌的年代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4 传统建筑与现代园林建筑的相互融合 在这个生产、经济发生重大改变的社会中,独具地域风格的传统建筑少之又少。而现代园林建筑在这个多国际建筑元素涌入的社会中,生存也变得岌岌可危。因此,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当中是重中之重。同时,传统建筑在融入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不但遵循着必要的原则,同时其各类建筑元素也在现代园林建筑当中得到了灵活的运用。融合了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园林建筑独具特色,充满着历史文化的氛围。 4.1 传统建筑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园林建筑当中,使得其不但在实用、美观上符合时代的标准,还要在此基础上发扬我国的文化积淀优势并创造出更新的建筑元素。但在融合过程中要符合几个准则:首先,需要传承并发扬我国文化,秉承历史文人的文化精神及理念;其次,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同时打造新的建造理念即打破当代以经济性为主的建筑理念。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继承中发展,创造出更适应时代的现代园林建筑。 4.2 传统建筑特色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传统建筑元素分别具有功能性、历史性、装饰性,而这各类元素也在当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当然,传统建筑当中的重要人文精神也得到了重视。例如,辽宁省沈阳市的“方圆大厦”,其采用古铜币的形状为外观寓意生意兴隆四方吉祥,同时其周围景观也采用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元素,建造了各种如拱桥、流水等的传统园林风景。 5 结语 在各类国际建筑元素争芳斗艳的时代,我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当代园林建筑中,无疑为其添加了巨大的羽翼。使得当代园林建筑不但充满文化的气息,还具有自己鲜明的独特个性。在未来,现代园林建筑将会更充分地发挥传统建筑的优势,努力在继承中发扬,并在继承中创造更多的新建筑元素。 浅谈园林建筑的设计:关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分析 摘 要: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通过地形、水体与植物元素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体设计的视觉效果,让人文与自然生态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体现。设计元素的充分融合可以有效的符合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优化提升。本文主要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三方面元素做分析,阐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元素应用特点。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地形;植物;水体;应用 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精神文明的需求。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当下城市化建设中,人们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需求,更需要通过风景园林建筑来优化居住环境,提供人们更好的居住体验。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的考虑与利用本地的地形、植物与水体情况,做好各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达到更好的环境建设。 一、地形因素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因素是基本要素之一,一方面包括丘陵、平原、草地、山地、山谷等不同的大地形,另一方面也包括坡道、平地、台阶、土丘等效的地形状况。地形与外在的环境状况产生直接的关联,会影响局部区域内的美学状态,影响在该空间内的人类的体验感受,同时也会对区域排水、土地运用、气候变化与景观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于园林的选址产生一定影响,成为了参考因素之一。地形对景观园林中的自然要素设计运用也提供了一定决定作用,相关园林设计要素较大程度的依赖了地形状况。地形属于环境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与空间中各要素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景观园林设计中不得不考虑其因素影响。平坦地形可以有效的达到区域的统一协调功效,而波动起伏大的地形则可以对区域环境进行一定分隔功效。 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上,需要讲究美观协调的效果。如果要达到协调就需要让整体效果避免突兀,保持较为和谐的状态,让园林设计与人们日渐高涨的审美能力匹配,让风景园林建筑符合自然美的同时又达到人工美的优良状态。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的影响性较大,属于设计中的基础元素,不可以随意的变更与拆除。最好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要降低建筑成本,因此最好与自然状态融合在一起,保持较为自然的状态。如果存在个别的突兀地形,可以进行局部性的修理,从而达到整体的协调,让整体设计与地形环境保持较为自然和谐,提升视觉效果。如果在设计中存在起伏大的地形状态,最好不要开展人工采挖,这样会导致原有地形的破坏,同时会提升建造成本。因此要充分的做全局考虑,分析地形价值,做有效的借势利用来构建对应的亭台楼阁,有效的运用起伏大的突兀局部,从而让地形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保持自然条件与人工建造融合在一起,确保整体的和谐美。 二、植物因素 在风景园林建筑中需要对风景尤为突出,让植物成为其中的重要元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园林建筑风格,而后依据风格来匹配对应的植物搭配。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确保植物相对完整,对于原有的植物尽可能少的做翻新或者更改,这样可以减少建造成本。通常情况下园林中的绿化面积会相对较少,因此具体的景观设计会相对受限。如果要改善这个问题,需要在原本的植物结构上添加部分没有冲突的植物种类,这样可以保证植物的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保持植物间较好的融合状态,提升风景园林建筑中的绿植元素,降低设计中的生硬状态,提升整体设计的活力。 植物属于风景园林建筑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可能会比建筑本身与流水设计内容稍显不重要,然而也会提升视觉效果。需要适度的提升植物的多样性,这样可以有助于整体视觉中一年四季都会有较好的植物视觉效果。建筑在室内与室外都可以运用植物配置,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视觉效果的流畅性;植物的配置中需要与本地的风土人情保持较好的融合,植物选择保持科学合理性。针对不同地方要采用差异多样性的植物,从而有效的在不同时期有植物开花结果来展现植物的丰富性。此外种植方法上需要保持层次性处理,提升视觉美感。 植物属于设计素材中相对软性的部分,一般草地、灌木与乔木都可以达到对硬质建筑较好的映衬作用,让建筑环境本身具有更多元的色彩与质感,通过合适的设计来让风景园林建筑保持更好的视觉效果。可以让建筑相对生硬的外立面保持一定弱化作用,例如可以在外墙运用一定植物,可以达到美观与绿化效果,同时可以达到整体环境的保护,打破原有建筑物给人的生硬与沉闷视觉感受。同时绿植本身的颜色都可以有更强的生命力、希望等文化象征意义,从而达到给人的较好审美共鸣。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的让风景园林建筑赋予更好的自然气息,保持整体环境的动态变化状态,让建筑更好的融合在自然风景环境中,形成室内与室外环境的联合,提升整体视觉的直观感受。 三、水体元素 现代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渗透一定亲水设计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体视觉效果,要充分的做好水资源运用,达到生态环境的完善,营造出更和谐与美感的视觉环境。首先,水体可以为风景园林建筑提供一个相对广阔水体背景景观,建筑会倒影在水面,从而形成一种相互融合与呼应的状态,形成一种风景中的装饰作用。例如世界闻名的威尼斯则是较为著名的水体设计,将水体与建筑做较好的融合,建筑的外围保持一定临水小,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本身的视觉开阔性,达到景观的点缀功效,扩展建筑外围的空间。其次,水体元素运用可以有效的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赋予一定文化意义。在全球的文明古国,大多都与江河湖海有紧密联系,因此而逐步诞生城市。水域可以有效的让人在景观中保持视野的开阔,提升心灵的愉悦感。在中国文化中,水与万物的生发也有密切联系,该文化之下水体不仅提升了空间布局的整体氛围,同时也可以达到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赋予,有效的让建筑充满灵性效果。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水体运用必不可少,从外在的形到内在的意都得到了充分运用,提升了设计本身的自然韵味,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建筑中人类活动的正常所需,让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进行有效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意蕴中,水至柔至刚、百变灵动,有着强烈的人文内涵赋予,因此建筑中运用水体元素可以有效的提升人文特色。在具体的设计中,还可以融入人们日常的水体感受习惯,尊崇人文特点,让水体设计赋予更强的人性化,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与感受,让视觉等多种体验感受得到优化提升,这样可以提升水体元素设计的价值。 四、结束语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会通过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来提升整体功用c视觉美感。首先,可以提供使用者较好的风景景观效果,其次,又要让建筑本身的功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要达到整体设计的合理性与融合性。地形、植物与水体是整个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元素,由这三要素的组成可以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具体操作中要尽可能的保持原有自然环境特点,减少破坏与人工操作,让建筑与自然风景保持较为合宜的协调美感。 浅谈园林建筑的设计:承德避暑山庄园林建筑设计风格的研究 【摘要】:中国的古园,大多都在其艺术特征方面很是注重,除了少许个性色彩比较独特,大部分还是重合性较强,由于古人注重于风水学,所以园林的布置具有很强大的逻辑性,比如避暑山庄当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构造。本文以避暑山庄为例,简述下中国的园林布局特点。 【关键词】:承德避暑山庄; 园林特点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其空间艺术的设计往往都具有综合性比较强、风格独特的特点,由于古人在风水学上比较讲究天地融通的思想,为了突破人们的视觉局限,在园林的建造中非常重视借景的艺术手法,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精典杰作“锤峰落照”就是通过借景“磬锤峰”,由此而来。建造山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联合和团结中国边疆一些少数民族,进一步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而修建的一座夏宫。 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承德避暑山庄巧妙运用自然地形依山而建,景色宜人,资源丰富,与其它园林迥然不同,其设计风格独特,艺术手法多样,浑然天成。山庄的基本格局在设计上将宫殿区与湖光山色的苑景区有机结合的起来,几条蜿蜒幽径串起了镶嵌在湖中的三座岛屿,其中有一条之字形的小径,之径的云堤弯弯区区,连接这中心的岛屿,如意洲与皇家宫殿。 1、宫殿区的设计风格 在山庄的南部是宫殿区,宫殿里面建筑风格独特,而且显得古朴庄重,其实是紫禁城的缩影。将宫殿和自然景观完美地镶嵌为一体,仿佛升华为一种海市蜃楼般的境界,设计布局上采用了“前宫后苑”的传统形制。宫殿位于山庄南部,主要有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群构成。正宫位于宫殿区的西侧,是皇帝政务办理和休息的地方,按“前朝后寝”的布局,由九进院落组成;布局对称严谨,外形淡雅古朴。主殿建筑在建造时,材料多数是采用四川、云南的名贵金丝楠木以及东海礁石修建而成,建筑上花纹雕刻精美,色彩多样。庭院规模、回廊起伏有序、山石草木相间配置,给人一种温馨近人的感觉,而不像京城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宫殿。松鹤斋位于宫殿区的东部,共由七处院落组成,庭院环境优雅,松柏郁郁葱葱。 2、湖泊区的设计风格 “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湖泊区位于避暑山庄宫殿区的北部,湖面上分布着8个小岛屿,将湖面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区域,洲岛错落,青山绿水,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一直以来,清朝的皇帝对江南园林建筑都甚为喜爱,然而皇帝又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江南,皇帝为了满足自己每天都能如同身临其境,与之朝夕相处的愿望,于是山庄的东湖景区多数都是模仿江南特色景观而兴建的,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建筑以分散布局手法为主,园中有园,每个建筑都形态多姿,风格独特。而在湖泊区众多建筑群中,“狮子林”是最具江南风光特色典型建筑了。 4、平原区的设计风格 平原区位于山庄的西部,这里湖光山色、绿草如茵,风景宜人,呈现出一派广阔的蒙古草原风光;在山庄东北部的山麓上,兴建了大量宏伟壮丽、气宇非凡的寺庙,这就是所谓的外八庙。外八庙运用了汉式宫殿建筑风格,同时还兼有多个少数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集聚了中国古代多元化的寺庙建筑设计风格。 清初,由于皇室家族信奉喇嘛教的缘故,同时也是为了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所用。这些庙宇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宏伟壮丽。这些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苑囿和皇家寺庙群。它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古代创造力的结晶。在园林建筑风格上,它传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传统的设计风格,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汲取了中国南北各大名园寺庙的精髓,别出心裁,独具匠心,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建筑群的具体建造方面,山庄和周围的一些寺庙都完美地融合了中国古代南北园林风格和建筑艺术特色。它集中国古代多种建筑风格的形象于一体,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普宁寺,普宁寺总体布局为四进院落,前半部分为汉式禅宗寺庙建筑,但是登上高耸的金刚墙,后半部分的建筑风格立刻就变了,藏式寺庙的白台黄瓦跃入眼帘,涌出了汉藏合一的视觉高潮。 4、山峦区的设计风格 山峦区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西部以及北部,其面积范围约占全园的四分之三,在这一地段山峦跌宕起伏,沟壑纵横,奇峰怪石,草木丛生,清流飞溅,一年四季景色多样宜人,不同区域气候也不尽相同,简直如同人间仙境,是避暑的最佳境地。另外还有棒锤山、蛤蟆石等奇景,其间有楼宇高阁、寺庙殿堂相互映衬点缀,使得山峦区在整个山庄的魅力更引人入胜。 就整个山庄而言,山峦区在建筑风格上贯通了南北艺术之精华,既具有北方雍容华贵、富贵典雅的皇家气派,又融入南方江南水乡、秀丽淡雅的风度,从而巧妙地将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山庄内的建筑规模一般不是不大,楼阁和墙体多以青砖灰瓦为主,更显得淡雅而庄重,古朴而典雅。然而,与京城的故宫富贵堂皇的装饰呈鲜明对比。与其它的皇家园林不同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尤其是在设计、选址等方面都是根据自然本身的地势和其形貌特征进行的,通常是根据于大自然的优势,依山傍水,顺其自然,而且集南北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精华于一身。 结语 避暑山f是我国北方最具有艺术特色的古典皇家园林。它集中了历代造园艺术的精华,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是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在新型园林和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应灵活运用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其优秀部分并大胆创新,为祖国创作出更多、更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园林。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负债发展,教育经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些新情况使高校财务工作面临许多新的任务与挑战,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制预算要遵循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遵循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其次,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预算数据,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再者,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预算编制与执行提供合理保证。 预算管理是高校实施财务管理的依据和手段,对高校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扩招、多校区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利用银行贷款建设等一系列改革的新形式出现,使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高校负债发展,教育经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些新的情况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任务与挑战,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研究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对财务预算管理认识不够,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有部分人在思想观念上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学校的财务管理停留在“报账式”的水平。预算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对整个财务管理工作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不能较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一般都沿用“基期预算法”。这种方法过于依赖上年度的收支基数,不够科学合理,容易使某些不合理的支出继续存在,容易导致部门横向攀比,形成“重要钱,轻效益”的现象。此外,学校下达给部门的专项资金普遍缺乏跟踪管理和必要的绩效评价,导致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三)预算编制范围不全面,预算外有资金游离。财务预算应当包括全部收支,但是由于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影响,容易使高校预算编制范围不全面,一些资金游离于综合预算之外。例如,科研经费,由于编制年度预算时无法确定科研经费来源,也无法编入预算管理;有的高校财务预算中不包括基本建设资金收支,基建财政拨款专项亦未纳入预算;规模较大的高校,学校作为一级财务预算主体,其收入均已纳入预算管理,而学校下属的后勤、产业等部门作为二级财务机构,其收支经费并没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范围,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控制。预算编制不完整,使预算无法真实地反映高校资金运动的全貌,不利于预算管理和有效监督。 (四)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刚性不强和监管不力现象。高校预算的执行和监管一直是许多高校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高校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预算经费下达到各部门、院系后,使用权就在各部门负责人手里,在执行上财务难以控制。有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追加现象严重,年初多预算,年中加预算,年末超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高校虽然有制度,但却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的控制力度不够,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强,监管也流于形式,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计划和控制,存在预算执行盲目性和监管真空现象。 二、针对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防范与对策 首先,编制预算要遵循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遵循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其次,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预算数据,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再者,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预算编制与执行提供合理保证。学校应做到各项收入与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既要考虑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财力。下面是几点具体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防止财力资源流失。学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基础,高校内部应实行统一的财经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明确学校领导,校级财务部门和二级财务部门及有关管理人员的经济权限和应承担的职责,把有效组织和管理财务预算工作作为综合考核的内容。学校的预算管理归口学校财务部门,不能在学校财务部门之外设立同级财务机构。除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外,学校所有收支必须纳入预算管理,严禁学校收入“体外循环”,防止学校财力分散和流失。 中 (二)采用零基预算法做好管理与制定工作。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基数+增长”的预算基数和预算支出只增不减的现象,运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的预算管理方法,克服校内各部门之间存在的“讨价还价”的博弈关系,避免造成财力资源浪费。为了准确地核定公用经费标准,需要对各项费用进行彻底的审核和评价,统计出完整准确的数据,采用人均定额标准和事均定额标准来测算。针对不同的支出项目制定相应的标准,避免年度中频繁追加支出预算的现象。 (三)建立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的效力 预算执行的效力直接关系到高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因此,必须建立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学校要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学校预算管理的执行监督制度,如审核权限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收费和大额资金使用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执行。应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学校财力状况定期向教代会通报,接受群众监督。 (四)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来确定各个责任主体的工作绩效,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优化预算资金分配,增加绩效考核内容,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结合起来。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绩效显著的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作为评优晋级的依据之一;对违背预算管理规定或预算执行较差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通过考核与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约束力强,讲求绩效,适应学校发展的预算管理新机制,使预算管理产生更大的效益。 (五)优化配置财力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由于高校办学规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学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也暴露出来。应科学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各部门、院系共享资源,避免铺张浪费及资产闲置等现象,优化配置财力资源。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应科学划分各校区的功能定位,整合各种资源,在预算中优化支出结构,创建节约型校园,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支出预算的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出预算确定后,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严格审批权限,根据真实、有效的凭据,按实际支出数办理报销手续。学校各单位经费的审批,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特殊情况超出计划数所需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经批准后按规定执行。要随时向各系部处领导提供经费使用结余情况,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 (七)健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层次,保证学校教育事业经费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有效使用,使高校的经济活动、财务活动做到规范、有序、高效运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八)健全项目预算内部审计制度。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规范审计工作。围绕财务预算,学校制定一系列单项审计制度,加强对项目预算的审计监督。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的地位在我国的提高,高校的财务预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给广大高校的财务预算提出一些建议。本文介绍了高校财务管理预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关键字:财务预算措施高校财务预算 高校虽然是人才集聚的地方,但是担当财务核算和管理任务的学校财务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在观念上长期存在重核算、轻预算管理的现象,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教学、科研业务不断增多,资金流动更加频繁,高校一方面要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收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经费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合理、节约地使用有限的资金,把资金切实用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办学目的,增收节支是一个系统的财务管理的问题,它需要学校财务部门、学校有关领导和二层机构领导以及各个执行部门的共同努力,而高校财务预算贯穿着这个系统财务管理运作的始终,占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预算管理的操作,与大家探讨一下高校预算管理中的有关问题。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预算缺乏统一性和目标性。 由于校内各部门存在相对利益差别,各部门发展目标不一致,对整个学校当年发展规划和目标很难达到一致共识,导致各部门争经费现象严重,经费支出效益不高,经费紧张和乱花钱现象并存,资金体外循环严重,不具备高校预算是大收大支的全口径预算的特征,既无法反映预算资金全貌,也不利于考核预算资金执行情况,从而不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1.2预算缺乏全面性、科学性。 首先,高校财务预算一般只是财务收支预算,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学校年度内的正常运行,而忽视了资金预算,即:一年中不同时间段资金需要量与供给量的预算,筹资需要和筹资能力的预测。往往是资金用到那算到那,导致财务上经常被逼着付款,以致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的资金供求计划脱节,从而不利于学校规划的实施。其次,在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因循守旧,方法单一,以历史的情况作为评判现在和未来的依据,预算仅凭上年的实际数加预计的增加数来确定,没有按照学校当年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的有关标准和定额编制。从而使预算和实际数发生很大差异,使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原有的目的。再次,预算编制缺少弹性,往往是编制一年执行一年,一成不变,而且对极细微的支出作了繁琐规定,使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自主性,进而影响到校内各部门的效率。 1.3预算控制不力。 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机制,难以令预算管理部门对由于预 算执行过程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变化进行及时反应。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然有了预算管理制度却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形同虚设。事前,由于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的滞后,根本不可能进行事前的控制;事中,没有制定有效的控制制度,使得无章可循,预算调整过繁;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够详实,缺少刚性考核依据和考评措施,很难调动员工对预算管理的积 极性。而且通常预算指标的下达在预算年度的5、6月份,而这时已有12的经济业务成为过去,无法进行事前事中控制,成为一种事后预算,失去了预算编制的作用。高校的预算是反映学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内容,同时也反映学校的事业发展规模和目标。所以,如果预算编制的时间滞后,必然会使学校管理的有效性降低,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的措施 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 核心。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是为了最大可能地节约资金,科学地细化预算编制, 以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核心,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转变观念,走出高校预算管理的误区; 高校预算管理的作用如前所述,但是要使其真正发挥功能,离不开高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为此。必须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突出预算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在高校新的运行机制中与预算执行结果挂起钩来,从而转变认为高校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的编制,只是财会部门的专项工作,不紧密结合高校事业的发展计划,不与激励约束机制挂钩的错误观念。 按照旧的财务管理模式,高校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预算按上级批准的计划编制,开支要与所列项目一一对应,预算内和预算外严格分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没有对口的钱,该办的事也无法办,即使别的项目有结余款也不得自主调剂使用。搞预算只是账上来,账上去的一种消极应付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和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财务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预算管理方面,重新定义了高校预算的概念及内涵,制订了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学校的全部收支均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模式。按照新的预算管理要求,学校预算一经核定,必须自求平衡,不允许搞赤字预算,拨款不足的矛盾必须通过自筹教育资金予以弥补,这就形成了高校教育经费来源,除政府拨款外,还必须依靠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格局。这与过去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如果财务人员的认识还停留在“收入等于拨款、平衡依靠财政、开支不问效益”的消极被动状态下,势必贻误工作。因此,财会人员要加强学习,转变认识,不断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把预算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竞争与改革的步伐。 2.2是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位之间预算支出不均和预算基数只增不减的问题,现实的预算分配方法有待于改进。鉴于高校经费支出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高校预算宜采用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的预算编制新方法。 2.3是强化预算分析,积极监控预算的执行 预算分析是预算管理的后期工作,是对预算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与评价,包括支出与预算的比较、相关因素的分析、评析的文字说明和合理的建议等。年终决算报告出来后,财务部门应对各大项目的经费支出与预算相比较,看哪些项目节支了,哪些项目超支了,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说明哪些属于合理超预算支出,哪些属于非合理超预算支出,对非合理超支应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详细的文字说明是对预算管理的概括评价,并最终提出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合理化建议。预算分析可以发现预算管理中的可行之处和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使财务管理工作进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同时,要规范预算管理,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学校要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学校财务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如审批权限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收费管理、电话费管理、水电费管理、招待费管理、差旅费管理、医疗费管理等,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使大家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探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摘要: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要重要的管理工作,在现今的发展形势下,其管理必须体现出创新性,才能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效果。以绩效管理来改进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首先阐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继而分析财务预算中提升绩效管理的措施,以期为提升高校财务预算整体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关系;途径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管理不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却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帮扶作用。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可行性具有深入浅出的作用。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为绩效管理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本质上将,绩效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法。正是因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各种方法应运而生,而强调绩效管理,则是在比较细化的财务预算管理领域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缺少了这种管理方法手段,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疏漏,而且使管理过程更加缓慢,显得非常吃力。绩效管理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够敲开财务预算管理的大门,使预算管理的实效性更加明显。因此,高校财务预算为绩效管理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使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具备了有利可行的客观条件。 (二)绩效管理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支撑 开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具备合适的条件,否则,其实效性无法很好的把握。高校其他管理工作需要构建在良好的条件基础上,而财务预算管理同样需要具备有利的条件,绩效管理使预算管理的价值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得以充分发挥,贯穿高校管理的整个过程,从而使高校的领导层、管理层、一线工作者都能够真正认识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可见,效管理使得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更加稳固,使得预算管理的步伐更加坚定。因此,绩效管理是促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实现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互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各项内在要求呼唤了绩效管理的运用和融入,财务预算管理也为绩效管理提供了展现价值的空间;绩效管理则为全面提升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供了合理可行的方法手段,创造了有利有效的条件。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发挥作用,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共同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困境 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举措,其积极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我们在认可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不难看出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困境,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校领导认识不够,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领导往往缺乏财务预算管理的能力,使得其对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没能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如此,通过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往往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高校领导不加重视,绩效管理的的地位就会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不利于绩效管理的推广。 (二)预算控制工作不严格,阻碍了绩效管理步伐 很多时候,高校的预算管理在预算控制环节出现了很多纰漏,致使很多财物、资金的走向不明朗,使绩效管理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反而是预算管理工作处于忙乱的状态。一旦预算管理比较混乱,绩效管理就缺少了充分应用的机会。如此,预算管理问题频出,引入绩效管理实现自身改进的可能性比较低下。 (三)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绩效管理水平 高校领导的不重视,以及预算控制工作不理想,都使得绩效管理很难迈入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即便意识到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途径,但是,仍然会因为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使绩效考评水平无法正常的发挥,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绩效管理的成效。 (四)单纯抓起绩效管理,却与预算管理缺少关键性链接 很多高校及时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仍然只是机械的严抓绩效管理,而忽略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其实,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与绩效管理直接挂钩,使预算管理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但是,现实中这种具有成效的衔接非常少,究其原因,是没有深入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结果,无法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无法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某些方面实现融合与有效对接。 三、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充分认可二者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并深刻剖析现存的问题及困境,使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制定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一般脱胎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内容,其目标在于实现某种工作目标,以此确保员工执行力的提升,使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工作成果。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管理目标的制定,并且需要将管理目标合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的各个细节,使绩效管理目标更为细化具体化,以此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使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一一落实,在执行效率上得以保障。具体而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根据高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等依据制定目标,并且应当构建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体制,使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更加明确到位。如此,在目标明确,责任能够落实的状态下,才能把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综合考评的内容加以重视。当然,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的展示和提升必然要依靠“高绩效”的管理水平。因此,当绩效管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时,需要对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化绩效目标加以确定描述,使之成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例如,科研经费的预算绩效指标设定为科研报告撰写的频率、内容以及学术价值等;教师的薪酬预算指标设定为教师的出勤率、有效课时数以及学生满意度等。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关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发展正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中,高校内的各大管理体系正在逐渐迈向标准化和规范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虽然我国高校近几年来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财务预算的准确性。本文通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着手分析,进而阐述了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的一系列分析提出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个高校的发展也是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高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再加上高校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不重视,使得高校原有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所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在高校有限的资金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利用部分资金,并且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为学校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是当下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重大挑战。我们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才能够保证高校内的各项事项能够顺利高效进行。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的财务预算涉及到多种问题,但是教育科研水平是学校的发展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内的各项运营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高校只有制定出合理的预算财务管理体制,才能够使高校财务预算与高校实际支出和发展更加贴近。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实际财务管理运行中,只是一种形式,仅仅停留在管理机制的表面,并没有将管理体制进行彻底的落实。因为缺乏一套完整、科技、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导致了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中,有些管理体制犹如摆设,缺乏一定的控制力和强制力,没能够彻底发挥出管理体制所具有的真正作用。 (二)缺少新的预算编制方法 在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它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项目的财务预算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仍旧采用效率低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基数加增长,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是将上一年的实际支出数额作为编制的基数,并且在此基础上在相应的增加一些变动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进而编制下一年的预算支出。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虽然存在着简便、快捷的优势, 但是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在进行预算过程中,不利于预算编制的动态发展,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下,运用这种方法所计算出来的财务预算与下一年的实际预算有很大的数据误差,更有可能影响下一年的实际预算。 (三)财务预算内容和制定上不完整 高校财务预算在内容的制定上存在不完整的缺点,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难度不断增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已经不在像过去一样,在财务资金方面全部依靠着政府的资金拨款,各大高校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扩大招生、与企业进行合作和进行信贷融资等多种方法来加大学校财务的实际收入,这就导致了各大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难以将高校内所有财务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财务预算中,无法对高校的财务进行统一的预算和整理。由于高校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高校又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导致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造成了预算内容与实际收入支出无法完整的进行体现,高校的整体内外收入、社会融资、政府支持性基金等多项收入无法完整的纳入到财务预算中去,最终导致了财务预算编制在内容上存在缺失。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原因 高校财务预算是一项数据庞大、涉及工作人员多的工程,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各部门进行紧密配合,部门人员都要积极的投入到配合财务预算的工作中去,以此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部分部门人员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重视,认为财务预算只是学校财务相关部门的工作,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在任务交代下来后也是敷衍了事,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财务部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带着一种“先要钱后计划”的心理,在进行财务编算的工作中不认真不细心,等到实际花钱的时候才能发现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由于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不重视,导致了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无法掌握各部门的实际收支情况,最终导致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混乱,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学校整体的资金运作。 (二)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所有管理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的高部门相关人员不仅仅要重视财务预算管理,还要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严格监督。在进行财务预算的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高校实际收入情况的预算不予通过,并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财务预算。不仅仅要在财务预算管理前期进行严格监督,在后期的财务信息与成本核算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监督,要体现透明化。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公开栏的公开程度是有限的,而且还存在很多的暗箱操作,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学校的真正预算在什么地方,资金具体去向无法明确,难以保证资金收入是否合法、有无偷税漏税的情况,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监督力度,确保每一步骤都能够无漏洞可查。 三、探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 (一)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必需要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首先高校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高校预算管理的更新信念,使各部门和各领导能够明白学校的预算花费在什么地方,不能存在“糊涂账”,并且要让各高校的领导人员和教育者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在加大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广征意见,对高校内现存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修改,使其能够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实情。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制定时,要多方面听取学校所有人员的意见,要广纳意见,分析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鼓励学校所有人员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预算编制中,从而使学校的预算管理体制更加健全,能够使财务管理体制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在高校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有效的实施财务管理w制,必须要加强校内各个部门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如果领导阶层对校内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度,又怎么会投入心思进行财务管理宣传,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态度也无法认真负责。高校对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各部门上报预算的审计和监管工作,要求各部门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细分,对各项资金来源和支出部分纳入到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中,对财务预算编制的审核一定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缺项和漏项的问题,各部门只有对财务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度才能共同努力保障学校内的财务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 将各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中要加入到预算管理,从而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能够投入实际应用中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对一些有积极增收、执行力强的部门,在经过相应的考核确定无误后,给予这些部门一些物质奖励,鼓励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对一些工作执行力不强,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部门,在进行审核后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或者反思总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能够激发出各部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高校管理的精髓所在。高校必须做好这一项工作,既能够将校内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且降低资金的浪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这时候就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此来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新预算法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路径探析 摘 要: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对深化预算改革、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和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高校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然对高校预算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预算法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实行全面、精细化预算,同时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加大对预算的公开力度。面对新要求、新挑战,高校应优化财务管理,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新预算法;高校;预算管理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预算法,2015年1月1日起,新预算法颁布实施。新预算法对建立我国现代、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制度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预算法继续深化预算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对实际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财务风险不断增强,更加凸显出了财务预算的重要性,财务预算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要求高校财务预算具有全面性 新预算法第4条明确提出:“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即实现全口径、全过程、全范围预算,这要求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把所有“收支”纳入总盘,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坚决杜绝隐瞒资金、截流收入、私设“小金库”、套取预算资金等情况。如各院系(部门)创收收入、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租赁受赠收入等都必须纳入学校预算收入,相应支出也同样纳入预算支出。 (二)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更加精细 新预算法第46条指出:“编制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时,按功能分类应编制到项级,按经济分类应编制到款级。”这要求高校在财务预算时,对预算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摆脱粗放、内涵模糊的预算,杜绝预算局限在项目的大类层面,没有末级明细项目或末级明细内涵模糊不清。 (三)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更加公开透明 新预算法第14条规范了预算公开的范围、主体和时限等,并在第92条中明确了违反公开的法律责任。新预算法提出,必须在批准预算的规定日期内对外公开,做到主体、内容、形式和时间的公开,同时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以此接受社会各界和全校的监督,充分体现预算的公开、透明。 二、新预算法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预算不全面,“账外账”现象严重 目前很多高校预算编制不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创收收入未纳入预算收入总盘。高校编制预算收入时,一味重视财政拨款,忽视创收收入,造成收入编制不全、“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现象严重。创收收入作为不同于财政拨款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但属于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制收入预算时,必须将它纳入“预算总盘”,杜绝隐瞒资金、截流收入。第二,“结转结余资金”未纳入收入预算。 结转结余资金指按照财政批复预算,在年度预算执行结束时,未列支出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高校财务主要指财政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项目结转、结余资金,它们是高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往往会忽略这部分,以陕西省属FL大学为例,具体(见下页表1)。 (二)支出项目过于粗放,内涵模糊 当前很多高校编制预算项目时,对支出只进行简单、粗略的划分,没有建立子项目或子项目内涵模糊、不明确,造成预算、核算、决算衔接松疏、不紧密,很难发挥预算“指挥棒”作用。再者,预算项目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绩效考评水平。目前因高校预算项目编制过于粗放,没有对每个项目进行分解和细致的说明,造成绩效考评无依据或依据不充分的现状,以陕西省属FL大学为例,具体(见下页表2)。 (三)预算公开范围要求较低,未全口径公开 高校预算公开是指“高校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以适当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接收社会的监督。”目前高校预算公开范围的要求局限在“预算三下”层面,即包括财政补助收入的小部分(剔除“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等)、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和结转结余资金。结合高校实际财务状况,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构成了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研,对省属高校来说,“生均经费拨款”占到财政补助收入的48.5%、收入的36.5%。可见,这一大块儿资金,游离于公众的视角、人民的监督,对捍卫纳税人的权利,保障财政的透明度,建立政府责任和法制财政带来很大的障碍。 三、新预算法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路径 (一)梳理预算管理流程,实现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对高校来说,应该把所有的预算收支纳入总盘,真正做到“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无论是学校层面的预算管理机构,还是各院系(部门)的二级预算管理机构,在编制收入预算时,除了要纳入预算年度的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外,还要把创收收入、“结转结余资金”编到预算收入总盘,同时还要安排对应的支出项目,保证日常运行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都有归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隐瞒资金和截流收入,做到全口径预算。 (二)细化预算支出,建立项目层级关系 高校应细化支出预算,编制预算时,把经济事项融入到末级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中,以增强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高校的预算项目一般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由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组成,项目支出由系列子项目组成,但这只是最粗略的分配方法,完整的预算分配方案应体现支出的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和预算项目的三维立体关系,以YL大学2016年年初预算分配方案为例(节选)。 可见,要做好预算分配方案,高校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建立项目库,通过论证、评审等多重环节筛选出可行性较强的项目,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进行轻重缓急排序后,建立动态项目库。 (三)全口径公开预算,实现“阳光财务” 高校在公开预算时,对收支应进行全口径公开,不应该对“财政补助收入”剔除“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等重要因素,因为该项目构成了财政补助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这部分资金,难以保证纳税人的权利和财政的透明度。 新预算法第一次全面规定了“预算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并明确指出,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事项要做出说明、违反预算公开规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涉及国家机密事项外。因此,高校必须在预算批准20 日内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主体、形式、内容和时间。特别是“三公”经费,一定严格管控,不得超支,并且空开到层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预算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浅谈高中物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 摘 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非常广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目前,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机整合,特别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课程的改革,同时也对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和物理教学内容、物理教学实验策略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教学的发展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让陈旧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突破和改变,同时还优化课程教学,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学习,从而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目前,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比较多,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物理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图像,同时也能将物理教学内容更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不仅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物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验操作内容比较多,并且物理知识也是与实验相结合,物理理论与实验构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就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研究物质的基本构造、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包括物质运动的规律,当然这些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学生与教师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因此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还要对其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才能促进高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1.教材特性分析 高中物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验的操作,学生既可以学习物理的理论基础,也可以掌握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对物理理论有全新的认识。此外,在物理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2.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主,在教材的分析方面也要从综合性的角度思考,目前,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形成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主要以物理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教学为主,让物理教学具有时代性与基础性,进而还要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物理教学与时俱进。 3.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分析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根据教材教学内容与高中物理实际情况,将教材的教学内容以修学分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将教材的内容分为12个教学模块,然后,将每一个模块分配一定的学分进行进修,学校将学生必修的内容安排为4个学分,这4个必修课需要学生学习,获得合格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块进行选择。学生通过选择学习,能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的意义分析 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而且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后,有将近1/3的学生转变了对物理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有将近30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活跃,还有15名以上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探究物理实验。在信息技术运用在物理教学中后,在期末的综合考评中,有82%的学生物理学习有进步,与之前学生的学习相比,在学生活跃程度方面增加了10%,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增长了将近20%。学生的变化说明信息技术运用在物理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由于传统的物理教学比较枯燥,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同时也能增加物理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同时还能丰富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黑板教学的同时,让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3.在物理教W中运用信息技术,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教学中,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课堂教学对物理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而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期间,也要具备实验分析能力。物理学科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数字或视频,让学生在理解物理内容方面降低难度。让学生理解物理教学内容,并不断地开拓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空间。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的具体措施 1.教师要树立创新改革教学的理念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就要求物理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学习新事物,并不断地寻求物理教学的改革创新方法,从而快速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其与物理教学内容的协调性,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两者有机结合。其次,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让引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第三,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要与学生达成共识,然后再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结合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不断调整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式,从而促使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2.教师要对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不断的丰富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在学校课堂的运用对学校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需要不断地引进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让物理课堂教学不断的丰富。 运用微课教学,可以将复杂的物理教学内容拆分成多个小内容,然后教师对拆分后的小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且针对性比较强,学生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学习的重点。微课一般只有15分钟左右,既不占用学生的时间,还能让学生学习的内容简单易懂,针对性强。运用多媒体技术主要针对与物理教材相关的视频等进行播放,或者教师制作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创设相对应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交互电子白板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它是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集于一体的教学黑板,是一块能显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屏幕式黑板。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能够让物理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感应笔书写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操作给学生展示有关物理教学的内容,并且还能不断地延展学习,随时查阅展现学生不理解的内容。 3.利用信息技术还能模仿物理实验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科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加自己的想象来理解物理教材中的实验现象,而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后,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模仿物理实验,学生对教材中的物理实验能够有直观的感受,并且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重复播放实验视频,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程度。此外,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模仿实验,能够增加物理实验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同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传统的教学中,物理教学是一大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整体教学水平比较低。信息技术运用在物理教学中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在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此外,教师在物理教W模式上不断的创新,让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进而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发展。 浅谈高中物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简析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进教学效果,改善物理课堂教学。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物理教学 整合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应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当前物理课改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模拟实验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察后的兴奋中进入学习状态,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现象中有很多是难以用肉眼看清或看到的,有的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设备也很难看到。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仿真模拟,可以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天体运行,原子核裂变、聚变,高电压测量,如散射实验,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把变化的瞬间用慢动作拉长,把微小的放大,把巨大的缩小,再加以智能化的语音提示,安全、方便,现象、过程明显,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而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如由于实验器材和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有一些实验(如光的衍射实验、静电实验等)难于成功;有一些实验(如布朗运动)的可见度小;一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者无法测量;还有一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出简明的物理规律;而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辅助手段,则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实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而通过flash动画进行模拟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看了之后既能很好地接受这个知识,也能使同学们感叹体会到科学家们的过人之处。由抽象难理解,转变为生动形象易接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自主性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教学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设定的教学情景,以任务为导向下进行自主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场所是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倡导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投身到社会生活当中,通过合作学习,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之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电磁波的问题,通过上网查寻,从信息的海洋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甄别信息,先小组内交换成果,统一意见,再在大组内交换意见,共同编写制作课题成果,然后进行不同的交流会或辩论会。让学生们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显著。 三、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物理教与学的互动 在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为教师提供了许多优秀课件、参考资料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实时更新中。通过下载网络课件以及优秀的参考资料,教师经过进一步加工、组织可以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秀课件来。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增长了教师的阅历,使我们的教学不单单来源于教科书,教参。既提升了自我的教学素质,也提高了教学的容量和深度,能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以往进行物理史教学时,教师照本宣科,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听众,教师的教学来源也只是来源于课本的有限知识,很难做到拓展。利用网络环境教学,可以把著名物理学家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人的生平事迹、照片、动画、影片以及重要贡献和成就做成幻灯片,且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收集、整理相关资源。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又能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物理课堂教学 传统的物理教学重视学生对基本物理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事件能力的培养,而且有些知识光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软件,参与或自建立物理模型。这既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使用计算机将教师的板书、板画、抄写例}的时间节省下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思考。同时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为提高学生素质打下了基础。 总之,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整合了物理教学中的优点,还弥补了物理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实践教学的关系,找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更多更好的应用和作用。 浅谈高中物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高中物理融合信息技术教学之探索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如何让现代教育技术的的各种手段完美地融合到高中物理课堂中,是每个中学物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方法,产生的效果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尽心探索,最后阐述成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融合;信息技术;探索 从现代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带进课堂能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实验课堂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场景,将这些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起到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转换思维模式,降低思维难度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产生了巨大功效。 一、教师课堂演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使用,主要应用于课堂演示。这种模式可以组织提供物理情景,演示理想化物理过程或课堂中难以完成、难以观察的物理现象,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情境,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等方面有明显效应。这种模式对硬件配置要求不高,可以应用于高中个年级新课、复习课、习题课甚至实验课。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布朗运动、光的衍射、重核裂变等高中物理实验,展示加速器、潜望镜(全反射三棱镜)、人工核聚变装置等实物照片,利用仿真实验室进行仿真电学实验效果很好。实践证明,这些手段引起普通高中学生极大兴趣,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有一节高二物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师将法拉第生平投影上大屏幕,作为故事讲述,同步演示其中相关实验(例如电磁铁、研究电磁现象的实验)。几乎所有学生都发现:将磁铁伸入和拔出线圈的过程中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当磁铁静止在线圈中时,无论磁场多强都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同时也指出许多科学家未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因:观察不仔细,忽略了磁铁伸入和拔出线圈瞬间所发生的物理事实。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出电磁感应的条件: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反响非常热烈。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学生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课堂中有很多学生实验,由于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如《电磁振荡》这一节。要很好地理解“电磁振荡”这个物理现象及其规律,仅仅做好实验或利用挂图是不够的。学生对LC电路中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方向的变化规律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本人在做好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模拟显示电容器中电场线、电压,线圈中磁场线、自感电动势及电路中电流的同步协调的动态变化情况,再辅以电流、电压、自感电动势周期性变化的图像,清楚地反映了电磁振荡中电流、自感电动势、电压三者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了的LC电磁振荡规律,同时也揭示了该物理过程中各物理量的辨证关系。这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同学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形象、连贯、动态的LC电磁振荡的物理图景,有效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并培养了科学思想,了解了学科研究的方法。 三、信息技术融合物理教学的优势 1. 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如个别教学模式或协商讨论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2.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物理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件的制作,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上建构;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 3.应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图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交流电的产生"一节教学中,交流电三要素(最大值,频率,初相)若用动画去设计,可以事先提出问题:当线圈匝数,磁感应强度,矩形线圈的面积,转动频率发生变化时,最课大值会如何变化呢 学生可以想象,得出自己的结论后,教师开始演示,验证,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正弦图象如何变化 这种形象的图形激发学生兴趣,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及已有的图景进行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并用数学公式和逻辑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把更多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重点知识、关键词等内容,同时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的教学过程,推动新课程改革。 4. 利用视频展示身边的物理情境. 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制约,许多身边生动的物理现象,实验无法在课堂内完成,可以借助视频录像事先进行剪辑,效果就非常好。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时,在介绍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后,我们也可以播一段老师自己事先从某一高楼扔下两个轻重不同的保龄球的录像。学生看后就很有亲切感,真实感。再利用录像的慢放和定格功能,可以清晰展示两球下落的全过程。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或者直接到网上去下载这样的视频资料,也能取得好效果。 5.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复杂物理过程。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物理过程,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如:在教学《回旋加速器》这一节时,教材中仅仅以文字和插图形式来描述它的工作原理,因为是静态的,很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把它制成flash课件进行情境的创设,在这情境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粒子运动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教师只要提出为什么要有这种对应关系,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可以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转与交变电场“同步”的概念。 四、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很多物理“课件”集中展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现象,或者用“课件”展示理想化的物理过程,但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使教学过程人性化,而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有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与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是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整合,考虑的是物理课程的整体效果,是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环境构建工具,成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的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将中学物理教学从传统的“灌”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现有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之主体是物理课程,而非信息技术,物理教师要注重提高教学基本功,注重对教材的理解,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研究,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被削弱。物理教师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选择技术。避免生搬硬套,成为“鸡肋”。 浅谈高中物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新课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的整合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基础教育的一个新视点。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有效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高中物理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高中物理;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基础教育的突破口,高中物理新课程明确提出“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在新课程环境下,探讨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就是通过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与物理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之与教学中的各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在通过物理教师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教学的互动方式等的转变,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切忌本末倒置 有些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把课件做得非常花哨,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动画一应俱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技术细节和美化上,播放起来,教室里显得非常热闹,认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在课堂上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却不太重视,过于追求表面的浮华,教学效果并不好。 2、信息技术教学要认清其功能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手段,而我们有些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多采用教师主讲,同时在大屏幕上播放课件的教学方式。由于课件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不能在课堂上随意改动,这样就不便于老师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更改教学设计,不能随机应变,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变化和调整,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的使用何评价是否切合实际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时间和运用的内容是否合理。 三、新课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的整合策略 1、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在有关物理的网站上学生可以查阅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的生平简介、他们的故事和趣事、中国和世界物理的发展史、课堂自学题和趣味题、以及学习中的有关问题等,在网上可以自由的涉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掌握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工作、教师的职业,突出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强调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学”是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是为了学,“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来了解物理这一门学科,联系实际生活,打破了传统课堂上老师为主导的模式,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到物理的研究探索中来。使课堂的教学不再沉闷。信息技术的加入,让学生产生了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动力。 3、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 教育无法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的进步促进这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到当前世界顶级物理学者的信息,也可以了解我国物理研究发展的趋势,更可以了解到物理教育领域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只依靠课本来了解物理,他们所接触到的物理不再是单纯课本中若干年之前的论点,而是紧跟时展脚步的新观点和理论依据,这也可以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感到,在实际生活中,物理知识也是必不可少了,将物理从单纯书本学科这个狭小空间里脱离出来。 4、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的整合,首先要转变观念,物理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而又比较多的联系实际生活问题的学科,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以前讲授死板、抽象的问题显示形象化,形成可感知的知识。根据思维科学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叉进行和谐发展的原理,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与主导教学的作用,又要启发学生通过对各类形象化教学媒体的观察思维去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感知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物理教学的整体优化。 5、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加显示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上,能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学生跟着多媒体动画课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学、探索物理规律的基本素质。 7、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的整合,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的整合,要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观察、实践到思考、结论,生动活泼地学习;要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体会和理解,注重观察、动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与提高;要以达到不但会吃鱼更会钓鱼的灵活思考,为主动学习和为发散型思维的学习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才使信息技术的形象工具作用发挥的更好,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8、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模式富含教学信息,传播知识量大,有利于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媒体运用能够改变传统物理教学信息传输渠道口径狭窄、教学信息缺乏的状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理学习情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的整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教学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展示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工具性,而不能让它成为教学的主题,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技术上,而不是教学内容上。否则的话,教学技术反倒成为干扰因素。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时,一定要努力防止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总之,新课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教师要顺应当代教育发展的形势,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当、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来优化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将大有作为,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企业财务管理篇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地强化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及时监控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价制度、监管机制、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的内部制度发挥到最大作用,以增强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一、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 财务风险是当前各大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经济效益、经营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进行。由此可见,企业必须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科学预测财务风险,只有科学地预测风险,才能做好应对措施,从根本上找到风险因素,进而规避风险。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通过不断改进内部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来达到发展目的的过程。通过建立健全监督与管理制度,能够增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避免因经营上的缺陷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应充分发挥二者的关联性,强化管理,达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潜在损失和股东利益的变动。由于债务、租赁和优先股融资在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企业的固定成本也就随之上升,再加上各种业务中的财务活动,都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导致企业失去偿债的能力。如果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财务风险,那么企业的利润就会发生变化,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利润分配风险等四大风险的基础上,要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在进行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保证其在生产和运营中所产生的所有财务行为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财务风险存在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内控理念,树立有效的内控理念,制订有效的内控制度,以确保企业的经营绩效。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衔接不当 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并非相互独立,相反,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内控”与“财务”分离的现象,许多企业并不重视二者的关系,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覆盖面越来越窄,风险管理水平也越来越低。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往往都会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但企业却忽略了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使财务风险管理出现漏洞,风险管理水平明显不足。当出现财务风险时企业财务人员很难较快地明确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等,最终导致企业投资失败,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效益更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相悖 由于受传统管理和经验的影响,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忽视了对风险的管理,缺乏对风险的认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风险体系方面,如果缺乏相关的制度保证,就很难实施各种风险措施。当前,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所面对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加之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很容易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甚至会扰乱企业的正常运作。比如,一家以医药产品为主业的快速消费品制造和营销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一言堂”的问题。虽然多年的销售经验,让一些商品的销量暴涨,甚至超过了100%,但是一旦因为自身的决策失误,就会造成存货的大量囤积,导致企业的亏损。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营销活动、商品库存的管理,尤其是对营销活动的预测,从而防止“头脑风暴”,降低企业的亏损。再比如我当年参与的那家资产管理企业,老板就是看着账面上大量的客户保证金不舒服,挪用款项购买当地CBD中心两层写字楼,虽然后来物业是增值了不少,但是因为挪用,资金在某一时段紧张不能及时周转,不能按时退回款项给客户,导致客户上诉,企业因此而破产。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制度重叠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是以日常的财务监管为主,而财务制度的完善则是以日常的管理为中心,两者之间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没有明显侧重点,造成制度冗杂,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滞后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且其成因也各不相同。如何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一是财务经理缺乏对财务风险客观化的理解。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任何财务活动都有其存在的可能。但是,由于很多企业的财务经理都不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不能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二是由于财务决策的不科学,造成了企业的决策失误。由于决策者过于主观,依赖传统的管理经验,导致财务决策和管理决策不够科学,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很大影响。三是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不明确。由于企业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管理责任不清、信息沟通不畅、资金使用、利益分配等问题不清,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我前几年服务的一家资产管理企业就是这种典型的例子。该企业5年内在当地占到了行业前五的位置,成功设立了一个中介平台,联合业内已有中介300家。但后来却因资金链断裂而倒下了。我们在痛定思痛中,发现主要原因是老板只沉迷于个人表面上的业绩、账面上大额资金数字之中,而对于前期由于行业不景气所致的亏损,发展平台所付出的大额研发、销售费用,以及忽略账面上因业务而导致的大量客户沉淀保证金是账面大额资金的性质,等等这些财务风险视而不见,最终因不能及时偿付客户保证金被告,不得不宣告企业破产清算。而当时我作为财务部负责人,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老板会对这些事情会有所理解和有所计划,没有尽到不断警醒和提示的职责,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财务与老板的沟通和对老板的案例教育确实是非常缺乏。 三、运用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厘清内控与财务风险的关系,保证二者的有机统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内部管理,因此要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控制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整体运营与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必须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建立专门的审计队伍,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确保其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对企业的内部设计,可以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及时地发现和规避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资金安全、完整,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组建企业审计队伍时必须要挑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审计人员,并设立相应的监察机构,以保证其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负责任的现象,使审计人员能够严格地执行国家的规定,对财务进行审计,加强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完善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针对问题及时处理 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防范方法,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并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财务数据,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风险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预测意识和能力。另外,在企业的投资、筹资等方面存在着高的财务风险,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动企业的发展。要使企业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向智能数据的分析转变,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全员、全过程地推进,就必须对企业的基础数据进行合规性的审查、过滤和分类,在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以云平台和机器人为支撑实现数据的可内部控制、共享,提高数据的经济效益。在这个数据红利的时代,要对数据进行深度开发,以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内部管理制度是否能够完全达到其期望的效果,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同时,具备专业素质的财务经理也可以对企业进行全面、准确的投资估算,为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财务内部管理是指导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我当时从事的那家资产管理企业虽然当时也用上了OA系统和业务ERP系统,但是人员审批职责不明,出现责任互相推搪,花大价钱、辛辛苦苦建立的数字平台只是一个花架子。 (三)健全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运行制度,落实内部控制要求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其有效运行的前提。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全面地顾及企业的发展需求和企业的内部管理需求。以此为依据,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制度,确保其执行效果,并对各个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防止企业无力偿付,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在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后,还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权力体系,让各部门的经理们,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有效地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避免企业的资源流失。财务部是资金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不同,财务部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运作,财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另外,要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明确其职责,完善其风险管理功能,并将其与监管体系相结合,以保证其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能迅速地发现问题的根源,并让员工们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工作的时候也会更加的认真。工作的内容要分清轻重缓急,保证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合理合法的。 (四)提升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意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我国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而在我国,由于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从而使其效益急剧下滑。为此,要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强化内部控制,以达到对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现实情况来分析,我国的企业存在着一种不完善的内控制度,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还停留在企业成立之初,与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不相适应,这就造成了企业缺少对生产和经营过程的有效控制和风险管理,使企业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二是企业决策者在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由于我国的企业决策者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和其自身的发展状况缺乏足够的认识,无法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状况,这就导致了政策制定者难以制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经营策略,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发展不利。因此,企业的决策人员应充分了解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增值性,并积极主动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经营理念,树立良好的内控与财务风险意识,以保证企业的有效运作。同时我国的有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对目前的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教育,使其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保证其在执行过程中的运行。使其能够及时地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使企业的决策者能够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得以有效实施。在实施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企业中各项业务都得到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通过对企业各部门具体情况的了解,可以提高企业的政策执行效率。这种方法可以使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能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同时也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四、结语 虽然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财务风险,但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未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脱节、风险意识薄弱、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等。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全面监控,分析各种风险,可以减少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发生,从根源上消除风险,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够抓住机会,不断地提高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要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就需要树立健全的内控观念,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部审计,以保证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及时地消除和解决。 作者:周静仪 企业财务管理篇2 财务工作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变化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市场模式的不断变化和经济政策等的衍变,我国的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理论等经历了极大改变,曾经计划经济市场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对混淆不清,会计管理和单独的财务管理被认为是同类型工作,并没有用针对性的制度加以区分,当时的经济市场和财务管理工作只重视生产力的提升,对于市场需求和多元化管理表现出了强烈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茁壮发展的土壤,抢占市场、提升生产力是当时绝大部分资本占有者关注的唯一话题,而随着“以管理提升生产效率”的理念进入我国经济市场,企业的财务管理终于焕发全新的活力,在各种先进经验和市场需求等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如何更好地统筹与运用资本、如何将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作出明确划分均成为了财务领域的重要课题,这种变化是经济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财务管理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理论升华。 1财务管理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 1.1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不分家”阶段 所谓的“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不分家”并非褒义性说法,而我国的经济市场曾经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不得不采用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及随后的30年之内,无论是我国的整体经济市场还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都遵从“综合性更强”的模式,绝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经济特性,虽然这种经营模式能够解决一部分当初生产力和客观需求脱节造成的问题,但是显然并不具备长期发展价值,因此,这种将企业作为国家“附属品”的市场形式在随后遭到淘汰,当时的人们不但认识不到经济市场自由的重要性,反而更多地将想要发展贸易的人视为“投机倒把”,将资本持有者认定为“坏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及其相关理论发展都处于停滞状态,甚至财务工作的划分也很粗糙,当然,这样的现象在后续的财务管理发展中也得到了充分改善[1]。 1.2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划分明确阶段 在最初的计划经济时期对我国经济市场的影响逐渐减退之后,我国又经历了十年左右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开始认识到贸易自由的重要性[2],因此,在国家的有意识调控和经营者经济意识充分提升的情况下,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都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自主性,具备了扩大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利,而随着之后的“利改税”等一系列政策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市场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但与从前相比已经是天差地别。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企业纷纷意识到曾经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许多灰色地带,因此,财务管理这一独立学科被从传统的会计学中分离了出来,这也是我国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萌芽[3]。 1.3以现代财务管理学为指导理论阶段 虽然在1980—1990年这一时期,我国的财务管理学已经初步诞生,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在随后的又一个10年当中,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有了相当高的自主经营权,盈亏自负、产权明确的经营模式也进一步促进了现代财务管理学的完善,政府除了正常的税收和监管外,对企业的限制越来越少,市场开始进入具有自我调节和发展能力的良性循环状态,而“以管理为企业经营核心”“以决策推动企业发展”等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4],经济市场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企业,经济市场的影响力同样具备更大的辐射范围,对现代财务管理学的完善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市场也在越发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下高速发展,这也是我国经济市场和现代管理学当前的状态。 2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原因,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也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其中财务观念、财务管理和财务职能等方面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今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形式。 2.1财务观念的变化 我国曾经的财务制度和财务观念一样,都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这是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而伴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到来,现代财务理念飞速进步,无论是财务制度还是财务理念与曾经的一片空白相比无疑呈现体系化形态[5],企业财务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货币时间价值及投资风险价值的变化,如今的企业经营自由度极高,可以同时以多个身份出现于经济市场,而在其行使作为投资者权力的同时,必然会面临投资风险,由此衍生而来的正是财务理念中对货币时间价值及风险价值的考量,在财务理念中添加对风险的考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帮助决策者在纷乱的经济市场中寻找机遇;第二是理财目标的改变,过去的企业受国家政策限制,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能够获得的利润都是固定的,因而企业并不热衷于创造更高利润,而是选择将提升生产力作为第一目标,如今的企业享有高度自主权,因此,财富最大化是所有股东和企业管理者的共同利益所在,随着关注点的不同,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自然会随之变化[6];第三则是企业对现金流量的重视,由于当今经济市场的活跃性和不可预测性,任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面对一定风险,而企业持有的流动资金量的提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安全指数,因此,当今财务理念中同样包括了对流动资金的重点关注。 2.2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在我国,过去把企业财务划定为财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财务收支平衡,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资金管理、成本监控、收入分配以及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而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国家财政之间的资金缴拨关系、与国家税务机关之间的税收征解关系、与国家银行之间的资金存贷关系、与其他单位之间的资金往来结算关系、与职工之间的货币结算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由此可见,这时的财务管理内容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处理,更主要的是处理好与企业外部的“财务关系”[7]。 2.3财务管理职能的变迁 顾名思义,财务管理职能是一种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者所具备的独立职能,职能中包括对企业一切财务行为的统筹与监督,这两项主要职能要求从业者对企业和国家之间的货币关系获得资金,根据资金的功能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用基金,且财务管理者还需要根据企业中的股东之间的合同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令国家、企业与个人均能获得应得的利益[8];而财务管理职能中的监督职能则主要与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相关,该岗位职责要求从业者对企业的资金来源、运用与分配、缴纳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并依据国家政策的要求确保其行为的合理性,这也是当今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思想之一。 3财务管理理论创新———财务再生策略的应用 企业再生策略最早的提出者是哈默,此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对欧洲的大部分企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令“再生工程”这一概念彻底进入了管理者的视野,且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各大公司竞争的发力点和管理重心,并且为随后的“财务再生策略”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再生”针对的是既有的企业,其目的在于用不同角度对企业中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分析与考量,从而对企业接下来的发展与管理模式进行更加科学的调整,设计出最符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流程,取得高于以往的经营效果[9]。在这一过程中,对企业本身的重新审视以及对企业定位、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的重新考量正是“再生”二字的重要体现。在这个金融贸易国际化、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时代,“企业再生”是维系企业高速发展、降低企业不必要支出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其衍变而来的“财务再生策略”,更是强调对内部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更是调整企业结果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方式。“财务再生策略”要求企业打破固有眼界、经营领域等方面的桎梏,从第三方角度对自身进行“零基础”分析,以集体智慧取代个人决策,以群策群力的方式找到企业财务方面的优势和问题所在,最终整合这些信息得到具有综合性的、有价值的财务调整方案。从目的性角度来看,“财务再生策略”要求企业重新焕发活力、调整组织结构、更新战略规划并完成企业“再生”,而从设计道德领域来看,企业的财务“再生策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财务组织与财务机构再生 企业的财务组织与财务机构再生是一门详细且严谨的学科,其中包括了企业的财务流程调整、财务地位变迁、财务人员职位的重新规划,也包含了企业在对自身进行再生的过程中涉及的国家政策等内容,这些都是在企业财务机构与组织重组、再生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并处理好的。 3.2财务机制与决策再生 企业的财务机制与财务决策的再生,主要体现在对原本的融资、投资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内容的改革,这是新时期市场对发展中的财务管理机制提出的挑战,在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且其功能性也得到了变相增强,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或主动或被动的适应,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财务再生”后的优势,提前制定与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岗位职责等同样必要[10]。看似企业在财务再生过程中会造成一系列的组织结构调整与人员职务变迁,从而带来大量不必要的工作和财务支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即使短期内的结构调整会对企业原本的经营造成一定冲击,但从长期角度来看,“财务再生”的完成代表了更加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运用,是对原本存在缺陷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因此,这样的做法不但能够令财务人员的责任和权利更加明确,更能减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不必要环境,令财务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企业的“再生”不仅需要调整内部组织结构,还要改变固有的经营理念,比如,以顾客为导向就是典型的新时期企业经营策略之一,其余的财务管理策略还包括经理与部门经理的角色定位转变、基层员工由企业监管变成自律监督、过程性绩效考核转变为群体性工作成果评定,这些举措都能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也是新时期财务管理理念革新的标志。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再生”也是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毕竟在这个时代,任何不能及时作出变通的企业都终将被淘汰,只有与时俱进才是企业发展和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不竭动力。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最早的财务管理策略非常粗糙,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接近于“放任自流”,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经济市场整体都缺乏明确的财务划分和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方式,直到最早的计划经济时期完全过去,经济模式发生重大改变,那种“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混淆”的状况才得到改善,并随之步入财务管理划分明确和现代化财务管理新时期。而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具有主动进步和被动进步双重特性的管理理论,一方面需要积极进步,起到引导经济市场发展和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客观需求而发生改变,因此,在国家政策、市场发展和企业需求等诸多元素的影响下,加之对国外企业现金管理经验的借鉴,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目前将“财务再生策略”作为相关理论发展的核心,追求更高的管理效率和更好的管理效果,在可见的未来,这也将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最佳路线。 作者:魏伟男 单位:欧瑞康巴尔查斯涂层(苏州)有限公司长春分公司 企业财务管理篇3 引言 全球化深化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市场竞合发展日渐加强,与此相对应的市场经济环境也更加复杂。尤其是市场竞争和产品竞争的愈演愈烈,再加上一些地区政治与资源等不稳定因素的作用,市场经济中的产品需求和定价有时难以预测,因而,企业的财务目标利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上升。就近三年而言,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产业链或供应链方面不同程度的限制,财务管理方面的企业预期收入严重不足。处于传统行业的企业经受巨额亏损,导致企业面临的金融财务风险空前增加,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对于规模较大的重资产企业,在遭受市场多层次因素的制约,既难以顺利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又难以有效管理与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支柱,基于数字化转型阶段,必须引以高度重视。只有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体系和机制,结合行业发展特征与市场变化特点,多维度定期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数,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长,与此同时,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现阶段,各种类型的企业经营风险使企业在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堪重负,而以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为主的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机构的缺位直接造成企业发生重大的经营风险,或者存在破产清算的可能性。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是企业整体战略的核心要素,企业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做出更准确的决策。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来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大数据对财务工作的影响,提高应对环境变化的决策能力。此外,基于新时代财务管理发展需求,培养企业财务人员管理和经营风险防控的综合能力,能最大限度地有效降低企业暴露在突发事件中的经营管理损失,从而帮助企业利用数字化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提升财务盈利能力,立足于市场发展趋势,以数字化风险管理与控制新模式支撑企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1.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筹资风险 现阶段,企业主要采用两个途径筹集资金。第一种是股票融资,是指企业利用直接吸引外来资本或发行新股票,来提高投资人的权益来筹集资金;第二种是债务融资,是指通过对外借款和发行债券增加债务的融资方式。两种融资方式都有一定的风险,但债务融资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债务融资中,随着生产经营条件的不断变化,债务利率可能大于或小于等于资产收益率,企业难以及时还本付息,导致更大的债务风险。这也是产生融资风险的一个基本原因。此外,融资规模和结构不当、融资成本高、汇率波动等也会造成一定的融资风险。投资规模较小时,企业可能无法正常运营,或增加投资规模;但如果企业规模过大,特别是当债务融资比率较高时,企业在未来还本付息的压力就会增大,容易导致企业资不抵债的结果。汇率的意外波动也可以对企业造成相应的损失。我们可通过在远期外汇市场与人民币市场实现投资保值,在正确预测汇率变化的基础上,采取提前或延迟付款的方式规避外汇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投资风险 因投资项目未来的运行存在风险,企业的利润也将发生一定范围的变化,甚至带来一定的损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投资风险。当外部市场环境越复杂时,市场中不确定因素就越多,而且企业的投资风险更大。与此同时,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投资决策也会造成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在投资时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做好科学的运营规划,才能在投资市场中占得先机。此外,经营性资本持有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周转,而企业的经营资金往往与其财务预测密切相关。财务预测是以市场需求和未来预测为基础的,面对经济市场庞大的信息量,企业对投资预测做出的判断和决定极容易被冗杂的虚假性信息干扰,给企业的经营投资带来难以控制的财务风险。企业在追求自己的最大投资收益时,也应该格外重视企业无风险回报率、通货膨胀率、风险价格比率等要素,这样才能有效地衡量投资风险,促使企业做出最佳选择。 3.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本运作风险 资本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资金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价值和利润损失。一般来说,资本运营风险包括资金占用风险、资金周转风险和经营结果风险。首先,由于企业并不是将所有的资金都用于生产经营,而是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收益,随着资产的积压和流失,流动资金周转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滞后性,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其次,在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过程中,如果企业对市场情况的估计错误,如供应不足、采购过多或赊销,可能会导致企业坏账损失的增加。当企业的坏账达到一定数额,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时,企业就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导致破产的风险。因此,在衡量资本运营状况时,也可以借助库存周转率、速动比率等指标来评估风险流动比率。 4.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收益分配风险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股利分配环节其实可以看作是新一轮的筹资活动。但与融资风险相比,收益分配风险主要来自内部融资。企业收益分配的主要来源为企业留存利润。当企业发展规模增加,所需要的资本总量也扩大时,部分的税后收益就会被留存,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用于分配的利润会减少。但是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利润率作为保证。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就会影响企业股票的价值,并产生收益分配的风险。因此,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保持两者平衡,降低企业风险的重要措施。企业可以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制定对双方都有利的股利分配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让股东获得更好的回报,也可以满足企业持续经营或扩张的需要。稳定企业股价,保持企业市值,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二、当前中国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债务结构与资产负债率不合理 目前许多企业通过债权方式实现投融资,如采用借款、增发证券、从企业或他人机构借贷的方法促进企业获取的投融资业务,导致企业债权资金占比较高,股权资金占比相对较小。虽然外债管理能够短期产生一定的效益,改善企业的财政问题,但是过高的利息以及不断扩大的外债规模也增加了企业的财政风险。首先,债务过多可能造成企业无法支付到期欠款,会影响企业信誉,使再融资甚至破产的风险大大增加;其次,财务杠杆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大大削弱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不管哪一种情形,都可能减少企业资本的流动性,或者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形,使企业陷入重大的财政问题。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亟需健全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是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一些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导致企业各部门在发生财务风险时无法相互作用,发挥“1+1 2”的作用。相反,他们面临着大量的非系统的、单独的风险,将他们的弱点暴露在市场环境中。其次,财务预警机制落后,如财务预警模型不足、指标不足,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评估财务风险,造成误判和遗漏,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另外,也有些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较为陈旧,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财务要求。现阶段企业采用的集中式ERP系统虽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本节约和大量财务数据的准确记录,但仍有很多任务需要依靠财务人员的传统人工操作,大量的机械重复操作,不仅使财务人员的工作单一机械化,无法充分掌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难以培养出具有较高财务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而且集中化的财务系统缺乏实时性监测,这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威胁之一。同时,缺乏规范、精准的财务风险管控策略,导致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难以落实,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管控效果不理想。 3.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由于传统经济制度的影响,很多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会认为企业处于低风险时期,忽视了投资决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综合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首先体现在认为只要合理使用资金就可以避免风险,其次体现在决策的缺乏量化科学性。导致企业在面临财务风险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预案。一旦企业决策失误,如摩托罗拉盲目乐观工业利润区域和客户需求等情况,如果事先没有针对性、实用性、合理性的解决方案,对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 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减少债务经营的不利影响,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资本结构,适当调整债务规模,使债务资金与股权资金的比例达到均衡状态,稳定资产与负债的动态平衡。企业在投资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项目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调查,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企业应科学判断自身债务能力,安排债券融资期限结构,合理避免短期债务过度集中,或大量发行同期限债券或借入同期限外债。他们应该防止债务偿还的过度集中,并减少自己投资决策中的错误。其次,建立有效的资本积累机制,通过多部门协作,对企业资本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判断。选择最好的资本积累方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对外借款的可能性,降低债务与资金的比率。第三,企业要紧跟市场的节奏和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资管环境,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国商业银行接受中央银行监管,贷款利率逐步市场化。国家对中小企业等特殊企业有相应的贷款优惠政策。与民间借贷比较,其较低的投资成本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偿债风险。 2.建立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建立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必须遵循系统化、规范化的原则。并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首先要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共享。企业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或组织,对企业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共享和分析,使各部门及时看到企业最新的财务状况。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并落实到个人身上,在金融风险面前共同发挥作用。二是完善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模型。企业应结合自身和行业特点,通过设置不同级别的风险预警指标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在风险出现时及时有效地应对。第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更新企业风险管控策略。企业可以通过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财务风险控制,并采用精确、规范的成本管理体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目标,从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并合理避免因过分支出而造成的财务风险。为此,企业在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中,积极利用数据挖掘和大数据爬虫技术,实时监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因素的变化过程,通过对各种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状态设置预警线来评估风险水平,实时向企业管理者发送预警信息,并提出相关风险预警措施建议。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首先构建了以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为标杆预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经营质量、债务风险四个方面,比较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和较差值,从而对指标类别进行分析,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总体评价与有效监测。 3.加强财务人员风险管理认识专业培训 增强企业财务状况风险管理能力,首先要从财务人员做起。企业通过采用现场学习、实地考察等手段,增强财务的风险管理能力,改变过时的风险规避理念,丰富财务风险管理知识等,使财务人员向更专业的领域迈进。其次,做好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教育,企业可以引进专业人才,引导财务人员探索企业的基本财务风险,引导财务人员思考如何面对更深层次的财务风险。因此,如果企业存在汇率变动的经营风险,在预期本币汇价上升时,企业应当及时归还外币债权及其他应收款项,或推迟偿付外币债务及其他应收款项;否则,做相反的事情。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财务人员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超出法律的范围。财务人员也要主动学习新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专业能力,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如提前设定风险管理计划,做好收支计划。在记账过程中,对于应收账款,企业要及时催收,降低企业坏账风险;对于应付账款,财务人员在与供应商协商保证供货的同时,应尽量分期付款,以降低企业资金周转风险。 四、总结 新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创新业态,实现产业结构与企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关键的驱动力。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市场竞合关系的日益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遭受了企业内外部多种多样的风险威胁。因此,结合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筹资模式、投资结构、资本运作方式等主要的模块,进行风险量化剖析,并结合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量化评价标准,逐步拆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规律和关系。为此,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该着重构建集成财务风险项、财务风险量化标准、评估以及数字化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要主动学习和运用数字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知识技能,运用更深入的财务风险量化与管理模型,实现更准确的风险指标度量。内外部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由此,企业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产业结构与市场发展状态,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为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与控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从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珊,杨婷.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措施[J].投资与创业,2022,33(01):129-131. [2]马成旭.新经济体制下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探析[J].营销界,2021(Z4):123-125. [3]马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1(18):58-60. [4]顾扬凡,连启俊,孟祥月,林睿乐然,王功业.企业财务核算与风险控制措施的探究[J].中国市场,2021(14):163-164. [5]赵旭.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识别与管控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3):169-170. 作者:黄松峰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研究篇1 引言 《政府会计制度》对我国现阶段高校的核算模式进行了重新构建。在传统的高校会计制度中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模式,但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之后,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和责权发生制的新型会计核算模式,对高校的财务工作产生了影响。 一、《政府会计制度》概述 (一)意义 第一,强化单位资产和负债管理。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单位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不断变宽,资产负债核算工作能够帮助单位领导更加真实有效地把控单位资产情况,并对单位所有资产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单位资产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财务会计风险防范对策,从而增强单位的资产和负债管理水平。第二,加强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政府会计制度》改变了原有的会计计算方法,并对现阶段的会计计算方法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从而提高政府部门财务数据的公开性、透明性以及有效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加强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并预防政府部门出现贪污腐败和徇私舞弊的现象。第三,优化成本核算工作。因为《政府会计制度》采用的是责权发生制度中的会计核算模式,并对财务工作中的计算口径以及计算标准进行了统一。新增了经济业务事项,并加强了各政府部门和单位会计信息的比较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只有采取双功能、双基础和双报告的会计计算方式,才能够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政府部门的实际经营管理的成本状况和财务情况,使成本核算工作更加完善。 (二)特点 第一,拓宽了财务会计核算功能。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增加了预算控制功能,这就对单位的年度营业余额和年度预算余额的差别作出了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扩大了双分录的界定范围,提高了核算资产负债会计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内容规定应该严格将单独核算的基本建账按照规定的日期和要求列入单位的大账之中,并在大账上设置新的基建项目,基建项目主要包含项目的编号、名称、负责人以及类型等。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基建核算工作的流程进行简化,还能够保证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整性。第二,更新了会计要素和科目。预算会计要素作为《政府会计制度》中的新增内容,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5+3的会计要素模式,使得财务工作的科目设定更加全面。例如:增加了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等。在财务工作的科目设定中,高校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运行特点对科目进行健全。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将新会计制度和旧会计制度连接起来,并在新旧会计制度过渡的过程中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第三,对往来款项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对往来款项进行清算,并对往来款项的类型进行区分和细化,例如:对押金质保类型、暂收付类型以及其他收付类型进行有效区分。在区分这些类型和科目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其是否为委托代理商,如果是委托代理商就应该切换成委托代理负债科目进行核算工作。与此同时,还应该按照部门和项目细分的未还清暂付款和未抵销暂存款,并在负责计数的单位中增加澄清义务和债务等一系列规定。一般来说,临时存款和临时付款主要包括通信部门和负责人的信息,并查清现阶段的付款情况,使其能够应用在付款和催款工作上。 二、《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 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制度,只有不断完善高校的财务制度,才能使其适应《政府会计制度》。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财产状况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及时登记和更新,使高校能够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往来款项等,并按照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修改财务管理制度。与此同时,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对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并整理现有的业务活动,重点掌握高校双记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例如:设定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科目是否存在问题、高校的年度财务报表是否正确、高校的年度财务报表是否与科目相匹配等。除此之外,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该对新制度和旧制度进行比较,例如:应该对高校的往来款项进行精准有效的清算,并做好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帮助高校在《政府会计制度》下顺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二)随着高校记账方式的改变,报表编制也逐渐复杂化 第一,高校的记账方式比较复杂。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真正实现了双记账的模式,从传统的单一记账模式转变成双重记账模式,记账方式也逐渐复杂化、繁琐化。这种模式也要求将责权发生制度和收付实现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应该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和浓厚的理论基础知识。高校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工作量以及工作难度也逐渐增加。第二,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高校的财务报表编制也逐渐复杂化。一般来说,记账凭证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重要部分构成,高校应该在细化财务报表编制工作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明确财务报表编制的责权发生制度,并逐渐完善收付实现制度。 (三)更新财务人员的财务理念 因为我国现阶段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实施平行记账的方式,真正实现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功能。然而,这种方式要求高校会计人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并及时更新高校财务人员的财务理念。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高校财务的预算信息和数据,高校会计人员应该定期接受财务学习和培训,认真学习财务理念,并根据权责发生制度开展高校核算财务会计工作,并按照收付实现制度完成高校预算会计工作的核算。如果高校的财务工作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和了解《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的一系列财务工作方式,仍然使用传统的财务理念开展工作,就无法适应我国现阶段《政府会计制度》下的新型会计系统。 三、《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做好精细化管理 高校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最关键途径,就是加强成本核算工作。只有充分认识到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促使高校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这也要求高校在运行过程中要重视资金的来源、增强养成成本的绩效思维、提高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使用的合理性、压缩业务活动中的非必要支出、对高校运行中的大额支出展开分析和判断、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严格控制,从而达到节约高校运行成本的目的。高校还应该形成科学合理的年度资金使用和规划方案,对资金的使用和配置渠道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既定方案的前提下对高校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使高校的资金能够得到针对性的分配和应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通过对《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工作进行实践可以得出,《政府会计制度》的基本目标主要表现在高校财务状况的真实清晰以及高校资产和资金的应用和强化上。尤其是在高校中无形资产资料和固定资产管理上,更应该做好无形资产摊销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才能够有效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并提高自身财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水平。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对财务部门的专业财务知识培训,保证高校内部财务人员和教职工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主动配合高校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从而达到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因为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成本核算理念对财务工作的开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校应该以成本效益的评估结果作为参考依据,积极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保证高校资金的高效利用。 (二)对高校财务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做好资产交接工作 在《政府会计制度》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财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开展财务工作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对自身的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以及预算制度进行科学有效的修订,保证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高校各个阶段的财务工作能够得到统一管理和规划,从而完善和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该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完善,并对财务工作进行优化和升级,促使高校财务工作从核算型职能朝着管理型职能转变。我国现阶段很多高校对财务记账系统进行了更新和升级,更新后的财务记账系统能够实现双分录的记账模式。并且,高校财务部门有效区分财务会计工作和预算会计工作,并根据高校内部财务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进行有效规划。例如:高校可以将财务会计凭证的编制工作交由核算部门完成,并将编制好的财务会计凭证交给预算部门,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减轻核算部门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保证财务会计工作和预算会计工作的协调统一。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完善高校财务系统和资产系统的对接工作,真正实现财务工作中摊销和折旧的自动计提功能,保证高校财务人员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度。 (三)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一,高校中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财务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的效果。高校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认真学习《政府会计制度》,最大程度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高校财务人员的水平才能够有效适应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第二,高校财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将先进的知识理论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不断全面更新自身的财务工作管理理念。并且,还应该促使财务人员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检查和分析,并明确平行记账的内容。同时,高校财务人员还应该具备过硬的会计业务技能和财务分析管理技能,并定期组织高校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为高校财务人员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提升高校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四)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工作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财务工作实行的是收付制财务会计,而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的财务会计则实行责权发生制,并在该制度中加入了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这种方式能够体现高校的实际经营和运行成本,并推动高校对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在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下,因为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不会过多关注,这就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仅仅关注预算编制工作的数据,忽视了绩效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后,高校不仅要关注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要关注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综合考虑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从根本上反映高校财务管理中预算工作的执行情况。 (五)加快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升级 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对高校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的会计制度并没有完全采取收付实现制,但新型会计制度也具有一般会计制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修改和弥补收付制度产生的问题。然而,我国现阶段《政府会计制度》实行收付和权责发生两种制度,这种双行的制度无法直接在高校财务工作中使用。并且,因为高校产生的资金规模比较大,使得高校的支付数据也非常大,直接导致高校需要在资金收取的高峰安排多名收银员进行数据录入工作。但这些收银员在庞大的资金和支付数据面前,工作效率仍然比较低下,造成高校财务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资金结算数据不能够有效共享和连接。如果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技术实现高校财务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不仅能够减少财务工作的出纳和高校资金结算数据的记录量,还能够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所以,为了有效解决高校财务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连接问题,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加强对业财融合的动态关注,还应该加强财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可以说,要想改变高校中传统的财务工作方式,就应该满足高校财务数据处理会计业务在《政府会计制度》实行后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充分结合高校中的财务和非财务类数据信息。与此同时,还应该在高校财务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使高校财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活动与其他经济业务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对各类信息系统和共享数据信息进行对接,并立足于技术管理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六)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在我国现阶段高校会计制度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例如:高校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没有进行折旧,这就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客观有效地反映出整个高校的运营成本。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责权发生制是其最基本的要求,需要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并将其填写在高校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可以说,高校的财务工作是现代化全面实施大学振兴战略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高校还应该在开展财务工作的过程中贯彻《政府会计制度》,并更新自身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不仅能够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还能够保证高校各项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才能够加强自身的公共服务质量和安全,保证高校财政支出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作者:海巍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研究篇2 引言 对于不同的事业单位或者企业而言,财务会计工作都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为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不同的企业或单位还应当注意密切关注相关的政策或者制度变化情况。2019年1月1日,新《政府会计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施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实现了对原有政府会计的较大改革,构建起新型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与相应体系。这一制度开始实施之后,对众多高校的财务工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背景下,高校财务会计该如何予以实施,以及一些实务实践工作的具体开展方式与开展效果等,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会计概述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 对于不同的政府部门而言,在开展财务会计管理的时候,所依据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会计。在我国,政府会计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即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政府会计相关结构情况如图1所示)[2]。其中,在财务会计相关处理操作过程中,在开展预算会计处理的时候,应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在财务会计中,则选择应用权责发生制来完成相关的会计核算工作。具体来看,新《政府会计制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在制度中,统一规范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为这些单位的会计工作提供了较为规范的依据[3]。其次,在这一制度模式下,选择将基建会计并入到大财务之中。同时,在《政府会计制度》模式下,还应用了双主体的核算模式。这一模式下,那些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业务大多仅限于在部门预算管理范围内涉及的现金收支的业务[4-5]。因此,单位在开展大多数会计业务的时候,往往只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另外,参照具体的《政府会计制度》内容,单位会计信息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对各种科目设置的时候,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进一步细化了相关的科目,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精细性[6]。与以往常规的高等院校会计制度相比较,《政府会计制度》在各种相关科目的设置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改革。总体来看,在所设置的科目方面,数量有多增加,与以往的科目设置相比较呈现出较为细致和科学的特点。例如,在存货方面,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科目,并赋以相应的代码。《政府会计制度》科目与高等院校会计制度科目的名称与代码情况比较见表1。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财务会计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中央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新《政府会计制度》中集中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7]。对于高校而言,应借本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契机,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推进学校运转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8]。2020年,教育部直属各单位顺利完成“双报告”首编任务。在财务会计中,通过一定的会计处理和实操,可以获得完整的财务报告。结合财务会计的相关要素,在最终获得的财务报告中,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了资产负债表、附注等内容。在财务报告中,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相加之后,可以得出具体的资产。如果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相加之后得到的数目与最终的资产数目保持一致,则证明相应的财会核算是准确的,所获得的数值是正确的。在财务报告中,还可以通过一定的附注来对财务报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说明,以更好的披露出一些单位未显现的财务状况,提高整个财务报告的完整性。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会计实务实践 (一)高校收入的会计账务处理 在高校的财务会计工作中,涉及多种不同类型的收入,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需要针对相应的收入详情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在对不同收入予以确认的时候,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详细了解不同收入的具体情况,结合其具体类型实施针对性的处理[9]。从业务性质角度进行分析,在高校的财务收入方面,所涉及的类型主要包括教师申请课题所取得的横向课题经费收入以及高校对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出租所获得的租金收入等等。在获得上述收入的时候,需要给付款方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为此,高校在对这些收入进行财务处理的时候,便需要考虑到收入确认以及增值税相关问题。 1.课题收入的账务处理 在高校的工作中,科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高校的科研小组经常需要完成各种课题的研究,这一过程中,对资金有着一定的需求。为满足资金需求,教师往往会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流程进行相应的经费申请。在申请获得批准之后,经费提供方会将相应的课题项目经费打至学校的特定账户上。高校在收到这一经费之后,需要向经费提供方开具增值税发票。在这些科研课题项目经费拨到高校之后,负责对这一经费进行统一管理的部门为学校的科技处。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需要制定出详细的课题预算方案,并将方案提交给科技处。在完成一定的科研活动之后,对于在开展这些活动中所消耗的资金,教师们在汇总和整理后,制作为具体的报账清单,并在财务处进行报账[10]。在高校中,为各项科研课题活动的开展提供所需资金支持的组织或者企业等有很多。这些企业或者组织在对相应的科研课题提供资金支持的时候,会将一定数目的资金打到高校的特定账户上。高校在接收到相应的资金之后,学校的财务处需要按照所收到经费的具体情况向对方开具增值税发票,并支付给税务部门的增值税。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记账过程中,“借”方分别为银行存款,以及从资金结存中去掉货币资金的部分。而“贷”方则是指在学校的事业收入中减去科研事业所获得的相关收入,以及将科研事业所获得的相关收入从学校事业预算收入中剔除之后的部分。这一过程会产生一定的税费,即一定数目的增值税,按照高校的规定,相应的增值税需要对不同科研课题的负责人自行负责承担。因此,在会计工作中,还需要对这一部分的税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具体来看,对应的会计处理中,“借”方为将科研事业支出从学校事业支出中减去的部分,对应的“贷”方为资金结存减去货币资金之后的数目。在对所产生的增值税进行上交的时候,相应的会计处理中,借方指的是从应交增值税中减去未交税金的部分,贷方指的是银行存款。在预算会计方面,则不进行分录处理。 2.高校对租金收入的会计处理 除了科研课题经费收入之外,高校自身所获得的租金也是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具体来看,租金收入指的是高校与一定的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将学校的房屋等固定资产出租给承租方。之后,按照双方所签订的租赁合同,每月获得承租方所支付租金的一种收入类型。这一模式下,高校可以定期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在签订租赁合同的时候,学校会与相应的租赁方签订一定的合同,并对具体的租金数目,支付租金的方式,以及支付租金的时间等内容进行事先的约定。之后,租赁房屋的一方便可以按照所约定的条款内容,定期将一定数目的资金打入到双方之前约定的账户之中。学校在收到这笔款项之后,需要开具对应的增值税发票。在对租金这一项目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需要进行双分录。具体来看,对应的会计处理中,“借”方为银行存款,对应的“贷”方为高校在租金方面的收入。对于资金结存的“借”方,对应的“贷”方为高校其他预算收入中去掉租金预算收入的部分。 (二)款项退回时的会计处理 在高校的财务工作中,一些款项在支付之后,可能无法顺利地进入对方账户,而被退回。分析相关的款项被退回的原因,主要包括收款人名称出现错误或者账号出现错误等情况。对于这些被退回的款项,在对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的时候,还需要精确的分析不同款项的支付时间点。并按照支付的具体时间,结合其在整个年度中所处的位置,对比分析之后,结合具体的时间点,进行相应的处理。其中,如果被退回的款项是在年末的时间点支付的,同时,学校在开展预算收支管理的时候,已经将这一款项列入管理工作之中,则该款项发生退回后,需要在学校下一年度的财务工作中予以处理,实施重新汇款。预算会计处理时则需要对原来的支出进行冲减,并在下一年度进行重新汇款时将支出列出。如果支付纳入预算管理的款项还未跨年度,则可以将其当作暂时款进行处理。按照这一方式对该款项进行处理之后,学校需要进行财务会计分录处理。针对该款项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处理时在“其他应付款”下进行明细科目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名为“待处理”的科目,将该款项列入这一科目之中。之后,在财务部门进行重新汇款操作的过程中,再对该“待处理”科目进行冲减处理。 (三)工资的核算会计处理 高校拥有大量的教职工,在高校的财务工作中,需要定期进行会计核算,按月为教职工发放工资。在预算会计下,对于工资中的代扣代缴项目,包括个人所得税与住房公积金(个人)以及社会保险费(个人)等项目,没有予以体现,反映出的只有最终的实发数。我们以XX高校为例,对其X月应发放的工资情况进行分析。XX高校在为教职工们发放薪酬的时候,涉及多个不同的项目,在基础工资之外,还涉及一定的津贴补助,以及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等。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在对不同教职工工资情况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科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具体的会计分录中,“借”方为高校业务活动费用,对应的“贷”方为应付薪酬。如果“借”方为高校的应付薪酬,则相对应的“贷”方为高校的资金结存。如果“借”方为高校的事业支出,则对应的“贷”方为高校的财政预算拨款收入。如果“借”方为银行存款,则对应的“贷”方为其他应付款中去掉工会会费与公积金以及社保的部分。 三、结语 总之,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下,高校在开展财务工作的时候,对于《政府会计制度》的结构与具体内容,以及相关要求等,高校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进行参考。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概括,分析新环境下高校的财务会计工作特点。之后,结合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在完成本文的研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在开展财务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及时关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变化情况,并及时的作出反应,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工作水平。新《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对高校财务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不同的高校而言,可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会计工作改革和创新,持续构建信息化平台,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工作水平。 作者:李志远 周奕池 单位:保定学院 财务处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研究篇3 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推进,高校的账务处理不规范得到很大改善,高校账务处理更加精准。着力解决新旧制度带来的账务衔接等问题,有利于高校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工作的顺利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财务核算过程中的不断发展,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核算的精细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找准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全面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的关键点,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为高校的良好发展助力。 一、现状分析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施行情况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初始阶段,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相互融合的核算模式是新政府会计制度得以施行的有力保证。实际工作中,高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首先是资产负债表核算的范围扩大,这样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情况、负债情况等内容;其次,高校财务核算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更加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高校的各项财务状况,对于收入支出的现金流情况也更加能反映全貌。另外,高校可以结合推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这一新契机,重新规划、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更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核算的水平和效率。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现状 现阶段,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以及信息化的不断融入,各高校也都在不断通过优化更新相关财务核算软件,但这一举措并不能称为财务的全面信息化,高校的财务信息化之路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改进之处。财务云、云会计、云核算等一系列现代信息化与财务融合的相关概念,自出现以来多见于企业财务核算,但高校财务核算工作在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与完善也必定是大势所趋。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对高校财务会计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会计核算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会计功能进一步加强。可高校财务核算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财务核算思维的影响,信息化对高校财务核算产生的影响进展缓慢,以致财务核算流程的优化再造影响微乎其微。同时,由于双轨制的账务核算工作量翻倍,限制于高校人事制度困扰,人员增添困难。在人员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平行记账”所增加的工作量,实务中预算会计的记账分录都是通过财务软件系统自动生成的。这样虽简化了工作体量和难度,但由于预算会计分录自动生成,导致高校在日常会计核算时都将重心放在财务会计上,对预算会计基本是一笔带过的状态,长此以往预算会计的地位易被忽视。另外,高校财务作为服务性部门,为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则需要不断地提升服务水平,但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由于核算的复杂性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财务工作效率,从而降低财务服务质量。高校应当结合推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这一新契机,重新规划、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更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核算的水平和效率。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 在信息技术未对高校财务核算产生影响之前,高校财务核算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绝大多数的财务工作者的财务核算习惯还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核算。如何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高校如何更好地进行财务信息化的建立,可以将研究的关键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面信息化财务核算模式的建立是基础 新政府会计制度是顺应高校财务核算发展产生的。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新要求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处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双基核算的新要求,于是新的全面信息化财务核算模式应运而生。目前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进度相对缓慢,为有效融合高校内部的会计业务,强化核算规范,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是新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财务核算中广泛实施的基础。全面信息化的建立需要遵循上级相关部门的政策要求,贯彻上位文件要求,在政策上“吃透”;在学校范围内立足于全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立体系,在核算范围上“全覆盖”;全面认识技术的革新,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新变化,制订相对应的财务相关制度,规范内部控制的流程,在核算时做到“有据可依”;最后,在校内不同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数据有效对接的状态下,要加强与校外各单位信息有效对接,实现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数据融通,不再“闭门造车”。于是,建立以政策为导向,以体系为框架,以制度为约束,以内外界联系为纽带,形成“政策-体系-制度-联系”的全面信息化的财务核算模式的框架,这将是财务全面信息化的基础。 (二)财务人员的信息技能提升是保障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毋庸置疑对财务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知识技能和专业技能不再是衡量高校财务人员是唯一标尺,懂计算机数据处理、数据库应用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结合会计专业技能和信息技能者才是综合全面的衡量标尺。但长期以来,高校财务人员对传统记账模式的依赖也对信息化时代的财务核算造成一定影响。只记账、不分析,是高校财务人员的习惯,但当面对新技术、新制度时,不主动改变财务习惯,不建立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体系,很难将财务核算工作推进到财务管理的高度。于是一支过硬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立是财务全面信息化的有力保障。 (三)核算重点工作的有效处理是核心 以往我国高校财务核算立足于实付实现制,旨在体现预算收支平衡即可。现在权责发生制的并入,使高校财务核算的侧重点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处理的难度。首先,新制度更新给财务核算具体工作带来巨大变化,例如“资金结存”账户,它与基本户的银行存款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下对结存类会计科目的调整,重新确认登记新账的一系列总账及其明细进行调整。再比如“在建工程”账户,新制度转制时应当在原账户并账后的余额、差额需要分别转入新的账户。还有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增加,差减值概念的引入,这些具体核算过程中的新问题依托于信息化的财务核算系统,能大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其次,为有效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就要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有机对接,实现数据推送和凭证产生,实现资产精细化同步管理。还有高校的财务预算职能不再游离于财务核算体系之外,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做到预算和决算的信息化对比,更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于是财务核算过程中一些重点工作的信息化处理得当是财务全面信息化的核心。 三、研究思路 在背景及关键点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完善的研究思路,坚持信息化为导向,找准新制度变化的主线所在,将切实提高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建立财务信息化的持续性、有效性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确定明确的研究思路,为确定全面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举措打下坚实的基础(见图1)。 四、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全面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信息化背景下,新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的全面施行必将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如推进过程中尝试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必定能从很大程度上有效推进高校财务核算更加顺利进行。 (一)着力解决全面信息化财务核算模式的建立存在的问题 第一,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在教育部相关的文件中对财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但至目前为止并没有出台更加细化的指导内容,这对于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全面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高校业务类型本身就具备多样性的特征,于是在实施过程中,大多高校都是基于自身实际,与软件公司进行研究设计出各自的信息化建设方案。由于缺乏规范的上层政策指导,各类高校在建设中如何使信息化起到的作用最大化,成为建设中的首要问题。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不再仅仅是为了促进财务核算,不仅是为财务记账带来便捷,更重要的是为提升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于是,在全面认识政府会计制度全新变化的基础上,需要从各自校情出发,结合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新要求,全方位诠释信息化手段,着力打造以财务管理为目标的业财融合一体化。第二,统一发展、整体规划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系统的升级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不再是高校财务部门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整体学校的信息化全局发展。近些年,随着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意识的提升,高校内部各部门均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信息化建设。各部门均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但在单位层面缺乏整体规划,于是出现了财务信息化建设重复且效率不高的问题,内部各部门的信息互通也频繁出现系统接口等问题,使内部信息系统缺乏有效的协同管理。从学校层面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将办公系统、科研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高校常用的信息平台整体规划,实现数据的对接,最终达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财务部门作为财务信息化的核心部门,主体作用更应体现,着力使财务相关的核算系统、报销系统、收费平台等进行统一整合,实现财务数据的无缝衔接。第三,加强外部联系,提升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财务领域的电算化核算进程发展已有较长一段时间,运行前的调试安装、运行中的维护,后期的系统完善,大多依赖于财务软件服务的管理,软件服务商的服务将直接影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但软件服务商并不是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软件服务商的监督力度,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最初的财务计算机处理都是单机软件版本,这种封闭内部模式虽能避免网络安全可能存在的隐患,但与信息化的发展理念相背。另外,信息化最终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还需要与内外部系统间实现最大可能的数据交换,网络安全风险较大。这就需要财务人员首先树立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做好个人网络安全防范的必要措施;内部机房等信息服务中心需要参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对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力监督,从而最大程度地做到网络安全防范。 (二)着力解决财务人员的信息技能提升的问题 第一,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解决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技能提出了高要求,财务信息化的建设更需要财务人员需要具备网络信息的知识背景。现有财务人员对于大多都是会计专业出身,本身每年专业知识都需要进行继续教育的知识更新,都具备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对日常的财务核算处理能应付自如。但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对高校会计人员从信息技术角度进行考察,参加各类型的业务培训进修,逐步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二,强化财务人员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全程参与度。由于财务人员相对于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计算机处理等技能的薄弱,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容易过度依赖信息化建设的校内外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强化财务人员的全程参与性,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提升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处理水平。建设初期,财务人员对各模块功能基于业务角度进行精细设计;建设过程中,财务人员结合各模块数据共享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与信息技术人员充分沟通,全程参与,甚至与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定制开发软件;建设完成后,共同参与验收使用,并及时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信息技术人员沟通,使信息化的应用最大化。 (三)着力解决核算中重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应将预算资金管理融入财务信息化建设范围。从提高预算管理入手,以提高高校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为出发点,有效提升新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水平是新制度下高校资金最优化管理的目标。财务预算核算管理一体化有利于高校预算、决算财务数据对比分析,尽快查找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查找原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与信息化结合的预算管理可以将预算指标按经济分类进行精细化分类,对于加强预算执行的推进将很有益处。第二,重视新制度下的高校财务业务核算的信息化处理。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形式、内容,会计报告都发生了变化,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工作量加大,核算难度加大;两种会计要素的存在模式,双分录的处理方式也使核算工作量加大;两套报表之间很好的过渡衔接、相互补充说明,使财务报告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大。除此之外,新制度实施所带来的一系列核算业务具体工作,将更需要借助于信息化的处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更好地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从而确保高校财务核算工作的及时准确。第三,将高校资产管理与高校财务核算信息化有机融合。很多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在资产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原来的会计制度的影响,从而不能有效按照新制度要求进行资产管理,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处理、资产入账价值的处理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更新。在新制度下财务信息化提升的同时,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信息的更新,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做到财务核算信息的时时对接,将日常资产管理与财务核算相互融合,使资产信息更加完整。事实上,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完善将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会计核算效率。随着财务部发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的贯彻落实,更需要充分借助于信息化技术的创新与驱动,在完成财务核算职能的基础上,完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作者:季文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结合工艺和专业特点,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服装设计与应用能力与学生就业方向关系紧密,高级技术要求高,需要长时间经验积累,才可以加强竞争实力。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中,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实践教学的改革重点[1]。只有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落实实践教学策略,才可以加强实践意义。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转变纺织工业发展结构 我国服装专业发展时间长,从初期的裁缝逐渐发展为服装专业,可以为服装行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人们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后,开始追求新工艺与新设计,其成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动力[2]。高等工程教育与现实需求差别大,而国内多数一线品牌招募服装设计人才。在新时期下,纺织工业注重转变发展方向,朝着新颖性、流行性方向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快纺织工业转型发展。 1.2促进高等教育模式转型 在新时期下,高等教育模式深化改革,需要加强理工类学院建设,为国家工业建设输送专业人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暴露出较多不足,影响人才结构平衡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尽管高校专业设置不断改革,却没有扭转传统观念,仍划分文理科。此种教育模式不符合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规律,人们欣赏服装时,是无法区分文理属性的。因此,实行针对性人才培养措施,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3优化人才知识结构 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商业、科技、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普及发展,改变了日常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于新时代人才,应当加强快速学习能力,参与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中,对自身专业技术知识要求提高,同时跨越文化适应力、交流能力[3]。因此,工程教育期间,必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服装设计人才而言,应当加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不断提升职业修养、职业道德水平。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人才培养原则主要表现在自主性、过程性、自主性方面,尤其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4]。(1)自主性原则,是开展实践教学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性,积极参与到画图、样板制作、裁剪与缝纫活动中,实行主动学习。(2)过程性原则,是在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将学生实践过程作为重点,深度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潜能,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探究中。(3)连续性原则,是确保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活动开展的连续性、系统性,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跟踪反馈实践教学活动,注重教学方法改进,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3.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保障服装设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问题较多,比如教学内容枯燥、非实践教学时间短,浪费服装设计资源,且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个性化不足,相应限制学生的综合性与创造性[5]。在传统实践教学中,通过班级实践教学方式在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未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时与学分。此种问题的原因多是过度关注理论教育,不太关注实践教育,无法达成实践教学育人、创新目的。 3.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流动性强、教师资源不稳定性。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活动内容与形式简单,无法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实现实践教学目标。高学历教师面对繁重课业与科研压力,实践教学的时间与精力不足,这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影响大。 3.3实习基地开发不足 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实习基地为重要场所,然而课堂教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占比较小。实践教学不足,大多是学校实习基地开发不足所致。学校实习基地规模小,使用频率低,只有在教学时间内才可以使用实习基地,其他时间则不能使用。学校实习基地多为校企合作制,但是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不注重技术、资源、资金方面的投入,导致实习基地与服装设计教学需求差距大,无法调动学生动手能力,相应地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4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 4.1完善人才培养定位与机制改革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注重培养适应服装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发展潜力,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能够在服装领域参与服装设计、测试评价、结构工艺、运营管理的人才。按照国家与行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机制,组织行业专业、教育专家、教师共同修订专业毕业要求,明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6]。该专业毕业要求在基本能力达成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知识应用能力、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满足工程教育专业标准要求。此外,该专业毕业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素质水平高于认证标准,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处理服装领域工程问题,覆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 4.2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 按照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求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以满足毕业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扩大网络平台课程覆盖面,增加信息、时尚传播、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课程,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学科交叉能力培养[7]。建设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按照学生学习状态与能力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满足基于产出的课程目标。在修订原有课程教学大纲时,组织专业与教师制订新增课程大纲,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提供教学指导。在设置课程时,需要体现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整设置专业新课程,关注服装设计、服装材料、生产与商品企划环节,展示出服装产业特色。 4.3建设双师型与跨界型教师队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与地区服装企业进行产教融合,采用兼职与互聘,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教师企业工程化背景锻炼制度[8]。引入材料、信息、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建设跨专业公共平台课程,建立具备个性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基地,以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研究方式建设双师型团队,做好团队建设,营造合作、创新氛围,形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建立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机制,注重科研与科技开发合作。 4.4充分利用产教联盟优势资源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围绕服装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培养链,以服装技术为核心,建设工艺结合专业特色,完善四位一体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备创意、创新的人才。与服装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智慧工厂、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信息化、数字化、产学研协同项目,完善企业参观、实习、项目接入实训的机制。注重与国外科技团队、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海外教师锻炼基地、实习基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备较强实践性,因此要做好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合作交流,明确现代服装产业动态,持续更新专业教师知识水平,确保教学内容贴合产业实际。教师不仅要坚持日常教学,还需要做好项目研究,注重与企业合作,并且和生产一线保持联系,共同探索产学结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 4.5建设国内一流科教平台 服装学院要在科教平台基础上扩大服装个性化设计、工业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等实训平台,建设信息化教学示范平台。比如,创新服务综合体、服装产业研究院建设,结合企业建设产业研发机构、培训基地、教育合作平台;注重与兄弟院校建立研究合作关系,做好跨学科联合,争取不同级别科研项目,确保教学队伍、科研队伍相互协作,落实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发展。 4.6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对于教师队伍而言,必须明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添加实践教学内容,比如服装工艺基础制作、服装款式与纸样设计、服装配饰设计与制作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发展,深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全面落实实践教学。在选择实践教学模式时,坚持产、学、赛一体化教学手段,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获得显著教学效果。例如实行工作室机制,优化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实践,确保学生系统化学习;联合时装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国内时装设计比赛,以加强设计水平与创新能力。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当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课程群中,应用工艺结合、校企合作、阶段性培养方式,形成连贯阶梯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基础性教学注重服装设计、工艺结构能力培养,涉及素描色彩、设计原理、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等内容;实践成果涉及素描、纸样作品、部件作品、服装画作品。在具体组织形式中,注重课程实践,联合认知实习模式。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建立连贯阶梯型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4.7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基础教师多来自美术专业,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不足。制订培养方案时,以教学大纲形式确定课程内容与要求。比如,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形体、结构、比例及空间塑造能力,确保学生掌握线形素描方法。在表现技法课程中,以面料材质款式服装、人体表现技法为主。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只讲解服装材料理论,没有全方位认知服装材料。在设计应用与工艺操作环节,学生不能有效掌握服装材料风格、特点、性能,导致选择与应用不合理。因此,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服装材料实验课程,理论课程增加服装面料市场调研内容,提高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关联度。 4.8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以综合教学实践基地、创业就业基地为基础,建设新型实践教学结构体系,有效结合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当前,服装院校与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由科研团队及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工作站等,通过平台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平台,为企业及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将科研成果反馈至教学活动中,学生完成必修课程之后,能够进入校企合作研发中心,通过研发平台资源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加强科研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训练活动,由院校提供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使学生通过类似活动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并制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项目中。 4.9注重教学信息化建设 现代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新趋势。为了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应用多媒体软件技术,不断丰富授课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画、服装结构制图、纸样艺术设计课程等,都可以应用相关软件授课,如服装CAD、手绘板、AI软件、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将平面结构制图转变为动态演示教学。利用制图软件、网络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教师在有限时间内讲授知识点,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10注重实验设施更新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备较强实践性,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做好实验室实践操作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日常训练与操作,才可以创造出专业作品。因此,学校应当加大投资力度,注重实验室软件与硬件更新,优化完善实验条件,确保教学资源的充足性,从而扩大教学覆盖面,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系统化工程,具备复杂性与长期性特点。教师只有联合学生实际情况,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科学的实践教学策略,完善人才培养定位与机制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与跨界型教师队伍,应用产教联盟优势资源建设国内一流科教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教学信息化建设、实验设施更新,才可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全面促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发展。 作者:田军娜 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2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领域的不停扩大,对于高等院校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期望。众说周知,服装设计和工程学科是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形成各种样式的作品。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和传统教育有所区别,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探索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服装业发展提供相关的人才储备。特别是服装类的院校,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以及5开究生,为服装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如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需求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对于服装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热衷于服装的设计款式,材料以及品牌等。但是,我国服装业缺乏优秀人才和知名的服装品牌,有许多国内毕业的大学生不得不出国进行深造,国内的服装品牌甚至要聘请国外的设计师,如何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是当今服装业发展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以上内容,从分析当前培养模式现状开始,分析原因,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办法。 1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现状分析 1.1教学资源不足。现有的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效果的需要。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内容往往是如何运用基本的缝制技术把裁片按步骤组装在一起,更多考虑怎样针对设计的不同款式、不同结构、不同面料来设计与其匹配的缝制工艺技术。然而,由于教学资金以及设备等影响,设计材料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设计设想,导致设计成果不尽如人意。 1.2专业教学条件不足。服装专业作为艺术性与工程技术性的共生体,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应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不能脱节。但现实中专业教学模式多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真正地充分融合,理论教学场所和实践教学场所分开,虽然有实践用的制作车间,也建设了多媒体教室,但很难满足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课程的衔接教学,设计的服装没有结构跟进,也没有进一步工艺制作的检验,课程的衔接不够,使设计和结构工艺的教学脱节。1.3人才培养差别小,缺乏特色。教字中多数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约束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用同一种规范来约束所有教师的授课方式,用统一考试的形式来考核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具有不同创造性、个性的学生塑造成统一的产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被调动,导致学生思维局限在固有框框内,独立思考与创新设计的能力较差。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1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遵循“行业指导”原则,由行业提出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实施“卓越计划”。根据纺织行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企业营销管理类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高端人才、设计师、工程师和高水平企业营销管理团队,壮大纺织服装企业所急需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重视跨学科综合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培养[2]。据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都要围绕着彳亏业企业的用人需要[1]。 2.2构建服装信息中心以及人才培养平台。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人才实际需求,掌握IS装产业的发展动态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根据。但服装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强度之问,依旧存在着彳艮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强大的内需市场,吸引越来越的国际服装品牌进入的同时,因为工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链优势,我国已成为服装消费、生产和出口大国,导致与之相应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二是当前我国服装产业已开始向科技化、品牌化、时尚化转型,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的培育必须要科学化、系统化,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因此,依靠建立起来的服装信息中心,可以对国际服装产业的发展方向的把握以及对毕业生人才跟踪信息的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 2.3学习服装业科技创新技术。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如果要让服装业有效实现优化审计,就必须尽彳夬提升总体科技水平,这也是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产品的品质是现代服装品牌的核心之一,为了掌握了高端的科技,才能够让品质史上一层楼。这集中体现在四个不同的方而,分别是功能服装及人体工程、服装文化和艺术设计、服装产业高端技术、服装产业及品牌运营的探讨。这不但妥善解决了服装公司在整个运营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技术瓶颈,并且立足于科技前沿的平台上,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坦途,丰富了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其更具有时尚元素和新鲜元素。大学生积极参加服装科研课题的探索,是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3]。 2.4学习他国先进的教学体系。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国外服装发展模式和服装设计知识,对我国服装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曰本所有服装学校的办学宗旨均为教育适应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调整课程,设置相关的专业,寻找到服装产业的漏洞,针对不足之处进行重点培养,弥补漏洞,制定教学计划和师资引进,在这种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相继缔造出了山本耀司、松田光弘等享誉全球的服装设计师。所以,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密切结合服装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邀请国际大师进行当前服装业发展展望,结合当前服装业发展现状改进教学体系,形成人才、市场、科研局度融合2.5积极开展导向市场实战型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最关键的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法将此课程创设成为“知识”基础的平台,不但要深入分析该门课程的有效知识、无用知识以及有用知识,还必须对有效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重塑课程体系。而“认知”基础的平台构建,要通过课堂传授、交流讨论、课后作业训练、实践模拟操作、规范编写教材,充分落实市场实践型的教学方式。依据市场型教学改革思路,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开发思维,让其积极融入于课堂之中。教师的方法及模式应当多样化多元化,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将最新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带到课堂上。以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于模拟实践及作业练习当中,彰显出当代的服装设计工作者不但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可纸上谈兵。 3结束语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不仅要服务于服装产业,还要适应产业当前实际需要,并且推进与引领服装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应当以服装业发展需要为核心构建市场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化教学模式,简化课程结构并实施导师负责制,强化师资力量.为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作者:杨爽 单位: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3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消费和出口基地,正在由服装产业大国向服装产业强国转变,而产业发展关键在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撑。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服装专业毕业生,但依然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究其原因,是人才需求与供给错位,教育无法对接产业需求[1]。高校担负人才培养的重任,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实现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意义认识不足 产教融合目的是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解决高校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问题,实现双方共赢,但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校企双方合作热情不匹配的情况。有些企业危机意识比较强,能够认识到未来产业发展是人才的竞争,会积极寻求和高校的合作,而有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会将学生进入厂区对生产带来的不便看成“麻烦”,常常会出现学校一方主动联络而企业被动应付的“尴尬”局面,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2]。从学校角度看,学校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大多能够意识到产教融合的战略意义,但普通教师往往因为产教融合工作不能和职称晋升或绩效考核体系挂钩而积极性不高。 1.2课程体系脱离生产实际 随着产教融合理念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接轨,将教学重心由单一理论讲解转为与实践相结合,在考核环节增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内容。但由于企业对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过低,高校缺乏对服装行业的深入了解,导致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修订不够快、不够新,授课内容与产业变化需求不匹配,教学方式依旧停留在以知识讲授为主上。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程的开设常常滞后于市场需求,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数量不少,但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同步,实训设备落后,专业理论知识难以融入并引领学生参与生产研发及创新[3]。 1.3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顺利推进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完善,但很多高校缺乏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为引领的混编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很多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很强,但缺少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对行业企业前沿技术掌握不够,对学生的专业引导不到位;还有一些教师以技能型职业教育为主,研发和创造能力不足,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创新思维动力不足。很多企业不愿意让学生长时间在企业实习,派出的兼职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科学素养不高,没有做好产教融合的对接和指导工作。 1.4管理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产教融合止于“校企结合”,大多停留在以科研合作项目、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表层,虽然出台很多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且方向性很强,但落地性弱。产教融合合作模式单一,虽有部分顶岗实习、订单模式培养,但缺乏法人型合作办学或更高层次合作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松散,缺乏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只是短时期各取所需。高校内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中注重论资排辈、唯论文现象也是影响产教融合工作发展的顽疾[4]。 2推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建议 产教融合应致力于构筑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培养人才实践能力观察的窗口、体验的场景和交互的平台,从而使产教融合成为“产与教”深度融合的黏合剂[5]。产教融合应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标,在宏观层面上强化引导并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发挥服装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及高校的教育供给优势,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真正价值。 2.1完善产教融合统筹发展制度保障 规范化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和落实需要制度先行,要将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纳入到地方发展战略框架之中,保障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对产教融合发展方式起到规范性、引导性和支持性作用,明确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的运行主体与推进主体,由专人负责,有专门经费支持产教融合体系的正常运行。积极开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提供财税、用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发挥服装行业协会协调指导作用,强化服装行业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要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促使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服装行业产教融合。 2.2强化服装企业重要作用 产业资源是产教融合顺利开展的基础。要激发服装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积极开拓产教融合型试点,发挥重点企业引领带头作用。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选派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论证。充分发掘和利用企业的营销、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源,共建服装学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落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选派专业师傅做导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经历从简单操作走向复杂工艺工作的全过程。根据企业需求确定研发课题方向和内容,由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共同落实、推进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面实现“出成果”与“用成果”的结合。 2.3发挥高校教育供给优势 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最大限度发挥研发、技术设备、专业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经验等优势,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从思想上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考取各类服装专业技能证书,有计划性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创新。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融合产业发展最新技术的教材和课程素材。引导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针对技术难题共同开展研究,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到企业生产中,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3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中国第一所职业师范院校,学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86年,近年来在产教深度融合理念引领下不断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3.1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教学源头融合产业需求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专业负责人先后走访了吉林荣发服装集团、长春圣威亚特服饰集团、利郎服饰、才子服饰、东盟集团、温馨鸟服饰等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困惑。通过走访,了解到企业为了解决技术水平落后、企业文化薄弱、战略定位模糊、行业标准升级等问题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了解到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实际工作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的问题;了解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过低,学校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薄弱、培养方案修订滞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为此,学校特邀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纺织服装专业人才标准基础上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源头就已融合产业需求。 3.2优化教学内容,营造智慧教学环境 学校根据产教融合原则,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课程标准,在原有“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努力将数字化技术、前沿生产技术、绿色标准化生产规范、先进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教学中。现代服装工业体系是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支撑,学科交叉及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如服装制版师需要掌握编程技术、服装设计师要掌握数字建模技术,为此专业增设数字化服装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与服装CAD、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课程的分工配合,增强学生对数字化的整体理解与掌握。鼓励师生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学习环境,师生在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中完成款式设计、结构样板设计、虚拟缝合,甚至可以进行虚拟营销,从而快速掌握技术要点和操作流程,确保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3.3搭建共享教育平台,促进校企生共赢 学校目前拥有国内一流的服装专业实验中心,并同温馨鸟服饰、利郎服饰集团、荣发集团、欧特赛蒂服饰、欧亚商都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与长春圣威亚特服饰共同建立了产业学院,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训平台建设方案》。企业提供相关教学场地和设备,派专人安排学生实践训练,学校选派专业导师带队,师生深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面料中心、设计部、营销部进行实习实践。校企无缝对接,学校可以发挥实验资源和知识储备优势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到岗就业和才能施展的机会,促进师生的教学研究成果和企业生产经营彼此融合;从企业角度看,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也为企业个性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创设了条件,从而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3.4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提高知识供给质量 学校按照“请进来”与“走出去”两个方向与企业共同打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邀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行业、政府专家走进校园,如全国知名服装设计师梁宇、李惑然、刘一行及知名服装制版师尚祖会等都曾受邀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或承担实践指导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定期到服装企业交流学习,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确保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为教师制订合理发展规划,支持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将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作为考核评价必备条件。发挥教师专长,组建扎染、皮雕、激光雕刻、针织工作室,在“长白山技能名师”、吉林省十佳设计师、制版师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教科研成果转化。 3.5鼓励教科研探索,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鼓励师生广泛开展教科研探索,把参加竞赛和展会、参与课题研究作为技能训练的新课堂。为了有针对性地“以展促教、以赛促学”,推行“工作室”制分组教学。学生按照意愿和能力被选拔进入工作室,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制定指导培训方案,按照企业项目运行管理模式分配任务、制定计划书、组织调研分析、落实方案,企业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注重将展览赛事、教科研课题的要求与前沿技术及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保障师生在实践中获得全面提升和发展。展赛促学,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全国各类专业赛事及展会中屡获佳绩,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和认可,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已有“欧特赛蒂”“初之于麻”“寻释”“左味5℃”“文若羽”“菲米蕾”“画迹”等多个师生服装品牌注册并运营,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4结语 以产教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6]。构建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统筹发展整体框架,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供给优势,强化服装企业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实现产教优势互补,为服装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静,邹石柳.产教融合视域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1):77-80. [2]韩燕娜,苏秀平.地方院校服装专业产教融合效果的对策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05):140-141. [3]寿萌吉,刘炜亚.时尚产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3):348-354. [4]李一,王晓蓬,屈萍.浙江省时尚产业产教融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丝绸,2021,58(01):47-51. [5]赵林度.产教融合视域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18-23. [6]陈抗.面向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研究[J].江苏高教,2021(03):55-58. 作者:李琳 朱淑畅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篇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行业投入力度的逐渐加大,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各个医院为了实现稳定发展,逐渐意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大部分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渐优化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招聘高素质人员,从而为医院提供更多优质的医护人员,进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一、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医院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之一,并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任务,为此医院不仅需要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还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才能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完美完成救死扶伤的工作。但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张,各个科室基本都存在岗位空缺的问题,岗位人数的不足增加了在职人员的工作负担,虽然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岗位空缺的问题积极进行人才招聘,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医院人才招聘结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改革,优化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实现高素质人才的扩招,从而为医院实现发展目标而奋斗。 二、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 (一)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不合理 据了解,大部分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人才招聘之前并未制订详细的招聘计划,或是人才招聘计划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了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合理的招聘计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当医院某个岗位空缺时,人力资源部门才会开始招聘工作,缺乏人才储备计划,这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二,人力资源部门与各科室之间缺乏沟通。部分医院招聘计划的制订及开展主要由人力资源部门独自负责,而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时,只重视应聘者面试时的表现,忽视了各个科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导致招聘来的大多数是理论型人才,实践能力较差,无法胜任科室的实践工作,进而影响服务水平。其三,部分医院缺少各科室的岗位说明书,导致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时,无法准确判定应聘者能否满足岗位要求,致使招聘工作难以有序开展。招聘计划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的水平。 (二)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队伍 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人才招聘结果有直接影响,如果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那么其在进行招聘时,也会降低对应聘者的要求,从而降低招聘水平,反之则会为医院招聘到高素质的医护人员。由此可见,建立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队伍非常重要。但是,相关调查发现,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普遍掌握不全并且缺乏招聘管理经验,部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直接从各个科室中随意调用,此种情况虽然满足了人力资源部门对人员数量的要求,但是却无法达到人员质量的要求,致使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中,无法发挥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能及时解决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从而影响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单一的招聘信息发布渠道 虽然目前我国整体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仍有部分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受传统理念的影响,阻碍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进步,同时降低了医院整体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其中传统理念主要指的是部分医院在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采用线下方式发布招聘信息,虽然部分医院会在官网中发布各科室的岗位信息,但是招聘信息网页的转发力度较小,导致网络招聘信息发布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因为医院属于特殊行业,对应聘者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学历,还需要应聘者在校所学专业与应聘岗位对口,所以应聘者会更加依赖医学院官网所发布的应聘信息。单一的招聘信息发布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招聘的难度,不利于医院专业人才的储备。 (四)招聘考试方式具有局限性 招聘考试是判断应聘者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严格的招聘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应聘者的专业素质满足医院各科室的人才标准。但是部分医院在进行招聘时,仍然以笔试和面试为主,通过笔试成绩了解应聘者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面试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通常情况下,应聘者只有顺利完成以上两种考试,才能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选拔。但是由于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大多从各科室中选调而来,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不全面,同时也不了解其他招聘考试的方法,从而无法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就无法正确判断应聘者能否胜任岗位。 (五)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部分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据调查,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并在人力资源部门中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为储备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就我国医疗行业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医院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意识到引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采取具体行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科室中,以提高各科室整理病例数据信息的效率,同时实现各科室病人病例信息的共享,从而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虽然人力资源部门也引进了信息技术,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准确地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 三、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的改革措施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医护人员的支持,医护人员作为帮助病患治疗疾病和护理疾病的主要人员,其专业素质的高低和职业道德理念的好坏能直接影响病患对该医院的认可度,所以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需要意识到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及时发现以往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优化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 (一)科学规划招聘计划 为了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医院管理人员需要高度支持人力资源部门的改革工作,要求其他科室积极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制订科学的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人力资源部门为了保证医院的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需要每年年初开始筹划一整年的招聘计划,做到未雨绸缪,不能为了一时的工作舒坦,等到部分科室出现人员短缺时才开始制订招聘计划。同时,为了提高招聘质量,在招聘工作开展时不仅需要由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进行常规考试,还需要相关科室派出专业的人员和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共同对应聘者进行考核,从而保证应聘者满足该科室对人员的要求。各科室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配合,对推动招聘工作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之前,需要派一名工作人员对医院各科室目前人员在岗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每个岗位进行了解并记录,便于后期发布岗位招聘信息。同时,各科室管理人员应及时将空缺岗位上报到人力资源部门,从而保证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及时开展招聘工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招聘工作,避免影响该岗位的工作效率。在招聘工作开展之前,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与需要招聘的科室进行实时沟通,统计科室岗位需求的数量,然后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此外,在招聘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招聘者需要展现专业的职业素养,让应聘者通过招聘者的形象大致了解整个医院的工作氛围和专业程度,从而为应聘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应聘者进入该医院的决心。 (二)建立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在人力资源部门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开展计划外招聘工作。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致使医院在进行人力资源招聘时必须严格按照各科室的专业要求开展招聘工作,即应聘者不仅需要满足高学历的门槛,还需要在校所学专业与应聘职位相符,所以大部分工作岗位的招聘工作都是通过常规的招聘计划完成的。但是人力资源部门属于人事行政部门,如果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较弱,则会影响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稳定开展,因此分离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与事业编招聘,对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具有积极作用。第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人力资源部门虽然是医院中的重要部门之一,但是该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无法直接从经济效益上体现其工作质量,所以医院管理人员无法对该部门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检验。为此,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此评价体系对人力资源部门中的所有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检验,从而提高该团队的存在价值。 (三)完善多元化的招聘渠道 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时,应在传统招聘渠道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拓宽其他招聘渠道,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发布招聘信息,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不同渠道了解该医院的招聘信息。同时,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发布招聘信息时,不仅需要详细阐述岗位需求,还需要对医院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等情况进行阐述,便于有意应聘者全面了解应聘岗位的需求和医院的基本情况。多元化的招聘渠道包括以下三条:第一,校园招聘。开办医学院的主要意义是为医疗行业提供更多专业型的人才,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校园中开展招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定向招聘,选择该专业中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且职业道德良好的学生作为医院的后备资源。第二,网络招聘。目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开展网络招聘时,医院可以结合相关部门设置医院的专属招聘系统,即微信公众号,让应聘者通过公众号投递个人简历,通过简历中的内容了解应聘者的基本情况,节约时间成本。第三,内部招聘。此种招聘方式属于医院各科室的内部招聘,由内部人员根据空缺岗位的要求推荐优秀人才,然后由专业人员对被推荐的人员进行实际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判定其是否能够胜任该工作,以提高岗位招聘成功率。 (四)实施科学的考核方法 医院现行的招聘考核方法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为主,通过对应聘者的“量化”评价,判断其是否合格。实际上,这种考核方法并不合理,忽略了对应聘者综合素质的考量。鉴于此,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及时转变招聘考核方法,从应聘者投递简历进行面试开始就要对其言行举止进行细致的观察,以专业和智力测验为基础,加强对岗位责任感、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考查。在此过程中,医院可以利用半结构化面试的面试考核方法,在面试过程中,对专业、智力等方面进行统一严格的要求,而有关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则不做具体要求。也就是说,在以往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考官可以在面试过程中向应聘者提出一些随机的问题或要求。这种方法就避免了以往结构化面试单向输出的情况,真正实现考官和应聘者的双向沟通,在丰富考核内容的同时,便于医院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者的综合情况,也能对其临场应变能力进行考查,从而择优录取,选择综合分数较高的应聘者。 (五)构建满足医院需求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在信息时代,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运行机制的改革还要重视引进信息化的手段,要结合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将人力资源信息、人才测评标准及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一并纳入其中,利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各部门职工信息的共享和沟通,各部门则可以登录系统向人力资源部门反映职工情况,以便及时更新职工信息。至于人才测评,以往都在线下进行,相对而言,这种方法非常复杂,且效率不高,成本消耗大,而构建人才测评系统,以问卷的形式呈现问题,每个医务人员可利用业余时间登录系统填写,这不仅实现了医院人才测评的简化,人力资源部门也能及时了解医务人员的实际情况,考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此外,在教育培训上,医院相较其他单位而言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培训内容多,种类复杂,鉴于此,人力资源部门就可以将不同岗位的教育培训内容统一整合到信息系统中,引导医务人员定期登录系统观看,以使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这样一来教育培训的效率也可以得到保障。 结语 综上,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作为关乎医院人才质量的重要部分,必须及时做出改变,明确当前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注重招聘计划的合理制订,完善工作队伍,丰富招聘渠道,改进考核方法,应用信息化手段,确保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为医院获取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陈云之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篇2 0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生命力,也为传统医疗事业中隐藏的弊端带来考验。对医院来说,为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就必须认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投入巨大的资源开展管理工作建设,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并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1信息化管理基本含义 信息化管理是指通过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对所有资料加以集成与管理,将所有信息资料制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过程。其总体目标是合理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势。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含义: 1.1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要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首先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即通过充分调动、汇集、融合一切人们所能利用的现代信息化数据资料,运用现代信息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特点,以及利用对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基本元素的科学分析,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在深层次更广层面上的升级和延伸,让现代人力资源技术对社会医院各个领域形成更大的深远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招聘、绩效考核、培训等几个方面。 1.2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化 除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化实现也十分重要,决定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整体推行和发展。作为管理人员要具备信息化管理的意识,充分了解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势,结合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将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与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中的优点结合,对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 2建设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2.1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升服务质量 由于医院作为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机构,其日常管理相较于其它单位和机构要更加负责、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医院医疗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往往很大,特别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更须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管理医生。加之,由于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医疗本身也面对着整个社会经济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基于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当前,我国现代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其管理效率优越性已得到充分体现,如将它广泛应用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并配合人工进行有效管理,可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职工自己的工作负荷与压力。 2.2加强信息收集,提升决策质量 由于信息化管理区别于过去的人工管理,通过实行信息化管理,就可全面了解工作中所需的有关信息,并将之完整地存放于电脑信息库中。医院管理者就可用信息数据库对人员信息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对资源的调取,极大地提高医院管理人员查找所需信息的效率。这样便于医院管理者对信息系统进行应用管理,从而更加凸显医院信息系统中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医院还可通过对信息系统所实施的整体研究,利用数据分析发现现实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便于管理者进行决策。 2.3规避信息错误,规范医院管理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由于缺少信息技术的辅助经常会出现管理者的过失导致数据信息录入错误,或遗漏重要信息等情况。这样的工作模式极大地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也无法发挥行政管理的积极优势;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对医院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的工作量就随之不断增加。所以,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化管理就很好地解决录入错误等问题,能保证数据录入、传输、存储等管理的标准化,从根本上减少信息错误带来的后续问题,从而大大地提高管理质量;同时,信息化系统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有既定的程序和步骤,其通常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来执行工作命令,确保工作环节严谨、细致,做到对管理工作进行实时查看和监督。 2.4加快医院转型,实现现代化管理 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发展也促进医疗行业的改革进程。而医疗本身就必须持续实现创新发展,提升管理品质与效能,以促进医疗事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医院不能固守既往的管理模式延续发展下去,必须重视制度革新,使医院的整个管理制度环境进行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打破医院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重新进行组织架构。利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营造出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工作环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医生及其它管理岗位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现代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并不仅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功能的广泛性可影响到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能推动整个医院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要求。 2.5减少成本投入,节约管理成本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可帮助医院节省人工成本,降低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只需利用电脑等信息技术就可实现对医院人员的管理,将人员信息等数据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录入、传递和保存,不必像传统管理模式一样利用纸张进行呈现。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保存,从长远来看,还可为医院节约管理成本,从而促进医疗企业的发展壮大;其次,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打破空间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办公,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1管理模式落后 部分医院系统引入的管理设备比较老旧,其功能和技术已不符合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要求,还有的部门医院仍旧采取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利用原始的人工和纸张文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测评。在这种过程中,经常会因操作人员的疏忽造成文件资料的丢失和数据输入的错误,无法为医院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同时,这种粗放的管理工作方式无法有效地把全院的大数据资源进行共享,无法实现全院间各个部门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对整体人力资源工作发展十分不利。 3.2现代化意识不够 目前部分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只是一种行政业务职能,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将其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术高度。还有部分医院尽管有现代化的管理设施,但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管理意识,并未了解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将极大地提升医院的总体实力,也没有对人力资源岗位进行定期、有效的培训和管理,使得人力管理者并不清楚自身的工作任务,没有明确、清晰的发展目标,因而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3管理效率低下 部分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被作为医院的后勤保障部门,承担着医院的日常琐碎工作,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不高。由于工作内容简单、枯燥,缺少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导致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缺少竞争意识和活力。长此以往,管理人员本身也会安于现状,对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变革精神与创新意识,逐渐弱化人力资源部门的岗位职责,无法实现真正的管理价值,这种情况将阻碍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4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4.1明确管理目标,清晰管理内容 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目标,通过合理运用信息化建设管理手段提高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作为医院管理层,要认识到积极宣传和关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推广并重视人才信息化建设,在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权威性的同时,也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高效实施。首先,有关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前医院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确定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和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针对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合理界定,制订有关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与工作内容,并号召地方行政机关各部门领导与基层人员根据当前人才发展规划,落实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的要求,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人才信息化数据库建设;其次,认真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分配工作。作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核心管理者,要主动了解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有关管理知识,针对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不足、对医院信息化发展环境不适应等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适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工作人员跟上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最后,主动倾听基层员工关于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意见,多方位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并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和人力资源工作问题开展合理探索和研讨,认真考虑职工的现实需要,以增强医院发展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4.2积极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提升职工职业素养 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信息化人力资源体系,就可有效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目前,全国大部分医院已开始采用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过受到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还面临技术落后的问题,因此为有效提升信息化建设内容,就必须鼓励医院各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提高。首先,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管理技术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的优化和改造,保证系统既能满足医院职工的工作需求,又可提升医院工作管理水平,还可实现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其次,做好技术信息管理与培训工作,因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对于很多员工而言都比较陌生,在做好技术培训工作的同时,可针对系统和工作内容编制相应的操作指南和工作指导,这样有利于职工自行学习相关技术,尽快掌握工作方法,也方便其它岗位人员查询数据信息,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4.3加强信息化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3.1招聘选拔方面 招聘选拔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这一环节包含的内容也极为复杂。不仅涉及招聘需求的收集、招聘信息的编辑、面试,还包括人才能力水平的分析、面试结果的统计等后续工作。在实施招聘计划时,医院管理人员可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自行提交招聘需求,由系统自行进行汇总整理。在进行面试前,可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自动筛选,选择更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参加面试,以尽量减轻人工的工作内容;最后,可用信息系统分析面试人员的综合素质,由系统进行综合排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人才备选库,确保医院在有人才需求时能尽快检索到相对应的信息; 4.3.2薪酬管理方面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薪酬与业绩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医院工作人员的切身权益,所以,相关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也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医院可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医院所有职工的个人信息全部录入信息库中,包括职工的基本信息状况、个人能力情况、工作经验等,形成详细的个人档案能充分体现职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历,对职工个人的晋级、工资提升等有一定的依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也能了解医院职工的职业情况和工作表现,更有利于企业对职工绩效等方面进行考核; 4.3.3培训发展方面 信息化管理技术在进行人员培训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医院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医院职工进行远程培训,可大大减少传统训练的时间、突破空域上的局限,在取得预期训练成效的同时也大大提高训练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可用现代网络技术聘请专家、教授开展远程交流讲座,从而增强培训的专业性,并克服传统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最后,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培训工作,可减少医院自身的培训成本,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共享等方式,可加强医生间的技术交流,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4.3.4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人员可深刻掌握医院工作人员自身的生活状况。医院职工也可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向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反馈有关问题,使得管理人员深入职工内心,了解到医院职工的实际想法,从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借助信息化系统还能让职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能力变化,看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优势和劣势,从而促进职工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促进职工自身能力的发挥与自主调整。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则可通过日常观察,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对医院职工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认识到医院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状况,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继而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5总结 通过上述内容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能快速提升医院人力资源工作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规范人力资源工作模式,实现人力资源数据的标准统一;同时,信息化系统还可在分析和总结数据的基础上为医院管理层提供人事管理意见和参考。由此可见,加强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使职工的个人价值更好地表现出来,合理配置人员,执行绩效原则、优化组合,从而使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合力形成体系,使医院的综合实力更上一层楼。 作者:耿雅琳 单位:荥阳市人民医院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篇3 当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机构之间的行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这对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精细化管理应运而生,并越来越成为主流。通过精细化管理,医院能够更好地优化各项管理工作,提升患者服务体验,对于医院本身来说是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为此,本文将对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路径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伴随社会进步,人们对细节化的认知越发深化,精细化管理也逐步走进大众视野。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规范化,第二是精细化,第三是个性化。很多企业深入学习并将该管理模式融入企业管理活动中,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客观上促使精细化管理被普遍运用到各行各业,使新兴的管理理念快速传播。对于医院来说,精细化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基于当前医院的管理现状,急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进、优化。精细化管理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内涵演变而来,现实的工作更倾向于精益求精,并着眼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生产进行精细化改革,以这种改革方式尽可能地降低生产经营所耗费的成本,使质量显著提高,进而在精细化生产方法带动下给医院带来更多的盈利。对比普通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侧重于对生产流程、生产方式的全程把控。医院持续采取各种改革手段,使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效率显著提升,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整个生产活动中,将其运用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诸如人员培训、考核、招聘、岗位分配等多个环节中。事实上,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持续剖析归类、定位分类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给予其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精细化管理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意识形态,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品质,提升人才水平,还有利于推进医疗改革,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工作效率 医院推广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能科学改进传统的硬性管理模式。有的医院仍沿袭过去陈旧且机械化的管理方式,极少涉猎柔性化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彼此协作不力、配合不当十分普遍。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医院能有效使各部门间形成有效沟通,对专业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规避硬性制度弊端,让制度发挥更灵活、柔性化的有利作用,以人为本,重视医务工作者的长远发展诉求,以“一人一策”的有效激励举措,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更主动开展工作,专业技能与医疗服务水平也得到明显改善,进而使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水平直线上升。具体而言,医院引入“通用人事管理系统”“员工技术档案系统”两大系统,使学历、培训、科研、专长、获奖等多种信息同步共享,以人力资源盘点的方式,依据岗位技能要求、劳动强度等做好定岗定编工作,使各个科室均能匹配到最优人才,使每个人都能最大化地发挥个人所长。以大数据为基础,可了解患者就诊情况、人员入职等,制定科学的患者流量预警机制与人员储备库制度,对不同科室医务人员配备、使用精确掌握,及时进行协调、补充,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使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改进。 (二)提高服务品质 目前,部分医院的经营理念仍未更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尚未建立起来。医院管理者的指导思想相对落后,对医院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行动力和远见,使得医院窗口服务水平长时间欠缺口碑,甚至引发部分患者的不满情绪。另外,广大医务工作者也并未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疗服务意识落后,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事事处处为患者着想,没有下大力气学习如何改进医疗服务水平,使得服务效率较低。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后,医务工作者的服务理念得到转变,医疗服务活动不断规范,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患者需求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行动指南,继而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给患者带来更为优质、高效、便利的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为放心、安心、舒心的就医环境,从根本上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 (三)提升人才水平 人才是组织发展的根本,要想实现一个组织机构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水平。精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刺激人才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也能够吸引更多的稀缺人才、骨干人才,大大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医务水平,从而更进一步地完善了医院的服务。 (四)推进医疗改革 国家医改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深化医改报告的第十四条中强调指出,在深化医改过程中要加强公立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并且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服务管理、医疗资产管理、医疗费用管理、医疗绩效管理相结合。可见,精细化管理对于医疗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医院方面应该不断优化管理意识、职工培训、薪酬管理、部门协作,对这些方面都进行精细化管理。 (一)管理意识精细化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且其知识结构并不简单。过去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将其单一地视为人事部门的工作,为此,很多公司、企业均将人力资源划归人事部门进行专职管理,医院的人事部门同样延续这一做法。实际上,医院人事部门虽然和各部门都有较多关联,但在具体工作内容上并无较多牵扯,工作属性与工作对象均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别。由此,把人力资源工作内容全推给人事部门,极可能导致人事管理和医院整体管理产生脱节,且多个部门在人才招聘上尽管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却在实际能力上无法给予人事部门专业化的参考依据,以这一形式来选择人才很可能给各部门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即招聘的人才与各部门的实际人才需求出现偏差。为此,强化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一定要强化医务工作者的意识形态管理,使其明确了解医院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新时代背景之下,医改纵深推进,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建设的工作内容、管理范畴均有了不同的认知,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然变成医院各部门需要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逐步在医院引入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应以实际工作需求来促进人力资源工作者科学招聘并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医院精细化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良好的心态。比如,我国某医院及时更新精细化管理理念,切实抓住医院人事部门的管理重点,从细节着手,在保证员工基本福利待遇的前提下,使员工精细化管理围绕员工绩效考核成绩提升为重点,借由领导监督与员工彼此监督促,使医院总体精细化管理落后意识得到彻底改进,一段时间后,人事有关文件、报表的出错率已然大大降低。 (二)职工培训精细化 职工的培训方面可以从内部培养、外部引进、鼓励进修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精细化的实施。 1.内部培养。具体培养分三步,第一,就现有的医务工作者做好人才盘点,打造骨干型人才库。依据医院战略总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从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科研、品质等多方面构建骨干型人才的选择标准,选择优秀人才。第二,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职业规划,进而培养出专业诊疗技术过硬、教学与科研能力突出的技术骨干与科室储备人才。第三,每年年底对人才进行年度任职考核,同时参照专业特征,制定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如果是临床骨干人才,以工作量、投诉量等对其技术水平、医德进行评价;如果是科研骨干人才,以文章发表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及转化情况等作为评价参考;如果是临床与科研复合骨干人才,结合上述指标来综合评价。由此,该医院科室储备人才由骨干人才中选出契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并以院内干部交流挂职的方式,使其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定期开展管理能力培训活动。这不仅能促进人才呈梯队型成长,还能在院内储备专业人才,提前做好人才对外引进计划。 2.外部引进。外部一般有四种不同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带头人、骨干人才、后备人才等,他们有着良好的福利和薪酬待遇,即不仅享受当地高层次卫生人才补贴、医院年薪,还享受医院绩效薪酬。绩效薪酬,即以医院未来五年学科发展为基础,对每年发展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年底进行考评,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追踪,对目标完成的人才给予绩效薪酬奖励。如果目标没有完成,则需对未完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并改进目标完成方式、手段,直到目标完成。以绩效薪酬的方式,进而获得发展活力。 3.鼓励进修。院内培养以日常工作管理、指导为重点,院外培养则重点围绕学科建设、业务水平提高来进行。为此,要从学科建设基本诉求、个人职业规划着手,开展多部门合作,使科室外出进修计划确定下来。一旦人员完成进修返回岗位,还要将进修成果进行内部共享,开展业务工作指导等,使进修计划和科室负责人管理考核相挂钩,促使科室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三)薪酬管理精细化 医院职工的薪资水平与绩效考核以及医院的薪酬管理有着直接关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部分医院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薪酬激励法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激励,很多激励准则相对较为空洞且无效。为此,急需从精细化管理视角设计制定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突破原有的以收入为指导的薪酬考核制度,创新薪酬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制定以健全、创新、质量为指导的薪酬考核机制,使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改进。不同工作岗位的风险有较大差异,这使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均需严格遵守工作流程,这样才能使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优化,还能有效为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较为完备的保障举措,甚至还能有效规避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产生的操作失误等。可以说,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和考核制度息息相关。健全的绩效考核和薪资体系,可以最大化地激励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在薪资奖励外,更应对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精神激励,这种激励同样能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工作潜能的发掘。比如,关注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岗位的精神激励,充分发挥分配体系的激励作用,给予他们更多长远的激励举措,让他们获得荣誉,将医院荣誉视为个人努力目标,进而有助于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部门协作精细化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使医院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显著增加,要求医院各部门间要做好沟通与配合工作。唯有彼此间高效协同配合,才能使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工作得到更高质量的完成。在医院开展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一定要明确管理的主体,强化责任意识,转变管理观念,学习优秀的管理模式与经验,给自身管理工作以科学指导。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辐射面较广,需要多门专业知识,医院要做好这一管理工作,单纯依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其他部门的共同参与,彼此加强沟通协同,才能切实完成任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定期收集各科室、各部门的人事资料,着眼于医院整体目标、长远战略,给各科室、各部门匹配相应的目标任务,全方位优化工作质量和效率。四、结语本文从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入手,谈了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并从四个方面就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展开了论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院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改进传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优化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促进部门之间加强协作,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燕萍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篇1 一、高校在线课程的课程评价背景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1]从数据可以得知,我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线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现今,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互联网得以广泛使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起课程评价的革新。课程评价中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要素的创新有利于提高高校在线课程评价的有效性,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使在线课程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概念界定 在线课程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全新教与学关系的针对某门学科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科目及其教学过程,其内容涵盖在线课程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精品开放课程、大规模在线课程以及SPOC、微课程、MPOC等形式。[2]在线课程的提供主体不限于高校,也可以是继续教育机构。课程评价是指学校、教师参照一定的标准并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根据在线课程和课程评价的内涵,可推出高校在线课程的课程评价的内涵如下:高校、教师依据系统的评价标准,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评价,贯彻落实在线课程的教育目标。 三、高校在线课程的设置 (一)发展状况 我国在线课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3年至2011年的精品课程建设阶段,二是2011年至2015年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三是2015年至今的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道路。[3]由此可见,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以推动高校在线课程在全面建设与应用阶段中持续稳定前进。而当前在线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慕课、微课,这些在线课程在各高校被大力推广。 (二)慕课 2012年,慕课席卷全球。国内许多高校加入Coursera平台、edX平台、FutherLearn平台等国际慕课平台,致力于将世界顶尖高校的教育资源引入国内,激励中国高校创建慕课平台,实现分享教育资源的目的。清华大学在2013年推出中国第一个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并设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之后,国内高校开始加入国际或国内的慕课平台,社会上也逐渐出现慕课平台,如腾讯课堂等。 (三)微课 2012年,教育部举办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在中国开始大发展。微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资源整合阶段。这一阶段侧重发现微课资源的开发和适用范围。二是资源生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微课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形成模式,同时不断改进。三是资源开放阶段。这一阶段专注构建微课课程网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目前,我国高校不再简单整合微课资源,而是坚持将微课资源建设成为动态发展的课程资源,以此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高校在线课程的优势在线课程在高校的大范围推广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高校的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优化高校在线课程评价的有力依据。 (一)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在线课程的内容更精简、时间相对较短、话题更为广泛、主题更加突出、指向更加明确、教学形式相对更加完整。[4]辐射范围广的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在众多学习主题中萌发兴趣,进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而且,在线课程的参与者有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专家、学者的授课,学生能获得较大启发并产生人生感悟。所以,在线课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虽然在线课程的形式是线上视频,但它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且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在思考教学设计的同时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解读和研究。二是要求教师能够进行相应操作,例如能熟练下载、录制、剪辑上课视频。三是要求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讨论的技巧,营造课堂氛围。总体而言,教师要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优化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自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增强高校管理的民主性和灵活性 在民主性上,目前,在线课程的开发主体主要是各领域的专家和教师。但学生却是在线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的体验者,因此,需要将学生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体现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在灵活性上,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在固定的时间段和场所中,而在线课程突破了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为校内外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对专业上的重难知识点进行深度学习,专注于完成学业任务和学术研究。同时,由于在线课程是一种微型教学视频,学生可通过电脑、手机在任何场所进行学习。即便在没有网络的条件下,在课后,学生也能通过事先下载好的学习资源对课堂知识进行反复学习,内化知识,构建系统的认知结构。而且,在时间和场所不再成为阻碍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在提供大量的在线课程资源的同时可组织教师进行在线的职业培训,这样能减少教师外出的培训费用。学校可将节省出来的培训费用用于在线课程的升级设备和课程资源的优化,以完善高校的课程体系。 五、高校在线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单一 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是传统课程主要的评价主体。在专业人员上,单一的评价主体会导致个体对在线课程评价出现主观性和片面性的认识。比如,权威的人士或者机构对课程的评价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但由于他们不是一线的教师,没有参与具体的教学活动,因此他们的评价停留在理论上,无法结合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发挥课程评价的激励作用。而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成为课程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但学生不可以。因此,单一的评价主体无法反映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为在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依据。在评价机构上,对在线课程的评价是由专业机构实施的。但专业机构不仅具有评价课程的职责,而且负责设计、编制和管理课程,任务过多。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高校需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化的现象,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二)评价对象单一 评价对象不明确或者单一会直接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阻碍在线课程的实施。在检验在线课程的实施效果时,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上,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上,忽视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评价对象单一导致无法反映在线课程的价值,不能为设置在线课程提供实践的参考。 (三)评价方法单一 课程评价的方法是指评价课程使用的工具或者技术。传统课程评价的工具是试卷或者教师评语,从评价目的看二者均属于终结性评价,强调课程评价的筛选作用。受教育信息化的影响,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在变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已经不符合在线课程的发展趋势。因此,要寻找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法,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评价标准单一 课程评价标准为课程总结性评价提供参照和依据,在协商与对话过程中为进一步的知识建构提供前提。[5]当前,在线课程的评价标准呈现单一性、不可操作性的特点。例如,在学习具体的学科内容的时候,简单地以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等层级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没有体现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在学生的品德评价上,经常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从过程性评价的性质看,该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不强。所以,要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在线课程评价体系。 六、提升高校在线课程评价的有效性的对策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首先,在学生方面,要将学生作为在线课程评价主体之一。因为学生能直接体验课程,所以学生能对课程进行较为直观和准确的评价。可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等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听取他们对课程的意见、建议。积极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作用,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引起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形成。其次,在教师方面,教师作为在线课程评价主体中的主要成员,要及时转变角色,并持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在转变角色上,教师应该转变自我观念,认识到自己从教育者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而教师的角色转变是通过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以及加深专业情感来实现的,所以,教师要定期接受学校或者其他机构组织的培训,学习有关课程的各类知识,为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并去其他学校观摩学习。在专业能力上,教师要学会操作多种信息化软件,能够利用快速的网络和丰富的数据库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在课堂教学中熟练操作教学设备。在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全面提高的情况下,可适时地让教师加入在线课程的研究,参与课程设计、课程编制等环节,担任课程评价的评价者。最后,在其他人员方面,课程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与学生,还应包括专业的评价机构、教育机构,以及课程专家、技术人员、社会人士、家长等其他人员。为了深入评估课程的实践价值,检测课程的实施状况,高校应该组织专门从事课程设置或者课程开发方面的人员、相关专业领域的学者,以及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在线课程的评价。 (二)评价对象多元化 我国高校在线课程的课程评价对象应该从课程本身和学生学业扩展到在线课程的各类人员和各环节。在人员上,在线课程评价的对象有学生和教师,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对学生的学力评价应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使用终结性评价的方法,二是对学生的思考力、表现力等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三是建立档案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应分为三方面,分别是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的评价。对在线课程自身的评价应涉及在线课程的开发设计、编制、实施、反馈等各个环节。 (三)评价方法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是课程评价多元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需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综合使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另外,应综合使用同性质的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扬长避短,以得到公平、公正的结论。例如,综合使用诊断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对在线课程的实践进行评价。 (四)评价标准多元化 在线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使课程本身、学生得到发展,因此,在线课程评价的重点不能只集中在学生上,也要侧重于在线课程的设计、编制和实施。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灵活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坚持分层次地进行评价标准。尤其要注意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比如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评价学生的品德,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 作者:赵梅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篇2 0前言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打开在线课程建设的新道路,找到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动在线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让在线课程建设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载体功能,是目前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在线课程资源库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成熟,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升级[1]。教师利用这些开放式的资源,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现阶段,移动设备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工具之一,因此借助“互联网+”的帮助,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覆盖,建立起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随时随地的课程在线学习,为学习方法的创新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在线课程建设,促进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保障全新的教学模式能适应院校、学生和社会需求。由此可见,加强高职在线课程建设意义非凡。 1.1在线课程建设能为教学提供更多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通过在线课程资源库的完善与升级,能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载体,促进教学模式的调整和升级,创新教学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2]。首先,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能创设更多的在线课程资源库,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确保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完善的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在保障传统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满足院校内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从而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通过在线课程模式,将传统教学与先进的互联网教学资源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拓展教学的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方向[3]。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在线课程建设,进一步实现教学载体平台的优化,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为学生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 1.2在线课程建设能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线课程建设让课程资源实现更加高效、开放的分享,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让教学空间更加多元化、让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一方面,在在线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学会SPOC混合式学习的方法,也能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学习资源扩展自己的学习视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得到落实,让学生能自主导入知识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另一方面,通过在线课程建设,教师可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让传统课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一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配置,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互联网+”的帮助下,高职院校积极推动在线课程的建设,改变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学空间呈现开放式的状态,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教育的实践情况看,高职院校在推进在线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使高职院校的在线课程建设进度相对缓慢。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互联网+”的发展脉搏,认真分析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1缺乏科学的在线课程建设规划,在线课程资源库不完善 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就会对在线课程建设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由于在线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规范化、完整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导致高职院校没有明确规定在线课程的建设规模,没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也没有明确相应的应用模式,就会导致在线课程建设存在混乱、模糊、不规范的情况,最终影响在线课程的作用发挥[5];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就会导致在线课程建设的内容与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不符合,导致许多在线教学课程并没有用武之地,这就会使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下降,最终影响在线课程功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一些特色专业学科中,如果没有完整规范的在线课程建设方案,就会导致在线课程资源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应从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出发,提高课程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制订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不断实现资源库的完善与升级,让在线课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2在线课程建设形式模式化,缺乏特色的课程资源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有了更多的途径和工具,但从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仍存在建设形式模式化的问题,课程资源也没有显著的特色。首先,进行在线资源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本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引入相应的课程资源,与其它高职院校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特征,让在线资源课程的实效性大大降低[6];其次,由于网络的便利,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构建在线课程资源时主要采用网络下载和上传的方式,这就导致部分课程资源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因此课程的实用性也大大降低。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积极创新在线课程的建设形式,打破建设形式僵化的局面,为在线课程资源注入新的活力,导入更多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和指导。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的建设途径 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不断开发在线课程平台,创新在线课程开发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为高职在线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3.1借助“互联网+”载体,建设在线资源课程平台 要优化在线课程建设,就需要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在线课资源瓶资源平台,让“互联网+”的载体功能能够充分发挥,使在线课程的开发有更加好的环境,也为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高职院校应从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课程建设的具体规模,并为在线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使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功能进一步发挥。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以校园课程资源平台为基础,并借助“互联网+”的功能,优化整合校内的优秀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应用实际教学中,推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让平台资源的建设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为在线课程的开发培育一批优质的教师团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的基本原则,加强校内精品课程的开发,不断为在线课程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在英语专业开设了“商务英语场景模拟演练技巧与实训”课程,并借助在线课程平台,精心录制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完善课堂学习内容,同时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积极维护讨论专区,让教师与学生实现实时互动与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7]。在这样的实体课堂与在线平台的结合教学作用下,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充分发挥在线课程平台的教学作用,让在线课程平台的使用价值获得提升;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起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在线平台的建设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使在线课程的质量有效提升。 3.2推动在线课程开发方式的创新,实现校企深化合作 在线课程在进行开发时,容易陷入依赖自身资源导入的误区,导致在线课程的开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在线课程开发的渠道,增加在线课程开发的资源,更好地利用企业的优势推动在线课程的完善和升级,使在线课程的建设更加具有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开发时,需不断创新课程开发的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优化。在项目化的在线课程建设中,教师不仅可带领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将专业知识和职业市场连接在一起,将行业内企业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成为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使在线课程的开发质量得到提升[8]。首先,高职院校应与企业一起推动在线课程建设的项目导入工作,让理论性的资源和实践性的资源在课程建设中融合在一起,让在线课程的开放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次,通过校企合作与项目导入,将在线课程的内容开发与专业特色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学科的特色资源库与特色课程模块,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优质化、更加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最后,通过有效的在线课程建设,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院校-企业-学生”在线课程开发主体,并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促进在线课程质量的不断升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团队的信息化建设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成立一支具有专业信息化能力的教师团队,这是落实在线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应重视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才能让在线课程的实际功效得以发挥。首先,高职院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资源引导、平台搭建等方式,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其次,高职院校应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与教师的工作绩效相结合,将教师的在线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的考核、晋升、评职称等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高职院校需以“互联网+”为背景,不断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努力开发更多具有实效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各类教学竞赛,如微课制作大赛、微课设计大赛等形式,导入更多的教学资源、联系更多的合作对象,让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在线课程的建设环境不断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在线课程质量的提升。 3.4加强多层次管理,提高在线课程建设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管理时,应从三个层次深化管理效果,分别是学校层面、系院层面和教师层面。在学校层面上,不仅需对学生的课程学分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还需对在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积极的指导,为在线课程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技巧指引,并积极组织课程开发组进行研讨,加强对课程开发组成员的培训工作,并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制度,让教师能积极投身到在线课程的开发中,除了要建设专业必修课程的在线课程意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诉求和兴趣,增加选修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项目,让在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符合学生期待;在系院层面,应进一步推动在线课程建设的氛围营造,也可根据系院专业的具体发展要求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新的在线课程,并对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调查学生对在线课程建设的满意程度,从而积极推动系院的在线课程建设,为学生的专业培养提供更多的资源;最后,在教师层面,应让教师加强对在线课程的使用,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在线课程进行学习,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在线课程布置的各项作业,并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积极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让在线课程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进一步推动教学材料的更新与升级,使教材资源与在线课程的发展相匹配,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充分分析高职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调整,并将学习指导用书、教师参考用书进行有效的整合,完善学生的在线课程题库,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网络学习资料,从而让在线课程的资源更加丰富,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的学习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打造具有特色的高职专业在线课程体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在线课程建设,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形式的升级,同时也能进一步强化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促进院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与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觉敏 单位: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篇3 1“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对于大学阶段课程的冲击大于以往任何阶段。大学教育是学生成年后,独立自主面对的教育形式,其完全不同于中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和家长严格监控下的灌输式被动型学习,学生所处学习环境是开放、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是保证大学学习成效的关键。[1]然而,当互联网将铺天盖地的资讯展现出来,学生对手机等智能移动通信设备又有着绝对的掌控权时,互联网如同一把双刃剑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巨大的冲击。课程是教育的微观构成,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堂则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互联网则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蜂拥而至的各类网络资源对传统课堂提出严峻挑战。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学生学习的方式、时域和场域都发生了改变,当知识伴随海量信息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出现时,一方面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另一方面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和培养目标在纷繁的信息下也被弱化,课程教学必须要用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学生从海量的网络资讯中,拉回到专业知识学习的核心轨道上,教与学不再是简单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学生“会学”比“学会”更为重要。因此,颠覆或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是“互联网+”时代复杂信息媒体环境下,进一步把控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时代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高校课堂要适应新的形势,就需要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重塑,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创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课堂焕发新的活力,让互联网真正成为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2“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1教学理念的转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重新定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成为大势所趋。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要践行者,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或学习行为的旁观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好比是“舵手”,而不是乘客,是在知识这片汪洋大海中使船舶行进的主要动力;而教师则在课程教学中是“船长”,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点拨方法,教师要带领学生划向彼岸,培养学生对船舶的驾驭能力和抗风浪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将学生带到彼岸。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改变以往“精讲、细讲”、“一言堂”的课堂模式,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和设计,通过问题的设定、案例的剖析,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所取舍、点到为止的讲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再组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近年来大力推行的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信息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不仅是加快教学理念转变的催化剂,也为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环境。 2.2让互联网成为课堂学习的工具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聊天、购物、打游戏、看视频等娱乐活动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这些和富含在手机推送和应用中的图片、视频等元素都属于被动注意的范畴,能够引发学生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在相对枯燥难懂的专业课堂上,学生很容易被手机上的内容吸引并沉浸其中,而偏离课堂。[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穿插与课堂内容相关且又紧贴时下热点的流行语、图片、视频等,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将课本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立体化,通过刻意的“被动注意”内容的设计,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正轨。要屏蔽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充分开发其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倾囊相授”,而是“点到为止”,给学生适度留白,引导学生自行去查阅检索,让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另外,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各种应用,如课堂派、雨课堂、云班课等,都有“弹幕”“投稿”或“点赞”等功能,利用这些小程序,可以方便实现全员参与的课堂互动。实践证明,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学生注重参与、关注体验,只有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可以轻松实现实时数据分析与统计,这为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状况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因此基于互联网的课堂设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回路,包含课堂任务提出、内容讲解、讨论互动、总结归纳和学习成效反馈,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输出。合理的教学设计,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通过网络终端,都可以使其对本次课程的目标达成度有清晰的认识。不仅如此,“互联网+课堂”,能够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提供更为充足的依据,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轻过程、重结果”,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状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着智能手机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更为丰富教育手段、优化课程内容、搭建现代化的教学过程管理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长避短,则取决于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高校教师应该紧随时代潮流,重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创新课堂组织,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成为优化和拓展课堂的有力工具。 2.3优化课程内容,科学“增负” 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知识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如果高校课程依旧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进行,学生对课程学习必然丧失挑战性,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合理增删整合、常上常新。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内容的鲜活性,这一方面要与前沿科技和工程技术紧密联系,及时补充更新知识体系,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增删,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度引导,增加具有研究性、创新型和综合性的练习作业,让学生“课上聚神,课下忙碌”,必须“伸伸手、跳一跳,才能够得着”,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变“往里塞”为“我要学”,引导学生增加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另外,课堂上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各个级别学科知识和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跨学科融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成果。“互联网+”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成为主流,以学生为中心,重置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组织,打造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适应性、多元化教学形态,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2.4在线课程不等于“互联网+课堂” “互联网+”时代典型的代表就是涌现了一大批网络课程,从而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但是近几年的实践发现,很多网络课程是将传统课堂以视频资源的形式搬到了网上,课程依旧是教师单方面知识点的灌输,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浏览阶段。调查显示,脱离实体课堂教师的监管,在线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挂网刷课的现象,因此很多网络课程虽有大规模的访问量,却无大规模的在线学习或深度学习发生。在线课程不等于“互联网+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课堂”并不是形式上的课堂搬家,而是用全新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再到创造者。因此,不管是线上课程还是传统课堂都是教学的载体形式,只有从教学理念和内容设计的根本出发,才能使课程焕发真正的活力,而不仅仅是给“老课堂”包装上现代技术的新装。作为教学的载体形式,线上课程与传统课堂应该是对比共构、参差互补、相辅相成的,正如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混合教学,[3]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教学从课程设计的根本上进行深度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粘合,从而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帮助学生构建主动思维的全新的认知模式。 2.5课程思政,守正才能固本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追求自由化、个性化和多元化,个体意识强,思想开放程度高。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更为开放,也更为复杂,各种媒体报道、网络资讯以及诸多思潮,必然会给其思想和观念带来冲击。因此,在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的同时,更要坚守“育人”的初心,强化大学生思想素养,提升其政治觉悟,坚定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0年6月1日,由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以课堂为基本的育人实施途径,是“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改革的前提保障。 3结语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单元,在深入落实课程思政,保证课程育人本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高校课程教学中,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打造出新形势下更具适应性的教育新形态,真正迈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性化学习的教育4.0时代。 参考文献 [1]赵晓霞,聂晓霞.自主学习:衔接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方式[J].现在大学教育,2012(5). [2]陈旭堂.智能手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1). [3]冯晓英,曹洁婷等.“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方法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20(8). 作者:孟海平 胡春红 王永贵 蔺新艳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篇1 茶学是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人们待客、交友的首选方式,亦是人们修身养性、颐养身心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高职英语课程,承担着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涵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培育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责任,将茶学思想导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加强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存问题的研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将茶学思想不留痕迹地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茶学思想的意义 1.1茶学渊源 茶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目前已经全面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中,成为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茶学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可传承性与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重的民族色彩。茶学在我国的起源非常之早。早在先秦时期,茶学就已经形成,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饮食文化,饮茶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待客交友的首选方式。有些精品的茶叶,在历史长河中,甚至经常被人们看作供奉皇室的贡品,同时也可被看作进行货物交换的媒介来使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饮茶的风气在民间已经十分盛行,隋朝以后,这种风气进一步扩散到了神州大地,唐朝后,民间茶馆越发增多,很多文人墨客都会将饮茶看作一项重要的待客、交友方式,以品茶、喝茶为乐,文人陆羽甚至专门写了《茶经》用来总结唐朝的茶学,这部著作,至今仍是人们研究茶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人民对茶学的理解,往往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为茶学的内容,赋予了更多的多元化色彩。同时随着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盛行,茶学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具有了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特点,吸纳了中华大地上多地区、多民族人民的智慧,这无形之中,更提升了茶学作为文化瑰宝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茶文化的源头,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极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彰显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积淀与文化风骨,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其中尤其是普洱茶、龙井茶等知名茶类,在世界范围内的销售态势十分可观,我国的茶学、茶文化亦随着这些商品的销售,汇入了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带来了增色。在茶学的理论知识体系中,饮茶礼仪算是一项关键性的内容。五千年来,我国人民的饮茶礼仪随着茶学的发展,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变革,“精致”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饮茶礼仪的代名词,例如很多人饮茶都讲究“面面俱到”,甚至有很多当代人,将饮茶礼仪与西方国家的下午茶礼仪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饮茶礼仪的创新,使其更具有精致性特点。与此同时,茶学在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在各类休闲、会客场合中,茶元素的存在感都很强,显现了茶文化的精神寄托性,这也是茶学的重要价值之一。 1.2茶学价值 唐朝文人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显现了茶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到了现代,茶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变得更为丰富。例如,以茶健身、以茶促贸、以茶起舞等活动,就显现了茶学的多元化价值。因此,我国茶学在世界范围内,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很多人认为,茶学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茶叶具有健身、养生、待客等多方面的功能,更是因为茶学包括茶道、茶德、茶文化等多元化的内容,在陶冶品茶者的情操、修养品茶者的身心上,具有极为良好的效果,例如茶文化体现的坚韧不拔、勤俭节约的精神,就对当代人具有明显的启示作用。总之,茶学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亦是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茶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学习茶学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获得文化视野的开阔,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亦能够在对比学习西方茶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茶文化的兼容并包,形成一定的传播、发扬中华民族茶学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亦可发挥茶学的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身心,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缓解信息时代、现代社会为学生带来的浮躁心理,让学生早日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时代进步青年。 2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研究茶学与高职英语课堂的适配性,必须先研究高职英语课堂的现存问题,经实践教学,笔者认为高职英语课堂目前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2.1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有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影响过于严重,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法,为学生传授千篇一律的英语知识,久而久之容易降低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2.2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近年来现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的教育理念,逐渐得到了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一致认可。但当前还有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未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自己视作课堂教学的主导,盲目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学情、学习需求,与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的契合程度不佳,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激发,学习质量自然得不到保障。由此可见,将茶学引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利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借助茶文化的趣味性、生动性、多元性,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对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其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3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茶学思想的实践策略 3.1转变教学观念,革新课堂设计 教师的教学观念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吸收效果,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因此,为真正将茶学思想导入到高职英语课堂中,发挥茶学的价值,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加强对先进教学观念的学习,与时俱进革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性设计,为学生带来源源不断的有效教学,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应正确认识到,现代化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肆意为学生灌输枯燥的知识点,以说教的方式督促其学习英语知识。教师应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课堂教学手段做出改良,保证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能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这是因为将茶学思想引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本就是一项创新之举,教师应加强对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将茶学深刻融入到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融合到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的学习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应加强对茶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例如,教师可提前为学生推荐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全面了解茶学的变革历程与历史文化价值,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茶学读书会,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茶学的过程中取得的收获。教师亦可联同校方,开展针对英语、茶学的更大规模的校园实践活动,例如可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英语课堂中学到的口语技巧,将茶文化传播给外国友人,增强学生对茶道精神与茶学内涵的体会,培育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与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利用茶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切实解决传统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学内容单一带来的多种问题,教师应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将茶学思想,不着痕迹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带来更具多元化特色的文化知识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阶段,可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搜寻与英语教学有关的茶学素材,深挖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将其体现于对学生的英语词汇、语法、篇章教学之中,为课堂教学带来一丝文化上的增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与“文化交流”有关的单元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茶学,利用智能设备查找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谚语,分享给其他同学,增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兴趣。如“Greeninsummer,redinwinter,flowersinspringandautumn.(夏季饮绿茶,冬季饮红茶,春秋两季饮花茶)”、“Medicineisthemedicineofdisease,teaisthemedicineofalldiseases.(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等等,都是与茶学有关的经典谚语,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这些谚语运用到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去,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弘扬。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将茶学思想导入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教学一些与“异国文化”有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适当为学生传授一些与西方茶文化有关的知识。例如,英国等西方国家的饮茶习惯,是喝早茶、下午茶、晚茶等等。教师可为学生介绍与英国下午茶有关的知识,如人们会在有重要宾客的宴会上安放矮脚桌子等等,教师亦可告知学生下午茶的英译是“lowtea”,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西方茶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更为地道地交流茶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亦可在课堂中开展对中西方茶学思想的对比教学,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中西方茶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可提前搜集资料,包括与中西方饮茶知识有关的图像、视频、音频资料等,制作为精美的课件,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积极发言,讲述中西方茶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具有差异,这些差异为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对形成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原因展开思考,鼓励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这一问题的调查探究,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等渠道搜集资料,编写调研报告。在下节课中,选派小组代表为全班同学做出分享发言,营造一种乐于分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在增强学生对茶学思想的了解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 3.3加强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不断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被引入到高职英语课堂之中,为教师改良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的帮助。教师在将茶学思想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加强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挖掘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加强对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应用,实现茶学思想在英语课堂中的深度融合。例如,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渠道,搜集丰富的茶学知识,包括我国不同地区的茶文化特征、茶学礼仪、茶道等等,将其整合制作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地领略茶文化的风采。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亦可将这些课件,上传到学生的微信群中,以及其他网络教学平台之中,让学生在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学习这些内容,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得到文化素养的提升。此外,教师也应加强对微信群、QQ等互联网交际渠道的开发与应用。例如教师可将茶学视作一项长期的学习内容,组建专门的微信学习群,定期为学生发放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学习资料,学生亦可在这一微信群中,上传一些自己学习茶文化的资料与成果,分享一些经典的茶文化知识,给班集体中的其他学生。在学生分享茶学知识时,教师应重视对“引导人”作用的发挥,在微信群中,为学生带来不遗余力、不失时机的点评,增强学生分享、传播茶文化的信心,鼓励学生保持对茶文化的学习习惯,在未来获得更为优秀的学习成绩。在学生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亦可通过这些互联网交际渠道,为学生带来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将茶文化,介绍给学校以及社会上的一些外国友人,扩大茶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实现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育。除此之外,教师亦可在开发互联网教学渠道的基础上,加强对近年来十分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例如,教师可提前录制与茶文化有关的微课视频,将其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在这一前提下,英语课堂成为了学生交流茶学知识、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场所,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有着极为良好的裨益。在学生讨论茶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在班级中不断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对于学生产生的一些新颖的想法,应给予鼓励,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也应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此便可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传承、弘扬茶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学作为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应用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可发挥出良好的课堂激趣作用、文化知识教育作用与德育作用。教师应加强对茶学的研究,挖掘其中适合被引入到英语课堂中的部分,为学生带来有效的茶学教学,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晓娜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篇2 我国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对于英语学科的学生而言,英语角的活动是最受欢迎的实践活动之一。英语角被称为是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英语角的活动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将变得更加的自然与流畅。学生在英语角实践活动中,可以促进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进而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加大对英语角实践活动的举办,可以有效的促进英语教育水平的提升。英语角是一种文化交流性质的活动,而茶文化又是我国杰出文化的代表,英语角活动中对茶文化的充分引用能够实现英语角活动的多样性的同时,又能营造出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以全新的角度对英语角的创建进行研究,需要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运用。 1高校英语角概述 1.1高校英语角的作用 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善于采取不同种类的措施激发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不但如此,还应积极营造各种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氛围。也正是在这些营造氛围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才会变得更加的流畅与自然。教师可以一改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的现状,使口语的表达得到同等的重视,所以英语角实践活动常常被看作是英语风采展示的第二课堂。在我国大多高校之中,教师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角活动以及英语沙龙,集聚了大量同等兴趣的英语学习爱好者,从而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 1.2高效英语角的特点 重复训练高校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是英语角活动的主要特点。通常情况下,英语角的举办都被安排在课外业余时间,对正式的英语课堂起着补充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将英语角活动看作是英语学习兴趣的实践。英语角的活动时间通常是课堂学习后进行,此时学生精神状态完全放松。从而可以更加投入的参与到英语的实践中去。英语角实践活动中虽然也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但此时的教师不再是课堂上严肃的面孔,而与学生是一种朋友的关系。因此学生将更有勇气与老师谈论学习上的问题。在英语角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共同探讨英语学习的问题。因此英语角应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对频率最终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1.3高校英语角活动的创新要求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已然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要辅助形式。但对于不同的学校来说,有的活动举办较为火热,而有的活动举办较为冷清,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定了英语角的举办应与实际需求相符合,并实时进行调整与创新。也只有如此,才会得到更多英语学习兴趣者们的支持。在英语角活动的创建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相应的要素,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角对提升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接受度与认知度,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思想工作。英语角平台具有对外开放性的特点,针对英语水平的高低没有特别的要求。因此活动举办必须“一视同仁”,营造友好、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每一主题下的英语角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因此不同主题的英语角实践中,学生可以获得不同体系的文化知识,因此应丰富英语角活动的话题。而茶文化的融入,可以使英语角活动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2茶文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思想内涵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根据权威考证,我国茶文化最早应出现于神农架时期,当时的茶文化仅属于小众的王公贵族。直到汉朝时期,民间才开始流行起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并逐渐发展起来,最终成为人们日常最热衷饮用的食品之一。与此同时,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也开始大量涌现,并且得到越来越多文人墨客们的追捧。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茶文化逐渐走向成熟,并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只属于王公贵族的小众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并且在对国外贸易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我国的茶文化在海外广为流传,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已然成为传统的文化代表的亮丽名片以及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的茶文化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上,虽然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但是这一根本性理念却从未改变,并且在茶文化很多方面都有体现。茶文化中的人为本的思想,其核心只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核心,尊重其切身利益,倡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进个人价值的实现。我国茶文化和谐理念中的以人为本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人文方面的原因。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最常用的饮品之一。茶叶品种的分类极其丰富,中外远近闻名茶叶也不在少数。在消除疲劳的同时,又可以净化心灵。我国古代众多文人墨客都以茶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因此我国历史上引用茶的名作不胜枚举。也正因为如此,才说明了我国茶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体基础与社会基础,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才成为了我国茶文化首要推动者。修身养性、关注民生、重视人的价值是人的日常饮食过程中经常谈论到的话题,也因此成为饮茶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不但如此,茶文化比较讲究礼仪,茶道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而茶道正是对茶文化的最好诠释,茶道具体内容可以包括自茶,检茶等环节。每一环节对应流程一般都比较严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茶道品尝人可以慢慢品味茶的艺术,感受个体与个体间的信任与尊重,亦可以体会质朴的传统美德。通过茶道可以充分感受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茶经》是我国著名的茶文化典籍。重视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生活。各种茶叶制品是茶文化的载体。茶叶的实质便是农作物生产制作而来的。对于饮茶者来说,饮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修身养性就是要尊重、顺应自然,然后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3高效英语角活动的问题分析 3.1活动内容比较单一 英语角活动开始时,教师以及相关负责人应主动承担其丰富活动内容的任务。在每次英语角实践过程中,主要负责人严重忽略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从而导致了英语角实践内容过于单一。还在主体上也没有太多的变化,不利于学生参与热情的调动,最终导致英语学习兴趣的降低。活动任务的单一性还可以体现在受限于传统框架之中,难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英语表达的平台,缺少对英语角的精心设计。在茶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在举办英语角活动进程中却没有将茶文化渗透到英语角实践活动中去,没有充分体现茶文化的精髓,严重影响了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英语角活动仍然受限于传统的交流方式,则很难体现出那种轻松自由的交流状态,整个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格外的生硬与晦涩。 3.2管理力度的不足 学校英语角活动的举办,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分配专业的负责人,强化对英语角活动的管理。制定规范的英语角活动参与、活动开展相关制度,从而强化对参与者的支持、管理以及约束。而在实际的英语角实践活动中,通常情况下学生自行进行管理,由于管理效率较低,直接导致了整个英语角活动过程的散漫性。并且一般情况下,学生本身就缺乏英语角管理方面的经验,从而很难实现对英语角活动的科学管理。不止学生,很多教师也缺乏对茶文化内涵的了解,从而使得学校举办的英语角活动越发平淡无奇,最终丢失了自身原有的特色以及价值。 3.3参与度的不足 在英语角的活动中,虽然大部分的参与者是学生,但是在大多数学校的英语角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普遍偏低,因此直接导致了活动成效的不足。从学校英语讲活动的实际情况出发,活动举办的水平逐渐走低,很难吸引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的参与,进而对较低水平学生的吸引力也在降低。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参与者都会放弃英语角的学习方式。而在茶文化融入的英语角活动中,因为茶文化融入的程度较低,很难体现我国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并且在具体的英语角活动中师生之间信赖关系的严重缺乏,也给英语讲的的活动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4高校英语教活动的创新策略分析 4.1英语角策划工作的创新 从我国搞笑的教育现状来看,大多高校都设置了的英语角组织,但对各校构建的第二课堂的作用效果却成千差万别。导致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很多高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尤其在针对规范化的条件下,很难形成有效的约束。为促进英语角活动优势的充分发挥,从而构建规范的第二课堂,进而发挥其核心的作用,必须实现系统化的管理。例如在对相关负责人员进行管理过程中,英语角负责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文化素质,从而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组织所具有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在对相关人员进行筛选过程中,可以聘请专业的英语教师作为评委,围绕英语角活动参与者这一核心,全校范围内进行选拔,从而确保相关负责人员设置的科学性。同样在具体的活动举办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互提意见。在对整体活动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创建更为规范性的英语角活动。在具体的英语角运行过程中,必须对细节进行相应的补充,并针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确保应与角的规范化管理 4.2英语角活动内容的创新 英语角是我国各校常设组织之一,其目的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英语学习平台,让参与者在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中,锻炼英语交际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在以茶文化为话题的英语角举办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一个浅薄的层面,不但严重忽略了茶文化系统中核心要义的融入,就连最基本的茶文化内涵完全被忽略。因此学校的英语角活动必须以茶文化为中心点,并以参与者们的英语水平以及口语交际水平的高低创建具有针对性,茶文化高度融入的英语角实践活动。杜绝将茶文化生硬的添加到英语角活动中去。英语角活动设计过程中,也可充分的与茶文化相关风俗、习气相结合,通过相关茶风茶俗的融入,举办具有经典性质的英语角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大量举办茶文化英语歌唱比赛、茶文化英语演讲比赛以及茶文化英语知识竞赛。邀请相关专业英语教师作为评委,对参与竞赛的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点评。在促进活动效果提升的同时,激发学生英语活动参与的兴趣。 4.3英语教师生参与机制的创新 通常情况下,高效的英语角活动是由参与者以及相关负责人自主创立的,由于其缺乏一个合理组织结构的运作体系,使得这样的组织经常形同虚设,进而导致的英语角活动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推动作用在不断减弱。虽然经过调整后的英语角活动也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了积极的融入,然而如若根本性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管理的极度混乱以及核心领导的缺乏,都将直接给英语角的良性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因此学校英语角活动在积极引用茶文化过程中,必须先组建一个相当成熟的英语角组织,挑选较为优秀的英语角学习者作为组织的核心成员,让其能够以百分百的热忱之心参与到英语角活动的策划与运营中来,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学校的英语角活动还应加强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的积极引导的作用,促进英语角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茶文化高度融入的英语角活动中来,推动师生之间的内在交流。总而言之,学校必须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充分利用教师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茶文化英语角的活动中来。 4.4英语角影响作用的创新 英语角属于“二次课堂”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校园活动中常见的学习形式之一。在对英语课堂辅助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应于角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从而对更好的参与者带来正确的影响。例如高校英语角的塑造自身品牌的过程中,积极的融入茶文化的元素,凭借公众号、海报以及校园广播等平台,引起更多英语爱好者的关注。与此同时,还应积极与各种校园活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办更多英语类型的活动,使参与者加入活动的互动中来,从而促进英语角活动影响力的增强,最终扩大“第二课堂”的教学意义。针对英语角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影响英语角活动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具体英语角活动的开展的时间与地点上,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为“第二课堂”的创建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在我国高校英语角的策划过程中,为了实现英语角活动的教学价值,应以半个月为一周期。这样既确保了学生在轻松环境中学习,又保证了参与者连续性英语角活动中锻炼。除此之外,在场所的选择上,可根据大多数参与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考量。 5结语 英语角与茶文化貌似毫不相干的两个词语,但在文化内涵上却有共通之处。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其无论文化教育方面,还是行为意识方面,均有着较高的教学价值。所以茶文化在学校英语教育中可以看做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内容,对英语角的策划不断进行优化,不断丰富英语角活动的内容,并对师生参与机制的进行调整,最后扩大英语角的影响作用,以茶文化融入的形式实现英语角活动的创新,从而激发参与者学习的热情。另外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内涵,将其充分融入到英语角的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创造一个娱乐、轻松、自然的氛围,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具体活动中参与者的积极性。最后在茶文化视域下,将茶文化与高校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思路。 作者:申艺芳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加强了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深刻融入,在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满足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全球化经济贸易往来的发展背景下,促进中国优秀茶文化的宣传与推广,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设计阶段,要寻求合适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掌握茶文化礼仪、深刻了解茶文化思想,丰富当代学生的知识内涵和文化素养。 1茶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1.1作用 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将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能够通过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宣传与推广取得了重大进步。西方的茶文化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新的特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享有重要地位,蕴含着独特的物质文化意义,对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有着深远影响。英语课堂中茶文化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履行文化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1.2意义 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中国独有的风俗人情,在英语课堂中融入茶文化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分析西方国家的风土文化,在语言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事半功倍。 2东西方茶文化的特征的分析、比较 2.1礼仪 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与国外本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逐渐衍生出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似却不完全相同的茶文化内涵,从茶文化礼仪的差异性分析东西方茶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发源地,茶礼仪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饮茶时间安排上不存在特殊规律,根据个人发展需求确定是否需要准备茶饮,世界各地的饮茶习惯多种多样,我国在每日的饮茶次数上不作特殊限制。结合中国茶文化相关的历史典籍分析,古代文人墨客将饮茶作为一种日常普遍的行为,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具有饮茶爱好的群众数量不断攀升,传统的沏茶技艺和茶礼仪得到了广泛发展,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十分理想。西方人的茶文化礼仪修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融合了西方古典文化礼仪的基本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其规范性和严谨性超过我国,在英国有特定的品茶时间,根据时间进行饮茶类型划分,一部分西方国家会根据当地的作息规律,不定期举办茶会。与中国饮茶方式相比,有更多的文化交流实践机会,但毋庸置疑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世界各国受到了广泛欢迎,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承发展。 2.2习惯 东西方的茶文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饮茶习惯各不相同,当代中国的饮茶方式会受到民族特色区域文化的影响,例如:汉族人们偏爱清淡的茶饮,采用开水浸泡茶叶这一传统的饮用方式,保留茶叶原始口感;一部分少数民族在饮茶过程中受到饮茶者习惯的影响,在茶水中添加牛奶、水果等其他食品,不同的饮茶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人民的饮用需求。西方国家的饮茶习惯偏向味道香甜的红茶,在饮茶过程中添加方糖与奶制品,调节茶饮的口感,更加适合当地人民群众的食用习惯,一些西方国家还尝试在茶饮中添加酒精、食用油等材料,茶叶的适配性能够满足世界各国人们的口味需求,目前在世界流通的茶品类型多种多样。 2.3精神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茶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人生哲理,以不同的行为特点展现出来,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文化内涵和精神内容,蕴含着具有一定教育性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原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东西方思想观点的不同之处,中国茶文化传达出集体主义精神和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西方茶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主要反映在饮茶品茶的过程中的仪式感,将饮茶行为作为高贵身份的体现,在英语教学设计阶段可以通过东西方茶文化精神的对比,了解到东西方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背景的差异。 3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的路径探析 3.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想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教育发展背景下,明确现代化人才培养的个性需求,转变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指导者的作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要融合新教学内容,明确学生综合能力与道德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在英语写作教学、口语教学、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融入茶文化教育内涵,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茶文化作为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茶艺师职业技能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茶艺师的工作流程,明确未来职业发展规划,通过与茶文化知识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茶文化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悠久茶文化发展历史,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深刻精神内涵,开展以茶文化礼仪为主题的英语故事讲解活动,要求学生围绕茶艺师的工作内容,以英语的形式对茶文化教学重点进行精准表达,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2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为了改变传统高职英语教学课堂设计存在的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需要丰富课堂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融合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英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茶文化为主要媒介挖掘茶文化教育本质,将茶文化与语法、词汇、口语等多方面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实践的教学形式,探究英语词汇组成的基本规律,将中国经典与茶相关的谚语,通过英语组织的形式进行精准表达“Greeninsummerredinwinterflowersinspringandautumn.”(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表达方式,了解颜色词语的应用技巧,掌握英语句式的组成规律),制定出适当的教学引导方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茶艺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渗透中西方国家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了解中西方饮茶品茶的主要风格差异。在接待不同宾客时尊重对方的茶文化习俗,对制茶、烹茶和茶礼仪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要求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挖掘中西方文化背后所具有的语言体系。 3.3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存在着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导致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而且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方法,学生逐渐丧失对英语知识探索的兴趣,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英语教学体系中的深度融合,能够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成立第二课堂。利用碎片化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演示掌握重点教学内容,在教学视频设计阶段,可以为学生播放与茶文化相关的实践内容,将茶艺师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作为视频播放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茶文化的主要特征,分析茶文化礼仪背后的特殊内涵,形成属于自己的茶道思想。在教学开展前要围绕重点英语知识,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完成教学资源的搜索,扩展学生的视野,明确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第二课堂的建立,加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之间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成果,通过茶文化完成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任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茶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加对茶文化的正面认识。 3.4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 想要在高职英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地融入茶文化思想,教师可以结合东西茶文化优秀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茶文化文学作品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茶文化的艺术魅力,主动接受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茶道思想。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茶艺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工作技能,向学生推荐英汉互译版本的茶文化作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主完成英汉翻译,结合文学作品中优秀的茶文化教育素材,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理解能力,扩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对英语语法中涉及到的句式和句型有深刻的了解。英国许多文学作品包含着饮茶、品茶的场景,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人们的饮茶习惯,分析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异同,提取出文学作品中优秀的茶文化元素,为英语教学流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全面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英语文章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文化素养。 4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发展趋势 4.1茶文化思想教育 将茶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进行有效融合,首先需要做好茶文化思想教育,茶文化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茶文化的文化形式十分健全,茶文化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能够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茶文化与高职英语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融入采茶、制茶的技术工艺,建立茶产品营销专业性教学场景,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内容的掌握,充分发挥出茶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特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设计阶段,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对话交流,针对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掌握英语单词和句型的组成形式。丰富学生个人的精神思想,提炼出传统茶文化的哲学概念,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第二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复杂的英语知识通过音视频播放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4.2运用新媒体教学工作 新媒体教学工具是打造第二课堂的重要手段,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丰富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茶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要在实践教学流程设计与文化交流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将茶文化内涵作为教学切入点,明确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职业岗位工作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过传统文化内涵的输出与推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构建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掌握传统茶文化的宣传推广形式,采用茶礼仪教学实例,要求学生自主翻译传统茶文化代表的作品,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茶文化精神的认识,满足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多个国家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能够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东方传统茶文化的语言文化教育优势,潜移默化的渗透茶文化思想内涵,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养成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内容的了解,在赋予学生传统茶文化精神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敏.高职基础英语教学中茶文化的融入研究[J].福建茶叶,2021(03):116-117. [2]姜灿.茶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与创新改革思路研究[J].福建茶叶,2021(06):112-113. [3]徐利.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的创新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20(11):174-175. 作者:屠俊 单位: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工程管理篇1 历年来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由于建筑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发展,社会对建设工程管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方面均有日益增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2019年国务院最新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提出要高职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1]。目前,建筑方向的“1+X”证书包括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装配式建筑构件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2],其中“1+X”证书比重较大,很多高职院校将建筑相关的“1+X”BIM证书融入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需要继续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课程融通的效果,实现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水平双重考评认证。 1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施“1+X”BIM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1.1社会经济发展对建筑行业人才供给侧的需要 目前市场对于具有BIM证书相关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因此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1.2教学活动与“1+X”BIM证书制度有机融合 以往的教学活动内容未与“1+X”证书标准有机融合在一起,造成一些教学资源的浪费,且没能让学生在技能方面获得很好的提升。将“1+X”证书标准与教学活动与内容充分融合,可为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1+X”BIM证书制度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体设计 2.1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适当删减理论课课时,从而增加BIM证书相关实训课。并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方式调整相关的课程设计,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工学交替”的特点,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为:突出校、企“两主体”育人;实现学徒与学生、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四融合”;实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师队伍、共建理实一体教材、共建信息化教学互动平台。 2.2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虽然目前高校的资源库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是很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导致资源落地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障碍。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易用性较差、教学资源可视化比重过低、教学资源分散管理、封闭管理等问题严重。在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批高水平骨干专业(群)的目标,也明确健全专业教育资源库的要求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同时也是有效响应《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3]。基于“互联网+虚拟仿真、BIM”等技术,在信息化教育时代的指导下,突破传统思想,结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学校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立体资源建设和教学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资源库建设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求,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建设,顺应信息化技术+专业的时代需求,产教融合,发挥行业企业和院校优势,组建共享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建设高水平专业的典型示范,必然要建设高水平的资源,基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分层次的建设思路根据不同需要自由组建,满足基本和深度学习需求,可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建设开放共享的,符合新时代新技术要求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 2.3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 围绕着数字建筑模型构建“平台+数据+工具+模型”新型生产管理模式,抓紧智能建造风潮,依托智慧设计转型机遇,建设多专业协同、以BIM正向设计为主体的综合实训体系。用教育助推建筑业数字化智能产业升级。围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结合实际行业施工业务、造价业务与软件工具,提供BIM为主线的施工类、造价类课程体系与综合实训建设方案,有力支撑学校施工及造价类专业群与实训建设工作。围绕BIM全过程项目综合应用,以建设项目全过程的业务为主线,构建必要的理论基础,以一套案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业务点,培养各项BIM应用技能,实现业务线+技能线的“双线贯通”培养。业务线围绕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展开理论知识解析;技能线围绕一套案例,结合业务线设计各阶段的案例情景模式,将理论业务分析与项目BIM技能实操相结合。 2.4BIM一体化教学方案 目前BIM应用正在进入3.0阶段,以施工阶段应用为核心,BIM技术与管理全面融合的拓展应用阶段,标志着BIM从理性期走向攀升期。在这期间建筑企业的BIM应用发展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从施工技术管理应用向施工全面管理应用拓展、从项目现场管理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延伸、从施工阶段应用项目建筑全生命周期辐射[4]。BIM一体化教学解决方案以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BIM应用为核心,以BIM、BIMVR、仿真等技术辅助,融合产学研、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等产业链要素,围绕多专业全模块展开建设,根据学校专业群及专业建设的需求,形成可分可合的培养体系。采用“1+N”教学模式,使用一套案例贯通设计、招投标、施工到运维阶段的BIM一体化应用,旨在打造培养“懂设计、会造价、能施工、精管理”的高素质技术复合型人才。采用“1+N”教学模式,融合“1+X”建筑信息模型得到核心能力,以一个案例为核心,贯穿BIM全过程项目应用,打通设计、招投标、施工等不同阶段匹配的BIM课程,同时在各阶段提供N套案例满足不同深度教学要求,将案例划分若干任务或者项目,让学生参与完成,是最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方法。遵循以上教学方法,逐一完成各个学习任务。 2.5数字教育转变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法、方式、媒体的总和。在传统的教学策略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我们应对每个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个性化教学,也就是说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而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施、手段翻转课堂,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关的测试,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总结,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中通过BIM技术建立相应知识点的构件和节点模型,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查看三维模型,加深对图纸和构件的理解,教师结合实体模型讲解,学生可在课堂和课后随时通过手机查看仿真平台上典型工程项目的分布、分项模型场景和动画微课。 2.6基于BIM模型的考试模式改革 传统的纸质考试存在较大弊端,更加适用于理论性知识考核,但对于实操性为主的技能考核较困难,所以应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转化为模型考试。要求学生通过在线创建BIM模型的方式进行测评,通过考试平台提供的各课程的习题和案例,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设置属于本班的题库,可进行课堂测试与期末测试,测试结果可以被快速统计并形成多维度的分析结果,提高对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个人的客观评价。期末考核中的模型试题可参考“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等级考试的考题类型,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视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坚持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并举并重的原则,促进职业技能标准及教学标准的深化融合。 3结语 1+X证书制度的推行,目的是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进行课证融合研究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有效举措,科学、规范、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推动“1+X”证书制度的实施,而通过强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作者:毕南妮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工程管理篇2 职业证书是企业挑选劳动者的一个基本条件和要求,自从2015年国家陆续取消了一些职业资格的考试和审批,但这并不是否认资格证书的作用,因为职业资格证书代表劳动者在所从事领域具备一定的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应聘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提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从量到质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依据《方案》的要求,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开展“1+X”试点工作。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体系构建。从本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出发点,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紧跟行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根据毕业生职业面向,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就业单位类型: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工程咨询单位、建筑工程管理职能单位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对不同规模、不同资质等级、不同地区建筑施工企业的职业岗位调研与分析,得到本专业学生面向的工作岗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作岗位分为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初始就业岗位包括: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发展岗位包括:本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可以参加国家二级建造师、二级注册造价师考试,考试通过获得二级建造师和二级造价师执业资格。毕业生也可以经过未来更长时间的工程实践和努力获取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等更高层次的执业资格。围绕主要岗位得出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结合《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目前,国家已经公布了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企业需求选择与本专业适应的“X”证书,综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岗位,牢固掌握施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工程识图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广泛应用于建设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维管理等全产业链条,就业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就业前景广阔;建筑工程识图是施工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为了提高学生取得“X”证书的比率和岗位能力在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包括: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与识图、CAD制图、BIM建模基本理论、Revit安装建模,和与之相对应的实训课程。 (二)1+X制度下校本教材建设。“1+X”制度下的教材与开发要顺应行业发展变化,立足于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出发点,符合“1+X”证书制度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资源编制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制的时候要把岗位知识、岗位技能、素质教育和新的行业规范、标准融入到教材之中,高职教育侧重于实践知识,但同时也要兼顾理论知识,为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服务,还要考虑学生们后续的继续教育,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人们要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的教材观,以职业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本位。例如: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毕业后要参加专升本考试,这就需要把专升本的考试知识融入到校本教材,学生毕业后还要考取建造师等职业注册证书,还要把注册证书的基础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去,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因此,校本教材编制之前成立以学校一线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一线工程师等成员为主的编制小组,制定编制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专业优势,采取研讨、调查等多途径多手段制定校本教材编写框架,同时,将“X”证书的内容融入到校本教材中。在编写框架下明确成员任务分工,小组成员分别完成各自的编写任务。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要不断检查适用性,如果出现标准、规范调整的情况,要及时调整教材内容,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 二、1+X制度下的课程教学设计 以“1”为基础的同时将“X”证书的元素引入到课程教学设计中,分别从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方面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以某一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等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培养学生能力,考核把重点放在平时的任务实训上,增强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引入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个人评价。例如: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习过程是否呈上升趋势,不断进步;能否独立地收集信息,收集的资料是否完善;独立制定、实施、评价工作方案情况;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及时解决问题;项目实施操作的表现如何;职业整体素养的确立与表现;是否能认真总结、正确评价完成项目情况;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与团队合作精神表现;每一项任务是否及时、认真完成等。 三、1+X制度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对学历的要求并不是特别严格。1+X证书制度实施主体是院校,实施主力是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是保证1+X证书制度实施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解决1+X证书制度师资不足,能力不强的短板。一方面可以选派一线教师去企业参见一定时间岗位实践,了解“X”证书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提高自己“X”证书的培训能力,为了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在对教师考核的内容中加入实践环节的内容,鼓励教师考取先关职业资格注册证书,强化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企业兼职教师要达到师资总量的50%,兼职教师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有力补充,可以缓解师资紧张的局面,另外可以提高X证书的培训效果和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聘请行业专家、一线工程师、X证书培训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发挥他们实践能力强、岗位知识丰富、岗位技能强的强项,让他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实训课程的建设中去,尤其是参与指导学生实训课程。通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混编,建立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师团队,兼职教师可以对本校教师产生间接带动作用,本校教师取长补短,增强本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师资水平可持续发展。 四、1+X证书制度下的校企合作 1+X证书制度的推出目的之一就是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与职业岗位衔接,按照企业所需进行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一方面解决企业无才可用,有才不适用的问题;另外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引企入校,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把企业带进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企业生产工作的组织管理全过程,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效果。可以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实训室,并引入一些项目在学校完成,让学生参与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使学生提前感受到岗位的融入度。企业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技能证书,作为学生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的体现,为学生毕业后能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真正达到毕业就上岗、上岗即能顶岗的目的。 五、1+X证书制度下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1+X”证书制度有效、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建立从政府教育部门、企业、学校的系统X证书培训制度才能保证制度的实施效果。教育部门要进行顶层制度设计,企业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制度,对于积极参与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证书试点院校、专业的选取等一系列工作,梳理完善配套制度体系,保证试点工作在院校有序开展。鼓励院校积极参与申报X证书试点,从专业建设和实训建设上予以扶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X证书制度的培训工作,参与适应X证书的课程改革,在教师评聘上予以倾斜。多方并举制度先行不断推动1+X制度的开展。 六、结语 “1+X”证书制度需要龙头企业、院校专家,在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证书发放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做到颁发的技能证书在行业中具有高度的认可,面向真实的岗位和岗位群。“1+X”证书制度起到纽带和连接作用,一端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一端是技能人才的就业创业,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既能使教育与技能培训、产业发展、价值提升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促进它们彼此协调共同发展。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有利于走出工学一体、育训结合、校企合作的职教发展新局面。 作者:关升 建设工程管理篇3 11+X证书制度两介 构建基于1+BIM证书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与教学标准中体现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课程与职业岗位和技能等级证书对接,把职业标准融人课程体系,形成课程在教学内涵上涵盖职业标准,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同时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此外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学生同步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以道路工程项目管理为培养方向,招生对象为髙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修业年限3年,可以根据学生灵活学习需求合理、弹性安排学习时间,原则上可放宽至3 ̄6年。本专业方向对应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主要职业类别为专业技术类管理人员,主要岗位类别有造价员、监理员、BIM建模员、资料员。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包括一二级注册造价师、一二级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BIM工程师等。专业构建了“岗证融合、知行合一、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岗证融合”是指在教学中,推行的“双证书制度”,实现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教学中引人职业技能标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教学。目前主要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有造价员、监理员、BIM建模员、资料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岗证融合”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融为一体,建立起一个真正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将造价员、监理员、BIM建模员、资料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使“双证书”制度落到实处,培养出与现场“零距离”的高技能人才。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知识点,建立训练题库,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知行合一”是指与岗位培养相关的理论课程,结合本院实训条件,基本都配套相应的一周到两周的实践实训课程,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论知识含量,并且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开展实践实训课程,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能力递进”是指从单项专业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循序渐进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按照“岗证融合、知行合一、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采用逆向编制法,即先确定毕业生就业主要领域和岗位,根据就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进行基本素质与职业能力分析,形成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拓展能力”的能力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主线,强调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不断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聘请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修订与完善本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审定;课堂教学强调启发式、互动式,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性教学根据其岗位技能要求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强化训练。为了使学生真正具备与企业用人要求“零距离”的条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接触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1+X证省_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矍点分析 在1+X证书制度下,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福建省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首批试点专业,学生未来毕业就业从事的是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工程管理、成本管控、技术应用等,显而易见针对产教融合信息化教学体系,需建立在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基础上,创新本专业核心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特色方向实施。BIM技术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中最大难题在于,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专业建设,即如何在现有的专业基础上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具体需要解决六个方面的内容。 (1)通过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为核心确定培养范围。教育部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深人分析岗位基本能力,详细划分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从而得到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该成果很好地诠释了专业人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对实训环节却没有进行具体细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旨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实训;一类旨在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实训。众所周知,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例如,传统的桥涵工程、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为了了解更多的桥涵、道路知识而进行的知识实训;而公路工程投标报价实训,则是为了熟悉分解工程量清单表中各清单子目的工程量,掌握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套用,掌握施工投标报价文件编制技能而开展的实训。实践表明,如果专业基本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都能开展实训,那么学生的专业能力将得到更实用、更深人、更全面的锻炼提高。 (2)以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技能领域培养目标。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行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事实上,信息化并非针对某个软件使用,而在于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而设计不同的应用,并贯穿于整个技能领域。所以需要为每个技能领域设计信息化技能实训,才能满足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3)采用高效、趣味、可量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高效开展。趣味性教学是职业教育中核心教学方向之一。同时教学可量化是保障结果可评价的重要基础。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围绕这三点进行大胆创新、细心推演、全面设计。 (4)通过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式教学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以案例为核心,进行项目或者任务的划分,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并提高学习效率,再逐一完成各个学习任务。 (5)以虚拟仿真技术为基础提供高效的教学方式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三维可视化和情境仿真化是虚拟仿真技术的最大的优点。BIM技术优点的其中之一是数据的快速传输、计算和分析能力。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降低教学表达难度,实现知识传递效率的提高。从而在实训环节实现多人同场竞技、情景式互动、趣味性体验、快速考评等。 (6)通过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考核、认证、就业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通过教育行业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学习生命的持续维护、技能认证的普及、与就业的衔接等。通过对省内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调研,可得出,1+BIM证书融人到日常教学,主要应落实以下两个方面?.专业人才能力目标基于BIM核心岗位能力进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BIM技术的课程修订及调整。通过上述调整,最终实现建设工程管理与BIM技术相融合的人才高校培养落地。 41+X证书制度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4.1专业课程安排 基于1+BIM证书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道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六学期专业课程安排如下:第一学期:工程制图基础、工程力学、建筑材料。第二学期:建筑CAD、工程经济、建筑结构、BIM制图与建模、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施工技术、房屋建筑构造。第三学期:桥涵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法律法规、隧道工程施工技术、BIM概论。第四学期:BIM造价、隧道工程施工、虚拟仿真施工技术、BIM施工组织设计、BIM综合管理。第五学期:工程风险管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BIM项目实战、BIM创新创业。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4.2专业课程核心能力解析 造价管理能力: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识图及BIM建模能力:能正确识读建筑、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图纸并结合图纸完成将图纸转化为BIM模型的能力。工程计量能力:依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工程量清单计算规范,具备钢筋、土建、安装工程的手算及机算的专业计算能力,能够编制工程量清单文件。工程计价能力:依据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各地区定额,具有工程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结算文件、工程变更、索赔文件、竣工决算报告的编制和审査的专业能力,能够编制计价文件。BIM造价应用能力:利用BIM系列造价软件,实现建筑信息化时代下BIM造价模式的转型,从传统的建模算量计价逐步转向基于三维模型设计的造价应用分析,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工程工作专业信息化管理及项目成本管控分析的能力。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招标投标策划、合同策划,具备编制工程招标投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确定合同价款和进行工程合同管理的能力,具备解决合同索赔及风险管控的能力,利用BIM招投标信息化模拟平台,进行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能力的操练。 5小结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现已构建“岗证融合、知行合一、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1+BIM证书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应通过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为核心确定培养范围;以掌握彳言息化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技能领域培养目标;采用高效、趣味、可量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式教学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以虚拟仿真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考核、认证、就业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同时基于1+B1M证书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孝禹.高职院校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与培养方案研究U].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10):18-21,31- [2]郑敏丽.建筑专业人才信息化培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10):53-55. [3]黄伟,邱小文,唐文锋.基于校企合作、岗位引领下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7(3). [4]牛海娟.基于BIM的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7(32):36-36. 作者:杨相如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高校食堂安全问题篇1 引言 高校食堂是除教室之外又一大师生高度聚集的场所,每天实际供餐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接近上万人,所以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师生正常学习、工作、身体健康等多个方面产生直接影响。近几年,我国大部分高校食堂在服务、管理、经营机制等方面基本达标,食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但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食品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从而容易引发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有必要对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展开深入研究,从而助推高校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 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点 (一)食品原材料管理 对于食品来讲,其本身具备着较强的生鲜性、易腐性以及加工特异性等诸多特点,这使得食品实际制作时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其中食品原材料管理是重点环节之一,不但要求相关采购人员要切实结合高校食堂各类食品原料、辅料制作的实际用量开展适宜和适量的采购工作,同时在采购过程中还需要对产品的具体质量、性价比开展深入分析和判断。在原材料到货后,还需要及时做好相关检查工作,并结合各类原材料的存储要求等进行科学合理的保管,避免腐烂、变质等。而整个管理工作中,相关采购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经验是否良好和丰富,对食品原材料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1]。 (二)食堂员工管理 食堂员工属于各类食物制作以及卫生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以上两项工作的实际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员工管理属于高校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一个关键要点。如果食堂员工存在着安全意识差、专业素质与能力不够高、有关食品安全和卫生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较少等问题,则很容易留下各类食品安全隐患。此外如果食堂员工自身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容易出现食物生产加工不严谨、操作不规范以及卫生安全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进而导致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要想切实做好食堂员工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制度建设以及培训教育等多种途径来对食堂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提高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成效[2]。 (三)食品加工管理 由于高校师生就餐人数相对较多,而且就餐时间一般比较统一,所以会导致食堂的食品加工量往往非常大,再加上加工时间紧促,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大部分食物在实际加工时往往会需要涉及到较多的人工操作,这个过程中,原材料不新鲜或者是已然腐烂但未能及时发现和去除、加工人员未对食材开展提前检验便直接使用、相应食材尚未完全熟透便出锅、加工人员未洗手带有细菌等,都非常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所以食品加工管理属于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的监管,方可避免食品安全问题。 二、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原材料欠缺严格的审查控制 食品原材料属于高校食堂工作的一个重要关口,如果未能把好这个入口关,那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在食堂食品原材料方面仍然欠缺较为严格的审查控制工作,进而导致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3]。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本身未能给予食品原材料的质量高度重视,进而导致审查机构以及制度还有人员配置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进而严重影响审查控制成效。 2、由于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相关审查监管人员也未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未能切实将审查控制工作落实到位。近几年高校在校人数开始不断增加,但是高校食堂未能及时进行扩建,无法有效容纳更多的师生就餐,从而导致后期管理以及食堂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为有效缓解这种压力,部分高校开始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模式,从而导致少数本身并不具备开展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者是个人参与到了高校食堂工作中,导致食堂食品原材料的采购模式出现较为混乱的问题。如为了降低成本,未能执行原材料的统一采购;受利益驱使私自采购变质、混有异物或者是掺假掺杂的原材料等。而校方由于过于依赖“以包代管”模式,往往很少对原材料的采购开展审查工作,进而留下了食品安全隐患。 (二)食品加工流程包含安全隐患 现阶段高校食品加工流程中涉及到的安全隐患,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冷冻方法不当或者是加工方法不当,导致食品变色、变味以及变质等质量问题;食堂人员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实际加工的食物出现了交叉污染问题;进入夏季食堂内部防蝇措施不适宜。除此之外,也存在着冷冻熟食实际上并未彻底解冻便进行加热食用的安全隐患;部分堂口为了节省成本将回收后的食品通过再次加工开展二次销售;部分存放食品的冰箱,往往生熟容器混用,进而容易导致食物原材、成品以及半成品等出现交叉污染等相关问题。 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健全食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检测规范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成效,应注重打造一套较为科学、系统以及全面细致的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质量安全检测规范体系,这是保证高校食堂食品安全质量的关键举措。对此高校应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自身食堂工作实际情况,对食品原材质量安全检测规范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包括但不限于食材选购、运输、到货、存储等多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针对每一个环节以及细节制定具体的检测要求,明确相应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以及检测标准等,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原材料流入学校食堂。例如:在食品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学校可以借助招投标的方式有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此严格筛选具备合法资质的供应商。借助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切实保证食品原材的实际采购质量,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食材的采购成本。此外招投标模式还可以保证食品原材进货查验制度得以确切落实,可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供应商的自身市场信誉、营业执照以及经营许可证等多个方面开展严格有效的审查工作,确保选取到大品牌以及大基地供应的优质食品原材。借助打造优质供应商数据库的方式,优选合作伙伴,以此形成稳定良好的供应关系,有助于切实保证食品原材的质量;对于承包商采购的食品原材,高校还应该委派专职人员负责开展检验检测工作,避免承包商为了追求利益以次充好;在食品原材到货以及入库前,还应该开展详细的检验检测工作,严格检查其是否存在腐烂变质以及携带病菌等相关问题。食品原材在实际运输过程中,需要严格审查配送车辆,要保证做到专车专用,同时车辆必须保持干净卫生,对于冷冻品以及半成品、净菜等食材必须要借助冷藏车进行配送,而且在实际运输前后必须开展严格有效的清洗、消毒工作。定期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对库存原材料开展存量以及实际情况方面的检查工作,以此避免出现临期、过期还有性状变差等相关问题[5]。 (二)落实配套性的餐具及其他物品消毒清洗工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餐具及其他物品消毒清洗工作属于一个重点内容,此项工作开展的是否科学有效,可以对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成效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为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有必要落实配套性的餐具及其他物品消毒清洗工作,以此推动消毒清洗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1、对于餐具以及炊具等在使用完毕后,必须要及时开展清洗工作,每餐次需要对使用后的可以接触直接入口的相关餐用具开展严格的清洗工作,然后再借助高温等方式进行消毒。完成消毒作业后的餐具需要合理地放置在相对较为密闭的保洁设施当中或者是餐具消毒设备当中。 2、对于食品处理区、师生就餐场所(一般包括食堂的墙面、地面、各类设施设备以及用具还有操作台和水龙头等等)开展规范化的清洁以及消毒作业。 3、对于学校食堂内外环境以及餐桌椅需要坚持每天开展仔细全面的消毒工作,并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食堂内部空气流通,也可以借助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来达到这一目的。 4、对于食堂公共卫生间需要做好通风以及消毒工作,并且需要进一步提高频次。 5、对于专间以及专用操作区等需要借助紫外线灯等设备开展严格的消毒工作。 6、食堂当中必须配备以及配齐一系列洗手消毒设施,同时还需要张贴洗手消毒方法的相关标识。选用的相应洗涤剂或者是消毒剂等必须要满足有关标准及要求。 7、尽可能地不使用公共餐具,建议广大师生自备餐具,并且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三)严格规范高校食堂的食品加工环节 为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高校应注重严格规范高校食堂的食品加工环节,可以结合防疫要求以及食堂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食品加工环节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尽可能地细化制度内容,确保加工环节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指导和管控。具体规范内容一般包括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新鲜以及洁净的原材料开展食品加工制作,不得加工或者是使用已经腐败变质以及感官性存在异常的相应食品和原材料。在实际清洗以及切配一系列食品和原材料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腐败变质、可疑被污染或者是存在污秽不洁问题等,需要及时进行剔除、清洗或者是另作处理。 2、所有加工食品必须要保证熟透,对于需要熟制加工的相应大块食品,一般其中心温度需要控制在800℃以上。 3、在实际加工青菜过程中,必须要先开展清洗作业,然后借助盐水浸泡30分钟,在经过开水焯过之后,方可进行热炒。 4、高校应严格要求食堂人员依照食材食品的实际贮存条件以及温度要求,切实做到分区、分架以及分类存放,同时还需要做到离墙离地存放,尽可能地避免食物及食材长时间裸露。 5、对于成品以及半成品的存放需要覆盖保鲜膜或者是借助密闭容器等进行存放,对于冷藏冷冻需要有明显标志以及显示温度等。结语综上所述,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对学校的稳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对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足够重视,并采取合理措施不断优化改良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文章分别从打造质量安全检测规范体系、做好餐具及其他物品消毒清洗工作、规范食品加工环节等方面,提出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优化策略,以此助推高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高校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作者:杨钟 单位:三亚学院 高校食堂安全问题篇2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在保证食材安全的大前提下尽力改善饮食搭配,为学生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笔者认为可从食堂卫生、食材质量、菜品价格等方面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并针对一些食堂承包方或档口经营者存在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认知偏差进行思想矫正,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隐患,为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高职院校食堂管理特点和重要性 1.1职院校食堂管理特点 高职院校食堂管理涉及设备、设施、资金和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且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加工和售卖环节。因此,高职院校中的食堂管理属于一种整合性的资源管理,针对人、财、物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周密计划、强力指挥、综合协调等一些手段,保证食堂饭菜的安全性、营养性、经济性,进一步满足广大师生的生活需求。食堂的日常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职食堂的消费群体主要由师生构成,学生占据主要部分,服务对象较为稳定,就餐时间也有一定规律性。学生思维活跃,在消费观念上呈现一定个性化,对高质量特色创新型食品有一定追求,但因缺乏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全面了解,有时会对食堂服务产生负面情绪。如2022年1月广西某校因学生食堂饭菜中常发现虫子等异物,引发学生网上投诉,对学校声誉产生不良影响。 (2)食堂安全管理特殊性。高职院校食堂面对校园特定环境和区域,在经营方法、时间、管理成本及人员配备等方面和市面街边餐饮企业有明显区别,因学生用餐时间集中,若出现食物中毒等情况会产生严重后果。必须从食品生产的源头入手,加强对生产环节的严格要求和规范性操作[1]。例如,2021年9月湖南某职业中专部分学生陆续出现腹痛、呕吐、发烧等症状,经调查,确认该疾病系由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并确定该校食堂员工张某为传染源。 (3)食堂服务的公益性。高职院校食堂的场地、附属设施等都属于国家固定资产,基本采用自营和外包方式提供服务,外包方式仅收取承包管理费,和社会餐饮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具有公益服务属性。公益性被破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2014年11月广东某学校部分学生因不满饭堂价格贵等原因,在宿舍以扔垃圾、起哄等形式进行抗议。 1.2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高职院校食堂属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这是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较大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忽视食堂食品安全会严重影响师生在饮食方面的健康发展,甚至发生严重的食堂食物安全事故,因此提高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水平较为迫切。 2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及管理问题现状分析 2.1缺乏高素质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中后勤服务全部为社会化,食堂用工大多属临时聘用人员,普遍学历不高,缺乏专业技能支撑,福利待遇一般,人员流动性较大,为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风险。同时,食堂管理人员学历水平方面也参差不齐,管理能力亟待提高,需从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回炉改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3]。 2.2缺乏与服务对象的有效沟通 现阶段高职院校食堂管理过程中,食堂与服务对象之间沟通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不能针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高效地解决,缺少对广大师生饮食习惯方面数据信息的提炼分析,不能及时调整菜品,师生只能被动地在食堂购买食物。一些学生对学校食堂运行情况缺乏全面了解,经常会对食堂菜品及服务提出抱怨,如不好吃、饭菜贵和不卫生等,对食堂饭菜质量评价不够客观。众口难调,食堂管理方和师生之间沟通不畅,不能针对性地推出师生喜欢的食品,造成因师生不爱吃导致的饭菜浪费。 2.3缺乏智能监管设备 高职院校食堂管理人员在面对多家食堂、多个售卖窗口、多种菜肴等情形下行使监督职权时,受人力、物力有限等因素制约,监管难以面面俱到。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注重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智慧监管,提高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据笔者了解,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成食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大平台,也缺乏智能食品监管设备和系统,导致难以对食堂采购加工制作售卖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无法回溯食物制作各工序,难以发现食物究竟在什么环节出现问题,不利于事后调查和定责追责。 3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及管理问题对策 3.1规范第三方管理机制,落实标准化管理建设 针对餐饮企业的进入、监管和退出等设置科学的管理机制,致力于对企业经营行为强化监督,从根本上加强对食堂食品质量的管理。针对管理优化可从采购、储存、加工、人员管理和餐饮销售等方面入手,深入掌握餐饮内部管理问题,做到发展和监督评价的共同进步[4]。①构建标准化的食堂管理,加强硬件的建设力度,为师生营造高质量的就餐环境;进一步细化优化食堂管理标准,为师生提供优质就餐服务。②落实食堂细节管理,引导餐饮外包方和食堂商家构建经营管理细节,如落实“6T管理观念”,遵循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和天天改进的工作方法,从制度上减少食品安全隐患。③加强食堂经营管理准入制度,对投资方全方面进行考察,涉及技术水平、资金能力和资质信誉等,尤其是健康卫生的整体情况[5]。在和食堂经营者签订合同时,要明确规定工作设施、用餐环境和食品质量等,制定相关责任义务。 3.2创新食堂安全管理,完善食品卫生监督 结合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加工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可通过分段式监管减少食品安全隐患:①日常中采用反复巡查方式,晨检时管理人员及时交流,及时反馈回复学生建议;②做好每天抽查工作,其中包含对材料的检查、留样和凉菜加工环节,以及从记录、检查和处理情况多方面入手。③完善每天餐食售卖时间,并对其中的菜品进行留样,关注工作人员服务情况,做好学生建议的收集、处置工作[6]。④强化食堂内部监管,如加强从业人员管理,详细记录健康监测数据,留存台账备查;加强采购管理,对食堂使用量较大的米、面、肉和油等重点采购食材进行强化验收管理和抽样调查;规范留样操作,准确记录留样时间、品种和数量以及处理记录;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从事食堂监管、采购、留样和凉拌菜加工等人员,要求其具备丰富的食品安全专业知识。 3.3积极增加智能化设备,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要积极探索食堂智能化监管,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实施智慧监管。例如,2020年成都市双流区8所学校启动了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暨校园“智慧食堂”项目,学校食堂管理员可通过学校端口进行人员、库存、菜品等各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接收系统监测预警、定期进行自查自纠、接收并完成监管端下达的整改项目,实现高效智能化管理;通过授权的家长可通过家长端实时查看食堂加工操作过程,线上反馈对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实现加工过程可视化、信息公开透明化。 3.4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年龄不大,校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不能将全部责任都归根到经营者,学生自身缺乏卫生常识也是原因之一。作为院校管理方,有必要通过自身教育优势,以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以及班队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食品健康知识,也可通过知识竞赛等方式为师生传递预防食物中毒相关知识,提高师生防病和自我保护能力[7]。同时要加强预警研判,针对可能会发生的食品风险主动与公安、工商和质检及卫生等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与就近医院加强互动,定期开展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演练,提高院校应急处置能力。 3.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落实安全监管工作 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培训管理,提升安全素养。压实食品监管工作责任,从食品安全控制的第一道关原料采购进行严格要求,特别是采购米面、粮油、蔬菜和肉等食材,要严格关注商家的经营资质,对有关产品进行质量检验[8]。同时也要注重储存环节,根据不同的原材料选择相匹配的储存设备,做好台账记录。完成餐食制作后,按要求对食物采样留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积极处置。 4结语 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中必须重视食堂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强化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执行,深化食品卫生安全硬件建设,持续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有效预防院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高职院校整体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 作者:刘保成 单位: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 高校食堂安全问题篇3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1],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食堂安全管理是众多高校后勤的工作重心。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校的后勤工作开始由体制化向社会化运营迈进[2]。在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背景下,研究高校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立并完善一整套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高校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于维护校园秩序、确保高校师生饮食安全至关重要。高校食堂消费人群特殊,供应体量庞大,运营管理复杂,社会影响面广,因此对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食堂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 高校食堂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食品安全。据统计,约有1/3的高校师生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3-4]。在各地高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是细菌性食物中毒[5]。细菌性食物中毒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腐败变质的食品被再加工后销售给用餐的师生,从而引发食物中毒现象。②由于食材的加工时间不够或加工方法不当引起的化学性中毒也是食物中毒的元凶之一,如未完全煮熟的豆角或浸泡时间过长的木耳等。③原材料本身含有毒素,如发芽的土豆、鲜黄花菜和一些野生菌类等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④原材料清洗和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的成品饭菜中有头发、昆虫等异物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都可能会引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 2.1设施条件 部分高校食堂由于投入使用的时间过长,存在整体建筑结构不合理和硬件设备老化、缺失与功能配备不齐全等情况。限于建筑空间和结构的原因,部分食堂没有专门的原材料储存区、粗加工区和操作区,使食材在不同处理阶段都处于被污染的风险中,对于食材的加工储藏等环节的安全性都是极大的挑战。个别食堂的排油烟、污水等设施老化,更加大了食材污染的风险。 2.2原材料供应渠道 食品原料的供应是食品安全的首要环节,购入的食品原材料不新鲜或不合格会直接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由于利益驱动,部分供货商会以次充好,私自供应未成熟、腐败变质甚至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过期或无明确生产厂家的预包装食品和来源不明的肉类等。 2.3食堂从业者 高校扩招的步伐使后勤服务模式的社会化和商业化成为必然,将食堂窗口对外承包给个人或企业也是改革的必经之路[6]。但过度要求食堂承包者以让利的方式供给师生低价的饭菜,可能会出现承包者通过购入低质量甚至不合格的食品原材料或偷售隔夜饭菜等不良做法以降低成本的现象。因此,如何平衡承包者追逐利润的本质和高校食堂的公益性间的矛盾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此外,由于餐饮业门槛较低且工作时间长,工作人员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卫生习惯差和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而高校食堂工作的高强度和高要求使从业人员流动更加频繁。 2.4食堂管理人员与管理措施 高校食堂的管理人员作为食品安全的管理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有重要责任。缺乏必要的培训使部分高校的食堂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意识不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高校甚至不配备专门的校方管理团队,而是全权委托承包食堂的餐饮公司。随高校内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的食品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大,相应的食品安全检查制度就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而部分高校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如缺乏饭菜留样制度,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无法追本溯源查漏补缺;缺乏严格的登记和台账制度,导致索证索票困难,无法保证商品的安全性;专业食堂管理人员的缺失,导致很多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没法下沉落实,空有制度而无人实施,致使食品安全事件频发[7]。 2.5高校监管力度 相对于科研和教学而言,部分高校对于后勤部门尤其是食堂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制订强有力的食堂管理制度,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没有完善的监管措施,对部分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管理人员不能做到有效监管[8]。部分高校制订的饭菜价格多年不变,对飞涨的物价视而不见,极大压缩了承包者的利润空间,也会增加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而对食堂工作进展宣传力度不足也增加了师生对食堂食品安全的担忧和焦虑。 3应对措施 3.1改进食堂设施和布局 食堂的设施和布局情况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充足的加工、操作和储藏区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①相关管理人员要做到科学布局、专间专用和杜绝混用,有效防止食品与原材料之间出现互相污染的风险。②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标准构建标准化的低温储藏环境,高温消毒环境和高效安全的排烟排污环境可以有效降低食品的二次污染风险。③对布局明显不合理的空间和设施按照最新标准进行改建,保证改建后可满足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需要。 3.2加强供货渠道和原材料的管理 食品的原材料是食品加工安全的第一关,因此食堂的供货渠道一定要透明,供应商需由高校公开审核招标;供应商供应的所有商品品类必须提供有关部门开具的完整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建立三级验收制度,对日常供应的所有商品每批次随货提供完整的票据,经由供应商自查、食堂管理人员和承包人员分别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供应;构建对每日所进食品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的完整登记制度,如实登记产品的名称、数量、厂家以及保质期等内容[9]。 3.3食堂从业者的管理 由于市场化的逐步加深,学校食堂的社会化进程是不可逆的,高校需顺应发展引进社会竞争机制,依据法律法规制订完整有效的承包合同并公开透明地进行招标,对竞标成功者及其员工进行岗前培训,邀请食品安全卫生与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不定期地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普法教育;所有从业人员上岗前需提供有效的健康证,确保所有在岗人员没有传染性疾病;严格晨检制度,做到病患不得上岗;随时检查工作区域,要求从业人员在食品清洗、加工、制售和储存等过程中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制度,不佩戴饰品、手机等未经消毒的个人物品进行操作,杜绝污染源;要求承包者遵守食堂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不偷工减料、不加工违规食品、不私自涨价、不恶意竞争以及不售隔夜菜等;管理人员依据签订合同的奖惩机制对所有承包者进行定期考评,对不合格承包者进行整治甚至清退。 3.4食堂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和管理措施 食堂的管理人员作为高校食品安全的直接管理者,负有重大的责任。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就餐时间集中,备餐时间长,卫生要求高,高校食堂具有高强度工作性质,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长远超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因此应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薪资福利待遇等,以此吸引高学历年轻化人才,为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学习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提升管理水平;制订相关考核制度,使管理人员对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时刻保持警惕。此外,还要加强对食品留样、食品添加剂使用、晨检、厨具餐具消毒、消防安全和后厨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等日常记录的检查;通过视频监控、现场检查等多方面的监管手段增强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根据当前师生生活习惯保留,如留言簿、管理员工作电话和办公室位置等传统意见反馈方式的同时,开通各类新媒体意见反馈通道并及时对发生的情况予以反馈。 3.5加强高校监管力度和政策支持 高校人口密度大,每日需要供给的食物量很大,轻微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①作为食堂的载体,高校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制订有力的管理制度,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关制度对食堂进行有效管理,防止出现管理人员浑水摸鱼甚至谋取私利的情况。②由于高校食堂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10],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高效食堂运营管理方面的帮扶力度和政策性支持,如提高部分肉类和反季节蔬菜等高价原材料的财政补贴;同时通过各种活动或课程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鼓励学生参与到食堂的日常监管中。 3.6探索与时俱进的改良方式 在这个数字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学生对餐饮的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高校可在保障食堂公益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解决师生日益增长的饮食多样性需求和低利润高工作强度情况下食堂承包者求稳不敢创新之间的矛盾。高校可通过对食堂就餐区域的改建和装潢,营造食堂个性化和舒适化的就餐氛围;通过就餐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用餐喜好和规律,提供多元化服务,在确保安全和营养的前提下鼓励食堂承包者推出符合师生需求的新菜品,提高竞争能力;还可根据教育部、商务部和农业部共同颁布的《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11]直接将高校农产品采购对接各农村合作社,减少采购环节原材料被污染的概率,同时降低采购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食堂作为公益性的餐饮保障,是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重难点,是师生得以健康学习和生活的坚实后盾,也是正常科研和教学的前提条件,应该给予极大的重视。在当前形势下,高校食堂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多样,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应当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再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应对措施寻求最优解。只有保证食堂的正常运转才能符合广大师生最根本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祖未希.酒店餐饮中食品安全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探究[J].鄂州大学学报,2020,27(2):59-60. [2]杨舒影.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3]马春梅,潘存喜.试论学校食堂中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J].食品界,2022(3):103-105. [4]张淑红.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现状调查[J].食品安全导刊,2017(22):64-66. [5]张云轩,运立媛.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9):18-21. [6]杜镶.高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14-215. [7]王斯亮.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8]杜殿虎.论高校食品安全机制优化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92-193. [9]王栋梁.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4(3):116. [10]冯涛.对高校食堂大宗物资采购入围方式的探讨[J].中国政府采购,2021(9):36-38. [11]方莉.高校食堂管理现状及改善策略:评《标准化食堂建设》[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11):3729-3730. 作者:杨致远 单位:河西学院基本建设与后勤管理处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篇1 园林绿化项目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管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对项目工程整体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有直接影响。施工企业要结合工程建设方案和实际建设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阐述 1.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概念 园林绿化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包含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如质量管理、材料设备管理、工程施工进度、预算和后期养护等。大规模的园林绿化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需要对施工建设的每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施工前、施工现场到施工后都要进行全过程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施工管理的难度[1]。施工管理的实际效果对整个项目工程建设的进度和最终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施工单位制定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能够为施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有力的工作依据和保障。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为此提升的绿化工程施工建设标准,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工程施工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受到的外部监管压力增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突显,因此,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建设中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解决传统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特征 园林绿化项目工程施工管理相较其他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施工中每一项都要进行全面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园林绿化项目工程施工建设具有一定的特征,需要对相关特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这有利于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高施工管理的实际成效[2]。第一,园林绿化项目管理的对象大多数是活体生物。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植物管理,对绿化植物种植、养护、布局、品种选择、等多个方面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有更好地进行绿化植物管理,如绿化花卉和树木的修剪整形、植被美观搭配等,才能促进绿化项目工程建设取得理想的效果,创造更加具有意境的园林景观,进而更好地符合人们的审美,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想贴近自然、体现多元化的优美形态,就需要活体植物,这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特征。第二,园林绿化项目工程的现实管理不仅包括对施工现场进行的全面管理,还包括植物的种植栽培,因此需要将种植和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应根据绿化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种植面积、种植设计等多方面的种植管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投入时间、资金和精力。园林绿化工程若要在建设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意境,提升建设的整体景观效果,就需要对大量不同品种的花卉和林木进行合理的搭配,使之呈现出优美的景观成效。这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生长态势和生长养护对整体的景观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绿化项目工程施工管理需要对植被进行定期的培育和养护,制定科学、详细的植物培育养护计划,对植物保持旺盛的生长态势进行一定的保障,运用专业技术进行整形修剪,进而有效地提升园林工程整体建设的效果[3]。第三,园林绿化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对工程设计的美观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主要是要创建绿化的景观效果,提高设计水平,促进景观效果更加贴近自然,增强工程整体景观建设的舒适度,加强建筑的美感。因此,关于绿化园林工程管理的特征,需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充分体现出工程整体的绿化景观设计的美观性。 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缺乏清晰的管理权责 现阶段,园林绿化项目工程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权责关系不清晰的问题,导致施工建设中的许多事务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容易造成施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管理资源闲置的现象。施工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施工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层面对管理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没有全面系统的认知就会导致管理规范程度较低[4]。绿化工程的施工主体没有明确基础的施工建设管理机制,缺乏规范的制度和指导,使得施工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存在一定的权责关系不清晰问题,导致绿化项目工程管理的实际水平较低。 2.2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 园林绿化项目工程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专业管理人员,但是由于管理人员对管理策略和绿化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团队中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没有进行很好的协调,对绿化工程的整体管理缺乏专业性,降低了管理团队的实际管理质量和效果。绿化企业缺乏专业且具有一定绿化管理资质的人员,造成了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中新增了许多绿化企业,加大了市场竞争,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带来的压力,在管理的过程中侧重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建设中节省施工成本,通过不正当的违规操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对绿化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正确认识到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施工人员综合能力不强,对设计图纸的主要意图无法正确、全面地了解,造成园林景观实际建设的效果与设计图纸存在较大差异,大大降低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施工建设的相关监管人员没有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督管理,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容易出现返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增加了企业施工建设的成本,为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绿化企业的品牌形象。 2.3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首先,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缺乏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和问责机制,造成施工过程中许多工作不能全面有效地落实,对施工人员作业的每一个环节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工程施工管理中缺乏评价和监督机制。当前园林绿化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通常情况下,施工活动中涉及的管理工作必然存在不同种类的问题,动态管理效果存在大量不可预测的问题,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缺乏完善的管理经验,在主观认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造成一系列的管理失误和问题的发生[5]。工程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实管理中很难对施工进度、施工管理措施实现有效的管理,无法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此外,施工管理人员没有充分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管理策略,造成管理方式与工程施工实际需求存在不对等的现象。同时,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对施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不能及时地发现,施工问题逐渐堆积,最终严重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最后,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绿植后期培育和养护制度,没有专业的养护技术作为支持和保障,就会直接影响绿化植物的存活率。枯枝杂草的存在会影响工程的整体景观效果,造成返工、重新种植培育的情况,并需要重新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增加了施工单位的建设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策略分析 3.1明确施工管理权责关系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权责管理关系不清晰,导致管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影响整体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因此,工程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施工管理权责关系。首先,施工企业要充分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对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知,对工程每个施工环节的管理高度重视,提高管理的规范程度。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管理活动制定具体制度提供良好的规范和指导,这是对施工管理权责关系的基本要求[6]。例如:某绿化工程在施工管理中制定了基础的施工管理制度,对工程管理的权责关系进行明确,根据不同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情况和施工管理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确定二级施工管理机制,对管理的内容、基础原则、管理目标等相关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和细化,凭借建立制度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创建良好的工程管理环境,对每个层面和各个环节的施工管理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和指导。因此,园林绿化项目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全面认知,将工程施工管理有效地纳入制度化管理的体系中。最后,施工单位要制定完善的问责制,在施工前、施工现场和施工后进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对存在的管理问题要进行追责、问责,情节较轻的管理问题进行通报批评和警告处罚,情节严重的问题需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问责,对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中的行为规范进行一定的约束,保证他们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施工的进程和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 3.2提高工程施工管理专业性 管理人员在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要对施工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其专业管理能力水平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是绿化项目工程施工工作正常、顺利开展的根本,是工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对工程施工管理队伍的人员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人员相关的管理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的分配,充分结合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与业主进行交流沟通,并相互交换建议,为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团队要结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水平和管理专业性,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绿化工程施工需求和园林设计进行全面考虑,增强管理团队的绿化管理思想、意识和专业知识技术。管理人员要对绿化管理和园林绿化植物的培育养护等专业知识技术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施工单位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更好地为每个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操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养,让其在管理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工作原则,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施工单位要充分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对管理人员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避免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徇私枉法的现象,最大程度体现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价值。此外,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的重要性,在施工管理中对施工人员的培训高度重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对施工秩序和工艺进行严格的管理,提升管理思想意识,如根据施工方案在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的植物品种,同时对相关的种植密度、土壤标准、肥水管理等方面严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执行,加强对植物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力度。 3.3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管理和问责机制。绿化工程管理不严谨,就会对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和问责机制,对管理人员的日常进行有效的约束,改善其工作态度。管理制度的完善包含对管理人员、施工工作人员、园林绿化植物养护人员的监督管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岗位的作用。其中,管理人员要对造成工程不能在规定工期内完成的原因、绿化植物存活率较低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索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相关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施工的成本,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行一定的追责问责措施。第二,建立完善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施工单位要成立专业的监督小组,对施工管理的评价标准和监督管理的要求进行细化,在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进行制度的落实执行,根据实际工作开展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第三,完善绿植的后期培育和养护制度。绿化工程在施工管理中要加强对绿化植物后期的养护工作,提高绿化植物的存活率,从而使之呈现出最佳的景观效果。例如:对植物生长的土壤管理、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管理、病虫害管理等采用专业技术进行养护;定期对绿化区域进行清洁,做好现场管理,避免建筑垃圾在绿化区域堆放;设立标语牌等,引导人民群众爱护植被。 4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本文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具体的管理策略来解决相关问题,希望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有所帮助。 作者:康荣冰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篇2 城市化的进程使风景园林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化的焦点,施工技术得到了提高。景观园林在平衡城市生态环境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可以优化住宅的景观,使人们享受美好的景观,当前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人们对园林的施工要求也日渐提升。故此,对于园林景观实际施工而言,将相应的管理工作有效做好,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园林绿化的施工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其实现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 1工程概况 福州金辉珑园景观绿化项目,位于福州市连江中路75号。景观面积:24154m2,其中硬景面积约14691m2,软景面积约9463m2,如图1。造价:12733272元。工期:210日历天。 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问题 2.1园林绿化景观的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化设计存在着一定的雷同,且具有相当高的相似性,给人带来一成不变的感觉。在一些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符,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复制其他地方的设计方案,从而给人带来一种非常不协调且突兀的感觉。另外,尽管部分地方绿化景观让人有种美的享受,然而,却要耗费巨资,将一些成本极高的绿化植物进行大面积种植,而忽视工程的性价比。此外,我国绿化景观设计也缺乏一定的创新力度,多数设计师也会模仿甚至复制别人的设计,毫无创新性。2.2施工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因为园林绿化工程较为系统和复杂,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然而,据当前现状来看,我国园林绿化队伍的知识素养缺乏,甚者一些工作人员对设计图完全看不懂,更不用说领悟意图;一些人员施工理念存在错误,单纯地认为简单种花、种草、施肥、浇水就是园林绿化施工了,施工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外在种植,而对园林绿化工程内在的核心内涵和关联性并不了解,从而使园林后期保养管理受限。尽管一些项目也会聘请一定的学者和专家,然而,也无法做到全面的专业性,因此,想要提高园林绿化施工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2.3施工图纸粗糙有待改进 对于现代化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将科学的管理对策应用在施工中,就会避免发生施工不到位的情况。需要深入分析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并针对现实状况对指标和内容进行考察,使其具备更加直观的目标,而在设计阶段初期,设计者未对现场环境做深入的分析,加之也不够了解区域概况和气候特征,从而使项目执行难度大幅度增加。在项目本身的前提下,为了避免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没有完善的理论支持,就很难实现项目目标。 2.4政策支持欠缺 参照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和监督注意事项,我们知道,需要充分了解监督管理中的不足和缺陷,但事实上,监督管理工作中并未严格按照政策的执行要求去进行,使其最终无法充分满足规范要求。最近一些年,尽管政府颁布了多种类型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但是执行时却没有以绿化设计为基础,也没有掌握政策中的具体规定,这样就导致了在实际管理中缺少了一定的政策支持,最终使得城市园林绿化质量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住宅区园林绿化施工的重点 由于不同的居住区会受到土地利用面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不同的景观建设单位对居住区景观的配置和施工方法也不同。相对较小的居住区将采用自然植物景观模式进行配置,住宅区域内若绿化面积较大,通常会应用规则式或混合式的植物配置彰显住宅区域园林绿化景观的宏伟壮观及整洁大气,除上述植物种植配置外,园林建设中其他土方、水系、地面铺装等工程的必要处理也是景观建设的重点。 3.1做好设计提交和图纸会审 工作,严格控制材料采购想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的损失率,必须严格控制设计图纸和图纸审核工作,及时发现其中的漏洞,并及时纠正错误,防止重复施工,缩短施工时间。为了更好地将施工过程与设计过程结合起来,设计和施工的两个不同单位必须及时、不定期地进行协调和沟通。所以,想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施工中出现错误,则需要细化图纸,并做好一切准备。另外,必须加强材料控制,在选购材料时,要严格按照图纸所涉及的材料标准进行选材。 3.2土层及回填土处理 在居住区绿化工程施工中,施工土层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施工地形处理不当,容易因绿化带无起伏而引起排水、积水等问题,因此,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应充分考虑承包商土方回填的土方量等因素。在实际进行地形处理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进行回填土方处理施工。 3.3水系、水景的技术处理 如今,部分新建特别是高档小区的绿化设计均融进了水景设计。然而,具体施工中常会出现漏水和渗水等情况,进而让施工与修补难度加大,所以,经过工程实践发现,通过加强基础垫层,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此外,应严格执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的使用,做好施工中混凝土的浇捣工艺和质量。综上所述,严格认真施工能有效防止漏水问题的发生。(1)用于固定模板的铁丝和螺栓不得直接穿过池壁。当螺栓和套管必须穿过池壁时,应采取在套管上焊接止水圈的密封措施;套管埋入混凝土时,应在管外焊接止水圈,并将螺栓插入管内。拆模后,取出螺栓,用膨胀水泥砂浆封闭套管。(2)浇筑池壁混凝土时,应连续施工,不得留施工缝。当池壁、预埋件或钢筋密集时,混凝土浇筑困难,可采用相同抗渗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池壁混凝土凝固后,应立即养护并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14个昼夜,拆模时池壁表面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的温差应低于15℃。(3)针对水景石材的碱风化病,安装石材板前,在石材背面和侧面涂上专用处理剂,溶剂会渗透到石头里,堵塞毛细血管,它使水、Ca(OH)2、盐等物质无法侵入,阻断泛碱现象,如果不进行背涂层处理,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泛碱现象,并且背涂处理的石材黏结性不受影响。 3.4硬质材料铺装处理 在园林工程的实际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石材表面的裂缝或空鼓情况,所以,鉴于此需要做好混凝土垫层加固处理的同时,也可设置伸缩缝,保证其与冲石面层分界线一致,从而有效避免混凝土垫层因热胀冷缩而拉裂面层。硬质路面的质量,最直观地反映了施工的精细化程度,在本工程实例中,硬质铺装除了达到国际的平整度及色差等要求,也对缝拼和弧形切割等有严格的要求。如铺装花岗岩材料时,全部材料铺装面形式都必须应用CAD排版的形式下料。全部弧形转弯部分必须用弧形切割的石材,禁止用直线型石材代替。排版时,应根据对接要求调整石材规格,对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石材进行编号,并将材料清单下发给石材加工厂。加工涉及的石料,采用预制或现场加工的方法。所有石材在进入现场前应采用技术护角保护,以防损坏,柱或弧形墙的立面石材,必须用拱形板贴面,不得用小型平板代替,在CAD排版中,面石和平面石也经过严格的处理。硬路面铺好后,为保证对接接头平直,必须用石材切割机再次切割接头。通过增加接缝宽度,贯通接缝更加平直光滑。最后,用石材接缝密封胶填充接缝如图2。 3.5住宅小区园林景观施工后期施工管理 工程竣工后,后期的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并根据绿化植物生长特点应用科学的举措,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且长期的工程,具有复杂性特点,因此,养护管理中需要及时了解水文和土壤的状况,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科学制定养护计划。且结合实际养护效果,科学合理地调整施肥、杀虫、除草、修剪、灌溉等养护方案,是保证苗木成活率和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部分竣工后的成品保护也是当前工程竣工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景观工程规模较大,部分项目将先完工,那么在成品完工后,为了保证这些工程不受影响或损坏,就要加强对工程成品的保护,例如,定期派专业人员对成品进行检查,及时覆盖彩布条、土工布、砂土等防护材料,确保已完工程达到景观质量要求。 3.6加强施工的现场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现场管理,会从源头上扼图2路面铺装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杀一些问题,避免付出更多的成本。第一,要控制施工进度。在施工现场,不管是赶工还是延误都违背了施工质量的原则,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因工期不合理而引起各种问题。结合施工的具体细节,施工人员对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进行分析、讨论,预先设定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这些是施工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工作更加合理、科学。第二,强化组织和施工人员间的协调工作。施工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和单位有很多种,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很重要,可使人力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为确保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根据分工计划,提供相应的施工环境、施工场地和施工材料,最终实现整体施工效率的提升。 4结语 总之,当前在社会经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对环境的绿化也逐渐开始重视,这样就带动了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其不管是规模上抑或数量上都呈现了持续上升的态势。而居住区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植物景观,根据居住区的特点、不同的景观规划用地面积和区域气候,进行植物配置。另外,要严格按照不同的植物景观格局和景观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作者:陈乐婷 单位:福建绿艺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篇3 园林绿化工程能够优化城市整体结构,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而现阶段城市规划规模越来越大。园林绿化工程需要根据城市建设要求进行施工,而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人员及环境因素的干扰,影响绿化效果。因此城市规划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保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发展。 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居民生活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而新时代居民也更加重视精神需求,园林绿化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目前许多园林企业也正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方法。但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工程专业施工人员短缺,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园林绿化施工知识以及技术,园林绿化施工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园林绿化设计内容,导致最终园林绿化效果不佳。 1.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近些年园林绿化工程规模正在扩大,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项目数量也正在增多,这也给实际工程施工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目前,许多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企业缺少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当中设计人员的设计内容脱离实际,施工管理落后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园林绿化工程的美观性也受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影响,许多企业忽视了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导致最终的园林绿化施工现场混乱,最终的园林绿化效果没能达到预期所想。 1.3现场配合不科学 园林绿化设计对最终的绿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人员需要与设计人员互相配合,完成工程图纸的审查以及技术指导工作。而实际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现场配合不科学,部分设计师无法达到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进行交流,导致施工过程当中容易出现许多问题。同时,现阶段园林绿化工程园林施工人员对设计图纸内容了解程度不高,施工人员凭借施工经验进行作业,最终导致施工质量以及园林绿化效果都无法达到预期。 2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对策 2.1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企业忽略了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最终园林绿化效果不佳。因此企业需要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当中实行工程监理制度。通过工程监理制度控制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园林绿化工程监理系统服务于周边居民,园林绿化监理制度需要保障施工单位的利益同时保障居民的利益。园林绿化工程监理人员需要实时了解施工情况,发现施工过程当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园林绿化的实际绿化效果。 2.2专业园林绿化人员的合理配置 园林绿化施工单位需要重视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我国园林绿化施工起步较晚,所掌握的技术水平较低。企业应当学习国外先进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引进优秀的园林绿化专业人员,这样园林绿化的发展才能够得到保证,绿化效果才能得以提高。因此企业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对现有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2.3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企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重视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在施工前期施工单位要确认设计图纸符合实际情况,做好图纸与现场的核对工作,避免出现设计内容无法施工的情况。同时把握设计图纸的设计方向,根据设计内容种植植物。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应当了解施工地的土壤实际情况,监测施工区域的土壤具体参数,做好土壤的施肥以及消毒等工作。根据树苗以及种子的生长规律,选择最佳时间种植植物,提高植物存活率,保证园林绿化效果。在施工过程如遇恶劣天气,施工单位应当启用紧急计划,做好施工设施的保护工作,修建完善的排水系统,增加劳动力。在夜间施工之时,施工单位应当检查好照明设备,同时加强现场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保证施工过程的平顺性。 2.4加强现场合作 施工设计图纸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园林绿化工程最终质量,在实际的园林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施工单位需严格按照图纸内容进行施工。在施工之前施工人员需要与设计人员做好图纸的交底工作,设计人员应考虑施工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加强与现场施工人员的交流,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不了解的施工细节进行提问,设计人员需进行解答。 3结束语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对园林绿化效果尤为关键,施工单位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园林绿化人员的协调配置,加强现场合作进一步促进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能够帮助施工人员解决大量施工问题、提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对策、提高现阶段园林绿化园林效果、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作者:安思杰 单位:商洛学院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1 成本会计工作包含成本的核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预测等工作。随着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成本会计已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逐步形成单独的成本会计体系,是企业管理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经营效益,为经营决策提供更为真实可靠和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企业应认识到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适应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发展。为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1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1.1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节点前移 随着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财务工作环节也开始前移,不再仅关注会计核算工作,预测分析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促进了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从事中的成本核算控制和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预测、规划和决策,成本预测决策成为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环节。由于成本预测和分析,可以为企业后续的成本管理提供预算目标,也可以通过本量利分析等工作方式确定企业的成本目标,为后续成本计划、成本核算等工作提供依据,已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业之间产品服务同质化发展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成本预测是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2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方向 在如今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工作实现了高度的系统自动化,信息化也是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为如果成本核算管理等工作仍然是手工进行,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工作,不仅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还有可能因人为因素带来很多不可避免的失误,影响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系统来开展成本会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对工作造成的影响。而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精进,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成本会计信息化进程必将加快,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1.3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推动成本会计的变化 成本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账务处理和管理方法不断增加和优化创新,在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标准接轨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也逐渐与国际趋于一致。例如逐步推广的作业成本法,基于作业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企业成本,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然而,作业成本法是企业成本会计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在不断完善。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一些管理方式,带动成本会计工作不断创新,日益精确。 1.4成本会计的范围愈加广泛 成本会计最初是为了控制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相关成本而产生的,其使用面较窄。而在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对于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成本会计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不同工作方面均得到了扩展。例如,成本不再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包括企业的销售环节、研发环节、管理环节等各个方面均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越来越多的行业重视成本管理,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服务业等,而且每个行业所关注的成本点不一样,销售服务也关注的是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控制。 2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相关对策 2.1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成本工作效率 虽然财务工作信息化已经很成熟,财务系统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但是对于成本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尚处在浅显的阶段,还未实现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因为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成本核算的系统自动化,还应该是成本预测、控制、决策等工作全面信息化。目前许多企业的大部分工作都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但是每个系统是分开的,信息并没有完全整合到一起,使得企业的各类信息并没有充分发挥协同效用。而且,大部分企业对成本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对核算的系统化建设上,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成本预测、成本控制等环节。因此,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将企业的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提升企业对各类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企业成本预测、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提供更为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成本会计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成本管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注重成本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率 开展成本会计的最终目标不是将企业的各项成本降到最低,而是要在相同成本的情况下实现更多的效益,即提高投入产出率。因此,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工作时,不能一味地进行成本控制来降低成本支出,而是要关注付出成本所带来的效益。如果不关注企业发展需要,一味地压低成本支出,不仅会造成企业错失扩张的机会,还有可能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下滑。因此,企业要分不同情况采用差异化的战略,对于标准性的成本支出,可以通过合理地控制和核算降低标准成本,提高毛利率;而对于非标准类的成本,企业要重视成本投入与未来获利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对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3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学习,提高成本会计水平 企业要保证成本会计工作的质量,在完善自身成本核算管理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还必须选择和培养专业会计人员,提升成本会计工作的专业水准,并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可靠的信息。首先,企业应该专注于成本会计人员的选择和发展。企业要设置专门的岗位来满足成本会计工作,而且要选择具备专业会计知识,同时又熟悉企业各项成本细节的人员,在保证会计核算准确性时还能够根据企业特点来做好成本管控工作,以科学的方式提高投入产出率,最大限度发挥成本会计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其次,成本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补充专业知识。由于会计知识不断在更新,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会计工作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对成本会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为了跟上发展的步伐,企业成本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保证工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此外,企业还应要求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避免出现违规违法行为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2.4根据企业需求选择并创新成本会计方法 成本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个企业的生产性质、经营模式也各式各样。并非所有的单位都适用相同的成本核算管理方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性质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而并不是最先进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就一定是最合适的。另外,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也慢慢地积累了很多成本会计经验,企业可以借鉴先进的成本会计工作方法,并结合自身经验,创新开发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方法,以满足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要求,促进成本会计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服务。 作者:王莉 单位:聊城市水利工程总公司汽车销售服务中心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2 一、引言 成本会计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是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关注程度,才能对企业的成本情况及经营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理解,这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一)企业成本会计标准的统一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原有的国有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私人企业以及个体企业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进步和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规模、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越来越高。其中企业成本会计这项管理内容得以快速应用和发展,就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普遍朝着标准统一化的方向进步和发展。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企业内部对于成本会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每个企业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保证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才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以及连锁企业的规划和建立,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标准越来越趋向于统一,这对于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重要影响。例如,在很多大型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成本会计的标准都是参照连锁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标准进行规划的,这样就可以形成市场范围内的成本会计管理标准一致化的目标,这对于企业成本会计规范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会计的国际化 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发展过程中,国际化也是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也直接造成了企业成本会计与不同国家的企业成本会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国很多大型企业的成本会计在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参考发达国家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方向,并且对各自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法进行规范,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内私人企业以及个体企业在国际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策略对我国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企业成本会计的电子化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数字化以及互联网产品对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化产品的依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说,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电子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也必将朝着电子化的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电子化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将对电子化的设备以及电子化的产品进行应用,这对于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以及成本会计的工作速度都会有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不断增加。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传统的企业成本会计只需要对单一的企业项目成本进行规划和分析。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影响下,企业成本会计不仅要对大规模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也要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情况以及预估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这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电子化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成本会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效率甚至是工作标准都与企业的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这会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标准并没有发生相应的转变,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产生。从本质上讲,成本会计管理制度完善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过快,但是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速度无法与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导致了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发展现状不匹配的问题产生,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还普遍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工作效率不高主要是指,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其工作速度较慢,而且工作内容也难以满足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这也直接导致了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成本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而且,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会造成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过快,但是却没有把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现状与成本会计进行有效沟通,这也直接导致了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无法对企业的工作方向进行有效评估。另一方面是指,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方法落后,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产生。例如,在很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以及工作方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这会严重影响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所以,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一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关注。 (三)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水平不足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水平不足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本身对于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技术的理解程度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无法对一些新型的信息化产品以及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另外一方面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为企业成本会计配备相应的信息化产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最后一方面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设备,这也会导致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例如,在很多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内容也过于烦琐,传统的信息化产品以及信息化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无法对这些信息化设备进行应用,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企业成本会计的提高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能力,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就要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这里所说的理论体系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趋势,以先进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为基础,建立不同企业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1]。并且,在这个理论体系之下,对相关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开展具体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能力,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例如,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企业的成本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在建立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对国际先进的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在理论体系健全的基础之上,也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对理论体系进行快速的践行,这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带动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应用新型的成本管理理念 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能力,还要应用新型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这里所说的应用新型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讲。第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影响之下,企业的进步发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这也就要求,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相融合,要求企业每一个管理模式发生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进行相应的更新,确保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成本的发展现状保持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成本管理能力不断进步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2]。第二方面是指,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管理人员以及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提高。在很多企业内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却在管理理念、工作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也会对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想要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一定要对这些工作人员开展新型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培训,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对新型的管理理念以及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对这些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进行应用,这也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 (三)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 在新时代的影响之下,信息化技术以及信息化产品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前已经讨论过,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3]。所以,企业成本会计想要进步和发展,一定要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这里所说的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是指,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市场上一些新型的电子化产品以及数字化产品进行应用。以此为基础,也要引进一些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人才,这样就可以根据企业成本会计的实际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情况,研发一些新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对于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带动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化产品、数字化设备以及专业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信息化以及数字化设备的应用之外,也要对信息化、数字化的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的产品进行有效应用,这也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必须得到快速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策略支持,这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知,企业进步发展过程中成本会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成本会计也将朝着标准统一化、国际化、电子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制度、工作效率以及信息化水平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所以,想要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也要在这几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尤其是要加强成本会计的信息化以及数字化产品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作者:王琼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3 在财务管理日常工作实施过程中,成本会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时的效率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最终质量,与此同时,由于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成本会计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成本会计相关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在保证将成本会计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的基础上,能够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对腐败等问题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还能够为各方提供具有真实和有效的信息作为依据。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在具体实施时,与其相关的流程如果存在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时,那么势必会引发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与成本会计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结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这样才能够实现成本会计的可持续发展。 1成本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1.1缺乏完善的成本会计制度 由于现阶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很多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都会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上,以及如何让自己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就会逐渐忽视了成本会计在其中的重要性,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当中非常重要一部分。而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就必须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对成本会计制度的重视度不够,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将重点放在成本的预测方面,或者是成本的核算、控制等。但是却没有意识到成本会计在其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都会单独让财务部进行成本会计的工作,这样很难保证成本会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个部门在正常运作过程中,无法对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操作,这样很难保证提出的实施方案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在针对会计成本相关制度进行制定和落实的时候,不仅缺乏灵活性,而且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会计成本的管理。如果无法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那么势必会导致整个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执行力、成本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影响。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经营策略,而且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同时也并没有将这两个制度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最终造成企业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 1.2成本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现代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时候,会计人员可以说是其中的主体,也是主要执行人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企业在日常管理时,无法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是通过简单的招聘方式聘请兼职财务管理人员。然而,由于缺乏必要考核与培训,以至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对很多业务流程的操作并不是很清楚。同时,这些工作人员可能同时在很多家企业兼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同时兼职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另外,这些工作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所以很难实现对兼职财务管理人员的有效把控。如此一来,一旦出现问题,企业无法及时找到责任人,很多损失只能由企业自身去承担。 2成本会计发展的对策研究 2.1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 通过对现阶段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具体落实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很多问题的发生。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那么势必会导致成本会计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会影响到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严重的情况下,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具体处理的时候,要结合实际,保证相关制度的构建,特别是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这两个制度在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本责任制度的构建和落实,不仅能够将员工各自的责任落实到自己的身上,而且还能够保证员工能够及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成本考核制度的构建和具体应用,能够针对一些表现并不良好的员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样可以促使成本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因人员责任心问题对成本会计工作的影响。在针对成本会计中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时候,要想真正在实践中促使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制度得到完善和优化,必须要从成本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这两个角度出发,只有对这两个制度进行完善,才能够保证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发挥出制度的作用和价值。成本责任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将公司开展成本责任的各种不同类型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落实。在指标分配之后,需要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身上,这样可以促使每一个员工都会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公司管理制度体系得到强化,而且还能够推动公司整体凝聚力的提升。另外,成本考核制度在构建和具体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司各个部门相互之间的职能作用能够被清楚的划分,同时还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一些表现比较良好的工作人员,可以适当给予相对应的奖励,而一些表现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相对应的惩罚。这种不仅能够对员工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而且还能够进行一定的激励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将自己的利益与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能够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2.2提升人才综合素养 当前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普遍比较低,所以很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有很多造成成本会计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人才的匮乏。所以在针对这一现象时,企业要与员工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定期对员工进行培养和锻炼,促使员工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不仅能够促使成本会计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而且还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3结束语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会计问题,比如制度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还有个别企业对成本会计的认识度不够,缺乏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度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存在于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企业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成本会计工作中的不足,才能够在实践中针对性的应用一系列解决措施,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饶培培.新财务制度下成本核算的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4). [2]熊之潔,庞敏.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5(04). [3]周春芳.现代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2(12). 作者:王平松 贺天明 单位:三峡大学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奉节发电厂
高中历史教学篇1 历史是对人类文明轨迹的记录,历史离不开“人”,“人”创造了历史,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了历史。基于此,笔者着重探究“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通过人物教学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完整串联历史事件 进行人物教学时教师要紧密联系教材,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此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成长与发展,根据人物的成长与发展梳理历史事件的进程与发展,将人物发展与历史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选择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陈胜、吴广。为了使学生对农民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有更充分的了解,笔者又以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作为教学补充。通过《陈涉世家》,学生对陈胜与吴广有了简单的认识。笔者从人物少时经历、人物性格、起义导火索、谋划起义过程、起义经过以及最终失败几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认识。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时,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邓小平展开,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促进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并以时间为主线,促进学生对人物的认识。 二、选择典型人物代表,深化历史教学深度 在进行人物教学时,教师要选择典型人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选择的历史人物让学生闻所未闻,那么,教师就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科普,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时,笔者选择汉武帝与董仲舒作为典型人物,促进学生对西汉巩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制度的理解。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时,笔者选择孙中山作为典型人物,从而串联出辛亥革命的发展与进程,促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又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选择毛泽东、周恩来等作为典型人物,促进学生感受抗战的艰辛波折,使学生感受典型人物的决策对历史事件的重大影响。在人物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最好选择具有丰富人生经历或生命较长的典型人物,有利于学生通过人物的丰富经历,感受历史的发展。 三、侧重人物精神教育,发挥历史德育作用 历史人物直接影响历史的发展。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价值观,促进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的传承。在人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历史人物身上具备的传统民族精神。例如,鸦片战争中年逾六旬仍保家卫国的陈化成、火烧鸦片的林则徐等反映了中华民族抵抗侵略、坚忍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尊严;五四运动中追求民主,奋进革新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如勤政爱民的汉文帝、汉景帝,英勇抗击匈奴的霍去病,自强求富的李鸿章等。这些历史人物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四、客观评价 历史人物,培养历史价值观念由于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多来自于影视作品或网络等,一些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曲解造成学生对历史人物产生片面认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因此,在进行人物教学时,教师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促使学生对历史人物产生正确认识。例如,谈及秦始皇,学生受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秦始皇重吏法、昏庸残暴,但实际上,秦始皇勤于政务,爱民护民,横扫六合免天下纷争,统一文字律法,对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人物教学中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整个历史发展中评价其历史意义,坚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在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要以历史人物为主线,选择典型人物,深化历史教学深度,使学生通过人物教学感受历史的丰富性和历史所散发的人文光彩。 作者:刘晓东 耿晔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阶段历史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学习历史不但能让学生理解过去的制度、文化、经济等,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问题。历史是所有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是人类社会必须研究的一门学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借鉴和采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是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探讨总结和分析最后得出自己观点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大的实用性和成效性。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课程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历史课程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改善教学方式。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生活化教学理念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要深挖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深挖在历史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及考点,把这些问题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握历史学习的规律,从而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高中历史教学篇2 一、历史生活化的相关内容 生活化教学理念,根据字面意思就是把历史教学生活化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用自己丰富动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种场景中去,让他们感受学习历史就是了解过去的生活,让学生不再感受到学习历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这门课程的距离。关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那么在历史课程中,引导学生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认知、去理解记忆历史知识,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生活化理念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历史教学问题。不仅如此,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方式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期间,能感悟其真理,提升自身素养,以此将历史素养与生活联系,贯穿其中,真正实现“知识改变习惯,习惯改变命运”的目标。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具体落实生活化教学 高中历史教师在每堂课教学前,均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生活,灵活设置教学计划,促使历史教学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在当前教学环境中,需要明确历史知识的适用范围,杜绝误导学生,避免学生受打击。同时,对文科生、理科生的教学需要注意区分,不可千篇一律。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涉及了历史人物、历史思想、历史改革与历史战争等内容。必修内容在选修讲课中,也时常存在。之后掌握不同程度的要求,明确知识点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才可确保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结合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将此作为依据,统筹规划,兼顾共性,以此落实历史生活化教学。比如,教师在开展“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程教学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制定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认知不足这一现状,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这一课程涉及的生活化指的是,学生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知晓姓氏来历,就各类管理制度,促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去判断,去感受,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实施扩展阅读,促使学生深层次地掌握历史背景,知晓西周分封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对历史所产生的意义。教师要明确知识的细化,明确如何将整体的知识体系分化,如何将分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进程,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就“姓氏”知识点激发学生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学习,感受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环境,进而有效提升高中生对历史学科系统性、全面性的认知能力,全面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核心素养,强化课程探究学习综合能力,加上教师将生活化的理念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的能力,使高中历史教学过程趣味性与教育性并存,全面构建高中历史高品质课堂,彰显历史生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历史学科本身涉及较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会要求学生去记忆,并背诵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既往文科类科目教学多选择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虽说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知识点的增加,学生后期知识点混乱现象较为普遍。历史本身属于纯理论学科,包含的内容较多,且比较复杂,学生学习期间极易枯燥与乏味,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学生很容易先入为主,认为“记忆力好学文科,记忆力差学理科”。此阶段,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科目的兴趣,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历史科目,并生活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转变既往错误观念。教学内容生活化指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热点话题,促使其与历史课本结合,以此提升课堂讲解的趣味性与灵活性。比如,在讲解“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课本内容时,高中生对“经济危机”这一词较为陌生,且此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学生难以实现全面深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经济危机的概念,将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事件引入课堂,或者是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现,促使学生知晓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后果,所带来的影响。学生难以理解在经济危机出现时,资本家为何或将牛奶倒入河道中,而不是送给需要的人。这时,教师可以结合高中政治学概念,明确其供求关系,深入分析,列举生活实例,促使学生对知识点概念深入理解,以此促使历史与政治课程密切结合。高中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与生活相结合的实例,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再创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提供了机会。这样学生在考试中特别是在高考中就学会了知识和生活的结合,学会了将具体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这也是近年来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三)改善传统教学方式,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针对每一个学科,教学方式都是最能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如今的信息时代为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这为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以此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课堂,突破传统教学瓶颈,从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实施。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创造了更多可能,把原先一些用口阐述的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中的视频或者图片展示出来,学生会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受,多媒体教学为生活化历史教学提供了可能。通过多媒体教学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对实际生活中的形形色色都可能感觉到陌生。那么教师就可科学合理地应用互联网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话题,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历史专题纪录片,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历史知识,学生感觉到他们学习的历史知识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例,离我们的生活非常接近。比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如今社会上一些热点文化内容,然后就此话题让学生展开关于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讨论,高中生已经逐渐有了自身的观点和想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让其更容易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组织简单的辩论让学生辨明自己的观点,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引经据典,使用历史学上的一些典故作为自己辩论的佐证材料,从而达到了对历史知识的所学所用。教师要以“新文化运动”为核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会活动,促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目的、结果等,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高中历史学科,有效增强学生课程探索能力、强化历史学习能力,进而更为全面、高效地展开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良。 (四)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活跃氛围 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在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感受学习历史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带领学生领略历史风骚,在教材中寻找生活化元素的历史知识,来实施教学。以此为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例如,观看一些战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些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感受战争的残酷血腥和暴力。让学生理解“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外交的重要性”,然后再借助生活素材,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者历经洗礼,演变至今仍存生命力的事物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创设生活情境,调节课堂氛围,感受历史带来的真实。比如,在讲解世界近代中国史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价值意义的历史题材影视剧《长津湖》。《长津湖》这部电影它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上抗美援朝为背景,以长津湖战役为素材拍摄的。在这部影片中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精神,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怕死的战斗意志,最终取得胜利。学生在观看这部历史剧的同时,体验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且这些知识点都摘录在史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创设课堂生活场景,不但能学到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活跃课堂气氛,在情感教育及价值观教育上有所体现。教师要结合当前历史教学目标任务,参考历年高考试题考核方向,合理创设适宜的课程教学内容,有效优化历史教学过程,全面增强高中生的历史知识探究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充分掌握历史学科知识要点与难点,全面提升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竞争力。 (五)提炼争议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史实值得推敲,其背后蕴涵了深刻的含义,对人有明智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对史实进行分析,以便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深学生的生活感悟。因此,教师要有效创设高中历史课堂“争议话题”交流情景,引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让学生围绕争论话题梳理历史学科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背景、时间、事件、结局等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成效。例如,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并升华到现实生活中,以此作为载体,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分析,表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在人物评价上,教师课题给出话题让学生去讨论“秦始皇的功劳大还是过失多?”针对这一话题,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最后教师用历史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给学生做出总结。或者是针对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让学生去讨论它的进步性和弊端,通过每一个学生的认真思考和分析,最后会得到一个大家共识的答案。为了把全体学生调动起来,使学生更为全面地对话题进行分析,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立场,让小组学生站在相应的立场上结合实际生活对话题进行探讨,以此活跃学生思维。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中选出一名代表,阐述其观点,以此让学生从不同维度了解不同的观点,以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也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总结问题,从而会提升他们的历史成绩。提炼争议性话题,展开讨论也是历史生活化理念的具体体现,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口语表达、语言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可谓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另外,在提炼“争议”话题时,教师要将学生思想观念与题目内容进行合理创设,以“争议话题”内容为导向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进而激发高中生历史知识点应用兴趣,让学生逐步认识到高中历史知识的考核要点、重点等,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紧密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有效开展网格知识提取与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课程体验感,强化学生知识解答力,彰显高中历史系统性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展现生活化教学的实际应用意义。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历史学科更受到学生的关注,使其可以用心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了解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学生学好历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不忘本”的意识,从而促进其未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史可以明智,能使学生了解古今演变历程,可总结前人经验,借鉴前人智慧。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便增强课堂趣味性,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应深入掌握生活化教学模式,并且科学应用,进而达成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好基础。 作者:刘南江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第二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篇3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教师要深化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为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是素质教育发展下教学评价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通过多个角度对课堂对象进行分析、评价,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不断完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个体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个体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咨询等综合性分析,从而增加对事物的认知。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能力,结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对自身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参与式课堂评价有利于缩小评价现状与评价目标的差距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评价内容也多为“很好”“很厉害”等流于表面的表扬,教学评价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评价已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而逐渐改善,改变了原来只重视机械记忆和知识检测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但是这一转变还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下,建立师生共同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观的形成,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这一评价方式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缩小课堂评价现状和评价目标的差距,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发展。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对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学生参与式评价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互动交流中了解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中寻找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而创新教学理念的方法。 (二)参与式课堂评价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旨在提高其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时代下的转型,在保证受教育者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更加尊重其主体地位,注重思维和能力的开发,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锻炼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综合素养。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式的课堂评价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和提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学习特点深入研究,设置学生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教师建构完善的学生参与式评价标准,还能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二、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的特征 (一)评价主体的民主性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评价主体的民主性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教师和学生可以对教学活动共同发表意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评价过程要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评价,发挥自身主体性的作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成绩,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清晰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更有利于激发自身学习的动力。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不同,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是将学生作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掌握教学评价话语权的模式。但是,提升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并不是削弱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是保证学生有序、高效参与教学评价的关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评价可以体现评价主体的民主性,学生是评价教学的促进者,教师是评价教学的主导者,在师生的合作下,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评价过程的整体性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和教、学相互结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在教、学、评相互作用下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和教师的高质量教学。学生参与式的教学评价,突出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评价不再是单一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贯穿于学生学习始终的持续性过程。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主要的过程体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完善教学、学生学习、再评价、教师再完善……在这一系列的教学循环过程中,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在课上传授知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上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记录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在学习中需要教师改进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从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寻找解决办法,再根据改进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再次进行分析和评价,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学生在评价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学习、实现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为整体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反馈的有效性 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最为主要的体现就是学生的评价反馈。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直观的体验者,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可以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教学评价反馈,学生的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就会导致学生丧失教学评价反馈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降低。教学评价反馈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教学评价反馈要有具体的学习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感受可能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导致思维固化,影响反馈的真实性,很容易使教师的教学出现方向错误的情况。第二,教学评价的反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教学评价反馈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特点。因此,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学生个体的反馈、小组之间的反馈等可以使教学评价内容和体系更加完善。第三,学生的课堂教学反馈要更加及时。学生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受到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学习效率较高,在这一时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反馈进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感,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形成学习和评价的良性循环[1]。 三、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和方法 (一)教学评价目标 1.充分结合教学评价促进学习 学生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就要先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意识,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从而使评价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促进学习。首先,要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就需要学生明确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确立评价目标,即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作用是什么,应该怎样进行客观评价。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可以通过预习了解单元知识的整体脉络,教师在课上讲解相关知识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预习情况,深入分析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客观评价。此时,学生可以对教学过程深入分析,在学习中收集可以体现评价的学习证据,从而使评价的过程和内容更加真实有效。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小组互评或者自评来评价教师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在互评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实现同学间的相互带动。学生的自评也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完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提升课堂评价的能力。学生在评价中保持客观的态度,也能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实现学习目标。 2.理解课堂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正视历史,从而实现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是学习历史知识时自我学习诊断的前提。学生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学生要了解历史学习目标,清晰地把握评价方向,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根据教学评价和教师的反馈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明确历史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因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学评价的质量也不尽相同,要实现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设置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一方面,理解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习目标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要结合教材内容,从简单的记忆历史理论知识,到整体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保持历史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目标[2]。 (二)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多、范围广,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需要学生对不同的时间、事件、人物、意义等详细记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计传统教学方案,会导致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被忽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前,教师可根据章节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影视资料,为课上引入教学内容做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关键人物引出历史事件,通过介绍历史的时代背景和阐释相关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上与教师积极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总结分析教师的教学过程,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形成评价证据,及时向教师反馈,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 除了学生个体的评价外,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评价。历史不是单纯地背诵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含义,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经验实现更好的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受到自身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实现思维互补、相互促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互评,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学习越充分,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在进行教学评价时的评价内容就越完善,学生自身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会越显著。同时,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中得出的反馈评价也要及时进行处理,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提升[3]。 【参考文献】 [1]郭佳.学生参与式教学评价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科技风,2020(19):36-37. [2]黄一红.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的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3]杨廷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以学生课堂参与为中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7):30-33. 作者:黄先全 单位:重庆市梁平中学
高产奶牛养殖技术要点篇1 0引言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蛋类和奶类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奶制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然而高产奶牛的日常养殖工作与其自身的泌乳量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奶牛养殖企业需要重点意识到高产奶牛养殖技术的重要性。 1高产奶牛生产特点 在畜禽领域中,可以将饲料中含有的营养元素转化为畜禽产品效率较高的是蛋鸡,仅次于蛋鸡的便是奶牛。奶牛对饲料中的蛋白质等其他能量元素的转化效率可达到肉牛品种的5倍左右。我国高产奶牛每年生产牛奶的数量高达8000kg,所产出的产品远超过相同自重的肉牛品种,其为养殖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在肉牛之上。与普通奶牛品种相比,高产奶牛的泌乳高峰形成时间较长,通产在诞下犊牛后的40d左右会产生泌乳高峰期,少数奶牛会在此基础上向后拖延10~20d。高产奶牛的泌乳曲线呈现出较大的抛物线型,整体倾斜度相对较小,高产奶量的维持时间比较长。但是想要获取良好的泌乳量就要为其提供一定的营养元素和成分。因此,与一般奶牛品种相比,高产奶牛对于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要求较高,如果不为其提供足够的营养元素,便会对高产奶牛的能量转化造成影响。 2现阶段高产奶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2.1种类筛选不科学 养殖行业需要筛选出具有足够泌乳量的高产奶牛,但是从整体视角来看,很多高产奶牛的养殖企业并没有充分考虑此项标准条件。而且很多养殖管理人员为了减少成本,往往会选择品种低级、品质较差的奶牛,导致奶牛在后续的养殖管理期间出现体弱多病和生殖受限等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奶制品的数量和质量,为养殖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2管理不足 目前,很多高产奶牛的养殖企业对奶牛养殖管理不足,没有意识到奶牛养殖环境的重要性,导致整体养殖环境卫生状况不达标、活动范围较小,直接对奶制品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造成奶制品的加工生产及销售环境难度较高。除此之外,高产奶牛在养殖过程中需要获得适当的活动时间,这样对高产奶牛全面吸收营养及产量提升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饲料营养搭配不合理 为了保证高产奶牛具有充足的泌乳量,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喂养和管理。如果饲料营养搭配不均匀或不合理,便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泌乳量不足,还会对高产奶牛自身的消化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阻碍高产奶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部分养殖企业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品质,滥用能量饲料进行喂养,严重危害了高产奶牛的健康。 3高产奶牛养殖技术要点 3.1品种选择 不同品种的奶牛所展现出的乳品质量和生产能力有区别。目前,我国养殖规模较大的品种为荷斯坦牛,是一种泌乳量相对较高的奶牛类型,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情况下,每年可产乳约7000kg。但是荷斯坦牛与娟珊牛相比,前者的乳分指标相对较低。例如新疆地区饲养的褐牛生产水平远远低于中国荷斯坦奶牛整体水平,但是新疆褐牛可以生活在酷暑和严寒等恶劣环境条件下,更适宜在牧区范围内养殖。除了奶牛品种方面的区别性,在个体方面,可以结合体系外表、胎次、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DHI)及初配年龄等方面展开科学筛选。①根据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DHI)进行合理判定,重点探析奶牛的乳脂率、母乳量等重要指标的维持时间。②根据奶牛外表特征、体型品质等进行有效筛选,高产奶牛普遍展现为体格高大、乳房结实、后肢有力等特点,高产奶牛的体型外貌为三角形状态。③按照奶牛的胎次和初配年龄加以选择,奶牛通常在8~12月龄便已步入性成熟时期,但整体发育程度不足,如果提前配种会大大减少奶牛的泌乳量,最佳适宜的配种时期是16~18月龄,在此期间奶牛自重占据成年奶牛的70%左右,并完全达到性成熟状态。1~2胎奶牛与3~5胎奶牛相比,前者的泌乳量会减少15%左右。 3.2科学规划牛舍 牛舍在建造选址期间,养殖人员需要选择地势环境高、阳光直射范围广且远离直风的位置。牛舍在建设期间需要秉持着“坐北朝南”的基本原则,确保每一头奶牛都可以获得一定范围的活动空间,并科学采用养殖场中的闲置空间,有效减少牛舍建造及选址环节所消耗的资金。结合高产奶牛的养殖数目,可以在养殖场的周围创建出大范围的奶牛活动区域,并在活动区域内提供大量的饲料槽和饮水槽,保证高产奶牛在饮食、饮水过程中不会受到影响及干扰。 3.3牛舍环境建设 高产奶牛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外界环境的多重变化,而且会因外界条件因素的动态改变产生病毒感染或其他疾病,甚至造成大批量奶牛死亡等状况。虽然高产奶牛的产奶量有所增长,但是酮病、蹄病等疾病的产生概率也随之提升,产奶质量及数量也有所下降。结合相关调查可以看出,当高产奶牛生活在环境恶劣、活动范围小的牛圈中,牛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损坏,而且高产奶牛更倾向于躺卧在柔软的垫料上方。另外,在高产奶牛的养殖过程中,由于高产奶牛的排泄物会引来过多的飞虫,如果不及时做好牛舍的环境清洁工作,不但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影响奶牛健康。所以,在高产奶牛养殖期间需要为其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并在外部的卧栏位置铺设细沙,内部铺设橡胶垫,及时清除牛舍中存留的奶牛排泄物,为其营造出健康、舒适、易于生产的养殖环境,切实提高高产奶牛的奶量品质。高产奶牛对高温比较敏感,炎热的天气条件会对奶牛的热平衡产生严重破坏和影响,并降低奶牛的繁殖性能和生产能力。据相关数据统计,高产奶牛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确保牛舍的温度维持在12℃~15℃,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可以通过开启门窗等方法促进牛舍内部空气的有效流动,并有效降低牛舍温度。另外,可以在饮食通道的适当位置上设立喷淋器,在环境温度上升至30℃左右时,可以利用水压0.2MPa的喷淋器开展物理降温,保障喷淋时间在10min/次左右。并在运动区域增设遮阳装置,减少过度阳光照射而影响奶牛的生长发育。 3.4喂养要点 3.4.1普通喂养 高产奶牛的日常粮食需要充分满足多样化特点,以青粗饲料为主,适量精料为辅,为其提供科学化的饲料喂养方式。养殖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粗饲料的整体品质,并为其提供具有平衡性的青绿多汁型的饲料。在炎热的夏季,需要适当提高奶牛日常饲料的营养成分,为其提供足够的水源,并在日常喂养过程中增添适当数量的能量型饲料。饮用水的温度需要维持在12℃~16℃。高产奶牛喂养期间应严格按照少给多添、定量定时的基本原则,不可向牛舍中投喂发霉变质饲料。 3.4.2围产期奶牛喂养 处在围产期的高产奶牛需要精心呵护和科学喂养,主要以高质量青干草为主。在分娩前15d左右为其提供适当的精料。生产完毕后的牛应提供干净适宜的温水,并向其中添加2kg红糖和少许食用盐。分娩后1~2d喂养容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分娩3d后可以增添一定量的精料,保证为高产奶牛提供0.5~0.8kg/d的递增量,严格掌控块根和青贮的喂养数量。3.4.3泌乳期喂养养殖人员需要为高产奶牛提供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并促使奶牛可以长时间维持较好的食欲,尽量让其食用饲草料,青干草和其他相似饲料可以自行食用,精料营养需要按照奶料比3∶1进行喂养。 3.5强化奶牛的清洁护理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针对第一次怀孕产奶的母牛而言,养殖人员需要在母牛产生妊娠现象的300d内对其进行全面乳房按摩,并按照1次/d、3min/次的标准进行按摩,在奶牛分娩前15d左右停止乳房按摩处理。在高产奶牛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定期对奶牛的身体表面进行全面刷拭,针对即将产奶的高产奶牛需要在产奶前1h左右进行刷拭处理。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对牛舍展开清洁处理和消毒防虫处理,保证牛舍整体环境的清洁程度和高产奶牛的卫生健康情况,避免产生各类疾病和安全隐患,为高产奶牛的健康发育提供更多的保障。 3.6科学挤奶 3.6.1挤奶前操作 1)挤奶前应采用干燥且无菌毛巾对高产奶牛的乳头进行干擦处理,清理其表面残留的污渍或杂质。2)对高产奶牛的产奶品质进行全面检测,在正式挤奶操作前需要提前挤出3把奶,并对挤出的奶品质展开深层次检查和探析,如果察觉奶分中含有凝块,便要继续挤出9~10把奶,如果存在乳房炎等症状,便可断定此高产奶牛患有乳房炎,并停止挤奶操作展开药物治疗,直至无乳凝块后再进行挤奶操作。在检验奶品质期间,需要时刻查看奶牛的乳房和乳头是否存在损伤,在检验阶段尤其不可忽视乳房炎症状的奶牛。3)全面消毒。运用碘甘油溶液清洗奶牛的乳头位置,有效去除乳头表面存留的病原菌,防止后续挤奶工作产生严重的交叉感染,除了对乳头展开有效消毒后还要对附近表皮进行喷洒消毒。4)擦拭。消毒工作结束后利用无菌干燥毛巾对高产奶牛的乳头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展开擦拭处理,擦拭第一次后应及时翻转毛巾并擦拭第2次,通常情况下,一头高产奶牛单独使用一条毛巾进行擦拭处理,不得交叉使用。 3.6.2挤奶操作 1)上杯,需要将高产奶牛的乳头按照一定顺序套在集乳器的奶杯当中,上杯期间需要保证速度满足挤奶操作标准,避免吸入过多的空气。因牛奶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如果与大量空气相接触会产生难闻的异味,也会影响到整体牛奶品质。上杯过程需要维持在60s内。2)看杯,吸奶期间需要时刻观察奶牛的具体状态,防止出现过度挤奶或抽空漏气等状况。 3.6.3挤奶后操作 做好高产奶牛的乳头消毒,并及时进行擦干处理。通过药浴等方法进行泡杯,减少严重的交叉污染,高产奶牛完成挤奶工作后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奶杯消毒,可以将奶杯用清水冲刷后放入0.3%氯酸钠溶液中进行药浴消毒。 3.7强化夜间管理 目前,很多高产奶牛的养殖企业更注重白天的管理工作而忽视夜间管理的重要作用,便导致高产奶牛的泌乳量逐渐下降。通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产奶牛的夜间管理质量与产奶量息息相关。养殖人员可以在晚上10:00左右向奶牛提供适量的草料和清水,这样不但可以满足高产奶牛体能消耗的各项要求,还可以切实提升高产奶牛的抗逆能力,促使产奶量实现最大化效益。另外,还可以在夜间增设荧光灯照明,结合高产奶牛的生长情况为其提供固定时间的光照效果,加速高产奶牛的新陈代谢,切实提升喂养饲料的消化程度,不断提高高产奶牛的产奶量。除此之外,高产奶牛更愿意生活在安静和谐的环境氛围下,而且夜间时期奶牛的警惕性相对较高,一旦发生惊吓便会降低产奶量。养殖人员还需要严格掌控后半夜的管理时间,全面关注奶牛的发情状况和休息状况,并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性问题,避免因检查工作欠妥而造成高产奶牛空杯期的延迟,影响高产奶牛的产奶品质。 4结语 为了切实提升我国高产奶牛的产奶品质和数量,需要在高产奶牛的养殖工作上下功夫,通过各项管理措施和养殖技术避免各种疾病的产生,致力于实现高产奶牛产奶量提升的基本目标。在实际养殖工作中,养殖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强化日常管理、加强奶牛乳头保养并为其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大力推动我国高产奶牛养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奶制品。 作者:杨红卫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工作总站 高产奶牛养殖技术要点篇2 0引言 随着乳制品市场的逐渐扩大,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规模化奶牛养殖产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通过发展奶牛养殖业,达到增产增效和乡村振兴的目的。随着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现代化养殖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品种生产性能低下、日粮搭配不合理、养殖环境不良、疾病高发的情况,造成奶牛的泌乳性能显著下降,各种繁殖障碍性疾病在养殖场中频繁出现,奶牛的利用年限缩短,无法发挥高产奶牛的生产特征,不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需要定期做好奶牛生产性能的测定工作,充分掌握奶牛的生产特征,并加快优良繁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注重科学搭配饲料,科学生产牧草,构建健康化的养殖管理方式,保障奶牛能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更好的发挥生产性能,为实现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1做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1.1样本采集 首先,测定牛的科学选择。参与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养殖场,应具备一定的养殖规模,积极推广应用机械化挤奶技术,并且能配置流量计或者带搅拌和计量功能的采奶装置。保证牛进行有效的标识处理,系统繁殖记录比较完善,保证牛的出生日期、父本和母本、外祖父祖母的实际情况,并且在养殖档案中要详细记录母牛的分娩日期和犊牛的生产情况,在测定之前应该随样本同时送达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其次,样本采集。在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过程中,对测定养殖场的所有生产阶段的奶牛采集乳汁,要求相邻2个月参测牛头数变化不超过10%。按照生产性能检测中心制定采样计划时间送样,同时报送有关电子档案等资料信息。对每头泌乳牛1年测定10次,最少不得少于6次[1]。每头牛每个泌乳月测定1次,2次测定间隔为26~33d。最后,样品保存与运输。为防止奶样腐败变质,在每份样品中需加入布罗波尔防腐剂1粒,并上下摇匀使防腐剂充分溶解。采样结束后,应将样本放置在2~7℃的环境中进行,保持这样能维持乳汁品质1周左右。采集样本结束后,及时送到检测实验室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实验室在接手组织样本过程中应该详细的检查和记录,样本采集材料是否齐全,是否存在破损情况,采样的标号和样品箱是否一致,如果资料不齐全或者组织存在不同程度损坏,应该及时通知牧场进行重新采样。 1.2样本测定 首先,检测设备的配置。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尤其是在实验室测定中主要选择使用乳成分体细胞联用检测仪、恒温水浴箱,冰箱采样瓶、采样袋、采样仪器设备。其次,检测原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一般选择使用红外原理的手段,对乳汁中的乳脂率乳蛋白进行进一步检定。乳汁中的体细胞数量监测主要是选择使用相应染色剂对细胞核进行染色处理后,选择使用电子自动计数器来检测乳汁中的体细胞数量,然后确定检测结果。再次,测定内容。主要测定乳脂肪、乳蛋白质、乳糖、全乳固体、非脂全乳固体、尿素氮、体细胞数、丙酮和β~羟丁酸等。最后,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报告[2]。数据处理中心根据最终的检测结果和养殖场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制作关于奶牛繁殖配种、生产性能及饲养管理、乳房保健、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检测报告,并将最终的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养殖场,养殖场根据检测内容和相关问题,及时对养殖管理方案做出有效的调整。 1.3注意事项 首先,在操作过程中,采样人员如果不能保证充足采样,在采样管或者采样袋上没有详细的标注牛的编号或者信息记录不清晰,采集过程中样本出现不同程度的腐坏,都会影响最终的生产性能检测结果。当遇到不合格的样本后,检测技术人员应根据不合格样品和可疑样品的具体来源,对牛场的采样操作进行针对性的监督指导,并且在采样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流量计校准技术生产测定中心的技术人员应该对测试的牛场流量计进行针对性的校准和维护,一般每年进行1~2次。其次,实验室检测要严格规范生产性能检测实验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样品检测工作。①培训专业测样员,要保证专业,检测工作人员能详细的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检测方法,尤其是要详细的掌握乳汁成分及体细胞检测工作原理,熟悉各种设备的安装操作,日常维护要求,当出现故障后,能第一时间排除故障,切实提高仪器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理能力。②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处理。在生产性能测定中,应定期对检测使用到的仪器进行进一步的矫正,保障工作正常运转合理。③使用控制样确保仪器稳定。再次,在检测过程中要确保所获得的各种基础数据比较完整,详细的记录牛的胎次、系谱、产犊日期及泌乳日期、干奶日期、淘汰日期等,这对构建完善的生产性能检测报告有很大帮助。如果涉及的各项日期提供不完善,不仅影响对牛生产性能的总体评估,还会影响数据对种公牛遗传评估的效率。最后,确保测定工作的连续性。间断参加测定的牛场,由于不能紧密的跟踪牛的产乳汁的变化情况,更不能对乳汁中的体细胞数量进行进行针对性的检测分析,导致生产性能测定报告不能直接反映牛的实际生产性能,最终对牛的生产指导产生较大影响。在生产性能测定过程中涉及多种内容,多项指标包括奶牛生产持续周期、产奶高峰期、产奶时间和产奶量,如果养殖场的牛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完成检测工作,势必影响上述指标的准确表达,进而对生产性能测定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产生影响。 2高产奶牛良种繁育技术 按照引进国内外优质冻精→提供优质奶牛基因→规范奶牛改良站点→奶牛养殖场、小区、农户(选种选配)→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生产性能检测)→奶牛体型线性评定→选育优质奶牛→组建核心群。根据《全国奶牛体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和育种规划,对地区奶牛养殖场的品种改良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制定中长期的改良计划,保证改良计划的可执行性,确定改良和选育目标,开展平衡育种。对于规模化养殖的奶牛,应将生产性能测定纳入日常养殖管理中,并且将该项技术逐渐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者中小规模养殖户推广。根据测定反馈的信息,对牛建立5年的遗传改良选育方案。对不同的牧场,提出各自的奶牛改良方案。全面开展奶牛品种登记[3]。根据中国奶协所制定的关于荷斯坦母牛品种登记实施方案,针对性的做好母牛的登记处理工作,加快构建科学的种植资源库和遗传感染库,保障品种选育更加科学合理,实现有序管理奶牛养殖业的生产,增加效益。引进国外优质高产奶牛冻精及性控冻精,加快遗传改良进展、加速扩大优良奶牛体。做好繁殖母牛个体和群体的针对性选育,引导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或者养殖户选择具有优良遗传性能的后备牛作为繁殖母牛,及时将生产性能下降,老弱病残带病的奶牛淘汰处理,组建高产优质核心群体。 3奶牛优质饲草生产及日粮平衡配套技术 按照优质牧草品种筛选→科学合理种植→适于本地气候特点的收储加工→平衡日粮调制→全混合日粮饲喂(TMR)→提高奶牛单产。第一,实施地方饲料资源开发与科学高效利用技术,针对反刍动物营养特点,开展地方饲料资源营养价值评定。根据奶牛可吸收饲草饲料营养需要量,建立日粮高效利用配制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第二,以当地饲草饲料资源为基础,饲料加工企业为依托,开发与当地饲料资源相匹配的配合饲料产品。根据饲料营养成分特点和奶牛饲养标准,采用科学的配方软件,研制出价格适中、适合奶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生产性能需要的系列安全高效预混料、浓缩料、精料补充料、犊牛代乳料等高效饲料配方,开发出相应的奶牛饲料产品,普及推广科学的奶牛配方饲料[4]。第三,推广冬闲田种草和饲料青贮技术。冬春季节缺青时间长是影响奶牛产奶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试验测定在原日粮基础上每日供给苜蓿和黑麦草鲜草20kg,产奶量提高28.6%,根据地方气候特点科学合理进行牧草的生产和种植,积极推广应用青贮技术。对于小规模的养殖户要求,每养殖一头奶牛应该配置333.33~666.67m2生产地作为饲料专用地,发展人工种草和积极推广青贮技术,能更好地解决奶牛冬春季节青旅饲料供给不足的问题,保障饲料供给均衡。 4奶牛健康养殖技术 以维护消化系统健康、生殖系统健康、乳房健康为重点,开展奶牛疾病综合防控,达到保障奶牛健康的目的。 4.1奶牛消化系统健康与营养调控技术 依托当地饲草资源、应用先进营养调控技术,建立基于当地饲料原料、适合奶牛场规范化和农户实用化的奶牛日粮平衡、专用饲料调配的营养调控体系,对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生产状态的奶牛进行平衡营养饲养,充分发挥个体遗传潜力,提高单位个体的生产性能[5]。 4.2奶牛生殖健康 通过兽用B超仪、发情监测系统等设施设备和技术应用,开展发情鉴定、早期妊娠诊断、性别鉴定、卵巢检测、生殖系统疾病检测试验研究,提高奶牛子宫健康水平,提高繁殖率,降低早产率。 4.3奶牛乳房健康 通过乳腺检测仪、体细胞检测仪等设施设备和技术应用,检查亚临床乳房健康、炎症或感染,快速测试牛奶体细胞含量,提高牛奶质量。 5高产奶牛异位发酵床养殖技术 5.1养殖设施配置 利用异位发酵床养殖技术,应该加快建立粪便蓄积池、喷淋池、微生物发酵池及阳光大棚,等同时还应该设置水泥将切割泵、搅拌机、自动喷淋设备、自动翻搅设备和变轨移位机等。 5.2发酵原料添加 奶牛发酵床养殖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发酵原料主要包括发酵基质和发酵菌种,一般在发酵床中,使用的发酵原料是由木屑、谷壳花生及玉米粉制作而成。一般按照谷壳和木屑4∶6的比例进行搭配[6]。在发酵处理中,要保证所选择的菌种能耐高温,使用专用的菌种,首次添加量一般控制为0.33kg/m3。 5.3粪便处理 发酵床中的发酵原料填装高度一般控制在1.5~1.7m,当原料填充完毕后,可按照发酵床的处理能力,将储存在储粪池中的粪便,通过喷淋机一次性或多次性的喷洒到发酵池的表面,并及时将搅动设施打开,轮换交替的对发酵原料进行搅拌处理,确保粪便和发酵原料能有效结合,处理后混合机室的水分能达到55%~65%。一般每间隔1~2d对发酵原料进行翻堆1次,每次喷淋粪便经过24h发酵处理后,确保发酵池底部35cm处的温度能达到45℃,48h后温度能达到60℃以上,在此温度下应该保持24h,然后进行翻堆处理后再一次喷洒粪便,整个发酵周期通常为3d,当发酵池中的发酵基质沉降量下降到15~20cm时,应及时补充发酵基质,维持发酵池中的菌种数量。发酵基质原料一般能连续使用1~2年,腐熟后的发酵混合物能生产有机肥或者食用菌专用的培养基质,也可在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应用一举多得。 6结束语 畜牧产业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极大推动了奶牛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奶牛养殖业发展进程中,为更好地保证乳汁品质,充分发挥奶牛的生产特征,则需养殖户树立健康养殖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养殖管理手段。尤其是在高产奶牛养殖管理期间,应对养殖要求有所认识,提高重视程度,严格落实日常养殖管理方案,注重做好奶牛生产性能的有效监测,保障奶牛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产稳产的特征,并延长高产周期。加快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加强对奶牛的日常管理,严格按照牛养殖管理技术要点进行科学饲养,注重做好环境的有效清理,及时发现患病牛,及时对患病牛处理,妥善做好粪污资源的无害化处理,切断病源的传播渠道,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切实延长奶牛的生产周期,为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张娜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 高产奶牛养殖技术要点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奶制品的数量要求更大,并对奶制品的质量要求更高。高产奶牛的养殖过程影响奶制品质量,饲养工作者需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状况,优化养殖管理,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奶产品。 1高产奶牛简介 高产奶牛是本土母牛与纯种荷兰牛的高代杂种,通过长时间的选育而产生的,是当前我国唯一的乳用牛种类。现阶段,我国有近300万头荷斯坦牛,其中品种牛各胎次的产奶量高达6359kg,乳脂率达到了3.56%,良种牛在305d内的产奶量可达7022kg,乳脂率达到了3.57%。而且我国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分为南方型与北方型2种,生产质量与产量日益提升。发情判定是奶牛养殖最重要的环节,奶牛唯有通过配种、妊娠以及产犊后才可产奶。奶牛理想化的繁衍周期便是“一牛只生产一胎”,也就是每胎之间的时间差距为365d,去掉60d的干奶期,泌乳时间为305d。低产奶牛的胎间距能一定程度地减少,由于低产奶牛的泌乳时间相对偏短,泌乳末期的产奶量相对较少。高产奶牛的胎间距能合理推延,由于高产奶牛的泌乳时间较久,泌乳末期的产奶量较大。如果胎间距较小,便会影响产奶量;如果胎间距较长,会影响奶牛的终生产奶量。若奶牛缺失了繁衍能力,便无需再进行饲养。所以,完成好高产奶牛的发情判定工作对于提高牛奶质量和产量意义重大。如果发情鉴定工作完成质量较差,便会造成牛群漏配问题,进而导致产犊时间间隔的增加,养殖成本大大提升,繁殖率直线下降,严重影响奶牛养殖企业的经济利润。精准的发情判定更是顺利实施超数排卵、人工授精以及移植胚胎的核心所在。 2当前高产奶牛养殖中存在的不足 2.1高产奶牛种类选取问题 需选取具有更大泌乳量的高产奶牛,但是多数高产奶牛养殖企业在品种选择环节往往忽略了此需求。此外,一些管理者出于成本考虑,通常会选择种类相对较次的高产奶牛,导致奶牛出现体弱多病、营养不良以及生殖受限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奶制品的品质,最终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巨大。 2.2饲料方面的问题 为确保高产奶牛能有足够的泌乳量,需科学喂养高产奶牛。如果饲料搭配不合理,就会导致高产奶牛的泌乳量不足,甚至影响高产奶牛的消化系统,从而严重危及高产奶牛的体质健康。此外,不得随意运用能量饲料实施喂养,保证饲料配置的合理性,高度关注微量元素的掺入比例,以免高产奶牛发生疾病。 2.3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 现阶段,多数高产奶牛养殖企业在高产奶牛运动与卫生管理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正常状况下,高产奶牛养殖企业有关管理与技术工作者未充分考虑到奶牛养殖的卫生状况以及环境等,导致环境卫生不达标、运动管理相对较差,间接影响奶制品的品质,从而导致加工奶制品销售困难。同时,高产奶牛日常情况下需适量运动,有助于高产奶牛的食物消化、营养吸收,促进牛奶产量的提高。 3高产奶牛养殖技术要点 3.1科学规划牛舍 牛舍建造地址需尽可能地选取朝阳、背风以及地势环境较高的区域。对于牛舍的建设,需做到“坐北朝南”,需确保每头牛都能有3~4m2的充足活动空间,科学有效地运用养殖场中的全部空间,尽可能地降低场地建造的成本费用。按照高产奶牛养殖的具体数量,在养殖场外部规划出面积充分的奶牛活动场,同时在活动场周围需配套建设饮水槽和饲料槽等,以确保高产奶牛的饮食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 3.2选择优质的奶牛品种 现阶段,我国养殖数目最多的高产奶牛种类是荷斯坦奶牛。此高产奶牛来自于荷兰等国家,通过我国饲养工作者的养殖、繁衍,并将其与传统黄牛实施杂交,产生了国内独有的荷斯坦奶牛。养殖该类型高产奶牛,可获得非常高的产奶量,且产乳质量较佳。 3.3创造健康舒适的环境 高产奶牛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往往难以短期适应,极易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遭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造成各类疾病的出现,严重时导致其死亡。虽然高产奶牛的产奶量有较大增长,但是蹄病、乳房炎以及酮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长,产奶质量和产奶数量不同程度地降低。根据相关研究可知,高产奶牛生活在相对狭窄的牛栏以及不舒适的牛圈中,躺卧时间偏短,牛蹄便会受到巨大损害。同时,高产奶牛习惯躺卧于比较柔软的垫料上,以免肩关节疼痛和皮肤破损。高产奶牛所排出的粪便气味较大、蚊蝇乱飞,如果不第一时间清理干净,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会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生产。因此,高产奶牛养殖时,需确保奶牛有足够的空间,需在外部卧栏上铺一层细沙,在内部卧栏上铺一层橡胶垫,并及时清理掉高产奶牛排出的粪便,以创建舒适、健康的养殖环境,加强高产奶牛的产奶量与品质[1]。与西方奶牛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对比,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行业依然保持着人力投入大的特征,因此需发展自动化、智能化高产奶牛养殖业,不得过于寻求机械化和规模化。需在确保牛奶质量和高产奶牛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尽量加强高产奶牛的平均产奶量。需全面认识现阶段我国奶牛行业的具体态势,以推动高产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3.4喂养要点 3.4.1普通喂养技术。高产奶牛的日粮构成需满足多元化要求,以青粗饲料为主体,辅以适量精料,科学配置饲料。确保粗饲料的品质,长期平衡性地提供青绿多汁饲料。夏季,需合理提升高产奶牛日粮的营养浓度,确保饮水量充足。夏季,高产奶牛的日粮需做到营养丰富,掺入适量的能量型饲料。饮用水的温度维持在12~16℃。高产奶牛喂养过程中,需严格遵守“以精促粗、先粗后精、少给多添、定量定时”的基本准则,不得喂养冰冻、发霉变质以及毒素残留较多的饲料。 3.4.2犊牛的喂养。对于犊牛,需尽早断奶。现阶段,我国多运用二三月龄断奶的方式,即在犊牛出生后喂养初乳,1周龄后锻炼其食用高质量的青干草与犊牛料。1月龄内主要喂养牛奶,1月龄后渐渐缩减牛奶喂养的次数与数量,逐步提高青粗饲料与犊牛料的喂养数量,同时确保饮水的干净、足够。同时,在犊牛长至70~90日龄、体质量为70~80kg且日采食量达到1kg精料时断奶[2]。 3.4.3围产期牛的喂养。高产奶牛处在围产期时,即母牛产前、产后15d,需细心喂养,草料以高质量青干草为主。分娩前15d能适量掺入精料,合理削减糟渣类饲料数量。刚生产的牛需即刻提供一桶干净的温水,同时掺入约1.5kg麸皮、2kg红糖以及极少许的食用盐。分娩后一两天需喂养极易消化的饲料,分娩3d后适量增加精料的喂养,保持每天0.5~0.8kg的递增量,严格把控块根、青贮的喂养数量。 3.4.4泌乳盛期的喂养。喂养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并使奶牛维持较好的食欲,尽可能地食用饲草料,此时青贮料和青干草等可自行食用。精料喂养的数量需根据奶料比3∶1提供。 3.4.5泌乳中后期(产胎后101d至干奶期)的喂养。泌乳中期阶段,产奶数量不断减少,但是减少的幅度相对较低,各类饲料的喂养数量需维持相对平稳。泌乳后期阶段,产奶量快速降低,需按照相应的产奶量合理减少饲料喂养量 3.4.6干奶期的喂养。需严格调控精料的喂养数量,日粮以粗饲料为主,并加入适量的矿物质饲料。 3.5强化夜间管理 当前,多数高产奶牛养殖场仅关注白天的日常管理,对夜间管理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最终造成高产奶牛产奶量的日益降低。大量实践表明,高产奶牛夜间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产奶量[3]。 3.5.1合理增加夜间喂食量。夜间10:00左右,需喂养合适数量的草料,数量不得过大,避免导致消化问题,提供足量的清水。这不仅能有效达到高产奶牛的体能耗费需求,而且能提高高产奶牛的抗逆能力,增加产奶量。 3.5.2增加光照时间。夜间能运用白色荧光灯进行照明,光照从以往的9~10h增加至13~14h,以加速高产奶牛的新陈代谢,提高饲料的运用率和消化率,产奶量显著增长。 3.5.3夜间需维持绝对安静。高产奶牛喜好安静的环境,特别是在夜间,若遭遇突发性惊吓,或许会造成牛奶酸度的提升和产奶量的减少。 3.5.4铺垫好睡床。高产奶牛在夜间长期保持趴卧位,若长时间趴在湿硬地面上,不仅影响产奶量,而且极易造成各类疾病的出现。因此,需在高产奶牛趴卧的位置铺上软草,潮湿位置需铺上一层草木灰,以确保高产奶牛的睡眠质量。 3.5.5适量的夜间运动。夜间需将高产奶牛赶到场外进行约1h的活动,能增强高产奶牛的消化能力,提高奶牛的食欲,促进产奶量的增加。 3.5.6强化夜间观察工作。大部分高产奶牛均会在夜间发情,养殖工作者需牢牢把握后半夜这个主要时间段,严格观察高产奶牛休息、发情以及反刍等情况,及时发现、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因检查不到位造成高产奶牛空怀期的拖延,严重影响高产奶牛的产奶量[4]。 3.6加强奶牛的清洁与护理 高产奶牛养殖过程中,对于首次怀孕的母牛,饲养工作者需在妊娠300d时对其实施乳房按摩,需保持每天1次的频率,时间3~5min较为适宜,在分娩前15d终止按摩。管理高产奶牛时,每天均需对奶牛的身体实施充分的刷拭,需每天进行2次刷拭,对于将要产奶的高产奶牛需在产奶前1h进行刷洗。定期清洁牛舍,以确保牛舍足够干净。确保高产奶牛的卫生清洁情况,能有效避免各类疾病的出现,并保障高产奶牛的体质健康[5-6]。 4结语 为有效提高高产奶牛的产奶量,需完成好高产奶牛的养殖工作。增强高产奶牛的体温控制能力,以免各种疾病的发生,确保高产奶牛的产奶质量和产奶量。高产奶牛具体养殖环节,需强化日常管理、加强乳房保养工作及喂养合适的饲料,以推动高产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义杰.浅谈高产奶牛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5):151. [2]热比亚木•肉孜.高产奶牛饲养管理问题与解决途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7):90. [3]弓瑞娟,张鹏.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探究[J].中国畜禽种业,2014(11):100-101. [4]孙波,姜婷婷,王连波,等.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J].中国畜禽种业,2013(7):53. [5]刘俊兰.绿色养殖技术在高产优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9):93-94. [6]刘海涛,张永强.高产奶牛的养殖技术[J].当代畜牧,2013(35):73-74. 作者:徐志汉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篇1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进一步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对内部组织进行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改革的重内容,其受到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协调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保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1]。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做好人才选拔、人才任用及人才管理等相关工作,尽可能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率,从而达到人才与银行双赢的发展目标。 一、国有商业银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现代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想要保证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就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打造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逐渐由传统以资源和资金为焦点,转变为以人力资源为焦点。事实证明,发展势头较好的国有商业银行,背后必然拥有一支强大、优质的金融人才,这也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对外开放改革阶段,但由于东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差距较大,所以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由此可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二)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稳定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是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前瞻性、战略性发展眼光,能够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新商品、拓展新业务,为商业银行增收奠定基础[2]。为满足以上需求,需要商业银行内部人才提高现代化金融经营意识,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积极学习金融相关新技术和新知识,能够将金融理论灵活运用到银行经营管理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打造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已成必然。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奖励制度 当前,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问题,具体体现在考核标准不合理、岗位管理不到位、员工激励不公平等方面。另外,薪酬奖励制度不科学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工资体制缺乏合理性。保障性工资在工资体制中占比较高,激励性工资比例却趋于平均。第二,激励机制缺乏长效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中任何一个岗位的薪酬,都没有业绩股份、股票期权等长效性激励内容。第三,考核体系缺乏健全性。由于考核指标不合理、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对员工进行定量考核[3]。第四,管理层级过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信息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传递不畅,严重影响执行水平。 (二)人力资源改革缺乏统筹规划 一般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战略目标和经济市场发展需求,对人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制订岗位配置计划,确定人才招聘标准,从而保证商业银行人才供求平衡。但结合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缺乏中长期规划和连续性执行等问题,导致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不高。另外,人力资源改革依然采用“闭门造车”形式,在人才引进方面并未结合国际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导致人才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需求不一致。 (三)缺乏完善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有商业银行开展创新性工作的必要需求。然而,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未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而是选择临时抽调其他岗位人才进行相关研究。由于抽调人员工作任务繁重,所以同时兼顾岗位和创新工作有一定难度,通常在完成任务后便回归各自岗位,没有对创新产品需求和反应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不利于为创新产品升级改造提供保障。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在创新型人才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没有制定针对性激励机制,严重打击了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 三、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围绕科学的绩效考核构建薪酬激励体系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基本原则,突出激励体系的积极作用。想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商业银行需要认识到传统以行政职务确定收入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专业与专业、人与人之间的薪酬差距进行科学控制,从而为激发专业人才工作积极性,使人才长期保持工作热情[4]。第二,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绩效指标是将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目标细化成多个操作性强的远景目标,其中既要包含定量指标,又要包含定性指标。所谓定量指标就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特点、发展现状等要素,明确考核指标的主次;定性指标则是保证绩效指标详细、全面,具备较高的操作性,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利参考依据。另外,在构建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基础上,还应考虑其与激励机制之间存在的关系,避免商业银行管理层或员工利用指标相关性弄虚作假,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二)优化商业银行人才战略建设水平 第一,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做好人才测评工作。员工综合素质与银行稳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做好员工素质测评工作至关重要。上文提到,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加,想要开展新业务、创新新产品,就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基于此,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人才展品渠道,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选拔条件,广泛吸收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从而为内部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银行还应做好人才测评工作,重点对专业能力、道德水平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而为商业银行构建专业人才队伍提供保障。第二,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岗位竞争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遵循择优原则构建用人机制,保证做到人尽其才,在充分发挥人才价值的同时,为商业银行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第三,强化员工培训力度。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战略规划制定统一的培训体系,保证培训内容循序渐进,重点面向员工灌输先进金融知识和技术,同时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严格按照国际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培养员工,为强化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合理划分岗位性质和岗位职责基础上,应结合员工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为人才晋升提供充分空间。在人才流动机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岗位、各专业人才的差异性,构建分工科学、专业全面的业务、植物管理系统,使所有员工明确各专业、各岗位用人需求[5],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是否适合参与该岗位竞争。另外,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执行任期制和聘任制,并在银行内部实施竞争上岗机制,使银行内部形成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为所有员工提供晋升空间,同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是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尤其新时期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逐渐由国内转向国际,想要实现稳定发展目标,就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银行拓展业务、创新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挖掘人才优势,使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作者:许晓莉 单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分行人力资源部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篇2 一、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无论在资产规模、业务范围、经营网点,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是支持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大众、维护金融稳定的骨干力量。伴随着股改和公开上市,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力资源改革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人力资源的特性和人力资源对企业效益的作用和影响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如何管理人力资源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营当中,往往只注重如何控制诸如工资、招聘、培训等费用,而忽视如何提高人力资源本身所有的保值和增值的特性。近年来,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用人、用工、薪酬等方面的改革,但是管理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队伍中,依然存在着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相匹配的“官本位”、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等思想,阻碍着对现代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应用。 (二)人才的考核和选拔方式不科学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国有企业性质,所以在管理人员任用方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党政机关做法,其管理层级设置类似于政府行政部门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各级管理人员具有明确的行政级别和与之相适应的工资待遇。在这种带有明显行政色彩的管理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一经提拔,即使毫无建树,只要不出现失职,通常不会被免职。这就造成管理人员只注重维持现状而缺乏进取的动力,进而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用人机制讲究论资排辈,提拔时大多只注重资历等因素,使得一些有能力的人才因看不到自身发展的前景,而丧失工作的激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员工非常看重行政级别的高低,而能够为员工提供的晋升空间相对狭窄,基本局限于管理岗位职务晋升通道,对高级专业岗位的推广仍然不够,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利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三)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引入有效的岗位计量和考核标准,对各类岗位的规范化管理不到位。考评的指标体系不合理,特别是对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指标还未充分体现到岗位效能评价中,难以进行量化评价。而且在绩效考核中存在“重测评评价、轻量化业绩评价”的现象,这样绩效考评很难成为员工晋升和提升待遇的主要依据,不能公正地为关键岗位的业务骨干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与此类似,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是内部等级工资制,以工龄和职位大小划分等级,未体现员工的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度,这就容易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商业银行往往不注重培养员工的归属感等精神层面的激励,致使员工缺乏在工作岗位上长期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 (四)员工总量大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人员规模都在三、四十万人,员工总量庞大,人员负担沉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层次低、专业素质不高、岗位设置不科学、区域分布不合理等“既多又少”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多是熟悉存款、贷款、结算等银行基础业务,而熟悉个人理财、网上银行、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等新兴业务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与外资银行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掌握管理学、英语、计算机、资金交易、产品设计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人员总量过大与适应现代银行业务岗位要求的人员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困扰着国有商业银行当前人员配置工作。 (五)员工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和质量不高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参训人数和员工培训率快速提高,培训方式和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仍然以单纯的业务培训居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深层次认识,没有将员工看做是可以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宝贵资源来开发,没有形成契合业务发展的战略性培训规划。其次是培训的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停留在以短期集中授课为主的基础培训阶段,未能根据员工和组织的需求开展培训,尤其缺乏针对青年员工不同成长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计划。第三是由于培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培训结束后就缺乏考核测评的后评价机制,对培训的有效性无法合理判定,也使部分员工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被动应付,使培训流于形式,而这势必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人力资源改革缺乏整体规划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应该是根据未来的组织架构规划制定人力供求平衡计划、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计划以及岗位配置计划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的力度不到位,缺少整体的中长期有效规划,政策的随意性比较明显,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在改革中相当程度上仍然依靠内部的自我探索,对国际上通行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工具的引用不够。从总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对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产品同质化的大环境中,如何克服上述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重视,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的全新理念,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国有商业业务发展相匹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培养和开发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向前推进: (一)以企业文化引导“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彼此依赖、互相促进,密不可分,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反之亦然。银行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要能取得实效,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可和接受,那么必须靠以企业价值体系、经营和管理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例如,一个企业如果要在薪酬制度安排上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那么这个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就应该有等级差别观念。所以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将战略目标变成员工的共同愿景,使人力资源在文化层面上得到全面开发和增值,从而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本理念。员工是银行改革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赢得员工的认同感,让员工了解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是支持服务、专业咨询的部门形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越来越看重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因此,应当开展注重员工精神层面的情绪管理,探索建立帮助员工解决家庭问题、缓解工作压力的机制,如EAP系统[1]。 (二)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打造一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对现有HR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银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快培养既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背景,又熟悉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同业间的沟通交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上取长补短。加强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而这正是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各行已尝试这方面的改革,在梳理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设置,完善岗位描述,建立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尚未真正形成以岗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逐步建立高效的人才队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均建立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经过多次优化,功能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还可以在开发其他集成功能模块上再下一些功夫,这样既可以为员工提供方便、快捷的自助式服务,也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 (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首先,做好人员招聘和人才测评工作。员工招聘是保证管理层决策能被准确理解、有效执行的关键。商业银行招聘员工应根据发展的需要,依据人力资源计划、职位说明书和能力要素表的要求,从外部或组织内部吸收引进一定数量的员工,并对其进行素质测评,形成适岗位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互补的员工队伍。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以公平、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的用人机制,让合适的人担任相应职务,并激励员工发挥其才华和潜能,这也是“胜任”和“重用”的有机结合。人才任用是商业银行人才管理的核心之一,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最后,加强员工培训与开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确保员工培训均衡有序地进行。突出员工视野拓展、能力提升和开拓创新的素质培训,大力开展现代商业银行的创新教育,使员工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竞争局面。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员工素质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进行综合考虑,分层分类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如对柜员主要进行业务操作方面的培训,提高其适岗能力;对管理人员要更加注重系统的金融知识、新的管理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其进行管理决策时的全局性和前瞻性。建立严格的培训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各类培训的督查力度,防止“走过场”,确保培训的实效。 (四)完善员工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 通过有效的绩效考评不仅能掌握员工对银行的贡献或不足,更可以在整体上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定性的评价依据。要建立良好的绩效考评系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确立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其次,进行工作分 析,确定各项工作的职责和责任,并以此为基础开发相应的绩效考评标准。第三,选择恰当有效的绩效评估方法,对员工的绩效表现和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在评估前向员工传达对其工作成果的期望。最后,建立与工作绩效相关的反馈机制,评价绩效考评系统对达到既定目标的有效程度,对绩效考评系统做必要的修订、完善。逐步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注重薪酬分配的对内公平性和对外竞争性。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人才的横向流动不可避免,因此,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已迫在眉睫。在对内公平性方面,既要体现价值贡献,保证薪酬激励效果,还要保持员工之间合理的薪酬差距。在对外竞争性方面,要加强对同业薪酬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注意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合理确定本行的薪酬策略。同时,对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适当采取股票期权和薪酬延期支付等长期激励方式。 (五)加强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的推进,文化差异为商业银行管理者带来了新课题。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任用、员工培训、业绩考核和薪酬体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也将是国际化战略下经营者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而找准“保持自我”与“适应他人”之间的平衡点是国际化战略的关键。“适应他人”是真正理解、尊重他国文化,而“保持自我”是坚信本国优秀文化的特色魅力与影响力。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 (六)统筹人力资源改革整体规划 人力资源改革是一项内容多、跨度长、复杂度高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战略计划必须要与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即人力资源的改革,应以银行长期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远景规划的目标为方向。要准确把握人的成长规律,选取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中长期政策。根据不同战略阶段的需要,逐步制订人力资源改革计划,并保持各个阶段的衔接和整体性。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形势做出预测,根据不同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源规模和结构上的调整。在进行人力资源改革的时,除了进行人员任用、绩效考核等实体性改革,还要注重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此外,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人力资源改革政策的衔接和配套,稳步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结语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能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拥有更好的服务质量,更低的服务价格,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主体是人才,银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谁就能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拥有核心竞争力。我们要认清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勇于面对自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构建公平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才能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刘宝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分行人力资源部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篇3 一、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和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业务都在不断扩展,这就导致了我国国有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从趋势上讲,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于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而不是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所以,现代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水平的竞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国有银行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近年来,我国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就直接制约了国有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国有银行急切需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创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年龄合理、精力充沛、能够适应业务发展和创新需要的员工队伍,以便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本文从人力资源视角研究了国有银行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的路径。 二、国有银行人力资源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银行的人力资源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有银行的人力资源水平与股份制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员工的学历偏低 对于银行而言,其员工的学历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员工队伍的受教育程度,同时也表明了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间接影响着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如果一个银行的员工学历整体水平偏低,则可能有损于银行的经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竞争优势,从而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国有银行的员工文化素质偏低有一定的历史性原因。由于国有银行在我国拥有较长的历史,因此,对早期进入银行的员工学历要求比较低,而银行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从而导致低学历员工在国有银行积累,同时低学历员工接受再教育的意识也较弱,致使多年来国有银行学历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国有银行低学历员工比重偏高;另一方面当前国有银行的不少高学历人才逐渐流向了其他待遇优厚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如2009~2011年,中国银行辞职的员工中多达62.4%的高学历人才被外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挖走,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流失率平均为40%~50%,离开的几乎全都是高学历人才。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目前国有银行员工的学历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员工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 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的人力资源水平。30岁以下的员工,朝气蓬勃,通常使银行的员工队伍充满活力,可以拥有很好的工作氛围;年龄为30~40岁的员工,成熟稳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勇于创新,这样的员工组成的队伍,对国有银行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一般而言,年龄偏大的员工在工作上创新意识比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务创新的进行。因此,银行员工的年龄结构对其经营发展十分重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国有银行较长的历史导致了岁数偏大的员工也较多,同时国有银行的引用人才机制不同于股份制银行,引进高校毕业生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导致国有银行引进的年轻员工偏少;二是流失员工的年龄呈偏低趋势。股份制银行优厚的待遇,灵活的用人机制,使得较年轻的员工在股份制银行里更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而国有银行在这一方面就显得较弱。因此,国有银行中普遍存在着较年轻的员工不同程度的流失情况,而年龄偏大的员工出于种种原因流失率较低,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目前国有银行员工的年龄偏大。 (三)员工的职称结构不甚合理 职称水平代表着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能力。一般而言,员工的职称等级越高,意味着其业务水平越高,同时也证明其创新能力更强。银行拥有高级职称的员工比重越大,就越有可能使银行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所以,银行员工的职称结构对其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国有银行的员工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指标控制得较为严格,而国有银行员工的人数比较多,导致国有银行中晋升高级职称的速度偏慢。此外,对于刚进入银行的年轻员工,他们需要有一定的工作年限才有资格参加中高级职称的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称结构的层次。而股份制银行的各种激励措施可以极大地激发新员工取得中高级职称的热情,同时股份制银行引进的员工大多具有一定的职称基础,甚至一部分员工具有较高的职称。因此,股份制银行的职称水平偏高于国有银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提高我国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提高员工的学历 1、加大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力度。一方面从校园招聘入手,调整进入银行员工的学历结构。提高招聘对象的学历要求,比如由最低学历要求专科提升为最低学历为本科,并扩大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招聘比例;另一方面引进其他股份制银行的高学历人才。对于外部银行优秀的高学历员工,提供优厚的待遇,完善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必要时还要配以合理的职位,从而吸引他们供职于国有银行,以使其员工的学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对于积极提高后续学历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要鼓励员工积极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譬如,要求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员工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本科教育,对于拥有本科学历的员工要鼓励其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其求学的各种费用上给予适当资助,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员工的学历。 (二)尽快优化员工年龄结构 1、更多地吸引年轻员工。年轻的员工在选择就业时,通常会考虑“对未来职业的良好支撑”、“未来高收入的可能”、“专业的培训与发展”、“创造性的、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等因素,国有银行应当从高校中引进大量的具有本科学历尤其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优秀年轻人,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责任,提供给他们更多有挑战性的工作,从而激发年轻员工的潜力。 2、制定更好的激励政策以降低年轻员工的流失率。建立科学而又长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氛围,并制定新的探亲制度,推出住房保障、带薪休假、员工家访、家属慰问等一系列人性化、人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年轻员工的凝聚力;同时,要进行大胆授权,适当的执行权会让年轻员工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与荣誉感;还要给予一定的决策参与权,让更多的优秀年轻员工参与到本部门经营决策与管理中。这些激励措施将极大地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们更愿意留下来为本行做贡献。 3、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退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国有银行年龄偏大员工的比例,从而提高年轻员工的比例;另一方面减少了岁数偏大员工的数量,也为引进年轻员工留出了空间。 (三)促进员工职称结构合理化 1、从内部优先提拔职称等级较高的员工。职称越高的员工,将会有越多的晋升机会,当出现职位空缺时,首先考虑到银行内部那些优秀、能力强且职称级别比较高的员工,这一方面是对高职称员工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低职称员工的心理激励;此外,还要给予高职称员工更好的绩效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取得高职称的动力。 2、制定适合的职称奖励政策。对于进行职称晋升和考试的员工,可以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而对于成功晋升到高级职称的员工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便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取得较高职称的积极性。 四、结语 人力资源是国有银行最重要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其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国有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通常凝聚在人力资源的水平上。因此,国有银行应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制定具有创新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大力提高员工的学历,优化员工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从而达到提高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才安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2]贾冀南,李静.基于人才流失视角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 作者:贾冀南 魏玉敏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