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发展论文:浅谈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宝鸡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发展生态农业,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着手,提出了宝鸡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关键词】生态赤字 农业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第三,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向农民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2.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第一,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减少非农业占用耕地,促进土地复垦,种植农田防护林带,积极引导 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减少化肥对土地的侵害。保护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污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当用污水灌溉农田。合理开发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情节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改善农业资源环境。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学产品对土壤、水质、大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减少农膜的使用,降低“白色污染”。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提高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比例,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2.3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首先,龙头企业是关键,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带动基地发展的任务。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一种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种养加销综合经营;一种是“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组织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就应给予扶持。 其次,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经营,都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努力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有了规模,才能造就出产业,种养加工销售才会配套,龙头企业才可发育出来;公司与农户和基地才会逐渐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公沾”的经济共同体。寿光的蔬菜、诸城的肉鸡就是靠市场和规模发展起来的。宝鸡农村也应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努力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 第三,要在培育本地主导产品基础之上,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要抓紧建设一批大型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突出高附加值产品、精深产品开发,加强特色产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开发。建立高效的绿色农产品产业政策扶持体系,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四、要加强合作意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合作社,集中采购原材料并销售产品;依托基层供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场地和经营优势;依托基层农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技术和服务优势;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的中介和流通。 2.4 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中要素的利用率,没有科技进步,就无法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内在潜力,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很难迅速提高农村各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目前,农村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地区间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科技在农业中很快得到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有些生物技术和产品已经用于实践,大大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越来越高。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向农业领域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可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要素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中的种子、化肥、土壤、工具、饲料等各个要素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推动。要实现农作物、牲畜、鱼类、林木的良种化,就必须利用现代育种学、遗传学的科学成就;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就要采用现代改良土壤的先进科学和技术;通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抢农时,提高作业质量;通过先进技术和手段的使用,有效地对森林、草原、山地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技术还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及其素质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改变,达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其次,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干旱沙化,促进农业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社会化;在加工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出多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发展先进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建立多功能、多渠道的市场信息网络;在服务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各个环节的改变,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最后,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法人转变。一旦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经营,农业就会获得综合性开发效益,农林牧、产加销更加紧密配合,形成一条龙。合理的农业结构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提高资源的集约化经营程度,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运用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 经济学和描述统计学定性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影响因素,运用经济计量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统计关系;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建模,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将两者关系的研究从定量转为定性。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收入;关系。 摘要:介绍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对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兴起的背景作了论述,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农业发展安徽0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都市生活的狭小空间,更加引发了人们对于原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自然良性互动的诉求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而水涨船高。在这种语境下,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走入人们的视野,调剂着人们的生活。通常,旅游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内外带来压力,进而人们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理念。安徽在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领域是比较早的“试水”者,有着比较成熟的发展路径和丰厚的实践经验。对安徽模式进行科学细致的解剖和分析对当前以及今后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也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流趋势。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质。 1.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所谓生态旅游农业是指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它又被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在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一种现代旅游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是集农业生产、产品营销、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式产业体系。[1]。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它有效整合了两种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有人将生态旅游农业定义为“朝阳产业”,这种说法恰如其分。 1.2生态旅游农业的产业特质:①和谐共生性。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不同要素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农业对于环境、资源以及旅游的发展起着统筹兼顾的协调作用,既遵循了农业、旅游业的客观发展规律,又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的协调发展。②规划性。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科学充分的调查研究以及深入系统的分析预测基础上。在实际过程中,相关专家、学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目标区域的实际调研拟定可行性报告,最终决定项目能否如期上马。③交叉性产业。生态旅游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兼具农业与旅游业的特征,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使农民同时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天然谐趣性。生态旅游农业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诸如生态观光、乡土民情等项目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游客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外身心彻底放松的诉求,为人们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提供了一条绝佳路径。 2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兴趣的背景。 2.1地理优势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光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湿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为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安徽有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沿江平原农业区、皖南山地林茶粮区。这些区域特产丰富,如枇杷之乡-歙县、山核桃之乡-宁国、酥梨之乡-砀山、红茶之乡-祁门等。安徽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如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物产,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安徽的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2.2政策扶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腾飞,成为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渠道,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嫁了农村的社会治安风险,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将农村的现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了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新的载体基础上的完美对接。为此2007年安徽省出台了17号文件《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意见》,确定打造旅游大省的发展思想,提出打造“三大板块”(即大皖南旅游区,泛巢湖旅游区,新皖北旅游区)和“六大区域”品牌(即突出黄山,打造以世界遗产和徽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大别山,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巢湖,打造以滨湖城市与商务休闲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亳州、凤阳、寿县古城,打造以淮河流域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从财力上对规划编制、景点建设、旅游接待宾馆创星、“农家乐”创星等工作进行奖补。 2.3经济能力因素。旅游活动能否长效进行下去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有着莫大的关联性。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旅游的可能性存在正相关性。从国际上来看,旅游业对于各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人们的消费收支结构中,观光旅游分量举足轻重。这种情况在我国体现的也十分明显。作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旅游业,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愈来愈明显。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刺激了生态旅游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不断减低充分证明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物质性消费不断走低而精神享受性消费与日俱增。绿色消费和个性消费的理念蔚然成风深入人心,而旅游在其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人们消费理念和模式的演进成为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2.4国家“假日经济”政策的强力助推。安徽生态旅游农业能在并不很长的时期内取得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优越[2]。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情况逐渐形成的。从1995年5月1日国家开始推行每周5天工作制起,国家对居民假日的每一次调整都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近年来,政府更是提出了“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并推出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七天的假期,使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114天,奠定了假日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各种假日的不断增多对安徽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后会更加明显。 2.5生活压力加剧、交通布局更加合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呈现逐日向好的状态。但是,城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很多问题,典型的比如“城市病”现象。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就业机会的稀缺性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导致人们竞争压力空前加大、心理承受力经受严峻考验,很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渴望着走出紧张的“城堡”,呼吸到新鲜自由的空气。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旅游农业得天独厚的特性充分彰显。另外,随着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交通、通信的发展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私家车的非线性增加、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等给人们的旅游出行提供了便捷渠道,人们出行的灵活性相比从前更加明显。 3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客观问题。 3.1生态旅游农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冲击。 正如前文所说,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不能无视和回避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经营模式的严重滞后以及经营理念上的急功近利。长期无序的粗放式经营使我们的环境千疮百孔,问题接踵而至。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有一定的时间差和利用限度,若过度开发会导致灾难性后果;景区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兼顾环境的实际承载力,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恣意妄为;很多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制约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大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兴建虽然必要,但是没有通盘考虑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侵害冲击,等等。[3]我们会看到,在很多林区,由于人们无度开荒,大量森林被砍伐,原本并不明显的水土流失问题一下子严重起来。另外,为了增加农业产出,提高产品的产量,人们在土地上投入了大量的化肥。若长期使用又不加以控制,必将对水质和土质产生恶性影响。 3.2经营粗放、设备滞后以及交通闭塞。 3.2.1经营理念存在偏差,重经济产出而忽视生态效益。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要坚持科学、合理、可控,要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经营者不经论证便变更土地用途,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可能破坏土质。很多经营者对自身的定位也缺乏深入分析,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方面缺乏研判,比较优势不明显。比如说,人们在旅游消费中会制造很多垃圾,这些都要及时妥善处理,以防对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只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审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 3.2.2经营粗放,深入开发陷入困境。 一个好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必须有着完善的配套设施,这是硬件方面的必然要求。但是,光有好的设施没有好的服务也是发展的一个误区。许多生态旅游农业区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认知度和吸引力,根源就在于经营方式粗放,没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等内在价值。另外,当前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大部分都是当时当地的人们搞起来的,群众的首创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但是,由于文化水平、经营理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往往很难将其引入纵深方向,旅游开发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活动形式和载体单一,文化附加值严重匮乏。 3.2.3交通条件落后,位置偏僻。 旅游发展,交通现行。没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旅游景点很难为人们充分接受。当前,安徽本省生态旅游农业主要布局在一些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区域,游客抵达景区以及在景区游览都十分不便。交通条件的落后和位置的偏僻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今后,安徽要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完善交通体系。 4破解方略。 4.1政府科学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总体来讲,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还处在层次比较低的起步阶段,很多东西都在探索试验过程中,经营管理和资金保障上的漏洞比较多。政府部门这时候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问题上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加大经营管理者们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科学管理、创新思想的指导引导。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该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生态旅游农业在科学高效的轨道上运营。例如,在兴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筑的同时,注意保留原先的有特色的建筑群,将新的发展思路和旧的资源充分整合。在资金投入方面,坚持正确的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生态旅游农业的整体层次和水平。 4.2在可持续的轨道上良性运营。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必然是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没有疑义的。在开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在前期准备以及具体实施中,要注意生态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吸取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同时,完善生态旅游农业体系内部资源的配置和结构的调整,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和互补效应。在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社会效益高的新路。 4.3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是由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污染的预防控制等内容构成,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农业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要特别注意消除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从源头上加大治理力度;要大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调整农业发展的能源结构;要加大技术研发水平,通过技术手段破解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安徽省是长江、淮河的流经之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格外重要。要坚决遏制乱砍乱伐森林资源的不良势头,通过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确保森林资源完好无损,建立多种类型的生态资源保护区域,深化退耕还林工作。尤其是,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宣传力度,鼓励他们退耕还林,让他们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长远意义。 4.4整合区域资源,提高旅游农业的文化意蕴。 任何一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必然拥有很多特色资源和优势领域。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要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须深入挖掘本区域的历史精髓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和历史厚重感。实践证明,没有文化内蕴的东西是不可能长久下去的。安徽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很多特色性的东西,这是当地旅游农业发展的灵魂。事实正是如此。置身在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区内,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油然而生,游客能完全放松自己的身心,享受大自然的静谧。水车、荷塘、犁等农耕文化的典型特征融入到景区中时,仿佛一切都回到了人类的原始状态,心开始沉静[5]。另外,要深入挖掘各个层次的文化,注意保持一些古镇、地方文化、民间工艺品的原始特色,减少人为因素的濡染,提升旅游农业产品的文化内涵。 4.5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优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布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也是如此。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重要素,缺一不可。在拟定规划前要全面考察目标区域,做好可行性论证,征求各方面意见。坦率讲,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理论支撑明显不足,实践方面也是刚刚起步。成就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如方式粗放简单、利用率低等。因此,在进行旅游农业规划前要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6]。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不是单个农业经营者可以完成的,可以借助于旅行社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这是促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道路。旅行社介入生态旅游农业经营之后,广大农民就不用担心由于文化水平和管理理念落后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了。另外,旅行社本身的一系列优势,比如客源较多、管理理念先进、广告优势等都可以在这个领域发展重要作用。旅行社参与进来之后,旅行社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成为利益共同体,面临经营风险时,双方可以群策群力共同应对,减少经验风险降低运营成本。 5结束语。 不可否认,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由于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发展中的问题并不比成就少,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予以解答。长远来看,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然走依靠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挖掘和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语境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有570个贫困村,其中460个分布在山区。目前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全国还有2300万人口尚未脱贫。为了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寻求山区经济发展最佳模式,振兴山区经济已成为科技界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国山区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2.我国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口绝对过剩,而全国耕地面积由1949年1.45亿公顷降至1.22亿hm2,人均耕地0.094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秦巴山区的云阳县人口由1958年的63万增至130.47万,人均耕地由0.11hm2降至0.06hm2,土地已负荷超载,远于临界状态,这必然带来粮食短缺。在山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粮食增长率,就不能保持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南方山区人均耕地仅0.062hm2,人均粮食335kg,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考虑,设定山区农业总能力为常态,将粮食增长率()简单表示为: =f(x) 同理可以构建人口增长率函数,分别以fx和fp来表示粮食和人口增长函数,在一定的年度内,若fx≥fp,则山区粮食增长是持续的,若fx<fp,则山区粮食就不能保证持续供给。因此,控制山区人口恶性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走周年立体栽培,开发荒山资源发展木本粮油是解决山区粮食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2.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森林状况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林园建设,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仍不乐观。森林生态系统正沿着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目前森林资源总面积13380万hm2,覆盖率上升到18.5%,全国因建设、病虫害、山火每年损失林地41万hm2。国家林业局曾对四川、云南、重庆三省26个县调查,森林面积比建国初期减少了45%,四川泯江上游50年代森林面积7400km2,覆盖率32%,到90年代末只有4670km2,覆盖率下降到20%以下,该流域植被破坏后,山地环境稳定性下降,致使松潘、汶川、黑水等县河谷地带变成干旱河谷。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沿长江两岸水保柏树林遭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cllicornis (f.smith)〕危害,成灾面积1435hm2,出现大片死树。有的省市森林逐步在消亡,覆盖率太低,青海省<1%,宁夏1.45%,黄土高原6%,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生态结构破坏,山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而带来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加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5万km2,占国土面积37.1%,每年损失耕地6.7万km2,流失土壤泥沙50亿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太行山系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2%,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粮食生产,加剧了山区贫困。 2.3土壤退化,石漠化严重 山区植被破坏后,必然影响土壤肥力。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广布的坡耕地土层变簿,加之滥用化肥,有机肥施用减少,造成土壤退化。如武陵山区以东,土地面积69.27万km2,耕地面积892万hm2,土壤贫磷化365万hm2,占耕地的40.9%,土壤贫钾化占29.9%,土壤水分不调占27.5%。土壤退化后,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了粮食增长。 我国是喀斯特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344.5万km2,占国土面积1/3。其中裸露型岩溶面积90.7万km2。近几十年来,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特别桂西北、黔东南地区近10年来以91万hm2扩展,土地石漠化后成了不茅之地,植被难恢复,土地生产力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 2.4山地灾害频发 山地灾害是在一定地质基础上地貌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和雪崩等灾害,是人类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2008年9月24日北川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2010年“8.8”甘肃省舟曲县久晴遇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链和堰塞湖灾害链,死亡1765人,财产损失惨重。我国频繁的山地地质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这是自然对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惩罚。 3.实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善贫困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poverty alleviation),振兴山区经济,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wced),是我们未来共同追求的目的。因此,在战略上必须树立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开展以绿州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性开发山区资源,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走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道路,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培植节约资源结合起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 森林是绿地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 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根据山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山高坡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欲求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茂粮丰、根治贫困,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把治山与治水结合起来,平治梯田(土),因地制宜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把林业建设放在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三峡库区的云阳县千丘乡为例,1992年人均收入1820元,近10年来,全乡3100hm2荒山承包给农民栽植油桐(alenritis fordii)、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山楂(cratae guspinatfda)、油茶(camelliaol ifera )、金银花(lonicrera japonica)等经济林,对25o以上坡地种植生物篱笆(liyinghcolge)植物,如苜蓿(medicago linn)、黑麦草(ldinm perenne l)、苦蒿(artemisia ammual)等,扩大坡面利用系数,使全乡60%的荒山得以绿化,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大大改善。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0元,粮食345kg,农民开始走向富裕,实现了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运行。 3.2推行农林复合经营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山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的有效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它是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ical)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在一定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下林地生物性生产组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把农林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组成系统的作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产品产出率,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桐(油桐)粮间作、果粮间作,或者林下养鸡、养羊等立体种植模式,各地应因地制宜,灵活选用。 3.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山区经济 为了解决目前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规模小、经营分散、比较利益低与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国际化是我国山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交流,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带基地,通过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等科技手段,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确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联合经营。把种、养、加、科、工、贸结合起来,走公司+农户+市场的新型路子,结束农业长期供应原料的历史,这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3.4开发荒山资源,发展畜牧业和经济林 我国南方山区有6666.7万hm2草地,北方有许多草地也分布在山区,这些荒山草地要合理利用,要以草定畜,推行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兔、鹅节粮型草食牲畜。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产品实行深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及云贵山区属亚热带气候资源,要因地制宜发展柑桔、油桐、茶叶、核桃、板栗、中药材等,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3.5发展庭院经济 我国有3亿多农户,村宅占地666万hm2,户平0.027hm2,靠近农户,便于管理,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茶园、花卉园、畜禽园和建立沼气净化池,既增加了有机肥源,节能减排,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为城市人民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 3.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我国人中数量多,人均资源少,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今后应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山区人口科技素质,这是保障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广西沼气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建立沼气生态农业是巩固农村沼气事业发展成果、发挥沼气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介绍广西5种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指出各模式特点,分析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以期为其他地区建设沼气生态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广西 沼气生态农业是将生态学原理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牧业、种植业等科学合理地连接在一起,通过优化整合农业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做到能量多级利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其涉及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微生物发酵、农产品供应、农户日常生活和农村建设等方面内容。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结合实施沼气生态农业“152”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创建了多种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1]。 1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此模式将畜禽粪尿排入沼气池,沼气入室照明、炊事,沼渣、沼液入田入地作肥料,构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从而达到利用废弃物,提供能源的目的。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广西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先在恭城县形成。恭城县曾是一个老少边山穷县。1983年以来,恭城县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突出抓好以沼气为纽带、发展养殖业为重点、种植水果为龙头的生态农业,形成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链,探索出适应该县经济发展的新道路通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恭城模式”。截至2009年底,恭城县累计建设沼气池6.8万座,沼气入户率达到89.2%。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是联合国“发展 龙滩水电工程位于红水河上游,是国内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龙滩库区涉及天峨县8个乡镇,搬迁安置人口近3万人。该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移民生产发展成为天峨县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天峨县积极探索水库移民安置的新途径,把移民安置工作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农家乐等结合起来,使移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如下老乡兴隆安置点,在建设移民新居的同时,统一规划建设沼气池,大力发展庭院养殖,养殖品种有猪、六画山鸡、土鸡、花白鳖、兔子、虎皮蛙、黑豚等。通过将动物粪便排入沼气池,产生沼气用于炊事、取暖,沼肥用于种菜、种果、蘑菇等。安置点26户村民仅庭院经济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4 300多元[6]。 5循环经济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指依靠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产品支撑下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根本特征是以沼气为纽带,实现农业的“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污染排放最低;实行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变弃为用、变害为利”的循环发展模式,可以降低农业能源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发展低碳农业。广西典型的循环经济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 (1)“养殖—沼气—种植+灯+鱼+套袋”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此发展模式显著特点是:通过建设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污水等入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农户日常生活能源,沼肥用于农作物施肥、养鱼等;应用诱虫灯诱虫喂鱼,减少作物病虫害;通过果树套袋保护果实。该模式实现了高效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生产了众多优质农产品。 2008年,广西在主要农区新建富民示范村113个,生态养殖池1.26万个,推广诱虫灯4 500盏,实现增收节支1.6亿元,重点实施以“猪—沼—果+灯+鱼(+套袋)”和“稻—灯—鱼(蛙)”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通过生物链循环增加来达到延长产业链的目的,创建生态循环农业优势产业,利用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作为沼气原料;推广应用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其对农作物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建设一批生态型水果、蔬菜、食用菌、水稻等生产基地;广泛推广应用诱虫灯、捕食螨、水果套袋、黄虫板等技术,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各个环节与技术融入相应的产业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水平。通过实施节水、节能、节肥等生态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村屯的田园、家园和水源得到净化,并带动了周边村屯发展[7]。 (2)“养殖—沼气—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此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在“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农副产品加工一个环节。将食品厂、酒精厂、淀粉厂、酒厂、屠宰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产生的下脚料、废料等用于喂养畜禽或投入沼气池发酵,实现废弃物的再循环应用,使种、养、加各种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循环经济效益得到极大发挥。 广西合浦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利用“养殖—沼气—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典型,其发展模式如图5所示。公司生态种植养殖园养牛4 000多头,养猪1 000多头,建牧场60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 hm2,鱼塘16 hm2,并种有水果1万多棵,现已建成沼气池3 000 m3。饲养猪、牛、禽、鱼用的是公司酒厂产生的下脚料——酒渣和泡酒后剩下的动植物药渣,以及自种的牧草、员工饭堂和东园饭店的泔水。畜、禽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蒸酒、煮饭和发电,解决了酒厂所需的大部分能源。沼肥、塘泥则用来种牧草、果树、花草和无公害蔬菜;消耗的是酒厂、饭店的下脚料,收获的是优质畜、禽、鱼、蔬菜、花卉,供东园饭店、员工饭堂使用及市场销售。公司致力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而沼气生态农业项目每年增收节支337万多元,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生态农业在当地推广起到示范作用。 6结语 建立沼气生态农业是巩固农村沼气事业发展成果、发挥沼气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沼气生态农业内涵丰富,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广西各地在发展农村沼气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农林废弃物利用以及生态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经济建设、农民脱贫致富、农民增收以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广西沼气生态农业一些发展模式还在探讨和创建当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尚未能完全发挥出来,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以期生态农业的模式更加标准化、合理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贵阳市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实践与思考 作者:高廷江 张筑铭 朱发培 邓晓兆 王玫 摘要分析了贵阳市南明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现状与特征,指出了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思路与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现状;贵州贵阳;南明区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乌当区永乐乡划入南明区后,南明区土地资源面积由原来的85.4km2扩大到209.34 km2。南明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的发展思路,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菜、果、花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转变传统农业思维方式,用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促进贵阳市城郊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南明区在区位、交通、资源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是省委办公所在地,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区),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北连云岩区,东北、西北与乌当区接壤,南接小河区,东南和西南接花溪区。2009年乌当区永乐乡、花溪区小碧乡划归南明区后,全区总面积209.34km2,辖4个乡和1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约75万人。年平均气温15.3℃,全区年均降雨量1 174.7 mm,无霜期270d以上,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南明区种植业涉及云关、后巢、永乐、小碧4个乡,2009年有耕地面积1 834.5hm2,农业人口56 486人。2008年(包括永乐、小碧乡)实现农业总产值22 394万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4%,人均收入5694元,其中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3 551.5hm2(次),总产量116 665t,果树栽种面积769.5hm2,总产量7 122.6t。种植业主要以蔬菜、果树为主,水稻、玉米、油菜等大田作物逐年减少,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大。在几年的发展中,南明区城郊突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果蔬产业,努力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了城郊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1.1果、蔬产业催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永乐乡地处贵阳市东郊,乌当区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2km,距乌当区政府驻地新添寨24km,离贵阳机场9km,东、北与龙里县接壤,南与贵阳市机场相连,西与情人谷、阿栗杨梅园风景区毗邻,全乡总面积59.6km2,辖罗吏、柏杨、水塘、干井、石塘、羊角、永乐7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全乡共3 088户,总人口12 043人。耕地面积812.1hm2,其中专业菜地241.9hm2,粮区菜地466.7hm2,年复种面积1 800hm2(次),年产蔬菜6.45万t,外销4.8万t;有果园637.5 hm2,年产水果超过6 100t;有莲藕基地66.7hm2,年产量达1 750t。建成了占地1.76hm2的果蔬批发市场,日交易量淡季达150t,旺季可达250t以上。辖区内有风景秀丽的石笋沟水库风景区、石塘小山峡、罗吏大古钟、永乐古堡遗址、清礼部尚书李端芬墓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苗族二月场”、“布依六月六”等民族风情文化节,有“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随着永乐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悄然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永乐乡2008年也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特色蔬菜休闲观光促进生态农业 南明区有莲藕基地66.7hm2,是贵阳市最具规模和特色的蔬菜基地和生态旅游好去处。荷花具备景观、文化、生态、食饮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及功能,受到成千上万游人的青睐,并成为农业生态旅游中的一枝独秀,且莲藕上市给当地群众带来可喜收入。农户通过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辖区内现在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有永乐山庄、永乐人家、柏花山庄、三味庄园等,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也有20多户。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使南明区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四季有景”的城市田园风光。 2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障碍较多,推广力量不足 全区虽然已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技推广机构,但是由于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很难将农业实用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当中,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仍主导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发展生态农业所要求的操作规程理解能力低,尤其是一些立体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在农村中难以推广实施。另外,2009年永乐乡和小碧乡划入南明区,耕地面积由原来的266.7hm2增加到1 833.3hm2,农技推广部门工作量增大很多,极大地影响到农业科技服务质量的提高。 2.2常规农业比重过高,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小碧乡,山地多,且主要从事以玉米、水稻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以粗放式种植方式为主对管理技术要求较低,因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较低。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果、菜等作物由于生产投入较大,因而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相对滞后。相关配套设备建设滞后,抗御病虫草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手段缺乏,导致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能明显提高。 2.3城市扩建导致城郊蔬菜面积萎缩 主要表现在后巢、云关乡,两乡地处贵阳市城郊接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逐年增多,而这些被征用的菜地大部分是基础设施较好的坝子地,导致全区菜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生产规模急剧缩减,对该区蔬菜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3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文化南明、生态南明、和谐南明”的战略思路,按照“规模强菜、质量(标准)立菜、科技兴菜、筑菜外运”的指导思想,调整工作思路,转变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1合理规划,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要求,制定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争取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创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色生态基地。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农民对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认识,进一步优化粮、果、经作物种植比例,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潜力,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群众加大发展效益好的果、菜、花卉苗木等潜力产业。努力减少重点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创优生态农业发展环境,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并举。 3.2抓生态文明城区和文化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寨整治,提高村民素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发展主题,以打造“永乐乡桃文化品牌”为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或旅游协会),创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李端?蹦怪贰⒂览止疟ぁ⒙蘩艄胖拥确岣坏睦?肺幕?试?以桃园文化和李端?崩?访?宋幕??靥?充分发挥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永乐乡村旅游区”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服务业。 3.3以永乐乡为中心发展生态农业 以永乐乡为中心,永乐果蔬批发市场为平台,建立666.7 hm2蔬菜基地,辐射到小碧乡和龙里县猫场、洗马等乡镇,实现年外销蔬菜4.5万t以上,并逐年递增。建立优质果园666.7 hm2,其中优质艳红桃基地300hm2,中华寿桃基地66.7hm2,其他水果300hm2,年产量6 000t;同时,建立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等项目基地。以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为平台,做大做强“永”牌艳红桃和“黔山牌”蔬菜,发展成为“万亩桃园”、“万亩菜园”的生态农业。 4南明区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 4.1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把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到乡镇村,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农业服务网络机构,形成“区—乡—村—农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使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前有功能齐备的规划、产业选择指导和产业效果分析预测服务,减少投产的盲目性[1]。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各阶段、各环节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确保生产安全。产出成品后,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引导销售,确保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以实现。 4.2全面提升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 以永乐的果园、菜园为载体,大力推进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桃树等项目基地建设[2],打造“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等有利条件,建设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公司,切实推进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 4.3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 以发展循环农业为目标,对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为养殖小区或周边农户提供清洁燃料的同时,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猪-沼-果”、“猪-沼-菜”以及大中型沼气建设生态模式[3]。 4.4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万亩果园”和“万亩蔬菜”基地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用物理技术防治虫害,最大限度减少常规农药的使用。全面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5加强生态农业从业主体培训 发展生态农业,主体是农民[4]。一要组织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二要推行农业生产“零距离”指导,邀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要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培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着力实施带领群众致富、带动群众致富的“双带”工程。三要组织乡、村干部到外省和周边县参观学习外地的工作经验。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对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贵州贵阳;南明区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1,2]。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3,4]。近年来,南明区以蔬菜基地、万亩桃园、莲藕生态休闲观光基地、万向食用菌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千亩特色辣椒产销一体化基地等生态产业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1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 南明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年平均气温15.3℃,年均降雨量1 174.7mm,无霜期270d以上,地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区农业涉及云关、后巢、永乐、小碧4个乡,耕地面积1 834.51hm2,农业人口56 486人,农业总产值22 394万元,人均收入5 694元,种植业主要以蔬菜、果树为主,其中蔬菜播种面积3 551.47hm2,总产量116 665t,果树栽种面积769.53hm2,总产量7 122.6t。由于南明区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的中心城区,是省委办公所在地,是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是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是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北连云岩区,东北、西北与乌当区接壤,南接小河区,东南和西南接花溪区,交通十分便利,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具有天时地利条件。区委区政府将全区定位为生态文明城区,将永乐乡定位为生态农业乡(云关、后巢2个乡重点进行城中村改造、小碧乡作为食品工业加工园区),从政策上、投入上重点扶持,充分发挥永乐乡种植年限长,形成一定种植规模,充分发挥当地农户具有较强种植经验和种植意识,也有一定经济能力和优质农产品“永”牌艳红桃桃园、“永乐”牌无公害万亩蔬菜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2建设蔬菜基地,推进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蔬菜是永乐乡的主导产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永乐乡利用地区离城市近的优势,以种植蔬菜来增加收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蔬菜产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2000年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在贵阳市乃至全省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无公害蔬菜产业不仅给农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0年以来,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推动和促进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使全乡的无公害蔬菜种植迅速发展起来。通过示范带动,2009年,完成蔬菜基地建设733.33hm2,种植面积达2 066.67hm2(次),蔬菜总产量6.5万t,外销蔬菜4万t,实现蔬菜总产值9 300万元,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农产品上市质量合格率达100%。“永乐”无公害蔬菜进入贵阳市几年来,已形成自己的品牌,随着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逐年增加,“永乐”无公害蔬菜开始进入省内外的市场。 3建设万亩桃园,使生态农业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 水塘村位于永乐乡西南部距乡政府3km,辖江西坡、上寨、下寨、铁枯山、五二寨、新寨、尖山、大关口等8个村民组。全村有农户588户,总人口2 458人,其中汉族2 294人,少数民族164人。有耕地面积166.93hm2,其中,田34.33hm2,土62.4hm2,专业菜地70.6hm2,是永乐乡无公害果蔬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全村以蔬菜、水果种植为主,2000年被贵阳市农业局誉为“生态农业示范村”。该村从1990年开始发展桃树种植,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生产面积达637.53hm2,带动农户2 215户,户年均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近年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果实套袋及配套技术、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和“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及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桃果实品质,并于2004年获得了“永”牌艳红桃省优质农产品称号,形成了一村一特的优势品牌。通过桃产业建设,生产时令鲜果,引导市民在园区进行休闲消费,达到春赏花、秋品果的目的,并由此带动和促进了乡村旅游、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永乐山庄、永乐人家、柏花山庄、三味庄园等20多户集休闲、观光、餐饮、游乐、健身为一体的上档次大型农家乐,以及大批农民自主经营的家庭式的农家乐。从1999~2009年,成功举办了10届“桃园文化节”。通过桃园建设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村民的思想观念逐步改变,文明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4建设莲藕基地,推进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业的发展 永乐乡柏杨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距乡政府驻地7km,毗邻龙洞堡机场,距机场7km。全村辖柏杨坪、宋家院、上寨、岩脚寨共4个自然寨。有住户417户,总人口1 395人,劳动力631人,有耕地面积114.93hm2,村内主要居住布依族,有较浓厚的布依风情,喜歌爱舞,近年成功举办了“六月 六布依族歌会”。柏杨村主导产业是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种植业以蔬菜、莲藕、水稻为主,莲藕占水田面积50%;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养殖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5%。随着农村科技的推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户将稻田改种莲藕,并建成柏杨村33.33hm2莲藕示范基地,带动柏杨、罗吏2个村326户种植莲藕达66.67hm2,总产值720万元。配套修建1km长廊,首期带动15户农家乐逐步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柏杨莲藕生态农业观光基地。 5扶持万向食用菌产业,建设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园区 按照“公司+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永乐乡柏杨村引进贵州万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食用菌生产建设有特色的食用菌生态示范观光园区。项目分为3期进行,第1期建设园林式生产基地及开展生产,第2期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并投入营业,第3期建设深加工厂。到目前为止,共投入资金600余万元,生产香菇(正常季节和反季节香菇)、金针菇、??菇、袖珍菇、茶树菇等常规品种和猪肚菇、金福菇、长根菇、灵芝、球盖菇、鸡松茸等珍稀品种,发展食用菌种植户3户、推广菌包5万包。预计到2011年,年产菌包生产总量达到300万包以上,发展食用菌种植农户50家累积推广菌包100万户。2012年,建成食用菌深加工和以废菌包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厂,解决鲜销的压力,提升食用菌的附加值,解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废料的循环利用问题;发展农户100家,各类菌包150万包。项目全面建成后,食用菌种植、菌棒推广及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可收入460万元;生态示范观光旅游园区性收入,每年可收入150万元。 6建设千亩特色辣椒基地,推进农业产销一体化发展 项目以发展灯笼椒为主,特色辣椒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形成贵阳特色辣椒产业,通过科技示范、规模种植、服务体系建设,以开拓市场为突破口,提升产业整体效益为核心,以“协会+收购+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在永乐乡永乐村、水塘村、干井村、羊角村、石塘村等村内进行土地集中连片种植,拟实施核心示范面积2.67hm2,示范带动面积66.67hm2。通过政府扶持,协会运作,示范带动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投入品、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进行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建立特色辣椒档案农业,树立“黔山牌”永乐辣椒特色蔬菜品牌,做大做强永乐辣椒特色蔬菜产业。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介绍了生态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并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农业;起源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展望 生态农业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1],总结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其功能,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环保产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的提高和产出结构的优化,强调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强调开放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统一。今后,农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建立我国农业生态学的体系——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2]。农业的崛起纵观1万多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期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期以及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都是围绕着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农、林、牧、渔等主副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 1.1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呼唤生态农业的出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臭氧耗竭、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3]。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农业生态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世界各国也相继制定政策扶持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英国诺福克郡[4]的宽阔河段是受人类影响而导致富营养化的系统的一个例证。这些是泥煤开采区积水而形成的浅的人工湖。20世纪60年代,人口增加、人类污水排放的增加以及含磷(存在于洗涤剂中的一种污染物)废水排放的剧增使得这些湖泊从贫营养(含磷20 μg/l)变为富营养(含磷360 μg/l)。藻类大量生长,使原本清澈的水变得混浊,而且抑制了大量植物的生长。过去常见的种类(比如轮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the holly-leafed niad现在仅在一处开阔地见到过。这些种类被能够耐受附生藻类的强大的大型植物所取代,比如眼子菜和水毛茛。极富营养化最终导致所有大型植物的消失,水体被藻类占据,浮游植物增加。 1.2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0世纪后半叶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1.3政府的支持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发展[5]。世界各国也大多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农林渔业战略,并推出了“洁净食品计划”;奥地利于1995年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的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生态农业的转变;法国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中期计划”。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6],导致了理论基础缺乏、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现状。如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控制害虫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侵蚀;营养物、水和能量的影响。现着重介绍一下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的影响。土壤侵蚀和拙劣的农事活动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是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大规模去除植被、大面积没有屏障来水运动的土地使用、不适宜的耕作技术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土壤侵蚀。侵蚀不仅影响土壤厚度,它还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降低土壤保水能力,限制植物扎根深度,从而影响土地的生产力,而且会带来洪灾。有些方法能用来减少土壤侵蚀,如以适当的角度耕作坡田(等高耕作),顺着等高线而不是顺着斜坡开沟。同时,在土壤裸露的地区种植谷物(覆盖作物),能够防止土壤侵蚀。免耕农业只需要挖一些窄的裂沟,而不需要对土壤进行耕作。这些方法配合植物轮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损失和保持土壤肥力。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进行得很慢。 3对策 我国必须从市场需求和资源存量双重因素入手,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资金方面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应政策法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经营体制及合理模式。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国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构建其制度根基,讲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序融合。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额外的资源补给,又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且可以优化社会投资结构,从而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三是完善管理体制。构建其产权根基,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整合。 4发展与展望 从农业机制的内在本质关系和特点出发[7],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客观本质,提出了今后10年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农业机制,发挥其先进模式的示范推广作用;二是要在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划分农业生态经济区,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三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为中心,搞好区域综合开发和综合发展规划,协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四是从地区实际出发,切实实行农、林、牧、渔,乡镇企业协调发展,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建立良性、高效生态经济模式,提高生态农业的结构功能;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对策 摘要:为推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述了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发展意义,分析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几点合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对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更新和社会经济的飞速进展,环境保护备受关注,面对粮食危机重重,全球都在重审农业发展模式。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在发展农业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面对、高效解决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将“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率,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可持续性,努力打造低碳环保、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作为农业发展的指导标准。 1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发展意义 1.1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生态学以及环境学等理论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和生态农业有关联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因素,构建一个包括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的复合系统,这一系统能够确保有限的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获取更高的物质产出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2发展意义 1.2.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优点、经验于一身,同时依靠最前沿的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有限资源的使用率,并且还有助于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提升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1.2.2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最难处理的是伴随农业生产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滥用农药、化肥等现象屡见不鲜,土壤、空气、水资源被污染,直接导致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损坏严重[1]。生态农业重视的是有限农业资源的高效、可持续使用,严禁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透支,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为农业的发展营造舒适的环境。 1.2.3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就是要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切实提升农民收入,而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 2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思想意识落后,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 部分农民在选择农业生产技术时,倾向于那些见效快、成本低的技术,对于有助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技术视而不见,在这些农民心中,依然保留着固执老旧的农业生产观念。此外,某些基层地方政府只关注政绩,只在乎农业带来的经济增长,对于一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缺少的热情,更有部分人认为那是环保部门的责任,和他们没有关系。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从来就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任务,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多个部门长期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农业产业链不健全,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不少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时,仍然采取分散经营模式,不能有效预测市场需求,因而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频频发生,对农户生产积极性有着很大影响,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也难以实现,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高低不一,难以拥有自身品牌,市场竞争力可见一斑。另外,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不高,伴随较多的流通环节,产业链有待健全,如此必然会损害农户利益,更有部分农户以量取胜,却难以提供优质的产品质量,如此自然难以达到生态农业的相关标准。 2.3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不少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刚刚起步,因而离不开财政金融的支持,但各级政府能够补贴的力度有限,使得不少项目难以全面开展,有些刚上马的项目也因资金短缺难以顺利进行。同时,生态农业有着投入周期长、收效慢的特征,因而存有借贷倾向,但部分小额农贷落实并不到位,使得农户难以获取贷款而致使生产伴随困难。而就金融部门而言,针对农业贷款的发放量也十分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生态农业发展需求。部分贷款抵押有着过高的要求和过短的还款期限,难以满足具有较长周期的生态农业实际[2]。一些农业龙头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不得不求助于民间融资渠道而担负高利息负担。 2.4生态农业技术不够先进,制约农业经济效益 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会使得生态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当前,一些地方的科研费用利用率很低,盲目、重复投资的现象十分常见。在农产品防腐、包装、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技术不够先进,难以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技术结构方面,过于重视现代工业技术,不重视生物技术,这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污染状况。另外,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没做好,很多科学高效的农业技术,没能够在第一时间转化成实际的农业生产成果,农业的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 3.1做好生态农业发展的宣传工作,鼓励农民参与 借助电视台、广播等媒体,为农民介绍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农民的观念,让更多的农民愿意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为农民讲一些生态经济学的常识,让他们意识到滥用化肥农药,不仅仅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和自己的收入,更关系到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借助网络、培训、函授等形式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事迹,用真实的事迹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此外,将生态农业发展的概念用墙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让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并且,综合评估农民的实际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农业的投入。 3.2加大资金投入和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 在政府方面,需在财政预算中列出发展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类似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的相关项目也要逐渐倾斜向生态农业。各级财政部门需要拨出专项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同时结合政府贴息等措施,引入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作为引导者,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力量、信贷投入为补充力量的资金投入新机制。在金融部门方面,需要和财政局等联合起来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协调机构,简化贷款程序并给予相应的优惠贷款利率。推行小额贷款时,银行可以和政府资源联合起来,创新抵押方式,解决企业+农户的联保问题。重点扶持生态农业企业龙头,制定灵活的借还贷机制,帮助农业龙头做大做强,进而推进当地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3做好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用科技为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产品批量规模化生产,所以,一定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整合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等资源,成立相关的实验室或是科研基地,另外,还要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在这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方面,更是要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为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畜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创新和科研的条件。同时,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积极创办一些农业技术企业,放宽对生态农业技术的认定标准,另外,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导向,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生态农业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 3.4重视生态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养精蓄锐 生态农业是高科技农业,要切实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可持续性。具体的讲,就是要深化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大农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对于高等涉农院校而言,要重点扶持农业特色院校建设,有计划地开设一些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课程,为生态农业发展输送各类人才;对于中等教育而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专业过硬基础扎实的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开办农业培训学校,开设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讲座,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让农业技术教育落到实处,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结语 发展生态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还伴随不少制约因素,应该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合理策略,从而更好的推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亦凡 单位:中国乡镇企业总公司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管窥白色污染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1白色污染的危害 1.1对土壤的影响 随着塑料薄膜使用时间增长,进入到田间的残破塑料薄膜也越来越多。这些塑料薄膜残片多聚集在地表和耕作层,不仅阻隔土壤通气透水,还会影响作物根系下扎,抑制作物对水肥的吸收,进而引起作物生长发育不正常,最终导致减产。 1.2化学污染 塑料等是聚乙烯类的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它们在自然界中具有不易腐烂、难于水解和分解速度慢的特点,但其分解产物大都为有毒有害物质,因而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例如,农用塑料膜在生产过程中需加40%~60%的增塑剂,这种增塑剂多为邻苯甲酸二异丁酯,对植物具有很强的毒性,特别是对蔬菜影响更大。邻苯甲酸二异丁酯可从农用塑料薄膜挥发到空气中,再经叶片气孔进入植物叶片叶肉细胞,使叶细胞内的叶绿体明显减少,作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这种危害极易在生理活动旺盛的嫩叶或生长点上发生。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物的分解产物在植物的可食部分积累起来可使农产品品质下降,遇有降水、灌溉其分解物被淋至土体深处或移出土体,造成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当然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存留于土壤期间也会对土壤生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土壤生物学性质恶化。 1.3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物会对作物产生毒害等不良影响,受害作物主要表现为出苗慢,出苗率低,苗不整齐,缺苗断垄多,幼苗长势弱,分蘖少,胚根不易穿过地膜碎片,根系浅,生长发育不良。根据残留农用塑料薄膜对玉米生长影响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残留农用塑料薄膜数量的增加,玉米受到的影响加重,农膜残留量在37.5~450kg•hm-2范围内,玉米减产达10.5%~44.2%。 1.4对机械作业的影响 地面和地下残存的大量塑料薄膜,不利于农事操作,特别易于缠绕在农机具上,防碍农田作业,也常常使耕作深度下降,造成耕地土壤逐年板结。另外,由于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进入水体后会浮在水面,聚积在一起后会堵塞水流,引起水利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运转不畅,甚至酿成灾害。如漂浮在长江上的塑料包装物曾造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发电机组多次停机。2.5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塑料薄膜、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质量小、重量轻,可随风飘荡,常悬挂在树枝上、聚积在建筑物的背风角落,有碍观瞻,造成视觉污染。 2农业白色污染的防治 白色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法律、政策、行政、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政府和民间、城市和乡村一起行动,才能收到较好成效。 2.1制订和实施积极的废旧塑料回收政策 国家应该制订有效的废旧塑料制品回收政策,建立畅通的废旧地膜回收渠道,积极扶持发展废旧地膜收购和再加工企业。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使难于回收的农用塑料薄膜得以回收;而收购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回收农用薄膜等废旧塑料的积极性。当前,各地设立的废旧农用塑料薄膜收购点和加工企业很少,直接原因是利润较低。因此,对新建和扩建的废旧农用塑料薄膜收购站点或加工厂应实行在一定时间内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当地政府应在供电、供水、用地、办理营业执照等方面提供方便。已建成或新建的废旧农用塑料薄膜收购站点或加工厂应接受当地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2.2推广适时揭膜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适时揭去覆盖的农用塑料地膜是防治其污染的一个有效途径。覆盖塑料薄膜对于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防止土壤养分挥发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些作用一般随着作物生育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到了作物生育后期覆盖于地面的塑料薄膜在光照、雨水和机械破坏等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老化而破损,此时再行回收是十分困难的。为此适时揭膜技术要改传统的作物收获后揭膜为收获前,针对不同的农作物选定不同最佳时期揭去地膜。如在海拔1000m以上地区覆盖地膜栽培玉米,一般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或当连续5d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7℃以上时揭去覆盖着的塑料地膜。塑料地膜覆盖栽培花生,揭膜时间以封行期为最佳,也可在连续5d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5℃以上后揭去地膜。 塑料地膜覆盖栽培棉花,揭膜期以现蕾期为宜,一般是6月底7月初,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在雨后初晴,此时土壤湿润,覆盖在地表、两侧压在土中的塑料地膜易被拉出而不致破损,这样可以提高塑料地膜的回收率。适时揭去地膜技术可缩短地膜覆盖时间60~90d,揭膜时塑料地膜老化程度小、强度较高,与作物收获后揭膜相比可提高地膜回收率20%~30%,使回收率达到95%以上。回收的塑料地膜经加工后可制成盆、桶、勺、营养钵、育苗钵用具,使资源得到多次重复利用。此外,提早揭膜,揭膜后正值雨季,有利于降水直接进入土壤,增强土壤的蓄墒和保墒能力,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揭去地膜又可以降低农田土壤湿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病虫害发生,使作物的病情指数下降;适时揭膜还有利于农作物的后期田间管理,便于中耕除草、追肥、铲耥等中耕作业,防止农作物倒伏。 2.3选用耐老化、易回收的塑料地膜 提高塑料地膜的抗老化性能,增加塑料地膜的机械强度,可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破损,方便回收。因此提高塑料地膜生产的技术水平,是防治塑料地膜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 2.4大力推广应用新型自分解农膜 自分解农用塑料薄膜是一种双降解农膜,这种农膜具备一般农用塑料薄膜的特点和性能,但与一般农用地膜不同的是铺敷于田间一段时间后,在光照和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能自行分解。可降解农膜一般是在聚乙烯等原料中加入光分解剂或易于分解的淀粉等加工而成;加入光分解剂的地膜铺敷于地面,在光照作用下即可分解,而加入淀粉等易分解有机物的地膜即使是埋入土壤,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2~3个月时间也可降解,从而有利于消除使用塑料薄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到目前为止,在生产中自分解农用地膜的应用还受到限制,其原因有价格过高、机械强度差、可用时间短等。当然也有环境保护意识差、自分解地膜知识普及不够的原因。由此可见,在推广和应用自分解农用塑料薄膜方面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2.5严格执行现行国家农用塑料薄膜生产标准 在我国由于成本的原因,塑料地膜的厚度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一般来说农用塑料地膜的厚度越薄,其价格也越便宜。为此一些生产厂家迎合农户愿意购买偏薄农膜的要求,不断地生产出厚度低于国家标准的农用塑料薄膜。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农用塑料薄膜有不少厚度已经达到了0.005mm,有的甚至仅为0.003mm。这样厚度的塑料薄膜每公顷农田的用量仅为67.5~75.0kg,所需费用也较低。然而,塑料地膜过薄带来了强度过低、易于老化、难于回收、用后大量残留于农田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严格执行现行国家农用塑料薄膜生产标准。 作者:闫实 单位: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探求地方生态农业发展问题与策略 1存在问题及不利因素 1.1土地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而不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的劣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这还导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加速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还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大量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焚烧较多,堆肥还田再利用较少;加之周年不间断生产,土壤自然更新受到抑制,土壤肥力下降。山林地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水资源虽丰沛,但时空分配极不均衡,干季和湿季分明。节水灌溉尚未普及,土地地块狭小及不合理的利用,河、岔、沟、渠垃圾堆积,行洪、蓄水功能削弱,水质下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度、降水波动性加剧,农业有害生物波动性爆发,冷害、干旱、涝害及台风等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1.2快速城镇化,耕地面积减少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主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随着规划的调整,许多村落和耕地面临征用,农户在拿到补偿金的同时也因此失去了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并且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极其有限,特别是与主城区紧邻的吉阳镇、凤凰镇以及建设中的“国家海岸”海棠湾镇。如吉阳镇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39hm2,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2,农业呈萎缩状态。 1.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 大量的农户分散经营,缺乏对产品市场需求的预测和研判,往往造成增产不增收,削弱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分散经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很难实现,特别是在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上,统防统治很难实现,规范规程形同虚设,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低,产业链脱节,流通环节繁多,农户利益受到挤压,为了多赚钱只能以量取胜,产品质量却难以保证,这种有重大缺陷的半截子产业化难以满足市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 1.4城乡收入差异显著,导致农业劳动力丧失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城乡收入、公共基础设施差距的逐步加大,加之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很少,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农村更难以留住喜欢热闹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2三亚市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查找问题,才能因势利导,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创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 2.1重新认识城市生态农业 城市生态农业指城区或接近城市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和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和市场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城市农业相比,城市生态农业把生态功能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注重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发展城市生态农业已成为城市生态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三亚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吉阳镇、凤凰镇许多村落已融入主城区,现有的耕地、林地已成为城市绿地和城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基地及独具特色的景观绿地(如农业公园),既能增加城市绿地率和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城市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又使人们能在充斥着压力和竞争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片身心放松的绿洲。如迎宾路许多苗圃等林地可更新成为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2.2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时俱进 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龙头产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发展优质、高效、低耗、环保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市所辖的镇、场距离城市主城区、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地形和资源条件差异很大、当地的种植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因此,要将农业规划纳入整体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当中,按照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考虑整体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的结合、典型示范与逐步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不断调整、完善、落实、提高。如育才镇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的“美丽事业”、“绿色事业”、“奔跑事业”、“腾飞事业”和“甜蜜事业”就很典型。 2.3合理选择生态农业模式 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可分为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技术2个部分,前者喻为生态农业的硬件,后者喻为软件。生态农业建设实践表明,其核心和基础是模式建设。因此,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条件,利用各种组合效应选择和组建较为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对其进行优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三亚市在推进一池三改的沼气复合环模式、水田稻、渔共养、瓜菜轮作间作、山林地种植、畜禽、蜜蜂养殖、庭院热带果蔬立体化种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都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要及时查找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模式示范、推广和创新,并加强配套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从生产组织、技术示范、产品包装、市场流通、信息服务、风险防范上狠下功夫,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均衡、快速发展。 2.4依海兴市、取财于洋 鉴于陆域发展空间狭小的现实,开发利用海洋是必然的选择。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先发展渔业,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海南省重要渔业基地和海产品集散地,要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实现“造大船、闯深海、抓大鱼、收大益”。还要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养殖模式,实现养殖模式的创新,在养殖品种、养殖条件上下功夫,如建设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观赏鱼养殖等。通过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健全病害防治体系,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实施水产品精深加工工程,进行渔业产业价值链整合,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增值。渔业还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历史机遇,将海洋旅游、滨海旅游作为海洋渔业转移的新亮点,以休闲渔业为载体,编制规划,建设基地,开发观光渔业、垂钓渔业、海洋探险等特色产品,增加收入。 2.5推行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从源头抓起,建立覆盖产前(原材料种子、土壤)、产中(农药、化肥)、产后流通、贮藏、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就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在国家已有的农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地方配套标准等。结合现实条件,部分标准还要拔高,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其次,建立健全检测监督机制和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全程监督。最后,针对小户分散种植、销售难于监管,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难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要引入龙头企业,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积极推行“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的规模种植、计划种植效益、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便于统一管理的质量保证、有较强市场定价权、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品牌,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目前,全省已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通过登记,将承包地块、合同、权属证书落实到户,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的合法流转和集约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2.6以旅兴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创意农业 休闲旅游农业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是亲近、回归自然的产业。创意农业则可理解为“农业上的创意”,是用文学创造审美意境的手法,来对待、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于生产者来说,丰富了农业生产的文化内涵,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满足了只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方能享受到的审美情趣,而且将都市人强烈的回归自然、健体强身、陶冶情操等多种本能性需求得以满足。未来农村不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农业的多功能性将更加彰显,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将把农村作为理想的旅游、度假、观光、体验的好去处。作为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热带气候及丰富的资源吸引着大批游客,在此背景下,推动农业转型,充分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和文化,以旅兴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创意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契机。 目前,三亚市休闲旅游农业已有很大发展,如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小鱼温泉等。创意农业则刚刚开始,需要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开发建设,提升档次;紧密结合农业与旅游业,深度挖掘农业旅游资源、文化;突出项目特色;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管理,扩大宣传,改进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三亚市农业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在机遇与大发展的挑战面前,要在做好农业资源普查、生态农业规划等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在彰显特色、壮大规模、打造品牌、提高效益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助推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 作者:赵怀宝 张燕燕 曲环 陈庆斯 雷鑫 单位:琼州学院 三亚市农业局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浅议地方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一、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创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有效破解了小农分散经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断裂等难题。 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领大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解决资金、技术、市场、产品质量等制约因素,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工人。 2.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标准逐步确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包括生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一贴三奖励”、水电优惠、兴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加强了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涪陵区建立条形码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并率先建立起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行农村经营体制、要素资源约束,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1年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率只有42%,库区农业产业化率更为低下。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土地大规模集中,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企业等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业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耕地块小分散,不能实现耕地大规模集中,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的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无法实现,使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农业聚集,生态农业难以推广和发展。 2.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村人口转移、土地流转,阻碍着市场信息和农业生物技术推广传播。 由于缺乏信息网络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农民不能及时取得商品市场信息,不能发挥城镇经济信息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小农生产脱离了国内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大量土地撂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推广难,制约着农业生态化发展。 3.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重庆库区山地多,土壤水土养分流失严重,加上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村贫困面大,导致对土地资源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施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估算,库区农作物废弃物年产量约130万吨,其中多采用露天焚烧、填埋方式处理。畜禽业粪便年产量约为1252.49万吨,库区年禽畜粪便磷流失量平均为400多吨,不仅造成有机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而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4.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不完善。 首先,由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控制污染的手段、方式、制度不完善,治污能力和技术不强,库区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农业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制滞后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未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导致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缺乏法律依据,各级政府难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同时缺乏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认证标准,未能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养殖、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规程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技术标准。 5.生物循环农业没有广泛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充分。 生物循环农业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回收期较长,对企业资金形成较大压力,社会资本投向循环农业的比重小。而库区财力、人力不足,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难以掌握较复杂的生态循环技术,影响到循环农业的普及,制约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6.生态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首先,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先进的生物技术、循环技术等未得到广泛应用,实用的农业技术引入推广速度慢。其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环境约束,库区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条件差,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信息和物流成本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投资引进困难。市场信息不灵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7.生态农产品市场培育欠充分,生产者缺乏积极性。 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消费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不能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报酬,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促进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住城镇化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 通过完善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 2.加强区县级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生态城镇化进程。 应适度加强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段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对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县级城市投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重负,通过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施的配套,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统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为重,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制定符合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应统筹规划企业、基地、市场要素,整体协调山、林、水、路、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产业链的清洁工程、循环农业以及沼气、太阳能等农村社区清洁能源建设等的发展规划上。农业工程项目及农业开发,必须符合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防止因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资源环境可承载力为界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原则。 4.完善库区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的法律制度,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和农业生产专门管理部门,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管理与监督,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向清洁生产方式转换,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第二,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负责”、“谁保护,补偿谁”的原则,建立大气、耕地、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耕地、水资源消耗补偿制度。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惩戒制度,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负责耕地、水资源、大气的检测、监督、治理,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制度。政府层面加大宣传,增强民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环保意识,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第三,加快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对水资源、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技术规程及生物农药、有机肥使用规程等标准体系。尽快完善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快建成方便快捷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和监管,引导生产企业申报“三品一标”食品认证,帮助消费者认知和消费。 5.完善生态农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补偿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库区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对库区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给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第二,完善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和环境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发特色生态产业,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生态农业金融产品,实施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将农村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建立生态农业政府投融资担保平台,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加大生态农业保险,完善生态农产品保险机制,实施生态农产品支持价格等来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6.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开发、推广体系。 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生物科技创新平台。选择和支持一批科技实力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校到库区建立科研基地。激励龙头企业加快生物技术引进,促进世界最新生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切合实际地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传授生物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将农用地转向生态耕作。通过“12316”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专栏,加强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将规范化、程序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推广,指导生态农业生产。 7.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对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清洁生产以及农村沼气等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特别要激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有机肥生产,粪污还田”模式,桔杆、稻草、果渣等饲料养畜、“废弃物变废为宝”模式,“林果-兔鸡”、“猪(羊)-沼-粮(茶、菜、果)”等循环模式。 8.加强生态农产品宣传推介,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 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和推广生态农业知识,增加人们对生态农产品的认知和信任度,明确生态农产品较高的市场定位。同时积极建立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在库区产地逐步建立生态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保证生态农产品就地交易;发展库区生态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形式;通过建立生态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积极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作者:李晓莉 杨建平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漫谈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中劳动效率、土地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等,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有效的实现了物质循环,保护了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更优质、更多的农产品,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遏制现代农业生产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生态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不断突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大力的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农业生产体系。与此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以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结合,并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更好的培育龙头企业,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更好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建立良好的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局面。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农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的目的。 第二,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生态农业的宗旨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重视对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以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型农业很好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进行结合,并且以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一个经济效益高、生态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农业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达到了农业发展的长期追求目标。 第三,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发展思路,并且对于生态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要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特点,并且针对于自然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措施,最终达到遏制环境恶化,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在思路上,要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首要目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依托。对于农业地区生产改进上,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对于农产品生产中的污染问题,需要注重改进,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在生态农业布局上,要按照重点突破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规划的生态农业试点,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作。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发展内容,只有从生态的角度,对于我国畜牧业、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个产业进行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以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技术型的保障体系。最后,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创新机制,针对生态农业的特点,强化相关技术支持,并且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真正的使相关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3、结束语 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仍然偏重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没有真正的面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所不足。现阶段生态农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偏重经济发展,轻视生态发展,不重视农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关部门应该注意到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此类问题做出有效的整改,真正的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鹿丽梅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政府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推动生态发展的农业法律策略 作者:马平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一、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㈠石羊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河西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东南与白银、兰州两市相连,西南紧靠青海省,西北与张掖地区毗邻,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流域耕地面积41.6万公顷,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6亿立方米,纯地下水1.0亿立方米。流域行政区划包括武威地区的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全部及天祝县部分,金昌市的永昌县及金川区全部以及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山丹县的部分地区,涉及3市8县。流域水系发源于祁连山,自东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八条河流组成。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81.2毫米。 ㈡石羊河流域生态紧迫性、重要性石羊河流域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0万人,是河西走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它是河西走廊工农业生产的命脉,事关河西走廊安危,是甘肃经济发展的依靠。但由于石羊河流域人口压力大、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面积减少、祁连山雪线上升、工农业用水量偏大、水污染严重等原因,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为此,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总理曾经指出“: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并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2005年4月,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全省水利建设的“一号工程”,《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又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列为甘肃省十大超百亿战略性重大工程,使之成为甘肃省“十一五”期间最重要的两个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之一。由于石羊河流域空间区位的重要性,以及对甘肃省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农业建设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促进石羊河流域农业发展,加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势在必行。 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不足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地理条件差。该省虽然制定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从法制化的层面对石羊河流域产生的生态问题进行治理,但仅依靠一两部法律法规,不足以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起到全面的指导作用,人地争水仍是河西地区水流域发展的弊病。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河西地区在流域综合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水资源缺少与流域治理不当而形成的水资源短缺、浪费。河西地区水流域的显著危机是缺水,在节水的同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极为必要。河西地区在流域治理、水土保持方面存在误区,在理念上仍滞后于单纯的植树造林。以民勤县为例,植树造林不事先深入考察地下水状况,盲目种树,导致树木蒸腾大量耗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浪费,土地沙漠化加剧,沙尘暴肆虐。二是节水、治污机制滞后。第一缺乏对水质水量进行定期监测的相关规定。流域治理应注重节水、防污,建立定期监测的相关制度,可以有效控制水资源浪费,了解水资源状况,降低污染事件发生。第二水污染严重与治污设施建设滞后。按照流域的流经状况,取水、用水一般是根据自然分布,依次为上游、中游、下游用水。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生活、工业用水量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武威、金昌等地工农业用水超额开采,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工业废水流入下游,长期积累,导致下游民勤等地生态环境严重遭到破坏,有些地区河流水已不能进行灌溉,更不能用来饮用。三是缺乏相配套的法规。完整的流域管理法律体系还应有一整套配套法规。四是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不协调,水土流失和农业节水措施不到位。区域和部门用水不平衡,生产用水特别是农业用水偏大,2005年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6﹪,而生态用水基本没有保障;另外,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生产相对落后,农业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水量蒸发大,灌溉过度则导致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日增。五是水市、水权管理机构不畅。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多用于工农业建设,作为公共资源,水资源极少涉及水市、水权制度。2007年出台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中有少量涉及水权转让的规定,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于用水费用体系不健全,农业用水形成无序开采状态。在民勤等县,对于开采地下水额度的限制仅仅体现在对开采耗电量收费上,短缺的水资源反而无度浪费开采,这种状况不仅造成水流域水资源的资金匮乏,国家负担过重,而且也不利于改变水浪费与水污染的局面。 三、促进石羊河流域生态发展的农业法律措施 由于我国关于流域的立法、综合治理措施还不完善,流域治理至今仍然制约着各地经济、生态的发展。甘肃省农业种植量大,流域治理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流域治理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互相制约。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命脉,造成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流域内的农业耗水量高,且多用粗放型的大水漫灌。所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型特色农业,提高用水率,降低农业用水量,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石羊河流域现状,推出农业法制措施促进流域综合整治。 ㈠改进农业产业结构,大力种植节水作物石羊河流域农作物多种植高耗水的小麦、玉米,种植量大,耗水量多。政府应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科学种植,以行政促改革,改进农业产业结构,将以往的粮食种植改为低耗水的蔬菜、水果种植,降低耗水量。提倡并鼓励农民在流域附近种植枣树、苹果、梨树等水果作物,进行棉花、蔬菜、小麦与水果套种的方式,从种植结构进行区域节水,实现绿色产业,绿色农业。另外,石羊河流域由于土地沙漠化严重,应增加地表覆盖,设置机械沙漳,种植抗风沙能力强的植物,如马铃薯、谷子、荞麦、棉花、紫花苜蓿等,以农业促治理。 ㈡改进农业灌溉方式,节约化用水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力不高,传统的灌溉模式,水资源浪费严重,许多地区采用大水漫灌,水资源多数渗入地下,最终通过蒸发而直接回到大气,成为“浇地”而不是“浇作物”。据研究表明,灌溉用于次年作物发芽的水分只有20%~30%,浪费现象严重。以乡镇、村为单位,由乡政府、镇政府、村委会派专人实地考察,根据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分别采用滴灌、喷灌或膜灌等先进的节水方式,增大灌溉用水在农田间的流动量,以减少农业用水浪费。以生态用水为主,农业用水为辅,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力度来拉动农田产值,在地下水位过低的地区,由政府强制关闭过量机井,减少农业种植,降低地下水开采量,保证生态用水,实现生态安全。#p#分页标题#e# ㈢调整水费征收制度,促进节水意识石羊河流域目前采取的水资源收费方式主要有“按灌溉面积收费”和“按人口数收费”,在春天灌溉前收缴。而在民勤等井灌区多采用收缴电费的方式来制约水量的使用。低额的收费限额,导致石羊河流域农业大水漫灌而不受限制。政府应调整水费征收结构,采取听证会等手段,提高水价,建立水权、水市,将收缴电费改为水费收缴,以政策调节价格杠杆,贴近农民切身利益,提高农民节水意识,促进节水。 ㈣发展多元化产业,以经济效益促进节水发展多元化产业,种植耗水量小,营养价值大,可进行再加工的作物,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将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生态价值高,经济价值丰富的多元化、深加工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使其自主选择节水作物,由被动节水转向主动节水。㈤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石羊河流域农村人口压力大,闲置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政府应鼓励农村闲置劳动力进城务工,以减少农村人口压力,促进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减轻水资源压力,促使节水农业健康发展。另外,通过实施“10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将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引进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㈥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将农业节水责任落实到人由于我国西部农村教育层次不高,农民节水意识低,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册,法律条文的方式,让农民群众近距离接触《水法》、《农业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等手段强制施行节水灌溉,增强防水意识。另外,实行行政长官负责制,将节水责任落实到政府负责人,使之产生忧患意识,充分考虑地区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节水。 石羊河流域经济发展取决于流域的综合治理,生态安全。而流域治理,重点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用水率,降低农业用水量,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西部经济都以先污染,后治理环境的方式缓慢发展。但污染一经形成,治理就越发困难。本文从石羊河流域污染破坏现状出发,提出通过农业法律措施改进流域治理的方式,以期达到在现有的生态流域污染现状上,从法律层面上有效规制,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探索 作者:罗昆燕 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能值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种以能值为测度单位的环境—经济系统综合核算方法[1],不但可以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动,而且可以把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能量转换为统一的标准———太阳能值,以太阳能值为统一尺度,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有机联系起来,量化分析二者的互动演变关系,其研究成果对于调控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政策等都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能值(emergy)指一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2]。任何能量均始于太阳能,故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太阳能值作为衡量某一能值的标准。任何流动或储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太阳能(solarenergy)之量,即为该能量的太阳能值[2]。低质能量通过相互作用和做功,转化为高质量的能量。每单位某种类别的能量(单位J)或物质(单位g)所含能值之量称为能值转换率。由于能量在流动和转化中不断消耗和损耗,所以在系统的能量转化链中,所处等级阶层越高,能量数量越少,但能质逐渐增高,能值转换率也越高。即能值转换率随着能量等级的提高而增加。能量系统中较高等级者具有较大的能值转换率,需要输入较大量的能量来维持,具有较高能质和较大控制能力,扮演中心功能作用[2]。能值分析首先要做的是应用Odum的能量符号绘制能量系统图;其次是编制能值分析表,从系统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选取主要项目,计算能值,剔除所占比重小于5%的项目;再次,选取主要的能值指标,对系统生态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客观分析系统现状,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 1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基本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包括3个自治州及11个自治县,面积为10.02万km2、占贵州国土面积的56.88%,人口为1565.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44%。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58.24%,高出全省近26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为1088.83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7.83%,产业结构为“321”型(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其次为第二产业,最后为第三产业),主要农作物为粮食、油料及烤烟,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9.77%、35.19%、42.85%;主要工业产品为原煤和发电量,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6.11%和19.00%。据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石漠化面积分别为4738.9、7766.7、1786.7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20%、29.65%、5.89%(表1)[3]。 2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通过《贵州统计年鉴》及相关社会、经济、环境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能量输入、支出方式及能量交换过程和关系,列出主要的能量输入、输出项,计算各类资源能流量,并结合各种资源的能值转化率,将不同度量单位转换为统一的能值单位———能值,编制能值分析表。从表2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2010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能值为2.48E+23sej,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为2.68E+22sej,所占比重为10.82%;可更新资源产品为1.56E+22sej,所占比重为6.30%,主要为粮食、油料及肉类;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为2.05E+23sej,所占比重为82.88%,主要为乡村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入及化肥施用能值输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2.32E+23sej和1.56E+22sej,产投比为0.06。在总能值中,黔西南、黔东南、黔南三个自治州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合计为1.71E+23sej,占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能的值68.95%;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及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能值分别为2.04E+22sej、1.04E+22sej及1.40E+23sej,在自治州总能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1.93%、6.09%、81.97%;自治州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1.60E+23sej和1.04E+22sej,产投比为0.06。 道真、务川等11个民族自治县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合计为7.69E+22sej,占民族自治地区能值总量的31.05%;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农业机械化及物资消耗能值分别为6.42E+22sej、5.20E+21sej及6.53E+22sej,所占比重分别为8.34%、6.76%、84.90%;民族自治县系统能值投入、产出量分别为7.17E+22sej和6.42E+21sej,产投比为0.07。在能值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环境资源能值/总辅助能值、工业辅助能值/总辅助能值、可更新有机能值/总辅助能值、农产品能值/总辅助能值、单位从业人员能值生产率、环境负荷率、能值产出率、能值货币价值、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等9项评价指标构建能值分析指标体系(表3),分析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包括太阳光能、雨水化学能和地球旋转能,可更新资源产品指生产的各种农产能值,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指土壤净损耗能值,工业辅助能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和化肥施用量能值,可更新有机能指乡村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入能值。从表3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的能值结构中,可更新有机能值占绝对比重,化肥、农药等工业辅助能值所占比重不高,仅为2%左右,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的形成,主要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等工业辅助很少。一方面表明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发展极为落后,基本为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依靠大量劳动力的密集劳动形成为数不多的农产品能值;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产出微乎其微,使得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能值只能用于(甚至不足以)维持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生存,没有多余的能值用于土地改良、环境治理等系统反馈,使系统不能朝着良性高效运转的方向转化,出现石漠化、水土流失、贫困等生态经济问题。从表3还可以看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单位从业人员的能值生产率为1.71E+15sej,仅为2005年中国平均水平的5%(2005年中国单位劳动力人数的能值生产率为3.0E+16sej[6])。表明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村人口的能值生产率极为低下。劳动力数量大,生产力低,土地贫瘠而量少,就产生了需求大而供给少的矛盾,这是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能有效运转的原因,也是该地区一切生态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环境负载率为系统不可更新能源投入能值总量与可更新能源投入能值总量之比[2]。即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与工业辅助能值之和,与可更新环境资源和可更新有机能能值之和之比。该指标能反映地区生态经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该指数过大,则表明经济活动强度较大,已对环境产生较大压力,若系统长期处于较高的环境负载率,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功能退化或丧失[8]。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负荷率虽然很小,为0.02左右,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的劳务输入能值这项可更新有机能过大,增加了分母的值而使总的环境负荷率显得小,但是其实这样的劳作方式已经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系统能值产出率与环境负荷率之比。该指标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关系,ESI值在1~10之间表明经济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1];ESI 10是经济不发达的象征,表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ESI 1时,为消费型经济系统,系统的进口资源及劳务能值量(IMP)在总能值使用量中所占比重较大[9]。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5.48,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潜力,但目前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持续发展的运转状态。#p#分页标题#e# 3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现状分析 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光能、雨水化学能等可更新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农业产品能值的积累主要依靠大量乡村从业人员的劳务输入,以及化肥等农业机械动力的使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使得乡村劳动力被大量束缚在为数不多的耕地上,而所创造的价值又远低于维系和发展自身所需能值,因而系统很难有多余的能值进行结构功能的调节与优化,导致系统顺向演化速度很慢,甚至出现系统的逆向演化,产生一系列如石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贫困等生态经济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值的转换效率太低,农业产投比远低于1(为0.06左右)。表明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系统中,在低质能量向高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着能量转换链过长、能量损耗过大、能值转换率低等问题。这反映出在贵州喀斯特环境下,农业发展条件艰苦,同样生产1kg农作物需要经过的生产环节和投入的劳动与物资较其他地区较大,如何减少农业生产的能量转换链,降低生产过程中无谓的能量损耗,提高能值转换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显示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但是要真正实现系统富有活力和持续的发展,还需要改变现在系统低速低效运转的现状,实现系统结构、功能等自组织能力的本质提升,才能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富有活力和持续的发展。而系统自组织能力的提升,很大部分取决于系统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即农村劳动力,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等综合素质,才能使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系统进行有意识的良性反馈,使生态经济系统实现最有效的运转。 农业生态发展论文: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生态战略 作者:张伟达 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在沿海开放带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类型.它是以创汇农业经济为主导,投海地带生态系统为基础,具有多层次、多成份、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与内地各类型农业相比较,外向型农业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超前性. 一、外向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只限于沿海开放地区,是直接受国外社会、经济、技术、文化诸因素影响的创汇性农业。其主要生态经济特点表现如下: (一)外向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海陆交接、内外衔接、城乡融合的“结合部’,具有多重‘边缘效应,.首先,从生态系统来看,具有海洋、海岸带、平原、台地、丘陵等多层次垂直分布的自然地域组合.在垂直分布的不同层次,其景观、水文、土壤和赵主物等诸自然要素的组合形式,除了具有山、丘、平、海洋的各自特点外,还有海陆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边际生•态系统.因而,这种区域生态系统的组合结构复杂多样,生态位丰富,有利于农业向多维空间、多层次开发。但来自海陆两面的台风、水土流失等不利生态因子对其构成一定的威胁.第二,外向型农业系统处于国内和国外的衔接处,形成人流、物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传递异常活跃的生态经济功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第三,外向型农业大都以沿海开放地区各中心城市为轴心,具有城市和农村相融合的城郊生态效应;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城市强烈辐射力、市场拉力和来自城市污染扩散的影响.形成了城乡间源源不断的生态经济交流. (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形成多层次、多门类的外向型农业经济结构,创造了高效益,但存在依赖性.外向型农业最显著的标志,首先在于受国际市场牵动,经济系统内部发生结构性变化.同时,随着国内外技术、物质、资金、信息的大量输人更新而加快了经济的运作过程;其次,作为沿海带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的一部分,以其服务功能,为城市供给多元化副食品和劳务等,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综合发展,构成了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外向型农业经济.其物质产出率、商品率很高,经济循环快.但是,外向型农业经济一头在国外,一头依托内地,很容易受到系统内外两方面环境因素的制约,表现出较大的依赖性. (三)生态系统的“低能”、“弱智”现象是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农业生产上,利益和风险可以诱导经营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倚重短期效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只看到直接效益,看不到间接效益。外向型农业这一特点表现比较明显,其一,乡镇工业规模日益扩大,挤占上等耕地,工业结构和形式并不以农业第一、二性生产为基础,不能使农产品多层次循环增殖.如果说鲜活产品出口是既定战略,那么,从长远和国际市场特点看,加工食品更有竟争力,可获更高的创汇.因为它最大限度容纳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其二,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经营粗放,土地出租,掠夺式经营.以单一的满足出口量为主要目标,而没有充分利用温、光、土地资源,获得最佳效益;其三,第二性生产养殖业趋向“工业化,,高投人、高产出.但几乎脱离生态系统运行.第一性生产和第二性生产没有很好结合,生态系统内层次间物质和能量转化效率较低.从整体效益看,生态效益的不足,可以通过创汇升值来补偿.由此可知,外向型农业从价值形态看是合理的,但从生态经济实质看有其不合理性,主要问题在于恢化了生态学过程,使生态系统变得“低弱”化. (四)环境污染加剧了外向型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外向型经济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外向型乡镇企业的大量增加,二是城市污染的扩散,三是海岸带经济开发,特别是以耗能工业为主的开发,污染物较多. 二、外向型农业的生态战略 外向型农业的生态战略,必须从外向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出发,进行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协调.要融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农业和旅游农业于一体,实现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其基本战略如下: (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建立合理的外向型、城郊型双重优化结构.根据国际市场特点和我国“港澳鲜活产品南移’的战略方针,南部沿海地带外向型农业,以鲜活产品创汇为支柱,城郊农业结构同样是以鲜活商品为主,二者相统一,建立外向和城郊统一的生态经济,既可以‘为出口服务”,也可以“为城市服务”,同时可以利用城市的需求调节国际市场波动,减少风险.结构优化既要有利于获得最大利润,又要利于系统的生态平衡.重点优化动植物种群结构,保护、引进、选育创汇经济性状最好、资源利用率高、生态效率高、抗逆性强的优势种群. (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生态系统.根据区域(县域)不同自然组合,进行地域合理分工,生产要素最体配置.发挥“边缘效应’优势,在山海相接的‘深海海岸段,建立特种海产资源保护利用和旅游农业生态系统,在浅海岸段和海滩,充分利用生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建立海淡水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城镇近郊,建立菜基果基鱼塘等生物共生生态系统;在平原区,建立菜一稻时空立体布局和农牧结合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台地、丘陵地,建立果牧结合生态系统;低山带建成林果绿色生态系统.上述各层次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种养加复合生态农业大系统. (三)运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主导创汇产品为中心,以饲料、肥料、燃料转化为纽带。和通道的多种生态工程模式。 (四)加强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外向型农业生态系统,一面临海,一面连山,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森林虽不成为创汇产品,经济效益不显著,但其生态效益是不可取代的,特别是防护林。它能间接提高农牧渔产品创汇的产值和效益,能保护和改善外向型农业多功能的生态环境。对于旅游农业,城乡协调至关重要。防护林生态工程包括:海防林、田园林、水源林、企园林和庭园林等。 (五)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中,是推动系统运行的决定性要素,也是生态经济协调的主要媒介。要不断提高创汇产品的技术含量,运用高科技促进物质良性转化,开发高挡产品。要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农牧结合,果牧结合在较高水平实现,做到高效、低耗、无废物、无污染生产.同时,逐步实现规模经营,规范化生产。#p#分页标题#e# (六)协调外向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防止污染和侵害.外向型农业受到工业和城市快速发展的冲击,环境危机加剧。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在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缓解工业用地和农业生态空间的矛盾;二是要防止污染工业输人;三是要利用高技术处理城市和工厂“三废”;四是建立生态企业,即包括环境绿化、垃圾处理等工程配套;五是通过资金流支持农业创汇产品开发和社会效益大的产品生产。 (七)加强宏观调控,以外向型农业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外向型农业一方面对国内农业有依赖性,另方面也可以刺激内地商品农业的发展,所以要协调好这一关系。外向型地区要同内地建立原料供求稳定关系,保证系统内循环的物质基础.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既保证土地的持续生产力,又保障上地使用的社会主义方向。总之,沿海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只要人们不断增强创汇意识和生态意识,自觉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种新型的农业现代化必将稳定持续发展。
农业教育论文:浅析农业职业教育应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误区;改革途径 论文摘要: 农业职业教育要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就要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出发,充分认识三农问题,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改造的误区 农业相对效益较低,使农业职业学校或学院的涉农专业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弱势,为了追求生存、发展,多数学校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老专业改名、新专业设置,目的是为了吸引生源。但忽略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改革,改造后的专业大多数换汤不换药,新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实习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甚至没有,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实验室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 2、教学环节的弊端 专业变化快,课程设置跟不上步伐,征订教材教师参与少,教材与实际需要和学生能力脱节,学生水平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教师水平评价仍然是传统的方式(教案的规范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领导的印象等),使工作缺乏推动力,教师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导致教师队伍新技能欠缺或技能熟练程度不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技能训练不到位。 由于上述原因,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又缺乏特色和职业能力,毕业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新名称、新专业在招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快就被扼杀在摇篮中,生源又会陷入困境。 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1、充分认识三农问题 众所周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在政策上给与诸多照顾优惠,使其待遇有所改观,但我们看到大中城市大多选择发展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况且城市本身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与城市富余劳动力的竞争中多处于劣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贫民阶层,低成本、低风险的土地将成为农民生存的最后保障,况且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最终也只能靠农民自己,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是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并带来机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农业将成为一项新型产业,同样也要求造就新一代农民来改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农业发展趋势表现在由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优质高产高效,产品系统转向名、特、优、稀、新、少,林果牧渔各业及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发展工厂化基质栽培技术,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的走向。以上各项战略均对农村从业人员的种类布局、技术结构和能力的层次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优秀科技人才奇缺、信息渠道不畅通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效益的提高。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三农”需要,实施全面的、多元化的专业和培训,同时加强与之相配套软硬件建设。抓住机遇,以优质“产品”迎接挑战。 2、走出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构建与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自制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强调适用、够用,突出实用性、体现地方化、模块化和现代化。设置区域性或乡土性专业课程,组织编写适合地方特色的实用教材。结合实际增减课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手册及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教材的选择要依靠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专业教师。至少有内行教师和德才兼备的人员参预订购教材事宜。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等于丧失了办学生命力,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增加学习接触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业务能力。 突出“应用性”的 教学内容。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体现知识能力的“岗位针对性”。教学过程强调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加强基础专业技能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内容。 (3)启用教学能力评价模式。评价机制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更是教师能力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把学生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删减当前的理论考试,把单独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水平的测试方式。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上将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课堂,将实训基地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这样既对学生实行了“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使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又对教师完善自身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技能熟练程度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推动作用。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无论是改造老专业还是设置新专业,教师能力欠缺是改革的最大障碍。育人先育师,教师的专业培训,应当成为专业建设的前提,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新专业建设相匹配,新专业才具有生命力。 学校体制、政策对能力的发挥和积极性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应以实绩作为能力标准、待遇标准。取缔效益甚微的岗位和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一劳永逸的待遇,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奖罚制度,建立、健全鼓励扶持政策,使全校职工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 支持、鼓励实训基地建设中教师技能的创新、名特优品种的引进、示范、试验。农业受天时、地利的影响明显,允许一二次的失败,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探索、创新。支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指导专业户或自办实体。以实体和专业户的效益、学生能力展示评价教师能力,并作为评选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依据。奖励应倾向于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艰苦、能力要求高、对学校发展影响大的工作和岗位,真正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全体职员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在节假日深入各行业一线参加生产、管理实践活动。经过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积极采取引进人才、校企联合等完善师资队伍。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农业职业教育要办好,就要确立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自己的实训基地上依靠它的技术优势、人员优势,建立一套与专业对口、科技含量高的实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有所练,学有所得。而且该实体能对外营业,效益可观,使基地具有较高的示范性和较强的辐射功能,以此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走出了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农业教育论文: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5.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输送的新型劳动者,应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观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专多能、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能经受挫折和承受环境变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农业教育论文:试谈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本论文在进行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盐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剖析盐域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基础上,找出问题,提出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以推动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呈现了开放搞活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全面走向市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 一、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盐城市农业职业学校目前主要有四家: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建湖二职中、东台二职中。 1、盐城农业学校建于1952年,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省部级重点学校,长期开设果树、农学专业、2004年3月,盐城农校升格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类职业中学,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设有13个专业,50个教学班,师生员工3000多人。 3、江苏省建湖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省级重一皇职业中学,学校化于建湖县东郊钟庄镇,学校设有现代农业、园林等专业,为学生成才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 4、苏省东台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创建1968年,是一所省级(国标)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学校拥有多种经营、半自动化鸡场等20多个文习场地和多种经营等专业实验室。 二、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1、盐城农校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农校培养的是实用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市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盐城市的四所农业职业高中之一。教学的组织模式和盐城农校是一样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制为二至三年,但是它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三、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盐城市农业学校办学方向不明晰 随着盐城丁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许多农业职校把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纷纷停办原来的涉农专业,改办而向城市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农林专业规模相当小,2008年盐城中职招生中涉农专业仅占2.2%,且多为参加汀苏对口单招升学班,加入应试行列。许多农业职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相当严重。 2、盐城市中等农业学校生源下滑 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7—2000年盐城市农业巾专经历了历史性转折和困境,前:年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到2000年,农业中专招生人数严重下滑四所不同层次的农业类学校学生培养米看,都存在着在招生规模不断扩的同时,农、啦类学生招生比例不断下降的明显反差。 3、生源基础素质差 从盐城农校近十年录取学生的平均成绩统计(见表)可以看出.并轨前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较高,但并轨后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到了2004年以后,入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不到300分。这是由于招生困难,中等农业学校为了维持办学,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农校,还得招收进来培养。 4、办学经费不足 农业学校的建设起点普遍较低,财政投入少,收费低,基础设施差,实验设备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不足,实习基地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5、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所以中等农业学校不得不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员从事专业课教学,有的外骋人员甚至只会操作不会讲,有的只是为了一些课时费而上课,责任心不强。 6、农业学校办学模式封闭 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于是出现了“教室里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适用性很强的农学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已经严重的不能适府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7、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业中专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基本满编,甚至趟编。农科类毕业生对口从业率不足20%。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的路子。 四、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存在不少的问题。经过分析现阶段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笔者提出发展盐城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前途、相对于其他职业学校,积极“投身科教兴农主战场,坚持为‘三农’服务”,必须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2、实行农业专业优惠政策 当前盐城要通过招生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职教意识加快盐城农业职教免费的步伐,可以以职教券的形式实行减免费政策.实施农贫同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政策辅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费减免、校内赞助等措施。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感受“大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上来,小断更新知识。并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 突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长期单一部门办学的管理格局,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盐城市应加大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力度,从以下几方面蕾手培养农业职业教师:一是要依托1-2所高职院校人力培养巾职师资;二二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和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6、改进办学模式 农业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按照“产教结合”的教育思想,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从电脑网络中查询信息、最新资料等;图书馆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查阅或复印材料,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活”教材。 7、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毕业生的就业。 结语 随着前不久困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沿海独特资源,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盐土特色农业和沿海农产品加工业,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溶入沿海开发大战略中去,为盐城地方经济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农业教育论文:论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 论文关键词:农业 物流人才 教育教学体系 论文摘要: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核心是形成先进的农业产业链。将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与现代物流经营理念相互渗透,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建设和谐、节约型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农民收入低和农村的生产方式、观念是密切相关的,今天的农村生产经营仍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主,分散、跟风经营的高生产成本,销路不畅的瓶颈现象,堪忧的是,农村有资源却贫穷。解决“三农”问题亟待在中国农村形成生产规模化、深加工;经营产供销一体化;结构绿色生态链,从而走出一条新型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物流。 中国是农业大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人才何在?如何培养?如何发展、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并以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目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正向着现代化迈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尤其是农业物流人才教育领域更是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因此从教育体系的构建入手,以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决心为契机,结合现代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围绕农业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四大方面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探求培养高素质农业物流专业人才的途径已势在必行。 农业职业教育要真正培养出能够带动农业、农村、农民摆脱贫穷的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应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首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在职业教育中淡化专业间的界限,拓宽专业的口径,增强专业的弹性,加强专业间的交叉性和互联性。今天中国农村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更需要既懂农业又懂市场运作、产业经营、销售、管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第二,加强实践环节,物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物流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才能保证农业物流业专业人才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针对农村经济落后、复杂的现状,构建农业物流教育体系一定要实现对学生的创新、适应、分析、判断、经营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的基础;第三,广大的生源应该立志于农、取之于农,立足于农、服务于农。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无论以人为本还是抓经济源头,聚焦点是要有农业规模、循环、生态、绿色经济的建设者。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者欲从教育教学领域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富有时代使命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之处。具体应该体现在三个比较优势上:农业产品产业链规模经营比独立经营和单品经营农产品所具有的成本效益优势;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独立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具有理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的优势;传统产业(农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相结合,具有古典精粹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优势。 总之,按照我们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与现代物流新型经营理念相互渗透,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农业教育论文:浅析农业职业教育应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误区;改革途径 论文摘要: 农业职业教育要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就要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出发,充分认识三农问题,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改造的误区 农业相对效益较低,使农业职业学校或学院的涉农专业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弱势,为了追求生存、发展,多数学校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老专业改名、新专业设置,目的是为了吸引生源。但忽略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改革,改造后的专业大多数换汤不换药,新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实习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甚至没有,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实验室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 2、教学环节的弊端 专业变化快,课程设置跟不上步伐,征订教材教师参与少,教材与实际需要和学生能力脱节,学生水平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教师水平评价仍然是传统的方式(教案的规范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领导的印象等),使工作缺乏推动力,教师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导致教师队伍新技能欠缺或技能熟练程度不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技能训练不到位。 由于上述原因,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又缺乏特色和职业能力,毕业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新名称、新专业在招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快就被扼杀在摇篮中,生源又会陷入困境。 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1、充分认识三农问题 众所周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在政策上给与诸多照顾优惠,使其待遇有所改观,但我们看到大中城市大多选择发展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况且城市本身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与城市富余劳动力的竞争中多处于劣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贫民阶层,低成本、低风险的土地将成为农民生存的最后保障,况且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最终也只能靠农民自己,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是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并带来机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农业将成为一项新型产业,同样也要求造就新一代农民来改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农业发展趋势表现在由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优质高产高效,产品系统转向名、特、优、稀、新、少,林果牧渔各业及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发展工厂化基质栽培技术,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的走向。以上各项战略均对农村从业人员的种类布局、技术结构和能力的层次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优秀科技人才奇缺、信息渠道不畅通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效益的提高。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三农”需要,实施全面的、多元化的专业和培训,同时加强与之相配套软硬件建设。抓住机遇,以优质“产品”迎接挑战。 2、走出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构建与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自制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强调适用、够用,突出实用性、体现地方化、模块化和现代化。设置区域性或乡土性专业课程,组织编写适合地方特色的实用教材。结合实际增减课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手册及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教材的选择要依靠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专业教师。至少有内行教师和德才兼备的人员参预订购教材事宜。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等于丧失了办学生命力,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增加学习接触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业务能力。 突出“应用性”的 教学内容。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体现知识能力的“岗位针对性”。教学过程强调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加强基础专业技能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内容。 (3)启用教学能力评价模式。评价机制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更是教师能力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把学生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删减当前的理论考试,把单独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水平的测试方式。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上将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课堂,将实训基地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这样既对学生实行了“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使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又对教师完善自身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技能熟练程度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推动作用。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无论是改造老专业还是设置新专业,教师能力欠缺是改革的最大障碍。育人先育师,教师的专业培训,应当成为专业建设的前提,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新专业建设相匹配,新专业才具有生命力。 学校体制、政策对能力的发挥和积极性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应以实绩作为能力标准、待遇标准。取缔效益甚微的岗位和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一劳永逸的待遇,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奖罚制度,建立、健全鼓励扶持政策,使全校职工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 支持、鼓励实训基地建设中教师技能的创新、名特优品种的引进、示范、试验。农业受天时、地利的影响明显,允许一二次的失败,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探索、创新。支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指导专业户或自办实体。以实体和专业户的效益、学生能力展示评价教师能力,并作为评选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依据。奖励应倾向于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艰苦、能力要求高、对学校发展影响大的工作和岗位,真正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全体职员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在节假日深入各行业一线参加生产、管理实践活动。经过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积极采取引进人才、校企联合等完善师资队伍。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农业职业教育要办好,就要确立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自己的实训基地上依靠它的技术优势、人员优势,建立一套与专业对口、科技含量高的实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有所练,学有所得。而且该实体能对外营业,效益可观,使基地具有较高的示范性和较强的辐射功能,以此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走出了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农业教育论文: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5.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输送的新型劳动者,应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观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专多能、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能经受挫折和承受环境变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农业教育论文:试谈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本论文在进行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盐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剖析盐域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基础上,找出问题,提出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以推动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呈现了开放搞活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全面走向市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 一、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盐城市农业职业学校目前主要有四家: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建湖二职中、东台二职中。 1、盐城农业学校建于1952年,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省部级重点学校,长期开设果树、农学专业、2004年3月,盐城农校升格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类职业中学,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设有13个专业,50个教学班,师生员工3000多人。 3、江苏省建湖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省级重一皇职业中学,学校化于建湖县东郊钟庄镇,学校设有现代农业、园林等专业,为学生成才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 4、苏省东台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创建1968年,是一所省级(国标)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学校拥有多种经营、半自动化鸡场等20多个文习场地和多种经营等专业实验室。 二、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1、盐城农校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农校培养的是实用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市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盐城市的四所农业职业高中之一。教学的组织模式和盐城农校是一样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制为二至三年,但是它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三、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盐城市农业学校办学方向不明晰 随着盐城丁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许多农业职校把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纷纷停办原来的涉农专业,改办而向城市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农林专业规模相当小,2008年盐城中职招生中涉农专业仅占2.2%,且多为参加汀苏对口单招升学班,加入应试行列。许多农业职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相当严重。 2、盐城市中等农业学校生源下滑 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7—2000年盐城市农业巾专经历了历史性转折和困境,前:年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到2000年,农业中专招生人数严重下滑四所不同层次的农业类学校学生培养米看,都存在着在招生规模不断扩的同时,农、啦类学生招生比例不断下降的明显反差。 3、生源基础素质差 从盐城农校近十年录取学生的平均成绩统计(见表)可以看出.并轨前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较高,但并轨后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到了2004年以后,入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不到300分。这是由于招生困难,中等农业学校为了维持办学,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农校,还得招收进来培养。 4、办学经费不足 农业学校的建设起点普遍较低,财政投入少,收费低,基础设施差,实验设备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不足,实习基地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5、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所以中等农业学校不得不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员从事专业课教学,有的外骋人员甚至只会操作不会讲,有的只是为了一些课时费而上课,责任心不强。 6、农业学校办学模式封闭 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于是出现了“教室里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适用性很强的农学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已经严重的不能适府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7、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业中专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基本满编,甚至趟编。农科类毕业生对口从业率不足20%。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的路子。 四、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存在不少的问题。经过分析现阶段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笔者提出发展盐城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前途、相对于其他职业学校,积极“投身科教兴农主战场,坚持为‘三农’服务”,必须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2、实行农业专业优惠政策 当前盐城要通过招生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职教意识加快盐城农业职教免费的步伐,可以以职教券的形式实行减免费政策.实施农贫同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政策辅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费减免、校内赞助等措施。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感受“大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上来,小断更新知识。并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 突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长期单一部门办学的管理格局,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盐城市应加大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力度,从以下几方面蕾手培养农业职业教师:一是要依托1-2所高职院校人力培养巾职师资;二二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和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6、改进办学模式 农业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按照“产教结合”的教育思想,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从电脑网络中查询信息、最新资料等;图书馆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查阅或复印材料,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活”教材。 7、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毕业生的就业。 结语 随着前不久困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沿海独特资源,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盐土特色农业和沿海农产品加工业,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溶入沿海开发大战略中去,为盐城地方经济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农业教育论文:浅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高吭 李玉柱 姬江涛 贺智涛 李心平 貌建华 罗四倍 论文关键词:行业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整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地开展了“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日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强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全程互动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共计入校经费1000余万元,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切割器实验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农业教育论文:论析近代乡村教育运动与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 论文关键词:乡村教育运动;高等农业教育;农村 论文摘要:从历史的视角,探索在近代乡村教育运动中高等农业教育的兴盛与改革、知识分子走向农村与农村建设结合等教育实践,以期对当代高等农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以启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曾经兴起过一场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大规模乡村教育和建设试验,形成了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与建设运动。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各高等农业院校和众多博士纷纷走向农村,以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为基础,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教育与建设试验。如北京大学农学院的罗道庄乡村建设试验区,金陵大学农学院的乌江试验推广区等,在农村先后设立的乡村教育与建设实验区有193处。通过连续多年的乡村教育建设试验,积累了通过教育和科技改造乡村、建设乡村的宝贵经验,而且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这一运动持续十余年之久,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仍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而且高等农业院校责无旁贷。2006年12月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及全国农林院校在河北农业大学召开“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座谈会,进一步明确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和社会服务职责,坚持走“太行山道路”,使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近代乡村教育运动中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为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现实启示。 一、乡村教育运动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的勃兴和农业学科调整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教育必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体现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为适应乡村教育运动的需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一批农村教育或建设学院,有些综合性大学还设置了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涉农学科。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成立的乡村教育学院有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安徽农村合作研究训练院、河北定县中华平民教育总会专科学校、上海农村服务专修科等多所,这些学校都带有农业教育或农村教育的内容,聘请农科大学的教师前去任教。一批学校增设了涉农专业或农业学院增设了服务农村的学科。1933年后,教育部曾指定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分别办理农艺、园艺、机械等职业师资科,如1939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奉命令举办园艺职业师资科;1934年燕京大学正式成立农村建设科,1930年成立的江苏教育学院附设了农事教育专修科。一些大学还设置了农业教育系。如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教育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福建协和大学农业教育系、国立青岛大学教育学院乡村教育系、湖北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等,根据教育部1939年的规定,一些大学设立的与农业培训有关的农业专修科、乡村教育科等统一改为农业教育系。农业教育系中开设了乡村社会学、农业合作、农村教育概论、农业推广学等贴近农村实际的课程。 在乡村教育运动的影响下,加之教育行政力量的推动,许多教育家关注农村教育和建设问题,创办了一批农村教育学院,综合大学增设了农业教育学科,使得近代农业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涉农学校、涉农学科快速增加,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快、更有效地为农村服务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教育、乡村教育人才。 二、乡村教育运动带动了知识分子走向农村 乡村教育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以大批洋博士、洋硕士和高校的教授学者为主体,他们以其拳拳报国之心,走出高楼深院的象牙之塔,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向农村,到乡村施展自己的抱负,与农民为伍,为农民服务,成为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靓丽景观。 1926年底,陶行知先生联合赵叔愚教授在南京近郊筹办乡村实验师范学校,1927年3月15日该校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下乡的开始。1929年后,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实验,更是延揽了相当数量的一流知识分子。在各乡村教育流派和各建设试验区中,都有一批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如在农业和乡村教育方面,有美国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冯锐,衣阿华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农业工程专家刘拓,康乃尔大学乡村教育博士傅葆深;在卫生教育方面,有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陆志潜;在乡村文化教育方面,有曾留学日本的原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郑锦,留法归来的原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晨报》副主编孙伏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曾担任政法大学教授兼教务长的矍菊农等等。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开拓者之一、留美博士杨开道教授,康乃尔大学教育硕士、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章之坟教授,金陵大学农学院主任章元玮教授等等均参加了乡村建设实验;还有一批农业专家被乡村建设学院聘请讲课。这些参与乡村教育运动的博士人数,已很难统计准确,它以定县、南京晓庄和山东的邹平为中心,形成了波及全国的博士下乡运动。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改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乡村教育与建设尽心尽力。 以洋博士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广大农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怀着振兴农村与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从城市走向农村,以埋头苦干的精神,把做学问与做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走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并在不同程度上做了大量有益于“三农”的工作,尤其在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科学知识,改造乡村卫生条件,推进扫盲运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和改善农民精神面貌上,取得的明显的成绩。乡村教育运动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他们那种敢于走出城市,走出书斋,走到乡村与农民结合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乡村教育运动实践,探索出了高等院校和知识分子如何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如何为农民大众服务的途径。他们走向乡村献身乡村教育的精神值得进一步倡导,他们的行动为今日知识分子走向农村、建设农村做出了榜样。 三、乡村教育运动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相结合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的无形的手”,正因为如此,乡村教育家们认为“改造中国必先改造乡村,改造乡村的关键是重视乡村教育”。正是基于这一共识,乡村教育派才全身心地投人到乡村教育运动。在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试验中,尽管各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不尽相同,但综合不同乡村教育流派的观点和实践,“培养乡村教育人才、改进农业、改良乡村生活”是三条途径是共同的,因此,农民教育、农业教育和农事推广工作,成为乡村教育与建设运动中的重要内容。正如黄炎培所说:“我们要以新农业推行到普及到农村,而农村经济农村自治也都是相连不可分的。于是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农业教育就变成到农村去作一种整个农村改进运动了。” 乡村教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专家在这场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教育和建设运动中,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大学农学院和一大批留学归国的洋博士、农业科学家纷纷走向农村,加人到乡村建设的洪流中,他们不但参与了各种教育团体建立的乡村试验区,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且许多农科高校、大学农学院利用农业学科和技术优势,以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为基础,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试验区,开展综合性的乡村建设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 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实验区,由南京东南大学农科教授冯锐担任其农业教育部主任,傅葆深教授担任乡村教育部主任,农业工程专家刘拓也参加了农业和乡村教育工作。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东南大学农科和教育科等单位,在1926年共同开辟了江苏昆山徐公桥实验区,由职业教育家黄炎培负责,成立乡村改进会,建立农艺实验场,推广金陵大学农科的改良品种,进行农业新品种的实验、农业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组织合作社等。1931年,梁漱溟在邹平县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学院也汇集了一些农业教育专家,并与山东大学在济南合办实验场以改良农业生产。 农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在乡村教育中的活动也各具特色。如北京大学农学院在京郊罗道庄建立“农村建设实验区”,其组织办法大纲中规定:农业推广教育业务既包括教育事业,也包括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包括农村成人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儿童简易学校,社会事业包括农业科学之推广、农民知识之提高、农民自治之提倡、农民生活之改良、农民健康之促进。可见,乡村建设实验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技术的推广、生产生活的改善,也注意到了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农村建设试验。 而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农村建设中成绩斐然,赢得了国内外关注。自金大农科创办以来,就采用美国农科大学的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制度,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先后建立了江宁农业推广示范县和乌江试验推广区,其中乌江试验推广区是1930年与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合作创办,其宗旨是:(1)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农村组织及地方自治等方面,推进试验区的乡村建设。(2)作为金大农学院农业推广工作试验地,将大学研究成果推广到该区农民。(3)作为金大农学院学生及其他机关研究乡村问题的实习地。 试验区成立以后,成绩卓著,名声在外,许多机关团体相继前去参观和考察,认为乌江“讲求实际干的很好”,所进行的事业,使农民获得了利益,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推广、经济生产上的合作事业,还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素质的各种教育、改良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活动,都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试验区成为了金大农学院的实验实习场所,帮助了农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形成了双方良胜互动。 四、启示 1.高等农业教育的目的需进一步明确。虽然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教育目的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尽管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从事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荒唐事,是不必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使自己庸俗化和机械化”。但自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在1904年发端于威斯康星大学后,不仅为当时美国其他州立大学所接受,而且逐渐影响到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从此为社会服务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近代农业教育家过探先认为,农业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一般有知识的人,为现在的农业谋发展、为现在的农业谋福利罢了”。他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农业教育思想,“农业教育的宗旨,在辅助农民,改良农业,发展农村”。高等农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改良农业、改变农民、发展农业服务。只有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才能使农业人才、知识、技术通往农村,使其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实现其教育的最终目的。 2.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的结合仍需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才能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互动提高。高等教育为农村服务的前提是要适应农村的实际需要,符合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符合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学院式的研究,往往容易脱离实际,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不能为实际所用和被实践检验。乡村教育运动的实践证明,专家走出书斋,深人农村,就会使高等教育和农村生活打成一片,从中不断修改研究课题和研究计划并获得新的研究课题。这不仅可以使农村的发展直接得益于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而且也使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和谐发展,互利双赢”之目的。 3.农民素质的提高仍是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乡村教育运动中,尽管各教育家所关注的重点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农民的教育。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潜河径创办的“农村服务专修科”,晏阳初在定县创办的“平民学校”、“平民职业学校”、“平民教育讲习所”,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梁漱溟的“乡村服务人员培训部”等等,都是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知识水平。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农民的素质更决定了农村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兴,则中国兴;农村富,则中国富。而农村的兴与富,最终依靠的是大批有知识文化的新型农民。 农业教育论文:试谈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本论文在进行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盐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剖析盐域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基础上,找出问题,提出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以推动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呈现了开放搞活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全面走向市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 一、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盐城市农业职业学校目前主要有四家: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建湖二职中、东台二职中。 1、盐城农业学校建于1952年,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省部级重点学校,长期开设果树、农学专业、2004年3月,盐城农校升格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类职业中学,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设有13个专业,50个教学班,师生员工3000多人。 3、江苏省建湖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省级重一皇职业中学,学校化于建湖县东郊钟庄镇,学校设有现代农业、园林等专业,为学生成才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 4、苏省东台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创建1968年,是一所省级(国标)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学校拥有多种经营、半自动化鸡场等20多个文习场地和多种经营等专业实验室。 二、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1、盐城农校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农校培养的是实用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市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盐城市的四所农业职业高中之一。教学的组织模式和盐城农校是一样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制为二至三年,但是它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三、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盐城市农业学校办学方向不明晰 随着盐城丁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许多农业职校把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纷纷停办原来的涉农专业,改办而向城市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农林专业规模相当小,2008年盐城中职招生中涉农专业仅占2.2%,且多为参加汀苏对口单招升学班,加入应试行列。许多农业职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相当严重。 2、盐城市中等农业学校生源下滑 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7—2000年盐城市农业巾专经历了历史性转折和困境,前:年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到2000年,农业中专招生人数严重下滑四所不同层次的农业类学校学生培养米看,都存在着在招生规模不断扩的同时,农、啦类学生招生比例不断下降的明显反差。 3、生源基础素质差 从盐城农校近十年录取学生的平均成绩统计(见表)可以看出.并轨前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较高,但并轨后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到了2004年以后,入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不到300分。这是由于招生困难,中等农业学校为了维持办学,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农校,还得招收进来培养。 4、办学经费不足 农业学校的建设起点普遍较低,财政投入少,收费低,基础设施差,实验设备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不足,实习基地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5、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所以中等农业学校不得不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员从事专业课教学,有的外骋人员甚至只会操作不会讲,有的只是为了一些课时费而上课,责任心不强。 6、农业学校办学模式封闭 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于是出现了“教室里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适用性很强的农学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已经严重的不能适府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7、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业中专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基本满编,甚至趟编。农科类毕业生对口从业率不足20%。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的路子。 四、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存在不少的问题。经过分析现阶段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笔者提出发展盐城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前途、相对于其他职业学校,积极“投身科教兴农主战场,坚持为‘三农’服务”,必须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2、实行农业专业优惠政策 当前盐城要通过招生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职教意识加快盐城农业职教免费的步伐,可以以职教券的形式实行减免费政策.实施农贫同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政策辅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费减免、校内赞助等措施。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感受“大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上来,小断更新知识。并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 突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长期单一部门办学的管理格局,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盐城市应加大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力度,从以下几方面蕾手培养农业职业教师:一是要依托1-2所高职院校人力培养巾职师资;二二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和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6、改进办学模式 农业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按照“产教结合”的教育思想,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从电脑网络中查询信息、最新资料等;图书馆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查阅或复印材料,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活”教材。 7、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毕业生的就业。 结语 随着前不久困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沿海独特资源,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盐土特色农业和沿海农产品加工业,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溶入沿海开发大战略中去,为盐城地方经济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农业教育论文:农业院校大学生性别认知的调查与对性别教育的思考 试论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作者:张延华 姚江林 徐燕 周磊 论文摘要:以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陛别满意度、性别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期望对高校性别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男女大学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有所帮助。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总体比较满意,男女生的性别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别观念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基于高校性别教育的相对缺失以及大学生对于性别教育的强烈需求,建议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尽快开展性别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教育 20世纪70年代以来,性别教育在发达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进步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性别教育在高校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和阵地。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性别满意度、性别观念和性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期望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性别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所启示。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调查对象为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共调查学生200人,收取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其中男性30.3,女性69.79%;年级分组方面,大一42.1%,大二46.7%,大三10.8%,大四0.5%。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二、结果分析 1.性别满意度 调查发现,总体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性别比较满意。其中认为非常满意的占39.0%,比较满意的占47.2%,说不清楚的占8.7%,比较不满意的占4.1%,非常不满意的占1.0%。男生和女生对于自我性别的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对于自己的性别的满意度比女生高,男生对于自己的性别持“非常满意”的占61.0%,持“比较满意”的占35.6%,而女生对于自己的性别持“非常满意”的仅占29.4%,持“比较满意”的占52.2% (见表1)。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对自己的性别满意度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别。 2.性别观念 (1)对性别歧视的看法。调查显示,对于“你是否认为现实社会中有性别歧视现象”时,绝大多数认为有性别歧视,比例高达93.8%。在这一点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异,一致认为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2)对性别平等的看法。对于男女平等,《墨西哥宣言》早就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它是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都享有和男子平等的权利,法律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早已成为一种现实。时至今日,社会现实和公众观念层面上的“男女平等”究竟如何呢?受访大学生中84.0%认为“有了进步但还没有完全实现”,认为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占11.9%。 (3)对部分传统性别观念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男性学习能力天比女性强”和“男性受教育程度应该比女性高”的说法,被调查者大多数持否定态度。对于“男性应该有更广的交际面”和“男性比女性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持传统肯定态度的占大多部分。 (4)婚姻家庭观念。近年来,在大学女生中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不胫而走,这既反映了部分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女性应该固守婚姻家庭角色的传统观念。在全体被调查者中,对“对女性而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不同意”者占64.6%,“同意”者占22.7%,“说不清”者占12.9%。而对于女大学生而言,65.9%坚决否定“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但持“同意”态度的女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20.7%)。进一步分析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上的差别不显著。这说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虽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勇于开拓事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相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更具现代性,因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对女性而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少数学生持同意态度,反映出部分女大学生在社会竞争面前的退缩和无奈,以及陈旧观念和社会压力带给她们的认知变化。 在婚姻家庭观念上,对于“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观念,“不同意”者占64.6%,而对“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丈夫”的观念,大部分也持“不同意”态度(56.9%)。另外在家庭的家务分工上,对于“结婚后女性比男性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务”的观点,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受到了挑战,持否定意见的居多,“反对”和“强烈反对”之和占到61.6. % (5)性别角色特征比较。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明,“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勇敢、坚强、理性通常被认为是真正的男子汉品格,而温柔、贤惠、感性常被认为是具有女人味,这就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性别刻板印象。本次调查发现,男性角色特征排名前六位的依次为粗犷、刚烈、冒险、包容、进取、坚强而女性角色特征前六位排名依次为:贤良、温柔、弱小、细致、坚强、包容。可见,两性角色特质中坚强、包容是共有特质,这与调查中属于中性特质的主要集中在排名前四位的进取、坚强、包容、冒险有着一致之处。大学生选择男性角色独有的特质主要是粗犷的、刚烈的,而选择女性角色独有的特质则按重要性依次为贤良、温柔、弱小、细致。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男性角色观认同更趋传统,将男性描绘为粗犷的、刚烈的、冒险的、包容的、进取的、坚强的;而对女性角色观认同既体现了传统观念影响(贤良、温柔、弱小、细致),同也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认为女性坚强、包容,而这是以前男性的独有特征)。可见,大学生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特征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刻板观念影响,但这种差异并不明显,并且已出现中和的趋势,发展出相对中性的性别角色特征。 3.对开展性别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性别教育的期望和要求比较迫切,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41.8%,认为“有必要”的占51.0%,两项之和占到了92.8%。 三、对性别教育的思考 1.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总体比较满意。男女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 性别教育是使男女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是如何使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性别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何为男人?何为女人?男女两性对于自己的性别满意吗?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性别总体比较满意,性别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同时发现,男大学生的性别满意度比女大学生高。究其原因,可能与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男大学生的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有利于他们增强自信和确立较大的自我发展目标,而女大学生却会因性别角色和职业差异的矛盾冲突产生困惑,由此会成为她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2.性别观念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1)大学生主张两性平等、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呼唤性别平等早日实现。大学生大都认为性别平等虽然有了进步但还没有完全实现,现实社会中性别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男女平等”目前还只是一个美好愿景。调查发现,在人际交往和就业方面体现“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念比较明显,而在学习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男性学习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和“男性比女性应该拥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的说法持否定意见。近年来,政府在促进女性教育与就业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社会为女性成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社会生活中涌现出大量优秀女性人才,凡此种种使得大学生看到女性的学习天赋和职业能力并不亚于男性,应该也可以通过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在婚姻家庭观念方面,无论是择偶观、两性社会地位还是家务分工,都体现出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 (2)传统性别角色特征呈现模糊化,双性化课题值得关注。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男性角色观认同更趋传统,而对女性角色观认同既保有传统观念,又具有现代倾向。男女性角色特征的某些概念特征已经模糊化,“中性”以及“双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其实就是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的双性化人格的表现形式。“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在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者看来,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人格特征和女性人格特征是可以在一个个体身上得到很好的融合,很多被旧有文化约定为男性或女性单独拥有的人格特质,实质上是属于两性共有的性别特征。陕西师范大学李少梅1998年对319名男女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证明,“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男性化者、女性化者次之,最差者是未分化者”。可见,双性化教育有利于减弱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形成大众化的性别意识,值得深入研究。 3.农业院校开展性别教育迫在眉睫 性别观念和行为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性别角色选择和定位的困惑。在社会民主化和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性别态度和性别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来家庭的质量、未成年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程度。性别教育就是要使男女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开展性别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性别问题的理解,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强化性别平等和社会和谐的意识,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客观认识自我、理性认识社会的性别视角,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几千年男权制度历史的国家,文化和传统对民众影响至深,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同时,新中国女性解放运动自上而下推进的历史也使得性别平等在法律层面和公众观念层面出现不对等,科学性别意识的引导、理性性别行为的塑造还需时日。多数农业院校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受“重男轻女”等传统思想影响较重,部分地导致农村学生性别刻板印象浓重。而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农业院校多囿于传统,在校园精神上存在保守倾向,师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相对欠缺,校园文化活动还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因此,相对而言,农业院校开展性别教育的形势更严峻,任务更重。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性别意识懵懂不清,性别观念受传统影响至深,对“男女平等”等某些性别问题的看法还停留在经验感知阶段,缺乏深入分析与理性应对的能力,这与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同时,调查也表明在校大学生对于开展性别教育课程的需求非常迫切。长期以来,高校缺乏“因性施教”的理念,对学生实施的是“无性别教育”。由于缺少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女大学生的性别视角和心理需求,更不可能专门为女大学生营造成才的氛围和成才的条件,当女性潜能未被挖掘出来时,“无陛别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大氛围中可能就忽略了女性成长的空间拓展和潜能开发时机,这就会给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带来滞后性影响,进而影响男女大学生发展的同步性。 我国政府在2001年由国务院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高校贯彻“因性施教”的原则,就是要针对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按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的标准,主动塑造和发展个体的性别心理特征,并完善和提高不同性别个体的整体心理水平。在具体路径方面,正如学者闫广芬所指出的那样,要将先进性别文化纳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去,成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包括有形的制度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等,也包括无形的大学的教育理念、校风、学风、教风等学校风貌的建设等。开设性别教育课程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便利的措施之一。目前,少数大学开设了部分性别系列选修课,但从全国来看,性别教育课程建设还是处于起步孕育阶段。我们应在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把性别教育课程纳入国家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可以加强教师性别意识的培养,鼓励性别教育融人课堂;开设性别教育公选课程,举办各种性别教育知识讲座,通过开展“女大学生风采展”等第二课堂特色活动营造校园性别氛围,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性别问题调查研究,多层面、全方位地普及和渗透性别教育,强化新时代科学性别意识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素质提升。 农业教育论文:农业科技推广与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思考 摘要: 农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我国人们生活的基础模块。而农业科技则是我国农业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依据。青少年一代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后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下面就“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工作”进行一下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 我国发展希望都寄托在未来的创新人才身上,而创新人才的科学培育离不开青少年的教育模块。即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可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够确保青少年实现健康成长。农业科技推广是科研发展创新的拓展延伸,也是培育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借助农业科技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发展农村青少年科技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主力军作用。 1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在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是我国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包含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情信息,为我国青少年带来充足的科普条件,把农业知识有机贯穿于各类学校教育中,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青少年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农业科技的内涵知识、对农业生产进行观察体验,有利于其身心实现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有效培育其科学创造精神、提升其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与探求欲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对我国青少年产生的积极影响。 2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进展 开展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是落实农业部和共青团中央“十二五”《共同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行动框架协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重要举措,从2011年开始,全国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开始认定,在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中成效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国青少年在实际进行科普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很多机构,如:科技展示园、农业嘉年华平台活动、农场大观园、农业科普基地等,其中休闲农业科普基地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农业科普基地不但能够向我国青少年普及农业的技术知识、动植物生长环境、生态养殖感官认识等,还能够让青少年参与科普实践环节,增添了解、学习的趣味性与探索欲望。下面我们用深圳光明区的农场大观园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内容,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案例】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形态,既可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又满足休闲需求,增进青少年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的体验,达到农业科普的目的和作用。光明区的农场大观园根据功能分区可开展的科普资源活动如:经济动物养殖区,其建有生产区、亲牛园、自动挤奶大厅、通过展览、示范讲解、品尝等形式,开展奶牛生产、饲养、挤奶等科普内容,使青少年实地了解奶牛生产概念和技术、奶牛饲养营养搭配知识、奶制品生产链及自动化生产的优势等;瓜果蔬菜及花卉区,通过展示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技术、基质培养等让青少年了解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及现代生物育种知识等;还有其他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展示,都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到大自然的奥秘、学习更多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技术。 3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建议 3.1凸显农业科技研究的特色进行多元化青少年科普活动 农业科普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其活动的具体内容,其内容的优劣能够决定该活动是否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为了不让农业科技科普活动变成形式化活动,我们要对活动的展示内容进行完善改进,根据农业科技的各种发展特点,进行各种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1)我们可以举办观察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对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试验过程或者成果进行观察,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理解与研究兴趣,加强其观察能力。(2)我们可以举办体验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农业的具体管理生产工作中,结合农时农事的不同管理阶段,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田间管理并了解现代农业设备的简单操作,激发其动手操作兴趣。(3)我们还可以举办探索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某一内容进行探索,如:做实验、查资料、做记录等,从而进一步加强其思考能力。(4)我们还可以举办应用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选择蔬菜、花卉、畜牧小动物、鱼类等的种植和领养。培养其参与农事活动的兴趣,提高对农、牧、渔等不同领域的了解和基本管理技术特点,提高应用的实践效果。总之,有趣的体验和科普活动,传递的不仅是每一份“农产品”都来之不易的理念,也是影响青少年爱惜粮食,珍爱生命的教育主题,更让他们发现、经历农业科技背后的精彩,实现科学素质潜移默化的整体提升。 3.2发挥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将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进行完善 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可以凭借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加强与我国各大高校的合作力度,建设相应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组成具备专业农业知识、能进行科学传播的队伍,让其发挥三种功能。(1)第一项需要发挥的功能,根据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需求,规划出与其能够实现有效结合的科普活动形式。该农业科普活动需要具有专业代表性,同时还要契合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需求。(2)第二项需要发挥的功能即其联动效能,该机构可同时担任组织宣传活动的任务。(3)第三功能,即可以充分发挥该机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的优势,能够有效推广、宣传农业科技成果、传播相关农业专业技术信息等。 3.3借助大众传媒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与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宣传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传播力度能够对其科普教育工作最终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若想要对我国青少年起到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与传统传播媒介,这样才能够将农业科技理念与成果向大众进行展示传播。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传播途径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媒介,即:期刊、电视、网络、微信、报纸杂志等等。如此我们才能够增强农业科技科普力度,进一步推动我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 4结语 本篇文章针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有关内容,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在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该科普教育工作的详细进展。同时并针对其有关特征提出了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工作的建议,如:发挥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将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凸显农业科技研究的特色,进行多元化青少年科普活动;借助大众传媒加大宣传推广有关农业科技科普活动等等。 作者:刘彦侠 单位:廊坊市农业科技站 农业教育论文: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 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培养模式 摘要: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其特殊意义,承载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人才的重任。以创业教育为契机,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可以提升学生品格、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笔者通过对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关性的分析,提出“四个基准点,三种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创业教育组织实施提出对策和建议。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来袭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作为人才储备库和资源库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方向也悄然发生着转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常务会议、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场合中多次提到创业及其重要意义:“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可见创业不仅能够缓解新形势下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创造工作岗位、转化创新成果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指导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1]。农业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生源数量和质量逐步下降、教学经费投入偏少、专业思想不牢固、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一直存在。 1创业教育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2]。在一份关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中,运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总体状况均值水平为3.56(单样本检验值t=3),处于中间值偏上水平[3],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值得对其进行积极引导。 1.1创业教育理念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平台 参加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锻炼提高的过程,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了解创业的基本内涵、基本政策、企业运作、市场竞争、企业文化、资本经营、团队意识等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思维等都有着很好的作用。比如现在采取的比较多的形式———企业家进校园讲创业活动,学生通过与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能够直面企业家的风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的信心。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遇到的困难,也必然要去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阅读思考、积累、剖析研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就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1.2创业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基层企业,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某农业高校的一份针对学习自主性的问卷调查中,总体状况均值水平为2.78(t=3),其中学习态度仅为2.38[4]。说明目前大学生在自我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实践方式加强。在创业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剖析,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找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与办法,大学生不断补充专业知识,不断积累,不断发现与解决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此良性循环,积累实践经验,为成功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3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发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业教育的推行及其理念有利于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没有按部就班的理论,更没有可套用的模式,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实践,极大地启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对象,从创业计划、创业要素、创业类型、创业过程、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创业风险、创业者个人素质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审慎斟酌与思考,这个过程恰恰就是求同存异、启发思维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个人品质形成的过程。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每个有创新意识的个体提供平台,为其铺平道路,也要充分激活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显现的个人能力和创新思维。 1.4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本身与社会实践、基层一线结合紧密,需要随时关注动态发展、变化趋势、信息更迭等。通过创业教育将脑海中的创新点转化成实践成果,每个环节中都考验着创业者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将抽象的创新点和思维逐步转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进而提高了实践能力。 1.5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是所有创业教育必须倡导的理念之一,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会带来1+1>2的效果。在一个团队里,所有的个体各自发挥所长,承担着不同的分工与任务,各司其职、各展所长、通力协作。团队协作能够较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荣辱与共观念、互相帮扶精神和顽强拼搏意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较好地锻炼了大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组织能力。 2创业教育理念的“四个基点,三种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应遵循“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拓宽专业、提高素质”的原则,重点突出创新[5]。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四个基准点,三种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理论体系教学、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创业实践训练、后期追踪反馈为四个基准点,实施学科优势与专业背景、高校创业产业孵化园、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三种路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 2.1四个基准点 1)以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中的讲授是获取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形式,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对理论知识的传播,特别应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指标等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设计,充分发挥系统理论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基础课的安排,注重实践环节的落实,注重对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和研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体验中对理论进行思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尝试,拓宽知识面,培养敢于批判的自由学术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三类主要形式,旨在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以增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在导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完成创新研究项目、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作、撰写创业报告、开展创新型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载体,充分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与刻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3)以创业实践训练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通过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可以较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实践一线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二次创造的过程,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学校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型项目的基础实践设计和基础性实践实训,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训练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让大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走进基地和一线,走进企业内部和核心,通过最为直接的感官进行学习的再提升,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4)以创业教育后期追踪反馈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作为创业教育培养机构的高校在完成大学教育之外,其并未完成终身教育的历史使命,而应该继续进行后期追踪、加强反馈、统计分析。通过后期追踪形成人才培养报告,以此来指导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其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提高。比如:2015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温思美对国内17所高校近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创业教育的调查,其中“三低”(创业率低、创业层次低和创业成功率低)是摆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最大挑战,其中“大学教育对创业帮助”观测点在10分制的评分中还不到3.0分,为所有观测点的最低分。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局限于大学教育阶段,更要注重终生学习和后期持续培养工作,这种倒叙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应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2三种路径 1)学科优势与专业背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刘某某为例,该生为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后攻读动物科学领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该生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也曾获得省级、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该生硕士毕业时,放弃了高薪的饲料厂职位、体面的大学教师和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等工作机会,到珠海斗门农村,养殖南美白对虾。创业路上充满艰辛,靠着坚定信念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摸爬滚打,勤奋执着,矢志不渝,愈挫愈奋。通过两年创业努力,已经在当地水产养殖领域初具规模,创造千万财富,水产养殖事业也正以蓬勃的态势高速发展,成为了该校毕业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范。2)高校创业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为例,该校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扶持,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红满堂”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刀阔斧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每年经费投入过300万。截止2015年,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103个,有55个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有45个企业正式注册落地。学校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扶持和场地,孵化大学生创业实体,推进校园创业环境建设,提高创业者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开展创业教育与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孵化园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3)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广州某高等农业院校为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该高校自2011年起,与广东某大型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创新型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某某创新班,针对该企业的农科专业特点,实行订单式创新型人才培养。该模式主要采用“学校课程学习+企业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办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进入该班的学生,由公司从大二开始资助学费及住宿费,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锻炼,学生毕业后,公司优先录用,为毕业生在集团发展提供空间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在管理上,采取精细化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各派一人担任班主任,每1~3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在教学上,除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外,还涵盖管理、营销、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课程,力图打造该农科领域的领军人才。三种路径均取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无论是刘某某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还是学校主导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校企合作订单式联合培养,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又博又专的优秀创新型人才,这三种路径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迸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6]。 3组织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3.1保障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 机制建设是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开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院校可依托农科专业的资源优势,开展适合学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式人才培养,以其为突破口,将创业教育及其理念融入其中。加强教学条件和资源平台的整合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孵化基地、图书馆、高校联盟等资源,开展创业项目宣讲、论坛、沙龙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受大学生欢迎的微博、微信、BBS、APP、O2O等新媒体平台和线上线下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型人才教育;充分发挥农业院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基地、校友等资源的作用;逐步提升对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认知程度,在制度、管理、队伍、硬件、环境、经费等多方面加以倾斜。 3.2激励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个体工作效能最大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能够对系统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调节,起到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7]。在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创业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运用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可以考虑恰当地运用机会均等、阶梯晋升和破格提拔等措施,对人才进行规划和培养,公平竞争、惟才是举,特别是对非常之才、特殊之才等稀有杰出人才应该不拘一格,以激励促成长,以激励促成才。 3.3约束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约束机制是为了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体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8]。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应该如此。根据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学科特点、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等多方面实情设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合理的约束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让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能够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创新工作中来,也能够让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得到更好地培养,真正使教与学融合统一,共同发展。 3.4转化机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成果转化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发展的一种长效机制,成果展示能够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发挥扩散效应,持续保持创新型人才新鲜血液的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教研室、教研团队等资源平台,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如论文、专利、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成果、基地建设特点、学科竞赛优势、学术讲座成果、素质教育成果等进行互动展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对技术型专业技能的培养,尝试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联合培养,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结合创业教育理念,遵循创新培养规律,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全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局面。 作者:李伟 林佩云 陈雄锋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农业教育论文: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摘要: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很多优秀的农业文化,这些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智慧。茶叶作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茶叶农业职业教学模式需要改革。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入手,谈论分析茶叶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茶叶农业教育在互联网+中所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总结文章。 关键词: 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网络教学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茶叶作为其中一种,若能利用好互联网+,在当下茶叶农业的职业发展教育中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我们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拓展的眼光去认识茶叶农业教学模式的问题。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推进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大趋势。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互联网+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适应互联网+新趋势。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能够为祖国培育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村茶园建设。因此,只有利用好互联网+,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茶叶农业职业教育。 1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符合当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有助于实现传统茶叶到社会教学的转型。社会越是发展,我国对于茶叶精神、农业信仰、学习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利用好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术文章已经越来越多,社会正逐步重视茶叶农业教育。从85年的几篇论文逐年增长到上百,直接反映出我国对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之间都需要相互连接和沟通。要想创新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只有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才可以更好地在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中将其传承和发扬。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探究我国茶叶农业职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把握住互联网+的核心,有效带动茶叶农业职业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水平提升。总之,茶叶农业技术以一种创新形式在延续着传统的精神,换句话说,茶叶农业技术是不会消亡的,它代表的是我国的传统精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会变得更好。 2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茶叶农业职业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我们对于相关茶叶农业的人们做了一个调查(如表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真正懂得茶叶农业技术的人才并不多,大多都是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教育,相较城市,利用互联网+模式学习的茶叶技术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如今,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对于茶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视度不够,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并缺乏茶叶播种实地操作。 2.2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缺失 缺乏专业茶叶技术知识是影响农业职业教学的一大因素。作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要想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对于茶叶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当下,诸多农业职业学校没有重视人才的管理,将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一种资本来投入。只是一味地让职业教师给学生讲道理,重复一样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茶叶的专业知识已经革新,如今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若农业职业学校依旧遵循传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欠缺互联网+茶叶技术的最新知识。这将会增加农业职业学校的流失,影响互联网+下教育模式的全新定位。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要想掌握茶叶农业技术,就必须要寻求复合型人才,指导职业学校。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我国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不能再止步不前,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有效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3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措施 3.1加大支持力度,更新互联网+观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农业职业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原有的茶叶农业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创新。首先要提升茶叶技术上的课程设置,而不能纸上谈兵。茶叶农业职业教育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是我国农业教育价值的体现。茶叶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同时应当强调实践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价值,否则很有可能遇到实际的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在这当中,政府和学校应当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从增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规范性入手,制定相关条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茶叶农业职业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资金的投入,充分保证互联网+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才能让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不断往前发展。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互联网让教学更加有趣和高效。譬如利用互联网+课程的形式,扩散覆盖面。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形式,搭配多媒体设备,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重新设置教学时间,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走出校园,去茶叶农业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提升上去。 3.2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茶叶农业教学和以往不一样了,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而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没有好的师资就没有一切,所以学校要切实提升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对教师来说,要让茶叶农业职业教学的课程更加规范化,茶叶农业职业教学的教师,应至少有茶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严格招聘流程。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专业地指导学生,传授专业的茶叶农业技术。在培训教师时,要着力体验式教学,将互联网+技术贯彻在茶叶农业职业教学中,真正的发挥互联网的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有利于茶叶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互联网+引入农业职业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促进茶叶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在互联网+背景下,为职业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挖掘传统茶叶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曾志娟 单位: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农业教育论文:农业继续教育培训有效教学 摘要: 农业继续教育是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业发展中起着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培训基地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轻视或忽视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作者通过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关键词: 农业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教学;培训效果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是对农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参与,甚至英国、美国、法国等众多国家开始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强有力地推动这一工程,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行业继续教育工程的范围、对象、要求和方式。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邀请各国专家成立了“继续教育工程国际专家工作组”,对各国继续教育工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和论证,并介绍和推广了先进经验。此后,我国也相继开始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农业系统自1979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在抓好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此可见,农业继续教育在农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很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作为继续教育实施主体的培训机构进入了一个误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学形式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部分课堂气氛死板,轻视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培训基地如何在操作层面保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参训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训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必须在培训教学上狠下功夫,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里,通过我本人对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调研和实际参与,认为用“有效教学理念”来指导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1基本概念 1.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具备三种特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1.2有效教学培训与传统继续教育培训 传统的农业继续教育培训一般采用直接的教授式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有着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性,属于知识传递型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培训一般采用构建问题情境、学员自我探索、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学员学习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相对传统而发言较轻松活泼,属于知识建构型的培训方式。 2有效教学理念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期筹备 2.1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 农业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应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培训目标,细化到各个知识点,培训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适度性和实用性。包括创设情境模式、学员自主探索、协同学习、评价效果等。例如:《番茄无土栽培技术》课程讲授中,分组创设栽培中各个环节的情境,利用道具让学员自己参与模拟栽培全过程;《果树的修剪技巧》课程讲授中,在理论知识讲授结束之后,开设田间实践,让学员通过理论教学内容自己做枝条修剪,相互检查和评价,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后做课堂效果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2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农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3个原则需要遵循: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教学环境的融洽性。大家知道,在课堂教学中,若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和创新才能。同时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情、学生信任,可以导致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易酿成消极的、沉闷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学的要素要适应学员需求。教学要素包括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即: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教学目的反应的是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我们做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员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学员需求的老师,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课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员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三是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是继续教育培训教学中的学习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培训的成效。作为继续教育基地等培训机构在设计各项教学活动时,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学员参与平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有效教学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员分析 2.3.1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情分析 包括学习的起点状态和潜在状态两个部分的分析。起点状态分析包括3个方面。①知识上:学员的认知基础。如:预防兽医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针对上课对象是否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②技能上:学员已有的学习能力程度,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③素质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专业技术人员均为成人,一般地学习态度较为端正,教学工作重点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潜在状态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性。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适宜于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完成学习。如:学员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应,教师应该怎样应对。 2.3.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分析 一般地技术人员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学习中带有指向明确的动机,同时其对过往的经验有很强的信心和依赖,有着很强的速成学习心理。 2.3.3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性分析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一般是在全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插曲式、问题式、即用性、结果式等学习形式。 2.4教学素材使用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压缩、实践内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介,一般地倾向于充分调动学员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其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如在《蔬菜嫁接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中添加操作技术视频,在实践课程中设置嫁接手操课程,增强学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5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主要分正规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和高适应性教学模式3种。正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模式、开放课堂模式和模拟教学模式;非正规教学模式包括实训式模式、研修式的培训模式;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专题讲座模式,讨论交流模式,互助学习模式,活动学习模式,竞争比赛模式,才艺展示模式等。一般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多采用高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从近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采取“专题讲座+讨论交流+活动学习/互助学习”或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 3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继续教育培训的后期实施 3.1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作为培训方要构建一种和谐、轻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讲解式、对话式、讨论式、发现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3.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中一般分为学员评价和教师评价。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农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不同于一般性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构成上较为复杂,有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又有农业行业的技术专家;有大专院校的教授学者,也有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各不相同,师范类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能更好地让教师队伍掌握好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更好的开展各项培训工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应该启动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力地智力支撑。第一,提高学校现有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选送系统内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等院校接受再教育,加速知识更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二,邀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服务工作。通过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活动,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力量。第三,发挥乡镇涉农干部、农机农业大户、农民科技能手等基层人员的实践技术优势,通过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如何才能达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教学,作为培训机构,需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开展学情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选择高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学员自动学习,进行适时的教学效果评价,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李闻珠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农广校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摘要:论文总结了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对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从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装饰看书画在当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 秦汉时期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巩固,以儒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得到极大弘扬,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室内设计及装饰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较前代相比有显著变化。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重视对材料的装饰,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装饰文化现象。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在中国美学史上,先后出现“立意尽象”、“象外之象”等各种观点。王国维则明确提出:“何意谓之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可见,意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基础上,将客观物象转化为主题内在的情思,物我为一,虚实相生,能够使人超越感性具体,透过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与联想,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想象,体悟出人生的哲理,得到更加广阔的艺术审美空间。 意境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独特追求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可以说,中国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追求对于意境的营造,使室内环境及氛围焕发出勃勃生机,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产生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品位。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意境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室内空间的自由分割 在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及其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包括宫殿等高台建筑实际上就是“聚合许多单体建筑在一起的建筑形式”。①这些建筑室内的空间形态是由若干个小的矩形单元聚合而成高敞的大空间的。而当时的一般住宅同样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一般的住宅的平面形态表现为“一堂二内”的结构,前后多重院落。据考证,秦汉时期,厅堂对庭院来说是敞开的,没有檐墙,而却有意识地在厅堂前设置帘帷等,而帘帷不仅有遮阳避雨的功能,而且起到了划分室内室外空间结构的重要作用。这种对于室内空间关系的区分,不仅明确了建筑物室内的空间形态,而且也使得室内空间的功能更为合理。②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全木梁柱框架结构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这一时期及以后的建筑空间内部体现出更加明显的高敞融通、自由分隔以及虚实相生的意境化特征。 (二)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突出而普遍的特征就是重视礼制,在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而这种制度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在秦代之前,青铜器是国家重器,到了秦汉之后,高台建筑已然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成为权力的象征及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筑装饰风格上,不仅体现出宏大气象,而且讲究壮丽的特征。据记载,汉代时期的未央宫“以木兰为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壁当;雕楹玉碣,重轩楼槛;青琐丹墀,左槭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椒房殿则“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可见,秦汉时期建筑的室内设计呈现的是富丽堂皇、刻镂施彩的装饰风格,通过壮丽的装饰风格达到彰显出“大一统”的气势。 (三)室内陈设讲求和谐有序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使得交通空前发达,多民族相互融合,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频繁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室内家具的品种及陈设日益丰富,以低型家具为主的室内陈设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家具陈设尊崇先秦礼仪制度,以长幼、尊卑为序。秦汉时期,床榻已被广泛运用,在当时以小榻为贵,专供尊者或长者使用,以表示对于尊者及长者的尊重。可见,由于秦汉时期低型家具的使用,厅堂家具的陈设体现出随用随置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要,家具以礼而置,置而有序,人与人、人与物在室内和谐共处,秩序井然,从而营造出室内空间的和谐有序之美。③可见,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讲求和谐有序的室内陈设,突出了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 二、中国书画在秦汉意境化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中,书画占有重要地位。在秦汉时期,宫室、殿堂、祠堂等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在这些建筑内部,出现很多具有装饰功能的壁画。这一特征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帛画等绘画形式中就可以发现。 秦汉时期的建筑,由于室内空间高敞融通,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据大量实物考证,这些壁画上有车马、仪仗、人物以及云纹等各种图案纹饰。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对于当时建筑内部壁画如是描述:“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务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同时,大量秦汉时期的墓室中出土了大量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在这些墓室中,我们看到,秦汉时期用于室内设计的绘画题材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并且注重装饰性。 所以,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有意识突出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书画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秦汉时期的装饰绘画注重题材,通过象征、模拟的手法,产生出立象尽意、引人入境的艺术效果,进一步突出了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三、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发展与运用 通过对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分析,在秦汉时期,室内设计与装饰追求意境化的特征,而装饰绘画及艺术手法的广泛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化和突出了这一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而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书画的使用,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一)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在很多时候,书画艺术在室内装饰中主要是用于点缀和修饰,有助于调节室内环境,营造独特艺术氛围,在这方面,书画等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优势。书法以及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形式因素,字体多变,可以有效调节室内装饰效果,活跃空间气氛,产生出优雅且富于诗意的艺术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根据居室面积及摆放位置,使字画的内容与室内装饰风格以及物品摆设等相协调,使书画与居室的空间布置相统一,从而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和灵气。 (二)书画作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调节作用 在空间设计中,艺术作品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亮度,丰富室内环境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的境象,中国画以墨色为主调,利用白与墨形成对比,墨是实,白是虚,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无论从作者还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创造意境的基本美学原则。洁白的宣纸与浓重的墨色,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想象感,进一步增添了室内的人文气氛和意境美。 (三)书画艺术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审美观念是经历了人类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风俗约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演进发展起来的文化。中国画的意境精神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支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意境理念的基础上,室内空间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营造情景相融的,既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也能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的空间设计。”④在室内设计中,中国书画等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室内空间,而且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中国传统艺术的师法自然强调追求意境精神,同时凸显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运用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也是符合中国审美的空间要求”,⑤从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总之,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要有意识运用书画艺术作品调节室内环境,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同时,对书画艺术作品的运用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人们的空间想象力,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宜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流 论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就因地、因人制宜的做法而言,以实用为主,以满足人创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创建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我国古代经雀者因地制宜,把宜人与否作为取舍的标准。如建于清光绪九拜的苏州大新桥巷庞宅,书房设置与中路西侧的南首,前后有隽美庭园,坏境十分优美安逸,适宜读书学习。江苏吴江黎里镂柳亚子故居,第五进厅堂东侧为书斋,面对院落及植被,窗下布置书桌椅子,十分 科学 合理;书房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后值几位休憩之处,学习工作与休息两相宜。 清初李渔认为为太师椅不宜冬日长时间久坐,于是发a}了一种暖椅,借助座位和脚下设置栅栏、木板和抽屉,里面可以用来生火,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坐于其间也会感觉比较暖私舒适。这种设计竭力突出了一个“宜”字。 李渔在谈到住宅装修与陈设设计时还有以下建议:“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 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 这里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既要有曲折变化,又要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既端庄整体,又要有变化活泼之态,以至“构合时宜,式征清赏”。形势与内容要统一,过也不好,不及也不行,两者之间的“中”才是最好和恰当。 《论语·雍也》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主张不偏不倚,扬弃“文胜质”、“质胜文”两种片面倾向,辩证地趋向”文质彬彬,文与质的协调与统一”。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答楚王问,形容邻居一位漂亮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讲的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适宜。先秦墨家主张“强本节用”,从功利的角度审视和考察造物的存在价值,极力反对奢侈倾向,以实用为主。这些设计思想对于我国古代室内陈设和环境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明代文士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一“海论”中 总结 了室内陈设和装修的技法、思路和手段后,提出了“随方制象,各有所宜”的设计原则。不同的设计对象具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例如山斋的设计,则应“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 目力。”厅堂方面,则“堂之制,宜宏敞精丽……高广相称”。山斋与厅堂在功能、使用包括环境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山斋的因地制宜与厅堂的功能之别,都应该具备各自的形式与内蕴。 李渔还提出设计应“宜简不宜繁”有两方面的意思和主张。一方面从实用 经济 的层面出发,例如在谈到住宅窗根的制作时主张:“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坚固是最大的经济,除此则是非实用的。只有在实用、坚固的基础上再求如“明透”、“玲珑”之类。另一方面,追求高雅清超之境,更多体现着审美的角度的选择、精神层面的需求。在 李渔在《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中提出的两项设计原则,除了上述“宜简不宜繁”之外,还有一项“宜 自然 不宜雕琢”,其中蕴含着顺法自然、尊崇自然的一种追求。反应了文人士大夫在室内设计中的一种审美倾向。也就是说“宜”的深层内涵,是以自然之美为主,具有素朴、本性的意蕴。更多的凸现了设计者的一种审美追求和理想信念。 环境的宜人和宜人的环境,是我国古代设计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汉代案桌体轻足低,以适应当时汉民族席地而坐的生活和起居方式。这种以人为本、根据当时生活方式和生活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和实践活动,蕴含着传统室内陈设的文化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对大自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又曲折的过程。认识的主流就是主张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深刻的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室内陈设设计与实践活动。我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体现。院落充当着天地上下链接贯通的媒介。人在院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住宅空间中的有无、虚实、阴暗、大小、刚柔等元素的对立与统一,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日照阴影、寒暖阴晴,以及季节的变化,通过人与宇宙和谐与相通,实现着人的价值和“天人合一”的结果。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极少主义对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影响 摘 要:本文简述当代世界设计潮流,扼要论述了 1 极少主义概念。 所谓“极少主义”,起源于60 年代北美洲的一场 现代 雕塑运动。它是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一系列压力所产生的反应,尤其是对同时代与运动所形成的艺术风气的批判。如抽象主义、波普艺术及视幻艺术。因此通过大量具有挑战性的彻底的研究和实验,一个多样化的艺术产物浮出水面。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手段获得“最大” 的张力。确切地说,极少主义艺术如同一股绞合的绳索,以简单、基本的几何结构,去掉多余的装饰元素,追求其最基本的成分。因此,所有的引经据典都被排除在外,除了在特殊场合反复出现的实体造型。它的确涉及到连续性生产的 工业 水准———或是选择原料(既包括传统原料,也包括工业原料) ,以便与位置、场地、主体、环境等因素建立密切的联系。 “极少主义”与“简约主义”有着不同的概念。 “简约”的宗旨是“以装饰为主”,就是所谓的轻装修重装饰,这是我国近年来人们提出的一种说法。 “极少主义”更讲究线条简洁明快、活泼愉快、庄重大方利于营造气氛,但不失于文化底蕴。 2 衡量作品的准则。 衡量一种建筑流派(室内流派) 或一件建筑作品(室内作品) 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简而言之,大凡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一不是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具体的说,所有的绘画、雕塑艺术作品几乎都是从建筑中派生出来的,从建筑发展的历史看,那些只凭个人好恶而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才华” 而不顾及当时,当地的物质技术条件的设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例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的代表们竟然没有一件可以付诸实施的建筑作品。 虽说建筑(室内) 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它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建筑虽不象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但可以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室内) 自身的绘画雕塑艺术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强烈的。当你跨入故宫太和殿的大门之后,首先被巨大的空间尺度所控制,高大耸立的柱子给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觉,精美华丽的彩画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然而这种宏伟的艺术效果绝不是随心所欲所能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功的建筑(室内) 设计,无一不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任何一种建筑(室内) 形式以及它的装饰艺术手法的形成都取决于它的材料特性,材料特性决定了建筑自身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决定了装饰艺术的形式手法。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一种形式可以久远地流传而不衰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艺术生命力的强大之所在。 材料的更新促进了建筑结构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又促进了建筑形式的演变,建筑形式变了,那么它的装饰艺术手法自然也就变了。这就是说新生的事物一定会以强大的生命力去突破传统势力的束缚而创造出新的艺术手法。 建筑的形式变了,室内设计的手法也肯定随着变化。建筑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载体,室内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建筑的影响,而建筑也受材料的及工艺的限制。追其根源,当然是由社会的发展、 科学 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所决定的。 3 现代 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石才、乳胶漆及现代 工业 生产的化学材料为主。建筑也由原先的浑厚向简洁明快高耸 发展 。室内设计也有室内转向室外,以便于接近大 自然 。空间设计的多样化,装饰繁简、位置的讲究,照明灯光的合理设置,营造气氛颜色的运用,适于人体活动尺寸的调节,以及材料给人的感受等,都能成为影响设计思潮的因素。 4 西欧建筑文化。 纵观欧洲建筑 历史 的发展长河,意大利胜产优质石才,由此而产生了梁板结构的特定形式,建造出无比辉煌的古希腊建筑。火山灰的运用产生了原始的混凝土结构,新的结构创造出大跨度的穹顶建筑,所以宏伟的罗马建筑便诞生了。两河流域的土坯建筑演变成波斯建筑。哥特教堂结构的精美、尺寸的巨大、色彩的迷离神幻唤起人们的激情。巴洛克建筑几乎把装饰 艺术 发展到极致,创造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动荡的、放荡不羁的、光怪陆离的装饰形象,以至发展到一种病态的装饰艺术。 5 极少主义的追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极少主义艺术的基础是将建筑简化至最基本的成分,如空间、光线、及造型,而非机械地减少、否定,去掉多余的装饰,抑或崇尚清教徒式的生活准则,即使这样,浮浅的阅读概念,依然可能会对预定的外表或一系列准则产生错误的概念(如单调的白色或对空白的迷恋) ,这将导致过分简化。“极少主义艺术”定义的概念性,使其不得不融入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极少主义艺术的批判眼光对准的是预先确立的概念,与此不同的是,不含任何社会思想体系的极少主义建筑是现代建筑某些方面的补充或延续,它具有极端规范的抽象概念,在当今建筑实践中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是运用高精密度光洁材料及干净利落的技术线条的典范。它与场地及环境形成强烈的对话———改变并赋予它们以新的个性,并以多重反复作为品质的保证,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极少主义艺术”的室内设计追求简洁明快,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体来满足功能与气氛的营造。但同时含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建筑与室内设计以“人文主义”为主,引进“自然主义”,追求简洁明快的潮流中,“极少主义艺术”似乎只是一条支流,但不得不承认其有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某种补充与延续。在它追求质朴的同时也很讲究线条的变化,灯光的照明也极具韵味,有它自身的准则和 规律 ,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6 结 论 通观历史长河,室内设计的发展虽有其社会背景,也就是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安稳与动乱。更有人为的继承、创造和发展。它遵循着“简单———复杂———简单”这一规律。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形式的借鉴 意蕴的延伸 神韵的传承 论文摘要: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形”和“意”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便捷。从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蔓延态势。室内设计也无从例外的学习西方现代设计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作品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使得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文化由选择性的“扬弃”变成了一种完全式的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正视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在世界室内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的结构方法和材料为代价,这样有益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一、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事业。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积累为崇敬、依恋等情结。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是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度,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有“隔而不断”,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民们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倾向或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文理。有的还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流行实墙与虚墙的结合使用,这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设计灵感,融入了现代的装饰形式之中。使现代的室内设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中国先民在人文意识上由于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重道德、注入伦和敦教化。室内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地方,其设计与装修必然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都有一定的警世和教化意义:首先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按照人的等级辈分男女关系划分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再就是室内的装饰上如壁挂、雕刻、楹联、匾额、钟鼎、铜镜、屏风、文房四宝以及小的装饰品等,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教化、警世、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源。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室内的装饰装修中,体现了传统中含蓄的内在气质。用图形符号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表达着先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意”的执着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都喜欢采用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之间的谐音,暗示着吉祥的含义。如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一双中国结编制的鞋子,用“壁”与“避”谐音,“鞋”与“邪”谐音就可意寓为辟邪。运用“蝠”与“福”谐音可寓意为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意为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意为年年有余等装饰手法。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隐喻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性。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怕强暴、不怕困难。借石榴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因鸳鸯成双成对出现而象征“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征长寿等等。如山西常家庄园内的太极八卦照壁的两侧分布的插屏形状的四时影壁,是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的四幅代表四季的写意工笔画。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每一幅都有吉祥含义。如“春景图”的牡丹配寿石,寓意富贵长寿;“夏景图”上则雕刻了莲花、白鹭和菖蒲图案,取谐音“一路连科”、仕途通达之意:“秋景图”上的猫和蝴蝶,取谐音“耄耋”之意,寓意益寿延年:“冬景图”为松梅图,与杏园内两侧小院“松师”“、梅友”意境相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中“有图皆有意,有意必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房间数量大都是以奇数划分的中国人素有崇尚奇数的习俗,并以九最为尊贵,在建筑分间时或踏步时常用九或九的倍数。九间北房是豪门大户,在房前的山坡上建成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为九九通天。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环境,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时应全盘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是人类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现代的室内设计,延伸其意蕴同样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现代室内设计少了一些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有不少的家具造型,空间划分,室内装饰品,室内纺织品图案等等,或是在总体风格上或是在局部表达上或在某个单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意蕴,并进行了延伸赋予了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三、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生活上或民俗上的使用价值或目的。如陈家祠的房子,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恰倒好处的实现了冬暖夏凉,包括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在功能上均存在宜人之处。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理念建造的。再如安徽宏村房屋空间的划分:“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很少开窗。采光和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图财不外流之意。晴天时太阳自天井泻八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从天井倾泻而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从而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徽商。”等等此类房屋在中国举之无穷无尽,这些建筑在空间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能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世界范围内的所倡导的主题。也是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魅力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由形式上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层面的时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就代表了中华人民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些是可以直接应用:而有的则进行有理有节选择。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扩融了现代设计语言,丰富了文化内涵。包含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特性正适时的靠向主流,将会建立起新的现代室内设计,我们将以新的积极的姿态应对外来文化在精神上的漫无边际的倾销。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这些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形”和“意”的深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之现代化的提升。要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作品,就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精神领域去探寻。在充分认识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领悟其艺术神韵,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中国现代人的审美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现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认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构建只能赋予特定的民族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现代艺术设计所证明了的,必然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更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作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式设计,就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其意蕴进行延伸,对其神韵进行传承。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摘要:论文总结了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对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谈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体现 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结夸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为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人——文化”之间的有机环境,以构建出和谐生态的建筑内空间环境,让空间主体——人在有机的、生态的、健康的空间中享受美好生活。 关键词:山水文化 室内设计 和谐 山水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自孕育之始便与山水相互依存。人的生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化本质就是山水文化体系的雏形。 “中国山水文化”最早可以被认识为是在自然界形成的山山水水的客观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由原来那种对自然敬慑、崇拜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为愉悦、清静的心境所取代,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山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同时在游历山水的活动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而促成了山水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认为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的客观存在折射出的表现和谐朴素人文现象总和的文化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己经使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从其他艺术品类中独立显现出来。 一、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艺术形象。例如:在形式语言中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文体,有以线条色彩为表现形式的山水画,还有以实体具象表现的同林建筑艺术形式。 首先,以山水诗为载体的山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为了借眼前之景来传达一种哲理,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一种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欢悦。这也是山水文化最初的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另一种较直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笔的线条性、墨的色彩功能勾勒出山水线条和色彩表现山水形象的神韵。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借景抒情的人文境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升华,使人通过画面意境的观想,感受到一种画外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中,山水文化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人对建筑和同林没有那么明确的空间界定划分。在室内布局中主要通过墙体的分隔和不同家具的陈设来区别不同空间的特点。在形式上也都较朴素,更多地考虑是室内风水中的家具方位摆设和家具形式上的变化。这并不是古人对内部空间刻意地轻视,而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因为端的围合而孤立地看待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问。而是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传统四合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在劳作、休闲之时都能时刻与自然相联系,独特的设计形式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主要倾向于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青砖灰瓦,素白灰黑的界面主色都是山水文化青绿色彩的外在表现形式。民居中常用家具也以藤木为主要自然材料。装饰手法也主要以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术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这都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山水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山文化和水文化的客观表现,而是理性的表现为文化体系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也是人们在游览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后,总还觉得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的真正原因。 当今设计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持。山水文化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意义的传统文化,作为曾经在传统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起到重要文化支撑作用的思想理念,应当更好地在当代设计中得到传承。 二、室内设计中的山水文化与空间主体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由于对室内设计重视较早,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有着独立的设计定义。其主要意义是指建筑内空间设计体系。由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建筑以空间为主要形式,不是单纯的外部形态展现。简言之,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是一门空间艺术。在现代设计表现中,室内室外已经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更明确地是对人生活、工作的内环境营造。面对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现代室内设计与建筑、景观正在日趋成为一个统一体。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化要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标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厌倦了都市嘈杂的包围,重新渴望获得自然的享受,因此设计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室内和室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通透、流动的宽敞空间,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空间设计的界限和概念越来越模糊,并走向融合。但其意义都是为了让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营造舒适的人居空间氛围,表现现代化生活文化理念。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要突出其特有的设计风格必须要在深刻理解所要表达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于设计,在设计思考中得到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精髓内在不是形式的单纯外表,而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代设计趋势中回归自然,提倡和谐生态空间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而言,正是符合设计潮流主题的文化内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将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相互依托,相互贯穿的和谐统一思想引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在空间分隔的处理手法中表现出静态与动态的流动并将朴素的自然元素加以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将山水文化和谐生态的概念表现其中。通过重新设计陈设在空间中的运用,将室内空间贯穿成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设计形式,以简单物象的装饰来衬托出空间“山水”的流动性和割断性,以山水相容的和谐基调来选择材料肌理等的设计搭配手法,以表现室内空间形态多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来构成空间统一。同时山水文化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朴素自然的室内空间意境表达的一种完美空间再创造。当然,在这样的设计表现中,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山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空间设计中,无论用何种形式进行设计,都需要空间存在的主体——人来做最后的评判。从根本来说,首先满足实用功能需求是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也是指室内环境的最基本使用机能,如室内环境舒适、安全、方便、经济、卫生等使用效能,是人们对建筑空间第一位的基本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与使用效能。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空间的设计已经都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物质发展阶段的正常体现。在人们对室内环境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在要求空间的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关注人的需要和环境营造已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与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各方面的交流。从侧面看来,人的因素对于设计的发展是相当大推动力。 在现代生态、环保、自然、以及营造和谐的设计主题下,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市的喧闹嘈杂已经让人感到疲倦,人们更渴望自然的回归。希望自然生态的存在来减少钢筋混凝土在视觉感观中的充斥。在室内空间中,不再纯粹地表达现代,而是需要文化的内涵寓于其中,让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我们可以发现,在室内设计中恰当运用空间分隔、色彩设计、设计照明和材质选择,是对人的心理和感官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关怀。而这些元素的物象外在,正是一种文化的内涵表现,让空间不再是简单的体块,而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生态的存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情绪,满足心理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调节人的情绪。 当今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人对于设计的发展是起决定因素的。人是社会化的、地域化的和民族化的。不同民族、社会、地域、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社会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设计创新,同样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只有真正了解并实现运用传统意味的思想文化与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化设计产物才是真正有其旺盛生命力的设计,在现代社会,营造和谐生活空间的基调下,更应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而在空间中最直接的感受引山水文化意象表现的感观体验就是以下三个方面:空间形态、装饰风格、装饰手法。空间的形态是从内在的精神、品桁上表达文化意义,在空间形态设计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将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有机地设计贯通,在具备完善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将生态绿色元素加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美观。空间装饰风格也应该以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其内涵和追求,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体现传统人文表现的传统装饰来点缀空间,提升文化内涵。空间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人和空间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感,在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相应结合中国传统石材、木材甚至竹材等生态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朴素色彩体系,赋予空间的文化韵味,共同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空间。 三、结 语 设计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创造生活。本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室内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现,最终所要表达的不单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以运用并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勇于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指导作用,以及山水文化在今后室内设计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把自然生态,创造和谐生态的设计理念通过外在物象表现的形式运用于内空间设计中,贯通内外空间的联系,将空间、人、文化三者有机地相互结合交融,将景观融于室内,通过运用简化的设计符号来表达意境美,真正达到寓山水文化于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影响 论文摘 要:中国拥有着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通过对现代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状况的研究,从中看到传统文化对其的深刻作用和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强调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支撑和源泉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和辉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影响力是超乎想象的。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作用更是处处可见。作为室内设计师们,总想在设计自己的作品时推陈出新,打破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搞前卫设计。但实际情况都是无论设计者的作品多么的新颖别致,都还是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解释,始终具有传统文化的种种特性。 因为现代室内设计起源于西方的原因,中国现今的室内设计总是偏向于西方化,当然中式(明清为主)设计除外。但很多中国室内设计师渐渐意识到,中国人出于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不能真正体会其设计内涵和寓意,一味的模仿和照搬西方,只会使作品失去其民族性,变得不伦不类。所以要想创造中国室内设计的辉煌,必须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就是从古到今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今天创造的文化,到了一定的时间后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室内设计在各个方面始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件室内设计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形(表面特征)、意念、神韵。 一、传统文化在外形设计中的体现 外形设计对传统文化方面的体现绝不是生搬照超,而是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流行时尚元素加以改造和创新,以现代人的审美来决定设计风格,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来体现民族特性来表现设计者的构想 比如说现在室内设计当中经常用到的瓷砖,我们经常看到一组组瓷砖拼合而成的造型,传达出某种意境,或者一组组被故意打碎的瓷砖碎片做成的电视背景墙,又或者是餐厅走廊墙壁及地面随意贴上一两片,形成装饰感极强的壁画和地面绘制效果。但是在这些设计中,都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因素,首先,瓷砖本身渗透着中国千百年来的陶瓷文化,其中饱含传统艺术的底蕴和功力,陶瓷文化贯穿着千年的文明史,也传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情绪。而设计师并没有死板地去照搬古代陶的图象纹样,而是采用了极具现代感的几何图案还有现代的编排形式,无形中将传统的“陶艺”溶入到了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来。 著名的人民大会堂澳门厅由王炜钰设计,他将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莲池美玉,亭台园榭,翠竹杨柳,奇山怪石,传统形式的藻井式天花,统统巧妙的安放在现代化的室内,它既有中国古代园林中南方的秀丽、俊美,又有北方园林的庄重、华贵。设计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元素,并且将其巧妙地应用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堪称古今结合的典范。又比如现在涌现出的众多仿明清室内设计风格的茶楼和餐厅,以及遍及北京城的各种古玩店等等。 这些说明传统文化中的外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室内设计更深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气息。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意念的影响 现代室内设计讲究以人为本,敬重自然的力量,并且在整体的布局和空间分割上强调“气”的流通,通畅,经验丰富的设计者还会把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应用其中,并且风水理论已经开始在西方建筑和设计中得到重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给与现代室内设计包括其他设计理念上的巨大影响。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在空间分割上任然沿用着古人留下的方式方法,比如屏风、博古架、衣帽架、飞罩、鱼缸、帷幕等极有传统特色的分割器具还是被大量应用。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室内设计中从未被忽略,也在无形中印证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室内设计所应遵循的又一准则,现代室内设计在材料的选用上恪守可以重复利用,能够降解,以及污染小等有益于环境的原则,提倡利用自然无污染清洁材料,比如阳光、风、地热等。 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迅速,装饰材料,设备设施,家具家电的更新换代很快,设计者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设计空间,坚持环保材料至上,始终把握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即要求室内设计者既考虑发展有更新可变的一面,又考虑到发展在能源、环境、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这些现代设计的理念无不是从传统文化而来。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万物必?遵循道的?律,否?t就会遭到惩罚。而佛家创立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学说,也就是教育人们要遵循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规律。所以人必?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与当今的室内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从中看出现代室内设计受其影响多么深远! 三、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由繁入简”的启示 设计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学科范畴,包括装潢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等。设计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添一笔容易,减一笔难”,其中的含义是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设计也包括绘画书法,都秉承“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崇尚运用最少的设计语言或者设计元素,来表达最丰富最精彩的意境,就像是服装设计并不是以服饰上的装饰物的多少来判断优劣; 平面海报的成功与否也不会由线条、图形或者色彩的数量来决定;同样室内设计讲究空间分割合理,空气流通顺畅,反对过多堆砌,过分装修。 “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绝不是对细节表现的完全抛弃,相反它是对细节的高度概括和统一,甚至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地步,对细节的要求惊人地苛刻。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此处无声胜有声”以及“惜字如金”,早在几千年前《道德经》中就有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见“由繁入简”受到了中国传统老话“冗繁削尽留空瘦”的影响。 社会在不断进步,文化科技更是发展迅速,室内设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于其中,无论室内设计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将永远相伴,也必将发挥其强大支撑和源泉作用,为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原动力。我相信,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会始终存在,并且发挥更大作用。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浅论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形式的借鉴 意蕴的延伸 神韵的传承 论文摘要: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形”和“意”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便捷。从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蔓延态势。室内设计也无从例外的学习西方现代设计风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作品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使得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文化由选择性的“扬弃”变成了一种完全式的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正视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传统文化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样在世界室内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新兴的科技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的结构方法和材料为代价,这样有益于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一、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 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精华。在世世代代的交替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开创自己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事业。 中国先民在对自然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对自然的关注积累为崇敬、依恋等情结。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是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度,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有“隔而不断”,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先民们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倾向或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文理。有的还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流行实墙与虚墙的结合使用,这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设计灵感,融入了现代的装饰形式之中。使现代的室内设计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中国先民在审美上表现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表现为虚虚实实,分分合台,既隔又通。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间形式上大多完整无缺,空间划分起程转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中国先民在人文意识上由于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重道德、注入伦和敦教化。室内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地方,其设计与装修必然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在装饰内容和载体上也大都有一定的警世和教化意义:首先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界限,强调布局的严整性,按照人的等级辈分男女关系划分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式色彩选用等方面:再就是室内的装饰上如壁挂、雕刻、楹联、匾额、钟鼎、铜镜、屏风、文房四宝以及小的装饰品等,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教化、警世、自勉、烘托和点题等作用。 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吸收其有益的设计形式改变其中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规中矩的对称形式,在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变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朴素稳重的色彩基础上增加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给居室活泼的生气:材质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之上增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与自然材料形成对比,既丰富了室内装饰的材料有在现代中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特色。 现代的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对传统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室内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符合现代室内设计所表达的主题,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使现代室内设计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民族性。借以传统的形式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源。将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运用在室内的装饰装修中,体现了传统中含蓄的内在气质。用图形符号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意义,是一种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表达着先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对“意”的执着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大都喜欢采用吉祥寓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之间的谐音,暗示着吉祥的含义。如在室内的墙壁上挂一双中国结编制的鞋子,用“壁”与“避”谐音,“鞋”与“邪”谐音就可意寓为辟邪。运用“蝠”与“福”谐音可寓意为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意为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意为年年有余等装饰手法。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隐喻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性。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怕强暴、不怕困难。借石榴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因鸳鸯成双成对出现而象征“夫妻恩爱”用松鹤象征长寿等等。如山西常家庄园内的太极八卦照壁的两侧分布的插屏形状的四时影壁,是以花、草、鸟、虫、树、云、月等构成的四幅代表四季的写意工笔画。画心内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每一幅都有吉祥含义。如“春景图”的牡丹配寿石,寓意富贵长寿;“夏景图”上则雕刻了莲花、白鹭和菖蒲图案,取谐音“一路连科”、仕途通达之意:“秋景图”上的猫和蝴蝶,取谐音“耄耋”之意,寓意益寿延年:“冬景图”为松梅图,与杏园内两侧小院“松师”“、梅友”意境相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装饰中“有图皆有意,有意必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房间数量大都是以奇数划分的中国人素有崇尚奇数的习俗,并以九最为尊贵,在建筑分间时或踏步时常用九或九的倍数。九间北房是豪门大户,在房前的山坡上建成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为九九通天。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环境,同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时应全盘考虑,注意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协调关系,使室内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是体现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是人类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同样适用现代的室内设计,延伸其意蕴同样可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这些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形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现代室内设计少了一些俗气,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有不少的家具造型,空间划分,室内装饰品,室内纺织品图案等等,或是在总体风格上或是在局部表达上或在某个单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意蕴,并进行了延伸赋予了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三、对传统文化神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往往具有生活上或民俗上的使用价值或目的。如陈家祠的房子,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恰倒好处的实现了冬暖夏凉,包括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在功能上均存在宜人之处。是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的理念建造的。再如安徽宏村房屋空间的划分:“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很少开窗。采光和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图财不外流之意。晴天时太阳自天井泻八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从天井倾泻而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按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从而赢得了富甲一方的徽商。”等等此类房屋在中国举之无穷无尽,这些建筑在空间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能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世界范围内的所倡导的主题。也是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魅力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由形式上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层面的时候,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就代表了中华人民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些是可以直接应用:而有的则进行有理有节选择。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扩融了现代设计语言,丰富了文化内涵。包含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特性正适时的靠向主流,将会建立起新的现代室内设计,我们将以新的积极的姿态应对外来文化在精神上的漫无边际的倾销。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这些神韵的传承能更好的适应中国现代人们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对“形”和“意”的深化。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之现代化的提升。要设计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作品,就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精神领域去探寻。在充分认识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入领悟其艺术神韵,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设计出符合中国现代人的审美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现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认同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构建只能赋予特定的民族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现代艺术设计所证明了的,必然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更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作为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就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式设计,就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对其意蕴进行延伸,对其神韵进行传承。 室内设计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方法的改进 【摘要】文章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就业能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提高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综合能力素质两个方面,探讨了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进的一系列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自动化;毕业设计;就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院”升格“大学”,专科升格本科,普通本科院校自身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持续增大,每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巨大,本科生已经早已不是“天之骄子”,作为一名求职者,普通院校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没有“名校效应”,非“985”、“211”院校毕业生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 1目前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现状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离校前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非重点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在开始毕业设计阶段,通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落实工作单位,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和做毕业设计双重困扰,每到这个时候,往往是学生工学矛盾最为突出的时候,学校教育者对于学生的管理难度也更大。针对这种现象,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以下简称教研室)积极探索,在督促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重点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上动脑筋,与往年相比,在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水平稳中略有提高的情况下,本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教研室在总结本年度毕业实习工作时,分析本科生就业率提高的原因,大家一致认为,今年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乃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曾经于2006年3月起共同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求职和就业问题的研究,并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于当年5~6月间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就业能力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影响求职成功的各种能力的难度系数分别量化为:专业能力(31.88%)、自我表达能力(35.80%)、外语能力(32.09%)、人际交往能力(30.36%)、求职技巧(19.86%)等方面。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的普遍性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54.5%)、专业能力(47.7%)和外语能力(25%)。另外,有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同时,大学生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待拓展。马陆婷于2002年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工作适应性评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适应工作状况总体评价良好,且学历层次越高评价越好,但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异,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的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企业对高校普遍的期望。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基于此,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教研室今年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做法和实际举措。 (1)在提高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方面,教研室主要的经验包括如下。 ①指导学生在思想上端正认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方向比力量更重要。教研室在毕业设计工作伊始,利用大四上学期放寒假前,在学生选题选导师之后,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和本专业全体毕业生集体见面,按照导师分组进行一次集体谈话,主要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签订工作协议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完成毕业设计的信心和正确的就业观。教研室让学生认清形势,放低身价,帮助学生树立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贡献社会的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抓紧寒假期间复习单片机原理、PLC控制技术、LABVIEW等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到“眼低手高”,为就业做好铺垫。 ②选题上做到新颖,与社会需求接轨。今年的毕业设计工作,教研室专门组织所有指导教师开了一次研讨会,讨论毕业设计的选题事宜。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鼓励指导教师以自己的科研项目为牵引,或者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并且尽量避免与往年出题重复。同时,为了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鼓励指导教师以团队形式指导,同一个导师的学生也可以组成一个小的团队,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而参与毕业实习工作,而是为了提高综合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对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均具有一定的帮助。 ③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一方面要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另一方面又要联系工作单位,时间紧,压力大。这时,往年有些学生比较盲目,急于就业,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就会匆匆找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既不管将来具体从事什么岗位,也不看能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学到真才实学,结果实习期间,发现就是去就业单位当打字员、复印员,或者是简单的文案工作,或者去做简单“跑腿”徒劳的差事,又纷纷毁约,最后既影响学校就业率,又没有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给自己的成长也带来困恼。因此,针对这类需要在毕业设计工作期间赴签约单位实习的学生,教研室慎重对待,严格把关,做好教育。保证所有毕业学生,都能在实习单位学到真才实学,间接地促进毕业设计的完成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或者在校内指导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高标准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④加强面对面的指导。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异地办学现象非常普遍,桂林理工大学也存在这个实际情况,学生在新校区,教师住在老校区,往来不便,但是今年的毕业实习期间,教研室主动谋划,通过建立轮流坐班制度等形式,保证了所有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和指导的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一次。另外,通过指导教师工作记录本和学生毕业实习工作记录本的填写制度,也很好地保证了指导教师和毕业生的指导和被指导工作的落实。通过加强面对面的指导,一方面督促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习计划时间节点落实毕业实习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2)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素质方面,教研室主要的经验包括如下。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科本科毕业生,为了赢得招聘单位的青睐,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科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应届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之际,已接受过近四年的大学培养,不同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教研室针对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基础上,时刻留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①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工科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对于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备受用人单位青睐。而且,很多中小型企业往往不能够给应届毕业生提供培养锻炼的机会,希望招聘进来的职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少部分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实际经验的学生,或者参加过科技竞赛活动的毕业生就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比如今年自动化专业应届毕业生中6名参加过“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并且获奖的学生,在毕业实习工作开展之前,广州、深圳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就向他们抛来了“橄榄枝”,并且给出了不错的薪酬待遇待遇。但是,本专业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一般,这也是毕业实习工作开展之初,签约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教研室今年尤其重视毕业实习环节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举措一是加大对于实习经费的投入,人均实习材料经费增长50%,供毕业生采购芯片,电路板等实习材料;二是从严要求,除了极少部分毕业生进行论文形式的毕业实习工作之外,绝大部分的毕业设计课题均要求做出具体的实物,并且要求能够实现其设计的基本功能。 ②自我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科本科毕业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科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自己、与人沟通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部分担任过学生骨干或者性格比较开朗活泼一些的同学,这方面的能力素质就比较突出,而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甚至有个别学生不敢站在台前讲话,基于此种现象,教研室首先提倡指导教师经常召开各指导组内讨论会,每位同学定期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度,PPT展示结合口头表达,不仅仅检验毕业设计工作的完成情况,还锻炼了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教研室严密组织开题答辩,并且严格控制参加开题答辩学生比例,参加开题答辩人数远远超过学校最低要求,除了少部分参加校外实习无法参加的学生之外,其余全部参加,使得参加人数达总人数80%以上。开题答辩过程中,评委老师除了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和PPT演示提出意见和建议,还突出强调学生的讲台形象,口头表达清晰程度以及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等;另外,教研室严密组织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将学生自述和答辩环节的语言表达及个人形象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分指标。 ③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能力与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求职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今年教研室专门针对提高毕业生的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强化了阅读外文文献这一环节,在寒假之前就布置任务,每名毕业生要求完成10篇外文文献的阅读,并且要求写出读书笔记,最后一并装订成册,归档到毕业设计过程材料。另外,在毕业论文的正文英文摘要部分,由指导教师严格把关,指导学生逐词逐句检查修改。通过这些环节的培养,一方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④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培养。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很重要的因素,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进入职场,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不仅仅需要懂技术,还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技术管理工作,用人单位往往对应届毕业生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也会比较留意。基于此,教研室在毕业实习环节,对于每一位教师所带的学生分成一个实习小组,并指定一名实习学生小组长,负责协调组员和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虽然表面上看,实习学生小组长做的既可以做一些上传下达、收集学生材料等一些简单事情,还可以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和每位组员的工作状态、带头领会指导教师意图、安排组员工作、帮助指导教师把好毕业论文材料的整理检查验收的第一道关口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两地办学的指导教师在现场指导方面的不便,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在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方面得到锻炼。 3结论 教研室立足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积极的举措,渐渐尝到了“甜头”,形成了毕业生乐学乐行,指导教师乐教乐导的良好局面。 作者:刘胜前 张烈平 孙旋 李海侠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1.1学生因素 1)主观积极性。作为毕业设计的主体,学生的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然后近年来普遍存在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学生把毕业设计仅仅作为一门功课来看待,甚至认为其它功课已经通过,自然毕业设计肯定也会顺利通关,这种典型的应试式思维导致思想上的不重视。随着大规模的扩招,就业越来越难,学生要找忙于工作,投入毕业设计上的精力大大减少。在历年的毕业设计中也存在着前期文献调研与设计工作不努力,等到答辩前期突击的现象。 2)基础不扎实。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行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须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例如,我系部分学生由于平时对基础理论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看不懂专业的参考文献,系统方案设计不出来,经过指导老师耐心指导,仍有些同学一窍不通。涉及仿真,有一部分同学,连Matlab工具软件都还要现学。这些现象都体现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严重制约毕业设计的教学水平。 1.2教师因素 1)主观积极性。教师方面,由于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需开展科研工作,带学生做毕业设计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项,用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我系教师教学任务尤其多,在毕业设计开展期间,多数教师还承担了课题教学,课程设计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谢七月(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等教学工作。这几年绩效改革不鼓励超工作量,毕业设计工作又持续周期长,学生知识结构又层次不齐,因而有些教师对毕业设计态度不是很积极,指导效果明显受影响。 2)指导老师队伍本身的专业素养。热工自动化专业方向比较细,开设热工自动化专业的高校很有限,我系极少教师本科专业是热工自动化的。由于教师资源相对紧张,即使缺乏系统的工程化培训与实践的新进教师也承担了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甚至有的教师虽然没有能力指导毕业设计,但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也只好勉强上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下滑。而且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单一,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1.3客观因素 1)毕业设计时间过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部分同学还要忙于找工作、考研等各类事情,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满打满算仅仅14周,也就三个多月。而要在三个月内完成文献调研、文献翻译、开题、设计、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很难保证还能有充足的时间对毕业课题做深入的研究。据我系历年数据,不能完成毕业设计要求的全部内容的学生多达40%,而能在短短三个多月内做出较好结果的学生不足10%,这类学生往往是提前参加了相关课题或是有扎实的基础,而基本完成任务书内容的学生将近50%。 2)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单一,难以激励学生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目前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尽管在毕业设计过程已经按前期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分别开展了检查考核,而且也制定了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但指标不够具体,考核过程有时候流于形式,并没有严格考核。即便将考核模式向以实物、图纸、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但因这些内容无法在三个月内实现,因此,无实际全面实施考核的可能性。 3)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学校和学院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的,不够灵活,既难以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也难以提高落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考虑不周全,毕业设计的整体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4)其它客观因素。影响毕业设计的客观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实验条件紧缺,企业合作较虚,大部分设计电厂自动化的实验缺乏实现条件。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2.1毕业设计时间的调整 从本届毕业设计开始,我校开始调整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把前期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最后三周,要求在这三周内完成文献调研,英文文献翻译以及开题报告。然后希望学生能够利用部分寒假时间进行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为开学初的毕业实习做准备工作,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带着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参加毕业实习,增强毕业实习的针对性,最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了进一步的落实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我系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安排给与更为合理的毕业设计时间。对于成绩前10%的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第六学期初结合毕业后的计划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这学期内进行文献调研与英文文献的翻译工作,争取在第六学期末进行开题,利用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鼓励结合设计结果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毕业设计总时长达到三个学期,这个时间相当于目前2.5年制的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从而保障这部分优秀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将毕业设计做的更加深入。对于成绩前30%左右的学生,则可在第七学期初选题、开题,毕业设计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对于成绩一般以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采用学校统一安排的毕业设计时间,第七学期中后期选题,第七学期末毕业设计开题,毕业设计总时长保持在半年以上。而对于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的学生,可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总时长为四个学期。 2.2指导方式改革探索 由于教师资源相对不足,为了更好指导毕业设计,我系正探索指导方式的改革。一方面,我系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均在120人左右,而现有专职教师只有15人,平均每位教师指导8名学生。另一方面,由于自动控制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热工过程自动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涉及的领域不断延伸,几乎包罗万象,不可能要求每位教师都对每个领域均有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的优势,探索集体指导和个人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尤为重要。鉴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面临工程实际方面的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急盼有教师的指导。因此,指导教师每周安排一次答疑与讨论,每个工作日下午安排一名教师开展集体指导。提前安排时间与地点,即时通知学生,学生既可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还可根据自己的问题,选择相关领域的教师参加集体指导。 2.3毕业设计选题模式的探索 我校已使用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先由教师命题上网,然后由学生上网选择,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两个题目,最后指导教师确认。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我系对选题工作进行了探索。首先从命题上把好质量关。要求指导教师分别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我系成立了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在选题期间,组织教师对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严格评审打分,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予以通过。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尤其是保研的学生,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命题可以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从项目中抽取部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锻炼其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冲刺校优秀毕业设计。对于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从科研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于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命题结合生产实践,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针对考研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科研题目进行研究,注重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为将来研究生的深造打好基础。对于力争进入特别优秀学生的选题,系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将组织面试考核,考核成绩供命题教师参考。学生在选题期间,即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命题教师根据选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与命题要求相吻合的学生,确定选题学生。 2.4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根据学校与学院对毕业设计的管理规定,我系制定了管理细则,探索从制度建设方面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改革方面如下: 1)加强对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在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上,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给学生阐明毕业设计的严肃性,明确指出毕业设计将从严把关,从而使得学生端正毕业设计的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定的场所开展工作,从而便于指导教师检查与指导,规定学生每个工作日必须在指定场所,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由指定学生负责每天的考勤,系指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考勤检查,从而改变以往懒散的作风。学生每周参与答疑,即时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指导教师将记录每周的答疑情况。指导教师严格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 2)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督查工作。为了督促教师积极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学校与学院有教学督导会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我系将加强这方面的督查,每周向学生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为了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将设立经费进行奖励,对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要予以奖励,为了公平起见,对于指导非特别优秀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教师,系将加大力度奖励。对于指导不力的指导教师,限制下年的指导人数。 3)严格考核毕业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为了使得学生和教师高度重视毕业设计,有必要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各阶段的考核,而不是只注重毕业设计的最后结果。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分三阶段进行检查考核:第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初期):检查师资配备和设备条件、课题审查情况及学生选题结果。第二阶段(中期):深入教学现场,进行实地检查,通过观察、提问,考察学生的工作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映;同时检查教师的工作状况,依据毕业设计管理细则对教师与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第三阶段(后期):这个阶段重点抓好答辩资格审查工作与成绩评定工作。学生答辩前,要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学生按规定时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经“审阅”、“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毕业设计成绩由“审阅”“评阅”“答辩”三个环节组成,各环节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40%、30%、30%。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分别写出评语并给成绩,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为了避免教师担心自己带的学生成绩偏低或答辩通不过给自己带来麻烦,系指导小组将协调后续工作,使得指导教师能客观评分。为了客观公正进行评阅,采用集体交叉盲审形式。严格按程序组织答辩,避免走过场。 3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就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这样的探索不仅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还将为学生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关于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设计题目科学性不足、系统方案创新率低、系统设计实用性不足、论文缺乏条理等问题,提出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斫行,使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战能力。 【关键词】高职 自动化专业 毕业设计教学 顶岗实习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以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和新型材料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来临。它将极大改变传统的商品制造方式,并推动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从而改变就业的格局。而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学科自动化技术则是这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基石。与德国工业4.0相比,中国很多制造业还处于2.0、3.0阶段,其本质就是中国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距德国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今科技产业革命的高水平自动化人才,就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毕业设计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工作态度及作风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原有的教学资源显得严重不足,能够跟得上潮流的新技术的教育资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毕业设计的质量也逐年下滑,甚至社会上有人提出取消毕业设计的建议。因此,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培养质量成为高职教改的难点之一。 一、高职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题目科学性不足。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以“互联网+”“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不断地与传统的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从而不断地改变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然而以往的高职毕业设计,过于强调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因此很多毕业设计题目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要么陈旧单一,重复率高。从而导致学生兴趣下降,降低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势必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二)系统方案创新率低。首先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时,都会选择以前用过的或者相类似的题目,再者,所设计的系统方案也大都是书本上的翻版,缺少创新性的原创,而且重复率非常高。因此,毕业设计质量会大打折扣。 (三)系统设计实用性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现场工作的实战经验,所以,在做系统设计时,要么操作不方便,要么安全性不够,要么与现场其他设备不匹配,要么性价比较低等,导致做出的系统设计往往脱离实际,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 (四)论文缺乏条理。首先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很少写过学术论文,所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缺乏整体布局,因而论文中经常出现结构不完整,内容颠三倒四,上下两段明显割裂开来,缺乏自然过渡,层次不明,看起来费力,论证不得力,缺乏逻辑性等缺点,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五)毕业答辩流于形式。由于每年扩招的学生不断地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地增大,所以找工作就成了学生们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很多学校的毕业答辩就流于形式了,不仅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答辩也就成了走过场。不仅无法达到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而且无法准确衡量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对学校未来的就业也产生了很大的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进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全面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选题。学生可以将企业里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等科目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科目内容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内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1)技术改造型:以PLC或DCS为控制核心的工业现场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2)产品开发型: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电子控制系统等装置产品的开发。(3)系统集成型:以PLC或DCS控制系统与以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MES系统等集成系统。(4)实验研究型:以机电一体化为核心的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实验研究。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就是自己的实习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所以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技术指导。虽然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已经在学校学习过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但是由于自动化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它能够在不同行业内与不同的专业技术相融合,比如与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液压技术、机械、数据库等技术相互融合,因此,就需要从企业里的技术人员或者专业人士中聘请为指导导师,对学生进行其相关专业或者行业知识的技术指导。不仅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够有效减少系统设计漏洞等缺陷,大大增强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 (三)加大对实验装置的经费投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化装置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跟得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就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实验装置的引进。通过对新实验装置的引入,既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技术水平,还能够让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有了一个充分的展示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构想与才华在这个平台上充分的发挥,从而不仅能够提高毕业设计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验不断地提高与升华。 (四)加强论文写作指导。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因此要想写好毕业论文不仅需要前期的技术工作的积累,还涉及组织材料等相关写作技巧等知识。所以,学生可以从企业里的技术报告、技术方案、技术总结等各个方面入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初期,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论文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在初稿完成后,可以帮助学生检查内容、逻辑、语句、格式等方面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五)深入企业开展毕业答辩。毕业设计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也只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才具有实用价值,才符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需求。将企业里的技术专家与学校内的专业老师组合成的答辩专家,能够更加全面地检验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通过企业里的技术专家现场出题,可以有效检测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全面专业的建议,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最快的成长。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此类答辩发现适合自己企业所需求的技术人才,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就业。 总之,毕业设计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指出了毕业设计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针对其中的弊端提出了改进措施并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是教学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说,它能使学生完成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并提高综合运用电气自动化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成为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修以及技术开发、管理和销售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因此,研究并探索如何更好的组织和实施毕业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现状 通过笔者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及调研发现,多数开设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职院校,其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实施中存在较多共同弊端,毕业设计效果较差。主要反映在: (1)毕业设计时间与顶岗实习和就业冲突,学生难以安心设计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均在第六学期开设,与企业顶岗实习同时进行。学生一般在第五学期就已经开始求职,一般都把主要精力用于就业招聘中,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才开始真正考虑毕业设计。即使是顺利找到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工作压力、时间等条件限制无法较好的开展毕业设计。 (2)毕业设计选题单一,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教师拟定、学生选择,学生带题目到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选题数量少,一个小组一个题目,学生抄袭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题目由教师拟定,与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不相符,学生缺乏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 (3)学生无法得到指导老师适时、充分的交流和指导,影响设计效果 由于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同时进行,学生在不同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通常在学校,一边从事日常教学,一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这种时间、空间的差距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交流受到限制。学生有疑难问题,难以立即得到有效的提示或指导,教师也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也就无法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促进作用。 由于以上原因,最终形成一部分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采取消极态度,不认真对照学校毕业设计规章制度、规范和指导老师的进度要求开展工作,寄希望于答辩前通过网络拼凑、抄袭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一部分学生虽然重视毕业设计,但由于本身水平或条件限制,毕业设计草草了事;只有少量基础好、条件充分的学生能够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设计,达到设置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指导老师鉴于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毕业率的压力,通常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采取宽容态度,最终毕业设计的质量差强人意。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改进措施 可见,多数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现行模式亟待改进。针对上述情况,笔者通过多年承担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从实践中总结到以下改进方法和措施: (1)加强毕业设计理念的渗透,提前安排毕业设计 如上述,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重抄袭的主要原因一是基本功不扎实、对毕业设计课题感到无从下手,一是没有充分时间进行毕业设计。 学生对毕业设计无从下手的原因,与高职教育现行教学模式密切相关。目前高职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环节薄弱,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融合不够,这就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不够连贯、系统,无法很好理解各门课程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具体地位、作用和相联系,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较好的应用于毕业设计。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在毕业设计中的地位、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中,与毕业设计直接相关的课程包括电机、机床电气控制、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交直流调速系统等,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尤其需要注意毕业设计理念的渗透。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和就业冲突,导致学生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可以通过提前安排毕业设计来改善。目前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开展提前至第五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有效解决与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冲突问题,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2)指导教师按专业核心就业岗位进行选题 目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核心就业岗位包括维修电工、PLC系统设计师、电气工程师、单片机系统设计师、产品质检员等。毕业设计选题应按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就业岗位的要求,从电气自动化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出发,与相关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拓宽毕业设计课题。目前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采取的选题方法:1、与一些就业企业合作开发一批有实用价值、适合学生设计的课题。2、直接采用工厂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这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他们提供工厂实际任务作为毕业设计课题。 同时,每个课题最多3个学生,尽量一个学生一个题目,最大限度防止学生出现雷同设计。 (3)企业技术人员在校教师共同指导 目前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已作如下安排: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承担本校课题的同学,以校内教师指导为主、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为辅。课题来源为校外的同学,以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为主、校内教师指导为辅。事实证明,校内教师指导和企业兼职教师指导相结合,克服了校内教师单一指导的缺陷,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能有效帮助学生攻克毕业设计中的难题,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4)完善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条件 要避免毕业设计“纸上谈兵”,就要完善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条件,使学生的理论设计能够成为实物。一方面,学校购买或修整毕业设计需要的各种设备、工具、材料,完善电气自动化实训室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将毕业设计的某些实践环节放到企业现场去完成,既贴合实际,又能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最近几年,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已按上述改进措施从多方面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改进,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措施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提升了毕业设计内涵。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高端就业市场建设探析 摘 要 金融危机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促进当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建设好大学毕业生高端就业市场,不断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自动化专业的高端就业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高端就业市场定位原则,以XX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群体入学情况与就业质量相关性分析,探索自动化专业高端就业市场建设方向与主要措施。 关键词 自动化专业 毕业生 高端就业市场建设 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作,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实现高质量就业,建设好大学毕业生高端就业市场,不断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使学校人才培养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各高校就业工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自动化专业的高端就业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个热门专业为探索起点,辐射其他专业高端就业市场建设,为全面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高端市场的建设作出贡献。 1自动化专业高端就业市场定位原则 1.1基于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自动化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学科,是当代高技术的集中体现与应用。自动化的研究范围广,几乎无所不包,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等等。 自动化学科有着其鲜明的技术特征。首先,自动化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利用,是人类改造自然目标的最终落实;其次,自动化不仅包含利用信息实现目标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包含作为其载体的技术和装备,并最终将它们集成在自动化系统中,涉及到从理论、方法、技术到设备的各个层面,具有包容数学、软件、电子、电气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第三,自动化科学与技术是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的通用科学与技术,与各领域具体实践相结合,可形成各门各类的自动化,如机械制造自动化、化工自动化、核工程自动化、农业自动化等,因而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各行各业具有普适性;第四,自动化的水平和程度不仅取决于控制的思想和方法,而且与检测技术、执行装置、特别是各类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产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XX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富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能够从事工业企业、国防、高校和科研部门的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系统工程、现代检测技术、信号处理与控制、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与组织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因此,自动化专业所对应的高端市场,应该处于社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以控制为特征的自动化技术为应用基础,并且最终要成为体现工业化水平的关键技术的行业和领域。 1.2基于行业内产业区域布局及产业发展动向 自动化产业属于信息产业,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机电、计算机、电力电子、通讯、人工智能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和自动控制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包括农业、国防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是非常综合性的产业。自动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学术专业性强、产品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广泛、市场潜力巨大等特点。也有人称自动化是一个“万金油”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可以与自动化挂钩,也就意味着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多种领域的工作。例如钢铁企业、电力行业、石油石化公司、核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通信系统、铁路、民航、海关、高科技企业等等。正是因为自动化专业就业范围如此之广,XX大学的自动化专业作为优势专业之一,势必要建立与优势专业毕业生就业所匹配的市场,探索适合学校学生长期发展的就业市场建设。 因此,自动化专业完全符合将国家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作为主要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经济战略需要的高端就业市场定位原则,国家重点行业既包括国防、电子信息、钢铁、有色、石化、装备制造、汽车、轻工、纺织、船舶等传统行业,也包括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到的新兴行业,国家重点领域具体指国资委直属的企业,“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涉及的西部基层单位,党政机关、主流媒体、国家级科研院所、部队等。国家重点地区是指“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这也与我校“确立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就业市场”工作目标相一致。细化为与自动化专业对应的国资委直属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冶金、机械、汽车、采矿、电子信息、家电、化工、金融、国防、建筑等行业百强,全国“985”、“211”重点院校,科研设计院所、部队等。 1.3基于学生发展需求与就业质量综合评价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就是指在符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教育产品(高校毕业生)满足社会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要求的总和。就业质量是衡量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 毕业生就业质量包括:(1)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即就业率在数量上的反应。(2)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即工作收入、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3)大学生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即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性、发展前景、劳动关系的和谐性等。 其中,作为我们在高端就业市场认定过程中主要参考的指标为: (1)就业的薪酬水平:就业质量最直观的衡量指标。薪酬水平既能证明企业实力,也能证明学生对企业的价值。薪酬水平也是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认可程度的体现。 (2)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体现学生专业与职业的相关程度。也能说明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程度。 (3)层次就业率:层次就业率是指进入高端企业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集中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层次就业率高,说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高端企业的充分认可。 据此我们所认定的高端就业市场内包含的企业应该是具备一定规模、技术行业领先、国家重点支持、薪酬水平高和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 2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群体入学情况与就业质量相关性分析 XX大学自动化专业2011年招生265人,2012年招生253,2013年招生(自2013年起改为自动化大类招生)347人。本专业考生主要来源为:辽宁、山东、河南、河北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自动化专业在招生计划最多的辽宁省(占招生计划的36.89%),专业最低分高于辽宁省一本线79分,专业最高分高于辽宁省一本线103分;在外省招生中,平均录取分高于当地一本线50分左右,个别省份达到80分。本专业的生源质量可以说是相当优秀的,但是在最终的就业状况反馈中,不难发现自动化虽然整体就业率依然在全校的排名靠前,但是重点单位的就业率略高于全校平均水平,这也凸显了自动化专业招生分数与最终高质量就业匹配度不高的现状。 3自动化专业高端就业市场建设方向与主要措施 3.1立足本行业高端企业,稳固核心企业,寻求广泛合作 立足自动化相关产业所属的国家机关、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国际知名大公司或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等高层次用人单位和高端企业,通过参加各地区和各行业组织的毕业生工作会议的机会或这类企业来校招聘的机会,搜集用人单位信息,拜访用人单位,与他们沟通介绍自动化专业有关情况,建立初步联系。在其中挖掘出核心高端企业,加强交流,及时掌握其供需信息,丰富合作形式,建立“企业――高校联合俱乐部”,开展企业文化活动周,为学生推荐、互访合作等工作打好基础。在每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始之前,与核心高端企业及时拜访或电话交流,介绍生源情况,推荐优秀毕业生。同时,深化走访企业机制,每年对核心高端企业进行回访活动,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商谈合作意向,与企业人事主管,以及在企业中工作一年、三年、五年的企业员工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活动,有的放矢地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毕业生发展状况。 3.2广挖校友资源,加强联络沟通,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校友在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在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反馈意见上都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与学校校友会紧密配合,依托院校友会网站的建设,建立自动化专业校友高端企业资源库,通过校友联系其所在单位开展人才招聘工作,同时也发挥校友在招聘活动中的宣传示范作用,提高校友所在单位招聘工作的成效。定期邀请校友返校为学生开展各类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培训、就业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以及授课等活动,既有助于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有利于加强与校友及所在用人单位的联系。 3.3密切校企往来,了解企业用人标准,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试点 对于条件成熟的用人单位和地区,与其建立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建立高校的企业俱乐部,为企业搭建在高校广泛联系学生的平台,增进高校与企业互访,加强学生与企业的互动,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更多地接触企业,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将来真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联合培养”、“名企定制班”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订单式”培养试点,通过单位在高校学生毕业前的提前介入,由高校结合当前课程体系和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订做”,为高端企业广泛推荐对口专业化毕业生人才。同时,通过推行全程化、体系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4以高端就业指导和行业分析辅助辅导员就业工作,开展就业教育 在学生就业相关工作中,辅导员更多地是为学生传达就业信息,告知宣讲会通知,在就业指导方面也仅限于一些经验传承方面的指导。高端就业指导需要辅导员也能够切实走访企业,对企业中工作了一年、三年、五年的工作人员或者校友,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了解不同类别的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发展与走势,定点跟踪具备不同能力特点的毕业生,着重追踪和记录其职业发展历程,整理总结后,以最详实的实例和解说,来对在校大学生分类别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开设由辅导员主讲的行业分析课程,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的特点来设计课程内容,引领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以及日常的职业路径选择上往长效性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毕业设计的完整教学流程,并结合CDIO工程教育实践,对流程中的每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与CDIO改革措施相结合,针对设计题目来源和学生选题工作,开题时文献资料的收集积累及开题报告的撰写,设计实施阶段的注意事项及论文写作思路,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对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者及指导者均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毕业设计 CDIO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改革 一、引言 毕业设计作为一次实验性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围绕一个课题任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实践、探索和开发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地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查学生能否融会贯通大学时期的所学及能否将其拓展和升华。同时,毕业设计的成果是检验学生能否合格毕业和能否获得学位资格认证的标准。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供配电、电气设备制造、电力电子及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智能电网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和系统运行、管理、维护等技术工作。 C(Conceive—构思)、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其改革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背景环境下强调工程基础的工程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本专业在接近实际工程的环境下,以中小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系统项目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专业面向中低压供配电技术和新能源及其应用领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服务工程师及少量设计工程师。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精心进行CDIO改革,是必要及可行的。 二、改革思路及配套方法 (一)课题来源及学生选题 根据题目来源可分为科研项目、自选题目、生产实践和其它等类型;题目类型:设计开发、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和其它。分为四个阶段:选题、调研、设计和答辩,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毕业设计课题首先应符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可行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而学生选择题目时,应选择与专业需求一致,难度和工作量适当。并且自己要感兴趣,如果设计题目和就业方向相关则更好。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自行构思设计题目,体现CDIO的构思C(Conceive)。指导教师则应把握好学生构思出的设计题目是否与专业相关,其难度和工作量是否合适。供配电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毕业设计选题,适用于CD或者CDI。电力电子及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则适用于CDI或者CDIO。 (二)开题工作 开题工作也是属于CDIO的C(Conceive—构思)和D(Design—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是指学生从选择课题到完成课题详细设计调研报告(或开题报告)的阶段。该阶段约占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相对较辛苦和细致的阶段,关系到设计能否最终成功。在选定毕业设计课题后,老师便将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给相关学生,其中包含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基本要求、设计条件及参考资料。而课题调研则就是围绕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尽可能地收集详尽资料,从而对课题涉及的各方面有较深入的理解。具体的实现方式主要有: 1.参与课题相关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了解本课题的技术成分,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图书馆、院系资料室及书店查阅各类书籍和期刊。 4.在实验室和生产中实地调查研究,多想多问。 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仔细研读及完成一定的实践调查后,应该对如何完成设计有一定的见解了,由此提出两到三种课题的解决方案,并详细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各方案进行定性分析和初步估算,针对设计条件确定出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在依据方案,拟定设计详细的时间计划表,体现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需完成的任务,视需要可以具体安排到每周需完成的任务。因此,开题阶段衔接了CDIO的构思与设计两个阶段,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三)设计实施工作 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进入到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其属于CDIO的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首先可以按照课题的难度将设计内容分解成系列任务模块。如果遇到技术困难,要客观分析,积极寻找原因,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该阶段的D(Design—设计)可包括原理图设计、PCB设计或者供配电方案设计;I(Implement—实施)可包括元器件购买、焊接,调试或者供配电系统图绘制、预算表拟制。O(Operate—运行)则是软硬件联调后通过后的整机运行,供配电方案设计则不包含运行这一步。 如果在设计中遇到之前无法预见的困难,在征求导师的意见后,可考虑适当调整设计内容。调整内容不是降低难度,而是寻找另外一种新的替代途径。但要把握好调整的分寸,应保证总体格局尽量不变。这一点关系到设计最终能否顺利完成。 设计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老师需每周定时对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度进行监督和指导,做好过程管理。 (四)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完成整体设计并调试通过后,紧接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了。毕业论文一般有以下组成部分: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1.中文摘要的内容则应阐述设计研究的前提、目的和任务,使用的理论、算法、材料和设备,实验研究的数据和由此推出的结论及该结论对今后的课题研究有何启发。写作时应该保持客观性,简洁性。英文摘要则要求尽量何中文摘要相对应,无语发错误。 2.关键词是应采用能覆盖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选为3~6个较为合适。 3.前言是在概要介绍本领域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目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文字简练,直入主题,避免将前言写成综述。 4.论文的正文部分是核心部分,所占篇幅也最长。设计的研究成果都应体现在该部分,一般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任务和目标;总体方案设计;各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比如:硬件、软件设计和调试。正文要求结构清晰严谨,内容翔实准确。 5.结论是对整个设计的一个总结,是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后得到的综合观点,包含设计的创新点所在,也可以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或建议。 6.其余部分可按照论文的格式模版如实进行编写。 三、考核办法及改革成效 毕业设计的考核办法,总结起来就是:重视中期检查关,严守毕业答辩关。这个准则也体现了CDIO中对于过程的有效管理。中期检查对进度超前的学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对进度滞后的学生,则是一种督促和鞭策。对设计者而言,毕业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鉴定的正规的审查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形式。毕业答辩,是完成了CDI后,最后在老师评审面前进行O(Operate—运行)的演示。作为指导老师,应在答辩前,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其做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笔者紧跟本校的CDIO教育改革步伐,在2008年本校推行CDIO改革后,对于指导的几届毕业设计,严格过程管理。所带学生均取得较好的设计成绩,每一届没有不及格学生,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良率占所带学生比例的70%以上。并且将每一届所带的优秀毕业设计学生召集起来,与低年级学生的相关CDIO工程实践项目进行专门的技术交流及指导。并从CDIO工程实践项目的小组成员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对将来的毕业设计进行方向思考,凝练出一个好的设计题目。最终使得好的构思能有创新性和传承性。 四、结论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流程进行梳理,结合CDIO的理念,对培养学生如何用工程的观点正确对待毕业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并顺利开展工程实践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与实践 【摘 要】作者以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为突破口,进行了新的改革与探索。在选择课题、指导方式与答辩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形成了一种适合时展要求的全新实用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课题;指导;答辩 1 引言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是一所依托包钢的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我院的专业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与探索。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师资配备、硬件环境、软件组成等各个方面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当然,毕业设计作为高职学生独立完成的综合性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指导教师采用的指导方式和选题的范围也应该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采取的措施 高职学生在最后一年面临毕业答辩的时间段,有好多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进入了用人单位的实习期。根据我院特点和学生构成,我们毕业答辩指导教师对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分类,将已经开始实习期的学生和尚在校学习的学生分为两大类,分别进行对待。本着转变思路、切合实际的态度,从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2.1 选题方式的改变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整个设计的关键,也是最困扰学生的地方。通过我们多年来的经验,如果能成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毕业设计就算是成功了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年总会有学生,在毕业设计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因为种种的原因无法继续进行下去,而不得不推翻前面的课题重新选题。这样一来,费时费力不说,后面的新课题也肯定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这几年都是把选题工作作为毕业设计中最重要一个环节来要求的。在选题的方式方法上也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大约有以下几个内容。 (1)基础性选题:事先根据专业组成和学生能力,侧重于专业基础并且结合实践,建立了我院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库。将这些课题事先召开专门的推进会议,向本专业毕业生公布出来,让学生在这些题目里面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我们称之为基础性选题。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不会有大的偏差,肯定在本专业涉及的知识点之内。 (2)开放性选题:不限于基础性选题的范围,学生可以在本专业的领域内自由选择课题,我们称之为开放式选题。这种选题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某个课程上的强项,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课题。而且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很快,专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我们也希望学生能有一个开拓性的思维,这也是他们进来走上工作岗位最难能可贵的技能。 (3)自主式选题:针对不少学生已经在用人单位实习的实际,我们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本岗位的工作实际,选择生产第一线的课题,称之为自主式选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将实际生产上的课题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既可以丰富我们学校的课题库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认真分析课题,掌握自己将来工作中的设备和技术,尽快融入到工作中,一举两得。 2.2 指导方式的改变 学生在选题结束后,就进入了紧张的设计之中。这其中涉及到相关资料的准备与查阅,软硬件的编程与设计,技术性文档的书写与总结,指导教师的沟通与方向的把握。我们针对我院学生特点,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指导方法。 (1)全面指导:在基础性选题的基础上,对涉及相关专业内容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指导。把各个主要的知识点和常用的设计方法进行梳理,让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面对面指导:在全面指导的基础上,定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指导,面对面解决学生再设计中的困惑和难点。我们的做法是每周指导老师对自己带的学生进行至少一次的辅导。 (3)侧重点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设计内容的进度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多数学生都出现的问题,有侧重的重点解决,并且通报给其他的学生。 (4)网络化指导: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资源,在网上与学生进行随时交流。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通过聊天工具或Email与指导老师沟通,也可以在建立的群组中进行讨论。 2.3 答辩方式的改变 (1)集中答辩:每年我们都会按照专业与课题将学生与老师分为若干个小组,针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性答辩。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对新生的答辩内容可以做到全面细致,而且效率高,因此这种形式是主导。 (2)分散答辩:针对我院有些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已经在各地的用人单位实习的实际情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我们对个别确实无法赶上集中答辩的同学,采取分散答辩的形式进行补充。这就需要毕业生与校方取得联系,约定好合适的时间在小范围进行。 3 取得的效果 经过我系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上开了一个好头,也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成功案例。经过这几年的运行与调整,广大毕业生都非常满意,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 我院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体现了按需办学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定向人才培养,拓宽了学生就业口径,课题库也逐年充实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互助的体制。广大师生一致反映现在的这种形式灵活多样、更加具有人性化,而且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反映了新的发展时期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我们还要不断完善毕业设计指导内容,使其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去伪存真,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工作做得更好。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科研和工程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高校可以通过提高毕业设计课题题目的时效性、合理安排选题进程、加强导师监督力度、外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批准学生到对口单位做毕业设计等方法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考研;就业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其中毕业设计是重中之重。毕业设计可用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是检验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应用于科研和工程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通过做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基本了解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方法,掌握撰写专业论文和做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规范,具备专业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笔者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题时间安排不妥。一般情况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时间仅为1周,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以确定适合自己的课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5级自动化专业共有97名学生参加毕业设计,而从教研室提交毕业设计课题统计表开始到毕业设计成绩录入完毕,先后有10人更改了毕业设计课题,这不但给学校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了不便,而且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甚至会使学生因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而延期毕业。 2.与学生就业、考研相冲突。当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选择,而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都与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据统计,在第八学期开学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0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中已签订就业协议者有30人,准研究生(考研分数高于对应学校分数线的学生)有25人,其余42人既未考研也未签订就业协议。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压力。这样,学生的就业准备时间或复试准备时间就与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3.师生比例不协调。高校扩招后,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一个薄弱环节,这就造成了师生比例失调。很多教师同时指导十几名学生做毕业设计,难免疏于管理。目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动化教研室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8人,需要指导97名学生做毕业设计。按照每名学生每周至少需要2个小时的指导时间计算,每名教师每周需要3天时间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再加上日常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时间明显太紧张。 4.缺乏完善的硬件设施。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大多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软件设计和仿真。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限,仅能满足多媒体教学和课内实验的使用需求,留给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机会非常有限。 二、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1.提高毕业设计课题的时效性。毕业设计课题是否具有时效性,是否符合当前生活或工程的实际需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些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重复的毕业设计课题会造成学生的惰性思维,而有创意的毕业设计课题则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创新的兴趣,设计成果也能够让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提升他们今后从事专业研究的信心。因此,在指定毕业设计课题的时候,我们要求“一人一题,三年不重题”,即同一届毕业生之间课题不能重复,过去两年用过的课题不得重复使用。这样的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合理安排选题进程。我们在第七学期期末的时候就召开毕业设计选题动员大会,为学生安排毕业设计选题任务,并提供指导教师指定课题和学生自拟课题两种选题方式。经过一个假期的准备,学生已经对毕业设计材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第八学期初,学生进入毕业实习环节,可以结合生产应用的实际情况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开阔思路、有所创新。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确定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时间的延长有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做毕业设计的兴趣的同时解决了选题时间仓促的问题。我们将以上方案运用于2010届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学生因选题不当而提出更改课题的情况。 3.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和检查。就业和考研固然重要,但是这两者顺利实现的前提是学生取得毕业证,也就是毕业设计的成绩要合格。为了纠正学生只顾就业和考研而忽略毕业设计环节的做法,指导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检查。总体上,教师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中的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检查;在细节方面,教师每周定时召开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汇报会,要求每名学生在会上汇报其在本周的毕业设计进行情况,并提出下一步的具体规划,使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有紧迫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因忙于考研和就业而严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4.外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一些高校来说,师资力量的缺乏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聘请对口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外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让他们承担部分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这样不但能够解决师资紧缺的难题,而且可以利用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水平和动手能力。我们发现,聘用了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后,学生到设计教室的出勤率明显提高。 5.批准学生在专业对口单位做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就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早日到单位实习,这也符合学生急于进入用人单位的心态。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进入单位后,在诸多繁杂事务的干扰下,往往无法按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此,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用人单位为专业对口单位的情况下,学校才批准学生前往实习,其间须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研究设计,并且要求用人单位指定一名有高级职称的工作人员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同时校内再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据统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9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中,有9人申请了在相应就业单位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优秀率为11.12%,良好率为25%,两项比率均比过去两年有所提高。 三、结语 我们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创新与探索,发现提高毕业设计课题题目的时效性、合理安排选题时间、加强导师监督力度、外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到对口单位做设计等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进行课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他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创新,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索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而且为学生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科研和工程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高校可以通过提高毕业设计课题题目的时效性、合理安排选题进程、加强导师监督力度、外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批准学生到对口单位做毕业设计等方法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考研;就业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其中毕业设计是重中之重。毕业设计可用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是检验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应用于科研和工程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通过做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基本了解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方法,掌握撰写专业论文和做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规范,具备专业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笔者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题时间安排不妥。一般情况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时间仅为1周,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以确定适合自己的课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5级自动化专业共有97名学生参加毕业设计,而从教研室提交毕业设计课题统计表开始到毕业设计成绩录入完毕,先后有10人更改了毕业设计课题,这不但给学校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了不便,而且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甚至会使学生因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而延期毕业。 2.与学生就业、考研相冲突。当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选择,而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都与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据统计,在第八学期开学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0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中已签订就业协议者有30人,准研究生(考研分数高于对应学校分数线的学生)有25人,其余42人既未考研也未签订就业协议。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压力。这样,学生的就业准备时间或复试准备时间就与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3.师生比例不协调。高校扩招后,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一个薄弱环节,这就造成了师生比例失调。很多教师同时指导十几名学生做毕业设计,难免疏于管理。目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动化教研室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8人,需要指导97名学生做毕业设计。按照每名学生每周至少需要2个小时的指导时间计算,每名教师每周需要3天时间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再加上日常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时间明显太紧张。 4.缺乏完善的硬件设施。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大多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软件设计和仿真。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限,仅能满足多媒体教学和课内实验的使用需求,留给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机会非常有限。 二、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1.提高毕业设计课题的时效性。毕业设计课题是否具有时效性,是否符合当前生活或工程的实际需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些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重复的毕业设计课题会造成学生的惰性思维,而有创意的毕业设计课题则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创新的兴趣,设计成果也能够让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提升他们今后从事专业研究的信心。因此,在指定毕业设计课题的时候,我们要求“一人一题,三年不重题”,即同一届毕业生之间课题不能重复,过去两年用过的课题不得重复使用。这样的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合理安排选题进程。我们在第七学期期末的时候就召开毕业设计选题动员大会,为学生安排毕业设计选题任务,并提供指导教师指定课题和学生自拟课题两种选题方式。经过一个假期的准备,学生已经对毕业设计材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第八学期初,学生进入毕业实习环节,可以结合生产应用的实际情况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开阔思路、有所创新。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确定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时间的延长有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做毕业设计的兴趣的同时解决了选题时间仓促的问题。我们将以上方案运用于2010届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学生因选题不当而提出更改课题的情况。 3.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和检查。就业和考研固然重要,但是这两者顺利实现的前提是学生取得毕业证,也就是毕业设计的成绩要合格。为了纠正学生只顾就业和考研而忽略毕业设计环节的做法,指导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检查。总体上,教师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中的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检查;在细节方面,教师每周定时召开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汇报会,要求每名学生在会上汇报其在本周的毕业设计进行情况,并提出下一步的具体规划,使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有紧迫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因忙于考研和就业而严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4.外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一些高校来说,师资力量的缺乏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聘请对口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外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让他们承担部分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这样不但能够解决师资紧缺的难题,而且可以利用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水平和动手能力。我们发现,聘用了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后,学生到设计教室的出勤率明显提高。 5.批准学生在专业对口单位做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就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早日到单位实习,这也符合学生急于进入用人单位的心态。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进入单位后,在诸多繁杂事务的干扰下,往往无法按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此,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用人单位为专业对口单位的情况下,学校才批准学生前往实习,其间须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研究设计,并且要求用人单位指定一名有高级职称的工作人员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同时校内再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据统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9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中,有9人申请了在相应就业单位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优秀率为11.12%,良好率为25%,两项比率均比过去两年有所提高。 三、结语 我们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创新与探索,发现提高毕业设计课题题目的时效性、合理安排选题时间、加强导师监督力度、外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到对口单位做设计等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进行课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他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创新,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索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而且为学生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析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总体实践效果,对近年来福州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三大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相应的改革措施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实习;毕业设计;电力系统 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三大实践环节概述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从事电力系统领域的设计、运行、管理以及研究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其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三大实践环节是整个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进一步应用于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设计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环节。为此要求学生通过这些实习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进行一次应用,并为毕业设计搜集必要的相关资料。学生既要虚心地向工人、技术人员学习有关知识,又要独立思考,并把电力生产中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归纳起来,总结提高应用到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中去。 毕业设计环节可以全面深化、检查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用以分析解决工程、科研、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本文就近年来专业教师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专业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实践动手机会、实习地点、与企业的交流联系、毕业实习与设计衔接关系、实践监管、考核力度以及学生激励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所做的一系列改革进行简单探讨。 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单位为各省、市、地区的电业局、发电厂及各大型厂矿的自备电厂及综合调度部门以及与电力系统行业相关的软件开发或设备公司。[1]生产实习参观前请电业局的工程师就安规以及电网概况、电气一次部分以及二次部分作介绍,结合运行当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分析。除此之外还请水电厂的工程师就水工部分以及水电厂的电气一次和二次部分进行参观前的讲解。安排的主要参观实习对象是水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风力发电厂、垃圾焚烧电厂以及220kV户内、户外变电站、数字变电站。 毕业实习期间,请电力部门的工程师就福建省电网现状与安全稳定分析、电网调度、电力系统通信、电网继电保护运行整定与配置、配电网建设、电力市场方面的内容作系统性地介绍,鉴于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大力进行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请相应的工程师就数字化变电站进行介绍,使学生对电力领域的前沿知识有比较系统性的了解。毕业实习环节参观的场所主要是500kV变电站以及省电力调通中心参观电调、水调、通信、自动化几个部门,结合工程师的讲解对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电网概况进行了解;另外是到火力或水力发电厂跟班实习。实习期间要全面了解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过程,通过实习将已有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生产现场的实践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毕业设计做一些知识储备,也为将来他们踏入工作岗位提前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三、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针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生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1.解决实践动手机会少的问题 安全生产在实习单位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实习内容一般要根据实习单位的安排来确定。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都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一线,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未经专业培训不允许上岗操作,因此学生几乎没有操作机会。特别像电厂集控室或生产现场,学生只能“眼观手不动”。[2]运行跟班时,与运行人员基于现场操作的交流和学习拘泥于理论层面。鉴于此,学校在学生进行电厂跟班实习后以及变电站参观实习后设置了相应的模拟电厂实践环节,予以进一步的加强。由于实验室建设经费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学校正积极与电力部门的培训中心联系,希望让学生进行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相应培训。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能很好地仿真变电站的正常、异常和故障的运行工况和现象,通过培训,学生掌握基本的运行技能,掌握事故分析及处理的能力,进一步解决学生对电厂以及系统的运行操作了解有限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实际动手实践的能力。 2.增加实习地点 近年来的生产实习环节相比以前参观变电站、水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增设参观风电厂和数字变电站的环节,毕业实习的环节也增加了水力发电厂的跟班实习环节,进一步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实用化理解。 3.加强与企业的交流联系 专业实习过程中将对口企业的工程师请进课堂,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或者就工程实际当中一些问题处理过程的剖析,使学生从课堂走出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学生下一步的毕业设计的深化以及走上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4.学生直接参与在研项目的研究 由于学生毕业设计的周期与项目研究周期相比时间较短,以往很多指导教师未让学生直接参与在研项目的研究,而主要是做已结题的项目。现在很多指导教师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融入自己的在研科研课题中,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做好毕业设计,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的讨论过程,可以进一步掌握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技术难点的解决过程的思路。这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接触相应的科研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5.改善以往毕业实习与设计互不衔接的问题,使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统一 毕业实习与设计应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实习是设计的基础,设计是实习的巩固与加深。在实际中实习与设计常成为单独的个体,教师应以学生的就业意向为中心,将实习的时间、地点、内容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分散实习及毕业设计同步进行的模式,通过学院与科研合作单位或者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与对口单位的联系,推荐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所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就业单位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设定相应的毕业设计难度及进度,学生可以边实习边进行毕业设计,根据毕业设计进程,将实习时间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不至于一心多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另外这种实习方式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生产单位,解决了实习人数多、带队教师少的问题,同时对于实践合作单位来说承受压力也大大降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就业及实习单位的不同,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联系相关单位以及设计相应的毕业设计题目,且可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辅助,实现校企老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以及实习的目的,可以进一步提高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效果。 6.改善监管及考核力度 以往的实习环节中,由于学生比较多,且因为电力部门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所以学生在参观实习时,只能“眼观手不动”,常造成“走马观花”。由于变电站多在户外,机组运行现场比较嘈杂,对于现场工程师的讲解,学生一知半解,多数学生回校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实习报告,应付了事,使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鉴于此,建议对实习笔记以及实习报告检查的基础上,采用实习考试加实习答辩的方式予以考核,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现场与工程师或者带队教师交流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大学生毕业设计自我监控能力偏低,[3]所以在毕业设计环节老师在拟定任务书和指导书时,提出相应的如设计内容、时间、安排、提出设计成果的要求、设计程序、应遵循的规程,之后在相应的后续环节如学生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撰写、算法分析、程序编写、算例计算分析过程中指导老师应予以引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相应的评判标准,以加强考核力度。 7.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 与以往不同,让学生参与在研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挑战自我,提高设计水平。在毕业设计环节,以学生发问为主,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设想、新观点、新方法,同时,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加以引申,予以启发,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提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和帮助,最终实现人尽其能,各有所得。指导教师再根据课题研究的思路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一旦学生的观点得以采纳或其设计成果得以实际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自动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毕业设计是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培养学生工程理念、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与学生就业的矛盾,以及开展形式不够灵活,使其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校企合作,对高职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同类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毕业设计 校企合作 教学改革 1 毕业设计在高职自动化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工科引导性专业之一。毕业设计是本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经过在校两年多的理论课学习和多项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专业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全面衡量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素质的重要尺度,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不断地渗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培养体系中,少数毕业设计选题就显得过于陈旧,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实际生产中早已被淘汰。很多学生属于被动接受,闭门造车。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一时期恰好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迈入社会大舞台的特殊阶段。两者在时间上的重合给毕业设计带来了很大影响。另外,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试用,一些已签约的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仓促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不高。 3 结合校企合作开展毕业设计改革 本专业自2009年被评为市重点建设专业以来,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创建了“校企联动、双师共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展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建立了一支由校内、校外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与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教师到企业工程锻炼,主持及参与企业横向课题。 以上这些校企合作的成果为毕业设计的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上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3.1 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选题 毕业设计的时间与顶岗实习同时进行,为了避免学生同时要兼顾实习与毕业设计,同时能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与新技术的发展,提倡学生就地选题,结合顶岗实习内容做毕业项目。学生在了解实习企业从事的产品和技术后,在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项目。虽然大部分学生从事组装、调试工作,但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功能、装配工艺、工作原理、调试方法及如何维护等方面着手去做毕业设计。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使学生去了解跟自己实习相关的技术及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的成长,为今后岗位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使得毕业设计课题能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使得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真正融合。 3.2 校企合作,实施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度 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要求每位学生除了校内指导老师外,还须有实习单位的师傅,即由校内指导和企业指导老师组成的“理论”加“实践”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实现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训的结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两位老师多沟通交流,帮助学生选题和完成毕业设计过程需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基本情况,确保项目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实用性,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更快地熟悉产品的研发过程,从而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3 深入企业,开展毕业答辩 传统的毕业答辩是在学校进行,由学校指导老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考核。从2010级毕业设计开始,本专业尝试到紧密型合作的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答辩。答辩小组实施“双导师”制,即除了本校专业指导教师外,还从企业邀请了具有丰富工程设计与管理经验的工程师作为答辩专家,共同考察、检验学生的设计质量。“双导师”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既能全面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又能给予学生更全面更专业的建议。尤其是来自企业的专家、岗位老师的提问多为工程实际问题,也是学生在实习岗位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展示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完成的毕业项目成果。工程师们的建议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事设计等相关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老师们也在与工程师的探讨中对实际问题加深了理解。 3.4 师生互动,共同进步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时间重合,学生往往处于“放羊”状态,与教师互动不多,且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对学生理论方面的指导,缺乏实践环节的指导。目前学院加大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严格执行专业教师工程实践制度,轮流安排教师在合作企业岗位实践,参加技术服务,主持或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的开发,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本专业在有条件的紧密型合作企业,将教师的工程实践与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横向课题中,参与企业研发,给老师做助理,完成部分设计工作,并将这些内容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素材。这样,一方面指导老师能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师生间做到了很好的互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校内导师得到锻炼,使校内导师通过与企业的接触和在企业的实践来提升自身的工程素质,了解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东西,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以上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与措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解决了毕业设计教学与就业等之间的矛盾。本专业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通过率为99%,在江苏省教育厅2008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就业方面,一次签约率达98%。在毕业设计各环节,学生较以往认真,学生和老师准备比较充分,小组答辩有明显的效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成功。 如何继续深化毕业设计改革,推广企业答辩,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将毕业设计与企业横向课题融合一体,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摘要: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毕业设计从时间安排、命题选题、指导方法、分类指导等多个方面与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以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为切入点,对现有的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教师、时间安排、指导方式、考核方式等主要要素进行改革,通过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以及对指导教师的分类选择,使毕业设计能更好地与拔尖人才培养、创新竞赛、科研实践、工程实践及理论研究前沿相结合,使本科毕业设计研究更深入、内容更充实、过程更完整、成果更丰富,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毕业设计;分类指导;能力培养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课程体系中与科学研究结合最为紧密,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最为直接的课程,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学生可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应该为各类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目前的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无疑是对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训练的良好载体。教育部于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素质人才。该计划强调了各个学期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实践,同时更强调了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毕业设计分类指导的成功案例,也说明现有的毕业设计体系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马上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培养需要。另一方面,应该从本科阶段就对创新拔尖人才进行专门培养,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周彬就是其导师段广仁教授从本科阶段开始连贯培养至博士毕业。许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学生,多是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就跟着同一个导师完成学习。因此,以本科毕业设计为起点做好拔尖人才培养尤为必要。 因此,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重视,但目前的毕业设计存在课时短,命题相对简单,选题仓促,设计与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成果少,研究能力培养不足,各类学生一锅烩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现有的毕业设计不能对他们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先期培养。 一、现状分析 为更好的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对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近年来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了全学院1243个毕业设计题目及指导情况。如图1、图2、图3所示,分别对毕业设计的命题来源、题目性质和指导教师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命题情况来看,大部分题目来自科研实践,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很少;在题目性质方面,工程设计占了总课题的53%。经分析发现,多数题目是为了完成工程中的部分简单工作,没有深入到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不能体现创新性,而体现基础研究的理论研究则只有4%,说明本科生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太多作为,多是以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毕业设计为主。而指导教师的组成中,年轻教师接近半数,这使得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经验不足,命题、指导以及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连贯性培养中存在问题。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毕业设计从时间安排、命题选题、指导方法、分类指导等多个方面与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本科毕业设计为切入点,对现有的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教师、时间安排、指导方式、考核方式等主要要素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毕业设计命题针对性不强,命题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课程的命题与选题都是由指导教师决定。由于大部分本科生能力所限,加之毕业设计时间较短,所以多数毕业设计只能完成相对比较简单的命题,指导教师在命题时常常是为命题而命题,人为降低难度,很难真正与自己的科研结合起来。表1、表2、表3是近年来自动化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命题情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最少;而在题目类型方面,工程设计最多,理论研究最少;在重复性方面,重复题目为18.9%。 2.现有的毕业设计时间过短,完成研究和创新的时间不够 现有毕业设计课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部分学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加上毕业、考研、找工作等各类事情,真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总时长平均也就不到四个月。而要在这四个月的时间中完成开题、设计、制作、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以往经验和统计,30%的学生甚至不能完全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中要求的全部内容,只有10%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在四个月的时间中做出较好的结果,而这类学生多数是提前参加到了课题中或是有很好的基础,而60%的学生只能基本完成命题内容。 3.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单一,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表4是自动化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统计情况。从指导教师的组成结构上看,人数占三分之一的年轻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是总数的一半,而博士生导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少于其人数的百分比。说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主力仍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4.毕业设计考核方式不利于创新性成果的出现 现有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需要打破原有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和答辩为主的考核模式,将原有的考核按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进行分别考核,并制定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将原有的以论文为主的考核模式向以实物、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从而将原有的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向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转变。 5.现有的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 目前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灵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提高落后学生的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体现不足。 三、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1.毕业设计时间上的改革 考虑到以往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考虑到为将来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有必要在毕业设计课程时间上进行调整。按照分类思想,将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总的原则是加长优秀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从而将部分优秀学生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联合培养。 一是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成绩排名年级前5%),从大三第二学期初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大三第二学期末进行开题,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三个学期。其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二是针对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则在大四第一学期选题、开题,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两个学期。三是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选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初,开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末,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四是针对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可在大三第一学期完成选题,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总时长为四个学期。五是针对部分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毕业设计可在大四第二学期完成,总时长为一个学期。 2.毕业设计命题模式的探索 毕业设计的命题需要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方面下功夫,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采取命题评审制,指导教师的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审,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用以指导本科生。 一是面向以保研学生为主体的优秀本科生。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命题主要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值得研究的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锻炼其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本科阶段开始其硕士甚至博士的培养过程,为将来培养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做准备。二是面向以工作为主的部分本科生。主要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题目,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面向考研学生。对科研中的典型问题和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题目进行研究,特别注重将来其主要研究方面,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打基础。四是面向打算出国深造的学生。注重培养其英文能力,可采用英文论文的方式。 3.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 本项目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分类,从而保证命题的分类效果,保证对学生指导的连贯性,保证学生课题的延续性,从而保证能对优秀本科生从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 一是实施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并保证优秀本科生能在毕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基本师从一个导师,从而保证指导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实施,这类学生毕业设计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二是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后自动成为其本科导师,并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保研与考研、出国和找工作中给予具体指导。如上研究生后在同一专业,其本科导师自动成为其研究生导师,博士阶段如其导师是博导则自动成为其博士生导师。期间学生有一次机会更换导师。三是主要由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要有一定的课题和经验,对于特别优秀学生应选拔博导或硕导担任其指导教师。四是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其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应进入实验室,按研究生进行管理。 4.毕业设计管理机制的改革 为适应毕业设计分类指导探索和改革的需要,必须在学校、学院和研究所层面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校层面。允许学生按分类选择毕业课题,并在大二结束时和大三每一学期结束时统计与学生成绩排名。调整教务管理系统,允许不同分类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跨学期、跨学年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进行全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中的优秀学生应优先保证其保研资格。评选毕业设计校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2)学院层面。由辅导员、教学干事一起完成对学生的按成绩、兴趣、未来发展的毕业设计分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将本科生导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应优先考虑学生的本科生导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成立毕业设计课程命题评审小组,聘请专家进行评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实际时间相符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评选毕业设计院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3)团队或研究所层面。给进入研究所进行长期毕业设计的学生一定的办公和实验条件,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补贴。作好国防项目的保密分解工作。帮助指导教师做好命题工作。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与实践 【摘 要】作者以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为突破口,进行了新的改革与探索。在选择课题、指导方式与答辩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形成了一种适合时展要求的全新实用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课题;指导;答辩 1 引言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是一所依托包钢的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我院的专业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与探索。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师资配备、硬件环境、软件组成等各个方面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当然,毕业设计作为高职学生独立完成的综合性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指导教师采用的指导方式和选题的范围也应该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采取的措施 高职学生在最后一年面临毕业答辩的时间段,有好多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进入了用人单位的实习期。根据我院特点和学生构成,我们毕业答辩指导教师对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分类,将已经开始实习期的学生和尚在校学习的学生分为两大类,分别进行对待。本着转变思路、切合实际的态度,从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2.1 选题方式的改变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整个设计的关键,也是最困扰学生的地方。通过我们多年来的经验,如果能成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毕业设计就算是成功了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年总会有学生,在毕业设计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因为种种的原因无法继续进行下去,而不得不推翻前面的课题重新选题。这样一来,费时费力不说,后面的新课题也肯定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这几年都是把选题工作作为毕业设计中最重要一个环节来要求的。在选题的方式方法上也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大约有以下几个内容。 (1)基础性选题:事先根据专业组成和学生能力,侧重于专业基础并且结合实践,建立了我院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库。将这些课题事先召开专门的推进会议,向本专业毕业生公布出来,让学生在这些题目里面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我们称之为基础性选题。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不会有大的偏差,肯定在本专业涉及的知识点之内。 (2)开放性选题:不限于基础性选题的范围,学生可以在本专业的领域内自由选择课题,我们称之为开放式选题。这种选题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某个课程上的强项,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课题。而且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很快,专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我们也希望学生能有一个开拓性的思维,这也是他们进来走上工作岗位最难能可贵的技能。 (3)自主式选题:针对不少学生已经在用人单位实习的实际,我们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本岗位的工作实际,选择生产第一线的课题,称之为自主式选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将实际生产上的课题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既可以丰富我们学校的课题库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认真分析课题,掌握自己将来工作中的设备和技术,尽快融入到工作中,一举两得。 2.2 指导方式的改变 学生在选题结束后,就进入了紧张的设计之中。这其中涉及到相关资料的准备与查阅,软硬件的编程与设计,技术性文档的书写与总结,指导教师的沟通与方向的把握。我们针对我院学生特点,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指导方法。 (1)全面指导:在基础性选题的基础上,对涉及相关专业内容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指导。把各个主要的知识点和常用的设计方法进行梳理,让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面对面指导:在全面指导的基础上,定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指导,面对面解决学生再设计中的困惑和难点。我们的做法是每周指导老师对自己带的学生进行至少一次的辅导。 (3)侧重点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设计内容的进度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多数学生都出现的问题,有侧重的重点解决,并且通报给其他的学生。 (4)网络化指导: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资源,在网上与学生进行随时交流。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通过聊天工具或Email与指导老师沟通,也可以在建立的群组中进行讨论。 2.3 答辩方式的改变 (1)集中答辩:每年我们都会按照专业与课题将学生与老师分为若干个小组,针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性答辩。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对新生的答辩内容可以做到全面细致,而且效率高,因此这种形式是主导。 (2)分散答辩:针对我院有些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已经在各地的用人单位实习的实际情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我们对个别确实无法赶上集中答辩的同学,采取分散答辩的形式进行补充。这就需要毕业生与校方取得联系,约定好合适的时间在小范围进行。 3 取得的效果 经过我系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上开了一个好头,也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成功案例。经过这几年的运行与调整,广大毕业生都非常满意,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 我院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体现了按需办学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定向人才培养,拓宽了学生就业口径,课题库也逐年充实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互助的体制。广大师生一致反映现在的这种形式灵活多样、更加具有人性化,而且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反映了新的发展时期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我们还要不断完善毕业设计指导内容,使其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去伪存真,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工作做得更好。 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毕业设计的完整教学流程,并结合CDIO工程教育实践,对流程中的每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与CDIO改革措施相结合,针对设计题目来源和学生选题工作,开题时文献资料的收集积累及开题报告的撰写,设计实施阶段的注意事项及论文写作思路,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对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者及指导者均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毕业设计 CDIO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改革 一、引言 毕业设计作为一次实验性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围绕一个课题任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实践、探索和开发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地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查学生能否融会贯通大学时期的所学及能否将其拓展和升华。同时,毕业设计的成果是检验学生能否合格毕业和能否获得学位资格认证的标准。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供配电、电气设备制造、电力电子及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智能电网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和系统运行、管理、维护等技术工作。 C(Conceive—构思)、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其改革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背景环境下强调工程基础的工程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本专业在接近实际工程的环境下,以中小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系统项目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专业面向中低压供配电技术和新能源及其应用领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服务工程师及少量设计工程师。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精心进行CDIO改革,是必要及可行的。 二、改革思路及配套方法 (一)课题来源及学生选题 根据题目来源可分为科研项目、自选题目、生产实践和其它等类型;题目类型:设计开发、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和其它。分为四个阶段:选题、调研、设计和答辩,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毕业设计课题首先应符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可行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而学生选择题目时,应选择与专业需求一致,难度和工作量适当。并且自己要感兴趣,如果设计题目和就业方向相关则更好。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自行构思设计题目,体现CDIO的构思C(Conceive)。指导教师则应把握好学生构思出的设计题目是否与专业相关,其难度和工作量是否合适。供配电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毕业设计选题,适用于CD或者CDI。电力电子及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则适用于CDI或者CDIO。 (二)开题工作 开题工作也是属于CDIO的C(Conceive—构思)和D(Design—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是指学生从选择课题到完成课题详细设计调研报告(或开题报告)的阶段。该阶段约占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相对较辛苦和细致的阶段,关系到设计能否最终成功。在选定毕业设计课题后,老师便将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给相关学生,其中包含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基本要求、设计条件及参考资料。而课题调研则就是围绕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尽可能地收集详尽资料,从而对课题涉及的各方面有较深入的理解。具体的实现方式主要有: 1.参与课题相关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了解本课题的技术成分,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图书馆、院系资料室及书店查阅各类书籍和期刊。 4.在实验室和生产中实地调查研究,多想多问。 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仔细研读及完成一定的实践调查后,应该对如何完成设计有一定的见解了,由此提出两到三种课题的解决方案,并详细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各方案进行定性分析和初步估算,针对设计条件确定出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在依据方案,拟定设计详细的时间计划表,体现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需完成的任务,视需要可以具体安排到每周需完成的任务。因此,开题阶段衔接了CDIO的构思与设计两个阶段,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三)设计实施工作 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进入到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其属于CDIO的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首先可以按照课题的难度将设计内容分解成系列任务模块。如果遇到技术困难,要客观分析,积极寻找原因,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该阶段的D(Design—设计)可包括原理图设计、PCB设计或者供配电方案设计;I(Implement—实施)可包括元器件购买、焊接,调试或者供配电系统图绘制、预算表拟制。O(Operate—运行)则是软硬件联调后通过后的整机运行,供配电方案设计则不包含运行这一步。 如果在设计中遇到之前无法预见的困难,在征求导师的意见后,可考虑适当调整设计内容。调整内容不是降低难度,而是寻找另外一种新的替代途径。但要把握好调整的分寸,应保证总体格局尽量不变。这一点关系到设计最终能否顺利完成。 设计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老师需每周定时对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度进行监督和指导,做好过程管理。 (四)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完成整体设计并调试通过后,紧接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了。毕业论文一般有以下组成部分: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1.中文摘要的内容则应阐述设计研究的前提、目的和任务,使用的理论、算法、材料和设备,实验研究的数据和由此推出的结论及该结论对今后的课题研究有何启发。写作时应该保持客观性,简洁性。英文摘要则要求尽量何中文摘要相对应,无语发错误。 2.关键词是应采用能覆盖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选为3~6个较为合适。 3.前言是在概要介绍本领域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目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文字简练,直入主题,避免将前言写成综述。 4.论文的正文部分是核心部分,所占篇幅也最长。设计的研究成果都应体现在该部分,一般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任务和目标;总体方案设计;各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比如:硬件、软件设计和调试。正文要求结构清晰严谨,内容翔实准确。 5.结论是对整个设计的一个总结,是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后得到的综合观点,包含设计的创新点所在,也可以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或建议。 6.其余部分可按照论文的格式模版如实进行编写。 三、考核办法及改革成效 毕业设计的考核办法,总结起来就是:重视中期检查关,严守毕业答辩关。这个准则也体现了CDIO中对于过程的有效管理。中期检查对进度超前的学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对进度滞后的学生,则是一种督促和鞭策。对设计者而言,毕业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鉴定的正规的审查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形式。毕业答辩,是完成了CDI后,最后在老师评审面前进行O(Operate—运行)的演示。作为指导老师,应在答辩前,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其做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笔者紧跟本校的CDIO教育改革步伐,在2008年本校推行CDIO改革后,对于指导的几届毕业设计,严格过程管理。所带学生均取得较好的设计成绩,每一届没有不及格学生,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良率占所带学生比例的70%以上。并且将每一届所带的优秀毕业设计学生召集起来,与低年级学生的相关CDIO工程实践项目进行专门的技术交流及指导。并从CDIO工程实践项目的小组成员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对将来的毕业设计进行方向思考,凝练出一个好的设计题目。最终使得好的构思能有创新性和传承性。 四、结论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流程进行梳理,结合CDIO的理念,对培养学生如何用工程的观点正确对待毕业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并顺利开展工程实践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特别是新课标的推广使用,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地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地位。但很多时候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常使得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完全体现出来,因而导致化学实验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作用。因此,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把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课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教学中,我们所实施的多媒体手段一般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投影、摄像等方面。这些方面需要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下边,笔者在这里论述一下对多媒体的这几个方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实验中如何使用投影技术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实验,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明白物质的变化过程,能够通过实验得到感性认识,从而在理性上去思考,提出疑问,获得结论。进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并且。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且实验以其事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等来反复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反复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于影响教学效果。而在实验中采用投影技术,可以大大改善上述状况,克服缺陷,提高演示效果。投影技术主要的功能是将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放大,克服传统实验可见度小的缺陷,能够使所有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的过程,特别是一些细微的,不易观察到的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的科学性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使用摄像、录像技术 在教学中,有时会涉及到一些变化过程时间较长的实验,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的耐心和注意力是一种考验。然而要想让学生在实验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是不容易的。而且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就要有选择性地对学生的观察时机给予指导,确保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加工,既能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又能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一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会有比较激烈的反应或者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毒气等,因此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而借助录像就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能够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则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对实验的成功起到一定的作用。 录像技术具有功能效应,充分利用这一效应,可以演示实验的真实性。如:高速或缓慢的实验过程可以通过放像的快、慢、倒等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缓慢地观察实验中的高速成反应变化。还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观察到缓慢的反应变化,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感知观察到的细节,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同时又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演示实验的时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较复杂的化工过程也可以通过摄像、录像技术清晰地显示出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生活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成本高、危险性大的实验,定性的实验。要求较多或装置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借助教学录像来完成,以保证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准确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化学具有严格的规定,是不允许出任何差错的。因此,做实验对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操作失误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甚至会产生实验事故。因此,如果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失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对于实验的恐惧心理, 而在进行实验前,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失误的产生。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实验操作的软件资料,教师要注意采用。让学生在计算机前先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的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移去酒精灯的操作,一旦失误。就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氯气的实验室制作软件。对这一操作做一些特别的处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反复模拟实验,一旦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奖励提示,鼓励学生,而一旦学生操作错误,计算机则对水倒流试管底部,试管破裂的危险场面进行模拟。再如:对点燃未检验纯度的氢气发生爆炸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学生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深刻地理解了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对于一些操作步骤较多。复杂或者装置较多的实验,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场所,可以先进行模拟实验,等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细节完全熟练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例如:乙酸乙酯的制取,在多媒体技术上,可以通过学生模拟实验,既掌握原理又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中,起着设计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网络“实验室”中畅游,发挥各自的才能,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例如:物质的鉴别,通过网络“实验室”提供学生所需试剂,由学生设计方法进行实验并加以判断。计算机对各种方法所产生的现象都会进行模拟,并正确判断加以提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文字展示微观世界,模拟化学反应,从而打破学生认识中的时空限制,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再通过模拟技术,放心地让学生对一些危险性、危害性的实验进行大胆操作,为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采用最普遍的手段。但是由于实验对所需的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实验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展现。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克服这方面的限制,提 高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1开设大学化学综合实验的意义 通过各分支学科的有机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国高等化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专业化、专门化”的“窄、专、深”课程体系,化学实验的目的重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人为地消弱了化学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渗透,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为了打破传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旧模式,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渐进发展的新模式,各高校教师进行了深化教育改革的研究工作,编写了好多综合化学实验的书籍,发表了大量综合化学实验的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4-9]。综合化学实验的内容大多来自于教师科研项目成果,学生通过综合实验领悟到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使得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2开设大学化学综合实验的条件 大学化学综合实验是完成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之后,在化学学科层面对化学知识、实验方法综合运用的一门实验课程,是高等教育本科基本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在掌握基础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该类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实施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解惑的作用。引导学生按照实验题目准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和试剂,教会学生科技文献的查阅方法,让学生参阅参考文献列出实验的详细步骤,培养学生连接单元操作、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提高其科研工作能力。 3大学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实验以有机合成、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金属离子为主线,辅以物理化学中表面张力的测定及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中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方法。(2)巩固物理化学实验中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及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方法。(3)掌握分析化学实验中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离子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3.2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动搅拌器、三口烧瓶、回流冷凝器、加热套、721型(或722S型)分光光度计、pHS-3C型酸度仪。试剂:对苯二酚、乙酸酐、浓硫酸、无水乙醇、重铬酸钾、水杨醛。钼(Ⅵ)标准储备溶液:1mg/mL,准确称取0.1500g光谱纯MoO3于100mL烧杯中,加入10mL10%的氢氧化钠溶解,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使用时逐级稀释为1.00μg/mL的标准工作溶液;水杨基荧光酮(SAF):0.001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0.02mol/L;pH=1.8的KCl-HCl缓冲溶液。 3.3实验内容 (1)无机离子显色剂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水杨基荧光酮的中文别名为邻羟基苯基荧光酮,9-(2-羟基苯基)-2,3,7-三羟基-6-荧光酮。水杨基荧光酮以其高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被广泛用于铁、铜、锌、钴、钼、铝、锡、锗、钨、锰、锑、铬、钛、铑等金属离子的测定中。在岩石、矿物、药物、食品、环境水等领域的无机离子分析、药物分析以及生化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水杨基荧光酮按文献[10]由30g(0.12mol)的1,2,3-三乙酰氧基苯溶解在热的400mL50%的乙醇中,滴加20mL浓硫酸,在70~80℃时与8g(0.0655mol)水杨醛反应4h.冷却,在暗处放置二周后,用乙醇重结晶而得。反应方程式如下:(2)水杨基荧光酮与金属离子钼(Ⅵ)的显色反应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某种金属离子与水杨基荧光酮进行显色反应。本文仅以与钼(Ⅵ)显色为例说明实验的设计过程。钼的特性和钼工业的发展为钼的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钼的分析研究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钼的分析方法甚多,其中分光光度法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而倍受欢迎。而荧光酮类试剂光度法以其高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被广泛用于钼的测定中。 3.4实验方法 在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5.0mL的1.00μg/mL钼(Ⅵ)标准溶液,2.0mLpH=1.8的KCl-HCl缓冲溶液,3.0mL0.001mol/L的水杨基荧光酮(SAF)溶液,2.0mL0.02mol/L的CTMAB表面活性剂,水定容,摇匀,10min后,以试剂空白为参比,用1cm比色皿于最大吸收波长525nm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3.5结果与讨论 (1)吸收光谱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显色,测定有或无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相应配合物在不同波长下以相应试剂空白为参比的吸收光谱曲线,绘制吸收光谱,求出两种情况下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工作波长。探索表面活性剂是否使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是否对显色反应起到增敏作用。(2)临界胶束浓度(CMC)与络合物形成的关系探索取一定量的CTMAB溶液按实验方法显色,以试剂作空白参比测量吸光度,并用表面张力仪测定相应CTMAB浓度下显色液的表面张力,得到不同浓度CTMAB溶液的吸光度和表面张力,结果见表1。以CTMAB浓度的对数lgc为横坐标,以对应的吸光度和表面张力γ为纵坐标绘制CTMAB浓度与表面张力(曲线1)和吸光度(曲线2)的关系曲线。从曲线1折点求出此体系中CTM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找出吸光度与表面张力的关系见图1。(3)工作曲线取不同量的钼(Ⅵ)标准工作溶液,按实验方法测定在2.0mLCTMAB存在下的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求出线性回归方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及25mL溶液中钼(Ⅵ)符合比尔定律范围。 4结语 本文仅以水杨基荧光酮与钼(Ⅵ)显色为例说明实验的设计过程。本实验建议32学时,其中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实验10学时,水杨基荧光酮与金属离子钼(Ⅵ)的部分为10学时,查阅文献、编制实验方案与撰写实验报告等12学时。图1的绘制采用Origin8.0软件来绘制二维图形,方法为选中数据后,点击工具栏中的Plot/Multi-Curve/Double-Y即可。工作曲线的绘制 及线性回归方程的获得都可以用Origin8.0软件来完成。其中水杨基荧光酮也可以不用合成,直接用购买的分析纯的试剂与钼(Ⅵ)进行显色反应,探索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影响。表面活性剂还可以选用常用的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等进行增敏研究。水杨基荧光酮法测定锌、钴等其它金属离子可参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运用新理念,探究实验教学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好多年,对传统的教学感悟颇深,但我从不放弃传统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并采取当代的新技术、新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是我追求的目标,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知识,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要领和理论,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化学规律探索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渠道,而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则要以化学实验为主要载体.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挥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探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发挥创造力,必须在教学中探究实验教学,这是新课改的要求.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一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对所认识的化学基本概念或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验证都是按照抓药式的设计或习惯性的设计进行化学实验教学.高中化学新教材两个必修、五个选修模块的实验部分有充分体现“创新”理论的空间.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增加了相当部分的实验活动内容.“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栏目,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直观性强,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动手能力,体现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对学生积极思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理念的建立以及体验创新的喜悦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目标. 1.优化课堂教学,创建和谐地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要创建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调查有96%的学生都愿意上实验课,在这96%的学生中,有98%的学生认为有了演示实验或者是分组实验,可以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不至于死记硬背.从不同角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兴趣是成功的关键,在发明创造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除了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外,还必须是对某种发明、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兴趣是创造力的推动力.要想使学生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从化学实验入手是极好的方法,比如:高一学生在学习氯化氢时,你做一个“空瓶生烟”的兴趣实验,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得知识,亦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实验数据的第一手数据,同时对于化学知识以及化学概念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同时对于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调动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实验操作技能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有些学生属于高分低能,理论分数非常高,但实验考查时手忙脚乱,不知从哪开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至于得不到应有的现象,甚至由于错误操作损坏仪器,乃至发生危险.加强实验训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是,基本仪器的使用,了解仪器的使用范围、性质;第二是,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仪器连接、布局合理,便于观察,操作准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关;第三是,多提供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例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通过多渠道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一些典型的实验加以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反应的中间产物,进而探究反应机理,这也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地去探索适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老师应该多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增加实验教学。然而,就整体而言,实验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倾向。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受到各学校设备、仪器、药品、教材、课时的限制。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答实验题就行。 3.部分中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验教学素质及实验技能不够,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学科本身的限制。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腐蚀性、毒害性,所以教师们更愿意用多媒体代替实验教学,甚至于以讲代做。 5.实验会考(考查)缺乏有效监督、流于形式。 二、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及改进措施 从这些制约因素出发,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特殊作用。针对实验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应添加必备的仪器和药品、逐步完善设备,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 第二、改变传统观念、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重课本理论而轻实验教学的现象、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对理科教师的评价机制,建议把理化生教师的实验教学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成绩参考依据之一。 第四、积极改进、使用微型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做Na2O2与CO2的反应实验。实验时,取一干净的干燥管,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间放置干燥剂无水CaCl2,把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会燃烧。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没有任何污染,还可以省略制取CO2气体的操作,并节约了药品。 第五、运用 文秘站: 第六、强化高中理化生实验考查监督机制、对于实验操作水平不达标的学生、必须组织重考或者参加下一届考查、彻底杜绝某些学生不喜欢做实验的坏习惯。 第七、应配备足够实验员,并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实验员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他不仅懂仪器的性能、还要懂得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充足的化学实验员是化学教师做好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关键。 第八、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掌握各种实验手段,把各门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起来。 第九、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组织相应实验技能、小制作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 总之,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不仅发展智力更是培养能力,学生科学世界观、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以德育为本,以教学为主.本文拟从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谈谈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实现德育育人目标的粗浅体会。 一、突出学科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手段,而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参与越多,对化学科的“感情”就越深厚。我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实践:①将初中化学85个演示实验中的18个改为边讲,边学生分组实验,并精心设计。例如:做“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实验”前,要求学生在课下预备一只潮虫等的小爬行昆虫,这样在课前便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上课时,让学生分组完成该实验,并增加在烧杯中预先放入小昆虫的实验。这一实验不仅在课堂上气氛热烈,而且增大了课堂容量同时验证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且为怎样验证地窖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否过高的学生发散思维做了有利的铺垫。②开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竞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规范了基本操 作。③开展趣味实验活动。如“鲜花怒放” 、“烧不坏的手帕” 、“神奇的铜树”等十几个实验,奇妙的变化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思索。④建立科研小组。研究并实现变废为宝,从学生实验“氢气的制取”留下的废液中,回收硫酸锌;用废铜丝制备硫酸铜;利用所学知识来识假、识劣,如对市售化肥硫酸铵、纯净水优劣的鉴定等.⑤让学生参与某些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在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由于在内容和设计方面,已经考虑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所以,更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 二、加强分组实验中的组内成员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近年来,致力于成功学研究的学者认为,我国需要具有独立自信,而又乐于集思广益的合作型人才,这是成功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当前,世界范围内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要求科学研究必须走向集约化。过去那种单门独户的实验室式的经典研究已经落伍,中国的科技事业亟需大量集约型科研带头人。所以“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合作意识”的渗透。例如:在学生实验和第二课堂的趣味实验时,要求学生(每个小组两人)在进入实验室以前,要填写实验预习报告,报告中要注明操作者(把实验内容分成两部分,每人首先完成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对换)。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学生既可当选手也可当裁判。裁判员先集中学习竞赛内容,归纳操作要点,讨论评分方案,最后经教师审核确定。为了达到“安全、正确、快速”,组员们献策,选手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科研小组以四人为一组,一人为组长,一人负责执笔,针对教师提供的教材或收集的疑难问题,由组长组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最后由教师认可,再分头准备。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三、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求真精神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令炎黄子孙至今仍引以自豪。但为什么现代科学产生在西欧而不是中国?中国古代领先于西方的大多是技术,而不是科学;科学思想的培养工作长期被忽视;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科学发展不及西方的原因。在邓小平理论和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明确提出“科技是第 一生产力”,“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笔者认为“科学思想”中的“科学态度”是核心,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导致探索,探索需要方法,所以“求真”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望。例如, 在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可提出“将二氧化碳通人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大部分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变浑浊”;少数学生回答:“先变浑浊,继续通人二氧化硫又变澄清”。教师当场演示,结果符合学生的预料。有学生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老师在做实验时搞了鬼?”,对这种大胆的怀疑,教师应表示赞赏,立即取刚才实验的澄清石灰水,请该生用玻璃管往里吹气,结果出现浑浊然后又澄清,杯疑被实验否定,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于是教师将这一问题交给“科研小组”,要求他们自学溶洞的形成且综合学生看法,设法寻求合理解释。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四,训练科学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意识支配行动,行动加上能力,才可能产生良好的结果。所以,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时,应注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化学85个演示实验中,先有结论,后演示验 证的有15个。验证实验中,学生往往成了“看热闹的观众”,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对其中多个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前文的“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实验”设计即为一例。由于实验改革,不仅使学生对“二氧化碳不能的性质实验”的印象深刻,而且激发了一部分学生 的灵感和求知欲。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求知的渴望查阅课本,进行自学,不仅对学过的反应进行了复习巩固,还增强了学生对未学反应好奇心。所以,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创新,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求知与创新的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依赖于创新思维,它具有敏锐性、发散性、集中性、灵活性和形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也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表明,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利用“假化肥坑农害农的报道”、“不法商贩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等事件,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揭穿。要求科研小组的成员设计实验方案,寻找样品、了解样品来源。实验方案经过科研小组集体论证后,学生对所取样品进行检测。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集中性、灵活性等都受到了锻炼。化学教师要密切注视和广泛收集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探讨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创 新精神的培养。 切实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吸引优秀学生立志化学研究,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学生中将来从事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只是其中少数,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培养和训练有何关系呢?笔者认为,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那种积极参与、善于合作的潜在意识,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概述 1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 实验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做实验,实验的目的也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操作,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参与实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结论正误的验证。例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学生已经知道Cu-Zn-H2SO4中,Zn做负极。笔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是不是总是做负极?我们应该怎么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并结合网络资源搜索有关信息去自行设计和创造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自己实验方案的正确与否。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获得了新知识:哪一种金属做负极还与电解质溶液有关。又如,学习实验室制氨气时,向学生提供药品:碱石灰、浓氨水、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氯化铵等。并提问:制取氨气用什么药品好呢?哪些药品可以制得氨气?生成的氨气如何检验?如何干燥?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经过动手、动脑参与实验的设计与验证,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如,学生已经知道Fe(OH)2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于是让他们开动脑筋设计实验,要求能够较长时间地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讨论,优选出最佳方案。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科学思维能力。 2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可以认识世界,解决疑问。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若未达到预期结论,需要调整或重新设计实验方案,使探究过程趋向合理化,这会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魅力。例如,让学生比较Na2CO3与NaHCO3的化学性质,他们先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得出的结论与预期的一致,则说明实验方案设计得合理;反之,让学生反思方案缺陷在哪?发现不足,同时思考“为什么”。又如,银镜反应的实验,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便让学生讨论分析失败的原因,他们经过反复分析验证实验终于成功了,欢呼雀跃。这个实验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了实验过程为什么要用洁净的试管?为什么要用水浴加热,而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再如,中和滴定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学会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固体、液体来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够分析实验误差。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合适的情境将部分实验设计成学生实验,让学生亲手去做,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经常训练能够提高实验技能,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得心应手。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间评价,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去,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新知。 3针对实验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的问题仅仅借助于教师的讲解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借助化学实验,可以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抽象问题具体化。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分析、总结,真正领会到化学知识的真谛。例如,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氢氧化镁为什么可以溶于氯化铵溶液?有学生认为是NH4+与OH-直接反应;有学生认为是NH4+水解生成了H+与Mg(OH)2电离出的OH-反应,破坏了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使Mg(OH)2沉淀溶解平衡不断右移,最终全部溶解。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结果分析争执不下,于是笔者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哪一个结论正确,并提示学生可以将氯化铵溶液换成醋酸铵溶液进行验证。通过这一设计,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平衡移动原理。又如,学习糖类时,对淀粉水解产物和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教学的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设计问题情境,挖掘创意,完善他们的创造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特别是实验的技巧,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教学,会使化学教学事半功倍。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21世纪的化学教学,要把实验教学放在首位。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浅析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 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 29 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 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才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 53 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仪器操作简单,省试剂,省时间,但又能达到大型仪器的效果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 “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用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新教材》编排中特别体现绿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并且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使用了微型仪器胶头滴管和点滴板,在其他实验中,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微型实验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比如探究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等。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每位教师都在研究的课题。化学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以及优秀思想品质的良好途径。因此,我们在利用化学实验多渠道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1.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在学生实验中事故隐患的确很多,容易造成或轻或重的实验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我们正常的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学校,教师甚至因噎废食,因害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而减少学生操作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实验的减少,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的空间。其实,我们都知道多数学生实验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去完成,一般是不会出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例如:“玻璃仪器轻拿轻放,避免破损”;“金属钾、钠取用适量”;“切不可往正在进行加热的盛有苯酚甲醛混合物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催化剂”等等。我们教师只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球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教育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因此,我们责无旁贷,而所有学科中与环保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近二十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着它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虽然有的老师会说,这些我们都在讲,可是这远远还不够。比如:有的学生把废旧电池随手乱扔,某早点铺,学生吃完早饭把塑料袋随手抛在桌下;天安门广场随手丢弃的口香糖,电影院的座套上被口香糖污染。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反映了我们较差的环保意识和做人的素质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对待环保的意识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下一代环保意识的匮乏,我们实验教学中除了教给他们实验技能之外,还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着想。 二、关于培养学生安全和环保意识几点建议 1. 加大实验改革力度应当从教材入手 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从我国现行化学教材来看,学生实验的编写一般是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等几部分组成。我认为应当适当增加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美国的化学实验教材《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该书所有实验的编写均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安全、步骤、处理方法、问题等几方面组成,例如:在“体积的测量和溶液”实验中,安全部分写道:“在实验中必须始终佩带护目镜。14mol/L NaOH溶液的腐蚀性很强,取用时要戴手套。溅出的任何化学药品要立即用水擦净。应该注意碱会腐蚀玻璃,要用大量的水彻底清洗玻璃仪器,以防止被腐蚀性物所腐蚀。”处理方法中写道:“铜溶液倒入标有铜废液的烧杯或瓶中。溶液用水冲入下水道。保持工作台面和天平周围的清洁。送回冲净的容量瓶和移液管”。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编者极尽详细的要求安全措施及回收处理方法,如果我们的教材中也能补充这样的要求,再加以教师的引导,实验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更重要的一点是从该书的实验编排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实验的思路,首先搞明原理、目的,在目的原理的前提下,选择实验用品,而后就要全面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其次才是步骤,回收处理。我们现在的实验教改方向是逐渐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索性实验过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探究。而我们的思路一般是目的原理实验用品步骤结论,而忽略安全和环保。在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时,可行性往往是以步骤设计能否满足目的原理为标准,我认为《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我们指出了这一思路中明显的漏洞,应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和重视。 2.教师当“从我做起”言传身教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从“安全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② 合理使用反例。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装置设计合理,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③ 严格监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体会的印象是最深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④ 增强防范意识,培养自救能力。例如:强酸、强碱溅到身上时的处理,偶遇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救。 从“环保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 立足教材,常规教学中多渗透环保教育,教材中有关环保的课题很多,教师应准确把握,妥善利 用,如《硫酸的工业制法》《炼钢炼铁》《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电解电镀》等章节涉及到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最好能结合本地情况加以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实地考察,或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 ② 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 ③ 教师应关注环保方面的有关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把环境科学的发展动态传递给学生,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所有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深入的课题,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望广大同行不吝赐教。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浅论专科类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1.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生化实验课首先就要使学生对实验课的内容感兴趣,愿意通过实验去探求其中的奥秘,能通过实验课来获得一种成功胜利后的喜悦。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首先通过生化实验的新奇多变和各种各样的玻璃器皿引起学生的暂时性兴趣,因此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本学科丰富的实验内容,在安排学生实验和设计演示实验时要贯彻巧妙安排富有兴趣的原则,以激发学生的暂时兴趣。例如,在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实验中,利用碘与淀粉及其水解产物的颜色反应,来比较唾液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催化淀粉水解的速度,其中可观察到各管蓝色深浅不同。安排的这些实验课,都是生化基本实验,这样学生做起来就会感到既容易又有趣,进而诱发学生的暂时兴趣。其次要让学生由暂时性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兴趣。由于暂时兴趣易于消失,对学习帮助不大,因此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稳定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产生了稳定兴趣,就能够主动钻研,认真操作,深入理解实验原理,掌握更多的实验知识,针对于此,我校经常开设一些和临床实际练习比较紧密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生化实验与临床和实际生活的关系,充分认识生化实验的重要性,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主动预习实验内容,认真操作,增强做实验的积极性。例如:血糖、血脂、ALT、CO2CP、胆红素测定等,这样既学习了实验操作方法,又结合了临床,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书本上的理论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理论和实验分离的感觉,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改进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物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实验 课教学应顺应学科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根据生化实验的教学目的,在强调比色、离心、电泳、含量分析等生化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知识的更新与进展以及科研工作实际的需要,完善了生化实验内容体系,将本教研室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筛选,选择注重结合临床医学,减少落后的单纯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较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每个实验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上, 也根据实验内容灵活地安排课时,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克服传统实验课教学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的缺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实验分小班进行,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必要的基本技术及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长期以来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多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向传递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养成学生被动、依赖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能力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与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讲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一些相关的资料,并带着问题自学实验指导的内容,找出有哪些实验设计的缺陷并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的方案。其次学生讲述和教师精讲相结合:上课开始时,先请几名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讲述本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预期结果,提出对实验 的改进意见。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并鼓励有不同想法的学生积极发言,形成一个很好的热烈讨论的氛围。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教师根据情况有重点地加强实验指导,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从中领悟实验的原理及操作过程,使其自始至终了解自己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的操作目的及相应的实验结果,实验的整个过程中要尽可能以学生为实验主体,增加学生的动手、动脑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验分组尽可能小,对生化基本实验,要保证一人一组;而对不能一人一组的实验,则要精心安排,尽可能保证每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首先鼓励学生就本节课遇到的问题做一个讨论,并且还可以把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交流一下,大家各抒己见;其次,实验结束后,各实验组选代表报告实验结果并加以分析,接着全班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畅所欲言;最后老师再做总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内容应该包括设计思路、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1多媒体教学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生物化学内容抽象繁杂,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多媒体技术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传 递信息,为解决授课抽象难懂问题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较传统单一的媒体更丰富、更直观,它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教研室全体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制作出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课件,课件内容除了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外,还包括重要的实验准备工作和一些复杂、耗时多、费用昂贵,目前的仪器设备达不到的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克服其单调、枯燥的缺点,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2网络资源 学校已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和四个电子阅览室,并购有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清华同方知识总库,学生随时可以在网上查阅各种期刊和书籍。图书馆全天开放,学生也可在图书馆借书或阅览室查阅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我们把制作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和理论教学课件,上传到生化教研室的网站上,供学生随时下载、观看,增强对实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5.综合考核实验学习效果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考核可以直接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强化学习动机。以往对学生的生化实验内容很少进行单独考核,往往仅很据实验报告成绩来作为对学生的实验考核, 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做试验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操作时不认真,实验失败了也不认真分析结果,实验报告主要靠抄袭他人的正确结果[3],这种方法不能全面地衡量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了解、掌握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加强了实验综合考试的力度, 制定了相应的实验课成绩考核方法,实验考试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实验笔试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三部分组成。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浅议如何加快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面对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展并不是十分顺利。作者在基层工作多年,根据调查分析以及亲身感受提出制约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不完善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农技人员素质偏低,知识更新不及时,培训学习机会少等。 (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 目前,乡镇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91年农技站人、财、物“三权”下放乡镇后,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站在业务上难于管理。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二) 不完善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 目前,农技推广职能定位不清,效率低下。除技术推广职能外,还有执法与质量监测等行政职能及经营服务等职能,难以兼顾。而且,自从200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以后,许多乡一级的农业推广站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为了生存,他们更侧重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营利性,好多推广站把向农民出售种子、化肥、农药等作为工作重点,完全忽略了农业新技术的实验,示范的重要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服务性职能。 (三)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 长期以来,乡镇农技站应以搞好经营促进推广的工作原则出发,但事实上大多的乡镇不是这样,而是政府把乡镇级的农技部门的合法经营做为创收的一个环节,采取了出租或承包的形式进行管理,所得承包费均归政府所有。而农技人员应该享受的待遇却不予兑现。乡镇农技工作最直接服务于农民,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从道理上讲,在人才和经费的投放力度上应该大些,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基层农技站难以维持,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替,导致乡镇农技推广网点解散,留下的农技员不得不成为兼职或专职的“农资员”,去搞经营创收,致使农技人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四)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也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完善乡镇级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的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争取一步到位的大面积的达到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应用目的。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也是政府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业技术推广本身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科学家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与农业生产者合作、与资本合作,产生了众多企业。比如搞种籽研究的成立了种业公司,搞饲料研究的成立了饲料公司,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产生利益、放大利益,而且符合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我们要以开阔的胸怀接收这种利益模式,这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 (五)农技人员素质偏低 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农科理论、农科技术与营销学的结合,而各农技站技术人员全部只有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本科、大专毕业生不愿来,中级职称人员很少,大多数人是顶替和学专非所用人员,导致农技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的降低了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接收继续教育人数也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得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的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一些启示:一,把市场做为第一信号。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始终把效益放在第一位,重点推广市场利用前景好的农业新技术,减小市场风险。二、把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做为前提。针对农业新技术的地域性特点,必须从小面积的实验、示范入手,然后才能大面积推广。三、把搞好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做为着力点,完善村级设置,必须十分重视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服务组织的优势。鼓励科技人员服务第一线,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农业科技体系,实施科技承包,把投入农业体系,实施科技承包,把应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四、把提高农民素质做为切入点。 现代农业需要有现代知识的人来经营。只有使技术拥有者和推广者从中受益,才能让他们放心地在“土地”上扎下根,与农业生产者分享创新成果、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创业过程的利益示范效应。我们每年有数万农业院校毕业生,如果他们能够看到农业产业的前景和钱景,如果他们投身到农业创业中来,开展技术推广,形成自己的企业,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本身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他们的加入,必然改变农业生产的人才结构,而人才结构的变化一定会加速农业科技的扩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新技术运用 [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改革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国家的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投入,当前农业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们通过研究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运用科技,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科技 1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业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实现科学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和完整的思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我国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模式和方法必须具备“切实可行的节本增效技术”、“项目依托”、“经济效益”这三个要素,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我们才能够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费、技术人员,才能够确定该项技术是否能够大范围的得到推广。针对不同的地区,我们根据上面提到的三个要素进行示范模式和推广模式可行性检测。 2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应用的对策 2.1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实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的应用,首先应该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发挥出试验基地的辐射作用,在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展示,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体系,从而提高新成果和新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扩散的效果,并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我们选取农村里“既能吃苦、又有文化、有头脑”的农业技术核心户,发挥这些人的影响力,发挥核心户的示范作用,帮助更多的农民接受和采纳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科技试验站,试验站既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同时还可以作为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很好的实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结合,使得资源优势得到很好的整合,使得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带动当地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当地产业的升级。 2.2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力度 为了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该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的力度,建立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开设农业科技频道、农业科技栏目等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我们也可以利用光盘、广播等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农业技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使得更多的农民掌握新的农业技术并投入使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人员等在宣传当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宣传体系,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的过程当中,使得农业技术为社会广泛认知。 2.3采用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培训 农村地区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应该根据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培训方法,采用这些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讲座、培训班的培训方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农业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将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资料发放给农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培训活动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4由点到面全方位推广管理 为了确保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由点到面全方位进行推广管理,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试验示范核心区主要用于农业技术安全性和先进性的是法案,从而增强农业技术的集成性和适应性;示范试点区主要是面向农民,“示范方建设采取标准化管理,插标立牌,牌上注明地点、面积、品种、产量指标、技术内容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等,为农民提供参考依据,带动农民将新的农业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实现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由点到面的全方位推广管理,不仅使得农业技术实现试验示范,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推广,并加强新技术的运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小结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实现了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新技术的运用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技术得以推广使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通过不断的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从而促进我国产业机构的生计,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 作者:杨文权 单位:云南省泸西县旧城镇农科站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农业机械中的绿色新技术推广 1、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推广的策略和方针 想要推广农业机械的绿色新技术,就要不断考量农业和经济二者间的关系,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十分矛盾,因为不但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不断吸纳相关领域的经验,通过研究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而保障资源、环境与经济利益间的关系稳定,从而实现农业绿色新技术大力推广这一目标。在推广的同时,同样也可以注意采取适当的策略。 1.1提高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在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相关领域整体技术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各方面付诸不断的努力。从我国农业当今的生产水平来看,农业机械中的绿色新技术可以被认为是农业行为的不断改进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模式。它本身含有现代农业以及传统农业的相关要素,也含有西方相关的技术及理念。根据07年中国土地资源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传统农业建设大约会有1/3的农田存在着不同状况的水土流失问题。自2007年以来,全国每年土表流失量已经达到了50亿t,土表流失过程中损失钙、氮、磷、钾等土壤养分达到5000多万吨。据此情况,如果不加紧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和传统农业的和谐并进,共同发展,水土流失的面积还将会继续增加,渐而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棘手因素。 1.2加强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涵盖的方面很广,如农、渔、牧等,同时也与相关的经营要素联系密切。为了推广农业绿色的新技术,一方面需要遵循科学的发展原则,从全局出发分析各方面的关系,并且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体系,确保能够长久地发展。同时,政府应当通过协调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各部分组成要素,建立起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从基础农业设施的建设开始做起,逐渐扩大农业绿色新技术的涵盖范围和应用领域。通过“政府引导方向,市场运作调节”的基本模式,开拓农业机械中绿色新技术的市场,引导农业绿色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继而提高农业生化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水平。 2、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缺乏与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其发展 即使有相关的政策进行引导,但我国至今在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发展领域嗨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很多地区在实际推广前都只有一个简单的工作计划,而没有进一步去研究计划实施的合理性,这就导致许多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推广半途而废,其未来的发展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更是被搁置在一旁。 2.2农业机械应用的规模总体来上看依然较小、农民对相关领域知识有所欠缺 我国在农业生产资源的分布上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规划,因而布局十分混乱,导致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使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这一产业的进程发展濒临停滞。即使进行相关的调整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造成产品结构的不稳定。同时,我国在农业机械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还没能形成有效的机制,比如无法向农民提供更多技术层面的信息,这就使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十分迷茫,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究竟会带来多少收益,因而,相关政府还需要早日完善相关领域服务,应当不断调整当下的农业机械生产结构,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和建设能力,确保农业行为机械产业化能够实现经济上的收益。同时,还需要加大贫困地区的开发,对其在技术以及经济上不断进行扶植,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及经验,使得贫困地区的农业机械的普及性和应用性逐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3、结语 在推广农业绿色新技术时,政府应从全局进行思考,为了长远的发展,不断深入到技术领域去找到不同区域的对应策略,从区域繁荣推进至整体的协调运作。农业机械绿色技术的普遍应用,作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大体方向,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突破,不断完善,终会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造福人类。 作者:张成 单位:重庆朱衣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探析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组织与管理 [摘 要] 鉴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前提,也是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关键。本文将立足于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作用予以分析,进而探究如何组织与管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希望对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新技术推广 组织与管理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进一步推动国家之根本。而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农业良好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立足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上,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使农业机械设备能够走进农民的农业生产之中,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为农民创造较高的济效益,同时推动农业良好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很是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1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作用 参考相关资料,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这一方面予以详细的了解和分析,确定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能够发挥多种作用,具体表现为: 1.1 重视新技术推广,为发展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之中,新技术推广、服务、咨询及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较重要的,意在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对新技术予以了解,积极的引用到农业生产之中,改变农业伸长现状,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当然,新技术推广是一项难度较大、责任性较强、业务性较高的工作,推进此项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面对思想落后的、科技认识不足的农民群众。所以,不断强化新技术推广很是必要。 1.2 为农业服务提供各种机械化的支持。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机械来完成。这说明了农业机械的有效应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需求,降低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积极且有效的落实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就是为农业服务提供各种机械化支持,促进农业安全生产,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 1.3 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管理比较容易。考虑到农民群众实际,推出的农业机械产品都具有操作简单、养护方便、故障排除能力强等特点,对此类农业产品予以推广,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农业机械产品,切实感受到农机产品的特点,可以使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产品产生喜爱之情,进而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这对于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有很大帮助[1]。 1.4 具有法律依据,利于实现农业安全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相关规定所展开的,其是依法而行的,相应的所推出的农业机械产品也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的,这使得农业机械产品的安全性、功能性、有效性等方面都能够得到保证,有效应用农业机械,利于达到农业安全生产这一目的。 2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组织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组织需要按程序展开,如此才能保证技术推广在较大范围内良好的展开,对提高技术推广效果有很大帮助。通过对以往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工作落实情况的了解,确定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机具选型 新技术推广项目通过论证之后,具体展开推广工作,应当先进行机具选型,也就是从农业机械先进性、适用性及可靠性这三方面着手,选择适合本地应用的、先进的、使用安全的、维修方便的、价格合理的、操作简单的农业机械作为推广重点。如若未能选择出适合的机械设备,需要对现有机械设备加以改造或创新。 2.2 选择试验示范点 为了能够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正确认识农业机械设备,了解农业机械具备的优点及使用效果,还需要选择试验示范点,展开基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农业生产试验。 2.3 签订示范合同,制定实施方案 出于保证农业机械示范良好展开的考虑,还需要与示范单位签订试验示范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益,以便示范单位能够为农业机械示范提供基地及相关方面的需求,而推广单位能够结合技术要求及农业生产需求,合理制定农业机械实施方案,进而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的展开农业机械示范应用,为体现农机工程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及现代管理技术创造条件[2]。 2.4 组织实施 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和方案中制定的工艺流程,逐步实施要推广的农业机械及新技术。 2.5 总结验收 基于农业机械先进、可靠、安全、经济、实用等方面标准,对农业新技术及配套机械的使用情况加以综合评价,确定农业新技术能否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3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管理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利于普及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然,要想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良好展开,相应的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保驾护航。 3.1 切实有效的实施推广程序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效果的考虑,优化实施技术推广管理,需要对新技术推广予以全方面的、有效的管控,确保此项工作能够有序的、合理的、规范的展开。基于此,需要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程序予以明确,并且要求新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按照推广程序展开。也就是依据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项目及工作要求,制定新技术推广程序,即组织准备―技术推广―项目总结。在具体落实新技术推广项目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严格监督与控制推广人员按照以上程序进行技术推广。 3.2 项目检查与监督 出于保证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有序的、合理的、顺畅的展开,最终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还要注意强化项目检查与监督。也就是依据合同规定,对新技术推广项目予以全过程的检查、监督,也就是在新技术推广的各个环节中,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原计划目标来监督工作情况,检查工作结果,确保新技术推广符合实际情况,并且考虑广大农民的需求,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了解新技术及配套机械设备[3]。 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要想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就需要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方面加大“马力”,即做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组织与管理,从而有序、顺畅、合理、规范的进行新技术推广。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则有利于我国发展特色农业,本文主要论述了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影响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因素及策略。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因素分析;策略 随着农业科技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快速的发展,运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可以应对快节奏生活的发展,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是以农民经济利益为目标,为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农机化技术推广能够减轻农民的劳动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因此,应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开展现代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必然要求 1.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往往忽视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相关的技术、资金、信息、管理、市场和制度等因素。实践证明,这些相关因素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把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变成集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虽然在目前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中,我国的农业经济和粮食产量以及农民经济收入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稳定的上升阶段,但是这种生产模式已经推动着我国农业生产走向了下坡路,最终一定会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阻碍。我国如果想要推进农业经济持续并快速的发展,必须要能够坚持转变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式,并能够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新技术推广途径,这样能够把我国农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发展道路,让我国农业的发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2.提升我国综合生产力的需求 把农业新技术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的范围中,不仅仅能够帮助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并且还能够对我国的水产养殖业、畜牧业和粮食产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生产能力进行提升。在农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推广农业新技术能够加快我国农业发展进程,开创我国农业生产的品牌,打开国际农业市场,从而极大的提升我国农民的收入。 二、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 1.推广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参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不仅仅在数量上较少,而且这些推广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方面也非常的短缺,这些推广人员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工作人员不仅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足,而且对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推广效果和效率。在发展进程中,我国对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一直以来都重视度不够,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中,对相关的培训工作也不到位,导致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不符合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长期以往也就容易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越来越缺乏。再加上相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不够完善,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2.推广对象素质偏低 基层农业推广的主要对象就是我国的农民。在我国的农民这个大群体中,不仅仅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而且受教育的人员也只是一少部分,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所以农民在接受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时候,很难对这些新的农业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往往还是会使用传统的旧方法,放弃推广人员教授的新的农业新技术,这是进行基层农业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阻碍。 3.推广经费不足,部门设置不合理 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不但复杂并且体系比较大,需要大量的人力及物力。而国家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资金及人力投入不足,无法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预期目标。由于我国基层农业技术落后,各种先进设备及技术的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无法实现农业新技术的有效推广。 我国农业局和林业局等相关部门,都属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些工作还需要更多部门的团结合作。由于各个部门之下也设有多个推广机构,这些机构在工作过程中有的会出现交叉办公,导致在工作中存在重复问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机构设置不合理,相互之间也无法实现良好的沟通,相关工作标准也不一致,因此容易出现相关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对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4.推广重视度不够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有些群众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不够,觉得这些新的农业技术没有必要掌握,自己一直以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丰收,所以根本不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如此,有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对于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项工作。 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策略 1.提高推广人T的专业素质 为了能够从根源提高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效果,首先就是要对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进行提高。相关的部门要能够为推广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强化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的推广业务水平。除了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强化之外,还要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在推广工作中才会自觉地投入大量精力。如果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水平均比较高,那么自然推广建设任务也会有显著改善,对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对于相关部门来讲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基层推广工作人员可以定期进行相关的培训及教育,让他们实时接触最新农业推广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应该尽可能的做到真实有效的对他们定期考核,以能够显著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增强工作人员竞争意识,强化自我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工作中可以采用竞聘上岗制度,严格禁止出现关系户及走后门上岗人员,同时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在工作过程中有着重大贡献的工作人员则需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显著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工作懈怠,甚至出现严重纰漏的工作人员,则需要实施相应的处罚,以使他们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促进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健康发展。 2.从实际情况出发 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往往会信赖和使用操作简单和实用性比较强的技术,所以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要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农民的习惯和实际的生产需求,在此基础上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不仅仅能够得到农民快速的接受,而且还符合当地的生产习性,能够极大的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3.合理设置推广部门 通过以上相关分析,可知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机构设置比较混乱,部门之间没有明确分工,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难度较大。因此首先需要设置合理的农业新技术推广机构,实现机构之间的明确分工,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同时避免出现工作交叉问题,以此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最大化的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在推广过程中不但有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并且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有效发挥农业新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作用。 4.进一步重视推广工作 国家需要进一步重视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想要实现这一庞大体系健康发展,必须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及合作。那么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过程中,则必须要提高投入力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还要强化财政支持。为了促进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政府部门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该及时进行审查和批准,要及时拨款,做到不拖欠,不挪用,同时积极配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给基层人民群众送去更加有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我国基层农业技术的水平,并且从根本上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给予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新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效益,达到农民增产、增收。因此,运用新型的农业技术不仅是顺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中产生的不利因素进行有效的解决,实现推广目的,将推广工作积极落实到农业种植中去,促进农业整体稳定可持续发展。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探讨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业是三大产业之中最为基础的产业,是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最根本的物质支撑。不可否认,在我国,农业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将农业搞好,第二、第三产业才能随之发展起来,国家才会有底气、有根基。如何推广农业新技术成为了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在立足于新时期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现实条件,探索如何进行新技术的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几乎都是依靠自然的耕种来实现发展的,发展的速度十分地缓慢,农业科技仍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当前,我国农业所使用的农业工具和农业的科技知识都比较落后,同时由于我国领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部分农业科学技术的适应性和接受性受到一些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在我国农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且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的现状之下,新技术的推广仍是一个受广泛关注的问题。 1 关于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探析 1.1 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由于推广资金的限制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低 在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众中,他们面对新技术通常有革新派和保守派2种表现:革新派,他们在接受新技术时,为敢于试验,有钻研,愿意先去使用新技术,这种类型的农民数量很少;保守派,对新技术往往持观望的态度,思想保守,做事比较谨慎,有一些人对于新技术反应迟钝,往往是看着别人使用新技术的效果良好,才敢搞新技术,这种人在农民中所占的比例极大。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之中,如果在推广宣传方面做的不够,不接地气,就会导致相当部分的农民,不了解这个技术,对这个技术的认识程度也低,不利于打动他们去使用新技术。虽说这几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经费上调,但是大多数资金均用于人员的开支上,这笔推广资金只有少量真正使用在,惠民利民上。 1.2 科研与最终的科技运用不能良好地结合,部分科研成果与科技推广相背离 科技只有最终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这才可以在某个领域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在农业领域来看,当前我国农业新科技仍存在科研与最终科技的运用不能良好结合的问题。具体来说,一般的农业领域的科技研究基本产生于农林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最近几年,相当一部分企业也参与到农业科技研究之中来。但是这些科研成果,相当部分也没有得到农民的认可,这是因为部分机构组织在进行科研时,没有很好考虑到农民群体的真正需求,部分科研成果与科技推广相背离,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 1.3 农业新技术推广缺乏统一且系统化的管理,推广人员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的农业新技术推广是依照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开展的。当前有农业推广站、中国农业推广网、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全国农技推广网、全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农业推广的途径,每个省市几乎都有着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站。但是结合当前的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现状看,这些推广方式总体来说比较分散,渠道繁杂,信息也不集中,农民若想找到某方面的农业新技术,可能会费好大一番功夫。同时,从人员配置方面来看,真正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大多数学历比较低,受到的教育有限,农业新技术知识储备欠缺,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认识不足。难以胜任实际的技术培训、技术讲座和咨询服展ぷ鳌1热缢担当农业推广站要举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或者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讲座时,如果没有扎实的农业知识,就很难把这些技术讲透,让农民接受。 2 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对策深入分析 2.1 增加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资金方面投入,并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和分配 农业新技术推广资金方面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谈到推广资金时,必须明确一点,这些推广资金的投入需要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农民身上,让农民真正的收获实惠,并自愿采用农业新技术。2005―2007年,中央发出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1号文件,三年来,免费为1亿以上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在1200个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口,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而积4 266.7万hm2,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平均节约化肥34.5 kg/hm2,节约成本150元/hm2左右,增产450kg/hm2,这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效应。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上做了比较大的倾斜。比如说,2015年,下拨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资金10亿元,用于华北、东北和西北旱区开展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点支持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而2016年11月23―25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赴山东专题调研财政资金支农和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强调了农业新技术推广投入的重要性。虽说在这个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农业资金推广的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地区专项投入仍然欠缺,对具体的推广地点应有具体的经费支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同时,严格管理好推广资金,保证资金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2.2 致力于拓展新的科研合作模式,提高农业方面科研成果的最终转换率 新时期的农业新技术推广,必须依靠于新的科研合作模式,这种新的科研合作模式,必须充分参考农业需求,有针对性、有强调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只有从农民最根本的需求出发,才可以真正提高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最终转化率。农业科研成果如果能以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效果将非常不错。农业与科研机构的新的科研合作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体的,可以尝试统一于一个研究院,在研究院中既进行科学研究又进行新技术推广工作的模式,将农业新技术从研发到推广连成一条龙进行统一管理,加强新技术推广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密切联系做到相互依靠,相互合作。 从山东黄三角农高区的实例来看,搭建开放式科研平台,孵化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开展以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技术为支撑的生物育种试验示范,安谷5415、耐盐碱小麦“青麦6号”、1代杂交青蒿试验成功,这都是新的农业科研合作模式的新呈现。 2.3 充分依托统一且系统的农业技术管理,在推广人员的专业化上下功夫 在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农业技术管理是分散的,繁杂的,信息渠道是多样且非常不利于寻找准确信息的。因此,这需要充分依托统一且系统的农业技术管理,才可以把全国性的农业新技术信息收集起来,放在一个平台上便于需求方来寻找。同时,农业技术管理必将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实现的。不仅要求有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只有农业技术管理的体系被搭建好了,新时期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才更为便捷,更有效率。 推广人员作为农民与广大农业科研者之间的桥梁,在新时期农业新技术推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广人员方面,必须在其专业化上下功夫。实行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保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行完整的监管,实行有效的奖惩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实行人员管理的同时,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培训和讲座,做到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可以与科技更新一致,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 3 结语 农业是国家生产生活的根本,农业技术可以激发出我国土地真正的潜力。在新时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国家、农业科研人员、农业科技宣传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才能把农业新技术真正运用到土地之中,运用到实际之中。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乡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传统的发展方式来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促进乡镇农业发展的同时,其问题也不断凸显,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乡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笔者通过对乡镇农业机械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提出几点解决的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相应体系的建设推广,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很多从事乡镇农业的人员专业素质都比较低,制度也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发挥好机械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才能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1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意义 1.1 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 乡镇农业实现机械化是社会发展对农业生产的要求,也是科技兴农的根本体现,所以要想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得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得生产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增加生产过程的收益,更好地促进乡镇农业的发展。建设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使得各项生产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序,无论是在生产的质量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很多农民看到这一过程中的好处,逐渐增强学习新技术的热情,向着新型农民的方向发展,所以建设农业机械化体系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1.2 有利于促进农业和乡镇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生产方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使得乡镇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还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机械化技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以足够的重视,根据农业的实际生产需要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使得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更好地提高,近而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相比城市而言起步较晚,很多时候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在进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比较低,使其自身的积极性大大地降低,这样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其工作的水平就难以得到保证,而且从事乡镇农业生产的农民技术水平都比较低下,在对他们进行培训时,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来作为支持,没有足够的经费,就使得机械化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碍,根本发挥不到机械化水平的实质作用。 2.2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量薄弱 实现农业机械化离不开推广人员的支持,在对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素质,而且自律性比较差,不但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比较低,没有形成以服务意识为主导的推广理念,对一些更新的技术没有及时的掌握,而且推广人员的力度不够大,在数量上难以保证,使得工作的效率及其的低下,没有真正发挥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有的作用。 2.3 对市场信息需求把握不准 任何时期的农业生产都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准则,而技术人员在进行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时,没有对市场的需求变动及时的掌握,还按照原有的推广方式进行,使得农民盲目的进行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4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不灵活 要想更好地发挥好机械化技术在乡镇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就必须发挥好推广机制的作用,灵活有效的推广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效益,受到传统的发展方式影响,我国的乡镇农业机械化采用的管理机制是行政化管理,虽然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但是其灵活性难以得到保证,而且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得到保证,近而影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所以为了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 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对策 3.1 创新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 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时,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有基本了解,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农作物种植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让更多农民掌握相应的机械化技术措施,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实惠。技术推广时应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机械化技术,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使这些技术措施得到有效应用。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场建设,展示新技术和新品种应用,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利用科技下乡、农业技术进万家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这样既丰富推广活动形式,还能促进工作效率提升,让广大农民更乐于接受农业机械化技术。 3.2 健全推广人员考评机制 完善推广人员考核工作,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明确工作人员业务量和进村入户指标,明确工作人员责任,为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应用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将农村居民对推广人员的态度纳入考核体系,完善和落实奖惩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3.3 明确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目标 在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技术推广与农业科技革命、农业技术跨越发展相适应,提高机械化技术推广整体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实施步伐。具体推广过程中,应该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重视资源开发,同时也注重与技术措施相结合,促进机械化技术推广综合效益提升。只有在明确工作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促进机械化技术更大效益发挥,以便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竞争力提高。 3.4 细化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 高素质工作队伍不能顺利完成推广任务,还能提高机械化技术推广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最大效益发挥。因而有必要推动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革新,激发农民、社团组织参与技术推广热情,细化推广队伍,形成健全的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坚持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重视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合理配备工作人员,调动农民参与热情,支持机械化技术协会发展,完善技术推广队伍,促进工作效率提高。 结束语 农业发展和农作物高产增收,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日常工作中应该认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根据具体需要,加强推广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推广方式,完善奖惩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热情,让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更好推广和应用。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新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在进行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文章主要讨论农业新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整个经济链条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新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是将在农业生产中先进的科技转化为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有利工具,是一种有效的推广途径。农业科技是否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实现最大的价值,除了要依靠种植经验外,还需要对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和深度。农民只有将农业新技术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才实现了农业新技术的最大价值,农民从这些新技术中获得了经济效益的时候就是新技术得到肯定和认可的时候。但是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影响因素阻碍新技术的推广。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高达6000多项,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到50%,与发达国家的800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策略来保证新技术可以顺利推广,保证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问题 在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政府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投入的资金会严重影响新技术的推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新技术中资金不足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较之以往有所增长,然而,事实上,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增加部分的相当比例被人员经费增长所抵消。按可比价计算,从2010年到2013年,农技推广总经费增长了63%,但同期人员经费却增长了75%。此外,2013年末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数达到150多万人,其中县乡两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人员总数的48%。过多的非专业人员占用了较大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技术推广投资更显不足。在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需要的资金支持是很多的,如果资金不足,那么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就受到了阻碍,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另外,如果资金的分配不合理,同样也会影响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科研成果转化问题 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都与科学的发展不可分割,如果新技术的推广与科学没有进行良好的合作,那就会影响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只有将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与科学研究发展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中,科研与成果推广结合不够紧密,缺少诸如“农业科技园区”、“农技专家大院”、“农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保姆”、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大户)等合作模式。 人员问题 在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整体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比较偏低,对于农业知识比较落后。这些工作人员往往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农业技术的发展要求,这样就会降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效率,同时工作人员的效率低也造成对现有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在我国农业推广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860,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占45%,初级及未定级人员约占50.14%。 管理问题 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对于推广工作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这样对于推广工作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我国800以上的县市都设立了农业推广站,众多的农业推广站规模大小不同,所以,如果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就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及发展工作。 认识问题 农民的文化和农业新技术的认识同样也可以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认识不够及知识水平有限都不利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农民受到自身知识的影响,不能够彻底了解农业新技术,这就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同时,现在很多的农村中,多数的青壮年都到大城市去务工,在农村留守的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而老人和孩子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力比较低,这也妨碍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工作。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高中文化水平,比重为47%;其次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为40%;而文盲及小学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为13%。由此可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这直接影响接受新技术的速度。 针对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的相关讨论和分析,可以看到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资金、人员、管理、科技和认识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希望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农业新技术的顺利推广。 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解决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该增加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可以设立专业农业新技术专项资金,并且对于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使用记录,避免资金浪费或者是另作他用。另外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资金的分配上要按照不同地区进行区分,有效分配,并对使用地区进行详细的分析,保证使用资金充足。 拓展科研合作模式 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要与科技研究保持一致,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可以设立一个研究院,在这里既可以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又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就可以保证将农业新技术和科研形成一条龙式的服务,并进行统一管理,是农业新技术推广和科研相互依靠、紧密联系。应加大践行“农业科技同区”、“农技专家大院”、“农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保姆”、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大户)等科研合作模式。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文化程度。实行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保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行完整的监管制度,实行有效的奖惩机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实行人员管理的同时,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培训和讲座,做到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可以与科技更新一致,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 制定完善的推广制度 通过建立完整完善的推广制度,可以有效的改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方法,并且可以提高推广的力度,进而保证农村新技术科研的水平以及整体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制定完善的岗位工作职责,可以使推广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人员推广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误率。 提高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认识 传统的农业生产都是按照农民自己的经验累积。通过实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民可以对新技术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按照自己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生活来选择合适的新技术。而推广工作人员要按照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知识程度。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就会更深的了解农业新技术的优势特点及风险。同时,政府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要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扶持手段和力度,将在外的青壮年吸引回来,并且可以制定奖励机制, 吸引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点,从观点认知上改变农民对农村新技术的重视程度。 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在进行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工作中,相关的农业科技部门要利用本部门的优势,在进行种植前、种植中及种植后进行相关的服务指导。在种植前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及前景预测,保证可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在种植过程中可以实行相应的管理方式,开展农副产业等相关服务,可以为农民解决相关的问题,如果种植面积较大,相关部门要进行及时推广工作,可以保证农民实行多层次的种植,为农民获得更多的利润。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新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农民只有将农业新技术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才实现了农业新技术的最大价值,农业从这些新技术中获得了经济效益的时候就是新技术得到肯定和认可的时候。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讨论了在我国实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包括资金问题、人员问题、管理问题、科技问题及文化水平问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讨论,可以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建议,保证推广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分析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 摘 要:农业新技术是将先进的科技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有效“工具”,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传播新技术的直接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很好的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惟有被广大农户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当它为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时该技术才能够得到肯定和承认。而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推广机构、推广体系、推广经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对策 一、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 1.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合理。 当前,属于乡镇的农业新技术推广站统一归为乡政府管理,自从技术推广站的管理权划归为乡镇管理之后,县级农业部门很难管理乡镇上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业务。不少地区甚至政事不分,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当成行政人员来使用,乡镇技术推广站的农技人员在进行业务时不具有自主权,很多技术人员常常忙于行政事务而忽略了新技术推广业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 2. 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地方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职能认识较为模糊,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效率不高。除了技术的推广职责之外,农业技术推广还应该包括执法、质量监督等行政方面的职能。自从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以来,很多乡镇单位的农技推广站逐渐向自主经营的道路转变,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普遍重视农技推广业务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技推广站的工作重点逐渐变为售卖种子、化肥等产品,忽略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根本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作为一门农科理论、技术以及营销学相结合的新科学,新技术推广要求农技人员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而目前很多农技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农技站工作,导致目前很多农技站缺少中高级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比较低,农技推广队伍人才结构失衡,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很多基层农技站的技术推广人员虽然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新兴科技的发展也让很多年老的技术人员倍感压力,其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农村新技术的发展需求。 二、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对策 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完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 一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技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工作,确保农业新技术推广能够有效的进行。同时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舆论引导的作用,有效提高广大农民朋友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关注度,积极动员他们参与到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来。 另一方面,为了让农技推广工作进程得到更好的实施,必须要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例如可以采取对首批参与的农民部分补偿和奖励,开出适当的优惠条件,积极鼓励动员其他农民采用新技术,加快新技术推广进程。对于那些在新技术推广业务中比较积极,又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推广人员,可以结合其实际业绩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从而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动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 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进程。 其实很多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获取是处于比较主动的状态的,他们大多数能够按照自己的生产需求去寻找合适的技术并加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新技术推广应该是服务性质的,是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来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在采取何种技术的选择上应该是农民与技术推广人员共同决定的,因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农民作为主体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我们可以以当地各大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依托,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农民进行进修,或根据当地实际需求情况组织农民进行新技术学习培训,以此来提升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另外,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技术推广教育活动,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加强他们利用新技术的意识,消除他们对新技术可能会产生损失的疑虑,适当的推出一些农技业务的保险业务,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新技术推广进程。 3. 加大对农技推广培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 要提升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应该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严格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唯有通过技术考试才能在农技推广部门就职,全面实施聘任制度,建立健全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吸纳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服务。除了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之外,还应该对在岗的农技人员定期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学习的手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利用当地附近的高校师资力量、实验室设备来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或是选派一些比较杰出的农技推广人员到更高一级的推广站进行学习。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农业新技术推广探讨 摘要 从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入手,分析农业新技术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新技术推广的必要性,介绍新技术推广的方式及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成果,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 农业;新技术推广;现状;问题;成果 农业技术方面的推广是把高科技含量的知识体系应用到农业方面,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农业技术充当了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就是把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农民用于农业生产,使农民增加高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应用到生产领域[1]。 1 新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推进,技术推广日渐深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积极引进一大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高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同时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畜牧业品种不断更替,高新技术的渐进传播和实践,使我国农业不断转向了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农业技术培训方面,积极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经验和高新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养,提高了其吸收先进技术的意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实施 “科教兴农”战略。技术推广部门广泛进行技术推广活动,采取电视传媒、现场传授或者科技专栏等方式宣传农业的科学发展,使科技得到普及。 2 新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农业的关注度和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这就阻碍了推广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推广的进行。在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其拨付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在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也达到0.5%,而我国不到0.2%,人均经费少。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相对比较落后,对高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能力较差,基层传播人员素质存在欠缺,影响推广的预期成果。 3 新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实践证明了我国能够通过自己的生产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随着耕地的不断减少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不利因素并没有阻挡农业取得丰收的步伐。然而农业的丰收未能解决我国资源匮乏、环境突变以及农产品高需求之间的矛盾,农业的高科技化逐步面临困境和挑战[2]。耕地递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升高、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和农业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4 新技术推广的方式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普遍受到关注,其中在农业科技的推广方面经历了4次变革,从最初的单一层面的政府主导体系到以政府为主体、科研部门、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的推广体系[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研部门自主的投身于农业生产的基层,亲临于农业生产现场,从而进行农业生产实践活动。通过与地方政府或者农村合作组织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从事技术的开发和示范活动。当下,农业技术推广企业逐渐加入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来,根据市场需求和走向研发新的农产品品种和农业技术并进行相关测试,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科技的生产方式和高科技优质生产品种。这不仅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 新技术推广成果 针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制的农业科技成果,政府每年都会选取能产生带动作用的高新科技成果进行实地测试,以此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例如农业部和财政部合力规划实施的“丰收计划”和“跨越计划”,以及“国家重点技术推广计划”、“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带动地方农业的开展和效益的提升,同时还会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这一基础领域。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5―2007年,中央发出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一号文件。3年来,免费为1亿以上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在1 200个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 266.7万hm2,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平均节约化肥34.5 kg/hm2,节约成本150元/hm2左右,增产450 kg/hm2 [4]。这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效应。 农业机械化是一系列农业技术的集成,它具有操作简单、节约劳动力等特点。现代化农业多以农机装备为基本生产工具,要建设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科技化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和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必须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引入[5]。这不仅可以解决农业较低的生产率、缓解农业经济效益低下问题,还可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对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的几点思考 【摘 要】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不完善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农技人员素质偏低,知识更新不及时,培训学习机会少等。在分析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客观因素,并提出了可行对策。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技术进步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技术推广是把农业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服务活动,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除了行使行政执法、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检疫、预防等职能外,还担负着农业高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推动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诸多问题,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名存实亡,出现了网破线断的状况,传统的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就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急需现论与实践工作者探讨研究。 二、农业新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新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目前,乡镇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91年农技站人、财、物“三权”下放乡镇后,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站在业务上难于管理。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2.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农技推广职能定位不清,效率低下。除技术推广职能外,还有执法与质量监测等行政职能及经营服务等职能,难以兼顾。而且,自从大部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以后,许多乡镇一级的农业推广站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为了生存,他们更侧重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营利性,好多推广站把向农民出售种子、化肥、农药等作为工作重点,完全忽略了农业新技术的实验,示范的重要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服务性职能。 3.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长期以来,乡镇农技站应以搞好经营促进推广的工作原则出发,但事实上大多的乡镇不是这样,而是政府把乡镇级的农技部门的合法经营做为创收的一个环节,采取了出租或承包的形式进行管理,所得承包费均归政府所有[1]。而农技人员应该享受的待遇却不予兑现。乡镇农技工作最直接服务于农民,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从道理上讲,在人才和经费的投放力度上应该大些,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基层农技站难以维持,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替,导致乡镇农技推广网点解散,留下的农技员不得不成为兼职或专职的“农资员”,去搞经营创收,致使农技人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4.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也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完善乡镇级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的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争取一步到位的大面积的达到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应用目的。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也是政府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业技术推广本身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2]。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科学家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与农业生产者合作、与资本合作,产生了众多企业。比如搞种籽研究的成立了种业公司,搞饲料研究的成立了饲料公司,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产生利益、放大利益,而且符合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我们要以开阔的胸怀接收这种利益模式,这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 5.农技人员素质偏低。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农科理论、农科技术与营销学的结合,而各农技站技术人员全部只有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本科、大专毕业生不愿来,中级职称人员很少,大多数人是顶替和学专非所用人员,导致农技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的降低了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接收继续教育人数也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得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技术推广的应对策略 1.以市场为第一信号树立以农为本的推广理念。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始终把效益放在第一位,重点推广市场利用前景好的农业新技术,减小市场风险。首先要了解农民的需求。农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立项前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农民的需求,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立项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不同的发展时期,农民的需求不同,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最大愿望是解决温饱问题,注重的是农产品的数量,有关粮食增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就深受农民的欢迎,推广起来比较容易。进入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并向小康过渡,增加收入成为农民的迫切需要,推广能增产且能增收的新成果农民愿意接受,对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增产但不一定增收的技术农民接受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不同时期农民的需求,推广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另外,不同地区农民的需求差异较大,同一地区不同个体也存在差异,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有针对性。 2.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又是弱质产业,,国家要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强化对农业和农业科技推广的财,力支持,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鼓励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建立农业投资风险基金和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和成果转化手段,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浅谈长泰县农业五新技术推广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摘 要] 长泰县农业五新技术推广事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在农技推广的载体、源头、对象以及投入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长泰县农业五新技术推广的深入调查、分析,就对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农业五新技术推广 现状 问题 建议 近年长泰县农业产业化在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新型经营机制转换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业五新技术推广规模还不够大,力度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新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以到位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不符合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加上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同时,由于农户经营的分散性,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具的推广应用。 2.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长泰县农民户均经营农田面积过小,在长泰县取消农业税、对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之后,还出现一些农民要求种植大户返还土地,重新搞分散种植经营,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五新技术的推广。同时,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上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五新技术推广受到冲击。 3.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 农产品价格上涨和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并没有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使农民务农收入稳步增长,一靠科技进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具,提高农业生产率;二靠发展产业化经营,包括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种养加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效益。 4.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实际,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我们建言: 二、五新技术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 重点加强对示范点的技术和资金扶持,将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补贴、水稻保险等各类涉农项目,向示范片、种粮大户倾斜。同时,加大项目扶持,各乡镇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一村一品、规模经营示范片、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农村经济发展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加快“五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突出重点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引进、示范、推广种养、加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农业“五新”技术。种植业,重点推广果树、蔬菜、茶叶、食用菌等新品种,推广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工厂化蔬菜种植综合配套、无公害食用菌、无公害生态果园、优质茶园标准化栽培等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技术,推广适合长泰县使用的小型农机具。 3.突出技术服务 成立由农业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队,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建立中心示范片、样板田,召开现场考察观摩会,促进学习交流,提高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4.强化技术培训 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一是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通过核心示范户能力建设,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二是对全县村级农技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考核,对不称职的予以解聘,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广本领。 5.拓宽推广模式 一是以种养大户或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示范样板,形成“政府+技术+示范样板+农户”的推广模式。二是以农业科技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单位为依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通过公司带动基地和农户,形成“公司+技术+基地+农户”的产品先导型推广模式。三是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为主体,与科研、教学等技术部门结合,推动农户、企业、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技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 6.建立健全规范运作机制 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发挥县植物医院、县乡镇农技站、供销社庄稼医院、村农民技术员、下派驻村干部的作用,建立农业“五新”推广长效机制。依托示范点,发挥对台优势,以雪美洋等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为重点,有效地利用海西岸的优势资源,促进长泰县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的水平,提升长泰县农业的竞争力。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制订操作规程,以章程、合约方式,引导成员应用农业“五新”。依托科教部门,加强农业“五新”技术研发、组装配套和指导、咨询、培训等服务。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摘 要:现代化乡镇农业除了要求农业机械性能稳定等基本特点外,还应该使作业的过程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并且能够具有监测、报警功能,以便于及时报告故障部位,提高机械效率。近年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控制技术不断发展,新材料日益涌现,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本文就乡镇企业的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乡镇农业;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1 我国乡镇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新产品投放入市场增多 国内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新产品研发以及投入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从乡镇农业机械来看,中国推出了价格低廉且备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小型工程机械,例如免耕灭茬播种机和玉米收获机等。有了这一系列的新产品,就有了提前占领农业机械市场的资本,这也成为了各个机械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根本动力,有利于激发企业创造新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个性化产品不断增多 随着时展,农民在不断辛勤劳作的同时,其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外观上来看,流线型拖拉机数量越来越多,俨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拖拉机驾驶室的内部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充分考虑驾驶员的需求。同时,乡镇农业机械的内部质量也得到明显改进,具有鲜明特色的一部分新产品渐渐占领更大份额的市场,农业机械制造的新技术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1.3 使用新产品不足 以前受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影响,农业机械的市场也未见活跃,农机产品价格较低,生产厂家获取利润空间不大,因此,缺乏新产品创新的热情和能力。近年来,虽然情况得到改进,但是依旧导致了农机产品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目前,农业的发展对农机设备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但是国内还没有能普遍适用的机型供农民使用,导致对于新产品的使用不足。 2 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走新型机械化道路,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便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显著提高,必然要遵循新技术发展的趋势。 3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 3.1 农用传感器 要有效地实现农用机械自动化控制,关键在于对农产品生长状态的准确判断和监控措施的不断完善,这也就使得检查这些状态的传感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农用传感器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运用,例如,可使用湿度传感器对粮食的烘干和储存进行监测;收割机上使用谷物流动传感器可以快速监测谷物的质量等,这些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为农业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打下基础。 3.2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同时,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设备的性能也大大提高,已能适应农业中如高温、潮湿等不良环境,提高了农业机械产品的耐久性。 3.3 农用机器人技术 在农业机械领域之中,有许多环境不适合人类工作,这就需要农用机器人来代替完成,要求农业机器人能够进行自动处理、自动作业并且能够根据相应的工作环境自动选择何种工作方式。如在果实收割时,机器人需要判断果实的成熟程度以决定是否收割。随着智能化新技术不断发展,农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脚步也将加快。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机器人应用于农业过程中。 3.4 建立农业体系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一些农业设备更加高科技,更多的信息系统构建被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主要的有“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的广泛应用。采用GPS系统确定农业机械的具体位置,由遥感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测,并且在得到信息后及时输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实现智能化控制农业机械,对作物的操作进行调整。随着各项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不断高科技化是乡镇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5 新耕作体系的推广 想要促进乡镇农业的快速发展,先进的农业设备是一个因素,另外,也需要先进的农业工艺。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其以机械化措施为龙头,在尽可能不扰动表层土壤的情况下,进行农业的各种耕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随着我国保护性耕作的不断推广,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农用机械体系,研制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3.6 加强农机服务的产业化 完善乡镇农机管理场所,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促进农机服务人员的待遇改善,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农机合作社,全面提升农机的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农机服务的产业化。 4 总结 目前,我国乡镇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前所未有速度迅速发展,但是,我们在为取得成绩高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将乡镇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摆在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乡镇的发展,同时促进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 摘要:农业新技术是将先进的科技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有效“工具”,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传播新技术的直接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很好的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惟有被广大农户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当它为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时该技术才能够得到肯定和承认。而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推广机构、推广体系、推广经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对策 1 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 1.1 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合理 当前,属于乡镇的农业新技术推广站统一归为乡政府管理,自从技术推广站的管理权划归为乡镇管理之后,县级农业部门很难管理乡镇上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业务。不少地区甚至政事不分,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当成行政人员来使用,乡镇技术推广站的农技人员在进行业务时不具有自主权,很多技术人员常常忙于行政事务而忽略了新技术推广业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 1.2 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地方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职能认识较为模糊,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效率不高。除了技术的推广职责之外,农业技术推广还应该包括执法、质量监督等行政方面的职能。自从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以来,很多乡镇单位的农技推广站逐渐向自主经营的道路转变,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普遍重视农技推广业务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技推广站的工作重点逐渐变为售卖种子、化肥等产品,忽略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根本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3 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作为一门农科理论、技术以及营销学相结合的新科学,新技术推广要求农技人员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而目前很多农技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农技站工作,导致目前很多农技站缺少中高级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比较低,农技推广队伍人才结构失衡,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很多基层农技站的技术推广人员虽然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新兴科技的发展也让很多年老的技术人员倍感压力,其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农村新技术的发展需求。 2 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对策 2.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完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 一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技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工作,确保农业新技术推广能够有效的进行。同时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舆论引导的作用,有效提高广大农民朋友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关注度,积极动员他们参与到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来。 另一方面,为了让农技推广工作进程得到更好的实施,必须要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例如可以采取对首批参与的农民部分补偿和奖励,开出适当的优惠条件,积极鼓励动员其他农民采用新技术,加快新技术推广进程。对于那些在新技术推广业务中比较积极,又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推广人员,可以结合其实际业绩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从而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动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2 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进程 其实很多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获取是处于比较主动的状态的,他们大多数能够按照自己的生产需求去寻找合适的技术并加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新技术推广应该是服务性质的,是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来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在采取何种技术的选择上应该是农民与技术推广人员共同决定的,因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农民作为主体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我们可以以当地各大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依托,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农民进行进修,或根据当地实际需求情况组织农民进行新技术学习培训,以此来提升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另外,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技术推广教育活动,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加强他们利用新技术的意识,消除他们对新技术可能会产生损失的疑虑,适当的推出一些农技业务的保险业务,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新技术推广进程。 2.3 加大对农技推广培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 要提升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应该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严格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唯有通过技术考试才能在农技推广部门就职,全面实施聘任制度,建立健全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吸纳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服务。除了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之外,还应该对在岗的农技人员定期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学习的手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利用当地附近的高校师资力量、实验室设备来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或是选派一些比较杰出的农技推广人员到更高一级的推广站进行学习。 农业新技术推广论文:如何提升农业新技术推广水平 摘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农业科技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全球气候条件异常,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继续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明显上升的形势下,要使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供应,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文章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的角度来探讨农业科技的广泛深入推广。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培训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从1997年到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亿亩,现存耕地面积已逼近18亿亩耕地的红线,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1.5亩。此外,受环境污染以及农民随意施用化肥农药的影响,一部分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的比重已经接近五分之三。由于水利资源短缺,每年农业生产缺水超过280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粮食减产超过380亿斤。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实现粮食增产。因此,搞好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工作至关重要。 1 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1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足5人,平均每名工作人员需要包3个村,工作量过大,再加上有时会出现乡(镇)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借调工作人员的情况,造成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无法及时有序进行。由于开展农技推广工作需要经常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工作比较艰苦,常会造成一部分年轻人因吃不了苦而脱离岗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留不住年轻的技术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 1.2 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相对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为增加粮食产量,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大多数地区的推广经费依然不够充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由于没有单独的培训和推广场地,只能租用或借用学校的教室,甚至只能在露天场地对农户讲解农业知识。由于缺乏经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无法到相关的高等学校进行深造和学习,只能通过买书自学的方式进行充电,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1.3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 据了解,我省大部分县市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专业技能仅限于传统农业的种植、养殖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领域,对于特种高效农业、名优特种养殖、生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知之甚少,并且由于年龄偏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学习深造的积极性明显减退,再加上上级主管门提供的深造和学习的机会较少,造成目前推广队伍知识水平不高,难以快速适应高效农业的科技推广。 1.4 农业科技推广缺乏实例 由于传统的耕作观念在一些农村地区比较根深蒂固,造成许多农户无意接受新的生产知识,一些高效的生产模式一时间无法进行普及,再加上所谓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在本地区没有进行实地生产范例,农民们看不到实例,仅凭图像和生产数据,广大农户无法轻易相信,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2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意义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三农”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不仅能够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还能够提高农业产业化能力,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要,对于维护生态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主要对策 3.1 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要求,对各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定编定岗,以岗定薪,分清责任,加大人员分流力度,强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于此同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增加下乡补贴和教学补贴,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 3.2 加大推广经费投入力度,激发工作人员学习热情 相关部门应加快与各级财政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争取足额经费投入,在满足工作人员下乡推广农业科技所需经费的同时,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鼓励技术人员申评中级、高级职称,积极为工作人员争取或创造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从而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3.3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切实做好农业科技培训普及工作 首先,应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广泛调研,了解广大农户的培训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好培训的场地,购置相应的培训设施,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培训目标以及培训课程。 其次,应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的宣传,组成以农业科技教授及村委会成员为主的宣传小组,在各个乡镇进行广泛宣传,对于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要深入进行重点宣传,说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优越性。 再次,要根据农民的特点进行培训,针对春秋季节农民农活较多,时间抽不开的情况,农业科技培训的时间应尽量选在夏冬两季,在讲解相关农业技术的同时,将党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政策传达到广大农户,将农业高效种植、养殖的方式和优势传达给农民。 3.4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监督力度 根据当地工作实际情况,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制定出每年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标准,每年年中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每年年底根据培训的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年终考评,加大监督考核工作力度,对成绩突出的培训单位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培训工作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作者简介:孙鹏程(1979-),男,汉族,吉林梅河口人,就职于梅河口市解放街道农科站,研究方向:农技推广与服务。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 摘要:建筑是城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标志性建筑更是一座城市的身份象征,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以建筑设计为基础进行充分考虑,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在城市化建设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城市的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必须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文章简要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基本情况,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并对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讨论,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协调;策略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较之以前有明显提高,在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人类、社会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和平共处,从当前的城市建设情况来看,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设计都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尤其是标示性建筑更是代表了一座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介绍 1.1城市规划设计介绍 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含义是基于城市现有的各种资源以及空间,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制定出合理的建设计划,并对具体的实施效果进行预测,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形势为主要目的,开展的一系列设计活动。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坚持整合原则,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经济与环境、眼前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坚持经济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浪费资源现象;坚持安全原则,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以及重大危机能力,要保护好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景观;坚持社会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 1.2建筑设计介绍 建筑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之前,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建设目的,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主要依据,通过图纸、模型等方式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对其具体施工过程以及效果进行模拟,为实际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建筑的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美观性等多方面提高建筑质量。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理念和形式都会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同时也展现出了一座城市的形象和风采,是城市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风向标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设计工作,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市政给排水等多个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的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为建筑和园林建设预留所需空间,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不仅仅需要从建筑自身进行考虑,还需要立足于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处地位,从城市的多方面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明确建筑与整体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方向标,严格遵守其规划方式和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处理好与城市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论证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将所有的建筑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体城市建筑形式,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将会对城市规划设计效果造成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效果是通过建筑设计来进行实践验证的。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最初阶段,经常会利用建筑设计方案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预测,然后以此作为依据对不合理指标进行调整,进而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利用科学、可行的建筑设计方案,通过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或者重要地段,对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验证,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3协调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的策略 3.1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 城市中的各种设施以及景物之间的关系都需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来进行整合及协调,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影响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决定了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要想实现城市更好发展,就需要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明确其重要作用和实质性意义。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其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城市建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并结合社会背景以及时代特点,从心理角度和社会文化生活角度出发,实现社会融合与多元共存,调节人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城市的和谐、稳定发展。 3.2建筑设计遵循城市规划设计 近些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建筑整体建设水平却没有明显提高,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情况下,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从基本功能方面逐渐转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从建筑的整体性进行考虑,遵循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对建筑地点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勘察,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以保证建筑的基本应用功能为前提,以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为指导,结合建筑本身特点,合理布局建筑空间以及各种设施,使其能够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从整体上提高协调性和美观性。 3.3建立健全建筑设计评价体系 重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明象征和标志,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城市的发展理念,其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与城市形象有着很大关系,为了更好的向外界展现城市风采,就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建筑设计评价指标,利用规范的标准对建筑设计水平进行评估。首先是以城市规划设计为主要依据,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在完成建设任务、保证其质量及安全性的同时,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正确把握建筑设计的价值取向。 4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风向标,而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论证,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需要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遵循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进行建筑设计、建立健全建筑设计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城市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对促进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可佳 单位:上饶县建筑规划设计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对城市的规划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的合理规划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可以通过调整城市的布局,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笔者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 一个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建筑的设计风格是影响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和其发展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合理的规划,首先要明确城市内建筑的设计风格,合理分配二者的关系,在彰显城市特色的同时,也不忘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 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1.1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的规划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针对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合理的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合理规划其发展方向,提升城市发展的竞争力,是城市在发展的构成中更好地彰显出独特的魅力。要想城市规划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就要立足于城市发展的全局,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对城市进行规划,不仅要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更要注重的是横向纵向的结合,联系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近而做出合理地规划。 1.2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一般要满足以下两点要求,首先就是要满足居民对建筑的外观要求,通过相应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对建筑外观和质量要严格把控,其次就是根据城市的整体特色进行规划,为了促进城市的发展,施工单位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其风格必须要符合城市发展的特色,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总之,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出新也要继承,通过合理地对建筑进行设计,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 1.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1.3.1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立足于城市的规划,以城市的规划为建筑设计的基础,若果在对建筑的设计中没有遵循的依据,就会使得整个城市显得杂乱无章,给城市规划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1.3.2城市规划以建筑设计为基础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建筑模式,主要就是为了体现出城市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建筑,使得建筑的设计模式更好地为城市的发展服务,使得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发展模式。 1.3.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不可分离的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的设计风格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城市的规划风格,一座城市中的建筑风格,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得城市的知名度得以有效提升,增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2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相互作用 2.1有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合理地设计建筑的风格,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包含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建筑设计的合理运用是对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使得二者相互配合,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2.2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控制 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的建筑进行合理规划,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合理规划,可以通过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合理地调整发展的方式,立足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通过对城市的整体布局进行调整来提升整体的发展水平,对城市的整体建设进行控制。 2.3增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度 城市的规划必须要由多个部门进行一起参与,城市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减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通过改变城市建筑的风格,来提升城市的整体风格,近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3.1理性对待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将硬件与软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是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城市规划的设计的涵盖范围特别广泛,需要时间与空间的融合,所以,城市规划从初期设计到最后维护都要及时的进行跟进。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功能进行界定、对城市道路进行划分,也要注重单个建筑形态对城市整体规划的影响。使城市各个方面结合成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拥有极高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考验着城市规划设计者的专业素质。从另一方面讲,建筑设计质量的高低对城市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同建筑设计一样,遵循科学、认真的原则,对建设的进度及时的跟进,才能更好的完成目标。 3.2建筑设计要在根本上以城市规划为基准 建筑师在对建筑进行初始设计时,要考虑各种问题,综合来讲,就是将大环境与小环境进行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弊端也渐渐显现出来。同样,建筑设计也出现各种问题,盲目追求建筑的“高大上”,忽视建筑本身的实际功能,使城市资源遭到很大的浪费。建筑师在表达自己情感方面进行的创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味追求建筑本身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对其他之外的因素不加以考虑,那么就会使得建筑本身与整体环境不相协调,违背了城市规划本身的要点。建筑师在设计时考虑的大环境其创作的基础,任何设计都要服从城市规划,符合城市的功能需求。 3.3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施的管理 任何城市建设不可能出现准确无误的执行,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执行的控制。对建筑设计的执行阶段要加强行政上的监督,建立行政问责机制。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故意的偏差,不仅仅是对建筑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对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纲要的违背。 3.4建立完整的建筑设计评估系统 重要的建筑在初始设计阶段综合考评中,就应引入城市的考评系统。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建筑师的设计进行评估,可以为城市规划的设计提供参考。同样,建筑师的设计作品是否符合本城市的规划纲要,是评估的核心内容。评估系统在选出合适的作品后,仍要仔细斟酌,所选作品是否符合周围建筑群得整体环境,是否符合区域内的城市功能。建筑设计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 4结语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地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对于建筑风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对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发展风格,通过建筑标志性的建筑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近而使得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合理的发展。 作者:尚鹏 单位: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使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能看到建筑林立的摩天大厦,而城市绿化并不是都像园林城市、旅游城市那么理想,甚至建筑的发展对城市的交通运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逐渐使城市失去区域个性化。城市的人文景观得不到体现、城市公共空间随意由不科学、不合理的事物构成,形成混乱的户外城市空间,导致城市渐渐失去自身的特色。本文主要从分析城市景观存在的问题入手,在建筑类型学的基础上研究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并从中获得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空间的理想布局。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一、建筑类型学基础上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合理、建筑质量差。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某条道路被重修、某个公园被重建等,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蓝图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规划。另外,城市面积的扩大使很多湿地、森林、河道受到破坏,与此同时这些空间的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规划的不合理、开发时间的仓促、开发流程的大意都使城市的环境建设区域形式化。 2.规划尺度不合时宜。最近几年,我国环境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没有经过认真考核和科学规划的商业综合体以及众多旅游度假村正在飞速崛起,使城市的空间负担更加严重,不仅不利于城市环境的长远发展,而且还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城市之间的规划设计缺少必要的联系。现阶段的城市建设大多根据硬性的规范和控制指标而定,使建设方案严重缺少完整性和合理性,各个地域之间的设计分裂打破了城市的和谐面貌,使城市整体缺少人文情怀和生态特色。 4.城市建设盲目西化。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流入中华大地,必定会对我国的建筑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同时,在商业模式下,城市景观建设也少不了渗透着利益因素,过于西化的建筑方案,并没有给城市规划加分,相反盲目西化,使得城市缺少个性化特征。 二、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特征 1.城市景观的历时性。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选取的类型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几何简化,使其在一些方面具有普遍的抽象性。类型元素在经过简化还原之后就可以不用再经过任何修饰地应用在建筑形式处理方面,也可以将类型转换,以便于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除此之外,几何元素在经过还原之后也可以再进一步地用图形换喻等方式使其到达类推处理层次,进而赋予简洁图形更加厚重的历史意义。而土地规划整合的不合谐大多来自于硬性流程和追求指标,同时却忽视了设计是否合理、完整,也没有注意各个地域之间是否协调,城市的环境缺乏整体性与和谐性,也缺乏生态文明与人文秩序。 2.城市景观的系统性。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大自然改造的结果,城市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空间,不同的空间类型空间性质也不相同,比如说:佛堂宗教场所等是供人们瞻仰、教育、怀念的地方,人们需要安静的空间因素;城市中小憩的场所,需要交流、休闲,这样的场所需要一定愉悦性。因此城市所有类型的场所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正是这些别样的地方,才让城市面貌整体上趋于和谐。 3.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地域性。类型学基础上的城市建设并不是某种固定意义上的设计技巧,也不是简单的模型和图像构成的整体,而是一种可以将多种项目设计方法融合到一起的设计理念,它作为一种媒介,应用在现实建筑过程中,反映出历史特色和变化两大内涵,共同作用于城市规划和发展,建筑类型学存在的基础就是变化发展,因此尤其排斥形式主义,它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它是丰富现代人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体现人文性、前瞻性的关键。 三、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类型学的落实 类型学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究竟该如何在实践中做到灵活应用,并充分体现建筑类型学的优越性,将理论和景观案例相结合,找到真正适合城市发展的景观设计方法? 1.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全面分析。要对设计对象进行精确地分析,需要做的工作是收集某地区人口数量和地区的主要特征,对当地的交通情况进行分析,明确该部分地区的使用功能。此外还要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城市规划毕竟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任何建筑行为和建筑物都需要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性进行大致了解,对投资金额、建设意图、相关技术等进行分析,进而获得分析对象和周围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确定该区域在景观类型学设计中应处的层级;通常情况下,对象分析可以分为文化、职能以及空间形态这三大部分。 2.类型选择。类型选择过程中要明确几大原则,分别是选择原则、层次深入原则、人性化原则。首先选择原则主要是指城市特色原则。城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越来越成熟、文明,它是人类群居的高级形式,而城市同时又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由“城”来形容,代表了城市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市”则寓意着商品交换、货币流通,人们在这个场所中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这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商业范畴,正是因为这些个性化十足的元素就是城市存在的标志,它们的发展也就象征着城市的进步,所以说,城市规划中,在类型选择上,城市的景观设计一定要符合城市本身的发展特色和发展趋势,尊重地方性的传统,融入的元素也要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精神文明象征,因为这些鲜明的元素就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而城市居民的兴趣爱好、人文素养则凸显出了城市的精神世界,城市的特色正是通过这两大方面共同体现出来的。例如:苏州作为一座园林城市,做好景观设计绿化工作固然是重要的,这一城市的存在有浓郁的园林色彩。其次遵循层次深入原则。城市特色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外部形象、表象、内部抽象。其中我们将能够对城市进行直观认识的观察称作为形象,比如这个建筑物外表是方形的、是砖红色的;人们通过听觉或者触觉感受到的为表象,表象则包括城市的主要特色、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文化素养等;而抽象感知则是将两种感受综合到一起,再通过文字认识或者通过人们的介绍对城市获得深层感悟,其中包括城市在历史变迁中的潜在文化特征。最后要重视人性化原则。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例如:目前几乎人人一部手机,人们通过新闻客户端了解天下事,已经习惯了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看看新闻、听听音乐等等,所以说新的城市景观设计一定要有所创新,不能照搬照抄经典和古典,在选择类型中,更不能盲目地效仿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地区的城市规划,要求景观设计必须站在人性化角度,使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将现有的生活和历史相结合,使那些在社会中奔波的人群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定感。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城市获得个性化十足的历史文脉,而且还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的爱戴,只有充满希望和生命力的景观才是现代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需要尤其重视的。 3.类型转换———在历史中寻找最原始的类型。城市景观的设计不应该单纯地考虑某一单一的元素,更应该囊括历史人文景观等多元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历史逻辑以及建设依据,才能发现景观建设原型,充分展示城市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大部分的历史原型都需要获得当地人民的认同,文化说到底还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它们依靠某种介质,一代代地传递,活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样的原型才能获得人民的一致认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寻找原型其实就是城市问题的解决,不但能够回归传统,还能在新城市中建立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努力将城市和历史结合。 四、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方式 1.重视植物配置的重要性。植物配置在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不管是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还是城市内供市民娱乐玩耍的公园等场所,植物配置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多种植物的合理种植与搭配,不仅能相互促进生长,而且构成的景观也是美不胜收,无疑是一项既省钱、又省力的景观。其中要注意的是,植物搭配过程中要切忌违反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养护原则,尽可能地对植物进行定期修剪,使它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例如,笔者曾经到郑州市某条公路主干道上,这里的植被可以根据颜色和品种分为三种,最矮的是翠绿色、依次向上是枫叶红和墨绿色,这样的颜色搭配,让人眼前一亮,无疑是非常成功的道路景观。而且该道路上的植被全部都是常年为绿色,即使季节变化也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观,且易成活、易养护。 2.水景观的生态规划。流动的活性水,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自然景观,但是城市内部除了河流、喷泉,很少有活水。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的分布也参差不齐,水景观如果能够利用得好,无疑给城市添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例如:笔者曾在秦皇岛游玩,它的某条街道就有假山瀑布,且是活水,再搭配上流水边翠绿的植被、远处粉红色的城堡,真像是到了人间仙境,竟然一点都不觉得是在道路上,倒像是在一处世外桃源。再如:笔者冬天曾去过西安某博物馆前,也有一处活水从最高层的台阶往下流淌,笔者看到之后因为是在冬天,这滩活水让人觉得越发冰冷,而且博物馆周围除了零星几棵光秃秃的树之外,全部都是灰色的混凝土,让人觉得此处的活水完全是多余。因此水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它周围环境的搭配,还要考虑自身的价值。 3.倡导绿色无污染,利用清洁能源。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我们都不陌生的清洁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就是太阳能和风能,在城市路灯等照明用具中,可以适当地使用太阳能;同时,太阳能路灯设计成本高,在具体使用中,也要视情况而定。城市的发展、规划受到多个集团利益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包括当地政府、设计单位、建筑单位、规划单位等等,致使很多地区的城市环境出现量大质薄的现象,再加上多种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空间变成一个“杂货店”,毫无美感所言。希望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作者:杨奇峰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分析论文 摘要: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Jacobs),再是林奇(Kevin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Rowe)等人的,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即第一性问题,是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产生,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⒊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比如:曲面玻璃,将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探讨 摘要: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两者无论在概念上还是研究内容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和紧密联系。文章在概括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发掘两种设计层面的差别与相似之处,最终提出两个学科在实际应用中互为补充、相互协调的结论。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设计理论;区域规划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1.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则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 2.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 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范畴类似点,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在20世纪中叶已经开始变化,除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各自的功能作用 谈到功能作用,两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两者在处理空间的层面上也存在差别,具体的差异如下: 1.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大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则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 2.与城市规划不同,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分”。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工作被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计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机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来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3.综其所述,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计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计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都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邦、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都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经常是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轻轨轨道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地共构、公交车辆行驶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相对的,城市规划专业经常需要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相冲突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城市设计专业则比城市规划专业者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城市规划专业者与城市设计专业者,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的差异。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交叉关系 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四、结论 协调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两个尺度平台上各自发挥各自的最大作用,才是未来学科整合的方向。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浅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摘 要:本文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定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几个方面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建筑;规划;城市;设计 随着国际竞争机制和规则的逐步引入,城市间的协调竞争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使城市规划工作的性质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城市规划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建筑作为最终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直接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景观产生影响。但如果两者之间不能良好的进行沟通协作,而是各自为政,最终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混乱和低水准。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只有真正体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加强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联系,才能取得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定义 (一)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是属于宏观的,其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 (二)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在一定时代特征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因而,建筑设计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空间地域上的规划,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建筑单体室内外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性。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二者是相对独立的 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作为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 (二)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说:“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必须服从与整体的城市规划设计。 三、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建筑设计制约场地设计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体现在: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 (二) 建筑设计影响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往往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往往给城市的景观等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但往往也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而比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建筑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否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决定着最终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只有做好建筑设计才能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1.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 注重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3. 理性规划。在整个规划设计中要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四、结语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仅能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 摘要: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必须从城市规划的目标出发,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要求,所以设计者在对建筑物设计时需要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考虑在内,这样设计出的建筑物才能被社会认可。文章介绍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并从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具体协调两者关系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评审制度;建筑质量;建设基础 1 概述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国各地的建筑业逐渐兴起,各种风格的建筑层出不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前景。而对城市规划的设计为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建设基础,它包含了对城市建设的项目的规划和施工以及维修等各个方面,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建设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也必须依据城市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建设的风格相适用。因此,必须科学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接下来具体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具体内容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提出相关的建议。 2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简介 2.1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含义 城市的规划,首先对城市的空间与布局格调提前分析并做出合适的计划,从而使土地被合理的利用,各个建设也得到综合全面发展,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城市规划,我国的建筑、园林的建设发展空间得以扩大。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要遵循整合、社会、安全以及经济四项基本原则,使得资源被充分地利用,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建筑设计具体指的是设计工作人员在对建筑物进行建设时需提前做好调查,例如任务要求、施工条件、问题分析等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依据这些制定合适的图纸、文件以及问题解决的措施。进而确保建筑物的实用性以及美观性。 2.2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建筑以及景观设计等,它考虑到城市中具体需求,同时也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建筑设计主要以建筑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体工作的实施时必须将城市规划作为主要的设计依据,争取保证相关的技术和建筑物的功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以及结构的形式。总之城市规划的设计基础主要为建筑设计,一方面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城市规划的设计规范要求。 2.3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的差异 2.3.1 设计目标的不同:对于城市规划来说,设计只考虑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等多方面,目标不明确。目标比较多变,调控性大,整个设计为了满足规划的要求时刻在发生变化。因为城市的规划不是只针对一个问题来解决而是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然而对于建筑设计是对特定的建筑物的设计,设计的相关部门提出设计任务以后,设计的目标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来实现,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进而向设计目标靠近。 2.3.2 设计过程的不同:对于城市规划的设计过程,必须紧随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改进,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对提出的问题逐渐解决,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各个领域的因素。建筑设计却只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解决,整个设计过程本身因素的考虑比较少,只要建筑按照设计方案定期完成就可以。 2.3.3 设计任务的不同: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对城市的整体建设和基础设备考虑全面,确保满足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它的主要任务来自于建筑的任务书。设计人员利用专业的知识对建筑物的设计不断进行完善,从而完成设计任务和建筑目标。 3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关系的有效路径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不可断开的联系,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中,必须采取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确保二者之间独立又紧密的关系,最终促进建筑物的设计质量以及满足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 3.1 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设计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使社会和物质空间都得到广泛的发展,在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中,设计的内容由单纯的形态发展到综合性的设计,注重多方面要求,例如材料的质量、色彩、造型等。具体的空间发展形态的变化如图1所示。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必须做到与社会的大融合,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居住和消费等需求。最终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对城市的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越来越综合化,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也多种多样。设计者要考虑到物体本身以及与其他的建筑物可不可以合理共存。 图1 城市空间形态 3.2 建筑设计需依赖城市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设计工作者对单体以及群体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充分的考虑进去,只是一味的追求独特性。比如,在哈尔滨城市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装饰上非常的美观,结合了国外建筑的设计理念。然而装饰太过华丽,使得建筑物本身的独特结构没有体现出来,具有的文化底蕴丢失了。对于北京的长安街的设计也同样如此,在造价合理以及设计装饰方面都比较专业,但只是表现出了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最终失去了美感。因此建筑的具体设计还是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建筑物和环境的和谐。 3.3 制定对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 对建筑设计制定的评审制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城市的伟大形象。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才能得到优质的建筑物产品。城市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项目,当建筑的质量高时,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以及健康。若建筑的质量不能达标,则不能满足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而使居民不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审核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城市的规划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本行业与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从而完善建筑设计的审核制度。时刻检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保证建筑物高质量。一方面对建筑的设计方案检查使其符合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方案也要时刻进行改进和评审。确定了建筑本身的质量,同时与周围的环境也达到了和谐的关系。针对以上的叙述应该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掌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实施好领导的指ё饔茫进而保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协调与发挥。 3.4 严格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 为了确保施工设计的按时施工,一方面设计一定要合理;另一方面质量也要得到保障。对建筑工程的资料和要求全面的进行考察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出精细的设计大纲并通过相关人员进行审核,通过以后才能实施方案。这样可以保证施工的质量达到标准。施工完成之后,必须及时地进行检查,及时检查存在的质量缺陷,并针对这些问}提出解决的方案。 3.5 使建筑工作者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要想做好城市的规划,技术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实现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好坏与设计者的工作的执行能力密不可分。城市的规划就是对各种功能的合理分配,设计人员要对具体的工作者分配好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和需要所付的责任。以前的工作者存在大量的问题,对当地城市的人文和地理了解得不清晰,最终会导致设计的不合理而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设计阶段确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在实际的操作中要认真、细致,以免出现纰漏。同时要时刻保持创新的精神,合理地对现有的规划进行改进。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外国先进的设计理念,从而在结构和空间上都能得到创新,促进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良好的关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逐渐增多。而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小矛盾尚待解决。因此在对城市管理进行规划时,必须与建筑的设计相融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保证工程造价合理的同时也要提升建筑的质量,从而与城市的规划目标相适应。不断对建筑设计进行完善,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进而有利于建设出更和谐美丽的城市。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摘 要: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成为了各个层次规划的空间决策、城市建设引导的重要手段,其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使其成为了规划界、建筑界热点研究领域。本文主要通过阐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含义、关系,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实例说明两者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侧重点有所不同,最后建议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关系;差异 1 背 景 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成为了各个层次规划的空间决策、城市建设引导的重要手段,其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使其成为了规划界、建筑界热点研究领域,各种各样“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一种时尚。 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经常有人把“城市设计”作为一门与城市规划平行的学科来看待,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同位,比如以“某地区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2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人等对其含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含义是: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市设计是运用一定的规则,将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文化等各类元素合理排布的一个过程,它是将各个环节做以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美化处理加工的过程,经过这一处理而产生的城市更能突出人的主导性地位,能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适。 3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体系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依附于城市规划体制,主要是作为一种技术方法而存在。城市规划界认为,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可应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在这个关系的前提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共同作用,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补充,为城市规划的深化和落实提供了重要的实施手段。正如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认为那样,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最深刻的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城市规划是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并且是同步的,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设计,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自身能够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在理论层面上看,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交融在一起的,是以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结合性城市环境设计,是强调文化特征和个性的“概念”设计。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竖立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开拓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景观、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的功能,安排好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城市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和促进城市的社会发展,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4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差异比较 (1)目的性比较:城市规划是宏观控制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则是促进城市空间环境优化,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提高生活质量。 (2)工作对象比较:城市规划为二维空间,考虑社会经济物质及环境相结合;城市设计为三维空间,考虑城市的空间尺度和天际效果,可局部、微观。 (3)成果表现比较:城市规划反映用地平衡、技术经济效果及指导城市发展趋向;城市设计则表现为方案引导、空间谐调和时代特征。 (4)实施时间比较:城市规划体现为发展全过程;城市设计实施时间则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5)委托人比较:城市规划为当地政府;城市设计可为当地政府或相关开发商。 5 实例运用 5.1 荷塘镇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主要围绕城市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等,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手段,研究城市支撑形态、城市结构系统、城市土地利用、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景观与绿地环境、城市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及文化旅游等规划。例如,江门市荷塘镇总体规划,其主要将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土地利用(见图1)、近期、远期建设重点作为规划的重点,从宏观、中观的角度进行控制和引导城市的发展。 (1)发展方向:近期将以南华路的两侧的用地发展为主;远期重点发展中泰路一带的区域。 (2)功能定位:荷塘镇是广东省重点发展建设的中心镇,是江门城区东北部中心组团。 (3)发展目标:在按照开放型、集约型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培育市场信息,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把荷塘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工业城镇塘镇是广东省重点发展建设的中心镇,是江门城区东北部中心组团。 (4)空间结构:在荷塘镇范围内形成“一心两轴三副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心:以荷塘中心镇区为主形成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轴:即以中兴路和中泰路为发展轴。 三副:以南村、唐溪村(简称南唐)为基础形成北部的商业和工业次中心,以塔岗村为基础形成西北部的商业和农贸次中心,以高村、康溪和霞村(简称高康)为基础形成东南部商业和工业次中心。 三区:即马山、南格、顺成三个工业园区。 5.2 荷塘镇龙雾岗(PJ03-E01)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龙雾岗(PJ03-E01)地段是荷塘镇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提升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及使用价值,激活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以房地产业、商贸为主导的多元经济发展。 规划围绕中部和西南部自然环境景观优美,主要有牛山、龙雾岗山和石潭等自然景观,建设居住区;在中泰路西侧建设商业配套设施。(见图2) 在龙雾岗(PJ03-E01)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虽然有对发展策略、功能定位等内容有所研究,但我们不难看出,控规核心内容依然是通过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来实现对规划地块控制和引导,对于城市空间形态控制还是需要通过三维城市设计来实现。 5.3 荷塘镇龙雾岗(PJ03-E01)地段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主要对城市空间构成现状、城市动态空间组织、城市景观和场地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原则和城市设计技能进行系统研究,以城市空间发展、城市与建筑、城市与规划等各方面的关联为设计重点,也就是合理地营造城市意象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和谐。在荷塘镇龙雾岗地段城市设计中,主要从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建筑设计和环境谐调等方面提出详细的指导性设计。 交通组织规划: (1)城市车行系统结构 城市车行系统分为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支路三个等级。 (2)人行系统结构 规划在轴线区域设置独立的步行系统。将本区域内部与绿化景观系统合而为一,有效地将活动空间、景观空间、绿地、配套公建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人性化的户外活动空间。 景观系统规划: (1)绿化及景观结构 规划以现状自然景观为基础,充分利用现状资源,打造具有荷塘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观系统,以开放空间、景观轴为纽带,串联多个绿化景观节点,显山露水,形成“核心-节点-轴线-廊道-景观带”的总体结构。 (2)绿化景观核心 规划以活动广场、滨水公园、山体林地等作为区内景观核心,整合区内各种景观资源,形成完整的景观结构。 (3)绿化景观节点及廊道 以各社区绿化公园、滨水公园、街头公园作为区内景观节点,方便区内居民使用的同时,通过景观廊道的水景渗透,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 城市形态设计:(见图3) (1)建筑群体关系主要为中部突出的姿态。重要节点形成地标性建筑,与西南边山体轮廓线相融,形成高低错落的韵律。 (2)中部区建筑群:以高层为主,形成区域视觉焦点,群楼围合形成庭院式社会公共绿地。 (3)旧建筑改造:现状居住环境混杂,缺乏统一的景观系统,旧建筑改造适当增加附楼及架空电梯,营造围合的社区氛围。 (4)建筑风格: 多功能中心:以现代化的设计技能建造具有较强时代特色的标识建筑。 居住社区:建筑空间采用以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环境幽雅、节能环保的建筑造型为主。 荷塘镇龙雾岗地段的城市设计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建立整体景观指引,反映地理特征、建筑风格、历史传统的风尚等城市个性,增强城市气息,推动城市空间跨越,树立了城市形象。 6 结 语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相结合,是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不可分的指导纲要。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与环境塑造的优化组合,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动向。 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方向应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的居住环境为前提。城市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它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达到最优化。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特性和联系探析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用地的紧张,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优的规划与布局,不仅需要协调好建筑用地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本文探讨了论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协调二者关系的建议,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联系探析 1 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一种对于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以及空间使用等能源与资源的使用进行协调调度的活动,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以及独立的工作设计理论,是一门专业性质较强的工作,其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城市的长足进步。由于其工作内容涉及到了整个城市的资源与空间的使用,关系着整个城市的资源调度以及经济方向,所以其设计规划的结果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命脉。 建筑设计就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建筑的条件以及设计为目的,在自身的建筑要求以及可使用的技术范围之内解决空间的使用,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以及审美享受。由于其工程的浩大性以及耗时性,在开始施工之前就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解决,提高建筑设计指导的科学性。 2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着眼于整个城市的布局与调整,建筑设计致力于建筑物的体积与美感,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涉及到了城市的建筑与空间的利用与布局,二者又因为在处理原则以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难免相互之间存在分歧,二者之间既目标一致又相互影响,具体表现为: 2.1 城市规划指引着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首先是国家经济发展意志的体现,是政府在宏观的角度对于整座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做出的规划与调整,决定着一座城市的风格、功能以及其可用的资源总量,其战略性决定高度,决定了其对于与城市发展建设相关的行业与工作的统领以及指导地位,决定了环保以及设计等工作基本的方向与原则,为那些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工作划定了基本的界限。 城市规划考虑的不仅仅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关注的是城市整体的规划效果,考虑的是设计规划对于城市功能以及城市发展方向的影响,确定的是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其实现的手段以及途径。 城市规划虽然也包括了对于单体建筑的研究与规划,但是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单体建筑在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网络建设以及相应的经济带动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地位,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力求做到的是城市整体功能的实现,所以其决定的是建筑的性质、范围以及覆盖率等因素。 2.2 城市规划参考着建筑设计 建筑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主要景观与组成,更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以及时代审美以及建筑技术的载体,是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是城市的标志与名片,对城市的形象以及风格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同时对周边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 其在地区以及城市中的作用与地位为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参考,为拆迁改造以及相应的新建工作提供了现实的制约条件以及不可改变的客观条件,是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建筑设计包含了对于建筑色彩、形状以及占地空间等具象因素的设计以及研究,是设计师的设计表达,也是城市风格的奠基因素,无论是建筑的空间组合特点还是建筑的景观特点都是城市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的要素。所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专门的评审队伍,对城市的建筑设计进行统一的评审,为城市的大环境建设与规划提供参考,使得建筑设计能够与周边的大环境相互适应。 2.3 建筑设计影响着则城市规划 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提升了群众的审美水平,所以现代建筑在具有了居住以及商用等功能的同时,也要尽力去满足使用者的审美要求,实现使用者对于住宅的个性化要求,但是个性的追求以及意愿的表达,要遵循城市规划的基本旋律以及根本原则,服从城市规划设定的方向以及基本的建筑要求,才能够实现使用者的个性理想。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幢建筑的单一构想或是简单设计,还涉及到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以及与整个城市规划的协调,这是合格的建筑设计师们应该掌握的基本设计原则。只有与城市理念相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才能够真正的为城市增色,实现自设难度价值,在大环境中突出自己的审美。 建筑设计未来适应城市规划的要求与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根据大环境的气氛与特点,调整自身的风格与体积,做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呼应以及相得益彰,同时也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建筑质量衡量标准以及利益的落脚点放在使用者的感受上,才会真正的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相互融合,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3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 城市规划决定着建筑设计的风格与空间,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提供着参考与意见,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品位以及树立城市的标志。 3.1 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城市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的建议,建筑设计也不能违背城市规划的方向,所以二者需要在相互协调的条件下谋求共同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建筑设计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单体建筑是环境的产物,只有适应了大环境的建筑设计才能够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够体现出其在虚实变化、色彩处理以及对于环境流线的影响作用,体现出其对于环境肌理的塑造作用,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享受。 城市规划本能够忽视建筑设计的风格与特点,凭空孤立的进行设计,但是好的设计方案都需要对本身与建筑设计的相适应性进行评估与测评,审查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的环境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能够使得建筑设计的理念凸显,是否存在为了单一的提高规划设计的新颖性以及独一性而破坏了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破坏了使用者的居住享受。 3.2 立足环境,科学环保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主要目标便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即便城市用地十分紧张,也要为环保与城市的绿化事业预留出相当的面积,保证城市内部的绿化面积;建筑设计的主要衡量标准便是与周边环境的适宜性,所以建筑的设计以将对自然的影响减小到最低为目的与原则,做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呼应,使得人为的建筑改善了大环境的审美效果,提升了居住感受。 所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在环保目标以及科学设计的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及统一性,在对二者关系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调整,使得建筑的设计无论是居住的舒适度还是与大环境的适应性从大处到小面都能够符合环保的标准,使得城市规划无论从绿化的面积还是从资源的使用,从整体到局部都能够保证科学节能,从而在实现了二者协调共进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绿化,保护了城市的环境。 3.3 继承发展,树立形象 城市规划与设计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功能定位的确定;建筑设计是凝聚了时代智慧,体现了时代风格的思想结晶,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都要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要对城市的文脉以及文明的特征进行继承与发扬,形成城市自己的形象特征。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住宅的商业化进程加快,使得建筑的设计日益趋同,城市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少,千城一面的设计抹杀的不仅是城市的特色,更是对城市文化传承的威胁,所以,现代的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应该更多的向自身寻求灵感与资源,立足于自身对文化积淀以及历史文脉,进行设计与发展,形成城市特色,立足于城市之林。 4 结 语 城市规划致力于城市功能与方向的确定,重点在于对城市资源的调度与规划,协调的是空间的使用以及资源的耗费;建筑设计致力于建筑形体以及审美的表现,重点在于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处理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二者是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是影响城市形象与风格的主要因素,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提供建议,城市规划决定着建筑设计的界限,只有二者相互协调、和谐共进才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特色,提升我国的城市设计水平,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探析 【摘 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 【关键字】:城市规划; 景观设计;个性化 1、 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榫用裉峁┝己玫墓ぷ鳌⒕幼 ⒂雾和交通环境。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2、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 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 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 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总之,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和谐性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如何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将对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和谐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谐性 城市规划相对建筑设计来讲属于一种动态的用来协调并解决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关联,把他们有顺序地联系起来,让建筑群和居住区看起来更加美观和宜居。因此,下面将进一步阐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和谐性。 1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述 1.1 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科学的设计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全局性设计,使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城市规划需要设计者站在全局的最高点去看问题,同时要考虑到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对于设计者的素质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城市规划不仅仅是点和线、线和面的递进关系,同时也是空间与时间横向与纵向关系。城市规划中需要设计者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 1.2 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建筑设计是基于居民对建筑的主观要求,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原理,对建筑的内部及外部进行设计和改造。第二,建筑设计是根据城市规划的基本纲要,为城市的功能提供载体,利用城市资源对建筑进行可持续建造。建筑规划更多的是考虑“点”的问题。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所表达的思想都是相对一致的,都把落脚点放在科学规划上。 2 关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和谐性 2.1 明确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建筑设计是小范围的城市规划,二者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建筑设计能够辅助城市规划建设,反过来城市规划建设确定了建筑设计的风格和方向,他们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另一方面,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建筑设计从主体上讲受到周边环境、人群的制约较大,相较而言,城市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另外,某些方面来讲,单纯的建筑无法影响到整体的城市规划。所以只有正确认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建筑,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有效的决策,推动城市发展。 2.2 完善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明确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导向地位,才能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城市规划首先要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且不能受到城市管理的影响。保持以独立、客观的态度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部门需要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建筑设计问题通过经验总结原因,并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中,要求以建筑设计工作实现城市规划精神,同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城市建设部门需要对建筑设计工作和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并由相关部门协调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产生的各种矛盾,全面落实关于二者协调性的机制,控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和谐性的问题,经过有机调整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3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和谐性策略 3.1 理性对待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设计的涵盖范围特别广泛,需要时间与空间的融合,所以,城市规划从初期设计到最后维护都要及时的进行跟进。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功能进行界定、对城市道路进行划分,也要注重单个建筑形态对城市整体规划的影响。使城市各个方面结合成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拥有极高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考验着城市规划设计者的专业素质。从另一方面讲,建筑设计质量的高低对城市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同建筑设计一样,遵循科学、认真的原则,对建设的进度及时的跟进,才能更好的完成目标。 3.2 建筑设计要在根本上以城市规划为基准 建筑师在对建筑进行初始设计时,要考虑各种问题,综合来讲,就是将大环境与小环境进行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弊端也渐渐显现出来。同样,建筑设计也出现各种问题,盲目追求建筑的“高大上”,忽视建筑本身的实际功能,使城市资源遭到很大的浪费。建筑师在表达自己情感方面进行的创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味追求建筑本身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对其他之外的因素不加以考虑,那么就会使得建筑本身与整体环境不相协调,违背了城市规划本身的要点。建筑师在设计时考虑的大环境其创作的基础,任何设计都要服从城市规划,符合城市的功能需求。 3.3 建筑设计要能够服从城市的规划 当前,我们国家的建筑物不能够和城市以及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人员在刚开始进行设计的时候,对建筑在城市中发展的过程中的主要意义进行了忽略,还对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忽略。通常的情况下,一个城市在近几年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环境发展都会包含在城市的规划发展计划中,从根本上去对建筑以及环境的协调相互呼应,建筑的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以上的一些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建筑物能够运用自己的独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去脱颖而出,可是也要对自身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位进行注意,科学合理的去行设计,这样才可以最大化的对城市建筑的良好发展进行保障。 3.4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施的管理 任何城市建设不可能出现准确无误的执行,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执行的控制。对建筑设计的执行阶段要加强行政上的监督,建立行政问责机制。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故意的偏差,不仅仅是对建筑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对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纲要的违背。 结束语 现如今,城市的发展速度加快,这无疑给城市的规划设计带来了挑战。为了城市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予以密切重视。二者在共同中求发展。有关城市规划负责人员需要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以便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速,但是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居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城市仅仅提供一个住所的现状,而是希望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对城市的景观进行设计,城市景观是对城市空间进行改造和设计,从而创造出不仅仅适宜人们居住,还有休憩、娱乐和工作的场所。本文将先对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含义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通过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各种方法,为人们创造出满足要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都是为了建设出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的环境。如果仅有建筑设计,那么这个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一个完整的城市还要包括它的景观与环境。因此景观设计在在城市规划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研究,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对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城市规划确定城市的规模和性质之后,景观设计就要反映城市的性质。城市规划是为了对城市和城市周围的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休憩和交通环境。 (一)城市规划的目的与意义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主要是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对各个区域的划分,来满足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需求,并指导城市景观设计的进行。城市规划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状况,在满足国家制定的各项标准的情况下,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与计划。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经过人为地设计对自然景观加以保护和改造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注重这个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二)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是通过对空间的调整,运用各种设计手段建立起的一种新的关系,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城市规划几乎涵盖了城市研究的各个方面,也为城市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的手段创造出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其次就是因地制宜,因为不同的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文化背景,所以通过这些独特的特点来打造出独具内涵的城市;最后就是要注重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一座城市的建立是要一直流传下去的,因此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构成了城市的美。但是城市的美,不仅仅是指城市中的一个个美丽的公园和一些优美的公共建筑,而是整个城市乃至每一个细部都是美的。因此景观设计除了要满足使用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符合美学标准。把一个个美的画面组合成一个崭新的城市景观。原有的城市景观也不应该忽略,自然的水域或者山丘,应该在原有的景观之上进行景观设计,而不是一味的去破坏。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景观设计是人们发展的产物,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来创造合理的景观空间,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居住环境,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 景观从一开始的视觉美的效应,到现在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应,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态系统,也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种反映,不同的景观有着不同的含义。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景观设计主要从人的感受及要求出发,利用人的行为和活动等规律,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居住、休憩环境。 (二)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的要素主要是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等 路;在一个城市中有各种道路,主干道、次干道、快速路等,一条一条的道路组成了这个城市的道路网,道路的主要特性是连续性和方向性。 区;是一个城市中较大的范围;一个城市是由几个不同的区组成的,比如居住区、商业区等,不同的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但是有的时候它们的性质也会有混合的部分。 边缘,是指一个区与另一个区的边界交汇处,有的区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过渡到另一个区,有的时候自然水域和山丘也可以作为区与区的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让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标志有大有小,比如天津之眼就是天津的地标性建筑物,再就是一些小的标志,比如喷泉、雕塑小品等。标志是形成城市图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 中心点;可以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中心点主要是指人们活动的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空间中各种景观小品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像的形成能力。 三、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包含着城市景观,在上文中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景观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还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的l展过程中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要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规划中对城市景观设计进行了指导以及限制,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和实施。景观设计对城市的整体乃至细部都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不仅仅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还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之前,应该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和格局进行把控,优秀的景观设计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因此,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整体的布局的设计,而景观设计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的规划,而景观设计是对城市的细部进行优化,它通过各种景观的布置以及对人的心理的把控,来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四、总结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城市规划引导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有反应了城市的性质与规模。优秀的景观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其中还包括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指定的计划与目标,市民的参与,以及设计者的精心设计。因此,在实际的实施中必须把握好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环境优美的城市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研究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 摘 要: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在飞快发展中。且因为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建筑设计是城市的微观设计部分,而城市规划则是城市的宏观设计部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文章对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就此提出了有力措施来提高两者之间的协调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联系;有效措施 1 概述 建筑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有引导性的作用,且建筑设计对城市的设计风格和发展趋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城市规划设计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且对城市的飞快发展起保障性作用。所以,在M行城市规划设计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建筑设计,而且我们也应该按照城市规划设计里的有关依据进行建筑设计的有关工作。只有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健康和更快速。 2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 2.1 建筑设计受到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 城市的建筑设计情况对城市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国有关的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对建筑设计进行限制,对建筑的密度、绿化情况、建筑的空间分布等进行规范,只要是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建筑设计就必须按照部门的规定来进行设计。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之下变得规范了,同时也使得城市规划设计变得没那么难了。 2.2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设计实际上是根据城市发展中所需的基础设备,要用到的空间资源,及对环境的要求等进行城市空间的分配,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整体分布等有很大的影响,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而建筑设计是对城市建筑物的设计、工程技术、建筑质量等多个部分进行规划,要保证建筑物风格具有独特性又能与周围统一,建筑物的功能、内部空间等还得满足当下的要求。由此可见,虽然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看起来毫不相干,但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部分,建筑设计只有在城市规划设计确定好空间分配的情况下对建筑物进行设计,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情况,建筑物的设计风格要与城市规划的风格和谐统一。 2.3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相互作用 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的发展之间都有息息相关的联系,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联系。建筑物是城市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城市的问题,如城市的空间是否足够,而且要保证建筑物的风格要与周围统一;建筑物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建筑设计,建筑物的大小和数量对于城市的整体分布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3 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维持平衡,所以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有关部门应根据有关工作单位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建立的完整标准体系来建立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使得评审制度更加公平,而且制度内容也会更加完善。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的确定,促进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和谐发展。建筑设计在追求自己风格时有很大的可能会偏离城市发展轨道,所以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保证了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的建立。 3.2 完善城市规划设计,加强其科学性及合理性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是城市发展道路上某个时期的整体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发展道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设计密切相关,城市规划设计越科学和合理,城市的发展越稳定。所以我们应该完善城市规划设计,加强其科学性及合理性。 3.3 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方向,引导建筑设计 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间的联系,我们可以发现要保证建筑设计得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其发展的方向,引导建筑设计的发展,使得建筑设计风格与城市整体面貌和谐统一,满足当下城市的发展需求。城市是由不同的建筑而组成的,建筑反映了城市的风格和形象,但在当下,有很多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忽略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将建筑看做是单独的整体,一味地追求建筑的独特性,但这样建筑与城市的整体面貌及发展方向不符,与周围环境不统一。所以,我们应该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方向引导建筑设计的发展,因为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前,会对城市的人文环境及自然景观进行整体分析,对建筑设计起指导性作用,保证了建筑设计和城市环境的统一。 3.4 城市规划设计应学习建筑设计的长处 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既有不同的地方也有共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宏观部分,而建筑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微观部分;共同点就是两者都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在建筑设计这条道路上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且吸收了国外先进的建筑设计的技术,在分配空间、楼房结构及功能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这体现了我国建筑设计能力的不断加强。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且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不同之处,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应吸取建筑设计的长处,促进城市发展。 3.5 加强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 虽然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有很明显的不同之处,但都是为了城市的发展。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进行建筑设计,根据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已确定的策略和方向进行建筑设计,要保证建筑设计的风格等与城市规划设计大部分相同。城市规划设计是以城市以前的建筑物为参照物,进一步完善城市,推动城市的发展。所以应加强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协调及相互作用的效果。 4 结束语 在经济发达、科技也日新月异的现代,建筑业与我们息息相关。本文对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随着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减少,当代的城市设计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如何协调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实践从中摸索出更多能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方法,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摘 要: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建设的,现在有很多的建筑物在城市中被建造,这些建筑物装饰城市,改变了城市的风貌。建筑设计也对城市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将建筑设计理念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城市的风貌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就是对城市规格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探讨,让建筑设计更好的为城市规划服务。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建筑是一个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建筑行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建设,建筑行业与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建筑设计可以让城市规划设计更加完善,对城市规划的内容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能够让建筑行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1.1 主要内容 首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想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要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有着一定的了解,城市规划设计实际上就是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基础设备、功能建设和环境类型等进行规划,将这些因素合理结合,这就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设计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发展中,需要对城市进行规划,只有将城市规划好,城市才能够从建筑、交通、产业分布和规模投资上获得效益,加快城市的发展,让整个城市的建设都处优化当中,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 其次,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建筑设计,建筑是城市风貌的体现,需要良好的建筑设计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建筑行业要想发展是离不开建筑设计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M行建筑施工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对建筑设计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建筑设计涉及的知识是非常多的,有设计知识、建筑知识、地理知识等,其实建筑设计就是建筑施工中的技术、质量、功能、结构、风格和标准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就是将这些元素进行完美的展现,让宏观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建筑中,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建筑工程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的规划,这样的建筑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施工人员能够准确把握建筑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建筑物的建设就不会出现问题,建筑物也能够满足空间性、美观性和功能性这几大要求,这样的建筑设计才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最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是有着紧密的关系的,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到但是这两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仅仅是在设计的内容上有着联系,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整个城市的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才能够为城市规划做出贡献,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因为建筑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是密不可分的,这只有将这两者结合,城市的建设才是完整的。 1.2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关系分析 1.2.1 从学科内容上看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设计工作,在设计理念上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建筑设计,从以人为本上可以看出,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建筑设计在内容上是有相互依托和配合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离不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也不能够脱离城市规划设计而存在。 1.2.2 从设计内容上看 从设计内容上可以看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关内容都包含了空间性、结构性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等具体内容,同时建筑设计的内容还需要依靠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作为相应的设计基础,建筑设计的内容也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某些要求和规则,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事实上是存在着v彼此独立但又可以作为整体设计的联系的。 1.2.3 从发展趋势层面上 从发展趋势层面上,城市规划设计已经逐渐朝着立体化、精细化、全面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而建筑设计则逐渐朝着环保、和谐、整体、地标等等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将逐渐朝着建筑设计的设计优点靠拢,而建筑设计则正在朝着城市规划设计的优点靠拢,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事实上是存在着彼此靠拢的联系的。 2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措施 2.1 将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两者设计上的方向 上文中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全面的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应该始终将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两者设计上的重要方向去看待,也即建筑设计应该始终将城市规划设计内容作为自身设计过程中的服从要素,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和谐型,不至于出现建筑设计过于突兀,完全不适合当前城市规划设计实际内容的现象,建筑设计应该失踪将城市规划设计作为自身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内容,保证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资源进行全面充分的利用,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内容的有序发展。 2.2 加强对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吸收与借鉴 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吸收与借鉴,建筑设计在作为与城市规划设计完全独立同时又保持密不可分关系的设计工作,其自身在结构创新、空间创新、功能创新以及设备创新上的设计内容是非常值得城市规划设计借鉴吸收的重要经验,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将建筑设计作为单独设计内容来重点考虑,在兼顾整体设计方向的同时鼓励建筑设计的创新与个性化。 2.3 建立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方案标准评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针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重要关系进行考量的一种评审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应该针对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建立标准、系统、创新以及个性化的评审制度,保证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评审内容的专业、全面、细致和标准,同时建筑标准评审制度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协调性,进而保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协调与发挥。 3 结论 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降低工程造价,提升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建筑设计的企业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建筑水平,就一定要重视设计质量、适应城市发展、完善城市设计方案,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促进建筑事业的发展,使之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有效的发挥建筑设计在其中的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论文: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摘 要:城市规划是协调人活动的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分析。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美观和使用的要求,同时在具备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在外部形体上协调建筑与城市控制性规划、城市文脉、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针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中,有绝大部分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彼此脱节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有碍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在总结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和谐融合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一个个部件,也可以说城市是由一个个建筑组成的。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取得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2 如何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化需求,在建筑设计中也要充分满足城市经济、文化、环境、艺术等各方面的要求,二者相互依赖,互为前提,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2.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2 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 2.3 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质量的好坏对城市的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使建筑设计的方案更加的合理,并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并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对于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看建筑设计的方案能不能跟城市规划的要求保持一致,另一个方面则是看建筑设计的思想是否跟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保持一致,建筑设计方案只有符合这两个方面要求,才能既保证质量又能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为了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以保证建筑设计在保证建筑自身效果的基础上,与城市规划保持协调一致,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正确把握好建筑设计的价值取向,而不是在建筑风格上片面追求标新立异、独一无二的效果。 2.4 建立完整的建筑设计评估系统 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依据,它能反映出城市的定位、城市的风格、城市的特色。城市规划对建设项目具有指导意义,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规,建设项目是在规划指导下的建设,它不能突破规划的范畴。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能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想象,人们提到一个城市的名字时,首先想到的是其标志性建筑,这就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重要的建筑在初始设计阶段综合考评中,就应引入城市的考评系统。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建筑师的设计进行评估,可以为城市规划的设计提供参考。同样,建筑师的设计作品是否符合本城市的规划纲要,是评估的核心内容。评估系统在选出合适的作品后,仍要仔细斟酌,所选作品是否符合周围建筑群得整体环境,是否符合区域内的城市功能。建筑设计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 结束语 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实践发展来看,城市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施工条件和区域环境,而建筑设计需要根据施工的成本、施工环境和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运作,使得建筑设计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从结构功能上满足人们对个性化生活的必然需求。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辅助设计,探索一条适合本校特点的建筑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改革建筑类设计软件辅助设计教学模式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第一学年的主要的专业课程,针对的是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起着建筑启蒙的作用。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来所不算很长,学习了不少国外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针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也在进行改革。影响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发展的各种观念,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主要是受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影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强调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课程内容有水墨渲染、水彩渲染等。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学院派的教学模式受到了质疑,原因是过度看重渲染表现,影响了学生对建筑形式的构思。产生于德国的包豪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建筑学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建筑学的教育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对建筑造型的塑造,“建筑设计基础”随之增加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传统的色彩渲染因低效率而被逐渐淘汰;手绘图需要达到的标准降低;色彩的训练已经不再为效果图服务。某些传统训练因媒介的变更已变得不合时宜,为此我们的教学应顺应形势,适度的调整。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筑学的教学也是如此,计算机设计软件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变得越来越密切。 强调设计与空间的概念 作为建筑学的基础教学,“建筑设计基础”无论是传统的渲染体系,还是形态构成体系都是试图用各自不同的训练方法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观念,对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起到打基础的作用。这两种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通过相应的训练,对于空间还是缺乏直观的感受。这对于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 建筑设计的教学,对于建筑形体的塑造与感受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只能是基于在二维平面上描绘建筑造型与空间,对于已经“入门”的设计者来说,做到这一点不成问题,但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在二维空间来描绘建筑造型与空间则有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中,通过制作建筑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学生对建筑造型以及空间的认识与理解,但也存在制作时间长、工作量大等问题。 计算机辅助软件Google Sketchup介绍 Google Sketchup 是直接面向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工具软件,它可以快速形成建筑草图,可以快速的建构、显示、编辑三维建筑模型,并且能更加直观的反应设计者的想法,便于建筑设计的交流,与3dmax等三维建模软件相比,Google Sketchup简洁的界面、易学易用、命令较少,更适合于建筑设计者对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的推敲。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当中,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更加直观的体验空间,并在向学生教授形态的形成规律同时,始终强调空间的主体地位。 在建筑设计基础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结合模型制作,加强学生对建筑形体与空间的塑造能力。 Google Sketchup在建筑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工科学生受到高中数理化学习的影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形象思维方面,尤其是在空间思维方面显得非常薄弱。因此,我们认为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能力训练的首要任务。而空间认知能力就是对空间的形成、组合、性质、尺度、情感以及空间与行为的关系等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建筑基础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将电脑设计软件与立体构成课程想结合,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可以进行多种设计构思的对比与分析,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达到优化设计成果的目的。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学生可以对建筑模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并能缩减制作实体模型所花费的时间,通过计算机软件,学生可以从建筑的外部与内部进行切换,真正达到对建筑空间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认识,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加强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 从建筑学角度而言,空间创造力是在空间认知和空间想象的基础之上,对空间进行再创造,实现一个新空间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各个空间要素,组合构建一个新的空间的过程。在建筑学的教学当中,对学生空间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建筑教学的核心之一。学生采用Google Sketchup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对建筑形体、空间、材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推敲,进而增强自身对建筑形体、空间的比例、尺度等美学原则的控制能力,激发对建筑设计的学习热情。 结语: 建筑教育近年来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到教学内容,都在不同程度的创新。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存在其弊端(削弱了学生的徒手能力),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其在建筑学的教学当中所起的作用却变得越来越突出。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基础教学改革中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我们相信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得以完善和修正。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动机设计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目前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一门以公共课形势存在的课程,是所有学生的计算机入门必修学科。但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其课程特点也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如果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就可以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很大的铺垫和促进作用。因此用动机设计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动机设计 策略 计算机基础 笔者在大专院校从事计算机一线教学工作多年,有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如何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合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如果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且经过多次的实验对比,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下面来详细阐述一下具体的过程。 一、动机设计的研究步骤 首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的计算机水平,然后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列出实际可行的目标,然后就是根据授课的内容和学生动机的特点,从注意、切身性、自信和满足感等方面分别设计激发动机的策略,接下来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动机策略,最后一步是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来测量和评价策略的实施效果。 二、动机策略的设计 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教学内容特征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应用最广泛和效果最明显的是注意策略。注意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中,只有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来。动机策略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选择并集中感知教学内容,并且能够产生对学习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注意。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的分析,可以将将动机策略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前的注意策略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注意策略两个方面。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前的注意策略 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首先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和精神享受,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愉悦,体验到人生自由境界的幸福和喜悦。从这个方面来说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也是人生高级的精神享受。可以让学生相信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也应该相信学习是快乐的,享受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应用性价值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生活的应用价值具有直接性与明显性的特点。这些知识技能可以直接应用于当前社会的很多工作生活,也是以后参加工作的必要技能。因此通过各种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所要培养的知识或技能是有用的,不仅可以为他们后续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也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学习与校外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将学习活动作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不受欢迎的外来强加物,进一步激发和重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注意策略 当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回答问题以后,要进一步挑战学生的知道感,这是一种在学生已经拥有相当多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应用的策略。比如,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那么接着对学生提出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这样可以再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意识到需要查书或参考资料,或者是通过讨论来获取所需信息。教师还可以提供具有争议和矛盾的信息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获取一定信息之后,教师接着介绍与他们的结论相矛盾的补充信息,这样可以迫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比他们预想的更为复杂,刺激他们形成更全面的思考和理解。其次,要促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态度,并且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些参与性的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比如在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分组对主机箱进行拆卸和安装,让学生更清楚其硬件组成部分。最后,在学习中只引起学生的注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维持学生的注意。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最大挑战。 (三)自信策略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挑战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因为每个学生本身的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可以分层次来设置,遵从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让学生在逐步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四)满意策略 在对学生评价时不能单独从考试成绩来评价,要用发展的和多元化的观点来进行评价。在学生了解了评价标准以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地结合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然后弥补弱点,最终取得满意的成果。 三、实施动机策略的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以上提出的动机策略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是否可行有效,笔者运用相关策略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在教学之前通过问卷调查选取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试验,在一个学期结束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联合教研室的教师组织两次技能比赛,从两次比赛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应用动机设计模式教学的班级成绩比对比班明显要优秀一些,而且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学习也比较努力,实际操作能力也很强。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探讨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和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四方面对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体系中的系统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的系统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的理念,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计算机设计类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计算机设计类;专业训练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网页设计、广告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的课程属于实践训练所占比重较大的课程体系,技能的训练以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前导,在形象思维层面上非常注重对学生美学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美学形象上的感受、体验以及美学素养的积累,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强调电脑软件平台操作的熟练性、实现意图的明确以及实现效果的评判,在设计作品中又非常强调美学理念的表现力和公众的可接受性,在抽象思维层面上强调把作品的设计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对视觉空间想象力、形象表现力、图形图像评判认知能力、语言智力、逻辑智力、音乐韵律、人际沟通智力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简单的灌输式的教育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如何进行让学生参与性强,并能自主积极训练的素质教育是计算机设计类改革面临的一个大问题[1,2]。 体验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形象化,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模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其精髓是老师不轻易给出问题的结论,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在预设的体验环境和氛围中借助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体验或知识体验,发挥想象力,流露情感,表现感受,讨论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在老师主导启发下利用群体的知识体验认同,主动收集分析问题的思维点和知识点,提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应的知识体系,具有学生的参与性强,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紧密,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特点[3-8]。其理论思想和实践模式在教育学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有较高的探讨价值,本文旨在做一些探讨,为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表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归结为课堂上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等基础上,引导提升成涵盖设计视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在课余又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知识上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形成专业素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贯穿在整个计算机设计类的课程教学体系中。 (一)情感体验 主要指计算机设计类的学生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前“先入式”的对已有的好的设计作品及设计要素(线条、平面、空间)、环境、美术作品、图片以及作品与用户的交互性等感受体验和美学认知的心理倾向的积累,在与这些事物经常性的接触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色彩、线条、平面、空间感、质感、构图、作品效果的愉悦性等建立起简单而朴素的认知和美学倾向,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美学认知和专业素养,培养起正确的美学表达方式对后续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在完成设计作业或参与项目中就会带有思维的活性,使作品具有灵性,而不是技法上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实现。 (二)形象体验 主要指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对老师所教授的对象具有形体上生动的认知和形象记忆[9]。把老师讲授的各种软件操作技法与实现效果对照,把电脑影像效果与真实客观对象的仿真差距对照,这样对知识点的接受就不会落入空洞的表述和抽象的记忆,与教师课堂讲授的结合,大大突破有限学时的限制,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成为鲜活的知识点的积累记忆,形成学生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利于作品设计实践活动中独立的创新思维的激发,而不是盲目地模仿。 (三)思维体验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而是采取案例教学、组织讨论等方式,从学生们所熟知的生活例子中引导学生们思考、讨论[10]。在教学过程中,把思维发散开,然后逐个分析各种情况和方案,把思维聚合起来,筛选出优化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升出需要讲授的知识原理,以学生的知识认知为起点往上提升的教学方法取代以老师的经验认知往下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整个分析的过程,学生容易吸收结论,知识点记得活,能主动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3D建模设计、课件制作等课程中根据不同需要做案例教学、分组调查、分组讨论等教学设计。 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计算机设计类的实践技能需要和设计的理论知识结合较紧密,在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时,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反复参与到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环境中,在实践―总结―辅导―再实践的环节中反复进行,找到自己实践的心理体验,帮助他们总结出实践技能的认知,提升实践技能背后的专业知识理论。实践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和理论功底的积累结合起来,要避免“理论熟,实践生”或“理论浅,实践熟”的两种错误倾向[11]。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全覆盖所有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探索以形象思维认知引导切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从体验的环境设计入手营造教学气氛[12-16]。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多采取互动的,分析型的教学,课堂的图片展示、视频教学、网络教学要与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增加作品案例分析、作业讲授的学时,揉和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于教学气氛中。在提出每一种技法、思路或方案时,要重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交流,注意引导讨论情感体验,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美学思想,或做方案时具有人性化的思考,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又要注意逻辑思维的条理、层次,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专业特点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形式可融合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野外认知等多种形式进行,在效果表现力与技法实现上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找到技法的自我感受,探索含实践技能测试、作品评比、实习考核、口试等多种考核办法的考核机制。 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一方面,积极在每一门课程中抽出一定比重的学时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课程特点相近的教师组合或衔接,制定专门的训练教学计划,分年级分课程实施小班教学,强化基础训练(电脑技能测试),分方向交叉训练,延伸强化综合训练(带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实践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技法体验和操作实践的体验,小班分组进行,加强个别辅导,增加学生交流经验和接受辅导的机会,注意课堂与课后的结合,布置一些项目性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去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技能训练,与多家广告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网页设计公司等合作,积极建设集社会服务与专业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探索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角色和职业环境进行职业体验,是专业教学在学生职业规划上的积极育人的实践行径,每个实习基地的实训内容与对应的课程匹配,集中在某个专项的技能训练上。 三、体验式教学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 单凭课堂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不够的,也不符合“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人类认知实践过程的反复渐进的要求,需要把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起来组织好第二课堂,开发出专业训练的潜在课程[16]。可通过开放管理计算机房、整合教学资源、组建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教师参与辅导、培训的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型的团队等举措来加强,集专业书籍阅览、专业资料收集、组织专业比赛、社会实习等功能于一身,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营造课余专业学习氛围,适时举办专项技能提高的辅导班,帮助那些在课余时间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愿望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教师授课,根据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对专业的正规课程不能触及到的深度和答疑辅导进行补充,辅导了很多专业基础弱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同时也辅导了一些有志于在设计类领域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培训。 四、体验式教学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 除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需要体验式的教学之外,计算机设计类的师生在专业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也需要加强“育人体验”和“职业自信心体验”[8,17-19],我们借鉴企业文化的建设思想,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入手,整合专业课程教学、第二课堂训练和校园文化等教学资源,加强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教学与育人的职业认知感,引导学生复合型人才的成才模式,营造激励学生们热情参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专业学习氛围;通过鼓励教师组织学生专业训练、作品评比、参加设计比赛等活动延伸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专业学习资料,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建立作品展室、到企业项目实习等举措,活跃专业气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在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感,提升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心,综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五、结语 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中的系统化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比传统的“灌”式教育更符合计算机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可提高专业的整体教学效果,促进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的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也要看到,这需要在整个教学体系上加大改革力度,给予更大的软硬件上的投入,需要建立和谐的教学团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也要求各位任课教师具更高的教学热情和事业心,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教案。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在简述计算机设计大赛对计算机教学课程教学重要意义基础上,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打造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行“学长”制,建立竞赛团队等方面探讨了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决定联合主办“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高校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计算机设计大赛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意义 1.有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要求是学生的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这就给学生增加了参赛难度,不仅要了解计算机,还要通过了解的计算机知识设计出有新意的参赛作品。其次,还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与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相一致。 对学生而言,要想完成一个完善的计算机作品,单靠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多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计算机课程,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从完成学生的作品出发,完善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教授他们想要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有效促进课程与专业融合 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规则中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类别划分。这也体现出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同,无论在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完成自己的参赛作品。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上也一样,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作作品开展教学工作,在帮助学生完成参赛作品的同时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此外,在学生完成作品过程中,可以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配合。 例如,中文专业和动画专业结合起来,共同创作一个参赛作品,可以是动画作品,能在一个作品中体现两个专业的特色。在这个组合中,中文专业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如作品构思、材料准备、文案等工作,动画专业学生根据中文专业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际的操作,完成技术准备、作品实现等工作。这样,既体现了每个专业的自身优势,又对完成整个作品的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 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专业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3.提供有效的课程实践平台 计算机设计大赛正好给予了大学计算机教学一个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类别选择、计算机软件选择、构思、资料整理、完成作品等准备工作,具体如下:①客观分析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确定作品创作中会运用到的其它知识;②为完成作品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③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满足创作所需;④综合运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构思的参赛作品;⑤总结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存档。 二、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 1.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层次划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层次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通过这个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提高应用能力,通过综合性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比赛项目,考核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期末的学科竞赛或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培养内容,使其与我们的教学体系相辅相成。 计算机设计大赛,既符合我们层次教学的要求,又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首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校内或校际之间的小竞赛,主要是依靠综合实验教学,比赛相对较容易;一种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计算机设计大赛,主要依靠项目实践教学,比赛对象是综合运用水平较高和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 2.打造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 学生通过实践,不仅能更好的掌握教师教予的知识,还能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学校设置实验室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应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改革,将校园实验室真正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地。首先,实验室对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去实验室体验和学习。其次,丰富实验室的实践内容,准备有意义的实验和竞赛课题,由专业的教师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独自完成实验课程.通过在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完成实验主动搜集资料、构思作品、寻找完成方法、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爱上所学专业,为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奠定坚实基础。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无论是教学还是竞赛,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在竞赛中,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提出的参赛设计思路和方案,尽管有时不切实际或异想天开,作为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从学生的角度给予相应指导。通过讨论、争论让学生明白参赛方案存在的漏洞及不足,并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正是多次不完善的方案才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4.实行“学长”制,建立竞赛团队 创新是一种团队运动,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是人才在社会立足的基本条件,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形成团队创造力。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组成学习竞赛小组,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互帮互助,一起学习,一起比拼,形成老带新的和谐学习画面。 学长制一方面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高年级学生因为已经有了学习经历,可以将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另一方面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项目策划能力,在帮助低年级过程中,要对团队的任务进行分配,明确团队纪律,这就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完善了他们的人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三语文论文:新课标下高三语文教学综述 一、表扬多姿化——选取不同角度、挑选不同层次(择取不同对象)、打出不同评语 巧于表扬,我觉得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高三学生成绩的一个有效方法。高三学生,易产生情绪,且高三的知识陈旧、习题繁多,复习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烦躁感,所以适当的、有技巧的表扬,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从不同角度每次考试完,阅卷时我总会一边打分、一边记下各题的得分情况,如选择题全对的同学;文字题部分的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答得最好的(有的比参考答案还全面);作文上了48分的、50分以上的、54分以上的(分记叙文与议论文);卷面最工整的,文字题体现了答题技巧的及文字题分点答题最优秀的等,我均会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自信。 2、从不同层次每次表扬,我会从不同层面选取对象,扩大表扬范围,加强表扬力度。比如第一次我表扬分数排在前面的(总分如此、各题也是),第二次我会表扬有进步的和成绩排在前面的,第三次我会表扬成绩一直稳定和稳中有突破的不同层次会有不同代表,有利于激发整体,全面提高。 3、打不同评语批阅试卷,除了打好分数,每位同学的每套试卷,我都会为它打一句话的评语——或赞扬或指出凸显的问题,以之激励。比如我曾在一位同学的试卷上写下:写错别字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认真对待的心。在进步了的学生试卷上我写下:进步的阶梯,你有能力搭建,更应有恒心攀爬。还有学生,一直成绩较稳,所以我在他的试卷上写到:稳中求突破,会将你与梦想拉得更近所以到最后一套试卷,我为了不影响学生高考前的心情,发给他们答案,带领他们自批时,有学生在qq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老师,我真想您为我们再阅一次卷,每次您的评语都能给我无穷的能量。”每次表扬,我会稍加更新,这样不至于评语枯燥、学生厌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促使他们在希望中不断挖掘潜能、释放能量。 二、知识系统化——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作文皆规范教学 高三的复习,资料繁多、内容丰富、作业量大,所以我们必须高效教学。教学规范、知识系统,不仅能使学生一目了然,且易让他们产生胸有成竹之感。比如我在复习作文时,便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井然有序的进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用材——语言表达——开头结尾,由段落训练到整篇修改等,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文章明显有了较大提高,已逐步凸显出高三的水平,不仅99%以上的学生审题准确,不时出现新意,且文学与思想能在他们的文章中碰撞出火花,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一体化的教学,系统、高效。 三、技巧综合化——巧妙结合、事半功倍 有效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高三的复习,多方结合,方更有效:知识与趣味结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结合;批改作业时单个面批与整体讨论结合;练、评、讲结合等,这样的复习,老师轻松,学生愉快,收获不菲。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我们的教学领域,我们对于更科学有效的高三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心得有限,但愿能给您些许启迪。 作者:彭碧清 单位: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高效课堂综述 在导学案反馈中可以发现词性法、句式法等学生掌握得不好,所以,本节课学案就是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目标就是词性法和句式法。选择题同时也倾斜在词性法和句式法上。其次,师生共同研读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旗帜,它点向哪里,我们复习就往哪个方向着力。我们不能像牛那样活着,卖力而不讨好。“懒教师教出好学生”的精髓就在于教师能从宏观上把握高考的走向,引领学生走最快捷的路。那么根据考点去精心选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考纲中关于实词的考点具体阐述为“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常用”和“在文中”两个关键词,就能够让学生明确“结合语境”是文言实词的必考解读方法,尤其在印证答案时,“语境法”是最好的途径。强调“常用”,能帮助学生减轻对记忆120个实词的恐惧。 一、设计导学案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反馈机会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互相点评,对本节课的疑难问题进行生生互学和师生学习,这样既能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又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在高效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比如在学生处理“见”这个字时,忽略了实词“见”的特殊义。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实词“见”的意义进行“大展示”。首先,学生展示“见”的基本用法,即展示基本义“看,看清,看出”,如:卒以此见楚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然后通过联想记忆把握引申义“拜见”,拜见、求见,用于下对上。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关注特殊的通假字意。接着,教师板书重点展示“见”的特殊义,即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背”意即“离我而去”。)同时,迁移记忆“见”为虚词时表被动的特殊用法,即介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同“于”配合使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示完成后学生在组内分别举例,对知识点进行强化。所以,教师千万别认为这浪费时间,因为语文课堂的高效不仅仅是教艺的展示,更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展示舞台。 二、学案的重要作用:及时检测,促进高效 高效课堂进行的第三个环节是检测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掌握的情况如何,不妨来一个检测。高三的复习书籍浩繁,往往一个知识点有大量的题目用于检测,也许你觉得每道题都很可爱,都想着将它们一网打尽,但学生做完,还需要我们教师讲解,一来复习进度不允许,二来学生也兴味索然,从而感觉到困惑。其实,忍痛割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在选择检测题时,以考纲和真题为依据(我个人认为真题做几遍都没关系)。同时,高三复习所选择的检测题,重在做题方法的锤炼,所选题型一定能够体现本节课的学法。比如,在处理“解读实词的结构法”这个知识点的检测题就可以选择2011年湖北卷的文言文阅读第1题A选项,“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虽然这道题考查“离”的用法已经超纲,但是根据“结构对举”的方法,学生仍能根据“被”(遭受)推测出“离”的含义,即遭受。当然,题量不要大,不要让学生做重复、无用功。要随做随改随评,或同学互评或教师点评,要让绝大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成就感。高三时间有限,向课堂要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是我们解决时间短暂与教学任务重这一矛盾的不二法宝。为了扩大课堂容量,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学案的实施与落实,既节省时间,又激发兴趣,让课堂容量更大,让效率更高。 作者:丁卫平 单位:石家庄市第四中学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教学思索 一、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上大量讲述,学生课后大量训练。这种做法不仅本末倒置,消弱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这种做法“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并且旷日持久,教学成效在高密度和大强度的讲述训练中也被逐渐地抵消。高三语文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应给学生创造宽裕的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不再施以不必要的压力;二是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益,教师就应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延长时间、增加题量的做法,而是应该要精选试题,精于讲述。 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讲解,不应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简单讲述,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教师教学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有些内容甚至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想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对已有的知识精心筛选,忍痛割爱,要考得少,要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而从有效考试中,我们可以审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指导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能力,让考试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首要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解决存在问题的条件,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归纳,为有效训练作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可能性。只有这样,高三语文教学因此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个教师的真正本事就是解放学生、开发学生、发展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立足于把学生当主人;立足于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力。各个层次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主人,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快乐,自然就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教师的目的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共震。高三复习课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大量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去点燃学生的热情。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不懈追求。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见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特别是面对这么多的习题,高三学生自然会有些疲累和厌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热情引导以及趣味横生的语言,常常会给高三学子带来些清新和活力。老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些认识自我的机会,多让他们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来,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比如,选定训练题后,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做训练题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如果这一疑难问题带有普遍性,教师课堂上便给予回答。如果没有普遍意义,待下课后个别解疑。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动脑、动口、动手。练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找到训练题的答案,而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多年来的高三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优化课堂结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高考语文复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作者:孙慧单位:南京市溧水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语文论文:探索高三语文讲解的忌与重 摘要考试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方法,试卷讲评则是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三阶段,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显著增多,语文讲评课成为整个高考语文复习的重要一环。一堂高效的语文讲评课,既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再次强化、完善知识体系,又能帮助老师了解学情,反思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三语文;课堂教学;讲评课;教学方法 观察目前的高三语文讲评实际,暴露出“老师讲得辛苦、学生记得辛苦”、“老师天天讲,学生次次错”的现状。如何避免学生下次考试犯同样的错?如何提高语文讲评课的效果?结合近几年的高三语文教学实际,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高效的语文讲评有“三忌” (一)讲评忌“延时” 每次考试完,许多学生喜欢相互询问答题情况,也期待早点看到评分标准,这些现象都表明,每个学生都希望尽快知道自己的测试结果。如果试卷能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听老师的评讲,并积极思维,反馈效果较好。相反,假若讲评拖拉延时,学生对未知解答已失去了兴趣,甚至有的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已找不到试卷,可想而知,这样的讲评只能让学生心生倦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人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可见,评讲及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否则,收效甚微。 (二)讲评忌“包办” 许多老师误认为讲评课就是教师纠错解疑课,学生只需认真听记。也有老师认为语文试卷本身容量较大,若让学生参与讲评,就难以调控课堂节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都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新课改也要求“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若能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或者让学生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小组讨论,代表讲解,学生就容易暴露解题思维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纠正、总结,学生对所考知识更加深印象。但是,若课堂只是“一言堂”或“注入式”,缺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最终学生也只是课堂的“记录员”而已,课堂枯燥,评讲效果大打折扣。 (三)讲评忌“平均” 语文试卷本身容量较大,若教师逐一细致讲解,平均用时,估计一张试卷需讲三课时甚至更多。部分老师误认为讲得多、讲得全,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多。但实际表明,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讲评课只会使优等生听得昏昏欲睡,而学困生则心不在焉。这样的讲评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讲评课切忌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应该是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教师应在讲评前认真统计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答案,讲评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症下药。主次分明的语文讲评课建立在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上,集中了学生易错处和典型错例的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讲评效果。 二、高效的语文讲评有“三重” (一)讲评重“拓展” 高三的语文试卷命题特点一般都是高考考点知识的再现,但由于受卷面、时间等限制,一套试题不可能对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告知答案,而应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讲评,使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模拟卷的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查“某一节”或“某一段”的艺术特色。例赏析“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宗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这段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答题示例是从“修辞”和“五官”的角度去鉴赏的,若老师只是依据参考答案的角度去评讲的话,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全面。若讲评时教师能注意拓展延伸,综合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帮学生总结出鉴赏的角度还可从语言的风格、选材的典型性、表现手法(例07江苏卷《麦天》)、表达方式(09江苏卷《上善若水》)、观察视角的变化(2010江苏卷《溜索》)等角度考虑,那么学生就能归纳总结出一类题型的规律。重“拓展”的语文讲评能加强高三总复习的系统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讲评重“回归” 很多老师认为“教材无非是例子”,高考语文不会直接考察语文书上的内容,所以讲评时不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中提取信息。其实,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基础知识和文言文知识点的考查都依据现行课本。例如,08年江苏卷考查的文言实词“听”“度”分别源自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中的“听臣微志”、史记选读《刺客列传》中的“尽失其度”,09江苏卷考查的文言实词“属”“率”分别源自江苏高考必备篇目《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必修三《六国论》中的“率赂秦也”。教师每次讲评试卷时,若能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学生对新学知识才能理解深透,也更容易加深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例如,在评讲2010江苏卷文言实词“归”“庶几”时,教师就可联系必修五《项脊轩志》中的“后五年,吾妻来归”、《陈情表》中的“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回归课本,找到“原型”的讲评课,会让学生意识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也就不会将课本“束之高阁”。 (三)讲评重“规范” 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知识性方面的问题,而是答题时规范意识薄弱,尤其在回答阅读题时,把想到的全在写上,密密麻麻,缺乏条理性,让阅卷老师“大海捞针”。高考评卷特别强调得分点意识,若学生表述含糊不清或不能切中要害,得分就少甚至零分。这就要求老师在每次讲评模拟试卷时,一定要强化规范意识,避免使学生的“随意”成为习惯。 当然,“教无定法”,语文讲评课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只要通过讲评,使学生感到“考有所得、评有所获”,我想都应该是一堂高效而务实的讲评课。 高三语文论文:议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中的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满诗书气自华”。阅读是学生摄取语文知识最重要的途径,被誉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语文能力中,“读”占鳌头。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视。高中毕业生要有三百万字的阅读量,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是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了还要不要课外阅读?学生茫然,不少老师也淡然,甚至不以为然。 我以为,高三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高三是人生的转轨时期,学生、家长、老师都十分重视,不敢稍有懈怠。由于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学校、家长、任课教师的心目中,语文只是“被打入冷宫的皇后”而课外阅读往往被称之为“看闲书”,于是一些教师、家长便禁止学生的一切课外阅读,甚至包括课内阅读,争分夺秒大搞题海战术,以期望通过多练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学生本人呢,由于没有阅读的习惯,不理解阅读的目的,缺少阅读的方法,课外书拿在手中只是随意地翻阅,匆匆地浏览,收效甚微。渐渐地学生对阅读也就失去了兴趣。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显示,同学们最薄弱的环节是语言表达,包括阅读中的主观表述题和作文。追根溯源,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一味地做题目,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如2004年福建语文高考卷作文命题(从下列历史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文学人物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等10位人物中任选一位作为话题,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作文)就能得到启示:那种沉溺题海,不屑阅读的考生肯定是无话可说,即使凑够了字数,也不会有独到时的见解,分数自然也不会高。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以“他们”为题,其中的一篇优秀作文写了农民工这个群体,作为90后的孩子,能够把目光投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的农民工身上,,可以说跟他课外大量的阅读,深沉地思考是分不开的。 多读能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锻炼悟性,提高阅读能力;能了解社会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有鉴于此,新的语文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300万字。 我们的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已经作了一定的阅读,但距离新考纲的阅读量还远远不够。高三如果不能继续坚持下去,将不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时间就是分数。他们根本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课外阅读并收到最大的效益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首先学生必须明确“读什么”。针对高三备考要求,我以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 (一)现代名家散文。这是近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内容,如余秋雨的散文,情文并茂,知识性强,且篇幅不长,学生不妨多读一些,这样能“怡情、博采、长才”。 (二)精悍的时事评论、小品文和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文章往往切中时代的脉搏,针对社会热点,立足激浊扬清,能催人向上,给人以启迪陶冶。学生读后不仅可以明知国家大政,分清是非善恶,树立人生理想,也可感受文字之美,学习写法之巧,于读于写都有好处。如:多读读《语文报》《青年文摘》《读者》《时事》等,多看看电视上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纪实”等栏目。 (三)文学名著。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名著是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阅读名著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径。当然,到高三了,逐字逐句的阅读大部头的名著显然不行,这就涉及到阅读方法和阅读量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目的和个人习惯等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一般地,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者首先要看看目录或前言,对内容了解个大概;然后有选择有侧重地阅读。对于具有典范性或概括性的文章应该精读;对于一般的课外书则可以用略读方式,或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或片段。而阅读时应注意有一个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的过程,即先对读物由词到篇章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了解“写什么”;进而把握读物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又是“怎么”写的,可以从字词句角度进行仔细揣摩体味。同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及时作好读书笔记。这样就会收到积土成山、集腋成裘的效果。如摘录一些好的字词成语、片段甚至篇章,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等等。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我们更提倡专题性阅读。所谓专题性阅读,即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对象,挑选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讲求的是学生自主性:自己的爱好需求,自己设计确定目标,自己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因而学生阅读积极性往往很高,学习效果相对较好。同时,它能加强“大语文”意识,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开拓广阔的空间,于读于写都有好处。尤其是在如今的高考中,那种“空旧同”的作文显然已经无法取得高分,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化写作才能脱颖而出。而专题性阅读由于要求“读得专”“读得深”“读得透”,能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服务。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地方可以得到验证。比如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就是一个“专题性阅读”的受益者,据说他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呢!他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了满分。 总之,即使到了高三,阅读不仅必不可少,还要加强,一味地做题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感悟,才能读出语文的新天地、新境界。 高三语文论文: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个人小结 从接高三教学的第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期末,回顾自己这一学期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 一、深入研究《说明》,学习先进的经验,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 二、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部。 1.用好教材,注重双基。学生总是抱怨语文课本对考试来说没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教材是一个载体,它包含了高考说明中的所有基础考点,熟练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个跳板,只有从教材中拓展、生发,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试题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课本我们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2.激发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只有步入高三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紧迫性和肩负的责任感。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激发兴趣绝不是一个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够的。因此我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准备。注重知识点与高考说明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变通,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些,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掌握知识,在理解中拓展知识。同时,再辅以课堂中的那些生成性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和感悟,就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使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课堂上的,还有生活中的…… 3.突破重点,注重实效,抓好常规,注重平时积累。 高三的教学工作绝不是高一高二的简单重复,特别是教材的复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所突破,紧扣大纲要求,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如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掌握基础词语、用法和现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规律的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这样才能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掌握复习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的达到复习的目的。 对于专题专项复习要抓好常规落实。由于语文知识点多,分散广,再加上记忆的遗忘性,就要求哦我们注意多积累,做好基础知识和错题的分类整理,为高考的最后冲刺夯实基础。在落实上要加强课前练习,从字音字形成语标点语病诗词鉴赏和名句默写上做好,即对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精选习题,优化训练,上好讲评课。 高三阶段是专项复习与系统训练相结合的时期,要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做题中去,就要精选试题,主要选择那些有针对性、典型性、创新性的试题,同时试题要紧密结合考试说明。 在讲评试卷时,也要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要结合考纲分析出题的类型、方向和趋势,甚至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认识。 同时,还要讲究解题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答案分析主观题的答题步骤、术语和得分要点,全面提高学生的阶梯能力,最大限度的避免失分。对于错误一定要分析原因,做到借鉴和学习。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提醒适当拓展,将那些同类但不同问法的试题集中归纳。 5.做好学情分析,对症下药。 通过定时练习来检查我们在教与学上的不足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这些,及时通过学情分析找准具体环节,然后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稳步提高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的作业上发现问题。这样多管齐下,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是高三教学的有效保障。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故人所说的“教学相长”就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影响到学生的“学”,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也会促进教师的“教”,而且师生关系的融洽影响整个课堂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多从自身反思,多与学生交流,以此来促进自己的教学。 其次,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可以补自己所短;多向老教师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增加教学经验。而学校整个大环境上从硬件设施上给教师提供更大的便利,采取许多措施和提供很多的教师成长和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都是我们整个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 当然由于自己的年青,经验不足,也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会因为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反应慢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少等,我将积极发现并改正缺点。 经过一学期的踏实努力,取得了一定得成绩,虽然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但自己对这学期努力的过程是无怨无悔。感谢领导的信任和老教师的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分析论文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 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教案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一、导演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变色龙》一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再如《市长》一课,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 二、舵手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记者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手"的话题,老师可以从"手"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学生。有关"门"的话题,老师可从实在的门、虚拟的"门"等角度采访学生。再如"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四、主持人、裁判员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这也是遵循教学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复习注意事项 回顾高三一年来的教学,会有一些反思,会有一些总结,会有一些经验,会有一些感悟,也会有一些自己认为的不想有但又没避免的遗憾。梳理一下思路,大致是这样的: 一、基础问题 语文最讲基础,基础决定语文素质,基础决定语文能力。可是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做题只凭自己的运气:做对了,那是运气好,老天有眼,天助我也;做错了,那全是咱基础惹的祸,本性如此罢了。结果不少学生包括尖子生,对基础知识无力改变,想改变而不知所措,或不想用功。基础问题从字词句的角度讲,就是语法和一些常识性知识,从小到大该认识的字,该会背的诗,该知道的作家及作品,该会运用的修辞,该说好的规范性语言,因种种原因没有做好,笼统地都叫做基础差了。 回想教高一二年级时,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是不重视的,要求背的东西不能完成,要求读的文章不能好好读,字词好象那已经是小儿科了,早在高中以前已经学完了,见到个把生字也不觉得怪,以为是作者卖弄字词,不必在意更提不到重视以至逐一灭之的思想高度。到了高三才知道,乖乖, 高考考的都是这啊!我好悔啊!想当初要能把他们一一降服,何至今日啊?所以,基础在一二年级很不起眼,不为人重视,不以礼相待之,结果到高三就积少成多,化零为整了,成了制约自己成功的大敌。 在训练这些专题的时候,也就暴露出学生的软肋。这些东西如果集中起来是非常枯燥的,又难以磨得出来的,因此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补基础部分真难啊。以我奉劝同学们基础知识不可小视,要抓紧抓好,把他们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免后患,我再也不想听见那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也不想看见某人摔头打脸作痛不欲生状了。 那么,基础在哪儿?很简单,它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能看见又摸得着的,基础就在课本上。我们一年中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脱离了课本,对课本中的基本东西只借助于资料,把课本这一很好的资料放在了一边不管不问了。所以到了高三,很多学生就在意识里无形中有了一个暗示:课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有人说基础知识全在资料里了,要课本还有什么用?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资料能全等于课本吗?资料上有课文吗?资料上有在学习中记录的知道信息吗?资料上有自己已经付出的感情投资吗?资料上有自己早已熟知的结构框架吗?没有。所以我在复习时要求我的学生把所有的语文课本都带来,有的学生笑了,“要它何用?早没了!早卖了!”我就会气而不怒地说,你们“忘本”了啊! 我们虽然反复强调要学生回归课本,可那只能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心理安慰而矣,学生们根本不把这话当回事,所以落实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事实证明,这一年的复习中,我的学生课本利用率是很高的,有的学生记不准某个知识点,就随手取来课本来查,结果手到擒来,迎刃而解,大获全胜。故我将此作为我的经验想继续使用,以期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效力,为我的学生们增分。 二、作文问题 作文作为一种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的重头戏,一直为社会界人士所观注。可是作文的训练却成了一盘沙,没有目标,没有规矩。如果说有的话,那我们的目标是拿高分,可是如何拿高分?只凭空喊是不行的,作文高分是要有实质性内容技巧性章法的,不是想拿就能拿到的。 尤其是高考作文的导向问题,作文训练变得急功近利。过去一些常规性训练只好作罢,致使很多学生没有学会走呢就开始跑起来,结果不言自明矣。有人说都是高考惹得祸。又有人说,高考住哪指,我们就往哪儿打,这话不错,可是方法有错。高考考材料作文,高一高二就开始练材料作文:高考考话题作文,高一高二就练话题作文。这不对,这不是学生的错,也不是高考的错,我想还是教师引导的问题。高考作文不论怎么变,都离不开其成为文章的基本形式。那文章的最基本的东西是哪些?不就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或少量的说明文?不管怎么材料,无论怎样话题,文体的形式章法还要有,还是要讲究的。有人说那有的高考佳作就没有文体形式而且得了高分甚至满分怎么解释?试分析哪篇文章没有章法,哪个文章写得不成样子,“四不象”却得了高分! 事实上高一的学生就开始话题了,一直写到高三,大家都会想三年话题下来该是差不多了吧,或应该自信得想,一定可以了。可是高三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毛病百出,与要求差距甚远,不是话说不成,理说不清,情抒不真,就是文体概念极差,不知如何记叙如何议论如何抒情,语言的美感,思想的深刻,根本谈不上,大都犯了低级幼稚病。二年或说三年的写作训练练到哪去了?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觉得,高一二年级先把大架扎好再说,先练得个写什么象什么,说写记叙文就能六要素齐全,感情动人,真情流露;说写议论文就能三要素一齐上,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方法多样;说写抒情散文就能形神兼备,左右开合,收放自如。练得个十八般兵器样样通,不精通也得能抄起来就用,然后才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一身是胆,不管他狼豺虎豹,全都收拾利落。 另外,语言的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作文是要文采的,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感人靠什么?说理能服人靠什么?语言啊。一个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躯体怎么能招人喜欢?很多学生的基本框架很好,就是言之无物,或词不达意,言不及心,表现力不够,不能我手写我心,语言匮乏是也。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过好语言关,可从小的片断开始练起,也可从一个词一句话练起,借鉴他人或自出机杼,方法多多,但只要真、善、美即可。语言练好了,出口才成章,才能行得远,才能招人喜欢,才能拿高分(我这儿又急功近利了)。 有时我们教师批改作文,改的就是语言,但学生的收获甚微,用心不用心且不去说,但训练不能有素,是谁之过? 再者,我认为我们现在学生写作文,要做到二次重写。在老师批改,范文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再经过自己的思考,重新构思,重新组织材料,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在这个方面,我们自己这么要求的,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收获是比较大的。 高三语文论文:关于高三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高三语文教学应正确地引导学生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以及对学生方法的启发。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精于讲述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时间,有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教学方法 高三学生 语文教学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对学生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 一、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二、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1、大量讲述;2、大量训练;3、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也可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如何有效复习 摘 要: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解析。 关健词:复习;管理;教学质量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如下理解和方法: 1 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 让学生有所成就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3 加强管理合理指导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 一、我国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存在问题 1.将人性化管理等同于人情化管理。部分国有企业的一些管理者把人性化管理简单地等同于弱化企业控制监管职能,片面地把人性化管理理解为一团和气、没有等级制度、充满人情味的管理手法,在实际工作中对员工的错误轻描淡写。 2.人性化向物质主义方向滑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国有企业对人性化激励管理的理解主要定位于纯粹的物质层面,并且一味关注于提升劳动者(尤其是操作层劳动者)的福利或报酬而忽视良好组织环境的培育,缺少人文关怀,激励手段过于单一和僵化,导致大多数员工在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满足。长此以往,一是会逐渐腐蚀企业的整体价值观,扭曲员工队伍的价值取向;二是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压力不断攀升,削弱企业整体竞争力;三是会诱发企业内部各功能层面间的相互对立,削弱企业整体凝聚力。 3.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相对立。企业在加强制度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时,会有人认为太死板,不近人情,完全违背了人性化管理。此时人性化管理似乎成了一些不严格遵章守纪的员工的挡箭牌。不少国有企业认为冲突永远是负面和消极的东西,人性化就必须抹杀一切冲突,这无疑是片面的。无原则地放松制度,一味地跟下属打成一片,放任自流,这种由于员工人性化诉求的压力而使管理者被动选择的管理模式,会严重威胁企业的基本生存秩序。 4.人性化管理集中表现为人治化管理。部分国有企业在推行人性化管理时,彻底歪曲了人性化管理的本意,为一些决策者大搞人治化管理打开了方便之门。尤其是某些既得利益的垄断企业,往往以此为托词解释其员工超高报酬的问题。这些管理者在决策时缺乏民主机制,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随意性很大或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可以因人而异。 二、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策略 1.澄清国有企业基本角色定位。国有企业是具备特殊优势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其特殊优势主要体现在先天的政治动员与政治保障能力,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其优越性,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稳健增长的基础上,回馈社会与公众,承担国有经济的政治职能。 2.建立和谐组织。良好工作氛围的塑造,有利于激发团队的潜力和创造力,提升业绩。这种氛围不仅仅是指良好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的心理契合度,即团队成员彼此间的充分信任和合作。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人与组织的协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组织必须建立一种和谐机制,便于随时反省影响人与组织和谐的因素,调整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这种和谐组织既有自己的理念和业务发展目标,又会积极强调组织中个体自身能动性的发挥。 3.采用适合本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要把握情感策略、宽容适度策略、激励策略与个性设计策略,结合其它企业的成功人性化管理策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升华,去粗取精,逐步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三、结语 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相对于其他各种类型的管理方式而言,是一种根本性的超越,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方式。它注重对人进行深切的关注,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束缚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同时企业自身也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性化管理方式理应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 摘要: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给电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电力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部分,在保证安全生产、提高用工质量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为此,本文针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概念进行阐述,并总结进行人性化管理的要点和人性化管理在电力企业的发展生产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为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人性化管理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性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先进理念与管理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以人为本”,为此,必须改进电力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员工的任性本质,发掘员工的潜能,通过物质与精神的激励,发挥人在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提供相应的职业规划,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此,本文针对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与要点,分析电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人性化方式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进行人性化管理的改进和完善。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人性化的思想路线是人性化管理的思想核心,这种思想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主要的表现是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员工,挖掘人才的潜能和智慧,并根据员工个人的人性本质,安排布置更加适合的工作岗位,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并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制度,调动员工在生产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对电力企业员工进行责任教育和安全教育,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人性化管理的四个阶段。1、规范约束阶段。电力企业的员工来自不同的地区,以往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性格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增加了团队内部发生冲突矛盾,为此企业应建立相关的等级制度,明确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做好职责的划分和任务的分配,使员工能够按照电力企业所制定的相关规定形式,促进电力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2、换位思考与求同存异阶段。人际关系作为影响工作团队能否高效良好地开展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为此,电力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使上下级之间能够良好沟通,在了解对方想法、尊重彼此意见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良好进行。3、合作管理阶段。合作管理阶段的核心要求使电力企业应在这期间形成适应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为此,电力企业的领导应该有意识的进行企业文化的建立,通过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总结分析适合本企业的文化发展基础,培育本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的改进与创新,在全体员工共同的努力下,创造企业文化的共同文化财产。4、共赢阶段。在共同建设其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企业文化后,全体员工也经过了磨合与调整,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协作与沟通,融入企业的文化,这时员工们能在企业文化的置配影响下,对变化多端的市场形势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的行为,保证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要点 (一)人性化管理要求能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即满足人性自然属性中的基本需求。这些需求主要包括生理、物质需求,还有心理层面上各种追求,比如人总是追求快乐而不是寻求痛苦、人总是要求能够得到尊重而不是被贬损和压抑、人总是希望能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空耗经历和时间虚度一生。(二)人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行业中固有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文化,为了使员工能够融合团体的文化,需要使人的社会属性能够组织化。为此,企业需要明确合理的分工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来满足员工心理生理的需求,并塑造符合行业实际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企业文化与行业意识,使这种文化意识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广泛共识,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三)人的自然属性中具有竞争与合作的天然双重性。为此,电力企业的管理中必须考虑这种因素,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创新加强员工、团队之间的合作,并对企业内的竞争关系加强引导和控制,使得企业与员工能在竞争激励与合作共享中共同进步。 三、电力企业中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电力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的方法,以“以人为本”的观念改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各个方面尊重、爱护职工,保证职工在生产经营中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利,为此必须加强生产环节中对于安全隐患的规避与消除,以人性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电力企业进行跨越式发展,实行人性化的用工管理,能够突出员工的主体地位,激励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较短的环节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还能强化安全管理的效果,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现阶段电力企业虽然在生产的安全管理上较为严格,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控制,如安全性评价、危险点预控等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将生产中存在的隐患与风险降到最低的严格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强调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使生产过程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 四、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人性化管理的途径 (一)创设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电力企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首先要在人格上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这要求在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创造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与氛围,这些主要表现在衣着打扮不做严格限制、工作的任务量合理等。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关注员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员工遇到困难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在节假日时间,组织健康有益集体性的文体活动等,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让其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明确员工的岗位分工,关注员工的职业规划。帮助员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的职业晋升与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相适应,在帮助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同时,促进电力企业本身的发展,为此电力企业应完善公司内部的晋升体系,为员工提供良好、合理的晋升渠道,当电力企业内部的岗位出现空缺时,企业应该及时将消息传递,让员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业绩进行岗位的竞聘。为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电力企业还应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提供多层次的员工培训机会,使员工能不断更新职业技能与管理理念,在工作的实践中融入新方法和新思想,不断改进工作的质量,提高工作的效率。(三)采用民主的企业管理方法。大多数电力企业还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开展以领导的意见为主,和员工的工作能力、绩效等关系不大,为此,各层级领导都应该尊重员工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和创造性,不断集思广益,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促进工作团队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四)拓宽人员招聘的渠道,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认真谨慎的态度对待人员招聘工作,对招聘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合理的指导培训,同时应拓宽渠道,不能将招聘的范围限制在专门的毕业院校和体制内职工子女等,通过各大招聘平台网络信息,以较为优厚的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招聘过程中,关注应聘者的内在品格与素质,确保其能够与工作岗位相适应,而对于通过应聘的高素质人才,应给予生活和工作各方面的指导与照顾,使其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使自己的思想自然而然融入到电力企业文化中去,为电力企业做出更多贡献。 五、结语 电力企业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并不断改进企业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电力企业的生产发展中,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必不可少,为此电力企业应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建立一视同仁、融洽、平等的企业文化,创设相对宽松、开放、自由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潜能与创造性,并为员工提供合理的晋升空间与渠道,帮助员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进行民主科学的管理决策方式,在日常动作中尊重员工的意见,集思广益,使决策更合理有效,还要完善激励与福利制度,给员工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支持与保障,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王宇蓉 单位: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武功县供电分公司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论文 摘要:化工企业班组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对管理目标的设定,来“约束”班组中的职工,促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传统理念中的管理以生产效益为第一位,忽略了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使员工的工作热情降低,企业的效益自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现代企业管理中更注重人性化管理,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感受到关怀,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 化工企业的班组管理无异于其它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上整体框架相似,管理者都是通过制定理性的管理制度,来指导员工的工作,对员工的行为标准、工作效率做出相应限制,使员工的工作效率更高,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在管理过程中,更重视制约的作用,而隐含的引导作用往往被忽视,主要是因为引导作用与领导的权威性相悖,而且实际应用的难度较大。但是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结合化工企业生产特征以及对管理本质的深化,人性化管理成为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一、化工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必然性 目前化工企业一般采用显形指标来对员工进行管理,虽然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较差,不利于对员工潜力的激发。一般的离散型生产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都体现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员工的工作和产品的产出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检测来衡量员工的绩效。由此可见,显性指标对离散型生产企业管理更为有效[1]。但是,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动态连续性,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产品的产出量弹性较大,多以员工工作的投入与产品的产出大体上呈正比,但是因果关系却比较模糊,难以界限。所以,利用显性指标来管理化工企业班组,虽然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效率,但是对员工潜能的激发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化工企业生产活动需要集体合作,与离散型生产企业不同。离散型生产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性等只影响该岗位的指标,对整个的生产活动没有影响。但是化工企业属于连续型生产企业,对不同岗位的协同性、均衡性以及实效性要求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性不仅会影响该岗位的指标,同时也会对整个生产过程造成严重的影响,集体合作成为了生产的重要制约条件,所以对集体合作的要求较高[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化工企业的生产特征决定了离散型的企业运用的权威性管理方式和权威管理加交易管理的模式,并不适用于化工企业的班组管理。这些制约性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员工创造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二、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的实践 (一)建立人性化管理理念 企业的管理理念是指导实际管理的基础,在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实现人性化管理是对传统班组管理的变革与挑战。所以管理者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人性化管理,并通过分析和思考,从深层次去了解人性化管理,进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彻底颠覆以单纯追求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原有理念,使班组管理走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只有这样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境界,以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去接受管理制度的变革,实现班组管理的转型,并将这种管理形式长久持续的进行下去。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作用,以人性的发展规律为导向,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促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 (二)利用多种管理模式,丰富企业管理的内涵 1.以民主管理为基础。民主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在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民主是第一要素。民主管理能够赋予员工一定的权力,使员工在企业中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管理者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更有利于上下级将的沟通。首先在民主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放下“架子”,对员工的管理不能以压制的方式,而是要加强管理者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员工,使员工能够心悦诚服。同时,在民主管理中,需要信息透明化,使员工能够及时分享企业的信息资源,这样才能保证,班组内的和谐、规范,充分的体现出民主的作用。此外,民主决策也是民主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班组民主管理中,要坚持民主决策,班组的规章制度制定、方案改革以及福利分配等方面都需要开设民主会议,征集职工的意见,然后由员工投票决定。 2.以亲情管理为辅助。亲情化管理是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管理者不仅要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又要懂得变通,以亲和的态度面对班组人员,用亲情来凝聚员工的心,使班组管理更具人情味,班组人员更加和谐,这为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班组实行亲情化管理,就应该将员工视为亲人,想之所想,真正的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员工,注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为员工创造温馨、融洽的工作氛围。 3.以发展管理为目标。发展管理是化工企业班组管理的目标和拓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变革的时代,员工看重的不仅是薪酬和福利,更关心跟人未来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发展管理就是针对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价值体现而设置的,所以在发展管理中,要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实际的工作中予以相应的指导,使员工能够将工作与学习有效的结合,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充分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化工企业班组管理已经不适应当代的发展形式,对人员的管理缺乏人性化关怀,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潜能,化工企业班组管理必须以人性化为依托。 作者:蔡恒 单位: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工会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关于人性化管理的企业建设论文 一、人性化管理理念及其发展历程 (一)人性化管理理念 人性化管理指的就是通过对人性的关注,开展引导性的自我管理,进而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把人当人”进行管理,进而保证企业员工可以得到满足,并且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工作,这样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强调其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管理思想、科学管理制度,以理性契约、法规进行个人利益整合、协调,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具有顺畅的业务流程,科学的决策机制、合理的管理平台。同时,人性化管理也是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打破了制度约束人、控制人的被动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并且有效调动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人性化管理理念主要就是在四种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的。其一,本性假设。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定的趋利避害、惰性等本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可以顺其自然,展开正确的引导,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其二,习惯假设。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塑造机制下能够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相应的习惯,就能够左右人的部分行为。其三,习俗假设。求生是人的本性,但是需要遵照人类群体的一些共同习俗与文化,以此来左右人的一些行为。其四,创新假设。人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等能力,可以根据环境的改变予以相应的变化,进而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在开展人性化管理的时候,需要顺应这四个特性,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对策,尊重人的本性,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必然会提出人性化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提出,使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人认识到,完全依靠简单、粗暴的指令很难让人屈服,并且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员工是具有一定人性规律的人力资源,有着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思维方式与情感,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虑,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人性化管理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对人性化进行了初步的认识。最初对人性化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经纪人假设中: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怎样增加自己的收入,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人可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在古典经济管理理论发展后期,国外学者对管理中人的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而美国企业家丹尼森与德国心理学家蒙特斯伯格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丹尼森研究的是可以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认为关系员工及家属福利、地位,良好评价员工是激励员工的主要因素;蒙特斯伯格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因素、个人行为对工作效率、企业效益的影响。之后,霍桑、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员工是社会人,进而为管理思想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并且逐渐成为了现代管理研究的主要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体化发展,进而致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得到了融合,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人的心理也越来越复杂,行为不确定性也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提出,要想促进企业的成功发展,一定要按照以人促产的原则开展管理工作。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在劣势。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为员工创设一种轻松、自在、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进而不断促进企业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一般均是将人当成是机器进行管理,而人性化管理模式中,比较重视员工的自我管理。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员工只是将工作当成是一种任务,一切听从指令安排,员工也总是钻管理漏洞,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员工将自己当成是工作的主人,为了达到个人追求,员工会极大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达到自身发展目标,还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竞争,优秀人才就是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需要创设信任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企业用人机制,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轻松、自在环境的创设,可以有效促进人才的成长;另一方面,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吸引人才,促进企业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轻松、自在的人性化管理环境可以使企业具有家的温馨,进而吸引与留住人才。 (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使人性化管理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并且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高度统一。其对人才的关心与尊重,不仅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除此之外,通过人性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五)有利于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人性化管理模式主要突出的就是“柔性化”,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进而产生自主感,这样员工就可以积极开展工作,并且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不仅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完成,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员工的和谐相处,创新企业管理氛围 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将员工当成是一个平等的利益主体,尊重其人格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和谐准则,也是激励员工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相关调查显示,被调查人员中有78%的人员希望管理者在工作的时候像领导,而不工作的时候,可以像朋友。这样的工作、生活环境,才可以让员工更加开心、用心、安心,进而充分挖掘工作潜能。 (二)强化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的协调发展 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企业更加重视组织目标的实现,员工更加重视个人目标的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协调两者的关系,利用合作形式取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抗争。不要只是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不要将员工当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而是重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与职业发展意愿,进而逐渐满足其合理需求,为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提供发展平台,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局面。 (三)加强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灵活性管理的结合 人性化管理要和制度化结合应用,也就是“柔”、“刚”并济。人性化管理不是无原则的放松制度,而是在严格制度实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且带有一定的原则性。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就是完善的制度建设,也就是将制度人性化。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根据制度,制定灵活的管理模式,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意愿。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管理人员一定要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尊重员工利益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制度,并且融入一定的人性化,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四、强化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定要转变“重物轻人”的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各项工作的实处。企业一定要及时了解员工的生活需求与心理需求,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以人为出发点,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转变员工的被管状态,使其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营造尊重、开放、信任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对员工的行为起到约束、导向、凝聚的作用,还可以形成六种企业文化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辐射力,并且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构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经济和文化的融合、文化和管理的融合,建立新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否可以发挥作用,主要在于是否可以得到员工的认可。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完善者,而不是被动承受者,单是依靠企业规章制度是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企业只有具备了一流的企业文化与素质,才可以生产出一流的产品,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企业沟通机制的建设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员工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企业凝聚力与推动力主要就是领导与下属共同形成的系统动力,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具有交互性与双向性的特征。在企业建设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有效整合情感因素,融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是,让员工可以在精神层面上进行广泛的交流,明确自身行为的地位与心态地位,进而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归属感与向心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扩展沟通途径,实现企业文化软性管理的“硬着陆”,并且全面实施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沟通机制的建设,本质就是加强善解人意,尊重员工人格与个性,将员工看成是社会人,予以相应的管理和看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强化尊重,让员工参与管理过程,引导员工展开自我管理,增进与员工之间的感情,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全面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所以,尊重员工价值,通过目标与计划开展管理工作,是员工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而员工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在得到一定的关注与满足之后,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企业沟通机制具有一定的双向性,也就是企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过程,这样就可以确保企业沟通的准确性与正向性。但是一些企业只是重视自上而下的沟通,忽视了自下而上的沟通,经常出现企业内部沟通障碍或者误解的情况,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重视沟通机制双向性的实现,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构建学习制度与激励机制 学习不仅是得到知识,实现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力。构建企业学习制度,引导员工进行积极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通过企业学习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引进一些先进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转变管理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还可以鼓励员工进行积极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并且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实现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全面落实。与此同时,科学的激励机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培训、激励、导向等作用,对企业与员工的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予以重视。在构建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保证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落实。激励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表扬鼓励、薪资发放等。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将员工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融为一体,加强了企业与市场的接轨,制定了相应的薪酬制度,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充分表达对员工的鼓励、欣赏,让员工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并且帮助每一位员工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展现企业的人性关怀。 (五)尊重员工的人性需求 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私人身份,才可以让员工真正体会到被尊重、被重视,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才可以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并且从领导角度出发,主动和领导进行沟通,保证顺利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心甘情愿的为工作努力、付出。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主要就是在规范制度与流程的条件下,利用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感染力、亲和力,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与关怀,进而得到基层人员的支持与信任,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与激励,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人性化管理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与坚持,加强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在考虑员工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企业建设细节上体现人性化管理,进而有效提高个人绩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形成双赢局面。 作者:华鑫单位:中国石油东北销售大连分公司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安全生产在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作用 一、人性化管理方式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的必然选择和大势所趋,讲究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安全管理工作要讲究策略方法,切记简单粗放。一切安全行为主体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因素,只有调动起人的安全主观能动性和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殊不知,在生产检修现场,有时一个微笑的服务,一个善意的安全提醒和手把手的督促整改,对于安全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的恰当的予以奖励等,不但可以鼓舞队伍的士气,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一点笔者在基层一线多年经验是深有感触的。当然,对于那些屡教不改,不把安全当回事的“惯犯”要按照制度严管重罚,经济处罚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让它长点记性外,还要进一步分析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管理原因。安全工作一定要严细实,切记“作秀”走过场,切记虎头蛇尾,要善始善终,安全检查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造假”蒙混过关应付检查。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一定要绝对的原则办事,实打实硬靠硬的落实安全措施,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和想法,记住,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刀子嘴豆腐心。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你的一次荒唐行为或默许的一次违章指挥也许会给我们的安全工作带来致命打击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人性化”管理必须与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相统一。 强调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决不是说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更不是说各种制度在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中可以形同虚设、敷衍了事,否则就会陷入认识上的误区。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遵章守纪和人性化管理完全是一致的,两者之间丝毫不存在实质上的冲突。恰恰相反,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正是从血的教训和经验中提炼总结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血的教训不再重演。而员工从事各类生产也需要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保障生产安全,体现了人性的需要。“严格”两字,重在一个“格”字,这里的“格”,就是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只要你在执行过程中不出这个“格”,不管你如何严肃认真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过去有一句话叫做“严是爱,松是害”,用于说明安全生产过程中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最恰当的诠释。 三、“人性化”管理必须与管理者的模范作用相结合。 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有感领导”和“名人效应”。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就是本单位的“名人”,名人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当一个头带安全帽,身着工作服,脚穿劳保鞋、手带帆布手套全副武装的领导人现场检查或现场办公出现在员工面前时,啥话不用说,往那里一站,大家都知道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了。正人先正己,对现场发现的违章违规行为你怎么处理也不为过,被管理者也是心服口服。再说了领导全劳保上岗现场办公也大大降低了本人的人身安全风险。而且,领导的一举一动会传递给下属一个微妙的信号,领导的这种潜移默化作用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形成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在我们组织生产的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习惯性的“三违现象”,而“三违”现象中最严重的莫过于违章指挥。我们一些同志,特别是组织生产的个别管理者,制定工作计划简单粗放、大而划之;安排工作内容缺乏周密、粗糙宏观;到了工作现场走马观花、敷衍了事;遇到问题仅凭经验、随意指挥。凡此种种,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而且极有可能危及安全。更有甚者,个别人对于出现的安全问题采取欺上瞒下,不仅有可能使问题扩大化,而且带坏了员工队伍,直接危及设备及员工的安全,是最不理智最没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应该受到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只有管理者做出样子,员工才能心悦诚服。而只有按照安全生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思想工作结合渗透法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才能有效地克服违章指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四、“人性化”管理必须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相结合。 目前我们的国有企业的管理还处在严格管理阶段。员工的素质还没有达到自我管理气我约束的水平。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众所周知,生产任务的完成是靠具体人实施的,而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生产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仅业务技术是一流的,而且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遵章守纪观念,同时还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样的队伍,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才能事半功倍。而要造就这样一支员工队伍,必须要在各项工作中下功夫。 五、结语 安全你我他,幸福千万家。安全工作任重道远,安全是个系统工程,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并不是几个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事情,人人都有管安全的权利和义务,人人都需要安全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安全工作如果只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或者通过“搞运动式”的短暂行为,安全工作如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话,安全行为是无法真正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心里,从而付诸到行动上的。安全管理始终是企业生存的第一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大事,是每个员工的第一责任,企业发展成也安全败也安全。安全生产中的人性化管理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不仅是一个经济活动中的工作方法,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就不会和谐。笔者认为实现安全生产中的人性化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真正体现安全“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努力去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好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强化管理职能,避免由于管理缺失(缺陷)而带来的不安全后果,建立长效有效的管理机制,强化岗位安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生产作业风险辨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杜绝习惯性违章和“把习惯当标准”的问题。严守安全红线不跨越,通过全员不断的能力,相信通过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我们企业的安全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会上新台阶 本文作者:杨勇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实施人性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心要素 [摘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人也许适于从事推销工作,而有的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各尽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见是有利的,反之,既无法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又会使得员工心中不满,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有合理的配置。 [关键词]人性化;企业管理;人才 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要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的管理,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能作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在我们面前也就不存在“人才短缺”的状态,我们也许仍感到资源的匮乏,但我们匮乏的只是“人”而不是“人才”,同时我们匮乏的是一种使每个潜在人才成其为现实人才的制度。本文拟将通过“人才配置”、“人性化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一、人才配置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发自内心的呼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对人才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人品、有才干之人。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完成企业给定的目标,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价值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所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观要求我们,一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标准的狭隘人才观;二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三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发挥整体效能;四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人的潜能。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人性化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成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有员工发出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三、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使企业筹集或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目标与行为素质以及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既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使人得到满足与成长,这应是一种由经理人控制的磋商机制。造就“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功能,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彼得·圣吉坦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战略设计、培训与发展、评价与激励、组织设计与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为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提供支持性的氛围和组织保证。 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如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整战略、考核管理战略)是现代企业的共性之一,它涉及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综合战略。例如实施发展战略必定要增加雇员;实施紧缩战略常常导致裁减;实施转向战略会引起人事更迭。但在制定与实施以前,应知道企业经营环境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是什么,同时还要把握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主观追求是什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性回归”的时代,“以人为本”是一切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的形成对企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人才资源开发的争夺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事措施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能力开发体制的建立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得高级人才的基本途径。 总而言之,只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员工充分领悟到人性化管理给个人、企业各种需求带来极大的满足;只有员工敬业爱企,真诚地为企业作出自己的努力,企业推行的人性化管理才会持续不断地获得成功。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简述企业中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概念 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中,人性化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和企业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人性化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上,还是在管理实践层面上,都还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试图从人性化的视角对管理理论与思想进行诠释,以求教于同仁。 一、行为管理 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行为管理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因素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要求的目标。该理论的具体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该实验认为,员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人性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专门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的理论,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他把员工看成是社会人,有社会心理需要;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而其产生是符合人与人之间社会、人际交往需要的;通过激发士气,也能提高生产率。而阿吉里斯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对消除个性与组织之间的不协调有着积极的作用。 3.需要理论。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他把影响员工行为绩效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前者指得到后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后者指得到后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的因素,如工作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责任感等。管理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员工满意的因素。(3)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他指出,人们有三类需要,即成就需要、关系需要和权力需要。任何一个组织都代表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工作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要,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来激励,尤其应设法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4)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即激励实质上是选择过程,促使人们去做某些事的心理将依赖于评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5)波特—劳勒模式。该模式认为,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关系,人们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自认为所需要的能力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管理者应当仔细评价其报酬结构,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一连锁关系运用到管理系统中去。 二、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潮和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新生个人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全体员工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它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企业的经营目标。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1.依靠人。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的活力和竞争力的源泉。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创造组织绩效。 2.开发人的潜能。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 3.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作为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个用户。 4.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 5.凝聚人的合力。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三、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能本管理的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 1.把个人具有的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作为首要管理对象,而不是笼统地把抽象的人作为管理对象,使管理对象更加具体。 2.把以能力为本位作为管理理念。即把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人的能力看作是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3.把提高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首要目标。把提高和发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第一追求目标,把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发挥程度作为评价组织绩效的首要标准。 4.把提高和发挥能力作为主要激励手段。改变传统管理的激励方式,主要依靠以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来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激励手段。 从能本管理的内在机制看,主要有四方面机制:第一,能力发现机制。根据组织发展需要和个人能力现状,管理者确定组织认可的能力范围。在此基础上,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科学地测定每个组织成员能力总量和结构状况,根据其组织使命和不同岗位特点,确定组织认可的能力范围。第二,能力使用机制。在对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进行科学测定的基础上,对具有不同能力的组织成员给予不同的待遇。按照组织长远发展和组织成员提高个人能力的需要,将具有不同能力的组织成员配置到不同的岗位上,实现组织成员能力的优化组合,达到能力与职责相匹配。第三,能力激能机制。转变管理中的评价与考核观念,建立并完善符合能本管理原则的激能机制。组织管理者可以通过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激发员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实现个人目标,从而显示个人的价值和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激发员工的进取精神、奉献精神,并在目标体系运行中不断提出新的目标进行测评,鼓励员工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第四,能力开发机制。按照组织长远发展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组织成员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促使组织成员不断提高已有能力的系统活动。把能力开发作为组织成员福利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使组织成员努力工作的激励手段,对组织成员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能力开发;定期对组织成员自我能力开发状况进行考核,促进组织成员自我能力开发。 四、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指把企业管理的软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它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价值和企业员工的共同情感以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从组织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角度去研究和吸收各种管理方法,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并通过公司文化的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内在积极性。文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依托人性特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通过企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企业精神、价值标准、经营宗旨和各种规章制度来指导和规范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和全体成员的日常行为,实现企业经营战略与目标的一致性。文化管理的涵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软管理。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管理的最主要投入是人,其产出根本上也是为了人。企业文化理论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以人为本,强调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环境和外部环境,尤其注重人在现代企业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对人的文化引导,使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渗透到物质和制度里面,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文化管理是艺术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有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指经营战略、企业结构和制度;软件指企业领导、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等。过去的管理体制思想强调的是硬管理,而文化管理则把企业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强调文化层面,通过文化教育引导的手段,使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渗透到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达到企业管理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是通过科学化和艺术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就是说,在经营战略、企业结构和企业制度层面讲究科学化和现代化,也要讲究人文化和艺术化。 3.文化管理是宏观的战略管理和微观的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整体管理理论,在采用文化引导手段的同时,依靠客观的战略管理和微观的职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来实现企业的宗旨、信念、战略目标,把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的非正式控制。淡化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概念,强化了文化力的作用和影响,促使企业职工实现自觉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这是一种柔软而又强有力的行为控制方式。 五、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通过用民主的、友好的办法来组织和协调员工,使企业形成和谐、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较好地实现企业、管理者、员工的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和谐管理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从而造就其和谐个性为目的的管理,它的核心是尊重、信任、关心、宽容员工,它以激励员工高层次的需要为目标。对组织来说,和谐管理就是促进组织朝既定目标和谐地运行,实现最小的投入、最多的产出。人的和谐发展就是在个人的自觉组织下其内在规定和外在关系上的和谐发展。和谐管理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 1.和谐管理是一种因素管理。即和谐管理强调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和谐问题,要素之间相互激励、减少内耗、实现组织目标。和谐理念关注要素的协调问题,充分考虑组织各要素的整合与优化重组,追求人与人的融合及组织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和谐运行中共享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价值。 2.和谐管理体现人性管理。和谐理念把对人的研究放在很特殊的位置,要求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营造人和气氛,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主观积极性,并最优化达成组织目标和满足人的需要。人性化管理必须确立弘扬人的主体性原则,以人为中心,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与献身精神。因此,人性化管理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体合理需要,尊重他们的自主管理,使之成为活动的主人。 3.和谐管理突出柔性管理。管理应实现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促使管理者注意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在传统的刚性管理中,主要运用权威、指令、法规对员工进行控制与惩罚。以法定职务角色去进行管理,对客体缺少信任和感情交往,而使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渗透了和谐思想的柔性管理,要求对员工采用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运用品格、能力、情感等因素进行平等交往和感情沟通。让被管理者出自内心的信赖与认可,和谐原理还要求充分考虑其政治经济需要,重视他们的参与,为员工素质发展铺平道路。它注重对其价值观的引导,满足其心理精神需求,采用协调沟通的方式,让被管理者出自内心接纳,形成团体和谐状态。 4.和谐管理注重管理中的非理性成分。彼得斯分析了过去管理过分拘泥于理性主义的缺陷,指出那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管理应当以人为核心,开发一种带感情色彩的管理。规范、程序、量化的理性管理过于依赖于制度,而非理性管理则更重于感情投资,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兴趣、情感等,真正做到让其发挥主动性。要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向着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就要求管理者深入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权宜应变地作出决策,注重个体差异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方式。还要求关注诸如人的兴趣、情感、倾向等非理性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六、幸福管理 幸福管理指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智慧和优势来协调组织的资源以增进组织利益相关者幸福最大化的机制运行过程。幸福管理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其精髓在于激励人、自我实现人、文化人、幸福人的理念,其实质是改变人的生活,使人获得幸福与快乐。幸福管理能顺应人性规律和尊重人的主体性,把组织成员既视为组织管理的第一客体又视为组织管理的主体,注意提升人的地位,发掘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发展人的素质,发挥人的力量,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使组织成员获得了物质性的、社会性的以及价值性的幸福,从而达到管理的终极之善。幸福管理的主要内涵有以下五个方面: 1.幸福管理以幸福指数为管理指标体系。幸福指数使得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从外在客观维度转移到内在的心理层面,从宏观社会层面深入到人的微观心理。幸福指数作为一种主观指标,是客观指标的补充与深入,是了解人们主观感受的最佳途径。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幸福指数可达到以下效果:全面评估员工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衡量企业人力管理政策效果;帮助员工规划创造幸福生活;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充分给予员工人格尊严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并有效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企业管理以幸福最大化为目标。早在约公元前430年,Xenophon就首先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问题,他认为,检验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是财富是否得到增加,并认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得到更多的财富,即管理最优境界就是财富最大化。古典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一定能够带来人们快乐的增长,所以,只要研究财富的原因并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社会的幸福与快乐就自然不成问题。因而,财富的多寡被视作间接度量福利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然而,Easterlin(1974)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即财富增加时,人们的平均幸福水平并未随之提高。伊斯特林悖论意味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社会福利的提高,收入或经济增长以外的因素,会显著地影响个人幸福水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认为,决定人们快乐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渴望,这种渴望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收入水平开始影响人们的幸福水平。因此,幸福应当成为政策制订者的主要关注目标。人本经济学正是从这一视角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其认为经济学是人的生命成本最小化、幸福满足最大化的学说,幸福是人类唯一有理性的终极目的,而人本经济学就是解决有限生命成本约束条件下的幸福满足最大化的问题。因此,企业组织存在的使命是通过组织结构的信息成本最小化和组织人员的生命成本最小化及其两者的互动耦合最小化来最大化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幸福。 3.潜能的最大发挥以增加自我效能感。幸福管理把实现人的全面幸福作为终极目标,关注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素质、人的价值、人的幸福,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幸福管理坚持为了人的终极之善而管理,不仅把管理看作是一种规制行为,而且还把它看作是人文关怀活动,不仅关注工作效率和贡献,而且重视人的知识和创造力的发挥。此时,管理不只是组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使人获得幸福与快乐的需要,也是使人获得全面幸福的需要。幸福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者认识人性、理解人性以及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人性的过程。因此,幸福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组织成员潜能的最大发挥使人获得幸福与快乐及其人性得以真正体现。这样,企业组织通过组织成员的最大潜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使个体人格特质、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并使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得到满足,使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提高,使个体的价值在为集体做贡献的过程中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了幸福感。 4.培养可移动的职业财产,维护员工幸福感。随着企业组织发展的不可预见性及职业渠道失去稳定性,连结组织与员工的忠诚正渐渐削弱,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放弃了那些有魅力的工作,而青睐那些他们能把握自己的行动及方向的工作,以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帮助管理者相信其工作的重要性非常关键,尤其是当其他形式的稳定与保障不复存在时更是如此,好的管理者能激起人们对目标的憧憬,并使管理者有种归属感及工作的自豪感。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很难为管理者设立明确的工作标准及很容易掌握的程式化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须关注组织和个人的愿景。德鲁克认为,组织需要的管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使命给了管理者一个前进的方向,在获得组织使命绩效的同时,自身的职业生涯也获得了发展。因此,在组织发展的不可预见性以及知识工作的特性很难为管理者设立明确标准的情况下,管理者在实现组织使命绩效同时,应该以个人使命绩效为原则,即应该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负责,忠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此,组织成员应该依靠其可移动的职业财产,即到处都适用的技能及信誉来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5.关爱员工生活,促进工作—家庭平衡。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工作—家庭平衡是促使人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过上更快乐更幸福的家庭生活。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与家庭的角色冲突给员工带上了沉重而又必须承担的“枷锁”。工作—家庭冲突一旦产生,对个人的工作和家庭都会产生影响,不但影响个人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行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行为绩效,进而影响到组织的绩效和家庭的幸福。为平衡工作—家庭冲突,组织必须了解员工在职业生涯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需要、工作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然后给予员工适当的帮助,制定有针对性的平衡措施,诸如员工帮助计划、家庭支持计划、弹性工作制等。这对于改善个体的生活,提高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形成幸福的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总结 行为管理主要从外部控制和监督规制员工,人本管理强调管理者在管理中把人提升为管理的第一要素,围绕以人为中心来组织和管理。能本管理强调以人的能力为中心来组织和管理。文化管理关注树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和谐管理关注企业组织中人的和谐共生来促进组织发展。幸福管理强调企业组织中人的终极之善来促进幸福最大化为目标。从行为管理到幸福管理这一主线可以看出,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思想来促进组织发展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也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法宝。人性化管理最终通过价值和贡献使组织生命体保持内在平衡,这样使组织内员工获得终极幸福感。为此,企业组织应该建立一种以幸福为中心的价值观系统,而这种具有终极性的价值观系统正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核心所在,它的存在对个人行动和组织的行为产生的韧性约束,推动了组织成功地迈向卓越,使人的本性得以真正体现。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论民营企业人性化管理取向 摘要: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或公司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历史传统、习惯作风、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它依赖于文化组织内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其核心内涵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由企业员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表现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成果,以及由运载这些成果的实体、设施、组织活动等构成的复合体。所以,企业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其中,制度文化集中表现为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文化的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结合,就产生了制度文化。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融合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人性化管理。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性化管理取向 一、民营企业人性化管理现状剖析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领导中心制和程序中心制。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受制于企业规模,普遍采取管理风格都是以领导为中心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的管理也是模糊的,率性的,人性化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家性格特质。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企业管理往往采用程序管理方法,用详尽的流程来规范公司的运营。前者最大的缺陷是人性化管理与企业资本产生了本质上的矛盾,后者往往促使各部门在繁琐的组织结构隐蔽下,使得各项程序官僚化,信息沟通受阻,团队缺乏应有的凝聚力,企业的管理往往偏离了人性化管理即有的轨道。 而在人才培育方面,因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制,各类综合型、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许多民营企业自身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培育人才。但是,人们就业于民营企业中,做不到以企业为家,而是以自身利益为重,很难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上,短期化行为非常明显。据调查,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针对这些现象,许多民营企业主也采取了较多的改革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改善人才管理方略,如员工持股制度、薪酬激励制度、工艺流程再造、岗位责任制、工作环境设计、组织结优化、团队协作激励,等等,但这些措施收效却不太大。 当前民营企业员工这种心态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理念发生转移,而人们这种传统伦理道德理念的转移又源于社会和企业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机会几乎没有。当然,社会环境新变化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拜金主义的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传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在逐步发生异化。就业于民营企业的员工就很难做到与企业共生死,共命运。 学院式教育使得人性教育机会不断减少,而人的技能教育机会不断增加,人们大学毕业后,人性教育机会极少。本质上,人们的人性教育经过了这样长的时期,在工作中就应该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所从事的工作,相反,当前许多人在民营企业并没有继承曾经受过的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而是陷入了狭隘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潮中。 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略的缺失并没有涉及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作用方向都是员工的使用价值,即如何把人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极至,至于人的内在价值根本就没有采取措施来启发和激励。虽然美其名曰人本管理,实际上,这些人本管理都是人才使用方式的改变,无非是通过制度化将形式管理进行固化。这种不触及人的内在本质的管理,其作用和影响是短暂的,其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所以,程序化管理也同样存在较大的弊端。 二、人性化管理应引入到民营企业管理中权威机构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率增长要高出同行业其他公司的20%。可见人性化管理对民营企业的递增效应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实行人性化管理,也是现代民营企业实现企业扩张,自我壮大的捷径之选。 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人性就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既有积极方面的特质(积极人性),也有消极方面的特质(消极人性)。总结起来,积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快乐、忠诚、主动、独立思考、勇敢、行善和需要帮助等方面。消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郁闷、叛逆、惰性、借口、软弱、猜疑和封闭等方面。人性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研究上述人性的不同特质,并能恰如其分地启发人性的积极方面的特质,消除人性的消极方面的特质。激励分为三个阶段,一种是被激励,第二是自我激励,第三是激励别人。人性化管理就是企业要通过并创造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员工进行自我激励,让员工在接任务后能独立思考,让员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让员工培养乐于助人和行善习惯,让员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消除员工的郁闷心情,消除惰性,放弃叛逆心态,激发员工的人性中积极的一面,打消员工找借口的任何机会,帮助员工从软弱中坚强起来,消除员工的任何猜疑,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走出封闭的怪圈。 三、职业中心制是人性化管理必然过程 大部分中国人缺少人文精神,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对人文主义的崇尚、对民主自由的理解、对封建专制的排斥、对客观事实和科学原则的承认、对人的深层次需求的了解。事实上,这不仅仅只是一种人文精神,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社会精神,是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对于一个落后的社会而言,整个社会都缺乏这种精神;对于一个文明社会而言,整个社会都充满着这种精神。纵观世界各国,这种精神越多的国家、其经济也就越发达,而这种精神越少的国家、其经济就越落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绝不是由地理位置、能源矿产及自然资源等因素决定,而是由这种精神因素决定。同样,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更是由这种精神所决定。 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的就是这种精神。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有些员工为什么接受企业岗位后,热情不高,效率不高,有责任不敢承担,有任务不敢接,即使交代他如何去做,他还是不愿做,做了但还是做不好,等等,其实问题不在于他的能力,而是人性的消极特质在起作用。相反,有些员工能力虽然平平,但是如果上级交代一项任务,哪怕该项任务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还是能够独自完成这项任务,而不需要上级的任何交代,这是人性的积极特质在起作用。 因此,民营企业在经过领导中心制与程序中心制后,要使得人性化管理能够积极稳妥地推广实施,必需得经历职业中心制的必然过程。 在职业中心制过程中,人性化管理上并不是要教会员工如何去开展工作,交代任务如何去完成,而是应重视人性的正确引导,通过职业规范来加以引导,通过情、理、法来感化,同时在职业化条件下,通过员工的自我约束,达到自省、自清、自律的管理要求,即员工通过自我激励的方式,积极地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去,从而促使职业规范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要求。 如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能从人性哲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取得这样的效果:有能力的员工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能力平平的员工也能准确地完成任务并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所有员工在民营企业工作并不是为了任务而工作,而是在民营企业中实现做人的价值。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还用担心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成效吗? 四、构建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管理受古代优秀的文化精髓影响比较深,要构建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即要注重人的自然一面,也要顾及到企业的实际。而情、理、法双轨制管理建设是符合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情、理、法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架构,法是基础,离开法就不能谈情和理。所以社会的人都应该守规矩,应该崇法务实。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也典章制度。法提升到理,规矩如果定的合理,大家就乐于遵守。制度要时时求其合理,才是合理化的管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道”的阐述最完整的是《道德经》,东汉以后多说理。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道理,中国人常用道理来批判一切。"这是什么道理?""看起来各有各的道理"。"岂有此理?"可见中国人很重视理。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效地,地效天,天效道,道法自然”,道不会僵化,比较可以变通,而理也是可以变通的。“宏理犹可讲,妙理不可言”。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性化管理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天有天理,物有物理,物比较没有变化,人却有变化,因此,管物比较可以科学化,而管人就要相当艺术化,所以艺术性是人性化管理的特质。 因此,人性化管理必需在情、理、法中取得平衡。 五、民营企业加强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思路 对某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的人性管理,可能效果难于在短期内发挥,因为,人们的人性教育并不仅是民营企业的责任,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已经影响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如是社会各界不重视人们的人性教育,一个民营企业要想在本民营企业中通过对员工的人性管理就能取得明显效果,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人的道德教育,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但是,完全可以推论,哪一个民营企业先进行了人性管理,该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就会少一些矛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人是民营企业的核心,是民营企业最革命的因素。民营企业的人性管理就是要培育、激发员工的积极人性,使员工自觉接受“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企荣我荣,企衰我耻”的民营企业文化和民营企业精神。民营企业业主应以心待人,以诚待人,将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员工的不同思想统一到民营企业所设定的人性文化之中,那么,我国民营企业必将赢得新的机遇,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加强人性的目标在于让员工快乐地工作,鼓励员工主动行善,培养员工独立思考,倡导员工相互帮助。要实现这样的人性哲学,就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精心而长期的设计,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付出许多努力创造环境和机会,也需要员工积极配合。而且,这种人性哲学的提升,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面面俱到,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1、在活动中培养。民营企业应筹划一些群体性活动,让所有的员工都积极参与。员工在活动中会潜移默化地领悟人性的积极特质。通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民营企业急需的人性特质。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目的是既让员工主动参与,改善心情,同时又能使员工有所体会和感悟。 2、在会议中熏陶。会议的形式也要多样,集体会议、小组会议、读书会议、管理专家的宣讲会议等都可以。会议形式不管怎样,关键的是要对员工积极人性特质进行熏陶,而且,会议气氛一定要搞好,既要传达会议精神,又要鼓励员工提意见、发表看法和轻松愉快,因为,会议精神只有在轻松愉快中才能被消化吸收。 3、在工作中随时随地教育。一是民营企业管理者发现员工有某方面的过错时能及时时行教育,这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鼓励员工互帮教育,即当某员工有过失时,其他员工能主动教育该员工。只要管理者和大多数员工对有过失的员工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时间久了也就成为习惯,员工的行为就总会朝着民营企业既定的目标,员工就会少犯错误,员工之间也就会建立互信、互帮、互让的良好氛围,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就会得到加强。 4、在民营企业文化上倡导。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性,实则是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是建立在人性哲学基础上的,不是我们常说的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而是一种充满积极人性的民营企业精神。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是表面上的东西,只要民营企业培养员工具备人性的积极特质,那么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其影响力就是持续的、长久的,其凝聚力就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就应把这种积极的人性特质培育、激发作为建设和设计的重点,从人的本质特性上提炼民营企业精神。 5、在客户中渲染。这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以积极的人性特质处理各项业务。接待客户时,要把客户作为我们家的客人一样对待,这样就能向客户中渲染民营企业精神,并感化客户的心灵,让客户感觉到我们的民营企业不是在做业务,而是在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家的生活方式。要让客户感觉到每个员工对待民营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家庭一样认真负责。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如果能这样,那么客户必然会喜欢这样温馨的“家”,必然会常到这个家来做客,那么民营企业的业务就会越做越多。 6、在困难中鼓励。当员工处在人性的消极一面时,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要主动帮助,像兄弟姐妹一样为其摆脱阴影,走出人性的消极领域,重塑人性的积极特质。人性的教育基础人人都有,只要及时相劝和帮助,身处人性消极一面的员工就会很快实现转变,融入民营企业大家庭中,与兄弟姐妹并肩作战。 7、在制度上激励。人性的培育、激发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于用金钱实现的。例如,员工的一个微笑值多少钱,员工之间的相互帮助值多少钱,谁能进行量化,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但是,如果在制度上适当地引导也不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关键是制度的内容设计上要能够体现这种民营企业精神。例如,可设计一些部门和气奖、客户关系奖、员工协作奖、主动工作奖,等等。只要认真去体会,这种制度还是可以设计出来,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浅谈如何实现企业人性化管理 (西昌城市建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实现企业人性化管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人性化管理可以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缩小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对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思考可以提高其人性化管理水平,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如何协调好企业人性化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介绍及分析,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实现企业人性化管理创新非常必要。 关键词:企业;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管理创新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实行人性化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当前我国的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对抗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而对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又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实行企业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所以对企业实现人性化管理能够激发企业活力,对人性化管理手段和理念的创新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管理的效果。我国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企业人性化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对其人性化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是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基本要求。 1 人性化管理概述 人性化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的主流,也是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相对于其他各种类型的管理方式而言,是一种根本性的超越,是更高层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认为人性是管理的出发点,管理应关心人,爱护人,并把这种尊重和关爱细化成管理实践中的细枝末节.人性化管理是一门管理的艺术。企业的生命在于人力,企业的最大Y产是人才。这一理念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要准则。秉承这一理念,众多企业建立了自己杰出的团队。一个领导者亲和力的大小,是判断其领导力的重要指标。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在于其自己有多大能力,而在于其确定的方向是否正确,能否号召大家一起努力。一个企业如何用好人,决非小事,它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效益的增减。人是企业的灵魂,是活的资本。离开人,企业只能唱“空城计”。人性化管理的全部内涵并不仅是发现人性、挖掘人性。而是在管理实践中尊重人性、体现人性、以一切从人性考虑的姿态来看待管理,使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其本身具有雄厚的财力和人力资本外,关键在于内部的管理,作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员工的管理。 2 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实现 2.1 提高素质是人性化管理的关键 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性化管理工作的好坏,这就需要管理者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品德素质始终是首位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品德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高尚品德是无声的命令,有时比有声的行政命令要起更大的作用。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格魅力,它在员工中就会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管理者的思想作风对企业向心力的影响极大,因为人性化管理并非一种策略,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态度,是一种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它需要每个管理者身体力行去实践才起作用。在企业,只有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作用,企业才有向心力。 2.2 提高好情感赢得凝聚力 企业情感氛围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内部是否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人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员工被企业尊重是其释放积极性和向心力的感情起点。“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事情不在大小,在于是否真心诚意,是否细致到位。因为真诚到位的细节营造的就是人性化管理的精髓,人性化管理的魅力就是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觉到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情感效应。 2.3 好环境增强吸引力。 企业应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所谓精神环境是要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这项软任务与生产经营硬指标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引导和辐射作用,以获取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要做好后进员工的思想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员工思想统一到爱厂爱岗上来。如对“三违”员工,按规定扣奖外,还应采取个别谈话谈心的方法,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员工真正认识到劳动纪律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个员工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而确保员工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2.4 以人为本,培育独特的共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企业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源泉。因此,要以人为本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在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建设自己独特的共享的企业文化,把它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推动力。也只有在这种独特的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下,员工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长和才能。 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在内部积极营造人人都有能力在企业中展示身手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员工共享企业文化以实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价值观,激励员工不断奋发进取,不断创新,通过充分发挥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2.5 重视制度化管理的作用 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制度是人性化的基础,人性化管理要通过制度化管理体现出来,制度化管理要体现人性。这样人性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制度化管理也才能成功。因此,二者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管理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而现代管理强调制定的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力。人是知识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本”,是资本,但是又与生产资料、机器设备这些死的物不同,人是有精神、有情感、有思想的。要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就要根据其特点,鼓舞其精神、培养其情感,提高其思想。而这些不能只依靠一些开明的管理者去实施,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保证。 结束语 企业实现人性化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企业运行效率,还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活力,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国情和制度,对企业人性化管理进行中国特色改造是提高我国企业运营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方法,对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关于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初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性化管理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进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煤炭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社会产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当前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内容以及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内容以及对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应人性化管理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国有煤矿企业、人性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一、人性化管理策略的概述 1.1 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成分不断活跃,影响了企业员工原有的价值观,造成与企业价值观的偏离;人的因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地位不断凸显,促使企业提升“以人文本”的理念。人性化管理的内涵是:通过情感投入,与员工实现人格上的平等、人性的尊重,进而激发其在工作中的潜能,产生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人性化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在企业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员工的工作行为、需要、动机等因素进行挖掘员工自身的价值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并使员工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即,通过企业员工能力、思想提升来促使企业的发展。 1.2 人性化管理与国有煤矿思政工作之间的联系 由于人性化管理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力度,极大地节约的公司管理的成本,同时对员工潜能的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为员工创建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所以,人性化管理得到了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的重视。 事实上,人性化管理与国有煤矿思政工作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二者的目标一致。人性化管理与企业的思政工作的目标都是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工作的热情,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积极性,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次,二者的对象一致。人化管理与思政工作的对象相同即企业员工,二者都是确立企业员工正确的思想政治行椤H妨⑵笠翟惫な瞧笠捣⒄沟暮诵模企业员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1.3 人性化管理与国有煤矿思政工作之间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工作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看作是企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总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员工管理方式,它通过文化层面的内容进行反馈,并作用于企业管理本身;相对应的,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即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关注程度较大。 其次,二者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调动企业员工对工作的热情,积极性,而人性化管理是使员工形成科学、统一的价值观。 二、现阶段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 当前国有煤矿企业的思政工作的主要形式分为两部分,即系统教育和日常教育。 企业的系统教育即对企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教育则包括企业经济组织方面的思政工作。确定国有煤矿企业的经济价值,以及发展前景,保证企业能够正常的运作并发展。确使企业员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继承企业的工作精神,以及员工的职业道德。 2.2 现阶段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国有煤矿企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只重视于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不足。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时,只是按照传统方式,注重以说为主,不能根据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宣传教育。现阶段这种方式以无法适应信息交流频繁的社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目前企业发展的趋势,只是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企业需要专业的具有高素质的人员来进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国有煤矿企业人性化管理的策略的具体应用 3.1 创造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以无法适应。所以,企业需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解放企业员工的思想,创造出新的管理模式,适应当前竞争性的社会。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工作的目标。 首先,与时俱进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国有煤矿企业的思政工作人员,因该具有积极创新的意识,结合我国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落后现状,从工作模式角度入手,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与时俱进,增添活力。 其次,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目标。国有煤矿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除了完成自身的市场经营任务以外,还要发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我国“十二五”期间制定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目标,是对管理理念的极大创新。 3.2 完善人性化管理模式 人性化管理理论是“以人为本”的,但并非“以人唯本”。这是在人的自然属性都存在一定的利己主义,作为国有煤炭企业,担负着国家基础能源的供应任务,维护着社会资源的供给稳定,同时也要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因此,人性化管理要从管理机制入手,而不是放任自流。 首先,要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爱护企业财产,努力展开工作。其次,在现实工作中做到平等、尊重,加大情感投入。再次,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每一个员工都得到平等提升自我的机会。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煤矿企业中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现阶段思政工作人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人性化管理与企业思政工作之间的联系,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确保企业坚持政策的政治方针,促进企业能够长足的发展;同时,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对于国有煤矿企业的思政工作人性化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人性化管理在供水企业客户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供水企业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供水企业需要了解每一位客户的需求,才可以更好地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本文简单介绍了供水企业中客户服务管理,分析了目前供水企业工作中客户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现代供水企业客户服务管理的应用方式,希望能给供水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供水企业 客户服务管理 问题 应用 一、前言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如同血液在身体里流淌一样重要。城市供水企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其安全供应和服务质量的好坏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通过优质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践行“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服务无止境”的客观要求。 二、人性化管理在供水企业客户服务工作中的意义 一个企业的管理质量是决定企业实力、发展、口碑的关键因素,供水企业作为服务性的公司,其客服方面的管理更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人性化的管理在供水企业客户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可以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口碑和影响力,加速企业发展。 从企业发展和供水服务而言,人性化服务体系建立可以掌握客户对供水服务的需求和期望,查找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改善措施,推动供水服务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同时人性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构建政府、公众、企业三方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市政公用事业更好的发展。 三、供水企业管理现状 当下,供水行业正处于一个经营体制转型期,市场的逐步深入使供水企业所面临的压力较大,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供水行业现有的服务质量状况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对供水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目前多数供水企业都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众所周知,任何管理都离不开规范的制度,人性化管理也必须以规范的制度为基础。如果忽视了制度化,就会出现无原则而只讲人情的情况,就难以在管理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就会挫伤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缺乏规范制度,人的行为不能规范,人的弱点和非理性行为就得不到约束,必然导致管理的混乱和工作的无序化。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客户服务管理软件开始出现,而现在的供水企业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拥有CRM客户服务管理软件,而且也建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管理网站,从客观的应用条件上来看已经具备了应用基础,但是在客户服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由于客户服务管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不足以满足CRM客户服务管理软件的操作要求,所以使得CRM软件的应用不到位。还有小部分企业甚至连基础的CRM软件开发与客户服务管理网站都未创立完整,或者网站更新太慢,所以难以对客户关系实施有效管理。 四、人性化管理在供水企业客户服务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客户额外增值服务 多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客户资料,并为客户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资料数据库,是当前供水企业客户服务管理的必要条件,也是供水企业客户服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将客户资料录入电子资料数据库当中,然后从数据库当中将客户关系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将非常方便。在进行客户资料分类时,要重点关注核心客户,为其设置VIP权限,并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使得两者之间的合作更加融洽、更加方便,也能赢得客户的好感。要想做好VIP客户的增值服务工作,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VIP客户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 VIP客户的增值服务包括为VIP客户分析用水分布和用水曲线,并为客户提出实用的用水方案,通过将用水高峰期的各设备错开用水,来减轻用水高峰期的用水压力;分析各类用水的价格分析,提供科学节约水费的方法;把握好各客户的用水量,如果发现用水量与平时差异很大时,要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确认是否是人为计划改变引起的用水量变化。 2、建立客户服务网络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除了在实际情况中为客户提供服务,解决难题以外,还需要构建专门的客户服务网络,建立相应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咨询解惑服务,精心解答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设置专门的网页让客户了解供水企业的具体情况,使供水企业内部与客户连为一体,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 3、选择合适的客户经理 客户服务管理是一项复杂又严肃的任眨所以需要严格挑选客户经理来保证客户关系的协调。客户经理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极高的综合素质和强大的管理能力,还要能够与其管理下的工作人员协调好关系,加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供水企业的其他部门的工作应该围绕客户经理的工作进行,而客户经理的主要工作是把握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促进供水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加强供水设备监管力度 监护系统主要的技术原理是充分利用掌上手持PDA和全球定位GPS系统及地理信息GIS技术,基于“移动信息平台”,从而科学实现供水设施巡检及供水服务管理信息化、电子化和智能化。该技术系统主要由WEB巡检系统及手持终端设备两部分组成。前者的主要功能是查询管网相关数据信息及管理巡检和监护任务、管理相关事件运行流程、统计分析及数据查询、供水服务系统智能化管理等;而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巡检与监护自来水管网和上报相关事件并核对管网属性,甚至对供水现场进行技术应用分析等。尤其在对管网管理与供水工作系统进行巡检及监护时,供水管道及相关供水附属设备、设施等一旦出现损坏和突发故障,监护人员及巡检人员可通过智能手持设备,对供水现场的管网位置及破损节点部位进行记录,同时进行故障事件分析,并对相关事件故障进行及时处置,最终将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相关运行数据及时上传至智能水务系统中的WEB端,实现对供水设备的有效管理。 五、结束语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当代供水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分析了目前供水企业客户服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完善供水企业客户管理的对策。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当中,供水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把握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抓住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重心,把握主动权,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探讨 (中交二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人性化管理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其对促进企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由我国国企思政工作现状着手,阐述了人性化管理内涵,分析思政工作引入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并对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进行探讨。 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人性化管理探讨 引言 思政工作在我国社会各个部门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是促进企业内部凝聚力、保证中国社会旺盛的生命力的法宝。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冲击,导致企业思政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需要不断通过不断的改进,并其对企业思政工作进行创新。 人性化管理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员工放在首要位置,以此更好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个员工将潜能发挥出来,为促进工作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以此符合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 1我国国企思政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国企思政工作虽没有一直被提及,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将企业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忽视了内部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有的I导对思政工作还不够深入了解,其认为思政工作就是简单的上级文件精神学习,思政工作的开展没有考虑到员工思想变化进行调整,仍然采用的是以往单一的方式进行工作,以此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思政工作一直流于形式,使其无法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从当前国企思政工作的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几点: (1)不够重视国企思政工作的开展,国企思政工作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认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思政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没有很大关系。 (2)国企思政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化,当前我国国企思政工作负责的部门是宣传部,其工作方法是大多是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采用灌输的教育达到工作效果,随着这种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这就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政工作发展。 (3)国企思政工作者素质还有待提升,有的思政个工作人员的缺乏专业的知识,因此,还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人性化管理内涵 2.1人性化管理概念 人性化管理理念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人性化管理是指充分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将人在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凸显出来,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具有一定的要求,就是尊重人、依靠人、关心人与激发人,以此将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使全体员工得到全面发展。 2.2人性化管理与国企思政工作的关系 人性化管理之所以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它与我国儒家思想有较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它对促进社会生产力以及企业管理质量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人性化管理还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对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起着改善的效果,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人性化管理与企业思政工作从整体上来看有很大相似之处,尤其在企业文化精神与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都提倡凝聚全体员工,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以此使企业生产效益得到提升。而且,人性化管理与企业思政工作在对象上是相同的,将人放在重要位置,将人看成企业的主人翁,依靠人、关心人与培养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人性化管理与企业思政工作对精神因素比较重视,思政工作发挥了精神的作用,人性化管理也同样将精神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但人性化管理与国企思政工作在性质与范畴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思政工作属于文化工作,而人性化管理属于管理职能;同时,人性化管理与思政工作的作用与任务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虽然二者都将比较重视凝聚力建设,但从作用的角度来看,人性化管理更加侧重管理来实现人的价值观意识,而思政工作侧重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另外,人性化管理与思政工作的目标不同,人性化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思政工作不仅注重经济效益,对于政治任务同样重视。 3思政工作引入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3.1企业思政工作创新的需求 经济全球给企业的发展一定的冲击的同时,使思政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引入将员工放在重要位置,不仅有助于促进个人发展,还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人本观念与思政工作有效结合起来。 3.2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需求 对企业进行思政工作的开展,从实质上来讲,是对党的工作方针与政治思想的普及推广与组织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将员工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员工的特点,实施人性化管理,对促进员工个性化发展及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4人性化管理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 4.1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形成人性化的管理思想 在人性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应当认识到人性化管理思想的重要性,企业要将员工放在重要位置,意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且认识到思政工作本质是对人的思想工作,应当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在思政工作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性化的管理落实到位,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使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为实现企业良好发展提供强大力量。 4.2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人性化管理机制 企业应当对当前思政工作相关的制度查漏补缺,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思政工作机制。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人才理念,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员工的潜能发挥出来,并根据员工个人特点来安排适合的岗位,使每个人员的优势能在适合的平台中展示。在满足员工物质方面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以此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发展。另外,在企业应形成民主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深入到企业内部,以此真正成为企业的一份子。 4.3不断推动队伍专业化,打造人性化的工作队伍 企业思政工作的主体是思政工作从业人员,因此,打造人性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十分重要,应当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为提升企业人性化管理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为人性化管理下企业员工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企业长远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 4.4不断落实人性化管理,在管理中体现员工价值 要想使人性化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首先应当在企业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重视员工的积极性的跳到,体现出员工的个人价值。这就需要企业在平常管理时,为员工创造发挥价值的空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将自身看成企业中的一份子,以此更好的参与到企业思政工作中。 4.5大力_发思政工作新功能 国企思政工作不仅要注重凝聚、激励、调节等传统功能,开发思政工作的新功能也十分重要。因此,企业应当不断开发思政工作的新功能,使思政工作得到创新发展,以此使思政工作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使员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大力开发思想工作的新功能十分有必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导向功能。国企员工数量一般较多,多则上万人,少也有上百人,较多的人员难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发生,以此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不利影响。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国企思政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广大员工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协调功能。要想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协调一致十分重要,由于每个员工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各有差异,可以通过对员工价值取向的统一,并将其价值观与企业价值相互协调,形成凝聚力,以此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服务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员工利益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应注重满足员工的诉求,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在国企思政工作中,要全面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对员工日常生活进行关心,了解员工的四线动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此为促进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5结语 总而言之,个性化管理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其对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鼓起发展处于特殊阶段,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国企思政工作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将传统的管理理念更新,对建设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浅议我国科学发展观下的企业人性化管理 摘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对人及人性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践行人性化管理,实现企业人性化管理,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 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就是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等组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制订员工的生涯规划等。人性化管理就是要重视企业等组织内外最重要的资源――人,以人为本位、尊重人性的管理。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管理主体的企业文化管理,它不仅重视人,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强调用文化开发人力资源,而且把人看作生产、管理的中心,确立了人处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心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着眼点的短视行为,更注重企业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强调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本管理中,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人是重要环节,只有培养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才能使企业的目标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实现职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高度一致。人本管理把职工看做企业的主人、管理的主人,不仅重视人力,更重视人才,不仅重视人的体力,更重视人的智力和首创精神,用各种激励机制,把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科学地调动起来,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应注重创造和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每个职工提供施展才干的空间与舞台,调动职工学习、创造积极性。在此条件下,管理应从传统的对人的控制转向对人的培养和激励。既然人是有情感的复杂的动物,那么对员工的管理就不应该简化为几项生硬的制度和固定的模式,他需要的是管理者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员工。 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中,人性化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给员工合理的报酬。既然生理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人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追求物质利益,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上海易初通用机器公司提出:“企业应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员工应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科技和管理需要。”这样的提法是不是更具有说服力? 2、以自己期望员工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员工。如果你期望员工尊重你,你就应该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个员工,而不管他是什么职位、什么级别;如果你期望员工服从你,你就应该学会认真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如果你期望员工对你忠诚,你就应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员工;如果你期望得到员工的赞许,你就应该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及时提出表扬,而不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动辄处罚。举个例子:有一个部门负责人,看到厂房里有烟头,就对此厂房的职工说,这是谁的烟头,没人承认你们每人扣20元,没过几天负责人自己抽烟,随手将烟头扔掉厂房地上,有个员工看到后叫他捡起来,他却说你捡起来不就行了吗?!这样的部门负责人如何让员工笑脸相迎? 3、及时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在任何一个单位,员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牢骚、抱怨、甚至愤怒等不满的情绪,只是不满的程度不同,表达不满的方式有时激烈、有时婉转。这些不满情绪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很多的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甚至直接影响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效果事实上,能够表达不满、勇于提意见的员工大部分情况下正是其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方式,他可以帮助管理者认清管理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然后加以改进。 4、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通过对人的需要的分析得知,每个人不仅有生理上的基本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权力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而且合理满足这些较高层次的需要可以更好地激发人的内源性动机,使员工保持更稳定更持久的工作动力和热情。 给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首先要求领导者有“*之美”品质和“容人”的气度,象关心自己的前途一样关心每一个员工的发展;其次要让员工更多地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三是要使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为每一个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帮助其逐步实现;四是要为员工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使其具备与其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进步。 5、管理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它虽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但可以通过管理者的用心体会和不断探索,达到更佳的管理效果。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后滕清一原是三洋电机公司的副董事长,后来投奔松下公司,在担任厂长时,工厂失火烧掉了。后滕清一心中十分恐慌,以为不被革职也要降级。不料松下接到报告后,只对他说了四个字:“好好干吧!”松下这样做,并不是姑息部下的过错。以往,即使只是打电话的方式不当,后滕也会受到松下的严厉斥责。松下的这种做法,巧妙地抓住了人类的心理。在犯小错误时,本人多半并不在意,因此需要严加斥责,以引起他的注意;相反犯下大错误时,傻子也知道自省,因此就没有必要去给予严厉的批评了,反而不如对下属进行情感教育。 为了尊重员工的自我意识,摩托罗拉公司对员工实行“个人承诺制”,由员工自己设定工作目标,作为其对公司的“承诺”,并当作公司对其业绩检查和工作评价的准则;为了遵循执行的及时性原理,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即: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一分钟惩罚;为了将人性化服务经常化,富润集团总结形成了《经常性思想*工作条例》,针对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做出了60条具体规定,使员工的呼声意见有人听,冷暖有人问,急难有人帮,好人好事有人夸。 6、人性化管理从点滴做起。大连三洋制冷公司制定的《员工五准则》在第一条“严守时间”中提示员工:“当您由于身体不适、交通堵塞、家庭有困难,不能按时到公司时,请拨打7317375,通知公司”。在这里没有单纯“不准迟到”、“不准早退”的硬性规定。虽不是惊天之举,甚至微不足道,但却体现出领导者的仁爱之心、关怀之情。如果我们的每一位经营管理者心中时刻装着职工,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忧职工所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会自然流露,而不需要去刻意的追求或表现。 基于以上分析,人性化管理应该是在充分认识人性的各个方面的基础上,按照人性的原则去管理,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东西为管理和发展服务;同时对于人性中不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和手段上采取“人性”的方式、方法,尊重个人与个性、理性与非理性,而不是主观的以组织意志或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要了解人,顺应人性,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尊重是前提,爱护是基础,信任是动力,善待是关键。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试论企业人性化管理 【摘 要】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进行心理与行为的彻底革命,使企业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态度直到管理效益全面转变。 【关键词】人性化 企业管理 人才 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能作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在我们面前也就不存在“人才短缺”的状态,我们也许仍感到资源的匮乏,但我们匮乏的只是“人”而不是“人才”,同时我们匮乏的是一种使每个潜在人才成其为现实人才的制度。本文拟将通过“人才配置”、“人性化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一、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1.人性化管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职工是企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得到最为全面的体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的团队,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围绕职工的生存、享受、发展这三个要素,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职工的福利待遇、职工的基本权利、职工发展的平等机会、弱势困难群体的救助等。 2.人性化管理将促进企业机制的完善。 人性化管理,并不排斥制度化的制约机制。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存在的各种不良工作秩序,就要建立一系列的运行机制,从而从严约束人的行为,建立良好的工作学习秩序,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一方面是理性的管理,一方面是感性的服务,二者相得益彰,促进企业双赢发展。在探讨人性化管理问题的时候应该看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因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由一个团队塑造出来的企业精神,它是蕴藏在职工当中的无形的巨大力量,职工的思维模式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二、人才配置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发自内心的呼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对人才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人品、有才干之人。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完成企业给定的目标,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价值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所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观要求我们,一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标准的狭隘人才观;二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三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发挥整体效能;四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人的潜能。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人性化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成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有员工发出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四、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使企业筹集或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目标与行为素质以及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既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使人得到满足与成长,这应是一种由经理人控制的磋商机制。造就“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功能,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彼得・圣吉坦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战略设计、培训与发展、评价与激励、组织设计与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为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提供支持性的氛围和组织保证。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如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整战略、考核管理战略)是现代企业的共性之一,它涉及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综合战略。例如实施发展战略必定要增加雇员;实施紧缩战略常常导致裁减;实施转向战略会引起人事更迭。但在制定与实施以前,应知道企业经营环境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是什么,同时还要把握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主观追求是什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性回归”的时代,“以人为本”是一切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的形成对企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人才资源开发的争夺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事措施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能力开发体制的建立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得高级人才的基本途径。 五、结语 只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员工充分领悟到人性化管理给个人、企业各种需求带来极大的满足;只有员工敬业爱企,真诚地为企业作出自己的努力,企业推行的人性化管理才会持续不断地获得成功。 (作者单位:永煤集团新桥煤矿)(摘自经营管理者)
工业建筑设计及建筑结构探析:转型期人性化工业建筑设计初探 【摘 要】人性化的工业建筑设计是体现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和环境心理学等理论,对建筑进行设计或改造,创造更安全,美观,舒适的建筑环境。本文结合温州天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新厂区的设计,探讨人性化工业建筑设计。 【关键词】工业建筑 人性化 设计 美感 引言:在新建筑的探索中,工业建筑的角色从来不寂寞,曾经由贝伦斯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柏林)就是一个代表,成为现代建筑的雏形。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经营的工业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面临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新模式起航,新模式对工业建筑提出新要求―人性化设计。 温州天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新厂区是最先投入建设的温州海涂围垦项目,各级领导赋予较大期望。本设计突破常规的厂房设计理念,独树一帜,同时又融入周围的环境,成为飞云江入海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温州瑞安经济开发区,东临东海,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项目西南侧为规划中的公共绿地、横二河,西北侧和东北侧分别为规划中的围一路和东二路,周边均为工业用地。厂区地理位置优越,区域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工业集中。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约21亩,总建筑面积约2万 m2,拟建两幢楼,其中: 生产车间:约1.5万m2 综合楼:约5千m2。 2. 总体规划构思和理念 2.1、处理好厂区环境和区域环境的关系,解决新厂区和工业园区的整体和谐,把厂区融入环境,充分利用横二河及河边公共绿化景观带的环境景观优势,同时处理好规划道路和厂区功能区块的关系。 2.2、处理好厂区内部的布局、生产工艺和空间组合的关系,各建筑之间比例、尺度等关系,内部道路、广场、休闲绿化区的功能关系,,功能分区明确(生产区、生活区、绿化休闲区)。 2.3、研究各建筑的美学空间关系,及设计风格和产品的关联关系。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厂区视觉美观角度,作出统一的设计。 3. 主厂房建筑设计 3.1多样化功能空间设计 设计中我们尝试在内部空间中设置休息中庭、宽敞的回廊、内院等空间形式,创造出不同比例和尺度的多样化空间,和不同私密层级的空间环境,给工人提供一个休息场所,使环境更有人性化。 3.2运用色彩设计 利用色彩心理学的知识展开设计,对车间管线、不同的机器设备、墙壁和顶棚均开展色彩设计,可以有效的建立识别系统的同时,也能为单调的厂区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贴近生活,使环境更有人情味。 3.3管网设备布局设计 在生产车间中,机器设备和管线,占据大部分空间,在满足工艺流程的条件下,布局要按照美学原理布置,条理有序,对不雅观、易产生光污染、声污染等部位应进行隔离或遮挡,对生产工艺各环节,进行分析,安动静分离布局,有污染和无污染的分离布局。满足工艺流程和理性的基础上,创造人性化的室内环境。 3.4外立面造型设计 主厂房立面设计,造型高底层次错落――单层的动力房配合上方的混凝土构架通透造型,虚实结合,与东侧顶层构架造型,互相呼应,仿佛跳动着的音符。车间东南角处,深色立柱造型,拔地而起,配合幕墙玻璃造型,在蓝天白云倒影下,仿佛欲直冲云霄,动感强烈。相似造型,在后一排车间中重复出现,视觉效果得到,二次加强.外墙色彩统一,营造了一个统一,简洁,明快的现代企业形象。 3.5屋顶活动场地的设计 在当前中国人多地少,用地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在地面增加活动场地困难重重,为解决员工活动场地的迫切需求,建设屋顶活动场地是不二选择。 3.6隔音降噪,空调通风设计 本项目在设备的选型上,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对噪声相对较大的设备加装隔声、消声措施;加强设备的维护,杜绝因设备不正常运转时产生的高噪声现象;构建独立的发电机房,采用厚墙及隔声材料封闭,进风出风口安装消声器。 3.7工艺陈列、工业体验馆的设置,结合休闲旅游的开展设计未来。 本项目设置了工业产品制作体验区,为工业旅游的推广做好准备,对于企业形象的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有很大的影响。 4. 综合楼建筑设计 4.1楼层功能布局设计 首层架空设计,设置员工活动场地,方便雨天和日晒条件下的室外活动。二层食堂餐厅。三层办公用房.,四层~六层宿舍,七层员工活动室。 4.2无障碍设计 设置无障碍电梯和无障碍居室,为残障人士就业和生活提供便利,彰显人性化的关怀。 4.3员工交流活动室设计 七层设置员工活动室,方便员工交流学习;七层局部大露台设计,露台地面种植绿化景观,上方设置7米高透空构架,员工在亲近大自然的环境中生活。 4.4屋顶生态设计 屋顶地面种植绿化景观,上方设置透空构架,美丽的屋顶花园,又一处员工休闲的好去处。同时为夏季的顶层隔热,冬季保温,默默的工作着。 4.5外立面造型设计 为打破传统综合楼的方盒子感觉,设计中利用房间的退台或挑出,使立面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底层花岗岩的门台造型,及东南角7层多高的4个不锈钢立柱,从地面垂直贯通到顶,支撑起顶部构架,使整栋大楼更显气势。 5.环境绿化设计 5.1理念:“以人为本,环境为先”遵从自然环境与人融合协调,追求环境园林化,生活环境健康化,展示人与环境相存相依的企业文化。 5.2运用植物造园和造景的手法空间构成布局方,突出布局的整体性,景观的完整性和视觉上的渐变性,并采用3-4层高低错落的植物体现丰富的层次感观。 5.3多种植对工业区,具有杀菌消毒,吸烟滞尘,具有降低噪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的树种。 5.4同时考虑屋面和室内设绿化,种植花卉灌木,还配备了休息廊、草地、小径、假山瀑布、跌水,动静结合得当,高低错落有致,景景相扣。 结语:在温州天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新厂区的人性化工业建筑设计探讨上,充分挖掘人性化设计的可能性,为推动工业建筑设计进步出一分力。 工业建筑设计及建筑结构探析:对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的浅谈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建筑在我国建筑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工厂建设对工业建筑设计也随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业建筑;建筑设计;分析 一、工业建筑的内涵 建筑学是应用科学,建筑的目的是以技术和艺术手段创造预期的理想人工环境,使人类在从事特定的生产活动中得以舒适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建筑与社会、经济、历史息息相关。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建筑的内涵也具有差异性。由于民用建筑面对的是社会大众,更多的则是表现文化、美学的内涵;而工业建筑必须首先满足生产的要求,其外形经常超越大众所熟知的常规形式和固有类型,成为功能主义的典型,从而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经济性和高科技的特征。 二、工业厂房设计理念 随着全国各地环保搬迁的进程,重工业厂房逐渐搬离主城,随着建筑观念的改变,重工业厂房设计除了考虑功能的实用性,还应赋予建筑以科技化,人性化,多元话的特性,使工业厂房不仅满足其使用功能,也能体现工业建筑的艺术美,赋予了现代工业建筑新的设计理念。 1、节能设计 节能是可持续发展工业厂房的一个最普遍、最明显的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营运的低能耗,二是建造工业厂房过程本身的低能耗。这两点可以从一些工业厂房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及新产品的运用中体现出来。 2、绿色设计 指从建筑的原材料、工艺手段、工业产品、设备到能源的利用,从工业的营运到废物的二次利用等所有环节都不对环境构成威胁,绿色设计应摒弃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法,强调高科技与适宜技术并举。 3、洁净设计 洁净设计是强调在生产和使用工程中做到尽量坚守啊废弃物的排放并设置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系统,以实现无污染。这是工业厂房科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强调对建设用地、建筑材料、采暖空间的资源再生利用,因此有效的利用资源、能源,实现技术的有效性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造负责人的,具有生态环境一时的工业厂房常成为必然。 三、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方法 1、工业建筑节能设计 现代工业建筑不但需要美观、安全,而且还需要经济、实用。建筑设计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减少能源的消耗,注重节能技术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2、有效使用土地资源 工业设计也应当按照工业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化率严格设计,将分散的厂房集中设置,减少大面积、单层厂房数量,提倡将工艺流程相近,联系紧密的厂房进行联合化设计,从单层向多层发展,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用地的使用率。 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 在满足工艺流程的条件下,综合考虑平面及立面设置,尽可能采用通风、自然采光,减少机械通风及照明的能源消耗。现有资源的统筹使用,也是降低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 在控制楼的设计中,控制室与配电室的位置布置合理,就能大大减少电缆桥架的长度。集中布置空调使用房间就能有效减少空调数量等。 4、智能化设计 工业建设设计要积极的引入自动化和电子通讯技术,力争实现智能化建筑设计,逐渐推进绿色建筑的高效能、高标准及低污染的最终实现。 5、工业建筑绿色设计 在工业建筑的设计中切实的引入绿色建筑理论能够实现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建筑设计要力争实现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有效结合。 构建开放的空间形象和集中的建筑布局 我国的工业建筑一般采用的都是线性的空间布局,在园区的构建上主要坚持动态和开放的空间体系设计思想。为此,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污水处理的高效性,在建筑的施工中应采用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以此来不断促进工业整体环境的高效构建。 6、协调住区内外环境 工业建筑的设计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从整体出发来运用分景、借景、组景和添景等多种有效手段,最终实现工业建筑的一次设计和科学设计。在协调住区内外环境时要坚持远近结合、统筹考虑和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分部实施来促进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营造良好环境的目的。 四、工业建筑设计的创新 1、工业建筑设计的空间创新 工业建筑设计空间创新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创新对于工业建筑具有很大影响。所以要满足多样创新的城市空间,使建筑在城市中保持原有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它要求满足城市多样性的要求,打破现有的卫星城镇的形成分散的结构形式,重新建立通过工业建筑和城市间的互补关系,工业建筑和工业园区逐步向城市开放,推动城市文脉的传承,调整建设团结,使工业园区富有活力;要与城市建立互动关系,丰富厂区环境,加大绿化力度,降低建设投资和土地资源,形成系统的高科技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不断营造生态环保的厂区空间,保持生态完整性,促使人与自然协调,科技与环境共生。通过绿色建筑产业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因素,将景观、建筑、植物融为一体,将损失降至最低,追求建筑自然一体化。另外,增加个性怡人的生活空间,提高厂区环境自然度,加强生产环境生活性,使工人能够真切感受到建筑与自然和谐的感觉。 内部空间创新。工业建筑更多提供了空间,空间是建筑的灵魂。生产空间是工业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体现着工业建筑的整体设计特点。所以在创新中要求提高空间灵活性,即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可变性。提高空间可生长性,以更好地满足工业建设施工进度的要求。提高空间适宜性,充分考虑主观感受;要做到服务空间创新,创造舒适的服务环境,充分考虑员工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加强建筑内部空间外层空间开放。建筑学能每个人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工业建筑的开放,同时注重人的审美感受,营造的美丽的厂区环境和建筑;要做到交流空间创新,建筑师应该提供一些功能空间以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并注重企业内部交流,并使员工在工作之余能得到有效的休息。 2、工业建筑设计的形象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建筑开始注重工业建筑形象的独特性表达,地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而生产是工业建筑的主要特征,使用强大的本地特征或传统建筑造型,是建筑师建立反映区域文化通常采用的方式。它表现在对传统材料的应用,容易使房屋和环境融入。现在企业开始重视工业建筑形象的产品特征表达,工业件建筑与城市的界限日益模糊,开始显示其工作过程和生产过程是开放的,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效果。工业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亮点,工业建筑作为提升企业形象的理念,增强公众参与性等手段达到体现企业文化的目的,促进营造一个温馨,欢快的交流气氛,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增强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工业建筑形象的生态性表达与创新。以无公害型”工业建筑形象为标准,绿色建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因为绿色建材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树立“能源型”工业建筑形象,从天然植物资源和使用功能出发,反映在技术含量高的理性,另外生物型”建筑同时考虑对人体与环境的双重保护,能保证工业建筑的室内温度,从而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结语:现代工业建筑设计要从建筑的节能设计方面入手,加快低碳建筑的建设。建筑设计师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文化内涵,环境宜人的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设计及建筑结构探析:工业建筑设计中现代设计理念运用分析 【摘 要】工业建筑也不再单单是工业厂房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越来越不适合当前时展的潮流。论文笔者结合某省某公司的大型煤矿选煤厂项目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在当前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充分体现了大工业集约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的建筑本质,强调由内到外的理性构成、组合,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简捷明快的几何形体,体现现代工业建筑时代气息。 【关键词】工业建筑;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1. 引言 (1)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的祖先留下了辉煌的建筑文化遗产,然而,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特别是近20多年的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在城市的改造和兴建中,出现了不少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问题,说明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存在还没有摆脱传统束缚,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放手创造新工业建筑的现象。 (2)近年来,我国每年完成的建设工程投资额中,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之间的百分比53:47,工业建筑占了建筑工程的一半以上,我国的工业建筑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现代工业也已从早期以加工业为主转型为技术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型提升为技术、资讯密集型。现代工业建筑设计需要适应并满足生产产品的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等要求,将工业建筑的特点、功能与地域、民族、文化、企业相结合,充分发掘并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追求工业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协调,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工业建筑新形象。 (3)某省某公司的大型煤矿选煤厂项目,建设内容有主厂房、筛分车间、皮带机栈桥、综合办公楼、食堂及倒班宿舍等。本次设计遵循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追求最佳效益、技术进步的同时,尊重现有环境,保护、利用、整合自然资源,建设成一个环境清新舒适、生产便捷高效、具有现念的绿色高技术产业基地。 2. 规划设计理念 2.1 构建开放的空间形象和集中的建筑布局:方案以线性的空间布局,如成品煤生产区沿发展轴的排列、带状的绿化、沿城市道路的景观带等,形成选煤厂厂区开放、动态的空间体系。生产区内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为实现资源共享和废水等集中处理提供了保障。 2.2 塑造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城市景观:营造良好的选煤厂厂区环境,并注重建筑群体与环境的融合。一方面是成品煤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现代高新企业展现自身形象、塑造标志性建筑的需要。 2.3 实现分期建设的步骤和持续发展的目标:线性的空间布局使厂区能够在统一的框架下自由生长,弹性化的建筑布局,从而使厂区始终处在动态的、充满活力的、持续的发展状态中。厂区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远近结合、科学设计、突出重点、统筹考虑、一次设计、分部实施,做到既能满足当前煤炭生产的需要,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并能保证对周边及自身环境无污染的要求。 2.4 营造适于交流的场所和人性化的空间努力创造一个鼓励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厂区同周边城市之间相互交流的空间,并将对人性化的设计始终贯穿在每个空间中,使厂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聪明才智的场所。 2.4.1 规划结构。 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持续发展的目标,将一期、二期用地整体设计,形成了“一轴”、“一带”、“两环”的空间结构。“一轴”指贯穿用地的南北向发展轴,是将各主要成品煤生产的建、构筑物串接起来的连廊。规划中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1)通过连廊加强了成品煤生产区内各建、构筑物间的生产和人员的联系。 (2)现代选煤技术的展示廊道。 (3)衔接一期、二期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骨架。 (4)体现人文关怀的休憩、交流场所。 “一带”是指位于成品煤生产区同煤炭科研管理区之间的带状绿化,既合理划分厂区功能分区,也是厂内“线性”模式的开放空间,为人员休息、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两环”即环绕生产区的大交通环路以及在一期用地内的小环路,是主要的人流、车流和物流的通道。 2.4.2 功能分区。 考虑到用地的不规则形状以及煤炭生产厂区一期、二期衔接的需要,将主要的成品煤生产区布置在用地的东侧,即用地相对规整、规模较大的区域,便于生产区的延伸和布局;将厂区内的管理区布置在场地的西侧。两个功能区之间以绿化带作为隔离和过渡,也是厂区内的休闲和生态区。 2.4.3 景观设计。 将综合办公楼同主厂房及筛分车间以整体的建筑群体形象展现在周边城市面前,建筑与城市道路间大片的绿地和水面更加衬托出厂区集中、开放的布局和现代的建筑形象。绿化带的设计掩映于各个建、构筑物之间。 3. 建筑设计理念 3.1 创造更为灵活的煤炭生产厂区室内、室外空间,各个建、构筑物间纵横交错的连廊、厂院空间,将阳光、新鲜空气、绿化植物引入煤炭厂区各个角落,营造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体现人文、生态的设计理念。 3.2 以一横一竖两道人文性质的连廊组合几个体块,横向的连廊以一组开放的绿化空间为主,使建筑空间内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纵向的连廊为一个带有玻璃采光顶的序列空间,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在这一半私密性的空间中,作为建筑的真正灵魂核心――人,将被得到充分的尊重。空中连廊与蓝天白云结合在一起,将使这一个体现煤炭工业化发展和管道集中的“信息走廊”摆脱了给人冷冰冰的感觉,而洋溢着浓郁的人性品质,通过丰富的交往与过渡空间的设置,创造了停留与景观观赏空间,使高科技的工业建筑,具有浪漫宜人的诗情画意,科技和人文在此得到交融。 3.3 自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以来,以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为核心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工业建筑设计师们追寻的方向,曾经以展示现代工艺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派”也开始致力于关注本土文化和地域气候,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气候观,走上一条从“高技术”到“生态技术”的探索之路。山西省多个大型煤炭选煤厂考虑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方案满足现有工艺生产要求,同时适应今后技术发展变化;采用有效节能和环保措施,注重工业厂房内各个建、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生态特质。集中布置的大型选煤建、构筑物:根据生产工艺,各个建、构筑物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集中布局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生产效率。采用统一模数,达到构件尺寸统一、加速建设进度、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建设投资的目的。工业建筑设计师们在注重建筑与城市文脉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同时,根据当地的气环境候条件,在建筑采光与遮阳、自然通风等技术环节上积极的尝试,建筑设计师们利用先进的结构、材料和工艺,他们最追求创造一种健康、舒适的人工建筑微气候,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并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通风。建筑关系人类的生活质量,风格和形式是第二位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此得到最深刻体现。 3.4 大面积、大体量的各种建、构筑物以其恢弘的气势,壮观的造型和精美的细部使其具备鲜明的个性和可识别性,形成特色鲜明、统一完整的建筑格调。丰富的建筑轮廓线,构成一组气势磅礴,造型优美的新型工业建筑。 4. 论文结束语 此方案经过缜密的分析、测评,在整体意念上,摒弃了传统工业厂区规划中各个选煤建、构筑物与综合办公楼,附属用房等具有民用性质空间的分割,对立状态,充分体现整体与和谐的理念,将各个选煤建、构筑物与综合办公楼等具有民用性质的建筑一体设计,以一个凯旋门的意象,把两大部分功能清晰地分开,但同时又把两大部分体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门”的整体意象又同时隐喻着“科技之门”和“厂区之门”的双重含义。造型设计具有强烈的个性,通过与各个建、构筑物大跨度、大尺度的连接关系形成壮观的建筑轮廓线,独特的建筑体形,个性化的现代工业建筑成为周边选煤产业的地标性建筑。 工业建筑设计及建筑结构探析:浅谈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 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繁荣,同时为适应工业生产的不断变化,也对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当前企业生产需求,而且还要考虑企业长远发展以及节能环保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工业建筑总体布置、内部空间设计、节能环保设计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现代工业建筑设计要点,对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可持续 0.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业生产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工业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工业企业以及工业区的整体规划、外观以及内部设计等影响工业企业和工业区的整体面貌,而且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的重视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工业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高科技的不断应用给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现代工业建筑设计要点 1.1现代工业建筑整体布局设计 工业建筑在总体布局设计时应当以工业生产的工业流程为主,综合考虑实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各种工艺管线的布置,还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要根据工业建筑占地面积情况,从整体上考虑建筑单体与整体的关系,合理划分建筑周围的道路和绿化带,一方面要保证其为工业建筑整体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规划合理,不占用额外空间。对生活区、办公区与生产区的位置处理上,不但要考虑观感感受,还要考虑工业生产对生活和办公区域的空气、噪声等影响,可见,在对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整体布局上,不但要发挥出建筑的使用功能,还要促进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 1.2工业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首先,对于工业建筑来说,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工业生产,因此应当以此为主要考虑因素,根据工艺的设计对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但在设计时还要注意不能墨守成规,应当因地制宜,以火电厂为例,其主厂房由汽轮机房、煤炭存储间、控制楼、锅炉房等组成,设计时要既要考虑工艺流程的顺序,还要考虑模块之间相互的影响,如避免明火区域与煤炭存储间过于挨近,防止造成火灾等。其次,对于内部空间各个房间和管线的布设要有合理的顺序,一般情况下以经济性和有序性为主要原则,但如果增加费用不高,却能够达到更好的空间效果则应当另行考虑,例如电厂主厂房内部的主控室、休息室、卫生间、办公室等功能性房间的设计应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为增加建筑物内部整体空间效果服务。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应当充分运用色彩,一方面使工业建筑内部在视觉上更加美观,另一方面也起到对各类构筑物、设备区分的作用。例如对室内墙体、地面和顶棚涂刷暖色调的涂料,使室内空间更加赏心悦目,而对有危险性或潜在危险性的设备、管道等涂以带有警示性的冷色调颜色,要求这些颜色在地面、墙体等背景颜色的衬托下要更加显眼。最后,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工业建筑的采光通风,避免出现眩光、通风不畅等现象,为工业生产人员提供安全、舒适、人性化的工作空间。 2.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探讨 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应当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节能环保的需求,具体来说其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2.1工业建筑的大空间、大跨度和高层化趋势 工业建筑的占地面积一般很大,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以及工业生产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大型机械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对建筑面积的需求量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必须不断开发工业建筑的空间利用,为使工业建筑内部的空间更大、布置更灵活,一是需要减少柱子、墙体的数量,因此,大跨度、大空间的工业建筑将会是现代工业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二是可增加工业建筑的高度,充分开发土地可利用空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业建筑高层化无法实现的因素主要是机械设备重量太大,一方面很难将其运输到较高楼层,另一方面对高层建筑的楼板承受负荷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楼板承受荷载的能力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同时工业生产自动化流水线也向着重量轻、体积小的方向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可考虑将较低层数作为生产用房,而将较高层用作办公等,这些都给工业建筑向着高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单元化设计 单元化设计就是采用标准柱网的结构将工业建筑设计成标准单元,一方面有利于工业建筑的整体规划,增加工业建筑的通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厂房的扩建,是现代工业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单元化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总体规划,分期建造。这种方式有利于节约前期投资,便于工业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扩大生产规模,并且由于单元化设计的通用性,简化了后期的设计,在工业建筑扩建时对既有建筑的正常运行无影响。 第二,用定型的单元组合成厂房。这种方式可根据设计要求直接组合,极大缩短了工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并且对于后期改造来说,只需要更换某单元即可,可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快速完成改扩建。 2.3节能型工业建筑 传统的工业建筑对能源的消耗较大,无形中增加了工业企业的运营成本,为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应当在对工业建筑的设计上考虑节能效果,力求降低投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第一,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将工业建筑内部空间受到外界气温的影响降至最低,减少供暖和制冷系统的运行消耗。实际设计中,可采用导热系数低、热阻值高的保温隔热材料,如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来替代传统的实心砖,采用聚苯板等保温材料,优先选用外墙外保温的形式,以免出现冷桥现象。围护结构的门窗是保温隔热的最薄弱环节,为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可用中空玻璃、真空玻璃、low-E玻璃等替代传统平板玻璃,提高门窗的隔热能力。 第二,为减少空调和照明设备的使用量,可在设计时考虑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风,例如对于自然采光来说应将生产线尽量布置在靠窗位置,增加天窗,对于建筑通风来说可采用新风系统,利用室外自然风与室内空气的循环流动,增加室内空气的洁净度和含氧量,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有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好坏对于工业建筑的施工进度、运行成本、使用功能和观感质量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大影响,并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资源、环境等因素也对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工业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工业建筑设计及建筑结构探析: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及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 摘要:工业建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工业建筑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工业建筑设计之弊病日益凸显,笔者以多年的设计工作经验,简述当今工业建筑的特性及设计 关键词:工业建筑; 特点;发展趋势 建筑学是应用科学,建筑的目的是以技术和艺术手段创造预期的理想人工环境,使人类在从事特定的生产活动中得以舒适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建筑与社会、经济、历史息息相关。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建筑的内涵也具有差异性。 由于民用建筑面对的是社会大众,更多的则是表现文化、美学的内涵;而工业建筑必须首先满足生产的要求,其外形经常超越大众所熟知的常规形式和固有类型,成为功能主义的典型,从而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经济性和高科技的特征。实际上,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使得相应的生产空间也不相同,因而所对应的建筑物(构筑物)大多数都没有约定俗成的建筑艺术造型、空间变化和建筑装饰的要求。根据工业建筑的这些特性,建筑师在设计中就应当从工艺流程、地域环境和使用要求着手,采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加以区别对待。 一、 现代工业建筑的一般特点 建筑师要搞好工业建筑的设计, 首先应明确对工业建筑形象创作的认识。工业建筑的空间形象一般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一是生产工艺流程对空间尺度的要求;二是规划部门的经济技术指标要求;三是社会对工业建筑的时代要求。其中第一点是最基本的,工业建筑是为生产服务的,它的艺术形象必须依从工业生产本身的功能,符合工艺流程的塑造。建筑对工艺只有绿叶配红花般地有机融合,才是建筑师创作工业建筑形象的正确态度。当然,这也不是说一切都得由工艺专业这个“龙头”拍板,而是各个专业都是在保证生产这个主题下共同塑造工业建筑的良好形象。其次,建筑师应当了解工业建筑发展中的一些特点。从工业建筑发展实践看,现代工业建筑大概表现这样几个特点。 1工业建筑发展史及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现状 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18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随后蔓延到美国、德国以及欧洲、亚洲等几个发展较快的国家。20世纪初期,由于社会发展,技术更新,生产机械化,使得工业建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被人公认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我国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工业建筑的雏形,但真正有较大发展是在解放以后。上世纪50~70年代的厂房大多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下指导建成的,工业建筑往往只考虑满足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空间的要求,较少考虑环境因素对人的关怀,结果工业建筑设计几乎成了生产设备构筑物的简单包装。工业建筑的形象成了“傻、大、黑、粗”,存在着土地利用率不高,耗能,环境污染严重,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建筑也随之飞速发展;而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也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另外,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等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因此工业建筑在满足生产功能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之外,也与时展相适应,有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 2 大体量大空间 大面积、大体量的联合厂房以其恢弘的气势,壮观的造型成为现代工业建筑的普遍现象。由于现代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工艺流程的进步,专业化系列设备的连续配置,厂房自然要长、要宽,尺度要大。同时多跨联合可以适应工艺流程的不断发展变化。 3 形象个性化 现代工业建筑形象作为企业的外包装,是吸引人才、宣传企业产品、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愈来愈重视自身的形象。产品质量固属根本,而工业建筑本身同样是企业重视的广告形象。因此,要求工业建筑的形象创作要表现出生产特征乃至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内涵,通过耸立着的建筑载体告之于社会。如我院正在设计的合加环保生产基地,业主一再强调要体现环保企业的形象及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形象。 4 环境人性化 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烟飞声噪、古板单调的工厂气氛不同,现在的工业建筑空间环境已大为改观。厂区环境的绿化,厂房外观的清爽,厂房内部空间的开阔,内部组成与设计的生活化,文化内涵的渗入等等,促使今天的工业建筑日愈人性化。工业建筑空间环境不只是创造劳动与生产价值的地方,也是才智发挥、心理和谐、生活快慰、文化互应等共生的天地。如我院正在设计的合加环保生产基地,业主一再强调高品位的景观设计,在业主的支持下,我们充分利用横贯生产基地的城市排洪明渠,使其成为该基地厂前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现代工业建筑的形象设计 了解现代工业建筑的生产要求与发展特点, 是建筑师进行工业建筑形象设计的前提。现代工业建筑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的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也应随之相应改变,并且会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此外,搞好形象设计还需要建筑师主动地发挥才智。 1 简洁美 工业建筑本身的体型(基本为矩形)为简洁美提供了先天条件。建筑师可以运用其简洁的体量创造单纯的美。工业建筑在简单的体块中可稍加变化,如在单纯大色块中局部变化色彩(如勾勒水平连续的檐部线条;重点入口处变化色块等);又如在长条块体中进行节奏与韵律的变化等。今天, 许多现代大型工业厂房大多集中建设在开发 区、城郊工业区,它们远衬山峦,近邻郊野,与自然景观相呼应。在表现简洁美的同时,借助于其他辅助建筑设施及环境因素的调整,沟通起人与机器尺度的联系,创造人与生产环境的整体和谐。 2 特性美 各类工业建筑自身的生产特性直接关系着不同工业建筑的形象。如要求高洁净条件的生产厂房,可以做成全封闭式的无窗厂房建筑,大片墙体创造出实体美;而采光要求较高的精加工之类的机械厂房,可以夸张其窗户或幕墙,表现透明的建筑美。 3 韵律美 有规律的变化和有秩序的重复所形成的节奏,能产生具有条理性、连续性为特征的韵律感。现代工业建筑存在很多重复的因素,可有意识地对这些构图因素进行重复和渐变的处理,能使工业建筑形象给人以更加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三、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1生态化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原则下,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理念。有关工业建筑的各种生态化建筑的探讨,已从建筑理论的研究深入到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并与新建筑形式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对工业建筑区域的环境设计、节能、节地、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等问题给予了极大重视,并广泛应用。运用生态学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结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生态循环方面,将是工业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高科技化 工业建筑在本质上应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其设计指导思想不能只局限在形式美、图形美上,而更要重视高科技的掌握及应用。 在科技应用方面,工业建筑设计的新动向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①采用高新技术及设备以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现代化管理、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生产产品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化等要求;②采用新结构体现技术美,在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的同时,达到结构美和建筑与空间形象美的统一;③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合理设计物流、人流及信息流,特别在信息流方面,体现越来越充分;④利用高科技材料,提高工业建筑的灵活性、通用性和多样化的要求等。 3节能省地 工业建筑设计历来就很重视设备节能,利用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采光。但工业企业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发展节能省地型的工业厂房,严格控制新增工业建设用地,并加强监督和监管,仍是今后工业建筑设计面临的重要任务。
艺术学论文:田野艺术学研究论文 拙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颇出乎我的意料。该书是我在浙江台州经过8年田野考察之后形成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学习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以文本与田野结合的路径从事当下艺术研究的初步尝试。著作已经出版,同行乃至一般读者自会判断其中得失。但是我深知诸多学者对拙著的兴趣并不完全针对拙著本身,学界的反应涉及到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重大问题,而有关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一评价体系与学术规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趋向,改革开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热”和“文化热”时期都曾经颇受关注的宏观研究,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批针对个案的田野考察成果问世并且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视为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受重视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艺术现象,这一方法层面的变化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质疑。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也必然导致艺术学研究出现学术与文化视角的转换。这个可能出现的最有理论价值的变化,我将在下一部分论述,这里首先想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义不止于文化层面上研究视角的转换,它还可能给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带来另外两个方面可能形成的变化乃至冲击。 其一,是有可能导致目前的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改变。 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体系决定的研究者知识谱系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特殊的主导位置,因而,和这一理论背景相吻合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以概念和范畴为核心的抽象的理论探讨与分析,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对具体对象的个案的、经验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学术发展不同趋势的选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影响,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体性的、玄学研究路向,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有趣的呼应——所谓“小学”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显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朴学”也被后世的学术史家解读成是由明入清的汉代知识分子对严酷现实的逃避,以及对清代统治者的消极抵抗。 改革开放以来,苏俄引进的僵化理论教条渐渐丧失了独断地位。但是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学术研究群体的知识体系的转变并不能同时完成,因而学术研究基本趋势的转变,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更重要的是,正由于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需要新的思想资源用以突破旧的苏俄教条的禁锢,观念和理论层面的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因之出现一大批偏重于观念与理论探讨的研究文献,也是时代的要求。可惜新的艺术观念与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也就不能真正完成观念与理论拓展的历史任务,整个国家的艺术科学研究水平,并不会仅仅因为观念与理论的更新而有明显的提高。 以1999至今这三年里的戏剧学研究为例,按照我的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戏剧学研究文献里,基础理论与范畴、规律的研究不可思议地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它在所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里占到1/3左右。对戏剧基本特征、基础理论和普遍规律的探讨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学术界将如此大的精力用于这类纯粹理论性的探讨,却不能算是正常现象;其中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事这类基础研究的学者,多数身处并不拥有掌握研究资料与信息方面优势的中小城市或非专门研究单位。诚然,戏剧研究领域史的研究以及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并不缺少,但是,撇开史的考证,这类研究也主要是对戏剧整体时代特征或艺术特征的讨论,当然也包括一些群体研究或类型研究,其中“论”的部分比“述”的部分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戏剧史研究领域,元杂剧尤其是关汉卿研究较受重视,中国现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个案研究是对曹禺和莎士比亚的研究,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其它同一领域剧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总和,然而对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包括关汉卿研究在内,有关剧作主题、作品性质、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的辨析与讨论占有最大的份量。有关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并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上的个人独特见解的优秀论文论?欢桓鑫薹ɑ乇艿氖率凳牵渲兄辽?0%以上的论文和论著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提供现有文献以外的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研究从“知识的增长”这一学术发展角度上看,贡献几乎等于零。通过提交给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论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内学者的论文选题与境外学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清晰可见。 我不敢断定戏剧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毫无保留地推之于整个艺术学研究领域,但是我相信从整体上看,要说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仍然流行重视抽象、宏观的理论研究,轻视经验的、个案的实证研究的学风,恐怕并非妄言。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近代的兴起,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个案的、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成为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只有戏剧学乃至整个艺术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实证的、个案的研究,理论与观念上的突破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对田野方法的重视,完全可能使国内艺术学研究转向更注重个案研究和经验性研究,同时给予这一类研究成果更公允的评价。这样的转变无疑将逐渐引导整个研究风气的转换。 其次,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对于强化国内艺术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将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 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强调个案研究与研究者直接经验的价值,但同时更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成果表述的规范,其中也包括经验描述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仅是学术积累的需要,也是使学术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学价值的需要。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在通过规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这样的研究取向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分为两个重要群体,除了一批身居高等院校的学者以外,还有更大的一个群体身居文化部门所属的艺术研究机构。以戏剧学研究为例,后一个群体的规模显然要超过前一个群体,而且由于与戏剧创作演出的实际接触较多,在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无可讳言,这个被习称为“前海学派”的学术群体长期以来偏重于戏剧艺术实践,虽然相对而言具有比较注重经验研究的优势,也拥有许多第一手的珍贵的学术资源,重视艺术的当下性,但是由于不够注重学术规范,因此很难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承认。多年来,境外数以百计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知名的或尚未知名的学者相继来到国内,他们在与这个群体的接触交流过程中获益匪浅,文化部门所属的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反而要通过境外学者的转述,才为外部世界和主流学术界所知,究其原因,正缘于“前海学派”在研究的以及成果表述的规范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换言之,经验性的研究以及对经验的感性描述本身,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理性的方法呈现出来,才拥有足够的学术意义,才会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才可能充分显现其学术价值。 因此,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从事田野研究时遵循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地弥补“前海学派”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弱项,使这个学术研究群体掌握的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通过更多途径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因此,对于中国艺术学研究而言,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使被称之为“前海学派”的这个研究群体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将给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二研究视角的转变 当然,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最具学术意义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它可能带来的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视角的改变。 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学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学研究一样,它之受到西方学术的刺激与影响是无可讳言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西方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视角,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简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学主要是在欧洲的文化传统和解决欧洲社会遇到的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展,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欧洲中心的世界观,这种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欧洲中心的人文科学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留下它的痕迹。在研究与品评中国本土艺术时,人们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习惯运用的艺术标准,比如说以西方音乐体系评价中国本土音乐,以西方戏剧理论解释中国戏剧并且试图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国本土戏剧,把油画的教学体系搬用到中国画的教学中,等等。这样的现象存在于艺术学的多个领域,换言之,西方比较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整体植入,确实在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种整体植入的结果与中国本土艺术以及中国人的情感经验之间的距离,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症结。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却给我们一条走出这一症结的路径。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田野方法,而且还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虽然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起源都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观逐渐成为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原来受到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影响最深的研究领域,现在则相反成了对欧洲中心文化观形成最猛烈冲击的领域,成为最坚决地推动文化多元观和消解欧洲中心论的学术领域。这一思想方法的变化对田野研究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而这种非常之符合当代世界潮流的学术方法的引进,对于后发达国家尤其重要,因为越是后发达国家越是需要通过文化多元观念以消除文化自卑感,正视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因此,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田野研究工作者不再像摩尔根时代的学者那样,抱着了解人类童年的文化优越感,把非西方社会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而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传统与现实的差异,在解释它们的历史与现实时,也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互相尊重。而这样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除了西方中心视角以外,多年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个尚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视角,那就是一种过于贵族化的艺术观仍然占据着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观念不仅仅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艺术活动不能以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另一种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们的个人兴趣,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作为衡量所有文化行为的唯一标准。 当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将他们的考察对象,从长期以来拥有文化特权的上流社会转向更广阔的草根阶层时,还伴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事实使人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用以情感交流与表达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对民间草根阶层的艺术、趣味与审美活动的歧视和改造,强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贵族自以为是的艺术观与审美趣味,正是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禁忌。 在中国艺术学领域,这种文化贵族心态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人们长期以来习焉不察的“采风”这样的辞汇产生强烈的质疑。确实,如果说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学创作与研究对于那些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艺术活动并不是毫不关心,那么很难否认,创作与研究者们经常是以“采风”的态度去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活动的。人们惯于使用“采风”这样的辞汇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从历史上看,“采风”的制度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它隐含了官方与民间二元且以官方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从现实的情况看,“采风”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研究只关注民间艺术活动作为创作素材的价值。因此,“采风”的实质,正是站在官方或文化贵族的立场上对民间艺术活动非常功利化的利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十年里,地域色彩鲜明的和非主流的艺术样式和优秀艺术作品,经常被主流艺术用以为创作的材料,回顾近几十年的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有世界影响的优秀作品都是用西化和文人化的手法处理本土民间艺术元素的产品。然而,在民间艺术活动被大量地用以为创作材料而遭到掠夺性开采的同时,它们本身却仍然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视为必须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拥有艺术价值的对象。 以“采风”的心态从事本土与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从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种艺术样式、多种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异的伦理道德和习俗对于它们的主体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致力于在这些独特的艺术与生活的原生环境中,还原它们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风”式的官方和贵族文化心态,才能获得对民间艺术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亟需借鉴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摒弃西方中心与贵族趣味对民间话语空间的挤压。 三一个实例:路头戏 如果我们的艺术学研究能够更多地注重对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与引进,尤其是彻底改变欧洲中心主义与贵族主义文化观,那么对诸多艺术现象的研究与评价,都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我的研究领域,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完全可以用以说明研究视角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那就是对台州戏班大量演出的路头戏(或曰提纲戏、幕表戏)的研究与评价。 近几十年戏剧研究领域几乎完全没有对路头戏的研究,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路头戏却可以说是中国戏剧最主要的演出形式,它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戏剧起源的年代。路头戏之所以长期被戏剧研究人员们忽视,是由于它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遭到批判,成为从上而下的“戏改”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对路头戏的批判,其理论背景很值得今人深思。 对路头戏的批判与其说出自艺术的原因,还不如说出自趣味的原因。它一直被看成是粗糙、原始和简单的演剧方法,然而它并没有像同时代其它那些更为粗糙、原始与简单的民间艺术那样获得尊重,它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创作的素材以及改造对象,直到现在,在多数当代戏剧史家们的眼里,路头戏之受到批判乃至遗弃,仍然被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然而,当我们通过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思路重新探讨路头戏的存在以及它的意义,就会清楚地看到,像路头戏这样一种有着千百年悠久传统的演剧方法,它之所以会受到众口一辞的批判以及遭致普遍遗弃,正由于长期以来西化的和贵族的文化视角在艺术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路头戏之所以在1950年代初受到大范围的批判,首先是由于主持“戏改”工作的政府官员,主要是一批西化程度比较高的、经常接触甚至直接参与话剧创作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排除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戏改”简直可以说就是在用西方的、话剧的戏剧观,居高临下地改造中国本土戏剧。像路头戏这种本土色彩浓厚的传统演剧方法,与这些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戏剧学模式完全不相吻合,它之受到排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路头戏的演剧方法被后来的国办或准国办的戏剧表演团体遗弃,还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长期以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是由传统诗学基础上培养的文人决定的,虽然传统文人最终接受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却始终未能充分受容昆曲以外的各种“花部”戏剧剧种,同时也难于充分认同民间极富创造性的口传文学的价值。文人趣味在中国戏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现象,并没有因为1950年代的社会急剧变动而真正有所变化,反而因为剧团国家化而在制度层面得到普遍肯定,因此,在文学性和音乐性方面很难以完全符合文人趣味的路头戏,也就不能不受到排斥。 由此我们看到,如果说晚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学研究受到欧化的和贵族的这两种文化偏见的左右,那么路头戏的遭遇具有作为样本的罕见的深刻性,路头戏之所以遭受自上而下的批判与遗弃,正是由于同时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夹击。更值得思考的是,如同我在《草根的力量》书中所叙述的那样,路头戏至今仍然是台州戏班最主要的演剧方式,但这种承继了本土文化传统的演剧方式它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不是因为路头戏演出过程中大量的即兴创造在戏剧学层面上所可能提供的非凡活力,给定情境与表演者个人创造之间巧妙和平衡,以及潜藏在它的即兴表演模式之中的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的互动与内在张力,而竟然是因为在本土的戏剧市场里,戏班最适合以这样的演剧方式营业;并且,由于在晚近几十年里路头戏一直受到抑制,在那些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明显的民间戏班,路头戏的演剧方式也正在被弃用。 有关路头戏的艺术魅力,我已经在书中做了初步的探讨,将来还会做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它的遭遇说明,摆脱欧洲中心的和文化贵族的偏见对于中国当前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学研究有多么重要。只有彻底转变研究视角,路头戏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进而,也许还有更多的艺术现象,需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给予重新评价。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田野研究只是一种方法,虽然在田野研究的背后,包含了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特有的研究路径,但是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研究。按照我个人的研究体会,即使接受了田野研究方法,艺术学领域的田野研究,也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考察艺术活动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自然生成、发展的性状。当然,对象的性状总是会在与外界的不断互动过程中经常变化,然而这样的变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与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有质的区别。仍然以戏剧在晚近五十年的变化为例,虽然历史上中国的本土戏剧始终在民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正由于这样的变化是在戏剧创作表演的主体与观众的互动之中缓慢而自然地发生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足以出现背离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结果;然而1950年代戏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戏剧经历了剧烈变化的这一改造过程中,观众甚至是剧团内部的创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没有话语的权力。因此,中国戏剧的自然状态之必然受到破坏,就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外来的文化价值观是如何被强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终会产生臬的结果。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好好记取的教训,同时还给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面临的特定境遇,就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几乎所有艺术领域那样,本土艺术在外来的文化价值观面前出可怕的自卑。而这一文化现实,使得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的研究者必须非常小心翼翼。艺术学的田野研究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无感觉的作品而是具体的人的行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社会身份、知识背景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趣味的差异,很容易被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艺人理解为知识与艺术见解的优劣,研究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时,很容易被研究对象视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因此,研究者的言行和趣味,很容易对被研究者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足以改变研究对象的原生态。 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学的田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入侵者,极易对脆弱的、缺乏自信的民间艺术本体造成损害。现代人类学家喜欢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人类学研究的工具”,强调田野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应该融入研究对象,在与对象的互动中体察对象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但是在中国艺术学研究这个特殊的领域,我认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做一个客观和外在的观察者,尽可能克制影响对象的冲动,因为保持本土艺术的原生态的意义,可能比改变它要重要一百倍。当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自觉地将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无疑是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 其次,我希望强调艺术学的田野研究作为一项艺术学研究的价值,尽管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但是这样的研究指向应该是艺术学的而不能仅仅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更直接地说,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从事艺术学研究,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不同学科的关注重点并不相同,因此,当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被引进到艺术学研究领域时,人类学与社会学所关注的那些问题,也很容易同时被带入艺术研究过程中;或者说,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可能会发生偏移,也许那些从艺术学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问题反而被忽视了,这样一来,研究很容易演变成对于艺术、艺术活动的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而不再是艺术学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当然仍有其价值与意义,然而它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坦率地说,这类研究即使再有价值和意义,也不是艺术学研究。它不能代替艺术学研究,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艺术领域最值得关心的问题。 我在从事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时经常提醒自己将艺术层面的问题作为主要对象,不仅是由于我一直受到的是艺术学研究的训练,因此只有艺术学问题才是我在专业领域范围有能力研究和回答的,而且也只有艺术学领域的问题才是我所真正应该去关注和感兴趣的。举例而言,我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宗教与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方面的现象,我当然知道从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是非常之必要的,但是我的研究仍然会相对地集中于这些现象与民间戏班的运作和表演、与当地观众的欣赏之间的关系,将这些现象与戏剧活动之间的联系,小心地剥离出来,分析它们对戏班以及戏剧活动的艺术方面的影响力,寻找这些现象与近二十年台州戏班的繁荣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样,当我剖析和研究戏班的内部构成以及戏班内部的人际关系时,不仅把戏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亚群体看待,同时更注重把它们看作一个关乎戏剧艺术的群体看待,这样的研究当然明显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 而我深信,这样的研究正是艺术学的发展所需要的,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艺术学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把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引进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初衷。 如前所述,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会给中国当前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注重实学的研究风气,并且最终导致当代艺术学研究的转型。田野研究始终只是艺术学研究多种方法中的一种,然而随着英美经验主义学术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在世界学术整体发展格局中越来越明显的强势地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显著。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将不得不再来讨论宏观的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田野方法的诸多弊端,重新认识基于文献的研究的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我相信倡导田野研究,对于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不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艺术学论文:设计艺术学科实践论文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从初创期算起,已经走过了80多个春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不仅激发了企业创立设计部门提高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增强企业的活力,也使社会对创新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随着社会及市场机制的逐渐成熟,设计艺术的专业人才需求呈急速上升之势。近10年来,全国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由过去的几十所猛增到1400所。一些院校专业仓促上马、学科基础薄弱、毕业生就业比例等问题,直接影响到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我们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何迎接现实和发展的挑战,是当前设计艺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 设计艺术学科,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越界”性极强的学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必须本着尊重科学、尊重发展规律的态度,正确认识设计艺术专业的本质,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教书育人这项神圣的工作。“三强”类型的设计人才是设计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向,具体可行的设计教育改进措施有: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前提,“以服务求共建”,推进产、学、研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三强”型的设计人才步入社会可以大大提升工业设计的辐射力,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艺术学论文:设计艺术学科思路论文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从初创期算起,已经走过了80多个春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不仅激发了企业创立设计部门提高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增强企业的活力,也使社会对创新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随着社会及市场机制的逐渐成熟,设计艺术的专业人才需求呈急速上升之势。近10年来,全国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由过去的几十所猛增到1400所。一些院校专业仓促上马、学科基础薄弱、毕业生就业比例等问题,直接影响到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我们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何迎接现实和发展的挑战,是当前设计艺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 设计艺术学科,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越界”性极强的学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必须本着尊重科学、尊重发展规律的态度,正确认识设计艺术专业的本质,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教书育人这项神圣的工作。“三强”类型的设计人才是设计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向,具体可行的设计教育改进措施有: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前提,“以服务求共建”,推进产、学、研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三强”型的设计人才步入社会可以大大提升工业设计的辐射力,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艺术学论文: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关于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摘 要:艺术学学科是我国的一个新兴学科。随着艺术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不断增加,艺术学科研究生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标志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学位论文的质量日渐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深深地感觉到,提高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关键是要从强化选题的问题意识、重视学术训练、坚持认真读书三方面着手,端正学术研究态度,把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的修行。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发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和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不断增加,艺术学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日益增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笔者从近十多年来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和评阅校内外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切身感受中,深深地感觉到,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以及艺术学科建设。而近几年来学位论文的质量明显地呈下降趋势,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其中突出地表现在论文选题大多缺乏问题意识,学术训练普遍不足,读书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想提高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键是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强化选题的问题意识 从事任何学术研究,尤其是学位论文,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术发展的生长点。而现在一些学位论文,研究者花的精力不少,仅从写作的角度讲,写得也不差。但是,由于论文研究的课题大而笼统,缺乏明确而集中的问题,往往泛泛而论,最后得出的结论,很难说得上有什么学术价值,更谈不上创新,有的甚至还不如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现在学位论文中常见的低水平重复。有的论文研究的课题,如笔者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对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再认识》,从整体上看论文写得不差。从课题上看,研究者要论证的问题似乎比较明确,有问题意识。研究者研究这一课题又具有相当好的有利条件、即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期间,搜集了不少有关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者本人又有比较丰富的素描教学实践。但是,由于研究者在思想上对问题意识的重视不够,加上客观条件的一些困难,关于过去国内美术界对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认识(包括正确的或片面的、以至不正确的认识),未能作出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原来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明确,所以,论证起来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论文得出的“再认识”,总显得不是那么有说服力,更难说有什么创新。由此可见,论文选题有无明确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有否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当然,有问题固然不一定就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所创造。所以,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不少研究生对于学位论文研究课题中的这个“题”字,往往只是把它理解成论文的题目,实际上应当把它理解成学位论文所要研究论证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选题缺乏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不强,不仅仅发生在艺术学科的学位论文中,而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的问题。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笔者认为,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观念中的偏差有关。研究教育学的学者正确地指出:“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的确,小孩子从开始学会说话以后,对大人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等等,有时可能问得大人很不耐烦,生气地回答:“那有那么多为什么?”当孩子上小学后,他们仍会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回答,很可能是不正确甚至浅薄可笑的。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正是由于求知才上学。然而,我们一些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不但不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这种可贵的渴望求知的积极性,而是采取不适当的批评以至嘲讽。久而久之,孩子们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以至越往高年级,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越来越差。现在不少研究生在听学术报告时,报告人要大家提问题,往往很少有人提问,即使有人提问,所提问题往往很肤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缺乏问题意识,应当说就是我们教育观念中的偏差所种下的恶果。 其次,我国高中阶段过早地文理分科、以及普通高校过早地分专业,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术视野十分狭窄。单一的知识结构和狭窄的学术视野,是很难激发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还有,研究生对本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是造成问题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对于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都开设有相应的课程或编写相关的学术著作。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入学都要求他们上一门被称为“研究之研究”的入门课程,名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从学科评论的高度,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实际是一个学科),其发生发展的历史、现状、热点、难点以及一些前沿性的课题。从而让研究生寻找自己可能适合的位置,明白自己可以从事那些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的研究可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同时领略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多种多样的治学风格,由此找到自己进入学术研究的门径,学会触发研究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2005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一书,便是上述课程的教材。稍稍浏览一下这一教材的内容,就可以感觉到它对研究生选择研究课题、触发问题意识,将会起到重要的引路作用。因为,所谓问题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以及一些学科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包括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充分把握。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今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的,选题缺乏问题意识、从而造成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相比,我国的艺术学学科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这一学科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虽然不断增加,但学科建设严重滞后。不少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缺乏像北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的课程和教材,研究生对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一些前沿问题,缺乏应有的了解。而这单凭研究生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应当从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即尽快开设和编写像北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那样的“中国艺术学学科概要”课程和教材。 二、重视学术训练 学术研究,是需要不断训练、不断培养的。学术训练的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这种训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以及学术规范的养成。关于阅读的问题,下面专门再谈,这里只谈写作训练和学术规范的养成。 1、写作训练 有学者正确地指出:“大学,特别是文科大学,主要教同学们三样东西:读书、思考、写作。”参见郑也夫著《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美国名牌大学对文科学生也主要是强调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文科本科生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一门课,都要求学生读大量的书籍。文科类博士生课程主要使文选精读和讨论,精读则要求写大量的读后分析和体会。 我国高等院校文科类本科生,一般都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写作课,或是通过写作学年论文等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即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他们本来就以文科类成绩高分进入大学的,但他们仍要上“专业写作”课,可见写作能力是要不断训练的。有机会读读由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一书,便可以看到他们对写作训练之重视。然而,同样属于文科类的我国高等艺术院样,在本科生阶段,除了不数艺术史论专业开设有专业写作课外,其他很少有开设写作课程的,即使有一点写作训练的课程,教师与学生大都不予重视。这样一来,来自于艺术类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在写作能力上就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如果,在硕士生阶段再不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那就是“后天失调”,而写作能力的低下,必然影响到论文的质量。现在,艺术类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在学位论文中暴露出来的写作方面的问题是很多的。诸如论文结构不尽合理以至混乱、缺乏逻辑学的基本常识,基本概念不清,论述主次不分,论点与论据脱节,论证简单,文字表述不清,以至语法不通,标点符号错乱,错别字时有出现。至于论文完成后,还应当有一个修改阶段,研究生对此普遍不予重视,不懂得好文章是通过反复修改而产生的。而所有这些有关写作能力训练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未受到艺术学学科研究生、包括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应有的重视。 2、学术规范的养成 学术规范,对于一个学术训练有素的研究者来讲,是个初级的问题。但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长期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学术失范严重,以至屡屡出现的严重的学术腐败事件的现实而言,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98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t望》杂志发表《关于“学术语法”》一文,文章一开头明确提出:“做买卖得讲‘商业道德’,做游戏得讲‘游戏规则’,做学问当然也得讲‘学术语法’”《t望》,1988年第38期。。所谓学术语法,就是学术规范。上世纪90年代初,学术规范成为中国学术界最为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这一场学术讨论的一些重要文章收录在杨玉圣、张保生主编的《学术规范读本》杨玉圣、张保生主编《艺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学术规范》)正式下发,学术规范问题开始成为我国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这一文件包括:总则、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附则等七个部分。这一文件应当引起高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重视。 所谓规范,是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研究应当遵守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按照笔者的理解,学术规范包括道德、精神、技术三个层面。 从道德层面来讲,学术研究者应当遵守学术道德,主要包括“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学术规范》)这些要求归根结蒂是要求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反对和杜绝学术造假。 一旦违反上述学术道德、一些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可以加以法律制裁,但主要的还是靠研究者自律。我国老一辈学者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榜样。例如,我国著名红楼梦研究专家冯其庸先生,他近年发表的论文《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文章一开头便说明他的这篇论文是受他人的启迪而作、即安徽省一位中学教师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项羽究竟死于何地?》,突出地体现了老一辈学者良好的学术品格。 从精神层面上讲,学术规范就是要求学术研究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敢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认真弘扬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学术规范》)。 从技术层面上讲,学术规范要求我们遵守国家的有关学术研究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些法规,如国家标准局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不了解或者根本不重视这些法规。因而在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学位论文格式的各部分如摘要、关键词、绪论、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明明有明确要求,但大多不按要求去做,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应该有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绪论”(或称“引言”)中的文献综述、论文的“结语”和“参考文献”三方面。 论文主体部分开头的“绪论”中,一般应包括对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即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回顾,前人有什么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本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说清楚了,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明确了,论文的学术价值也由此来判断。所以,有学术素养的学者审阅论文往往首先是看这一部分。而现在不少论文恰恰在这一部分的写作上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有的是不懂得这部分对论文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么写。有的则是虽懂得这部分的重要性,但要对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史作一回顾和评价,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一定的学术眼光,就采取避重就轻的办法,开列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书目或论文的篇目,不痛不痒的评价几句,最后用一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全面、不系统”来结束,至于“不全面”、“不系统”究竟表现在那里,根本说不出来。像这样的文献综述,对于学位论文写作是毫无意义的。 至于论文的“结语”,国家标准局的学位论文的格式中,明确指出“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可是,不少论文的结语都达不到这一要求。大多写成论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此外,不少论文结语中所用的词语,常常表现出绝对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滥用“最”、“极其”、“所有”、“都”、“独有”、“毫无疑义”等绝对意义的词语。按常规,对于学术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古代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探索性的,发表意见时,不要急于下结论,应当使用一些探索性的或弹性较大的词语,尽量留有余地。因为学术探讨是没有绝对真理的。即便有了99%的论据,也不能忽略和排除1%的例外。 论文后面参考文献的写法,现在流行一种书目列得越多越好的做法,有的甚至将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都写进去,最多的多达二、三百种。事实上,文后的参考文献只是指对论文的写作中参考过并产生了影响的书目和篇目,并不是书目列得越多越好。相反的,不分学术价值,不分主次地罗列一大堆书目,是缺乏学术素养的表现。具有深厚学术素养的专家学者,仅看论文后的参考文献,大体能判断出该论文的学术价值。 艺术学论文:从高被引论文和期刊探析艺术学科学术影响力(2002—2011) 〔摘 要〕本文基于CSSCI数据库,统计分析近十年我国艺术学科高被引作者、高被引期刊频次,并用h指数评价高被引作者学术观点的影响力。统计数据客观显现我国艺术学科近十年期刊和作者高被引现状,引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与学术影响力的正比关系。在艺术学这门学科中高被引论文表明学术期刊及论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学术影响力;CSSCI;艺术学科;h指数;引文分析 高被引论文和期刊客观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及个人的科研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学术著作或者一篇学者的论文若被学术界众人重视及多次被引用,说明著作或者论文本身就有理论创新或实践价值。本文尝试从艺术学科高被引论文和期刊视角分析其学术影响力。 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以2002-2011年我国艺术学科来源文献、总被引篇次为依据,统计2002-2011年的相关数据。 2 数据分析 2.1 高被引论文源自文献类型的数据分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把学术文献分为12种类型:期刊论文、图书、报纸、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信件、汇编、报告、标准、法规、电子文献、其它。本文核心期刊数据来源于CSSCI收录艺术学期刊19种(2010-2011年)以及其它相关期刊。它们是我国艺术学科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主要载体。本文讨论的论文被引数据来源于上述文献类型及期刊种类。2002-2011年CSSCI收录我国艺术学科被引文献类型、总被引频次统计表见表1[2]。 统计结果显示,2002-2011年CSSCI收录我国艺术学科被引文献类型12类总计31 097篇,其中,图书、期刊、汇编合计为29 147篇,占全部文献类型的93.37%,占绝对比重。图书占38.75%略高于期刊2.57个百分点,凸显在艺术学科领域图书仍然占第一位,期刊占36.18%位列第二。汇编占18.80%位列第三。艺术学科总被引频次为40 349,图书、期刊和汇编3项之和占94.94%,其中,图书总被引频次为19 975次,达到49.50%,已独占鳌头,这在其他学科中为数不多。究其原因,与其重要学术专著更受学者青睐有关,这是艺术学科的特点。同时表明,篇均被引次数大幅度提高,主要原因是最近五年来,我国艺术学科学术论文发文数量及论文质量增长很快。 2.2 用h指数分析高被引论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J.Hrsch教授提出的h指数作为一种定量评估论著质量的方法[1],本文尝试用h指数进行统计。经过检索统计,我国艺术学界h指数最高的作者是作者A(王一川),其h指数为13,即作者A(王一川)发表的文献中,有13篇至少每篇的被引用次数不小于13。并给出其总被引次数的最低估计:h2=169。当然,实际的总被引次数通常会远大于h2,数据检索的结果,作者A(王一川)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被引达37次;《语言乌托邦》被引35次,作者A(王一川)的实际总被引篇次是564。其他h指数在10以上的艺术学专家有作者B(尹鸿)(h:指数=12)、作者C(周星)(h:指数=11)、作者D(于润洋)(h:指数=11)、作者F(乔建中)(h:指数=10);作者G(汪毓和),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被引篇次达到112次。作者M(薛艺兵),其《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出版,被引篇次为49次。还有作者I(陆晔),其“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被引篇次为51次,不胜枚举。 另据笔者统计,30名高被引作者h指数合计为225,平均为7.50。总被引篇次合计5 874,平均为195.8篇次。可见作者高被引论文、尤其是学术专著在艺术学界独具慧眼、学术影响力较大。这也与艺术学文献类型统计的图书数据基本吻合。 在h指数方法中,总被引次数Nc tot与h指数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方程Nc tot=ah2,其中a是系数。一般a介于3和5之间[3]。这对于统计作者的高被引论文数据比较科学。一般而言,作者较多,h指数较高。但是,也有作者较多,而h指数较低的情况。此外,笔者在实际分析作者被引频次与h指数关系时发现,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科学、实用的方法来确定作者的h指数:就是直接把作者的全部论文按照被引频次依次从高到低排,并用序号1、2、3…n标注排列。例如,A作者有30篇论文被引,当按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列至其第13篇被引论文时,序号是13,则A作者的h指数就是13。若B作者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至第5篇被引论文时,序号为5,则B作者的h指数就是5,(5=5)。此种方法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可以商榷。 2.3 高被引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和平均被引率分析 2002-2011年,高被引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平均被引率见表2。(去除自引) 表2显示,30名艺术学高被引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合计为1 208篇,平均为40.26篇;总被引率合计为155.05,平均被引率为5.16。从中可以看出,高被引作者的作品数与被引率显著正相关。其中,来源文献(作品数)最多的作者是作者B(尹鸿),有73篇,平均被引率为6.47。平均被引率最高的是作者D(于润洋),虽然,其来源文献有30篇、不是很多。但是,平均被引率高达12.33。究其原因,其《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出版,被引篇次高达62次;还有《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2010年仍然持续被引,被引篇次高达76次,独显其平均被引率相对最高。还有作者H(修海林),平均被引率也高达10.04,其《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出版,被引56次;《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被引26篇次,等等。凸显其学术研究成果被艺术学界普遍认可,学术影响力较大。同时也注意到,有些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比较多,但平均被引率却较低,主要是其个别作品被引率较高,而多数作品被引率较低所致。 艺术学论文:电视剧艺术学建构论文 一 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都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概括和总结,并且在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电视剧艺术学创建活动即是由于在社会展衍进程中现实地存在着的电视剧文艺实践所发出的历史必然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把握行为。正如其它艺术模式和艺术阐释一样,电视剧艺术实践和电视剧艺术理论也并不能脱离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而独存,其必然是作为整个人类大文化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这个大文化环境里,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既受这个环境的制约和催发,又以能动的积极参与精神扮演着文化环境本体拓展的主体角色。这是一种辩证运动的关系。人类大文化环境和各文化组成形态在互相作用的状态下按照它们的内在规律向历史的另一端行进,而从宏观文化与微观理论思维的相互作用与辩证交融的界面上出发去探究与二者相联系并且积极介入其中的一种建设性意识及其属性就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先锋意识正是我们在文化迅速嬗变的当前历史背景下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所要求的重要质素之一。 这里,在概念内涵上我们首先要把这里所说的“先锋意识”同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及其理论区别开来。自本世纪初以来先锋派崇尚者及实践者们尽管所持具体观点各异,哲学流派背景错落纷杂,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现象学甚至老庄哲学等都被其所采携,但在求奇索怪这一层面上却殊途同归。虽然不能否认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确有出色的专门家的存在,但一般来说,对一切传统模式的极端反叛构成了他们“独创性”的主要艺术趣味,从总体上看类似迪尚把小便池以《喷泉》命名后提交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也就基本上反映了该艺术思潮的艺术追求。毫无疑问,这种具有强烈消解色彩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艺术实践和理论当然不会成为我们散发清新朝气的崭新艺术学的催化剂,不论从外表还是内里都无法看出两者有太多相接近的地方。我们所说的“先锋意识”,指的是主体在理论施事前在大脑中所孕育的一种运动的积极的充分的能动的观念,它包含丰富的潜意识和显意识内容,并深刻地在整个理论思维生长过程中发生着影响。显然,这更接近“先锋”一词的原始意义,而在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前和建构中做为一种认知态度的存在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拥有这种“先锋意识”呢?在众多考察视角之中,我们可以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向度来审视:一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文化环境变迁的运动关系来看;二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当前大文化条件下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关系来看。 必须承认,虽然与整个宇宙时空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十分短促,但人类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确已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一过程不仅仍在蓬勃地继续着,而且在量的积累上也越来越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来完成的。进入20世纪以来,原来需用千年百年才发生较大流变的诸多传统文化模式受到了革命性冲击,发韧于欧洲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生革命循环模式已经可以用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了。在人类文化模式遽变的状态下,包括传统艺术及文艺理论在内的所有人文现象都毫无例外地重新受到了现实的拷问以求证其文化生存权力。幸运的是,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物理基础的电视艺术(含电视剧艺术)在新的大众文化角逐中不仅没有落得下风,反而取得了不俗的话语权力。而在这种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之所以要有一种先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并不由它自己所决定,在更深的层面上是生产力水平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表层文化形态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包括哲学、美学、文化学等等在内的全部人类精神产品以及复杂多变的人类文化现象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而存在的。恩格斯说:“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电视剧艺术实践及其理论是文化嬗变的产物,而文化嬗变又根本上是受生产力的推动才得以进行的。因此,在缤纷的艺术部落中由于先锋性生产力因素的介入而获得多种优势从而兼具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和科技文化属性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具有一种内涵丰富的先锋意识就不仅是其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它所存在的环境对它的必然规定。 横向地看,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对“先锋意识”的要求在与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相较中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把握。我们知道,人类庞大的艺术殿堂中珍藏着无数瑰宝,有的历史极为悠远,从原始社会绵延至今,如歌咏、舞蹈;有的在早期艺术形态发育并不充分,后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如书法、篆刻;有的本来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伴随着人类新的物质产品和技术手段的产生而产生的,如电影、电视。无疑,在这个艺术大家族里,电视艺术是诞生较晚但却发展最快的一个。它所具有的文化先锋色彩不仅在与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戏剧、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相比时可以直接地感觉得到,而且从技术支持层面上看同与其相差不大的电影艺术、电脑艺术以及其它融入更多新科技因素的艺术相比,从目前看它仍然拥有领先一步的受众认同感。这一地位的取得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电视本体对作为当代社会群体主体的“人”的更胜一筹的适应能力决定的。作为电视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剧艺术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其艺术实践同姊妹艺术电影或者其它艺术形态相比在先锋性内容上也要更特殊一些。以综合艺术面貌出现的电视剧从接受视角看比传统的电影方式有着获取更便利、选择方式更灵活和审美持续时间更长等一系列新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一种几乎集中了所有传统艺术样式于一身的现代艺术体裁。电视剧的创造过程得到了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因素的积极介入,而每一艺术样式自身亦处于时刻运动状态之中。这样,不断变化着的其它艺术动态便会在电视剧的生产中体现出来,电视剧艺术本体亦酝酿了更多的先锋意识生长点,而这同时也就必然提高了电视剧艺术学构造理论神经的反应能力。 二 那么,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一、整体把握的自觉性。 这里所说的整体把握包括两部分:一是把电视剧艺术学与其生长的文化环境做为一个紧密整体来把握;一是把电视剧艺术学内部众多组成因素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电视剧艺术学所生长的文化环境是一个随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复杂组织体,电视剧艺术学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任何其它成分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电视剧本体的衍变脉络发生影响。同时,电视剧本体也处于一种由许多艺术因素和非艺术因素所共同组成的极具综合性的交融状态,其组成因素的任何变动亦会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提供新的切入点。电视剧的外部因素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大环境,其内部各要素则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小环境,不论对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必须用整体的眼光对待之。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整体眼光必须是在充分自觉的基础上所施为的。可以说,能否自觉地运用不同方法对电视剧实践做整体的分析和梳理是电视剧艺术理论最终能否全面而扎实地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联系实践的敏锐性。 电视剧是一项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事业,简单停留在纯文本层面上是不能够对其有太多助益的。而理论的特点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易于走近它的书面性内容循环,正如电视文艺理论家曾庆瑞先生指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艺术科学,在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的时候,容易封闭自足,容易满足于自我欣赏,而脱离实践,不少的学科都有这样的教训。”在艺术实践中,电视剧与其它艺术相比起来的综合特征十分明显,它的实践内容也更为丰富,这就必然要求电视剧的艺术理论要更紧密地联系实践。我们不仅在考察电视剧的艺术本质、艺术哲学、艺术史等宏观内容时随时要以实践做为立论行文的根本,而且在探求诸如电视剧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管理等应用行为突出的电视剧本体形态时更要强化一种敏锐的实践观念。对电视剧理论工作者来说只有具备了有着灵敏的实践感应度的理论触角,才能真正为电视剧艺术学大厦的崛起做出大的贡献。 三、文化适应的主动性。 在科学技术和物质创造都取得巨大进步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被改变。如前文所述,在新的人类文化条件下所有人文现象都要受到现实的重新拷问以求证其话语权力,历史将迫使种种艺术形态为其存在的理由注入新的规定性,如果艺术不能合理地调整自身对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适应状态,那它就会随时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之中,这就是说,艺术本体应该有主动更新价值取向的能力,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教条。在艺术文化和信息文化的历史新背景下保持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稳定和提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用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思维去适应文化的流变过程。在文化适应上的消极被动心态是殊为有害的,不少所谓“不景气”的艺术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由于环境的变迁等外力因素使其容光不再,实际上从深层看相当大程度上是该艺术模式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较差造成的。电视剧艺术从目前看无疑是在文艺实践中较为出色的弄潮者,但不可忘掉的是,电视剧理论时刻要怀有一种文化竞争者的危机感,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剧时代以一个建设者而不是一个迷惘者的角色出现。 四、贴近大众的积极性。 与文化适应相伴,电视剧艺术学还要特别注意明确其同广大受众之间正确的关系。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是我们在讨论电视剧艺术学种种属性时须臾不能被忘记的。可以说,如果不是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生力军而昭显于当世,电视剧是不可能有着如现在一般旺盛的生命力的。在理论施事中切勿把这项鲜活的理论形态搞成一种只为“精英”们所瞻阅的书斋文本,在这方面理论界的教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许多人文科学理论的阐释方面,有相当多的理论被搞成了逻辑水平不高但又艰涩费解不知所云的半成品。电视剧与广大受众贴近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接受价值的高低,而电视剧理论对大众文化切入程度的深浅又直接影响到了电视剧艺术实践正确的方向感的树立。电视剧艺术理论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氛围之中去,不仅可以了解社会受众对电视剧艺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水平,而且又可以捕捉社会心理对艺术生产的新的审美需求,从而得到丰富的文化给养。 五、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表面上看,电视的艺术学理论同道德建设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它们好象是两个相距较远的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电视剧艺术理论工作者的思维中道德建设不仅不能消解而且应始终把其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一种理论,特别是一种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如果不能怀有充分的责任感去关注一个时代的道德建设,而只满足于在它狭窄的圈子内搞所谓“纯理论”的研究,那么这种理论就必定是一种残缺的不完整的理论。电视剧理论建构中的先锋意识所包含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是对社会中的人的道德感的积累和张扬,这是由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决定的。电视剧在作品中所传达的内容往往成为大众精神给养的一个重要源头,因而传递怎样的符合历史和美学双重要求的正确价值观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精神背景下坚持给予道德建设以充分关注,始终不放弃对人类高尚的精神家园的追求,保证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和理论不会在躁动不安的虚浮状态中迷失自己,对电视剧艺术学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上述五个方面作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相联的。可以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能否自始至终地抱持这些先锋意识内容不仅是塑造良好理论施事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质量和水平能否得到保证的重要前提。 艺术学论文:职业艺术学院职业教学论文 引言: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不平常的世纪。中国人民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同时也经历了空前的文化转折。尤其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作为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个分支,中国职业正经历着最为辉煌的高峰和最为险恶的低谷。80年代上海美影厂出品的《大闹天宫》(1982年)、《哪吒闹海》(1983年)、《三个和尚》(1982年)、《小蝌蚪找妈妈》(1981年)、《人参果》(1982年)、《金猴降妖》(1989年)、《女娲补天》(1986年)等一大批职业影片在国际上获奖,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目光。在此之后,随着90年代的来临,《狮子王》(1994年)、《钟楼怪人》(1996年)、《花木兰》(1998年)等一大批海外商业职业大片的成功上映,使得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的职业热潮,中国职业相形见绌。因为90年代,中国职业几乎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作品。再加之高的引进,为外国职业艺术家提供了更先进的和充分表现艺术的可能。1995年《玩具总动员》、1999年《泰山》、1999年《恐龙》、2001年《怪物史莱克》、2001年《怪物公司》等一大批数字职业电影的涌现,将职业艺术的视听表现力推向极至,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回报,也引起强烈的反响,创造了《狮子王》获3亿1290万美元票房,《玩具总动员2》获2亿4580万美元票房,《泰山》获1亿7110万美元票房,《恐龙》获1亿3780万美元票房,《怪物史莱克》获2亿6766万美元票房,《怪物公司》获2亿4463万美元票房等商业奇迹。 另外,职业的周边产品的开发更使商业潜力无限。外国电视版职业的大量引进,极大的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这使我国小至家家户户的电视节目,大到大街的书店报亭,玩具、礼品店,无不充斥着外国职业的周边产品:漫画、宣传品、装饰品、服装鞋帽、日用品、玩具等等。由此,外国职业不仅获得了巨额的利润,而且又极大的促进了下一部影片的成功推出。机器猫、米老鼠、皮卡丘、蝙蝠狭、史努比等大批卡通名星已深入人心,而我国传统职业中的孙悟空、葫芦娃等中国明星,在当今中国年轻人当中,却很少被谈及。至此,中国职业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 造成这一形势的原因很多,这不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而是在长期计划下进行创作的必然结果。那么,在新形势下,中国职业该何去何从,中国职业人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有资料指出:从1990年10月召开的“全中国职业联席会议”开始,九十年代中国职业实际上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大的转型,职业界进行着新的一轮创业。面对新文化的建构.新的职业艺术理念和新的经济观念,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职业业对中国职业的冲击,中国职业应改进自己的创作,向职业的商业化,市场化迈进。 1999年8月上海美术制片厂率先推出了《宝莲灯》,这便是中国职业对职业大片完全商业性运作的第一次尝试。票房收入2000万人民币,加之影片后期产品及衍生品如光碟,画册,文具,玩具,服装等,商业回报相当可观。由此可见,不是中国职业无市场,而是中国职业缺乏商业性。尽管此片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无疑有着极为重大的转折意义,它为中国职业吹响了向商业化迈进的号角。 (一)。中国职业产业要发展,应注重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产业要发展商业性,教育是关键。正如我国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主任梁晓涛在他的文章《国产职业事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中将中国职业片创作与制作的全程比喻为一条鱼:鱼头为前期创作(包括剧本、美术设计、动作设计、导演、文字分镜头及画面分镜头台本等),鱼身为中期制作(包括设计稿绘制、原动画绘制、背景绘制、描线上色、拍摄等),鱼尾为后期制作(包括剪辑、作曲、演奏、声效、配音、合成等)。梁晓涛说:“很遗憾,我国动画的创作和制作恰如中间粗两头细的鱼一样,前期创作和后期创作薄弱,而中期制作倒已经与国际准相接轨”。前期与后期创作的薄弱严重我国动画片的品质,阻碍我国动画片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梁晓涛在文中还指出:在前期创作中,剧本和导演两个环节的薄弱程度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编剧凤毛麟角,我国制作的职业片故事性不强即为佐证。目前从事职业片编剧的人员中,儿童作家和美术制作人员居多,这使职业片的文学与美术的含量很高,但是,由于这些编剧对电影语言运用的不成熟,导致职业片的影视感不足,缺少视觉震撼力。与此相类似,职业导演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我国,职业导演多为从美术人员转行而来,美术含量高而影视思维弱。而对于职业导演来说,虽然需要美术修养,但电影语言的娴熟运用才是职业片成功的根本。因为职业片是电影的一个片种,它要遵循电影创作的所有,它与其他电影片种相区别的根本点只不过是它用职业的形式来表现而已。由于我国目前的职业导演很多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电影,对电影语言的运用就显得不娴熟,更缺少创造性,所以我国多数职业片的电影含量不高,播映效果欠佳,这是我国与其他职业大国职业节目的主要差距之一。 这两个薄弱环节恰恰体现了中国职业商业性不强的问题。正是剧本和导演两个环节的薄弱,导致中国职业片成为“内容贫乏,情趣低下”的代名词。中国职业失去了市场,失去了观众。造成这两个环节薄弱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从业人员缺乏商业意识,不能从市场出发进行创作,忽视了商业性在职业中的重要作用,要增强职业创作的商业性,就必须从职业教育中抓起。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培养有商业性思维的高素质创作人才,是发展中国职业,当务之急。 (二)。商业性在教育中的体现。 那么,何为职业的商业性?它自身又有哪些特性呢? 那麽先让我们明确以下两组概念: 职业传统的分类:艺术职业片与商业职业片。商业职业片又包括影院职业片与电影职业片。 艺术职业,多为40分钟以下的短片,这些影片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而以追求某种艺术境界或表现艺术技术为宗旨。在我国,更加重视这类影片的艺术性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或道德情操。如《骄傲的将军》(1956年)、《牧笛》(1963年)、《三个和尚》(1980年)、《超级肥皂》(1986年)、《山水情》(1988年)等,都是这一类的优秀职业片。为艺术而艺术,固然是一种善的追求,但遗憾的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在一定意义上早已断言最终会到来的优劣之差;在商业大潮冲击下的职业片市场,艺术职业片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商业职业片,顾名思义是以追求商业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影片,市场利润是衡量此类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在这类影片中,一切艺术性因素都首先是现实经济效益的手段。商业职业片又可分为影院职业片和电视职业片。 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白雪公主》(1937年)、《狮子王》(1994年)、《花木兰》(1998年)等可说是典型的影剧片。新中国成立至今,严格意义上以商业价值为目的的影院职业片应从《宝莲灯》算起,而它之前的几部职业片《大闹天空》(上,下集)(1961-1964年)、《哪吒闹海》(1980年)、《天书奇谭》(1983)、《金猴降妖》(1985年)等虽然也有拷贝远销国外,但人们更重视它们的是社会效益和艺术影响力,所以称其为影院艺术片更为恰当。 商业职业片具有的那些商业化特性便是职业的商业性。它不单纯指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性职业片,也不单纯指好莱坞式的商业片,而是指在中国国产职业民族风格基础上增添的商业化成分。这样,我们就不会完全否定历史成果,而是更多考虑如何继承和发扬。韩国电影1995年之后的崛起,再次证明任何单纯意义上的模仿都不是职业艺术的真正出路。韩国电影商业化的成功,仍旧保持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和较高的艺术品味。他们之所以会为世界认可,就是在推动影片商业化的同时,不忘保存民族风格,根据自己国情,不盲目降低艺术水准。注重商业性,是指培养这种观念,培养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艺术创作才能。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过硬的视听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绘画功底,善于讲故事构思剧情的创意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整体的卡通意识及对新鲜事物的把握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具备以上能力的从业人员,才能够真正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才能凝聚了更多人(社会团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创作完成艺术作品,最终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国内各院校职业教育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应该说较早。回顾职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五十年代初。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职业家曾在“苏州美术专校”开办职业科,先后招收两届学生。该科在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时,并入北京电影学校,学生于1953年毕业,而后停办。其中大部分师生进入“美影”工作,为美术电影增添了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第二个阶段是在六十年代初期。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设立职业专科,由钱家骏任主任、张松林任副主任培养具有大专程度的职业人员。该校共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先后于1961、1963年毕业,但于1963年停。,这批专业人员又充实了“美影”的创作队伍。 由于“”的干扰,培养职业人才的工作中断了十多年,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十年动乱之后,“美影”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动画人才。一是电影学院开设动画班,多次派专业老师任教,培养了一批高等程度的动画人员。二是与上海华山中学合作,开设中等程度的动画动画班,共招收三个班级,培养了六十多名动画人员。三是在厂内开办动画训练班和动画设计训练班,以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创作人员。通过上述三种途径,在八十年代,又有一大批动画人才正在茁壮成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动画教育仍显得规模很小,专业学科建设欠缺,而且没有形成系统性与联系性。乃至今天在课堂设置上与教学安排上,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正规化。 近些年来,发展职业教育已被摆到议事日程上来。美术电影人才的培养,尤其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发展。两年来,国内已有近十所高校开设了职业专业。新的职业艺术家将在他们中间出现。目前,开办职业专业的院校大致分为两种,一类为影视艺术类院校,包括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其办学特色以电视节目制作、艺术性电影、脚本编剧等为主。另一类为艺术类院校,包括吉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院等,办学特色以平面漫画出版物、多媒体技术、影像视频编辑为主。从办学数量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而培养人才的层次也有了显著提高,并且逐渐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无疑是对整个中国职业发展的有益补充。然真正的实现中国职业的商业化,还须继续努力。 2.汇佳职业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学分析 面对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行业,汇佳职业艺术学院保持着冷静的思考。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分析当前形势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确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思想体系,走出一条新路,确立了自己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需要大量的职业从业人员,学校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课程设置必须明确培养方向,如一般的业务人员要加强其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高级专业人才,除了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外,更要加强其艺术修养和理论素养,即着力培养其艺术创造力。 汇佳职业艺术学院针对当前职业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制定了科学、系统、正规的职业专业课程。以宏观的职业产业为切入点,重新整合职业专业各门课程的概念和含义,充分发掘和倡导职业的性与娱乐性,深抓有专业特点的基础课建设,重视影视语言修养的培养,有机搭配成熟商业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各学科知识。 表四:专业 分类课程内容目的内容要求针对问题 文化课语文、、、、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基本素养和社会生活知以课本为纲要,以职业专业角度为切入点,思想不深刻思维狭小艺术修养低 专业课基础素描、速写、色彩、绘画技能具有职业专业特点的基础教学。强调空间造型结构特点,要求学生要理解型和掌握型。绘画能力差造型能力差 专业课职业、原画、设计搞、造型设计、场景设计、画什么训练学生严格的达到标准的职业制作工艺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达到较高的职业表演能力,及丰富的想象能力。高标准的制作水平 专业微机课二维拍摄后期合成、特技、三维、建模、渲染、贴材质、现象、利用科技手段做职业。掌握高科技手段实现职业意识。技术能力弱工作效率低 专业理论课。影视鉴赏、视听语言、电影艺术史、职业市场学怎样画结合职业专业特点,电影语言及理论。编剧能力差,市场观念弱 这样的课程设置层次分明,所包含知识全面,有利于学生将来从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加深对职业的理解、认识。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与基础的并重,协调了二者的关系。正如电影学院院长孙立军所说,“让我们来看看迪斯尼做职业人物造型的:造型设计师在对剧本有了深入了解后,在现实生活中找与职业人物性格相近的模特,对其写生。在把握了对象的总体形态和性格特征后,再来进行抽象和提炼。这样创作出的造型才生动,才能打动人。”可见,二者皆重要,不可偏废一方。 其次,汇佳职业艺术学院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师资对伍,为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倍出提供保障。汇佳职业艺术学院的教师不仅具备广泛寬博的知识面,灵活机智的教学法,专业精深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具有以下特点: 教师素质优势 文化课专业学科院校毕业头脑灵活由学术著作的优秀人才知识渊博能灵活调度知识间有机联系增强信息量 专业课基础背景设计或有专业知识的美术院校本科生使基础与专业课更有机联系 专业课从事专业创作多年的有高等教育经历的创造性人才使学生学习到更有高度的专业知识 专业理论课影视,编导专业的有建树优秀人才增强学生的电影知识 专业微机课熟悉软件,有多年创作经验的优秀业内人才增强表现手段的先进性 (2)。显著的教学成效 经过一年的教学探索,我们已取得显著成果。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完整地将整个职业流程系统地了一遍。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小短片,创作出各种教学短片不下20余部,其中较为成熟的有3部。学生的创作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一般的传统职业向新式风格化的影片提升。第二学期,一方面增强了基础课学习,为进一步表现更加深刻的造型和动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增加了对业界现状的了解,通过对上海美影厂即相关动画公司的考察学习,学生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当前形势,更加深刻理解,学校课程的实用性以及性。加上影视课的学习,学生都在原来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并确立了奋斗目标。 与此同时,良好的办学声誉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实践机会。学生完成社会项目多个(短片8个,及其他职业片多个)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广泛的社会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的机会。2002年5月20日,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全国高校动漫节上,我校一名学生的作品获优秀奖。 由此可见,汇佳职业学院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艺术风格及取向基本形成,集中体现为当前正在积极制作的职业片《库比》。 我们取得的成绩再一次证明,专业方向的正确性及实施的有效性。它不但解决了学生将来就业的顾虑,同时也解决了家长的顾虑,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与学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方向一致。 (三)。在中体现商业性应注意的。 虽然我们在很短时间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如学籍管理的有关细则还有待完善,各学科的自身建设还有待于深化,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还有待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专业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尊重各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增强知识的联系性、有机性。这将更加符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规律。 汇佳职业艺术学院作为一个年轻的学院,带着蓬勃的朝气,不会墨守陈规,而是积极进取,注重探索与实践,时时刻刻关注着业界的动态,把握着的脉搏,在既定的方向上进行探索。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不足,对各学科知识的不同层次提出更加细化的要求,坚持创新、求实的治学精神。 (四)。强调商业性并不等于否定艺术性,二者应实现统一。 汇佳职业艺术学院倡导商业性,但并不等于排、否定艺术性。我们对艺术性的追求是建立在商业性基础上,即建立在务实基础上的艺术追求。在教学中这样教导学生,职业不是单纯的商品,它是承载着精神内涵的文化产品,它的宣传、诱导作用绝不可忽视。在,14至17岁的青少年已经成为低幼儿之外的第二个职业片大宗受众,也是卡通消费的主要群体。这一年龄正处于有一定的判断和选择权,但没有成熟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的阶段。这就对我们的职业创作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是顺应他们的盲目选择,被他们的喜好牵着走,还是用既能够占领市场又具有高尚艺术品位的优秀作品来教育、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形成理性、健康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如果职业创作采取盲目迎合的姿态,必将造成深远的负面。同学们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感和应处的地位,既是大众文化的创造者,更是大众文化的引导者,而不是被动的跟随着。这样,一方面避免商业性影片不至于庸俗化;另一方面也使艺术性不至于过于超脱。我们的动画艺术是能被广大观众接受的高档次高品位的商业动画艺术。这样艺术会成为有本之木,商业性会成为有源之水。艺术性与商业性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最终中国动画。 随着我们的努力,我国的商业职业必将带动动画及文化消费的提升,同时也将给动画的艺术性创造更丰厚的物质基础与社会环境。汇佳动画艺术学院一定会做出商业性、艺术性皆高水准的动画影片来服务社会,这是每位汇佳动画人的理想。不可或缺的商业性是艺术性提高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汇佳实现其理想的必行之路。 艺术学论文:电视剧艺术学管理论文 一 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都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概括和总结,并且在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电视剧艺术学创建活动即是由于在社会展衍进程中现实地存在着的电视剧文艺实践所发出的历史必然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把握行为。正如其它艺术模式和艺术阐释一样,电视剧艺术实践和电视剧艺术理论也并不能脱离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而独存,其必然是作为整个人类大文化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这个大文化环境里,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既受这个环境的制约和催发,又以能动的积极参与精神扮演着文化环境本体拓展的主体角色。这是一种辩证运动的关系。人类大文化环境和各文化组成形态在互相作用的状态下按照它们的内在规律向历史的另一端行进,而从宏观文化与微观理论思维的相互作用与辩证交融的界面上出发去探究与二者相联系并且积极介入其中的一种建设性意识及其属性就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先锋意识正是我们在文化迅速嬗变的当前历史背景下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所要求的重要质素之一。 这里,在概念内涵上我们首先要把这里所说的“先锋意识”同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及其理论区别开来。自本世纪初以来先锋派崇尚者及实践者们尽管所持具体观点各异,哲学流派背景错落纷杂,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现象学甚至老庄哲学等都被其所采携,但在求奇索怪这一层面上却殊途同归。虽然不能否认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确有出色的专门家的存在,但一般来说,对一切传统模式的极端反叛构成了他们“独创性”的主要艺术趣味,从总体上看类似迪尚把小便池以《喷泉》命名后提交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也就基本上反映了该艺术思潮的艺术追求。毫无疑问,这种具有强烈消解色彩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艺术实践和理论当然不会成为我们散发清新朝气的崭新艺术学的催化剂,不论从外表还是内里都无法看出两者有太多相接近的地方。我们所说的“先锋意识”,指的是主体在理论施事前在大脑中所孕育的一种运动的积极的充分的能动的观念,它包含丰富的潜意识和显意识内容,并深刻地在整个理论思维生长过程中发生着影响。显然,这更接近“先锋”一词的原始意义,而在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前和建构中做为一种认知态度的存在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拥有这种“先锋意识”呢?在众多考察视角之中,我们可以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向度来审视:一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文化环境变迁的运动关系来看;二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当前大文化条件下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关系来看。 必须承认,虽然与整个宇宙时空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十分短促,但人类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确已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一过程不仅仍在蓬勃地继续着,而且在量的积累上也越来越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来完成的。进入20世纪以来,原来需用千年百年才发生较大流变的诸多传统文化模式受到了革命性冲击,发韧于欧洲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生革命循环模式已经可以用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了。在人类文化模式遽变的状态下,包括传统艺术及文艺理论在内的所有人文现象都毫无例外地重新受到了现实的拷问以求证其文化生存权力。幸运的是,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物理基础的电视艺术(含电视剧艺术)在新的大众文化角逐中不仅没有落得下风,反而取得了不俗的话语权力。而在这种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之所以要有一种先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并不由它自己所决定,在更深的层面上是生产力水平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表层文化形态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包括哲学、美学、文化学等等在内的全部人类精神产品以及复杂多变的人类文化现象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而存在的。恩格斯说:“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电视剧艺术实践及其理论是文化嬗变的产物,而文化嬗变又根本上是受生产力的推动才得以进行的。因此,在缤纷的艺术部落中由于先锋性生产力因素的介入而获得多种优势从而兼具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和科技文化属性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具有一种内涵丰富的先锋意识就不仅是其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它所存在的环境对它的必然规定。 横向地看,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对“先锋意识”的要求在与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相较中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把握。我们知道,人类庞大的艺术殿堂中珍藏着无数瑰宝,有的历史极为悠远,从原始社会绵延至今,如歌咏、舞蹈;有的在早期艺术形态发育并不充分,后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如书法、篆刻;有的本来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伴随着人类新的物质产品和技术手段的产生而产生的,如电影、电视。无疑,在这个艺术大家族里,电视艺术是诞生较晚但却发展最快的一个。它所具有的文化先锋色彩不仅在与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戏剧、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相比时可以直接地感觉得到,而且从技术支持层面上看同与其相差不大的电影艺术、电脑艺术以及其它融入更多新科技因素的艺术相比,从目前看它仍然拥有领先一步的受众认同感。这一地位的取得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电视本体对作为当代社会群体主体的“人”的更胜一筹的适应能力决定的。作为电视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剧艺术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其艺术实践同姊妹艺术电影或者其它艺术形态相比在先锋性内容上也要更特殊一些。以综合艺术面貌出现的电视剧从接受视角看比传统的电影方式有着获取更便利、选择方式更灵活和审美持续时间更长等一系列新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一种几乎集中了所有传统艺术样式于一身的现代艺术体裁。电视剧的创造过程得到了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因素的积极介入,而每一艺术样式自身亦处于时刻运动状态之中。这样,不断变化着的其它艺术动态便会在电视剧的生产中体现出来,电视剧艺术本体亦酝酿了更多的先锋意识生长点,而这同时也就必然提高了电视剧艺术学构造理论神经的反应能力。 二 那么,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一、整体把握的自觉性。 这里所说的整体把握包括两部分:一是把电视剧艺术学与其生长的文化环境做为一个紧密整体来把握;一是把电视剧艺术学内部众多组成因素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电视剧艺术学所生长的文化环境是一个随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复杂组织体,电视剧艺术学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任何其它成分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电视剧本体的衍变脉络发生影响。同时,电视剧本体也处于一种由许多艺术因素和非艺术因素所共同组成的极具综合性的交融状态,其组成因素的任何变动亦会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提供新的切入点。电视剧的外部因素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大环境,其内部各要素则构成了电视剧文化的小环境,不论对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必须用整体的眼光对待之。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整体眼光必须是在充分自觉的基础上所施为的。可以说,能否自觉地运用不同方法对电视剧实践做整体的分析和梳理是电视剧艺术理论最终能否全面而扎实地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联系实践的敏锐性。 电视剧是一项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事业,简单停留在纯文本层面上是不能够对其有太多助益的。而理论的特点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易于走近它的书面性内容循环,正如电视文艺理论家曾庆瑞先生指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艺术科学,在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的时候,容易封闭自足,容易满足于自我欣赏,而脱离实践,不少的学科都有这样的教训。”在艺术实践中,电视剧与其它艺术相比起来的综合特征十分明显,它的实践内容也更为丰富,这就必然要求电视剧的艺术理论要更紧密地联系实践。我们不仅在考察电视剧的艺术本质、艺术哲学、艺术史等宏观内容时随时要以实践做为立论行文的根本,而且在探求诸如电视剧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管理等应用行为突出的电视剧本体形态时更要强化一种敏锐的实践观念。对电视剧理论工作者来说只有具备了有着灵敏的实践感应度的理论触角,才能真正为电视剧艺术学大厦的崛起做出大的贡献。 三、文化适应的主动性。 在科学技术和物质创造都取得巨大进步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被改变。如前文所述,在新的人类文化条件下所有人文现象都要受到现实的重新拷问以求证其话语权力,历史将迫使种种艺术形态为其存在的理由注入新的规定性,如果艺术不能合理地调整自身对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适应状态,那它就会随时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之中,这就是说,艺术本体应该有主动更新价值取向的能力,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教条。在艺术文化和信息文化的历史新背景下保持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稳定和提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用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思维去适应文化的流变过程。在文化适应上的消极被动心态是殊为有害的,不少所谓“不景气”的艺术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由于环境的变迁等外力因素使其容光不再,实际上从深层看相当大程度上是该艺术模式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较差造成的。电视剧艺术从目前看无疑是在文艺实践中较为出色的弄潮者,但不可忘掉的是,电视剧理论时刻要怀有一种文化竞争者的危机感,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剧时代以一个建设者而不是一个迷惘者的角色出现。 四、贴近大众的积极性。 与文化适应相伴,电视剧艺术学还要特别注意明确其同广大受众之间正确的关系。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是我们在讨论电视剧艺术学种种属性时须臾不能被忘记的。可以说,如果不是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生力军而昭显于当世,电视剧是不可能有着如现在一般旺盛的生命力的。在理论施事中切勿把这项鲜活的理论形态搞成一种只为“精英”们所瞻阅的书斋文本,在这方面理论界的教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许多人文科学理论的阐释方面,有相当多的理论被搞成了逻辑水平不高但又艰涩费解不知所云的半成品。电视剧与广大受众贴近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接受价值的高低,而电视剧理论对大众文化切入程度的深浅又直接影响到了电视剧艺术实践正确的方向感的树立。电视剧艺术理论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氛围之中去,不仅可以了解社会受众对电视剧艺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水平,而且又可以捕捉社会心理对艺术生产的新的审美需求,从而得到丰富的文化给养。 五、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表面上看,电视的艺术学理论同道德建设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它们好象是两个相距较远的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电视剧艺术理论工作者的思维中道德建设不仅不能消解而且应始终把其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一种理论,特别是一种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如果不能怀有充分的责任感去关注一个时代的道德建设,而只满足于在它狭窄的圈子内搞所谓“纯理论”的研究,那么这种理论就必定是一种残缺的不完整的理论。电视剧理论建构中的先锋意识所包含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是对社会中的人的道德感的积累和张扬,这是由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决定的。电视剧在作品中所传达的内容往往成为大众精神给养的一个重要源头,因而传递怎样的符合历史和美学双重要求的正确价值观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精神背景下坚持给予道德建设以充分关注,始终不放弃对人类高尚的精神家园的追求,保证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和理论不会在躁动不安的虚浮状态中迷失自己,对电视剧艺术学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上述五个方面作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相联的。可以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能否自始至终地抱持这些先锋意识内容不仅是塑造良好理论施事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质量和水平能否得到保证的重要前提。 艺术学论文:艺术学研究与学术规范论文 拙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颇出乎我的意料。该书是我在浙江台州经过8年田野考察之后形成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学习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以文本与田野结合的路径从事当下艺术研究的初步尝试。著作已经出版,同行乃至一般读者自会判断其中得失。但是我深知诸多学者对拙著的兴趣并不完全针对拙著本身,学界的反应涉及到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重大问题,而有关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一评价体系与学术规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趋向,改革开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热”和“文化热”时期都曾经颇受关注的宏观研究,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批针对个案的田野考察成果问世并且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视为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受重视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艺术现象,这一方法层面的变化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质疑。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也必然导致艺术学研究出现学术与文化视角的转换。这个可能出现的最有理论价值的变化,我将在下一部分论述,这里首先想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义不止于文化层面上研究视角的转换,它还可能给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带来另外两个方面可能形成的变化乃至冲击。 其一,是有可能导致目前的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改变。 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体系决定的研究者知识谱系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特殊的主导位置,因而,和这一理论背景相吻合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以概念和范畴为核心的抽象的理论探讨与分析,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对具体对象的个案的、经验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学术发展不同趋势的选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影响,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体性的、玄学研究路向,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有趣的呼应——所谓“小学”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显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朴学”也被后世的学术史家解读成是由明入清的汉代知识分子对严酷现实的逃避,以及对清代统治者的消极抵抗。 改革开放以来,苏俄引进的僵化理论教条渐渐丧失了独断地位。但是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学术研究群体的知识体系的转变并不能同时完成,因而学术研究基本趋势的转变,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更重要的是,正由于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需要新的思想资源用以突破旧的苏俄教条的禁锢,观念和理论层面的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因之出现一大批偏重于观念与理论探讨的研究文献,也是时代的要求。可惜新的艺术观念与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也就不能真正完成观念与理论拓展的历史任务,整个国家的艺术科学研究水平,并不会仅仅因为观念与理论的更新而有明显的提高。 以1999至今这三年里的戏剧学研究为例,按照我的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戏剧学研究文献里,基础理论与范畴、规律的研究不可思议地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它在所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里占到1/3左右。对戏剧基本特征、基础理论和普遍规律的探讨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学术界将如此大的精力用于这类纯粹理论性的探讨,却不能算是正常现象;其中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事这类基础研究的学者,多数身处并不拥有掌握研究资料与信息方面优势的中小城市或非专门研究单位。诚然,戏剧研究领域史的研究以及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并不缺少,但是,撇开史的考证,这类研究也主要是对戏剧整体时代特征或艺术特征的讨论,当然也包括一些群体研究或类型研究,其中“论”的部分比“述”的部分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戏剧史研究领域,元杂剧尤其是关汉卿研究较受重视,中国现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个案研究是对曹禺和莎士比亚的研究,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其它同一领域剧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总和,然而对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包括关汉卿研究在内,有关剧作主题、作品性质、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的辨析与讨论占有最大的份量。有关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并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上的个人独特见解的优秀论文论?欢桓鑫薹ɑ乇艿氖率凳牵渲兄辽?0%以上的论文和论著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提供现有文献以外的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研究从“知识的增长”这一学术发展角度上看,贡献几乎等于零。通过提交给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论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内学者的论文选题与境外学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清晰可见。 我不敢断定戏剧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毫无保留地推之于整个艺术学研究领域,但是我相信从整体上看,要说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仍然流行重视抽象、宏观的理论研究,轻视经验的、个案的实证研究的学风,恐怕并非妄言。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近代的兴起,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个案的、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成为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只有戏剧学乃至整个艺术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实证的、个案的研究,理论与观念上的突破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对田野方法的重视,完全可能使国内艺术学研究转向更注重个案研究和经验性研究,同时给予这一类研究成果更公允的评价。这样的转变无疑将逐渐引导整个研究风气的转换。 其次,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对于强化国内艺术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将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 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强调个案研究与研究者直接经验的价值,但同时更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成果表述的规范,其中也包括经验描述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仅是学术积累的需要,也是使学术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学价值的需要。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在通过规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这样的研究取向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分为两个重要群体,除了一批身居高等院校的学者以外,还有更大的一个群体身居文化部门所属的艺术研究机构。以戏剧学研究为例,后一个群体的规模显然要超过前一个群体,而且由于与戏剧创作演出的实际接触较多,在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无可讳言,这个被习称为“前海学派”的学术群体长期以来偏重于戏剧艺术实践,虽然相对而言具有比较注重经验研究的优势,也拥有许多第一手的珍贵的学术资源,重视艺术的当下性,但是由于不够注重学术规范,因此很难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承认。多年来,境外数以百计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知名的或尚未知名的学者相继来到国内,他们在与这个群体的接触交流过程中获益匪浅,文化部门所属的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反而要通过境外学者的转述,才为外部世界和主流学术界所知,究其原因,正缘于“前海学派”在研究的以及成果表述的规范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换言之,经验性的研究以及对经验的感性描述本身,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理性的方法呈现出来,才拥有足够的学术意义,才会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才可能充分显现其学术价值。 因此,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从事田野研究时遵循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地弥补“前海学派”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弱项,使这个学术研究群体掌握的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通过更多途径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因此,对于中国艺术学研究而言,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使被称之为“前海学派”的这个研究群体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将给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二研究视角的转变 当然,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最具学术意义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它可能带来的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视角的改变。 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学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学研究一样,它之受到西方学术的刺激与影响是无可讳言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西方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视角,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简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学主要是在欧洲的文化传统和解决欧洲社会遇到的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展,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欧洲中心的世界观,这种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欧洲中心的人文科学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留下它的痕迹。在研究与品评中国本土艺术时,人们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习惯运用的艺术标准,比如说以西方音乐体系评价中国本土音乐,以西方戏剧理论解释中国戏剧并且试图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国本土戏剧,把油画的教学体系搬用到中国画的教学中,等等。这样的现象存在于艺术学的多个领域,换言之,西方比较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整体植入,确实在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种整体植入的结果与中国本土艺术以及中国人的情感经验之间的距离,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症结。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却给我们一条走出这一症结的路径。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田野方法,而且还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虽然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起源都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观逐渐成为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原来受到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影响最深的研究领域,现在则相反成了对欧洲中心文化观形成最猛烈冲击的领域,成为最坚决地推动文化多元观和消解欧洲中心论的学术领域。这一思想方法的变化对田野研究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而这种非常之符合当代世界潮流的学术方法的引进,对于后发达国家尤其重要,因为越是后发达国家越是需要通过文化多元观念以消除文化自卑感,正视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因此,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田野研究工作者不再像摩尔根时代的学者那样,抱着了解人类童年的文化优越感,把非西方社会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而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传统与现实的差异,在解释它们的历史与现实时,也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互相尊重。而这样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除了西方中心视角以外,多年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个尚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视角,那就是一种过于贵族化的艺术观仍然占据着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观念不仅仅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艺术活动不能以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另一种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们的个人兴趣,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作为衡量所有文化行为的唯一标准。 当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将他们的考察对象,从长期以来拥有文化特权的上流社会转向更广阔的草根阶层时,还伴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事实使人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用以情感交流与表达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对民间草根阶层的艺术、趣味与审美活动的歧视和改造,强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贵族自以为是的艺术观与审美趣味,正是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禁忌。 在中国艺术学领域,这种文化贵族心态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人们长期以来习焉不察的“采风”这样的辞汇产生强烈的质疑。确实,如果说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学创作与研究对于那些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艺术活动并不是毫不关心,那么很难否认,创作与研究者们经常是以“采风”的态度去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活动的。人们惯于使用“采风”这样的辞汇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从历史上看,“采风”的制度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它隐含了官方与民间二元且以官方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从现实的情况看,“采风”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研究只关注民间艺术活动作为创作素材的价值。因此,“采风”的实质,正是站在官方或文化贵族的立场上对民间艺术活动非常功利化的利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十年里,地域色彩鲜明的和非主流的艺术样式和优秀艺术作品,经常被主流艺术用以为创作的材料,回顾近几十年的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有世界影响的优秀作品都是用西化和文人化的手法处理本土民间艺术元素的产品。然而,在民间艺术活动被大量地用以为创作材料而遭到掠夺性开采的同时,它们本身却仍然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视为必须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拥有艺术价值的对象。 以“采风”的心态从事本土与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从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种艺术样式、多种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异的伦理道德和习俗对于它们的主体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致力于在这些独特的艺术与生活的原生环境中,还原它们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风”式的官方和贵族文化心态,才能获得对民间艺术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亟需借鉴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摒弃西方中心与贵族趣味对民间话语空间的挤压。 三一个实例:路头戏 如果我们的艺术学研究能够更多地注重对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与引进,尤其是彻底改变欧洲中心主义与贵族主义文化观,那么对诸多艺术现象的研究与评价,都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我的研究领域,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完全可以用以说明研究视角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那就是对台州戏班大量演出的路头戏(或曰提纲戏、幕表戏)的研究与评价。 近几十年戏剧研究领域几乎完全没有对路头戏的研究,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路头戏却可以说是中国戏剧最主要的演出形式,它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戏剧起源的年代。路头戏之所以长期被戏剧研究人员们忽视,是由于它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遭到批判,成为从上而下的“戏改”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对路头戏的批判,其理论背景很值得今人深思。 对路头戏的批判与其说出自艺术的原因,还不如说出自趣味的原因。它一直被看成是粗糙、原始和简单的演剧方法,然而它并没有像同时代其它那些更为粗糙、原始与简单的民间艺术那样获得尊重,它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创作的素材以及改造对象,直到现在,在多数当代戏剧史家们的眼里,路头戏之受到批判乃至遗弃,仍然被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然而,当我们通过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思路重新探讨路头戏的存在以及它的意义,就会清楚地看到,像路头戏这样一种有着千百年悠久传统的演剧方法,它之所以会受到众口一辞的批判以及遭致普遍遗弃,正由于长期以来西化的和贵族的文化视角在艺术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路头戏之所以在1950年代初受到大范围的批判,首先是由于主持“戏改”工作的政府官员,主要是一批西化程度比较高的、经常接触甚至直接参与话剧创作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排除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戏改”简直可以说就是在用西方的、话剧的戏剧观,居高临下地改造中国本土戏剧。像路头戏这种本土色彩浓厚的传统演剧方法,与这些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戏剧学模式完全不相吻合,它之受到排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路头戏的演剧方法被后来的国办或准国办的戏剧表演团体遗弃,还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长期以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是由传统诗学基础上培养的文人决定的,虽然传统文人最终接受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却始终未能充分受容昆曲以外的各种“花部”戏剧剧种,同时也难于充分认同民间极富创造性的口传文学的价值。文人趣味在中国戏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现象,并没有因为1950年代的社会急剧变动而真正有所变化,反而因为剧团国家化而在制度层面得到普遍肯定,因此,在文学性和音乐性方面很难以完全符合文人趣味的路头戏,也就不能不受到排斥。 由此我们看到,如果说晚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学研究受到欧化的和贵族的这两种文化偏见的左右,那么路头戏的遭遇具有作为样本的罕见的深刻性,路头戏之所以遭受自上而下的批判与遗弃,正是由于同时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夹击。更值得思考的是,如同我在《草根的力量》书中所叙述的那样,路头戏至今仍然是台州戏班最主要的演剧方式,但这种承继了本土文化传统的演剧方式它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不是因为路头戏演出过程中大量的即兴创造在戏剧学层面上所可能提供的非凡活力,给定情境与表演者个人创造之间巧妙和平衡,以及潜藏在它的即兴表演模式之中的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的互动与内在张力,而竟然是因为在本土的戏剧市场里,戏班最适合以这样的演剧方式营业;并且,由于在晚近几十年里路头戏一直受到抑制,在那些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明显的民间戏班,路头戏的演剧方式也正在被弃用。 有关路头戏的艺术魅力,我已经在书中做了初步的探讨,将来还会做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它的遭遇说明,摆脱欧洲中心的和文化贵族的偏见对于中国当前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学研究有多么重要。只有彻底转变研究视角,路头戏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进而,也许还有更多的艺术现象,需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给予重新评价。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田野研究只是一种方法,虽然在田野研究的背后,包含了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特有的研究路径,但是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研究。按照我个人的研究体会,即使接受了田野研究方法,艺术学领域的田野研究,也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考察艺术活动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自然生成、发展的性状。当然,对象的性状总是会在与外界的不断互动过程中经常变化,然而这样的变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与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有质的区别。仍然以戏剧在晚近五十年的变化为例,虽然历史上中国的本土戏剧始终在民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正由于这样的变化是在戏剧创作表演的主体与观众的互动之中缓慢而自然地发生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足以出现背离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结果;然而1950年代戏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戏剧经历了剧烈变化的这一改造过程中,观众甚至是剧团内部的创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没有话语的权力。因此,中国戏剧的自然状态之必然受到破坏,就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外来的文化价值观是如何被强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终会产生臬的结果。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好好记取的教训,同时还给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面临的特定境遇,就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几乎所有艺术领域那样,本土艺术在外来的文化价值观面前出可怕的自卑。而这一文化现实,使得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的研究者必须非常小心翼翼。艺术学的田野研究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无感觉的作品而是具体的人的行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社会身份、知识背景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趣味的差异,很容易被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艺人理解为知识与艺术见解的优劣,研究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时,很容易被研究对象视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因此,研究者的言行和趣味,很容易对被研究者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足以改变研究对象的原生态。 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学的田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入侵者,极易对脆弱的、缺乏自信的民间艺术本体造成损害。现代人类学家喜欢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人类学研究的工具”,强调田野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应该融入研究对象,在与对象的互动中体察对象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但是在中国艺术学研究这个特殊的领域,我认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做一个客观和外在的观察者,尽可能克制影响对象的冲动,因为保持本土艺术的原生态的意义,可能比改变它要重要一百倍。当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自觉地将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无疑是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 其次,我希望强调艺术学的田野研究作为一项艺术学研究的价值,尽管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但是这样的研究指向应该是艺术学的而不能仅仅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更直接地说,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从事艺术学研究,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不同学科的关注重点并不相同,因此,当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被引进到艺术学研究领域时,人类学与社会学所关注的那些问题,也很容易同时被带入艺术研究过程中;或者说,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可能会发生偏移,也许那些从艺术学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问题反而被忽视了,这样一来,研究很容易演变成对于艺术、艺术活动的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而不再是艺术学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当然仍有其价值与意义,然而它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坦率地说,这类研究即使再有价值和意义,也不是艺术学研究。它不能代替艺术学研究,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艺术领域最值得关心的问题。 我在从事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时经常提醒自己将艺术层面的问题作为主要对象,不仅是由于我一直受到的是艺术学研究的训练,因此只有艺术学问题才是我在专业领域范围有能力研究和回答的,而且也只有艺术学领域的问题才是我所真正应该去关注和感兴趣的。举例而言,我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宗教与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方面的现象,我当然知道从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是非常之必要的,但是我的研究仍然会相对地集中于这些现象与民间戏班的运作和表演、与当地观众的欣赏之间的关系,将这些现象与戏剧活动之间的联系,小心地剥离出来,分析它们对戏班以及戏剧活动的艺术方面的影响力,寻找这些现象与近二十年台州戏班的繁荣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样,当我剖析和研究戏班的内部构成以及戏班内部的人际关系时,不仅把戏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亚群体看待,同时更注重把它们看作一个关乎戏剧艺术的群体看待,这样的研究当然明显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 而我深信,这样的研究正是艺术学的发展所需要的,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艺术学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把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引进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初衷。 如前所述,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会给中国当前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注重实学的研究风气,并且最终导致当代艺术学研究的转型。田野研究始终只是艺术学研究多种方法中的一种,然而随着英美经验主义学术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在世界学术整体发展格局中越来越明显的强势地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显著。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将不得不再来讨论宏观的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田野方法的诸多弊端,重新认识基于文献的研究的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我相信倡导田野研究,对于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不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艺术学论文:影视艺术学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艺术与技术合流、电流与电视联姻之后,将会出现两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影视技术学与影视艺术学。这种组合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它应该意味着一次触及本质的学科变革,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描绘成一种“范式变化”。 本文简要回溯了影视各自独立成为艺术并形成学科的历史,指出正是在电影电视为争得艺术地位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的过程中,电影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逐步得以确立,如何在整合的基础上构件超越原有范式的影视艺术学的新的学科范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即旨在从学术层次探讨电影与电视作为艺术的结合,并给这种结合以学理上的论证。 [关键词]影视艺术学范式变化整合理论重构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系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成立,名曰“影视艺术与技术系”,乍一听,这名字稍嫌冗长,读之也觉拗口。不过因为她是在理顺了各方面关系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精心运作的,而且她依托于广播学院及其所属电视学院这一强大后盾,所以组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将原来分属不同系别的四个相关专业——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和动画专业结合,组成一个新系,这更多涉及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比较易于解决,因此,虽然两年多的筹建时间不算很短,但一个全新的艺技系毕竟顺利地诞生了。而从学术层面探讨电影与电视作为艺术的结合,则显然比单纯的一个系的挂牌成立困难得多。能否及早给这种结合的产物——这个诞生于千禧年的幸运儿——以学理上的论证,也许会关乎她日后的顺理成章。 一 艺术与技术携手、电影与电视联姻之后,将会出现两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影视艺术学与影视技术学,要使这两门学科成为真正规范的常规科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之所以称之为新的学科生长点,并不是指这两个学科的名称是新的(它们在不同的场合已被屡屡使用过),而是因为这种组合不是一次简单的相加,它应该意味着一次触及本质的学科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描绘成一种“范式变化”。 “范式变化”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因(ThomasKuhn)定义并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⑴意指学术研究的全套方法及其态度正被另外一套方法及态度取代。影视技术学尚处于草创阶段,其“范式变化”还不明显,本文姑且不论,而由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发展到影视艺术学,⑵其间经历的学科的“范式变化”将是巨大和不可避免的。托马斯•库恩曾指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取决于该学科是否提供了被广泛接受的范式(Paradigm,或译范型,规范),范式乃是理论由以设立探讨目标、解决方式以及断定其价值的依据。换言之,也就是有没有提供构成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以及特有的研究方法。而一门学科范型的推陈出新,则标志着该学科的革命性发展。⑶任何一个新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对本学科研究的方式方法、成就和缺点的清醒认识,⑷若以此标准衡量,作为学科的影视艺术学还远远谈不上成熟。在谈论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结合,以及因此产生的从电影艺术学、电视艺术学到影视艺术学的“范式变化”之前,有必要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电影和电视成为艺术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电影和电视为争取艺术地位而奋斗的历史,同时也就是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逐步成型的历史。 尽管电影和电视是如此年轻,但是我们仍然无法确知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起点。因为与其他传统艺术相比,电影和电视带有如此浓厚的技术色彩。电影的诞生不过百余年,电视的历史就更短,众所周知,两者诞生之初都没能在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此后电影和电视的每一次飞跃,都笼罩着技术进步的耀眼光环,当人们瞩目并惊叹于技术的伟大时,艺术之被忽视就是自然的了。电影由最初的杂耍技艺和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商品争得艺术的称谓,花了相当的时间。“把电影的诞辰定在1895年是出于对电影技术发明人的尊重,或者说,这只是电影技术的诞辰,这个日子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并没有直接的关系。”⑸电影“作为艺术,它实际上是20世纪的产物”。⑹即使“在艺术理论界,电影也被视为一种不入流的东西,所谓‘电影不是艺术’曾是德国吐林根大学美学和艺术史教授康拉德•朗格的著名结论……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也曾经是一个最瞧不起电影的人,他可笑地预言说,‘电影要成为艺术,惟一的办法就是摄制一部完全用字幕构成的影片’”。⑺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只用作客观世界的记录,必然强调电影的复制能力,但即使是电影获得了声音之后,一些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家如安德烈•巴赞和克拉考尔等人仍对电影能否称为真正的艺术表示怀疑,克拉考尔说:“如果电影是一门艺术,那么它便是一门不同寻常的艺术”,“是惟一能保持其素材的完整性的艺术”,⑻尽管没有直指电影不是艺术,但是这种论调对电影成为真正的艺术起到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他们认为电影仅仅是“照相艺术的延伸”,电影的早期就是“活动的照片”,是“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先生干脆断言克拉考尔等人的理论是非纯理论:“物质现实的复原”与其说是一个审美性的命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性的命题。克拉考尔理论的非纯性质几乎是无须论证的。”⑼巴赞—克拉考尔学派对电影自身形式和电影内部语言的轻视,至少从客观上助长了“电影不是艺术”观念的流行。 但是另一方面,有些导演开始在实践中尝试镜头的运动,段落的剪辑,逐步摸索电影特有的语言,此后,随着有声片的出现,色彩的应用和特技的使用,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电影叙事手法,电影开始有了自己的文法和修辞手法,尤其是以探讨镜头的不同组接为核心的蒙太奇理论逐步完善,使得电影渐渐被人们视为独立的艺术。一批造型派理论家如雨果•闵斯特堡、谢尔盖•爱森斯坦、鲁道夫•阿恩海姆等人在这个过程中贡献巨大,正是他们强调电影必须脱离单纯的机械复制,发掘出电影影像的表现力,从而确立了电影作为艺术的美学特性,确立了电影的艺术品格。 电视的命运与电影相似。电视的发明与科技的进步更加密不可分,当电视在本世纪30年代正式播出时,就显示了余生据来的大众传播媒介的顽固特性,它想争得艺术的地位就更加困难。不仅传统艺术的领地不肯接纳电视这个新生儿,即使是在早期遭受同样冷遇的电影也不愿承认电视的艺术地位,上文提及的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电视是汽车和飞机的亲戚,它只是一种文化上的‘运输工具’”,⑽既然都曾受人冷遇,更应惺惺相惜,但是电视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实在太强,所以对它作艺术上的价值理性的评价就尤其困难。之所以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承认电视也是艺术,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视的形态过于驳杂。在我国,人们惯常把电视形态分为三大类:纪实形态(非虚构类节目),如新闻节目、社教类节目、纪录片等;表现形态(虚构类节目),如电视剧、电视文艺等;混合形态,如综艺类节目、某些少儿节目等等。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形态之中,艺术与非艺术的因素相互掺杂,是非莫辨。前苏联电视理论家A•尤罗夫斯基说:“电视报道的视觉和造型实质决定了它始终拥有审美元素。屏幕上的图像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范围、拍摄角度、照明度、镜头结构与镜头剪辑、速度节奏,以及图像和音响、语言等的相互关系而存在。因此,电视中的审美范畴(与电影一样)不仅包括艺术报道,也包括争论报道和科学报道。”⑾我不赞同把电视报道也归入电视艺术的范畴,尽管如这位前苏联的电视理论家所说,电视报道的制作方式也许采用了某些技巧,但是以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新闻报道仍然不能算是艺术。这里又要涉及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即什么样的东西才是艺术?如果说有一个评判什么是艺术的终极标准的话,那这个标准只能是审美的标准。我认为,以审美的标准衡量,则电视剧和纪录片最具备成为艺术的特质。而拍摄方法,镜头结构、速度节奏等借鉴自电影的技巧不过是构造艺术的手段而已。 [page_break] 二 尽管举步维艰,但是电影和电视毕竟都跻身于艺术的殿堂了。也许是因为影视之间的区别太多而且过于明显的缘故,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尽管被人称为“姊妹艺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还是没有多少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人们津津乐道的影视之间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者传播的物质材料有别。电影的承像物质是昂贵且冲洗工艺复杂的胶片,而电视的承像物质是简便且无需冲洗的磁带。磁带记录的拍摄成果是即时可见、随时可以修改的,导演在现场就能进行艺术上的鉴定,决定取舍,但其放映效果和清晰度远远逊色于胶片,胶片拍完后到冲洗出来总有一个间隔期,如果导演对样片不满意,要组织重拍,在情绪、气氛和影调上当然会受到影响,从而损害影片的质量。二是二者的欣赏方式不同。电影是封闭型的大集体的欣赏方式,电视则属于开放性的家庭欣赏方式。三是两者的传播媒介的差别。电影以面积较大的银幕作为媒介,而电视则以面积小得多的荧屏作为媒介,从而造成观看影视时极大的视距差别。上述区别实质上更多体现了电影和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区别,探讨这些区别应属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而作为艺术,电影和电视有太多的共同语言,这种共通之处恰恰是影视艺术学学科范式重构的基础。 正是在电影和电视为争取艺术地位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的过程中,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逐步得以确立。在我国,通过几代电影理论家和艺术家的摸索,电影艺术学的学科范式已经确立,近年来,经过以高鑫为首的几位学者的努力,电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也已初见雏形,⑿但是影视艺术学要建立自己的学科范式,还刚刚起步,广院影视艺技系的成立,是建立中国影视艺术学学科范式的一个良好开端。如何在整合的基础上构建超越原有范式的新的学科范式,是摆在影视理论学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对文学、哲学、历史、美学、社会学等等传统学科而言,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都是十分年轻的学科,其学科范式还很不稳定,这对突破它们并构件以之为基础的新的影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非常有利。当然,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可能历时甚长,有时长达20甚至30年之久。因为范式变化涉及的不仅是理论建构的问题,它应该包含解构基础上的理论重构。值得欣慰的是有些学者已经在影视艺术学的理论重构方面做了很多宝贵的探索。外国学者主要探讨了影视剧本创作和导演的一般规律,如英国人威廉•米勒的《叙事性影视脚本创作》,⒀法国人米歇尔•西翁的《影视剧作法》,⒁美国人阿伦•A•阿莫尔的《影视导演》。⒂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探讨影视艺术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专门设立了“影视艺术研究”的专题。近年来国内也出版了不少研究影视艺术的论著,比如刘书亮先生关于电影电视导演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刘书亮著《电影电视导演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张凤铸先生关于电影电枢艺术的本体研究(张凤铸著《电影电视艺术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张凤铸主编《影视艺术本体论》),郑国恩先生关于影视摄影构图的专题研究(郑国恩著《影视摄影构图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傅正义先生关于影视剪辑的专题研究(傅正义著《电影电视剪辑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天版),韩世华、朱少玲关于影视编剧的研究(韩世华、朱少玲著影视剧作引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此外宋家玲的《影视文学创作论》,周传基的《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等等也是研究影视艺术的很有特点的著作。上述学者中不少人把影视放在一起来讨论并非完全出于自觉,许多著作和论文把影视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却只单独论述了电影或电视中间的一种,如王心语主编的《影视导演基础知识》就只论述了电影导演的一些基础知识,而丝毫没有涉及电视导演方面的问题,对此主编者是这样解释的:“鉴于电影与电视在艺术创作上的相通之处,所以我们把书名定为《影视导演基础知识》。”⒃这种被忽视的共通之处正好是重构影视艺术学学科范式的基础。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长期分离,造成了由研究视野和方法所决定的具体学科的局限,使影视之间难以找到一套公认的“游戏规则”,这种局限往往妨碍着我们的学者对一些整体性、共同性问题的把握。重构影视艺术学的学科范式,必须结束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长期分离的局面,打破具体学科的局限,制定影视两种艺术都要遵守的“游戏规则”。 新旧两种学科范式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新学科不会立刻与旧学科彻底决裂,新范式容易对旧范式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这也正是为什么不少学者进入了新的领地之后还操着过去的一套话语,在此意义上,学科范式的更替将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过程,所以电影(视)艺术学和影视艺术学两种不同的范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是十分自然的现象。要使构成一种学科的基本规则和用法的那些“游戏规则”获得某个知识共同体成员的一致认可,决非易事。学科理论的沿革,正是这种共同体成员对旧范式的摈弃和对新范式的认可。一个成功的学者应该具有吐故纳新的理论勇气,因为科学是通过传统的维持和传统的变革而进步的;而一个高明的学者更应在这两种学科型式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妥善处理新旧理论框架及学科范式之间的关系,两种范式的接触乃至最终“融合”,将意味着长期歧异中的共存,每一个参与这种新旧范式变革的人面临的都是一场勇敢者和智慧者的游戏。 影视艺术学范式的重构和在重构过程中涉及的范式变化,必须虑及中国当前影视理论界的研究现状。当前,我国专门从事电影艺术学和电视艺术学研究的学者不多,这为数不多的人在论及影视艺术学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比如广院学者的论述侧重于电视艺术,而电影学院以及其他部门学者的论述则可能偏重于电影艺术。表面来看,这是学者从事研究时的学术背景不同所致,而实质则反映了学术范式的动态选择以及相对稳定成型的问题。广院电视艺术学的发展就是这种过程的生动体现。广院电视系有相对长期的历史,在电视系的学术发展史上,一批学者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电视)新闻学,而另一批学者则选择了电视艺术学,这两个学科沿着不同的路径在动态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科范式,各自成型以后,就有了现在广院的两个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新闻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而在学术范式的选择和成型的后面,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价值观问题,选择新闻学还是艺术学,不同的选择体现出来的学者价值观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今天,相对成型的范式开始分化,新一轮选择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在遵循已有学术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潜力,在学术规则的转换与研究范式的重建中扮演主角?每一个关心影视艺术学学术范式重构的人都面临机遇和挑战。 艺术学论文:田野艺术学研究管理论文 《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颇出乎我的意料。该书是我在浙江台州经过8年田野考察之后形成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学习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以文本与田野结合的路径从事当下艺术研究的初步尝试。著作已经出版,同行乃至一般读者自会判断其中得失。但是我深知诸多学者对拙著的兴趣并不完全针对拙著本身,学界的反应涉及到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重大问题,而有关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评价体系与学术规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趋向,改革开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热”和“文化热”时期都曾经颇受关注的宏观研究,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批针对个案的田野考察成果问世并且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视为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受重视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艺术现象,这一方法层面的变化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质疑。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也必然导致艺术学研究出现学术与文化视角的转换。这个可能出现的最有理论价值的变化,我将在下一部分论述,这里首先想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义不止于文化层面上研究视角的转换,它还可能给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带来另外两个方面可能形成的变化乃至冲击。 其一,是有可能导致目前的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改变。 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体系决定的研究者知识谱系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特殊的主导位置,因而,和这一理论背景相吻合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以概念和范畴为核心的抽象的理论探讨与分析,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对具体对象的个案的、经验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学术发展不同趋势的选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影响,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体性的、玄学研究路向,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有趣的呼应——所谓“小学”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显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朴学”也被后世的学术史家解读成是由明入清的汉代知识分子对严酷现实的逃避,以及对清代统治者的消极抵抗。 改革开放以来,苏俄引进的僵化理论教条渐渐丧失了独断地位。但是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学术研究群体的知识体系的转变并不能同时完成,因而学术研究基本趋势的转变,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更重要的是,正由于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需要新的思想资源用以突破旧的苏俄教条的禁锢,观念和理论层面的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因之出现一大批偏重于观念与理论探讨的研究文献,也是时代的要求。可惜新的艺术观念与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也就不能真正完成观念与理论拓展的历史任务,整个国家的艺术科学研究水平,并不会仅仅因为观念与理论的更新而有明显的提高。 以1999至今这三年里的戏剧学研究为例,按照我的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戏剧学研究文献里,基础理论与范畴、规律的研究不可思议地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它在所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里占到1/3左右。对戏剧基本特征、基础理论和普遍规律的探讨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学术界将如此大的精力用于这类纯粹理论性的探讨,却不能算是正常现象;其中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事这类基础研究的学者,多数身处并不拥有掌握研究资料与信息方面优势的中小城市或非专门研究单位。诚然,戏剧研究领域史的研究以及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并不缺少,但是,撇开史的考证,这类研究也主要是对戏剧整体时代特征或艺术特征的讨论,当然也包括一些群体研究或类型研究,其中“论”的部分比“述”的部分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戏剧史研究领域,元杂剧尤其是关汉卿研究较受重视,中国现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个案研究是对曹禺和莎士比亚的研究,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其它同一领域剧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总和,然而对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包括关汉卿研究在内,有关剧作主题、作品性质、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的辨析与讨论占有最大的份量。有关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并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上的个人独特见解的优秀论文论著,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其中至少80%以上的论文和论著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提供现有文献以外的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研究从“知识的增长”这一学术发展角度上看,贡献几乎等于零。通过提交给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论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内学者的论文选题与境外学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清晰可见。 我不敢断定戏剧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毫无保留地推之于整个艺术学研究领域,但是我相信从整体上看,要说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仍然流行重视抽象、宏观的理论研究,轻视经验的、个案的实证研究的学风,恐怕并非妄言。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近代的兴起,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个案的、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成为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只有戏剧学乃至整个艺术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实证的、个案的研究,理论与观念上的突破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对田野方法的重视,完全可能使国内艺术学研究转向更注重个案研究和经验性研究,同时给予这一类研究成果更公允的评价。这样的转变无疑将逐渐引导整个研究风气的转换。 其次,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对于强化国内艺术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将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 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强调个案研究与研究者直接经验的价值,但同时更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成果表述的规范,其中也包括经验描述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仅是学术积累的需要,也是使学术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学价值的需要。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在通过规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这样的研究取向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分为两个重要群体,除了一批身居高等院校的学者以外,还有更大的一个群体身居文化部门所属的艺术研究机构。以戏剧学研究为例,后一个群体的规模显然要超过前一个群体,而且由于与戏剧创作演出的实际接触较多,在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无可讳言,这个被习称为“前海学派”的学术群体长期以来偏重于戏剧艺术实践,虽然相对而言具有比较注重经验研究的优势,也拥有许多第一手的珍贵的学术资源,重视艺术的当下性,但是由于不够注重学术规范,因此很难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承认。多年来,境外数以百计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知名的或尚未知名的学者相继来到国内,他们在与这个群体的接触交流过程中获益匪浅,文化部门所属的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反而要通过境外学者的转述,才为外部世界和主流学术界所知,究其原因,正缘于“前海学派”在研究的以及成果表述的规范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换言之,经验性的研究以及对经验的感性描述本身,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理性的方法呈现出来,才拥有足够的学术意义,才会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才可能充分显现其学术价值。 因此,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从事田野研究时遵循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地弥补“前海学派”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弱项,使这个学术研究群体掌握的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通过更多途径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因此,对于中国艺术学研究而言,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使被称之为“前海学派”的这个研究群体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将给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二研究视角的转变 当然,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最具学术意义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它可能带来的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视角的改变。 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学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学研究一样,它之受到西方学术的刺激与影响是无可讳言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西方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视角,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简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学主要是在欧洲的文化传统和解决欧洲社会遇到的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展,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欧洲中心的世界观,这种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欧洲中心的人文科学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留下它的痕迹。在研究与品评中国本土艺术时,人们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习惯运用的艺术标准,比如说以西方音乐体系评价中国本土音乐,以西方戏剧理论解释中国戏剧并且试图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国本土戏剧,把油画的教学体系搬用到中国画的教学中,等等。这样的现象存在于艺术学的多个领域,换言之,西方比较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整体植入,确实在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种整体植入的结果与中国本土艺术以及中国人的情感经验之间的距离,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症结。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却给我们一条走出这一症结的路径。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田野方法,而且还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虽然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起源都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观逐渐成为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原来受到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影响最深的研究领域,现在则相反成了对欧洲中心文化观形成最猛烈冲击的领域,成为最坚决地推动文化多元观和消解欧洲中心论的学术领域。这一思想方法的变化对田野研究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而这种非常之符合当代世界潮流的学术方法的引进,对于后发达国家尤其重要,因为越是后发达国家越是需要通过文化多元观念以消除文化自卑感,正视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因此,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田野研究工作者不再像摩尔根时代的学者那样,抱着了解人类童年的文化优越感,把非西方社会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而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传统与现实的差异,在解释它们的历史与现实时,也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互相尊重。而这样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除了西方中心视角以外,多年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个尚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视角,那就是一种过于贵族化的艺术观仍然占据着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观念不仅仅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艺术活动不能以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另一种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们的个人兴趣,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作为衡量所有文化行为的唯一标准。 当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将他们的考察对象,从长期以来拥有文化特权的上流社会转向更广阔的草根阶层时,还伴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事实使人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用以情感交流与表达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对民间草根阶层的艺术、趣味与审美活动的歧视和改造,强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贵族自以为是的艺术观与审美趣味,正是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禁忌。 在中国艺术学领域,这种文化贵族心态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人们长期以来习焉不察的“采风”这样的辞汇产生强烈的质疑。确实,如果说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学创作与研究对于那些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艺术活动并不是毫不关心,那么很难否认,创作与研究者们经常是以“采风”的态度去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活动的。人们惯于使用“采风”这样的辞汇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从历史上看,“采风”的制度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它隐含了官方与民间二元且以官方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从现实的情况看,“采风”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研究只关注民间艺术活动作为创作素材的价值。因此,“采风”的实质,正是站在官方或文化贵族的立场上对民间艺术活动非常功利化的利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十年里,地域色彩鲜明的和非主流的艺术样式和优秀艺术作品,经常被主流艺术用以为创作的材料,回顾近几十年的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有世界影响的优秀作品都是用西化和文人化的手法处理本土民间艺术元素的产品。然而,在民间艺术活动被大量地用以为创作材料而遭到掠夺性开采的同时,它们本身却仍然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视为必须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拥有艺术价值的对象。 以“采风”的心态从事本土与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从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种艺术样式、多种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异的伦理道德和习俗对于它们的主体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致力于在这些独特的艺术与生活的原生环境中,还原它们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风”式的官方和贵族文化心态,才能获得对民间艺术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亟需借鉴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摒弃西方中心与贵族趣味对民间话语空间的挤压。 三一个实例:路头戏 如果我们的艺术学研究能够更多地注重对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与引进,尤其是彻底改变欧洲中心主义与贵族主义文化观,那么对诸多艺术现象的研究与评价,都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我的研究领域,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完全可以用以说明研究视角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那就是对台州戏班大量演出的路头戏(或曰提纲戏、幕表戏)的研究与评价。 近几十年戏剧研究领域几乎完全没有对路头戏的研究,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路头戏却可以说是中国戏剧最主要的演出形式,它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戏剧起源的年代。路头戏之所以长期被戏剧研究人员们忽视,是由于它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遭到批判,成为从上而下的“戏改”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对路头戏的批判,其理论背景很值得今人深思。 对路头戏的批判与其说出自艺术的原因,还不如说出自趣味的原因。它一直被看成是粗糙、原始和简单的演剧方法,然而它并没有像同时代其它那些更为粗糙、原始与简单的民间艺术那样获得尊重,它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创作的素材以及改造对象,直到现在,在多数当代戏剧史家们的眼里,路头戏之受到批判乃至遗弃,仍然被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然而,当我们通过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思路重新探讨路头戏的存在以及它的意义,就会清楚地看到,像路头戏这样一种有着千百年悠久传统的演剧方法,它之所以会受到众口一辞的批判以及遭致普遍遗弃,正由于长期以来西化的和贵族的文化视角在艺术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路头戏之所以在1950年代初受到大范围的批判,首先是由于主持“戏改”工作的政府官员,主要是一批西化程度比较高的、经常接触甚至直接参与话剧创作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排除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戏改”简直可以说就是在用西方的、话剧的戏剧观,居高临下地改造中国本土戏剧。像路头戏这种本土色彩浓厚的传统演剧方法,与这些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戏剧学模式完全不相吻合,它之受到排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路头戏的演剧方法被后来的国办或准国办的戏剧表演团体遗弃,还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长期以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是由传统诗学基础上培养的文人决定的,虽然传统文人最终接受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却始终未能充分受容昆曲以外的各种“花部”戏剧剧种,同时也难于充分认同民间极富创造性的口传文学的价值。文人趣味在中国戏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现象,并没有因为1950年代的社会急剧变动而真正有所变化,反而因为剧团国家化而在制度层面得到普遍肯定,因此,在文学性和音乐性方面很难以完全符合文人趣味的路头戏,也就不能不受到排斥。 由此我们看到,如果说晚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学研究受到欧化的和贵族的这两种文化偏见的左右,那么路头戏的遭遇具有作为样本的罕见的深刻性,路头戏之所以遭受自上而下的批判与遗弃,正是由于同时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夹击。更值得思考的是,如同我在《草根的力量》书中所叙述的那样,路头戏至今仍然是台州戏班最主要的演剧方式,但这种承继了本土文化传统的演剧方式它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不是因为路头戏演出过程中大量的即兴创造在戏剧学层面上所可能提供的非凡活力,给定情境与表演者个人创造之间巧妙和平衡,以及潜藏在它的即兴表演模式之中的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的互动与内在张力,而竟然是因为在本土的戏剧市场里,戏班最适合以这样的演剧方式营业;并且,由于在晚近几十年里路头戏一直受到抑制,在那些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明显的民间戏班,路头戏的演剧方式也正在被弃用。 有关路头戏的艺术魅力,我已经在书中做了初步的探讨,将来还会做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它的遭遇说明,摆脱欧洲中心的和文化贵族的偏见对于中国当前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学研究有多么重要。只有彻底转变研究视角,路头戏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进而,也许还有更多的艺术现象,需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给予重新评价。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田野研究只是一种方法,虽然在田野研究的背后,包含了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特有的研究路径,但是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研究。按照我个人的研究体会,即使接受了田野研究方法,艺术学领域的田野研究,也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考察艺术活动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自然生成、发展的性状。当然,对象的性状总是会在与外界的不断互动过程中经常变化,然而这样的变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与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有质的区别。仍然以戏剧在晚近五十年的变化为例,虽然历史上中国的本土戏剧始终在民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正由于这样的变化是在戏剧创作表演的主体与观众的互动之中缓慢而自然地发生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足以出现背离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结果;然而1950年代戏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戏剧经历了剧烈变化的这一改造过程中,观众甚至是剧团内部的创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没有话语的权力。因此,中国戏剧的自然状态之必然受到破坏,就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外来的文化价值观是如何被强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终会产生臬的结果。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好好记取的教训,同时还给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面临的特定境遇,就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几乎所有艺术领域那样,本土艺术在外来的文化价值观面前出可怕的自卑。而这一文化现实,使得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的研究者必须非常小心翼翼。艺术学的田野研究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无感觉的作品而是具体的人的行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社会身份、知识背景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趣味的差异,很容易被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艺人理解为知识与艺术见解的优劣,研究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时,很容易被研究对象视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因此,研究者的言行和趣味,很容易对被研究者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足以改变研究对象的原生态。 指出的是,在艺术学的田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入侵者,极易对脆弱的、缺乏自信的民间艺术本体造成损害。现代人类学家喜欢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人类学研究的工具”,强调田野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应该融入研究对象,在与对象的互动中体察对象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但是在中国艺术学研究这个特殊的领域,我认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做一个客观和外在的观察者,尽可能克制影响对象的冲动,因为保持本土艺术的原生态的意义,可能比改变它要重要一百倍。当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自觉地将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无疑是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 我希望强调艺术学的田野研究作为一项艺术学研究的价值,尽管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但是这样的研究指向应该是艺术学的而不能仅仅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更直接地说,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从事艺术学研究,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不同学科的关注重点并不相同,因此,当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被引进到艺术学研究领域时,人类学与社会学所关注的那些问题,也很容易同时被带入艺术研究过程中;或者说,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可能会发生偏移,也许那些从艺术学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问题反而被忽视了,这样一来,研究很容易演变成对于艺术、艺术活动的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而不再是艺术学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当然仍有其价值与意义,然而它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坦率地说,这类研究即使再有价值和意义,也不是艺术学研究。它不能代替艺术学研究,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艺术领域最值得关心的问题。 从事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时经常提醒自己将艺术层面的问题作为主要对象,不仅是由于我一直受到的是艺术学研究的训练,因此只有艺术学问题才是我在专业领域范围有能力研究和回答的,而且也只有艺术学领域的问题才是我所真正应该去关注和感兴趣的。举例而言,我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宗教与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方面的现象,我当然知道从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是非常之必要的,但是我的研究仍然会相对地集中于这些现象与民间戏班的运作和表演、与当地观众的欣赏之间的关系,将这些现象与戏剧活动之间的联系,小心地剥离出来,分析它们对戏班以及戏剧活动的艺术方面的影响力,寻找这些现象与近二十年台州戏班的繁荣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样,当我剖析和研究戏班的内部构成以及戏班内部的人际关系时,不仅把戏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亚群体看待,同时更注重把它们看作一个关乎戏剧艺术的群体看待,这样的研究当然明显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 深信,这样的研究正是艺术学的发展所需要的,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艺术学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把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引进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初衷。 所述,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会给中国当前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注重实学的研究风气,并且最终导致当代艺术学研究的转型。田野研究始终只是艺术学研究多种方法中的一种,然而随着英美经验主义学术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在世界学术整体发展格局中越来越明显的强势地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显著。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将不得不再来讨论宏观的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田野方法的诸多弊端,重新认识基于文献的研究的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我相信倡导田野研究,对于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不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生态农业论文:探究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1生态农业的功能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生物之间的共生规律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建立多业并举、综合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立体网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农业旨在建设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除了传统农业具有的自给自足及提供就业与收入等农业基本功能外,还具备一些独特的新功能(如表一所示)。第一类功能为经济功能。生态农业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营养的农副产品,不仅能满足居民基本生存需求,还能满足居民对新鲜、优质、安全、多样、反季节的绿色食品,以及对方便、深加工农产品等方面的需求。生态农业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拓展农业生产经营范围,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生产力水平与资金回报率的提高,生态农业不再是需要补贴和日益萎缩的夕阳产业,而是作为一项发达的现代产业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使农业投资不断增加、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第二类功能是社会功能。作为经济、社会、生态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农业在传承传统文明、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农家乐”、“农业旅游”等经营方式提供的休闲和旅游新场所,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又挖掘了农业的潜能。农业中特有的风俗、文明也将随生态农业的发展而延续,因而生态农业传承了传统文明,增强了农民的科学与环境意识。生态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向传统农业辐射,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通过提供就业与收入机会,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第三类功能为生态功能。生态农业具有显着的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具体表现为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和土壤;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1.2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资源、技术和制度等条件的约束,生态农业追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农业发展历史来看,从原始农业发展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进程和方向。现代农业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创造了世界农业的奇迹。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用机械化替代人力和兽力,用化学化和水利化代替有机农业,用高产品种与新耕作法代替低产品种和传统耕作法,用商品经济代替封闭式经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使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力得到飞速增长,对解决人类食物供应功不可没,但在资源、环境、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负效应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如能源过渡消耗、水资源无节制使用、生产成本增加、污染加剧等问题。无论是在工业发展还是在农业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业发展途径和生产方式不完全相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导方向,但需要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应将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以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通过采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措施来维护生态平衡,生产出清洁产品,使现代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因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促进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江西省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建设,使全省生态系统不断恢复,生态农业产业规模扩大,生态经济建设成效显着。江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生态农业意识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短缺等问题。江西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如图一所示。随着江西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目前江西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53.3%。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多方努力。 2.1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建设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要重视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民建设沼气池等行为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生态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生态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2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就必须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农业市场;鼓励企业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政府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提高生态农业本身的科技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政府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2.3加强 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农业意识 农民是发展和实施生态农业的主体。要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举办函授班、培训班、轮训班等形式,讲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基础知识;通过生态农业知识竞赛等形式,了解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关政策;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农民直接看到建设生态农业对发展生产、美化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潜力,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和信心。 2.4着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资金短缺是江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着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可以借助乡镇企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让农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积累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借助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得到发展;引进外商投资,与外商合作发展生态农业;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支持生态农业建设;通过政府贴息、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多种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生态农业的资金问题。 3结束语 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江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生态恢复、环境改善等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和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需要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和加强生态意识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论文:东北生态农业区划分析 1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1.1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原则 1.1.1生态关系原则。生态关系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组成成分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也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各个组成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为设定的,人为设定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的程度,并最终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11]。不同的生态条件下,采用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必然有所不同。在生产实践中,经常采用增加食物链长度及数量的方法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在进行生态农业分区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各种不同的生态关系。 1.1.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出的农业区域内必须注意其内部各单元间的一致性,包括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结构及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条件等。要求区域间差异最大化和区域内各单元差异最小化。当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生态环境单元,一致性是指在“一定水平”上的相似,因此也称为“相对一致性原则”。至于保持多大相似程度,则要根据区划目的、分区对象、区域分异程度、分区等级体系等因素确定。 1.1.3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用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确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主导因素的主要指标作为确定区域划分的主要根据。 1.1.4共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划分出的区域是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有空间上存在于某区域之外,但又属于该区的分区单元。 1.1.5保持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在许多自然地理区划中,行政区划作为一个“人为”的现象。是许多地理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不予以考虑的。但在许多经济现象的研究中,行政区划往往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是在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双重作用之下进行的,因此,在进行区划时应该尽量保持行政界线的完整,便于正确的管理和规划,避免产生纠纷。由于本文研究范围较大,同时又考虑到绝大多数县市生态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首先考虑保持县级行政范围的完整性[12]。 1.2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分异的特点、人类活动强烈程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与可靠性,从自然条件、生态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三方面设计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的评价指标体系。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层次聚类分析法是聚类分析法中比较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一组样本或变量进行层层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基本思想是,首先在聚类分析的开始,每个样本自成一类;然后,按照某种方法度量所有样本之间的亲疏程度,并把其中最亲密或者最相似的样本首先聚成一小类;接下来,度量剩余的样本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亲密的样本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再接下来,再度量剩余的样本和小类(或小类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亲密的样本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如此反复,直到所有样本聚成一类为止。对样本距离测度方法是采用欧氏距离(EuclideanDistance),即两样本(x,y)之间的距离是各样本每个变量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方根(k个变量)。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的具体路线如下:①根据东北地区平原、丘陵、山区分布特征,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不同组合以及农林牧副渔发展水平,较均匀地选择了41个单元(县、市)作为一级生态农业区划分的代表样点,在定性和定量基础上,将样本粗分为K类,计算每一类的聚类中心。②应用欧式距离模型:EUCLID(x,y)=∑(xi-yi)2。计算其他各县市到聚类中心的距离,根据判别函数逐个将各县市样本归入与其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③计算新类别的聚类中心,如果与原聚类中心相近,则聚类完成,否则回到第二步重新进行。计算结果最终形成东北地区二级生态农业现状地域结构。 3评价结果分析 3.1与稳定的农业分界线划分的东北地区农业地域格局基本一致 东北地区比较稳定的农业分界线有:①东北、北部山区与半山区之间以及半山区与中部平原之间的分界线;②中部平原和西部半干旱区之间的分界线;③三江平原分界线以及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南北分异的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分界线[13]。由这几条分界线可以把整个东北区域大致分为东部山区—半山区农业区、北部农业区、三江平原农业区、中部平原农业区、西部半干旱农业区、南部农业区。其中北部生态区由大、小兴安岭地区和小兴安岭南部过渡区共同组成。这与由层次聚类法划分的东北生态农业划分基本一致。 3.2区域特色明显 东部生态农业区主要指东北地区东部的长白山区,是山区、半山区林、粮、药混作生态农业区。三江生态农业区主要是三江平原地区,是以农为主的农林综合生态农业区。中部生态农业区主要是指东北平原主体区域,拥有自然肥力高,土层厚的黑土层,这为种植业的大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北部生态农业区是指黑龙江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山区及部分周边地区,为我国独有的温寒带冷凉湿润或半湿润林区气候,是典型的冷凉生态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主要指辽东半岛以及辽河三角洲等地区,是多雨渔、果、粮复合生态农业区。西部生态农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三省西部地区和蒙东地区,是半干旱生态农业区。 4结论与建议 东北的振兴绝对是绕不过农业的复兴。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农业发展不仅要面临来自生态、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严峻挑战,而且还将经受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只有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打破国际农业贸易绿色壁垒,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把东北地区建成我国最大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也是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实施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东北地区土地、水、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地貌和气候差异比较大,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多样,具有突出的区域组合优势,开展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运用生态农业、生态经济、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东北区进行整体化及层层优化设计,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使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建立在和谐与稳定发 展的基础之上,对于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虽然东北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却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而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开发农业自然资源潜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经营是东北生态农业的一个首要问题。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化、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带[14]。 第三,在振兴东北的历史机遇面前,东北农业发展要破除省、市、县等行政区划的界限,把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发挥各地区位优势,整合农业资源,建设以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为标志,以粮食、畜产品及其加工业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牧业基地。 生态农业论文:地方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1基本现状 全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1.1以农业种植、加工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 2011年全县完成总播种面积2.7万hm2(含复种),其中:粮食作物0.77万hm2,经济作物1.86万hm2,耕地种草及其他0.77万hm2。蔬菜、番茄、草畜、制种、棉花、酿酒葡萄6大主导产业基地面积达1.91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70.5%。农民从6大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把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着力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着力点,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形成了年加工葡萄酒0.5万t、面粉10万t、玉米种子6.5万t、草产品20万t、番茄酱3.1万t、籽棉0.6万t、蔬菜0.3万t的无公害生产能力。全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发展农产品加工个体户99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1个,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形成加工能力100.25万t,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49.7%。通过采取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县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15万hm2,标准化生产面积2.44万hm2。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0.15万hm2,以精细、安全、无公害为目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申请注册涉农商标19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产品1个,认证无公害基地3个。 1.2以林业生产为主的生态环境模式 以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和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五大工程。全县完成退耕还林0.367万hm2,完成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4.65万hm2,封滩育林(草)3.166万hm2,治理沙漠3.367万hm2,治沙造林0.107万hm2,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绿洲向沙区推进5~10km。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使湿地保护面积达1.7万hm2,为大批候鸟提供了栖息、停歇、迁徙的理想场所。 1.3以畜牧饲养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畜牧业是全县农业中的重要产业。2011年全县畜牧业产值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1%,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546元,占人均总纯收入的23.8%。近年来,县上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发放贷款等额等措施,支持发展养殖业,走粮(草)—畜(禽)—沼—果(菜)循环发展的路子。 1.4以沼气建设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高台县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猪圈+厕所)”生态模式10560个;沼气用户已达1.1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5%。如:黑泉乡定平村郭光寿的温室辣椒今年长势好,光使用沼渣、沼液这一项就比别人的温室少投入300多元的化肥钱,收入比别人的温室整整多1000元,病虫害也比往年明显减少。如今,象郭光寿这样集“养殖—沼气—粮”、“养殖—沼气—果”、“养殖—沼气—菜”等生态经营模式的农户在高台农村越来越普遍。这种集能源、生态、养殖、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把沼气建设与环境整治、村镇规划、污水治理、生态村、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院等结合起来,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家居清洁、庭院经济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生态发展之路。 1.5以秸秆利用为主的环保增收模式 通过秸秆还田、氨化后作为牛羊的饲料、食用菌种植等模式的利用,解决了农民以往“一烧了之”的做法,过去麦收、秋收后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秸秆的综合利用明显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1.6以休闲、旅游为主的观光农业模式 高台县着力打造“红色胜地、文物古迹、湖泊水面、生态观光”四大旅游品牌。依托312国道,开展绿色通道建设,栽植红柳、松柏、枣树苗等苗木,形成了大通道、多树种绿色屏障;依托祁连葡萄酒业公司开发“三园观光”区,建成啤酒花生产基地133.3hm2,酿酒葡萄基地485hm2,形成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庄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台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建设水平还不高,规模不大。当前制约全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在理论上没有形成自己明显的技术体系,在实践上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有多元化的技术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二是现阶段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短,不够紧密。由于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户和企业利益“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循环连接机制。四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特色优势不明显,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卖难”问题仍然存在。五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尽管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近40家,但是,大部分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六是污染生态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干部群众仍然存在“重发展、轻保护,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认识,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超标,家禽、家畜散养、放养破坏植被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 3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强化组织,完善机制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统一协调、分工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体系,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各项规划 。 3.2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尽管《农业法》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原则性的规定,但还需要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自觉提高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3.3创新思路,完善模式 进一步借鉴县内外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进理论与模式,总结和完善本县发展生态农业的现有模式,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农业循环、生态安全的新模式。 3.4加大投入,持续增长 要依据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投入机制。 3.5抓好典型,带动全县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面上求发展,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为全县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 3.6多措并举,三效统一 一是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大力推广“畜—沼—果(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延长农业效益产业链。二是加强生态园区、旅游景区、休闲农庄的规划与建设,将种植、养殖、绿化、观光、采购等内容结合起来,发展循环型的旅游农业。三是不断深化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有机协调起来,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谋求发展。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三效统一。 生态农业论文:生态农业层次聚类区划思考 1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1.1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原则 1.1.1生态关系原则。生态关系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组成成分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也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各个组成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为设定的,人为设定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的程度,并最终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11]。不同的生态条件下,采用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必然有所不同。在生产实践中,经常采用增加食物链长度及数量的方法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在进行生态农业分区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各种不同的生态关系。 1.1.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出的农业区域内必须注意其内部各单元间的一致性,包括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结构及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条件等。要求区域间差异最大化和区域内各单元差异最小化。当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生态环境单元,一致性是指在“一定水平”上的相似,因此也称为“相对一致性原则”。至于保持多大相似程度,则要根据区划目的、分区对象、区域分异程度、分区等级体系等因素确定。 1.1.3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用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确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主导因素的主要指标作为确定区域划分的主要根据。 1.1.4共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划分出的区域是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有空间上存在于某区域之外,但又属于该区的分区单元。 1.1.5保持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在许多自然地理区划中,行政区划作为一个“人为”的现象。是许多地理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不予以考虑的。但在许多经济现象的研究中,行政区划往往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是在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双重作用之下进行的,因此,在进行区划时应该尽量保持行政界线的完整,便于正确的管理和规划,避免产生纠纷。由于本文研究范围较大,同时又考虑到绝大多数县市生态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首先考虑保持县级行政范围的完整性[12]。 1.2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分异的特点、人类活动强烈程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与可靠性,从自然条件、生态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三方面设计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的评价指标体系。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层次聚类分析法是聚类分析法中比较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一组样本或变量进行层层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基本思想是,首先在聚类分析的开始,每个样本自成一类;然后,按照某种方法度量所有样本之间的亲疏程度,并把其中最亲密或者最相似的样本首先聚成一小类;接下来,度量剩余的样本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亲密的样本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再接下来,再度量剩余的样本和小类(或小类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亲密的样本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如此反复,直到所有样本聚成一类为止。对样本距离测度方法是采用欧氏距离(EuclideanDistance),即两样本(x,y)之间的距离是各样本每个变量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方根(k个变量)。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的具体路线如下:①根据东北地区平原、丘陵、山区分布特征,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不同组合以及农林牧副渔发展水平,较均匀地选择了41个单元(县、市)作为一级生态农业区划分的代表样点,在定性和定量基础上,将样本粗分为K类,计算每一类的聚类中心。②应用欧式距离模型:EUCLID(x,y)=∑(xi-yi)2。计算其他各县市到聚类中心的距离,根据判别函数逐个将各县市样本归入与其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③计算新类别的聚类中心,如果与原聚类中心相近,则聚类完成,否则回到第二步重新进行。 3评价结果分析 3.1与稳定的农业分界线划分的东北地区农业地域格局基本一致 东北地区比较稳定的农业分界线有:①东北、北部山区与半山区之间以及半山区与中部平原之间的分界线;②中部平原和西部半干旱区之间的分界线;③三江平原分界线以及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南北分异的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分界线[13]。由这几条分界线可以把整个东北区域大致分为东部山区—半山区农业区、北部农业区、三江平原农业区、中部平原农业区、西部半干旱农业区、南部农业区。其中北部生态区由大、小兴安岭地区和小兴安岭南部过渡区共同组成。这与由层次聚类法划分的东北生态农业划分基本一致。 3.2区域特色明显 东部生态农业区主要指东北地区东部的长白山区,是山区、半山区林、粮、药混作生态农业区。三江生态农业区主要是三江平原地区,是以农为主的农林综合生态农业区。中部生态农业区主要是指东北平原主体区域,拥有自然肥力高,土层厚的黑土层,这为种植业的大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北部生态农业区是指黑龙江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山区及部分周边地区,为我国独有的温寒带冷凉湿润或半湿润林区气候,是典型的冷凉生态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主要指辽东半岛以及辽河三角洲等地区,是多雨渔、果、粮复合生态农业区。西部生态农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三省西部地区和蒙东地区,是半干旱生态农业区。 4结论与建议 东北的振兴绝对是绕不过农业的复兴。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农业发展不仅要面临来自生态、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严峻挑战,而且还将经受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只有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打破国际农业贸易绿色壁垒,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把东北地区建成我国最大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也是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实施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东北地区土地、水、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地貌和气候差异比较大,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多样,具有突出的区域组合优势,开展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运用生态农业、生态经济、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东北区进行整体化及层层优化设计,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使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建立在和谐与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对于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义。 第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虽然东北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却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而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开发农业自然资源潜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经营是东北生态农业的一个首要问题。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化、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带[14]。 第三,在振兴东北的历史机遇面前,东北农业发展要破除省、市、县等行政区划的界限,把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发挥各地区位优势,整合农业资源,建设以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为标志,以粮食、畜产品及其加工业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牧业基地。 生态农业论文:简论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调查分析和对策 一、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旅游业的发展紧紧围绕“突出农业生态特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做大做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打响了“魅力菜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高科技、生态型、乡村化的旅游发展新路子。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品种技术研发推广、农业观光旅游、会议展览举办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寿光市乃至山东省蔬菜产业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的资料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研活动包括到寿光市乡镇(洛城街办)走访调查,对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相关管理部门、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以下为数据分析结果 基本情况调查: 绝大多数农户对新农村建认比较了解,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但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不是很了解,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能加大农户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了解。 (二)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前和发展后,农村的各方面也有很多的变化,大多数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后与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之后,农村的生产发展总体情况是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生产力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规模扩大,更加生态化,技术化。但是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希望有关部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三、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产品中一项颇具开发潜力的产品。目前,在传统观光旅游降温的情况下,人们纷纷选择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产品开发的新热点。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哄而上,竟相模仿,又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规划,使得开发带来的负效应甚至超过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存在的问题: 1.产品类型单一,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不强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需求急剧增长,这为生态农业游客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生态农业旅游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格、低廉的价格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是,经营者竞争意识淡薄,忽视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多数产品以观光层次为主,游客选择范围小;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缺少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行业管理力度不够目前,生态农业旅游通常各自为阵,经营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协调发展观念,而旅游行业管理机构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管理体制。 3.农民素质的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农民是科技文化知识拥有量最少的群体。调查显示,在转移劳动力中,男性高于女性,文化素质较高者居多,而留下来的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将会出现文化素质下降,女性比重上升的现象,这势必会成为影响寿光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障碍。 4.龙头企业小规模的多,大规模少。目前来看,全市批发市场、金玉米公司、海惠集团、金正食品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规模较大外,总体上规模偏小,水平偏低,带动优势不明显,与建设新农村新形势的需要还有差距。还有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依赖性强,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经营风险比较大。 四、提出对策 第一: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增加产品类型多样化,发挥特色优势,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增加游客选择范围,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农业旅游,要根据当地的旅游实际,规划农业旅游,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量和旅游方向规划。 第二:增加行业管理能力,增加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旅游一体化建设,发挥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作用,增强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同时在增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第三: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科技文化培训教育,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一是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机制,如推行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等形式开展培训。二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市场竞争的成功案例。 第四:加强政府对小企业的引导,加强企业与农民的联系。同时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避免盲目跟风的问题,增加产品销售渠道不,减少经营风险等,充分发挥企业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引导作用。 生态农业论文:探析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无公害生态型农业、加强农业化基地管理、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成效显着。本文对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方面存在着理论不完备、技术不完善、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适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不足、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 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农业论文:关于生态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玉环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玉环县陆地面积378km2,浅滩涂面积240km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三因素配合良好,利于各种作物生长。境内常年无霜期为252~266d,这对作物生长非常有利。生产的玉环盘菜、楚门文旦、环环剪豆、长柿、广柑等农产品知名度高,产量高,效益好,深受城市居民喜爱。玉环县坚持“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各类农业技术,把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玉环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等都制定了农产品地方系列标准,使农产品按标生产。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截止目前,玉环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0个,有机食品达到6个,绿色食品达到9个。从源头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业生态整治,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因此,玉环县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测土配方工程,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大力提倡应用有机复合肥料,加强农业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销售农资物品。一是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平衡配方施肥。近几年,玉环县对4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示范方10个,面积3900亩,使每亩耕地平均减少化肥用量9kg,因产量提高实现亩增收92元,农民累计增收500余万元。二是实施三大工程,控制农药污染。近几年来,玉环县积极实施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工程、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高效低毒农药大面积推广,推广率达到90%以上;实施区比非实施区的亩纯农药使用量减少31.24%。近年来,玉环县以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渔村风情等打动游客的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发展,顺应了都市人向往体验幽静田园生活的需求,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点和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如玉环漩门湾观光农业园、“三潭茗园”农庄、清港垂钓园等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坎门后沙生态风情、大鹿岛生态旅游、古城旅游度假、海上生态捕渔体验和乐清湾水上游乐等生态旅游项目。同时,各个农业示范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发展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也深受城市居民喜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提升了农业发展层次,成为玉环农业的新亮点。 2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由于玉环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高,农业资源过度开发,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再加上外来人口多,地域的人口承载力有限,较大地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是土地资源量偏少,人均占有量仅0.27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且重用轻养,致使耕地蓄水保肥能力降低。二是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量低,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而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每年都较长时期处于严重状态,今年经常性出现缺水现象。三是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污水灌溉,以及受厂矿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城镇居民生活废水的影响,水体、生物、土壤、大气等各个层面的直接、复合、交叉、循环的主体污染严重,已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阻碍因素。大部分的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产经验,对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品牌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不强,农业经营方式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应用现代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效益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科技转化增值的效率不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玉环县农产品规模偏少、经营分散、量少质低,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产品、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有的有牌无品,有的有名无牌,着名商标、名牌产品廖廖无几,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不够。玉环县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够,存在着重标准制订、轻标准实施,农民对标准化的理解程度以及接受能力有限,使推广实施范围和建设速度受到影响。即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中,仍是传统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不够,标准化程度低。 二、玉环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涵盖面广、投资量大、质量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形成合力、稳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建设生态县的战略高度出发,狠抓落实,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浙江农民信箱,开展多形式宣传,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法,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2开展规范管理。按照“标准化生产,关键点控制,投入品监管,安全性保障”的要求,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实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农产品,组织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质量标准运行机制,使生态农业按标生产、按标包装、按标加工、按标上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按照“集中、权威、高效、便捷”的要求,加强对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和检测检验,着重抓好各个环节的网络建设,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保障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生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应用农业科技。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要推进技术创新,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农业发展路子。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名特优新为重点,以优化品质、品种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繁殖、培育、示范、推广,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服务、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大力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生态农业的主战场,通过创办生态农业的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应用。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着重在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种养设施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等方面 实现突破,提高农业资源的科技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以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采取面对面授课、手拉手指导的方式,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培育经营主体。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强化品牌培育,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生态农业的精深加工水平。按照“政府指导、规范管理”的原则,在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发展、多领域拓展的同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管理运行机制,构筑合作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规模经营、优质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增强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坚持“资源优化、要素整合、优势互补、市场拓展”的原则,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实行跨区域经营农业,再造一个玉环农业。 5打造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是关键。要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采取措施,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做大做精做响一批农业知名品牌,使无牌变为有牌,贴牌变为创牌,有牌变为名牌。利用农业品牌优势,整合各类品牌,不断拓宽市场,提高市场覆盖面。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营销大户的营销作用,搭建构筑信息平台和营销网络,开展连锁经营、产地直销、电子商务等手段,多形式、全方位、宽领域的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举办参与各类展示、展览、展销活动,提高玉环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玉环县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为生态农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变脏乱差状况,达到布局优化、环境绿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农田林网化为载体,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重点水利工程为重点,带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和发展后劲。以清洁化生产和循环经济为契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减少环境破坏,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增强生产功能,实现生态安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论文:海南生态农业环境研究 一、环境资源优势 (一)气候资源优势 海南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充裕的阳光和热量,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为海南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提供了“天然的大温室”。 (二)作物资源优势 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4000多种植物中可入药的多达2000余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作物种类多、生长繁殖快、具有较强的稀缺性是海南省热带作物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海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所在。 (三)土地资源优势 海南本岛现有面积约3.40万平方公里,加上其他岛屿,全省土地总面积3.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海南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约为5.32亩,远高于全国1.5亩的平均水平,而且地处热带,开发利用价值更高。 (四)水资源优势 海南本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有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地表水水质优良,根据2000年的监测,71.2%的河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11.9%的河段达Ⅲ类标准,16.9%为Ⅳ类标准,Ⅴ类或劣Ⅴ类水质未发现。 (五)生物资源优势 森林面积广阔,2007年高达19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7.1%,是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公布18.21%)的3倍多[2]。海南省植物种类繁多,是中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产地。 二、环境问题 (一)土壤破坏严重 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农作物损失,人们常为作物施一定量的化肥和喷洒少量的农药,但如果过量施用或不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施用,那么就会给土壤及作物造成一定的污染。土壤中大量残留的化肥和农药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土壤生物在分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会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地更加贫瘠、耕地大量流失。使用农膜对作物早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因过量使用且回收率低,会在土壤中大量残留,从而严重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等物理性质,阻碍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并因此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畜禽动物的大量排泄物,如果不及时转化处理,也会对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而且畜禽会大量啃噬植被,造成牧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海南省水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第三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为437.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9%[3],主要集中在海口鸭程溪、文昌宝陵河、澄迈黄龙岭及儋州蚂蝗岭一带。 (二)热带雨林破坏严重 世界热带雨林的面积仅占全球面积的7%,目前正以每年0.6%~l%的速度消失[4]。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南拥有天然林面积为120万公顷,覆盖率为35%。但国家“大生产”以及随后的建设需要,海南热带雨林遭到大量砍伐,到1956年海南天然林总面积为86.3万公顷、覆盖率为25.7%,1979年天然林总面积为38公顷、覆盖率下降到11.2%。海南原始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7.2%,到现在仅有4%。近年来,海南省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退耕还林”、“退塘还林”的政策,但盗伐原生林、强砍海防林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热带海洋污染严重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大量繁殖形成的各种礁体,海南是我国珊瑚礁最丰富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省珊瑚礁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其中面积减少了55.5%、长度降低了59.1%。致使海水不断入侵,逐渐吞没沿海的一些村庄和树木,土地沙化变得更加严重。海南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生态条件最好的地区,它是阻止海水侵蚀的天然屏障,是鱼、虾、蟹、贝等生物繁衍的场所和鸟类的乐园,是食蟹猴的栖息地,这些形成了海南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因多年的乱砍滥伐,现在海南红树林面积只有3930公顷,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1/3[5]。海水养殖业对红树林、青皮林等防护林砍伐和破坏也很大;同时高位池养殖投放在池中的饲料及鱼虾排泄物对周边的地表水、地下水及周围的耕地造成较大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用水和农业耕作;渔民使用的炸鱼、毒鱼等非法捕捞方式,也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对海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自1999年海南生态省建设以来,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突出抓好生态农业发展重点,促进了生态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立法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逐步建立,沼气带动作用不断显现,畜禽产品品质全面提高。目前,海南省生态农业县和生态村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生态示范点、生态村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为加强海南环境保护,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结合海南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提高公众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意识 发展生态农业,公众的意识很重要。要加强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公众对农业及农业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和紧迫感,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要改变以前“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子,转变长期以来单纯向自然索取而不重视维护、协调的观念,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时期,一定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单项与综合的关系,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任期行为”。在弄清整个生态环境允许情况下,掌握能够开发的农业土地现有面积、所占的比例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到土地过度开发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高度重视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敏感和脆弱区域,切实发展好、保护好;同时还要加强水源地生态林保护、江河湖边林地林木保护,以及东寨港等生态自然林地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 (二)科学制定海南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要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基本国策 ,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等国家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现代热带农业、建设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围绕确保热带农产品有效供给、热带农业稳定发展和热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需求,着眼海南经济建设长远需要,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在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新需求,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力量,在各市县的具体生产实践中开展热带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细化海南生态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海南生态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具体应包括生态农业总体布局、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配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生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这是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三)集成先进技术支撑生态农业发展 一是加强生态农业基础技术研究。加强科研单位与农业高校的联合、协作,组织科技攻关,重点是加强热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灾害防控研究,开展热带农林重大病虫草害流行规律及成灾机理研究,突破重要有害生物、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的有效监测、预警与防控等技术。开展转基因作物监测、监控与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开展生物灾害的生物防治研究,研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创新热带农业产地环境的评价、污染监测与修复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热带生物资源应用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建立基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的农林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二是加强良种良苗工程建设。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名特优新稀作物为重点,以优化品种资源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繁殖,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推动生态农业高水平发展。三是加强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主动走进农村,面向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战场,通过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试验示范,让广大农户和企业看到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带来的效益。海南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海南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海南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协调发展,需要大家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不懈努力。 生态农业论文:地方生态农业发展述评 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农业面临诸多问题,天水市农业生态问题严重,也面临着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㈠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欠发达地区传统农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减缓甚至消除传统农业的弊端。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在天水地区推广“粮草间作”、“粮经套种”、“林粮间作”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二是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天水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而这一困境在农业发展层面上,只有通过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来解决。三是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土地的休整和土壤的改良。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水平很低,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地板结严重,缺乏肥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种养结合,平衡施肥与土地轮作,合理使用生物肥和有机肥,才能彻底改变土壤的资源条件和肥力结构。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的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2]。追求和谐的自然秩序,产生了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和效益的高输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产生最大的生产力。天水市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投入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能有效的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农业投资结构。天水市属于欠发达区域,农业占GDP的比重较高。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39.8︰41.5。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能有效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内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的协调。 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水市虽然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诸多优势,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㈠自然环境的制约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天水地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境内山脉纵横,地貌区域差异明显。虽然存在地域多样性,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发展生态农业有重要的影响。天水地区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二是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有限。天水市位于秦岭西段,山脉沟壑相间,而且山峰陡峭,耕地数量极为有限,仅限于河谷洼地以及很少的较为平缓的山坡地。㈡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天水地区虽然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基础优势明显,但是传统农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依赖严重,农业技术缺乏创新。一是天水地区地理范围广阔,山脉众多,人口分布较为分散,边缘地区农民文化程度很低,农业生产还是原始的家畜农垦模式。耕地严重依赖传统的人力或畜力的曲辕犁,运输主要靠人力扛、畜力拉驮等。相对较发达地区,近年初步引进了旋耕机、三轮农用运输车,逐步改变着农民的耕作方式。而在偏远山区,现代化的农具使用极为有限。二是天水地区农业的耕作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耕作方式,农民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农业产出,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民增产的作用明显,但是农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没有科学的指导,基本处于盲目状态。三是天水市农业耕作地有一半左右属于山坡地,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山地的种植没有合理的水利建设和技术的指导,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雨水充足年份丰收,而雨水不足年份则歉收,甚至有时颗粒无收。㈢农业投入资金短缺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大、比较效益低的弱质产业,与其他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相比,投资农业生产短时期内难有巨额利润[3]。长期的逐利行为,使得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基础设施薄弱。天水市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速度缓慢严重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投入资金的不足。㈣农业产业结构失衡在欠发达地区,一般都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业效益低和农业人口比重过大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4]。天水市2011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39.8︰41.5,农业中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仍占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农民家庭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几乎全部投入到农业生产,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于家庭所经营的农业收入。这种单一的种植结构不利于土地的合理有效使用和劳动力优势的发挥,也难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与产业化。农业结构失衡的直接结果是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㈤农业市场不完善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要模式,农业的生产、销售等产业环节都由以农户为单位主体的农民个体经营,农业经营分散。天水地区农业在种植上,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信息和政府的科学指导,农民仅仅依赖自己的传统经验,基本不会去考虑土地的合理轮作。农业市场 机制建设不完善,农民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状态,偏远地区还存在着物物交换,没有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另外,大部分农民缺乏新观念,农业生产经营观念上封建传统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农业生产缺乏创新,普遍存在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天水市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以及现实的迫切性,关于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作者有以下的政策建议。㈠加强科技发展与创新在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这就要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要加快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其优势,克服其不利因素,促进天水地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一是提升作物的自然环境适应度。发展生态农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行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科学育种,使种植养殖模式适应天水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改革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是农业发展水平的象征,在天水等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还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生产工具落后。发展生态农业,要综合运用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工具的改革与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技术化、机械化、现代化生产。三是提高农业产出率。推进科技创新,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有机肥的合理使用,合理的土地轮休模式,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科技的进步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㈡推动农业发展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天水市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单一的农业结构制约着天水经济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要切实做好农业发展道路的转型,推动农业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天水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一是天水市要依托本地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新型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二是天水市要大力开发本地的历史文化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着、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格局[5]。三是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绿色品牌,兴建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基地。㈢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农业投入发展生态农业需要资金的投入,但完全依赖政府投资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农业是完全不够的。天水市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应加大农业投资。一是要进行多元化融资,天水市在发展生态农业,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动员全社会的资金力量,采取国家支持一点、地方政府投入一点、涉农企业融资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缓解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二是要优化农业投资结构,用有限的资金投入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㈣加强观念创新以及市场建设生态农业是一个新的概念,在天水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要更新观念,树立生态农业发展意识。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宣传,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另外,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推进市场改革,创造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条件。首先,政府要加强市场的引导,使市场需求合理化、规范化、生态化,从需求的角度刺激生态农业的发展;其次,市场信息与市场产品相匹配,农民可以有效地根据自己的生产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生产资料。最后,建设一个良好的市场交流信息平台,为天水市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一个有效地生态农业市场。㈤统筹农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天水市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区域,其自身的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天水市本身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而且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首先,天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与自身的优势相协调。天水市有劳动力丰富、国家政策的支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产品品牌等优势,发展生态农业,要发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其次,天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与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天水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天水地区发展生态农业,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次,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生态农业,要统筹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做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后,天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天水市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论文: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途径探讨 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途径探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这就为发展现代农业指出了方向。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要求不仅优质化、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是生态、安全问题,并作为市场的首选目标。同时,国际贸易已把食品安全及其生态环境作为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的根本条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农业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吸收传统的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使其具有生态合理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特点 生态农业是在农业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产生的生产转型模式,目的是推进和维护农业生产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生态农业是保障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本质,强调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强调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持续性。因此,要求在结构上,体现多层次、多产业复合;在效益上,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在资源利用上,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 (二)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生态农业既吸收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又吸取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技术和新方法,如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等,通过现代管理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及其保护关系,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农业是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农业。生态农业从源头开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备、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都是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根据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制定各类标准,包括土地、水、投入品、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产品及其包装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并从田间、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建立了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层层把关。 (四)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手段,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种养加、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挥生态农业多样性、层次性、区域性的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践证明,粗放型、掠夺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 农业资源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还在以每年500万亩的速度减少。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15%,1/3的国土受到风沙威胁。全国平均每年旱涝灾害造成1000万吨粮食损失和3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污染正向整体蔓延。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弃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8000万亩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染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10年前增加了1.6倍。由于大量工业污水排放入海、入江,每年造成渔业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 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全国农药年使用量已达120万吨以上,农药的50%左右进入土壤、水体,污染农田面积已达1.36亿亩。地膜、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呈加剧趋势,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 农业生态恶化对农产品的污染加剧。据农业部对工矿企业区、污灌区 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典型调查表明,其污染超标率达18.5%。许多城市郊区和公路沿线的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造成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每年出口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退货的达500多起。 农业生态恶化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每年以200万顷的速度增加。由于生态恶化造成自然灾害频繁,由上世纪50年代每年1000万至20xx万公顷发展到90年代的每年3000万至5000万公顷。90年代中期以来,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新的趋势,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温饱阶段,人们追求的是“吃得饱”,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只追求农产品产量;二是总体小康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开始追求“吃得好”,表现在饮食结构上,肉、蛋、奶消费比例明显增加;三是全面建设小康阶段,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不仅要求“吃得饱”、“吃得好”,更加追求“吃得科学”,特别关注食物对人健康、营养、安全和生态的要求,关注生产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特别是对农产品生态、安全问题需求,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迫在眉睫。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能够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对于适应气候变化有着明显优势;能够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能够降低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治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污染;能够改善广大农民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循环发展,使农业融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 (四)实施生态农业是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可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收入大幅度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常规小麦、绿色小麦、有机小麦亩均净收益比为1∶1.29∶3.38,玉米为1∶1.14∶1.39,茶叶为1∶1.5∶4.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必然选择。 (五)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性绿色食品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同时兴起,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门槛越来越高,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趋势表明:以绿色食品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走生态农业发展路子,是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共同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与整个国民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伴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可以归纳为“四个制约”。 (一)发展阶段制约。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生态农业观念淡薄,要彻底转变农民千百年来重产出、轻生态生产行为的惯性,必将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各地实践看,一些地方发展生态农业仅局限于小规模试点,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还较少。 (二)潜在风险制约。在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面对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多种污染物的危害,有的源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的源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有的人为非法添加,消除风险隐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技术支撑制约。一是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不够。广大农村缺乏农业污染防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二是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够。目前,我国登记使用的农药有600多种,列入国家药典的兽药有1500多种,每种都有严格的使用技术规范。有关调查显示,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指导,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掌握程度更为有限。三是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检验检测设备。当前,我国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四)管理保障制约。农业生态环境工作基础薄弱,行政监管力量、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缺人员、缺手段、缺经费等问题。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础差,工作水平低,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表现更为突出,常常出现“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情况屡见不鲜,缺乏市场动力机制。生态农业建设初期,普遍缺乏资金投入。 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效发展机制,使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真正发挥作用。 (一)积极宣传生态理念,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200美元,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态安全已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使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 (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梯次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要根据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一要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二要着眼于优化农产品质量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三要着眼于消除潜在危害因素。东部发达地区,要重点防治城市和工业污染,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防止农业环境恶化和农产品污染。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主要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应用综合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 (三)大力强化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从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的实际出发,培养和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科技队伍,长期跟踪研究制约发展的技术难题。要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要编著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手册,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合理使用方法,强化生产指导与服务。 (四)积极健全制度,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要抓紧建立农产品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生产档案制度,建立生态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建立产地证明方式和信息追溯平台,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优质优价。 生态农业论文: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下,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少不了,而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农村社会是否和谐的关键,也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关键。因此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大局的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何构建新农村、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解决目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可以在建设农村生态农业经济上做文章。 在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就目前农村工作的实际而言: “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是最直观的,也是农民最容易感觉得到的,而要在农村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这个目标,从而推进整个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 要认识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虽已发展了20多年,仍还是处于搞试点的阶段,这主要因为我们对“生态农业”概念的认识比较狭隘,没有在公众理念上达成广泛共识。完整的“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循环、能量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的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状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个概念是目前我国学者广泛认可的一种,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生态农业发展为载体而成长起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从上述可知生态农业经济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综合性。就是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达到经济上的增长;二是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能扬长避短;三是高效性。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持续性。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从而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内在要求 (一)农民增收的需要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难问题。我们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普遍承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在无形之中严重的影响和控制着农业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方式指挥着农业生产,其使用工具的落后、科技含量低劣、生产力水平低下、不注重生态环境,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的特征,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导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滞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自然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在国家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以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耕地中走出的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现,给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如何利用现有的有限耕地,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我们要在极少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只能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观念上、技术上、生产方式上去打破农业上沿传下来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习惯力量。根据当前实际,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条有效途径。 (二)生态农业内在发展的需要 生态农业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食品的社会需求逐日增加,尤其是现代食物观念的引入,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形成了现代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有着坚强的科技支持;三是生态农业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切实保 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五是发展多种农业经济经营类型,发展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及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业、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需要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精神,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乡村物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循环式组合,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思路 (一)以“水”为主,着力抓好农田基本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这就要对水源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同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对农业造成的污染,推行禽畜粪便资源化,提升地力;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经营,完善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河流出险保障工作,推广节水灌溉。要大力加强中低产田造,重点治理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逐步提高单位面积的 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二)以“林”为主,着力抓好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离不开绿化工作,要建设生态农业经济,就要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搞好生态林业建设。要坚持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方针、政策,重点抓好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搞好国家天然林保护、乡村绿化工程和封山育林,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种植适宜经果林,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着力培育山野菜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同时荒山造林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要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使荒山、疏林地、灌木林地等披上翠绿的盛装,同时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得到很好的保障。采取各种措施,尽快营造一个清新、自然、和谐、美丽的人居生活大环境。 (三)以“畜牧”为主,着力抓好综合养殖生态工程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畜牧发展相当必要,要不断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和培育畜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推进草地畜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并且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抓好沼气建设及沼肥的综合利用,实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搞好农村改圈、改厕、改灶,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四)以“家”为主,着力抓好生态家园建设 生态家园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庭院立体化、乡村花园化。乡村道路畅通,森林繁茂,花草点缀,环境优美。农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果、畜、禽、鱼、菌、沼立体化循环种养配套,发展庭院生态经济。通过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使农民享受绿色生活。要疏通水网,开挖水渠,将原来分散独立的坑塘串联贯通,形成项链状。要整修河岸,清除垃圾淤泥,构成乡村美景。要改善水染源。村民住宅要分组建设,建设组团绿地。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朗读,不断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包括道路硬化、供排水、文体设施、公共绿地、供电设施及信息通讯和治安、环卫等,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五)以“景”为主,着力抓好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 要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集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四、新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建设如何开局 结合农村实际,现阶段应以农村为载体,以大力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经济为突破口。以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以生态农业经济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池在生产生活用煤上和照明上可减少约1500元支出。同时,利用沼气池建设发展种养殖业,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总体上而言,农村发展沼气,一是减少煤炭、木材等常规能源的消耗,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保持水土、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改善农村生活用能结构和治理污染,改善农村面貌,节省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农田肥力状况的改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把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的连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的山区实施沼气战略,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怎样发展沼气生态模式农业经济呢?结合退耕还林的实际,可以发展“猪-沼-果”生态模式;同时以沼气为载体发展多种种养业,比如“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或者“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等。 (1)“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2)“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也较为适于西部地区。它的做法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小水窖和一个厕所。实行入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造沼气池,池上养猪等,还可以在猪圈上设置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产沼气,沼液肥果林的循环农业生态经济模式。 上述两种模式是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雏形,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最适宜的方式。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入逐渐加大,在农村逐步开办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的产业化得到更大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农民群众的市场教育,使他们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态农业论文: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研究 摘要: 农业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生态农业综合功能强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该文简述了东平湖流域基本情况,分析了该流域实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针对该流域实际,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了该流域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总体设想与目标、规划布局及模式、重点工程、保障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东平湖 东平县地处鲁西南,总面积1343km2。耕地6.8万hm2,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全县山区、平原和库区各占三分之一。东平湖位于县境西部,黄淮两大流域交叉处,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近大汶河,北通黄河。总面积627km2,占东平县总面积的8.8%,以二级湖堤为界将其分为新、老湖区两部分。其中:老湖面积209km2,属黄河流域,常年蓄水,新湖面积418km2,属淮河流域,滞洪农耕。境内有黄河、大清河、汇河、金线河等河流18条,湖河相连,河流总水面35.28km2,占东平县总面积的2.6%。东平湖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全年日照时数为2417h,年均温13.3℃,无霜期231天。大于0℃的积温为4994℃,大于10℃的积温为4492.8℃,多年平均降雨609.16mm。能够满足种植业不同轮作制度生产的需要。流域内粮、棉、油、桑、菜、果,牛、羊、猪、鸡、免、鸭等农业生物品种资源丰富多样,门类较全。东平湖盛产鲤鱼、鲫鱼、乌鳢、甲鱼、毛蟹、湖虾及莲子、菱米、芡实、苇子、蒲草等水生动植物产品。东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淡水渔业基地县、山东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东平湖是《水浒传》中描写的“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美丽田园。湖产莲子彩绘荣获农业部主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金奖。 1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首先,东平湖流域涝洼地改造后的台面水面种养单一,构建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群众收入低而不稳,贫困面积大。其次,农民过量施用化肥、随意使用农药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秸秆焚烧时有发生,随意堆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农业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再次,东平湖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担负着蓄水调水的任务,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因此,东平湖流域转变发展方式,治理面源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东平湖流域上述存在问题和需求的有效途径。东平湖流域实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对于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水质为目的的具有水泊湖区特色的良性生态环境,实现该流域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确保北方供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总体设想与目标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南水北调东线流域环境治理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循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社会广泛参与,成果全民共享。针对东平湖流域实际确立“建设五个生态农业区,实施六项重点工程,采取六项保障措施,达到一个总体目标”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通过生态农业开发建设,使东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充分利用,生产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保证南水北调工程水质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总体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综合高效生态农业区目标,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3规划布局及模式 3.1湿地生态休闲观光保护区 该区主要包括腊山洼、金山洼、小清河入湖口湿地及稻屯洼,面积0.67万hm2,是净化、保护湖水环境的屏障。区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水浒英雄聚义岛、水浒影视城、水浒大寨等休闲旅游景点,是环湖游、湖中游的中心区域。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加强野生鸟类、天然草木植被保护,实行轮牧、围栏和封育,加强鼠害及蝗虫防治,禁止开荒种地,防止乱开发。扩大莲藕、菱角、芡实、芦竹、蒲草种植,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3.2“上田下塘”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区 该区主要包括新湖、商老庄、州城、东平、戴庙等乡镇(街道)。区内对涝洼地综合治理和改造,形成了池塘和台田面积0.93万hm2。目前台田多单作大豆、玉米、小麦等,部分植桑养蚕;池塘多单作稻、藕、鱼等。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大力推广上粮(桑)下鱼、鱼藕混作、稻蟹混作、稻鸭混作、粮粮(菜)间套等立体种养生态模式,实现种间互补,共生互利。利用塘泥肥田,实行物理、生物防治,严控化肥、农药使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3.3优质小麦、玉米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新湖、州城、彭集、东平、接山、大羊、梯门等乡镇(街道)面积4余万hm2。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结合实施相关项目,发展优质小麦4万hm2、优质玉米2.67万hm2,优质品种分别控制在3~4个以内,优质小麦商品率达到60%以上,优质玉米订单达到95%以上。通过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综防等技术,减少污染,提高品质,逐步使小麦、玉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3.4绿色花生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彭集、沙河站、州城等乡镇(街道)。区内建立了0.53万hm2绿色生产基地,有山东省定点花生专业批发市场1处,有专业脱壳加工户达3000多家,有两家较大型企业从事花生油加工。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进一步建立完善投入品专供及产品监测体系,教育农民严格操作规程,严控农药、化肥使用,推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增施有机肥。 3.5优质大蒜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斑鸠店、旧县、银山、戴庙等乡镇(街道)。区内种植大蒜0.67万hm2,其大蒜质优闻名国内。斑鸠店镇已注册“斑鸠店”牌商标,并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认证。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严格标准化管理,实行定点监测。通过应用频振灯物理杀虫、生物防治,减少农药用量及推广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其达到绿色基地标准。 4重点工程 4.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一是重点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特别是在湖东主粮区大力抓好小麦、玉米机械收割粉碎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同时,在果菜主产区,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二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在畜牧规模化养殖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三是提高秸秆基料化利用水平。在戴庙镇、旧县乡食用菌主产区,推广秸秆养殖食用菌技术。 4.2农田“两减三保”示范工程 以减少化学农药、化肥使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为重点,在全县每个乡镇(街道)按高标准建设“两减三保”的示范典型区。一是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预报制度,制定农作物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以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防虫网和生物农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控害技术,结合农业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有害生物专业化统防统治。三是积极开展土壤养分抽样检测,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 4.3农业标准化工程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重点抓好斑鸠店大蒜,沙河站花生、西瓜,彭集圆葱、花生,大羊核桃以及库区莲藕、大豆等品种的基地认证、巩固、升级与管理工作,加强生产过程监控,严格按《规程》进行生产。在湖东主粮区建设小麦、玉米基地;在平原乡镇,以沙河站镇、彭集街道为重点,建设绿色花生基地;在库区以斑鸠店镇、银山镇、戴庙乡、旧县乡为重点,建设无公害大蒜基地。 4.4退耕还湿工程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实施“退耕还湿还林”政策,制定用于湖区“退耕还湿”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在湖滩地、河滩地调整种植结构,改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湿地作物,积极发展干果、苗木、休闲农业、培育人工湿地等产业,实现规模化“退耕还湿”。重点在稻屯洼、入湖口及出湖口实施此项工程。 4.5水陆复合立体种养生态工程对库区涝洼地实施生态改造,形成“上粮下渔”的总体格局,并对其基面、水面子系统及其联系系统布置复合立体种养,实现多层次、多业结合、种间互补,促进良性循环。重点在沿湖乡镇特别是在新湖镇、商老庄乡实施此项工程。 4.6农业休闲功能拓展工程 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最美休闲乡村、美丽田园创建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提升,不断拓展和培育农业休闲资源,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服务,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在沿湖乡镇实施此项工程。 5保障措施 5.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及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农业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工程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实行一个模式,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涉及乡镇(街道)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 5.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车、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以及利用现有的典型和成功经验等,深入宣传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意义、作用、前景,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在全社会形成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抓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共识和良好氛围。 5.3建好体系,增强功能 县农业局成立由农技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业务科站长及中高级农艺师为成员的技术指导组,负责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宣传、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配套完善土肥、植保实验室,建立无公害、绿色生产专营农资营销网点。 5.4搞好示范,抓点带面 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提高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科技含量,并且围绕关键问题,组织科技攻关,注意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农业科技入户的工作机制抓好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试点村抓起,逐渐向乡镇区域扩展。 5.5强化技能,提高水平 将县、乡农技人员,按区域、产业组织起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专家讲座、印发资料、培训班等形式,对其开展继续教育、科技培训,加强生态农业知识教育,提高参与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技术水平,确保发挥综合效益。 5.6依法行政,严格管理 认真贯彻有关法规法律,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县政府对各项事业发展统筹规划,使之与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相协调。对以牺牲环境、破坏农业资源换取利润的,坚决采取严厉制裁措施。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在生态农业开发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作者:张清杰 单位:山东省东平县农业局 生态农业论文: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要: 基于大别山区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资源,在其传统农业耕种背景下的低收入状况和没有密集工业的现实情况下,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的新型产业链。本文主要阐述对大别山区重点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修建线路、打造生态农业园、建设农家乐项目,达到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效果。通过对安徽大别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了解整体的发展格局,从而使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大别山;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 一、大别山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以来,大别山区主要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利用良好的地理地形条件,在种植林业的基础上,实现茶叶、蔬菜、瓜果、禽蛋等大批特色农产品的同时生产,使这些地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发展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别山是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保护大别山区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提出要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禁止各类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鼓励和引导社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环境条件较优的地区率先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2015年,中国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并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由于中国旅游业发展较快,农家乐等农业试点也取得较好的收入,为更好的实现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将采取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模式。 二、研究大别山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意义 1.可能性。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先了解农业的多种功能,农业不仅为我们的食品提供了保障,而且还具有休闲旅游、原材料供给、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生态保护等功能。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生产结构转型升级。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在经济产业中,其规模和效益名列前茅,引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机制为大别山区的脱贫致富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他相似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范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国民经济的不断调整,我国人均GDP得到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生活质量的优越性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带薪假日及双休制的实施,旅游活动成为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旅游业逐渐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旅游消费与需求也呈现出日益大众化、生活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过去的几年里,每逢节假日,旅游人数必然会达到高峰,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都会人山人海,近几年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人们通过这种旅游方式不但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达到修身养性、健康娱乐、丰富生活、提高素质的综合效果。旅游业正不断地向人们展示其极其美妙的发展前景。生态农业的自然风光、灿烂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淳朴的民族风情等特点,是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业的基石。 2.必要性。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必备武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必须要注重节能环保。我国传统农业和旅游业转变为具备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响应了我国的国策,生态农业主要是通过农业机械化、土地规模化、技术创新和技术集约化的途径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产品的原生态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而生态旅游业提倡摈弃传统旅游业无序无节制地消耗资源,提倡在旅游承载力约束下进行旅游开发,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高品味性、环保性和经济效益。本项目研究对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大别山区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大别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远离工业密集区,土壤、空气等很少被污染,生物多样化,种群间制衡机制完备。完全可以把大别山区所具备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和经济优势,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拉动大别山区的经济水平。 三、大别山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别山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且不受工业区的污染,各类特色农产品例如茶叶、高山蔬菜、禽蛋等得到很好地种殖,使之为大别山地区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但要想更加快速的提升大别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的收入,就要引进新的发展模式,利用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机制,重点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以休闲为目的,以城市游客为对象,开发兼具观光、休闲功能的旅游产品,增进体验式旅游,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等发达地区的“后花园”。具体项目措施为:第一、“要想富,先修路”,要在原线路的基础上,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铺设通往各潜在景区的旅游线路。同时在线路周边,建设休闲旅游项目,达到避开游客高峰、吸引游客的效果。第二、在特定景区合理布局一批特色农业经济区域,打造一批观光采摘的特色农业生态产业园,如生态果园、生态茶园等,可以让游客体验到乡土风情。第三、建设一批集观光、养殖、垂钓、农庄、餐饮及消费为一体的“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如在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等库区发展“渔农乐”项目等。 四、安徽大别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1.机遇。 1.1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扶持。由于大别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当地的农业与旅游业项目的开发,2011-2020年,这十年将会把大别山区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批复指出要将大别山片区建设成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示范区、国家重要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红色旅游胜地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随着国家将旅游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安徽省及各地方市县更加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编制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山区旅游业发展。且随着长三角经济区的打造,区域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为大别山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机遇。 1.2生态旅游消费观念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日益加快,但是城市污染也日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在不断困扰着人们,特别是身处工业密集区的城市居民背负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的压力。因此人们开始渴望乡村生活,追求绿色产品,随着这种新的趋势,生态旅游业逐渐取代以往的黄金周游、跟团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这为安徽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机遇。 2.挑战。 2.1同质化竞争激烈。随着这种生态旅游消费观念的演变,全国各省市也在逐渐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安徽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但总体来说,这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安徽大别山区的旅游资源与片区内的湖北省、河南省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不仅拥有较为类似的自然资源,甚至文化资源也比较接近,受到周边生态旅游区替代性竞争的压力与挑战。 2.2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各地区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难免会因法律法规不完善、开发规划思想不足,造成盲目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破坏。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景区规模的扩大、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管理发展的滞后,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的污染、对自然景观完整性的破坏,甚至生态平衡的打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期限和生态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影响并制约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雅楠 单位:皖西学院 生态农业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研究 摘要: 生态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再生产中生态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统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摆脱了过去旧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离不开农业生态环境的支持,但在现实中,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影响;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不仅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之地,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来源保障。但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经济学原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建设,将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农业向合理生态转化,农业回归自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基本原则,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为基本方向,在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确保开发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促使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由生态经济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生态农业经济讲求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适宜性,生态农业经济是通过多种技术装备,使农业发展适应区域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使区域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优势尽显;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重视的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长期整体效益,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装备和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续性。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研究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产生各种影响,如果耕地和水土资源等被破坏、被污染,必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农业生态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内,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又会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因此两者是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农村与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张,耕地质量不断恶化。 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却面临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属于坡耕地,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粗放的开发、过度地侵占滥用和各种污染问题,使得可用的高质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地减少。 2.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两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区域和专门的垃圾处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生活废水不经处理就随意进行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也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对农村水体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污染,这些都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而自身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污染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滥用农药、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残留,如秸秆、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我国本身农业用水就非常紧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牲畜面临着饮水不足的威胁,受旱农田达到了3亿亩,而各种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式的开发,使农业生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治标不治本,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必须设法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使得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才能从法律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相关投入。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促进水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垃圾回收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以及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五、结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制约条件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起“既要农业经济发展,又要农村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张彩霞 冯俊霞 王尚 单位:河北省委党校邯郸站
浅谈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铁路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及措施 摘要:安全是个人幸福,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前提,也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10年来,中国铁路发展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影响之大令世界称奇称赞。由于铁路运营管理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明确生产经营管理单位各级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生产中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增强其对安全的责任感,避免或减少发生安全问题。因此,该文主要针对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质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确保铁路建设、生产、管理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分析 铁路是大联动机,需要各系统、各部门、各工种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业。任何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出现了闪失都将会对整体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制度不落实,过程不控制是一种严重的风险。随着铁路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采用,这种风险将逐步加大,已经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主要风险源之一。安全管理是全员、全方位过程的管理,只有落实好安全责任制才能有效保障安全,实现铁路行业的长远发展。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1铁路安全生产管理中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铁路在加大自身建设的同时,在人员、设备、管理、技术等方面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效果有明显成效,重特大事故、人员伤亡、社会负面影响逐年减少,安全管理正在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迈进。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到铁路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具体表现在如以下几个方面。 1.1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 部分站段还存在重经营、轻安全现象,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部分站段缺乏考核评比机制,部分站段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时未经过充分研究论证,随便找一个专责照搬照抄,没有充分结合该单位实际,造成了责任不明,在操作上无法遵循;部分单位把安全全部交给主管安全或技术的负责人和部门,“这件事不归我管”的现象尤为突出。 1.2发现问题不及时,建管单位安全管理脱节 铁路这样庞大的系统,安全是最后的果,它前面有多个“多米诺骨牌”,建立完善机制时,要尽量把发现隐患的骨牌前置,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结果。由于管理失责视察,管理者发现问题不及时,往往到发生了事故才反求责任。铁路建设和建设后的管理工作隶属于两个或多家单位,接收单位无法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干预安全管理,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能给后续管理带来安全隐患,对铁路的建设也造成不利的影响[1]。 1.3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监管部门作用不突出 制度建立很全很细,但部分单位很少组织学习,对有哪些安全责任、应该由谁来负责等一概不知;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性,平日很少召开由“一把手”参加的安委会,很少根据责任要求组织安全检查、考核;在考核中追求一团和气,把检查考核“送了人情”,一味姑息迁就;一些单位发现安全隐患,只要是没有后果,未造成太大影响,在处理上总是避重就轻,“雷声大、雨点小”。受多年“大而全”传统思想影响,各铁路企业都设立了自己安全部门,负责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督和落实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由于缺乏横向掣肘,容易出现“自家孩子不能出丑”“一致对外”等管理倾向。有问题不处理,有安全隐患自行内部消化。上一级安全监督部门由于人力有限,鞭长莫及,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弱化,上热重温下凉。 1.4日常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淡漠 一些单位日常疏于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传达安全文件简化,事故分析与该单位距离远,造成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淡化,缺乏保护自己、确保生产安全的能力;部分单位未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业务比武,安全考试形同虚设;部分单位安全培训和教育不注重方式方法,“一言堂”式教育,造成“上面讲的欢,下面睡的香”,使教育收效小;部分单位,职工教育岗位成了“安置型”岗位,导致教育力量薄弱。 1.5安全文化不健全 安全生产的灵魂是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的安全素养。人的安全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培养、逐渐形成的过程。企业要更好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必须提高职工的安全素养,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当每一个员工都能自觉主动地成为一道安全屏障,那么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目前,铁路企业正在推行安全文化,并从中良性收益。部分企业对企业文化中的安全文化意义认识不足,推进迟缓,落实不利,甚至感到抓安全功夫没少下,力气没少用,效果不明显。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质量的措施 要从铁路安全管理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基础制度,实施超前管理,提高干部职工安全意识等措施,逐步提高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质量,确保铁路现实和长久安全。 2.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在铁路安全生产中,应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的制度,具体应该完善《安全生产职责规范》《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安全生产奖惩方案》《各部门职责界定方案》等等,进一步细化各个部门的职责;应该进一步理顺安全生产的程序,要求铁路员工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正规的生产流程进行作业,并要加强监督,针对于在安全生产中不按照流程作业的员工要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3];强化推进“一岗双责”管理,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机制。管理者要承担所管理的每个管理单元(车间、班组、岗位)的所有安全风险,杜绝安全管理的真空地带,变线条管理为多渠道管理,也就是管生产、管经营也要管安全。 2.2重视超前管理,占据安全主动 制定事故分析制度,对铁路建设、生产、管理中的事故隐患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有效地排查,总结其中“规律性”特点,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根据安全生产的发展变化,动态分析和研判安全风险点、风险源,结合实际,不断细化和完善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办法,明晰每个车间、每个岗位的安全职责、岗位风险和作业标准,做到明责、尽责、履责,实现对关键作业、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积极做好铁路建设、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的处理,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5];建立应急处理预案,经常开展应急演练,使各级人员熟练掌握各类预案的启动条件、应急措施和执行程序,确保预案有效落地;善于抓住生产、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对所有安全隐患上的“可能”进行预想,把它变成“不可能”,实现对各种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铁路使用单位要提前介入到铁路建设过程中,参与建设过程的安全管理,把安全关前置。 2.3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干部责任追究 具体涉及到的管理人员、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责任落实的具体操作流程等,通过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中进行明确;严格执行一把手参加的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提高各级生产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也能够及时地发现在铁路安全生产中存在着的问题,有助于实现最佳的安全生产管理效果[2];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秉承着严是爱、宽是害的原则,从严管理,将一些铁路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安全生产放到企业最为突出的位置上,与干部晋级、收入充分联挂,对不执行标准,不敢碰硬、不作为的干部及时做出调整;铁路安全监察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处理上要伤筋动骨,提高干部在安全上不作为的成本。 2.4强化安全业务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自觉识别风险的能力 具有高水平技术能力的员工其安全意识较高,且在生产中遇到安全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规范的处理,避免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因此,组织铁路员工参加生产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要定期组织生产技能大赛,加大先进典型的选树力度,切实的调动员工提高自身生产技能的积极性;要定期发放安全手册,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应该利用交班会、个别谈心、手机短信、微信或因地制宜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遵章守法;采取职工现身说法、专题演讲、技术演练、班前一题等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对安全法规制度的宣传力度,让职工自己教育自己,使每名干部职工都清楚自身的职责、掌握作业程序和达到的标准,从而自觉落实规章制度。 2.5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培育全员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 要时刻牢记职工群众始终是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推进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的对象;要因地制宜加强职场文化环境建设,发动广大职工自己总结提炼安全格言警句;要充分发挥铁路各级各类宣传载体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善于协调和运用全社会的宣传舆论资源,广泛宣传铁路安全生产取得的成绩,宣传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为确保安全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讲好铁路安全故事,传播好铁路安全声音,树立铁路负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 3结语 在铁路安全生产管理中,需要高度认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结合铁路的建设和发展,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积极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安全管理,强化安全风险控制,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质量,确保铁路安全生产。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结合铁路建设过程中实际的变化,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中的铁路建设的需求,从而确保铁路行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促进整个行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刘艳红 单位:沈阳铁路局集体经济管理处 浅谈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浅谈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 要】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多方面、立体的活动。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决定在其活动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误区,从而产生事故隐患。项目安全生产管理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弥补现在的不足,形成行之有效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关键词】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前言 当前,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实施情况与期望的目标值偏差较大,涉及的管理问题较多。作为普通的现场安全管理者,简单总结出现阶段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了解相关信息,让更多部门、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关注安全,抓好安全工作。加强对安全管理的认识,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寻求更好的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指导实践。 1、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1.1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概念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施工企业及有关单位对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协调和改进等一系列致力于满足生产安全管理的活动。 1.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涉及面广,从立项到投产运营后的整个周期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就施工阶段而言表现出以下特征:(1)风险存在的普遍性。(2)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3)风险发展的渐变性。(4)风险表现的多样性。 1.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它体现了安全和生产的统一,生产和安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在生产过程中必需建立事事有人管,人人抓安全的工作机制。 (2)“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 在对项目各项指标考核、评优创先时,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3)“坚持动态安全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时时刻刻关注安全。 (4)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 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责任领导不处理不放过。 1.4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 目标可分为:识别项目的各种风险;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总结风险带来的教训。 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1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因此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身上。具体表现: (1)项目管理模式上。铁道部一致要求推行架子队扁平化管理模式,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工程分包问题,导致了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等情况。 (2)施工单位成本管理。施工单位为谋取效益,在施工过程中低单价操作,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导致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3)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力度薄弱,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项目部、分部安质部缺失作业队的安全管理,这恰恰是安全管理末端重点,违章作业、违规施工、违章指挥频繁发生。 (4)施工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临近既有线施工的安全警示设置不规范、不标准,基坑、高空作业等临边的防护不到位等现象较多。安全措施费的投入未真正落实安全生产上,致使安全工作实施困难。 (5)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由于施工现场人员流动性大,队伍多,人员统计与培训工作难度大,未经培训上岗作业的人员较多。 2.2勘察设计单位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使勘察设计结果存在缺陷,缺少现场调查,安全措施设计考虑不周全,不能保证铁路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在施工配合过程中,需要设计出方案解决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错失良机,安全风险问题恶化。 2.3监理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未独立建立安全监理工作体系,缺少一套有效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安全监理工作方法,缺少成熟的验收标准。目前唯一套《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及各专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未引起各参建方的重视,甚至没有推广使用。目前安全管理都是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文件性质工作要求,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不强,安全管理工作大部分停留在了书面管理上,监理现场实施安全管理难度大,执行效果不好。监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安全管理理解和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想要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水准,落实人人管安全、人人抓安全存在一定的难度。 2.4建设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建设单位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系统的工作方法,针对现场管理随意性很大,更多的是无纸化管理或转发文件管理,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不严格。 2.5政府法律和监管不到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 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行为流于形式,检查停留在表面问题上,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起不到监督检查的效果。 2.6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铁路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和体制发生变化,安全生产管理与之不太相适应,因此政府主导安全监督管理出现管理漏洞,加之铁路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效率低,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市场管理体系未形成。 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3.1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优势在于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的活力,用目标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现在项目安全工作开展更多是被动的的开展,由上往下强压,安全意识不强,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着侥幸心理。所以要实现目标管理就必须完善目标体系,层层制定目标,全员参与,注重实效,重视职工的培训教育,完善目标的评价制度,激励和处罚并举。 3.2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检查 铁路工程建设生产过程中检查并消除生产过程中因设备、人员操作、材料使用、工作环境等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作用。安全检查时对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较高,根据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认真检查。检查内容要分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检查结果的处理,明确整改内容、期限、负责人和整改结果的验收。 3.3落实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安全目标责任,安全目标考核,安全目标管理监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部门、岗位、人员,在责任层面上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的存在问题,并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奖罚。 3.4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改善员工的安全行为,通过定期的的培训和内部教育,对施工单位的主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了解安全生产的意义和危害性,掌握安全生产知识,辨识危险源即采取的预防措施,熟悉岗位职责以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 3.5安全生产监管应是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立体效应 (1)树立安全也是经济效益观念,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为深层次的根源。施工单位领导认识不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安全生产工作消极对待或被动应付,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只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种管理思想观念是不成熟、不可取的。 (2)树立安全管理不能只盯着“不发生事故不死人”的观念 当前一些领导把“不发生事故不死人”当作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和目标,而这只是半截子工程。提到安全生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爆炸等恶性事故,然而安全生产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能忽视,那就是生产在一线的工人们他们的安全健康。 (3)树立安全管理不能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的观念 只有运用系统原理,从整改事故隐患中及时做出了如何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辩证地看待“整改事故隐患”,不能搞形而上学,要科学取舍。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还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倾向。 (4)树立立体效应观念,多部门群策联防,综合治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概念中提到安全生产工作涉及众多的部门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日常的协调工作量非常大,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工人环环相扣。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单靠哪一家的力量都很难解决,必须各方面齐抓共管。 (5)运用科学发展观理念,不断改进安全监管方式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许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都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要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从以往重点对具体隐患的检查,转变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为主,查找企业的管理薄弱环节,促进安全生产体系的完善,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从以往重点以告知形式的检查,转变为随机抽查、暗访及巡查为主。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安全监管人员成为企业安全员的不正常现象。对安全责任不落实,致使隐患加重、甚至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严肃追究责任。特别是要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 3.6解决安全生产管理深层次的问题,坚决取缔违法分包、层层转包行为 铁路工程建设实行架子队管理缺乏相关的强制性保障,未得到有效推行。名义上是架子队,其实质上是分包,出现了包而不管的现象,安全管理工作交给包工头管理,岂能落实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强化各个职能部门审批把关制度,使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施有效地运转,才能真正落实全生产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4、结束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与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因而管生产必须重安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艰辛的过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我们能力范围内齐抓共管,认清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就是生命极端重要性。相信在今后的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安全工作目标。 浅谈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融合“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 提升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鼓舞人、凝聚人、塑造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工作方式是用理性疏通人、用亲情教育人、用关爱接触人、用热情帮助人。在路局党委提出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后,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显示出的它的强大生命力,在安全生产中显现出良好地实践效果,今后在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 党政 价值观 一、“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让铁路职工参与铁路安全管理“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 以往,我们铁路沿线小站的许多职工退休的时候都是卷卷铺盖就走了,对自己奉献一生的两根钢轨有着无限的不舍情怀,有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回忆,但是这一切又有谁愿意聆听?工区的劳务工每天被泥水和汗水涔湿透衣服,冬天在湿寒中等着下一个作业天窗,夏天冒着烈日施工,他们何时又曾被我们记起过?他们捣固的道床,他们更换的轨枕,他们在荒野深山中看守着危石落岩,却都是我们安全的基础。如南宁、百色工务段党委给刚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的职工召开座谈会,领导干部亲自参加,回忆退休职工功绩,肯定退休职工贡献,让退休职工深情满怀回忆美好从前,寄予晚年祝福,给披红带花,真情感人。他们还给劳务工同样的政治待遇,职工开会同时参加,对有工作奉献的劳务工一起表彰,一起奖励,让在岗职工、退休职工、劳务真切感受这是我的家,我是这的主人,我要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把“要我讲安全”真正转变为“我要讲安全”。 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唤醒铁路职工真诚热爱安全管理的良知 铁路沿线大部分地区环境艰苦,文化生活匮乏,位于南昆线上的板其车站就是这样一个小站,来到这个小站,给人第一眼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四面环山,车站“吊”在一座大山腰上,两头隧道一夹,在偏僻的山沟里进也进不来,出也出不去,与世隔绝。站长梁忠华没来以前,这个站的职工心是死的,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厌恶、憎恨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干的态度,更不用说对安全管理是真诚热爱的了。这种工作态度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车站值班员在给列车放通过信号时是坐在椅子上歪斜着身子用棍子捅控制台上信号按钮,每当接到外边打进的电话时,开口就说“板其监狱”。他们对工作岗位热爱,被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得不到“亲情”关爱所埋没,于是他们在拿岗位消遣,拿安全开玩笑。正是站长梁忠华来后,用热情营造幸福环境,用激情点燃事业希望,用“亲情”帮助后进职工找回爱岗敬业良知。从此这里成了爱岗敬业乐土,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典范,成了南昆线上的先进站。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正常的良知,“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帮助职工把埋没很久的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当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后,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岗位、重要项点还怕没有人去落实吗? 三、 “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调动铁路职工克服安全管理工作困难的力量 南昆线冗百线路工区管辖的线路,小半径曲线多、伤损钢轨多、失效枕木多、线路几何尺寸变化快,生活条件困难,经常持续缺水,生活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保障线路安全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他们却充满干劲十足,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有着他们的好兄弟汪伯华,大家信服他,愿意跟他干。他业务不仅熟,工作带头,对每一名职工,他都当成兄弟姐妹,张哥李姐地称呼他们。他们也把他当成知心人,大事小情都愿意和他说一说。有时候干活累了或发奖金了,他会在收工后自己掏钱买来酒菜,在宿舍和大家聚一聚,聊一聊,讲讲工作中的问题,说说下一步的干法,融洽职工之间的感情。沙厂坪工区有位职工原来一心想调走,和汪伯华干了一段时间后,段里要调他到条件好的工区,他死活不愿意走。后来,汪伯华因为工作需要调动时,职工们都流下了真情挽留的眼泪。2006年以来,汪伯华同志先后把5个后进工区带进全段先进班组行列,被誉为“后进班组的119”。为了全面掌握工区线路设备质量,别人每月检查一遍,他往往要检查几遍,确保不漏一个病害、不留一处隐患。几年来,他所在工区负责维修的线路设备质量始终排在全段前列,线路质量优良率达95%,合格率达100%;他所带的沙厂坪、冗百工区多次荣获南宁铁路局先进班组、标杆班组和铁道部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他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每年春节、“十一”等长假,总是主动提出留在工区值班。职工们都说:“跟着这样的工长干我们没的说,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真正做到用真情把人心拢起来,确保线路安全。 四、“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 铁路企业的“半军事化”属性注定铁路企业需要“严格管理”。但是光又“严格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容易陷入被动、机械管理状态中,让职工在机械状态中抵制管理。单纯的“严格管理”可以让职工怕,但却不能让职工服。职工在抵制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劳资交换”的态度,即,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既没有为企业尽职尽责的主动性,更没有工作幸福、幸福工作的归属感。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还是操控机器设备的主体,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动能,想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来取代人工发展生产的想法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行的,离开了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实现。只有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才能抓住人这一主导安全风险的核心要素,实现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发展。 五、小结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摒弃那种“非敌即友”、“非正即反”的两极化思维,坚持“注重典型开路、注重领导方法、注重干部作风、注重职工想法、注重营造氛围、注重方式方法”的“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将“严管”与“关爱”和谐统一,以实现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浅谈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 【摘要】 护理的基本职责是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全面治疗,包括医师医嘱的准确执行和治疗情况的反馈,以及患者的基础护理。中医护理的重点在于内科护理,包括中草药的有效应用和针灸推拿的科学操作,以及药膳的开发和养生的训练。总之,中医护理应当突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以便患者得到及时的康复。因此,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的整体护理工作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能够为人们的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中医护理;辩证施护,针灸推拿;临床护理 1 引言 当前,我国的悠久中医学,如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和辩证施护,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我国的中医护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针灸推拿护理和辩证施护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这有助于人们治疗疾病,提高我国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方面的国际影响。 2 中医护理的概念与内涵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配合中医师对病人进行中医诊治的工作。中医治病的传统,多以个体行医为主,因此,医和护常是不分家的,没有专职的护士。比如大夫到病人家里出诊,除了诊病处方,往往还要兼任行针施灸、配药熬药、观察护理等工作,尤其是针刺与行针,更需专业的中医大夫来操作,护士一般是不能代替的,不过灸法则护士可以如法操作,所以中医护理非常重视辨证施护,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这就是中医护理的特色。只有明白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具有“理、法、方、药”和“理、法、方、穴、术”的特点,并因人而异配合不同的中医护理方案,就能实现中医针灸治疗的高效、速效、长效。同时,在门诊治疗的患者,家属往往在就医后也常遵照医嘱,如法进行护理,从这一角度看,家属有时更多地担任着护士的角色,这也算是中医护理的一个特色。 中医护理的内涵,除了辨证施护,医护合一,中医护理的内涵或者说是特色,还体现在膳食护理、精神护理等方面。早在秦汉时代,人们就已对膳食护理的重要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比如《内经》所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肾病毋多食咸”,以及《难经》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等,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膳食护理经验。张仲景《金匮要略》还进一步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3 针灸推拿在临床护理工作的独特优点 我国的中医针灸推拿护理是世界医学的一朵奇葩,成为国人所熟知的一种良好有效的中医药学。针灸推拿护理自成一个医疗护理体系,在几千年的医疗护理实践中表现了独特的优点,这也成为现代整体护理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针灸推拿在临床护理工作的独特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体现了整体论的哲学思想 中医针灸推拿护理通过整体论的哲学思想,按照天人合一的方法,将疾病视为与人体自身系统的统一,并重视与大自然的有机联系,这是现代护理所不具备的优点。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中医针灸推拿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并考虑到疾病的具体环境,有针对性地对患者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考察,据此反映出的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而制定相应护理方案,实现身心统一,加快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 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强调患者的饮食调理,这是其护理的特色。医生会积极建议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控制饮食的内容,包括生冷、辛辣食品的禁忌摄入,注意营养搭配,调节好新陈代谢,避免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疾病的加剧。适当的饮食可以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3.2 蕴含着心理疗法的优点 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表现出举止文雅、操作到位、轻柔的语言,这些可以使患者减轻病痛,得到护理人员的精神鼓励,增强了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提高。医护人员在实施针灸推拿护理过程中,与患者的情绪低落,身体的疼痛有等同深受的感觉,对患者的病情表示理解,并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温暖了患者的心理。这样患者得到了社会支持和安慰。护理人员尊重患者患病期间的生活要求,会尽全力去满足。这样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患者也就愿意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患者具备良好精神状态就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增强治愈信心。总之,中医针灸推拿护理中蕴含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情志转移法,情志疏导法,体语疗法等。在情志转移疗法方面,护理人员通过诱导患者将注意力转移,促使患者将不良的心理情绪得到改变,使心理保持平静,避免抑郁和较大的情绪波动,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4 辨证施护在临床护理工作的独特优点 4.1 辩证施护体现了归纳的方法论 中医护理采取的辨证施护方法体现了归纳的方法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按照整体论的思想,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收集临床资料,这样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因此,中医的辨证施护就是护理人员要为患者确定切合自身的护理方式和内容,包括如何为患者服药和行针,及时了解和观察病情,做好饮食的调理,科学指导患者的康复锻炼计划。中医的辨证施护理论就是按照中医四诊搜集的患者病情信息以八纲进行辩证分析,以此分清疾病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以及疾病发病的原因、病理、性质和部位。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详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以此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法。 4.2 实施三因的针对性护理 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的要求,护理人员应根据三因(因人、因时、因地)进行有针对性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就应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心理情绪以及天气、地理等情况,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法,实现三因施护。例如:老年人的体质较差,气血亏虚,在临床护理上就应采取补益正气之法,以祛除病邪。 5 结论 通过对我国中医护理的针灸推拿和辩证施护的阐述,可以看到中医护理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这对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具有借鉴和完善作用。采用中医护理可以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和提高体质,以及改善疾病的治愈效果。-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中医护理特色在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行中医护理的所有病患资料,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行中医护理,而对照组的患者行西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护理满意度及患者康复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行中医护理的患者护理有效率达到了96%,而行西医护理的患者护理有效率则为86%,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患者中医护理不仅更加的科学、合理,还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 中医;护理;特色;临床;应用 中医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它在其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养病护人的经验,还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所强调的重要一点便是三分治、七分养,医护不分家,所以,我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便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现代医院中的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护理极为相似,所以,现代医院应该充分重视中医护理的重要价值,使其在医院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潜力和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病患,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由50例患者组成,治疗组的患者行中医护理,而对照组的患者行西医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最为常规的西医护理,而给予治疗组的患者中医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1)护理观察: 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先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务做好全面、详细的了解,进而做出较为科学、准确的判断,从而为护理活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在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等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来收集病患的病因、病情以及病位等情况,并以此来为辩证施护做好准备。其次,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寒、暑、湿、燥、火,还是喜、怒、忧、思、悲、惊、恐,都是由于内脏受损、过渡疲劳或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所导致的。护理人员只有在分清楚病位及病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的对症下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科学的护理服务。所以,笔者认为,在整个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运用中医理论做出科学的判断,并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累积经验,以实现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 (2)饮食护理:中医非常重视饮食方面的护理,其中,《内经》上面提到了"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1]。由此可见,饮食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饮食得当,不仅可以达到对身体补气养血、强身健骨的作用,还有助于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使患者的病情早日痊愈。但如果饮食不当,不仅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还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其他脏腑的损伤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对于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而言,适当、科学的饮食能够起到配合治疗的积极作用。各种疾病都有寒热表里的不同,而食物也存在着辛甘酸苦咸等五味。在食物的性味与疾病的性质相吻合的情况下,该食物便能够起到预防疾病及辅助治疗疾病的重要作用,反之亦然。此外,食物的四性无味各有归经,可以调节脏腑的阴阳变化,所以,患者应该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切忌不可挑食。 (3)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通过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衍生而来的,其主要是指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行为、态度和气质等来影响并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烦恼和忧虑,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使患者能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以达到早日康复目的的一种治疗方式[2]。所以,作为医护人员,应该详细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不断的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对于失去信心的患者,医护人员则可以安排其与性格开朗的患者居住在一起,让其经常交谈,互相鼓励、互相影响。 (4)生活起居护理: 对患者生活起居的护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患者自身的卫生、衣着以及生活习惯等,其二,病房的布置与管理。病房内应该保持安静和整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布局合理,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的修养环境,以利于其病情的康复[3]。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比对照组好,P<0.05。治疗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86%,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一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3.讨论 在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时代,护理理论与护理手段都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之中,中医的护理方式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临床上得到了大力推广与应用。 这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更加使患者得到了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护理治疗,它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信心、责任心及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护理人员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4]。 临床实验的结果表明,给予患者科学、适当的中医护理,对其病情的好转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论中医护理之特色 [摘要] 中国传统的中医学,历史悠久,不仅在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在临床护理方面也具备自身特色,本文从中医的心理护理、辩证施护等方面,对中医护理的特点作了简单论述,对于指导临床护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医护理;心理护理;辩证施护 我国传统的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不仅仅在疾病的辩证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在临床护理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下面笔者将对中医学理论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特色做一简单论述。 1 中医心理护理 中医的病因学说认为,人的心理或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持久,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中医学理论对于人的心理活动异常的变化与疾病之关系,很早就有了相关的论述。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人的情感的不同变化,对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但是最终都将导致气血逆乱,脏腑机能失调。而在临床上,除了对患者采取相应治疗外,也可以通过精神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的心境处于平和状态之中,使人气血调畅,肝气条达,脾胃健运,从而减轻患者的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心理方面的致病因素减轻或者消除,这样,对于疾病的治疗,能起能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方面,中医护理就具有自身的特色。 1.1 祝由疗法 “祝由”实际上是以言语开导为主的心理疗法。“祝由”一词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也就是祝说发病的原因与疾病的由来,从而调节与改善患者的精神情绪,以达到调整患者气机,使精神内守而化解疾病的方法,因此又称为“移精变气法”。马莳[1]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也。上古毒药未兴,针石未起,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病也”。这种方法也可称为移情异性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移情并不是要压抑患者的情感,只是改变其指向性,易性也不是取消其个性,而只是更易、消除其消极的情绪因素[2]。 1.2 情志相胜法 这种方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某些情志致病的患者,按照五行生克之理论,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适当采取运用一种情志活动,去调控因为另一种情志刺激而引发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正如吴昆[3]在《医方考》中所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2 辨证施护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中,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其两大基本特点。辩证论治是将通过中医四诊所取得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辩证分析,从而分清疾病的阴、阳、寒 、热 、表、里、虚、实,以及疾病发病的原因、病理、性质和部位。临床医生将这些获得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制订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在临床上,医护虽然是不同的工作,但本身属于一个整体,所以护理工作也要根据护理对象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在饮食方面,根据病情性质,制定相应的饮食原则与方法,如病性有寒热之分,依照《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说,进行临床护理之时,如果是寒症患者,则须给予温热性质的饮食,忌食生冷寒凉之品,如果是热症患者,则应反之进行。 3 三因施护 作为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做到“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以及气候、地理情况,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做到三因施护,也就是因人施护、因时施护和因地施护。比如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减弱,气血亏虚,所患疾病性质多为虚证或者是正虚邪实之证,因此护理多用补益正气之法,以祛除病邪。再如冬天天气寒冷,人体腠理致密、毛孔开放不畅,患者服用辛温解表之药后,可以嘱咐患者适当增加衣物,或者喝热粥汤,提高发汗之力,最终使邪从汗解。 4 防未病的护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成为了预防医学的座右铭[4]。这对于临床护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针对病情,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养精神,劳逸适度,饮食合理等方法,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5]。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中医护理的这些特色,将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存在问题 关键词 中医护理 临床护理 如今,中医护理和中医学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医护理的重点在于内科护理,包括中草药的有效应用和针灸推拿的科学操作,以及药膳的开发和养生的训练。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的整体护理工作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能够为人们的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做出积极贡献。 引 言 我国的中医护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中医药学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日趋严重,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养生保健的需求和难以承受的医疗保健费用等问题,已经成为新世纪医学界面临的焦点和难点。而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蕴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巨大潜力。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中医护理成为现代医学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中医护理的独特优点与现代护理方法相得益彰,它积极有效地促进医疗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医护工作者应当体现中医护理的优势特点,发挥其内在的科学护理方式,不断地创新护理方法,将中医的独特优势挖掘出来,使现代的护理学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为临床护理做出新的贡献。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器官、经络、皮肤等,在功能上是相互协同,互为作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肝主藏血,脾主运化,肾主藏精排泄,各自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在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在下属阴,肾水上升为顺,心火下降为和。心火下降于肾,肾水济于心,心肾相交,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其他脏腑亦同,反之则为病。说明五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是孤立的。 人体与大自然也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整体思想贯穿在生理、病理、辨治和护理的各个方面。如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和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的变化,人体随之也有相应变化。《灵枢》记载:“天暑消厚则腠里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膀胱,由为溺与气。”除四季外,朝暮晨昏变化对人体也有影响,《素问》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人体的气血随一日朝暮的变化而变化,在病理上亦同时影响着疾病的转归,《灵枢》记载:“夫百病多以日慧昼安,夕加夜盛……朝者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来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盛也。” 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特点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中医认为证和症有着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腹痛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的概括,如感冒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病包括了证“病之总者为病,而病总有数证”,如伤寒病拟有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所以中医护理不仅要针对症状病名,同时还要正确辨析证的寒、热、虚、实,才能取得很好的护理效果。中医护理并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相同病机或证可采用相同护理方法,不同病机或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中医护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形成了自己突出的优势。但是,客观地看中医护理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严重影响到中医护理的发展。 中医护理技术不能充分运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经济实用、创伤小、无痛苦、见效快、易接受等特点,为患者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也体现了以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为一体的护理管理模式,深受百姓喜爱。中医护理技术所包含的按摩术、刮痧术、针灸术、拔罐术、熏洗术、药熨术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但随着公民法制意识增强,临床医学分科细化,临床诊疗规范中严格限定护理人员的治疗行为,应当遵照医嘱进行,医生不开医嘱,护理人员无法进行操作。目前临床上针灸按摩操作主要由针灸按摩医师实施,护士不进行操作,这更严重影响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 护理文件书写缺乏中医特色:护理记录缺乏中医术语描述,同一种疾病护理记录只体现因病施护,没有体现出因人施护和因需施护,造成同一种疾病,记录同一个模式。对于患者的主症、舌苔、脉像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甚至书写辩证依据时出现照抄医生病程记录的情况。 整体护理缺乏中医特色:现代整体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两者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要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导致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 讨 论 中医护理与中医学一样,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治疗和护理是密切相关的,治与护相辅相成,只有服药而护理跟不上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服桂枝汤,给热粥以助汗,如只服药而护理缺如,就不能取得微汗的效果。中医护理是中医治疗所必须依赖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原因,中医护理掺杂在不同治疗方法中,理论和实践均无专门论述,建国后中医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已被列入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重点,因此,认真总结发掘中医护理的有关理论和经验,对奠定护理学理论基础和指导中医护理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特色与优势:浅谈中医护理特色 【摘要】:中医是祖国的医学精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更体现了中医护理的重要性。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在病人康复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医护理、特色 中医护理学伴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而源远流长。在卫生部护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以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什么是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怎样来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对于在中医医院工作的护士来说,是一直关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整体观念、辩证施护方面对中医护理特色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以整体观念护理病人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作为诊断治疗的指导思想,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脏腑、经络、肌肉、皮毛、气血、津液等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同时人的生理随天时、地势的不同而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简接影响人体机能。所以,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1]。中医护理根据这一观念,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病人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辩证,给予患者提供整体、全方位的照顾和护理。 二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另一特色。按照中医理论,通过四诊、八纲,对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虚实,以确立施护原则。中医辨证方法有很多种,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在护理工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病证进行辨证护理,它可以把各种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证候都归纳为表、里、寒、热、实、虚、阴、阳证。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辨证要有可靠的依据,依据来源于护士平常细致的观察。故在护理工作中,我们除了要掌握辩证的方法及护理原则外,还应严密观察病情,把病人错综复杂的各证都系统化了,从而更好地做好辨证施护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中医特色的护理,促进病人的康复。 1、病情观察 人体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脏与窍各有所属,脏与体表各有所主。任何一种疾病的局部症状都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脏腑,而脏腑的功能失调又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这就启示我们在病情观察时可以通过病人外在的变化了解其内在的情况,通过病人的表情、语言、气息、神态变化,以及舌苔、脉象的改变来了解病人脏腑的虚实和机体气血的盛衰。但是由于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病情往往会千变万化,所以我们要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结合现代知识进行观察,对病情才能全面细致分析它的动态变化,病人出现微小的外在变化才不会被我们忽略,然后才能够提出确合病情的护理措施,病人才能更快地康复,护理质量也才不会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 2以三因制宜护理病人 治疗病人应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病人年龄体质的特点来确立治疗原则,中医的临床护理工作亦同样用三因制宜的原则做指导。如在夏季,因气候炎热、阳气外发、气血趋于肌表皮肤腠理疏松,故人体容易出汗,而在秋冬季节中的病人,因气候寒冷,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腠理致密,故人体汗液不易发泄,因此,同一个外感风寒的病人,在护理上可因 气候环境有同而不尽相同。在夏季,护理此病人时,药液应温服,以免出汗过多,损伤津液;而在秋冬季节,就要嘱其药液要热服,服药后为病人加衣盖被,以促汗,使病从汗解。另一方面,对同种疾病的病人 ,也要因年龄和体质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老年病人因气血两虚,脏腑功能低下,所以在护理上要注意其保暖,给予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而对婴幼儿病儿,则由于其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虚实易变,病情变化较急,在护理上要注意观察病情,加强生活护理。故运用三因制宜护理病人,更加提高护理质量。 3情志护理 情志活动既是脏腑气血运动的产物,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同时七情还是治疗和护理疾病的重要手段。运用“以情胜情”“心病还得心药医”等基本观点,开展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的一大特色[2]。七种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如情志活动过度,则成为内伤的一种致病因素,使肌体气血受损,脏腑功能失调,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说明了七情可伤脏,脏伤则病起,所以精神不振,志意不坚,故病不可愈。护理病人时就要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增强其治病的信心,发挥内因的作用。人患病后,身心都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变得焦急、烦燥、恐惧,住院后医院的一切会使他感到特殊而不习惯,如病房的特殊生活环境,医生、护士的特殊人际关系,各种特殊饮食、打针、吃药、医学术语、医院作息制度等都会使病人感到不习惯,都需要医护人员去解释、去安慰、去沟通。在护理工作中,我们不要只看见一个疾病的躯体,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要看见一个活生生的有了疾病的人,是一个有思维有心理活动的人。我们就需要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语言,去安慰鼓励病人,从身心两方面进行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整体护理病人的目的。有个60岁女性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治疗后症状缓解,病情稳定。某晚其女远道而来,相见时自然心情激动,值班护士即嘱咐要多休息,不要过喜过悲,但不听劝告,直谈到深夜,又提及以往痛苦之事,结果患者诉后流泪,悲伤过度,突发心肌梗死,曾经几度抢救亦无法回天。这个教训是深痛的。可见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4膳食指导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恢复都是极为重要的,有了疾病不能单靠药物的作用,饮食上要配合。根据病人体质病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来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首先根据病情鼓励病人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但要以适宜为度,切勿过饥过饱,若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亦会招致疾病复发。同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脏腑对食物是可以调节的、适应的。当脏腑功能失调时,食物对疾病或治疗就会产生一定影响。中医对饮食的宜忌是十分重视的,如阴虚病人不宜服食刺激、燥热、辛辣之品,以免伤阴伤络;又如肝病禁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水肺忌盐、疱疖忌发物等。在病初愈不宜骤补者,补又有清补、温补等。故在向病人指导饮食的宜忌时,又要注意向病人宣传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护理中应进行认真的辨证及施教。曾收治一例小儿,湿热痢入院,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准备出院,其父母心切,取鸡汁食之,第二天患儿腹痛又作,痢下便脓血,导致病情复发,这说明我们护理工作没做好,造成热病食复的结果。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诊疗和护理知识都十分丰富,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对我们的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和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使病人更快的康复。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篇1 我国在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在21世纪初加入了WTO之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交流更为密切。那么有的企业不仅仅在面临国内的竞争,还需要考虑国际上一些企业的竞争。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工作十分的复杂,这些企业需要对自身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熟悉,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对成本的控制,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需要做好成本核算的工作。如果成本核算的工作得不到保证的话,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质量,也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成本核算的工作是我们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候的基础性工作,成本核算的工作决定了一件商品的定价。成本核算的工作也是对企业内部的基本情况进行熟悉,确保企业能够正常的经营和管理。一个企业在进行管理和决策的时候,需要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成本核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成本核算的工作,我们可以对企业的资源使用状况以及资金运行状况进行了解,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相关依据。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基本情况,且能够做好对市场的预测工作,降低企业在市场上发展的压力。成本核算的工作能够使企业在制定方案和策略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方便我们开展工作。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作用 1.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是为了将企业的成本进行熟悉和了解。企业的成本能够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在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做好细节的控制工作,并能够加大对细节的掌控。企业内部在制定管理和规划的时候,需要加大对成本进行熟悉和掌握。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也需要对市场的发展与变化进行熟悉,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发展。 2.我们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也实属正常。成本核算工作能够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分析和合理的分配。一个企业在发展和运营的时候,需要庞大的资源支撑着。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每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成本核算的工作也有利于人们进行成本的控制工作。成本核算的工作属于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为了迎合市场的变化,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细节的控制工作。企业可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能够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剖析,方便开展指导和管理的工作。企业在制定管理策略的时候,尽可能满足公司的实际状况,保证相关企业在制定的策略更加科学合理。 3.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主要是对公司内部的账目进行熟悉,并能够结合会计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在进行成本分析的时候,也有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做好细节的控制工作。成本的分析工作较为复杂,成本核算工作人员能够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对自身的缺点记性分析和弥补,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内容缺乏完整性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由于没有标准的管理体制,很难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规范。成本核算的工作需要有标准的核算方式且能够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开展工作。由于成本核算的工作发展起来的时间较短,并不能够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需要加大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成本核算的工作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目前,由于成本核算体制并不完善,导致企业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不能够做好细节的掌控和分析,严重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工作和质量。 (二)核算方法缺乏合理性 成本核算的工作是需要标准的方法进行指导,成本核算的工作是为了迎合市场的变化,在其他国家引进过来的。虽然已经有相关的企业重视了成本核算的工作,但是在开展实际工作的时候,只是对国外先进的技术进行管理和简单的改进,便应用到了成本核算的工作。在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没有加大对核算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导致核算方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工作的质量。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规律,需要我们对成本核算的方法进行调整和整合。企业也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对核算方法进行调整。 (三)核算理念缺乏科学性 成本核算的工作对科学性要求十分的严格,为了保证成本核算工作具有科学性,就需要工作人员加大对成本组成成分进行熟悉。成本核算的工作也是为了保证企业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决策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重视,并能够对管理理念进行熟悉。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及其重视对成本进行管理,那么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加大对细节进行控制和管理。成本核算的工作也属于对企业的资产和资金进行管理。如果成本核算工作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就很难保证我们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解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方法 (一)完善落实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在进行成本核算制度完善的时候,也是为了迎合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企业需要加大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企业需要加大对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编制,并能够在企业内部对相关工作进行推广和执行。企业需要做好对内部的资金流量等进行检测,并能够运用会计的方法和经济学的角度指导相关的工作。企业在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监管的时候,需要建立监督制度并能够进行科学的监督和管理。 (二)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力度 成本核算工作是为了方便我们进行管理的工作,那么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加大对管理工作进行认识,能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成本核算就是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进行简单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做好管理工作。企业需要加大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在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的时候,需要迎合市场的变化。企业也需要加大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分配。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加大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养 成本核算的工作十分的重要,成本核算人员也是为了迎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核算人员的工作能力需要满足工作的需要。企业需要对核算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审核,对于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新的会计政策进行培训。在对成本核算人员进行培养的时候,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进行培训,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做好对细节的控制工作,更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的考核,不断的提高其专业素养。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简单分析,企业需要对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断的融入新的技术,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企业需要不断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调整,顺应市场的发展,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作者:范雯一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篇2 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与成本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了让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会计核算,以掌握企业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制定更好的决策,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前我国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企业的发展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阐述其中较为明显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对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不仅是掌握企业的支出和收益,也是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合理的分析,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成长的关键环节。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各项支出,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节约支出,同时还能为日后的支出工作提供参考。此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还能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促使企业转型升级,使得各项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减少浪费情况的出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当认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提高核算的水平,让企业能够在科学的状态下发展。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多数企业在此工作中缺乏认识,存在的问题较多,会计成本核算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项费用审核和控制不严格 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各项费用和支出进行审核和控制,提高费用支出的合理性,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这种审核和控制工作并不到位,对费用的管理和指导流于形式,支出费用往往会超出之前制定的计划,而且许多超出的部分会被浪费,这样预算和核算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就会降低,这说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相关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应当依据标准和规定进行,认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正确干预企业的支出费用,提高企业运营的安全性。 2.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滞后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也在逐渐被淘汰,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沿用落后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效率低,对企业的帮助较少,许多员工都会将精力放在经济增长上,对成本核算并不关注,落后的核算模式不仅使得企业的核算水平降低,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观念,这是一个应当重视的问题。3.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方法不恰当许多企业在核算工作中存在着内容不全面、方法不恰当的问题,使得企业的经营过程受到较大的影响,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没有太多帮助。部分企业将无形的知识经济纳入到成本核算工作中,导致成本核算工作不完整,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 三、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的对策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核算过程中,应当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应对: 1.正确理解和界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范围 在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应当提升核算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减少问题的出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项支出和费用应当进行合理界定,并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核算,各主管部门也应当加强重视,推进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改革,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让企业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 2.科学全面核算企业成本 企业成本是核算的主要内容,因此,要保证企业成本正确和科学,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提高企业的成本分类水平,健全核算机制。在成本计入过程中,应当认识到知识资源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对知识资源进行弹性摊销期限。此外,要将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纳入到整体核算过程中,要根据我国企业的现状,制定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意识,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污染环境的问题,要对存在污染隐患的环节进行重点干预,要做好环境监控工作,提高环境的保护力度。 3.选择合适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品种法、定额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多重核算方法。企业在应用这些方法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因为不同的方法所适用的情况是不同的,只有在适合的状态下进行应用,才能提高核算的成功率。此外,企业在选择核算方法的同时,要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根据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建立较为稳定的核算机制,使得企业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实现健康、平稳发展。 4.注意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可持续性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成本核算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营体系,形成具有指导作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对于部分采用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的企业,应当积极通过改革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并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和特点,立足企业个环节流程的运营,采用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方法。另一方面,对于一般企业,可以适当的采用定额法、分布法、以及品种法等不同的成本核算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具体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成本核算,从而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综合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升。综上所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提高企业的运营安全性,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为企业减少大量的开支,使得企业的成本更少,效益更高,由此,就需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对会计成本核算引以重视,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同时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核算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完善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核算理念。此外,企业管理人员还应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措施,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到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各个环节。相信在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得到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将会更快。 作者:李洁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篇3 枝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不得不在其成本方面进行更合理的控制与核算。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成本预算,同时能够保障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转,还能够降低企业的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正常发展与运营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企业会计成本是在企业运营中,所产生的包括各类原料、工资、租金等的一切成本。对企业会计成本进行统计和计算就是对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同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就是对企业经营和生产中的所有成本进行的统计和计算。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结果形成对企业运营和生产的反馈,因此,做好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发展和规划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成本与经济效益尤为重视,同时,企业的成本与经济效益也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数据。更好的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仅能够及时让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更好的把控,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企业得到了更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1.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够科学合理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其没有做到科学合理的核算,在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上不能满足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计量,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资源配置不当、经济或资源优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仅仅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不够,而且企业还应当做到让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内容上更完整和合理,才能更好的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以适应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内容上不够科学合理,一般包括对信息收集不够全面,预判不够准确,缺乏人工归集处理,人工费不精确,技术成本未能完全进行核算等问题。 2.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意识不足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谓是至关重要,在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出现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意识不足,认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实际的生产运营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管理人员忽视了会计成本核算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加了企业成本方面的损失。 3.少数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少数企业中,由于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从而导致了其不能更有效的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往往也会在工作当中出现许多的问题:成本核算不全面、会计行为不规范和严谨、出于一己私利私自修改数据等。同时,由于企业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对会计成本核算的忽视,从而导致企业相关会计从业人员不能够更严谨的审核和履行职责,特别是企业会计人员对成本核算的审核和监督不力,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的使用不当,成本支出过大等不良情况,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4.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存在问题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经营的项目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而相对于这样一种飞速发展的形势,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的方法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很多企业仍然沿用比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其核算方法往往相对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操作方法不规范,从而导致核算数据结果不能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影响了企业对未来市场的规划和战略部署。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对策研究 1.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制度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一个企业,没有制度,就一定不能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上,企业应当不断地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制度,把所有应该纳入核算的内容都纳入进去,并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才能保障企业出现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问题。 2.提高企业核算的意识 提高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核算意识是提高企业核算意识的关键,只有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才能够加强会计成本核算,细化与完善管理和核算制度,提高核算精准度,促进企业更有效的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才的素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就一定要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同理,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面,也应当尤为重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只有企业相关会计成本核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过关,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能够更全面的考虑各项运营成本,做到无遗漏、不浪费。相关从业人员,应当不断的积极学习,以期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成本核算。只有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效率和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4.加强审核检察与监督 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当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检察与监督,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力度。企业会计审核部门应当严格把关,对于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控制等进行重点审查,这样就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管理效果。企业个人或者某些部门在申请使用资金的时候,企业会计审核部门应当充分做好资金的审核,并要求其提供详细的书面申请材料以及资金的详细使用情况说明,根据目前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核算,对于能够通过严格审核后的符合条件的资金申请,才能通过批复。只有加强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监督与审核,才能更有效的去完成核算工作,同时,也为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财政的支出,为提升企业效益、加强管理等有非常好的作用。 5.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会计管理方式 不断优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长足发展。一方面,对于部分采用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的企业,应当积极通过改革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并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和特点,立足企业个环节流程的运营,采用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方法。只有适合企业本身的核算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一般企业,可以适当的采用定额法、分布法、以及品种法等不同的成本核算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具体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成本核算,从而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综合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升。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长足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保障企业成本核算的可持续性,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企业还应当不断加强自己的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先进的技术还能不断节约成本,增创收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诸如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够科学合理、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意识不足、少数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存在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制度、提高企业核算的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审核检察与监督、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会计管理方式等方法和对策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促进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效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万玲.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OL].全球商业经典,2015(08). [2]梅玉茹.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 [3]孙立道.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4]林霖.企业标准审查: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标准审查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2010(06). [5]曹苏铁.试论现行财务会计与报表的缺陷及改进———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缺陷谈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6]李福香.试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及改善措施[J].会计师,2014(03). [7]郭一桢.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逆向物流的会计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3(23). [8]王昆琼.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及加强对策[J].中国外资,2013(18). [9]蒋轲.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8). 作者:李旻旸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本文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融资不足,从自身因素、基础因素和政策扶持角度进行剖析,从四个层面提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的建议,对文化产业融资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微观层面助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宏观层面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约束 (一)产业自身融资能力不足 (1)融资结构失调。企业融资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规模有限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经营实力不足,企业信誉较差等因素会按照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内源融资的顺序进行企业融资。但本文对西南和西北20多家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来源的调查发现,内源融资在企业资金中占主导地位,外源性融资所占比例较小。造成这种不符合一般规律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外源性融资可获得渠道较少,外源融资不能满足企业融资的全部需求,于是转向内源融资。但多数以内源融资为主的企业,都会面临严重资金匮乏的问题,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新项目的投资、企业之间的并购等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2)中小型企业融资能力不足。中国文化产业是在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出,属于轻资产运营模式。我国文化产业的内源资金主要来源是留存收益,而留存收益主要取决于企业收入水平,利润率等指标,总收入高,所获得的净利润就高,企业的留存收益就多,内源融资能力就强,反之内源融资能力就差。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而且通常可以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其留存收益较多,内源融资能力较强。中小型民营企业因为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外源性融资很少,除了企业的留存收益以外,多通过产业链之间的资金周转进行融资。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对投资的吸引力较差,产业自身融资能力不足。 (二)政策性融资支持力度不强 随着打造文化强国要求的提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性融资支持,主要形式包括政策性贷款、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专项扶持基金和政策性投资等。虽然政府为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资源丰富但融资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其中能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实质性帮助的措施少之又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获得的资金支持仍然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政策性融资,既包括财政部门直接管理的融资项目,也包括政策性银行管理的融资项目。(1)政府部门直接投资不足。一是文化产业费不足。我国政府的财政直接投资逐年递增,但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总量过大,政府的财政支持还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724亿元,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中的八个省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投资总额只有597.4亿元,仅占全国总投资额的8.91%,远低于其他文化产业发达的省份(见表1)。二是文化事业费不足。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需要提高文化事业费的支出,文化事业费是指国家用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纪念馆、文艺团体以及新闻、通讯、广播、电视、出版等部门的经费拨款,是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十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文化事业费投入不足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从2013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费支出情况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费支出在全国文化事业费支出总额中所占份额很少,这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的政策性支持力度较小。(2)扶持资金不足。政策性融资的另一个财政措施是设立扶持资金,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负担主要的财政投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不足,资金扶持政策主要围绕扶持传统产业和扶贫展开,缺少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对企业要求严格,门槛高,很多企业不能达到申请扶持资金的标准,这些都降低了政策性融资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支持效率。 (三)非财政性外源融资渠道匮乏外源融资是指企业 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在融资条件苛刻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可以适用的外源融资方式寥寥无几。(1)股权融资。文化属于无形资产,是一种软实力,文化产业不像实体经济,其有形资产较少,大部分是无形资产,因此文化产业的运营具有高风险、高流动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股权融资。但是目前股权融资严重不足,股权融资并没有成为当前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此外,用于扶持本地文化产业的基金也没有真正用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根据中央财经大学魏鹏举院长对文化产业基金的实际投资情况调查发现,在已经投入的项目中用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企业项目占总项目的份额不到10%。中国文化产业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外资投入,但外资投入主要分布在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性不大的科技、时尚、生活、娱乐和消费等行业,只有少部分投资在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行业。(2)债权融资。债权融资作为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的另一种重要渠道,并没有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成功发挥作用。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并不发达,企业融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信贷。根据中国银行协会的《2016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随着文化产业信贷增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债权融资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增长禁锢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产业融资结构性差异大 少数民族因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中,各企业的所有者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和所处行业不同,最终造成不同企业的融资能力存在差异性。(1)企业所有者性质角度。根据企业所有者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可以从政策制度中获得更多利益,融资来源广泛,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在一定情况下不需要质押抵押就可以获得银行贷款,程序较民营企业而言较为简单,贷款额度也更高;而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的代表,其贷款条件严苛,贷款额度较小,许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贷款时会对项目进行反复研究调查,提高了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2)企业规模角度。大型企业效益高、管理水平先进,其总产值和总收入较高,对当地社会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个金融机构都更偏向于对大型企业进行投资,造成了中小型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来源范围狭窄。(3)行业发展水平角度。从行业角度分析,不同行业的融资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行业发展水平既受自身先天条件的影响,又受到后期运营的影响,其差异性最终带来行业融资能力的不同。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中,拥有较强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和文化特点的行业往往处于垄断地位,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各个金融机构通常会将资金投入到这些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上。同时,很多具有先天文化资源优势的行业,由于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开发效率低下,外源融资大量流出,融资能力日渐下降。 (五)产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1)文化产业融资利率较高。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不同,其差异性很大。利率最低的是银行银贷,为8%-12%,这个利率水平是在企业拥有充足的抵押资金情况下设置的。通过信托、私募基金、P2P和民间借贷等方式的融资方式,其贷款利率都非常高,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承担。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中的地区,企业的贷款利率比东部要高10%-20%。(2)交易费用较高。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在进行银行贷款时会负担一些额外费用。企业进行信贷借款时流程繁琐,期间会占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只有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利润大于成本,企业才能得以维持并寻求发展。企业之间利润率差异较大,只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可以从日常经营中获利,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获得的利润低于其融资成本,不能长期融资实现企业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中,中小型规模的企业占大多数,融资成本过高造成净利润很少甚至为负,对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融资支持不足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威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 (1)对企业成立初期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开发利用比较困难,这意味着企业开发文化资源成本高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在提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要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必须采取各种有利于竞争的措施。最后,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在创立初期,推广渠道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得不依靠资金进行弥补。融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成立初期的业务开展和规模的扩张。(2)对企业日常运营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以当地的文化资源为基础,形成了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产业特点。以旅游业为例,在节假日和气候适宜的时间,会迎来大量游客,此时收入较多。但企业的运营是一直持续的,需要资金进行日常运转,在旅游淡季收入不足会致使企业无法维持日常运营,甚至企业倒闭。(3)对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方式以内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主一人或者企业主所属的一个家族,造成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无法分离,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出现。另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没有额外资金雇佣专业管理人员,无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致使企业管理水平滞后。 (二)妨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技术升级角度。技术升级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技术升级会促进企业规模扩大,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融资不足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导致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依然处于低端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相对落后。(2)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角度。首先,融资不足导致企业没有能力引进先新技术,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份额占有率少。其次,内源融资过多使得企业对资金的使用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资金利用率低下,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最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同,发展差距较大,不能形成相匹配的产业关系,不能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的建议 (一)建立政府引导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模式 (1)提升政府融资引导能力。首先,成立专门负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应协调好彼此的职责,共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中央政府要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提高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最后,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产业融资中的关系,切实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形成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2)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政府要提高利用社会资本的能力,通过汇集社会资本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根据各金融机构的不同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性质,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政策,通过政府的带头作用,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引进新颖的融资方式和工具,拓宽融资渠道。(3)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产业水平和融资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融资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又可以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来提升融资能力。因此,企业在进行产业融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为企业开展项目筹措资金,而应把目光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上,只有形成了产业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融资能力。(4)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要充分发挥各种融资渠道的作用,必须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政府通过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规划,指引各项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既要制定统揽全局的产业法,也要制定具体详细的行业融资规范。在健全的法律体系下,提高融资服务水平,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建立普适性的新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方式 (1)少数民族文化彩票。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发行文化彩票,以较低成本汇集较多的社会资本来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另一方面,彩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政府投入,弥补政府财政扶持的不足,但文化彩票的发行必须遵守文化彩票法律法规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2)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兴融资工具,融资租赁展现出优于传统融资方式的独特优势,如限制较少、门槛低、操作简单和租赁周期长等。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起步阶段,融资租赁凭借其优势成为企业融资的最后选择。当地政府应鼓励融资租赁模式的推广,推动融资租赁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制定相应政策引导融资租赁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3)文化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高流动性证券的过程,可以分离融资信用企业信用,降低企业融资风险。实现文化资产证券化,首先通过建立特殊目的机构,构建资产池,然后SPV通过资产销售或信托,实现资产隔离,通过SPV引入外部信用增级工具来完成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4)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可以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互联网金融,应根据各文化产业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融资模式,如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模式和引入互联网银行等。为优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环境,政府要更新监管理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明确金融业务的内容合法性,降低融资风险,着重提升软硬件设施的技术水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5)企业集合融资。企业集合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较广,而且成效非常显著。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引导,将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集合在一起,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作为风险机构对企业贷款的风险保障。根据各地特点,对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加以创新,并为集合融资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由政府代表集合企业达成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大量金融机构进入,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丰富的资本。 (三)拓展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渠道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所处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的不同决定了其融资特性也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少数民族企业在种子期到衰退期不同阶段的融资特点及渠道,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种子期的融资渠道:在种子期,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很少,企业拥有的可供抵押资产也比较少。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通过自筹资金或向熟人借款来获得初始经营的资金,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获得政府补助和税费减免。在这一阶段,政府应通过对企业的宣传推广,帮助企业吸引天使投资和国内外的无偿资金支持。初创期的融资渠道:在初创期,企业的外源性融资较少,主要是自我投资。企业没有能力负担过高的成本,而且面临较高的破产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大力推广文化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做好融资双方的对接工作,帮助企业获得风投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同时应对融资活动中的风险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偿。成长期的融资渠道:在成长期,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业务运营的资金稳定,主要面临着扩张企业业务带来的融资需求。在此阶段,政府应该做好补充工作,为企业提供适度直接投资、政府采购和税费减免等辅助融资方式帮助企业完成生产扩张。成熟期的融资渠道:在成熟期,企业规模达到最大,经营状况良好,风险较低,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此时也达到最低水平,融资渠道相对广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自有资金可以满足融资需求。当进行大规模扩张时,企业主要选择债务融资和上市融资来筹措资金。此阶段政府应适度减少财政扶持,增加间接支出,有利于促进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发展。衰退期的融资渠道:在衰退期,企业利润下降,目前的经营状况难以维持企业生存,必须转向新产品研发和企业转型。特别是除了自筹资金,企业能获得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增加财政支出,对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帮助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四)构建与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的保障体系 (1)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能力。一是加强对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继承和推广,增强文化市场的灵活性,政府要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角度出发,制定适合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应努力创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在国内国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争取与国际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学习先进的经营模式和推广方式,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由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到股份制企业的转变,打造现代化企业。同时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共同创建实力雄厚的大型民营企业。通过重点扶持中小规模的企业,给予其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规划指导和人才培养,提升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三是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的特点是两头少中间多,导致文化产业所处的技术水平低,不利于文化产业升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整合迫在眉睫。因此,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优惠,财政支持的方式整合产业链,纵向对上游的文化产业予以重点扶持,横向整合相关和相似企业,以形成规模优势。(2)增强金融体系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融资支持。一是扩大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规模。切实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降低贷款利息,增加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在县级及以下级别的地区设立各类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服务机构数量,促进基层金融体系的完善。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聚集地区,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量,为民族文化融资模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另外,政府应对金融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同时推动国有金融机构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产品和服务。为了满足各种类型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为了降低自身面临的金融风险,银行系统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金融机构通过对各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根据不同信誉等级给予不同的信贷额度。提供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为文化产业提供专门的融资方案,引导建立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机制,银行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文化企业积极形成产业集群,并以集体形式进行融资。三是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体系。通过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形成以各金融机构为基础的融资服务平台,评定各种文化企业的发展和信用情况,进而形成文化企业风险分担机制。构建文化发展平台以研究整理文化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打造对接金融和产业资源的平台,形成多种融资支持方式。(3)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一是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扶持体系,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设立主管部门,协调各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制定扶持政策和发展计划,解决文化产业的融资问题。在没有设立主管部门的地区,应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和任务指标来保证工作的效率。二是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贯彻落实扶持精神,计划好每年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资金额度,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重点扶持知识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公益性企业增加财政补贴,既要保证足够的直接投入,也要做好间接引导,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特点,界定各文化企业属于公益性企业还是盈利性企业,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基本法,着重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明确各项文化产业项目的法律界限;在地方层面,要根据不同民族文化特点,建立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产权上建立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产权保护法;区域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金融上制定融资方面的法律来规范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海安、潘永昕:《民族地区融资能力的测度与提升》,《兰州学刊》2017年第2期。 [2]孙俊芳、冀华锋:《民族地区融资渠道与中小企业绩效实证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新视野》2017年第2期。 [3]董玉峰、谢丽霜:《民族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模式与适应性策略》,《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7期。 [4]冉瑞恩:《恩施民族地区综合扶贫金融服务创新工程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5]王俊:《欠发达地区投融资结构、效率与新常态改革路径———基于贵州省数据分析》,《武汉金融》2017年第5期。 [6]王卓君、郭雪萌等:《地区市场化进程会促进地方政府选用PPP模式融资吗?———基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实证研究》,《财政研究》2017年第10期。 [7]李春梅:《资源强依赖地区产业转型中的投融资政策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财会通讯》2017年第2期。 作者:李姝 单位: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刍议 小学生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心理健康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当前小学生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倾向,就我所观察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动机方向不明,不求上进。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我教的学生,当我问起他们是为了什么而学习的问题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回答说是为了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有一部分人回答是考大学,还有一部分人则说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觉得有意思,也有一部分人答非所问。很显然,学习动机的缺失让学习成为一件非常枯燥和乏味的事。有调查显示,70%的学生厌学,这显然与此有关。 二、厌学,有强烈的叛逆思想。有的小学生由于某一学科基础差,补差补习又不及时,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精神不集中,作业不及时完成,有时抄袭他人,甚至干脆不做,对老师的批评抱无所谓态度。这些学生消极、自卑、缺乏生气,性格内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通常很任性,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这种厌学情绪有时是受别人影响,有时又在影响着别人。 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什么都要对着干。有的虽暂无明显表现,但由于平时性格内向,不为他人所关注,其怒气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以某种方式释放、渲泄出来,如无视学校班级纪律,与教师、家长顶撞对抗,公然离家出走,违法甚至犯罪等行为也偶有发生。 三、抗挫折能力差,无生命观。学生的耐挫力差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经不起考验,依赖性强。如今的学生,能连续思考七分钟还没有问爸爸妈妈就是好学生了。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有家长陪读,“有困难找家长”。只是这样的陪读,除了看到一些短期效应,除了培养一些孩子的惰性,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与耐挫力相对应的,还有生命意识的淡薄。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对其百依百顺,所以听不得一句重话,受不得一点委屈,有时一句批评或是一声呵斥或是一次小小的失败就成了他们今生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以一种轻率走向生命的终结。 以上这些,都是当今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倾向。那么,当前小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应该如何预防和矫正呢?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一、加强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当前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从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当代企业家张瑞敏先生曾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从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生活中每一件细小的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扫地扫干净,衣服穿整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按时起床,准时睡觉……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小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2.加强从学习习惯的养成入手。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遇到生字勤查字典的习惯,养成作业字迹工整、书面整洁的习惯……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二、全面激发学生兴趣 1.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兴趣爱好对孩子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在模仿父母行为的同时,往往也学习到了家长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兴趣通常是家长兴趣的一种体现。因此,通过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可以使小学生养成良好而广泛的兴趣。 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兴趣是在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奋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还是学生最好的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最容易得到成就与满足,从而进一步促进兴趣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和抗挫折力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以名人故事来激励学生。如张海迪的故事、当代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故事,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如阮海彪的《死是容易的》。通过这些故事和书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2.行为训练法。如举办军训、野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炼意志,提高抗挫折力。 总之,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是矢志不渝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和科学的方法去对待学生,使学生有一个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只要教师真正融入学生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己,就能正确引导、矫治学生的不良倾向,最终会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认为有必要且有责任在小学中开展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的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发挥心理育人的积极作用,积极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促进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早日成材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确立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的研究课题。 1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敏感 当小学生进入了四年级之后,学生的身心迅猛发展,许多敏感的问题就会不期而至,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当他们自我感觉受到“威胁”时,便会恐惧,焦虑,不愿和他人接触,甚至疏远家人。 1.2 自卑 小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与他人攀比的心理,当发现某些东西自己缺少时,便产生了自我否定,对自己缺乏信心,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久而久之,如得不到解决,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越来越脆弱。 1.3 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造成他们不能够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家长关心少,时间长了,他们不愿和任何人沟通,也有些学生过于杞人忧天,心里总是藏着些什么事情,不和他人分享以至于解决,反而抱怨他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1.4 冷漠 通过对本校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受到重大刺激、不流泪”一项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1.5 焦虑 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低年级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 2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家庭原因 第一,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双双外出打工,顾不了孩子,或者即使在身边也疏于管教,这样就造成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状态,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第二,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不注意平时的言语及行为,却不知他们的某些不文明言语及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孩子去效仿,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他们不能够完全地判断事情的是与非;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把孩子完全推给了老师;也有的家长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行,但由于自己能力水平、教育水平的问题,却显得力不从心…… 2.2 学校原因 第一,学习、作业压力大。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压力。 第二,教师的不当教育。部分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方法,实行着所谓的“素质教育”,一味地向孩子要成绩。 2.3 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学生接触多了会受到负面作用,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 3 采取的对策 3.1 家庭方面 第一,家长首先做到严于律己,时刻注意对孩子的影响,经常与孩子谈心,与孩子做无话不谈的朋友。 第二,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听听关于孩子健康成长或如何教育孩子等话题的讲座,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第三,孩子除了在家呆的时间很长以外,学校也是占孩子时间很大比重的地方,家长应与他们的班主任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所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配合班主任解决。 3.2 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大力度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应一步一个脚印,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第一,坚持素质教育,端正办学思想。学校的领导及班主任,不应以分数来划分学生的好坏,不分所谓的“快慢班”,这可以使得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组织学生经常听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教师要经常开设班会,可以采取情境导入、学生讨论辨析等方式,或教师讲解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问题立即疏导。 第三,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有专业的老师,建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订阅有关报刊,购买有关书籍,学生可自由阅读,自我寻求答案。 第四,经常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一些文娱、体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第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将无声无息地打动小学生的心,所以教师必须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 3.3 社会方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我们希望,社会应加大力量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一,免费发放关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料。部分家长意识不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或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有些家长意识到了,却很迷茫,不知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有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第二,政府部门联合学校开设孩子成长方面的讲座。政府部分同样可以联合学校给孩子们开设一些讲座,在讲座中,可以展示一些案例,正确引导孩子该如何去做,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社会――家长、教师、孩子。家长、教师疏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最终的受益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张书芹,辽宁省盖州市双台学校,辽宁盖州 115200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农村寄宿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浅析 摘 要:随着农村小学布局的调整,农村寄宿制小学越来越多。而这些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过早的离开家庭、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陌生、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加强心理辅导。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问题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寄宿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过早的离开父母家人到学校独立生活,成为许多农村小学特有的群体。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他们心理带来一定影响,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心理问题。 一、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1.性格孤僻,不善交流 孩子住校以后,和家长情感沟通明显减少,特别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导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感情逐渐淡漠,孩子受委屈无处倾诉,自然会出现自卑、忧郁、胆怯、孤僻、不合群、冷漠等问题,甚至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 2.情绪焦虑,缺乏安全感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和呵护,但父母却不在身边,当他们独立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而产生情绪焦虑。过早的独立生活,应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如,怕被同学欺负,怕尿床,怕从床上摔下来,怕自己学习差、自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 3.容易冲动,自控力差 特别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只考虑在生活方面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有的孩子就表现出自我约束力差、抵触情绪等。不少孩子寄宿到学校后,在缺乏监护人教育管理的情况下,经受不起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会染上很多不良行为。 4.攀比心理严重 由于寄宿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里,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吃好不受委屈,给了学生更多的零用钱,势必滋生学生乱花钱的现象,使学生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出现差异,这就导致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甚至嫉妒。有些学生甚至向家长撒谎,提一些无理要求,以便骗取更多的零花钱。 二、应对策略 1.尽快对学生进行适应学校生活的辅导 儿童是否适应学校生活直接影响学业和身心发展、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劳动习惯、作息习惯,学会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寄宿生活最基本的技能,提高自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2.创设温馨和谐、安全舒适的寄宿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过早独立生活的孩子,亲情缺失,这就要生活指导老师充当妈妈的角色,尤其是对低龄孩子,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如合适的拥抱和抚摸,轻轻地盖被子,帮孩子剪指甲、梳头等等一些细微动作都能使孩子倍感温暖,倍感亲切。教师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使孩子感情有所寄托。餐厅、宿舍的布置要尽量温馨舒适,让孩子就餐、就寝有家的感觉。 3.设立“心语室”加强亲情连接途径,拓宽沟通渠道 定期召开寄宿生座谈会,指导孩子们通过书信、电话、视频和亲人沟通,来弥补亲情教育的缺失。指导家长或监护人掌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聊天的形式给予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心语室”要设置“知心老师”信箱,给孩子提供倾诉的平台,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以便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4.在各种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丰富、健康、愉悦的文体活动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带有竞技性的棋类兴趣小组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信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舒缓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让学生不但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满足,也感受挫败的难过,引导他们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学科教育实践中。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心理辅导的素材,教师要细心挖掘,善于利用,一定会收到实效。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合理的评价,尊重每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除了要在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减少心理、行为障碍,我们必须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正确把握和引导,保证他们健康的成长。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城镇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 【摘 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是否能身心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人,这一问题牵动着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心。作为一名城镇小学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偏爱那些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上多想办法,多从深层次思考、寻求最好的教育方法,促使他们健康、活泼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生活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社会关系都在影响着人的个性和品德心理的形成。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品德心理的形成,起着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生活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也因此需要承受由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和稳定,社会阅历也远不够丰富。所以,就心理方面的影响而言,它们受到的心理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笔者在教学一线三十年,接触不少的城镇小学生,参与并负责《现阶段城镇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有下列类型的孩子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1、自我中心型:这一类型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有的家庭甚至是四代同堂。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物质生活上有求必应。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逐渐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家不惧怕任何人,在校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甚至经常凭着自己的心理需求随意打骂同学,而仍以为是很正常的事。学生黄XX生来一副好模样。父母疼,爹?奶痛,亲戚长辈多宽容,从小养成很多陋习,心目中只有他自己。年纪不大,个儿不高却无心上学。在学校经常挑起事端,轻则骂人,重则用利器打人、勒索同学钱物。老师批评教育,好不了几天又出现问题。老师加强家校联系,他父母要么护短,要么当面责备,教育效果甚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无视学校纪律,随意旷课。追根溯源,主要是从小家庭无严格要求,使他逐渐形成不良习惯,自控力差,再则家长不很好配合教育,从而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2、厌学型。目前,在城镇小学生中有一批孩子性格孤僻或暴躁,上进心不强,厌烦学习,他们多为班上的学困生。这类孩子多数来自破损型家庭:有的是由于父母离异,有的是从小失去一方亲人。在这种单亲家庭里,这类孩子得不到双亲的关心和爱护,往往情绪低落,自卑消沉,无心学习。有的甚至寄宿于亲戚朋友家,寄人篱下的生活形成了畸形的心理。学生严XX,父亲经商时与母亲同居生下他之后,母亲嫁予他人,父亲继续在外经商,便把他寄宿在广州奶奶家。奶奶年老多病,无力管教,他从小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去年奶奶病逝,他只好寄宿在父亲朋友家。这孩子从小得不到父爱、母爱,性格怪癖,经常惹事,无心向学。学生吕X,六岁失去父亲,母亲体弱多病,既要谋生又要管教他,真是力不从心,只好把他寄宿在姨妈家。姨妈可怜他从小没有父亲,百般疼爱,致使他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上学后好欺负同学,随意离开学校。老师循循善诱,他只能好一段时间又犯老毛病,学习成绩较差。象这些来自破损型家庭的孩子,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3、紧张型。据笔者观察、了解有一定数量的孩子对学习有恐惧感。有些成绩中上等的学生由于对学习内容理解慢,成绩赶不上而感到紧张,甚至自卑,自己缺乏信心。有的是来自家庭的压力。目前小学生的父母多为三、四十岁的一代,他们都是受过不同层次的教育,有一定知识的群体。“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他们的心愿。于是乎对孩子要求过多,既想要孩子学业优秀,又想让孩子全面发展。因此什么都让孩子学,而且经常把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相比较,不知不觉给孩子造成压力。有的孩子在这种“高压”下总担心比不上别人而造成紧张的心理,有的甚至逆反心理。 4、依赖型。这类孩子多数来自富裕家庭。他们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对学习无所谓。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面前流露读书无用的思想。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我感觉特别好,认为反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用费力也能读初中。有的认为即使成绩不好也有父母操心,花钱还可以到市里民办中学读,何必自己那么努力?毕竟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啊。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依赖心理,懶于自强,自理能力差。学生朱某家庭经济宽裕,生活无忧无虑。上课不听课,不做作业,不听老师教育,还经常欺负同学。老师对他严格要求,他却不予理睬,课堂作业完不成就拿回家叫妈妈帮做,性格上表现为依赖、自私,学习成绩也差。象这类学生也不乏其人。 针对上述孩子的教育,笔者认为教育方法不可太简单、粗暴。应多注重心育即心理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促进他们心理健康。 笔者根据城镇小学生上述类型孩子的心理状况,思考从这几方面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 1、学习心理指导。上述类型孩子反映出共性的问题是缺乏信心,学习成绩不佳。老师应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里,与他们成为朋友,对他们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爱,多一份鼓励,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消除学习上自卑、懶惰的心理,培养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科学用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情感教育。上述类型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但他们身上都不乏有闪光点和积极的心理需求。他们同样渴望得到肯定和赞赏。这就需要我们更注重对他们的情感教育。老师应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注重培养和发展他们高尚的情操,积极健康的情感(如理智感、自信感、美感等高尚情操)。帮助他们克服各种消极情感,指导他们自觉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愉快、平等、平稳的主导心境,帮助他们学会适当控制不适宜的情感以及对情感的合理宣泄。 3、人际关系指导。第45届国际教科文卫组织在94年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从小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孩子们人际关系的指导,让他们从小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上述类型孩子因为自卑、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等主观原因不能与同学们和睦、愉快相处,感到孤独、苦闷或因为教师家长所提要求不合理,教育方式不当以至于和老师、家长顶撞、争吵。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更重视同学间的友谊,更渴望得到师爱、父爱、母爱,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人际关系不协调的情况。这就需要家长、老师更耐心、细心地从每件小事上做出榜样,改进方法,注重从小处着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对人真诚、坦率、公平、谦虚、宽厚,关心体贴他人,热爱集体,指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并及时鼓励,指导他们主动与人交往,尊重父母和老师,克服嫉妒、自负、自卑的心理。 4、健全的人格教育。上述类型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抑制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歧视、放弃他们,应以更大的耐心和信心去说服教育他们,培养他们健全的性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人格的完善。 5、耐挫能力的培养,即对待挫折能力的培养。上述类型孩子由于各自家庭的影响使他们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他们大多数害怕困难,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的做了错事,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严厉一些就受不了,有的甚至出走。因此对这些孩子进行耐挫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应抓住每次教育的契机帮助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做情感的主人;面对现实,经受磨难,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培养广泛的兴趣,培养坚强、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是否能身心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人,这一问题牵动着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心。作为一名城镇小学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偏爱那些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上多想办法,多从深层次思考、寻求最好的教育方法,促使他们健康、活泼地成长。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心理健康理论在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中的价值 【摘要】心理健康理论的产生及系统化始终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整体情况相对应,是为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之需,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产物,其理论的进程折射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着多重性与复杂性,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应时刻将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工作视为教师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894年,法国比纳创立了“儿童心理研究社”,制订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专门用于鉴别儿童智力发展水平,首开心理健康实践的先河。此后历经“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三个发展阶段,至20世纪30年代,“心理健康”终于作为一重要命题进入西方学术界的视野。到20世纪90年代,心理健康研究在世界各国再次掀起热潮,并获得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支持。至今,有关研究已经呈现出纵深发展、流派分立、趋向整合的发展态势,主要人物有考温、凯普莱,凯勒姆、伯林、德莱福斯、普莱斯、马蒂亚斯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开始高度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过20年的研究,本土的心理健康理论基本形成。目前,中、外理论成果已涵盖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等。 1.心里健康在三个方面的不同表现 在标准上,我们倾向于我国心理学教育专家林崇德教授的看法,下面从学习关系、人际关系及自我发展等三个方面给以具体的描述: 1.1 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能够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1.3 自我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正确地归因;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2.心里健康理论的实践意义 心理健康理论涵盖了有关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与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对转化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健康理论的产生及系统化始终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整体情况相对应,是为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之需,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产物,其理论的进程折射出的确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着多重性与复杂性,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应时刻将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工作视为教师的重要职责。 2.2 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科学地指导学生并做好转化工作。 心理健康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健康观问题,该问题由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研究直接支撑,学术界的有关理论成果提示我们: 2.2.1 应整体地衡量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权衡一名学生的发展,不能只看他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他方面;面对一名学生,我们更不应只抓住问题不放,而应同时看到这个学生身上健康的一面,从而使其健康的方面带动问题的转化。 2.2.2 应宽容地看待问题学生,主要是不求责备。没有十全十美的心理健康,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学生,因此,我们转化的目标具体指向现实的、可以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即可。 2.2.3 应周备地考察学生心理问题个体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及互动状态,从而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找到工作的着眼点。 2.3 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设定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目标,合理地选择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所需的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理论中关于教育目标的阐述和规定内在地就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工作作为重要目标,同时,又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目标体系。其关于教育内容的阐释和规定为我们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对我们明确不同学段的工作要点有所启迪。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预防为主的综合服务意识,因为理论本身就为作好日常心理保健、强化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功能提供了良药,有助于我们深入探寻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这对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力量,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转化的生态化心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个理论还有助于我们找到小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理论的应用性质与实践品质,为我们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转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希望。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浅议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心理问题变的很突出,目前小学专业的心理教师不但数量上很少,质量上更加是不乐观,因此非常必要提升小学各科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就小学生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在享受较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无论是生活、工作、家庭都出现了许多问题,相对儿童成人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做到自我调整、适应。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面对诸如家庭变故等问题时,心理上就容易出现许多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小学生常见的两大心理问题,也试着给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逃学与厌学问题。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好像是惟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2.过度依赖问题。由于小学生没有自理、自立能力,长期依赖父母,就会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实际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越来越差。他们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这样的恶性循环让他们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就是说,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很恐惧。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失去了别人的关心爱护而导致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不理他了,往往形成自责倾向,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护,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应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①团体辅导。老师跟同学一起讨论,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②个案教育。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体对象,进行心理咨询。 2.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我们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啊、体育比赛、文艺活动、春游秋游啊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①学会放松。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可以分散注意,调节心情。我们学校不正在搞“体育艺术2+1”嘛,这就是个很好的机会。②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③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否则日记本身就变成了心理负担。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善于求助,寻找支持的意识。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等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 以上只是笔者观察和思考的一个侧面,如果家庭、学校以及老师能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时可以化解的。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过重课业负担下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课业负担;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我国中小学一个普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课业负担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有人提出过,相关教育部门也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然而,这种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我国大部分学校对于升学率的追求热度只升未减;还有部分学校一方面倡导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升学率,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长期发展下去,势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一、课业负担的界定 课业负担是学校教育中特有的现象。刘珍珍指出,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所采用的一种手段,是指学生在课业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学生的作业包括课堂上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和练习,还有家庭作业,甚至还有家长布置的作业。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作业,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对于课业负担是否过重的标准,赵兰香在《对学生负担过重的辩证认识》一文中指出:“学生不能没有学习的任务和责任,因此也就不能没有负担,但是学生所承载的任务和责任是有限的,当负担适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时就会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当超过一定的度,即学生的负担过重,不适合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了,就会阻碍甚至压制他们的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比较重的,一是学习时间过长,上课时数过多,作业量过大;二是课程内容深而窄,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感到学习无趣;考试频繁,学生几乎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校生活单调、压抑和枯燥,学生每天都要重复做大量习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课堂氛围沉闷,部分学生厌倦学习,有些甚至出现逃学现象。 目前,文化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但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其他重要因素,如充足的休息时间、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和道德教育等却有意被忽视,这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缺乏审美能力、劳动意识淡薄、心理压抑、焦虑、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疲于应付考试,片面发展。有研究表明,过重的课业负担造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焦虑,此外还有人际关系问题、情绪的稳定性差和学习的适应性差等问题。 二、过重课业负担下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焦虑心理 适度的紧张和焦虑对人们从事活动是有益的,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如果焦虑不足或者焦虑过度,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人们会感到负担过重,力不从心,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笔者在对学生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成绩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最容易产生焦虑,他们的焦虑一般来自于频繁考试的压力,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期中考试,但是取而代之的是频繁的单元测试、月考和季考,学生的学业负担其实并没有减轻。焦虑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学校片面的人才观,教师和家长脱离学生实际的高期望,无形之中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引发了他们的焦虑。还有一个就是知识的枯燥无趣以及教师陈旧的教育方法,以及学校简单划一的评估手段,使学生的心一步步远离了学习,陷入焦虑的情绪之中。 2.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 有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概念或者是高自我效能感将会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较高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项活动的主观判断。过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各方面特长的发展,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因此在展示个人才艺的活动时,部分学生比较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消极的。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经常是在外在的压力下进行学习的,很少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容和进程都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决定的,很少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程,更不能选择喜欢的课外活动,很少有展现自己兴趣、能力、个性和特长的途径,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自尊、自信和自我肯定的力量大都来源于学习和考试。 3.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减弱 一些学生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形成习得性无助。他们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上课不专心听讲,更谈不上主动学习。这样,一方面,课堂上的内容没有学好,所以只能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补习,如此恶性循环,又会加重自身的课业负担。 4.责任心的缺乏 卡若拉(Karrola)的研究表明,责任心、作业行为、作业时间是同等重要的,责任心对于作业努力有积极的直接的影响。特温(Terwein)提出了作业模型,其中就提到了责任心,作为作业动机和行为的预测源,他们发现责任心对作业努力有积极影响。但是在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下,学生的责任心却渐渐丧失。过多的作业练习使他们对学校学习产生反感,主要表现在失去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劳、失去了闲暇时间和团体活动的机会。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这种过重的课业负担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一些不被认可的人格品质,比如说,学生会通过直接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通过获得超出辅导意义的帮助(比如代做作业)来完成作业,这其实是对学生责任心的一种强烈冲击。 5.学生学习动机的缺乏 特温(Terwein)发现,高年级学生作业努力程度较低,内在动机对作业努力的影响较大。但是由于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已经不堪重负,一些学生对学业上的失败和挫折已经失去了改进的信心,他们视学习为“畏途”,过分压抑,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厌世心理,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机,不再认为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认为它只是家长和老师强迫自己实现他们自身愿望的途径,因此,学生会把学习特别是作业视为限制他们自由的“刽子手”。 总之,沉重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造成了重大影响,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由于长期的压抑和压力不能得到释放,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阴影,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凸显。方雅静就指出“由于心理不健康而产生的自杀、犯罪、自我封闭、人格分裂等现象也正呈低龄化趋势”。当听到家长因孩子沉溺于网吧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当看到一些未成年人因为人格不健全、心理失衡而犯罪、留下悔恨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过重的课业负担该“减”了。 三、可能的解决策略 1.减负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减负增效的目的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该政策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减负增效还应该继续,并且应加大力度。在现实中,社会各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不统一现象,比如“学校减负、家长增负”,很多家长望子成龙,还是会为孩子报辅导班、请家庭教师、买大量辅导资料等,因此,减负增效任重道远。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高尚的品格外,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弄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还要正确认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升学率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和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指导学生学会支配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找到自我,表现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支持性的成长环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倡导理性的家庭教育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成才。不要盲目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立合适的期望,帮孩子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同时,家长还要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安排好课余活动,切不可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当做孩子的第二课堂,给孩子请家教、报辅导班等,而应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活动,扩展自己的视野。 当然,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和思考。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宁波,315200)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浅析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成因:条件差异、社会影响、家长和教师教育素质和方法等造成农村小学生自卑、抑郁、惰学、逆反心理问题。其解决对策:倾注师爱,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开展活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家校配合,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持之以恒,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我们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发生改变。小学生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成长,社会生活许多现象也不同程度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一方面,新的信息会振奋学生的精神,开阔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无限美丽生活的同时,作为认知能力低下的农村小学生,心理上会不可避免地因为一些消极因素产生问题。如果心理问题解决不好,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乃至行为障碍,严重的可导致人格上的缺陷。可见,重视和加强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刻不容缓。 1.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成因 1.1 自卑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但是,农村小学生的自卑心理甚为严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农村学校教育的相对落后,学生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无法满足知识上的渴求,自感比城市孩子低人一等。另外,农村有许多家庭经济都十分贫困,家长大多是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不足以指导孩子完善性格、丰富人生阅历,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家长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缺乏正确的引导。长期的打骂和训斥,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导致孩子对自我评价过低,十分自卑。 1.2 抑郁心理。在如今经济大潮之下,农村多数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生中十分普遍,他们都是隔代教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又得不到最起码的家庭温暖。这种怪异的生活环境与模式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知有限,不能及时与孩子沟通,造就了从表面看他们虽是一家上下四五口人围着孩子团团转,但实际上是孩子在精神上孤苦伶仃地生活着。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独自陷入了痛苦之中。还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或者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等,自觉低人一等,将自己封闭起来,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感到悲观,习惯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这样,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在班上往往不受欢迎,甚至遭受同学的讥笑与排斥。他们更不愿把平时受到的挫折、失败、痛苦、悲伤倾诉给同学,容易发展为抑郁的心理。 1.3 惰学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一些学生不好好学习,一味贪玩: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问题,习惯等待他人讨论的结果和老师出示的答案;课后完成作业,或拖拖拉拉,或书写潦草,或弄虚作假。产生惰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家长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整天忙碌于生计或者麻将桌上,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孩子成绩好与不好,似乎与他们不相干;有的家长则把繁重的家务劳动强压给稚嫩的孩子,占用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还有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不懂得考题的难易程度,常为孩子的低分数唠唠叨叨,埋怨不停,久而久之,孩子便有了厌学情绪。②教师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有的教师偏爱优等生,使后进生越发自卑;还有的教师则管理松散,不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滋生了懒惰的恶习。③学生自身缺点多,学习基础差,常受到批评或受到某种打击,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前途不大,所以在学习上表现得很被动,只是穷于应付。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或者是学校人多好玩,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只求混到中学毕业。在他们看来,既然父母文化低,在家务农,在厂里打工,都照样挣钱,他们将来读不好书,将来也照样能生活得下去。 1.4 逆反心理。一般来说,逆反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抵触情绪,是对外部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机制。农村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在: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处事消极,有时还公开顶撞老师,有的背着老师搞一下“小破坏”,如砸玻璃、毁门窗、在墙壁上乱涂乱画。从“教”与“学”的关系来分析,由于“以分数论英雄”,教师、家长不得不重知识轻心理,对学生抱着过高期望,有时不乏“恨铁不成钢”,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手段过火,使得学生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如此压力而产生逆反心理。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小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需要,他们对自己也有一定的目标要求,也愿付出努力,但很多时候却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得不到家长的理解,特别是后进生总是受到冷落,没有地位,缺乏安全感、成就感,同时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厌师、厌学。从家庭、社会环境分析,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虽然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但家庭、社会的不健康思想很容易影响他们。农村小学生也开始出现“追高消费”、“追星族”群体;同时,新闻媒体所披露的社会阴暗面以及其表现出来的种种浮躁心态影响了很大一部分成年人,更何况这些明辨是非能力较差的小学生。他们盲目地受制于自由享乐,失去了求知的欢乐,失去了自我。 以上四种因素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或玩世不恭的逆反心态,一方面他们对教师与家长的正面引导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另一方面他们压抑自己,故意作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 2.农村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既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又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那么,有哪些解决对策和预防措施呢? 2.1 倾注师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满怀爱心。在班集体中讲求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心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消除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乐意接受意见,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2 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1)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学习动机、意志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和提高能力的机会。比如,在课堂答问时,把比较容易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差的去回答,把较难的留给成绩较好的去回答。适时创设成功体验,增强每个学生的信心。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将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组合,这样就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他们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获得成就感,就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2)给学生设定奋斗目标要适当。教师希望学生成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因此不切实际地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则是不明智的。因此,为人师者不妨降低期望值,给孩子设定一个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待他实现后再提出一个高一层次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既可以避免孩子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又可促进他不断进步,并逐渐接近教师的期望。 2.3 开展活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能够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针对学生懈怠心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今日事今日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主题班会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克服惰学心理。又如,针对学生自卑、抑郁心理,我们可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掘潜能,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既有利于培养特长,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4 家校配合,形成教育的整体效应。 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搭建好沟通家校联系的桥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进行,扎实抓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召开家长会,教师可采取登门家访、电话联系等措施,安排优秀教师和富有教子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让家长丰富科学教育常识和方法,与家长互通学生家校表现,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同时,家长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应主动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增强教育的效果。 2.5 持之以恒,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怕反复,有耐心,有毅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品德上不良行为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巩固——稳定”的过程,这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实施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在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抓住有不良行为学生渴望醒悟的思想火花,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及时予以鼓励和帮助,让那希望的星星之火,燃起燎原的转变。当不良行为出现反复时,也不可当头一棒,讽刺挖苦,轻率下结论,说什么“朽木不可雕”“不可救药”等。因为,不良行为学生的转变,像其它事物一样,都是曲折、迂回、螺旋式进行的。懂得这一点是我们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关键。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才是巩固、稳定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是以心理健康为前提条件的。学校是培养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目标。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中小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研究与教育对策 当今,繁重的学习生活,使青少年承载着不应承载的压力,这些压力远远超过了正常儿童的心理负荷,超载的心理负荷使他们的心理发生了种种扭曲,这种连正常儿童都承受不了的心理负荷,对中小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更是雪上加霜。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加以重视和及时疏导,后果将不堪设想。新课程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受益,都有发展。”因此,关注和研究中小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能使我们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一、中小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其行为表现 中小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形成是复杂的,有的是社会环境、家庭因素造成的,有的是智力障碍、性格缺陷所致,有是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引起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弱势群体都存在着大量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导致了他们不恰当的行为表现。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中小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由于学习基础差或者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的学习、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多数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在所有的心理问题中,以自卑心理尤为明显。往往因为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技不如人,从而行为上表现为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受不住批评,遇到挫折往往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同时,由于自卑,形成了内向、孤僻、胆小、沉默寡言等一系列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性格特征,并伴随着压抑、想不开,产生自责,严重的会产生厌世、轻生等不良后果。 2.自暴自弃心理 由于在文化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而形成的学习或行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由最初的迷茫努力,到最后无奈地放弃,逐渐产生一种无所谓的,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理。由于经过了一番努力但效果不佳,行为上表现为对自己失去信心,缺乏自尊,漠视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和制度,漠视学习成绩,缺少道德自我约束感,漠视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产生自责、自怨或者仇视周围人群,最后以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的做法来释放自我,严重的会出现叛逆现象,产生仇恨,嫉妒,破坏等不良情绪。 3.自我心理 弱势群体中的大部分个体,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怎样和老师沟通,他们缺乏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想交往,而又害怕交往,久而久之,形成了“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我心理。行为上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自控能力差、遇到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常表现出偏激、固执,容易冲动,控制不了自己情绪,严重的会引发打架、斗殴甚至更为严重的群体事件。 4.惰性心理 由于部分学科的“内容抽象性”、“计算困难性”、“解题技巧性”等等的影响,导致学习和行为上的弱势学生,由最初的尽力争取到最后无奈的跟随,逐渐产生惰性心理。行为上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下,依赖性强,没有主见,缺少上进心,对自己要求不高,做事不求质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的思想,得过且过,越来越厌恶学习,以60分万岁的懒散思想对待学业。 二、中小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1.深入了解,对症下药是前提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深入地了解他们,了解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然后本着真诚、理解的原则给予更多的关注。为此,我们应深入弱势群体所在的班级、个人和家庭,针对不同的弱势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教育方式。例如,对经济型弱势学生,可通过减免书本费、募捐等措施帮助和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对于学习型弱势群体,提出学有所成、尽力发展的目标,采取老师或优秀生传、帮、带的牵引式服务;对行为型弱势群体,针对个体,制定出使每位学生行为规范、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形成班队干部结对子,以一带一的导引式服务;对于由先天原因造成的智力障碍或身体缺陷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更多的从精神上去关爱而不是歧视,要用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对于具有自卑心理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多和其谈心,交流与沟通,了解由于哪个方面原因造成的自卑心理。如果是家庭因素所致,就要从经济上和精神上多给予资助;如果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差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就要从方法上多加以指导。总之,只有教师对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加以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制定较好的教育方案,真正做到有的放失,因材施教。 2.营造氛围,积极引导是核心 泰戈尔有句富有哲理的话:“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在学校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甚至比普通学生更渴望得到集体的温暖。因此,我们应当在学校、班级营造出一种如“水”的氛围,引导弱势学生不知不觉地克服弱势心理。首先,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做出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管理、教学、班务活动中,充分尊重和精心呵护弱势群体,在平时的言语中避免出现任何“你真笨”,“什么都不会”等带有侮辱性的字眼,而应以“孩子,你要记住,在老师心中,你是唯一的,最好的”等赞赏性、鼓励性的话相待,多去宽容他们的“弱”与“错”,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帮助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降低要求,以便能够“跳一跳,够得着”。其次,创设弱势群体成功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潜能与需要,弱势学生渴求成功的希望更甚。因此,在针对性帮助他们的基础上,应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把班级创建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温暖班集体。做作业时帮助解决难题、运动场上拼搏时递上毛巾、家里困难时上门帮做家务、孤僻时主动谈话交朋友等从物质、精神、学业各个方面点滴渗透给予援助,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成长意识。总之,通过教师和班集体,做到“点”“面”结合,为他们创建温馨的成长环境。 3.流露真情,情感沟通是关键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的教育,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因此,我们应从日常小事做起,多谈心,多沟通,多为其创造展现自我、认识他人、接纳他人的机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并结合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感化他们。用“你太好了,但是…”;“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成功的。”;“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你也一样能做到”等,“成功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欣赏而非评判的赞美,从情感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放松他们的心理戒备,从而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其实,很多时候,老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会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老师一句轻盈的耳语,会化去他们心里的坚冰;老师一个小小的给予(作业本、铅笔),会让他们感激不尽而加倍地努力。总之,只要我们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与他们进行真心交流,才能解开他们的“心结”,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成长意识。 4.全面配合,形成合力是保障 在弱势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或家长教育方法的不当造成的,所以对他们的帮助、教育,不仅在于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在于家庭、社会的全面配合。首先,要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要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经常与街办、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取得联系,举办一些帮助孤寡老人、为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参与建设社区文化、“手拉手”结对子等各类献爱心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亲情、关爱的集体氛围中学会关爱、学会自律,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其次,充分挖掘家教的潜力。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校对弱势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能在家庭得到延续,以保证其“疗效”。一般弱势学生的家长怕进校门,怕见教师,因此,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主动与家长联系,重视家访,站在朋友的立场,共同研究制订转化方案。学校和家庭要互相联系,互相督促。学校心理咨询室应对家长开放,以便家长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使学生的转化得到家长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总之,只有学校、家庭、教师相互督促、相互配合,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保障弱势群体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弱势群体,只有对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仔细研究,然后采取相应的良好教育对策,才能将善心、爱心、关心、信心普洒全体学生,帮助他们放大自己的人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的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家长的素质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以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3.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到负面作用,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重视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引路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要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重要性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不断改革。随之而来,学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日益增多。国家教育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因此,教师的责任重大,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小学教师理应做好心理问题的提前预防工作,防止产生心理问题。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宣传教育、心理健康团体游戏活动、社团活动等,是预防和调整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心理问题 预防作用 一、 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学校可利用开通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网站,可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广播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校园板报展,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科教影片、校园手抄报展、漫画展、心理健康教育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烦恼、心理难题、以至心理障碍.起着一定的预防作用。对如何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一定的指点作用。如:学校利用广播宣传,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可以以快板、配乐诗朗诵、三句半等形式来宣传。例如:《生命教育》诗朗诵,是教育小学生珍惜生命的很好题材,有说服力,号召性强。即能教育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又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口才得到锻炼,自信心增强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快板,即能教育学生具有安全意识,珍惜生命,又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抑扬顿挫与声情并茂的配合等,并人人都写出听后感,选出好作品,在校园的心理健康园地上展示。 二、团体游戏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积极调整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发展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参加心理发展团体游戏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预防可能发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情绪、调整心态起到积极作用,使学生感觉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培养学生有团队精神。现在的独生子女,个性太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学校每月或每周都搞一次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调整作用。让他们体验交友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如:《我的朋友在那里》?《邀请舞》《歌声与微笑》《一起去郊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特别是那些胆小、腼腆、心事重的孩子,更要让他们多参与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去模仿、去体验、去尝试,磨炼意志、调整情绪,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社团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带动作用 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社团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带动作用,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使学生身心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成长。如:小品社团、诗朗诵社团、古诗吟唱社团、故事社团、运动社团、舞蹈社团、棋类社团、爱心社团等活动。不仅对小学生各项技能方面得到锻炼,而且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多参加课余活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有很大帮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带动的作用。老师、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活动,共同与学生体验,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如:在诗朗诵社团活动中《生命教育》,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臧克家的诗《生命的意义》和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学生配乐诗朗诵,师生、家长加以点评和奖励。学生积极参与,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品社团活动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自编自演一些小品。在《学会节俭》教学中,小品《爸爸不是小气鬼》获得领导和家长赞扬。 四、提前做好儿童心理预防补救工作 儿童刚刚入学时,很难适应一个纪律严明的学校。他们从一个家庭或幼儿园里来到学校,需要独立、自觉的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前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思想也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教师要避免批评或呵斥学生,多关心、爱护和指导学生,经常与家长保持的联系。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注重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那就要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 1.首先建立新生心理档案,普遍和学生交谈并有写实记录档案,注重观察学生的动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案,给予重点关注及分析。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更要给予关注。通过聊天谈话的方式,了解家庭生活背景各科学习成绩等状况。对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做好提前预防工作,遇到问题及时化解。 2.走出去家访,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一一了解你的学生家庭情况,学生是否离异家庭,孩子跟着谁生活在一起,家长是否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等情况,这些都要了解清楚,并有写实记录。 3.班班寻回表演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如:利用三句半的形式来赞扬自己的学校、家乡、班级等,夸夸为班级作贡献的同学等。目的是教育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班级,爱家人等。经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 3.利用板报宣传形式。如:学生以漫画、手抄报等形式来宣传一些法律知识、生命教育等内容,目的是一方面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和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各项才能的作用,起到 事倍功半的作用。 4.利用课堂教学发挥作用。 如:把学生分成小品组,心里剧组、团体游戏组等。来模仿体验生活,学生还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自编自演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课后布置小品组作业,课前三分钟表演)。并分组讨论发言。目的是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修养、团结合作、人际交往、集体主义精神等。当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够从容应对。 5.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与班主任联系,让家长学校真正起到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心理健康教师多与家长一起探讨儿童心理学知识,老师与家长联合。 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而不是告状。是为了共同做好小学生预防心理问题工作。 6.心理健康教师要注重“悄悄话”信箱的利用。教师要注重观察每个学生的思想变化、情绪状态、行为习惯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烦恼、遇到的困难写下来,放进老师的信箱里。老师要耐心的一一回信。解决学生的一个个难题。可见充分利用“悄悄话”信箱的重要性,对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非常有意义。 7.合理利用发泄区。当你遇到烦恼的事,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大哭一场,倾诉、打沙包或到空旷的地方大喊,打球、跑步等,这些合理发泄方法,可解决不良的情绪,预防心理疾病。 8.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导,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要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教师,不仅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心育等几方面给予培养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教师要身心快乐的教学着,教师的身心快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指导者,也是学生的引路人。 综上所述,可见预防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总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面前,不仅具有文化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提高心理素质主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不可少。也是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重要任务。让我们用心去关怀每一个孩子吧!把善良的、美好的、温暖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素养传授给孩子们,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 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各种生理指标正常,还指有正常的情感、态度、行为、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是当今天变迁社会的重要问题,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一阶段正是他们生理、心理变化最快的时期,也是他们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与切实的帮助,极易出现认同危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无法承担自己的责任及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受到特别的关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对象、内容和方法 1.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随机整群抽取市区某小学412人,其中男生201人,女生211人。 2.内容:在各班班主任及其他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测试表的填写,要求被测试者当场交回测试表。 3.根据美国心理学家H.C奎伊的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测试方法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 每一调查表的内容根据常模换算表算成C分数。C分数为1-10分,分为三个等级,0-5分为A等,6-7分为B等,8-10分为C等,分别统计各类别的人数和百分率。A等表示没有该类问题,B等表示有一点问题,C等表示有问题。 1.在各种问题症状中,过度焦虑占51.02%,如加上有此倾向的,则达到80.8%,是各类问题之首。 2.品行障碍占17.5%,包括不服从、有反抗倾向、易发脾气、想驾驭别人、不合作等。 3.缺乏成熟感占51%,其内容主要有缺乏自信、缺乏恒心、对成绩不满意、太过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幻想等。 4.没有学习热情的占6.26%,主要表现为学习烦躁、缺乏动力、自我感觉学习无用等。 5.有问题行为的占9.71%,主要表现为逃离家庭和攻击其他同学。这类同学虽然占的比例不高,但引起的影响很大,应加强对这类同学的心理疏导。 三、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 进入青春期,有的学生对长辈不敬,挑战规则,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对生活、学校负面看法增多,脾气变坏,态度蛮横,甚至逃学和离家出走。家长及教师深深受挫,不知如何与孩子相处。究其原因,主要有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因素。 1.生理因素。青春期时身体发育加速,造成外形的显著变化,这是青春期的鲜明特点,学生不仅外形上变化大,体能激素变化也大,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变得雄壮有力,女性变得柔软灵活。这些生理变化会打乱青少年对自己身体固有的认识,使他们感到既神秘、尴尬而又不安,不知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及对待异性。教师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及引导,会出现青春期焦虑,导致注意力下降,精神萎靡,情绪起伏,对学习及成长造成障碍。 2.心理因素。人类个体自儿童至青少年时期,在认知发展上要经历如下过程:感觉动作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在青春期以前,思维水平上呈现对感觉、动作或是具体经验的依赖,而到青春期则能进行抽象思维,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这个时期的学生从外形上像大人,而内心里还是孩子,依赖与独立的矛盾突出。 3.社会环境因素。这主要指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个体以外的客观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的影响。由于大部分家长经历过改革开放以后激烈的竞争,而其教育方式又是传统的权威式教育,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升学期望又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学生退缩,不敢把内心真实的感受告诉父母,只好说谎来讨好家长,逃避惩罚,并用不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对娱乐、交友的正常需求。有的父母过于忙碌,生活节奏快,工作变动频繁,以至于疏忽了与孩子的交流与管教。有的家庭关系紧张,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无法安心学习。有的父母离异重组家庭,使孩子的归属感缺乏,内心孤独寂寞无助。此外,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保护,使孩子过于依赖父母,没有发展自我的机会及与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 (2)学校的影响。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尽量把校园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但家长对学生成绩有过高期望,并且又不懂得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一味地苛求学生的分数,教育市场化的压力使学校不得不屈就家长,重视学生的分数表现而不是依据学生的特点及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冲突,学习生活过于紧张。学生缺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没有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和了解社会的机会,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3)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科技革命带来了通讯业的高度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几何倍数的速度增长,全球人共享资讯。学生更喜欢闲暇时在电脑上消磨时光,逛街时穿时尚而个性化的衣服,哼唱流行歌曲。毕业班被老师和家长监管得格外严格,能享受的休闲时光全部被挤去,对学习倍感无趣,不少毕业班在毕业考的当天就把课本、资料撕碎以泄愤懑之情。 (二)对策 1.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青少年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他们对自我形象的建立,师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能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好品格。班主任要从爱护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给学生创造打开心扉的安全环境,鼓励他们敢于说真心话,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不妄加诊断,不忽视冷漠,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打开心结,疏导情绪,找出对策。 2.加强性生理、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能坦然理性地对待青春期的变化。班主任要主动联络各种资源,如校医生、有关心理工作者或社会工作者,配合他们对学生展开性生理、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第二性征的出现,引导学生对性行为有正确的价值观。 3.就毕业问题,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学习压力。班主任要定期召开毕业班家长会,指导家长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成长及升学问题,不能过于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及人格培养。教育家长能全面看待孩子,多接纳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自己孩子的智力、学习成绩、兴趣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每次考试后,及时给学生以辅导和答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考试成败,不要在升学上盲目攀比,而是找出提升空间和成长点,鼓励其以成长为目的,而不是以高分为目的,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 4.指导沟通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沟通能力能使人与他人形成亲密感,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有利于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提升自我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实现个人品格的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习人际沟通技巧,使他们处理好与父母、老师、同学及异性的关系,有能力与他人恰当共情,分享感受,在自尊、自爱、真诚、友善的基础上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同时父母老师也要体谅学生要求独立、勇于进取的愿望,给他们探索的空间与机会,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 5.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主动调整自己的观念、情绪,乃至学习能力,达到心境平和的目的。教师也可以教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疏导情绪的简单方法并随时调节。 6.管理好宏观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各级政府要努力监管好宏观社会环境,对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更要严格管理。同时,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努力形成健康向上、自尊自强、友善乐观的良好心态。 (责编 潘冰)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很多,主要是学校要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1父母的溺爱。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有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 1.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 1.3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难以愈合。父母离婚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妒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来自学校的因素 2.1学习负担过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 2.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1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 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1.2.1开展好团体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 1.2.2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施连贯性的跟踪教育。 1.2.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以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 2.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2.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2.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的偏激,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状态,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 2.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的家庭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 3.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3.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3.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2.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节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3.2.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家长、亲友谈心。 3.2.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述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不但需要小学生自己去调节,而且还需要教师、家长去关心,根据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成一个健康、有抱负的优秀接班人。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地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厌学: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班级学生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没有上进心,不管老师如何鼓励都没有激情参与课堂学习,上课常常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神不守舍。 2.人际交往问题: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虽然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去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3.急躁:做事全凭兴趣,喜欢匆忙动手,但毫无准备,更无计划。而且一旦遇到困难就易发怒,怪罪他人、他事。结果常常是事情办不好。还推卸责任。 4.依赖: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养成了什么都不会做、都不愿做的坏习惯。 5.冷漠: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孩子对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淡的态度。 6.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功感,当孩子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的时候,他就会感到快乐,也就会更爱学习。具体来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孩子们每天愿花两个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应告诉孩子。书中的知识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明白书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 2.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用良好的班风感染学生。通过建设优秀班集体,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自主”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学生在这个班里都能获得快乐,感受到温暖,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同学因为有你而快乐,集体因为有你而光荣”的心理体验。在先进理念的支撑下,我在班里采取了一些新举措:推行“值日班长轮流制”、“人人有岗制”、“中队、小队干部谦让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快乐。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小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探析小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深入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为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心理健康 小学生 辅导 在新的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也许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活泼的成长。然而多数家庭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发展,而对孩子心理健康知识的关心和了解太少。但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会对以后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重则会产生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现代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题。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及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根本,运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途径,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同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小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输导,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要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和普及性特点;要新增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身心健康。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人格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危机问题。有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约 1/5 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错能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小学高年级存在早恋、上网、抽烟的现象,孩子们受到外界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被这些外表看起来华丽的陷阱所迷惑。在农村,由于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外出打工,孩子缺少沟通和交流的对象,情感得不到宣泄。这也会造成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和心理偏差。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的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而且给学校的教学造成了很严重的困扰。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就是家庭和学校,所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很多,而且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每一个方面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影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大致有: 1、家庭因素 家庭状况对小学生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新一代的父母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压力,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时,却淡化了对孩子的教育和交流。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还有麻将家庭、酗酒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难免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特别是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也很大,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容易培养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美的理想、品德和人格。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一个知识丰富、心理健康的好老师,必然能塑造出有知识、有品德、健康活泼的下一代。而教师如果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对学生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和不稳定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小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还有就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现在的小学教育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影子,孩子丧失了应有的快乐童年,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 3、社会因素 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心理失衡,如果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会使孩子们丧失对周围人的信任。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有一些不良风气对孩子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小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另外,来自媒体杂志和电视网络的不健康宣传也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必要的。 冯秋景,赵笑梅(2010)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402 名学生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来看,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0.1%,各个因子来看 ,学习焦虑检出率最高为51.03%,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年级、性别差异。(2)小学生社会支持方面,年级、性别差异显著 ,而应对方式上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3)高社会支持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低社会支持组,消极应对组和高积极应对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对应的高消极应对组和低积极应对组。研究表明,主观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益于增进和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感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可以在精神上提供支持,降低小学生对严重压力的压抑感,消除挫折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促进身心健康。 三、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 目前在一些较发达的地方已经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在全国大多学校仍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大致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1、激发好奇心,变厌学为乐学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更大的目的性,甚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学习的需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存在着矛盾,小学儿童必须认真对待学习,必须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学习任务,而这时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应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总是被新事物吸引的特点,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认真学习。 2、培养自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在学校总有一些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孩子被冠以差生的标签。这样极大的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就显得极为重要。小学儿童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心理成熟度低,遇到挫折往往不容易正确对待,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从逆境和挫折中找到希望,重拾信心。教师可以采取多重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学生多鼓励和肯定;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也是激励学生进去的好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小学生在初期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素质。 然而,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正确,耐心,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恰当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竞争意识,培养积极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不但学识丰富,品德高尚,而且心理健康的祖国栋梁之才。 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为孩子们寻找新的成长方式,我们应反思一下中国教育的症结。不解决孩子们在自我意识方面的一些心理问题,单纯在课程上寻找突破口,很难说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因此,在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注重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急需解决和关注的焦点。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安排设计的一门课程。形式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特征。所以,在活动中,应积极创造出一种融洽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的交流。 1、建立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上有潜在的或可能发生不适应问题的学生。当前大多数的都属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在心理、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产生重大问题或不正常状态,或性格出现偏差,非常需要心理指导的特定学生。总之,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来进行。 学习方面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志进行训练和辅导。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是自己能力不够,大多是遇到困难时产生的消极情绪问题和动机不强造成的。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练习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感受到学习进步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人格方面主要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进行辅导。有的小学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控制和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小学生的情绪很不稳定,而情绪又是最为敏感和活跃的心理成分,情绪不好常常会使人烦躁不安,影响学习和生活。如不及时调节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来说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2、畅通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渠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网络 家庭往往依凭血缘关系在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学校的教育与家长的配合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所在。有些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部分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学校心理教育一定要走进家庭,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一是教师要不间断地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的知识,二是帮助家长自觉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的心理特征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教师要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以及出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形成合力。 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大多数的理论是以成人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如何看待他们的价值和发展问题是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可知,小学阶段老师成为主要的外部控制源。此时的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完全服从。而此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塑性是最强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然而,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需要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小学生心理咨询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对咨询的理论和技能有很好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在小学儿童心理咨询方面,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上都有很好的训练。 切实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简单地与学习上的减负划等号。更重要的是,要在提高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给孩子们足够的认识、表达及提高自我的空间,在孩子本来的状态下关注、接纳他们、鼓励他们。 未成年人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不容忽视。小学生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有极大的可塑性,此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有效的减少问题少年。当然良好的心理指导必须具备真诚、理解、尊重三要素。要运用科学的心理知识,通过积极的技术手段,做好这一工作。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少数民族乡小学音乐教学发展 摘 要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和反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我在开展苗族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一课的教学中,以节奏律动、乐器的运用、乐谱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歌曲,并准确地唱准歌曲,高质量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关键词 节奏 律动 乐谱 在音乐教学中,提出音乐教学应该回归原本,而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声音曲调,它应该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亲自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音乐是一门气氛活跃的艺术课程,可是目前,实际的小学音乐教育和先进的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法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改进的余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是将音乐课上得较为沉重,过度地偏重乐理知识,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也忽视了儿童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积极性、个性和创造性,将原本生动活泼的音乐“学堂”变成生涩难懂、抽象无趣的乐理“讲堂”,使得孩子们难以感受音乐的美妙。 一、注意从节奏入手,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感知力 在音乐中,节奏是音乐进行时间组织的体现,它不需要任何技术准备,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生理)心(心理)的第一要素,也是最富有生命意义的音乐要素。人的本能会使人们在听到音乐后,身体官能的节奏动作会自然作出反应。比如,听到音乐,人的身体会自然地产生运动趋势,听到战鼓、军乐人们就会情绪高涨、热血沸腾。节奏可独立表现音乐的内涵,同时又是舞蹈、音乐及语言所共有的基因。因此,我们以节奏为契机,将三者融为一体,实行有效贯通,在不借助他器具的前提下,通过肢体活动反映出较强的直观节奏感觉,令孩子深刻感知并领会,有效降低音乐活动的难度。 二、实行舞蹈动作与节奏结合,感知高山族民歌舞蹈的风格特点 人的动作本身富有节奏动力,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动作来发展其对节奏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这种方式可以培养人们敏锐的感受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知音乐。作为歌舞类的乐曲,自然少不了舞蹈动作的配合。为学生们连贯地设计了几个简单的动作,罗列如下:三步一踢(即左、右、左地踢);踏步向前并双手上举,做出扬掌动作。根据歌曲的情绪,为歌曲设计加入舞蹈。具体的设计为:1~2小节三步一踢;3~4小节(即音符la的延长处)做敲击杵舞的节奏,这里敲击节奏可以改为2次拍手加3次拍腿的律动;5~7小节双人或多人手拉手,踏步向前并双手上举,做扬掌动作;8~9小节做敲击杵舞的节奏;10~13小节三步一踢;14~16小节踏步向后退,双手从前上方落回原位;17~18小节做敲击杵舞的节奏。加入舞蹈律动后,学生们将之前对高山族人生活的好奇心转化在了舞蹈动作中,参与度颇高,并且在舞蹈中,他们会跟随音乐旋律自己表现,自由地改编动作。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感,又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并能让儿童更好地感受音乐情绪。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信中表现 自信,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它给人的感觉是放松、大胆并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让每个学生树立必备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只有让学生充满了自信,学生才能大胆地表现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但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尤其是唱歌教学,注重学生的识谱教学、强化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忽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前音乐课的环节大多都是这样的:发声练习――节奏练习――视唱――识谱教学――歌词教学。当学生进行了这些枯燥而困难的练习后,已经显得很疲惫,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对练习中的难点产生了畏惧甚至厌恶的情绪,他们的自信心从何谈起?从何而来?至于那些在公开课上出现的学生很快就能将每个环节表现得十分到位的课堂,显然是虚假的。现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新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许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了音乐课中“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再加之现在的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难度也降低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也减轻了不少。尽管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同样会遇到一些让学生不易掌握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难点,使他们能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丰富上课形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当今的电视节目丰富多样,电视普及率也非常高,学生们往往从电视上就可以知道许多歌唱家和歌星的名字。我曾经就将许多歌唱家和歌星的演唱录象、以及一些文艺会演节目的录象通过电视让学生们欣赏,特别是一些非常著名的歌唱家、小歌手的录象非常有用,比如宋祖英、汤灿、安妮、姚瑶等,每次我都用几乎大半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观看,他们从中既受到了美的薰陶,又让他们感受了歌手们那超人的表现力,从而激励他们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音乐。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审美为核心,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体验音乐情绪、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音乐爱好,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体验式教学;审美;情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面对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心理学是从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教师如何“体验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对音乐与情感的审美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体验式教学”,突出音乐听觉体验 音乐体验式教学注重“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与培养情感为目的,以培养儿童的审美体验与丰富情感为核心。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的审美特征,指导音乐与情感内涵的把握学生的整体形式,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经验,享受音乐教学过程的美。 音乐体验教学强调从“体验”出发实施“音乐知识”。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教学方法与一般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应当重视音乐教育的潜在性: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一堂音乐课,每一首好的歌曲、乐曲,都是一种积极的体验。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主动地去体验、理解、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现对音乐的欣赏和创造。如:通过反复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能用语言简单描述情绪或运用体态、律动、线条、图案表现音乐等。 二、丰富“体验式教学”内容,强调音乐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指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学生的情感应该与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得到艺术的心理满足,从而达到真正的精神修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让他们的感受得到释放和共鸣,从而真正地去爱,了解音乐。 1.寓教于乐,在听赏教学中“动”起来。在听赏教学中,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以丰富教学内容和生动生动的教学形式,结合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愉悦地参与教学,在听赏教学中“动”起来。 如在听赏打击乐《鸭子拌嘴》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大钹、小钹、双响筒等打击乐器并学习敲奏方法,结合音乐、欣赏生活实践,让学生参与音乐和乐器的演奏和学习敲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舞台上表演,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情感化,寓教于乐。让“聆听”成为音乐体验教学的独特景观。 2.巧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在情景表现中体验音乐情感。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摸他们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是对儿童情感场的长期忽视,形成其独特的个性,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情境教育,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音乐情感。 在唱歌教学中,创设歌曲相关的情景和环境,渲染音乐气氛,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歌曲《热爱地球妈妈》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情感。要发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闲的动物生活,用优美的背景音乐和教师有感情的阅读解说,给学生带来审美教育。然后画面转换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造成遗憾,教师解释这些现象的深沉的声音,让学生有一个强烈的对比感,使他们的心灵震撼,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意义。通过情感氛围的对比渲染,在学唱《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感之中,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3.积累实践经验,在创造中体验。《音乐课程标准》在“创造”中指出,要求学生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用各种方式或唱或跳或奏来表现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唱《小鸟,请到这里来》时,利用多媒体广播森林图片,用鸟唱歌,和音乐营造一致的氛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爱的作用,一边听音乐一边即兴创作。随着音乐在“森林”的即兴,一些学生玩的旋律,鸟类,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唱歌;一些学生张开双手如花盛开;一些学生打扮成树摇曳在微风中。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对美的享受。学生不仅要从舒展、轻快的运动体验到歌曲的心情,还要用明亮、自信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创编表演实践中,师生还将提出交流、互评,逐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能力,激发审美与情感,获取积累情感体验。 4.在联想中体验音乐的美。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联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细心的倾听和细致的体验音乐作品,在想象的情景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体验。 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先让学生闭目聆听乐曲的引子部分,告诉学生音乐的想象没有统一的答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静谧的树林里照射进第一束阳光,小鸟在枝头鸣唱。小动物们都被吵醒了,人们也从晨曦中醒来,伸伸懒腰……多么美的画面啊!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完全放开了,回答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听音乐改变学生的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量,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音乐主题是描写早晨的音乐,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早晨的场景,通过对苗族音乐素材使用的旋律特征的分析,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一堂课下来,学生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陶醉在音乐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 5.投其所好,在d趣爱好中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根据小学音乐与初中音乐。教师应尝试搭配,丰富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喜欢音乐欣赏和教学的学生,拓宽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体验。如: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喜欢听动画片的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小鲤鱼历险记》等,高年级喜欢听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棉花糖》等。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音乐,聆听不同的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体验不同的音乐情绪情感。例如:小提琴协奏曲《化蝶》表现了凄凉之美;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表现了雄壮之美。琵琶独奏曲《金蛇狂舞》则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器乐合奏《龟兔赛跑》,更是趣味十足,体现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消除对课本音乐的厌恶,逐步喜欢上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音乐产生的美妙感觉。 总之,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巧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氛围,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身体验,丰富审美情感,培养审美想象力,深化审美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意境,培养高尚情操,培养音乐兴趣,为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摘 要:音乐具有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以及培养人艺术感等重要作用,在小学基础教育教学中引入音乐教学,意义重大。但是在小学音乐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弊病,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章作者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音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优化音乐教学质量,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音乐;多媒体技术;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也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思想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如今的课堂教学更加新颖、富有趣味性。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趋于成熟,它有效解决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师对音乐教学的不够重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问题,有效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现状 虽然当下小学音乐教育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实践教学中多种问题的存在,如今的音乐教学局面十分紧迫,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现象。 其一,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不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重视小学生考试科目的教学课程,而忽视了小学音乐等非考试科目的教学。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或师资配备不齐等,有些学校把音乐课打入了“冷宫”。可以确定的是,音乐教师是组织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整节音乐课的领导者,教师对课堂教学足够重视,才会主动想尽各种实践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才会有提升的条件。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重要的保证。 但是,在实践中笔者看到的是,部分音乐教师缺乏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和关注,认为学生只要将三大基本课程学好了,小学生就算完成任务了,更有甚者会将自己的音乐课课堂时间让与其他学科教学,如此,又如何能保证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化。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是仍有个别教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依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音乐课程枯燥乏味,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灌输式教学,致使小学音乐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高。 其三,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怀有好奇之心和探索的欲望,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很差又极难管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稍不留意,他们就会做一些小动作,将教师的要求抛之脑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活泼好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教师依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令其感觉音乐课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其学习音乐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致使教师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其四,教师不注重音乐知识的延伸。教师不能将音乐知识适当延伸,也是小学生对音乐提不起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学音乐教材上的知识是面对大多数学生的,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有的学生学得快,很容易便能将教材上的歌曲唱出来,并且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这时如果教师再让其重新复习教材上的知识,只会致使其音乐能力止步不前,无法获得更多的拓展和提高。所以,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这一点,通过恰当的实践策略拓展小学生的音乐见识,让小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因此,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这些困境,笔者建议采用多踊教学方式之一的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三、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1.强化教师多媒体音乐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多样化教学方式有效地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摒除传统应试思想,让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凸显,尊重其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教学作为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一种,其本身具有的高效信息整合能力应当受到教师的重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让音乐歌曲中的超现实主义、童话世界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大大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应当深化自身的新式教学观念,仔细研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奠定有利基础。 2.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就是教师们常用的手段之一。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音乐知识。这样,既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让小学生的心思全面集中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小学生在基础教学阶段还不具备抽象思维,他们在学习抽象的音符时往往难以提起兴趣,兴趣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更多的小学生加入学习音乐知识的队伍中,让小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愉悦、快乐的教学情境中,提升自身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音乐《可爱的家》一课时,其中有五首以“家”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分别为《牧场上的家》《外婆的澎湖湾》《可爱的家》《回家》《天黑黑》。这五首歌曲在音乐的风格、体裁、题材等方面各有特点,通过学习这五首歌,小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人文特点以及家的温暖、家的乐趣。教师在教学这些曲目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 比如,在教学《牧场上的家》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绘制出几幅牧场放牧、牛羊满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牧场生活情境图片,并且将其做成flash动画,配合本首歌曲向学生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进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汲取音乐知识的养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 3.利用小学生特殊心理,开展音乐律动教学 律动,又称为体态律动,即通过开展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小学生的肢体与音乐形成一定的协调性。在小学这一特殊的教育教学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会有一些特殊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他们天性活泼,并且也十分喜爱做游戏,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殊心理,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辅助,开展音乐律动教学,让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在音乐游戏中交到更多的朋友,让小学生跟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律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肢体协调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了探索的兴趣,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实现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堆雪人》时,就可以积极结合“律动”开展多媒体教学。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幻灯片PPT软件制作出动态的运行脚本,将本首歌曲中涉及的“挥起小铁锹”“滚着雪球跑”等文字,转化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再通过音响设备播放这首歌,让小学生的肢体跟随着音乐欢乐地跳跃起来,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加强小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利用多媒体拓展小学生音乐见识 新课标指出:“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设备,还具有另外一个明显的教学优势,那就是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小学生音乐见识。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国外也有很多优秀的音乐文化,如贝多芬的《月光曲》、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以及肖邦的《夜曲》等,虽然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但是教师也应当让学生知晓一些国外的经典乐曲,这是提高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需要。 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交互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接受知识水平的能力,从互联网中搜索更多的音乐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再传授给学生,如此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又可以有效拓展小学生的音乐思维以及提高小学生对乐曲的审美能力,最终爱上音乐,增长见识。 例如,进行五年级《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初步认识铜管交响乐乐器组的组成,了解各个乐器的形状和音色。用PPT展示作曲者: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的约翰・施特劳斯的头像及其生平和代表作。在欣赏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师可采用影视录像播放奥地利民间舞蹈《波尔卡》,让学生从视觉上更深入了解奥地利圆舞曲“波尔卡”的特点。还可把音乐与视频结合起来,让听觉与视觉融合,帮助学生掌握《雷鸣电闪波尔卡》所表现出的音乐形象:一个夏日的清晨,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突然天气变化,雷鸣电闪,可他们仍然继续欢歌舞蹈……国外还有很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等,都给世界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世界名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存在很多的教学困境,这些实践中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多媒体音乐教学观念,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利用小学生特殊心理开展音乐律动教学,最后达到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拓展小学生音乐见识,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一、引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新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鼓励,那么,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应该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学生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应居高临下。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教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教师应多给予学生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或是竖起大拇指,说一声:“你真棒!”;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拍拍他们的肩,说一声:“要加油!”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巧妙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律动导入、情境导入等。我们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成功的导入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金钥匙,能迅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 比如,让学生扮演乌龟爬行来体会四分音符节奏,扮演小兔蹦跳体会八分音符节奏,模仿小鸟飞体会附点二分音符节奏。在进行二部和声练习时,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大青蛙,一部分学生扮演小青蛙。小青蛙唱得高,大青蛙唱得低,大青蛙叫一声,小青蛙应一声,然后大小青蛙一起唱。这样学生能很快掌握二部合唱,也唱得准音。这样,教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童话世界里,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 在教学《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时,教师就可采用情景导入法,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到绿绿的田野、美丽的花儿、可爱的动物……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让学生有兴趣学唱歌曲。不管是什么歌曲,只要采取了恰当的新课导入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四、积极引导探索,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加以积极引导,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完成的“课题”。根据音乐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递的原理,教师先放《人是如何发声的》录像片;再顺着这一原理,帮助学生培养“锣鼓、笛、琴是如何发音”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根据“吹、拉、弹、奏”等不同演奏方法去L试制作几种小乐器;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歌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打击乐器,如碰铃、响板和铃鼓等,让学生在一边听音乐的同时一边为所学歌曲伴奏。 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所学歌曲的内容,让学生利用身体或是身边的学习文具理解歌曲的特点,并让学生根据歌曲的特点敲一敲、打一打,引导小学生去发现这些打击乐器或文具发出的音色特点。另外,学生在唱歌的同时也可以敲击打击乐器,这样不仅丰富了歌曲形式,还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 五、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手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站立起来学习,并引导他们:根据对歌曲的认识用手打节拍;根据自己对歌曲的想象理解,用手表达情感;有时,还要制作一些乐器给歌曲配乐、配节奏。这些动手的活动,都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十个手指演奏乐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完善美的过程,无论是管乐器、弦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离不开双手的实践训练。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因为手的指法、手指移动快慢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在训练中就尝到了创造的乐趣,明白了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唱这首歌曲,也对歌曲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六、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教学规律,不断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自行探索,灵活应用所学的音乐知识,真切感受主动参与课堂的乐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第二小学)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器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音乐课堂相较于其他课堂而言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小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如果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能够将器乐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那么课堂上学生会更愿意配合,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他们的整体音乐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关键词】器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重要作用 在音乐课堂的教学改革中,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内涵解读、创造都有重要作用,这也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目标。在音乐课堂中加入适当的律动和舞蹈,当然少不了器乐的配合。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应用在学习器乐上,一旦学生的兴趣打开,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到音乐课堂上。而且,器乐教学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一定作用,也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 一、器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器乐学习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是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主体性的。不能因为是小学生就对音乐课堂敷衍了事,或者是教师教,学生一味地跟风模仿。这很容易让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陷入枯燥的氛围。器乐演奏进入音乐课堂,让小学生和教师对音乐课堂有了更全面的认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口琴、笛子、手风琴、小提琴等一系列的乐器都是如何发声的,不同乐器演奏一首音乐是什么感觉,都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音乐课堂是学生在兴趣指引下的学习,是充满快乐的。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我表现意识 学生想要学到知识,建立知识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碰撞,在音乐领域里就是让学生融入音乐的世界里去,那么器乐作为感受音乐最重要的符号,不得不存在在音乐课堂上。当学生真正触摸到实实在在的乐器的时候,会通过与乐器相关的活动而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如果有学生发现乐器的深层奥妙可以尽情展示,与大家分享,这也有利于学生表现意识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3.有利于创造和谐学习氛围 其实在音妨煊蚧岢鱿制氤、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很多形式是需要学生之间的协同作业的,这就需要学生经常进行交流互动,共同参与。在这样的群体参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更需要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关系,那么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就随之出现,学生的音乐潜能也会在这样的氛围里被激发。器乐在音乐课堂就像磨合器,增进专业活动的同时,也增进情感共鸣。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器乐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任何一种乐器的学习都是对所用感官的调动,学生的反应也会更加灵敏,智力进一步开发。而且,在真正的演奏过程中,可以诱发学生的很多思考,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促进小学生爱好器乐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样化 器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器乐示范讲解、器乐演示、器乐合奏指导和器乐综合训练等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而且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时,都要适当地加强趣味性和游戏性,这可以缓解课堂枯燥氛围,也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2.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每一次器乐教学,教师都可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也让学生在学习无措的时候,获得一个强心剂。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需要向周围的人寻找肯定的关键时期,适当的奖励会提高学生对器乐教学的兴趣,这也避免了小学生意志力不强在音乐器乐教学中体现。 总之,器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历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教学治理,使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当然,对于器乐在音乐课堂的应用,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地附和教育改革的目标,更应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表现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 摘要:歌唱是人们喜爱的一门艺术,这与歌唱艺术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因为唱歌可以不受演出条件的限制,直接通过歌喉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是人的自然需求。其实,孩子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人生的第一次歌唱。在教学中应发挥出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情感和技能、品质有机协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和提升,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浅谈;音乐教学;情感体验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凸现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让孩子乐唱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在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坏嗓子,由于歌唱器官是有机的整体,任何肌肉只有在兴奋的状态下才能灵活自如,使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紧张与松弛的平衡。这样可以培养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所以在学习之前,要制造出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歌唱状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励,抓住学生点滴的进步加以表扬,让学生始终维持那种高涨的精神状态中,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教师在选择歌曲的时候,社科论文也十分重要,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也能起到让孩子乐唱的目的。对于处在变声期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有让孩子“禁声”的说法和做法,特别是男孩子。其实,让变声期的孩子“禁声”是不可取的消极措施。因为即使在歌唱中让他们禁声,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不可能禁声的,他们需要说话,需要交流,他们在体育课上打球运动时也会大喊大叫,岂不知大声喊叫一次对声带的损伤却比歌唱要严重得多,而积极的办法应该是帮助他们了解如何保护声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非但不必要求他们禁声,相反应鼓励他们积极投入歌唱训练及演唱活动中,不要“剥夺”他们的演唱权利。正确的演唱方法反而能相对地缩短变声期,对他们一生都有好处。 二、小学音乐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情由景生,复制、模拟和创设一定的环境或情境是情感的催化剂。情境是音乐课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依据音乐审美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鸣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如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当学生进入到优雅整洁明亮的教室,先放上一段晚霞映入湖面,鱼儿欢跳的背景音乐,通过渲染气氛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和教育氛围,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活动中。 (二)巧设问题,激发情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科技论文,策略。。为此,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l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如歌曲《摘草莓》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它以流畅的旋律,轻快跳跃的节奏,真挚朴素的歌词塑造并歌颂了一位农家姑娘拥军敬老的高尚品格。在学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内涵,引出“小姑娘为什么舍不得吃那鲜美的草莓呢?”是因为她要把这些草莓送给军属老奶奶。这时,学生明白了“拥军敬老”这一事理。再如歌曲《小松树》的教学,明朗的音调和琅琅上口的歌词,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活泼向上,朝气蓬勃的情感,可适时设问:“小松树是怎样成长的?”进而明白新中国儿童茁壮成长是祖国“阳光”、“雨露”哺育的。 (三)诱发联想,熏陶情感 音乐,有着动人心魄的音响美,有的清脆,有的高亢,时而纤弱,时而浑厚,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将人的情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欣赏课教学中,我们把有声的音乐变成学生无声的情感体验,这其中就需要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在聆听美妙的音乐之声的同时,陶冶内心的情操,熏陶美妙的情感。如《毕业歌》的欣赏,在这首歌中切分音、休止符及三连音的运用,使全曲慷慨激昂,似号角,像警钟,表现了当时的青年们走出课堂,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中去的昂扬情绪。因为这种场景距小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中,可先简单扼要地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内容,同时展示一、二幅那个时期革命青年的图片,播放有关革命战争的录像,诱发学生的联想,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反复的听、想、再听,启发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把歌曲反映的情感溶入自己的爱国之情。科技论文,策略。。科技论文,策略。。 (四)师生互动,交流情感 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情感诸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学生们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示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运动状态。当学生在教师的审美,诱导教育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调动起自己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力提高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也有助于提高歌唱学习的兴趣。在《欢腾的大西北》这一单元时,要求教授一首歌曲《领唱秧歌》,因为是一首陕北民歌,大多数学生都不是很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在教授之前,教师根据民歌的演唱方法进行有感情的范唱,并配合一些打腰鼓的动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陕北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少学生就会在教师范唱的时候,跟着哼唱起来,在学唱的时候更容易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之多样性 摘要:面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法;多样性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它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二是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轻松愉快;三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一般;同时给学生以基础的音乐知识,达到有一定的自学钻研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的奥秘。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专业化”和“非艺术化”的不良倾向突出,使音乐教育偏离了正确方向。 1. “专业化”──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2. “非艺术化”──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上有艺术教育的特征,而艺术教育是围绕美育展开的,它为了达到美育目标服务。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要始终围绕审美教育这一核心,走艺术化道路。然而,现今的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并不像一门艺术课、美育课,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面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 首先,中小学音乐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应具有多样性。中小学生大多在十四、十五岁以下,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组织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小学低年级儿童易用引导、鼓励、表扬等进行诱导;中、高年级则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讲授法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是在音乐教学中趣味性比科学性更重要,因此要避免严肃刻板地讲述,要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 直观现场教学法在视唱教学中的应用。比如,用铅笔、小树枝等制成各种尺寸长度的小棒,拼搭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或某一旋律所唱的节奏。又如,制作活动音符卡片,用它在黑板上作不同节奏型的组合。这样,既可利用单个音符卡片进行教学、提问,又可以组成与教材重点、难点有关的乐句,使学生通过分解和组合,能很有兴趣地理解不同类型的节奏。还有,写出教学歌篇尽量使每行乐句完整,不在延长句和连音处换行。 利用指唱方法帮助学生唱好跨度较大的音程。唱好音程的基础是唱准音阶。音阶的练习要持之以恒,才能牢固地打好学生音准的概念。当学生掌握音阶的音准后,唱级进音程是较容易的,但唱好跳进音程,特别是要唱准四度以上的音程就会出现许多困y了。教师可先出示音阶挂图,用唱级进音的方法用指挥棒领学生从低向高或者从高向低,让学生记住前一个音准后,从前到后反复进行训练(其他大跳音程,都可用类似方法,甚至可指唱部分乐句),然后,再有目的地引导到教材中去唱乐句里的音程或者重点乐句,学生就能很快突破这一难点。和声音程可以由低到高分解用上述方法练唱。如,低音声部记住,高音声部记住,放轻声音,保持住音高,再注意倾听和声效果,以求谐和。 国外的一些音乐教学法,也充分印证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多样性。如: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巴里斯节奏唱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结合我国锣鼓经,对学生进行以内心节奏为主的训练,培养节奏感;柯达伊的手势教学、奥尔夫多声结构与简单的和声体系、铃木“母语”教学法,结合我国民间音乐,对学生进行音准和合唱训练;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结合现行教材对学生进行以欣赏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音乐教师要在每个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创造积极的教学状态,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 让我们铭记柯达伊的告诫:“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儿童的音乐天才。”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白龙江林管局中学 746010)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充分而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色彩、动画这一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受到艺术美的感染,不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及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音乐教学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出发,是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电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活音乐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接感知具体生动的形象,对学习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应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把视、听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发掘其内在的潜力,充分发挥其感官作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将幻灯、投影、录像以及音响等电教媒体相结合,运用到歌唱、音乐欣赏及节奏活动中,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理解乐曲性质和内容,感知音乐的节奏和力度等,并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氛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识字少,直接读记歌词有很大困难,教师可用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图片理解记忆歌词。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一点都不理解,如果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图片,二者结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歌曲内容。 例如过去在欣赏乐曲的《苗岭的早晨》时,乐曲的背景知识、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等的讲解与乐曲欣赏不能同步进行,破坏了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即使老师介绍一段播放一段,介绍与欣赏同步了,但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变得得支离破碎,从而影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艺术的魅力,这种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就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首先,简介乐曲内容,然后播放制作的电脑课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图画苗家聚居的吉山翠谷、百鸟清脆婉转的啼鸣以及苗家人们清晨欢快的劳动场面等情景。事先制作好的提示性文字资料也同步显示在屏幕上,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把乐曲欣赏环境变成画面与声音交相呼应的宽松的学习环境,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多媒体课件可将来自报纸、杂志上的文字、图像、教师自己用数码相机拍下的照片、VCD、录音带上的声音、自己的语言、音乐、电视播放的内容、录像上的录像、自己制作的动画片等不同渠道、不同储存介质、不同类型的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如,在讲述民族乐器时,老师如果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色,况且教学中也不可能把所有民族乐器都搬进课堂。老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利用录像技术,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从而避免了教师费时费力地空谈和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改头换面”,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而使难点更加容易解决,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它将抽象的音乐与画面,经过一系列处理而变得通俗易懂,使音乐更加形象化,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手段,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第一,注重外表,忽视实质。 有的音乐教师为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几乎挖掘了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被称为“海陆空”(录音、录像、投影)三军并用,制作上也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一般,尤其是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各种音乐外的内容,而忽略了真正的需要欣赏的“音乐” “内涵”。如果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形式上,显然是注意了外表,忽视了实质,违背了教学规律。 第二,以电脑为主,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更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增加课堂的容量,但过分地依赖电脑,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有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详细,将要达到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要举的例子、要说的话都详尽地制作在课件上,课堂上老师只要动动手,不用写,也不用多说,让课件代替了老师的主导地位。一堂课下来,总觉得这欠缺什么々因此,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要留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特别是让学生能现场聆听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在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再说,老师才是课堂的指挥者,过多过长的使用电脑,只会阻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捕捉一切有利于教学方面的信息,设计制作紧扣教材而又生动活泼的课件,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将各种媒体盲目无序地“堆砌”,以至于教师在上面“手忙脚乱”,学生在下面“眼花缭乱”。在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上,只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应用,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才能减轻学生学习和精神上的负担,真正达到多媒体技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有利于音乐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运用这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训练,还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获得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愉快教学法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做为一名小学音乐工作者,要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主。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去发现美、表现美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置形象化教学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音乐知识和听辩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较易转移。但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首先我根据学生模仿力强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的教学活动,使他们对各种声音能够回想起来。利用打击乐器、电子琴、非常规音源等来模仿鸟鸣声、风声、雨声、马的奔跑声、汽车喇叭声、敲门声等各种声音来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联想,并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学。在教学法中,我做了各种各样的头饰,小鸟、小猫、小狗、汽车、飞机、火车、军号等,在教学中按照不同的练习,创设不同的场景,选择有针对性的头饰,让学生分别戴上。再利用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设置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做发声时,同学们戴上各种小动物头饰,教师通过幻灯片引导学生体会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小动物们正在举办一场生动有趣的歌唱比赛。让同学们也走进大森林来和它们比一比,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随着音乐学着各种动物的叫声边唱边做表演动作做起了发声练习。 其次,教师要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敢于突破教材,选择一些适合儿童音乐活动的形象化教学内容,以自身的创造精神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如:在节奏“×-|×-||”的训练中,我运用火车的叫声“呜|呜||”来教学生。并用拍手、跺脚连续两个动作来强调此节奏的拍值为二拍。在八分音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上一节奏,即:二分音符为火车叫声,八分音符是火车轮子发出的声音“咔嚓 咔嚓|咔嚓 咔嚓||”发出的声音是:“呜~|呜|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火车出发前后的情景。在教节奏“××|××,||我就用汽车的喇叭声音“笛笛,|笛笛,||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形象化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体会到了各种节奏的长短。 二、创设和谐、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玩中学,乐中学) “玩”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课堂上我常在“玩”上下工夫,只有“玩”起来学习,学生才不会觉得40分钟时间的漫长,相反他们的注意力会很集中,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授课过程中,我会适时穿插“换位”的游戏,学生们听到固定的音乐时便会很有秩序的拍手和同位同桌交换位置坐,随后进行唱歌,绘画、表演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也使教学过程,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和趣味性。例如:在讲《可爱的小动物》这一课时,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各种小动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都是怎样叫的?使抽象的叙述变得形象化、音效化。孩子们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知,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与全班同学共同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然后分别弹出三段音乐,请学生用手势选择音乐所代表的小动物,接着随音乐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或走路、摇摆、跳跃的动作……顿时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当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回到座位上时,我问学生:“你们是靠什么来判断出不同小动物的?”学生说:“耳朵”,教师接着说:“今天就请同学们靠自己的小耳朵来仔细听一听,都有哪些声音?”(播放录制的各种声音)。随即,学生在倾听音乐的时候都特别专注,一动一静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自主地走进了那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在这一活孩子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出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在动中听音乐,在动中培养兴趣(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我通过有趣的游戏对学生进行听辨音的高低、速度、力度、音色变化的训练。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给学生一个逼真、贴切、生动的音乐环境和直观音乐形象,让孩子们置身于所设置的音乐环境和形象之中,不仅耳听有声,而且眼看有形,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让学生以自身的动态形象配加音乐与歌曲所表现出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达到形声有机结合,来唤醒孩子们幼小心灵所蕴藏着的巨大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首先,我利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如:敲门的声音时,咚咚咚|咚咚咚||(短而弱):军号是,嘀嘀|哒~|嘀嘀|哒-||(坚强而有力);小猫叫喵…喵(长而弱);小狗叫汪、汪…(短而强);公鸡叫醒…(高音);老牛叫哞…(低音)等。并通过电子琴各种音色、力度的变化,让学生来感受和体验音乐。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让孩子们先听后做,边听边做,以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去感知音乐的意境、速度、力度的变化。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精选了一首他们比较熟悉的歌曲《小兔乖乖》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当讲到兔妈妈告诉孩子们妈妈回来的时候说:“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的时候,教师边弹边唱,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兴趣也很浓,都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唱了起来。这时,教师再拿出大白兔、小白兔、大灰狼等头饰,让孩子们充当不同的角色,老师扮演兔妈妈,孩子们扮演小白兔、大白兔、大灰狼。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尽兴地表演了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的脸上都充满了快乐和自信。这时,一首《小宝宝睡着了》的歌曲又把孩子们带到了寂静无声的世界。他们仿佛看到了天上的星星,地上的飞虫,空中飞的鸟儿,在安静的夜晚进入了梦乡,孩子们也随着音乐进入了意境,这时教室里寂静无声。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通过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感知、理解和表现了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音乐课改得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已经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创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符合音乐情绪特点的教学情境,对于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起到很大的作用,它有助于提高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效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飞越进步,对下一代的成长也就更是关注了,自然对学校的要求就更高了,学校要给社会、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就必须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学校质量的提高关键就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是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不但应当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还应当明确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提高学生音乐基础水平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当紧扣音乐这一主题确立教学目标。音乐是一种艺术,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就应当将音乐艺术渗透进教学目标之中,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引起学生的情感呼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教师应当确立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确立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优化音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计贯穿整课的教学问题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是了解“学什么”,更要学会“如何学”。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一定的难度的提问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创造的积极性。在音乐课上,教师让学生围绕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去思考、自习。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凭着几个穿针引线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一)在课堂上先用让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提问,利用孩子们爱看动画片的心理来提问“你们想不想聆听动画片的主题曲?那你们想不想和动画片里唱的一样动听呢?你们想不想比里面的唱得更好?”等等一系列孩子们的最爱来提问效果更佳。?(二)教师在提问时可以用不同的音调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在学生走神时,犯困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三、设计游戏 “感受与鉴赏(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欣赏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生活情境教学活动,就是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诗歌、语言以及录像、图画、游戏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让学生在情境的参与体验中感受音乐。 如《玩具兵进行曲》欣赏教学,我将欣赏与情境游戏相结合开展活动,老师作生动的情境描述:夜里,小主人睡着后,调皮的玩具兵偷偷地从玩具箱里爬出来玩耍,有的练射击,有的练走路,还有的练舞剑表演等,家里顿时一阵混乱,吵闹声惊醒了小主人。在小主人起来检查时,调皮的玩具兵们纷纷以最快的速度逃回玩具箱,并保持原来的摆放姿势一动不动,不让小主人察觉。接着,老师扮演小主人,小朋友扮演玩具兵,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所有的同学都积级参与到音乐的聆听与表现中来。游戏时,他们都确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调皮的玩具兵角色,投入地参与表现:老师扮演的小主人一躺下,他们一个个就神灵活现地合着音乐走出自己的座位,做着各种表演。当音乐突然中断、小主人慢慢醒来时,他们却能作也灵敏的反应,就象情境中所描述地那样,悄悄地逃回玩具箱,做着各种不同静止的动作,有瞪眼的、弯腰的、伸手的、躺着的、站着的等等,玩得特别投入,在情境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充分展现自我、表现自我。改变了以往欣赏教学单纯依靠听赏、过多讲述,使欣赏教学死板乏味的现象。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载体集成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和传播信息,使对象处在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最佳、最自然状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都显得比较枯燥,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总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抽象的、深W的音乐知识形象化,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能很好的帮助教师接受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并做出最快捷的反映,既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采取积极性评价 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评价,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采用积极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水平。教师应当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当联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成功教学法,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为评价宗旨,将自评、互评、他评三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理解水平、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实践技能、特殊才能以及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应当采取评语与等级评分相结合的制度,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与满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改进自身不足,鼓励、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总之,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用心、用脑、用眼,去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办法。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已经普遍的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微课能更为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丰富情感w验、解决节奏难点,适用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根据我在课堂中的实践运用,来谈谈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微课在唱歌教学中的运用 《美丽的黄昏》是一首简单而富有效果的三拍子二部轮唱歌曲,全曲只有三个乐句,一二乐句优美流畅,第三乐句连续的“do”音进行描写啦“叮咚”的钟声,实际是主音的持续,在二度的轮唱过程中形成了美妙的二部合唱曲,表现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休闲的感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二部轮唱是个难点,如果按传统方法每个知识点的分解教授,虽然准确但无疑是枯燥的。我利用微课将两个声部分别表现为两个场景,音乐的变化也是场景的变化,将虚拟形象化,学生从而明白什么是轮唱,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二、微课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感受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能力是各个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只有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真正的懂音乐、理解音乐和享受音乐。在《森林狂想曲》的欣赏教学中,我借助微课教学让学生走入森林,关注蝉声、蛙声、鸟声和溪水及笛子、小提琴、吉他的音色,并用动作模仿演奏姿势。微课中的视频、声音及色彩,让学生安静地感受音乐的形式美,体验音乐的内涵,再去想象音乐所要表现的形象与意境,使学生在对《森林狂想曲》的形式美与内涵美有了综合而完美的体验。 三、微课在器乐教学中的运用 现阶段,小学音乐课上教学所使用的器乐就是竖笛和电子琴,考虑到普通家庭的具体情况,竖笛是一种价格比较低而且又正规的乐器,被小学音乐课堂所推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最感苦恼的是教师示范很到位,由于班级学生多,看不清楚指法,手型,分个讲解慢,到了学生演奏的时候就变成了对牛弹琴,而运用微课进行演奏教学则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的指法、手型与乐器结合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演奏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演奏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课堂乐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 四、微课在创编与活动中的运用 《火车开了》是一首轻快的儿童歌曲,歌曲展现的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生活情趣,乐于被他们所接受。歌曲中X― X XX 这三种基本节奏,又是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创编的。通过这些节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我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了火车启动时“X― Wu”、出发时“X X honglong”、加速时“XX 咔嚓” 的真实场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开始演示三种不同节奏的合奏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高涨,迅速地掌握了这三种基本节奏型,并能准确地表现三种节奏的合奏效果,为创编做了很好的铺垫。 微课教学以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具有教学时间短、内容少、结构情境化、针对性强等突出特点,凭借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和生动形象的图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下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音乐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也发展了审美想象,深化了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效吸收和感受音乐的内涵,让学生真正受到音乐情感的熏陶,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趣味教学 【摘要】当今,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小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音乐教育要融入到小学教育的主体的当中,让音乐从侧面引导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小学教师要重视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趣味,陶冶孩子的情操,让音乐陪伴学生学习,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育;趣味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的改革,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之前由于追求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都说人生要赢在起跑线上,因此教育也应趁早,而德育教育也理应如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音乐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小学生的音乐教育。 小学生基本都具有活泼好动、天真好奇的孩童性格。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小学生或许对陌生而又美妙的音乐产生O大的兴趣,但随着长时间的接触也可能对其失去好奇心,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就要根据以上特点,探索可以引起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提升音乐教学的水平。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无法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不能努力高效的学习。因此,为了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解决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难题。 一、利用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不懂事理的小学生而言,如果对一件事物没用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从而无法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音乐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小学音乐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享受音乐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与美感,让小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正因如此,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结合兴趣教学,不断探寻小学生对音乐的敏感点与兴趣所在,只有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征,才能做好小学音乐教学的工作。趣味教学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趣味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小学生也会因此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呢?经过研究表明,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平时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融入到教学中,利用情景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切身体验到音乐的乐趣,才能让音乐课程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小学生也会因此主动融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 音乐教师在规划教学课程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不能为了使用情境教学方式而引用不恰当的生活事例。例如,小学生在刚刚上课时无法快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小学音乐教师就要结合小学生的这一基本特点,在开始授课前让学生欣赏一曲优美的田园风格的音乐,通过这种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将学生引进音乐教学的气氛中。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小动物这一特点,给小学生播放与动物有关的歌曲,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小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让学生猜测音乐中各种动物的声音,并让学生进行记录,最终谁的正确率高就给予该学生一定的奖励,此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手脑共用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欣赏能力。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用多媒体播放对应动物的图片,利用这种综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乐趣,也有利于音乐教师展开教学工作。 二、利用游戏进行教学 当音乐教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要迅速的转入授课模式,介绍本节课程所要教授的基本知识与任务,紧接着给小学生演示该节课程相应的歌曲或舞蹈,让小学生记住本节课所学重点之后进行初步的自由练习。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避免学生因为困难产生焦虑或紧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小游戏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学生体会游戏的乐趣。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因为学习中的困难而产生较大的压力,不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还可以主动掌控学生学习的节奏,让学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 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科学合理的选择游戏,因此课堂游戏一定要符合教学的基本环境与现实状况,只有在恰当的时候引入恰当的游戏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利用游戏帮助学生完成音乐课程的学习任务。利用游戏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既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此外,游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既在教学过程中减轻了学生紧张的学习负担,还可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不仅要引入趣味性的游戏,还可以在课堂中融入竞赛类型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比如,音乐教师可以设置“摆擂”方式的游戏,让学生通过音乐或舞蹈方式竞选擂主,最终获胜的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在这个游戏环节,音乐教师既可以考验学生上节课的学习程度,同时还可以挖掘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给所有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音乐给学生带来乐趣,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音乐是艺术的造作品,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感,还能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教育而言,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还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情趣,只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音乐课程。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歌唱教学 摘要: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更新,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歌唱教学已成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我国教育理念依然以素质教育为主,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缺乏创新引导能力,过于形式化,没有根据学生的歌唱水平进行适当指导完善,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缺乏实际性的演练,从而造成学生音准不和谐,不能独立的进行演奏歌唱,影响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合唱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聆听、欣赏、创作不同的音乐作品,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歌唱技能,为以后高难度的音乐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本文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的具体方式策略展开了详细论证。 中国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歌唱教学;方式策略 引言:小学音乐是帮助学生掌握词谱句型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明确教学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鉴赏创作的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是非常关键的,音乐的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词谱知识,并且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词谱内容的掌握情况,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统一分析讲解,适当的转化教学策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 一、学会听赏,培养学生歌唱的兴趣爱好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能力,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的投入到音乐作品中去,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较快的掌握音乐知识。 1.静心聆听,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当拿到一首新歌时,教师明确这手歌的核心要点内容,让学生静心聆听,并且在每次聆听中都能收获不同的知识,久而久之能够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由于小学生的转换能力比较差,活跃好动,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耐心听取,并让学生感知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谈谈对这个作品的感受和节奏感的把握程度,同学们可以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见解,就会有不同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增进师生之间都情感。 2.作品欣赏,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到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将教学内容与选择的作品有效结合,既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音乐学习领域,在课堂中教师要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们留有足够的歌唱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带入音乐课堂,例如西游记的主题曲《白龙马》、喜洋洋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等。这样能够提升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达到丰富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歌唱能力的提升。 二、词谱教学,增进学生情感体验 只有将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才能到达感人的目的。人也只有有了情感触动,才能进行歌曲的演绎。人们常说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音乐在表达人的情绪、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语言或其它学科。当人们自发用语言表达自身的情感时,便可以借助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愿望与情感。音乐不仅作为思想的一种载体,更是人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感情的诵读歌词,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在教学《快乐的一天》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清唱歌曲,使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形成的初步印象。之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并依据歌词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掌握歌词中所表达的意境与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再让学生体会歌词的韵律,将自身的情感体会投入其中,运用轻快、欢乐的语调进行朗读,最后为学生配上歌曲的旋律,与学生的愉悦情感进行融合,使学生沉浸其中,加深情感体验与感悟。借助图谱,以趣激情。例如,在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时,图谱依据歌词的内容,选用小星星图标展示高低音和时值长短,能使学生对于歌曲的旋律线条有更加具象与形象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读图谱,挖掘图谱的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感悟与学习。 三、辅助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规划能力 1.创编歌词,提升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歌词的改编,或增添或删减,改变歌词的内容,从而创造出新的音乐作品。之后让学生唱一唱自己改编的歌曲,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与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思维。 2.加入伴唱,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在进行歌曲演唱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如加入伴唱、伴奏,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音乐之美,通过为学生创设复杂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音乐教育是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美教育课程。在小学的歌唱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投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教无定法,切不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冲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才能使每个孩子从歌唱中得到快乐,从歌声中得到发展,真正地快乐歌唱!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淮北市黎苑小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随着教学模式的日益更新和发展,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教育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小学音乐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阶段,为以后高难度的音乐课程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是带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设置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并积极的投入到音乐课程学习中来,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教育发展形势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并对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式对策进行了观点论述。 中国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有效性策略;具体分析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研究的发展过程,对提高小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音乐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够陶冶思想情操。但是从实际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题,一部分音乐教师没有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小学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教育部门和音乐教师必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制定出合理的策略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情感,从而带动音乐素养的提升。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现状 我国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应试教育为主,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因此,艺术类课程的设计也在日益规划和完善。艺术类教育与专业性学科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小学音乐主要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为教学的基本前提,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能够释放情感和压力。但是,现在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小学音乐还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再加上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效果,如果细节问题得不到有效完善,很难提升小学音乐的整体教学质量,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兴趣爱好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失去了音乐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小学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阶段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在小学音乐学习阶段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思想情绪变化不够稳定,在小学音乐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控,音乐兴趣还不稳定。有些学生对音乐作品缺乏重视,不懂得如何欣赏优秀的作品,当看到一部新的音乐作品时,会觉得迷茫,久而久之对音乐的学习产生了厌倦的心理。 2.教师没有适当的转换教学理念 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强调传授书本知识、重视技能训练,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唱、学生跟唱。在这种传统的口传心授式、讲解式、模仿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下,音乐课堂缺失了音乐所特有的聆听、体验、表现与创造的特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制约着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三、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方式策略 1.重视小学音乐教学 古今中外艺术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其头脑的创造力不可限量,通过早期的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和促进其创造力,提高音乐素养,还有利于增强记忆力,使想象力更加丰富,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2.转变音乐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环节,把音乐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纯音乐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但是这是音乐教学的基础部分,要打好基础才有提高的可能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把这些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的形象,把理论知识讲得更有趣味,以便于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都是喜欢玩,喜欢新奇的东西,不喜欢安分守己,在音乐教学时,可以充分地利用游戏等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该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问题,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3.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遍.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很大,也有很多新的东西,在课堂上给学生找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视听资料播放,或者摆放一些色彩斑斓、各不相同的图片,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凝聚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音乐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将图、文、声、像利用多媒体技术融为一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在课堂上放映教学录像带,给学生展示各种人物的表演、音乐的特点和风格,以此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四、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教师只有用心去研究,提高对教学有效性的意识,采取适当的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提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一课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究。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情境教学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谈几点心得。 【关键词】情景教学;音乐教学;重要作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是听觉的艺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好地学习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从而可以在具体教学中使孩子们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受到音乐感染,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进入角色。笔者结合在第六小学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 一、突出现实生活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我们可以带学生去水母宫云泉寺,让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或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如教学《爱劳动》这一单元时,我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参与听、看、想、说、唱、动的感官体验,模仿劳动动作、节奏,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在音乐中亲身体验情感,以情感体验来学习、感知、掌握歌曲。 二、强化故事导入情境 导入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定调所在。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新颖别致的故事导入,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教歌曲《小青蛙找家》时,我设计了一个故事:一群可爱的小青蛙长大了对妈妈说,我们要自己去劳动。它们高高兴兴的跳啊游啊,可是却发现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很着急的叫啊叫啊,好像在唱:“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 这时我突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青蛙找到家吗?”一下子学生的学习劲头被调动起来,纷纷表示能帮助小青蛙。我马上引导学生观看图形谱,听着旋律学习歌词,孩子们就在一个故事,一段音乐的激发下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歌曲。 三、注重图画录音功效 出于年龄的特点,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力,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而动听的旋律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比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多媒体播放春景 “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善用游戏创设情景 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的确,儿童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满足其天生的好玩好动性格。综观我国各民族儿童民歌,游戏歌占据了大部分,且大部分游戏歌的内容都是儿童生活感兴趣的事物。可见,游戏与儿童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如果我们把游戏注入儿童的音乐生活,那么必将在儿童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在教唱学生曾听过或喜欢的歌曲时,学生总会情不自禁地跟唱,如果顺应他们过早地演唱必会唱不好,此时我采用了“演双簧”的游戏,让孩子边听老师有感情得范唱,边配上动作、表情、口型,使孩子们可以在完整的音乐中感受和学习,然后通过老师与小组的配唱反复巩固,等熟练后就由他们唱老师配口型,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掌握歌曲,培B学生用“心”唱歌的良好习惯 五、彰显表演体验意境 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教唱《大鹿》这首歌曲,从歌曲曲调上看比较平淡,而且音准不容易掌握的“4”多次出现,如果直接教唱,学生不易学会。根据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成小兔和大鹿,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学充分表现了兔子为了逃命的那种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学也表现出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随后教师在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进行歌词教唱,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首歌。 六、多媒体激发主动性 在以往的音乐课堂,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唱或放磁带录音范唱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在,我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生动美感的动画、影像等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营造奇特的情景。比如教学《铁匠波尔卡》这一课时,我根据乐曲所描述的内容配以动画,编制成课件。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们模仿铁匠的形象,随着动感的乐曲以律动方式进入课堂。这时大银幕上的多媒体动画呈现了太阳缓缓升起,烟雾迷梦的大树林里一片安静。逐渐地森林里变得热闹起来,小鸟唧唧喳喳地飞来飞去,野兔、松鼠等在草地上奔跑跳跃,这一派美丽的森林景象,让全班学生一下子就沉醉在美的意境之中,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只小动物,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审美想象的冲动之中。当音乐中传来“叮当”的声音时,学生们瞪大了眼睛,纷纷猜测起来。这时画面上显现出一幢房子,两个铁匠的形象出现了,学生们嬉笑着讨论自己的猜想,这时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当再次欣赏的时候,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和想象,再用律动来表示。学生们在乐曲启发下,随着乐曲的节奏有规律地模仿打铁、拉风箱的动作。学生们的想象精采纷呈,模仿表现也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想象美,而且体现了在玩中学、乐中学的理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景,教师只有让学生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歌唱学习中来,才能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工程的数量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在当前新常态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优化施工技术,做好现场施工管理,促进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在建筑施工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同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十分紧密关系,同时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场施工技术的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应该从做好现场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不仅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质量,同时提升企业员工参与到工作中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收入。然而在实际上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在实际上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其视角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不能仅仅只关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需要在控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充分使用建筑工程资源,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之中就包括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等。应该有效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同时也可以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科学指导,使得科学的管理可有效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注重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确保建筑工程可以在规定的期限之内完成。而在另一个方面,也需要提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可以在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现施工技术不合理的地方,第一时间上报和调整,这样就会使得建筑施工技术可以合理应用,发挥出其效果,便于施工安全工作、工期以及成本之间进行协调,不断促进建筑事业的发展。 2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具有较大覆盖面、操作十分复杂、需要是时间长、过程繁琐。同时也拥有着种类丰富,适用性强的特征,可以在不同环境、地势中应用。这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有:混凝土、技术施工、钢材组织、建筑装修以及防水施工等等技术。在当前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也应该将信息化管理施工技术应用到其中。 2.1基础施工技术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基础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核心的有桩基础施工,其中混凝土浇灌桩施工技术是其中应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是桩基施工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在国内外的施工中可以起到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的作用,因此,在应用领域中获得了十分明显的应用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省开支,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关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得施工技术变得多样化,提升施工速度,保证发施工质量,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质量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但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以及成分构成比较复杂,同时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在使用和保存之时,应该加强注意,选择一些比较干燥的地方进行存储,避免在存储的过程中出现凝水现象。在使用之时,注意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保证混凝土的的质量。 2.3钢筋施工技术 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为了满足抗震以及人们居住的要求,一般主体框架结构主要以钢筋为主,在建筑中起着组织结构支撑的作用,其对建筑物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帮助,当前建筑物的性质以及对组织结构的支撑作用性质,其对建筑物的质量有着良好的帮助。当前的建筑施工不仅仅需要合理使用钢材组织,而在这个基础上也应该加入一些辅助技术,比如说对钢材安装、焊接、螺栓技术等。近些年来,在我国大跨度建筑的发展的推动下,预应力钢材组织技术逐渐完善。 2.4建筑防水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建筑施工防水技术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实际施工中,使用防水技术,可以保证建筑物的控制水量。在实际应用中,建筑防水材质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高分卷材、沥青防水等等。在选择建筑物的装饰上,也有了一定提升,使用了全新的技术,不仅仅操作上更加便捷,而且也使得建筑物的外观更为似美观,,可以媲美国外先进技术。建筑施工恒温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这个基础上加大了对新材料的使用和研发工作。 3如何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3.1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施工组织计划 对于一个有秩序,良好的现场施工管理管理来说第一步就是制定一个完善的现场施工计划的,作为管理的依据。因此,在开始施工之前,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到现场,做好基本的调研工作。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调查报告,依据招投标的内容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做好地质勘测工作,编制一个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从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的来说,同实际符合程度越高的计划书在施工管理中可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在编制施工计划书时,以下内容是重点关注的,比如说对工程具体情况的介绍,施工全过程的施工计划以及进度,各个施工阶段的重点。做好这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全方位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人员是工程质量的直接主导者,因此,施工人员的素质比较低,就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应该加强重视。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因为不同的施工场所,会存在不同的危险源,同具体实际结合,生动形象的向施工人员讲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培训中播放在施工中,因为操作失误,不服从管理导致较大生命财产损失的音像资料,这种通俗易懂的培训形式,可以直观的使施工人员认识到因为不遵守管理造成的经济和安全损失。为了加强基层的管理,在施工现场选择有能力,有号召力以及较为优秀的人作为小组长,一方面可以加强基层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出一批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最后,应该做好岗前考核工作,只有通过考试的才可以进入到工作岗位上,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 3.3合理设计施工方案 在进行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施工管理中,对施工关系到的各个领域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掌握每一个施工工程之间的差异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确保在做好管理之时可以充分理解施工方案,而在进行实际的施工之前,需要图纸继续审核,如果出现问题或者是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话,应该在第一时间纠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应该及时同设计单位沟通。而在制定了施工方案之后,需要及时上报到与之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核,获得确定之后,进行施工,使得图纸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3.4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整个工程的质量最为核心的影响部分施工质量,注重提升施工质量也是当前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最为重要的目的。施工管理中最为的重要的的是控制施工质量。管理工程施工质量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管理施工技术,当前现阶段存在的施工工艺比较多,然而选择哪种类型的管理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因此,在进行施工工艺管理之时,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二,管理好施工材料。施工材料是对施工工程整体质量影响最为重要的地方。所以,要提升施工质量,就应该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抽样检查的形式,保证材料满足要求。 4结语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就需要注意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以及现场管理。不断提升施工技术以及具体的施工管理质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应该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进,提升建筑施工场地的管理,也是企业可以有序运行的关键。所以,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以前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施工场地管理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改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 作者:刘军 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加快,更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建筑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但发展势头良好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想要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以质量保证市场稳定,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对建筑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现状、建筑工程管理与工程质量控制水平提升的途径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控制;途径 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推动着建筑项目的不断增加,更新了以往的城市、城镇面貌,迎合了国家整体的发展态势。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是一样复杂的活动,其要求施工方在保证工程如期交付的基础上缩短施工时间、确保施工安全及质量,以免影响建筑建成后的正常使用。近年来,建筑质量问题的出现迫使着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强化监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及时对完工项目组织验收和质量检验,一旦发现潜在质量问题联系施工方及时加以处理。通过强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确保建筑质量,保证使用安全,延长使用寿命,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实际效益。 1建筑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1)实际监督管理问题。 监督工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国家未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造成监督工作懒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权责不明的问题时常出现,导致监督力度不足,工程项目管理问题频出,对实际的施工质量控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进而对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产生了影响。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建筑企业采用分包管理体制开展管理工作,而该种管理模式无法对合同双方的责任问题进行明确划分,因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各环节问题频出,对施工成本未进行合理规划,浪费了施工成本,影响了施工进度。再者,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对施工规章制度及流程不够重视,人为失误频发,对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施工技术及成本问题。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建设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由于建筑工程涉及到的专业较为复杂多样,因而对技术要求也普遍提高。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建筑企业为实现施工各环节质量控制目标,很少考虑到施工中存在的专业交叉情况,未做好有效部署,从而使施工难度大大增加。其次,随着人们对商业住宅建筑个性化要求的不断提升,施工投入增加,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各个施工部分之间的工作不能协调进行。再者,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传统的施工作业模式仍普遍存在,施工人员组成基本为进城务工人员,其对专业的施工理论知识了解甚少,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不会利用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难以实现预期的建筑质量目标。而成本管理控制工作的不足,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预期收益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投入、支出不能有效平衡,难以实现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建筑工程管理与工程质量控制水平提升的途径 (1)强化监督管理工作。 监督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占据关键地位,因而想要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就需要提高监督管理重视程度,强化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建立新的和完善现有的监督管理制度,提升监督管理水平。一是提高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做好各个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强调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二是制定合理的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和流程,并严格落实和执行,工程完工后统一做好质量验收工作,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 (2)加强人才培养,完善考核机制。 建筑工程因其特点,普遍存在任务量大、时间紧迫的特点,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个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强化对其的培养工作势在必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注意发现认真负责且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施工技术人员,着重培养其施工技术操作及质量意识,在全体施工人员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质量意识,从而对自身的施工行为进行严格要求,为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再者,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考核机制,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为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规划支撑,使施工技术、人力以及施工设备等各要素实现合理配置,有效实现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目标。 (3)强化成本和进度控制。 ①成本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好坏会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成本管理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养成成本管理意识的同时,强化各施工工作人员对资源节约,效益提升的认识。科学进行预算,减少施工成本输出,实现成本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②进度管理控制。严格落实进度分工制度,将各阶段中的具体施工环节及施工工艺落实到个人,实施有效的责任约束机制及其奖罚对策,提升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监督控制责任意识,使其能够按时保质的完成各环节的工程施工活动。施工前,应综合考虑施工情况,制定详细科学的施工管理计划,并具体细分、落实。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计划组织施工,科学划分责任区域。工程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实际施工中潜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措施,合理解决,切实提升施工进程,实现进度管理的有效控制。 (4)强化质量控制,引进设备、技术。 明确质量目标,管理人员需根据公司的质量目标制定合理的质量验收标准,以便各环节完工后实施质量验收工作。通常情况下,要求各公司制定的质量验收标准要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以达到严格要求的目的。其次,需要做好材料质量检验工作,要求甲乙双方采购的建筑材料均满足国家相关的环保、质量标准及其设计规范,确保建筑主体结构用材的质量,为建筑建造过程中的安全以及建成后的质量奠定基础。再次,强化细部处理,提高细节部分施工质量,如顶层、一层、地下室、屋面、楼梯走道以及卫生间等等。积极创新施工技术手段和新材料,目前施工中使用的各类机械设备(如钢筋自动加工机械、混凝土搅拌机械等等)已逐步取代了以往的人工操作,解放了劳动了,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由于人工失误而带来的安全、质量问题。先进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施工人力成本,缩短了工程建设周期,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 结语 建筑工程是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其发展不仅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更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其施工管理工作及质量控制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管理、控制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施工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不断努力,合理处理存在的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问题,引进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加强人才培养,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成本和进度控制、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作者:代传佳 单位:印江自治县住建局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工程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很多企业都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建筑工程中,由此建筑工程企业也在不断增多,针对这种情况,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就需要掌握相应的施工技术,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现场管理中依然存在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建筑工程相关施工技术入手,结合现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 1建筑工程相关施工技术研究 1.1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气候、环境差别很大,加之地质条件差异显著,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面临的软土地基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联系实际做好软土地基处理工作。一般来讲,软土地基承载能力较差、稳定性也不强,为防止在施工中出现沉降不均匀的情况,一定要重视软土地基处理工作。首先,应了解当地土壤条件与环境条件,这是软土地基处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其次,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可以被应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化学加固等;最后,结合施工现场软土基类型,分析与确定适用于该工程的处理方法,以便减少软土地基变形,强化建筑工程稳定性[1]。 1.2电气接地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建筑使用需求,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走进城市,对于居住建筑的需求也在增多,因此,就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场所。在实际施工建设中,还需要应重视建筑物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安全。而建筑内部的电气接地施工技术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阶段,建筑物主要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各个细节之间的相互连接是确保电气接地施工正常的基础[2]。之所以要重视电气接地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在雷雨天被雷击中,不受损坏。所以,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做好电气接地施工工作,确保建筑物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1.3建筑防水施工技术 建筑防水也是建筑施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水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但过多的水融入到建筑工程中将会使建筑质量受到影响。一般的建筑物中都有洗手间、浴室等,它们都是用水较多之处,如果建筑施工中防水性能较差,达不到相应标准就会降低建筑防水能力,使建筑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施工建设中,一定要利用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水材料,将防水施工技术应用其中,以便减少漏水情况出现。对于容易漏水的地点,应着重防护,尤其是房屋拐角位置为漏水多发区,应作为防水重点。 2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现场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技术问题 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现场技术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首先,图纸技术较差,尤其是图纸审核不够细致,加之缺少全面性与科学性的融入,导致技术环节误差较大,降低了施工质量。其次,施工预算与实际施工出入大,由于并未正确运用相关技术进行预算,致使各环节实际施工成本不断上升,也容易给施工企业带来损失。再者,工程材料、设备技术准备工作不充分,缺少专业检验技术使得检查不全面,各种故障频发[3]。最后,基础施工技术不合理,特别是道路施工情况较差,污水较多等很容易影响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 2.2管理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存在于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也有很多,如很多施工管理者或人员不服从企业管理,经常擅作主张开展一些违规活动,由此可见他们缺乏团队意识,个人因素较多,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还大大降低了施工质量[4]。部分工作人员也缺少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即便佩戴安全帽等也会发生损伤等,同时部分建筑企业并没有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安全隐患屡见不鲜,在工程竣工以后也没有认真检查,总是在以“差不多”等类似词语应对了事,这样的工程最后很容易发生事故。 3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方式方法 3.1制定合理的现场施工组织计划 现场施工组织计划是否合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施工现场管理依据。因此,在工程正式开始以前,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调研工作,联系实际调研结果,根据招投标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施工图纸,并进行地质勘测,最终完成现场施工组织计划编制,只有联系实际的计划书才能在实际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在计划书编制过程中,应涵盖的主要内容为工程基本情况介绍、各个环节施工计划、施工周计划、施工月计划以及施工进度等,并指出施工重点。 3.2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差的情况,一定要加以重视。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主要是调度与管理企业施工人员,但施工人员素质差,不服从管理很容易导致问题发生,因此,企业在现场施工管理中应将“以人为本”原则放在首位,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联系实际情况为施工人员讲解不重视安全的危害,在培训中为其播放相似工程中施工人员不遵守安全规定,违反管理所造成损失的纪录片或影视资料,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施工人员了解到不遵守规定的危害,也可以增强他们对管理工作的理解[5]。同时,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还可以选拔优秀施工人员为小组长,不仅可以展现施工人员的领导能力,还可以让其他施工人员更加信服领导,并对所有施工人员都要进行岗前考核,只有考试通过的人员才能进入工作岗位。 3.3确保施工监督机制规范化 建筑施工施工时间较长、工程较为复杂、对于技术要求较高,要保证施工正常就要施工管理工作,这就离不开施工监督机制的建立。如在责任监管机制中,一定要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保证所有施工环节都有专人参与。如果现场施工监督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为保证建筑质量,降低各种资源消耗,应在建立监督机制的同时注重机制规范化的融入,并将监督与管理联系在一起,以便彻底消除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确保施工顺利进行[6]。 3.4构建完善的奖罚机制与责任落实机制 之所以很多施工人员并不重视施工现场管理,主要在于是否发生事故与自身联系较小,多数施工人员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至于工程质量是否合格也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即便提出了问题也最多是一句表扬,实际意义不大,这样就打击了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奖罚机制,将责任落到实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对于遵守企业规定并发现安全隐患的人员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也要给予物质奖励,如果其能够提出有效解决对策也可以适当提拔,而不遵守规定的施工人员则要予以惩罚,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违反规定的危害。只有奖罚分明的工作才能充分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在促进工程施工进度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因此,各个建筑工程企业一定要构建奖罚激励机制,使所有施工人员具有良好施工意识。 4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了解到,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有很大关系。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物所提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多,功能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建筑企业为了满足人们需求也应用了很多新技术与新工艺,但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依然是重点内容,因此,本文提出了建筑施工技术,联系实际情况找出了存在于现场管理的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整改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做好建筑施工管理工作。 作者:江伟 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湖北工程学院建筑学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原则及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但是对于现在建筑施工中,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质量问题,这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十分重要,做好建筑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从各个方面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更好的保证工程质量。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于质量控制控制的复杂过程,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探索工程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 1、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的问题 1.1对施工材料控制不到位。 材料主要就是建筑的基本材料,在施工建设中对于材料的要求十分高,同时这也直接关系到建筑整体的质量,这是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要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建筑施工行业实用的材料有很多种类,很多时候到会遇到材料问题,这需要我们能够及时的对材料进行全面控制,对材料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这也就是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个常见的问题。 1.2施工人员的素质偏低。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主要不是具有先进的机器,主要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人员素质,提高较好的材料,对于建筑施工人员必须要根据相对的团队制度实施,对建筑工程中每一项工作认真落实,高效的完成团队中的每一项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施工效益,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我们还要更具实际情况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于一些技术性员工要加强思想工作教育,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3施工中不易保证产品质量。 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工序十分多,对于产品施工程序的不断增加,施工数量的不断怎增加,要对施工企业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花费大量的人力,也很难对其进行全面的掌握,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这样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减少人力物力,有效的避免一些特殊问题的出现,对于整体来说又是施工企业形象的展现,有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施工质量的管理的施工项目现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很多都是不确定的目前工程施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原则 2.1经济性。 施工企业主要就是要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阶段是整体建筑工程中最花费时间的环节,也是耗费最大的中心环节,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我们要对其成本进行有效的考虑,保证在合理的施工范围之类。项目施工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也要更好的树立节约环保的施工理念,争取达到最低的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2标准化。 对于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施工阶段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施工阶段施工项目管理体现出来,同时在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也能有效的提高整个施工效率,要有效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每一位员工进行有效的约束,规划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也能更好的避免施工现场中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保证施工阶段能够顺利进行,在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 2.3质量化。 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也就是保证建筑最重要的核心评估因素,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最终成败问题,建筑物用户的生命安全和投资方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在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我们要不断的强化项目管理中质量监督,更好的让其参与到工程设计的整个阶段,讲质量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的质量原则。 3、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的措施 3.1加强质量管理。 对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我们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将其更好的引入到实际工作中,在提高施工进度的同时提高人们的质量意识,对于质量意识的培养还要通过岗前培养,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增加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增加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的培训,对施工阶段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对于施工阶段每个过程需要全面的监控,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记录,同时也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解决,对施工期间完成的工程进行抽样检查,在对一些质量检查不达标的产品,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我们要严格监督,保证质量符合标准,对施工阶段中要加强施工技术和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行严格的监督,要严格保证施工中所用材料的合格化。 3.2加强投资管理。 加强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就是要对投资进行管理,在施工管理中,对施工项目的预算是我们每一个工程需要的任务,对其资金和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我们还要对施工管理中具体的情况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实际投资数据的分析,并将世基投资与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实际的投资超出了预算,我们就需要对其施工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避免以下不合理的投资。 3.3加强进度管理。 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中,施工进度要按照制定计划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一些较大的建筑工程,要合理有效的安排施工顺序,最后按照施工的情况制顶相应的施工计划,在保证建筑工程进度的同时要提高施工质量,有效的减少施工中出现漏洞,其次还需要加强施工中进行监督管理,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需要保证施工计划有效的落实在实践工程中,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将实际完成的工程进度与计划进度相对比,再出现不一至的时候,要对引起的原因进行分析检查,最后进行解决,完善施工方案,尽量避免最后实际与计划工期的现象出现的状况。 4、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施工过程,这就要要求项目经营者采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纳入正规化,使建筑工程项目向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发展,并最终顺利实现。更好的开拓创新和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摸索,最终创造出一条成功的项目管理之路。 作者:高迎春 杨慕峰 单位:矿东华建设有限公司 汾西矿业集团工程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1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混凝土质量问题、钢筋质量问题、设计问题、工程造价问题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工程设计与施工单位务必要予以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常见问题分析 2.1工程造价问题 工程造价同样也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建设单位刻意压低工程造价,这样会增加施工单位的压力,疏忽管理方面,材料质量方面的问题。比如窗户的铝合金质量不合格,铝合金的厚度达不到设计的要求,其材质分布不均匀,表面的防腐涂层质量差,密封绒条过小,窗锁和走轮质量较差,这些都是由于购买了劣质的材料引起的。在防水方面选用质量较差的沥青,达不到防水的效果,而在室内装修方面选用一些质量较差的材料,很快就会出现老化现象。 2.2混凝土质量问题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的主要结构,其质量与建筑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影响建筑安全性,所以,混凝土技术质量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出现问题。现在很多的工程采用绿色环保的施工材料,一般都是采用商品混凝土,长期使用商品混凝土难免会出现问题,在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过程难免会因为运输方式不当或者运输的时间过长出现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2.3设计问题 一些建筑工程设计单位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不去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就设计,或者设计偷工减料,比如在该防水的地方不设计防水,该用钢筋的地方不用钢筋等等问题,有些单位还聘请一些技术不够成熟的人员进行设计,出现很多的设计不合理现象。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工程的进度 建筑工程实施前的关键就是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就是根据施工方案合理的安排工程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工程。同时,建筑工程的进度需要预见性,根据签到的合同,在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3.2控制造价成本 (1)由于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人财物消耗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建设规模大,一旦不能正确决策,那么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够将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充分体现出来,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精度应该基于建设程序来合理确定,即多次计价方式。(2)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中都应该始终贯穿工程造价控制,但应该以项目设计阶段和决策阶段作为造价管理的重点,尤其是设计阶段极为重要,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都不太重视设计阶段和决策阶段的重要性,往往会出现投资超限的问题,所以,务必要重新认识、更新观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建筑工程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方式。(3)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只要严格遵守实行造价控制和工程监理,都能够取得较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很多建筑工程建设项目都没有严格遵守实行,再加上设计思想保守、施工技术落后,会造成工程造价持续攀高,完全不利于建筑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3.3安全控制 施工单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交底和日常检查工作。在施工进行前要和每个人做好交底工作。安全员要加强工程巡视,严格监督工程安全,及时发现工程中的安全隐患。还要对工程中施工人员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必须时常抓,严把安全责任关,有效的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 3.4控制工程的质量 建设单位要设定相应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这个标准可以设定比国家的标准稍微高一点。建设工程采用的材料都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达到质量要求。工程结构的主体质量是关乎于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因此必须要做好工程主体质量关。 3.5做好混凝土的降温和保温工作 若建筑工程项目中所采用的混凝土为厚大体积,那么应该对水泥水化热问题予以充分考虑。为了有效地防止出现水化热问题,可以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用通水排热、埋设散热孔等降温措施。若混凝土已经被浇捣成型,为了避免出现温度裂缝,也可以采用湿麻袋、表面覆盖薄膜、蓄水保温措施来对混凝土进行有效地养护处理。与此同时,务必要在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搅拌速度和动作状态,要对振捣时间进行合理地把握。与此同时,对于混凝土内部出现的气孔、气泡等缺陷,可采用二次振捣等方法来予以处理。 3.6完善建筑施工技术 3.6.1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技术规范施工 施工技术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按照技术规范和制度严格施工,把关好工程中的每一道工序。 3.6.2采用先进的设备提高施工的质量 在工程中即使建立了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如果只采取单一的人工施工方案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工程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如果采用机械在辅以人工像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工程的成本。 作者:汤吉善 单位:格尔木屹天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防排烟设计及施工问题研究 1建筑工程防排烟系统存在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也在不断的发生这变化,建筑数量的比值也越来越多,对于土地资源的消耗也日趋紧张。建筑防排烟系统是高层建筑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质量不仅仅对整个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有着一定影响,更为主要的是会对人们的切身感受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对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产生足够程度的重视。 2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防排烟设计及施工中的问题所在 2.1高层建筑中防排烟设施的分析 在高层建筑中设置防排烟设施,可以有效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比如正厅、地下室、内走廊、中庭、无窗房间等等,都是排烟系统设施的重要部位,排烟系统将挡烟垂壁设置在防排烟分区之间。机械排烟设施在排烟方面没有明显的效果。一方面,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将挡烟设施设置在防烟分区。相关的规范要求部分的工程需要将挡烟垂壁设置在机械排烟部位,但是大部分都在梁的下面设置排烟系统的排烟口。比如一些大型商场等等,就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正确的做法是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设置排烟系统的排烟口。另一方面,在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中,在对风机选择的时候,需要进行必要的计算,否则选用的风机型号不适合,而影响了正常的使用效果,比如为了实现机械加压送风量增加的目的,将风机设置在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室等等。 2.2防排烟风机的配电存在的一些弊端 在设计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较高质量的风机供配电系统,这样在负荷方面就可能出现问题。具体来说,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施工人员在楼层配电箱间连接到电源线这种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应该是在消防电源上进行连接。在供配电的施工过程中,一些被添加到一个单回路配电线路的设计中,或者被加入到这种设计的电源的端部的非自动切换装置,所以风扇电源系统将是一个问题。如果明敷配电线路出现问题,那么必将直接对配电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安装完成的金属管后,必须进行必要的防火处理,对上述的防火涂料刷在上面,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2.3防排烟系统的不合理的排烟设计 目前在建筑工程防排烟系统设计中,自然排烟方式是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主要还是由于它的成本花费往往比较低,操作也简单方便容易上手,但是,如果有问题存在于设计和施工当中,也会出现自然排烟无法正常满足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具体来说,笔者总结的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2.3.1自然排烟结构设计不合理 因为窗洞口面积和半开窗以及斜开窗的面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有些设计人员用固定窗或者半开窗和斜开窗的形状来设计自然排烟窗,在自然排烟方面这种形式和结构就不能很好的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效果。如果在计算可开启面积时,采用的本窗的洞口面积的话就会使得排烟的窗口的使用面积大大的减少。 2.3.2自然排烟的位置设定不合理 假如出现火灾情况的话,烟雾首先都是呈现自然上漂的情况,如果没有在墙的上部设置正确自然排烟窗的位置,而在墙的下部设置自然排烟窗的话,那么就会拉大窗距顶板的距离,自然排烟的效果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3新时期建筑工程防排烟设计和施工完善性策略分析 相关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作的时候,应该严格依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来进行,定强化对相关人员的指导,期经常的培训相关人员,提高他们的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和施工水平,加强安全教育,熟练的掌握消防报警设计以及灭火设施的设计,对施工图进行严格的审核,控制施工图纸的质量,否则就很容易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另外,消防部门和监督部门在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的时候,需要重点审查高层建筑工程的排烟系统设计,同时合理的设计风压和风机的风量,可以将电动风阀设置在风口处,这样既可以防止有窜风现象存在于井道中,又可以避免选择过大型号的风机,比如排烟窗的位置、大小、选择的结构形式等等,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排烟效果的影响。在相关的设计单我具体施工实施的时候,不断的对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和健全,做好每一个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同时,还要将安全任务指标严格落实带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专门负责的人员,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哪里出现问题直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表现好的给予奖励和鼓励,做的不到位的或者玩忽职守的则提出重点批评和教育,必要的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相应配套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也导致了相应的城市人口激增,建筑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建筑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快,在一个层次上导致了系统性配套设施深化研究的趋势也高涨起来。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防排烟设计和施工深化研究已然开展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取得大量成就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所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所在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增砖添瓦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作者:焦云 刘志强 单位:洛阳市宇盛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浅析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隐患及对策 1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规范。 调查显示,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着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一些施工单位在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上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一些工人认为每天都干同样的活,熟门熟路,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对,却心存侥幸依然故我。因此,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施工人员,这些施工参与者的安全意识的淡薄,不规范的操作是发生施工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隐患排查不认真,安全措施不严密。 一些施工单位隐患排查不够深入扎实,存在着搞形式走过程倾向。安全措施不严密,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中的责、权、利不明确,一些重大隐患长期存在,但却迟迟得不到治理,最终酿成大祸。 3)管理水平低下,监管力量薄弱。 大多数单位都有成文的制度,但重要的是在于认真落实,由于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落实,因而造成事件发生。有些单位监管机构人员不到位,职责履行不到位,深入现场不到位,不能定期开展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一些监管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没能做到严格监管,严肃处理,安全监管力度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监管的效率效能亟待提高。 4)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 没有制定出科学严密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以致当事故发生时,因施救不当造成伤亡人数增加的情况时有发生。 2安全隐患防范的对策 1)深入宣传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其目的一是提高领导和职工安全保护的意识、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提高和普及安全技术知识,使职工正规操作,提高技术水平,了解不安全因素发生的规律,具备消除各种事故的本领,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首先在职工培训时进行安全教育,并且通过考试提高知晓率,从源头上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技能。其中应突出新工人的强化教育,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准许其进入操作岗位。对电气、起重、电焊、机械等特殊工种的工人,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操作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准许上岗操作。其次是通过现场宣讲、制作展板、发放资料、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进行教育,以及通过观看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造成高压态势,提高现场施工人员对生产安全的警觉度,增强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2)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施工管理人员组成安全管理小组,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做到领导上有人管,具体问题有人抓,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对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做到奖罚兑现。强化考评激励,实行“月通报、季督察、年考核”制度。加大考评力度,增加安全生产在目标考核责任制中的权重,把安全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3)加大安全督查力度。 要把安全生产监督放在首位,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要深入细致地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酿成事故。对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的行为坚决制止,严肃处理。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要理直气壮履行职责,有效监管,常抓不懈。要坚定不移地把安全抓在手上,毫不动摇地放在心上,始终如一地落到实处。要把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结合起来,形成严管态势。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责任体系。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要靠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一级做给一级看;另一方面,要在制度层面上形成长效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安全措施,对所有的进场人员要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让他们自觉遵守安全规则,执行安全措施,安全检查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自查整改,列出隐患,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责任落实到人,存在重大隐患的要立即停工整改。 4)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控制和降低事故危害后果。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核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以确保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要强化应急事件信息报送制度,做好应急演练工作。要继续完善、推进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探索新的安全保障措施。 5)增加安全资金投入,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安全牵连到人的生命,所以安全是企业的命脉。在施工管理上,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首位。在埋头搞经济的同时,不仅要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的理念,而且要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大安全科技和资金投入、设备更新换代等,实现安全和效益的良性循环。对老化陈旧的设备该更换时要及时更换,先进的设备要积极引进,重点部位应安装监控,提高科技防范能力。 3结语 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监管力度和隐患整改,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处置安全生产紧急情况和重大事故的能力,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套安全施工的宣传教育,各项安全操作制度、规定及逐级检查办法,以确保安全施工责任制的落实。只要思想上重视,行为上规范,措施上得力,相信所有安全上的不懈努力都会有丰厚的回报。 作者:兰红泽单位:山西省夏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防雷施工缺陷及办法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施工阶段严加控制质量的措施,要求对现场施工进行跟踪检测,同时检测员应加强对防雷新技术的学习掌握,注重过程控制,保证建筑防雷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质量控制;措施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防雷工程项目包括桩基础的焊接、柱筋引下线通长焊接及均压环、避雷网、避雷针、避雷器安装等,一直伴随着建设施工全过程。保证防雷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环节很多,要对这些环节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最后的工程质量。 建筑物防雷包括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防直击雷就是引导雷云与避雷装置之间放电,使雷电流迅速流散到大地中去,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防雷电感应则通过建筑物内部的设备、管道、构架、钢窗等金属物的接地装置与大地作可靠的连接,将雷云放电后在建筑上残留的电荷迅速引入大地。目前建筑工程常用的防雷措施有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避雷器、均压环及金属导体等电位连接等的施工和安装。 1防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 通过实际检测测验和经验,施工过程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措施中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均压环搭接的连接长度不够,焊接不饱满,焊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和气孔,没有敲掉焊渣等缺陷。二是地钢筋网的连接点的错焊、漏焊;作为外引接地联结点或检测点预埋件的漏设。尤其是建筑结构转换层,因构造柱(墙)内主钢筋调整、防雷引下线钢筋错接错焊的情况发生。三是用结构钢材代替避雷针(网)及其引下线时,焊接破坏镀锌层不刷防锈漆;或螺栓连接的连接片未经处理,片与片接触不严密等。四是引下点间距偏大,引下线跨越变形缝处未加设补偿器,穿墙体时未加保护管。接地体安装埋设深度不够或引出线未作防腐处理。五是屋面金属物,如管道、梯子、旗杆和设备外壳等,未与屋顶防雷系统相连,或等电位联结跨接地线线径不足。六是电气设备接地(接零)的分支线未与接地干线连接,实行串联连接。多层住宅采用TN-S系统时,进线在总电表箱处没有重复接地,没有按要求在配电间作MEB。七是低压配电接地形式、电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管线布设和屏蔽措施等与防雷设计要求不符。 2防雷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加强对防雷工程关键部位和工序的质量控制,针对施工中易出现质量通病的几个环节,制定现场检测预控措施,做到预防为主,动态跟踪,保证防雷工程的施工质量。 2.1严格审查设计图纸 一是不仅要熟悉电气图,对建筑设计中的结构、设备的布置也要有初步认识,领会设计中有关说明,对有些特殊的建筑工程项目系统,如弱电系统中的智能化工程、信息通讯、计算机、监控等,因为这些地点和设置在设计平面图纸中一般都没有明确标注,是以规范要求为施工标准进行预留预埋的,要注意对照强制性标准、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如发现不符合现行施工规范要求或做法不妥,选用的防雷接地材料不当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洽商确定,形成设计文件,以便依照执行及备案。二是一个建设项目,相关专业设计图纸较多,审核防雷图纸时,要对照建筑图、结构图、基础图。各项目衔接复杂,极易导致施工错误。若施工单位经验不足,易因工种(序)配合不当而造成施工错漏。对于施工中容易忽视和特别重要的问题应起草书面意见,以提醒施工单位执行。 2.2严格材料质量控制关,保证焊接质量 一是验材料三证;二是看材料规格;三是查在施工中是否使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镀锌材料。在施工监检过程中,作业人员往往随手拿普通结构用钢筋作帮条焊接,或用普通钢材代替镀锌材料,或以冷镀锌材质代替热镀锌材质,应及时纠正。防雷工程施工主要是焊接,焊接质量决定着工程质量。由焊接技术不过关的人员进行防雷接地,造成防雷工程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应严格审核专业防雷施工队伍的资质等级和施工人员资格证。 2.3查验地基接地焊接 地基接地焊接是接地施工中的第一环节。对于基础圈梁焊接或桩基钢筋与基础钢筋的焊接、基础钢筋与柱筋的焊接,都要严格按基础图和接地点逐一进行检查,尤其要对伸缩缝处基础钢筋是否跨接连通进行确认。当整个接地网焊接完成后,马上进行接地电阻值测试,确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当电阻值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再次检验焊接质量或按设计要求补做人工接地装置。 2.4检查引上点和跨钢筋焊接质量 对以柱筋为引上线的接地网,要求施工人员采用每层按轴线标清每根柱子的位置及钢筋焊接根数进行施工,防止漏焊或错焊位置和焊接长度及质量不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等[1-2]。要对引上点和跨钢筋焊接质量仔细检查,并要求对焊接引上线进行定位标识,以防向上层焊错主筋造成接地中断错误。特别是对于结构的转换层,由于柱筋的调整,防雷引下线利用柱内主筋焊接引下容易错焊、漏焊,要进行反复核实。超级秘书网 2.5核实等电位焊接及其他接地部位 对于要进行等电位焊接、重复接地的部位,如设备间、变配电室、消防机房、空调机房、电梯机房、给水管、冷却塔、风机等部位的接地焊接要在施工日记上注明备查、核实。高层建筑45m高度以上,每向上3层在结构圈梁内敷设1条25mm×4mm的扁钢与引下线焊成一环形水平避雷带或用不少于2根圈梁主筋焊成均压环。楼内水平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应与防雷接地焊接,垂直敷设的竖向金属管道,在其底部和顶部均应与防雷接地焊接。玻璃幕墙防雷等电位接地的施工,在对采用预埋铁做法时,注意在柱主筋上作可靠的焊接,如果是后增加的玻璃幕墙,要根据建筑面积、建筑物的各种特点,出具详细的防雷施工方案。屋顶上装设的防雷网和建筑物顶部的避雷针及金属物体应焊接成一个整体。 2.6按规范进行质量验收 防雷工程应按工程进度及时做好隐蔽验收。无论自然接地体还是人工接地体以及玻璃幕墙、避雷网格、避雷针等,在施工完后都要及时进行接地电阻值的测试。尤其是接地体或接地网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认定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设计规定值。低压配电接地形式、电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管线布设和屏蔽措施等应与防雷设计要求相符;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SPD安装的位置、数量、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应与设计相符合。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探讨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各项工程不断增加,建筑业也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而起。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管理是房屋建筑的两大工程,直接影响着房屋的质量与使用寿命[1]。因此,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与工程管理,提高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与整体质量,促进建筑行业更向前一步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建筑工程的实际经验,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管理进行探讨,简述了其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探讨 建筑行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城市对外的形象与国家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加强房屋施工质量与工程管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各大建筑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建筑行业不断增多,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完善,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也随着建筑工程的增多而逐渐完善。然而,在我国高层建筑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问题,制约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此,本文作者以多年工作经验出发,对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措施,提高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 1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在飞速发展中,对于建筑工程来讲,建筑物的质量是建筑的根本,而想要保证建筑物的质量的首要条件是保证施工质量[1]。在现代社会,建筑施工的质量与社会连接越来越紧密,建筑的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关系着建筑行业的信誉、形象与未来发展。工程管理的好坏与施工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话题。 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所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原材料质量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建筑行业也在飞速发展中,城市土地面积的日渐减少,各种高层建筑逐渐在城市中拔地而起。若想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问题,首先,建筑材料的质量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建筑行业飞速兴起的今天,材料供应行业也因此而兴起,各种材料供应商纷纷涌入建筑材料供应市场,然而,供应商本身资本的参差不齐使得其供应材料的质量也呈现出参差不齐之状,造成许多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被应用于房屋建筑中,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除此外,建筑行业对材料质量监督力度的不足,工程采购人员对材料质量的不够重视,也是造成材料质量差问题的主因[2]。 2.2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难度大 在高层房屋建筑中,由于房屋建筑工程较复杂,致使建筑工期出现工期较长现象,在建筑施工中,极易因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为建筑工程带来质量问题。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建筑施工技术、施工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所用的各大机械设备的影响、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等。自然因素包括建筑施工所在地理位置、天气因素影响等[3],不论是哪种环节出现问题极易造成施工质量问题。总之,较长的施工工期总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施工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 2.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力度不足问题 (1)建筑企业赶进度问题。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工程建筑不断增多,为促进建筑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快速发展,部分企业出现了所接工程多,往往一个工程未完全竣工而建筑团队已经赶去其他工程的现象,甚至为了更快的完成工程获得收益,出现不顾工程质量,盲目赶工期现象,造成了建筑工程管理力度低,施工质量差,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带来较大问题。(2)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在我国,多数施工人员仍然以农民工为主,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建筑水平不高,无论是管理层或是施工技术人员,其本身的文化水平难以对房屋建筑工程中遇事的正确判断与及时处理,为施工的质量管理带来不足,尤其是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的高层建筑,技术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不足对房屋的整体质量带来较大影响。(3)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体系不足。在我国,房屋建筑企业的过快发展,使得企业内部的底蕴不足,无论是管理水平或是管理体系都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房屋建筑质量难以达到我国规定的程度。此外,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多数质量问题多是隐性的,质量问题难以被发现且隐蔽时间较长,若是在建筑后期发现施工质量问题,补救措施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时间等,若是质量问题未被发现,则为高层建筑的居住者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房屋建筑工程管理问题不容忽视[6]。 3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措施 3.1加大对施工原材料的管理力度 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原材料的质量问题是保证房屋建筑质量的基础,因此,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成为建筑施工的首先重视的问题。在材料管理中,建筑施工企业可根据以下几点来控制材料的质量:①企业应加强对材料采购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企业应培养采购人员分辨材料质量好坏的能力,并对施工问题加以了解,保证采购材料的质量适用所要建筑的环节;②注重培养采购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在掌握材料质量好坏与适用施工区域的同时,采购人员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优先,采购符合工程质量的材料;③选择实力强劲、信誉良好的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在进行材料采购前期,应充分调查市场材料供应商的情况,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为材料的充足供应与质量提供保障,在材料货源与质量得到保障后,可选取性价比较高的供应商为建筑工程供应材料,在根本上杜绝质量差的材料掺入好的材料中,进而影响施工质量;④认真做好材料质量检测工作。利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对材料进行详细检测,并及时记录检测情况,一旦出现不合格产品应及时更换。 3.2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素质,改进施工工艺 据统计,在我国建筑工程中,高达80%以上的质量问题均是施工不当造成的,因此,企业应抓紧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能力,减少因施工不当而造成高层建筑质量问题[4]。尤其是施工工程逐渐向现代化发展,房屋建筑越来越向高处发展,施工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对施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施工企业却缺乏专业的加速人员。对此,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得施工方案明确、施工质量保证,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具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技术团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根本。 3.3完善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体系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质量监管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施工前期对施工设计的监管,或者施工中对施工过程的监管,甚至在完工后期对施工各项数据的检测收尾等都需要质量监管人员进行落实。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应保证各个工程都具备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并实行责任落实到个人的制度,保证质量监管人员能够积极、认真的完成本职工作。在施工过程的资金流动情况也应安排专职财务人员,对资金流动进行监管、记录,保证账务分明[5]。以此保证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提高建筑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总结语 施工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是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建筑企业应加大对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完善施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是促进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的重要环节,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 作者:张延亮 单位:中建二局北京分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及防范研究 摘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风险的把控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建筑施工现场发生意外的机率非常高,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会使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为此,若想施工过程中工人的安全得到保障,其安全风险管理便是不可替代的工作。如何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落实到位,便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防范研究 在当下,我国建筑行业以获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为国家的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增加,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安全正处于危险时期,每年都会频繁发生重大或特大安全事故,这给我国建筑企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并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解决建筑施工时的安全问题便成为了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 1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截止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在这之中,最为严重的便是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下面本段将对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介绍。第一项,高空作业安全。作为当今一种最为常见的施工过程,高空作业已成为当下施工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然而,因施工的地理位置与施工方法的难度非常大,且对于施工人员的心理也是一种极为强大的负担,因此,这项工作出现事故的机率要远远大于其他环节。这就代表着高空作业人员不仅仅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素质,还要保证自身的工作素质非常专业,并对自身的安全有着较为强烈的意识。但就目前而言,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安全并不够重视,且施工的技术也并不达标。这导致了高空作业的危险性非常高;第二项,地理条件安全。在建设建筑工程的过程之中,地基是最先进行建设的环节,且也是整个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因此,若想要建起高楼大厦,九必须将地基打牢打实。然而,随着地基的不断深入,其地质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其周边环境与土层会因施工的影响出现某些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坍塌事故,这也是施工过程之中所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隐患之一。此问题也是施工方格外重视的问题;第三项,环境条件安全。因施工场地处于露天状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且常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现场条件的影响,如下暴雨天时无法施工、因地下土质导致施工无法正常继续或因天气过热导致员工中暑等。这会为施工人员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使施工无法正常运转;第四项,机械设备安全。因建筑施工时的项目过于繁琐,导致其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的规模非常的庞大。而大多数机械设备的出处并不统一,且型号不同,这便导致了这些机器会受到施工场地的限制。而操作人员是否具有专业性也会影响到机械设备的安全问题,若技术人员稍有不当,便会导致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事故将非常容易造成施工人员的伤亡;第五项,成品材料安全。因施工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均为预制结构,其半成品与成品是交易的重要对象。如屋架、预制柱、钢筋等,这些建筑材料将会经过运输、吊装等问题,这些环节都将面临着特殊的考验,若出现问题,轻则建筑材料报废,重则出现人员伤亡。最后一项,人员因素问题。因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项需要众多工种一起进行的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进行此项工作的人员均需要有较为熟练的专业技巧,并拥有一副好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安全意识。这些都将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时的安全性。 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2.1风险控制的原则 通过对施工进行风险评价,并确定其风险等级,便能够有效的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防护方法。就一般情况而言,其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消除风险或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并最大程度的保证个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其二是对相关风险采取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或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措施,并教会相关人员相应的应急措施,使其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最后便是对无法承受的风险采取禁止措施,通过禁止此项目实施的方法来保证人员的安全,或对此施工计划进行更改,并保持重大风险要马上更改,中度风险要限期更改这项指令,使此项施工的风险降到最低。 2.2建筑施工风险控制的方法 对施工安全的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评估,还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方法,首先,需要确定施工时的安全目标与指标,并组织相应的机构,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其次应制定与其相关的管理方案,此方案需将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全部包括在内,使其拥有可操作性。并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书、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作业范围、管理制度条理等于安全管理有关系的文件。在施工现场,应加强监督、检查等工作,从根源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对于施工时涉及到的危险场所、危险设施与危险作业,应对每一个环节加强控制,以防止出现任何安全危险。在施工前,应对本次施工的相关人员进行集体培训,使所有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并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训练,以确保不会出现人员因素的安全问题。最后,应时刻观察施工的过程,若发现危险因素的苗头,便及时的将其掐断在萌芽之中。 2.3建筑施工安全的重大危险源控制 为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大危险,相关的建筑单位应牢牢遵守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地方部门应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建立并完善拥有本地特色的施工安全地方政府规章制度,并配套与社会、主要专业等齐全的相关实施细则,依法对施工方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第二,彻底落实国家出台的《安全生产法》,并建立以“企业负责、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社会监督”这四项基本思想为中心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各个建筑企业单位之中,使其能够有效的开展相应活动;第三,相关地方与企业应加强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因目前相关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督机构并不完善,相关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并没有专项的基金。以上均显示出了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机构实施的困难;第四,制定相应的城市建设安全技术政策,在一方面加强政府对于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督工作,并保证其施工的设备与安全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则是建筑企业应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施工技术,并适当的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标准,以提升建筑施工时的安全技术与管理的水平。并降低城市建设时施工安全的风险;第五,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施工现场的大型施工设备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安装、运行、拆卸以及外架工程安装的检验;第六,在开始施工前应对其重大危险的因素与源头进行辨别,并对其进行登记处理,登记的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危险级别、危险类别、施工地址、施工单位、相关联系人、联系方法、危险危害、危险防护措施与危险急救方案这几项;第七,对施工地点进行监控时,可使用先进的电子监控技术,力求对施工地点进行全方位监控;第八,地方与企业应联手打造联动救援机制,使其能在发生安全问题后及时的组织救援工作,保证其损失降到最低。 3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安全性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的了解施工时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并从根源上彻底杜绝此类时间的发生,若无法彻底杜绝安全事故,便需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建筑能够顺利的进行。 作者:何德洪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基坑开挖和边坡支护施工中,根据现场基本情况,制定有效的施工方案,落实各项施工技术要点是必要的。本文结合富兴广场工程实例,就建筑工程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技术措施。实际应用表明,遵循上述施工技术措施,不仅能顺利完成施工任务,还能保证工程质量,也为后续工程施工创造条件。 关键词:基坑开挖;边坡支护;施工技术 当前,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据的份额越来越重,其基坑开挖及边坡防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业主、施工和监理等单位的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城市中心、人流密集的工地现场实施的基坑开挖工程更是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笔者施工工程实例,就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启示。 1工程概述 (1)开挖深度。富兴广场位于龙岩市龙岩大道东侧,北侧为新州城,南侧为登高西路。该项目总建筑面积80219m2,基础形式为地基处理后采用片筏基础。基坑长约163.0m,宽约68.0m,基坑开挖深度8.50-11.0m,土方全部外运,施工工期短,场地范围小,施工组织难度较大。(2)地质特点。根据勘察报告,基坑开挖范围内地层分布(自上而下)为:①素填土;②细砂;②1砾砂;③卵石。(3)地下水概况。场地地下水主要是赋存于②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和⑥中风化灰岩及⑥1破碎灰岩中的岩溶承压水。根据详勘报告,岩溶承压水对基坑开挖无影响,场地的第四系稳定水位埋深在2.65-6.70m,标高介于319.43-321.31m,在基底附近。 2富兴广场基坑开挖工程施工技术 (1)基坑开挖工艺流程。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工程施工流程为:清障分层分段挖土分层分段锚管、土钉喷锚支护施工坑底土方开挖、清理验槽。其中土方开挖与锚管、土钉喷锚支护、验桩工作配合,分层、分段开挖、支护,实行循环流水作业方式[1]。(2)土方开挖施工。土方按设计放坡,分层、分段、均衡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上层未支护完,不得开挖下一层。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m,每段开挖长度小于15m,且应间隔开挖。开挖后及时对壁面修整,禁止超挖,挖出的土当班运走。出土坡道布置合理,做好支护措施。土方开挖顺序及速度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2]。土方开挖应避开雨季,开挖过程中应作好坑内滞水及大气降水疏导工作,确保坑内不积水。挖至坑底时预留不少于300mm厚采用人工开挖,承台及向下肋梁采用小勾机开挖。开挖后立即砌筑好砖模并按设计要求回填桩承台坑及肋梁四周,随即浇筑100mm砼垫层。挖土机在开挖土方时,严禁碰撞工程桩,桩体周围300mm和工程桩过密部位的桩间土方应采用人工清理,及时安排砍桩头工作。(3)土方施工。土方开挖施工时,在基坑边缘按分层分段要求,开挖长度25m左右,宽度不少于10m的工作面,使喷锚施工连续进行。在保证提供工作面的前提下,基坑中央土方根据土方挖运机械施工能力进行土方施工[3]。该基坑具有基坑深度大、土方量大、工期紧、变形控制要求高等特点,组织施工时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精心安排工作面,做到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做好各工种、各工序配合,保持多机组连续作业。(4)基坑周边土方开挖。首先在喷锚支护段分层分段进行土方开挖,第一层从自然地面至-2.0m,第二层从-2.0m至-4.0m,第三层从-4.0m至-6.0m,第四层至坑底。坡面采用人工修理平整,平面方向由南向北开挖。(5)中央土方开挖。本场地地势呈外围高中部低的态势,采用分三-四次挖到位的施工方法。边坡坡度按设计要求确定,开挖过程中随时测量和修整,保持边坡坡度不变。该基坑不但开挖深度大,且出土口局限,无法形成封闭的运输线路,采用“由周边向中间,同时推进,根据锚喷施工的需求基坑周边分层、分段挖掘”的施工方法。运输车辆在原土面行走,不下基坑,第一层土方开挖根据第一层锚管的需要挖掘一条1m宽的沟槽直接装车外运,挖掘深度应至少比锚管孔标高低200mm,以方便锚管、土钉等工程施工[4]。等到有15m的长度(约10根锚杆左右)的锚杆工程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继续往下挖掘。周边第二、三层土方开挖根据第二、三层锚杆施工的要求开挖2-3m的沟槽,开挖深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设计要求确定,大约为1.1m。周边第四层土方同中央第三层土方一起开挖到位。车道最后收尾土方的挖掘,计划用4台挖土机(PC250型)多层接力,直接装车。工程土方全部外运,采用自卸汽车装载转运至效区土场,运距约10km。(6)降排水措施。基坑边坡顶四周设置400×400的砖砌截水明沟,与场外市政管沟连通。基坑底沿四周设400×400砖砌排水明沟(坡度0.5%)。每间隔15-20m设一个砖砌集水井(深度1500mm,采用¢800mm的水泥井圈),将水抽至坡顶的排水沟排入市政管沟。并且在基坑开挖中密切关注岩溶水水位变化。 3富兴广场工程基坑边坡支护施工技术 (1)基坑边坡支护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如下:边坡修整定位放线打入钢筋挂铁丝岗安装PVC泄水管焊接拉结筋喷射砼(如图1所示)。富兴广场工程基坑边坡支护施工工艺流程(2)边坡支护施工技术。坡面采用定位钢筋挂铁丝网,喷射C20混凝土,定位钢筋Ф16,定位钢筋长度为0.50m,坡顶竖向钢筋长度1m,定位钢筋在横向设置2根¢8加强筋,采用点焊连接,铁丝网规格为中1.65网格5cm,喷射混凝土厚度8cm。边坡修整采用人工清理,为确保喷射面的平整,此工序须挂线定位。对于土层含水量较大的边坡,在支护面层背层部插入长度为直径500mmPVC的水平包滤排水管,其末端伸出支护面层,间距为2m,梅花型布置,以便将喷混凝土面层后的积水排走[5]。定位放线按设计图纸由测量人员用¢8长30cm的钢筋钉入每一个土层的位置,伸出土面80mm。挂网及焊接拉结筋施工时,钢筋网片用插入土中的钢筋固定,与坡面间隙3-4cm,不应小于3cm,宜在喷射第一层混凝土后铺设,接结时上下左右一根对一根搭接绑扎,搭接长度应大于30cm。并不少于两点点焊,钢筋网片借助与接结筋与外端的弯勾焊接成一体。喷射混凝土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喷射混凝土1∶2∶2(水泥:砂:石),细石混凝土(重量比),细骨料用中粗砂,粗骨料用粒径小于1.5cm的碎卵石,混凝土等级C20,为加速凝结可掺适量速凝剂。喷射作业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不宜小于40mm。喷射混凝土时,喷头与受喷面应保持垂直,距离宜为0.6-1.0m。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宜为3-7h;注浆体与喷射混凝土面层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开挖下一层。喷射混凝土可根据地层情况,喷射作业时,空压机风量不宜小于9m3/min,气压0.2-0.5MPa,喷头水压不宜小于0.15MPa。(3)基坑边坡土钉墙支护施工。土方按设计放坡,分层分段均衡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上层未支护完,不得开挖下一层,不得在大雨天开挖施工。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m,每段开挖长度小于15m,且应间隔开挖。开挖后应及时对坡面进行修整,坡面平整度允许偏差±20mm,坡面喷射混凝土支护前清除坡面虚土,方可进行支护[6]。上层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及下层土钉施工。土方开分层开挖,分别堆放,不使相互混杂,废弃土方及时运至指定弃土点。 4结束语 总之,上述建筑工程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施工中,通过结合现场施工基本情况,落实各项技术措施,把握施工要点,保证每个施工环节质量合格,整个工程质量评定等级为合格,确保基坑的稳定与可靠,也为后续工程施工创造便利。因此,作为施工单位,要注重提高施工人员素质,让他们熟练掌握技术要点,并严格遵循工艺流程,从而顺利完成施工任务,促进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 作者:陈慧兰 单位: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防水施工的难点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防水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是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防水作业的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防水性能,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随着我国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严加管理,建筑施工的各种技术以及施工规范都有所提高,但由于防水作业在不同施工部位的施工技术各不相同,目前在防水施工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难点。本人以曾参与防水指导工作的福建省实验幼儿园重建项目工程为例,通过总结经验,对防水施工中的几个难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防水工程;施工难点;对策;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建筑往往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尤其在防水工程方面,由于材料的防水性能缺乏保障,防水效果维持年限短,或者由于工程设计疏忽,遗漏了需要防水的部位,也有可能由于施工技术不到位,防水层的覆盖不全面等等原因,导致住户入住后往往会发生楼层渗水,卫生间漏水,下雨后墙面渗水等现象,给住户带来生活困扰,严重的话还会给整个建筑带来安全隐患。因此,防水施工是保障建筑安全质量的重要环节,工程施工队伍应提高对防水施工的重视,严加控制施工质量。目前,在大多数建筑工程中,外墙防水、屋面防水、卫生间防水的施工质量都无法保障,由于这些部位对防水施工的要求较高,施工中存在的难度系数较大,因此需要施工单位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需要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工艺水平,从而为防水施工工程提供技术指导。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福建省实验幼儿园重建项目,总建筑面积7185平方米,共两栋教学楼,结构形式都为两层框架结构,合同造价1397.88万元。每栋教学楼里都设有教室、活动室、休息室、卫生间等,总工期要求为七个月。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此重建项目必须严加控制各项施工质量标准,尤其是防水施工,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标准完成施工。严厉杜绝后期出现漏水、渗水的现象。本工程对工程施工的要求为:首先必须贯彻国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保障施工技术的标准化、创新化;其次在施工中要及时对施工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对图纸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分析改正,并监督落实施工进程;最后工程的质量必须要符合国家对工程质量的验收标准。 2建筑工程中的主要防水部位及施工难点 在幼儿园防水施工工程中,主要的防水部位是屋面的防水,外墙防水以及卫生间防水。在这三处主要的防水施工中所存在的难点分别如下。综合屋面防水的施工流程,其中防水卷材的搭接及养护技术、防水层表面处理技术、防水层找坡、屋内通气管的出入口处的防水层涂抹技术以及檐口等细节未做防水施工等等这些技术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造成屋面出现渗水、漏水现象。比如:通气管管口的防水施工,包括了通气管的上下管管根,如果没有将管口做好固定工作,或者没有密封好其他细缝就进行防水工作,往往会造成雨水透过细缝进入到屋内,造成屋面漏水;防水卷材是防水工作中的重要材料,防水卷材的在屋面的铺设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如果搭接不合理,会致使防水卷材的收口出现裂纹,随着时间加长,裂纹会越来越大,甚至导致整个屋面出现大的裂痕,引发屋面漏水;防水卷材在拐角处,屋面的直角处的施工中技术不到位,缺少滴水设置等,也会引起屋面漏水现象的发生。外墙防水施工是防水工程中的主要内容。外墙防水施工的主要难点在于:一,窗户、阳台周围的施工缝不够严密或者存有残渣;二,外墙施工设计所使用的材料具有一定吸水性、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外墙渗漏现象;三,混凝土的收缩导致墙面不平,甚至在女儿墙的周边会产生裂缝等现象;四,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如果温差较大,就容易发生结构发生变形,从而引起外墙出现裂纹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加大外墙防水的施工难度,也会影响防水施工的质量。卫生间防水是防水工程中技术要求最为严格的环节。幼儿园卫生间防水施工中对排水管的要求较高,因为用水量多的缘故,如果排水管的安装不合格,会出现积水现象,从而造成卫生间过于潮湿,引发墙面渗水;另外,如果卫生间在施工中对于洁具的预留安装位置不合理,也容易导致排水管以及洁具安装不牢,从而在使用时容易发生漏水现象;同时卫生间是使用水较多的地方,因此对防水工作的要求和标准更高。 3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策略 3.1屋面防水的质量控制 首先,施工单位必须依照《屋面防水技术规范》中的标准规定,对防水材料的采购必须是从正规渠道进行,对防水施工技术要有明细的安排和规定;其次,在对屋面铺设防水卷材的过程中,要根据屋面坡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铺设的方向及方法,避免防水材料发生上下、左右搭接的问题,对防水卷材的宽度也要按施工规定计算准确,再开始具体施工;然后,在涂膜时,应遵照多层多遍的原则,涂完一层后待其干燥再涂下一层,直到达到涂层的设计厚度标准;最后,针对屋面上的接缝、端口缝等可以使用防水专用的建筑密封膏将缝隙嵌填,检查好屋面的每一处,每一个缝隙,确保屋面防水工作的全面完工。 3.2外墙防水的质量控制 外墙防水工程的难点在于窗户、阳台等周边部位的防水施工。施工前,建筑施工单位应做好外墙防水施工方案,方案中应明确规定施工标准以及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先将门窗、窗台等部位依照施工规范进行嵌填工作。细部防水工作是外墙保温需要注意的地方,做细部构造防水时,应注意细缝宽的0.5倍就是此缝隙的大约深度。同时,为了加强幼儿园外墙的防水性能,可以使用高分子的防水卷材进行外墙防水材料的二次铺设。最后,在防水施工完成24小时后,对与窗台、阳台等部位进行淋水试验,确保外墙防水工作的质量合格。 3.3卫生间防水的质量控制 卫生间防水施工时,一定要注意预埋地面的地漏、管道以及卫生间墙面的管道。很多卫生间渗漏水的原因都是由于这些管道松动没有采取固定措施或者没有清理好管道根的杂质就开始进行防水施工,造成防水卷材没有紧贴地面、墙面,管道松动也会造成防水层出现撕裂现象,从而导致卫生间墙地面出现渗漏水。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防水涂层不够标准,蓄水实验的水位不够,使防水试验结果失准,容易在后期出现渗漏问题。因此,在卫生间防水作业中,必须要按照施工标准,对每一个部位都进行严格检查并采取措施使其符合施工规范,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防水层涂完两天以后,应进行蓄水实验,在实验中应注意的是,水位高度应在20mm以上,蓄水实验的时间为24小时,即24小时后,如果没有渗漏现象,则说明蓄水实验成功,卫生间防水工程合格;而如果出现了渗漏现象,可针对渗漏现象的严重程度进行部分部位修补或者全部重新涂抹防水层施工工作。如果蓄水实验成功,但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渗漏,大多原因为排水管道口的安装存有缝隙,或者是管道安装口未用防水专用密封胶进行密封。因此,在卫生间防水施工中,应把关各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障幼儿园卫生间的防水工程质量。 4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防范中,防水工程是其中最主要的防范问题。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建筑行业规范的不断加强,防水工程施工的要求及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防水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高,防水施工技术员也需要不断加强自我技术修养,根据经验总结现代工程中防水施工的难点,并探寻防水施工最有效的解决措。 作者:欧劲羽 单位:恒亿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摘要:在现代的社会。施工技术的逐渐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建筑工程作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加强建筑的管理和施工的质量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手段。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加强对于建筑的管理和控制。文章将鉴于此,总结自己的部分经验谈一些关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以及建筑施工中的需要人为控制的因素,提出关于施工质量相关控制的一些方式。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建筑企业 实现建筑企业发展目标需要对于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建筑业的发展受制于管理水平的程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往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现在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已经成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相当复杂的内容,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因素。 1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中的问题 1.1工程管理部分 现在建筑工程中的管理体制,施工部门一般采取了分包的方式,这种方式不能明确每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这样极易造成施工中的混乱和遗漏,使得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地繁杂,这同时为工程管理增加了困难。现在的一些相关人员没有做到明确根据制度内容进行施工,通常是非常表面地根据施工的图纸进行施工,这给工程的相关管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1] 1.2施工方面 先进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的相关技术也随着技术水平而不断地提高。涉及的专业更加多,同时对于工程质量的需求越加高。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每个方面因为自身对于特定空间和时间的需求而产生很多的问题,这在大恨程度上为施工带来了困难。传统的工作模式在今天的施工作业中仍有很多利用空间,农民工作为施工中的主力军,却对基本的理论性知识极度匮乏,在施工中也未有使用较为新型的现代设备,这些因素将会为技术质量带来不小的影响。[2] 1.3质量控制方式方面 现在的质量控制在施工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其正常实施是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现在一些质量控制方面管理的不到位,易导致建筑工程中监管力度不够或者无人监管的情况,一些偷工减料的事情也偶有发生,设立的监管部门没能起到基本的管理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2建筑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的管理和施工质量的过程是相当繁杂的,因其受到了很多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大约是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方式和施工地理环境等。若想根本性提高建筑的施工质量,就需要绝对控制好这些影响因素的发生,努力将这些因素发挥至最大化。 2.1工程材料 工程的材料是关系到整个工作内容的必要物资,物资的好坏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有关部门需要对工程资源进行充分的监管,这是施工质量优质的前提条件。相关人员需要分配好合适的购买者,对市场的变化情况密切关注,选择适宜的供货商,将质量问题严密把守,防止有偷工减料或者仿冒现象出现在施工中。除此之外,施工人员需要按照施工的进行安排物资的发放,对于物资及时进行清点,防止出现材料的无故缺失或者遗漏的情况。[3] 2.2施工人员 工程项目的人力需要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为前提条件,不管是领导者的领导水平或是相关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都和建筑工程的质量密切相关。相关领导者需要以提高相关施工者的综合性素质,使得员工将客户需求和社会需求,及企业的效益为重的观念。以提高自身的目标、组织能力为主,遵守相关的施工制度和操作方式,从根本上保证课程的总体质量。 2.3施工方式 施工的方式指的是整个工程的大体基础。内容可能包括有施工方面的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组织方式等,优化其内容可以直接使得工程的质量控制变得容易。相关人员需要总结施工的实际情况,根据是激情矿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尤其在施工技术。工艺设计方面具具体化的分析和考核,全方位保证该计划的施行性,使用高效的施工模式进行施工管理的控制,严以控制相关费用问题,力求使得社会和企业效益的最优化。 3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方式 3.1增强施工各方面的协调性 因为目前的建筑施工依然存在有分包的现象。所以在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衔接是相当重要的,在施工前应先明确各方面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将施工中的各方面进行综合性协调。进行分包不可以做太多的肢解,要建立科学性的协调管理模式,将人为和环境因素做严格的控制和处理。 3.2施工费用控制 施工单位必须将成本观念进行建立,将成本的控制落实到每个环节里。建立成本分析制度,阶段性收集企业的成本和预算成本进行可靠的分析,确保亏损处于可控范围。建立适宜的企业定额。 3.3创立合理管理和监督制度相关施工单位需要建立职责制度,严格落实工程职责,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严格按照相关合同法规进行施工。 4结语 文章根据现在施工质量控制中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和需要进行优化处理的因素进行合理分析。提出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方式。 作者:余云豪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国家对建筑行业的重视和投入日益增大,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越来越多,建筑工程施工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逐渐变化和改进。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的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复杂,施工环节和施工技术包含的内容也日益增多,对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的质量要求逐步提高。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懈怠和纰漏等都会导致安全或者质量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进度、安全和稳定性,还会为后期的建筑物埋下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是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而提出的,目的是加强对建筑施工中的质量、进度和安全等进行监管,降低质量和安全风险等,提高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1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是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对具体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和抽查,具体是指工程项目的业主赋予相关监管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管权利,根据工程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来对施工过程进行约束和限制,目的是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整个工程施工的经济利益。 2建筑工程监理与风险控制 实行建筑工程施工监理首先要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制定与之对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规章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等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并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和各个施工人员手中。监理单位要做好安全设施配备、人员配备、监测设备安排、安全管理体系建立[1]、检查制度和试验测定等工作规划。在建筑施工中发挥监理职能,监理过程中应用统一的检查和检验标准,对施工的每个细节和流程等进行审查,通过试验测定来评定该项目的完成情况,包括是否达标等。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来展开对各个分部的审查,监督其按照规范进行执行。根据项目的具体施工要求和标准制定综合检查制度,定期对施工项目进行抽查,发现存在安全风险和隐患问题等及时进行纠正并指导施工人员进行修正或者返工,保证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3建筑工程监理的存在的主要风险 3.1施工单位对监理单位的工作不够重视,行业标准、工程建设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落实处于被动状态,监理过程中并没有将监理工作作为工程施工的重点,仅仅将施工的具体过程看做是建筑施工的主体,导致监理工作只流于形式,没有从本质上去抓质量。由于施工和建设单位对监理单位的工作不够重视,就导致监理单位对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投资等问题限于合同和文件,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工程生产中,协调和组织工作包括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等都会受到影响,监理工作只是看做应付上级检查的面子工程,大大增加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风险。 3.2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中标等价格较低,监理单位的费用也普遍较低,难以打造专业的技术的团队,监理工作人员对监理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到监理工作的开展[2]。 3.3工程监理属于服务性工作,辅助于施工建设单位的工作,但其作用不可小觑,监理工作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但很多施工企业的监理单位是看报价,报价低的优先应用,故监理单位的费用较低,软件和硬件投入、监测设备和人员等配备相对匮乏,不能满足当前工程建设项目的监测需求,实验室设备也相对陈旧,实验数据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到监理工作的质量,导致施工安全和质量事件的发生。 3.4监理范围狭窄目前很多监理单位只对重点划分的部分或者区域项目进行监管,而并没有将整个建设项目进行监理,导致建筑原材料、成本控制、隐含项目等操作模糊,安全质量问题较多,形成漏洞,监管不力导致后期施工中出现安全风险[3]。 3.5管理经验缺乏和团队素质较低由于监理单位费用较低,监理人员的待遇和福利也难以提高,故很多情况下监理单位的人员由非专业的工作人员补充,非专业监理人员素质和水平不能满足对监理工作的需求,故监理工作存于表面,难以从本质把握工作的重点,施工问题频发。加上管理经验的缺乏,未能从传统监理工作中像现代化监理转变,对监理的定位不准确,影响工程监理的进步和发展。 4建筑工程监理的防范措施 规范建筑市场,建立和完善监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各个企业之间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监理市场,本质上要重视监理工作。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制定属于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理责任制度,并依次作为施工监理过程中的行业标准。监理过程中要仔细对待每个环节、每个流程中的细节,对隐含的安全隐患毫不避讳,并要及时进行提出和修正,必要进行返工重新施工。监理内部打造专业的技术团队,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监理的水平和素质。从总监、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作人员等,落实好每个部分的责任和义务,严格按照监理合同进行操作,杜绝霸王条款和其他优先条件等[4],本着对施工单位负责、对监理单位负责的态度。监理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管理的措施,从危险源入手分析潜在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及早对安全和质量隐患做出防范,提出解决措施,避免施工中出现安全和质量事故,影响整个施工的进度。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环境复杂,施工条件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在施工中出现纰漏和事故,故通过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可以降低施工的安全风险,提高施工效率和进步,最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的发生,提高整体的施工效益。 作者:杨登福 单位:宁夏灵州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及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建筑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十分的迅速,同时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技术水平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现场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因此,只有采取合理的管理控制技术,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工程的顺利完成,从而有效的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主要就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现场施工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现场施工管理技术,这一技术对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设计的落实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市场竞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想要始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实现企业自身的效益,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过程项目管理制度,同时将现场施工的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企业只有将施工现场管理以及施工技术管理这两项重要的工作做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的增强,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建筑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必须对相关的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强化其技术应用的全面性和规范性。首先,必须严格的进行工程施工图纸的审查,并且需要将图纸与实际的现场施工情况相结合,从而保证相关审查环节的可行性,并将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的排除,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对图纸中存在的误差予以修正,从而实现了合理的技术应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在工程预算全面展开的技术上进行,只有在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才能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核算及全面的分析进行分解,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施工技术应用问题的出现,使得施工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最终准确的把握了工程预算管理控制的合理性和技术性。此外,必须认真的进行相关的工程设备和材料的技术储备,所有工程材料的质量标准都应该建立在工程验收和检查技术的体系上,只有这样才有效的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从而实现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全方位保障。任何施工技术的应用,都必须以规范的过程施工要求为基础,只有对相关的技术平台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才能发挥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积极作用,而这些都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的重要因素。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管理 人的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建筑工程中人是直接的参与者与领导者。因此在项目施工开始前,必须对相关的承包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从而可以根据其提供的相关的资质信息判断出其是否可以及时的完成过程项目的建设,以及对其实际的管理水平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1]。近些年,农民工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中主要的劳动力,但是,这一人群的技术能力的不一致,极大的影响了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建筑队伍的管理以及提升建筑的水平,是目前建筑企业领导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所有的过程参与人员认真负责才能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应该不断的完善建筑工程的监督制度,并且应及时的将质量监督人员的管理质量不断的提高。所有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都应该严格的按照工程实例以及安全标准,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使其适应建筑工程的管理要求。 3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材料管理 对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应的管理就是建筑工程物的管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材料进行管理时,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施工材料的供应问题,在选择材料时首先选择的材料必须符合项目的设计标准与要求,同时还需要对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进行详细的调查,才能向材料销售的供应商寻求材料的供应[2]。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也应科学合理,这些都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条件;由于建筑材料的品种较为繁多,因此在进行建筑材料的采购时,必须对所需的材料的数量、品牌以及规格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现场所需要的材料可以准确的订购,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材料订购不合格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进度。而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放置,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建筑材料的积极作用。材料的使用则必须按照相关的材料使用细则进行材料的领取和使用,同时应该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材料的分派,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材料浪费现象的出现。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予以控制,同时将建筑工程的管理结构不断的优化,才能使建筑工程在获取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潘福燕 单位:赤峰市巴林右旗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色彩的重要性 摘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颜色,并且颜色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蓝色让人心情愉快,红色让人热血沸腾,黑色让人心情压抑,每一种颜色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总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色彩可以帮助我们烘托气氛、修饰环境,我们需要一个环保舒适的室内环境,因此就需要对色彩和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关键词: 色彩;室内设计;重要性与作用 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着色彩 色彩已经和我们密不可分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应用到色彩,我们的服装鞋子,生活起居样样都能用到色彩,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很早之前的默剧时代,自从发现了色彩以后,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有色的世界里。 二、色彩心理对室内设计的指导作用 1、室内色彩的审美性 大自然中的色彩多种多样,色彩绚丽,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彩都能够通过不同的物体反映到我们的大脑里,让我们领会色彩的魅力。从很久之前开始,色彩就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心情也可以通过色彩来表达出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环境来表达出自己喜欢的颜色,他们可以反映出我们对于美的感受,美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拥有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色彩可以左右我们的情绪,让我们产生审美愉悦。色彩本身不分美丑的,通过我们会对不同的色彩进行调和,人们产生审美愉悦,我们也可以用衬托的手段来让色彩产生明显的对比。有对比才有差异,配色就是用来衬托出主色的美的,一块红色的和一块绿色的放到一起,没少会有人具体的说哪个颜色好看,哪个颜色不好看,万绿丛中一点红,只有通过万绿的衬托才能更显示出那点红的魅力。 2、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创意 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我们并非是套用以往的理论或者是现成的公式来做的,我们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对室内设计的色彩进行调整优化,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的领会到色彩的魅力。在室内设计中,有很多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环境也会改变颜色的外观,虽然在理论所有的色彩都是干净、纯粹、始终如一的,但是在实际上,进行室内设计时因为设计材料的不同,颜色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不同的材料会改变色彩的表现。材料表面光滑的话,就会反射光线,这种时候颜色就会得到一定的削弱,若是再反射到其他颜色表面的话色彩就会发生变化。 三、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关系 1、色影的互动关系 运用色彩进行室内设计可以给环境造成一种虚幻感,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的清晰度,材料的表面色彩会给人造成一种强烈的感觉,前进或者是倒退,一种色彩若是一直处于一种明度较低,纯度较高,色相较暖的情况下,人们就会产生前进感。若是相反的话人们就会产生倒退感。每一种色彩都会让人产生倒退或者是前进的感觉,具体是哪一种感觉是取决于占主导地位和从属地位的感觉特性。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决定空间特性的色彩,色彩的明暗和浅亮都会给人强烈的感觉,色彩的纯度比色彩的色相更加重要。 2、色彩的和谐关系 室内设计中色彩是设计的音符,但是人们不会单独的欣赏一种色彩,而是将他们组合到一起,然后欣赏整体的感觉,在室内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色彩的和谐关系,若是两种颜色组合到一起无法让人产生愉悦,或者是让人感到不和谐,那么这两种颜色就不适合组合到一起,因此我们就需要理解色彩之间相互的和谐关系。如果我们对美的感受由视觉而来的话,那么对色彩是否和谐的感知就得依靠我们的审美和判断力了。我们对设计进行观察的时候,可以看到不同色彩之间的明暗和纯度,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进行室内设计时的色彩的表现。 3、色彩与光线 有俗话说“无光就无色”,色彩是由光折射出来的,我们在完全漆黑的环境中是没有办法看到一点颜色的,每当我们谈起色彩和颜色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联想到光和色彩。光是色彩的源泉,正所谓“无光就无色”。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里自然会影响视觉,自然我们也就看不到物体的颜色,因此,谈到色彩与视觉,也就很自然的转换到光与色彩。 四、色彩是最为经济的装饰元素 1、惯性的传统色彩内涵 色彩的表达和传统的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化和地域不同的话色彩所含有的内涵也会不相同,比如说绿色和蓝色分别代表森林和天空,这两种颜色欧洲人都很喜欢,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那么多人很少有不喜欢绿色的,因为这代表了生命力,是生命的色彩。文化和禁忌的色彩也有着联系,有的国家比较喜欢一些权威的色彩,那么他们就会不允许一般的人使用,比如中国古代的皇室。还有的颜色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所仇视的颜色,他们会将之称为死亡的色彩。 2、颠覆重塑,解放色彩 在中国,不同于白色、黑色和黄色不能随便用的古代时期,目前这些颜色都已经从禁忌中解救了出来,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各种色彩,特别是近代以来,经过西方文化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婚纱当做结婚礼服,这里也可以体现出色彩的解放。白色也开始在大众场合使用,大部分建筑的外墙都会被刷成整洁干净的白色,在室内设计中,随着欧式家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使用白色的欧式家具,而黑色仍被人认为是很悲的色彩,通常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人们会使用黑色进行缅怀。 五、色彩在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1、粉红色的改善作用及适用人群 很多小女生都很喜欢粉红色,人们一说到粉红色就会觉得很可爱很柔和感觉,粉红色绝对是温柔的最佳诠释,根据研究表明,粉红色可以影响人的大脑,可以稳定人的情绪,放松肌肉,让人心情愉快。一些孩子的房间都会使用粉红色进行装修。 2、黄色的改善作用及适用人群 黄色一直在是光明的象征,明亮的黄色可以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对人大脑的功能进行改善,可以让人的思维更加的敏捷。 3、淡蓝色的改善作用及适用人群 蓝色可以分为深蓝色和浅蓝色,浅蓝色可以放松人的肌肉,可以让血液进行循环,松弛神经系统,但是大片的深蓝色就会让人感觉十分压抑。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精神病患者的房间大部分都会禁用蓝色,因为蓝色就加深人们的想象力,加速病情。 六、结论 色彩作为表达情感的语言,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给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审美情趣,对于更多的材料的产生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它是室内设计中最为生动、最为活跃的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马立会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艺术语境分析 在现代文化中,室内设计往往携带了某个时期的美学风格,尽管风格与风格之间可能互相影响,并互相渗透,但在其设计作品的艺术语境中,都能够表达该种主要风格主体的韵味,这对于室内设计工作来说,可提供丰富的灵感启迪。文章将在了解室内设计艺术语境美学倾向的基础上,深入研讨几种常见艺术语境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一、前言 在艺术范畴中,室内设计在力图创造合理功能和舒适环境的基础上,从艺术语境的视角,能够读出不同话语形式的美学倾向,我们将其称之为艺术语境。艺术语境没有统一的艺术理论,也没有统一的设计手法,往往源自于设计师们对某种艺术概念的理解,最终付诸于室内设计的实践工作。在此,笔者认为室内设计工作,有必要引入艺术语境的内容,从各个层面掌握艺术语境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二、室内设计艺术语境的美学倾向 艺术语境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很多艺术家都尝试性用独家的阐释文本,试图打造一个高度的艺术理论空间,期间也有大多数务实的艺术家,将原本天马行空的语境思维,与室内设计工作相结合,将艺术语境附加于室内设计实体,譬如在室内设计领域经典的“结构主义”、“工程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新造型主义”等。在现代,室内设计习惯借助不同领域的话语形式,针对不同主体的喜好,推广某种客观形态的风格。譬如“元素构成”的艺术语境,设计家们之所以青睐这种艺术语境,主要是因为元素构成具有灵活的可变性,构成元素简化基本,只需要利用轴线和网格线组织表达,即可显示室内设计的结构逻辑关系和几何形态。与“元素构成”类似的艺术语境,包括算术构成、组织构成和图形构成等,能够将混凝土结构框架直观展现于外观之上,并决定了室内整体与局部的形状。由此可见,室内设计的语境艺术,在美学层面上代表了学科研究者的美学倾向,甚至与设计师们共同担负了室内设计风格革新的使命。 三、室内设计艺术语境的应用借鉴 鉴于室内设计艺术语境风格的多塑可变,下面将搜罗几种常见的艺术语境形态,将其融入室内设计当中,探讨相关的应用经验。 1.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一词,最早源自于亚德里安•弗迪的《词与建筑》,涵盖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建筑实体围护,二是建筑以外的无限空间。这种艺术语境,强调的是空间审美。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以开放平面作为设计开端,接纳某种接纳主体的位置,然后创造相对于该实体的位置关系。笔者建议采用绘画多点透视的设计手法,尝试转换室内空间的视看方式和组织方式,逐步分解室内空间的造型,将整体空间化整为零,转换成不同的二维平面,适时室内空间不再处于静态,而依赖于视觉推进,人们只需要以感知的方式,即可摆脱单一视点对体验的束缚,瓦解传统竖向窗限制视点的设计手法。考虑到室内空间的表面装饰具有移动性特质,在布置表面装饰,其整体效果的营造,譬如包括地面、墙面和天花板的布置,能够与移动性质的家具、窗帘、地毯和灯具等自由搭配,但这种自由搭配的方式,必须兼顾室内控制的利用程度,譬如空间组织的形态塑造,设计师们应该在分析室内单位功能之后,选择合适的装饰材料,从声、光、风、水、点等,协调室内空间主体比例关系,譬如遵循人的视差规律,处理地面、墙面和天花板的空间界面,以玻璃和镜面的斜线穿插,让空间形成延伸感和扩大感。 2.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强调的是形式和色彩,每种形态主体都有共通的普遍性结构,我们只需要理解空间的关系,并加以调整后,以“平行透视”、“收缩空间”、“斜线网格”、“直线网格”等,碎片割裂形式空间,并按部就班进入空间的浅层,表达清晰的网格和比例系统。在室内设计实践中,笔者发现并置组合了立体空间后,就能够实现室内平面的互相重叠,譬如并置组合玻璃幕墙,扩大室内空间的透明区域。总之,立体主义的艺术语境,要求表现棱角分明的几何形式,设计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画面空间控制能力,让室内空间展现出动感和向心力,传达流动时间与新形成空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的很多室内设计作品,都采用了这种立体主义新空间观念转换设计手法,尽管立体主义所提供的空间符号,都是非理性的,但只需要协调好空间实体和空无之间的关系,以及控制好光线和阴影、色彩和尺度等,就能够挖掘出立体主义在室内设计上的无尽艺术语境。在三维立体的基础上,第四度空间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设计手法,譬如很多现代室内设计,借助冷色调和抽象线条,形成不同的视点和视角,很容易吸引受众主体的目光,其设计效果看似眼花缭乱,实则效果斐然。 3.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需彻底抛弃外轮廓线,将周围环境纳入到室内空间当中,完成释放出原本桎梏于实体内部的空间。因此,未来主义不再具备传统室内设计的动态效应,更多利用流动性的多点透视和曲线造型,描绘出室内对象的动力特征,将室内空间以外的环境发挥得淋漓尽致。笔者曾参与某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工作,笔者提出了“关注城市风格”的设计理念,考虑到室内以外的环境,以中国古典风格为主,在室内空间与外界接壤位置,布置了透明的钢化玻璃落地窗,室内尽显中国古典设计风格,隔出阳台空间,作为种植领地。当然,这种设计手法无法全面彰显未来主义的内涵,只能浅显展示室内外空间的接壤设计手法,另外包括“直线再次重申”、“材料扩展”等,均是未来主义室内设计的标签词汇。未来主义的室内设计理念,试图营造未来生活的影子。当然,未来主义必然受到时间的限制,当未来主义的表现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后,就会成为“昨日黄花”,但未来主义的设计,对于引导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遐想,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室内设计意识系形态的全面革新,彰显出建筑学的理智。 4.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注重的不是室内形态,而是室内形态所折射出的艺术语境精神和感情,换句话说,表现主义在室内设计中应用,倾向于感觉强调。这种颇为抽象的设计手法,在设计领域却大受追捧,主要原因是设计师们可以突破条条框框规定的限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直觉角度探索新式样的理念。譬如玻璃墙的设计,玻璃本身具有反射效果,在室内空间光亮和阴暗面的交接位置,将玻璃形成反光的小角度,既可以规避大片玻璃的单调感,又能够延伸光线的传递路线。再如混凝土容易塑造,在室内空间中,可以营造流动非静止的形态。表现主义在室内设计中颇为常见,也是艺术体系最为复杂的一种艺术语境模式,一般需要结合室内建筑的功能,突破墨守成规的表现手法,给予室内建筑全新的视觉生命力。 5.抽象主义 抽象的室内设计作品不便于理解,但笔者并非抨击抽象的设计作品。对室内设计作品的理解,本应见仁见智,但考虑到室内功能的不同,抽象过度的作品,可能会影响作品的作用发挥。笔者认为,抽象主义与艺术概念同宗一脉,甚至可以说是相互相成。室内设计中,即便存在以上的设计风格,抽象主义也不会缺席。抽象主义既可以辅助作为一种设计元素,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设计风格。抽象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往往与设计者的抽象感受有关,譬如墙面的处理,某地区受到宗教的影响,将其涂刷成暗淡的黄白相间色彩,让整个墙面俨然成为一副抽象艺术作品。也有设计师试图表现与建筑本身风格迥异的风格,譬如在入口位置的走廊,利用木质浮雕的装饰薄板,延展了主体结构原本棱角分明的柚木镶板,传达出均衡和秩序的建筑风格。 6.其他内容 室内设计艺术语境要达到某种预期的彰显效果,不能够脱离现实,至少要在大多数人的理解范围之内。笔者比较倾向于“艺术的真实”,认为设计师要基于真实生活,从生活当中概括、加工和提炼各种设计元素,用这些元素支撑起室内设计作品的善和美,这也是维持室内设计作品生命力的关键性保障。对于那些脱离现实的室内设计作品,就是那些脱离生活真实,未能以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我美学思想勾绘的作品,自然无法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室内设计中,必须在思维习惯方面提供更为新颖的条件。室内设计最常见的现象是“天马行空”,主要原因是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但真正的设计作品,即便创作时“天马行空”,但设计者一般不会脱离现实,其设计内容的成分里面,蕴藏诸多有迹可循的现实性灵感。设计师们要摒弃人云亦云的设计习惯,以恰到好处的设计手法,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创作元素进行拼凑,避免作品过于浮夸。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语境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很多艺术家都尝试性用独家的阐释文本,试图打造一个高度的艺术理论空间,期间也有大多数务实的艺术家,将原本天马行空的语境思维,与室内设计工作相结合,将艺术语境附加于室内设计实体。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室内设计艺术语境的美学倾向和应用方法,但考虑到室内设计工作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以及艺术语境的抽象性,以上方法在实际的室内设计工作中,需紧扣设计工作条件,予以灵活地参考借鉴,以确保这些方法的适用性。 作者:艾志刚 单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教学角色扮演研究 【文章摘要】 在中专室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比较突出,传统“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大多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方案设计中,却很难将这些知识展示出来。中专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其生命力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多种理解和不同解读。 【关键词】 中专室内设计教学;角色扮演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专室内设计传统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形式呆板,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为了有效提高中专室内设计教学效果,一些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喜欢采用案例教学法,有的教师喜欢采用实验实训法,也有的教师喜欢采用角色扮演法等。笔者认为,作为创新教学方法之一,角色扮演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在和谐氛围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中专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的优势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以完成某种任务为目标,通过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从未体验过的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促进学生更加专注于活动过程,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某种行为,同时,通过具体实践,感受所扮角色的心态和行为,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是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基于中专室内设计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引入角色扮演法,对于推动目标实现是非常必要的。角色扮演法就是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情境中,要求被试者在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一种情景模拟活动,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角色扮演法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课程特点,让学生通过模拟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并且许多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很差,思维不成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缺乏实践,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还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走填鸭式教学的老路,机械的教学,以灌输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这种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目前,许多中专的“室内设计”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大多数都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也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造成课堂教学形式呆板,影响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实践性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要多让学生接触工程项目,在教学方法上,以实践为主,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中专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3.1通过开展项目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真场景模拟教学,让学生模仿真实的室内设计场景,更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室内设计”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居住空间家装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非常关键。角色扮演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模拟真实情景,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装饰公司室内设计工作流程,让学生模仿设计师角色,通过开展项目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工作任务设计项目模块,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模块技能的情境训练;由易到难,由模拟到实战。首先,让学生进行一室一厅居住空间设计,培养学生基础项目能力,学生通过项目情境训练,设计能力提升以后,再让学生进行三室二厅居住空间设计,设计能力提升以后,再让学生进行四室二厅居住空间设计,随着设计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居住空间设计的要求也要不断提高,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以便于项目实训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在项目实训,角色扮演过程中,还要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设计思路相结合,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让学生对于材料市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讨论与修改设计方案等,多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角色扮演教学,教学过程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不同的角色(设计师和客户),实现角色的初步转变,在角色扮演中,提高职业素养。角色扮演法虽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也要把握好火候,不能够让角色扮演偏离课堂主题。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工程造价、室内陈设、装饰材料等课程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3.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角色扮演。装饰设计公司下设有许多部门,既有负责技术设计的设计部,也有负责具体项目施工的施工管理等部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让学生扮演不同部门的不同角色。如让学生扮演设计师,设计总监由专业教师扮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套户型案例,首先,给学生展现量房实景图,然后,告诉学生业主资料及要求,让学生们先进行讨论每个空间该怎样设计。在设计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空间设计内容会有一定的分歧。这时,作为“设计总监”的教师,要在侧面积极引导,给学生们做参谋,在这里教师起到的应该是疏导作用,而不是指挥命令,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任务,设计内容最终还是要让学生来完成。如果只是学生个体对于一些设计内容有异议,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自我分析解除心中的困惑。如果对于设计的内容,许多学生表示不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讨等形式,打开学生心中的疑团,完成设计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角色扮演法,教师也可以扮成一个旁观者,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如:在平面布局方案设计中,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拿到客户资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所扮演的角色,学生们既可以扮演业主,也可以扮演设计师,自主分组。此时,扮演业主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向扮演设计师的学生提出要求,经过深入细致的交流以后,扮演设计师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根据根据业主的需要设计平面布局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教师可以在必要时给与一定的技术指导,但是,一定要采取讨论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对学生的设计思路横加干预,这样,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4结语 角色扮演教学,既有效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使学生在模拟角色中了解了装饰公司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同时,也逐步的适应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水平。 作者:李宏 单位: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传统元素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除了舒适之外也更加追求艺术性。同时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影响,我国室内设计的艺术风格也在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融合有着一定影响。传统元素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我国的室内设计中也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针对对我国传统元素的理解,围绕传统元素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以及应用做出简要的阐述。 1.中国传统元素所包含的内容 中国传统元素包含具象元素和抽象概念等多种内容,大致的概括可以将传统元素分为以下四种: (1)家具元素 我国的传统元素在家具方面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并且对室内的整体风格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是从材质的选择还是结构的设计又或者是从色彩以及雕花上都对我国传统工匠的精湛技艺有着极大程度的显现,同时在室内布局中屏风的适当应用可以给人的视觉带来很大的改观。 (2)文化装饰 我国的传统建筑对文化装饰非常的注重,因为,这些文化装饰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松、柏、鹤、鱼、蝙蝠等都是我国非常常见的图案元素。原因是“松”和“柏”寓意健康长寿、“鱼”寓意年年有余、“蝙蝠”的“蝠”则是“福”的谐音。除了上述这些图案之外,还有一些赞美人品德高尚、情操崇高的如“梅”“兰”“竹”“菊”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装饰非常常见的。 (3)色彩元素 中国的传统元素对于色彩方面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比如红、明黄、青花蓝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色彩。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对于色彩的偏好也是大不相同的,从一些影视作品和流传下来的古玩字画中不难看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唐朝盛世对于奢华色彩的崇尚。而极具特色的中国结则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结合的象征。 (4)设计思想 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对于室内设计所秉持的理念也是极富代表性的,在现存的一些传统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设计不仅是对道德观念的彰显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些设计对于奢华的装饰不会有过多的追去,却更加重视简单与自然,与现代大多数的设计相比较,古人的这些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呈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中国传统元素与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 中国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佛教这三种思想更是作为精髓在相互斗争与互相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面貌,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其内容与思想的形成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有着直接影响,而受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影响,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特有的解读,并且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不难发现处在不同时期阶段的房屋建筑以及其室内造型的设计都有着这一时期文化思想传统的特征。比如,通常会利用木、砖、石这些材料之间相结合的方式在室内造型的设计中营造与传统思想文化气质相符的环境布局,来完成对室内设计中空间性与功能性的表达。然而,在多种中式传统元素的筛选上,雕梁画柱、古典家具、镂空雕花等往往多被选择用作不同环境中装点空间环境的功能性装饰,让室内环境的设计在意境中能够回归于自然,使其能更加的和谐舒适。 3.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孔孟文化的延续,它的价值取向以倡导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作为思维理念,在中式元素的室内环境设计运用中,所体现的是以“和”与“情”为审美情趣的艺术价值观念,现代室内设计师在中式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与传承也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 4.道家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有重要的一部分是道家文化,它以庄子和老子作为代表,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精神财富传承。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与儒家思想同等的地位。而对于中式传统的室内设计来说,道家文化所特有的超验性与抽象性以及其作为思想理念的本性自然,都对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有非比寻常的影响,尤其是虚实围合的理念在设计中的运用,使得室内环境设计的风格更加高雅、淳朴。 5.中国传统元素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元素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的运用独树一帜,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室内设计上一些传统元素和雕刻技艺的运用,都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呈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元素与设计除了体现艺术风格简单大方之外,其丰富的产传统文化内涵与寓意也与中国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同时在现代许多中式室内设计中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对于室内整体的空间布局以及环境烘托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传统元素是中式室内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对室内空间的整体造型塑造以及空间的整体结构的划分都起到了极大作用。就以现代中式室内设计来看,要想在室内营造中国风的设计效果,中式元素的家具以及窗格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装饰用的摆件以及墙面的书画作品都要根据室内空间的整体的风格来定。因此,在设计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时,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是密不可分的。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影响有着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影响通常是从结构设计、装饰运用、表现方式等方面对室内整体效果产生的影响;隐性影响则是通过这些中国传统元素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艺术意境、气质内涵等方面对人的思想感受产生的影响。 6.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室内设计而言,要想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中式建筑的传统风格,设计首先就应当从空间结构开始。因为艺术风格的呈现是通过空间的围合来表现的,所以当人们所居住的空间存在不同时,自身的所体会的感受的也是大不相同的。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可以分为三种:宫殿、园林和民居。以最简单的中式风格的传统民居来看,其布局所呈现的是一种围合院落式,一般由厅堂、书房和卧室这三个重要趋区域组成,其整体上对中国的传统礼仪有所呈现,同时布局结构也非常的舒适宜人。除此之外,传统中式空间也包含着五行八卦的特点,它所追求的是阴阳五行、混元一体,因此部分专家认为,中式传统的室内空间设计的与当今社会“环保节能”的思想理念相符合。中国古代人对居住的环境都非常讲究风水一说,在选择住处时往往会有“前有照、后有靠”一说,古人在选择住宅时要求住宅后面有所依靠,前面明堂宽阔敞亮,而明堂也被比喻为水深,所以,古人选择住宅有“背山望水”一说。而在中式传统房屋的内部空间的设计上,也有着“隔断”一说,这里的“隔断”并不是指将空间切断,而是作为内部整体空间中不同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过度,这时屏风、纱帘、落地罩等这类的装饰就在“隔断”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体的空间设计更具美感。在室内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直接或间接的应用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寓意的相关体现,通过一些中式传统雕花技艺在门窗上赋予的传统花纹以及符号,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对中国传统文化风采的诠释。同时,在室内设计文化已经中传统色彩的搭配与运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体现浓郁的中国式情调。中华民族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在领悟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还需体现其实用性,才能使中华民族传统元素与室内设计之间达成完美的衔接,让室内设计的风格更富有传统的已经与内涵。也只有将中华民族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灵活的运用,才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为广泛的流传。中国传统元素历经千年的发展对现今室内设计的影响以及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也不仅仅再是简单舒适,同时在空间的环境在文化、精神、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要求。 作者:马奕兰 单位:河套学院艺术系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传统装饰艺术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装饰艺术有着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室内设计注重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传统装饰艺术不仅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有利的素材,更是我们的宝贵源泉,怎样运用传统装饰艺术与时代相结合,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思考研究的问题,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从传统装饰艺术中汲取营养进行创造、传承、深化和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一门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形态进行分析,将传统的装饰艺术设计的语言应用于室内环境设计中去,将传统的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室内设计的创造性的相结合,同时设计师要有传统装饰理念的人文特征,理解传统设计因素的内容,从传统的理念融入到多元化的室内设计,才能创作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作品。 一、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源流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拥有各种文化遗产,其中装饰艺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的的起着无可非议的作用,它在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将中国的历史发展无声地、完整地记录下来。装饰艺术以其所拥有的文化性、审美性和时间性,在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作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的过程中,从内心精神活动进行探索,而且产生和发展了各种实物。那些经过认真打磨并被精致穿孔的石珠和骨头即为早期人类装饰艺术萌芽期的实物佐证,主动装饰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审美追求的灵魂所在。 二、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形态分析 1.装饰图案 我国的传统文化大部分具有某种内涵和情调,并且寄予部分历史的意识形态,再加上一定程度的文化历史渊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我们的传统图案的基本形态和创作心理语言透露,它的创作思想是实用和美观的结合,以丰富的艺术构想,并传达给世人独特而又质朴视觉艺术特征,传统装饰图案中的基本形态的组成,充实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感情表达,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平衡性与对称性、比例和尺度、韵律与节奏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存在于一个共同画面中,体现装饰艺术遵循的秩序化和格律化的艺术规律。 2.文字 文字是一种基本的符号,作为特有的形态语言能传达信息的载体以外,更是具有直观地诉求功能的视觉传达表现语言,它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层面的理解,汉字的结构在维持了象形因素的同时,又具备抽象符号应有的内涵,这就像写汉字书法,不是单纯的写,而是一定水平的文化,具有自由奔放和多种技法形式,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形式的法则,也展现出足够的韵味。 3.色彩 中华民族独有的色彩原色观念“五行五色”的学说,所谓“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关也”。阴阳五行中所谓的“五色”、黑色、白色、红色、绿色、黄色构成,传统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传统服饰、京剧、古代建筑上都大量运用。另外,传统金饰、银饰的装饰配色搭配上也被广泛利用。在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拥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体系,形成了中华民族颜色,这也为现代装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三、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在室内的应用涉及到很多因素。它的运用根据不同维度空间的使用目的而有所不同。由于空间的使用目的不同,通过色彩所营造的气氛也是不同的。它能通过人们的认知、给人的留下的印象产生相应的生理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影响。是否恰当运用室内色彩,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感受,一定程度上更会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方式,而设计完美的色彩,更能有效地发挥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 2.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图案的在墙体上应用可以通过壁画、装饰画、木雕、壁挂、装饰角线、整个装修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完成。壁画一般应用在较大的室内外公共环境空间中,图案上可以选择不同象征意义的图案,也可以选取建筑版画、木雕版画等。这些图案的装饰性从民间和传统意义上而言,直接将设计理念融入图案,使图案图形化,将图案的内涵与外延形式化,从而达到对图案装饰的目的,这是现代社会对图案的装饰性的表达。家具、工艺品,壁挂和装饰织物无一没有能够达到这种装饰图案的表现形式。家具大多动物、植物为主要表现方式,织物,主要是通过鸟凤纹、织物花草纹进行表达,墙壁上的装饰大都是通过各种传统图案来传达到大家的视野中去。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在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的一次有意尝试。他主张寻找合适的途径来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香山饭店吸收了中国园林的建筑特点,采用了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元素,如墙上的景窗、青砖对绰、曲水流筋,但它们都进行了些简化,单纯地协调统一在现代化设计的总体环境中。室内中庭空间的处理也非常大气得体,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韵味,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传达。北京传统四合院经过创新与改进,体现了传统空间的特质。白色墙面上修饰着正菱形、正方形的几何纹样,重复着这些图案,黑白对比明亮,比例对称和谐统一,蕴含着节奏丰富,整齐排列这些纹样,产生了独特的美感。他大胆地使用了正方形、正菱形、圆形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重复使用和修饰,产生了浓厚的现代化气息,是香山饭店别具一格。这种重复某种设计元素到极致,会呈现出使人意想不到的美感。从而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体现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3.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书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表达式元素和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语言,运用中国书法在装饰设计中,风格简约,形式新颖,简单的技术,特别适用于大面积的室内装饰。现代室内设计更加注重文字的运用,是山东王斌的龙门造像,用木雕雕刻出传统的书法造像,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演示出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文字的深厚底蕴,以此为现代室内设计增添了内涵。又如现代室内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金属汉字甲骨文,与现代时尚发展相结合,既体现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文字的表现形式,又彰显了涌向时展的前列。 4.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现代室内设计是一个科技发展和文化艺术碰撞的产物,直到今天,科技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现代室内设计的设计师更加注重如何让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如何让产品功能和人们的主观感受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文化从传统装饰元素中来,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在中华民族中得到提炼和升华,所以想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的影响,创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经典设计现时间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在任何设计的历史发展趋势,任何类型的设计风格,和任何杰出的设计作品,都有完整的传统装饰艺术的基础,在传统装饰艺术的基础上升华和创新来提高文化内涵。 四、结论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室内设计中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内蕴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代表着我们古老民族创造和审美最原始的精神,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设计原理把传统图形符号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在研究传统装饰艺术的同时也可以开拓我们的设计视野,适度借鉴和运用相应的传统装饰设计元素,可以更好地体现地域化和民族化,受到西洋文化的强势的冲击,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中西结合”可以形成民族个性特征,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具有我们民族的特征又不落后国际潮流的设计,设计师接受开放的外来文化的同时又能与传统装饰内涵相融合,那样定会全面发展,传统装饰艺术理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王丽娇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高职建筑室内设计规划发展探究 摘要: 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有重视传授职业技能等特点,高职院校毕业生是行业人才的重要来源。文章对贵州省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大环境和条件及其发展改革规划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 关键词: 建筑室内设计;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一、贵州省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大环境 其一,建筑室内设计行业对专业从业人员有着大量需求。近年来,伴随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贵州省处在全面大发展的大环境中,建筑建设是着重发展的方面,建筑室内设计行业愈发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但是,建筑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据笔者调查,就贵州省而言,当前建筑室内设计行业内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从业人员总数约有3000人,贵州省高校(包含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的在校生约有5000人,每年毕业生约有1200人。根据目前贵州省建筑装饰类行业的发展状况,保守估计,近5年贵州省该行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至少为2万人。所以,建筑室内设计相关行业专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还不能满足行业市场的需求。其二,科技的发展,为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平台。科技的发展,各种现代材料、设计软件的更新,使建筑室内设计行业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获得了深远发展,建筑室内设计从传统手工表现模式逐渐转变为电脑制作与手工表现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贵州省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条件 开设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应该具备开设相关设计类专业的师资条件、完善的实验设备和充足的实训条件等。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开设有电脑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建筑装饰设计辅助方向)、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各院校应该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整合专业资源,实现设计类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特点,开设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要拥有一个业务强、素质高,且具有创新意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不仅要有从高校毕业的专任专业教师,而且要从行业一线公司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设计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兼职教师,专兼教师比例不低于2∶1。其二,完善实践教学环境。高职院校要建设可以满足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所需的校内实训基地,如高配置的计算机机房、装饰施工工艺实训室、集群渲染实训室等产学结合的综合实训中心。这些校内实训基地要具备高配置计算机工作站、绘图板、喷绘机、路由器、交换机及铺实木地板、涂乳胶漆等教学仪器设备,并加强校企项目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其三,加强学习资源建设。高职院校要建设校园网络,依靠完备、流畅的校园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平台和多元途径。如,为室内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打造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各课程题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当然,建筑室内设计相关图书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贵州省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发展改革规划 其一,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高职院校在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要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企业、行业聘请技术骨干和专家作为校外兼职教师,使学校的专业教学更符合行业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安排校内专业教师经常去企业、行业一线进行调研、培训和学习,使校内专任专业教师具备企业、行业双师型教师能力和资格,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室内设计教学。其二,将专业技能培养与行业资格认证考核相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到行业就业,必须具有行业职业资格证。因此,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资格认证教育。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对建筑室内设计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获得职业认证教育的资质,提升职业认证教育水平。对于通过教育培训和最终考试的学生,颁发建筑室内设计职业资格证书。其三,深化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专门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平面图制作、立体图制作、效果图出图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市场发展的变化,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合理完善、符合行业市场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于学生的教育,只有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这不能只体现在口号上,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贵州省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采用学分制,也就是没有设置选修课,所以调整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以上所述是对贵州省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发展改革规划的几点看法,希望对贵州省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有益,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 作者:胡晓雷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高职室内设计制图课程对策 摘要: 制图是高职高专室内设计、环境艺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技能课,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视图和绘图表达能力。但从学生相关课程的作业成果来看,目前上述专业的制图课程教学成效不佳。本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当前高职高专室内设计制图教学的存在问题,剖析制图课程的知识结构并探讨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制图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室内设计制图;投影原理;空间想象能力;图示能力 室内设计专业的制图属于工程制图,其本质是工程语言,是为工程设计和建设服务的。室内设计制图是高职高专室内设计、环境艺术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通过学习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相关知识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图、绘图能力。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课程,大部分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安排《制图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和施工课程作识图绘图能力的铺垫,同时专业理论课程如《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室内设计史》亦需识读大量图例进行课程学习。因此制图课程的教学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到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设计制图教学的重要性及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 不管是建筑或家具,任何人工物品的生成都有一个设计与施工(生产)的过程。设计意图由图纸来表达,施工或生产也是依据图纸来完成的。室内设计在实施的时候属于生产经营活动(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在实施的时候需要依据图纸进行预算、统计备料、编制施工方案与相关技术措施。无论设计还是施工,各个专业人员的协作都需要依据图纸来交流,因此,作为交流语言的工程图纸就有较规范的表达要求,且专业施工图作为工程承包经营的合同附件,通常具有法律责任。从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岗位要求来看设计制图教学的重要性,要工作岗位均需要以图纸为依托。据此,要求专业学生掌握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对于以装饰设计员为培养目的的室内设计专业,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绘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在二维纸介上正确地表达三维空间与形体、乃至工程构造物。 二、当前室内设计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当前高职室内设计、环艺类专业的制图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制图课程中投影是制图课程的主要理论部分,但教学环节普遍薄弱,三维形体表达能力与空间思维较差,学生对于稍为复杂的空间与形体不会表达,如各类楼梯、透空中庭、悬挑构件等。第二,对专业图的主次、基本逻辑关系未能正确掌握表达方式,例如立面图常常没有明确的指向,无法理解同一房间的平、立、剖面与详图的表达秩序,各类索引符号不能正确绘制与运用。第三,学生制图绘图基本功普遍不扎实,未能养成良好的专业制图习惯。例如各类图线的粗细、图面的工整程度等达不到要求;学生在制图学习过程中没有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如常常不自觉地用签字笔绘图,制图作业缺乏客观、严谨的作风。总的来看,尽管经过制图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堪忧,离高职“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目标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所绘专业图纸难以应用于工程实践活动。 三、主要原因分析 (一)制图教学理念上的一些误区 1.对投影原理重视不足。 制图课程一般从画法几何与投影原理学起,这部分内容是制图的理论基础。制图课程中投影基本原理比较抽象,因而导致学生觉得难以理解,不易接受;部分教师认为制图课程最终学习目的是为识读和绘制专业施工图,投影原理没有直接应用价值,无需多讲,或一笔带过、或直接从专业施工图开始教学。殊不知投影原理是工程制图的理论基础,如果将工程图纸比喻为工程界的一种语言,那么投影原理就是这种语言的语法,只有通过投影变换才能把三维的空间形体客观表达在二维纸张上,由于未能透彻理解投影原理,使得学生难以正确的表达三维空间与形体。 2.对专业图中的主次逻辑表达重视不足。 制图课程最终目的是能识读、绘制施工图,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施工图往往涉及房间与部位广泛,需要交代的各种平立剖、详图众多,不懂总、平、立、剖的表达秩序,不懂综合运用各种索引符号、详图符号进行逻辑表达是问题所在。 3.对制图学习中的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培养良好制图习惯重视不足。 制图课程一般从手工制图开始学习,但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正确的使用绘图工具、遵循的绘图程序抓得不严,因此学生制图作业所反映出来的图面粗糙,制图素养低,没有把最基本的正确制图技能内化为习惯。 (二)规范问题 由于目前尚未有国标级的室内设计专业制图标准,多年来一直沿用建筑制图标准,主要沿用的建筑制图标准有《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建筑制图标准》等。2011年,住建部颁布了行业标准《房屋建筑室内装饰装修制图标准》(JGJ/244-2011),室内设计专业因具有装饰装修工程涉及面广、工艺与材料创新较多、构造节点复杂等特点,上述制图规范并未能完全覆盖,给室内设计规范制图带来一定的限制,出现制图教学中图例表达混乱、不够统一规范等问题。 (三)教材问题 一是由于室内设计与装饰装修是发展很快的行业,现有出版的相关制图教材不能完全适用于教学。二是教材问题也跟教材编撰者有关,目前使用的装饰制图类教材的编撰者,通常毕业于土建类专业或艺术设计类专业。土建专业领域的编撰者编写的教材,一般投影知识编写比较详实,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由于土建与装饰装修相比较,工程实施对象、追求目标与主要材料有很大的差异,装饰装修的专业施工图往往讲解不足,很多教材中的示范图例为土建构件,未能更贴近装饰装修专业制图。而艺术设计类专业出身的教材编撰者,编写的教材对投影原理重视不足,基本原理讲解不透彻,往往是将投影原理部分一笔带过,制图教学中往往从专业图(装饰工程施工图)应用讲起,这是一个普遍的教学误区。 四、提高制图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加强教学设计 1.基本原理讲解要透彻。 尤其是几个重要的部分:投影的分类、基本体的投影、建筑形体的多面投影图、剖面与断面等表达方式;设计适度的基本形体投影练习(三视图),为使学生更好理解空间形体概念,也可安排一些轴测图绘制练习。学生练习后要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原理再分析讲解,使形体表达原理在学生脑海中得到巩固。 2.从形体投影开始,布置数量适中、针对性强的练习。 要求教师不但能讲清楚基本概念与原理、又能示范绘图给学生看,使学生从怕绘图到爱绘图、勤绘图,最终养成良好的专业制图习惯,并能得心应手地绘制表达。同时制图基础课程一般以手绘为主,在绘图练习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遵循正确的绘图步骤,培育学生严谨、耐心细致的绘图作风。 3.加强专业图中的逻辑表达训练。 所有的装饰装修施工图、特别是大中型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项目,其涉及房间与部位广泛,需要交代的各种平立剖、详图众多,专业图纸的设计绘制怎样理清主次关系、系统清晰的表达清楚,还必须正确应用各种逻辑符号如索引符号、详图符号,使得整体图纸表达系统有序、追索清晰。专业施工图学习中强调专业施工图的标准、规范与制图要求。同时装饰装修施工图还与其他水电、空调等专业施工图配合交集,如果制图基础的课时有限,亦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把专业施工图这块重要内容安排到下一学期,单独开设一门《装饰施工图设计与编制》,重点讲授专业施工图的设计与编排。 (二)利用多种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制图教学带来方式方法上的变革,应充分利用多种方式使抽象的投影原理直观化,如设计包含多媒体演示与纸质模型制作结合起来的授课方式: 1.CAI教学。 就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教学。传统制图教学多以挂图或教师黑板绘图,但传统挂图太小以致看不清,而黑板绘图较耗时间。笔者把投影原理系列挂图做成PPT课件,避免了上述问题,多媒体授课还方便相关知识内容归纳,例如投影的种类、投影的特性均可归纳在图表中,使学生对基本理论框架有更系统的认识;还可应用三维软件(如SKETCHUP)建模辅助教学。笔者在讲授投影的基本知识与形体基本表达方法时,用SU建立型、立体模型,即时变换形体的多面投影图、展示形体内部与剖切图示,通过三维演示把抽象的原理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演示,使学生易于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2.纸质模型与实物测绘。 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形体的了解,在讲授形体基本表达方法时结合纸模型制作,每个同学均亲自动手按所给出的尺寸折硬纸模型,然后根据折出的纸模型绘制多面投影图,此方法能加强学生的形体表达理解;而在学习专业施工图时,先安排实际装饰空间及家具的测量、然后按比例绘图,通过实物测绘来训练学生的构造表达能力。 (三)自编教材 室内设计与装饰装修领域的创新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高职制图课本或教材的相关内容必须适应发展形势。在此情况下,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或专业培养目标(如偏重于培养装饰设计员或施工员)及课程体系改革,组织专业教师编撰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制图教材。综上,高职层次的室内设计专业制图课程受到总课时的限制,理论内容应精简有力、够用为主。围绕本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授课内容,科学地安排知识难易顺序,务必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认知本课程的基本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制图课业,让学生充分练习,以此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制图与识图能力。 作者:潘永宜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低碳经济理念下室内设计体现 低碳经济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济理念之一,这一理念的应用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保护城市环境,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低碳经济理念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趋势,对室内设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近年来,环境问题愈加严重,人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加强了精神的追求。由此,低碳经济理念逐渐深入到诸多领域之中。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低碳环保理念,不仅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确保使用者的身体健康,还能提升室内设计的水平和内涵。 一、低碳经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1.转变传统的室内设计判断标准 人与自然社会协调有序的发展是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室内设计的根本目标。其以适度消费为基本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资源的浪费。不仅如此,消费者也不应将室内设计的奢华度作为判断设计好坏的唯一标准,应该强调室内设计的舒适程度和健康性,改变设计师固有的设计标准,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将低碳环保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 2.强调生态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低碳环保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追求之一,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对低碳环保的要求已经愈来愈高。随之,室内设计的标准也出现了变化,其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美学,并且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生态美学是以传统美学观念作为基础,将其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相结合,进而发展而来。其将生态与美学进行融合与发展,不仅满足了室内设计对美的追求,还实现了人们对自然、健康、环保的追求,进而成为了室内设计发展与创新的新方向。 3.节约资源,循环利用 优化资源、合理利用是低碳经济理念重点强调的内容。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资源的有效循环、合理利用是建筑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低碳经济理念的要求之一。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低碳经济理念不仅对环保事业有所帮助,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与提升也有极大的助益。因此,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合理的循环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二、低碳经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问题与前景 1.低碳理念与经济利润之间的矛盾 通常,室内设计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成本费用的影响,导致低碳经济理念无法完全有效的进行应用。例如,在进行材料选择的过程中,符合低碳要求的材料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费用,这就导致其与设计公司所要追求的利益目标产生了冲突,最终影响了低碳经济理念的应用。 2.传统装饰行业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与室内设计行业匹配的小行业层出不穷,例如,雕塑装饰、手绘装饰等等。其主要运用新材料进行创作设计,符合低碳经济理念,但是与传统设计理念相悖,传统墙纸价格低廉、生产效率较高,可以创造更多的利润,因此影响进行行业的发展。 3.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室内设计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各类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如,最近普遍出现的雾霾,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愈来愈重视环境的保护、节能环保理念的应用。由此可见,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低碳经济理念符合国家建设的需求,在未来有宽广的发展前景。 三、低碳经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措施 1.改善室内空间布局 室内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也就是对空间功能的需求。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低碳经济理念能够更好的符合人们对空间功能的需求,为人们的居住带来更多的便利。低碳经济理念强调装修的质朴简约,拒绝使用污染性强、气味浓重的装修材料。在房间布局方面,避免隔断等装饰手法的运用,设计师可以通过空间的变化来实现设计的效果。减少对房屋架构的更改,根据其原有构造进行适当合理的设计,进而避免成本和材料的浪费。此外,在空间功能方面,为了使空间功能最大化,为人提供更多舒适合理的环境空间,如今较为普遍应用的设计理念为“少即是环保”。所谓“少”,就是减少空间的装饰、减少室内的改动。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空间的变化,避免隔断、花样等手法的使用,进而增强室内空气的流通,减少空调、风扇等家电的能源消耗;少改动就是对设计合理性的强调。在施工的过程中减少消耗,避免成本的浪费。在这些方面,消费者可以与设计师之间进行协商和沟通,通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尽量避免室内的改装工作,将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发挥。例如,客厅的窗帘可以采用轻、薄的材料,进而使客厅内获得更多的自然光并且保持通风性。不仅保障了室内的低碳环保,还为室内设计增添了美感。 2.重视材料的环保性 伴随着社会建设的逐步加深,原有的天然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建设的需求。进而,人们开始对天然材料进行相应的加工与合成,使其能够满足人们对材料的需求。而随着低碳环保理念在人们思想中的加固和加深,绿色环保的低碳材料应运而生。所谓低碳材料,就是其不仅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再生性,在生产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中耗能较少、污染较小,并且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不会产生污染物,可以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例如,树脂材料等。这些材料改变了原有的材料生产方式,具有低碳、美观等诸多优点。将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室内设计就必须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性。首先,现代较为普遍的设计手法是选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材料,并且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数量和使用种类。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采用简约低耗的设计手法,合理的运用色彩和材料,进而使室内空间不仅具有美感,还保证其健康环保;其次,提升材料的使用率,加强循环材料的利用。在室内设计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废弃材料,这些材料可以进行回收和利用,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其成为生活必需品或装饰品。例如,可以将废弃的纸板改造为宠物房等等。此外,家具的选择也要尤为重视,其是人们生活中必要的活动载体。在选择的过程中,设计师要重视家具尺寸与室内空间是否符合,家具的色彩风格与室内设计的风格是否符合。注重家具材料的选择,木制家具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要求,人造板材会释放大量的甲醛,对人类的身体有害。因此,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家具材料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关注点之一。环保材料的应用能够确保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极大的改善环境状态,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环保、健康。 3.加强室内物理环境的改善 室内的物理环境主要有通风、采光、噪声等方面。在通风方面,室内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以此来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避免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同时也可以减少空调、风扇等家电的消耗,节约电力资源。所以,良好的通风环境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在采光方面,自然光照可以有效减少人工照明设备的使用,其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实现低碳环保。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注重室内家具的摆放、窗帘的选择等内容。此外,如果无法对自然光加以利用,设计师就要合理利用灯具,选择环保节能的灯具实现绿色环保。所谓绿色照明就是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细致的分析,然后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器材,进行科学合理的位置摆放。在此,设计师不仅仅要重视光源的位置、亮度,还要注重光源的颜色。通常,卧室内的光源需要采用暖色调,给人以舒适温馨之感。而主光源需要有较高的照明度,所以其多采用冷色调的光源,以此来保障室内活动的安全进行。在照明位置配置方面,设计师需要系统化的进行考虑,根据室内的空间形式、家具的材质等细节进行设计,避免光污染现象的出现。将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光源处理与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之上,在确保采光良好的同时,也要确保室内光照时长的合理性,满足人们对室内美感和健康的双重需求;在噪声方面,有效的防治噪声污染是室内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设计师要合理提升室内隔音效果,如采用防潮隔音、铺设墙边带等等。此外,设计师要有效利用空气隔绝噪音的原理,对管道噪音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选择保温隔音的材料,增强隔音效果。加强吸音材料的使用,用石膏板取代水泥板,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合理降低室内的噪音,为人们建立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更进一步提升室内的环保性,使其满足人们对低碳环保的追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低碳经济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其能够提升室内设计的节能性和舒适性,为人们带来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满足人们对绿色环保的追求。为此,设计师要重视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加强低碳材料的运用,改变传统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观念,确保室内的通风与采光,降低室内的噪音污染,使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发挥效用。 作者:姚佐英 殷文清 单位: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居住空间整体室内设计研究 摘要: 本课程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对常见家居空间进行功能划分,能够根据施工工艺、客户要求、美学意境对家居空间进行设计、绘制方案图、效果图和施工图;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家居空间类型、设计方法、常用人体工程尺寸、色彩的搭配、灯光的类型、家具陈设等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意设计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审美的修养,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室内设计专业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室内设计;空间设计;整体设计 1《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课程设计目标 (1)能力目标 能够对家居空间与业主沟通,进行实地调研并编写调研报告;能够根据业主信息选择家居空间功能,结合业主要求确定设计立意;能够熟练的利用软件按绘图规范绘制图纸(平面图、天花吊顶图、立面图、效果图);能根据装饰风格选择装饰材料、家具、陈设品;能够结合设计立意、项目书对业主进行装修汇报。 (2)知识目标 了解家居空间的设计领域及发展前景;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概念、作用、设计原则;掌握家居空间设计的空间类型、装饰风格;掌握设计前期调研的内容;掌握家居空间功能区域及空间功能划分的方法;掌握家居空间基本设施、人体工程尺寸、设计方法,并熟悉家居空间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掌握家居空间的家具陈设、灯光照明、家具陈设及色彩心理等相关知识。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养成从室内设计专业人员角度进行评价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编排信息能力(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成功案例、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典型工作任务 本课程共设计了3个项目和15个任务,内容涵盖了家居空间室内设计过程中的经典户型设计,并且所选项目任务基本覆盖了家居空间室内设计的所有知识点,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增减。 3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以“项目教学”模式教学,课程可建立项目教学情境虚拟公司:例如“XX室内装饰公司设计部”,老师是项目部总工程师,每班设立7个项目组(7组),每个项目组由4、5名学生构成,每个学生轮岗担任项目组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每个学习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阶段法开展,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承接,任务完成情况汇报,进度检查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各项目部制定自己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老师介绍各个项目的背景,以项目部为单位领取图纸、工具书,填写登记表,各项目组负责人与项目总监签订合同书和任务书。 4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本课程的课程任务要明确,以真实项目、任务的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课堂就是公司,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学生能更多接触实践,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且反复训练,提升技能,最终达到课程的所要求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作者:郝丽宇 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公共室内设计语言灯光艺术应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室内环境作为人们生活主场,空间设计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如何将照明与室内结构、环境空间更好的衔接,在满足空间基本照明需求的基础上,将灯光设计语言以丰富的形式表现出功能价值、美学价值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方法: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来梳理课题的方向脉络,从灯光设计的物理、心理效应及营造手法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结果:通过研究使得室内空间语言更加丰富饱满有层次,被人们更大程度的认识感知,这对城市人居生活空间的营造,研究意义重大;结论:灯光设计对空间的组织分割、美化所产生的作用影响很大,所以室内灯光设计语言的研究为室内设计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序言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光是人们和空间交流的介质,是人们视觉感官作用于建筑空间的主要媒介之一,灯光设计中的照度、亮度、色彩、分布方向等都是灯光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所以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照明需求的基础上,更深层的研究灯光艺术与空间结构叠加之后所表现出的功能价值,美学价值。灯光设计为室内空间表现的主要形式之一,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灯光设计作用于室内空间中,通过组织、分割、美化空间等多方面处理手法,对空间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空间性质,合理的利用灯光设计,才能烘托出既定的室内氛围,扮演好其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角色。对于灯光设计研究的推进也反映出了科技水平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发展,及审美价值的提高。本课题可根据研究内容,通过书籍资料的查阅,去构筑理论平台,深入了解灯光设计;实地调研,对于优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积累资料;将理论研究与实例结合,去深层次的认知灯光设计在室内空间中的构成应用。从功能、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室内设计的其它相关构成要素,系统的分析,才能有效地研究学习。 2.室内灯光设计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是巴金文章《灯》中的一段话。人们对于光的感觉,不仅包括生理体验,还包括心理过程体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文化底蕴的催促,灯光的发展也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着。随着第一只碳丝白炽灯泡的出现,人工光源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推进,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着。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随着欧美工业技术发展,室内灯光设计也走着‘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发展方向。密斯和菲利普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除了建筑外部的极简结构逻辑,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计算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的协调,使得灯光表现和建筑结构互相叠加,相得益彰,也为灯光设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主义之后,灯光设计才开始出现大量新的设计风格,与高科技结合,不仅丰富了室内设计的内容,更是多文化的融入。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室内设计语言的多元化发展已更多的转向艺术思维的寻求,表现手法也更加成熟,从探索到反叛多方面的尝试创新,在宽广的发展路线中开启了全新的天地。而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照明设计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近十几年里,灯光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致力于照明艺术的创新表现。虽然目前与国际水平还存在差距,国内的灯光设计偏重技术,设计师对光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注意不够;对于光环境的探讨与室内设计分类的现象明显,比较注重灯具造型而忽略光影带给空间的视觉效果,无法营造空间的精神境界。室内灯光设计也受着经济、政治、工业的影响,有着很多不足,所以需要不断的尝试突破、发展创新。 二、灯光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灯光设计在室内设计运用中,其照明形式分类复杂,按照明目的一般分为环境照明、目标照明、气氛照明。环境照明即为普通照明、目标照明是为空间中某一主体而提供的局部照明、气氛照明则是以空间气氛的营造为主要目的。灯光设计将技术与艺术融合运用到室内空间中,除了照明类型的分类规则,设计上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运用原则,才能更好地营造出满足生活功能需求又符合精神需求的室内条件。 1.功能性原则 通常人们进入一个室内环境,第一感觉便是视觉感知,所以照明设计就是人们接受信息的第一重要依据。照明设计包括灯光设计和自然光设计,它受场景、空间、参与对象等因素的影响,以选择相应的灯具、照明方式来达到空间适宜的亮度、色度、及对展品的色彩还原度等。其中,照明设计中的灯光设计不仅要符合室内基本照明的功能需求,还应多注重其它功能作用。灯光设计还包括划分空间、人流动线引导、丰富空间层次、烘托环境氛围、强化建筑结构等多方面作用,通过不同的形式设计来完成它在室内空间的功能需求。 2.美观性原则 灯光设计是美化装饰室内空间的重要手段,它在满足照明功能作用的基础之上,也有着美学价值的探究作用。灯光的数量、色彩、空间的尺度比例、照射形式等因素对于改变空间形象,烘托艺术氛围起到决定性作用。适宜控制灯光的节奏、色彩表现,以其形、色、质等要素来体现艺术价值与情感体验的协调,以变换的光效果贯穿流动的空间,将美学认知带入室内设计中,是灯光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构成要素在美学表现上的重要手段。 3.经济性原则 照明设计和布置的科学合理性在室内光环境设计原则上不容忽视,从照明设备的成本、装置、运用、到后期维护,都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原则,光源选择应更加注重节能耐用的灯具,装置设计上应多考虑便于维修更换,华而不实的灯光设计只会造成经济和能源的浪费。 三、灯光设计在公共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灯光设计是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形式表现的重要手段。除了空间使用功能需求之外,对装饰作用需求也要全面把握,所以灯光设计对公共空间设计语言的表现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营造空间氛围 如果说建筑是固定的乐曲,那么室内空间中的灯光艺术就是音乐中跳动的音符,灯光设计从灯具本身的设计到灯光效果表现,呈现出的艺术形式异彩纷呈。室内灯光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照明,以漫射、反射、回射等手法丰富空间层次;以光源的色温、色度变幻增添空间情趣,通过有色无形的手法表现烘托环境氛围,创作丰富的空间语境。圣地亚哥唐致道餐厅中的灯光设计是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构成者,灯光不同颜色、照度的表现明确划分了吧台区和卡座区,起到分区明确的功能作用。不同颜色反射到立面墙上形成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别有风味,配上彩色的造型桌椅,仿佛让人置身奇幻世界中,其灯光设计不仅修饰了简单空间结构带来的表现形式的不足,并为环境增添了趣味性的艺术氛围,也调动着体验者的情绪变化。 2.丰富空间表情 室内空间本没情绪可言,但光影的塑造在室内空间中的演绎可以唤起人们心理效应的情感性、情绪性的变化,让人感觉到空间的品格属性,如欢快愉乐的空间性格或冷峻肃穆的空间性格。具体来说,光色设计上,暖光源的照明变化让人觉得热情正面,冷光源的表现让人觉得冷淡阴郁;而形式表现上,变幻的线性光让人感觉生动活泼,平稳的光面叠加让人感觉稳重平静。除了借助灯光照明外,还要借助光影产生的效果,变化且有层次的光影效果也是丰富空间表情的主要因素。结合我赴美调研的博物馆案例,图二中的大都会美术馆,由于其坐落于市中心,室内设计讲究闹中取静,其灯光设计的表现则更值得探讨。进馆大厅以大廊柱、高台阶、穿插变换的拱形圆顶为主要组建结构,给人沉稳气派的视觉感,但也避免不了硬冷死板之气。灯光设计考虑到顶棚空间及建筑结构特点,采用了明度低,色温高的暖光源沿顶棚石膏叠层走边向上打灯,做线性灯槽效果,并在两边廊柱表面配以筒灯做辅助点光源,将建筑结构的特点通过光影叠加在相邻建筑表面表现出来,加强了空间结构的轮廓描述和层次变化,又为室内环境增添了庄重不失温柔的空间表情,烘托出柔和亲切的情绪氛围。 3.增添空间活力创新艺术表现 灯光设计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赋予了空间灵魂和活力。灯光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不同照度的灯具表现、序列形式的布置或是明暗光线衔接等手法来强化空间立体感,使灯光设计与空间艺术形式相结合,这也是对空间艺术性加工和改变的有效手段,为室内空间增添活力。长沙市小吃店,店内设计紧贴主打食物米粉的主题,层层铁架子搭建成木盒造型沿四壁水泥墙安装,中厅顶部挂有无数细密钢丝垂钓空中,意指米粉面条,灯光设计采用不规则错落吊置的灯泡隐藏在钢丝内,中厅的大型吊顶灯光装置成为空间焦点,灯光设计巧妙的结合了建筑结构的肌理表现,及其它艺术造型装置,空间表现上融入传统手工艺文化,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质朴又不失活泼,充满表现力。灯光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大到展馆小到商业空间,艺术形式都丰富多样,如洪科宁所说“我们是为了让人体验和感受而设计,一个有光的空间是在人们的意识和心灵中创造出来的”这便是对光设计在空间设计中的艺术性解读。 四、灯光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灯光设计现如今已飞速发展,在科技智能化、节能生态化、设计多元化、地域文化性等方面都具有无限探索的可能。在科技智能上,将高科技手段与人们对灯光环境的需求相结合,合理操控灯光的色度、照度、运行成本等要素,在有效的智能化控制上,达到照明功能全面,表现效果优化、功效高、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灯光设计最佳的功能效果。在节能生态上,灯光设计力求做到小耗能的优化发展,以生态理念贯穿设计,提高使用者的生态意识。以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将人工光源设计与自然光结合,适应时展需求,来创造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室内生态环境。在设计多元化方面,灯光设计已进入多元化发展趋势,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功能的全方面作用都在不断创新提高,大胆的尝试灯光艺术的各种风格概念和生活功能之外的表现形式,积极探索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在地域文化上,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生活习惯不同,以至于在室内灯光设计手法上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对于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传承,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展示出来灯光艺术新旧理念的碰撞是室内设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理念的植入是其不断前行的动力。 综上所述,室内空间设计伴随灯光艺术的发展,在人们生活环境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起到满足人们多元化生活需求的作用,并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生态化的理念推进,在未来的发展上会更加成熟全面。 作者:张钰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人才培养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今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社会实际应用需要的关系,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所具有灵活创新和实战性发展趋势,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方法、兴趣、应用、就业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今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以及更好地结合传统职业院校的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应用需要的必然性,在培养上使用“新三知变通法”和“葫芦形”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出具有时代创新意义的人才培养价值。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用需要;室内设计;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主要目地是去培养符合社会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能人才,不过,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其关键是在培养人才的方式和方法出了问题。倘若一直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很多学生没有热情去学这门课程,更不用说以后服务社会,高职院校也因此难培养出真正能够在一线工作的具有德才兼备、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1应用需求上室内设计人才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类,第一类是按部就班式学习,受到传统的设计教育的影响,一般由基础到技能深化,不断以大量理论灌输,这是大多学校的设计教学模式,受传统固有式的思想影响。第二类是以实际为主要教学示范式,这类方法有不少学校在尝试,把实际应用讲台搬到企业上,用社会实际应用来强制式教学设计,虽然有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时间长了就会发觉它的拔苗助长式培养人才方式有碍设计人员的可持续向更深处层发展,因为其缺乏了理论的指导和科学性的思维锻炼。第三类是以方法为主轴诱导,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室内设计人才培养,采用弹性的人性化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把室内设计社会应用需要的核心关系连接,培养出会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能灵活变通、快速适应社会的综合应用人才,这类人才是在社会上更具有就业和生存竞争力,在室内设计行业中容易得到同行的认可。其特点体现了五个原则:1)应用与理论相结合2)需要与适应性相结合3)兴趣与技能相结合4)被动性与主动性相结合5)专才性与通才性相结合。 2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人才创新培养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用职业室内设计师的眼光来思考和融合教学的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这方面多做功课,不能单单为了做纯粹的书本知识和其它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支撑,需要教育者先要做社会市场的体验者,没有经历很难在学生面前有很好的说服力,更没法发现教学与需求上的关系问题。在实现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本人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现存室内设计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在近几年取到了理想效果。其中有两个方法是效果最为突出:“新三知变通法”,“葫芦形”培养法。 2.1“新三知变通法”,就是把用认知、融知、悉知来进行教学,这比传统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习惯模式的无知、混知、稍知有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把高职院校学生在短短的三年大学学习(一般两年半,有半年出去实习)能清晰地对专业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过程,笔者曾经通过调查发现,有不少高职院校的老师是完全按传统的三知去培养学生,结果到教学的中段,已经有不好学生选择放弃专业的学习热情,到学生毕业阶段能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人不到10%,这样的结果其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如果把学生引导到一开始认知专业的前景性,把学生的兴趣慢慢激发,在过渡到大二阶段,再把基础课,例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表现技法、电脑绘制技术、材料、构造技术、预算等引入方向,相信这个融和认知的过程是学生最艰苦,也是最充实的过程,到大三阶段,因为有了前段的苦练,慢慢熟悉知道自己的专业和方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更系统的把学生思路清晰指明,学室内设计已经变成愉快的求知过程了。 2.2“葫芦形”培养法,其做法就是收、合、放,这个方法主要是从行动做法上进行人才培养,收就是教师先把社会应用最普遍的室内设计专业知识在学生刚进学校的时候就开始传授,不能一开始什么知识在讲,那样很容易出现抓不住重点,讲最核心的需要应用知识先讲,学生听了之后会一下把知识面收窄,专心专研这些知识点,在完成这个程序后,就可以把室内设计这个学科的各方面知识根据课程安排去交合学习,培养综合知识能力。最后一步就是放,这个程序其实就是学生的就业选择方向,经过在高职院校专业技术培养后,在最后的学习阶段,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的专业特长来进行就业,学生的就业面就有了选择类别:施工图绘制员、电脑效果图绘制员、方案设计人员、软装设计人员、预算员、施工管理员等等,学生一开始职位可能是最底层,但这也是很多优秀室内设计人才的必经过程。 结语 当今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需求与人才滞后培养的现象,作为应用型人才最为密切的高职院校,要区分其与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向,用创新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进行室内设计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培养,努力把教与学用彼此平衡的关系协调起来,把新的活力注入人才培养中,满足室内设计行业的人才补给,解决市场应用需要与高职院校人才高效接轨社会问题。 作者:余德生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空间改造研究 我们都知道,要想让建筑设计趋于优秀,应该让建筑设计的内外环境相融合,就一栋建筑而言,其自身优良和内部空间结构有很大的关系。进入新世纪后,国内文明进程不断加快,人们逐渐重视起室内设计空间改造问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改造者要以使用者的需求以及融于城市的和谐进程为中心,这样才能让城市生活更丰富。笔者在文本中首先分析了空间极其种类的定义,然后探讨了空间改造,最后以实例研究了室内空间改造,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空间改造的水平和质量。整个城市区域是城市规划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筑。当前,人们对包括学习、生活、娱乐在内的场所要求更高。因此规划好建筑物室内空间的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改造室内空间的过程中需要以人们的需求相协调,力求打造出全新的设计理念。笔者在本中首先分析了空间极其种类的定义,然后探讨了空间改造,最后以实例研究了室内空间改造,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空间改造的水平和质量。 一、空间定义及其种类 在建筑学上,我们可以用“围合”两个字来概括空间的概念。有很多种方式来对空间进行划分如类比性、对比性等。但是,不管空间的种类怎样,组成其的都是不同的界面进行围合而成的,我们通过围合形式的差异来突出空间内容的差异。一般具有实用性,功能空间主要凸显空间的居住、聚会等娱乐活动;和功能空间相比较,有一种空间的使用性并不是太明显——形式空间,一般在主空间中发挥装饰的作用;我们又把聚集空间称为交往空间,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知主要让人们的交往需求得到满足,该类型的空间在生活中最常见。同时除了这几种分类之外还有其他不常用的空间定义和分类。 二、室内空间改造 1.改造空间结构 以前,对室内进行设计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以技术领域为外延,对空间的视觉感受、优化经济以及合理的功能配置等未加以重视。如今,室内设计不仅重视室内装饰的色彩、质感、人文等,也对室内空间的视觉感受、合理的设计功能等加以重视。在改造室内空间结构的时候,我们要对垂直方向上的柱子、陈设等限定因素加以考虑。改造室内装饰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移动墙体,使用柱子隔断等对空间合理的布局。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空间,强化室内空间的功能性;不仅如此,空间的视觉感更美,更加突出整体优势。 2.功能定位 对一套房子的好坏进行评价的时候,其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角色为功能。就大多数消费者来讲,由于装修经验很少或者没有装修经验,第一次进行装修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的主要是美观、享受,对其功能性、方便性等未加以重视,所以一些错误很容易会犯。完成装修入住后就会后悔,因此会重视起室内空间设计的改造工作。在改造室内空间的时候,使用者应该主动向设计人员陈述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设计者则以此为基础和功能性相结合对设计方案加以确定。改造空间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对时下的经济特点、文化特点、自然特点进行反应,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室内空间的过程中应该全面的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保证改造方案符合区域的生活需求。要想改造的生活环境适合自身的需求,必须要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人的生活、行为全面的研究。改造空间的过程中,要对两部分内容进行综合的考虑:平面布局、基本功能。我们要全面的考虑生活中的各种功能,然后合理的进行布局。 三、室内空间改造的实例——客厅 1.对客厅空间功能区进行合理的改造 空间的功能区不仅要规划的合理还需要相互协调。以现代人的追求来看,一般把客厅分为三种区域:就餐区、功能区、休闲区。就餐区应该和厨房相距较近,便于吃饭;一般要求会客区大方、明亮,合理的布置光亮,让来访的客人感到亲切、温馨。对休闲区而言,笔者建议应在安静处,让使用者的静谧需求得到满足。不管怎样,经过改造空间之后,三个区域的装饰格调应该相协调。让人们有一种明朗的总体视觉感。 2.对客厅空间的色彩布局要合理的设计 人们的审美观以及审美个性可以在室内色彩的布局中展现。就客厅空间的色彩布局而言,为了让空间更显整齐,要求具有统一的色调。可以把一些软装饰用于客厅的点缀色,把一盆富有生机的植物摆放在客厅中让人有清新的感受,不仅反映出主人的心境,也会得到来访者的赞赏。同时对灯具进行合理的布局也会让空间的层次感以及氛围烘托更甚,这也可以作为一种强化客厅色彩的方式。 3.客厅地面的改造要合理 为了让客厅的美感更统一,因此就需要在客厅的地面使用同一色彩,不仅显得整齐划一,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铺设分辨出空间的用途,达到分割区域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现代建筑而言,一个人对空间感觉的追求在空间改造中可以体现,在完成改造空间之后,内在的空间次序以及内部的景色会呈现。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科学技术在不断提升,改造空间的技术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完成改造空间后,不仅让建筑使用者和城市的需求得到满足,让城市的生活更加丰富,平添城市的活力。同时,改造空间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度,以便于使用者很好的享受生活。 作者:张群 李映彤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竹材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在向低碳化生活演进的同时,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也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纯天然的竹材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本文就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一个探讨。 一、引言 竹材是一种纯天然的装饰品,它重量轻,强度大,韧性好并且生长周期短,纹理和肌理非常的自然。伴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兴起,竹材变得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因竹材具有经济性和环保性等优良特点,成本较低,又有非常好的装饰属性,再加上竹子代表着我们东方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竹材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 二、竹材装饰室内的优点 1.环保性 现在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旋律就是环保。竹子的生长周期短,生长环境相对没有那么严苛,相较于其它材料对环境污染小,对资源和能源效消耗少,竹制材料更被视为钢筋、水泥及木材的替代品,竹材更拥有独特的自然属性,可循环利用性,因此竹材是完全符合当代环保理念的。 2.经济性 我们在装饰室内时首要考虑到问题就是如何用较为低的价格打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室内环境,现在的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如果能够找到价钱不高但是相当有使用价值和高质量的室内装饰品是非常好的,竹子完全满足这个条件,竹子最重要的优点之一就是它的价格跟其他装饰品相比较为便宜,但是质量也很好,满足大家经济性的需求。 3.耐用性 竹子另一个优良特性那就是耐用,如果处理得当,竹材装饰品的使用时间是约为三十年,只要在挑选竹子种类的时候充分了解其特性,做好竹子的防腐处理、老化处理和损坏的部分进行及时的更换等,这都可以增加竹子的使用寿命,而别的装饰材料耐用性不及竹材。 4.柔韧性 竹子的纹理通直,色泽好,劈裂性,弯曲度和柔韧性都不错。竹材的弹性大和弯曲性好就可以满足造型设计设计的需要,竹子经过劈篾而成的篾片可以编制成各种不同的平面的或者立体的图形,使得竹子形成它独特的观赏性和艺术性。5.艺术性竹子自古以来就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在古代许多文人都喜欢用竹子比喻自己的品格坚韧高洁,现代人也有很多用竹子装饰自己的屋子,这都是受竹子的文化性和艺术性的影响和延续。 三、竹材在室内设计当中的应用 1.铺地材料 一个房子的地面设计非常的重要,消费者在选择地面铺设材料的时候一般都会考虑该材质的抗压程度、抗污性和美观程度,于是很多人都选择了用竹材当做铺地材料,竹地板一般是使用毛竹来制作,因其纹理自然,跟木板相比它的色差、收缩性和膨胀性都比较小,硬度也比普通的木板更高,导热性低,有特殊的香味,保养也相对容易,但是竹地板比较容易受到日晒和潮湿的影响,会出现分层的现象,所以说使用竹子做地板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2.贴墙材料 同地面一样,墙面的设计也非常的重要,选择墙面装饰材料对整个室内空间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贴墙材料的选择上一般是选用原竹或者是用竹饰面板来贴在墙面上装饰,可以给人一种质朴和空灵的美感,竹饰版面是用竹条胶粘制而成或者是竹子经过各种程序或通过平面编制和立体编制成的,现代的室内空间很多使用原竹或者是竹制面板装饰墙面,既可以隔音又可以吸音,并且可以保持室内的温度,因此很多人选择使用竹材来作为贴墙材料。 3.各种装饰材料 竹子的韧性好,能够满足各种造型的设计,一般来说竹子在装饰室内的时候可以做成屏风、竹门、竹家具、竹雕、竹灯具等等,把较为粗壮的竹子通过加工手艺做成不同造型的竹屏风,可放在新中式风格或者是东南亚风格的室内当中;竹门可以分为竹板材门和竹屑门,一般以毛竹为材料,通过对竹材结构多变的颜色处理,可以满足消费者各种颜色的需求;因竹家具具有吸湿吸热、质感光滑、韧性强等特点,所以很多人喜欢使用竹材质的家具,例如竹椅、竹柜、竹茶几、竹书柜等,竹子可以打磨做成各种装饰材料。 四、总结 室内设计本身来说就是把文化和设计融为一体,竹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竹子在技术上、艺术上和经济上都非常适合现代室内设计的要求,竹材的自然属性能够和现代的技术完美的结合,竹子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越来越多的竹材也被利用到室内设计当中,竹子的使用很好的诠释了人们的绿色环保观念和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作者:崔明明 李晶源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设计几何形态应用 现如今,飞快发展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小到挂件、桌椅的搭配,大到室内整体的效果要求,让设计者对室内环境的改造越发的重视起来。这种对个性、对艺术效果而又复杂新异的居住环境的追求,从而让独具艺术性、实用性与新异性与一身的几何形态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来越多,从而透漏出几何形态在室内设计当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本文从几何形态的基本理论认识着手,进而对室内空间设计当中所运用的几何形态进行探析,最后深入分析在室内设计当中运用几何形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得出几何形态所具有的独特的设计魅力,以及其所具有的实用性特点与艺术性特点的完美结合。 一、几何形态的基本概况 “几何”一词出于“geometry”当中前三个字母“geo”的音译,也同时是几何学的简称,而最早则出现在明代意大利利玛窦和徐光启两人合译的《几何原本》当中。人们在生活的实践当中对各种形状(例如圆、方、厚、直线等)进行了相关的认识,从中分析其位置和数量所产生的关系,随后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几何学的概念。因此几何学是对几何形态所存在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之间所具有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学科。“形态”一词在《辞海》当中定义为:“形状、神态”,同时也泛指事物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之下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从而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形态所指的是物体所具有的外形特点和神态特点的结合,从而造就了形与态之间的这种相互结合、不可分开的特点。所谓“无形而神则失,无神而形则晦,形与神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因此如果想要得到审美的形式,首先应具有比较美丽华丽的外表,同时匹配精神的状态,才能获得“形神兼备”的特点。 二、室内空间设计当中对几何形态的运用 在室内空间设计当中,几何形态的运用主要以室内空间作为载体。并融入功能特点与情感的相互结合和渗透,通过设计者的创意构思以及具体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并有效的结合空间装饰材料的选用和搭配,从而使得室内空间在使用功能和视觉上产生完美的体验效果。依据现实生活的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搜索可以得出,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作为室内设计当中最为根本而且最为常用的几何形态,因此笔者同样以着三种形态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阐述这三种几何形态在室内设计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装饰性以及情感性特点。“方形”作为我国文化当中最为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其与社会的经济、建筑等都具有非常米钱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便显出传统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方形来说,其主要具有完善空间的特点,并能够更好的将空间进行整体、局部和虚拟空间进行层次的分割,并多以直线进行元素之间的构成,给人以简练、精干的感觉。如简约风格的室内设计当中,其物体的造型多为方形为主,通过大小、摆放、组合的不同,对空间的单调性进行调节,从而营造出简介而又丰富多变的空间气氛,表现出几何形态自身所具有的美感,同时也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团聚收拢、完美集中”是圆形在室内设计当中所固有的特点,运用这种几何形态能够将空间中的零碎空间进行整合,从而不会受到空间当中的角度以及方向的困扰,表现出向心的艺术效果,并体现出团聚收拢、完整集中的特点,从而给人饱满、完整的美感。因此,在室内空间设计当中,圆形的形态运用早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中国的艺术设计文化当中,圆形的出现不仅仅只是对科技以及形式的融合,其更多表现在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和对生命所产生的感悟,从而形成了圆形的思维形式,并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审美思想,从而达到卓越而圆融的艺术境界。三角形可以充分体现出空间的稳定性以及活泼感,而不同的三角形又可以将空间表现的非常的生动、灵活。如:锐角三角应因其固有的锐角,能够充分体现出张扬、尖锐的感觉,在空间当中对其合理的实用可以极好的表现出空间的前卫感;直角三角形则保持其对称性和活跃的特点,特别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更能表现出空间当中活泼与规矩相兼顾的特点;钝角三角形因为其具有跨度大的特点,一次其活跃性最为强烈,也因为其相对圆滑,因而更容易与空间融合。 三、室内设计当中运用几何形态的基本原则 随着几何形态在室内设计当中运用的普及,其相对独立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使得室内设计的装饰语言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并逐渐满足了人类在生活当中的各方面需求,但是在室内环境当中运用几何形态进行设计业同样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构图合理、融合空间”。在空间当中对几何形态进行应用必须协调和统一,确定好室内空间当中几何形态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形态,避免几何元素运用过多而产生的的主次混乱、层次不清的效果,同时也应该避免过度的统一儿时的空间环境过于统一而显得呆板的特点。并且要注意空间的功能,分析各个空间的主要性质,例如聚会、娱乐、休息等,从而对几何形态的运用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更好的区分空间性质特点。其次“塑造节奏、融合感情”。节奏和韵律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几何形态是对空间节奏进行塑造的有效手段,通过统一的节奏以及韵律的方式,让空间丰富而不杂乱,运用点线面的结合让空间更加充满节奏感和灵活性的特点。然而在把我节奏的同时也同样要注重把我人类的心里和胜利特点,只有掌握人类的情感需求,才能够更好的塑造出满足人类生活、工作所需要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的室内居住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作者:满鑫鑫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艺室内设计材料美分析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也随着提升,各种室内材料也层出不穷.现今,随着人们生活空间形式不断的发展变化,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室内设计中的材料选择与搭配.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即材料美的理念、材料搭配的美学意义、材料搭配组合方式进行了探讨与浅析,旨在发掘材料搭配应用的潜力,让设计者正确把握和深入理解材料组合,从而,展现自己最佳的设计意图,突现材料最佳使用率.打造和谐环保的室内环境. 关键词: 室内设计;材料组合;美学 设计建筑者们不但赋予建筑材料建筑物外衣的内涵,还给予了其内在精神.构成环境的物质因素包含性能、质感、肌理与色彩.空间环境还有着不可缺少的特性,即:环境、结构、形式与功能,这些特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进行制约,从而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体系. 1材料美的理念 1.1结构属性 要想充分发挥材料的可塑性,并做到物尽其用,结构成为这一过程的关键性环节.当今时代要求不断创新结构,几何组件框架结构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一结构以插接组合为基础,通常由多由空间管材和球体多向绞节件组成.再借助配件的功效,几何组件框架结构就能够呈现多样化的设计理念,彰显其特有的特质和饱含无究魅力的艺术性.任何建筑都有其特有的结构属性,要想实现建筑的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有机结合,就首先要了解与掌握建筑材料的结构属性,以获得理想化设计成效.新材料与新结构不断涌现,这也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被注入了更多新鲜元素,我们的视觉也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所以,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与掌握材料结构属性. 1.2知觉属性 视觉环境设计强调产品要符合人的视觉与心理审美的标准.我们会把材料本身呈现出的知觉印象以及经视觉过滤后产生的心理现象,称为材料质感.光和色依赖材质而得以展现,因此,作为室内环境形式的要素,材质的光泽度、肌理与硬度会对人的感官产生直接作用.因此,依托材料本身展现的特性,可以调节室内空间感、实物体的质量感.部分材料表面特性,譬如:肌理、天然特性、外形变化,可以为整个装饰带去情趣美的效果.材料肌理.一般说到肌理,通常会将其归入人的视觉与知觉一类.肌理是构成环境美的重要元素,在环境中,可以体现出很大的艺术表现力.肌理不同的材料,它所呈现出的审美品质与特性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类材料,品种不同,它们之间也会存微妙的肌理变化.材料颜色.颜色的载体是材料,颜色依附于材料而存在.颜色可以很好地衬托材料的质感.不同的颜色亮度,衬托出的材料质感也会不同.不同颜色的物体经过重组后,会出现明亮对比、色彩对比、颜色反射等现象,颜色的特有属性与材料质感进行合理组合,就能产生不错的环境效果.而这种环境效果的出现是人的视觉与光效应共同作用于人的心理,进而产生与之相映衬的心理反映的结果. 2材料搭配的美学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从未间断过对美的形态的认识.材料搭配美学的价值在于把人、自然、审美的有机结合.材料搭配的美学价值历经漫长的社会实践与历史发展.受到社会实践历史沉淀的影响,美学意义具有表现性、装饰性与象征性的特点. 2.1材料搭配与色彩美 材料是色彩的载体,一种材料代表一种风格,色彩本身也代表着一定的属性.通常来说,色彩可分为三大类,自然色彩、成品色彩、人工色彩.自然色彩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天然美,是材料天生所特有的特质与美感.成品材料指后期成品,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机械美.人工色彩是采用加工工艺技术手段对自然色彩、成品色彩进行色彩处理,改变原有色彩,以满足室内装饰与效果塑造需要.色彩对空间尺度的影响.不同的色系会产生不同的尺度感.一般来说,暖色系或明度高的色彩给人想靠近的效果,而冷色系和明度低的色彩会让人有想远离的效果.所以,在室内设计进行材料选择时,设计人员常常会利用色彩给人的视觉心理,对材料进行科学色彩搭配,以改变空间界面的距离感,借助色彩调节人对空间大小的感觉.色彩对空间形体感的影响.空间形体感要分为物理形体感与心理形体感.物理形体感就是指根据物体本身的特性、室内设计要求,对材料进行组合,产生的实际形体感.心理形体感是指在对材料进行组合时,把空间形态的色彩、质感、肌理与心理因素进行综合后形成的总体感觉.色彩可以起到强化或弱化物体外形或空间的作用.颜色与物体形状相匹配,色彩就能有效加强整体效果.颜色与物体形状不相匹配,色彩就可能削弱整体效果.所以,在室内设计时,通常会借助色彩展现优雅的物体形状或形式,还会利用色彩完善存在着不足的空间.色彩对空间承重感的影响.色彩明度高,就能让物体表现出轻盈感.色彩明度低,只会让物体表现出厚重感.明度高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色彩纯度高的比色彩纯度低的,更能给人呈现一种轻飘感.因此,巧妙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借助色彩改变物体的轻重感,以实现平衡、稳定的目标. 2.2材料搭配与状态美 2.2.1干湿材料的搭配 大自然中,大多数材料都是以干性状态而存在的.当它们处在潮湿环境时,这些材料就会呈现色彩变深、纹理清楚、手感润滑等特性.相反,属于湿性的材料处在干燥的环境下,色彩、纹理与手感等特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淡化与削弱.因此,在室内设计时,合理运用干湿材料,可以起到强化或削弱视觉语言、触觉语言的效果. 2.2.2不同透光度材料的搭配 一般来说,透明与半透明材料呈现轻盈、开放、含蓄之美,通过映射身后的物体来淡化自身的效应.而不透明材料展现的是厚实、封闭、实在之美,会展现出自身的品格与特点.使用透明材料,是为了利用视线的穿透性指引视觉走向.但是,如果整个室内设计,都是使用透明或半透明材料,而未搭配不透明材料,整个空间就会表现出轻浮、浮躁之感.所以,在室内设计时,将不同透光度的材料进行科学组合,充分展现材料的质地、透明度与反射度,从而整个空间就显得和谐统一. 2.3材料搭配与质地美 2.3.1相似材质搭配 相似材质的搭配通常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质地相似的材料进行组合,但这些材料本身又保留各自原有特性,这种搭配可以形成细微的柔和美. 2.3.2对比类材质的组合 一般来说,对比类材质进行组合,旨在突出某种材质的特性,通过材料的对比,以强调显示完美化的材料组合效果.特质属性差异较大的两种材料搭配到一块,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变化.而物质属性差异性较小的两种材料搭配到一块,会产生丰富的视觉层次.因此,在室内设计时,将对比材质进行合理搭配,可以使其相互衬托,展现各自的特有的美感. 2.3.3强弱质材料的搭配 强质材料与弱质材料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强质材料的外在特点通常是表面粗糙、凹凸、纹理清晰可变.例如:自然材料和部分人工材料.弱质材料的外在特点通常是表面柔滑、无光泽、不抢眼,它的作用是起到协调与平衡.在室内设计中,科学地组合与搭配强质与弱质材料,可以起到相互映衬,增加层次感的作用,同时,也能彰显主次材料的层级关系、与相辅相成.材料组合美,除了要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还要结合室内环境的特点与设计需求.材料搭配与组合的美感不可独立环境而存在,要全方位考虑现实环境.从而创造出材料搭配美、空间设计美,产生出和谐丰富的环境效果. 3材料搭配组合方式 3.1室内风格组合手法 突出室内设计的重要要素就是材料的搭配与组织形式.因为它不但可以成为有内涵的资源,还可以充当媒介,将精神转化为物质产品.所以,材料的科学搭配决定着设计理念的充分展示. 3.1.1科技风搭配 科技风的风格聚焦于“高度化工业技术”,倡导机械美学与新技术美学的组合.科技风材料搭配呈现机械美、时代美、精确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风材料的选择与搭配手法.科技风材料搭配往往会选择轻巧的构件,选择的室内设计注重成品重量轻、用材少、且可以快捷方便进行拆卸与改装的设计.因为这样的选择才能更好地展现科技风的“精确美”之特点.科技风材料搭配通常会从硬质、透光的材料中进行选择.材料一般会选择玻璃、复合塑料、金属网等等,营造出室内材料与建筑材料完美融合的特效. 3.1.2田园风搭配 在呼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倡议下,人们的环保意识得以增强,希望更多走近大自然.因而,田园风组合也就应运而生.田园风强调自然美,赋予室内设计以生命力与活力,展现悠闲、放松、舒适的田园生活韵味,营造出简朴、淡雅的生活氛围.随着现代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到处可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处处充斥着喧闹.而人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更希望在宁静的环境中放松.田园风的材料选择偏重天然材质,如木、石、竹之类,再配以轻质材料,使整个室内环境给人柔和、亲切与温暖之感.让人们不但能够感受到美好的大自然,还能为整个室内营造出纯朴、简约、淡雅、轻松之风. 3.1.3现代风搭配 现代风灵感来自于现代艺术运动与“新建筑”运动.它提倡简约、实用的装修风格,运用不对称的构图方法进行空间设计.现代风材料的搭配突破了传统思维,地面材料与顶面材料选择同类材料,让材料得以多样化使用.现代风材料的搭配追求大胆、简约的空间特色,整个设计彰显思维的创新与不同价值取向.现代风材料的搭配注重选用新材料、新结构,重视功能的创造.强调在整个实际中,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注重材料的组合手法与室内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材料搭配展现材质本身的质感与肌理效应.材料搭配手法很少采用叠加与空透的配置方式,而是依据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进行材料搭配,营造干净整洁的室内空间. 3.1.4混合风搭配 混合风就是指把不同材料进行搭配创造出的不同风格进行综合.整个设计体现多样化,设计方法也多种多样.混合风的材料有着多元化的特点.虽说是多种不同风格的大融合,但是其中的每种风格都要保留自身特性.因此,混合风的材料搭配要遵循“混而不乱”的原则,使各种材质的组合形成一个和谐统一之美,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杂乱无章的组合,突现多元化的特点,而且可以实现材料搭配的高效率. 3.1.5新古典风搭配 新古典风搭配注重运用传统美学法则营造庄重、典雅、有高贵感的一种设计潮流,呼吁从历史中寻找设计创作灵感.新古典风搭配手法吸取传统元素的“形”与“神”的特点,以展现历史悠久的民族地域文化.此种风格搭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它的搭配风格强调庄重、简练、典雅.把传统造型元素的材料搭配组合现代材料.同时,依托重复形、相似形的搭配方法,打造出鲜活、动感的新组合方法与组合式样,缔造新古典风的高贵、典雅特质. 3.1.6地域风搭配 室内设计地域风搭配就是结合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域特点,进行创作与创新.地域风格的形成通常受制于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因此蕴含着文化艺术与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地域风搭配呈现古朴、新颖、高雅的特点,很好地体现民族、传统、历史的特性.地域风一方面留存当地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融入现代文化特色,借助现代化手法呈现传统艺术特色.由于时代不同,再加上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地域不同休现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也不尽相同.地域风搭配是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的象征符号.因此,地域材料搭配营造的空间正寓意着某种地方的文化和精神. 3.2对立组合手法 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而室内设计材料的搭配也可运用这一原理.在进行材料搭配时,表现各组成要素的独有特性,以互相对立的方式进行对比,以突出两者的对立效应,以防止整个设计出现乏味之感.因而,材料对立组合手法,也就是材料矛盾法组合手法,可以改变整个空间环境,打破单调冗长之效果. 3.3和谐组合手法 和谐组合手法强调规划的统一性,是以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作为基础,把各种不同材料组成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这一手法注重的是不同材料之间的相同点,让不同的材料有机的组合成一个统一体.这些组合材料既存在质感、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又互相关联,按照一定的组成规范,形成和谐完整的室内环境. 4结束语 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与室内紧密相关,它是人们重要的生活空间.伴随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发生很大改变,人们的居住空间也相应发生改变.原本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毫无节制的自然资源开发,肆意破坏环境,自然环境变得极为恶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提倡开发新型生态材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如今,材料多种多样.室内设计中也会出现不少随意堆砌的现象.在高效合理使用好装饰材料前,我们需要很好掌握与了解材料的各种特性.每种材料都有属于它自身的语言与文化背景.材料搭配与组合会在空间中呈现突出的风格趋向.因此,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就要注意选择与风格相匹配的材料搭配手法.否则,就有可能会削弱材料在空间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可能远离最初的设计方向.因此重视材料搭配组合手法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材料开始出现新的设计观念.传统装饰材料主要注重表现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而如今的装饰材料,首先强调的是生态性与经济性,然后才是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同时,给装饰材料注入更多的时代特征.健康、安全、环保、时尚、美观且经济的装饰材料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这便要求设计者们要有敏锐的视角,全方位的设计洞察力,不断挖掘出“新”材料,通过“新”的搭配方式与设计手法来达到材料运用及其艺术性的完美表达的目标. 作者:刘文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研究 一、贯彻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李老师就“你喜欢百草园部分哪些景色的描写呢,小组内分享”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然后再合作交流,按照“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阅读的指导,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非教育专业出身的老师和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教师要不断向行业内有经验、口碑较好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分析他们的教学模式。这些理念和模式都是这些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而成,所以这些老师的成果极具借鉴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教学录像,阅读其理论专著,在培训中交流经验等方式向名家学习。教师可以试着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但这并不意味可以照搬照抄这些教育成果。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水平不同、教学环境不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背景知识、教学感悟也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在依据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对于名家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恰当的调整。把适宜自身的教学理念以适当的方式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最大化。倪老师在讲《边城》一课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时,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人物形象的对话,由教师扮演其他人物,学生扮演翠翠,让学生体会翠翠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教学环节是模仿王君老师在讲《老王》一课中,老师为了让同学体会老王“活命”的状态。 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理念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当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要不断将当前的教育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真实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应该采用一些比较新颖、生动的教学模式,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徐老师在讲《拿来主义》时由于本课主题较隐晦,语言艰涩难懂,再加上整篇文章的论点不清晰寻找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她采用了反复读课文的方式,列出表格,对比三种主义,逐步展示先破后立的文本解构,降低了文本的阅读难度。整堂课她借助多媒体手段从当前的热点现象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四、做好反思,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尤其是当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它运用的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都需要进行反思。教学反思不仅是帮助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的最佳方式。除了教师自己反思之外,还可以请学生谈一谈他们对于教师授课的看法。学生会从他们的立场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看法。反思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任何一种关于教学的理念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因而教学理念应来自于教学实践并最终回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素养,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促进教学理念更好地向教学行为的转化。 作者:张燕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师的素养 摘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学无止境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推行课改,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改革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渊博知识;文学作品;课程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影响着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决定着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样的转变过程就会给语文教师带来许多困难与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随着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变化调整而不断发展。语文教师要有素养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渊博的知识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要想做好本职教学工作,除了有丰厚的专业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更高语文教学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强烈,在课堂中却有很多的问题,有的是我们平时想都想不到的。教师只有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学生的尊重。推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间的间隙,吸收各学门课程的精华,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适应新课标大容量、高难度的教学。学无止境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推行课改,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流畅的语言 在语文课上,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任务。教师的语言不仅词汇丰富、逻辑严密,而且需要语速流畅、语音纯正。紧密联系教材,准确传达出语文课中文学带来的独特美感,让学生不仅在思想情感上受熏陶,更受到美的感染,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情感,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准确的反应。教师是通过口头语言来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我们要多读文学作品、观摩名师讲座,汲取其中的精华,积累语言,丰富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语言需要简练、准确,字逻辑严密,条理性强。语文是情感的语文,一个教师要充满激情的关注孩子,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们共享着学习的快乐。点燃激情,需要教师的不断自我完善。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要注意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小学教师还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影响、陶冶和启迪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把最亮丽的自己展现在孩子面前。 3热爱的激情 语文课不仅教学生学语文知识,更要传承祖国文化。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一首意境悠远古诗,一句蕴含哲理的名言,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所以说,语文是情感的载体。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解读文章、用一颗爱心去感染、熏陶学生,训练语言文学的同时,对思想教育也进行渗透。我们要有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于对作品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更是来自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改革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增强学习的毅力。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教书育人‘须能做到以情激情。老师用一颗爱心感染孩子,孩子学会感恩、用优异的成绩、优秀的品质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那将是教师最高兴的事。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学,热爱学生才能教好语文。 4专业的技能 组织与管理好学生进行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使语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创设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教师要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必须对学生和教材进行深入了解,随时随地观察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启。对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会反思,要从自己亲身教学实践和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这些现象挖掘出这些问题的实质。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小学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人员,更要力争成为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进,只要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就一定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作者:何文琴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实验小学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教育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应注意通过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乐于奉献,和谐互助、大度宽容的品德。这些方面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的阅读,理解更为深刻。现在教育中主张回归经典,回归传统,是很有必要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圣人孔子把品德的修养放在首要位置,可见对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视。我们向学生传授这些经典的时候也应该把对他们的道德情操方面的培养放在首位,让学生体会祖先留给我们在品德上的榜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品德仍在我们耳边萦绕,那谦虚、谨慎、坦荡的胸怀也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论语》的字里行间,融入的是孔子那“君子坦荡荡”的心胸,那一篇篇文章,那一个个语段,甚至是一句话都能反映出孔子及其弟子的品德,也都能反映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能起到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更是不能忽视,让学生有“仁义”的思想,做“仁义”的事情,对自己的教学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二、用自己的行为关爱和感动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从教育的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这时的教师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道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每天和教师在一起的时间很长,作为语言工作者,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日常的行为举止,贪图小利、骄傲自大、自私懒惰等错误观念会在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勤奋、笃学、认真、正直感染和感动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体贴和用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和内心的声音,会给学生以榜样的熏陶和家庭的温暖。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发展与健全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三、平等的对待学生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转移到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的思想交流。作为语文教师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我们的语言可以是一缕温柔的春风,吹开孩子刚滋长出来的思想嫩芽;也可以是一把无形的利刀,割断孩子的梦想。学生也不是一个蓄电池,任由你给他充电,这是一个有思想、有主张的群体,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而学生有时候又是脆弱无力的,他可以被一句话摧毁对生活的信念。所以,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同时,更应注意对其品行德操的教育和熏陶。鲁迅说“: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为了教师的职责,为了学生的明天,我们要有鲁迅“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多说一句鼓励的话,也许就无形中改变了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洗刷着孩子心灵,让他们怀抱对社会的感激,对弱者的同情,也许就会变成一个有大爱的人。圣贤们给我们留下无数的品德榜样,作为语文老师更应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请语文老师不要吝惜你的文字,用你那每天流出无数美丽的辞藻文字之口去净化孩子的思想,让学生在品德高尚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作者:于忠玲 单位:敦化市黄泥河镇第二中学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高二语文教师教育管理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新课程理念以及学校的发展需求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索求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进步。 二、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层面,高二(9)班总体基础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并且书写潦草,错字较多。高二(1)班基础薄弱,且学习习惯有待改善。 2.语文积累层面,两个班阅读面都较狭小,阅读量少,只有少数学生有阅读名著的习惯。 3.语文思想层面,除少数学生对语文有较大兴趣之外,两个班的学生对语文尚未形成积极的认识,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也够高。 4.语文素养层面,除少数同学外,基本上只是为学语文而学语文,未想过语文与素养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所学,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2.从高考层面吸引学生对语文的重视,掌握学语文的方法,激发学好语文的愿望。 3.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角度,激发学生加强对语文的认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提升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及热爱。 4.引导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5.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教材的学习为主线,适当扩大学习面,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认识。 2.精心设计教学,落实课前预习,精心设计课后巩固作业,做到精要简略,思路清晰,要点齐全,重难点突出。 3.适当开展课堂活动,在学生的说、读、写等能力上下足功夫,突出点,带出面,从而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 4.树立读书的榜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通过推荐书籍、组织读书活动的方式,让阅读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科研工作 1.确定本学期教科研的方向和目标。 2.确立一个小专题进行研究。 3.按科研部安排,积极组织或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的研究。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德育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论文 摘要:关于人格,虽然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有广泛的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趋向于认为,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时所形成并显示的独特个性。它是在个人的生理基础上,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无数事实证明,优秀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 关键词:教师人格力量;教育任何一种社会职业,都没有像教师这样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高期望和严要求的约束。这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的职责及其这职业的角色特征,另一方面,也应归结于优秀教师所具有的人格力量的影响。 一、语文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 由于教师特定的社会角色及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格特点及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受教育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给予学生的人格形成上的影响,无论是在学科指导方面,还是在生活指导方面,凡是同学生有关的地方,无一不表现出来。 教师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其教学方式是可以探讨的。即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取得最优效果的途径,以及在班级教学的场所里,使学生通过同教师、同学的互相接触来发展自己的人格。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人格形成的正面影响呢?笔者觉得应注意: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的角度来看,学生既是认知主体,又是发展主体;从德育角度来讲,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学生是主体,就是说他们生来就蕴涵有一定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要靠语文教师引导才能使学生固有的“四性”表现得当。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 (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技术。在教学中多用启发式、情感式、多向式、开放式。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基本原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下能力:自学能力;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的能力;应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等等。提高能力也是对学生人格的正面引导,因为能力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想办法提高学生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落实教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思想性。通过语文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学生老是认为教师在严肃地教育他,而处于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就会产生压抑、拘束和受约束感,会在无形中造成心理屏障,从而教育效果就会违背初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厌倦、冷淡、消极、不屑、不满,乃至产生对立抗拒情绪。 二、教师的人格差异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领导方式是不同的,从而显现的人格力量也不同。我国的钱家荣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结构也分为三种,即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PAC)结构。公务员之家 父母态(Parents):以父母态为主的教师有明显的优越感和权威感,往往凭主观印象和经验办事,在课堂上常用命令方式。学生是畏惧和被动的,会抑制他们对旧知的回忆、新知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学习达不到高效高质。 成人态(Adults):以成人态为主的教师具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善于把握过去的经验,估计各种可能性,作出合理的决策。他们对学生既宽容、鼓励,没有框框限制,又有明确的指南和帮助,采用民主型的教育行为,因此常有理想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在这种人格态下,由于鼓励并允许学生的参与,又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因而学生的学习是低耗高效,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儿童态(Children):以儿童态为主的教师像儿童那样冲动、没有主见,遇事畏缩,优柔寡断;他们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情绪不稳,纪律松懈;在这种人格态下,由于缺少行为监控和指导,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差,学生也很少有创造性。 民主型、成人态的教师是“促进”作用;而轻微型、放任性的教师,由于其人格的不良态,必然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课堂心理气氛,影响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以及人格、道德的发展。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把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转变为优良人格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人格的完善 (一)教师是普通社会群体,却应有独特、丰富的人格特点。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不仅用自己的人格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而且也是通过教育工作,体验到自己的人格深化的存在。为师者,大都有这样的共识:经过和学生几年的相处,班级的整体风格就和班主任老师的外显的人格极为相似了。 (二)教师应是传统文化的承续者,也应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教师既是社会道德权威的代表,而同时又应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必须重视自身道德行为的涵养及对学生的濡染作用,这也迫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承续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作一个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 (三)教师人格特质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教师对学生具有非常高的威望,所以要时时刻刻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作好影响源。另外,在工作中尽量多方面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具体面貌,对每个学生分别提出具体要求。现实性、时代性的人格特质应是新时期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目标。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本人担任初一年(3)班语文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4,积极参与科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总之,在本学年的各科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今学期我担任初一级七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普通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而用广州话教学,又削弱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七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安塞腰鼓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安塞腰鼓”,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报告素质教育论文 五年来,我一直扎扎实实勤勤恳恳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德、能、勤、绩方面成绩显著。根据职务晋升条件,我符合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条件。 我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理由是: 一、师德高尚健康,教育观念正确先进。 我有高尚、健康的师德。我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我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我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科学优化的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十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 我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我自学语文研究生课程,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知识结构常新常进。平时,涉猎赞科夫的"教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研究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我在传授知识汲取知识上进取,做一个充满"文学细胞"的杂家。 1998年1月到1999年6月,我参加了由广东教科所、华南师大教科所联合开办的语文教育科学研究法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训,参加广东省统一考试,已过计算机初级、中级。 2001年到2002年,利用双休日参加了由广东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办的语文课堂优化研究、中学现代阅读教学研究、汉语词义系统与中学语文教学、汉语和汉文化、中国民俗学、普通话与诵读艺术等六门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 (一)教学能力方面: 我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双基"教学扎实。人们说:"一个好老师,应有一张巧嘴一笔好字能分析、写好文章。"本人个人素质好,普通话动听标准,字端正美观,平时博览群书,阅读面广,写作是特长,所以教学有示范性,能带出一大批语文方面冒尖的学生。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严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要求教师教学本领强,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钻研教材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读全套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编排体系,安排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最佳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在具体操作中又采用主体式课堂教学方法,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课,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设计出声情并茂的课堂用语,力求使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自己的电脑水平高,花时间制作优秀课件,加大课堂容量,扩展学生视野,电脑上课率97%以上。 我讲究情境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斗室,从生活中掇取素材,多"看";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等好的媒介,营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上入迷地"听"也入心地写;我收集许多有趣味有延展性的题目,让学生投入思考,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摘抄剪贴互评习作,每学期让学生自选题目,写出两篇研究性论文。我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五项任务完成达标:①语文知识的传授;②语文能力的培养;③发展学生的智力;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⑤进行道德审美教育。 总之,在工作上,我认真踏实一丝不苟,讲质量讲效率。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这些检查一向为优秀),每堂课都要求自己达到既定效果,学生语文能力强,所教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当优秀。组织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辩论能力。能正确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每年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受到好评,是优质课。 (二)教学经验丰富: 我原在中师四年,教"文选""语基"两门课程,是学校骨干教师,把关教师,备课组长,教学成绩优异,胜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环教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评为校标兵班。 97年调到南海一中后,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在一中,我一直是教两个班语文,任一个班班主任。班主任方面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培养学生。重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推进,对学生实行"做人、知识"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班会课教育,采用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竞赛意识、集体意识,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发挥干部作用,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特色是实行分层励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一帮一"活动。所教班一直是校优秀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居年级前列,高考成绩好。 四、工作勤奋,工作量大,成绩优异。 1、工作量大: 1998年度至1999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任班主任。 1999年度至2000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一年级,共2个班,周13节课,任班主任。 2000年度至2001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21节课,任副班主任。 2001年度至2002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002年度至2003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三年级,共2个班,周22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成绩优异: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专业水平要高,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勤奋。我是一个严格勤快的老师。我对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放弃,耐心细心地教导他们。我所教班语文整体水平高,差生转化明显,有一大批高才生。96年度我教的两个毕业班在省中师"文选"统考中,取得平均分85分以上(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在省名列前茅,获得省教委的高度评价。2003年我教的南海一中两个B班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分别获得平均分521.3分和512.11分的好成绩(2003年专科大专A线为500分),我班参加考试125人,语文上重点线5人(最高分753分,年级第2名),上本科线48人,上大专线112人(总上线90%),两班语文高考成绩在年级7个B班中居第一第二,尖子生人数与几乎A班齐平,总成绩与A班原始分只相差1分左右。这种语文成绩是南海一中B班首例。学生充满了感激之情,好几个学生在南海一中网上留言"春辉老师,您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您是南海一中最勤奋的老师,您用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教育我们,我们非常感谢您……" 担任10年班主任,所带的班均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 我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性原理》获1998年南海市高中语文科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谈情境教学法在作文课中的设置》被评为南海市2001年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论文《写情真切活泼,状物巧妙生动》收入《小学语文评析》一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语文单元教学方法初探》在96年湘南片语文教研会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依样画葫芦》在省中师语文教研会94年会上评为三等奖,论文《中美两国阅读教学比较》收入《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论文《谈情境教学法在作文课中的设置》收入《21世纪中国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 2002年我被评为南海一中电脑积极分子,教学课件《林黛玉》《长亭送别》均获南海一中优秀教学课件三等奖,2003年我的个人网页获南海一中优秀网页评比四等奖。1998年第4届全国中学生暨海外华人作文竞赛中,我被授予优胜指导奖,指导的2名学生作文均获全国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02年南海市高中语文阅读比赛,一个获一等奖,二个获二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今后,我会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知识不断丰富,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的21世纪新型教师。在教学、班任工作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兼具的高层次人才。 我认为,自己在各方面表现优异,教学效果一直好,合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资格,请领导、评委批准。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农村语文教师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黑龙江省海伦市共荣中学,黑龙江 海伦 152332) 摘 要:文章从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两方面,研究农村语文教师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留守学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的现象。面对这些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如何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教师的难题。而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厌学情绪严重,对学习无兴趣。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表现为听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逃避考试,甚至怨恨读书、怨恨老师、怨恨学校,进而出现旷课逃学现象。部分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在缺失爱的环境下成长,情绪长期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导致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留守学生性格内向,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平平,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当父母和老师看到留守学生成绩的时候,不去分析他们成绩低的原因,只是一味地去责备他们。这样,留守学生就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厌学了。一些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也较差,对学校生活没有兴趣,不愿参加各种活动,自卑心理严重,学习之外的生活无聊且空虚,经常沉迷于游戏当中而不能自拔。 (2)问题学生较多,逆反心理严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在心理上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逆反心理严重。社会方面,进入初中以后,学校环境和教学的要求和小学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学生快速去适应。但是,一些留守学生适应能力较差,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减压缓压,在长期的压抑下,就容易变成问题学生。同时,农村留守学生中还有一部分是单亲家庭和重新组成的家庭,他们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矛盾。这些,都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缺乏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差。由于留守学生缺少关爱,放学后没有人同他们沟通,部分留守学生会表现得偏激、易怒。有的留守学生是隔代教育,在祖辈的娇惯下长大,这些学生往往与人交往时不懂礼貌,坏习惯多。有的留守学生觉得父母无能,不能给自己创造优越的家庭条件,不愿同父母交流,导致亲情缺失,很难融合。而且,这些留守学生在同其他学生进行交往时,往往不受大家的欢迎和重视。这样,就使坐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留守学生逆反和自卑心理日益加重,人际交往能力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农村语文教师对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Z文教师要学会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文多数为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益。同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热爱祖国、热爱生命、追求理想的主题,其中的现代文部分大多数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选题的,集中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抨击,充满了鲜活的正能量。因此,语文教师要深挖教材主题和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学生形成正确的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初中教材中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从人物所表现出的人格扭曲中吸取教训,意识到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又如教学《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教师可通过让留守学生理解作者在遭遇贬谪时的不同思想,教育他们在遇到困难应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要多多发掘留守学生中进步快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后进同学,齐头并进,共同成长。 (2)语文教师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留守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心是语文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因此,语文教师做好家访工作,充分利用QQ、微信等信息手段,走进学生的内心,创造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给每个留守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语文教师应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让他们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跟踪指导,做好立体监控工作。这样,语文教师才能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生活、教育情况和心理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对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理想的教育,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从而让他们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三、结束语 总之,要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还需要广大教师一起行动起来。而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用爱心去关怀留守学生、感化留守学生,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们,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谈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探析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新生入学“不适应症”现象的分析,就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生 不适应 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成功大学教育和良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开端和基础,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课,对新生整个大学生活及其一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予新生及时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推进自身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角色和目标的转变,提高适应能力,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为个体的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了解新生特点,切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生一入学,“不适应症”现象在各类高校比较普遍。有的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有的学生学习目标迷失,对于未来一片茫然;还有的学生存在着心理调适不当、人际交往困惑等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加,个性突出的“90后”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愈加突出,不得不引起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专家指出,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缩短适应期。 学生入学之初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应是正常反映。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积极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准确地把握新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需求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进入大学,学生会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通常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生活环境不适应。对于新生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学院文化教育、校园礼仪教育、融入大学生活教育等形式向新生介绍学校的校史校情、校园风情、校园文化等。学院的办学理念、校训、荣誉成果等都会对新生产生不同侧面的强烈震撼,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应该用其富有职业特色的文化氛围来感染学生。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尤其会凸现其职业性,倡导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形成一种竞争、协作的氛围。在这一时期,应重点强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职业意识的特殊功能:一是教育功能,创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二是引导功能,通过设计作品成果展示、校友论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明细目标、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学习。三是服务功能,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职业技能锻炼和提高的广阔舞台。 二是学习的不适应。新生入校后,应进行一次专业学习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计等,通过这些信息的传递,帮助新生找准学习定位;同时要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变高中阶段的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寻求教育,注重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积累;教育新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不断改善学习方法,端正学风学纪。对于高职院校的特殊培养模式,专业学习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就业定位,从而细化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高职生在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设计时,也会带有强烈、鲜明的个性色彩,甚至会出现过于自信和过于自卑的状况。过于自信,主要表现为过高估计自己,盲目乐观,在选择职业目标时以个人的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求,高不成,低不就;过于自卑,则主要表现为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信心、怀疑专业能力,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朋好友身上,情绪低落,悲观失望。针对这一情况,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让学生明晰自己的能力特点、教育背景、家庭环境、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潜质等,培养适度的就业期望值。在职业选择时要根据这些差异性和特点选择不同的职业、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模式,做到因人而异。只有明确好自己的就业目标,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合理充实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 三是心理不适应。首先,有的学生因生活环境不适应,学习不适应反映出心理不适应问题。其次,是由一名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在心理上需要一个调适过程;第三,是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他们耳闻目睹昔日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纷纷进入较好的院校或较好的专业,心理上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甚至会产生弃学念头。这些学生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带动其他部分学生,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更多的不安定因素;第四,是家庭教育背景、城乡中学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在多才多艺的城市学生面前觉得自己见识浅薄,无一技之长,从而心理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测试与辅导必不可少。 大学教育完全不同于学生熟悉的中学教育。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在入学一个周内对新生做一次心理辅导,入学一个月内对新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与师生和谐相处。大学新生是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的,有着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文化背景,在新的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思想、文化难免会发生碰撞,与此同时他们还面临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入校后对全体新生作一次心理辅导和心理普查很有必要。要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及时疏导沟通,发现他们当中个体存在心理问题时应及时与指导教师或心理辅导老师沟通。 新生中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教给日常生活小常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培养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逐渐积累“理财”经验、学会为人处事,主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独立竞争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涯。 通过对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后三种不适应的解析,更加明确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一环的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新生刚入校,思想和认识正处在形成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对新生加以正确引导,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可为以后学生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对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更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起点。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入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工作实际,就今后我院新生入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总结几点意见。 [关键词]职业院校 新生 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开始,也是另一层次的社会化教育的开始,不管对于新生的成长还是对于大学的教育成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尤其是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展开大学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生入学教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良好的开端无疑对学生成才、学校完成教育使命的双赢结果的取得有非凡的意义。笔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一线,针对高职新生的特点和目前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发展的空间,做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后集中一段时间开展的适合新生特点的教育工作,教育的目的是引导新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尽快确立与大学生活相适应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养成较为成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能对自己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位,初步确立生活和学习的目标、方向,为个人的成才奠定稳固的基础。 刚入校的新生可塑性极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而且刚刚摆脱了高三繁重的学业压力及单调枯燥的生活学习模式,极需找到并适应另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他们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而来,如果在此时得不到科学而积极的引导,任新生自由发展的话,不仅专业教育的效果会打折,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及健康成长。 据笔者观察,我院大部分的大学生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勤奋、朴素,但由于教育环境的相对闭塞,较之城镇学生,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接受及操控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等)较差,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如果专业学习之外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引导不及时展开的话,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才,而且学生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教育环境人为恶化了。 举个最现实的例子,经历了大学一个学期的新生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及亲友们中去,他或她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以及观点思想都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明显的不同,说明大学生活是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社会化的结果如何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受的入学教育如何。 二、传统高职入学教育的不足 结合我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实际,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兄弟院校的入学教育,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通常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时间短、形式单一。由于缺乏对入学教育全局性价值的把握,不少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较短,多则一至两周,少则几天,以至于仅仅能够完成军训期间的校规校纪学习和师生见面,介绍环境。新生的很多疑问没有及时得到解答,应该提前介入的教育准备也没有机会实施,往往导致新生迷茫,老师忙乱,问题没有则已,一出必乱。基于入学教育的现实性意义,入学教育应当是全面而持久的,至少持续一个学期,因为这其中还包括一些习惯的培养,甚至反复教育才见效果,这样思想上的漠视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敷衍,达不到教育效果,也会影响以后专业教育及就业教育的效果。 2.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教育既然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体现学生的需求,有的院校以我院为例,新生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包括了专业教育、安全教育、校规校纪教育、甚至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内容,虽然多但还不够细致,往往不能从新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内容难免流于平淡,形式也往往是以班会、报告会为主,很难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而高职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最想了解的情感处理技巧的问题,最向往的能力提高方法问题,最缺乏的人文教育的问题大都没有在入学教育中体现。 3.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化程度不够。据了解,大多数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化、制度化的程度不高,没有按部就班的进行,往往都是随机性比较强。当然,随机进行教育往往更能体察学生的需要,但教育连贯性不够,教育效果也会打折。 4.教育主角单一。一般认为,新生入学教育都是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即使是专业教育,进行专业教育的老师往往也不能够端正教育思想,满足于应付了事,既没有事先了解学生最想知道什么也不顾及学生的接受水平,而只是堆砌了一些专业术语,学生似懂非懂,一头雾水,不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生工作一线的老师是不够的,也离不开教学、党务、后勤、社团、军训的工作人员,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师表作用,还要争取学生的意见和参与,甚至批评意见,整合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富有成效。 三、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尽管各个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各不相同,有几项内容是比较固定和常见的:如在开学典礼上的校史校训教育、专业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等。通过这些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教育,使新生在短时间内对学校、专业有了细致的了解,也能大致了解在校期间各种与自己有关的事务的办理程序,对心理健康有了科学的认识,也开始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对安全、法制意识的养成也打下了基础。这对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到自己的目标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同时,笔者认为,新生入学教育在现有基础上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总结如下: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可称之为就业指导教育。很多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前景现状了解很少,甚至是误解、偏见,尤其是普专的学生,首先,引导高职新生正确定位,增加就业信心。要让新生了解,当前我国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大量短缺,同时政府大力扶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是一种类型,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普通本科毕业生在很多行业中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次,将就业指导前置,既然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了,因为就业指导最实质的意义在于就业准备的指导,这些指导对于毕业生来说为时已晚,而对于新生来说则是“好雨知时节”了。再次,想成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能仅具备职业素质,更要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就学的3年中,包括身体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等各种素质的准备和提高都在为就业做准备。 2.健康知识教育。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阶段,健康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毋需担心的,但是接触过新生才知道,尽管年轻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但“健康”却不是,起码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常识他们还很欠缺。新生体检结束后,笔者吃惊的了解到,所带学生中近90%对乙肝这种法定传染病不了解,只知道会传染;另外高职学生中农村学生居多,且工科学生又以男生居多,在新生中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不在少数;又由于民族和社会的原因,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性教育是缺失的一环,但处于这种年纪的学生又是容易冲动且有实施条件的阶段。以上几条让人思考良多,笔者认为,健康知识教育不应再成为大学教育中缺失的一环。尽管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颇多,但在科学有度的引导下会更加有效。 健康知识教育建议包括以下几方面: (1)简单的营养学搭配常识。很多学生吃饭不规律而且不注意营养搭配,尽管不是家庭条件不允许,但还是营养不良。科学营养搭配有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 (2)健康生活方式小常识。小常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比如饭后不剧烈运动,早起空腹喝水有利于排毒,生活作息有规律、注重个人卫生等。看似不起眼,重要的是养成习惯。 (3)普通的保健常识及常见疾病、伤痛自救知识。小伤小病对于孤身在外求学没有家人照顾的年轻人来说应是常事,教学生学会生活也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对于求知欲旺盛的新生来说也许效果来的更好。 (4)性教育。尽管这对于相对保守的城市和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最起码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教学生尤其是女生学会保护自己。 3.注重人文修养。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是相矛盾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尽管职业教育重视的是技能的培养,但具有相当人文素养的高职学生必然更具竞争力。人文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提到,无非是从一开始就让新生形成意识,养成阅读的习惯,学会在书本中获得智慧和心灵的平衡。 4.生活指导。新生入校后,没有比及时给予生活上的指导更让他们感到温暖的了。带领新生具体了解教室、机房、图书馆、宿舍、食堂、银行、医院、邮局等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各种设施,包括位置、使用方法及管理规定等。还要及时宣传国家学校的相关政策,如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学校统一办理的保险、奖学金评定标准等。介绍学生会、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的情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加入,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要鼓励他们独立自强,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5.情感教育。新东方一位非常著名的老师曾在他的博客中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在大学中最想学但没有开设的课程是什么?爱情竟是排名最靠前的答案之一。对于大学生恋爱的教育引导在普通院校、高职院校中都不会缺少,但为什么爱情还是学生最向往的课程?在校不足三年的高职学生应该怎么去处理好情感问题也会是新生特别想知道的。 新生入学教育仅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开端,但却是个系统工程,关乎职业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健康成才,需要全面动员,严肃对待,既要系统科学也要符合社会与学生的实际。教育从来都是一项艰苦而没有尽头的事业,只有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才能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一赞誉。 浅谈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浅谈加强航海类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 摘要:当新生进入航海类高职院校时,标志着其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毕业后投身航海事业做好了准备。而入学教育在航海类高职新生入学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源泉性的作用,如何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航海类学生入学教育。 关键词:航海类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对策 入学教育在航海类高职院校新生入学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源泉性的作用,只有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才能使高职新生顺利地从以前的中学教育模式顺利转变到职业教育的模式,使自身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航海类大学生,要时刻准备为国家航海事业奋斗终身。而高职新生具有其自身特点,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针对高职新生的特点,按照职业教育自身模式引导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同时注重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三年三阶段“四维一体”教育,开展好航海类高职新生入学教育。 一、高职新生思想调查分析 本文针对天津海运职业学院2009级轮机工程系近1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2009级新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拥护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建设是充满信心的,超过95%以上的新生能够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浮躁,缺乏踏实感 很多新生在入学初由于以前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在思想上有急功近利的表现,急切的表现出希望能够顺利通过英语4级考试或者拿到航海适应证书,或者期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份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而缺乏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规划。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一部分学生在经历大学新奇感后转而体会到大学生活空虚、无聊。 (二)心理上自信与自卑相互交织,存在矛盾感 部分由于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一方面感觉到自己终于有学上了而感到十分庆幸,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家长及本人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误区,认为高职毕业后不好找工作等存在错误观念影响;进入学校后和高中同学所在的本科院校进行对比,发现校园环境和自己想象中的环境存在差距,导致学生自信与自卑相互交织,存在着矛盾心理。 (三)存在着从众与逆反行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部分学生因为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了解,一旦教师表扬某个同学后,其他同学马上想把该名成功同学的经验进行简单的复制,缺乏从自身实际出发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者新生宿舍一旦有某名同学迷恋上网的话,很容易诱导他人模仿自身行为,导致该宿舍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从众行为导致新生入学后出现挫折的事例屡见不鲜。 (四)生活上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原因,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少部分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在校住宿的经历,进入学校后,对自己生活管理上不慎严谨;由于远离父母同时和周围同学不是很熟悉,容易使高职新生产生孤独寂寞感,导致自己学习上没有心思,甚至有想放弃大学生活。同时,据对2009级轮机工程系部分同学抽样调查表明,80%以上学生由于来自农村家庭,面对高校改革后,学费较贵等原因,心里总想进行勤工助学,为家庭减轻负担,导致学生不能把精力放在学业上,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 (五)对军事化管理出现不理解甚至抵触心理 航海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团队意识,而通过对2009级新生调查来看,很多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入学前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刚进入大学就要实施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很多学生不能适应,甚至出现了抵触心理。 (六)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不能适应大学教学节奏 由于高职新生录取,处于专科层次,使得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同时由于大学教学速度较快,如果自己不能针对自身情况,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的话,很容易使自己学习跟不上学校教学节奏。从以往情况看,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老师教学节奏,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对2009级学生抽样调查看,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缺少一种针对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对策(见图1) (一)以半军事化管理为切入点,辅以“爱心、责任、服务”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实行半军事管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配套工程。航海院校学生未来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牢固的集体观念以及坚强的意志,因此,半军事管理的强制约束力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训练和教育管理,为学生日后从事艰苦的海上运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在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及时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较早树立责任意识;同时很多新生刚来学校,对一切都感觉非常好奇,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非常关心入党、考证、交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辅导员或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引导学生向着理想目标奋斗;辅导员要十分重视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辅导员要本着与学生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的原则,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努力帮助新生加以解决;要多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于贫困同学家庭出现的困难要利索能及的加以解决。同时,根据贫困新生家庭实际情况,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使其能够安心读书,放心读书。总之,在此工作过程中,各类教师要充分用自身的魅力感染新生,用自己的爱心打动学生,用自己的责任心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二)充实完善专业教育,增强专业认同感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对自己将要学的专业可以说知之甚少,我们有必要在入学教育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同时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具有吃苦意识、坚强的毅力、牢固的集体观念,因此,可以在入学过程中通过讲座或邀请优秀校友或航海高级管理人员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及早熟悉。只有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自己才能喜欢它并愿意学习它。在新生学习过程中由于部分辅导员不是新生所在专业出身,无法为自己的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如果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实施“学长制”或“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可以为新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告诉学生怎么样学,如何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事实证明,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学长制”或“专业教师班主任制”的过程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着力做好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其规划好自身大学生活 在对航海类高职新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时,可以按照三年三阶段的方式对高职新生进行“四维一体”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使学生能有比较满意的职业生涯收获。三年三阶段指:第一阶段,即大一上学期的适应期,在此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半军事化管理下对专业进行认知教育,针对航海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忠诚意识、纪律意识、服从意识,使学生今后工作后能够以过硬的素质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第二阶段,即大一下学期至大二下学期的成才期,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及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实践能力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第三阶段,即大三至毕业前的成才期,在此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礼仪就业常识,交际沟通能力和一些就业信息筛选的能力。在这三个阶段要始终按照四维一体的教育方式进行开展。四维一体专业教育具体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以学生的就业工作为根本工作的立足点,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沟通交流、管理协作、科研实践的四维方面教育,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自信心迎接用人单位对自己的考验。 (四)在全员育人的前提下,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靠政工干部或辅导员,同时也要靠我们广大的任课教师,正如教师职业道德中提到的,教师应该“行为示范,为人师表”不仅在专业理论上教好学生,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与此同时,航海类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构建校园文化的活动。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大力加强航海类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集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同时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蚀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使新生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消除对学校的陌生感,同时锻炼新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总之,做好高职院校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知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综合运用。只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探索规律,深入研究高职新生的思想特点,运用正确的教育对策,我们一定能把航海类高职院校大学新生的教育工作搞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使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为国家培养新型合格海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浅谈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理性思考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帮助新生顺利过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学生初步确定与大学生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尽快完成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工作实际,论述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模式。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理性思考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大学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入学教育,可以帮助大一新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认识学校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教育与被教育的特殊关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学生初步确定与大学生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尽快完成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从而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1.开展校史校情与校规教育。“大学是有精神的。大师、大楼、大气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必有之义。” [2] 可见,高校的光荣历史是立校之基,高校的优良传统是立校之本,特有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要使新生全面了解学校的校史、校情、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和广阔前景,使他们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培养、巩固新生的爱校意识,激发起新生对学校的热爱以及专业学习的信心;通过校纪校规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了解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循的准则,使学生对学校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使新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自觉遵纪守法,提高警惕性,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学生违纪处分办法》等校纪校规。 2.开展诚信教育。“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高校要把诚信教育列入入学教育的重要主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和诚信践行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诚信为人、诚信从学的良好品质。通过诚信承诺签名,建立诚信档案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品格,塑造健全人格。 3.开展安全教育。大学新生社会阅历尚浅,缺乏安全意识。要在入学教育中,组织新生学习校园安全有关知识,介绍学校的周边环境。要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突发事件的应急办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范意识,创造有序生活环境。对学生进行交通、消防、治安等安全常识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养成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对人身和财产的侵害。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来到大学极易引起心理问题,可能会在情绪上出现一个较大的“落差”,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优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等矛盾。要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经常与新生交流,使尽快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培养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能力,同时学会认真处理好人际关系,热爱、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的良好关系和信任感。 5.开展军训教育。军训不仅增强新生体质,使新生初步掌握一些军事常识和急救技能,更能帮助新生树立良好的国防意识、牢固的纪律观念,培养顽强勇敢、不惧困难的意志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6.开展专业教育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状况,稳定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专业学习。专业教育包括介绍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师资及科研情况、就业领域及所学专业领域的学科前沿、知名学者、杰出人物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教育主要指学习方式、方法教育。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观念、意识和能力,尤其要强化新生对高等数学、英语和部分较难的专业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接受学习方法教育中不断成长,尽快完成由高中学习方法到大学学习方法的过渡和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同时把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个案介绍、优秀学生报告、交流、座谈等方式,引导新生树立终生学习、全面学习的理念,并进行生涯设计。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原则 1.引导与管理相结合。在新生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新生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相信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给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允许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管理者要做好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但是,积极引导不是放任自流。特别是刚入学的时候,给了新生太多的自由,往往会在他们心理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将大学理解为随心所欲的场所。因此,在积极引导的同时,不能放弃加强管理。特别是当新生群体中出现违纪事件以后,应该严格批评教育,使新生从一人学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否则,刚入学就放松纪律,势必影响进人高年级后教育工作的开展。 2.激励与启发相结合。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应该侧重正面激励,将人性、社会中阳光的一面,展示给新生,充分调动青年人固有的生活和学习激情,并将这种激情化作强大的行为动力,要善于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唤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内在精神。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深人到新生群体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不安全隐患,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多指导,多启发。 3.强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由于教育时间短、受教育人数多,新生的入学教育接受的大都是强化教育,一种教育内容还没有完全消化就转入下一内容或者尚未明白教育内容而该教育就已经结束,因而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为了弥补此缺陷,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某些教育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学校应该人手一本通识读物,在群体教育结束后,可以自由翻阅。 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 1.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功能。教育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将入学教育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或“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辅导”系列讲座,及时解答大学新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的心理困惑,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克服适应障碍,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奋发图强,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同时在实施入学教育时,还可利用集中班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参观、个性化指导、文体活动、QQ、电子邮件、校园橱窗、网站、广播站、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开展,引导学生实现角色转换、目标转换和思维方式转换 [3]。 2.促进活动教育的内化效应。活动教育的内化效应就是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进行适应教育,使教育内容易于被大学新生乐于接受和内化。活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大学新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的,它对培养新生的志趣、丰富新生的生活,促进新生的身心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根据新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年龄、个性特点等有计划地动员和组织各种活动,要从多方面着手,如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方式也可以灵活多变。如在新生入学之初举办“迎新生”文艺晚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演讲赛或知识竞赛,开展“适应与超越”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组织新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活动教育将适应教育内容渗透于活动之中,可使大学新生乐于接受和内化,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客体的主体化,有利于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同时,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认同感和荣誉感 [4]。 3.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校园文化陶冶功能就是将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内容寓于环境之中,通过创设环境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实现适应教育目的。在高校,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环境,因为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因此,发掘校园文化环境的适应教育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校园文化环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影响方式的渗透性,因此,可运用此模式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如在校报开辟新生适应教育专栏、广播台开设新生适应教育专题节目、校园网开辟迎新生和入学适应教育专题内容,同时还可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橱窗、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大学新生从一开始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适应教育内容的熏陶和感染;还可以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和校园文化,促进优良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让大学新生在良好文化环境的陶冶中提高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 4.实现榜样示范效应。榜样示范效应就是运用榜样的模范行为和成长经历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榜样示范将榜样的模范行为和成长经历具体化、人格化,对大学新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可以邀请高年级学生党员、“三好学生”标兵举办“转折、适应与发展”报告会,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另外,我们还可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如实行教师党员联系班级制度,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制度。通过与大学新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关注和掌握每一位新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特别是给适应不良的新生以思想上的点拨,行为上的指导,可以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适应期。 浅谈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浅析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 [摘要]针对大学新生入学后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展切实可行的入学教育内容,对于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教育内容 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新生进入了大学校园,入校后才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于是出现适应困难、学习目的不明确、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加强对新生的引导,使他们顺利地度过转变期,是每一个思政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新生刚入校,思想和认识正处于形成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加强引导,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可为今后新生的日常管理、学习和行为养成等各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1新生入学后存在的问题 1.1 心理方面不适应 从高中到大学,不管是生活的环境还是学习的方式等都有很大的转变,对新的环境期望值过高会让部分同学产生理想的失落感;一些学生还认为高职院校不是正宗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这些想法可能会导致大学新生产生困惑、苦闷、抑郁等心理。他们对新的环境不去积极地适应,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学生的心理如果不在入学教育中及时加以调适,那么势必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1.2 目标不明确 在进入大学以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就是学生的奋斗目标,他们会为这个目标付出自己的努力。一旦这个目标实现以后,部分学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大学里更多的课余时间会让他们更加无所适从。在入学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目标教育,让大学生确定奋斗目标就等于拥有了无形的精神力量,他们就会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1.3 学习方式不适应 大学的上课时间和教学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区别,相比中学而言,大学的上课时间比中学大大减少,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安排自己的活动,教学内容也从以前的老师“填鸭式”的灌输更多地向自学转变,学习内容更多的需要学生课后去补充相关的资料,加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将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地位,更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就要做相应的调整。如果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上,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4 人际交往困难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备受宠爱、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步入大学校门后,他们就要面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住七八个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共用一个卫生间,轮流做卫生,如何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处理好与室友之间的关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之间在语言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可能会产生种种的矛盾。因此,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就是未雨绸缪,在他们正式进入集体生活以前把可能产生的问题提早重视、予以解决。 2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2.1 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校后,学校要加强学生情况调研,及时了解新生基本情况和学生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状况,提供一份全面反映新生思想状况和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从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地做好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针对新生进入大学后可能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开展相关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深入学生与之交流,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培养良好的思考和学习能力,同时学会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热爱、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的良好关系和信任感。 2.2 校史专业教育 学校的历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校史是高等学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进行校史教育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基础和前提。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学校的办学精神,培养他们对学校的关心和热爱,可以增强他们的爱校意识和自豪感。 新生入学后同时要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与学习方法,介绍学院的专业概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和学校定位。通过培养方案对本专业的学习方法进行讲解探索,让学生为学好专业知识做好思想准备。通过专业教育使新生从迈进大学校门起就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并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出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军训教育 对学生进行军训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属于必修课程里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通过军训让学生掌握队列知识、学会队列动作和一些军事常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作风,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达到磨练意志、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抵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军训也是教师发现每个新生行为和个性的极好时机,为今后日常管理教育、学生干部选拔等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2.4 纪律安全教育 大学与中学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更多的是靠学生的自我管理,如果入校时不及时进行纪律教育,就会使新生在思想上认为这所学校要求不严格,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学生手册》的学习是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建设良好校风学风的重要环节。另外,还可以推广开展“遵纪守法”主题班会等活动,对新生进行校规、校纪、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安全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新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可以通过班会等形式组织新生认真学习有关规定,向学生宣讲防火、防盗、防病、防毒和用电、交通等方面的安全规定和知识,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纪律,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创造有序的生活环境。 2.5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针对大学新生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对未来的方向有了明确的规划,新生就不会漫无目的,就会有针对性地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3完善入学教育的保障机制 3.1 建立协调督导机制,全民总动员,保证入学教育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入学教育是新生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堂课,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工作,做出强有力的安排部署,学院各职能部门、各处室在充分理解学校意图的基础上,各司其职,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全面协调、积极配合地做好入学教育工作。 学院同时要建立一个协调督导系统来作保障,防止走过场现象的发生,及时发现问题,更要杜绝敷衍塞责,及时协调有关方面,及时堵塞漏洞,提高教职员工和新生对入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新生入学教育覆盖率,提高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入学教育工作对于学院及教职员工来说是每年的一项常规工作,对于广大新同学来说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因此学院及教职员工要时刻保持耐心,不能有厌战情绪,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和创新入学教育工作,让学生确实从入学教育中得到实惠,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和生活。 3.2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入学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大量的入学教育工作说到底要靠辅导员来具体实施,这是整个入学教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所在。因此辅导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抓好具体细节工作。搞好入学教育工作,日后的学生管理等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意见》的战略意图,充分调动和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做好入学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队伍保障。 3.3 充分调动新同学参与入学教育的积极性 新同学是接受入学教育工作的主体对象,必须避免新同学被动接受的状态,要充分调动新同学参与入学教育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新同学中间,深入到入学教育的现场,掌握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需要。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要充分挖掘多种教育形式,让报告、座谈、专题班会、实地参观、游戏、文艺汇演、迎新晚会等多种形式并存,形式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教育的效果就会越明显。这样就会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最大限度地使入学教育工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促使新同学坚定政治信念,培养专业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许多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刚刚开始他们迟到的心理断乳,他们在心理和思想上都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对未来的迷茫,使他们迫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的学校,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就业前景等。入学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新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适应大学生活,找准目标更好的做好人生规划,使大学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新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让新生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教育活动中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方向、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并引导他们在人生新起点上迈好坚实的第一步。
法律与道德论文: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必须厘清的几对关系 论文关键词:教材教学 内化外化 知行合一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内化于心与外化于形、知行对立与知行合一等关系中阐述了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问题,认为要使学生通过“这一本”的学习达到自觉地去学其他“无数本”的永恒教育和修为目的,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并整合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从而达到入眼入脑入心入境的境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有机融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主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感觉到在该门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尚有几对关系必须厘清。具体来说: 一、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大学生的诸多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它的优劣或好坏。决定着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性质与方向。而上好这门课的目的旨在培育和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但要真正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仅靠《基础》这门课薄薄几章内容是不够的,“十处树木,百年树人”,这首先就要从教育理念方面有所突破。处理好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对刚人校的学生来说,对薄薄的《基础》课很容易产生错觉,加上中学已有所涉猎,对该课程的学习有轻蔑的倾向.会局限于对一些理论概念的掌握,而忽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长期修为的实践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对该课程永恒教育的理念。要知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课题,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开放的阳光的智慧的心态明确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人生意义之所在,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每个学生毕生都要不断地磨砺和锤炼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不单单去学“这一本”.而是要通过学“这一本”自觉地去学其他的“无数本”:不单单是蜻蜒点水学一点概念知识,而是要系统地学“大部头”;不单单是大一这一年“必修”的课。而是大学四年甚至毕生都“必修”的终身课程.必须兼收并蓄,用全人类的道德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其次,需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心智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因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不只是几位任课教师的事情,任课教师在这里只起个直接牵引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氛围。需要上至校长下至普通教师各个层面的配合.所有授课或不授课的教师都能担负起为人师表的职责.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教书育人的环境,使校园真正成为“道德良种”的培育基地。如果我们的教师本身不能为人师表或经常以调侃甚至搞笑的话语解读严肃的政治理论问题。或者整个高校校园充斥着各种权钱、权色交易的“潜规则”或学术腐败,连培育人才的环境都被异化、被污染,那么即使是编有再好的教材和拥有再好的任课教师。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来说只能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恐怕是难以肩负道德重任的。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应是单一的灌输和被动接受,重在开启、重在点拨、重在举一反三。在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要把实践教学纳入考核评价的范围,探索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引下的教育实践,就是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重视课外教学;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 二、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众所周知,要上好这门《基础》课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是这是一门必修的又被人误认为是务虚的公共课,对大学生来说,专业课才是他们将来找的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二是课程内容中学有所涉猎,教材内容自学也能看懂,加之书中有些内容理想与实现存在反差。增加了教好这门课的难度。三是这是由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而成的一门新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探索,内容多,全面掌握有一定难度。四是大多高校上这类课都是大班。课堂人数多,师生互动交流难。针对以上几种情况,要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真正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抓教材、抓教法,必须厘清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实际上它们之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教材本身而言,《基础》课是经过教育部审定的重点学科和重大攻关项目,有自己的体系,这是不可变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照搬照抄就形成教学体系了;就教学而言,教学源于教材、离不开教材。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吃透和熟悉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认真消化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难点,将教材作为备课、写教案,形成自己教学语言体系的基本依据。这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第一步。其次,必须将教材体系有序地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紧紧围绕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的一种融合了教师辛勤劳动的思维成果,是教材有机的延伸和补充,它立足于教材,又深化和充实了教材,是教材体系艺术化、生动化和形象化的体现,目的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激活静态教材的辛勤劳动即时地将教材重要信息双向互动地传达给学生。这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中心内容并围绕这个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其三,整合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施教。其特点和优势是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综合的或多样的教学模式。避免了过去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往往简单地用一种方法去取代另一种方法的片面性。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侧重面应该有所不同的。道德教育在于以现实的道德楷模的人格魅力和身边的人与事去感化、感召和影响人。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恰当的激励、赏识、理解和帮助,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智慧、民主的情境氛围,多给学生提问、回答的机会,注重讨论式和启发式活化课堂教学,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以形示人,带动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升华人生理想,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教育不要贪多求全,要突出重点.要有针对性,要联系当前的法制建设进程以及学生生活实际,重在法律思维、司法伦理和法律职业技巧的初步训练,适当创设技能演练的模拟场,采取体验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三、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 思想道德教育切忌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过分而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大学生当作一只机械的“箩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知识的消化吸收,没有感性到理性的交融,使接受者感受不到知识的价值和乐趣,缺乏对道德、法律等知识原素自愿自觉的追工作安身立命之本。对这门课求,缺乏对人生美好生活、健全人格和阳光心智的向往。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呆板而又显得程式化,这显然是一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和教条,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此。不仅要“授之以鱼”.让大学生充分掌握并拥有这条“鱼”,把“鱼”牢牢拽在手上。同时更重要是要“授之以渔”.让大学生学会和掌握捕鱼的方式、方法,利用这种方式、方法去渔猎更多的“鱼”,使教育的目的能与受教育者的身心活动相融合,成为一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充分开发大学生的自学潜能,使大学生养成一种对思想道德知识学习的自觉追求。真正塑造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何况,思想道德修养是每个大学生毕生都要修为的漫长过程,且仅靠一二本薄薄的教科书是无济于事的,要靠社会实践的磨爬滚打的历炼,在实践中去百炼成钢。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文化中早就存有不少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道德观点,有些闪烁着智慧光芒能求仁求义求忠的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采撷和去吸纳,成为当代大学生赖以终生学习修为的事情。再如法律知识浩如烟海,想通过十来个学时的法制教育使非法律专业大学生都具有全面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点到为止,引发他们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如果片面地去追求传授应用性法律知识,必然挂一漏万。通过这十来个小时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领会法治精神,培养现代法治观念,这才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所以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重点应该是法治观念的正确引导,尤其要重视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律的尊重、对法律的信赖并积极认同的态度。 四、内化于心与外化于形的关系 《基础》课是一门政治性、伦理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系统的学习,能够把所获得的道德理念、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想法和认知。进而启迪自己的心智和灵魂,外化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修养的能力,从而成为高尚思想道德品行的履约者和实践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教育交替融合的过程。因此,《基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内化于心与外化于形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教育是外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内化教育就没有外化教育:外化教育又是内化教育的外显和表现,没有外化教育.内化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它们互相渗透,内化教育中有外化,外化教育中有内化。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谁比谁重要,而应该用内化于心的教育成果推动外化于形教育.用外化于形的教育实践巩固内化于心教育,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切忌仅仅停留在《基础》课考试的分数高低或写一二篇读书笔记的好坏上,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这)种情况,有的大学生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内容耳熟能详.对主要观点背得滚瓜烂熟、平常也能侃侃而谈,但在日常道德的修为上不一定能得到大多同学的认同,而那些平时成绩平平、不太声张、说话有点迟钝迂讷的学生反而是道德的楷模或佼佼者。赢得同学们的赞同和认可.究其原因是由于前者对思想道德的核心价值观理解不透彻、思考不深人、认同不到位,没有真正把这些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血肉之中.成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实际上内化于心过程就是要使大学生真正信奉,把得到的知识、理解和判断内化为自己的想法和认知,使这些价值观人眼入脑人心入境,把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要、把他律的思想道德原则转化为内在自律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内化得越迅速,说明思想教育的成效越明显;内化得越彻底,说明核心价值观树立得越牢固,就像盐融于水一样成为自己生命血液中的营养,这样才能铸造和培养出自重、自尊、自信,思想品质堪称一流的大学生。 五、知行对立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在这里,“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包括知识、知觉、思想、认识等:“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包括行为、行动、践履、实践等。因此,“知”与“行”关系,也就是指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思想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最忌讳的是知行对立和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等于“无知”“行而无知”,“行”就缺乏力量支撑。因为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行为,所以思想道德行为离不开思想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相得益彰。如果不去履行、不去修为,不能算是真“知”。“知”是为了更自觉地“行”,“行”是对“知”的最好检验和落实。如果知行脱节,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不愿意身体力行;或者知行背离,说一套做一套,阴一套阳一套,那么,培育思想道德核心价值观就成了“豆腐渣工程”。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存在知行对立或知行脱节的情况.大学课堂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大班听课毕竟不是大多学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才来听课,目的并不在于追寻自己本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优劣。而在于猎取现实的可增加将来就业砝码的分数的高低。学生潜意识里注重的是专业的书本世界和未来的就业世界,因而存在着一种疏远于当下思想品质的训练和健全人格的煅铸,没有心思和闲暇去发掘去培育自己道德的修为。甚至现实的就业用人制度会牵引着他们走向一种既定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导引“知”与“行”走向的分离。难以达到高度的统一。当前高校应该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的倾向。高校思政教师更应积极探索并建立“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法律与道德论文:试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途径探析 [论文摘要]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讲课大道理多,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一、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变系统讲授为专题讲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十分丰富,讲授的道理很多,过去本课程基本上采用系统讲授的方式,力争面面俱到,但由于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最后这种讲授往往变成泛泛而谈,理论讲不深讲不透,实践教学也无法进行,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什么印象。而专题讲授则可以突出重点,集中时间和材料,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讲深讲透,达到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目的,所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上,部分教师采取专题讲授方式,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紧贴教材内容,把社会外在要求和学生内在需要结合,把教学内容分为十个专题,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成长规律;大学生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大学生身心健康与调适;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人生观的形成和价值观的选择;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宪法原则的领会与宪法精神的遵从;社会主义基本法律制度的具体与深化等十个专题,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把问题讲解透彻,而且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调动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围绕专题广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集中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说明力和有效性。 二、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教学方法还是应该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明白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如何做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加强教学时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重点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讨论、辩论式教学 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动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他们关心政治,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但是对于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往往认识不清,甚至存在一些错误观点,正面回答他们,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因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专题讨论或者辩论,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寻找答案,弄清以前认识中的错误所在,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创新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堂讨论,分组辩论,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学生敏捷思维,开阔其视野,并在相互讨论中,对与错的争辩中分清是非,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确立正确的观点。 (二)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 大学新生进校时,普遍有许多不满意,不适应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确立自身的“同一性”,“同一性”是一种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将要到何处去,能否被他人认同的一种感觉。这个时期的学生,失落感强,专业思想不平稳,对自己的前途目标迷茫,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用大量的,喜闻乐见的事例去启发引导学生,例如在讲授适应转变,做一个真正的大学生这一专题时,先以大学阶段在人生道路的重要作用为起点,从生活、工作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找准方向,立志成才。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改变了原来说教的入学教学形式,而且能够为学生在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上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讲”与学生“讲”相结合方式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是必要的,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是,适当地变换师生的角色,让学生自己依据专题内容讲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融洽师生关系。每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一次课,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关题目,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撰写大纲,上课时由学生讲授,最后老师点评总结,这种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问题探究问题的热情,而且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直接影响教堂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适当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影视教学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方式,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解说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愉快地接受教育。因此,笔者在教学之余经常关注一些时政节目,收集和积累了大量影视资料,这些影视资料片使学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和启迪,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式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和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目的就是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关心或普遍存在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使他们加深对理论的认知与理解,帮助其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讲授中,要特别注意针对一些难点、热点、疑点问题进行讲授。 三、利用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加强师生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授好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大多的教师运用较多的是,通过教学中的提问、讨论,进行师生间的沟通, 了解其思想,为其解惑,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这种了解往往不够深入、全面。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前途命运思考的很多问题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人生困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后以各种方式找自己的思政课老师谈心、寻求帮助。鉴于此,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胆创新,以高校德育实验室的形式,成立了“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作为思政课教师在课后与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进行跟踪关怀的重要场所,工作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后延伸,打通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衔接的教学通道,通过在工作室的工作,教师们“零距离”地面对学生求助,和学生密切相处,与学生深度访谈,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处于种种人生困惑中的学生。通过在工作室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生关注的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既可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为教学积累具体真实的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教师的素质及理论水平的提高是重要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发自内心地相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要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大学生做人的导师和行动的楷模。其次,教师还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特别是相当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及相关的综合知识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设计到多门学科,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很难讲好这门课,故要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博览群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表述能力和努力培养善于打动人心,沟通心灵的艺术感,把问题讲得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代性,还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吸收教学的新资料,新信息,对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使自己的教学讲授既是有理论性,又具有一定得时代感。 法律与道德论文:“知行合一,以行为本”:析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新理念 论文摘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贯彻“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统一,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知行合一;以行为本;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不断走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基础”课教学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在高职“基础”课中贯穿“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促进《意见》所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 如今,“90后”学生逐步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与“80后”学生相比,“90后”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更偏向于个体而轻集体,更偏向于物质而轻精神,更偏向于现实而轻理想,更偏向于时尚而轻传统,这给高校育人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另一方面,“90 后”学生刚刚迈进成人的大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还有很强的可塑性。为此,教育工作者更需把握他们当下的价值取向及相关学习特点,以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职学生的学习劣势 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特点。高职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基础普遍较差,进高职是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在高职学生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上进心、求知欲,厌学情绪比较浓。 高职学生的学习优势 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且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适应性都比较强。另外,高职学生一般都对实习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要求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上。但由于思想认识肤浅,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提倡知行合一的理念,以提高教学效果。 “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课程理念 知行关系,简言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是“行”的理论储备,“行”是“知”的实践转化,“行”对于“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知”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知识最终必须落实到行为上,其效果必须通过行为及其结果才能体现出来。 但“知”、“行”之间不是直接转化,它需要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知”、“行”之间是有效转化,还是有名无实。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思想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指出:“仅仅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人格的价值,还不足以防止过失的发生。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培养。然后我们才能有希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就高职学生学习而言,“知”是知识储备;“行”是实践;知行并进,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地学好知识。因此,需要运用先学后教、案例讨论、习惯培养等教育手段,引导、促进由知到行的转化这一环节,增强转化的自觉性,加快转化速度,提高转化质量,才能使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导向正确的行为表现,使之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教学模式 “基础”课既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基础”课的实践性,在加强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统一,更要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修养。 先学后教——激发学生的行动意识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根本位置上。因此,从根本上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积极的社会实践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先教后学,促进知行合一”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地“先学”辅以教师针对性、引导性地“后教”,最后配合学生练习和发散性思考,才能真正做到从了解到理解的知与行的统一。教学过程可分为“预习—讨论—引导—练习”,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再针对未理解的部分进行讨论,学生对较难和仍未理解部分进行问题设计,并互相提问,教师对学生的互问互答进行引导、点拨、讲解。最后,教师再以练习对学生加以强化训练。所谓“先学”,并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洁、明确地提出学生学习目标、自学要求并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好奇、疑问在规定时间内学习指定内容。在进行引导时,教师应根据所教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所谓“后教”,是指在学生充分自学后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式学习。对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做过多讲解;对于仍不能理解的知识,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进行讨论或让已掌握的学生讲解,最后教师进行补充。教师必要的讲解应是精要而且有明确指向的,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升华和提高。这样,教师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中来,打破以往教师“填鸭式”教、学生被动学的刻板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人讲的模式,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转换到“教学组织者”的角色上来,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传统的“问答”变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有效激发学生的行动意识,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案例教学——促进课堂知识的实践转化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过程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学生更容易激发兴趣,也更容易把握、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从而将知识转换为行动前的理论储备。在教学中,教师可广泛地阅读有关的资料,选择与授课内容相吻合的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他们参与案例研讨的积极性;学生根据提纲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可推举代表发言;针对讨论的内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讨论的表述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论语》开篇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谓“学习”,就是指“学”了还要不断地“习”。因为只有不断地“习”,才能温故知新;只有时时地“习”,才能熟能生巧;而对许多东西,也只有不断地“习”、时时“习”,才能“习”而成“惯”,才能变“知道”为“做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则谆谆教导我们: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才能一辈子也用不尽。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非常深刻的理解。陶行知,原名文?F,后改名“知行”。所谓“知行”,即万事一定“知道”在前,而后才有“行动”,因此,这两者的关系应是“知”在前,而“行”在后。但他后来发现,“知道”相对容易,最重要、最关键的应是“行”,而世人最容易忽视的也是“行”。于是,为了警示世人,他最终将“行”置于“知”之前,把自己的姓名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和讨论,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为学生实践所学知识提供有益的现实参考,从而使案例教学有效起到促进知行合一的桥梁作用。 习惯培养——理论落实于实践 学生仅仅理解和掌握知识还不够,最主要的是要落实于行动。行是知识、能力、觉悟的集中表现,在这方面,理论教学后还要注重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以期培养习惯,形成自觉,从而完成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为了使学生坚持下去,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可注意给学生布置行为作业。例如,在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要求每个人践行其中的某项具体内容并谈体会,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等。在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可动员学生给学校、班组和教师提建议,并履行一定的监督职责。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跟进考察,还可制定行为考察表。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爱国、爱民及前途、理想方面;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及成绩;法制观念;集体观念;恋爱观念;心理素质与个性发展状况;体育锻炼等。上述各项都有具体内容,各方面的表现分别评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通过考察,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督促检查的作用。总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这一环节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切实提高。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以行为本”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先学后教,激发学生的行动意识、案例教学,促进课堂知识的实践转化、习惯培养,理论落实于实践,是高职“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三个方面。实施“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把道德法律知识的学习与行为修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统一。高职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提高教育实效,促使学生知行合一,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法律与道德论文: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必须厘清的几对关系 论文关键词:教材教学 内化外化 知行合一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内化于心与外化于形、知行对立与知行合一等关系中阐述了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问题,认为要使学生通过“这一本”的学习达到自觉地去学其他“无数本”的永恒教育和修为目的,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并整合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从而达到入眼入脑入心入境的境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有机融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主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感觉到在该门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尚有几对关系必须厘清。具体来说: 一、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大学生的诸多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它的优劣或好坏。决定着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性质与方向。而上好这门课的目的旨在培育和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但要真正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仅靠《基础》这门课薄薄几章内容是不够的,“十处树木,百年树人”,这首先就要从教育理念方面有所突破。处理好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对刚人校的学生来说,对薄薄的《基础》课很容易产生错觉,加上中学已有所涉猎,对该课程的学习有轻蔑的倾向.会局限于对一些理论概念的掌握,而忽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长期修为的实践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对该课程永恒教育的理念。要知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课题,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开放的阳光的智慧的心态明确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人生意义之所在,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每个学生毕生都要不断地磨砺和锤炼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不单单去学“这一本”.而是要通过学“这一本”自觉地去学其他的“无数本”:不单单是蜻蜒点水学一点概念知识,而是要系统地学“大部头”;不单单是大一这一年“必修”的课。而是大学四年甚至毕生都“必修”的终身课程.必须兼收并蓄,用全人类的道德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其次,需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心智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因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不只是几位任课教师的事情,任课教师在这里只起个直接牵引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氛围。需要上至校长下至普通教师各个层面的配合.所有授课或不授课的教师都能担负起为人师表的职责.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教书育人的环境,使校园真正成为“道德良种”的培育基地。如果我们的教师本身不能为人师表或经常以调侃甚至搞笑的话语解读严肃的政治理论问题。或者整个高校校园充斥着各种权钱、权色交易的“潜规则”或学术腐败,连培育人才的环境都被异化、被污染,那么即使是编有再好的教材和拥有再好的任课教师。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来说只能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恐怕是难以肩负道德重任的。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应是单一的灌输和被动接受,重在开启、重在点拨、重在举一反三。在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要把实践教学纳入考核评价的范围,探索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引下的教育实践,就是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重视课外教学;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 二、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众所周知,要上好这门《基础》课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是这是一门必修的又被人误认为是务虚的公共课,对大学生来说,专业课才是他们将来找的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二是课程内容中学有所涉猎,教材内容自学也能看懂,加之书中有些内容理想与实现存在反差。增加了教好这门课的难度。三是这是由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而成的一门新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探索,内容多,全面掌握有一定难度。四是大多高校上这类课都是大班。课堂人数多,师生互动交流难。针对以上几种情况,要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真正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抓教材、抓教法,必须厘清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实际上它们之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教材本身而言,《基础》课是经过教育部审定的重点学科和重大攻关项目,有自己的体系,这是不可变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照搬照抄就形成教学体系了;就教学而言,教学源于教材、离不开教材。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吃透和熟悉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认真消化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难点,将教材作为备课、写教案,形成自己教学语言体系的基本依据。这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第一步。其次,必须将教材体系有序地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紧紧围绕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的一种融合了教师辛勤劳动的思维成果,是教材有机的延伸和补充,它立足于教材,又深化和充实了教材,是教材体系艺术化、生动化和形象化的体现,目的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激活静态教材的辛勤劳动即时地将教材重要信息双向互动地传达给学生。这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中心内容并围绕这个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其三,整合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施教。其特点和优势是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综合的或多样的教学模式。避免了过去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往往简单地用一种方法去取代另一种方法的片面性。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侧重面应该有所不同的。道德教育在于以现实的道德楷模的人格魅力和身边的人与事去感化、感召和影响人。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恰当的激励、赏识、理解和帮助,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智慧、民主的情境氛围,多给学生提问、回答的机会,注重讨论式和启发式活化课堂教学,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以形示人,带动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升华人生理想,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教育不要贪多求全,要突出重点.要有针对性,要联系当前的法制建设进程以及学生生活实际,重在法律思维、司法伦理和法律职业技巧的初步训练,适当创设技能演练的模拟场,采取体验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三、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 思想道德教育切忌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过分而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大学生当作一只机械的“箩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知识的消化吸收,没有感性到理性的交融,使接受者感受不到知识的价值和乐趣,缺乏对道德、法律等知识原素自愿自觉的追工作安身立命之本。对这门课求,缺乏对人生美好生活、健全人格和阳光心智的向往。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呆板而又显得程式化,这显然是一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和教条,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此。不仅要“授之以鱼”.让大学生充分掌握并拥有这条“鱼”,把“鱼”牢牢拽在手上。同时更重要是要“授之以渔”.让大学生学会和掌握捕鱼的方式、方法,利用这种方式、方法去渔猎更多的“鱼”,使教育的目的能与受教育者的身心活动相融合,成为一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充分开发大学生的自学潜能,使大学生养成一种对思想道德知识学习的自觉追求。真正塑造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何况,思想道德修养是每个大学生毕生都要修为的漫长过程,且仅靠一二本薄薄的教科书是无济于事的,要靠社会实践的磨爬滚打的历炼,在实践中去百炼成钢。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文化中早就存有不少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道德观点,有些闪烁着智慧光芒能求仁求义求忠的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采撷和去吸纳,成为当代大学生赖以终生学习修为的事情。再如法律知识浩如烟海,想通过十来个学时的法制教育使非法律专业大学生都具有全面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点到为止,引发他们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如果片面地去追求传授应用性法律知识,必然挂一漏万。通过这十来个小时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领会法治精神,培养现代法治观念,这才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所以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重点应该是法治观念的正确引导,尤其要重视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律的尊重、对法律的信赖并积极认同的态度。 四、内化于心与外化于形的关系 《基础》课是一门政治性、伦理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系统的学习,能够把所获得的道德理念、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想法和认知。进而启迪自己的心智和灵魂,外化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修养的能力,从而成为高尚思想道德品行的履约者和实践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教育交替融合的过程。因此,《基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内化于心与外化于形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教育是外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内化教育就没有外化教育:外化教育又是内化教育的外显和表现,没有外化教育.内化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它们互相渗透,内化教育中有外化,外化教育中有内化。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谁比谁重要,而应该用内化于心的教育成果推动外化于形教育.用外化于形的教育实践巩固内化于心教育,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切忌仅仅停留在《基础》课考试的分数高低或写一二篇读书笔记的好坏上,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这)种情况,有的大学生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内容耳熟能详.对主要观点背得滚瓜烂熟、平常也能侃侃而谈,但在日常道德的修为上不一定能得到大多同学的认同,而那些平时成绩平平、不太声张、说话有点迟钝迂讷的学生反而是道德的楷模或佼佼者。赢得同学们的赞同和认可.究其原因是由于前者对思想道德的核心价值观理解不透彻、思考不深人、认同不到位,没有真正把这些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血肉之中.成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实际上内化于心过程就是要使大学生真正信奉,把得到的知识、理解和判断内化为自己的想法和认知,使这些价值观人眼入脑人心入境,把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要、把他律的思想道德原则转化为内在自律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内化得越迅速,说明思想教育的成效越明显;内化得越彻底,说明核心价值观树立得越牢固,就像盐融于水一样成为自己生命血液中的营养,这样才能铸造和培养出自重、自尊、自信,思想品质堪称一流的大学生。 五、知行对立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在这里,“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包括知识、知觉、思想、认识等:“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包括行为、行动、践履、实践等。因此,“知”与“行”关系,也就是指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思想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最忌讳的是知行对立和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等于“无知”“行而无知”,“行”就缺乏力量支撑。因为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行为,所以思想道德行为离不开思想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相得益彰。如果不去履行、不去修为,不能算是真“知”。“知”是为了更自觉地“行”,“行”是对“知”的最好检验和落实。如果知行脱节,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不愿意身体力行;或者知行背离,说一套做一套,阴一套阳一套,那么,培育思想道德核心价值观就成了“豆腐渣工程”。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存在知行对立或知行脱节的情况.大学课堂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大班听课毕竟不是大多学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才来听课,目的并不在于追寻自己本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优劣。而在于猎取现实的可增加将来就业砝码的分数的高低。学生潜意识里注重的是专业的书本世界和未来的就业世界,因而存在着一种疏远于当下思想品质的训练和健全人格的煅铸,没有心思和闲暇去发掘去培育自己道德的修为。甚至现实的就业用人制度会牵引着他们走向一种既定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导引“知”与“行”走向的分离。难以达到高度的统一。当前高校应该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的倾向。高校思政教师更应积极探索并建立“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法律与道德论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魅力研究 [论文摘要]教师的教学魅力是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魅力主要体现在“实”“近”“活”三个方面。 [论文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魅力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实” 1 教师的人格实在。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基础课教师就要增强其自身的公信力,这要求基础课教师除了应善于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魅力的人格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人格。(2)正直坦诚善良的道德人格。高尚的人品对学生的感染与影响将是长远的,基础课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做人,自己首先必须高尚。(3)民主平等具有亲和力的法律人格。教师能否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一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以学生为友的心态和亲和力。(4)善辨是非具有创新意识的智慧人格。教学效果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一个反应灵敏、善辨是非善恶、在日常教学中充满着创新创意的教师,学生必然会被深深吸引,从而利于其教书育人。基础课教师除了应具备以上四种优秀品质外,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必定会为其人格增色。 2 教师的知识厚实。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做到满腹经纶,要具备纵深、复合、广博型知识结构,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始终站在学科、社会的前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为你的学识魅力而倾倒,并深深地信服你。 教师的学识魅力首先表现在对其所教学科的精通。基础课教师要深刻领悟教材主旨,对其逻辑结构烂熟于心,对教材要有高度的驾驭能力。基础课的使命说到底就是教学生做人,其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内在人生观科学、外在行为素质良好的合格公民,教材要坚持由内到外、内在引导与外在规范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弄清楚了基础课的育人目标与育人理念,在上课时就能目标明确,并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就能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三者之间穿梭自如。教师在精准掌握教材的同时,对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纵深的了解,这样才能讲准、讲透、讲深。基础课教师除了是一个专家外,还应当是一个大杂家,应当具备复合、广博的知识结构。基础课说到底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课程,做人的学问可以说涉及方方面面,到底怎样做是对,怎样做又欠妥,这需要基础课教师具有高度辨明是非的能力,更需要其具备渊博的知识,事事想在学生之前,学在学生之前,否则信手拈来的一些毫无考证的零星琐碎片段连自己都无法说服,又如何去让自己的学生信服。因此。具备复合、广博型知识结构会让教师教得有底气,说得有根据。学生也会因为教师渊博的学识魅力而信服和喜欢上教师。此外,教师的学识魅力还体现在教师对最新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上。“90后”的学生不太喜欢纯理论的枯燥乏味的说教,他们更热衷于时尚新鲜的东西,或者至少是以时尚新鲜的方式接受理论知识。因此,基础课老师不但要有精深、广博的知识,也要学会把握时代的脉搏,始终站在学科、社会、科技的前沿,掌握最新的信息,用最新最时尚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 3 传授给学生的东西终生实用。所谓学以致用,即学生来学你这门课就是要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派得上用场。否则,学生会问学这门课要干什么用?实际上,基础课的使命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的,可见,这门课具有不同于一般课程的超强实用性。一个老师工作再认真负责,教案、课件做得再好,但讲的东西若学生认为没用,学生也不会买账,不会认为其是个好老师。因此,坚持教学的实用性是基础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首要课题,解决好了这一课题,学生必然就会喜欢上这门课,基础课的教学魅力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基础课老师要大胆创新、想方设法,努力做到让学生想上这门课,爱上这门课,要让学生觉得学这门课不但今天有用而且终身受益,真正以不可抵挡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从而切实增强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近” 1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基础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始终将这门课的使命(教学生做人)牢记在心,唯有如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或其他教学载体时才能时刻提醒自己,这些东西学生愿意昕?不愿听哪来的教学效果?不愿听又如何实现教其做人的目标?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时,一定要以贴近学生为基本原则,讲学生自己的事,讲学生身边的事。讲他们即将面对的事。教师要做到用他们身边的真实典型案例传授他们所渴求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实际上,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在学习、交往、集体活动、恋爱、兼职、求职、心理等热点问题方面的困惑很多,在远离父母、远离亲朋好友,必须独立面对、解决一切的情况下,在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下,他们热切渴求良师益友的指导,这种渴求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关键就在于基础课老师能否把握其需要、了解其心理,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努力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忧,讲学生想听的东西,讲对其有益的东西,用学生想要的方式去讲,做到有的放矢。 2 教学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每当教师在对着课本或PPT讲理论时,学生抬头率都不高,而每当教师讲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典型案例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抬起了头。这充分说明,科学理论需要鲜活案例的激活,才会变得有生命力。关于如何培养人的基础课教学,如果没有关于人的鲜活案例那只能是没有任何实效的枯燥说教,可以说,没有案例就没有基础课。因此,基础课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案例教学,教师要善于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其受感染、受教育,从而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与魅力。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选主题突出、能很好驾驭的经典案例,而不能信手拈来那些毫无考证的琐碎案例,也不能是主题不突出的案例的堆砌,更不能是性质错误而误导学生的案例,坚决守住“学术研究无禁区,但课堂教学有纪律”的底线。此外,“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看着动画长大,打着游戏娱乐,成长于高度动感的世界之中的,他们喜欢用感官刺激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排斥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因此,案例教学中优秀视频案例资料的作用不可或缺。而实际上,优秀的视频资料的震撼、感染、教育作用有时比老师的讲解更有效,因此,基础课教师要选好用好视频资料。当然,更要注意把握好度,在视频的长短、使用视频的频率上做到恰到好处,不能依赖视频资料。 3 教师语言与学生没有距离。语言魅力从一定程度上讲直接决定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直接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魅力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的时尚性、亲切感、感染力与幽默感上。首先,基础课教师要做到语言表达流畅准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要真正发挥其语言魅力,还必须在时尚性、亲切感、感染力与幽默感上下工夫。基础课教师若能用学生的语言传经授道,学生将会觉得是多么的亲切和乐于接受,如果再加上一些学生所热衷和追捧的时尚因子,学生一定会拍手称快,并在这种亲切感中耳濡目染,接受熏陶教育。其次,基础课通常都是一百人左右的大班教学,其教学难度远大于小班教学,如果教师整个课堂都是在用一个语调慢条斯理地讲授,不难想象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将一定是或昏昏欲睡,或交头接耳,或玩弄手机,或干脆溜之大吉。因此,洪亮、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的语言讲解魅力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参与到你课堂中来,使你的课堂教学具有感染力的关键所在。此外,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是语言魅力的法宝,这是寓情理于快乐笑声之中的最高教学境界。实践证明,凡是自觉到课率高、课堂上抬头率高、教学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一般无不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质。西方有些国家甚至将是否具有幽默感作为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之一,看来这还是很有见地的。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活” 课堂教学的好与坏最起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死”还是“活”,“死”指的是严重缺乏学生参与、只有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且学生没有收获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活”指的是有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良好且学生收获丰厚的参与式课堂教学。 1 静参与。静参与是参与式课堂教学的起码要求,也是底线。参与式教学绝非指整堂课或一次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弄(实习实训类课程除外),笔者认为那是借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卸教师自己主导责任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至少是不懂基本教学规律的做法。笔者认为,静参与主要是指教师在讲课时不要整堂课都坐在电脑前自己讲自己的或读PPT而不管学生的反应,不要总是只有一种姿势、一种表情、一种腔调,这样的课堂就是没有学生参与的死的课堂。与此相反,教师要在课堂上张扬些,要多走动,要善于运用自己语音语调,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表情、手势等各种肢体语言做绘声绘色的讲解,目的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走,并学到知识受到启发,让课堂活起来。这是一种看似死、实则活,看似静、实则动的真正参与式教学,并且是具有真正实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的。 2 动参与。动参与是参与式教学的常见形式,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生互动教学。“教学”,顾名思义,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它是双方相互作用的一种过程与活动。因此,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完全由教师唱独角戏,动态的参与式教学即师生互动理所当然就成为我们必需的一种教学形式。动参与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采取演讲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师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设疑-诱思-导理,即通过学生演讲、讨论或教师直接从导人的案例、问题人手,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提出一些他们关心但有疑惑的一些问题,让他们去积极思考、讨论,然后在学生辩论、师生互动中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明辨善恶、分清是非,进而让其受到启发,最终达到课后能自觉践行的目的。 3 心灵参与。参与式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心灵的参与,这需要师生之间具有高度的默契,也取决于教师健康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教学艺术所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更需要基础课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教学生所需,以自己的爱心、真心、真诚去感动学生。要教会别人做人,首先自己要高尚,基础课教师作为大学生名副其实的心灵工程师,理所应当将这一课堂中心灵参与的最高境界作为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法律与道德论文:浅谈职业需求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变革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论文关键词]职业需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改革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快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基于职业需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教育功效具有现实意义,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素质、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需求、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1.课程改革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专科、本科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头等大事。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必须深入探索和研究。笔者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实际,联系各专业的职业特色,针对其职业需求的普适性和特异性,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水利专业为例,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职业需求为依托,在培养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应具备的诚信、忠诚、抗压精神;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侧重培养知识产权意识等。 2.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分类和职业岗位不断增加,为职业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社会上众多职业,每一个求职人员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需求有客观的、合理的、科学的分析,保持合理的职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步伐必须加快,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出校门面对职业需求的压力。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甚至课程体系方面等进行了改革尝试,但教学效果均不理想。教学改革和实践步子较慢,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要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融合,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优化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突破口,以改革考评体系为环节,以多渠道教育为依托,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为着力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1.改革教学内容,把教材体系变为职业体验教学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课改中要将职业需求的实践性、应用性与国家统编教材的理论性、指导性结合起来,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职业体验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创设实际或虚拟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激发兴趣,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在不脱离原课程教材基本要求和精神的前提下,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思想、知识、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教学。可以组织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在原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和完善,并针对各专业学生岗位需求特点开展职业专题教学。 2.改革教学方法,使校企合作实现职业体验式教学。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每个专题运用一个典型企业案例,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企业文化课堂讨论。其次,加大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每位任课教师课前认真收集典型案例,结合精品课程网站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后训练和拓展知识的空间。最后,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通过调研和教学实践,汇编典型教学案例、讨论题目和课件,并加以推广运用。 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学校和企业综合评价体系。课程应结合各专业顶岗实习和职业体验活动,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综合考评,将传统的“知识记忆”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考核。加大职业体验考核分值,逐步树立职业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1.课程改革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方面入手,针对各专业职业需求现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深入企业进行职业体验专题教学研究和实践;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专业实际需求开展研究;联合用人单位建立突出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资源库和测验试题库,反映职业需求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网站。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依托职业需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课程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巩固公共基础课应有的地位,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改革,使学校职能部门、教学系部、任课教师和学生全员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党和政府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方针、政策和要求落到实处,克服教学中学科化偏向,过分注重专业课、轻视人文课程的问题,使教学规范化。第二,基于职业需求,在原有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扩充职业道德的内容、扩展职业道德训练,使课程职业道德内容更加具体化,增强实效性。第三,通过教学改革,彻底改变课程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脱离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实际的问题。第四,通过教学改革,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丰富的影像教学替代简单说教、填鸭式、我讲你听、我讲你背、我写你记的教学,使课程教学生动起来,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脑入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第五,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用生动的内容、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改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第六,解决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和法律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成人、成才、成功。 四、结语 总之,应把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合起来,并联系各专业实际把职业道德专业化、具体化,从而使课程进一步适应职业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建立学校和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法的“三个转变”。结合各专业顶岗实习和职业体验活动,由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综合考评,将传统的“知识记忆”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考核,将传统的课程结业考核变为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长期评价,将传统的任课教师单方考试变为企业和学校的综合考评。 法律与道德论文:从赡养抗辩权透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摘 要】现如今,许多父母在追求自己第二次人生幸福的同时忽略了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义务。文章从赡养抗辩权透析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关键词】赡养抗辩权;抚养义务;赡养权;赡养义务;法律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思想观念日新月异,但是不可否认的在思想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某些糟粕,造成一些道德的沦丧。比如说,离婚率的不断攀升体现了婚姻自由程度的提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父母在追求自己第二春幸福的时候,却忽略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甚至恶意地不抚养、放任孩子,使他们失去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他们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了信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即使有些孩子没有犯罪,但是在他们的心理永远都会留下一片阴影,这成为人格不健全和心理不健康的潜藏因素。 对于这类事情,我国的法律并没有进行完整调整和规范,只是有零星的法律条文或者是法律原则涉及这个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婚姻法中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在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以及第二十三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即使是在刑法中也只是规定了遗弃小孩只有到达情节恶劣的时候才构成犯罪,才能剥夺父母老年的赡养权。其他的情形比如说,父母只给钱抚养但不教育,或者既不给钱抚养也不教育,或者遗弃小孩但是没有达到情节恶劣的,法律都不能调整或规范,而这个时候靠的仅仅是道德的调整。我们只能说这个父母不好,那个父母狠心,但却不能为这些孩子做什么。法律只规定了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也规定了他们不履行抚养义务时子女可以要求他们给付抚养费用,但却没有明确具体的救济措施,唯一的救济方法也只不过是社会舆论谴责一下,并不能切实的给以未成年人保护。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将道德谴责上升为法律责任的承担,使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从而使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一、什么是赡养抗辩权 笔者认为,赡养抗辩权是指:父母在子女未成年时没有善意的履行抚养和教育义务并且没有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时,成年子女得享有对其年老父母赡养义务的抗辩权利。善意履行包括为子女健康着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抚养不但包括物质的抚养也包括精神的抚养。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算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关爱未成年人,关爱未成年子女,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更是一个国家的职责,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 目前,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因为家庭原因,父母或离婚,或疏于管教,或放纵任由。对于没有履行抚养和教育义务的父母,法律并没有规定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和调整,仅规定了在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却没有规定当父母连这一规定都违反的时候,应当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余下的也只是由道德进行谴责。但是,道德的谴责是不够的,我们需要道德化的法律。因此,在婚姻法中明确赡养义务的抗辩能有效的解决履行未成年子女抚养义务的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防止未成年人犯罪。一个父母,当他意识到如果他不善意的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义务,便会失去老年被人赡养的权利时,或许鉴于法律的威慑力,父母们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抛弃自己的孩子。中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的古话,但大家是否想过,你生而不养,养而不教,试问,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会对你尽孝吗?关爱是相互的,抚养和赡养也是相辅相成的,我不认为这样做是同态复仇。同态复仇是屠戮的,残暴的,混乱无秩序无休止的报复行为,而赡养抗辩是合法的,合理的,是符合社会秩序要求的。 二、赡养抗辩的法理基础 笔者认为,赡养抗辩的法理基础如下: 1.道德不能穷尽一切,法律是弥补道德缺陷的有效规范。道德治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一系列缺陷。比如,非确定性易导致过度弹性、自觉自律性易导致缺乏普遍有效性,非普遍性易导致标准多元化,过多至善理想性易导致缺少宽容和衡平。它们使得道德治理相对于法治而言,不能作为单独的国家治理方式而起作用。换言之,法律化了的制度文明比道德化的人格魅力在防止人性缺陷方面更重要、更可靠、更持久。唯有法律化的制度文明方能提供一种既能使坏人改过自新又能使好人不蜕化变质的可靠机制。所以当父母不履行他们应该履行的义务时,而违反这样的义务又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可制裁性的法律后果时,仅依靠道德谴责尚不能实现本质秩序时,应将这样的道德法律化,使其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2.抚养和赡养是互负对等给付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他的所作所为负责,他不可能在他应该尽责任的时候逃避责任,而在日后却可以享受他原本应履行义务而得享有的权利,笔者认为,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义务的履行才有权利的享有,有权利的享有,必定有义务的履行。 3.公正的法律是体现正义的法律,正义的法律包含道德化的法律。正义的法律笔者认为包括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和具有实际操作性和执行性的法律。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又包括纯正的技术性法律和内涵丰富的法律,而道德化的法律正是内涵丰富的法律的体现,法律要服从道德的正义性价值取向,法律不应该仅具有技术性而无内涵性,有内涵有人性的法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良法,才是真正具有正义核心的公正的法律。 4.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婚姻法赋予未成年子女受父母保护和教育的法定权利。如果不对未成年人依法进行保护,孩子这一国家未来的源泉就很容易被恶性的世界观侵蚀,从而使人才更替出现断层。因此,“德教”应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受到爱的教育,由自爱到爱人、爱国、爱动物乃至爱所有优秀的传统教育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赡养抗辩权体现着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1.家庭抚育既是道德调整的内容,也是法律调整的内容。道德偏重于强调抚育的精神方面,法律偏重于强调抚养的物质方面。由于道德和法律起作用的手段不同,导致实际生活中家庭抚育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有所失衡。抚养义务人履行物质赡养义务较好,履行精神抚育义务较差;抚养权利人在精神抚育权利没有保障的前提下,并未因物质赡养权利的实现而感到幸福、快乐。因此,从法律重视这一问题,是实现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要求。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道德是立法的价值基础,是执法和守法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条件,法律是内在道德提升的外在条件。任何法律都不可能跨越道德的底线,因为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服从道德的正义性价值取。法律能使道德规范化,使其上升为法律规则或者法律原则,使其具有强制执行力或是威慑力,和权威性。道德对人的约束,是从内到外;法律对人的约束,是从外到内,两者是有机的结合,相辅相成。赡养抗辩权立法创意来源于道德对不善意履行抚养义务的父母的谴责,而通过对赡养抗辩权的立法又可以提升人们的内在道德修养。由此,赡养抗辩权不再是法律和道德的背离和相对,它将法律和道德有机的结合起来,原来仅能依靠道德来约束恶意不履行抚养义务的父母,现在可以通过法律调整得以实现,从而有法可依,有法可惩。使得那些漠视道德的人不能再漠视法律。 2.赡养抗辩权不但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同时也说明了法律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混为一体: (1)法律和道德虽然都是上层建筑但两者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法律的功能主要是明确规则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指示和预示,是人们在进行行为操作的时候有方向性和预示性,而道德则是从人们的内心调整人的行为,使其调整具有自觉性,体现一定的内在素质和文明程度。赡养抗辩权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后,就意味着相关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变得明确起来,也就是说父母在抚养未成年子女的时候必须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做,否则就有可能承担失去年老由成年子女赡养的法律风险,因此就使得人们行为时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预示性。而道德则不具备这一功能,能尽心抚养孩子的父母在道德层面上体现是内在的优良素质和文明程度,是他们对子女的爱,所以他们在履行抚养义务的时候依靠的仅是道德的自觉性的体现。 (2)法律和道德两者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法律以有形的形式直接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方法,而道德则是以隐形的方式调整社会秩序,由内而外的控制人的外在行为。在立法上明确赡养抗辩权的法律地位,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统治阶级实现其利益的要求。我们的统治阶级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阶级群体,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的法益,未成年人是一个需要保护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国力的生力军,如果不以有形的法律对他们的受抚养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还仅是以道德这种隐形的社会秩序调整方式来调整就有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 (3)法律和道德的效力也不一样,法律有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具有直接的可执行性,而道德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其约束性有存在局限,仅仅是依据道德谴责,或是社会舆论来实现起效力。赡养抗辩权在法律上的确立,使原来不具有法律效力的道德谴责得以在现实实现,有了强制力和执行力。综上所述,赡养抗辩权弥补了道德机制的缺陷,同时也体现出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它们不是一体的,它们有各自功能,它们的表现形式以及效力都不一样。 四、赡养抗辩权体现着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优秀立法精神 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调整是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最好体现。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义务是法律的明确规定,体现着深刻的道德内涵,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完成的不单单是自己家庭延续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完成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延续的使命。对子女的关爱,抚养,是社会道德的普遍要求,将这一道德要求上升到法律规范的保护,是道德法律化的最好体现。而婚姻法将这一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并加一规定和调整,以这一道德为立法基础,蕴涵道德要求,正是法律道德化的体现。由此可见,有必要是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 1.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符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必然选择。 2.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是法治与德治结合的重要途径。法治与德治结合的思想,是反映德治要求的法治与法治制约下的德治的结合,离开法治空谈德治或离开德治奢谈法治,都不可能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正确结合。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是其重要途径。 3.在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过程中应当警惕不能将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轻视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的作用,不能将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混同起来,曲解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必须正确认识德治与人治的区别。正确认识德治与人治的区别。 五、赡养抗辩权法律地位突显的必要性 1.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少年儿童,家庭、学校应把尊敬长辈,爱护老人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他们从小懂得敬老尊老是晚辈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民进行有关家庭抚育的法制宣传教育,要把《宪法》、《婚姻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使公民自觉自愿地履行抚养义务,维护抚养权利,促进关爱未成年人,爱护幼小,托起明天的太阳等风尚的形成。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抚养和教育孩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这一美德上升为法律规范,有助于在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规范之下调整家庭关系,促进家庭稳定和社会发展。 2.在立法中明确赡养抗辩权的地位,有助于从道德和法律中提升人性。赡养抗辩权是一种具体的权利,它明确了应当进行抚养和教育的先行义务。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一句古话,明示着有因必有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千年古训。要是一个不称职的父母在其应当履行本应履行的义务时却逃避履行,那么我认为,他当然的应该不享有由于履行此义务而带来的相应的权利,子女在成年后,父母年老需要赡养时,得享有赡养抗辩的权利。只有明确这样的相应因果,才能使人们明白不履行对未成年子女抚养和教育义务的相应法律后果,规范日常行为,从而在法律和道德中提升了作为一个人本应具有的善良和负责的人性。 3.突显赡养抗辩权的法律地位是正义的法的要求。亚里士多德称:“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于正义与善德的制度” (1)奥古斯丁主张:“法律就是正义。” (2)格老秀斯指出:“法律乃是正当理性的命令,它依据行为是否与合理的自然相谐和,而断定其为道德上的卑鄙,或道德上的必要。” (3)简言之,法律应以正义作为其主导性价值早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正如:“法律若以正义实现为追求,该法便是善法;舍弃了正义的价值标准,法便是恶法。恶法不为法,人人有权予以抵抗。” (4)同样,道德所体现的内在精神也是对社会理想的追求。理想性是道德的灵魂。道德总是想以“应然”的价值指令把社会生活引向理想的层次,具体包括生活的幸福、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等,同时也包括人类所一直执著追求的公平与公正。 因此,一个不称职的父母,在孩子未成年时不抚养他,不教育他(她),使他(她)的物质生活和心理健康遭受损害,而这个受了损害的孩子长大后还要赡养他的不称职的,甚至可以说是逃避法律责任的父母,这样的法律是正义的吗?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吗?笔者认为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六、结语 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现代法治国家,不但公民的法律意识要提高,更要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要使平等享有权利,积极履行义务的法律观念深入人心。美国法学家米尔恩指出:“其实并非如此:圣徒精神和英雄主义是在超越职责要求的行为中展示出来的。但是,在得以具有超越职责要求的行为之前,必须先有职责。圣徒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概念是以义务概念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圣徒和英雄们比道德要求于他们做的更多。”我们当然不能忘掉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够让一个不称职的父母滥用权利,我们应该树立独立的法律意识,在法律中体现优良的传统美德,在道德中升华正义的法律。 法律与道德论文:保障见义勇为行为的另一种思路——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寻求和谐 「摘 要“见义勇为”这一古老命题因为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而又一次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探讨。笔者从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作为切入口,提出了见义勇为的概念,分析了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并提出见义勇为行为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关系,远非一种法律关系所能概括。由于民法的保障、刑法的保障、刑事诉讼法的保障、劳动法的保障等并不能起到必需的保障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保障应定位于社会保障法范畴,由国家对见义勇为行为人负补偿责任,然后有国家向有关行为人追偿。 「关键词见义勇为,法律和道德,社会保障 2002年5月28日凌晨4时,在安徽省芜湖市,青年教师谢小云见义勇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妻子林金华及女儿生活无着,将被救助者告上法庭,要求赔偿。芜湖市新芜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庭辩双方的焦点集中在救火是不是谢小云死亡的直接原因,以及被救助者有没有义务赔偿等问题上。新芜区法院的一审判决原告林金华胜诉,并责令被告支付3万元赔偿。这是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1].但这起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所引起的对“见义勇为”这一古老命题的讨论似乎要远远大于对这一案例本身的讨论。而事实上我国法律对此类问题并无十分明确的解决办法,理论上的研究也不够深入。鉴于此,本文试从以下角度来探讨如何保障见义勇为行为者的利益。 一、“见义勇为”概念的提出 (一)我国古代对“见义勇为”的概念 见义勇为,《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最早出现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宋史·欧阳修传》中载有:“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气自若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见义勇为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道德标准。 (二)国内对“见义勇为”的概念表述 1、国内地方性法规对“见义勇为”的规定 《浙江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规定:见义勇为是指公民在法定职责之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重庆市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条例》规定:见义勇为是指不负特定职责的公民,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云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公民条例》规定的是“除职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员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或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事迹突出的行为”。 2、国内学术界“见义勇为”的概念表述 有学者提出见义勇为应当是:“不负有法定或约定救助义务的公民,为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或少受到不法侵害、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冒着较大的人身危险,挺身而出,积极实施救助的合法行为”。有学者从民法角度上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的概念应表述为:为了使国家的、集体的或者他人的利益避免或者减少损害而做出合乎正义的行为”[3].有学者从正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应是指公民为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人身及财产遭受侵害,奋不顾身,勇敢地做出的正义行动”[4].也有学者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认为:“见义勇为一般是指当他人或国家、集体、社会的权益受到损失和侵害的时候,不顾个人利益,维护非己权益的行为”。[5]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见义勇为的概念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以为,从见义勇为的本意出发,见义勇为的概念应该是:不负有特定义务的自然人为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冒着较大的人身和财产危险而作出的行为。 为此,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应该包括:第一,主体是不负有特定义务的自然人。首先必须不负有特定义务。众所周知,国家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处理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需要设立一定的专门机构来应对,常见的有公安局和消防局等。另外,企业为维护正常的安全经营秩序也会聘请一些工作人员,如商场的保安、游泳池的救生员等。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他们对违法行为以及游客溺水的紧急情况有救助的义务。如《警察法》第21条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可见,他们虽然实施的见义而为的行为,但是基于职务和义务上的原因,是不得不为,不能构成见义勇为。其次,必须是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因为构成见义勇为的基础或前提必须是有“义”的存在,而“义”是指社会正义,当然也包括法律正义。社会正义的实现依赖于人的“良心”,而“良心”则只能专属于自然人,因此,法人或其它组织不可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第二,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基于内心“良心”的驱使而为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或少受到不法侵害、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意图。第三,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的行为,如抢险救灾、制止违法犯罪或者协助有关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等。第四,行为人的行为一般是在危急和急迫情况下做出的,一般情况下要冒着较大的人身和财产危险。因此要与一般的好人好事和助人为乐(一般的好人好事和助人为乐不需要冒着较大的人身和财产危险)区别开来。 (三)国外对见义勇为行为概念的表述和“见死不救罪”的设立 在国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道德义务逐渐介入法律,不作为犯罪的义务开始扩大到道德领域。挪威、瑞典等国法律规定,任何有责任能力的成年人在下列情况下具有营救危难的法律义务:(1)他认识到他人处于危难境地;(2)营救他人对自己并没有危险。《法国刑法典》(1994年)第223-7条新增一项罪名“怠于给予救助罪”,该罪规定,任何人故意不采取或故意不唤起能够抗击危及人们安全之灾难的措施,且该措施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的,处2年监禁并科20万法郎罚金。事实上,在德国、西班牙等国的刑法典中,都有“见死不救罪”这项罪名。它们规定,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采取行动救助,或能够唤起求助行动,对本人和第三者也没有危险却故意放弃救助的,要处数年的监禁和罚款。埃及法律就规定对有能力而拒绝向危难者提供帮助的人处以一年监禁和罚款最少1000埃磅的处罚;对有某项专业技术的人,如果需要利用他们的专业救援危难者而他们却有意避开,则对他们加倍惩罚;对自己不帮助别人而收到政府机关的命令后仍不执行者,则视为与罪犯同罪。 而与此相适应,在2001年人代会上,刘如琦等32位代表也就此提出议案,他们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立法内容应包括犯罪行为的法律界定和惩治条款等。上海市政协委员也建议设立“见死不救罪”。他们认为“光靠社会道德、政策倾斜、领导呼吁是不够的,惟有法律才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现在有的国家设有‘见死不救罪’,各地对于见义勇为的奖励也有一定办法,这些都可以借鉴、总结[8]”。这些都似乎可以成为我们设立“见死不救罪”的理由,然而笔者以为在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立法者和普通民众更应该从西方社会所提出的“理性人”角度具体分析利弊得失,得出合情、合理、合法的结论,作出真正合乎“社会正义”的结论。 因而笔者虽然赞同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标准多元化的条件下,个人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舆论的强制力不足以防止反道德行为的发生”,“利用法律手段使部分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予以强制执行是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必须手段。这个由道德转化为法律的过程就是道德法律化过程”[10].但现代法学则倾向于使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相对分离的理论,他们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因此,我们不能把具有较高要求的道德法律化,我们不能用法律制裁的方式去惩罚那些违反具有较高要求的道德恶行。我们应该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寻求完美的和谐和平衡。所以,笔者不赞同设立“见死不救罪”。理由如次: (1)、从设立“见死不救罪”的法理基础看,笔者认为设立“见死不救罪”缺乏足够的法理基础 美国著名法学者波斯纳在其著作中对道德与法律理论作了精辟的论述。在谈到道德的约束力时,他认为,道德确实是一种社会控制制度,是一套对于他者(others)的义务,而不是他人对我们的义务。道德需要人们自觉遵守。现代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Fuller)在其名著《法律的道德性》(the Morality of Law)一书中也专门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把道德区分为“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他认为前者是人们对至善的追求。若某人在追求“愿望的道德”方面取得了进步,则会受到人们的赞赏;若不去追求“愿望的道德”,也不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按照富勒的说法“愿望的道德” 是不能转化为法律[12].美国学者博登海默认为,在道德价值这个等级体系中,可以区分出两类要求和原则。第一类包括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比如避免暴力和伤害、忠实地履行协议、协调家庭关系。对群体的某种程度的效忠,均属于这类基本要求。第二类道德规范包括那些极为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原则如慷慨、仁慈、博爱、无私等价值都属于第二类道德规范。博登海默认为两类道德中,第二类则不能转化为法律规则[13]. 因此,笔者以为设立“见死不救罪”缺乏法理基础。因为见义勇为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设立“见死不救罪”那么必然会使道德“法律泛化”,使每个人陷于自卫之危险境地。那样的法律必然会是独裁与专制的法律,那样的法律也必然是自然主义法学派和实证主义法学派所争论的“恶法”,而为执政者所不采。 (2)、从现实来看,并不是每一个见义勇为者均具有见义勇为的行为能力,如日本的志愿者要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拥有一定的工具、具备一定技能,才去做些见义勇为的事;在香港,是不允许百姓进入救火现场的。所以,我们很欣喜的看到在中国的中学和小学的政治读本中已经删除了以前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如赖宁等。这或多或少对我们是一个启示。 由此可见,无论从立法基础还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设立“见死不救罪”都缺乏合情、合理、合法性。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该设立“见死不救罪”。 二、“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分析 (一)无因管理说 有学者提出:“见义勇为行为在民法属性上,应是一种无因管理之债”。比较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的概念及构成要件,两者极其相似,只不过无因管理在外延上包括见义勇为行为。由于见义勇为通常是在危难情况下做出的,且行为者一般要冒着一定的危险,故“见义勇为行为属于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无因管理行为”。 但笔者认为:比较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两者在很多方面虽然确有相似之处:如首先,主体具有相似性。行为人都是没有事先接受委托,又没有这方面法律义务的人;其次,行为意图具有相似性。行为都具有阻止违法行为发生的意图。一般情况下,他人事务不得任意干预,否则构成侵权。但是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行为法律赋予它们合法性,并加以提倡和鼓励。第三,行为人都是出于维护他人的利益而实施必要的行为。第四,见义勇为者和无因管理人都可能为其行为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第五,行为人都不要求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只要求有相应的认知能力即可。 但是应当看到,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毕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1)见义勇为行为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无因管理人既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或其它组织。(2)见义勇为是事实行为,而非法律行为。无因管理则既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3)见义勇为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正在发生现实的侵害[16],如违法犯罪或灾祸。假想的或者并没有发生的侵害,则不能予以防止或制止。无因管理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本人对自己的事务或财物一时失去控制,不能进行管理。这种状态继续下去,可能会出现利益丧失的危险。(4)见义勇为所引起的法律关系主体一般有三个,即见义勇为者、侵害人和受益人。在没有侵害人的见义勇为行为中,则有见义勇为者和受益人。无因管理法律关系中,只有管理人和受益人两种主体,没有侵害人。(5)在见义勇为中,见义勇为者受到的损害,可来自违法犯罪行为,也可源于自然力。无因管理中的管理人所受的损失,只是付出管理的必要费用。(6)民法上的无因管理是为防止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危害而实施的行为,但大部分无因管理行为都不具有紧迫性和危险性的特征。但在见义勇为行为中。行为人所作出的行为一般是在有紧迫性和危险性的情况下作出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毕竟跟民法上的无因管理不能等同。所以,笔者认为将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定性为民法上的无因管理欠妥。 (二)契约说 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不“无因管理”而是合同行为。此观点认为,在在危急和急迫情况下第三人发出了要约,而见义勇为者则依此要约作出了承诺。因此他们之间便成立了一种合同关系。 但笔者认为:契约说存在诸多不足。因为见义勇为者和受益人之间是不以设立、变更、终止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而仅仅是一种助人为乐的行为,这种行为与契约或合同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见义勇为者更多的是以保护社会安定、有序等公共利益为目的,其行为体现了良好的品行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出于订立合同的目的。 (三)公平责任说 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公平责任原则是有法律依据的。 但笔者认为: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由此可见,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前提是各方当事人都无过错,根本不存在有过错侵权人,即对当事人的损害不存在侵权人或侵害人。这显然不符合见义勇为所体现出的三种法律关系。 (四)刑事司法协助行为说 从刑事上来说,见义勇为人的见义勇为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行为,而是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公民的刑事司法协助行为。我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三条规定:“ 对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一)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通缉在案的;(三)越狱逃跑的;(四)正在被追捕的。” 但笔者认为:刑事司法协助行为说显然不够全面。因为见义勇为行为显然不仅仅发生在刑事领域,它所体现的法律关系也不仅仅是刑事关系。如路人为救助落水的儿童而见义勇为显然不是刑事司法协助行为。 (五)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说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此见义勇为行为是一种紧急避险行为。 但笔者认为义勇为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并不是等同的。首先,它们的侧重点并不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侧重于防卫行为、避险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排除防卫人、避险人的刑事责任;而见义勇为并不一定会产生刑事责任。其次,从行为的对象看,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是为了排除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与危险;而见义勇为包括排除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和抢险救灾。从行为的目的看,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可以是为他人利益的,也可以是为自己利益的;而见义勇为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在处理与见义勇为有关的案件时,可以适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规定,以排除见义勇为者的刑事责任。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说”显然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无因管理说”、“契约说”、“公平责任说”、“刑事司法协助行为说”、“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说”都不能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给予合理的解释。因而它们也就不能给见义勇为行为者给予合情、合理、合法的保障。 笔者以为,见义勇为行为存在着更为复杂的法律关系。首先,见义勇为者与第三人之间形成侵权法律关系。其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九条: “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适当的补偿” 以及《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二条“为了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状况,责令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其次,在见义勇为者与被救助者之间形成无因管理法律关系。依据是《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而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为:1.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2.管理人主观上有管理意思,即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3.管理人客观上实施了处理他人事务的行为。由此可见,在见义勇为者与被救助者之间形成无因管理法律关系。再次,第三人和见义勇为者之间形成侵权关系。其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九条:“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适当的补偿” 三、对见义勇为行为保障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颁布地方性见义勇为保障法规的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湖北、河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0余县市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的主要内容差别不大,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见义勇为者的保障、奖励,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及资金的来源和相关的责任等。这些立法的核心在于保障和奖励见义勇为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保障与奖励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保障措施是维护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最起码要求,包括见义勇为者受伤的医疗费用承担、丧失劳动能力的保障措施、死亡的丧葬费用及生前抚养人的抚养费用等。奖励包括精神奖励与物资奖励,是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肯定与褒扬。地方法规性质的保障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的出台,可以说是我国立法完善的重要表现,使得对见义勇为者的保障与奖励终于有法可依。 从现有的法律保障机制来看: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民法上的无因管理制度赋予见义勇为人员向受益人要求赔偿自己受到的损害的权利;民法上的侵权行为制度赋予见义勇为人员向加害人提出赔偿请求的权利;刑法上对于暴力犯罪的刑事责任的规定有很大的威慑作用,因而对于见义勇为人员有间接的保护作用;劳动法在关于在用人单位与因为见义勇为而伤残的职工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上,给予职工的特殊保护;社会保障法上的工伤保险、公费医疗或者医疗保险等制度使得见义勇为人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在医疗卫生(行政)法上,医院应当对于所有的危急病人予以及时的救治(否则有关医护人员应当承担行政或者刑事责任),当然效果及于因为见义勇为而负伤的人员。 从上面的事实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地方性见义勇为保障法规的出台还是现有的法律保障机制来看,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保障都是杂乱的、无绪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有有权机关出台的法律、法规。 四、社会保障法保障机制的提出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以为见义勇为立法应定位于社会保障法范畴。具体来说,见义勇为立法最好定位于社会保障法领域的社会优抚法。因为我国现今的情况是把社会优抚对象仅仅限于军烈属、伤残军人、退伍军人等,所以笔者认为,还应当把见义勇为者也包括进来。况且实际上现有的地方立法在处理见义勇为公民伤残、牺牲问题时几乎都是参照社会优抚办法加以解决。如《云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公民条例》第15条规定:“因见义勇为牺牲的公民符合《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规定条件的,批准为革命烈士,其家属享受烈属待遇;不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以及负伤致残的公民,属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其抚恤、工资、福利待遇按照因公(工)伤亡人员的规定办理;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城镇居民和学生等公民,由民政部门参照国家对因战伤亡的民兵民工抚恤的规定办理”。 事实上,社会保障法不仅能够明确规定受补偿人的范围、补偿的原则和标准、获得社会保障待遇的条件以及待遇标准,而且能够规定社会保障机构为受补偿人提供咨询、解释和说明以及社会保障待遇的义务和责任,能够规定社会保障机构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在受补偿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提供法律救济的职能等问题,因而对于国家和受补偿人都具有约束力。因为国家本身是没有责任能力的,它用于纠正错误、弥补损失的所有财力、物力、人力均取之于社会成员,并且无须征得社会成员的同意。一个没有责任能力但又全权在握的主体,其行为方式一定是轻率的。 其次,从司法实践来看,现有的救济途径显然已经不适应价值多元和主体多元并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而事实上,我们发现在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关系中受益人有两个:一是私权利受益人被救助人及亲属;二是公权力受益人政府,施救人延伸履行了警方对公共秩序的管理职责,警方理应、补偿不足的酬金奖励、表彰。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补偿。 再者,笔者认为许多人之所以能见义勇为,正是在响应国家的号召,之所以能奋不顾身,正是基于对社会的信赖。所以公民的见义勇为行为的真正意义是其个人与社会的提倡与响应之间的契约,而不是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的契约。所以对见义勇为者的补偿首先理应由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国家来负责,而不是完全由当事人个人承担。 “鼓励、支持和倡导见义勇为当无疑义,但并非民法一部门之任务”[23]. 也许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的追偿人林金华在庭上庭下一再强调的一句话能够给我们以启示:“一条人命不能与3万元划等号!我们所要求的只是在英雄献出生命之后一点不成比例的补偿”。 法律与道德论文:论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 【论文关键词】:新闻自由; 社会道德; 法律与道德 【论文摘要】:新闻自由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在遇到国家机密、他人隐私、公共利益及新闻报道缺乏社会责任等情况的时候,新闻自由理应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但如何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这不仅仅是我们立法层面上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社会公共道德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法律和社会道德必须共同面临的难题。 新闻自由作为人类共同取得的政治文明成果,其形态虽因因各国历史条件、政治制度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包含出版自由、报道自由和批评监督的自由这几个方面。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采访、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权利,或公众利用媒体表达思想、讨论社会问题的权利被称之为新闻自由的保护性权利。在现代社会,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新闻自由并非一种没有限度的权利,一切真正的自由必然包括某种限制,完全的自由和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一、限制新闻自由的原因--社会责任 对于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来说'追求新闻自由,就意味着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自由才是正当的自由。不负责任的自由,是无限制的自由,就会对作为权力、权利的新闻自由滥用。当自由被滥用,变成了主体的某种为所欲为的行为,当支配它的精神便不再是真正的自由精神。自由与责任始终相伴相随的事物,追求自由就意味着承担责任。[1]自由社会,充分利用新闻手段的精神。"报刊必须自由地致力于保持和发展一个自由的社会。这意味着报刊必须是有责任的。它必须对社会承担满足公众需要和保持市民权利,并且保持几乎被遗忘了没有报刊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人的权利。[2]自由既是权利,又是能力,并且是通过能力来实现权利。新闻媒体和新闻职业工作者只有具备为公众服务的能力,才有能是自由的,才能担当自由的,才能担当自由精神、自由权利应负的社会责任。 理智的新闻传播者,始终承认现实的新闻自由是有边界的自由,有约束的自由,不承认绝对新闻自由的存在。承担社会责任是新闻传播者的义务,对于非职业化的新闻传播者来说,如果其传播目的和事实上是面对社会公众的,起码应该承担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即使在所谓新闻最自由的美国,"没有人--即使是这个国家的奠基人,也从未认为新闻是完全自由的,也没有哪个有责任人和思维稳健的人希望新闻是完全自由的。"[3] 二、我国的新闻立法--法律是否能够完全限制新闻自由 (一) 最初的法律框架下的新闻自由观出现于18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自由民主思想集中表述在《论法的精神》中: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说或者写一切法律所没有明文禁止的东西,这就是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度。在自然状态下,天然的自由是野蛮人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是一种自由的狂热。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并非完全符合理性,如果人们凭借自己的意志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根本不是自由,而是任性。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做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4]在孟德斯鸠看来,一个人是否享有自由,要看他能不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但如何判断这件事是应该做的呢?法律是唯一的依据。 (二) 按照孟德斯鸠的观点,新闻自由应该在法律框架内得到限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对新闻立法的呼唤,尤其近几年每年"两会"时都有代表提出关于新闻立法的建议或提案,有关部门多年来也作了大量细致的立法准备工作。但是,由于新闻法学理论研究和深层次上的多种难点问题,迄今为止我国的新闻立法仍然只停留在立法规划的阶段,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究其深刻原因,私以为,对新闻自由的限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与道德观念紧密不可分的一个难题。 我们知道,虽说在新闻最自由?自诩民主?法制最健全的美国,因为新闻自由侵犯他人利益的事件也常有发生,为什么在那样一个国家里仍然不能做到法律能够完全限制自由?私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利益的不同,因为每个个体的利益是不同的,而在新闻自由中,有些人恰恰就可能利用新闻自由的无拘束性去获得额外的利用,如制造某明星的假新闻,增加报刊的销售量,制造"肉馅包子"的轰动效应,提高收视率等等.我们的法律在利益面前,一方面可能会保障一部分人的权利,但在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排除有些人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踩在法律上面,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法律在有些问题面前却又是无能为力的.法律限制新闻自由,究竟采用何种方法限制,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我们采用最低限度原则也好,最小比例原则也好,关键是我们如何去保证能够让这些制度实施下去。在实践中,这些制度的可行性如何?比如一个或过失所造成的损失范围?这是非常难得问题。所以,在丰厚的利益面前,单纯依靠法律限制新闻自由,这是比较困难的,或者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完全可能因为自己的内心价值标准不同而对于同一件新闻做出不同的评价。所以,对于新闻自由而言,想要通过外部的制度来达到确立统一的内心价值标准,显然,这无疑对我们的法律过于苛刻。正所谓,法律问题是法律问题,道德问题是道德问题,法律是一种低要求,道德是一种高要求,两者实在不可混淆不分。反之,道德常常能弥补法律的不足,但法律有时却不能填补道德的空白。所以,对于内心价值的评判,显然是不能通过外部的强制力来加以衡量的,而只能坚持一种价值中立的状态。新闻自由是新闻活动不受外界干涉,新闻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的状态。价值中立是新闻自由的本质所在。所谓价值中立,是指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和播发的客观性,要按事实发生的本来面目进行描述,不能参入与新闻事实无关的主观意志。[5]因此,如何加强新闻自由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我们除了立法之外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三、新闻自由限制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明白,对于新闻自由的限制,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游走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问题,需要我们利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机制来进行限制。 (1) 加强新闻立法,使新闻行业有法可依。新闻法规是依法管理传播行为的主要依据,它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新闻立法应该对新闻行业的一些根本原则加以规范,这不仅能从制度层面保障新闻自由的实现,而且还能惩处违法乱纪者,确保传播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惩。[6] (2)完善媒体用人机制。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媒体都实行聘用制,这就为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为才是举,却忽略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为了提高收视率,创品牌栏目,提高经济效益,只要有"才"就敢用,而不考虑"德"。因此,媒体人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忘我的奋斗精神,这就要求媒体在用人上必须严格把关。 (3)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受众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它是传播活动的间接参与者。所以,加强一般受众的素养教育,对于某些新闻自由的限制是非常有好处的,它可以让受众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从而达到优化传播的目的。 (4)坚持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企业运转的核心追求,媒体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角色使得她它不可能超脱这一追求之外。所以,要达到对媒体的某些新闻自由进行限制的目的,必须引导企业坚持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否则,很多媒体可能在商业化的市场中,做出一些违法与违背社会公共利益之事。 四、结语 新闻自由应以法律制度为规范,同时辅以社会道德的制约。在全球媒介产液化和商业化的时代,讨论这一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法律框架下的新闻自由已不足以保证公众利益面受到伤害,新闻自由要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为限度。这就需要媒介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来进行自我约束,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法律与道德论文:浅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发微 [论文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 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思想道德修养-9法律基础是一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这门课程,需要执教者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内涵和实质,内容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把握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问题;把握好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即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而不囿于知识。思想理论知识教育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同一性,坚持思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意识形态基本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是把原“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部分内容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如何把握好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问题,是值得执教者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1把握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联系 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内涵和实质来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问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它们都是为了确认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服务;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思想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社会主义法律贯穿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精神,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培养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因素。立法者制定法律、法规时,必然要考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现状和内容,把某些道德规范转变成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人们自觉遵纪守法,促进整个社会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区别 思想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而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调节控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强制性社会规范的总和。从社会主义法律表现形式上看,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道德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存在于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之中。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在结构关系法律调节的层面来看,思想道德主要涉及个体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法律主要涉及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据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体内在的信念起作用,是一种“软调控”;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控制发生作用,是一种“硬控制”。从思想道德与法律作用的范围来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相对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围较为具体,十分明确。从思想道德与法律调节控制的结果来看,思想道德着重要求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与高尚;而法律则着重要求人们外部行为及其后果。因此,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界线,具有不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能相互混淆。 2把握好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 2.1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而不囿于知识 当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倾向是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而忽视了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从而淡化了思想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由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中小学强调养成教育不同,在高等教育中应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要进行相应的思想理论的宣讲,解决思想理论认识问题,培养大学生理论意识的自觉性。同时,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逐渐成熟阶段,他们一般具有自己的审视行事标准。因此,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要重视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却不囿于知识。思想理论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它是具有价值倾向的思想理论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并不在于引导教育对象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它需要通过教育对象个体对相应知识的掌握而生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证明,淡化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就会弱化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可见,思想理论教育必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 2.2思想理论知识教育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同一性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新世纪,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要具有献身于祖国和人民,献身于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素质,是保民族之本,扬民族之威的有力保障,而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是其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可见,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教育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2.3思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层次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在坚持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时,应注意两种倾向:一是一讲学科建设,就把它朝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上靠,把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当作一般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知识课程;二是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就把它等同于传达党的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同于“政治德育”。由于视角不同,高校德育确实存在不同的研究模式。有人强调学科德育,从纯粹理论的角度建设德育,突出了德育的学术色彩;有人主张生活德育,努力体现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道德教育的特色;有人强调心理学德育,从价值中立和无批评原则对德育的借鉴出发,使德育诠释在心理学的模式之中;也有人从文化德育的角度,从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化和道德的关系中诠释德育,政治德育则由于凸现德育的政治功能成为特定年代的标志。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作为学术问题,各种研究实验和设计都应当鼓励,但是德育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性不能由于不同德育模式的存在被消解,不应当回避价值观问题,不能淡化各种意识形态的分歧。在中国高等教育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将来势必会在国家重要的岗位上担当责任,或者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建设者和劳动者。探讨思想理论课程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这一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实问题和大学生理想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等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全面加强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的学理支撑,又是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必须围绕的根本。不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只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质出发来强调它的重要性,也不可能提升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其师资队伍也难以得到稳定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借助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又要潜心于自己的学科建设,开拓学科的研究空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兼顾党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需求,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育人为本,贴近学生;要兼顾理论性和生活性,既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论课的属性,又贴近生活,以此选择教学内容和构建教学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 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取得这类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通过开展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包括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有关德育活动等。 3.1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体现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会舆论,加上学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体知、情、信、意等内在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体所接受和认同,并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即精神力量。外化过程是指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将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相对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行为。这一过程是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动态过程。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法律行为作用于外部环境,往往会产生某种社会评价,即人们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依据社会道德法律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对其行为实践所作的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善恶和法律规定为标准,形成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的正确价值观。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动机、效果和价值的判断,是人们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外在力量。 3.2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个飞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励、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外化两大飞跃。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属于意识或精神的范畴,在它没有客观化、外在化时,还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是观念、意识和行为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原则、规范、基本要求等内化为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飞跃;二是实现从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到客观化、外在化的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个飞跃离不开人们的行为实践。受教育者主体只有通过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和外化的整合才能实现上述两个飞跃,从而形成其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x,-t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上述两个飞跃并不是一次实践教学或理论教学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反复多次,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其中,认同、信奉是重要的层次与阶段。 认同,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及其精神需要。它是行为主体在认知、情感上,对外在于主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的实施价值、意义的认识趋同,并指导自身自觉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认同阶段的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主体将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内化为自身意识、自身需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其自身内在的知、情等心理要素。该阶段是确定更深层次内化的基础,是完成内化和外化运行过程,实现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两大飞跃的动力源泉和心理基础。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道德或法律行为的主观动机发自其个体的自我需要,并使这种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趋同,它区别于特定情势下的盲从,也区别于在特定外部压力下的被动服从。 信奉,即个体人在认同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实践的情感体验,建立在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基础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是人们在内化和外化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对转化为内心信念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价值及其真理性坚信不移,它是系统化的道德法律认知和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的结晶,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的较高层次和阶段。信奉阶段除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外,还具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坚定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信奉的关键是“信”,其特点是对道德和法律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实践感悟、情感体验,坚信其认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烈的情感,它是激励人们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和法律信念坚定,则认识必然深刻,情感必然强烈,意志也就愈坚定,行为则愈自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转化为其自身意识和自身需要后,不会因为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动摇,相对稳定并持续地实施某种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行为。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进入信奉阶段,标志着两个飞跃的阶段性实现和完成。在信奉阶段,受教育者主体不仅能够依据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对稳定的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而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 诚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 法律与道德论文:试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途径探析 [论文摘要]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讲课大道理多,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一、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变系统讲授为专题讲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十分丰富,讲授的道理很多,过去本课程基本上采用系统讲授的方式,力争面面俱到,但由于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最后这种讲授往往变成泛泛而谈,理论讲不深讲不透,实践教学也无法进行,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什么印象。而专题讲授则可以突出重点,集中时间和材料,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讲深讲透,达到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目的,所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上,部分教师采取专题讲授方式,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紧贴教材内容,把社会外在要求和学生内在需要结合,把教学内容分为十个专题,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成长规律;大学生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大学生身心健康与调适;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人生观的形成和价值观的选择;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宪法原则的领会与宪法精神的遵从;社会主义基本法律制度的具体与深化等十个专题,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把问题讲解透彻,而且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调动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围绕专题广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集中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说明力和有效性。 二、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教学方法还是应该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明白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如何做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加强教学时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重点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讨论、辩论式教学 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动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他们关心政治,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但是对于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往往认识不清,甚至存在一些错误观点,正面回答他们,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因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专题讨论或者辩论,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寻找答案,弄清以前认识中的错误所在,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创新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堂讨论,分组辩论,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学生敏捷思维,开阔其视野,并在相互讨论中,对与错的争辩中分清是非,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确立正确的观点。 (二)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 大学新生进校时,普遍有许多不满意,不适应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确立自身的“同一性”,“同一性”是一种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将要到何处去,能否被他人认同的一种感觉。这个时期的学生,失落感强,专业思想不平稳,对自己的前途目标迷茫,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用大量的,喜闻乐见的事例去启发引导学生,例如在讲授适应转变,做一个真正的大学生这一专题时,先以大学阶段在人生道路的重要作用为起点,从生活、工作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找准方向,立志成才。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改变了原来说教的入学教学形式,而且能够为学生在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上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讲”与学生“讲”相结合方式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是必要的,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是,适当地变换师生的角色,让学生自己依据专题内容讲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融洽师生关系。每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一次课,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关题目,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撰写大纲,上课时由学生讲授,最后老师点评总结,这种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问题探究问题的热情,而且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直接影响教堂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适当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影视教学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方式,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解说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愉快地接受教育。因此,笔者在教学之余经常关注一些时政节目,收集和积累了大量影视资料,这些影视资料片使学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和启迪,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式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和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目的就是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关心或普遍存在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使他们加深对理论的认知与理解,帮助其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讲授中,要特别注意针对一些难点、热点、疑点问题进行讲授。 三、利用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加强师生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授好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大多的教师运用较多的是,通过教学中的提问、讨论,进行师生间的沟通, 了解其思想,为其解惑,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这种了解往往不够深入、全面。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前途命运思考的很多问题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人生困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后以各种方式找自己的思政课老师谈心、寻求帮助。鉴于此,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胆创新,以高校德育实验室的形式,成立了“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作为思政课教师在课后与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进行跟踪关怀的重要场所,工作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后延伸,打通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衔接的教学通道,通过在工作室的工作,教师们“零距离”地面对学生求助,和学生密切相处,与学生深度访谈,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处于种种人生困惑中的学生。通过在工作室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生关注的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既可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为教学积累具体真实的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教师的素质及理论水平的提高是重要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发自内心地相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要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大学生做人的导师和行动的楷模。其次,教师还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特别是相当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及相关的综合知识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设计到多门学科,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很难讲好这门课,故要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博览群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表述能力和努力培养善于打动人心,沟通心灵的艺术感,把问题讲得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代性,还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吸收教学的新资料,新信息,对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使自己的教学讲授既是有理论性,又具有一定得时代感。 法律与道德论文:道德的法——法律与道德的互动演讲范文 现代性社会的两大规范体系——法律和道德在不时的冲突和亲合。这种矛盾着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巨大后果是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迷惑以至于无法消除迷惑。即使是诸多的学者无论是前时的还是当下的,在诸如社会学、法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以及经济学等上诠释着这一普遍而深奥的问题,并建立起各自的理论体系。虽有所共识,但仍旧无法达成和谐的一致。依然站在各自的领域内无休止的“争吵”着,谁也无法统合人们的认识。人类思维方式的不合一致及矛盾本身具有多角度思考的特性,决定着争论是必然的。这也昭示着法律和道德这一永久以来的矛盾体将是人类探讨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永恒主题。 一、 法律的原初状态 法律作为规范人类行为的一般准则,并非是人类产生时所带来的“自由圣经”。它的产生由其自身的社会轨迹。按马克思的观点,法是阶级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时所产生的一种调整人类关系的手段。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本身就是人类历史特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中,生活在一种低下且和谐状态中的人类,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法律需求是不存在的。所以并没有适合它的空间。因此,我们不得不设问:在那时是什么使人类社会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即使它很低下?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由“谁”在支配,它又是如何支配的?而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时,那种原始的和谐的社会体系怎么会崩溃,即使它在慢慢地脱离低下?这时的利益关系又是由“谁”来统协的,并是如何统协的? 当古猿进化成原始人,古猿群成为原始人社会,并且各自为生存而“奋斗”时,他们就深深地烙印着利益分层(利益分层是这样一种体系结构:利益具有不同性,不同的利益具有主次,高低,大小之分。因此,按照一定利益标准可形成一个阶梯状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人类的利益趋向总是从高到低,从主至次,从大由小的。也就是说人类在选择利益时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功利选择。)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存在着各自的不同利益,即使尚未呈现出明显的外部特征,利益差别依然是实在。由于原始人自身固有的缺陷和自然条件地恶劣,造成生产力极端的低下,以至于个人无法独自生存。因此他们在本能运动的驱使下认识到“由于社会合作有可能使所有的人比任何孤军奋斗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不同的人就不得不谋求联合,走共同生存地道路。并最终在最原始、最本能的生存目标支配下合成一体。虽然人类为着同一的最高利益而暂时地基本一致,但是利益的不同性永远存在,也就意味着利益分层仍旧发生着作用。即使在被最根本且最高利益所掩盖和压制的它,依旧是不安分的。所以,同样会产生矛盾,发生冲突。产生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不是任由它自然的随意放肆。因此,就需要一些普遍的被原始人共同接受的原则加以调整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产生于原始条件下,并根基于当时最高利益下的原始的朴素道德观念,在这种现实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负起了沉重而光荣的使命,充当着利益协调者的角色。诚如恩格斯所言“一切问题都有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 这种朴素的道德观念一直在“努力而勤奋的”工作着。在整个原始社会期间人类是靠这种自身的“最神圣的氏族法规” 维系着一种自然和谐的社会状态,使其不断地进化发展。即使战争这一极端的纠纷争执方式的实际运用也是道德观念支配下发生的。 原始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一套基本一致的利益分配方式,同时又规定了对社会合作所产生之利益负担恰当的分配原则。虽然普遍而原始的道德观念由社会需求产生并以其自身的规律运作,但这主要不靠外在的物理性强制才被当时的社会中的人所遵循。而是人类对道德的认同,一种内在的信念,对美好生活的普遍追求。“伦理体系得以建立,乃是源于有组织的群体希望创造社会生活的起码条件的强烈愿望。” 而“共同的伦理准则有利于增强社会的聚合力,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一个稳定且团结的人类社会显然是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故而拥有正义、勇敢、刚毅、善良秉性的个人有十分充足的理由相信他人也是按照这种基本的体制实施行为,因而也愿意让自己容入整个社会。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于和谐的道德社会,也使利益的道德协调趋向于一致,不至于过分的动荡。 在普遍道德观念约束下的人类行为,并非完美无缺,更非意味着行为总沿着道德原则设计的方向实施。因为利益分层是永远存在的,并且可以不时地变换结构。所以在偶然地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有可能并且事实是:人的自我约束是如此薄弱,以至于也会破坏道德原则。那种“在低级野蛮社会中,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了。个人的尊严、语言的流利、宗教的感情、以及正直、刚毅和勇敢已开始成为其性格的共同特点。” 的相反面也不时地出现。这种不确定而且不稳定的内在心理促使道德原则去寻找一些外在的非物理性力量加以补救,并且成为它的一部分。氏族领袖的威信,普遍的社会压力,对死亡的恐惧等都在这方面发挥着他们的作用。由此可见,道德手段并非完美无缺,其本身的固有缺陷也显而易见,因此,外在的补救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在原始社会中,它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规则体系,整个原始社会和谐的秩序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规则体系之上的。因此,称它为“原始法”是毫不过分的。 然而秩序的荣耀并非是永恒的。人类自身的和社会的进化使我们更多、更好的认识自己和自然以及社会,并逐步地改变自我并“驾驭”起它们。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在所难免,自然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的程度在渐渐地降低,利益分层体系的结构在发生着变化。生存作为最高利益的地位被人类追求以生存为基础的个人美好生活所取代。因此,原本统一于原始道德观念下的联合体也在逐步的分化。经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洗礼,个体作为独立的生产者最终形成,从而加速利益分层结构的再变化,导致原始道德规范体系的最终瓦解。因为它无法抵抗住在剩余物质增长并被氏族贵族占有进而私有化情况下所孳生的物欲、情欲、贪欲等私欲的攻击。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马克思先生深邃的洞察力:私有财产给予人类心灵以巨大影响,并引起了人们性格的新特点的出现;它在英雄的野蛮人中已成为强有力的嗜欲了。确实,被恩格斯称为“最神圣的氏族法规”的道德规范体系在那些新生的人类性格特点面前是那么的弱不禁风,以致于一吹即到。这种在同一形式下的非实质一致的社会意识冲突被最终决定性的激化了,从而导致了冲突双方的公然的激烈的对抗,以致于原有社会制度的彻底崩溃。无怪乎恩格斯先生论道:一种离开古代氏族社会的纯朴道德高峰的堕落的势力所打破的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 当然,某种制度的隐退并不意味着制度的死亡,某种调整手段的弱化也非调整的失败。相反,历史的规律是,将出现更有利、更符合新社会的制度或调整手段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而这种或这些新的制度应该是承继了旧制度的某些合理特点,并创造性的带有新特征的,从而能够建构起新的社会结构体系。 在利益向着多元化发展时,利益分层的内容在不断的充实并且结构在反复的调整,因此,众多的道德观念也在这种情况下分化出来,产生了同一规范体系下的矛盾——道德冲突。但是它们却无力以约束自身来调整其自身的矛盾。因为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并不足以把已产生的人类私欲抑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相反,这种不合时宜的手段因其固有的缺陷而放纵了人类的私欲。在“纯朴的道德高峰”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那些已融入道德的外部非物理性强制方式,由于过多的依赖于道德原则,也逐渐失效。因此,在此起彼伏的道德冲突下,为了存续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势必需要一种新的能够克服道德固有缺陷的有效制度。 历史选择了法律,法律在这一契机下最终伴随着私有而来,并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示着它巨大的优越性和顽强的战斗力。“只有在共同利益分化为众多的个体利益并导致普遍的利益冲突,仅靠道德、传统和舆论不足以有效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必需基本秩序时,法律的产生才成为必需和可能。” 进而法律成了道德冲突的协调者,是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且维护着它产生后的社会秩序。当这个社会的自我运行或调控陷入到极端地不可解决地道德“陷阱”中,并不断地分裂出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冲突,同时又不能有效地摆脱这些冲突时,为了这些冲突不至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我和整个社会毁灭,更为了这个社会在由表及里的层次上保持相对的和谐状态,就设置了一种表面上临驾于社会,实质融于社会的强大力量,这就是法律。它最基本的作用是缓和冲突并把冲突保持在秩序允许的范围内。 可见,法律是以多元化道德冲突的协调者出现的,它在道德冲突发展到极端情况下,不得已而担负起这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因为凭借“良知”这样内在的道德自觉并不能把“私”控制在不危害他人利益的范围内,即使“施诸‘日常人生’者,应当是公共道德” ,但事实是必须借助外在的拥有强制力的规矩,它的极端表现形式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法律的东西。 法律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外部强制力,调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正是具有这种强悍的外部物理性强制力量,才促使具有不同道德观念的利益者遵循着相同原则下的行为规范。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破坏它意味着赋予自己以法律责任,其后果必定是不利的,不利是每个人所不希望的。所以,遵守法律就成为必需。并且,虽然法律取代道德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但并未否弃道德的积极作用。相反,法律的产生本身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调整手段也并未完全的且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道德往往成为法律的基础素材,而法律往往又巩固着某种道德;道德所不及的地方由法律调整,法律所不及的地方由道德调整。” 即使法律的强制作用也往往需要通过人的内在道德信念起作用,否则是一定存有缺陷的。只是这种强制作用使其更加直接迅速的确定且相对稳定。所以,初始的法律更多地表现出与道德的相似性以致于我们很难分辨。从原始道德演化而来的法律制度虽然具有新的特征,但道德固有的优点并未因此而被抛弃,赋予某些道德原则具有法律的效力是完全必要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所以,初始的“法律乃是我们道德生活的见证和外部沉淀。” 的论调是不无道理的。 二、矛盾的运动——冲突与亲合 法律的出现暂时地缓和着冲突着的道德斗争,并把这种冲突限制在秩序允许的范围内。可是法律无论如何都不能消除整个社会的道德冲突,只要不同利益个体或群体的存在。相反的是,它在调整的过程中被这个冲突着的旋涡卷入其中,与道德发生着碰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及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强,它们的冲突也在不断地加强。脱胎于原始道德观念的初始法律,并没有剪掉“脐带”以此跟道德划清分明的界限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实体。相反法律继承了道德固有的优越性,并克服了它固有的缺陷,它是对道德本身的扬弃。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才使法律与道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暴露出不和谐的一面——冲突。 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实质上是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内部斗争,是价值冲突在现实社会中的反映。物质资料的极快增长,加剧了利益的分化,利益的分化必然导致分配的不公,“由于人们对他们的合作所产生的更大利益如何分配问题不是漠不关心的,这就产生了利益冲突,因为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他们每个人都想得到较大的一份,而不是较小的一份。” 从而最终的结果是利益冲突更加激烈。法律和道德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趋向,所以不可避免的发生着碰撞。 这种在价值冲突支配下的社会现象,由于失去了一元化价值体系,并且这种一元化价值体系已不可能再恢复。因此,它将伴随着永久的人类社会。因为一元化价值体系存在的基础是单一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和同一的利益关系。而在现代性社会中,这种现实的基础早已不复存在。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多样性已然于我们面前,利益的不断分化更加促使不同价值观念的涌现,从而使多元化价值体系在现代社会中的牢固地位不可动摇。因此,价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虽然冲突导致法律和道德都有不同程度的“内伤”,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未因此而削弱两者的力量。不同价值的斗争并未使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趋于衰弱。恰恰相反,冲突本身有利于两者作用的发挥。就整个价值体系而言,这种斗争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发展过程。强烈地体现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也是“适者生存”原则支配下的自我净化。 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在调整社会关系时的作用是不同的。而多元化价值体系又使这种作用程度的差别性更加明显,并且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就整个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内容而言,一方面当某些法律规范的道德基础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时,它应就此消亡。所以此些法律规范就无存在之现实的必要性。但是道德规范的消亡是自发的,而法律规范的删除是人为的。“法律制度的特征是新法律规则的引入和旧法律规则的改变或废止能够通过有意识的立法进行,……相反,道德规则或原则却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改变或撤消。” 所以,如果这种失去道德基础的法律规范,仍旧在法典中并且被司法官员不断的援引时,危害结果将会毫不犹豫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从深层次讲,是因为失去了同一的法律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评判标准,而立法者和司法者的价值观念没有顺应这种情势变化。 另一方面当原本没有道德基础的某些法律规范,已被立法者规定在法典中,并且由司法者在个案中不断适用,而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时,这些法律规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将扩展到道德领域,从而形成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道德规范,继而充实道德范畴。然而,法律规范是人为确定的,而道德规范的扩张难以把握。所以,如果司法者在个案处理中,依旧使用严格的法定主义,而全然不顾及道德性原则时,冲突就在所难免,混乱就会造成。在本质上是因为在短期内价值观念的延伸无法适从于它的客观基础——物质生活条件和利益关系。 再则,如果道德规则仍旧存在,但与此相适应的法律改变或者废止,那么这些道德规则在人类内心深处将会变的薄弱起来,甚至“堕落”到全无的地步。由于失去外在强制力的保护,人们可能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经常地损害他人的、公共的利益,破坏着道德规范。倘若不能及时的阻止此等事情的发生、发展,那么道德规范将在人的不断破坏中逐渐地弱化、消失。即使刚出现时尚有民众指责此等破坏行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为的重复出现,会麻木人的道德精神的感应力,从而不在关注这样司空见惯的事。可见,“虽然道德规则或传统不能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或制定而废止或改变,但法律的制定或废止却可能是某些道德标准或某些道德传统改变或衰败的原因之一。”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像诸如正义、公平、平等、诚实信用、遵守善良风俗等普遍的或个别的法律原则,其本身就是人类道德观念的有力组成部分。也因为有了道德的支持,才使法律原则能够发挥出人性的作用。倘若法律不承认或者否弃这样的道德因素,那么法律或法律制度是存有极大缺陷,它是否有生命力或者在多大程度拥有生命力都是疑问。所以“法规可能仅是一个法律外壳,因其明确的术语而要求由道德原则加以填充。” 当然这并非说法律即道德,道德就是法律。如前所述,法律产生于道德,是以道德冲突的协调者出现的。作为两个独立的实体,法律有赖于道德的存在,但又是独立自主的,不完全依附于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这也不是承认每一条法律规则都需有与之相对应的道德规范,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可转变成为法律制度的范畴。之所以称为基础其实质是在总体上,道德支撑着法律制度的建立,维系着人们对法律制度的普遍认同感。一般情况下,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法律规则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更具有生命力。那么这样的法律制度也将是比较稳定的。 法律规范之所以为广大的民众所遵守,不仅仅是因为在这些规范的背后隐藏着所谓的国家强制力,即人们由于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而遵守法律。更主要的是这些法律规范本身合乎道德原则,并且民众相信它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正义性,即法律有内在的道德价值。即使所谓的“心理强制”的实现,也需通过人的内心感受和道德准则的衡量,“如果一个规则体系要用暴力强加于什么人,那就必须有足够的成员自愿接受它;没有他们的自愿合作,这种创制的权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权力就不能建立起来。” 因为并非所有的法律都具有强制力,法律也并不总是合理、正义的。 同时,法律建构和维持社会秩序这一重要的作用以及其他的功能也往往通过道德作用得以实现。而且法律作用的实现的最好途径是法律规范的价值通过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使其内化为人类的道德信念,在人们普遍接受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并且用这种思维定势支配各自的行为,由于这种思维定势既符合法律又符合道德,所以在其支配下的行为也将符合法律和道德。那么法律调整社会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它的作用也就实现了。道理很简单,在这种情况下,遵守道德和法律双重规制的行为,其必定沿着社会关系发展的方向实行,而不是去破坏它。 愿望虽然美好,却过于理想化。期盼或要求人们沿着社会关系发展的方向前进而不去做相反的运动,是合理的。但人们的实际行为是否遵循于此,则是不确定的。唯一可确定的是没有道德和法律,这些期盼和要求的内容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只要道德和法律的现实存在,期盼和要求的内容就有实现的一天。因此,理想化的愿望需要实践。 道德的法——法律与道德的互动 法律与道德论文:浅议地震预报的法律与道德冲突 前日与一位律师朋友讨论民间地震预报研究活动的时候,谈到了预报的法律问题。 我国《防震减灾法》第16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13条更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我问这位朋友:近来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杨智敏屡屡通过网络媒体个人预报意见(以前还称“只是内部学术交流探索,不要当信息”,后来却表态说“宁可错报接受指责,那怕只有1%的希望我还是要说的”)。从一个法律工作者的角度,是否应认为其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 那位朋友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他认为:谁有权地震预报并不是处于地震灾区的人最关心的问题,而利用法律的武器去打压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却可能是历史倒退。这位朋友的话确实反映了目前我国相关领域存在的矛盾:一方面国家法律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对地震预报意见采取了严格控制措施;而另一方面公众又迫切希望获知预报信息,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类似的矛盾在医学界同样存在:我国对行医资格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但是当肿瘤医院的专家们对癌症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没有行医证的民间术士接收病人开展癌症治疗,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合法?从道德角度来看:所谓“有病乱投医”,当专家们对不治之症束手无策的时候,换一个江湖医师总是多一线希望,哪怕他没有合法的资格。病人维护生命的权力不可以用法律手段剥夺。同样,汶川地震发生后有不少网友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在专业机构地震预报不过关的情况下,听听民间人士的预报意见(哪怕是“大仙”也好)没准还能蒙对几个地震,总比坐家等死要强,何必那么顾忌法律上的教条呢? 在司法实践中要不要考虑道德标准?这是个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认为,在地震预报问题上的对立观念正是法律和道德冲突在这一领域的集中表现。众所周知,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实质上是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内部斗争,是价值冲突在现实社会中的反映。法律和道德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趋向,不可避免的发生着碰撞。从道德意义上讲,公众感受到地震威胁,希望获知地震预报意见,这完全是一种求生的本能与关心亲友安全的考虑,这种需求对灾区群众来说尤为强烈。而从法律意义上讲,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毕竟更多的人还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他们的利益也应该被维护。如果任由个人散布预报意见,今天杨大仙说西部要震,明天李大师又说东部危险,势必造成股市狂跌、外商撤资、经济衰退、全国人民惶惶不可终日的动乱局面。要是国际奥委会根据某位大师的预报意见宣布拒绝来京,咱们这奥运会还能不能办? 笔者此处还想再举一个例子。或许很多人还记得当年胡万林非法行医一案。事后法律界曾经有人指出:若不是治死人命,胡无证行医严格来说并不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11条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也就是说,为了发展传统医学,我国法律竟不自觉默许了非法行医行为。只要是传统医学,就可以先治病,后考试。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漏洞,于是便出现了胡万林无证行医的畸形案例。这一事件反过来也说明国家从法律上加强医师执业管理的必要性:如果我们为了治疑难杂症而放宽对江湖术士们行医资格的要求,不知还要有多少人冤死于“杨万林”、“李万林”之手。那样做从道德上确是给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更多的机会,实际上却损害了更多数人的健康利益,这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防震减灾法》对于地震预报意见的规定也不是没有漏洞:“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但对于民间爱好者(非专业人员)却没有加以限制。所以国家才会在《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加上第13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笔者认为,这种规定不应视为是“利用法律的武器去打压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相反,《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地震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地震预报水平。”支持民间人士开展地震预报研究,与任其向社会散布预报意见并不是一回事。 笔者以为:法律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只能代表更多数人的利益。目前地震预报管理的现状应该是一个利益均衡的结果,也许日后政府会采取动态地震危险等级等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措施,在法的体现上做出调整,实现情与法的协调、德与法的并治。但作为一名法治社会的成员,我们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首先应考虑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简单地用一句“生命无价”便使天平倾向于道德一端。 法律与道德论文: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浅论 教师职业道德是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选择 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选择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做出某种行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判断,这种行为选择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正确与否,都会直接或间接对受教者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对其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是维护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应注意如下两方面:一是行为选择是否存在自由意志。人的行为既然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通过社会关系表现的主观意志活动,就应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离开了社会属性就失去了行为的意义。同时,人的行为必然发生一定的结果,要使行为人对所发生的结果负责,就应当承认行为选择存在相对自由意志,否则,行为人不该对此行为承担责任。教师的行为选择也是如此,在职业活动中,既要受教育法律、职业道德的调整和制约,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意志支配其行为,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二是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不仅涉及到行为主体个人的利益,而且涉及到受教育者、教育事业直至社会的利益。由于教师的行为选择不同,实现的价值也就不同。能否选择正确的行为,实现有利于受教育者、教育事业和社会利益的价值,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影响教师价值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是影响价值取向的因素。教育实践中,经常遇到主观动机与行为结果不一致的现象,有些教师在选择行为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行为的结果则往往偏离价值取向,这种教育行为的选择不能实现社会需求的全部价值。所以,教师的行为选择取向寓于职业道德之中,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必须注重职业道德。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律责任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中要具有法律责任。教育法制不仅保障教师的权益,也要求教师应履行法定义务和承担法律责任。一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要规范法律行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并实施的某种行为是有一定法律价值的,例如教师与学校订立的聘约合同、教师与学生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等都具有法律意义。不论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形式,都将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二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要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法律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有着特定的规范,例如《教师法》第七、八两条,各从六个款项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教师要依法对学生负责,如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品行和学业成绩等等。再如学生旷课,教师应查找原因;对有着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讲究一定的方法加以引导;对于差生,教师不得歧视、排挤。有的教师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实施打骂、侮辱甚至伤害,属于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价值 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很重要,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也包括教师个体的德性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利己和利他的双重价值。一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完满可以使教师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德性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指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教师必须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才能影响好、培养好学生,让学生的成长过程奠定道德基础。教师德性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教师德性的获得和提升是教师生命的表达和潜能的释放,有助于教师明晰教育工作的意义。二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敬业乐业、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有重要价值,能优化教师队伍,调节各种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效力,是学校和教师队伍取得社会良好评价和有力支持的感召力之所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是相铺相承的。教师既要有较高的师德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是教师胜任这一神圣职业的重要保证。教师德性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责任是法律规范,必须担当。教师要坚持依法从教,提升个人师德品质,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人生目标,自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有意义的人生。 作者:贾冬莲 单位:长春市二道区青少年宫 法律与道德论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论文 一、调查主要结果 从总体上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对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10所文科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以及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6所理工科学院2014级本科学生的自评互评考核方式运行情况是高度认可的。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把自评互评纳入“基础”课程考核持肯定态度,认为自评互评较好地测评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了学生更多交流机会和展现平台,是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但与此同时,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对现行的“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两支队伍”融合等问题呈现憧憬与期待、抱怨与不满、疑问与忧虑相交织的复杂心理。 (一)自评互评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但对“基础”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存在憧憬与期待。“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回答“作为试点班级的任课教师,您认为本次改革试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推动作用吗?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有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持肯定态度,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拟定和设计对于提升“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发挥明显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而且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遵守校院规章制度等。除此之外,依托自评互评,能够有效推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结合行课学生客观实际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进而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均取得较大改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章、节、目内容进行循规蹈矩的逐条讲解,我们认为这种按照教材篇章顺序进行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略显僵化、生硬,明显与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改革导向不符,它不能够解决教学知识要点多、教学计划课时少、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效果质量差等突出问题。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13位任课教师对“基础”课程改进现有教学方式、方法存在憧憬与期待。 (二)自评互评有助于测评学生基本素质 但对“基础”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存在抱怨与不满。“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回答“您认为本次试点改革中有哪些值得肯定或不足的地方?”这一问题时,10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体现了测评公正、机会平等、团结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做到了综合测评学生的课程理论知识习得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但是,有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对个别学院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管理过程的松散化和随意性、成绩测评的简单化和趋同性等问题存在不满情绪,对校、院关于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所配套进行的课程平时成绩改革导致课程平时考核繁琐化、量化课程作业导致作业质量贬值化等问题存在抵触情绪。调研发现,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通过相关政策来规范自评互评管理,强化平时课程考核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使“基础”课程考核方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使刚性约束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在克服以往考核方式存在“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等弊端的基础上,真正达到“释压减负”、“知行合一”,既取得教学质的提高也获得考核量的平衡还迫切需要全面的统筹规划。 (三)自评互评有助于“两支队伍”融合 但对构建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存在疑问与忧虑。“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回答“您认为怎样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工队伍的融合?”这一问题时,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长期存在的“人为分裂”或“二元对立”等错误思想倾向有所遏制,有利于“两支队伍”的亲密合作。依托自评互评,“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主动与任课学院学工部门负责人联系,全面了解对口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熟悉行课学生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毕业的就业现状;同时,学工部门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副书记、书记)率队深入课堂随机听课,既了解任课教师的授课特点,观察行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使没有上过“基础”课的学工部门教师较好地熟悉“基础”课程教材内容。通过课前交流、课后反馈,任课教师和学工部门负责人建立了较之以往更为宽泛的接触和更为紧密的联系,使“两支队伍”能够群策群力、协同分析本院学生在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一套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并没有构建起来,“两支队伍”融合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调查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建设和改革现状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成绩与问题依然并存。我们既要清晰看到“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明确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推动作用,对促使校、院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化、完整化的助推作用,也要深刻认识“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其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问题。结合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只有选择正视现存问题,善于在不断试错中校正偏差,辩证、客观、公正地看待“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建设和改革现状,才是推进我校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自评互评意义尚需突出强调 “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而是多侧面、多视角地考量每个学生的教育自主性、参与自觉性、表达自如性,甚至管理自治性。它既是一次常规的课堂教学,又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课程学习;它既是一次规范的过程考核,又是一次与众不同的随堂考试。因此,“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副书记等学工系统负责人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提高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比重和分量,提升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心理认知和情感认同,真正让当代大学生做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课程考核严肃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愉悦接纳“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过程中,达到受教育、长才干,锻炼自我、完善自我的作用。 (二)自评互评指标尚需删繁就简 在具体实施自评互评考核过程中,学院制定了涵盖明德与守法两大汇报板块的学生课外思想道德培养与综合表现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必须在不低于5分钟的时间段内至少汇报6方面内容:(1)在成都大学的自我定位与本期发展情况;(2)人生理想及自我实现的准备;(3)身心和谐发展情况;(4)学习目标与达成情况;(5)日常生活道德践行情况;(6)个人法治、规则意识及遵守情况。它内在地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旨在促使学生较为全面地去反思自我、认知自己。然而,不少班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根本来不及汇报完上述内容,这就带来了汇报者汇报时蜻蜓点水、草率应付,点评者打分时无从下手、盲目给分的问题。我们认为学院还迫切需要根据具体院情进一步整合测评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和具体维度,以利于学生汇报时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点评时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评分客观。 (三)自评互评过程尚需规范管理 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学生参与“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态度是积极的,考前准备也是认真、充分的。但是,教师们认为学生在参与自评互评考核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在自评汇报时嬉笑怒骂、嬉皮笑脸,主题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观点不集中,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废话较多;一些互评学生在听讲时心不在焉、心神不定,有的环顾左右而言它,有的充耳不闻,甚至有个别学生耍手机、看小说、睡觉等。还有一些学生在提问时乐于提一些与测评内容无关的哗众取宠话题,甚至说一些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激进言语,还有个别学生在自己汇报完以后对其他同学汇报不上心,存在故意迟到甚至旷课缺席现象。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规范自评互评考核过程,形成一套严格管理和严肃纪律的自评互评考评制度,营造一种相对严肃、紧张、活泼的测评氛围。 (四)自评互评配套尚需丰富完善 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现行做法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但是,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强烈呼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够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所有问题,“基础”课程不能包打天下。同时,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介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其功能和价值同样不能无限拔高,仅仅依托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来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还是势单力薄的。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在课程平时考核方面,要适度增加一些小测验,以重点考核学生对重大现实问题、敏感问题或者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能力;在随堂考试方面,要尽可能地设置一些开放式的、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回答的问题;另外还需要配套进行“基础”课程网络化教辅、计算机考试等措施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策与措施建议 基于调研情况分析,上述问题的形成既有远因又有近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力度不够导致了课程的含金量不高;二是“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不强导致了课程的吸引力不强;三是“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约束性不硬导致了课程的严肃性不够。基于此,我们认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统筹兼顾,以利于推进“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建设和改革的科学化发展: (一)培养专家型人师 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在自身专业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等内涵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说,要打造一支自身素质硬、理论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专家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队伍。那么,如何把现有的“基础”课程“经师”培养成专家型“人师”呢?我们认为校、院有关部门除了加大力度外部引进优秀人才以外,更要注重内部培养,加大师资培训支持力度。要给予“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更多的课程观摩、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的机会,定期组织省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开展以交流经验为主的教学研讨,定期组织“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新修订教材、新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个性特点、价值取向……以利于“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更新现有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教学手段,夯实专业技能基础,完善教师道德人格,进而有效驾驭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要求。 (二)倡导网络化教辅 古语说:“凡益之道,与时皆行。”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善于做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普遍满意度较低,更是不满足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匮乏,他们大都欢迎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小组辩论、网络教辅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形式。鉴于此,“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虽然进行了不懈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网络缺失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理想的预期教学效果。我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面对当代“90后”大学生“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现实状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不仅要在常规授课方面下功夫,广泛开展专题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等新媒体,主动走进学生的网络生活,借助网络化教辅扩展自评互评的边界和功能。 (三)增设计算机考试 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成功试点,使“基础”课程最终形成“平时、随堂、自评互评”三位一体考核方式。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重大突破,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三位一体”考核方式也并非尽善尽美,主要不足在于考核刚性不强,致使学生的分数普遍偏高,及格率大幅度提升。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对“基础”课程学习的不重视,存在“想考高分不容易,想不及格也不容易”的错误心理。面对这一问题,“基础”课任课教师一致认为,应增设计算机考试方式,重点考核“基础”课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等知识,形成“四位一体”考核方式,以确保“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总之,扎实推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革任重道远,还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现有成绩基础上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努力。 作者:岳鹏万君曹游宇何翠微单位:成都大学 法律与道德论文:职业道德与法律分层教学论文 一、开展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从2010年起,我校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推行“行动导向法”,实施“项目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也进行了项目教学的系统化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存在智力、兴趣爱好、前期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个体化差异,以统一的教学项目和评价标准去应对所有的学生,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学有余力而部分学生达不到教学目标的情况。根据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在满足吃饱穿暖等低层次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和安全需要(Safetyneed)之后,就会产生被尊重的需要(Esteemneed)和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need)等方面的高层次需要。如果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课程所要求的教学项目,就会获得“高峰体验”而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追求这种体验的行为动机,可以推动课程的学习。相反如果不能完成课程的项目任务,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导致对课程的厌烦感,教学效果不能保证。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必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与其能力相匹配的项目任务,使得所有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产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的方式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无差别的方式,教学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把学生按甲、乙、丙、丁四个层次分组。在这个基础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项目任务,确保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动态地调整教学项目的难度,乙组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升到甲组。甲组的学生不能胜任该组的项目任务,也可以调入乙组。 (二)统一授课和分层辅导相结合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为了保证授课的效率,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采用集中式的班级授课模式开展。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授课的方式是一致的。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我们采取“统一授课,分层辅导”的方式。对于接受程度比较好的甲组和乙组的学生,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帮助点拨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丙组和丁组的学生则以“帮助”为主,重在带领学生学习。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三)关注学生的自尊,避免分层教学的负面效应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习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然而,给学生进行分层,难免会给学生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尺度把握得不好,会给处于低层次的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对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分层”的操作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在分层的过程中,弱化“层”的概念,强调“分”的原则。 (四)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评价方式为了配合“项目教学”的实施,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采用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967年美国哲学家斯克里芬(M.Scriven)首先提出了过程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的概念。随后,过程性评价被美国教育家卢姆(B.S.Bloom)应用于教育实践中。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对象过去的表现跟现在相比较,或者把被评价的个体的有关侧面进行相互的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的结论。这种评价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评价更为真实、客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到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总结,端正学习的态度,调整学习的方法和心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虽然过程性评价有着终结性评价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教师工作量大,不同教师对评价标准的把握主观性大等缺点。相比之下,终结性评价具有评价效率高,客观性强等方面的优点。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补充评价方式。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班级集中式授课的组织模式下,对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可以迎合各种层次的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地解决了后进生和优秀生之间,获知进度不均衡的矛盾,使所有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而有效地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教学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项目式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职业道德与法律》不同于专业课,项目的主观性较强,项目难度的界限不好界定。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准备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资料。如何解决这些分层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是一个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程秀鸾单位:广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乡镇体制改革行政管理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免除农业税,乡镇体制改革被相应提上议事日程。但与以往许多体制改革一样,乡镇改革在相当程度上也属于财政压力下不得已的行为,并具有实践先行,理论研讨和制度构造严重滞后的特点。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改革没有一揽子预案的一般性特点,另一方面也会出现这一特点带来的固有问题,即因为缺乏整体构造和长远设想而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本文试图结合近几年乡镇改革的背景与实践,对乡镇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制度构造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财政压力的乡镇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以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源泉的“农业财政时代”的终结,历史上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得以废止。这只有在经过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以工商业为财政支撑的时代才有可能。 改革实质上是对利益和权力的再配置过程。农村税费改革不仅仅在于为农民减轻负担,更在于它直接冲击并要求改变传统的治理体制。因为,中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基本上是依靠农业税费维持的。正是以农业税为核心的各种税费造成农民负担有增无减,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而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免除农业税以后,受冲击和影响最大的亦是乡镇体制。 财政,财是政的基础。财政来源与能力决定着政权的特性与能力。从国家特性看,国家税赋主要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国家属于传统国家。传统国家对乡村治理有两个特征:一是实行以皇权-官僚体制下的乡村自治,国家政权不直接渗透于乡村,即所谓“皇权止于县政”。政府的功能也非常少,主要是政治统治,相应的地方政府机构和人员也非常少。其重要原因就是有限的农业剩余无法供养一个渗透到分散孤立的乡村社会的政权体系。没有财政支撑的行政是无能力而又成本太高的行政。这是制约传统国家权力向乡村渗透的基本原因。二是国家与农民的联系主要是纳税的关系。农民作为分散孤立的经济个体,成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国民,主要取决于向谁提交税赋。正如孙中山所说的:“人民对于皇帝只有一个关系,就是纳粮,除了纳粮之外,便和政府没有别的关系。因为这个原故,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就很薄弱,人民不管谁来做皇帝,只有纳粮,便算尽了人民的责任。政府只要人民纳粮,便不去理会他们别的事,其余都是听人民自生自灭。”①由于土地(终极意义上的)国有制,决定了“皇粮国税”天经地义的合理性,换言之,农民向国家提交税赋是单向的义务。这为行政不断扩张,以不受制约的行政权力汲取财政提供了方便。而这又会破坏国家行政的合法性,即“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由此使传统中国只能依靠数百年一次的大动荡来缓解行政扩张与财政压力的矛盾。 这种历史循环于近代被打破。近代以来,随着传统国家的解体,中国进入到一个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之中。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是民族-国家,它要求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向全社会渗透,对分散孤立的乡村进行国家整合。由此就有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从20世纪初开始,国家政权从县到乡村,甚至一直延伸到农户。体制达到极致,每个农民都被整合到“政社合一“的国家体系中,乡村社会为国家体系所遮盖。这一“政权下乡”的过程对于建构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对传统乡村加以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表面上具有“现代性”的乡村治理体制却具有不属于现代国家本性的传统特点: 一是国家基层政权的制度安排仍然服从和服务于向农村汲取资源,为行政主控型。体制是最便于向农村汲取资源的体制,即“先交公粮,后交余粮,剩下的才是口粮”。在这一体制下,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主导着乡村社会,来自于上级领导和政府的“任务”成为支配基层和农民行动的主要依据。在单一体制下,县乡政权机构设置的依据是与上级政府对等对口,由此造成县乡机构迅速膨胀。我国是一个由中央、省、市(地级)、县(市)、乡(镇)多级机构构成的政权体系。政府任务会逐步增多,到最低一级的乡级时,政府任务和目标会呈几何级的增加。如我们调查的一个乡,仅仅是签定目标责任书的上级任务就多达200多项。这就使得乡一级政府成为一个面对上级,主要完成上级任务的机构。乡镇作为国家政权体系的一级组织,对一定区域的事务负责,即行使管理“块块”的职能。出于地方政绩的驱动,乡级还要从事许多能够显示出其地方政绩的事务。这些事务主要是贯彻上级精神,往往与本地实际和需要相脱节。正是“条条”和“块块”的双重压力,使乡村工作不堪重负,政府功能急剧扩张。 二是行政与财政的严重不对称。尽管上世纪建构起一个现代科层制的基层政权体制,但支撑这一体系的则是以传统农业财政。改革开放以前是以“公余粮制”方式出现,农村改革后是以“农业税”为核心的农业税费。传统农业财政的重要特点是农业剩余十分有限,农民交纳税费是行政义务。随着“政权下乡”,政府机构和人员日益增多,以国家和公共名义出现的政府任务也愈益增多,这都需要由农民提供财政支持。我国目前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1%左右,乡级需要财政供养的人员约1316.2万人(不包括不在编人员),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②这就是总理说的“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由各种行政任务并搭“农业税”便车而产生的大量的“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更是难以统计。由此就出现了“小财政、大政府”的格局,其结果是: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建设,国家的财政收入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农民的负担也迅速增长,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农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下降,甚至出现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抗争。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都缺乏稳固的基础。 正是基于政治压力,中国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其最终目的是免除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的必然结果是改变着农村基层政权体系的财政基础,原来依靠农业财政维持和运行的基层政权体系及政府任务顿时因为财源枯竭而面临困境。基于财政压力,我国开始了乡镇治理治理体制改革。 就全国而言,在农村税费改革中普遍进行了以合并乡镇村组为主要内容的调整和变动。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缓解财政压力。如1985年,我国撤消恢复建立乡镇政府时,共有91138个乡镇,到2003年减少到38028个乡镇,2004年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③如果说合并乡镇,只是乡镇规模扩大而财政供养人员未见减少的话,那么村组合并的直接后果就是村组干部人数的减少。一般来讲,村组干部被限制在3-5人以内。为了减少村组干部,采取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干部交叉任职。这是因为,以往的村组干部主要是由农村税费直接供养的。税费改革后,农业地区的村组干部补贴由地方政府支付,而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当然不可能也不愿意支付更多村组干部的报酬。合并乡镇村组只是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的减少,不涉及体制性改革,所以我将其归纳为调整和变动而不是改革。但这种调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标志着,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必然要求改革乡村治理体制。 正是因为合并乡镇村组的局限性,在农村税费改革中,一些地方开始了以改革乡村治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乡镇改革。其代表者是湖北咸安的改革。早在2002年全国还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合并乡镇之时,咸安区(县级区,以农业为主)就启动了乡镇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撤消原有的乡镇内设机构,乡镇设立三办一所(党政办公室、经济事务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财政所);改变原有的“七站八所”的官办性质,将市场化和社会化机制引入乡村公共服务;将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任务和录用过程。这一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减人、减事、减支”。通过交叉任职,减少领导干部职数,通过改设内部机构和站所改革,减少一般干部职数。在减人的过程中,也要减事,即减少那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或者不该管的事。通过减人减事,最后达到减支,缓解财政压力。咸安改革很快引起中共湖北省委的重视。2003年,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关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文件(17号文件地),其基础就来自于咸安。湖北省的乡镇改革得以走在全国前列,被誉为“湖北新政”。 二、超越财政压力的制度构造 从目前的乡镇改革实践看,基本上来自于财政压力。有关乡镇改革的理论,也处于各说各话的状态,难以形成基本的共识,也无法给乡镇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其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乡镇改革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财政时代”,只是就乡村自身的财政能力设计乡镇体制。本人认为,现在应该超越财政压力,从现代国家构造的角度设计现代乡镇制度,以此作为改革的依据。 首先,随着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由现代化初期进入现代化中期,工业化不再需要从农村汲取资源进行原始积累,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商业。中国已由“农业立国”进入到“工业立国“的阶段。而且,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整合已基本完成,高度分散和孤立的乡村社会日益深入地卷进国家体系中,被国家结构化。这是最终得以免除农业税费,并有可能走出所谓“黄宗羲定律”的客观条件。 更重要的是,现代国家建构要求超越传统的财政压力,重构乡镇制度。现代国家有两个特征,一是以主权为核心的现代民族-国家,一是以主权在民为核心的现代民主-国家。主权在民要求每个国民成为平等的国民。但由于民族-国家建设的紧迫性和民主-国家建设意识的薄弱,在相当长时间里,广大农民作为平等的国民,没有能够享受相应的“国民待遇”。如长期存在的“农业税”,以产业纳税就是一种不利于农民的制度安排。印度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国民的大多数。但印度以个人所得作为征税依据,农民基本上不缴税。④特别是中国的“农业税”带有很强的国家义务的特性,日益扩张的行政会不断突破义务的边界。但是,在现代意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达日益广泛地向乡村渗透的过程中,义务本位的农业税费的缴纳逐步失去合法性基础。1990年代,无论是农民通过抛弃土地,消极逃避税费,还是上访上告,为减轻负担的依法抗争,都反映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权利意识。事实上,与时代相比,1990年代的农民负担可能更轻,而农民的抗拒却更激烈,其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个体利益及相应的权利意识的增长。如果治理体制不能适应这一转变,就会造成农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下降,甚至抵抗政府行为。如此,民族-国家的治理也会失去牢固的根基。 正是传统农业财政时代的义务税费愈益失去合法性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启动了农村税费改革,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哺农,以城支乡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超越财政压力,改革乡镇体制,建立现代乡镇制度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和方向。 其一,从资源汲取型向资源支持型转变。传统乡镇制度都是围绕从农村汲取资源构造的,这是由农业财政时代所决定。在现阶段,中国已进入由工商提供财政支持的公共财政时代。以工哺农,以城支乡,首先就体现在国家如何支持农村发展。为此,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资源汲取型的乡村治理体制,从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设计和构造乡镇制度。资源支持型是现代乡镇制度的基本要求。 其二,从管治型向服务型转变。为了从农村汲取资源,传统的乡镇制度的功能主要是管治型,主要依靠行政压力保障国家从农村获得资源,通过行政能力强制纳税保持国家与农民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农民义务为本位的。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愈来愈深地卷入到社会化过程中,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作为现代民主-国家一部分的现代乡镇制度,其基本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服务,通过良好的服务而不是收税强化农民的国家认同意识。服务型乡镇政府是以农民权利为本位的现代国家观所决定的。 根据以上方向,乡镇改革不仅仅是“减人、减事、减支”,做“减法”,更是超越财政压力、上下联动的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需要进行“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系统工程。 1、“加”,就是增加国家对农业乡镇财政的支持,促使行政与财政的统一,乡镇财政成本由国家财政负责。现代政府体系的重要特征是标准化、一致化。如不管什么地方,都设立相应的机构,都有所谓“几大班子”。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财政能力却差距甚大。特别是农业地区的乡镇财政主要来源于农业税费。那么,在免除农业税以后,农业地区乡镇的财政来源大为减少,有的地方甚至难以维持正常运转。仅仅是依靠“减人减事”来减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行政都需要必要的财政支撑。农业地区的乡镇也属于国家政权体系,在免除农业税以后,其开支应该由国家承担。应该彻底改变变相的地方财政包干主义。如果行政统一集权,财政也需要统一集权。这样既可解决农业地区财政支出困难问题,同时也可杜绝地方和基层官员既吃“皇粮”,又吃“杂粮”的现象。由此可根据产业基础、地区差别、乡镇规模等标准,将乡镇划分不同类型,分类划拨财政经费。当前,在乡镇体制改革之初,对乡镇分类是基本前提。以农业为产业基础的乡镇应该恢复为乡的建制,可以接受国家财政支持,镇的建制主要以工商业为支撑,不可接受国家财政支持。由此实行产业分化基础上的乡镇分治体制。 2、“减”,就是精官简政,减少行政层级、机构和领导职数。任何国家的财政能力总是有限的,有限的国家财政不可能承担更多官员的财政支出,必然要求减人。我国的政府机构不是简单的人多,而是官多员少。即管官的“官”多,直接面向民众做事的员少。从纵向看,直接面向民众为民众提供服务的乡镇一级的人员并不多,多的是乡镇以上的层级。如乡镇以上有中央、省、地级市、县(市)四个层级。从乡镇内部看,领导职数过多,一个乡镇至少有10多名领导,而直接办事的人员又太少。这不利于支持农村,为农民提供服务。美国的农业部是国家公务员最多的部,达30万之多。但其组成人员主要是为农民提供服务并直接接受农民监督的公务人员。为此,乡镇改革应该超越现有的局限,进行整个行政系统的改革。从纵向看,需要减少行政层级,变五级政府为“三级政府网络管理”(中央、省和县为完整意义上的政府体系,地级市和乡镇为非完整意义上的政府体系,人员更为精干)。只有这样,在乡镇内部才能尽量减少“管官”的职数。目前许多地方的乡镇改革首先减少的是办事人员,这不利于为农民提供服务。 3、“乘”,就是改善治理方式,实行市场、自治与政府的共同治理。乡镇改革不是简单的减人减事,而是要以精干的政府提供更良好的服务。为此需要改善传统的单一的行政治理方式,实行市场、自治组织和政府多元一体的共同治理。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将农村的公共服务都由政府包揽下来,这又会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政府的轨道上去,并会增加行政成本。现代国家的治理体制首先要求培育市场。能够用市场力量解决的问题尽可能由市场解决。因为市场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它还是一种整合机制。市场有一套健全的规则,人们进入市场机制后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规则办事,更多的是寻求政府的保护而不是与政府对立。凡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与农民的对立和对抗度越低。其次是培育社会,通过社会自治的力量解决社会自身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达,社会成员的需求愈来愈多样化。在相对分散居住的情况下,政府很难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而自组织的农村社区自治力量却能达到这一点。所以,乡镇政府应该尽可能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只有市场“失灵”和社会“失效”的情况下,政府才发挥其直接治理的作用。由此形成市场、社会、政府共生、互补、合作的现代治理体制。从这个角度看,咸安改革中“养事不养人”的取向是合适的。 4、“除”,就是要消除传统乡镇体制中各种不适宜建立现代乡镇制度的的思想和体制性障碍。由于长期历史的影响,在税费改革和乡镇体制改革中,相当部分的乡镇缺乏方向感,甚至无所适从和无所用心。因为过去最为熟悉的“任务”型工作减少了,过去最为便当的行政性治理手段不方便了,过去一呼百应的工作方式不见效了。现代乡镇制度所需要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未能确立。其深刻的原因就是传统乡镇制度中自上而下的授权机制,使得乡镇基层干部习惯于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下负责。所以,在乡镇改革中将竞争机制引入乡镇治理过程中,变单一的对上负责为上下双向负责十分必要。湖北、四川等地实行乡镇领导“两推一选”和“公推公选”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乡镇政府行政管理 摘要: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建立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制的重要标志。当前,需要在强化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功能,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两者间的衔接和互动机制。 关键词: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村民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2008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重申了这一要求。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建立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制的重要标志。本文拟以村民自治为切入点。探讨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相关问题。 一、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村民自治顺时而生。1982年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宪法地位,1987年1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对村委会的性质、地位、职责、产生方式、工作方式等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11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它对“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做了具体规定。“四个民主”的提出及完善,对指导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村民自治,实质包含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方面要求村民委员会逐渐摆脱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建立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基层治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乡镇政府职能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全能型、管治型政府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型、服务型政府。为此,进人新世纪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在农村进行税费制度方面的改革、加强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等,来推进两个目标要求的实现,以探索新的农村管理体制,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但从总体上看,这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首先,从村民自治的发展来看,村民自治在总体上固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自治效果并不理想。问题主要有:(1)村民自治在一些地方并未走上正规,其应有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如村民制度化参与率不高,村民自治往往变为“村委会自治”,甚至演变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一个人说了算。(2)农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对村民自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转型导致农村社会分化和心理意识多元化,农村由过去以农民为主体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如村干部、农民劳动者、农民工、个体私营企业主等,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从而导致村民集体意识逐渐淡化和薄弱,自我中心意识明显上升,家族中心主义凸显,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其次。从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来看,大多数地方的乡镇政府仍然习惯于“管治”思维,开展工作以单一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只对上负责,将工作指标层层分解下压,甚至强制村民自治组织完成“任务”。导致村民自治的内容和职能受到行政行为侵占和排挤,村民委员会成为准政府组织,沦为实现行政命令的一种工具。 综上所述,村民自治在发展中面临一些难题,亟须在乡镇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在加强自治组织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予以解决。而目前乡镇政府在宏观指导上的缺位与农民群众期望乡镇政府的有位、有为形成较大反差;与此同时,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滞后,重管治、轻服务,甚至仍然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其管治方面的越位、错位以及服务方面的不到位。不仅对村民自治产生极大侵蚀,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制亟须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着力点 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重点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规范乡镇政府活动范围和工作内容,提高乡镇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改革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强群众监督,调动群众参与行政管理的积极性。 乡镇政府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者的角色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责任者的角色,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把服务型政府理念具体化、明晰化并落实到位。具体来说,乡镇政府应注重履行好以下职能:积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乡镇政府应充分保障农村基层群众各项民主权利,严禁干预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不得要求村民自治组织承担依法应当由政府及其部门履行的职责。对需要村民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办理的具体行政事务,应由乡镇政府统一与村民自治组织签订委托和购买服务协议。明确工作要求、目标任务和经费支付方式。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得如何,工作绩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打破封闭的政府政绩自我评估体系,建立群众评估制度,使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处于农民群众监督之下。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切实集中民智。体现民意。要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尤其要注重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联系群众、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加强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协调、服务和帮助,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村民自治必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把“四个民主”和“三个自我”贯彻落实到实处。要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建设,建立民主选举与竞争上岗相结合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增强村民自治组织的生机和活力。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凡涉及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村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提高村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村民委员会尤其要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互助性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依法独立开展活动的自主权,保障各类经济组织和村民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要增强村民自治功能,扩大村民自治范围,积极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村民自治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政府的指导、协调、服务和帮助。要建立健全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工作联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听取意见制度、监督反馈制度,真正发挥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乡镇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驻村的文体教育、休闲娱乐场所向村民开放,鼓励和扶持村内及周边有关实体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为村民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乡镇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为村民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经费和条件,并对工作实绩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村民自治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加强对农民群众特别是村民自治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强化其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增强村民自治能力,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使村民自治组织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乡镇财政监管改革行政管理 一、改革动因 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实行自设账户、自收自支、自行核算的"分户分管"办法。这种财务管理方式的主要问题是: 会计核算单位多。目前乡镇工农商、财税银、公检法等应有尽有。宜昌县小蜂乡一级行政事业单位就有23个,其中一人一站的有3个,两人一站的有4个,即使这种情况也要作为一个会计核算单位,而且会计岗位多是兼职,有的甚至站长、会计、出纳一肩挑,自行审批、自行用钱、自行做账,财务管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银行账户多。每个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有支票账户、存折户、定期存单户等形式的银行账户,平均在两个以;有的单位一人管一个存折或几个存折。 违规账目。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滑经过专门训练的会计且变动频繁,普遍使用"流水账"、"包包账";有的单位甚至设多套总账,自设乱用会计科目;账账、账实、账证不符;长期不记账、不报账、不结账;会计档案长期不整理或不按规定整理,随意堆放,甚至人走账无,或仅有"封存账"、"断头账"。 违纪问题多。由于单位银行账户过多,账目管理过滥等原因,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收支违纪问题较为突出。如挪用专项拨款,收入不入账,贪污公款,非正规票据甚至无据收款,白条列支出,私借私分公款,盲目投资造成公款损失,乱发资金补贴实物,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违规超限额使用现金结算,违规购置专控商品等。 另外,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自筹资金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大多游离开财政监管之外,乡镇政府不能统筹安排、使用和调控,导致政府分配效率低下,社会财力运营低效,相当一部分建设发展性专项资金被用于消费,有的资金使用浪费甚至流入少数人的腰包,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宜昌县尽管县财政以前每年要开展"三查",每2年至3年要开展重点财务检查,每次历时半年多,检查费用开支不小,但由于是一种事后纠偏、"马后炮"式的检查,往往监管成本较大,效果不佳,问题查得出来,处理不下去,违纪违规的损失收不回来,治标不治本。 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这种情况迫切需要从其财务管理体制上堵漏防弊,变多有开户为一家开户,变分散财务为统一财务,变各家分管为独家统管。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宜昌探索出"零户统管"办法。 二、"零户统管"主要内容和特点 "零户统管"是在保持单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财政统一管理各单位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一种财务管理办法。"零户统管"的具体运作方法可概括为"一取消,二直达,三集中,四设立,五建制": 一取消。即取消单位所有的银行账户,包括过去经过财政审批后开设和未经财政审批开设的银行账户,也包括支票户、存折户、定期存单户,存款余额全部转入财政专户。 二直达。一是收入直达,即单位所取得的各项资金收入直达财政专户,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及外单位划入的资金由银行自动记入财政所账户,单位上解的资金由财政所专户划解直达到县财政局。二是支出直达,单位财务支出从财政专户直达收款单位,不再经过单位银行账户中转。 三集中。一是集中办理资金结算,单位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收支结算由出纳集中到财政所办理。二是集中会计核算,由财政所从各单位财会人员中,择优聘用3至5名水平较高者担任统管会计,单位会计核算。统管会计由财政所统一管理,统一高度,编制、行政人事关系不变,但工资和福利待遇与原单位脱钩,由财政所统一考核后发放。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三是集中会计档案,单位会计档案全部集中交财政所统一保管,以便于查账、审核和管理。 四设立。一是设立"总会计",负责综合预算指标分配、考核和调整;负责预算内外资金审核拨款和总核算;负责单位财会收支原始凭证审核盖章。其职能相当于管理监督中心。二是没立"资金会计",负责在单位存款余额内办理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收支结算业务;负责从总会计领发票据;负责单位收入资金的审核和划解;负责核算单位存款包括财政预算存款的变动情况,按月与单位和银行核对账目。其职能相当于资金结算中心。三是设立"统管会计",负责定期与单位出纳结算收支原始凭证;负责单位会计核算业务、按月向单位、财政所、乡镇政府报表;负责定期与总会计、单位出纳、资金会计对账。其职能相当于会计服务中心。四是设立"单位出纳",负责向总会计申请拨款,经办单位财务收支具体业务;负责预算外收入直达财政专户;负责按月将会计原始凭证交总会计审核盖章,与统管会计结算收支凭证。其职能相当于单位财务收支中心。 五建制。一是建立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年初按统一口径和标准给各单位下达综合财政预算收支指标,各单位按指标组织执行,支出由财政所按进度核拨。年度执行中如有超收,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财政指标并拨款,如有短收,则自动减少支出指标。年终财政指标审批复决算,如有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二是建立收支审批制度。各单位要按年度综合预算收支指标协调会组织收入,预算外收入减免需报经乡镇政府领导审批。单位财务氖支出都必须由单位负责人签字,达到一定额度的支出需报经乡镇领导审批。三是建立会计凭证审核制度。单位所有会计原始凭证都必须经过财政所进行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后,会计才能作账务处理。通过财政审核。使会计凭证符合"一统"两线四有"的要求。"一统,即收入统一使用财政部门负责制的收费收款票据;"两线",即实行收支两条线,严禁坐收坐支;"四有",即所有支出凭证都要有合法票据(财政或税务票据),有具体用作,有经办人及单位负责人签字,数额较大的有乡镇政府领导签字。四是建立现金"双限"制度,即限额限范围管理。限额1000元以下的开支使用现金结算,1000元以上的严禁现金开支。严禁坐收坐支和超范围使用现金。五是建立"四定"票据管理制度。定管理人员,由总会计、资金会计、单位出纳分工负责共同做好票据管理工作;定控制制度,票据购入、发出、核销、回收等工作都建立票据台账和结报手册,互相签字制约;定数量,即根据各单位业务需要核定供票数量;定期缴销,每月定期交旧领新,审验后核销旧票。 三、"零户统管"的优点 实施"零户统管"后,宜昌县20个乡镇共精减会计岗位480多个,注销单位银行账户728个,一次性划转财政专户资金1500多万元,同比节约支出160万元。其中:通过对支出凭证的严格审核,注销不合规证173份,换回损失21万元。通过"零户统管",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现了由无人管理到有人监管转变,由难控到可控转变,由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转变,由事后管理到事前管理转变。与原来的"分户分管"办法相比,优越性集中体现在: (一)有利于集中乡镇财政性资金。取消单位银行账户后,各单位不论是哪个渠道来的资金都必须进入乡镇财政专户的"笼子"。同时,各单位暂时闲置或分期支出的资金都要集中于镇财政专户,为乡镇政府统筹管理运用乡镇综合财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便于资金"捆绑"使用,基本克服了资金分散造成的损失。 (二)有利于强化对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在"分户分管"模式下,单位银行户头多,收入来源渠道多,支出用途项目多。乡镇财政由于无法掌握各单位的收入来源,特别是县级主管部门下拨的专款,难以对其支出实施监管。实行"零户统管"后,取消了单位的银行户头,各单位的所有奖金都被"一网要尽"、归入财政专户的"笼子",其支出奖金结算都通过财政专户集中办理,支出凭证都经过审批和财政审核,从而使财政对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真正落到实处。 (三)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零户统管",通过综合财政预算的编制核定、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结算、支出审批、凭证审核等监管工作,可以使乡镇各部门预算内外资金集中使用、统一核算、综合平衡成为可能,有利于从源头上堵住乱支乱用的口子,防止资金流失与挪用,为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实行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有利于规范乡镇会计工作秩序。"多户分管"办法由于受资金分散、分配主体多元、单位财会人员素质偏低、单位人员少等因素制约,乡镇单位的财会核算工作很难达到《会计法》、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推行"零户统管"后,单位只设出纳,专门负责办理日常资金收支结算事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会计核算工作则专职"统管会计"完成,使单位财会管理基本符合《会计法》的要求,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即使"统管会计"业务不够熟练,经财政培训辅导一段时间也可基本达到要求,比过去培训辅导20多个未经训练的单位兼职会计人员要容易一些。 (五)有利于促进廉政勤政建设。"多户分管"办法,由于缺少必要的财务监管制度,给财政违规违纪甚至依法浪费提供了可乘之机。实行"零户统管",首先从制度上和财务收支的运作程序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在容易出现违纪违规的环节设置了必要的控管措施,从而使乡镇财务管理体制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功能,铲除了产生"三乱"、损失浪费和违规违纪的土壤,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其次,实行"零户统管",节省了单位会计核算的人力,有利于各单位集中力量,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第三,为克服乡镇各单位之间的职工个人利益分配不公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各单位职工的积极性,树立党政部门高效勤政的良好形象。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探讨 中国在整个*世纪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中,出现了*种新型的乡镇管理模式:即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所谓“乡镇自治”,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议行合一制”乡镇基层政权、“政社合一”的体制和“乡政村治”二元治理模式。但这一时期,传统小农经济的有限剩余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全面渗透穷乡僻壤的庞大国家机器和现代化工业体系,从而形成了国家行政权的下沉与“以农养政”时代的制度设计、经济上的工业化与政治上的民主化严重对立的局面,最终导致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变动频繁且反复无常。从*年*月*日起,中国农民彻底告别延续了*多年的“皇粮国税”,标志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后农业税时代”已经到来。因此,下一步的乡镇改革基本方向和总体目标是: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加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法制型、服务型乡镇基层政府,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总的看来,传统中国的政治转型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变迁。譬如,“清代大部分属于现代时期,但其政权与社会秩序仍旧忠于传统,很少变化。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最辉煌以及最黯淡的一页。”进入*世纪,“从形式上看,辛亥革命是皇权终民权始的标志,也是政治转型的起点。这就是仿照西方国家实行地方自治。但由于传统的统治根基没有改变,人民主权的地方自治只是流于形式。”这样就很难弄清传统中国政治转型的原始起点。然而,现代政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新的政治因素的出现与发展。如果这种新的政治因素大量地、集中地反复出现,并且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那么就是现代化因素。这种新的政治因素必然会寻找适合于它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否则就会被旧的僵化了的制度所扼杀。反过来,由此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势必影响社会结构、家族制度、等级结构、群体权利、人们行为和习俗的变迁。所以,一个国家的“政治转型期”就意味着传统的社会秩序出现了裂痕、混乱或崩溃,而新的社会政治秩序正在确立的时期。沿着这样的研究思路,本课题把中国在整个*世纪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中出现的*种新型乡镇管理模式概括为:即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所谓“乡镇自治”,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议行合一制”乡镇基层政权、“政社合一”的体制和“乡政村治”二元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探讨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转型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研究如何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法制型、公共服务型乡镇基层政府。 一、目前国内学术界在研究方法上的“理论误区” 中国现阶段正处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双重建构中,乡村社会日益深入地卷入和融入到这一建构过程。从世界发达国家看,越是地方基层政府,其行政管理体制愈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有限性、自治性等特征。但在中国历史上,“乡镇”的建制或重视或忽略,或延续或中断,或继承或革新,大多表现为地域性、宗法性、自治性、零散性和非固定性等特征。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的乡镇基层政权频繁变动、混乱无序。尤其是*世纪以来,国家行政权不断向乡村社会延伸,逐渐形成了“资源汲取型”和“全能型”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显然已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的需要,且在实践中衍生出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为此,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对乡镇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过*次较大的改革:即*年至*年,进行“社改乡”和建立“乡政村治”二元治理模式;*年至*年,进行“撤并乡镇”和推广“村民自治”;*年至*年,进行县乡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年至今,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和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但目前的改革,许多地方主要是基于减轻农民负担和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考虑,实际上变成了撤并乡镇、合并村组、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压缩财政支出等所谓的“倒逼机制”。针对目前我国不少乡镇政府基本处于一种“有政无财”的尴尬局面,学术界提出了“撤销乡镇”、“县政乡派镇治”、“乡镇自治”等政策建议。这既表明人们对乡镇一级政府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不清,也显示出目前我国乡镇改革已陷入“方向迷失”的被动局面。 追根溯源,目前国内学术界的争论与分歧,主要是来自于西方政治社会学中关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认识范式。其实,这一理论命题是马克斯·韦伯早在*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传统中国“有限官僚制”的看法。他认为,“事实上,中华帝国正式的皇权统辖权只施行于都市地区和次都市地区。……出了城墙之外,统辖权的有效性便大大地减弱,乃至消失。”美国著名的家族史专家W·古德也认为,“在中华帝国统治下,行政机构的管理还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维护着乡村的安定和秩序。”正如G·罗兹曼所言,“在光谱的一端是血亲基础关系,另一端是中央政府,在这二者之间我们看不到有什么中介组织具有重要的政治输入功能。”于是,我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皇权政治在人民实际生活中,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种所谓的“二元社会理论”或“双轨政治理论”,即“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其实质和核心都在于,无限地夸大和美化了“地方精英阶层”在辅佐国家治理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而忽略了隐藏其背后的深层社会经济制度。然而近几年,一些国内学者却不遗余力、煞费苦心去为这种“草根民主”寻根,所谓的“根”也无非是“儒家文化决定论”之类的陈谷子烂芝麻。譬如,温铁军教授把它概括为*个字,即“国权不下县”。秦晖教授则将其完整的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徐勇教授不仅提出了“国家政治——社会政治”二分法的理论观点,而且还提出了建议实行“县政、乡派、村治”的具体政策主张。可以说,这些学术观点都是“单凭旁观者或局外人支招行事”的笨拙手法。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封信中所言,“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土地——赋税——户籍”是三位一体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发生问题都会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到国家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稳定。如果撇开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户籍制度等经济社会因素,那么单靠分析儒家文化的伦理统治是没有出路的。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教授曾经指出,中华帝国“地方上的精英阶层主要靠其田产生活,并且将科举考试作为进身之阶,因此这种带有田园风味和怀旧色彩的世界观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当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之时,朝廷、官府和百姓之间还可相安无事。但当统治腐朽黑暗之时,政府利益与地方缙绅阶层的利益就不可避免地分道扬镳了。地方上的地主阶层本能地要谋求私利,如果不加限制,这就会使百姓不堪重负而导致政权失去‘天命’走向灭亡。官方呈报朝廷的表面文书实际上蕴含了地主、官府与百姓这三者之间愈演愈烈的利益之争。”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在总体上的收缩与在局部上的延伸是同时并存的两种趋势,不能强调一种而忽视另一种,也不能单纯地将地方精英的职能扩张理解为是‘民治’领域的扩展与‘官治’领域的退缩。”事实上,“士绅公共功能的一切扩展并非都意味着某种独立于国家的社会自主性日增的长期趋向。”总之,“地方精英既是国家权力的向心力量,又是国家权力的离心力量,而国家权力既是地方精英的支持者,也是地方精英的抑制者;地方精英既是地方社会的保护者,也是地方社会的掠夺者,而地方社会既是地方精英的权力基础,也是地方精英的权力制约。”换言之,地方精英理论过分偏重于考察“皇权——绅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却忽视了“国家/皇权-地方精英/士绅-乡村社会/农民”这三者之间的“制度场域”。因此,国内学术界关于地方精英的身份属性及其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历来看法不一,争论不休。 归根结底,所谓“社会”是泛指基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而“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确切说,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可见,“国家——社会”决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互动合作过程。在中国历史上,表面看,秦汉以降至清末的地方行政建制都是停留在县一级;但事实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对于乡族社会仍具有潜在的无限的控制力。”(p*)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谈不上“地方自治的民主体制’,而集权专制与缺乏自治是两千年以来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因此,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并非“只是臣民、小民、草民,而不是主权者的公民,因此处于政治之外。”恰恰相反,“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p*)总之,我们必须彻底抛弃西方政治社会学关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理论中的“工具论”国家观,应当运用“现代国家政权”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近代中国乡村政治结构转型的特点与发展轨迹,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真实内容,以便为建构*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正如有的学者所提出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不应当用结论式的成功与否之类的评判标准加以评价。研究者的任务是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的特点和发展的规律,从而为中国的政治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但是,“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并非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国家与地方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结果通常为长期的社会演变过程所预先决定。”因此,我们在运用“现代国家政权”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整个*世纪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演变过程中,也应结合中国的国情特点。所谓“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理论,是指“在新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按照民主和法治的政治原则,建立起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权组织网络,有效地行使其征收赋税、维持治安、兴办教育、多种经营、发展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等基本职能。”按照西方学者杜赞奇的观点,成功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政府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干预和控制逐渐加强;在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在逐步扩大。在发展中国家,尽管政权更迭频繁,但国家权力却持续扩张。”(p*)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基本符合中国在整个*世纪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中的乡村政治演变特点与发展轨迹。然而,尽管这一理论已经注意到了“国家——社会”非均质性的特点,但其整体论与实体论的理论品格仍然成为其致命的缺陷。综合西方各派现代化理论的观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工业化、发达的市场和货币经济、高额的群众消费、严密的劳动分工;政治上的民主化——以民族国家代替宗教和种族控制、普遍的法制、公民权、有代表性的政府、能胜任的行政机关;社会上的整合化——众多的社团和利益集团、社会规模的扩大、都市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社会精英、人口控制;文化上的大众化——大众传播工具作用的扩大、活跃的知识界、文化的世俗化。”显然,进入*世纪之初的中国并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而且中国现代化的原始起点首先是通过暴力革命以取得民族独立,其后又把“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与“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步进行,由此形成了国家行政权的下沉与“以农养政”时代的制度设计、经济上的工业化与政治上的民主化严重对立的局面,最终导致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变动频繁且反复无常。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整个*世纪建构起来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漫长的艰苦斗争过程和激烈战争的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又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曲折变化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现行的新型乡镇组织体系。它同党和国家政权组织一样,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我国人民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伟大成果之一。”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很可能会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乡镇政府改革基本方向和总体模式产生误解。 二、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所谓“乡镇自治” 现代意义的“地方自治”是西方国家宪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被马克思称赞为欧洲资产阶级早期取得的一项“政治成就”(参见《共产党宣言》)。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所谓“地方自治”,基本是一场“政治闹剧”。清朝末年,中国社会政治结构日趋分化与解体,中央政府权力式微,地方势力迅速膨胀,乡绅精英阶层逐渐走向了国家政权的反面。尤其是到*年,中国人口已由清朝入关时的*亿人陡增至*.*亿人,这对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构成严峻的挑战与威胁。因此,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使国家的政治权力下移,以加强对乡村社会的行政控制,已成为晚清政府当时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就当时的政治情势来看,主要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通过扩大官僚政治体系,增强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权力,强化国家对社会的驾驭;一是开放部分地方政权,吸收各种新兴政治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政治的重组与整合。对清朝封建统治阶级而言,前者固然为上策,但已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实现;选择后者,虽然并不情愿,但又有不得不为之势。”所以,“清末的地方自治是保守的清政府与同样保守的地方绅士为互利而互相合作,以期在一个正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他们的政治权力的企图。” 事实上,清末倡导推行“地方自治”的基本精神和组织形式,完全是模仿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地方自治制度。*年*月*日,晚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自治章程》和《城镇乡自治选举章程》中规定:城、镇、乡为地方自治的基层单位,府、州、县所在地居民人口在*万人以上者设为“区”;城厢以外的市镇、村庄人口*万人以上者设为“镇”,*万人以下者设为“乡”。乡镇设立“自治公所”,成立“议事会”和“董事会”等机构,负责办理乡村公共事务。但清末推行的所谓“乡镇自治”,大多停留于“文本制度”层面,且引发了不少地方强烈抵制的风潮。“据统计,仅江苏省就发生了抵制乡镇自治的恶性事件*起,或捣毁自治公所,或破坏学堂,或殴打自治职员等。”总的来看,自晚清政府倡导推行地方自治以后,“政治下层,实由官治而沦为半官式之绅治。故所谓政治者,不操于官,即操于绅,甚或操于地痞恶棍,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民之所能自存、自主、自治者,亦几希矣。”于是,袁世凯执政后,立即宣布取消省、县两级的地方自治,且在农村地区实行区、村二级制。此时的“区”是县以下的最低一级行政单位,区下设为“村”,主要职责是协助区政权处理行政、司法、监察与福利等事宜,“企图把清末地方绅士领导下的非正式组织官僚化、正规化,并以此来巩固县级政权。”可见,清末推行的“乡镇自治”实质是统治者进一步强化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并由此造成了国家行政权向乡村社会逐渐延伸。 执政以后,首次提出了“以党治国、以党建国”的现代政治理念,并仿照苏俄体制模式建立起一套党、政、军自成系统、互不统属、权力制衡的独裁统治。国民党在中央党部之下依次设立省党部、县党部、区党部和乡镇分部,与省、县、区、乡等行政系统相对应,从而形成了从中央至地方与国家行政区划体制并行运作的“双重官僚衙门体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国民党“实行的保甲制度与以往历代尤其是明清两代并没有多少不同,都是通过保甲连坐的办法强化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此外,还规定:“保甲长都是本党的忠实的党员。”“每一保甲长均能兼政治警察之任务,并能域导所属人民,一致防制异党之活动。”此时的保甲长完全被警察化和特务化。总的看来,“*年后,国民党政府制定法律政策,力图使所有乡村社会与政府之间保持明确的隶属关系。……而实际上自治团体并无权力。”)正如有的学者提出,民国时期的“乡是一个暧昧的单位——百户以上村者为乡,百户以下村者集为一乡,满百户集市者为镇。年之前,乡级机关没有列入县政府的预算中,也没有自己的收入。它们只在名义上存在,和过去的邻闾制度一样。真正重要的行政单位是区和村。”但由此而来却造成了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一是,政权的‘组织成本’成倍增长,官僚机构和官僚队伍急剧膨胀;二是,政治系统的运作方式发生改变,党政双重衙门之间的互动格局有别于传统单一官僚机构的运作,其政治控制力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密。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由帝制到党治,由王朝体制向党国体制转型嬗变的一个重要表征,亦可谓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千年未有之变局’。”“据统计,*世纪末期,清朝中央政府官员为*人,地方官为*人,武官为*人,共计约为*人。而当时全国人口已突破*亿人,平均每名正式官员需治理*余人。……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由数万名官员,数十万名吏役和百万名乡绅共同组成的上中下有机衔接的整合体。这样一种独特的组织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成功地维系了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社会的整合。”但是,“据*年的粗略估计,国民党仅区一级干部约需*人,乡镇一级干部约需*人,保甲干部约需*人,共计*人。”它远远超出了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因此,这种恶性膨胀的无组织力量造成了大量的农民破产、经济资源枯竭和“国家政权内卷化”(即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能力低于其对农民群众的榨取能力),最终也吞噬了国民党基层政权的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的“议政合一制”乡镇基层政权 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农村建立起来的基层政权组织是农民协会。同志曾经指出:“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是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因此,农民协会“主要攻击的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惟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苏维埃”,当时还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工农民权独裁制性质的政权。”年*月,《中华苏维埃地方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规定:“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的”,其所实行的是“议行合一制”。所谓“议行合一制”,是根据马克思设想的巴黎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机关选举产生,各自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也就是说,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不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享它所拥有的独特的权力,不受它们的制约,只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恩格斯后来进一步提出了,“省、县和市镇通过普选制选出的官员实行完全的自治。取消由国家任命的一切地方和省的政权机关。”以此防治“拥有固定职位或享有年金”的职业化官僚只对上级负责而背弃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官僚主义行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官僚是专干行政事务并在人民面前处于特权地位的一个特殊阶层。”所以,法国大革命取得胜利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机关都由选民选举产生,或者受选民机关的严格监督。每个郡、县、乡及市镇享有高度自治,中央政府并不派出代表其权力的官吏。……这样,法国革命就废除了自上而下任命官吏的官僚制度,代之民主选举制。” 于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修正陕甘宁边区乡(市)政府组织暂行条例草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采取直接、普遍、平等、不记名的选举制。实行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地位。发扬民主政治,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人民的自治能力。”此时的乡(市)代表会为直接执行政务机关,并由它产生政府委员会,在代表会闭会期间行使其职权;乡市长定期向参议会报告工作。乡(市)政府除乡(市)长*人外,其他人员均不脱产,下设优待救济、文化促进、经济建设、锄奸、卫生保育、人民仲裁等委员会,各委员会由*~*人组成,成员由政府聘任。乡(或市)政府之下为“行政村”,一般不设专门的行政机构,只设村民委员会主任*人。行政村之下为自然村,设村长*人。村主任或村长均由选民大会选举产生,一切事情均由村民大会讨论处理。乡(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组织群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保育儿童,禁止对于儿童的虐待;抚恤老弱孤寡,救济难民,不使流离失所;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等。”为了避免党对基层政权组织和其他群众性团体组织的“包办代替”,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年*月通过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一方面强调党的领导的一元化,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求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同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党委包办政权、民众团体工作的现象。”为此,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实行“三三制”,即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的政权制度,以便发挥权力制衡的作用。不过,这一时期,“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由于中共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民主政权的作用事实上难以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在根据地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对建国后中国政治体制中长期存在的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大解放区建立了大区、省、行政公署、县、区、乡镇*个行政层级,其中省以下的“专区”和县以下的“区”为行政派出机构,“乡镇”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截止*年底,各大解放区已普遍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以及开明士绅等一切民主阶层人士共同组成的乡镇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乡镇基层的正式权力机关,由它选举产生乡镇长、副乡镇长各*人,政务委员*~*人,共同组成行政委员会和乡人民政府,此时的乡镇基层政权仍然实行“议行合一制”。甚至有学者提出,“迄今为止,我国各级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组织活动原则,仍然是实行‘议行合一制’。”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及共青团、妇代会、民兵、农会等群众性团体组织也相继建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层政权组织体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政治制度创新。然而,“中国是在农业社会的传统因子基本保留的状态下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因此,“现代政治体制的确立和规范,不仅有待于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社会公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新型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等等,而且有待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从*年到*年的化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最频繁的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制度变革表现出明显的集中性特征。变革方向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政治整合,“首先是从农村土地关系的改革开始,进而对乡村社会权力进行重组,将国家政权直接延伸到村庄内部,自上而下建立起严格的支配体系,从而将农民完全整合到国家政治体系之中。”*年*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定:“乡(行政村)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政府委员会。乡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由本乡人民选举产生,任期为*年,由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负责主持会议和联系代表,协助乡人民政府进行下届人民代表会议的筹备工作。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乡长、副乡长及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乡长主持乡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负责全乡工作,副乡长协助乡长工作,下设各种经常性或临时性的工作委员会。”截止*年底,全国共建立了*万个乡(镇)、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这一时期,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会员交纳的会费和当地人民政府的补助,需用的房屋和设备由人民政府拨给,在利用邮政、电报、电话、铁路、公路、航运等方面,均享有与同级人民政府机关所享受的同等待遇。”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要进行,在政府和农民之间有两种组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政府必须建立一个新的、经费充裕的行政组织,并配备立志于改革大业的专门人才去主持其事,即建立专司其事的机构。其二便是农民自身的组织。集中的权力能够颁布法令,但只有广泛扩展的权力才能使这些法令成为现实。农民的参与对通过法律或许并非必要,但对执行法律却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农民组织参与其执行,此类法令只是官样文章。因此,农民联盟、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都是保证具有持久活力的必备条件。不管它们自己宣布的宗旨是什么,组织本身就在农村形成了新的权力中心。”但是,“随着的基本完成,那些已成为了乡村社会权力体制中最重要的政治力量的农民协会,却悄然地退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舞台。” *年*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乡(民族乡、镇)成为县以下惟一的基层政权组织,原来的“区”一律改为县的派出机构,撤消了村级行政建制。乡镇按自然区域划分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体系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年*月,党的“八大”规定:“乡、民族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街道办事处等,有正式党员*人以上的都应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可按党员人数多少建立支部委员会或总支委员会以至基层委员会。同时,建立与同级党组织相对应的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性团体组织。”截止*年底,除台湾和西藏的昌都地区外,全国共建立了*个乡镇,其中乡*个,镇*个。从此,“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昔日生活在乡村社会最低层、在政治上毫无地位可言的贫雇农,一夜之间成了农村中的主人,而昔日把持乡村社会、政治生活的地主、富农却在一夜之间变得威风扫地,落到了在乡村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毫无地位可言的最低层。” 但是,“事实上,任何政权管理都是需要成本的,且成本极不稳定。‘官’字下面的两个‘口’,就意味着不仅维持政府运行需要成本,而且政府官员也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只是这种利益追求往往为权力的公共形式所遮盖。”因此,建国初期是“国家机器急速膨胀的时期,国家工作人员大量增加。这不仅有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更有国家职能扩大方面的原因。”譬如,“新中国刚刚诞生时,政务院只设置*个工作部门,但到年底已增加到*个,工作人员也随之增加到*万人。”当时,中央委员会以下党组织结构大致情况是:包括*个地方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个专区委员会,*个县或相应级别的委员会,*万多个乡镇基层委员会和*多万个村党支部。此外,还有与党组织平行运作的人大、政府、群团组织,由此形成了一支自上而下分别自成体系、垂直控制的庞大“国家机器”。据有关专家估计,“大约有*万人依靠政府配给和工资生活,其中包括一小部分留用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政府仍然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应付高达*%的预算赤字。”于是,从*年起,中国撤消*大行政区,确立了省、县、乡三级地方行政体制,把国务院机构由*个减少到*个,全国共分流党政干部*万人左右,其中*万人下放到农村,*万人到工厂工作。 总之,“从*世纪的乡村政治的百年史看,国家政权下沉是一条主线。这对于整合离散的乡村社会无疑是有意义的。……尽管乡级政权建立的得失至今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但它毕竟在乡村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构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的体制分析 摘要:目前,经过全面深化改革使我国的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关于简政放权的内容改革,并未建立规范、协调、高效的基层乡镇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本文针对在接下来如何构建现代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构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探讨 1明确乡镇行政管理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基本功能与重要地位 乡镇人民政府在我国的宪法规定中,是最低一级的地方基层政府建制,徘徊在县政与村治之间,能够较为清晰地体现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权关系。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我国出现过四种乡镇行政管理模式:清朝末期与民国时期的乡镇自治模式;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议行合一;政社合一;乡政村治的二元治理体系。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将乡镇一级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地方基层行政管理体系,为国家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以及为基层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在美国,有许许多多的乡镇及地区,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地方基层政府组织,但是所管辖的却与面积大小相差悬殊,人口也十分不均,有些地区人口能达到几万人,有的地区人口却不到三百人。当前,我国的农业人口仍然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所以不能过早撤销乡镇基层行政建制,否则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依据公共行政的管理原则,首先要重新明确我国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以及重要地位,在不清楚乡镇一级政府的具体职能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乡镇行政管理改革必然会劳民伤财。过去随着乡镇建制规模的不断扩大,基层社会的治理成本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乡镇行政管理机构中需要农民来养活的人员大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平均每一个干部都需要68个农民来养活。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行政体系分为五个阶级,最低一级的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任务量是十分巨大的,以至于乡镇政府变成了上级硬性下达任务的辅助型行政机构。所以,我国下一步要进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之间的相互交叉,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相互渗透,将条条块块进行统一的领导分割,乡镇行政管理对于事物的管理权力与财务的管理权力互相脱节,等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但不管怎样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乡镇行政管理都是我国政权结构中最基础层级,必须依法保证其完整的行政地区,适度的人口规模,有序的管理层级,科学的职能定位,合理的机构设置,约束人员编制,固定的政权名称以及规范的政府运作程序。这是目前我国构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前提与制度保障。 2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与民主文化状况,以及不固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现阶段我国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最难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怎样处理党政关系与党群关系。在乡镇管理中的一个重大原则是党管农村原则。党的乡镇基层组织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各个组织工作、活动的领导核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要将党委与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乡镇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一步一步地,有秩序的进行基层民主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不让村民工作放任自流;党组织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实际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权与基层民主的扩大一点都不矛盾。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不断改进党对乡镇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乡镇基层党组织要能够尊重村民自治的核心价值,统筹协调各个组织的利益,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有机整合,提升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凝聚力,是目前我国构建现代乡镇管理体制的重要政治制度保障与组织基础。 结束语 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将重心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上,形成对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有积极意义的机制。构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一项复杂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庞大性。乡镇政府既组织、引导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要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因此构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一定会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作者:宁军纲 单位:中共白山市委党校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乡镇行政管理家支观念的重要性 摘要:凉山彝族家支观念对基层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家支指的是在凉山彝族中,凭借父系血缘的支撑,采取父子连名的谱系方式形成的血缘群体组织,家支将彝族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家支见面,家谱是名片,天南地北都有人帮;家支村民选举帮着拉票;国家政策利益分配家支优先考虑;家支的一份子出事,全部家支出动;家支遇到什么困难,其他的家支团结帮忙等等的家支观念影响着乡镇行政管理的发展,从而影响着管理思想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家支观念;行政管理 一、引言 1956年之前,全社会三大改造未完成,凉山的民主改革也未完成,当时的凉山被人称为独立的“倮倮王国”,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依然处于奴隶制度阶段,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吗,彝族社会的基本政治单位是以家之为主,并作为整个社会的支架存在。家之是由原始氏族演变而来的,储运奴隶制度阶段的社会形态带有原始的父系氏族特点,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一个大的家族联合。家和之分别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家是父系血缘关系的家族联合,之是经过数代的繁衍之后,原有的家族分家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分支,称为之。作为家和之的统一概念-家之是由具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家、之、房、户构成的体系,这和中原文化中奴隶制时代没有天子的宗法制十分类似。民主改改完成之前,凉山地区有近百个分区统治的黑彝家之。他们掌握统治权利,势力范围较为固定,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为政。在每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黑彝家之之下还有1-2个较大的白彝家之作为统治支柱。在如此恶劣和自然环境下,占据统治地位的家之人口的多寡决定着其势力范围的大小和统治权力的强弱。 二、凉山彝族的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消极方面的影响 乡镇行政管理是我国的基层组织管理,我国实行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权体制,乡镇是我国的最低一级政权,农村广大农民所要直接面对的就是乡镇政权组织,乡镇组织是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衔接点,是国家政权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乡镇政权也是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是国家政策在农村的输出终端。 (一)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民主选举的影响 家支观念作为凉山彝族社会的基本政治单位,当乡镇行政管理进行换届民主选举的时候,如果有人得到换届代表的提议,那么他的家支就开始帮他拉票,首先代表提议的人找到他们的家支里有权力、有信誉、有威望的家族,开始在本家支里为他宣传,还拜访其他家支里的亲戚朋友进行说服和宣传拉票,自己的家支之中是强制性的规定必须只能选本家支的代表提议,不然则拿族规也就是习惯法里的家支法来处理,其他拜访过的亲戚朋友有的顾于面子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选了该位提议代表,这就破坏了民主选举的初衷,严重影响了乡镇行政管理的民主选举,同时也破坏了选举的民主性、公平性,而且人民选出来的可能不是最优秀的那个提议代表而是家支势力最强的那一个提议代表,从而埋没了人才,优秀的提议可能因为家支势力不强而被埋没,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知识的发展,影响了单位的用人公平的竞争性。民主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应该是代表最底层人民的意愿,体察民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是由于可能受家支观念的影响,选出来的代表就会对自己区域的民族不一视同仁,会对家支政策倾斜或利益倾斜,这为后面的利益分配不均埋下了伏笔。 (二)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利益分配不均的影响 由于凉山彝族家支观念根深蒂固,在民主选举时为这一步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在乡镇行政管理中,当有国家的什么优惠政策的时候,乡镇工作人员就开始优先考虑其家支,政策倾向于其家支,而没有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其他人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严重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违背了乡镇行政管理追求利益最大化,有违乡镇行政管理存在的根本目的为人民服务和为国家服务的宗旨。就现在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村级民主管理都是完善的,恰恰相反,存在很多的的不完善,在村级的选举中,有很大部分的选举收到家支宗族意志的影响,体现了宗族的利益,而家支观念使利益分配倾向于家支,利益分配不均严重影响了乡镇行政管理的发展。 (三)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的影响 家支宗族兼纳了多种关系和利益,强化了其他在当地的势力也必然成就家支宗族势力的坐大,这就养成了人们有事就找家支宗族的习惯,遇到不平的事情或者有矛盾、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依靠家支用习惯法来解决,而不是依靠政府或其他正常的途径,在民主选举的时候体现了家支观念的意识,在利益分配的时候掺杂了家支观念,使得家支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行政管理的法制建设。 三、凉山彝族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的积极因素 凉山彝族的家支作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基本的政治单位,并没有随奴隶制的瓦解而消灭,一直延续至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对盐源县双河乡古柏村的调查研究来看,家支观念对现阶段的乡镇行政管理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其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强调团结意识,有利于共同发展 家之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政权体系,家之族人有义务维护家之领地的完整,反之,家之也承担起了保护族人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本族利益的责任,它的意识形态责任就是向本族人传递家之成员之间团结一致对外,维护家之完整。盐源县双河乡古柏村在广大的个体家庭中家支是基层单位,也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在这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是基于社群关系的道德使然而是基于家之有保护族人的责任的这一传统。在农业的收获季节,遇上天灾人祸的时候,组成家之的个体无法承受农忙的劳动强度,亦无法承受天灾人祸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家之中所宣导的团结一致的意识形态开始起作用,这既是传统使然,也是在自然环境下家之社会社群关系的发展必然。团结一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力量帮助本族人渡过难关,也是地理决定的社会形态发展必然,必然会受到彝族群众欢迎。也是家之社会形态发展存在所依靠的,因而,在彝族的谚语“蛤蟆生存靠水塘,猴子生存靠树林,彝族生存靠家支”也是体现了团结、互助的意识。 (二)强调互助意识,有利于和谐发展 家支发挥着家支成员在生产、生活上的互助互济的作用,依靠家支的力量执行作为大家自觉遵守的社会秩序的准则的习惯法,对家支与家支的关系,家支与其成员的关系以及家支成员间的关系进行着有效的调整,维护社会秩序,在乡镇行政管理的条件下,如果遇到家支成员有婚嫁、殡丧、生病无钱救助医治、孩子求学无钱、孤寡老人的赡养,孤儿的抚养以及发生矛盾纠纷等都会有家支介入帮助解决,通常由家支聚会订立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实施的效果。团结互助,资助家支内家庭有困难的子女上学,家支成员的子女考大学,家支规定其成员每一家必须拿出多少钱来资助,抚养家支内孤儿,照顾本家的孤寡老人等这对乡镇行政管理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团结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强调自我意识,有利于我发展 凉山彝族人的家支观念里有“我强,家支强,我荣,家支荣,家支衰,我衰”的意识,觉得个体千万不能丢掉这个家支的颜面,觉得自己要争气,积极进取,为家支争光,发扬家支的优良传统意识,所以家支成员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强调自我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促进了社会的自主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家支成员自强不息严格要求自己,强调自我,这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自主发展。 (四)强调民主意识,有利于政策执行 凉山彝族的家支观念里从来不会有抢夺族人事物之事,都是以礼相让,即使个体非常需要帮助,也不会去要、去抢,当有政策的执行时家支成员就会竭尽全力的做好,会冲在第一线做事,而有利益分配时家支之内是相让的,即使自己最需要也会让给家支内更需要的人,不存在家支之间相互抢,所以做事情大部分都是为了让别的家支佩服的五体投地,让自己的家支光荣,所以都是跑到第一线进行组织执行,这种民主意识有利于乡镇行政管理的政策贯彻落实。 四、促进凉山彝族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的建议及其对策 乡镇行政管理对于凉山彝族家支观念要进行正确地引导和管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使之成为促进乡镇行政管理的发展,以加快凉山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凉山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加强舆论引导,我们树立群众大繁荣的整体观 推进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乡镇行政管理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政策输出的终端,也是整个国家治理系统的基础设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乡镇行政管理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凉山彝族的家支观念,加强舆论引导,树立正确地科学的家支观念,促进社会的发展,树立群众大繁荣的整体观,树立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发展的整体观,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表率作用,树立干部大发展的时代观 促进多方良性互动合作和管理,现阶段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要实施公共利益最大化,促进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行政管理与公共事务的互动合作和管理,凉山彝族的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应该加强表率作用,如今是社会主义社会,领导干部应树立干部大发展的时代观,树立与时俱进的家支观念,把家支观念中的精华与乡镇管理的发展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以便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加强知识教育,树立公民大社会的法制观 提高乡镇行政管理的依法行政水平,加强知识教育,树立公民大社会的法制观,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紧解决习惯法与法律规范缺失问题,使乡镇行政管理行为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坚持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凉山彝族的家支观念的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家支观念,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富,则国富”,加强对新一代的科学家支观念的灌输与教育,提高对家支观念的认识水平,树立与时俱进的家支观念,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宣传法制理念,树立公民大社会的法制观,促进乡镇行政管理的稳步发展。 五、结语 1.家支作为凉山彝族父系 家支是凉山彝族以父系血缘为纽带,采取父子连名的谱系方式形成的血缘群体组织,是彝族人们构建社会生活网络的依据。家支见面,家谱是名片,天南地北都有人帮;家支村民选举帮着拉票;国家政策利益分配家支优先考虑;家支的一份子出事,全部家支出动;家支遇到什么困难,其他的家支团结帮忙等等的家支观念影响着乡镇行政管理的发展,从而影响着基层行政法的建立和完善,本文为了让更多的当代彝族领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科学的家支观念,发扬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基层行政法的建立和完善;摈弃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消极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作出努力。 作者:毛英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在各项改革后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后有了深入的变化。从而使许多新的情况和弊端出现在了我国乡镇政权和组织上。为提高乡镇经济建设的一个速度,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基层政府行政体制进行一个全面的改革。农村和农民依旧是富民强国最基础和根本的关键所在。而农村政治危机是农村农民问题是这其中最深层次的东西。本文首先从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出发,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背景,条件以及相应的经济形势作出了简略分析,详细分析了中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然后指出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继而提出调整和优化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建立和强化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一、行政管理的原理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机关运用行政权利以实现国家职能与利益的执行和指挥活动。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使其在职权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力,保证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贯彻执行。它的活动形式是通过行政行为实现的。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在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质下,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都被乡镇政府对地方事务实施的管理体制限制了。自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发现,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甚至成为阻力和障碍了。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第二、目前存在的弊端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1.财政状况恶化,负债严重,缺乏支持经济发展支撑点。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财政支出远高于财政收入,财政缺乏充足稳定来源,支出压力巨大,只得靠吃上级定额补助解决一系列问题。在税费改革前,主要靠“三提五统”。税费改革后,主要靠农业税及其附加,少量零星工商企业税收。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发达乡镇,其财政收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就全国绝大多数乡镇而言,是非常不理想的,取消农业税后,虽然上面有一定量财政转移支付,但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问题。 2.乡镇管理体制的深层矛盾在农村税费改革更加凸显了出来,急切要求我们对乡镇机构的改革有一个深入的推进。税费改革后,原乡镇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事不分、机构重叠、办事推诿、人员臃肿,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都全面的暴露了出来,迫切要求我国改革相应的乡镇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3.随着中央支农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民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旧的公共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群众意见大。在职能、机构、人员和效率上做文章,建立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旧的行政管理体质工作效率低,行政效能不高。乡镇机关内设多个机构,职责得不到有效统一,指挥不得力,决策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必须破旧立新,彻底改革原有乡镇管理体制。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途径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1)在乡镇政府去留上这个问题上,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代表者和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在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将长期存在。但其终极目标必将实现乡镇自治.(2)在乡镇规模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撤并,扩大乡镇规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3)在乡镇政权职能上,弱化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4)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提升基层民主的建设。(5)关于政权运行机制,我们需要监督乡镇政权的运行。(6)在乡镇各站所改革上,引入市场机制,分清职能,理顺关系,进行彻底重建并不断扩大农村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了能够将政府机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实现,我们需要在接下来的七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增强其宏观调控能力。服务型政府就是在以民为本的理念下,通过法定程序,以为人民服务为首要宗旨并且能够承担相关服务责任的政府。其次,对乡镇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服务角色定位。其角色定位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第二、政企彻底分开,加快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把资源的基础配置权由政府交给市场。在传统行政体制下政府直接介入对企业事务进行管理,导致企业员工积极性不高,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政府应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的管理,但是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济活动。第三、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明确各服务专区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一整套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第四、完善组织立法,实现国家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第五、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力争有新的突破。第六、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社会中介组织将会不断的发展壮大。第七、精简机构,减员分流,适度精乡扩镇。全国各地精乡扩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对乡一级办事处或乡公所的设立,使其作为县的派出机构;其次,主要是扩大乡镇的自主权,根据各地乡镇实际情况,来进行撤乡并镇。 三、总结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在新形势下志在必行,但在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在改革中要不断修正改革路径和改革方式,方法,同时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共管理体制。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从而使其积极稳妥的推进。强化权力下放建立起乡镇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权责体系,从而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乡镇体制改革之路。 作者:毛玉涛 单位:江西省南昌职业学院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乡镇管理缺失的原因 1.乡镇政府缺乏专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现在的乡镇管理者的管理知识不能满足当前乡镇居民委员会对乡镇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在这些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方面不能很好解决乡镇居民的问题,不能与各级管理者有良好的沟通导致与乡镇居民出现矛盾纠纷等问题。而已经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持续追踪问题解决进程,其政府都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反映乡镇居民的问题难题,并没有及时反馈问题的结果,很难为乡镇居民的合法权利给予有力维护,这样不能有效地解决与管理好乡镇。 2.乡镇管理中乡镇治理模式的问题是乡镇管理缺失的关键因素。 在实际调查中,现有的各城市居委会中,79%的居委会都是由街道来领导和管理的指导关系,而且只有43%的乡镇居民委员会是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乡镇居民自治机制,可见他们的管理功能十分有限,很难带给乡镇居民较多的行政管理。另外50%的乡镇管理者认为目前本乡镇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在治理模式下是被治理的角色,造成管理者参与的淡漠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受到行政力量的压制。 3.乡镇管理中乡镇委员会财务管理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乡镇经费上的制约,由于乡镇管理的自身特点,以及乡镇居民多是农转非的人口和多为经济上靠小吃部、自行修理部等小本经营的特征,这便直接决定了乡镇管理在进行乡镇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经费特殊需求,但是由于街道办不愿意放弃经费的管理权导致这种难度被放大,导致街道办一些日常事务不能正常开展,使乡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经费问题不能得到保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矛盾产生后,不应该回避,乡镇管理者应该公开对抗,取得经费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二、解决乡镇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加强居委会的组织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乡镇管理工作的职业化。 政府要通过对乡镇居民委员会和乡镇管理者的选派、直选等招聘方式,为调整居委会的管理工作建设起一个专门的管理队伍,这个队伍要体现知识化、年轻化的特点,也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来建设,可以让工人、青年、妇女定期定时去乡镇进行工作;在乡镇管理上可以由上级政府出资进行组织选派,居委会可以定期进行聘用或者直选,从而使居委会管理工作的组织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2.科学地界定政府和居委会各自的职能权限,对自己的事务管理行使一定的权力。 90%的乡镇政府以及65%的乡镇居民认为,给乡镇居民委员会自治权,给予相应的各级职责和相应的明确的职权范围是一个较利好的事情,乡镇居民希望管理者能为自己解决问题,而乡镇管理者希望自己是主动的,另外是乡镇管理者相对于街道办是不敢公开反抗,没有支配权,没有管理权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经费的不足,满足不了街道办工作的开展,不具有相应的支配权与经费的管理权,这也是不利于乡镇管理的。 3.调动居委会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一个针对居委会的明晰的财务制度是关键所在。 在调查结果中针对乡镇居民委员会的明确清晰的财务制度是影响乡镇管理的直接因素,乡镇管理组织经费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乡镇的管理经费不断增加,而许多职能都要由乡镇来落实,他们很难抽出足够的经费去划拨到乡镇委员会,因此造成管理上的难度加大,乡镇管理能够提供经费,这种资金上的压力解决了,以及科学界定了职权,能有效促进乡镇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关键一环,乡镇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有着积极影响,对乡镇居民的难题进行持续的追踪并及时反馈,给予一定的经费管理权和支配权,对于乡镇管理权有一个科学地界定,从而使公民乡镇管理参与积极性的提升,改变传统被动的治理模式,调整重组管理居委会的人员,建立一支知识化的乡镇管理队伍,从而促进乡镇管理的体制改革。 作者:张思琪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乡镇行政管理浅析 一、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中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功能被削弱、职能分界不明、资金及公共产品欠缺。分析乡镇行政管理的问题,有利于针对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探讨有效的改革对策。 1.功能被削弱 目前,乡镇一级政府的组织结构欠缺完整性,法律权威得不到统一执行,实际操作中乡镇政府发挥功能只体现出高一级政府部门的意愿,而欠缺自主性。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乡镇政府的职能被分解,各个工作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统筹力低下,由此降低了乡镇政府的职能,也不利于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 2.职能分界不明 我国法律赋予了乡镇政府较强的组织管理职能,以便在农村发展进程中有效贯彻和执行各项政令。但是相关法律规定却仅体现出了原则性,而并未将乡镇政府的职权范围落实到具体操作性规定上,以至于职权划分不明确,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缺失。这必然给纷繁复杂的乡镇行政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也不利于乡镇一级市场经济的发展。 3.资金及公共产品欠缺 首先,资金欠缺。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现象较为普遍,资金匮乏必然会阻碍政府机构的运作。而当前乡镇一级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膨胀、预算体系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加剧了资金上的危机。其次,公共产品欠缺。乡镇政府具有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但限于长期以来的以农补工政策,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上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现象。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农村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的缺失及落后。具体来说,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和基本医疗条件落后,医护人员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低,尤其是许多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仍较突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状况根本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需要,乡村交通条件差,许多地区饮水困难,各种设施老化,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与建设导致多种自然灾害,而农村地区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不足、筹资途径有限,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仍未得到缓解,同时农村教师资源不足,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均无法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在我国处于薄弱环节,即使有五保供养、农村低保、优抚及安置等政策,也无法覆盖较广的范围,而且标准低,无法解决现实中的农村贫困问题。 二、乡镇行政管理的对策 乡镇是我国的最基层政府,其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任务。面对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采取积极对策,有利于消除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障碍,进一步提高乡镇行政管理的水平。 1.合理利用乡镇公共资源 只有整合乡镇公共资源,才能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就要求乡镇各个职能部门明确适当的条块分割,保证乡镇体制的完整性,明晰各自的职责与权限,并加强协作,从而保证乡镇政府的经济、政治及社会职能有效发挥,确保乡镇公共权力行使的完整与统一。 2.转变政府职能 要在明确乡镇政府职能的基础之上,让政府决策反映出农村大多数人的意愿,这有利于政治权威牢固树立在农民心中。政府工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政府行政管理理念,运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沟通,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型管理体制,让人民群众从公共利益中提升满意度。 3.推进乡镇财税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的财政制度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符,乡镇政府要有自己独立的财政,完善分税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按照税收分类的原则,明确财政税收的范围及划分标准,确保乡镇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并不断提升组织财政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拥有更高的转移支付才可以向农村公众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因此,要推进乡镇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统一财务管理,实施全面预算,在控制开支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三、小结 乡镇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引导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分析目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合理利用乡镇公共资源、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乡镇财税管理体制改革,从而明确了提升乡镇行政管理水平必须遵循务实可行的原则,稳步前行,不断提高行政效率、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方面协调配合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的发展,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作者:雷正超 单位:中共金沙县委党校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乡镇行政管理制度完善路径 本文作者:王东东、蒋北辰、张利霞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一、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当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国的乡镇经济体制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在80年代初,它将由乡镇政权代替,逐渐施行集体所有制,促进了乡镇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次变革是在第一次变革的5年后,大约是在1985年后,基本建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确立了家庭联合生产的承包责任制,基本能够确保每家每户资金、人力和物力的充分发挥,能够引导农户联合发展,共同参与社会生产和市场竞争;第三次变革是在第二次变革的四年后,即1989年后至今,建立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和集体所有、共同发展的合作制,较好解决了产权归属和如何组织等问题。当前,我国乡镇政府急需解决“进一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镇经济结构以及它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一些乡镇开办企业,而且办得有声有色,几乎成为乡镇经济的主体。如我国广东省的乡镇企业的总收入已超出一千亿元,大约是乡镇总产值的60%。要使乡镇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就得保障企业受到乡镇权力机构的扶持,切实得到政权机构的服务。那么为保障乡镇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全面发展,促使其走向大城市,甚至走向世界,那自然就得全面完善我国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乡镇在经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由农民自主创办的专业技术协会产生了。这些技术协会以科技为导向,以各个院系、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学会为支柱,以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为领头人,有力推动了乡镇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我国农民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借助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创办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服务组织,使科技、资金和资源等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由于商品经济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很多农业协会都进行了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逐渐实现了联合发展。这也需要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借以不断满足行业的发展管理需要,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乡镇的行政管理职能以及管理方式都连带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之前,我们的乡镇机构基本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设置的,在管理经济时通常采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后来,计划经济基本被市场经济取代了,乡镇政权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综合利用了经济、法律、行政和教育等手段,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大大减少。但是,随着网络向农村的逐渐普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明显加速、社会中介和服务组织的不断发育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推进,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又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情况,亟待进步一完善。 二、当前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权利与职能,其表现形式是组织结构。基于此认识,对照当前网络向农村的逐渐普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明显加速、社会中介和服务组织的不断发育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推进的形势,发现我国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尽管在不断改革、完善,但仍不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既有一般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经济发达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独特问题。 (一)一般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1.分工不明,责任不清,难以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承担职责和协调配合 我国乡镇政府管辖的区域比较广泛,但对其管理的只是县级政府,这就不能建立完善的乡镇行政机构,不能促使责任、权利的统一管理。因为不曾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机构比较臃肿,机构人员不能很好地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少乡镇政府干部基本都是在混日子。由于不能界定各项职责功能,部分事业单位总是依靠业务主管部门行事,财政拨款基本成为经费的唯一来源,主管部门也承担着其人员管理职能。这些情况导致了相当多的乡镇干部、职员、机关缺乏竞争和服务意识,不能承担起相应的民事责任以及法律责任。 2.财政体制不完善,乡镇债务负担沉重 我国乡镇政府有很大的债务负担,我国2010年,乡镇的财政负债总额达到两千多亿,全国总共有五万多个乡镇,它们平均负债400万元。这些债务往往来源于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个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导致债务负担沉重,一方面是由于单位在招人时,不是从超额编制单位选进人才,而是从下级机关招人,或是进行公开招考,造成缺编单位逐渐满编,并不解决超编单位现象,财政供养的人在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财政不能满足财政人员的供养,财政体制也不完善。我国乡镇政府在偿还债务时主要是通过向人民群众收取费用,但是由于改革的推进,向人民收取费用得到限制,一些收费被取消,使得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缺乏稳定的来源,偿债能力降低,乡镇债务负担自然更加沉重。 3.乡镇干部对乡镇政府职能认识不清 当前,很多乡镇干部都不清楚乡镇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职能,不知如何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不知如何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很多乡镇政府只注重政府的转型,并不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外,一些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不考虑长远利益,只注重当前的利益。总之,乡镇政府只会完成做好上面下达的任务、指示,不懂得进行发展和规划,不能够正确履行其职能。 (二)经济发达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独特问题 1.政府管理权与执行权不能够很好融合 在已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中,表面上乡镇政府是一级政府,实际上在设置管理职能时不能够到位,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其中缺少很多元素。如,乡镇发展需要的“城建、环保、治安、节能、消防、卫生防疫”等职能,基层政府普遍缺少,又缺少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和强制权。当出现上述违建、食品卫生等问题,作为一级政府的镇政府并没有权力去查处,只能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由其派人来调查处理。往往在向上级部门汇报时,程序比较繁琐,它需经过审批才能下达命令、实施解决方案,工作效率非常低下,会严重延误很多事情的处理、很多事情的解决。由于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必然会增加,从而对该镇的公共设施与卫生、医疗机构、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与治安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经济发达乡镇的社会治安还不是很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能力也存有不足,经济发达乡镇的行政管理能力严重被制约着。 2.机构编制不能满足管理对象的需求 经济发达镇的机构编制基本是由县里统一发配的,乡镇并不能自行调整,不具备自主权。县政府在确定发达乡镇的编制数时,并不考虑外来人口的增加,只按本地的户籍人口数确定,而往往外来居住人口要多于当地的本籍人口。这使得发达乡镇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够满足当地发展需求,不能够完成制定的管理目标,但是他们又想完成任务,苦于人力不足,就只好聘用临时雇员。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我国珠三角的有些乡镇,编制数额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当前急速发展的经济需求,不能完成制定的管理任务。受固定编制额的影响,目前好多经济发达乡镇的公务员升迁机会渺茫,总停留在原位,处于进退两难境地。长此以往,这些在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就接二连三地跳槽,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致使人才在不断流失,乡镇政府竞争力难以提高,甚至下降。 3.财税体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建立了以分税制为框架的财税制度,但其只在县级以上部门执行,乡镇政府施行的财政体制是统一收取统一支出。有许多发达乡镇的财政收入已达到几十亿甚至更多上百亿,但是有90%的财政收入都得交到县级政府,回到镇里的只是少数。如,2006年,绍兴县钱清镇上缴税收近5个亿,但最后回到镇里的却只有6000万元。2007年,嘉善县姚庄镇上缴税收2个亿,回到镇里也只有1000多万元。这对发达乡镇极不公平。 4.规划建设还不全面,相对较落后 当前乡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审批和监督管理的,由于经济发达乡镇的规划建设项目比较多,还比较复杂,造成了经济发达乡镇不能准确定位,难以实施操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发达乡镇在规划建设中,有的规划水平不是很高;有的只停留在整体上,并不作细分;还有的产业规划不联合实际,不能保证产业有效发展;甚至有的规划根本不具备科学性与严谨性。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经济发达乡镇健康、科学、合理、快速的发展。三、完善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路径 (一)完善一般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路径 第一,详细了解和认识乡镇基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国的乡镇不但是国家的最基层政治权力中心,还是保障农民各种需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在前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完善时,最主要的是要将行政权力划分开,规范到一个合理的空间,将国家、社会和农民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它们紧密联系,密切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完善乡镇管理体制时,要确保有完整的行政领域,有适度的人口规模,具备有序的管理层,能够进行科学的职能定位,并设置有合理的乡镇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得到完善。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方针,了解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依法审批,积极推动与完善乡镇政府的审批制度,让其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另外,乡镇要减少税收负担,对于那些违规条款要坚决废除,对于阻碍市场开放的审批制度要彻底撤除。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能够解决的事情,就要让他们自行解决,政府部门要懂得适当的放手。 第三,更新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地转换乡镇政府的职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第四,加强对乡镇政府职能的规划。当地政府进行经济调节时,有赖于政府职能能够合理被规划,各级政府要制定合理规划,并将规划切实落实。 第五,改进经济调节职能,要寻求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乡镇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第六,做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上,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科学配置社会资源,利用公共服务设施,扩大服务范围,建立服务网,加强社会服务功能,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的发展。 第七,履行市场监管职能,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第八,对政府中介组织进行完善组合,确保各政府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重点,划分好上下级关系。同时要建立行政处罚条例,为解决执法不公的行为事件作惩罚依据。 (二)完善经济发达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路径 第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对于当地乡镇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及财政预算等因素,都要得到考虑,可以逐渐划分出经济发达镇、比较发达的乡镇甚至农村中心镇,分别实施完善办法。我们可以对那些在大城市周边的发达乡镇进行城乡统筹管理,因为这些乡镇的经济规模相对比较大,外来常住人口以及当地住民也较多。另外,我们还可以考虑撤销镇建制,赋予其相当县级的职能,设置合理的综合部门。 第二,加强政府职能改变,采用比较灵活的人事编制管理。对经济发达乡镇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投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能,要加以强化,以此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公共文化、公共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完善,转变财政投入方式,保障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 第三,建立完善的财税体制制度。要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的经济发达乡镇的财政体制制度。在立完善财政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外来人口负担、日趋增长的人口造成治安与公共服务的相关问题,尽可能地减少经济发达乡镇的财税负担。例如,可向经济发达乡镇少收取些税费和土地出让金。当经济发达乡镇缺乏某种产业时,政府要给以一定的帮助,如资金赞助。还要支持经济发达乡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鼓励他们建立城镇建设投资公司。 第四,加强经济发达乡镇的规划建设。要切实弄清我国县政府的职权现状,加快规划体制改革,推进发展、城市和土地的规划,将县与乡相联系,促使两者相互合作。积极探索按功能区划分的规划方法,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三)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案例分析 抓住典型,可以快捷地把握全局。当前有不少经济发达乡镇在实践中积极寻求最优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如广东、浙江等地区,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广东省近几年,一直在加强乡镇机构改革,简化政权,加强乡镇经济发展,简称“简政强政”。去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简政强政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它的大概内容是:将全省所有的镇进行重新划分,突出不同乡镇的职能重点。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发达镇,加强它们的市场监督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并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他们还扩大镇级管理权限,调整理清交错复杂的权责关系,并加强对行政编制配备的完善。浙江省是将经济发达中心镇逐渐发展为小城市,2007年他们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它的整合思路是:从全省1200多个乡镇中选出141个中心镇,对这141个中心镇进行援助,放置更多的财政、土地和投资项目。另外,也对中心镇的科技、信息进行强化,并提高公共服务功能。例如浙江的绍兴县的建设、发改、经贸、商贸等部门,都被下放到县级以下的乡镇,如杨汛桥镇、钱清镇等。他们之间签订委托协议书,委托乡镇职权。目前,他们已完成一定的指标,培育出一批现代化中小城市,其中镇区人口达10万的乡镇就有40个,5万左右的多达60个。 四、总结 总之,我国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还不够合理,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在完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依法行政,利用法律来约束和管理我们行政管理部门,促进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法制化。要加强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化,争取构建一个和谐、统一,能够有序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要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另外,还要完善行政立法程序,严格参照程序执行相应职责和权力。 在加强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时,我们可以对行政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建立健全合理的科学决策机制,可以促进政府信息的公开。最后,我们还可以建立一支强大的公务员队伍,要求他们能够有效应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最终,我们要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建设服务型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和改革。建立且完善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去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围绕中央文件精神要求,枣庄市编办组织调研组深入部分乡镇开展了“百家单位调研活动”,就近年来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实践与探索开展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里部署要求,枣庄市先后多次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乡镇管理体制不断优化。 (一)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此次改革,对全市90个乡镇(街道)区划进行撤并整合,撤销了3万人口以下乡镇建制,共调整设置64个乡镇(街道)。按照省编办《关于市县乡机构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乡镇普遍设立5个行政机构和8个事业单位;全市乡镇行政编制精简20%。各区(市)以核定下达的编制为基数,组织了编制内人员进行竞争上岗,乡镇人员结构得到优化。 (二)2011年乡镇机构改革。根据《山东省乡镇分类办法和机构编制核定标准》,全市64个镇街划分为一类镇21个(其中街道6个)、二类镇41个(其中街道10个)、三类镇2个(街道2个)。按照相关要求,综合设置镇街工作机构。在现有行政编制总额内,重新核定镇街使用行政编制和领导职数。 (三)2016年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根据鲁政办发〔2016〕6号文件精神,在落实好乡村安全生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等工作基础上,探索在镇街实行党政班子成员负责制的工作运行机制,对全市64个镇街党政机构和事业机构重新进行规范设置。统一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作为镇街综合监管执法平台,承担镇街区域内各类执法活动的综合协调、依法查处和日常监管等职责。 (四)滨湖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12年,滕州市滨湖镇被确定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8个试点镇之一,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扩权强镇”改革经验。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围绕下放权限进行改革,制订了权力下放清单,设立政务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办公室,破解人才、资金、土地等制约因素进行系列改革。2015年度,重点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深层次改革,打破原有的“七站八所、五办六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设置“四办三中心”,实行人员岗位管理,实施“大部门制”整合。另外,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各镇街派驻执法中队开展综合执法,设立了滕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滨湖分中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面临问题 (一)在“权”方面,责大权小。有的县级职能部门随意将工作任务转嫁给乡镇政府,乡镇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被动应付工作局面。在试点改革中,虽然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将县级职能部门职权下放到乡镇,也制订了权力清单,许多是好看不好用,法定权力仍由县级职能部门行使,特别在行政执法上缺少权威。承担的招商引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都是“一票否决”的硬任务,乡镇政府在这些方面有责无权,看得见管不着,甚至做了一些“干不了、不该管”的事。 (二)在“钱”方面,捉襟见肘。中央和省里的转移支付核算到县级财政,乡镇地税所、财政所都是垂直管理,乡镇可支配财力的自主权不多,一些乡镇公共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加上乡镇待分流人员较多,财政支出压力大,一些乡镇时常欠发工资。许多派驻乡镇的机构都需要乡镇在财力上支持,如派出所、法庭、检察室的辅助人员工资支出和市场监管机构的办公经费也都消耗着乡镇财力。 (三)在“人”方面,人才不足。一些乡镇除了换届调整党政班子及统一分配的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外,多年没有新进人员,普遍缺乏规划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人才。主要原因一是乡镇财政供养压力大,不愿意申请新增人员;二是乡村人才缺少晋升空间,工资也不高,缺少工作积极性;三是统一分配的选调生多数被上级机关遴选或借用,存在留不住人现象。 三、对策探索在前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枣庄市新型城镇化工作等6个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目标任务,枣庄市编办拟定了《关于复制推广滕州市滨湖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意见》,探索进一步推进经济发达镇体制机制改革,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扩大镇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重点强化发展产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和城镇规划建设等职能,完善基层政府功能。理顺区(市)、镇的关系,制订乡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做到权责相称。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县级管理权限包括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及相关行政强制和监督检查权等赋予经济发达镇,制定目录向社会公布,明确镇政府为权力实施主体。 (二)构建简约精干的组织架构。遵循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强化镇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统筹镇党委和政府机构设置,减少管理层级,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复制滨湖镇“四办、三中心、一平台”设置模式,推广“大部门制”改革,对现有党政行政事业机构优化设置,编制统一使用、人员分类管理,实行“五办、四中心、两平台”体制。通过优化组织机构,创新人员配置方式,建立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人员编制精干、运行机制高效的新型基层政府组织架构。 (三)推进集中审批服务和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建设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办公室平台。整合基层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综合、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实行“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公开办事依据和标准,精简程序和环节,规范自由裁量权。推广首问负责、办事、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经验做法,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网上办理,方便群众办事。 (四)建立务实高效的用编用人制度。在机构编制限额内,赋予经济发达镇灵活用人自主权。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凡是适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工作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实行购买,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调剂部分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用于加强试点镇人才需求,今后将机关事业单位进人招录计划重点向镇级倾斜。推进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落实基层干部待遇政策,确保基层需要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五)探索适应经济发达镇实际的财政管理模式。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逐步明确经济发达镇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级政府对下放给经济发达镇的事权,要给予相应财力支持。应由上级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不得转移给经济发达镇政府承担。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若干财政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与经济发达镇相关的财政分成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和各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达镇设立分支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六)支持镇域项目建设和培植民营企业发展。鼓励支持镇域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基础性、长远性项目纳入市、区(市)重点项目规划,提升镇域公共服务能力。培植镇域民营企业发展,推动镇域内工业园区建设,研究制订重点民营企业帮扶措施,解决制约镇域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综合评估,拉出民营企业培植目录,财政给予政策性扶持奖励,同时由市、区(市)级领导重点帮包,相关部门跟踪服务。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出台乡镇配套改革政策。发挥好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建议细化县乡政府事权,规范乡镇权力清单,强化县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明确乡镇功能定位,解决乡镇政府“身大衣小、责大权小”的问题。二是建议上级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基层民主政治,以及农村信贷、金融投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改革,制定有利于县乡发展的政策,确保体制机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同推进。 (二)完善县乡财税体制,加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乡镇政府职能的有机整体。但现实中,有些乡镇对于经济发展相当重视,而对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存在能力不足,致使镇级公共产品短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目前,以分税制为框架的财税制度只实行到县,县级政府对镇级政府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县镇之间财税分成间不平衡是制约乡镇发展一个因素。 (三)进一步优化乡镇组织机构,探索人员编制管理方式。通过近年来的乡镇机构改革和试点改革,乡镇的组织机构越来越符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特点,但仍存在上级部门干预乡镇机构编制事项的问题,需要从制度上予以优化。建议探索乡镇编制管理方式,适量调整乡镇编制数额,统一设立乡镇编制,将现有行政编制调剂到县级使用,以解决县级行政编制的不足和事业单位改革需求行政编制的问题。同时,还要妥善解决乡镇机构改革遗留的待分流人员、三支一扶及村官等人员管理问题。 (四)鼓励乡镇培养人才,强化人才保障支撑。由于乡镇体制的局限性,试点镇考录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农村乡土人才也缺少提升空间,人才保障支撑能力较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建议在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名额上,制定出台留住人才的相关政策,支持乡镇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比如,中央和省从基层遴选公务员时,遴选制度让基层人员“争先恐后”地往上走,以致乡镇不愿意申报考录计划,对此,建议可建立遴选补偿机制,增加对乡镇的转移支付,鼓励乡镇培养人才,让人才在基层得到锻炼。 作者:王昌锋 单位:枣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办主任 乡镇行政管理论文:乡镇行政管理体系历史沿革及其启发 一、20世纪以来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按照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一般观点,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结构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1]3。但到清朝末年,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日趋分化与解体,中央政府权力式微,地方势力迅速膨胀,乡绅精英阶层开始走向了皇权统治的反面。“就当时的政治情势来看,主要有两条道路可选择:一是通过扩大官僚政治体系,增强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权力,强化国家对社会的驾驭;二是开放部分地方政权,吸收各种新兴政治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政治秩序的整合。对清朝政府而言,前者固然为上策,但已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实现;选择后者,虽然并不情愿,但又有不得不为之势”[2]724-741。因此,我国进入20世纪以后,“从形式上看,辛亥革命是皇权终民权始的标志,也是政治转型的起点。这就是仿照西方国家实行地方自治”[3]242。 (一)晚清至民国时期倡导推行的所谓“乡镇自治” 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晚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作为地方自治的最基层单位。其中,城市人口超过10万人者设为“区”,城厢以外人口超过5万人者设为“镇”,5万人以下者设为“乡”,分别成立“自治公所”,并选举产生“议事会”和“董事会”等机构,负责办理辖区事务[4]724-741。但是,“清末的地方自治是保守的清政府与同样保守的地方绅士为互利而互相合作,以期在一个正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他们的政治权力的企图”[5]463,“故所谓政治者,不操于官,即操于绅,甚或操于地痞恶棍,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民之所能自存、自主、自治者,亦几希矣”[6]184。而到1915年,袁世凯执政期间即宣布取消“乡镇自治”而实行区、村二级制,并把现代的警察制度首次推向基层社会,“企图把清末地方绅士领导下的非正式组织官僚化、正规化,并以此来巩固县政权”[7]43-150。执政后,一方面仿照苏俄体制模式建立起了一套党、政、军自成系统、互不统属、权力制衡的独裁统治体系,形成了从中央至地方的“双重官僚衙门体制”[8];另一方面,“国民党实行的保甲制度与以往历代尤其是明清两代并没有多少不同,都是通过保甲连坐的办法强化对乡村社会的控制”[9]67。总的看来,“1928年后,国民党政府制定法律政策,力图使所有乡村社会与政府之间保持明确的隶属关系,而实际上自治团体并无权力”[10]56。正如美籍华裔学者黄宗智所言:“民国时期的乡是一个暧昧的单位———百户以上村者为乡,百户以下村者集为一乡,满百户集市者为镇。1941年之前,乡级机关并没有列入县政府的预算中,也没有自己的收入。它们只在名义上存在,和过去的邻闾制度一样,真正重要的行政单位是区和村。”[11]297据1942年的粗略估计,国民党时期区一级约需164612人,乡镇一级约需686721人,保甲约需12140908人,三项合计为12992241人[12]574-587。这种恶性膨胀的无组织力量,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经济资源枯竭和“国家政权内卷化”[10]50-52,最终也吞噬了国民党统治的政权 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的“议行合一制”乡镇基层政权 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乡苏维埃”,其所实行的是“议行合一制”。所谓“议行合一制”,是指“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机关选举产生,各自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13]439。如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市)政府组织暂行条例草案》规定:“乡(市)人民代表会议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采取直接、普遍、平等、不记名的选举制;实行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地位;发扬民主政治,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人民的自治能力”[14]59。解放战争时期,各大解放区普遍建立了大区、省、专员公署、县、区、乡镇6个行政层级,其中省以下的“专区”和县以下的“区”为派出机构,“乡镇”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共青团、妇代会、民兵、农会等也相继建立,从而把“一盘散沙”的亿万农民群众纳入到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总之,“国民党只是建立起一个徒有其表的小王朝,中国共产党却把它的权威渗入了每一支稻穗”[15]627-628。然而,“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由于中共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民主政权的作用事实上难以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在根据地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存在。这对建国后中国政治体制中长期存在的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产生过较大的影响”[16]789。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12月由政务院颁布的《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定:“乡(行政村)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其所实行的仍然是“议行合一制”。到1952年底,全国共建立了28万个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是县以下惟一的基层政权组织,按自然区域划分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截止1957年底,除台湾和西藏昌都地区外,全国建立了120753个乡镇(其中乡117081个,镇3672个)[17]。“尽管乡级政权建立的得失至今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但它毕竟在乡村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3]220 (三)“政社合一”体制的建立与瓦解从1958年夏季开始,全国12万多个乡镇和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下子被改组成了2.6万个。同时,全国广大农村地区还建立起了265万多个公共食堂,475万多个托儿所,10万多个幸福院,1052个民兵师,24525个民兵团,普遍实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18]51。这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堪称为一大“奇迹”。但是,这种暴风骤雨式的巨大社会变革,却让世代沿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农民群众感到了极度恐慌和无所适从,尤其是“1959年的死亡人数比在正常情况下增加了2500万人甚至更多。这些人都是管理不善的牺牲品”[15]618。于是从1962年开始,中共高层决策者不得不向传统的村落农民让步,全国数量由26576个增加到74771个,正式确立起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直到1982年底,全国的数量仍保持在54352个,生产大队为719438个,生产队为597·7万个[19]366。这一时期,“公社对农民进行以基层政权为中心、为主导的重新组织,将几乎所有的生产、经营、居住及迁徙活动都掌握在基层政权手里,主要的农业资源及其分配也由基层政权支配”[20]35,“政治权力渗透到农民家庭中,家庭的内部关系、生育、子女教育、婚姻、老人赡养、生产乃至消费等等,都受到公社规范的制约”[21]377。 因此,有的学者指出:“体制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首先,它摧毁了乡村社会的经纪体制,国家完成了基层社会的官僚化和合理化,国家的政策、方针乃至意识形态都直接通过自上而下的官僚系统贯彻下去,乡村社会资源的征用以及赋税的征收也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去完成的。旧的各种经纪角色及其存在的土壤都被彻底铲除,应该说这是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其次,它成功地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确实使农村社会和农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惠’。中国农民得到了近百年来从没有过的安定生活环境,医疗条件从无到有,教育初步普及。”[22]但是,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织”[21]200。截止1978年底,全国6.5万多个,拥有国家干部150万人左右;生产大队70万多个,拥有半脱产性质的农民干部600万人左右;生产队600万多个,拥有不脱产性质的农民干部3500万人左右,三项合计为4250万人。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的总人口,但其行政经费支出只占全国的5%左右[23]161。而从1952年到1978年,全国农村人口增加了3亿多人,人均耕地面积却由2.82亩减少到1.51亩,出现了几亿农民在高强度劳动投入和过密型种植模式下,农地报酬递减、边际收益率下降(甚至为负数)的极端现象。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全国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全年收入只有70多元,有近1/4的生产队社员收入在50元以下,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1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24]832。因此,“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最终被农民抛弃是符合落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25]508。 (四)“乡政村治”二元体制模式的确立与改革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制的权威基础彻底动摇了,“造成了农村一部分社队基层组织涣散,甚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致使许多事情无人负责,不良现象在滋长蔓延”[24]853。1982年12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5条规定:“乡、民族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域,乡镇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第110条规定:“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此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体制模式。从1983年到1985年,全国共建立起了79306个乡,3144个民族乡,9140个镇和948628个村民委员会、588多万个村民小组[18]366。 但是,这种“乡政村治”二元体制模式,逐渐暴露出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首先是“旧庙刚拆又添新庙,旧人未走又添新人”。如在“社改乡”期间,全国乡镇数量增加了36786个,村民委员会数量增加了23万多个,若按平均每个乡镇配备20名干部计算,需要新增加国家干部735720人;若平均每个行政村配备7名干部计算,需要新增加村干部161万人。这对于当时我国主要以农业税作为财政收入来源,而村级集体经济正走下坡路的现实情况相比,显然是不相符合的。于是从1986年开始直到1996年,全国共减少乡镇数量19617个,行政村数量也减少了接近10万个。尤其是1998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天撤并乡镇4个,照此发展下去,预计到2010年全国乡镇数量将减少至3万个左右[26]。正如有的学者所提出的,“如此大规模的乡镇精简并没有产生激烈的社会震荡,乡镇改革可与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一起并称为农村改革的三大奇迹”[27]609。 但随着乡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财政供养人员和行政经费支出却有增无减,“目前我国乡镇一级需要农民出钱养活的人员共有1316.2万人,平均每68个农民就要养活1名干部,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经济负担占40%左右”[28]。其次是乡镇“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事实上,“我国是一个由中央、省、市(地级)、县(市、区)、乡(镇)5级政府构成的行政体系,越是到了最低一级的乡镇时,政府任务和目标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这使得乡镇成为一个面对上级,主要完成上级任务的官僚机构”[29]。而“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财政供养人员却占到全国的71%。尤其是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支出中,中央财政承担2%,省级财政承担11%,县级财政承担8%,乡镇财政竟然承担了78%”[30],由此造成了乡镇一级政府基本处于“有政无财”的尴尬境地。据农业部199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乡镇一级负债1776亿元,平均每个乡镇408万元;村一级负债1483亿元,平均每个村21万元,农民人均负债374元[31]。据一些专家估计,目前这一数字很可能已增至6000~8000亿元甚至更多。再次是乡镇“条条”与“块块”分割的现象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都把“捞油水”的乡镇站所(如公安、司法、工商、财政、税务、金融、邮电、通讯、电力、医药、烟草、粮食、供销社、盐业、城建、土地等)人权、财权、物权收归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而把“花钱不得利”的站所(如农技、农机、水利、畜牧兽医、林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甩给基层管理,结果造成乡镇一级几乎变成了“空架子”。最后是乡镇“党政一体化运作”与“村民自治”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迄今为止,我国乡镇一级仍未摆脱体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上下组织之间习惯于采取行政措施处理关系,习惯于直接指挥和控制,而不善于运用各种杠杆和利益导向实行间接、弹性控制”[25]637,而“村民自治”既受到地方行政权扩张的压缩,又缺乏必要的财力基础,基本处于一种行政与财政双重压力下的“紧约束”运行状态。因此,我国下一步如何把乡镇建设成为“有活力、有权威、有效能”的地方基层政府组织仍然是一大难题。 二、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整个20世纪,就是国家行政权不断下沉,并将分散孤立的乡村社会整合到国家政权体系的过程”[29]。但在整个20世纪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有限剩余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全面渗透穷乡僻壤的庞大国家机器和现代工业体系,造成了国家行政权的下沉与“以农养政”时代的制度设计、经济上的工业化与政治上的民主化的严重对立,致使我国建构现代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频繁变动且反复无常。这充分说明了,任何政党或政府都不可能超越“以农养政”时代的两大规律:一是所谓的“帕金森定律”,即“官僚机构都具有自我繁殖和持续膨胀的一般规律性。因此,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是官僚机构发展过程中惯有的通病”[32]87;二是所谓的“黄宗羲定律”,即“中国历代的税费改革都是将杂费归并到正税中一起征收,但每次取消杂费后,又会孳生出新的杂费,反而会加重农民的负担,最终形成了‘积累莫返之害’”[33]。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发展”[34]305。 那么,回顾和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特点和发展轨迹,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首先,必须认识到,“传统中国的村落,农民历来善分不善合。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但看不到长远利益。更看不到共同利益,所以不能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建立起超过家庭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因而,他们需要有一个‘别人’来替他们识别共同利益,并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36]166-167。因此,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早在1940年就提出了,“乡土中国要重建,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37]168。可见,“我国现代的乡镇基层政权组织同国家政权组织一样,都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理,在彻底打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国家机器之后,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乡镇组织。它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漫长的艰苦斗争过程和激烈战争的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又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曲折变化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现行的新型乡镇组织体系。它同党和国家政权组织一样,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我国人民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伟大成果之一”[24]88。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对下一步的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基本方向产生误解。尤其是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撤销乡镇”、“乡镇自治”、“乡公所制”、“县政乡派村治”等等政策主张,这不仅表明了人们对乡镇一级政府是“弱化”还是“强化”、是“自治化”还是“行政化”的基本判断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也显示出了人们对乡镇的基本功能和地位认识不清。总之,如何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国家的角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现代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使中央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与乡村治理结构实现有效的对接,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其次,应当认识到,实行地方基层政府的“善治”,是建立现代乡村社会公共秩序的制度保障。尤其是目前世界上,“地方基层行政单位的设置,一般都是从便于行政和便于居民参与本地管理出发,综合考虑了历史、地理、民族诸因素,根据一个基层行政单位能否有效管理的地域、人口而确定的”[38]341。这是因为,“国家行政权力的触角伸得越深坏处越多,将使基层活力泯灭,甚至发展停滞;而地方行政区划规模过大,又将导致政令不通,行政效率低下。而保持地方基层行政建制的适度规模,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和满足农民对公共品需求的制度基础”[39]164。目前,我国总人口的63%、劳动年龄人口的60%、老年人口的66%、少儿人口的70%都居住在农村,如果急于撤消乡镇的行政建制,那么势必将给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因此,我国下一步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有效地领导和管理本乡镇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的地方基层政府。”[40]总之,“乡镇”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一种地方基层行政建制,应当保持其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人员编制的法律约束性,政权名称的固定性和政府运作程序的规范性。 再次,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41]。“20世纪的百年史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谁抓住了农民,谁就抓住了中国;谁丢掉了农民,谁就丢掉了中国!”[3]213因此,一定要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政治。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42]23-24;“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42]131。这一点是决不能含糊的。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必须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否定党的领导,使村民自治工作放任自流;二是党的组织不尊重法律规定的村民的民主权利和村委会的职权,包办代替”[42]132。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使之成为统筹协调各方和整合乡村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龙头组织”;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村庄是生产性的和建设性的”,只要真正体现了“村民自治”的核心价值(即让农民自由、自主、自治的活动),善于把分散的个体农民自愿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才能使基层党组织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 最后,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合理划分乡镇“事权”与“财权”的关系。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了,我国迄今仍缺少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的法律法规,以至造成了乡镇一级政府对所有上级部门交办的事情,哪怕人力、财力不够,也要勉为其难(即“对上负责”);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是靠农民自己解决,乡镇一级政府自身缺乏必要的财力基础,根本无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即对下负责”)。因此,下一步乡镇政府体制改革更多涉及的是对整个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及财税制度、户籍制度、农民义务教育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等诸多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如果仅仅寄希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这样的低层次改革,那么有可能将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再次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恶性循环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当然,“中国农民并不需要强加于他们身上的组织,但是需要他们可以进退自由的互助性、服务性组织,如各种各样的合作社、联系全国的专业组织,能够反映农民诉求的各种非政府组织,这些农民自己的组织或有社会各团体和志愿者参与的非政府组织,有的可以填补政府职能的某些空白,有的可以为农民提供成本更低、更优质的服务。这是我们在改造、规范各级政府职能同时所要进行的另一项长远和重大的举措”[43]。“而目前我国发育新的农民中介组织资源和促进传统组织与新发育组织两种资源有效对接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政府职能的定位问题尚未解决,各级政府决策层在组织创新方面的政策供给严重不足”[44]。我国迄今尚未建立起“民主化、法治化的现代农村政治制度;开放、公平的现代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科学、文明的现代农村文化制度;赋予农民各种权利的规范的代农村社会制度”[45]8。这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后农业税时代。为此,2005年6月,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的改革试点。”[35]这预示着一场规模浩大、波澜壮阔的农村乡镇体制改革序幕拉开了。
环保教育论文:论化学教育与环保教育 一、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大气、噪声的环境污染在我国十分严重,不但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破坏生态平衡,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同时也威胁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危及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化学和环保教育密切相关,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有密切联系。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重视环保教育,使学生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化学教学对环保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我们应当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做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性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结合环保专题讲座和录像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书刊报纸、科普读物等,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如废旧电池、塑料、酸雨、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仅我国一年农业受酸雨的影响损失可高达15亿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邀请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近几年来在环保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开阔眼界,增强环保意识。 4.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化学实践进行环保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来水厂、钢铁厂、水泥厂等,进行工业废水的排污、处理的情况调查;深入郊区、农村,参观农药厂,调查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化肥、农药施用情况。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要求学生从目前的存在问题、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方面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指导下检测、分析空气质量,了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树立环保观念,规范自己的环保行为。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因为含磷的洗涤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最好少使用塑料袋或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不随便丢弃废旧的碱性电池,等等。另外可通过“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活动,在浓厚的环保气氛中体会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化学教师的环保意识。 建设一支懂环保知识、热心环保教育的化学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参加环境化学的学习班等进行充电,并和校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密切结合,使校内、外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践活动联动,使环保教育活动开展得深入持久、丰富多彩。 人民环境意识和国家环保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学教师要把环保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尽一切努力把环保教育落实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人类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环保教育论文:幼儿生活中的环保教育 原文作者:买文慧 摘 要: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激发幼儿环保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的自觉性。把握教育契机,与生活中的季节、节日相结合,进行环保教育。 关键词:因地制宜 了解大自然 投身到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净化环境 保护资源 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环保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界生物的意识。所以,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工作实践中的摸索,我觉得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幼儿自然就会萌发保护自然及身边环境的意识,使幼儿成为一个环境的保护者既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珍惜保护环境。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看到听到的凶猛的洪水,泥沙流、风尘暴,资源困乏……这种字眼越来越多,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全球面临的迫切任务。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所以,环保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而幼儿园是幼儿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一日生活中,我们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激发幼儿环保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的自觉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充分利用优美的环境教育幼儿爱护环境。 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就是一种适宜的环保教育,幼儿园生活环境首先要做好绿化工作,从碧绿的小草到美丽的花朵,从缠绕的绿藤到参天的大树,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设立提示牌布置有关环保内容。如:小草是我们的朋友,请爱护它;美丽的环境我们的家;在垃圾桶上标有:你不要的都给我。还可以利用远足活动、散步、户外活动等形式,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拉近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增强孩子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万物生长离不开好的环境。 在种植区,让孩子把青菜或花籽的种子种下去。安排好值日生,经常浇水、施肥,并组织幼儿认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空气、阳光、水,从而更直观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样充分利用环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使幼儿感受到美和和谐的教育。 二、环保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蕴含着不少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界最好时机。如盥洗时常发现不少孩子喜欢玩水、浪费水,可以水为话题,启发幼儿讨论“水有哪些用处。”“沙漠上为什么没有水。”“什么是污水?”等,向幼儿说明我们人类的水资源越来越贫乏,工厂和生活用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湖海洋中,会造成许多河流、湖泊的污染,以至于有水也不能用,好多小鱼、小虾会毒死……通过活动中的议论激发幼儿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进餐时,鼓励孩子不挑食,不浪费饭菜,并通过故事等形式教育幼儿拒食野生动物,知道保护动物也是爱护环境,初步了解人与植物、动物之间的关系,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潜在意识。 三、把握教育契机,与生活中的季节、节日相结合。 环境教育活动的时间与季节性也很强,我们可利用节日,时令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注意把握教育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争取多样化形式进一步落实环境教育的良好作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如结合春季的植树节,了解树对土壤、动物、人类的用处,知道树可以净化空气,让我们乘凉,是小动物的家。又如结合4月份的爱鸟节开展“我们的朋友——小鸟”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鸟后,再认识小鸟的家在哪儿,它帮人类做了哪些事情等。再如,秋季开展“给树叶找家”冬天来了一起玩耍,参与“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等大型综合活动,做环境小卫士……借助生活环境及氛围的影响,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大自然,投身到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解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把环保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生活之中。 提高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也是每个家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引导幼儿从生活小事做起,与家长共同做一些环保小事,如在外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收集废旧挂历纸做手工材料或用反面画画;外出游玩时不乱丢废物弃物;节约水电,养成洗衣、洗菜水二次使用的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为环保尽力。 当今社会上,大家对环保也越来越重视,鼓励孩子参与社区中一些环保活动,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垃圾的不同性质特点,知道各种标志的垃圾分装桶,了解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废旧物品能净化环境,保护资源。让孩子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习惯。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保教育是幼儿园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在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有着积极有益的作用。 环保教育论文: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 论幼儿的环保教育 【摘 要】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但现如今的地球环境已经出现了危机,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正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球环境出现危机与我们所受到的环保教育缺乏有关。正所谓,教育要赶早。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环保教育。对于当代的幼儿教育,我们也应该尽早的将环保意识灌输到幼儿的脑海中。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然而没有环保意识就必然不会拥有环保的行为。本文就重点研究如何在幼儿的教育与生活中,给予幼儿环保的意识,让幼儿在最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环保,懂得环保,知道珍惜身边的环境,给孩子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关键词】 环保教育 幼儿教育 环保意识 1 引言 现在的地球,生存环境岌岌可危,造成这样后果却正是我们这些具有控制地球能力的人类。人们过多的去追求自身利益价值的实现,却在追逐的过程中忘记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生存的环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我们的追逐还是否真的有意义呢?造成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因为教育的疏漏,学生们上学学的都是一些科学文化知识,都在了解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是这些观点中太少包含如何爱护我们的家园,或者这种爱护家园的意识太过薄弱。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幼儿时期就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让环保意识根深蒂固扎根在每个未来希望的幼儿心里。也就是说,对于幼儿的环保意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2 让环保意识萦绕在幼儿的生活中 寓环保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萌发幼儿环保意识,增加幼儿环保知识。一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计划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如在“6·15世界环境日”之际,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带幼儿外出观察,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中色、形、声的美妙,产生对美好环境热爱的情感。同时,通过讲故事、观看录像、欣赏图片、谈话讨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针对四、五月份沙尘暴天气,让幼儿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环境被破坏后,我们的生存条件会变得怎样?”并通过对比,知道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从而,教育幼儿减少废物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如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及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幼儿用水后关紧水龙头的习惯。针对“地球上的水可以用完吗?”等问题,组织幼儿在观看录像“宝贵的水资源”后,找出地球仪和地图上有水的地带,知道海水和淡水,知道水来之不易,如果不节约用水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幼儿园还可在各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如故事《窗外的垃圾》教育幼儿环境美好,人人有责;歌曲《小手娟》,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 二是环保教育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将环保教育与生活习惯的培训紧密结合,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之一。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育幼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杂物;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说话、走路要轻;爱护图书,爱护玩具;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纸张的好习惯。 平时,多组织孩子收集废纸,易拉罐,玻璃瓶,果冻盒等废弃物品,把它们再利用,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教具,既可以节省材料,又可以减少污染。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环保的基本要求。另外,我们还十分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创设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如桌椅、玩具摆放整齐,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同时,对活动室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一边是题为“绿色世界”的植物园墙饰,一边又是“我为环保出份力”的主题墙画,窗台上,设置了养殖园、种植角,让小朋友亲自养殖各种动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在感受了付出时的艰辛,长大后的喜悦时,孩子们会更加自觉地去关心身边的动植物,从而唤起他们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 三是把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同幼儿观察、实践和行动结合起来。为了激发幼儿环保意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带领幼儿去实地调查,让幼儿听马路上的喧哗声、市场上的叫卖声和朗朗的儿歌声、优美的音乐声,通过比较、感受,明白好听的声音叫声乐,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从而了解噪音污染对人们情绪及听觉的影响。另外,通过观察,增进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到马路边观看车水马龙的情景,让幼儿知道废气的来源,亲身感受到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把环保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组织幼儿拾落叶、扫垃圾、为花草树木浇水、整理图书、玩具等,这也正是他们保护环境的行动体现。 四是充分利用户外丰富的环境资源开展教育。孩子一出生,就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他们喜欢大自然,眷恋大自然,自然界中鲜艳的花朵、飘动的云彩、飞舞的蝴蝶以及高大的树木、碧绿的小草等都会使孩子乐不可支,流连忘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自然是兴奋的和愉快的,保护环境的情感便会自然萌生。 3 教师以身作则,环保意识为人师表 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自己的着装整洁、手脸干净,物品摆放有序;看见废物主动捡、看见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管。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会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4 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应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如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乱扔瓜皮果壳;在家里,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幼儿园适时向家长发放环境教育意见征求信,虚心接受家长的环保建议,并结合植树节等节日、纪念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植树种草,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随时清扫废物,以此,带动所有的人都爱护环境,保护家园。 5 结语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幼儿教育中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毁坏自身家园的就是我们自己,而导致这一后果却正是因为我们缺乏环保的意识,也或者是环保意识在我们的心中并不深刻。幼儿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未来世界观确定的主要时期,让幼儿从小就了解环保,重视环保,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环保,发展环保的大计。 环保教育论文: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重视环境问题,不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化学教学中,很容易接触到有害有毒物质,因此,必须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化学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建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法制观念,为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为营造优美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讲碳族,可适当穿插碳的氧化物(co、co2)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等和温室效应;讲氧族,可适当穿插含硫化合物(so2、so3、硫酸酸雾、硫酸盐气溶胶等)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等和酸雨;讲氮族可涉及氮的氧化物(no、no2)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等。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如高一化学课本,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初步知识,在按照教材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渗透一定环保资料,如环境污染对人体、农作物、生态平衡、气候效应、工业建筑等的危害实例。类例的内容在化学教材中很多,只要教师能提供适当的环保信息和事件课堂上加以渗透,就一定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化学实验,特别是制备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教师必须组织好学生进行实验,不管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过程中都要提倡学生不仅要有环保意识,更要有环保的行动。有害气体一定要做尾气吸收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行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在环保活动中教师更应时时处处起榜样模范作用,以保证化学实验的清洁化。 再则,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污染空气。再如,液溴贮藏时水加封和用蜡封瓶口,溴水现配现用,防止溴蒸气逸散空中污染环境。 三、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常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无意识或麻痹失误造成的。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外,还要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指导,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树立起人人、时时、处处、事事的环保意识,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用电,不吸烟,不乱扔拉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使用太阳能,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切实减小环境污染。 四、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印染厂,制药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用办手抄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渗透环保知识来进行化学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化学教学,又能促进学生爱护环境习惯的培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真正做到低碳经济,从我做起,这也是提高全民族环保素质的需要。 环保教育论文: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摘 要:高中化学教材紧扣当今时展主题。教材中渗透着环保意识,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生态的恶化会带给人类严重的后果,教师可从环保的重要性,结合现行化学教材让学生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形成及危害原理,以便更好地了解环境恶化的本质。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到改善环境的方法,在授课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环保教育 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现代工业高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能源消耗几何级增长,环境污染程度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既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珍惜保护环境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看到听到的凶猛的洪水、泥石流、沙尘暴、资源困乏……这种字眼越来越多,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全球面临的迫切任务。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高中化学教材中渗透着环保意识,作为一位高中化学教师更应该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把环境保护教育贯穿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现状,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让学生树立“化学无污染”“生活无污染”奋斗目标,实现废物“不乱排放”和“零排放”。 一、由全球问题看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工业“三废”的大量产生,使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资料记载,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了光化学污染,即“沼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在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显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温室效应”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态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植被荒芜、沙漠化严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全民族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从中学化学课开始抓好环保教学。 二、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1、结合现行教材,利用化学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化学教材中涉及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如氯气的制备、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铁炼钢、电解与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而且在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很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备及性质实验,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在化学教学时,应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2、环保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生活,尽量做到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处理,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的意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制备都是通过实验去验证。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注意减少污染,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对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后废物的处理等,学生自身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自觉把废液、废渣倒人废液缸中,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三、利用环保法规,强化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环保教育论文: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提高环保意识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教材,使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保教育;生物教学;自然环境;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告诉我们。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让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在生物教学中。 一、提高环保意识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环境破坏现状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人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通过作业强化环保意识 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后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总尔言之,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 通过作业、课外活动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四、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保护环境的意识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 292m3,而我国青岛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进行渗透具有可行性。 环保教育论文: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 【摘要】作为当今的中职生、明日国家的建设者,对化学理论和环境污染的认识,将对祖国未来建设产生影响。而环境教育要从现在抓起,从学生抓起。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 【关键词】环境保护;爱护环境;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我们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而现在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各种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地球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环保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化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中职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涉及环保的知识不少,那么我们教育者就应该把这些知识与环境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如:在讲铅的化合物这些知识的时候,首先可以举例铅中毒的事例。如,2006年1月河南省三门峡卢氏县港里镇南苏村,全村615名村名中有380名中毒。所有中毒者出现食欲不振、胃疼、失眠、便秘、恶心、腹泻、疲劳等直接危险着人们的生命,其原因是旁边有一个铅矿山,在开采铅矿时没有注意到铅的污染问题。在讲碳的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中的烃的燃烧时,我们可以讲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危害,大量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迅速积聚,使全球气温升高,使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个国际大城市。在讲二氧化硫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大部分二氧化硫来自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石油炼制等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会刺激人们的呼吸道,减弱呼吸功能,并导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诱发呼吸道的各种炎症,危害人体健康,等等。书本上还有很多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例出了。 二、结合阅读材料进行环保教育: 在我们中职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保方面的阅读材料,我们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教育的好机会。如:书上《氧和硫》这章内容时有两个与环保有关的阅读材料分别是“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和防治”和“空气污染指数(api)与空气质量”。结合这两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给同学们讲每年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仟万吨,它们单就使我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15亿元等。受中等污染的空气对敏感体质人群有明显影响,对一般人也有可能出现眼睛不适,气喘,咳嗽痰多等症状。当空气受重度污染时,健康的人群也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运动耐受力降低,可能会提前出现某些疾病,应避免户外运动。在讲《过渡元素》这一章时书上的阅读材料是“重金属的污染与防治”,一些工业废水含汞或铬或镉这些重金属,50年代日本九州水俣湾一带居民吃了被二氧化汞、有机汞化合物污染的海鲜、海贝类产品,使1000多人中毒,200多人死亡,发生了震惊全球的“水俣事件”。因此,工业废水排放之前一定要先进行处理,最好是变废为宝。 三、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如在制备氯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时,逸出的气体往往会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可将多余的气体或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毒气,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的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同时尽量减少废渣、废液的产生,能回收利用的就回收,不能回收的就应倒在规定的地方。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 四、结合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化肥厂等), 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五、结合选修课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现在的中职学校在上完必修的课之外,还一般开设了很多增加同学们知识、扩大同学们视野的选修课。在选修课中我们可以开设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课,让同学们更加理解和明白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的来说,环境保护教育,我们就要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他们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不但要有能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以防止化学污染;而且要让年轻的一代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为绿色化学作出应有的贡献。为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环保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一、将环保教育渗透到相关的知识点去 环保教育应该基于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纲,进而实现环保教育的连接和拓展。比如,在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绿色植被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联系到目前人们对绿色植被的恣意砍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老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充满绿色植被地区的图片,然后再展示一些植被被大量砍伐地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一下绿色植被对于环境健康发挥的重要保护作用。通过一些植被破坏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如果绿色植被被广泛砍伐,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以此来激发学生保护植被的欲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生物教学中灵活渗透环保教育 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加入了环保的理念,因此,老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改变原来那种让学生自由阅读的教学方式,将这部分内容重视起来,带领学生进行共同学习,在老师的讲述中渗透环保教育。比如,老师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有关知识点时,通常不会将“在山坡种草来保持水土”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只是让学生记住这种保持水土的措施。然而如果要在生物教学中深入环保教学,就不能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忽略,而应带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向学生讲述水土流失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水土流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的生态问题,在学生掌握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后,再向学生讲述避免水土流失的相关措施,实现环保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灵活渗透。 三、重视课程的探究活动 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有许多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进行探究,了解这些环境破坏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危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环境破坏产生的危害,进而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将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四、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的渗透不仅要联系课堂,还应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在生活实践中落实环保行动。比如,学校可以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去海边捡垃圾,组织废旧电池回收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真正将环保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在初中生物课堂渗透环保教育是对当前建立生态环保社会的积极响应,而且将知识的传授与社会公德教育的传授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也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王玲峰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逸挥基金中学 环保教育论文: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思考 一、融会贯通,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告诉幼儿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果皮杂物等;爱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师在给幼儿上语言课的时候,可以将环境保护的知识融入到故事中,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小故事,幼儿可以获取到各种环保的知识,并且幼儿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平时的手工课上,教师在教幼儿制作各种小动物,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告诉幼儿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使幼儿知道,小动物们也有爸爸妈妈,也要吃饭,还有各种小动物如何生活,我们应该怎么给小动物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鱼类,鱼类在水里或者深海里生活,所以我们就要保护水资源,给鱼类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家。还可以在科学课认识水的过程中,穿插入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等常识教育,使幼儿了解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的社会现实。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共育实践活动,强化环保行为 幼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会受家庭因素、幼儿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这三类大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三个要素紧密联合起来,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身心,并且深化和巩固了幼儿的环境保护行为。健康发展,唯有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并使幼儿的环保行为得到强化和巩固。家长的环保教育在对幼儿环保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为幼儿做个好的榜样,让幼儿去模仿学习。比如,在公共场合不抽烟、不随地乱扔果皮、不大声喧哗;在家里或是公共场所看视频、听音乐的时候要把音量调小,以免影响他人的生活。幼儿环保教育要得到家长的全力支持,让家长了解幼儿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出环保简报、开家长会等活动让幼儿家长参与进来,使家长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环保知识,使家长能够积极地去配合和支持对幼儿的环保教育。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能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幼儿的环保行为和意识。如: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保护野生动植物等,还可以邀请家长多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创设一些家园同乐亲子运动会、郊游活动或区角活动,我们可以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组织家长幼儿观看评比。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展示教师和幼儿的劳动成果,还可以使幼儿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家长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结合当地特色,从身边事物中开展主题活动 不同地区的幼儿对“白色污染”“大气污染”“节约用水”这些书面性、概念性较强的词汇会有不同的理解。城市幼儿可以看到的最直观的就是交通拥堵而造成的汽车尾气排放过多而造成的“大气污染”,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倡导幼儿“绿色出行”;而农村有许多特色、贴近幼儿生活的选材。如:幼儿经常可以看见的小河,由于乱扔垃圾、不按规定排放污水,造成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漂在水面死掉了。教师以此为课题,与幼儿展开讨论,因其真实性、亲历性,幼儿了解到水污染对环境、生物造成的危害,可以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还有如农村烧荒时产生的黑烟,可对幼儿进行大气污染教育;旱季时干涸的鱼塘,抽不出水的井,让幼儿了解水对生命的意义,灌输节约用水的观念。这些选材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容易被幼儿接受,并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 四、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不仅自身要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更要用切实的行动、科学的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指导、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时刻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最得体、最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还如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注意自己的着装、个人卫生,物品摆放有序;主动捡起看到的垃圾、并以自身行为去影响教育身边的人。这样,幼儿就能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养成好的环保习惯。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随时密切注意幼儿的环保行为,以保证能做到教育。如果发现幼儿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乱丢垃圾、随意践踏草地摘花等行为,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纠正,不断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幼儿的环境保护能力。 五、结语 总的来说,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在幼儿时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祖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保护环境,教育为本,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的未来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更加强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幼儿的环保教育。 作者:孙瑜 单位:甘肃渭源县教研室 环保教育论文:分析化学课程环保教育的有效渗入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化学与环境关系极为密切,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在大中专、职业院校的化验专业中分析化学实验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每天都有大批学生在做各种化学实验,虽然每次排放污染物的量不大,但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累积的污染不容忽视。另外,与化学工业固定生产方式不同,化验专业实验所用化学试剂变化多,学生在校期间将使用数百种化学药品,造成排放的污染物成分相当复杂,可以说每个化学实验室都是一个小型的污染源。如果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处置不当,必定会对环境造成一些难以预测的污染,因此,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努力把治理污染转变成预防污染。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现代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的环保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现象。作为分析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分析教材,充分挖掘用于环境教育的素材。现行分析化验类教材中,水质分析、土壤分析、气体分析、煤碳分析、石油产品分析等内容都是极好的环境教育的素材,而在具体运用这些教育素材时,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改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析化验知识的兴趣,强化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工业发展现状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问题理论的认识和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看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增加药品回收利用的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中有很多药品可以进行回收利用,如用硝酸银测定自来水中氯离子含量的实验中所生成含银废液,COD 分析废液中含有大量的贵金属银盐及巨毒的汞盐,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既造成大量贵金属银的流失,又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我们可以设计回收贵金属的实验,让学生深切感受化学学科的两面性和消除污染的可能性。 三、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上重视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 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应注意试验后废弃物的处理,强化对处理方案设计的探究。对于危险化学废弃物应尽量先进行减害性预处理,如:含钡废液处理方法,在废液中加入Na2SO4溶液,过滤生成的沉淀后,即可排放;Cr(Ⅵ)不管在酸性还是碱性条件下,总以稳定的铬酸根离子状态存在,将Cr(Ⅵ)还原成Cr(Ⅲ)后进行中和,使之生成难溶性的Cr(OH)3沉淀而除去。分析化学实验教师不但要注重实验课上产生的化学废物的处理,还要教给学生化学废物的处理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每次实验完毕,教师应启示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学生养成从我做起,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高尚品德。 四、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上运用现代信息及仿真技术代替实验操作,节约环保 现代信息技术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平台,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使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可以通过视频或者现代仿真技术来实现有毒有害实验的完成。仿真化学实验室在计算机中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化学实验室。滴定管、烧杯、锥形瓶、滴定台、容量瓶、试剂瓶、漏斗、导管等这些真实实验室中的器具,在仿真实验室中也有尽有。用户可以自由地搭建实验仪器、添加药品,并让它们进行反应。用户可以完全自由地搭建各种实验设施,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都可以用仿真来实现。虚拟实验室不但可以展示逼真的现象,还能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以供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了节约和环保。 五、教师要加大微型实验的研究与应用 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我国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领域中新发展起的一类微型化学实验,引起了国内化学教育界极大关注。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尽量小的实验仪器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通过常规分析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微型化改造,对分析化学实验进行了一系列微型化滴定实验探索。当试剂用量降低到原用量的1/5时,仍能得到符合常量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实验结果,从而节约了实验试剂、实验经费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大大减少了化学污染物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化学实验微型化是目前教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呼吁社会,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来倡导环保,应用微型实验。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适当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更直观,更现实,更生动,其效果更显著。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环保知识,注重环保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又认识到环境污染改造的可能性,通过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使他们成为环保的主人。 环保教育论文:加强农村幼儿环保教育重要性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因而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开始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已非常必要。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 一、利用自然资源,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资源。如:在草丛里,幼儿可以观察到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毛毛虫变成蝴蝶、蜘蛛吐丝织网、螳螂怎样捕食等。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同时增强幼儿保护自然的强烈情感。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就要从生活上的每一件事情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经常指导幼儿的生活和卫生。如通过儿歌、故事、歌曲、游戏来反映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不能再生的和不可缺少的资源;认识垃圾会污染环境,应尽量减少垃圾,为环境减轻负担,增强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 1.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随机的环保教育。我们要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每个教育机会,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幼儿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游戏活动中的环保教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是他们的主体性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树立环保意识,在玩中接受环保教育,从而增强了自己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3.教学活动中的环保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把环保知识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手工制作等活动,使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内容儿童化、趣味化。 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学得更生动、有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环保知识,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组织家长积极参与,让环保教育得到延续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中开展环保教育可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环保知识,帮助幼儿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配合在家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如结合主题《环保小卫士》,我们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环保标记,督促家人节约用水用电;请家长带幼儿认识与环保有关的宣传标语,帮助幼儿收集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并可带到幼儿园进行废品再利用,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利用废品制作亲子作品。另外我们也向家长提出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珍惜幼儿萌发的环保意识。 五、教师自身的环保行为是幼儿的环保教育典范 幼儿具有模仿性强和易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例如在平时的活动中,看见有的小朋友或家长用完水忘了关好水龙头,我就赶快把水龙头拧紧,并教育幼儿不能浪费水。小朋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学会了节约用水。 总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需通过长期的环保教育,使幼儿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的自觉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环保教育论文:把环保教育融合到美术课堂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和生存。因此,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环保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将决定将来的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可见,让儿童接受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能使学生在发现美时想到如何维持美,在欣赏美时懂得如何保护美,在废旧物品前如何来创造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我们的学科教学进行环保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几点尝试,现与大家一起来探讨、研究。 一、绘画教学,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绘画是美术教学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绘画教学中,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范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不仅能直观地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我们的家》这一课时,我准备了这样两张范画:一张是山清水秀的美景图,另一幅画的内容是:被砍伐过后的森林,树桩上长着一颗新芽,一只鸟立在树桩上的斧头柄上,低下头在看着前方乌黑乌黑的河水,背景中竖立着冒着黑烟的烟囱。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只小鸟在做什么呢?它是不是飞累了需要休息?”学生们都抢着回答“:因为树木被砍伐光了,小鸟没有自己的家了。“”水被污染了,它们都没有水喝了。“”空气也被污染了,他们停下来换气。” “家都被毁了,它很伤心,看着这颗小嫩芽,它幻想着自己的家。”……通过对这幅范画的分析,让学生知道鸟类生活在树林里,那里是它们的家,我们要保护鸟类,首先应保护树林、河水等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让鸟儿、鱼儿、人类有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接着让学生谈谈身边的美景和被破坏的景色,以及自己应该怎样去保护我们的环境?然后用画笔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通过这堂绘画课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手工教学,引导学生变废为宝 手工课是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在手工课中渗透环保教育,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搜集的废旧物品来制作美术作品,将其变废为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各种造型的纸盒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做成一辆辆漂亮的小汽车或者是一个个有趣的小动物;一些废旧的瓶子再加上些其它的装饰就能成为一个实用的笔筒;包装纸盒中的瓦楞纸,不仅可以做出漂亮肌理的纸版画,还能够做成各种立体构成的装饰品等等。当然,站在美术角度来说,环保教育拓展了美术制作的材质,丰富了美术的表现手段。反之,站在环保的角度来看,由于美术的介入,使得环保教育更生动,更有趣味,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知道了废物再利用对保护环境的意义。 三、欣赏教学,唤醒学生关爱环境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而环境美又是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例如在教学《动物朋友》这一课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好的环境对于动物乃至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动物和环境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大量欣赏各种野生动物的图片,学生们由衷地赞叹于丹顶鹤优雅轻盈的身姿、金丝猴奇特美丽的皮毛、东北虎威武剽悍的体形、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神态……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解由于地球环境的逐渐恶化,这些可爱的动物正处在濒临灭绝的境地,每年都有一些物种从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了这些可爱的动物,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们说:“地球将会变得死气沉沉,人类也会面临灭亡。”这样的欣赏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各类野生动物,更引发了他们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和对世界环境现状的忧虑,从而对环保问题倍加关注。 21世纪已扣响我们的门环,我们的地球能否在21世纪永葆绿色的青春,取决于今天孩子们心灵绿意的深浅。知识就是力量,绿色的知识就是绿色的力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的发展,把课堂中落实环境教育这项工作做好。为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而积极行动,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为我们的地球缔造一个绿色的明天! 环保教育论文:探求幼儿园环保教育应对策略 摘要:幼儿是未来地球的主人,从小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很有必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从而逐步养成幼儿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习惯。 关键词:环境教育;养成;共育 学龄前儿童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可塑性最大。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其从幼年时代起就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 一、美化环境,建立一个绿色的儿童乐园 心理学、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论文百事通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我园致力于为幼儿创设与环境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环保教育的良好氛围。由于我园面积较小,我们就因地制宜,在教室前的小园里种上花生、葱、蒜等,让幼儿观察其生长过程;充分利用走廊和墙面,布置优美的寓意深刻的环境,让幼儿从环境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并在教学楼前种上花草树木,走廊两侧培养绿色植物,还特意为各班设置种植园地,让幼儿在种植园观察种子生长发育需要的自然条件,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现在,绿缎般的草坪伴着花红叶绿的果树,各色鲜花散发着阵阵幽香……环境的现代美感与园内绿化、美化都充分发挥着环境对幼儿的美的熏陶和潜在的环境教育的作用。 二、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多年以来我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在一日生活中、在常规培养中、在游戏活动中都渗透环保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一些浅显的环保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 在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单独设科,更不能枯燥说教,而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上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在艺术活动中,也能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教育思想。 (二)在一日生活中渗透 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关系。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要求幼儿轻轻地搬动桌椅,轻轻地走路;要节约用水,爱护图书,不涂画墙壁等。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游戏中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还可以结合幼儿爱唱、好动、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把环境保护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如通过表演游戏“大树爷爷笑了”,让幼儿在表演中领悟植物与人的关系。此外,还结合环境保护教育的有关内容设计和编制各类游戏,如科学游戏“空气变脏”,体育游戏“植树造林”,表演游戏“可恶的黑烟怪怪”“动物医院”,音乐游戏“小青蛙”,等等。 三、培养幼儿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幼儿懂得了水是珍贵资源后,洗手时知道把水龙头开小,懂得随手关紧水龙头,还知道保护水源的清洁,不往水里扔垃圾杂物;懂得爱惜粮食,吃饭时不掉饭;懂得不随地乱扔垃圾,学会垃圾的分类和回收;爱护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外出游玩时,幼儿能把果皮、饮料瓶扔进果皮箱,不采摘路边和公园里的花朵,懂得爱护公共设施。在幼儿园里我们要求幼儿上下楼梯靠右边行走,并且养成说话轻、走路轻、做事轻的良好习惯。环保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知道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家园共育,培养环保小卫士 在开展环保教育中,我们还积极争取家长们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如发动家长和我园小朋友一起开展变废为宝教玩具制作的活动,让家长认识到活动的目的就是为培养幼儿节约资源、废物利用、减少垃圾的环保意识。让家长与幼儿都获取了大量的环境保护的感性知识,进一步加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落实在行动上,铭记在心中。家长们都能愉快地接受并十分欣赏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给我们的环保教育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及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维护和发展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环保教育论文:乡村学校环保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垃圾问题以及因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已成为一个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学区校一直坚持垃圾分类,实现资源的回收,彰显环保教育特色。桥驿镇有秀丽的麋峰山水、悠久的古驿文化、美丽的农庄村落。而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和医疗废弃物焚烧场位居其中,学校结合目前垃圾的处理与运行状况,以虔诚之心待环保,就垃圾分类减量等环保教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开发环保教育校本课程,让环保知识入脑 进行环保教育,涉及一种文明习惯的养成、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环保教育没有系列教材,于是,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结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特点,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资源包——《环保与生活》,开设了环保与生活校本课程,对环境污染成因进行了深刻剖析,对环保知识进行了系统介绍,对环保实践进行了认真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环保知识入脑。本套资源包分三册,在每个年级各开设一节校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与课程实施上,我们做了以下4点:一是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我们将本镇环保的实情作为选择的知识范围,而“本土化”的背景是全世界通用和最新的环保理念。二是知识性与实践性统一。其具体体现是由专业性知识到实践性知识的转化。我们构建了“你说我说”“知识课堂”“相关链接”“课外拓展”“实践活动”等学习板块来实现书本与生活的对接。其中“实践活动”一般包括“小小调查员”“动手做一做”以及“问题探究”等形式的活动,着力于学生环保习惯的培养。三是通俗性与专业性整合。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在编写资源包时尽量运用通俗化的、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语言来对环保知识进行二度编辑,并坚持把握本土特色、环保镇情以及当地优势来选取内容。尤其书中所选图片素材,很多来自镇内各学校(幼儿园)、各村(社区)的环保实践活动。四是美观性与实用性的协调。资源包的设计力求美观,适合孩子的审美需要。在使用上采取循环方式,体现了“节约”特征。 二、组织环保系列实践活动,让环保行为形成习惯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对乱吐、乱扔、乱画现象不以为然,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破坏了生态环境。我们特别重视实践教育,让大家身体力行,让环保行为形成习惯。 (一)养成好习惯,崇尚新生活 好的环保习惯能减少环境污染。我们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学校建立了垃圾分类回收站,并有专人管理。2016年下学期,全镇2300名中小学生回收书报纸1840千克、饮料瓶575千克、包装纸1500千克、杂纸1150千克、废电池5000余节……总计获得回收资金5198元,而比上学期同期减少垃圾清运费20%。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与整理,培养了学生好的生活习惯,优化了学校和家乡的自然环境。 (二)坚持常态活动,启迪新梦想 一是举行环保纪念日活动。近年来,在“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我镇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如今年“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我们围绕“环保”,组织与会者签名、观看环保专题片、诵读《长沙市民文明公约》、表演精彩节目、聆听“环保达人”的报告。大家心灵深受震撼,认识到讲环保不仅是义务,更是责任,我们应该担当。二是组织参观考察活动。老师们带领学生参观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和医疗废弃物焚烧场,当学生得知长沙市5个区和长沙县每天产生垃圾达到8000余吨,全世界平均每天新增垃圾490万吨时,深感震撼,从而深切感受到低碳生活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三是开展环保征文活动。我们一直坚持开展以“爱我家园•文明校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并将征文中的优秀作品编成环保文集《新绿》给学生分享,旨在通过征文活动,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善于发现美,努力创造美垃圾 在高度分类后绝大部分是可以利用的,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变”废为宝。“变”的过程让学生增长了环保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做法为创作手工艺品、环保服装、亲子环保制作等。通过运用“实践教育”理念,教师率先垂范,学生既需劳动,又长见识,从中享受到环保的乐趣;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我们从影响一个学生到影响一个家庭,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营造了“人人讲环保、个个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激励考核机制,让环保意识入心 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曾联合发文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村,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可见,环保教育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持续性、复杂性的教育过程,是重大民生事业,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让环保意识入心。首先,建立考核激励制度。我们将环保教育考核内容纳入“文明创建与百姓城管”的二级指标体系一并考核,主要考查4个指标:环保课程设置、环保活动开展、环保习惯养成、环保志愿者服务水平等。其次,建立资金补助制度。为督促班主任带领学生落实好垃圾分类的学习与实践,各班级将回收物品按市场价卖给学校,镇学区校再采取1∶1的比例给予同等金额的资金补助。资金可用于资助特困生、开展班级活动等。最后,建立环保评优制度。 近年来,我们在学生中坚持开展了“雷锋式环保小卫士”的评选;在教师中开展了“雷锋办公室”的创建,形成了长效的奖评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的环保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学生的带动下,现在全镇讲环保的文明之风已蔚然成风,垃圾分类已成自觉行动。我们作为桥驿教育人,以虔诚之心待环保,环保理念已在学校发芽、在家庭生根、在社会开花。 作者:李建宏 单位: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学区校 环保教育论文:美术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要点探讨 一、美术欣赏,唤醒学生关爱自然 美术欣赏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欣赏艺术与自然界中的美,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通过审美人类可以和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建立起美好、和谐的关系。美术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欣赏各种图片、艺术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细心的美术老师一定能在大量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环保教育因素。 二、绘画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环保习惯。 绘画创作应当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丹纳在论述艺术品的本质时提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现代的一些中国画家也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所以美术教师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共呼吸。在这个举国上下提倡绿色环保精神的时代里,我们决不能躲在象牙塔里,带着学生闭门造车、空穴来风地创作一些毫无意义的作品。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创作一些环保题材的绘画,用画笔宣传环保。 三、手工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促进环保习惯的延续。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环保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节能减排。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节约”正在成为一种逐渐被遗忘的美德。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福水”中泡大的,很多人浪费成性,东西不想要了,“啪!”就给扔掉了,下次用着了再去买。如此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生活垃圾的排放,加重了环境污染的状况。对此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来感染学生,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的风尚,让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四、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实践性。综合探索领域涉及美术学习地各个领域,也涉及其他学科,更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这为综合探索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1.在与语文、科学、音乐、英语等课程的结合中渗透;2.利用主题性的广泛的宣传活动,以及在各级的绘画竞赛中渗透;3.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宣扬环境保护主题。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很多学科的领域,它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再现社会生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必需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在美术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相关因素,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且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做好环境保护,让美术教学与环保教育巧妙而有机地融汇灌入,我们期待也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一批绿色环保小卫士正在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作者:托娅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南门外小学 环保教育论文:物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分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社会发展的副产品。现在,社会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保问题,经济发展不应该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物理学有许多涉及环境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物理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物理教学和环保教育的有机结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物理源于生活,很多物理知识都是物理学家从生活中总结而来的。把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例如,我们为什么可以听见来自于周围的声音。其次,拓展到噪音污染。在这里,可以对噪音污染进行一些拓展。从物理定义而言,振幅和频率上完全无规律的震荡称为噪声。最后,用一个真实发生的例子引起学生的重视。比如,在1981年,美国举行的一个露天音乐会上,由于音乐声过大,现场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噪声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内一些噪音污染问题,工厂、铁路、飞机场等产生的噪声危害周围居民的事件,让学生清楚噪音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或是减弱噪音污染,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内化,实现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的有机结合。另外,教师要教育学生要有社会意识,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妨碍他人,并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向他人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二、物理实验和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作好防护,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验中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在做“光的折射”实验时,需要以激光作为光源,但是激光是一种高密度的光能,微弱的激光直射肉眼,会感觉非常刺眼,稍微高功率的激光,会让眼睛暂时失明,大功率的光强度能直接伤害人的眼部神经,导致失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激光危害性教育学生不要用眼睛正对光源观察,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避免身受激光的危害。通过物理实验的演示,学生对光学的污染有了具体感知,之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介绍一些光学污染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光污染。城市高大建筑的玻璃会反射太阳光,反射光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严重的会引起火灾。这些事例,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所存在的污染问题,并有所思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环保意识的人才,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 三、物理实践与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可以通过物理研究课题的提出,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通过实践了解物理,探究环保问题,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考察、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比如,学生近视问题的研究。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教师可以布置研究课题“近视的原因调查和解决方案”,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并仔细分析形成近视有关的各种因素,最终得出结论: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视觉环境,而不是用眼习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国情,使学生了解当今环境保护的急迫性,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热情。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生活中观察体验,懂得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体验终日笼罩在粉尘烟雾中的水泥厂,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体验邻近机场飞机呼啸而过的噪音,使学生了解噪音危害的严重性。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解了环境科学知识,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当前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扛起环境保护的大旗,引导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队伍中。 总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环境保护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增强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培养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做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环境保护教育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实现国家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李志 单位:江苏高邮市临泽镇临泽初中 环保教育论文:高中学校环保教育思考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高中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不仅要传授环保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从而促进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学校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更是我们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环境保护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学生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识别能力,学校应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日常学习中,并开展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自觉遵守环保行为规范,成为创建环保型社会的助推力。 二、高中学校环保教育的途径 (一)环保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为了让环保意识真正渗透到教学中,应该对现有的环境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应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让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改革考试方式,通过采取制作环境教学片、环境知识竞赛等形式,来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比如,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重视环保。如在做气体制备实验时,对于二氧化硫、硫化氮等气体的制备,由于这些实验的尾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教师应对气体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气体进行化学处理,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此外,试验后的废品也要尽量收回,若不能回收利用,就应放置在规定的地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并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将环保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融合,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展环保教育,具体内容如下:1.将环保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有机融合。学校应以环保教育为主题来开展一系列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树立环境法规意识,自觉遵守相关规范,小到维护校园的整洁,大到维护社会环境的整洁。2.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展环保教育。诚然,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的首要阵地,但是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展开环保教育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是提高环保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环保教育,还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展环保教育。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造纸厂等,同时对周边环境及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这样不仅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直观的认识,还提高了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对策,环保知识的学习也更深入。3.将环保教育和学校主题活动有机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和宣传栏,对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进行宣传。同时,联合地理、化学和生物学科老师来开展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专题活动,还可以聘请专家来校担任辅导员,安排相应的专题讨论会,并开展环保知识竞赛,从而实现环保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突出试听功能,学校可以将环境宣传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在学校设置专门的环保教育宣传栏,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宣传,让学生能够对环保教育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引起对环境保护的共鸣。其次,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环境教育渗透到爱国教育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环保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开展与环保有关的故事、小品、歌曲、知识竞答等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环保知识。 三、环保教育通过社团活动推进 社团活动是以组织的形式借助一系列活动达成目标,因此,可以通过以下社团活动来推进环保教育。首先,在公共环保宣传日印发一些环保图片和环保小知识,借助周末双休日,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发放资料,宣传环保知识。其次,从参与社团活动的每个同学开始,开展节能活动。比如“停止用电一小时”的活动主题,每天固定的一个时间,每位同学都停止使用身边的电器,比如“绿色出行”的主题活动,出行时尽量使用自行车或者公交车,并邀请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参与这些活动。再次,开展垃圾分类学习活动,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讲述分类的意义和好处,并在身体力行的同时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参与,为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将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做好环保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程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 环保教育论文:中学历史环保教育的有效路径 近几年,随着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遭到破坏,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环保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最为迫切的生存诉求。但是,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大家普遍认为是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的“专利”,与历史学科无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素养已成为历史教学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中学历史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环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而现行中学历史文本关于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还比较匮乏,再加上许多中学历史教师本身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中学历史环保教育还比较薄弱,与时代的诉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环保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实现学生环保教育的有效路径: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与渗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生态环保素养。 一、环保意识,始于唤醒 环保教育,意识现行。当前,中学生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严重缺失,尤其缺乏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随手乱扔乱丢、随手折损花木、任意踩踏草坪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更缺乏对同伴的环保提醒。因此环保教育首先要从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始。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唤醒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通过环境破坏的现状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当下,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悲剧频频发生,环境污染的残酷现实呼唤中学生首先要树立环境忧患意识。“每天,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有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每天,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每天,……”这些数据都来自于环保权威机构的,令人触目惊心、心惊胆战。近两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遭遇雾霾天气,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雾霾让人们知道了PM2.5。面对空气污染,钟南山院士更是尖锐的指出:空气污染再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肺癌患者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肺癌患者的确越来越多。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已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忧思。在全民中进行环境教育、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以上这些案例足以说明中国的环境污染确实十分严峻,教师将这些素材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环境破坏的悲剧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直观有效。 2.通过课堂教学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譬如,在讲述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时,导入可以引用搜狐网的一段网友改编的《沁园春•雾》一段材料:“北国风光,千里尘封,万里霾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不见滔滔。PM二五,连续爆表,欲与一千试比高。须何日,看蓝天重现,分外妖娆。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行人咳弯腰。惜芥子毒气,范围太小;沙林药雾,稍逊风骚。工业污染,汽车尾气,让人想起七三一。具往矣,数肺癌患者,还看今朝。”(搜狐网)是否只有经过一系列的环境悲剧发生之后,人类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开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呢?这段材料是在雾霾频繁到来时的时候网友的一段调侃,如果能合理的使用,既能激发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一定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时至不迎,反遭其殃。”环境污染在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只有首先教师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环保生态意识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并由他们影响周围的人群,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 二、环保教育,重在浸润 环保教育,重在浸润与渗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既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依托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1.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环保教育只有立足于课堂,充分利用文本中有关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渗透,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低碳意识。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一课中,就有生态环境方面的描述:“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老子》强调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违反自然的行为。”这些素材虽然内容不多,但非常珍贵,教师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中学生开展一场环境教育专题讲座。纵观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涉及到环保教育的素材少之又少。以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为例,文本只强调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等等。而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危害却却只字未提。为了有效地对中学生教学环保教育的浸润,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可以进行适量的材料补充。高考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历史试卷(小高考)第37题,就以“环境保护”为主体进行的测试。教师在讲授本课时,可以将该题的材料引入教学。材料如下:材料一: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摘自汤艳梅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摘自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提出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这道高考试题主题是“环境保护问题”,对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能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在处理以上两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展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拓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从材料中来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史料得出史实,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概括。概括内容如下:问题一:“雾都”之所以成为伦敦的标签,与工业革命直接相关,工业革命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时的公民环保意识还十分缺失,再加上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环境盲目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将成为必然。问题二:英国政府在针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及时地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倾力治污,采取多种举措:依法治污,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及时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等举措。重新使伦敦的天空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较好的实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虽然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有关环境保护素材存在缺失,但只要一线教师重视环保教育,通过适量的材料补充,定能引起学生反思人类对生态文明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沉痛教训,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历史教学既要观照现实又要弘扬主旋律。党的十八大倡导建设“美丽中国”,从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明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也反映了顶层设计对主流价值观引领的考量,英国政府的环保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2.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以博客、微信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传输便捷,这些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主动接触网络。有关环保教育的素材很多,教师可以将最具代表性的环保素材介绍给学生。譬如,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党的十八大倡导建设“美丽中国”、钟南山院士的新环保观以及20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检索,也可以由教师从网络下载后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班级同学群,让学生及时知晓国家的环保政策及相关环保信息。知识学习,行之不远。今天的时代不是以量取胜的时代,是以智取胜,知识点再多有没有什么了不起,在网络上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出来,比老师讲得更加细致、全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关注思维方式。“信息革命”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现代社会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这种趋势对中学历史教育同样无法回避。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通过文化墙、文化角、科普画廊等宣传环境知识,也邀请环保专家到学校做环保专题知识讲座。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并自觉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动。 三、环保素养,需要体验 保护环境,善待地球,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血液,转化为环保行动。环保教育,一半在课堂,一半在生活。环保教育,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我校先后被评为邳州市、徐州市、江苏省、国家级绿色学校,在环保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之内,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这可能也是历史课堂的价值所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到社区、乡村、机关、街道。通过参观、调查研究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现状。譬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邳州当地的一些污染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近期,随着麦收的进行,许多农民焚烧秸秆的事件频频发生,空气污染严重,让人睁不开眼睛,呼吸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状,通过召开“秸秆禁烧”主题班会,发放“关于禁烧秸秆,禁止公路打麦晒场”倡议书,让家长阅读,用实际行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道,通过调查研究,亲身感受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公民的环境行为。当面对农民焚烧秸秆时,每一位同学都能通过劝阻、向政府部门报告或求助于媒体等各种合法手段,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真正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环境目标。通过一系列研究性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发他们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倡导低碳生活,利用科普画廊、国旗下讲话、环保知识讲座等宣传环保知识。也可以举办环境知识竞赛、黑板报比赛、办展览、搞讲座等形式来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爱护自然资源的教育,宣传生态美好愿景。 环保教育既要顶层设计,又要仰望星空。中学生是最需要进行环保教育的群体,只有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素养,并通过他们的行动来影响周围的人群和整个社会,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与责任。通过环保教育,使原生态、绿色、低碳、有机成为关键词,生态环保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素养。谦虚和谨慎是一种美德。人类对自然界的刻薄态度必将受到惩罚,祸及子孙后代。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点,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活。这说明,环保教育要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善待自然的环保情怀。历史教学在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的同时还必须教会他们敬畏自然,才能重塑学生关爱地球、热爱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要环境污染。”要让民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宋波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 环保教育论文: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思考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得到加强”,“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平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然而,由于人类对环境认识的不足导致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给人们的生活、生命带来了种种威胁:凶猛的洪水、漫天的风沙、资源的减少……因此,响应国家号召,提高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处于学前期的幼儿,他们的认知、情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从小就了解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于他们日后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行为的自觉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环保教育应从幼儿抓起。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结合自身的实践活动,谈一些体会。 一、利用自然环境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大自然是环境保护最直观、生动的教育课堂。为此,我们经常带领幼儿来到大自然中,通过观察、比较、测量、采集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动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如幼儿散步时,发现地上有几个废旧的塑料袋。怎么办?有的幼儿建议将它们捡到垃圾桶里,有的幼儿建议用火烧掉它们,还有的幼儿建议把它们埋在地下。为了让幼儿切实感知塑料袋对人类生活的危害,我带领他们将塑料袋埋在自然角的花盆里;同时,又在旁边埋了一些废纸。一个星期后,当我们挖开土,幼儿惊奇地发现:废纸已经烂的不成样了,而塑料袋却完好无损。亲身经历使他们认识到:塑料袋虽然方便,但它污染环境,埋在土里不容易腐烂,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生活中应尽量不用塑料袋。 又如,一次带幼儿远足时,几个幼儿忽然大叫起来:“老师,有小鸟。”“小鸟真漂亮!”“我们家小区里为什么没有小鸟呀?”于是,我趁机引导幼儿讨论城市里小鸟比农村少的原因。我问幼儿:“小鸟成长需要什么?”“需要虫子”“需要粮食”“需要树”。“小朋友想想,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树多吗?”孩子们想了想说:“不多,城市里都是高楼。”“造高楼时把树都砍掉了。”通过讨论,小朋友知道了砍伐树,鸟减少,害虫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幼儿继续讨论:“怎样小鸟才会喜欢住在城里?”他们纷纷表示:不能随便砍伐树木,要保护大自然;要多栽树和花,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绿、更美丽;要爱护小鸟,和小鸟做好朋友。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幼儿年龄小,活动范围窄,对环保知识所知有限。为了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教育,我们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例一,小班语言活动:《鱼宝宝生病了》。活动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对鱼宝宝的关注,鱼宝宝为什么生病?接着,教师将鱼宝宝分别放在干净水和脏水里,他们明白了,原来,鱼宝宝长时间生活在脏水里,所以会得病。通过故事和实验,幼儿知道鱼宝宝喜欢生活在干净的水里,如果水被污染了,鱼宝宝就会死亡或生病,所以小朋友不能向河里扔东西,要爱护河水、湖水。培养幼儿初步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例二,中班科学活动:《宝贵的土壤》。 教师请幼儿拿着小铲到户外挖泥土,引导他们探索土壤里的东西。幼儿从中发现土壤上生长着各种花草、农作物,蚂蚁等小虫子在土壤上跑、爬;在土层下发现枯树叶、树根、草根、死虫子、废纸、骨头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土壤的用处。土壤是小动物的家,肥沃的土壤为各种植物、蔬菜树木、花卉、水稻、草的生长提供养分,这样,人们就有粮食和蔬菜吃,动物也有了食物。而动物死后,土壤中一些看不见的微生物,又把动物腐烂成肥料,使土壤肥沃。通过讨论,幼儿对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有了更全面、具体的了解,知道土壤很宝贵,没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长,人和动物就没有食物吃,有的动物也就没有家,由此,引发幼儿珍惜土壤、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三、设“变废为宝区”延伸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生活之中,随时、随地可见到被丢弃的废物的踪影,如汽水的瓶子,食物的包装袋,清洁用品的外壳等,他们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提供很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我们将这些不起眼的废品收集起来,加以重塑,使之成为好用的东西。如我在活动室内为幼儿设置了一个“变废为宝”区,以废旧物品为材料,鼓励幼儿自选材料、自主设计、自由操作,为幼儿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借此对幼儿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活动区的创设,幼儿知道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可以制作出精美的物品,使幼儿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无形中给幼儿变废为宝的启示,让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什么都可以利用。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赋予废物新的“价值”,创造出另一种幼儿艺术小天地,形成环保新形态。 四、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提高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在幼儿生活环节中,蕴含着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环境保护行为练习的最好机会。如盥洗时,我启发幼儿不要浪费水,引导幼儿发现水的来源,以及沙漠地区缺水的情况。进餐时,我鼓励幼儿不挑食,不掉饭粒,从而培养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游戏活动中,我创造环境让他们体验,与同伴分享玩具,共同游戏的欢乐。让他们亲身感受自己与周围环境及同伴的依存关系,让孩子们在行为练习中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感受到:环保教育一定要从娃娃做起,要本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精神,从大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使每个幼儿都具有环保意识,养成自觉的环保行为,这样,地球才会更清洁,家园才会更美丽! 作者:郭慧玉 单位:昆山市锦华幼儿园江苏 环保教育论文: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总要求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人们日常的谈吐可以看出:大家都知晓“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和根本。但事实上,也是人类自己在糟蹋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环境,现今的“地球世界”是千疮百孔,出现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淡水资源减少、森林锐减、沙尘暴、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可见,爱护地球、改善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人类永久性的话题和紧迫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政府做必要的工作外,还得使我们新一代的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学会保护环境的方法。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功能,小学语文教科书入编的课文中就有很多是与环境相关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积极地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教育,发掘课文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融环保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教育,使每个学生从小就成为能够保护环境且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球公民”。 一、情境感知,阅读思考,领悟环保的意义 形象和贴切现实生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平素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可利用小学生可塑强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课文的内容有机渗透环保教育,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科书中很多的文章都是环保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反复朗读、多次感知,促使他们领悟环保的意义。如,苏教版第八册《云雀的心愿》一文讲了小云雀和妈妈飞到沙漠、大河、森林的上空,发现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森林变成了沙漠,河水变得咆哮起来,冲垮河堤,淹没庄稼,最后飞回家———森林中的一棵大树,体会到树的作用,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到沙漠去植树造林,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来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再结合平时的生活实践知识,使其了解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如河水遭到污染,小鱼失去了家园;人类饮用遭到污染的水源;化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村民得不治之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这部分内容配上相关的视频,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他们如临其境地感知不保护环境的可怕、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深挖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活动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但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讲环保,这样反而没有什么效果,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三言两语就可以了,关键是我们要深度挖掘教科书,紧扣相关内容,巧用计策掌握“火候”。 (一)巧用多媒体,唤起环保意识图片、动漫或视频等,这些都是能有效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宝贵资源。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动漫或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引学生用脑思考,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可利用黄果树瀑布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场景状态与声音之响,再结合“银雨洒金街”的录像,让学生对黄果树瀑布形成初步印象,产生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二)移情感悟,激发环保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环保教育,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他们进行环保的“危机教育”,促进他们环保责任感的增加和使命感的增强,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参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之中。如,在苏教版第十册教学《灰椋鸟》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如果你是作者徐秀娟,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壮观场面,你有什么感想?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猎鸟、吃鸟,使得一些鸟类绝种。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教师适时打开网页让学生观看更多的例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只是对鸟的关心,而是上升到人类的命运、地球存亡的角度来产生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强化文章关键语句的分析、朗读和运用,提升学生的环保愿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与环保相关的关键字词和语句让学生进行剖析、朗读和运用,把他们带入优美语段的字里行间中,启发他们大胆地进行想象,将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他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愿望。 三、深入浅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可知: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长篇大论或高谈阔论,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毫无效果。环保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让他们从小就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和从事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所以,我们应深入浅出地、巧妙地结合文本,有的放矢地逐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指导他们从事适当的环保活动。如,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时,课文主要描绘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给荒山野岭带来了一片新绿,改变生态环境的情景。在体会文本中植树造林给动植物、小河、环境带来的变化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植树节是哪一天?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打算做些什么呢?学生在感悟了热闹的植树场景之后,明确了植树的意义,进而产生植树造林的愿望,争做环保小卫士。教者这样做,可谓是深入浅出,注重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总之,融环保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只要教师遵循新课标和教学的规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找准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就一定能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地球公民。 作者:陈明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浅析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 【摘 要】家庭是人们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幼儿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幼儿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两者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以,对人类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只有将两者进行优势互补,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互补 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会影响他们的发展,所以要想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内在的关系。 1.家庭教育应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主要是由幼儿的父母来完成的,而很多父母对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念并不了解或者了解的并不深刻,从而也就无法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得家庭幼儿教育的随意性较强,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具有严格体系的学校教育,科学性、系统性与目的性较强,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使其尽可能的科学与合理。 2.幼儿园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幼儿园教育想要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反之,如果离开家庭教育的配合,那么幼儿园教育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缺失完整性与连贯性,使教育效果质量下降,最终影响幼儿的整体发展。 二、家庭教育应该怎样对幼儿园教育进行支持 家庭教育针对的是单个的幼儿个体,教育中的随意性较强;幼儿园教育拥有明确的目的和教学计划,拥有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两者各有优劣,只有两者进行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才能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空间。 1.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品格的培养 家长是幼儿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受教育环境,所以家长自身的品格、德行以及家庭的和谐、平等对于幼儿的心理和性格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的教育多以讲授与游戏为主,对于幼儿的教育是直接的,而家庭对于幼儿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家长要充分重视自身言行对幼儿的影响。比如,礼貌待人、言而有信、乐于助人、敬老爱幼等良好的言行等都会在幼儿心灵深处留下痕迹,促使幼儿高尚品德和人格的养成。 2.家庭教育应该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虽然也来源于生活,但是由于空间的局限性,它对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尽可能的弥补这类不足。比如,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于礼貌用语、敬老爱幼、文明出行等良好习惯的教育,由于无法将幼儿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所以效果非常一般,而家庭教育却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不足。家长陪伴幼儿到公园游玩时,可以用实际行动告知幼儿不能够随意损坏花草树木;在公交车上可以用给老人让座的行为来教育幼儿什么叫敬老爱幼。 3.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幼儿兴趣和优势的培养 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人员众多,所以老师不可能精心照顾每一个幼儿,也就无法非常精准的掌控幼儿的特点以及优势,这时就需要家庭教育来对幼儿园教育的不足进行补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对幼儿言行的观察,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优势,并适当的为幼儿优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紧密结合,能够增强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幼儿创造出最好的成长教育环境。作为一名幼儿家长,应该加强与幼儿教师的沟通,及时获知幼儿在幼儿园的受教育情况;作为幼儿教师,也应该主动和家长进行交流,用最真挚的态度取得幼儿家长的信任,让他们相信幼儿园的教育方式。 2.家长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幼儿的早期教育与家长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这一阶段他们非常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所以,对于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家长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比如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3.家园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各有优劣,两者优势互补才能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空间。比如,幼儿早期成长中家长的生活习惯会对其个性的发育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也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家长应该积极地献言献策,共同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水平。 四、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为主体来构建的,想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空间,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使二者密切配合,实现优势互补。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 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家庭的希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舞台。必须高度重视,协调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家长、老师要齐抓共管,保证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 教育互补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中两个很重要的场所,但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却有很大的不同,幼儿与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爱护,使得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幼儿面对的两大教育方式,也是我们面临教育的两大重要的因素,对幼儿而言二者缺一不可。随着幼儿园教育开始影响幼儿的成长发展,家庭教育有必要做出一些调整,要和幼儿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使幼儿能得到最完美的教育,实现最长远的发展。 1 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打好基础 对孩子来说,家庭中最为亲密的成员是父母,而且家庭是他们最为熟悉的环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不需要孩子有特殊的适应期,孩子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易于完善自身的良好品德以及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强烈的感知事物阶段,模仿是其最主要的感知表现手段,父母是最直接、最适合的被模仿对象。父母应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引导,说教须避免禁止性语言或他人在场的情况。且大量实践证明,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智力、能力、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 幼儿面对幼儿园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理,有的幼儿甚至因为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而变得沉默寡言,脆弱敏感,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家长可在孩子没有进入到幼儿园的时候多给孩子讲一些相关的幼儿园故事,多带孩子和社区的小朋友来进行玩耍,可以鼓励孩子表演,让孩子提前感受幼儿园的气氛,也可以带孩子进幼儿园参观,对幼儿园的老师多进行接触,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孩子的陌生感,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 2 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补充 很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对幼儿的要求只是一味满足,同时害怕幼儿受到伤害,对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进行了极大限制。但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引导幼儿进行自主、独立的活动,对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就容易导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上的差别,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差异性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要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进行综合,使幼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虽然已经很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但是由于每个幼儿不同的自身情况,对幼儿园的课程理解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及时把幼儿情况传递给家长,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使幼儿能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比如,幼儿园教育中,经常会教幼儿文明用语和礼貌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实际应用,加深幼儿的印象。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园的教育也成为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把两者优势进行互补,不但能够巩固幼儿园的教育成果,而且能够对幼儿园教育中的缺失进行及时补充,对幼儿的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3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家长在进行家庭环境布置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来进行布置,由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其有着固定场所,计划性、专业性较强,而家庭教育的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两者必须配合互补,才能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3]。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鲜明色彩的墙壁图案,这样可以给孩子充分的视觉和触觉刺激。幼儿的玩具不一定是非常贵的,但是要有创意。还可在孩子房间的角落里放一些图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给孩子一个地方来进行自由发挥,满足孩子进行自由创作的习惯。 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上要最大限度的向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靠拢,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的孩子在家里是家庭生活的重心,长辈的爱护给孩子造成了无论犯多大错都可以通过撒娇和求情来逃避的错觉。但是在幼儿园中提倡孩子的独立和自主,培养他们自主的生活能力,所以家长就要在平时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好习惯,以及出现问题和犯错误要勇敢的面 对[4]。 家长有时候会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很乖巧听话,但是在家里却是另外一个样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高兴还会大哭大叫,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不一致。有些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尽量满足,很多孩子都是由老人帮忙照顾,由于老人对于孩子的溺爱,不仅平时不敢放手让孩子锻炼生活能力,有时候犯了错误还会袒护孩子。在幼儿园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这时候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矛盾就显现出来,容易使幼儿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天长,幼儿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懦、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所以家长要经常和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到哪些能力。要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摸索和掌握生活的技巧。 4 结语 幼儿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在游戏和竞技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品质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共同努力,让幼儿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生活方式。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论家庭教育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 摘 要:现阶段,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希望幼儿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互补,以至于幼儿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出发,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如何进行有效的互补,让这两种教育发挥最大的优势。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互补 近年来,针对幼儿的教育一直备受争议,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对幼儿最好的方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个重要方式,这两种教育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要互补,才能让幼儿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互补,家庭教育一直处在不太主动的地位,阻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可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 一、家庭教育要为幼儿园教育做好提前准备 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以游戏法进行教学的,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相比于家庭环境来,仍然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刚开始他们会对幼儿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有的幼儿甚至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变得不愿意说话。这时候家长需要在幼儿入学之前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很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生活,也能很好地去学习知识。 首先,家长可以在幼儿入学之前给幼儿多讲一些关于幼儿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一定的向往。家长还可以让幼儿与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这些小朋友讲述每天在幼儿园发生的故事,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极大的兴趣。其次,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上课的时候,需要集中一定的注意力。在这方面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培养,让幼儿画画,让幼儿听故事,这些环节都要有时间限制,这样幼儿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幼儿园一般都会让幼儿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这时家长可以对其进行培养,指导幼儿把一些物品放到指定的位置,比如学习用的书本、铅笔或者幼儿的水杯,让他们每次用完后放到指定的位置,久而久之幼儿就可以养成把物品放到固定位置的习惯,家长用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幼儿的自理习惯,这样幼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家庭教育要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扩展 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家庭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这方面家长可以参考幼儿园的环境布置风格,尽量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大多喜欢可爱的、卡通的形象,因此家庭环境的布置不要太过古板、沉重,这样幼儿在家中就不会感觉到轻松、愉悦的气氛,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家长在家中可以放置一些卡通玩具,或者是带有字母的卡通字母表,使幼儿感到一种轻松的氛围,可以随时去学习,家长在布置环境的时候,需要经常变换家中的环境布置,这样幼儿会时刻保持新鲜感。 第二,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要尽量和幼儿园保持一致。因为幼儿园所制订的要求都是按照幼儿目前的发展所制定的,是针对幼儿目前需要养成的习惯来制订的相应规则,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如要求幼儿不挑食,要和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帮助其他小朋友等,这些规则都很好地约束了幼儿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幼儿在这个阶段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的相关概念,因此,这些规则的制订可以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很多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却截然相反,任性、挑食等一些不好的习惯都会出现在家中,这是因为家长对幼儿的要求和幼儿园的要求没有达到一致。比如家长带孩子逛商场的时候,可能看到好玩的东西就想要,这时候家长要做到一点,心中要有一个意识,就是不能孩子说要什么就买什么,家长应该告诉幼儿不能这样,并告诉他们一些正确的规则,时间一长,幼儿在幼儿园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就在家中进行了巩固。 第三,幼儿完成一天的幼儿园学习生活后,家长可以去询问幼儿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询问他们是否开心,这样幼儿所学到的知识就得到了巩固。家长还可以给幼儿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或者让幼儿自己去叙述今天发生的事情,这样既可以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而且还对知识进行了扩展,开拓了思维。 三、家庭教育要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补充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家庭教育具有很丰富的情感性,幼儿园教育却缺少情感性。因此,家庭教育要在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补充,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互补,发挥最大的优势。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是孩子接触频率最高的人,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无法比拟的。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也是孩子效仿的最主要对象。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关系很和谐,而且气氛宽松、愉悦,幼儿的生长环境良好,就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幼儿和家长一起坐公交车,在公交车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时家长看到一些老人或者孕妇会主动去让座,那么幼儿也会在心中形成这样的意识,他们认为他们也应该这样做,然后自然而然地学习父母的举动,这些影响在幼儿园中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其次,因为幼儿园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相关的,都是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比如对一些花朵的认识。如果家长经常和幼儿一起去公园里玩耍,然后让幼儿去观察各式各样的花朵,观察一些昆虫的活动,这样都会使幼儿对幼儿园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让幼儿感觉到知识更贴近生活,这些也是幼儿园做不到的,因为幼儿园中幼儿众多,如果教师集体组织去观察一些实物,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但家长就可以一对一地进行,安全隐患问题也消除了。 最后,家长要经常和幼儿园教师沟通,告诉幼儿园教师幼儿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一些特点、兴趣爱好,因为每个幼儿的兴趣特长是不一样的,幼儿园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幼儿进行了解,这就需要家长告诉教师幼儿的特点和优势,这样幼儿园教师才可以对幼儿进行优势教育,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都占有重要的作用,这两种方式缺一不可,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需要这两种教育进行有效的互补。家长要积极地和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弥补幼儿园教育的缺失,这样才可以让幼儿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孙彦风(1977― ),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电教手段在小班幼儿语言中的应用。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学前教育及其家庭教育浅析 【摘 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的教育优势。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合作;教育观念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对学前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教育属于学校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有计划、有组织、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教育体现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身心特点为依据的教育,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要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连贯和有序,以及注重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养成、幼小衔接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贯穿在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年幼的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首先,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其次,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特殊的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开展了亲子家园教育活动,向家长宣传全新的现代教养理念,改变孩子与家庭中人的交往方式,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的一员,指导家长营造宽松的语言交流氛围,耐心倾听孩子的说话,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话语,允许孩子提问、争辩,通过与孩子的双向交往,培养孩子想与人交往的愿望,让孩子养成多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有了家庭的配合,幼儿园开展的亲子家园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三、幼儿园与家庭合作,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 (一)教师要为人师表,幼儿教师本身就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启蒙教育,幼儿园是儿童走进社会的第一站。三到六岁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幼儿教师是这个时期对其产生影响的关键人物。这个期间的孩子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是孩子们接受外界影响,形成性格特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的语言行为,为人处事,时刻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对幼儿今后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在他们心里教师的话比父母的话还重要,在他们眼里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效仿的偶像,老师的举止言谈如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也是幼儿教师一个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突出特点,抓住利用儿童这种心理特点用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端庄的形象仪表,得体的待人接物来影响和改变儿童入园以前不良习惯对幼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素养。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完美自己,时刻谨记“为人师表”,教育好每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二)幼儿园多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接受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系统、连贯。我园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要求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既要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要求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要求具备适应时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将不断地努力。 让孩子在与同伴分享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我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忠旨。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分析 摘 要: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当前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良好的幼儿教育能够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作为教育的三个主体,学校、学生、家长,都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重要的意义。因而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互动分析,对提高幼儿教育,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从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入手,分析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交互关系,最终提出相应的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合作策略,旨在发挥三大主体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关系 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度过整个儿童时期,这表明当幼儿园同家庭对于幼儿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幼儿园和幼儿家庭教育的交互合作能够丰富幼儿教育内容,提高幼儿教育的全面性。但现如今,幼儿家庭在送幼儿进行幼儿园接受教育后,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由此幼儿园的教育缺少巩固,幼儿永远无法掌握一些幼儿园教育中不侧重或是忽视的能力。因此实现对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合作发展迫在眉睫。 1、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 1.1、幼儿园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是正规机构内的教育形式,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素在,在幼儿教育体系中要求对幼儿进行思想、认知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幼儿的保育工作,即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实现教保并中的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为未来教育奠定基础[1]。 1.2、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 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幼儿社区教育共同组成幼儿在幼儿园之外的教育活动,但总体上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教育时间长、教育内容繁杂。具体体现在幼儿家庭教育具有双重性特点,即不仅仅是家长实现对幼儿的教育活动,还有幼儿对家长的影响教育。因而幼儿家庭教育具有幼儿园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合作互动,最重要的在于理清幼儿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相互关系,从而才能发挥合作的最优效果。 2.1、幼儿园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的开展 幼儿园教育的时间和地点方面具有局限性和封闭性,这些限制条件将会制约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的一个环节,幼儿园教育承担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等目的和计划[2]。因而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只有幼儿园指导幼儿家庭教育活动,进行相同的教育计划,即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才能在幼儿教育年龄结束之后达到教育目标。 2.2、幼儿家庭教育辅助幼儿园教育的开展 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往往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需要幼儿家庭教育进行辅助幼儿园教育,在时间上、地域上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助教育。从而使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并由此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对幼儿合作沟通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育往往能够采取的措施在于在班级内开展情景教育,由生生交流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幼儿园家庭教育中,家长则可以带幼儿到陌生的地区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所以说,只有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幼儿园家庭教育的辅导作用即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3、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合作策略 3.1、开展亲子活动,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衔接 亲子活动是实现家长进入到幼儿园教育中最直接的方式。举办亲子活动有利于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交流沟通。最重要的是亲子活动能够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使家庭教育能够和幼儿园教育树立同一目标[3]。例如,某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活动,家长通过幼儿园所设置的大大小小的游戏,通过幼儿园教师的讲解,从中明白了幼儿园对于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有哪些。此后,在家庭教育之中,家长也有意识的推动幼儿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2、延续幼儿的良好习惯,巩固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在合作中必要进行的就是对幼儿良好习惯和能力的延续、巩固和提高。这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实现了合作教育,进行优势互补。例如,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能够独立吃饭,但回到家中却变得蛮横,娇宠。要有家长进行喂饭、劝食等。具体的案例说明,只有在家庭中延续幼儿在幼儿园的习惯和各种能力发展,才能使幼儿实现全面发展。反之,在幼儿园中也要承袭在家庭中的好习惯,保证幼儿养成独立的人格。 3.3、要加强沟通,掌握教育活动的动态发展 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的阶段,其导致幼儿教育活动也呈现出动态发展的情景。因而在推动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求加强沟通教育,即幼儿园要定期开展家庭开放日,让家庭进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另外还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当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异常时,要及时同家长联系,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幼儿的发展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两大主体的作用,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相互合作,实现两大主体都以同一个教学目标出发,推动幼儿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 摘 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要把两者的优势进行综合,才是对幼儿园孩子最好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的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优势互补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二者都不可或缺。幼儿园的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不能忽视,要想使幼儿获得最好的教育,就需要把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互补。 一、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打好基础 对于幼儿的教育,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幼儿在入学之前,家庭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些引导,比如在进入幼儿园时,首先幼儿要学会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陌生的人,很多幼儿都无法克服这一点,这时家庭教育就可以帮助幼儿去接触陌生人,带领幼儿去陌生的环境进行体验,从实践中进行教育。家庭教育也要教会幼儿一些基本的常识,帮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中能够更加顺畅,为其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打好基础。 二、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补充 很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对幼儿的要求只是一味满足,同时害怕幼儿受到伤害,对幼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进行了极大限制。但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引导幼儿进行自主、独立的活动,对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就容易导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上的差别,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差异性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要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进行综合,使幼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家庭教育中没有碰触到的地方,幼儿园会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双方优势上的互补。 三、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接受教育的两个主要场所,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幼儿园教育虽然已经很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但是由于每个幼儿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自身情况,对幼儿园的课程理解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及时把幼儿情况传递给家长,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使幼儿能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比如,幼儿园教育中,经常会教幼儿文明用语和礼貌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实际应用,加深幼儿的印象。 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园的教育也成为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把两者优势进行互补,不但能够巩固幼儿园的教育成果,而且能够对幼儿园教育中的缺失进行及时补充,对幼儿的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相关思考 摘 要:要想做好对幼儿的教学,那么不仅要重视幼儿的学校教育,家庭也是幼儿主要的教育阵地。对于幼儿来说,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便是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多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家长要做好与教师的沟通,以此来充分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状况,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与教师进行探讨,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主要是对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重要性 怎样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所谓的幼儿教育其实就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它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环境下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其主要包括在思想道德上与言行上的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及关系简述 1.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所以想要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从幼儿开始抓起。所谓的幼儿园教育其实就是结合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与学习任务,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上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区。而正规的幼儿园具有开放性与整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我国制定的《幼儿园规章制度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并对幼儿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发展目标,并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幼儿园教育不仅要以幼儿自身的特点为基础,还应当在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任务。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幼儿所遵守的规矩也就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也就更长,对于这些,需要幼儿能够及时调整自己,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影响决定着这个人的未来发展,家庭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同时也是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长辈对子女的未来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不仅包括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单向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但是在幼儿教育中,所讲述的家庭教育更倾向于第二种,也就是比较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高、连续性好等特点。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不会受到时间与地点等外在条件的影响,教育内容也可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而幼儿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时,记忆也会更加深刻与具体。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结合幼儿已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无法达到的。且在这种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幼儿不需要适应期,就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巩固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言行,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互补 想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让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让幼儿园教育辅助家庭教育。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片面性,所以会影响幼儿的未来发展。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的性质上,呈现出了较强的目的性与系统性。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家长对孩子的不听话常常无计可施,这是由于家长对教育的理念与概念不了解,也就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育。虽然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伴随在整个发展阶段,但是也应当借助幼儿园教育的指导,这样才会真正确保家庭教育具有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的教育目标能够反映出社会的需求。 二、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的策略 要想做好对幼儿的教育,就必须充分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且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让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认识,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实际成长情况,并了解幼儿园教育,从而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学目标。这样还可确保将幼儿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最终让幼儿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总之,想要真正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就需要幼儿园与家长联合起来,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引发的思考 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应进行指导 对家长教育工作的指导,也是实现家园合作的一种形式。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原因就是缺乏一些理论的指导,而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家长培训班,使家长获取关于教育幼儿的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还可以把属于自己园内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以便使家园合作紧密相连,相互贯穿于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还可以把自己园内所创立的一些教育方法,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得到检验,促使幼儿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办园质量,这一过程也使幼儿成为了教育的受益者,使教育真正做到是从幼儿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是为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而服务的。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 【摘 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幼儿园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家园互补 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类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本文主要从幼儿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论述幼儿家庭教育应该从三个发面来实现与幼儿教育的结合互补:第一是幼儿家庭教育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是幼儿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第三是幼儿家庭教育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1)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 (2)幼儿家庭教育。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1.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时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做到科学、合理。 2.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其教育目标,是要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3.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 三、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父母与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用于消除、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对于孩子要求、期望过低,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青少年的紧张和不安。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如何互补 1.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主,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幼儿面对骤然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里,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更加愉快自信。 2.家庭教育如何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生活中总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孩子放手去玩耍。幼儿园教育较提倡幼儿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矛盾就很容易造成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大相径庭,容易使幼儿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天长,幼儿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总之家庭教育并不能代替幼儿园教育,只有家园合作,一致要求,才能达到教育同步促进幼儿最全面的发展。 3.家庭教育如何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针对幼儿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的教育专业性更强,更具计划性。两者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失,只有两者配合互补,幼儿才能实现健康成长。 (1)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幼儿品格的形成举足轻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形成幼儿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渗透教育尽管幼儿园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尽量接近幼儿生活,但毕竟局限于幼儿园之内,能够呈现给幼儿的通常只有图片和视频而已,与幼儿的生活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幼儿园无法把幼儿带入真实的情景之中,而家庭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3)家庭教育要明确孩子的学习特点、特长,因势利导。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最佳学习方式,家长只有予以重视,因势利导,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最亲密的莫过于家长与教师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双方面的努力,家庭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对幼儿园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才能实现幼儿最科学、最长远的发展。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初探幼儿园开展0~3岁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摘 要:0~3岁婴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影响人的终身发展,影响国家民族的综合发展。0~3岁婴幼儿一日生活基本是在家庭中度过,作为具有专业优势的幼儿园如何对0~3岁的婴幼儿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为0~3岁婴幼儿服务,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素养,是一门专业学问,值得好好探究。 关键词:0~3岁;婴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也有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3岁之前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还沉浸在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中,当他们还没明白怎样养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三年,转瞬即逝,对于从事“基础教育之基础”工作的幼儿园来讲,怎样引导家长进行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 一、0~3岁婴幼儿阶段的重要性 0~3岁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探索发现以及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实践都有关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表述: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近代脑科学的研究也证明,婴幼儿在0~3岁期间,大脑发育处于一个极大的高峰期。婴儿刚出生时,他的大脑重量约370克,在此后第一年内,他的大脑重量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大脑重量为其出生时的两倍,占成人大脑重量的50%,而孩子的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3岁之前,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所以说3岁之前是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儿童学习发展关键期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0~3岁是婴幼儿语言、动作、习惯、心理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我国目前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 0~3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是0~3岁婴幼儿的教养方 式却令人担忧。首先,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这样的规定,让3岁前的孩子被挡在了幼儿园门外。同时,现在激烈的竞争也让很多父母生完孩子后,就必须回到工作岗位上,不得已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老人。再者,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信息社会很发达,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家长们很多都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没有规范的机构来长期指导,以至于很多孩子错过了关键的头三年。第四,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专业早教机构逐渐填补了0~3岁婴幼儿教育的空白,但是早教机构的功利性也严重阻碍了0~3岁婴幼儿教育的普及和系统健康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幼儿园作为3~6岁的专业育儿机构,比较了解入园后3岁儿童的发展情况,与社区、妇联等又有着比较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充分担当起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幼儿园开展0~3岁家庭教育指导的措施与途径 1.努力健全0~3岁婴幼儿教育体系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家庭、学校、社区是幼儿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有些地方虽然有合作,但合作效率低下,缺乏成熟的合作模式。0~3岁婴幼儿教育的指导任务主要由家庭来承担,导致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削弱了整个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所以,幼儿园如果能站在促进孩子发展、促进民族进步的角度来思考,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三位一体模式,必将极大促进幼儿的发展。“早教课堂进社区”“家庭教育大课堂”等进入社区的活动课堂可以有效增进家长对0~3岁婴幼儿教育的重视,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正确把握0~3岁婴幼儿的教养策略,树立良好的育儿观 就目前来看,0~3岁婴幼儿的成长环境主要在家庭,家长的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水平,都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所以,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素养是重中之重,当然提高育儿素养不仅仅是学习育儿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家长信念、理念的转变,还在于家长意识的提高,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帮助家长提高育儿素养可以通过定期的父母课堂、育儿沙龙及QQ、微信等方式来传递科学的育儿知识,引导家长明白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家长不断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近两年来,红苹果幼儿园开展的“孩子入园,父母入学”就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进行的:凡是入读红幼的孩子,家长需要参加入园前培训学习,领取父母课堂毕业证,同时家长还需要参加家庭教育素养测试,孩子才可以入园就读。父母教养水平提高了,幸福的是孩子,同时也为未来的家园合作奠定了基础。 3.幼儿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活动室作为社区婴幼亲子早教活动阵地,让0~3岁婴幼儿教育有活动根据地 很多三岁前的孩子都非常渴望进入幼儿园进行游戏活动,出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幼儿园一般都拒之门外。但是,如果在充分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幼儿园定期开放一个活动室作为婴幼儿活动室,既可以起到帮助家长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丰富的亲子活动,如“爬爬比赛”“亲子运动会”“玩具分享会”“图书开放日”等增进亲子感情,引导家长更了解孩子。幼儿园老师的专业优势、幼儿园大型玩具等都可以为0~3岁的孩子提供便利的服务。 《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中明确提出,0~3岁婴幼儿的教育应“关爱儿童,满足需求,以养为主,教养融合,关注发育,顺应发展,因人而异,激发潜能”。0~3岁婴幼儿教育的主战场在家庭,家庭也是最好的早教园地,希望更多的幼儿园能够重视早期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在现阶段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开始将教育的目光转移到幼儿教育上,并且对于当前幼儿教育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索,作为幼儿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教育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界学者的关注。家庭教育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幼儿教育体系下的关键性补充点,现目前已经取得了极为良好的实践效果。幼儿所呈现出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指的是家长直接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家庭本身作为儿童第一个接触的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家庭教育的相关方案。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园 对策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过早的送入幼儿园,将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幼儿园的教育上,进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学前儿童所能够接受的初始性教育工作,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促使儿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出生之后,所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也是家庭为儿童这张白纸添上了第一道色彩,这其中的家庭教育带来的基础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性 幼儿的家庭教育发生于家庭之中,与幼儿园的教育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起点,对于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早期性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成为儿童生命的摇篮。在家长的指引下孩子在第一声啼哭后,由父母引导着进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了人生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具有早起性的特点。 2.广泛性 幼儿园时期的家庭教育,其本质上来说是帮助孩子完全融入到整个家庭生活当中。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当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其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知识,还包括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的文明习惯、伦理规范、生产技能、自然知识、社会知识。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工作存在于每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社会全员都能够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对于当前人类社会来说,一个孩子出现在一个家庭中,那么家庭教育也就涌现出来,这使得家庭教育越来越广泛。 3.权威性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为了使得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作为家长倾注了无数的心血,正是这种亲情,使得孩子对于父母,家庭产生了依赖之情,进而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权威的体系。在年幼的儿童严重,父母是权威的化身,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是有着一定的权力和威力的。子女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母,而且父母也是孩子们在早起摹仿的榜样,所以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其本身愿意得到家长的表扬和管教,这直接促使家长本身的教育工作更好的号召力及感染力。 4.差异性 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及所处的背景不同,不同的家庭都有着自己不用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孩子身上出现的性格上的巨大差异。由于家庭的成员构成不同,所带来的家庭传统、家风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5.感染性 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亲缘及血缘关系,使得孩子对于父母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心领神会。在处理一些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进行学习和模仿,逐渐成其以后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完善幼儿园家庭教育的相关对策 1.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存在早起性及连续性,孩子在家庭中度过其生命中模仿欲最强的两个时期,而这个两个时期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生活在乐观、向上并有着良好的兴趣习惯的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在其个性心理的建立形成中就会倾向于乐观向上;如果是父母每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肆吵闹,耽于大牌娱乐,则会对孩子兴趣与人格的形成有消极的影响。由此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提升家长自身素质 父母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及权威性使得孩子将父母作为其摹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及道德水准,孩子都会加以摹仿,由于幼儿园中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关于价值标准以及道德标准还尚未成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孩子没有足够的判断力来决定什么应该摹仿,什么应该摒弃 孩子无知的在学样,父母作为孩子学习的一面镜子,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宽阔的胸怀,正直的品格,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上的模范。 3.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目前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孩子的缺点及特长,没有根据自身孩子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合理的培养目标,盲目的追随自己的意愿,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应该建立一个对孩子的合理期望,进而制定出合理的、适宜自己孩子特点、、兴趣需求、发展水平的培养目标,促进孩子进一步发展。此外,最为家长应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父母对于子女应该采取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方法。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尊重自己孩子的想法,使得孩子有勇气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及想法。 综上所述,幼儿园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及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成为传统教育体系下所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家长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积极配合幼儿园之间的教育工作,完善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使得儿童能够在更好的家庭环境之下保持茁壮的成长。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摘 要:教育仅凭幼儿园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把家庭与幼儿园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协作的局面,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幼儿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呢?我园多年来注重家园共育,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引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1、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家长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多年来,我园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联系栏、家访、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参与、援助、配合,强化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热情,激发家长援助幼儿园教育的行为。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年新生幼儿入园前,我园首先要对新生幼儿家长召开家长会,主要向家长传达我园的办园理念,新生幼儿入园会遇到的问题,请家长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家长观看历年来园内家园共育的图文资料和展示家园共育的成果,让家长了解作为21世纪的合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之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2、通过举行丰富的家园联谊活动,达到家园教育结合的目的。我园开展的家园联谊活动主要有: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家园知识竞赛、家园主题活动、文艺演出、大班幼儿家长汇报会等。例如:在亲子游戏、音乐游戏、三八节的赞妈妈主题活动、幼儿夏游活动等等,让家长深入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也降低了家长投诉率。 3、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幼儿园可举办讲座,邀请幼教专家讲课,也可由业务园长主持,但在实际中,教师就是家长眼中的“专家”。 为家长召开培训班,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之前一定要通过家访、问卷等形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教师在培训时要言之有物,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通过家访达到有机结合和深层次的“共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不能单纯的靠以上的文体活动来完成,教师要深层次的挖掘家长资源,深入的了解幼儿了解家长,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加大家访的力度,准确的掌握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的多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和商议,要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对待孩子。 二、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明确责任,循序渐进。幼儿教育,虽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的教育,但孩子在园的学习教育主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师不能一味的依赖家长,将本应该教师从事的工作全部推给家长,占用家长的时间,造成家长的负担。家长对家园共育的认知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教师要有耐心,有方法,慢慢取得家长的信任,才能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2、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家长。教师虽承担着孩子的教育任务,但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义务。例如:我在大班第二学期接手了一个班,恰逢“六一”儿童节需要排练大型亲子节目,起初的动员并不顺利,邀请参加演出的家长总是不能出席,要么排练时心不在焉,我耐着性子坚持打电话一个一个叫,对他们的缺勤表示理解,对学动作慢的家长反复示范,最后当我们两个班的100名幼儿50名家长参加的大型歌舞完美的呈现给观众的时候,这个班的家长对我这个新老师肃然起敬,以后的家长工作就很顺利了,到毕业时,全班家长捧来鲜花表示感谢,我也非常感动。这件事更加让我坚信,要想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首先要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3、举办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家长乐于参加。开展亲子活动,既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家长的兴趣,如果邀请家长来园就说说儿歌,“拍拍小手”,肯定是无法调动家长的参与热情的。教师一定要组织开展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技巧性的,参与性强的亲子游戏,而且最好需要有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每次邀请家长来参与的游戏应有所变化,每次每年家长来园都让家长扮演“老狐狸”,唱着同一首歌,也是无法吸引家长再次参与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长。”因此,幼儿教育仅凭幼儿园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把家庭、幼儿园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协作的局面。从而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摘 要:现如今,每个学前儿童都已经接受学前教育了,而家庭教育这一因素尚未很好地解决。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的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儿童;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视,然而,在众多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的儿童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儿童,他们是特殊群体。特殊幼儿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地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困难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而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纵观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讲述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教育幼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应该做的,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实现家园共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沟通经验一谈 【摘 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沟通的重要性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必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用于幼儿,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一是取决于家庭环境,这其中又包括物质环境和家长的文化修养(即精神环境)。二是幼儿园教育,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与家庭配合教育达到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教育 一、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沟通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这两方面教育必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用于幼儿,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这也是我园自开园多年以来,在认真、细致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园活动而得出的结论。家园双方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对于促进幼儿良好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时代,是大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时代。那么我们的家庭表现得是否和谐呢?常听到个别幼儿在幼儿园里,在孩子中间所传出的难以置信的话语和看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归结于家庭的影响。毫无疑义,对这些幼儿的影响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身心上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父母的一言一行和家庭的生活实践,对幼儿直接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记得有一年的春节 晚会上,演了一个小品“上梁与下梁”,其中那位只知赌博、喝酒的父亲,把家搞得一团糟,孩子的一日三餐无人料理,生活杂乱无章。在这样的家庭中,不要说受教育就连起码的生活规律都保证不了。当然,象以上所说实属少数,但不少的家庭相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对孩子影响的不利因素。因此想有好的家庭教育,就必须有好的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可为孩子后天的身心发展所提供条件。比如优越的学习条件,舒适的学习环境,表现为温馨、整洁,孩子感到很喜欢。无形中就会对孩子形成爱清洁,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精神环境包括父母的情操,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影响就会使孩子自觉和不自觉地就反映了父母的行为。记得以前我的班上有一名幼儿,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他平时不引人注意的举动让我记在了心上。帮助小朋友系纽扣,提醒身边的小朋友怎样吃饭才不撒饭,每当幼儿吃点心时,他总是让老师先给别的小朋友发,自己拿到最后。见地板上有纸屑总是悄悄地捡起。我经过与家长沟通以后,原来得知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家庭的良好的熏陶息息相关。一次家访,有幸来到了他的家里。家庭摆设看上去并不怎么富裕,但是那布置得井井有条的陈设,整洁而温馨。他的小卧室里 一张铺得整整齐齐的小床和一个摆着各种书籍的书柜,书柜上面依次排开并列放着他的小玩具。他告诉我,“我妈妈教我自己能做到的事,就要一定把它做好,长大了才能向妈妈一样干大事情。”后来得知,妈妈用她那严于律己、宽宏大度,不断求索(25岁考上研究生)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她的孩子。 先哲有言: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为让孩子 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古人就懂得“孟母三迁”的道理。历史发展至今,当不必再机械效仿古人三迁,然而,在家庭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确是极为必要的。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娱乐,但切不可忘记身边的孩子已长大,做家长的在行为语言中要自尊自重,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好为幼儿在幼儿园接受良好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自由发挥自由想象的小天地。当幼儿向老师提出一些天真的问题或幼稚的想法时,老师可以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他们,直到他们似乎悟出了什么。而如果幼儿在家里向家长提出时,据幼儿反映推测出部分家长往往以幼儿年龄小为由而掩盖过去。或干脆不于理睬。更是有些家长因为耽误了他做事而大发雷霆。幼儿于是很不理解地噘着小嘴移开了。那么这个问题便在幼儿的心灵上留下了遗憾和困惑。小脑袋想了,去幼儿园问老师会不会也是同样的结果呢?因此我们从这一小小的事例可以看出,家教与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的重要作用。 幼儿,尤其是大班年龄的幼儿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期,求知欲望特别强烈,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好奇,且接受能力强。因此家长在回答幼儿问题时,一定要认真、慎重,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实施同步教育,保证教育的一致性,这也是对家长 工作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决不意味着家庭完全采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简单地模仿、重复幼儿园的教育。比如教师要求孩子回家复述幼儿园听过的故事,并让家长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家教的自身特点就是家长与孩子是血缘关系,有着亲子之情,家教渗透在家庭的方方面面。家教的重点是教孩子做人,是对孩子进行良好个性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不能把家教作为幼儿教育的延伸。幼儿园应根据每个幼儿的情况和发展需要与家庭配合教育达到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幼儿园的工作目的是在于实现家园配合一致地教育好幼儿。需要知道的是,只有当家长对幼儿教师产生信任感时,才会积极地与幼儿园合作。在这一方面,教师必须真挚、热忱地对待每一位家长,做到一视同仁。常见家长在接送孩子入园或离园时,个别老师总爱与个别熟悉的家长聊起天,而置其他家长于不顾,由此使其他家长产生疑虑。因为家长往往通过教师对待家长的亲疏程度来推测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与不同态度。并且有不少家长都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一些自己孩子的有关情况,所以做为每一位幼儿教师必须尊重家长,平等、耐心、真诚地去对待每一位家长,才可取得家长的信任。 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沟通的一致性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同是一种希望,同有一个目的,家教与幼儿园教育不能分割。所以,教师首先要使父母认识到幼儿园既是儿童的乐园,也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庭”,以唤起父母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使父母体会到他们是教师的合作伙伴,为他们提供多种时机,使他们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以优化幼儿成长的心理环境。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合二为一,协调一致,才能对幼儿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合力。 我们充分利用一切条件,注重家园互动,家园共同合作,最终使幼儿能够得到身心全面和协的发展。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全面开放,信息传播多元化的社会,各类新闻、公众媒体、文化信息等方方面面范围广、内容多、传播快,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地接受着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这对于正处于一生中敏感时期的幼儿来说,没有正确的幼儿道德教育做引导,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将方向暗然渺茫,甚至会误入歧途。所谓“三岁看透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强调的就是幼儿教育是学做人的奠基期,不言而喻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有何等的重要地位。 幼儿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呢?我园多年来注重家园共育,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1 引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1.1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家长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多年来,我园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联系栏、家访、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援助、配合,强化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热情,激发家长援助幼儿园教育的行为。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年新生幼儿入园前,我园首先要对新生幼儿家长召开家长会,主要向家长传达我园的办园理念,新生幼儿入园会遇到的问题,请家长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家长观看历年来园内家园共育的图文资料和展示家园共育的成果,让家长了解作为21世纪的合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之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1.2 通过举行丰富的家园联谊活动,达到家园教育结合的目的。我园开展的家园联谊活动主要有: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家园知识竞赛、家园主题活动、文艺演出、大班幼儿家长汇报会等。例如:在亲子游戏、音乐游戏、三八节的赞妈妈主题活动、幼儿夏游活动等等,让家长深入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家庭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也降低了家长投诉率。 1.3 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幼儿园可举办讲座,邀请幼教专家讲课,也可由业务园长主持,但在实际中,教师就是家长眼中的“专家”。为家长召开培训班,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之前一定要通过家访、问卷等形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教师在培训时要言之有物,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4 通过家访达到有机结合和深层次的“共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不能单纯的靠以上的文体活动来完成,教师要深层次的挖掘家长资源,深入的了解幼儿了解家长,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加大家访的力度,准确的掌握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的多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和商议,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对待孩子。 2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教师要明确责任,循序渐进。幼儿教育,虽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的教育,但孩子在园的学习教育主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家长,将本应该教师从事的工作全部推给家长,占用家长的时间,造成家长的负担。家长对家园共育的认知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教师要有耐心,慢慢取得家长的信任,才能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2.2 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家长。教师虽承担着孩子的教育任务,但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义务。例如:我在大班第二学期接手了一个班,恰逢“六一”儿童节需要排练大型亲子节目,起初的动员并不顺利,邀请参加演出的家长总是不能出席,要么排练时心不在焉,我耐着性子坚持打电话一个一个叫,对他们的缺勤表示理解,对学动作慢的家长反复示范,最后当我们两个班的100名幼儿50名家长参加的大型歌舞完美地呈现给观众的时候,这个班的家长对我这个新老师肃然起敬,以后的家长工作就很顺利了。 2.3 举办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家长乐于参加。开展亲子活动,既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家长的兴趣,如果邀请家长来园就说说儿歌,“拍拍小手”,肯定是无法调动家长的参与热情的。教师一定要组织开展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技巧性的,参与性强的亲子游戏,而且最好需要有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每次邀请家长来参与的游戏应有所变化,每次每年家长来园都让家长扮演“老狐狸”,唱着同一首歌,也是无法吸引家长再次参与的。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培养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为了给毕业后学前教师工作经历奠定基础,必须拥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这一技能包括了学前教育使用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及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方法就是让他们多参加音乐教学模拟活动、音乐必修课、音乐选修课以及音乐实践活动等。提高演奏和演唱能力为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要将学前所需的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作为重中之重,才能为成为更好的学前教师奠定优秀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音乐教育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必须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拥有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仅仅能够提升学前教师的个人魅力,还能够保证学前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但是这几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了学生音乐素养、生源质量、高校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技能并不强。所以,要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状况进行细致分析,将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作为音乐教育技能的核心培养目标,探索相关的途径,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其与学前教师这一职业的未来发展相适应。要以现阶段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点,将音乐学科的特点及其教育特点相结合进行考虑,然后全面性地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将这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够保证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 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有四方面的意义:(1)引导学前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和演奏,认识音符等简单的音乐技能和知识。(2)培养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知。(3)让幼儿能够使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体会快乐。(4)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培养出艺术活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感受美、表现美,让他们的审美经验变得丰富,能够体验创造和自由表达的快乐。”这是在《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的内容。这种教育观念改变了以前以音乐技艺为重的学前音乐教育模式,现阶段的学前音乐教育则是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以及身心的全方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学前音乐教育就能够让幼儿通过音乐活动进行表达、交流、创造,进一步挖掘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具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学前教师能够以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为引导,进行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的挖掘,这样才能够让音乐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让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提高音乐素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1.非专业性 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因为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明显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套用了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形成的,将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看得过于重要。学前音乐教育实际与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之间严重脱节,学生们因此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前音乐教育内容的了解。众所周知,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分析、编排作品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作品特点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顺利组织学前音乐教育活动,正因如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是需要重视的,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行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他们往往不需要掌握过多的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演奏技巧、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这样看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 2.综合性 综合性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对于音乐的学习中选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通”,但是不要求“精”,保证音乐教育的精益求精。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知识架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因此要在音乐学习的“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适当的综合性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优秀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为主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学前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培养目标。其中良好的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技能和知识。主要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表达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创编能力、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这些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是最重要的。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技能是要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够形成的。二是要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要具有能够良好的掌握演唱、弹唱、演奏、音乐基础理论(其中包括调、调性、节拍、和声、曲式、调式、节奏、旋律、织体)等技能和知识,能够将这些内容转变为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实践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等。这样看来,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则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演唱和弹奏基础技能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学前使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训练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以钢琴或者声乐的某一种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进行综合训练,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学习能力。正因如此,要注重音乐与不同的表现方式之间的结合。学生们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这样运用音乐教育,就能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音乐要素,为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四、总结 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课要从基础开始学习,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管是在钢琴、声乐、舞蹈,还是视唱、乐理等方面都应帮助学生们改变以往的思路和理念,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幼儿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总而言之,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紧张感,要注重包容开放的教学氛围营造,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各个器官在这样的方式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创作音乐,便于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体验。学生们在即兴创作的时候会采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够将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加以开展,利于个性化成果的产出。在思想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加以肯定,是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的首要事项,奥尔夫教学法提出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综合性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相关课程的全面渗透、面向未来职业是高校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教学理念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得到彻底贯彻,教学指导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们能够即兴创作,对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加以关注。 作者:张海波 邵东伟 姜东华 颜英 单位:佳木斯大学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和声学在本科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和声学的学习,对于各种音乐活动(指挥、演唱、演奏、作曲等)的基本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然而,在我国本科音乐教育中,和声学的教学主要倾向于理论层面,实践应用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很难将和声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于实践中,这严重影响着本科音乐教育后续教育及课程推进。文章针对本科音乐教育和声学教育现状,探讨了和声学在本科音乐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本科音乐教育;和声学;改进措施 作为本科音乐教育比较重要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和声学以研究和声理论与和声语言运用为基础,逻辑结构严密,理论性较强,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和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本科音乐教育中,不仅教师觉得和声课难教,学生也觉得和声学难学,和声课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和声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和声学概念及其学习意义 (一)和声学概念 和声学是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科音乐教育中所学习的和声学,主要是研究和声的产生、构成原则,和弦的连接与相互关系,和声风格的形成、发展与演变,以及应用与写作方法的理论等内容。和声学在古典时期比较讲究循规蹈矩,注重声部之间的进行以及调式内各个和弦的连接。19世纪至20世纪,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复合功能的和弦以及多调性和弦开始出现,调性向远关系调进行离调。在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开始大胆运用变音手法,现代和声逐步形成。在和声学的范畴内,和声的内容有许多种,如民族和声、现代和声、功能和声等。在调性音乐中,和声不仅具有功能性的意义,同时还具有色彩性的意义。和声的功能与调性密切相关,和声如果离开了调性或取消了调性,其功能意义就会消失。在和声表现作用中,和声的色彩是主要因素,不管是在调性音乐或非调性音乐中,和声的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和声学的意义 本科音乐教育中的和声学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和弦结构,以及和弦之间关系,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将所学的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和声学属于必修课程,无论是专科学生,还是本科学生,都要学习这门理论知识,这充分证明了和声学在高等教育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和声学教学改革,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无论是进入音乐教育领域,还是进入艺术团体等专业机构,这一学科理论知识,对于专业素质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在和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广开思路,通过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就业以后无论是从事何种岗位,都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 二、和声学在本科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跟不上时展潮流 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制,教师的主要用具就是钢琴与黑板。各高校和声教学教程,也主要使用苏联音乐理论家斯伯索宾的《和声学教程》。和声学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训练内容以课后习题为主,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和弦如何连接、各声部如何进行等,课后习题也是以和声先后的连接为主,声部进行的错误是主要反馈内容,有时,教师也会对和声进行效果加以纠正。当然,这些也是和声学必学的内容,但是这种枯燥的讲解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声学教学中的不合理性,是影响学生应用的主要因素。在课后习题中,对学生进行训练,主要是一个音配一个和弦的连接。因此,如果是完整的音乐作品配和声,许多学生就不知道怎样运用,教学理论很难与实践相结合。和声运用的单一性,也是传统的和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古典时期的和声比较讲究循规蹈矩,随着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为了追求新鲜的音响效果,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中频繁的转调、大量的离调已经比较普遍。印象乐派、爵士音乐的和声更是以音响效果为主,与传统和声进行不同。而当前的本科音乐教育中和声学教学却没有跟上时展潮流,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教学模式比较空洞,教学手段缺乏创造性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对于实践教学认识不足,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和声例题,很少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弹奏相结合。这不仅影响学生键盘弹奏能力的提高,也影响学生多声部音乐接受能力与音乐表达能力的提升。此外,就算是课后学生练习,一些教师也是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在学习和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后的练习,将自己学习状况反馈给教师,教师为学生辅导,主要停留在纸面上,以简单的理论讲解为主。笔者认为,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后的练习中,教师都需要让学生听一听和声习题的音响效果。只有亲耳倾听,才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音响效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深入斟酌,忽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就带领学生分析和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和声学教学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和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此外,传统和声的进行规矩比较多,如不可出现声部超越、平行五八度等,这些都属于创作中的不良进行。但是,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为了追求创作中的新鲜感,如今的作曲家为了增添新鲜的音响效果,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规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打破陈规,要让学生懂得,只要是音响效果好就可以在创作中应用。 三、和声学在本科音乐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实际的音响教学 在和声学教学中,要想保证和声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就是为旋律配和声,这也是和声教学的第一步,是多声部写作的基础。只有学好和声学基本原理,做到功底扎实,才能够在实践中顺利地加以运用。和声学的教学很广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也比较多,除了为旋律配和声之外,和声分析、和弦听辨、即兴编配相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和声学也都比较重要。在和声学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教学规划,正确把握重点、难点。和声不仅是一种理论技法,同时也是一种音乐语言,和声越丰富,音乐语言就会越丰富多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实际的音响教学,尤其是在分析解决和声问题的时候,更需要用实际的音响教学来完成,通过视听结合,分析实际作品,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流行的优秀音乐作品来进行分析,由于学生熟悉该曲目,在作品分析时有利于加强感性认识。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不断运用实际弹奏进行示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和弦的变化有一个清楚的感觉,达到巩固提高所学内容的目的。 (二)转变教学理念,开展创新即兴教学 和声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名优秀的和声学教师要懂得,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学生对于和声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师要尽其所能证明和声教学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和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只关注书本理论知识,生搬硬套教材内容,要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际音响提高学生对于和声学的思想认识。无论是讲解与分析课堂和声教学例题,还是指导学生课后练习,都应通过实际弹奏来评价。要通过实际弹奏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进而促进其键盘弹奏能力的提升。在和声学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开展创新即兴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和声知识,在没有事先设计伴奏的前提下,即兴为某一指定的旋律弹奏,将古典和声加入到即兴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利用高科技进行和声学教学 实践证明,在本科音乐教育和声学教学中,口头的讲解方式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课堂内教学,可以采用教师讲解、相互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讨论,把和声学习的一些新想法提出来,以学生为主体,介绍经验,分析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和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相互讨论,互相修改作业。笔者认为,和声写作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之间互相检查作业,有利于快速了解问题出现的症结,以增强做题的准确性。在和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认为,利用高科技进行和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和声效果。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生动形象的音响,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可以使学生用心去感受和声世界,有效提高学生对和声的认知能力。同时,利用多媒体,学生还可以感受到不同风格的和声,轻松地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内容,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在本科音乐教育中,和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完传统和声以后,应让学生明白和声学是具备发展性的,要注重和声学习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际的音响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作者:潘长瑜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在本科教学的应用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在艺术类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应用,不仅启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还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既可以扩大高校艺术人才就业方向,又可以培养综合性艺术教育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本科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学”,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口号,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同一时期,音乐界的实践教学代表人物,德国的卡尔•奥尔夫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教学法,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法注重从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感官和肢体语言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音乐,让身体随着音乐动起来,培养和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对音乐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教学与经验总结,这种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喜爱而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别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学习的是此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并不密切,而培养的人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者,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联系实践教学,则属于空谈。所以,用成熟的音乐教育实践课来促进音乐教育本科综合人才培养进程。将音乐教育实践课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提高学生适应就业能力,为就业单位提供能够直接上岗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综合类艺术院校正在解决的问题之一。 1存在的问题 1.1社会培训机构方面 目前,艺术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就业方向,一部分走向社会培训机构。但是各培训机中教师的职业素质、学历参差不齐,硬件设施强,软件实力不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现实就业存在一定的差异。真正能够到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参加培训的学员多为喜欢此教学法并已经就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年龄较大,属于理论派;而真正能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肢体语言、节奏模仿等手段展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我们省内的大环境下,缺少对奥尔夫实践课堂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急需科学规范的大规模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此项教学法。 1.2师资方面 艺术类高等院校应从本科教学阶段聘请学科专家正规地培训奥尔夫教学法,科学规范地进行实践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相信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的阶梯式教学模式会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的奥尔夫教学师资,这不仅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也提升了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 1.3学生观念方面 实践课堂发展缓慢的一方面原因是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只重视自身专业的基础练习,没有意识到就业的需要。社会上的各类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钢琴教师、声乐教师等。所以,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定好自己的就业方向,根据自身专业逐渐向就业方向靠拢,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走进课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 2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为例的音乐教育实践课堂 目前,吉林省内各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几乎都是从理论上学习各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而实践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近几年的教学法实践课堂中,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走出了书本式教学,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体现出参与教学、独立教学的能力,让每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教学法知识的同时参与教学环节,将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上。实践期间,我们与省孤儿学校、明德小学长期合作,实行阶梯式教学,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纳入长期教学实践计划,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优秀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以此来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中小学音乐教员。为了更好地参与实践课堂,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对青年教师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培训;邀请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对大三、大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课教学;组织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汇报;向就业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我们还实施了“教师走出去,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计划,即青年教师到奥尔夫教育学会进行滚动式实践学习;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参与课堂,增强合作能力、表现力和控制课堂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看课互评”讨论会,让授课者互相找出不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近两年,我们阶梯式派出教学团队去参与课堂教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所谓阶梯式授课,即对大三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小学音乐教育课堂分组、滚动式集体备课训练。按小学六年制分成六个备课小组,每一组准备相应年级的音乐课程。每个组的组员分别负责教授本年级的部分音乐课程,每周以小组互评的形式进行实践课堂教学点评,互相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个月小组之间进行轮岗制年级互换,将已经成熟的备课信息、PPT等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去粗取精。经过一学期提取精华式的现场教学准备,我们的学生可以随时讲授各个年级的音乐课堂,如在省孤儿学校的实践环节和在明德小学的大队活动中,都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热情地带领小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环节,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就是对我们教学的最好认可。在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可爱的动物》中,在设计教案时,我们首先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模仿小鸡的声音和动作,一组模仿小鸭的声音和动作。在分别模仿了声音和动作之后,让学生跟着2/4拍的节奏“tata/ta0/titititi/ta-/”来进行交替节奏练习。模仿小鸭的同学说“ta”的节奏,模仿小鸡的同学说“titi”的节奏,同时伴随身体模仿动作。其次,开始学习旋律的时候,将适合这节课的奥尔夫乐器发给学生,乐器有铃鼓、沙球等小型乐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让模仿小鸡的学生唱旋律,模仿小鸭的学生打节奏。学习第二段的时候反之。经过这样的排练,让一年级学生加深了对小鸡、小鸭声音的认识,同时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及它们的节奏知识,将声音和动作运用到音乐课堂,能够增强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提高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出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实践课堂上,分好小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进度。 3结语 任何优秀的教学法都是在长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上去粗取精,才能真正地被更多人认可,从而发扬光大。师范类艺术院校作为培育和输出教师队伍的基地,不但要多支持专业教师走出去学习,多与人交流,还应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实践学分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就业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教师经过每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不断地丰富每届学生的教案和PPT内容,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切入点,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把理论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是直接输出已经具有教学经验的、可直接上岗的专业教师,而当今学龄前或艺术社会培训机构中,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专职教学法教师少之又少,多数为兼职,少数没有学历。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经过四届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奥尔夫教学法只是我们音乐教育实践课的课程计划之一,我们想通过此方法,用理念来引领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来更好地体现理念的科学性,让更多专业的教育者参与到社会实践;通过高校不断地输出具有实践经验的、适合儿童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从而规范社会机构培训市场并普及艺术教育。 作者:涂蓓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本科音乐教育发展思考 面对高考以及现在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很多家长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选择了艺术教育。这使本科音乐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很多本科院校的热门专业。随着近几年艺考人数的增多以及各院校音乐学院的不断扩大,一些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为了本科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发展状况,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下面具体谈论一些本科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新型人才 我国的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借鉴的是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及他们音乐学院制的教学体制。这虽然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方面的技能水平,但同时也忽略了师范教育的本质。在21世纪初,我国各地开始普及和完善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体制,这就导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内容方面也不再是唱歌、乐器演奏;现在大多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增加了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创造和音乐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在理念方面,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就对师范类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本科类师范院校也要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针对以上的要求,就需要我们通过对现在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人才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带领学生了解现在的社会需要,理解实施新方案的意图。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地排除过分强调“专业性”的倾向,让学生大步向“师范性”靠拢。 2.加强学校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校输出人才的水平。因此,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现在本科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给在校的学生提供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加强内涵建设,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在不断培养本校教师的同时,还要不断给自身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从而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明白自身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际举措,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使师资队伍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为实施课改奠定坚固的基础。 3.重视艺术实践,培养优秀人才 现在新的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实际能力放在首位。音乐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表现力是一个音乐教师的基础的素质之一。音乐学专业也就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表演的机会少,缺乏艺术实践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参加一些表现自我的活动,例如,为声乐学生进行钢琴伴奏,或者学校周期性地举办钢琴、声乐的汇报演出等。学校也应该举办一些钢琴演奏、声乐比赛、钢琴伴奏以及音乐创作等比赛,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和表现自我的机会。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和附属的中小学以及周边的中小学协商开设学生艺术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尽快了解工作需求。在平时课余时间,鼓励或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或者孤儿院进行慰问演出,既帮助学生深入到社会,同时还能通过实践来提高自我水平。这样,由于学生锻炼的机会多了,以往表演时易产生紧张心理的问题也就能得到克服。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实验场”,是培养合格音乐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总结 本科音乐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从事本科音乐教育的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提高自己,不断地发现教育工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给本科的音乐教育带来本质的提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师资力量。 作者:韩绮丽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三一实践模式”: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创新 摘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三一实践模式”,即实践课程的“三个模块”与“一个整体”:将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艺术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和综合技能课程三大模块,着重加强每一课程模块在实践内容、实践环节、实践指导上的系统化、一体化,使之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模式对培养音乐教育专业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领域内,由于受美国音乐教学哲学家艾里奥特为代表的音乐实践哲学观念的影响,普通音乐教育对于实践教学特别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也更为重视实践[1](P1-3)。可以说,重视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特点。强化音乐艺术与教师教育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本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关于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实习这个比较狭窄的视域内,一些新的实践方式虽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经验,但总体上缺乏整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尚未在以挖掘学生创新力、激发学生创新力为目的导向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方面实现突破[2](序)。因此,为了培养具备更强实践能力的音乐师资和复合型人才,根据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音乐教育的实践背景,我们将实践领域进行了有效拓展,提出了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三一实践模式”。 一、“三一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本科音乐教学实践课程在理论建设上非常薄弱,音乐教学的实践课程建设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误区,即课程探索的个人性、教育实践的零散性以及实践效果的间断性。 1.实践课程探索的个人原子性。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由于其演奏实践的需要,容易体现个人主义,在实践课程探索上也易出现个人原子性的特点。有些高校在音乐本科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时也常因人设课,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实践课程格局。这种个人原子性,不利于系统性、协同性的实践课程探索;这种理性认识上的缺失,也值得我们反思。 2.音乐教育实践的零散性。有些高校对音乐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没有进行系统规划,再加上在实践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因而在实践活动上往往与不连续、临时的事务性的表演活动相结合,致使音乐教育实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呈现零散性。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对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缺乏系统而深刻的理论研究,更是由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起着指导作用。这对于音乐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理论建设显然也很为不利。 3.音乐实践教育的时序间断性。音乐实践教育中的原子化、零散性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致使音乐实践呈现时序间断性,进而导致音乐本科学生在音乐实践课程学习上存在着“和尚撞钟”心理,严重影响了音乐实践教学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以系统论的思想作为支柱,从音乐实践课程的理论根基上探索加强课程理论建设的途径。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明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还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3]。 因此,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在音乐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中采用“三一实践模式”,使实践课程模块化并经过融合而形成一体化的实践体系,既能满足当前本科音乐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也能保证音乐教育实践的效果。 二、“三一实践模式”的构架及其实质 所谓“三一实践模式”,是指对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与操作的一体化。“三”是模块化,指将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艺术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和综合技能课程三大模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是一体化,即推进上述三类课程在实践内容、实践环节、实践指导上的一体化。该模式实现了音乐教育专业在艺术实践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有助于全方位、全过程地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1.艺术实践课程 一个完善的课程结构,可以视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样,具体的课程门类也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艺术实践课程偏重实践,但从课程内容上来说,仍然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作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实践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乐、器乐、钢琴、舞蹈、作曲及合唱六类。为增强课程的理论水平,每门课程都以整合理念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大课程观为指导,全面改进专业理论与技法课程的教学,将技能、欣赏、史学、教学法、表演心理等多学科的内容整合为体系化的课程内容。如声乐教学涵盖声乐演唱技法、声乐演唱心理、声乐作品分析、声乐作品欣赏、声乐教学法、声乐史等声乐学科体系中多门学科的内容。 艺术实践课程的实践内容则是用“采、编、训、演、录”五个环节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块,突出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采”即“采风”,是组织学生在民间或少数民族区域搜集和挖掘民间、民族音乐,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即“编创”,是要求学生将采风所得的资料整理、改编或创编成艺术作品。“训”和“演”即“排练表演”,是组织学生对编制的作品进行学习、排练与演出,特别是去民间或少数民族地区表演。“录”即“录制”,是利用现有的先进录音、录像条件对表演作品进行录音或录像,制成音像成品。艺术实践课程可以通过这五个环节提高学生挖掘、整理、编创、表演等方面的创新知识和技能,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教育实习课程 教育实习作为对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途径。教育实习要求参与实习的学生除了拥有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外,还要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理论和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以及一定的见习、试讲经验。教育实习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案例分析等。 教育实习课程的实践环节以往主要是“试讲―上课”步骤,“三一实践模式”则着眼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研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见习―试讲―上课―校本音乐课程建设―音乐教育总结与研究”的音乐教育实践过程。在“三一实践模式”的指导下,教育实习课程呈现以下鲜明特征:第一,加大了教育理论与音乐教育理论课程的比重,加强了教育教学理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案例分析的理论学习。第二,延长了见习周期,扩展了见习内容。将见习时间提前至从入学后第2学期开始,每学期举行1~2周的见习活动,让学生分别到各类学校进行教学观摩。通过见习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帮助,学生能理性分析见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现象,并梳理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理论水平将得到快速提高。第三,将试讲融于课程当中,依托音乐教育理论进行试验性模拟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根据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教案的编写、课堂的组织,通过分析试讲来熟悉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同时从中小学引进2~4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帮助学生熟悉中小学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为学生走入学校实习做好准备。第四,从各类学校中经过挑选而建立起来的实习基地比较稳固,能保障实习学生较稳定地承担学校的音乐与艺术课程的教学、课外活动组织及班主任工作(艺术团的艺术教学活动),使实习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真正锻炼。第五,由指导教师组织实习学生结合当地特色音乐或艺术形式以及地方语言、文化特色等进行内容重组,能让学生进行有校际特点的音乐课程开发。第六,重视教育课程的理论总结环节,要求实习学生撰写相关研究论文,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4]。 3.综合技能课程 “三一实践模式”下的综合技能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技能、音乐技术与制作技能、乐器制作技能。这既涵盖了传统教师基本技能中的“三笔一画”,也包括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使用、MIDI制作以及音乐剪辑软件、打谱软件、录音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等。此外,传统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往往注重乐音的演奏与演唱、乐感的形成、乐的欣赏等“乐”的教学,而忽视了“器乐”中“器”的制作。同时,在中小学开展器乐教学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作为教育经费有限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制作简单的乐器既能解决经费不足导致的乐器问题,也能为学生参与器乐演奏打开便捷之门。 在综合技能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举办课件制作等常见问题的系列讲座,汲取老教师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开设简单乐器制作方法的相关讲座,如打击乐的多种做法、仿制管乐等等;还可以举办自制乐器大赛,要求学生提供自制乐器的方法、经费细目及演奏视频,课题组为比赛提供一定金额的奖励,从而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不断创新。总之,在综合技能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可利用一切资源创造音乐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在音乐实践过程中获得全面的锻炼与提高。 “三一实践模式”中的“一”,其实质是把上述三个模块系统化、一体化。具体而言,在上述三类实践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不同划分为小组或小课堂的方式,在“采风、编创、排练、表演、录制”一系列环节中选择一项固定的实践操作内容,保证实践内容一体化;以课内、校外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融“教、学、做”于一体,把理论教学、现场参观、模拟实训、见习、实习等结合起来,穿插进行,保证实践方式一体化[5];以专职教师带队、专业教师跟组指导的双导师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协作、团队协作、小组协作的教育实践关系,以保证教师指导一体化;以多样化考察方式与多元化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做出定性与定量评价,保证考察评价的一体化[6]。 三、“三一实践模式”的意义 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三一实践模式”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对于促进该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来看,“三一实践模式”的内容模块化和操作一体化思路,为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在音乐教育理论的系统化方面也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当前的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已经或多或少地在艺术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课程、综合技能课程方面有所布局和体现,但从整体上来看,我们仍然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音乐理论研究中以明确的趋势性目的为引领,建构、融合、平衡、开放、反馈都应是不可或缺的。“三一实践模式”对现有的音乐教育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和重新建构,按照等级性、有序性、关联性的原则设计课程,充实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进而构建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开展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探索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力的方法与模式,从而有助于推动学科创新和升级。 其次,从实践层面上来看,“三一实践模式”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能够为国家修改和制订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指导方案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举措,甚至对其他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三一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既是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又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的内在需要。探索高等教育音乐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其本身就是推进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面。创新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之一,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应贯穿于专业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摘 要: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面临自身应用型、实践型的转型发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转型发展中,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等是可行的实践教学策略。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要: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钢琴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缺乏学习兴趣、师资队伍薄弱、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术交流较少、领导重视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首先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即构建应用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是建设适应新建本科院校需要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师资队伍,最后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提升办学软实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音乐教育 钢琴教学 近年来,我国新增一批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通过专升本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的途径完成。因此,存在着成立时间短、基础差、底子薄、科研能力低、师资队伍弱、办学定位模糊等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会影响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水平整体偏低,据统计,80%以上的学生进校前从未学习过钢琴,而学习过钢琴的学生中,大部分也只是从高一、高二开始学习,且为了达到高考要求,程度拔高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面对我国就业现实,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在钢琴相关领域的就业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等级不高、自身学习钢琴时间较短,加之钢琴学习不如声乐、葫芦丝那样能够短时间内取得成绩,因此,许多学生对钢琴学习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三)师资队伍匮乏,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刚升本学校,面对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原来的师资队伍无论从学历结构上,还是从人数上均已无法满足教学发展需求。此外,升本5年内的学校,90%的钢琴教师为本省甚至是本校毕业生,学缘结构比较单一,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且科班出身较少,甚至部分钢琴教师是之前演奏手风琴、电子琴的人员在学校升本后为缓解教学压力转为钢琴教师的。 (四)课程设置欠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分设置不合理。由于专业课程学分设置过低,为修满学分,学生必须选修其他与专业没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其次,任意选修课专业开设不均衡。其中钢琴相关的选修课程过少,而声乐、舞蹈方向的选修课程占据大量比重,这样对于钢琴主修学生来说可涉猎的知识范围相对狭小,对其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后,“大锅饭”式的专业课设置。钢琴课在一年级、二年级为专业必修课(4个学分),且是以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三年级、四年级为限定选修课(4个学分),以“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这样“大锅饭”形式的教学模式,使一些优秀的钢琴学生在一、二年级仍然接受小组课教育,严重影响其专业技能的提高进度。 (五)交流活动较少,高质量钢琴音乐会(演出)缺乏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资金相对短缺,无法举办高质量的钢琴音乐会,无法给教师、学生创造更多视听平台。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钢琴音乐会均由系(院)内部个别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钢琴教师担任演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汲取到的知识比较单一,另一方面,钢琴教师自身演奏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 (六)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综合性院校,学校工作重心为建设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常常处于被忽视状态,所以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大。 二、解决办法 (一)培养应用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创建应用型大学是切合新建本科院校实际的一个正确方向,在学校前进的大方向指引下,音乐教育专业也应沿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前行,而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也成为必要任务。 首先,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意识形态上要深刻认识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不如老牌本科院校的实力雄厚,如果从钢琴演奏专门人才方面着手培养,容易产生高不上去、低不下来的状况,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到我们培养什么类型的音乐人才,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而不能一味地以专业水平要求学生,一方面学生自己越来越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 其次,在教材选择上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采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根据调研发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些学校对教师的钢琴水平要求并非是演奏很艰深的音乐作品,而是集中于钢琴伴奏的需要。因此,在教材选择上,技巧练习与声乐正谱伴奏①练习应相互搭配,做到技巧练习是钢琴伴奏的补充,钢琴伴奏是技巧练习的最终目的。 最后,建立创新型钢琴课堂。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城镇、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钢琴教学应打破陈规的“回课-教师指正-练习-新课预习”的模式,而是应创建一种应用型的新型钢琴课堂。据调查发现,80%以上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上课,因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各类专业知识是零散的,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组织,而中小学音乐课要求的音乐知识是综合的,是将钢琴、视唱练耳、乐理、声乐、音乐欣赏贯穿起来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知识整合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方面,钢琴必修课不应采用全盘统一的授课模式(即无论学生程度高低,均进行小组课或集体课形式),应在学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分级考试,达到较高级别的学生可从进校起就上“一对一”的钢琴课,中等级别的学生上“一对二”的小组课,中等以下级别的学生上四至六人的集体课。但是,入学专业分级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与每学期的专业考试成绩相关的,倘若中等级别学生经过一学期努力达到较高级别的水平,就可以在下一学期上“一对一”的钢琴课,反之,如果高级别的学生在一学期内没有刻苦练琴,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退步,便在下一学期转为“一对二”的小组课或集体课。这样在不断分级考试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为追求“一对一”的钢琴课而努力练琴。 (三)师资队伍建设 如前文所述,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通过专升本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原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无法满足升本后的教学需求,因此,建设符合本科院校条件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队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提高原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水平。原师资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基础,是与学校共同前进的“老战友”,这部分教师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任由其阻碍学校发展,因此,进修学习是这批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质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2.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匮乏的现状,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无疑是一个快捷而有效的办法。通过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既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又能带来学科前沿动态,促进学科发展;还能提升原师资的学术科研水平。 3.优化学缘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人事上的“关系纽带”,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而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师资学缘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甚至同事之间是师生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优化学院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又一难题。学校人事部门应在人才引进和教师进修方面把好第一关,广泛吸纳国内外各院校的毕业生。 (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大后方”,是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同时学校也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知识理念,“双赢”是学校与实习实训基地的核心。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中小学实习实训基地是其展示能力的最好空间。通过实习,学生能更清楚认识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为实习基地的音乐教育献计献策。此外,新建本科院校钢琴教师通过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密切联系,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特点、变化以及所培养的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思考,形成科研成果,最后将科研成果实践于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实训基地也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带动下,不断进行创新型教学改革,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深化素质教育。 (五)提升办学软实力 学校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办学软实力也不容忽视。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偏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要适度加大资金投入,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邀请优秀的钢琴家或专业院校教师举办钢琴音乐会,营造良好的钢琴学习氛围,逐渐使学生喜爱钢琴。由于“摊子大、专业多”是新建本科院校整合后的特点,所以在学科建设方面,音乐教育专业往往受到忽视。学校领导也大多是非艺术专业出身,故对音乐会、学术交流这些必不可少的活动不够了解,这方面的关注度自然不高。因此,不仅学校教师需要走出去,领导更要走出去,学习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方法和办学经验,加强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教学的认识,并为钢琴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视听平台。 总之,钢琴课虽然在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仅是一门专业课,它是其他各门专业课的基础,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门课程。在现阶段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但相信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不断完善和日臻成熟,钢琴教学将会有更大改观。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从培养方案的修订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学实践能力是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谈起,就新方案中如何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模块等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进行了总结,并试图从引入科学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理论内化、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在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 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以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这两个方面前者着眼于宏观、后者着眼于微观,而对着眼于中观的专业培养方案这一方面关注度不够。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如何使培养方案更有利于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如何让培养方案更能反映社会对师范生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诉求,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逐渐成为各个院校关注的焦点。 美国学者派纳认为:“学校课程的质量极大地依赖于教师的质量,教师的质量又极大地依赖于他们职前教育经验的质量①” 。因此,通过在校期间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南京师范大学在2010年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11年开始执行新的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充分考虑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尝试制定既切实可行又灵活个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修订后培养方案的特性 (一)新方案设定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用清晰的语言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到底要培养何种类型、什么素质的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为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确定培养方案的总体架构,并对相应的课程体系做出合理的规划与调整。 “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而不是落后于社会需要或者与之背道而驰的。 “具有较高音乐素养”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在音乐方面是有较高素养的,为此培养方案开设了相应的一系列课程,包括音乐的理论知识类课程、表演技能类课程等。 “具有较高教学能力”说明了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将来能够从事教师职业、并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人才。为此培养方案还提供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课程,包括音乐的教育理论类课程与教学实践类课程。 (二)新方案综合考虑了培养方案的整体性、加强了各课程子系统间的衔接 以前,培养方案的制定较少考虑各课程子系统间的衔接,这使得培养方案的各子系统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不够,无法完全达到培养方案预设的良好培养效果。此次新的培养方案对此进行了调整,整合了相关课程,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等几大模块,这几大模块作为培养方案的子系统,相互之间是衔接的、互通的。 1、考察“通识教育课程”,此次新的培养方案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使之包括了五个类别,这些类别中包括了“艺术与人生”、“人文与社会”等与艺术相关的课程类别,使通识教育课程成为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铺垫与辅助。而不像以往的情况,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完全脱节。 2、考察“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这两个子系统的关系,这两个子系统的许多课程都是有辅助关系或者承继关系的课程。 比如分属两个子系统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与“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音乐历史与名作的熟悉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写作,而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写作也有益于对音乐历史和音乐名作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两者是互为补充、相互影响的。 比如分属两个子系统的“钢琴”与“钢琴伴奏”之间则是承继关系,没有一定的钢琴基础,想要实现钢琴即兴伴奏或者视谱伴奏都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对于“钢琴伴奏”课程来说“钢琴”课程是首要的、必备的先修课程。 3、考察“自主发展课程”,这一子系统是新培养方案中的一个特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关注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笔者列出新方案中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部分自主发展课程: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器乐教学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江苏民间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流行音乐概论等。 这些自主发展课程对于未来的教师特别是有志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大部分课程教授的内容正是将来中小学音乐课的主体内容,而其中开设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江苏民间音乐”等带有显著地域特征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为学生在求职应聘时增加砝码,同时这些学生在将来走上讲台后,也可以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宣传者,为文化脉络的传承开拓了新的途径。 从笔者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的培养方案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自身的整体性,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有了新的培养方案之后,如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一问题值得深思。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实现培养方案的既定培养目标,同时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具备较好的教学实践能力,从容应对未来“讲台”的考验。 二、如何利用新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引入科学的考核方法与评价体系 教学实践能力不同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往常用的考核方法往往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该改变原有的单纯知识考试、记忆力评价的考试形式,而将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力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实践能力是在长期的反复实践中获得的,而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引入以考核教育知识、能力和创造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使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更加规范而有针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音乐教育理论的内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音乐教育理论类课程不能只注重对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该将理论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比如“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器乐教学法”这三门教学法的课程,如果教师将这些课程孤立地上成单纯的理论课程,不与学生当前阶段的“钢琴”、“声乐”、“器乐”等课程相联系,与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相联系,那么学生上完这些课程将很快遗忘。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法的课上,选取学生当前所演奏、所演唱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或者选取将来在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接受这些课程,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更易于将课上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去。 此外,对于讲授方式,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理论类课程的上课方式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理论讲授,应该采用个别指导、小组讨论、实例分析、辩论会、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直接加以应用,大大加强了理论课程与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的联系。 (三)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因此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1、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实习基地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实习基地不应单纯追求数量的多少,而要保证其质量,要依托现有的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其教学实践的作用。 另外,对实习指导教师要进行培训,为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多举办观摩课、研讨会等。摒弃以往实习指导教师的“专家”形象――实习指导教师对一切教学实践都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将教学设计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教师应该深入到教育实习的现场,在把握总体教学思路与方向的前提下,与参加实习的学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将实习的指导能力作为指导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之一,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育实习指导热情。 2、注重教学实践类课程的系统性 新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应考虑到教学实践类课程是为培养教学实践能力而服务的,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都是这个系统中缺一不可的。因此对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安排、开课时间、开课地点等都需要作出统筹规划与安排,以使各课程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力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教育理论类课程与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割裂与对立情况的发生,强调两者的联系与配合。 3、注重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层次性 新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应关注到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层次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不同层次课程的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交流与协商,以形成一个连续、递进的教学活动。笔者将部分实践教学类课程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与高级。这三个层次只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学生技能要求高低进行大致的划分,并不是对课程进行性质优劣的高低判定。 从图上看出,掌握初级层次的课程是成为一个教师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了这些课程的学习才能走上讲台,初步具备成为教师的资格;掌握中级层次的课程可以让未来的教师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用生动的现场演奏等形式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掌握高级层次的课程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保证,这些课程都是直接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弹唱能力、课标掌握程度、教材研究程度、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等与中小学教学实践息息相关,而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则是将学校教育的成果直接放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也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对学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进行实战与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这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衔接、逐渐递进的关系。只有学习了初级层次中的“钢琴”、“声乐”课程,才能进行中级层次的“钢琴伴奏”和高级层次的“自弹自唱”课程的学习。作为未来的教师,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因此学习了“教师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才能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对音乐课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对中学教育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对中学教育进行有的放矢地研究;而只有对教育研究方法透彻的掌握,才能在教育实习的实践中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到这些课程的层次性,注意循序渐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专业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在日后生活中受益。”①因此,要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的课程就应始终结合学科研究的前沿发展,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养成“与时俱进”的思维习惯,保持与学科发展的同步。 本文从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谈起,就新方案中如何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模块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进行了总结,并试图从引入科学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理论内化、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在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期能够为今后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具体实施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音乐教育改革的策略,一是健全教育体制,加强扶植力度;二是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是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四是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改革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地位的确定,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和德育、智育、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以特殊手段有力地促进了德、智、体更全面地发展。音乐教育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本文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些应对策略。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1、音乐基础知识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薄弱。由于就业上的压力使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修炼,不得不放弃一些音乐的学习活动,很多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背景知识缺乏,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2、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使研究部分的脱节,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存在较大差异,建立和执行方面,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普通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但大多数的新建本科高校缺乏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坚实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的是学分制,导致一些学生因为学分需要选择音乐相关课程,所以很难提高学习兴趣。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在音乐课程类型太单一,通常只有很少的课程,如“音乐欣赏”音乐课程不能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特征的音乐素质教育。 3、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满足于一般的练习耳朵,讲座和视听教学方法是单一的、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是最常见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是必要的。但是只有知识在音乐教学所有的注入为目的,教师不断,是教师、学生可以经常了解只有三四分。至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罕见的。 4、音乐师资队伍不够健全 长期以来,由于普通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师队伍存在不够健全的问题。一是师资严重短缺。二是音乐课教师地位尴尬。公共音乐往往被列在其他课程之后,被视为“装饰”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有时会产生焦虑、抑郁、无助、急躁,或抱怨的情绪,甚至造成一部分师资流失。 5、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新建本科院校所有类型的音乐俱乐部也只有在进行活动临时突击训练,所以也就没有好的音乐文化。因为音乐学习内容、方法陈旧,学生学习不感兴趣,也就提不上加强音乐修养,不太可能组织高水平的音乐活动,创建一个强大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二、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1、健全教育体制,加强扶植力度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把高素质人才需求作为一个整体,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部署,从教育教学的政策和措施加强。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宣传,创建一个浓厚的音乐素质教育氛围,也可以有辅助思想道德建设、开发智力的作用。第二,逐步改变公共课程、必修课程,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音乐教育的质量。在当今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现有超过二千所大学在美国,有超过一千三百个大学音乐学院,没有音乐学系的大学,学生可以跨部门去上音乐课,大多数大学和理工学院音乐选修课。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新建本科院校的音乐普及教育很落后,绝大多数尚未建立。建立一个序列化的音乐教育工程是新建本科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完善的系统。 2、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新建本科院校音乐教师应不断探索,不断吸收先进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不断优化设置。音乐课程内容安排,必须伴随学生的实际生活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课程在音乐。在音乐欣赏课程,结合音乐知识、相关音乐等进行解释,关注教学基本知识,使学生的音乐,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音乐,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教学过程在高校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艺术和现代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尽量减少平铺直叙、灌输式的方式,要将更为抽象的理论课程学习具体化,对于学生不仅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进行审美取向,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3、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的音乐教育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所以大学生艺术社区要成为主要的载体来实现对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社区部门应进一步实现社团的组织健全、制度完备、日常工作固定化,活动流程化;社团文化实现语言、数字,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通过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社团可以独立整合学校相关资源,进一步提高网络、媒体和公众的关系,促进交流与合作院校,实现完美的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成员的成长与深度,优质的服务,建设一批内部结构的完善和合理的品牌社区机构。学校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舞蹈、军乐队、民族音乐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备一个专职心理咨询老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4、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质量的大学生音乐最终要靠老师的教学可以实现。配备了稳定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保证。学校在校本培训的基础,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外培进修,以利于提高教师音乐教学的素质。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高。当今社会对于将科技和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各高等院校在培养音乐艺术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以培养适应性的本科音乐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当今社会展必然的、广泛的要求,这种音乐教育培养模式是十分可取的。各高校可以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并且采取一些相应的调整课程设置具体措施。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浅谈,希望能给同仁们些许启示。 关键词:社会需求;音乐专业;人才培养 0 引言 作为一般的本科院校,对于社会应用型音乐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做出相应的思考和预见。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一定要急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之所急,努力满足改革开放的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尤其是在当今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应该敢于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积极地培养音乐专业社会应用型人才。本文认为主要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是了解当今社会哪些行业领域需要音乐人才;第二是了解各岗位对音乐人才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地顺利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1 现阶段本科音乐教育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音乐专业教育模式把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在通常情况下它要求被培养对象要具备相当水平的演唱技能或者是达到一定要求的高水准的演奏技能,同时对培养对象的音乐理论水平的要求也有相应的较高标准,以便将来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所以,此种教育模式培养的毕业学生,他们大多数都会进入各专业团体进行专业的音乐表演,或者是进入高校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和研究工作。而实际情况是,高校的培养教育和具体的社会实际需求产生了脱节的现象。因为,社会对此种精英人才的需求量毕竟有限,与此同时,在各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之后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此种境况下,对原有的传统的音乐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已经迫不及待地摆在我们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议事日程。这样的改革是必要的,培养适应性的本科音乐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它能够让学生掌握实际的音乐运用的艺术能力,在社会经济市场之中迎头赶上,并且游刃有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高校传统音乐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加上音乐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高等教育录取分数线相对来说比较低,从而致使音乐艺术类专业的生源火爆,其一就是生源好带来的扩招使生源的质量降低,生源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等诸多问题,因为相当多数的学生对于音乐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其二就是我们的高等艺术专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投入不足,不少高校教学设施存在着老化,如信息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教具设施等多年失修,也不更新,或者是老产品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条件一般,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高。其三就是专业趋同化,无论是新的普通高校或是社会知名度特别高的老牌精英院校,其音乐教育办学思路模式基本相近,没有明确的自身特色。更没有敢于创新、大胆改革、以及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院校风格。由此可见,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培养高素养的应用型音乐人才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1] 2 现阶段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具体要求 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专业的教学以培养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为主,学生毕业之后多数就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当今的中小学的音乐课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的感受鉴赏力和表现创造力,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观念以及审美能力。因此,对于各高校毕业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若想担当起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不可或缺:(1)能够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熟练地运用,例如曲式分析、乐理分析、和声的科学应用等。(2)具有独立地进行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力、艺术创作和实践能力、表演范唱和乐器独奏演奏的艺术能力。(3)对于国家相关音乐艺术的教育、教学对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教学大纲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对音乐艺术事业在现实社会之中的发展和方针政策有一个及时的全面的了解。(4)熟知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相关动态。 3 对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 对于建立新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1)基础理论教学多样化。除了在课堂上对基础理论进行讲解之外,应该把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将课堂上学得到的理论进行有效地实践,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应当划为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了歌曲写作、和声、作曲理论和即兴伴奏等理论课程之后,可以通过创作歌曲、歌曲伴奏等方式实践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方面可以利用音乐会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的一个部分。在学习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曲式分析之类的课程中,结合部分中小学生的音乐教材来分析,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将来要面对的教学内容,增加熟悉度。而且,教学的多样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的广泛兴趣。[2](2)重视视唱练耳教学。在教育理念逐步更新的背景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成为一个明显趋势,而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欢迎度等因素要求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能够“一专多能”。视唱练耳作为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项基础课程,是专业技能和音乐理论在实践中的再现。因此,加强此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渗透联系尤其重要。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又能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升自身的音乐品味和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的为音乐实践服务。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易山教授所说的“视唱练耳的确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一个重要课程”,而它也是学好其他音乐课程的一个基础,因此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刚开始音乐专业学习的大一新生,可以用乐理知识指导学生对调性、调式和色彩的听辨,进行节奏、旋律的听辨、构唱、模唱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提高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兴趣。[3](3)增强钢琴的实用性教学。传统的钢琴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作为目标,比较注重基本功的练习,一般从音阶、练习曲到曲目。而实际上,普通高校里的学生进校水平一般,短期内实现目标较为不易,因此,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变化。在掌握钢琴弹奏基本功之后,要加强对演奏技巧的掌握,特别是对于钢琴伴奏课程的学习,这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将来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4] 4 结束语 高校的教学工作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对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加强教育工作的实践,坚持对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探索,从而尽早的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要求及与本科音乐教育的接轨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近十年,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课改的背景、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组成、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以及本科音乐教育如何与其相接轨四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进行了探讨。同时,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音乐教师的教学研究、专业发展等进行了反思,以期进一步丰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成果,为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本科音乐教育新课程理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音乐教育 一、新课改的背景和概述 自2001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即“新课改”。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新课改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模大、方位全、理念新,主要倡导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改变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传统观念。新课改实施十年以来,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经历着这一轮新课改,并诞生出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等一批重要成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组成 中小学音乐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音乐课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音乐素养也越来越重视。在上述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中小学音乐课重要性的提高,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基本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各种形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或是汇报演出,各地教育部门的音乐基本功比赛内容一般分为:声乐、钢琴、器乐、舞蹈、即兴弹唱、合唱指挥和音乐理论等几个方面,考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某些地方的教育部门直接将比赛成绩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新课改之前,本科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基本功的培养方向主要偏重于音乐技能、音乐文化素养和理论等几个方面。其中音乐技能是指:钢琴、声乐、舞蹈、器乐、即兴弹唱伴奏、合唱指挥等音乐的技术水平和表现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文化素养和理论是指: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相关的综合文化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等,例如:音乐史与音乐鉴赏、音乐教学论等。音乐教师具备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会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之前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注重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音乐技术,忽略了舞台表现;强调培养学生音乐技能,忽略了课堂教学和创造能力;注重个人技能训练,忽略了实践实习的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拓宽和加深。目前的较流行观点包括音乐技术基本功、舞台演艺基本功、教学创造基本功、音乐制作基本功、文化理论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等六个方面,上述的定义在以音乐技术基本功为基础的层面上,加强了音乐教师的舞台表现、教学创造和课堂教学能力,从而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新课改背景下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改的实施更新了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多方调查研究,得出以下信息: 1. 教育部门强调音乐师资的基本技能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各种形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或者汇报演出。音乐基本功的比赛项目体现出各地教育部门对音乐课实践和知识技能的重视。此外,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也会每两年主办一次“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比赛项目分为: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综合音乐知识答卷(包括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学基础、中外音乐史常识、民族民间音乐常识及舞蹈基础常识等)共五项,也体现出教育部门对音乐师资基本技能要求的连贯性。 2. 一线教师强调音乐师资的组织能力 在笔者所在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研讨会上,多位小学校长提出:来实习的音乐专业学生单项技能都很过硬,但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文艺活动组织能力则有待提高,很多实习生在组织和安排一些大型演出活动时显得手足无措,无法胜任工作、完成任务。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力。因此,各类文艺活动和比赛都很多,这就对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舞蹈的编创、合唱队、乐队的组织、舞台设计以及节目的安排,等等。 3. 学生家长强调音乐师资的文化修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对孩子艺术素质方面的培养,钢琴、器乐或舞蹈专业训练已经成为很多孩子业余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的音乐课,不少家长则认为,教师在完成基本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以外,应该多给学生讲授一些音乐领域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音乐、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在提升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的同时,完善其人格。此外,学校还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演出和表演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收获自信。 4. 招聘考试强调音乐师资的综合素质 现在各地区、市县的音乐教师招考一般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先进行理论考试,包括:乐理知识、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教学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内容,这就体现出对音乐教师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重视。其次,实践部分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即兴表演和创新等方面的考察,例如即兴伴奏,往往要求自弹自唱或现场弹奏,而舞蹈创编能力也是近年来很多招考单位非常看重的一项内容。 5. 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 笔者根据以上的调查情况,将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综合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更多的是“全才”,即能够熟练掌握声乐、钢琴、器乐、舞蹈、合唱、音乐知识、课堂教学等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文艺活动的组织能力。 (2)创新型。在当今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型”的口号是各行业对人才所提出的共同要求,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也是如此。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表演才能外,还要有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和创作能力,包括对教材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科研甚至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3)情感型。随着新课改对培养中小学生审美情感和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视,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情感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会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影响,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充分感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当教师在歌唱、演奏以及伴奏中都充分表达出音乐的情感时,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其音乐鉴赏力、表现力和音乐素养。 以上几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一致分析出:当前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要求高而全,中小学招聘新晋音乐教师的门槛也逐年提高,从而对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新的挑战。 四、本科音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要求的接轨 长期以来,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音乐各门类间触类旁通的能力不强;将音乐更多地等同于技术,没有真正地理解音乐,造成钢琴、声乐、器乐、舞蹈的学习都只重视技术、技能,而无法理解音乐的深层次内涵,更无法将这一内涵或情感进行表达。例如:本科学生时常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等同于钢琴课,只关注如何完整弹奏一首乐曲,而忽略了钢琴即兴伴奏中对于“即兴性”和“创作性”的要求;指挥课上学生的指挥意识不强,更多的时候像是听着音乐打着节拍;舞蹈课上学生很少涉猎舞蹈编创的内容,而此内容却恰恰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和文艺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不少学生轻视音乐理论课,由于不注重提升个人的音乐素养和文化底蕴,导致其今后无法胜任音乐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已近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相比之下的本科音乐教育在很多方面则显得较为滞后。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由此,笔者“抛砖引玉”地提出对当前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几点建议: 1. 加强综合、融会贯通 提倡本科音乐教育中基本技能的综合。所谓“综合”,是指在各门专业课的授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能力,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音乐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1)在钢琴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弹奏一首钢琴作品原谱的基础上进行移调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乐谱和键盘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和声学知识,并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做准备。 (2)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两配合、一弹一唱,从一开始的发声练习直至最后的歌曲演唱都进行合作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还能够让他们体会到音乐配合的重要性。 (3)在舞蹈课上,教师可以更多关注学生的创编能力,以中小学音乐课内容为创编素材,同时结合音乐史论课的学习,在舞蹈创编中融入更多时代元素,让舞蹈表演更具文化意蕴。 (4)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等内容都可以作为本科阶段音乐专业各门课中共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 2. 加强排演、精益求精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都很多,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增加舞台表演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各类本科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大学生艺术团、学生艺术实践、暑期文化下乡及其它各类演出活动,让他们获得更多参与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经验,充分将课堂知识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真正具备合唱与指挥、排练与编舞、组织与协调的能力。 3. 加强实践、笃行致知 一方面,建议增加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机会,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在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教学论等理论课程中,应适当增加学生上讲台实践的环节。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更重要地是能够锻炼他们的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让他们熟悉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反思 笔者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现状进行调查时,走访了很多中小学校领导和音乐教研室教师,通过交流了解到很多的实际问题和意见建议,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是在课堂教学培养中无法知悉的。中小学校领导和音乐教研室教师处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前沿,他们的想法取自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只有多采访一线教师,多和他们交流,才会了解新时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反思本科音乐教育的得失,紧跟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潮流,从而实现本科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要求的接轨。 随着时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今整个社会都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参加培训、继续教育及个人学习等多个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音乐基本功、教学创新及科研能力,以顺应改革发展的要求。 音乐教育本科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 【摘要】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音乐教育技能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音乐必修课、音乐选修课、音乐教学模拟活动以及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途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要在努力提高演唱、演奏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但能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人格魅力。然而,近几年来,受生源质量、学生原有音乐素养及高校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普遍不强。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确立以音乐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并努力探索相关的培养路径,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以适应未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需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从了解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音乐学科及其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而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以确保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具有四方面意义:(1)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美。(2)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3)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及技能,如认识音符,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演奏技巧等。(4)引导幼儿运用音乐表达情感,体验快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1〕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往偏重于音乐技艺训练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模式遭到了摒弃,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已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因此,成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意味着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活动获取表达、创造和交流的机会和经验,并发现音乐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才能真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挖掘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是为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所开展的教育,〔2〕它具有以下特点。 1.非专业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它具有非专业性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因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而导致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其音乐课程设置大多套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过于强调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需要脱节,导致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不强、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缺乏了解等后果。我们知道,要顺利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师需要具有对作品进行分析、编排并根据作品特点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不能简单搬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入职幼儿园后开展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而不是向幼儿传授高难度的演奏、演唱技巧以及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学习难度应适当降低。 2.综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求“精”,但求“通”,但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可精益求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普遍较薄弱,但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都较强,所以,是可以在音乐学习的“通”上下功夫的。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适度的综合性音乐教育,使本科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及良好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具备一定的音乐律动、音乐游戏创编能力等。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应该直接指向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这里所说的良好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即较好掌握了演唱、演奏、弹唱、音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调、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等知识与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音乐实践能力、音乐作品分析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等。二是具备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音乐表达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编创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和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幼儿园教师的音乐教育技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专业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应重点关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可以传授演唱和弹奏技能基础,系统讲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习得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路径 (一)课程结构及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从结构上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主要包括音乐基础课程与幼儿园实用音乐课程。音乐基础课程主要是声乐课程和钢琴课程,其中渗透了音乐理论、音乐知识、音乐欣赏等内容。幼儿园实用音乐课程建立在音乐基础课程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清唱、幼儿歌曲伴奏编排等内容。音乐基础课程与幼儿园实用音乐课程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共同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获得音乐教育技能提供支持。
音乐鉴赏课论文:让中学音乐鉴赏课充满活力 摘 要 中学音乐教学要让学生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与评价能力,学生在参与的音乐鉴赏活动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使学生的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满足,身心上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鉴赏 活力 音乐鉴赏课能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与评价能力,使学生的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满足,身心上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但是如何上此类课程却是个难题,笔者多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实践,边摸爬滚打,边观课、研课、磨课之后,现针对中学音乐鉴赏课谈点个人的拙见。 1让音乐鉴赏课堂具有民族特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音乐鉴赏教学时,要注意从民族性上对作品进行挖掘。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民族文化是音乐发展的源泉,也是音乐创作的基础,音乐作品中个性的挖掘起源于民族文化。例如《牧歌》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内容及调子与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气息绵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蒙古人的长调,都会体味到其中那份独有的“激动与苍凉”。例如《劝酒歌》是根据彝族曲调创编了这首曲子,其优美欢快,具有民族特点,描述了彝族当今幸福美满的生活,表现了彝族姑娘的美丽、热情和轻松欢快的敬酒场景。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很容易地鉴赏到这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流行音乐,教师经常选择古今中外具有特定意义的作品比较与选择,或者把某一作曲家的作品集中搜集起来,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了解我国民族特点,感受有民族特征的中国音乐的美,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让学生思维在音乐课堂中充满想象的翅膀 在音乐鉴赏课中,可以运用想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音乐鉴赏。想象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心理活动,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听音乐之时,对音乐中的旋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没有想象,那就是不会鉴赏,听完一首曲子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所以没有想象就谈不上什么鉴赏。要想增强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描绘性的音乐情景交融,就要选择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作品。例如曲目《十五的月亮》、《百鸟朝凤》等,这些曲子都伴随着很多的场景,我们要想象在那样的场景中,是多么欢快与轻松,如果我们没有想象,不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情感,那这首音乐曲子也便没有了味道。 情节性的音乐也很容易地引起听者的想象,甚至有些这样的作品在标题中就带有很强的情节特点。例如《动物狂欢节》、《扬鞭催马运粮忙》等,都很好地抒发了作者高兴的心情与曲子当中人物的心情。抒情性的音乐这一类型也很容易引起听者的想象。 有些作品其实上代表了作者的心情,作者就是把自己的心情创作成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曲子就要让学生凭借音响的感知,大胆地展开想象,感受其中的情感。例如吴欣睿的钢琴曲《天之痕》,其中的亲情,爱情,师徒之情与复兴故国的理想之间的各种情绪夹杂一起,故事婉转曲折,音乐也极为凄美。 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有多种。通过音乐的高低、快慢、节奏、力度、强弱等要素,去思考有几个主题音调、音乐的总体布局、各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感受到作品朦胧的美。把听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统一,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和情境。让学生将鉴赏的作品在脑中勾画出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画面为一体。让学生自由想象。由于音乐是一种形式,而想象是无形的。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思维,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融进作品中,不受作品的解释和分析所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模糊思维、自由想象,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的交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 3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用即兴表演的方式来鉴赏音乐 在音乐鉴赏,并不是坐在那里只听不动,其实,音乐鉴赏也可以伴有一定的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动作或者加一定的表情,并能演唱出来,通过载歌载舞来激发与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和水平。例如说边听边舞、模拟演奏都是在音乐鉴赏课中常用的方法。边听边舞就是让学生听不同风格或者不同时代的曲子,能根据他自己的理解与各民族舞蹈动作相结合起来,把音乐要表达的情景用活动表现出来。例如《西班牙斗牛舞》、《采茶舞曲》等。在边听边舞的这一过程中感受音乐中所蕴涵的音色、旋律、节奏等等之美。模拟演奏,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学生们好动,也喜欢对乐器敲敲打打,可以让学生按交响乐的位置坐好,每人分配不同的乐器任务,为了更具有效果,可以在每人身上贴上乐器的名称,再选一名学生作为指挥,播放音乐,让学生担当音乐当中的角色,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乐器演奏声时,就要按自己所代表的乐器进行表演,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真的乐器进行演奏,效果更佳;该过程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分辨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色,让学生知道乐器演奏的姿势是什么样子,把握整个作品中的节奏、速度等。 这些都是在鉴赏中用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再创作。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比较快,逻辑思维逐步展开,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在鉴赏课中增加了娱乐性和趣味性,开启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借以扩展艺术视野。 音乐鉴赏课论文:如何激发高职学生音乐鉴赏课学习兴趣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响应国家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大都循环有序地开设了各类艺术公共选修、必修课。在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试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前期,高职艺术课的开展与专业技术课程相比,还是存在一些课程安排上的问题,需要高职艺术课老师不断改进与探索。文章选择公共艺术课程中比重较大的《音乐鉴赏》课为例,浅析公共艺术之《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的授课心得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并通过案例,与广大高职音乐课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音乐兴趣;年龄差异;传统音乐;沟通障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课,无疑担负起引导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受音乐美,培养正确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 1高职音乐鉴赏课受众群体的现状 11喜爱与麻木并存 受流行音乐及媒体大量音乐秀节目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在校生对现下流行乐坛的流行音乐动向极为敏感,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鉴赏课的极大热情,能侃侃而谈阐述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分享音乐情感体验,对上课内容表现出比一般专业课更为浓厚的兴趣。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则对音乐课表现得极为消极,认为音乐鉴赏课,无非就是听听音乐,极为无聊,这部分学生,无论教师如何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如何推荐曲目,如何分析音乐情绪,始终无法达到分享音乐过程中的共情,因而表现出消极麻木的状态。 12趋流行而避传统 时代在发展,音乐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思想状态的重要艺术形态之一,也必然与时代的进步紧密结合。时代感强烈的流行音乐无疑是时尚的风标,是受众主体所趋向的艺术流,毋庸置疑地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与追捧。因此,高职学院大学生在音乐鉴赏课的欣赏内容上,往往表现出对各种流行音乐风格的高度兴趣。与此同时,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文化艺术形态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音乐的发展,诸如最为经典的那些中国古代乐器及其名家名曲,学生群体则兴趣了然,一问三不知,更无法引起共鸣。 13年龄差导致沟通障碍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离不开两个主体,负责教育运行工作的主体――教师,以及教育的受众群体――学生。而学生群体的日趋年轻化,也与教师的年龄形成了鲜明的反比。音乐对于受众群体的学生而言,之所以喜欢,是因为音乐的时尚性、流行性,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年龄差日趋严重,也必然导致授课内容无法完全贴合学生的兴趣,从而,代沟无法跨越,年代感迫使上课内容无法使两代人完全融合。学生关注和喜爱的,教师体会不了,教师课堂推荐的音乐,学生产生不喜欢。 2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课学习兴趣的分析与策略 在高职生的音乐鉴赏课程上,如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取舍与融合,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尽量在学生有所熟悉感兴趣的内容里,加以正确的审美引导,并伴以相关经典与传统音乐的融入,是音乐鉴赏课上值得探讨和发掘的问题。 2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挑选恰当素材,唤起共鸣 学生是年轻的群体,他们活泼、乐观,只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利用他们有所共鸣的内容加以引导,是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欣赏气氛,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关注并跟上教学节奏的。那么如何调节课堂氛围,是音乐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手段。 首先,音乐鉴赏课有别于普通专业课程,需要声光电的全方位感官刺激,因此,建议学校应提供相应较好的多媒体设备,一堂好的音乐课,光有好的老师,好的素材,而没有先进的播放设备配合,那么再好的老师都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素材无法播放,播放声响效果极差,对课堂的氛围营造是致命的。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应及时对教室播放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是上好每一门课的先决条件,也更是音乐鉴赏课的重要保障。 其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案例素材上,教师应循循善诱,通过以下两个原则,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到你的上课内容: (1)接近吸引:在年龄、学习背景、学生兴趣、审美观等方面,教师应主动靠近学生,尽量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容易产生共同的心理和共同的语言,从而吸引学生关注你的素材内容。此外,包括教师上课的语言,也应尽量贴合年轻群体,避免太过古板,音乐是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如果教师的素材、语言都无法接近学生群体,则必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在课堂起到主导作用。 (2)诱发吸引:在给出欣赏素材的同时,可以适当给素材一些个人定位,或请学生猜猜,下面这段音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情绪,什么故事?给学生提出一些聆听音乐时的思考,通过诱发学生的兴趣点,来吸引学生专注到素材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请学生听听接下来这段音乐,熟悉不熟悉?如果熟悉,回忆一下哪里听过这首曲子?或者这首曲子来源于哪部你熟悉的影视作品?这首歌曲请你感受一下最打动人的是哪句?曾经笔者在讲维也纳古典派的作曲家莫扎特时,选取了一首名不见经传的《小步舞曲》,之所以在莫扎特的众多杰出作品中,加上了这首小作品,是因为笔者学校的上课铃声便是这首《小步舞曲》的一个翻版作品,此铃声版本与原版音色音质特色上有一定差别,所以在播放原版素材时,特意请学生聆听,接下来这首曲子,大家是否熟悉或听过。学生纷纷关注,听完后表示的确在哪听过,很熟悉,少有敏锐的学生,也会激动地大叫“上课铃声哎!”此时,这种前期诱导提问,吸引学生关注的目的,充分体现出优势,课堂氛围较之前更为活跃了。 在条件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中,运用贴合学生的适当音乐素材、良好的沟通语言和诱导性的噱头来唤醒学生对音乐的麻木感,用充分的感染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欣赏氛围,是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的良好手段。 22利用流行元素,渗透传统音乐经典 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长河中,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传承,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了极具代表的作用,从古至今,我国的汉民族乐器与少数民族乐器以及器乐发展,也侧面反映着民族的文化传承。因此,高职的音乐艺术课程里,向在校高职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传统的乐器及器乐是极为必要的,而面对更喜欢流行音乐,甚至被韩流、日系流行音乐渗透极为广泛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欣赏了解我们中国自己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乐器、器乐知识,是极具挑战性的。利用当前流行元素,巧妙引导,从中渗透中国传统音乐经典,是较为有效的方式方法。 221利用流行影视作品案例,激发传统音乐欣赏兴趣 学生喜欢时尚流行的元素,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关注当下最新鲜的影视作品资讯,就能从中获取一些古典乐器古典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作为案例来引导是极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乐器“竹”类乐器――竹笛时,笔者引用了某流行古典电视连续剧情节,在回放中,演员吹笛子的造型的图片与当代画家陈逸飞的一幅《夜宴》人物肖像画作比较,就会发现,吹笛子的持乐器方向是有出入的。那么到底哪个姿势是正确的呢?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接下来要给学生欣赏的器乐视频片段。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比较熟知的流行影视作品,甚至关系到某个学生熟知的演员,大家就会比较关注,最后,通过欣赏材料的了解,学生掌握了我国传统乐器竹笛的演奏姿势,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个流行影视作品的引导,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比普通的欣赏教学,来得更为记忆深刻。 222利用流行音乐与古典乐器的融合,加深对传统乐器的了解 流行歌曲、流行影视作品插曲片段等,往往在学生群体都是熟悉度较高的,因此在介绍中国传统乐器时,不妨尝试用这些传统乐器演绎当下流行的歌曲作品,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中国古典传统乐器的音色,也是一种吸引学生对古典乐器产生好感的方法。教学者应尽可能地多收集各类声像材料,精心挑选并合理利用。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土”类乐器――埙时,笔者挑选了一首日本音乐人久石让的经典代表作品《天空之城》之埙演奏版音频资料。这首歌曲作品在年轻人群体的熟识度是非常高的,学生一听即能辨识,但是此刻提出一个问题,猜猜这段音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就能巧妙地用熟悉的旋律唤起学生对较陌生的器乐音色的好奇感,从而引出埙这个传统乐器,加深了学生对埙的音色记忆。 因此,如何巧妙因势利导,在流行元素中不知不觉渗透进传统音乐知识,是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引导方法,只要教学者对传统音乐赋予高度的热情,掌握流行动向,合理利用,是可以使传统音乐同样受到学生欢迎的。 23主动聆听,积极沟通,乐于学习,缩小年龄差距带来的沟通障碍 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但是,音乐却是有年代感的。每一代人的童年、青春记忆里,都有着自己的音乐记忆,这些音乐却年代分明。曾经有开过一次华语乐坛歌神张学友的介绍讲座,内容丰富,声像资料更是找了一大堆,主讲老师讲得激情四射,却始终唤不起学生的强烈回应。细想起来,原因还是两个字:代沟。 年龄的差距是音乐鉴赏课里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老师在台上或侃侃而谈,或绞尽脑汁,例举着他(她)印象中的那些经典歌曲,很可能底下的学生却在耳畔悄悄塞上一只耳机,里面放着老师根本不认识、没听说过的歌手歌曲。这就是年龄差距带来的沟通障碍:你知道的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你不知道。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尝试与学生换位,主动聆听,积极了解学生年龄层喜欢的音乐内容,努力缩小年代差距,突破学生一味听,老师一味讲的格局,发现别有洞天。 231布置任务,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他们能胜任并且有兴趣的团队作业,如:“我最爱的流行音乐风格”、“我心目中的好歌手”、“假如让我学一门乐器”等主题,鼓励学生收集素材制作PPT,从策划、制作到完善,再到最终上台演示、与同学分享,一系列过程,可以极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是鞭策鼓励学生主动了解音乐知识的一个好方法。 232学生上台,教师聆听,角色互换,相互学习 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学生变成老师。因此,让学生上讲台,听听他们怎么介绍他们感兴趣的音乐内容,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方法,更是教学者主动了解学生群体的好途径。通过上台演讲,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他们年龄层所喜爱的音乐风格、音乐人、音乐感受,也能感受到老师上好一堂课的不容易。老师坐在下面,可以聆听年轻人的思想动态、音乐资讯、喜好感受。这种相互学习,有利于缩小师生间的代沟,促进沟通。 233给出合理建议,给予鼓励认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分享完内容后,教师应全方位点评,给出合理优化建议,并给予一定鼓励,正面表扬不仅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更能持续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好感与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职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机应变,不断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方能在课堂迸发出激情的火花。 音乐鉴赏课论文:小议初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教学对策 摘 要: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乐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挖掘初中生的音乐潜能。而鉴赏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有效的鉴赏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乐理知识、积累音乐经验,为学生奠定音乐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落实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以下将对鉴赏课有效性教学对策进行具体阐述。 一、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音乐鉴赏课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教师要注重挖掘初中生的音乐鉴赏潜力,从专业角度指导,让学生掌握音乐鉴赏的技巧。例如,很多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教师可以在鉴赏课中多选择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时思考问题: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从这首歌中听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带着疑问聆听音乐,从中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并畅所欲言,与同学和教师一起讨论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与音乐分析能力,教师再从专业角度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中的专业元素,拓展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乐感。 二、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音乐 “学会倾听”是音乐鉴赏课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学会倾听音乐,才能从中感悟到音乐的情感,才能达到音乐鉴赏目标。(1)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法,让学生课下聆听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尝试写出音乐鉴赏报告,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享;(2)利用音乐鉴赏课的时机让学生倾听音乐、体验音乐。在音乐鉴赏课中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并且教师应该在播放音乐之前引导学生掌握聆听的侧重点,如感受音乐节奏、跟上音乐速度等,让学生在倾听中对音乐鉴赏产生兴趣。例如,在鉴赏课中给学生播放不同版本的《梁祝》,让学生倾听并对比,提出各个版本的音乐特色、节奏、力度等差异,学生用心倾听音乐,才能感悟音乐的真谛,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 三、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 音乐鉴赏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区别,更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参与音乐鉴赏过程的积极性,对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前应该根据当堂课的鉴赏内容、鉴赏要求和鉴赏目标等选择课件,可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既能听也能看,更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MTV、音乐剧等,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喜欢音乐鉴赏课,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思考,积极互动,增强音乐素养。 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音乐鉴赏课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与审美能力。作为音乐教师,要在遵循学科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音乐鉴赏课中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渠道,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质量。 音乐鉴赏课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大学音乐鉴赏课 摘要:音乐鉴赏是音乐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必修课,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学府的常设艺术课程,其学习内容包含器乐、声乐、舞蹈、历史、文学等。音乐鉴赏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音乐艺术教育,是创造性教育的源泉,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是一门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 鉴赏 曲式 一、遵循音乐教学规律 任何学生的个人发展或知识的学习,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合、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也应遵循如此“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进行教学时,应将知识内容串联,实现“线性知识结构”的建立。要遵循这样的教学规律,需要教师首先确立一个最为适当的知识模块分类法则。通俗的讲,音乐鉴赏课可以按照年代、流派进行模块分类展开教学,例如: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民族乐派等.可以按照乐曲体裁分类进行教学。例如:民族管弦乐合奏、交响曲、组曲、室内乐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法,即按照曲式结构进行知识模块的分类。 首先,以简单的单一部、单二部、单三部曲式为基础,为学生建立曲式结构的概念;其次,进行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民族多段体等架构的学习,展开教学;再次,进行较高难度的大型曲式结构教学,如奏鸣曲式结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最后,通过复习进行系统的知识整合。其科学性体现在由“最简单”到“最复杂”,不仅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情感体验,也有助于和声、曲式分析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四个环节 针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环节,从第一到第四阶梯式进行。 (一)曲式结构概念。由于整体教学知识模块按曲式结构进行分类,因此放在教学首位,例如,单三部曲式“A+B+A”、回旋曲式“A+B+A+C+A+……”以及该曲式结构的特征。为学生解决某一曲式类型“是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为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基础。 (二)代表曲目的作曲家和创作背景。在学习曲式结构概念之后,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乐曲展开教学,讲解该曲目的作曲及创作背景。在这一环节中,最关键的是鉴赏曲目的选择。在曲目选择上,教师应选择能够普遍接触到的、易分析的经典曲目。如复三部曲式结构,可以选择:《拉德斯基进行曲》《春节序曲》进行教学;变奏曲式结构的教学,可以选择:《鳟鱼钢琴五重奏》《在中亚细亚草原》等曲目。除此之外,还可适当插入一些具典型音乐形象、特征,且与课程内容主题相近的曲目,如:《野蜂飞舞》《荒山之夜》等,用这样具有鲜明形象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 (三)乐曲体裁。当具体讲到某一曲式结构的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不可避免的将内容延伸至乐曲体裁。通过乐曲体裁的学习,进一步扩充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学生需要了解的主要乐曲体裁包括:交响曲、进行曲、室内乐、组曲、圆舞曲、奏鸣曲、幻想曲、民乐合奏等。如体裁室内乐的教学,可以从室内乐的概念、起源、常见形式三个层面进行展开。 (四)乐曲结构及内容分析。此环节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学生对乐曲曲式结构的掌握、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音乐情感的体验,在这一环节集中进行。如在进行“变奏曲式结构――《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学时,将乐曲“A+A1+A2+A3+A4+A5+A6”六次变奏拆解,逐个进行分析。其中,第一变奏A1乐段,由钢琴主奏旋律,小提琴声部演奏一连串的6连音,整段音乐充满欢快、无忧的情感,描绘了鳟鱼在河水中游动的欢快景象;第二变奏A2乐段,中提琴演奏主旋律,欢快音乐的背后由中提琴暗淡、忧伤的音色进行衬托,预示接下来的故事有不详的事情即将发生。依次类推,完成整个曲目的欣赏教学。 三、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 音乐鉴赏课在高等教育学府通常以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种形式出现。音乐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进行教学,在PPT课件、音频文件及少量视频文件的支持下,辅以讲解就能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作为一门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艺术素质良莠不齐,运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处理就会显得被动。这时应调整教学策略,在课件中少放置音频,多放置视频文件,用音乐视频为非音乐专业学生传达更多、更为直观的信息。除聆听音乐之外,在视频中还可观察到整体乐队配置、民族西洋乐器、乐队指挥风格等,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循序渐进”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四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针对不同的教学群体调整教学策略,才能上好大学音乐鉴赏课。 音乐鉴赏课论文:有关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教学的探讨 随着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转变,传统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学生的欢迎。传统的教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特征产生错误的理解,出现了各种各样有悖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规律的现象。那么究竟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呢? 一、教学理念新型化 教师往往把学生看成“可塑造型的人”,觉着自己讲了多少,他们也就一字不差地听到了多少。于是,教师就倾其所有,充分发挥一桶水的威力,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使学生丧失了自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兴趣和基本能力。倡导“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教师怎么可以以自己的经验代替他人的感受呢?怎么可以对每一种花蕊浇灌同一种养料呢?更何况,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理解能力导致了其对音乐的不同感受――这才是他们自己真正对音乐的理解,才是个性化地步入音乐殿堂的过程。 二、有选择地多听、精听音乐作品 聆听是感受音乐作品的基本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中小型著名音乐作品来欣赏,然后有选择地欣赏有标题的大型管弦乐曲和交响乐作品,最后欣赏那些无标题音乐作品,这样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对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教师要指导学生精听,采取分章分段听与整体连贯听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让学生熟悉乐曲的形式,深入理解乐曲的内涵,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此外,可将教材中一些交响乐的主题做成音响资料,在学校的广播台播放,当学生对这些主题音乐耳熟能详时,就容易领会到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欣赏全曲时,学生就容易参与教学。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高,更需要熟悉相关的音乐学理论、音乐背景知识、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配合大量的曲目聆听实践,从而达到提高艺术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的过程。 三、精心准备,灵活运用教学三维目标,促进有效教学 通过教研活动,明确了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备课就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探究过程的实施,探究教学的方式、方法。 1.认真备课 在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必须要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思路,明确自己的理解和思路,选择合适的作品。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明确方法,易于操作,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亦可通过音乐作品对人文内涵、情感意蕴、艺术特征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引导、挖掘和创新。在高中鉴赏课的实际教学中,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意味着本课的教学思路、选材范围和课件制作的思路也清晰了。 2.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出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从创设情境开始设定学习目标进行铺垫,结合选中的音乐作品,再根据设计思路,采用多种多元方式进行创设,在此过程中,应体现出体验、比较、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发现学生兴趣与学习目标的结合点,努力营造最佳的教学秩序、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课堂中的导入语、连接语、动作表情、范唱、范奏等,也要稍加设计,因为这些都能进一步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3.激情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就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灵活运用备课时精心制作的课件、问题图示、一些问答题等,让学生在声频、视频、图片、图式等丰富多彩的效果中,加上教师的清晰引导、精彩演绎,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音乐鉴赏能力,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4.丰富情感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重视音乐实践。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教师应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意识,同时,通过体验、合作与探究获得审美能力及音乐知识学习技能的提升。例如,可以通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来发展创造性、个性化的音乐能力,让学生熟悉并演唱中外一些优秀歌曲,编创个性化的音乐作品,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从而使其受益终身。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 1.定期举行各种艺术活动 如多组织各种比赛活动、举办展览、观看校内外演出,尤其是让学生观看高雅音乐会,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戏剧表演、话剧表演等,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或让学生参与表演,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从而使审美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为各种文艺活动能吸引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文艺积极分子的参与,而他们往往能带动一大批普通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人数,让其真正实现全体性。 2.组建艺术团以及其他艺术组织形式 艺术团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以及教育效果较明显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集中一起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高,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例如,组建学校合唱团比较适宜,它的设备“声带”人人都有,只需一块场地、一位指导教师就可进行,这样还能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普通高中进行音乐教育的较好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音乐鉴赏课论文:如何将音乐“欣赏”课转为音乐“鉴赏”课 【关键词】 音乐教学;鉴赏;转变;教学观念;整合;教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音乐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还要求教师体现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即体验――比较――探究――合作这一过程,由传统的教学生欣赏音乐变为鉴赏音乐。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培训,就怎样把音乐欣赏课转变为音乐鉴赏课,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学会适时更新教学观念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和意识;还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有意识地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区别对待“欣赏”与“鉴赏”,真正做到变“欣赏”课为“鉴赏”课。 如,在《生命之歌》一课中,音乐用旋律层层反复、层层递进的手法,把对生活的无奈、对母爱的强烈渴望和对不幸命运的勇敢面对表现得非常到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入手,通过不同层次的聆听,从音乐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体验音乐的核心内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还可以通过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聆听《地球之歌》,观看灾难过后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分析、评价音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对生命、大自然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人类生命的作用与意义。 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体验音乐之妙,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有独创见解和自我发现。通过比较、判断,理性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鉴别音乐、感悟音乐。让学生在鉴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聆听中感受,使学生简单的“欣赏”行为升华为鉴别、比较的“鉴赏”行为。 二、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整合、拓展 鉴赏音乐,首先要感知它的形式,然后再探究它的内容,要让课本以外的歌曲有选择地进入课堂,并把课外文艺活动的成果呈献给课堂。音乐家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可见,音乐鉴赏是较高层次的欣赏,融感官、情感和意志为一体。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听”,感觉音乐、感知音乐的形式美,引导学生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自己的听觉感受领域,提高和完善音乐鉴赏能力。 如,新版教材歌唱篇中,教材所配备的音像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教师就可以尽最大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世界各国不同的歌唱形式,在教材所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可从学生熟悉的维塔斯的海豚音和韩国影星Rain的约德尔唱法导入,引领学生从简单易学的歌唱形式《约德尔山歌》介入,再引领学生进入世界上最特殊的声乐形式之一《恰克合唱》,继而一步步走进难点“朝鲜板嗦哩”的学唱,让学生真正理解“板嗦哩”被称作“艰难的说唱艺术”的原因。 三、教法要灵活多变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师生交往,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还要突破“知识传授”的旧有模式,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听完一首歌曲时,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想。 如,《戏曲篇》一章涉及到了京剧知识。但学生对京剧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对戏曲的了解仅限于戏曲的剧种,因此学生对此最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更改教学思路,在介绍戏曲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时,可以辅助几个动作,特别是在讲解“马舞”时,简化动作的难度,做几个蒙古舞中的“骑马”动作,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场景去表演。有可能学生做得不够完美,但学生的兴趣能被调动起来。 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应拓展思路、创新教法,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以音乐为主体进行课堂设计与教学,让音乐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魅力,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碰撞交流中去倾听、鉴别、感悟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无边、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 音乐鉴赏课论文:高中音乐鉴赏课研究 【摘要】我国各校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开设已经普及,也已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讨,笔者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 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核心动力,音乐课堂必须围绕学生兴趣培养展开,对学生实施感化教学。只有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音乐学习中。音乐鉴赏课堂的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是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他出集中到音乐鉴赏课堂之中,实现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音乐鉴赏课堂的导入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抓学生心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课堂中。在长期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的鉴赏课导入方式,希望能够对广大高中音乐教师有所帮助。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时间紧,强度大,开门见山式的音乐鉴赏教学对提高课堂效率作用显著。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传达给学生,实现鉴赏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课堂节奏明快。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开门见山式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最常采用的方式。课堂伊始,教师阐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安排学生迅速浏览教学内容。此后,结合教学目标实施音乐鉴赏的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思路明确,课堂安排清晰明了。对于很多新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再好不过了。例如,在进行小提琴名著《梁祝》的教学中,整个作品时长27分钟,故事情节可谓家喻户晓,最适宜采用开门见山式的鉴赏教学策略。简单的课堂导入可以像这样:梁祝的爱情故事想必大家都了解,相关的影视作品大家也肯定有所涉猎。在本节音乐鉴赏课中,我们将围绕小提琴名奏《梁祝》展开教学,让我们在婉转的歌声中一起去领略梁祝的爱情故事。此时,教师务必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言简意赅、直接有力,针对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实现高效的鉴赏课堂导入。 二、设置疑问,导入教学 思考起源于疑问,疑问是创造力的来源。通过在音乐鉴赏课堂之前设置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参与鉴赏课堂的欲望。通常学生的思维和疑问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产生疑问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思考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趋向于自主化、创新化。只有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提出疑问,音乐鉴赏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才会不断增加。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思维模式、智力因素等综合情况,对音乐鉴赏课堂设置合理的疑问,实现有效的课堂导入。例如,在对中国传统国粹京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你们知道京剧中的角色有哪些吗?京剧中的脸谱是什么含义呢?京剧演奏常常需要用到的乐器有哪些?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们必然会对本节课的京剧教学产生很多疑问,京剧的迷人魅力到底在哪呢?教师可以设置与课堂相关的疑问,循序渐进,逐层揭晓谜底,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鉴赏课堂的趣味。当然,设置的疑问也可以是与课堂无关的,只要能够激发学生本节课的音乐鉴赏学习即可,具体情况教师可酌情处理。 三、类推类比,相似教学 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各类音乐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相似、或相异。音乐教师不妨使用类推类比式音乐鉴赏教学,提高鉴赏课堂的导入效率。类比类推教学,既是在课堂开始,提出两个相关的音乐知识进行比较教学,将两者的共同点、不同点进行枚举,在两者的比较中实现音乐鉴赏课堂教学。通过类推类比教学,使得对比事物形象更加鲜明,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师在进行《印象主义音乐》的鉴赏教学中,通过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进行类比教学。印象派创始人莫奈曾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绘画了多幅《里昂大教堂》,不同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色彩还是画风,都显露着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变化发展。教师可以将莫奈前期和后期的《里昂大教堂》进行对比,指引学生观察其中的色彩变化,突出虚实的变化。印象派的突出特点就是朦胧美,通过印象派绘画中色彩的朦胧美类比出印象派音乐中的朦胧美,达到印象派音乐鉴赏的导入式教学。再比如,在《影视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有声电影抹去声音,给学生们欣赏。通过声音的切换,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在影视作品的重要作用,导入影视音乐的课堂教学。 四、才艺展示,游戏导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音乐应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在愉快的音乐课堂中实现鉴赏教学。有一些学生在小时候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钢琴、二胡、声乐、表演等等,这些特长往往会最终成为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或是特长。高中音乐教师不妨利用还学生们的才艺,进行游戏化的音乐鉴赏课堂导入,将学生们才艺与游戏和音乐相结合,实现游戏化的导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并对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实施针对性的游戏导入。例如,在对《少数民族音乐》这一章的鉴赏教学中,教师不妨让会演奏乐器的同学进行演奏,会跳舞的同学进行表演,其他有才艺的同学进行伴奏。笔者相信,若是音乐鉴赏课堂实现以上的内容,班级里必然洋溢中浓郁的音乐氛围,鉴赏课的导入必然会是高效的。音乐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展示,保证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同时,对于一些班级音乐实力较弱的班级,教师可以尝试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导入。歌词填空、民歌举一反三、听歌猜歌名等等,只要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音乐课堂积极性的游戏,教师都可以尝试。 总之,有效的音乐课堂导入对提高鉴赏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课堂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是提高鉴赏课堂导入效率的关键。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我们必须敢于创新,不断寻求更加有效地鉴赏课堂导入策略,为学生们带来更加愉悦、有趣的音乐课堂。 音乐鉴赏课论文: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策略实践探讨 摘 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是教育教学科目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情趣。因此,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策略;实践探究 音乐课为学生提供了艺术学习的机会,能够愉悦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然而,如何通过音乐鉴赏课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是音乐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教师既要深入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天赋特征,明确学生的兴趣所在,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打造出良好的教学课堂。 一、歌舞结合,活跃课堂 科学的音乐鉴赏课堂是生动活泼、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跃的音乐课堂,尽量让学生情深意切地陶醉其中,带着欣赏的目光去聆听音乐、鉴赏音乐,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鉴赏能力,让学生爱上音乐。活跃课堂的最佳方式就是让音乐歌曲和舞蹈结合,使学生通过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来感受音乐的节拍和节奏,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音乐的旋律,更高效地学好音乐,培养音乐鉴赏力。例如,在学习《小螺号》这一曲目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地掌握音乐节奏,初步学会音乐旋律。在此基础上,以音乐旋律为基础编排舞蹈,参照歌词内容来设计舞姿动作,确保舞姿动作同曲目旋律保持一致,唱出快活的节奏,跳出兴奋愉悦的舞蹈。学生通过边唱、边跳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掌握歌曲大意,也能更为透彻地学会鉴赏音乐,这样就达到了多重学习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歌舞结合的课堂条件下,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快乐的气氛,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对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中。 二、课外活动引导,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渗透着无限的艺术美,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愿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就要适当地引入课外活动,定期举办一些与音乐学科相关的艺术活动,如歌咏比赛、歌会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摆脱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陶冶身心,培养他们积极的艺术情趣。教师可以抓住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等,以儿童节为核心,设计主题来举办音乐活动,可以是儿童节音乐会、儿童节庆典等,鼓励每名小学生都能自行选择歌曲在活动上献唱,唱出属于自己的儿童歌。这样,一些小学生带着对儿童节的喜爱,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用自己的歌声或曲目来抒发情感,表达对儿童节的热爱,整个校园里洋溢着欢乐的歌声,学生会自然地接受美丽歌声的熏陶,产生对音乐的无限喜爱之情,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艺术美感,认识到音乐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音乐产生更强烈的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艺术美感的塑造与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三、音乐技能教授,培养学生音乐才能 小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简单的娱乐功能,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使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具备一种音乐情感,学会一种音乐艺术。因此,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加强对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才能。对此,教师就要注重音乐教学层次的升级,要从普通的口头唱歌,逐步上升到乐器演奏、歌舞伴随等层面,这样才能真正逐步建立起学生的音乐情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节奏感较强、韵律相对清晰的一课,再让学生自行挑选一门乐器,可以是口琴、竖笛、电子琴等,来主动引导和教会学生用这些乐器去演奏这些曲目,使学生掌握音乐演奏技能,从而逐步塑造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情感。 四、听觉引导,鉴赏力培养 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听觉艺术,教师应该善于先从学生的听觉鉴赏力入手进行深入培养,让学生产生敏感的音乐听觉能力,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抽出课堂时间利用手中的乐器随便为学生演奏一个个曲目或演奏一些旋律,然后让学生猜想改旋律的节拍,分析这些音乐旋律特点。一些学生能够根据音乐高低起伏的节奏变化,通过自身的听觉系统来分析出该音乐的悲喜特征,这样就达到了对学生音乐听觉鉴赏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也要不断地采取全新的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出高质量、高品质的音乐鉴赏课堂,打动学生的内心,启迪学生的音乐智慧。 五、结束语 总之,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使他们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艺术情趣。因此,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实情,善于创新教学模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鉴赏课论文:小学音乐鉴赏课之我见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以“美”来感化人的心灵的教育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在音乐教学中,用“美”来牵引学生的感情,成为一种常用的方式。本文主要阐述如何让学生学会“赏”音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音乐。 【关键词】 多种方式;鉴赏;教学研究 音乐是情感的产物,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带领学生尽情徜徉在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魅力。而音乐之美在于能与人类的情感产生共鸣,而人类的世界又是丰富的,所以音乐之美也是多样的。 一、唤醒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 音乐的可赏之处在于它有美的地方,因此,若想让学生学会赏曲,则需让他们学会发现美,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审美情趣唤醒。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寻找音乐之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优美的文字和图片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让学生领悟美。 以《花儿与少年》为例,单单是曲子的名字,就使人感到一袭明媚的阳光正照在自己身上。美丽的花儿,活泼纯洁的少年少女,趁着阳春之际,唱着欢快的歌儿,蹦蹦跳跳来赏花。教师在教学生这首歌时,先让学生对歌词理解通透,这是因为歌词是感情的牵引,可以让学生寻找到歌曲的美点。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歌曲词中的一些隐喻无法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歌曲的时候,应当向学生讲述歌词的隐喻。如《花儿与少年》这首歌曲中的词“人间英俊的是少年,少年是人间的春天……阿妹是红牡丹,阿哥是人间的春天”。教师在讲述这首歌时,应当向学生解释词的隐喻,解释花儿和春天是希望和美好的象征,而这首歌将少年和少女比喻为春天与红牡丹,象征少年少女是人间的希望和美好。运用这种方式授课,可以唤醒学生美的情趣,并获得审美体验。 二、运用审美规律,获得音乐情感 想象和联想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让他们领会乐曲中的情感和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曲中的意境,从而将人类本该拥有的灵性催生出来,进而使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傣族名歌,这首歌曲将傣族的淳朴自然及本民族的格调展露无遗。教师在教这首歌曲时,可以用不含有歌词的曲子。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教师可以使用PPT给学生播放一些傣族美丽的图片,并附带音乐。这首曲子听的时候,就像一个清灵可爱的傣族姑娘沐浴在月光之下,吹着动听的葫芦丝。姑娘所吹的曲子中含着些许青涩的情意,带着一丝若隐若现的幸福。姑娘是在思念某个少年,那少年英俊爽朗,而此时,少年则站在不远处偷偷地听姑娘吹葫芦丝。这个画面优美,青涩,灵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听者曲子,想象曲子的画面,最后再将PPT播放给学生感受,让他们的想象更加深刻。 三、运用视频影像,感悟音乐内涵 有美感,才有可欣赏的地方,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指导时,应当充分运用审美知觉的规律,让学生的全身感官都参与到对美的欣赏中,并感受音乐各方面的美,从而让学生将一整首歌曲理解通透。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让学生把握好音乐的整体情绪,才能更理解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从而对音乐的整体有所知觉。 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在教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感受歌曲中的内容和情绪。《七子之歌――澳门》是《澳门岁月》的主题曲,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那种爱国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澳门岁月》这部纪录片,并让学生明白曲中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中国,澳门就像中国的孩子,它曾是被他国掠夺的中国国土,经三百年后回到中国母亲的怀抱中。每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族灵魂是不相同的,尽管澳门被夺,但掠夺者无法将那种民族的灵魂改变,澳门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拥有中国的灵魂,因此,它一直期盼着能回到原本的位置上。这是歌词“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最本质的意思。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全部情感调动,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 四、舞蹈表演结合,加深音乐理解 肢体动作可以将乐曲中的美感表现出来,舞者或编舞者在编排舞蹈时,必然会对曲子中的风格、情感有所了解。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体会到曲中的意思,也让学生的天性释放出来,运用舞蹈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铃儿响叮当》为例,这首歌很欢快,经常被认作是圣诞歌曲。这首歌欢快、和乐,其舞蹈动作的跳跃次数很多。教师在教生舞蹈时,应当尽量让学生以动作表现出曲中的欢乐,并为学生渲染一下气氛,让学生将圣诞节想象成中国的新年,从而清晰学生的感觉。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生鉴赏歌曲时,首先要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唤醒、运用审美规律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运用视频和影像让学生感悟音乐的内涵、并能结合舞蹈动作,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高效课堂。 音乐鉴赏课论文:嬗变中的高职音乐鉴赏课 摘 要:伴随时展,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艺术素养的人才,公共选修音乐鉴赏课是发展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探讨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以影视剧音乐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顺应时展的这一现实课题。 关键词:高职;音乐鉴赏课;嬗变 自1996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通知后,全国各类大学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音乐选修课程。公共选修音乐课的开设旨在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现行的音乐鉴赏教材部分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职类院校办学宗旨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自身也有轻视此类公共选修课的趋势。这一现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因其综合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音乐鉴赏课论文: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摘 要:音乐鉴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高中音乐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名曲进入学生心灵,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体验音乐从而热爱音乐,在新课标下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学习氛围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也只有音乐可以通过乐音,来传递、表达和释放人们丰富而多变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艺术情操。而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尽量上好自己的每一堂音乐教育教学课,充分完成音乐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和陶冶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具有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如何上好高中的音乐欣赏课呢?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各种理解、想法和问题,教师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说“大胆说出来吧,让我们共同来解决”。教师放下威仪的外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要给学生有视觉上的和谐和美感。教师的衣着要得体,美观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尽可能喜欢你。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育家杜威说过: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的过程”。 二、创设课堂情境,体验愉悦教学,让学生融入音乐 由于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学生大多热衷于流行音乐,追星现象屡见不鲜,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京剧,却知之甚少,甚至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例如:在京剧欣赏梅兰芳的代表作时,课前老师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氛围。请部分学生跟随锣鼓的节奏简单的模仿一下戏曲的动作。动作虽简单,但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快乐体验的同时又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无论学生的即兴表现效果如何,对于他们的积极表现,老师都给予肯定。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享受表现之乐,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三、引导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1)“听”。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2)“唱”。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3)“想”。“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展视野,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4)“说”。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一堂课上既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有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 四、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利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 1.从乐曲本身着手。 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内容的具体特点,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2.利用学生熟知的作品。 现在的教科书上有许多作品都是名著,学生对这一类作品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从来没听说过,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并且与本课有关的作品导入。例如,在学习《草原放牧》时,我们可以用《十里埋伏》作为导入,通过对琵琶在《十里埋伏》中的精湛演奏,及对不同演奏技巧展现的不同演奏效果进行粗略讲解,引发学生对琵琶与交响乐合作后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协奏曲的欣赏中,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音乐鉴赏课论文:如何上好中学音乐鉴赏课 摘 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音乐学科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原先专注于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音乐基础能力,拓展到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培养其欣赏和体验音乐美,感悟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等。由此可见,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十分关键,尤其是中学音乐鉴赏课,更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普遍表现为对音乐鉴赏课的轻视、忽视,“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不以为然”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从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学音乐鉴赏课的兴趣,并有效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 中学音乐 鉴赏能力 情感体验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学科在我国基础教育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音乐学科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不再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音乐基础能力,还拓展到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点在中学音乐课程学习中表现为培养学生欣赏和体验音乐美,感悟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十分关键,尤其是中学音乐鉴赏课,更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中学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 从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上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表现出对音乐鉴赏课的忽视,仍然认为音乐教育只是中学教育的“冷门”、“偏门”学科,教师教与不教、学生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不以为然”的现象。本文从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学音乐鉴赏课的兴趣,并有效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二、上好中学音乐鉴赏课的策略分析 (一)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中学音乐鉴赏课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过程的重要环节。无论何种音乐,都蕴含创作者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赏析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领悟音乐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这一过程称之为情感体验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提高其鉴赏感受呢?教师需结合多种音乐要素巧妙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和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从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享受能力。比如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通常会将班上学生根据不同力度、音色和速度分成组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引导他们分角色演唱,以此将作品中抽象的情感化为具象的声音。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既掌握了相关的演唱技巧,又真切感悟到了作品中情绪的起伏变化。 (二)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音乐情境。 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的高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教育领域,其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是当前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模式之一。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学生在意境中真实地感受从音乐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信息和力量,从而真切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真善美。笔者在《飘逸的南国风》鉴赏课上,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一幕幕美丽的云南风光,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南国,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音乐殿堂,尽情享受南国音乐的美与南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喜欢音乐,乐于上音乐鉴赏课的情感,进而促使其更加主动地探索和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三)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 音乐真正的美,只有真正用心聆听、感受的人才能得到。从中学音乐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教师和学生对音乐的重视不够,自然而然无法真正做到用心感受音乐。要想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就需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引领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真正学会用心欣赏音乐的美。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时,就先跟学生详细讲述了莫扎特创作此曲的背景,包括生活的困顿、精神的压抑、经济上的匮乏等。学生是很感性又很善良的群体,当他们一边听教师讲述莫扎特生平的苦难事迹,一边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时,心中很容易就涌起无限愁绪和感慨,仿佛亲眼见证莫扎特所遭遇的苦难和在苦难下进行创作的心境。这种通过心与心的感悟,加深了学生对《第四十交响曲》的理解,他们真正从心里明白了为何《第四十交响曲》是“含着眼泪的微笑”。 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感受音乐的美,了解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并最终获得美的感受和爱的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应当提高对音乐鉴赏课的重视度,精心设计每一节音乐鉴赏课,让学生在倾听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渐渐懂得欣赏音乐的美,并且爱上音乐。 音乐鉴赏课论文: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高中音乐鉴赏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础性模块,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在音乐鉴赏模块中,在坚持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达到上好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如何通过后天音乐实践活动,使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各种理解、想法和问题,教师以鼓励支持的态度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说“大胆说出来吧,让我们共同来解决”。教师放下威仪的外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过程,要给学生视觉上的和谐和美感。教师的衣着要得体,美观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尽可能喜欢你,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育家杜威说过: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过程”。 2.提高音乐文化艺术修养 音乐欣赏似乎与理性知识及其他方面素质并无直接关系,但实质是音乐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是瞬间获得的审美感受与长期积累的知识、观念、趣味等因素以感性方式展现出来的结果。所以,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对学生提高鉴赏水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1了解掌握理论方面的音乐知识。音乐知识大致分为乐理和音乐学两部分,乐理知识包括节奏、旋律、曲式、调式等,音乐学包含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不同题材、体裁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或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意图等。当然,掌握音乐理论知识越多,认识音乐作品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方面要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提高。 2.2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理解其音乐品质就要反复听。可整段、分段、重点地听。每次分析要有不同要求,逐步升华。分析乐曲运用的表现手段、表演技巧、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时代背景和社会影响,影响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观去向。最好学习一些演奏和演唱方面的技能,亲自参与聆听音乐的演奏和演唱活动,对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2.3多媒体的视频、绘画、戏剧、舞蹈、影视作品等,音乐与语言文学、人文地理、哲学、宗教等,都可能对学生鉴赏能力产生影响。这些看似鉴赏的一种启发诱导手段,实际对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及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3.学习外国音乐部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理解世界多元艺术文化的价值观 世界是一个大花园,各民族、各地区的艺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有的同学由于对异域文化知之不多,就先入为主地对这些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排斥感。对于这些现象,音乐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世界艺术的光彩之处和独特风格。如《非洲音乐》,很多同学的心目中会涌现两个词“蛮荒、粗野”。但是,这看起来似乎是比较粗糙的、原始的艺术形式,却散发着特有的、生命的活力和神奇的魅力。眼下,很多同学喜欢的或豪放、或优雅、或活泼的街舞、爵士、踢踏舞等,无一不是受到了非洲黑人音乐的巨大影响。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做好聆听前的准备 高中音乐鉴赏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上,强调“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指定的专题或自选专题,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而广东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品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如果没有在课前做好预习,就很难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得到充分聆听体验。因此,在上第一节音乐鉴赏课时,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高中音乐成长记录本”,每次课前按照布置的内容,自主或协作进行相关预习,然后把想提的问题、收集的资料整理在记录本上,在上课时进行相应交流和探讨。“带着问题聆听”,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欣赏中变得积极、主动、专注,效果显著。很多学生都把记录本设计得相当精美,内容的丰富甚至超过我的预计,在聆听基础上的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渐成风气。 5.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更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学习自由,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作为组织、参考、指导和伙伴关系的音乐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关注学生音乐学习探究过程: 5.1突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地位。经过音乐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5.2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在音乐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音乐教学有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形成基本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和创新精神。 6.整合拓展教学资源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以音乐文化为主线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容量大。但高中学生学习时间有限,音乐教师必须有选择地整合教材,不可面面俱到,有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如在欣赏教材中的戏曲与民歌时,可渗透本地戏曲与民歌,使学生充分认识家乡的音乐文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总之,要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除了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通过反复不懈的努力实践、探究和总结,最终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学思想,摸索出音乐课堂教学规律,找到一条成功教学之路。 音乐鉴赏课论文:高中音乐鉴赏课还可以这样上 音乐是最善于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与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相互融合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认为,不要局限于课堂内容,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 一、就课外而言,要让学生从各方面入手,拓宽知识面,培养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课堂欣赏曲目有关的音像、图片,也可以协助学生录下与作品有关的音频材料,配上解说,形成一个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同时,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比如高中音乐鉴赏之“勋伯格”,勋伯格的作品以无调性音乐为主,他的作品风格是放弃调性以及传统音乐中对结构框架的组织手段。根据这些特点,学生通过自制一些无调性音乐音频,配上一些简单的表演来表达作品的内容,认识到原来没有调性一样可以成为作品,从而进一步了解音乐的神奇之处。 二、就课内而言,切忌把鉴赏课上成理论课,要让同学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一,播放本节课最精彩的音乐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走进神圣而奇妙的音乐殿堂。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受,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鼓励他们,及时给予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 第二,在学生复听音乐作品的同时用生动简洁的语言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我在高中“音乐鉴赏――独特的民族风”这一单元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对蒙古、新疆、西藏三个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阐述,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的发展与该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环境以及所经历的历史事件是密不可分的,鼓励学生去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同学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认识各民族的独特之处。 第三,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首先把确定各民族民歌特点作为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和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时,我问:“你们能听出它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吗?”学生纷纷回答:“蒙古族、藏族、新疆维吾尔族。”“那为什么同是民歌,演唱风格却不同呢?”从而使学生自己确立研究主题,开始小组讨论,而我仅仅充当引导者:“试想一下,这三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规律有何不同?”同学们通过分析资料、讨论和研究分别说出了他们的观点,最终我把他们的观点融合起来,进行点评式分析。虽然《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和《牡丹汗》都属于民歌,但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使旋律、曲调、情感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歌曲,它的特点是由人民长期居住的环境、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形式,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其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宗巴朗松》是一首藏族囊玛,它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其特点是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而《牡丹汗》则是新疆最著名的爱情歌曲,新疆维吾尔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精华,形成了维吾尔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其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经过分析讨论,最终结论是各民族民歌的独特之处主要是由他们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决定的。这些结论是师生共同研究的成果,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学会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本着与学生合作和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音乐鉴赏课论文: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研究 摘 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由此可见,高中音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成为广大音乐教师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师生关系;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然而,在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更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规范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行为,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此问题与大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望能抛砖引玉。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 我国心理研究证明: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音乐,鼓励学生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各种理解和想法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同时,教师也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同学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位学生都有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相反,如果把我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则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长时间下去还会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所以,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我们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感受音乐的权利,并多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听一首曲子,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会根据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如实回答好听或者不好听,对于有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学生让他们进行集体发言,说出自己觉得好听和不好听的理由,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在音乐鉴赏课上是可以自由表现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我们必须重点突出“情”这个字眼,情即学生的情感,只有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与歌曲作者的情感共鸣,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进而使学生在情感和音乐的融合之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我个人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不失为激发学生情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的一种情感氛围。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情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课堂实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自愿接受音乐美的熏陶。 比如,在教学生学唱第二单元第1节《多彩的华夏之音》中《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时,因为它属于西北民歌,而且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首歌,同时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有关西北风情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就能对西北地区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有个大致了解,当学生正式学习这首歌时,就能迅速融入这首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境中。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体验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 要想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控制和导向作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适当调控教学节奏,这样既能使课堂的每一分钟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又能给学生留下仔细回味的余地,以促使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有效提高。比如,目前大部分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负责播放音乐,学生负责聆听,殊不知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早就开始走神、开小差了,究其原因,学生听不懂这首歌的旋律,感受不到具体的音乐形象。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我们必须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在上课一开始就做到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真切体验到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 比如,在让学生欣赏古琴曲《流水》时,我就用“高山流水遇之音”这个故事作为歌曲引入:“俞伯牙从小酷爱音乐,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之音,终身不再鼓琴。”这样,通过这个小故事,立马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这首古琴曲的理解。 综上所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是只图眼前热闹的跟风之举,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音乐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学问,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创新研究出更多可以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艺术与科学论文:艺术与科学融合 摘 要: 介绍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设计与科学、设计与艺术的相互关系,论述艺术与科学融合给当代工业设计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设计方向的拓展及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工业设计; 艺术; 科学 0 引言 作为物资生产第一步的设计,从古代的兵器、乐器、食具到现代的家具、电器、文具、火车、飞机、太空船等等,无不在满足实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其外形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人类今天灿烂的物质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空间的扩大及审美领域的延伸,给传统的设计理念注入新的内涵。以现代大工业化为生产方式的“现代设计艺术”———工业设计,在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变奏和融合中,怎样体现自身的时代性质与特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将艺术于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石,对当今艺术设计定位及未来设计领域的拓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关于工业设计 1. 1 设计定义 工业设计( industrialdesign)是近百年来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学科,工业设计这一名词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不同的国家对此称呼不一,英国称之为设计(design) 。19 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成为现代设计诞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农业文明时期的设计是以手工业设计为主的个性化设计,称之为“手工艺”、“工艺美术”,设计、生产和消费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不仅获得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适合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蒸汽机、火车等一系列工业机械化成果的引入,使社会由封闭的小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系列化、批量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特征由此显现,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相联。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物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使工业设计迅速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到“包豪斯”时期,工业设计已发展成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教育体系的学科,并明确地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1 ] 。 围绕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定义,国际上各专业机构和学者一直争论不休。1959 年6 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国际性工业设计机构———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 icsid) 。1980年联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一次联会,对工业设计概念作了修改,定义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指的是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工业化产品设计,以及为这些产品而进行的辅助性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包装、装饰等设计。国际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设计的含义及范围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延伸,事实证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带动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 2 艺术与设计 人类最初的设计只是一种对物象的摆弄和布局,其目的是满足人们本能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生产资料的增多,设计成为对事物和物象有条理、有计划的安排和设想,达到人们对事物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条理、计划是人类对事物审美的一次飞跃,也是艺术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则,设计从其开始就与美的活动紧密相联,每一次艺术的变革都会对当代设计产生影响。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19世纪初艺术运动思想为基础的,充分体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将设计称之一门艺术,设计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而设计是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因此“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的词语广泛出现在现代生活之中,艺术推动设计、设计演绎艺术[ 2 ] 。 设计的形态能给予人的五感极大的影响,但其中视觉和触觉影响最大,这是直观感受的反映,这个感受的结果应该是美好的、促进身心健康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结构与外形、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现代科学介入物质,转为某种技术和材质形态、一定的材质与技术的同构,为设计艺术意境创造提供了有利的物化条件。无论从设计或艺术发展的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1. 3 科学与设计 了解到设计与艺术难以割舍互相渗透,再注意推动设计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即设计与科学之间深刻的关系。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技术世界,机器时代的到来促使设计最终与制造业分离,成为真正独立的专业, 19世纪印刷术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印刷业、设计业、尤其是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1839 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使视觉表现迅速扩大和普及,此外新的能源和动力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带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照明、通信、交通等工具的不断革新换代,都与时代科技发展相伴相随。事实总是这样,科学技术每一进步就创造出与其相应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工艺设备,接着凭借这些工具和机械设备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方式。设计从初始的简单粗糙发展至今天的实用精美,从蒸汽机火车到当今悬磁高速列车、从人工发报机和电话到现代互联网,每一个时代的设计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设计师的才智体现,同时是那个时代科技文化创新的标志。论文网 毕业论文 在今天,现代设计具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如全新的材料美、精密的技术美、极限的体量美、新奇的造型美、科幻的意味美等。特别是由于当代多媒体及数码技术迅猛介入现实生活,极大地拓展了未来设计空间,丰富了设计师的艺术灵感与设计元素,深化了设计环境的意蕴显示及空间的表现,为设计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 2 艺术与科学融合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 由于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科学相辅相存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并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无尽的福音,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审美标准、人体工程学程度的体现均在于艺术化的水平。 2. 1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意义 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也叫艺术。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具匠,也是科学家、工程设计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中国古代“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曾经非常密切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正如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 随着网络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当今许多科学家认识到,科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思维,离不开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又回过头来呼唤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和融合。1999年1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过《网络艺术流派方兴未艾》一文,提出“缪斯也需要科学的翅膀”,揭示艺术与科学融合将带来各种艺术流派和手法的百花齐放,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将起推动作用,对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3 ] 。 2. 2 艺术与科学结合构筑现代设计学科 艺术与科学融合不仅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而且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及艺术教育体系带来深刻影响。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其代表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以及战后在德国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艺术教育上的出发点是共同的,目的是寻求在设计艺术中实现“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以创造出合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实践证明只有突破单纯侧重艺术,以及侧重技术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走艺术与科学结合之路,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许多院校,设计艺术专业和理工科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设计艺术专业重形象思维,学生不懂技术,不了解新工艺、新材料。如 艺术与科学论文: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分析 摘要: 在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教导策略,给幼儿一定的探索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手工制作 在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要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充分融合,遵循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导策略和教学素材,提供幼儿宽阔的探索空间,提高幼儿的探索意识,进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一、改变手工制作活动的思路 当前,传统手工制作的制作思路相对简单,未能深入涉及科学教育。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手工制作的思路,探索物体的具体性能,进而引导幼儿发现这种性能的原理或者原因,开展科学设计,将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充分融合。例如,在不倒翁的制作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对不倒翁的外观进行详尽的观察,在对其外形特征具有一定的认知后,进而探究它不倒的具体原因。教师要鼓励幼儿扩宽思路,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对幼儿的想法进行验证,如果不能找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幼儿就做不出真正的不倒翁。在不倒翁具体制作中,教师还要适当加入一些探索环节,例如,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固定重物放置的位置和方法,并且不断对设计进行科学调整,进而在制作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融。 二、挖掘手工制作中的科学教育价值 (一)将科学规律与形态分析有机结合 任何物体的造型都是对现实客体的综合以及分析,其中涉及明暗分布、空间配置以及物体结构等规律和特点。例如,制作不倒翁,幼儿就需要弄清复合体结构的相关知识,并且分析其各部分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以及比例等。既有对不倒翁形态的综合与分析,使其造型优美;同时还要对不倒翁的科学规律进行综合与分析,使其具备不倒翁的特性。在制作中完成对物体的科学规律与形态分析,可以实现幼儿的推理、感知、理智以及知觉的完美结合。 (二)科学设计和探究手工制作的过程 对幼儿手工制作过程进行设计和探究,主要包括设计制作的目的和目标、合理安排时间、进行科学分组,开展作品评价、反思、总结以及交流,其中,幼儿的自评是设计中的关键环节。评价是帮助幼儿反思制作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幼儿可以回顾自己的手工制作全过程,综合考虑资源以及技能的有效利用。虽然幼儿受到年龄限制,尚不具备主动反思的能力,但是教师要给予幼儿科学的指导,帮助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评价、交流和反思,进而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加强对手工制作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三)科学开展小组合作制作 如在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画草图是重要环节,幼儿将脑中的思路画在纸上,实现思维的客观化以及外在化转变,让制作变得更具有操作性。草图绘制就是幼儿自身想法的体现,通过草图幼儿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时,草图可以为不倒翁的制作提供提示线索和背景因素,充分表达幼儿的情感。因此,在手工制作中,教师要对幼儿科学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制作,并且引导幼儿以草图的形式将自己的设计与构思展示给小组成员,组内开展讨论,提高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三、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条件 教师要深度挖掘手工制作的现实价值,真正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融合,教师要耐心、积极地引导幼儿,提供给幼儿更大的探索空间,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设计,不能用统一的规范要求以及限制幼儿。 (一)合理选择制作素材 例如,传统的“纸工老虎”,幼儿只需要按照规定好的虚线以及实线进行剪裁和对折就好,这种手工活动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制作素材。例如“建造房屋”,需要幼儿自己收集各种资料,进而画出草图、开展小组合作,分别扮演粉刷匠、水泥工、木工、水电工以及设计师等角色,考虑如何设计门窗、房顶的结构以及如何开展制作等多方面内容。 (二)充分挖掘素材功能 幼儿园课程通常划分为健康、语言、艺术、社会以及科学等几个领域,教师在组织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中,要注重各个领域的联系和融合,实现幼儿教育的根本意义。例如,在不倒翁制作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制作素材的教育功能,实现幼儿经验以及能力的全面提高,将制作过程变为幼儿建构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创造的美和探究规律的乐趣。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充分融合,可以培养幼儿创造美、感受美以及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情感认知,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探究意识以及发现能力。科学与艺术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实现两者的统一与融合,对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朱樱英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海门开发区幼儿园 艺术与科学论文: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一方面继续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幼儿阶段是最容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的阶段,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涵,进一步阐述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联系,然后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从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与创造意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等方面论述,最后笔者给出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从主体层面、课程设计层面、实践活动层面展开,通过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希望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 幼儿;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融合研究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加工提炼创作出来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结晶,哪怕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也有艺术的存在;科学是人类逐步进化,寻求自身发展、自身突破的内在需求,是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领域的许多现象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抽象,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最基本的规律,从而影响人的思维和活动,进而再作用于客观世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研究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希望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些启发。 一、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概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针对的主体年龄段是3———6岁,这是儿童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个阶段。幼儿艺术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内涵理解如下: 1、幼儿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艺术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把握,第一,幼儿艺术是幼儿情感的表达,是幼儿自身的文化、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的表现;第二,幼儿艺术是幼儿将自身的情感、特征投射到客体身上,并且把客体当做自己的一个方面;第三是幼儿艺术的成果方面,指的是幼儿的艺术创作成果。在此基础上的幼儿艺术教育是指,艺术教育者根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2、幼儿科学教育 幼儿科学是幼儿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发生的,是幼儿把握自身所认识到的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幼儿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产生好奇心,通过发问、观察的方式,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儿童科学进行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科学教育仅仅是一个启蒙阶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对3———6岁的幼儿,通过自身的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和探究事物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联系 艺术与科学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也是这样,他们在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上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教育目标上,无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是以培养幼儿全面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在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培养幼儿专心钻研的素质,无论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需要幼儿潜心、专心的做事,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专心做事、心无旁骛的基本素养,还可以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受益终生的,因此,幼儿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有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作用。在教育来源上,虽然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内容以音体美的教育为主,向其他形式扩展,科学教育的教育内容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看起来二者的教育内容并无太大关系,但是,二者在教育来源上是相同的,都是以幼儿的生活、接触到的有限的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比如对幼儿开设的自然科学的课程,也是以幼儿对周围世界的疑问为基础开展的,比如为什么会打雷,飞机为什么会飞,等等,对幼儿开设的手工制作的课程,也是鼓励幼儿以身边周围可以随处接触得到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也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科学要求更加严密,追求合理性与逻辑性,艺术追求创造力,追求灵感的闪现,但是他们在教育手段与方法上,都主张积极的交流与合作,都认同在合理基础上的大胆探索、追求,对任何知识都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不盲目服从权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怀疑但不过激的良好教育方式方法。 三、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 1、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但这种能力在幼儿时期是最不受束缚的,也是在幼儿时期最容易培养的,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好奇心,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蚂蚁、飞奔的汽车,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把这种好奇心进行有力的引导,向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引导,通过对二者的融合,恢复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生态的教育,通过充分利用游戏形式的艺术化的教育,幼儿以自身的视角与思维方式,来表现他们对于陌生世界的认知,他们的创造性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也被激发出来。在艺术化的教育中,幼儿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 2、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与感情世界。 科学研究需要细心,艺术需要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感情,这二者的结合,将会使得两种状态向有利的方向结合。我们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与培养,然而科学研究并不是机器,在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研究中能够坚持下来,除了对于科学的热爱,也离不开精神世界的丰富,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恰恰有利于幼儿在其小时候就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其他工作,都能以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阳光开朗的人,而不是只会从事某一个工作的无趣的人。通过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的开展,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想不断成熟,沟通交流能力也在不断地往更高的水平迈进,通过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教育,处事更加稳重,行为更加从容,而且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在与别人进行合作时表达,让别人可以懂得自己的意愿,这都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3、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与智力的开发。 众所周知,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与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同样重要的,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非常有必要,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比如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面对一些趣味实验,有多次失败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幼儿树立自信心,不断尝试,面对同伴的质疑,是否可以从容应对等等,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此外,通过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通过广泛涉猎艺术与科学知识,不断学习,增长学识,培养广泛的情趣,拥有求知创新的心态,可以全方面的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与意志力的培养。 四、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 1、在主体层面,逐步渗透 在主体层面,我们进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针对的对象是幼儿,而幼儿是3———6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科学教育的接触比较浅显,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科学教育,要想把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融合,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种工具、多种形式、多种生活学习情境刺激幼儿的积极与主动性,从而在多方面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我们可以在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利用艺术形式使幼儿对教育活动产生好奇,有求知欲望。比如在叫幼儿乐器或者唱歌的时候,可以通过通俗的语言给孩子解释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人的器官是怎样相互协作发出声响的,在教幼儿的唱歌过程中,把艺术与科学完美的融合,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的渗透。 2、在课程设置层面,注重关联性 在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建立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体系。比如,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甚至带有破坏力的特点,让孩子了解某玩具的构造,拆散后再重新组装起来,这既培养了孩子的耐心与恒心,还让孩子在拆卸、组装玩具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努力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可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一幅画作原形,让幼儿根据画面的构图、造型的不同把事物或动物比作人,按人的心理变化来创作出作品等等。 3、在实践活动层面,注重动手能力 我们教育孩子,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要真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才能达到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目的。而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手工制作或者简单的实验,结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也可以进行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活动需要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按照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在感知基础上探究原理,整个过程需要不断与幼儿相互配合,根据设计的需要不断调整设计,这就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充分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激发幼儿渴望学习知识、帮助同伴的愿望。并且,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比如放大镜、潜水镜等等,我们可以在让孩子进行简单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或者进行简单的美术手工制作,也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比如剪纸画等等,充分调动孩子动手的积极性,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孩子更乐意在动手过程中学习、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这都离不开对幼儿的科学培养,而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的培养模式,无疑是最佳的培养方式,虽然艺术与科学各有各的教育价值与认知体系,艺术教育强调情感表达及审美,科学关注真实,但诚如笔者前面分析所言,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等等方面都是相通或者相类似的,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研究,以期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李红竹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系 艺术与科学论文:声乐教学科学化与艺术化 摘要: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技术第一”“重声轻情”“演唱技术等于声乐艺术”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存在这些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因素有:第一,对声乐教学科学化思维的误解;第二,教学实践中没有遵循声乐教学艺术化的本质。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声乐的艺术性,将技术转化为情感和创新,技艺结合,实现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统一发展。 关键词: 声乐教学;科学化;艺术化;协调发展 科学是严格,艺术是创造。在现行声乐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教学方法的快速、高效和声音表现的技巧,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致使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都普遍偏低。科学与艺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互进退。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技术难题,使声乐教学在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但过分地强调声乐教学的科学化,最终将导致科学化对艺术化的否定。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声乐的艺术性,突破纯技术的声乐教学观,实现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统一发展。 1正确理解声乐教学的“科学化” 任何用“科学”来审视艺术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音乐艺术是用现实来表现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态,因此,音乐永远也不会成为纯粹的“科学”。然而,在以“高超技巧为美”的审美诱导下,以科学化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在教师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共性模式。在这种训练模式中,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技巧的准确性,造成学生只一心埋头专研技术,甚至卖弄技术,而忽视了声乐艺术自身的风格和灵魂。“技术第一”“程式化”“重声轻情”的错误观念层出不穷,歌曲难度、演唱技巧和高音等逐渐成了衡量歌唱的一把标尺,演唱技术与声乐艺术画上了等号,形成当今“千人一腔”“有声无情”“有声少情”的尴尬局面。不可否认,科学的理性帮助我们解决了声乐教学中各方面的技术难题,但过分强调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将造成科学化对艺术化的否定,最终导致声乐教学的发展走进只注重科学发声(技术)而淡化艺术的本质的怪圈,声乐艺术走入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错误框架之中。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声乐事物的两个方面,若将科学化当成声乐教学中的全部,而忽略音乐自身艺术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将不再科学。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客观对待“科学化”,打破纯技术的教学观,坚持“技艺并重”“声情并重”的原则。 2声乐教学艺术化的本质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科学技术来服务于声乐艺术,而不是创造高超完美的歌唱机器。音乐是艺术,离不开人的情感和想象,需要通过音乐审美创造活动去再现和表现人的情感理想,审美主客体需要在人的想象中实现。唯有将音乐、艺术、情感、个性放在声乐教学的第一位,才更加容易触及艺术的本质,学习者个性化的情感才会更加容易凸显。声乐教学艺术化,首先应树立不断的创新意识,释放个性,拓展第二次创作空间,关注教学中即兴歌唱行为的发挥。只有自我意兴在创新中自由地舒展,歌者从中得到自娱和审美需求,声乐教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要遵循“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原则,将声音技巧发展、转化成为情感的体验和深化的过程。“情”在声乐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艺术修养“,唱情”应该是有情有声、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表现过程。放眼当下“,有声无情”“有声少情”的声乐教学正是因为丢失了艺术最具价值的生命因素——情感,才显得格外枯燥、无味、单调、苍白。情感体验是声乐艺术的生命线,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一种标尺,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艺术感染力的蓄积。最后,还要遵从艺术源于生活的原则。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体验和声音技巧塑造艺术形象的能力。 3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发展 在声乐中,歌唱是主要的表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表现手段。声乐教学切不可孤立地要求声音,防止只追求声音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发声技巧上,造成僵化的状态。精于技法固然很重要,但技术最终是为歌曲服务的,这是基本原则,科学化和艺术化的辩证统一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宗旨。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声乐事物的两个方面,技艺结合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之中,二者是平衡、协调的发展关系,将科学技术和艺术分离对待都是不科学的。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艺术性。声乐的科学性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也不同。只有将已掌握的科学方法和原汁原味风格的作品相结合,我们的演唱才会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如果只有方法那仅仅只是一部会发声的机器。掌握科学的发声技术,可以使我们的演唱生命更加持久,声音更加圆润、健美,但对技巧的过分追求则会导致作品艺术性的缺失,情感表达空洞而苍白。反之,只顾艺术化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也不可能很好地贴近作品,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演唱也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在尊重科学的时候,还要尊重于艺术自身的规律。假如我们把一切艺术纳入标准化、模式化的轨道和体制里,我们虽然尊重了科学,但却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和灵魂。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在进行歌唱基本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应结合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培养歌者的艺术表现能力。歌唱的技巧是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手段,歌曲的艺术处理与表现是歌唱的最终目的,将声情完美地结合,演唱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高境界。科学是严格,艺术是创造。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探索其中符合艺术规律的特定思维方式,还要通过训练指导学生探究其中隐藏的科学道理。如果把声乐教学单纯定位在传统的技能技巧训练的模式上,而忽视声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只能导致专业素质畸形发展,最终将被变化发展着的社会所淘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科学与艺术协调统一发展的教学理念,逐步促进声乐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陶定美 单位: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体育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 摘要: 科学与艺术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区别,是不断完善的一对范畴。涌现大成智慧和创新思维的智利基础是科学思维、科学知识与艺术思维、文艺知识相互融合促进的结果。体育教学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学的目的性与规律性:体育教学艺术性的基础是体育教学过程和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生命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育教学;科学性;艺术性;和谐统一 1.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对于“科学”的具体定义,学界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科学的本质特性在部分有代表性的界定中体现出来,即科学具有方法实证性、认识创造性、客观规律性、理论系统性和人文精神性等特征。体育教学科学性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学的规律性与目的性;体育学艺术性的基础是体育教学过程和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 1.1体育教学的目的性 科学性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体育文化的精华传承给下一代,以转化为其自身的精神财富,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所以,遵循体育技能、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方式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以实现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实际上,缺乏对学生教学人文价值的教育是体育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代教学观的基本要点是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单方面讲,体育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等生理效应,但更深层次的,体育教学还应从人文角度关注学生的成功和满足感等心理体验,体育课程的生命力体现在“笑声与汗水”并存。因此,体育教师要重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超越单纯的技能传授,强调通过技能学习传授科学的健身方法。在我国,长期以来体育教育界掩盖了这些本源性特质,传习式体育的“三基”颠倒了体育教学的目的。所以,关注生命的持续性,树立整体性显得尤为重要,生命发展的科学性体现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互补性等方面。两方面都不可偏颇,一方面,要科学有效地促进生命的生长发育,加强运动价值观的控制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视爱好、动机、态度、兴趣等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 1.2体育教学的规律性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教学受这些规律的支配和制约。所以,把握体育教学规律用以指导体育教学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性,这些规律包括体育课程与教学本身恃有的功能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特定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条件等。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把握和运用的规律有如下几条:内因决定规律、评价导向规律、成长差异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等。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内因决定规律。这一哲学定律揭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当代教育特别强调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只有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条件下才能生效。认为教学行为必须通过教学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学习者的内因在教学中起决定作用。评价导向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这就好比高考所蕴藏的巨大导向作用。体育教育中评价导向的事例更多。体育教学从中小学至大学,均是遵循不同学习阶段采用不同考试项目来考核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既没有兼顾学生的身体条件,也没有考虑学生本身的需求和兴趣,学生的学习完全按照评价项目进行。遵循这一规律,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应把学生的体育意识,进步幅度等纳入学生的评价中,以综合评价为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努力方向就要确定正确的评价导向。儿童、少年和成人在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一差异被我们称之为“成长差异”。每一个体的遗传、性格、环境以及学生的营养状况都不尽相同,同一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发育状况、心理素质等情况区别也很大,如此,就形成了个别差异规律。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学的组织上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等方面应予以区别对待,既要重视同一时间身体状况不同的学生,又要考虑大多数个体不同时期的身体发育状况。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以学习各种动作技能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动作技能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初略掌握动作阶段;其次是改进与提高阶段;最后是巩固与运动自如阶段。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我们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遵循教学规律也是确定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当然,符合规律性又必须以目的性为指导。在教学目标指示的范围内探讨并遵循教学规律,也就是说,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才去遵循教学规律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应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以精湛的教学艺术性,在课堂中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特殊的教学场所中,高效地进行学习、锻炼,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体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并支配着体育教学。所以,把握体育教学规律以指导体育教学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体育教学的艺术性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广泛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它包括艺术学、审美学、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及众多边缘学科。进入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或者超越体育教学的科学层次,如同舞蹈家经历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科学求同,人求异,艺术正是对两者的超越与整合。体育教学的艺术性是寻求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多向交往,是体育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伴随着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深化,这一理念旨在解放教学主题的创造能力,减少以往教学中过于浓重的指令色彩,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释放,解放教学主体的创新精神。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旋律正朝着变“苦”学为“乐”学的趋势发展。教师若想在体育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研究并掌握体育教学艺术,以帮助学生达到乐于学习体育的境界。体育教学的艺术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学语言的美,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师教态的美等方面。教学语言美主要体现为口令准确清晰,评价恰如其分,讲解生动形象,富有激发性;教学设计的美表现为教学设计方案别具一格并易于实行,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学过程的美表现为教学过程有较强的节奏感,教学组织井井有条,教学形式活泼有序,教学方法新颖独到;教态美表现为举止潇洒,充满活力和健康。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教学艺术手段的多样化体现在教师课堂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语言,教师仪表风范等等,都受各教材特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方方面面都表现为不同教学风格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第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用艺术表演来形容一堂体育课,这种艺术表演看似有章可循,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学情境的改变,突发事件的发生等都是不可预测的。所以,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往往不拘泥于课前计划,能娴熟的运用一套教学技能与技巧,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一切条件,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仔细研究和探索如何使体育教学具有艺术色彩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完美结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有创造性。即所谓智能型和技能型的体育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师,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完美结合将永无实现之日。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更多的体育科学知识,研究体育的教学艺术,使体育的教学法、教学技能、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被运用。只有重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才能获得教学过程的最佳效果。在体育教学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而不是千人一面,体育教师应该从掌握教学科学、规律和基本技能起步,同时注重教学实践中的反思,进而不断超越达到教学的艺术层次。 3.体育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著名学者俞子夷老师在《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中提到“教员就好比文学家和美术家,教学的艺术是一种介绍与传达,教师教学生,如果缺乏科学依据,实在危险,但若只知道科学的根据而没有艺术的手法则无法对付千变万化的学生。因此,教学法应兼顾科学和艺术两方面。”这就如同一枚硬币,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从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来看,科学常常表现出一定的“程序”和“规格”,形态相对稳定。以三段论为例,三段论是一种科学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是艺术形成的条件和前提,脱离科学结构制约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同时,艺术的提高离不开对科学结构认识的深刻程度。缺乏科学性就无法进行教学,因此艺术性也要以科学性作为前提。缺乏科学的指向性,教学就容易失去方向。因为艺术性离开了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就无从谈起。因此,体育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3.1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根源 科学与艺术都起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前人在与狂暴的自然力斗争时,发展了各种科学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也创造出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也就是艺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缪斯是古老科学与艺术的伟大象征。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备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传诵至今,如“关关雄坞,在河之洲,窃灾淑女,君子好求”等,其中饱含的理性之光,涉及农业、气象、天文等知识。历史文献的记载表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劳动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是息息相关的。 3.2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对象 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的现实出发,有学者认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是“技术”,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是“科学”。区分各门学科的要点在于人们研究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客观世界。科学就是追求真理。科学的任务在揭示自然界奥秘的同时揭示人、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等奥秘,探寻反应其本质及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这当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从反复的实践检验中提炼出来的。它应具有真理性、普遍性。但科学知识从相对真理涌向绝对真理的进程永远不会停息。艺术的任务是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和实际生活以及情绪感受,并以多姿多彩的方式,揭示社会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发展规律,揭示真善美与假恶丑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由此展开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人类情感世界的多彩画卷。 3.3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共同目的 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果不同,是由于其对客观事物观察的视角不同。但是,科学技术和文艺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大众以科学的知识,使人们能更清晰的认识现实世界复杂的事物,但是,科学技术和文艺理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其目的都是为了给我们以科学的知识,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现实世界各种复杂的事物,包括认识我们自己、人和人的精神的本质和规律。体育教学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以科学的目的和艺术性培养大众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心灵,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所以说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3.4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共同灵魂 体育教学要寻求一种创新精神,也就是艺术生命的灵魂。其实,科学更需要创新,创新也是科学发展的灵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如果只是停留在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缺乏新的发现,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就无法承认其科学研究工作。体育教学中,应为实现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服务,搭建师生活动的平台;体育教师要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境界。唯有如此,我们的学校体育才能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总之,由于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共同的根源———维护生命的健康;有共同的对象———体育教学活动;有共同的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有共同的灵魂———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所以,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原本就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 作者:张汇敏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科学与艺术设计的高校体育基础课 1高校学生体质现状与原因分析 1.1体质现状 2004年12月成都某高校一名大一男生参加1500m长跑锻炼时,猝然倒地,随即休克,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2012年12月东华大学一男生在1000m体测中半途倒下,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幸逝世。像这样的事例还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体能下降很明显,心肺功能差,稍微跑一跑就不行;肌肉无力,不少同学的关节很僵硬,和60多岁老人的关节差不多。”浙江大学的体育老师韦俊芳很无奈。 1.2原因分析 部分省份抽查显示,教育部规定的1400多堂体育课充满“水分”,开课率不足、锻炼密度不大,小学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56%,初中达76%。更令人担忧的是,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也不大,如果按通常40%的练习密度计算,16年中只有12天时间的有效锻炼。没有时间和强度的保证,学生的体质怎能提高。到了大学,学生空余时间多了,体育课也得到很好的保证(没有其它科的老师占有,下雨天也能在室内进行)。但是又出现一些宅男宅女们,他们在寝室上网或睡觉。没有做够运动,心肺功能得不到锻炼,功效就会下降,同时人身体的气血运动的速度缓慢,体内的垃圾及毒素不易排出体外,人体免疫力就降低,人就会生病,碰点超负荷的强度,身体就适应不了,而出现猝死或受伤的事故。因此要让学生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我们对每一节课要在科学的设计的前提下结合艺术的教学,培养他们对某项运动的兴趣,积极地参与运动体验,学生只有在课上享受了,快乐了,学生才会有课下练习的可能,只有课内课外的练习时间保证了,学生增强体质的目标才有实现。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 2较好完成高校体育基础课的目的及任务实施办法 随着时代的前进,环境的影响,学生思想在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去迎合他们及时代的需要。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科学的设计时,不仅要从生理方面,还要从心理方面,甚至是灵(意识)方面,同时结合艺术性教学。艺术性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艺术能用激发他人思想和情感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这样能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动”转变成“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主动”,激发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所教的内容、方法与思想要为学生所用,便于他们课外自学、自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担心,还会为以上所列出的现象而焦虑、紧张吗,不会的。因此对一节课要科学的设计,艺术的创造,这是我们高校体育教师迫在眉睫的当下任务。 2.1前提——科学的设计 以往教师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只是进行身体的锻炼,即生理方面的训练。随着时代的前进,环境的影响,学生思想在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科学的设计体育教学课堂,不仅要从生理方面,还要从心理方面,甚至是灵(意识)方面。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的办法,应让学生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 2.2保证——艺术的教学 在科学的设计教学课堂的基础上把艺术性教学引进课堂,把艺术性融入教学,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语言(设问、提问、讨论等)与非语言(肢体语言)讲解与学生身体健康的话题(呼吸与生命和生命长短的关系、人们常说的千年鹤万年龟的道理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认真而快乐练习。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动”转变成“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不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健身、健心又健脑的目的,就会大大减少因参加体育锻炼而猝倒的现象,其机率降到零。 2.2.1语言与非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项教学基本功。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讲解中讲究语言艺术性,通过简明扼要,生动、饶有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解能使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语言词语要准确、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特点,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流利顺畅地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使学生听得清晰、明白、舒服。同时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哲理,也就是说体育学习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在教学中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非语言(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视线接触等)的教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自然协调的手势(ok、竖起大拇指等)、表情(微笑、赞许等)、姿势等,做到赞许和激励学生,让学生更有兴趣的进行体育活动。 2.2.2组织的艺术 由于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思维也在与时俱进,因此不仅教师的讲解、示范、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而且组织也要一定艺术性,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独特,要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个性,创意性情境,开拓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思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他们所面临的现实,能机智地、灵活地做出多种方案,并迅速进行优选使学生身心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例如一节课的素质练习是蛙跳,学习动作技术本来就是很枯燥的事,老师让学生自己想象青蛙向前进是怎样的动作,再通过学生用绳子自摆图案练习跳远,让学生体会向上、远跳的动作。通过老师的改变使学生们感觉到课堂的新颖,兴趣大增,使学生更快的掌握了动作技术,然后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分组进行比赛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在欢乐的气氛中提高学生的弹跳力、大腿力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3结合科学的设计,艺术的教学 艺术需要科学,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中有科学,科学中有艺术。艺术的科学,科学的艺术,都很深奥,也很大众。教师要想上好一节体育课,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科学的设计,课堂的组织要有艺术性,艺术不是唯一的,是多样的、多彩的。同样的一节体育课,只有科学的设计与艺术的教学相结合,教师才会展示出不同的艺术,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3结语 体育基础课教学教师不仅要从生理、心理及灵(意识)方面科学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平台——艺术的教学,即示范与讲解艺术、组织教法艺术、气质与仪表艺术、教学环境艺术等,而且还要把科学的设计与艺术的教学要相互结合,让学生享受每一节课,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作者:李双俊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科学与艺术设计形态关系的思考 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在谈到建筑问题时说过:建筑是“概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科学”。这就是说,成功的建筑物,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建成,其内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明清两代的宫殿———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建筑设计如此,其从属的艺术设计意义相同。科学发展与艺术设计相依相伴,使得设计在具有功能性的同时,艺术性也大大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借鉴新兴的科技成果,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功能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时科学本身也致力于各种实用化的需求,这促使了科学技术更进一步的发展。在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新型设计不断涌现,不仅要满足功能上的用途和心理需求,需要美观与实用融为一体,也促使更多人性化的产品出现。这种普遍性的原理决定着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二者因为其本质的相同性所产生的结合运用将会越来越多。 关于这个题目的讨论,李政道先生曾于1996年5月23日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作的学术报告中解释到艺术和科学的不可分割性,这是在学术界第三次明确提出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的话题,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次。他将绘画、诗歌、雕塑等艺术作品与科学中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联系起来,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难以否认,通过科学的精确解释,从任何一方面来说,科学与艺术都是难以分开的。它们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设计作为艺术的一部分,自然意义相同。现在许多人甚至直呼:“设计”就是“发明”,我们暂不讨论其论题的正确性,但是不难看出,科学技术贯穿于设计创作之中,没有科学技术作基础指导,任何一项设计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创造性的根基作用 艺术设计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创造性作为一种激进而又融合的能量贯穿渗透于科技和艺术设计之间,给这锅美羹加入了很多新的滋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部分,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自主创新,同样作用于我们的艺术设计中!二者的根基一样,本质上也是相同的。从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便不难看出,科学作为基础的技术发展产生了各种思潮,同时为设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创新思想一直跟随在二者之间,从未变离。创造能力作为一种人类所独有的能力,发展了科技和设计的同时,缩小了其间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也推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1、设计中创造性作用的反应 科学与设计不同,从一个创造出来的设计产物,我们可以探索到当时设计师的思维活动。科学的开始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探索,科学的论证实验,得出的数据只能说明一个结果,并为下一步确定一个方向或者只是另一条道路的开始。科学不同于艺术创作的感性,它将自己的思想隐藏在非人性化的科学语言之中。当阐述一种理论或假设的时候,如一些高新纳米材料或微生物,其语言不是用来描述事实,而是用来表达意象。对于一些超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下面,科学家们只能用想象出来的意象来说明事情的合理性,以此解释并打动别人。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创造性的开发和训练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无疑已经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在我们无法直接跨进的区域里面,不管是微米世界还是几千亿光年的宇宙世界,人们总是首先作理论假设,再利用已知的数据对假设的结果进行证明,用来支持这种论证,之后从论证出发,进而论及一些新的现象。艺术设计中创造性作用的体现就更不难想象了,其运用的广泛性涉及各类作品的创作。从欧洲最古老的洞穴壁画便可以看出,这些图画反映的是最古老人们的创造想象力,一些带有神秘巫术思想的神秘壁画,是将人的思想从可见事物之上,再加之以联想、假设,可以说这是古老的平面设计。在艺术接受无限创造性的作用下,古今观赏者进行艺术接受的过程中,人们臆想中的世界也加以不断延伸。现代的艺术设计师同样将创造发挥到极致,并用在各类作品的创作之中,以便于人们的使用。不管在造物的过程中,还是艺术品的创造之中,创造力一直紧紧跟随在我们的生产过程中,自古及今,概莫能外。 2、创新推动了科学与设计的融合 一方面,在科学与设计的结合中,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出人们的创造热情,加快了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创造力与二者之间的联系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契合作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们适应世界,改造世界,让许多设计变得更加人性化,更便于为人所用。创造能力将科学与设计结合起来,并归纳总结,每前进一步都是人们的创造力前进发展的结果,分析逐渐加深,概念逐步清晰,新产品也多种多样。设计中的科学,科学中的设计,也使世界的层次多变复杂,世界中有世界。相信创造力的不断增强,在科技与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之后,会产生更多新的领域和新的创造发展。后面所提到的分子美食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事实体现。 科学精神影响下多样的艺术设计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艺术设计或科学范畴,在食品、服饰、医学等方面也都有着同样的具体体现。科学的进步,给设计以更多更新的表现形式。以不可思议的分子美食来说,1988年第一次正式提出分子美食学,利用科学技术将食物中的成分优化、分解,并进行烹调,事实证明,分子美食已经被人们接受并投入到实践应用之中。分子美食是一项科研活动。不是由厨师实行而是由科学家完成的,是欧洲烹饪的一个艺术流派(这是百度搜索给分子美食的解释),这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融入,将厨房变成一个实验室,增加了食物本身的口感之余,还给人以出乎寻常的视觉享受。艺术的情感性加之科学的知识性,二者的完美结合,与李政道先生的解释不谋而合,艺术与科学所具有的普遍性原理和意义的相同性也再一次得到了新的证明。新的设计在不断追求功能性与美观的过程中,高科技成就自然而然地促成了二者的成熟,成为了二者有机结合的润滑剂和加速剂。在设计过程中展示现代科技的美感表达,并以艺术设计展示现代科技之美,同时用科学技术丰富完善高科技美感设计。在科技的发展中,人们也冲破了二维空间的束缚,三维、四维、五维的产品都相继诞生,并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设计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就像某商城的广告词:电脑越变越薄,鞋底越变越厚,围巾变屋里戴的,丝袜变冬天穿的,手机变成看的,书变成收藏的。科技要我们这样变,使这种变成为了可能。科技将美带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把工业化环境中的技术带到了普通家庭之中,将其工业化的精密技术结构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公共环境带到了私人的私密空间之中。这种转换赋予了设计以新的意义。当然,设计也反过来给工业性增添了艺术美的色彩,使得机械生硬无感情的工业化产品出现简洁化、结构化、科技化、艺术化的设计特点,展示出一种现代技术之美。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不断地交融,中西方设计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小,设计这种综合多样的性质表现更加突出。科技联系着设计,科技的创造方式制约影响着设计领域的发展。世界要进步,设计要发展,就必须结合高新科技、高信息化技术。从世界艺术设计史发展历程来看,中外各国任何时期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二者是水乳交融的。这种关系也必将一直跟随着多元化进程设计发展的道路变化。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正确看待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拥有四大发明的灿烂历史告诉我们科技的重要性。汉代张衡的地动仪是现今最早且能准确得知地震地点的仪器,它既是一件科学应用于实践的产物,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八条龙口含龙珠,下方各有一只蟾蜍与之对应,外部造型独特,威武无限,其巧妙神奇的构思和内部精妙的结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思潮蜂拥而至,对现代艺术当然也有着不小的冲击,在不断地影响艺术领域的同时,我国科技也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前进。在国际化的世界大环境之下,要想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就需要着重突显出本民族的个性特征,与世界设计水平接轨,并有所突破与超越。因此设计师们也开始更多考虑如何借鉴和利用好本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与资源,用科技武装自己,用民族的精神充实自己,并借鉴世界现代设计提高自己。 以独具特色的设计显示自己的个性特征、民族特征。与此同时,要特别注意,整个现代设计在关于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上,现阶段设计艺术观念落后于科学的观念,特别是中国的现阶段,出现了不对称的比例关系。运用好科学技术的同时,设计本身的思想性特质,功能性、观念性及艺术性才是其灵魂的真正价值,任何”新技术”也终究会成为“旧技术”。我们不仅仅要把握好设计的美观性、实用性,还需要注意到设计作品的本质特征。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怎样做到科学合理为设计所用,将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紧跟时代潮流并真正成为经典实现永恒的新设计是当今设计师们需要关注的话题。 作者:孟文怡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联系综述 1功能主义与芝加哥学派 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在探索建筑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上,美国走出了尝试性的第一步,代表性的思潮是功能主义的出现。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过后,城市重建十分迫切,新的城市建设必须满足芝加哥作为美国中部经济和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城市发展对于密集的工业区和高层办公楼的迫切需要,伴之钢筋混凝土和金属框架结构技术的成熟,推动了芝加哥的建筑师对于高层建筑形式的探索。芝加哥学派最重要建筑师之一沙利文在其著作《高层办公楼的美学考虑》中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功能主义建筑发展的起点(图4)。沙利文的学生赖特进一步从功能的角度发展了住宅平面的自由形式,放弃了从装饰出发的设计手法,引领了功能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但是,芝加哥学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并未普及到其它类型的建筑领域。 2功能主义与包豪斯 1923年,包豪斯在魏玛举办了一次重要的展览会,格罗皮乌斯发表了新的宣言,明确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的口号,实现了包豪斯的转向:从手工艺时代走向了机械的、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1926年,格罗皮乌斯为功能主义给出清晰的定义:“通过对于形式、技术和经济性的系统化理论及实践研究,包豪斯寻找到建筑由内而外的形式,它是建筑内部功能和自身‘性质’的产物,我所说的‘性质’指的是建筑的形式源自于用现代化的材料通过现代的生产和建造方法来实现。我们把这种设计方法称之为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1]。包豪斯校舍(图5)就是其理论的实践,格罗皮乌斯还通过一系列住宅设计实践,彻底解决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使之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向前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包豪斯的探索,功能主义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并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功能主义也随之达到第二个高峰。 3从美学高度理解建筑技术 自从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成熟以来,建筑的构件间相互剥离,突出承重与非承重、结构与非结构的区别日趋明显。从法古斯工厂、包豪斯校舍到萨伏伊别墅,建筑都被精简成基本要素———柱子、梁、屋顶,并暴露在建筑的表皮之外。正如密斯所言:“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2]。从这一点来说功能主义者是自觉地将理性主义的方法纳入建筑创作中,并且察觉到理性主义在工业化条件下的高效性和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密斯设计的高层建筑形式在美国乃至世界普及,正如他所提倡的“用混凝土框架、钢和玻璃建造皮与骨的建筑”[3],西格拉姆大厦(图6)便是这一时期密斯的代表作。他所推崇的钢和玻璃的结构理性主义的背后是以高效的工业化生产和装配为依托的,现代建筑已不必再有像中世纪的教堂那样漫长的建造周期。在高技建筑中,结构功能的优化通过建造的快捷来体现,突出表现为标准化构件与装配式施工;装配的概念可以小到一个螺栓,大到一个整体房间单元。同密斯推崇钢结构一样,柯布西埃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推到极至。在昌迪加尔法院(图7)设计中,他对钢筋混凝土预制与装配进行研究与应用,不但实现了其标准化、产业化的高效性目的,同时也达到了这种理性活动所产生的特殊的美学效果。 建筑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产生新的要求 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使建筑不断进化,进而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涵,由单纯谋生的住所,进化为文化的载体、精神的场所,由此使建筑拥有了艺术性的内涵。然而,无论是对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还是对文化艺术的形式表达,最终都要落实为一定的材料及物质技术形式,技术是建筑的原始出发点,也始终是建筑的实现手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也随之发展,而建筑的发展又绝对不是被动地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它还不时提出要发展自己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促进科技研究的深入发展,从而能动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革新,这便是建筑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辩证共生关系。图8蓬皮杜艺术中心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由于有要求,又有可能,于是各种新的建筑类型如航空港、超级市场也就出现了,建筑设计的领域也大大扩展。面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将要出现的新事物令人拭目以待。很多建筑师抓住了这一点,把这种科技的艺术展示当作一种强有力的创作表现手段。他们的作品不仅产生了独具一格的风采,有些甚至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标志。由于受到机械主义的影响,这些建筑师在设计中往往自觉的运用技术进行表现,其作品中往往夸大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是在解决一切问题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图8)的创作正是这样,该建筑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建筑的外观上,没有常见的墙体与开窗的处理,只有暴露的钢结构框架与鲜艳的设备管道,建筑的形象与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不复存在,外显的结构和设备元素成为最具表现力的主题,构件之间的精密连接与组合表达了对技术逻辑的尊重,将建筑的尺度感转化为不同结构组件的尺寸,通过空间流线的组织,使一切展现得自然而亲切。 技术表现主义的持续发展 许多热衷于技术表现的当代建筑师也开始将其目光转向技术表现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在技术表现中,建筑师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是如何运用现代高技术去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在这个领域,欧美国家处于领先的位置,涌现出一批擅长运用结构技术的建筑师,他们针对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根植于自然的、极具技术表现倾向的建筑。许多优秀的工程实例为我们展现了结构技术表现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方式与手段。这其中主要有两种方式:尊重保护自然和融于自然。尊重保护自然是从形态的角度出发,在建筑的布局、空间组合以及外观形态上注意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尤其是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较高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以一种谦虚的态度面对大自然,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尽量减轻自然环境中的人工痕迹,甚至牺牲自我表现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建筑的美表现为人造之美,是人工的产物,有着自身的内涵和法则。自然与人工是矛盾的统一,而将建筑有机地与自然环境融成一体,在整体上达到美的升华,则是建筑艺术所追求的目的。建筑师通过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将建筑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使建筑师的艺术构想得以成为现实。将特定自然环境的意义诉诸于建筑的形象,这种符号学的方法能够赋予建筑某种自然的属性,从而在视觉效果上与环境取得和谐一致。现代结构技术的发展与新型建材的应用使建筑师能够较好地解决建筑的几何性与自然地理形态非几何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在建筑创造中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亲和力。 结语 建筑至今仍在科学与艺术中摇摆不定,这并非是件坏事,正是因为对这个问题的思索才会形成如此众多的风格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各式建筑。建筑不是单纯的形体或内部功能,其物质性以及使用功能、精神功能贯穿在建筑过程中,我们既是创造建筑的主体又是建筑的服务对象。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必须考虑人的因素。技术本身便与人及社会息息相关,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将人的因素放在技术的中心位置,只有把技术功能的内涵加以扩展,直至覆盖心理范畴,才能真正使建筑成其为人的建筑;只有运用适宜的技术,保护和保持地域特色,建筑才是有生命力的并且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艳晨许剑峰李冰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谈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 摘要:钢琴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形成科学的思维与理念,善于利用音乐的科学原理展开音乐教学。重视钢琴教学的艺术性,突破技艺为主的观念。因此,本文将主要从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形势以及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简要分析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升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关键词: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科学化;艺术化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时,要学会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钢琴音乐学科原理结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钢琴音乐的本质,利用科学、理性更具专业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艺术观念的培养,创新艺术化教学思维。同时,教师要重视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把握钢琴音乐中的理性与生命,灵性与悟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最终促进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升。 一、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形势 我国的高校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设了钢琴音乐教育,并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体系,已经培养出了很多技能性人才,但是钢琴演奏的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钢琴音乐教学更加科学化与艺术化。所以,在在钢琴音乐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追求模仿的准确性,使得演奏作品的准确性与可信性提升。同时,钢琴音乐是一门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时越来越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逐渐摆脱演奏技巧为上的理念。 二、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的科学化和艺术化 (一)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科学化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高校钢琴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也渗入科学性的原则,强调科学实践。但是,就目前的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而言,更多注重理性形式,以娱人为主要宗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主要是形成科学化的理念,在教学使钢琴演奏与力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符。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可以相应的制定相应的考核钢琴技术水平等级的曲目。从而使得钢琴音乐教学的理念与理念更加符合规范性,最终促进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在进行钢琴音乐教学时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钢琴演奏方法要与重力学原理相符合。在钢琴触键时要遵循杠杆的基本原理。在演奏时,在力的传导作用下,对指尖、手腕和小臂的重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心理学的呼吸控制方法,进一步控制演奏练习时的速度,演奏联系过程中还要控制演奏时的张力、音色以及音响变化等。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遵循科学化理念有利于促进提升演奏的效果,将曲子剖解成几段,展开慢速或者快速的演奏练习,分层地攻破技术上的难点问题,在逐步地掌握难点问题以后,最后完整地联系曲目,利用分解合成的钢琴练习方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的规范性。在钢琴演奏发展的过程中促进钢琴演奏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二)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艺术化 钢琴音乐强调艺术性,在进行钢琴音乐教学时要遵循“艺术为上”的原则。在钢琴演奏音乐教学时实现艺术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音乐教学经历了长期的艺术实践才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的艺术化。艺术教学需要教师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并进行适当地补充,形成对钢琴音乐的理性认知,形成情感体验。在钢琴音乐演奏时实现艺术化,主要是通过音乐来实现的,演奏者要掌握高超的演奏技能,在演奏时有效地控制声音的强度,具备张弛的理念。根据自身的理解将作品中的旋律与情感演奏出来。高校音乐教学虽然培养了很多技术娴熟的演奏者,但是缺少艺术化的音乐动感,没有给赋予作品生命力,使得音乐的情感更具有流动性,在演奏过程中没有将自身的情感、想象融入到钢琴演奏中,最终实现演奏的艺术性。因此,为实现钢琴演奏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更加重视钢琴演奏的艺术性,摆脱“重技轻艺”的观念。在教学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步步突破技术上的难点问题。在钢琴音乐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灵性与悟性,他娱与自娱、理性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灵性是一种天赋,但是悟性可以后天的不断学习而得到,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时要突出强调学生悟性的提高。他娱是通过演奏娱乐他人,是教师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自娱是学生在钢琴演奏时自我娱乐,是对自己的一种欣赏和自我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尽情的开展自娱行为,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演奏,爱上钢琴演奏。理性有理由增加钢琴音乐情感体验的可信性,强调对音乐技巧的理解,但是生命主要强调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的内在体现,让学生达到一种自然放松的生命状态,在展开钢琴音乐教学时,突出强调人的生命价值,为实现钢琴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总之,实现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音乐教师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掌握钢琴音乐教学的基本原理,促进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 作者:朱翼宇 单位:三亚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 一、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 新的科学技术将人类不断带入新的时代,然而艺术则不断使这个时代变得更加丰富。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生活的物质与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固然也成为当今研究者研讨的热点了。设计艺术是两大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功能合理性所依托的科学技术和审美所依托的艺术。无论哪一种设计风格或设计产品,它的最终服务对象和使用者都是人,人的需求一端连着科学技术解决实用性的问题而另一端则连着艺术创造解决审美问题,综合起来就是设计艺术。科学技术与艺术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并以实践为纽带相互影响,并肩发展。科学技术是设计的基础,而设计是科学技术实现为人类服务目标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设计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了设计的大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背景、环境状况的种种改变,都会影响着设计师的选用材料、设计风格、设计方法。随着方法、材料、工具的改变与变化,科学技术对设计活动产生着直接影响。 二、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展 2.1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 技术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设计都是联系紧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都需要创新,这样制作出的物品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使用需求。如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鎏金,双手执灯静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阴阳家的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镶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板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可以说长信宫灯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在环保功能与光学照明方面的设计运用。20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进步,使得科学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高了。21世纪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更科学、更理性的去创造与认识一切,这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设计师设计创造的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所以说现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关系。比如现代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师很难展开他的设计活动,或者说不用计算机的辅助,会在速度以及效果图上落后于其他熟练操作各种辅助软件的设计师。又比如即使是在传统绘画方面,也面临着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工作者,既要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也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不能单一的去追求某个方面,否则就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2.2科学技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需求,与设计的目的几乎相同,同样都是为人而设计。设计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奇、异的效果。科学技术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因为他需要艺术的外壳来包装自己、推广自己、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大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有了新技术的血液注入,传统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完善和发展,从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由于活动的种类与规模的不断拓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自然的过度开发。所以人类开始重新思考正确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新能源或改进原有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在七十年代,格鲁斯在德国首先提高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这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进而帮助设计决策方向。如今,人们开始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从前的二维设计状态不断地受到三维四维设计的冲击,设计师在不断探求新的领域,而受众也在不断尝试接受新的设计状态。由于技术的支持,艺术家的思维也延续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找突破的灵感。所以说“数字化”时代的科学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造型基础,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由传统设计方向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三、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计的媒介变得更加宽广了,新的科学技术能够更好的去帮助设计师将灵感转换成现实。反过来艺术设计帮助各种新的科学技术被人们快速接受,同时,艺术设计的灵感通常是超前的,那么超前的创造性思维会推动科技的更快速地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两者之间是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 作者:姚晓晗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与科学论文:探索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 1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与发展 1.1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 技术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设计都是联系紧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都需要创新,这样制作出的物品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使用需求。如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鎏金,双手执灯静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阴阳家的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镶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板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可以说长信宫灯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在环保功能与光学照明方面的设计运用。20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进步,使得科学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高了。21世纪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更科学、更理性的去创造与认识一切,这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设计师设计创造的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所以说现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关系。比如现代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师很难展开他的设计活动,或者说不用计算机的辅助,会在速度以及效果图上落后于其他熟练操作各种辅助软件的设计师。又比如即使是在传统绘画方面,也面临着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工作者,既要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也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不能单一的去追求某个方面,否则就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1.2科学技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需求,与设计的目的几乎相同,同样都是为人而设计。设计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奇、异的效果。科学技术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因为他需要艺术的外壳来包装自己、推广自己、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大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有了新技术的血液注入,传统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完善和发展,从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由于活动的种类与规模的不断拓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自然的过度开发。所以人类开始重新思考正确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新能源或改进原有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在七十年代,格鲁斯在德国首先提高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这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进而帮助设计决策方向。如今,人们开始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从前的二维设计状态不断地受到三维四维设计的冲击,设计师在不断探求新的领域,而受众也在不断尝试接受新的设计状态。由于技术的支持,艺术家的思维也延续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找突破的灵感。所以说“数字化”时代的科学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造型基础,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由传统设计方向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2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计的媒介变得更加宽广了,新的科学技术能够更好的去帮助设计师将灵感转换成现实。反过来艺术设计帮助各种新的科学技术被人们快速接受,同时,艺术设计的灵感通常是超前的,那么超前的创造性思维会推动科技的更快速地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两者之间是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 作者:姚晓晗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与科学论文: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探索 摘要:长期以来,艺术与科学一直被视为两种不同甚至于相互排斥的文化.但这不是事实.检视人类文化发展史,艺术与科学不仅不是分离与排斥的,相反,二者还存在着自然的接合性.从艺术对科学的影响这个视阈而论,无论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还是科学信念都含有艺术和审美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科学的发生、发展以及成果都离不开艺术的熏染,艺术创造了科学,科学具有艺术的气质. 关键词:艺术与科学;心智游戏;科学信念;精神动力 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是不是毫无关系的两种文化现象、两种对立的人类精神活动?我们认为,“分离”乃至于“对立”说是缺乏根据的.据我们对人类文化史的考察,可以认为,科学与艺术不仅不是分离与对立的,而且还具有高度关联性. 1科学的发生源于艺术灵感 什么是科学?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M•W•瓦托夫斯基在《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一书中这样写道: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就如它也是一种知识体系一样.它的特性可以描绘为一种探究的过程,一种对真理的探索.[1]17客观地说,瓦托夫斯基的这种科学观还是比较传统、比较朴实的观念,但即便如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理解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科学不仅是对世界奥秘的探索,也是对人类智力能量的探险,或者说是人类更高级的精神游戏.“世界的探索”也好,“智力的探险”也好,它们的意义也许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仅是为了获得真理,或者为了达到什么道德和社会的目的,它们本身就自成目的,即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或者说给人一种幸福感.从人类学的视角,也可以把科学理解为人类为了存在的幸福而展开的一种以探索世界奥秘为内容的智力游戏.把科学活动这样一种“神圣”的事业诠释为一种“智力游戏”,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对科学的轻薄.相反,倒觉得“游戏”观念恰好揭示了科学活动之所以为科学、之所以为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的本质特征.物理学家狄拉克曾经这样说过:“将它(指物理学,也就是科学)描述成一种游戏,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这种说法是很恰当的.”[2]95化学家卢瑟福在回答别人说他总是处在事业的波峰之上时也这么说:“我自己创造了这个波,难道不是么?”[2]94“自己创造”“有趣的游戏”,即他自己创造的精神世界,他沉迷于其中自由游戏,从中体验到了精神的快意.也正因为如同游戏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工作,科学家才能取得科学上的伟大创见和发现.所以说,很多心智一般的二流的科学家能够做出一流的工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这种“无我”的游戏心态.如果从人类认知行为本身而观,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本来就并非截然对立的思维方式.在人类这个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大脑里,根本不存在属于“科学的”和“艺术的”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识结构.作为在高度复杂的环境中进化适应而获得的大脑,自然法则和宇宙结构的特征以及早期人类与环境交互所形成的认知特性已经在这一种系身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在人类大脑中是以混沌样态存在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的神经学家杰拉尔德•埃德尔曼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分离的原理[3]53.如果按照我们上面的解释,科学研究的目的并非都是为了获得真理或某种道德、经济、社会的等实效性目的,它本身就是生命或人生的乐趣,那么,科学与艺术便结下不解之缘,或者说在科学世界的建构中,艺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学作用. 2科学的探索过程蕴含着艺术品质 人与世界打交道,认识这个世界,最朴素地说,有三种目的:一是纯粹智力游戏的乐趣;二是为这个事物所惊异、所吸引;三是认识世界的规律,使其为我所用.就一般的科学活动而言,出于纯粹智力游戏的当然也有,但不普遍.第三种目的者较多,但大体上属于应用科学.还有一部分科学家的认识活动属于第二种情况,即被世界的存在现象所惊异,于是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智力投入探索其奥秘.海德格尔曾说:惊异是哲思的开始.其实,不止是哲学,人类所有的形上之思都是源于对所思之物的惊异.惊异是人类一切精神探险活动重要的心理动力学.关于人类形而上学活动产生的这一起因,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作出了朴素的阐释.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他这样写道: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辰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4]5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哲理探索”并非专指哲学活动,而是人类的一切形而上学活动,当然包括纯粹科学活动在内.不过,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并不仅像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那样是因为其神秘而令人不解,还在于这个世界具有一种艺术或美的特征;或者说,是因为人们看到了一个“艺术的世界”.他们为这个世界的艺术特性和美感所惊异、所感动、所诱引,于是形成了对其探索的心理动力.所谓“艺术是令人产生惊异之物”或者说“美是令人惊异的东西”,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特别对于物理宇宙现象,如天文学、理论物理学、量子力学等的宏观研究,科学探索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宇宙的艺术品质和美感所激发起来的.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印度天体物理学家S•钱德拉赛卡在谈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时所持的艺术游戏或审美游戏心理时曾这样说过:他在解释他所说的“适当”的含义时指出,这就是一种艺术或美的标准.[2]14说得直白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宗旨就是力求使他所认知的客体成为具有艺术或美的事物,也即艺术之美蕴含于科学的探索过程中.也许有人认为S•钱德拉赛卡的观点只是他个人物理学研究的体会,而不具有科学家群体的普遍性.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再看看另几位大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表述.彭加勒这样说道:正因为简单和深远两者都是美的,所以我们特别刻意于寻求简单和深远的事实,我们醉心于探求恒星的巨大轨道;我们热衷于用显微镜寻觅极为细小的东西,我们欢欣于在遥远的地质年代中寻觅过去的痕迹,都是由于这些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2]68-69彭加勒表述得十分清楚.科学家之所以沉醉于纯粹的理论思维中,就在于他体验到这种活动是一种艺术游戏,也就是说,他的认知行为类似于一种艺术和美的意象加工,他和它们是在游戏.也正是由于这种“艺术游戏”,使科学家的认知活动超越了“主-客”对峙或者功利主义的框架,而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忘我”恰恰是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这也正如迈克尔晚年在回答有人问他为什么花这么多年时间去测量光速这个问题时所说的那样:“它太有趣了!”不是“有用”而是“有趣”.“有趣”正是艺术游戏的心态.我们发现,科学史上那些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科学家,其科学活动中,“有趣”起了重要作用[2]28.数学家G•N•华生证明印度数学家拉马努扬留下的几百个恒等式,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当他回忆他当时的研究过程时这样说道:研究拉马努扬的工作和由此提出的问题,不仅使我想起拉梅在读埃尔米特关于模函数的文章时的评述:“令人惊心动魄.”而我无法用一句话说明我的感受,像下面的公式……给我心灵的震撼,恰如我走进美第奇教堂的圣器室,见到米开朗琪罗放在G•美第奇和G•美第奇墓上的名作“昼”“夜”“晨”和“暮”所引起的震撼一样.这两种感受是无法区分的.[2]70正是拉马努扬留下的恒等式的和谐、匀称以及音乐般的节奏等艺术美感吸引了华生,使他沉醉其中而忘记一切,最后终于证明了这些恒等式.确实,正如高长江所说,没有艺术与审美的感受,没有游戏的趣味,科学家不顾一切地思辨某种事物,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匪夷所思的心智与行为![5]71我们再来看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量子力学时的心理感受:……在短短的几天内,我明白了在原子物理学中,只有用可观测量才能准确取代玻尔-索末菲的量子条件……通过原子现象的外表,我看到了异常美丽的内部结构;当想到大自然如此慷慨地将珍贵的数学结构展示在我眼前时,我几乎陶醉了.我太兴奋了,以致不能入睡.天刚蒙蒙亮,我就来到这个岛的南端,以前我一直向往着在这里爬上一块突出于大海之中的岩石.我现在没有任何困难就攀登上去了,开始等待着太阳的升起.[2]62在这段文字中,海森堡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科学发现的心灵体验:能量守恒原理的“异常美丽”的内部结构强烈地吸引着他,它被“陶醉”其中.在科学家那里,科学活动的过程不是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数字打交道,而是像艺术游戏、审美体验一样的激情与想象投入.“是事物的艺术和美让人感到震撼,感到兴奋”,这几乎成为许多大科学家对自己科学活动动力的认同.用现象学的语言来表述,也就是研究对象所显像出来的艺术美感,成为科学家科学发现之旅的内驱力[6]172. 3科学的成果彰显艺术美感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发现科学的真理,这几乎是所有科学活动的终极诉求.不过,对于科学家而言,这个“真理”并非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样,是由抽象的命题、冷冰冰的逻辑理论或枯燥的公式构成的,它应当是一件艺术品,具有美的属性,比如凝练、匀称、和谐、简妙等.用科学家经常使用的譬喻来说,它应当像音乐、像诗歌、像绘画一样具有美感.没有艺术特质,没有美感,这个真理就不会为自己所认可,为人们所接受,甚至怀疑它的合理性.正如保罗•狄拉克所说的:“让方程式优美,比让方程式符合实验更重要……因为差异可能是由于未能适当地考虑一些小问题造成的,而这些小问题将会随着理论的发展得到澄清.在我看来,假如一个人在进行研究工作时着眼于让他的方程式优美,假如他真有正常的洞察力,那么他就肯定会获得进步.”[5]241在这段话中,狄拉克向我们表白了一个科学家之所以诉求科学理论审美个性的原因,科学理论如果不具备艺术或美的品性,真理性也会受到怀疑,只有具有艺术或审美洞察力,科学研究事业才能进步.也正因此,科学真理,科学发现的成果,无论是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化学反应式还是宇宙空间模型,都应体现出艺术的意蕴.对于这一点,曾为牛顿和贝多芬等写过优美传记的沙利文给予了肯定.他说:由于科学理论的首要宗旨是发现自然中的和谐,所以我们能够一眼看出这些理论必定具有美学上的价值.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大小,事实就在于它的美学价值.因为,给原本是混乱的东西带来多少和谐,是衡量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手段之一.[2]69由于科学家的智力探险活动所要追寻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因而,他的研究活动就不仅仅是与毫无生气的人工符号打交道,而且也是一种艺术知觉活动,其研究结果也应当是一个艺术或美的作品的创造.也正由于科学发现的这一艺术维度,形成了科学界对于一种科学理论和一个科学真理的评价标尺:艺术和美的尺度.缺乏美感或没有艺术性的理论虽不能说是一种坏理论,但绝不可能是完美的理论.科学研究的重要的学术典就是:“单个陈述或者整体理论的表达方式,亦即美感与简单性.”[7]159也正像保罗•狄拉克在谈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以受到科学界的接受与认同时所说的那样:“是什么使物理学家们这样乐于接受这一理论的呢?那就是它伟大的数学美,尽管它违背了简单性的原则.”[2]159甚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形:当科学家面对自己提出的若干科学理论或模型而要做出最终评价标准时,通常选择的是美的而不一定是真的.弗里曼•戴森曾引用魏尔的话总结自己的研究工作说:“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挑选一个时,我通常是选择美.”[2]75戴森在介绍魏尔的引力规范理论的确定时这样描述道:魏尔曾经承认这个理论作为一个引力理论是不真的;但它显示出来的艺术气质和美感又使他不愿放弃它,于是为了美的缘故,魏尔没有抛弃这个理论.多年以后,当规范不变性应用于量子动力学时,魏尔的直觉被证明完全是正确的.这类例子在科学史上很多,如雅可比的《动力学讲义》、玻尔兹曼的《气体理论讲义》、索末菲的《原子结构和光谱》、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等,既可说是科学著作,也可说是艺术作品.对科学研究活动的最终成果即科学真理(定理、模型、理论)选择的艺术或审美标尺,也许还不宜仅仅从美与真的内在关联性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尽管对一些科学家而言确出于此种心智计算.美的现象是否就一定导向真的结果,或者科学的东西只要是美的就可能为真,也许在科学认知上我们永远也言说不清,至少在现在,人类科学史还没有验证这个事实(魏尔的引力规范理论由美而为真具有偶然性).它也仅仅是一种信念,就像著名天体物理学家A•S•爱丁顿所说的信念一样[8]227.它也许并不为真,但它作为一种信念,却激活了科学家发现精神远游的动力.“美的一定会是真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使得许多科学家在进行最终理论抉择时选择了艺术或美的形式.科学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世界,就是把人类心灵深处最渴望的东西、人类存在的意义最丰富的世界创造出来,以供灵魂的遨游和托命.S•钱德拉赛卡曾这样说过:科学就是通过个人努力,来检验所研究的对象(无论是天体世界还是生命世界,是数字世界还是量子世界)是否合适、和谐,或者说“形式”“连贯性”,如果它们还没有达到这一点,科学家就通过进一步的探索使它们达到这个境界;或者像戴维•多伊奇所说的那样,通过在虚拟环境中的计算游戏,使得“宇宙的终结”这种“丑恶”的现象消除掉,而创造一个“永恒”的世界、和谐的世界.正是由于科学家对于真、善、美的理想世界的追求,才使得他们所创造的科学世界不仅符合真的标准,也符合美的理念;不仅是一个逻辑世界,也是一个艺术世界. 作者:张赢予 艺术与科学论文:景观设计艺术与科学因素的融合发展 摘要: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融入一定的艺术要素,同时还需要运用各种的材料以及技术。要想确保景观设计获得成功,必须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的融合。艺术是景观设计的灵魂,科学是景观设计的动力,景观设计中艺术与科学因素的融合是必然,景观设计未来也必定向着以人为本、和自然和谐共存、个性化以及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景观设计;艺术;科学;融合 科学是通过具体语言对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种客观规律加以概括,而艺术则是通过形象语言形式来表现我们对于世界的感悟,两者均是为了揭示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内在规律。不过,他们之间却有着差异的特质。科学揭示的是事物所存在的客观规律,而艺术揭示的是情感世界中的一些规律。景观设计涉及内容主要是对土地和其上方的物体进行规划,使我们获得更加安全、舒适、宜居、健康环境的艺术与科学。目前,景观设计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也更加重视景观设计中的精神文化,确保景观具有较强的经济性以及实用性。现代景观所面向的对象是广大人们群众。而以往的园林景观,主要是针对个别贵族所建设的。和以往的园林景观设计比较,现代景观设计会更多的受制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材料影响。因此,要求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更加善于对艺术与科学进行合理的利用,通过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设计出更加美观与舒适的园林景观。 一、艺术是景观设计的灵魂 在人文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艺术文明作为重要的主体,其与自然文明相辅相成,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无论是从我国的敦煌壁画以及兵马俑,还是从国外的金字塔等,均能够证明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的发展是与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内容,其和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宗教的发展以及种族的发展等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单单是对形式美原则加以运用,更重要的是景观设计过程属于涵盖非常复杂艺术因素的一个设计过程。通过对艺术的运用,能够确保景观设计更加具有内涵,能够让景观拥有更为精湛的艺术表达能力。环境和空间属于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并且拥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对环境以及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好还是坏,最重要的是要看设计者对于“神韵”的把握与运用,而“神韵”却需要经由一些“视觉符号”才能传递至欣赏者。经过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步将不同类别的建筑符号体系化,同时也将不同建筑符号赋予了各自的内涵。例如,爱尼尔柱头代表的是欧式风格建筑,斗拱重檐代表的是中式风格建筑,劵拱门则是代表伊斯兰风格建筑。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些视觉符号,便能够将观赏者内心的情感唤醒。由于人们对事物产生一定美感是受到心灵的影响,而通过符号的运用则能够引发美好感觉。并且,各种符号在经过不同的组合以及架构以后,同样也能够呈现更为丰富的内涵。艺术所拥有的包容性没有边界,其除了包含有和建筑艺术存在一定关联性的符号以外,同时还包含有和我们生活存在关联性的各种事物以及理念等。在进行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设计人员对于景观内涵理解,然后再采用和景观存在一定联系的艺术元素加以重新创造。例如,在设计吉隆坡机场的过程中,设计师将环境以及建筑物更加紧密的融合于一体,展示出了“绿色文化”的设计理念。其将机场的选址设计在森林之中,不管是在候机厅位置还是在外部,均保留有之前的森林,在室内又专门设计出了瀑布、溪流等森林元素,还把森林之中的流水声、鸟叫声等采用一定的技术融入其中。通过这一设计我们能够得出,艺术因素之中的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看设计者有没有正确理解了艺术因素的包容性,是否将艺术因素加以合理的应用。因此,我们说艺术是景观设计的灵魂。 二、科学是景观设计的动力 艺术是景观设计的灵魂,不过,景观设计的灵魂需要依附于客观世界所存在的事物之上,而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视觉效果、触觉效果以及听觉效果等,需要借助于相应的材料以及技术才能表现出来。采用怎样的工艺以及材料,才可以更加适宜的展示出景观所拥有的灵魂?在景观设计所采用方法方面,主要体现在科学因素之中。文化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工作平台才能展示出来,其中技术便是工作平台。要是我们将艺术因素看成是人们心理方面的享受以及精神方面的愉悦,则科学因素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理方面的享受以及功能方面的便利。所以,科学因素是景观设计不断前进的动力。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同时还涉及到社会科学。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向前发展,让景观设计工作拥有了更为全新的工具以及材料,同时,还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发展,使得设计的理念不断革新。 三、景观设计中艺术与科学因素的融合是必然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所采取的方式包含有科学方式以及艺术方式,两者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不过,在思维方面以及创作方面,两者之间却可以相互渗透,使得科学和技术之间融合拥有了非常好的基础。科学和艺术两者的出发点相同,均是为了能够寻找到真理,保证社会文明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两者之间在本源方面同样也相同,均是来自我们的实践活动。景观设计属于交叉性的学科,不仅涉及自然学科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涉及社会学科方面的内容。景观设计不是仅仅针对环境表面加以美化处理,其涵盖了结构、功能以及造型等不同方面的设计内容。要想确保不同方面内容能够得到更加科学的安排,要用到非常多的自然科学方面知识与理论,例如,工程学理论、力学理论以及数学理论等。进行造型设计过程中,我们同样要重视艺术的追求。所以,成功的景观设计必然要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知识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知识。不然,景观设计也仅仅能够达到装饰的效果。科学属于重要的资源,而我们若是想享受到科学这一资源,应当应用一定的载体,便是设计。设计也是一种艺术的延伸形式。在景观设计中,涉及有非常多的内容,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和艺术之间互补的趋势其实属于一种客观存在,通过对多学科发展的有效利用,能够进一步的拓宽艺术创作途径与手段。 四、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 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更加的强调人所拥有的主体地位。不管是对于景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还是在对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均应当站在人的角度去思考,以更加符合人们在生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设计的经济性,不过,也不可一味的讲经济。目前,景观设计要求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人们在功能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应当有效解决人们在心理方面的需求。进行景观的设计过程中,第一,应当为人们营造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要确保景观设计中的通风设计、采暖设计以及照明设计等均能够达到人们在功能方面的要求,并且,也要考虑卫生以及安全的因素。当这些全部达到要求后,还应当达到我们在心理上的要求,这也是开展景观设计工作中极为困难的一项工作。进行造型设计过程中,应当多采用曲线造型,要重视层次感,并且应当确保空间更加适宜人体的尺度,避免设计不合理的大体积空间。通过这样的设计,才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让人拥有更为深刻与美好的印象,确保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以及优美的环境。 2.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趋势 自然是我们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自然中的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等,均是景观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确保自然和人工环境能够和谐的共存,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城市之中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这些建筑物之间引入一定的自然景观,能够确保城市中的生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可以极大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应当重视和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应用,要追求一种人和自然的融合,不断强化景观设计中自然要素的运用,使得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保证我们能够融入自然之中,能够达到和自然共生存的目标。现阶段,因为受到了资源短缺以及能源不足问题的影响,加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通过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设计,为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个性化发展趋势 在对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突出一定的形象特征。不同的地域以及城市,都有自身的历史以及文化,同时还拥有不同的气候条件,人们的生活习俗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这种个性化加以展示。尤其是在我们迈入了信息化时代以后,由于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与快速,不同地域以及城市之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却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需求。景观园林设计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一个城市所拥有的风采以及特征,展示出了城市中居民的精神面貌,也会彰显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所以,景观设计是对于城市最为集中以及整体的概括,也充分体现出了城市拥有的个性。 4.系统化发展趋势 景观设计属于一项非常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仅包含有社会形态方面内容、地理环境方面内容,还包含有人文精神方面内容以及历史文化方面内容等。之前进行景观设计时,仅仅依靠设计人员直接以及主观性加以设计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景观设计的要求,面对如此复杂以庞大的设计对象,要是不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便无法更加快速以及整体的对设计加以把握,更会影响到设计的质量以及水平。系统论最为重要特征便是整个系统所拥有的功能,要较每一个构成系统因素的功能总和大。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只有建立起了科学的系统,才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手段,可以在总体上对设计对象本质特征加以把握,确保进行设计过程中拥有更为可靠的参考与依据。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借助于系统性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五、结语虽然艺术和科学属于我们认识以及了解世界过程中所采用的两种不同方式,不过,两者在最终的目标方面却可以保持一致,两者均是为了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思维方面以及创作方面,两者之间却可以相互渗透,使得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融合拥有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艺术和科学进一步的进行融合,确保我们生活的环境空间能够更加充满活力,为景观设计开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蒋良艳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视觉艺术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引言 事实上管理只是为了将一些分散的部分组合起来,这样可以在需要发挥其功能的时候更好的发挥出来,可是很多人认为管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实际上管理是一门艺术,在管理这门艺术的前提是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够在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找到方法去弥补。 一、高校行政管理改革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以德行政” “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也是行政之道,现如今在我国高校当中行政管理主要应该依据道德来进行管理和实践。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首先就一定要做到以德行政,这样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公平的。在教育学生和培训教师的时候一定要严格的遵循我国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育人先育德,只有拥有好的品质,才配得上好的学识。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作用,以先进带动广泛性,从而通过广泛性进一步的推动先进性。 (二)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要有利于营造和谐高校 和谐高校与和谐社会之间实际上是整体与部门的关系,和谐高校在社会当中是一个小的整体,这个小的整体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现在的社会上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这种差距会从根本上带给一些学生自卑的感觉,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会感到自卑,而一些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则会感到非常的自大,这种差距的形成越来越明显,产生的影响也将越来越严重。所以校方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就应当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一定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进行管理,从而进一步的推进高校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 二、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管理的科学性指的是管理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学习不仅仅是指书本上的学习,还可以是通过网络上的学习,现在的科技是非常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在任何一个企业当中都能涉及到,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书本、电脑、电视等载体去进行学习管理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实践活动当中去进行管理的学习,也就是边干边学。在学习管理经验的过程当中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非常重要,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更加重要。管理的科学性指的是管理能否采取正确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然而管理的艺术性往往指的是管理的人格魅力和管理的灵感,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方式,管理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能够掌握正确的技巧就会巧妙的进行行政管理。 三、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的艺术性的前提与基础 笔者认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好事物的前提,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学问,要想将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进行巧妙的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在现实当中,无论是任何的一门企业还是一个部门,要想将自己的员工管理好,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制度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管理制度能否带给所要管理的人们一些激励和启发,没有激励的管理制度是失败的,对于不同的人群一定要有着不同的管理制度。本文当中主要针对的是一些高校的学生,对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可以采取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管理制度,在设计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的意见,因为具有民主的管理建议更容易让人们接受,管理起来也更容易。只有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式,才能够将管理这一学科转变为具有艺术特色。 四、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的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 与管理的科学性相比,管理的艺术更难理解一些,管理制度很多时候会被人认为是一种契约或是一种固定的规章制度,但是总而言之这种管理制度是具有局限性的,不能够应对生活和学习当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例如在现如今的高校当中很多时候对于学生的规章制度有很多,这些制度的规范必定会出现一些不足之处。在制度规定的不完善的地方就需要具有艺术性的管理方式,可以这样说,管理艺术就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完善。在这个社会当中无论是任何的一种法律法规还是规章制度,必将会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和漏洞,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有关部门的管理者就需要利用具有艺术手段的管理方式去违和的处理,所以只有制度没有规定到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者的创新与灵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介绍了一些我国现如今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与内在联系,让人们在管理制度当中拥有激励自身奋斗的目标,人都是理性的,都知道趋利避害,在制度与及时既定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懂得选择。管理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也是一种具有艺术色彩的学问。 作者:李旭东 单位:西京学院网络数据与安全部
情绪管理论文:大学生情绪管理问卷编制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内涵、理论进行了综述,为问卷编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发张开放式问卷,对其进行统计,建构维度,进而编制出初测问卷。对初测问卷进行发放、回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编问卷信效度较好,适用于本次研究,最终问卷由情绪理解和运用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觉察能力三个维度构成。 关键词: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信度分析;因素分析 一、问题提出 情绪管理是Mayer和Salovey提出的情绪智力理论中的一个维度。综合相关研究发现,有关情绪管理的概念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情绪管理的适应性,即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现实而实施的行为反应。有研究者认为,情绪管理是以一种社会可以容忍的方式,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发展要求作出反应,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迟反应。第二类是强调情绪管理的功效性,即基于个人目的进行的情绪管理。第三类是情绪管理的特征性,即强调情绪管理在某方面所具备的针对性特质。除此之外,我国学者葛荣晋认为,情绪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理解、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综合以上关于情绪管理能力的概念,本文将情绪管理能力定义为:个体在情绪发生时能够觉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运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情绪,并善于主动寻找方式对情绪进行调控、疏泄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哈尔滨某高校随机抽取50名学生作为开放式问卷的被试,回收问卷50份,其中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47份。之后随机抽取300名学生作为结构式问卷的被试,共回收问卷291份,其中无效问卷26份,有效问卷265份。 2、研究工具 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编制开放式问卷,并对回收的有效的开放式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本量表从情绪觉察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情绪理解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这四个维度来编制问卷。问卷共包括了38个项目,采用5点量表进行评定,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初始问卷信度分析 对初测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其信度为0.850,根据题总相关删去9个题。删题后的信度为0.910。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剩余问卷的29个项目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KMO值为0.89,x2=2794.062(df=0.406),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表明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对问卷的初步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7个,可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8.539%。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标准,经斜交旋转,将共同度小于0.4以及因素负荷较低或在多个因子上的负荷无明显差异的项目删掉。最后保留15个项目,形成三个维度,其特征根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57.330%。第一个因子包括五个项目,命名为情绪理解和运用能力;第二个因子包括六个项目,命名为情绪表达能力;第三个因子包括四个项目,命名为情绪觉察能力。 3、正式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对问卷进行因素分析确定了问卷保留项目后对其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各因素的ɑ系数均在0.784到0.819之间,总问卷的的信度为0.869。信度符合标准,问卷较可靠。通过计算各因子分数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来分析问卷的结构效度。各因子间的相关都小于各因子与总体分数之间的相关,各因子间呈中等程度相关,相关系数在0.432到0.484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1),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而且,各项目与总分之间也呈现出了较高相关,相关系数在0.480到0.651,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1)。 4、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情绪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一维度上出现显著差异,女生要好于男生;学生干部的情绪表达和觉察能力要好于普通学生;城市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要好于农村学生;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的情绪理解和运用能力要好于父母教养方式为放任自由型和漠不关心型的学生。 四、讨论 男女生在情绪理解和运用能力上出现差异,可能是因为男女生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的荷尔蒙分泌量要高于女性,而荷尔蒙则会影响个体对外界产生的攻击性和控制欲。除此之外,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可能会造成这种差异的出现。学生干部一般都是投票、选举出来的,因此他们比普通学生有着更好的人际关系,通常能够良好的觉察他人的情绪并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的人往往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所以学生干部的情绪表达和觉察能力好于普通学生。而城市的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要好于农村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与农村孩子相比,生活的环境要更加优越,而且城市中家长往往能够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农村家庭的父母与城市父母相比,受教育程度稍低一些,观念也较为传统,导致孩子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通常可以为孩子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能够更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也更加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使得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而专制型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限制较多,放任自由和漠不关心型的家庭的父母又对孩子的关心较少,这三种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的父母易忽略孩子的感受,使得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受到影响。 作者:李越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情绪管理论文:情绪管理安全实践 摘要: 员工的情绪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安全生产。情绪管理成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作者从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谈起,分析了父母单位的做法,研究了加强员工情绪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情绪管理;安全;实践;应用 0引言 情绪,是人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绪管理,就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协调、引导和控制,从而使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说人的情绪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是因为,如果人的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就会认真工作、细致干事、平平安安;反之,如果人的情绪浮躁,心绪不宁,工作起来势必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说,辨认员工情绪,分析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进而加强情绪管理,对减少员工个体和群体情绪压力,激发员工潜能,促进安全生产、促进组织和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通过暑期调查,就情绪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实践与应用粗浅地谈几点认识。 1员工情绪波动的因素分析 一是家庭环境。家庭,是每一个人心灵的港湾,也是每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痛苦灾难,或者是挫折的时候,想到的最后一个寄宿地,所以说家庭环境对人的情绪影响最大。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睡好觉、家庭不和睦以及离婚、失恋等,上班时情绪就低落,打瞌睡、思想分散、精力不集中,违章现象就难免发生。就父母所在单位来说,因远离都市,为了让子女们得到更优越的教育、医疗资源,在城里购房逐年增多,“走工”族越来越庞大,每天奔波往返于城市与前线之间,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繁重,或多或少也给大家带来了环境和心理上的压力,这些压力都会影响到员工的上岗情绪,有时严重就直接影响安全生产。二是生产环境。生产环境对职工情绪的影响是关键因素。父母单位属连续生产单位,职工大都处在一线野外工作,有时为了抢上各种作业措施,会冒风雨、斗酷暑、顶风雪,更有时还会加班连点,这些都会给职工带来思想情绪的影响。父母单位积极推崇作业现场“七想七不干”制度中,就有一条“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这也正是说明了安全生产的一项任务就是要不断改善作业场所的劳动条件,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职工有一个好的生产工作环境,防止情绪波动,保证职工精心操作,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三是管理环境。管理环境也是影响职工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采油一线单位上产形势相当严峻,油气产量压力大,为了约束职工、规范纪律,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对工作组织不力者罚款,更有甚者会严厉训斥,长此以往难免会造成某些职工的敌对情绪。试想,如果职工经常带着情绪上岗,对于安全生产也是埋下了深深的安全隐患。 2情绪管理法的摸索与应用 笔者以父母单位的一个注汽班组为例,他们管理注汽锅炉,高温高压,安全风险大。他们积极管理员工情绪,密切关注上岗员工的情绪,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及时对有情绪、精神状态不好的员工进行情感疏导、心态调整,有效消除了因不良情绪带来的安全隐患,使每位员工成为安全生产的“原动力”,为班组发展提供了一份自己的强劲动力。他们借助“平安心情看板”,周期为一个工作日。第一步是“岗前自检”,分“拔、察、谈、想”四个环节。“拔”,每天上岗前,由员工本人将个人情绪状态对应选择“高兴、正常、难过、困乏、郁闷、愤怒”等表情拔摆到位。“察”,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认真观察“平安心情看板”上员工的情绪、察看员工是否劳保着装、察看是否有酒后或带病上岗,便于根据心情标志和员工状态,有的放矢地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和安全提示。“谈”,通过观察员工的上岗情绪和状态,对情绪低落的,及时谈心交流,弄清原因,因势利导,消除消极情绪;对情绪高涨的,及时鼓励肯定,使其保持良好状态投入工作,全面提升员工岗位安全生产的注意力。“想”,组织员工根据当日工作重点对照“七想七不干”(想安全禁令,不遵守不干;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想安全用品,不配齐不干;想安全确认,不落实不干)提示卡,检验是否具备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二步是“岗中督查”,分“警、看、动、查”四个环节。“警”,由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组织员工对班组安全誓词进行宣誓,营造浓厚的“我要安全”工作氛围,大大提高当班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看”,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全面对注汽流程、电气设备设施等重要的人、机、物、料等查看是否完好,工作环境是否满足安全作业要求。“动”,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及时对工作现场或施工中明显不符安全作业条件的设备设施进行整改修正。“查”,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工做到心里想着现场、眼睛盯着现场、脚步走在现场,全面巡查当日注汽施工,做到发现违章指挥或违章行为及时制止、汇报。第三步是“岗后沟通”,分“评、交”两个环节。“评”,当班工作结束后,班长或义务安全监督员与当班员工坐下一起对当班工作情况进行小结,总结当班工作经验、存在问题和下步需要改进的措施、注意事项,填写好当班工作记录。“交”,按照“十交十不交”的交接班制度进行严格交接班,确保安全交接、清楚交接。至此,一个班的工作全部结束,形成闭合循环。 3两点启示 一是情绪管理可以为员工安全“预警”。父母单位共有员工4000余人,油、气、井喷、设备等灾害事故发生的机会相对较大,再加上员工当前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部分员工容易存在“侥幸”的心理,即使思想有负担、情绪不稳定、身体不舒服也要照常上岗,这样极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提倡情绪管理,结合实际建立适应的情绪管理工作法,可以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注重员工上岗前的情绪观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可为科学合理安排工作提供依据,有效避免员工带着思想隐患、消极情绪以及“病体”上岗,起到“隐患”早发现、早疏导、早排除的作用,为职工安全生产提供“预警”。二是情绪管理可以拉近员工间的“距离”。推行情绪管理,可以使班组长或者同事之间,及时注意观察到周围同事的情绪和心态,及时进行沟通疏导,能够有效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使员工感受到班组的温暖和被关心、关怀。这样从管理的角度上充分满足了员工的心理需要,增强了班组亲和力,无形中也拉近了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干部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消除员工因为工作不顺心,而感到的忧虑和压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团结和睦,真正从安全这一方面来考虑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让他们感到人人平等,人人是班组的主人,进一步形成全员安全的合力。 4结束语 总之,情绪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职工的情绪好坏对安全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对于企业来说,上至管理者,下至班组长,都要高度重视职工的情绪管理,除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外,还要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心理学所提供的方法,掌握职工的思想动向,使职工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情绪。这样,职工们就一定会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加振作、更有作为,安全生产也会出现新的局面。 作者:王艺伟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 情绪管理论文:企业发展员工情绪管理探索 摘要: 员工的情绪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改革开放在不断的深入发展,经济实力也在逐渐提升,伴随着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让员工产生一种消极和懈怠的情绪,因此,情绪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认识到情绪资本将与知识、智力财富、专业素质等并驾齐驱,在企业的成就里占据一席之地。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效的企业情绪管理能够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其实质就是一种资本管理,对于激发员工潜能、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作为管理者,有必要认识和理解员工的情绪反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情绪在企业发展探索中的作用。 关键词: 企业发展;工作效率;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的基本内涵 何为情绪?其实情绪就是一种主观感受,比如说:喜、怒、哀、乐,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所体验到的情绪是不尽相同的,每个人都会有开怀大笑的时候,相对的,也会有伤心低落、不愉快的时候,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并不会通过外在表现出来,尤其现在人们已经有了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学界和管理界已清楚地认识到,情绪有其属于自己的社会沟通、支持与接受方式。情绪是指个体对自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根据一些情绪专家的观点,情绪大体上包含有五种能力:情绪的自我察觉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情绪管理是指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过程,通过研究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引导、协调、互动和控制,来充分激发和挖掘自身与他人的情绪智商,可以养成良好驾驭情绪的能力,进而确保并建立一个良好情绪状态的现代管理方法。简言之就是人们对事物的态度的一种体验,以一种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情绪管理的核心是人本原理,为了提高人们的自觉意识,其目标是追求现代管理理念之一的“和谐管理”,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二、情绪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减少员工精神压力,推动企业平稳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我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体制变革已经深入到企业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企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以及竞争压力下,竞争日趋激烈,对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由此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必然会使他们把焦虑、压抑和不适的心理状态带到工作中,增加员工的精神负担。情绪管理可以正确引导员工,关心员工情绪变化,鼓励员工向同事和身边的人倾诉,学会有效发泄,在适当地时候向上司反映,使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同时,一个企业如果有了高效的情绪管理,就能够帮助员工调整好情绪,让其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化压力为动力,从而员工就可以、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的改革和平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增强员工素养,提高管理工作绩效。 实践证明,企业的情绪管理对于员工的自我评价及坦然面对道路上的挫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利用情绪管理,不仅可以合理引导员工对自我做出正确评价,也能增强其工作热情和进取心,让员工对工作、对生活、对未来都充满信心。而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和长远发展是有赖于员工对工作的态度、精神的培养以及智慧与创造力的发挥的,企业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培训或讲座等方式来切实提升员工的情绪管理能力,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以情绪带动潜能,使员工在心情愉快、人际关系和谐的状态下工作,从而为提高工作绩效和实现管理目标提供良好的保证,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营造良好和谐氛围。 现代企业面对的是高度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员工,工作的基本单元是相互依赖的群体而非个人,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自觉性,就要提升他们彼此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相互间的合作精神,提高企业竞争力。只有企业重视和加强情绪管理,协调员工间友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才能使工作环境散发出积极进取、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的氛围。在这种组织氛围下,员工的进取心、使命感与创造感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发展后劲有了最好的保障,即使待遇低一点,加班多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可以使员工真正感受到身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当中,让他们互相协作配合、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塑造出一个高情商的团队。 三、影响员工情绪管理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作为社会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当中,而所处的环境就必然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情绪是具有传递性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有一定的扩散效应的。社会环境对情绪的影响也会在员工的行为中得到最为直接的反射。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员工仍处在混杂的环境当中,社会的不理解、领导的不支持、同事间的摩擦与相互猜忌、亲戚邻里间关系紧张,都会让员工产生一种不安全感,长此以往就会使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产生压抑心理,这必然会削弱整个组织的整合效应,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些外部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应理性、客观地去看待,努力调整自身情绪并适应环境,并通过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加以解决。 2.员工自我修养能力不足。 我国现如今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于企业来说,适应市场经济的相应配套设施和制度都还不够完善。员工的价值观、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员工对于自身角色期望的迷茫,会促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难以及时自我调整,从而使他们产生消极怠工的心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思想、观点、生活习性和道德观念,对于同一件事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能够自己控制的,可以通过自己身上的特质加以调整,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对于此,管理者应不断寻求员工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责任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而努力。 四、开展有效情绪管理的策略 1.注重人性化管理。 情绪管理就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核心,让员工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企业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情绪管理时要循序渐进的开导员工,让员工能够快乐的享受工作,天性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要公平的对待他们,才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从公司得到的尊重与关怀,从而认同企业。同时,实施人本管理对管理者自身也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管理者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为员工树立一个好的典范。首先要从关心员工的生活开始,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这样有助于培养员工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增加其对企业的认同感。同时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危机也是企业无法避免的,这就要求企业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建立心理危机体系和和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报告、化解危机,尽量减少消极情绪对员工的影响,对于受到危机影响的员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他们对企业的信心,培养员工忠诚度,让员工与企业一同成长和进步。 2.创建有效的激励文化。 激励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来说,就如同温暖的阳光,缺少了阳光的灌溉,花朵就无法绽放,无法让世人去欣赏它的美丽。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明确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决定的,人的需求满足过程直接影响着其情绪和行为。激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自身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领导对于员工要热情待人,因为微笑是最好的通行证,尽量多记住员工的名字,鼓舞员工士气、制造亲密感,从中取得员工的信任;要关心员工、认可员工,让员工感受到被领导期望,使员工在地位、名誉、权利、责任等精神需求方面得到尊重;学会倾听与赞美,赞美是一门激励艺术,要用它来激励员工的创造力,但应注意赞美要适度,不能夸大其词,让员工获得尊重感和信任感。同时,管理者还要避免产生不公平,企业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用同样的标准来处理相同的事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要完善激励机制,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让员工参与到薪酬设计中来,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力求奖励方式的多样化,真正做到激发员工的工作兴趣,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与奋斗目标。 3.加强文化建设,搭建文化平台。 企业应当以企业的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好的企业文化就和人的信仰一样,是一种来自于内心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动员工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时刻以一种积极的情绪为目标奋斗,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要立足于服务社会、服务员工的文化理念,让企业充满灵魂,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员工保持一个积极蓬勃向上的热情。引导员工处理好彼此间各类关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也很重要,除了关系员工的生活和职业技能的发展之外,也要注意对他们心理上的关怀,营造一种和谐、互相关爱、拥有人情味的大家庭的幸福感。良好的情绪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企业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应不断拓展思路、更新观念,建立畅通的交流沟通渠道,多聆听员工的意见,改善他们的情绪状态,实现企业持续有效的发展。 作者:侯蕴洁 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情绪管理论文: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分析 摘要: 情绪管理和情绪调节是当前国内外情绪心理学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听障大学生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性,对影响其情绪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教会其如何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其智力、情感,形成完整人格,增强其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对策 听障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残疾人,缺乏基本的听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独特的生理结构致使他们具有与健听人不一样的情绪特征。情绪(Emotion)是指人们在内心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或者说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反映人的内心活动,因此可以通过情绪的表现观察人的内心世界。听障大学生生理、心理的特征性,要求对其开展情绪管理。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开发他们的身心潜能,塑造健全人格。 一、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差异特性 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听障大学生,其情绪知觉能力、调控能力、理解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明显不同。笔者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阳光学院的在校听障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听障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存在两点差异。 1.情绪管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听障大学女生在情绪调控能力、情绪知觉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在情绪利用能力维度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差异显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不同期待及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有关。传统认为,男生是独立、理性和进取的,要求男生勇敢坚强,敢于奋斗,承担责任,面对失败、困难要有承受力;而女生易感情用事,依赖性强,情绪体验深刻细致,常被倾向于教育成为善解人意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要敏于觉察,并给予关心疏导。听障大学男生的情绪利用能力强于女生,则可能是女生更在乎和关注别人的言行举止,会放大某些自己的消极体验,情绪稳定性不够所致,而男生思维的广度和活跃性强于女生,更能以积极的情绪处理事情。 2.情绪管理能力的专业差异。 研究显示,倾向于文科的听障大学生,其情绪调控能力、情绪知觉能力、情绪理解能力与擅长理科的听障大学生差异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科背景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情绪利用能力上,文科偏好的听障大学生显著强于理科偏好的听障大学生,这与文理科大学生的特点有关系。文科大学生受到较多的人文教育,喜好阅读各类书籍和报刊,往往比理科学生见多识广,更喜欢与人交往,建立了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旦产生情绪困扰,便会积极求助社会支持系统。而理科大学生不善于交往,交际面相对狭窄,社会支持系统较差,因此导致他们情绪利用能力相对较差。 二、加强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几点建议 加强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必须了解他们的情绪特征和常见的情绪困扰,特别是针对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听障大学生,采取有差别的帮扶策略。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提高听障大学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学会调控和培养良好情绪的方法,并锤炼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 1.提高听障大学生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认知是情绪管理的基础、前提,也可以说是第一步,对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进行干预和辅导,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他们的情绪认知能力。第一,要提醒听障大学生及时觉察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使他们能够时时提醒自己现在的情绪是什么,并能够认真分析引发情绪的原因。要清楚地了解影响情绪的各种因素,应深入分析引起情绪变化的主观原因,只有认清了引发情绪的原因,才能了解自己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真正觉察和掌握自己的情绪。第二,提高对情绪的觉察能力还应平静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将它恰当地表达出来。听障大学生必须平静地接纳、了解自己的情绪,不是否定自己负向情绪的存在,而是给它一个适当的空间,绝不压抑或控制,并学习如何与它相处。第三,要帮助听障大学生在觉察自己真正的感受后,掌握良好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时的有效方式应是以平静、非批判的叙述,而不是直接发泄,且情绪的言语表达要清晰、准确、具体。最后,要提高听障大学生对他人情绪的感知、识别能力。情绪认知能力不仅包含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还包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情绪识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要善于从别人的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发现别人的情绪特点,从而把握情绪识别的规律性。 2.指导听障大学生培养良好情绪的方法。 良好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主要表现为有稳定、愉快的心境,与理智和意志相联系的激情和适度的应激,稳定、愉快的心境能使人振奋快乐、朝气蓬勃,具有这种心境的人甚至遇到巨大困难也会认为是可以克服的。培养听障大学生良好情绪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要树立真实的自信。由于缺乏听力,不能与健听人有效交往,听障大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要帮助他们树立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心,树立“以勤补拙”、“笨鸟先飞”、“扬长避短”的观念,相信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提高素养,以某方面的成就补偿自身缺陷,一定能变自己的劣势为优势。第二,要培养豁达乐观的心态。针对听障大学生交际狭窄、爱钻牛角尖的特征,帮助他们学会辩证思维,即对任何事物都不要用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观点看待,看问题避免绝对化,遇到困难不再消极悲观,而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通过养成有节奏、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例如参加健康向上的娱乐、体育活动,学会微笑等方法,获得愉快的感受,以培养他们热情乐观的情绪。第三,学会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常见的情绪调控方法有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宣泄法等,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肌肉,聆听音乐,以及合理宣泄情绪,如眼泪缓解、运动缓解、转移注意等,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以调控和安慰。 3.锤炼听障大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听障大学生要使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就应不断地锤炼挫折承受力,只有了解挫折对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力。第一,要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听障大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挫折对人的心理发展更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那么我们就应正确地对待挫折,促进挫折的转化,减少其消极影响,增加其积极影响。第二,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听障大学生必须意识到,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而逐渐成长起来的,只有树立远大的生活理想,经过努力学习和实践锻炼,才能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第三,要提高挫折承受力,还必须学会有效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当个体受挫时,所采用的习惯性的、以无意识为主要特征的应付方式,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其内心焦虑、罪恶感及维护失去的自尊心。听障大学生可以采用宣泄、投射、认同、反向、升华、补偿等心理防卫机制,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或免除心理压力,逐步恢复心理平衡,鼓励他们积累能量,再作尝试,最终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作者:张德军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阳光学院 情绪管理论文:高校图书馆员情绪管理探究 摘要 介绍了情绪管理的内涵,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馆员情绪管理的积极有效方法。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员;情绪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不断深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及服务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来临急需提高馆员的信息素质,给图书馆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会影响到馆员的工作情绪,进而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重视馆员的情绪,探究他们的情绪,有效地调控和管理馆员的情绪,对于提高读者的满意度,提升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图书馆员情绪和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是人类行为反应知觉整合后的复杂状态,也就是一种认知———知觉的状态。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不仅是个人的感受,还影响着人的思维认识能力和行为表现。馆员的情绪一方面受个人特质的影响,如性别、年龄、性格、自我概念、情商等影响,另一方面受组织环境的影响,如工作自主性、用户取向、组织支持、社会支持等。图书馆员情绪分为积极情绪(正面情绪)和消极情绪(负面情绪)两大类。积极情绪是心情愉快的主观体验,是一种馆员在工作态度上健康、向上的情感表现,表达馆员积极情绪的状态有高兴、热情、微笑、礼貌、愉悦等,积极的情绪会激发人们的工作兴趣和热情,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消极情绪是指个体某种消极或厌恶的情绪体验的程度,馆员的消极情绪表现为冷漠、呆板、自卑、抑郁、沮丧、愤怒等,消极情绪对馆员的心理起破坏和瓦解的作用,会使馆员无法冷静地面对各种问题,会影响馆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发泄出来会引发馆员与馆员、馆员与用户的各种矛盾,同时,也会危害馆员的身心健康。但是情绪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可转化性,可以进行干预和管理,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情绪管理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个体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员工情绪的改善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因此,情绪管理的实质是采取对的方法,使用正确的方式,分析个人情绪,调整个人情绪,理解个人情绪,放松个人情绪。馆员情绪管理的核心就是尊重馆员、关心馆员、信任馆员,以发挥馆员的潜能为出发点,利用馆员与馆员的情绪沟通和互动,培养上下级之间、馆员之间的信任感、亲密感,协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构成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以调控馆员的消极负面情绪,引导馆员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和习惯。 2高校图书馆员工作中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 2.1馆员工作内容繁杂 高校图书馆员除了从事图书分类、编目、借还书、参考咨询等传统工作外,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如信息资源的聚合、推送、信息资源导航等。尤其是随着图书馆2.0技术的不断开发,图书馆员还要掌握2.0技术,如REG、BLOG、TAG等,强调技术革新和读者互动,不断满足读者对海量信息的需求,完成对读者的实时互动。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进行持续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而有些馆员即使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学习,但工作成效仍不明显,这种情况会对很多馆员的心理产生影响,使得馆员产生烦躁、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有时甚至会失控。 2.2馆员工作得不到组织认可 大部分图书馆员都是在图书馆一线工作,是图书馆的业务承担者,他们中大多数也都清楚所属馆的发展目标。但由于各馆领导的领导风格和管理方法不一样,有时也使他们感觉工作上不顺手,心理负担有时过重,这当然和每个馆领导具体的管理手段有直接的关系。图书馆管理者在执政时没有让馆员有参与管理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他们对图书馆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当馆员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容易消沉和失望,缺乏成就感,即会有不良情绪产生。 2.3馆员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部分馆员认为自己没有机会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重复单调的借还书和图书加工很难使他们的工作价值得到肯定,没有自己施展能力的平台。在工作中的意见得不到领导重视,也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有时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被理解,这些情况导致馆员感觉个人价值不能够实现,在工作中缺乏热情,缺少关心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想法。因此,他们在工作中不够积极,对领导提出的更高的工作要求他们也不重视,很多工作流于形式,有时甚至形成“破罐破摔”的情形,导致其情绪处于心神不定的消极状态中。 2.4馆员待遇与贡献吻合度不高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教辅部门,馆员和教师待遇有所不同,教师的工资比相同职称级别馆员的工资要高,低于教师岗位的不公待遇使馆员认为薪酬与自己的贡献不相吻合。有些高校馆工作条件较差,到现在还使用老旧显示器,馆员的业务和科研学习也得不到支持,晋升职称时名额往往也很少。所有这些使得馆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不够公平,因而会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中,工作积极性难以提升。 3高校图书馆员的情绪管理策略 高校图书馆员由于工作压力产生的情绪,仅凭馆员个人的自我调节是很难走出心理阴影的,图书馆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对馆员的情绪进行调节,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目的。 3.1提高馆员的组织支持感 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会影响馆员的情绪。在组织支持感较高的氛围中,员工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支持,获得组织的帮助,当馆员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重视,馆员在工作当中情绪就会比较乐观,就会积极应对,并且能够更加乐于帮助同事、热情地对待读者从而提高其工作绩效。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提供给馆员更多的支持,要关心和重视馆员的情感需求,对情感异常的职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健全馆内的奖惩制度和完善馆内的公平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对创新技术工作有成绩的馆员进行物质奖励;为馆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增加职称评定机会,消除馆员被边缘化的思想;定期为馆员提供技术培训的机会,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有效缓解馆员的压力;为馆员提供更多的参与图书馆建设决策的机会,增加馆员的责任感;经常为馆员提供工具性支持,不断提高馆员的技术水平,增加馆员的自信心。 3.2图书馆管理者需重视情绪管理的作用 馆员的思想观念会影响到馆员的工作行为,因此,要积极引导图书馆领导和管理者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积极情绪会提高工作绩效,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把情绪管理观念贯穿到馆员管理的全过程,把情绪管理纳入管理者的选拔和绩效考核标准之中。要完善管理沟通,主动地调整、积极地疏导,保持馆员个人情绪的稳定;重要岗位应选用具有良好情绪控制能力的馆员;及时关注馆员情绪动向,要以人为本,关心、尊重、信任每一位馆员,促使馆员的全面发展;在管理馆员的过程中,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保持馆员的积极情绪。 3.3加强图书馆员自我情绪管理 图书馆员应该提高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不要长期压抑自己不愉快的情绪,要养成良好的情绪思维能力,在情绪不好时学会自我调控,正确排解个人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避免负面情绪的累积。馆员在心理上也要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一种高情商的服务,做到热情工作和主动服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给读者和同事一种积极向上面貌,营造愉悦的氛围。图书馆员在积极进取的工作中要经常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应对矛盾的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创造性。 3.4注意满足各层次馆员的需要 应当根据馆员的需要分层次进行合理满足,以保持其积极情绪。如在馆内,信息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较高,他们所需要的是更受尊重、更大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自主性要求较高等等;而流通部门人员则要求提升工作条件,以提升读者的满意度等。为使馆内不同层次的馆员保持积极的工作情绪,就要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分别采取合理的激励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情绪,尽量消除消极情绪的影响。 3.5实行动态管理 应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馆员岗位进行灵活调整。馆员长期固定于同一岗位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可对馆员的职位实行岗位轮换,使馆员具有多个岗位的工作经验,既可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也有利于增强凝聚力。丰富馆员的工作内容,将对馆员产生更大的激励,使其富有成就感,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 3.6运用激励手段激发正面情绪 管理馆员情绪的目的在于激发馆员的积极情绪。管理者可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针对不同馆员的需要,从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给馆员设定恰当的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职位晋升机会或职称名额,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建立完善、公开、公平的分配制度,不断提高馆员的工作满意度;对员工工作进行合理评价,不断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均可有效地激发馆员的积极情绪。 3.7加强技术培训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馆员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只有加强科学化管理,定期、不定期开展广泛的新技术培训,帮助馆员普及图书馆新技术新技能,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熟练掌握图书馆相关知识技能,可有效缓解馆员的工作压力,增强馆员自信心,转化馆员由于工作压力导致的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另外,在培训时可设置一些与馆员情绪发挥有关的课程或者活动,让馆员在学习中得到实践和锻炼,提高馆员感知、整合、理解、运用情绪的能力,能够运用情绪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提升。与此同时,馆员也能够感受到组织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同,从而更好地激发工作热情。 作者:王军伟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 情绪管理论文:教师情绪管理研究 摘要: 教师的情绪带动并影响着教师的思维、判断和选择,进而教师的情绪管理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情绪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和价值,现实当中面临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搞好教师的情绪管理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情绪管理;改革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处于同样不可忽略的境地。他们在被社会寄予厚望的同时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考验,面对越来越多的责任,心理负担和情绪的波动尤为值得我们关注。教师的情绪不仅影响学生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关乎学生心灵成长,非常重要。怎样在日益升高的压力指数下提升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教师情绪管理的价值与特点 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发表的“EQ”(EmotionalIntelli-gence)一书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这一概念,之后,情绪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始走向深入发展。伴随心理学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探索,学者们慢慢开始关注情绪在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的影响。情绪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工作和生活,对于广大教师群体来说也毫不例外。情绪管理最先出现在管理学当中,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简单来说情绪管理就是对人们的情绪的管理,它把人的情绪提升到了一种资源的高度,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教师作为教育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决定了搞好教师的情绪管理不可小觑。纵观现实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情绪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面对社会现状的紧迫性 社会飞速的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在逐步积累,贫富问题、社会公平等问题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戾气弥漫的状态之下,人具有多重角色性,教师也一样,当角色发生变化,同样遭受社会生活的种种压力。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戾气时常围绕教师,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考虑社会客观环境的使然,只是一味给予教师道德上的谴责,提出更高深的师德要求,然而面对现状往往无济于事。我们不应该压制教师的不良情绪,恰恰应该分析教师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帮助教师调节自己的情绪,研究并加强教师情绪管理的方法。 (二)面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教师往往受到严格监督,面临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多重压力。种种压力之下教师的心理负担与职业倦怠等问题有增无减,往往使课堂教学效果恶化。《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在某省举行的大样本调查当中,约58%的教师经常出现焦虑情绪表示自己的压力过大;约30%的教师时常因自身情绪低落而没精神上课;约18%的教师承认会因为自己情绪不佳而在课堂上迁怒于学生;还有约14%的教师偶尔会因为上课氛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不懂得调试自身情绪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等;要知道,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情绪往往带动着学生情绪,好的教学效果必定有一个好的教学情绪在主宰。教师必须通过情绪管理,使自身在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处于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以自身的积极情绪带动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也是教师为师的本分与职责。 二、教师情绪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匮乏 多数教师对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一定了解。教师群体当中,特别是年龄稍大的教师往往缺乏对自身情绪的感知和察觉容易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入课堂之中,进而影响整个的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许多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照本宣科,采用自上而下的讲授和说教模式,不在乎学生的主体地位,惯性地忽略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有时候就算有的教师意识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需要调节,但是往往因为采用的情绪调节的策略机械、单一而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而终止。 (二)教师培训不重视情绪管理 当前,教师培训的内容一直主要围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方面,恰恰忽略了教师情绪感受及情绪管理方面内容。教师普遍面临缺乏情绪管理方面系统培训的问题。由于缺乏知识方面的培训,一般教师很难对自身情绪的变化及时察觉,大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的情绪分析方法,以至于当情绪出现问题时很难选用恰当的方法分析情绪的症结所在及时做出调整。部分教师也意识到了情绪调试的重要性,但是很难将其付诸行动,经常因为措施的不够有效而放弃,使得教师的情绪问题从自身角度难以解决。教师因为缺乏系统的情绪管理方法,仅依靠潜意识克服情绪问题,是导致教师情绪管理工作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三)学校情绪管理工作的缺失 教师的情绪管理不仅指教师个体对自身情绪的管理与调试,学校作为教师情绪的组织的管理者,也承担着疏导和转化教师负面情绪的职责。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对教职工的情绪管理工作呈现“缺失”状态。部分学校虽然设置了针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室,但是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价值,相当一部分教师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部门存在。其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学校行政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认知取向的偏差,他们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信念等,却缺少了对教师的精神和情绪状态的关注及重视。 三、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增强教师的情绪管理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长久以来受认知理论的影响,教师培训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技术等方面,忽视了教师的情感、情绪体验,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教师情绪管理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引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体会自身的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影响。要增强教师的情绪管理意识,引导教师树立一个科学的情绪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求发展,提升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教师树立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和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 (二)针对教师开设情绪管理的培训课程 教师情绪管理培训的不完备是影响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因素之一,纵观当前的教师培训课程,要从培训理念和培训内容上对教师情绪管理的内容重视起来,不能像往常一样忽略。虽然,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情绪管理也一样不能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情感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培训中情绪管理的内容必须凸显出来,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开设有关情绪管理的相关课程,例如,美国的“社会与情感课程”、“情感判断与分析”早已被列入教师的正式教育之中。在英国有P.S.H.E课程和精神关怀(PastoralCare)课程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充实教师情绪管理相关知识的内容是当务之急。 (三)注重教师培训的多元化,创新教师培训的路径 学校作为教师的管理者要承担起教师情绪管理培养的责任,仅仅在学校内部开设心理咨询室是不够的,还需要将教师情绪管理有关内容渗透到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使教师的情绪管理培训贯穿于教师培训的职前和职后,职前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开设和情绪管理相关的课程,使教师在掌握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情绪管理的相关知识,为情绪管理的培养铺设理论基础。这样有了理论做基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运用这一系列相关知识,使自身情绪管理能力逐渐生成和发展。职后培训更多的是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重构和提升阶段,教师可以多途径地学习情绪管理的相关内容,例如:自我培训、校本培训、同伴交流、专家引领等。 总之,深化教育的改革不仅是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人的改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堂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教师情绪使然,必须关注教师的情绪管理,不能忽视教师的情绪管理,使改革失去人性,影响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应然”角度出发,要增强教师的情绪管理意识;针对教师开设情绪管理的培训课程;注重教师培训的多元化,创新教师的培训路径;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进程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王佳欢 田国英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情绪管理论文: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 [摘要] 高校管理人员是影响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情绪对高校管理人员工作的影响,分析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的建议,以期帮助高校管理人员减缓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有利于发挥其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工作水平。 [关键词] 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 情绪是心理学名词,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而产生,包含对刺激物的认知和情绪的体验、行为、唤醒等复杂成分,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也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更是一种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情绪管理,是指运用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觉察和分析,采取各种方法对个体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是研究人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协调、引导和控制,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维护良好情绪状态的一系列过程和方法。高校管理人员是影响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管理人员的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高校管理人员群体情绪的感知、觉察和分析,采取各种方法对高校管理人员的情绪进行协调、干预,通过引导其认知自身情绪的各种变化,采取有效、可行的方法排解高校管理人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良情绪,帮助其维持良好情绪状态的过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管理人员的从业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范围日益扩大,他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与日俱增,因而比较容易出现不良情绪。管理人员不良情绪的长期存在,不仅对其个人成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会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认真分析研究高校管理人员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加强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工作,对于减缓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尤为重要。 二、影响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状态的因素 高校管理人员虽然隶属于管理岗位,但实质上更多的是承担服务性的工作,这对其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不同于高校一般教学科研人员的特点。此外,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人员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负面情绪等问题。 (一)客观因素 1.工作压力较大 根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在数量和比例方面均受到严格控制,随之带来的是工作内容、工作强度较以往有所加大。比如,工作内容繁杂、要求严格,很多临时和紧急的工作需要加班加点完成,而且面对教师和学生,更需要严谨、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因而工作压力较大。特别是管理服务工作的特点使得高校管理人员常常因为要处理常规性的工作,往往周末或寒暑假也不能完全休息,无法完整享受制度上的休假。对比高校其他岗位的教学科研人员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高校管理人员很容易因为休假时间短、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等因素而影响自身情绪。 2.能力要求较高 高校管理人员不同于教师的“术业有专攻”,要做好管理工作,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计划组织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具体事务工作中锻炼起来,并非一日之功。同时,高校管理人员在担负高校正常运行的日常服务工作之余,还面临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更多要求,这也容易加大管理人员的精神压力,而在压力情境下也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心理,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收入相对较低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分高校在岗位津贴的分配上,大多不同程度地向教学科研岗位人员倾斜,而对管理人员分配得相对较少。加之,管理人员工作时间相对固定,自由时间较少,不能像专职教师一样获取课时费用和兼职收入,因此其收入水平往往不及专职教师。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中,因劳动付出和收入回报的差异往往导致其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不稳定的情绪。 (二)主观因素 1.被尊重的需要与自卑心理的冲突 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需要全方位地做好各级领导和师生的各项服务与保障工作,工作内容多、对象广、任务重、责任大,这使他们内心更渴望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但是,高校的管理岗位虽然承担着管理服务的工作,却不具备一般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显要地位或身份,再加之高校内部对管理人员或多或少也存在一定的偏见,比如常有“天才搞科研、人才搞教学、庸才搞行政”的戏言,容易使高校管理人员产生自卑心理,与其期望得到理解尊重的需要产生冲突。 2.现实复杂关系与渴望融洽相处的冲突 高校管理工作具有中介性,管理人员需要处理和协调好高校各级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的各种关系;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高校管理人员从内心也十分渴望与各位同事融洽相处,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现实中并非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不顺畅,往往会使负面情绪一触即发。 3.自身理想与能力发展的冲突 由于其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管理人员在管理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有较多机会与成就显著、声名显斐的专家学者接触并受其影响,在规划自身发展目标时,常常定位过高;但同时受事务工作多、进修学习机会少、个人能力限制等诸多原因影响,目标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这些也会导致高校管理人员消极情绪的产生。 三、加强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的建议 加强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不仅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对自己的情绪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也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能够以人为本,重视管理人员的情绪,帮助他们进行管理调节,以便带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开启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模式。 (一)从高校管理人员自身来看 1.觉察接纳情绪 要管理情绪,首先要能觉察到情绪,然后接纳正常的情绪。情绪健康的人,一般能够觉察自我情绪的变化,也能分析出导致自身情绪变化的种种诱因,并依据外在的客观环境和内在的心理反应,自觉、主动、积极地予以自我调适。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如果想要克服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首先要树立自觉觉察情绪和主动接纳情绪的意识。主动接纳情绪的变化并迅速进行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这是开展情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积极表达沟通 觉察和接纳情绪之后,就应该采取正确、合理、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可以在尊重他人情绪的基础上,主动加强与老师、领导和同事的沟通交流,表达、纾解并调整自己的情绪,获得理解、帮助和支持,最终达到化解矛盾、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3.适当的转移疏导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情绪不佳甚至失控的时候,高校管理人员也不例外。在感觉情绪不佳时,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情感转移进行适当而有度的疏导。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的舒缓、疏通,工作时才能卸下心理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工作之余可以采取运动、旅行、登山等“动态”方式,或者通过书籍阅读、轻音乐冥想、艺术作品欣赏等较为平和的“静态”方式来舒缓不良情绪,达到身心和谐。 4.主动加强学习 业务能力是高校管理人员的立身之本。管理人员要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积累,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努力让自己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开展工作就能得心应手,自然也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从学校管理部门来说 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不仅要求高校管理人员能够加强自身情绪管理,更重要的是相关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员工情绪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视管理人员的情绪情感问题及其对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 1.重视情绪管理工作 高校应重视管理人员的情绪管理工作,有效防止管理人员出现或长时间保持负面情绪。一是应建立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多方面倾听管理人员的心声,及时发现管理人员思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应建立起多样化的定期沟通平台,通过微信群、QQ、论坛等即时通讯工具和组织谈心、教代会、职代会等形式,拓宽沟通渠道,增进学校层面和高校管理人员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三是在常规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以外,加强对管理人员情绪、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 2.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高校的领导者、部门的管理者都应该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使源自工作方面的压力自然减少,增强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公平合理地知人善任,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给予积极评价,统筹规划管理人员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真正提高管理人员的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3.立足解决实际问题 管理人员的情绪问题一般都是由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衍生而来的。高校要把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关心管理人员的生活,立足于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要根据管理人员所从事具体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在职级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协调一致,充分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开展工作,真正实现高校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协调健康发展。 4.重视扩宽发展空间 高校要对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合理规划,重点做好岗位培训、岗位轮换、挂职锻炼和后备人才储备等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与管理人员加强交流,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愿望;同时要系统规划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对高校管理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加大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力度。 作者:赵鹏 姜媛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情绪管理论文:大学生情绪管理体育运动分析 【摘要】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情感、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下,出现孤独、焦虑、自封、迷茫等心理情绪。大学生正成为社会的心理弱势群体,这一问题应引起全社会、教育人士、家长的高度关注。不良的心理情绪会对本人造成不利影响,制约着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积极应对这一心理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引导方法势在必行。只有培养良好情绪,才能让其充满正能量,社会充满正能量。 【关键词】 情绪;管理;健康;心理 一、引言 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人们逐渐满足与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于健康的概念及追求也愈来愈强烈。健康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健康,既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心理学上讲,情绪是心理的核心,结合健康的定义不难推出:良好的情绪或是说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健康的一部分。什么是情绪管理呢?情绪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概念是适应性管理,即是一种应激行为反应,这种应激行为反应是为了适应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状态。通俗讲,即当遭遇不良情绪时,主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策略。第二类是功效性管理,即突出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第三类是特征性的界定情绪管理,Cihccetti、Ackemrna和Hadr(1995)从情绪管理的动力特征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特殊的外在环境。 二、大学生心理现状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马加爵杀害室友、药家鑫失控杀人、复旦宿舍投毒案,负面情绪导致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让人不寒而栗,每一桩案件让人心痛的同时也让人们警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或是说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隐患,情绪管理必须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都息息相关。这些隐患阻碍了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阻碍了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情绪是作为特殊的因素存在于人的各种认知、感觉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生理和心理的状态,是应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反应,情绪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驱使作用,是影响人的行为、认知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犯罪年轻化、少数大学生的自杀事件都呼唤人们对情绪管理的重视,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都呼吁着我们密切关注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情绪需求,控制和调节学生的情绪机制。 三、体育对于情绪管理的意义 1.体育运动可以调节负面的情绪,改善不愉快的认知。 体育运动能增强身体上与认知结构上与负面情绪抗争的能力;体育运动可以缓解由于应对纷繁事件而引起的过度紧张的情绪。规律的、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可以强健身体,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可以预防甚至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强健的体魄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有力保障,体育运动则是拥有强健体魄的唯一途径,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会增加个人的成就感,荣誉感,良好的心境、坚强的性格是对抗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手段。 2.体育运动有助于生命意义感、生活幸福感感受的提升。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对于运动个人可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适度强度,适宜时长的体育运动有助于运动个人幸福感的增强,有助于让运动个人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产生积极良好的心境及快乐的心情,这些都有助于降低焦虑及抑郁水平。但是,正如开始所说,凡事有度为之,体育运动同样需要适度,只有适度适量的体育运动才能发挥其功效。体育运动的时长、强度及频率都会影响这些效果的强烈与否。研究表明,每周至少进行3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且每次运动的时间不能小于20分钟,至少保持10周,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会在不知不觉间增强个体抗击负面情绪的能力,会使消极情绪以合理的方式方法释放,从而平复心情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3.体育运动与情绪相互影响。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负面情绪有积极影响的同时,情绪也在影响着体育运动。可以想象,怀着一个美丽的心情去参加体育锻炼是享受其中的过程,而因为心情不爽或是情绪糟糕而去参加体育运动则会是另一番心境。所以,要注重体育运动与情绪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能走入临时性用运动解决情绪问题的误区,只有规律的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才能逐渐的增强个体抗击消极情绪的能力。 四、结语 现代大学生在课程、学业、就业等众多的压力下难免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之于的体育活动既可以调节乏味单调的学习生活又能缓解疲劳、赶走苦闷、排解消极情绪。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同时提高了生命意义感和幸福感,并且提高了管理情绪的能力。从现代教育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出发,学校应注重体育教育在教学组成中的重要地位,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人际交往能力、调换环境的愉快心境、强健的体魄的目的。如此可有助于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是实现健康的路径。 作者:宋飞 单位: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情绪管理论文:情绪管理与班级管理作用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社会对教育界改革的重视程度亦在不断提升。现代教育理念与政策的调整,旨在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对教育的切实需要。对于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在学校学习与生活的组织,班级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班级的风气,唯有良好的班级风气才能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学生时代学生的身心正值成长期,心理成熟度的局限性导致很多学生经常流于情绪化,一旦管理不善,则将引起诸多不良的后果,轻者导致提升班级管理的难度,重则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导向作用。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对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旨在引起更多教育者的重视,进而通过班级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情绪管理;班级管理;积极作用 情绪管理,是指对于群体个体对自身清晰的认知,并在认知基础上,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当前情绪管理被应用在企业培训,学校教育中。做好情绪管理对于企业和教育来讲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点当着学生的发展基础,而班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对其进行全面管控,促进班集体有效成长,将成为学校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班级建设中,学生情绪将会影响直接对整个班集体建设产生影响,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讲,学生时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事物认知较为冲动,因此教师做好班级理首先用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与班级管理 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教育并非单纯注重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对于情绪难以全面进行掌握,因此在班级建设中,常常由于学生难以控制情绪,形成打架斗殴等事件,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建设,对班级管理造成影响不良影响[1]。情绪管理隶属于心理学范畴,能否管控好自身的情绪其与自身的情商也存在巨大的关系,情绪管理最基本形态有四种,其中包括拒绝,压抑,替代和升华,拒绝是一种极端的情绪防御形式,而压抑则是情绪努力逐渐的过程,替代则是指将情绪进行转化,运用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致使最终对情绪管理得体。在班级管理中,首先应明白情绪管理的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将情绪管理方式传授给予学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以便于最后更好的建设整个班集体,减少由于情绪失控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情绪管理对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情绪管理可调节班级学生之间矛盾 情绪复杂多样,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讲,思想观念逐渐独立,在这一发展阶段,学生则要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与自由,而当学生面对所发生事件时,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因而出现众多矛盾,长期情绪受到压抑,将会使得学生心态逐渐扭曲,直至发生恶性事件[2]。因而教师应尽量主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对学生情绪进行管理,抚平学生激动心理状态,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尽量开导学生,以便于及时调节班级学生之间矛盾,促进学生之间良好合作,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情绪管理可增加班级凝聚力 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着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而当前无论各阶段教育中学生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学习压力的与日俱增,故进行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情绪管理并非为过分抑制情绪,而是在了解情绪后,及时进行自我调剂,防止事态扩大化。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具有凝聚力,才能帮助班级进行建设[3]。因此情绪管理可增加班级凝聚力,通过对学生情绪进行管控,及时调节学生不良情绪,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逐渐使得班级形成一种向心力,班级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 (三)情绪管理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阶段的领航者,在管控中应传授学生一定的情绪管控方式,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调节学生情绪,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情绪与状态,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在学习中,全神贯注进行学习,并逐渐对班级学习产生兴趣,通过班级合作,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以便于形成合作式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建立团结合作精神,提升班级整体建设质量。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情绪管理在班级管理中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其班级成员的情绪控制和调节,避免对其个体成员出现情绪过激和与班级群体成员间不一致的状况。班级管理实质上是对不同个体的性格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个人的性格在情绪上是最为直接的表现。而对情绪管理的提高,可以使得个体成员在情绪中始终处于可控范围,降低其剧烈变化的外在表现,消除其存在的内在表现,使得班级管理获得整体综合水平的提升。 作者:徐丹红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传播学院 情绪管理论文:编辑工作情绪管理应用探究 1情绪管理 通俗的说,情绪管理就是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积极地用正确的方式,有目的引导、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情绪,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情绪是一种资本,与知识、智力、专业素养、阅历同等重要。 2编辑产生负面情绪的几个因素 2.1人际关系的压力 编辑工作的首要主体对象是作者,不同的作者由于自身性格、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性质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办事风格,编辑与不同作者沟通则会产生不同的交流体验。过于自信、固执的作者对待编辑提出的合理意见可能会表现出傲慢、轻视的态度,稍有不合其意即对编辑大加指责甚至威胁退稿。还有一些合作作品的作者则会相互推诿,不愿意承担改稿责任,编辑只能周旋于此,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这时,编辑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进而产生失望、气馁等情绪。除了与作者交流沟通,编辑还会面对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人员以及工作单位职能管理部门的其他同事。督促稿件进度、处理稿件编校印装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都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常言道,“与人斗,其乐无穷”,在处理问题时,互相推诿、踢皮球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影响情绪的事情,会使得编辑焦头烂额、苦不堪言,无形给编辑带来了愤怒、焦虑的负面情绪。 2.2任务指标的压力 上世纪末,大批出版社转企改制引入竞争机制,编辑不仅要关注作品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要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业绩考核与所编图书的经济效益挂钩,并且在编校质量和政治差错方面丝毫不能松懈。每年递增的指标,繁重的任务使得编辑整日高负荷运转,加班加点成为工作的常态,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折磨,总也得不到充分的放松与修整。过大的工作责任、过重的工作负担会带来压力,自然会形成焦虑、抑郁等情绪。 2.3稿件质量的压力 稿件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编辑的情绪状态。低水平的稿件往往给编辑带来情绪上的压力,内容文不符题、文字表达晦涩、层次混乱、图形符号与公式等的随意编写,图表的混乱指代,都需要编辑耐心的审读、修改与核对,这种工作状态持续下去就会使人变得烦躁、厌倦甚至愤怒。老作者的稿件或者朋友推荐的稿件(即人情稿和关系稿)是否可以出版一直是困扰编辑的一大问题,如果稿件质量能达到出版的要求则皆大欢喜,倘若达不到出版要求就会给编辑带来无形的压力。不出版容易遭到误解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关系,勉强出版则有违原则,也给日后自己的工作增加无谓的困难,从而带来纠结的心理困惑。 2.4环境变化的压力 近些年来,互联网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编辑的工作性质和心理状态都会由于新旧业态的急剧变迁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捕捉新技术、实现知识融合的能力已经成为编辑生存的关键。而这种“学海无涯”的感觉往往会给编辑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2.5健康原因 出版工作劳心费力的工作性质,经常加班加点的透支健康,使编辑很容易出现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就会表现为身体暂时性的活力下降,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等症状。长期用眼过度,会造成眼睛疲劳,表现为眼睛酸胀、干涩,视力模糊甚至下降。长期久坐不运动,会对颈椎腰椎带来积累性损伤,造成颈部肩膀僵硬、腰部酸痛肿胀,甚至严重的还会呕吐、头疼、头晕。饮食不规律更是家常便饭,赶工作进度经常吃快餐食品等充饥,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引发慢性胃炎。身体的不舒适也易引起痛苦、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由于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独有的性格特征,有的编辑过分追求完美,对工作如履薄冰,生怕出一点差错,日积月累会产生焦虑、紧张的负面情绪。同时由于工作能力、受教育水平和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有的编辑不能按时保质的完成工作任务,也会带来抑郁、痛苦的负面情绪。 3情绪管理的方法 情绪不仅对工作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在需要时有效地对心理压力进行调节,十分有益于维护编辑的身心健康。情绪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3.1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有积极和消极暗示两种之分。编辑工作性质的复杂,工作强度的增大,生存的危机感增加,很容易带来不愉悦的心情。此时积极的暗示方法可以减轻心情的不愉悦,用积极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告诉自己任何困难都只是暂时的,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换一种心境,换一种思绪,“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做会缓解由心理压力造成的心情烦躁。心理暗示法是一种强有力的技巧,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负面情绪。 3.2注意力转移法 如果在工作中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使心情变得郁闷和痛苦,影响到正常的工作,此时应该放松一下烦躁郁闷的心情,换一种方式,不要再强迫自己继续工作。比较好的方法有听音乐或者上网,看看书或者看场电影,做点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转移注意力,及时缓解和放松烦躁郁闷的心情。 3.3适度宣泄法 工作中遇到烦心的事情带来的负面情绪要及时疏解,适度宣泄可以把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从而缓解不舒服的感觉。宣泄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体育运动和有效倾诉。脑神经元中缺乏荷尔蒙会导致心情沮丧。荷尔蒙分泌量在体育运动之后会大量增加,心里的负面感觉会随着大汗淋漓而宣泄到体外,所以运动可以消除人的沮丧心理。而有效倾诉则是找到亲人或者朋友,将心中的委屈与不平“一股脑”宣泄而出,使得情绪得到缓和与稳定。另外,倾诉还有助于灵感的迸发,情感的交流,能使自己更理智地去对待负面情绪。 3.4自我安慰法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委屈与困难,产生负面情绪是本能的反应,此时不应发脾气、忧虑,应及时冲淡内心的痛苦,寻找理由强调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这种方法对于帮助编辑转变思路,勇敢的接受现实,正视自己。老话经常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失败乃成功之母”、“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与调节,可以帮助自己消除抑郁、焦躁与悲观,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3.5情绪升华法 情绪升华是对负面情绪的一种更高水平的处理方式,将负面情绪“有目的的”引领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上,可以说是“负负为正”。如编辑因为策划很久的选题没有通过论证而沮丧,但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怠工”,而是继续做足功课,更多的关注知识更新,开拓新的思路,在提高学术素养的同时,还提高了文字和文学修养。为以后打造高品质、有影响力的出版物打下了良好基础,何尝不是“负负为正”,坏事变好事? 4结论 有效的情绪管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身心健康的“护航者”,在如今纷繁庸扰的社会中,编辑难免会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困扰,理性地分析自身的性格和弱点,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在遭遇负面情绪时有效对其进行认识和调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历史机遇提供给编辑广阔的舞台,情绪管理就像是一双隐形的翅膀助力编辑在广阔的天际自由翱翔。 作者:岳璐 单位: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出版社 情绪管理论文:大学生情绪管理研究 1大学生产生情绪不稳定的原因 1.1新环境对大学生的情绪变化的影响: 从高中进入大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大转折。环境的突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化、情绪变化的原因之一。进入大学之前,考大学是学生们唯一的目标,所有的生活、学习行为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一旦考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模式都需要大学新生们花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再者,目前就业难得问题也是困扰大学生失去学习目的、对未来迷茫的重要原因。这些外在的因素都在制约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2社会计生制度对大学生情绪管理上的影响: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直爽、任性、热情使他们的特点。由于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较多致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伦理道德观模糊,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把自己和集体、环境联系起来处事,有的甚至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这些导致他们脱离集体、脱离他人的人格因素都是导致大学生情绪变化的重要原因。 1.3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大学生情绪变化: 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之前的生活学习多为家长照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进入大学以后,生活方式的巨变使他们一下素手无策,缺乏自理能力外加同学之间生活上互相攀比,这都是导致大学生情绪变化的诱因。 1.4优越的生活环境导致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大打折扣: 另外,由于原来家庭经济环境的优越,大学生成长经历多半过于顺利,没发生过什么挫折。这使得大学生抗挫能力很低,一旦发生诸如同学不和、生活习惯不适应、学习跟不上等困难就会导致情绪上的失控。 1.5互联网的发展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的普及本来是社会科技进步的标志,但却变成大学生躲避现实、逃避责任的工具。环境改变导致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不能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而是通过虚拟世界麻痹自己,甚至会上当受骗,造成恶性循环。 2大学生学会合理管理情绪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学会合理的情绪调节对顺利完成学业、提高自身素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不仅能解决眼下最近的学业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完善健康人格。从长远角度,还能为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及工作发展能力打下坚实基础。首先,学会合理情绪调节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某机构做过调查,对1000名受过良好教育、发展前景良好的人进行的调查发现。一个人的成功有85%归功于他的人际关系,而他的专业领域只占到15%。事实证明,一个人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将会推动未来的事业发展,而情绪调节能力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会促进人际交往向更为健康的发现发展。一个人无论他有多高的业务水平,多强的人脉关系,如果没有合理调节情绪的能力,这些优势都将子虚乌有。其次,学会合理的情绪控制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的教育目的。我国的学生早在高中阶段就接触了马克思的发展观理论,这种哲学思想的灌输为大学生以后心理发展做了科学的思想铺垫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其中德智体美劳中也强调了智力的发展,也就是我们说的智商和情商的健康发展。这要求大学生在注重智力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情商的培养,避免产生木桶理论的短板效应。最后,完善的情绪管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说明国家已经把个人心理和谐的问题提到了一定高度,也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大学生科学、有效的管理情绪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内部心理环境,而且对于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大学生科学管理情绪的方法 3.1培养迅速捕捉情绪变化的能力: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情绪失控时不能及时的察觉,这就给心理问题的产生铺就了温床。所有我们心理教师要培养大学生迅速捕捉情绪变化的能力。也就是大学生在情绪发生变化时,生理和心理上都相应发生变化,对这种变化的感知、体验、和识别对改善和降低心理问题起主导作用。情绪变化分为积极情绪产生和消极情绪产生。这两种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适当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而消极情绪的不合理控制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但是,现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成长过程简单,所以对身体内外的变化察觉也比较敏感,感受性较强,这些条件都有益于大学生避免发生心理问题。 3.2对自身情绪变化的评价和认识: 现代大学生大多具备感知情绪变化的能力,但是,这远远是不够的。大学生还必须具有对自我情绪变化的理性分析能力。分析自我情绪产生的原因、消极还是积极的情绪、对自身的影响等等。能做到这一步是情绪自我控制的基础。只有对自身有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进一步控制和调节它。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时是很痛苦的。我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就常常遇到这样情况:某些学生会无缘无故的非常沮丧、有时候也会莫名其妙的开心。这都是情绪失控的表现。其实,任何情绪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大学生要学会在感知情绪变化的同时分析情绪变化的原因和意义,找到根源和控制的方法。 3.3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 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具有这样的能力对大学生以后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情绪自我控制的能力呢?主要体现在对情绪失控时的自我认知的干预能力,也就是对自我情绪认知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和给予一定的认知改变。这种干预和认知改变的能力是情绪控制的关键部分。这其中,我们能观察到两种类型的大学生。一种大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各种活动,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遇事易冲动。这样的学生在处理学习、生活、情感冲突时往往会过于偏激。喜欢发誓“我再也不……了”等等。这种学生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短视现象”。第二种学生往往控制能力很强,有比较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们对自我、他人、环境、社会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们对未来有全面的规划,并有一整套适合自己的适应方案。但是这样的学生生活比较枯燥,很少能体会上一种学生的冲动时产生的幸福感。大学生要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找到定位,并解决在此过程中的种种变化。 3.4科学合理的表达情绪能力: 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恰当的表达只会使自己置身于更尴尬的境地。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正确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才是有效而科学的情绪控制方法。在表达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给倾听者带来伤害。表达情绪有多种方式:第一,大学生过于坦率、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虽然给人一种直爽、率性的感觉,但也会给人造成只顾自己宣泄,不顾他人感受、不留情面、自私自利的印象。第二,情绪波动时放在心里,不直接说出来,过于隐藏自己的思想往往会给人一种不真诚、不信任他人、有心计的看法。由此可见,合理表达情绪确实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它不但是合理控制情绪的有效方法,它还能对科学处理人际关系起到一定帮助。 4影响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因素研究 4.1性别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影响: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最重要的表现在情绪控制力上。它分为感知情绪变化的能力和评估情绪能力两方面。这两者在性别上的差异是: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感情比较细腻、爱想心思有关。但是,男女生在情绪控制和情绪表达方面的差异不明显。 4.2年级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影响: 根据笔者多年辅导员经验,大学生在情绪管理,特别是情绪控制方面,大二大三变化不大,但如果直接比较大一和大四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就能明显看出其差异。大一学生较为稚嫩,不谙世事,在情绪管理能力上缺乏策略。而大四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情绪管理意识较为成熟,所以情绪管理能力也相对高些。 4.3专业差异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影响: 研究表明:专业的差异也是造成大学生情绪管理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还是从感知情绪变化、评估情绪能力、情绪控制、情绪表达四个方面来分析。在感知情绪变化方面,占女生较多的文科生明显比工科生和理科生有优势。这可能与女生的心思比较细腻、感性有关。在评估情绪能力方面,善于逻辑思维的文科生它两个专业占优势。但是,在情绪控制方面,喜欢研究科学技能的工科生就明显比文理科学生占优势了,因为工科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这会表现在各个方面。理科专业的学生虽然善于推理,做事专注,情绪控制能力较强,但一旦被外来因素打搅,依然会发生情绪变化,而且解决能力较差。 4.4计生制度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影响: 现实社会有一种偏见: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性格比较随性,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的孩子会不会有较差的情绪控制能力呢?笔者在高校多年观察比较得出:独生子女的情绪控制能力并不比非独生子女的情绪控制能力差。这是由于他们在成长中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比其它非独生子女更渴望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和融入社会群体,这是人的一种社会动机的驱使。这就使得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早的学会在与人交往中科学的管理情绪,积极的和他人相处。 4.5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影响: 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与其是否能积极应对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在校园中不难发现,那些人际关系不太好的学生,即使是性格外向的,但他们在和其他同学遇到冲突时不能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用冲动不理智的方法解决,结果是适得其反。这显然是不会合理控制情绪的表现。而那些人际关系较好的大学生在遇到同样问题时,他们知道怎样积极应对。采用沟通交流的行为和真诚的态度去解决矛盾。这不但有效得解决了人际矛盾还提高了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强弱与其是否能及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关系密切。 作者:张红艳 单位:淮阴工学院 情绪管理论文:学前教师情绪管理策略研究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1.情绪。 有的心理学家将情绪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体验”,也有学者认为情绪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哪种定义都共同说明了情绪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后的切身体验。情绪主要分为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四大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衍伸出嫉妒、悔恨、羞耻、怜悯等多重复合情绪,总之,情绪是情感的有效表达方式。 2.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利用一定的手段将情绪进行分类与评估,达到控制与调节其合理发展的目的。由于情绪是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主观感受,那么情绪管理则起到将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主观认知、感受、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射进行统一的调整部署,使人在生理与心理上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二、学前教师情绪失衡的原因 1.专业能力结构不完善。 目前学前教师群体结构层次分明,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专业知识落后、发展意识滞后;而80后、90后新入职学前教师经验不足,知识学习琐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善。在专业的认同上,一所幼儿园不同时期的教师之间形成了能力较量,但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甚至是将专业能力的内涵窄化到更小的瓶颈里去。教师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目的。 2.生活满意度不达标。 对北京50所幼儿园近500名幼儿教师的调查显示,在生理以及心理上有明显倦怠倾向的达一般以上,八成以上教师感到疲惫不堪、担心出事,而六成以上教师觉得焦躁不安、想一个人呆着。这不仅来源于工作上的压力也来源于生活上的不遂人意。 3.职业满意度低。 学前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高是因为在职业生涯中没有明确规划,也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这不仅受到学前教师自身能力限制,也同样是由于就职单位对教师培养与重视力度不够以及社会对学前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引起的。 三、提高学前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对学前教师的情绪管理不仅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更应该从教师就职单位以及社会的角度基于教师相应的帮助,内力是一部分力,而外力却是可能性的有力支持。 1.完善自身专业能力结构。 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完善学前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结构是形成学前教师专业话语权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在自身能力素质得到提升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学前教师的行业自信度,在专业自我意识上得到提高。专业知识的完整、专业技能的熟练以及专业精神的深刻领悟都将使学前教师在情绪调控上有了具体的支撑,对学前教师的情绪管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2.提高学前教师生活质量水平。 在提高学前教师生活质量水平上则需要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投入大量的关注,尤其是对学前教师生活中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上。应当关注学前教师合理的生活要求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疏导与帮助。这要求学前教师就职单位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关怀。此外,教师自己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单位与社会组织的相关情绪管理培训课程中找寻相应的方法,改变对现状的认识。 3.提高学前教师职业满意度。 (1)开拓学前教师成长与发展平台。 在学前教师情绪失衡的促成原因中,有比例不菲分一部分原因就是学前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前景的迷茫。这要求教育行政相关部门应当开发相应的学前教师增值服务,例如多组织对学前教师切实可行的增长其专业能力的培训活动或者激励其考取分类别资格证书以拓展学前教师就业服务范围等。就业单位多提供升职加薪的机会,关注教师之间良性的竞争关系以及同事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等。 (2)提高学前教师社会认可度。 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除去自身因素与发展前景影响以外,最重要的则是社会的认可度。提高社会对学前教师的认识度与公正意识。利用媒体的影响多报道学前教师队伍中的榜样人物,优秀事迹,增强学前教师的职业自信感与社会认同感。结语:学前教师情绪管理是帮助学前教师提高职业满意度、生活幸福感、社会认同度的重要手段,在学前教师自我管理、职业规划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从社会到教师任职单位再到教师本身都能够加大对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视力度,那么未来学前教师行业则会更加健康而稳步的发展。 作者:王璐 单位:哈尔滨市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 情绪管理论文:员工情绪管理浅论 一、情绪及其影响变化的因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内心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包含主观体验、生理上的唤醒和外显行为表现三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情绪表现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但从其对人产生的影响效果来看,基本上可以将情绪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大类。其中,正面情绪指爱、感激,希望等;负面情绪指恐惧、仇恨,愤怒等。特别是负面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经常发怒和充满敌意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脏病。而正面情绪则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克服人际冲突,克制人生贪欲,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坦然地面对人生。因此,企业管理者既应该学会管理好员工的负面情绪.也要学会经营好员工的正面情绪,正如美国著名家族企业顾问玛尔塔•费戈索所说:“你无法把情绪从工作场所抽离,因为你无法把情绪从人身上抽离。但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放弃情绪,而是要了解并设法管理。”欲要管理好员工的情绪,首先就应分析引起员工情绪变化的因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实施情绪管理措施。 1、个人因素。 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应对频繁遭遇的挫折和成倍增加的压力,但大多数员工在这方面较差,有必要再度学习和训练。比如有的员工遭遇不幸时,不能以超然洒脱的态度去应对,结果使自己陷入被动状态而不能自拔;有的员工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往往容易将自己的一腔怒火伤及他人,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还有的员工遭遇挫折时不能自我调整,不能做到适时、适所的感情抒发。长期负面情绪影响,导致员工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状况日益低下,必将严重影响工作绩效。 2、家庭因素。 尽管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空间上存在着独立性,但仍有一个领域的感情和行为带到另一个领域的情况发生。比如家里发生了不愉快事情的员工,可能在工作时依然带着坏心情,还可能迁怒于同事。而家庭生命周期、子女的个数与年龄、老人的个数与年龄等决定了家庭的结构,同时也决定了员工要承担家庭责任的多少,家人对其工作的支持程度则更大地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热情和工作绩效。另外,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氛围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员工的情绪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包括“硬”性因素和“软”性因素。所谓的硬性因素主要是指工作环境,包括工作场所的卫生状况、整体布局、色彩搭配以及是否嘈杂等。如钢铁企业受微利市场环境和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对更高、更严、更细的管理要求,员工长期在紧张情绪的状态下工作,心境和情绪容易失控。软性因素主要指企业内部管理,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利益关系的合理性、员工的稳定性等。有些企业因用人不当、分配不公、风气不正,也会导致其员工心灰意冷。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某种社会氛围或者是—些与个人相关的社会事件。比如世界杯期间.很多球迷朋友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球赛中,个人情绪完全随着比赛的输赢而起伏;地震事件发生后,当地人们一片恐慌;申奥成功,国人欢呼雀跃、激动不已……社会因素对员工情绪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选择性,需要企业具有良好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自然因素。 晴朗的天气,人们会比较振奋;阴雨的日子,大多数人会表现得比较平静;闷热的暑天则容易使人烦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也总会引起敏感之人的情绪波动。如有人会对花流泪,对月伤心,产生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也有人因观日出而欣喜,因见伟人而兴奋;习惯了喧嚣与忙碌的都市人,投身于乡村田野之间,会异常的神清气爽,等等。 二、情绪管理的原理和原则 情绪管理遵循的原理有: 1、系统原理。 不同层次的个体、正式及非正式群体都存在情绪问题,企业中几乎所有的工作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情绪问题。因此,要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起作整体的考虑并进行系统管理,以利用情绪的相互促进来提高员工群体的整体情商,使企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情绪的协同作用。 2、人本原理。 人的情感问题是企业情绪管理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人的情感是企业尚未开发的资源,这一资源的特别之处在于难以把握而且不能强行开发,能够开发这一宝库的主体只有人们自己。因此,必须而且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有可能深入情感领域,进一步设计和营造完美的精神世界。 3、动态原理。 人与人之间的动态交流的工具是沟通,沟通也是提高人的情感能力和发挥企业情感力量的关键手段。在封闭的情感世界里,人们难以学会正确地判断和表达情绪,企业也无法利用情感来促进各方面的合作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为此,只有坚持沟通原则,并在方法上不断创新,才可能把情感资源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效益原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竞争从以往低层次的产品竞争,转向更高级、更深层面——具有知识技能和丰富情感的人才的竞争。企业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效益,这是企业情绪管理之所以值得探讨和实践的根本原因。所以,企业情绪管理首先必须服从企业效益的要求,并以此为出发点才能保证其实际效果。情绪管理遵循的原则是:原则一,将情绪疏导工作前移,把问题解决在出现之前。古人云: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情绪管理亦是如此,要防患于未然,则要在负面情绪产生之前就采取适当措施。原则二,用心疏导,待人以爱,待人以诚。爱是宝钢发展的最大动力,诚是宝钢发展的最大实力。在中国这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家里,企业要在对员工的感情上作出投入,创造一种让员工以厂为家的感觉和环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员工家里出现困难,企业伸出援手,企业并没多付出什么,收获的却是员工的心和忠诚。原则三,情绪管理者需在情绪管理中有合理的定位。情绪管理者是帮助者而不是施舍者;是支持者而不是挑战者;是唤起者而不是代劳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者就是其下属的导师,可以帮助员工在企业中更好地工作。可以说,每一位员工在企业中能否更好地发展都依赖于有一个好的导师,这个导师很多时候就是员工的直接上级。因此,在整个企业良好情绪氛围形成的过程中,管理者的作用非常重要,管理者要善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三、情绪管理的方法 方法一,开展情绪预防管理。实践中,首先着重开展的是情绪的预防管理,以“三预”的方式,将员工的负面情绪发现并调整在情绪产生之前或者在萌芽状态之中。预报。在LED大屏幕进行滚动预报,一是根据不同天气、季节等容易引发群体性情绪倾向时,实施情绪预报,做到温馨提示,让员工做好情绪保健。如夏季提示预防情绪“中暑”,春秋季提示预防情绪“感冒”,冬季提示预防情绪“受寒”,梅雨天气提示预防情绪“入梅”等等。二是重大事件会引发群体性情绪倾向时实施情绪预报,如公司改制容易引发群体性思想和情绪波动时实施情绪预报,预防情绪过度焦虑;“世界杯”前实施情绪预报,防止观看比赛可能导致的过度疲劳、过度兴奋和过度低落。预警。建立党政工团四位一体、多层级的情绪信息收集机制,收集并分析情绪信息,掌握情绪动态。对易引发群体性情绪或严重个体情绪的情况实施预警,警示管理人员及相关当事人,采取适当的调节及干预措施,一是对3~4人同类轻度负面情绪,实施黄色报警,5人及以上实施红色报警;二是对个体负面情绪因素,有3~4条实施黄色报警,5条及以上实施红色报警。预调。在预报和预警的同时,引导相关管理人员及当事人,针对预知、预警情况,采取预先调节措施。如引导、提醒员工适当注意饮食调节,提醒适当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组织适当的健身活动或引导员工自主开展适当的运动锻炼,闲暇之余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安排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员工阶段性工作负荷等。为此,企业还组织印发《情绪管理手册》,引导管理人员和职工开展情绪管理和自我情绪保健。方法二,让员工主动“晒”。一是“看板晒”。工会在每一个分工会设立情绪看板,让每一位员工每天在看板上将自己当天的情绪“晒”出来。二是“语言晒”。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碰头会及个别交流等形式,让员工在表达中把当下的情绪“晒”出来。三是“‘妹儿’晒”。对于那些不善言词,又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公开自己情绪的员工,我们设立了情感E-mail信箱,员工可以自己选择邮送对象,这是专门为员工讲悄悄话而设立的,让员工通过“妹儿”把自己的情绪“晒”出来。方法三,发动各级管理人员“读”。一是“读表情”。每天通过班前会、与员工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仔细“读”每一位员工的表情,员工的喜怒哀乐均写在脸上,从而“读”出员工的情绪。二是“读语气”。是怨恨还是满意,是牢骚还是感激,均会在话语中展现,从而“读”出员工的情绪。三是“读状态”。比对员工一贯工作状态,是积极还是消极,是兴奋还是低落,是心不在焉还是认真细致等均是员工内在情绪的表现,通过比对,从而“读”出员工的情绪。方法四,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解”。一是通过沟通“解忧”。发挥党团员、工会小组长及各级组织作用,主动与员工沟通,倾听员工讲心里话,排解员工的忧愁。二是通过帮助“解难”。经济、生活上的困难工会设法帮,工作上的难题行政安排一对一教,思想上的“疙瘩”由党小组及该区域党员解。三是通过宣泄“解恨”。我们引导员工通过适当的宣泄方式,释放内心的不满和愤恨,如扔飞标,大声喊叫,撕废纸,在背地里抨击、漫骂、抱怨恼怒对象等,让员工泄压解恨。及时化解负面情绪,是情绪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需要各级组织努力实践,更需要当事人的主动行动。为此,一是组织管理者认真学习“心理学”,通过学习心理暗示法、注意力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交往调节法、情绪升华法,学会与员工的沟通技巧,掌握必要的沟通方法,减轻员工的各种情绪压力。二是组织相关人员编制并印发《情绪管理手册》,普及情绪管理相关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情绪管理能力,利用宣传栏、内部刊物、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关注心理健康、正视情绪问题。三是对员工进行情绪管理培训,将心理学的理论、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日常管理及拓展训练中.通过设置系列课程如压力管理、挫折应对、心态调整、社会支持、人际沟通技巧等,对员工进行心理卫生的自律训练、性格分析和心理检查,使其了解职业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调整情绪的基本方法,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四是强化对各方面汇总的员工情绪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用心尽力与员工谈心沟通,帮助员工提高情绪控制和心态调整的能力,预防负面情绪的产生及控制化解。五是营造一种沟通无限的工作氛围,自由开放、信息分享、人人平等,除正式、制度化的交流途径之外,还鼓励各种自发、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渠道。 四、情绪管理的成果 1、有效促进了员工敬业度的不断提升 通过开展情绪管理,改善了员工状态,敬业度连续两年得到显著提升。近几年,宝钢不锈面临着市场持续低迷、企业转型调整的严峻挑战,承担着生产制造、物流等重要工作的基层员工,强度高、责任大、倍感“压力山大”。为了实施有效的员工管理,几年前我们就对全体员工开展了情绪管理,通过预报、预警、预调的方式,在不良情绪产生之前或萌芽状态时,及时发现并调整员工的负面情绪。如针对公司改制易引发群体性思想和情绪波动,奥运会期间可能导致员工过度疲劳、过度兴奋和过度低落,另外不同天气或季节也容易引发群体性情绪倾向,我们通过实施情绪预报,做到温馨提示,让员工做好情绪保健;通过启动“组织干预”,引导相关管理人员及当事人,采取预先调节的措施;通过编制《情绪管理手册》,让员工参照“情绪管理方法”、“情绪管理知识”,自我调节情绪等等。 2、帮助员工在企业找到了“家”的感觉 通过情绪管理,以员工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强化了员工的归属感。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行正导向。实施情绪管理、形势任务教育、家访谈心等方法,从思想上引导;实行“快乐生日,温馨制造”、“快乐和谐,感受自然”、“快乐阅读,提升素质”等方式,从文化上熏陶;实现师徒带教、雁式团队、技术比武等方案,从行动上辅导。二是实施正激励。通过每月“最佳实践者”的评比,发现每一位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对激励对象采取绩效上激励、荣誉上鼓励、物质上奖励,并旗帜鲜明地表扬。三是传递正能量。通过打造自主型员工队伍,培育“自我管理、自觉工作、自发进取、自动协同、自主创新”的“五自精神”,倡导真善美,激发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作者:邹轶根 单位: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热轧厂 情绪管理论文:情绪管理控制研究 一、引言 社会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对人的精神思想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演变和生存压力的不断膨胀,现代社会的人们普遍存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较大,极易产生社会矛盾。由此,为了更好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就显的极为必要。作为处理社会矛盾的公安民警,在接触社会事件、处理社会矛盾时,情绪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对警民关系的和谐造成了威胁,也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工作的开展。加强公安民警的情绪控制管理训练,是提高公安民警情绪管理能力,保证社会治安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护和谐警民关系,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十分紧迫且必须进行的。 二、影响公安民警工作情绪主要因素 对公安民警情绪的影响,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方方面面的细微比阿奴啊,都可能引起最总的情绪波动,影响警民关系和社会维稳工作的开展。 1、公安民警自身原因 作为情绪波动产生主体,公安民警的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情绪控制力是影响其工作情绪的重要因素。对于同一个社会事件,在不同性格的公安民警眼中可能产生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面对不同的工作情绪,不同性格特征的民警对其控制和把握程度也各不相同。例如,胆汁型性格的公安民警,在面对工作时,受自身性格的影响,常表现为较为冲的类型,对社会实践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被情绪支配。而多血质性格的民警,本身心思细腻,情感丰富但不激烈,在处理社会事件时能保持自己的客观判断,不被情绪所支配。面对自身的情绪性格特点,公安民警要提前对自己进行性格判断,了解自己的基本情绪控制能力,为以后的一进步控制锻炼奠定基础。 2、事件参与者的原因 在进行公安维稳工作的过程中,公安民警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社会人员,这些事件参与者的处世态度、情绪表现等也是影响公安民警工作情绪的重要因素。例如,当事件参与者本身是用于较高行为修养的人,处事态度温和,积极配合民警工作,这样的情况下,民警的情绪就容易被其引领朝着积极地、平和的方向发展,能有效地提高办事效率,维护警民关系。相反的,当事件参与者行为修养较低,态度恶劣,脾气火爆,不配合公安工作,就极易将公安民警的负面工作情绪激发出来,刺激警民关系的紧张。阻碍社会治安工作的顺利进行。面对不同的时间参与者,公安民警要充分的考虑各种社会人员的性格特征,提高自己应对突发时间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缓解与民众的冲突,维持和谐良好的警民关系。公安民警的情绪管理控制研究仲姗摘要:新的社会背景下,对公安民警的工作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随着社会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公安民警承担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其工作情绪受此影响而十分不稳定。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稳定公安民警的工作情绪,维护和谐的警民关系,维持社会稳定就成了公安工作改革的重点内容。对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公安民警工作情绪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如何进行公安民警的情绪管理控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借此推动公安民警情绪控制研究的发展,为警民关系和谐发展提供帮助。关键词:公安民警;情绪管理;警务工作 3、社会保障等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明显,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呼声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公安民警的工作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进行执法工作时,公安民警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如此时遇到不配合执法、不理解执法的阻碍行为,其心里的不满情绪更加严重。除此之外,社会的畸形发展,造成的贫富分化现象严重,公安民警的社会保障和制度不完善,不公平的社会待遇等,也在侵蚀着每个公安民警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情绪。 三、公安民警的情绪控制管理建议 1、加强民警自身的情绪控制训练 公安民警自身作为兴趣感受的发生主体,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是影响最终工作情绪的重要因素。加强公安民警的自身情绪控制训练,也是缓解其工作不满情绪,维持良好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情绪的控制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合理分析法、自我暗示法、转移注意力及情绪宣泄法等。具体来讲,合理分析法主要依靠对民警思维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民警在处理社会事件时,通过对不良情绪产生原因的客观分析,明了情绪利弊,从而克制自己的行为,来达到对自身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的管理。而自我暗示法,则是锻炼民警通过积极地心理暗示,缓解自身的负面情绪,通过自我疏导解决负面情绪的影响。转移注意力,则是通过对民警其余兴趣爱好的培养的方式,帮助民警宣泄工作室的负面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积压和累积,保证良好心态的维持。最后,情绪宣泄法,则更为直接的借助谈话和倾听的形式,帮助民警直接抒发心中不满,并适时的为其提供解决办法,以维持公安民警工作心态的稳定,为警民和谐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对民警工作的关心和制度保障 在公安队伍的建设中,管理者的关注重点往往影响着整个工作队伍的发展方向。面对公安民警情绪控制日益紧迫的现实情况,警队建设的指挥者要适当加强对公安民警工作情绪的训练及慰抚工作的关注。通过积极地开展训练活动,提高公安民警的情绪控制能力,为顺利开展社会维稳工作,发挥公安民警的职责奠定基础。不仅如此,在警队建设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建设,切实关心民警的生活现实,针对民警生活中普遍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物质支持、制度保障和精神引导等方面的建设,推动警队建设的人性化发展,减轻其心理负担,为公安民警开展社会治安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积极宣传公安民警的正面形象 由于媒体报道重点的偏差,造成了社会上对于公安民警形象的误解,社会舆论影响着民警群体的精神思想,造成了其巨大的精神负担。为了缓解公安民警的精神压力,舒缓其情绪上的负面影响,推动其社会治安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有必要针对媒体报道进行规模性的批评教育,扭正评论媒体对于由个别现象引起的对于公安群体整体的错误认识,积极拖动正面报道的产生和宣传推广,在全社会为公安民警树立良好形象。不仅如此,要积极的开展公安明镜与社会衔接的社会活动,通过知识讲座、警局参观等方式,让普通民众真正的去接触和感受公安民警的工作现实,打破公安民警工作的神秘感,拉近警民间的距离,推动和谐警民关系的发展。社会的公正对待,才能激发公民民警的工作热情,刺激公安民警积极工作热情的产生,为其情绪管理和工作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公安民警进行情绪控制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公安民警的情绪控制能力,直击影响了其工作态度和工作实效,严重影响着社会治安的维护和稳定。只要我们加强对公安民警工作的支持和理解,重视对其情绪管理控制的训练和疏导,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良好的社会氛围缓解其精神压力,就能有效地提高公安鸣金的情绪管理能力,为其良好工作情绪的保持奠定基础,维护和谐稳定的警民关系,维持社会治安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仲姗 单位:济南人民警察职业培训学院 情绪管理论文:高校青年教师情绪管理探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 首先,负面情绪会使高校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如果长时间存在负面情绪,还会降低食欲,导致消化不良,睡眠质量不佳,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使生理机制发生紊乱。情绪影响着人的内在动机,消极情绪,如自卑、痛苦、恐惧等会使人们的活动积极性降低,而积极情绪,如自信、快乐等则会使人们的活动能力提高。所以青年教师长时间存在负面情绪,会导致其没有工作激情与动力,工作状态不佳,严重时还会产生离职意向和职业倦怠。其次,负面情绪会降低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师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然而当教师存在负面情绪时,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教师通常会直接处理出现的课堂问题,比如通知家长、点名批评学生等,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导致师生关系差,而且教师的思绪混乱,会使知识讲解过程受到影响,自然会降低教学质量。最后,负面情绪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举止和言行反映了自身的情绪状态,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若教师存在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久而久之,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情绪管理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高校校园是青年教师的工作地点,自然会对其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校园管理者有义务为其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避免其长时间存在负面情绪。学校在考核、评价教师的业绩时,应当创造一个公开有序、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不再单纯按照传统观念“论资排辈”,需要了解青年教师的内心诉求,并且使其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提供机会使其能够充分表现自己,为其创造培训与进修的机会。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在管理、教学等方面勇于创新、取得突出成绩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为使其经济压力减轻,应当将其经济收入和奖金等适当提高。与此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帮助并指导青年教师,使其工作压力减少。可以选择与青年教师特长、专业等相适合的老教师指导其课题申报、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使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培训广大青年教师共同的问题,开展座谈会,鼓励新老教师交流工作经验,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达给青年教师。多举办团体活动,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对于生活困难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多鼓励与肯定青年教师,使其自信心增强。 (二)调整认知结构,积极应对挫折 青年教师不要对自己过分指责,看待自己时多运用赞赏的眼光,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成功的体验使自信心增强。面对挫折时不可过于消极,而要承受和化解压力,逐渐成长和承受,有能力面对挫折。首先要建立正确的信念,摒弃以往糟糕至极、过分概括或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存在这三种信念的人们在碰到各种挫折时,很可能过度消极,甚至会一蹶不振,或者产生一些偏激的思想,所以青年教师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不断充实,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提高,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可以客观、理智地分析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驳斥不合理信念,积极调整和转变情绪。 (三)合理宣泄与调控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愤怒、烦躁、抑郁等,这是十分正常的,只要能将情绪合理的宣泄出去,或者适当调控,就不会产生偏激心理。所以青年教师要善于察觉情绪变化,不能将情绪过分压抑。出现情绪时,青年教师要对自己所处的状态进行全面、客观、认真地分析,从而找到导致负面情绪的原因。为达到该目的,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觉察情绪,例如日记法,写完日记后认真读一遍,发现自己的情绪问题;沟通法,和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测试法,进行情绪测验,了解自身的情绪。同时,青年教师还要在合适的时间正确表达情绪,如果情绪处于极端状态,那么就要对情绪加以控制,防止自身行为过于冲动,并且要对他人的情绪加以观察,换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最后要掌握有效方法合理调节情绪,比如找同事、朋友、家人倾诉或者通过运动、哭泣来宣泄,通过自我放松、自我安慰、自我语言暗示来稳定情绪,通过看电影、逛街、旅游等缓和情绪。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然而青年教师由于自身压力负担重、缺乏实践经验等因素,使教学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很可能对其自身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所以各高校需要为青年教师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其有能力应对各种挫折,合理宣泄与调控情绪,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王晓利 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道路毕业论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选题的意义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汽车也逐渐的成为了普通家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我国汽车还在不断的发展阶段,预计将来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将是个很大的数字。汽车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工地作业等带来很便捷的作用,但是其造成的交通事故也是不可忽略的。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第一害,而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首次超过五万人至今,中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每年交通事故50万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已经连续十余年居世界第一。为了保障交通事故中人生,财产安全,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汽车保险业务也就应运而生。汽车查勘定损岗是直接接触标的车,对交通事故、汽车损坏等汽车保险把守第一关。 二、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般的情况下保险理赔中涉及到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两个角色。保险责任是根据保险条款中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来确定。不同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和免除责任又是不相同的,不同保险公司的定损标准有差别。保险业务想要在市场扎下的筋基除了有一个大市场的需求之外还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既是公平、公开、公正,又能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论文应完成项目 (1)国内外汽车保险查勘定损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2)国内外汽车保险查勘定损的工作特点对比分析; (3)我国汽车保险查勘定损工作的人才构成、行业规范、行业范畴等要素分析; (4)车险查勘定损工作内容细化分析; (5)车险查勘定损岗位的操作方式标准化研究。 拟解决关键问题 1.查勘的调度流程是怎样的 2.如何判断事故的真实性 3.查勘员需要懂得的交通知识与整个赔款程序 4.定损员拍照的技巧 5.判断零件修复还是更换的标准 6.定损员如何入单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选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各种学术文献,全面的了解车险现场查勘定损的方法。 实习观察法:通过到人民财产保险实习,了解、学习、研究国内查勘定损方法。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国内国外车险查勘定损方法的利弊,扬长避短。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促进国内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 2.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首先是通过相关的查阅书籍,学术报告对车险现场查勘定损有初步的了解。在到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实习汽车查勘定损岗。一般来说,作为实习生都会被派到门前定损。这样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直接接触到定损的方法,要点。实习一段的时间之后就会被派到现场查勘。 其实,查勘和定损时两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在查勘和定损之间有衍生出复勘岗,只不过对于复勘岗一般是由查勘人员进行复勘。 除此之外还要基本弄懂常见车型的配件价格,这一点也是做好定损工作的要领。 四、选题研究的工作基础 1.我本人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实习生。对车险查勘定损有一定的了解,有机会再去深入学习研究。 2.我们有一门汽车保险课,有条件让老师指导一下。 3.学校图书馆有很多查勘定损方面的书籍,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更加深入的学习。 道路毕业论文:道路工程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1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院校学生完成为期四年本科理论知识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毕业设计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将应用其四年所学知识内容,在创新总结以及应用的基础上开展毕业设计。当然,毕业设计也是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的一次重要练习。在我国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对于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是很需要人才的,很多大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就已经与企业签下就业协议。同出那个情况下,该专业的学生在期末结束后就已经完全签署完。而部分尚未签署的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现如今,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施工企业在评价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普遍较为看重毕业设计。由此可见,毕业设计对该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2当前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从近年来毕业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了解到,道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普遍屈从于土木工程的方向。在其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遵从这么几种模式。在指导老师安排题目后,开始实行毕业设计、英文论文翻译以及设计报告,然后就是开始实行毕业论文的设计。通常情况下,该专业的学生都是每人一题。每个学生都是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完成设计道路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在接到论文设计的题目后,立即投入到毕业的设计工作中。在学校要求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完成毕业设计。首先,实行毕业设计动员与毕业设计过程说明。在此过程中,学校会给学生布置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学生在各项转杯工作完成后,就会立即到现场实行毕业设计。该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通常会在道路工程,学生主要选择高速公路。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专家讲解、现场勘察、教师讲解等环节中,进一步了解道路工程施工的每一环节。这样学生就会对道路工程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在此环节之后,学生就会进入到毕业设计的阶段。按照施工现场绘制出一份地形图。进而确定道路的终点与等级。这样学生就会对道路工程的相关规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积极投入到毕业设计中。通过系统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当前道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都是经过这么一个模式来实行。从现场到设计的各个环节,学生都有一定的掌握,进而也就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开始毕业设计。 3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进模式 通过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道路工程毕业设计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问题。首先,毕业设计观念出现问题。其次,毕业设计实践出现问题。如果在这两方面进行改进,将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非常有帮助。 3.1科学组织毕业实习 在大四学生面临毕业的过程中,学校应当科学的组织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应当尽量加长学生实习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施工现场,对施工企业与企业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学校通过科学的组织学生参与毕业实习,就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施工单位的日常工作。如此学生才有充足的学生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另外,教师在组织实习的过程中应当做好收集信息工作。促使毕业实习实践过程与感受相互印证。当然科学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工作,教师的毕业设计题目就应当尽可能做到完整、综合,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其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毕业设计中。 3.2监督控制学生毕业设计工作 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别一设计不应当与教师的交流相脱节。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够保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监督工作。但是该项工作应当建立在有效的控制基础上。由学校督导组、学院督导组、教研室、指导教师四机构组成,从毕业设计各个阶段、每个过程,全方位对学生工作进行监督和掌控。学校的实际监督能力已经成型,而指导教师环节部分还需加强。因此,应该在毕业设计指导书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要求进度进行监督。在中期阶段对学员的实作情况进行中期考核,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的跟进毕业设计的工作实际情况,并拟定一份计划,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既要认真负责,定期检查,在关键问题上把好关、作好导向工作,又要对学生放手锻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监督控制学生的实践,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获得良好的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道路工程专业学生毕业之际,做好毕业实践工作对其后期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与教师应当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促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提交一份满意的毕业设计。 作者:肖杰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道路毕业论文:基于PDCA循环的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研究 [摘要]针对道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问题,基于过程管理PDCA基本原理及其循环思想,提出了高校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PDCA基本内容和过程管理与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DCA循环的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能有效控制各过程设计内容,对各指标进行检验和评价,构建了道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PDCA循环管理体系。 [关键词]过程管理PDCA循环本科毕业设计道路工程循环管理体系 一、道路工程本科阶段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一)毕业设计方式和内容 山东交通学院的道路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在第八学期四月底学生毕业实习后进行,一般安排9周时间完成,采用传统的“假题真做”模式,即由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电子地形图、路线起、终点等控制点及道路等级、交通量等资料,学生根据给定控制点和公路等级查找相对应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标准,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及地质情况等),通过路线方案论证与比选,确定一个合理的路线方案,再根据此路线方案进行施工图设计,最终提交设计成果。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题陈旧、程序化,与工程实际脱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道路工程毕业设计选题一般都是“××到××二(三)级公路施工图设计”,从最初的手工绘图和计算,到现在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和计算,题目和模式沿袭了30多年,选题过于陈旧和程序化。 选线设计时,学生片面注重设计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缺少路线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综合设计考虑,亦没有考虑安全、环保、经济等技术问题。设计时只顾设计方便,不顾施工难易;只重视设计环节,忽视施工和养护环节等问题,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 2.毕业设计成果不规范,设计质量普遍不高 毕业设计成果包括计算说明部分和图纸部分,提交的图纸在字体大小、字体类型、线条粗细和文字排版等内容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出入,且设计结果的正确度、合理程度值得商榷,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3.毕业设计资料陈旧,缺乏系统性 有一些毕业设计资料甚至是从十几年前沿用至今,一些数据资料是由老师临时找了些资料补充上的,甚至有时缺少资料时就采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设计,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使用工程资料。 4.机械化设计,缺乏创新性 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只是机械化地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去完成设计内容,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否合理,怎样设计才能既符合规范要求又富有新意等问题,学生没有认真去思考。 (三)现有研究现状 针对上述问题,很多高校教师,纷纷提出了一些改革和管理措施。湖南工业大学刘明伟具体分析了目前成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以某工科学院为案例,阐述了毕业设计论文在过程管理及监控体系的建立;山东科技大学陈广庆分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并从毕业设计有关规章制度的制订、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日常组织、毕业答辩等几个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手段;河南科技大学高笑娟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控制,使学生的设计质量普遍得到提高。说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值得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中推广应用。 分析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问题,在高校普遍存在,高校教师已开始从老师、学生、设计内容和设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提高道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参考。但从目前高校毕业设计现状来看,最关键的是要做好设计的过程管理,从设计过程中把关,控制好学生的设计质量,避免前松后紧和依赖于设计软件的现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毕业设计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PDCA过程管理原理 毕业设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教师、学生资格考核、毕业设计常规过程(选题、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检查等环节,对毕业设计的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措施。 PDCA 循环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工作循环的简称。它是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 在方法上的重大变革。它将过去事后检验把关为主的质量管理转变为预防为主和改进为主的质量管理;把过去分散管理方式转变为系统、全面综合治理的方法;把过去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管过程的科学管理方法。这个循环工作法是美国的戴明发明的, 故又称 “戴明循环”。这4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为: 第一阶段为计划(P) 阶段:确定任务、目标、活动, 并作好所有需要的软、硬件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为执行(D) 阶段:按照计划要求及制定的目标、标准、操作规程去组织实施;第三阶段为检查(C) 阶段:将实际工作结果与计划内容相对比, 通过检查, 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找出问题和异常情况;第四阶段为处理(A) 阶段:根据比较结果采取一定措施, 纠正偏差、总结经验、改正缺点。 三、结论 1.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最后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次综合训练和考核。通过毕业设计的进行,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推理、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全方位考虑问题等科学技术人员应有的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从文献、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2.基于过程管理PDCA基本原理及其循环思想,将道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各部分设计内容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控制,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过程,从过程与整体控制毕业设计内容和质量。 3.通过分析目前道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山东交通学院道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为案例,借助PDCA基本思想,提出了道路路线平面设计、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其他设计、撰写说明书、设计成果整理与提交、答辩与成绩评定六大部分设计内容PDCA基本内容和控制指标,构建了完善的道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PDCA循环管理体系。 道路毕业论文:改进土木工程道路方向毕业设计的探讨 摘要: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道路方向为例,分析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设计选题、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毕业设计 改进 道路工程 选题 本科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全面复习和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前的实践演习。道路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工程的本科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在路线设计、结构计算、工程制图、编写技术文件、正确使用设计规范、设计手册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去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1]。 1 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我校土木工程路桥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持续时间为14周,由一名教师单独指导6~8名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每周不得少于2次。道路工程的毕业设计一般采用“假题真做”的形式,对给定地形图指定路线起终点,并提供交通量、自然地理条件、材料供应等资料,让学生进行公路等级的论证和路线方案的比选,根据技术经济指标确定最佳方案,再对最佳方案进行施工图设计,包括路线的平纵横设计、路基设计、路面结构设计和排水设计等。 鉴于我校土木工程路桥方向的办学历史较短,而学院定位培养服务地方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根据以往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总结道路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选题内容陈旧 课题过于规格化、程式化,与工程实际有一定程度脱轨,对部分毕业后不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指导意义不大。设计课题缺少多样性,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只将毕业设计作为拿到学位的最后关卡,认为毕业设计对今后工作帮助甚微,缺乏温习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激发自己创新意识的激情,对毕业设计马虎了事。 1.2 毕业设计管理模式过于宽松 目前毕业设计的模式为指导老师布置每阶段任务,学生自行完成,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进度,学生有问题时请教指导老师。首次接触毕业设计时,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茫然感,对设计任务知晓程度不高,对各环节联系感差,面对任务书的要求无从下手,产生逃避情绪,造成时间安排不合理。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在第八学期忙于找工作、考研复试、工作实习等,学生设计进度前松后紧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生甚至做毕业设计期间都不在学校,从未与指导老师接触,只能在提交成果的最后阶段敷衍了事,严重影响成果质量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1.3 设计成果质量不高,照抄照搬现象严重 在当前道路的毕业设计中,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土石方数量计算和挡土墙计算等内容均可通过软件实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软件依赖程度过高,对计算环节的原理、参数选择和适用范围懵懵懂懂,而且学生设计时一般参照上届师兄的模板,依葫芦画瓢,造成设计成果的雷同和质量下降。 1.4 设计指导和答辩过程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片面 我校毕业设计辅导模式是由一名指导老师辅导多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但各个老师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不同,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涵盖面各有差别而且自身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历,单独指导毕业设计时某些方面往往不够全面,例如研究路基路面的老师在指导路线设计时会略显吃力,又如答辩时结构方向的老师对选线的内容可能稍显生疏,因此,一名指导老师单独负责制,容易造成指导环节的片面和设计过程局限。 2 我校道路方向毕业设计的改进建议 2.1 以就业为导向,实现选题多样化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选题是关键。因此毕业设计选题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前提下,实现多样化,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实际应用和社会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应用性。我校可借鉴其它高校经验,根据学生不同就业发展取向,实现毕业设计选题多元化,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可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尽早进入角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1.1 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毕业设计内容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形势下,毕业设计选题必须紧扣社会和工程实际的需要,有一定工程背景和实用性,将毕业设计的实践操练与学生今后工作业务有机结合。为此,高校教师在教学研究同时必须重视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资源的整合。 2.1.2 毕业选题与教师科研一体化 对于已经考取研究生或是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教师的课题从事研究工作,完成研究型毕业设计,挖掘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2]。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式的毕业设计,有助于增进老师与学生间互动,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3 系企联合的毕业设计课题 通过学校或院系与企业建立校企培养的教学模式,对于已经找到工作或是正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鼓励他们直接参与企业课题,或根据今后承担的工作内容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企业指导教师工程经验和专业素养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2 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 2.2.1 做好前期毕业设计动员 在第七学期提前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让学生先熟悉课题内容,先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开展资料文献查阅工作。邀请设计院高工和学院教授开设辅助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系列讲座,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不同阶段对自己任务有宏观的认识了解。 2.2.2 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增加中期答辩 制订严格而详细的进度计划表,不定时抽查和定期检查,落实毕业设计进度情况,严把毕业设计每个阶段的质量,把问题解决在平时。加强中期检查,不流于形式,增加中期答辩,作为最终成绩一部分。对成绩末位学生采取二次答辩,答辩过程坚持标准化,专业化,防止蒙混过关,老师心慈手软现象。相对严格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提高成果质量。 2.2.3 选线方案施行向导师汇报制度,严防抄袭雷同 我校规定毕业设计实行每人一题,但常规型道路工程的毕业设计地形图一般难以逐年更新,学生在设计时一般会照抄上届学生的模板,为了杜绝抄袭现象,在选线阶段,对每个学生的路线方案应先向指导老师汇报,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自我陈述和一问一答的方式尽量杜绝方案雷同,防止照抄照搬。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指导模式多元化 2.3.1 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水平 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或是工程实践水平都会略显青涩,即使是在高校工作若干年的中年教师,因其主要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经验与企业从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骨干也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指导实际工程性的设计课题上还是缺少经验的。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和系里应该提供渠道,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工程经验;或是学校创造条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资深高级工程师联合指导毕业,从中汲取更多的工程经验。 2.3.2 倡导指导模式多元化,实现多名老师联合指导 一名老师指导多个学生毕业设计,虽然权责明确,但鉴于各老师专业领域不同,指导过程难免存在知识结构片面单一现象。实行多名教师联合指导,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包括校企合作的工程技术骨干形成小组模式,对毕业设计不同阶段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辅导,不仅可以克服单个教师知识结构局限性的制约,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学术专业,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也不断扩大,可以获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3 结语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一个综合教学过程,也是检查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我校是地方办学的应用型本科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对毕业生的需求,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知识结构和学生就业形势,对我校土木工程道路方向毕业设计的改进做出一系列探讨,希望有助于推动毕业设计中不足环节的改革,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建设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简介:潘美萍,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道路毕业论文: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 针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目前毕业设计教学现状,文章在深入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因素的基础上,从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管理、学生主观认识及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教学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检查学生四年大学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办法[1]。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在计算、绘图、查阅文献、使用规范手册和编写技术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掌握道路桥梁及渡河工程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步骤,并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及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作风,为交通行业的基本建设事业服务。 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仅流于形式,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急剧下滑,学生未能通过毕业设计真正提高实践能力,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现状已经引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和保证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来在指导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提高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作了一些思考。 一、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很多开设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毕业设计环节质量滑坡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指导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增长加快,教学资源紧张,指导教师的数量满足不了毕业设计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本科教学评估要求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不得超过十人,不管是道路工程方向、桥梁工程方向,还是渡河工程方向的毕业设计,都要求学生一人一题,使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数量缺口更大,以前一名指导教师一般指导三五名学生,现在一名教师须指导十几名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大多数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承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的还有行政工作,由于精力和时间都无法保证,因而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由于指导教师人数少,许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也被安排指导毕业设计。青年指导教师虽然热情高,认真负责,但缺乏专业实际工作经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因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都大打折扣,最终导致毕业设计总体质量不高[2]。 (二)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目前,尽管中国交通基本建设事业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但高等院校连年扩大招生,导致交通运输行业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在大三时学生就开始忧心将来的就业去向,到了大四就表现得更为突出[3]。大部分同学在大四下学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工作,而这段时间恰恰处于毕业设计阶段,致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上所投入的精力有限,因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毕业设计质量。 (三)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完成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和科研院所等多项选择,而以往毕业设计的选题比较单一,仅偏重于道路桥梁设计部门使用,单一的选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迅速上手,发挥才干。另外,有的毕业设计题目缺乏创新性,大多数题目仍偏重于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简单的结构设计,而且涉及的实际工程较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往毕业设计选题中,还存在选题范围过窄和过于宽泛的现象,选题范围过窄,毕业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但选题过于宽泛,学生又难以把握和深入。此外,由于毕业设计要求一人一题,且3年内不能重复,使得教师把一个学生可能完成的内容分解为多个,致使选题内容偏离教学大纲的要求[4]。 (四)学生文献查阅能力较差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优秀的毕业设计应该是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报告到撰写的整个过程中,文献检索是贯穿于始终的,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可以使学生了解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新动向、现状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等。然而,目前很多毕业生不善于查阅资料、文献和利用工具书。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期刊、杂志等资料的能力并未有显著的提高,更有部分学生甚至不会利用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即使引用文献也较为陈旧,不能反映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从而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 (五)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理解不全面,对其重要性认识不深刻,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形式,抱着蒙混过关的心理,仅仅把完成毕业设计当成一项任务,没有把毕业设计看作自身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训练和展示的一个重要过程,对于为什么要撰写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与学业水平和学位证书之间有何关系、毕业设计与未来发展之间有何联系等问题,大部分学生从来都没有思考过,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5]。其主要表现在对课题不作认真细致的研究,开题报告流于形式,具体设计方案仅是框架,研究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方法无创新。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时间精力投入不足,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以致设计质量不高。 道路毕业论文: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时代性的探讨 摘要:毕业设计是道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分析目前毕业环境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等院校道路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指导形式的多元化和过程控制等方面探讨了解决毕业设计教学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过程控制;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完成四年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在校四年学习内容、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在毕业之前的一次实战演练。[1]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的大力投入,目前土木类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大部分学生都在刚进入大四就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笔者在中南大学道路工程专业上课时做得不完全调查显示,每年11月份以前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0%左右,签订的单位大部分是施工单位,一般期末基本已全部签订完协议,部分未签订的,往往是因为对工作单位要求太高。施工单位对道路工程本科毕业生的要求也更趋于全面,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有更好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2]通过与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联系得知,一般单位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还要具有“实战经验”,“上岗即顶岗”。不再是以前那种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接受上岗培训或实习一年左右的模式,往往是经过一个月培训后即参与现场实际工作,部分学生因表现优异,一般一年左右即可具体负责一些实际现场工作,有的甚至只需要半年时间。这就要求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该探索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目前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通过近几年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践,道路工程毕业设计作为大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其基本流程基本相似:一般第一个月教师布置毕业设计题目,进行毕业设计、英语论文翻译;毕业设计报告完成后,进行毕业课题设计。中南大学论文设计从始至终要求较为严格,从论文题目的布置及过程控制,都有相关要求。论文要求每人一题,同时设计全过程都在学校聘任的督导组的全程监督之下。 道路工程专业在学生入学后一般要求学生马上进入状态,采取的措施是按照学校要求,首先进行毕业设计动员和毕业设计的过程说明,布置近期任务与远期目标,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就去现场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一般是选择在建的道路工程,以高速公路居多。通过邀请施工单位专家讲解、现场踏勘、教师讲解等环节,让学生了解道路工程中的每一个分部工程,包括路基、桥梁、隧道、涵洞、路面等,让学生对道路工程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实习回来写完实习报告后就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首先是由指导教师给每个学生一份地形图,确定道路的始终点和道路等级,然后要求学生熟悉道路工程相关规范,再进行道路工程的各项设计。 这一过程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从现场到设计的各环节,学生都熟悉了一遍。但通过对近几年的毕业设计的指导和对道路工程专业的认识,笔者认为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实习环节过于简单 从目前发展形势可以看出,大部分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是现场施工单位,但建设单位工序繁多,从工地组织结构,施工组织到施工工序都需要时日去了解,目前虽然毕业实习安排的是一个月的时间,但由于经费原因、时间安排等因素,实际在现场实习的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天,有的甚至更短。笔者所在学校道路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虽然比较认真,但也只有二十天左右时间,时间的紧张导致实习环节形势的简单。道路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一般是先邀请施工单位总工或技术员做一次技术讲座,内容包括实习工地的概况、施工单位组织结构、目前施工技术发展等;然后进行分部工程的实习,由于施工单位工期较紧,一般很难有相关技术人员陪同参加讲解,主要由带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行讲解。大部分的带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现场施工经验丰富,但由于选取工点的局限性,以及施工环节问题,导致现场毕业实习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讲解教育,从课堂转换到现场,学生看到的大部分只是一个静态的施工场地。学生的现场感受应该说是足够了,而且也能够提出一些专业性的问题,但其实对于施工环节还只是停留在以前的课堂教育上。 2.毕业设计课题与实际工程存在距离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主要采用与生产相结合的形式,课题大多是由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训练要求而从实际工程图纸中模拟出来的题目,由于受到工程量大小等因素的种种限制,常常使模拟课题与实际工程之间存在差距。而且大部分学校在毕业设计时强调创新性,因而一部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为突出创新性,选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与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媲美。应该说,实际工程应用与设计创新不存在冲突,但是在毕业设计时既要兼顾过程性又要重视创新性,这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毕业设计课题的确定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毕业生应该要熟悉本专业的基本流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一方面的创新性设计。然而由于时间有限,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3.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待提高 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程阅历,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样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将用于工程实际中。同时由于时间紧,部分学生拿到指导教师布置的毕业设计题目后,马上借来一堆资料,埋头开始进行毕业设计。虽然指导教师一般每天都会安排时间去毕业设计教室进行检查指导,但因为学生过分醉心于设计过程,因而相互之间的交流往往止于对道路工程线型等较简单的讨论,而忽略了设计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的探讨。而其他时间双方相互之间又很少交流,导致有时设计要求很难贯彻,而学生也在设计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 道路毕业论文:本科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分析我校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多方式多手段进行指导、实行阶段任务答辩等方面提出了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道路工程;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科学思维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总结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模式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各高校对毕业设计也非常重视,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大学里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学生已经找到工作而不太重视,平时不做,最后按照其他同学的成果“照葫芦画瓢”,只求答辩通过,又或者是毕业设计选题不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下面就我校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一、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校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第5周到第16周,由一名教师独立指导4~6名学生,一周安排辅导的时间不少于2次。一般是给定1:2000的地形图、交通量、自然地理条件、材料供应以及路线起终点、设计车速等,让学生进行一阶段的施工图设计,设计成果包括说明书、设计图纸(包括平面、纵断面、横断面、涵洞、路面结构和特色设计等)以及相对应的表格,另外还包括施工图预算、文献综述、翻译等内容。对于所有设计图均要求在坐标纸上手工绘制,并再用计算机绘制出图一套。完成后,分小组进行答辩,学生进行挂图或用幻灯片的方式答辩。 1.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优点。我校道路工程专业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实践,实施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①毕业设计选题四年内不得重复。如果是连续多年重复,很多学生就会修改甚至拷贝以往学生的设计成果,造成毕业设计失真。而四年内不重复设计图纸,这样学生抄袭的概率微乎其微。②交叉评阅,综合评定。为了使学生的答辩成绩更加客观和公正,采用指导教师评阅、其他教师交叉评阅和答辩小组评定三部分组成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其比例为50%、20%、30%。而且如果有一方给出不合格,这名学生的总成绩也为不合格,实行一票否决制,避免了个别教师的主观性或者是学生答辩临场发挥不好导致成绩低下等现象的发生。③常规设计加特色设计。在平、纵、横、涵洞等常规设计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特色设计。如没有特色设计,学生的成绩最高不超过“中”。特色设计由学生根据个人即将面对的工作性质和兴趣爱好自己选定题目,如安全设施设计、绿化设计,又或者是施工组织设计等。因为有成绩限定,特色设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对今后学生参考工作后也有积极的作用。④优秀毕业设计公开答辩。对于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得分均为优秀的学生,不参加小组答辩,直接进行公开答辩,使答辩成绩更加客观公正,也会促使学生更加认真、仔细。 2.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不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致使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教辅模式的局限性。实行单个教师独立辅导多名学生的教辅方法,虽然这样做明确了责任,但也存在单个教师专业知识面欠缺的问题,如勘测设计的老师对路线比较熟悉,路基路面的老师对路面结构、挡墙比较熟悉,所以很难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②学生过分依赖计算软件。目前道路设计的一系列过程均可以软件实现,很多学生为了减少工作量,先用软件实现,再抄描手工图,而不是自己计算。而且在软件应用时也不求甚解,致使很多设计细节错误甚至和原设计要求有较大差异。③学生出勤率较低。很多学生在辅导时间内不能参加,当然也有单位实习、找工作等原因,但有一部分同学平时不做,最后2周左右时间内突击完成,往往是参考别人的成果或找人,当然也是错误很多。④设计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找到工作的同学应付毕业设计,只求过关;找不到工作的同学忙于应聘而不安心做毕业设计。另外,在教辅的过程中,也存在不注重引导学生思维,就毕业设计而设计,完成图纸了事,很少去深入地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毕业设计的目的 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①科学逻辑思维能力。这点尤其重要,这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就没有方向、没有方法去思考面临的问题。②专业基础能力。毕业设计是对以往专业课的总结、融汇和运用,不论毕业后是从事管理、施工、监理、检测等工作,都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能力,一个工程的设计图纸如果了解得不够深入,必然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③查找文献能力。遇到问题应该知道通过什么方式去解决,在哪里可以找到参考的相关文献,如何查找,怎么做到更全面、严谨等。④绘图能力。包括手工和计算软件,手工绘图就需要掌握核心的专业知识,各种曲线在图纸上如何确定;计算软件如何使用,各种参数的设置,遇到错误怎么修正等。⑤沟通、合作能力。这点在将来的工作中非常重要,个人的能力是局限的,如何充分地整合资源、高效地完成任务是将来要面对的问题。⑥写作能力。往往理工科学生对这点不重视,但在将来的工作中会应用很多,如施工日志、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等,通过毕业设计中的文献综述、毕业设计说明书等内容进行训练提高。 三、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 针对我校道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模式中的不足,结合毕业设计的目的,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1.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要解决什么问题,目的是什么,问题的构成、要素、达到目的有什么方法,如何评价结果,如何改进等。这个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在毕业设计之前让学生思考设计的目标是什么,如在符合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舒适、安全、节约、环保等,知道这个目标之后,在选线的时候就要考虑怎么做才能使得设计方案更符合目标,高填深挖不符合节约、环保的目标,应尽可能避免等,当然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每个目标都最优,还要有个平衡、协调的过程。又如在涵洞设计时,要让学生明白涵洞的作用是什么,设置的原则是什么,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以往有些学生的图纸上,地面线在涵洞出水口以上,根本就无法排水,这样的涵洞设计即使各部分细节设计得再完善,也没有价值。有了科学的思维能力后,设计时就可以考虑得更全面、客观,从而避免出现这样的根本性错误。 道路毕业论文: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考 摘 要:针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指导毕业设计的体会,提出了毕业设计在科学选题、注重实践、加强过程检查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更好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概述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由专业学科知识学习转向解决桥梁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过渡,使学生完成面向工程设计实践的专业工程师基本训练。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运用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设计的重要实践过程。也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次综合性检验。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系统的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计算及绘图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相关条文的能力;掌握道路、桥梁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步骤。目前,我国的基建队伍的规模很大,但高素质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比率相对较低,很难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大力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素质人才。而我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属于起步较晚,教学体系和研究课程内容和改革的压力很大,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模式也比较单一和滞后。所以,怎样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设计,保质保量,提高效果,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提高即将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已显得刻不容缓。 1 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因素 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不重视,态度不认真现象。有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形式,随便对付就能够通过,对老师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予理会,临到答辩前匆忙突击。毕业设计安排于大三第一学期,此时正值学生找工作及参与专升本考试的关键时期。由于时间上的冲突,在两者的选择上,学生多倾向于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于找工作中,或者全力以赴准备专升本考试,难以保证真心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其次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的理解较盲目,使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角色意识不浓。 1.2 教师因素 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了部分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出现放任自流现象。一些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把关不严,评分标准掌握偏松。带毕业设计的教师缺少科研、实验和工程实践经验。 1.3 选题单一 我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约占80%以上到检测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探设计、养护管理等单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是直接从事施工者居多,而设计选题仅偏重于道路桥梁设计,单一的选题将严重束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一部分学生做完,其他大部分学生就“照猫画虎”。 1.4 毕业设计内容和资料缺乏 我系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大部分是参考其他学校,相对缺乏全面评价的资料,对工程实际指导意义不大,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1.5 理论联系实际欠佳 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快用实践验证,虽然实践环节安排接近50%,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实际到生产一线的机会很少,只有2周生产实习和10周毕业实习,而即使学生去了生产一线由于道路桥梁建设工期较长,在很短的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结合我系实际情况和对设计的指导经验,本人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和模式展开了探讨,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2.1 切实加强应用力学、道路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材料、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要加强实践环节,生产实习由2周改为4周,毕业实习由10周改为13周,其次是要提高校外实习的质量,使学生的实习落到实处。通过校外实习,使学生在具体工程建设施工现场中获得工程实践能力,再结合理论,提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改革课程设计环节,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应开设《桥涵水力水文》课程设计、《墩台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桥涵工程》大作业、《道路工程》大型作业、《工程结构》大作业、《施工组织设计》综合练习、《路桥工程预算》大型作业7个项目组成的道路桥梁课程设计系列。其中有5个课程设计结合在一起就完成一座桥梁的工程设计计算与施工图绘制工作,使在毕业设计中没有进行桥梁整体设计的学生,也得到了桥梁设计与施工的系列训练。 2.3 选择路桥工程实际为毕业设计题目,强化学生工程意识。通过设计院提供真实的路桥建设题目,做到真题真做,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了培养。 2.4 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一人一题。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我们要坚持做到一人一题。我们毕业设计时间是6+2周,学生必须完成方案比选、结构设计计算、施工图绘制、施工组织设计四部分的内容,加大施工部分内容。突出施工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设计理解施工。毕业设计是融合设计、施工、管理三者关系的最好方法,学生要熟练的掌握绘图和识图,要求最少绘制10张以上图纸CAD绘图必须不少于设计总图张数的1/3,且由指导老师指定绘制CAD图。 2.5 加强检查制度。毕业设计采用“多环节“指导方法,即教师指导一部分,学生设计一部分,教师既要集体指导,又要个别指导;教师既要教方法,又要讲清机理问题,还得介绍经验。对于优秀的学生予以适当增加难度和工作量,对那些平时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规定每一阶段必须完成的内容,随时检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及潜能。一般在毕业设计的进行中,一定要做好前期、中期、后期检查。系里主管教学的部门也要随机进行抽查,学院教务处也要加大教学检查工作。这对毕业设计工作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 结语 结合我系实际情况,各指导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按时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学生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要独立思考,勤奋努力,积极按时完成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即将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为培养合格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服务。 道路毕业论文:道路与桥梁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道路与桥梁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一项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总结指导道路与桥梁本科毕业设计的经验基础上,从选题格式程序化、有效设计时间不足、过分依赖设计软件、设计成果不规范、考核评定方法不科学等学生在毕业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出发,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工程;毕业设计;问题;措施 道路与桥梁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复习、综合、运用和提高,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训练阶段,也是学生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过渡阶段。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收集分析设计资料、制定方案、计算绘图、编写设计文件等方面的能力也是一次全面的锻炼[1]。 我校今年参加道路与桥梁专业毕业设计的人数为165人,明年是154人,该专业每年基本保持五个班级的数量,因此,分析道路与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现存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对提高我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道路与桥梁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现存问题 1.1 毕业设计选题程式化,与工程实际脱节 好的毕业设计题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之一。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选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设计热情,降低出现抄袭的概率,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2]。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由于没有足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缺乏实际工程背景和有关工程资料,导致选题陈旧。目前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主要采用“假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形式,一题多届的现象普遍,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设计少,这样就使毕业设计局限在就事论事、纸上谈兵的状态,缺乏工程意识训练,图纸脱离工程实际,同时使学生普遍感到题目缺乏工程真实感,没有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 1.2 毕业设计的有效工作时间不能保证 常规毕业设计时间为12周,以桥梁结构方面的设计题目是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桥梁结构方案比选;上部结构设计包括截面尺寸的拟定、内力计算、内力组合、绘制内力包络图、配筋设计、施工验算、强度验算、刚度验算、稳定验算;下部结构设计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有类型选择、尺寸拟定、内力计算、强度验算、稳定性验算级抗震等;对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墩台还需要配筋设计;施工方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可看出设计任务繁重,设计时间紧迫。 而现实中存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本科教学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期间毕业实习、研究生复试、就业应聘、毕业补考复习等占据了学生相当比例的毕业设计时间和精力,所以有效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是远少于12周。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设计进度缓慢,大部分设计任务压到最后阶段匆忙结束,有的干脆缩减毕业设计任务量,比如只作桥梁结构设计中的上部结构设计,或甚至出现抄袭现象。 1.3 过分依赖专业软件,理论基础薄弱 道路与桥梁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中,公路设计中选线任务一般依靠纬地软件,桥梁结构设计一般多采用桥梁博士软件。在使用软件过程中,一味地根据软件操作指南“比着葫芦画瓢”,对相关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不做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导致学生对设计成果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良后果。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有的学生毕业设计计算书内容充实完整,而在其毕业答辩过程中对评委老师提出的非常简单基础的设计理论问题却茫然无知。 1.4 毕业设计成果不规范 由于毕业设计属于实践教学,相比较于理论课程教学,容易出现监管不力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毕业设计初期各类表格填写不全,未能按时完成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设计成果不规范等。部分学生对文字排版、公式编辑、图表格式、CAD绘图、科技论文翻译不熟悉,使得毕业设计成果很不规范,毕业设计计算书、图纸和专业文献翻译等多次修改。尤其是毕业答辩前的最后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批改和审查中,绝大多数的返工修改都是由于设计成果格式不规范造成的。 1.5 毕业设计考核评定方法不科学 以往的考核是对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成果、答辩情况的笼统考核,只是简单评定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几个等级,很多学生其实并不十分清楚自己何处为优秀、何处为不及格,更有少数学生对老师评定出的毕业设计成绩感到不公平。这样的考核不仅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设计水平的真实情况,而且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评判准则,无法给出令学生信服、认可的毕业设计成绩。此外,这种完全集中一次答辩的方法使得学生根本没有改过的机会,考核方法也不够严格,存在个别学生抄袭、蒙混过关的现象,这就很难保证毕业生质量。 2 道路与桥梁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改进措施 2.1 优化毕业设计题目 选题要尽可能地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体现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反映时代特点。为此,应争取不断更新题目。另外,选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使学生能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毕业设计的每一个题目都要经过认真而反复的思考,要精心设计,并应按照一定的比例,给出部分真题。真题来自工程实际,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比教师拟定的题目丰富和复杂得多,它会让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压力,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也更有热情和兴趣去做真题。想要得到真题,可与设计院通力合作,真题的获得方法有两种,一是在设计院以往或目前的设计题目中选出适合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可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实践检验,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避免纸上谈兵。二是安排少数学生做目前正在进行的设计题目,他们可直接与设计院联系,这样一方面可直接检验他们的设计成果,增强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为相关设计单位做贡献,增强校企之间的联系。这一做法的额外收获是:某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很可能被设计院看中,从而获得了较好的工作机会。 毕业设计题目在难易程度上应进行分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爱好和专长灵活选择题目。设计要求不能过于刻板,给学生以自由发挥及创作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鼓励他们尝试采用新的结构形式,采用新的计算软件进行计算。 2.2 妥善处理毕业设计期间时间上的冲突 较多的学生特别是考研的学生因为考研等原因未能联系并落实好就业单位,因此在毕业设计期间,经常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这与进行毕业设计两者间难免会有冲突。这就要求学校在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同时,做好这些学生的就业落实情况。我校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新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具体是提前在第七学期期末给学生布置好毕业设计任务,直到他们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做好自己的计划,同时在毕业设计期间允许他们因就业或研究生复试外出两次,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辅导员共同管理。 2.3 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结构设计软件 学生采用专业软件来做设计会有些盲目,只前没有学习过软件的操作,所以会在学习软件操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时需要指导老师提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设计软件,首先是老师自己要对这些软件有一定的了解,选择学习资料比较全面的软件并让学生知道这些软件的功能。其次是让学生理论知识和设计软件相结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软件操作步骤所依据的基本专业理论、原理和知识点。因为软件的使用中,输入了相应的参数后就直接给出一个结果,如果对一些方法和理论不熟悉,就没有办法考证设计结果的合理性,甚至出现错误。 2.4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 毕业设计是一个时间较长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当中应加强监管,在各个重要环节和阶段要严格把关。我校确立了以学校、学校教学督导组、指导教师为主的质量监控机制,主要对开题、中期检查、设计最终成果三个方面进行把关监控。一是在开题阶段,要求学生建立完善各类毕业设计基础资料,如设计任务书、设计内容、参考文献、进度计划等,通过加强以上文件的管理,督促学生主动查阅文献、积极思考,对整个设计步骤有较清晰的认识。二是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的依据为毕业设计任务书中的进度计划,检查学生是否按计划完成了设计内容,阶段性成果质量如何,是否存在较严重的错误,为后期的设计奠定基础,故该阶段考核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是毕业设计成果检查。在进行毕业答辩前,应对学生所有设计成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要突出资料全、格式对、统一对应。整个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类资料繁多,且完成提交时间不一,有必要检查是否齐全;还要检查各类表格、计算书、图纸是否格式统一;对于设计中途有变更的情况,还要注意最终成果与开题资料是否一致,包括设计题目、设计内容、计算书结果与图纸表达都要对应起来。 2.5 形成考核评定等方面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 毕业设计成绩应该量化,根据不同题目的难易程度给出其权重,乘上指导教师及答辩委员会给出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根据平时表现、设计成果质量、答辩表现等按百分制评定方法评定。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是否按进度完成、是否独立完成设计等几个方面。设计成果的检查,着重检查设计图纸和计算书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成绩的评定要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强调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在答辩结束后,要组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就本届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毕业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等进行交流总结,以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此外,答辩方法也应进行改革,可采用答辩2~3次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修改完善毕业设计。 3 结束语 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一项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本文是根据指导道路与桥梁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的,主要是从学生在毕业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出发,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浅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设计: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工业建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就更加复杂。本文提出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必要性,归纳总结出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加以佐证。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具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必要性;手法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结构的改变,许多工业化时代的厂房和场地都失去了其原有的生产功能,建筑的物理寿命往往大于其功能寿命,因而工业荒地的出现已经成为了的我国建筑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改造利用这些空出来的场地,吸引人们来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工业建筑同样记载着人类发展和前进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如何对待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 目前,我国改建项目很多,但很多都停留在从维护长官意志或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如何判定建筑改造的合理性与否还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对旧建筑适应性潜力进行开发的二次设计过程。作为旧建筑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旧工业建筑,虽然可以借鉴一般的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但是由于工业建筑的所在区位、结构形式、材料设备等不同一般的民用建筑,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具有相对的特殊性,需要通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 一、改造的必要性 建筑是人为构筑的,为人类生活活动提供空间的实体。建筑师以物质技术为手段,以建筑功能为目的创造了建筑,而建筑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具有丰富的内涵。开发建筑适应性潜力,深入理解建筑的双重含义——历史性与时代性。建筑必须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是对建筑适应性潜力的开发,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工业废弃建筑自身的历史文化性、空间特性、结构状况以及与当前城市整体环境的关系等因素是现实存在的,因此在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当多。因而改造设计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因地制宜,挖掘和利用有利的因素,探索再利用的可能方向,从而使其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一个适当的角色。 1.1历史文化意义 旧建筑的改造对于今天人类环境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通过对旧有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可以将人类的历史重新展现并保存有价值的旧建筑。工业建筑记载着人类的工业发展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积淀。对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工业类历史建筑的保护。建筑的合理改造提供了人类在历史和文化资产上连续性的可能性,如同Ada LouiseHuxtable所说,“我们需要延续性……历史保存并不是多愁善感,而是精神上的必需品。我们必须要学习珍惜历史性,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保存他们,不是将他们当成怜悯感触的博物馆展示品,而是赋予它们新用途。建筑的历史文化意义是决定工业废弃建筑改造重要因素之一。具有历史文化保存价值的工业废弃建筑的改造设计,更多关注的是改造后的建筑对历史文化性的继承和延续。因此,在改造设计中要考虑原有建筑的风格、形式、材料等历史性因素,改造力度相对较小。 1.2经济因素考虑 经济因素是考虑旧建筑改造的重要因素,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对其进行拆除和重建势必浪费更多的资源。此时对于旧建筑改造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待改造的建筑物远远未达到其自身物质寿命的极限,内部结构大多坚固,改建可比新建省去不必要的资金和资源,在一定条件下改造旧房比建造新房有三大优点:工期短、投资少、效益高。在当今的改建项目中,也有很多改建费用大大超过新建费用的实例。但由于通过旧建筑再利用赋予建筑更多的社会价值、使其再现旧建筑作为生活场所的本质,建筑的这种生活层面的价值,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容易转变为商业价值。所以改造成功的典范往往给周边地区带来意外的繁荣与振兴,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获经济利益。 1.3环境更新价值 城市的更新和旧区改造建筑的更新无法分开,同样,旧区改造和建筑的更新也相互关联。旧城、旧区、旧房的合理改造更新了城市的形象。二战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一方面面临旧城市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城市的物质性老化趋势,一方面又面临着过度城市化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他们纷纷制定城市更新政策以振兴中心城区的经济,改善城区社会环境,促使中上层居民返回市区,重新繁荣城市。随着旧建筑的成功改造,城市供应了更有效的公共设施并改善市区的环境,美化市容,使其成为更富吸引力且适合于居住、工作或休息的环境。 二、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2.1转换功能 功能转换是指保留旧工业建筑的空间并加以利用,通过使用功能的改变,而获得新的空间使用形态,实现对原有建筑空间的动态保存。功能转换是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中常见和简单的处理形式,特别是初期改造实践当中最为普遍。这种手法先对简单易行,动工量较少,资金投入较少,使用功能部分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功能转换的设计方法适宜把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具有现代设施的旅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在位于北京798厂的改造当中,使用者就是设计者,仅仅把原来的建筑加以修缮和装修,用作其他用途,这就是功能转换的基本形态。 2.2重组空间 重组空间是指打破原有的空间形态,运用适当的设计手法重新组织空间,形成新的空间效果和新的空间形式,它包括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失去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在改造的过程当中,需要针对新的需要和功能重新设计空间。在这种改造方式当中,对原有工业建筑的改造幅度大,甚至仅仅保留了结构的形态。重组空间相对转换功能的设计手法来说,空间改动较大,改造后的空间和形式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是根据使用者实际需求来进行的空间改造,实用性更强。 2.3更新局部 在新的功能和空间要求下对原有旧工业建筑的局部采用拆除、重建或者材料替换等方式来获得新的空间,满足新的使用需要。局部更新包括空间的更新和建筑围护层的更新。常采用穿插、附加、分割等手法使更新部分与原有建筑取得协调。伴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形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大量使用到局部更新中。这种更新不仅保局部留着原有工业建筑的形态,还赋予原有建筑一种新的生命力,能够更好地延续原有建筑的使命。 2.4扩建加建 扩建加建是指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或者与原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对原建筑进行适当的扩建、加建,使新旧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在改造的过程中,为了凸显部分空间,如主入口的位置,就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建加以突出和强化,扩建加建是比较常见的设计方法,注意加建的部分同原有建筑的协调与统一,同时还要注意相关的结构计算和分析。 三、结语 工业建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就更加复杂。目前,我国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开发大西部、重振老工业基地情况下,产业调整和城市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高潮当中,研究和探讨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浅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设计:国内旧工业建筑的商业改造分析 摘要:商业改造作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了旧有工业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区域经济的良好提升。该文通过对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的调查,分析研究其中商业的分类、空間布局以及影响商业形成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些商业改造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改造;旧工业建筑;商业氛围;历史文化;空間布局 1 旧工业建筑商业改造定义及其发展状况 “旧工业建筑”是指那些仍在建筑的使用年限内,却因为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造成建筑原有的功能、形象不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或者由于管理经营不善而被弃之不用的工业建筑。而商业改造则是指以提供进行商品交换包括文化、饮食、娱乐、购物等活动的商业空間为目的的改造行为。 国内旧工业建筑商业改造的实践活动起步较晚,最早实施的案例为北京双安商场,双安商场的成功也拉开了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序幕。国内的旧工业建筑商业改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索阶段:包括早期双安商场、798等。这一阶段的改造主要是由民間力量和投资者自发组织起来的,因而,这一阶段的改造相对较少,而且完全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包括政府、投资方、原建筑产权所有者等联合参与或独立进行改造再更新,使得大量的改造活动在全国大量的展开,据不完全统计,以北京、上海、武汉、沈阳、深圳、南京、天津等城市为例,就有旧工业建筑商业改造案例数十处。 与国外同类改造活动相比,国内相关的研究滞后,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办公loft、文化产业园、博物馆的营造上,较少从商业的角度来对旧工业建筑进行研究,这也使得相关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商业改造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急切需要对旧工业建筑的商业改造进行系统的研究。 2 商业改造的分类 2.1商业街 这类改造主要是通过保留原有旧工业建筑以及街景,形成具有历史时代特性的商业街。商业街的改造模式注重历史原貌的还原,商业多以中高端餐饮、娱乐以及特色专卖店为主。 2.2购物中心 以购物中心为改造目的的旧工业建筑多位于城市较繁华地段,交通便利,而且有着比较大的体量,能够包容各式各样的商业业态。 2.3复合型商业 复合型商业主要是指改造后的工业厂房功能多样化、复合化,不只包括商业方向的改造,而且包含博物馆、城市公共空間、loft办公等方向的改造,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呈现,形成复合的建筑空間。这种类型的商业改造对建筑的结构要求较小,功能的组成上也比较灵活,改造后的适应性很强,因而成为目前国内最常见的改造形式。 3 影响商业改造的因素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商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项目本身的背景和规模、项目的周边环境、项目在城市的地理位置、项目的规划及定位、后期管理等都对旧工业建筑的商业改造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1背景和规模 根据建筑的历史背景不同,商业的组织形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历史悠久或建筑风格独特的旧工业建筑,适合改造成与旅游相结合的商业,上海1933老厂坊就属于这种改造形式;而对于一般性的旧工业建筑,这些建筑有着一定的历史内涵,这类的厂房可以进行适当的保留而形成艺术区或者产业园,商业以附属型商业的形态存在;另外还有些改革开放后的厂房,这类建筑的价值不高,改造的尺度可以比较大,可以做商业卖场等。 同样,旧工业建筑的规模对商业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商业组织对商业的规模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较小规模的旧工业建筑商业改造项目中,商业多组织成商业街或者复合型商业的模式,只有当规模达到足够大,才考虑商业中心的商业模式。 3.2周边环境 改造项目的周边环境直接影响改造型商业的形成,不同的周边环境意味着不同的人群结构、交通状况,针对这些社会因素,会制定相应的商业策略和商业目标,其商业的构成、商业的定位、和商业的比重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上海创意,幸福湾中的商业受周边商圈的影响,普通的商业模式已经达到饱和,但另一方面区域内商业餐饮存在一定的空白,因而以此为突破口,整个项目定位为餐饮为主、娱乐为辅的商业策略,这样,通过商业的互补性避开了和周边商业的竞争,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3地理位置 旧工业建筑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对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商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地理位置分为两种,一种是位于市区中心地带,周边经济比较发达,消费水准比较高,商业的形成较快,容易营造出比较成熟的商业氛围。另一种是位于城市的次中心区,周边的城市居民密度较低,经济水平不高,周边的商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未形成规模。如上海半岛1919,商业只占整体很好的一部分,虽然招商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間,但商业发展依旧很缓慢,这与所处的城市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联。 3.4整体的定位 在改造之前设计方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或基于政府统一规划的前提,明确项目的实施方向,对整个项目有个基本的定位。整体的定位和规划对改造型商业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商业的类型、组织形式、规模大小也直接受到项目定位的影响。不同的定位其中的商业会有着很大的差别。如上海域市雕塑艺术中心和上海复地四季广场,两者分别定位为文化产业基地和商业综合体,两者的商业组织完全不同,前者商业少,规模小,项目主要功能为艺术展示,商业辅助存在,而后者商业多,规模较大,项目以商业为主。 4 商业改造的空間布局 商业空間对商业位置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便捷地可达性和良好的视野,能够让顾客方便、快捷的进入。由于旧工业建筑改造呈多元化形态,改造后的建筑功能往往不只是商业,还包括办公、博物馆,甚至公寓等,因而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商业的空間分布。在实际的改造活动中,商业的空間布局有几种情况。 4.1“点”式布局 “点”式布局是指在以旧工业建筑群为改造目标的案例中,由于项目的定位为办公、艺术中心、城市游览空間等时,商业不作为项目的主体来进行设计,只是对建筑群中的一栋或者几栋建筑甚至是某栋建筑的一个小的部分来进行商业改造,以满足基地整体的需求。这类商业布局比较零散,但一般占据项目的交通便捷处或者是人流密集处,如上海八号桥案例中,商业位于基地的临街面和入口处。 4.2“线”式布局 “线”式布局多出现在以商业街为商业组织形式的改造项目中,商业沿着人流较多的市政道路布置,呈“线”型分布。这种布局可以形成较清晰的商业动向,也有着较好的商业氛围。如上海沃弗1864中商业以线性布置,沿街展开。 4.3“面”式布局 “面”式布局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的独栋多层工业厂房,当商业与其它功能复合时,建筑的地面首层或下部几层改造成商业,而建筑上部多用作其他功能,这种布局使得建筑的功能分区比较明确,但这也使得交通的组织更加复杂化;另外一种则是改造对象为大型的工业区时,商业成片区分布,与其它的功能区分开来,如前身为金陵机械制造局的南京的1865园区,总占地21万m2,建筑面积10万m2,划分为科技创意研发区、山顶花园酒店商务区、科技创意博览区、工艺美术创作区和时尚商业休闲区五个功能区。 4.4“立体”式布局 在以综合性商业为改造目标的多层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中,商业作为唯一功能占据建筑的所有楼层。如由南京丝织厂和南京微分电机厂改造而来的南京恒鑫大厦,综合性餐饮商业分布在整个建筑内。 5 商业改造的建议 5.1人性化 人性化的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人在空間中的感觉。之所以强调人性化的设计,是因为原有的工业建筑是以生产为主要目的,无论是从空間的尺度上还是从各项配套设施上都不是为人服务的,忽略了人在其中的感觉。而现代商业建筑服务的对象是人,更加强调人在商业建筑中的感觉,因而需要根据商业空間的功能与需求进行适度的改造。此外,还需要考虑无障碍设计。 5.2个性化 为了吸引消费者,营造独特的商业环境,现代商业需要有个性。不同的商业由于不同的商品和服务内容,对空間环境也有着不同的追求。因而,在进行内部空間改造时,应该根据各自的品牌文化特点,赋予空間以个性魅力。 5.3历史人文性 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现代商业强调空間的内涵性、人文特色性。而旧的工业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的人文精神所在和魅力源泉,所以在保护工业文化的前提下来进行商业改造,对营造商业空間是非常有益的。 6 结语 我国的商业改造一般都被涵盖在整个工业改造的范畴中,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而且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实践相比国外发展成熟的改造设计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商业作为改造设计中一个大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商对其最为关注,而商业的开发相比其他的功能更容易影响到对旧工业建筑文化的保护,因而,对商业的改造必须重视起来。目前商业改造的实践越来越多,其中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协调来改进,解决好旧工业建筑的商业改造问题,是对区域经济的复兴,也是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实践和理论的良好推动。 浅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设计:与创意产业结合的旧工业建筑改造 【摘 要】 本文从与创意产业结合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角度着手,以广州“红专厂”改造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成功经验,论述了广州“红专厂”改造的重要价值和方式,探讨了其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旧工业建筑 创意产业 文化遗产 红专厂 一、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相关背景 (一)创意产业及其与旧工业建筑结合的兴起 创意产业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它急需大量富有特色的建筑空间为其提供场所,旧工业建筑空间高敞、可改造性高,正满足了创意产业对使用空间上的要求,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两者相交在这样的文化、经济的大环境下,顺应时代潮流,特征与需求一一吻合,同时带动整个城市旧区的复兴。[1] (二)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必要性 在我国现存许多旧工业区,由于城市结构和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以前位于城市边缘地段的工业用地现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工厂的迁移或倒闭致使旧工业建筑成为城市的“废弃品”。这些建筑大多兴建于20世纪早期,已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振兴中华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中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而旧工业建筑作为城市工业文化遗产,其合理改造也是响应了这一号召,使旧工业建筑文化与工业美学得到完美结合。如何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保护及合理利用这些旧工业建筑是目前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城市更新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改造为创意产业区模式已在很多城市得到应用。在广州,政府提供了政策支持并做出相应措举。广州众多旧工业建筑中,红专厂的改造正是对工业遗产的继承与发扬,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 二、红专厂的概况、重要价值及其改造方式 (一)项目概况 广州红专厂,其前身是1956年创立的广州鹰金钱食品厂,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员村。2009年,鹰金钱食品厂经改造,以loft形式为主,形成集艺术设计、商务、餐饮、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创意文化产业区。这正是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典型案例。 (二)价值分析 正是由于将曾经的鹰金钱食品厂从旧工业建筑改造为“红专厂”创意产业园区,以下独特的价值才得以更好地体现: 1.历史悠久,工业文化底蕴浓郁,功能美学价值丰富。红专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广州曾经的时代特色,见证了广州一段辉煌的工业发展历史。以红砖为主调的厂房建筑,造型直接反映建筑结构形式,是现代主义的代表,整体规划、机器、材质等都具有美学价值,其功能主义特点对当今设计仍有重要影响。 2.长远经济效益与生态节能价值。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是地区软实力的体现。 红专厂随着城市建设与扩张,其区位价值得到较大提升。厂房有较强的空间实用性与适应性,其低廉的租用成本和改造成本,可在循环经济中创造长远经济效益,也减少了城市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3.人文性与社会认同感。对于红专厂的改造,不仅是对广州五六十年代工业历史的保留,更是满载了人文关怀的情感依托,成为现代人对于那个时代记忆的载体。 (三)改造方式 红专厂的价值得以体现,正因其选择了合理的改造方式。主要是以其建筑外观、厂房内部空间、文化景观与公共休憩空间等为创意园区的改造手段,具体体现为(图1-3): 1.建筑外观方面:修复中确保了红专厂建筑的真实性与整体性。风格仍旧以苏式为主,由檐部、墙身、勒脚“三段式”构成,讲求功能,立面平整简练。墙面上留下的种种痕迹,体现了那个时代特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 2.厂房内部空间方面:置换使用功能,没有过多装饰,空间的自由性使创造者可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实用灵活的生活工作空间。 3.文化景观与公共休憩设计方面:园区内注重的是环境的协调以及给人的心理感受,老机器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特殊的文化气息。另外,界面上精美的涂鸦、园内植物、景观小品等都是景观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室外的创意集市、休闲广场及,让人们体验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更多的人文关怀。[2] 三、红专厂改造过程中的问题 (一)改造大多是对室内功能的更换,而对原有环境的增添与改进尚少 由于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心理,部分进驻者进行改造的出发点多为红专厂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而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缺乏深刻认识,有时会重视园区建设而轻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例如部分展区仅是将原有空间功能转变为陈列展品,又如小广场 D2厂房的表叔餐厅等商铺只重经济效益,均易导致室内装饰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创造性。 (二)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引导,缺少自主品牌 红专厂创意产业区是由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及商家自发用于工作室、展厅及商业店面等,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引导,部分场地尚未开发完全。现有产业规模初成,但由于个性的不同、商家的良莠不齐,改造略显杂乱,且缺少自主品牌。如园区创意中心区域,一些店铺出售书籍与创意产品,但规模较小,且大多是引进品牌产品或少量手工艺加工品,自主品牌是较少的。种种因素导致红专厂产业链不够完善,这样会降低园区的文化品位。 (三)脱离厂房建筑原有结构,整体改造存在缺陷 例如红专厂F16、F18等厂房建筑,原为生产车间,改造后在节能要求上就有一个转变。如果不加以生态节能改造,无论是保温隔热,还是光能、热能的使用方面都存在缺陷。[3] 四、改进的建议 (一)可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多样化改造 不仅创意产业区是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一种方式,博物馆、社区文化中心等都可作为再利用的途径。如美国的匹兹堡就是将曾经的木工厂、钢铁厂等工业用地改造为办公场所和住宅区,取得了较大综合效益,另如由国内粤中造船厂改建的中山岐江公园,已取得了一定的改造效果。广州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模式也应进一步探索,拓宽方式,用文化艺术和创意带来产业附加值。如北京798是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较为成功的多元文化空间,规模较大、创造性空间与自主品牌居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案例。而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改革开放的前沿,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更应整合利用,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改造成果,通过对红专厂的改造为其提供的多元文化交流与学习环境,吸引人才,结合岭南文化特色,融合更多人文生态理念,积累文化资本,塑造广州城市文化品牌,彰显区域优势和地域特色。 (二)广州市政府的扶持引导与公众的积极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随着创意产业兴起,广州市政府对这个领域也高度重视,应提倡由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整体运作方式。如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协调联邦、州、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政府扶持引导下成立经济促进会等相关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又如苏荷区的改造实例,也是把公众力量与政府号召结合,各抒所长,统筹发展。[4]广州可结合实地,借鉴这样的模式,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科学规划与区域管理,并禁止在划定范围内违规拆建或破坏区域内建筑和设施。利用旧工业建筑在保护历史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符合当代需求的公共空间,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理念。同时,加强人们对于红专厂的保护意识,重点放在工业遗产保护意义层面上,通过各界人士共同协作,形成价值认同。 (三)进行绿色与节能环保设计 世博会上的德国“汉堡之家”,通过生态节能设计,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却能四季保持室内25℃左右的恒温,它是通过空气置换方式来隔热,建筑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人体和电器余热。这样的空间不仅内部可作展览等用途,其建筑本身也是展览的对象,具有文化和生态教育意义。这也可为红专厂旧工业建筑改造带来启示与技术参考。对建筑进行合理改造,妥善处理好厂房建筑的采光通风、保温隔热等问题,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雨水回收利用等可再生自然资源,从根本上节约能耗、减少污染。绿色与节能设计从长远来讲,具有深远意义。[5] 五、结语 旧工业建筑及其历史地段需要找寻多元的更新途径。广州在百年工业历史中留下一大批优秀工业遗产,其保护更新备受关注。红专厂与创意产业区结合的模式虽相较于国外和北京、上海的创意园区,发展仍不够成熟,但其人本理念与创意文化必将为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研究带来新的血液。这种改造模式,既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场所,更是一种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合理途径,认识其潜在的经济、文化、生态价值,使工业文化在当代得到传承,以新的文化方式去保存,让旧工业建筑焕发新生,在提高国民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旅游文化与艺术交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效应,展示广州承载着本土文化、情感与记忆的城市魅力,是广州未来城市发展之路之一。 浅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设计: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旧工业建筑面临着重大考验,而旧工业建筑改造是当前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武汉花园道为例,通过对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现状研究,阐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方法,并探讨其再利用的价值、方式和意义。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武汉花园道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带来了科学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导致了许多传统的工业生产地的结构性衰退。使那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工业与城市的发展需求、土地的利用产生了许多矛盾,也给城市的发展带了新的环境问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现象也愈发激烈,对于废弃工业建筑的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这些工业建筑有着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们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历史的更替。当我们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时候,不仅是在保护原有的建筑,更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使旧建筑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1.2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等[1]。 随着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得到初步发展。随后30余年,各国业内相关政策的提出使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深入发展和普及。20世纪80年代,荷兰、法国、日本等国也开始调查整理产业遗产相关资料,关注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并为此制定长期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对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验日趋成熟。其中成功改造的有:德国鲁尔工业区、温特图尔苏尔泽工业区、美国著名的纽约SOHO区、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等。 1.3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项目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等原因,在城市更新中,大多还是采取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国外盛行的改造性再利用的新思路,国内仅有不多的实例,规模往往较小,方法也不够完善,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专业人员与理论界对此已有了一定的重视,并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近年来创作的优秀案例有:粤中造船厂的改建;北京798工厂改造;上海冷轧带钢厂厂房改造等。 2、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概念与方法 改造设计是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革,使适合需要。旧工业建筑改造是指针对工业建筑这个类型专项改造设计。 2.1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概念 旧工业建筑[3],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一般旧工业建筑的寿命较长,保护和再利用可以节约成本,通过功能和结构的置换的方式,使之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仅能保留原建筑,也保留了建筑历史的文脉,从而成为城市新的地标建筑。 2.2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方法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旧工业建筑被闲置下来,有的会被连根拔起,有的会被保护利用,这全凭借他有多少剩余价值。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建筑一般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通过合理的保护、修复和利用,使之重新服务于城市。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保护: 一是“整旧如旧”,它是指对旧的建筑原封不动的进行保护,对它进行外表面的修整和加固。这种建筑一般是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 二是进行适当改造,赋予建筑新的生命。这种建筑一般是指建筑风格、建筑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地域或时代特色的历史建筑和具有鲜明的工业特色的建筑。 三是没有历史意义临时修建的建筑,这种建筑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被淘汰,失去了保留的意义,最后会被拆除。 3、武汉花园道项目背景与现状 3.1武汉花园道发展历程 武汉花园道,位于汉口西北湖路特1号,北临北湖,南靠广电大厦,西临王家墩中央商务区,东靠西湖。它是武汉最成功的工业遗存改造项目之一,他的前身是中南汽修。 1927年,中南汽修厂的前身万国汽车修理行汽修厂由4名私人老板联合建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是武汉地区最大的汽车修理工厂,背负着厚重的工业历史。 1967年,青年路76号建起了26栋房子,它用作汽车配件生产及办公场所等。1960年,开来厂里修理的车子不是美国林肯、道奇,就是华沙M520,但因为某些因素,当年这些汽车配件都比较紧张,于是汽修厂会专门生产一些汽车配件,较之一些专业厂家更为实用,深受顾客青睐。 1980年代后期,厂里不再生产汽车配件。 花园道所在的老房子,厂里的工人们习惯称它为五车间。2000年后,汽修厂相应政府号召,将设备厂搬到了市郊,五车间就被空闲下来。 厂里原来26栋建筑,拆了很多,其他的都经过翻修,独有五车间一处被完完整整保存下来,所幸五车间改造只是大用内功,保留了其原有整体面貌,而这也是厂区内对厂房的最大一次改造工程。 2008年,中南汽修厂正式进入改造。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伊东丰雄家族启动对中南汽修厂整个园区的改建计划和设计。他想通过这次的“微创大手术”,把它变成拥有国际一线品牌、创意办公、高尚休憩和国际风格餐厅等复合式业态。 花园道作为武汉历史的见证,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洗礼,见证了武汉的社会历史变迁,为武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花园道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 3.2武汉花园道改造现状 花园道项目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一期占地28亩、有8栋底层厂房及移动办公楼组成,是西北湖CBD中难得一见的低密度商业、办公间。业态规划化集创意办公、格调购物、时尚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它共分创意办公、情景商业2个区,有多家商店,参观以及咖啡屋,是娱乐和休闲的好去处。 花园道前身是华中地区最早的汽车修理厂,厂区内有200多颗老树以及旧厂房,它们被重新装扮并保留下来。办公楼改为创意办公基地,旧厂房变成情景商街,历史被留存下来与前卫时尚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现代都市中心独树一帜的创意办公、商业空间,漫步其中,现在的过去、过去的将来交织而行。 4、武汉花园道项目改造的价值 武汉的花园道承载着武汉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是解读城市历史的密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它们是城市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同时具有很高的建筑学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4.1美学价值 旧厂房的改造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设计师应该把传统的美学思想与当今的艺术的概念结合在一起,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塑旧工业建筑的昔日的辉煌。旧工业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是那个时代的留下的遗迹,它是历史的产物。花园道不仅见证了武汉工业史的变迁,其中原有的锈蚀铁门、褪色的标语、恬静的老厂房等特有的工业美感在新的创作空间中散发最原始的魅力,使旧工业建筑兼具现代艺术气息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角来欣赏历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现代品位与岁月留痕巧妙呼应。 4.2人文价值 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使城市面貌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工业时期留下的大量工厂设施相关建筑物随着岁月流逝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首先,历史街区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这些旧工业区中也同样饱含着历史足迹和文化特质;其次,武汉近代工业发达,像花园道这样建造于近代的旧厂房甚多,它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汽车修理厂,它更见证了新中国发展过程中,武汉人民所经历的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也沉淀为真实并且珍贵的城市记忆片段。它们虽然已经不再具有实用功能,但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见证了城市文明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印迹它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后人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 4.3商业价值 一般来说,旧工业建筑在改造上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首先,建筑本身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工业厂房一般都有结构坚固、空间高敞、层高较高、跨度、较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其次,一般旧工业建筑都有着简单、规整的平面和整齐的柱网,可以适应多种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为改造提供了较大的可塑性[4]。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另一经济价值就是其所处区域位置的特殊性。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原工业重心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原工业旧址大都发展为城市的中心的优良地段,大部分旧工业建筑均处在都市的黄金地段并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如武汉的花园道改造项目,它本身拥有高达宽敞的空间、以及优越的黄金地段,完全具备商业开发的作用。它的改造不只是对旧建筑本身进行改造保护,也为项目以后的发展做打算;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不仅仅是对它原有的空间进行分割利用,而是要从长远的经济和商业价值去衡量。 5、结语 吴良镛教授曾指出:“一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5]。一个城市的建筑是这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也是最能体现城市精神的东西,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建筑往往就是展现这一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随着国家对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遗产将被保留下来,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再利用的案例,这种改造和再利用还须多方的参与与努力,因此我国在这一点上还有一条很艰辛的路要走。(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浅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设计:有关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理性思考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出现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对这些建筑的更新改造,成为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对策,以期给相关部门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对策 受国外旧工业建筑保护理念的影响,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引起了国内的重视,政府开始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视线扩大到现阶段对历史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上。但是目前国内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国外有很多国家十分重视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并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改建项目,例如美国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德国的杜斯堡公园都是在利用原有工业建筑遗址的基础上建立的工业特色景观公园,国内设计人员可以吸收国外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经验,但是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内出现旧工业建筑被大量拆除的现象,例如上海的杨树浦路滨江地段,这一代原先是上海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有很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但是由于缺少保护措施,导致很多工业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丧失。 1.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忽视其历史价值 由于很多工业建筑物自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改造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包含的历史价值,设计方案应该忠于旧工业建筑。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设计人员对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对工业建筑进行随意或者过分的拆改和装饰,导致很多工业建筑的改造现状较差,降低了工业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不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2.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缺乏有效引导 现阶段国内的工业建筑改造依然处于自发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管理,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设计质量。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应该是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的过程,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政府在工业建筑改造的方案以及再利用方式等方面应该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方案设计以及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开发商和设计者的行为。 3.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缺少节能意识 受旧工业建筑当时的技术条件约束,工业建筑在改造之前的耗能一般比较大,在现阶段的改造和再利用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工业建筑在重新使用时的能源节约,但是很多设计者在进行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设计过程中,过分重视旧工业建筑的时代感和沧桑感,忽视对工业建筑节能技术的改造, 二、改进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对策 现阶段国内对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已经有比较成功的改建项目,譬如青岛的啤酒博物馆以及北京的远洋艺术中心等,本文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一个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加以分析。现阶段的青岛啤酒博物馆是对1903年青岛啤酒总厂的改造和再利用,青岛啤酒总厂的旧址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博物馆借助啤酒厂的旧址向游客展览青岛啤酒发展的悠久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博物馆对游客的吸引力。 青岛啤酒博物馆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部分是其中的历史文化部分,在博物馆内部游客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博物馆内部的图文资料,了解青啤发展的历史,另外,博物馆内部的生产工艺流程区域用于展示老建筑物、过去啤酒生产的生产流程等,为了使历史原貌进行重现,博物馆内部还设置了生产工人进行生产的劳动模型,复制当年工人工作的场景。青岛啤酒博物馆建成之后,游客在博物馆内可以凭借门票免费品尝啤酒,而且馆内设置了很多利用现代科技制作的电子显示器,游客可以随时查询自己感兴趣的文献资料,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专业博物馆,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涉及到文物保护、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各个城市进行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吸取青岛啤酒博物馆在建设中的经验。 1.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性的工业建筑物是指原有的工业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某些特定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风貌以及技术发展成就。这些历史性工业建筑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自身的建筑价值,是历史见证,文化传承的载体。 历史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手段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设计人员要保留旧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外观特征,对于旧建筑遭到破坏的地方,应该对其进行修复或重建原址,保留其自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其二,设计人员可以在工业旧址建立博物馆形式的工业历史展览会,允许游人对其进行参观,了解工业生产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工业建筑内部建立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 2.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 非历史性的工业建筑历史价值较小,但是建筑本身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通常情况下,这些历史性工业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较为独特,外观简洁而大气,从审美的角度来考虑,这些工业建筑具有很高的机械美学价值。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要求设计师保留建筑物整体外观的同时对室内空间重新规划,使得改造之后的建筑物更加符合现阶段的使用需要,对于一些没有价值的部位,可以进行局部拆除,进行重新开发。由于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尺度巨大,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尽情设计,例如可以在工业旧址开发大型的娱乐场所,综合购物和旅游等多个方面,或者将工业建筑开发成为商用的办公室,国内被誉为世博第一楼的世博建设大厦就是由上海的第三印染厂改造而成的。 3.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合理性,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首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要坚持新旧建筑之间的匹配原则,即设计者在进行改造设计之前,要对工业建筑的功能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挖掘建筑空间的潜在价值,充分考虑工业建筑如何满足新的使用功能,在旧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得新旧两种工业建筑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匹配;其次,在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要尊重原有工业建筑的的空间结构和历史之间的逻辑关系,遵循对原有工业建筑的尊重原则,对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使用时要坚持维持原有建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最后,在对废旧的工业厂房进行改造再利用时要坚持共生的原则,保证新添加的元素与原有的建筑元素可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新旧元素的重组,给工业建筑注入新的生机。 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它可以保障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解决现阶段城市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协调合作,按照全新的思维和设计理念,保证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果在改造中出现失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很多重要的历史价值建筑也会因此从历史中消失。针对现阶段国内在工程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引进国外在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方面的经验教训,创新国内的改造再利用理念,不断提高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水平,逐渐建立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项目。 结语: 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此政府应该坚持可持续的改造利用原则,加强对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的管理和控制,逐渐提高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设计方案,确保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技巧探求论文 众所周知,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如何,直接关系到工作成效。德育工作同样如此。实践证明,德育工作要收到事半功倍、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工作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这是因为,凡带有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艺术色彩的事物,大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和震撼力,从而易于被人欣赏和接受,在强化人们审美意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使人受到感悟和启迪,在思想境界的升华中更懂得人生的意义和真谛。由此可见,注意德育工作的艺术化是一门大学问,是必须深入研究用力抓好的一项工作。古人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那么,如何使德育工作入耳、入脑、入心呢?如何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大锤炼、大净化、大升华呢?当然,上好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教育,搞好日常的一些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的文件资料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我们每一所高校都已经积累和正在积累着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但德育工作的艺术化问题则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德育工作“雨过地皮干”的现象务必扭转。应当指出,这是一个较普通的问题。这一问题不克服,就不能保证德育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不细致、不扎实、不深入,说得严重点儿,有时甚至是应个景、应个名,所收实效甚微。表现最明显的,比如,有时的政治学习,由于学习方法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读文件、讲材料、作辅导的人累得满头大汗,嘴干舌燥,可听的人呢,有的看小说,有的翻画报,有的窃窃私语,心根本没在政治学习上,致使政治学习流于形式。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政治理论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方式缺乏艺术性。又如,开展“学雷峰,做好事”活动,每年3月份都要掀起高潮的,可是3月份一过去,声势马上减弱了,没有保持长久的旺盛势头,所以有人说:“雷峰3月来,4月走,想留雷峰留不住,只怨活动不长久。”在高校里还有些屡禁不止的新生入学时和毕业生离校前夕,学校就刮请客风、吃喝风、老乡风、恋爱风;有的学生描眉涂唇染指甲,追求吃喝玩乐。沉湎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中;还有的学生做小生意,搞营销,想赚点小钱,学学经商的行当。诸如此类的不正常表现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上述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做德育工作的同志高度重视,这说明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呢? 一、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要有艺术性 我们平时采取的知识竟赛、开卷或闭卷考试、学习经验交流会、写心得体会、时事报告会、看电视或录像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应当继续推广。除此之外,路子应当进一步拓宽,眼界应当进一步开阔。有的高校已经把大型文献记录片《邓小平》引入了课堂,使大学生们受到了形象化、艺术化的深刻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的高校把全国第一部向青少年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绘画本读物《光辉的旗帜》发给了大学生。大学生们认为,这部以政治抒情诗般的语言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绘画形式,讴歌了邓小平同志及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展示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践这一科学理论的成功历程。 还有的高校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经常举办形式活泼、内容新颖、格调高雅的各类活动。比如:有的高校为做好新生入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对他们加强教育外,每个新生要轮流劳动一周,并把劳动情况载入档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了劳动热情,使之在劳动中受到了教育,在实践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为了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与高校之间,联合举办辩论赛、演讲赛、巡回报告等活动。这些活动强烈地吸引了大学生,很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一扫直白说教的沉闷气氛,给大学生们送来了缕缕清新的春风,使之大受教益。 二、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围绕大学生们最关切的事情做文章 香港回归是同学们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大学校园里涌起了“香港热”。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期的临近,这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国两制”伟大方针教育的大好时机,不少大学校园里树起了“香港回归倒计时”电子指示牌,这样便于同学们对香港回归期一目了然。有些高校还聘请专家、学者、作家、画家等有关人士,以及学校与学校联合,广大师生参与,举办以“迎香港回归,塑民族之魂”大型系列活动;有的以“东方之珠的光彩”为主题,制作香港回归的专题节目;还有的大学组织学生骑自行车长途跋涉,到达深圳罗湖口岸,沿途散发宣传材料,举办座谈会,广泛宣传香港基本法及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同学们一致认为,一百年前香港的割让,意味着一个王朝的衰落;英国在香港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耻辱的一页;今天香港回归祖国,这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振兴。 由此不难看出,形象化、艺术化的德育工作具有多么强大的震撼力。 三、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紧密联系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紧密联系同学们周围的人和事,他们才会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可学,最实际,因此学起来才最有效果。有一件真实的事:太行山深处的修武县土岭村,由于罕见的狂风暴雨的连日肆虐,使韩茜家后面上崖上的一块巨石突然滚落,把韩家的一间平房砸塌了,韩茜的妈妈和弟弟不幸遇难。正当韩家陷入万分悲痛之中的时候,韩茜收到了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韩家父女因无力负担学杂费而愁上加愁。河南城建高专师生获悉韩家的特殊情况后,不仅免除了韩茜的全部学杂费,大家还纷纷捐款,终于使韩茜圆了大学梦。随后,学校根据这件事,编了一个剧本《暖流》。戏很吸引人,在全校多次上演,并且由韩茜本人担当主角,这个戏演一次,满场学生感动得哭一次,学生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一次。全校一年为特困生筹措、发放补助金3万多元,先后救助了800多名学生。同时,出现了大量好人好事,有舍己救人的,有与歹徒搏斗的,有助人为乐的,使学雷锋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扎实。这就是德育工作艺术化的魅力。 四、需要强调的是,德育工作的艺术化应当贯穿到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要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全过程地实施艺术化的方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从每句话、每件事抓起,这样必见到实效 有的大学校园里的公益广告写得很有意思,现抄录如下:“吞云吐雾,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奉劝抽烟者。”“好像喝的是水,其实吞下的是火——酒的自白。”“人间知音难觅,天涯芳草难培——草坪自语。”“请你动动手,别让我哭泣——水龙头求救。”“你轻轻地来,带来宁静;你悄悄地走,带走知识——图书馆对你说。”“请不要往我的脸上抹黑——墙壁诉苦。”这些公益广告词幽默、简练、高雅、赏心悦目,符合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便于净化生活空间,美化校园环境,很值得推而广之。不但写标语、广告要注意艺术化,就是赠新年贺词、祝词也要注意艺术化,注意内容的健康向上,激励人心。比如,牛年春节,有一所大学的会议室里就写着这样的祝词:“九牛爬坡——个个使劲”。教职工和学生们也以“牛”为题对诗作赋。有的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的说:“老牛明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还有的说:“黄犊山南又山北,犁春犹有古人风。”另有人说:“黄犊春耕万陇云,牦龙夜卧千江月。”这一首首诗词,一声声绝唱,道出了牛的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品质和风格。这种艺术化的熏陶,要比那些干巴巴的说教来劲得多,同时,也使学生在净化心灵的同时,学得了一定的文学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的事情。综上所述,采取艺术化的德育工作方法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一以贯之,发扬光大。 教师德育论文:高中地理教师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势在必得;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进行讲述。其中包括: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适时渗透润物无声、深入挖掘巧设案例、亲身体验自我教育、抓住机会大力推进等,具体材料详见: 一.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4.抓住机会大力推进 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专门设计了资源专题、环境问题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只要我们巧妙设计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在进行《陆地资源》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就课本论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许多有关中国资源国情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材料阅读、问题设置、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特别是一组身边事的数据计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学生真切的感到许多资源就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节约资源何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国资源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堂课不仅成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很好体现了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 一忌做“扑火队员”。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目标就是“不出问题就行”,经常充当“扑火队员”,对违纪学生采取体罚、赶出教室、向家长告伏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仅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还很容易使差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忌德育工作流于空泛。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一般说教多,而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少,满足于表面上的东西。不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密切结合就难以取得成效。 三忌教师仅以自己的好恶评定学生。老师的话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特别重。 所以,老师切莫对学生妄加评论。有的班主任总是把他喜欢的成绩冒头的学生看成是人才,当作掌上明珠天天表扬,而把自己讨厌的后进生看成是“朽木”,横加批评。这样势必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对德育工作极为不利。 四忌把自己的尊严凌驾于一切之上。有的老师容不得半点异议,特别是对敢于指出自己缺点错误的学生,更是不满,甚至将这种学生当作坏学生极力压制。 一旦学生有不同意见,教师的责任是因势利导,让同学在不同意见中辩出真、善、美;教师自己错了就应大胆承认,坚决改正;是学生错了就耐心帮助,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维护真理,改正错误”的优良思想品质。 五忌对人不对己。有一所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有几位班主任却坐在休息室打扑克。后来学校再组织看爱国主义影片时,不少学生就上街玩去了。可见教师自身的品德如何,对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完完全全成为学生效仿的好榜样。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职能下中学教育论文 一、中学教师德育职能发挥现状 德育是每名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教师却未能很好发挥其德育的职能,使得中学的学校德育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这些都能从中学生的在校表现和生活表现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政治信仰不坚定;有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偏差,学生中拜金主义横行,虚荣攀比心理严重,甚至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总的看来,中学教师虽然已经能够承担起一部分的德育职能,但是,从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状况来看,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很多漏洞,这正证明了中学教师的德育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中学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职责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首先是考试目的存在弊端。 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考试,而在于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试并不是目的,而在于检测,在于查漏补缺。为了迎合考试,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2.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上面已经提到,自我国提倡素质教育至今已经有二十年的年时间,在这二十年间,我国的素质教育落实并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固然有新生事物难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落实过程中的监管不力。分数就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抓住这条生命线,许多中学只开设需要考试的科目,对提升学生素质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统统取消,或者是虽然表面上说开设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安排专业的教师来任教。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二)学校体制因素 1.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情社会,许多事情也都是通过人情来办成的。为了拿到教师这一铁饭碗,许多人费尽心思,送礼托人,使得选拔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达不到标准。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的是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选拔这样的教师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有的中学在教师管理方面比较宽松,对教师甚至没有严格的纪律要求,甚至没要求教师上交教案,不要求教师做教学笔记和教学反思。这样往往使教师纪律涣散、精神状态不佳,对学生产生不好的示范。相反,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严格,对教师的要求颇多,布置的任务较多,这样就使得教师疲于应付各种突击检查,而无法专注于教学,无法专注于研究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使教师无法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三)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知识,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其实,教师的任务固然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他们具有高远的理想,高尚的道德,严格的纪律,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强化中学教师德育职能的策略 (一)明确考试目的 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明确教学目的,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的意义,改变观念,明白学习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 教育部门不仅要积极组织教师到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参观、学习,对那些只应付检查,糊弄上级的学校要通报处理,严肃批评。还要要督促学校积极开设体育、音乐、美术等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 (三)学校要严格教师选拔工作 首先学校要明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了解如果教师素质不过关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招聘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检测,要对应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检测,更应该重视应聘教师教学技能、身心健康状况以及自身素质的考察。 (四)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工作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既不能过于严格,使大部分教师分身乏术,挫伤其教学的积极性;当然也不能管理的过于宽松使教师毫无纪律观念,得过且过,没有奋斗目标。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对教师的再教育,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学习、进修,时刻保持教师思想上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五)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师角色,不再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要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同时教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再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避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和示范。 作者:任星星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教师德育论文:农村科学教师德育论文 一、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师德方面现状 1.师德腐化,缺乏师表师爱 一方面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尊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个体来培养。”但据调查显示,48%的学生,32%的家长认为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不闻不问,甚至时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你这都不懂!”“你不读书就滚回家种地种蘑菇去!”等,学生问“老师好”,老师也没反应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歧视的地位,结果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部分教师依法施教观念淡薄,打骂或罚惩学生现象严重,如罚做作业、罚劳动、罚做好事、罚请家长来校、甚至罚款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素质低下,功利思想严重。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努力,课外则拼命做有偿家教,在公共场所不顾及教师形象,常口出污言秽语,淫词不断,甚至赌博,女教师则烫发染发、着奇装异服已成为学生效仿的理由,还有的教师收受家长礼品甚至暗示家长送礼,功利思想严重,偏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原则。 2.监督不力,相关制度缺失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对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掩盖,而部分领导本身素质低下,如自家的有偿家教学生数比别人还多,有的甚至染上贪嫖赌通病,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和监督机制的确实,由此造成了师德师风腐化的局面。 二、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师德方面问题原因分析 1.学校缺乏相应重视。学校重师德理论,轻师德践行,对有违师德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注重师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监督不力,造成师德认知和实践的脱节,就只能培养一批师德理论上的“圣人”,师德行为上的“小人”。 2.领导自身素质不高。师德教育具有重要性、特殊性和艰巨性等特点,提高师德修养,需要靠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由于部分领导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造成学校师德建设质量低下,师德师风腐坏的现象日益增多。 3.教师队伍素质较低。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年轻教师在大学里缺少师德教育和熏陶,责任感差,缺乏岗位使命感,讲索取不讲奉献,贪图享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少教师由于平时不学法、不懂法,缺少基本法律知识,在执教过程中常常淡化或漠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违法行使或滥用职权,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以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体罚。有些教师还认为,体罚学生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管理和爱护的需要,即使伤害了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好心办坏事”却全然不明白“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由此看来,教师体罚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更多的是视为道德和纪律问题,甚至被视为教师的小节,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侵权和违法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强,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不够、对其实质领会不深、联系实际的针对性不强、法律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的体现。 二、解决当前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乎学生的安全健康,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学生的学业发展,关乎学校的声誉形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初中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1.领导改变观念,强化师德建设 学校主管领导要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轻道德实践的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领导者与教师应当是团结互助、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互相体谅的同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对有违师德的行为已经发现要依据相关法规进行惩处,绝不能坐视不管,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强化师德培训。学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职后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现代化的要求及终身教育思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走向成功的基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21世纪加强农村学校师德建设,要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立足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把握世界教育属性的趋势,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持续不断地自主发展,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同时,实现教师的个体发展。其次是加强师德监督。坚持多元化的的评价机制,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展开适时评价,与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挂钩,监督教师的道德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 2.依据学校实际,健全相关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依据《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学生违纪处理法规细则,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过激行为,并加大对教师道德素质的考核力度,确定科学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把爱国爱家、爱憎分明、勤奋好学、感恩奉献等正面教育内容,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形成系统、长效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培养机制。 3.从自身做起,注重师德修养 一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核心要求。《韩诗外传》提出“智如泉源,行为可以表议,人师也”。总理曾经指出:教师的职业光荣而神圣,希望老师们不仅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且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文明行为,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在思想上、行动上,要用纯洁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特别是高校教师要做一个具有“大爱”之人,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爱国家、爱民族,深谙中华民族的复兴系于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系于教育;要爱学生,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倍加呵护的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只有具有大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二要热爱学生。教师要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一起参加问题活动,做学生的朋友。作为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扬其长而避其短,树立“人人都能成材,人人都是人才”的信念。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能体现出教师良好的师德。同时,当教师遇到困境时,要学会自我迁移,即有意识地转换目标,冷静分析事态,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与别人攀比,主要应与自己比,看自己是否进步了。只要有目标,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了,就可以了。只有心态平和,才能正视自己,俗话说,“知足常乐”。 三要爱岗敬业。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热爱教师职业,扬弃拜金主义,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清心寡欲,敬业乐业,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总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农村初中科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重视和解决当前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学校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始终作为学校的重点管理工作之一,常抓不懈。可以相信,只要勤于拂拭,擦净尘埃,必将再现教师崇高的人格光辉,农村教育事业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教师德育论文:中职教师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中职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普高热的掀起,中职校的招生受到较大的影响,中职生生源质量每况愈下,整体素质令人担忧。现今中职生或为家庭娇子,往往自尊心、优越感极强,自控力却比较弱,情绪波动快、幅度大;或者家境不好,自卑感极强;或者学习成绩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信。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的学生心智尚不够健全、思想尚不够成熟,不善辨美丑善恶,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较弱,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校的老师在教给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更要注意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竭尽所能将每个学生都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实、加强德育工作。 二、中职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缺乏耐心和爱心中职生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年纪,容易冲动、管不住自己,很多学生自尊心强,但因为学习不好或者不守纪律,长期受到老师、同学的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给人难以接近的感觉,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他们比一般同学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如果教师对待他们缺乏应有的耐心、爱心,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在心理上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听不进接受不了。 (二)德育教育中批评有余、鼓励不足很多老师认为,对于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只有对他们严格要求才是对他们负责任,对待那些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学生,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在批评学生时,有时采取讽刺挖苦或体罚谩骂的方式,甚至当众羞辱学生。教师教育不得法,师生关系紧张,长期如此,容易使学生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思想教育时,容易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实行心理封闭,甚至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使转化难上加难。 (三)德育教育中对待学生不公由于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支配地位使许多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大部分教师都会偏向于学习成绩好、乖巧或者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对于那些顽劣、期望值低的学生则比较冷漠,而中职生恰巧大部分属于这个特殊群体,长期的差异对待使他们对老师的教育帮助产生抵触心理,心理上自带“抗体”,这是很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做法。 (四)德育教育存在重认知轻实践的倾向中职德育一般以加强德育认知教育为主,即教育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种教育能够对学生如何行为形成一定的指导,但德育认知只是基础,并不能解决学生自觉参与德育实践的问题,即在德育实践方面存在不足。传统的教师德育教育对学生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事实证明,老套的说教对当今中职生已经收效甚微。 (五)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协作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只是德育教师的工作,也是全体教职工的工作,但目前德育教师之间、德育教师与其他任课老师之间未能形成合力,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中职教师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从根本上讲,德育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总之凡是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的教育都可称之为德育。 (一)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首要环节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无数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教师只有用一颗真正热爱学生的心去对待学生,与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感化学生。教育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渗透的过程。学生最不畏惧的是权势,中职生更是如此,如果用恫吓、威吓去压制学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从情感上与学生接近,寻找共同语言,做到尊重并善于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保护学生的心灵,理解、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相应的尊重。对待学生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如果你无法做到用你们的话让别人温暖一辈子也没有关系,但千万别因为你的一句话而让别人寒心一辈子。我们只有对学生付出浓浓的爱,才能赢得学生深深的情。 (二)多鼓励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特别是中职生在求学期间犯一些错误属正常现象,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教育都可以改变。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必须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只是训斥、压服,而是要心平气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正如《学习的革命》一书所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批评和处罚虽然可以起到处罚本人、教育他人的作用,但有时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要尽量避免直接的批评,多给鼓励性的评价,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进行表扬,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不加批评,而是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一般采取单独进行谈话的方式,要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真正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三)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有鉴于此,教师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中职生大部分是各类高中筛选剩下的“双差生”,往往被视为一无是处,其实,他们并非天生顽劣、无法改造,他们身上固然有一些缺点,但同时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他们身上的那些微小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往往比较微弱,有时一闪即逝,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学生在热心集体、热爱劳动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文体活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哪怕仅仅是一些苗头,也要及时抓住给予真诚的表扬、鼓励和引导,加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促使其发展成为稳定的积极因素。 (四)身教是教育中无言的榜样动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是否有学生在场,是否与学生交谈,都要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切实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带动学生,共创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应当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做到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二是要做好表率,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结合学习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各方协调齐抓共管学校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全体教职工形成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团队,为了实现教育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团队合作很重要。做好德育教育,单靠一位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全体教职员工和衷共济,团结协作。我们提倡一是与同事之间配合,不宜搞单干;二是与领导之间配合,不宜闹情绪;三是德育教育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配合,不宜互相拆台。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信任的重要途径。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可以说在教育事业上我们每个人都任重而道远。 作者:郭颖 单位:福建经济学校 教师德育论文: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研究论文 摘要在今天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来自各方面的社会诱惑越来越多,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尤显重要。而教师的德育工作则正因这些来自当前多元社会背景下的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而显得困难重重。要分析当前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重在明确当前社会里学生的特殊个性和特殊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多元社会教师德育工作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级重点高中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特共性。 我所面对的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一级重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是比普高和职高的学生又要强一点,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作为仍然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高中教师,我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群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是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造成我们这群老师德育工作困难的重要因素。当然,每个人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无疑都是家庭中的绝对重心。而现在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也正造成这些孩子性格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一,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而总是会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其二,不会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淡漠;其三,无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与帮助都视为理所当然,视接受关爱位自然、应该之事,不会感恩,也不知回报;其四,劳动观念较差,长期以来在家庭中有父母为之安排好一切的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毫无意识的心理。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带有共性的特征,而我们现在的教师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为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作为今天的中学教师,尤其是对这群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这种德育工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中国论 此外,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也跟我们今天所处的多元社会环境对这群孩子的性格影响有关。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来自东西方各方面的新的诱惑太多,老的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而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这就很难对这群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具有说服力的价值引导趋向。尤其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我们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不同步的,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滞后性,是造成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困惑的最根本的原因了。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不可客服的,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的反映,对此,教师只能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充分的信任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是非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而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则不是单纯的依靠教师的力量所能解决得好的,也不是教师能够左右的,今天的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全社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引起我们社会的反思。 综此,我认为,今天多元社会背景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不是单纯的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哪一所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影响着我们社会发展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个体发展论文 [摘要]教师个体发展固然需要一定数量的时间消耗,但是更重要的是质性时间的投入。质性时间是个体生命质量的综合表征,它具有历史性、个体性和阶段性。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时期构成了质性时间的基本内容,并因此决定了每个发展时刻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增强质性时间意识、不断进行反思、自主把握发展节奏应该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教师发展;质性时间;时间策略 目前,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问题已越来越受关注,而在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化的研究中,“缺少沿着时间维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诸方面作综合分析的研究”。本文即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教师个体发展的时间性特点 时间是一个自然流动的东西,也是促使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伟大力量,但是时间造成的这种变化往往是很复杂的。就教师而言,一方面,“一位工作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教师,很自然地会积累或多或少的教育经验”。教师从教时间越长,所得到的发展就越好;另一方面,“经历的时间长度并不能给予一个人洞察力和智慧,10年经历可能和重复10次的一年扭曲的经历价值相当”。考察教师的发展不能仅仅以时间的量(即长度)来衡量,而应以时间的质(即属性)来衡量,同样的时间长度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在意义上有本质的差别。换言之,时间不仅具有量的属性,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属性。只有关注质性时间,才能把握教师发展的时间特性。 质性时间是一种生存性因素。人是在自然时间和历史时间中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时间是物理学意义的时间,它具有匀质性,每个教师在一节课里实实在在度过的时间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每个教师都没有特权将自己的一天变成比24小时更多或更少。虽然自然时间相同,但是不同教师的感受却有质的差别。一节赏心悦目的课总让人觉得时光飞逝而去,而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则使人“度日如年”。一节同样时间长度的课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其感受却截然不同,时间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表达着教师教育生活的质量,并从总体上描述了教师对教育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感受,显示作为教育性生存的意义,这种时间被视为最基本的“生存性因素”,也被称之为“个体时间”。“个体时间是个人体验到的时间,它具有内在的客观性、可变性和个别差异性”。它主要不是生命上的广延,而是在生命的质量上成为生命发展的尺度。 质性时间具有历史性。历史时间不是一个可测量的、匀质的系统,它是对该时间里的各种关系的总体表征,是关系的系统。“时间并不仅仅是由一条由同样价值的部分组织的线索,同时也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系统,是一个由系列、同时性和连续性组成的系统”。正因为它是一个关系的系统,使得在该时间内的不同时刻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不能相互取代,“根据时间的本质,时间的每一时刻都规定了时间的其他时刻不能替代的一种存在”。确实,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之中,也不能在对明天的想象中生活,其教育生活的每一时刻都具有独特的意义,是不可逆转和不可重复的。因此,只有把握现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那些过去了的经历只能变成美好的回忆,而还未到来的未来只能在想象之中。无论是过去了的,还是未来到的,都因现在而获得其意义。 质性时间具有阶段性。教师的发展有其生命周期,在这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发展重点也存在质的差异。如果在这些阶段中把握了“关键”,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会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已为许多实证研究所证实。教师发展阶段特征即是对每一阶段特殊性的写照,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核心、主题和问题,每一阶段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程度对后一阶段有很大的影响,这决定了后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这不仅意味着教师的发展有其共同性,而且更关键的是有其特殊性。在共同性方面,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生命周期理论已在自然时间上显示了教师发展要经历的主要阶段;而在其特殊性上,则在教师的心理发展、社会化、“关注”研究上显现出来。这些研究都表现了教师发展时间上的历史性,因为它基本上是以教师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及其解决来描述教师的发展变化过程的。虽然教师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却有质的差异。因为在不同阶段里,教师所遭遇的情境是很不相同的。Bell,B.&Gillbrent,J.就没有对教师发展的阶段作明确划分,而是把“确认与渴望变革(con-firmationanddesiring)、重新建构(reconstruction)和获得能力(empowerment)”三种情境(situation)作为概述教师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其实也就表明,教师发展的阶段仅仅是一个概念框架,而无法表明教师个人发展的实际,它还说明每个教师在其发展中,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最主要的不是要去经历这些阶段,而是尽快地解决各种阶段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时间的质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以机械的重复去过单调的教育生活,这样的生活所带来的不过是教师自发的发展变化,而不是自觉的“自我更新”。教师的“自我更新”更多的是由其教育生活中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等潜在的力量所推动的,是由教师处理这些“关键”所获得的专业结构及其反思所引导的,是由其专业发展的自我调控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来调节的。 二、教师个体发展的时间策略 质性时间有其固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师个人发展策略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就时间策略而言,它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强化质性时间意识。教师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时间投入,无论是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实践经验的交流,还是对自身发展的反思都需要时间。因此,没有必要的时间作保证的话,教师将很难得到发展。但是,仅仅有量化的时间意识和投入是不行的。这可以从传统教师教育中的那些集中培训中获得证实。在这些培训里,教师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是他们的收获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时间是这种量性时间。“时间投入”几乎成了教师保证其教育质量的唯一策略,而这一策略所带来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沉重的身心负担。在这种单一策略面前,教师的头脑已经变得简单,其教育方式几乎已经固着化,怎么谈得上发展呢?与注重这种量性时间相反,强化质性时间意识则不同。这种时间意识有其特定含义。首先,它强调“效率”意识,即要求以比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比较大的成效,这必然需要灵活多样的教育策略与之配合;其二,它强调“首效意识”,即要求在第一时间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这自然要求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其三,它强调“效果意识”,即把时间用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不是盲目的投入,这自然要求教师加强针对性。明了自己的发展轨迹。对教师的发展有意义的东西并不是教育活动中的那些常规的东西,而是在教育生活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时期。关键时期既有因为教育整体环境发生变化(如新课程改革)使教师被迫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方式的“外在”关键时期,也有教师自身发展的自然演进而出现的“内在”关键时期(如教育实习、任职初期和晋级期),还有“个人”关键期(如家庭变故等所导致的身心骤变)。“关键事件”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作出选择”。虽然教师的生活无法避免突变,但是更多的是渐变。那些突发性的教育事件固然是关键事件,而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件也完全有可能对其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判断一个教育事件是否是关键事件与教师自身的洞察力有直接关系。这一判断过程其实是“由其所引发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也就是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化结构的解构与建构”。“关键人物”是对教师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人,包括他在当学生时所崇拜的教师、实习时的指导教师、有影响力的同事、校长,甚至对其产生了观念转变的学生。事实上,教师在进入教育职业初期时,他总是以自己所认同的对象和教育行为作参照的。把这些发展中的“关键”记录下来,不仅为以后回顾和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提供资料,而且记录的本身也是对发展的经验进行归纳、概括、反思、评价与理解的过程,这样,教师也就能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 保证自我反思的经常性和周期性。教师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对教育的理解过程。而一切理解最终都是自我理解。自我理解的根本方式就是反思。反思不仅是对自身发展的回顾,也是对自身发展中的各种事件的评价,是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和再理解,还是对自身发展愿景的构想。从这个意义上看,自我反思的意义就在于“自我更新”。这是一个不断获得意义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成见”加以过滤以保留合理的“成见”、剔除不合理的“成见”并获得新的“成见”的过程。因此,不能不按“时间间距”的规则进行。一个教育文本(教师自我发展中的各种事件乃至教师自身都是“教育文本”,只不过这些文本不是以语言方式来表现,而是以一种非语言方式的文本来表现,是“超文本”)随着时间的延长,被教师解读的次数越多,其意义就越丰富,越清晰。因此,教师要对一个确定的教育文本进行反复多次的反思,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再加以系统的反思。 自主把握发展的节奏。质性时间虽然是绵延的,但决不是匀速的,而是以强弱不同的节奏在运动着的。时间是单向的,它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因此无法回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起点一旦确定便没有终结之时,这两者决定了质性时间是在特定周期里按照其内在节奏运动。把握这一点对教师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知道了发展的周期性之后,教师就可以自行设定发展的起点,就可以把全部的努力倾注于当前,从而极大地焕发自己的热情,并让自己在这个周期里充满自信地生活。知道自己的发展终点也同样重要。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发展有终结之时,那些活力四射、欢乐活泼和长久永恒的情怀就会在麻木的机械操作中销声匿迹,那些无数醉人的思想就会在令人厌恶中了无痕迹。“正是由于不愿去理解一切都有尽头,有多少本应赐予我的持久的快乐冲动在麻木的呵欠中无影无踪”。发展周期的自主设定为教师的成长赋予了节奏。而节奏本身不仅是有结构的,而且也是有生命的。“非生命的事物只要有了节奏,它就是‘类生命体’,就能焕发生命感应,生命意味着在时间中的成长变化,时间带来了生命的质变和量变的不同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身的生命发展便获得了统一。 三、结语 教师发展的问题在学界一直存在专业发展与自我发展之间的矛盾。前者突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具有的职业特征,而后者则突出教师的生命意义。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出,在质性时间里,这两者可以获得统一。质性时间是表示个人生命质量的基本成分。教师在其发展中所耗费的质性时间越多,其发展也就越好,其生命质量也就越高。强化质性时间意识,淡化量性时间的投入,不仅对教师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对教师工作现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德育论文:高校思政教师德育论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整体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政治教师的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工作。也要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从而打造出一支一流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团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这一命题的产生,基于两大历史事实:一是因为近代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社会分工趋向精细,社会需要能够专门负责从事伦理、政治、思想教育的特殊的教师群体,希望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任教师”。因此,也就出现了对思政教师特定的专业成长要求。二则是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导致了大规模的教师职业岗位不足,社会急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与之相适应,由此就出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自然,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也包括在其中。 一、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定位 首先,要正确区分教师的思政专业成长和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这两大命题:一方面这二者有相同之处,即都是围绕思政工作问题展开探讨;另一方面,这二者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前者主要在于探析全体教师在展开思政工作时的专业成长问题,而后者则主要是从思政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成长角度来展开思考与分析的。因此,二者不是同一个命题。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本质上讲,其实是对狭义的思政教师或专职的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是由专门的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在教学上的本质区别决定的。众所周知,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更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政治信念的树立等,因为这些才是思政教育追求最根本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思政教师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进一步把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科学内涵:首先,专门的思政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需要非常有创造性劳动的职业,需要教师掌握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融会贯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中,展开有效的思政教育活动,进而促进学生品行的发展。由此可见,专门的思政教师这一职业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其次,思政教育是一种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职业,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功能,所以它应该充分享有应有的社会地位与专业自主权,并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展开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而不能仅仅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们把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定义为思政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思政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思政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二、影响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不良因素分析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也大大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还远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趋势,问题表现如下: (一)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研究能力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思政工作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缺乏展现:高校思政教师无权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无权自主安排思政教育的内容等等,因而也就极大地削弱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主体性,使得思政工作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不能自救。同时,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研究视野狭窄,这一方面表现在其工具性、随意性过强,日渐丧失自己独立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另一方面对思政学科的研究重视不够。在研究中,关注理论研究,忽视实践研究。 (二)对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充分地关注和投入,对思政教师从业资格管理不严 尽管近年来,高校增强了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但现实上却收效甚微。作为一种专业职业,不但要求高校思政教师经过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高度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但在实际选拔思政教师的过程中,却要求较低,大部分思政教师其实质来自高校辅导员,而且他们大多数所学专业不是思政教育,再加上他们日常事务繁杂,因此,根本无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果导致与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相差甚远。 (三)高校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高,社会对思政的专业属性也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思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根本不能与其他相应的社会职务与职业(医生、律师)进行对比。同时,社会对其专业属性和专业素质的认识也亟待提高。因为社会并没有真正把思政教师同工程师、律师等专业人员一样看待。另外高校自身也没有真正把思政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看待。认为思政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比较“虚”,根本无法与专业教学的价值相比。因而无论是职务还是专业也就自然不能得到公众的重视。 三、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思考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水准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严把思政教师入门关,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要实现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一方面需要思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自己成为业务能手。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作为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体系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落实与长期稳定的发展。 1.严把入门关,建立职业标准 当前,中国高校思政教师的选拔体制还很不完善,没有一套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在高校思政教师的选拔上,一方面我们应该像考察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考察其是否符合高校教师规定的条件,同时,鉴于高校思政教师的特殊性要求,还应重点对其人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特别是行为品德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要真正落实“德才兼备”的选拔原则,真正做到招贤纳士,把那些专业对口、政治素养强、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组织管理经验丰富、讲奉献、有爱心、热爱思政工作的老师选拔上来。因此,建立完善、合理的职业标准势在必行。 2.严把管理关,规范业务流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加强对从业教师的管理制度建设是保证高校思政事业健康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在高校思政教师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教师的管理制度,如职务聘任制度、领导考评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等。通过体制的完善来充分尊重思政教师的专业地位,专业组织权利与职责,给他们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使他们的职业发展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使高校思政工作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不断扩大思政教师专业自主权以及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专业要求颇高的职业,其教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要求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高校思政教师专业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与速度。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师专业自主呢?那就要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强调思政教师的前期培训与后期再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例如: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帮助校内思政工作者分析形势,正确把握症结所在,以便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要让校内高素质思政工作者走出校门,同其他一线的思政工作者、研究人员开展交流与探讨,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进而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外,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决定设立“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2008年先行试点,之后逐步扩大规模。这也为思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和现实途径。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校内思政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科学方法,及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拓宽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以便能更好地取得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努力打造思政教育的专业团队 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德育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教授。”所以,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就是明确思政教师就是专业教师,要把思政教师摆到正确的位置上,提高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大众关注度,要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专业思政工作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减轻工作阻力,降低工作难度,提高思政工作实效。同时,要加大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政教师的待遇问题、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工作。也要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质量,以赢得同行及学生高度评价,从而打造出一支一流的从事思政工作的专业团队。 教师德育论文:如何开展高中英语教师德育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作为新世纪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塑师德,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教师承担的是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世界观、健全的人格等起了决定作用。高尚的师德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对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净化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必须具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令学生所敬佩;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将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健康成长。 二、立足课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利用课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学生的绝大部分在校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将知识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高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涉及的题材具有较强的生活性、时代感,思想性、和人文关怀特征。既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妇女权利,也包括能源与交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这些内容都渗透了较强的德育因素,是活生生的最便捷的德育材料。我们应该努力挖掘这些德育资源,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笔者对现行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做了研究统计,并根据自己对这些因素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一)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学完SEFC 3 Unit 8 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后,我问学生Why could the boy get his geography book at last ? Why did the captain succeed in saving the ship and the passengers?学生们根据小男孩买书的经历回答:Because he didn’t give up his hope even though there was much difficulty in getting it. Because he could stick to his thought and never lost his heart. Because he was 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 \will\ courage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然后我又继续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s family according to the story?学生便推断出他家境贫寒,但他能克服困难,在劣境中磨砺意志,刻苦学习。从而让学生知道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坚持学习,应该学习小男孩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 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SEFC 1A Unit 10 The world around us 讲到了地球上的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危险。由于人类只顾眼前利益,捕杀一些珍奇动物,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根据课文,我制作了一个动画――地球在哭泣,并且呈现了许多图片,有的曾是风景如画的草原而如今却是戈壁荒滩,有的曾是碧波荡漾而如今却是鱼虾不见的死湖等,还有濒临绝种的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应保护自然。讲完课后我打出了一条公益广告语“人类的最后一滴水便是自己的眼泪。”让学生对保护环境有种紧迫感,同时让学生分别讨论两个问题:1.What can we do, as a student ,to keep animals and plants from becoming endangered now? 2.Suppose you are a teacher ,a lawyer ,a mayor, a worker, a manager and so on .What will you do in 20 years as the master of the 21 century? 这样既创设了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寓德育于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优良习惯,良好素质 学SEFC Book 2A No smoking这一单元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ich person do you know smokes?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又问Shall we learn from him?他们齐声答“No”我又问How to encourage him to stop smoking?学生积极主动地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1.Smoking is bad for your health. 2.Smoking costs you a lot of money. 3.It makes your clothes smelly. 4.You will have yellow fingers and teeth.又有学生补充说Smoking has bad effects on your family等。这样,既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了语言应用的锻炼,课本知识的学习,又让学生注意到了吸烟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SEFC 1 A Unit 1 Good friends是很好的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材料。讲课之前我问学生: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 What qualities should a good friend have?学生们十分踊跃,说出了十几种朋友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品格。学完后我又问学生:What should you treat your friends in your life? What should we do in getting on with others?同学们更积极了,他们的答案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这样做既利用好了教材,又超越了教材,育人效果明显。SEFC 1 A Unit 6 Good manners介绍中西方的一些礼仪规范。在授课中我让学生将东西方的餐桌礼仪进行分类对比,同学们迅速通过阅读和对比将其中的差异掌握了。我又问: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go to a formal Western dinner party?同学们很快用自己的语言谈了一些礼仪,气氛非常活跃。由此让他们既训练了阅读和口语表达,又在无形中加深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其实教材里还有很多地方遵循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如自觉排队、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乐于助人等。又如在SEFE 1B An Interesting Life 中讲述了歌星Bob Celdof实施了一个为非洲贫困地区献爱心的计划,于是我问学生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Bob Geldof?学生们谈到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为希望工程献爱心,为灾区人民出一份力等。这里不一一累述。 在英语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是我们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风尚与健全人格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我们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教育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美好心灵。 作为新世纪的高中英语教师,贯彻和落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精神要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要提高认识,不断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让德育之花在校园越开越美!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与促进教师成长四项基本原则 多年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他不仅关系到学生成才的问题,还关系到学生成人的问题,更关系到长大后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说,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常抓不懈,在无形中,把德育教学与知识传授衔接在一起,那么我要说,教师德育是促进教学发展辅助线。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接受和承认教师的权威。”我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教师德育原则。即:以思求智原则,范中求效原则,朴中求新原则和学中求进原则。 1、以思求智。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传说一个得道高僧擅长赶山,有人向他请教秘诀,他笑着答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从中领悟到的道理就是:一个人是没法改变社会或某个群体固有的习惯和作风的,必须融入到社会或集体中。尤其是进入到一个形成了良好习惯和作风的集体,就更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在认可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尊重原来的工作习惯,使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进行。然而,只靠稳定原则,学校是难以发展的。伴随稳定原则的是“和平演变”,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悄悄地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叫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转变。主要是在办学理念上渗透了自己的思想,受大庆靓湖学校的办学理念“桥”和我校七年一班用学生照片组成一个“家”字的启发,我与学校领导研究,初步把我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家”,要把学校办成教师与学生的文明之家、知识之家、发展之家、温馨之家,最终成为和谐之家。为了把这个家建设的更美,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了班级和走廊文化的建设,给同学们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当然这个办学理念还只是个雏形,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的完善,但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2、范中求效。一学期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很充实,有人问我的感受,我开玩笑的说:忙并快乐着。既然说到勤勉,我觉得我校的老师做得最好。开学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老师上班极其困难,有时要倒好几次车,走五六里路。晴天还好,一到雨天,那些女同志常常弄得浑身泥巴,有时还要挨雨淋。每当我看到他们疲惫的走进校园时,那种感动真的无法言表。老师如此,班子同志更是率先垂范。那段时间里,大家骑摩托上班,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最让人难忘的是有一次早上下雨,我们没有雨衣,只好买了几米塑料布,裁开,套在身上。冯老师很有创意,从头到脚都套上了,只在鼻子、嘴处挖了个窟窿,路上交警看到他这个样子都笑了。那天没有照相机,要是拍下来,我相信,那将是独一无二的。 3、朴中求新。在一次化学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做演示实验,连一个铁架台都没有,就是将就着把实验做完了。几年来学校的实验器材已经基本耗尽了,原有的药品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损耗。由于资金问题,近几年没有得到补充。到库房里看了看,很难过,所有器材与药品,就是左一箱,右一箱,拼拼凑凑一大筐。说实话,要想完备、补充实验器材与药品,学校的能力也做不到。怎么办呢?穷则思变。没有条件就得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老师们研究了一个新方法,就是安装多媒体,用实验课件来上实验课,变做实验为看实验。前一段我们安装改造了两个多媒体教室,理化老师用它来“做”实验,演示得很到位。这种做法,也算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创新吧。现在,不仅实验课用多媒体,也带动了其他老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也把多媒体很好地利用了起来。 4、学中求进。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在抓好业务学习的同时,我校经常组织学习各种教育文件和和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小情,这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教师的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了教师的乐业、敬业意识,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这些和学习是分不开的。在教师长远目标建设问题上,确定了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即学习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准备通过学习,让我们逐步成为学科的教学专家,进而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层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国的教育方针正是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了第一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自我教育.” 教师德育论文:提高高职公共课教师德育时效性的途径 【摘要】高职学院的公共课教师担负着德育的重大使命,从德育内容、主体、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求德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德育;时效性;德育情境 我国历来把德育放在大学教育的首位,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漠,急功近利,往往忽略踏踏实实地自我积累和奋斗,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高校德育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要体现针对性、科学性,要有的放矢,让学生既会做事,更会做人。公共课教师可充分发挥其在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做好德育引导和渗透方面的工作,建立一个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融入社会做好个人素质的良好储备,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德育首先是爱的教育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道出教育是门艺术,爱是这门艺术的主旋律。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说明爱作为高尚道德的核心是互动的,是有感染力的,是可以传递的,应该把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作为重要课题。 爱他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以感恩这种情感为主题的德育模式。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父母之爱、教师之爱以及博大的社会之爱, 学会爱他人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爱的获得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爱的回馈,树立回报意识和奉献意识,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公共课教师可根据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大学语文课可组织学生进行书写家书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故事讲演活动,写调查报告等。心理课老师可组织感恩为主题的心理访谈,两课教师可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提供主题,学生进行自我策划,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关爱他人,感恩他人的快乐。 爱自己。鼓励学生学会自爱,能够自律、自立、自强。自爱,一方面要美化自己的外在气质,这包括服饰、仪态风度、规范语言、情趣等;另一方面,自爱更应该美化自己的内在气质,主要有:品德、理想、学识、个性等。自爱除了内外兼修以外,还要求我们自尊、自律、自强,这包括爱惜自己的名誉,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够经受得起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等。心理老师设计如周末训练营等活动系列活动让学生更好了解自己,热爱活动。两课老师可设计文明活动月活动,让学生在文明的举止中学会自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职业生涯设计,从很好地认识自我到更好地实现自立、自强。 二、倡导自主教育,激发学生德育潜能 ㈠让学生成为自我激励的主体。学生是道德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激励,德育才真正达到目的。利用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实践体验激励等方法,为学生设计激励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心理剧模拟活动、争做道德标兵等具体活动,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激励中体验德育带给他的引导。 ㈡让学生成为自我调控的载体。学生是自我调控的承担者,是载体。有意识地从意识、语言、注意力、行动等方面去调控自我,修炼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能够在利益得失中找到平衡,很好地平衡身心。心理课教师从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邮箱、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入手打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语文课可从口语和书面语等表达入手,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体育课老师可从体能上训练学生,让学生学生从行动上宣泄自己的情绪。 ㈢让学生成为自我评价的客体。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目的是进行自我反思,进行自我积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评价要求学生首先懂得自我认识,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客观、全面、持续地进行自我评价。公共课教师应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原则等环节进行引导,并建立教师的监督机制,使自我评价活动成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有力环节。 三、创设德育情境,实现道德内化 这是一种侧重行为体验的德育模式,强调德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的情感体验,不再是书本的空洞说教,而是立体、真实的生活体验。道德情感具有感染、激励和驱动的功能,而学生道德情感的获得是正是通过参与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完成的。 ㈠榜样示范与情感互动相结合。 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力量。要求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公共课教师可充分发挥课堂的交流平台作用,用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其言。还可开设交流的信箱,发挥课下互动的空间。教师和思想上需要帮助的学生结对子,进行思想的帮助和引领。 朋辈互助――自己的烦恼自己帮。朋辈互助指同龄人之间的心灵互助,同学之间或年龄相仿的朋友之间进行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等心理帮助,实现自助与助人相结合的目的。心理教师可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克服学院心理咨询师人数有限的局限,发动学生的优秀分子组成心理咨询团,进行心理辅导业务上的培训,为同学间的心理矛盾提供援助,还要配合学院心理中心宣传、组织和参与讲座、沙龙、同辈团体训练等活动。 ㈡角色担当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参与学校管理,做好道德自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管理,身在其位,就会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心理咨询员、文学社小记者、心理杂志编辑 、板报宣传员等,道德的积极影响力在反复生活实践中逐步强化,趋于自觉,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进行自我反思,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凝聚力和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源泉,传统文化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德育目标顺利实现提供理论参照。大学语文、“两课”、心理课及体育课都可在实现知识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㈢走进现场与自我提升相结合。 德育基地观摩,感受德育精华。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法制基地等现场参观交流,获取实际案例,作为自己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支撑,以此为鼓励,提升自身的修养。 在实习实训中,实践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实习实训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两课”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强与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加强学生岗前引导,做好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成为明理、守信、真诚、互助、富于创新精神的职业人。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任务艰巨的工作,公共课教师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把自身课程的专业性和德育工作的特殊性、长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德育真正成为发扬文化精华和积蓄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花卉小镇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构思 【摘要】本文以罗盛湖国际滨河新城暨罗庄四季鲜花小镇为研究对象,主要地阐述了罗庄特色小镇花卉产业的项目理解、目标策略、总体规划设计、建筑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标识系统设计等内容。通过对花卉小镇总体规划设计的把握,构建了花卉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一体的模式,对周边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花卉小镇;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1引言 山东省日前公布60个特色小镇的名单,其中临沂市有5个,罗庄区也纳入特色小镇战略规划。特色小镇是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罗庄区拟打造“一城一区十小镇”的整体规划,带动镇域经济发展。(1)考虑花卉小镇的基础条件①罗庄所属的临沂市素有“物流之都”之称,强大的物流支撑为花卉事业外向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②鲁南花卉市场、三岗花卉批发市场、苗木博览城等共同形成了罗庄花卉市场规模支撑。并且现阶段土地面积广,价格相对较低,有发展空间。(2)考虑打造花卉小镇的要求①定位明确:着重突出罗庄特色花卉产业。以此为基础,一业为主,多元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盘活整体经济体系。②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兴业。优化功能布局,实现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有机结合,实现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③宜居宜游:罗庄的鲜花产业旅游特色鲜明,打造特色鲜花小镇一方面改善民居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亦可发展旅游业,实现第三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目标。 2总体规划设计 2.1方案构思 这里提出两个方案:(1)方案一:结蓝织绿,两翼延展针对基地空间有限的现状,将现有环境纳入研究范围,统筹考虑大系统中特色小镇塑造。右侧大片住宅区占据沂河最好的景观面,场地内结合水系重塑地块景观中心和绿道网络,利用中心湖面带动周边发展,实现小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2)方案二:触媒带动,廊带串联针对现有存量土地,通过科技服务、会议交流、文化展览等触媒功能的引入,实现功能区的联动。通过绿廊休闲带和旅游环线等系统组织,将规划区内部各功能区进行联通,从而发挥有限空间的整体作用。 2.2功能结构规划 整个场地分为四个功能区,十里堡驿站风情小镇和花木博览城是花卉小镇的外延组团,与花卉小镇配合发展。还包含五个分区,总部基地+主题创业示范区、产业升级聚集区、文旅产业示范区、住宅区和外延板块。其中产业升级聚集区主要以物流、金融、会展、旅游、花艺培训、花卉衍生产品、电子拍卖中心、文化艺术等业态为主。住宅区包括国际教育高端社区、高端健康国际社区(羲之文化园+海棠花城小区)、高端生态国际社区和花卉主题社区。 2.3旅游路线规划 本设计包括两条旅游路线,路线一为沂州路-双月园路-祝丘路,主要景点包含市花文化馆、梦回沂州新剧场、国际百花城、“花为媒”婚纱摄影风情街、高端健康国际社区。路线二为双月园路-沂州路-湖北路-祝丘路,主要景点包含市花文化馆、梦回沂州新剧场、国际百花城、“花为媒”婚纱摄影风情街、高端健康国际社区、国际花木博览园、国际教育高端社区、陷泥河文化街。 2.4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规划原则包含步行、智能、机动三种方式。步行是为鼓励和引导花卉小镇园区市民与行人优先考虑步行来抵达目的地,利于创造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增强出行的情感体验,营造开放舒适的生活环境。智能交通方式多样,增强了交通的便捷性。主要交通方式有汽车、单轨、自行车、游船和步行等。机动车交通便捷、快速,加强基地的可达性。 2.5水系规划 罗庄区地形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便形成了主河道自北向南的流向。境内有沂河、青龙河、陷泥河等主河流及25条干支流。罗庄区生态用水缺乏,河道生态的径流量较小。城镇供水不足、河道缺乏综合治理,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根据“北水南下”、“东水西调”的指导思想,以岸堤水库作为水源,自北向南沿陷泥河与青龙河补水,用于改善生态用水的水质及水量,满足河道沿线人工湿地等水环境治理的要求。青龙河从沂河的小埠东橡胶坝口取水,由东向西向干渠补水,解决生态用水、城镇用水、工业用水等需求,并实现横纵向水系连通功能。花卉小镇可以充分利用陷泥河、青龙河及电厂渠等水源的供给来实现河道水环境治理及生态绿化,达到打造特色水乡的目的。陷泥河自北向南穿过花卉小镇,在小镇中央形成湖泊景观。整个水系以陷泥河流域为主线,青龙河水源补给为辅,横纵连通,实现湖泊动态流动,进一步保障河道景观及生态绿化的需求。 3景观规划设计 3.1设计理念与定位 本案的设计理念为“生态罗庄,人文小镇。”定位是衔接贯通区域的生态廊道、形成城市地块的绿色屏障、构建融入城镇的绿道系统、打造舒适宜人的带状公园、展示花卉小镇的区域主题。 3.2景观规划结构 花卉小镇景观规划结构为“一心连三轴”,其中“一心“为花卉小镇罗盛湖中心湖区;三轴包括城市绿带发展轴、陷泥河空间景观轴与青龙河生态防轴。 3.3河道景观规划 花卉小镇内主要河流为陷泥河与青龙河。陷泥河相传在隋唐时期,唐将罗成与苏家庄庄主苏定芳交战,罗成身骑白龙马陷于此淤泥河中,被乱箭射死,此河因此而得名。青龙河古称护城河,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现对两条河流进行景观改造与提升,一方面解决河流水质问题,一方面传承其历史文化底蕴与价值,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达到“两岸风景带、十里清水河”的效果。河道景观主要包括魏巍沂蒙、苇荡荷香、罗成文化、书圣遗风、白鹭小憩和临河拥翠等。 3.4健康运动分析 本案为建设罗庄新中心,创造健康新生活,所建项目中配备室内运动场馆2座,容纳多种运动类型;室外运动场地包括足球场(5人制)、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门球场、滑冰场、儿童游乐区、健身设施区等多种类型,通过绿道与慢行系统的串联,服务范围可渗透至本项目的全部范围。在健康运动发展迅猛的今天,只有通过每天的锻炼,才能使生命活力十足,心情舒畅,远离疾病。本案的运动场馆设计符合现今潮流的发展。 3.5景观桥梁规划 为“弘扬罗庄精神、传承先贤文化”,车行桥梁以临沂历史先贤人物的品格与为据进行命名,包含忠(诸葛亮)、孝(王祥)、智(刘洪)、勇(蒙恬)、勤(匡衡)五种品格,对应桥梁名称分别忠圣桥、广孝桥、达智桥、华勇桥、勤安桥;人行桥梁与五种特定花卉的寓意相结合,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城市,分别为沂州海棠、康乃馨、兰花、梅花及百合,对应桥梁名称分别为烟雨桥、瑞馨桥、兰雪桥、问梅桥、百花桥。 3.6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镇就是比喻城镇能够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镇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通过打造海绵城镇,实现生态绿园,建设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小镇。 4结束语 本次规划以低影响开发,综合管廊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实现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既而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将本案打造为产城游融合的罗庄四季鲜花小镇。 作者:刘凌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桥梁景观设计的构思与创意案例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桥梁景观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桥梁景观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本文从不改变桥梁功能的基础上而提出外部造型的装饰,为景观设计的构思和创意提出文案与参考。 关键词:桥梁景观环境协调 形式寓意 桥梁景观设计主要指的是在利用桥梁自身的功能美、形式美进行设计,力求桥梁做到功能齐全,形式构造与环境相协调。而现代的桥梁景观设计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他利用原有的环境,按照力学的原则来体现桥梁自身的功能美和形式美之外,在必要的基础上,却允许改变一定的外部环境或装饰来符合桥梁设计的理念,并赋予他文化的传承、力求建筑风格与新建环境的和谐统一,在21世纪的桥梁设计中,“交通、人、环境”的理念,从原来的单一提出变为三者不断融合,并实现以人为本,功能完善,节能环保,环境优美的四大发展目标而不断努力。 项目位置位于现状550m宽的河道上,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其路网在河道位置上位于半径为500m的城市主干道上。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其特殊性,并为了现状河道北侧的地块开发及打造新城标志性建筑,下部结构设计为采用经济性强的连续梁桥方案,主要景观效果采用上部构造物体现。 桥面宽度34m桥墩可以设置为8m宽度以内,由于桥底高出水面在5、6m,在桥墩较为靠近中间时,处于桥面的阴影下显示的并不明显且由于本工程场地地质较好,桥下又无通航要求,可以采用经济性更强的较小跨径的连续梁桥梁。 方案可采用35m等截面连续梁桥,上部采用构造物景观。 方案一双塔魅影 现状基地周围有数塔围绕,并且建塔历史皆以长远,是人文历史荟萃的代表之一,以塔为形塑造跨溪大桥的崭新面貌,能够体现该地方文化的悠久历史。 现状塔 塔中塔形象 从上图可得,塔形撑梁方案从塔的形象中过渡而来,在整体视觉上强调塔中有塔中有塔的形象,突出虚塔和实塔的双重关系,其中两侧支架在承担承重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美观性,而塔身采用中空形式,秉承了古塔器宇轩昂,峥嵘独秀的特点。密集的格栅不仅突出了中心的塔身轮廓,并且见个排布的格栅在视觉上起到了虚实相间的观景效果,底部弧线构架主要起到装饰美观功能,由于底部两侧跨度过大,因而增加弧线构架显得整体形态上更加饱满。 方案二 包罗万象 桥体外构架采用丰富的图案拼合方式,并且依据桥体形成一个弧形的外观形态,一方面使得桥体的空间通透性更加强烈,整体空间塑造感显得更加突出 从上图可看出,网状钢支撑两侧支架在承担承重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美观性,北面的斜拉杆部分主要起到的是外观装饰作用, 外部花纹状的轮廓将现代特色和传统文化较好的相互结合,提供了独特的一个桥体景观,一个柔和和优美的弧线出入口将游客的视点逐渐深化。 方案三 鱼跃倾心 桥体部分由两个弧形相互交错而成,并且在功能上显得更加丰富,在保证车流交通的同时,提供了人行的活动空间,并且进一步强化了观景空间在桥体中的作用。 · 中心围合部分形似鱼体,寓意鱼跃龙门大小弧形使得构图,显得更加完整, 单侧支架起到了对步行桥和平台的支撑作用,同样也承担了一部分的美观功能。有序分布的斜拉杆起到了装饰功能步行空间尺度适宜,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观景空间。 方案四 指中明珠 桥体部分由一个椭圆形多功能空间作为主体部分,通过四个自动扶梯实现上下交通的连通,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平台来实现功能的立体化,360度的观景平台满足了在河道上全方位观景的需求,并且使得桥体功能更加复合化,借助多平台的叠加,使得桥在实现交通功能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功能空间,进一步提升桥体的功能复合化。顶部空间作为桥体综合活动空间,可以划分为多种功能空间,集休闲、餐饮、活动,同时提供360度观景空间, 作为支撑平台的构筑体,同时承担了上下活动的交通功能, 底部活动平台,提供游客的临时停留以及观景需求。 方案五 双拱长虹 桥侧的大拱没有直接对桥体本身起到承重支撑的作用,但是连续的形态在视觉上形成了错位,使得整体和谐统一,并且轻巧的整体结构又好似永安溪上的一道长虹,横越而过。主要干架在功能上主要起到装饰作用,为整个形态提供主体形态轮廓, 细长的斜拉杆件丰富了桥体两侧的空间形态,桥面满足与车行功能。 作者简介:顾洋,男,1982年9月生,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浅谈现代艺术视野构思下的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构思是设计的灵魂。人在构思过程中,思想是以模糊的形象出现的,而这一形象在成为具体的形态的过程中,有一个叫“第六感”的东西在影响它,这可称为“灵感”,因此,构思实际上是在想象和灵感的基础上,同设计师以往的经验、知识、技巧结合,并加以提炼、推理,最终塑造出新艺术形象的过程。本文探讨现代艺术视野构思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观念及设计方法。 关键词:现代园林;艺术观念;平面形式;构思;灵感 1 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1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计表现突出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国外,这方面研究得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 1.2 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 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另外,现代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已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1.3 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 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4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 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中国,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研究,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景观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 2 非理性设计思维在园林设计上的表现 非理性设计思维在园林设计上的运用虽不如在建筑界那样引起巨大的变革,但作为园林设计的思想基垫,他们为当代园林设计思潮的未来发展确实架构起更广阔的平台。屈米提出三项创造原则: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排斥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转向两者的叠合和并置;强调片断,叠合和重合,使分解的力量突破原有的限制,提出新的定义。屈米在设计中将点线面体系之间安排一种富有张力的冲突与对抗,通过取消建筑的确定性的形式,赋予建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方式和特征可以说是屈米将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直接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的设计具有明显的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3 平面形式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平面的处理不少呈现出几何的抽象,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在景观设计平面中,这种对抽象秩序的法则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得到广泛运用并加以推广变化。当代景观设计师将这种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更加简洁纯粹。矩形的屋顶花园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平面构成布置手法,平面上以紫色砂石做底,中心部分用淡蓝色预制混凝土方砖按网格点缀,东西两侧以低矮带状花坛交错组织成一幅几何线条图案。 4 立体空间形式层面的设计手法 关于空间的流动的设计手法,柱子承担了结构作用而使墙体被解放,自由布置的墙体塑造了连续流动的空间。通过景观语汇结构(树干)和围合的对比,体现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流动的室外景观空间。人们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随着人的移动空间不断转换,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与众不同的景观空间和空间秩序,这种简洁的手法极大迎合了现代空间的需求。 在景观设计中,随意的植物,使得空间具有某种“空间——时间同时”的“透明性”。直线、绿篱、整齐的树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元素被组织起来,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材料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组织空间上,线型组合更加自由,不对称构图开始流行。即使设计中采用轴线,也不是强调,而是用不完全对称布置的景物,或折线的边缘打破完全的对称,追求不对称均衡,讲究一种自由的变构与穿插。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浅谈别墅庭院的景观设计构思及其植物配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大幅提高,别墅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对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研究也悄然兴起。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别墅的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设计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设计品质。本文从现代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基本流程出发,分析了各种景观元素的设计具体思路,并针对庭院景观中的植物配置方法给予了重点说明。 关键词: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1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概述 1.1 别墅庭院景观的分类及其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大幅提高,别墅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成为了居住小区中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在这一背景下,对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研究悄然兴起,庭院文化也引起了社会的多方关注。虽然我国具有几千年私家宅院和皇家园林的设计历史,但别墅庭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景观设计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设计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设计思路,为业主提供更为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目前我国别墅按照其建筑形式可以分为独栋、双拼、以及联排等形式,并可按面积分为经济型(200m2以内)、中档(400m2~800m2)、和高档(1000m2以上)等三个类型。无论哪类别墅通常都包括私人庭院和公共绿地等两部分环境绿化,其中私人庭院可根据业主的喜好进行布置,但为强调庭院与建筑之间的协调性,目前设计中多以建筑的整体样式对庭院风格进行定位。而考虑到业主不断增加的个性化要求和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一些设计师也开始在设计中加入一些特色元素和现代表现方法,并尽可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植物素材进行配置,实现庭院景观的生态功能。 1.2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基本流程 庭院设计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前期调研、初步方案的确定以及深入设计等三个环节。首先,应进行必要的踏查和基础测量工作,全面掌握整个别墅区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氛围,针对庭院的面积、土质、光照、通风等条件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业主的充分沟通了解其对庭院的功能及审美要求。在这一基础上,设计师应熟练运用设计学原理和生态理论做好设计的初步方案。方案首先应在确定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对各元素合理布局。布局时须综合考虑别墅的整体建筑风格以及业主的喜好与养护能力、实际环境条件等进行选择,并挖掘、开发业主淘换来的物件,在自己的庭院里留下个性的烙印,使设计创意焕发出独有的光彩。将初步方案与业主沟通并取得一致意见后,设计师可再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设计手法和色彩、平面、立体等构成方法,对各元素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这一环节中应兼顾庭院的审美及其实际功能,并以富有弹性的设计,为将来的需求变化留下改动的余地。 2 别墅庭院的设计思路与各景观元素的合理布置 2.1 别墅庭院的设计思路 设计中应确保庭院风格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包括庭院与周边环境协调和自家建筑的一致,以及庭院内各部分的协调、自然,应尽量对不协调的部分设法进行视觉遮蔽,并使其成为室内装饰风格的延伸。庭院各构成要素的位置、比例和质感的选择应科学合理,以取得视觉平衡,并通过动静形态和色彩冷暖形成多角度的欣赏层次及深远的意境。此外,为满足现代城市人口对居住条件健康、舒适、自然的的追求,设计中还应充分引入绿色植物,突出植物元素在造景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庭院符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实现别墅庭院特有的生态功能。总之,别墅庭院设计的成功布局离不开植物材料、水景、灯光、构筑小品等各种设计元素的合理布局,设计师应在科学、实际、明晰、独特的设计构思的指导下,将这些设计元素交换组合,并在协调统一的原则下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有所侧重,突出设计的个性与魅力。 2.2 景观元素的合理布置 2.2.1 水景元素 作为景观设计中常见的焦点,水景几乎是庭院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元素。根据水的自然特性,可将其分为流水、静水、喷水和落水等四种状态,庭院中通常以泳池、瀑布、池塘、涌泉的形式对其进行运用,水景还可以和其他各种元素组合,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例如可用变化的灯光创造各种不同的水的质感并使其富有动感,而各种近水构筑物和亲水植物的布置,也会给庭院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此外,水景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后期施工的可行性及其养护的成本与管理难度,切忌仅追求美观而给业主带来生活上的负担。 2.2.2 灯光元素 灯光是庭院的眼睛,既能延长人们在户外停留的时间,也是调节气氛、美化环境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漂亮的灯饰本身就是庭院美妙的装饰品,主要包括地灯、庭院灯、壁灯、草坪灯等形式。在考虑艺术性的同时,设计更要关注节能、环保及安全问题。 2.2.3 构筑小品 花架、小亭、桥、围墙、栏杆等小品,是庭院中体量较大的景观元素,也是庭园最吸引眼球、最能体现风格的要素。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与建筑、周边环境、其他构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比例是否协调呼应、是否符合业主的人体生理尺度等问题。 2.3 植物元素的运用及其配置特征 作为别墅庭院景观的主体,植物元素是体现设计水平的关键之一,必须引起设计师充分的重视。植物材料的特殊性使设计师必须按照庭院内面积、土壤、水源和光照等条件选择其种类和搭配方式,通常情况下,应选择1~2种植物作主景布置,并再选2~3种加以辅助。而本地树种不但具有成本经济、抗逆性强等优点,也更易使业主对其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因此布置过程中,还应充分研究植物自身的地域特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种植。 应突出植物独有的气韵和姿态之美,并在熟悉其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塑造层次分明、变化各异的景观效果。应用造园构图的方式采取孤植、丛植、对植、群植等形式,充分展示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的个体和群体之美。并应将植物的季相特色应用到园林艺术中,体现出植物随着季节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构成四季演替的时序景观,通过季相的变化提升庭院的审美价值。春有繁花似锦、生机盎然;夏有绿阴暗香,林草茂盛;秋则霜叶似火、多姿多彩的秋叶秋果;冬则翠绿常延、常青松柏。此外,还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植物的文化内涵以及植物造景的特殊意境。 目前,很多别墅业主热衷于亲自动手培养作物,在体会劳动乐趣和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品尝到绿色、无公害的蔬果,这也就使在别墅庭院中设置生态菜园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设计师在规划前应先征求业主意见,并结合庭院的实际条件,优选生长快、易管理、且符合本地区气候特征的植物品种。 4 结语 我国别墅庭院的景观设计仍处于发展阶段,设计师应以舒适、美观、实用为原则,在充分调查实地条件和了解业主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各景观要素,并以生态学为基础配置植物资源。设计中,还应考虑到实际建造施工与养护阶段的需要,提高庭院景观的经济性与科学性。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空间模式与交通、景观设计:北京工体泛海家园设计构思 引言 建筑设计者往往有一种习惯,就是认为建筑设计仅凭建筑本身的要素就足以让设计合理开始并完美结束,抑或沉迷于把一种设计理念或手法灌输于任何建筑上。其实,只要是服务于人的建筑,其设计都要受许多外在因素的限制,建筑师的任务相当一大部分就是处理好这些矛盾,化矛盾为力量,找到设计突破口,创造富有个性的建筑。有时,建筑设计就如同雕刻,并不一定直击主体,而是对坯材“旁敲侧击”,一个高水平的“雕刻”作品就会跃然出现。建筑师把设计中遇到的矛盾一一解决,一个鲜活的建筑就会跃然纸上,并最终实现。而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建筑师在“雕刻”。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进入新世纪,经济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我国大中城市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功能全面提升和规模进一步扩张。这种发展态势给城市中心的建筑设计及其周边的交通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建筑人性化设计的良好愿望,面临着商业利益、容积率、交通压力及环境等诸多矛盾因素的考验。 由于目前国内大中城市中心地段用地紧张,堪称寸土寸金,开发商高价购得用地,当然会争取最大容积率,要求设计师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土地,使土地创造最大价值。而恰恰中心地段的交通流量大,城市景观绿化要求较高,交通和绿化同样需要相当数量的用地。因此,如何在紧张的用地中巧妙解决交通、绿化问题则成为设计构思的切入点。 目前,能省地型住宅是目前居住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高效利用土地?针对这一问题,建筑师们开始了许多新的尝试,国内许多大型建设项目的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已经由单纯的平面组合转向了立体多元化组合。选择先进合理的建筑空间组合模式,从而设计出简捷合理的交通流线及充足的绿化景观是一种优选的设计手法。 在北京工体泛海家园(又名:光彩国际公寓)的设计实践中,我们研究了立体的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建筑创作。 北京工体泛海家园项目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西南角,西临工体西路,南有工体南路,东边为工人体育场的大片绿地,北侧与大型“工体100”保龄球馆相邻,该地段临近使馆区地理位置优越,城市交通便利,素有京城黄金宝地之称。该项目是一个以高档公寓为主的综合性开发项目,建设内容除四幢高层公寓外,还包括商贸楼,商业办公、体育康乐、地下车库及人防设施等,以此来配合工人体育场周边地区体育娱乐事业及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总用地面积20 880m2,总建筑面积160 900m2,最高28层,绿化率33.4%,地上停车46辆,地下停车545辆,有高档公寓384套。 这种模式创造了富于个性、特点鲜明、有吸引力的新颖空间形态,使视觉审美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符合社会对建筑形式美的更高要求。为适应这种模式,交通设计采用立体交织手段,绿化景观向空中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中心地段建筑设计中用地紧张状态下交通、绿化设计的矛盾。 高容积率下的空间组合模式 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开发商或业主出于对最大利益的追求,总是选择有利可图的黄金地段,尽可能提高容积率。建筑周边产业、商业、服务功能的聚集,导致该地段商务人流或居住人口密度骤增。如重视不够,规划用地与其外部城市道路的连接设计不合理,每到上下班高峰期,这种衔接地带就会成为城市交通的瓶颈,造成整个地区的交通拥挤堵塞。例如:北京西北的大型居住社区――望京居住区就曾经出现了上述情况,据媒体报道,上班早高峰时,居民被堵在社区路至城市干道的出口,等待长达一小时的情况屡见不鲜,已引起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界的广泛讨论。 本项目是一个典型的用地紧张而容积率很高的设计项目。方案设计时,将整个建筑组群占满整个建筑红线,将建筑群分为两组北区3#,4#两个高层公寓为一组,南区1#、2#两个高层公寓与三层的商贸裙楼形成一组,两组之间由一个花园平台相连,形成一个由广场、绿化、小品组成的开放式空间。大平台下面用来组织内部交通流线,平台上为小区的绿化,我们戏称其为“空中花园”。“空中花园”、地面层、地下车库及三层裙房之间形成立体多元的空间组合模式,人流、车流、消防车道和绿化景观均围绕这个空间设计。 交通系统设计 本工程用地内部交通系统的组织存在许多问题与矛盾,主要也是由于功能复杂,容积率高,导致的交通用地紧张,交通疏散口多、交通系统复杂所致。必须对场地内的交通作正确的分析,明确车道与广场、车流与人流系统的关系,保证消防通路通畅,紧急情况时能及时的扑救。 汽车时代的到来,使出行机动化成为现实的需要,机动车辆的合理疏导及停车场及其出入口设计将是最大关键。目前,国家统一规定停车位的配置数量标准只是底线,这个标准在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因此,许多城市交通部门都根据具体情况有自己的审批标准。巨大的停车位配置数量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建筑用地及建筑空间,同时,巨大的停车数量也要求停车场出入口数量的增加。 本工程在交通布局上,利用二层平台构建一个立体交通框架。大平台下的地面层仍作为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内部广场,它的主要功能为组织疏导内部交通。设于平台之下的目的是有效控制噪音,维护住区环境的安静卫生。 道路交通系统采用人车分流方式,设计重点放在住区主要出入口、停车场、单元口和地下车库出入口。 车流设计方面,中央设有两条东西贯穿的双行车道,各与用地红线东西的城市次干道相接,由两条城市次干道引入南部城市主干道――212体南路。这样,就给出入车辆提供了充足的缓冲空间,有效疏导了高层公寓的频繁来往的车流,解决了上下班高峰时的交通瓶颈现象。 平台下部设有汽车坡道出入口连通地下车库,并与东西两个家园出入口衔接顺畅,路线简捷,节约用地。地下有两层车库,局部层高较高的部分考虑立体停车设施,地下停车545辆,有高档公寓384套,停车比例大于1:1.3,有充足的停车位满足现状需求,并能满足一定的发展得可能性,以适应汽车时代的到来。 平台下的地面层也留有一些地面停车位,主要提供给来访和联系业务者的临时停车,北侧两幢塔楼之间有汽车坡道直接上二层平台,主要作为消防车道考虑,坡道荷载按消防车吨重设计,遇紧急情况消防车可以上到平台上进行扑救。 独立的步行系统 随着市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价值判断和出行质量的要求亦随之提高,要求充分体现人性化的交通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还应解决包括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等各方面要求。 本工程中步行系统实行独立的空间设计,环绕并贯穿整 个住区。与车行道只有点的交叉,没有线或面的重合。路面铺装平整,颜色统一,设有盲道。在车行道与人形道交叉口处采用缓坡形式,为老人、儿童、残障人士提供方便。 平台下设有连接各楼门厅的步行出入口,并设有一部大台阶直通平台上面的“空中花园”,二层平台为主要人流活动及休闲场所,为居住者提供安全方便的交往空间。穿过花园中绿树掩映的小路,步行者亦可到达各幢楼的二层门厅及住区的公共会所,上上下下形成一个立体多元的步行交通网络。 绿化景观 现代化城市建设对绿化的要求也比较高,如何在解决高容积率、便捷交通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绿化空间设计方案,也是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 鉴于用地的紧张状况,地面层基本为交通和广场用地,不能形成大片的高品质的绿化景观。绿化布局考虑从二维及三维空间入手,引入“空中花园”的概念,主体绿化布置在架空的大平台上,总体绿化率33.4%,满足30%的绿化规划要求。 同时运用建筑空间的定位和导向性原理,在平台上设一个半圆形的开口,有大台阶置于其中,行人由平台下面拾级而上,顿觉豁然开朗,精神为之振奋,充分体会到宽敞、开放、宜人的优美环境。这个开口也将二层的美景“泄漏”到平台下,与其他几个采光口共同作用,减少了平台下的沉闷枯燥气氛,而且为平台下补充了自然光,改善了交通环境。平台上的绿化景观布置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将各种公共和半公共空间、各种尺度的绿化设施与人行步道相联系。 花园、小品、水景、铺地的配置独具匠心,使小区内灌木成行,草坪成片,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业主们也可从各单元二层和会所的出入口直接步入花园,享受宜于居住的幽雅环境。 结语 工体泛海家园的设计就是一个以现有基地环境、规划条件和业主要求为背景,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以解决交通、停车、消防和绿化等问题为雕刻刀,塑造出立体的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范例。它不仅合理组织了内外交通,而且有效抑制了下层交通引起的噪声和振动等不利因素,创造了安静、幽美、宜于居住地社区环境。 该项目投入运营使用两年有余了,高昂的销售价格并没有影响抢购热潮,用户反映良好,环境幽雅,已成为工人体育场周边建筑群中的亮点。沿工体南路的商贸裙楼被法国使馆租用,作为“2005中法文化年”的文化交流场所。作为建筑师,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感到些许欣慰。 作者:张桂存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一级注册建筑师工程师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中建龙城”园林景观设计构思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基本满足居住需求逐渐转变为对优质生活环境和人文质量的追寻。而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通过良好的居住小区景观建设来造就。以武汉市中建龙城项目为例,试着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进行探讨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建龙城;景观设计;园林化 1 项目概况及设计思想 1.1 背景及概况 中建龙城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紧临青龙山,距离光谷中心约20公里,距离珞狮路约18公里,规划净用地面积约59745.92平方米,其中景观面积约22000平方米。小区建筑以高层塔楼为主,小高层、多层加底层商铺。建筑风格简约,外观色调为明亮的暖色系。 1.2 设计主导思想 本方案绿化设计主导思想以中式园林的理景手法营造现代的、高尚的、尊贵的、带有古典韵味的新式生态人居环境。 (1)现代园林借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障景、借景、错景、对景、框景及漏景、曲径通幽、欲扬先抑、曲折反复等手法使行人徜徉在蜿蜒的小径中,处处环林鸣翠、百花争艳。置身其间,如入仙境、其乐无穷。 (2)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结合地形突出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小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3)小区之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小品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区的绿地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中心的绿地体系。 (4)绿化景观设计围绕小区文化的内涵,营造出“五境”即“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轻松活泼的交流环境,景色宜人的生活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出一个拥有优质景观的小区。 2 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减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2 “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 设计中主要采用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保留绿地中的高大乔木,并种植多层次的乔木、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2.3 “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 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充分结合地形变化、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纵观古今中外的庭院环境设计,都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法则,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 3 整体景观布局 整体景观布局可以概括为:“二轴五区”。 “二轴”即:南北空间景观轴和东西生态景观轴;“五区”即:入口景观区、中心景观区、组团景观区、商业景观区和配套景观区。 3.1 二轴 南北空间景观轴即:夏晶清泉(隐形消防通道)――天水云涧――朝晖夕阴――炫心回廊。整体景观效果简洁、大气,一直打通青龙山公园的景观视线,借景青龙山公园。 东西生态景观轴即:叠泉涌动――对景照壁――揽风望月――天水云涧――环林鸣翠――百花争艳――顽石悟禅。 整体景观欲扬先抑、曲折蜿蜒,移步换景,生态自然景观与周边建筑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3.2 五区 3.2.1 入口景观区 这里与城市道路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小区业主出入的密集地,也是外来客人第一印象场所,是小区对外的一个形象展示。 车行入口设计采取简洁、大方的设计思路。入口两侧绿化采取有层次的种植,使景观在统一中求变化。大面积色叶植物的栽植在丰富植物色彩的同时寓意业主的生活蒸蒸日上。 人行入口前广场以入口花坛、圆形广场、主题步道为轴线,沿着人行的过程自然形成一条景观轴线,凸现建筑的主体性,在空间上采取了“先收后放”的形式。 3.2.2 中心景观区 中心景观区分“动、静”两片区,以核心景观“天水云涧”为至高点,向两侧放坡,向东为“动”向西为“静”。 3.2.3 组团景观区 共分为7个组团绿地,景观设计给每个组团都赋予了人性化的温馨主题,使每组团都有其不同的特色。 (1)组团:雕塑主题园主要以一些温馨的情景雕塑来体现组团的特色。 (2)组团:水景主题园以动,静两组不同的雕塑型水景来体现楼盘的主题。节点内以一条主要水系贯穿,这条主要水系在节点中曲折穿流而过,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系列。水系得设计采用了现代的手法,水系流过的每个小节点形成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水景园林景观,整体构成小区既统一、和谐、又有丰富变化的水景特色园林景观。(3)组团:幸福园在组团的集中绿地处设计了一个以低龄儿童户外活动为主题的功能性场地。场地中央布置了中型组合式儿童活动器材,小型器材布置在周遍,同时还在东侧设计了供照顾儿童的成人休息用的木制花架、老年人活动区,既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也在实际功能上对“亲子”的主题进行了点题。(4)组团:休憩主题园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元素能让人拥有幸福的感觉。如:温馨的情景雕塑、芳香的草孩子留下的小脚印 ……(5)组团:四季园景观设计核心主要花花境、人性化的标识设计、冬季圣洁的雪地中留着刚学步在植物种植上体现四季变化。使人在春夏秋冬每一季节中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惊喜,能发现自然的神奇奥妙。 在场地功能上考虑了居民的日常社交活动,如下棋、喝茶、跳舞等。 (6)组团:售楼部这一组团是小区的主要重点景观。设计以“碧水蓝天”为主题立意,修建一个人工水体。结合地势,形成迂回多变的驳岸。以“迷情水湾”、“悠悠水车”、“知鱼桥”等为主要景观素材,动静结合。再结合小型喷泉,使这一小区中心景观显得生动、活泼、自然、大气,且富于风情韵味,坐在售楼部的露台上观之,能感受到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7)组团:野趣园野趣园采用了传统的设计手法。意境设计作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收四时之烂漫”和“景到随机”。这个“机”允许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施展浪漫主义的遐想,使风景的意境深化。不规则的“绿岛”,散布于“ 绿岛”中的景石,枯山水以及古朴的地面铺装构成了野趣园。 3.2.4 商业景观区 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景观设施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平直的街道虽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离却很长。通过竖向的变化,使行车道路与人行处于不同高差,人在商业街的购物会感觉安全,真正营造一个休闲,自由徜徉的街道环境。 3.2.5 配套景观区 这部分景观空间由绿化和硬地交错而成,既有自然美景的再现,又有阳光居室的感受,是可赏、可玩的优美景观空间。 4 园林化的设计特点 所谓园林化是个抽象的概念,本案结合现代的手法,创造与建筑相适合的一种风格,主要有几个方面: 4.1 坡体绿化 结合现状标高及规划后的标高,很自然的可以出现一些住宅附近与人行步道之间的高差,利用这些高差再加上人为因素,小径,挡墙与自然环境结合处采用自然置石与植物多层次结合让生硬的挡墙和小径自然掩映在环境中,虽为人做,宛若天工。 4.2 多层次绿化 舒适的绿化系统相对于观赏者来说要有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多以大草坪与主景树为主,而中景多为大小乔木及灌木,远景则应尽量用高大乔木的重复树种。 4.3 有节奏的开放空间 居住区以步行三分钟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大的开放空间诸如“河流”、广场、大草坪、等均以此标准间替布置。休闲的原意就是轻松,故本案的开放空间设置在符合功能要求下尽可能的充满随意性。 4.4 现代感与传统的结合 现代园林的主旨就是将新的和老的手法结合,无拘无束的组合理论上可以组合的元素。不平行的路缘线、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广场网格的打破、卵石的颜色对比、小品的构造设计等一系列和谐中有冲突的东西都是新园林的概念。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1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意义 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可以提高读者阅读的质量,让读者在清新舒适的环境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启迪,在获取丰富的文献资源的同时愉悦读者的心情。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心脏,是学校课堂教学之外对知识的补充,同时也是师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注重图书馆的环境景观设计,也是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 2高校图书馆环境的分类 高校图书馆环境可以通过图书馆整体的建筑墙体为界,分为图书馆内部环境及图书馆外部环境。图书馆内部是读者主要进行活动的空间,因此内部环境景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各方面需求,营造舒适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图书馆外部环境作为图书馆建筑与高校校园的过渡空间,包括了对图书馆整体建筑外环境的美化,人流路线的组织引导以及各部分外在空间的布局。图书馆外部环境旨在为更多的读者提供室外阅读的空间场所,也是图书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3.1整体性 图书馆内外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要具有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环境景观的设计与环境空间的布局上要讲求整体性,表现在材料的运用、色彩的选择等方面都要遵循一种空间的序列感,形成有组织的、具有一定引导性的景观效果。在整体布局上,考虑到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分区的主要特征,将其各自赋予特色的表现形式,但在最终将形成有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其中可以具有过渡空间及景观小品承前启后的表达,但在整体上要表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空间布局。 3.2舒适性 舒适性的基本表现是以“人”为根本,即满足图书馆内读者的各种需求,创造出各种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良好的环境卫生、舒适的阅读桌椅、清新的馆内空气、丰富的植物景观、特色的景观小品等等这些,将会给读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都带来一种舒适感,这种舒适感可以满足读者的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更好的达到为读者服务的宗旨,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让更多的读者身在其中并乐在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 3.3节能性 低碳环保作为近年来设计的新理念,已经成为环境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原则,在图书馆环境的景观设计中,建筑内部尽量利用太阳能及风能等无污染的能源,对馆内的采光、通风等达到规范要求。大量运用玻璃幕墙,在白天运用以自然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照明方式,这样做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还为读者营造了舒适自然的阅读环境。在夜间阅览室要使用环保灯具作为主要照明,为降低能耗,在部分位置可以利用声控灯照明,以减少能源消耗,最终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4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对策 4.1选择适宜材料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要以舒适、环保、简洁为主要的设计理念,不需要通过繁琐的装饰和高档的材料达到最终的设计效果。在材料的选择上,多运用环保的亚光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可以防止由于光线过强而产生的眩光,同时有效的降低了噪声的污染,为读者提供较为安静的阅读空间。在图书馆内部环境的造型设计中,大量使用简单的线条,这样可以在扩大空间效果的同时避免由于过分的造型装饰而吸引了读者的视线,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充分集中注意力。在通风方面,要以自然风为主,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设备仪器使图书馆内部空间的温度和湿度在适宜读者阅读和藏书保护要求的范围内。 4.2注重色彩搭配 在色彩的运用上追求和谐与淡雅,注重色彩的搭配,避免纯白色对读者造成眼部的疲劳。不同的颜色运用,冷暖的色调搭配,变幻的空间效果,这些都给读者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纯度较高的色彩使读者充满力量,但过度的使用会产生疲劳暴躁的情绪,纯度较低的色彩让人感到舒适和谐,适宜读者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和阅读。通过不同色彩的搭配,可以将图书馆室内环境空间的尺度感做以改变,通过色彩的色调和明度不同的变幻递减,会将内部的环境空间有向上升高的感觉,或者当室内的家具与建筑内部的色调有矛盾时,也可以通过统一色调的方式将家具与空间完美的融为一体。把色彩赋予到图书馆内部环境空间的各个分区,通过不同的搭配,营造不同的气氛,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阅读空间。 4.3完善基础设施 图书馆环境景观中的基础设施包括座椅、指示牌、垃圾桶、各种照明设施等等很多方面,这些是读者在馆内进行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要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在设计时更要考虑到人性化,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精心制作,也通过这些设施可以点缀图书馆内部的环境,但在设计时,更要注重于整体空间环境的协调统一,在材料和色彩上,都要与图书馆内部的整体环境达到和谐,不要显得突兀,在摆放位置的选择上,更要考虑到读者的舒适性,在图书馆的每一层都可以设置休闲区,设置休闲座椅,使读者在休闲的同时可以相互交流,在图书馆内部,人性化的服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将会给读者营造轻松的氛围,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给读者以舒适愉悦的感受。 4.4合理布局空间 在图书馆内部环境的空间布局中,可通过书架、桌椅及植物摆放位置的不同,将其分隔成为多种功能的空间,这些空间包括开敞空间、闭合空间以及过渡空间。这些空间组成了各具风格的阅读区、休闲区、交流区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分区,使图书馆内部环境空间更加丰富多彩。在图书馆外部环境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景墙、地形及植物等要素的设置分隔空间,运用地形的变化使空间的层次感增强,想要为读者提供阅读交谈的空间,可以有效的利用外部环境中的边缘空间。在图书馆建筑的主入口处,多见开敞式的疏林草坪,通过这种形式的设计可以将外部环境的整体空间加大,巧妙的运用花池与树池等景观小品,丰富外部空间的内容,不会显得单调乏味。图书馆外部的空间还起到主要的交通路线引导的作用,通过道路的铺装形式来引导读者的行走路线,可见,铺装对图书馆外部环境整体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读者创造了休憩、活动的场地,运用优美的造型表现还可以营造出独特的地面景观,使图书馆外部空间的整体环境充满了艺术气息。但在铺装的选择上,也要与图书馆建筑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不能为追求独特而打破了整体的和谐,在图案的设计上要有韵律感,让读者在心理上形成特定的边界,对环境空间有所区分。 4.5营造植物景观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要加强对绿色植物的关注,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以增加空间对读者的吸引力,让读者更为放松自然的身在其中。在门厅入口处,可以摆放生长茂密的大型盆栽,例如铁树、棕竹等大株植物,配合色彩鲜艳的小型盆花作为点缀,形成热烈的气氛。通过摆放观叶植物类的盆栽,围合成小型的半开敞空间适宜应用在读者休息区或楼梯的拐角处进行空间的变换。在阅览室内部,利用绿色植物为空间增加生机活力,激励读者更好的进行阅读和学习。图书馆外部环境空间中可以利用边缘空间种植植物,设置出较为私密的阅读空间,在外部广场的边缘用花池和树阵的形式分隔成不同区域的休闲场地,给读者更多的提供室外的阅读休息的场所。在植物的种植上,多注重植物种类的搭配,单层草地种植形式、两层草地+灌木的种植形式、多层草地+灌木+乔木的种植形式,运用不同层次的绿化种植形式来达到不同的景观效果,打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以及封闭空间等带给读者不同心理感受的空间效果。 5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环境景观设计要依据读者的心理需求,创造出适合自身特色的环境景观空间。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好的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图书馆的环境景观是我们将来要追求的更高目标。 作者:姚鑫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论文 一、湿地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一)湿地公园景观的基本内涵 湿地公园不仅需要充分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湿地保护以及湿地保护工程恢复的工作,优化湿地资源配置并发挥湿地资源的优势进而不断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内涵。同时在进行湿地保育区外部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社会文化特性、艺术特性以及生态特性充分结合,构建适合社会公众群体休憩的湿地主题公园。 (二)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景观、生物景观以及水体景观,只有实现湿地公园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好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 1.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的目的是通过湿地的生态特征将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情充分体现,以凸显湿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湿地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各类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湿地的印记与文化结晶三个部分构成,下面进行分类阐述。 (1)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 湿地在人类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湿地自古便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饰来源之一,由此而来形成一系列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 (2)湿地改造的印记 人类在湿地上进行了大量生产活动,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足迹,如建造运河、桥梁、堤坝等,这些临水建筑均属于人类在湿地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3)文化结晶 湿地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过一系列的碰撞与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晶,如文学方面的交融形成了无数瑰丽的诗词歌赋,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湿地发展历史上;一幅幅描绘湿地景观的书法画卷又如同艳丽的骄阳洒下万丈光辉照亮整个湿地发展轨迹;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湿地发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观 湿地上生存着大量的植物,从类型上来看包括湿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由于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状、枝干分布、叶片轮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我们在春季可以欣赏荇菜花与鸢尾花,夏天可以观赏凤眼莲与荷花,秋天可以欣赏芦苇与香蒲。湿地上同时生存着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常见的有湿地水鸟、昆虫以及观赏鱼。湿地动物是湿地景观中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为湿地公园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湿地动物的生活规律来进行。 3.水体景观 湿地水体景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近岸陆域景观、岸带景观以及水域景观。近岸陆域景观可以让游客在亲水亭台轩榭、栈道上欣赏各类亲水设施;岸带景观可以让游人在浅滩、沙洲上欣赏形态各异的驳岸、植物岸带与沙滩岸带,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间、虚实互补的岸带景观给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观是通过水质、水流等因素,以或缓或急、或深或浅、或静或动等水流形成的飞瀑、小溪、浅谭等景观让游人寻找心灵的休憩。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景观设计的目标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首先,设计者要确定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秉承湿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对景观单元做好主题创设和层次划分。此外,设计还要同时满足湿地文化的宣传作用和游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湿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净能力,尊重湿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为设计对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坏或使影响最小化。 2.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者除要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外,还需考虑人们的亲水特性,要尽可能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湿地水景的途径(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 3.美学原则 景观的设计要与湿地自然景观在虚实、动静、色彩、协调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将湿地文化充分展示出来,真正提升湿地美的境界。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策略 就目前来看,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区、湿地体验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保育区等。其中,湿地保育区主要对生态过程与生态特征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其环境容量与其他分区相比较小,而且景观建设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以服务管理区、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为主。 (一)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包含了湿地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考虑从地形改造、水文联通等方面着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浅滩、溪流、喷泉、瀑布、沼泽、河流段等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更为全面地体现湿地中存在的各类独特景观,要让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特有的水体景观、农耕文化以及渔猎文化,通过合理的分布与设计,让游人能够一步步感受湿地景观并得到心灵的休憩。在湿地公园局部水体处理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宽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并点缀有相应的湿地植物,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湿地水体景观。在驳岸的设计上,设计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线形态、自然力飘积形态、双螺旋曲线形态以实现虚实结合、曲直相间的溪流景观。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公园,在深水位,设计者可以依自然地势开凿成形状自然、岸带有起伏、高低错落的池塘,在湿地水体下游、浅水区域或在积水区布设水稻田,使游人可参与打渔、插秧等农事活动,构建类似于古典农家乐的田园生活氛围,以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群体回归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湿地公园中湿地体验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公园中的服务设施景观实质上就是按照人们在游玩活动中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可以将湿地自然景观烘托出来,且便于人们对游览线路进行组织的景观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木栅道、游廊、园桥、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以下3类:一是点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将湿地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对湿地意境起到一个丰富作用,如将农耕湿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种农业设施表现出来,还能够将“渔舟唱晚”的船只表现出来等。二是动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动态赏景以及游览路线组织的需求,并且对院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实现近景、远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机结合,使观赏效果达到步移景异。三是静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满足游人在休息、静态赏景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公园构图中的艺术主体与中心,在公园中起到一个点景的作用,通过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对景等一系列手法,对院内中的经过进行丰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呈现多样化,而且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湿地公园景观展示出来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水质净化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景观的设计。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能够通过招引湿地鸟类,对乡土湿地物种进行合理配置以及招引湿地昆虫、鸟类来实现湿地环境的统一,达到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如可以采用土壤种子库等一系列技术将岸带植被恢复,在林下空间中对喜湿植物、耐阴植物进行种植,以此对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创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观;也可以通过湿生草本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以及沉水植物群落至木本植物群落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的分布,将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与结构多样性有效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水稻的栽培历史展示出来,加强游人对各类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作者:李俊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小区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一、居住小区的植物配置原则与树种选择 居住小区作为人们走出室内最先接触的室外空间,其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要满足基本的功能,还需要给予居民们视觉上的享受。这些决定了居住区植物设计的一些原则:(1)功能的需要。车行道两旁种植行道树,起降噪净化汽车尾气的作用,靠近市政道路的区域,围墙内种植密闭的植物,起到绿色屏障的作用,小区内大型铺装广场上种植高大的庭荫树,为居民在炎热的夏天提供清凉的户外场地(2)艺术构图上的重要补充。在水景、景亭、景廊、景石边种植绿化,形成完美的视觉构图在植物选择上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经济性原则,重点景点除外,同等效果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经济性的树种。(2)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慎用外来的未驯化的树种。(3)生态性原则,乔灌草,常绿落叶,形成生态群落,互生共存。 二、法式风格的小区植物配置 法式景观的高度人工化,平面图案化,园林艺术形式也体现在植物景观上。在植物设计上讲究规律格律,对称匀齐明确和几何对位关系,花草修剪成几何型,重在显示人工图案美,是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在空间关系上以开敞为主,局部形成秘密、隐蔽和围合空间。在中心景观区,以开敞形式为主,在局部空间常常用植物或构筑物形成隔断,修剪的绿篱留出透景线来体现出景观轴线与空间的魅力。以上海绿城玫瑰园为例。这是一个示范区的中心水景区的景观,植物结合水景道路形成对称围合的轴线空间。长方形的水池,特色的欧式跌水钵为端景,水池两侧的池缘规则的点以喷泉花钵,花钵上种植花卉跟镶边的花叶蔓,花钵外围为两排树池,树池中种植修剪的圆柏跟孔雀草花篱,圆柏严格规则的排列,水池树池这些硬质的外围都已绿篱收边,软质植物景观与水景浑然一体,形成平地上中轴线对称整齐的规则式布局。以江阴爱家名邸为例。此项目也是一个示范区,建筑位于视觉的端点,中心为类方形水景池,池缘上点以喷泉花钵,花钵里种植花灌木,水景池两侧为道路,道路外侧为修剪整齐的魔纹花坛、球篱跟圆柏,球篱、圆柏与花钵喷泉有秩序的排列,中轴对称,两侧围墙边上种植两种高大的乔木,形成的围合的视觉焦点。下图为建成效果,后期过程中考虑到造价以及维护成本,魔纹花坛的设计做了简化,改成了简单的图案,效果也是打了些折扣。 三、现代风格的小区植物配置 仁恒置地以精品楼盘占据房地产市场,其楼盘的风格多以简洁现代为主,多数为新加坡CICADA公司设计,我司配合植栽设计。在景观概念设计上,积极的线性和静止的漩涡构成了流云般的地形和景观元素,在植物设计上我司为配合其景观概念,也做了很多流云般设计,地被矮灌木与草坪的边界延续“云”线的概念,统一整齐的乔木和地被的规整式搭配,树阵下视线通透,空间开放,成为景观空间构成的骨架树。以下以南京仁恒江湾城为例:种植分析:(1)自然式密植林:片植乔木和灌木群交替形成错落的层次,以绿色为基调,是景观背景林的主要表现手法。密闭感强,视线难以穿越,与通透的树阵树林、草地形成强烈对比。以经济树种为主,形成“林”的形态。树种选择上,常绿树种:香樟、广玉兰、女贞、乐昌含笑、枇杷、桂花、杨梅、石楠、竹等。落叶树种:栾树、朴树、无患子、国槐、合欢、水杉、红叶李、海棠、花桃、腊梅、紫荆等。(2)自然式疏林:于开敞的矮地被或草坪上,自然轻松地布置三五棵的乔木群,树冠连绵,树下却视线通透,既不影响空间,又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常选用柳树、香樟、朴树、无患子、合欢等。(3)规整树阵:统一整齐的乔木和地被的规整式搭配,树阵下视线通透,空间开放,成为景观空间构成的骨架树,它对于对趋向中心水景具有空间的“线”形导向。(4)独植造型树:要求姿态饱满,健壮挺拔,有一定的动感,并与其空间大小相匹配,置于开敞的绿地空间或水池空间之上,成为视觉重要的主景或对景,也是是整个绿化的灵魂。树种选择上,常绿树种:香樟、丛生香泡、丛生女贞、乐昌含笑、桂花、杨梅等。落叶树种:朴树、榉树、白蜡、榔榆、合欢、乌桕、鸡爪槭、等。(5)下层植物:地被矮灌木与草坪的边界延续“云”线的概念;开阔的草坪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同时成为了极佳的活动场地;尝试采用同一品种的矮花灌木打造“花海”胜景。植物选择上,矮灌木:毛鹃、黄杨、金叶女贞、南天竹、金丝桃、红花继木、绣线菊、锦带花、八角金盘、桃叶珊瑚、栀子花、红瑞木、火棘等。花海可选品种:八仙花、棣棠、矮紫薇等。 四、结语 风格化景观能最快的吸引人们的眼球,也会铺天盖地的被模仿,但是绿城和仁恒置地的品牌打造的如此成功,不光是得益于高水平的设计,还需要经济方面的大手笔投入以及先进的施工与养护队伍。 作者:刘敏 单位:上海捷朗景观设计事务所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城市商业综合体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1城市商业综合体环境景观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1价值最大化,提高商业空间品质 对建筑本身来说,环境景观设计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品质。商业综合体因其隶属城市核心商业组成部分,所以更能凸显购物环境品质对其产业发展的影响。完整的景观空间联系着各业态空间,使得城市商业综合体为市民创造可以承载社会型交往活动的人性场所,作为商业综合体较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功能之一,其景观空间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商业综合体的附加价值。密集整合而又高效节约是当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筑空间特点之一,这与传统商业建筑注重高效性和经济性是完全不同的,质量上乘的贩售、购物、游憩、观演空间,使其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手段,从外到内逐级分析景观空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多学科、多方法、多实践,综合创构一个景观多样化、功能复合、环境舒适的空间,为市民及商家、业主共谋福祉,互惠互利,增值溢价,提高商业综合体空间品质,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1.2有机融合,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中多功能、高效率、综合型建筑的代表,于人们眼前呈现的形象是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甚至标新立异的形体建筑。大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对该城市的城市空间或功能形态、交通体系及其城市生活品质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城市商业综合体环境景观空间应融合到城市空间中,二者有机结合形成的城市形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空间价值。优秀的商业综合体景观环境设计可令人赏心悦目,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让消费者在疲惫地购物奔走之余,享受轻松和舒适的休憩;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可以提升商业空间品质,在服务对象心目中树立很好的品牌形象,帮助企业提高商业品牌影响力。 1.3低碳生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高呼“低碳经济、绿色科技”的今天,只有在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理念,才能达到既满足现代人对环境健康舒适的要求,又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对城市来说,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经验的积累,其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将是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所必需的过程。 2实例探讨———以莆田大唐广场为例 2.1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大道与文献西路的交接处,北接莆田市人民政府,南接城厢区政府,东呈荔城区政府,位于荔城新区开发区域内,周边山体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以凤凰山公园为主,下磨溪、护城河为辅,景观资源较为齐全,地理位置优越。荔城大道与文献路作为城市的主干道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基地有较大的商业价值。项目规划场地南北向约130m,东西宽约240m,面积为36012.6m2。该城市商业综合体包含了商业、办公、居住、文娱、餐饮等多种复合功能,建筑造型为现代简约风格,各种经营形式的商业业态让综合体景观环境充满空间感,拥有优质的商业氛围和盈利能力。 2.2设计构思 根据建筑现代、大气的设计风格,运用现代科技,结合景观造型、铺装、绿化、雨水收集及太阳能等清洁资源的利用,创造景观“链”来“链接”街道、建筑、人和自然,使用连续的景观要素来表现独特的景观特征,创造值得怀念的意境。在功能布局上突出购物、商业、休闲等功能,打造注重消费者需求的多元性、空间布局的多样性、文化展示的多样性、设施功能多选性的新兴、科技且生态的商业综合体景观。节奏与韵律是园林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独具节奏感与韵律感的特色景观空间,让消费者无论从地面空间或百米塔楼上都能清晰可辨。充分利用场地高差把相应出入口位置梳理在层次分明的竖向空间中,景观铺装肌理把车行流线与人行流线整合在一起连续延伸,犹如音乐般律动幻化,并将繁多的业态功能空间串联为一个整体,突显出各种业态的特点和商业空间的典雅时尚气质。采取不同石材天然色彩与质感产生呼应,在此基础上将景观元素张弛有度地陈述展开。此外整合、概括、提炼莆田地域特色,并应用到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中,在保存地域特色元素的同时,融入新时代的设计表达,使地域符号和现代化的城市空间达到协调与融合,为莆田这座城市赋予新的鲜明个性。 2.3规划布局 该城市商业综合体沿莆田文献西路和荔城大道规划4个主题入口广场,作为整个地块的集散区,为城市商业区提供宝贵的休闲广场。一条室外步行街将商业区分为4块区域。其中,综合商业楼共5层,其余商业楼4层。场地东侧与北侧的底商裙房上部规划3栋21层酒店式公寓,另有超高层145m写字楼布置于场地西面商业裙房之上。 2.4总体景观设计 2.4.1功能分区 通过对场地的调查和研究,将场地划分为商业入口广场区、公寓景观区、南面形象街道、西面形象街道、高尚办公景观区、人气内街和屋顶花园,满足使用者进行购物、休闲、游乐、观赏、交流等行为功能。商业入口广场区是商业街道的核心区域和商业综合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构成了人行主要流通轴线。公寓区与商业街仅一条马路之隔,在铺装风格上延续商业街的铺装设计,运用隔离绿带和种植池,以经济性原则处理延展面的景观。商业综合体主要入口位于南面形象街道,此街兼具形象展示与驻足停留的双重功能,同时也是街头绿地隔离带。办公区域主要针对特定人员使用,入口广场与外部环境适当区隔,提供舒适、高尚、低干扰的办公环境。商业内街是拉动人气的主要区域,活跃的零售氛围与亲人的尺度相互协作,使室内外环境零距离转换。 2.4.2交通组织 设计充分考虑了人车分流的合理性,从时间和空间分流上组织交通,降低各流线间的干扰,保证其安全性和功能性。步行流线的组织着重于人行通道和主要活动区域道路交通分析,从入口到出口的车行和人行交通流线,包含入口(车行、人行、车库)、道路分级(市政道路、区内车行道、主要人行道等),强调步行路线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在形成完整连续的步行系统的同时,通过高差关系增加步行体验。将复杂的流线连接到一个特定的节点空间,从而在呈现多层次、立体化景观空间格局的同时又不失条理,反映景观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的面形态关系以及不同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美。主要商业人行入口广场沿文献西路和荔城大道3个街角布置,提供简洁、合理和高效的交通流线且保证了人流的快速集散;地块规划区内有3个地下车库出入口,以保证客货流畅通无阻,适应商业区的客货停车需求;商业街南侧的广场尺度放大,可有效缓解文献西路带来的巨大交通压力,并满足自身分布式商业综合体使用人群的需求。将停车场与相应的交通空间按照技术规范尽量做到集约紧凑,节省出更多的空间给更有商业价值的南北侧街道。商业和餐饮消费群体、办公室工作人员、居民3组使用者入口空间有效区分,避免流线干扰。 2.4.3景点设计 1)商业入口广场设计 共有4个主要人行入口广场。西南入口以旱喷雕塑及生态树阵为主题。西北入口以不规则几何体造型小品为中心,周围环绕弧形砖雕艺术景观墙,形成了广场进入商场的主要景观。东南入口以特色旱喷广场为主,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东北入口以大树景观为特色。铺装形式引导行为方向,加强场地联系。移动的树池,增添绿色,强化景观特色。室外茶座及租摆花卉,增添商业氛围。重要节点处布置特色雕塑,强调主题性和标志性。布置临时可移动的电商创意小品或展示橱窗,宣传商业卖点。适当处摆放导示牌,加强引导性。并设置室外广告灯箱及路旗,增加地面铺装细节及材质对比。辅以旱喷、水景小品,小型局部绿地,树阵绿化,形成开阔的活动空间。设计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及导向性,应用街道丰富的曲线景观层次,重塑直线型街道空间,同时强化中心广场的凝聚力,将街道空间联系在一起,增强商业空间整体感。在入口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应用石雕、砖雕及藤编等莆田当地特色形式小品,景观细节上体现了地域特色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审美需求。 2)南面形象街道设计 东西入口共同构成了商业街的人行主要流通轴线。设计中希望预留足够的停留场所,将商业氛围和城市休闲购物体验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形成现代多样的新型购物环境。人行道和商业广场运用绿色植物进行区隔,同时减少主干道车辆噪音对商业的干扰,体现绿色商业的设计意图。场地从西至东高差6m,在高差处理手法上并没有采用常规的设计方式,而是呼应建筑形态,层层递进、起伏错落,强化韵律感和现代感。 3)西面形象街道设计 与办公绿地统一设计,通过树阵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适当区隔,避免干扰,按照设计规范满足办公区18个户外停车位的需求。可停留的绿地型入口区别于其他几个入口。 4)办公区设计 办公区景观相对商业区景观而言,由于使用人群的变化,景观设计上更为特殊。在写字楼入口设置泊车处和LOGO形象水景。适当区分出户外休闲区域,供白领交流休息。铺装设计统一化,材料的运用和灌木的搭配简洁明了,提升了办公空间的环境品质。 5)人气内街设计 内街及地下商业广场的主要入口,是商业综合体景观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担负着整个综合体的通行、标识、指引等功能,同时又要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审美需求,良好的设计效果能够达到让行人印象深刻甚至过目不忘。商业内街的宽度大约为12m,设计中将其作为半室内空间打造,分为上下2层,上层有廊桥连通。主体发光天幕白天收集太阳能,用于夜间街道形成绚烂的灯光效果,聚集人气。商业内街的入口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提示服务,通过艺术感十足的公共景观雕塑,烘托商业气氛,同时也更易为人们所记忆。 6)屋顶花园设计 顺应建筑轮廓线形态,曲折、优雅、灵动的贯穿整个场地。最大化地利用雨水收集和节水功能,将屋顶花园作为缓冲和休息区,在建筑形态和园林景观特性之间创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 2.4.4植物设计 绿地系统主要由2部分组成:沿街绿化带和内街绿化轴。结合广场大气宽敞的特点,植物设计突显现代、简洁、干净的艺术特色,场地中的乔灌木以能够体现序列感的列植形式为主。主要的商业区沿街绿化以体现四季变化的花草为主,集沿街绿篱绿带为一体,使建筑从道路两侧的城市道路中解放出来,提高步行环境质量;内街绿化结合特色树池座椅营造良好的体验式购物景观环境。屋顶雨水花园种植若干保护性的灌丛、篱笆,选用根系发达、耐修剪、容易移植、耐粗放管理、耐旱、生长缓慢、抗风、耐高温的树种。 3结语 就建筑设计层面而言,我国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已做了大量的理论和设计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然而,在其环境景观设计上,多学科、多视角、系统性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不足以指导包括建筑、规划在内的各专业实践。笔者通过总结所参与的实际项目的设计经验,从以人为本精神出发,将生态雨水系统构建、太阳能利用、立体植被系统搭配、城市人文特色凝练等有机整合,探讨和研究商业综合体景观的有机形态,为其景观营造策略提供参考。 作者:陈丽君 郑智聪 赖钟雄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陶艺构造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1相关概念的解读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相对概念,区别于室内环境设计,专指对建筑外部空间的环境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以人为本,在人与外部环境之间、审美性与实用性之间创造出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是对艺术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的具体表现。陶艺是一个比较宽广的概念,它的范畴也较为宽泛,包括有给予大众感知欣赏的,具有开放性的陶艺塑像、景观陶艺小品、陶艺公共设施、陶艺墙面地面装饰、陶艺艺术砖石、陶艺壁画为代表的陶艺装饰原料等等。本文中所指的陶艺是以陶瓷材料为基础的创作的作用于环境景观设计范围的陶艺艺术作品以及陶瓷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总称。 2环境景观设计中陶艺的形态和构造 2.1形式多样的陶艺尺度 纵观陶艺历史,其中存有大量令人惊叹的大型陶艺作品,例如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俄裔法国艺术家夏加尔为美国芝加哥市的迭尔波恩街制作的名为《四季》的陶艺景观,新巴比伦的彩釉砖动物浮雕墙等等。陶艺作品在现实空间中所占有的体积、数量、面积、长度和宽度等方面的属性而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形成的一种印象就是陶艺的尺度。采用分段烧制后再组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巨型陶艺烧制的不便的难题,后来又发明了一种新方式,即是马赛克拼贴法,在混凝土的坯体外表采用大量的瓷片进行拼贴。如此一来,就有效地突破了陶艺尺度的限制,形成了陶艺的全新形式。进而给陶艺进入环境景观设计创造了最适当的方法。 2.2多姿多彩的陶艺颜色 在任何艺术作品的形态构成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颜色这一设计元素,颜色能够有效地提高陶艺作品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艺术感染力,寄托创作者的艺术情感,因此,陶艺的色彩在整个环境景观设计中具有举重如轻的地位。陶艺的色彩主要体现在不同色釉的表现,而且丰富的色釉是陶艺高品质的标志。釉色由于采用火的制作工艺,因而具有其他材质艺术作品所难以具有的特色属性,使陶艺作品的美感表现不同于其他。釉色为陶艺作品增加了许多另外的信息含义,使陶艺作品更富有生动的活力气息,打破环境景观设计中一向色彩寡淡的束缚,给陶艺作品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色彩。同时也要注意保持陶艺作品与其他周围建筑设施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和谐一致,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釉色提高陶艺作品的变现力,使欣赏者感受到愉快和放松。 2.3丰富的陶艺肌理 陶艺的肌理就是陶艺作品的语言,是其泥釉和其烧制后所呈现出来的特点。陶艺肌理的表达效果表现是陶艺作品形态美的重要考察方面。人类使用泥土的可塑性强的特点对陶艺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最后采用火的制作工艺使泥土产生质的变化。陶艺作品主要是凭借泥土的泥性与可塑性的属性作为创作设计基础的,在火烧制成之前对湿坯土进行压印、刻划、雕刻手捏等方法创造各种肌理效果是陶艺艺术者通用的基本手法。陶艺肌理具有独特的韵律,连接、重叠、大小、粗细、浓疏、交错的美感,以及由它而所导致的缓急、轻重、软硬的质地遐想以及空间联想,都是陶艺工作者以作陶艺品和环境的共同需要采用材质语言特征与可变性的创造结果。依靠不同的烧制方式,火在陶艺作品上保留下的印迹已经成为陶艺作品肌理的又一特征,并且为环境平添一份自然的韵味。其不可预测性、偶然性、随机性以及自然而成的肌理效果会环境陶艺景观具有独特感染力和神奇的美感。 3环境景观设计中陶艺的运用 3.1在建筑设计中运用陶艺 在人类建筑与建筑装饰中使用最早的材料之一就是陶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陶艺的多种独特用处逐渐展示出来。当前,陶艺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建筑设计中叶大量存在。目前,陶艺在建筑设计中所呈现出的形式更加具有多样化,并且在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例如,日本的设计师冈本太郎为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旧市政厅创作的陶艺壁画《日之壁》和《月之壁》,美国设计师罗斯伯格为费城儿童活动中心创作的名为《动物乐园》的陶艺壁画,美籍华裔的贝幸铭为台湾东海大学所设计的侧立面均由菱形黄色瓦砖所拼贴覆盖的路易斯教堂等等,都对建筑环境起到了极好的美化和装饰的作用。 3.2在广场景观设计中运用陶艺 广场是城市里可以连接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之间的一种比较宽畅广阔的公共空间。通常是城市市民生活的中心,给当地市民的娱乐休闲活动提供了一个场地,对于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感有所意义。广场会使一个城市更加有情趣更加美丽。虽然在现实的广场尽管设计中使用陶艺的比例不大,但是陶艺已经在整个广场景观设计中崭露头角,充分施展,引人注意了。例如,我国的瓷器之乡景德镇就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陶瓷资源,将陶艺融入到整体的环境景观设计中,把陶艺的多种形式在广场景观中去表现,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市广场景观。 3.3在住宅小区设计中运用陶艺 住宅区域作为居民重要的生存空间,既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物质功能,又要具有居民对自身生存空间共同情感的精神功能。人们在狭小的室内空间中难以达成的理想,都会转移到住宅区域的公共环境中得以完成和感受。因此,一个优质住宅小区不仅要有完善的物质生活支持系统,还要能具有提供交流情感的丰富多彩精神生活空间环境。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有所区别,但又具有城市公园、广场的基本功能与特征,进而造就了自身独有的特征。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其实就是对住宅小区户外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住宅景观设计师作为设计者,应不断的寻求人和户外空间环境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方法和物质。陶艺作为景观,通过改善住宅小区外部的环境,来达到调节居民心情的目的。 作者:路程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家园小区景观设计论文 1总体设计 1.1设计主题 本小区景观设计主题为:人居环境的第三空间———人文汇吉、绿色家园。“人居环境的第三空间”是结合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空间地理、乡野生态、民宿建筑、地方文化、地域精神、田园生活等层面,立足建设区域的既有资源,以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5大系统为主导,以创意地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绿色建筑为核心,对居住空间进行综合、合理的利用。是一种生态化、多功能、现代化、开放性的聚合空间。环境解读:新颖、绿色、可持续发展空间。社区解读:简洁、舒适、温馨家园。文化解读:雅致、纯朴、和谐,是大众的心灵归宿与精神栖息地。 1.2风格基调 现代简约与绿色自然的融合。 1.3景观格局 本设计的景观格局为:“一廊、三带、多节点”。一廊:中央景观廊道。三带:休闲时尚商业景观带、邻里互动特色景观带、香林健道景观带。多节点:中央门厅、花厅园、青年之家、天伦童乐、赏心院、瑞心院、怡心院、缤纷生活、七彩童园等景观节点。设计以自然、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线,按照情景性主题景观设计理论为引导,打造四条景观线、多个景点,各个景观节点沿景观线分布,同时将文化种植到小区的各个角落,把故事性、情景性的小品或雕塑嫁接到小区,让每个业主沉浸在文化的海洋中,达到“均景共享”,打造一个“可游、可憩,可观、可赏,可听、可闻”六位一体的绿色家园。 1.4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营造特色各异的植物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2各分区景观设计 汇吉家园小区是一个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公租房小区,小区除家园外,还配套设置了商业街区和幼儿园,本设计在确定总体设计主题、风格基调、景观格局后,在总体设计的指导和控制下分类分区对小区的商业、家园、幼儿园进行景观设计。 2.1商业街区 2.1.1景观主题: 动感商业、休闲购物、享受生活。 2.1.2景观设计理念: 在一片公共的空间里创造一个活泼、自由、感性而又亲切的购物、休闲、社交场合,如同在公共场所修建一间私人客室一般。 2.1.3景观设计: 在设计元素中,圆润的曲线,最能营造活泼、自由、动感的氛围。商业街区选择曲线中最为圆润的“圆”为树池形体表现元素,花钵、树池。将此形体、造型扩大、普及,运用到休闲坐憩、景观灯饰等景观构件中,构成本街区内独特的景观风景———室外休息小包间。商业街区就充分利用此元素,打造缤纷的购物、娱乐、交流空间———缤纷生活,营造一个休闲时尚商业景观带。 2.2家园———汇吉家园 2.2.1景观主题。 汇吉家园建筑布局围合成错落有致、层层递进的大小空间,建筑通过步行道路连接,仿佛通过街巷交织贯通。中国传统的名居组成元素为院落和巷子,本设计拟赋予大小院落不同的功能定位,刻画宽窄巷子的过渡和衔接。汇吉家园选址背靠青山、坐西向东,缺少水的元素,本设计拟进行引水,通过旱溪和绿色植物水景(虚拟的水)进行表达。综上,汇吉家园的景观主题为———大小的院落、宽窄的巷子、开合的溪水、流动的绿植。本设计着力打造一个院落错落有致,巷子贯通过渡,溪水环绕其中,绿植点缀渗透,共同聚合成一个靠山面水,充满人文关怀的绿色生态社区———汇吉家园。 2.2.2景观设计。 汇吉家园由公共主题社区、青年之家、天伦童乐、赏心院、瑞心院、怡心院、香林健道等景观节点共同打造中央景观廊道、邻里互动特色景观带、香林健道景观带。公共主题社区是汇吉家园内的公共开放空间,以社区活动及其他较大规模的人群活动为主,满足人们休闲、游憩、交流、健身等需求,由中央门厅、花厅园等景点组成,布局亭廊组合、成人活动场、儿童活动场、树阵广场和旱溪。青年之家由休闲木平台,嵌草铺装小型运动场地等部分组成,放置桌凳,配置波浪形的地被花卉植物,营造一种时尚、休闲、雅致的休憩空间。天伦童乐以老年人活动为主,由愉悦亭、卵石健身步道、棋牌场地等组成,设置桌凳、长凳以供老年人休息、交往,并适当设置绘画场地等简易多功能的儿童设施,方便老人带着儿童同时休闲、娱乐。赏心院以樱花树群、水井、石磨为主体,打造落英缤纷、饮水思源等景观。瑞心院以石板小桥、旱溪、照壁、桂花林为主体,打造桂香远溢,月夜无处不花香的景观。怡心院以花架、竹林为主体,营造风过有声留竹韵的休憩空间。香林健道以源远、流芳、韵香、乐汇四个旱溪园为主体,沿着消防通道布置400m长的健身步道,营造以静为主,静中有动的健身步道。 2.3幼儿园———七彩童园 幼儿园以七彩童园为主题,打造七彩花园、七彩涂鸦墙、海底世界、沙池树屋等充满童趣的景观,以魔方为元素设计幼儿园大门,以铅笔为元素设计幼儿园围墙,充分考虑儿童使用的需求,打造充满童趣、色彩斑斓、安全舒适的儿童娱乐、游戏和学习环境。 3结论 居住区景观设计需以绿色生态为基调,同时渗透文化内涵,布局情景、故事,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对居住区景观的功能需求、心灵和文化需求,注重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灵活应用各类水景烘托、点缀和升华景观节点,着力营造环境优美,不乏趣味而又满足不同人群使用的休闲、娱乐、交流及活动空间。 作者:吕雪蕾 蔡芳 朱国飞 罗志远 单位: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小区与其它建筑相比,更加安静、和谐,因此,在城市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科学确定建筑空间,这可增强小区内部的归属感,小区应具备合理的规模,以此来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并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另外,在住宅区的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增添自然成分,营造一种简单、温暖的家居形象,充分展现住宅区的和谐与自然,并将自然之物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综合来说,住宅区的景象应给人轻松的感觉,并能愉悦身心,对于小区内的色彩应遵循亮丽温暖的原则,景观外形和局部应突出,构建一个极具生活情趣且且个性突出的城市小区。 (二)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属性 1.自然属性 城市小区具备色彩、外形等可以感知的因素,拥有特定的空间形态,相对独立且便于区分; 2.社会属性 城市小区可供观赏、使用,还能改善环境,它具备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透过内涵,可引发心理活动和思维联想等,这是景观效应的具体体现。 (三)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突显地方本土特征 因当地地理条件、温度气候的不同,其生态系统各不相同。例如,对于植物而言,在北方地区,松柏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北方地区气温较低,应选择具有一定抵御风寒和抗旱性的植物,而在南方地区,热带植物较为常见。各个地区的园林均具有独特个性。但部分开发商为吸引眼球,不遵循植物的正常生长规律,追求异域风情,否定地方文化。作为一名出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尊重地方文化,并注重挖掘,明确人们的精神需求,凭借创新理念,构建突显本土文化的城市小区。 2.紧密结合现实情况 大部分城市小区的设计图纸均堪称完美,然而却缺少对现实情况的体会和感受。在炎炎的夏日下,因太阳火辣,人们匆匆地穿梭在广场中,根本没有心情欣赏精心设计和修整的花草树木。跨越度较大的平面布置,拉大了景观设计和人们之间的距离,它们真真正正变成了一种装饰品。因此,景观设计师应深入到景观现场中,并全面掌握现实情况,在设计景观图纸的过程中,应紧密现实情况,以空间角度为切入点,同时,还能从观光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作品,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3.设计与施工应保持一致 只有设计与施工的紧密配合,才能向人们呈现完美的景观作品。例如,配置树种时,为获取理想的效果,设计师应亲身参与到选苗、施工等环节,并严格指导。在自然山水放样以及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师的严格把关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在地形复杂区域的施工过程中,时常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设计师若能走入施工现场,则更能准确把握小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出色的景观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城市小区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一)园林景观设计类型 1.衬托型园林景观 在紧密分布的高楼之间,在墙角位置或者小区主要出口处设置植物。 2.观赏型园林景观 此类景观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便是景观绿地均采用封闭模式,给人以距离感,让人无法靠近。 3.绿化型园林景观 绿地草坪在整个园林景观中占据着较大的面积,假山、花坛等景观较少,此种景观设计简单、普通,缺少新颖和亮点,单纯保证了绿化率。 (二)植物配置原则 1.坚持适地适植物的原则 全面掌握地形条件、植物生长习性、土壤特性、光照轻度、湿度情况、植物开花期等,坚持适地适植物的原则; 2.坚持高度搭配合理的原则 位于上层的乔木、灌木植物类型较少且分桂点较高时,可选择高度相对较高的地被植物充当下层。若绿化种植面积较小,应选择高度较低的植物,并在花坛周边种植高度更低一截的蔓生植物,以此来映射花朵的秀丽。另外,应保持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在具体的搭配过程中,应注意各个色彩之间的协调性和对比。在植物配置时,应全面考虑光、影、四季变化等因素。光与影的利用,可以赋予园林植物鲜明的层次和深度,植物如若和光与面搭配,将会形成不可言喻的唯美画面。同时,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运用色彩,这是美化园林植物景观和提升景观艺术气息的有效策略。色彩能够使人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借助绚丽的色彩还能烘托空间氛围,营造一种温馨、安静、和谐或者壮观、亮丽的感觉,这有效丰富了意境空间。在植物的正常生长过程中,花朵、果实和叶子随着时间地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花朵绽放、果实熟稔以及叶子变色时,此时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季节是展现园林景观的关键性因素,在植物配置环节,应合理利用植物季相特征。春景可搭配迎春、牡丹等;夏景可搭配荷花;秋景可搭配枫树、银杏;冬景可搭配梅花和松树。 3.坚持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 对于配备水景的小区,应借助水岸线的自然轮廓,利用自然山石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对于位于山体上方的建筑物,可借助曲折的小路、蜿蜒的山坡等与植物合理搭配,保证建筑物与园林景观的协调、一致。一方面应合理搭配各种植物,全面考虑植物种类、光、色、影和季相等因素,另一方面,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不应借助珍贵树木抢占风头,而应关注园林内部植物、山水、小路和建筑物等的协调、一致,实现景观的观赏性、实用性。结语:城市小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紧密相连,那种片面地从物的角度出发的规划设计是没有灵魂的,缺少对居住者心理和生理的考虑。只有散发着温暖的家的情怀的空间,才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享受。因此,在人们生活品味逐渐提升和愈发重视精神追求的今天,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坚持“以生态为主,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保持人工园林绿地与自然地貌的一致性,因地制宜。在植物配置环节,应全面考虑物种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科学选择植物类型,避免出现间接竞争,保证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人们打造高品质、舒适的城市小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中祥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学生入门景观设计论文 一、课程概况 1、景观设计的课程结构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它包含了两部分教学内容,一为景观设计知识二为景观制图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2、景观设计的课程的难点 据前所述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甚至没有的原因,所以课程中既需要教授学生制图等基础知识又需要教授学生设计实训,短时间而为很困难。 二、课程内容组织和课程设计 1、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单元(将课程内容分化为几个部分) 如果用入门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就必须要学会以下几个部分: (1)景观设计概论; (2)景观设计要素; (3)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4)景观的设计和表现。这些教学单元配合上课程实训,如果按部就班的上课最少需要近百课时的紧张运作。 2、景观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实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首推的教学方法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均已经形成模式。但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之初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均不足,导致无法迅速深入课程实训从而延误进一步学习; (2)课程进度受到学生课程实训进度的羁绊,通常会在中期遭遇进度缓慢计划实施不通畅的情况; (3)课程实训需要首先学习规划设计再学习设计制图,但是时间却不允许。 三、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作为一门以景观设计为学习内容的课程。学生入门的主要门坎是对景观设计要有一个知识结构完整的理性认识,也要对它有整体景观规划兼细节设计的感性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入门并继续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结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经过长时间,多资料的熏陶。让学生首先在感性认识上感到熟悉,在后续的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训中才有可能做到“游刃有余”。在以前近十年的学习和教学的经历中,我尝试过大量的图集讲解甚至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习。虽然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但是过程过于缓慢,时间过于长久。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疲劳程度,当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随着类似的内容逐渐增多,学生就会对知识出现抵触甚至厌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效果好呢!通过借鉴小学生背诵记忆的方法中通过“反复书写”提高记忆的方法。联想到了如果通过临摹各类景观设计图纸是不是可以加深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并且加深对细节的观察,同时还可以学习制图的方法,所谓一举多得。通过临摹案例,就可以把前面提到的理论知识和各种设计手法结合成自己的经验从而做到快速入门。因此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总结,发现如果将课程分解为若干“课程单元”,这既方便相互调整有可以使各位同行的阅读方便。课程单元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联对课程的效果起到了很重要的改变作用。下面是作者在课程实践中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和教学顺序,供各位同行参考: 第一单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程之初只有泛泛介绍性的图文搭配使学生对景观设计拥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作者看来是不可取的,教师的讲解应该和现实中的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来讲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此之后,随即下达实训任务书并和学生一起到实地考察。这个过程通常在一个半天内(4个课时)完成,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把课上的理论知识和实地考察中获得的感官印象相对应起来。经历过这个过程学生会对本课程后续的学习充满信心与兴趣。 第二单元:实地考察返校布置实训任务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设计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如:场地地形,现有构筑物和植物,周边环境与交通等等。本学习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总结后要求学生书写考察总结。 第三单元:在接下来的课程教授中不要急于去讲解“景观要素”、“景观设计方法程序”等理论知识,而是安排学生临摹一套和实训任务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内的总平图和学习制作彩色平面图。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在于使学生拥有了把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有效结合的机会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的感到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和方法并对他们的具体样子有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单元:在第三单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实训任务的景观规划,同时讲解课程中“景观要素”、“景观设计方法程序”等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便可以借鉴第三单元临摹中获取的感性认识完成设计创新,从而完成景观规划设计的入门。在以后的教学单元中继续沿用以上四个单元的方法。在临摹的同时学习理论,在形成的感性认识中完成设计创新和设计制图。这种方法既学会了设计制图又融会贯通了理论知识,形成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从课程实训中收获了锻炼与成长。以上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益处,也是在本课程中如何做到“短时间高效率入门”的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这种方法是将学习设计制图的过程转变为学习设计制图的同时又形成深刻感性认识的过程,将枯燥的理论课程转变为辅助课程实训和临摹的必要手段,将课程实训真正的变成消化理解知识,锻炼与成长的手段。 作者:高磊 单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小学龙文化景观设计论文 1环境现状分析 1.1学校简况 桥山小学始建于1958年,因地处桥山脚下而得名。学校占地面积31600m2,有教学楼3幢,综合办公楼2幢,教工住宅楼1幢。现有教职工168人,3016名学生,41个教学班。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增强素质”的办学宗旨,坚持人性化管理,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走特色办学之路。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 1.2环境亮点 (1)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划明确。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整体布局规范合理,入口干道、办公楼、教学楼、操场等,功能分区明确、方便教学、利于休息,给来人以较为清晰的印象。(2)船型主体建筑,校园文化亮点。中小学校建筑大多为传统的方体建筑,桥小办公楼主体如同船型建筑,具有校园文化脉络,成为最大亮点。(3)景观小品多样,文化氛围浓郁。学校重视环境建设,校园景观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墙、宣传牌、雕塑、置石均有不同方式的展现;室外景观小品也有布局,如园椅、花坛、树坛等。 1.3存在问题 (1)植物问题相对突出:一是绿篱普遍偏高(高篱),二是植物之间搭配不符合常规,三是花坛内布局凌乱,四是墙基绿化不足。(2)绿地可进入度欠缺。绿化作为校园的外衣,不仅是给师生看,更要方便师生使用,需要增加园路、小径和汀步。(3)硬质景观方面问题。大门入口整体景观不足,标志摆放不尽美观,如排水井在大门正中,电线漫天飞舞。(4)景观小品风格不够统一。景观小品作为校园环境的室外家具,包括果品箱、园椅、路灯、草坪灯、宣传栏、标志牌等,贵在风格统一。(5)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处在住宅、办公诸多环境中的校园,四周环视,凌乱不堪,影响视线,建议在墙面上作文章。另外,现有景观特色优势利用不到位,也影响了整体环境景观效果。 2文化思路梳理 依据桥山小学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文化“龙•桥”核心理念系统,构筑特色鲜明的“龙形景观骨架”,既依托行为文化系统,以人为本;又与视角文化系统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在深入挖掘并着力打造当地龙文化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之实际,形成本校“龙乡小龙人”的文化亮点,打造桥山小学独有“龙形”环境文化识别系统。 2.1功能定位 集快乐教学、健身康体、文体活动、休闲游憩、环境育人五大功能于一体。针对小学生的心理,一是突出直观形象、天真和谐;二是内容丰富、色彩亮丽。 2.2风格定位 (1)主体建筑:中心办公楼建筑状如船型,在景观方面尽力文化挖掘特色,植物方面尽可能烘托。(2)植物景观:植物品种较为多样、郁闭度较大,特别是难得的大树,已经具备绿色生态校园的条件,这也是桥山小学的最大优势。(3)硬质景观:以“龙形”景观骨架为主脉络串联环境景观,以“龙乡小龙人”为立面陪衬。 2.3指导思想 作为一个有一定景观环境基础的小学,为了创造更加轻松自然、简洁明了、温馨健康的绿色景观生态环境,整体景观设计围绕主体建筑,以龙形框架景观为主体,紧扣“龙乡小龙人”主题,雕塑、花坛、置石、园路、汀步以及各种形式绿化交叉布设,景观小品巧妙点缀,既保证校园空间的舒朗、开敞,又营造了各种尺度宜人、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场所,从而很好地体现出景观环境的均好性。 3龙文化序列景观方案 整体构思为:以双龙戏珠大门为景观序曲,展示和谐共舞的龙志理念;以入口干道两侧的6组龙柏造型和9间折线花架为景观发展,展示天天努力向上的龙魂志向;以船型办公主楼周围的船舵雕塑和三色波浪植物拼图为景观高潮,展示起航、指明方向、一帆风顺和抗击风浪的龙气环境;以操场的树池坐凳和九龙花坛为景观过渡与转折,展示在大海中漂泊与齐心奋斗之龙威;以操场周围山墙喷绘的各式各样的小龙人为景观尾声,展示“龙乡小龙人”的丰姿。 3.1龙头景观•大门 大门是学校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应具有本校鲜明的特征。它也是行人或车辆出入的地方,担负着集散人流和车辆的功能,并起到标志的作用。一般由门柱、门框和牌楼构成,选用美丽的常绿乔灌木和开花植物在其周围进行装饰,以形成生动活泼、开朗诱人的景色。建议改造以“双龙戏珠”为大门造型,或在常规大门上局部装饰双龙戏珠图案造型。 3.2龙背景观•干道 校园干道可以与主要建筑物的正面组成完整的空间,两侧可种植树冠高大、树荫浓密的观赏树木。(1)在干道右侧,去掉中部的大叶黄杨,间隔栽植6组盘旋龙柏造型植物景观,每组3株。如果有生长难度,也可考虑用其他松柏来代替。(2)在入口干道左侧,为了增强环境景观效果,花架与宣传栏景观建议3种方案:①将宣传栏顶部改造成为自然波浪形,以紧扣龙文化主题。②去掉宣传栏,改造成为折线式,如同飞舞的龙廊,直接扣住龙文化主题。③也可将宣传栏镶嵌在廊架中,以更好地利用空间。 3.3龙腹景观•办公楼 办公教学区一般强调宁静,体现庄严肃穆的气氛。(1)在办公楼前现有春芽雕塑或日三思照壁位置处,或在两者之间,重新设置景观雕塑,提出如下方案。①方案一:紧靠船型主体建筑,设置船舵雕塑,以明确船行方向。②方案二:紧靠船型主体建筑,设置帆船或锚雕塑,以直接点明主体建筑和“起航”的寓意。③方案三:设置桥山小龙人代表性个体雕塑或七彩小龙人群体雕塑。(2)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船型办公楼的寓意,在其右侧台阶绿地中,用植物构筑波浪景观,形成如下方案:①色带浪花。用常规的三色植物进行浪花拼图,常规做法,施工简单,成本较低。②立体浪花。用立体花坛做成浪花状,立体景观效果明显,施工与养护费用都高。③浪花汀步。用草坪做底,在块石汀步上,设置间歇喷水柱。动态景观效果很好,只是成本高一些。 3.4龙爪景观•树坛与操场 操场是校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壮体魄的场地。(1)在操场中的2株孤植大树,虽说是柳树,在陕北却也极为难得,只是树池坐凳偏小,建议加以改造,树坛大小要与树高、树冠相适应。可以采用较为高档的石材树池,并与坐凳结合起来。(2)在操场边侧墙边刚好有9株国槐,既是独立树坛,又是树坛偏小,故显得景观单调。建议将9组树坛做成一个流线型游龙整体坐凳或树坛。墙基尽可能绿化,形式也多种多样。 3.5龙尾景观•山墙小龙人 在学校操场外围山墙进行小龙人景观处理,单龙、双龙、群龙,各式各样,尽可能丰富多彩,既是一大立面景观亮点,也解决了脏乱差的问题。 4结论 文化序列景观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桥山小学景观设计以“龙•桥”为核心,以“搭建成龙之桥、构筑藏龙之所、桥接幸福人生”和“教生龙活虎之人,育盘龙卧虎之才”为景观文化导线,以“立龙志、铸龙魂、育龙气、展龙威”为景观发展脉络,以“隐约龙形”为景观骨架,以船型主体建筑为构图重心,以“龙头、龙背、龙腹、龙爪、龙尾”为文化环境平面建设中轴线,以“龙乡小龙人”为文化环境立面建设背景面。在原有功能布局区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植物群落优势,精心设计使其成为校园最大的软质特色景观,根据“龙”文化脉络增加景观雕塑小品,增加置石题刻,突出校园“龙”文化内涵,形成绿色生态鲜明、龙文化内涵突出、景观亮点鲜明的校园环境。特别是龙文化序列景观包含的和谐意蕴,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当然,校园景观设计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化观念,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将设计方案落到实处,才能起到应有的“环境感化”的教育作用。 作者:陈佳 刘正文 陈祺 单位:陕西扶风县召公镇召光小学 陕西师范大学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基础论文:浅论建筑基础基坑施工工艺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深基坑随处可见,基坑工程呈现出窄(场地狭窄)、近(工程距离近)、深(越来越深)、大(规模和尺寸大)等特点。如何保证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同时又能降低造价,是值得加以探讨的课题。文章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建筑工程深基坑技术的施工工艺及应用,解决了大多数因工程场地狭小,围边环境复杂、基坑深的难题,以达到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并节约成本,符合当今节约能源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文章依据某商业大厦基坑施工技术案例及地质勘察等施工条件,合理选取排柱、土钉、桩基、喷射混凝土支护等施工措施。 关键词:商务大厦;基坑施工;开挖与支护技术 1.工程概况 某商业大厦工程项目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1033m2,地下建筑面积1700m2。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92m,最大跨度8.8m。据调查,该建筑物以基岩为持力层,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基础埋深约4m。基坑北侧四冲街车行道沿线分布有管线沟,埋深约为1.6m。 2.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关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如下。根据其成因、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不同,自上而下可划分为2个岩土层:第1层杂填土;第2层灰岩(s)(未揭穿):(1)杂填土为黄褐色、灰色、杂色,主要为杂填土。稍湿或湿,稍密,成分较复杂,以碎石、砖块、混凝土块和粘性土为主。局部存在混凝土和砖墙老基础,硬质填料个别块径较大,一般为20~100mm,最大约500mm。硬质骨料含量约占30%以上,分布不均匀。回填时间超过十年,属无序回填。本层厚1.20~7.10m,压缩性较高,强度较低,均匀性较差,局部场地经开挖后将缺失;(2)中风化灰岩(s)为寒武系灰岩,岩体薄层状(局部中厚层状),岩体破碎。根据区域资料,基岩产状倾向南东,倾角25~35°。在本次钻探过程中,未发现大型岩溶,未出现掉钻现象,但岩体裂隙发育。本次钻探揭示,强风化厚度很小,未单独划出,基坑大部分开挖深度较大,本基坑周边开挖深度在7.95-8.82m之间。基坑开挖面积及方量较大,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周边岩土层主要为杂填土及灰岩。 3.基坑支护方案 根据周边条件、地层和目前现场情况,应根据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支护结构型式: 3.1排桩支护 (1)EF段采用排桩、桩顶部设置冠梁支护。支护桩采用人工挖孔桩。桩径为1000mm,中心间距为1600mm,桩长为12.0m,嵌固深度4.2m。本基坑基础工程施工重点是支护桩,每1.6m-根支护桩共计17根。采用间断开挖第一次挖1、3、5、7、9、11、13、15、17共9根,浇筑桩芯砼后再挖另外8根。人工挖孔灌注桩不扩底,钢筋砼护壁。设计桩身长度均要求12m左右,墩径有1.0m、墩身及护壁砼强度等级设计为C30,基础冠梁为C30。计划墩基施2123-期15天;(2)冠梁和围檩:为了增加支护桩的整体刚度,支护桩顶设置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截面为1200×800mm,采用C30砼,HPB235级和HRB335级钢筋,支护桩深入到冠梁内100mm,主筋进入梁内750mm。 3.2放坡+土钉支护 根据设计文件,AB及AF段土层按1:0.5放坡,BC及CD段按1:0.6放坡。 (a)土钉参数与布置:(1)土钉采用qb48×3.5钢(花)管,均按梅花状布设。水平间距及垂直间距1.0m,长2-6.0m。钢花管土钉除端头1m外,其余段采用φ5注浆钻孔;(b)喷射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20,厚度100mm。喷射混凝土面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先喷50mm,待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后进行挂网,电焊挂接钢筋。第二次喷至设计厚度然后将表面抹平,喷射混凝土宜采用硬质洁净的河砂或机制砂。使用前应过筛,不宜使用细砂。喷射砼面预留φ50PVC花管泄水孔,其长度为500mm,呈梅花状布置,间距2×2m。遇岩土破坏地段则适当加密,以确保坡面排水效果。土钉支护边坡设置钢筋网,规格为qb6@200×200,加强筋为φl6,并与土钉头焊接。 (2)锚杆采用全程注浆,注浆材料为M25的水泥砂浆。水泥采用4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压力为0.4MPa。 (3)施工中根据监测信息和坡面实际情况,当遇到有地下管线及其它障碍物时,将信息反馈给设计,按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3.3自放坡、挂网喷浆施工 基岩边坡采用1:0.2放坡+挂网喷浆护面。通过计算表明,放坡后安全系数能满足自稳放坡技术要求。自稳放坡段喷射混凝土面层设计强度等级为C20,厚度为80mm。喷射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先喷40mm,待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后进行挂网,电焊挂接钢筋。第二次喷至设计厚度(80mm)然后将表面抹平,喷射混凝土宜采用硬质洁净的河砂或机制砂。使用前应过筛,不宜使用细砂。挂网时采用0.5m长φ14插筋固定,插筋纵横间距均为1.0m。挂网采用16#镀锌铁丝网,网孔尺寸100×100。喷射砼面预留φ50PVC花管泄水孔,其长度为500mm,呈梅花状布置,间距2×2m。遇岩土破坏地段则适当加密,以确保坡面排水效果。 4.基坑地下水控制 4.1地表水处理 基坑开挖时大气降水和施工用水,采用将场地地面硬化的方式防止地表水下渗。对施工用水,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有效排水措施,不得让其流入基坑。流入基坑内的水应采用排水沟、集水坑的方式抽排。 4.2上层滞水处理 上层滞水的水量空间不均,局部较大。在基坑开挖前期抽排后,可清除大部分无补给的上层滞水。对有补给的上层滞水采用疏排措施,让其汇集于坑内排水沟后集中抽排。对水量较大地段可查明水源,对其实施堵、排措施。同时在坡面设置泄水孔,让坡体中渗入的水通过泄水孔排出,减小坡体的侧压力。 5.深基坑开挖 本基坑工程包括支护桩施工、冠梁施工、土钉施工、土方开挖、石方开挖等。施工顺序为支护桩及冠梁一基坑分层分段开挖一按设计进行土钉施工一开挖基坑底四周排水明沟一地下室施工并回填:(1)支护桩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由于上部杂填土直接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在施工中应及时根据来水情况采取有力地降排水措施,及时疏排填土中的赋存水。挖孔桩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护壁、通风、照明、排水等措施,以保证人身安全及施工的顺利地行;(2)灌注桩排桩应间隔施工且混凝土浇注完毕24小时后,方可施工相邻的桩;(3)保证桩长、桩位、桩径满足设计要求;(4)支护桩、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护壁圈必须与土体紧密接触;(5)灌注桩钢筋笼的制作、焊接、吊放应符合规范要求。主筋采用双面焊接,焊缝长度为5d。钢筋搭结长度为1.4倍锚固长度。同一截面接头面积不大于25%,且相邻接头错开35d,主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6)灌注桩桩位允许偏差为100mm,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7)混凝土在浇灌时需严格按其施工工艺施工,保证桩身混凝土质量。拟采用商品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应具有和易性和流动性,并满足设计强度以及施工工艺要求;(8)灌注桩施工质量检验主要包括钢筋笼制作及混凝土施工,应符合《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4的有关规定。支护灌注桩施工结束后,再进行该工程的基础土石方施工。 6.基坑开挖技术要求 (1)根据施工图纸,开挖长度底边41.5m,底边宽度22.8m,上部开挖控制在48m长30m宽。根据地勘报告,土方的范围较小,厚度约3.0m(约为5-7轴交B-D轴段),其它部位是岩石。 (2)土方开挖应充分考虑时空效应,合理利用晴天、分段开挖,应与坑边保护一定的安全距离。 (3)基坑开挖采用反铲挖土、自卸车运土的方式进行。 (4)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置上下基坑通道。拟计划土方开挖运输坡道设置在基坑东侧(地下车库出入口处),表面用砖渣等进行路面硬化。 (5)土方开挖时,由于机械动力大、动载多,应防止施工机械对支护结构造成破坏。 (6)土方开挖过程中,要边挖边防护,对修整的边坡喷射混凝土进行防护。 (7)射混凝土施工:(a)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清理壁面一插筋施工一披挂铁丝网一焊加强筋一喷混凝土一混凝土养护。(b)混凝土表面平整,骨料颁布均匀。自下而上分层喷射,达到初凝后洒水养护。(c)喷射砼材料为42.5Mpa普硅水泥、中砂粒径5-15mm瓜米石,砼强度为C25。(d)喷射作业应分段进行,并要在坡面垂直打入短钢筋作为控制厚度的标志。同一段内应自下而上进行喷射,射流应垂直喷射面,射距宜为0.8-1.5m范围之内。 7.结语 通过此深基坑的施工,我们对深基坑施工支撑防护、开挖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理解。施工人员需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及时引排地下水,确保结构物施工安全。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基础质量对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起决定作用。因此,应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基础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本文结合实例对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引 言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的城市用地逐渐紧张,建筑开始朝着高层方向发展,地基工程是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高层建筑质量。地基和基础都是地下隐蔽工程,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研究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常见问题和质量控制要点非常必要。 1 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1.1 基础轴线位移及控制措施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控制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桃(打入与地面齐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 1.2 基础标高偏差及控制措施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控制措施: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术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 1.3 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24cm墙防潮层下的丁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 2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煤集团二矿口1#楼工程,抗震等级为二级,建筑面积27996.8m2,地下一层为人防工程,一层为商用、办公,二层-三十二层为居民住宅。檐高99.45m,总高103.55m。主体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分筏板、独立柱基础、桩承台基础和DL,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S6,地下室JQ、KZ、Z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其中外墙JQ抗渗等级S6,地下室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2.2 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2.2.1 钢筋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认真执行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有关规定,做到层层把关,人人把关,保证工程质量。不允许有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进场钢筋外观目测不合格者退,复试不合格者退,施工不合格返。组织职工学习钢筋工程各有关技术规范,使人人了解和掌握规范规定以及质量标准。钢筋上皮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主要是在钢筋加工时开始控制箍筋的外包尺寸要计算和加工准确,检查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和所处位置的正确性,检查钢筋的内外及上下关系等正确与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2.2 模 板 在模板工程施工时,做到施工前有方案,施工中有措施,做到精心设计,认真验收。根据设计计算,施工时不偷工减料,确保支撑牢固稳定。对支撑模板等材料的选用和使用的规格,间距等有计算,有验算,施工时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施工交底制度,保证模不变形、不跑位、不胀模。在柱、墙、板的接头处,20mm海绵条阻贴或胶带粘贴缝隙。用螺栓或扣件贴紧拧紧,阴阳角、上下层墙、板、柱处的漏浆和上下错台问题。预留洞口的模板,四角设斜撑,中间水平支撑设置足够,确保其几何尺寸,保证不变形。在类似于窗台的预留模板施工时,中间设置排气孔,以便两侧对称浇筑混凝土时,中间被挤出一个气囊,产生窝气后果。外墙与底板交接处禁止设施工缝,将施工缝上,移500mm,并设金属止水带,折角向外迎水。外墙模板锚拉螺栓中心设置金属止水环(100×100×3)两端按墙体厚度尺寸焊接限位卡。模板尽量事业新模,当使用旧模时,先清干净砂浆再经过模板调平整调直,并在不影响结构、装修的前提下满刷脱模剂。模板施工中柱根、梁端预留清扫口,采用冲洗或吹洗方法,保证模板在浇混凝土清扫干净。在模板施工中,凡为方便模板施工需要在钢筋上焊接的,均另附加钢筋,不得在原设计钢筋上有任何焊接。梁板起拱根据规范要求起拱。楼梯踏步模板施工时,事先考虑踏步和休息平台的装饰面厚度,并加以结构调整。梁板底模拆除按规范留同条件养护试块,按规范在平面图上注明拆除的条件,按条件和依据拆除。保证混凝土不缺棱掉角,保证混凝土达到拆除强度。模板质量验收时,沿全长,全高拉通线检查并加以固定,在边打混凝土时,边观察模板有无变形走位,好及时调整模板。立柱、墙模前,在其根部模板下抄平,抹平砂浆,保证砂浆不占用柱墙内尺寸,并紧贴其边线,混凝土打完拆模后把砂浆铲掉,以保证模板不烂根。 2.2.3 混凝土 与商家签订合同前,必须对商家进行生产能力、设备情况、运输能力、原材料质量情况、试验水平、运输距离进行考察。各方面均能满足要求方可签订合同。合同中商家必须对所供商品质量做出承诺。在供应混凝土施工期间,施工单位派专人到生产商品混凝土的厂家,现场监督混凝土搅拌的质量。 混凝土及浇筑质量控制:商家在提供混凝土前先向施工单位提供原材料及外加剂合格证、二次化验单、配合比试验报告。由商家向施工单位提供保证连续供应措施。以及出站时刻、到场时刻、浇筑时刻、浇完时刻的管理签证小票。混凝土进场实行每车必检的检查制度,检查其坍落度及混凝土外观,如发现混凝土不合格,坚决退货。现场每班留置试块三组,一组同条件养护,一组作标准养护,一组控制拆模时间用。混凝土商家必须按台班和批量规定提供混凝土试验报告单。该工程在外剪力墙距底板50cm高处留施工缝一道。施工缝处凿除松动的石子,浮浆并清理干净,浇筑前浇水湿润无明水,并用与混凝土中同比例的水泥沙浆接浆、厚度20mm。 柱高的质量控制:浇注时在柱与梁施工缝以上1m处柱钢筋上做好标志控制柱的浇筑高度,柱的施工缝留在梁下口。浇筑平板及梁时和用柱预留钢筋在距板顶50cm处挂线控制板及梁顶标高。尽量不留施工缝,无法避免时,留在梁板、跨中1/3范围内。浇筑时,技术员认真做好小票管理工作:小票内容:浇筑部位、供应速度、申请浇筑时间、混凝土凝结时间、塌落度情况、混凝土原材料情况、外加剂情况。浇筑人员实行挂牌制,浇捣时人员挂牌落实到部位,落实到具体人。浇捣时不同强度的混凝土先浇捣高标号,后浇捣低标号混凝土,有洞口时对称浇捣,并在中部开设排气孔。混凝土浇捣时,在柱筋上抄测50线,用作混凝土浇筑是控制混凝土浇筑标高的依据,浇筑混凝土的表面先采用拉板压平混凝土表面进行粗压光,在混凝土凝结后,终凝前用拉板在进行二次压光,以消除表面裂缝。 2.2.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本工程基础混凝土施工和顶板混凝土施工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同时混凝土施工时处于冬季施工阶段,因此,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必须采取以下保证措施:要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骨料;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尽量选择在上午10点左右开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出罐温度必须保证高于15摄氏度,拌制混凝土时要求搅拌站采用低温水拌制;浇筑混凝土时必须分层分段流水施工,严禁一次性浇筑到顶;做好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保温工作,浇筑完混凝土后,必须进行二次压面工作,且及时覆盖两层岩棉被保温全封闭包裹,定时观测混凝土内温度变化。 2.2.5 回填土工程质量控制 严格做到分层回填、分层夯实,冬季施工过程中,发现到场的土壤存有冻土时,不得进行回填土施工。 2.2.6 砂浆质量控制措施 冬季施工时砂浆拌制用水,必须经过高温加热后方可使用,且拌制砂浆时必须掺加防冻剂,当天拌制的砂浆必须在当天使用完毕,且砂浆拌制好后,必须在2个小时内使用完,砂浆使用不完必须重新掺和拌制,严禁使用存在硬块或冻块的砂浆进行抹灰或砌筑作业。 2.2.7 防水及保温材料施工 本工程防水采用聚乙烯高分子防水材料,粘贴方式采用水泥掺和胶黏剂拌制粘结材料,而保温材料施工时,主要采用聚合物粘结砂浆和抗裂砂浆。在拌制各种粘结材料和砂浆时,必须用加热后的水进行拌制,所有拌制过程中,必须掺加防冻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基础对于高层建筑质量和使用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合理的基础和地基施工的质量问题,往往会导致基础工程质量缺陷与事故。因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地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 建筑基础论文:浅析建筑基础工程管理中的质量试验检测技术 摘 要: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建筑基础工程整体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新型试验检测方案的应用。文章就建筑基础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通过对质量试验检测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质量试验检测技术作用的充分性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进行质量试验检测人员及设备的合理化布置,强化试验数据的相关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基础工程;质量试验检测技术;试验检测制度;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1 建筑基础工程管理试验检测的内容 (1)在工程实践中,质量试验检测模块是建筑基础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基A工程实践中,其需要消耗一系列的施工材料,在工程造价管理模块,施工材料占据着较大的工程造价比例。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建设的要求,进行材料试验检测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进行工程建设材料的优化选择,确保建筑基础工程整体施工步骤的协调,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性降低。 施工材料试验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进场,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做好施工现场材料的抽检工作,检测合格后,才能运往现场进行施工。在工程实践中,主要的施工材料包括碎石材料、水泥材料、钢筋材料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避免进行有机质土的使用,进行砂使用类型的选择,进行砂子总空隙率的选择,确保其级配的合理性。在人工轧制碎石模块,需要进行含水率、压碎值、密实度等的控制,满足建筑基础工程日常施工工作的要求。在施工模块中,进行石灰材料试验检测模式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氧化钙及氧化镁含量的控制,进行用量环节的优化,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 (2)为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建设效益,需要做好施工各个工序标准试验结果的分析工作,在开工之前,需要做好施工材料基本性能的试验工作,确保材料满足日常施工工作的要求,实现路基土整体压实模块的开展,确保路基土整体含水量及密实度的控制,实现其配合比模块的优化,通过对科学性方法的选择,进行含水量模块的测试。 在工程实践模块中,为了提升施工效益,进行混凝土基本材料质量状况、粗集料状况、水泥用量状况等配合比的优化配置是必要的,进行恰当强度水泥标号的选择,满足混凝土施工的强度要求。在高温环境下,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比较低,在低温时沥青路面的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混凝土裂缝状况,为了解决这个施工问题,必须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实现其整体密实度及强度的增强。 在沥青混凝土工作技术指标的分析过程中,做好路面稳定性、平实性、强度状况等的测试工作是必要的,这可以进行马歇尔试验法的应用,进行沥青路面空隙率、稳定性等指标的分析,通过对沥青材料饱和度、密度等的测定,进行沥青用量的整体化控制,提升混合料的整体应用性能。 (3)为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施工质量跟踪检测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实测项目模块、检测方法模块、检测频率模块等的分析,在测量检测环节中,首先进行道路中心线的检测,进行桥涵轴线位置、设计位置偏差状况的分析。在检测模块中,为了实现路面压实度的检测,可以进行灌砂法、环刀法等模式的应用,通过对回弹沉值的分析,进行路面承载能力的表示,弯沉值与承载力呈现反比的关系,弯沉值越小,其整体承载力越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路面弯沉仪的使用,进行各项建筑基础测试参数的检测,提升路面的整体施工质量。 2 试验检测技术方法 (1)通过对试验检测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建筑基础工程的管理效益,有利于工程质量评定工作的开展,实现工程进度及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这需要做好材料模块的试验检测工作,确保最优化施工材料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材料质量水平的科学性评定,进行合格性施工材料的选择,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在工程施工模块,通过对填料、砂石等材料的试验检测,可以得知其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满足施工过程中材料就地取材工作的开展,实现施工成本的有效性控制。通过对试验检测环节的开展,有利于进行新型施工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的应用,实现整体施工进度的控制,实现工程整体质量的增强,通过对试验检测环节的开展,有利于实现材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实现配比设计整体经济性的增强。比如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进行灰剂量基层配比的优化选择,实现材料选择模块的优化,实现建筑基础成本的有效性控制。 (2)为了达到上述工作目的,必须进行机械组合模块的优化,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选择,在施工模块,通过对科学性试验检测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性施工方案的选择,进行施工工序的合理性安排,进行科学性施工工艺流程的选择。在混凝土施工模块中,通过对试验检测技术方案的更新,有利于为工程提供科学性的配合比设计资料,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确保建筑基础混凝土强度的增强,通过对工序质量检测环节的开展,进行工程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通过对相关方法的使用,实现工序质量的增强,实现建筑基础工程各项施工工序的协调。 实践证明,试验检测模块是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通过对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施工质量的有效性控制及评定。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在路基填筑之前,通过对相应试验检测模式的应用,进行土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等的选择,在施工模块中,做好原材料、分享工程质量指标等的试验检测工作,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 (3)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试验检测技术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根据建筑基础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展开分析,进行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的建立,建立健全试验检测的相关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现阶段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要求,确保试验检测过程的优化设计。 通过对试验检测工作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管理效益,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不同等级工作岗位负责制度的建立,做好施工技术文件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工作人员责任的有效性明确及落实,实现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增强,实现工程管理环节及工程监督环节的协调,确保其整体分工明确性,这需要进行试验检测工作细则的建立,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实现试验检测各个程序模块的协调。 通过对检测人员及检测设备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试验检测质量,这需要根据实际工程状况及工程规模进行中心实验室布置模块及试验室数量选择模块的协调,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做好相关工程步骤的及时报告、及时检测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试验检测人员的合理性配置,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需要具备扎实的试验检测知识技能,强化仪器设备的检查工作,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工作。 (4)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试验操作及试验数据管理模块的协调是必要的,做好建筑材料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做好试验报告的定期抽检工作,在这个环节中,中心试验室需要展开材料的相关复检工作,强化工程质量检测环节,遵循相应的巡检、抽检等工作原则,做好试验检测数据、管理工作,确保试验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3 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质量试验检测技术方案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实现施工环节、材料应用环节、技术环节等的有效性检测管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益。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及地基处理技术发展 摘 要:高层建筑工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又高又重,正是因为高度与重量的增加,基础结构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承重能力,而如何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基础施工满足基础结构要求,则需要从施工管理与地基处理技术两个方面严格抓起,不但要对施工要求、基础施工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了解,还要结合这些施工要求与标准对相应的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实际性的改进,提高地基施工水平,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进行分析,并对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坚持因地制宜,因施工条件而选择施工技术的原则是保证基础施工技术与施工环境、施工要求相吻合的重要指导思想。在高层建筑工程中,对基础施工的要求更是非常重视,不仅要满足相应的承重能力、抗压能力,还要通过基础的坚固性保证高层建筑的抗强风能力、抗震能力,因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研究非常有必要,目前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已经有了很多种新方式,并且各有各的应用作用,值得我们再次进入研究。 一、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分析 1、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要求 对于任何建筑工程来说,基础施工质量与标准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标准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中对基础施工的质量要求非常高,高层建筑属于高度较高、上部结构重量较重的建筑工程,因此基础结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与抗压能力,避免下沉、震裂等情况的发生而影响整个高层建筑的稳定性。高层建筑由于高度的增长,所受的风压力也会增加,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抗强风能力,必须要保证建筑结构自身的坚固性。因此对基础施工要提出具有抗压、抗震、坚固特点的要求。 2、基础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基础结构设计、施工、检验等环节是最为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任何一个环节若是存在问题都会给高层建筑留下安全隐患,结合目前,高层建筑质量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在高层建筑施工期间,相关的勘查、检测等设备不够先进,与施工现场检测要求不相符,包括对材料、设备以及施工标准度的检查也不到位,进而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还有相关的施工技术不到位,对基础施工的重视度不高,针对基础施工缺少相关有效技术的研究,技术人员操作存在错误现象等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更明显的影响因素是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工艺错综复杂,施工环境特殊,却没有进行特殊技术处理,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3、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技术 (1)桩基施工技术 桩基是地基基础的一种类型,桩基施工技术主要指用于施工地质状况不利的,并且自然基础无法满足建筑强度要求的一种技术类型。传统的混凝土预制桩施工噪声较大,且存在挤土效应等方面的缺陷,这使得桩基础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桩基施工中,灌注桩的应用相对较多,适用范围也相对广泛,可满足不同的承载要求。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灌注桩施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积累了诸多施工经验。灌注桩的强度技术指标与预制桩基本相同,桩基承载力的检验一般采用静载试验方式。 (2)基坑支护技术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高度均相对较高,再加上建筑基坑较深,大大增加了工程建设与开挖施工的难度。深基础支护能在安全控制的基础上,对深基坑附近的环境加固保护。但在深基础支护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挡土、支护、防水与监测等因素。在建筑支护结构中,土钉墙体系主要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区域,一般采用分层开挖与分层支护方式进行,造价仅为传统支护体系的40%~60%。 二、高层建筑地基常用处理技术分析 1、注浆加固法 注浆加固法主要通过压送设备将有充填性能与胶结性能的浆液材料注入被加固的地基中,以此使土颗粒之间的间隙、土层界面或岩层裂隙内部得到一定的扩散、胶凝或固化,提升地层强度,降低地层渗透性,避免地层变形与托换现象出现的地基处理技术。依据流动浆液体与土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可将注浆加固法分为渗透注浆、压密注浆及劈裂注浆。 在具体注浆施工中,注浆体一般以多种注浆加固法作用于土体。依据注浆工艺,还可将其分为单管注浆、套管注浆、布袋注浆及埋管注浆,高层建筑地基加固施工一般采用单管注浆与埋管注浆,其中,埋管注浆法主要用于人工挖孔桩、桩端附近软弱地基土层的加固操作。在采用单管注浆法加固处理时,还可采用有效融合微型钢管混凝土桩与注浆法的形式,以提升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改造地基不均匀性。 2、CFG桩复合地基 CFG桩即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主要指在碎石桩基础上加砂、粉煤灰及少量水泥,与水拌合制作而成的具备一定粘结强度的桩。目前已在我国诸多省市得到了良好的推广使用,可用于多层建筑,甚至高于39层的高层建筑,并且还可在民用建筑与工业厂房中使用,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于CFG桩加固软弱地基加固机理,主要为桩的置换与挤密作用,以及成桩初期的排水效应与其对松散砂土的预震效应。CFG桩复合地基具有操作简单、可调性强、适用范围广、工期短等方面特征。 3、高压旋喷法 高压旋喷法主要是指利用钻机将喷嘴的注浆管钻至土层预定位置之后,采用高压设备将注浆以20~40MPa的高压流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冲击破坏土体,钻杆旋转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向上提升,将浆液与土粒强制搅拌混合,当浆液出现凝固现象后,会在土中形成一个固结体,从而实现加固地基的目的,提升地基自身的抗剪强度,减小土的变形。高压旋喷主要适用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变形模量较高的地基土、卵石层中软弱夹层的加固。 4、深层水泥搅拌桩 水泥搅拌桩是指采用特殊的搅拌轴轮叶从地面开始逐渐破坏搅拌至工程需要的高度,并将阀门打开,将水泥浆或水泥粉通过搅拌头注入土体,然后利用搅拌头将水泥等固化剂与原土强制搅拌均匀,确保其充分融合,然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强度较大的、压s性较小的桩体,桩体与桩周土需要共同承担外部荷载,最终形成复合地基。深层水泥搅拌桩通常可分为深层搅拌法与粉体喷搅法两种。水泥土的抗压强度与被加固土体的性质、水泥的标号、外加剂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 5、砂石垫层换填技术 砂石垫层换填技术是指为了实现增强软土地基强度的目的,针对软土地基中砾砂、中砂与粗砂区域强度不足的地区,采取换填工艺进行相对应的操作,一般通过砾砂、石屑、粗砂、碎石、中砂等材料对软土与浮土进行换填操作。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具体施工流程进行严格的、全面的控制,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1)合理调整砂石垫层与砂垫层的地面,确保其处于相同标高处,若其深度方面存在差异,在实际施工时,应当按照先深后浅的操作顺序进行;(2)在分段施工时,需要充分捣实,并且还要将接头部位布设为斜坡。将碎石作为垫层时,需要在基坑的底部铺设一层砂,并用碎石铺设垫层,以避免基坑地面表层软土局部破坏;(3)合理运用插振法、平振法、水撼法、碾压法及夯实法施工工艺铺设操作。 建筑基础论文:浅析房屋建筑基础施工中基坑支护处理技术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屋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高层建筑,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对基坑支护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立足基坑技术的涵义,对几种基坑支护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探讨了相关技术处理问题。 关键词:房屋建筑;基础施工;基坑支护处理技术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在工程建筑实际中,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使用者的安全影响深远。深基坑支护技术属于关键性技术,其水平高低与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息息相关。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房屋建筑基础施工中的基坑支护处理技术的研究。 1 对房屋建筑工程基坑支护的全面概述 通常,基坑工程的目的是保障基坑开挖工艺中,地下主体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损坏,发挥支护手段的维护作用。同时,这一工程还包含了相关基坑施工机械的应用以及降水防水的内容,因此,在工程施工实际中,基坑支护技术彰显复杂性,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壤的质地、土层的厚度等。具体而言,深基坑应用的环境是开挖深度达到5米,同时,控制在5米以内的范畴,周围地势呈现复杂性。一般而言,基坑面积需要控制在28平方米以下,底边长度较小。在基坑支护结构中,如果具有较好的地质环境,开挖深度较小,可以采取放坡开挖的模式进行操作。 2 对房屋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介绍 2.1 对于边坡开挖施工技术的介绍 对于边坡开挖,主要是指按照一定的角度,对基坑周围的维护结构进行边坡施工。这种方案比较简单,但是,需要进行大力的土方挖掘,结合挖方的深度和填方的高度确定边坡大小。对于土方边坡,其形状不同,如直线、梯形、折线等。在进行开挖的时候,一旦遇到较为陡的坡度,坍塌现象极易发生。如果坡度过于平缓,工作量也会增大,整个空间出现极大的浪费现象。这种施工方式比较适合开阔的施工现场环境,同时,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2.2 对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的介绍 在房屋建筑中,地下连续墙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对钢筋混凝土进行浇筑,形成泥浆护壁,由此构成连续的混凝土墙壁。借助这种结构实现对围护结构的有效保护,也能够支持建筑主体的地面测量。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地下连续墙技术不断完善,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应用更多。 2.3 对土钉墙技术的介绍 这种技术主要是将天然的土墙进行加固处理,借助粗钢筋或者角钢实现,而后进行混凝土喷射,加添钢丝网,再次进行喷射,形成基坑支护方式,在浅基坑基础施工中应用较多。借助对墙后引发的土的压力的抵制,增强支护的可靠性。这种技术不需要较大的施工场地,装备较为简单,可靠性较强,成本不高,对环境影响小。 3 对房屋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处理问题的分析 3.1 重视深基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通常,在深基坑施工开始之前,需要对图纸进行全面、详尽地检验,组织人员进行图纸的全面审核,结合图纸实际,与相关主体进行沟通,探讨项目问题,明确各个施工主体的责任范畴。另外,一旦发现图纸存在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进行积极提交,只有获取同意之后,才能对图纸问题进行处理。其次,重视整体规划的制定以及目说拿魅贰T谏罨坑施工之前,要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案,对质量目标进行明确。最后,基坑施工方案需要经过专业的研究和分析。 3.2 对土方开挖进行中处理技术的介绍 对于深基坑而言,可以选择分层、分段的方法进行操作,这种方式效果更加明显。深基坑在具体开挖中,结合设计方案,避免整个支护系统发生受力不均衡的问题。在分层开挖的进程中,需要将土方的厚度控制在2米以下的范畴。同时,测量人员需要对土方位置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探测深度情况。一旦出现超标准的现象,就会直接增加相关费用成本,甚至对整个工程进度造成阻碍,引发工程延期问题。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过度开挖的情况,将深基坑标高设计在200米,同时,开挖的方式为人工。 3.3 对排水和降水问题的分析 对于排水和降水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在开挖之前,主要应用的是明排水的形式。在深基坑开挖之后,比较适合的是轻型井点降水的方式,目的是保证深基坑施工进行中,不会发生积水的问题。另外,深基坑土方施工中,针对积水,主要应用的是赌住和疏通的手段。尽管防渗透措施被安排在深基坑施工之前,但是,积水和渗漏的现象也很难完全避免,一旦发生,需要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 3.4 重视施工中安全技术防护措施的执行 对于深基坑工程,安全隐患不可避免,因此,要最大限度保证工程整体的安全性。通常,在土方开挖之前,需要相关人员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测,目的是实现对施工过程的有力保护,强化防护的及时性。其次,结合勘测报告以及施工图纸,对施工现场进行边坡设计。再次,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实现对土壤的合理、迅速的处理,避免出现土壤堆积的现象,防止阻塞问题的发生。另外,要重视对水管长度的考量,尤其是要避开水管,避免施工对水管产生的损坏。 4 结语 综上,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施工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基坑支护技术对房屋建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基坑支护技术,立足多方面进行质量把控,积极创新,实现技术的不断完善,在根本上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蒋金龙(1988.07- ),吉林人,吉林东煤建筑基础工程公司。 建筑基础论文:中建六局:所向披靡铸造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 中建六局作为中国建筑系统内唯一一家整体向基础设施转型的工程局,在中国建筑战略引领下,敢为人先、敢于亮剑,以坚定的转型意志、清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工作举措所向披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工程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全建筑业先进企业、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全国信用评价AAA等级、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以及天津市优秀诚信企业、天津市劳务用工管理先进单位、天津市文明单位等荣誉,为中国建筑打造基础设施品牌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聚焦转型、谋篇布局,构建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基点 中建六局在发展战略上以担当中国建筑转型重任为目标,在业务结构、区域布局、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找准细分市场,确定发力方向,为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构建了基点、贡献了力量。 构建业务基点。中建六局在业务结构上,根据市场前景、国家大势和中国建筑转型方向,突出专业化导向,稳步构筑起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逐步构建了以“桥梁、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为主,高速公路、市政工程多点开花的基础设施发展格局。目前,中建六局已培育桥梁、地铁、铁路、市政、科技等5大基础设施专业化公司。在桥梁领域,中建六局承建桥梁230多座,总里程达300多公里,实现了斜拉桥、悬索桥、梁式桥、拱式桥等四大现代结构类型桥梁的全覆盖,足迹遍布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和公、铁、轨等全部基础设施领域,跻身国内一流桥梁建造企业行列;在铁路领域,中建六局目前修建的铁路里程已达420余公里,占中建股份铁路业务的三分之一;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建六局助推中国建筑成功进入天津轨道交通市场,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项目线上轨道施工填补了中国建筑轨道施工业绩空白;在综合管廊领域,中建六局目前在建综合管廊工程超过40公里,约占中建股份管廊业务的三分之一。 构建区域基点。中建六局在区域布局上,坚持立足国内、纵贯全球。在国内,中建六局培育了京津冀、东北、西南、华东等基础设施业务主产区,实现了市场的持续滚动发展,并以其卓越的项目履约管理品质,在天津、河北、湖北、内蒙、江苏、海南等多地构建良好社会口碑。在海外,中建六局继出色建造刚果(布)1号公路钢结构桥梁群体工程后,承接文莱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淡布隆跨海大桥,并依托文莱、刚果(布)等在施项目,在非洲、中东、东南亚、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玻利维亚、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布局,不断打响中国建筑基础设施海外品牌。 构建管理基点。中建六局在体系建设上,通过流程再造、管理升级,建立了严密高效的基础设施管控体系;通过外引内塑、增量提质,构建了结构优良的基础设施人才体系。凭借扎实的体系建设,中建六局已形成超强的履约能力和精细化成本控制能力,积累了基础设施大发展、大跨越的差异化领先优势,在天津地铁6号线、哈佳铁路等项目上代表股份公司作为管理责任主体。“十二五”末,中建六局基础设施业务营业收入已占据主营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利润贡献已达到60%。 二、攻坚克难、培育优势,塑造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形象 中建六局在桥梁、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攻坚克难,成为建筑记录的创造者、施工速度的领跑者、核心技术的占有者、工程品质的佼佼者,逐步打造了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塑造了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鲜明的品牌形象。 建筑纪录的创造者。中建六局接连承建北方地区第一大跨度变截面预应力连续梁桥――天津中央大道永定新河特大桥,渤海湾第一座跨海桥梁――唐山青龙河跨海大桥,中国第一座采用天鹅型钢箱主塔斜拉桥――辽宁盘锦内湖东桥,世界第一大跨径空间索面组合梁自锚式悬索桥――松原天河大桥,世界最长最高空间索面玻璃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创世界四项第一的转体施工斜拉桥――福建龙岩大桥,世界最大角度V型墩连续梁桥――天津蓟汕高速海河特大桥,世界最大的无轴式摩天轮大桥――山东潍坊白浪河大桥,全球首条环岛高铁――海南西环铁路等一大批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高、大、精、尖”基础设施工程,创造十多项中国纪录乃至世界纪录。在中建系统,中建六局更是承建了中国建筑首座跨长江大桥――重庆鼎山长江大桥,中国建筑第一座跨长江特大型地锚式悬索桥――重庆几江长江大桥,中国建筑第一座跨海桥梁――唐山青龙河跨海大桥,中国建筑第一座跨主河流域桥梁――吉林江湾大桥,中国建筑首座采用竖向转体施工的拱桥――辽宁盘锦内湖中桥,中国建筑首次采用斜拉扣挂工法施工桥梁――刚果(布)1号公路钢拱桥,中国建筑首条戈壁铁路和首条超过一百公里的铁路――额哈铁路、中国建筑首条超过一百公里的高速公路――鹤大高速等中建系统“首个”基础设施项目,创造十多项中建记录。 施工速度的领跑者。天津地铁6号线徐庄子站盾构施工,连续16日每天掘进14环,创造了天津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上的“六局速度”,用实力征服2192米天津在施最长盾构区间。额哈铁路在无水、无电、无路、无通讯、无人烟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提前25天完工施工任务,创造单月产值2亿元的中国建筑铁路施工记录,被铁总领导赞誉为“中建近年来施工速度最快的铁路项目”。海南四环铁路在中建股份指挥部组织的劳动竞赛中屡次获得第一名,施工进度在全线始终保持领先,其中,全线头号控制性工程及单口掘进最长隧道――青岭隧道,提前7天实现全线贯通。京新高速(阿盟境内)临白段累计获得业主奖励300余万元,在多次全线评比中斩获第一名。武汉南四环项目作为湖北省最宽的高速公路环线组成部分,在全线率先完成五个首件的施工――首个桩基、首个承台、首个墩柱、首片连续梁、首片预制箱梁。凭借优质履约能力,中建六局基础设施项目在业主组织的各类劳动竞赛中,获得奖金达千万元,在与传统老牌基础设施劲旅同台竞技中强势出击,塑造了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品牌形象。 核心技术的占有者。中建六局构建了以专业化公司为核心,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站和BIM团队为保障的专业化队伍,“十二五”期间,中建六局共承担了 19 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76 项,国家级施工工法 10 个,省部级施工工法 139 个,局级施工工法 300 余项,主编行业标准 3 项,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16 项,撰写或参与撰写专著和手册 20 余部, 30 项成果通过鉴定,其中 1 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8 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制了中国建筑桥梁技术施工手册。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项目创造十项“世界之最”,被誉为世界桥梁建造的典范;重庆鼎山长江大桥项目一举攻克宝塔型超高曲线混凝土桥塔施工、空间钢桁梁悬臂施工、空间钢桁架节点螺栓定位及安装等十二项技术难题,发明了1000吨级水平预顶力顶推装置等建桥装备,创造了主塔施工一天一米的奇迹;中建六局参与研制并应用全国第一台全工况流动式架桥机,实现架桥机提、运、架梁一体穿过隧道施工,填补了国际空白,极大促进了我国高铁桥梁建造技术的进步;天津地铁6号线自开工以来,累计申报专利76项,开创了中国建筑单个基础设施项目获取专利成果数量的最高纪录。 工程品质的佼佼者。大庆萨环东路立交桥、吉林松原第二松花江大桥、重庆鼎山长江大桥,先后荣获鲁班奖,分别问鼎中国建筑第一项市政桥梁鲁班奖、中国建筑第一项主河流域桥梁鲁班奖和中国建筑第一座跨L江桥梁鲁班奖,中建六局以6项基础设施项目鲁班奖成为中国建筑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引领单位。中建六局在天津市、湖北省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中均荣获最高等级“AA”,并均位居中建系统首位,成为中国建筑在当地公路施工领域的“品质代言人”。鹤大高速作为中国建筑在施里程最长高速公路项目,连续两年超额完成业主指标计划,被列为“第四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双示范项目”。天津地铁6号线项目在检查考评中一路领先,特别是2016年第一季度在天津市在建轨道交通项目42个施工标段综合考评中,中建六局获得第一名。天津蓟汕高速项目连续两年质量考评和安全考评均获第一名,助推中建六局在天津市公路市场信誉评价升至最高评级AA级,提升了中国建筑公路建设在天津市的品牌影响力。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7标项目在各项检查中始终位居前列,成为徐州市轨道交通类首批通过市级标准化文明示范工地验收的项目。唐曹铁路项目多次获得中建股份综合考评第一名,在业主唐曹铁路公司2016年第一季度综合考评中,获全线综合考评第一名,同时获得全线“标准化工区”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建筑在河北地区基础设施业务的品牌影响力。 三、多维展示、立体传播,放大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影响 中建六局立足品牌战略,积极拓展品牌传播路径,通过多维展示、立体传播,不断放大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影响,有力彰显中国建筑转型升级成果以及融入国计民生、担当社会责任的央企风采。 放大行业影响力。中建六局积极承办和参加业内高端会议,提高业内知名度。比如,承办全国桥梁技术交流会,并在会上对中国建筑10多项桥梁技术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交流,改写了这个桥梁技术界顶级盛会的承办权一直都被中铁、中交等国内老牌桥梁施工企业把持的历史,同时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桥梁建设成就;受邀参加国际桥梁届顶级学术会议――国际桥协广州学术会议和第22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建筑桥梁技术成果,极大提高了中国建筑在桥梁建造学术领域的国际知名度。 放大区域影响力。中建六局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切入点,做好诚信履约、品质保障,同时借助民生工程具有的高关注度,与地方媒体和公众进行互动,提高区域影响力,谋求滚动发展。比如,天津地铁6号线项目,作为中国建筑进入天津轨道交通市场的开山之作,以及天津市备受关注的重点民生工程,始终坚持优质履约,在天津地铁施工企业年度考核评价中名列前茅,为中国建筑获得后续天津地铁项目投标加1分的优势,同时注重与公众互动,定期开展媒体开放日、市民体验日,广受地方媒体和市民好评,为后续项目的承接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中建六局凭借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优质履约和对外展示,在重庆相继承建鼎山长江大桥、几江长江大桥、红岩村嘉陵江大桥、轨道交通延长线跳蹬至江津段等近百亿工程,在武汉相继承建西四环、南四环、北四环等项目,全程参建武汉四环线,在松原相继承建松原二桥、三桥,实现了在重点区域的滚动发展。 放大社会影响力。中建六局紧跟国家战略导向,顺势而为,借势发力,将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形象不断放大。比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承建额哈铁路、哈佳铁路、海西铁路、京新高速、乌市高铁站等项目,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一带一路、共建繁荣”为主题,对中建六局乌市高铁站项目进行重点报道,有力彰显了中国建筑担当国家使命的主力军风采。在国家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十三五”大力推进的城建改造方向时,中建六局迅速相应、及时布局,在六盘水、沈阳、三亚、包头等地斩获城市管廊项目,在管廊建设业务和中建系统占得了先机,向社会展示了中国建筑“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 放大国际影响力。中建六局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品牌传播中的重大“战场”和吸引公众关注的“磁场”,锁定重大节点进行对外展示,使得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形象蜚声海外。比如,创造十项世界之最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开工伊始就备受各方关注,世界蹦极之父、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区总裁都对大桥的建造密切关注,亲自到现场进行考察。包括美国CNN、英国路透社、CCTV 10、世界大桥网等媒体纷纷报道并称赞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是“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一个典范”,入选“全球11座新建最壮观大桥”。国内外4 0多家媒体到现场采访,对大桥建设情况进行深度挖掘,集中报道,实现了宣传的叠加效应。同时,突出的品牌优势,赢得四川、山西、河北、河南等多个大型景区拟建玻璃桥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和主动对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山水中国,征程漫漫。中建六局将在中国建筑战略引领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桥梁、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三条基础设施业务线,倾力打造中国建筑基础设施旗舰工程局,为中国建筑塑造基础设施品牌、深化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做出更大贡献!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案优化 摘要:无论从城市整体的现代化规划还是从人们的空间需求,高层建筑都满足了视觉景观上的宏伟,也提高了有限地面面积的空间利用率。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是决定高层建筑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关键,也是高层建筑结构得以保证的根本。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优化 1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基本要求 1.1 主要依据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地面土质结构和地下的岩土成分等是外部的基本条件;建筑本身的层高、地下室层数和建筑的内部结构对地基的压迫程度是建筑自身对地基基础的限制条件;此外,相关的抗震要求等对基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各种因素,再结合工程设计的造价总体规划,对地基基础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估,从而得出地基设计的基本数据。 1.2 基本要求与普通的多层建筑设计相比,由于影响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因素较多,所以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设计要求也相对复杂。地基的牢固性、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抗震性、地基竖向的承载力与横向的抗滑移、地基的沉降指数、地基土层的抗压能力和地基压力变形范围等,都是对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地基基础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建筑外观设计概念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地面条件和建筑本身结构对高层建筑提出的具体客观要求。随着现代模拟技术与勘测技术的不断成熟,为高层建筑设计提供了设计方案反复模拟、修改的便利条件和可靠的数据,以满足高层建筑最基本的安全性要求。 2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计算的模型 根据我国城市地质的分布情况,很多软土、湿陷性黄土和液化土很多都穿插在城市建设带上,从而在客观条件上对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题。尤其在高层建筑设计规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情况下,加上结构工程师水平的差异与计算模型的多样化,很难凭借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做出地质参数的精确计算,使得地基基础的计算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 就目前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计算的模型工具来看,文克尔模型与弹性半无限体模型是最常用的两种计算模型。前者针对基底反力与变形的线性关系,进行系数计算,工程师接受度较高。后者将地基视为弹性连续介质,考虑到图的扩散能力,但由于计算相对复杂,在实际应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需要提出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尽管地基受到重力荷载的影响仍可以被视作弹性匀质体,但对于特殊的软土质结构,在建筑上部的荷载压力下,地基会产生一定的变形,不适合再按照静态来分析受力状况。上述的两种计算模型显然都具有不足之处,不能够承担科学合理的计算要求,为此,新计算模型的研究和开发是解决现阶段地基基础计算偏差的主要手段,经过大量的实践与反复论证,弦线模量法更适合地基变形与黄土的湿陷计算,是目前设计师普遍认可的特殊土质上的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计算模型。 3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方案的优选 3.1 沉降缝的设置沉降缝是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时,为了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引起错动或开裂,通常在差异处设施垂直缝隙,将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独立单元。但高层建筑的工程实践效果表明,高层建筑基础却不适合设置沉降缝。沉降缝的设置将对地下室在土层中的嵌固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高层建筑本身对地下室的结构压力,会使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更加复杂,并造成额外的压力负担,不利于高层建筑的稳定性。 3.2 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高层建筑一般需要相应的地下深埋基础,经过精确的地质勘测和基础设计计算后,才能确定地下深埋的程度。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可以提高基础工程的利用率和提高建筑整体的收益效果和使用功能。城市的现代化加速了私家车的购买力增长,地面空间已经越不能够解决车辆的停放需求,地下停车场的开发和使用,不但解决了城市建设问题也提高了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此外根据地下土质结构的特点,还可以将地下空间用来安置人防设施和建筑内部的机房等。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是高层建筑价值增值的有效手段之一。 3.3 高层建筑基础方案的优化选择考虑到城市所在地区的地质状况的不同,各城市高层建筑的地基承载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基础设计的方案也不尽相同。基础设计方式如何选择,就需要根据实地的需要来决定,例如上海、天津等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高层建筑多采用造价高昂的桩筏,而北京、广州等地质条件稍好的地区高层建筑多选用相对经济些的筏基。当然,在地基条件较好的山区如重庆,甚至高层建筑可以采用很经济的独立基础。可见,地质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基础的方案。现代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提供高层建筑多个设计方案的模拟结果,从而使设计师可以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基础方案的优选,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是相当显著的。 4结语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方案的优化,首先要以精确的地质勘查数据为基础,地质状况是决定高层建筑地基的主要因素,其次,要考虑建筑结构本身的承载力要求,建筑的竖向压力对地基产生的影响等。对同一建筑来讲,不同的地基选择代表着不同的工程造价标准,要在满足高层建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甄选适合造价预算的最优地基基础设计,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个优化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要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从技术的支持到材料的使用的考虑都要面面俱到。在吸取其他高层建筑成功设计的基础上,也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现有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法,满足不算增长的高层建筑复杂的地基设计需求。 建筑基础论文: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措施探讨 摘要: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和功能。本文对如何提高建筑基础工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几种常见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质量通病;质量控制 0引言 基础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构件,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地基。建筑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基础的施工质量。若建筑基础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建筑沉降、偏斜,甚至引发难以补救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已成为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点,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成为当前许多建筑工程从业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1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1.1 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实施责任到人制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基础工程施工中,应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材料使用前严格遵守“先检后用”的原则,做到责任到人,以方便管理。 1.2 合理组织施工,加强施工管理合理组织施工,施工方案和技术指导要兼顾彼此的问题,特别是各工种间的互相协调配合问题。要加强对搅拌站和计量器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搅拌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和控制,对所有材料都要采用重量比,并计量准确;对有试配要求的砂浆、混凝土等,必须先进行试配,调整合格后方可按确定的配比进行施工。 1.3 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安全隐患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等,均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若要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应避免这些质量通病的发生。①基础轴线位移。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的轴线与上部墙体的轴线发生错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施工人员错误操作或控制桩保护不力等原因,均会造成基础轴线位移。因此,在进行基础工程的施工之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和责任心的培养,避免由于技术不熟练和操作时疏忽大意导致轴线发生位移;在定位放线时,必须在外墙角处设置龙门板,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防止槽边堆土和车辆碰撞导致控制桩发生移动。②基础标高误差。基础砌筑至室内地平时,常会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情况,当偏差较大时,会加大上层墙体标高控制的难度,影响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采用基础外侧皮数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③基础防潮层失效。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会导致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因此在施工中,应将防潮层作为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在整个基础工程完工后再施工,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2几种常见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 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和桩基础等,是建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基础。控制好基础的施工质量,是提高基础施工质量的关键。 2.1 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在地基验槽完成后,应将表层的浮土及扰动土清除掉,基槽内不得有积水,施工基础垫层时必须测定水平标高,分层控制各层的厚度;混凝土垫层分段施工时,应做好接头处理,避免接头和混凝土垫层表面缺浆少浆现象的发生,振捣必须密实,使表面平整;施工中使用的钢筋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当基础高度在900mm以内时,插筋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片,并在端部做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应伸到基础底部,其余钢筋只须伸至锚固长度即可。施工木模板时,应使用架子管或方木对模板加固,禁止重物冲击,以确保模板的牢固性和密实性;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应从一侧按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在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应先满铺一层5~10cm厚的混凝土并捣实,使柱子插筋下段和钢筋网片的位置基本固定,然后对称浇筑;经常观察模板、支架、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情况,若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常温下应在12h左右覆盖和浇水,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7昼夜,特种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昼夜。 2.2 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①确保材料的质量。对成桩的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石子、砂等,应根据各材料的试验标准严控控制其质量。对于采用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工地,应按商品混凝土进场的控制标准进行控制,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合格。②保证钻孔的施工质量。在钻孔施工前,应复核该钻孔桩位及标高的准确性,检测终孔的孔深、孔径、孔斜度及二次清孔后的沉浆密度、沉渣厚度。当持力层深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适当加深0.5~1.5m,以保证桩基础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③确保钢筋笼的质量。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长度应以钢筋的定长为宜,且不宜短于6m,连接时50%的钢筋接头应错开焊接,并保证两钢筋轴心在一条直线上。 2.3 机械的使用和管理机械的合理使用可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的进度,而且对质量也有所保证。为了满足社会化大生产,施工的机械及自动化室必不可少的,施工时一定要机械化,有助于加快施工的进度,节约施工成本,也可减少人员在施工时的安全隐患等。 3结束语 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提高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若要从根本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应做到如下几点: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实施责任到人制;合理组织施工,加强施工管理;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安全隐患。同时对于不同形式的基础,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基础论文:对土木建筑基础施工的探究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支柱,对于建筑行业讲,理论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施工方面也是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土木建筑的基础施工来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基础施工的主要内容,进而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土木建筑基础施工管理提高的建议,以供有关单位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木建筑;基础施工 引言 土木建筑基础施工的主要内容就是各类工程的基础部分工程施工,一般是工程的下部,还有就是土石方工程的施工。一般桩基础、墩基础属于下部基础施工,沉井基础、沉箱基础和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属于深层基础施工。这类施工其施工技术复杂、造价较高、工期较长,同时也具有很多优点,如承载力高、变形较小、稳定性好等。一般的土方工程包括场地平整、基坑及管沟开挖、地坪填土及基坑回填等。 一、桩基础和墩基础施工 1、对桩基础施工的分析 灌注桩法和预制桩法是桩基础施工的两大类方法。灌注桩的施工主要工序是成孔及灌注混凝土。而预制的施工主要有压入法、锤击法、振动法、射水法。压入法沉桩无噪声、无振动、成本低,常用压桩机有80吨及120吨两种。锤击法是在桩基施工中采用最常用的沉桩方法。以锤的冲击能量克服土对桩的阻力,使桩沉到预定深度。通常适合在硬塑、软塑黏性土。在用于砂土或碎石土有困难时,要辅以钻孔法及水冲法。常用桩锤有蒸汽锤、柴油锤。为锤击、振动两种沉桩方法提供辅助作用的方法是射水法。 2、对墩基础施工的分析 我国对墩基础的施工一般采用人工开挖。人工开挖为避免塌方导致事故,需制作钢筋混凝土护壁,每开挖一段,浇筑一段护壁,不然需对每一墩身事先施工围护,之后才能开挖。我国对墩基础实施人工开挖又被称为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直径在lm-5m之间,多为一柱一墩。墩身直径大,强度和深度都很大,多穿过深厚的软土层直接支承在岩石或密实土层下。 二、土石方工程施工分析 土石方工程施工主要分为土壁支撑施工、土方边坡施工以及基坑施工。在场地狭小地段施工时,无条件放坡,需要采用支撑放坡。对于基坑的施工要注意基坑的排水与降水。在地下水位较高的透水土层中进行基坑开挖施工,因其坑内外的水位差较大,可能出现潜蚀、流砂、管涌、突涌等渗透破坏现象,造成边坡或基坑坑壁失稳。为确保施工安全,一定要对地下水进行有效地处治。 1、轻式型井点降水处理法 轻式型井点法是在拟建工程的基坑四周埋设能渗水的井点管。井点排列为线状或环状,看基坑形状确定,间距为0.8m-2.4m,并与集水总管用螺纹胶管或塑料管连接,总管与真空泵或射流泵连接。 2、电渗井点降水处理法 电渗井点降水是运用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的井点管作阴极,在土中埋设金属棒为阳极,在电动势作用下构成电渗井点抽水系统。在接通直流电后,在电场作用下,土中的带正电荷的水分子从正极流向负极,带负电荷的黏土微粒向阳极方向移动,通过电渗和真空抽吸的双重作用,强制黏性土中的水向井点管汇集,由井点管汲取排出,使地下水水位逐渐下降。 3、明沟排水降水处理法 在开挖基坑内(或外)设置排水沟,并按地下水量的大小,每隔20m-40m设置一个集水井,基坑内的积水及地层中渗出的水经排水沟流向集水井,再用水泵把集水井中的水抽出,使基坑保持干燥,这种方法施工简便,成本较低,所以,应用比较广泛。 4、喷射井点降水处理法 这是运用循环高速水流出现的负压将地下水吸出。井点管分内管、外管,高压离心泵输出的高压循环水流从内、外管间隙流到管底,从内管四周的进水孔流入,再经喷嘴喷到混合室。因其喷嘴处的断面缩小,喷射水流速加快(一般流速高达30m/s以上),高速水流喷射之后,在喷嘴喷射出水柱的周围形成负压区。四周的地下水经滤管被吸入、经混合、扩散后随循环水流从内管进入水箱。喷射井点间距通常为2m-3m,每套井点总管数要控制在30根左右。在井点管安装结束后,要进行试抽,及时消除漏气和“死井”。井点孔口地面以下0.5m~1.0m深度要采用黏土进行封口。 三、深基础施工 1、对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分析 当施工条件较为困难的时候一般是运用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其工程质量在施工期间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若出现质量事故其返工处理非常困难。 2、对沉井与沉箱基础施工的分析 首先,施工中要在地面浇筑井筒,在筒内挖土使其下沉。如果是在深水中,先在岸边筑好井筒,并加做临时的底板,浮运到预定的下沉位置后,拆除底板使其下沉。 其次,当沉到预定深度后,用混凝土填实井内部,作为构筑物的基础;或只在底部浇筑钢筋混凝土底板。 再次,对沉箱的施工,在施工时借助输入工作室的压缩空气,以阻止地下水的渗入,方便工人进入室内挖土,限制下沉深度和工人在室内连续工作的时间。 最后,沉井主要有刃脚、井壁、横梁、封底等几部分。在通常情况下,沉井下沉的施工主要分为:下沉前的准备、沉井下沉、接长井壁、沉井封底等阶段。?? 四、土木建筑结构工程施工分析 1、钢筋混凝土 (1)模板 模板是混凝土成型的模具,要求它能够保证准确的结构构件形状和尺寸,具有在浇筑流态混凝土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且拆装方便,能多次使用。 (2)钢筋 一般包括钢筋的冷加工、成型、绑扎安装;以及钢筋的连接等。直条钢筋的长度一般只有9m-12m,若构件的长度不小于12m时,就要进行钢筋的连接,钢筋连接的方式,一是绑扎搭接连接、二是焊接连接、三是机械连接。?? (3)混凝土 要保证浇灌混凝土的匀质性和振捣的密实性,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混凝土浇筑要分层进行,使得混凝土可振捣密实。在下层混凝土凝结前,上层混凝土要浇筑振捣完毕。 2、砌筑工程施工 砌筑工程使用材料一般是砖、石或砌块及起黏结作用的砂浆。砌筑砂浆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建筑用脚手架是砌筑过程中堆放材料和工人进行操作的临时性设施。根据搭设位置分为外脚手架和里脚手架两类。按材料可分为木脚手架和金属脚手架。 五、提高土木建筑基础施工管理的建议 1、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没有原材料质量的保证,工程质量势必走向劣质。为此,在施工管理中,必须将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从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到进场后的验收、复检等诸多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 2、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监理水平 通过严格的岗位责任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现场监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严肃工作纪律,堵塞管理漏洞。要不断改进施工机具和作业手段,重视现场职工生活,改善现场作业环境。企业要从现场文明施工抓起,做了对“脏、乱、差”施工现场的整顿工作。同时工程监理应当在项目的科研、设计、施工等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工程监理。 3、对土木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由于土木工程一种庞大复杂的操作施工过程,其中无论是先进的设备还是纯人力劳动,手工操作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起步发展时间晚,对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尚不够完善,手工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能力相对而言有着很大的差距,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多,不利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因此,要加强对施工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及地基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城市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大量的高层不断涌现。地基基础是建筑的根基,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施工项目。其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对建筑工程使用年限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就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要点及地基处理技术方面展开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地基处理 一、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要点 (1)场地的平整处理 加强对施工场地进行夯实和平整处理,加强桩的质量控制,防止木桩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断裂、弯曲等现象,影响施工质量。另外,加强对沉桩场地的处理工作。桩机作业对于建筑工地的地基承载力有严格的要求,如其承载力存在不足,可以通过铺设碎石的方法来提高地表的承载力,满足平整工作的要求,提高桩机工作的安全性。同时,要保证施工现场良好的排水功能,如发生降雨可以将雨水及时排除,避免对工程质量和工期造成影响。 (2)高层建筑桩的沉桩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环境、设备性能,要选择合适的高层建筑桩,这不仅可以保证建筑质量,也可以降低成本缩短工期。高层建筑桩一般包括三种类型:预制桩、灌注桩和钢桩。 (3)预制桩与钢桩的沉桩 预制桩和钢桩的沉桩方法包括锤击打入法、静力压法、振动沉桩法和水中沉桩法,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由于预制桩和钢桩在沉桩过程中会存在挤土现象,这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应当采用相应的缓解措施。 (4)灌注桩的沉桩 灌注桩一般采用泥浆护壁成孔、沉管成孔和干作业成孔三种方式,当成孔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待凝固后便成为灌注桩。泥浆护壁成孔和干作业成孔方式比沉管成孔方式具有优势就是在于它们几乎不存在挤土现象,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同时噪声也较低,城市中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中通常采用泥浆护壁成孔的灌注桩作为高层建筑桩。 (5)基础轴线 基础轴线位移指基础在方角砌至室内标高处,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了错位的情况。基础轴线位移会严重影响建筑的受力均匀度,位移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得建筑某些部位受力过大,造成断裂,对用户的安全造成巨大影响。基础轴线位移问题出现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这导致在砌墙基础时,吊线无法使用,容易造成轴线偏差。在施工时要合理安排顺序,确保轴线对齐。 (6)基坑支护 高层建筑高度的增加,建设难度进一步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基坑深,开挖难度大,然而基坑深却是基础施工中的关键技术。由于深基础支护工程是从地下安全作业出发对深基坑侧壁及周边所处环境做的加固保护作用,是集挡土、支护、挖土、降土、防水、监测和信息化施工等一系统工程整体考虑的。另一种体系则是土钉墙,适用范围是一些低水位非软土场地,它也是采用分层开挖、分层支护方式,其造价仅为传统支护体系成本的40% -60%。创新方面是排桩帽梁的设计与内支撑相结合领域,基坑支护中对地下水控制,通常使用帷幕型、帷幕与封底复合型办法,实践中硕果累累。 (7)桩基 桩基是基础的一种,它通常用在地质条件不好,而自然基础又满足不了建筑物强度、变形或稳定性标准要求时,采用的一种特殊的人工处理方式,在基础施工时埋深更大。与混凝土预制桩相比,由于其存在振动噪声大,挤土效应等缺陷,已较少使用,当前桩基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基础形式。 灌注桩发展最快、适用最广,归功于它可适用于任何地层土质,可形成任一规格的桩长、桩径,满足各种不同承载力要求。近年来,我国在灌注桩施工工艺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不少设计和施工的经验。灌注桩强度技术指标,原则上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相同。 泥浆护壁孔桩适用性强,是一种传统桩型,现已是高层建筑的主要桩型,但这种桩型有桩底虚土和缩颈缺陷,具体应用时采用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结合用超声检测技术,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超长灌注桩施工成套技术。检验桩基承载力方面,传统的是静载试验,目前我国结合计算机应用,桩基动测技术已趋成熟。总之,我国地基基础的桩基技术是多桩型系列,成桩施工技术方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地基施工技术的目标 (1)加强地基的抗剪强度 所谓地基抗剪程度指的是,土壤抗剪强度的极限容量。当土地当剪应力达到极限时,土地承载能力问题可能发生 , 剪切应力点被摧毁 , 将产生相对滑动,剪切表面建设物体将因为失去土地的压力导致不均匀性 , 这片土地将会产生膨胀情况 , 与此同时, 抗剪强度不强是土地问题 , 将会影响到周围的建筑面积 , 由此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强地基抗剪强度是基本建设主要任务。 (2)降低地基的压缩性 土地自身的性能已经很大程度确定了其具有可压缩性 , 土地的性质反映在建筑方面的沉降。因此减少地基的压缩性,绝对是保障住房建设的稳定措施之一。 (3)改善地基的动力特性 动态特性的地基主要体现在一些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等。因为强心冲击造成土地的松散饱,由此导致宽松的土地。改善动态特性的基础应取用科学的策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三、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现状 (1)传统地基处理技术 传统建筑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上世纪 60 年代法国发明的强夯法地基施工技、日本 70 年代创造的高压喷射技术及我国在 90 年明的桩基施工技术等。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规模也逐渐扩大。这些地基处理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仍得到大量使用。但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房屋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建筑工程地基施工中,必须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对施工现场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结合相关成功经验进行有效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年限。 (2)现代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技术的选用应严格遵循房屋建筑的地下环境进行,其施工机理就是通过夯实、换填、挤密等方式加固地基。也可以分为地基加固技术、桩基技术与辅助地下连续墙技术。地基加固技术应用的目的就是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有效增加,进而达到降低沉降量,减少变形等情况的出现。桩基处理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向地基深层位置进行上部荷载力的传送,利用缓冲作用对其所承受的冲击力进行有效削减。辅助地下连续墙技术主要是进行侧向支护的提供,在处理地基中,必须对其地基进行改良,对其地基抗剪切强度进行有效提升,起到地基压缩性降低的作用,并对地基透水性进行有效改善,最终达到地基加固的作用。 四、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 (1)垫层技术 垫层技术主要是指在软土地基上铺设一层特殊的材料,然后在这层材料上填充路基,一般情况而言,软土地基的地表没有硬壳层或者持力层,透水性也不强,为此一般的垫层材料都会选用一些砂石或者是碎石材料。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填充层选用时,不宜远距离运输,可选取附近山体的山坡碎石或废料,此外还能使用工厂生产的废弃渣子等材料作为填充料。通常而言所选用的填充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既可以获得较好的地基处理效果,又能有效节约成本。 (2)硬壳层的补强技术 硬壳层的补强技术主要是适用于一些沙性的软土或者是湿陷性黄土,这种地基主要表现为地基的高度相对较低,且纵向的排水条件相对较差。这种软土地基通常采用的是振动碾压的方式使其密实。用冲击压实的方式使其硬壳层厚度达到一般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然后使用振动碾压使其密实,实现承载能力的增强。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技术可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且能有效实现成本的降低,为此这种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3)粉煤灰吹填技术 粉煤灰具有较强的透水性能,如将其在吹填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可以提高固结加速吹填土的速度,并起到加固处理费用的有效降低及工期缩短的作用。其施工方式就是遵循一定比例,将淤泥和粉煤灰进行有效混合吹填,对其均匀度进行提升,进而达到地基土固结的作用。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钢筋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摘 要:在我国的建筑施工中离不开基础钢筋,钢筋是基础的建筑材料。一个完成建筑的骨架是用钢筋搭建而成,钢筋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问题。由此可见,钢筋在建筑施工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工程的质量存在问题,部分地区出现豆腐渣工程,在一些建筑施工现场也出现安全事故。经过调查显示,建筑的质量问题大多数是由于基础钢筋有问题。本篇文章从建筑施工中的基础钢筋的质量问题出发,探讨基础钢筋质量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基础钢筋;建筑材料;质量问题;防治措施 基础钢筋在建筑施工中占据重要地位,最近一段时间,钢筋问题导致建筑出现安全事故的事件很多,在严峻的形势下,提高钢筋的质量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已刻不容缓。钢筋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钢筋的质量问题。在建筑施工中要严格要求钢筋的质量,并严格监管钢筋的焊接技术。 1 建筑基础钢筋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钢筋条形基础主要分柱下条形基础与墙下条形基础两种,这两种基础在纵横向T形、L形以及十字形设置钢筋的情况是存在差异的,在具体建筑基础钢筋施工过程中就会发现,钢筋交接处存在大量与结构构造要求及规范要求不相符的质量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建筑基础钢筋基础翼板中,其受力主筋在十字形、L形以及T形交接处未根据要求进行重叠设置,或者是受力主筋重叠设置数量无法与结构构造要求相满足,而且会混淆钢筋纵横向基础主受力轴的定义与概念,导致在设置基础翼板中的主受力钢筋时,未按照主要受力轴进行贯通性设置,有时在基础梁交接处还会将钢筋主次关系弄混淆,导致在交接处主次受力主筋出现位置上下颠倒的情况。此外,在柱下条形基础与墙下条形基础中,基础翼板分布筋的设置形式出现混乱,导致在纵横交接处分布筋断开位置出现错误等等,这些常见问题对建筑基础钢筋受力体系造成严重破坏,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墙体与基础在这个部位出现通裂与开裂等质量安全事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巨大的工程结构性隐患。所以,在建筑基础钢筋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与重视常见的质量问题,对正确、有效的施工方法进行掌握,防止发生建筑质量通病。 2 建筑基础钢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 2.1 钢筋原材料要求 购买的钢筋时一定要选择优质钢筋,所有购买的基础钢筋在建筑施工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首先检查基础钢筋的生产商是否具有生产资格,其次查看钢筋是否具有质量保证书。在检查基础钢筋时要有严格的标准,按照标准检查基础钢筋的质量。基础钢筋在经过检查后要有正规的检验报告,只有经过检验的钢筋才可以被使用。未能经过检验的钢筋必须清除施工现场,不能与质量过关的钢筋混用。在焊接加工钢筋的也要注意,避免出现钢筋断落等现象。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在加工中监管,发现不良现象及时报告并妥善解决问题。 2.2 钢筋的存储 在检查钢筋质量后要存放钢筋,在这一过程中,存放钢筋不能随意,要注意分类存放钢筋。钢筋在建筑施工中作用不同,按照不同的作用存放钢筋。在存放中注意钢筋要远离泥土、火灾以及潮湿的地方。在存放钢筋时,要明确标注钢筋的大小、尺寸以及使用方法避免出现使用错误。 2.3 钢筋验收 在建筑施工前要有图纸,图纸明确规定建筑施工中需要钢筋的数量、型号等,按照图纸验收钢筋。检查钢筋整洁完整程度,钢筋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可以直接使用。检查基础钢筋的长度厚度是否符合规定。有的钢筋是经过焊接后成为新的建筑材料,因此要严格检查焊接的接口,检查焊接的钢筋长度是否符合施工要求。最后要检查建筑工程的主要钢筋位置是否准确。 2.4 钢筋技术准备 2.4.1 基础钢筋在建筑施工前要有相关的施工人员对钢筋的使用做出规划,制定合理的使用方案。全面了解钢筋的使用特点,掌握基础钢筋在建筑施工中的难点,保证在建筑施工中能正确利用基础钢筋。 2.4.2 建筑施工要有系统性,建筑施工要与钢筋验收工作想结合,在建筑施工时要制定正确的钢筋施工措施。 2.4.3 钢筋使用要与建筑施工方案、施工图纸和建筑工程紧密结合,对于建筑施工中特殊方法要制定详细的方案。 2.4.4 在基础钢筋施工前,负责管理钢筋的工作人员要告诉施工人员有关于钢筋保护和钢筋的合理利用。 2.4.5 建筑中的墙、柱、梁等在施工前要有施工样板,样板要接受检查,通过检查后才能运用钢筋开展施工工作。 2.5 钢筋加工 2.5.1 严格按照建筑图纸规划钢筋的型号、长度以及形状的规划来开展基础钢筋的加工工作。 2.5.2 利用定型的建筑工具控制基础钢筋的形状,保证基础钢筋的尺寸正确。 2.5.3 在建筑施工前要对建筑进行加工,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对基础钢筋进行捆绑和弯曲。 2.5.4 任何工作都会有偏差,当然加工基础钢筋工作也不能避免出现偏差,那就把偏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6 钢筋安装 在进行钢筋施工工作中,要严格规划钢筋的级别和质量,在进行安装钢筋工作时要按照规定操作。 2.6.1 连接钢筋。在钢筋接头处连接捆扎钢筋,而钢筋与楼板的接头也要连接捆扎。搭接的长度和位置必须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设计要求。 2.6.2 选择焊接位置。正确选择钢筋需要焊接的位置,在焊接中要保护主筋,避免主筋在焊接过程中被破坏。在焊接中要保证焊接缝光滑,保持焊接缝美观。在焊接工作结束后要对焊接钢筋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出现气泡等不合格现象。 2.7 施工过程中的保护 在钢筋施工中要保护钢筋,保护钢筋也可以保护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确保施工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钢筋施工工作。一般建筑在选择底板的时候,通常会使用双层的钢筋网作为建筑的基础。由于钢筋网是两层,这就要保证两层钢筋网大小相等、位置相同,一般情况下在第一层的钢筋网中用钢筋做支持。 结束语 结构稳定是建筑物的基本属性,建筑物质量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是基础钢筋施工质量,所以,对建筑基础钢筋施工质量的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对建筑基础钢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基础钢筋工程可谓使其极为重要的施工内容,建筑施工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坚持住基础钢筋具体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根据技术要求实施操作,确保各方面质量防治措施都能够做到位,以保证建筑工程与所规定标准相符合。所以,为确保工程整体质量,建筑工程各部门必须严格根据规范与设计标准作相应的质量控制,对建筑钢筋施工质量防治技术及措施进行正确运用,履行相关规章制度,以确保建筑基础钢筋施工工程质量能够合乎规范,进而设计出更加优秀与合格的建筑工程。 建筑基础论文: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经济日益繁荣,建筑工程项目在国民总体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水工建筑的质量是保证整个建筑抗滑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因此对水工建筑中对基础性的灌浆施工技术要求较为严格。本文以研究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意义入手,详细介绍了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水工建筑 基础灌浆 施工技术 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事业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从小浪底到葛洲大坝,再到三峡水电站。基础灌浆技术是建筑行业中一种对建筑地基进行施工处理的技术,常见于水利工程中。此外,基础灌浆对技术要求严格,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抗滑性、抗震性和防渗水性,故而采取合适的技术进行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意义重大。 1 研究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飞速进步和发展,水利工程在建设技术和和施工技术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水工建筑作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体现形式,在解决农作物灌溉技术上极其重要,不单单得满足对我国农作物的灌溉需要,还得考虑到水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尽量达到最大利用率。其次,水利工程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常应用于地基处理和工程加固工作中,主要是解决大坝渗水问题,由于水工建筑的特殊性必须利用此技术对水工建筑进行一定的处理以满足水工建筑的技术标准,避免渗漏现象出现。最后,虽然水工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但是在水工建筑的地基处理上的关注越来越少,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在合理科学应用灌浆施工技术的同时,尽快提升灌浆技术水平,以保证水利工程建筑的质量。因此,可知水利工程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甚为重要,需要着重研究和鼓励发展,为提升水利工程建筑的高效性提供途径。 2 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水利工程建筑中基础质量是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保障,需要对基础的施工严格要求。水利工程建筑主要是在河流等流域中建设施工的,这就要求水工建筑基础质量达标以保证建筑具有较好的抗滑性和稳定性。此外,水利工程建筑基础的质量也是整体防渗性的保证,需要高度重视。故而基础质量至关重要,需要施工单位高度重视此部分的施工建设,科学合理地采用灌浆施工技术进行建设。在岩溶地区进行施工时,施工人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原地质的基础施工;经过地形处理的基础施工。具体需要依据熔岩层的厚度决定,方法如下: 2.1 固结灌浆技术 固结灌浆技术是指将熔岩地区的地质进行处理,并巩固加强,以减少区域的渗透性。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大坝基础范围的拟建,在下游部分应力复杂的区域做好灌浆洞孔的布置工作;如果坝体过高时,需要在全局范围内进行灌浆洞孔的布置。布置灌浆时,操作人员需要注意灌浆深度在5-9米之间;采取群控清洗和灌浆施工技术时,布置孔洞需要控制在16-35米之间。此外,固结灌浆技术必须具有符合相关规定的参数,需要保证在质量检查中洞孔数目不少于总数的百分之五。固结灌浆技术多采用于较厚的坝体,应用时将熔岩地基和坝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施工,这样既能使得灌浆品质增强,还能有效预防熔岩地基的浆液外溢。 2.2 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 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根据灌浆原理可分为两种: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前者多应用于大体积的混凝土和大裂缝的灌浆过程中,而后者多运用到在一般的灌孔中。两者相比较,后者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运用中将化学材料加工制作成为无颗粒的浆液进行灌浆,使得灌浆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提升了灌浆的品质。 2.3 大吸浆量情况灌注技术 水利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吸浆现象,这会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建筑的基础灌浆质量。因此,施工单位需要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进行分步骤的多次灌浆;采取有效措施以消除减少压力;限制灌浆材料流动速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结合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基础灌注,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灌浆质量,保证水工建筑建设的顺利进行。 2.4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与前三种灌浆技术相比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占地面积少;挖掘量小;操作简易方便;对周围环境影响度小。此技术的施工原理是借助高压喷射枪进行喷射混合浆以加固地基。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作用显著,切实保证了灌浆的质量。 3 在严重漏水时的灌浆技术 有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在水利工程建筑中漏水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建筑质量。从实践经验可知,漏水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建筑建设选点错误,技术选择也影响了工程的防渗性。灌浆技术落后也会影响施工单位的效益,因此,在灌浆技术选择上需要及时更新传统工艺,选用先进的灌浆技术进行孔洞灌浆。 3.1 在基础灌浆时选用膜袋灌浆技术 在基础灌浆时选用膜袋灌浆技术是最佳选择。膜袋的材质是尼龙和聚丙烯的混合物,这种材质可以使得水泥砂浆在膜袋内快速高效地排出水,降低水泥砂浆的含水量,提快了风干速度。同时,这种材质的膜袋可以起到保存骨料的作用,阻塞性良好。 3.2 采取充填剂配料施工 一般情况下施工材料会选用砾石、水泥和沙子等。如果使用砾石进行施工,需要控制好砾石颗粒的大小;如果砾石达不到效果,需要配合一定浓度的水泥砂浆,用两者混合液作为填充料,以形成自然反滤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合理搭配,以发挥这些组合充填剂配料的最大效用。这些组合充填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加颗粒傲视的在狭窄的区域内形成“桥梁”,在浆缝灌注时做好阻塞岩土层缝隙,形成自然反滤水层,阻塞整个通道。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我国水利工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水利工程基础建设关系到国民整体经济,还关系到民生,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鼓励水工建筑基础技术研究和发展。在水利工程建筑中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不仅解决了巩固了水利工程的地基,还保证了水利工程基础建筑的工程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工程雨季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摘 要:对于现代建筑工程来说,主要是按照安全第一,注重质量的宗旨来进行施工。为了使该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不仅应对施工材料、技术因素进行考虑,而且还应对外界的环境因素进行关注。本文则是从建筑工程雨季施工进行分析,对雨季施工中的技术及安全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提升,对高层建筑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施工已成为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建筑过程中,由于建筑方首道单位及投资方对施工进度的要求,因此造成建筑施工不得不会在雨季来临时仍进行施工,与平时施工相比,雨季施工时会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存在,因此建筑及施工单位对雨季施工中的施工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安全系数的标准也逐渐提升,因此,在雨季施工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进行保障,为了使建筑工程得到顺利完成,在雨季施工时应采用专业的技术来进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1 雨季施工的特点 雨季施工的特点包括不确定性、突然性、雨季长,所以应做好准备工作,也要重视雨季施工的无边际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时,要根据雨季施工的特点,将不宜在雨季施工的分项工程提前或拖后安排。合理进行施工安排。做到晴天抓紧室外工作,雨天安排室内工作,尽量缩小雨天室外作业时间和工作面。密切注意气象预报,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必要时应及时加固在建的工程。做好建筑材料防雨防潮工作。而雨季施工的准备工作包括:做好现场排水的措施准备。施工现场的道路、设施必须做到排水通畅,尽量做到雨停水干。加强原材料的存放保护。水泥等易潮材料“先收先发”、“后收后发”的原则。避免久存受潮而影响水泥的活性。在雨季前应做好现场房屋、设备的排水防雨措施。备足排水需用的水泵及有关器材,准备适量的塑料布、油毡等防雨材料。 2 雨季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雨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雨季施工时具有不确定性、突然性及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施工中会有以下情况出现: (1)在对深基础进行施工时,存在桩基较多的特点,当出现措施不当,在采用人工对孔桩进行开挖成孔以后未能及时的进行混凝土浇筑,降雨来临时会导致塌孔发生,若对此现象发现不及时会出现停工现象,进一步造成工作量的增大。 (2)在深基础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槽内有积水存在,未能采用水泵进行及时排水,造成基础大面积塌方,甚至会对工程中的塔吊基础的稳定造成影响,出现停工。 (3)由于深基础施工中存在施工工期较长的特点,因此在雨季时,由于槽内积水造成底板钢筋及模板受到污染,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4)在雨季大风来临时,由于未采取有效的防风措施,而造成塔吊倾斜的现象发生。 (5)大雨过后,地下室内出现灌水,并流入人防通道。 (6)由于高层建筑外墙板较多,大雨过后堆放架出现倾斜,造成墙板倒塌或碎裂等。 2.雨季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当雨季到来时,应提前对雨季施工中需要的材料、设备进行储备。 (2)施工队伍应按照该工程自身的特点,来对雨季施工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3)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气象状况进行有效掌握,进一步对施工调度进行合理安排,若出现恶劣天气时,应对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员进行通知,便于合理的采取应急措施。在对重大吊装、高空作业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也应对天气状况进行预先的了解,对作业安全及混凝土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4)确保施工现场的道路平整且坚实,在道路两侧对排水设施进行安装,使道路的纵向坡度高于0.3%,对主要的路面进行矿渣、砂砾等防滑材料的铺设,确保重要运输路面的循环畅通。 3 雨季施工技术 雨期施工主要解决雨水的排除。对于大中型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作好临时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阻止场外水流入现场和使现场水排出场外两部分。其原则是上游截水、下游散水:槽底抽水、地面排水. 1.土方和基础工程 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受雨水影响较大,如不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对施工安全及建筑物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雨季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雨期开挖基槽(坑)或管沟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坡度或设置支撑,施工时应加强对边坡和支撑的检查;对于已开挖好的基槽(坑)或管沟主要以设置支撑为宜;正在开挖的以放缓边坡为主辅以支撑,如工期不紧可停止施工。 (2)为防止边坡被雨水冲塌,可在边坡上加钉钢丝网片,并喷上50mm细石混凝土,也可用塑料布遮盖边坡。 (3)在雨季进行施工时,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采用逐段、逐片的进行分期施工。当基坑挖至标高以后,应进行及时的验收并尽快进行混凝土垫层浇筑。 (4)为了避免出现基坑浸泡,在开挖之前应在坑内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 (5)在对地下池子及地下室进行施工时,应对浇捣混凝土施工后的防浮措施进行分析。 (6)当降水量较大时,应对土方施工及软土基坑的挖土工作进行暂停。在雨季来临以前对施工现场堆放的土方进行清除。 (7)当基础施工完成以后,应尽快对基坑周围进行回填施工。 (8)当人工降水停止时,应对箱形基础抗浮稳定性及地下水对基础的浮力进行验算。 2.砼工程施工:在模板隔离层在涂刷前一定要掌握天气预报,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雨水冲走隔离层;遇到大雨应停止浇筑砼,已浇部位应加以覆盖。现浇砼应根据不同的结构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多考虑几道施工缝留设位置;雨季施工时,应加强对砼粗骨细料含水量的测定,及时调整用水量;大面积砼浇筑前,一定要及时知道未来2-3天的天气情况,尽量避开大雨。同时砼浇筑现场要预备大量防雨材料,在浇筑时遇雨进行覆盖;模板支撑下回填要夯实,并加好垫板,雨后及时检查有无下沉;下雨时严禁钢筋焊接、对接等工作的进行,如果是急需的情况,一定要做好防雨工作或将施工场所移至室内进行;防止雨水浇淋刚焊好的钢筋接头部位,接头骤冷会发生脆裂,使建筑质量得到了影响。 3.吊装工程 (1)确保构件退房位置的平整及坚实,在其周围应做好排水施工,样子构件堆放区有积水、浸泡的现象发生。 (2)必须将塔式起重机基础或路基的高度高出地面15cm,避免雨水对路基进行浸泡。 (3)起吊工作不宜在雨天进行,由于构件表面及吊装绳索在雨天会被淋湿,使绳索与构件之间的摩擦系数降低,会出现构件滑落等安全事故发生。若必须在雨天进行吊装施工时,对对齐进行注意,并采用提高绳索与构件表面的粗糙度的方式来确保安全。 (4)在施工停止时,应将塔吊的吊钩收回,并与塔身靠拢,禁止吊钩上有吊索及建筑物件等物体存在,避免由于风的作用造成塔吊摇晃,从而出现塔吊倒塌的现象发生。 4 雨季施工其它注意事项 1.加强和气象站联系注意一切工作,生活的安全。 2.对各种电器、机具加强监护,防止发生漏电危险。 3.加强值勤工作,下雨时工地上必须认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检查办公、生产、生活用房质量,作到防漏,尤其注意作好受潮后易变质材料(如生石灰粉、水泥、钢材)的保管工作,责任到人。 5.做好防汛、防台工作,成立以项:经理为组长的防汛、防台小组。注意气象预报,做好防范工作,尽量将损失减少至最小,并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生产。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雨季来临之前应制定雨季施工计划,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使各项安全措施得到落实,确保雨季安全度过,避免损失的增加。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研究 摘要:建筑基础施工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现场学习方法受时间和费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满足实际学习的需要。开发一套相关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能够模拟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类似实际操作的体验,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化,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一、前言 虚拟仿真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软件编程形成三维数字的图形化模型,生成一种人造的虚拟环境。它涉及到人工智能、传感技术、人机交互和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科。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不仅可以更直观的呈现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筑基础施工是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主体工程即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对于施工现场的一线人员来说,掌握其工艺和方法,也是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目前建筑基础施工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由于建筑专业的特点,教学计划难以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时间相对应;基础设施施工的周期长,工程量大,短时间的实训不能真实的全面了解其施工过程。 第二、第二学生难以实际动手操作,学习效果不佳:在校外建筑工地的实习,由于时间和费用的限制,以及施工单位出于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学生往往不能实际动手完成施工操作,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三、学习成绩的评定不够合理:基础设施施工内容的学习一般是通过校外实践,学习成绩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和见习单位出具的相关报告和总结材料等进行打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建筑基础施工仿真教学软件的开发,能够利用当前的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将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先仿真后实训,可以全面的了解建筑基础施工的全过程。通过本虚拟仿真软件的建设,可以结合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把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把真实的工作环境利用软件进行模拟开发,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施工现场的技术和技能,从而减少学生对现场的不熟悉感,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化。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对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建筑施工仿真理论方面的研究 1991年美国学者提出了虚拟企业的定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在此方面有学者进行了大师的研究,到1997年,国内对虚拟企业的研究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目前相关理论框架已形成,虚拟企业也开始了从制造行业到其他行业的扩展。在虚拟建设方面,从1996年美国发明者协会首次提出概念,到2000年TFV(Transformation-Flow-Value)理论的出现,论证了虚拟企业理论在建筑行业应用的可能性。国内研究人员对虚拟建设研究多在组织管理层面,较少研究具体技术的实现。 第二、建筑施工仿真方法的研究 建筑施工仿真技术是虚拟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主要通过虚拟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一般是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整个系统,再通过一些重复试验得到一些有规律的数据。国内研究者高兴夫研究了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动态仿真、张正峰则应用可视化仿真中的图形技术,对复杂群建筑施工过程进行了研究。虚拟现实则是在虚拟建设中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方便进行操作和对比分析,能够研究数据中深层次的内容。赵凌军对建筑物的辨识和几何尺寸的提取进行了研究、王辰辉仿真了液压挖掘机的工作场景,钟登华等人对水电工程的可视化仿真进行了分析,其研究成果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较多,其发展方向目前主要是事件驱动的沉浸和时间驱动的沉浸。 三、建筑基础施工实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主体工程即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就显得更加重要,对于该部分工程的施工,对于施工现场的一线人员来说,掌握其工艺和方法,是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于培养的施工员来说,就更加重要。在学生的培养中其教学时数和学分、教学设备和实训场所以及从教教师数均居各课程之首,该课程也是其他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意义,在建筑行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建筑基础方面的技能就尤为重要。 四、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构建与开发 系统采用Unity3D与3ds Max作为开发平台,实现系统逻辑功能与3D模型的设计制作;使用SQL Server 2008实现对身份信息、实训进度信息的存储;具体的虚拟实训系统通过以上的技术支持,可在PC、移动设备以及Web上运行。 设计框架采用经典的MVC设计模式,将整个系统开发划分为三大模块:模型组件、视图组件和控制器组件。模型组件是视图组件和控制器组件之间的通信桥梁,控制器发出的具体操作信息会被传送到模型组件中,模型组件经过一系列的逻辑计算,将计算出的一系列相关信息发送到视图组件,由视图组件接收信息并最终展示给用户。在本系统中,模型组件由C#功能脚本实现,视图组件由UGUI界面开发技术和3ds Max共同完成,控制器组件则由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负责。MVC设计模式合理划分了软件开发过程,遵守软件开发“低耦合、高内聚”的原则,研发者只需依照系统总体设计约定好的接口方式,即可并行开发不同的系统组件,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 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由6个模块组成,具体如下: (1)身份认证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判断登录用户的身份,调出对应的学习模块进度,及学习得分。 (2)公共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工程图纸、技术规范、知识学习、视频库、测试题库、工具箱。 (3)土方开挖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场地要求、场地清理、放线定位、机械挖土、修边及验槽。 (4)钢筋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弹钢筋线、放置钢筋、绑扎钢筋、放置垫块、放置竖筋、钢筋焊接、箍筋绑扎。 (5)模板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模板安装、质检验收、模板拆除、工程验收。 (6)混凝土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混凝土制备、混凝土运输、浇筑与捣实、混凝土养护、工程验收。 总之,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构建了高职建筑类专业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弥补了教学手段、实训条件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在课堂上实现了教学项目与施工项目、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但这种仿真教学系统也存在着易引发学生现场安全生产意识差和无法做到现场实操等不足等问题,应引起重视。要通过合理设计各教学环节,把虚拟仿真实训与理论教学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