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业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绿色设计与工业设计 【摘 要】绿色产品开发,起源于绿色产品的设计,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主要强调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该只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更应该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绿色设计 环境保护 工业设计 可持续发展 1 绿色设计与工业设计的重要联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了大量工业产品,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人类在享受“聪明才智”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尝到了苦头。庆幸的是,以上的困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一股保护环境,珍惜有限资源的绿色环保浪潮已经掀起。与此同时,绿色设计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主要强调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该只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更应该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指南针。 当我们面对当前的全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温室效应等诸多困境,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足够的危机意识。 现代工业设计要想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跟上绿色设计的脚步。 2 树立绿色设计观念 重新发现现代设计 之前,工业设计最终目标针对的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当该产品达到了技术、功能、工艺以及市场的目标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目标就完成了。而绿色设计则涵盖了产品的各个过程,包括从创意构思到制造、使用及废弃后回收、再生处理等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将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到与产品环境属性相同的高度,并将其作为绿色设计的目标。 绿色设计观念的树立能够让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工业设计师的心中。 工业设计师在21世纪所担负的使命,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艰辛,面对的问题更加繁杂:第一,需要了解“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第二,能够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使用可回收材料,用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耗量;第三,还要从选择材料、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方式、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各个方面,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 工业设计的造型由以往单调的机械化转变成语意化、人性化的设计,并追求简洁的造型,占用更少的空间,减少材料的消耗。同时使产品更加耐久,因此,绿色设计在需要设计师的理性的同时,更需要融入新科技,并获得广泛的社会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也不能局限于工业设计师中,而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 3 绿色工业产品的市场前景 尽管我国早于1993年就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定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其实施情况并不能让人满意:上海(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每天产生好几十万个不能回收的一次性餐盒,大自然需要200年才能消化掉它们,常年累月同废水、废气等一起挤占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好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大型商场、超市也在积极推广布袋或纸袋的使用。而在国际市场合格的绿色产品更是企业的通行证,越是发达的国家,消费群体更能意识到蕴含在产品里面的生态价值,并接受它们。这对绿色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无公害、能耗低的产品才能被大众接受,才能被市场认可,方能走向市场。 目前绿色标志认证在世界各国家得到了推广,一来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来也可以提高本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著名管理学家乔治・温特所著《企业与环境》如是说道:“总经理可以不去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来的公司必须善于处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这表明,绿色产品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明朗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工业与设计的变革,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大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但同时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原本和谐的关系。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都抛在了人类面前,甚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也面临着威胁。当下频繁出现的国际新名词“可持续发展”,恰恰说明人类能否在地球上长久生存已经成为了谜题。“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的原则被设计理论界提出,尝试给设计新的地位,以改善工业设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让人类重新过上健康的生活。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说的那样:“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为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 浅谈工业设计中的绿色设计:浅析工业设计与绿色设计的风格和趋势 论文关键词: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绿色设计 “简约主义” 论文摘要:“绿色设计”是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之一,当令人类面临着人口增长迅速、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对环保所起的重要作用,“绿色设计”成为关注的焦点。 “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半代末开始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绿色设计”依然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之一。本文论述“绿色设计”方法及其发展、未来“绿色设计”的风格和趋势等几个问题。 一、设计殛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著名的工业设计师及教育家维可多,佩帕尼克就出版了在设计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著作《为现实生活而设计》。书中认为我们周遭的事物都是由设计师创造的,设计师在市场销售和用户满意度方面不单单只是起到“美化”的作用,同时应强调设计师的社会及道德的伦理价值。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绿色设计(gteen design)就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二、绿色设计的方法 1)模块化设计: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模块化设计既可以很好的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质量,方便维修,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为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供必要条件。 2)循环设计:循环设计既是回收设计(design for recovering recyclin),就是实现广义回收所采用的手段或方法,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的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组合设计,可拆卸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等等,其基本的内涵也是大致如上所述。 在绿色设计中,“小就是美”,“少就是多”具有了新的含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流派,讲产品的造型化简到极致,这就是所谓的“简约主义”(minimalism)绿色设计在现代化的今天,不仅仅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事。进人21世纪,因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建立,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潮流逐步有了现实意义。基于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了解,人们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过于激进的“绿色运动”,发展到现今相对成熟的“绿色消费”行为。这为“绿色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未来“绿色设计”的风格和趋势 设计师同时也是设计风格和品位的缔造者,产品的视觉形象对环境保护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寿命期限相对材料的选择两个方面。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和材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质经济相对繁荣的今天,往往消费者的好恶直接决定着一些产品的“寿命”。从某些角度看,“绿色设计”不能被看作是一种风格的表现。成功的“绿色设计”的产品来自于设计师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意识,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运用设计师和相关组织的经验、知识和创造性结晶。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设计主题和发展趋势: 1)使用天然的材料,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在家具产品、建筑材料和织物中得到体现和运用。 2)怀旧的简洁的风格,精心融人“高科技”的因素,使用户感到产品是可亲的、温暖的。 3)实用且节能。 4)强调使用材料的经济性,摒弃无用的功能和纯装饰的样式,创造形象生动的造型,回归经典的简洁。 5)多种用途的产品设计,通过变化可以增加乐趣的设计,避免因厌烦而替换的需求;它能够升级、更新,通过尽可能少地使用其它材料来延长寿命;使用“附加智能”或可拆卸组件。 6)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 7)组合设计和循环设计。 四、结 语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绿色设计”依然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之一。为了减少环境问题,设计师要对产品进行环保性能的改进,要对环境问题和其影响有很好的了解:这就得要比以往对科学和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需要创造性、新思维和富于想象力。“绿色设计”给工业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浅谈工业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绿色工业设计系统 [摘要]绿色工业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要使各子系统之间很好地耦合,就必须从系统整体出发,以设计的总体最优为目标,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虚拟实现技术进行设计的优化。 [关键词]工业设计;绿色设计;系统性;最优化 一股以保护环境、保护有限资源、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的绿色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相应地,绿色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方法也成为工业设计师们所关注的焦点。所谓绿色设计,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为促进我国绿色设计发展,本文拟就绿色工业设计系统及其优化问题予以探讨。 一、绿色工业设计的一般准则 与传统工业设计仅关注产品应达到的技术、功能、工艺以及市场等不同,绿色工业设计包含产品从创意构思到制造、使用以及废弃后回收、再生处理的各个过程,即包括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考虑产品环境属性的同时,要预先考虑如何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此,绿色工业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准则:(1)尽量节约资源,即节省原材料和能源;(2)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满足功能要求,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4)视觉效果好;(5)产品使用寿命长;(6)性能价格比高。绿色工业设计准则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运用艺术和科学技术设计人的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物品。鉴于物与物组成环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又组成了社会,所以绿色工业设计就是要使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协调。 二、绿色工业设计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分析 1.综合性 从绿色工业设计的准则和设计程序可以看出,绿色工业设计要考虑产品功能、材料、工艺、产品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涉及多个学科、多种技术、多种工艺,综合性比较强。 现代的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单单是物美价廉,而且还要求产品造型优美,色彩宜人,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20世纪“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风格显然已满足不了当今消费者的多种需要。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思想观念的不同都会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差异。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只有使消费者产生“美好感觉”的设计才是有魅力的设计,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设计。设计要使消费者产生“美好感觉”,就必须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所以,设计师必须在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做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此外,为了选择合适的材料,必须对各种材料的性能有所了解。在能够满足机械性能要求的基础上,首先要选择对环境污染小、可再生、可回收、能耗低、易降解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绿色材料。在设计中应首选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辐射特性的材料。因此,设计师还应该有材料科学方面的知识。 总之,除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技术和知识以外,绿色工业设计还涉及机械工程学、电气工程学、电子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心理学、管理学、塑料工程、模具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绿色工业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并具有较强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的工程设计,是多学科知识在设计中的集成。 2.系统性 绿色工业设计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设计、制造工艺、包装、废弃后的回收均作为其设计任务,在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的同时,满足环境目标要求。它是产品由自然到人类社会、又回归到自然的一个循环系统的设计。绿色工业设计是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的集成,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系统工程。 绿色工业设计系统可以分为设计准则系统、制造工艺系统等。就其设计流程而言,是一个带有多路信息反馈通道的闭环系统。在设计进程中有多次审核,把设计结果与设计目标进行比较,如果符合要求则往下进行,否则将比较结果反馈到系统的前端,重新修改设计,直至合格为止。设计流程中一个程序接一个程序,每一个程序都是一个子系统。如市场调查环节,它由供需状况的调研与分析、需求功能的调研与分析、人机关系的调研与分析、工艺调研与分析、造型色彩的调研与分析、预期成本价格的调研与分析、消费心理的调研与分析等组成一个子系统。子系统中各个部分都是不可少的,又是互相联系的。要从系统整体、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研究设计对象及有关问题,以达到设计总体最优的目标。 3.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性 按照绿色工业设计的准则,设计师在力图满足某一项指标要求时,往往会影响到另一个指标。例如,在加大构件的强度以延长它的寿命时,就有可能导致它的材料消耗增大,产品重量增加;为了改善零件的机械性能,对零件进行热处理,却增大了制造过程的能耗,也增大了制造成本;有时为了增强产品的功能,而使得产品结构复杂化,带来的结果是成本增加,且结构越复杂故障率越高;再如,为了解决汽车排放尾气污染环境问题,人们研制了绿色交通工具——电动车。利用清洁的二次能源,也确实有助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但是,它目前使用的电池却带来一些问题:一是目前使用的铅酸电池体积大,占用了大量的车载空间,增加了车体重量;二是电池的寿命有限,如目前铅酸电池的寿命仅为2~3年,电池更换较为频繁,而且目前我们的电池回收管理办法还不够完善,废弃的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又违背了绿色工业设计的准则和宗旨;三是若为了减小电池的体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大一次充电的行驶里程,把铅酸电池改为用镍氢电池或锂电池,则又会使电动车的成本增加。 为避免各子系统目标相悖问题,绿色工业设计要求各子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性。这给绿色工业设计增加了不少难度,需要做好系统整体优化工作。 三、绿色工业设计的优化 1.优化的原则 绿色工业设计各项指标子系统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耦合性,产品设计人员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有系统观念,充分把握设计系统整体和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细节问题,很好地掌控各设计因素,用系统分析与系统控制方法处理和解决,从而达到设计总体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的最优。绿色工业设计就是要在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的联系之中寻求一种适宜的平衡和优化。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都将最终导致对产品绿色程度的影响。因此,绿色工业设计要求产品从设计、生产、管理到产品的经济性、维护性、包装运输、回收处理、安全性等方面,均从系统的高度加以分析,确定其各自的地位,在有序和协调的状态下使产品设计达到最优。 2.优化的方法 按照上述从整体出发达到设计总体目标最优的原则,设计优化的一般方法步骤是:设计方案一对照准则比较一修改设计、全面权衡,直至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最优方案。这一切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设计师的理论和知识水平以及责任心将最终决定设计的优化程度。 绿色工业设计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不是这些知识简单地组合或叠加,而是有机地融为一体,设计参量较多,各部分有较强的耦合性,且往往存在时变性和不确定性。显然,利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进行绿色工业设计,劳动量很大,而且设计周期较长,而计算机辅助设计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上,利用虚拟实现技术,可建立起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制造、分析优化集成于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使不同专业的设计师能够及时相互反馈信息,从而迅速接近理想的绿色设计目标。这种方法不但工作效率高,而且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制造成本,对有效节约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将消费者也纳入设计过程,使产品愈来愈变为消费者与设计者共同设计的产物。因此,运用虚拟实现技术设计的产品更贴近绿色工业设计的目标,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信随着对绿色工业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将会不断被引入绿色工业设计的优化过程,我们会拥有更多的绿色产品。 浅谈工业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绿色建筑工业设计论文 一绿色建筑理念 在设计中的体现我院与顶益食品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是:顶益食品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提供工艺方案和设备布置方案,我院配合土建工程设计,即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各专业的施工图的设计。设计开始初期我院就把体现绿色设计的理念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各个专业的设计中绿色建筑的理念都有所体现。 1总图专业 1.1厂址选择 项目位于省级工业园区哈尔滨哈南工业新城-台湾食品产业园是绿色食品产业园。当地无放射性污染、有害气体、粉尘扩散等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等自然条件良好。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勘察场地为可建设一般场地。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特征周期0.45S。厂址选择合适。 1.2节地 本项目容积率1.0%,建筑密度49.13%,绿化绿20%。符合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的控制指标。全厂统一使用一个消防水池,各车间的污水排到污水处理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集中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网。厂区设有工务楼(变压器室)和中央厨房,实现了全厂公共设施共享。生产和生活的水电汽、排水管线都由市政管网提供,厂区北侧是一条市政道路,用于物流运输。公共设施共享和市政公用资源的使用,有效的节约了土地资源。制面车间生产面饼采用的方便面生产线,从面粉称重、和面到最后包装、装箱以及调理车间生产的调料粉包和脱水菜包从计量、混合到包装检验都是在联合厂房的一条生产线完成。原料用罐储存,成品使用立体库贮存。这种规划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1.3物流和运输 项目建设地点哈尔滨哈南工业新城位于大庆、吉林、长春等城市构成的两小时经济圈的地理中心和产业物流中心的中轴线上。地处哈尔滨主城区南部,南起运粮河规划路:北至四环路;东起新华工业园东侧规划路;西至哈双南线。原料和产品都可以通过汽车运输。厂区共有3个大门,其中1#和2#大门位于厂区北侧,连接江南中环路,主要用于生产的物料运输,与各个车间的最远距离不大于200米,运输距离小,物流方便。厂区内制面车间与成品立体库用皮带输送完成成品运输,原料罐与生产车间之间有一部分原料运输采用管道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减少了运输距离,降低了能源消耗。厂区3#大门主要用于员工出入,公交站距离厂区大门450米,员工上下班可以优先选用公共交通。入口处设有自行车棚可停放150台自行车。职工能实现绿色出行。 1.4场地资源保护 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含有有机物的污水,车间和厂区都设有一套封闭污水收集系统和排放管线,所有污水通过排放管线集中排到污水处理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集中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网,不会对土壤环境、地下水和空气造成污染。原料包装等废弃物集中堆放在垃圾房,打包后交给专业单位处理。规划过程中有意保留了场地北侧的300多棵树木,所有道路都是硬化道路,道路两侧都是绿化带或植草砖,预留的建设用地全部绿化,厂区内没有裸露的土地。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环境。总图专业在绿色建筑概念的贯彻上不仅要满足各部门规范文件的要求,还高于了这些要求。平面立体综合考虑,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展示了企业的实力和我院的总体设计水平。 2建筑专业 2.1平面方案 各个生产车间的平面方案均采用了联合厂房。联合厂房将生产过程的各个工序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化、短捷化,最大限度地缩短工艺物流路线,缩短了工程管线和运输距离,从而有利于减少工程投资,降低企业运转费用和能源消耗。联合厂房还更容易满足在今后工艺升级换代等改造过程中各个部分间的联通或分割的需要。联合厂房外墙的面积的减少,有利于节约热能,节约墙体材料、墙面材料,减少门窗数量。 2.2保温隔热设计 本设计的维护结构采用的400mm厚高保温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陶粒砌块具有导热系数低(0.22W/m.K)保温效果好、轻质荷载小、原材料绿色环保、废料可以循环利用、耐久性好、容易切割施工方便等特点,是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屋面采用120mm厚苯板做保温层,门窗的气密闭性达到5级。门窗的保温密闭性达到9级。 2.3建筑做法 所有结构梁柱均外包最薄120mm厚的陶粒,没有冷桥部位;屋面设有天窗,部分工段自然排风既能满足消防通风要求;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外墙面无装饰性构件;地面、楼面结构层随打随压光,自流平面层;水沟采用不锈钢内衬;墙柱平齐,车间内无凸出的部位等。 3结构专业 3.1结构方案 各个主车间主要采用钢结构,主结构为钢框架、门式钢架、楼面为钢承板、屋面(无设备处)为轻钢彩板。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的特点。与混凝土结构比在同样受力条件下钢结构的构件截面小,自重轻,便于运输和安装,适于跨度大,高度高,承载重的结构。本工程工艺要求楼层梁跨度在12m~15m,屋面跨度24m~30m,楼面荷载20kn/m2~50kn/m2。所以选择钢结构不仅是合适的还可以把钢结构的结构特点完全发挥出来。 3.2钢材的选用 本设计主结构都采用的高强钢材包括H型钢以及各种规格的板材。高强度钢材的使用,能减少钢材的使用量,既具有很好的经计效益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每平方米的用钢量为30kg/m2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3.3钢材的再利用 钢结构建筑拆迁后90%以上可以再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建筑垃圾问题。是绿色环保可会收的建筑材料,完全符合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等要求。 二设计中在绿色建筑理念 贯彻方面存在的问题(1)全厂地面统一用一个标高,加大了土方量和工程量。(2)市政给排水管网只给本工程留了一个给排水点,造成给排水管线过长。(3)外立面根据甲方要求使用了饰面砖,绿色建筑不推荐使用这种材料。本工程在工艺、水、暖、电等专业的设计中,在工艺的先进性、节水、节电、节能等方面也贯彻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并且效果明显,今后将陆续介绍。按照《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推荐的标准,本工程基本可以被评定为绿色工业建筑。我们会在今后的设计中继续贯彻绿色建筑的理念并逐步落实到每一个项目中,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作者:司国娟单位: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 浅谈工业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绿色设计观念在工业设计的应用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们的社会高速发展,伴随我们的是工业的发展。众所周知工业的发展必将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工业发展越快速,我们的环境就被破坏的越严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对物质的要求逐渐地提高,但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却没有改善,工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水、空气以及食物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许多多的变化,流行全球的雾霾就是很好的例子。人类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愈加恶化。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制造了很多保护环境的产品,使得环境有了少许的改善。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身为地球的公民我们都有责任去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环境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有所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绿色设计;工业设计;绿色材料;可再生;可回收 1绿色产品设计概述 1.1绿色设计的方法 绿色设计表现出了人们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反思,也表现出了社会设计师对社会的责任心。人类的工业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这百年的发展中,它创造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从古老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过上了效率更高的生活,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得地球资源被无限制的开采,从而造成了地球的生态环境被严重地破坏。另外工业产生的垃圾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处理,任意排放、任意掩埋,长此以往超出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造成了地球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被严重的污染,几百年的污染一直没得到有效的治理,所以当今很多人对工业的发展有很多的批评与质疑。质疑的人越来越多,工业设计师和环境保护的专家们就开始思考怎么使得工业继续发展又不加重环境的恶化,这时绿色设计就产生了。有了这样的设计理念我们就有了初步设计产品的思想,这为我们以后的设计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1.2什么是绿色产品设计 绿色产品设计是为了保护生态而产生的,所以称之为生态产品设计或环保产品设计。前面我们提到,人类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愈加恶化。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制造了很多的保护环境的产品,使得环境有了少许的改善。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身为地球的公民我们都有责任去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环境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有所改善和提高。这类产品的设计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环境能有所改善,这是这类产品的初衷,也是目的。在其生产过程中要本着节能、节水、无毒、可再生、可回收的原则,这也是绿色科技应用的主要体现,从而使得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绿色设计是为人类所设计的,所以它达到以上要求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性化,即加强人们的满意程度,使得产品更好的满足每一个使用者,使其更加的方便快捷舒适。产品的绿色还应体现在安全、自然等方面,这样才算是达到了绿色设计的理念。 1.3绿色节能技术 绿色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使用到的就是绿色节能技术,而绿色节能技术就是在进行资源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不仅环保,还可以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节能技术特点如下:(1)材料使用高效。绿色节能技术能够将建筑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同时还能够将建筑垃圾进行重复利用,绿色节能技术能够促进对节能材料的应用。(2)水资源的使用效率高。绿色节能技术中对水资源的使用也是一大特色,能够较高效率的节约水。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混凝土中水资源的使用,将混凝土中的水量进行使用就能够大大节约用水。(3)节约用地。随着人口的发展和建筑面积的扩大,能够有效利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将建筑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将建筑中的房屋以及水电道路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就能够节约用地。同时,还要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将施工材料合理的堆放、布局,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用地。(4)高效节约能源。绿色施工技术最大的特色就是节约能源,利用现代新型技术进行能源节约,将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进行推广和应用。 2“绿色设计”的趋势和风格 产品的设计功能是主要的,但是设计师在注重功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外观和设计风格,因为产品的外观形象也对环境保护有影响。产品制造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寿命,现今在进行产品材料的选择上具体有两种,好的材料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可大大减少人们对产品的更换频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消费者喜欢潮流商品的特点,在决定使用材料时就得更加的注重,因为消费者的喜好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寿命。成功的绿色设计来源于设计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验,一个完美的绿色设计背后必有一个对环境有着高度保护意识的设计者,设计者运用自身的所有经验和知识在作品中充分的表现出来,使得作品对环境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将是一件成功的“绿色设计”。据有关材料指出现如今绿色设计有如下几种设计趋势:(1)人们都喜欢纯天然产品,所以运用纯天然的材料在绿色设计中,无疑是最好的选择。(2)怀旧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在怀旧的风格中融入现在的高科技,使得产品充满温馨的感觉。(3)产品要实用才会有市场,实用且节能还绿色环保的产品就更受欢迎了。(4)经济实用的材料制作出产品,废除无用的功能和样式,制造形象生动的造型。 3绿色设计的主要流程 在绿色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加湿器就是很好也很成功的一件绿色设计,该设计主要体现了它的节能。它使用的能源主要是水,不污染环境,而且对环境还有很多好处,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好处,它的设计完全符合绿色设计的理念,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设计”。首先,绿色设计的重点就是技术层次的设计,不论是从保护环境而言还是节约能源来讲,都将自然作为最基本的设计理念。但是实际上,我们在绿色产品的设计中,不仅仅要对技术层次进行充分考虑,同时要对设计出产品的使用周期、寿命、经济性、审美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这样才能够设计出较好的产品。下面我们就对加湿器的设计进行分析。 3.1社会环境角度 加湿器的设计首先必须要考虑的就是目前我国的社会现象,不能够离开社会这个大的背景。加湿器的设计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将空气中的有害细菌进行一定的过滤,同时,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有利于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出现。 3.2以人为本 加湿器的设计必须要围绕人的需求展开。产品设计之前,必须要对加湿器的用户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的需求,包括使用者的年龄、思想、收入等等。 3.3造型、配色、材料 加湿器的设计不仅仅要实用,同时要有一定的造型。造型是每一个产品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对造型的设计要将色彩等进行合理设计,要从外部造型上就给人们一种绿色、环保的感受。除此之外,加湿器的设计要为人们的健康着想,因此就要从用户的心理需要出发。当然,加湿器的设计应符合当代人的生活要求,能够满足人们对环保、绿色的需求,同时还能够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 4绿色产品设计理念在建筑行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在建筑行业中所使用的绿色产品设计理念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比如下面的几种材料: 4.1新型墙体建筑材料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墙体材料在建筑材料中占据的比例较大。因此,为了全面实施绿色节能的理念,发展新型墙体建筑材料是必然的趋势,推广新型墙体建筑材料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新型墙体材料主要有块、砖、板等。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能够大大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污染、保护环境。 4.2绝热保温材料的应用 在建筑行业,制冷和制热都会带来较大的资源浪费,但是使用绝热保温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在绝热保温材料的发展中逐步向外墙保温、多功能复合方向以及轻质化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墙体的使用效果,同时还能够将传统的单一保温模式改变,能够在全面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向着绿色化发展,使得绝热保温材料能够满足现代建筑施工的需求和发展,同时还可以将废弃物、塑料等进行充分利用。 4.3防水密封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在建筑施工中,防水是一大难题,由沥青油毡(含改性沥青油毡)、建筑防水涂料、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等进行建筑材料的合理防水就能够将这一问题解决。 4.4从环保的因素发展应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使得建筑行业朝着环保方向发展,传统的建筑材料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污染,因此传统的施工材料迟早会被人们所淘汰。建筑行业应该使用环保型发泡剂来代替传统的聚氨酯硬泡,这样就能够降低对大气层的破坏和污染,同时还能够扩大材料的应用范围,保护环境。 4.5从应用的因素上发展 在建筑材料的应用过程中,传统的材料大大污染环境,同时还浪费资源,不能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彻到底,在使用的过程中,现代绿色、环保、节能材料才能够符合要求。现代绿色节能环保材料从原料的选用、加工的过程到施工的过程,都是在最大程度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保护环境,保护大气层。 5结束语 绿色设计已经成为工业设计中的热点,同时也是可持续社会发展中最受欢迎的科学技术之一。为了进一步将环境改善,设计师应该将设计产品进一步改进和设计。当然设计师必须要在充分了解科技的基础之上,对环境问题有专业的认识和见解,这样才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牛玉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浅谈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策略,为我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之策。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 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各不相同,用统一的模式对其进行概括是比较困难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金融体系代表着一个经济体之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市场参与者、交易方式和流动工具共同组成的综合体。而实体经济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囊括了工业、农业、商业、文化产业、建筑业、信息行业、体育行业等各式各样的行业,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各自发展过程概述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始终是动态协调的,实体经济发展在前,金融体系构筑和协调在后。在实体经济发展初期的交易需求使得金融体系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是作为实体经济汇兑和支付的中介而存在的,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没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实体经济不断壮大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开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金融体系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获得原始资本,逐步将自身发展成为可靠的信用中介,并最终起到对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原始资本的优化配置作用,这个时候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持续性的推动作用。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变更之后获得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也实现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从间接联系到直接联系的转变,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现代实体经济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金融体系的功能也在日益创新和改变,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和控制的关系并日益走向独立和分离。加之实体经济在边际产出逐渐递减出现萎缩和困境的石刻,金融体系发展还要依靠信用作为支撑,二者之间分离的速度越来越快。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分离―融合―分离的全过程。 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作用机制 首先,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金融体系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获得物质基础和稳定收益的保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后盾,金融体系的发展就会出现资本泛滥的情况,大量资本走向投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将完全被抹杀,商品市场的秩序将完全被打乱,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金融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次,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体系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得到了可靠、稳定的支付中介,让实体经济能够获得可靠的原始资本积累,使得实体经济得到了扩大生产的机会和保证,并让实体经济发展得到稳步增长和降低风险的可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多元的、多样的,比如说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信用体系构建、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都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协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关系的措施分析 第一,发挥实体经济的基础作用,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实体经济应该发挥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将交易需求的促进作为引导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在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将二者之间分离的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实体经济内部诸多因素可以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比如说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话就会提升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原始资本流入懂啊金融体系之中可以进一步促进金融体系的规模扩大;实体经济发展趋向市场化和产生金融需求的过程是金融服务和金融体系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助力。实体经济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内部改革,从而发挥其对金融体系具有促进作用的元素,实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目标的融合。 第二,要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金融体系健康和自由化发展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在资金供求的角度上来讲可以让实体经济提升融资效率:首先金融体系能够扩大储蓄的规模、提升储蓄的利率;其次,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能够直接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最后可以有效避免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让资本实现优化配置。总的来说,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让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能够更上一层楼,推进金融体系自由化构建是充分发挥金融优势、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第三,保障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改革。金融体系按照渠道划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部分,其中间接金融起到的就是金融中介的作用,直接金融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市场。间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从债权债务的层面来思考,直接金融发展的好坏则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所以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联系作用。比如说当我们披露了实体经济业务之中的经济信息和相应的财务信息之后,实体经济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实现习题经济的规范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也可以利用相关信息完善运行机制、及时做出反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信用体制的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让实体经济从多种渠道和多个层次来获得筹资,让实体经济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现代经济体系之中风险遍布、危机难测,有些事情和规律人们难以预知和了解。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只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主观经济行为的概括,但是这种概括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提升经济利益并且在资本市场中寻找恰当的投资机会的时候应该注重风险的规避和冬天的把握,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更加透彻。总而言之,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二者难以分离,只有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使得经济发展在良性的轨道上前进。 浅谈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试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摘 要:金融体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说它复杂,是因为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世界各国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它。本文分析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协调两者的措施,让人们对两者有所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相互影响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概念 金融体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金融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体系层面: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同,经济体系的概念都各不相同。不同国家,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都不尽相同,这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欠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来说要完善许多。金融体系的的建立也与各个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有的是由市场经济来掌控,有的则是由金融机构来制定。实际运用层面。从这个层面上看,金融体系可以看做是一个经济活动的框架,而这个框架又有交易平台、监管机构、市场资产联合三个部分构成。企业、产业的经济活动在这个框架中,从而就形成一个动态的金融体系。因此,企业要想长远长足的发展,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去了解金融体系以及市场的稳定性。总体来说,金融体系能够给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有利于资本在市场上的流通以及整合社会资源,这都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金融体系还有指导资源配置、加强风险管理、实现企业融资等功能。 实体经济包括所有的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两个方面。从经济学的含义上看,这两个方面面涵盖了人类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行业如意衣、食、住、行、等行业都非常深刻影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它是人类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础。实体经济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说,实体经济是保障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的基础,也是关键。通过实体经济活动,可以进一步的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丰富精神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中,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大概是一个协同发展的形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实体经济的重点在于如何创造利润,倾向于效益的追求,导致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出现“代沟”。因此,就需要重点去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积极发展各生产要素。金融体系的机构对于资源的优化分配存在漏洞,比如企业融资的一大途径贷款,这个资金的借贷方面就有着明显的不足。一大批资质不足,企业效益不高企业能够轻易的拿到资金扶持,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失,而对于竞争力高、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产业获得的资金扶持就相对减少。不在少数的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金融体系失控。所以,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调节,使实体经济能够良性发展,健全金融体系,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能够更好的协调发展。 金融体系需要与实体经济相匹配,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势及时的去完善金融体系,使两者能够协同发展。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金融体系可以推动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可以做出预判,减低实体经济发展的风险。同样,实体经济的的良性发展可以保障金融体系的完备性。所以,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是否健全完善是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 (一)金融体系的自身运行规律。金融体系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它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泛,研究起来很困难。因此我们可以从“投机”来进行一个简单的研究。 金融投机就是在市场饱和时以低廉的价格进行囤货,在市场出现需求的时候再卖出。这种交易投资者与产品的生产没有任何联系,只需要掌握好投机就可以获利。这种投资方式,有利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也避免了在供不应求是不良企业坐地起价,扰乱市场秩序,降低了商品价格波动,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 从表面上看,一些金融体系的交易与实体经济没多大关系,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脱离。金融体系有价格发现、风险控制的作用,所以,这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一步。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匹配程度。在很早,一些经济学家就发现,通过金融体系可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增大政策优惠,积极引进外资,外企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但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一些人已经开始意识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是那么简单。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有一个限度的,当达到这个限度之后,反而对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阻碍作用,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讲的“阀值效应”。 “阀值效应”说明过度复杂化的金融体系会减低政府部门的监管范围。过度的国际化,导致金融市场的范围扩大至全球各个角落,而全球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只能依靠各个国家地区的监管。但各个国家职权部门的监管权力不能扩大到其他国家地区,金融市场却是全球性的,所以金融市场的安全性缺失,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引进了外资,但是利润分成却比投资者少的可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低。所以,需要政府职责部门的介入进行限制,从而加快作用优化配置,从而使金融体系能够良性发展。 四、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为了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体系就必须要进行自由化改革。职权部门需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具体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来保证市场的稳定性。 (二)完善实体经济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都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资本市场的改革势在必行。 直接金融,也就是资本市场。经济金融,则是一系列金融机构。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作对于实体经济来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金融机构则起到了纽带作用,连接着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要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就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宣传,积极传播各类金融信息,资本市场也要进行制度的完善,保障实体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金融体系发展发挥实体经济的更多作用。要对实体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支持一批有资历、有前景的企业进行产业化改革,进行资本积累,然后融入金融体系,扩大金融体系规模。而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就需要去发现这些有潜力的企业,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能够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逐步向市场化发展,所以金融体系也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健康,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结束语 金融体系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对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协同关系需要更深更广的去研究。避免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出现脱节,更好的去发展经济。(作者单位:池州学院商学院) 浅谈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战略分析与讨论 【摘要】互联网金融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发展的创新模式,顺应了金融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趋势,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和驱动作用。本文从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入手,对其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战略进行论述,期望对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实体经济 实践战略 一、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发展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创新。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 (一)发展目标一致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结构形式,其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目标一致,具体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可优化配置资源,增强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将金融服务范围拓展到中小微企业,甚至是个人借贷,进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充足资本。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立足点,一方面推动实体经济升级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对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这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二)以实体济为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是实体经济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创新活动。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引起各方投资者对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这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拓了空间,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同时,实体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社会闲散资金,为互联网金融整合利用社会资金提供了物质来源。所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发展态势是否稳定决定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 (三)相互促进与推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运营模式带来了冲击,促使传统金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下必须拓展服务职能、优化运作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引入先进互联网技术,从而增强传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以网络为平台的借贷业务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难以实现的金融职能,对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潜在发展矛盾 互联网金融具备经济虚拟性的特点,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如若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出现严重的虚拟经济膨胀问题,则会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稳健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此外,互联网金融无节制地过度发展,会吸收更多的人才、资金和社会资源,这势必动摇实体经济的根基,导致实体经济步入衰退期。 二、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战略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发展现状,为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具体如下:首先,严把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关,通过制定牌照发放标准、设置最低注册资本金、落实风险准备金制度,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抵抗能力,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事前控制。其次,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产业政策,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秩序进行严格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向市场化的方向变革。 (二)加快互联网金融资金流动 为有效缓解实体经济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渠道单一闭塞的现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驱动互联网金融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加大政策引导。政府可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优化配置互联网金融为企业提供的信贷资源,使信贷资源能够服务于满足政策扶持要求的中小微企业。政府要明确政策补贴对象的企业类型、交易规模、交易增长率、注册资本、信用等级等方面的要求,保障符合要求的中小微企业能够获得互联网金融资金的支持。其次,建立资金评价机制。政府应构建起完善的资金评价机制,在全面收集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将其作为改进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促进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共赢 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因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时遇到了资金供给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引导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首先,银行可将吸纳的资金流向互联网金融企业,扩大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储备,促使互联网金融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小额贷款服务。其次,互联网金融要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数据库,建立客户信用评级机制,促使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信用信息与银行的客户信用信息实现对接,降低信贷风险。再次,银行要引入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发“线上+线下”的业务渠道,提供线上支付、交易和业务处理等服务,逐步实现自助服务智能化,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方式。 (四)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应健全和落实相关监管体系,避免互联网金融出现泡沫经济,从而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根基稳固。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要采取分级监管的方式,综合发展以行业自律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主体的三级监管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同时,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起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披露项目资金运作、预期收益、投资期限等相关信息,并且及时重大风险事项以及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互联网企业财务状况提供有力依据。 三、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在发展目标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均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此,我国要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制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市场准入机制,引导互联网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更好地驱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浅谈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浅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摘 要 实体经济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增强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金融体系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效的促进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金融 实体经济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体系与实体关系之间的作用越来越密切,加强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应对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联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危机的应对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本文就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反思。 一、关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简述 (一)金融体系的简述 金融体系是指以金融为主导的体系结构,对国家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然而,在世界上,金融体系可以分为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不同国家中金融体系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以银行为主导,例如:德国。有的以金融市场为主导,例如美国,有的则介入两者之间,总之,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体经济的简述 实体经济是指利用生产工具来提高经济收益的现实企业,实体经济主要可以分为: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相关行业,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促进对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体系建设的基础,实体经济可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为金融体系带来收益,金融体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依托实体经济,可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防止资金的泛滥。可以很好的避免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造成资金风险,从而产生金融危机,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加强实体经济的经济地位,做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w系可以有效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金融体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的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本中介,保障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体系的中介支付功能,可以为企业带来资本,增强企业的融资,提高企业的抗压能力,促进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伴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更加的增加了实体经济的活力,为实体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护。 三、促进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有效发展的手段 (一)积极发挥实体经济的作用,稳定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首先加强实体经济的建设,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首先,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积极的发挥实体经济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指引着金融体系的发展,保证金融体系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实体经济要不断的发展,提升自身交易量,增强资本流通,不断促进金融体系发展,最后,不断的加强实体经济的活力,加强实体经济的改革,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加强经济效益。 (二)加强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改革应该不断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应该增强资本的获取方式,加强资本循环的速率,缩小资本循环的周期,其次,加强资本的融资,加强对市场的需求,不断的通过实体经济来带动金融体系的发展,最后,加强对市场经济信用的有效监管,建立诚信机制,加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因此,在促进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效的加强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改革,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应该加强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资本的运作直接影响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在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效的加强资本的流通,在资本流通的过程当中,做好有效的信用审查制度,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资本可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再生产,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的效益,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加强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不断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把握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浅谈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如何协同共赢 【摘要】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着融合、互动的关系,两者的发展目标一致,且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为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积极驱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未来的关键在于健全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标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行优化,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向实体经济转移。 互联网金融是以各种常见的互联网工具(多指大数据技术、搜索引擎工具、移动互联技术等)为依托开展的创新型金融模式,具体应用形式多样,包括信息中介服务、资金融通服务以及第三方支付服务等。互联网金融通过实现金融领域与互联网工具的有机融合,体现了经济发展中的开放性、平等性、协作性以及分享性特点,达到了创新并延伸传统金融理念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形式,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是业内人士高度重视的一项课题。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对于我国而言,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首先,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实体经济亏损面有所增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GDP同比增长率以及环比增长率均有所下滑。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名义GDP呈现出下滑趋势。虽然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相对平稳状态,但根据以往历史数据来看,名义GDP增长率下滑,甚至低于实际GDP增长速度,可能会导致实体经济陷入困境。 其次,我国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不足,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截至2015年,虽然全国范围内小微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但资金缺口以及融资缺口不断增加,导致大量小微企业的成长受到融资问题的影响。从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小微企业多具有轻资产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数据不够完备,加之针对小微企业的社会征信机制不健全,因此传统银行难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充足的贷款资金支持。总体来说,受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被削弱,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阻。 再次,受到全球经济发展不景气影响,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环境恶化。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不利。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债务规模较大,可持续举债能力并不理想,货币政策以及财政环境过于宽松,难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扩张,因而实体经济的增长动力严重不足。从这一因素出发,一些国家与地区尝试通过贸易保护措施以及汇率等方式干预外贸行业的发展,反而导致了国内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在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当中,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首先,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具有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传统金融模式的创新,对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模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但其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目标仍然是高度一致的。简单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须始终将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与归宿,以提高社会的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目标,并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体现出一致性。 其次,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存在着正面的促进效应。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金融向着民主化、普惠化方向发展,进而产生对实体经济的正面促进效应。互联网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有一定驱动意义,在加快实体经济的产出速度、提高流通速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还能对社会再生产活动产生刺激性影响,以健全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为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积极驱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未来的关键在于健全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标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行优化,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向实体经济转移等几个方面,具体战略措施如下: 健全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能够促进互联网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对改善互联网金融行业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有积极意义。首先,当将牌照制度引入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以网络借贷平台所引入的信用评级工作机制为范本,构建适宜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牌照模式,一方面可提高互联网金融平台统计管理的便捷度,另一方面能够明显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进入企业的资质水平。其次,应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监管职能,在P2P平台中引入最低注册资本金制度,利用资金支持加强平台对各类风险的抵御能力,以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构建可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政策环境。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金融模式相比较,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将互联网理念与互联网技术手段高度融合,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质仍然在于“金融”两字。因此,互联网金融必须将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根本目标。在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进行监管与引导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下问题:首先,应将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作为企业领导层培训范畴中的重要内容,使其领悟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对于我国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应当尽可能实现实体经济与互联网金融的协同、适应,通过政策环境下的一系列利好措施,促进我国金融结构的转换。 政策引导互联网金融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为开拓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融资渠道与途径,解决融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保障小微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在政府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宏观引导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政府部门应通过税收优惠或专项财政补贴的方式对信贷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调整,引导互联网金融市场贷款资金逐步向实体经济流动。其次,要限制资金补贴对象数量。政策扶持的对象不得过于宽泛,应当将中型和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对企业交易规模作出明确限制,并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交易增长率、信用等级以及注册资本等关键数据,采取不同等级的奖励或补贴措施。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探讨创业投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现状,包括运作模式和参与方式。探讨了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在参与创业投资中的表现形式,重点从逆向选择、道德、技术等方面剖析了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新增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成立创业投资管理部门对创投业务进行管理,实行组合投资、联合投资以分散各种风险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创业投资;直接投资模式;风险管理 1 引言 创业投资是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它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我国的创业投资存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总量占有社会资金的绝大部分。虽然商业银行与创业投资的经营目标相矛盾,但两者之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的关系,作为长期资本之一的商业银行资金面临着保值和增值的压力,而创业投资又急于寻求新的风险资本来源。所以商业银行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创业投资在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介入创业投资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基本上是对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方式和模式分析,对具体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探讨甚少。本文在借鉴美国硅谷银行运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分析商业银行在直接投资模式下参与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问题。 2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现状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模式主要有直接投资模式、间接投资模式和风险贷款模式。外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历史比较长,经验也比较丰富,其参与模式比较全面综合,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硅谷银行。硅谷银行的投资模式涉及到了直接、间接和风险贷款部分,是非常典型的综合运用风险投资各种模式的银行,其成立至今的运作也是非常成功的。其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主要采用的是“投贷联盟”模式,即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签订“投资联盟协议”,协议规定由商业银行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一定的授信额度,在既定的授信额度里,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高科技企业若遇到资金短缺,可由商业银行直接贷款,而无须经过再次审查。其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深圳市采用的是银行和担保公司合作的独特模式。但在为企业提供担保时,高新投担保额度为90%,其余的10%由银行承担。这10%的额度主要是为了强化银行的责任心,而不是为了分担风险。 从方式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方式主要包括:(1)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贷款。即商业银行根据贷款申请者从事行业或项目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盈利前景,提供数额不等的贷款,满足创业者的资金需求,主要有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2)通过附属机构参与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规避管制、间接参与创业投资基金创设的一种组织机构上的创新。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就通过旗下的建银国际筹建了中国第一家医疗保健投资基金,从事医疗保健行业的股权投资。(3)托管创业投资基金。即商业银行以独立的中介机构的身份参与创业投资基金的托管和监督,制约和审计资金的流向,保证创业投资基金的专款专用。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托管费用。(4)提供创业投资相关的中介服务。目前各个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创业投资带来的机遇,纷纷推出了对创业投资一站式的中介服务,通过提供中介服务提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水平。 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受监管体制的限制、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等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低,参与方式相对单一,商业银行对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不够,也难以获得创业投资带来的大量利润。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贷款,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推动商业银行和创业投资的共同发展。加之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必然趋势,我国应当对当前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创新,探索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新模式。 3 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风险分析 3.1 商业银行传统风险在参与创业投资中的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当商业银行以直接投资模式参与创业投资时,对信用风险没有多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风险贷款模式中。当不涉及境外投资时,对汇率风险也不会有影响。所以,商业银行以直接投资模式参与创业投资将主要给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带来新的变化。 (1)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的需要以及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要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对风险企业进行的是权益投资,投资周期长,将长期占用部分银行资金,使银行的信贷资金规模减少,如果控制的不好,将有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的爆发。此外,风险企业多是未上市企业,股权缺乏流动性;而且如果投资失败,将给银行资金带来重大冲击。因此,参与创业投资将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明显增加。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后对银行传统风险影响最大的一种表现形式。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波动导致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发生资本损失以及对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源自资产负债的不匹配。在权益投资模式下,银行的负债多是计息负债,一旦利率上升,银行的负债加重,而权益资产不可能随利率调整而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因此,这种不匹配可能会加重银行的债务负担,这样便会带来银行的利率风险。不过,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对利率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 (3)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使商业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不动产市场、期货市场等多种市场行情的变动程度。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不够健全,当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后,受多种市场变动的影响,可能会增加其市场风险。 3.2 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新增风险 当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后,除了会对自身传统风险产生影响外,还会增加一些与创业投资相关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逆向选择风险。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可能对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家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真实、准确,只是聆听风险企业家的一面之词,而风险企业家提供的信息往往会过于夸张、不够真实。这种错误或虚假的信息会导致错误的选择,从而使选择的风险企业偏差,带来投资风险。这种错误投资可能会给投资后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产品的市场化、企业管理者素质等。这类投资风险体现在整个投资期。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风险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投资者的目标产生偏差,从而侵蚀投资者的利益。企业经营者由于急功近利和从事一些高风险的获利项目,会导致创业投资的风险资本陷入困境。这类风险一般出现在管理者素质不高或者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企业。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相一致,银行将不能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3)技术风险。 新技术能否通过研发得以成熟和完善,并达到应有的功能和效果,达到可商业化应用的程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创业投资中最为突出的一种风险。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同样面临着技术上的风险,包括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外部环境风险等等。这主要体现在创业投资的初期。倘若技术上不行的话,创业投资只有失败,银行的风险资本也将血本无归。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使银行投资面临亏损的可能性,是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可行性与市场不匹配引起的。市场风险是导致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断甚至失败的核心风险之一。包括市场进入风险、市场容量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这类风险体现在创业投资的成长期和扩张期,这也是银行的风险资本能否获得高额回报的重要阶段。 (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又称为经营风险,是指风险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经营失败所带来的风险。管理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管理团队身上,此外,企业治理结构、组织文化等也是影响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银行参与投资后,主要是靠风险企业对风险资本的合理运作和管理来实现资金的增值能力。如果商业银行投资的是一个管理团队不佳的企业,就很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面临管理风险。 4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风险防范措施 由上述分析可知,商业银行以直接投资的模式参与创业投资时,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如何控制防范这些风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风险控制方式,结合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参与创业投资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提出几点意见、措施。 4.1 设立“防火墙”,隔离创投风险与一般业务风险 由于创业投资固有的高风险特征,商业银行必须将创业投资业务和传统的存贷业务分割开来,独立运作。在资金运用方面必须通过设立“防火墙”进行严格的分离,创业投资不从一般业务中提取资金,而一般业务也不从创投基金中挪用,避免相应的风险影响,防止创业投资的高风险向存贷业务领域扩散。商业银行还可设立子公司或子部门管理创业投资基金,以保证创投的正常运作以及与一般业务的风险隔离。 此外,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从事创业投资的比例或资金规模进行限制,把参与的资金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这样即使投资收益或损失导致资金量有大的波动,在乘以这个比例以后,也不会对商业银行造成重大冲击,达到一定程度控制风险的效果。 4.2 成立创投管理部门,避免和减少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 为了便于创业投资业务的管理,商业银行可成立专门的创业投资管理部门,研究、协调与管理商业银行的各种创投业务。商业银行从事创业投资前,必须对投资对象进行详尽的调查,调查对象及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层、已经向这些企业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企业的财务公司、法律顾问、现金流等。通过调查研究,对项目进行严格的把关,避免风险高而收益却低的项目,选择可行性高的企业项目,避免逆向选择风险。创业投资管理部门还将负责投资后对创投业务的管理工作,因此可以预防和减少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还应加强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因为创业投资机构往往参与企业的经营程度较高,而且具备专门的人才,对风险企业的信息了解较多较准确。通过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准确选择投资项目。 4.3 进行组合投资,主要分散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投资风险 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分散风险。其包括不同企业、不同阶段、不同投资工具的投资组合以及分期投资等方法,具体如下: (1)不同企业的项目组合投资。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可对不同的行业进行投资,如信息与电子技术行业、软件与网络服务行业、生命科学行业、新型技术行业等。也可同时投资于多个企业,而不是集中于一个企业,以避免一个企业倒闭时全部资金的流失。 (2)阶段组合投资。创业投资不同阶段的风险大小不一样,所以商业银行应对不同阶段的项目进行组合投资,以综合风险。也可以通过规避风险较大的投资阶段(如种子期、初创期),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阶段(如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来实现风险的规避。 (3)投资工具的组合。创业投资的投资工具除了债权、优先股和普通股外,还包括可转债、可转换优先股和认股权证、期权等,不同的投资工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这些工具的组合运用,可以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分享投资成功的巨大收益。 (4)分期投资。即周期性的提供风险资本,分阶段为风险企业注入资金,而不是一次性的注入。通过分期投资,一方面可以避免一次性投资过多而造成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也能激励被投资企业完成各期业绩指标。 4.4 实行联合投资,转移、分散各种传统风险和新增风险 集合多个投资者,联手进行投资活动,可以转移分担投资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对同一企业进行投资,以分散风险。也可以和创业投资机构联手进行投资,如硅谷银行的投资前提是有创业投资支持的公司,这也是一种联合投资的表现。 联合投资可以是两个机构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多个机构之间的联合。 联合投资是风险损失和风险收益的一种分摊。在联合投资中,风险的分摊意味着风险的一种转移,风险转移又必然伴随着收益的分摊与转移。 4.5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在投资之后,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参与方式可以是参加董事会以及向风险企业监事会中派出财务监事,随时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管理层素质进行监督和评定。这样可以监督和控制风险企业的决策,帮助风险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在内部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商业银行应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使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方向与商业银行的投资目标相一致,实现资本收益。还应加强监管力度,防范道德风险。 5 总结 由于受监管体制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采取风险贷款方式,参与程度比较低。然而,混业经营将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加之我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对创业企业进行权益投资将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就商业银行以直接投资模式参与创业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而,本文只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定性层面的分析,研究深度比较浅,对具体分析中的模型方法等还有望做进一步的研究。 探讨创业投资风险管理:农业企业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综述 一、人才问题:缺乏复合型创业投资人才 人才是农业科技创业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我国创业投资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不成熟,目前多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一方面,缺乏创业企业家,未形成创业企业家队伍。很多商业案例充分说明:一流管理与二流技术结合,可以获得成功;一流技术与二流管理结合,则极可能失败。另一方面,缺乏既懂高新技术又能开拓市场,敢冒风险寻求高额收益的综合型投资者。我国存在不少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由于我国的市场开放时间不长,以往高等院校的专业分工过细以及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等,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目前能满足创业投资要求的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很少。 二、运作问题:科学管理运作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不完善,随意性强。首先,风险投资管理未按照风险资本的办法管理,存在“首长贷“”人情贷”现象[3],未建立对投资对象系统的筛选和评估体系,资金利用率较低。其次,面对各种风险管理机制,创业投资家对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投资后不再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缺乏规范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使得农业科技企业不能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满足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再次,公司治理机制不合理。农业科技企业国有投资比例一般在70%以上[4],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少数大股东掌握着实际权力,其他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些系列问题严重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公司还存在管理体制陈旧、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业投资作用的发挥。 三、中介机构问题: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近几年创业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迅速,但是有实力特色并与农业科技创业投资相匹配的中介机构还未真正形成。中介机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中介机构经营不规范,独立公正性和科学权威性差,它们往往只是提供价值较小的参考信息,造成资源浪费。二是中介机构信用缺失。我国对创业投资管理方面的法律和准则较少,虽然2005年出台了《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暂行办法》,但是关于创业投资中介机构的管理未做规定。中介机构缺少统一规范的执业标准,致使中介机构缺乏信用认知度,增加了交易成本[5]。三是中介机构中涉及创业投资业务的较少,对农业科技的创业投资业务更少,大概只占2%~3%[6]。再加上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对创业投资的研究,阻碍创业投资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 四、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加大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银行资金。为鼓励银行资金进入农业科技领域的创业投资行业,我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SBA(小企业管理局)采用“杠杆融资”的模式来引导银行富余资金参与创业投资[7]。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间投资,充分利用民间的闲置资金。培养我国居民的风险投资意识,减少对个人、企业、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参与风险投资的限制,让更多的民间资金融入到农业科技创业投资领域,扩大民间融资的渠道,丰富融资的多元化,实现了双赢。再次,健全资本市场,减少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OTC)与发达资本市场的差距,早日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降低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门槛,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积极引进国外资本从事风险投资业务,拓宽投资领域。 (二)畅通资本退出渠道 风险项目退出渠道不畅通是制约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障碍之一。有效的资本退出是创业投资成功的基础,成功退出意味着从一个项目退出后可以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去,循环推动高新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从而实现高额回报。根据先进发达国家经验,公开上市是资本退出的主要形式,在美国约有30%的风险资本采取公开上市的方式退出[8],因此我国要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尽快开设创业板、国外二板市场或香港创业板上市,设立和发展柜台交易和地区性股权转让市场,为规模较小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转让和交易市场,并充分利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并购方式,积极培育投资银行,充分发挥其在资本市场中的中介作用。要完善法律制度,对私募市场进行规范,并放松对股权回购、清算退出、买卖上市等场外交易的限制。 (三)培养复合型创业投资人才 创业投资跨越科技与金融两大领域,涉及评估、投资、管理、审计和高科技专业知识等多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强[9],需要具有相应科技知识、管理经验、金融投资知识,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具有国际视野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和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当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创业投资人才尤为重要。首先,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快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对其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加强人才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推动教育改革,加强与国外农业科技创业投资企业的合作,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管理经验,培养在农业科技、管理、金融和法律等方面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再次,高薪聘请国内外优秀的专家来企业指导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著名创业投资机构及专家到企业内部交流和座谈。 (四)完善创业投资运作机制 为了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的顺利进行,改革和完善创业投资运行机制是关键。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业投资的科学管理,建立一套严格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业投资资金管理制度,构建农业科技风险项目的筛选、评估体系,提供系列化管理和增值服务,合理利用各方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对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视,制定运营管理规章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和先进的信用体系,减少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使创业投资在农业科技领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健康发展。必须调整、改变农业科技企业的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比重[10],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增加控制权在市场的竞争。要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规范农业科技企业行为,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完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 完善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建立一批适合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中介机构,如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农业科技项目评估机构、投资顾问公司等。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专职服务于农业风险投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流通,使之更好地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二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健全中介机构在农业科技创业投资方面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用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明确中介机构的职能,约束中介机构的行为,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改变创业投资中介机构混杂以及机构人员信用缺失的现状,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三是加强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员工,为农业科技企业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 作者:苏明明 王建中 高祥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 长城学院 探讨创业投资风险管理: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性质的创业投资越来越多,需要对创业投资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其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创业投资产生的风险是来自财务、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因此,企业采取的风险管理策略需要有一定针对性,才能真正促进投资企业长远发展。本文就创业投资的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推动投资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创业投资;原因;风险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创业投资受到了很多人士的关注,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很多动力,对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对于降低创业投资的风险性有着极大作用。 一、创业投资的风险产生的原因 对创业投资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创业投资选项方面在进行创业投资选项的过程中,其风险主要来自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部分,其中,客观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是信息方面。在各种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其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增加创业投资的风险,致使创业投资主体无法获取可靠、准确的信息,从而无法制定可行性的应对策略。所以,创业投资需要加强信息质量的管理,才能避免创业投资风险过大带来严重影响。与此同时,主观伊苏值得是创业投资开始前,项目的选择需要由金融、技术、法律、财务等多个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综合评估,才能确保投资目标可行。但是,参评人员综合能力不够高、对市场走势判断不够准确、相关技术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大大降低创业投资选项的科学性,最终增强创业投资的风险性。(二)创业投资过程方面对创业投资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其产生风险的原因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种子期。在创业企业的整个发展中,种子期的风险最大、困难也很多,主要是来自财务和技术两个部分,特别是技术选用带来的风险,必须注重新技术的科学运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创业投资。二是,导入期。在这个时期,创业投资最需要考虑的是产品的二次开发、市场定位、企业的初步经营模式等,特别是产品开发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给创业投资带来很大风险。三是,成长期。在这个时期技术的变化速度非常快,产品的设计已经全部完成,不但可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还能更好的提高产品质量。因此,这个时期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带来的,必须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四是,成熟期。这个时期是创业投资变得比较成熟的阶段,企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且,创业投资也带来了一定利润,因此,创业投资面临的风险已经较小,需要保持风险管理的持续性,才能避免创业投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二、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策略 在创业投资过程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所能获得的收益通常是成正比关系的,如果风险较大,则企业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在创业投资面临巨大风险的情况下,创业投资企业必须最有效的控制和规避来自市场、技术、产品等多方面的风险,才能真正实现风险规避,最终提高企业创业投资的成功率。在实践过程中,创业投资企业必须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才能在选择最合适的项目的基础上,确保企业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目前,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创业投资前期的风险管理策略由于创业投资前期的风险主要是各种信息不确切、不准确等引起的,会给创业投资的后期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这个时期,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确保企业可以获得更多、更完整、更可靠的信息,才能真正提高创业投资的风险防范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创业投资项目的合理确定,可以通过对商业计划书进行科学分析,并依靠中介机构的帮助、专业队伍的评估等,才能确保企业能够获得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准确的真实信息。与此同时,在对创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考察的时候,需要对被投资企业的企业家进行评估,尤其是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业务技能等,才能真正保障创业投资的合理性、可靠性,最终降低创业投资的资金风险、失败率等。根据创业投资前期的整体情况来看,风险管理应采取的具体投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散投资方式。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创业投资的风险性比较高,因此,企业在某个项目中的投资不能超过整个创业资本的10%和20%之间,对于提高创业投资的成功率有着重要作用。二是,跟投投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项目的全部参与人或是部分参与以个人的名义进行投资,可以有效避免企业内部部分员工不认真落实相关工作所带来的损失,对于保障创业投资的利润有着极大作用。三是,分段投资方式。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投资,将资金分阶段的投入到项目中,不仅可以避免企业资金损失较大情况出现,还能给是否继续进行投资提供一定可靠参考。四是,辛迪加投资方式。在进行创业投资时,几个企业对同一个项目一起进行投资,通常被称作是辛迪加投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被看作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投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资金不足情况引起的投资失败问题出现,最终提高项目的市场竞争力有着极大作用。(二)创业投资过程的风险管理策略随着创业投资的不断进行,各种因素带来的风险给创业投资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创业投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问题,因此,加强创业投资过程的风险管理,采取最合适的风险规避策略,对于提高企业的投资利润有着重要影响。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1、金融工具的合理选用和科学运用目前,创业投资过程中必须常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是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与创业投资的经济效益有着极大联系。其中,可转换优先股的金融工具指的是将企业投资的股份设定为可转换优先股,以获取固定的股息,如果企业经济效益发生改变,其也不会发生变化。同时,还能拥有比其它股东优先获得领取股息的权利,如果出现企业破产的情况则能优先提出相关要求。根据我国创业投资的相关规定来看,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享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所获得收益,是将创业投资风险转移到创业家身上的有效途径,已在有效约束和激励创业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实现创业投资风险的合理规避。与其相比,可转换债券的金融工具是通过创业投资机构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并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定将贷款金额转换为企业的股权,因此,需要事先将转股的实践、价格计算方法、价格等约定好。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企业进行创业投资选择的金融工具是可转优先股,一般是不具备投票表决权的,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创业投资风险。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创业投资企业需要将表决权的相关条款附加在投资契约中,不但要拥有和普通股一样的表决权,还必须具备优先股加超额投票权、重大问题的否定权等,才能确保创业投资企业拥有足够的控制权,对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创业投资后续管控的有效加强在企业创业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对后续管理进行有效加强,注重各种信息的质量、技术与市场等带来的风险,才能促进企业内部结构更加完善,最终达到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创业投资的项目派遣驻董事,并向总部及时汇报项目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等,才能确保相关监督机制的合理构建,从而实现企业对项目财务报表、采购数据、经营状况等的全面掌控。在创业投资项目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偏差情况或不遵守相关契约的问题,则可以更换总经理或派遣更专业的管理人员,以提高重大决策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从而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降低创业投资面对的各种风险性。另外,企业创业投资也需要注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有效利用,通过增值服务的方式提升经济效益,也是加强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创业投资的整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因此,根据创业投资的具体情况,注重前期和后续的管理,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才能在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的情况下,促进企业创业投资利润不断提高,最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卢显文 单位:丽水广播电视大学
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研究:保险在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 摘要: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加强风险管理对发展物流金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分析物流金融风险和风险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开发专门为物流金融提供风险保障的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险等保险新产品,为质押这一物流金融中产生风险的主要业务环节提供全新的风险保障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银行保险;产品创新 一、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物流金融是现代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成本高的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提供该项金融服务。以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2年至今物流金融业务量年增长率超过50%,累计投放信贷资金数千亿元。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功能 物流金融涉及客户、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为物流交易双方提供物流功能服务的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以下简称物流企业),这三方对物流金融都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对客户而言,物流金融可以解决传统担保不足、货物大量占用资金的问题,实现以货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对银行而言,物流金融可以扩大贷款规模,开展各类融资和结算业务;对物流企业而言,除了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外,还可与银行合作开展金融业务、提供资产的评估、监管和处理等增值服务,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效益。 (二)物流金融的风险分析 发展物流金融能给客户、银行和物流企业带来三方共赢的效果,但也面临风险。银行和物流企业作为物流金融的提供商,其赢利来源就是提供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的同时能够管理自身风险。有效分析和控制风险是物流金融成功开展的关键。 1.银行面临的风险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具体而言,物流金融中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1)信用风险:融资的真实性、客户的诚信和还款能力等; (2)市场风险:政策制度、经济环境的改变引起质押财产价格波动,汇率造成的变现能力改变等; (3)法律风险:合同条款及质押财产的所有权、合法性争议等; (4)安全风险:质押财产在监管过程中的变质、损坏或灭失等。 2.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 (1)运营风险:从仓储、运输,到与银行及客户供应商的接触往来,物流环节众多,风险无处不在; (2)管理风险:物流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和诚信不高,安全管理水平较弱等; (3)技术风险:物流企业缺乏信息管理技术、价值评估技术等。 (三)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其目的是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损失控制和风险转移是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 物流金融的损失控制方法主要包括: 1.对客户及其融资背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调查,严格控制融资用途,体现封闭性、自偿性; 2.规范签订质押合同、质押监管协议,选择合格的质押监管人和质押财产存放环境,对质押财产进行定期的现场核库; 3.选择交易标准化、流动性较好的货物作为质押财产,并根据市场情况和评估结果设定质押率以控制融资上限。根据质押财产金额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当质押金额不足时要求客户追加保证金或降低授信额度。 物流金融的风险转移方法主要包括合同和保险。合同可以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参与者;保险可以通过固定的财务支出将不确定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 二、保险在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从物流金融的风险分析情况看,质押是物流金融产生风险的重要环节。根据银行(质权人,下同)和物流企业(质押监管人,下同)面临的不同风险状况,可以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以转移风险。 (一) 银行的质押财产风险 我国《物权法》规定,“质权人负有妥善保管质押财产的义务;因保管不善致使质押财产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二百一十五条);“担保期间,担保财产毁损、灭失或者被征收等,担保物权人可以就获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优先受偿。被担保债权的履行期未届满的,也可以提存该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第一百七十四条)。 我国《合同法》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第一百一十七条)。 综上所述,银行对质押财产负有保管义务,因保管不善造成损失须承担赔偿责任。此外,法律虽然规定在不可抗力情形下,银行对质押财产损失免责,但这种损失导致的质押担保金额不足,对银行贷款安全直接带来风险。也就是说,根据法律以及质押合同的规定,银行对无论是保管不善或是不可抗力造成的银行质押财产损失都具有明显的可保利益。开发专门的银行质押财产保险产品可以较好地满足这种风险保障需求。 (二)物流企业的质押监管责任风险 我国《合同法》规定,“保管人应当按照约定对入库仓储物进行验收。保管人验收时发现入库仓储物与约定不符合的,应当及时通知存货人。保管人验收后,发生仓储物的品种、数量、质量不符合约定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三百八十四条);“储存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仓储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三百九十四条)。 根据质押监管协议,银行将质押资产委托给物流企业保管,并在协议中约定其他质押监管业务如财产价值评估等。由此,物流企业根据法律和合同的规定,承担质押监管风险和责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银行质押财产险发生保险事故,银行作为被保险人可获得相应的保险赔偿。对由于质押监管原因造成的保险损失,保险人依法取得被保险人的代位权向物流企业追偿。也就是说,银行或客户投保银行质押财产险并不能免除物流企业的责任。对于这种基于法律和合同产生的风险,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投保责任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 三、物流金融相关保险的产品和营销创新 如上所述,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保险产品,保险在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设计开发该领域的相关保险并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 (一)银行质押财产险新产品设计思路 我国现有的普通财产险在投保主体、保险财产范围、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期限、保费缴纳等诸多环节都无法满足质押财产风险保障需求,以下提出新产品开发的具体思路: 1.投保人与被保险人 本保险可由银行对质押财产进行投保并支付保险费用,作为被保险人享有保险保障。保险费作为银行质押业务费用之一,最终由申请质押的客户(出质人,下同)承担;也可根据我国目前银行业务收费的一般原则,在质押合同中要求客户进行投保并承担保险费,将银行作为被保险人或保险赔偿金优先受益人。上述两种方式均符合可保利益原则。 在后者的操作中,银行不作为投保人(保险合同当事人)而仅作为被保险人或保险赔偿金优先受益人(保险合同关系人)时,是否能同时作为保险人的兼业人,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存在这种操作。 2.保险财产与保险责任范围 我国现行的普通财产保险包括财产基本险、综合险和一切险。现行财产险的承保财产范围过于宽泛,不利于控制质押财产承保风险;从保险责任看,现行财产险有的过窄、有的过宽,无法准确覆盖质押财产风险。 本保险可以针对质押财产类型,在提供各种自然灾害和火灾、爆炸等常见意外事故保障的基础上,重点承保由于盗窃、抢劫、破坏等恶意行为造成的质押财产损失;并可扩展承保因保险事故造成质押财产损失后,引起质押担保金额不足而导致的银行贷款财产损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普通财产保险不同,由于质押财产由物流企业负责监管,本保险应当承保由于物流企业的监管过失(但不包括恶意和重大过失)导致的损失。此外,如保险合同以银行作为投保人,应当将客户及其代表或员工的恶意行为(包括法人行为和非法人行为)、物流企业的员工的恶意行为(非法人行为)也作为保险责任,而仅将物流企业及其代表的恶意行为(法人行为)作为除外责任;如保险合同以客户作为投保人,则应在此基础上,增加客户及其代表的恶意行为(法人行为)作为除外责任。也就是说,除投保人的恶意和重大过失行为之外,第三人的恶意行为应当作为本保险的责任范围,以充分保障质押财产的风险。 当然,对于承保的恶意行为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履行赔偿义务后,依法取得代位权向第三人追偿。这种追偿对减少保险人赔偿损失的影响,可以在保险收费标准厘定上予以适当考虑。 3.保险金额与保险期限 本保险应规定以质押财产的市场重置价值作为保险价值。未按保险价值作为质押财产保险金额足额投保的(如按质押融资金额投保),保险赔偿将按照相应比例承担责任。 保险期限内,质押财产的保险金额可根据银行的许可进行调整,保险费做相应增减。 保险期限应与质押合同规定的质押生效日及到期日相一致,以确保银行的合法权益。未经银行同意,本保险不能提前到期或退保。 4.保险收费标准与保险费缴纳 本保险的收费标准应当根据质押财产类型、质押监管的环境和管理水平综合确定。保险费实行按保险期限一次性收费,不允许拖延付款或分期付款,避免导致合同失效的情形。 (二)质押监管责任险新产品设计思路 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保障质押监管责任风险的保险产品,以下提出该新产品的设计思路: 1.投保人与被保险人 物流企业为本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费并享有保险保障。保险费作为物流企业向银行收取的监管费用之一,由申请质押的客户承担。 2.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 物流企业由于过失(但不包括故意)行为造成银行的财产损失,根据法律和质押监管协议的约定应由物流企业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 本保险可以根据质押监管协议约定的质押监管业务范围,在保管责任基础上对其他业务和责任进行扩展承保。 非物流企业的原因、非保险损失、保险合同规定的免赔额等,不在保险赔偿范围之内。 3.赔偿限额与保险期限 保险合同赔偿限额根据质押财产金额确定,并作为计算保险费的依据。 保险期限根据质押监管协议期限确定,采用期内发生式,即对发生在保险期限内的事故承担赔偿责任。为避免保险合同期限过长,可约定保险合同标准期限为一年,超过一年的另外收取保险费。 4.保险收费标准与保险费 本保险的收费标准应当根据质押监管业务范围、质押财产类型、质押监管的环境和管理水平综合确定。并实行按保险期限一次性收费,不允许拖延付款或分期付款,避免导致合同失效的情形。 (三)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险的应用推广 作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险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物流金融开展过程中,银行与客户签订货物质押合同时,应将办理银行质押财产险的有关条款纳入其中;银行与物流企业签订质押监管协议时,应将办理质押监管责任险的有关条款纳入其中。通过在质押合同和质押监管协议中对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赔偿限额)、保险期限、保险费等各项保险要素进行明确约定,确保上述险种得以有效应用和推广,防范物流金融的风险,积极支持物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研究: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全过程 [摘要]近年来,物流金融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对于有效的缓解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以及更好的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促进当代物流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涉及到了风险识别、风险处理和风险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本文的相关探讨,希望对企业、银行、物流企业以及融资企业能够更好的规避物流金融风险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过程;融资 一.物流金融的风险识别过程 在物流金融领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其中部分因素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彼此之间是互相作用的。要完成对物流金融风险的评价工作,就需要准确的选取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 (一)融资企业存在风险的研究 对于目前多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更乐意和自己比较了解而且彼此之间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提供物流资金增值服务,物流企业之所以这样做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规避物流金融的风险。在对物流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工作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运营能力 选取企业的运营能力作为定性指标;对于持续运营三年以上的融资企业其信誉等级评为“优”;经营未满1年者评为“差”;处于忧和差之间的融资企业就被评为了“中”。融资企业提供了资产回报率,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企业的物流数据情况提供出存货周转率。 2.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 以“连续盈利能力”作为定性指标,对于一些连续三年内持续盈利的企业评定为“优”,连续三年内少于两年盈利的企业被评定为“差”;而连续三年内两年盈利者评为“中”。一系列的相关数据如:销售利润率和税后利润率均由融资企业所提供。 3.融资企业的偿还能力 以企业稳定存货为定性目标,在最近一年内,融资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存货的规模处于稳定和升高者评定为“优”,存货规模浮动较大者评为“差”,中间者记为“中”。由融资企业提供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 4.企业的信用记录 由于我国目前发展相对滞后的企业资信评级体系,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始终不能以较低的成本来直接的获得所有融资企业的信用评定等级,只能通过以之前合作记录为依据,完成对该企业履约率的统计,并以此来作为衡量企业合同执行情况的主要指标。 (二)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现阶段稳定的银行政策的影响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了型物流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其中金融风险影响因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抵押物本身和融资企业,对此,我们提出了详细的一套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 (三)对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检验 虽然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是在对实践的不断归纳和总结以及对模型的借鉴优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为保证该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专业性,我们还需要对这一风险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工作。 二.物流金融风险的评估工作 物流风险的评估工作也就是在物流金融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对风险因子完成量子化分析的过程,对物流金融风险评估工作的结果对的对后续风险处理方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在本研究中利用了BP神经网络来完成对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步骤如下: (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在设计过程中,网络层数和网络拟合度与每一层的节点数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为实现拟合度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网络层数的措施,但这也直接导致了网络的复杂化,进而也增加了训练的时间。所以引用了一个同时含有一个隐含层的具有三层BP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主要特征的体现就是对BP算法,又称之为梯度优化法。一般所涉及到的BP算法确定的原则就是:沿着表现函数下降最快的方法来进行对网络权值和阀值的修正。 (二)风险样本数据的获取 1.样本数据的采集 为了更好地说明物流金融风险评价模型的具体实现过程,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说明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一个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收集表。表中数据信息要详尽具体,同时细分了高风险样本和低风险样本以及中风险样本。所采集到的样本数据经过一定的整理后录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汇总表。 2.样本的处理 由于在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中同时涵盖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在两类指标之间又缺少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而且也不符合神经网络对于数据输入的需求,因此特加大了对网络收敛性的训练。另外对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样本数据进行了一定的预处理过程,通常所应用到的处理方法就是模糊化和归一化等。 (三)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仿真 1.隐含层的节点数 据上述可知,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估模型一般都是由具有三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组成,其中在输入层中有着15个节点,而输出层仅有1个节点,在隐含层的节点数值取值范围一般都在6到14之间。但据研究发现,当节点数为14个时,评估模型的误差是较小的,同时网络误差的收敛性也较好,因此可以将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中隐含层节点数的数量确定为14个。 2.网络训练函数 在系统中所应用的Traing D函数来完成对BP神经网络的训练可以实现网络能够很快的进行收敛,而且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也比较小。但相比较于Traing D函数,Traing DM函数对神经网络的训练得到的结果是:能够使网络收敛速度更快,所以从风险评估模型优化的角度考虑,一般我们选取的训练函数是Traing DM. 3.网络学习速率 网络学习速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了网络收敛性的稳定。一般情况下,所选择的学习速率是0.01,在这一速率下,神经网络不仅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而且也能很快的实现收敛。适当的提高网络学习速率,将其数值从0.01升高到0.02时,出现了网络误差曲线的明显震荡;而当数值为0.05时,误差又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综上,为实现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最优化,一般所采取的神经网络学习速率为0.01. (四)风险评估模型的检验 风险模型的评估结果基本上能够和样本的实际相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给予神经网络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有着良好的风险评估能力。 三.物流金融风险的处理 (一)管理型物流金融风险处理措施 1.风险回避 管理型物流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潜在的风险,造成很多不利后果,所以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影响,比如放弃执行或者改变原有计划选择其他风险小的方案,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回避风险,对于有风险的物流金融业务,需要综合自身物流实力来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做到最小损失。 2.风险预防 风险防范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要寻找潜在风险,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因素和风险概率,避免严重损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应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员工风险意识,提高责任心,完善公司相关制度,防范财务风险,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务型物流金融风险处理措施 1.风险承担 所谓风险承担指的就是企业自身承担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又称之为风险自留。在物流金融的实践中,第三方物流往往起着被动的风险承担的角色,在某项具体的业务开展之前,物流方可能也会意识到融资方抵押物所具备的风险,但是未能对存在的风险作出正确的预估,因而导致预防措施未能及时的采取进而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在业务往来中,任何的一种业务行为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风险才会有收益,因此为保证企业收益的增加,也就需要采取恰当的风险承担。 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也是一种风险管理办法,这是主动将项目或相关的财务后果转移到其他单位或个人,从而有效地避免风险损失。风险转移作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常常采用的风险处理措施,物流方就是通过出让一部分的收益,然后成功的将物流金融业务转嫁给别人,从而有效的降低业务总体的风险。 四.结语 本文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建立了一个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2.介进行了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系统研究;3.建立了物流金融的风险指标体系,并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物流金融正处在一个高度发展壮大的时期,而且现阶段相关部门对其研究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流金融必将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进而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戴晶晶.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单位所在省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邮编:010070,性别:女,出生年月:1983.12,籍贯:内蒙古杭锦后旗.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研究: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物流金融行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能够更好地对世界金融危机进行应对处理,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水平。本文就物流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处理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分析,更好地应对和处理物流金融风险。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全过程 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经济的增长受到影响,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外贸出口型的企业,资金链断裂比较严重,加强银行、物流企业等合作,进行物流金融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要使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做好物流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处理,更好地促进我国物流企业、金融业等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物流金融的风险识别 物流金融领域中,有很多风险因素,有些因素是相对独立的,有一些因素间是相互作用的,要科学的对物流金融风险进行评价,进而明确科学的风险评价标准。 1.融资企业的风险 当前,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他们更喜欢与自己了解的,并且彼此间存在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合作,将物流资金等服务提供给中小企业,之所以物流企业会这样做,主要是这种做法能够很好的避免物流风险的出现。评价物流企业信用等级时,主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运营能力,以此作为定性标准,评价标准主要分为三种,即优、中、差。若融资企业连续运营三年,其信誉等级被评为“优”,如果经营没有满一年,则被评为“差”,若融资企业处于“优”与“差”之间即为“中”。融资企业提供资产回报率,[1]物流企业结合融资企业的物流信息,明确出存货周转率。其次是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将连续盈利能力作为定性标准,若企业连续三年持续盈利,则评为“优”,若企业连续经营三年中,少于两年盈利,则评为“差”,若连续三年经营中两年盈利,则评为“中”。第三是融资企业的偿还能力。将企业的稳定存货作为定性目标,若最近一年中,第三方物流存货的规模中,融资企业是稳定或者升高时即为“优”,或存货的规模浮动大,即为“差”,二者之间则是“中”。[2]最后是企业的信用。当前我国企业的资信评级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第三方物流企业无法通过比较少的成本获得融资企业的信用评定等级,只能将以前的合作记录作为参考,进而统计企业的履约率,将这一标准作为企业执行合同的重要标准。 2.建立物流金融风险指标系统 当前我国的银行政策比较稳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者承担着物流金融风险,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主要有融资企业以及抵押物自身两种,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物流金融风险指标系统作为保障。 3.检查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 尽管人们依据践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对模型进行优化,进而形成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要使这一指标体系能够更具专业性,并且可靠,就需要做好对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检查检验工作。 二、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估 物流风险的评估工作,其实就是在物流金融分先识别时,对风险因子完成量子化分析,物流金融风险评估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风险的处理。在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风险评估的模型 对风险评估模型建设时,网络层数、网络拟合度与节点数之间呈现出的是正比关系,要提高拟合度,虽然可以对网络层数进行增加,但是这会使得网络更加复杂,也使训练的时间增加。因此可以使用能够通过拥有一个隐含层的具有三层BP的神经网络,其主要的特点是BP算法,也就是梯度优化方法。[3]一般情况下在修正网络权值和阀值时,需要使用表现函数下降最快的方法进行。 2.获取风险样本数据信息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采集样本数据,建立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收集表,使得物流金融风险评价模型能够顺利实现,并提高模型的可靠性。采集表中的数据徐亚尽可能详细具体,并且需要细致的划分风险样本的高、中、低风险。对于采集到的样本数据需要进行科学的整理,并录入,对风险样本数据进行汇总,从而构成完整的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表。 其次需要对样本进行处理。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中涉及到很多定性以及定量标准,但是这两种标准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与神经网络的数据输入需要不相适应,所以需要加强训练网络的收敛性。要预处理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样本数据,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归一化和模糊化处理的方法。 三、物流金融的风险处理 1.回避风险 在物流方案执行过程中,会存在潜在的风险,进而产生不利的后果,因此为了减少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可以选择风险比较小的方案,进而能够有效的回避风险,结合物流企业的自身实力采取有效的风险回避的方法,尽量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 2.预防风险 在防范风险时,需要找到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风险因素以及出现的几率得以减少,防止出现严重的损失。具体操作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其更具责任感,进一步优化物流企业的工作制度,避免出现财务风险,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承担风险 承担风险也是风险自留,在物流金融实践中,第三方物流一般都是被动的承担风险,业务开展前,物流方能够认识到融资方抵押物的风险,但是不能准确地预估风险,致使预防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业务往来中,不管是何种业务都会存在风险,有了风险才会有收益,因此需要有效的承担风险,增加企业收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物流金融风险不断发展壮大,很多相关部门的研究以及投入水平也逐渐增多,能够更好地对金融危机进行应对处理,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水平。相信未来,物流金融将会呈现出新的形态,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研究: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策略与改进 摘要:农产品物流金融是一种新型的物流业务和信贷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农业企业共同实施。由于国内物流金融业务起步较迟,在法律法规、信息制度、技术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金融机构提高物流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尤为重要。诸多风险的存在,阻碍了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推进。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要素及其测评进行研究,不但是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业企业共同的目标,而且可以发挥物流金融业务的功能,提升物流对农产品及农业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风险等级;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 1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等级分类 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存在着自身的特征,且随着农产品物流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层次分析法中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指标层次总排序的结果,即根据层次总排序综合权重系数的结果,可以进行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等级的分类,从而为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防范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产品物流金融要素评价过程中,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分布状态得到了有效反映。在国内外物流金融风险等级分类研究中,通常根据风险大小的相对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级风险管理。 2基于风险等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基于农产品金融物流风险等级的分类,借鉴于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调查性认识,可以归纳出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管理策略依次如下。首先,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应重点加强对一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即加强对质押物合法性风险和仓单管理不善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质押物合法性风险包括了质押合同的风险、质押证件的风险、质押物产权的风险、质押物价值的风险、质押物保管的风险和质押物处置风险等。质押物合法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诚信不足、外部监管不力等原因。一些农业企业将来源不明、产权模糊或根本不存在的农产品作为质押物,甚至偷梁换柱、伪造仓单,将他人的物品作为质押物,往往为物流金融业务带来严重的后果。对质押物合法性风险的控制不仅依赖于外部法律环境建设,也要大力实施诚信宣传,同时对质押物的来源渠道进行严格审查。仓单管理不善是引发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常见事件,导致产权纠纷,多方利益受损,甚至引起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中断。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很不成熟,缺乏统一的、有效的规范性操作,随意性很大,甚至带有人为扭曲的色彩。仓单管理的完善和加强主要依赖于物流企业自身管理的优化和改进,与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物流企业应尽快制定翔实可靠的仓单管理程序,督促各方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办理仓单交接手续,才能逐步降低仓单管理不善风险。其次,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缺失风险、质押物品种选择风险、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企业诚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我国目前尚不存在针对于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这是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美、英、德等西方国家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处理中,都可以寻找到针对性很强的法规条例,极大地减少了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局面下,应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率先制定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条例,以确保区域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顺利实施。此外,由于农产品物流金融比其他物流金融而言又存在着明显的特征,因而需要对相关法规条例进行细化。农产品质押物品种繁多,且质押物的特性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为质押物价值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和物流企业而言,对质押物选择的倾向也不同。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希望选择质量较好且稳定、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价格波动较小的农产品作为质押物,而农业企业希望选择质量较差、质量季节性变化明显、价格波动较大的农产品作为质押物。因此,在质押物的选择上,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需要加强对质押物选择的监督。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主要源于对市场价格预测的偏差或失误。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常见的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在贷款额度核算和质押物价值核算时,需要将质押物价格波动的因素也考虑进来。在现实的业务操作中,银行机构和物流企业对作为质押物的农产品的特性并不熟悉,对市场价格信息掌握得较少,甚至对价格波动并未进行预测,只以历史数据为参考,再加上质押物选择不当的影响,必然经常导致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目前,银行和物流企业应尽快建立起质押物价格评定和预测制度,完全可以将这种风险降低到低层次风险。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应重视对三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即重视对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设置风险、物流企业员工素质不足风险、商品监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在新的物流形式下,一些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僵化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许多物流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项负责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部门,导致管理失误频发,管理成本增大。同时,专业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也很少针对物流金融的需求设立专项的职能部门,仍旧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可见,为了适应和促进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物流企业应逐步实行组织结构的变革。物流企业员工素质的不足不仅是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也是阻碍物流行业成长的突出性因素。我国物流企业普遍不重视员工业务素质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导致员工无法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业务胜任力逐渐下降。农产品物流金融是一种新颖的物流业务,许多员工对这一业务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操作中把握不住要领,达不到物流金融业务的基本要求。可见,物流企业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是降低员工素质风险的必由之路。商品监管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对农业企业所提供的质押品的监管的偏差或失误。质押品的存在是农产品物流金融赖以存在的前提,而对质押品的监管是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顺利实现的条件。由于经验的匮乏、制度的缺失和重视程度的不足,物流企业在质押品监管中经常产生不良现象,如质押品选择不当、仓单提取程序错乱、质押品变质毁损等。因此,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应尽快制定严格的质押品监管章程与制度,确保质押品的顺利流转和交接。最后,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除了有针对性地对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外,也要关注对四级风险和五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在高级风险下降的同时,发生低级风险上升的现象。同时,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各方,应时刻加强对低级风险的监测,防止低级风险的突发性爆发。 3基于风险等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参与主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从银行的视角来看,由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伴随着农业企业生产的全部活动过程,可能面临着来自采购、生产、运输、销售、售后服务、货款回收等方面的风险;同时,也存在着政治、经济、自然等风险;此外,还有信息系统风险、物流企业监管风险等。因此,银行机构需要对农业物流金融项目进行全封闭管理,或进行专人管理,实施成本费用独立核算、供产销独立做账、效益利润单独反映的业务方式,大力探索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金融技巧。从农业物流企业的视角来看,由于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监管直接影响到物流金融贷款项目的安全回收,因此,物流企业应加强对融资农业企业的信用调查,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农业企业,避免与不良信誉的农业企业合作,合理地评估农业企业的动产质押,准确把握客户的履约能力,才能合理确定担保款项。同时,应充分掌握农业企业农产品生产和库存的状况,了解采购、销售、运输等实际信息,以及质押物的市场变现能力,优先选择市场需求大、储运方便、变现迅速的优质农产品作为质押物。从农业企业的视角来看,由于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和市场价格经常产生波动,导致质押物存在市场运营风险,因此,农业企业在质押物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市场价格稳定、需求量大、变现及时、储存方便的农产品,时刻关注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根据信息及时采购和销售,缩短资金周转时间,合理控制现金流量,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也要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缩短金融机构对质押物的评估时间,减少现场管理费用,降低融资成本。 4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改进策略分析 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成效,应改进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仓单管理的安全性,并培育农业企业的诚信度。农业企业诚信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重视程度不够,不采取循序渐进的培育措施,必将长久地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银行机构在进行信贷业务服务中,应对农业客户进行诚信宣传,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诚信促进措施。仓单管理水平主要受制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因此,物流企业应将仓单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来对待,制定专项仓单业务规章并进行严格监督。其次,重视质押物的合理选择和物流企业员工素质的开发。在现有的业务运作中,农产品质押物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关注了质押物的季节性,没有考虑市场需求、价格波动、政策影响等因素,导致质押物价值往往低于信贷额度,诱发了农业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倾向。物流企业在招募员工时,综合素质一般并不低,但是,由于不注重员工的培育和学习,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导致员工业务能力无法跟上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金融感到陌生,致使在许多业务环节上产生漏洞。最后,探索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路径,并及时出台一些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这两个要素是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潜在风险,尽管在现有的业务中尚未体现,但随着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大,这些潜在的风险迟早会发生或爆发。 作者:薛超颖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当代西方大众文化本质解读: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 [摘要] 具有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大众文化在任何一种体制和文化下都起到引领意识领域方向的作用,因此对于包括影视、报刊、文学诸形式在内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必不可少。深入研究较为成熟的西方大众文化并充分借鉴对发展东方大众文化理论意义非凡。结合东西方大众文化发展现状,理论结合实践,通过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对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作为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途径。 [关键词] 对比研究 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 对比研究途径 一、了解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的“大众文化”概念,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与官方的主流文化、学界的精英文化成为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人们对其定义提出各类解读:约翰.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通过大众化媒体的传播和表现来克服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因为受众众多,以文学、影视、报刊、网络等为表现形式的大众文化理论影响巨大,因为较之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狭小受众群体,大众文化无疑在大众意识、舆论领域发挥无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作用。 然而,在东西方文化交融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文化产品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尤其网络这种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流于可控性缺失,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更多的不可确定性。站在意识领域前沿的新闻工作者、文学文化精英等作为大众文化的先锋和发言人,需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自我建构具有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理论框架,并自觉将正确的大众文化理论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有着精深了解的外语工作者,也可利用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对比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将本土大众文化现象放到全球化大语境下进行观照、解读,引领本土大众文化的方向。 二、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成熟性决定其可借鉴性 以霍克海默(Horkheimer )、阿多尔诺(Adorno)、马尔库塞(Marcuse )为代表的西方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称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但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东方大众文化理论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范式。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反体制性(anti-institution)和批判性(critical),尤其是西方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进行了尖锐彻底的批判,认为工业社会背景下大众受到工业文化彻底的欺骗。显然中国学者不能以拿来主义评价中国的大众文化,但工业化这一全球性主题确可成为东方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目标。东方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可以以西方的法兰克福大众文化理论为坐标,观照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大众文化产品是否验证或冲突西方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也可突破西方中心的研究模式,把本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在自身充实的前提下向外辐射,即指导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所有文化现象的研究,也可在大众文化理论方面实现适当输出。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理论与西方进行对比研究,探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研究和批评理论之路,可发挥先进文化对思想意识的导向作用,为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途径 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首先对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进行梳理并对比,然后通过列举中国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即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产品来作为与理论相结合的实际范例,通过把理论和文化产品进行对照,以理论来检验实际并得出结论,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来进行分析和解构,文化产品可采用文化范畴内的文学和电影等模式,搜集畅销小说和最受观众欢迎的影视作品来总结大众文化的审美模板。同样对代表西方国家最高文化成果的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和好莱坞电影节电影大奖(Hollywood Awards Gala)作品进行汇总分析,以总结西方大众文化的审美模板,最后将东西方大众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可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包括横向和纵向对比,如: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和非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对比,找出相异之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语境与中国大众文化理论产生语境相对比,找出相异之处;西方非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相对比,找出相同之处以发现对中国本土大众文化理论的适用性;西方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对比后的异同,在进行多组对比研究之后,分别找出各组对比中对于推动中国大众文化可以起到指导作用的独到之处。 文化的体现大多以语言为媒介实现,以对比分析为主要途径,可以探讨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异同并挖掘其结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理论发展的启发性。 当代西方大众文化本质解读: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 [摘要]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对比研究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传媒、文学等形式在内的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对于发展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良莠不齐的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使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理论框架任务迫在眉睫,将正确的大众文化理论观应用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精英的必备武装。 [关键词] 东西方 大众文化理论 对比研究 一、大众文化内涵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包括主导文化(Dominant Culture)(执政党和政府倡导的以保持本国、本民族特色为根本目标的主旋律文化)、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代表知识分子理性思维、自觉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工业化背景下由消费意识引导的、以普通大众为指向的通俗文化)。以普通社会大众为受众的大众文化在工业化背景下异军突起,在今天全球化跨文化交际增强的大环境下,关于大众文化理论尤其是跨越东方和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更加成为焦点。 大众文化建立在工业技术和商品经济体系的基础之上,反映大众对日常生活的实践、思想、体验和感悟,具有生活化、多样化、商品化和娱乐性等特征。它是一种借助大批量生产、面向大众传播,使大多数人形成一致的生存方式和趋同的需要并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最终在趣味、意义、信仰和价值上共享的后现代文化现象。 二、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一是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 (Frankfurt school) 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霍克海默(Horkheimer )、阿多尔诺(Adorno)、马尔库塞(Marcuse )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形成了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史上的所谓法兰克福模式,提出了分析大众文化概念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密切关注着西方国家的文化研究,并从不同层面或视角对大众文发表见解。但总体趋势是我国学者更多地对西方大众文化理论持“拿来主义”,以启蒙者身份自居,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简单横移,用以批判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理念,必然由于东西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差异产生西方理论的语境脱离,带来内容和思想上的双重错位。对法兰克福学派发出补充或反对声音的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葛兰西(Gramsci)费斯克(Fiske)、旅美华人徐贲等为我们提供了比较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新思路。 三、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 首先,研究大众文化的意义重大。任何一种体制下、任何一种文化下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都必不可少。大众文化对民众的影响巨大,对于大众文化的正确界定、预测、和建构、改造对于我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对大众利益与幸福的人文关怀等意义重大。既然大众文化的创造者实际是属于非大众的文化精英,那么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精英们完全可以在引领大众文化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的事业上起到精英作用。其次,全球化(globalization)语境下对于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将当代文化研究与西方的文化批评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他人为镜,知己知彼。经济、文化、信息的全球化带给我们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出现某些弱势文化趋同于强势文化的现象,尤其是西方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大众文化向东方的辐射,对于应该在大众文化中起到引领作用的精英文化的代表者尤其应该保持清醒的自觉意识,探究本土大众文化的发展格局,并对西方大众文化发展走向及内部规律进行破解,将本土大众文化现象放到全球化大语境下进行观照、解读,抗争西方大众文化的霸权话语,引领本土大众文化的方向,并最终服务于保持本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根本目标。 现今,我国对当代东西方大众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在中国本土的文化研究或文化批判中,有忽视社会、历史与文化差别,搬用西方文化理论的话语的现象。不少批评者不是把西方文化研究的反思精神、批判精神继承过来,用以批判本土语境中的支配性压迫力量,简单地把西方文化研究的批判对象当作自己的批判对象;第二,缺乏对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梳理,缺乏对中国大众文化基本特征和独特功能的系统分析,更缺乏对中国大众文化本质内涵的深层次发掘,无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理论;第三,主要是采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理论上的不足。因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观点,它所针对的时代和大众文化状况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有一定的区别。 西班牙文学理论家乌纳穆诺在其《生命的悲剧意识》中说:“向一个人建议他应当成为其他的某些人,就好像是向他建议说他应该停止成为他自己。每一个人都必须守护他个人的人格,而如果他愿意改变他的事项与感觉的模式,这也只是当这一项改变能够进入他精神世界,这一项变动必须发生在他个人的连续体之内。”其核心在于为大众文化推波助澜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坚持本我文化、思维模式的固守性,如果想要对之进行渗透、引导,只能以进入其精神内核的形式和强度促使其自我潜意识的革命,通过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并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则可以改变大众文化个体精神世界。 当代西方大众文化本质解读:浅析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摘 要:西方大众文化通过媒介、图像等形式参与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人所共享的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无处不在的背景。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占据主角。进入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主张“文化主义”的伯明翰学派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上,经历从“批判”到“理解”的视角转换过程。 关键词: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文化主义;视角转换 西方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中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对象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注重满足人们感性娱乐的文化。西方大众文化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该研究领域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产生了不同流派。主要分为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对以往有关意识形态的经典论述进行了批判和分析,借此对大众媒体与国家、个人的关系,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新的探讨和阐释,提出了新的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转换 以往的从艺术单一视角对它所进行的理论研究陷入了阐释的困境。很多问题,如大量不具有审美意义粗制滥造的文本主要依赖的是声像、光电的技术手段而非炉火纯青的艺术手法等等,仅从艺术的角度难以解释。资产阶级艺术的作品都是商品,它们也许就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而被当作商品创作出来的。艺术今天明确的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法兰克福学派所讲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在当时许多欧洲学者的眼中,美国是文化自由生存的最好空间。然而随着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欧洲法西斯的高压统治,在美国以另外一种和缓的强求一致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高压在文化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基于此,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重心转向对美国大众文化的研究。在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中,阿多诺是最早将眼光投注到大众文化的人,他“最早把大众文化和高等文化同时纳入到现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视野”。在垄断下所有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他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在垄断下所有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他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文化工业”是他们对物化的大众文化的定性,意在指出这种商业性的文化因其技术化而在本性上侵蚀了艺术和美,也是对人的丰富性的“去势”而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文化不再是标志着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的对象化,而成为异化劳动的另一种形式的延伸,它以同样机械的节奏和标准化的情节操纵着大众的口味,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窒息了个体的生命力。 二、伯明翰学派的文化主义理论的转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转折点。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几乎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阶段,市场高度完善、资本走向国际化,福利制度和物质生产的丰富在技术上消灭了饥饿和贫困,工业制造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支配和利用达到了前所末有的地步。与这样的时代相呼应,后现代文化形式诞生了。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后现代社会文化状况使得讨论“大众文化”的历史语境发生了根本转变。这体现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面临“批判”的尴尬。此时人们会发现,过去所说的“大众文化”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化彻底走出了“象牙塔”。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变,即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批判”视角转向了“理解”的视角,从彻底的否定转向了接受和融合。他们不满于法兰克福学派那样站在精英主义立场来研究文化的方式,特别是他们认为的本真的大众文化,即底层的工人阶级的文化,力图从英国文学批评的利维斯主义传统中脱离出来。伯明翰学派认为任何文化或文化分析都是受制于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因而是特定群体态度和立场的表现,以此开展他们的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是以严肃的方式对待大众文化,同时也坚持文化研究的社会批判维度,意图将大众文化放在与社会相关联的政治框架中加以分析。 三、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对中国的影响 在垄断下所有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他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享乐以为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念,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术语的中国化。实际上,近代以来中国人话语的变迁就是一定程度上从“传统话语”向“革命话语”的转变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术语产生与流变研究,一方面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描述,而且可以明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中国化的。 当代西方大众文化本质解读:论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进路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精英主义;文化工业;后现代主义 论文摘要:以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为研究视角,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三个阶段,对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进路进行梳理和评析,以期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目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众文化研究都已经成为理论界的一门显学。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复杂的新兴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必将呈现出新的特征。纵观国内外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无非是从批判理论的视角、符号学研究的视角和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三个阶段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进路进行归纳梳理,力图从宏观上把握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的整体发展脉络,以期对当前大众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英国马修·阿诺德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阿诺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思想和言论”、“是对美好的追求”,在社会中肩负着主导、引领文化发展的作用,这些文化仅仅掌握在少数“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手中,而广大的工人阶级被认为是“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教养”的人,大众文化就是这些“没有受过教育没有修养的民众发展壮大的文化”,是一种离散的“无政府主义”的文化,它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处于一种对立的态势。阿诺德的这种观点流露出明显的精英主义色彩。艾略特继承了阿诺德这种文化观,认为文化只能为社会中的文化精英所理解,并对工业文明和大众文化抱严厉的批评态度。1930年利维斯出版了著作《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在书中他把当时流行的电影、流行小说、广告等文化现象统称为“大众文化”,他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消费的商业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充斥于社会文化领域,它对传统的精英文化构成巨大的威胁,使传统价值受到挑战,少数文化精英的地位日益式微。他号召“精英们”武装起来,以抵制大众文化。 德怀特·麦克唐纳也是一个文化精英主义者,在他的视野中“大众”(mass)是没有个性的、彼此之间失去精神联系的群氓…。1944年他撰写《大众文化理论》,他通过对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比较后认为,民间文化是来自下层、直接反映民众生存经验、不受高雅文化的恩惠、与统治阶级的阴谋没有关系的文化。而大众文化则是从上面下达的文化,是面向市场成批制作出来的,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卡通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大众文化并非大众主动生产或接受的文化,是统治阶级赚取高额利润维护其统治而开发的,是文化商人花钱雇佣技术人员制作出来的文化。它的观众是被动的消费者,它破坏了高雅文化的生命力,它是一种寄生文化,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和庸俗作家们赚钱的工具。“大众文化是上面强加的,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它的观众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的参与仅限于在买与不买之间选择。简言之,庸俗作家们利用大众文化需求来赚钱,或者为了维护他们的阶级统治……民间艺术是人民自己的风俗,是他们的私人小花园,与统治者的高雅文化深墙壁垒的大公园格格不人。但大众文化拆掉了这堵墙,把大众纳入了一种庸俗化了的高雅文化,从而成为政治统治的一个工具。”可见,在阿诺德、利维斯、怀特·麦克唐纳等人的视野中,文化是完美的思想和言论,是理想的人性和谐发展的状态,是人们谋求实现完美的智慧和道德的过程,是对完美思想的传播;文化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而一般社会大众是反文化的,是粗俗的群氓,他们根本不可能拥有真理,必须要靠文化精英来引导。由于这些文化精英主义批判观对大众文化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称之为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利维斯精英主义”。文化精英主义以一种“文化贵族”的身份,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极力的排除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认为只有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批评才能达到改造人性、以使人达到“高贵化”目的,其内心渗透着“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的提出,首次出现在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在西方学术界对“文化工业”进行全面批判,是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的。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本雅明先是默默无闻,死后因阿多尔诺等人介绍而名震天下。杰姆逊说:“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本雅明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尽管本雅明没有明确地提出过“大众文化”一词,但本雅明的美学思想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雅明认识到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对艺术品“韵味”的强烈冲击。他说:“即使是艺术作品中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会缺少一些成分,即它的时空存在,它在其偶然问世的地点的唯一无二性的存在。艺术作品的这种唯一无二的存在决定了它的历史,在它存在的全部时间里是历史的主旋律。”但总的来说,本雅明对大众文化基本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机械复制理论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力将推动艺术的进步。但诚如德国学者布罗德森所言:“本雅明对于他对机械复制为大众带来了理解和领悟艺术作品的新的可能性这一估计是过于乐观了”。 在本雅明之后的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志等)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直接把这些“大众文化”称为“文化工业”。他解释说: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分离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块,结果使双方都深受其害。纵观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道:“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的确,艺术向商业屈服甚至献媚,是艺术最大的堕落!一方面,意味着文化艺术成为获取利润的手段,意味着文化艺术必须服从市场机制和商品价值规律,服从于经济规则,这样艺术必然受制于他者,不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纯粹个人的精神领域,不再履行着批判与否定的职责,而是屈从于现实法则以证实自己的社会效用,结果艺术也就将自己终结了。另一方面,由于大众化的商业化文化,使文化丧失了真正的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即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和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这些商业化特征导致的恶果是使“大众文化成了一种可怜而贫困的美学产品”,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言:在文化工业中,普遍存在着“个性的虚假”无论在文化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欣赏中,创造性的个性都不复存在。 2.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迎合在机械劳动中疲惫的人们的需求,它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承诺和越来越好的无限的娱乐消遣来消解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失去思想和深度,从而在平面化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现实,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这样在大众文化“虚假幻觉”的笼罩下,人们习惯于无思想的平面生存模式,艺术家很少能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而且,人们也不愿欣赏严肃的艺术品,而满足于和习惯于平庸的无个性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3.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大众文化表面上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而实际上却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是通过文化上的麻醉来使大众接受资本主义秩序,大众文化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按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说法,文化工业给大众提供感性的满足,但实质上只是以不断的许愿来欺骗大众。“文化工业”不仅说服消费者,相信它的欺骗就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而且它要求消费者,不管怎样都应该对它所提的东西心满意足。“它(文化工业)刻意地由上而下,藉着一种意识形态将消费者收编进去,让人以顺从替代主体意识,压根儿不允许人脱离规范而存在,文化工业整体效果是违反启蒙原则的,它是一种桎梏意识的手段”。阿多诺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纯粹是谎言,这种谎言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用诱惑的方式和锤炼的方式——大众文化表达出来的”。 作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继承和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他认为: 1.大众文化缺乏否定性和批判性。马尔库塞将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出两个阶段,即前技术时代和后技术时代。他认为前技术时代的文化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文化,“它的合法性得自于一个因技术社会的出现而不再存在、也无法恢复的世界的经验”。到了技术时代,文化与社会的“间距”已经消弭,文化不仅是“韵味”消逝殆尽,而且文化丧失了批判性的立场,沦落成为“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这样“艺术的异在效应在艺术中的消亡使今日艺术的革命性大为失色”。 2.大众文化压抑人的自由,以虚假性、幻象性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马尔库塞认为人类社会不是根据劳动建立而是根据需要的个体满足建立的。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仅存在理念中。因此解放乃是一个精神的事件。”¨刮但大众文化以“假的”幻象性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所谓“‘假的’需要是这样一些需要,它们是通过社会对各人的压抑的特殊影响附加到他头上去的,这种需要使得劳苦、侵略性、困境及非正义永恒存在。”大众文化以广告、购物指南等形式向大众灌输消费意识造成了人的精神需要是不自由的,导致了人的需要的异化。 3.大众文化是以快乐为原则的“工业化”文化商品。马尔库塞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到发达工业社会阶段。高层文化沦落成为“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资产阶级的艺术品都是商品,它们也许甚至是作为上市销售的商品而被创造出来的。”它们的特点是以快乐为原则的。快乐原则与物质享受结合起来,“它被结合到了厨房、咖啡馆、商场,它为工作提供松弛与快乐……快乐原则同化了现实原则。”人们沉浸于物质享乐中,接纳了这种文化,“它创造了这样一种形象,这些形象与既定现实原则不可调和,但作为文化典型形象,它们就变得可以容忍”。 20世纪7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对现代文化工业也持激烈批判态度。他认为:“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机器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大众文化成为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商品拜物教。“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文娱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的,心理学的影响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了以否定辩证法为基础的否定主义大众文化观。一方面他充分肯定霍克海默等人的文化批判理论;另一方面修正了本雅明对于大众文化的乐观主义立场。哈贝马斯认为,大众文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一个理想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这个“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的功能,在这个公共领域所培养出来的公众是具有批判意识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不仅仅是消遣或愉悦的对象,更是一种批判的武器。哈贝马斯认为,由于市场规律在文化商品领域的广泛蔓延,文化的内在规则遭到了彻底破坏,市场最终成为了文化创造的内在法则,在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文化由作为批判的武器落入到交换关系的魔爪,异化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它迎合的是教育水平很低的消费群体的娱乐需求和消闲需求,追求的再也不是知识或社会责任,而是剩余价值。文化不是被导向大众,而是屈从于大众;在市场规律渗透和支配下,批判意识逐渐转换成了消费观念,在拜物教潮流的支配下,“大众传媒塑造起来的世界所具有的仅仅是公共领域的假象。即便是它对消费者保障的完整的私人领地,也同样是幻象”。文化工业造就了缺乏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的消费公众,他们不再是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而只是丧失了交往方式和文化共识的消费大众。 三、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后现代”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术语,它既是一种文化景观的描述,也是一种文化批判的视角,更是一种理论的思维方式。在西方许多理论家都对后现代文化进行过探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其中重要的代表。研究西方大众文化的批判性研究进路,我们不能回避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詹姆逊批判地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批判的观点。他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商品经济极度扩张,彻底打破了文化与商品的界限,商品已进入一切领域,并产生出遵循商品逻辑的新的文化工业。在新的文化工业中,文化彻底商品化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及商品已经紧紧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以及大批生产的录像带、录音带等消费文化的出现,消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他同样认为大众文化具有阶级压迫性,它们宣传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维护现存社会秩序,同时又具有理想主义的乌托邦性质。詹姆逊说:“所有的当代艺术作品——不论是那些高级文化和现代主义作品,还是那些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艺术作品——都把我们对社会生活(包括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我们骨子里觉得应该有的生活)性质的深刻幻想作为它们潜在的动力——尽管常常采取被歪曲和压制的无意识形式。” 詹姆逊还从后现代社会呈现出来的特征人手,具体分析了大众文化在后现代社会中表征形态。在詹姆逊看来,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异化、焦虑、资产阶级个体化、文化生产的个别风格、艺术以及社会的中心主体等因素的终结。而后现代文化与后现代社会的主体在特征上是一致的。它缺乏统一性、逻辑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呈现出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的特点。他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逻辑: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距离正在消失,艺术品成为商品和消费品。从艺术的审美形式来看,有创造力的形式和风格,被机器复制的类象所代替,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像文化社会,文化文本成为一种一系列毫无关联的因素而拼凑起来的类象,这种现象已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独特徽章;从艺术的价值内涵来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作品呈现出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等表征。大众文化沦落为纯粹的形象或幻象,话语或游戏,并表现出自我与社会的精神分裂症状态。无疑,在现代主义立场上,詹姆逊与法兰克福学派站在了一起。他对与现代主义同质的精英文化情有独钟,而对大众文化及其与之同质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多有贬损,他有时干脆将大众文化叫做视听文化、商业文化、通俗文化、文化工业。但詹姆逊反对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绝然的对立起来,认为大众文化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能用精英文化的伟大作品作为永恒的标准来衡量大众文化为“低级”状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不是相互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两种文化形态,应该充分重视二者共存的合理性。他强调:“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精英文大众文化的对立,使传统上流行的对评价的强调——这种由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运作的评价倾向于在绝对审美判断的某种永恒领域里发生作用——被一种真正是历史和辩证的探讨这些现象的方式代替,这样一种方式要求我们把精英和大众文化读作客观上相联系的、辩证地、相互依存的现象,作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美学产生裂变的孪生子或不可分离的两种形式。”这表现出詹姆逊辨证文化批判立场和宏大的文化视野观。
探究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电子商务: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致使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陷入困境。本文就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呈现了若干问题,构建了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模型,以天猫商城生态系统为例,分析其协同创新的构成因素以及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平台型电子商务 生态系统 协同创新 电子商务行业自20世纪末进入中国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显示,2015年中国网购用户人数达到4.6亿人,比2014年增长21%。2015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3.83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35.7%。2015年网j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7%,比2014年的10.6%,增长了2.1%。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是“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更显示出中国经济强大生命力。未来,随着物流、信息沟通等短板的逐一补齐,电子商务无疑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它不只是买卖双方交易的简单电子化,而且与传统产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传统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都有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其它行业机构如电信、银行、物流、担保等也逐渐围绕网络客户的需求进行聚集。单个电商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势必会出现一种既掌握电子商务特点,又能满足客户需求的第三方互联网企业。以第三方互联网企业为核心,聚集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吸引众多的电商所需要的机构参与其中,进而形成了平台型电子商务。 平台型电子商务是由专业的电子商务开发商(运营商)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买卖双方通过这个集认证、付费、安全、客服和渠道于一体的统一平台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完成交易的商业模式。平台本身不从事交易业务,它作为交易服务的中心吸引有关个人或企业参与,为他们的网上交易提供配套服务,集成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撮合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链接,以电商平台为中心,群体规模效益的集聚,形成了巨大的电子商务生态群落。在此过程中,随着参与的行业机构越来越多,这个生态群落所呈现的多元化和协同关联性越来越强,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物种”成员按其功能可划分为三类:领导种群、关键种群和支持种群。领导种群是整个生态系统资源的领导者,通过提供平台以及监管服务,扮演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整合和协调的角色;关键种群是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其它物种所共同服务的“客户”;支持种群是网络交易必须依附的组织,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电信服务商以及相关政府机构等。 二、协同创新的概念与要素研究 协同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指系统在联系、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即系统中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 创新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概念,对它从经济学和企业经营的角度系统做出明确论述的是熊彼特。他的创新是广义的创新,既包括了技术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创新。协同创新的诞生源于将协同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 协同创新系统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技术、战略、组织、文化、制度、市场。其中技术是整个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其他要素和技术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产生创新。组织结构以及制度是创新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组织文化以及战略则将协同创新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自电子商务行业开始兴起,某些平台型电商企业借助于自身优势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如天猫商城生态系统和聚划算生态系统。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较为薄弱、网上交易配套业务尚不健全等一系列原因,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由此体现在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核心企业即领导种群不能有效协调自身与供应商、服务商、消费者等各参与方有关利益、技术、关系、战略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难以整合、不能最大化的利用生态系统自身拥有的资源、信息等。这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有序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电子商务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确保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要重点优先解决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各参与者之间的有效协调。 三、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模型构建及假设 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就是一系列关系密切的电子商务企业,不受地理位置、时间和空间制约,围绕核心的平台型电商企业,通过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构建的生态系统在技术、组织、市场、战略、文化等方面为实现自身的运行、发展进行的创新。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回顾,技术、市场、组织、文化和战略协同显著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在假设模型中,通过对影响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因素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而探索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机理。通过借鉴现有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以及协同创新机理的研究,对此模型做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H1:技术协同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假设H2:市场协同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假设H3:战略协同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假设H4:文化协同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假设H5:组织协同与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四、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天猫商城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2008年4月,淘宝商城上线,于2012年1月更名为天猫商城。自2012年开通“双十一”节后,天猫商城每年的交易额都呈现大幅度的提升,从2012年2120亿元飞涨到了2015年的11480亿元,B2C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5%以上。 为了确定协同创新的构成因素以及绩效的维度,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已有的成果,设计了调查量表。由于问卷中大部分问题无法直接用数量来确定,故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问卷发放采用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其中电子问卷发放350份,回收201份;纸质问卷发放104份,回收42份。在回收的305份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50份,以此Y果建立相应数据库。 借助计量分析软件,测量255份有效问卷中的变量因素,得出变量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为了验证上节的假设,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1:财务绩效=α0+α1技术协同+α2市场协同+α3战略协同+α4文化协同+α5组织协同 模型2:产出绩效=α0+α1技术协同+α2市场协同+α3战略协同+α4文化协同+α5组织协同 本文对选取的协同创新构成因素、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进行了pe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到了表1中的数据,根据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及显著性系数,做出了如下的初步结论: 协同创新的构成因素、学习能力、协调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 根据表1相关性分析结果,以协同创新绩效为因变量,以协同创新构成因素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模型1中,文化协同和战略协同与财务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489,说明解释变差占总变差的48.9%,F值为78.126,显著性概率为0.000,模型3的总体回归效果是显著的。在模型2中,文化协同和战略协同与产出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458,说明解释变差占总变差的45.8%,F值为73.850,显著性概率为0.000,模型2的总体回归是显著的。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协同创新构成因素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回归方程: 财务绩效=技术协同*0.303+市场协同*0.208+组织协同*0.232 产出绩效=技术协同*0.245+市场协同*0.259+组织协同*0.261 五、结论 本文借助计量软件对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分析,对模型中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得出了协同创新绩效与自变量的回归方程。 根据回归方程判定,技术协同、市场协同和组织协同在不同程度上与绩效正相关,而文化协同和战略协同则没有与绩效有相关性。因此假设H1、H2和H5部分通过,而假设H3和H4则未能通过。 在此模型中,文化协同和战略协同对协同创新绩效的显著正相关并没有通过,即正相关不显著或者不存在。究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在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参与创新的主体较多且不同创新活动的主体不同,同时部分创新活动持续时间短,就导致了文化协同与战略协同在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与协同创新绩效未产生显著正相关性,留待以后加以研究验证。此外,本文并未就协同创新能力对协同创新构成因素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探析,这也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实现。 作者简介:王丽琼(1981-),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探究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电子商务:构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模式 摘 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由于生态系统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协调问题,极大的影响了系统的有序良性发展,构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模式对其本身也是有积极影响的。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 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后,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人数达到4.6亿人,比上一年增长21%。2015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3.8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5.7%。2015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7%,比上一年的10.6%,增长了2.1%。未来电子商务行业无疑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行业。 电子商务行业自兴起,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体现在电子商务行业内不能有效协调供应商、服务商以及消费者等各参与方有关利益、技术、关系、战略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难以整合、不能最大化的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信息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会极为不利的影响电子商务行业的有序成长。 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几年的《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中可以总结出,2013年至2015年电商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接到网络消费用户投诉的数量是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其中售后服务、网络售假、发货迟缓、退换货难、退款难、虚假发货、货不对板等成为热点投诉问题。这些投诉热点问题不得到根本性的有效的应对,将极大的限制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电子商务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确保电子商务行业呈现良性有序的发展,就要重点优先解决电子商务行业内各参与者之间的存在的协调问题。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将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交易从实体化变为电子化,而是转变为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组织机构,如物流、银行、电信、软件等围绕着核心企业,以交易主体--网络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进行聚集。通过互联网这个新的产业环境,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整个行业呈现出明显的生态化迹象。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的结果。 商业生态系统是将生态学观点应用于企业竞争战略后的新生概念,它是由各种类别的物种主体(即企业或组织)构成,这些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和职责。与商业生态系统类似,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物种”成员按其功能可划分为三类:领导种群、关键种群和支持种群。 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物种”们各尽其责,交错形成完整的价值传递网络。在这个网络内能量、物质和信息循环流动,组成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的生态系统。 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模式 根据协同创新模式的组成要素划分,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的两要素协同创新模式;第二代的三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和第三代多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如表3所示)。从这三代模式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出影响协同创新的要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技术、市场、组织、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因素。在此演变过程中,协同创新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开始单纯的把技术创新作为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因素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发展到认为市场、战略、组织、文化等因素与技术因素在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功效上,地位相当。 电子商务行业与其他行业与之相对比,有之独特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传统商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新兴产物。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由于互联网具有特殊的网络效应,使得领导种群(电子商务企业)对目标客户(关键种群)的价值会随着目标客户(关键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型增长。与此同时,目标客户(关键种群)数量越大又更容易吸引更多的潜在目标客户(关键种群)。这种“正网络效应”带来的结果就是目标客户(关键种群)也习惯其提供的产品或是服务,从而强者俞强,弱者逐渐被吞并或是消失。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要达到各“物种”成员的密切合作、共同创新,以实现“1+1 2”的协同效应,就必须树立领导种群的绝对领导地位。 然而,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不仅拥有领导种群外,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关键种群,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物种。关键种群之间发生直接的交易买卖行为,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实现价值交换,转移,升级的途径。关键种群隶属于不同的经济实体,独立运转,因此他们都将以各自利益最大化来进行决策。各关键种群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不仅彼此之间极容易产生冲突,并且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总体利益。如何在领导种群的领导下处理协调好关键种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已经成为局限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个健康、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除了有领导种群所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数量巨大的关键种群外,还应该具备完善的支持种群。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是让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能正常流动和循环。 在第三代多要素协同创新模式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物种”成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协作、资源共享等方式构建的生态系统在技术、组织、市场、战略、文化等方面为实现自身的运行、发展以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创新。领导种群提供平台以及监管服务,为系统成员提供共享资源,找到有效的方法去创造价值,并与其他成员分享价值。电子商务企业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也培育了新市场,可以容纳更多的关键物种和支持种群进入,在此起到了市场协同的作用。关键种群成员内部之间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协同两种关系,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员因为竞争而走向合作,使竞争和合作中的一种趋势优势化,最终形成一种总的趋势,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形成。 四、结论 协同创新能力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各个群体在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他们需要迅速及时对各种变化做出调整,保障自己不受影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是能有效决定其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进而影响系统的有序运行。其次,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复杂多变,各关键种群之间存在着信用/信任问题、利益争夺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协作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一个有序、良性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子商务企业生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丽琼(1981- ),女,汉,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探究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电子商务: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电子商务创新性人才培养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原动力,协同创新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不仅有助于增强高校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分析协同创新的内涵入手,结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联合培养机制、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实践实习平台以及个性化培养。 关键词:协同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性人才是电子商务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探索电子商务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为社会培养创新性电子商务人才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教育的迫切任务。协同创新的提出为电子商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Innovation)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Peter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为了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适时启动了“2011”协同创新工程,其目标指向是“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集聚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巩固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新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资源呈现出较大的分散性,这种分散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创新主体和活动分散重复,导致的后果就是封闭的科技生产、自主创新缺乏动力。协同创新的提出就是要打破科技资源分散以及科技创新实体封闭的局面,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科研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深度合作和开发创新,以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在这种网络创新模式中,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主体,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主体,各个主体优势互补,通过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过程,提高转化率,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2]。 二、基于协同创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必要性 1.创新性人才培养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然而缺乏创新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国内抄国外的,而且国内企业之间也互相抄袭,趋向同质性发展,商业模式互相模仿,网站建设依葫芦画瓢,营销策略也缺乏创新,导致价格战之类的恶性竞争不断上演。恶性竞争不仅损害了电商企业的利益,而且损害了电商企业背后众多经济实体的利益,最终将不利于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电子商务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营销策略甚至技术手段都需要创新,然而创新的根源在于创新性人才,因此,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需求。 2.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缺乏沟通和互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深入理解产业实际需求的能动性,而企业也缺乏利用公共科技成果的动力,导致我国创新效率低下。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协同创新有助于打破科研体系封闭的局面,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不仅能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也能将市场需求注入高校的科研活动,将学科链和企业的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的有机结合。因此,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 3.协同创新有助于增强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能力 “2011”协同创新工程不仅仅体现了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想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体制的突破。协同创新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协同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总体来说还很薄弱,教学的目的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研的科研项目,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高水平的实战机会和科研创新平台,从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含量与实践内容,而且科研院所、企业人员可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高校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因此,协同创新有助于高校提高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力。 4.协同创新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密切吻合的必由之路 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导致培养的人才不仅缺乏创新能力,而且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背离。借助于协同创新的平台,企业可以以合作项目为依托,为高校提供实训场地,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管理下的“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目前在美国共有110多个,其中包括公司700多家,研究型大学100多所,教授800多名,研究生1 000多名,本科生200多名,在I/UCRC中,学生可以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与科学家、工程师密切交流合作,获得与产业直接相关的工作经验,进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电子商务联合培养机制 高校可以利用协同创新项目的战略合作机会,形成团体培养的氛围,建立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电子商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科研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将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与实践成分[3]。联合培养机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根据科学发展方向以及国家的需求,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内容,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二是通过人员互聘等措施积极邀请战略合作单位科学家、专家、工程师、企业家等担任教授或讲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课程和专题讲座,不仅传授实战经验,而且传递创新思维;三是建立联合导师制,除了为学生配备高校的专业导师以外,还可以积极邀请合作单位的专家担当学生的导师,在专业知识、实战能力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四是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广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课题,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来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电子商务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学科的交叉融合、平台的开放共享、创新的学术氛围,能够不断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4],许多成果都是交叉学科研究的产物。电子商务本身是一门很典型的交叉学科,集商务、信息和管理多学科知识于一体,这就要求高校通过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多渠道、多学科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一是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建立多维复合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为创新人才构建综合的知识结构体系;二是搭建跨学科教育平台,大力推进选课制,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三是积极建立适应跨学科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的协同管理;四是淡化学科界限,推动跨学科科研建设,鼓励院系之间成立跨组织、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机构、研究中心、教学中心,鼓励跨学科的学术创新和科研项目,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和学术创新予以资助[5]。 3.共建共享电子商务实践实习平台 借助协同创新的机会,与合作单位联合建设电子商务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突出实践型教学,为学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和创业、创新实践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激发创新的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接触学科前沿,提高学习积极性。利用与企业合作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封闭的实验室,与企业科研人员积极沟通交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把握学科发展动向,构建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式实践平台,从而有利于学生参与企业科技攻关与技术革新活动,得到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活动的实践训练,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集成[3]。同时,高校可以开展创业竞赛、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仅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重视个性化培养 创新教育是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创新的教育,而创新能力与个性化是紧密联系的,个性化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能力是个性化的体现并有助于个性化的实现,表现为个人立足于自身的经验和能力去创造,让自我潜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训练以外,还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弹性平台。在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制定学习方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因材施教,使得学生能够在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最终实现创新。 四、结束语 协同创新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出了新的方向。在电子商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协同创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向创新培养的根本转变,培养创新性人才。 探究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摘 要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是整合学校、企业、商会、政府等多方优势资源,多方共同搭建的一个电子商务协同创新平台。平台既作为一个校外实训基地,也是一个企业化运作的培训组织。平台培养培训的电子商务人才既可以被合作企业聘用,也可以被平台之外的企业有偿聘用,这可以看作是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一个新模式。 关键词 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 一、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是一个全新的复杂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组织形式,是由广州昊王皮具有限公司与福建商会广州分会、新岭南电子商务商会、广州电商智囊团俱乐部、哈淘电子商务创业扶持基金会共同出资成立,由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提供人力支撑,由地方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扶持,整合学校、企业、商会、政府等多方优势资源,共同搭建的一个电子商务协同创新平台。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协同创新的特点体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指校企合作主体之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整体性。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是哈淘电子商务学院输入电子商务人才的源泉;昊王皮具有限公司与福建商会广州分会是提供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正常运作所需资金的基础;新岭南电子商务商会是哈淘电子商务学院输出学有所成电商人才的渠道;广州电商智囊团俱乐部是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培养高质量电商人才的保障;哈淘电子商务创业扶持基金会是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学员进行成功创业的催化剂;地方政府是扶持哈淘电子商务学院良好运转、促进区域电子商务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电子商务优惠政策的坚实后盾。二是动态性。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是由学校、投资企业、商会、基金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为了促进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整合互补性资源,协作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二、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实践 (一)搭建电子商务协同创新平台 校企协同创新创办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对于学校来说,企业免费培养人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对于企业来说,免费培养人才,其利益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成立初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派出一批学生进驻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将这个平台搭建起来,既可以给刚成立的哈淘电子商务学院教师练兵的机会,也可培养哈淘电商学院管理者的管理才能。第二,由于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刚成立,其影响力还不够,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需要一个宣传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同时哈淘电子商务学院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招收的学员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派出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就业,对在社会上招收的学员收取一定的培训费和职业介绍费。第三,当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培训的学员学有所成时,学院邀请企业招聘人才,这时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充当了人才市场的功能。 (二)打造电子商务协同创新课程体系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专注于电子商务新商业服务领域,整合该领域实战专家、企业管理专家、企业培训导师、电子商务大学讲师、创业成功人士等师资资源,为企业电子商务提供咨询顾问、综合诊断与运用辅导、培训课程与主题论坛、参观考察与探讨交流、校企合作与人才供给等专业服务。哈淘俱乐部通过邀请知名网商、企业导师、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为会员进行主体分享活动;组织会员到知名网商企业参观考察、举办互动活动;开展不同主题的沙龙活动,分享前沿资讯、拓展行业人脉和整合优质资源等活动。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作为新商业(电子商务)人才实践基地,打造全新的实用性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都是电子商务行业成功的网商针对各种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如淘宝网、京东商城等自主开发的。这些课程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并导入企业文化,使得学生每天上课都充满激情。 (三)整合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优势资源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通过广州市花都区电子商务商会整合电商会员企业资源,为学员提供实践培训基地,帮助电商企业打造电商团队,培育优秀电商企业,通过优秀电商企业带动更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并带动各类产业的连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哈淘电子商务实践平台,整合本地产品制造商作为货源,扶持一部分电商人才自主创业并依托哈淘独有的电子商务供销系统进行电子商务销售,实现企业本地生产、本地销售、本地创税。通过哈淘供销和哈淘电商实践人才团队,每家企业每月平均销售额可达90万元,每家企业每年电子商务平均销售可达1千万元,500家企业每年合计创收50亿元,创税8亿5千万元。 (四)引入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哈淘电子商务学院作为一个校外实训基地,是一个企业化运作的培训组织,有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但是有别于高职院校,其理念是“乐在其中,借假修真”。学员除周末外每天都要签到上课,晚上都要签到上晚自习,每次签到中间都有半个小时的弹性时间,保证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学员全部可以签到完毕。 上课要考勤,下课后生活也要考勤,这是有别于学校的管理制度。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可以自由行动,但是必须遵守相关规则。为保证学员能认真上课,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将全部学员分成十个团队,上课时以团队为单位。如果有哪个学员迟到、旷课,就会削弱自己团队的力量,获得奖励的机会就会减少,受到处分的机会就会增加,团队学员就会受到来自团队内部的组织压力和团队外部的竞争压力影响,迫使学员自觉地遵守纪律,不会迟到和旷课,而且团队成员还要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争取为自己的团队获得更好的成绩。 三、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学校的意义 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重点专业建设。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围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采取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重点探索和建立适应“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各项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有利于学校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通过协同创新,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共同成立一个培训机构,相当于企业的一个人才孵化器,把即将毕业的学生输入到培训机构,而企业将真实项目放进培训机构,让学生进行“实弹演习”,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大大提高。 有利于学校加强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建设。由于电子商务行业起步较晚,相对应的师资力量也较薄弱。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既培养了学生,又大大改善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 (二)对于企业的意义 通过协同创新,产品销售模式发生了改变,扩大了产品市场占有率。依托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培养的电商人才除了满足昊王皮具有限公司自身发展需要之外,还向社会上其他有意于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输送,将产品销售从传统的线下发展到线下销售和线上销售同步进行,既保证了现有市场和客户,还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网络销售渠道,销售额大大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突飞猛进。 通过协同创新,培养并留住一批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广东省民营企业发达,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个体企业很多。这些企业对营销人员有大量需求,在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网站的公司库搜索,含有“广东”的企业高达1900页,贸易机会多达919017个,且还在动态增加。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巨大。昊王皮具有限公司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合作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除了满足商会成员企业自身人才需求之外,还向社会企业输送大量电子商务人才。 通过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在电商行业中的地位,吸引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哈淘电子商务学院的协同创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电商产业园区打造、电商人才培养、企业电子商务开展率、哈淘抱团上市等电商问题,并已引起多地区政府关注,一些地区有意引入并借此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将吸引地方政府采取更多的支持鼓励政策。通过该平台建设,带动整个花都电商产业高速、稳定、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试论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刻不容缓 摘 要: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一员,从事监察工作多年,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现将我的一些工作经验和做法,提供给大家一起商讨研究。 关键词:反腐倡廉 指导思想 具体做法 反腐倡廉是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适应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在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理论建设、主要内容、方式手段、法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备应有的先进性。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部门担负着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重要职责,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 一、要实现三个转变 特别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纲领、文件要及时消化吸收,思想上、行动上要与纲领、文件内容保持一致。例如在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不仅具体、明确地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反腐败任务,而且准确、完整地勾画了反腐败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性,体现了反腐倡廉适应先进性建设和推动先进性建设的特点。作为我们纪检部门来说,在落实《实施纲要》的同时必须对反腐倡廉基本思路作相应的调整,实现“三个转变”,体现先进性。从侧重遏制、注重治标向标本兼治、注重治本转变。在毫不放松惩治腐败的同时,不断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把注重预防、注重治本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防范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带动单项反腐向整体反腐转变。改变过去单方面突破的做法,注重教育、制度、监督、惩处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整体效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从惩防并举向惩防腐败与倡导廉洁并重转变。在抓好惩治、预防腐败的同时,注重抓好正面典型教育,文化扬廉、教育倡廉、制度保廉、监督护廉和惩处促廉,弘扬正气,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养廉、守廉、尚廉。 二、要深化三个创新 理论的活力源于创新,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创新,理论的发展就是创新。构建先进的反腐倡廉理论,应该在三个方面坚持创新:一是总结党的反腐倡廉实践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要认真总结我党八十多年建党历史和反腐倡廉实践,对各个阶段和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加以概括、提炼,上升为理论,形成完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体系。二是借鉴国际反腐倡廉经验丰富理论体系,认真研究当前国际上各个政党及团体反腐倡廉的作法,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丰富我们的反腐倡廉理论,构建开放的、与国际接轨的理论体系。三是研究趋势,探索规律创新理论体系,努力适应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反腐倡廉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构建具有指导性、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理论体系。 三、做到三个拓展 反腐倡廉要突出全面性、开放性和实效性,在工作对象、领域、范围上不断拓展、延伸,构建广覆盖、全开放、高效率先进性工作格局。在工作对象上,从党员领导干部向全体党员拓展。腐败现象不仅表现在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也表现在普通党员身上,在突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的同时,加强对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只有把每一个党员教育好、管理好,使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向上,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党的先进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反腐倡廉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四、实行三个改进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是全公司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总结并确立的行之有效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必须按照先进性的要求,继续坚持和完善,着力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方面,各级党委在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责任,要突出领导职能,明确责任范围,细化责任内容,量化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以执行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要手段,促使各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名副其实地担当起反腐倡廉齐抓共管责任,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在“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方面,我们纪检监察机关要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在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中,不缺位,不越位,争取党委重视,整合反腐败资源,调动各方的力量,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部署和任务分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督促它们按照各自的职能开展工作。要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开展组织协调,主动牵头、善于协调,增强纪委组织协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还必须坚持“立”、“行”并重,尤其要强化制度落实的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党员干部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些党员干部制度意识淡薄,缺乏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是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重要原因。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把制度的宣传教育摆上重要位置。要借鉴普法宣传教育的成功经验,把反腐倡廉制度宣传教育纳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整体工作之中,统一安排部署,统筹组织落实。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重点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反腐倡廉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治理念和制度意识,引导他们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养成严格按制度办事的习惯,真正用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要密切关注腐败现象发生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评估和反馈机制,针对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认真做好制度调研和制度清理工作,对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继续严格执行;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要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对工作急需、条件成熟但还没有的制度,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努力做到不留死角;对已经过时、甚至与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制度,要及时废止。 那么具体到我们纪委监察和审计部门,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就是—认真履行监督机构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影子”作用。 首先、加大治理腐败的力度,惩前毖后。要重视职工意见,及时把握有用的线索,妥善处理,疏导矛盾。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查办案件,重点查处在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流通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以及严重失职、渎职造成资产流失的案件。进一步加大执行纪律的力度,对有案不查、有纪不依,甚至为违纪违法者说情开脱、袒护包庇的单位和责任人,要进行组织处理。 其次、加强执纪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队伍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保驾护航作用的发挥,而且对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各级领导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人员,积极为我们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切实开展好“做党的忠诚卫士,当职工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加强监督是履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责任观念;按照“素质更好、水平更高、业务更棒”的要求,加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做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的模范,做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模范,做遵守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形象的模范,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强化具有信服力和威慑力的“影子”作用。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关于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探讨 摘要: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任务日趋繁重,仅仅依靠供电公司纪委监察部来完成这项工作,无论是力量上,还是效果上,都无法保证。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寻找一种新的反腐倡廉教育模式。淮安供电公司结合近几年在公司系统开展的“三廉”教育活动,将其特色工作和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提炼。 关键词: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把握规律 2007年至2009年,淮安供电公司连续3年开展了“思廉、践廉、倡廉”主题教育活动。3年来,淮安供电公司在市纪委和公司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源头工程和基础性工作来抓,并将反腐倡廉教育融入到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的建设之中。2007年,公司组织开展了民主生活会、集中廉政谈话、组织法庭旁听、法制讲座、警示教育、读书思廉、家庭助廉、开辟“思廉、倡廉、践廉”主题网页8项专题活动。2008年,组织开展了弘扬恩来精神、普法教育、制度建设、廉洁文化4个系列12项活动。2009年,组织开展了作风、诚信、制度、法制、廉洁5个系列19项活动。广大干部员工的廉洁从业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职工零违纪、干部零违法。2007年、2008年连续2年被省公司表彰为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2007、2008年公司纪委被表彰为全市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公司系统已建成2个省级廉洁文化示范点、5个市级示范点,在全市各行业中位居前列。 为全面推进“三廉”教育工作常态化,提升常态化工作水平,特将淮安供电公司3年来开展“三廉”教育活动的特色工作和经验做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一、在反腐倡廉宣教的格局上,明确责任,齐抓共管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任务日趋繁重,仅仅依靠公司纪委监察部来完成这项工作,无论是力量上,还是效果上,都无法保证。因此,公司十分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健全责权明晰的领导体制 一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尽其职。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将其摆上公司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各级党政领导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共同负责好分管范围内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二是纪委主动作为,党群各尽所能。党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年度计划,细化工作方案,统筹宣教资源。党委办(思想政治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之中,纳入党课培训教育之中,纳入各级党组织中心组学习、政治学习计划之中;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对领导干部的培养、考核、选拔、管理、奖惩等各个环节之中;工会和团委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群团教育工作和活动之中。同时,公司纪委还注重对各县(区)供电公司的工作指导,定期督查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贯彻落实情况,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三是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各展所长。公司各部门单位,将反腐倡廉教育融入各自业务工作之中,融入当前重点工作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氛围。 2.完善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定期通报机制。公司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反腐倡廉教育专题会议,对前一阶段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以确保反腐倡廉教育落到实处。二是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公司纪委协调各方力量,在主动牵头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商沟通,相互支持、相互补台,齐心协力抓好各项任务的完成,形成齐抓共管、有序推进的局面,较好地发挥了大宣教的优势。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按照宣教工作序时进度、各阶段要求,对未及时完成施教任务的单位进行考核,对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给予其展示的舞台和相应的鼓励;此外,公司每年还对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来推动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公司定期召开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的座谈会,通过总结交流,认真听取各部门(单位)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找出不足加以改进,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赋予反腐倡廉教育新的教育内容。 二、在反腐倡廉宣教的内容上,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n bsp; 以“三廉”教育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纳入其中,初步构建“思廉”为先导,搭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平台;以“倡廉”为主导,搭建廉洁文化建设平台;以“践廉”为督导,搭建“干事、干净”的工作平台。 1.把握好核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一是通过组织公司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百名党员观看多媒体话剧《与故乡》、聆听《纪律制度与人生》廉政专题讲座等,教育党员干部如何为官、如何做人。二是通过组织广大员工开展廉政格言警句征集、廉政动漫创作比赛、廉洁文化建设大家谈、廉洁文化书画摄影展等亲身参与创作的活动,引导教育他们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注重生活情趣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司共有奖征集廉政格言警句729条,书画作品48件、摄影作品51件,收到廉政动漫创作作品36件,其中部分动漫作品现已被我们制作成碟片,发放到各县(区)公司党委和公司本部各党支部作为反腐倡廉教育材料。其中,公司还有3个动漫作品在市纪委组织的“扬正气,促和谐”廉政公益广告大赛中获奖(《腐败的结局》二等奖、《蚊子喋血记》三等奖、《生之花》优秀作品奖)。 2.把握好源头,开展党纪条规教育 一是集体订购360本新《党章》,发放到每位党员手中,教育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增强民本意识,教育普通党员要履行党员义务、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围绕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组织开展作风建设专题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作风优良、增强形象意识。三是组织学习《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自律意识。四是开展好党纪条规和党风廉政知识测试。为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充分理解和把握党风廉政各项纪律制度要求,提升履行“一岗双职”的能力和水平。公司组织1200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党风廉政知识测试,对新提拔的14名中层干部进行了任前党纪条规考试。 3.把握好时机,开展案例警示教育 一是2007年4月13日组织126名中层干部、部分重点岗位人员到洪泽湖农场,通过看、听、思、谈深入开展现场警示教育,进一步促进廉洁自律意识的养成,共收到心得体会文章72篇。二是2007年4月17日组织50名中层干部、重点岗位人员到法庭旁听案件审理,分析违法违纪原因,真正从思想上认真吸取涉案人员违纪违法的教训,增强热爱供电企业、珍惜本职岗位的自觉性,共收到心得体会文章42篇。 4.把握好重点,开展廉洁文化景观建设 为使公司广大党员干部时刻常思“从业之德、贪欲之害、律己之心”的崇廉训诫,公司在办公区摆放廉政警句席卡220余块、张贴廉政警句牌36幅,在职工活动中心设立“廉政书屋”,在生产运行中心建立“旱莲”文化景观,在户外广场增设5个廉洁文化灯箱、8个廉洁文化宣传栏。洪泽公司以及公司本部等单位分别被授予省级、市级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 三、在反腐倡廉宣教的对象上,抓住关键,分层施教 1.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实施慎独教育 公司除了落实对县(区)公司“一把手”的廉政谈话制度外,还要求两级领导班子“一把手”带头参加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共收到心得体会文章22篇);带头做出廉洁从业承诺;带头执行廉洁从业规定;带头宣讲“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等的廉政党课,切实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 2.抓住干部新提拔这个关键,实施慎初教育 公司2007年3月组织对新提拔任用的16名中层干部开展了集中任前廉政谈话,并在任前赠送廉政书籍、发放廉洁从业提醒卡,组织他们参加任前党纪条规考试,以此增强他们“一岗双责”的能力和意识,不断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自觉性。 3.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实施慎微教育 公司十分重视党员干部这一廉政教育的受众面,每年初组织他们进行廉洁从业承诺,广泛接受监督;邀请法律方面的专家给他们讲授法制课;组织他们参加市纪委组织的《党风廉政纪律制度应知应会知识测试》,实现了参考率、应知应会率2个百分百;在200 8年新年来临之际,还给他们的家属发放了助廉提醒卡、廉政书籍、助廉手册、廉政笔筒等,让家属做好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反腐倡廉教育和监督。 4.抓住退居二线或退休干部这个关键,实施慎终教育 公司坚持将各项反腐倡廉教育活动覆盖到退居二线或退休干部中去,特别是在组织实施宣传贯彻《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的教育活动中,让他们全过程参与,组织他们观看宣传贯彻《规定》的专题节目、发放宣传贯彻《规定》手册和开展自查自纠。此外,还通过给他们发放廉政警句席位卡和廉政笔筒等,引导他们洁身自好,站好最后一班岗.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建设 [摘 要]如何借助信息化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已成为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提出,应发挥企业信息化平台在宣传教育、业务公开和沟通交流的作用,推进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信息化 反腐倡廉 企业 随着网络信息化手段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符合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实际需求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建立信息化宣传平台,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实际效果 随着网络等传媒对职工群众的影响日益加深,各级党组织在坚持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应更好的利用这一新的教育途径,把网络建成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阵地。 1.拓宽反腐倡廉教育空间,提高教育的受众面。反腐倡廉教育一直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工作之一,传统教育培训往往通过党课、培训、参观等形式来进行,常受到工作时间、参观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受教育人数也会打折扣。而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可以将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视频等形式让党员干部随时随地查阅,没有时间、距离的约束接受教育。同时普通职工也可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从而扩大受教育人员的范围和规模。如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针对采油工上下班路途时间长的实际,开通了廉洁教育送班专线,利用网络技术定期将廉政警示专题片和廉政警句、廉政漫画、古训格言等内容上传到送班车上进行播放,使职工乘车过程成为廉洁从业的教育之旅,营造出“全员抓清廉”的良好氛围。 2.发挥科技优势,丰富反腐倡廉教育内容。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宣教工作的科技含量,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内容。首先可以建立网络文化教育课堂,通过多媒体视频、漫画、诗歌、短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升学习兴趣。如油田纪委在网络上设立的廉洁文化建设成果展,设立了廉洁文化画册、廉洁文化制度建设、先进典型、廉政党课等板块,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满足了党员干部学习的需求,同时节约了教育成本。其次可以建立网络考试体系。通过网络题库,有效解决油田党员干部分布广、集中考试难组织的问题。三是可以发挥速度优势,增强反腐倡廉教育针对性。通过网络能将党员干部职工最想看到的教育内容、最需要学习的政策法规尽快发送到党员干部。如在廉政教育剧《远山的红叶》以及管理局纪委组织编排的《血与火的嘱托》首映后,油田各级组织迅速把视频节目放在网上,受到党员干部的普遍欢迎。 二、建立公开化业务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效能监察,完善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 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公权私用的重要原因,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从制度上消除信息盲区,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公开和共享程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建立科学化的业务公开平台。通过网络,建立业务公开平台,将业务流程的过程置于阳光之下,保证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环节有效公开,让职工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覆盖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还可以通过业务公开流程设置,明确每一个业务环节中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加强不同岗位、不同业务环节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使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只能按照自己的权限进行操作,同时留下痕迹,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2.建立科学高效的效能监察体系。通过组织人员利用网络对权力运行进行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不规范、不正常的行为,避免损失的发生和扩大。与传统的监察体系相比,网上监督可以实现监督与业务运行的同步,延伸了监督范围,有效提高监督效能。在网络信息的监督中,只要获得授权,就能借助终端设备就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对网上公开事项进行全程监控。而在传统监察中,受人力、物力限制,只能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有可能使部分不符合规定的业务流程漏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后,对上网的业务进行全程监控,可实现无空白监控。以胜利油田为例,该单位成立业务公开网上巡视组后,巡视组几个月时间先后查阅公开信息16000余条,针对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时调查核实,有效避免了党员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三、建立便捷化交流平台,加强信息沟通,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网络监督的公开性,往往会产生一种其他监督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特殊效应。现实情况表明,许多腐败行为一旦被网络披露后,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震动效应。因此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起纪检监察部门与职工群众快捷交流的网络平台,让纪检监察部门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可以更好地开展预防腐败工作。 1.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渠道。为追求轰动效应,许多网民在揭露腐败信息时往往选择论坛进行爆料,对这些爆料行为采取删帖、封闭ip,关网站等手段,经常引发网民的不满,酿成更大的网络事件。对此,应贯彻堵不如疏的原则,建立专门的网络举报平台,将信访举报法律法规、程序以及办事原则包括信访举报者的权利、义务等进行告知,将受理范围、举报电话、举报电子邮箱等内容进行公布。同时,及时回复举报信息,才能防止网络举报无序化发展。 2.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机制。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正面效应,实现反腐倡廉与信息网络的良性互动。一是建立网络信访举报的排查机制。网络中的许多论坛、专栏等平台曝光的有关各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言论,往往能够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案件线索。纪检监察部门应该注意排查这类信息,主动加强与各类论坛连接,注意收集相关信息。二是引导舆论导向。要定期有选择的将监察重点在网络上,让职工群众及时了解,为职工群众舆论监督提供依据,从而及时掌握各类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三是加强信息的管理。私下传播的流言蜚语、小道消息会对职工群众产生不小的影响。企业纪检监察机关可以在网络上公布本单位有影响、有代表性、有警示作用的案例,让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同时将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问题的调查结果及时公布,既可让职工感受反腐成果,也可消除小道消息的不良影响。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电力企业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探讨 摘要: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腐败现象,进行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文章对当前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阶段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最后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电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防腐败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腐败问题接踵而来,反腐倡廉文化建设任务日益加重,对反腐败斗争提出新的要求。改进和加强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的有效性、科学性、规范性,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新形势下,需要根据以往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总结创新出新时期科学有效的文化建设措施。 1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是构建防腐败体系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在新时期进一步完善工作格局,充实教育内容。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和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党认真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弘扬新风正气,切实做到务实、清廉,一定要重点认识到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意义、反腐败斗争的复杂长期性。努力在思想上重视,行动积极,把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完全落到实践中。反腐倡廉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党员干部,文化建设的内容重点是反腐倡廉建设,并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开展的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党员干部积极反腐,回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 2现阶段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思想上不重视,认识职责上不正确 有很多部门的领导干部不够重视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没有正确地理解文化建设工作,只注重抓经济建设、安全生产。在他们的思想里,抓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是软指标的党务工作,不像经济建设是硬性指标,要考核的,所以只要走走形式,简单地注意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就可以了,不用设机构、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这项工作,自觉的自己约束自己就可以了。另外,《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章》就有严格的规定,党员领导干部有权利和义务参加学习邓小平理论、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而很多部门利用工作多、时间少、压力大,不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更严重的是,有些党员干部去参加培训,却遭到部门领导干部的阻拦和有些领导的排斥,他们从思想上认为,党员干部大部分是不腐败的,没有那么多的腐败分子,如果经常性进行反腐倡廉文化建设,耽误工作也影响经济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这些事情,所以在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中,只是简单地走走形式,敷衍一下。此外,很多单位部门或者个别领导片面的认为,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只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和其他部门无关,更不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来管。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导致了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也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日益猖獗。 2.2反腐文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没有保障 很多单位不重视反腐文化建设工作,认为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是搞形式主义,不给足够的资金支持这项工作,导致反腐倡廉只是口头讲讲并没有落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2.3文化建设缺少创新,形式单一 目前反腐文化建设工作缺少创新,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新,还是利用原来的说教式和灌输式,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少,利用电视、多媒体广播等手段宣传的力度不够,群众与党员干部参与性不高。很多党员干部来参加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就简单地敷衍,走一下形式,文化建设效果达不到目标、效果不显著。很多腐败者觉得政府搞的那些文化建设方式都是走形式,因此传统的反腐宣传工作达不到应有的警醒作用,所以在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行为相对比较多,也比较严重。此外,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纲要和工作计划,总是盲目开展,导致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2.4文化建设的范围不广泛,工作技术设备落后 现阶段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范围一般都在人民政府、公安检查司法机关、党政机关等进行,涉及的范围就比较小,效果不显著。此外,反腐文化建设工作技术还停留在以前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不了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党员干部起不了应有的警告作用。 2.5反腐文化建设机制不完善,造成宣传力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宣传机制不完善,考核体系不完善,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及很多单位的领导又不重视,造成宣传工作力度大,但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宣传工作不全面,导致党员干部经常做违法乱纪和腐败的事情。 3探索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创新措施,保证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3.1从思想上重视反腐文化建设 根据以往反腐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各级党组织委员会、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检法等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并且建立专一负责的部门,组织有党委的负责人为组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监察、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的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的全面全过程的工作。 3.2给予专项的资金支持反腐文化建设工作 为了支持反腐文化建设工作,还需要政府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并开展组织多种形式宣传活动进行反腐文化建设,扩大反腐教育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让腐败分子看到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让反腐文化建设工作真正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3.3创新反腐文化建设的形式,并制定开展计划 新时期,必须创新反腐文化建设工作的活动形式,由过去单一的、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形式改变为灵活的,能吸引人参加、又能增长人知识和防微杜渐能力的文化建设工作新形式,充分利用网络电脑、手机等新技术、新工具,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网上廉政课堂等把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得生动有趣,使宣传工作达到效果,预防各级领导干部犯错,使他们觉得利剑高悬,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开展工作时,各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经常进行创新,才能使反腐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要提前制定反腐文化建设的规划,并有序开展,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将会导致反腐宣传工作的失败。各部门应制定一个适合本部门的短期、中期、长期的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计划,以促进各部门顺利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保证反腐倡廉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活动,创新文化建设新方式,丰富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活动内容和有效载体,达到文化建设活动的目的,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腐抗变能力和产生“反腐败斗争”的健康机体,不断取得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的新成效,来全面推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 3.4扩大反腐的范围和对象,针对对象,丰富内容 新时期,反腐文化建设应扩大范围,不能只局限在人民政府等部门,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腐败现象出现在很多部门,所以要对所有单位进行反腐文化建设工作。此外,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不能按工作任务或者开展文化建设次数作为工作标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具体的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和采用的文化建设形式视学员的具体情况而定,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员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防范腐败的效果。 3.5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文化建设机制 在反腐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健全制度,完善教育机制,制度能保证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并制定应对各种问题的措施,学会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机等现代化的媒体,研究出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的动漫模式或者数字化模式,使文化建设工作更加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此外,要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反腐倡廉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强化文化建设的绩效考核工作,从宣传形式、教育对象的心理感受、学习的成果等各个方面进行考核分析,不断提高反腐倡廉的成效,使各单位部门的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得非常有趣,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各级单位和部门要重视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并开拓创新,大胆研究,丰富创新反腐倡廉工作的形式,增加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内容,才能让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发挥最大化的成效,并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罗燕 马杰 赵康康 钟鸣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抚州供电分公司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制造企业反腐倡廉工作思考 摘要: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在制造型企业中,关于反腐倡廉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就这些误区进行分析,以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制造企业;反腐倡廉;认识误区 反腐倡廉是我党长期以来坚持开展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力度更大,成效也更明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巨大成效[1]。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的反腐倡廉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许多企业对该项工作的重视不够,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 一、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2-4]。可见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组织,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开展反腐倡廉活动,既是企业作为社会重要成员所承担的义务,也是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制造企业反腐倡廉工作中常见的认识误区 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产品加工增值环节。与基建型企业、贸易型企业或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制造型企业在稳定生产期间,对外联系的渠道相对固定,多数人员在劳动过程不需要对外联系,内部联系也相对简单。正因为制造型企业的这些特点,使部分人员在对待反腐倡廉问题上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以下是常见的认识误区。 1.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是公共权力机构,企业基层不掌握公共权力,因此没有这个必要 反腐倡廉包括反对腐败和倡导廉政两个方面的含义。查阅资料显示,“腐败”一词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在自然属性层面指有机质腐烂变质而失去价值的过程;在个人层面指个人的思想落后行为堕落;在组织层面指组织的制度混乱、管理失控、公平正义缺失等黑暗状态。反腐倡廉工作中所指的腐败是指组织层面的含义。由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只要是组织,如果在监督和控制环节不到位而又不能自律,都有出现腐败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因组织的属性而例外。企业是一个组织,其内部管理、内部控制、内部资源分配是否合理有效,决定着该企业运行是否高效,决定着企业目标能否实现。假如一家企业管理者对反腐倡廉工作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对待反腐倡廉问题,在工作中不能对产生腐败的根源实施控制,不能对已经产生的偏差实施纠正,不能在实践中持续完善内部控制,势必造成放任腐败现象和不廉洁行为的孳生和发展的后果,势必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秩序失控,势必导致企业走向危险境地。由此可见,反腐倡廉是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虽然企业不是公共权力机构,但企业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企业在社会中生存、运作、发展,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企业的活动受环境规则的约束,同时又反作用于环境规则。一个肌体健康的企业,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有序与和谐;相反,一个内部腐败的企业,其不正当的活动必然对社会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会破坏秩序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倡廉是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企业反腐倡廉的对象在高层,而基层不会有腐败问题 从企业管理层面看,同其他组织一样,所处的层级越高,可资分配的资源越多;层级越高,如果出现腐败问题则对企业的伤害越深;层级越高,监督越困难,相应地越需要反腐倡廉,这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说明基层不会有腐败问题。基层管理与其他层级的管理一样,在管理活动中对资源进行配置,只要这种资源配置能够与个人利益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就有产生腐败问题的风险。表面上看,制造型企业基层管理中可供分配的资源并不多,但管理中还是有人力调配、项目责任人选择、薪酬和绩效考核、工作任务分配、评先评优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个人利益相关。优秀的基层管理者将这些管理资源用于激励员工奋发向上,为企业多做贡献,而庸俗的管理者则考虑如何将管理资源用于为自己谋利益,不同的出发点会产生不同的配置方式,不同的配置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配置结果。基层是制造过程的实施者,是产品价值和产品质量的创造者,是制造成本的直接控制者,基层管理是否有序、是否有效、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文明程度。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效益在我心中,成本在我手中”是基层管理的一种境界,当基础管理处于和谐状态的时候,更高层次的管理才具备了条件。 3.监督到位是根本,因此只要全力以赴搞好监督,就不会再有问题 “权力如果没有监督,就可能产生腐败”这个规律已经成为管理常识,实践也反复证明,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监督,或者监督不到位,就容易产生偏差,产生偏差之后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转化为新的规则,这种新的规则不是朝企业文明进步的方向上发展,而是朝非健康方向变异,这种结果对企业极其有害。因此,监督到位确实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做不好,就意味着该项工作的失控。但是,监督决不是该项工作的全部。如果把监督当作仅有的任务而全力以赴,放弃相应的配套措施,则势必会发现问题越抓越多,最后力不从心。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另一重要环节。制度是组织内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特定组织目标或功能的规范体系。任何组织都应当有制度,在企业,制度与企业的诞生、成长、成熟相伴随,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各项制度总在不断完善。就某项特定制度而言,却有相对的稳定性,一项制度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需要严格执行而不会任意修改;执行制度的人则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变化,当一项制度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执行制度的方式与初期相比,往往会有明显的变化,通常称之为“走样”.制度创新是个“大概念”,本指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引入人类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并且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但在企业基层实践中,对一些已经存在的制度进行修订,或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和需要,制订新的制度,也应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制度创新是企业基层反腐倡廉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与监督到位相当。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每个人的成长和成熟都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教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而人的动机受需要支配。对于企业基层而言,教育具有激励功能、警示功能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导向功能,因而教育环节是不能忽视的。在教育内容上一要强化以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常规教育,二要强化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基层是执行制度的单元,无论是国家的政策规章,还是本企业上级主管机关的有关规定,都要通过基层的宣传贯彻加以落实,宣传贯彻的过程即为教育。就企业内部而言,规章制度是体现企业与职工在共同劳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是企业规范运行的重要方式,规章制度教育是实现这些目的的途径;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既是对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工在从业中对社会所负的道德义务。可见教育是“倡廉”的基本手段。 4.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基层职工中,一部分人常常将腐败现象等同于领导干部的贪污和受贿,因此在反腐倡廉工作上,只是从经济角度完善制度和加强检查,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如前所述,组织的制度混乱、管理失控、公平正义缺失等黑暗状态都属于腐败现象,如果干部追求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则必然少做事、少追求,甚至不做事、无追求,最终导致管理的低效率,使企业坐失发展良机,职工利益的保障程度下降,管理失控或公平正义缺失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干部“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应视为腐败现象中的一种表现。职位承载着相应的责任。在企业基层,职工常认为自己是打工者,个人的劳动收益受企业经营业绩的制约,而企业经营业绩受管理水平的制约,管理的低效率将降低职工的劳动收益。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需要建立目标激励机制和效能监督机制。目标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正面的目标导向,促使管理人员带领自己的下属,积极工作,努力实现目标,通过目标的达成来实现自己的个人收益;效能监督机制则是以监督为手段,通过督促来促进管理人员履行职责,防止管理目标落空。 三、总结 分析反腐倡廉工作常见认识误区,端正对企业基层反腐倡廉工作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必要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企业基层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思想基础,有了可靠的思想基础,加上必要的资源投入和持续不断的努力,就能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取得进展。 作者:占小明 单位: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炼石水泥厂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分析 [摘 要]工商管理ο执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监察作用,能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对工商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找出其对经济能起到促进作用的方面,并对其重点加强,然后找到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本文整理了整个工商管理的发展史,从其基本职能和特点出发,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作用,希望通过分析可以对工商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为国家进步带来许多机会与利益,也使市场愈加混乱。要想使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就必须打开国门,避免重蹈覆辙,这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要时时对市场进行监管,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转变自身的监管措施,使其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努力克服现在市场管理的困难,在自身与相关法律的监管下,创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 1 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 1.1 原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一阶段的管理者通常会主观认为员工在工作中不会使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会出现偷懒或其他消极的状态,管理者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管理人员的臆断,完全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进行调查,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方法。对于工人的工作也没有工序的划分和完整的操作准则,完全是由老员工自己摸索并传授给新员工,这使生产速度缓慢,生产效率不高。这一阶段也称作经验管理阶段。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增长,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所以在相关管理人员的摸索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 1.2 发展阶段 在经济进步的同时,资本主义市场也在逐渐进步,使一些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若只是根据个人经验进行管理,已经无法实现对整个工厂的管理,这使科学管理的方式出现。在我国处于这一阶段时,相关人员曾用四个词概括了其主要特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但因为当时我国相关方面的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还有很大的缺陷,使这一阶段的理念、核心都有一定的破坏。 1.3 现代阶段 在现代体系中主要是注重规范化和概括化,注意培养人才,以集体为重,加强信息的管理,重视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因此,国家应专门立法,加强对这一理念的实施。且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与规定也逐渐清晰。 2 工商管理的职能和特点 2.1 工商管理职能 工商管理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管理的作用,因为市场的走势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只有通过人为的把控与调整,才能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加入了WTO后,通过将自身发展特点与国际相结合,使国内外的企业交流逐渐加深,同时我国也大力欢迎国外企业来我国投资,通过外企注资,使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在这对外交流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也容易对我国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所以现代经济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保护机制,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还能帮助去除一些有害因素。相关部门通过对市场的各种把控,使没有规律的市场发展得到规范,使更多商家获取更大的利益,也使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更加有力,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1 特点 工商管理其实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其本质是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其他政府部门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这一部门不需要有专门的基金和项目规划。它的职责是建立良好的市场氛围,使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为我国市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所以只要是一部分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整个市场的崩盘,这更加体现出工商管理对我国的重要性,只有在对整个市场干预规范后,才能使各种活动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最终使市场在良好的条件下逐渐进步。对于整个监管方式来说,其手段与方法较多,在我国主要是行政处罚与行政指导,通过对整个市场进行把控,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下发展。从我国的法律看,与工商管理有关的法条基本占了一半以上,这也体现出我国对这一方面的重视,让相关部门对于不合理现象有法可依,使整个市场更加规范。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只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还是为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工商管理部门的整个监管工作中,大部分工作都是以帮助消费者维权为基本目标,这也是对消费者的基本保障。最重要的一点是,工商管理不是一种定期性活动,而是每天都应该进行的,只有对市场进行时时监督,才能把握市场的动态并根据其变化进行调整,这不仅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3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3.1 对整体经济的促进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非常直观的,主要体现在现在的管理部门与商家之间已经不是传统的上与下的关系,已经转变为合作关系,再加上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另外,现在的工商管理办法已经逐渐转变为现代管理办法,并从多方面进行相关管理,通过进一步研究使相关人员对市场的管理更加透彻。在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市场的改变都体现了工商管理的成功,相关方面基本能做到按律办事。经济的不断增长使整个市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应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而使相关部门可以依法办事,并解决各种经济方面的问题,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3.2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 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国内的相关企业不断发展,又因为改革开放使大量外企不断进入我国,这不断促进整个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整个市场环境更加公平,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换句话说,工商管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不同于以往的模式,不仅能让企业得到发展,还能使个体之间相互结合、共同进步。目前,这一良好作用还在持续,并会对整个经济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3 对企业的促进 2008年是我国在工商管理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一年。在2008年,我国立法规定了一些与企业相关的条例,并对一些基本信息进行了统计,对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条例进行了细化。由此可看出,工商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不断促进了各个层级的发展,其对企业的改革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政府与企业分离、农业和教育等事业的扶持,对经济落后地区和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的帮扶。 3.4 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促进 国家对相关行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有关法律也越来越完善,工商部门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不断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打击不合理的现象,并进一步将相关法律进行推广。通过工商部门的宣传,无论是商户还是消费者都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大大减少了违法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要保证自身的工作能够做到位,使一切违法行为都无处藏身。工商管理不只是在经济市场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益处。 4 结 语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论是在完善国家法规建设、对市场经济的监控方面,还是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想使经济市场能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工商管理部门的建设力度,通过工商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相关人员也要在其位谋其政,不能玩忽职守,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努力建设完整的工商管理体系。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状况下,工商管理逐渐成为一种调节市场发展经济、维持市场建设的重要工具。并且在调节的过程充分的将其中的作用全部展现出来,才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与探索 众所周知,企业建设是是完善和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而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情况也会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有着直接的作用影响,为了能够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在竞争力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就要强化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是一项十分常见的管理模式,其中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工商管理的职能特征分析 (一)逐渐从单一性过度至系统性 因为我国仍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经济建设中的各项规章都不够完善,所以这种情况下,工商管理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初始阶段,我国的工商管理不只是在市场经济的调控方面发挥作用,我国的农业建设方面也刚刚起步,对商业活动方面就产生了一定的制约,重农轻商的思想逐渐产生出来,就造成了工商管理过分单一化,一直到后期,在经济的各项规章得到不断完善和具体,工商管理才将其中的系统化逐渐展现出来。 (二)其机构和范围的建设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商管理机构也得到了明显的推进,在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在工作中的各项职能的逐渐趋向细节化和具体化。我国工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完善,也将其中的先进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能够逐渐将管理的范围扩大,从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因为我国工商管理在发展的初始阶段的模式是比较单一的,直到进一步发展而来,社会经济逐渐取得进步,各方面的建设也逐渐获得完善,工商管理也在发展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更加适应了当前的发展机制类型,从而更好的促进的经济的调控和监理。 二、工商管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法影响研究 (一)能够为我国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发展情况是受经济规律的直接影响的。但是,在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下,在其中也经常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比如,某种商品在某个时间段的营销十分顺畅,为此,许多企业看到了发展方向,也逐渐生产出类似的产品,而当这些商品生产出来,市场上的这类商品已经饱和,就造成了产品滞销的状态,使得企业的效益不但不能获得提升,很可能会出现下滑。而工商管理中根据此类问题的情况能够及时的做出预防手段和解决方法,使得经济活动能够受到法律的监管而变得更加规范具体,尽可能的防止了出现市场风险。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能够严格的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在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信息的真实性情况,还要将信息的时效性方面也考虑完善。因为信息是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而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对经济行为有着十分重要是作用。所以说,工商管理部门在信息的规范程度方面一定要谨慎,这对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有着重要的促进影响,是经济发展应该具备的外部条件。 (二)能够更好的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关键,消费者在整个消费活动中的行为和态度情况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影响。在进行经济活动中,若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可以直接通过工商管理部门来直接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工商部门在此项活动中是遵守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劳动法》来进行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工商管理的工作内容,消费者在通过工商管理举报商场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就能够达到正当维护权益的目的。工商管理在此项工作中不仅能够正常的维护消费者权益,还能够在消费者群体中宣传维护权益的知识,从而更好的树立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发现不法的商业分子从中作乱就能够及时的给予回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能够在企业的改革中发挥引ё饔 正常情况下,企业的改革转型主要以政企分家为主要发展目标,从而尽量的实现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在这个环节中,就非常容易出现不顾国家的利益只顾自身发展的情况出现。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这种状况下,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改革转型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主要表现在引导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民营企业获得改革的转型。而对于一些经营效果不是很好的企业来讲,工商管理部门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转型变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继续获得发展的机会,生产资源也不会浪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在这个社会经济得到全新发展的状况下,工商管理不仅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 要:工商管理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工商管理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金融风险,确保国家市场经济在安全、公平、公正以及有序的环境中健康运行。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工商管理的基本概况出发,分析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实现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价值最大化的路径。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宏观调控 一、工商管理的基本概况 (一)基本内涵 工商管理从本质上讲归属于管理学,常见于市场经济领域之中。从广义视角去看,工商管理主要以工商类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制定宏观战略规划,通常在工商企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工商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手段,有助于促进企业进行科学化决策,可以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蓬勃发展[1]。 (二)基本职能 我国的工商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是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市场经济在我国既定的范围内运行,保障经济主体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能够遵纪守法,避免出现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与影响社会秩序的负面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不但要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而且还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即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合法性与强制性,积极强化工商管理与其他经济元素间的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市场调控职能,实现市场经济系统间的强有力合作,保证最佳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运行。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大局的稳定。我国实施的工商管理举措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其经济调控职能,可以有效促进执法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协作关系。工商管理在不断协调执法部门与企业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推动执法部门管理方法的优化与服务机制的完善,有助于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二是科学引导企业转型与改革。我国工商管理部门通过积极制定强针对性的经济对策,对企业的转型与改革工作能够予以科学指导。在这整个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会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实施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促使企业的转型与改革以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为目标,确保企I在严格遵守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大政方针的前提下进行转型与改革,进而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是提高企业生产的流通性。我国的工商管理对部分商业企业集团不具有完全管理的功能,而只能予以适当的干预,即通过一系列辅导性、帮助性的工作降低商业企业集团对政府或政策的高度依赖。[2]这就使得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大大提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推动了经济运行的稳定与健康,尤其是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流通性。 三、优化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具体路径 一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目前,部分企业为谋取短时期内的最大经济利益,不惜将企业的未来发展置之不理,盲目采取“杀鸡取卵”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这些企业迅速衰亡。比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豆腐渣工程、注水猪肉、有毒食品等现象。所以,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对广大企业进行引导与教育,促使企业认识到树立良好的信誉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 二是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与功能,就必须确保工商管理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与扎实的法律基础,并能够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最大程度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经济在法治环境中健康发展。 三是加大经济信息的力度。市场主体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的变化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等,然后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予以调整。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多数企业往往因获取信息不及时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经济信息的力度,争取让更多的市场主体了解与掌握市场经济动态,为其正确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撑[3]。 总而言之,工商管理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对我国各政府部门而言,必须积极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对工商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重要价值予以充分认识,运用科学高效的管理举措,最大程度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与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工商管理的涵义 市场经济是随着剩余产品以及剩余交易行为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在当时条件衍生出来的商业贸易管理出于维护统治者的政权以及发展经济的目的。在我国的历朝历代对于从事手工业者、集市交易(包括商贩)等的管理行为都十分重视。所谓工商行政管理,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对市场经营者及其经营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它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督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管理的主体是国家;管理的对象是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管理的性质是对经济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的手段主要是行政和法律手段。它的每一管理行为都是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都必然产生直接的法制执行力。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获得巨大的成功,在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建立反垄断法,GDP连续超过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随之而来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和监管中肩负着政府主管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学者非常关注在新形势下国内外工商行政管理研究的热点与方向,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对提高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研究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现行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工商管理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水平是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工商管理的作用 (一)监管规范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机关,是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运用行政权力和法律手段监管和规范市场运营商和市场经营者的行为,它是一个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维护市场秩序要具有全局性、社会性和权威性。监督和管理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传销、直销管理;食品安全和网络商品交易合同的监督管理;使用商标、广告的监督和管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开展监管执法工作。 (二)建立完备的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正常运转是需要具有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的成长与体系的完善主要受两种因素影响,第一就是市场的自律性组织,第二是政府的行政扶持。 (三)提高市场准入监管层次 对市场某一领域设立“门槛”是保证市场秩序良好运行的必要措施,对其进行强而有力的监管是大势所趋,然而一味地提高“门槛”来代替监管工作,不光阻碍了许多有发展潜质的企业进入市场活动,从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如何提高监管层次是日前工商行政管理急需解决的难题,应当适度根据产业机构调整产能过剩行业的进入数量、规模。目前我国的行业准入制度已由登记审批制过渡到实质审查制,为市场准入实现较高层次监管提供了政策保障,如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在思想、业务水平等层面上实现这种转变,那将切实提高我们的市场准入监管层次。 (四)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要想稳步、健康发展,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定、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场竞争,竞争才能提高生产力,竞争才能出效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使商品价值最大限度的得到实现,社会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定律才能被验证。 三、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优化组织结构,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工商行政管理人才匮乏 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在我国的人才市场上,初级工商管理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但作为金字塔的中部的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缺口很大,塔尖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程度非常严重。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过去农耕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的,建立在知识化、信息化、专业化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它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竞争的意识、服务的意识,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思想,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制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时总是过分强调基本知识的传授,这不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与作用。这就是客观上要求拓展、拓宽工商管理范围,加强其薄弱环节的管理,实现工商管理职能到位。不仅要监管好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而且要宏观调控、指导、监督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不仅要管理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而且要管理好公有制经济,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秩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力量薄弱 客观上,县域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使地方保护主义难免产生,地方政府干预的阻力增大;同时中国社会人情世故的固有顽疾,导致社会关系方面的阻力也在进一步增大。主观上,具体表现在行政监管执法能力不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强,综合沟通协调能力不强等方面。 四、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的对策 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经济全球化进程愈来愈快,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因此,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与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要求。完善工商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行为日复杂化,已突破了所有制和地域。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加强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宏观调控、指导、监督市场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工商管理能力,加强基层部门的建设。落实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的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工商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努力加强基层工商管理部门的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建立职责与职务、职责与能力、业绩与利益相协调的管理机制。 五、工商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工商管理机关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态度,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完善服务机制和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执法机关,工商管理部门要勇于探索,规范、整合其管理职能,打造更好、更有效地工商管理平台,力争工商管理的最优化和高效化,使市场资源公平化、透明化,促进市场有序、稳定、良性、可持续的多元化发展。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工商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而工商管理部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执法机关,应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纵观经济发展的历史,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只有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充分认识其对于经济的深刻影响,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服务。 作者:林海龙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摘要: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能性。本文将分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了促进经济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之间协作的有机性、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四个方面,以期更好的发挥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优良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有机性 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工商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工商管理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托法律监督机制,对消费者权益进行维护,有效履行对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职能,对市场主体准入工作进行合理规范,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的监管力度,逐渐优化市场体系,最大化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促进经济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性 我国大多数企业会受到跨地区、跨部门的界限,在企业自愿联系、结合的基础上,会极易造成之前彼此隔绝的企业、单位进行不断地结合,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横向的联系,尤其是在经济间构建了强制性关系,改变了国内传统的条块状分隔的形式,帮助企业摆脱束缚。现如今我国市场,改革流通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政企分开,大部分商业企业应用的是釜底抽薪的手段,最大化把企业进行联系,爱另起炉灶手段的条件下,构建了一个新型的指挥中心。由于我国企业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范围内,致使企业内部达到各项工作需要政府机构以一种合作的角色进行引导,难以直接进行干预,这种模式大大的减少了企业对地方政府的依赖,相应的强化了企业工作的主动性,提高看企业工作的效率,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国内目前得到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工商管理工作在我国企业实际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全面性,要想进一步发挥工商管理正面的作用,还需要系统的进行改进。一般情况下工商管理应用的是多方协作的手段,本身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保证作用。第一步,工商管理单位作为我国政府关键的监督管理机构,需要有效依靠立法单位、经管单位以及其他行政单位的有机协作,最大化强化自身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在逐渐改善行政管理机制痘痘前提下,在实际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态势。第二步,在不断强化经济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工商管理部门也逐渐积极地投入至具体的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实践工作中,能够及时了解如今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动态,借助宏观调控的方式,有效调整环境,构建一个更加积极的环境。第三步,在依法操作的条件下,工商管理部门可以凭借经济立法的方式,强化工商管理自身的权威性。第四步,工商管理部门的实际的工作需要和相关的经济法规的要求相符合,有效的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坚决拥护人民群众的立场,依法处理相关的违规行为,确保市场经济发展有序进行[1]。 三、促进企业之间协作的有机性 众所周知,在实际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对各企业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进一步确保市场经济的秩序,最大化发挥本身的职能,对工作模式、手段进行合理创新,推动国内社会经济良好发展。与此同时,工商管理单位在养成不断树立经济发展意识的基础上,优化市场环境,更好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大局而服务,对如今的市场监管执法方式进行有效改进[2]。依据这么多年的实践,可以知道要想进一步改革市场流通领域,政企分开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内容,依托工商管理的支持,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让各种企业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展开企业的运作、管理,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另一方面,随着政企分开模式的推行,我国商业企业可以在不隶属任何管理部门的基础上,通过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对企业经济发展展开积极引导、帮助,把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企业,帮助企业间进行有机协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最大化的强化国内经济发展水平。 四、促进法律监督机制的提高 工商行政管理单位需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有效的履行被赋予的责任、义务,提高执法监督的力度,对监管市场采取严格依法的方式,不仅仅要确保我国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也要坚决树立法律的权威性[3]。在工商行政管理单位进行实际市场监管的工作中,严格依法行事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在相关行政执法程序的前提下,合理遵循行政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要求,在注重合法监督的同时,也注重监管的合理性,对企业相关的经营、竞争等操作行为进行科学地引导、规范,确保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性,树立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监管本身的合法性以及透明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系统、复杂的科学,本文主要简析了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了促进经济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之间协作的有机性、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四个方面,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工商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作者:张赟 单位:美国桥港大学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土地流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近年来,土地流转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土地流转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意见,探寻土地流转工作新思路,发挥土地更大效益。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建议 1土地流转的重要作用 土地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要想成功解决农村“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现代化农业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土地的依法流转。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土地流转属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也就是拥有土地经营权的相关农户把土地的经营权,即土地的使用权按照规范化程序转让给农村的其他农户或者是经济性组织,实现所谓的保留承包权及使用权转让。目前,农民已经采取了多种方式对农村土地流转实施了大胆尝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建立起现代化、规模化以及产业化的科学经营模式,有效实现土地自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实现农民增收、现代化农业增效,最终促进农村发展。一是借助土地使用权的科学流转,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格局,改善地弃耕抛荒的不良现象,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及土地集约化程度,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解放,使一些农民离开了土地转为经商或者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此外,土地流转能够优化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实现劳动效率的提升,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贡献力量。二是通过农民自愿互换田土,将原来零散的耕地转化为集中化耕地,有利于机械化生产,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此外,土地流转能够使村集体根据统一规划来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区域化的规模经营。三是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有利于农业领域对外开放。近年来,部分农业开发商已经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建立起了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及农场庄园等。而这些开发商能够在此落地生根的原因也在于土地使用权正常流转问题的顺利解决。四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土地流转后,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可以得到相应的土地补偿。一般情况下,补偿会高于自己所经营土地获得的相关收益。其次,借助土地流转能够形成大量高效化的农业园区以及工业园区,使农民可以成为农业园或者是工业园的工人,使农民不仅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补偿,还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最后,凭借土地流转,可以培植大量经营土地的承包大户,这些承包大户有的承包几百亩甚至是几千亩的土地。该承包大户不仅具有资金技术,还有着较好的经营头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大大提升。五是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在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场镇城区,许多农民的土地被一些城市规划用地占用。借助土地合理流转,股份收益解决了这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问题,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2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经堂村二组(原经堂村5社)为例:全社人口285人,人均土地面积533m2。其中水田200m2,旱地333m2,农业人均毛收入1200元左右。以生产一季水稻为主,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和传统的耕作方式。海拔高近400m,是典型的人多地少,且主要是坡耕地。现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一些5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从事传统农业,。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现不足20人。如今导致大量坡耕地荒芜,茅草重生。全社退耕还林面积只有3户不足0.67hm2。只有一条才修好的泥结石公路通往乡镇,距县城30多km。 2.1认识不足 当前,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处在初始阶段,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制度的认识不足。对土地十分依恋,宁愿广种薄收,或者荒着不种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阻碍了企业和种养业能手的项目实施。 2.2迫切性不高 由于存在劳力老龄化、粗放经营、收入多元化和村庄空心化等现象。农民务农技能低下单一,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的耕种方式。 2.3期望值过高 一些农民认为,土地进行流转出去后个人得到的收益相对较低,因而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大。此外,还有一些农民因对土地流转的过高期望,在土地流转租金方面提出的要求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项目长期发展。 2.4信息不对称 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土地流转的信息库,相关信息流通不畅。许多交通不便或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土地抛荒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山坡地,基本无人耕种。在农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无人前来做土地流转的工作。此外,政府缺乏引导,没有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落实。 2.5财政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已经不能使用,农业生产依然靠天吃饭。道路交通不便,主要靠劳动力运输生产生活资料,人们生活十分艰辛。农业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调,剪刀差现象严重。 3加大土地流转的建议意见 3.1大力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各部门应加大土地流转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有效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正确认识,让农民从过去自给自足的耕种模式变为农业产业工人。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势进行土地流转,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约化生产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农民收入和农业企业双赢的目的。 3.2加强土地流转引导 加强土地流转相关引导,改变传统的耕种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土地流转要适度倾向农业技术或经营人才,实行“农业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 3.3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流转要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遵循“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方式和程序。对土地按照区位优势、基础条件、土地肥瘠等因素进行分类定级,统一土地各级各类的价格,方便农户土地流转价格参考,维护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发展,有利于土地流转工作正常开展。 3.4加大投入力度 任何发展都离不开投入,相关部门应进行财政帮扶,实行“以奖代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积极响应农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和市场信息服务等政策扶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3.5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各级应组建专门的土地流转工作队伍,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职责权限内,按照统一程序、统一要求、统一时限,准确无误地录入土地流转信息,协调土地流转工作,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杨支义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双河街道办事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 1基本情况 兰坪县有8个乡(镇),101个村委会,7个社区,907个村民小组,4.73万户农户,农业人口18.09万人,耕地面积50.5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33.68万亩。2014年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6788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为96152万元,乡办企业经营收入29148万元。农民所得总额73143万元,农民人均所得3974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1630万元,农村劳动力12.15万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10.09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2.21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68万人。 2工作措施 2.1建立健全农经工作服务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体制 为适应农村经营管理内涵,切实强化农经工作各项职能,我县定期不定期开展了农经人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村财务、农村经济统计、农村土地承包法规、政策等方面,提高了农经队伍的履职能力,建立健全一系列农经工作制度,创新服务,确保具体的业务工作落到实处。截止2014年底,县、乡两级农经干部38人,其中:专业人员32人,非专业人员6人,专业人员比例84.2%。八乡(镇)均设立了村级财务委托机构,有村级出纳员104人,逐步形成了健全的农经服务体系,有力保障了各项农经工作的有序开展。 2.2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委托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自1988年率先在金顶镇建农经服务站,推行“村财乡管”,规范了我县首家村财务管理工作,历时11年,至1999年我县全面完成完了全县村财乡管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但由于我县是贫困山区县,村集体经济有效积累较为薄弱,管理制度不严,个别村干部思想意识不高,认为农经站代管资金是剥夺他们资金使用权利,致使农经站代管资金一直未得到有效规范。直至2009年,根据云南省《关于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县才得以正式规范村级财务,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并签订了“委托代管”责任书,成立了村民主理财小组及监督小组。乡级农经机构挂牌“村级财务委托”,规范财务票据,跟保会通公司达成协议安装电算化财务软件,实现了农村财务电算化,顺利完成了全县104个村(居中)委会资金由乡(镇)农经站代管工作。使我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3巩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基础地位,稳定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 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夯实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抓紧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保证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落实到户,2009年稳步推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补换发式作,为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我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和农村土地仲裁正在积极筹划之中。另一方面,认真对全县的土地流转合理推进,因地制宜,用以农促农的方式,鼓励闲置土地合理流转,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在一些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上,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因土地问题造成的纠纷,及时调解,调解不成功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措施,通过农户间协商、司法协助等方式解决,切实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2.4完善配套制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力度,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认真落实农民负担“五项制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农民负担工作常抓不懈。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成立工作小组不定期到各村进行调查研究,对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村级公益性事业的建设情况等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全县惠农资金落到实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均未发生超支现象,有效的防止了农民负担反弹事件的发生,较好的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5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服务能力 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中,工作人员励精图治,认真考察学习其他州、县的先进经验,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农业骨干、农业大户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并积极争取省、州的财政扶持,对一些有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评选。自2005年以来,我县共发展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社16个,争取扶持资金128万元;州级合作示范社4个,争取扶持资金16万元。为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拓展领域,促进增收,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夯实了基础,加快了农产品一条龙的发展模式,为我县产业化之路开疆扩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6充分利用有利优势,整合项目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我县新型农村的建设进程 在村容村貌项目整治工作中,严格按照“五通、四改、三有”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安装路灯、建设公厕、白墙美化等措施,着力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上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的示范带头作用,本着以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村级积累,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县共争取村容村貌整治项目18个,涉及全县七个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15个,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活力,推动了村级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7扎实有效开展农村经济情况统计,准确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情况统计是农经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工作,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使农村经济统计真实地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服务于了“三农”事业,是我们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每项统计工作开展之前,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组织统计业务人员对统计项目进行认真学习,对报表内容、各项指标含义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假设并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在对统计调查数据认真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及时形成文字分析与数据报表,为今后开展生产性的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3结论 农经工作政策性强,涉及农村工作较多,范围广,农村经济管理局的工作职能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惠农政策落实;②村级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③农村土地承包管理;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导;⑤农村经济统计。实质上,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第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与农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则进入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新阶段。新形势下赋予更多的责任与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体制的机制创新,坚持“三农”服务体系,促进农经事业不断前进,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秀芳 单位:兰坪县农经局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浅析新时期促进福州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摘 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福州进入全面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全市各地落实党中央精神,探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村;改革;探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恢复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福州进入全面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全市各地落实党中央精神,探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建立生产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至1984年,福州各地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恢复和扩大社队的自主权,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体制,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处在起步阶段,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主要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现耕者有其权,农民在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业经营与生产,农民的劳动与报酬有了直接的联系,使广大农民经济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同时,从1979年开始,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缩小了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1984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比1978年提高了53.7%,年平均提高8.93%;而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1984年比1978年仅增长 7.8%,年平均提高1.3%,工农业产品比价回落29.9%。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在价值上得到较大的增长,福州农村经济有了可喜的变化,广大农民经营农业生产得到实惠,农业生产积极性空气高涨,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稳步推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实施流通体制改革,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1985年,我国开始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取消统购统销制度,由市场来调节农产品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福州农村改革发展进入不断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福州各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改革又一伟大创举。乡镇企业是由乡村集体及个人举办的工业,以及农村第三产业的总称,是在原有的农村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且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一大支柱,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蓬勃发展,并不是属于偶然的现象,而是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各种有利条件而快速发展。实施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速增长,广大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对生产生活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突破农村发展制约瓶颈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福州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出台了许多重大举措。重点推动农业市场化,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逐步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从1992年开始,我国各地逐步放开主要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市场调节取代农产品计划调拨,促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福州乡镇企业冲破了体制的枷锁,显示出更加充满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2000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把发展城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在这一阶段中,福州加快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努力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跨入21世纪,福州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各地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紧密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农村改革发展进入历史转变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实现耕者有其利。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福州认真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从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关于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加强了农业基础地位,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举措。近年来,福州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发挥家庭农场推广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 要】随着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而是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农场。随着时代的不停变化发展,家庭农场在农村经济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发挥家庭农场的推广作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发挥:家庭农场;促进;农村经济 家庭农场是发展新农村重要的经济实体,随着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带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村的就业渠道,调整了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济是顺应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潮流,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加大推广家庭农场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 一、对家庭农场的基本认识 1.家庭农场含义 家庭农场来源于欧美的一个舶来名词,在我国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一概念,是在2013年党中央一号文件中,把其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并把农业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的一种农村经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2.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 (1)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 家庭农场的载体是家庭,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它最鲜明的特征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的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的核算单位。 (2)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家庭农场以提供商品性农产品为目的的开展专业化的生产,其生产的效率高,满足市场的需要,获得市场的认可来寻找发展的契机和生存的方式。 (3)以集约生产为手段 家庭农场经济采用的是集约化的生产,使得家庭农场能够取得较高的生产量,提高劳动的效率。 (4)以适度经营规模为基础 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实际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定,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要适中,要遵循发展的适度性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相应的发展原则,农场经营规模的大小也是一样的,规模适中是家庭农场能够长久发展长久生存的一个基本保证。 二、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 家庭农场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是农村经济发展势在必行的趋势。家庭农场的发展顺应了市场发展的潮流,是农业经营的管理的新型模式,它不仅客服了小农经济和大集体经济的缺陷,还兼备了二者的优点,同时农场经济在农村经济市场上有着自身发展的优势。 三、家庭农场在农村经济中的推动作用 家庭农场的出现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农业结构产业的调整、农业的商品化、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帮助。目前,我国各乡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济,一次来拉动和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1.整合了生产资源,实现农业的集约化 家庭农场能够有效的整合农村的生产资源,实现集中化的管理和生产,对提高生产的经营的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土地资源的整合,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发展,需要扩大土地规模,需要租赁土地,这样的话就能把一些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不让土地资源浪费。集中型种植,同时也可以提高农具的使用效果,使经营成规模化。相比小农经济而言,农场经济的发展空间更加的广泛,没有那么多的局限性。 以广东家庭农场发展为例,其发展模式已经进入第二展模式,从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群体开始利用科技农业向大棚绿色化家庭农场来发展,形成现代式家庭农场,解决了城市人口集中而种植地少的问题,解决了当地蔬菜的供应问题。 2.增加了农村的就业机会和水平 家庭农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无论是大片的种植农产品,还是造养殖和水产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劳动生产力来参与,这样就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不再只有外出打工这一条出路,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家庭农场的出现给农村的就业市场增添了活力,给农民带去更多的机会与希望,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而且对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注入新鲜的血液。 3.提高了生产的管理水平 家庭农场的出现,使农村经济向规模化企业化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许多的新气象、更多的变化。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民自己小家小户的种植,在管理上比较松散,农民在种植上没有相应的时间观念。现在农村的最明显的一份现象是,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剩下一些年老的和妇女和小孩,导致很多的土地都荒芜了,根本谈不上相应的去进行管理。相比之下,家庭农场不管是从对生产过程和经营环节的管理上都更加的有规划,在管理上都有详细的程序。给农民带去了新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种地不再是解决温饱的问题,而是一种发展致富。 4.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传统的小农经济,只是根据农民自身的需求,来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根本不去考虑市场的需求,导致农民只能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而达不到发家致富的目的,这样就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相互呼应,离小康社会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家庭农场经济进行的是企业化模式的管理,与市场经济是紧密相连的,市场需要就是农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市场需要什么,家庭农场就经营什么。家庭农场的出现优化了农村经济市场的结构,对新农村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结语 重视家庭农场在农村经济中的推动作用,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重大的促进意义。家庭农场的发展是时展的产物,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遵循时展的规律,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济,促进新农村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贡献。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农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好农村财务管理是依法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就如何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本文试谈了几条措施。 关键词:农村 财务管理 规范和完善 措施 一、农村财务管理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国家产业政策逐步转向农村。特别是十七届三中会的召开,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享受到了政府扶持等优惠政策,农村土地也正在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承包经营。农业企业的快步发展使得村集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得到了部分集体土地的承包金和管理费等收入。可是农村的财务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曾经也正在严重制约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公开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为了依法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需要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以及资源。村级财务管理正是为了保证这一基础得以实现。为了完善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近年来,中央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和落实,确保了农村集体资金与资产的安全。 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防止“村官腐败” 首先,加强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让村干部和村民懂得,所谓“自治”,不是村干部的自治,而是村民自己的自治,村民有权利、有义务过问和决定村里的大事,村干部要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要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让村民参与理财,及时公开财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其次,建立常态化的村干部廉洁教育机制。在年终考核指标之内要出现村干部的廉洁教育工作条目,对村干部要常敲警钟,要形成经常性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再次,加大惩戒力度。为了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查处村干部犯罪的力度,增强村民们监督村干部的信心。 (二)切实做好村级会计工作 首先,需要强化村级会计的基础工作。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在县级(或以上)范围内统一建立财务操作流程。在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时,村级组织只可开设一个基本存款账户。至于其他专用或临时账户,除了土地补偿费专门账户之外,其它一般不准开设。如果需要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必须首先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及其民主权利,保持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以及收益权。此外,作为村级会计委托机构,岗位职责要明确,还要严格操作流程,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内部监控,并落实责任追究。 (三)加大审计力度 首先,各级领导尤其是镇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农村财务审计管理的重要性,要站在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的高度,成立一支素质高的专业会计队伍。对农村的集体财务以及村干部的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要由县乡两级农村集体资产以及财务管理指导部门来进行。为保证农村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对于各村的债权债务,要及时进行收缴和偿还。其次,要坚持定期审计。由乡村两级财务人员共同把关,对村级财务每个季度要进行一次严格的审核,责任到人。对于不按时参加审核或财务存在问题的村,不积压、不推诿,要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严肃处理。为了切实规范农村审计程序。要尽快制定统一标准的农村审计文书。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 健全和落实村务公开有关制度,使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增加。 农村村务公开制度是村民自治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增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要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主动接受监督。要健全和落实一套村务公开的具体有效制度,使村民自治机制完全制度化、规范化。例如村民自治,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干部一人说了算。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代表组成,对村务重大事项实行民主的决策。还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要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村级组织的财务计划、资产资源、各项收支以及债权债务和收益分配等内容要全面公开。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的公开,要与时俱进,利用各种手段开展。如村级组织定期进行财务公开。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公开难、监督难等问题,要不断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公开方式,要及时纠正,堵塞工作漏洞。 (四)要稳定和加强农村财会队伍建设 稳定的专业财会队伍是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稳定这支队伍,首先要确保财会人员具备基本的财务业务知识。为了尽量保持财务人员队伍的稳定,如无违反财经法纪行为,应该给予村级财会人员应稳定的补贴和待遇保障。 总之,规范并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做好财务管理,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要与时俱进,做好对农村财务管理的逐步完善。
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探析: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摘 要】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下,尤其是工业,市场对矿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比如煤炭、铁矿、铜矿等,从而极大促进采矿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哪一种生产活动,安全问题均应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做好安全问题,才能确保生产活动的继续开展。本文从采矿工程的通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先分析其重要性,然后阐述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通风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采矿工程 重要性 通风安全管理 在采矿工程中,“采矿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如果缺乏良好安全管理体系,不仅会影响井下采矿作业的有序性,而且还为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1]。近年来,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采矿工程的安全性随之提高,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基本的安全措施中,安全通风管理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在采矿工程中,需重视并加强通风安全管理。 1 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1排除有毒气体 矿石深埋地下,在开采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气体,如果未能将其及时排出,工作人员吸入体内后,会出现中毒情况,甚至还会导致死亡[2]。除此之外,一些有毒气体属于易燃易爆气体,进而引发爆炸。实施通风安全管理,可以进一步优化通风系统,实现井下与井外空气的交换,排出有毒气体,将新鲜的空气送至井下。 1.2供应氧气 氧气是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元素。实施通风安全管理,维持矿井通风的正常性,可以确保井下氧气的充分供应。 1.3确保安全生产 在采矿工程的开展中,要想其高效生产,安全问题是一个研究热点问题。如果没有安全生产步骤,则会导致潜在的安全隐患不断积累,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将通风安全管理用于采矿工程中,可以改善矿井的通风能力,调节井内的气候环境,建立安全生产的作业模式。 1.4完善自动化管理 就目前情况来看,采矿区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完善自动化管理机制,井下通风管理体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可以有效反映出采矿业的管理方案执行情况。在采矿工程的不断发展下,井下通风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加快自动化管理的步伐。 2 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的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施工人员问题。与其他工作相比,采矿工作的难度较大,且风险性较高,属于一项苦力活。因此,从采矿人员来看,大多是一些农民工,他们缺乏良好的业务素质,且未经过相关的技术培训。在采矿工程的开展中,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综合业务能力较低,进而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机械设备问题。要想保障安全通风,高效的机械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煤矿企业资金有限,在通风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的通风机械设备比较落后,且缺乏维修,出现老化现象,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3)安全理念问题。在采矿工程的开展中,一些企业将目光一味放在生产方面,只重视经济效益,从而忽视安全问题。如此一来,在采矿作业中,重视施工进度和效益,没有做好通风安全措施,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加强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针对目前采矿工程通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确保采矿安全,推动我国采矿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提高安全意识。第一,采矿企业领导需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重视通风安全管理问题,保障通风安全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第二,采矿企业在选择施工人员时,需聘用专业的挖掘人员,在施工前,需开展针对性地培训工作。第三,建立紧急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 (2)建立相应的通风标准。在采矿工程中,由于每个矿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4]。具体来讲,需要适当调整作业的方式、标准,从而有效提高井下活动的安全指数与标准。对于特殊的区域,则需要在施工前做好现场探测,了解其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来建立相应的标准,降低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3)建立自动报警机制。据调查显示,在施工人员的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中,缺氧、中毒、有毒气体爆炸的比例较大。因此,在采矿工程的通风安全管理中,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控制力度。 在采矿区域内,需编制安全系数较高的采矿作业流程,比如安装自动报警器感应装置,一旦出现问题,则立即发出警报,告知施工人员危险状况的降临,从而可以及时逃离危险区域。 (4)重视采矿施工的质量。在采矿工程的开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其安全性,还要重视并加强井下通风设施的质量检测。必须是由专业化人员组成的团队,可以及时发现井下通风系统存在的质量问题,或是潜在的安全隐患。根据相关的讨论、研究,形成相关的检测报告,并将其及时上报,然后再派遣专业化的人员进行调控,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检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标准来操作,一旦出现违章检查或是敷衍了事的情况,则需根据情节的严重性,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追究。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通风安全管理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比如应用先进的、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先进的设备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可以排除有毒气体、供应氧气、、确保安全生产、完善自动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采矿工程通风安全管理中,还存在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机械设备落后、忽视安全生产等问题。鉴于此,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即提高安全意识、建立相应的通风标准、建立自动报警机制、重视采矿施工的质量,促进我国采矿行业的良好发展。 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探析: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在快速发展,煤矿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源保障。然而在采矿中,安全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煤矿采矿工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针对目前煤矿采矿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归纳并总结出一些加强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采矿工程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能更好地应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 安全管理 采矿 工程 问题 对策 为了加强采矿安全管理,必须要以预防为主,避免安全隐患或者是施工事故发生。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煤矿企业生产的生产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整个采矿过程顺利进行。因此,探讨、分析煤矿采矿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在施工过程中重视安全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安全管理问题的应对对策,从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煤矿采矿施工中的效率,推动煤矿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必要性 由于安全管理问题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直接影响整个煤矿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提倡“安全第一”,避免由于安全问题给煤矿带来经济损失以及不良影响;另外由于煤矿现场管理的难度比较大,采矿过程中难以预知地质条件以及自然环境,这就使得在制定安全应急措施中不能全面考虑到各个影响因素,只有加强安全管理来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避免安全隐患。最后由于采矿一线技术人员整体素养不高,缺乏理论知识而无法确保采矿工程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安全管理,在提高煤矿开采效率的同时,确保采矿进度的安全性。 二、煤矿采矿工程中不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管理层缺乏安全意识 煤矿企业具有特殊性,只有注重安全问题,才能提高采矿的质量和进度,但是由于目前煤矿企业中,更加注重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安全问题,虽然在施工现场,以横幅“安全第一、管理第一”但是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却只是为了加快生产进度,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最终造成煤矿安全隐患屡屡不断。 2.缺乏安全知识的培训 由于一线采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低,这就为安全问题带来了影响,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安全问题,当出现突发事件时,没有应对措施,这就给工程以及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这些原因是由于施工技术人员缺乏安全培训知识造成的。 3.施工现场缺乏安全组织 煤矿采矿现场施工中,呈现的是复杂性以及多变性的场面,另外由于施工技术人员的现场配备不足,造成管理混乱,在出现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足时,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利于煤矿采矿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的应对措施 目前,煤矿采矿工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安全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整个煤矿的正常生产,笔者通过上述介绍和研究,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并归纳出一些解决采矿工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具体应对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大安全设施和技术资金保障 为了确保整个煤矿采矿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企业必须要加大技术的投入,引进高科技技术,对矿区进行改造规划设计安全井下环境。在新技术的应用下每增加煤矿采矿工作的安全系数就会使得煤矿采矿的安全管理能够更有效率,另外还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监控体系,针对采矿的设备、技术参数等方面分析,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2.加强安全宣传,严格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 要求管理人员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安全准则进行操作,要求煤矿企业必须要增强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加强安全宣传,时刻树立“安全第一、管理第一”的理念,构建安全宣传机制,为工人普及安全知识,确保整个企业在安全生产机制以及规范现场操作人员的行为,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细则以及安全应急措施,为采矿工程提升安全系数。 3.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 针对煤矿采矿工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建立安全责任制,有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要求煤矿企业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责任制。将工程的责任进行层层分解,明确个人责任,另外企业为了更好地落实安全责任制,需要与员工签订相应地责任书,每个员工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前提下,能够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操作,有助于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从整个矿区的实际状况出发,阐明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重要性,同时针对采矿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本文具体从加大煤矿采矿区的安全设施以及资金保障上加大宣传,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以及采取有效地激励机制来实现采矿工程的安全管理,真正解决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高采矿区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降低采矿区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提高矿区生产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煤矿采矿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探析: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 摘 要:由于矿石埋藏在地下数年,结构成分复杂,所以在地下采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毒性很大和危害身体健康的气体。有时可能还会遇到易爆炸易燃烧的气体。因此,必须加强煤矿资源开采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而保证煤矿资源开采安全的重要措施就是煤矿资源开采作业区要时刻保持通风。安全通风不仅可以排出有毒气体,降低有毒气体浓度,还可以为煤矿资源开采作业区带来新鲜空气,保证施工人员在舒适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关键词:采矿工程;通风;安全管理;重要作用 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只有工人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了,才能继续活动的开展。采矿安全一直都是人们备受关注的话题,良好的安全管理措施不仅可以保证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避免意外安全事件的发生。随着世界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矿工程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基本的安全措施还是安全通风管理。在煤矿资源开采作业区进行良好有效的通风操作,不仅可以降低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排出危害身体健康的气体异味,还能时刻向工作区注入新鲜有利的空气,使工作开采人员能在舒适的环境下工作,这样不仅保证了施工开采人员的自身安全,还提高了煤矿开采的进度与效率,促进了我国煤矿资源的发展。所以,通风管理的相关有效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 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机械设备落后。高效的机械设备是保证安全通风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一些煤矿企业资金力量不够雄厚,导致所用的通风机械设备落后,甚至多年不换不检修,出现老化现象。通风设备的不先进致使通风管理也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1.2 施工人员技术欠缺。由于采矿工作艰险,是一项苦力活,所以从事采矿开采工作的大部分是农民。这些农民大多是直接就上岗,根本没有进行过任何有效的技术培训。所以,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不精湛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是比比皆是的。 1.3 重发展,轻安全。有的煤矿企业急于求成,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而重视煤矿开采的进度而忽视煤矿开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种观念导致的煤矿安全事件也时常发生。因此,不论是煤矿企业,还是国家政府部门,都应该时刻大力地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2 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1 提供氧气。氧气是保证人们正常呼吸的重要物质,但是在采矿过程中随着挖掘深度的增加采矿作业区的氧气浓度降低,施工人员一旦缺氧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矿井中进行通风处理就会使采矿作业区的空气流通加快,这样施工人员就会得到充足的氧气进行正常呼吸。 2.2 排出毒气。在采矿过程中会出现有毒气体,通风体系可以使有毒气体向外扩散,这样就避免了有毒气体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对于易燃易爆的气体,通风操作还可以使采矿作业区的温度降低,使开采区的温度降低到易燃易爆气体的着火点,从而避免了气体爆炸所造成的危害。 3 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建立符合施工现场的通风标准。各个采矿区以及一个采矿区的各个位置的地理特征和环境性质都不相同,所以,在建立通风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采矿区的不同特征来确定,不能盲目地制定统一的通风标准。当然,某一采矿区的通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采矿区的地理特征发生变化时,其制定好的通风标准也要随着变化,总之,通风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符合施工现场的特征。另外,在建立通风标准之前一定要对采矿区进行全面仔细的勘测,只有对采矿区的地理特征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了解,才能根据采矿区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通风标准,从而避免采矿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3.2 建立自动预警和报警系统。采矿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是由于施工人员中毒或是易燃易爆气体发生爆炸,若安装预警和报警机制则能有效预防爆炸事件的发生。对采矿区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进行含量检测,当有毒气体的浓度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时,检测系统能够发出预警,及时对采矿区的浓度进行通风处理,减小有毒气体的浓度,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易爆炸的气体能够进行时时监控,当温度达到易燃易爆气体的燃点时预警机制应发出警报,使施工人员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3 及时对通风系统进行全面检查。通风系统安装好之后不能不管,一定要随时对其进行专门仔细的检查。检测人员一定要是专业人员,检测过程中一定要全面仔细,不能随便糊弄。检测标准一定要符合施工标准,不能自作主张随意更改。发现任何通风安全问题一定要及时上报并请专业人士针对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对通风系统的安全检测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有半点差错。 3.4 重视通风安全隐患的管理工作。通风安全管理的相关人员对任何安全隐患问题要及时记录和上报。对于违章操作,忽视安全管理规定的事件要进行严格的处理。重点是对通风系统的检查,检查通风系统是否完好;检查通风筒是否抗静电,是否阻燃;检查通风机的运转情况并记录;检查挖掘程度和通风强度是否适应等。对于一系列的通风情况都要全面仔细的检测,对于其中的任何问题都要时刻记录并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努力将通风安全隐患概率降到最低。 3.5 提高工作人员的通风安全意识。采矿企业不仅要尽可能地聘用专业挖掘人员,并且还要重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在施工人员正式入岗之前要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挖掘技术,管理,安全,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法和紧急事件的辨别能力等。另外企业领导要时刻提醒施工人员通风安全的意识,将安全牢记于心。 3.6 落实四方安全责任制。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责任。建设单位和施工项目部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同关系,各自对自己的员工负责,同时对公司和上级部门负责。建设单位与施工项目部、施工项目部之间均是一种安全制约互利关系,无行政隶属关系。围绕项目建设这个中心,建设单位在安全管理上具有综合协调的职能。各施工项目部接受工程所在的建设单位的监管。 3.7 定期更新通风安全设施与设备。在检测通风设备时,若发现设备老化或安全功能减弱的一定要及时替换与更新。对于高科技的强有效的通风系统设备,煤矿企业要及时引进,不能因为投资费用大而拒绝使用,这样不仅会影响矿产资源的开采,还会造成重大的不可弥补的安全问题,这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会更大,结果就是得不偿失,所以煤矿企业一定要不惜重金引进高技术的通风设备。 4 结语 通风操作是保证采矿施工能安全进行的重要方法措施,但是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煤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通风系统的操作,努力将通风安全管理有效的应用到采矿工程中,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相关的采矿研究机构应继续努力地对通风系统进行深入地研究,将通风管理系统更好地应用到采矿工程中。随着我国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风管理系统会更加强大,会更好的服务采矿工业,为我国的采矿工程做出巨大的贡献,促进我国煤矿工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探析:采矿工程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矿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机电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从影响矿产安全生产的要素着手,重点做好从业人员的管理、机电设备的管理、作业环境的管理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采矿机电管理;安全生产;对策 在矿产企业素有“出炭不出炭,关键看机电”这种说法,可见矿产机电管理在矿井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矿产机电技术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做好机电管理工作更为重要。机电管理在矿产安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机电设备管理、机电技术管理、电气防爆管理、配件及材料的管理、技术资料的管理等方面,管理范围从地面到井下,从大型设备到小型电器,几乎覆盖了矿产生产的各个环节,需要企业近2/3的人员直接参与机电管理和设备现场操作,如果机电管理某个环节稍微出现漏洞,极易引发机电事故,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对矿产机电管理进行对策研究,进一步做好机电管理文章就成为矿产安全生产的重要课题。 1机电管理对策研究 如何做好矿产机电管理,有效保证操作人员安全,使机电设备安全、可靠、经济运行,促进矿井安全生产?笔者认为应从影响矿产安全生产的要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着手,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机电管理工作,以进一步提高矿井机电管理水平。 1.1从业人员管理 1.1.1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机电管理工作,是维护矿产企业安全生产稳定大局,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从业人员是矿产生产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在机电管理和设备操作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业人员能否重视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机电管理的成败,赋予从业人员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创造一个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工作平台,使其在机电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并不断提高矿产机电技术水平和机电管理安全意识,全心投入矿产机电管理之中去。1.1.2建立健全机电管理制度,规范专业组管理,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机电管理制度,规范专业组管理,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人,并落实到机电管理的全过程。例如:①实行机电设备包机制度,在设备安装地点,悬挂包机、责任牌板,从设备的使用操作,到维护保养,直接责任到人;进一步落实关键地点、关键人员的责任,建立监督管理和约束机制,实行机电管理与从业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加强对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的管理,如矿井提升运输、供电、通风、排水系统等的机电管理,有效的保障矿产核心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1.1.3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机电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结合矿产机电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对矿产机电管理、维护、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技术、业务管理知识培训,并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依托矿产安全培训中心,完成对机电管理和操作、维护人员的岗前教育、特殊工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机电管理业务素质,使矿产机电教育培训工作行之有效。 1.2机电设备管理 1.2.1设备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矿产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搞好矿产安全生产的永恒主题,矿产机电管理也不例外。机电管理就是要从全局出发,认真做好预防性巡查、检修、试验、测试等工作,及时发现并排查机电安全隐患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维修处理,将设备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采取有效安全超前预防机制,来保证机电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1.2.2做好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工作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利用机电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机电管理水平。机电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机电前期管理、机电设备管理、机电现场管理、机电维护管理、机电维修管理、工单管理、特种设备管理、配件管理、机电技术管理、供电管理、机电培训管理、机电管理分析、系统管理等相互关联的模块组成,涵盖了公司管理层-职能科室-现场三级管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机电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彻底改善了设备多,种类繁杂,流动性大,设备管理处于台帐、卡片、牌板等较原始的管理状况,实现了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解决了设备管理手段落后、状态信息不准确、资源不能共享、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为决策层和相关技术科室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共享,提高了设备利用效率,促进设备经济、合理运行,更好地安全生产服务。1.2.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鼓励矿产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机电装备水平,加快对机电设备和安全设施的更新、改造,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相关安全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和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确保机电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安全生产创造条件,例如:我矿积极采用“绳带绳”换绳新工艺,完成对副井摩擦提升系统首绳的更换;改进、完善副井安全门闭锁,实现液压自动控制;积极采用变频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购置真空智能型馈电开关,替换井下中央、采区变电所低压配电开关;更换井下油浸式变压器为干式变压器,实现了采区供电的本质安全化等等。 1.3现场作业环境管理 1.3.1抓好“双基”工作,全面开展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抓好机电管理“双基”(基层和基础)工作,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按照矿产企业《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中的内容,逐条进行机电标准化管理和进行安全评价。做好机电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不具备和不足的条款,拿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完善,并进行复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限期处理,直至完全符合评价标准;从生产环节和岗位的标准化抓起,规范安全操作行为,坚决杜绝“三违”和井下机电设备失爆、漏管、脱管等现象,从而实现了机电管理安全化,有效避免机电事故的发生。1.3.2进一步做好作业环境的整治,营造安全作业环境通过加强现场作业环境整治,逐步改善作业条件,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改善设备操作人员作业体位,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科技创新,不断进行设备更新改造,使机电设备操作更简便、效率更高,运行更安全,更好的为矿产安全生产服务;不断提升现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从业人员感知现场作业环境更舒适、更有安全感、更具人性化。 2结语 通过对矿产机电管理对策研究与分析可知:矿产机电管理是矿井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全员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只要积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科学的管理办法,深入到矿产机电管理的各个环节,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进一步做好矿产机电动态管理,机电管理水平就会得到稳步提高。 作者:杜中军 马世伟 杜斌 单位:微山湖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永胜煤矿 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探析: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煤矿采矿工程中安全管理不到位严重威胁到了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方式落后,原因就是因为开采技术落后、管理人员没有安全意识,直接导致了很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安全管理来确保煤矿的正常发展和职工的人身安全。 1煤矿采矿工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1开采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社会对煤矿行业都有错误的认知,人们普遍觉得开采人员需要的是体力而不是脑力,对开采人员没有专业知识上的要求。所以很多煤矿企业在对开采人员进行选择的时候,都没有了解施工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反而过多注重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管理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到位,在煤矿采矿工程开采前就不能预期做一个整体的规划方案,对于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准确进行判断、没有应对的方案,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有直接影响。 1.2生产管理和执法部门之间没有清晰明确的界线 虽然国家已经规范了煤矿开采安全相关的制度,但是由于执法部门和生产管理者存在朋友亲属关系,对司法的公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人员开支,就会出现煤矿监督和煤矿生产管理集于一人,这样就不能够公开公正的进行法律和体制的决断。执法部门的形象也会遭到人们的怀疑,检查结果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执法部门的权威性得到怀疑。一些地方鱼龙混杂,工程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中标的机会,就对相关的政府行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就会不断出现[1]。 1.3开采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开采人员对煤矿施工的危险性不了解。煤矿施工这个工作的危险性是很高的,根据据统计得出的结果,每年施工工程类伤亡人数最多的其中之一就是煤矿行业。但是煤炭行业并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施工人员也没有形成很强的风险意识。煤矿采矿工程施工之前,开采人员的风险知识了解不全面,没有告诉施工人员该如何正确使用安全防护器具,这就导致了施工地区安全事故的经常发生。一些开采人员对于新技术和设备的操作无视劳动法律,靠着以往的经验以自己为主对施工进行违规的操作和指挥,从而不能保障工程的施工安全。一些煤矿采矿负责人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对施工人员安全的设备不重视,对一些出现问题的设备也照用不误,对设备的性能没有及时检测,不能及时更新,这样会加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使得开采人员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2]。 1.4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问题 1.4.1法律管理的落后我国现如今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相比于其他的发达国家而言,法律管理起步比较晚,思想比较落后,理论知识没有基础。煤矿采矿工程相对于其他的工程来说更加复杂,更加危险,所以安全问题是煤矿行业最需要重视的,但是我国在《矿山安全法》仅仅只有50条规定,对于煤矿行业的安全管理在理论上的制度很少,实际可以操作就更少了。对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法律条文中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问题,这样就会让煤矿企业产生不良想法,趁虚而入,钻法律的空子。而且,由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条件,传统的法律条文已经不能实际进行运用了,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就不能进行好的的处理。 1.4.2对煤矿事故的处理没有有效的法律手段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每年发生的煤矿事故越来越多,对于煤矿事故的处理,不够严谨。太放松,对煤矿事故的负责人没有严格的惩治,遇难家属得不到相应的赔偿,没有有效的法律手段。对于煤矿事故的发生,相关政府部门对煤矿采矿的安全管理依然不够重视,还是没有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 2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2.1加大对相关负责人的处罚力度 每年都会发生很多的煤矿事故,发生事故之后很多人就会互相推诿,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由于我们对相关负责人处罚力度不够,煤矿安全管理并没有被重视起来,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意识不明确,没有明确了解自身的负责,致使事故不断增加。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要加大对相关负责人的处罚力度,对相关的负责人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的责任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对于负责人的职责可以在布告栏中展现给大家,这样出现问题直接找相关的负责人,让他们没有机会推卸责任。 2.2增强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为了可以安全的进行煤矿采矿工程,提升煤矿施工人员的安全和风险意识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煤矿企业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到位,可以开设一些有关课程,让开采人员了解施工期间存在的潜在危险、明白该如何去防范危险、遇到危险时该如何去做。在煤矿采矿工程进行开采之前,开采人员必须要带好相关的安全防护用具,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的检测和更新设备,对于有问题的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及时更新。对于安全知识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开采人员意识到工作的危险性,并做好相关的防御。 2.3提高管理和开采人员的专业素养 由于煤矿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人员不够专业,煤矿企业必须要对煤矿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人员制定相关的课程和内容,定期的进行培训和检查,提高煤矿管理和施工的专业知识。煤矿企业在选择施工人员的时候也要对他们的文化知识素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选择相关人员的时候,不能只看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对他们基础的文化知识也要进行考核,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企业必须要选择有才华、有思想、有能力、有激情的青年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2.4完善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相关的制度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煤矿企业是比较混乱的,在管理方面没有一个有效、全面的体制系统[3]。基于此,我国必须要完善煤矿行业的法律法规,不能在法律上出现漏洞,让煤矿企业出现不良竞争。首先就是要将执法部门和生产管理者分开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责,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样执法不严、徇私舞弊的状况才不会出现。加强执法人员的责任心,真正做到严格法执法。 3结语 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占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将它重视起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提高相关的人员的专业素养,这样才可以保障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才能使煤矿行业健康的发展下去。 作者:梁永昌 单位:神华宁煤集团公司安监局驻灵新煤矿安监处
探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漫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各方面竞争的压力逐渐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增多,特别是中学生心理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策略;心理障碍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健康”这一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当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各方面竞争的压力逐渐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增多,特别是中学生心理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凭借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已很难奏效,那么怎样对待中学生心理上的各种问题呢? 1. 培养中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一个人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健康成功的心理是靠培养出来的。成功而健康的心理,是建立在自信、自强、自尊、独立的个性心理基础之上的。怎样培养中学生的成功心理呢? 1.1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远大志向。一个人只有有了远大志向才能激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重重阻力和障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向一些有远大志向的名人学习,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马克思等名人无不从青少年时期就立下雄心壮志。名人的事例会点燃学生理想的火把,我们要鼓励学生立长志、立大志。 1.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前提,一个人在事业上或学业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心理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才华的积累,才能的发挥。只有坚定的信心,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一个人强烈的进取心,才能激发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从而为一个人获得成功提供旺盛不衰的动力。要想使一个学生将来事业等方面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乐观向上,豁达开朗,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为此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和历史上事业获得成功的人物案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努力锻造其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刚强的品格,要求学生力争去做好每一件事。使他们将来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或失败不气馁,不悲观失望,不半途而废。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不骄不躁,不孤芳自赏。 1.3创设培养学生具有成功心理的情境。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任何一点成功都应给予肯定,并用自己赞赏、喜悦的心情去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对付挫折,走出低谷的技能、技巧,让学生懂得对待挫折,除了有积极正确的态度外,对付的技能更为重要。 2. 依据心理规律,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习一点创造的方法,会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1教育学生保持可贵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基本心理品质,儿童最富于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确实永葆童心,每天都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每时每刻变化的世界,渴望新知,对什么事情都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众多发明家的故事说明,具有好奇心才能发现创造的目标。 2.2唤起学生美好的幻想。幻想是引出创意的源泉。如“顺风耳”、“千里眼”、“上天入地”……古人的这些幻想,今天都已实现。因而,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3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思想活跃的人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想象力能推动人类认识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可以帮助人们在头脑中“见到”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和现象。所以人们应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增加记忆储备,培养想象力。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未来,展望太空等等。 2.4教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方法。人们有了创造的欲望,创造的思维并不等于创造,还要掌握一些创造技法。 3. 根据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我们平时常论及人群中存在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在我们的教育群体中,不管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本身,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气质特点,从而形成在同一活动中不同的心理反应的形式和程度。那么,具体说应怎样结合学生的气质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呢? 3.1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要讲明道理,然后耐心说服,尤其注意态度上不能简单粗暴,要避免触怒他们而造成矛盾激化。教师应常和蔼地教育他们遇事要沉着,做事要持之以恒,要学会自制,培养他们富于理性的勇于进取,大胆创新的意识。 3.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注意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做事有计划、有目标并努力落实的习惯。教育他们保持稳定的兴趣发扬他们热情奔放、机敏灵活的长处。要求他们做事要专心致志和勇于面对困难等。 3.3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理智、热心和耐心。在把学习和活动的任务交代给他们时,要讲清具体要求,要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新问题,诱导他们活泼,机敏灵活地完成任务。要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固执己见等不良品质的形成,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注意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思考的优势,鼓励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见解,老师同学都要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决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和指责他们,要在他们能够接受的场合和范围,鼓励其参加活动的勇气,使其在交往与活动中树立自信心,消除胆怯和害羞的心理,防止其疑虑,孤独等消极品质的发展。同事还要教育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教会他们在学习、交往和生活中,克服自己在气质方面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自制、自信、自省、实现自我教育。 4. 排除学生学习中的“注意心理障碍”所谓的注意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难以集中或者过分指向和集中。“注意心理障碍”症状如下: 4.1注意强度症状。一是表现为注意“增强”,如课堂上有的学生把注意力专注于教室外的某处风景,而对教师的讲课内容充耳不闻。二是表现为注意“减退”,如有的学生一上课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不一会儿就昏昏欲睡,或者反应迟缓,教师的提醒甚至严厉批评包括学生自我克制几乎都不起作用。 4.2注意范围症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注意的范围要不就比常人狭窄,要不就分散,一方面由于有意注意的主动性下降,故导致注意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另一方面无意注意明显增强,容易被外界的无关刺激分散注意力。 4.3注意稳定性症状。注意力分散且难以持久,好不容易静下心来解了一两道题,立刻又可能变得烦躁不安,难以稳定学习。 4.4注意速度症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迟钝,反应不灵敏,比如长时间学习后,注意力就变得迟钝了,难以很快展开联想,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注意心理障碍”的产生多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当学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像抵抗力差的易患病者一样,对于心理压力过于敏感,对学习的关心和专注程度大大降低。如何帮助学生排除“注意心理障碍”呢? 4.4.1了解、调查、研究学生,找出其注意力不集中的病因,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忌采取粗暴、歧视、冷淡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4.2给学生设计矫正目标要具有现实性。不盲目求快,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标准控制在一定水平上。 4.4.3培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或多或少,也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关。引导学生摆正学习的位置,培养其学习兴趣。 4.4.4适当安排娱乐和锻炼,使学生宣泄过剩精力,从而保持体内能量平衡,能够安静的学习,然后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利于他们增强自我克制力。 4.4.5要求学生生活规律化。对有“注意心理障碍”的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化、习惯化、自律化,这对于他们适应有规律的校园生活是大有益处的。还有行为矫正要注意获得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做到多方位、多层次给学生帮助。 5. 学会科学用脑,教给学生记忆的策略人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科学用脑,根据自身的心理特点,在用脑时讲究一定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科学用脑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记忆的策略。如:系列记忆法、联系记忆法、顺口溜或口诀记忆法、多感官互动记忆法、娱乐记忆法等等。只要适合自己,就要经常使用。 6. 泯灭心中的嫉妒之火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现象,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伤害。嫉妒心理会殃及自身的健康,严重的嫉妒心理会使人无法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因而要教育学生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要敢于承认,确认自己对某人已产生了嫉妒心理。要知道任何人都有嫉妒心理,所不同的是及早发现与纠正。其次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要准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更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学会悦纳他人,理解他人。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教育后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向他人学习。最后,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公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成功,如采用班干部轮换制,对学生一视同仁。鼓励学生公平竞争,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能把竞争目的总放在输赢上,而是要总结竞争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之所以输或赢的道理,从中体会竞争的乐趣,品味竞争的规律。这样,通过输和赢的心理体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综上所述,作为今天的教师,我们必须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育活动,教会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顺利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中学时代是一个向“孩童”时期告别的时代,也是生理心理上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抓紧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成功心理,使他们在21世纪能够立足社会,在事业上和生活上都取得成功。 探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论班级活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班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班级是学校管理和教育学生最主要的阵地,班级活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每项班级活动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对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里,班级跟学校的关系就像家庭跟社会的关系一样重要,班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群,也有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班级是一个微型的教育学生的社会体系,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是集体的主人,在集体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人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用集体的方式实现其不断的提升和优化。班集体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班集体建设包括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等一切班级教育工作,尤其是班级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 从一定意义上讲,班级活动乃是班级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班级活动由于具有全员参与这一特性,因而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一个大舞台。因此,在班级活动中,才真正有可能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促进每个学生个性主动、全面、健康与和谐的发展。班级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这里主要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课内课外教育活动。从活动的形式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班级活动分为班会活动、仪式活动、闲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班会活动即班会课,仪式活动主要包括开学典礼、入团入队、成人宣誓和生同纪念等活动,闲暇活动主要指班级内外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访问、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 2.班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2.1班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班会课主要是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知识道理的灌输这一层面,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关照,故而很难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其教育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加鲜活充实、形式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个性更加完满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班会课达到“德” “心”双收的效果。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游戏活动、心理剧表演、主题辩论等。以心理剧表演为例。心理剧表演以某种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使参演学生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在戏剧活动中逐渐呈现于舞台,以达到宣泄情绪、消除压力的作用。同时,学生受到参演过程中激情的影响,对所演角色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从而使参演学生的日常行为发生改变。 2.2仪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班会活动而言,我们似乎对各种仪式性教育活动(如开学典礼、入团入队、成人宣誓、生同纪念等)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但这些恰恰是我们更加需要重视、更加需要加以发掘的教育资源。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获得的情景,可以营造出某种特殊的情境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唤醒、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跃迁。这些仪式性活动从教育功能上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要促成学生从对家庭、对父母的依恋中转移出来,转而形成对班级、对同学乃至对社会的一种新的依恋,仪式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包蕴着丰富精神内涵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中的各种仪式往往被简化为一套固定的、僵化的操作流程,结果这种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没有收到它们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利用各种仪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在仪式中的理智反思、情感体验和精神唤醒,使这些仪式性活动真正能起到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灵魂唤醒和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2.3闲暇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休闲性质的教育活动,班级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种闲暇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玩乐活动,它应该是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闲暇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讲,闲暇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突显出其意义:一方面,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对闲暇活动的正确认识,养成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另一方面,从人的心理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多种心理机能获得全方位的、综合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而且这些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那些自身所潜藏着的、被书本和作业所遮蔽了的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充分发掘他们的心理潜能。另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班级文艺活动可以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利于其消除学习的疲劳,恢复精神,陶冶性情。如书法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臂力,而且要全身用力,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定气凝神,因而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陶冶人的性情。再如郊游、远足活动可以让学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领略到秀丽的景色,令他们忘却忧郁和烦恼。 2.4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观、访问和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领悟到更多的人类文明。它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有一个比较真实而全面的认识。客观地讲,我们面对的现实社会总是一个不那么完善、不那么理想、存在许多阴暗面的社会。相比而言,学校环境则较为纯真、理想。二者之间的差异极易使学生在心理上陷入各种矛盾和困扰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及早对社会现实有所认识和知觉,这对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缓冲区”,以便调节心理失衡状态是十分有利的。 班级活动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学校要更重视班级活动,开展更丰富更合理更科学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心理和锻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也让班级活动更具有现实存在意义。 探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出现,农村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一新群体的出现,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一种捉襟见肘的窘态,这就让我们做学校德育工作的人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方法所在。我们通过实践探索与思考,认为可以从走进学生心里来强化教育,并在营造一种氛围中,加上日常礼仪教育等方面来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农村中学教育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一是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里实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倾听,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的了解得谅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运用倾听,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倾听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是正负强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 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中实施德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说过:“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一定没有道德”。从进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建立班上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学习、纪律、品德、劳动、卫生等各项奖励制度和严禁打架、抽烟、喝酒、赌博等管理规定。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对严重违纪学生除写出书面检讨,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抓好班委、团支部的建议,注重培养“小助手”,锻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电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另外,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与帮助。?一般说来,后进生具有成绩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将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这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班级可以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可以对班级对表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分析排队,找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由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与各科任教师结对交朋友,并建立帮教联系本。对帮教活动、帮教过程以及谈话记载、转变情况、均做好记载,以便对学生进行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强传统礼仪实施德育教育 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级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本班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入学,就将学生分礼仪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礼貌习惯不断增强,学生见到家长、长辈、老师都能自觉打招呼。不文明言辞不断减少,不文明行为正成为历史。 总之,新时期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者应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重智意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的现象,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这样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因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高度重视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探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新 [摘要]宏观认知教育是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而设计的一种教育方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设计,呈现关于时间、空间和物种进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宏观问题,引发人们进行积极思考、想像,逐步重新构建以时间、空间、进化观念为内容的宏观认知结构,形成豁达、包容、大度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不拘小节、淡化人生境遇、唤醒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境界。在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宏观认知教育时减轻中学生学习压力、提高挫折承受力以及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宏观认知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核心是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提升,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目前,我国有上千个地区和学校正在实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宏观认知教育”正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探索总结而形成的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适用方法,它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设计与策略简述 认知结构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格式塔派的德国拓扑心理学家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我们通过设计,呈现关于时间、空间和物种进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宏观问题,引发人们进行思考与想像,就可以在学生的意识层面上逐步重新构建以时间观、空间观、物种进化观为内容的认知结构。因重建的认知结构的内容对象都具有“远”“大”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宏观认知结构;而这种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及重建后直接引发认知者不断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被称之为“宏观认知教育”。 (一)宏观认知教育的核心内容——宏观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首先是关于时间方面的。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而人类呢?其历史有多长?作为个体的人生呢?这类问题可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例如:“请思考并想像,在遥远的过去你的祖先是谁,现在何处?”“假如在100年、1000年后回头看你的今生,你会怎么看待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 其次是关于空间方面的。利用高科技在极为遥远的太空中拍摄,地球及其他太空星球就是悬浮在空中的“细小微尘”。相形之下,人类所能感知的空间在宇宙中是极其微小的,因此,有关空间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如:“面对茫茫太空,请思考并想像你自己在哪儿?”“假如你处在太空中,你所看到的地球会是什么样的?你及你家会在哪儿?” 再者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并不断进化的物种是极为多样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人与万物的关系呢?这类问题也可以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如:“人从哪儿来?你从哪儿来?”“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形成和进化的?人与其他物种有何异同?” 这三方面问题的设计与呈现是引发学生产生顺应和同化过程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宏观认知结构重建的关键环节。关于时间观方面的内容,可让学生形成“人生是短暂的”的观念;关于空间观方面的内容。可让学生形成“人是多么渺小”的判断;从生命的进化进程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看。可让学生认识到人只是万千物种中的一种。学生们形成了以这些为内容的宏观认知结构,在生活中就会趋向积极的价值取向。比如,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是众多生命中的一种,受自然规律的无条件制约,就会认识到个体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使然。基于这种认识,学生就会形成人的生老病死并不可怕的心态,从而积极面对人生。这不但是宏观认知结构意义的体现,也是观念改变心态的具体表现。 (二)宏观认知教育的操作策略 第一,在进行上述三类问题的设计时,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的不同区别对待,年纪越小所设计的问题越要具体。一般而言,高中及以上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比较有利,也就是说“宏观认知教育”更适合于高中及以上学生。 第二,在宏观认知结构重建过程的各环节中,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某方面问题的单独设计,也可以是某些问题的系列设计,还可以是多个问题的组合设计等;问题呈现方式可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讨论方式呈现,在讲座过程中以分享方式呈现,还可以是在课后以思考题、家庭作业方式呈现等;问题表征方式可以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电子幻灯(图文音结合)等。 第三,认知者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所呈现的问题,人们的思考与想像不是一次性完成,更不会直接产生一个固定的结论或是直接重新建立一个稳固的认知结构。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人的大脑常处于兴奋状态,并时常与自己所面临的生活问题相结合,许多观念此起彼伏,不断相互碰撞,直到自己有所感悟,才会重新构建宏观认知结构;建立起来的宏观认知结构还会在新的感悟中不断重建。这个复杂的重建过程不是简单靠外界影响形成的,而主要是以无限的时间、空间及自然规律对人的制约等观念为内容,通过讨论、思辨、交流等方式,启发认知者内部的积极思维活动,经“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一个对人生而言更为积极合理的、适应性更强的宏观认知结构。 第四,“人性本善”,正像一粒橡籽“迫切趋向”长成一棵橡树那样,人在自己的本性中也“迫切趋向”人性的完善实现。换句话说,人们有与生俱来的不断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固有品质与善端,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认为,人类心灵深处确实有着积极的种子,这是不用怀疑的,但如果要让这粒种子开花结果,我们必须小心、主动为它浇水施肥。因此,在宏观认知结构形成后,自然会促使人们向积极方向发展,对人生幸福生活的追求起到促进作用;但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观察认知者的情绪变化及行为表现,防止个别人因“迫切趋向”人性完善实现的力量较弱而走向反面。 二、“宏观认知教育”在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一)为中学生紧张的学习减压 因为学习负担过重,中学生常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常来源于对学习现状的不满、不恰当的比较或过分注重结果等。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对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可以过100年甚至1000年后再来看你现在的学习,那你会怎么看呢?”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想像(一般思考5—10分钟为宜),并把自己想到的答案写下来,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想到很多,如:“学习成绩好与不好都不要太在意,因为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学习与不学习一个样,人都要死的”“学习好与学习不好没什么区别,其实不见得学习成绩好以后生活就好过”“学习太累会短命的”“过了100年之后来看,我想他学习比我好我就不会嫉妒了”等。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现在的学习就行,对学生的陈述、讨论不作任何评价。所有的观点都陈述完后,教师还可以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上帝’,掌控着每个高中生的学习,掌握着高考的‘发榜权’,你会怎么安排呢?”(同样要求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交流)。这个问题讨论的最后结果还是只能一部分人读清华北大,一部分人读普通大学,还有一部分人上不了大学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们会有很多收获。第一,学生们好像暂时忘了学习的压力,大家都会很开心,因为在讨论时都是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问题,当前的功利性思维明显受到抑制。第二,学生们学会并体验以第三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第三,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无论成绩好还是不好,这都是正常的。第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注重程度降低,功利性降低,并且还存在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甚至可能使自己的学习进入“福乐”状态。 对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来说,随着高考的临近,他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不少人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压力增大,心情紧张,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通过“宏观认知教育”,学生对宏观认知问题进行思考、想像和体验,其学习压力感自然就会下降或淡化。 (二)训练中学生挫折承受力 受到教师批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同学吵架、睡得迟还得早起、高中生就是学习机器”……凡与做人、做事失败有关的体验都会引起学生的挫折感。“宏观认知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正视这些挫折。在生活中,我们常觉得小蚂蚁实在是太小了;但当我们在遥远的太空看到地球都只是一粒微尘时,当我们从物种进化的角度得知人和蚂蚁都是自然界万千生命中的一种时,那么人与蚂蚁又有多大区别呢?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将自己所碰到的挫折问题、所遇到的具体困难等安排到小蚂蚁身上。比如,你今天在课堂上因与同桌探讨问题而被老师教训了一顿,心里郁闷。你就可以找个地方,把自己的经历安在一群蚂蚁上。有一只蚂蚁是你,一只蚂蚁是你的同桌,还有一只是老师,当然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蚂蚁。你把自己受委曲的过程在小蚂蚁身上重演一遍,那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感觉并认识到:小小蚂蚁受点委屈算什么,我们人在不爽时,还经常故意用脚踩死它呢。 宏观认知结构的形成,会使人们得到人与蚂蚁没有多大区别的认知。通过小蚂蚁反观自己,我们的挫折感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达到淡化人生境遇、提高挫折耐受力的目的。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中学生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单纯,但处理不好一样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个成绩不错的农村中学初三学生,一次因作业马虎而在课堂上被语文老师严厉批评。因为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使他感觉很没面子。因此他发誓“从此不再学他(语文老师)的语文”。这导致他后来没考上高中,成为终身遗憾之事,并对这个语文老师怀恨在心。 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对于中学生来说需要经常训练和学习,学会分清大事小事尤为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我们把那些对自己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或对自己及家人的生存(包括生命、名誉、地位)有威胁的事件称为大事。中学生常遇到的同学之间的磨擦几乎都是小事。从理论上说,人们对待小事应该抱着不要太在意、太认真的态度,然而,因为大事小事都会引起人们不良的情绪反应,所以中学生难以把控。如上述初三学生,自己学习的事是大事,因老师的批评而脸上挂不住是小事,可他却完全搞错了。如果当初他在碰到老师批评而生气时,能把这事安到小蚂蚁身上试试,能自己思考再过100年回头来看老师的批评等,他就很有可能感悟并认识到这是小事一桩。 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学会分清大事小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宏观认知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对学生学会区别对待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事情,特别是对同学之间的鸡毛蒜皮之事一笑了之,从而逐步建立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有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宏观认知教育”是广泛适用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对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 探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 要】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内容的确立上应遵循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注重家长与社会量的参与。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方面的偏差,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我们应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关于健康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性。 我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性心理: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既能悦纳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个性结构完整;善于、乐于与他人合作相处,人际关系协调;具有乐观向上的品质,在群体中有安全感,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社会心理。 2.学习心理:认知能力正常,轻松、愉快的上课,能基本掌握上课基本知识,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出广泛的兴趣爱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于学业有满足感、成就感;对考试成绩既看重又不过分依赖,对考试既重视考试结果更重视过程,能客观的对待冷静的分析考试结果,制定出今后学习更切实际的计划。 3.生活心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心身边的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而不沉溺,能很好的把握住自己的现在;社会适应能力强,行为规范,行为与年龄相符;乐于交友,珍惜友谊,与异性交往正常、自然。 4.择业心理: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态度积极,对未来充满信心;富于进取心,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旦确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就会采取行动向既定目标努力。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内容的确立上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应进行相关内容的课程安排,进行咨询辅导、心理测验、活动训练等。 2.科学性原则。学校应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育学、心理学。在教材选择上要注意教材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教材必须是经过一定科学研究筛选后确立其内容;在教学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提高;在评价方法上,多采用科学方法,如测量工具、统计技术等。 3.活动性原则。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他们面对的一切,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是靠“听”得到的,它是通过主体自身的活动实现的。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丰富心理世界,提升心理素质。 4.差异性原则。即承认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差异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实效性的前提。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满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对有心里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饱满的教学热情,奋发向上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和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同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再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某一种心理缺失来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或训练,而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隐形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因此,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耕具有灵活性。 3.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在有机的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关活动,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生活中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体会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与生活。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因此,创设良好氛围,对于影响学生心理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而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条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应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条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形成最大的合力。要改变家长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使学生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
浅谈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谈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的思考 摘要: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专业应运而生。它虽然是一个新兴专业,却在近几年在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到两百多万,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很低,95%以上学生从事的是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工作。基于以上的原因,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的设置、社会条件和学生特点等出发。探讨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 教学 问题 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开展并在未来将有可能改变传统商务的状况,引发一场商务领域的革命。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时期,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纷纷采取一些措施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需求。同时也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过去那些仅具有技术背景的人才或仅略懂商务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和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与能动水平,满足国家和企业对现代化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是所有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所面临的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但现在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师资力量紧缺,专业水平不充分 就我校情况来看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毕业的教师不到五人,大部分都是从会计、旅游、计算机方面转型过来的。他们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认识掌握的不够深入,不够细化。 缺乏实训条件,实训目标不明确 我校的电子商务实训条件还不成熟,仅有的几台设备基本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计算机也比较落后。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是打开网页浏览网站,就是在聊天,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目标。更缺乏与企业合作的电子商务实习基地,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方向不清晰 许多学校和家长都不能很清楚的说出电子商务专业究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从事什么工作,学生对于所从事的专业更加模糊。而学校在就业方面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可行性论证和认真的分析,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教学中专业目标空泛,就业岗位前景缺乏明确的导向,专业化方向不够细化并且与现实岗位脱节。 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太低,课程安排不合理 2002年4月,中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①电子商务概论基础/原理/导论;②网络经济学;③网络营销;④电子商务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⑤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银行与支付/金融与电子支付);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⑦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⑧电子商务安全;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⑩经济法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师资条件、实验设备、办学特色等具体情况有侧重地选择6门主干课程。但在我校的专业课程中,涉及商务方面课程仅占四分之一,大部分为计算机和基础文化课。这样导致学生头脑里没有在线商务理念的培养。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电子商务网站的策划及应付瞬息万变的商务网络环境。 专业方向太笼统,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综合商务类专业,我校电子商务培养方向大多偏向于技术信息和计算机类。不适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但这个问题却没有受到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考证多样无序等问题突出。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使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降低。 采取的措施 提高教师的自身知识水平 电子商务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全面、体系化的素质,即使跨专业的 老师或者和电子商务领域沾点边,如果没有对这个领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也是没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因此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积极地探索新路子。这就要求教师们应该从电子商务这个专业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自己所教的每一门课程,而不能仍然局限于原来的专业。自己所代的每门课程,在电子商务学科中处于什么地位,心里要清楚。对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各门课程之间的接口和逻辑关系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应付自如。 完善电子商务课程结构柜架 电子商务专业对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不能只一方面的强调专业知识而忽视文化基本教学,文化课要在三年中的前两年安排,包括语文、数学、电子商务英语、普通话、礼仪等,另外还应当开设适当的应用文写作、法律等。因为电子商务专业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法律常识,如案例分析、商务文件撰写、电子支付等。职业教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们安排教学计划的关键所在。把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才者结合起来,使二者全方位渗透,才能形成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课程结构。 加强实践性教学,丰富实训内容 首先, 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许多课程都要进行实验,而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除必须配备满足电子商务环境的实验软件外,还应满足相关课程的实训条件,例如,配备常用的办公设备供学生实训。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自建或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建等方式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的实际活动,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目标要明确,专业设置要合理 中职学校应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电子商务营销方向,商务网站维护与开发方向,电子商务网络财务方向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方向等,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一般是计算机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各占半壁江山,为了培养出特色鲜明、技能突出,能很快切入企业岗位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应将本专业细分为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物流管理这三个互为依托的专业方向。电子商务是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这“四流”的统一体,对中职层次而言,其专业设置方向应立足于为中小企业培养“信息流”和“物流”方面人才。以培养出既熟悉电子商务全面知识,又掌握重点技能,能从事实践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力争办出有自身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关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初探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但目前存在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就业脱离的现象。中职学校要培养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同时大力建设实验室、完善师资队伍,实现产学紧密结合。本文从明确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论述了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根据目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思路及实践模式。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网上购物和商户之间网上交易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引人瞩目的新型的行业,因此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大批电子商务人才。我校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于2005年秋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加上在校学生已培养了五届,本文就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实践环节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中职学校要构建一套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明确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对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不同的应用需求,从应用角度来看,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人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电子商务实务操作人员,如网络营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实现;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其主要工作是电子商务的实现,如网络维护、系统管理、网站建设等。中职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初等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第一层次的电子商务实务操作人员。 (二)凸显电子商务教学特点的需要 电子商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电子商务教学的实践环节上。电子商务的实践性教学就在于通过模拟电子商务活动过程和观察实际电子商务活动来重复电子商务知识,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体会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作用。同时,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商业化应用过程,并通过知识的运用深入理解电子商务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对所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有实际的实践经验,能够直接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具体地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最终达到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实用化、具体化。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实践性教学不仅是实验室的模拟教学,更主要的是对真实的互联网世界的感性认知。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相关的各种模式及网上的各种相关资源。通过了解目前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学生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引起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尽快明白电子商务的内涵,知道电子商务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内容适合从事哪些工作。可以说,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机会,不仅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电子商务活动规律,促使学生运用电子商务知识完成电子商务活动,而且使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继而达到融会贯通。 二、当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1.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像电子商务这样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培养出既掌握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又具有开展商务活动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电子商务实验变成上网这种做法主要是学校在实验课程开发滞后的情况下采取的补救做法,让学生自己去浏览网站或在网上购物。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只能看到网站的前台实现形式,对于电子商务的业务处理流程无从得知。 3.电子商务实验变成放羊放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到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公司或科技企业参观或学习。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实验效果无法控制,这种方式可以算是到实验场地放羊。另一种是教师由于自己不懂实验软件的操作,在电子商务实验课上任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对于实验过程缺乏引导和监督,这可以算是在实验过程中放羊。这两种放羊式的实验方式都无法保证实验效果。 4.电子商务实验变成编程序与建网站部分学校的电子商务实验就是让学生编写程序与制作网页,或让学生凭想象构建商务网站。这样做确实能培养学生动手建网站的能力,但这肯定不是电子商务实验的全部,毕竟电子商务专业不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编程人员不是其培养目标。 (二)学科建设不到位 1.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滞后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密切的交叉学科,它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从硬件上来讲,要有实训场地、实验条件、网络通讯设备及相应的软件系统;从软件角度来讲,实验室必须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感受实验室规范的实践教学氛围。 2.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师资缺乏应该说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是过去计算机或商务教师兼教电子商务课程。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体系、实践教学等都是在探索之中。由于师资匮乏,给实践教学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有一定的不足,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重新定位实践教学 重视实践教学,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能够认识到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要给予充分的支持。 (二)构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来讲,实践教学一般都要滞后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也要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自我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所以,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工作的开展。因此,完善课程体系是关键环节之一。 (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与企业共同办学,为企业定单培养人才,这是当前许多院校实行的一种非常现实的办学模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一方面便于学校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另一方面,实习单位也可以通过实习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是否留用提供一些参考。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水平,决定着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加强对理论教学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使他们在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有实践教学的能力,对理论教学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近年来,教育部专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效果显著。 四、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 不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师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努力探索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未来几年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调整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此基础上,依据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制定新的实践教学计划,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1.模拟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个虚拟的电子商务模拟系统,领会电子商务的概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全过程的系统知识。由于系统模拟的是当前企业或电子商务公司真实的业务处理模式,在系统中实习,就同进入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中一样,学生可以分别以供应商、采购商、市场中介方、第三方认证、银行仓储管理员、财务管理者、系统管理员、网站设计者、数据库编程员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去进行实战性的练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系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理论、明确未来工作的任务,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2.开发型实验教学开发型实验教学是利用底层开发工具或开发环境针对发现新的现象、新的问题或某些有意义的商业计划或机会将其实施的过程。教学方式有虚拟案例(需求)和实际项目开发教学。开发型实验的要求:能够自主创建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环境;能够剖析电子商务流程各环节(认识、分析、规划、实施、管理);能够创新性地构建系统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能够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概括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开发型实验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电子商务整体观念;锻炼学生独立实施、组织运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和制定可行的系统对策的能力;实现电子商务教学实验的多层次目标。 3.创业型实验教学创业型实验教学是在内部管理环境和外部商业环境中的商业项目实施教学,在这个层次的教学中,不但要求对电子商务项目的业务模式、经营模式、组织管理模式、技术模式、资本模式给出方案还要能够将其实施和运营。 (二)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证明,是劳动者进入就业岗位的凭证。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力争让各专业的学生有“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为此,学校积极鼓励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努力考取“电子商务员”、“电子商务师”、“物流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浅谈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探析商业意识的培养注入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商业意识 中职 电子商务 探索 论文摘要:在网络和电子商务环境下,中职电子商务学生的就业范围更加广泛。为了帮助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较早地培养、形成优良的商业意识,笔者在担任电子商务专业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形势、商业动态、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 一、商业意识的培养注入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意义 商业意识是每一个商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近年来已形成良好的趋势,学生的毕业去向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学生幸运地升入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部分学生则面临着就业。网络和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发展,使得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变得相对广泛。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等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商业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能在我们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或活动中也渗透商业意识的培养,这必将拓宽学生就业的路子,在他们踏入社会实习或者就业前能较客观地分析、认识社会的商业形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从业的方向,使他们在将来的就业、创业过程中少些曲折、多些理性,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二、商业意识的培养如何贯穿于电子商务课堂教学的探索 1.知识点拓展比较法 在讲电子商务具有广告宣传这一功能时,根据知识点要求,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广告的特点,网络广告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罗列出生活中常见广告都是以哪些形式出现的,学生会争先恐后、如数家珍地说出报纸、电视、广播、车身、公交车停靠站、火车站等等,甚至有的学生还说楼道的墙上喷印的水电工、家政工的电话号码也是广告。让学生对不同方式的广告在成本制作、宣传费用、表现形式、受众率、可更改性以及通过广告宣传给企业带来的利益的多少进行比较分析。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企业的规模、产品的特性、销售的渠道、销售的范围、选择产品的客户等等诸多因素决定企业所选择的广告方式。通过这些比较分析之后,学生对企业与广告的关系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案例分析指导法 案例学生网上创业 成都体育学院大四学生张娜经过短短两年的经营,身家已达8万元。 在菊乐路的一家茶坊,一身休闲打扮的张娜眼神里透着精明,“给我创业灵感的是同寝室的姐妹,他们经常讨论穿着打扮,偶然得知网上开服装店,可以免房租、装修、税收,投入人力不大。“开店很简单,按网站的规矩;300元的开店费,月租50元,不用上税。投入非常少。”张娜说,在网上开店并不比开个实体店铺轻松多少,她专门去学了photoshop的图片制作软件。 分析 案例中的主人公张娜能够创业,取决于她对周围同学穿着打扮的观察,敏锐的捕捉到了信息,再加上电子商务的便捷,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同学们更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据易趣网统计,在易趣开店的卖家大中专学生人数达55%以上。 三、先进的商业意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在理论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商业意识,何为先进的商业意识。与一般社会意识一样,商业意识同样随着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同步的,会出现适应与滞后两种情况。先进的商业意识能揭示商业运动过程中的矛盾,昭示着商业的发展方向。而滞后的商业意识,落后于现实的发展,成为商业发展的障碍。商业意识的滞后,明显地表现在观念上不能适应商业前进步伐。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商业意识的同时,学生也经常与笔者交流、探讨他们在日常观察以及实践中对如何培养自己的商业意识有哪些看法。采取哪些行动。 ①找兼职这一点很重要,亲身感受商界竞争。②节约地花去每一分钱,感受钱是来之不易的。③自己给自己打工,赚的钱给自己发工资。比如像我到批发市场批发作业本,晚上到寝室或者晚自习教室去买。下学期我准备再批发些饮料来卖,丰富我的货源,也省得大家跑出宿舍去外面买比我贵得多的饮料。④经常去逛街,去看那些豪华的东西,这样你就有购买的欲望,就会更加努力的挣钱,进入循环系统。⑤我准备考大学进入高层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学到更高深的电子商务知识,像马云那样通过网络与全世界人做生意。⑥意识的培养需要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积累,看相关的书籍,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或许自己感觉不到,潜移默化,意识得到提高,从书中提取经验,从现实中积累经验。⑦向我姐姐学习多打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同时多出去走走,市场调查很重要,可以少走弯路。限于篇幅的限制,摘录部分同学在如何培养自己商业意识方面的想法与做法。 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点的拓展、触类旁通的比较以及对典型商业案例的分析等等教学方法的探索,旨在学生能掌握系统的商务知识,初步形成“三种能力”:熟悉现代企业商务动作知识,了解市场经济动作规律,具有初步的营销能力;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初步的企业管理能力;熟悉基本的经济法律知识,具有初步的合同谈判与签约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意识、掌握的商业知识引导、指导学生为自己将来的从商之路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实践前的铺垫。 浅谈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中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探讨 【摘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可以说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相比于其他课程,它内容更加复杂系统,需要以多种技术为前期保障,其中既要有基础性电子商务知识,也要有对电子商务的科学分析与规划、开发与应用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引导中职学生进行目标引导下的任务完成尝试。 【关键词】目标引导;电子商务;网站教学探讨 当前,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绝大多数企业都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商务交易,更使得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受到普遍关注,其中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可以说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相比于其他课程,它内容更加复杂系统,需要以多种技术为前期保障,其中既要有基础性电子商务知识,也要有对电子商务的科学分析与规划、开发与应用能力。这种综合化的要求,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应对,将会使知识点过于分散,不利于师生的把握,为此,教师需要引导中职学生进行目标引导下的任务完成尝试,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后,自主接受相关的知识,并形成创新性思维,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目标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目标引导法的作用 经过实践尝试,目标引导法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中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该学科的教学是以前期各项基础知识为保障的,因此广大中职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因此目标引导法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宏观的,改善学生思维方式的做法,从成果来看还是比较可观的。具体而言,目标引导下的中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具有下述几方面优势。其一是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当教师给出任务以后,学生在任务的鞭策下学习,普遍有比较积极的表现,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对资料进行查阅,同时还能够积极投入到互动学习中去。其二是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借助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职院校学生了解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如何应用问题,并且于此过程中增强了资料查阅能力、PPT制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其三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升华,因为目标引导法是探究型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在问题任务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形成。 二、目标引导法的应用过程 以目标引导法应对中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下述四个环节。其一是对目标任务的课前充分准备,教师在上课之前,即需要按照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与基本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设计任务,以便把教学目标和任务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作用在于使学生借助完成网站建设任务来达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效果,实现知识的自我认知与构建。目标的安排可以说是一个大项目,大项目下可再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比如密码登录与密码验证体系的完成、商品信息的维护方法系统、富于集成功能的购物车系统,还有电子商务网站后期管理与维护方法等等。其二是对目标引导过程的充分安排,在教学初期,教师即应当把目标任务交至学生手上,要求学生按照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地完成各项子任务。又因为通常一个大任务里面包含有多个子任务,工作量会很繁重,所以通常还可以采取分组的办法由学生共同完成。其三是对目标完成过程的充分管理,当任务交至学生手中以后,教师要依规范要求进行引导和检查,同时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检验工作,由此可以防止中职学生最后应付检查情况的发生。其四是对任务完成后的应用和评价,当学生把目标任务完成以后,相应的任务评价工作要及时跟上,这可以说是目标引导法的重要手段。笔者在教授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时,顺势引入了综合化评价手段,即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进行结合,使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全面展现学生水平。 三、目标引导法的注意事项 目标引导法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下述几项内容。其一是对任务进行设计时应当尽可能合理,目标引导法的关键在于目标任务的设计,教师需要以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材为基础,设计出难易程度适中的任务,既要防止任务难度过高,超出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问题,也要保证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中职学生有可能依自身能力进行自主选择,投入到任务活动中来。另外,在任务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关联性问题,使接受同一任务的小组成员之间有联系的可能性,充分开展彼此的合作。比如在教材工作任务六中,提出的任务是网站的测试与,其中测试和是两个子任务,这两个子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而两项任务应当进行合理对接,防止测试和处在不同水平情况的出现。其二是教师应当具有足够的实验经验,在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要以丰富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同时注意师生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其三是要把小组负责人的价值发挥出来,教师在给学生提供目标以后,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而小组负责人则要担负起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用以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任务,负责人的作用更应被强调。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给电子商务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与此要求相比,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人才则相对不足,中职计算机专业关注到这方面问题,致力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的改革,除了要对教师专业素质进行完善以外,还应当从教学方法上着手,最好基于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之以明确目标为引导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不再仅关注理论知识学习,而是更好地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真正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作者:李建兵 单位: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 浅谈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要: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在逐渐的加快,而电子商务正好适应这个时代,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它快速的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真正具有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人才,为此相关人员还进行了很多的实验和讨论。但是,这其中仍然不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目标的整体定位很模糊,课程内容的设置欠缺合理性等等的问题都阻碍着中职学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本文将结合现实生活中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用新型的信息化技术来推动传统的商务进一步发展,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新型产业的产生。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是达到商务结果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如果能利用好这个工具那电子商务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子商务这个综合性的课程在很多高校中是被忽略的,近几年才开始得到重视,在社会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下,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和实践研讨工作也必须开展起来。 1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对电子商务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计算机、管理学、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这些方面都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并且较熟练掌握的知识。这使得电子商务这门课程产生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专业性不够强,各方面的知识只是简单了解部分,教学目标过于模糊。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具备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能力,不能成为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工作中也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电子商务行业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的地步。 1.2中职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电子商务专业想要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各个方面的课程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是在目前的中职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在存在的不同的课程内容中存在冲突这样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存在使得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他们的课程的时候思路混乱,不能做到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这样必然会导致毕业的电子商务学生专业知识不够强硬,也就是说从中职电子商务毕业的学生不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这样直接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不能快速有效,甚至还会出现种种的问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3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缺乏实践过程: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际的应用,电子商务也是如此,实践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型的专业要求较高的技术学科,电子商务的实用性强是它最大的特点,因为电子商务工作的从事者在工作中必定会用到其专业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数量适合的实践课,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工作模式,可以让今后正式开始工作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除了开设该课程以外,还应该安排相应的考试,这样可以端正学生对实践课的态度,让他们感到紧迫感才能够更加认真的学习该门实践课程。 2中职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2.1对电子商务课程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中职电子商务的教学一定要做到对其实用性原则的突出,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的总目标。每个专业设立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适合这个岗位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增加专业优秀的人才,促进该类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从而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除了该项最终教学目标以外,中职学校还必须设定短时期的教学目标,首先在招收新生的时候应该提前调查研究该方面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招收合理数量的新生;其次,要抓好学生的日常学习,严格对待日常的考核,根据每个的考核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考核目标,循序渐进的完成每个阶段设立的学习目标,这样到最后就能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习结果。 2.2设置切合实际的电子商务课程: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典型为培养实用性人才而设定的专业,而作为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应该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时需要在前期进行详细合理的考察,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再进行科学的课程安排。其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进行市场调研,观察和询问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人在平时工作时所接触的业务种类,再选择与实际过程中接触到的业务类型相同的课程,把它放进学生的专业课程中。除了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专业知识都要面面俱到以外,还要经过一系列的安排和讨论,把重复的知识予以删除,避免课程的重复对学生学习带去的不利影响。比如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对知识产生混淆,知识分布凌乱减少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课程学习的兴趣等。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的基本形式,所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与学生学习成果是有必然联系的,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合理。 2.3在课程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如今,各类学校都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了,因为实践教学是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中介,实践的过程就是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交界面,所以让学生越多的进行实践,学生也就会更好的适应真正的工作环境。而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也是需要讲求方式方法的,如果设置的实践课程过于无聊枯燥,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课程设置的难度过大,那学生就会由于学习没有效率没有结果而失去热情,相反,如果课程设置过于简单,那学生也容易忽略课程本身的重要性,马虎对待。在上课时,老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把实践的内容用音像、图像或者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更加好,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还会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3结论 这是一个电子商务兴起的时代,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利用电子商务,使它逐渐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一项工具,同时又能带动一个新型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步,我国人口众多,如果能利用这个优势,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一部分。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是整个行业发展起来的基础,所以做好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是目前该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政治小论文:厂务公开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明确地表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以“三个代表”为指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认为厂务公开就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形式。厂务公开在幼儿园也称之为园务公开,它是反映园情民意,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它能够反映全体职工的思想动态、意愿要求,能够理顺职工的思想情绪,化解矛盾,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无形的工作,它时刻要求党员干部要及时进行宣传教育,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在油田深化改革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职工的思想有起伏、有波动也是正常的。但这些都需要党员干部在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的指示精神,特别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组织全园教职工采取集中学习、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通过发放“明白纸”、出宣传专栏、抄政治学习摘记、写心得体会的形式,让全园教职工产生危机感,充分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在岗效薪点制试点摸底中每个职工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只有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提高素质,才能在发展中求生存、求上进。对于职工有看法,有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园务公开这种有效形式,化解职工的看法和顾虑。有效的化解使全园教职工对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对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技能培训。在这次幼儿园计算机高级培训中,全园65的保教人员积极报名,踊跃参加,刻苦练习,形成了一个学业务、练技能、强素质的良好氛围。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在园务公开中能否成功,关键取决职工群众对公开内容的关切度和满意度。为此我们首先提高对园务公开的认识。实行园务公开群众是基础,领导是关键,重点在认识。园务公开对促进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进一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发挥民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都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所在。因此,幼儿园领导始终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放在首位,并将其贯穿于推行园务公开这一工作的全过程。在年初制订园务计划、教育教学计划、工会计划时,将园务公开作为一项基本办园方针,规划在日常工作之中。其次,建立健全园务公开的机制。厂务公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党政工组织的共同任务,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的表现。幼儿园成立了由园领导担任小组组长,成员由在教职工中有威信、各工种的代表人员组成的园务公开、民主监督小组;依据上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幼儿园《园务公开、民主监督办法细则》,使园务公开、民主监督领导小组成员人人知晓园务公开的内容、形式以及自己的义务、权利。 园务公开涉及到幼儿园的重大决策,热点、难点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工资、奖金发放,职工疗养、培训,物资采购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教职工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敏感问题,而且容易引发矛盾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因此,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考核细则、办法及做出各种重大决策时,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首先经过办公室提议,班组长讨论,然后提交教职工广泛酝酿。信息反馈上来后,再加修改、补充和完善,经职代会表决同意实施。特别是对幼儿园发展规划、浮动工资奖金发放办法、岗位量化考核标准、教育教学奖励方案等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有关评优、选先、晋级、疗养、生活福利等重大事项。幼儿园做到了,强化职工监督,不搞“暗箱操作”,最大限度增加透明度。 搞好园务公开,关键是领导,特别是园长,要有较强的群众观点和民主意识,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作为园领导应该凡事公开透明,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不搞家长制、一言堂,尊重和维护教职工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虚心听取她们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悉心倾听她们的呼声,做她们的贴心人。只有“心贴心”,才能缩短党群、干群的距离,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与理解,激发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献身幼教事业的热情。 园务公开密切了幼儿园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对于幼儿家长关心的诸如幼儿园招生办法、结果;新生分班情况;幼儿园收费依据及标准;对社会承诺的项目;以及幼儿的各项收费、身体状况、营养 量的摄入、一周食谱的制订等。这些项目的公开,较好地协调了幼儿园同家长、社会的关系,更好地形成了教育合力,促进了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和谐发展。幼儿园还以家长学校为依托,以家长委员会为核心,借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调查问卷、园长接待日等形式,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幼儿园的有关情况,促使家长向幼儿园提出合理化建议意见,为幼儿园的发展献计献策。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千头万绪,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通过园务公开这种有效形式,将教职工关心的、有疑虑的事通过园务公开公布出来,打消了职工心中的疑虑,特别是将容易滋生腐败的现象公开:园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承诺内容、项目公开,以供教职工监督执行;在民主评议干部方面,职代会对干部个人的评议结果,均在职工大会及园务公开栏上公布;每个学期末在教职工大会上,园领导将幼儿园一学期的各种费用的收入、支出情况公开,对各种的物质的采购、入库、领料、发放、报销等环节严格程序、履行手续、层层把关,幼儿园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的制定都能听到群众的声音,使他们能够自觉参与,关心幼儿园的发展建设,出谋献策。 实行园务公开制度以来,职工中私下议论的事少了,干工作、谋发展为园领导出主意、提合理化建议的事多了。实践证明,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利手段,是化解职工思想波动,密切干群、党群关系的好途径,是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廉洁自律制度的保证。 几年来园务公开的开展,促进了我园管理水平的提高,领导廉洁自律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保教工作的积极性热情高涨,全园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保证了幼儿园的稳定发展。 政治小论文: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新的提法,体现了党对人民的关怀和关爱,同时也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方向,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企业在新时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问题,笔者联系企业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调研制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知能力 当前,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同时还伴随着利益上的碰撞,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职工思想进行分析,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认真探索企业职工容易产生矛盾的环节与因素,及时了解职工需求,尤其要善于激活职工内在的精神需求,针对职工不同的思想情况,采取主动,正确引导。 二、树立人本理念,筑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根基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是必要前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在尊重职工的基础上,努力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一般情况下,在一个职工住房难、就医难、生活难、子女就业难的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难度较大。但是,一个真正善于管理、有长远眼光的企业领导,他首先做的绝对不是在职工面前摆困难,而是更多地关心职工的实际利益,尽最大努力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做到思想沟通到人,帮扶职工到家,化解热点、消除疑虑、理顺人心,使职工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尊重,认识到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从而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地去为企业拼搏和奋斗。因此,在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感情投资,善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改善职工生活、解决职工困难的过程之中,使之成为联系企业与职工的感情纽带,坚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适应新情况、新任务、新形势的要求,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形成人企共同发展的理念,使企业顺利渡过难关,健康发展。 三、注重继承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丰富经验。这些宝贵经验需要在工作中加以继承。但是随着新形势、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又需要企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对于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诸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典型示范、自我教育、正面灌输等等,我们都要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做到工作与时俱进。比如说,结合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方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职工和服务职工相结合,把着眼点放在统一职工思想、理顺职工情绪、凝聚职工人心、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结合生产经营的管理模式,把企业生产活动中的矛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把经济工作的目标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结合企业管理的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管人与管事相结合,通过创新职工教育,把企业每位职工的能力挖掘、激发出来,并利用到生产经营中去;结合企业党建的工作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企业日常工作上,落实在党内生活中。 四、实施素质提升,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使职工能够领悟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愉快地接受上级的指示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注入真情的力量,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目前,部分政工人员已经不能适应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所以,企业要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培养训练的方式,建立一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政工队伍,一支懂得如何关怀人的内心,疏导人的情绪、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和谐环境的队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政治教育的专门知识,而且还精通管理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驾驭科学知识的能力、敏锐的识别能力和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工作中能够根据职工的思想问题的性质、程度,及时进行处理,而且应付自如,富有艺术性。作为企业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做到在思想上重视政工队伍建设,尊重政工人员的劳动,增强政工人员的信心和政工岗位的吸引力,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障。 总之,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立足思想调研,更新工作理念,注重继承创新,提高队伍素质,真正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政治小论文:边防检查站政治处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更是塘沽边检站在新时期发展进步所必须坚持的指路明灯。目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在塘沽边检站如火如荼地开展。贯彻好党中央和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决策,落实好天津边检总站党委的工作部署,关键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多思考、抓落实、见成效。 一、加强理论学习,解放思想观念 学习是促进思想改变、观念更新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从旧观念到新观念的转变,要求全体民警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解放思想,用理论武装头脑,而不是把学习培训看成是应景之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强化民警的学习意识,优化民警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民警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根据需要举办业务基础、英语、岗位技能、警容警姿、证件鉴别等不同类型的培训班,通过平时测验和结业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严格落实业务考核奖惩措施,激发广大民警的学习热情,形成抓学习、练内功、上水平的良好氛围,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塘沽边检站工作的基本原则。继续贯彻落实公安部"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十二项措施",以"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采取开门评警、定期召开特邀监督员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布24小时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和出入境人员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服务基层、服务民警、服务广大出入境人员的意识和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科学决策、领导指挥、统筹协调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边检队伍服务理念、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建设。 三、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实践特色 强调实践要突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要求,也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是能否把握住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广开渠道,积极走访辖区企业,进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活动,加强与辖区内企业的沟通联系,不断满足广大出入境人员和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对边检服务的新期待,着力解决制约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措施,努力做到"服务更加亲切,管控更加严密",营造良好的通关环境,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真正落到实处,惠及群众,为滨海新区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科学发展 学习实践活动时间较长、涉及面较广、任务也很繁重。因此,要统筹安排好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到有机衔接、前后呼应。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当前"提高服务水平"工作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妥善处理好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相互协调,互为促进,切实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的开展,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新形势下,塘沽边检站的建设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塘沽边检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抓住机遇,广开渠道,多措并举,乘势而上,使边检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更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政治小论文: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成果很多,但鲜有从党代会报告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作为改革两大主体工程之一,十二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历届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报告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挥棒和指南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历程和理论走向。从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法制建没、机构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 一、从十二大到十六大,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历程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198年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纲领,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讲话指出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政治体制涉及范围很广,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党政领导体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政治体制。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即“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 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政治体制”概念,第一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尽管“政治体制”概念在这个报告中只出现了一次,但当时人民熟悉的“领导体制”、“领导机构”、“干部制度”、“党政机构改革”等相关概念多次出现,这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报告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等弊端,提出必须“党政分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领导机构的改革,主要是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机构重叠、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党政不分等种种弊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报告强调了“党政分工”:党的工作和政府的工作,企业事业单位中党的工作和行政、生产工作,必须适当分工。 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政治体制也进行了某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全党的工作重心是放在经济上,因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严重后果日益显露。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在1986年再次突出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他1986年谈话的中心和焦点,仅在这一年中就有近2次谈话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其中有9次是作为主要谈话内容。在这些谈话中,邓小平谈得最多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6月28日的谈话中他首次使用了“党政分开”的概念,之后进一步明确阐述了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党政分开”和“党政分工”有着不同的内在涵义,“党政分开”的提法无疑更具科学性,这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明确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1987年1月,召开了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十三大报告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论述最具体、最丰富、篇幅最长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党政分开和下放权力。以十三大为标志,以后的历次党代会报告都把政治体制改革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山于改革的连续性,大部分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以十三大报告为蓝本,具体阐述一下报告的内容。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分为七个方面:(1)实行党政分开;(2)进一步下放权力;(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992午1月,十四大召开。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十四大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强调的重点由十三大的党政分开、下放权力转变为法制建设和机构改革。十四大以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体上按照调整后的部署进行,改革的进程和速度有所放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进入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1997年9月,十五大召开。十五大报告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在总结新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作了新的概括,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认“法治”概念,并把对法治的认识从过去的技术层面上升到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在法学上解决了法律的手段功能和目的价值的关系。 在2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使两个文明建设发展成三个文明建设,这在理论上是一大创新。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二、党代会报告显示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历届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的步伐时快时慢,改革的热度有所变化,改革的重点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有所调整,但改革的精神始终如一,改革的大部分内容是一贯的,连续的。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的改革重点依次为:党政领导机构——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法制建设、机构改革——依法治国——建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从上表可以看出,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是一脉相承的,十二大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摆到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地位,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是具有突破意义的进展。大会提出了党政分工,到十三大发展成党政分开,开始了党政关系改革的探索。十二大提出改革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只是从防止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的角度出 发,没有提山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方案。十三大则把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化、系统化,它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而载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史册。蓝图的提出,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单项改革进入全面配套改革的标志。十四大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调整,改革步伐有所放缓。有学者认为,十四大后五年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中国的立法工作在快车道上飞速行驶,无论立法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创了新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新高点,为十五大形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作了实践和理论准备[2]。十五大和十六大的改革思路是基本一致的,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民主,依法治国的着眼点在法治,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其一,关于党政关系改革。 虽然十二大提出了党政分工,但党政关系改革正式启动应是在十三大以后。十三大报告指出,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三大以后,开始试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各级党委撤消了与同级政府部门重叠对口的职能部门,大量事务性和行政性的工作开始由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承担。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用西方多党制条例下的党政关系来理解党政分开的改革,看不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宪法规定了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是认为实行党政分开就会削弱党的领导,看不到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是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两种倾向都影响了党政分开的改革,表明要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党政分开的运行机制是个尚需继续探索的课题。同时还应看到,党政分开阻力重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十三大提出为了适应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的转变,必须调整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党委办事机构要少而精,与政府机构重叠对口的部门应当撤消。但从党的组织结构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组织健全、结构严密的国家化的科层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与同级政府系统具有相似的结构,二者表现出显着的同构性,如党的政法委员会与政府的司法机关之间、党的纪检与政府的检察部门之间、党委的组织部门与政府的劳动人事部门之间,都存在着机构并列、重叠交叉的问题。这种结构上的同构性必然带来职能上的交叉与重合,产生权责不清、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弊端。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改变现行党组织的科层结构,这不仅将使大批党的领导干部放弃现有的许多权力,产生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而且将可能对传统的政治体制提出挑战。有学者认为,这是在我国党政职能分开提出多年却始终未能落实的结构性根源[3]。 1989年春中国发生了政治风波,国际上发生了苏东剧变,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改革的风险性和稳定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中国领导人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对待政治体制改革,对改革方案进行了调整,淡化甚至停止了党政分开的改革。在官方的话语系统中,“党政分开”销声匿迹,甚至连“党政关系”的字眼也刻意回避,实践中则出现了“党政一体化”、“党政合一”的倾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延缓了,十三大报告确立的党政分开的思路没有得到最终有效的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基本被放弃或者说被冷处理了。但是,如果因此就得出中国不再进行党政关系的改革的结论,则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走向的简单解读。中国第三代领导人出于稳定的需要不再强调党政分开,并不意味着对旧体制的弊端没有深刻的认识,而是转而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入手来理顺党政关系。1997年党召开的十五大第一次确认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十六大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没,具有全局性作用。在中国现实的政治条件下,从这个角度进行党政关系改革是可行的,关键是要制定具体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落实到行动层面。 其二,关于选举制度改革。 十三大报告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提出了选举制度的改革问题,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唯一“论述”这个问题的。毋庸讳言,中国选举制度改革滞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度较低,至今仅在县乡两级人大实行直接选举,在市、省、国家三级实行间接选举。按照现代政治学的理念,直接选举范围的大小是民主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极个别的实行多层次间接选举的国家,这使中国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理论和现实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此外,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规定领导干部由民主选举产生,或集体讨论决定,但在实际运行中,选举往往由于不能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而流于形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扩大直接选举,坚持差额选举,适当采用竞选制,让候选人通过媒体或面对面与选民交流,使选民了解候选人,更好地行使选举权。竞选只是一种选举方式,与社会基本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其三,关于行政体制改革。 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8次机构改革。在改革开放的2多年中,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机构改革一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在十五大后,政治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表现出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切入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从历次改革的成效来看,事实上都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究其原因,许多学者认为,首先是在改革中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是改革局限于对既定体制进行局部调整,而没有触及体制本身。在改革实践中,往往流于单纯着眼于精简机构和人员,以机构数目和人员总数减少多少来衡量改革的成效,不仅难以达到行政改革的根本目的,即克服机构臃肿、资源浪费、官俯主义等弊端,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容易走入为精简而精简的误区,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困境。最后一点就是改革没有法律化,没有用法律来推进改革。改革的成果也没有法律化,取得的成果很快又丢失了。另外,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政治体制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还要进一步推进。 其四,关于依法治国。 在实践依法治国的过程中,第一必须处理好党和法律的关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就是实行法治,也就是“法的统治”,突出特征是法律支配权力,权力服从法律。这一点许多文章有过论述,这里不再多淡。第二必须真正处理好法治和德治谁主 谁辅的问题。道德是属于精神的、自律的,其调整的范围、功效和作用是法律无法达到的,但自律性特点决定了它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是属于政治的、他律的,治国应当主要依靠法律。中国有着长期的德治传统而无法治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时看到道德和法律的冲突,甚至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也不时看到法律道德化的影子。客观、严谨是法治的特点,而道德化的法律以及一种法律的道德化操作则会动摇这种客观性。在社会转型期人们道德水准下降的客观背景下,适当强调德治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始终突出法治的主题。 其五,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同志在\5·31讲话中曾高度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表现为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达到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种新型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志,包括人民按程序对国家公务员进行选择和监督的民主原则、增强政治生活透明度的公开原则、政治运行科学化的程序原则和依法治国的法制原则等。这些原则一旦落到实处,将会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突破性进展。 如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一样,政治文明也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建设至关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取向,第一要健全民主制度,扩大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第二要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使依法治国不只停留在政策层面,而要体现在具体行动层面上。 三、简单的结论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已逾二十年,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总体战略的两大主体工程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无庸讳言,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辉煌成就相较而言,政治体制改革在各个方面无疑都严重滞后。首先,2年来政治体制各项改革基本上是功能性、单项性的,还在外围阶段打转,而尚未进入体制层面。随着改革的深化,功能的效用越来越受到结构的制约。其次,一些重大改革措施至今仍停留在文字上,没有落实到行动层面。简单说,政治体制改革既需要深化,也需要落实。 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不仅影响和制约着完成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和制约着民主法制建设的进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影响建立强有力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反腐败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体化,逐步落实,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一个新局面。 政治小论文:思想政治工作心得体会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还要高度重视人自身的心理和谐。在构建和谐企业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能重视职工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重视以疏导的方式教育引导职工、解决问题、消除矛盾的却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对企业管理和运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当前,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婚姻家庭问题也对职工造成了直接的心理影响,部分企业职工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或者处于心理亚健康状况,因此,如何加强职工心理疏导工作成为企业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企业职工产生心理亚健康因素的成因 在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的关键时期,企业的管理者、普通职工普遍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产生心理亚健康大致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原因。随着企业内部实行减员增效、机制创新等改革的冲击,每个职工面临的压力巨大,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加之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对待内部改革,有些职工既盼又怕;利益分配上,他们既厌恶“大锅饭”,又怕打碎“大锅饭”承担风险;劳动用工方面,他们既想参与竞争,又怕被淘汰;就业上,他们既满足于国企工作的稳定优越性,又向往其它企业的高收入和高福利。 (二)工作原因。许多企业工作环境受限,时间紧、任务重,职工时常感到工作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正常休息和娱乐,年青的职工找对象都很困难。一些职工因为晋升名额受限制,晋升机会不多,感觉不到升迁的希望。一些职工反复与会议、文件、报表、材料、新软件等打交道,单调乏味,尤其是工作多年有经验的管理人员,面临子女就业等家庭压力,一见没完没了的报表就感身心疲惫,产生一种本能的累积厌倦。当矛盾、郁闷、紧张、不满等负性情绪长时间积累却没有得到正常的通道抒发时,很容易引发心理障碍。 (三)家庭原因。由于职工不同的成长过程和家庭背景,形成了职工不同的个性。还有部分职工由于与伴侣长期分居,聚少离多,夫妻之间往往因不理解而感情淡化导致感情破裂。在一个企业中,一个家人分散在三四处是很常见的现象,也有的因为无法分担家庭事务,如照顾小孩、老人等而导致矛盾激发,家庭的种种困扰使职工精神恍惚没有心思工作。 产生这些心理原因是由破坏性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一种是超出个体适应能力极限的过度压力,多数与竞争因素相关;另一种是长期静止、单调乏味或感觉剥夺等引起的缺乏自我实现的压力,多数与职级静止和公平因素相关。 二、关注企业职工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和谐的企业需要职工的和谐心理作为精神支撑,唯有人的心理真正和谐,才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回报企业,推动社会和谐。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的职工普遍感到工作不顺心、没有幸福感,对未来顾虑重重,那么,这个企业就没有和谐的基础和氛围可谈。在现实生活中,职工产生心理问题时,大多闷在心里,碍于面子,不善于求助组织,不主动找同事、朋友、家人诉说,易使亚健康心理日益加重,造成严重后果。职工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同时也影响部门的工作和队伍建设。企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积极关注和化解,及时发现职工的心理问题,并且给予适当辅导,这将对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个人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推动作用。 三、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事实上,职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心态和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把握思想脉搏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治心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实践证明,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分析职工思想脉搏,能够发现各种矛盾和倾向性问题,进而制定工作方案和措施,从而有效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分析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一是在工作中观察,看其是积极主动地工作还是被动应付,是违章违纪还是规矩做事;二是在谈心中揣摩,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还是知足常乐、心存感激,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还是心直口快、实话实说;三是在接触中了解,通过跟班劳动、家庭走访和面对面地接触,摸清情况,重点要摸清了解职工对上级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及思想反映,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反响和看法;了解职工对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对单位生产经营形势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了解职工对党的建设、党群关系和党员干部党风党纪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了解职工对本职工作的情绪和态度,对学习培训和职业发展等自身价值实现状况的评价和需求;了解职工对单位民生建设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对工作生活环境的基本评价和基本要求;特别是要了解困难人员生活的基本状况和期盼;了解职工的基本价值取向,精神文化追求,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思想认识问题及原因等,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摸好实情,打好基础。 四、真情帮扶,大力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职工的问题困难无论是工作和生活中的,还是思想和心理上的,只要出现和存在,就需要我们主动靠上去,真情帮扶。只有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职工群众的各种困难,才能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才会赢得理解和认同。 从现实情况来看,广大职工的需求和困难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尊重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当然也有极少数职工存在着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难。因此,要着力从源头上找出症结,解决问题,促进和谐稳定。要实施“情感凝聚”工程,尊重每一位职工,在乎他们的心情、感受和情绪;要建立职工档案;要定期到职工家中走访,做到职工有病探望到,家有困难帮助到,节日期间走访到,红白事祝贺慰问到。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职工对集体的热爱,实现干群关系的和谐融洽。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关心职工的住房、子女就业等问题,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把职工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作为解决问题的标准,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让职工不仅收入提高,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让职工真正体面的工作,有尊严的活着。 五、丰富载体,精心培养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依靠生动有力的说服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通过发动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科学、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以主题活动开发心田 ,提高心智,以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焕发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斗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引导人的价值取向,让职工受到教育、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从而增强职工的争先创优意识,促进企业形成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开展“学比创”活动, 组织开展“学身边事例、学身边典型”,引导职工群众立足本职,比工作,看是否有新进步;比作风,看是否有新变化;比素质,看是否有新提高;比贡献,看是否有新成绩,使职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心态。二是结合职工队伍思想实际,通过巡回宣讲、组织恳谈会等方式,突出抓好职工群众形势任务教育、敬业乐业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三是定期开展篮排球、乒乓球、棋牌类等文体比赛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培养职工“情同手足、亲如一家”的亲情理念,构建团结、友爱、温馨的家文化,使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全面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离不开感情的投入和心里的疏导。高度重视企业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实施人文关怀,关心每一个职工,服务每一个职工,为他们做到缓解压力,舒畅心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留人留心”,对企业的长远利益有着巨大的推进和巩固作用。 政治小论文: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做法 为做好党的组织工作,明确要求:要全面从严治党,“搞培训、提素质,选干部、配班子,育人才、聚贤能,抓基层、打基础”,为“十三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__交通运输集团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面对经营中的困难和压力,公司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丝毫没放松,更加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总结思想政治工作新经验,逐一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途径。多年来,商运集团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力求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改进,在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不断加大与职工干部、经营者和管理对象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下面我本人就围绕如何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是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执政上,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回归到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样一种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在结果上,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回归到贴近企业发展实际、贴近企业管理、贴近职工的实质性内容中去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果将思想政治工作仅停留在不断翻新形式和花样上作文章,而不敢触及现实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感、可及的实际,对广大职工的愿望、需求、意见、建议、理想、态度、观念、熟视无睹,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引导、鼓舞、启发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当今社会在治理国家、管理企业等方面都在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所以,当前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多站在广大干部职工的角度上去想问题,真正把“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要求落到实处,急职工之所急,为职工排忧解难,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特别是要关心困难职工的生活,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问题,从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凝聚广大干部职工的力量。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的效应就会变成强大的动力,推动各项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因时制宜,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点。事业的生成发展、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人的行为又受思想支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做到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因时而宜。面对集团公司的新形势,职工对企业发展的切身利益比较关注,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讲空道理,要正视广大职工对自身切身利益关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要在联系企业实际、联系公司发展上下功夫,既要用科学理论武装职工,教育职工,启发职工,又要解决职工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工资低、下岗再就业、离退休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既要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又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既要在积极地促进职工利益实现让职工共享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成果,谋取职工利益最大化,又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企业观、发展观。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及宣传的内容与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两者互相渗透,使广大职工在润物细雨中明白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感知和理解,从而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加大创新,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加活力的首力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凝聚职工,有效调动生产、工作积极性,集中精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于道路旅客运输的需要,服务于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关健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发展的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努力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而创新要围绕集团公司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以市场观念为先导,没有新的观念和思路,就没有新的行动。要倡导创造性思维,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创新,思路再突破,敢于打破固定单一、僵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工作模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彻于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渗透到客运、货运、经贸、汽车销售等各行业中,渗透到管理、安全、质量、服务、销售、制造、场站建设、报商引资等各个环节中去,在不同方面中,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行业对象、内容的变化,还要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要以灵活的思想教育方式,抓活思想,抓住主要矛盾,围绕最敏感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热点问题、 难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启发和诱导,增强干部职工面对困难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向贴近生产经营管理实际、贴近职工思想实际转变。既讲道理,又针对个人实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讲道理同办实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实际,了解职工的需求,掌握职工的心里变化和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实际困难。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实际工作及时地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加强应变能力,掌握工作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活、做准。构建“大政工”体系,这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点。思想政治工作是兼负宣传、教育、导向、培养等多种职责的“系统工程”,在认识上,必须纠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政工部门和政工人员的事。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前集团公司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工作方法切实引导到促进企业发展轨道上来;通过转变政工部门职能,构建起组织有力、机制灵活、一岗多能、全员参与的“大政工”体系;通过人力资源整合把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党工团组织管理溶为一体,为形成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创造条件,使政工干部能够有机会加入到业务工作中去,了解和熟悉业务工作,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改革、发展同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目标。 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的许多探索和创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抓住了新形势下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探索还需要继续深化和拓展。要充分认识到现在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必须一如既往紧密联系实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积极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努力开创一个生动活泼、扎实有力、促进企业长久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并充分利用商运集团发展优势,加强领导,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为实现__“依托大交通,形成大物流,构建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政治小论文:做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做好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点多面广、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为迫切。目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新的思想动态较多,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冲击,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新经验,开辟新局面,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是当前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农村信用社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是好的,在促进业务发展,保持稳健经营,推进改革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业务的不断发展,信用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执行不力。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切实加大了建章立制工作力度,组成了一个庞大、缜密而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但为什么在如此缜密的制度约束下还会不断地发生经济案件呢?关键就在于制度执行不到位。我们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而不愿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基层对上级的政策精神、制度规定到底有没有学习、有没有执行、有没有落实,心中无数!有的员工认为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过于“苛刻”,因为“嫌麻烦”,借口“客观原因”而将上级的规定置之不理,自行一套。于是有的对上级的规定、制度和流程不执行、不落实;有的实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文件明文规定也要变通。“十案九违章”,从发现和暴露的经济案件来看,正是这些屡禁不止的违规违纪行为给我们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二是敬业精神不够。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出讲敬业精神。但敬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每个员工都做得很好。我们有的同志整天无所事事,悠哉乐哉,没有远大理想,没有奋斗目标,没有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损害不得半分,集体利益从不考虑;有的领导和职工不能坚持正常的工作时间要求,不愿在基层吃住,成了“走读生”、“一日游”干部;有的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对待名利,盲目攀比,一天到晚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生活奢靡。这些人是我们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尽早要断送我们的事业。 三是工作作风不实。作为主要为“三农”服务的金融组织,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相对困难的经营环境要求我们信合员工必须具备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但有那么一部分同志工作起来总是眼高手低,作风飘浮。有的基层同志不愿深入农村、深入农户,不愿和群众交朋友,看不起农民;有的政治、政策、业务知识,而又不爱学习,得过且过;有的安于享乐,说多做少,缺乏实干精神。有些联社机关的同志也是如此,工作起来拈轻怕重、拖拉懒散、人浮于事;甚至带头违反制度、对基层打招呼、递条子、带头违反制度,导致上行下效。由于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对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时也就蜻蜓点水、点到为止,马马虎虎、走个过场。这些华而不实的老爷派头说到底是官僚主义在作作祟,对我们的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坚决铲除。 四是自律意识不强。廉洁自律,是作为一名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艰苦核素,是农村信用社的优良传统。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农村信用社的不断发展,在社会上形形色色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侵蚀下,我们农村信用社员工长期以来形成的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光荣传统也在逐渐的淡化、削弱。有的同志一天到晚只顾琢磨个人利益,将手中的权力视为为自己谋利益的工具;有的认为给客户办点事就觉得是对他人的恩赐,借机吃、拿、卡、要;有的利用自己在信用社工作之便,冒名自借贷款、参与社会经商、做生意、入股办企业等违规行为。这些行为都违反了农村信用社纪检监察有关规定,都是相当危险的。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深究起来是多方面的,除了员工自身原因之外,与我们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和工作力度上的薄弱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对农村信用社而言不仅具有极端重要性,还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二、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由于农村信用社处于农村金融第一线,职工思想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支持“三农”服务的效率与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党、团、工会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服务的金融队伍,发挥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新形势下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1、构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抓,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各级领导要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一把手”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负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班子成员要挑起两副担子,既要对分管的业务负责,又要对分管部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实行“一岗双责”,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把思想政治工作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做,对本部门工作人员出现的思想问题要及时教育和引导。要克服那种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的事、是政工部门的事的错误认识,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布置、同要求、同考核、同评比,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各项业务工作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用。 2、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机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妥善解决。一是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新形势下,少数职工由于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诱惑,崇拜金钱,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比较明显,个别人还因此走上犯罪道路。针对这些情况,要运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理性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二是要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应 结合行政、经济、人事等手段,运用先进榜样示范、细化工作考核内容、提高工作评价标准、兑现奖惩措施等切合实际的方法,培养员工内在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三是要区分不同的群体、个体,因人施教。新形势下员工个体情况差异性很大,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这一复杂情况,把工作做细、做深、做活。要区分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切忌“一刀切”。3、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机制。政治工作必须确立坚持扬利与抑弊的工作机制,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人的潜能。但要真正很好地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能使这种积极性能够持久下去,光靠精神鼓励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工作中,要善于把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物质利益的原则,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注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内容,引导人们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去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4、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职工形成无形的启示和感召力,领导干部自身的言谈举止,就是一个无形的榜样,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优势。首先,领导干部要树立坚定的政治观念,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用良好的形象影响感召职工,为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榜样。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经济工作和行政工作,它不能单靠行政手段,而只能用疏导教育和说理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靠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来影响和感召职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领导干部要胸怀坦诚,谦虚谨慎,与人为善。与职工建立平等融洽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职工对领导产生亲切感,愿意讲心里话。如此领导干部就能随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把问题解决处理好。 5、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整体。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服务和渗透于各项工作,针对各项工作尤其是重大工作任务开展中人员情况和思想问题,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多种方法、手段,消除疑虑,解决矛盾,鼓舞士气,保证工作任务完成;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抓小不忘大”。思想政治工作要乐于办职工迫切需要的“小事”,关于解决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少出或不出大问题;再次,思想政治工作要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依靠业务经营管理这一有效的载体。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创造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工作环境,调动职工工作热情,发挥职工潜能,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目标;第四,思想政治工作要促进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建立思想、制度、法律三条防线,把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制度管理结合起来,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效融合,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整体。 政治小论文:浅议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引论、国际政治学家眼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依国际政治学家眼光看,生态环境问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依不同兴趣研究的,哪怕从国际问题研究(而非国内问题研究)这样一个大范围来看亦是如此。 第一个主要的角度,主要从经济出发,更多反映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兴趣,叫作“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力求实现一种比较协调、均衡、有连续性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认识,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两个世纪以前写下的《人口原理》,简单说,作者的预测是,如果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而人类所需的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最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到本世纪50至60年代,欧美一些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生产活动、科学技术改进和资源消费方式之短期和长期的不同后果,其中最有名的是60年代末提出的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罗马俱乐部报告》,这份报告及其他类似的文章、专着的一个共识是:如果人类继续现有的科技开发方式、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结构不变,那么,地球的生态环境将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有可能耗尽,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也将最终发生非常突然、无法控制的崩溃。80年代,美国着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出版的名着《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首次做了系统阐述,它分析了经济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地沙化、资源耗竭、石油短缺、食品不足等,具体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开发再生资源等途径。最近二十多年,可持续发展研究也逐渐从学术界的议论变成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和一些国家政府的议事日程。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了《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并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吁;1992年联合国再次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最后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里约宣言》),正式确立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最近,在1997年年末,为了使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聚集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又名“防止变暖京都会议”),并最后通过了《京都协议书》,达成了各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尺度。[注1]在这里,归根到底,“发展”是核心的概念,“非持续性”是它的旧有特点,而“可持续”乃一新的属性。从国际政治视角分析,这种发展观使国际关系具有了一种动态的面目,一种在外延上、规模上不断扩大的形态,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在这种过程里各种行为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和发生作用,为什么会有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行为。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是国际政治学观察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它还没有解决国际政治学家们关心的问题。 第二个重要的角度,是由所谓“古典的国际政治分析”确定的,它的通用说法是“生态环境问题引出的安全考虑”。在传统国际政治学家关心的这一领域,主要的研究兴趣在于地理及范围更大的环境要素对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上面,这些研究兴趣不象“可持续发展观”那样只是最近几十年才明确形成的概念,甚至不是随着民族国家的生成一道出现的东西,而是从很久远的从前便具有的思想线索。对于很多国际政治学家来讲,要透彻了解国际政治事务,必须参考“一系列环境要素,不论它们是否属于人类的范畴,也不管它们有形还是无形”。[注2]因此,亚历士多德就曾经讨论过海洋和气候对民族特征和人的才智的影响,到了近代西欧更出现了让·博丁和孟德斯鸠等人的“地理决定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欧美国家出现了以麦金德、马汉、斯皮克曼、拉采尔、豪斯浩佛等人为重要代表的不同地理政治学派,到了二战以后、尤其是6-70年代以来,人口及资源、技术要素等全球性课题的显现,促使越来越多的国际政治学家去分析人口、资源、地理、气候及广义的生态环境对国家实力、战争冲突、国家间关系、相互依赖程度、一体化过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强化等“高级政治”的影响。这中间又分许多学派、分支,有各种方法、工具和解释,比如,有的侧重纯粹自然条件(气候、地理、自然资源等)的国际后果,有的注意所谓人造问题及环境(污染、人口、城市化、过度工业开发等)的世界性含义;有人看重国家间博奕等“战略性分析”,有学者纯粹关心(国际背景下)个人与自然的联系;有“地缘政治学派”,也有生态学意义上的“人-境关系学派”;等等。与前面提到过的经济学家的视角不同,国际政治学的“经典关注”不在于“发展问题”,而在于“生存”或“权力”等概念(这里面又略有区分:传统现实主义比较强调“权力”,新现实主义更重视“生存”)。总之,国际政治学家们为人们开辟的完全是另一幅国际社会景观,一幅长久以来便存在的人类以群体方式竞争斗争、“优胜劣汰”的政治画面。 还有一个大的角度,也是由国际关系理论家们推导出来的,由于没有定论,这里姑且称之为“全球主义的世界政治观”。它与前两个角度都有一些关系,但同时存在着重要的区别。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相似之处在于,全球主义的世界政治观也极其重视国际关系中由于生态问题的严峻化所带来的相互依存过程及其深远后果,不同的地方是,后者比前者更加看重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如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运动、动物保护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等集团力量)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不论消极或积极的作用),对国家扮演的传统角色则有所批评、有所否定;而且,全球主义的世界政治观不只同意“发展”的经济学观念,更强调国际社会的“进步”、“演化”和“质变”等术语包含的可能性及意义。与传统国际政治学家的“国家生态安全”考虑相比,全球主义的世界政治观更多地把关注焦点放在“族际安全”、“人类安全”、“物种安全”甚至“地球安全”等层面,这种安全范畴当然远远超出了狭隘的军事安全或政治安全或国家安全的范围;不过,与国际政治学思想传统一致而有别于经济学思路的一点是,全球主义的世界政治观依然保持了对“安全”问题本身的执着思索。在这一相对较新的角度上,人们研究的主要问题,多半与旧的国际关系分析单元和分析途径(如国家能力、政府治理、主权现象、国内国外的严格区分、政治经济 的泾渭分明等)的失效和困境有关,或者与新的世界政治分析单元和途径(如世界多元主义群体的崛起、各种国际NGO的出现和活跃、“政治”与“权力”等概念的重新界定、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的新形态等)的受重视联系在一块。在欧美国际政治学界,前面那种观点多被纳入“传统现实主义”或者“权力政治学派”的范畴内,后面这种观点则基本上属于“全球主义”或者“新理想主义”等学派见解的名下。对于后面这些学派见解的倡导者,生态危机与其说是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如讲是一种人为结果,是人类以国家形式和传统国际政治结构管理和开发地球环境的不当所致,所以,解决或缓和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改进原有的政治结构和思维方式,逐渐把立足点从“主权国家”放到“国际社会”,建立与旧时代有别的全球主义世界政治文明(包括开发资源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群际交往方式、学习及适应方式等等)。[注3]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大一样,全球主义的世界政治观建立在一种进化论哲学基础之上,它把人类社会的成长,看成一个由单一性和冲突性朝整体性和协作性过渡、由主权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世界状态朝更有向心力的国际社会乃至全球一体化转变的长期历史过程。 显然,角度的各异常能够使人得到重要的启发。避免独断性和简单化,是国际问题研究者应有的分析尺度。在简单的介绍之后,下面,我们就“生态环境政治与国际关系”这一主题,分别从主权国家的角度和国际共同体的不同角度,进一步探讨国家安全与主权面临的威胁、全球政治的观念及分析视角等问题。 上篇、生态环境政治——主权国家的视角 “生态环境”属于合成概念,它既可区分开来讨论(英文分别是“ecology”和“environment”)[注4],也可作为一个术语使用(ecological environment)。鉴于本文主要聚焦于国际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从方便计,我们主要使用后一个概念。就是说,这里讲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矿物资源、大气和地表等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力量对它造成改变以后形成的次生环境(如工业、农业、建筑、交通、通讯等工程造成的人为环境),总之,指以地理条件为基础、人类周围的物理世界。 大体上,我们可以依国际政治学的分析途径,从主权国家的利害关系出发,将它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分为地理政治关注、生态威胁关注和国家主权关注。 1.地理政治关注 地理政治关注以纯粹的自然环境为分析前提。如前所述,它已存在了很长时期,甚至发展出了一门学科——地理政治学(也经常被称为“政治地理学”),这种关注在今天仍然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注5] 地理政治分析的本质,在于揭示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利益得失与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外部天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象法国当代着名国际政治理论家雷蒙德·阿隆指出的,它“把外交-战略关系与对资源作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定居、游牧、农业和航行)而引起的对外态度的解释,从地理角度加以系统化”。[注6]英国当代政治地理学家杰弗里·帕克指出,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家的地理空间现象的研究,旨在探寻对国家实力之地理基础的认识。对国家行为的观察检验是以领土、区位、资源、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及政治结构这样一些特征为背景的。各个国家被当作世界政治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地理政治学具有整体性,其目标是把形形色色的现象综合起来,总体地加以表述和解释。”[注7]总之,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内在联系的学问;这门学问把领土国家视为国际政治力量的主要单元(非主要单元有诸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各种超国家集团等等),而气候、植被、土壤、位置、矿物资源、海拔高度、陆块分布等因素则构成“地球自然性质”的内涵。地理政治理论提供了观察国际问题的重要视角。它相信,国家的权力和利益,牢固地根植于地球的天然物性之中;假使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象玻璃球一样光滑,对权力的地理研究就失去了意义。现代国家的力量恰恰来源于其安身立命的领土,国土是国家实力的必要条件。国家领土系指隶属于国家主权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没有领土的,虽然必要的领土可以很小。一个流浪的部落或种族,尽管可能有一个政府,或在其他方面是有组织的,但在没有定居自己的领土以前,它不会被国际社会认定为一个国家。正由于地表及相关因素在不同国家的差异,使地球成为人类上演一出出历史剧的舞台。 地理政治研究的实质在于把人及人的关系放到地球的环境中去看待。纯粹地理分析的对象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地理学者们对特定的地理现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它们多半属于认识深浅的不同;地理政治观点则必须随着人类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并且随着不同的学者对这种变化之性质的解释的不同而表现出理论的差异。比如,飞机的出现以及人类对外层空间的不断开发,给地理政治学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方面。正象“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和“陆权论”的奠基者麦金德教授分析技术在便利海洋和陆地交通上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各自的地理政治理论一样,本世纪前半叶西方一些地理政治学家通过对飞行器技术改善造成的后果(如机动性的大大增加,地形障碍重要性的下降,前方后方观念区别的模糊,等等)的考察,创立了崭新的“空权论”。与此同时,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地理政治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确定或校准国家当局的对外政策、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政策;在这种场合,“地理政治”被用于指称处在世界体系中的各国筹划国家安全政策时的某种地理基准。在决策者和决策智囊层那里,专门的地理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自然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转移所决定的战略区域。就是说,争夺权力的斗争本身会把一些地区提到显着地位,把另一些地区暂时降到被人遗忘的地位,以致被审视的那些特殊区域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地理政治分析与纯粹的地理分析不同,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所研究的是动的而非静的形势。政治世界中条件的改变,会改变某一时期给某些特殊因素所赋予的重要性、因而影响到最终的结局。技术条件的变化也会使形势改变,特别是在行使武力方面,因为交通速度和工业技术的进步,必然会使一定国家的实力地位发生变化。地理因素不会改变,但它们对外交政策的意义却会改变。 总之,地理政治观的根本,在于教会各国如何根据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自己在获得权力与和平的国际斗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一百多年以前,现代地理政治学说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英国牛津大学地理教授麦金德曾经提醒人们:“政治的进程是驱动和导 航两种力量的产物。这种驱动的动力源于过去,它植根于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传统的历史之中。而今天则是通过经济的欲求和地理的机遇来引导政治的动向。政治家与外交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不可抗拒的力量。”[注8]在人类即将迈进21世纪的当口,这种地理政治观仍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生态威胁关注 与地理政治的关注不同,国际政治学家对所谓“生态威胁”的关注,只是近四分之一世纪的事情,但后者所获重视程度相对前者而言有明显上升趋势。从罗马俱乐部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表着名的《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两份报告之后,尤其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以后,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涉及许多“技术性”领域,主要是科学进步、技术改进和经济高速增长所造成的一系列始料不及的负面后果,如人口大量增长、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的各种废物对大自然的污染,交通拥挤、食物短缺、药品短缺和资源匮乏,森林过度砍伐、河流改道、饮用水源被污染及大片区域沙漠化,油轮泄漏、电子噪音、化学废物和核威胁的迅速扩散,地球自然物种(植物、动物和其它生物等)的急剧减少和人造“怪物”(城市和工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畸形儿”,某些可怕的、类似“克隆人”的试管产品的出现等)的增加,气候变暖、各种人为的灾害越来越频繁;简言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调,地球生态开始以各种灾害的形式惩罚“人的罪孽”。新的形势,迫使国际政治学家从生态危机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和权力斗争,而国际政治理论对于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所谓“传统关注”,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之上:国家(state)是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国际关系是政治活动的一个领域;国际政治学者探讨的中心内容,应当是在国际无政府的政治体系下、处于相互竞争的各国如何争取各自权力与利益的问题,是对国家之间冲突与合作的分析及说明。从这个立场看,生态威胁的出现,给国际政治分析家提出了许多有重大压力、但并不陌生的研究课题。 这里面有两类课题: 一类课题是,生态问题以何种方式作用到国际权力结构的分配,又如何影响联盟与对抗的新组合模式?在这方面,所谓“南北关系”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典型的事例之一,是有关气候改变原因的争论。基本上,有倾向于北方国家(发达国家)和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两种基本意见。[注17]前者认为,气候的人为改变主要来自于落后、愚昧地区民众对森林的乱砍乱伐和对植被的各种破坏(包括不恰当的农业耕种方式、食物摄取方式、燃料原料结构等等),所谓“沙漠化过程”完全是某些发展中国家错误的发展政策所致。后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发达国家的大众消费结构(大量使用家用电器、大量弃置城市垃圾等等)、工业高能耗结构和对发展中地区的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开发(如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其它矿物燃料的过量汲取),才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他们以城市化和汽车工业造成的严重生态污染为例,强调工业发达地区各国要对当前生态失衡负主要责任。依照前一种意见,某些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速度,已经超出了国际社会的道德容忍度,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不顾他人的方式;“不仅对自己的子孙后代缺少责任意识,而且对国际共同体缺少责任意识”。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形态——不论是外界鼓励采用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或者是提供各种技术、资金等环保援助,或者是使用强制的、国际法的和国际干涉的方式——制止发展中地区的这一势头;对于这种论点的人来讲,所谓“可持续发展”,首要的目标是针对“野蛮的、不能持续的发展”,即制止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开发方式。他们批评说,有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以破坏环境为要挟,强迫发达国家和国际社会提供他们所需的各种援助。这一派意见体现在国际政治观念中就是,要加强现有的国际制度和国际法的实施力度,加强国际干涉及其哲学基础的研究,加强对不合理开发方式的监督和控制。相反的意见批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指责是一种虚伪且傲慢的态度,认为发达国家目前实际消耗着地球每日消费的绝大部分燃料、原料,却拒绝让后发展地区的人有享受(或有可能享受)同样的消费模式及舒适生活机会;真正的不道德是“了解事情的利害关系,在自己不肯做出任何让步的同时却让别人做出牺牲”。批评者质疑,这能否算作公正、平等,能否称作道义的选择?!在他们看来,假如发达国家真的愿意与发展国家一道解决生态危机,首先必须从自身着手,比如增加对不发展地区的援助、放弃掠夺性贸易、减少过于奢侈的消费、改造旧的生活观念等等。对于世界共同体而言,这一过程的含义在于改造既有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放弃西方旧式的支配性模式,建立机会更加均等、权利更加平等、规则更加公正的国际民主机制(国际政治格局)。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9] 另一类课题是,生态环境因素如何构成了国家间暴力冲突的新来源,情况有多严重?西方有国际冲突研究专家指出,生态环境的改变会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平衡,在某个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导致新的不稳定,并诱发各种冲突乃至战争。[注10]例如可能会导致这样一些问题:气候的变暧,导致北冰洋不冻航线的紧张并引起对南级资源的争夺;膨胀的人口和土地压力造成移民潮,给接受国的国内秩序和周边地区的稳定带来消极后果;水资源的紧张(尤其是水供应的下降)和上游的污染,导致相关国家的矛盾与冲突;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食品的缺乏造成城乡之间、定居者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粮食出口国用食品作为要挟或施压的武器;联合国海洋法的生效,加剧沿海国之间的“蓝色圈地运动”、以及沿海国和内陆国之间的生存权利之争。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易受到环境遭破坏的影响,并导致彼此间的麻烦,因为发展中世界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环境退化的恶果,仍然在使用旧的开发方式加剧生态环境威胁(如滥伐森林、农田退化、水资源过度汲取、渔业资源枯竭等);也有人认为,发达国家比欠发达国家在环境之战中显得更脆弱和易遭攻击,例如生态问题导致的移民潮肯定向欧美方向移动,核污染主要出现在工业化区域,汽车和电器等现代消费品的大规模使用严重加剧了工业化国家对石油等矿物原料的依赖程度,“生态恐怖主义”势力打击的主要目标当然是以美、日、欧为中心的西方国家。不论我们赞成哪一派观点,有一个现象是毋庸置疑的:生态环境在当代所受到的破坏,给国际战争和国家间冲突增加了许多新的变量,使国际社会和主权国家同时变成某种新形式的“人质”——生态环境可怕退化的“人质”。[注11] 论述到目前为止,生态环境威胁对主权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挑战,仍然限于“传统的安全关注”的层面,就是说,它只是给国家提出了新的任务或压力(包括设置新的功能与目标),并没有要求限制甚至改变国家本身;国际格局仍然被视为某种“无政府主义的”的竞争和冲突环境,全球一体化与合作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生态环境之被破坏给国际政治研究带来的各种问题,与其说是一种挑战,不如讲是一种激励;在国家角色的塑造上,这些问题被当成是“建设性的”,而不具有“破坏性的”后果 政治小论文:地税局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思考 地税事业担负着我市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地税干部的思想作风正不正,工作得力与否,直接关系到地税的发展和建设。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税收中心工作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是服务于后者的。的确,地税的中心工作是“收税”,我们也把完成税收任务作为首要工作,而要圆满完成此项工作的先决条件是要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税务系统有句老话叫做“带好队,收好税”,“带好队”体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收好税”则是税收的中心工作,二者是基础与中心的关系,是前提与目的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好似吃橄榄,越嚼越有味,有了长久的魅力,税收中心工作自然就出色。 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尤其是对人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道德是人的精神基石,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法律的底线。正因为如此,道德教育即德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法治是具有强制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德治则是舆论的力量,是通过道德教化而唤起人们内心的道德遵从。道德建设要着眼于眼前,从点滴入手,最忌假、大、空。税务职业道德纪律建设更要从岗位做起,提高职业道德建设的地位,规范税务职业道德纪律,从而使得地税的整个形象得到社会最大的认可。因此,视岗位为责任,强化“五种意识”,则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讲政治、讲党性、树正气”活动要求的具体体现。 岗位是人们扮演各种角色的舞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地税干部来说,岗位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在各个方面比一般干部要有更高的标准、更高的素质。干部的层次越高,地位就越重要,责任就越大。联系地税系统的实际,目前绝大多数干部对自己的岗位比较珍惜,并能独立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也有极少数干部随着在税务系统工作时间的增长,逐步放松了学习和要求。主要表现为:有的不求有“成绩”,但求无“问题”;有的干工作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带有主观随意性;有的提职晋职慢一些,不是想自己差在哪、差什么,而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怨天尤人。这说明我们当中有的干部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缺乏正确的认识。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视岗位为责任,在强化“五种意识”上下功夫。 一要强化“标杆”意识。即用人格的魅力感召人,用道德的力量凝聚人。人格是人的思想、性格、才能、作风、气质的综合体现,日常生活中,若是某人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政绩平平,别人会说“此人一般”。对于个别干部表现出的“言行不一,表里有别”,受到局领导的批评,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每一个干部本身就是一座人生的“标杆”,其一言一行都不同程度地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烙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良好形象和人格力量去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五正”:一要“心正”,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二要“言正”,言行一致,光明磊落不当“两面人”;三要“身正”,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践行科学发展观、“讲政治、讲党性、树正气”不停步;四要“行正”,在其位、谋其政、倾其心、尽其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讲价钱;五要“风正”,树正气,扬正风,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始终把先进性塑在自身行动上。 二要强化“不懈奋斗”意识。就是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做到奋发有为,就要处理好提升职务与提高水平的关系,确实做到“水涨船高”,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增加成绩。想问题、抓工作、办事情,要少琢磨上面挂不挂号,多考虑纳税人需不需要;少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多考虑对纳税人有没有益处。不能干点工作总考虑领导看没看见,更不能干了一两件事就向组织讲价钱。要坚信,只要是真抓实干,能拿出真东西,组织上是能看到的,是不会被埋没的。要处理好加压与加速的关系,面对新形势找差距,知不足,奋发努力,保持一种“事业无止境,奋斗无穷期”的进取精神,保持一种“秉烛夜读书,品茗独炼句”的精神境界。 三要强化自觉“充电”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学无止境,勇于求索的精神。自觉“充电”,在于通过对知识的获取来体现对本职岗位工作的胜任。不管干何种工作都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所处的层次越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就越多。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税收设备的更新,知识、技能在不断“增容”。过去掌握的,现在可能落后了;过去熟悉的,现在可能陌生了。因此,在提高素质上,也必须与时俱进。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而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往往与学识深浅联系在一起的。不仅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要求、一种责任,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修养、一种情操、一种境界,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学习上只有“毕生”,没有“毕业”。学习,一要精,二要悟,三要联。学得越精,悟得越深,联系得越紧,成果就越大,工作的创造性就越强。目前,随着地税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学习热潮正在兴起,作为地税干部在这种挑战面前,一定要抓紧充实自己,不断增强应对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要强化“创新”意识。就是要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时也是干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我们工作效率的高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越强,工作效率就越高,否则反之。因循守旧,势必被动落伍;只有思想解放,善于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研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开创新局面,高标准履行工作职能。工作要有所成效,必须靠改革创新拓展空间,找到新的“增长点”。首先,要有创新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干部必须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当表率,有超前的创新思维、创新思路,决不能思想落后于人。其次,要建立创新机制。既然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创新,那就应该采取完善创新体制和机制等措施,鼓励创新实践,形成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氛围,营造支持各类创新活动的环境。再次,要充分地相信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让他们在创新中唱主角。创新既是领导的责任,也是群众的事业。部门领导应该深入干部当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把大家组织到创新实践之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同时,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鼓励创新,既能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能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天地。 实践证明,创新既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需要,也是凝聚民心、激励士气的有效载体。只要充分地把干部们的创新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我们的税务工作就一定能够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需要指出的是,创新是一种超越,一种扬弃,但又不是异想天开。创新既要倡导敢闯敢试的精神,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把创新与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切不可脱离实际求“新”出“奇”,搞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五要强化“有所作为”意识。就是要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要有所作为,就要甘于吃苦、乐于吃苦、乐于奉献。要“有所作为”,我们既要敬业,又要精业;既要出“产品”,又要出“精品”;既要讲奉献,又要作贡献。领导给工作就是给机会,给任务就是给地位,多干事才能快速提高。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我们一直在前进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有不少亟待我们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谦虚谨慎、开拓进取、再接再厉,为加强自身建设和 完成各项税收任务继续努力奋斗,为地税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政治小论文:20世纪西方政治学:形成、演变及最新趋势 【内容提要】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所奠定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科学分化的一般趋势,西方政治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框架,完成由传统政治研究向现代政治科学的转变。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及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成为西方政治学的主导范式,它的孕育、兴盛和衰弱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二战”以后,西方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三种范式或元理论(本体—规范的理论、经验-分析的理论和辩证—批判的理论)共存的局面。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大趋势下,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学出现了政治经济整合研究、政治学现实性增强、政治哲学复兴、由国家焦点向全球视野的转变等新趋势。 【关 键 词】西方/政治学/行为主义 【 正 文】 政治学是一个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国家(政府)、政党、权力、政策、统治、管理和价值分配一类的主题。在当代西方,政治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一起并称社会科学的三大学科。如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一样,西方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的历程(经过确立独立的科学框架、学科的分化及初步整合、整体化和杂交化趋势出现三个阶段)之后,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学呈现出一种新的知识形态。本文将简要回顾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着重评析二战后及世纪之交西方政治学发展的状况、成就及最新趋势,以便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形成 现代政治(科)学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而,作为人类古老的知识领域之一,政治(学)研究源远流长,它的历史与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因为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就有了阶级统治和政治管理,也就需要对这一类现象加以研究,并提供政治相关知识。可以说,随着东西方最初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政治制度的产生,就出现了政治的研究,开始了政治思想及政治学的发展史。在各文明古国遗留下来的历史典籍(如《汉谟拉比法典》、《摩奴法典》和《政事论》)中,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政治和法律的论述。 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所奠定的。所谓的研究传统,是指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组织、理论体系、主题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构成方式,它决定了该学科的学者们提出课题、分析问题和理论论证的方式。古希腊产生了系统的政治研究思想,以城邦(国家)的兴衰为中心,政治学作为一种为管理复杂国家(城邦)事务提供指针的专门学问而出现。古希腊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或哲学家及学派。如梭伦、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诡辩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其中尤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研究的成就最大。人们认为,他们两人奠定了西方政治研究传统及其方法倾向的基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辨方法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比较方法;或者说,前一种模式“带有较多的哲学色彩、怀疑论和理想主义”,后一种模式“较为现实、科学和敏感”。(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 之所以说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由古希腊时期所奠定的,理由是:第一,希腊人创立了政治事物,即描绘了政治这种东西,把它同个人存在和集体存在的其他方面区分开来;第二,希腊人在活动的意义上创立了政治学,意识到它本身是活动,是致力于研究政治事物的活动;第三,希腊人造成对单个政体(国家、城邦)两重性中固有的问题尤其是公民与政体的关系问题的持久意识;第四,希腊人首先认真地表达了政治学研究中主要的、令人迷惑不解的、一再出现的问题,即“既然”和“应然”的关系。他们从此开辟了解决实际的和伦理的东西之间关系问题的道路,即使没有为以后的政治研究提供一条可以被接受的路线,也提供了一个起点。(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 古罗马时代尽管没有出现伟大的政治理论家,没有形成在后来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哲学,但是罗马人把古希腊的政治理论加以应用,其实际成就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这不仅表现在罗马人扩展了实际的政治范围——从城邦国家扩张为地域辽阔的帝国,并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且表现在罗马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古希腊的政治研究传统带进中世纪,进而流传到现代世界;他们还为现代政治研究贡献了个性意识、个人尊严、“自然状态”与自然法、人生平等观念。古希腊罗马时代是西方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阶段。这一传统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密切相关,人们研究政治问题是为了实现某种“正义”或最高的“善”,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政治伦理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中世纪是西方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缓慢演化的时期。基督教的兴起以及神学世界观的支配地位,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如政治思想家萨拜因(G.H.Sabine)所说,基督教会的兴起及其对精神领域所拥有的控制权是“西欧历史上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两方面最富于革命性的事件”。中世纪的政治研究主要采取了神学政治论的形式,政治学实际上是隶属于神学体系的一个科目;《圣经》是政治研究的出发点、信仰的绝对权威,是判断真理或是非的基本标准。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中心主题是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而中世纪神学政治研究中由古希腊罗马时代所继承并发展了的个人与社会、国家权力、理性与信仰等成为近代西方政治研究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近代是西方政治研究的转型时期。近代伊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使政治学研究逐步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转入对现实政治问题的研究。马基雅维利、布丹等人开始从历史事实、个人经验出发来研究国家主权、国际法等现实政治问题,使政治学研究世俗化,并具有经验研究的某些特征。在17、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与工业化的发展,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的政治研究空前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这一时期,国家、政府、主权、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分权与制衡、自由、民主、平等、幸福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概念框架。进入19世纪,适应于资产阶级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矛盾、维护现存制度的需要,西方政治研究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探讨国家“应当”怎样转变为说明国家实际上怎样,出现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密尔的自由观和代议制理论、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同时,受19世纪自然科学进步的影响,这一时期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逐步取代以思辨、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规范研究的方法而成为政治研究的主导方法。总之,近代政治研究为现代政治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孕育和发展之后,伴随着近现代社会科学分化的一般趋势,西方政 治研究向政治科学转变,即政治学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框架,并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等)区别开来。 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政治学院,这被人们当作政治科学兴起的象征性标志。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政治研究的范围、方法与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近代政治学的经验、实证的研究为现代政治科学的突破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到了19世纪末期,人们普遍相信,一旦描述了在一个政治制度中决定着权力分配的那些法律,就获得了有关政治机构如何运转的准确的理解;学者们设想,在宪法与法律所规定的各种政治机构官员的权利及特权与他们在岗位上的实际行动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描述的、经验的研究取代了规范的、思辨的研究。在现代政治学形成时期,学者们一般都注重于描述当时的政治制度与过程,把重点放在依法构成的政府上,并以法律文件及宪法规定作为主要的资料基础,注重对这些情报资料的收集和描述。他们将制度、结构和法律看作政治领域的最重要的独立变量,而将人性视为常量,认为政治制度是支配和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而非人类行为影响政治制度。正是这个原因,这一时期往往被人们称为现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形式主义、制度或法理研究的阶段。 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首先出现在美国。如果说,19世纪以前政治研究的中心是在西欧的话,那么从19世纪末开始,这种重心已经转移到北美了。美国政治学研究无疑是继承了从古希腊开始的欧洲研究传统的。可以说,美国政治学的早期发展受到了欧洲的极大影响,政治科学的奠基者们正是从欧洲政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成果出发,来建构政治学的研究框架以及为政治学划界的。德国的国家学以“国家”概念为中心,注重主权以及体现国家意志和最高权力的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国家、主权、法和历史处于西欧政治研究的一般方法的中心;英国19世纪的政治研究具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传统或倾向。这些对美国政治科学家界定政治学的范围和方法有着重要影响。伴随着西方社会科学分化的浪潮,政治学在美国确立了它的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政治学逐步将自己限定于国家、政府、权力一类问题的研究上,而与定位于市场研究的经济学和定位于市民社会研究的社会学相对照。而在方法论上,经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取代以往的思辨演绎方法而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主导性方法。 现代政治学与近代政治研究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方法论上。19世纪中后期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实验自然科学的成熟,成为近现代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学主义的日益盛行,使得人们普遍相信经验自然科学的方法同样适应于社会领域的研究,人文社会知识同样可以科学化。19世纪末期,美国政治学界的杰出人物如柏吉斯(John W.Burgess)相信自然科学的经验、实证方法可以用于政治领域的研究。他们认为政治体制的演变及其运行有其规律性,一套精细的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出这种规律性。这套分析方法也就是历史—比较方法,它强调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评论。柏吉斯等人用这种实证的分析方法取代近代政治研究的思辨、演绎方法。不久之后,这种注重历史文献、囿于文件和纪录而忽视政治现实的历史—比较方法便受到人们的怀疑和批评。进入20世纪,美国政治学界的顶尖人物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弗兰克·J·古德诺(Frank J.Goodrow)和阿瑟·本特利(Arthur Bently )等人主张用“现实主义”取代历史—比较方法,主张政治学必须研究现实政治生活。威尔逊号召政治研究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去大街、办公室和议会大厦;古德诺强调政治学应研究“整个现实国家有关的领域”;本特利则认为,政治学应研究政治集团及其活动。现实主义研究方式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传统的政治研究向现代政治学研究的转变。 现代政治学与传统政治研究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学科的制度化方面。学科的制度化(或学科的社会建制)是指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在学术团体、专业杂志、书籍出版、基金资助渠道、教育培训、职业化以及图书馆新的收藏目录的确定等方面的建设,特别是大学相关专业教育的发展(专业、系科设置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等)。与政治学从人文社会知识或道德哲学的分离相一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学逐步在美国大学及研究所扎根, 成为大学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880年,在柏吉斯的倡导下,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政治学院;1886年,该校创办了《政治学导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起步也很早,亚当斯在这所大学首先提出历史学和政治学方面先进的教学和研究计划,并于1877年成立“历史和政治学会”。密西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也属于第一批兴起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之列。这些学校都培养研究生,开始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学成为各大学广泛讲授的科目;政治学作为一项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事业,也在20多个的主要大学中扎根。到1920年,全美大学兴办的政治学系已近50个。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03年, 全美权威性学术组织“美国政治学会”成立;1906年,学会出版著名杂志《美国政治学评论》,这是政治学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总之,到了20年代初,政治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一样,已经制度化而成为美国大学教育及学术研究体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衰 二战后,美国政治学发生了一场所谓的“行为主义革命”,行为主义政治学成为美国甚至整个西方政治学的主导范式。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学运动,发端于本世纪初的政治学的“现实主义”的研究方式,孕育于20~40年代政治学中的“科学主义”运动,兴盛于50~60年代,并持续到70~80年代的“后行为主义”时期。 本世纪20~40年代既是美国政治学学科框架的逐步完善和学科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发展时期,也是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酝酿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现实主义的方法取代历史—比较方法(“现实主义”)而成为“当代各派政治理论的共同发源”(注: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 这可以说是科学主义及行为主义研究方式的开端。紧接着,出现了提倡科学主义的“新政治科学运动”,它主张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排除妨碍政治分析的价值判断 ,使政治研究科学化。这场运动的倡导者是当时美国政治学界的头面人物查尔斯·E ·梅里安(Charles E.Merriam)。他在1921 年发表的《政治学研究的现状》一文以及1925年出版的《政治学的新方面》一书中提出了“新政治科学”的概念,主张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政治过程,将政治行为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对象,重视在政治分析中理论与经验研究中必然形成的相互关系。他特别强调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以解决政治学中积累起来且日益增多的事实材料。他认为,政治学的发展在19世纪上半期经历了一个先验演绎的阶段,下半期又经历了一个历史—比较方法的阶段。尽管在20世纪初已经出现涉及观察和测量的归纳科学的发展,但政治学要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必须对政治和政治行为进行更具理论性和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更深入研究。“新政治科学运动”为二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这一时期梅里安所在的芝加哥大学继哥伦比亚大学之后,成为美国政治学的另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了以梅里安为首的所谓的“芝加哥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戈斯耐尔、凯伊、特鲁曼、西蒙、阿尔蒙德以及亨廷顿、伊斯顿等人。 50年代、60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崛起,并在美国政治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何谓行为主义?按照罗伯特·达尔的说法,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与人的实际行为以及他们赋予其行为的意义有关,行为主义用观察到的行为来解释政治现象。德怀特·沃尔多称:行为主义运动可以被解释为重新进行努力和加强努力来对待政治学中的“科学”,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真实的或真正的科学。戴维·伊斯顿认为,行为主义的核心信条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及模式来发展政治学。他在《政治分析的框架》(1965)一书中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信念概括为如下几条:(1)政治学最终可望成为一门科学,它可以进行预测和解释, 其目标是建立系统的、经验的理论;(2)社会科学研究应以理论定向, 理论与资料之间必须有密切的相互作用;(3 )政治分析必须将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区别开来;(4)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科际合作或跨学科研究对各学科都是有益的;(5 )政治学者对方法论应该更加自觉、熟练和精通;(6)政治分析应以个人、 团体的行为作为焦点,而不是以政治制度作为焦点。(注: David Easton,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1965,pp.6~7)80年代末,伊斯顿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了题为“美国的政治学:过去和现在”的学术报告,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要点归结为:第一,行为主义认为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发现的一致性;第二,这些一致性可以被经验主义的实验所证实;第三,行为主义对获得和进行分析的方法有更严格的要求;第四,行为主义运动使自己在理论上比过去更多地注意精细化;第五,行为主义者一般认为,研究者和社会的价值标准基本上可以被排除在探究的过程之外;第六,行为主义意味着把新发现的重点放在基础或纯粹理论上,而不是放在应用研究上。(注:单天伦主编:《当代美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是由二战后科技革命的展开以及政治学发展本身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某些学科(经济学、心理学等)更严格的资料收集和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建立可检验的经验理论的成就,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而传统政治学的历史描述和印象主义的分析、常识性的研究似乎走到尽头。不断发展的大规模的工业化社会及其出现的大量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已难以用这种方式来加以研究及解决;在对政治体制、机构及过程的认识中,大量的现象和问题悬而未决,难以用不精确、不可靠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将政治学研究或政治分析由常识变成科学。其次,行为主义的兴起与当时美国特定的社会条件有关。二战后,出现美苏冷战的局面,并爆发了朝鲜战争,当时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掀起了后来称为麦卡锡主义的思想及政治上恐怖主义时期,旨在迫害自由和进步的思想,这促使政治学及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学者更倾向于做价值中立、客观的科学或学术研究;战后西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以及50年代、60年代初流行的保守主义,导致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流行。这形成了有利于行为主义政治学发展的文化氛围。 行为主义政治学作为50年代、60年代美国政治学发展的主导性潮流,有其成功和合理之处,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首先,行为主义使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及分析技术的探索成为自觉,并提供了一系列政治研究或分析的有用的方法和技术。在行为主义兴起以前,哪怕是在主张“现实主义”研究方式的政治学者那里,并没有多少专门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资料或进行分析,方法——即需要专门的注意力或技巧的领域被看作是不成问题的,结果,没有严格的专门的方法可以用来检验所获得的资料以及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行为主义主张将经验科学的方法用于政治问题的研究,特别重视经验研究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力求使政治研究科学化;他们提供了政治研究的“工具箱”,其中观察、访问、实验、模拟、模型、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成为基本的工具。其次,行为主义将政治学研究的重心由法规、制度的静态研究转向政治制度的运作或政治过程、政治行为的动态研究,并力求建立起可检验的经验理论。行为主义者相信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论进行经验研究可以使政治学成为一门能够作出解释和预言的科学。基于这种认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纷纷建构各种理论体系,如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论、多伊奇的政治沟通论、西蒙的行政决策论、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论。且不论这些理论本身有何缺陷,它们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再次,行为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各学科本质上的一致性,重视跨学科的研究,顺应了当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发展的交叉、综合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行为主义政治学自觉地吸取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特别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统计学、系统分析等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扩展了政治学的研究视野,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内容。行为主义者深知人与社会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试图在研究人类的政治行为的基础上来获得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规律性)的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政治学研究的狭窄的眼界。 然而,行为主义政治学具有其内在的理论及方法论的局限性。例如,它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过分推崇经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模式;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的分离(政治研究的价值中立性);注重学术研究而忽视现实社会问题研究;偏重于微观、中层理论的建构而忽视宏观理论研究的倾向;等等。这使它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强烈批评。首先来自传统政治理论家(包括规范理论家和批判理论家)的批评。这些传统主义者坚持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的研究传统,反对政治研究的科学化。他们认为,就科学一词的严格意义而言,政治学不可能像行为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成为一门科学,因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涉及人类行为;与自然现象及过程不同,人类行为十分复杂,没有规律性,缺乏稳定性,牵涉到太多的偶然性和变量;人类行为以及政治行为是独一无二且不能重 复的,不能做实验,科学方法不能处理无穷的偶然性,因而寻找行为的规律性是徒劳无功的。传统主义者进而认为,量化和严格的分析更不适用于政治学,因为它既缺乏精确的概念,也没有合适的计量方法。在他们看来,社会科学及政治学不能把价值、情感和意识形态一类的东西与经验事实分开,社会科学家以行动定向,他们应扮演人道主义者、批评家和改革者的角色,并应致力于宏观社会政治理论的探索。其次是来自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挑战,特别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这一著名论著中对实证主义研究方式的沉重打击。库恩提出一种历史主义的新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一种非理性的过程,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种渐进的、量的积累过程,而是表现为一种渐进中断或科学革命即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的过程,科学的历史表现为从一种决定研究的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随机性转变;他强调科学的发现、理论的建立、检验、发展及接受为历史、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摆脱价值、意识形态、个人偏好的所谓纯客观的研究是不存在的。这就动摇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哲学及方法论基础——实证主义方法及其价值中立性的基础。最后是来自行为主义政治学内部尤其是达尔、尤劳、伊斯顿等人的批评。例如,达尔在《政治学中的行为方法》(1961)一文中尖锐地批评行为主义的事实与价值分离的观点,指出行为主义难以运用历史知识,难以用想像力去做预测。 60年代的美国社会状况则提供了对行为主义的批判及随之兴起的后行为主义“新革命”的有利条件。当时的种族冲突及民权运动、城市骚乱、反文化运动、环境的恶化、政治领袖的相继遇刺、贫困和社会不平等、越南战争等等,引起了政治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的反省,对价值中立、纯客观研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行为主义的批判及后行为主义的出现正是以这种社会背景作为基础的。正如伊斯顿所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后行为主义代表了现代世界对迅速失去控制的工业化、种族和性别的歧视、世界性的贫困和核战争危险的觉醒。 伊斯顿是这场所谓的后行为主义“新革命”的发起者。他在1969年9 月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就职演说《新的革命》中说:“美国政治学正在发生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口号是关联与行动,它的批评对象是学科、专业和大学”。(注:David Easton:"The New Revolu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LXⅢ(December,1969),pp.1051)他说, 前一场革命——行为主义革命还没有完成,就被政治时代日益增长的社会政治危机所抛弃了;行为主义注重方法而忽视内容、注重事实而忽视价值等缺陷引发了政治学研究的危机。他呼吁政治学者关注当前重大而迫切社会问题的研究,关注人类价值,谋求社会福利,用知识促进社会改革,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建设理想社会。这篇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后行为主义“新革命”的一份迟到的宣言。 后行为主义的核心信条是“关联与行动”(relevance action)。根据伊斯顿在《政治系统》第二版(1971)中的概括,后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实质重于技术, 即与当代迫切社会问题发生关联并加以研究,重于成熟的分析技术本身;(2 )行为主义蕴涵着经验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局限于事实的描述与分析,妨碍它自身从最广泛的脉络上去了解这些事实;(3)行为研究与现实脱节, 其核心是抽象分析,后行为主义关注在危机时刻满足人类的真正需要;(4 )研究并加以建设性的发展,是政治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 )政治学者作为全体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必须履行保护人文价值的义务或责任;(6)拥有知识等于负有行动的责任,而行动也就是去改造社会;(7)知识分子不能对各种政治斗争置之不理,政治学者的政治化是不可避免之事。(注:David 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 : An Inquiry into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2nd.ed.New York:Alfred A.Kropt,1971,pp.322~237) 后行为主义的“新革命”实际上是美国政治学中的一场改革运动,它的兴起标志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衰落。因为它抛弃了行为主义的基本信条,由强调政治学的科学化、实证化和精确化转向“关联与行动”;它抛弃了行为主义的“科学主义狂热”,主张实质重于技术,含糊优于没有什么意义的精确性;它反对排除价值、否认规范作用的纯描述性研究,主张关注人类价值,重新引入价值及规范研究;它反对政治学为学术而学术,提倡研究紧迫的社会问题,政治学研究为社会改革、公民福利和人类目标的实现服务;它批评行为主义政治学局限于细小问题的研究,主张重建宏观的社会政治理论。后行为主义的“新革命”导致了传统的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的复兴,也促使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的异军突起、身价百倍,乃至有不少学者(包括伊斯顿本人)主张用政策科学来取代政治学的研究。70年代以后,西方政治学呈现出一幅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图景。 应该说,行为主义及后行为主义政治学仅是50年代、60年代及70年代初西方政治学的一种思潮(也许是居支配地位的思潮,起码在美国是如此),它不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全部。联邦德国学者克劳斯·冯·柏伊斯在《当代政治理论》(初版于1972年)一书着眼于欧洲及北美的情况,对二战后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及图景作了更全面的概括,认为“在当代的政治学中,存在着三种相互竞争的元理论的基本观点:(1 )[本体—]规范的理论;(2)经验—分析的理论;(3)辩证—批判的理论。这三种理论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是以政治的——政治科学的核心概念——不同的基本概念和不同定义作为出发点。”(注:克劳斯·冯·柏伊斯:《当代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0页。)这三种元理论也就是战后到70年代西方政治学的三种模式、三种思潮。行为主义政治学可以归入经验—分析理论之中(另一个典型是英国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这种理论以实证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主张事实与价值分离,追求政治学的科学化。 本体—规范的理论则沿袭从古希腊开始到中世纪及近代的政治理论传统。它反对实证主义及行为主义的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及排除价值因素的纯科学研究,自觉以本体论作为理论基础,主张规范研究。尽管它并不否定经验研究的作用,但反对用定量分析来处理政治问题,更多地要求从个别情况或典型事例入手作政治研究。它要求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本体—规范的理论即使在行为主义政治学兴盛的时候,仍有其广泛的影响力。如柏伊斯所说:“规范的政治理论存在于所有重要的国家之中,甚至存在于大不列颠这个据说由于它的经验主义传统并不怎么喜欢规范主义的国家中。在美国,那些最著名的规范理论家都是从流亡者的队伍中产生的,例如,A·阿伦特、L·斯特劳斯、E ·费格林、H·斯彼欧;有的则同欧洲的思想传统保持密切的联系, 例如D·哲敏诺。”(注:克劳斯·冯·柏伊斯:《当代政治理论》, 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4页。) 辩证—批判的政治理论的渊源则是古代的辩证哲学,其直接的先导或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这种理论的主流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或“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这种理论在欧洲尤其是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等地都有广泛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凡是在早期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观点被发现的地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就能找到它的形形色色的孪生姐妹”。(注:克劳斯·冯·柏伊斯:《当代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2页。)其主要代表人物及流派有卢卡奇、卢森堡、科尔施,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列斐伏尔、梅洛—庞蒂、萨特等人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阿尔都塞、普兰查斯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萨格勒布等人为代表的实践派的马克思 主义等。这种辩证—批判理论的原则是:以政治和社会的历史性作为出发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把批判社会当作首要任务;以辩证法当作基本方法,强调社会“政治事实”与历史“总体性”的联系,重视矛盾与历史分析;拒绝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塑造社会科学和经验分析方法;反对社会科学的片面专业化,主张建立宏观的社会政治理论。(注:关于辩证—批判的理论,详见拙作:《“新马克思主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法兰克福学派与科学技术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三、世纪之交西方政治学发展的新趋势 进入7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西方社会科学乃至整个科学技术出现了一个基本或一般的发展趋势,即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整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处于这种大趋势之下,本世纪最后25年,西方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呈现出新的知识格局:政治学日益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及自然科学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研究方法、途径以及知识的产生方式得到更新;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主题日趋多样、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政治学的现实性增强,日益与解决当代人类社会重大的、紧迫的社会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由此形成了大量的新学科(分支)、新思潮、新流派,如政策科学(政策分析)、新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科学技术政治学、地缘政治学、环境政治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学派、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社群主义、女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等。世纪之交西方政治学的新发展趋势及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跨学科研究尤其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整合研究成为世纪之交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上述列举的当代西方政治学的新学科(分支)、新思潮和新流派几乎都是跨学科或交叉研究的产物,而在这种跨学科研究中,要算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整合研究最为突出。这一趋势导致了在本世纪初、中期衰落了的政治学传统的复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美国的政治学:过去和现在》的学术报告中将政治与经济的整合研究当作当代美国政治学发展的四大趋势之一;我国政治学者王沪宁在《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认为,到了80年代,西方政治学已从政治社会学转向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成为现在政治研究中的时髦方法。美国学者福格森(Thomas Ferguson)和罗杰斯(Joel Rogers)在其主编的《政治经济学》(1984年)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在专业性政治科学的最新发展中,再没有什么事件比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并迅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更引人注目了。……这个领域目前正在成为政治学系或研究所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它所产生的论著已经跨越且侵入传统上被认为是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行政学、尤其是美国政治等研究领域。”(注: Thomas Ferguson and Joel Rogers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Readings in the Politics andEconomics of American Public Policy.New York:M. E. Sharpe,1984,p. Ⅶ)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学派、国际政治经济学可以说主要是这种政治经济的整合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或学科分支。 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例。这是一个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而产生的流派或学科,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主题的跨学科学派。按照奠基者布坎南的观点:“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它是观察政治制度的不同方法;它把四分之一的世纪以来人们用来调查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的方法同样应用于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或用另一个公共选择学者缪勒的话来说,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或简单地定义为将经济学应用到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学的主题是相同的,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机构等。由此可见,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政治行为与过程的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的新领域(人们称之为“政治的经济学”或“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学者通过对其涉及的各个主题的研究,形成了种种理论,如非市场决策(公共决策)论、代议民主制经济论、国家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寻租理论、官僚机构经济论、政府扩张论、政府失灵论、俱乐部理论、财政联邦制理论、立宪经济论等等。这大大丰富了当代政治学的研究内容。(注:关于这种理论可参见拙作:《公共选择理论与当代政治学研究》(《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1997年第7期)、 《非市场缺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二是政治学日益关注现实紧迫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它的现实性不断加强,并反映出当代社会科学的知识产生方式由以学科为中心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转变。政治学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一样,其基本功能是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但是,西方政治学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行为主义及实证主义研究方式的盛行,只注重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忽视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只注重细小、局部问题的研究,忽视重大、紧迫问题的研究;只关心事实分析而排除价值研究。因而政治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政治学不能履行好它解决政治问题的功能。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后行为主义革命”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克服政治学发展的这种偏差。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者提出“关联与行动”的口号,要求政治学研究价值问题,关心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和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导致政治学向政策科学的转变,也引发了其他关注西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潮、流派及理论(如女权主义政治学、环境政治学、科技政治学、地缘政治学等)的发展。 作为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新研究领域,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科学革命”。政策科学或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的想法,始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拉斯韦尔的思考以及思想库的政策分析实践。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种新的研究方向或途径迅速发展并制度化,成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七大基本领域之一(其他六大领域分别是: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学或比较政府、公共行政学、国际政治学、政治学方法论、本国政治)。政策科学将科学知识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与公共决策过程密切联系起来,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式;政策科学的倡导者们力求克服政治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片面强调学术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一门能把各种知识和方法直接运用于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新学科或新的研究方式。政策科学是一门以实践取向的学科,它是适应人类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去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需要而产生的。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政策实践或实际的政策过程(Y.德洛尔说政策科学的核心是把政策制定作为研究和改革的对象;S.S.那格尔则将政策科学界定为“为解决各种具体社会问题而对不同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的研究”),它的目的和功能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为政策实践服务。因此,政策科学不是纯理论科学或基础研究,而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它既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和发展。(注:关于这个领域,可参看拙作:《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 期)、《是政策科学还是政策分析?》(《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4 期)、《美国政策科学的形成、发展及最新趋势》(《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以及作者主编的《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 三是以国家为分析单元或焦点向跨国或全球的视野发展。按照华勒斯坦(I.Wallerstein)在《开放社会科学》中的说法,60 年代末以前,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三门以探求普遍规律为目标的学科,基本上是以国家作为焦点或分析框架和视野的。即使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也是以主权国家作为立足点,即从一个主权国家的角度看它与其他主权国家的关系,相应的政策称为对外政策或外交政策,目的是研究各国彼此间所采取的政策,而不是跨国结构所出现的种种新特征。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经济与政治的一体化趋势的出现,从70年代开始,这种以国家为焦点的倾向受到怀疑和削弱,而跨国或全球化的视野开始出现。一些新学科领域,如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城市研究、全球制度经济学、世界体系分析、文明研究、跨国地区研究(如东亚、欧盟等)都以独有的方式向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前提提出挑战。 例如,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也是当代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政治学与经济学杂交的产物。从本世纪初开始,伴随社会科学的分化,经济学形成了它特有的以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框架,全面分析和理解市场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和作用成了大部分经济学家的工作;而另一部分人则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似乎与经济无关的政治生活上,与政治学家合流。研究领域的这种分化造成了学科的空白。有如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R·吉尔平(R.Gilpin )在《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1987年)一书中所指出的,这就产生将国家政治与市场经济两个范畴重新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性。A ·肖恩菲尔德在这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指出了学科的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和政府干预经济管理的趋势,研究了政府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政策对经济和民主的作用,并因此制定了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纲领,以此作为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桥梁。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国家与市场(或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主题,它要应用理性行为模式来解释国家行为。然而与(新)政治经济学的其他分支及流派不同,它主要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领域;更重要的是它不以单一主权国家为焦点,而是以跨国或全球为视野。按照吉尔平和华勒斯坦(后者为世界体系论的创立者)的观点,国际政治经济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跨国市场经济和竞争国家系统之间的关系,核心则是世界体系中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应如何创造和维持。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看来,了解世界经济的性质对于理解国家的性质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学科不是把国际经济当作一种交换领域,而是当作一种由跨国公司所控制的全球商业系统,它是由公司、贸易协会和政府等体制机构相互联结的多维系统。 四是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的复兴、意识形态争论的炽热化和政治学研究主题的多样化趋势。如前所述,在西方尤其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曾一度使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这一政治学的最古老的分支受到了冷落。而50年代~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自由—保守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居于支配地位,加上社会科学研究的片面的学术化、科学化倾向,导致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横行。进入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各种矛盾的加剧尤其是滞胀现象、生态危机、社会政治危机的出现,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以及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衰落,政治学研究重新理论化,政治学者也“重新”政治化;政治学日益关注现实政治问题的研究,并以价值定向,从而促使政治理论或政治哲学的复兴(到80年代,它重新确立了作为政治学的七大主要领域之一的地位),以及意识形态争论的表面化和白热化。在目前世纪之交的西方,意识形态的争论十分尖锐。既有传统的得到了发展更新的意识形态理论,也有适应新形势而产生或复活的新意识形态理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社群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民族主义这些主要意识形态既相互交锋,又相互融合,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一个复杂多变的画面。此外,政治学研究不再固守原来的“政治领域”(国家、权力、政治系统及过程、政治行为等),而是侵入原本属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领地”,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题日益多样化。 政治小论文:参与式教学法在政治概论教学的运用 一、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目前参与式教学法在我国外语院校国际政治课程教学上的应用时间比较短,属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实际上,国际政治课程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理论性和综合性,非常适宜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而国际政治学科使用较多、效果较好的具体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有: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用演出的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利用情景模拟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艺术化,使得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此种教学方法使用中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情景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适当介入原则。国际政治概论教学中就是一种由学生自己设计真实国际社会中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不同行为、态度和立场,模拟“国际问题情境”,以达到了解信息、发现问题、明确国家利益等目的的有效手段。比如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各种外交谈判、模拟国际会议等。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直观而真实地掌握不同国家或组织之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承担的不同角色,采取的不同行为,了解国际矛盾、冲突、合作背后的深层原因,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这对于提升学生对于国际问题的理解力、分析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使每个人都能提出新观念、新想法,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集体训练法。在国际政治概论课程教学中,头脑风暴法在运用一般的归纳相关知识、提高记忆力、开拓知识领域和视野的同时,常用来提出解决国际问题的方案或搜索外交决策的选择方案。使用头脑风暴法掌握的原则:禁止批评和评论,也不要自谦。对;目标集中,追求设想数量,越多越好;鼓励巧妙地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设想;独立思考,不允许私下交谈,以免干扰别人思维;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任意思考。该方法不强调个人的成绩,应以小组的整体利益为重,注意和理解别人的贡献,不以多数人的意见阻碍个人新的观点的产生,激发个人追求更多更好的主意。国际政治概论教学中,此种方法也很有效。如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国际社会悬殊的贫富差距、不平等不民主的国际秩序、民族仇恨、霸权主义等等,可能呈现的答案会各式各样,但真正的答案往往就产生在头脑风暴激励后的这种火花里。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法,就是针对某个特定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国际事件或情景进行呈现、描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录像,由参与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国际政治概论课程具有丰富的案例资源,适于应用案例分析法,对国际政治经典案例进行解析,是专业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比如,国际合作教学中,经典案例很多,包括中美经贸合作、中俄能源合作、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美日军事合作等,课程讲解之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案例,然后安排专门时间进行案例交流。运用案例分析法要注意几点:一是精选案例。案例来源多种渠道中最常用的一种渠道是各种媒体,如案例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等。另一种渠道是教师深入实践第一线收集有关资料。二是注意对案例的分类取舍。要优先选取最典型的案例,所选取的案例切记庸俗,选取的案例不宜太复杂,切忌喧宾夺主。三是应用案例,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或者先讲授基本的理论含义,然后用案例加以说明,或者教师先讲授案例,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有关的基本理论。但案例的引用千万不能仅局限于此种方法,必须灵活加以应用。四是要延伸案例。简单地说,案例延伸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努力寻找反映理论原理的案例,并用所学过的理论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现象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的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大大增强,知识面得以拓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4.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直接方式。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导师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政治概论教学中,安排国际政治专题讨论和课堂随机讨论及小组辩论等形式,既可以针对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根据针对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具体操作方法可根据上课学生的人数,通过数额配置由学生自由分组,一般每组以5人为宜,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问题,通过个人在小组讨论中的充分参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分享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支持,充分激励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小组成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评价反思,互相评议彼此的整体表现,使学生得到有益的启迪。 二、国际政治概论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应用的经验 参与式教学法的最高目标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经过参与式教学法在国际政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一些初步经验,并对继续探索提出了一些价值思考。 1.不要过度注重参与式教学法的外在形式而忽视教学情境创设 国际政治概论的理论性极强,在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中,对教学情境创设不足、小组划分不当,随意指定小组,认为只要为学生建立起小组,学生自然会参与合作完成任务,结果会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2.注意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形式要与专业教学内容建立起针对性 在国际政治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和方式的运用,要注意对拟讨论任务的难度设计要合理,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专业水平要进行较为充分的分析了解,否则将会影响小组整体合作和讨论效果。 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参与式学习指导要灵活多元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讨论进程,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以及时解决,指出应用一些合理、科学、适当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使教学活动的目标顺利实现。 4.参与式教学活动中要给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对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的评价要客观、科学、公正、全面。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激励尺度把握要准,表扬和鼓励的使用与对学生不足之处的指导都要注重,不能有偏颇。教师的评价不仅有学习结果和部分学生的正确建议还有有对其他的非主流方案的重视,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的整体进步和提高。 三、国际政治概论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法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观念陈旧,制约了参与式教学法的有效利用 教学观念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发挥学生主体性、合作性与探究型的新型教学方法,但是教师还没有完全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观念,还存在“穿旧鞋走新路”,“换汤不换药”的一些陈旧理念,在教学中往往要拿过去的传统教学经验面对今天的教育现实生搬硬套,只讲究参与的具体形式而忽略了参与的内涵与实质,形成了一些对参与式教学法的误解和偏见。 2.教师的开放性学识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经验不足 由于外语院校非语言专业的教师大多是来自于国内综合高校,他们的专业水平较高,但对其他学科的了解不多,对于交叉学科较为生疏,知识的开放性偏低。又在没有经过专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培训与锻炼的情况下,因师资的不足而直接上岗,导致专业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不足。 3.外语院校非语言专业的使用教材欠缺 目前“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的教材版本主要有,陈岳教授主编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三次修订);李少军着《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三次再版);梁守德、洪银娴着《国际政治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2004年改版为《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专业程度较高,研究领域较广,是针对专业院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使用的。外语类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课程还没有专门的适用教材,大多选用上述三种版本中的一种作为参考。这对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参与式教学法的推进是有制约的。 4.专业课教学研讨机制欠缺 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现实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几乎是一门专业课一般只有一位教师任教,而且该教师同时还讲授多门其他专业课,这样就造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在校内几乎没有共同的研讨基础。同时,由于教师担任多门专业课,也使得教师花在一门专业课中的时间、精力受限,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此种专业课的教学现实状况,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研讨几乎是不可能展开,教师之间也因此没有进行研讨的共同对象,致使参与式教学法的研讨很难有效推广。总之,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人才的培养,外语院校的非语言专业教学方法创新势在必行。随着外语院校非语言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的推动,教学资源和条件的日益完善,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外语院校非语言专业中的实施的舞台更加广阔。参与式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教师要抓住机遇,树立人本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掌握“参与式”教学法的精髓,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激发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真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政治小论文:新形势下加强县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成员的心理也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就业岗位、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日趋明显,社会情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作为国家政权机关的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民警个人,在新形势下,正面临着思想意识、价值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挑战,对此,各级公安机关和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沉着应对,认真思考,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增强时代感,影响主旋律,探索和拓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 一、当前全州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注目,国人欣慰,同时也成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教材。正确的、先进的、新生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成为公安队伍中民警思想意识的主流。总的讲,全州民警队伍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队伍。特别是通过“三讲”和“三项教育”的学习整顿,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显著提高,公安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获得进一步提升。通过2002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投票测评检验,全州公安队伍的综合满意率为96.03%,比上年上升了7个百分点。平均不满意率为3.97%,比上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公安队伍内部,一方面广大公安民警为保社会一方平安而流血流汗,为社会、国家、集体做出许多奉献和牺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警的待遇与社会上的分配不公和高消费现象反差越来越大,再加上公安机关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地不断深化和完善公安工作的各项服务功能,民警又时常受到客观执法环境不佳的困扰,在多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下,部分民警出现了思想上的困惑和多种想法。主要表现在: 1、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少数领导干部缺乏责任意识,不能按照要求认真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措施和要求,工作中存在时紧时松、应付了事的现象。二是有的领导自己能力弱,缺乏理论功底和做思想工作的经验。三是个别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差,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对别人讲的是马列主义,对自己行的是自由主义。四是少数领导干部缺少创新进取精神,缺乏职业危机感。五是个别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重业务建设轻思想工作的问题比较普遍。基层政工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的问题,也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2、民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警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个别民警理想信念有所淡化,道德观念滑坡,价值观念市俗化,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的情况有所发展。二是部分民警爱岗敬业意识不强,总同社会上一些高收入的人相比,对公安工作尤其是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缺少热情,对人民缺少服务精神。三是少数年轻民警和新加入公安队伍的民警,从警目的不明确,是报着当民警工资不愁、穿警服无人敢欺的目的加入公安队伍的。四是部分民警工作岗位的社会性、流动性和分散性较大,接受信息较多,思想变化波动较大。特别是在近几年频繁的专项斗争,公安民警长期超负荷运转、高强度工作,身体长期处于极度疲惫状态。对此,有的民警产生消极“厌战”思想,图安逸、求享乐的思想有所滋长。在警力少、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一些民警作风不实,讲虚话、图虚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民警的自我意识膨胀,时刻以自己为中心,不能顾全大局,将自己置于集体和他人之上,耍特权抖威风的顽症没有得到彻底根治。五是一些民警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在执法和“用权”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六是从事政工工作的人员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忙于应付事务,不愿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经调查,全州各级公安机关的政工领导干部(政委、教导员、指导员)各有三分之一的职位还空缺。政工干部文化程度偏低、工作经验不足,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不多的问题比较明显。 (二)产生的原因。 认真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个别领导干部和部分民警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与公安工作的地位和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公安机关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做思想工作的动力。工作中存在惰性,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对新形势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和规律的把握了解,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脱离民警的思想实际,工作简单化、表面化和腐俗化,用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给工作造成消极影响。二是缺乏职位压力。个别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缺乏必要的职位压力,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实绩论英雄”的风气难以形成。三是缺乏时代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受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传统思维的影响,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要求。四是缺乏自控能力,不能抵御外界环境的消极影响,经不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五是缺乏创新精神。面对各种错误和消极的东西,不敢抵制,不肯积极地开创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新局面。六是缺乏改革精神,个别领导干部墨守成规,不懂变通,开展工作方法简单,手段落后,水平偏低,能力低软,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加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 公安工作的历史经验表明,应对各种复杂多变和艰难困苦的挑战及考验,人的因素最为关键。公安机关能否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积极做好新时期公安民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训练有素、作风过硬、业务精 通、公正执法、纪律严明,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拥护,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高素质队伍,是做好新形势下各项公安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一,始终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公安队伍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保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切实抓好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一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民警头脑,广泛深入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教育全体民警特别是各级领导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辩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见微知著的预见性和敏锐性。二是抓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民卫士,参加工作之日,就是以身许国之时,当以事业为重。要利用多种形式教育民警扎扎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警,要在思想上、行动上永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自觉自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力量,自觉自愿地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而舍生忘死。三是强化宗旨观念、群众观念和法制观念教育,把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和公正、文明严格执法的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长年坚持下去,在公安机关内部大力倡导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做到严格执法,秉公办事,保持清正廉洁,使“对法律负责、为经济服务、让人民满意”真正成为每个民警的自觉行动。把全体民警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法律重于生命”上。四是抓好经常性的政治学习。要倡导全体公安民警特别是各级领导要做学习的模范,为加强学风建设起好表率作用。当然,光讲学习还不够,还必须坚持“灌输”的原则。政治学习,需要灌输,这种“灌输”,是有领导地进行正面教育。学习问题决不是民警个人行为问题,更不是想不想学的问题,而是必须学、一定要学好的问题。要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党性修养、道德修养、知识修养。 第二,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不断开拓创新。 用什么思想和方法来武装、教育、引导、管理并带好这支队伍,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是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形势的发展变化很快,不注意研究新问题,就难以跟上时展的要求。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工作思维和工作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斗争形势。要适应这个变化,就必须在借鉴过去好的经验和做法、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针对形势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和探讨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和保障作用。对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的思想路线,按照“三个代表”的标准,来研究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现阶段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民警的生活中去,融入到民警的工作中去,寓教于乐,循序渐进。部署业务工作时就应包含着思想政治工作,在指导工作时应体现着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管理和生活中更要充分凸现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新做活,就要从大事着眼,小事着手,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去教育引导民警,使民警从工作实践中逐步接受教育,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骨子和灵魂里。目前各级领导和政工部门的工作者,在已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要完成工作方法和创新的转换,要更加注重渗透性、规范化和社会性,把“说教式”与“引导式”、“号召式”与“激励式”相结合,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使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符合时代的本质和潮流。 第三,加强公安民警的道德建设,实现“以德治警”目的。 在社会转型期,必须加强公安队伍和广大民警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尽量避免因在执法过程中的偏私而造成冤假错案、循私枉法和执法不公。所以,在我们强调加强和改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加强民警的道德教育。目前,在全州公安内部,实施道德教育的关键,一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教育民警,手中的权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神圣的法律赋予的,执法的权力要站在人民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上来,树立社会正义和公道,自觉维护好权力的尊严,体现真正意义的公正、公平。二是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要教育民警正确看待名利,不为个人虚名而丧失党的原则、违背工作纪律、损害国家利益。不做名利的奴隶,努力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是要守得住清贫。广大公安民警如果有了守得住清贫、耐得住艰苦的思想境界,整个公安队伍就会以德树威、以德服人、以德行政,从而实现以德治警的目的。 第四、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方面工作,关心爱护民警。 从优待警作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之一,必须从“人本原理”出发,在强化民警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为主线、党性教育、形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主要内容学习教育的同时,要下决心解决好民警的切身利益和生活中的困难。落实从优待警,必须从政治上、工作环境上、生活上、教育培训上、福利待遇上从优。尤其是在开发警察队伍智力,提高整体素质上要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全,内容上具体,措施上落实,财物上保证,以提高民警做好公安工作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当前,从优待警首先要尊重和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提高民警的社会地位。公安内部要建立维权组织,依靠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成立人民警察基金会,落实各项维权措施,理直气壮地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做民警坚强后盾。其次是集体安排休假,保护民警的身心健康。由于公安职业的特殊性,广大民警长期与违法犯罪打交道,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加之长期超负荷工作,得不到正常的学习和休息,各级组织要妥善安排民警的休假,以保持队伍旺盛的斗志和战斗力。再次是想方设法安排好民警家属和孩子的就业问题,解决后顾之忧。第四要提高民警的经济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特别是民警的岗位津贴,多年来一直低于政法系统的其它单位。作为执法部门第一线的公安民警,出生入死,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岗位津贴的标准提高到同政法系统其他部门的同一标准之内,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认真解决民警个人理想前途和生活待遇中的问题,使“从优待警”工程真正在具体行动上得以落实,使民警从自己切身利益上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安队伍才能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 第五、注重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 召力。 在加强和改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环境,创造有利的和良好的风气。作为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和领导者个人“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要求民警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带头学习,牢记宗旨,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和影响广大民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说服力。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公安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调领导的表率作用。当前,各级领导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处以身作则,为部属作表率;二是必须明确民警在人格上、政治上与领导者是平等的,领导心中要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三是对民警要宽容,要满腔热情地关心、支持和帮助他们做好工作,负起领路与教导的责任;四是处事要公道正派。对领导者来讲,所有民警都是同志不能有亲有疏,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五是礼贤下士,广纳良言。工作和表率作用处理的好,就会有利于加强感情交流,密切领导与民警的关系,发挥群众效应,同时也将会丰富领导工作内容,促进本单位工作的落实。 第六、着力构建“大政工”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政工部门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政工干部是开展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和主力,积极发挥政工部门的职能作用,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织保证。但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光靠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孤身作战”,而要依靠多方面力量的“协同作战”,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建立大政工工作格局势在必行。建立“大政工”的总的思路是:在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的领导下,以党支部为基础,以政工干部为骨干,各部门各负其责,各级领导认真负责,全体民警广泛参与,形成体现公安特点、符合实战需要,网络健全、制度完备、运作规范、权威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其具体办法是:一是在认识上要提高,二是在职责上有分工,三是制度要落实,四是要按照标准选好政工干部,五要转变工作作风。 人民警察是党绝对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全州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公安内部关系,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手硬起来。特别是在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在重大变革时期,社会治安状况复杂、暴力犯罪突出的情况下,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总之,新形势下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的原则,始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真正实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 政治小论文:关于构建政治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是在倡导创新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自主创新”又被提上了新的高度与日程。教育教学阵地亦当“常创常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强调的更多的是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问题,谈的是教育教学形式。在内容上如何突破呢?在这里,本人想就教育教学内容,结合政治科目实际特点谈谈构建政治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与看法。 一、体系的困惑 当我们谈论体系问题时,首先要区分三类体系。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体系(包括列宁、、邓小平等的发展),我们把这称之为“本义体系”;二是,专业工作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等所创立的体系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们把这称之为“研究体系”;三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而编写的教科书(尽管这里面也包含着研究,但不同于第二类),我们把这称之为“教材体系”。 这本来就使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感受到“体系的困惑”,偏偏又出现了一个任何教师都不敢轻视的“考纲体系”。这样,我们就自然而然想到了教师的“教学体系”问题。 现在,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原因,教师不便在教学中另有大的设想,更由于考试的原因,有的教师根本不敢去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甚至为了对付高考,有的教师就按上一年的高考说明的体系简单进行教学,这就有点遗憾了。 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当然,思想政治课怎样贯彻这一要求,可能更需要试行,需要过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总结经验,积极思考,结合自身与学生实际摸索与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事实上,有的教师已经这样做了,他们虽然不便或不敢对“教材体系”作大的调整,但小的调整还是有的。 二、构建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我们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政治教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在紧张的工作闲暇,是完全有可能抽出时间来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的经典着作的,在有关问题上(例如教材上的某一理论)也是有可能思考出自己的“研究体系”的,从而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 再有,教材虽然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但也不过是编者的一种理解,也未必一定是最合适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有必要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体系叙述上也可以创新。对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作小的调整,也可以做大的调整。 2、教材本身存在局限性 教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滞后性、专一性与普遍性等方面。 首先谈谈教材滞后性问题。由于一定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而且即使是正确的认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是正确与合理的。相对而言,政治教材的时代性更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总不免会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一是,某些理论观点的提法已有变化,但教材未能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二是,教材所选取的材料也有一个新旧冲突或更新的问题;三是,相关的改革尤其是高考的改革也有可能使教材在某些方面显出老态。 其次是教材具有专一性特点,它一般只能在一定的框节范围内阐述某一知识点,这就必然会使它难以兼顾前后左右。因此,在逻辑性与系统性上可能会有所缺陷。 再次是教材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它绝对不是只针对某一局部地区或某一部分学生而编写的。在面对不同地区与特殊的群体时,它可能就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了。 3、是体现教师个性的要求 相对而言,我们一些经验丰富或是教学年龄较久的教师,对于教材已是烂熟于心,在课堂教学上,已不仅仅是不会照本宣科的问题了,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见解了。在今天推行研究性教学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当然很受学生注意,但学生其实更重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迁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位能独立而又合理构建自己“教学体系”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很有个性的教师,学生也是很欢迎这样的教师的。 4、也是适应高考的需要 虽然我们不提倡“应试教育”,但客观的事实又迫使每一个政治教师不可能不紧随高考指挥棒转。“考纲体系”无疑是有其存在合理性的,谁也不能、不会视而不见。因此,问题在于是否能完全“亦步亦趋”,是否能有效率地组织教学,是否能适应学生实际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简单的参考一些教学资料外,是一定要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教材知识,从而提高学生适应考试的要求。 三、构建教学体系须注意的问题 1、方向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为什么教?”“教什么?”等是教学活动初始时就须心知肚明的,也只有“有的放矢,”方有可能保证教学的良好功效。 本人所理解与把握及注重的方向性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明确与顺应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趋势,“面向高考又不全为高考”,“追求升学率,而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做推行素质教育的小卒。第二,充分了解与熟悉教材、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等,对于高考所考查的知识范围与能力要求等要烂记于心,同时要注意及时关注与把握相关的高考信息。第三,要较全面、准确摸清自己所教班级学生水平层次差异,尽可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两头”,突出“中间”。 2、逻辑性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一定的逻辑构成的体系。“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培养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不能明确与把握前后左右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也就是说,虽有许多“散钱”却没有能找到一“麻绳”把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而且在他们的答题过程中也常表现为思路不清,逻辑混乱,“散文”联想式答题,“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而到头来是“形神俱散”,事倍功半,“竹篮打水一场空”。注重逻辑性,“水到渠成”,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经济常识》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逻辑性讲述,比较典型的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等框节内容;《 哲学常识》教材内容有许多内容是可采取“三点式”(原理方法论实际问题分析)进行教学的;〈〈政治常识〉〉教材内容基本上可遵循“一般特殊”思路讲述。当然,具体的逻辑线索也是有其特殊性的,是丰富多彩的。因此,问题不在于有没有逻辑这“麻绳”,关键在于找什么样的“麻绳”,最能被学生接受与掌握。 3、系统性 “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政治学科考生应具备的一种中等层次能力,这是自1999年《考试说明》对政治科新增加的一项能力要求,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题由“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的主要表现之一。 高考政治命题通过设置新材料、新情景和新问题,把一个新的意境呈现在考生面前,这种新的意境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它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全面地和完整地把握意境中涉及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就必须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相当重要。 需引起注意的是,前高考政治命题处处长蒋超同志曾在湖南的一次政治年会上讲过这样一个比喻:反对挖井,但要挖坑,坑要广。在当前,政治科高考已不再注重考查知识的覆盖面,更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时,一定要慎重处理“深度”与“广度”的问题,要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4、常识性 我们只能在常识的水平上进行最基本的理论教育。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搞成人化教育,更不能故弄玄虚,使学生如“何仙姑回娘家——云里来雾里去”。总之,把自己对“本义体系”的研究和现行“教材体系”、“考纲体系”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可能是我们对“体系问题”困惑的积极回应。这样做无疑是困难的,但也不是做不到的! 政治小论文:政治礼度下的审美诉求 摘要:在董仲舒思想中,审美是巩固汉帝国政治制度的一种手段。这意味着董仲舒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不再是美和丑的审美判断的问题,而是政治生活的正当与否的问题。对董仲舒美学思想的评价应该摆脱审美和现实的二元对立的标准,以更宽广的视野注意董仲舒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审美; 政治制度; 董仲舒 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其所守。”[1]董仲舒希望建立法度明确的社会,使民知其所从。那么,在这种充满制度感的大一统政治理念中,什么构成了董仲舒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一 汉初几十年,一切法制都沿袭秦之旧制,因此汉室初时并无自己的制度文物。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学家大谈“改制更化”,正是要在制度文物的确立上证明汉室受命于天的合法性。因此,董仲舒是先从制度文物的确立来证成儒家成圣的理念的,这一观点延续了荀子隆“礼”和公羊学重“治”的思路,而与唐代韩愈的道统观殊异。 董仲舒的愿望是建立一套稳固的政治制度,通过制度使各种权力得到安置和平衡,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春秋繁露》中,我们可以看到董仲舒对各种“制度”的强调,比如在《服制》篇中他说:“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畜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2]就是说,饮食、衣服、房屋、家畜、仆役、车船、器具等等都要有一定的规格制度,不可违背;在《三代改制质文》中他说:“顺数五而相复,礼乐各以其法,象其宜;顺数四而相复,咸作国号,迁宫邑,易官名,制礼作乐。”[2]就是说,要按照五行的法则制定适宜的礼乐,要按照商、夏、质、文的顺序订立国号、迁徙都城、改变官名、制作礼乐;在《官制象天》中他说:“吾闻圣王所取仪,法天之大经,三起而成,四转而终,官制亦然者,此其仪与?”[2]就是说,官制应当效法天数,使两者一一对应起来;在《度制》篇中他说:“故明圣者象天所为,为制度,使诸有大奉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2]董仲舒在这里说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方法在于制作一套制度;《爵国》一篇则继续论述了官制、军制和井田制。从上述内容来看,董仲舒要把汉代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宜都形成一定的规章制度,以获得统一、稳固的社会秩序。 何为制?董仲舒说:“器从名、地从主人之谓制。权之端焉,不可不察也。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故诸侯在不可以然之域者,谓之大德,大德无逾闲者,谓正经。”[2]所谓“制”,在董仲舒看来就是事物要合乎其名份,因此每一事物都有其“可以然之域”和“不可以然之域”。他所构想的制度社会虽然不否认权变,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权变之端,逾越了这一权变的界限则被视为“反经”的异端。德国学者海因里希·迈尔认为,在政治领域中:“关于‘什么是正确的’的争论乃是根本的争论,‘我应如何生活?’乃是人的首要问题。”[3]这一看法同样适用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董仲舒希望建立法度可明的社会,正是为了在社会范围内确立“什么是正确的”以及“应如何生活”。 海因里希·迈尔在阐述哲学的政治转向时说:“哲学的期待和哲人的判断本身也应该受到检查,这不得不在与政治的对峙中方可实施。诸如‘崇高’、‘高尚’或者‘美’的观念,虽然属于哲学领域,但对它们的哲学探究,必须得考虑到它们对哲人居于其中但却力图超越之的政治共同体里的政治、道德和宗教意见的依赖。”[4]正是在此前提下,我们思考董仲舒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因为审美活动在他构想的政治礼度中需要接受“正经”与“反经”、“可以然”与“不可以然”的检查,因此脱离政治礼度所设的可以然之域就无法真正触摸董仲舒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二 如上所述,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学以建立汉代的制度文物为主要目的。大体说来,董仲舒所构想的汉代政制主要以天人感应的形上依据、性未善的人性依据和经学诠释的儒典依据为其根据。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构成了董仲舒美学思想的“可以然之域”,细加探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董仲舒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首先,天人感应的形上依据。董仲舒确立了君权神授的原则,他认为王者所受命之天带有人格神的意味,如《春秋繁露·郊语》篇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2]但为了防止君权过度膨胀,他也吸收了灾异遣告的思想,《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云:“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美恶皆有从来,以为命,莫知其处所。”[2]董仲舒吸收灾异遣告的思想主要是为了借助自然界中出现的灾异事件对权力起到制衡的作用,使天子能有所畏惧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是,这种思想主要是一种同类相动的自然主义思想,这就和他强调君权神授的天命观有了矛盾。一方面,他要为社会确立人为的规则和制度;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证明这种人为的设计是符合自然的。所以,在谈到琴瑟自鸣的现象时,他认为这是“非有神,其数然也”,这是同类相动的自然原理;但很快他又把这种原理运用到了社会现象上面,认为“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但帝王之所以能兴起,关键的是他能够施行仁德。这样,一个原本是解答自然现象可能性的问题就变成了关于人的行为的价值判断的问题。 董仲舒关于美的看法同样有这种矛盾。在《春秋繁露·天地之行》那里董仲舒说:“天地之行美也。”[2]《循天之道》篇也说:“然则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2]这里他是用阴阳五行的自然原理解释天地之美。然而,在《官制象天》中他说:“天以四时之选与十二节相和而成岁,王以四位之选与十二相砥砺而致极,道必极于其所至,然后能得天地之美也。”[2]董仲舒所说的天地之美在这里就变成了社会人事的和谐有序。自然主义的天地之美本无所谓正确与否的问题,因为自然的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在社会人事的天地之美中就有了正确与否的问题,因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进行价值判断的。可见,正是因为董仲舒把审美活动引入了政治制度领域,它才有了审美的合法性的问题,对于董仲舒而言,合乎“正经”的美是那种能够嵌入汉帝国的制度设计并保证这一制度合理运作的美。 其次,性未善的人性依据。性善、性恶在孟子和荀子那里有了明确区分。孟子认为人之于善,犹水之就下,乃人的本性。但是,孟子把向善归之于人的本性却有可能使人失去外在的约束力,因为既然于本性上说人人皆是尧舜,那么只要由着自身的本性而行,所为就是仁义之事,外在的礼乐教化就形同虚设了。这一理论为荀子所不能接受,他认为人性本恶,而礼、义则是后天学习中掌握的,因此,“无伪则性不能自美”。[5] 董仲舒在这个问题上吸收了孟子和荀子的看法。他说:“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2]董仲舒认为没有天生的善,只有天生的善质,善质经过王道教化之后才能成为善,“循三 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2]董仲舒和荀子一样把善的实现放在社会制度的建设中,因此,不存在不需后天修饰的纯粹的美,他说:“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1]与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相比,董仲舒显然更强调审美活动必须落实在社会制度的层面。 第三,经学诠释的儒典依据。董仲舒所要建立的理想社会是以天意为其核心的,但天意难晓,必需要有法典性的文献为实际的政治实践提供凭据。董仲舒说:“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然则宫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1]董仲舒这里用《春秋》的记载来为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提供依据,并进而推出玉不瑑而不成文章的美学原则。这说明,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儒家经典的支持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合法性依据之一。 以上三者构成了董仲舒美学思想的“可以然之域”,脱离这几个前提条件的审美活动是不被董仲舒所构建的大一统帝国所允许的。因此,董仲舒的美学思想带有强烈的规范生活的意味,这种倾向在他的礼乐美学思想中最为明显。 在关于礼乐的论述中,董仲舒颇为强调礼和乐的制作顺序,他说:“制为应天改之,乐为应人作之。彼之所授命者,必民之所同乐也。是故大改制于初,所以明天命也。更作乐于终,所以见天功也。缘天下之所新乐而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兴德。天下未遍合和,王者不虚作乐。”[2]董氏认为作乐必须在改制之后,天下制度未备,王者是不随便制作音乐的。这一观点所隐含的深刻意义需要在和孟子、荀子的礼乐观相比较之后才能比较清晰的体现出来。荀子关于礼乐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乐合同,礼别异”,[5]即礼的社会作用在于区分,而音乐的社会作用在于整合。我们要注意把荀子所说的“乐合同”与孟子说的“与民同乐”区分开来。孟子的“与民同乐”虽然也是强调音乐的整合功能,但孟子主张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就暗示着“与民同乐”的社会最终可能取消等级的存在。但是,荀子却非常强调社会的等级区分,因此,他说的“乐合同”是以“礼别异”为前提条件的,即音乐的整合功能必须建立在社会群体的等级区分基础上,“乐合同”发挥的整合功能不但不是取消社会的等级区分,反而是要使社会群体更乐于接受这一等级区分。董仲舒的礼乐观显然更接近荀子,他认为社会制度周全时才需要制作音乐,这样音乐就可以发挥“和政兴德”的作用了。可见,董仲舒把荀子注重社会区分的礼乐观又向前推进一步,他提出先礼后乐的看法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保证了音乐对大一统王国的巩固。 从董仲舒关于文采服制的观点可以更清晰地发现他是以政治制度作为审美的前提的。他说:“凡衣裳之生也,为盖形暖身也。然而染五采、饰文章者,非以为益肌肤血气之情也,将以贵贵尊贤,而明别上下之伦,使教亟行,使化易成,为治为之也。若去其度制,使人人从其欲,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上下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治,故苦乱也;嗜欲之物无限,其数不能相足,故苦贫也。今欲以乱为治,以贫为富,非反之制度不可。”[2]董仲舒认为审美是为了更好地辨明上下等级秩序,这才是“文采所遂生之意”,因此,要使祸乱得到治理,非得恢复制度不可。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审美能力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并非简单的个体技能或情性的体现,而是一种社会规范力量。在董仲舒构想的帝国等级制度中,那些能够辨明上下人伦的审美活动(“染五采、饰文章”)被指定为合法的(“文采所遂生之意”);而那些不能辨别上下之伦的审美现象则被斥为人心之“欲”。 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董仲舒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已经不再是美和丑的审美判断的问题,而是政治生活的正当与否的问题。董仲舒有很丰富的美学思想,但关键的是在他那里审美并没有独立性,审美要依附于整个帝国的政治制度的建构,成为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标准。这点和希腊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十分相似,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说:“荷马确是最高明的诗人和第一个悲剧家。但是你自己应当知道,实际上我们是只许可歌颂神明的赞美好人的颂诗进入我们城邦的。如果你越过了这个界限,放进了甜蜜的抒情诗和史诗,那时快乐和痛苦就要代替公认为至善之道的法律和理性原则成为你们的统治者了。”[6]这就说明,出于政治制度的考虑,诗歌此时已经有了划分:对城邦有益的诗歌和对城邦有害的诗歌。这种划分并不在于诗歌本身的审美价值,而在于它是否从属于苏格拉底所设定的良好政治。按照他的看法,荷马并不能为城邦居民提供“正确”的知识和良善的生活。柏拉图显然没有考虑诗艺本身的独立价值问题,对于一种独立于政治的诗艺而言,美和丑的审美判断或许才是其根本的问题,但出于政治制度的考虑,诗歌就有了好坏之分。 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儒家重政教的美学思想发挥到了极端,甚至将一些美学原则形成了规范性的制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董仲舒在大多时候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审美规律,比如他只看到音乐有“和政兴德”的作用,只看到衣裳服饰有辨别人伦的作用,却把音乐和服饰“益肌肤血气之情”的作用看成是“欲”。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董仲舒在中国美学史上一直是个被人忽视的边缘性人物,因为在董仲舒那里我们找不到太多重视审美自身规律的思想,审美在他那里首先是作为巩固帝国统一的工具而存在的。那么,该如何理解董仲舒在美学史上的位置?如果仅从审美自律的观点出发,董仲舒的美学思想确实太过功利,这也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看法。董仲舒的美学思想重社会、重制度、重现实、重目的,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审美重个人、重个性、重理想、重情感有着很不一样的面貌。在后者看来,董仲舒并没有正视审美自身的独立性。但问题在于,审美是否有绝对的独立性,即审美是否能够真正脱离特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而成为超历史超现实的标准?从18世纪以来,审美无功利的观点已经在美学领域占了主导的地位,这容易让人在审美和无功利之间划上等号,把无功利视为审美自身的规定性,并最终以二元对立的视角看待审美和现实。这种观点的极端表达就是把审美看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看成是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境域。这种观点一经形成,便具有了某种霸权的意味,那些注重现实功利性的美学观念被视为拙劣的、未触及审美本质特征的观念,而那些注重审美自律的美学观念则被视为重要的、抓住审美本质的观念。美学史的写作在很多时候就是按照这种期待视野而编排的。 总之,审美现象本身就是在历史和社会现实中产生的,因而并不存在一个超历史和超社会现实的标准。审美始终是和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纠结在一起的,它并不具备绝对的独立性。这就是说,我们要摆脱那种审美和现实的二元对立的观念,以一种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审美现象。无功利性和功利性实际上都是审美的特征,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只有偏重,而不能偏无,两者的结合才形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审美现象。以这种视野审视董仲舒的美学思想,我们就能重新发现董仲舒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正如极端强调审美自律性的美学家一样,董仲舒从另外一个极端论述了审美的价值和限度,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中国美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政治小论文:国际政治学主流学派的国际民主逻辑 在国际政治学中,“民主”仍然是一个新课题,但随着实践中国际间交往的大发展,国际民主的诉求日渐高涨。理论上,各主流学派对国际民主少有论证,但我们却不难发现其对国际民主“潜藏”的态度、诉求与“价值偏好”。本文旨在对国际民主进行学理层面的探讨,并不着重研究实践中的所谓“程序民主”问题。事实上,由于缺乏统一的主权上位,相对完善的程序层面的国际民主还很不成熟,它更多的是以民主价值“片段”的形式渗透在具体的国际事务和交往中。因此,本文将国际民主定义为一系列符合民主基本规范的价值原则,是一种“社会事实”或“社会存在”。相较于国内民主,国际民主的内涵与外延都更加丰富、宽泛。主权国家、非国家行为体、个人都是国际民主的价值载体,主权的独立与平等、国家间的合作与妥协、非国家行为体的参与和协调以及人的基本权利等都可以看作是国际民主的价值体现。 一、自由主义逻辑与国际民主 国际政治学发轫于自由主义,但其最兴盛的学派是现实主义。尽管越来越受到挑战,但可以说直到今天,现实主义依然保有其“超主流学派”的地位。对人性的悲观、对权力的争夺、对相对利益的追逐、历史的循环论判断是现实主义坚硬的理论内核。分析其理论逻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现实主义否认国际民主的存在。作为“超主流学派”的现实主义是国际政治理论中、特别是现实中的主导话语,以至于在英语国家中流行“权力政治乃口语中的国际政治”的说法。[1]但要更全面理解国际政治、更准确地研究国际民主问题,我们还需要看看硬币的另一面。 与现实主义不同,自由主义对国际民主持乐观的态度,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其中各主要派别的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 和平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国际民主的基本前提,可以说自由主义对国际和平以及对国际体系持续进步性的信心从来没有动摇过,相互依赖自由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共和自由主义从不同的角度(经济、制度、政体)进行研究,对于国际和平得出了殊途同归的结论。实际上,各派别在理论上对国际民主问题也都给出了自己的证明,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及而已。相互依赖理论对权力(非对称相互依赖产生权力)的重新发现,使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小国(在某种情况下)亦可以形成对大国的权力优势,大国与小国之间在获得权力优势的机会上的相对平等得到了初步证明。全球化时代,“复合相互依赖”模型的提出更是全面否定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说明了在存在多元行为主体的世界中,经济等“低级政治”领域的国际互动越来越重要,军事的作用正在不断地减弱,各种非主权行为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的治理作用日益凸显,世界事务中,更加广泛的参与和协调成为可能。“复合相互依赖”进一步弱化了现实主义权力、等级的话语,彰显了国际民主中平等、协调、参与的重要意义。[2]制度自由主义发现了无政府体系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国家之间无法达成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并非由于现实主义所谓的国家对相对收益的计较和对权力的欲望。而国际制度能够帮助国家解决这种由于信息缺失造成的困境,使各国之间互动的交易成本降低,让国际合作成为可能。相互联结的制度网络能够有效地制约国家特别是大国的“犯规行为”,实际上起到了保障中小国家权利的作用。共和自由主义最直接地探讨了民主问题,民主和平论集中地代表了其理论研究成果。尽管民主和平论着重于讨论国内民主体制与国际和平的问题,但其对民主的信仰、对民主价值的阐释却同样适用于国际领域。民主和平研究存在三个分析层次:单向国家层次(monadic)、双向互动层次(dyadic)和国际体系层次(systemic)。单向国家层次主要研究民主政体是否更具有和平性质;双向互动层次主要专注于文化层面的研究,认为民主国家比专制国家更容易满足现状;国际体系层次的研究是最新的发展,理论逻辑尚不清晰,但全球层次的民主与体系冲突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的基本问题。[3]虽然民主和平论是关于民主政体与国际和平之间关系的还原主义研究,但它认为国家内部民主的政治文化、行事原则、思考逻辑会不断地渗透到体系层次中去,并通过国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地内化于其中。 另外,自由主义开始逐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国际机制之所以改变,不是因为国家所宣称的客观利益发生了转移,或是由于权力分配的更动,亦非政府面临的制度化条件发生了改变,而是由于人们利益观念的改变——即由于行为者的学习所造成的。”[4]通过“学习”,国家能够对协调、合作等国际民主价值形成比较明确的认知,营造更加浓厚的国际民主环境。然而,自由主义所说的“学习”只是温特所谓的“简单的因果作用”。要发现国际社会的变化,更全面地看待国际民主的现在与未来,我们还需要建构主义的帮忙。 二、建构主义逻辑与国际民主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中,“观念”具有第一性,这样,“人”的位置就被极大地凸显了出来。在有人生存的世界上,不仅物质层面深深地印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而且整个世界也因人的存在而有“意义”,这并不是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但是,如果形容物质世界是一张“黑白素描画”的话,那么,正是观念、文化为它涂上了“油彩”。在温特的主流建构主义理论中,“国家也是人”,诸个人的共有知识或者说文化再造了国家作为“法人”或“团体自我”的观念,因此,国家某种意义上也带有身份、利益、意图等人的特征。[5]在建构主义的世界中,人和国家不再是主流理论(理性主义主流理论)所描述的物质的傀儡,而是自己行为的主人;物欲“横行”的世界是决定论意义的,而观念的意义是给人们带来了变革的希望。现实主义看不到变化的可能,它认为“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这样,现实主义研究的就不再是真实的“规律”,而是在推导一套“应然”的结论。温特在说明“我们今天认为是国际政治‘常识’的内容”时写道:“某种类型的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主导行为体,这些行为体是利己的个体,因此国际体系部分地是一个自助体系;但是国家也相互承认主权,所以国家之间是竞争对手,不是敌人,国家有维持现状的趋向,这使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受到外来威胁时寻求合作,因此体系部分地也是一个助人体系,这与霍布斯面临灭顶之灾式的自助逻辑有着根本不同。”[6]在建构主义论证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国际民主发展的图景,各国从相互厮杀的恐惧中认识到了独立、宽容、合作、互助等国际民主价值的重要性,在不断的交往实践中,民主文化规范能够成为另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随着交往频度的提高、时间的持续,国际民主价值的内化程度也会增加,当越过温特所谓的“倾斜点”时,国际民主文化则会有质的提升,国际民主的价值内涵也会显得更加丰富、具体。 三、英国学派逻辑与国际民主 英国学派是国际政治学理论中最具“多元主义”特质的一个流派,在英国学派的理论中,我们能够看到多种思想传统对它的影响。马丁·怀特总结出了国际理论研究的“3R”传统(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他认为单靠三种传统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足以理解国际政治学,只有把这三种都一并用上才足以理解它。[7]英国学派尽力避免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中间“选边站队”,而是辟出了一条“中间路线”。这并不是说英国学派是各流派之间妥协的产物或是一个不同理论的“大拼盘”,英国学派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与领域,它把由国家组成的世界看作是一个“社会”, 我们从其论述中能够感知英国学派对国际民主价值潜藏的态度。 与英国学派理论内涵的多元性相一致,其在国际民主问题上的态度也同样呈现多元(矛盾或模糊)的特点。英国学派承认国际体系的特点是持续的无政府状态,但它更愿意把国际体系看作是一个无政府社会,其中存在着把各自独立的国家粘合成一个社会的各种共同价值,“秩序”与“正义”就是英国学派较为关注的两个内容。赫德利·布尔认为,“国际秩序就是追求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的基本或主要目标的行为格局”,这些基本目标包括:维持国家体系和国际社会本身的生存;维护国家的独立或外部主权;维护和平;限制暴力的使用;条约必须遵守;国家相互承认彼此的主权。[8]他认为国际社会一直存在于现代国际体系中,因为维系秩序的共同因素一直在起作用,包括:共同利益观、规定行为模式的规则以及使这些规则发挥效力的主权国家。可以看出,英国学派认为国际制度(特别是宏观的宪法性国际制度,如主权制度)、规则、共同利益能够规约国家的行为并使国家尊重彼此的主权权利从而促进合作、达成协调(妥协)、规约战争、维护和平,这是秩序格局的基本要求;国家的独立、自主等建立在秩序格局之上的目标更是体现了国际正义的价值要求。从这方面看国际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规范与英国学派的理论内涵是相融的。然而,英国学派对秩序格局的维护还有另一层理解,即强调大国的责任与战争的作用。在英国学派看来,秩序具有本体论地位,它是国际社会的首要价值,是为实现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服务的,[9]大国之间的均势以及均势政策(包括战争),是国际社会追求秩序目标的重要制度或准制度。这样,小国的主权权利与合法利益荡然无存,强者统治的秩序不是将正义踩在脚下,就是披上了正义的外衣。在这里,英国学派接受了现实主义的逻辑,国际民主更是无从谈起。这与前面分析的英国学派和国际民主的高度相融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体现了英国学派矛盾、模糊的一面。对于秩序与正义关系这个根本问题,英国学派的早期观点相对一致,大致都认为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秩序在一般情况下或是在与正义相抵触的情况下具有优先价值。然而从文森特开始,英国学派在涉及到人权的国际干涉问题上表现出与自由派国际主义合流的趋势。[10]英国学派的一些新生代学者认为个人的权利、人际之间的平等具有更基础的意义,世界正义应该优先于国际秩序,[11]这种思想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学派前辈对秩序与正义的理解。也许在这些新生论家看来,世界主义民主或超主权意义上的国际民主在价值排序上也应该高于国际政治民主,“人权高于主权”代表了这样一种思考。应该说在英国学派内部就秩序与正义的关系并没有达成一致,因此在此问题上引申出来的对国际民主的价值定位也比较暧昧和模糊。 四、国际民主:不同侧重与共同呼声 通过对国际政治学几个主要学派理论逻辑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对国际民主潜藏的态度(或反对、或支持),以及几个学派对国际民主内含的基本价值的各自定位。 作为超主流学派的现实主义并不是国际政治学的“谛始者”,它是在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大背景下,通过批判经典自由主义(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倾向而逐步在学界、政界、坊间获得“当家”地位的。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看衰、对权力的执迷、对相对利益的计较、对历史的悲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由主义经过痛苦地转型,破“茧”成蝶;而现实主义对“历史经验”的“洞见”在新的时代似乎正在转变为应然的“说教”,现实主义固守着其“绝对的”真理作“茧”自缚。新的自由主义对现实主义的批判更加切中时代的“现实”,人类新的交往实践证明了自由主义超越现实主义的时代“兼容性”,自由主义理论中暗含的国际民主的价值就是此种“兼容性”的明证。自由主义对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批判可谓切中要害,对权力政治以及相对利益的反对、对相互依赖事实的判断、对多元行为主体的重视以及对制度作用的信仰彰显了独立、平等、协调、合作等国际民主价值。此外,自由主义的历史观(人类正走向和平、合作)也暗含了其对国际民主的信心。 回溯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历史,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争论以及后来的部分“趋同”构成了整个学科成长的“轴线”。某种意义上讲,其他学派或理论正是比照着这条轴线,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审视这条轴线中存在的“缺失与弧度”,试图提出自己的方案来“补充和修正”它。现实主义在世界政治问题上的消极看法与“偏执”,从积极的层面看,却激发了其他学派的研究兴趣。除现实主义外,国际政治学其他主要学派(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尽管在国际民主的多元价值中各有侧重,但在理论上均显现出了对“国际民主”的诉求与呼声。但需要指出的是,各个学派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被宏观的学派标签掩盖的是具体的分歧。 国际政治学的主要学派或是某一学派内部对国际民主亦存在着不同的判断或期许。建构主义倾向于说明“观念”对历史的创造作用,建构主义语境下的国际民主是主权国家间的“国际关系民主”。自由主义相互依赖理论强调了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国际组织)的作用,打破了国家垄断国际事务的霸权,超主权国家意义上的国际民主初露端倪。而其后由罗伯特?基欧汉领衔的制度自由主义向现实主义基本假设的妥协使其又退回到了“国家中心主义”的窠臼,自由主义语境下的国际民主似乎也很难逃脱现实主义的“古老诅咒”。然而,新的现实催生了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对现实又有着规范性的期许,自由主义全球治理研究的兴起“异化”出了更高形式的国际民主价值——多元、多层的行为主体载荷的国际民主。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被共有价值、共享文化“粘合”在一起,要获得国际社会的成员资格就需要维护并追求“秩序”与“正义”的基本价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二者的排位模式,如果是“秩序大于正义”的排位,那么大国间的均势、小国利益的牺牲以及战争的平衡作用就成为了第一考虑,这简直是现实主义式的梦魇;如果是“秩序等于正义”的模式,则大国的“协调责任”得到强调,同时主权国家(特别是小国)的权利得到尊重,这是较为贴近晚近经验现实的国际政治民主形式(价值);而在“正义大于秩序”的模式中,主权权利同样受到重视,但秩序不能建立在主权对国内混乱、贫弱的掩盖以及对国内“正义”的压制的基础之上,国际社会成员的“社会(国际)责任”以及公民个人的“天赋人权”被凸显了出来。在全球化的今天,主权的合法性越来越来源于国家对内的权责与对外的担当。主权制度的相对软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大势,弱化主权制度的国际民主需要得到肯定。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看到了在不同的理论逻辑下各学派关于国际民主的“暗中较量”。在层次或外延上,各学派对国际民主的形式有诉求、有侧重;在规范、内涵上,其在国际民主的多元价值上有重叠、有纷争。重叠与诉求是各主流学派国际民主逻辑的“最大公约数”;侧重与纷争则源于各学派对现实世界的不同角度期许与领悟,但这些都传达了同样一个信息——对国际民主的共同呼声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 行政法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行政法很不发达,很不完善,甚至可以说,那时实质上没有行政法。诚然,在计划经济时代,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门法也很不发达,很不完善。但不管怎样,那时的法院还是设置着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庭,依据着某些很不完善的法(主要是政策)审理着民、刑事案件;公民违法,要被追究相应的民、刑事责任。而行政法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不仅法院未设置行政审判庭,不受理公民控告政府机关违法、侵权行为的案件,就是在行政系统内部,也没有专门受理公民不服行政行为的复议机构和制度;政府机关行为违法,没有正式的法律途径追究责任。在那时,既没有法(或几乎没有法)规范政府的行为,也没有追究政府违法责任的机构和制度,因此可以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不存在行政法。 自八十年代起,中国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行政法才真正生长、发展起来。首先,国家开始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各行政领域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其次,或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政府机关的行为,包括以行政组织法规规范政府机关的组织、职权;以行政行为法规范政府机关的活动原则和活动程序;以行政监督和责任法规范政府机关违法、侵权行为责任的追究。进入九十年代,中国更是通过人大正式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由国务院了《行政复议条例》、《行政监察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应地建立起了行政监督、行政责任、行政救济等行政法制度,特别是“民告官”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中国行政法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走过了外国一些行政法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程。 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法那样不发达,甚至不存在,而一旦步入市场经济,行政法就以如此决的速度生长和发展起来?这说明行政法与市场经济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行政法就其实质而言,是规范和控制政府权力,调整政府与公民(公民个人与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法律。在封建时代,君权至上,统治者的权力不受控制,从而不可能有行政法。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政府权力有限,其所介入的领域和所干预的事项有限,公民与政府打交道的场合不多,故社会对行政法的需要程度不大,因此,那时虽有行政法,但行政法很不发展。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社会、经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有了迅猛的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正当竞争与垄断、通货膨胀、失业、吸毒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权力的需要。行政权从而开始广泛介入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至到后来人们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行政权。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监督、指导、协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缓解了社会矛盾,为社会各群体共同相处和经济活动的进行及发展提供了秩序,但行政权的加强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社会间题: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人们为解决社会问题、消除社会弊害,保护自己生存、发展而创立起来的控制机制(政府及其行政权)在消除社会弊害的同时却制造出新的社会弊害,给人们带来新的灾难。为此,人们不得不改造旧的机制,在旧的机制中增加新的控制系统,以使原控制机制既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对社会实施有效的调控,保障社会秩序,又使之不致或尽可能少地产生负作用,给公民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这个新的控制系统就是行政法及其制度。 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各种.矛盾、问题导致了加强行政权的需要,行政权加强所引发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则导致了加强行政法的需要。行政法所确立的一系列原则、制度,保障行政权依授权者的目的、授权者规定的方式、程序行使;使行政权行使者难于滥用权力,一旦滥用即要受到责任追究。 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法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不可谓不强大,滥用行政权的情况不能说不存在,甚至不能说不严重,然而行政法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可见行政法的发展还需要其他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行政权的相对一方一一公民和公民组织(包括企业组织、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要在法律一l具有完全独立的人格,在经济上有独立的财产利益,真正在法律权利义务上成为与行政机关相对应的一方主体。法律对于一方依附于另一方的关系是没有多少用武之地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个人几乎均从属于一定的组织、单位,各组织、单位又均从属于一定的行政机关。那时不要说国营企、事业单位不具有真正独立的法人地位,就是当时的集体组织,也不享有完全独立的经营自主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是独立享有法律权利义务的双方主体,而是一方从属于或依附于另一方。 对于从属、依附关系来说,其维系所依靠的是命令、服从,而不是法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作为被管理者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绝大多数是国营或国有的,它们没有属于本身自己所有的财产,至于公民个人,其财产仅限于有限的生活资料和微薄的工资收入,这种经济状况自然不可能使行政相对人成为与行政机关平等争论法律是非(是否违法,是否侵权等)的一方法律主体,从而管理者也就不需要,被管理者也不会要求制定行政法来规范双方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则不同,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获得了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它们在市场竞争中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它们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有法律保护它们免受行政权的任意支配和干预,它们不愿意听命于政府机关及其行政长官反复无常不断变化的命令、指令、指示,然而市场经济又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相对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以法律规定政府和被管理者各自的权利、义务,以法律规范它们的相互关系。不仅政府可以依法制裁违法的相对人,相对人也可以依法对政府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要求政府承担违法责任。政府和被管理者均成为了独立的法律关系主体。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其他组织有了自己的财产,公民个人也不仅拥有生产资料,甚至还举办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它们有信心作为与政府相对应的法律主体;同时,其所拥有的属于它们自己的大笔财富也深感到需要法律保护,以避免被政府以各种非法手段(如滥罚款、滥摊派、违法征收、没收等)拿走。这样,行政法就成了全社会的个人、组织,特别是拥有财产权、经营权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迫切需要。中国行政法正是在这种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矛盾而导致的加强行政监控的需要以及行政权加强,行政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所引发的新的矛盾(权力滥用和对被管理者权益的侵犯)而导致的对行政权控制的需要是行政法产生的社会基础。而行使行政权的政府与作为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均成为独立的法律权利义务主体(这就是首先要求政企分开,政府与其他行政相对人分开,使企业和其他行政相对人脱离与政府的依附关系)是行政法存在和运作的前提条件。此前提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具备而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成就,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市场经济是行政法生长和发展的土壤,行政法植根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 行政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此:行政法离不开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行政法就不可能或者难以生长和发展。同样地,市场经济也离不开行政法,没有行政法对行政权的规范和控制,没有行政法对政府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关系的适当调整,市场经济不可能正常运行和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赋予政府权力,确定政府权力的界限 市场经济一方面需要政府权力的一定介入,以保障秩序;另一方面需要排除政府权力的过度干预,以保障市场主体的自由和活力。为此,就必须健全、完善行政组织法,明确规定各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行政组织法确定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各行政机关有权干什么,它能够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作出什么行为,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哪些行为有服从的义务;第二,明确各行政机关应该干什么,它应该对社会实施哪些管理行为和为相对人提供哪些管理服务,行政机关不实施相应行为和提供相应服务,行政相对人可以以其“不作为”为由提起申诉、控告或向法院起诉相应行政机关;第三,明确各行政机关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根据依法行政的原则,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首先必须有法定职权、职责的依据,行政机关超越职权、职责对相对人实施的行为,相对人没有服从的义务,行政机关要求相对人服从,相对人可以以其“越权”为由提起申诉、控告或向法院起诉相应行政机关。由此可见,法定职权、职责既是行政机关对社会实施管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依据,也是行政相对人防止行政机关行为不确定而任意所为,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行政越权或行政不作为侵犯的武器。 二、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确定政府行为的方式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制约。政府权力过大,什么都管,什么都干预,就会使市场失去生机,使经济失去活力,就可能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但是要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防止政府对市场主体权益的侵犯,光靠限制政府权力是不够的,甚至是很不够的。政府权力即使以法律明确界定了并且界定得较为合理、适当,但是政府如果在行使这些权力时随心所欲,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同样会使市场失去秩序,使市场主体失去对平等竞争的信心,从而把经济搞乱、搞垮。因此,还必须制定完善行政程序法,以法规范政府行为的方式,确定政府行使行政权的基本原则(如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行政程序法的意义在于:第一,保障民主,防止专断。行政虽然不同于立法和司法,实行首长负责制,但现代行政同样要求一定的民主程序,如制定法规、规章、政策,必须保证行政相对人的一定参与,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事前要通知相对人,让相对人获得必要的情报,并听取相对人的意见,等等。第二,保障廉政,防止腐败。行政程序中最重要的程序有公开程序、听证程序、职能分离程序、不单方接触程序、说明理由程序等。“公开”包括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公开,有关涉及相对人权益的信息、情报公开,有关影响相对人权益的决定、行为公开。凡对于公众保密,不能让公众了解、查阅、复制的文件、信息、材料,应该有法律、法规的根据。“听证”指行政机关作出与行政相对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听取相对人的意见、申述、建议,接受其提供的证据和有关材料,并根据需要组织当事人辩论、质证,行政机关在充分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和权衡各种意见后再作相应决定。“职能分离”是为了加强权力制约,防止某些机构、个人专权,滥用权力而将行政机关内某些相互联系的职能(如调查职能与裁决职能,执行职能与监督职能等)加以分离使之分属不同的机构和人员掌管。“不单方接触”是指行政机关就某一行政事项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人作出行政决定或裁决,不能在一方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单独与另一方当事人接触(包括接受一方当事人的宴请,在家接待一方当事人求见等)。“说明理由”指行政机关作出涉及相对人权益的决定、裁决,特别是作出对相对人权益有不利影响的决定、裁决,必须在决定书、裁决书中说明法律、事实根据及相关理由。所有这些程序显然有利于促进廉政,防止腐败。三,保障相对人权益,防止侵权。行政程序包括事前程序,事中程序,事后程序。 所有这些程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防止行政相对人权益被行政机关任意专断的行为侵犯。例如事前的告示、通知程序,事中的调查、听证程序,事后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无疑都有助于制约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第四,保障行政效率,防止推诱拖拉的官僚主义。行政程序中的一个重要制度是行政行为的步骤、顺序、时限法定制度,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遵循法定步骤、顺序、时限,违反则要承担法律责任。而法定步骤、顺序、时限都应是经过认真的科学研究而选择的最合理,适当的路线、速度,因而行政机关依此步骤、顺序、时限行事无疑能提高行政效率和防止其相互推楼,相互扯皮,拖拉耽搁等而影响行政效率。 三、规定政府侵权行为的贵任,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法律救济 市场经济的生机活力源于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的组织和个人—的积极竞争精神,而市场主体的积极竞争精神则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对其合法权益(包括他们的人身权、财产权、经营权等)和自由的保护,使之免受各种不法行为的侵害,包括免受行政侵权行为的侵害。因此,要使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作,除了要有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以外,还必须健全和完善行政救济法,通过行政救济法规定行政相对人在受到或即将受到行政侵权行为侵害时请求排除侵害和恢复被侵害的权益,以及追究行政侵权机关和相应公务员违法责任的途径、制度。目前,我国行政救济的主要制度有行政申诉制度,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赔偿制度。法律确定这些行政救济制度的意义在于:第一,增强公民个人、组织对政府的信任和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感,营造市场经济的良好软环境。市场经济与责任政府是紧密联系的。政府如对侵权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公民个人、组织受到行政侵权如不能获得救济,人们就会失去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市场经济就会难以正常运转,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第二,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法治与尊重人权,尊重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是紧密联系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政侵权行为受到法律追究后,就会使他们逐步懂得权力是不可滥用的,被管理者的权益是不可以随意侵犯的,从而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逐步养成依法行政的习惯。逐步以法治代替人治。第三,增强外商投资的信心,促进对外开放。外商进入一国投资,其目的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要赚钱。赚钱不能不考虑赚钱行为的安全和赚到的钱的安全。如果投资国的政府不能保证他们的此种安全,他们的权益受到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后不能获得适当的救济,他们就不会有投资的积极性。因为一个国家没有行政救济制度,就等于在该国没有可靠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保障,大多数国外投资者可能不愿冒此种风险。第四,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社会稳定。一个国家.无论法律如何严密,制度如何健全,不公正和冤屈的事情总是难以避免的,一个国家的政府,无论如何廉政、勤政,个别的腐败行为,个别的官僚主义总是难以避免的,个别的政府机关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权益的事情也总是难以避免的。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和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腐败、官僚主义、侵权行为等自然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此种因素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以不致于造成大的社会动荡,这种限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就是行政救济制度:公民个人或组织受到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侵害,有了气,法律为之提供一个途径给他出气消气,气出了消了,事情也就平息下来了。但是如果没有这种途径,怨气越积越大,有怨气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稳定性就要发生动摇了,没有稳定,发展市场经济,强国富民的希望就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搞市场经济不能没有行政法。这种如同搞市场经济不能没有民商法一样。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象重视民商法一样重视行政法,象健全完善民商法一样健全完善行政法。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论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 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得以形成和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对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完善提出了要求,要求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组成部分之一的会计运行机制,为其提供会计信息及会计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其他经济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的实施,加速现行会计体制和会计运行机制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已经成为当前会计改革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会计体制即我国通常所说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一国组织和管理会计事务的各种方式、形成以及各种制度的总和。从整体上来说,会计体制属于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经济体制的整体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所作出的具体制度安排。本文使用会计体制代替会计管理体制这一概念,主要是考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政府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主体,政府的会计行为是在一定的会计体制下进行的,其会计行为方式、方法是一定会计体制的产物。会计管理体制往往是从政府角度来表述会计体制的内容的,从政府角度出发来对其他经济主体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作出制度安排。我国会计理论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会计领导体制的概念,来概括我国目前不同层次的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明确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会计体制是会计运行机制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会计运行机制借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会计运行机制是会计运行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其联系,是会计运行的目标和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的耦合,是会计体制外在的作用形式。有什么样的会计体制,就必然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要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也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会计体制。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改革现行的会计体制,实现现行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 一、确立以企业会计运行为立足点的会计体制 会计体制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明确不同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关系,对各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职责权限进行划分,使各经济主体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实现社会会计运行的协调有序进行。从三大经济主体理论来说,会计体制的关键是明确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使政府、企业和企业人员在宏观会计运行和微观会计运行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我国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在会计职能发挥作用、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个体,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着力于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成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市场主体。在会计运行方面,企业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如何,同样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也是宏观会计运行的基础,制约着宏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可以说,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就不可能有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宏观会计运行也难于达到甚至不可能达到有序运行的最佳状态。 企业经济主体作为联结个人经济主体与政府经济主体的中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个人经济主体一般都是借助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表现其经济行为的,借助企业经济运行过程参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个人经济主体处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下进行经济行为,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决定于其所处的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由此个人经济主体在企业管理与控制下所进行的经济行为直接表现为企业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是由众多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构成的,但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总是依附于企业的经济运行,服务于企业经济运行目标的实现。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运行的微观性和企业会计人员的企业化,决定着会计人员经济行为和会计行为对企业经济运行和会计运行的依附,决定着企业会计人员总是借助于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内化于企业会计行为之中,它是通过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与政府的联系则是通过企业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说,政府与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联系也是通过企业这一中介进行的。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最终要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要求;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过程的约束,最终也将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但是,政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以及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只表现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总是处于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下进行会计行为。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够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地组织其会计运行过程,一般情况下包含着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可以说,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是企业对其会计运行及其会计人员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结果。因此,没有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的合理化,很难实现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高效率与高效益。当然,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会计行为可能起因于对自身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时可能表现为与企业会计运行优化的非同一性,甚至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相偏离,但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总是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以实现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促进企业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而进行的。因此,会计体制明确会计运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权责关系的中心环节,在于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承担着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调的职能,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同样承担着对会计运行过程的调控管理的职能,以促进宏观会计运行协调、有序。为了实现对会计运行的调控管理职能,政府作为一特殊的会计行为主体,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将宏观会计运行方向和目标,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对微观会计运行的要求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供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及其会计运行的基本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企业会计运行进行约束,对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不当会计行为进行调节,使各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符合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 政府作为宏观会计主体,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是以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及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就不可能有政府宏观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政府会计行为的第一个方面,实质上是为企业微观会计主体的会计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个方面则是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对其会计行为进行调控,目的在于促使企业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组织其会计运行,保证实现其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政府会计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具体实现,都依赖于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政府制定的有关会计法规,如果没有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的合理化,则无法发挥正常的约束作用,再好的法规也形同虚设;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和调控,如果企业不对其监督调控信号作出反应,不发生相应的会计行为,也就不可能达到其预期的监督调控目的。 要实现宏观会计运行目标,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制和会计运行机制,关键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和健全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因此,造就良好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塑,就成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体制的基础。 二、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对现行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进行重新塑造。 从整个会计体制来说,首先就要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保证企业会计运行过程的独立性。从现行会计体制来看,企业虽然在会计运行方面较传统经济体制下有较大的自主权,企业会计运行过程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企业会计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政府会计行为的依附状况。因此,当前应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会计主体。扩大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不仅是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需要,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有的内容。扩大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一方面为企业会计运行 的独立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逐步形成其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促进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基础。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就没有企业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企业则缺乏自主地组织会计运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会计运行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从而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也缺乏存在基础。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也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运行机制理论来说,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确立的条件,是实现企业运行自我约束,以及接收政府会计运行调控信号并对其作出灵活反应的基础。因为企业只有在追求自身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导向下,才能能动地组织会计运行和进行会计行为,灵敏而自动地接收政府通过市场传导的信息,并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对自身会计运行进行调节与约束,从而形成其会计运行的目标机制、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 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会计运行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的自主权。由此,在新会计体制中企业应当在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等方面被赋予较现行会计体制以更大的自主权,赋予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所应具有会计运行方面的权力,以保障其能够独立自主地组织自身的会计运行,实现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经营自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主权的有效行使需要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给予提供条件和支持,因此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相结合、相配合。 其次,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经济环境。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只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重建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其充分条件。要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建,还必须提供其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所必需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要保障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落到实处,使企业在行使会计运行自主权的过程中不受侵害。为此,需要规范政府的会计行为,并对其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会计行为有利于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落实,而不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否定。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调控,也必须建立在企业独立地进行会计运行的基础上,而不应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剥夺。 最后,建立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机制。在扩大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同时,还必须对企业会计运行施加一定的约束,引导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进行。约束机制的形成,首先要有较硬的预算约束,从财务和经济利益上对其会计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其次是会计法规约束。健全企业会计运行所应遵循的会计法规体系,对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过程提供基本的规范、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企业会计运行在会计法规约束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合理界定政府在宏观会计运行中的职能 将企业会计运行确立为新会计体制的立足点和基础,只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体制的一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和促进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这一特殊的会计主体的职能作用,也是新会计体制建立和有效运行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是由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所决定的,是由于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自然也应当担负起管理者的责任;同时,政府为了实现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职能,也需要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而且要求其强化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传统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也要求政府改革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的方式和方法,调整政府会计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强化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直接干预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从当前的情况来说,政府由于其在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往往表现出超越其职责范围内应该发生的会计行为。因此,对政府会计职能进行明确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政府与企业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来看,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明确宏观会计运行发展方向。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提出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对微观会计运行的基本要求。宏观会计发展规划主要应当是长期性、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明确方向。 2.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法规建设包括会计核算法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和会计管理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会计法规是政府会计行为法制化的载体,是政府对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宏观会计运行要求的具体化和条文化。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会计法规,将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宏观会计管理的要求具体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具体方向;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出基本约束。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会计法规,将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或会计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均处于统一会计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从而保证建立宏观会计运行所需要的正常的合理的会计运行秩序。 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当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以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目前的会计法规不仅存在着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且由于历史的继承性,现行会计法规中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为此,当前应当对现行的会计法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律对其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内容进行修订,以期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法规体系。 3.实施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会计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只是为会计运行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基本要求,要将这种要求变成现实,还必须强化对会计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而存在,在对其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实现其经济运行目标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与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要求不相协调的行为,进行与会计法规相违背的行为。为此,政府必须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加强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促使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严格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组织会计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监督检查会计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会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来说,当前强化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监督和控制更为重要。因为只能通过强化对企业等的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才能使会计法规落到实处。否则,再好的会计法规也形同虚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应当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扩大注册会计师社会会计监督面;另一方面应强化税收监督,使税收监督与会计监督结合起来。从理论和现实来说,税收监督和会计监督虽然在目标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监督的依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监督的对象是共同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则已。应当寓会计监督于税收监督之中。在实施税收监督的过程中实现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在实施会计监督中发挥税收监督的优势。我国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开展了财务税收大检查,从原来设想的临时性监督演变成常规性的监督,但它并不能代替会计监督机制的重建。因为,财务税收大检查在开展之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在其实施过程中难免影响其公正性。其次,要加大会计监督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会计法规真正落到实处,使会计法规真正发挥规范会计行为的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会计服务体系。会计服务体系包括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咨询服务业的发展。高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水平提高的基础,也是会计运行过程合理有序的保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有赖于会计人员的培养和会计人员教育。政府一方面应当大力发展会计专业教育,从会计人员源头保证会计人员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实现会计人员知识更新,形成一种会计人员自我提高的氛围;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使会计法规等内容为会计人员所掌握和了解,内化于其会计行为之中。 会计咨询服务业的发展是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外部条件,提供良好的会计咨询服务有助于引导企业和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合理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会计法规贯彻实施,并引导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行为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使企业会计运行中的违规行为防患于未然。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构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样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现行的不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但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思考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运行市场经济体制是否能够带领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一条持续快速稳定的道路。基于对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比较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最终得出结论:构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 一、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一)市场经济体制 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二)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是在完善民主法治改造公有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体制。它的内容,就是展开以改革了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权利体系,在民主法治的保证下,体现并作用于总体经济生活。 (三)比较分析 1.制度层面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私有资本制度即资本雇佣劳动制为基础,是私有制发展的阶段性经济体制。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改革的阶段性经济体制。 2.主客体层面 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前者虽强化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总体干预和调控,但并未改变制度的性质,资本仍是经济的主体,人仍从属于资本,是资本增值的手段。后者强化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使货币成为人的劳动的价值表现,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为根本。 3.法制层面 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也强调法制建设,但其法制是资本为主的,是资本经济的一种方式,力求保证资本增值与发展秩序的法制化。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民主法制,其目的是保证劳动者的权利与利益,并促使经济社会活动在良好的秩序中运行。 二、市场经济所付出的代价 (一)通货膨胀与贫富差距拉大 1.通货膨胀 2010年初以来,居民消费指数价格连创新高,生活必需品价格足月攀升,相关调控措施密集出台。当欧美国家还在为通货紧缩,消费低迷而苦恼时,中国已蒙上了通货膨胀的阴影,内有多年货币超发压力的滔天巨浪,外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和游资热钱的推波助澜,多种力量叠加共振之下,通胀问题已渐渐显露。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却不断地放权,参与经济的活动逐渐减少,控制经济的能力也逐渐减弱。这种情况遭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中,是否能有效地预见到通货膨胀的来临,并在一个短时期内就能实际控制住物价的上涨。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未爆发经济危机之前,商品的供应是不会过度积压的,因为卖方在不断刺激商品的消费,开拓消费的广度与深度。如果当消费刺激也不起效,商品严重积压之时,已经意味着经济危机来临了。那么在大量商品积压的同时,人们收入减少,只有削减消费,甚至是削减生活必需品的范围,转而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但是,毕竟经过长时间财富的积累,社会的货币供应仍然是过量,而社会需求更集中在基本生存用品,由此导致基本生存用品的价格暴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2.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结果应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实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结果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根据2010年1月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实际上这种收入差距还要更大。对于收入分配差距而言,人们抱怨的是由于政策和制度的缺失所导致的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即每一个人进入市场的机会不平等、竞争环境不平等,尤其是受教育的机会和参加就业的机会不平等。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管理机构无法有效控制社会积累与社会分配的平衡,是以社会财富无节制地转化为社会投资,从而导致社会投资的产出缺少内部消费市场的支撑,只得拼命去争夺越来越有限的海外市场,继而使整体经济置于日益危险的境地。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1.国有企业改革遭遇市场化瓶颈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多年来,企业运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商业化。但是,国有企业能否真正与市场经济相容,不但取决于企业运营的商业化,更取决于企业治理机制的商业化。如果不能实现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商业化,它们终究不能与市场经济相容,也就是说,即使物质资源实现了市场化配置,但人力资源特别是受托层和管理层仍然不能依照商业法律、商业规则和完备市场实现市场化配置,它们终究不能真正成为市场化的企业,它们在效率导向的市场体制中劣汰优胜和存活发展就会遇到困难。 2.民营企业利益优先 大部分施行市场经济的民营企业都追求个人利益和企业利润,获得利益最大化,对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逐渐淡化。这使得民营企业主使用各种方式减少职工人数,加大现有职工的工作量,并压低他们的工资,对社会稳定形成巨大压力。 3.社会逐步失去主动调整地区部门行业平衡的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社会公有经济占比日益降低,进而使得社会逐步失去调整地区部门行业平衡的能力。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投资行为又在不停地破坏这种平衡,公有经济的这种主动调整演变成低效投资。大型民营与外资资本享有足够的话语权,使公有经济部门没有能力对它作宏观调整,而中小民营资本的分散化与浩如云烟,也使政府没有精力对它进行严厉管制并调整。 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最佳选择 (一)“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关键就在于对初级公有制的改革,在于中国的经济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依然是国有企业,它的权利体系与经营管理,是不能脱离计划的,计划因公有制为主体而成为经济体制的主要性质。但改革后的公有制不再保留统治体制,而且越来越开放的对外经济交往,又要求在经济体制上表现出市场性。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二)基本市场与非基本市场 具体来说,一般可以把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分成两个市场:基本市场和非基本市场。基本市场由基本生活用品构成,其他商品构成非基本市场。 在基本市场中,有老百姓吃穿住行所需要的商品,如粮食、布匹等商品,还可以包括经济适用房、基本医疗、公共教育等等。对于基本市场,政府是有计划的,对其中商品的价格是有控制的。无论经济如何波动,基本市场都是相对稳定的,老百姓的生活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对于基本市场中的许多商品,政府都会在好年景中储备一些,这样即使在经济出现波动时,由于基本市场是相对稳定的,整个经济就不会出现大的起伏。 对于非基本市场,则在很大程度上依照市场规律运作。基本市场和非基本市场的商品是可以同时销售的,例如:市场上可以出售不同价格的食用油,其中至少有一种是低价的,属于基本市场的商品。石油价格上涨了,政府要号召节能和发展新技术,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控制能源消耗,同时采取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当然,政府也要有长期储备石油的计划,并投资建立石油或新能源的开发和生产基地。同时,要保证基本市场不受影响,必要时由政府补贴。可见,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有自由竞争、宏观调控、计划等成分,比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体制更加丰富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民生,更加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对基本市场实行计划和调控,对于非基本市场实行自由竞争和调控,形成了既有计划又有市场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但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政府是通过市场手段达到计划的。对于不能达到计划指标的商品,政府可以提高收购价格。必要时,政府可投资,建设紧缺商品的生产基地。可以考虑用社会招聘和推荐方法,成立董事会,指导紧缺商品的生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可以是计划生产的组成部分。第二,在基本市场中,商品价格也不是不变的,但上涨幅度受到控制,比如,规定每年上涨幅度不超过2%。小幅价格上涨也会对市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要防止价格大幅度快速上涨。第三,要有辩证的想法,既要市场化,公平竞争,也要有计划性,合理布局。在市场中,有计划,在计划中,有市场。计划导引市场,市场制约计划,关键是为人民服务,利用市场规律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不断的理论探索 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最富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成为时代的显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这一崭新理论的确立使改革的目标模式得以明确,各项重大措施得以有序和顺理成章地推出。基于我国现阶段的新情况和发展新要求,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理论探索 一、理论领域的新气象:经济学的繁荣 新中国60年来,中国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大体说来:构建起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新体系结构;拓宽了研究范围,更紧密联系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精神等等方面的状况和影响来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特别是把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揭示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方法上除了坚持马克思分析经济现象的科学抽象法,还适当引进了现代数量分析工具与方法。上述一系列的创新大大增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实践功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家服务社会的能力,人们不只是从事于抽象的学理研究,而且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的重大实践和政策问题的研讨,不少理论成果获得采纳,转化为方针政策。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以科学理论来推动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在30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最富有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成为时代的显学。 二、找到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新中国60年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找到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研究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引下,中国成功实施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带来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起飞。我国50年代中期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提出过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张,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主要是师承前苏联的。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其理论支柱是:(1)发展论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速成论;(2)所有制上是单一公有制论;(3)交换上是主要产品调拨论。以上述理论为核心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为我国上世纪50年代中叶以来发展、构建中央计划体制的理论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传统经济体制的决策后,为启动和推进改革向前发展,大力破除传统经济理论对人们思维的束缚,进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就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中国经济学家是积极响应时代呼唤的一支学术力量。1978年以来,在老一辈改革理论家孙冶方、薛暮桥等的引领和启发下,经济学界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学术讨论,包括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所有制,物质利益,物价体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与明晰产权,金融体制改革等等。经济学领域的活跃的学术争鸣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理论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可以看到,几乎在每一个讨论问题上,都存在不同观点的对立和争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论题上还存在激烈的争论。由于党鼓励百花争鸣,倡导学术自由讨论,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更由于走在前面的改革实践对人们理论思维的启示,经济学人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例如:1.突破了社会主义实行产品经济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理论;2.突破了社会主义实行单一公有制理论,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样所有制结构论;3.突破了国有国营、政企不分的企业论,形成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论;4.突破了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合一的国家财产权理论,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财产权理论;5.突破了以指令指挥经济活动的政府统制理论,形成了依靠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职能理论等等。上述经济理论的变革和创新可以归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取代了传统的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的形成,既是我国众多经济学家的集体智慧,更有赖于改革设计师邓小平的睿智与政治魄力,他最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科学地阐述了它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这一崭新理论的确立,使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得以明确,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得以有序和顺理成章地推出。这一有关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理论阐明和创新,也为众多经济学家参与和正在从事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编著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新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30年的改革实现了所有制多样化,放活了市场微观主体,形成了要素市场体系,产生了市场价格调节的经济机制,出现了立足于市场力量和主体积极性和创意的活跃的竞争经济。在体制活力焕发的基础上,我国实现了生产力的飞跃和财富的迅猛增长。但另一方面,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如:1.在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的不稳和时起时伏,2002年以后经济不断过热,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又经历了外生性经济下挫;2.在发展方式上,传统的数量扩张型发展趋势,依靠对环境、生态、资源等自然物质过度耗用的工业增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滞后等等;3.在分配上,收入差别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畸高,财富分配不公的矛盾凸出,等等。上述矛盾,从本质上看是转型期体制、机制缺损所造成的。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要求人们通过坚持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于我国现阶段的新情况和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新要求,我认为,在当前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全面认识市场的功能和更加自觉地利用市场的作用。市场体制拥有发展生产力的积极功能,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应该认识:市场经济是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财富生产的形式和体制,它能有效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能依靠价格形成机制使产品适销对路;能依靠竞争推动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依靠自我积累,实现自行发展。较之历史上出现过的自给自足经济、政府统治经济,传统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一个更好的经济组织形式。实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市场调节的功能,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我们也应看到:1.市场机制在分配中存在收入差距拉大效应,在体制转型期,甚至会导致严重分配不公;2.市场导向的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失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会出现剧烈的运行波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表现为周期性经济危机;3.市场经济的消极外部性和成本的向外转嫁,会引起环境、生态、资源等的过度耗用甚至破坏;4.盈利最大化的生产机制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包括公用品、福利品与公益品),从而不能满足困难群体与低收入者的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5.面向市场的竞争性生产与营销,总是激励过度消费,甚至导致浪费资源畸化的生活方式和非理性的物质文明。 完美无缺的体制从来不曾存在过,在认识和对待市场时,人们应该持有全面的观点,而在利用市场时,更要持兴利除弊的态度,关键是做好市场功能与政府作用相结合这篇大文章,自主地驾驭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 第二,发展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能防止财富占有中的私人垄断,从根本上保障分配公正;能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加快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发展;富有竞争力的公有大企业是实现科技进步的带动力量;公有制经济具有启动快速和对国民经济实施强拉动的功能,特别是公有金融体系本身具有宏观调控手段的性质,而一个保有恰当的公有制的经济结构,则能成为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的体制保证。 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帮扶”,必须深化改革,着眼于搞好公有制具体形式的创新。公有企业要实行股份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度,还要搞好资本经营管理母公司的构建。在农村,要大力支持和发展多样新集体经济。总之,发展公有制经济,要使企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充分适应于市场,要通过具有产权主体性质的公有企业的构建,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活力,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由此把公有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构建拥有强有力宏观调控能力的市场经济。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运行中,盲目扩张,结构失衡,发展过热或是沉滞不起等等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实现经济自我调适和实现宏观均衡。这就要求把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和政府的有效宏观调控相结合。 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行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有调节的市场经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削弱“国家干预”,听任大资本特别是金融垄断资本自由活动。此后,美国经济中更呈现出过度的经济金融化,虚拟经济快速膨胀而实体经济则出现萎缩。过度膨胀的金融信贷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而金融监管薄弱更使金融运行的风险大大增强。美国式金融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在生产能力与内生需求不足的矛盾和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的相交织中,特别是金融、信贷矛盾的激化,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进而演化为当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下,经受住了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的考验。但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也出现了三次(1988-1989,1993-1996,2008-2009)经济大波动,呈现出经济增长不稳。 仍在发展中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运行的势态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体制越是市场化,越要求对宏观经济运行实行调控,而我国新时期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切实建设好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增强科学调控能力,也就是要着眼于建设拥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发展拥有发达的公共产品生产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立足于和依靠盈利趋动的竞争性商品生产,也就是:产品生产与人们的需要的满足主要依靠受市场力量调节的“私人物品”的生产以及市场性的分配机制。但是市场存在失灵或缺陷。其一,一些物品在物质技术上具有消费和占有非排它性,依靠市场性生产会发生供给不足。其二,一些产品的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质,需要有生产中的政府干预。其三,市场只承认有购买力的需求,而众多穷人,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需要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获得满足。亚当·斯密因其对“看不见的手”的功能的过度推崇和“市场乐观主义”,使他忽视市场的诸多失灵和缺陷。他向世人推荐一个只会使财富与贫困相并行的主要依靠私人物品生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发展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不再遵循斯密的市场经济模式,出现了向劳工和低收入者提供社会保障品的当代福利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环保运动的推动下,有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等也被纳入公共物品生产的范围。因而当代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超出了斯密模式,成为私人物品生产与公共物品生产共存的体制。当然,西方的公共物品生产被桎梏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特别是公共物品生产并未能根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贫富对立。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行依靠市场决策性的竞争性生产和非市场决策性的公共产品生产并举,来实现财富的最大创造,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福利品的生产和提供,来充分有效地满足低收入者,以及遭遇困难者的需要。在我国当前正在大力从事的包括教育、医卫、文化在内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现阶段迫切的民生问题和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这一大规模福利公共品生产与提供计划的深层内涵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低收入者进行劳动报酬的补偿,由此弥补市场机制作用下按照要素市值贡献分配的缺陷,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完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产品生产还包括用来改善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用来改善落后地区、领域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来进行当代尖端性、战略性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公共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用来维护人类的自然生存条件的环境、生态公共设施建设,等等。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产品生产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它意味着:人们通过市场决策性生产和公共产品生产两种机制,实现财富生产最大化;又通过市场性的产品分配和福利性产品分配来实现财富的人民共享和共同富裕。我国实践中的公共产品生产范围扩大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拥有发达的公共产品生产的市场经济。 综上所述,基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理念、新要求,以及基于我国当前改革的现实状况及其趋势,我们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拥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具有发达公共产品生产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出现在我国大地上。而对这一崭新的经济体制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论阐明,则是当前中国经济学的重大课题。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试谈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作者:刘玉海 蔡继云 王晓蕊 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消费呈现出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增长势头,体育产业因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消费增长点和投资热点。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虽方兴未艾,但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由于受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东部特别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等,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体育产业已成为本地区的投资热点。而西部地区如宁夏等,体育消费投入微乎其微。第二,运动项目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观赏性、普及程度和在国际上取得成绩的含金量有较大差别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别,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和田径的个别项目等市场开发已有一定规模且带来一定效益,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难以进入市场。 (二)相关产业潜能没有充分发挥,产业质量不高 目前的体育产业较注意有形资产的利用,如体育场馆的租借和经营,但对无形资产如对各赛事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价值等重视开发不够。从体育用品市场上看,高档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仍被国外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直接生产或合资生产,而国内体育用品行业中的一些明星企业高档产品在整体上仍有很大差距,许多体育用品企业没能开发新的名牌产品,普遍存在着款式品种陈旧、质量低劣的现象。产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各类体育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观念落后和市场竞争力较弱。大部分体育企业缺乏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品牌意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能否创造出国际知名品牌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高层次的体育产业法规,没有一支有力的体育执法、监督队伍对我国的《体育法》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至今中国彩票市场仍未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彩票的发行销售体制,更别说引进竞争,建立起一个独立有效的公众监督体系。 政策倾斜往往是一个新兴产业必要的助推剂,体育产业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以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体育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对体育场馆的投资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对体育比赛收入和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可减免税收等。而我国由于体育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在融资、赞助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体育产业长时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暴露出了体育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多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且具有高学历的体育管理人员很少。这些人中有的只熟悉运动过程,而对经营知识知之甚少,很难想象一批没有高学历、没有经营管理知识的非专业人员能经营出高效率、高产出的体育产业实体组织。 二、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 (一)调整体育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平衡发展 为解决地域不平衡的问题,可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启动和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和培育骨干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国家财政增投资金、体育部门自筹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一批既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的多功能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阵地。同时乘西部开发之风,发展西部体育产业,提高各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加大比赛和表演的观赏性,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平衡。 (二)加快体育产业化改革步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质量 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必须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并通过相应的营销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使国内体育用品满足国内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扩大出口量、占领国际市场。 应着力把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等作为重点,并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良性发展。从企业投资来看,由于竞技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可以创造市场,有了市场就会有投资者和生产者,而投资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所投资项目的市场能力和经营效益,因此,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的竞技项目应当受到关注。 作为体育产业承担主体的体育企业应把重点放在无形资产的变现上,即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现存的体育企业,形成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化的企业集团,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企业,尽而提高产业质量。 (三)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借助政策手段适度扶持 当今至关重要的是加快和完善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战略的高度制定一个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衔接有序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治的轨道。法制建设主要应从体育产业的主体组织、行为规范以及市场环境秩序的维护等几个方面进行。 国家在规划布点、发展项目和发展产品上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如简化管理程序、税收优惠、利率优惠和对投资者利益特殊保护等,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体育,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必须彻底改革由体育工作者或行政干部管理的模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培训、选拔既懂体育管理又懂市场营销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是增强体育产业组织竞争力,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体育产业高校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 体育产业被誉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已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的体育产业尽管已有长足的发展,但其效应并没达到预想的目标。因此我们应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入手,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借鉴体育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经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的定位 我国财政当前面临的问题:一是财政支出用于消费的比例过大;二是财政用于投资的部分少,而投资领域又过于分散。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过于宽泛,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发挥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配置资源的作用,关键是要解决我国财政职能定位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公共财政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公共财政,这是由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决定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经济的共性决定,财政职能必然定位于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指财政资金重点流入公共产品投资领域,也就是财政配置资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财政在国民经济活动中主要承担三种职能:资源配置职能、调节分配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对于后两种职能,在任何经济体制下都是一样的,就是说,它们没有因经济体制的不同,其职能作用的范围受到限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起调节分配和调控总量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相同,而且都是对全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对于资源配置职能,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其作用的范围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起着对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而纯粹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起着对全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在现实经济中,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起着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也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而政府配置资源的职能也就是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所以关于我国财政职能定位其重点是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主要是由于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存在。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在经济学文献中,公共产品的特征归纳起来可以有两点:一是非排他性或共同受益;二是非竞争性。由于公共产品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调节作用难以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在这个领域资源配置缺乏效率,需要政府介入。就是说,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支持是资源配置效率决定的。经济学中,关于资源配置效率含义最严谨的解释,也是最通常所使用的解释是“帕累托效率”准则,即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个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的配置状况不是最佳的,也是缺乏效率的。当然,“帕累托效率”准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现实中难以实现。那么,我们如何衡量效率实现,效率的实现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即msb=msc. 用此来分析公共产品必需政府介入的原因。依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一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使得增加一个人的消费所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但是,新增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并不说明提供这一产品不需要成本,需要成本就需要费用来弥补成本,而收费就会阻止人们消费这种产品,由此,公共产品由市场提供时,就会导致公共产品闲置;二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得人们完全有可能在不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效益,即免费搭车。由于免费搭车现象大量存在,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导致公共产品供给量不足。由于公共产品特征所决定的,上述两个方面的效率损失意味着在公共产品领域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即通过财政投资来解决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在现实中,公共产品或劳务满足其两个特征的情况又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物品和劳务,都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例如,公路所提供的服务,无疑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它却不一定满足非排他性的条件,因为在实践中,完全可以通过收取养路费的方式将不愿为修路付款的人排除在公路使用范围之外。那么,公共产品根据其“公共”性质因表现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强弱不同,可分为,第一,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只有同时满足公共产品两个特征的产品,即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和劳务,就是纯粹的公共产品。纯粹公共产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防。在任何国家要想排斥任何本国居民从中受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第二,半公共产品或劳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与纯粹的私人产品或劳务并不十分普遍,而更多的居于两个极端中的物品或劳务,即具有私人产品或劳务的特性。半公共产品或劳务又可分为,一是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是指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它的特点是,具有非排他性或消费者共同受益,但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例如,公路,当行驶的车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追加的车辆便会阻碍交通,造成公路拥挤。二是,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但它的排他性的特点,一方面是具有共同受益的特点,即谁都可以享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是不完全的,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如,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兴建的公园,名义上全社会的成员都可以到公园游览,享受公园提供的消费,而实际上由于公园收费,只有为此花钱的人才能进入公园。这就是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 对于不同的公共产品,财政采取的支持方式是不同的。纯粹的公共产品由财政直接投资进行建设,而半公共产品即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也可以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或是由政府部门给予补助的办法通过市场提供。在半公共产品中,对于第一种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它只有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之前,其消费才具有非竞争性。这可以通过对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去实现排他性。由此,既可以选择市场供给,也可以选择政府供给。世界各国情况不同,一般讲,公路、桥梁和类似的公共设施建设,通常是以政府投资,政府经营,而消费者向政府交纳一定的使用费。而电影院、剧院、体育设施等,则一般由私人部门出面提供,其投资,一方面来源于向使用者收取的费用,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政府补贴。在这里,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对于第二种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这些部门,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即或是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由政府进行补贴;或是由政府直接出资经营,通过市场渠道销售,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如学校、医院、大型交通设施等。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由于公共产品的存在,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在公共产品领域失灵,而要求政府干预所决定的,所以说,公共财政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我国财政职能定位于公共财政,除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需要外,还是我国财政现实的选择。自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1.2%,到1980 年降到25.7%,1990年降到15.8%,1996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只有10.8%。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随着财政收入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减少,财政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就是目前财政运行的关键。由此,财政再像传统计划体制下,全方位、多领域地投资,已经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也难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起到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应该说,我国建设性财政的现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关,我国原有的统收统支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决定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计委制定基本建设计划,财政出钱投资建厂,形成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利润全部上交财政,再由财政进行再分配。在这种体制下,从基础设施到针头线脑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都属于财政投资的领域。可以说,我国国有企业囊括范围有多广,财政投资范围就有多大,但是规模不经济。 据统计,1996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506445个,其中,国有经济为86982个,占17.2%。而在国有经济中,小型企业有71219个,占国有经济企业个数的81.9%。下表通过资本金、固定资产原值和固定资产净值三个指标来分析我国现在国有工业企业规模状况。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在资本金和固定资产总值方面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可企业数量大,由此,规模不经济。平均每个企业的资本金是287.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5.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83.9万元。这些小型国有企业遍布我国工业每个行业。当然, 我们不能说,这些小型企业现在的资本金全部都来自于财政拨款,但起码是通过财政投资形式建造的。因资料的原因,我们现在很难将财政资金剥离出来,得出量化的概念。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因为经济体制的变更,非国有经济的生长和财政本身财源的有限,财政在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重在缩小。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占2.7%,但投资的范围并没有相应地缩小。 近几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仍在增长。国有工业企业个数1995年比1994年增长15.5%, 1996 年比1995年下降3.6%,但比1994年增长11.4%。所以, 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再像撒胡椒面一样投资,已难以为继。财政收缩投资领域,由目前的吃饭财政和建设性财政转向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我们财政现实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财政如何向公共财政过渡 我国财政从目前的吃饭财政和建设财政转到公共财政,必须进行两方面的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财政自身的改革。 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讲,首先解决财政负担吃饭人口过多的问题。一是改革政府机构。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就是从减少政府办事机构入手,从根本上实现减员的目的。二是改革事业单位。财政负担的吃饭人口,还有一部分属于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也是机构改革的一部分。这就要将除基础研究和国家必需拨款的研究机构外的应用研究单位推向市场,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率,使它们适应市场需求,面向市场进行实用性研究,并将成熟科研成果逐步转化为生产力。三是提高政府机构成本意识。目前,我国政府机构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讲成本。应该说,一个廉洁的政府同样是廉价的政府。所以树立成本意识,少花钱,高效率是建立廉价政府的关键。 从财政自身来讲,第一,确定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公共财政与传统建设财政的不同在于,公共财政要求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是公共产品领域。我国财政由目前建设性财政转到公共财政,主要问题是解决财政投资范围。1996年我国财政收入是7408亿元,财政占gdp的比重为10. 8%。财政建设性支出192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4.2%,其中生产建设性基本建设支出61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8%。在我国财政收入有限,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用好现有的财政资金则是当务之急。好钢用在刀刃上。收缩财政投资范围,一是将有限的财政投资资金用在急需国家投资和国家应该投资的领域,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财政投资于水、电、路、气、交通、通讯等行业。这些行业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特点,即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独家经营效益优于多家竞争。由此,天然存在竞争失灵的可能性,需要政府介入。三是环境保护等领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环境的不断恶化成正比,所以,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环境保护同时又是外部效应影响所致,它必须通过政府的非市场方式进行矫正或解决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这里财政不是以直接投资方式,而是以补贴方式来实现其职能。 第二,采取多种财政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就是说,改革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财政投资于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不等于要财政投资,政府直接生产。财政投资于公共产品生产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是说,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和公共产品政府生产是两个概念。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是指,公共产品所需资金是通过政府预算获得的,并且无偿使用,而公共产品政府生产是指公共产品所需的资金不仅来自于政府预算,而且其生产还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前者是资源利用的概念,后者是生产组织的概念,由此可见,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和公共产品的政府生产是两个概念。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不是必须要求政府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公营和民营的两种生产形式。1981年美国公共产品中公营生产的比重约占49.6%,民营生产的比重约占50.4%,大约是一半对一半。所以,改革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十分必要。 1、改革政府包揽全部公共产品生产的状况, 实现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化。政府干预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特征所决定的,但是政府供给和政府生产又是两个不同概念,政府供给的条件下,公共产品可以采取公营生产,也可以采取民营生产,这是由其效率决定。所以,政府转变职能收缩投资范围,改变直接经营私人产品生产状况,同时,也应该改革包揽全部公共产品生产的状况,逐步实行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化。从市场国家的经验看,一般民营生产比公营生产具有更高的效率,而且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已有的成熟做法,推进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化。 2、政府减少对公共产品的直接经营, 而转向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管理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控制和影响资源在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配置;政府通过对公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其提高效率,改进服务,同时,在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公共产品生产领域时,进行规划,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民营企业进入和公平竞争。改革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减少政府对公共产品的直接经营,目前,政府应采取逐步退出的方式。一是财政将原来拨改贷资金、财政基本建设投资转为资本金,以企业股东身份参与企业管理,退出直接生产经营。二是通过产权转让,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转让出去,并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民营企业参股国有企业。三是对进入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民营企业,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采取优惠政策,以便引进竞争机制,搞活国有企业。 3、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目前, 我国某些公共产品领域的民营化已经开始起步。比如,城市交通方面的民营承包小公共汽车和个人出租汽车等等的运营;通讯方面的bp机无线寻呼系统等等,这些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民营进入改变了原有公营企业一家垄断的局面,在适应社会需求、方便人们生活方面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活力。 4、采取多种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政府投资于公共产品生产只是为了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所以,只要达到目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一是政府招标,与民营企业签订供给合同。这一般适用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部分公共服务行业。政府提供招标项目,企业投标,在多方竞争后,政府选择最有利的企业,与其签订供给合同。二是政府授权经营。这一般适用于城市公共服务行业,如自来水公司、电话、供电等行业。在国外,影视、广播报纸出版行业也采取这种方式。当然,必须建立严格的申请审批制度。我国目前也出现民营的影视公司,为繁荣文化,活跃人民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三是政府采取补助津贴、优惠贷款、无偿赠款、减免税收、直接投资等形式,资助提供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企业。这一般适用于科技开发、教育、卫生保健、图书馆、博物馆、城市住宅建设等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在改革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应该更加灵活地采取多种形式,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由此,通过改革,最终使我国财政由现在的吃饭财政、建设财政转变为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手段,二者都是从 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一)社会财力结构和社会积累职能日趋复杂化。具体 表现为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下降,以企业资金为主体的预算外资金 的急剧增长;(二)在社会财力的运用上,出现了控资来源的多渠化,投资决 策的多极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社会财力的日趋流动化和社会资金融 通关系的广泛化、市场化。这些新变化,客观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的协调要求。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特征,要求财政和银行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的 运行。但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作用的发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条件, 相互补充的。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具有更强的控制性和时滞性,而金融杠杆 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财政杠杆对调整产业结构更为有利,而金融杠 杆对调节企业行为更为有效;财政杠杆偏重于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而金融杠 杆侧重于解决分配的效率问题。两种经济杠杆不能单打一,要综合运用,扬长 避短,以发挥交叉效应。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由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 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 也是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需从以下几方面 入手: 1、坚持“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和均衡性的货币政策,做到财政分配总规模 的大体平衡。 2、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包括:税收杠杆、补贴杠杆 、预算杠杆、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杠杆等。 3、加速包括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在内的市场建设,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建立在市场行为之上。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模式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模式的最佳选择应是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 币政策,即紧中略有松的财政政策和松中略紧的货币政策的组合。 (一)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的依据是财政面临困难。当前财政所面临的困难主要 体现:(1)财政收支不平衡。1979—1995年,财政几乎年年出现赤 字2540亿元。据估计,这种收不抵支的财政状况今后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2)财力分散。由于在国家与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上处理不当,财政收入 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4年约11.8%,是历史上的最低点。特 别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实行了分税制,但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仍未理顺,中央 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依然很低,1994年,这一比例仅为33% ,而同期市场工业化国家这一比重多在70%—90%之间,相对而言,我国 属于“弱中央”的国家行列。(3)财政补贴过大。1993年财政的价格补 贴、亏损补贴分别为300亿元和400亿元,如此巨额的财政补贴已成为财 政的沉重负担。(4)债务规模大,依存度高。1995年,中央发行债务达 1350亿元,债务依存度为53%,1996年,中央已发行1950亿国 债,沉重的债务负担有可能导致中央财政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危机之中。(5 )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现在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国有企业亏损,这说明,财政 收入的来源基础受到动摇。上述五个方面均表明财政陷入困境,如果不实行较 紧的财政政策,巨额赤字和巨额债务将使人民丧失对将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 而导致财政危机和信用危机,进而对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 总需求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供给方面,而供给方面则是由产业结构的不 合理造成的。紧中有松的财政政策可以对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灵活调节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查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搞活是 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两大工具实现的。对于国家要优先发展的部门、行业或地 区,一方面,国家可以采取低税率、税收减免等措施来提高这些部门、行业或 地区的盈利水平或经济效益,引导人力、物力和财力流向这些部门、行业或地 区,从而增加相应产品的供给;反之,对于国家想要限制的部门、行业或不优 先发展的地区,可以采取高税率等措施来降低这些部门、行业或不优先发展的 地区,可以采取高税率等措施来降低这些部门、行业或地区的盈利水平或经济 效益,从而减少相应产品的供给,最终实现总供需平衡。另一方面,财政支出 本身就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财政资金在各部门、行政或地区的 倾斜投资或优化支出结构本身就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可见,财政支出在确保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上都具有 很强的调节作用。 (二)实行松中略紧的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和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需要。我国经济仍存在着资金 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即要靠社会内部积累,也要积极吸收利用外资。 据调查,当前企业资金短缺,产品积压情况严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 情况下,必须适当放松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利率、增加再贷款等 措施来增加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尽管财政政策 也是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财政政策调节的力度太大且直接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力不从心。货币政策的应用则可以发挥较好作用,避 免经济出现急剧波动的运行情况。 二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需要。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国有企业的状 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和改革的步伐。因此,增强国有企业 的活力,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货币政 策是搞活大中型企业外部配套措施的一个内容。这些年来,资金紧张,周转困 难,债务负担沉重,长期高负债经营一直是国有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在这种 情况下,如果实行紧的货币政策,企业占用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所需的流动资 金和固定资金就得不到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就难以维持,搞活国有企 业就无从谈起。总之,搞活国有企业需要松的货币政策。由于银行资金不同于 财政资金,是有偿的,可以周转使用,那些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将 因此而得不到贷款,并将被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促进搞活国有企业上, 较松的货币政策是可取的。 三是发挥宏观调控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正进入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新时期,银行只有实行较松而又略紧的货币政策,才能提供一个稳定的 金融环境,以期达到既高速度,又宏观协调(即防止比例失调与通货膨胀)的 预期目标。银行在实行松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发行与信贷规模时,必须同时 实行略紧的货币政策,适当控制过大的货币发行与信贷投放规模,尽量优化贷 款结构,做到松中有紧,并与财政政策密切配合,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关系分析 论文摘要: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由此所反映出的公平让位于效率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引发起人们的关注。人民群众对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党的十七大上中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主要分析市场经济微观机制下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公平;效率 1 公平与效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表现,从一个管理学定律谈起 管理学范畴有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即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将这个概念延伸到企业的经营上,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客户。因此企业都会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为这20%的客户服务上面,例如现在银行每年都要征收小额账户管理费。这些小额度账户的持有者大都是中、低阶层收入者。在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追求最大利润的企业本身就有一种摆脱掉自己所应负有的社会职责的冲动。由此可见,如果拥有资本数量不同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能会享受到不同的待遇,富人会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待遇,而穷人则有可能被排除在这些服务以外。因此加强政府提供社会公共物品的力度,如加大对教育、医疗、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这种差距。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范围和种类也应该逐渐加大,特别是为穷人子女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职业教育,创业贷款等,尽量缩短富人和穷人子女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 在这里私人机构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采取各种措施为富人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就是追求效率的体现;而政府机构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就是注重社会公平的体现。 2 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最易激化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处于买方市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作出抉择,可以选择的余地是最大的,而且此时整个社会的福利是最高的。当这个市场是垄断市场时,市场上的需求大于供给,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厂商则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利润,此时即是典型的效率优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厂商自身的理性行为肯定是逐利的,其原则也是以效率为先。下面以我国房地产市场为例进行说明,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且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阶段,有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市中来,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旺盛,房价居高不下。因此如果从社会公平争议的角度出发,政府不应该允许发展大型豪华别墅和豪华墓地。虽然开发豪华别墅和豪华公墓可以帮助开发商更快更多的创造利润,却以变相的减少了市场供给,推高了房价为代价,将大量的中低阶层收入者挡在了房地产市场大门外。当房价不断高涨时,商品房已经成为最有价值的投资产品,因此先富起来的人完全可以通过囤房、炒房来实现保值、增值。在此过程中,房价上涨的成本主要转嫁给了拥有刚性需求的中低阶层收入者。在房价不断高涨期间,资本获得了太多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先富不仅没有带动后富,反而是在剥削后富,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现在房价的歧高已经对我国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持续攀高的房价很容易积累起大量的泡沫,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 房地产商对利润的追逐对应着效率,而提供符合中低收入者支付能力的房源则对应着公平。很显然,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突出的显示了效率的含义,而忽略了公平。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都是由保障房或者廉租房市场和商品房市场共同构成的。只有在商品房市场,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遵循价高者得的市场经济规律。在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保障房和廉租房处于极度短缺的状态,使得大多数中低收入者也不得不进入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因此从公平角度出发,我们就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重新作出一个更加全面的规划,大力发展保障房和廉租房,使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市场。 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不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这都是最根本的出发点。但是仅仅依靠市场经济本身的机制并不能到达这样的效果,在不加以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市场经济是“一切向钱看”的,一切以利润为导向的,一切以实现利润的多少为评价标准的。 3 现阶段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就是过于重视效率而忽略了公平,从而导致了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已经达到了社会所能容忍的极限。经济总量的急剧膨胀往往带来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类似的情景在几乎所有经历过快速增长的国家的历史上都发生过,人们处置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有一些国家成了当今世界上的“成功国家”,另一些要么坠入了动荡不宁的泥淖,要么重新回到了贫困的深渊。 我国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与客观国情,作出了新的调整。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表明我国政府已将宏观管理与调控的操作重心从效率转向公平,为我国今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中,如何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方向。 注重效率是我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所在。公平起着稳定社会情绪,为经济社会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后续力量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只看到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关系还应该看到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能只追求公平而牺牲了效率,这是我们早就丢弃了的“平均主义”;我们也不能只追求效率而不顾公平,这样只会引起社会贫富严重分化,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一旦失去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更无效率可言。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公平和效率的和谐共存。 效率将整个社会的发展引领到更高的层面上去,公平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健康,为社会的后续良性发展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4 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共存 (1)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指导,促进公平竞争和充分竞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以中国药品市场为例进行说明。中国目前药品市场上部分药品在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后,部分药企会因为利润微薄而逐渐停止生产这些药物。在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制下,药企做出上述决定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则是一种损失。利润微薄并不等于没有利润,仅就制药企业出现的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由于药品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所造成的。公平被迫让位于效率。为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降低医药企业进入门槛,力促市场竞争,或者出台相应的强制性政策,对参与竞标的药企要求其必须信守承诺,并给予一定的优惠。但是从长远来看,最有效的仍然是成立以非盈利或微利为目的的国有大型药企,完善社会公共药品的供给体系。 (2)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是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最主要机构。提供像教育、医疗、养老等对社会稳定和进步意义重大的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社会稳定和公平的保障。在这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应该最彻底的贯彻公平优先的原则,提倡无利和微利经营。虽然我们现在的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和卫生领域鼓励私人投资,但是这些私人投资只能算作是有益的和有限的补充。像现在出现的入学难和看病贵的问题都应该属于政府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我们只有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管理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本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将是越来越多的,并且对其社会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总之,在新的阶段我们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同时,还要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建设,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稳定的后勤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加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几点启示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尽快解决“三农”问题,仍必须通过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多方面促进社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农村 市场经济 改革 党中央坚持把搞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不断加以强化和深化,这充分说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把农村的经济搞上去。推进市场化改革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农村的改革实践证明:没有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推动,就不会有中国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同样,在新的发展阶段,仍必须通过深化农村市场化改革,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面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的素质,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应从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两个方面:在深化改革方面,通过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和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成本控制机制、市场供求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在依法治“市”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调整财政信贷分配格局,加大农村经济发展扶持力度程传兴强调,农业是弱质产业,客观上需要支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二、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1.引导农户适应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调节范围的扩大,农户参与市场的程度也在提高,但总体上还是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主要是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生活,习惯了国家的行政管理,缺乏自主决策的经验和能力。而且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掌握市场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农业科技也受到限制对外招商引主体。农业投入问题是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启动境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是招商引资的主要任务。 2.组建公司兴主体 主要是发展公司制农业,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培植一批加工型、流通型、生产型和复合型的农业企业。 3.鼓励干部转化为主体 根据上级有关政策,鼓励机关干部、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兴办和领办农业经济实体。 三、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1.发展成熟的生产要素市场 劳动力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们应改革过去那种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鼓励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资金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在于资金不足。因此,我们应着力解决农村的资金问题。我们的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2.政府应加强对各种政策法规的调控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立法空白区制定相应的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改革的政策法规,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要求去贯彻执行,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我国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是不一致的,这种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职业状况。由于“二元结构”的限制,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亿,流动人口已经从城市体系中占较少比例的群体成为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经济联系、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化。同时,由于流动人口成为城市体系的边缘人,他们在城市中遭到的一系列社会排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因此,随着城乡迁移和人口流动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户籍制度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迫切需要推进城乡户籍体制和相应的公共福利体制改革。 3.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 我国医疗、养老、住房、劳动保护等福利保障待遇基本上只施惠于市民。城乡不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阻碍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吸收。因此,要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消除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与营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的巨大差别。 四、兴办村办企业是实现农村发展的有效方式 农村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而如何搞好农村经济?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是兴办村办企业,通过集资或引资等渠道在每个村庄内搞一个或两个这样的集体企业。这样的企业有很多好处,如,吸纳本村的劳动力。本来,在农村地区有许多农民到城市里打工,而现在不用出本村就可解决就业问题。由于企业有一部分赚的是城市的钱,这样资金因素便可以流通到农村来,进而加快实现村办企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了资本的流通速率。资本的生命在于流通,农民挣了钱而后又以各种方式用于消费,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支配能力。 因此,加强和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加强农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在上述方面进行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降低成本的途径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 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通过理念更新、生产经营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等方式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并且一般都要综合运用这些途径以取得最佳降低成本效果。 1、通过理念更新推动成本降低 从实践来看,几乎所有的成本发生都与人有关,因此,只有人树立了降低成本理念才能推动成本节约。这一过程中,首先,领导者要带头更新成本降低理念,要树立降低成本就是增加利润或者提高效益举措的基本理念,带头参与到各种有利于成本节约的行为当中去,通过领导的示范带动促进成本降低。其次,广大职工要树立积极参与降低成本理念,职工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以帮助所在单位节约成本就是为单位服务,就是立足岗位多做奉献的一种意识,利用这种理念指导自身行动,规范自身行为。 2、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推动成本节约 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成本包括材料、人工等成本,还包括管理费用等,因此,必须强化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首先,生产经营准备阶段成本管理,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市场原材料供应商等的调研,通过谈判有效降低燃料、原材料等的成本。其次,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管理,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边角废料利用水平等促进成本降低。再次,通过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控制成本,要完善物流配送、降低产品损耗,促进成本降低。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标准化等推动成本节约,特别是标准化工作既可以保障质量,又可以降低谈判等成本,对于成本节约意义重大。 3、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推动成本节约 财务管理创新是成本节约的重要途径,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等推动成本节约,通过编制预算方案,推动预算执行与考核,可以有效的促进成本节约。其次,通过信息化财务管理软件促进成本节约,可以利用信息软件对单位内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监督,一旦成本超标则进行预警,以此推动成本节约。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成本降低的现实保障 降低成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追求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厉行节约的背景下推行降低成本方案更为易行。实践中,单位可以从完善降低成本方案、强化组织考核、强化监督等方面推动成本节约。 1、制定降低成本的细化方案 首先,要制定成本控制标准,单位要根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定位,年度业务工作量,明确部门经费支出或者说控制标准,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目标。其次,要细化各部门成本支出细节,对于可预见的支出,要通过预算等方式在支出金额、时间节点上予以明确,特别是对于与往年比较成本节约达到一定比例的,要积极进行沟通和协调,明确成本降低的原因。再次,要明确成本控制的责任主体,一般而言,单位内部要形成以部门负责人为主体、全单位以主管财务的领导甚至一把手作为成本降低的责任主体推进成本节约。 2、强化降低成本的组织考核工作 首先,要强化对成本发生过程的管理,单位通过分析成本构成及发生的环节,科学的预测成本变化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全过程成本管理体系,并动员相应岗位人员参与到成本降低活动中来,形成降低成本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充分调动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降低成本的组织力量。实践中要整合各部门力量,避免各自为战等导致成本控制不力。再次,要强化成本发生的考核工作,对于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在年中和期末要组织目标考核,对于考核结果为成本降低未达标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对于成本控制较好的,要总结经验并进行推广。 3、强化降低成本的监督工作 首先,要积极推行事前监督,要真正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必须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就跟进,全面了解即将发生经济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对事先编制的成本方案进行审查,将降低成本监督重心前移。其次,要进一步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督,在重大经济活动发生过程中,要指派专门人员负责全过程跟进,在经济活动结束后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活动,以此保障监督的时效性。 作者:张明 单位:山东矿业管理技术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方法 一、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首先,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取代了计划经济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和单位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对自身进行改进。而对于医院来说,财务管理是其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保证,加强对于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有效节约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医院的稳定发展。 其次,是提高医院知名度的有效方法。人们对于医院的认识,一是看医院的医疗水平,一是看医院的规模和管理。医疗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必须从医院的规模和管理出发,提高医院的知名度。而无论是提高医院的规模,对医院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或扩建,还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财务管理都是不可忽视的。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提高医院获得的利润,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也可以带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医院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二、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加强预算管理 医院预算管理指根据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段时间内医院的财务收支、结构以及资金主要来源渠道所进行的预测,将医院事业发展和工作任务以财务收支的方式表现出来,包含了医院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涉及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以责任和目标为表现形式,体现在预算管理体系中。 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必须强化意识,引导医院全员参与。医院预算管理关系医院全年的收支计划,是医院正常运营和发展的根本,管理人员和领导阶层必须充分重视,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同时,医院预算管理关系着医院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应该理解其深刻含义,高度重视,并且积极参与进来,维护医院利益的同时维护自身利益。 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定制预算管理计划时,必须结合实际,不切实际的预算将直接导致医院预算系统效率的下降,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加高,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结合前年度的实际收支情况,使预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立足医院的长期发展,为医院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最后,要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监督。预算管理并非制定计划,而是实施计划。科学的计划制定后,要针对其审核和修改,组成预算管理小组,做到专人负责;以财务处为中心,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建立起相关制度,并按照制度严格去落实执行,在执行中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预算管理计划不会成为一纸空文。要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 (二)完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医院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执行能力,进而实现医院相应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说它是决定着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绩效管理可以反映出医院的管理和文化理念,是医院立足社会的一大基础,对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就医环境,提高财政收入等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完善绩效管理,可以使员工感到压力,提高其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和形象,提高医院的财务收入,促进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院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在当今的社会形式下,医院的竞争日渐激烈,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脱颖而出,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提高医院对于财政收支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医院的长远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邵连平 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企业会计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新 一、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的作用 (一)有利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会计管理要对企业资金进行有效控制,然而如何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让资本在筹集、投放于使用、回收与分配的过程中最大化发挥资金的作用,找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只有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才能让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然而这对一些企业来说,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意义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开始依靠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在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但是有些企业的服务水平差,缺乏创新性,使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增强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创新,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良好形象,而且还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企业通过加强会计管理,使得企业能更好的处理企业的资金链,并且做出合理的安排,更好的运用资金,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尽快实现企业的优化升级,使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有利于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进行核算,之后在进行分类和计量,而且还要将财务状况在帐薄上反映出来。实际上企业会计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来源。企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会带来直接影响。如果会计在工作中提供的信息是错误的,那么就会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错误,这样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因此,为了做好企业会计工作,那么就要求会计在工作中要认真收集和分析信息,这样在能增强对风险预见能力,才能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五)有利于消除风险 由于有些企业性质比较特殊,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难免会产生一些风险。当企业存在风险时,应该及时运用会计分析手段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同时根据先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处理非法事件,从而解决风险问题。 二、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管理意识薄弱 可能诱发风险虽然在近几年来企业在加快会计工作的基础建设,其中包括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随着企业以及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很多新的问题、新情况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由此体现出来的企业会计管理意识薄弱,其中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不严格,财务支出工作不规范,会计监督的力度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低等方面,这些环节对会计职能的发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诱发企业风险。 1.会计管理风险。由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严格,人员自身职责不能与岗位工作相对应,这样就会出现会计管理风险。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从而诱发风险;二是制定了相对应的会计管理制度,但是却没有将制度真正的落实到位。例如,有些会计违反了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按照会计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进行,有的会计违反了财务管理监督制度,有的会计泄露了企业财务状况,违反了会计保密制度,有的会计向他人泄露企业会计电脑操作指令。另外,有些会计只重视财务的核算工作,而忽略了财务核对工作等等,这些都能诱发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2.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会计管理的基础,也是会计部门的关键工作。目前,一些企业中出现的经济案件多数都与会计核算环节有关,由于企业出现违规经营状况,例如,会计篡改帐表、在账目方面弄虚作假以及滥用贷款业务等等。所以,如果会计核算质量差,不能按照程序进行规范操作,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风险。 3.结算风险。结算风险也就是指票据风险。在近几年来,在票据方面引发的诈骗事件,一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通过使用高科技进行作案,作案手段较高,二是企业内部防范风险的意识过于薄弱。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没有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常常疏忽大意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有些人员借业务之便,不顾相关的法律法规,盗用资金等等。 (二)会计管理机制弱化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会计基础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由于企业基层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交待的业务指标,常常忽略了会计内部管理,致使会计基础工作弱化。其中主要体现在账户设置不规范,乱用会计科目,不及时对账,会计报表虚假等问题。 2.管理权力涣散,很难发挥管理优势。由于会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都是运用以往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致使会计管理出现以下问题:一是管理的层次较多,一份业务文件要在每个层次中进行转发,基层经办人员却很难看到,一项业务的确立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和把关,这样就很难找到新的商机,最后却无法追究责任;二是会计部门不能与业务部门协调,由于企业在业务变化发展中,不能对会计进行集中管理,业务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加上制度无法统一,常常出现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抵触现象;三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顾及管理工作,有些会计缺乏工作经验,只能对日常的工作事物进行处理,无力进行会计管理。 3.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必须具备的就是财务管理职能,会计工作应该及时对财务管理进行事前、事中控制,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以往会计管理模式中,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在会计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但是却没有形成规范的会计管理体系,这就使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只是在事后进行算账,缺少会计监督制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会计考核指标不合理,有些企业受到利益的诱惑,在调整收支方面,其随意性过大,往往造成财务信息虚假。 4.缺少监督功能。会计的监督职能很难发挥作用,目前我国有些企业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在一些企业中常常聘用兼职会计,这样就使得临时会计不能履行会计工作的全部责任,即使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但是也没有处理问题的权力,这样就使得会计监督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企业内部审核人员工作任务量大,不能对所有工作都能顾及到,加上他们的工作能力有限,只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式来进行检查,导致了会计自身只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在企业内部有专业的审核人员,但是他们在工作中却缺乏独立性,在检查会计业务时,其检查的深度不够,这样就很难将会计的监督工作真正的落实下去。 5.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因此,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对会计管理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我国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带来影响。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中建立了会计学习培训制度,当会计人员掌握了基本的业务以后,就被调到其他部门中,虽然在培训过程中他们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会计人员对某项业务的学习却不透彻,这样就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风险,也增加了会计管理工作难度。随着企业会计工作量逐渐增多,会计业务工作开始变得极其复杂,对于业务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来说是很难满足会计工作需求,这些因素让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在企业内部,有制度但未执行,由于会计管理工作过于放松,加上内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使得一些会计为了一些利益,做出了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致使企业不能正常的运转,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四)企业发展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从客观上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知识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会面临着挑战,因此,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此时,会计应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对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作出科学的评价,并且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指导新时期的会计管理工作。企业会计管理创新,需要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才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同时,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会计管理体系,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以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 (二)增强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意识 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创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创新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也是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如果企业还停留在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那么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只能被淘汰。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企业会计,是不能帮助企业进行创新的。因此,企业会计只有树立创新理念,才能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监督的力度 加大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工作职能,首先应该让会计人员不仅仅拥有提意见的权力,而且还要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权力;其次,要做好企业会计核查和监督工作,并且在核查过程中体现核查人员所具有的权威性,将会计监督与会计核查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会计监督力度。同时还要确定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内容,做到二者有机结合,如果在检查与监督过程中发现风险问题,应该及时上报;最后,落实责任,并且要求会计人员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 (四)利用制度约束会计人员工作行为 制度约束是在会计工作环节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约束制度,它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责、业务处理方式进行约束,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要做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要求会计与时俱进,在工作中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并确立考核内容,在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支会计考核小组,负责对会计各个工作环节的内容进行考核,同时对于平时工作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适当的鼓励,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应该给予批评和教训,如果出现大量资金损失的情况,那么就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总结: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只是依靠企业决策者的决策以及企业所有员工的自觉是不够的,还需要会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虽然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但是只要会计管理人员加强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增强责任感,就会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做好新时期的企业会计管理创新工作,才能保障企业更长远发展。 作者:李婧 钱莹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 达尔凯(中国)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略谈地区垄断市场经济体制及改革思路 1地区垄断的原因及危害 1.1政府调控经济的尺度———市场经济下行政行为的边界 通过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以组织经济建设是政府的职责,然而行政主体究竟应介入经济生活的那些领域、参与市场管理的哪些范畴、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哪些作用,是随着社会现实不断变化的。经济转型的深化越来越要求政企分开。政府角色的转变一方面赋予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收束行政权力,以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管理。然而,政企关系一直处于矛盾状态,处于国有资产与地方资产增值保值的考虑,政府依然以行政长官身份对企业实施正面或负面的干预,使得企业不能在独立自主状态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由发展。 1.2地区垄断的危害———类比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行为 地方政府过多介入经济领域,以强制性行政指令的方式导致地区垄断,从表面上看是对本地企业的保护和对外地经济的压制,在短期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对本地企业和经济的有效保护却不利于其长远发展,是饮鸩止渴的行为,原因如下: 1.2.1地区经济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可类比加入WTO组织后中国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以行政行为,例如:提高税费、不合理地加大检测力度、设置贸易壁垒等手段人为地将开放流通的市场分割成彼此相对孤立的部分,大大阻碍了外来商品和企业的进入,必然导致其他地区经济正常流通渠道受阻而蒙受利益受损。这种情况下,其他地区政府往往会采取报复性的手段,致使该地区的商品、企业或其他经济体难以进入外来地区,进而导致本可以拥有的市场减少、发展空间减小、可获得利润减低,对于他方与自身而言都是有害无益的。 1.2.2地区垄断使得本地区商品或企业在本地市场内占绝对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并非在正当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是通过地方政府家长性的保护采取一系列倾斜性的行政政策所致,自然也并不意味着该经济体的运行是健康的、良好的。短暂的胜利往往会致使该行业意识不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在“良好保护”的环境下成长的经济体远离激烈的市场竞争、工艺的淘汰与更新,久而久之在“坐井观天”的心态下丧失了发展进步的动力。地区垄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在政府无力承担保护的重任,抑或法律、法规、政策实行调整使得垄断的条件不复存在之时,必然加速地方经济的衰败甚至消亡。 1.3地区垄断的根本原因———绩效机制、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 1.3.1我国现行对执政者业绩的评价机制是否与现实相适应。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中将经济增长作为重要指标,且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标准定量化,例如人均纯收入、GDP等评价机制体现为数字上的增加,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质发展,也忽视了经济建设与民生问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自然环境的协调适应。这样的评价体制固然有很大合理性,且为利益平衡协调的结果,但这样的政策导向容易导致行政主体采取地区垄断的方式,为本地经济主体给予“家长式”的保护,屏蔽了正常市场竞争中本该面临的风险甚至不利益。虽然地区垄断的行为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是相对便捷有效的方式,然而从长远角度却是饮鸩止渴式的危害。同时,我国作为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即经济发展的动力并非源于社会、市场内部的需要———至少这种需求不够强烈,而是更多地来自本地区政府的行政行为、上级政府的要求、其他发达地区经济往来的带动。这样的现状导致地区经济走向与本应呈现的正常样态相比受人为主观因素支配较多,受客观因素决定作用较小,无论是在建国初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当今,政府的角色始终是管理者、作用始终是决定性的。经济主体因实力不同,对政府抱有或是依赖保护、或是摆脱控制的心理。因此,经济体很大程度上脱离政府管理、完全独立自主发展,在现阶段的可能性较小。 1.3.2从民族性格及社会心理角度分析,我国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封闭性、自私性特点,表现为每个个体、每个家庭、每个地区专注于自身产业,很大程度上割裂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这种以自身发展为核心任务的思想观念,导致个体对外界社会的无知与冷漠,且忽略了自身与外界本存在着的联系。尽管当今社会时代已发生变化,开放、沟通、交流、分享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然而狭隘自利的心理仍然长时间存在,且导向着不同人群的行为。从行政主体角度而言,只关注本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不公平竞争手段、甚至不惜损害外界利益的心态,对自身和外界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现实视而不见的弊病,导致地区垄断现象的存在。 2地区垄断的解决思路 笔者认为,在对地方政府业绩尤其是经济层面考察时,不宜将地方经济割裂开来、独立对待,而是将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地方经济在整个经济体中发挥的作用纳入考量范围,以此促进地区间经济的相互流通,从而产生积极作用。例如,将本地区经济要素为其他地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本地区引进其他地区经济要素,对本地区与外地共同产生的积极作用纳入考察范围,以促使地区经济在分享中互利共赢,各取所需。任何对现有体制改革的举措,即使产生再多的积极效应,也会对社会造成难以预期的负担,甚至是无法弥补伤害;绝大多数变革都会引发利益的再分配,以“被牺牲的一代”的惨痛付出作为时代前进和发展的代价。社会制度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使是细微的变动,都有可能对整体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因此,面对现有体制的不完善之处,缺少深思熟虑、不经过考证而提出大刀阔斧的改革、颠覆性革命的建议,未免是成熟理性的做法。尝试转变观念,疏通、引导,巧妙解决问题或许会带来更多的成效与更少的伤害。 作者:张琪悦 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摘要: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集中出现,电力企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以期为电力企业成功转型,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当下,受内外因素影响,电力企业在组织运营中,正面临着许多风险,其中,尤以经济管理模式最为突出。电力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在以往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电力企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一、市场经济体制概述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现代化经济体制,它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之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本质区别。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经济系统开放化、经济资源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大特征[1]。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销售是以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根据的,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具有显著的社会主义特色,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企业,亦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电力企业应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把握发展契机,努力发展壮大。 二、当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计划经济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在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管理理念仍占有很大的影响,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显著,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目前,许多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仍以粗放型为主,不能有效做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经营管理制度缺失 经营管理制度缺失是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中,管理部门众多,如财务、设备等部门对企业均具有管理权。另外,还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各管一段”局面屡见不鲜。 (三)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一些管理者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其不重视管理工作。部分存在观念陈旧、管理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特别是专业管理队伍的匮乏,导致电力企业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的人员纷纷插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工作混乱,这就造成资管理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是做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电力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事实上,许多电力企业都制定了经营管理细则,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意识的滞后,这些细则大多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贯彻实施。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要求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不断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实践中,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分段管理”的现象,这使得企业管理混乱不堪,管理效率低下。健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使各管理部门之间有序、协调行使管理职权,显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各部门职权,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整合管理制度,实现各管理部门权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经营管理工作的成效[2]。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至关重要。电力企业应努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形势,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质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四、结语 面对当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发现,努力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客观的态度,来探寻未来的发展之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为电力企业顺利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1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市场竞争平等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的形成 许多国有企业在我国处于垄断地位,致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这些企业将成为以后改革的重点.可以预见此项改革将面临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只有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并加强管理和监督,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减小众怒和民怨.另外,如今我们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需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祛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能够使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得到发挥,是国有企业的效率不断提升,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广泛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私营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增加就业岗位并提供人们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力军,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坚定不移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未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3年年底,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数量已经超过l000万户,个体工商户已经超过4000万户,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税收贡献率超过50%,就业贡献率超过80%,新增就业贡献率达90%.但是,非公有制在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受到我国体制的阻碍,许多行业个体工商户很难进入,有些看似入口畅通的行业,实际上根本不能进去,甚至不准进去,再一个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税负仍然沉重,对此党和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但是落实情况不太如人意,需要加大落实力度冲破体制的阻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向前发展.根据十八大报告的指示,今后应努力促进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种种经验已经表明,在竞争性不太强的领域,个体私营企业的适应能力很强,灵活性很高,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巨大,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和领域,国有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以私企和国企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职责就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各种经济成分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 2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 发展要素市场必须要与发展资本市场相结合,要规范创业板市场,规范场外交易市场,加速建设公司债券市场,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结构,降低融资的难度,增加直接融资在公司筹资中所占的比重,积极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同时加强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监控.另外,外汇市场与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应当受到重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能够极大得优化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城镇和农村劳动者就业不平等的问题在我国依然严重存在,应该大力改善人力资源市场,使其进一步规范化,以保证来自各地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平等,促使我国第一产业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广阔,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因此,必须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土地市场,减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严厉打击非法的土地挪用,决不能轻易的把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要提倡节约土地资源,要减少行政划拨出让土地的比例,提高土地挂牌交易的比例,严厉打击土地使用权转让过程中的腐败行为,禁止开发商以“白菜”价拿地.其次,要大力推进价格改革,要把要素市场的价格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改变我国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而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政府要放开生产要素价格的管制,政府认为的压低了许多资源的价格,使价格不能反映供求关系,不能反映稀缺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生产者的铺张浪费.要努力建设发展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塑造节约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推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使价格能够反映资源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发展,鼓励他们尽快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那些不计环境与生态成本的企业要严厉管制,避免环境和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有效的利用价格杠杆,合理的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后,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使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上升到合理的位置,尤其是煤、天然气、石油、电力等能源的价格,可以采用征收燃油税的办法提高汽油的价格,生产与生活用水的价格也适当提高,使其价格能够补偿污水处理的成本,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费用,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一定要经过公开的拍卖,杜绝腐败行为的出现,打击暗箱操作.另外,要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反映资金的价格,艺改变利率的偏低状态,对于低收入的群体可以适当加大对其补助力度,发放临时性补贴等等.加快现代商品市场的形成,还要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转变营销方式,降低商品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增强竞争力,鼓励农民之间进行技术合作,太高他们的增收能力.另外,要整顿市场秩序,使其规范化,严格保证食品、药品的安全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强化全体公民的守信意识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市场环境. 3推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5414美元,我们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这与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人们思想保守有关,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理应加大公共产品的供应量,优化公共产品的配置结构.目前,我国在公共产品与服务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差距较大,流动人口很难享受到类似于固定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东西部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在医疗卫生方面,80%的资源被城市人群所享有,农村人口仅能享受剩余的20%,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进展缓慢,于是诞生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是题.同样,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大量的教育资源被城市所占有,在西部,仍有很多地区的孩子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于公共服务与产品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政府应当适当调整财政支出,向欠发达地区更多的输入公共产品和服务,减轻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负担,大力突进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在贫困地区广泛出现的饮水安全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政府应当着力解决,提升政府财税收入向贫困地区的转移力度,在转移支付上提高具有扶贫性质的支出的比例.另外,要加强对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率,保障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要与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潜力和生态承载能力对国土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主体功能区的职能,发挥各功能区的优势,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相应的政策进行评估,长期坚持下去,将会形成各功能区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大力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推进各功能金融机构的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健全、运营高效、结构合理、安全有保障的现代金融体系.近些年,我国的国有银行的发展面临严峻的竞争与挑战,国有银行的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应当鼓励有实力的银行上市,增强抗风险的能力,积极促进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其能够为促进民生做出一定的贡献,服务于广大劳动人民,加强对地方银行、网上银行的监督和监管,通过全方位的改革,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利率浮动的过度干预,争取早日实现金融机构服务收费的市场化,为实现各类金融产品的市场化打下坚实基础.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对外汇持有的限制.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严厉打击金融系统运营中的腐败行为,全面评估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制定相应的预案化解风险,始终维持政府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控股地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我们必须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具有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要密切银行、证券、保险这三大金融产业之间的联系,紧跟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对办理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实施功能监管,规范各金融公司的市场业务,建立有效的能够维护金融系统平稳运行的应急机制,严厉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最后,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规划,同时要兼顾地方发展规划,二者不能脱离,要能够平稳衔接.长期以来我国总是地方发展规划出台以后,国家发展规划才出台,这种现状极不合理,政府部门必须统筹全局,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优化我国的投资结构,改善投资体制,中央部门应将部分审批权下放,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过程,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资源分配状况和环境承载能力,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进入,充分发挥国家的各项规划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指导作用和调节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宏观调控应当具体化,防止政府过度干预行为打着宏观调控的名号,诏令天下.在宏观调控的方法上,要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逐步过渡到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要把握总量调控,努力维持供求均衡. 4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两个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能够更加促进民生事业建设,能够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够保证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我们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就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拓宽低收入者获取收入来源的渠道,提高扶贫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保障企业职工的日常生活水平,适当调整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经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要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困难户的医疗补助,保障他们有病可医,把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作为公共服务向居民提供,并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保障体系工作的推进也能够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有利于改变消费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过低的状况. 5深化政府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政府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具有效率.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速度,争分夺秒的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着力转变政府职能,遵循市场规律,行政管理体制要着力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其优势,同时要理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优化政府部门结构布置,努力形成政府公务人员各尽其责,各守其职、决策果断、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各政府监督机构的作用,确保监督有力.毋庸置疑,政府改革的关键是转换政府职能,政府应当适当放权,事实证明:全能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政府职能应当朝公共服务型转变.政府与企业不能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严厉打击官商勾结行为,保持政府独立性,规范政府行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速已经放缓,政府部门应当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但要坚决避免过度干预,不能不惜代价的追求GDP高速增长,在这紧要关头,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我国政府换届5年进行一次,而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是考核政绩的最重要的标准,这种盲目追求GDP最大化的政策已经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环境加速恶化、贫富差距扩大、资源过度消耗等.在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仅仅追求短期GDP的增长,违背经济增长规律,牺牲经济发展潜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粗放型扩张,其后果则需要下一代人来承担.应当看到,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必然不断增加,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努力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努力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还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改善对外贸易等,对于这些专门的大问题本文不再详细叙述. 作者:朱赛君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建筑经济论文 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内部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工作当中,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使得管理意识落后而导致成本观念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首先,企业缺乏对风险的防御意识和前瞻性的成本管理理念,往往是在问题出现时才进行解决与处理,而不是具有前瞻性质的预防。滞后性使得企业不能够很好地控制问题的发生,陷入了成本管理的被动局面。此外,在进行经济成本的管理过程当中,企业管理者缺乏动态性变化性的管理意识,只是对建筑施工的具体阶段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而对于全程性的成本管理却缺乏应当具有的意识,没有在建筑项目的整个过程当中进行成本管理理念的贯彻。同时,在进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工作中,往往只是局限于目前的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缺乏对工程进度以及全局动态性变化因素的考虑,进而使得成本管理控制与工程发展状态不相适应。此外,建筑企业往往还会由于缺乏全面客观的经济成本管理意识而导致问题的出现,有些建筑企业对表面上的成本管理工作具有足够的意识,例如人员以及材料成本管理,而隐性存在的建筑成本问题却得不到有效的关注,例如设计的变更所导致的成本增加问题等。忽略建筑工程的全面管理却仅仅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会导致企业由于缺乏全面规划而导致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的落后性将限制其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2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与制度不完善 首先,部分企业存在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组织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其并不进行专门成本管理部门的建立和建设,往往由财务部门进行兼职。而有些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工作部门过多,导致分工不明以及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出现,职能交叉与工作重叠都会使得其工作人员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互相推诿,不能够进行责任的有效追究和落实。其次,部分建筑施工部门缺乏完善的奖惩制度,缺乏对奖励和处罚制度的重视和落实,不能够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以及激励,使其在工作时缺乏热情和动力,无法增强其责任心,进而导致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着经济成本核算监督机制并不健全和完善的问题,许多建筑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着例如核算方法错误、核算结果缺乏审查的问题。企业还缺乏对于成本管理的监督执行者,现有的监督机制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性,不能够有超前性的对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开展。 1.3工作人员素质建设有待加强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工作人员不仅仅包括建筑管理人员,还包括具体的施工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项目建设和成本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需要企业进行关注和对其的素质建设培养。首先,素质不足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会导致对建筑的管理不到位。在建筑管理工作人员中,企业往往会缺乏既掌握建筑管理知识、又熟知成本管理内容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专业的建筑管理人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管理,还有可能对建筑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不能与市场经济下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相适应。同时,企业还存在着具体施工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的现状和问题,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经济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时,企业往往将这一项重要工作交由财务人员进行,没有将其与具体的施工人员利益进行有效的联系,使施工人员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此外,施工水平参差不齐的工作人员可能会出现偷工减料等重大问题,使企业的成本管理遭受巨大的挑战,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 2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2.1及时更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 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树立起具有前瞻性的成本管理理念,意识到建筑企业加强经济成本管理控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尽早地进行问题的预防,并且对于成本的预算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使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有完善的体制和制度作为依据。同时,还要树立起动态化全程化的经济成本管理理念,关注建筑工程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从项目的投资与决策、设计一直到工程竣工以及复核审查,使经济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渗透到每一个建筑施工的细节当中。建立动态化的成本管理意识需要企业监督部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审查,进而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此外,企业不仅要关注存在于表面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项目,对于隐性的经济问题内容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综合进行长远经济利益发展的策略制定,在树立统筹兼顾的管理意识同时,加强各个部门的工作配合,使成本管理能够科学有效,责任清楚明确。 2.2完善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与制度 企业首先要确保经济成本管理部门能够得到有效的组织保障,设置和建设专门进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职能部门,合理地进行责任的明确与具体工作的分工,避免出现工作重叠的现象,使各个工作部门都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调,完善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其次,建筑企业务必要加强对成本管理的奖惩制度建设,激发和鼓励工作人员进行成本管理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与工作水平。此外还要进行成本核算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采取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避免误差和问题的出现,强化经济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2.3强化工作人员素质与队伍建设 企业务必要进行专业性人才的引进,采取招聘以及高校引进等方式不断的吸纳专业性建筑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建筑经济管理水平,降低问题出现的可能性,确保企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技能的培训,综合多种专业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技能,确保培训能够为企业的人才建设提供动力。建筑企业还应当以进行成本管理为主要任务进行人才的择优选拔,提高有能力者的待遇,促进其工作技能的发挥,推动建筑企业的建设和经济成本的管理。 3结论 总之,在我国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如何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地加强自身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关系着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企业想要快速地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和体系,确保经济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经济成本管理的相关观念,推动企业内部的经济成本管理发展速度,并且及时的发现和解决新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存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问题,以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进行问题的完善和补充。确保企业能够顺利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增强自身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更加顺利快速地发展。 作者:高冠才 单位:临沂市建设工程监理公司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诠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以人为本 1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我党长期执政和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果和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形成了具有“以人为本”鲜明特征的崭新的“民本位”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和理论根源 由唯物主义理论可知,任何一种思想的贯彻落实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这是由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决定。因此,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实必然是建立在我们国家当前经济制度之上的,而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经典市场经济理论可知,在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以自身的满足为动机,以市场价格为信息,自主决定每种产品的购买量;生产者以利润为动机,根据市场价格决定生产的方式以及购买投入的数量;家庭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在大多数时候,市场能够使得资源最有效配置,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分配制度必须能够促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然而,这种分配制度并不一定符合以人为本的民本位原则,而且市场有时候并不能使得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由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存在,造成市场机制失灵。这种市场失灵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达到改善环境的效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如果说前者是“负外部性”的话,后者就应该被称作是“正外部性”。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我们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钢铁,消耗了世界上最多份额的原材料,被污染了的环境持续多年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换来的却是仅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4%的份额。长此以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市场经济也会产生垄断,垄断会损害社会的全体效应。在垄断市场上垄断企业完全可以把价格定到最有利自己的位置上,因而垄断企业在长期一般存在超额利润,垄断被认为是经济效率最低的一种市场结构,从资源配置的效率来看,垄断使产量不足,市场价格偏高,因而缺乏效率。 要解决以上我们提到的市场失灵造成的市场配置机制失效,垄断的低效率和市场经济唯生产力原则造成的危害,对市场配置机制进行调控和采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效率准则,就必须采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过程当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充分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既要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 3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到以人为本 市场机制的引入,对我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行业垄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全社会效应的损失,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资源配置失当,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凸显。我们拟在坚持市场经济前提下,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使其达到全社会效应的最大化 目前在某些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如电信、电力、能源等部门,这种垄断造成了全社会效应的损失。针对不同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根据反垄断法制订的。对行业进行重新组合。如果一个垄断的行业被重新组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那么,厂商之间的竞争就可以把市场价格降下来。被重新组合的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价格就越接近于竞争性价格,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分解原有的垄断厂商或扫除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并为进入厂商提供优惠条件。对垄断行为的制止重点在于清除进入障碍,鼓励更多的厂商进行竞争。对不执行反垄断规定的厂商或个人,政府可以对其实行经济制裁,包括对垄断行为受害者支付赔偿金和罚金。 行业的管制对垄断的采取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矫正手段是对垄断厂商实行管制,管制的措施主要包括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 3.2矫正外部性,确保市场配置的有效性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私人部门用于决策的成本与社会实际付出的成本之间出现偏差,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使得市场无法反映真实的社会成本。因此矫正外部性影响的指导思想是:外部经济影响内在化,为决策者提供衡量其决策的外部性的动机。主要措施有税收、补贴、企业合并以及明确产权。 税收和补贴是迫使厂商考虑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即向施加外部经济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而给予提供外部经济的厂商等于外部边际来收益的补贴,以便使得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诱使厂商提供最优的产量。 企业合并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是解决外部性的第二种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响是小范围的,如一家小餐馆对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则由政府出面,则适合的价格把洗衣机卖给这家餐馆,通过合并,外部成本内部化。 明确产权流行于西方的产权理论提出了解决外部性的影响的市场化思路。科思定理认为,只要产权定是明确的,则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最初的产权赋于谁,最终效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思定理在解决外部经济影响问题上的政策含义是: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市场谈判可以解决问题。 3.3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针对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资源配置失当,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凸显等问题,可以通过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政策进行有效解决: 一、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满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快财政支出体系的改革步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资金从生产性和盈利性领域退出来,加大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尽快完成从投资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转变。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把公共财力更多地向市场机制无法调节或不便调节的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更多地用于扶持社会发展领域中的薄弱环节。 二、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1)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使一般性转移支付成为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 (2)规范与清理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由中央各部委转移到下级政府、带有指定用途、地方政府无权挪作他用的转移支付资金。按照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要求,应当逐步减少中央各部委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强化政策规划、指导和监督职能。 (3)调整转移支付的类型结构,增加均等化补助比重。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结构复杂、缺乏规范性和透明度。应逐步缩小直至取消激励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总量的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的比重过大直接扩大了地方政府间财力上的差距,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公共服务的差距。通过这样的结构调整,可以大大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使整个转移支付制度适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要求。 3.4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消除城乡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第一,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合理的制度规定全部剥离出去,城乡都按照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进行户籍登记。同时,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让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参与就业竞争。第二,加速财政与税收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财政与税收制度改革,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要根据需要,确定征税规模。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的税率以进一步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开发。第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让农民和农村企业也能顺利地贷到款。 二、协调优化城乡空间,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一方面要加强城乡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另一方面,要建立快捷畅通的联系渠道和联建共享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上,我们要把城市、乡镇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最终建立一个城乡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落实到位的规划体系。在联系渠道和基础设施方面,我们要对城乡交通、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尽快形成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体系,以保证城乡生产生活联系的密切性和便利性。 三、加快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城乡产业的错位发展与相互融合,是城乡一体化格局的经济基础。我们应根据城乡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工,互相促进。从分工角度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的问题,注重城乡产业的互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济技术联系。 3.5加大对弱势人群扶持力度,改善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其一,优化制度安排、从源头上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机会。从根本上说,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必须依赖一系列的公平、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得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善。通过一系列成熟有效的公平公正制度安排,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工、城镇下岗再就业工人、贫困农民、贫困高校学生及灾害中需要救助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困难,从而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形成。 其二,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与矛盾疏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不断强化“社会公平正义”核心价值信心的基础上,整合各阶层利益关系和疏导矛盾,尤其要通过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可以办得到的困难,逐步消弭社会阶层之间的“利差”,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厚实的社会基础。 其三,加强济世道德建设,努力倡导和发扬扶贫济困美德和传统。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除了依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各项社会机制、体制协调运转外,还要特别注意在全社会培育和谐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富有许多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以和为贵、爱己及人、天下为公等优秀思想。新形势下,应该通过各种舆论传媒,积极倡导和发扬这些济世和人思想;同时还要充分汲取和借鉴西方文化中“团队精神”“公共精神”等优秀成果,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也被治理的井井有条,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有效的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其合理地运用可以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认清工商管理的积极作用,将其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整手段,促进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跟上世界的步伐。 关键词: 市场经济;工商管理,促进作用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国家的相关法律、政府的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国际政治形势,等等。在当今时代,我国充分利用良好的国际国内局势全力发展经济,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是国际市场所带来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国若想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再上新的台阶,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这个提高的过程与工商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从现实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手段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工商管理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的产生与经济行为的出现有关。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出于维护政权的目的,统治阶层都会以一定的形式对经济行为加以管控,而这种管控行为就是工商管理最初的表现形式。我国封建社会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而这种对商业发展的限制促使国家政权制定相关的政策并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而到了现代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商业发展表现出极高的重视,同时对商业的管理也逐渐向科学化和现代化靠拢。在这种形势下,工商管理就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而被加以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工商管理体现出以下几种职能:第一,工商管理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而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其加以改进与完善。工商管理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为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监督各行各业的经济行为,并对将要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严格的审核。第二,工商管理作为桥梁而积极沟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国家基础性建设。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部分,其下属的部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沟通其他领域的建设。第三,工商管理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工商管理的职能发挥对象主要是企业,所以其职能也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当前形势下,各大小企业所面临着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随时都会遭遇淘汰,而工商管理则给这些企业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使企业不至于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迷失。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发挥的作用 1.工商管理能够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经济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工商管理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宏观调节手段。国家和市场的共同调控,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对经济的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宏观调控最为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不会因此消失。国家总的经济性质以及经济的发展方向等等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予以保证,而工商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引导。从过去我们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思想等以及政府给与企业自主权的增多,导致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将经济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很少考虑人民的真正需求,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国家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力量,这时候必须发挥作用,通过工商管理的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使经济的发展迈入正确的轨道。当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也要履行好其职能,通过工商管理的措施,将拉动内需为努力的方向,使经济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工商管理的作用固然很重要,但是相关的监管部分需要注意到工商管理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其作用仅限于起到监管作用,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工商管理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经济的实际运作并不需要进行控制。在引导企业发展时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不能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而应该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鼓励企业开发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2.工商管理能够维护经济的发展秩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的调节,这也是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序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无序和混乱,如果没有相应的调节机制进行调节,就会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混乱,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纵观过去的发展来看,在每一次的经济危机中我国仍然能够比较好的发展,其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合理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工商管理的合理使用。把握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卡是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这也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有序性,一方面,它提高了企业入市的门槛,保障所有入市的企业都是合法的,也是合理诚信的,另外一方面,入市的企业都受到良好的约束和监管。一旦市场中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工商管理还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进行整治,以确保我国经济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中不断发展。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始终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积极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积极的解决市场上出现的违法行为,坚决的打击伪劣、假冒产品。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维护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同时,还能保障消费者能有一个诚信、有序的消费环境。近些年来,相关的监管部门经常性的进行“打假”活动,这是工商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力措施。 3.工商管理能够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任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分配方式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改变,工商管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体制的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一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主要是由国家掌握,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渐的发展起来,我国的企业也从之前的主要由国家控制逐步发展为民营、私营以及跨国企业并存的形式,使我国的经济类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促使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发生。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不是一层不变的,而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革新,不断的促进我国分配制度和流通制度的多元化改革。从一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主体仍然是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在保障多种经济并存和发展的同时还要起到监管作用,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必须在法律框架下才能进行。另外一方面,国家体制外企业的优秀发展经验和成果也需要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学习研究,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其他企业中去,保障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但是需要工商管理部门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改革现有的经济体制,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不能够被动摇的,面对多元化的经济形势,不能够全都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始终保持研究和学习的心态。对于企业的发展,要尽量的减少干预,让其自主经营和发展,减少他们的依赖性,增强它们的自主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工商管理能够控制经济发展的风险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竞争的出现必然会带来风险。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企业结构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我国,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资企业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大的市场风险性。所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工商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采取措施加强控制经济社会中的风险。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政府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减少经济危机对我国的伤害,使我国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而其中工商管理职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帮助我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工商管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各种作用,对经济行为的主客体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对工商管理的监管给予支持,配合工商行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白兴儒 单位:额济纳旗审计局
农业推广论文:当代农业推广硕士发展分析 一、农业推广硕士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教育要走出“象牙塔”,教育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对应于特定职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学位起源于美国,美国不仅专业学位类型多而且专业学位培养的人才比例高,为美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专业学位起步晚,工商管理硕士是我国的第一种专业学位类型,于1991年批准设立,农科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兽医博士)于1999年批准设立,比我国恢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晚了21年。农业推广是使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农业推广包括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的推广,如推广良种、苗木、农药、农具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推广,如推广新的栽培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农业推广人才,推进农业发展。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起步晚、内涵正在不断丰富与发展,这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整体起步晚是一致的,也与我国农业在不同时期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有密切的关系。 当农业生产主要是为解决粮食问题,生产初级农产品时,农业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的是物质资源的利用及劳动力的投入,对农业推广人才的需求反映不强烈。农业推广的职能主要是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的推广。当农业生产不仅要解决粮食问题,还要解决提高生活质量问题时,当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受到严重制约时,农业增长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对农业推广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农业推广的职能主要是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并重的推广。当农业产业界限模糊,农业生产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特色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替代农业、新型农民等成为农业的重要元素,科技、知识、人口质量将成为主导农业生产的主要要素,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少数传统职业将消失,并诞生一些新职业。对农业推广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规模的扩大上,也表现在类型的增加上。农业推广的职能主要是非物质形态的技术和知识的推广。 二、农业推广硕士发展 1.农业推广硕士的萌芽阶段(1978-1993) 十年,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严重桎梏。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1986年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都是关注农业发展,党中央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土地生产力。依靠新品种的使用,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大量消耗水资源,农业产出数倍、数十倍地增加,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的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发展走了“高投入、高产出+农户经营”的模式。1978-1984年,中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年产量从3047.7亿公斤增长到4073.1亿公斤,增加了1025.4亿公斤。此阶段的农业主要是吃饭农业,解决“吃饱”问题,主要生产初级农产品,中国实现了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此阶段的农业推广主要是物化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技术示范+行政干预”为主导的方式,即在技术示范和培训的基础上,依靠各级(主要是基层)政府的组织、发动和支持,引导、推动广大农户采纳农业新技术,对农业推广人才有了一定的需求。教育部国家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郝克明、蔡克勇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研究项目《应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其中,包含了农科高级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问题。1990年农业部《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提出要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临床兽医类应用型研究生,1993年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华中、南京、北京等农业大学开展应用型硕士生培养试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入萌芽阶段。 2.农业推广硕士的起步阶段(1994-2002) 中国农业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耕地数量减少及质量下降,淡水资源紧缺与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导致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严重。而带来20世纪农业繁荣的化肥、农药、良种、拖拉机等增产要素已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趋减。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5%,对农业(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中国人民吃饱的问题,还要解决吃好的问题,中国农业必须实现增长方式转变。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以“可持续发展”为国策,以“可持续”为农业发展的方针;1996年中央二号文件发出“贸工农一体经营”的指示。1997年,提出和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迅速发展,同年召开了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座谈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界限逐步模糊。知识与技术在农业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农业推广人才的需求从物化技术推广人才延伸到非物化技术推广人才。1996年,农业部“九五”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提出农科专业学位的初步构想。1997年9月,国务院学位办、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科专业学位背景情况调研工作。调研显示,我国有农技、兽牧兽医、农机、水产、经营管理等五大推广系统,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推广体系,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机构189502,有专业技术人员885021人,但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仅占3%、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8%;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省级推广系统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4%。同期美国县级推广机构中有75%的人员具有硕士学位[3-4]。调研表明,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农业推广系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998年1月8-9日,国务院学位办和农业部教育司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了农科专业学位调研工作汇总研讨会,印发了《农科专业学位调研工作汇总研讨会纪要》,正式提出了设置农科专业学位。1998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农业部、 林业部联合发文,成立了“农科专业学位设置研究秘书组”,负责组织农科专业学位的研究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批准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了种植、养殖、渔业、林业4大领域,2002年增设了农业机械化领域。首批招生单位有24个,2002年招生单位增加到41个。所有部属农林水高校、省属农林水高校同时具备了农业推广硕士招生权。 3.农业推广硕士快速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现代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现代农业不仅要解决吃饱、吃好的问题,还要解决吃得健康的问题。现代农业不仅要发挥其经济作用,还要发挥其社会稳定作用。2004年-2008年,连续的五个“中央一号文”都是关于“三农”的。2004年的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三农”问题的核心;2005年的一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2006年的一号文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三农”问题的根本;2007年的一号文首次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现代农民发展农业,……。2008年中央一号文要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现代农业完全突破了产业界限、学科界限。知识、科技和人口质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在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2003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会议指出,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内涵,进入快速全面发展阶段。 (1)招生单位快速增加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于2000年首次招生,首次招生单位有24个,通过6次新增单位的审核工作,到2008年招生单位增加到70个(图1),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培养单位扩大到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类大学,突破了学科界限。同期,学术型学位授权分别在2000年、2003年、2005年开展了三次。 (2)招生规模快速发展 招生规模的快速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图2)。一是报名人数的增长,报考人数从2003年起呈直线增长,2007年达10983人,比2006年的9120人增长20.4%,是2000年首次报考人数3208人的3.4倍。二是录取人数稳步增长,2007年录取了5672人,比2000年录取的1611人增长了3.52倍。 (3)招生领域快速拓展 首批设置了种植、养殖、林业、渔业4个领域,2002年增设了农业机械化领域。从学科角度来讲对应于我国1997年版学科专业目录的农学门类学科中的作物学、园艺学、林学、水产四个一级学科,属于传统的农学学科。从对应的产业来讲,对应于传统的第一产业,属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领域。从对应的农业推广系统来看,对应于农技、水产、畜牧及农机推广系统。2003年增设了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2005年,种植领域被分解为作物与园艺两个领域,同时新增了植物保护领域、农业资源利用领域,草业领域。从设置之初强调复合型向专业型转变,加强了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2006年进一步设置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食品生产与安全三个领域,从农业的产前延伸到产中及产后,“农、工、商”相结合。 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一步发展思考 美国州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53.7%具有博士学位、37.3%具有硕士学位、9%具有学士学位。县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1.3%具有博士学位、43.3%具有硕士学位、55.4%具有学士学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已培养了近2万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人才,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概念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农业推广内涵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要主动服务于农业发展及农业推广的需要,深化内涵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职业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类型,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既要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有所区别,又不能背离教育的本质。因此,在大力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更要抓住其教育本质与规律,规范发展、健康发展。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作用对策 1.进一步强化科技队伍打造技术基础 进一步开展农业技术推厂工作组建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厂组织作为当前较强的农业技术推厂队伍还应该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展开农业知识的自我更新与完善并多向一些大型农技科研范围学习充买人才队伍提升人员技能使得农业技术推厂组织能够真正成为一支技术性强、买力雄厚的科技队伍做到工作上的及时、准确、无误 2.强化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科技意识 新农村还应该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新时期农民这也是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推厂步伐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基础在农业技术推厂中技术培训工作是首要任务所以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时间段来对农民展开全万位的技术培训也可以通过在农业生产季节召开现场会、组建示范园并系临现场指导等以此来达到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的目的达到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目的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作为新型农民他们需要什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在买际生产劳动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就应该针对这一问题想出解决的策略促进农民增收 3.大力推厂高、新技术为农业产业调整 铺设道路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依照高产、优质、高校、生态等原则让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有效推厂还需要农业技术推厂部门提供更多的、更加买用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厂部门还应该多学习、多考察、了解国内外农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开阔人们的眼界将农业高、新技术与成果完全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将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与各种农业生产技术推厂给农民群众买现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目的 4.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减少农民负担 针对当前国家对农业万面给予的惠农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农民群众的热情作为农业技术推厂部门还应该更加积极的展现自身优势整合资源、促进技术推厂更好的争取国家补贴项目减少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生活增加农民的产量农业技术推厂工作还应该将‘三农服务”推进农业科技项目快速发展来作为其日常工作重点 5.完善推厂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厂牵线搭桥 要将农业技术推厂工作落买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厂制度体系那么就需要在各个区、县、乡内部建立起四位一体网络体系将各个新品种、新技术等进行重点推厂另外还应该尽可能的发挥人才优势使得农业技术推厂工作更加到位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一户户科技示范户脱颖而出让他们充当农业推厂工作的引导者总之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各万面都应该围绕着‘新”字出发做好农业新技术推厂工作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民的负担未来在这万面还需要加大买践与探究的力度与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农业推广论文:论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1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法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就是要让农民能够及时掌握新的技术信息,并对技术加以使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1广告的宣传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广告宣传是农业技术推广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包括多种的宣传媒介,比如电视、报纸、网络等。这种广告宣传的方法,在新品种、新农药等方面的推广上,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在广告宣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应该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周密地规划与设计。 1.2技术讲座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开展技术讲座是最常见的推广方法。讲座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来开展,也可以直接到田间去开展。同时,它不仅可以组织成百上千人的讲座活动,而且还可以组织几个人的技术讲座活动。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加强技术信息的传播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要想农民能够接受,还必须辅助以其他工作。 1.3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必然要求。因为农业技术的使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农民欣然接受,就应该做好风险的控制工作,但是受自然生产特点的影响,这种风险不可能完全控制。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做好试验、示范工作才是对农业技术使用安全的有效阐释,同时,它们也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 2结语 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的推广形式与方法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技术的推广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出适应实际需要的推广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从而加快农业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农业推广论文:谈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强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率的转化较低,在新的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现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收程度较低,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的关系,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也给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局限性。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这就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极多的阻力。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财政的支撑,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财政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不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由于高学历的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使得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造成了推广的制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得不到实际的成效。 二、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对策措施 1.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技术推广新思路 我国在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从单纯的“以技术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转变,实行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农产品为农业技术推广支撑,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生产技术等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创新推广体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以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应建设一个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农村合作经济为辅,农业科技、涉农企业、教育单位广泛参与的改革创新,新型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在财政上保证县乡的农业推广队伍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转化成果率 在当前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成果低下的状况下,应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突出绩效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推行人员定编、定岗和聘用制度,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技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切实的将农业技术推广开,提高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率。 4.创新推广方法,让农业技术广泛深入户 要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根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设模式,确保基层农业科技和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确保农业产值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积极创新培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利用现代手段开展推广服务,满足农民需要,让农业技术推广真正深入农户。一直以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党和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实在收益,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化和现代化发展。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可实施性分析 1推广制度的分类 1.1人员管理制度 为了使农业技术推广获得保障,必须先提升农技员的农业推广技术。通过人员管理制度,不仅能更有效地招聘并录用对农业发展有用的社会人才,还可以保障农技员的技术推广能顺利进行。 1.2对外合作发展制度 充足的投资能使农业生产得以增长,并对农技员技术推广活动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外合作发展制度是通过国际合作增加投资渠道,提高农技员技术的推广行为,使他们更主动地投身于农业发展中去。 2推广技术对农技员技术 推广行为的影响通过利用彝良县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和数量模型的检验,我们可以发现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制度对于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显着的。首先,彝良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必须要以农技员的个人权益、技能学习和技术提升的过程为重点进行加强,使彝良县的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更有效率。其次,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的不同有可能会使各农技员的技术推广行为差异较大。第一是经费保障制度,彝良县的推广业务经费投入有多有少,农技员的技术推广行为会因经费的多少受到不一样的影响;第二是工作设计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求彝良县的农技员做好工作日志和工作交流,提升农技员的技术水平;第三是人员管理制度,组织的平均培训次数和下乡补贴金额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显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展社会化服务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显着。最后为了能令农技员的技能、工作经验得到提升,应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设,提供优质的推广管理制度,加大推广费用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彝良县当前必须要做好的一点。 2.1经济保障制度的影响性 经济是发展的前提,通过原始数据的分析表明,推广农业技术的整体费用比重占了24%,而彝良县的农技员人均推广费用仅为1.73万元,为此必须优化改革经济保障的制度,使农技员的人均技术推广费用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结构具有科学性,有效提高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水平。 2.2工作设计制度的影响性 为了能对农技员的技术推广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必须要让农技员养成按时写好工作日志、积极做好农业生产过程的检测和及农业技术工作交流等习惯。 2.3人员管理制度的影响性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彝良县的农技员们就算是在聘用录取考试中获得了高分,但是在他们参与的工作中并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技术推广行为也不是十分到位。为此彝良县的人员管理制度可以通过控制使农技员的个人利益和个人绩效考核审查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令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质量有所提升。 2.4对外合作发展制度的影响性 对外合作发展,是农业技术推广拓宽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这样才能使彝良县的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培训获得物质支持。通过以往的数据分析,单单只是通过水稻科技推广彝良县的农业技术就已经需要消耗人均0.86万元的试验费用,而且彝良县的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并没有获得显着提升的效果。为此,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这才是有利于彝良县技术推广及发展的。 3总结 对于农业高速高质发展的现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的改善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制度上的改变,农技员们的技术推广行为也会有质的飞跃。通过对彝良县的各种数据分析我们能明白,热情、努力的工作态度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最有效率的途径,为此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做好基础工作,以人为本,使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上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作者:潘忠芬 李超 代萍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种子管理站 农业推广论文:对农业推广区域站创建问题分析 1区域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省从2006年起尝试改革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部分乡镇合并,依据地区特点统筹规划,建立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站,并在部分县市开展试点工作。几年的实践表明,区域站有一定的优越性,诸如可以集中人力提高效率;依据地区特点,分区设站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与传统的农业推广机构相比,区域站的弊端也突显出来。 1.1耗资巨大,事倍功半 区域站的建立首先是办公地点与设施、人员的交通通讯等各方面的费用;其次是人员不足,势必从财政编外招收人员,这就扩大了财政的压力;最后区域站的运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 1.2所辖地域太大,鞭长莫及 大多数区域站都是各管一方,一般3—5个乡镇,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各村交通不便,远的地方往返还要一天多,。农业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周期长、收效慢的过程,再加上一般性的农业技术咨询工作,区域站人员就会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1.3离家太远,军心不稳 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是区域站本地人,家不在本地,早上坐车上班,晚上回家,而且车次不多,交通不便,时间一长,不愿上班,工作情绪不高,有调走的念头。如果再加上差旅费不能及时报销,情况会更加严重。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2.1区分“双重”职能,建立服务站与经营站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特别是乡镇农业站同时具有公益性推广和经营创收两种职能,由于财政经费不足,他们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忽视了公益性推广和服务,有的甚至做起了别的生意,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这一问题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把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按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人员配备要求,把有知识、懂业务的人员收回成立农业技术服务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益性农技服务工作,其工资经费由财政统一发放,人事管理应当由农业行政部门自己负责,不受同级政府制约,这样保证了上级农业部门公益性推广项目的顺利完成;其余人员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业务考核,合格人员发给合格证,允许在本行政区域内经营农用物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把准入关,不是对口学校毕业的人员不能考取合格证,不能经营农用物资,以防止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对于从事经营的人员,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除与经营有关的业务外,不受上级和政府部门支配,拥有绝对自主权,这样有利于他们经营创收。 2.2组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与服务职能剥离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多数都有执法和服务两种职能,这就必然造成既是执法者又是技术服务者的双重身份,使业务人员业务博而不精,造成知识混乱,错误频出;更有甚者,本身是经营业户,又是执法者,难免有护短的嫌疑,在广大农民心中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基于上面所述,应当建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专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执法,这些人员不再兼有其它业务,这样才能职责分工到位,业务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有时间和精力研究法律,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由于农业系统长期以来都是双重领导,特别是乡镇一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受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部门的双重领导,人、财、物管理混乱,特别是在人的管理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造成大批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入农业系统,而一些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却进不来,使得农业系统看似队伍庞大,实则可用之人很少,业务人员相对贫乏,效率很低,系统形象很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要让非专业人员分流,把社会闲散的技术人员和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岗位上来,重新整合队伍,建立一支专业化、知识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2.4实现农业系统垂直化管理 所谓系统垂直化管理就是把本系统的人、财、物全部收到本系统内部管理,这样就相应扩大了本系统的自主权,削弱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本部门自身发展的措施,相应提高本系统职工工资福利待遇,解决农业系统由于待遇差而造成的人才凋零问题,使自身队伍壮大。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极为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农业推广部门把握机遇加强自身建设、扩大自身影响,农业系统垂直化管理是有可能实现的。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项目自1999年批准设立、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招生领域从开始设置的4个到目前的13个;招生单位从开始的24个,发展到2008年的63个;2000年全国录取1611人,2007年录取5789人,7年中招生录取规模增长了近3倍;已有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近2万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经过了起步与发展阶段,培养单位不断增加,培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为我国“三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解现阶段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具体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状况开展了调查工作。本研究根据需要又对相关问题做了补充调查,以下是对调查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一、调查工作介绍 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农推教指委秘[2007]12号文件提供了五种问卷:招生、培养单位(问卷1,本文没采用);导师和管理人员(问卷2),有25个问题;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问卷3),有37个问题;专业学位已毕业研究生(问卷4),有42个问题;用人单位(问卷5),有14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问卷2共发放74份,收回65份;问卷3共发放106份,收回105份;问卷4发放110份,收回103份;问卷5发放60份,收回45份。问卷发放覆盖作物、园艺、植保、养殖、林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在读和毕业生、管理人员和导师、有关用人单位。本文将几种问卷的相关项目进行归类,相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加以汇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对在读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已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中有28%的人认为合理,62%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认为合理,66%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看法”,已毕业人员中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32%和58%,在读人员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25%和69%。这说明目前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关于“喜欢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喜欢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的人占大多数(50%~60%)。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多种方式结合,如研讨和案例结合,启发和自学结合,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关于考核方式,60%~80%的人认为以课程论文、开卷笔试等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方式为好。 3.对教学内容安排的看法 在本项调查中,调查对象大多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为应多讲授一些案例分析(70%);其次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切身感受(54%),多安排一些前沿理论性课程(40%)和多学科性学术讲座(30%)。这说明,对于来自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应以案例或实践内容为主,同时也要讲一些前沿理论性或多学科交叉性课程,以便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4.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看法和攻读专业学位的收获 已毕业和在读(已修完课程,进入论文阶段)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拓宽知识为主(70%~80%),其次是能够结合实际工作(50%~60%),认为深化基础的为30%~40%。对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是否新颖,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认识差别较大,这可能因为2006年以前用的旧培养方案没有更多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农推教指委对培养方案统一修订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能体现新颖性,结合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在攻读专业学位收获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收获在综合素质提高(70%),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各60%),其次是创新能力的提高(40%),也有部分人认为拓宽了社会人际网络。 5.关于学位论文和指导教师 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以结合工作自选最多(分别占50%和46%),导师指定研究课题的也占40%以上。课题类型多是设计或应用型,其次是研究型的;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在科技推广与管理部门或科技工作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内容多是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正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在攻读专业学位过程中,最需要导师指导和帮助的环节是论文选题(60%)、研究设计与方法(56%)、论文研究与写作(40%);与导师半月到一个月联系一次的较多。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应用和实践研究,对论文的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导师在论文选题针对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起关键作用,已毕业和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这一点的看法基本一致。 6.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是:缺少参考书,不利于自学;课时偏少,内容少;针对性不强,兴趣不高;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专业跨度大,难听懂;注意力难集中;内容陈旧,不丰富;教师讲课效果不好。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位类型,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体系,只能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实施教学。在授课时间方面,多数人认为一年授课4次,每次15天左右 比较合适。由于有的人跨专业报考,就出现了听课吃力的情况;由于没有专职任课教师或教师缺少培训,也影响讲课效果。攻读专业学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以保证(80%)、论文工作条件难以保证(50%)、学费和论文经费难以保证(15%)。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人员是在职人员,在单位是业务骨干,这就很难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因此出现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三、讨论与思考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仅有十余年的时间,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它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以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但如何使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影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学校层面讲,影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发展和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学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紧张;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生源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本科生教育连年扩招,高校的教学资源一般先满足本科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调查对象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工作负担太重,对学生指导不力;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是主要因素。据调查,目前研究生导师所指导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较多,各校对研究生等一般都有明确的硬性要求;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来完成学位论文,因此导师倾注的精力相对较多。而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校对他们一般没有硬性学术方面的规定,师生均认为这类学位对学生要求不高,导师因此投入精力不足,指导不力。从学生层面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外,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入学前他们的知识基础对本阶段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也是不利的因素。 2.统一认识,提高质量意识 由于国家不拨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经费,因此,学院在生源发动和培养方面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很容易出现培训化和营利性倾向。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狠抓质量和培养环节,要做好宣传,让各级管理人员、导师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清楚专业学位的特点和要求,在质量意识上协调统一。为促进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培养单位和来自农村基层的学员实施补贴;在相关政策上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任职资格、就业资格紧密结合;或者将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纳入招生计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3.优化生源质量,注重职业背景 目前招生学校和领域扩展较快,生源职业背景弱化,加之招生时对考生前置专业没有严格要求,且部分考生学习动机不纯,因此就出现学生“专业跨度大,难以听懂”的现象。鉴于此,应对招生领域和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对报考人员的职业背景和前置专业提出严格要求。招生学校要重视对考生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录取学有专长、有学习愿望和潜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管理一线人员,培养与行业、职业相对应的应用人才。 4.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课程教学既要重视巩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反映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要有新颖性和系统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毕业离校时间较长,从事的职业不一,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对课程内容和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求比较高,但现在却是教学过程中缺乏专用教材和专职教师。因此要重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选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也可以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的高管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5.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便于不同领域的同学灵活掌握学习时间来自学。但是,跨专业和同等学力人员的补修课程、不同领域交叉课程和前沿课程的开设仍不足,而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同领域之间的实践教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取得满意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应通过完善的针对性强的课程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6.导师在培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许多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虽然有很好的工作积累和基础,但是不知如何开展论文写作工作,如选题没有针对性、题目过大、内容空洞,或研究内容多而杂,重点不突出,论文写作不规范等。调查和访谈均反映出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应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较多,加上科研教学的压力,导师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不到位。因此,应当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遴选和审核,组建了解生产、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导师定期考评制定,对于责任心不强等不称职导师进行淘汰或限制招生。另外应实施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加强横向课题合作,缓解推广应用型师资短缺的矛盾,以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九五”以来,酒泉市农技推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35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7.38亿元,与“八五”末相比增长了72.4。目前,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不断创新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13人,其中市级34人,占8.2,县级137人,占33.2;乡镇242人,占58.6,乡(镇)站核定编制303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79.9。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推广经费不充足,公益服务难以开展。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但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全额拨款的只占22.3,差额拨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乡镇不但自收自支,而且还要上缴创收任务。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储备的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的人无作用可发挥,有的人有作用难发挥。 二、改革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 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地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1、市、县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以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2、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域的特点,在县以下创办跨乡镇的区域农技推广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区域站的人员从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聘用,或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员。 3、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现已承担的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销等经营性服务职能分离出来,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 4、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允许和鼓励由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科技人员牵头,由广大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民办科技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服务,使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推广行为社会化。就是各级政府要保证推广工作的经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承担,实行低价和免费政策。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去推广。 1、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特别要保障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的工资供给和工作经费。 2、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资源,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创新管理机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场),激励他们承担技术承包项目、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四)推广形式多样化。就是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 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1、坚持农业科技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坚持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巡回宣讲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与广播电影电视教育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渠道,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2、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县乡基层农技推广单位要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3、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建基地,科技人员搞服务,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 4、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强化对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管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组织,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经考试考核获得了农技推广员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各类农技服务组织既要积极引导支持,又要强化宏观管理,定期评估、审验和培训,保障服务质量。 农业推广论文: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1做好农民们使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 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为了能够切实让农民们了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应该做好他们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素质。具体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农业技术的种类、使用效果、可行性等等,让农民们能够全面理解农业技术的内涵。当然,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机制,联合农、教、科部门的优势,除了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之外,还要培养农民们的农业科技素质,并以此作为重点。同时,可以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宣传小组,到各村各户去宣传农业科学技术。 2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宣传工作 在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各农村的产业发展来说,相互之间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所以应该做好适应各自发展的支柱产业技术的推广与宣传工作。由于受到人才紧缺和技术体系不完善的影响,当前,农村这方面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做得不够到位。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宣传来说,首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针对不同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来推广不同的专业技术,突出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其次,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鼓励人们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成为专业性人才。最后,做好先进配套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工作,这种配套技术不仅体现在生产中,而且还在于品种的选择、植物的保护等等方面。 3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从现阶段农业技术的推广来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推广工作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并逐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改善各乡镇部门推广农业技术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的条件,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积极吸收引进先进人才,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功能,并做好人才的稳定工作,发挥他们的骨千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农业技术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把它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壮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把握市场运行规律与特点,培养农民们的农业科技素质,为他们的增收增产,发财致富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带动农业生产的长足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农业推广论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一) 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陇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 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四、区域农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 在工作思路上,紧紧围绕农业"两法"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为此,要抓住时机,主动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实行产业开发,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一是鼓励支持区域农技站和个人开展技物结合,综合服务,在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的同时,经营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增加收入。二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办点,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收益,探索农技服务新路。三是利用推广单位自身优势,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打破"铁饭碗",建立新型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应用 1推广环境和推广项目 1.1推广环境 疏勒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91%,农业主要依托以粮棉为主的种植业。2011年农民人均农业经营性纯收入409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业经营性纯收入占有较大比重,而在种植面积中,粮食和棉花的播种面积又占绝对优势。因此,在亩产常年稳定的情况下,农业经营性纯收入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收购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 1.2推广项目 2012年疏勒县提出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稳粮控棉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特色种植业、特色花卉蔬菜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思路。一是加快发展特色花卉、蔬菜产业,每个乡镇建立“三高多熟”立体栽培示范点,抓好一批具有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建设。二是引导各乡镇巧打时间差、品种差和市场差,合理调整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花卉,做到品种充足、均衡上市。三是继续大力发展枣、杏、葡萄等特色林果业,由目前注重扩面积、上规模向今后的品种统一、强化管理、提质增效等方面转移;由生产初级果品为主的传统林果业向生产高档果品的精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现代林果业推进。 2行为决策分析 2012年春,农业部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调查发现,疏勒县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和农民根据往年的实践经验,对于政府的推广项目并不认同,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甚至希望能够少安排类似项目。面对推广项目与农民决策的冲突,结合调查内容,从3个方面解释农民的行为决策。 2.1经济条件 疏勒县以粮棉为主的农业处于近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均耕地面积2亩。1亩耕地生产粮食,一部分用于自家粮食供给,一部分用于获取少量现金收入,麦草用于发展小规模的畜牧业;1亩耕地生产棉花,用于获取现金收入。由于疏勒县地处我国棉花宜植区,已有悠久的种植传统,农民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产量也稳定在一定水平,加之价格有国家收储政策的保证,棉花则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粮食、畜产品与棉花构成农民生存的食品和收入的基本保障,农民很难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除非推广项目能够确保食品和收入,否则农民不会进行投资,也不会改变现有种植结构。 2.2资源基础 一是自然资源。疏勒县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仅为0.39,近些年来地下水开采过度,生活用水时常会发生短缺。推广的林果业用水量要远大于粮棉用水量,若没有稳定的水资源保障,林果业产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影响粮棉的产量。二是人力资源。疏勒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人口中维吾尔族占95%以上,由于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亚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形成了内聚且封闭的文化。长期以来,农村维吾尔族汉语交际能力薄弱,不具备汉语交际能力,农民获取的包括知识、技术、理念等信息匮乏,主动获取或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维吾尔语与汉语属不同的语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推广项目不易被理解和接受。 2.3市场需求 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必然有高价格,市场需求才是高收益的保证,疏勒县推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同样具有高价格。根据2012年1月30日价格监测统计,疏勒县产于设施农业的辣椒、番茄、芹菜、韭菜、蒜薹每千克价格分别为18、6、3.5、8、10元,属特色水果的梨、甜瓜、葡萄每千克价格为8、12、18元。由于蔬菜、瓜果等产品不易储存,考虑运输成本,有效市场范围仅为喀什地区,但喀什地区的收入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消费能力,市场需求低,使得很多高附加值产品无法转换为高收益。有农民直言,全家人均就1.5亩地,让种辣椒,又卖不出去,不愿意种。保存时间较长的枣、核桃、杏这类农产品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从培植到挂果需要3~5年,需求又主要依靠自治区以外市场,面临全国同类农产品的竞争,需求与价格波动较大,难以预测。比如,当地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鼓励种植杏树,但几年后,龙头企业的收购量萎缩,农民收益逐年降低,只能将杏树砍掉。2011年,当地鼓励种植的枣,每千克收购价只有5元。综上所述,农业是农民的职业,对于仍处于小农经济的疏勒县农村,农业更是维持生计的保障。理性的农民会从风险、资源、市场等各方面因素考虑生产和生活,进而投入现有资源。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决策要素,若一味挖掘可以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很难转化为农民的应用,也无法实现提效增收。 3小结与建议 疏勒县的情况可以延伸到全国许多农村,农业的提效增收是实现由推广到应用的核心,农业科技能否转化为稳定收益决定了农民的应用,内在过程可分为由政策向生产的转化、由生产向产品的转化和由产品向收益的转化3个阶段。因此,在推广前,要从改变农民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入手,统筹考虑转化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3.1经济条件、资源基础和市场需求是影响农民决策的关键 3.1.1政策向生产的转化。农民经济条件各不相同,行为决策也不尽相同。根据农户不同的收入来源,可分为纯农户、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以农业为辅的兼业户、外出务工经商已不再兼业的农户;根据生产规模的不同,纯农户可分为种粮大户和小农经营户。疏勒县农户属于纯农户中的小农经营户,这类农户由于绝大部分食品和收入依靠有限的土地资源,经济条件差,可承担的生产经营风险小,而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和以农业为辅的兼业户的生产经营风险会相对较高。因此,在推广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农民面临的经济条件,了解不同类型农民生产经营诉求,尊重农民的意愿。 3.1.2生产向产品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依托于各类资源,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现有的自然资源,科学地考虑长期自然资源条件,保证推广项目的长期应用,只有推广项目的可持续性才可实现提效增收。另一方面要注意农业科技对农民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存在一定差异,加之接受的生产知识、管理理念不同,农民掌握和应用的能力与速度也不同,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3.1.3产品向收益的转化。市场需求是产品向收益转化的关键要素。一是在推广前,要对市场进行深度调查,包括需求能力、同 类产品市场和可替代产品价格等,确保目标市场有能力长期接受推广产品的数量与价格。二是相对于外地市场,本地区的市场需求更易于预测,且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推广的农业科技应首先考虑本地市场需求。例如,羊肉是疏勒县居民食用的主要肉类,符合当地的饮食习惯,需求量和价格均可以得到保障,当地农民更希望政府扶持这类产品的发展。 3.2提升农技推广能力和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是推广与应用的保障 3.2.1构建双向互动的推广体系。由于不同区域的农民面对的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很难有一套知识体系能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而农民所遵循的往往是通过千百年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形成的乡土知识,这套知识对于当地的农业经营、农村生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然而,当前农技推广更多地采取自上而下的传递服务模式,农业科技的选择取决于当地政府的偏好,也由此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尽管农业科技有其先进性,但可能不符合一些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另一方面,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农民所需要的技术、产品又无从获取,导致农技推广适应性不强、效果不佳。因此,提升农技推广能力,要进一步改善推广模式,本着“以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理念,建立双向互动的推广体系,发挥农民与推广主体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共同解决生产中面临的问题,促进推广资源的适应性。 3.2.2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要承担各类生产经营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政策风险等,如果风险发生,农民1年的损失可能相当于3~5年的纯收益。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在相对发达地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成本也在加大。农民往往是风险规避的,但推广项目本身具有应用的不确定性,实现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要努力降低农民承担的风险。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大多针对粮食作物和大宗农作物,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及有关部门应针对推广项目,构建相应的保险服务,逐步由生产环节向经营环节扩展,既可以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科技应用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又能使政府与农民在推广与应用中形成风险共担,有助于政府更加关注推广项目在本区域的适应性与可盈利性。 农业推广论文:对于特色农业推广思索 近年来,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而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作为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虽然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是礼县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一、礼县特色农业布局 礼县是甘肃南部的农业大县,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礼县近年来围绕“东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药材、整县畜牧、川坝蔬菜”的产业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坚持把特色产业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抓手,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汉水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苹果产业基地,目前,面积为286200亩,产量达43509吨。以县城以南为主的核桃、花椒产业基地,2010年末实有核桃树746.97万株,产量达2030吨。花椒362.4万株,产量达182吨。礼县西部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中药材产业基地。播种面积38000亩,总产7048.9吨。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礼县特色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深加工企业也已落户礼县,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尽管礼县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县相比,礼县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一)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礼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l0.6℃,年最高气温33.9℃,年最低气温-15.8℃,年降雨总量425.6毫米,年无霜期181天,日照总时数1929.6小时。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作物品种繁多。县城以东属高原丘陵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礼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县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四区光照充足,气候相对温暖,川坝地区水资源较为充裕。 2.人力资源优势。礼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据统计,2010年礼县农村人口总规模为48.64万人,礼县乡村劳动力达24.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3万人,按礼县农村9.9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5人。以上数据表明,礼县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3.政策法规优势。县委、政府每年设立8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出台果蔬保鲜库建设、规模养殖、土地流转等以奖代补激励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长城果汁、鼎鑫食晶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启动礼县石桥汉阳与礼县永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完成了礼县大黄、礼县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国家绿色食品与无公害产地认定,礼县争创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2004年以来陆续通过并颁布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这些政策法规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4.价格优势。礼县拥有丰富的苹果资源,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苹果的生产成本为2.0元/公斤,礼县优质苹果的生产成本仅为1.0元/公斤,礼县除残次果销售均价1.6元/公斤,比世界平均价格低50%,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二)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1.生态环境劣势。礼县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25.6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雨热不同步。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礼县每年均有发生。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礼县粮食自给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田污染。 2.劳动力素质劣势。礼县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8%。 3.农业科技劣势。科技含量低,机械化运作水平不足,发展现代农业步伐缓慢,将直接制约礼县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农业科技在礼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例明显偏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够大,真正成效显着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微乎其微。在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比重占据主要地位,但农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偏低,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高。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礼县农 民的劳动量,还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潜在损失,严重制约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4.信息劣势。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礼县处于弱势,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在面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方面,提供农业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欠缺。农业生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礼县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规模劣势。礼县除苹果产业外,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产业协会和组织协会层次低。目前,礼县特色农业体系中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一家。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只有10%;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覆盖不广,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6.体制劣势。农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礼县农业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制度瓶颈,这在礼县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制约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龙头企业 1.加强对现有龙头企业资产的管理。首先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注重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扩建、兼并以及集团化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在此基础上强化企业管理。龙头企业要认识到处理好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其扩大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2.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3.财政和信贷支持。支持的重点是解决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用于对龙头企业、基地、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科技进步、市场体系、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支持。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或城市大中型企业甚至城镇居民资金加入当地特色农业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 5.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扶持基金。目前,我国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设有各种各样的扶持资金,如对贫困地区、粮棉大县、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菜篮子工程等都有扶持。在利用国家的这些资金时,要按特色农业的发展原则来进行组织,这样,既可提高国家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优化特色农业内部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三个方面。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苹果、花椒、核桃、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生产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品质结构调整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物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三)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扶持,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邀请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业基地进行联合,在农产品革新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激发民间创业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传递,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因此,礼县特色农业要特别重视品牌功能,在大力扩大“先秦贡果”知名度的基础上继续打造知名品牌,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突破口,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大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 政府要加快对农村土地有偿流动制度化建设,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要加大农业减灾投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专项生产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推行农业互助保险模式。风险机制是农业产业抵御自然、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风险的功能。降低或消除风险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风险机制的作用:一是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各种风险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以便在遇到风险时做到化险为夷。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要依法行政,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果,使特色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制定全面地为农户服务的方针政策。 农业推广论文:谈农业技术推广的适用性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一齐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齐抓。具体包括:以基本农田建设和骨干工程为主体,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河道整治为主线,在山上可封山育林,种草种灌,发展径流农业;在缓坡地兴修梯田,改“三跑田”为“三保田”;在沟道、河道修堤坝,拦洪蓄水,拦沙淤地,形成从坡顶到坡底,从沟掌到沟口,从上游到下游,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配套的立体拦蓄防护体系。政府引导加强管理旱作农业的改进、推广与大面积应用,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金融部门的支持、科技人员的试验示范、社团组织的牵头、园区的带动与辐射以及加工运销环节的联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加大信贷力度,实行干部及科技人员包村包点制度,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新型产业模式等,为确保旱作节水农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 “一建”“一建”是指建设标准化旱作农田。长治市多数地方属于黄土丘陵山区,地面不平,耕层不厚,水土流失严重。以农田防护为基础、蓄水保土为中心,采取“四荒”种草种树的生物措施和坡改梯、平田整地等工程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地表经流,使20多万hm2基本农田达到了固土、蓄水、保肥的“三保田”标准。“二盖”“二盖”是指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生物地膜覆盖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具有显着的蓄水、保墒和增产作用。 经过几年的连续组织实施,在全市基本形成高寒山区地膜全覆盖,丘陵旱地秸秆、地膜二元覆盖,平川地区秸秆覆盖的新格局,从而实现传统农业耕作措施与现代旱作农业技术的有效结合。“三普”“三普”是指普遍实施抗旱耕作技术、普遍增施有机肥料、普及应用抗旱良种。推广“两庄”抗旱耕作经验,实施两种旱地耕作体系,即旱地休闲麦田实施早深耕灭茬、耕后耙、雨后耙、细整地、机播耧播、播后压等技术;春播旱地实施“秋耕壮垡”(早深耕、秋施肥)、“三墒整地”(深耕蓄墒、耙耢保墒、镇压提墒)、“三深耕作”(深耕、深施肥、深中耕)、适时早播等技术。 抗旱耕作技术应用推广,使全市95%以上的旱地有效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大大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普遍增施绿色有机肥料,根据绿色(有机)农业经济区建设要求,针对农业生产上长期存在的重化肥、轻有机肥的实际情况,发展养殖、城肥下乡、秸秆还田、积沤土杂肥,大量挖掘有机肥源,使3.33万hm2蔬菜平均使用农家肥6000kg/0.067hm2左右,3.33万hm2谷子平均使用有机肥3500kg/0.067hm2以上,其他农作物平均使用有机肥2500kg/0.067hm2以上。 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效地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普及应用抗旱良种,利用生物节水途径提高旱作农业效益,在实施旱作节水农业过程中,本着良种、良法一起上的原则,狠抓“四项配套技术”(一是选用抗旱良种,二是实施早播,三是合理密植,四是喷施抗旱生物制剂)。根据不同作物及生产条件,抓名、特、优、新等抗旱品种,抗旱品种覆盖率达99%。 作者:何建敏 农业推广论文:对日本特色农业推广体系的考察与思考 对日本特色农业推广体系的考察与思考 1 背景与目的 由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共同组团,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GA)资助的“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进修”。来自北京、青海、内蒙、山西、安徽、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农业科技及科技管理工作者12人,于20__年11月1日-20__年12月11日赴日本进行了为期40天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进修(课程编号:J-04-20604)。 进修期间,对日本的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作了初步的了解。着重了解了日本农业推广事业的概况及背景、推广活动的实际情况、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推广活动的策划及评估情况、日本农协的组织与活动等。通过考察和交流,对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加强了我国与日本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沟通和联系,结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对促进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2 日本农业推广的概要: 2.1 日本的农业教育 日本的农业推广也称为“教育推广事业”,农业推广是指没有教室,不问年龄,没有结束的教育事业。“推广事业是指带来变化的工作”,所谓的“带来变化”,不是通过采用行政命令等权利手段,也不是利用补助金等,而是通过提供建议和援助使务农者自己思考,明白理由,自己决定实施。从而带来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经济和生活的变化并振兴地区农业。农业教育主要对象有:对务农者和新务农者的培养教育,对务农后继人才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对市民进行农业体验教育,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教育等。培训教育的设施主要有:农林水产省和都道府县以国家补助金为对象的农业大学(校)、农业夜校、农业高中、农民大学以及试验场、科研所等。培训教育的形式有全住宿制、定时制、课题式和现场面对面等。培训教育内容有: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生活改善、村庄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健康保健等。通过不断普及教育,日本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50%以上毕业于农业大学和农业大学农学部,高素质的农民创造了日本高度发达的“小规模”农业。 2.2 日本的农业法律保障 日本用于保护农业生产的法律是“农业协同组合法”和“农业改良助长法”。前一部法律让农户全部加入了农协组织。农协把千家万户共同联系起来,在生活、生产方面对农户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如帮助农户采购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和农户相关的生产及生活的一切业务,保证了农户的共同发展。“农业改良助长法”规定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及对农业推广的改良普及员和专业技术员的地位、收入和作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日本的农业是在这两部法律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尽管期间对法律做过几次修改,但始终围绕保护农业,保护农户和促进农村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 2.3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农业改良助长法》法律规范下建立了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整个组织由主体组织与协同支援组织构成。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组织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普及部、普及教育课及生活改善课)——都道府县——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农户。支援组织是国家与都道府县农业教育和研究机构,农业试验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校,普及协力委员会和市町村农业土地组合、农业委员会、保健所、教育委员会等。行政机构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决定了日本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的行政渗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技术源泉是:国立及县立农业试验。技术普及的路径为:试验研究者——专门技术员——改良普及员——农户。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机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行使普及推广的联络调整、综合普及指导事务等功能。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设置与农民直接联系的改良普及员,统称的农业普及员由“专门技术员”与“改良普及员”构成,其中专门技术员承担对改良普及员的进修、指导和日常与行政、试验研究机构的协调、建议、调查研究、策划推广计划,帮助推广员工作、评价等。改良普及员直接为农民服务,由承担农业技术的农业改良普及员,与承担生活改善的生活改良普及员组成。协力委员会由农业指导上和生活指导士以及一些退休普及员组成,他们协助普及员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和生活的指导。 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组织体系有:重视专业技术职能的专家型体系、重视地区协调职能的多面手型体系、与专业技术和地区负责人之间职能复合的引导型体系和重视策划和协调职能的协调型体系(项目组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实施过程主要是将推广员与务农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作用于务农核心领头人,然后推广到其他的务农者和地区。推广活动的目的是向整个地区推广,但推广的目标是以启发到引进期(推广应用达到务农者的30%左右)为根本,全体性的推广阶段需要依赖务农者的自助努力。 推广活动的方法是利用看、听、体验、合作等主要手段和教育、普及与诊断等主要手法,两者结合进行具体内容的推广。主要手段。看:试验园、示范园、现场(巡回)研讨会、视察、信息报等;听:会面洽谈,讲习会、座谈会,实况(问卷)调查、信息机关等;体验:实习、演示和实施;合作:与机关机构和团体合作、协调、中介等。主要手法是:教育方法:意识教育、自我启发和项目学习;普及方法。通过对领头人做工作,使务农者相互影响的自助努力,通过对样板的验证和示范进行具体的改进和成果的展示;诊断方法:对培育、病虫害、土壤、经营诊断、改进计划的提出和改进援助方法。 2.4 日本 的农协组织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农协)是根据《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起来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农协的组织体制是以基层农协(单位农协)为基础,在都道府县和全国建立三级统一协同的组织。基层农协一般是以市町村等行政区域为单位组织起来的,是农民自愿的组织。下设不同组合员彼此联合起来的基层小组,主要有农户组合、生产部会、青年部和妇女部等。农户组合是一种地域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一般属地农户均参加,是基层农协与农户之间的中介,主要从事与种植有关的病虫害共同防治,生产协调,农业保险,肥料、农药等共同购入的活动。生产部会是由同一农畜产品生产经营者彼此联合的专门组织,它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和扩大产品销售为目的,在聚合农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技术研究与开发,共同利用设施,以及沟通农协和农户之间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部和妇女部是农村生产、生活上的青年和妇女组织,目的在于发挥组织的力量,针对青年和妇女的特点,开展农业技术与经营管理学习,交流经验和文体活动以及有关家计生活的各种活动。都道府县和国家两级农协组织按其从事的事业分为主要从事经济事业的“农协联合会”和主要从事指导业务的“农协中央会”。“农协联合会”在集合基层农协力量,兴办大型事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农协中央会”是农协的综合性指导机关,主要是对下一级农协的组织,业务及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监察为农协提供教育设施和信息,协调各种农协和各级农协之间的关系和调解纠纷、进行调查研究,就农协和农业政策等问题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农协从经营范围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综合农协,是以本地区的农家为对象,业务包括所有农业部类,经营范围非常广泛。在日本,一般所说的农协主要指综合农协。专门农协以辖区从事某一特定的农业部类业者为对象,如园艺、畜产等,其事业范围为特定的农业部类的生产指导、产品销售和生产资料的采购。日本的农协职能范围较广,具有:桥梁职能、购销服务职能、信用、保险服务职能、技术推广和生产服务职能、以及社会服务职能等。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与策略是依靠或通过农协最终实现的,具有协助政府推行农村基本经济政策的桥梁作用。日本的农村供销基本上是由农协控制的,农协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各地的中央批发市场销售;二是通过城市居民的“消费生活协同组合”销售;三是超级市场销售。销售形式主要有:无条件委托、有条件委托、特约委托和委托代购等四种形式。目前,农协主要实行的是无条件委托和委托代购两种销售形式。 3 日本农业推广的运行特点 概括地说,日本农业推广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国家与地方(都道府县)合作;二是推广与试验研究合作;三是与直接务农者接触,进行推广与经营;四是整体支援改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 3.1 以县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协同普及事业 日本对农民的指导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国家和地方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农业协同组织营农指导事业、中央畜产会咨询事业和一般企业服务。其中,国家和地方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由中央和地方(都道府)共同出资建立推广体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负担预算的50%。国家在听取地方(县)政府意见的基础上,每年制定“协同农业普及事业运营指针(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基本纲要)”;地方(都道府县)根据基本纲要制定实施指针,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所),根据实施指针制定基本计划和年度计划并具体实施。日本推进农政的主要手段是:一是依靠法制等行政权利;二是依靠维持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三是推广教育手段。日本的农业推广不是简单的技术推广,而是政府管理、开发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行政手段,除了“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这种物质方面的推广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人的育成和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2 以普及员为主的推广体制。 日本的农业推广强调以普及员区域性服务,在组织机构上只设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所),4-5个町村设置1个改良普及中心(所),中央和市町村都不设专门机构,既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区域功能,又明确地把农村农民工作落到了实处。 在日本,农业推广事业是农业推广公务员担当的行政行为。专门技术人员和改良普及员,均为国家或地方公国员。全日本共设置466所地区改良普及中心,平均每个中心有普及员20人左右。全国有9995名改良普及员,平均每个推广人员负责359户农户,其中农业改良普及员8169人,生活改良普及员1193人。此外,全国还有633名专门技术员,其中农业专门技术员545人,生活专门技术员88人。专门技术员办公室设在县的农政局或农业研究中心。 农业推广人员实行严格的两次考试录用制。一是公务员录用考试。二是普及员资格考试,要求报考人员为相关专业4年制大学毕业或由农林水产省指定的3所3年制学院毕业(要有2年工作经验)。考试由各都、道、府、县政府人事部门组织,内容涵盖农业、农村政策及相关专业学科知识等,合格者发给推广员资格证书。专门技术员的聘用条件更高,要求报考者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改良普及员、研究场研究员或县立农校老师,由农林水产省组织录用资格考试,其考试合格率仅20%。 推广员作为国家公务员中的特殊种类,享有相应的福利待遇。国家规定除基本工资外,还设有岗位和职务补贴。并将其法律化。专门技术员补贴是工资的8%,改良普及员补贴是工资的12%,分别在半年和年终考核后发给,加上奖金,其总和相当于增加了5个月的工资。 3.3 贯彻“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 日本的农业推广事业,自制度建立以来,就一直通过教育手段促使务农者有自发性的认识和理性思考等,以“培养会思考的务农者”为根本,开展推广活动。农业推广事业根据各个务农者及其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持续的,有组织的技术和经营等的指导和建议,从观念、素质上改造、提升农民本身,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 尽管日本农业十分发达,但其经营形式仍以家庭为主。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生活者,健康的生活非常重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把农民生活包括食、衣、往、行指导内容纳入农业推广,生产、生活同时指导,谋求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的共同改善。推广服务领域已延伸到了农业经营管理、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市场信息、农业后继者培养、妇女参与、农业区域开发 设计、环境保护、农业观光、农村开发、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日本农业推广员中,生活推广员占了15%左右。 3.4 以农民为核心的科研与服务体系。 日本农林水产省有29个直属农业科研实验场,这些实验场负责基础性和重大课题的研究。此外,各县、都、道、府也有自己的农业研究机构,负责区域农业应用研究。联系科研单位和改良普及中心的人员是各县级农政厅的专门技术员。这些人既对改良普及员进行指导、培养,又及时和各试验场(科研所)进行联系。多数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兼大学的老师,有些人就驻在对口专业的试验场,参与其科研活动。他们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要求及时反馈给试验场和农业大学,又及时从农业试验场获得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和信息直接指导农业生产者。因此,日本的科研、教育、推广以民为核心,与农业结合地非常紧密。如日本的神奈川县农业综合研究所是日本一流的农业研究所,但它研究课题不好高骛远,而是针对农民需要搞科研开发。如何在温室大棚外罩网来防治鸟虫、如何通过加热的方法来防治黄瓜的病害而减少农药的使用剂量等等,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研究课题,却使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受益。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JA”,即农协)是农民自发组织的自我服务体系,是指“根据协同协会的理念,以成员的必要性作为协同事业,为继续实现目标采用的程序及形式”和“以继续追求协同效果的最大化为目的的事业的程序及形式”。农协所“从事的各项事业应最大限度的为组会员做贡献,不可营利为目的。”日本政府对农协有补贴和融资,并进行部分行政指导。农协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信贷、农业保险和健康保障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多项服务,是农业推广方面不可忽视的辅助力量。 3.5 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日本的农民倍受国家和社会相关方面的关爱,享受着无微不至的无偿或有偿的服务。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政府和社会对农业和农民给予了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做得非常深入细致。因此,日本实施了许多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如针对农民减少而培养农业接班人、鼓励妇女参加农业活动的指导、农业金融信贷、农业基金、农业担保等等。 4 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启示 日本在农业推广普及事业方面具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世界农业推广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和日本在国情和体制等方面具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虽然不能照搬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但结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日本在农业推广普及事业方面的许多成功作法,对促进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仍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4.1 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4.1.1 依法进行农技推广工作。 《农业改良助长法》在日本农业法规中占重要地位,而且随着农业的发展进行过9次修改,从而保证了该法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使农业普及工作始终有法可依。 4.1.2 加强国家资助的农业推广公益事业。 日本政府把农业推广普及的专门技术员和普及员均纳入国家公务人员管理,经费由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共同负担。日本中央财政每年根据各县、都、道、府的农户数、耕地面积和农业情况安排一定的“交付金”,用于农业推广普及事业,各县、都、道、府也配套一定的经费用于推广普及事业。这就确保了农业推广普及机构的设施、设备及推广普及活动的运作经费。 4.1.3 以人为本,服务农民,确保农业推广事业符合市场经济需要。 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农民个体的意愿和技术选择。在日本的推广普及活动中同,行政命令的东西很少,主要靠规范市场来引导方向。注重培养和发挥农民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创能力,推广事业特别强调要以“人”为对象来实施。推广普及活动是改变农民自觉行为的过程,主要根据农民和市场的需求进行,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指导等手段,培养能自主经营、“独立思考”的农民,进而促进农村社会、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广普及活动的领域比较宽,不仅涵盖各项农业技术,也包括农业经营、农村生活改善、青年农业者教育、妇女能力开发等。 4.1.4 注重提高推广员素质,为普及活动的高效提供能力保证。 日本农业推广普及机构有严格的录用制度。新推广普及人员的录用需经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普及员资格考试两道关卡,这些考试确保了推广普及员的基本素质。与此同时,日本推广普及机构还建立了严格的培训制度。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一旦录用都是终身,因此对推广人员的培训也是系统的、有计划的和终身的。 日本的推广培训种类很多,按培训实施主体分为:国家、县(都、道、府)、普及推广中心、自我培训四种。按培训内容分为养成培训(新任者)、基本课题培训、特定课题培训、地域课题培训、1人1个课题培训等5种。按培训对象不同,培训目标的不同,其培训重点内容也各异。对新任者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农业政策、推广制度、农村的区域特点、推广指导活动方法、推广指导计划和管理、各专业技术(生活推广职员则主要侧重在农村社会发展、发挥女性和老龄农业者作用等方面)。对不同工龄推广职员的培训,主要根据培训目标设定课题,围绕课题确定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并安排培训内容。此外,对专门技术员的培训侧重在其对推广员的指导能力提高上,其主要内容包括:最新技术活动面临的共同课题,有关专业项目信息等。 4.1.5 加强农业推广信息体系建设和运营管理。 日本的农业推广信息化程度很高,农业信息网络非常发达,各都、道、府、县都建有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1994年全国改良普及协会利用国家投资,建立了全国推广信息网络(EI-NET),将各级农业信息网站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内容全面、高效权威的全国性农业信息系统,为推广人员和农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日本对农技推广信息体系建设都是国家投资,不论是科研信息网、还是农技推广信息网、甚至农协这样的社团组织的信息网,均为国家投资建设。如日本普及协会的信息网EI-NET,主要建设和运作经费来自农林水产省,部分由各都道府县农业普及中心以会员费形式提供,充足的经费,高度的重视,有效的推动了日本农业信息工作的发展。 4.1.6 鼓励农户的集体组织,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服务、自我保护能力。 在日本,农协组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越到基层,就越体会到农协对农民的服务无处不在。虽然日本农协提供的农产品销售、信贷、技术指导等服务是有偿的,但农协是农民自发组织,并交纳会费(基至能吸引大量非农人口参加),因此对农民来说也是理所当然、非常必要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2 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点启示 4.2.1 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随着近年体制的改革,出现了技术推广基层工作薄弱,甚至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改革是目前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否可以考虑打破传统的县界,建立一些试验研究、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农业综合中心或具有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良性的推广员录用、考评、培训制度。同时,国家财政列出预算比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公益事业建设。 4.2.2 强化非政府推广和服务体系。一些具有直接经济效益成果的推广,可由企业自己去做。采用多种形式,如企业亲自抓,协会或一些中介组织做。提高农业企业和协会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导向和落实方面加强对承担技术推广企业或组织的支援、监督和评估。 4.2.3 在推广方式上,树立以农民为主体,服务农民,确保农业推广事业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市场需要。注重培养和发挥农民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创能力,推广主要根据农民和市场的需求进行,通过示范启发、培训、技术指导等手段,培养能自主经营、“独立思考”的核心领头人,进而通过带动普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4.2.4 树立“以人为本,育人推广”的理念。农业推广目的是“使务农者获得有关农业经营和农村生活的有益而实用的知识,并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带来高效的,与环境协调的耕种技术的进步,富有成效的,稳定的农业经营的发展以及适应本地区特性的农业振兴,同时改善农村生活”。根据农民和市场的需求,通过持续的,有组织的培训教育和技术指导,从观念和素质上根本改造农民自身。推广活动的内容由专业技术延伸到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后继人才的培养,农村生活改善,环境保护,农业观光等领域。 农业推广论文:县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完善全县农业服务体系,搞好农技推广服务,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加强和改进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县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的。长期以来,广大农技推广人员为解决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的加快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曝露出了一些问题,推广机制不活,推广方式单一,推广手段落后,多元化的农技服务组织发育滞后,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而且也难以满足新阶段农民致富增收的需要。加强和改进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 1、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逼迫我们改进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县的农业推广体系基本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状态,无法有效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职能。从县级看,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缺乏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没有化验室、培训室、标本室和实验场地,无法及时、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二是服务手段落后。农技推广人员服务手段基本还是60年代的“一张嘴、两条腿,裤兜揣着一支笔”,凭经验、用老办法指导农民生产,缺乏现代的高科技服务手段。三是人员素质偏低。全县共有农技推广人员54人,其中,第一学历本科生3人,大专学历5人,全部都是1995年以前毕业的。从1995年至今全县农技推广系统没进过一个本科毕业生,现有人员近几年基本没有经过系统或短期专业培训,知识结构老化,更新速度慢,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乡级看,乡镇成立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后,原有的工作格局被打乱,农业技术推广职能被削弱,变成“一有三无”,即有工作人员,无站房、无设备、无办公经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偏少,全县10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仅1人抓农业技术推广的就有8个乡镇,个别乡镇没有一个专业干部,有的还身兼多职,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并且全县乡镇级基本没有农业技术推广设施设备,严重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从村屯看,由于原来村级农民技术员和屯示范户待遇取消,村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断层,农技推广队伍空白,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2、农民渴求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强烈愿望需要我们改进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一免两补”政策的出台和粮食市场价格逐步趋于稳定,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运用科学先进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全县秋季田间博览期间,每天到县科技园区参观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群众超过千人次。特别是今年我县种植业遭受了严重的“两病”灾害,“两病”的发生固然有自然因素、品种因素,但也有农业技术推广滞后、发现晚、指导不到位等原因。“两病”发生期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接待群众咨询2万多人次。对于群众渴求掌握科学先进技术的愿望,当前我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论是人员素质、服务手段还是工作机制都无法满足农民需要,急需进行改进和加强。 3、上级精神和先进地区发展经验要求我们改进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国家将农技推广体系列为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中共中央两次下发文件对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农业部、中央编办、科技部、财政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与机制,明确农技推广机构职能,优化农技推广队伍,保证必须的财政供给。辽宁辽阳、甘肃定西等农业发达地区,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提高队伍素质,大面积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强和改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任务 总的思路就是“强化县级,改革乡级,完善村屯”,初步建立起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为核心,以村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为纽带,以屯农技推广示范户为基础,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点面互动的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1、强化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建设。一是建立化验室。建设一处面积400平方米,拥有液相色普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高科技设备,集土壤肥料测试、各种急难新病诊治、农产品安全检测、化肥农药监测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省内一流水平的化验室。二是成立专家大院。加强与省农科院的协调,在县农科所建设一处面积300平方米的专家大院,配备电脑多媒体系统、图书、挂图、农业技术光盘和标本,开通农技“110”热线,辟建专家值班和寝室,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与县里农技人员共同组成常驻不走的服务“三农”专家队伍,通过“坐台”咨询和巡回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三是合并农科所。将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农科所进行合并,挖掘资源优势,整合技术力量,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2、改革乡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将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垂直管理,所在乡镇协管。一是在机构设置上,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在全县跨乡镇行政区域建立三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即××区域中心站,站址设在上集镇,所服务乡镇为××镇、××乡、××乡。××区域中心站,站址设在××乡,所服务的乡镇为××乡、××乡、××镇和××镇。××区域中心站,站址设在××乡,所服务的乡镇为××乡、××乡和××乡。二是在职能定位上,区域中心站负责制定本区域内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制定农业技术培训方案,并协助乡镇政府组织实施;围绕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区域内乡镇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依托,承担和引进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负责本区域内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对重大疫情和突发性害虫制定预警机制,并协助乡镇政府实施统防统治;负责本区域 内土壤地力、墒情的监测,指导农民科学施肥。记录当地农业主要的气象资料;负责本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监测,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的检测;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是在人员编制配备上,各区域中心站使用省核定乡镇事业中心编制,从各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抽出24个编制,用于区域中心站。区域中心站人员暂时确定15名人员,从乡镇全额财政开支的学农人员中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竞聘上岗。其余编制逐步从学农的本科生中择优补充。落聘的原乡镇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由乡镇政府重新安排工作,并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四是在人员管理上,区域中心站从站长到一般工作人员全部进行竞争上岗,并实行动态管理,聘用期为3年。聘用期满后,根据考评结果,决定续聘或解聘,建立起竞争流动机制,促进人员结构优化和知识更新,提高服务水平。五是在资金拨付上,区域中心站的人员工资由县统一打卡,公用经费按区域中心站的实际聘用在职人数核定,统一拨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实行报帐制,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 3、完善村屯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每个屯设1户科技示范中心户和2-3户科技示范户,由村民举荐,区域中心站考核确定。科技示范中心户和科技示范户可以优先承包7.5亩机动地,用于试验示范项目的落实。村委会从村级转移支付节余和村级收入中每年给予科技示范中心户200元科技示范补助资金。每个村设一个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由各屯科技示范中心户和科技示范户推荐,经区域中心站考核后,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审批确定,并发放聘任证书。各村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可以优先承包15亩机动地,并由各村负责,从村级转移支付节余和村级收入中每年给予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 三、加强和改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措施 组建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是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事关“三农”发展的大局,事关广大农技人员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必须精心组织,科学运作。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绥棱县加强和改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加强和改进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委,主任由××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县农委副主任×××、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担任。 2、搞好协调配合。各乡镇政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站在全县大局高度,切实把加强和改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合力攻坚,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特别是乡村两级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关键举措来抓,全力给予支持配合。村级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把农技推广示范户和农技推广协会会长的相关待遇落实到位。 3、提供政策支持。一是给予资金支持。每个区域中心站投资30万元,共需资金90万元,其中,对上争取资金45万元,县财政投入45万元。同时,每个区域中心站,每年财政增拨1万元经费,用于重大疫情及突发性害虫的监测、预报及处置费用。此外,对各区域中心站建设涉及到的各项税费全部给予减免。二是给予用地支持。为了适应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的引进试验,每个区域站给予15亩试验用地。试验地来源由区域中心站所在乡镇从机动地中解决,由区域中心站按现行市场价格承包。
室内装潢论文:关于室内装潢软装饰与设计风格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经济条件日益改善的情况下,人们对家居装修已不再追求豪华和照搬别家样式,而是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要求,人们对软装饰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了。文章将从室内装潢设计风格及软装饰等相关方面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风格;软装饰 室内装潢软装饰设计的品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成人人们关注的重点。室内装潢软装饰设计是针对房屋内部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室内环境美化的一种功能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实用艺术。它强调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强调整体风格与局部装饰的协调统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们可以通过装潢设计弥补建筑设计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缺陷,是对原设计的一种完善和优化,以达到最大的功能性和审美性为最终目的。 对于室内装潢设计,无论我们如何群求创新,寻求美,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以人为基础,都是位人服务的,再美的设计,华而不实都只能是欣赏,而不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纳的,因为无论是在哪一个城市中生活,而最多的活动地都是室内,在长时间的工作或者生活的过程中,舒适、健康以及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一、室内装潢设计中的软装饰 (一)“软装饰”的含义 软装饰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名词,是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硬结构空间提出来的概念,也是建筑视觉空间的的延伸及发展。在室内装潢设计中,软装饰是指可以移动的、易于更换的饰物,其中包括窗帘、工艺品、书画、家具等。软装饰作为可以移动的装修,打破了传统装修行业的界定。软装饰设计也是目前新兴的设计行业,可以说是室内设计的细分。软装饰更可以根据居室空间的特点、主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各自的经济情况,从整体上策划装饰设计方案。 二、软装饰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具体作用 (一)软装饰在居室中的装饰作用 从现代室内设计中看,应该包括软装饰在内的综合室内环境设计,涉及到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上只有遵循着艺术规律,才能达到装饰美的目的。随着人们对时尚生活的追求,在发挥各种不同软装饰的作用而形成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色泽、机理等。 (二)软装饰在居室的衬托作用 无论是作为室内家具的摆设,还是室内活动的人,都需要有相应的背景作为衬托。例如在客厅可以用羊毛毯、化纤毯等来烘托家具。在小的空间里,可以适当的在茶几下局部铺设,重点是突出体现客厅的主题,增加家庭气氛。 (三)软装饰在居室的系列性 系列变化是渐变、渐次、层次、退晕、统一、和谐、整体等形式法则的主要表现。各种软装饰都有它自身的系列性,窗帘和壁纸可以构成系列,靠垫和沙发可以构成系列,窗帘、床罩、枕垫也可以构成系列。 (四)软装饰在居室的调整作用,由于软装饰的随意性较大,又便于更换,同时又体现出了装饰风格及品味,利用这一独特的优势可以对室内许多不理想的方面进行及时的调整。如果房间不够明亮,可以用布质组织较为稀松、布纹具有几何图形的印花布做窗帘,也可以保持窗帘上的图案尽量和墙饰统一,让人的视野更开阔。在醒目的地方,可以采用颜色鲜亮的窗帘布幔、床罩,使其与地板和墙壁形成鲜明的对比,改变单调的感觉。 (五)软装饰在居室设计的整体性 软装饰由于要涉及到多种物品、多种材质,各种材质及物品之间的形状、色彩搭配都会成为让许多人头痛的问题。一些房子刚装修完以后很好看,但是业主一住进去,家具一摆,就面目全非了。有些房子的装修很一般,但是摆放完家居陈设品后,效果却出人意料地好。这种效果的产生就与“软装饰”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装修观念已经由重装修过渡到注重装饰、陈设,卧室软装饰也成了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 三、软装饰的分类及运用 (一)字画 字画是室内软装饰的灵魂,也是主人思维深处的精灵,更是视觉的焦点。既然是视觉的焦点,为吸引人注意力,就需要个性鲜明的字画。我们在软装饰中尽可能的用最少的视觉语言,来表达出丰富的信息含量,从而使字画从正负形面积中跳跃出来,成为焦点。 (二)室内纺织品 室内纺织品也可以称为“布艺”,在成功的室内环境设计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布艺是软装饰中用的最多的一种元素,从窗帘、纱、幔、床上用品、壁挂等,布艺已经不是单纯的功能上的配合,更多的是调和室内装修中生硬的、冰冷的和呆板的墙面、家具和地板。不同的材质、图案、颜色的布艺所带来的是不同的视觉享受,起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三)光与影 灯是室内装饰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灯有了双重作用,一是用于居室空间的照明;另一个是用灯的造型装饰周围的环境。以光和影为主题,既可以营造一面墙的磅礴气势,也可营造一份温馨浪漫,还可以利用光与影来处理装修中的死角暗角,增强情趣。 (四)室内绿化 在日益喧嚣的都市中,现代人越来越崇尚自然因素。将自然因素有效的移植到室内,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使室内的环境变得生机勃勃。室内植物一般是双向的,一是室内空间对绿色植物的制约,选择不同的植物,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寄托一种情思,一种期望;另一种是选择什么样的植物适合室内温度和湿度生长。 三、常见室内装潢设计风格 (一)中式风格:带有典型中国传统特征的装饰装潢设计,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审美内涵。它是将具有代表中国特色的元素运用于室内装潢设计中,展现中国独有的庄重典雅、沉稳大气、精致华丽。中式风格的装饰装潢设计通常以深色为主;装饰材料以木质见多,运用雕刻、彩绘等手法加以修饰;讲究空间层次感,多以屏风等分割来创造空间;同时,多在装饰上采用中国特色的字画、盆景、工艺品等陈设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欧式风格:欧式风格是指具有欧洲特色的风格,以其奢华、大气而被现代很多人所喜爱。典型的欧式风格主要有巴洛克风格、地中海风格、北欧风格、美式风格和地中海风格等。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主要强调流畅的线条、多以阴角线、罗马柱、壁画、地毯、多彩织物等表现出豪华富丽的效果。 (三)个性风格:居室装潢中所要表现出的风格,实际上就是个性化装潢。整个设计制作具有的明显特征、个性、品位的特定居室装潢,在设计产生之前,主要是由使用者自己提出或设计师根据使用者的建议、要求或想法来确定的。风格的形态多种多样,如现代、后现代、古典、新古典、传统、中国式、欧陆式、自然式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工业化生产之后,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建了发达的当代文明。但是过量工业化的代价正瓦解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正生活在一种庞大冷漠的工业世纪的人造环境中。室内装潢设计风格应该克服当前的弊病,重新认识和设计我们的室内环境。软装饰因其轻便、舒适的独特质感和相对便宜的价格,带给生活许多便利和美感,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借助软装饰使室内环境得到改善。在当前的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软装饰的作用,让其体现出更大的功效。 室内装潢论文:室内装潢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摘要】传统文化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家居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所以很多人对室内的装潢设计要求苛刻。室内装潢设计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合理布局,色彩搭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好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装潢设计;应用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血液中,即使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环境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仍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室内装潢设计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室内装潢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也深深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思想的影响。笔者主要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渗透。 1 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分析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还是中国室内装潢设计的发展中,两者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直以来,室内装潢设计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传统文化的启发,室内设计也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1.1 室内装潢设计属于文化范畴,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前,室内装演设计具有多种设计风格,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设计风格,都是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下设计,因此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每一种室内设计风格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时期的流行风气和社会潮流。同时,室内装潢设计本质上就属于一种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时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和追求。其次,设计主要是人的一种理念,而人的思想观念肯定会被传统文化而影响,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设计理念,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自人类诞生开始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会包括室内装潢设计。 1.2 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设计的影响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室内装潢设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很多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时代感、现代感很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室内装潢设计理念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设计的影响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并不代表室内装潢设计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 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 传统文化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自然。在中国古代一直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们也非常赞同这种思想,道法自然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2)追求大美。中国古代有一句老话――上善若水,就是指人世间的大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的设计理念主要是追求这种大爱中的美,实际上也就是朴素、简单、淡雅之美。(3)追求和谐。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儒家文化主张的中庸之道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理念。室内装潢设计中会通过合理安排空间、装饰材料等,尽量营造一种和谐、自然的环境。 3中国室内装潢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 3.1 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引用中国书画装饰艺术品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常常会借鉴、引用传统建筑室内设计元素。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常常会利用这些高雅的书画装饰艺术品来装饰卧室、客厅,往往会增强整个室内空间的美感,为整个室 内环境增添艺术气息,陶冶人们的情操,愉悦人们的身心。 3.2 室内装潢设计中引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在我国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常常会应用到竹雕、木雕、砖雕、石雕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这些极具特色的雕刻工艺品往往会成为整个室内装潢设计的亮点。在比较宽敞的室内空间环境下,可以在客厅比较显眼的位置摆放一些石雕山水或者根雕山水;在比较狭小的室内空间环境下,可以放置一些凤凰、仙鹤、麒麟、猴子、鹿等动物雕刻或者牡丹、梅、兰、竹、菊等植物雕刻等。 3.3 室内陈设艺术中引用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室内陈设的风格体现出意境深厚、庄重典雅的特征,我国现代室内空间陈设中也很好的继承、保留了这种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夙愿和追求,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内涵。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引用传统室内陈设艺术,首先是为了增强室内空间的层次感,创造一个二次空间层次,从而烘托、映衬室内和谐、舒适的气氛,有利于调节环境的意境,协调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比如,室内装潢设计中常常会运用青花瓷器,这些古色古香的瓷器不仅可以反映出户主的自身文化品位,瓷器上的图案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应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立足于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室内装潢设计的一种元素,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室内装饰环境。 室内装潢论文:基于室内装潢在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表现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房屋作为人们生活所在,对于室内装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的室内装潢在家具配套、色彩搭配等许多方面都深深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以下主要从传统文化艺术和室内装潢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艺术在室内装潢当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室内装潢;实际应用 引言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所沉淀下来的宝贵财产,它在我国的发展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互相影响,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早已经在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骨血当中,全球化并不能撼动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见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对于室内装潢设计师而言,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灵感源泉。传统文化艺术对室内装潢的影响是深刻而无可替代的。 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室内装潢的深刻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一直都深刻的影响着室内装潢的发展,一方面传统文化作为室内装潢设计师的重要灵感源泉,为设计师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另一方面,室内装潢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有着其他载体所不具备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怎样的室内装潢风格,都是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室内装潢设计必然会受到其影响。不同的社会阶段,室内装潢的风格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相对的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潮流、风气等特点。从本质上来说,室内装潢也是一种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和追求。此外,设计师在当时的文化大背景之下成长,思想也必定会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设计师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影响其设计理念,最终都将从其的设计作品――室内装潢当中体现出来。加之我国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早已经深入了各方各面,室内装潢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二)室内装潢和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包括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都决定了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的影响形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当下的室内装潢设计,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现代化特征,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变得更为内敛,也许并不浮于表面,但却始终的影响着室内装潢设计的发展。加之室内装潢设计理念是从传统文化当中提炼而来,这也决定了室内装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形式也许会有所转变,但二者之间依旧是不可割裂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理念当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当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求自然。古人一直十分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要求室内装潢设计保持和谐、自然,注重人的感受,展现人性的一面。这样的理念早已经根深蒂固了,深深的影响着室内装潢设计的发展。第二,追求大美。上善若水,就是指人世间的大爱。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大爱中的美,要求室内装潢要简单、朴素,适当而恰当的装饰,拥有淡雅之美。第三,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人们思想之上的影响尤为明显。在室内装潢设计之上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装潢设计也要求展现这种和谐之美。这就要求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之时,在空间布局、装饰等方面,都要尽量的保持和谐,追求一种自然之美。 三、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当中的实际应用 (一)书画艺术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一直广受大家的喜爱,人们喜欢欣赏书画,甚至于自己创作书画,而在现代的室内装潢当中也或多或少的应用到了书画艺术这一元素。人们对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喜爱主要体现在,极大一部分人喜欢用传统书画装饰房屋,既能够提高室内装潢的整体艺术感,体现一种高雅之美,又能够展现房屋主人的文化修养,同时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书画艺术。而将传统书画当做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将大大的增加房屋整体的美感,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人的身心感到愉悦。 (二)雕刻艺术的应用 雕刻艺术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雕刻品也时常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出现在室内装潢当中。我国传统的雕刻艺术由于所有材质、雕刻主题等方面的不同,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清雅的竹雕、贵气的玉雕等,这些作为装饰摆设在房间的合适位置,都将为整个房间增色不少,显得更为个性和艺术。对于空间不大的房间可以选择比较精致、小巧玲珑的雕刻品,比如四君子、牡丹等,或者摆设鹿、仙鹤等寓意好的动物雕刻。对于空间相对较大的房间,则可以选择较为大型、大气的雕刻作品,比如选择山水雕刻。 (三)陈设艺术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典雅之美,有浓厚的意境之美,尤其是在陈设之上更是注重意境,追求庄重而典雅的美。而室内装潢设计的陈设方面也很好的继承了这一特色,充分的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美。室内陈设一方面展现了主人的爱好和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主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希冀以及追求。室内装潢设计之所以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室内陈设艺术,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空间的层次感,创造一个二次空间层次,使得整个房间显得更为舒适、和谐,提高其整体意境,起到协调室内色彩搭配的作用。比如在室内陈设当中时常会用一些充满古典氛围的瓷器,比如青花瓷,这样的瓷器一方面体现了该房屋主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另一方面瓷器本身的图案也是一个重要的装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室内装潢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早已经成为了每个人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传统文化对装潢设计师的影响是必然的,即使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改变不了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的设计。此外,人们追求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和和谐之美的理念也深刻的影响着室内装潢。书画艺术、雕刻艺术在室内装潢当中的应用,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和室内装潢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单位:南京金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室内装潢论文:室内装潢设计的技术与艺术手法分析 摘 要:室内装潢设计是在建筑内部实施环境设计,其以建筑空间为基础,综合应用技术、艺术手法创造独特的人工环境。好的装潢设计除能满足日常生活工作功能需求外,还具有生活艺术价值。本文在探讨了室内装潢设计的内涵之后,分别从技术与艺术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叙述。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技术;艺术手法 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合理掌握用户现实需求,以功能原则为基础,满足用户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在复杂化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维理念,考虑到用户居室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科学规划设计。 一 室内装潢设计内涵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室内装潢设计的内涵,第一是其理想追求,室内装潢设计以固定的建筑格局为载体,重点对建筑物的内部整体环境进行设计,它是用一定的技术与艺术手段对人工环境予以再创建,以满足用户身体与心理的双重需要。这样的需要使得设计出的产品要能突出空间系统化特征。第二是应当分清楚装潢设计同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先进行建筑设计,再进行装潢设计。第三是应当分清楚室内装饰同室内装潢的区别,室内装饰强调的是家具与陈设物品的装饰,室内装潢的定义则要大得多。 二 室内装潢设计技术要点 室内空间由项面、墙面、地面所共同围合形成,从而明确了空间的大小与格局的特征。进行室内装潢的追求是创造形成美观实用的人居环境。 (一)地面装潢 地面在用户的视野范围里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它同用户的接触时间最久、视距最近,并且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室内装潢的主体部分之一。在设计时需要满足如下技术原则,第一是地面应当同整体环境保持一致、与墙面、顶棚相互协调配合,并与家具陈设相互衬托。第二是要注意地面图案的色彩与质地协调,地面图案可以强调自身的完整独立性,例如会议室的内聚式图案能够显现出会议的严肃性,在色彩构成上应当配合安静、集中精 力的客观效果;地面图案也可以强调韵律感及连续性,走道、门厅较常应用这种装潢办法;或者是强调图案自由性与抽象性,像书房等不规则布局的空间即是此种类型。第三是保持装潢同施工物理需要的一致性。地面装潢时应当注意地面物理结构,在追求图案效果的同时更应当注意到防潮、保温、防水、隔热等结构需求。地面应用到的装潢材料种类繁多,如木材、块材、塑料、水磨石、塑料、水泥等,设计时须和物理空间环境保持一致,避免出现重装饰而轻功能的弊病。 (二)墙面装潢 墙面装潢在设计时需要满足如下技术原则,第一是保持墙面的整体性,使其成为整个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能显得过于突兀。第二仍然是保持装潢同施工物理需要的一致性,墙面所占装潢施工面积是最大的,要求也相对严格,对于室内的防火、隔声、取暖等需求,会因室内格局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例如宾馆居室要求较高、单位食堂要求一般。墙面装饰方法种类繁多,大致包括如下几种,即:抹灰、贴面、涂刷、卷材。每种方法都会给墙面造成不同的物理影响,比如卷材装潢法中涉及到的材料,像塑料墙纸、玻璃纤维布、墙布、人工皮革等,物理特性都是不同的,应当根据施工规范严格选择,而非单纯追求美观。 (三)屋顶装潢 屋顶装潢在设计时需要满足如下技术原则,第一是注意总体环境效果,屋顶同墙面、地面相互统一。墙面装潢应当力求简单明快,符合上轻下重的空间效果要求。第二是注意屋顶装潢的安全性,根据不同居室的现实需要,合理设计平整型顶棚与凹凸型顶棚。如无必要,不能出现过多变化,那样既造成空间的凌乱,也不符合安全需求。 三 室内装潢设计艺术手法概述 (一)传统艺术手法 传统室内装潢设计艺术手法主要是指在居室安排、线形布置、色彩协调及家居陈设方面,绝大多数位置均是吸收传统艺术方法所进行,目的是彰显传统、服务大众。 (二)现代简约艺术手法 一百年前成立的包豪斯艺术学派提出了现代简约艺术手法的理念,此种艺术理念敢于突破旧传统、形成新设计,同时极为注意功能实用及空间分配的协调性,根据这个理念所形成的设计产品造型简明、复杂的装饰形式被去除,尊重材料自身性能及质地效果,尊重建筑结构特点,传统装饰人员难以接受的不对称构图被广泛应用。 (三)自然淡雅艺术手法 淡雅清新的自然艺术手法崇尚回归自然,这种设计理念同人们在高科技快节奏生活下向往自然的心理需求是一致的,因此装潢风格更加注重使用石材、天然织物等材料,客观上形成了淡雅清新的效果,同时室内环境更加舒畅、悠闲,富于生活韵味,还极为善于形成室内绿化空间搭配效果,以达到自然、高雅、简朴的生活氛围。 (四)混合式艺术手法 现代建筑设计与室内装潢强调协调一致,二者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它们共同享有设计多元化特征,进而呈现出了兼容并包的设计风格。此种设计风格更加追求现代化与实用化,并且尽可能吸收传统元素中的精华,在装潢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出了显著的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倾向。 四 总结 现念下的室内装潢设计,要符合功能性、环保性、创新性、整体性等原则,并按照客户所提具体要求进行施工。装潢设计人员需要尽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创新,以满足客户日渐提高的艺术审美追求,让设计成果达到艺术化境界。 作者简介:孙杨高(1984-)男 重庆市 开县人,学士,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装潢设计、三维动漫设计。 室内装潢论文:生态理念视阈下的室内装潢设计思路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装潢设计,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到室内装潢设计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本文基于以上内容,对生态理念影响下的室内装潢设计思路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生态理念;室内装潢设计;思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室内装潢设计的要求不断增加,室内装潢设计领域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室内装潢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开始走上生态化和绿色化的道路。所以,生态理念已经开始在我国室内装潢设计中逐步扎根,受到了业界人士和相关人士的重视。生态设计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自然的手法对室内的色彩、格调进行设计,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清洁的设计理念。 一、生态设计理念分析 生态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生态、环保等方面,简单的说就是在设计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现阶段各行各业已经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始将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搬到台面上来,生态设计理念将会成为未来室内装潢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应该对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一来建筑的观赏性也会相应发生改观。生态建筑可以使人们心理上对自然环境的追求得到满足,所以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生态理念。在生态设计理念要求下应该充分重视自然与简约,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现阶段室内装潢设计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室内装潢设计的领域非常广,同时也开始被更多的兴业人员所选择,巨大的市场需求油然而生。室内装潢设计首先需要针对房间的空间形象进行设计,使人的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在装修设计过程中应该针对房间的空间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割,调整房间的物理环境,为人们创造人体机能需要的舒适环境,但是目前的室内装潢设计中却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一)设计风格很多,但是缺乏艺术性 现阶段在我国的装潢设计中,逐渐开始重视对装潢风格的选取,很多不同的装修风格被提起,人们可以多一些选择,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的装修风格。但是在众多室内装潢设计风格中,对于风格的选择,户主往往会过多的依赖已有的设计,同时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会对以往的设计进行模仿,缺乏对房间室内环境的考虑,同时对艺术观赏性的考虑也不够,这样一来,虽然设计风格很多,但是缺乏艺术性的装潢设计。从总体上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设计理念不成熟导致的,也可能是设计人员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此外,也可能是因为人们并不了解室内装潢设计导致的。 (二)装修材料缺乏健康性 近年来绿色生态材料更多被人们提及,但是在现阶段的室内装潢设计中,真的能够做到健康环保的装修材料其实并不多。在对装修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人们会对材料的价格和性能等因素进行对比,通常情况下环保材料会在这一对比的过程中被忽略掉,因为这些材料本身的价格是非常高的,加上市场环境不成熟等原因,使得人们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往往掩盖了对材料环保性能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观念上的滞后导致的,此外,对装修材料健康性的缺乏对于人们常见的居住都是非常不利的,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的损害,与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种感觉传统设计理念应该得到及时的改变。 (三)设计观念受到老式空间布局的影响 在室内装潢过程中,空间设计与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室内装修的进行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要求,通过空间分割和空间组合满足人们生活与工作多方面的需要。因为受到了创痛装修思想的限制,人们在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较多使用固定的思维,在空间组合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加上一些地区还会受到封建迷信等思想的影响,在室内装修过程中讲究风水问题,因为受到上述因素的束缚,很难达到对空间的有效利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在空间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希望有限的空间可以发挥出无限的性能,这是很多人在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的,在空间的处理过程中将人性化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三、生态理念视阈下的室内装潢设计思路 人们在生活与工作环境选择时,对房屋户型、地理位置等因素越来越重视,现代人将室内设计和布局融入到个性化需求之中,重视美观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等多重理念,其中对生态理念的注重就是这些需求的总结与延伸,在生态理念影响下,室内装潢设计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设计理念,迎来了崭新的设计思维与理念。 (一)积极运用新的科学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运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实用性与便利性等特征,这些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到室内装潢设计中,对空间布局进行拓展,使室内空间环境结构变得更加合理,生态理念也在室内设计中得到了贯彻与落实。一些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很多环保、绿色材质的材料被应用到室内设计中,这些材料是无公害的,可以使室内整体装修效果得到满足,对于室内装潢设计来说,生态理念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观察,正是因为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才对科技的创新产生了推动作用,室内装潢设计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局面。 (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生态理念关注个人所需,同时也关注人们个性化的体现,在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中,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这对生态链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践行途径。室内装潢设计结合人的起居和工作,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各居住成员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充分考虑,根据不同成员的需求对设计进行改良和优化。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室内设计的好坏并不是由复杂程度决定的,也不是由精致程度决定的,只要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就不能说是一种失败的设计。 (三)从传统设计理念中突破出来 因为受到传统思维的局限,所以设计理念也容易受到阻碍,例如在进行室内环保设计时,人们往往喜欢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一些绿色植物,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考虑到这些植物会带来的作用以及对整体设计风格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中对物理环境进行优化,不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重在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某个设计环节中,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设计案例中,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这样才能对人与环境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更好。 结语: 综上所述,室内装潢设计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行业,如果可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室内装潢设计中,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舒适、便捷、安全。所以在未来的室内装潢设计中,我们应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室内装潢设计中,并且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室内装潢论文:关于室内装潢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极大提高,对现代室内装潢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室内空间设计师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时尚洞察力,还要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在室内装潢设计中把传统文化很好地融进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家居室内装饰环境。 但是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时候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人们思考。文章根据实践阐述了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以及几种设计风格。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 原则 方法 风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室内装潢行业呈现了空前的繁荣状态。伴随着室内装潢设计的热门也会有何种各样的问题随之产生,如在对其本身内涵的不理解、设计原则把握不当、设计风格定位不准确甚至人们健康状况受到威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人们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室内装潢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思想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中正法则,即要求人们做事要把握适宜程度,不倾向任何一端。这种中庸思想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恰到好处的布局与装潢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愉悦、身心健康。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道家主张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这种“自然”“清静”“虚淡”的老庄思想,给室内装潢设计带来的效果就是:整个室内装潢要给人一种古雅质朴、品位高雅、谦和虚静的感觉。道家文化表现本性的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上,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达到一种虚实相间的意境美,改变了室内装潢设计中空间所表达的内涵。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室内装潢构件彼此穿插交错,利用明窗将室外之景引入室内,强化了室内空间的流动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室内意境虚实之美。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室内环境装潢布局设计要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引虚为实的虚静之美的心境。佛教文化思想主张剔除过多的欲望,六根清净,超凡脱俗。佛家要求人要追求自由的人生,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以期达到人生最高的忘我境界。佛教禅宗思想对于我国室内装潢设计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室内设计的简约之美就是佛家思想的体现,尤其现在家具的省略,明净清幽、简洁质朴的家居装潢环境营造出来的禅意,成为人们逃离世俗的归所。 二、艺术审美原则: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十分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追求艺术的热情也大大的提高,他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艺术程度也提高,因此,在室内的装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要综合的根据人们对室内的综合要求,包括居住、工作、学习、休闲等行为以及生活方式,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使用和舒适度的要求的同时,努力的将其与人们的审美要求结合。 环保型原则:室内装潢需要运用大量的材料,如墙壁的涂料,地砖等,这些材料的使用往往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在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还应将环保型原则考虑在内。尊重自然、关注生态,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有毒和污染性较强的涂料的使用,正确处理因装潢造成的工业垃圾,最终达到室内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达到统一的发展,让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这是室内装潢设计师们的责任。 创新性原则:室内的装潢设计时一门艺术,创新在这门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是室内装潢设计动的灵魂。如果室内装潢设计没有创新,那么室内环境就会显得单调,没有活力。 三、室内设计的步骤 设计准备阶段的设计:准备阶段,主要是与任务说明相同,或者根据招标委托参加投标;清楚设计和开发期间的时间表,同时考虑到合作和协调的类型。具体的设计任务:分析室内设计任务,找出功能特点,总结设计规模,提出等级标准的性质使用要求,计算总成本,根据任务的性质来创造室内环境方案,创造文化和艺术风格所必要的气氛,并制定规范和准则,查阅必要的数据和资料,包括进行现场调查,以及熟悉并参考同一类型的设计实例。 方案设计阶段是在设计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分析,应用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要考虑到思想观念,再进行初步设计,进而详细设计,对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完成设计任务。 施工设计阶段应对设计阶段建设添加必要的建设布局,如屋顶及其他室内立体图的建设布局,需要包括详细的节点结构、详细图纸及成本预算编制。 设计实施阶段设计,即项目建设阶段的实施阶段。室内工程施工前,设计师应向建设单位透露设计意图。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设计,必须掌握室内设计的各个阶段,充分注意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必须协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充分交流、沟通设计意图和,以实现工程设计的理想结果。 四、常见室内装潢设计风格 1、中式风格:带有典型中国传统特征的装饰装潢设计,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审美内涵。它是将具有代表中国特色的元素运用于室内装潢设计中,展现中国独有的庄重典雅、沉稳大气、精致华丽。中式风格的装饰装潢设计通常以深色为主;装饰材料以木质见多,运用雕刻、彩绘等手法加以修饰;讲究空间层次感,多以屏风等分割来创造空间;同时,多在装饰上采用中国特色的字画、盆景、工艺品等陈设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欧式风格:欧式风格是指具有欧洲特色的风格,以其奢华、大气而被现代很多人所喜爱。典型的欧式风格主要有巴洛克风格、地中海风格、北欧风格、美式风格和地中海风格等。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主要强调流畅的线条、多以阴角线、罗马柱、壁画、地毯、多彩织物等表现出豪华富丽的效果。 3、个性风格:居室装潢中所要表现出的风格,实际上就是个性化装潢。整个设计制作具有的明显特征、个性、品位的特定居室装潢,在设计产生之前,主要是由使用者自己提出或设计师根据使用者的建议、要求或想法来确定的。风格的形态多种多样,如现代、后现代、古典、新古典、传统、中国式、欧陆式、自然式等; 4、自然风格: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推崇人们从快节奏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自然风格的室内装潢设计大量采用天然材料,多用原木色彩或者清新淡雅的色调表现出悠闲、舒畅的田园生活情趣,用最天然的自然气息来诠释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 五、室内装潢中的色彩、风格搭配 色彩心理学指出,人的情绪和心理会受到不同颜色的影响。色彩能够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神经细胞,从而对人的智力发育产生影响。因此,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合理地运用色彩美学,通过色彩和风格的合理搭配,有利于改善居住条件,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空间。要想达到预期的装饰效果,在进行装潢设计的时候要把握好色彩和预期风格的整体协调。同时色彩与照明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光源和照明方式都会带来色彩上很大的变化,大面积的光棚照明,光源自然均匀,像阳光下的花架,对室内的色彩影响不大。而日光灯色彩偏冷,筒灯、吊灯色彩则偏暖,它们的选用都要充分考虑与室内整体气氛的协调,要符合设计中的装潢装饰风格特点。 结束语 室内装潢设计是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强调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要遵循六项基本原则,要考虑到优质环保的家居材料、良好的通风和采光、科学合理的布局、安全的防范设施等健康要求。在把握好装饰风格的基础上注重色彩和风格的合理搭配,创造出优质的家居环境。 室内装潢论文:探讨室内装潢设计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对室内装潢的要求也就逐渐增高,这一门类的艺术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所进行的设计,基于建筑空间,利用艺术与技术等因素创造出一个人工的,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欣赏。当然这些都是位日常生活所需做积淀的,本文针对室内装潢设计的三方面进行讨论,阐述对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服务于人的科学理念。 在经济的发展迅速、人文的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所居住的环境让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装潢设计就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一门类不单单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科学的。但任何一种“热门”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相应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原则,不能够很好的将风格定位精准,以及对设计本身内涵的不理解,甚至对人体本身健康的危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在工作和劳动生活中的物质要求,遵循着室内装潢设计的原则。下面我们以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分别为实用、美观、整体、创新、经济、环保等。 实用 对于室内装潢设计,无论我们如何群求创新,寻求美,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以人为基础,都是位人服务的,再美的设计,华而不实都只能是欣赏,而不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纳的,因为无论是在哪一个城市中生活,而最多的活动地都是室内,在长时间的工作或者生活的过程中,舒适、健康以及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的情绪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能够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情绪,这就无形当中加快工作的效率,反之处在于环境恶劣的地方就会使人情绪烦躁和压抑。这就要求设计师装潢设计的最初,首先就要考虑居住的人群,为什么样的人设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美观 在室内装潢设计以实用为前提下,我们保障了室内装潢设计带给人们的实用性,美观性以其从属地位服务于实用性。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是摆设,而是真真切切能用到的,但是任何一个物体我们又要与美相结合,就是在精神领域有所追求的,除了居住的环境只是追求基本的居住功能,而是对居住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精神领域也有了艺术化的追求,使装潢设计真正成为实用和美观兼颐的艺术。 整体 所有的设计师都希望能将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同时,将自己的灵感融入其中进行创作,希望由此能有一个创新或者是突破,但是很多的设计师都会出现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在每一处都展现了自己的设计才能,能未能分清主次,因此在众多的装潢材料中挑花了眼,失去了统一的风格,变得不够整体,从而看起来混乱,没有主题。在这里我们要特别重点提出的是实用与美的结合也可以整体有秩序。 创新 如果我们把室内的装潢设计看成一门艺术,那么任何的创新对于艺术而言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创新对于室内装潢设计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单单是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艺术修为,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抓住客户的心,满足客户的需求,综合当前的技术,实现有意义的价值的创新。 经济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更多的消费者在室内装修的过程中都会选择价格比较昂贵的材料,而更多的设计师看中了这群消费者,于是导致更多经济实力不强的用户负担加重,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记得,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来做预算,保证消费者的需求和能够承受的经济范围以内进行设计方案,可以通过材料的选取甚至废物改造等方法去达到最好的效果。 环保 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提高让更多的消费者在寻求更好的居住环境,除了美观和使用意外,更多的是注重环保,甲醛的含量,以及装修后室内的空气质量和空气的流通性,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的难度,同时色调的把握也至关重要,温馨的色调能使消费者在室内心情得以舒展,特别是卧室的色调,好的色调能使人们在疲惫的工作后能容易入眠。注重环保的设计会从各个方面考虑到人们的需求,无论从材料,采光和色调方面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室内装潢设计是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时,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室内装潢设计,同时强调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努力拓展自己的专业素养。 具体合格的,让室内的装潢设计达到最优化,要考虑到优质环保的家居材料、通风和采光、科学合理的布局、安全的防范设施等健康要求。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最大的创新,满足当前人们对艺术的多层次的需求。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室内装潢论文:生态理念下的室内装潢设计探讨 摘 要:生态理念是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一种设计理念。人们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体健康以及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将天然材质、自然元素融入至装潢设计中,可以创造出自然、舒适的居室环境。 关键词:生态理念;室内装潢设计;优势;应用 装潢设计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转向绿色化、生态化设计。在满足人们自然舒适的同时,又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我国室内设计中,生态理念正在逐步扎根,受到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生态设计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尽量选择自然手法设计室内的格调、色彩与内饰,是一种清洁、安全、生态、新型的设计理念。 1、室内装潢设计内涵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室内装潢设计的内涵,第一是其理想追求,室内装潢设计以固定的建筑格局为载体,重点对建筑物的内部整体环境进行设计,它是用一定的技术与艺术手段对人工环境予以再创建,以满足用户身体与心理的双重需要。这样的需要使得设计出的产品要能突出空间系统化特征。第二是应当分清楚装潢设计同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先进行建筑设计,再进行装潢设计。第三是应当分清楚室内装饰同室内装潢的区别,室内装饰强调的是家具与陈设物品的装饰,室内装潢的定义则要大得多。 2、传统设计和生态设计 传统的室内装潢设计,多食用塑料、防止、玻璃、化工、陶瓷等材料,耗能多,花费高,在使用后极易导致二次污染,是未来室内设计发展的重要课题。结合我国现在,传统室内装潢设计主要弊端: 2.1极严重的浪费现象。人们对于室内装潢设计,长期处于认识误区状态,认为装修即气派、豪华与另类,但这种美大多数是一种浮夸与奢华,违背了装饰的本质,打扰了自然发展规律。目前,我国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设计明显无法满足该种需求。 2.2新房病现象。在传统设计所使用的材料中,多含有化学合成物质,例如放射物、氡类、甲醛等,可产生大量病菌,致使人中毒,许多新闻报道、研究实验均表明居室环境的安全性问题。 2.3前瞻性缺失。室内装潢设计属于一种艺术,站在发展性角度,进行艺术性设计,并非是盲目、随意设计。建筑的组成离不开室内装潢设计,主要以设计个性为基础,加强整体设计理念,通过物质材料与设计方法相结合,创建美观、舒适的居室环境,给人以韧性视觉美感,同时结合物性使用美感。生态设计在该种情况下催生,体现一种生态链价值,从色彩、风格、用料等方面反映自然,关照人类。室内装潢的生态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1)维持人身健康、环境可持续性。在生态设计中,尽可能防止使用物理、化学等有害因素污染环境,最大程度确保人身健康。(2)生态历练自然再现于人生活中。生态设计表现极为自然,使人处于自然中,接受人类、自然万物的共存、和谐理念。(3)使人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地热能、风能与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保温隔热、绿色家具等材料属于环保型材料,满足人们个性需求、自由意识、安全健康的需求。 3、生态理念下的室内优化设计 3.1生态理念下室内设计的特点 生态设计在讨论设计用料风格色彩等原则的同时更加深刻的体现了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关照生态室内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追求环保最大利益 生态型室内优化设计要求设计具有自然环保的功能即设计当中要尽可能减少化学物理等因素对于生活环境的污染 以满足人的为需求的目标尽可能实现节能最大化 3.1.2室内取暖保温是设计设计的一个重大课题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与能源通过室内有效设计尽可能减少热量的流失与散发最大可能的利用太阳能风能来满足人们的要求 3.1.3全面追求人性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在整体生态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人的安全健康自由意识以及人性的要求至于首要满足目标而与此同时对于大自然保护也是生态设计的旨求生态室内设计实现的是人类友好性的设计这种设计努力追求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并非人是万物的主宰的理念秉承 这样的理念设计中努力避免对于自然界的伤害 3.2室内优化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 3.2.1可以将室内的设计室外化 设计师设计师可以把大自然的元素引入室内使使用者在室内就能感觉到如同在大自然当中 3.2.2创造室内与室外开敞的流动空间 在设计中打开部分墙体打掉室内多余的墙体使室内外空间得到很好的沟通并减少墙体的占地面积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创造出开敞空间使用者可以获得更多阳光空气与景色 3.2.3强调自然材料的应用保留原有肌理 在室内中保留应用材料的原有肌理可以让居住者更好地感知自然例如在办公空间中常常可以看到裸露的水泥表面原始的木头纹理粗犷的金属焊接材质每一处朴实的细节都是设计师生态理念的真实流露 3.3以环保材料与家具为例谈室内设计 在实际设计中要尽量地节约材料多采用可再生材料和比较环保的原材料作为装修的主材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实现真正的生态化现在许多装饰材料都含有有毒物质这是生态理念以及生态设计所极力反对的为了实现防火防水等功能一些装饰材料加涂了化学制剂而这些化学材料使得装饰材料变得不那么安全可靠生态设计要求不使用具有放射性的建材一些材料具有挥发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有害物质可以散失即使是这样的材料也要尽可能少的使用一些此外在家具选择方面要尽可能的选择木质玻璃制品的家具材料减少使用化学材料较高的人造革等产品在家具选择不追求奢华而是体现环保健康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广泛推动绿色环保技术无论是装饰建材还是家具通过绿色环保技术实现无毒性无放射性无污染性通过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于美感的追求绿色材料由于比较少的使用难以再生的天然资源从而减少了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更富有安全性与科技性 3.4室内优化设计中的的保温隔热设计 建筑物的保温隔热一直是建筑设计关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现今通过太阳能利用绿化利用等一系列措施也可以有效实现保温隔热的效果 3.4.1保温设计 在建筑材料上要积极开发并且使用单位厚度热阻值高的材料例如挤塑聚丙乙烯板玻璃棉等建筑材料更好地保温防寒建筑物的门窗部分是保温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因此在选择门窗部位的建筑材料玻璃种类时一定要格外注意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门窗缝隙做好密封性 3.4.2隔热设计 夏季的隔热要采取绿化吸热自然通风建筑遮阳等多种措施综合隔热要根据夏季太阳照射情况科学合理设计建筑物的朝向使其有利于自然通风尽可能形成穿堂风形成通畅的自然通风系统 3.5室内优化设计中的的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环境增强人们的审美感官享受还有着很强的实用意义植物在室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既起到了美化室内环境的作用又起到了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类植物有绿萝散尾葵文殊兰变叶木酒瓶兰等还有很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植被有杀菌消毒遮光避阳减弱噪音等等这些绿化植物集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体真正体现了生态设计理念的要求和内在追求 结语 总而言之,室内装潢设计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行业,在室内装潢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是十分必要的,生态理念下的室内装潢设计应该是不断运用创新科技的,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使得室内装潢设计焕发出新的生机。 室内装潢论文:室内装潢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在装饰行业中,以装潢设计为基础发展,优秀的室内装潢设计方案能够受到用户的欢迎,因此,装饰施工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对设计方案进行良好的设计,能够扩大用户的数量,使得装饰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拥有立足之地。装潢设计工作在进行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设计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装饰施工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对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找到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绿色;墙面装饰;顶棚装饰;地面装饰 引言 在科技和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的中国室内装修普及得越来越快,装修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使用的材料种类也越来越多,如石材、板材、橡胶、涂料、油漆甚至沥青材料等。 一、建筑装潢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对建筑的装潢设计需要遵循建筑物的整体性原则,即在进行装潢设计工作时,应该以建筑物整体空间的结构布局为基础,根据建筑物的整体性对其建筑内部的结构进行具体设计,实现建筑空间内部要素的组合与创新,从而增加建筑物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二)、功能性原则 遵循功能性的原则是在进行建筑装潢的过程中,设计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分析用户对建筑物功能的各种需求从建筑功能的角度对建筑物进行装潢设计。一方面在装潢过程中要了解建筑物用户对其建筑的物质需求,例如对桌椅、家电的具体摆放方式、位置以及屋内壁纸的选取方法上等。另一方面,需要满足用户对于建筑物的精神需求,例如通过对建筑物的整体环境进行优化,从而增加用户居住的舒适感等。 (三)、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建筑物装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的综合性原则。由于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建筑用料和建筑成本等条件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用户自身的经济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建筑物装潢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同一用户的不同建筑物进行经济上的综合考虑,同时也需要设计不从层次的建筑物装潢方案从而满足经济条件不同的用户对多种建筑物装潢设计方案的需要。 二、装潢设计中绿色设计的意义 (一)、绿色设计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需要 绿色设计是一种绿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设计在设计观念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在进行平面设计中,绿色设计慢慢被健康设计取代。对于人们而言,建筑物的意义非同一般,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一直都非常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人们只是对建筑的居住功能进行重视,因此,导致人们对建筑设计方面没有更多的要求。但是,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建筑的观赏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做到设计更加合理,同时,避免出现视觉方面的污染情况,这样能够实现设计作品和人们需求相符合的情况。 (二)、绿色设计能够满足人们视觉环保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发展,平面设计已经从二维设计逐渐向三维设计和多维空间设计,这样在视觉方面也满足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利用先进的技术将设计效果进行展现,能够对传统的平面设计进行改变,同时,也能给室内设计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对设计实用性进行完善,这样在使用功能方面也能改善。 三、室内装潢设计中应该主要的问题 (一)、基面装饰 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基面的装饰通常是指地面的装饰,在一般情况下,地面都是水泥面、木质面以及大理石面等。在地面设计中,其比较自由,但是要对一些特殊的地方进行防潮和防水处理,例如浴室和厨房。在地面设计中,图案要进行很好的选择,例如走廊和过道,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在一些特殊的建筑物中,例如高校中的建筑物,对自习室和会议室的设计要更好的体现安静的元素,这样能够更好的体现建筑的特色。基面在人们的视域范围内,也是和人们接触较多的面,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经常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在进行设计要对以下问题进行重视。 基面在设计中要和整体环境保持一致,同时,还要和整体环境相互协调,做到取长补短,对气氛也要进行衬托。从整体空间来看,基面和顶棚以及墙面装饰要协调,同时,和室内家具和陈设也要相互的衬托。对基面进行设计时要对图案、色彩以及质地等特征进行了解。通常情况下,地面的图案设计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对图案的整体性进行强调,例如在对会议室进行设计时,要对室内的环境进行更好的体现,同时,在色彩方面要体现会议的安静性质。第二种,对图案的连续性以及韵律感进行强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规律性,在对门厅或者是走道进行设计时,要更好的体现其导向性和规律性。 (二)、墙面装饰 墙面在装修设计中是很重要的,设计新颖美观的墙面会使人的心情愉悦,最常见的墙面是用漆刷的,但是用漆刷一般效果不是很好,有些人就会选择墙纸,墙纸能起到良好的装饰效果,还能改变空间的氛围,现在墙面砖也比较普遍,而且用途比较普遍,还能创造出不同的装饰效果,而且墙面的色彩也比较重要,主色调上,应该用非暖非冷的中间色,这样能满足不同人的色调感官,如果墙面上装饰有灯具或用其他发光体点缀时,也要注意色彩,根据不同的氛围,设计不同的灯光环境。室内视觉范围中,墙面和人视线垂直,处于最为明显地位,同时墙体是人们经常接触部位,所以墙面装饰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装潢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整体性,进行墙面装饰时,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他部位统一,要使墙面和整个空间成为统一整体。物理性,墙面在室内空间中面积较大,地位较主要,要求也较高,对于室内空间装隔声、保暖、防火等要求因其使用空间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宾馆客房,要求高一些,而一般单位食堂,要求低一些。艺术性,在室内空间里,墙面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有着密切关系,为创造室内空间艺术效果,墙面本身艺术性不可忽视。 (三)、选择绿色自然装饰材料 绿色植物在室内装修装饰应用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是绿色装修的重要环节。室内绿化可以很好的陶冶屋主的情操,把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引进到室内,能够很好的放松身心、维持心理健康。当前,绿色植物作为室内装饰材料,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近几年,人们为了减少室内装饰材料可能造成的污染,美化室内环境,提高精神生活层次,就对室内植物装饰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越来越希望塑造出来的生活环境具备大自然情趣,让人们从生机勃勃的植物中驱除疲惫。所以,绿色植物在室内装修中的应用要比其他室内装饰材料更加广泛,是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的发展方向,选择绿色植物作为室内装修材料已经成为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公众选择新型装饰材料的趋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 大多数人每天约9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要提高装修环境质量意识,认真检测新装修的室内环境质量,出现污染问题要及时治理。遵循质朴、自然和健康的风格,装修完毕之后,最好把房子空置一段时间才能入住。还要重视室内环境的合理通风换气,这样才能接收新鲜的空气,对人体身体健康有利。一旦发现室内环境中存在异常的味道,或者在室内场所感觉到不舒适,就要留意检查是不是室内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结束语 室内装潢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正在向着绿色设计方向发展,这样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室内绿色设计是室内装潢设计的必然发展方向,而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绿色理念已经慢慢对人们的意识进行了改变。 室内装潢论文: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 摘要:室内装潢设计以一定的建筑空间为载体,考虑居室的整体风格和局部装饰,并运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技巧对建筑物内部进行设计改造,从而创造一种人工环境,来满足用户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室内装潢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居室最大的功能性和审美性,要求设计出的产品彰显出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室内装潢设计是在建筑设计之后进行的,对于建筑设计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室内装潢设计都可以去弥补并完善,从而达到优化建筑空间的目的。它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法有机结合的方式,来满足人们追求室内环境美化的要求。 关键词:室内装潢 设计原则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装潢装修行业迅猛发展,室内装潢的设计风格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室内装潢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作为室内装潢设计人员,了解用户的设计意图和实际需要,遵循室内装潢设计的三大原则是首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增强设计技术和艺术涵养才能做出受欢迎的设计。 1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常见风格 1.1现代简约风格。 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设计师开始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的简约主义。主张技术与艺术互相统一,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为主要表现手段,提倡精确、完美的艺术效果。现代简约风格的特点是由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虽然简单,但却给人时尚大方的感觉,现代简约风格有节奏感、整齐、清洁,给人简单却又无比新意的感觉。适合追求简单、性格直率、生活节奏快的白领的生活需求。 1.2田园风格 高楼大厦以及工作的压力让我们觉得生活无比的累。恬淡的田园风格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回到家就感觉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让人觉得轻松舒适,田园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重在对自然的表现。田园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认为只有崇尚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园风格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在田园风格里,粗糙和破损是允许的,因为只有那样才更接近自然。田园风格的用料崇尚自然,砖、陶、木、石、藤、竹……越自然越好。在织物质地的选择上多采用棉、麻等天然制品,其质感正好与乡村风格不饰雕琢的追求相契合,有时也在墙面挂一幅毛织壁挂,表现的主题多为 乡村风景。不可遗漏的是,田园风格的居室还要通过绿化把居住空间变为“绿色空间”,如结合家具陈设等布置绿化,或者做重点装饰与边角装饰,还可沿窗布置,使植物融于居室,创造出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此时,邀三五好友,对月品茗,真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觉。田园风格适合工作压力大需要解压的小资、白领、金领和向往自然的环保主义者。 1.3时尚混搭风格。 时尚混搭风格即设计风格一致,但形态、色彩、质感各异的家具;色彩不一样,但形态相似的家具;设计、制作工艺非常好的家具,一件就足以让空间熠熠生辉。在混搭中,反差的效果非常漂亮和艺术,但是要掌握好分寸,不然很容易凌乱。 2.室内装潢设计的几大基本原则 2.1室内装潢设计的功能性和经济性相统一 在对室内装潢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人们最基础的需求。因为在现代忙碌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室内度过的,那么对室内的环境就会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够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可以说居住环境好坏对于人们的情绪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会给人们带去轻松愉悦的情绪,那么工作和生活中就会表现的比较突出和优秀,如果居住的环境让人感觉到压抑的话,那么就会使人们的情绪烦躁,对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不利的。那么设计师在对室内装潢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居住室内的人群构成特点,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设计,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要充分的考虑的居住人群的需求。比如说在居住的环境中如果有小孩的话,那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将室内比较低矮的建筑设计成圆形的,防止有菱角的地方对小孩产生伤害。如果室内居住着老人的话,考虑的老人的生活不便,要将卫生间或者是室内的地面设计成防滑的,避免老人摔倒。所以说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居住人群的特点,进行综合部署,有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2.2室内装潢设计的整体性与艺术审美性相结合 室内装潢是一门相对比较独立的设计艺术,但总归要依附于建筑整体设计,设计必须要在建筑整体上进行,然后对建筑空间内的所有因素进行整合优化和再创造。现在很多设计人员希望将自己的意志和风格以及创新能力体现出来,往往忽视了建筑空间的完整性和建筑本身使用性的结合。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建筑空间方面,人们不再只追求单纯的物质层面的需要,更注重艺术层面的需求,所以,设计人员应该从整体方面设计,保证建筑空间内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在这个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将设计艺术和人们的视觉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室内装潢设计的整体性与艺术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2.3室内装潢设计的创新性和环保性相融合 室内装潢设计是一门艺术,创新在这门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是室内装潢设计的灵魂。创新使建筑内部的格调更有个性和活力,避免了单调与枯燥。这种创新需要将用户的设计意图和设计人员的设计技术与艺术追求相结合,然后通过技术创新将现有的建筑空间进行创新性的优化。同时,室内装潢设计的创新必须确保不能破坏自然生态,设计人员要尊重自然和关注环境,经过创新设计的室内环境要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 2.4 经济性原则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住房选择和室内装潢方面也是如此,很多富有的用户在进行室内装潢时,选择的都是比较昂贵的装潢方式,装修公司的设计师们也着重于服务于这些用户,导致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用户负担加重。因此,把握室内设计的经济性原则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方案的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客户的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根据客户提供的要求设计出比较完美的方案。善于控制装潢的造价,在遵循室内装潢设计经济型这一原则的同时,为客户创造出使用、安全、美观的室内环境。装潢公司应根据当前现实社会的要求,设计不同经济层次的室内装潢设计方案,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达到室内装潢经济性原则的要求。 2.5环保型原则 环保型的设计理念不同于普通的设计,它要将自然化的因素充分的展现在室内,既要满足人们视觉上的享受,还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益,在舒适度上符合标准。设计理念的运用比如说,在阳台上摆放绿色的盆栽,这样不仅可以作为景观来欣赏,而且还可以净化空气。在室内涂料的运用上,尽量采用刺激性气体少的,颜色运用可以进行搭配,比如儿童房可以设计成卡通的模式,在卧室可以采用柔和的暖色,这样有利于睡眠而且可以制造浪漫温馨的氛围,在客厅就可以采用明快一些的颜色。如果是顶楼的话,还可以开辟出楼顶的花园,或者是天窗的运用,在采光上进行合理的设计。绿色装饰的设计不仅可以达到环保的作用,而且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可以给人们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在精神上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可以使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得以放松。 室内装潢论文:论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日益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升,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众在日常的商业空间中进行购物活动,也逐渐产生了视觉和心理感受等各方面的需求,而商业空间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其室内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进行一系列探索,希望可以为建筑装饰装潢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借鉴经验,以促进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向着多元化、美观化、综合化、便捷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商业空间;室内;装潢设计;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多,休闲已成为都市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空间作为人们日常购物、休闲的重要场所,其室内装潢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们的心情,因此,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要在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更要契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本文就从商业空间的构成论起,并结合装潢设计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析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新对策,以供参考。 1.商业空间 1.1构成 人、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商业空间。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场地,在场地中,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精神的感受;物质提供了相应的使用功能,空间为物提供了放置的场地,集合的物也构成了新的空间。在以上关系中,人是活动的,并具主动性,空间、物是相对被动的;商业室内空间设计具有多元化、人性化、复杂化的特点。 1.2商业空间装潢设计存在的问题 1.2.1缺乏一定的艺术性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商业空间的室内设计会涉及到美式、欧式设计风格,并融合中式、复古式的风格,虽然设计风格多样化,但在实际的设计中却缺乏艺术性,设计师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总会进行一些模仿,没有结合室内的实际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不太注重对室内环境的观赏性设计,这种表现应该和国内的装潢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不够及理念不成熟所致;有时户主对于自身所需风格不了解,对空间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专业性和大众对空间的理解是存在差距的,这也是造成设计时缺乏艺术性的原因。 1.2.2选用的材料 绿色环保材料经常被提起,但真正用于装潢的确不多,由于环保材料的价格较高等原因,使得应用甚少。目前,装饰的实用性大于人们对装饰材料环保性的需求,材料选择的不健康,会降低居住的标准,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也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2.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对策 2.1室内购物环境装潢设计 对于商业空间的室内装潢设计而言,为人们提供舒服、适宜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适宜的室内环境能够有效吸引顾客,进而提高商家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无论你走进哪家商场,都会有一种温度适宜的感觉,冬天温暖,夏天凉爽,这是因为进行室内设计时,装置了空调,形成人工小气候,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极大的提升了商场的吸引力;为了方便大家,各个大城市中的商业空间设置的自动扶梯得到普及,相当一部分商店还设置了景观电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室内环境,既解决了年老体弱者的登高不便,也增加了商店的吸引力;为了避免商业空间设计的层高过低,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就要在改建的商业建筑中,将室内的层高进行合理的设计,使顾客在宽敞的空间里,轻松购物;在营业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一些坐具,像沙发等,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或设置一些点缀装饰和建筑小品,为顾客提供休息、交流的场所,有效缓解顾客的疲劳。 2.2增加美化内部环境的设计 2.2.1中庭空间的设计 随着商业空间的设计,人们也开始重视商店中庭的魅力,对中庭进行设计也是吸引顾客的一种手段,中庭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看人的需求,给人们一种融入集体的欢乐之感。 2.2.2大厅设计 现阶段,很多大中型商业建筑中,存在大中有小的设计方式,在不破坏大厅气势宏伟的前提下,沿外墙合理设计一些小屋,可陈列精品,也可经营个性商品。这样的设计方式,既能满足出租柜台的需要,还可针对不同销售单元采取特定的设计手段,增强商店的吸引力。 2.2.3营造自然环境 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交通拥挤、人口密集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有效缓解这种状态,设计师们的设计趋向对自然环境的营造,凭借真假植物、动物造型、花卉、喷泉及一些天然的建筑材料等,在寸金之地上,塑造出充满自然气息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 2.2.4精致的展示设计 商品是商业空间室内的主角,商品展示也是内部环境设计的重点内容,商品展示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学问,展示是否得当,对于顾客能否关注商品具有一定的作用,对诱导顾客作出购买行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力;突出商品是设计的重要内容,就商业建筑而言,其界面可采用大手笔的设计方式,重点部位除外,其他位置处理的都比较简洁,可有效突出商品。 2.3店面装潢设计 2.3.1进行新奇设计 商店的设计就是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新奇永远是商业空间设计的重要准则,当然,店面设计也不例外。店面装潢设计应运用新颖的装饰材料,外观设计造型奇特,构思别具一格;材料环境要素是设计的关键一环,选择材料要慎重,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像玻璃、钢丝是现代建筑材料的新宠,店面设计时,要注意运用新材料,采用镜面玻璃、不锈钢等新颖材料进行装修,经过相应的处理后,能充分展现材料的色彩和质感魅力,给顾客新鲜感,有利于吸引顾客。 2.3.2重视灯光设计的效果 光是可以表现出来的一种质感,设计时,要通过控制灯光,营造典雅、美丽、温馨、生动等不同的氛围,合理的控制光环境就能营造出商业空间的室内空间氛围,凭借光的特点,设计出不同造型、层次、色彩的主体气氛,给人们多姿的空间感受;商业街的夜市景观就是通过各种霓虹灯、广告灯箱、透明式橱窗等设施共同组成,将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现在人们眼前;商业空间的灯光设计要满足人们视觉、美学等需要,在节约能源的前提下,将灯的功能和形式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光线的亮度、颜色等去平衡光的质量,避免阴影和炫光,给顾客营造舒适、温馨的购物环境。 2.3.3声环境要素的设计 声环境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常常被忽视,但它的确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设计时,要解决噪音问题,科学处理噪音,设置隔音墙,减少室外噪音的进入,进隔声设施进行调整,结合现代的新材料,缓解噪音对人们的影响程度。 2.3.4整体效果 商业建筑的店面设计不仅是室内设计的内容,还涉及到建筑设计的要求,设计师进行设计时,不能局限于表层的处理,要结合商店所处环境,将商店前的广场、商店入口、绿化及建筑小品等进行综合考虑,增加商业建筑的整体魅力,通过整体的设计效果来吸引客源。 3.结语 商业空间室内装潢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它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成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还要综合建筑、设计、艺术、美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商业建筑的环境及人们的心理需求等进行科学的装潢设计,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本文对商业空间室内装潢设计进行了探究,因此,室内装潢设计要综合材料、灯光、声音、人类感受等环境要素,并结合商品的展示等,进行合理的设计。 室内装潢论文: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住房的装潢设计方面,不仅需要美观舒适,还要符合绿色环保、生态化设计,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室内的装潢设计之中,特别是近几年,生态理念的室内装潢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关键词】生态理念;室内装潢设计;应用 一、引言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念,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为求发展,许多地方都以牺牲地方环境的代价以求得到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反过来又影响的地方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日益重视起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生态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在我国室内装潢设计中,由于人们需求的转变,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发展快速,受到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生态设计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尽量将天然材质、自然元素融入到室内装潢设计中去,减少化学合成原料的使用,创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量的楼盘开发推出,为室内装潢设计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室内装潢设计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成为许多人们创业的一个主要选择。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绿色装修材料推广受阻 现在,绿色环保材料成为大家所共同追求的,但是在国内的装潢设计中,能够供设计师选择的天然环保型材料却不多,而且价格相对于传统的装饰材料往往显得很是昂贵,由于国内房价的快速飙涨,购房资金压力大增,大部分人们还需要进行银行贷款,资金的不足使得人们在装修选择材料时,经过价格对比,往往会抛弃常常提起的环保型材料,使得环保材料的行业发展速度受影响,无法快速的扩张替代传统装饰材料行业。装修材料的实用性盖过了人们对于装修材料环保性能的需求,而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传统的装饰材料,很多都是化学合成物质,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甲醛、放射物、氡类等,可致人中毒生病。网上经常会有许多新闻报道住进新房后中毒生病等消息,使得人们在装修过后经常会将房子空置一定的时间已使得装修材料的毒性进行挥发,这些材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不符合现代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这种传统的室内装潢设计面貌应该得到较大改变。 2、专业性装潢设计人员缺乏 由于装潢设计行业利润率高,发展速度过快,进入该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许多装饰公司都是由之前的装修工人在积累一定的资本后组成的小装修公司,缺乏专业素养,在进行装修设计时,往往都是复制之前做过的案例,没有针对性的设计,缺乏创新,不能够将室内外环境进行结合,综合考虑,做出个性化设计,特别是现在对于环保生态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利用有限的环保材料,做出具有艺术性的设计,使得整体设计既生态环保,又具有艺术观赏性,对于装潢设计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要求。 三、生态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设计是通过从装潢的用料、色彩、风格等多方面突出自然的特色,使得设计效果显得更贴近自然,使人居住起来感到舒适、惬意。生态的设计尽量避免了化学物品等因素对居住环境造成污染,最大可能的保障了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处处自然的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们目前贴近大自然的需求。 1、生态理念在空间布局上的利用 由于国内房价的不断飙涨,购房压力不断增大,许多购房者在买房时不得不降低了面积、区位等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空间设计出最优的户型布局与室内环境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现在的室内装潢设计融合了艺术观赏性与美观实用性等多重理念,突出了个性化的需求。在室内装潢设计中,通过对生态理念的实施,运用新科技、新材料,可以更好的进行空间的布局,使得室内的整体结构搭配合理,充分利用面积,使得空间可以进行多重利用,减少不必要的面积浪费等。 同时,通过对室内光线、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综合设计,可使人获得舒适的生活环境。比如窗户玻璃使用新型的双层玻璃,冬天保暖,夏天隔热,降低能源的消耗;根据南北窗户、室内物品的有效摆放,设计自然通风,既舒适,又减少了夏季空调的使用,节能降耗;在光照好的地方可以多采用太阳能装置,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既方便,又节约能源,降低日常生活费用。 2、生态理念在装潢材料上的应用 在室内装潢设计中,选用的材料对装修的最终效果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装修材料对人的健康与环境影响最大,现在的环保型建材大部分只是尽可能的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的有限环保,尽管通过了国家相关环保机构的认证,但也只是环保性能和环保指标较高的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理念的渐入人心,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材料被研发出来,这些新材料在材质上更加健康无害,需求量日趋上升,绿色家具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等环保型材料,都是将人的安全健康、自由意识以及个性需求至于首要满足目标,天然的木材、石料和竹纤维等天然原料更受追捧。市场的大量需求反过来也推动了新产品的应用研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各种绿色植物的合理利用 绿色植物从美观上来说,各种花草、景观树等都是源自自然,室内装饰上,通过不同植物与室内整体布置的色彩搭配,形态变换,错落有致,使之整体的空间色彩等显的更为的协调,消除了室内的单调感与生硬感,具有更强的空间表现力,让居住其中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受。从功能上来说,绿色植物能够净化室内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在绿色植物的利用上,可以根据室内环境污染情况与污染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的选择,有的植物对某种有害物质的净化吸附效果比较强,如果在室内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养殖,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污染治理效果。一般室内环境污染在轻度污染、污染值超过国家标准1倍以下的环境,采用植物净化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根据房间的不同功能选择和摆放植物,夜间植物呼吸作用旺盛,放出二氧化碳,卧室内摆放过多植物不利于夜间睡眠。电脑、电视等辐射较强的地方可以摆放一些热带沙漠植物,如仙人球、仙人掌等,可以大量吸收辐射。卫生间、书房、客厅、厨房装修材料不同污染物质也不同,可以选择不同净化功能的植物。也可以根据房间面积的大小选择和摆放植物,植物净化室内环境与植物的叶面表面积有直接关系,所以,植株的高低、冠径的大小、绿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净化效果。一般情况下,10平米左右的房间,1.5米高的植物放两盆比较合适。对于那些新装修的房子,各种装饰材料中的有毒气体残留较多,在屋内布置一些吊兰、绿萝、长春藤、虎尾兰、非洲菊等,可以强效吸收室内装饰材料中残留的甲醛、二甲苯等有害气体,净化我们的居住环境。通过对自己居住环境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用各种绿色植物,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又绿色环保,给居者创造出一个良好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4、生态的采光设计 采光主要是由自然的太阳采光与人工的电器照明采光两种。太阳光源自自然,取之不竭,生态环保,既能照明,也能供热,通过装潢设计的合理安排,有效的进行太阳光采光,白天可以提供正常照明,也能为生活提供热能,现在的装潢设计往往会增大朝阳房间的门窗面积,增大采光面积,也能提高室温,降低冬季取暖电力消耗。在冬天时节,在阳台上晒着太阳、喝着热茶,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人工照明主要利用各种灯具,现在的灯具种类样式繁多,在装潢设计时,通过不同的灯光效果,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现在的灯具主要应用的都是各种节能灯,通过新型的节能技术,降低了电能消耗,兼顾了节能环保与装饰之美。 四、结语 生态理念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也是人们目前的不断追求,通过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室内装潢之中,可以给人们创造出一种更加绿色环保、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这还需要我们的装潢设计人员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打破传统思维,不断推出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做出各种优秀的装潢设计创作,使得室内装潢设计行业更好、更合理、更科学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室内装潢论文:室内装潢设计的风格化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剧,室内装潢设计越来越讲究其风格化。符合屋主独特的审美风格的室内装潢设计能够使屋主有一个愉悦的生活、休息环境,陶冶屋主的艺术情操,提高屋主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风格化 室内装潢设计是在建筑主体完工后进一步对建筑物内部的环境艺术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以建筑内部空间为基础,运用艺术手段把不同的装饰材料和谐的组织在一起,制造的一种供人们居住休息的环境,为了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室内装潢设计追求室内空间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室内装潢设计是强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强调整体性、系统性特征的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剧,室内装潢设计越来越讲究其风格化。符合屋主独特的审美风格的室内装潢设计能够使屋主有一个愉悦的生活、休息环境,陶冶屋主的艺术情操,提高屋主的生活质量。 装修风格一:现代简约风格。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萧条,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设计师开始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的简约主义。现代简约主义风格起源于 1919 年成立的鲍豪斯(Bauhaus)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90年代初期,开始融入室内设计领域。 这种设计理念一经推出就得到很多追求时尚的年轻的选择,尤其是时尚白领的一致推崇。现代简约风格的重要理念由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但又绝不是简单得像白纸一张,让你觉得空洞无物,根本就没有设计。主张技术与艺术互相统一,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为主要表现手段,提倡精确、完美的艺术效果。现代简约风格的特点是由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虽然简单,但却给人时尚大方的感觉,现代简约风格有节奏感、整齐、清洁,给人简单却又无比新意的感觉。适合追求简单、性格直率、生活节奏快的白领的生活需求。 装修风格二:田园风格。困在钢筋混硬土的都市人们越来越追求田园的生活,周围的高楼大厦以及工作的压力让我们觉得生活无比的累。恬淡的田园风格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回到家就感觉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让人觉得轻松舒适,田园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重在对自然的表现。田园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认为只有崇尚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园风格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在田园风格里,粗糙和破损是允许的,因为只有那样才更接近自然。田园风格的用料崇尚自然,砖、陶、木、石、藤、竹……越自然越好。在织物质地的选择上多采用棉、麻等天然制品,其质感正好与乡村风格不饰雕琢的追求相契合,有时也在墙面挂一幅毛织壁挂,表现的主题多为 乡村风景。不可遗漏的是,田园风格的居室还要通过绿化把居住空间变为“绿色空间”,如结合家具陈设等布置绿化,或者做重点装饰与边角装饰,还可沿窗布置,使植物融于居室,创造出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此时,邀三五好友,对月品茗,真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觉。田园风格适合工作压力大需要解压的小资、白领、金领和向往自然的环保主义者。 装修风格三:中式风格。中式风格大多都是以窗花、博古架、中式花格、顶棚梁柱等装饰为主。一般都以木结构为主,中式风格都会比较对称。另外会增加国画、字画、挂饰画等做墙面装饰,另外会增加些盆景以求和谐。中式风格一般都比较稳重,很成熟的风格。而现代中式风格只是局部的采用中式风格处理,大体的设计比较简洁。中式风格的设计,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古,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对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装饰部分选材也比较广泛,搭配时尚,效果比古典中式风格清爽,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的吹捧。 装修风格四:欧式古典风格。欧式风格泛指欧洲特有的风格。根据不同的时期常被分为:古典风格(古罗马风格、古希腊风格)、中世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洛可可风格、简欧等。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则有:地中海风格,法国巴洛克风格,英国巴洛克风格,北欧风格,美式风格等。 虽然细分风格各有各的特点,但有些固有的特点和符号在欧式风格装修过程中都要注意:首先是在平面布局及立面造型上讲求对称,与中式风格一样,欧式风格也常用对称的方式来体现庄重和大气;其次,如壁炉、石膏线、拱形门窗、地面波打线及拼花等都是欧式固有的符号,只是在具体不同的细分风格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欧式古典风格的装修是很多高层人士的选择,因为这样的装修很符合他们大多数的品味,处处流露出尊贵典雅的气息。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符合自己的身份,也符合自己的地位,在装饰上也表达出自己的人生追求。 装修风格五:美式乡村风格。美式乡村风格恬淡质朴的浪漫。美式乡村风格,是美国西部乡村的生活方式演变到今日的一种形式,它在古典中带有一点随意,摒弃了过多的繁琐与奢华,兼具古典主义的优美造型与新古典主义的功能配备,既简洁明快,又温暖舒适。美式乡村风格非常重视生活的自然舒适性,充分显现出乡村的朴实风味。 装修风格六:日式风格。日式风格装修,享受清酒般悠然。日式风格空间造型极为简洁、家具陈设以茶几为中心,墙面上使用木质构件作方格几何形状与细方格木推拉门、窗相呼应,空间气氛朴素、文雅柔和。一般不多加繁琐的装饰,更重视实际的功能。 装修风格七:时尚混搭风格。混搭虽然与风格有关,但它更是一种实现个性化装修的手段,适用于任何风格,所以对装修而言,混搭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基本要求,准备装修的你一定要大胆提出自己的“混搭宣言”。 混搭宣言之规则 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风格的元素放在一起做加法,而是把它们有主有次地组合在一起,混搭得是否成功,关键看是否和谐,最简单的方法是确定家具的主风格,用配饰、家纺等来搭配。不管是“传统与现代”,还是“中西合璧”,都要以一种风格为主,靠局部的设计增添空间的层次。家具规则 混搭主要有三类方式,即设计风格一致,但形态、色彩、质感各异的家具;色彩不一样,但形态相似的家具;设计、制作工艺非常好的家具,一件就足以让空间熠熠生辉。中式与西式,古董与现代家具的搭配黄金比例是3∶7,因为中式和古董家具的造型和色泽十分抢眼,太多反而会杂乱无章。东南亚家具也适合用来混搭,原则是印尼家具适合与中式家具混搭;印度家具最适合欧式或者美式风格。材质规则 配的材质上,可采用的选择也十分多元,原则是金属、玻璃、瓷、毛皮等比较特殊的材质尽量作为点缀,木头、皮质、塑料等比较稳重的可以大面积使用。一般来说,木头是“万能”材质,任何色彩的、其他材质的都可与搭配,浅色皮质不适合与玻璃、金属搭配,毛皮也不适合与玻璃等透明材质搭配。用装饰进行混搭是最简单也最出效果的。不过装饰品切忌多、杂、乱,一个空间内,有3~4件就够了,不然就必须做个多宝 或者收纳柜来收藏它们了,那种堆砌的陈列方式只适合大房子,否则一不留神家里就会变成杂货铺,不美观也不方便使用。在混搭中,反差的效果非常漂亮和艺术,但是要掌握好分寸,不然很容易凌乱。 作者简介:俞东(1983―),男,河南信阳人,硕士,河南工程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 室内装潢论文: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 摘要:室内装潢设计是建筑物内部的环境设计,是在一定的建筑空间内,通过考虑并结合建筑物内所有存在的因素,运用技术和艺术因素制造的一种人工环境。它追求多种功能的完美结合,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室内装潢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手法的有机结合,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是人类社会的居住文化发展到一定文明高度的产物。本文主要阐述室内装潢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和常见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基本原则;设计风格 在进行室内装潢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深刻了解并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以:功能性和经济性相统一、整体性与艺术审美性相结合、创新性和环保性相融合三大基本原则为基础,考虑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综合所有和居室有关的因素来进行设计,从而使自己的设计满足用户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 1.室内装潢设计的内涵阐释 室内装潢设计以一定的建筑空间为载体,考虑居室的整体风格和局部装饰,并运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技巧对建筑物内部进行设计改造,从而创造一种人工环境,来满足用户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室内装潢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居室最大的功能性和审美性,要求设计出的产品彰显出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室内装潢设计是在建筑设计之后进行的,对于建筑设计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室内装潢设计都可以去弥补并完善,从而达到优化建筑空间的目的。它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法有机结合的方式,来满足人们追求室内环境美化的要求。 2.室内装潢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 2.1室内装潢设计的功能性和经济性相统一 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在室内装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掌握好用户的需要,综合考虑用户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包括建筑物周边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因素,把握功能性原则,贯彻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设计理念,充分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同时,设计人员在进行装潢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在遵循经济性的原则下,根据用户提供的要求,设计出比较完美的设计方案。装潢公司也应该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提早设计出不同经济阶层的室内装潢方案,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2室内装潢设计的整体性与艺术审美性相结合 室内装潢是一门相对比较独立的设计艺术,但总归要依附于建筑整体设计,设计必须要在建筑整体上进行,然后对建筑空间内的所有因素进行整合优化和再创造。现在很多设计人员希望将自己的意志和风格以及创新能力体现出来,往往忽视了建筑空间的完整性和建筑本身使用性的结合。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建筑空间方面,人们不再只追求单纯的物质层面的需要,更注重艺术层面的需求,所以,设计人员应该从整体方面设计,保证建筑空间内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在这个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将设计艺术和人们的视觉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室内装潢设计的整体性与艺术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2.3室内装潢设计的创新性和环保性相融合 室内装潢设计是一门艺术,创新在这门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是室内装潢设计的灵魂。创新使建筑内部的格调更有个性和活力,避免了单调与枯燥。这种创新需要将用户的设计意图和设计人员的设计技术与艺术追求相结合,然后通过技术创新将现有的建筑空间进行创新性的优化。同时,室内装潢设计的创新必须确保不能破坏自然生态,设计人员要尊重自然和关注环境,经过创新设计的室内环境要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 3.室内装潢设计的常见设计风格 室内装潢的设计风格,一般是指设计人员在室内所表现的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个性,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审美观念、素质层次、民族文化的总体需求和反映。室内装潢的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也取决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审美来确定室内装潢设计的风格。常见的室内装潢设计风格有以下几种。 3.1传统大众型风格 传统大众型的室内装潢设计风格是目前人们采用最多的设计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设计特点循规蹈矩,彰显个性的成分少,相对比较单调。在室内布置、线形安排以及色调搭配上都延续了传统装潢的设计方式。很少有创新的成分,但是这种设计装修起来相对比较简单,高效,性价比较高。所以也受到很多工薪阶层的欢迎。 3.2自由设计风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前社会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精神层面的享受。这种背景下,自由设计风格应运而生。这种设计风格的原则是根据用户自己的想法、喜好和艺术审美来进行室内设计。设计人员要和用户做好充分的沟通,透彻理解用户的设计意图,充分尊重用户的设计想法,并辅助用户把设计想法呈现到设计步骤中去。这种设计风格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对自己居室的设计自由。这样既使用户亲身投入到室内设计当中,亲身感受到室内设计的魅力,又能满足用户对自己居室自由设计的心理。这种设计风格极其实用,可变余地充分,伸缩空间很大。对于闲暇时间多,对艺术有着自己理解的用户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3.3自然风格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生活高科技化、快节奏化。在这种背景和趋势下,清新淡雅的自然风格应运而生。自然风格崇尚“回归自然”,目的在于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运用结合自然的设计艺术使人们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这种装饰风格注重采用天然的装饰材料,追求清新淡雅的效果,并设置和搭配室内的绿化空间,富有生活情趣,为室内创造出自然、高雅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这种设计风格可以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切实体会到自然的气息,具有缓解疲劳的作用。 3.4混合型风格 室内装潢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就是呈现多元化,出现了兼容并蓄的设计风格,这样的风格不仅追求现代化和实用化,追求当下流行元素。又在最大程度上结合传统元素,在整体设计上不失内涵。整体上体现古今中西一体化的倾向。这种设计风格迎合了现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了人们涉猎新奇以及彰显个性的心理。 4.结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装潢装修行业迅猛发展,室内装潢的设计风格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室内装潢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作为室内装潢设计人员,了解用户的设计意图和实际需要,遵循室内装潢设计的三大原则是首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增强设计技术和艺术涵养才能做出受欢迎的设计。 室内装潢论文:论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渗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室内装潢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室内设计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在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的今天室内装潢的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本文将分析一下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并且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渗透。 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全球化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在各种设计中的体现。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室内设计时的传统文化因素有被模糊的倾向,但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文化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被消除的,他仍然潜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室内装潢设计上也是如此,下面将分析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设计的渗透。 传统文化与室内装潢设计的关系 不管是在室内装潢的发展历程还是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两者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一直存在,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灵感来源,室内设计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室内装潢设计是文化的范畴 室内装潢设计的风格千千万万,但是无论哪一种风格都要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不可避免的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室内设计的风格体现当时的社会潮流和风气,体现人们一定的文化追求。 2.室内装潢设计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设计首先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是人的,而人必然是会受到文化的影响的,所以任何的设计理念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是经历了无数的岁月的洗礼的,这种文化更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每一个设计理念之中。当今时代有些自认为前卫的设计大师声称完全抛弃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设计,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3.传统文化影响室内装潢设计的形式有所改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室内装潢设计的技术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终,传统文化的回归反而更加的明显。当今时展变化的十分迅速,许多设计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这种现代气息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体现的也很明显。但是追根溯源现代设计理念的简单大方的理念也是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无论社会怎样的发展,无论人们承不承认,传统文化都会一直影响着室内装潢设计的理念,即使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不同,它也不会完全脱离这种影响。 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 既然在室内装潢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法消除,那究竟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设计思想,下面就谈谈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 1.追求自然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一直都在人们心中,这一点从古到今的建筑设计都有很好的体现,道法自然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室内设计推崇的也是自然之美,那是追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的呼吸的灵魂的享受。 2.追求大美 古代的上善若水,追求的就是那种无形的大爱,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追求的是这种大爱里的大美。所谓的大美指的是简单朴素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追求的是肃静淡雅之美,体现在室内装潢设计上就是充分利用空间设计创造淡雅、自然的的休憩空间,使有限的空间呈现无限的自然。 3.追求和谐 传统儒家文化追求的中庸之道体现和谐的理念,在室内装潢设计上,就是景色的互借,这本身是建筑园林中的一种思想,但是在室内装潢设计中同样适用。室内的空间是有限的,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把整个室内空间当成小型的园林,这样就能打造一个室内的“苏州园林”。 4.追求相宜 相宜跟和谐的理念很相似,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好的设计如果与周围的设置一点都不相符,那么他也不会有任何的价值。相宜还有就是追求的简单自然,与上面讲的大美相似,也就是传统追求的恰到好处。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潢设计中的运用 1.室内装潢设计引用传统建筑和室内的设计元素 传统的建筑和室内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代的室内装潢设计少不了对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的积累,现代室内装潢设计要结合一定的文化氛围用传统的文化元素来烘托室内的气氛。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用来体现装修风格的元素有:隔扇,壁挂、象棋、陶瓷还有传统的家具。利用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一定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创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居环境。除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符号,还要结合一定的色调、内部结构的调整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效果。设计出整体和谐的感觉,这样就会有一种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 2.可以借鉴传统的哲学思想 上文中说过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潜移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必然存在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并不是说哪一点体现某一个传统哲学思想,而是一种整体理念的运用。一个好的设计理念能够达到很高层次的精神上的追求,这种好的理念能够让人产生共鸣,产生切身的感受。室内装潢设计师往往追求的就是这种精神上的至高境界,达到最佳的效果。 结 语 传统文化对室内装潢技术的渗透无处不在,这种影响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现代室内装潢技术可以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这样既能传承传统的文化,并且不会拘泥于传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会有好的设计作品。 (作者单位: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
初一政治论文:借助初一思想政治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 时下听到许多心理工作者抱怨,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也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教师,心理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其实,这些困难并非无法解决,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问题将迎刃而解。我在初一任政治教师,发现初一的思想政治课本其实就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教材。内容浅显有趣,贴近学生的实际。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初一思想政治教材,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 1、以良好心理品质教育为主线,融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思想方法教育为一体。 心理品质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促成人的认识的升华,促进思想境界的提高,再通过实际生活的磨练,就可以内化为人的秉性,成为一个人的内在的素质。所以,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与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又要求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懂得事情是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进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它渗透在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是有必要的。 2、知识、觉悟、能力相结合,分层次规定教学要求。 教材从最常见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入手,抓住锻炼心理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几个重要方面,讲授一些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上来,使整册教材的内容前后连贯,互相呼应,形成为一个教育的整体。 3、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参与上。如,通过课文的正面说理,以及名人语录、相关链接、小栏目、活动等,力求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吸引和启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很有兴趣地、积极地学习,并且把所学的知识同自己联系起来,去发现问题,做出理智的选择,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学生实际情况决定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到中学,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一个适应过程,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作保障。而且,刚一入学,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防患于未然。所以,对初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必要的,也是效果显著的。但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占主导地位,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借助初一思想政治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实际情况决定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让政治教师来完成,根本就不需要再另外配置专门的心理教师。而且,直接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学生找专业心理教师而产生的抗拒心理。同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还可以加强政治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愉快地接受教育,符合愉快教育的要求。 因此,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借助于初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学生也更愿意接受。当然,借助于初一思想政治教育,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地运用教材。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心理训练和品德行为能力的养成。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课文的正面说理,以及名人语录、相关链接、小栏目、活动等各种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意“活”教,教“活”。如初一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主要是要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的可贵心理品质,把这种品质转化为积极对待挫折的实际行动,做生活的强者。其中第二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要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寻找到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是用故事续编的形式导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故事:据闻,3年前一位高考落榜的青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深圳打工,在一次施工中他不慎受了重伤失去了左臂,生活度日如年。让学生给这个故事续编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青年受到政府的帮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有的说这个青年受不了生活的考验,跳楼自尽了。也有的说这个青年奋发图强,发挥专长,最后获得极大的成功。……等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明白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奋发图强,发挥自己的专长,如像这个青年就是在极其痛苦中拿起手中的笔,写了一部反映特区打工生活的长篇小说,经某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充分发挥教材贴近学生,注重学生实际行为习惯养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二)、正确地使用考核方法 众所周知,考核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初一思想政治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保持心理健康,所以在考核时宜用灵活的生活实际来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用传统的闭卷方法,在试题中应多出现“在实际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三)、对初一政治教师进行心理培训 政治教师不是心理教师,要让政治教师教好这门心理课程,还应对政治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以增强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学校也可以请一些专门的心理专家到校进行指导,或者举办一些心理学活动,如夏令营,小小咨询员等。 当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只靠初一的思想政治课,它要靠多方面的配合来完成。但是,借助于初一的思想政治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可以防患于未然,又可以克服许多现实的难题。我们不妨试行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初一政治论文:对初一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探究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一直是近年来人们探讨的焦点,本文就本人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新课改中关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施教方法和作业的布置作了一些探究。同时也谈到自己在新课改中的困惑。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政治 教学评价 初一年级是学生从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时期,由于年龄小,好动、好胜性强,但知识储备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差而形象思维强。如果一味地向他们讲解抽象概念、原理,必然会使他们觉的索然无味,也难达到教学实效。因此,新编的陕教版思想政治教材,迎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淡化了理论体系,引用了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借助形象生动活泼的事例,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一、精心整合教学内容,让政治课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是政治课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政治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教师必须适时适度地将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相联系,把握住“用活教材内容与活用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以教材的需要为立足点,又是要以学生的需要为落脚点,做到尊重教材而不仅是“教教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在课堂案例的设置上下功夫。 首先:课堂上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情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适时加入一些学生活动。便如小游戏、小品表演、情景模拟等。在讲“青春的萌动”时,我在班内随机抽取5名男生和5名女生上台,让他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台上的同学行为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回答(男生和男生手拉手,女生和女生手拉手,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男女同学才勉强手拉手)。我又问台上的几名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回答(不好意思和异性拉手,怕别人笑旅顺、害羞等)。我又问:“那么在小学和幼儿园的时候,男生和女生手拉手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想法?”同学们回答:“没有。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这种变化呢?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真知。 其次:课堂上选择接近学生思维的案例。 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占主导,而对这种思维特点,课堂上我尽量做到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如讲授“可持续发展”时,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就给学生举例:小明家有一只母鸡,如果现在杀了就只能吃到鸡肉;如果喂养起来,让鸡生蛋,蛋生鸡,不几年,就可既吃到鸡肉,又吃到鸡蛋,还可以用鸡和蛋换来的钱补贴家用。甚至扩大生产。那么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呢?”学生回答当然是后者。通过形象的事例,抽象的知识通俗化、浅显化。明了化,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最后:课堂上使用迎合学生心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 多媒体具有容易大,直观、生动、参与性强的优点,为了吸引学生的视野,在运用多媒体上,从框架到细节,我力求新颖,尽量做到变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黑白为多彩。使学生感到新奇。进而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合作的需要,求知的欲望。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究,我越来越感觉到政治课的课堂与生活贴得越近,与学生实际越相符,学生掌握的感性材料就越丰富,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学生的理性思考,就越能使学生的知识走向深该而且得到升华。这不仅符合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样也符合课堂教学的认知规律。 二、细心探究施教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合作展示自我的平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和思考者。贴近生活的案例,活动,情景等都是为学生的合作和思考打基础,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两点: ⒈做好导演、做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引路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利用情景和活动将课本知识生活化,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知识展示才能的平台,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精彩的言语,会心的笑声,鼓励的掌声,使知识、能力、情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尺度。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某些学生不着边际的胡说八道,而影响课堂秩序,又要防止不声不响的学生思想开小差,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这种做法学生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个个都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也就好了。 三、用心挑选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⒈设置富有层次的课堂练习 练习和作业都是教学对所学新知识巩固评价的一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在课堂练习题的设置上,尽量做到层次性,有普通题和智力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强项或优点,为后面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参考。 ⒉设置富有思考性和实用性的课后作业。 针对学生照抄照搬现成答案的情况,设计一些灵活多变,富有思考性和实用性的课后作业,如在学习“正确认识自我时,我让学生做了一次调查,了解父母、邻居、亲戚,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对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归纳” 别人眼中的我“与”我眼中的我“有什么不同,通过调查分析,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别人的眼睛“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知道在生活、学习中如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更好的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年级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要提高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就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一是社会实际,一是学生实际)的原则。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我教学对象是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单纯讲解抽象概念、原理,必然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困惑不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典故、诗词、历史的现实的国情,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典型事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借助形象生动活泼的事例,使他们加深理解记忆。例如,讲“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时,可用《脱线的风筝》这个寓言:“风筝迎风自由飞翔,可它还不满足。它想要是没有线的束缚,我不是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于是它老想摆脱线的束缚:‘准能帮助我获得自由啊!’大风自告奋勇他说:‘我来!’于是它施起看家的本领刮起大风。蓦地,天昏地暗。‘咔嚓’一声线断了。风筝正得意忘形,可是没想到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便摔落在地上,落得个千疮百孔的下常”这个寓言说明风筝离不开线,受到线的约束,但线是保证风筝自由顺利飞翔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们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 2、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就像风筝与线的关系一样,自由受纪律制约,纪律又是获得自由的可靠保证。接着针对一些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指出:《中小学生课堂常规》是约束学生行为的,但它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由。倘若片面强调自由而不遵守课堂常规,那么学生就没有上课的自由了。所以,我们越是严格遵守课堂常规,便越能享受学习的自由。接着让学生们考虑一下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是不是可以有不受约束的自由,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任何约束都没有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守纪,享受自由。 3、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讲堂”变为“学堂”,将:“单向”变为“多向”。“读、议、讲、练、用”教学法便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1)读。读是基础的一环。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指由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任务提出适量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编写自学提纲,整理知识内容,写知识结构图表等。这为学生“议”打下基矗“议”--是关键的一环,便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议就是要求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胆小怕事、不敢和不善于发言的缺点,使学生学会说理,能言善辩,这对活跃思想,开阔思路,搞好各科学习和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都有很大作用。 (2)讲。讲是主导的一环。这里要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一言堂作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攫取知识的场所。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准确而公开地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 (3)练。练是消化巩固的一环。指下课前五分钟有侧重地练:一练重点问题,二练容易出错问题,三练容易忽视问题。练习题设置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满足感和学习兴趣。 (4)用。用指灵活运用,这是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第一,针对学生死记硬背和照搬照抄现成答案的情况,设计灵活多变、富有思考性和运用性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比如学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二十道爱国知识小题目,教师精选出五十道各类题型的抢答题,然后在班内以组为单位,抢答计分,对优胜组给予表扬奖励。这类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位同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教学效果较好。第二、针对学生对上些基本理论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我们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学习课本基本理论时,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调查,用直观的感性的知识代替抽象的理论。 根据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把课后围绕该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要真正达到行为教育的实效,就应对学生进行行为考核。这项考核应纳入学校政教、教学、班主任工作计划,并由政教干部统一组织与安排,与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班级常规结合起来,使班主任、团队干部、政治教师做到步调一致,保证行为考核能够按要求完成。具体做法是:政治教师平时每一课教学后都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并进行一次主要是让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考核,作为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考试时,进行相应的学期行为考核。先将每课提出的行为要求归纳概括印发数份,然后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参考家长意见,学校政教处、班主任德育、操行考核情况等开展行为考评。学期行为考核成绩可和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知识考评)按比例记分。 初一政治论文:音乐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如:乐曲、歌曲、配乐作品等),作为政治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能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还能把理论知识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优美旋律融为一体,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更多的新知识。 我的做法有以下4种: 1.用音乐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例如:在讲“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声打动了每一位同学,大家先是静静地听,接着便情不自禁地轻轻地唱。优美、盛情的歌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学生也更渴望了解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古老文明,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的灿烂文化。 2.借助音乐来印证教学内容,加深对教材中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如:讲“社会主义使祖国走向光明和富强”这一内容时,在通过大量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一历史结论后,我让学生听了《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激昂、嘹亮的歌声,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比自豪和欢畅的心情,加深了对中国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难点问题的理解。 3.通过音乐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理论教学与德育教育及行为养成教育结合在一起。如在讲“时间就是生命”这一内容时,我把教材中的一首诗――《在时间表》录制成配乐朗诵,放给学生听。充满深情的朗诵,把夜以继日为祖国、为人民辛勤操劳、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同学,在此基础上,就不失时机地引发他们对时间与生命的关系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并决心以为榜样,从现在起,更充分地利用时间,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更有效、更有价值。 4.运用音乐激励学生,进行信念、品格、意志力方面的教育。如在讲《坚忍不拔》这一内容时,我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欣赏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片段),并告诉同学这首著名的乐曲,是贝多芬在生活极度贫困而且两耳失聪的逆境中写成的,激励学生发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勇于克服自己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奋斗中培养和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综上所述,我觉得把音乐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其优点有四: 1.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助于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完成在对认知方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 2.有助于把学生引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的外部条件和内在的学习动力联系起来。 3.改变人们心目中政治课教学严肃、刻板、枯燥、乏味的印象,创设生动、形象、活泼、快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变“苦”学,“厌学”为“乐学”“愿为”。 4.简便易行、教学效果显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提出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应当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这是苏氏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在这方面探索、尝试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王营中学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浅探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下面,我就初一政治课中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和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作探讨。 一、在初一政治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1.体验教学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标准强调“操作”、“实践”、“调查”、“探究”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新课程主张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体验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2.体验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理品质教育最忌讳说教,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教育应吸引而不是强迫他们进行,这样才会有成效。实施体验教学,学生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 3.体验教学是激活课堂的需要。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普遍感到厌烦,课堂气氛沉闷。实施体验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兴趣。这样学生上课就能够很“愿意”很自然地学到知识,教师也能够轻松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二、在初一政治课进行体验教学的方法 1.小品体验。初中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弱,很难使注意力保持长时间集中,其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小品,就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且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能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 2.活动体验。实践性是政治课的灵魂,“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用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总教学时间的20%。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明白事理。如讲到挫折的有关知识时,如果举例说明残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大,学生可能只能停留于理论的理解和体会上,这时如果能够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一定的活动,则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绑住双手,并试着用脚拿东西,甚至是用脚做一些日常生活中必须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和挫折,也能够更加激发内心应对挫折的能力。 3.实验体验。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而且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对政治课失去兴趣,导致上课时无精打采。为了使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理论,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做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欢蹦乱跳的青蛙突然扔进沸腾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竟跳出了油锅,安然逃生。可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乐。这时,在锅下给水加热,青蛙没有察觉,但等青蛙感到水温升高足以危及生命,试图逃出苦海时,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只能葬身于锅底。我让学生细心观察,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同学们在沉思中领会到了,人在顺境下,不能像青蛙那样,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而应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在遭受挫折,身处逆境时,应像油锅中的青蛙那样,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4.辩论体验。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现象纷繁。人们往往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鱼目混珠,只有通过辩论,才能明辨真伪,识别异同,明确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做。在初一课本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美国微软公司的一次招聘会上,公司总裁面试一位求职者。这位求职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当出色,学历也很高。交谈之余,他向总裁表示,如果微软公司录用了他,就可以把原来公司的一项发明带过来。假如你是公司总裁,你是否录用这位求职者?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参与,通过辩论,懂得人必须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会有所作为。 5.故事体验。结合教育内容,运用小故事的形式可以避免思想政治课的枯燥说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故事形象、生动、感人,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感染学生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启迪。如讲到不良性格这一问题,做事马虎是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性格弱点,经常表现在写作业乱七八糟,说话随随便便,办事丢三落四等等。要克服马虎的性格,首先要认识马虎的害处,我给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做事马虎的人,他擅长画画,因此许多人都来向他求画。有一天,他正在给人画一只老虎,刚画好虎头,一个人又来求他画马,他提起笔就在虎头后面画了个马身子,转身交给了来人。那人一看这马不像马、虎不像虎的画,很不满意,没要画就走了。从此,人们就叫他马虎先生。马虎先生把画挂在自己家里。大儿子看见了问他是什么,他说是虎。小儿子看见了问他是什么,他说马。有一天,大儿子外出打猎,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溜达,就拉弓放箭,将那匹马给射死了。结果马的主人找上门来,最后赔了许多钱才了事。又有一次,画师的小儿子外出游玩,看到一头老虎,他以为是马,想爬到马背上骑着玩,结果被老虎吃掉了。马虎先生悲痛极了,他一把扯下了挂在厅堂上的马不马、虎不虎的画,放在火炉上烧了,从此做事再也不马马虎虎了。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马虎的性格,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应吸取马虎的教训,改变马虎的习惯。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课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现就初一政治课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初一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故有其严肃性、枯燥性的一面,如若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下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过去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初一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 二、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 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仔细看,认真地思考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类:怎样花零用钱?买零食吃好不好?……学习类:如何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交友类:好朋友欺骗你怎么办?时政类:中国入世后你准备怎么办?心理方面:老爱发呆怎么办?情绪不好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把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告诉大家,学生的热情相当高,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在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调动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诱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里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寻找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自由欢快而又富于激情的竞争氛围,利用学生“机灵而富有创见”这一优势,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某些带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帮助学生消除疑虑,拥有智慧,提高觉悟。 四、组织学生进行充满活力的“课堂辩论” 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如周光裕的行为值不值,微软公司该不该录用带有信息来的职员等,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我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是非判断能力,每当下课时,我发觉同学们总是言犹未尽。 五、上好综合实践课 在以上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综合实践课,此课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做”、“探究”、“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交互使用,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从而引导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问题”的乐趣中,成为事业上有执着追求、品德上能严格自律的完整的人。 初一政治论文:浅谈初一政治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即把篇幅较长的记忆内容,用几个关键的字或词语概括,通过记关键字词,再展开联想,近而记住该条内容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中,根据记忆条目的不同,可将联想记忆分为情景型、故事型、会意型、顺口溜型、词曲型、格言型等。 一、情景型 情景型即在出现关键字词时,脑海中呈现相关内容情景,使得记忆内容形象生动,在不经意间即能记住相关内容。 如“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的内容:进入青春期。人的身高每年可增长6―8厘米,体重每年增加5~6千克。青少年的心脏功能。呼吸机能有明显的增强。大脑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已经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体内激素分泌增强,使得男女的体型出现明显的差别。第二性征出现,性成熟开始。可用关键字(加“”的部分为关键字或词,下同)将上述内容浓缩为“高六八,心肌(机)强,脑置(智)金,男女熟”。这是在教学时经学生讨论商定的,记忆时联想为:一个高1,68米的青年,肌肉发达,头脑灵活,善于正确与男女同学交往,比较成熟。情景联想呈现出一个青春少年的形象。 二、故事型 故事型即找出应记内容的关键字词构成一则故事。如“如何调适逆反心理”这一内容:要知道④善意的批评比美丽的谎言好。拒绝错误是①聪明的,拒绝正确是糊涂的。②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要冷静对待。如果父③量错怪了你,要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他们。与父母平等⑤沟通,让他们明白你的真实想法。这一内容通过关键字词可浓缩为:聪明的李(理)母,善于沟通。 三、会意型 如“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危害及怎样克服闭锁心理现象”这一内容:“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虽属正常,但如果不当,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自己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如果将自己封闭起来,任其发展下去,会造成性情孤僻,形成有缺陷的人格。要克服闭锁心理,就应多与同学、朋友、老师和父母交往,积极参加集体的文娱体育等各项活动,把自己置身于沸腾的生活中,而不要囿于个人的小圈子,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度过这段非常时期。”可用关键字将其浓缩为:独孤缺,多多激(积)活肺(沸)。关键字词就代表原意,旨在减少记}乙的篇幅,并可适当调整顺序,以便于记忆。 四、顺口溜型 这一记忆类型适合记忆法律法规等条款。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需要法律的保护。为此,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可用关键字词将其浓缩为:环保水,生(森)野矿,节约能源土地里(理)。 五、词曲型 对于篇幅长、条目多的内容可选择词曲型记忆法,即将关键字词组合为类似词曲的文字。如“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性意识觉醒,关注自己的外部形象。自认为是成人,独立意识强烈。对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重视同伴间的友谊,从众倾向明显。依赖父母与摆脱父母的心理并存。情绪表现相互矛盾。可用关键字词将其浓缩为:性醒形,成人意,内心极大的兴趣;重友从众倾,赖父摆脱母,矛盾,矛盾,矛矛盾盾……这一则是学生自己归纳的,很直观地反映了记忆内容,念起来朗朗上口。 六、格言型 格言具有警示作用,又有激励作用,语言简洁有节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如“应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烦恼的策略”这一内容:对不能改变的现实,如长相、生理缺陷等,不必自卑,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最可取的办法就是坦然接受,难过、抱怨只能增添烦恼。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议论,正像你更多的注意自己的事情一样,别人也没更多的时间注意你。无论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困惑,都要拥有一份自信,这是最具魅力、最具吸引力、最持久的人格力量。可用关键字将其浓缩为一句鼓舞应对青春期烦恼的格言:不卑不议,自信魅力!联想为:不自卑,不在意别人的议论,只要自信,就是最有魅力的。 通过教学尝试,联想记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课堂教学,使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能当堂高效率完成。学生学得轻松,记得快乐,用得开心。部分学生还把联想记忆法用到其他学科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应用联想记忆法,应注意要先熟读需记忆内容,再提炼关键字词,展开联想并记忆。关键字词的选用,最好由学生讨论确定,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浓缩句,让学生结合各自的实践再找到最有趣的联想形式突破记忆难关。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研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新形势下,在中学这块重要的社会主义德育主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就是在整个中学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就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在讲授第十课“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时,我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撷其片段抄给学生们。照样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朗诵,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一学生们纯净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此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一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对初一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德育思想是根,坚持无声的示范性教育教学是土壤,坚持趣味性德育教学是干,其他类“坚持”是枝。这棵德育之树开出的朵朵鲜花则是正在或已经造就成为“四有”新一代的学生们。 初一政治论文:遵循情感共鸣基础理念,构建初一政治课堂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一政治教育应对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以及课程内容对情感教育深化的要求,提出了遵循情感共鸣原理为基础理念构建初一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向。情感共鸣原理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并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及生活态度,根据这样的教育理念,初一政治教育可以真正实现自身的课堂价值。从情感共鸣角度出发,浅谈其必要性以及实践方法。 关键词:初一政治;情感共鸣原理;专业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政治课堂缺乏积极性,政治课堂的情感教育部分也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实践过程。情感共鸣理念就是基于课堂上共同的情感交流,实现教材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默契联系,充分激发学生对政治课堂的兴趣,加强课堂互动性,构造真诚平等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实现师生之间共同的心理指向和教学追求,以情感为线索展开课堂以形成共同的价值探究与认知经验。教师应当实现教材与课堂的充分连接,利用情感因素串接知识理念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完善情感理念。 一、情感共鸣原理的概念与必要性 情感共鸣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利用情感表达引导课堂。教材的表达往往只是停留在课本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方式生动再现教材内容,并尽力与实际生活内容相连接,简单的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这种理论与实际、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好的连接方式就是情感的表达,教师通过情感的表达,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受到情绪的感染,真正地投入课堂,学生听课的欲望被激发之后,课堂氛围就会由沉闷走向愉悦。针对政治教育以及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教师考虑到政治课堂与其他科目的不同,即不仅要进行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教育深化思想教育。政治学科学习的最大目的在于完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他们在为人处事以及思想信念等方面有良好的提升。可以说,政治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初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反叛心理容易被激发。在青春期,学生将会发现一个新的陌生的世界,不同于小学阶段的自由与天真,初中阶段他们将逐渐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排解的事情激发郁闷的内心情绪,如果不通过思想教育抚平学生的不安与反叛情绪,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十分不利的。针对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政治思想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又再一次被凸显出来。如果教师一味采取强灌鸡汤、不停说教的思想教育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厌烦心理,只有通过情感的疏导,教师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对学生表达一种平等的态度,并通过专业的疏导和教育让学生产生信赖,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质量,而且也真正地遵循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及课堂的意义。 二、提升内在专业素养 政治老师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知识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对学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如果想要通过情感共鸣的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育,其自身的标榜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好学生的思想模范,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尊敬的心理,愿意与老师开展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并在课堂上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教师内在素养是开展情感共鸣课堂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比如内在知识涵养、教学语言的生动简易性、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自身的思想境界等,这些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可以无形地展露出来。 因此,首先,教师应当在知识涵养方面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阶段中,教师不应该停滞不前,要学会不断吸收新知识,通过阅读以及进修不断充实自己,为学生展现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师的知识涵养不断提升的时候,学生对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敬佩的心理,在潜意识就会相信老师所说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的钻研,在教学中不断吸收专业知识的新理念和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扎实教学知识,为学生深入浅出地开展课堂知识的掌握,只有在教师自身对知识深入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更生动地教育学生;最后,教师要着力培养自己与学生的友好师生关系,注重自己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教师要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构建起友好、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尊敬信任的心理,更愿意与教师开展情感交流,真正地共同努力去构建一个情感课堂。 三、激发教材与学生的共鸣点 教材是理论与课堂内容的重要连接,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是贯穿教师教学过程的重点,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师必须尝试找到教材与学生的共鸣点,因此教师应该完全熟悉教材对学生侧重教育的是哪方面,将课堂重点梳理清楚,合理安排课时以及课堂内容的重点,并且在课堂中通过情感的交汇点引导学生抓住课堂重点内容,明确对学生情感思想内容的要求。另外,还需要老师在课前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现实状况,这样就能够在教学中将学生的现实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以便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有侧重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共同激发点,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真正能够有所学有所悟的,自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听讲的现状。 四、及时了解学生心态 沟通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然而沟通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被忽略。为了构建更有效的初一政治课堂,教师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有好的展现,在课后也应当多做建设性工作,沟通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情感思想困境,了解学生课程内容学习现状,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展开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助。除此之外,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态有助于构建一个平等信赖的友好师生关系,只有加强课外的互动沟通,课堂上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教学的各个过程都是环环相扣的,情感共鸣理念在课堂上的展现需要教师长久的全方面的努力。 总之,初中政治课堂应当从初中生青春期发展特点出发,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和能力,完善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培养对国家的热爱情感。这样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会生活,保护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真正能够在政治课堂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师生共同投入课堂,创设活跃氛围。遵循情感共鸣原理构建的初一政治课堂相信对教与学都能有所促进。 初一政治论文:换一种方式上初一政治课 笔者教初一的政治已有十多个年头了,课本的版本也已改过好几回。后来的人教版1998年4月第一版(试验本)用了几年之后,又有了新版(修订本),但内容仍是一样(只不过是“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的结构”罢了)。对于同一样的教学内容,同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师自己都感到困乏、感到厌倦。如何才能使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呢?笔者换了一种新的方式――我自己称之为“心理辅导”的方式上课。 一、换方式的依据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大致上是下面几个内容:心理品质、情绪、意志、自尊和自信心、性格、情操和情趣、自制力。总的来说,就是心理学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过去,我们总是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去“教”人,使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感到刺耳,感到厌烦,收效甚微。 人都是对新的东西发生兴趣的。对于习惯了的东西,如果换了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就会使人耳目一新。这时,原来使人感到没兴趣的东西,会使人感兴趣;原来使人没眼看的东西,会引人注目。(这好比平常使人一看就大倒胃口的肥肉,如果换了一种新的制作方式炮制、煮好摆上桌来,人人都想试一试它的味道如何。)心理学这门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听说过但又非常新鲜的知识,因而是极有吸引力的知识,学生将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用这种方式去上初一政治课,学生一定会学得较好。 二、新方式的导入和实施举偶 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心理学”这门知识吧?你们知不知道这门知识的作用呢?(学生回答)你们想学习这门知识吗?(学生回答)既然大家都想学,我来满足大家的愿望好吗? 1.提问探讨式 (1)老师提问式――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 [例]俗语说:见人吃饭肚皮痒。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学生纷纷回答)教师解说:这表现为一种渴求心理。俗语还说“人有七情六欲”。这“七情”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情感”、“情绪”、“情趣”等,而“欲”就是“渴望”、就是“进取心”。除了这些,性格、意志等,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大家也常听到“身心健康”的说法,“心健康”就是心理健康,这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而且是心理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说我们学习心理学,就是锻炼心理品质,培养健康心理。 (2)学生提问式――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 [例]学生问:老师,您说我们学习的是心理学知识,我们都感到惊喜,都很想学习好这科,这是为什么?我们能学好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老师就从“兴趣”这个心理品质,以及课文中“情绪”、“意志”、“自信”、“进取心”等心理品质的方面进行解说,又从正、反等方面举例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 2.心理咨询式 这种形式,是老师根据学生平时的一些心理表现,形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或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说出一些“心理话”,老师帮助解决,从而学好课本内容。 [例]老师说:这几天,我老是看见X同学没精打采的样子,Y同学又动不动就发火,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于是,老师就从“情绪”方面给学生进行解说,从而学习“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三、换方式的教学效果 换种方式教学后,效果比较显著,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课余交谈浓烈,看不到过去那些厌学情绪,学习、生活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课外自学课文内容的主动积极性蓬勃旺盛(体现在主动看课文、跑图书室借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上),解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表现为分析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不用老师指点而能自行正确解决);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都排在镇的第一位,排在市(阳春)10名前。 四、新方式实施后的评价 自我评价:用上新的方式上课后,教师的教很轻松,学生的学也很轻松,大家都没有那种负载感。这种方式似乱而实有序,似散而实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良好。这一换,很值得。但教师在课外做的功夫要多。 同事评价:作为政治教师,在以经济为中心的今天,要上“思想政治”课,确实有点格格不入。直接灌输不行,间接去“教”,根据初一的思想政治内容,用讲心理学的方法去教授,独辟蹊径,又切合实际。 学校领导评价:从教学效果上看,初一政治课教改,改得很成功。用上心理学的方式上初一的思想政治课,符合教材内容的实际,真正吃透了教材、吃透了教法,用心颇工。这种教法,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在真正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上,无疑是独树一帜,值得探讨,值得推广,值得学习。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摘 要】初一思想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主要的着手点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两个方面。学会做人要求学生有很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选择。本文结合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就教师如何施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 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施行素质教育。初一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良好心理品质教育为主线,融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思想方法教育为一体。对中学生进行良好意志品质教育,就是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于一体的任务,而心理品质教育以个体的成长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与心理素质有关的问题,培养健全的人格。即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必须特别重视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贯彻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方法,能否积极施行素质教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更是严重地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树立创新意识,不施行素质教育是没有出路的。那么初一思想政治课施行素质教育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笔者认为,初一思想政治课施行素质教育主要的着手点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两个方面。学会做人要求学生有很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有良好的道德和人际关系,积极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比 “满堂灌”地给学生“一杯水”要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未来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而学生学会做人后必然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功课的“第一老师”,取得好成绩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助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总之,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施行素质教育的优势和必然选择。简而言之,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施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的道德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为此,教师必须提高对树立高尚师德的认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引导学生。老师不应接受学生家长的吃请受礼,在教室或学生面前吸烟或为了捞钱而在社会上办一些不太负责任(不重质量)的“培训班”等。教师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贯彻和宣传各项政治方针政策的典范,要特别注意避免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遵循教育规律 素质教育,学生是主体,且“人生而平等”,教师对学生应尊重、关爱和赏识,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课堂上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强行灌输,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木偶任意操纵、控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需要从教师那里受到教益,得到关心、帮助和爱护。但是,学生是有着自觉能动性的个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主见,对于给予自己的教育,时时都会产生接受或拒绝、认同或反对、积极或消极的反应,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必须真正地把学生当成是接受教育的能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应相互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改变过去“死读书”,管束太严,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表现自己,有主见,好动,我们只能顺应规律,加强引导而不是“封杀”个性,否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过则越加“玩世不恭”“变本加厉”,只能适得其反。有一位女同学,小学的时候老师同学都认为她是最不听话的,经常跟“坏孩子”在一起,升入初中后是班主任最头疼的,想“不要她了”。后来,我发现这位学生好表现自己,所以在上《挫折是人生难以避免的》一课时,我先用活动课的一幅插图让她和另一位同学上讲台表演,她的表现让同学们都刮目相看。表演完后我表扬了她并顺水推舟,又让她“替”我讲课,我只做一些提示和补充。后来她学习更加认真了,并发挥她的特长积极为班集体赢得不少荣誉。段考前她的政治单元测验都没有超过70分的,而段考后的三次测验,她分别得了93、98和100分,其他科目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成了班里的“尖子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学习、纪律差的学生,不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那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三)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离不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形成的基础。个人的心理品质与思想品德是有密切联系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人们形成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做人的重要准则。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与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有着融合的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方面的任重道远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优势,政治教师将大有作为。 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灵魂 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素质教育,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把学知识与用知识统一起来,即“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让学生边学知识边用知识,在用知识中学知识。有一个例子,说的是有一道数学题,问:经过12小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共重合几次。美国的学生脱下表来转几圈就写出了答案,而中国的学生则不约而同的马上列出方程再解……这个例子形象的说明了我们传统教育的不足:单一化、模式化,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再者,初一思想政治课贴近学生实际,知和行相统一,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与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去回答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优化,以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学习方法是各科学习中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诚然,对于各科都有不同的学习规律,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因科制宜”。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由现象到理论,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践的常识到理论、知识,再回到实践、生活当中去检验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规律在各科学习中运用是相同的需要。教育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平时就要关心、了解学生生活,多与学生交谈,多听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看法和态度。总之,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必须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才能收到更大的成效。 (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要教育学生学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学习方法是教育规律在各科学习中的共同运用。但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学习方法也应不尽相同,必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法”。教师要因材施教,不能对学生总做“一刀切”的要求,要“求同存异”,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人有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古人又言“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所以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端正学习态度后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学会学习关键在于提高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善于思考,有所创新。教师营造一种生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运用知识的性格,并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少详述事实,多提出问题,少给现成的答案,尽可能指出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教师不应用“标准答案”来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是合乎题意,就应该予以肯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对于所有学生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研究性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相关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关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使这门课程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把所学的心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结合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研究性学习法指导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指导学生平时应多看报纸杂志,扩大知识面。教师要利用活动课,集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使学生学会如何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如何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 总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是施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是政治课教师的“近水楼台”――得天优势,也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登上华山”――教学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积极研究具体的实施办法,从而有利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初一政治论文:浅析初一政治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摘 要: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成绩。所以,政治教师要重视问答技巧,并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出更多更好的问答技巧,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一政治;问答现象;问答技巧 对于刚接触政治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普遍觉得政治课学习比较单一、枯燥、乏味,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造成这种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而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问答的过程中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政治成绩。 一、初一政治教学中的问答现象 初一政治教学还普遍采用传统的模式,严重缺乏问答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政治教师从不提问 长期以来,初一政治教师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喜欢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不喜欢对学生进行提问,认为提问时有些学生会浪费时间,造成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影响整体教学进度。久而久之,教师就完全将提问环节完全忽视了,即使有时候想提问,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提问,提问什么类型的内容。而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也逐渐适应,在政治课堂上安静地听教师的讲解,下课后进行机械性地记忆。 2、学生不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初一政治课堂教学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不敢回答,也不知道该不该回答,如何回答。如对于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有些学生是不屑于回答,还有一大部分学生觉得教师应该不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所以不敢轻易回答。加上一些政治问题可能会涉及军事或地理,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不是十分有把握,也不敢轻易回答。 二、初一政治教学中的主要问答技巧 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合理的问答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问答环节,政治教师一定要注意问答技巧。 1、问题要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回答积极引导 如果对初一政治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其实里面有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政治教师对这方面的内容并不重视,只专心教授理论知识,造成学生误以为政治和日常生活没有之际关系,认为政治学习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不是特别重要,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积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如教材中关于友情的问题,政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针对性问题:友情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友情,友情可以让我们互相激励、取长补短,促进我们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有的学生说,友情让给我们以力量和温暖,让我们更加快乐和幸福;有的学生说,友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政治教师可以趁机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男生与女生应该怎样进行交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思想,认识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正确思想基础上的,建立真挚的友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早恋的发生。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传统的初一政治教学模式,政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即使政治教师有时进行提问,学生也不敢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慢慢演变成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但是,政治教学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参与到其中,才能活跃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积极进行回答,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教材中有关于发挥性格优势,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容,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你对自己的性格优势了解吗?如果不了解,请同桌相互进行分析?我们平时需要怎么做,才能培养良好习惯?初中生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比较感兴趣,同桌之间会将对方平时的表现进行一一分析,找出具体的优势地方,然后同桌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确定自己的优势所在,这样双方对自己的性格优势都有了具体的认识和了解,方便以后对自己的性格优势进行发扬和方法,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有些学生为了找到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甚至找出了相关典型人物或杰出人物,通过了解他们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和过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渐养成了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问答技巧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政治教学效果。所以,政治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出更多更好的问答技巧,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初一政治论文:开展教学改革活动 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 开展教学改革活动 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 佛山市汾江中学 胡笑玉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以“知”导“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其教学实效,始终是摆在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长期的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课堂教学固于一定模式之中,导致课堂教学少有生气,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致使“知”和“行”脱节。表现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弊端:一是道理讲得多,联系实际少;二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三是只局限于书面作业,行为督促少。 为改变这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状况,我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以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一、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初一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以调动主体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故有其严肃性、枯燥性的一面,如若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下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过去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初一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爱国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框,可采用启发式和讲授法;内容简单易懂、条理清楚的内容,如《生活需要友谊》一框,可采用阅读法和让学生自己发言的方法;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学生已有一定认识的内容,如《积极地对待挫折》一框,可采用讨论法。读、议、讲穿插进行,通过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积极性,从而也使教师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在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改进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自我表现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他们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在他们争当课堂“小主人”的同时,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我注意结合课本知识,从学生身边的事情中选材,或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在初一旧教材中讲到《尊敬教师、孝敬父母》一节时,我采用了学生试讲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当我一宣布这个想法时,很多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经过竞争,终于各班有几位学生突围而出。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是带着任务去努力完成的。为当好“小老师”而多次、主动地钻研教材,找资料、请教老师,设计好板书和课堂提问,还发动班上同学搜集有关材料,编小品、写诗词、唱歌,最后还进行试教。就这样,在他们自编自导的一节课中学生们都密切配合,积极举手发言,毫不拘束地回答问题,而且课堂纪律良好,整节课都是在轻松自如、和谐的气氛中渡过。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向老师争取讲课机会。这节课的反馈效果,在期末统考中很明显。考题中有一题:“通过阅读一段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尊师?举例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尊师?学生回答得很好,尤其是当这节课的主持学生答得更全面。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更加要注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初一就是试验点,就是突破口。初一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是依赖兴趣,要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教师必须要切实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掘初一教材内在的吸引力,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事例,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的观念的整个过程溶于兴趣之中。 在这几年的教改中,我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做调查,课堂上,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发言的机会,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大胆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使学生摆脱政治课枯燥的阴影。由此可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又锻炼了学生阅读、理解、概括、思考、表达等能力。 (三)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加强行为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要求,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行为养成在初一政治课教育的目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素质教育是强调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做到知行统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依靠社会实践和行为训练环节。所以,在初一政治课中,对学生适当进行行为训练、检查、督促,就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补充,这就是说,要导之以行。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社会实践内容,如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益活动。例如:在三水蔬菜基地劳动回来后,学生在体会中写道劳动是非常辛苦的,但很必要,是意志的体现,懂得了平时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班里还专门做了一个小纸箱,接受对破坏劳动的行为的投诉和改正建议,起到一定效果。同时,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学完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和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后,让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对自己进行评价。学完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觉磨砺坚强的意志”演讲比赛。学完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后,举办“自尊自信、促我成功”的激励课。学完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后举办以“男女同学交往利大还是弊大”为题的辩论会。学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举办“江山如此多娇”手抄报比赛等等。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在强化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塑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实践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它指导了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大大提高了学生行为的规范性、目的性和指导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改变传统对学生考核的方法,考核既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看转化学生思想的实际效果。 考试采用开卷形式,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这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做法,它只占总成绩的70%,另外还设计了《初一学生行为规范评价表》,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家长评、班评,最后交给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来评。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评价形式,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为没有应试的压力,课堂有的是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自然积极地参与,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有所增强。记得一位学生对校长说:“我就是喜欢上政治课,所以我的政治成绩是及格以上,其它科都……”。同时,因为考核成绩包括了行为表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懂得以知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有利于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所以,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既符合素质教育和减负的要求,又提高了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初一政治论文:浅谈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此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一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对初一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德育思想是根,坚持无声的示范性教育教学是土壤,坚持趣味性德育教学是干,其他类“坚持”是枝。这棵德育之树开出的朵朵鲜花则是正在或已经造就成为“四有”新一代的学生们。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心理活动课的情境教学 樵北中学 饶小锋 近几年来,活动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由于活动课刚刚起步,加之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仍比较模糊,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随意性等混乱现象,有的活得一团糟,而有的却形式呆板。 这些问题的产生,从客观方面看,是因为活动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早已习惯于封闭性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感到难以适应。从主观方面看,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教学研究都是以学科课教学为实践基础的,在这种学科课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有人认为,活动课程不存在教学问题。现在,很多人一提到政治活动课,就立马想到一大堆活动,把一大堆比赛、表演堆砌起来,走马换灯,你来我往,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没多大成效。很多人对活动课的探讨主要局限于其外部特征,而对其内在的研究不够,到底这样的热闹活动课能取得多大的教学效果呢?当然,对于初一政治的心理活动课,这些热闹的活动运用得好也是非常好的,但心理活动课关键是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使学生感受情境,使心理活动达到一定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如何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达到这个目的,实乃最重要之举。 情境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学生的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 首先,我们说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通过一些资料、录像的展示,使学生处于一定的情境中,往往能使学生感受高尚、感受坚强、感受美好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部分初中学生思想还是一张白纸,只要使他们经常耳濡目染一些良好的事物,只要能最大程度上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也就能够激发、约束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在学《锻炼坚强意志》这一课时,我们就可通过播放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或中国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录像片断来使学生感受坚强意志,从而促使自己也不断地向他们学习。 其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们应该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兴趣一方面保障能学习课本知识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加强上述“近朱者赤”的效果。 那么我们在情境教学中可以有什么手段或方法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以为以下几种比较好。 第一种就是讨论、辩论法。通过对某个问题的组织讨论,制造学生间的一种集体热烈的讨论气氛,这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情境,当然要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是可以比较有争论性的知识点,更可以采取一种辨论式,这比讨论的气氛可激烈多了。例如在“恰当进行男女同学交往”中有这么一个知识点:男女同学在思维、智力等方面可以相互交流和补充,讲之前可以设计这么一个小辨题:“女生不如男生”。这样一来,男女同学的思想火花可就象烟花一样迸射出来了。 第二种就是表演欣赏法。可以通过设计的一些表演如朗诵、小品等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但更重要的是采用一些音乐、录像片断欣赏创设良好情境。上面所述的播放霍金或张海迪的录像就是代表性的一例。通过搜集一些相关录像在政治课中恰当运用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例如在上《爱国情操的表现》这一框题时我就采用了一段日本侵华和南京大屠杀的录像剪辑,同学们在沉重地观看录像的同时也激发出了爱国情感,认识到了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再如讲《坚强的意志》的时候就可播放一下有关国庆阅兵训练的场面给学生看看,感受一下军队的坚强意志,比较一下自己。 音乐和思想政治课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与录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在政治课根据知识点不同适当采用一些音乐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讲“爱国主义情感”的时候,我播放了《我的中国心》的 MTV,屏幕上打出歌词----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学生合唱着这支永远的流行歌曲,从歌词中,从图片中,从旋律中进一步领会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含义,极大地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再如在讲“坚强意志”的时候,我播放了《敢问路在何方》的MTV。面对着熟悉的面孔,回忆着熟悉的情节,倾听着熟悉的旋律,学生深刻领会到了坚强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其三,适当采用一些电教、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电教媒体如动画、录像、音乐等,有助于制造良好情境, 有助于学生解决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实,不管是什么创设情境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本身的情感投入。课堂上教师的情绪、情感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情绪、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最佳的情境。我们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仅仅阅读一篇比较感人的文章时,你往往不会很感动,但是这么一篇文章交给一个富有激情和演讲才华的人演讲出来时,我们却往往会被极大地感动、震撼。所以即使教师为一堂课准备了再怎么充分的资料、设计了再怎么完美的教法或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情绪、情感表达,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这堂课也就不能称之为一堂好课。《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政治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兴致浓厚,就必须广采百家语言之长。要向哲学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学习语言的严谨;向语言学学习语言的规范;向相声学习语言的幽默;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如果政治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既吃透教材精神,又掌握形象丰富的素材,那么,政治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下功夫研究讲功,学会表达、学会投入、学会激情。特别是在活动课中,我们要使学生“活”,首先要使我们自己“活”起来。 在中学,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师生眼中的“鸡肋”——因为要考试,尽管不喜欢,但学生非学不可,教师非教不可。那么,如何变“鸡肋”为“鸡腿”?活动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和方法。而要活动课要上得好,情境的创设、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就好像是给“鸡肋”增加了血和肉,大可以把“鸡肋”变为大家爱吃的“鸡腿”了,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好学,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为国家造就适应未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初一政治论文:浅议初一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法 谢业玲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案,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与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我通过这几年的初一政治课教学发现,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采用体验教学方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于是,体验向自我开放,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及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要想完成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1、上好“聊天课”。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 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我感到学生心里的烦恼很多,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仔细看,认真地思考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类:怎样花零用钱?买零食吃好不好?…… 学习类:如何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 交友类:好朋友欺骗你怎么办? 时政类:中国入世后你准备怎么办? 心理方面:老爱发呆怎么办?情绪不好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把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告诉大家,学生的热情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之后,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2、上好“实验课”。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政治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我觉得作为政治课教师也可以像生物课教师一样来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课。如:我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有关青蛙的实验,把一个欢蹦乱跳的青蛙,突然扔进沸腾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竟出人意料地跳出油锅,安然逃生。可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乐。这时,在锅下给水加热,青蛙仍没有察觉,待得青蛙感到水温升高时足以危及生命时,它试图逃出苦海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只能葬身于锅底。我让学生细心观察,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同学们在沉思中领会到了,人在顺境下,不能像凉水中的青蛙那样,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而应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这样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在遭受挫折,身处逆境之际,应像油锅中的青蛙那样,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课虽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 3、上好“小品课”。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初一思想政治课中偶尔上上小品课,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讲到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让同学们自己编写有关挫折方面的台词,并让他们推荐有表演能力的人来表演,四组展开竞赛,评出好、中、差,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个个踊跃参加,积极出谋划策,在台上能表演的同学的诙谐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每组的同学不断地为本组的同学喝彩加油,这样不仅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4、上好“辩论课”。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如:周光裕的行为值不值,微软 公司该不该录用带有信息来的职员等,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老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政治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我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每当下课时,我发觉同学们总是言犹未尽。 5、上好“讨论课”。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有时,以当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6、指点学生自己上课。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上好综合实践课。在以上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综合实践课,此课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在这样的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当然除此之外,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爱国主义录像片、故事会、角色扮演等等,每个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把握。只要我们有的放矢,总会事半功倍的。
计算机理论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理论课实践化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人才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缺口。当前,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教学之重要任务。开展教学时,应该创新思路,应该认真研读计算机教学理论,设置出科学教学方法,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提高。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理论;教学方式;专业人才 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体系中,其中会包含《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等教学课程内容,在教师开展教学时,很多学生听起来会比较迷茫。而且理论课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地下,教师教学积极性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获得高效率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很难取得良好成绩。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认真分析计算机教学理论,应该做好教学方式改变工作,应该查找原因,从而选择高效率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模式得到创新,从而提升教学成果。 1.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1学生因素。一直以来,院校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知识学习一直存在偏见,他们对该知识学习有着恐惧心理。他们害怕上理论知识课程,认为理论课程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事实上,计算机理论课程学习时,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内容也相对比较抽象,而且非常不容易理解。其理论内容所讲的都是一些计算机的功能,还有一些现实的机制。很多学生觉得理论知识就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很难使用到。 1.2教学方式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在上计算机理论课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太喜欢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把具体的内容进行代码实例化。比如,在计算机数据结构中,有很多代码的描述比较抽象,假如不能把代码实例化,学生就不容易理解这些枯燥的学习内容。 1.3教师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觉得理论知识用处不大,在教学中会跳过这个部分教学。而且,还有的教师认为这些理论知识在考试时才会用到,一般实际操作都不会涉及。因此,教学时会忽略理论教学。另外,还有的教师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只是简单的根据课本开展。教师自身不重视理论教学,不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自身对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很难使得课程活跃起来,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最关键的效果和质量会非常差。这样的问题在当前教学中存在非常普遍,这个问题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理论教学重要性,才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 2.分析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 2.1多联系实践。在进行计算机理论教学时,其中涉及到的观念比较难理解。教师应该多罗列一些生活的实例进行讲解,联系理论知识,在讲解时可以联系具体的实践工程开展知识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和准确。例如:在进入数据结构学习时,教师会讲解到其中的树形结构,这个时候要让学生结合Word 中的组织结构图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表达式求值时,可以让学生观看Excel 表中计算功能。当教师讲解到链表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和分析析photoshop 图层的实现机制。基于这样的实例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学生学习之后,知道了数据结构的重要性,明确计算机学习中的具备的普遍性。这些实例的讲解,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实例,这样学生理解更加准确。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更加感兴趣,而且实用性也比较强,对学生学习具备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教师讲解知识时,可以结合装潢设计中的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室内装饰、门头装饰等等。这些训练和学习接近学生生活学习,也是进行理论教学之关键。 2.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快速提高,计算机专业发展受到挑战,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时受到了冲击。学生毕业之后他们会走上社会,如果自身不具备计算机专业技能或者知识,很难在社会立足。一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就业中将面临困难,有可能会被淘汰。教学技术不断得到革新,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求,粉笔教学模式也开始淡化出。当前很多的院校兴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很多的计算机课程可以在多媒体中得以进行。在进行教学中,应该了解基本的模型之后,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数据,可以进行多种操作。例如常见的链表中的插入、删除等等。期间还会使用到Flash 课件,这样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进行步骤演示时,内容更加详细,教学更加形象,学生在课程中可以一目了然知识。而且,在进行计算机知识点介绍时,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2.3利用网络及时答疑。当前,很多的院校已经具备网络教学,学生上网都比较方便。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谈论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具备了更多的学习功能。学生在学习中遇见不同的知识,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解答疑惑。学生可以通过帖子方式,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看到,对该帖子进行解答。这样可以及时的解答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会逐渐提升。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库,在问题提出之后,还应该拥有一些相关的课程问题。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统计,在课程中做好事后评价。 高职院校进行计算机理论实践教学时,教学中应该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入角点,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出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计算机理论课程中,做好史建华教学过程,这对于计算机教师而言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 黄照刚(1991.5-)男,汉族,贵州省盘县断江镇 ,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 洪定春(1991.1-)女,汉族,贵州省赤水,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 计算机理论论文:更新思路,上好中职计算机理论课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枯燥,太难学,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夯实了专业基础后,才能在本专业有所建树。理论课程主要为实践服务,国家对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让中职学生学习用编程语言编程,目的让学生懂得编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让他们投入到编程工作,对于目前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应该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一些改革。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所以,选择了计算机就是选择了“不断地学习”。在计算机教育这块园地里,要有所收获,就必须怀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到计算机的教育、教学研究上来。 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计算机理论课程设置 一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贴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中专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这里最重要的是进行社会调查,弄清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能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弄清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由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只有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合理。 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在中职计算机中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职业中专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课程任务时,把知识点和职业中专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做相应的处理。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是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二是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三是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在素质的形成,而素质最终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计算机理论教学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四、改进教学方法 一是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平时面对实物和实际进行教学,实习或业余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方面的服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改变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职业中专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教师要面对的现实,承认这个现实但不是意味着就要采取迁就的策略。希望通过降低要求,提高合格率,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刺激,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不能产生教师所期待的效果,合格率是上去了,但差生并不由此而受到成功的鼓励,好学的学生却抱怨学到的东西太少了,如此,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的提高。 笔者意识到,求知欲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满足这种动机的是知识的实际获得,而不是外在的刺激。这种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刺激,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还使一些本来学习动机就弱的学生产生了侥幸的心理。因此,笔者考虑对于以能力为目标的科目,如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评价上以日常成绩为主,分为不同的作业或项目,以完成其中的百分比为成绩,关键在于允许学生在本学期的任何时间内完成都可以。这样,学生可在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重新来完成作业,在已经掌握了技能的其他同学帮助下来完成,增加了差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计算机理论论文: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和讨论,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专业性强。并且,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接受起来有很大困难,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难、太枯燥。笔者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对中职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与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所以,选择了计算机就是选择了“不断地学习”。在计算机教育这块园地里,要有所收获,就必须怀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到计算机的教育、教学研究上来。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是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二是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三是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在素质的形成,而素质最终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计算机理论教学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计算机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 一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贴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这里最重要的是进行社会调查,弄清学生能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弄清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由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只有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合理。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中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职业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课程任务时,把知识点和职业中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做相应的处理。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是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平时面对实物和实际进行教学,实习或业余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方面的服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4.改变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职业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教师要面对的现实,承认这个现实但不是意味着就要采取迁就的策略。希望通过降低要求,提高合格率,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刺激,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不能产生教师所期待的效果,合格率是上去了,但差生并不由此而受到成功的鼓励,好学的学生却抱怨学到的东西太少了,如此,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的提高。 经过反思,我意识到,求知欲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满足这种动机的是知识的实际获得,而不是外在的刺激。这种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刺激,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课程教学还使一些本来学习动机就弱的学生产生了侥幸的心理。因此,我考虑对于以能力为目标的科目,如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评价上以日常成绩为主,分为不同的作业或项目,以完成其中的百分比为成绩,关键在于允许学生在学期的任何时间内完成都可以。这样,学生可在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重新来完成作业,在已经掌握了技能的其他同学帮助下来完成,增加了差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以上是我对计算机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我们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给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而通过这些改变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计算机理论论文:探析职校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摘 要:21世纪计算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学好并熟练操作计算机,职业教育是关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是职校教育的重要特色,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从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从理论教学走向实践教学;分层教学;优化考核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职校 计算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我们国家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态度差,成绩差,习惯差,这三差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这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计算机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国家中专计算机教育有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和实践脱节等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只有理论,没有实际经验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就很会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必须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充分利用教学环境 1.1 理论课教学环境 计算机课程有很强的操作性,在传统的黑板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比较抽象,单凭老师授课,很枯燥死板,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现在将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老师可以采用非常逼真的动画,还附加声音,以及精美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黑板教学具有灵活性、随机性、真实性的特点。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1.2 上机课教学环境 计算机机房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局域网、教学软件等。教师可以在运用多媒体重点演示讲解学生共性问题,可以用教师机通过局域网给同学们布置作业,在教师机上给每一个学生机上都标上学生姓名,学生作业情况老师能掌握得一清二楚,但学生机之间不能互相拷贝作业,这样可以提升实训课教学质量。 2 从理论教学走向实践教学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这说明要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感到无趣,学生也不能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授课时,采用边讲课、边演示、边练习的方法。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 2.1 知识点教学法 在教学中改变事无巨细、全部讲解的讲课方式。而是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比较重要,比较核心的内容,详细讲解,其余的一带而过,留给学生自己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这样即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2 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把每个学习单元中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中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例如在元旦来临前,要求学生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张贺卡。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精美贺卡,讲解制作贺卡的要点,利用网络下载图片、音乐等内容及简单的图形编辑,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并用邮件寄给朋友,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总结制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真正做到理论―― 实践―― 理论。 3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指的在教学的时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知识能力以及接受能力,设计一些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这就会使得学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都达到课程的要求。 如果学生是自主学习的话,效率就会很高,但是相反的,要是教师只是一味的满堂灌教学,就会是事倍功半。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在教学安排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感到心情愉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在布置练习方面为其加入新的内容,让其有探索和发挥的余地,有意识地加深和扩展其知识面,学生觉得自己在不停的进步,心里感到非常愉快,这样有利于他们不断进取,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另外,发挥有基础的学生的特长,让其帮助和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其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分层教学使教学得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 优化考核,建立合理、准确的评价体系 (1)大部分职校的计算机考试主要采取纸质卷面考试,这样学生只会死记一些理论知识,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作弊现象严重:带小抄纸条,互换试卷等。而且很多操作技能也都理论化,造成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利于就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采用上机无纸化考试,既可以有效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题又可以一起考,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而且自动判分,减轻教师评卷的负担,实现了考试的无纸化、网络化、自动化,从而规范了考试管理,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2)把计算机技能鉴定考试纳入教学考核中,与毕业证书挂钩,这样毕业证的含金会更高。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的接轨,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以致用,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既可以给学生的就业增加一份筹码,又可以督促学生学习。鼓励及引导学生考一些社会上的证书,使学校与社会充分结合,这样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鼓励及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技能大赛、省技能大赛、市技能大赛。学校要定期举办技能大赛,校技能大赛与毕业成绩挂钩,另外设定各种奖品及荣誉,推出技能明星,使学生热忠于一年一度的技能大赛。 总之,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职校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计算机教学上充分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了“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算机理论论文: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探讨 摘 要:计算机理论对于中职教师、学生来说都是较为头痛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计算机理论比较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教师感到难教,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后,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论述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理论教学;应对策略;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在的计算机课程,通常由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内容组成,在实际教学中,基础理论部分往往容易被忽视。理论作为计算机实操的基础,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实操技能,还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就好比是一个赛车手,只有充分掌握赛车的工作原理,才能将赛车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能灵活处理各种紧急状况。但是,在中职学校里,计算机理论课教学是比较令老师头痛的难题。 一、计算机理论课难教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从各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来看,有80%以上的学生都是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选择中职学校,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都不够扎实,或者偏科比较严重。计算机理论中涉及的物理、数学等基础都较差,甚至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都还过关,因此,要学习抽象的计算机理论难度较大。 (2)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学习意志差,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马上选择逃避;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等。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时成绩就不好,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形在职高阶段并没有改观,甚至更加严重。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方面的问题。各位教师的业务能力有高有低,教龄有长有短,造成对教学大纲的理解有偏差,或者没有对大纲进行深入学习、研究,造成对课程教学中各章节的处理不科学,有的教授得过太深太难,超出了学生接受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计算机理论课和其他的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如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会使课堂变得沉闷、呆板,教学效果不佳。 (3)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有些学校只片面追求考证的过关率,只要求学生会使用某种刻板的方法得到结果,而不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另外,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时间被不断压缩,社会实践时间延长,这也是理论课程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二、应对策略 分析了几个造成计算机理论课难上的原因,下面我结合平时教学,谈谈应对的策略。 1.认真地、系统地钻研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分清主次,深浅适中,做到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理论与实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是实操的指导基础,实操反过来也能更好地帮助理解、掌握理论。 2.除本课程外,还应认真学习与所教理论课程相关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其实,计算机这门学科和很多学科都有相通性,教师的知识面越丰富,讲起课来也越精彩、越轻松、越有趣,学生也越爱听。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说是一泻千里,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一些陈旧的、落后的东西早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比较新潮、时尚的东西感兴趣,作为老师也应“与时俱进”,让学生觉得老师与他们之间没有“代沟”,沟通起来也更容易些,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很有好处。 3.善于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对于职高学生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提高计算机理论课堂的有效性。常用的教学法有案例法、任务驱动法、“故事”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比如,计算机教师都遇到过数制转换的教学问题,用传统的除二取余法将十进制数转化为二进制数,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教师教起来也有点难度,此时我们不妨用“填灯泡”的方法,以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学生的兴趣浓厚,掌握程度较好。 4.做到因材施教,科学评价 不同的个体一定存在着差异,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每个学生内在的潜能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下主动地学习。评价作为检查和激励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评价就是测验的分数,我们应更新传统的评价方法。在计算机理论课堂结束之后,教师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积极程度、学习主动性、自主探索精神等都纳入评价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计算机理论是一门比较抽象、涉及科目比较多的课程,要想在中职学校上好这门课,就要求教师针对“课难上”的各个原因进行分析,千方百计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人所教的《计算机基础教程》这门课程,应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中,基础理论部分得分率达80%以上。证明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计算机理论论文:Python语言编程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上的应用探索 摘要:本文从3个编程教学方面的常见问题和通过与基础理论学科教学的结合性两方面,探讨了在校生进行Python语言编程学习的可能性,将一门通常作为程序爱好者广泛使用的,易学易用的编程语言进行一定范围的教学尝试。通过本文的探讨,期望运用在教学中能够提高计算机理论与实际工作的耦合度,提高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趣味和动力、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技巧。 关键词:Python;伪代码;TCP/UDP Python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直译式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由Guido van Rossum:]:1989年底发明,第一个公开发行版发行于1991年。Python语法简洁而清晰,可以很轻松的调用其它语言(如c或c++)编写的模块(dll文件),由于开发速度很快,在计算机编程普及的一些国家它的应用很广,但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1、传统编程教学活动的特点 传统编程教学活动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1.1 冗长的语法学习过程 目前在高等教育学校的编程学习中,几乎无一例外的以C、c++、C#、或java等为主,其中相对还是比较好掌握的编程语言,而C、c++所属强类型编程语言语法的复杂,及大量出现的语法陷阱使得学生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成为一个“纠错者”,在学习过程中花费不菲的时间来修正代码中的错误和漏洞,而忽视了编程思想的培养,容易造就会编程语言工具、不会实现编程工作的现象。c#虽然是—种较好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但在实现上对计算机环境的配置要求还比较高,对一些资金上比较紧张的学校机房来说,更新设备的代价太大,同时由于c#不支持除windows以外的平台,造成某些欲在非windows系统环境下学习的学生缺乏相关的学习环境。 1.2 校内授课制度的局限 编程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往往对时间上的需求较多。而学校教学活动的局限性,如为避免课程与课程的冲突、不能对编程课程进行集中授课,而是像学习历史、政治一样分节学习。造成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节课就忘记的现象比比皆是。编程类课程在客观上本就容易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学习的枯燥感,而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往往产生在校内学习、课外还报修各种社会编程学习班的普遍现象。 1.3 对学生自身学习背景的强烈依赖不利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修 学习上历来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不论教学能力多高,最终起到的还是一个启蒙的作用。然而,一门过于难以掌握的语言大幅度提高了学生自己持续学习的难度。比如C语言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背景,对堆栈、内存、指针、数组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代码的书写有诸多严格的要求。对外专业或计算机背景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查看程序代码如看天书,书写产生错误的时候又找不到究竟是书写错误还是逻辑错误。一来二去很容易就此放弃。 2、PythOn在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 2.1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Python的代码书写规则与计算机算法中的“伪代码”极其相似,由于其最初被发明的时候就是为了增强其易用性(Guidovan Rossum参考了ABC语言的特性进行了开发),其语言的书写接近于日常英语,可以说只要略加学习,就可以迅速掌握。这对教学资源的节约起到很好的作用;python unicode字符集全面支持,我们不用去考虑ascii字符集的字节存储空间问题(unicode字符在其它语言中都存在较复杂的转换问题),而直接编写出可以被执行的小程序;由于python强大的序列(Python的序列包括各类定长数组、动态数组、字符串等等的特性)操作能力,使得在同一个序列中放置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我们不必再进行复杂的组合变量声明和处理;python隐藏了所有指针的行为,所有的变量值都是引用类型,令我们掌握起来更加容易。 N-Python自身的IDLE不论是在windows上还是在UNIX上都有很好的支持。只需要对python进行简单的入门学习,就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书写出执行效率高的代码。 2.2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由于抛开了对专业背景的过度依赖,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有可能快速掌握并进行编程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编程思想的理解。在国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编程爱好者,这些爱好者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的学习,而Python的易用性基本可以克服这种对专业知识的过分依赖,面向用户的设计和偏重程序逻辑的编码方式让人从“计算机式思考”解脱出来,进入提升编程思路的良性循环中来。 2.3 强大的类库降低编程的复杂性 Python有强大的各种类库的支撑,大量开源、免费的编程资源的存在和便于布置使得很容易快速实现开发和测试。Python是开源的,这意味着为了工作的方便性,我们可以自行扩展Python的库,实现有自己风格特色的类库。 3、Python的未来需求 就业作为高校教学目的之一,未来必然会逐步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Python作为一门较新的编程语言,经过最近几年的逐步推广,现在已渐渐成为一门热门的程序语言,未来的就业前景广阔。Python贴合自然语言的伪代码风格和注重编程逻辑的编程方式,注定会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学生通过不同课程、不同知识采用它来编写小程序,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提高具有—定作用,同时对其它编程语言的学习也起到较强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理论论文:计算机理论教学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探讨 摘要:关键词:教学改革;离散数学;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计算机理论教学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理论性知识,不同于许多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专业的学习无用,且又难学,影响了积极性。例如离散数学的内容广泛知识点还比较分散,包括多个有一定关联的分支,学生在学习时疲于应付各种概念定义,难以消化理解,更难以自学和提高。 其实之所以被称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是因为离散数学在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自动机、人机交互等许许多多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这更要求学生学好它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所以需要针对离散数学的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在教学内容和模式上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希望能够使得同学更好得接受和掌握离散数学的思想和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离散数学的特点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概念繁多、理论性强、抽象深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入门和巩固,教学效果不很理想。所以在“离散数学”教学中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变,使学生逐步掌握理论过渡到应用的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构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开始的概论里,可以用一首自编的诗来概括离散的特征: 数学当作语文念,定理定义随处见; 传统概念重新建,应用模型很关键。 以下具体分析离散数学的一些特点、难点。 (一)概念和定理多且前后衔接紧密 每章节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全新的概念之上,然后推理演绎出新的概念和定理等,接着就是这些定义定理的直接应用。经常概念就是定理,或者性质,甚至概念就是运算法则,所以掌握、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和定理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要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也要和定理、性质联系起来理解,再结合各种题型和数学模型来记忆。 (二)方法性强 离散数学要求的抽象思维和构造能力较高。通过对它的学习,能大大提高我们本身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构造能力和形式化思维能力,从而今后在学习任何一门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主干课程时,都不会遇上任何思维理解上的困难。离散数学的证明题多,不同的题型会需要不同的证明方法(如直接证明法、反证法、归纳法、构造性证明法),同一个题也可能有几种方法。特殊的题型有特殊的对应方法模型,必须专门强化记忆。 (三)入门难,概念的前后关联强 由于是全新的概念或定义,且本身又非常抽象,初学者往往不能在脑海中建立起它们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联系,初学者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因此一开始必须准确、全面、完整地记住并理解所有的定义和定理。最好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这样才可能更好适应抽象的连绵不断的概念,并为后续循序渐进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与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中学数学的比较来进一步分析离散数学的特点。其实中学学习的数学归纳法、排列组合就是典型的离散数学问题。然后进一步利用“面积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和“着色原理证明世界上任取6人必然有3人相互认识或者不认识“两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共同点都是题目抽象且给出的条件少,通过巧妙借用构造特殊的图形来完成证明;不同点是勾股定理证明是利用计算面积相等来完成,而后者是利用“着色模型“加上“鸽巢原理“再结合图形空间结构关系来完成,总结出的区别是离散数学的问题一般和图形的大小、长短、面积等数值无关,侧重于考察问题关联、变化、约束等内在逻辑关系。 (四)符号、图形多 离散数学的经典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集合、关系、代数系统、图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每章的概念、定理、证明、推导、解题等全部环节都需要用符号、中英文名词术语等来表示,或者借助图形来介绍说明。所以离散数学比其他课程要多花时间来记忆各种字符、符号、图形,弄清楚其内在关系和演绎过程。例如集合、笛卡尔积、关系、关系闭包、等价关系、划分等一系列的概念是一层层叠加起来的,后面的概念都是建立在前面概念基础上的,必须弄清楚其来龙去脉,否则你直接说划分是说不清楚的。当然借助对各种符号、图形的理解也是有利于对概念的记忆。离散数学除了教给学生离散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训练,逐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数学化、符号化、计算机化。对于符号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全部的问题最后都是可以通过符号输入指挥计算机来解决的。 (五)题型众多且解题方法奇特 学数学就要做题目,学习不仅限于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题目数量自然是非常多的,但题目的种类却很有限。尤其是在命题证明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证明的思路和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仔细体会题目类型和解题套路。例如在命题逻辑中判断推理是否正确有真值表法、直接证法、间接证法或反证法等,需要多作练习,才可以较快地领悟其本质,能够看出它所属的类型及关联的知识点,找到对应的模型,就不难选用正确的解决方法。例如前缀码问题对应的就是最优树模型,通过不断积累模型来扩展解题思路。同时在记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变通性,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章节内容差异大且解题思路难寻 集合、关系、逻辑、图论和代数系统各章节自成体系,各部分内容差异很大,从概念到定理到解题方法大不相同。特别是离散数学证明题的方法性是很强的,如果知道一道题属于哪个章节,该用什么知识点和方法,那离答案就不远了。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离散数学学习的过程里对概念的理解是重中之重。当题目很抽象,不能够很明确找到对应概念的时候,一些常规的解题思路也是需要强化给学生的,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尝试法。这是被运用比较广泛的启发法,使用所有你想到的操作手法,尝试着看看能不能得到有用的结论或者边界点、特例等,尽量离答案近一点,通过穷举各种允许或不允许的可能性来寻找那些关键的性质。穷举法也是本办法的一个特例,穷举法不一定就是最笨的办法。 2.结论分析法。结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条件,譬如对什么样的解才是满足题意的解的约束。借助结论中蕴含的内容,可以为题目提供更多信息量和缩小思考范围。 3.缩放条件法(如删除、增加、改变条件)。有时候通过调整题目的条件,我们往往迅速能够发现条件和结论之间是如何联系的。通过扭曲问题的内部结构,我们能发现原本结构里面重要的东西。 4.抽象具体法。求解一个抽象的题目先解决一个类似的具体题目,或者由具体到抽象。将问题泛化,并求解这个泛化后的问题。类似的题目也许有类似的结构,类似的性质,类似的解决方案。通过考察或回忆一个类似的题目是如何解决的,也许就能够借用一些重要的点子。 5.对立面法或反证法。实在没有办法了,还可以列出所有可能跟问题有关的概念、定理或性质,来寻找和题目的联系,发现思路,这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方法。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分析和一些经验对策的介绍,已经可以说明离散数学的教学难点和需要改进加强的环节。在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总结突出离散数学,其可以被看作是数学的前传、是符号的语言,与一般的数学学习方法大不相同。 二、教学内容改革和模式变化 离散数学的教学目标重点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打基础,培养学生计算机模式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需要优化理论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培养学生养成形式化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其他计算机应用课程时,遇上困难知道如何去理解问题、归纳推理、寻求解决方法。要以教师为主导来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学内容应该更丰富、媒体形式更多样、手段更科学、理念更先进,模式更新颖。例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案例教学、游戏式教学等。 要达到上述要求,就需要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加强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与衔接。多结合实践案例和游戏模型来提高兴趣,多留些趣味、应用型的思考题,“积小错为大错、以游戏换经验”,因为游戏多是有数学模型的,通过思考题来发现问题,积累分析解题的经验,此外还需要突出重点,强调特点。由于补充了大量课外内容,所以在教学课时不够的情况下可以舍弃一些次要内容以保障重点内容的教学质量,并且对简单点的内容安排自学不做重点考核,这样也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更新 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散”,而且难。讲课时尽可能结合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突出重点,强调前后联系和概念关联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学生更好地体会离散数学对研究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性。例如图论和集合论为数据结构和数据表示理论奠定了数学基础,也为许多问题从算法角度如何加以解决提供了进行抽象和描述的重要方法。在讲解图论中通路与回路概念时,给出它们在研究操作系统是否存在死锁,自动机的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是否可达,程序设计语言中一个过程是否递归等方面的应用。数理逻辑是研究推理的学科,在人工智能、数据库理论等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注重离散数学与前后的计算机课程结合。即在课堂讲解时,尽可能多地介绍离散数学与相关课程的衔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离散数学不是一门普通的公共数学课。例如,在数理逻辑部分讲解命题联结词时,考虑到学生在先修课数字逻辑中动手设计过逻辑电路图,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类比讲解。在集合论部分讲解二元关系时,以后续选修课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二维直方图为例进行讲解。在图论部分讲解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时,讲清该知识点与后续必修课数据结构中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还可以介绍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直接体会课程的“实用性”,激发科研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革新方面特别要注重与实际应用或可动手操作的相关实例的结合。包括各种游戏、案例、实际应用等,可以作为介绍概念时的引例或参照物,也可以作为课后趣味题、应用题、拓展题。还可以穿插结合心理学、人生观、价值观、挫折教育等方面的生活励志故事,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理解、推理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基础、学时限制等,适当降低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的难度,侧重于基本概念、原理的应用。为保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偏难的理论性内容选讲、少讲或简单介绍,适当增加与计算机应用密切相关的实践上机学时,对学生较感兴趣或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增设课外实践环节,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延续课堂教学内容。(见表1)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范例教学模式是指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范例分析入手,逐步提炼、归纳和总结。例如通过几个有趣的例子分别展示课程的4大模块,即以“理发师悖论”为例引导出集合论模块;以“警察断案”为例引导出数理逻辑模块;以“七桥问题”为例引导出图论模块;以“布尔逻辑电路”为例引导出代数系统模块。但是仅仅请学生根据常识知识给出答案还不够,还要通过这些例子生动地介绍离散数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才引出主题。并且在后续讲解中保持类似的教学模式,利用上表里列举的各种游戏、案例、实际应用、趣味数学和编程题目来讲述一些知识难点,避免了一般理论性介绍的枯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启发式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设定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猜想或做出假设性的解释,进而验证并总结规律。例如,以“一笔画”为出发点,启发学生思考其特点,进一步总结出欧拉图的定义和性质;在代数系统部分,以小学的加减乘除法为出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运算的异同,从而引申出代数系统的一般性基本概念;以“九连环”游戏的重复操作过程来比拟对二叉树的遍历等等。用一个具体可见的模型或者问题来说明抽象复杂的新概念,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并且不会因为一下子迷惑而产生抵触情绪。 2.上机实践模式。拓展编程,提高设计实践能力和兴趣。例如编写程序对集合进行定义和操作,求两个集合的交集,或求两个集合的笛卡尔乘积;“八皇后”问题的程序设计,或者用做好的“八皇后”程序来分析其内部数据结构和算法;结合参加数学建模或ACM竞赛,这样同学们就更重视了。 还可以演示某些手机在拍照的同时将GPS信息记录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介绍数字水印、MD5、GPS和电子证据等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利用计算机、数码相机以及相关软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该过程。并且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动手来制作数码照片的数字水印、计算MD5值,利用数字隐藏软件在数码照片里隐藏数字信息。这一系列实验即结合应用了信息安全技术,又增加了对电子证据证明力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实验过程简单易懂又灵活多变,最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却能够马上看见复杂的操作结果,又能够帮助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样的的教学手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换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备课、讲课和点评,产生新鲜感和责任感,体会老师工作辛劳。通过换位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体验对方的想法,产生互动、共鸣。学生参与备课,在查阅材料的过程中去理解、深化内涵,拓宽外延,体验“再发现”过程;分组备课、制作课件、讲课,鼓励各种新想法及创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学间的补充、点评和考核,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容易发现自己平时易忽视易错的知识点;老师也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最后通过点评和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给敢于表现的学生加分鼓励,因为“十次说教不如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一次成功。”对这种形式的换位,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多维、多层、多方位教学手段,将课堂讲授、专题讨论、上机实习、课外自学等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打破一考定胜负的传统考核机制,综合考察学生在各种教学形式中的表现,课程考核采用总成绩=笔试(50%)+平时成绩(20%)+上机实践(20%)+创新能力(10%)的形式,打造多维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三、总结 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教学抽象程度高,需要进一步探索课程的教学改革,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选择教学模式、高效运用教学手段、适当增加实践环节,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突破口,进行教学革新,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也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深厚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能把离散数学等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结合,合纵连横,讲深讲透,还要精心准备、收集选择好的教学案例和素材,结合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有针对性选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我院计算机专业自实施离散数学教学改革以来,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推理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多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理论论文:高校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知识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中了,随之培养计算机方面的高端人才也就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大重点,从高校教育方面来讲,计算机教学是一种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体制,这种教学体制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构思与操作能力,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实践教学仅为理论教学的一个分支,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教育模式,没有受到高校的充分重视,然而,为了更好的进行计算机教育,就必须将实践和理论平等对待,将实践作为理论教学的扩展和延伸,从而更好的完善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本文就从高校计算机教育这一问题入手,重点分析一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结合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育;计算机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早已成为了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能否在社会占据一席之地的评价标准,计算机技能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个人或企业的发展前途,这无形当中给高校计算机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计算机教学是一个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一个教育体制,要想更好的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不仅要向学生灌输一些计算机理论,还要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实践教学,这就需要高校必须为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计算机教学体制,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按当今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频率低,质量差,这将严重制约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因此,高校必须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一、计算机教学现状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形势古板,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接受和理解计算机理论,并且,绝大多数高校不够重视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如今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教学大纲方面:由于高校普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大纲也都差不多,内容比较老套,没什么特色,不利于学生吸收,且教学大纲的安排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关系不够密切,大多数都是一些死板的理论知识,不适合学生未来的职场应用。这种以理论为主甚至只有理论的教学大纲直接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在工作中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的现状。 2.计算机教师方面:如今,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教师讲课只注意将大纲上的理论知识,很少在课堂上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对大纲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同时,还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利用多媒体设施,只是一味的板书,这样不但表达不清楚理论知识,并且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除此之外,一些高校教师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导致每节课的授课重点不够突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授课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例如,网络协议就是一个比较死板的知识,教师应该略化理论,多讲实例,这样不但可以充分的表达网络协议的含义,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自身方面:由于计算机的一些理论知识比较死板和生硬,原理和术语很多,不容易记忆,因此许多学生便不愿意复习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但不利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也会使学生在真正实践时感到无从下手,从而白白浪费了理论学习的时间,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计算机知识了解太少,像很多学生不知道网线的制作方法,甚至还有的没见过任何网络设备,这都严重的影响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二、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教学模式 学校的教育新手段曾被国外的一些社会经济学家预测为21实际最伟大的产品,高校计算机教师承担着为祖国培养新型的全面的计算机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其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要想优化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必须首先从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保证他们的教学理念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并且能够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计算机技能的提高。其次,一些多媒体设施应该充分的应用在计算机的教学课堂中,并且计算机教师要能挑起上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计算机学习的主体。并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并且辅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任务,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做课题研究,以便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拿word教学这一课程为例,首先应当在多媒体机房进行授课,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的操作word,教师在讲述每一步操作的同时,要帮助学生随教师进行操作,逐步了解word,课程教授完毕后,教师要立刻布置一些简单的word任务,让学生立即完成,并及时的解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一些潜在问题,在实践中完善自己。 (二)选取合适的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计算机教材的选取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高校要严格的选取相应的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教师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情况自行编写教材。再则,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要通览教材的整体内容,并根据教材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要尽量将一些重点的知识分开介绍给学生,减少学生的学习强度,同时这份教学大纲要有清晰的教学脉络,能够充分的突出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例如,在“网络基础”这一教学内容的大纲就应该以“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作为主线,其中穿插着一些具体实践技术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教学一定要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在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密切结合,同时要适当的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悦(1986.1-),男,河北唐山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 计算机理论论文:试论农村职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 摘 要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专业性强。并且,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接受起来有很大困难,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难、抽象、太枯燥。我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存在弊端的进行分析,对中职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理论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一、明确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 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在夯实了专业基础之后才能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中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人才,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普遍现状 (一)教材、教法现状。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校培养的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多年的教育论文使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因此,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我在授课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象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在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上机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现象。 (二)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生源上来看,由于普高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理论课程枯燥、难学。他们追求的是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家庭电脑的普及,上网热的冲击,使a学生更加注重操作技能,而对计算机理论很少涉及。计算机理论是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的基础,中专生没有足够能力认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往往会把学习计算机知识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两类。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在素质的形成,而素质最终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计算机理论教学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突出生动性 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经过反思,我意识到,求知欲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满足这种动机的是知识的实际获得,而不是外在的刺激。这种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刺激,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还使一些本来学习动机就弱的学生产生了侥幸的心理。因此,我考虑对于以能力为目标的科目,如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评价上以日常成绩为主,分为不同的作业或项目,以完成其中的百分比为成绩,关键在于允许学生在本学期的任何时间内完成都可以。这样,学生可在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重新来完成作业,在已经掌握了技能的其他同学帮助下来完成,增加了差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计算机理论论文:试论中职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优化与整合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但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一定的优化与整合,笔者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程设计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更要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上机实践,致使许多学生面对计算机手足无措。且大部分学校老师只管上课,而学生上机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上课,不备上机,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搭配”。这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者。猎物总有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去捕猎,继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计算机这一现代学科在21世纪巨大的挑战面前,必须有所创新与行动。 二、怎样进行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优化整合 1.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 计算机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生存能力。“从90年代开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放弃计算机将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而尽早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充分消化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觉将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与之结合起来,秉着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原则,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计算机学科具有更新更快的特点,我们现在讲授的是某一种软件的最新版本硬件的最近资讯,可当学生们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原来的最新软件已经被更高级的版本所替代,原来的最新资讯已经变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永远无法停止它发展的脚步,只能在不断学习中更新知识,与时展保持同步。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拥有了自学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计算机学科同样适用也同样重要。 2.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实践证明,中职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总之,要让学生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素质,以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3.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拢;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更胜一筹,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4.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目前职业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化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相脱节,从而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能胜任IT行业的工作。 总之,为把中职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合格人才,计算机教师们必须推行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含量,以此优化教学过程,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理论论文:关于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改革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提高中专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专生的素质。随着社会需求职位对于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中职计算机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我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理论课程的改革提出设想。 一、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教材与教学方法的现状 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就会使学校培养的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多年的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地体现教学特色。 (1)教学原则。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等等。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制约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僵化,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组织内容、备课到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缺乏互动,更谈不上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教学手段。虽然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但在课件制作的水平方面,在使用课件的尺度把握方面,教师还要下些工夫。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资源,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对能否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任务,都有着重大影响。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二是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与本专业相联系的知识,将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糅合和相互渗透,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与信心。三是通过刻苦锻炼,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包括全面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发挥教育艺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缜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把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独立完全教研任务的教研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反思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 三、教学课程的改革 长期以来.包括计算机专业在内的中职课程体系较深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如: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采用统编教材甚至组织统一考试,等等。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舍弃“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开设《网页设计》、(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综合布线及网络构建应用技术》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是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合上述,计算机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增强中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果实,才能让计算机专业真正热起来。 计算机理论论文: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普通家庭。当今中职生学习情况也有了很大变化,面对新形势,如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在实际教学当中,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下面就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存在弊端的分析,对中职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与方法。 一、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 理论课程是基础,实践是本位。只有在夯实了专业基础之后才能游刃于实践中。中职学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1.教材、教法现状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因此,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 2.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三种课堂,三种现象”的问题:第一,理论课。“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 ,学生上课的热情很低。第二,上机课。学牛像一台“录音机” ,把老师讲的东西照抄照搬,在操作了几分钟后就没有兴趣,开始玩游戏,自学能力差。第三,从教室到电脑室的先理论课,后上机课。在教室讲解理论,然后到电脑室上机实践,导致的结果是连在教室听课最认真的学生,到了电脑室都忘记操作步骤,很多时候又得去重新讲解。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少;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中职生中绝大多数的自学能力很差,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才具备自学能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太多,太细,而留给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太少,结果学生便养成了不思考、不动手的习惯,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高,成绩也不理想。 三、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自主式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关注学生身体的健康、情感的丰富以及社会适应性的提升。这使我们感觉到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以达到追求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使其与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目标相适应。我们要制造这样一个环境:走进课堂,三尺讲台消失了,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见了,课堂成了一个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结果以及展示自我的舞台。“台上”学生有的表演、有的辩论、还有的讲解,“台下”学生站着、坐着、蹲着,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课堂互动着,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走迸学生,我们会感受到,他们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朝气蓬勃的孩子,有着灵活的思维,张扬的个性。 2.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一是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二是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三是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课堂内容预设与生成互动共生。自主式教学不仅仅是预设的,同时也是动态生成的,是两者的有机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按照这一要求,教师应该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十分充分的预设,使生成要立足与课本的重点以及难点,从而更具方向性、实效性,教学也需要在生成中拓展,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引领者。首先,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拟出一个预习提纲,帮助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经过交流、反馈,了解本课的重难点并初步形成目标;紧接着,每个小组展示、交流预习环节的学习成果,相互之间提问、质疑、反驳,教师通过点评使学生、师生之间知识逐渐交融;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反思与总结,每一个学生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一个回归性的检测,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上的一个盘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让“弱者达标,强者更强”的最终目的。 四、结束语 我们虽已认识到教育对象的智能类别,但离完全因材施教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端正教学态度,在正确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人人学有所成。考上高校是成功,取得国家资格证书同样是成功。不管他取得什么样的成功,重要的是他要学会学习,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 计算机理论论文:中职教学改革计算机理论论文 1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独特之处,他们是中职学校为培养技术性人才而培养的一批社会实践型人才。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理论课程教学是基础教学,只有把这些理论的知识熟记于心,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更好的操作。理论实践课的开设有着让学生以基本理论知识为平台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性,就像是计算机编程,学生如果没有基本的编程习惯,也不熟悉基本的编程知识,是很难在具体的编程操作中如鱼得水的开展工作的。 2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2.1教材现状目前看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材过于陈旧,根本赶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所以培养出的人才也会掌握着一套老套陈旧的基础理论,不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反之呢,则过犹不及。同样会使教材和教学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学效果依然是不会显现出来。 2.2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堂教学现状 2.2.1教学原则。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部分的中职院校中仍然固守着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上课时一味的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述,尤其是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专业术语很多,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不可能带来课堂的高效率的,这忽视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积极思想内涵,这样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改革等方面起到了遏制作用,也从课堂上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教学模式。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主体是老师,无论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思考模式,从备课、讲课到课后反思,很少有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便是一潭死水,荡不起任何的涟漪。学生一直在被动中接受着知识的灌输,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这就可能会导致即便是以后在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中也很难独自处理各种问题。 2.3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中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层次应该是不高的,文化课的成绩也是不很理想,当然了,对于学习这个活动也是不很感兴趣,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力不是很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看中的是计算机的操作性,而相对的理论课程却觉得了无生趣,很少有学生可以认识到基础知识对于提高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进制的转换、程序的编制等是“无用的”。 3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3.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无论从事任何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是一个前提性的必备因素,它是我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计算机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起学生对于这门知识的浓厚兴趣,只有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进行学习才有可能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才能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学习透彻,为以后其他的实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前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新型的教育局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在课堂角色中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获取知识。计算机理论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它还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密切的联系实际,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将理论知识发挥到极致作用。 3.3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考力、简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从教学形式还是趣味性方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是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多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灵动起来,丰富起来,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变得充满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4教学策略的改革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团队的意识,小组合作的作用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同样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进行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有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这样学生机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在团队的质疑中提高思维、思考能力。 4结语 计算机理论教学是一个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倍感枯燥的课程,想要获得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理论的基本知识,在与实践的结合下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作者:焦杨单位:徐州技师学院 计算机理论论文:中职计算机理论论文 一、从课程设置上改革 (一)制定课程教学计划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要求,但池们直接面对着就业的挑战,所以课程设置不能与社会脱节,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这就要求记日果程设置前做全方面的社会调查,弄清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胜任的就业岗位,并分析胜任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和素养。只有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池们的学习兴趣。课程设置时,应对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要注意各课程间的承接,以便于学生接受所学。 (二)选取教材计算机专业本身学科众多,而且同一种学科的教材也良芬不齐。如果教材过于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和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会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偏向于纯理论,没有或很少结合实践展开论述,又会让学生觉得很高深,学习很吃力而没有学习兴趣。所以,还是理论讲述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需求,既在理论上有提升,又学习了实践操作。 二、从教师专业素养上改革 (一)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先进技术的代名词,而且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极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新技术日新月异,所以计算机教师应该怀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投身到计算机教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基本岗位群及其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并分析其所需的相关的基本技能及从到该行业需要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计算机教师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教学方法上改革 笔者从教这些年的经历来看,职业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教教学模式框架的栓桔,没有能够真真正正体现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满堂灌”,拼命地讲解抽象的知识点,想讲得很明白、很透彻,另一方面学生也很认真地听,想听明白、听懂,但是计算机理论课程中过多的高深专业术语、指令等总是让学生望而生畏,不知所措,而实际操作时却不知从何下手,从而造成教师累、学生也累的困局。 (一)多媒体教学教师可根据计算机理沦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即t、flash、视频等形式多样的课件,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并不难。这些课件可以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将原先抽象的、众多文字叙述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图像、动画或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原先“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点逐层剥离开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关心知识框架的构建,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虽然是计算机理沦课,也不一定只有教室这么唯一的选择。笔者在计算机理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上课地点在机房。在Photosh叩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参观摄影楼,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阶的应用等;教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去电脑城了解各硬件当前发展的现状及价格等。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从教学评价上改革 (一)改革考核内容尽管职业学校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考核学生的“相关基本技能”和“从事该行业需要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理论课程的考核不能再一张试卷全搞定。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也不必继承一人一卷的传统,现今的项目工程绝不是以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所以在考核时可以明确分工,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这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讨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讨算机课程也应及时更新,讨算机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荞,切实改进教学方祛和评价f段,有计坛J、有执行地脱离普教的教学模式,还原职业教育自身的教学特色,努句营造积汲活跃的课彭式围,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培荞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发学生的内记〔i昌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握茹出。 作者:吕俊单位:江苏省澡阳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理论论文:语言编程教学计算机理论论文 1传统的编程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传统编程教学表现出了其自身明显的劣势,笔者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并结合自身实践,将传统编程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总结如下: ①语法学习过程较长从我国当前各高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来看,基本上都选择了计算机编程C语言、C++、C#、或java等,从这些编程语言的比较来看,其中相对要容易学习和掌握,而C语言、C++相对要比较难掌握,它们属于强类型编程语言,语法比较复杂,其中会存在较多的语法陷阱,导致学生将很多的时间浪费在纠错上,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修正代码中的错误和漏洞,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不利于学生编程思想的形成,最终导致只会使用一些编程工具,但是却不能在未来更好的进行编程工作。C#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即使是比较优异的一种,但是使用C#进行编程,需要计算机具备较高的配置,如果学校机房设备等比较落后,或者是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不足,那么进行设备更新,采用高配置的计算机是比较困难的,而且,C#仅支持windows平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部分不能在windows环境下学习的学生使用这一语言。 ②受高校授课制度的影响编程语言的学习通常需要一段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而一般高校的授课时间都是固定的,每节课程的时间需要统一安排,排课老师需要考虑不同课程之间的授课冲突问题,所以一般情况下无法实现编程教学的集中授课,而只是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分节学习,这种授课模式对于编程教学来讲,其弊端就是难以让学生形成连贯性思维,通常会造成尽管这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已经全部掌握,但是等到隔几天再进行下节课的授课时,却全部都已经忘记的现象,导致编程教学效果较差。客观来讲,编程课程实际上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不容易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编程语言(如C语言、C++等)是比较难掌握的一门语言,一般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入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仅仅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将其基本要领教授于学生之后,还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然而,这些编程语言自身的学习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如C语言的学习,就需要学习者首先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功底,要详细的了解并理解堆栈、内存、指针、数组等概念,掌握代码的书写要求,对于很多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代码就好比是天书,无法正常的判断代码错误原因,最终导致学习失败,最终放弃对编程语言的学习。 2Python编程语言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的作用 与C语言、C++、java等编程语言相比,Python语言表现出了其明显的优势,笔者接下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①学习难度最小化首先,Python的代码书写规则与计算机算法中的“伪代码”非常相似,GuidovanRossum最初在开发这一语言时,参考了ABC语言的特性,使其最终设计出的语言书写规则与日常英语十分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一语言的易用性,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认真研究就可以迅速掌握,大大节约了教学资源。Python可以支持unicode字符集,因此就解决了ascii字符集的字节存储空间问题。uniocde字符在其它语言中一般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转换,而python具有强大的序列(各类定长数组、动态数组、字符串等),从而较容易的实现了在同一个序列中放置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以此省略了较复杂的组合变量声明和处理。还有就是Python自身的IDLE既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又可以在UNIX上得到较好支持。学生只需对python进行入门学习,便可以快速的进行代码书写。 ②提高学生学习动力Python编程语言具备对学生的计算机功底要求较低,因此扩大了其使用人群,尽管是计算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的非本专业学生也能够较快的掌握这一编程语言,并能够树立较强的编程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我国有不少的编程爱好者,他们一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的学习,而Python的易用性恰恰解决了他们理论知识薄弱的问题,面向用户的设计和偏重程序逻辑的编码方式,让更多的编程爱好者树立较强的编程思路。③强大的类库使编程更简易Python有强大的各种类库的支撑,具备较多的免费编程资源,更容易进行布置,因此减小了开发难度,加快了开发速度。另外,由于Python是开源的,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工作,可以自行扩展Python的库,构建具备自身特色的类库。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计算机编程语言方面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Python作为一门较新的编程语言,已逐渐成为一门热门的程序语言,因此,本文从传统编程语言C语言、C++、java等存在的问题出发,将其与Python编程语言在当今计算机理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Python编程语言更适合当今的计算机教学。 作者:姚七栋张春玉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民族学院
航空安全论文:空域规划管理改革与航空安全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推进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提高航空安全是当前航空领域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低空空域开放和空域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了航空安全策略,旨在科学推进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进程,提高航空安全性。 【关键词】低空空域;空域规划;航空安全;改革 0 引言 随着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航空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航空服务需求的持续性增长,为航空市场的扩大带来了机遇,所以一定程度上寻求航空空域内的额外容积率,对航空事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低空空域的开放工作体现出了航空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国家对管控水平和管控技术的精细化管理为航空事业提供了契机,通过调节大型航空器的飞行密度和空间环境,能够改善空中飞行机制的规划管理。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实施的最小的单位是扇区,它是空中运行的基本单位,是空域规划的基本组成。 1 航空空域开放及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必须要配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所以开放性的低空区域对经济建设很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生产方式也不断变化,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实现了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格局逐步强化。在这种形式下,我国不断进行改革,从生活区域向空间区域发展,从地面发展向着低空区域发展,充分有序开发低空区域,更加有利于改革低空区域管理,促进我国航空事业、航空制造企业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另外,国家科技水平为低空区域的开放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试点改革,结合国外先进的低空区域管理改革经验做法,为推进低空区域的管理改革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我国经济、交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逐步提高,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可以完成低空区域内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以及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逐渐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低空区域管理模式、制度以及运作模式的低空区域管理改革体系。 2 空域规划管理改革的核心评价 空域管理改革必须树立坚定的安全意识,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意见颁布后,行业内出现部分反对意见,例如:会构成安全威胁、低空开放会影响军用航空以及民航和低空飞机会交叉等言论,这些言论严重的误导了人们的想法,违反了客观规律,尤其是认知不实的媒体断章取义,误导民众,为航空安全留下了隐患。 低空空域的飞行,首先要考虑到飞行设施的安全性,保证飞行系统的正常运行,处理好低空飞行和民航飞行、军事飞行与低空飞行、低空飞行和其他民生之间的关系。航空安全及规划管理,主要考虑其安全问题,保障飞行设施在低空区域内的安全,以往,我国在管理手段和保障机制上的观念落后,对空域规划管理的限制很多,造成人们对空域规划管理和空域禁止飞行的误解,其实,空域区域内限制飞行器的飞行,由航空管理部门统一规定,在空军航空军事、民航航空公司上都有严格限制,空域规划管理的对象应该是低空区域内的所有飞行设施,包括留空时间较长的飞行器等,军事、民用航空器也包括在内。所以,在以后的空域管理改革中,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出更加精细化的管控制度,规范人们的飞行活动,满足人们的飞行需求,空域规划管理不仅仅要获取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安全问题。 3 空域规划管理及安全的优化策略 3.1 建设安全运行空管体系 空域规划管理改革中要建设航空安全运行空管体系。由政府牵头,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性力量,加快地面和空中的软硬件的建设,结合国外先进的通用航空管理经验、服务理念、应用基础、运营方式等等,创造性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通用航空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机场体系、服务保障体系、政府监督监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民航和空军协调机制等,建立中国特色的“空中走廊”和“新空中运行环境”,将这些作为基础点,利用国家机制对飞机、飞行器进行通讯、导航以及监听等信息交流机制的管理,例如:信息交换机制下的地面指挥、导航安全、航空区域调度、情报总汇等等。制定具有民航通用的区域、高度以及环境等共识性标准;对飞行器质量、驾驶员素质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的介入,标准执行,提高从业者素质;要求驾驶者取得认证资格才能飞行,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时监控飞行设备的安全;空管部门要制定明确的航行线路,制定以法律法规为标准的低空空域飞行管理条例。 3.2 基于PBN的空域规划 PBN是一种先进的导航模式,为了解决机场的吞吐量,减少飞机不必要的燃料损失,还需要有精度较高的导航设备,减少地面精度较低的导航,其保护区域内的宽度恒定,航空器之间横向和纵向间隔很小,可以增加空域空间内航路的划数值,实现航行离场航线的分流,减少飞行冲突,提高运转效率,PBN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导航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优化了航路点的位置和航路结构,提高了空域管理容量和运转效率。另外,PBN减轻了通信设备和雷达的引导消耗,降低了管制人员和飞行员工作负荷,提高了管制效率。 3.3 提高航空业发展的标准化程度 航空事业涵盖的内容宽泛,区域大,受到的限制多,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所以,在进行航空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调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技术教学、后勤保障、政策实施、制度、机制以及航空调度进一步标准化,提高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程度,安全生产运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统筹发展。 3.4 建立航路飞行监控系统 在空域航路系统中,要建立安全评估标准和航路飞行监控系统,切实保障飞行的安全导航要求,航路飞行监控系统的建立可以修正飞行偏差,探测到飞行参数,确保飞行技术安全性能的实现,监控组织主要有地面指挥小组成立,采用具有我国独立建立的公共监控系统,同时优化系统内的参数,ATS(空中交通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要准确记录 飞行导航性能和空域安全的飞行事件和事故的录音,随后做出安全性的评估验证目标等级。 3.5 提高扇区空域管理人员水平 我国终端空域管理系统是非常繁琐的工作,长时间工作容易引起管制员工的超负荷运转,有的管理人员承担的工作负荷较小,利用效率和管制效率不高,还有一些管制员工的工作负荷过大,在管制过程中容易出错,造成安全事故。这种定性的规划容易造成管制人员的心理不平衡,降低空域管理的利用率和安全性。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提高空域规划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建立规章制度和岗位分配制度,责任到人,实施优胜劣汰的方式,将有能力的人提拔起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管制人员工作,提高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空域交通的管理水平,提高安全性,对管制资源和空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4 总结 综上所述,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是当前航空领域要开展的重点工作,科学推进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才能够切实提高航空安全性,确保飞行安全。航空领域规划管理改革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并且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策略,才能够提高航空飞行安全系数,确保飞行安全。现实当中总会有一些飞机坠毁事件,主要原因航空安全管理工作有做很好,加大航空安全管理力度,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航空安全隐患,提高飞行安全性,确保航空领域安全稳定运行。 航空安全论文: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 摘 要:做好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工作,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因此,文章主要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航空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交通方式由陆地交通到海上交通,一直到现在的航空交通。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不但能够影响到乘客的人身安全,还能够影响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从而保证我国航空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情境意识的概念 情境意识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能够有效预测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提前做出有效措施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指的是管制员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在保证飞机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保持好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在飞机实际运行过程中,管制员应该时刻掌握飞机的运行状态,有效管理飞机运行线路,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适当改变飞行线路,提高飞机运行的安全性,从而保证飞机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2 我国航空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在我国航空中,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交通管制员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情境意识比较弱,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航空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要想有效改善这种状况,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们提问,采用提问这种方式,能够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 在空中交通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员具有良好的情境意识,能够有效保证飞机的正常运行,让空中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航空飞机的安全性。要想有效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需要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我国航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例如,航空公司中的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发生分散。空中交通管理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环境中的比较容易辨认的物理信息,或者之前做到一半的工作,用颜色比较鲜明的字体标示出来,让其他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减轻下一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飞行前后变化差距较大的空中环境,为了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对方,可以采用明暗交替的变化信息提醒其他空中交通管制员,让他们注意到空中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飞行线路。当空中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使用颜色比较鲜明的条幅,并将条幅挂在飞机内部,有效提醒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保证飞机在空中的正常运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提高空中管制人员的注意力,能够有效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提高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保证飞机在空中的安全运行。在实际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员如果发现飞机前方有不明飞行物,应该及时与地面上的监控人员联系,采用雷达信号的方式,将信息传输,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例如,可以改变飞行航线,从而提高飞机飞行的安全性,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2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航空安全专业知识 要想有效提高空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提高他们的航空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要求空管员具有非常好的航空专业知识,对航空专业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 例如,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之后,要及时进行考核。对于表现比较好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当然,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工作人员,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采用奖励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交通管制人员对情境意识的重视。 除此之外,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然后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学习航空安全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学习质量,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从根本上提高交通管制人员的情境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航空安全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同时,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航空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这就需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有自己的观点,并且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对空中情境意识有自己的判断,从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效率。 3.3 主动调整工作负荷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负荷,能够有效保证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会随着空中情境意识变化而变化,不能人为控制,因此,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飞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保证航空飞机能够安全运行。 例如,在空中交通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提前猜测飞机中的负荷问题,并根据负荷数量的大小,有效管理其工作时间,保证航空飞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在空中安全管理工作中,使用空中安全管理设备,从而提高空中资源的利用率,保证飞机在飞行中的稳定性。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合理安排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序。对于年龄比较大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将他们安排在白天工作,保证其工作质量。那些比较繁重的工作,可以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去忙。采用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保证空中交通管制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通过主动调整负荷,空中交通管理人员可以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人为失误,保证飞机更加安全地运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保证我国航空安全,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黄婷婷(199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制。 航空安全论文:以经济效应和航空安全平衡为基础的空中流量控制措施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民航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飞机出行也逐渐成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一个重要选择。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我国空中交通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漏洞,影响了空中交通流量的均衡分布,不仅容易造成航班的延误,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还会影响航空器的飞行安全。为此,从经济效益和航空安全平衡的角度,提出了空中流量的控制措施。 P键词:经济效应;航空安全;空中交通;流量控制 0前言 在民航运输领域,空中交通的流量控制能够确保航空器的有序飞行,避免其在飞行和起落环节出现问题。合理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策略对于提升空域范围内的空中交通运输效率,保障空中交通运输安全意义重大,也是提升空管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前提,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1空中流量控制现状 就目前而言,空中交通流量控制一般都是根据空域内航空器的飞行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细分为点流量控制和区域流量控制两种,前者指在不同空域点之间,结合距离控制来实现对于飞机飞行和起落过程的流量控制,具体表现为飞机需要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飞行,当通过某个点的控制范围后,可以自由离开,依照事先设定好的航线继续飞行,不会对其他飞机的飞行造成影响;后者则是指结合相应的地面管制中心,对区域范围内的飞机飞行情况进行管控,具体来讲,就是对即将进入区域范围内的飞机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其逐一进入,如果区域内空中流量达到饱和,则会禁止其他飞机的进入。 事实上,以上两种控制策略虽然发挥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影响了空中流量控制的有效性。首先是航班流量集中问题,虽然我国的空中交通网络初步不断的扩展中,但是由于出发地和目的地人员的分布问题,存在着部分航班流量吞吐量过小,另一部分航班吞吐量过大的情况,给空中流量管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是流量拥挤问题,航班流量的不均匀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中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例如,京广航线一直是我国空中交通流量拥挤的重灾区,很容易引发航班延时等问题;然后是空中交通范围偏小问题,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民用航空仍然存在着空域范围狭小的问题,影响了民航事业的长远发展。 2空中流量控制措施 2.1控制方法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先期流量管理,或者可以称之为战略流量管理,主要是在进行空中流量管理的前几天,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完善航班时刻表,做好定期航班飞行时刻的有效控制,确保其能够避开空中交通网络的拥挤区域;二是飞行前流量管理,或者说战术流量管理,其基本内涵,是在飞机起飞前,对起飞的时间、起飞的航线等进行管控,依照有关规定,对飞机飞行的间隔时间和顺序进行调整,起到疏导交通,保障正常飞行的目的;三是实时流量管理,即通常所说的动态流量管理,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通过调速、等候以及限制等候等措施,确保飞机可以依照设定好的管制间隔有序飞行,保证了飞机的飞行安全。 2.2控制策略 在空中流量控制中,想要实现经济效应与航空安全的平衡,就必须对当前空中交通流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策略。具体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2.2.1优先等级原则 对于空管部门而言,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的根本目的,是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逐渐加快飞行流量,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对当前存在的航班延误问题进行解决。对此,可以依照优先等级原则来开展空中流量管理,在不同的环境下,依照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航班优先级,从而实现对于有限空域的合理利用。优先级的设定可以从几个方向出发:一是机型优先,当两架等待起飞时间几近相同的飞机遭遇时,应该优先安排地面等待成本以及空中飞行成本较高的一方优先起飞,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相较于机型优先而言,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不同机型的最大业载、飞行耗油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相应的地面等待成本和空中飞行成本;二是时间优先,指依照航班时刻表,对航班的起飞时间进行对比,预计起飞时间较早的航班优先级更高,这样的设定能够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实现航空公司、空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均衡;三是延误优先,所谓延误优先,是指如果飞机在预定起飞时间超出15min后仍然没有起飞,则拥有优先起飞全,不过与机型优先和时间优先相比,延误优先的等级最低,只有当以上等级的航班起飞后,才会考虑对延误航班进行优先安排,而如果存在多个航班延误,则同样需要按照时间优先和机型优先的等级来安排起飞。 2.2.2时间度量指导 时间度量指导下的空中流量控制,主要是在空域交通流量受限,或者超出自身负荷的情况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到达该空域的飞机的通过实践进行控制,以保证空域内空中交通流量的高效运行。这种控制策略通常需要对空域时间轴进行时隙分配,在保证全局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依照飞机本身的性能,做出相应的时隙选择。具体来讲,时间度量指导下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策略有两种:一是分流式控制策略。在分流式控制策略中,航空器的波动范围可以依照自身的机动能力及与目标节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对于空管人员而言,需要结合飞机的机型以及飞行时间,对其飞行速度进行计算,预测飞机到的相应度量点的时间,度量点的距离直接影响着流量管理的范围,距离越远,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范围也就越大。当航空距离度量点的距离缩短后,单一的时间窗可能会存在有多个时隙,这就表明在时间轴上,可以对更大的时隙范围进行选择,在整体优先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序列图,确保航班时刻的合理安排。二是中心式控制策略。一般来讲,为了保障终端区和扇区等区域内航空器的数量,避免空中交通拥挤问题,减少空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在完善容量限制措施的同时,对进入到扇形单元的航空器的时间间隔进行合理调控,确保航班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预计的空域单位,提升空中流量控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流式控制策略主要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相对统一的时间间隔,确保航空器的有序飞行,而中心式控制策略则是对区域内存在的航空器的数量进行准确设定,同时于扇区边界设置相应的边界点,构建管理模型,针对每一个离散时间的航班进行统计和预测分析,得到边界进入点在不同时间段的进入率,继而通过对进入点进入率的调整,实现空中流量的有效控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民航运输事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空中飞行也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伴随着航班的不断增加,空中交通流量拥挤问题越发凸显,带来了航班延误、空中交通事故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民航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应该从经济效应和航空安全平衡的角度出发,对空中流量控制策略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有效性,推动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航空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国防安全以及民航安全的重大问题,所以在对航空的风险以及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机场、航空公司以及空管的具体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的。以航空的安全风险的管理为文章的论述中心,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具体的研讨,同时也针对我国当前航空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航空安全;航空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航空安全风险的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对其进行论述时必须要对它的的组织、制度以及日常的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讨,使其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和解决。同时,要实现安全问题的有效管理,还必须将专职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全员的安全管理;把间接的安全管理转化为直接性的安全管理;把模糊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务实的安全管理;把僵硬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创新的安全管理;将落后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先进的安全管理;把被动的安全管理转化为能动的安全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是符合我国当前航空安全需求的,下面我们就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仔细的探讨。 1 当前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嘟步,我国的航空事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我国航空运输量的不断增加,运输量的增加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安全问题,使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当前航空安全管理现状而言,我国有关航空风险以及航空安全的测评在指标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没有标准的、统一的风险安全指标作为准则,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滞后性,这种特质对我国在航空安全的管理工作中是极为不利的影响因素。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世界上所发生的民航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其它因素,如机械故障或者天气原因等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所占比例远远小于人为原因。由此可见,在航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心应该是人,每个参与航空安全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对工作抱有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是航空运行安全的前提。我们在解决人为因素的时候,必须要将相关工作人员作为航空管理工作的重心,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安全问题管理的措施,这种航空安全管理模式的正常运作对整个航空工作的顺利完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问题管理,实际上是指必须要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全时空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实施问题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航空安全管理开拓出新局面。 2 问题管理以及安全工作 在航空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要想整个航空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要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为前提,将问题管理模式作为航空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管理模式,它的有效实施,对我国航空工作的的全局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航空工作中所出现的事故、意外以及疑难等进行仔细的研讨和分析。所谓的问题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主要是对航空工作中所出现的潜在的问题进行确认,在利用一切有效的资源采用恰当的策略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问题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找出问题,促成有利于航空安全建设的公共政策。 同时,因为安全工作的目标很难落实,且安全工作结果也无法预测,其所发生安全事故又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所以,航空安全风险的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策划,制定相应的管理结构模式,将航空安全管理的整体注意力都投入到安全问题之中,做好对安全问题的预测工作以及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还要将问题的解决效果的好坏,作为对安全工作水平的衡量标准。通过问题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在航空工作中能够及早的发现影响航空安全的潜在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使我国的航空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3 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 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作为航空安全风险管理的三大责任主体,分别承担航空安全风险的不同方面。航空公司主要将安全工作集中于飞行安全、飞行员管理和部分机务维修等方面;机场的安全工作集中在安全检查飞机正常起降的保障、净空管理等方面;空管将安全工作集中于空域管理、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同时很多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涉及三个责任主体。三个主体的安全管理过程均是化解安全问题的过程,提倡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就是以务实的态度紧紧以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注重问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切实有效的地解决安全问题。 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框架,航空业三大主体安全管理工作要围绕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进行制度、组织、日常管理方面的构建。构建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首先是在制度层面,将问题管理制度化,落实问题管理责任规范安全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为保证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需要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在安全日常管理中,注重强调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突出惯性、重点问题的控制,突出问题管理的分析和经验积累,将风险识别和恰当动作贯穿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此外,还要注重将安全管理工作与企业危机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制度层面,通过将安全问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将问题的安全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一些问题管理的实践经验看,不但要将问题的后果影响落实到个人,而且需要鼓励人们积极识别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暴露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启发和培养个人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航空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风险积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民航全体员工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风险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风险问题管理,能化过去专职部门的安全管理为全员管理,化过去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无疑能适应航空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管理客观要求。 在组织层面,航空安全管理三大主体具有人员多、组织层次丰富、规模大的特点,在实施基于安全问题管理的危险管理模式中,应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提高安全问题信息的流动速度,保证安全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当然这种组织流程的重构也不需要每个信息流动环节上都设立相关部门,除了一定要有职责明确的由专家、管理者组成的专职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外,其他的可以是虚化的部门,由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赋予明确的职责。 这种管理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务实的管理方法,它强调的是安全管理的安全问题导向,有利于明确人们的思想,使安全工作中模糊的“管理”二字被清晰地界定,对我国航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航空安全论文: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摘 要]低空空域逐渐开放,通用航空市场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的青睐,这样给通用航空在安全监管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在对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的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近几年,通用航空在我国的发展趋于平稳。但是,在通用航空的整体实力、安全水平和状况以及监管能力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通用航空领域发展迅速,我国私人飞机的拥有率越来越高,未经审批的“黑飞”现象日益突出,给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在我国通用航空发展背景下,对目前存在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通用航空安全概况 民用航空包括了通用航空和公共运输航空两部分。其中,通用航空是指使用航空器从事了诸如农业、工业、林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卫生、气象探测、抢险救灾、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等方面的飞行活动的这些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它在新经济环境的刺激下,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势不可挡。我国私人飞机的拥有率越来越高,促使未经审批的“黑飞”现象日益突出,在通用航空的整体实力、安全水平和状况以及监管能力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二、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中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对通用航空的发展重视度不高,使得通用航空空安全监管方面法规和标准体系非常落后,通用航空有关飞行标准和飞机适航法规很不完善。现行的通用航空法规体系,缺乏实用性,许多规章制度和运输航空管理掺杂在一起,或是照搬运输航空管理的内同,缺乏独立性和针对性,非常不利于通用航空的安全监管。 2.监管方式不规范 目前,我国民航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主要集中在事前监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入监管,而对于监管对象进入市场以后的运营和市场中的行为监管力度还很薄弱,使得监管呈现失衡的状态。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时常出现“重许可,轻日常管理;重符合规章性监管,轻真实性监管;重事后处罚,轻事前引导和事中跟踪”等非正常执法现象。这些选择执法、随意执法和裁量不规范等不良执法现象,不但让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受到损害,还使通用航空的监管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民航监管人员素质不是很高,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由于在民航改革时,第一线的民航监管工作人员大多是从航空公司和机场被调度过来,他们对民航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知之甚少,在综合执法和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更是匮乏。在改革后,民航监管部门没能及时开展相关的培训,使得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出现部分监察员监管不到位、不专业的情况。 三、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合理化建议 1.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机构 在通用航空安全监管机构上,需要通用航空各企业内部制定安全监管规章制度和程序,建立通用航空准入与运行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并不断完善。在通用航空国家行政机构上,组建专业团队开展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工作和加强培训方面的建设。对于通用航空监察员的录用资格要严格要求,对相关培训作出明确的规定,大力落实好安全监管员监管年度监察工作计划和信息跟踪工作。 2.采用全程监管模式 要从通用航空准入审批的初始阶段和通用航空运行阶段进行全面的监管,使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体系更具完整性。在初始阶段的监管中,严格要求通用航空企业准入资格,在基本的运营许可证和运营规范安全许可证上,都必须完全符合国家及民航局的企业运行审定。在安全审批许可证审核上,至少应涵盖拟成立企业的主营业务、资质审查、运行文件、安全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运行阶段的持续监管中,要把日常监察、专项监察和综合监察方式相结合,集中精力检查运行过程违章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和其中的风险。通过立法和严格的执法,落实通用航空的安全责任、规范运行工作。健全通用航空安全监督系统,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通航行业系统安全管理进行组织和协调,对航空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在通用航空航空器维修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对航空器的维修机构进行合格审定及持续监督,管理维修人员资格和执照。 3.转变监管方式 转变安全监管原有的方式,使用“监察、指导、服务”的闭环式监管方法。采取监察活动,时刻关注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并了解国家、民航局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在企事业单位中的贯彻、落实情况。利用指导的方式,行业政府对企业积极发挥安全生产管理起到督促的作用,使得企业能在采取合理有效的安全措施下组织生产运行工作。在服务方面,则是需要政府帮助通用航空企业协调、解决安全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利用监察职能,为企业打下安全生产的运行基础;行驶指导职能,为企业指明持续安全发展的方向;通过服务职能,帮助企业排除发展的阻碍。这种闭环式安全监管模式,对隐患排查和提升安全监管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 低空空域的逐步_放,通用航空市场领域受到很多企事业的青睐,通用航空的安全监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在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通用航空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方式不规范;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三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机构;采用全程监管模式;转变监管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为完善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提供有力的、可行的参考。 航空安全论文:浅谈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和航空安全问题 [摘 要]本文主要以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问题作为出发点,分析了情境意识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并针对问题从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发挥小组情境意识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保障空中交通安全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情境意识;空中交通;管制员;问题;措施 引言 作为空中交通管制的主体,空中管制员在保障空中安全工作有序展开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对于空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需要展开全面系统的考虑,从而达到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空中管制员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对于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和工作能力要求较高。除此之外,还需要空中管制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并具有紧急处理事故的能力、灵活的反应能力、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终实现提高管制员职业适应性。 1 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存在的问题 站在理论角度来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是指在特定空间和环境内,对空中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认知、分析与理解。管制员对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展开分析,其目的是保障交通安全、确保飞机安全运行。在制定飞行计划和管制方案之前,管制员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并树立责任意识和情境意识,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对管制区域的交通情况进行细化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影响空中交通安全的因素较多,管制员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管制员的情绪忽受到干扰、情境意识容易出现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决策失误。在具体管理中,管制员需要综合考量所有因素,进而提高计划和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决定决策是否正确的关键因素是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在实际情况中,管制员受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信息,进而将一些重要信息或者关键信息写错、看错,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第二,推理错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且飞机飞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遭受各种问题。飞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之后,管制员应及时检查、推理影响飞机的主要问题,并对当前飞机的运行状态进行正确解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管制员经常会出现差错,将重要信息记错、遗忘关键信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导致情境分析出现误差,还会增加飞机运行风险。 第三,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所谓情境意识是指管制员在飞机运行中,综合分析和推断飞机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影响因素,才能找出问题的源头,进而提前做好相关预防准备。在分析与推断过程中,管制员需要将已有措施特征与当前影响飞机正常飞行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确定当前和未来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处理问题。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管制员不能做出判断和预测,最终导致措施不恰当、不合理。 2 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原因 航空飞行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机械因素、天气因素等。而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因素包括飞行因素(客观因素)、管制员主观因素。 首先,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飞行中众多因素,包括速度、高度、航线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飞机安全稳定运行,还会造成管制员情境意识下降。在飞行中,面临的客观因素越多,对管制员的挑战性越大。需要管制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析、推断问题。问题数量越多,对管制员的综合能力和要求越高,y免会出现错误。 其次,注意力局限性。注意力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如何能够快速发现飞行动态化变化;二是如何有效集中注意力。但是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有限,长时间注意某一事物会造成疲劳,因此注意力具有局限性。这是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关键要素。 最后,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管制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航空飞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对管制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就专业知识而言,能够起到提高管制员情境意识的作用,进而帮助管制员在注意力下降的同时还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在实际中,管制员队伍的综合能力不强、经验不足、个人素质不高,这是导致管制员做出错误决策的主要因素。 3 提高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而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能力对于保障空中交通安全非常有利。无论是展开管制活动还是模拟活动,其前提条件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才能做到有理可依。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才可以判断真假,因此在航空飞行中,需要航空公司着重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训,为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之外,还需要注重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情境意识培训方案和模拟实训方案,进而在提升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同时提高管制员应对能力。培训方法应灵活多变,可以以小组合作分工形式展开培训,也可以单独培训。 3.2 注重管制员的有效注意力培养 为帮助管制员提高注意力,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引起管制员注意,比如填写规范进程单,按照相关规定使用进程单。对于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问题,应用特殊符号进行标记,进而提醒管制员完成。除此之外,利用事物某些特征,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起管制员注意,实现管制员注意力集中这一目标。 3.3 发挥小组情境意识的功能与作用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借助团队力量完成难度系数较高的工作。空中管制员是一项特殊职业,管制工作往往需要借助团队力量完成。通过有效合作保障空中交通安全。其中,最为关键要素为小组成员情境意识水平,一旦小组没有足够水平的情境意识,就会增加飞机飞行风险。这就需要小组成员获取足够水平的情境意识,并充分发挥情境意识的功能与作用,进而实现提高空中交通安全的目的。 结语 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尤为关键。为保障航空安全,管制员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情境意识,并充分发挥情境意识作用,保障航空运营安全。 航空安全论文:关于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的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 摘要:安全问题是航空领域的首要问题,航空安全管理是确保航空安全的有效和重要途径。人为差错是造成航空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减少人为差错是实现航空安管管控的必要措施。本文阐述了人为差错的分类以及产生的原因,详细的探讨了减少人为差错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航空 安全管理 人为差错 分析 应对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航空成为了我国一个重要的领域。航空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回顾百年的航空发展历程,有太多的飞机因为事故而损失,但是随着航空设计以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飞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民航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严格杜绝发生空管原因的飞行事故,要使空管原因发生的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不超过0.1,将中国民航空管系统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这是空管部门的核心工作以及最终目的。由此可见,航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航空器安全水平的提高,飞机因机械原因而导致的事故比例从之前的80%逐渐的下降到20%,但是人为差错即使是在先进的设备下仍然还是出现,所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讨解决人为差错的途径。本文就航空安全管理中人为差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人为差错的分类 人为差错可以分为隐形差错和显性差错两种。所谓隐形差错是指结果不会即刻显示出来不好的影响导致不知道已经出现了差错的情况,而显性差错则是指从其结果就可以得到l生差错的结论。一般来说,操作人员发生的差错属于显性差错,与系统设计以及管理的工作相关的差错就属于隐形差错。 管理者和设计者由于错误的判断,使得他们很难能立刻显现出来,这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差错而存在着,到了某个时刻就会突然与其他的因素结合然后显现出来,进而引起事故,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隐形差错就是管理和组织方面的差错。由于隐形差错的不可判断性,本文主要针对显性差错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违规。通常来说违规包括了特殊性违规和习惯性违规。特殊性违规是由于特殊的情况而产生的违规,习惯性违规是习以为常不重视的一些违规。 (二)失误。失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没有执行分配好的职能,即没有严格执行任务,进而影响到后面工作的开展;其次是错误的执行了分配的职能,交给的任务与所执行的任务之间存在误差,主要是由于理解和交接没有到位;第三是按照错误的程序或者是在错误的时间执行职能,主要是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而导致的错误;第四是执行职能不够全面,没有全部的完成交给他的任务;第五是执行未赋予的职能,这是超出了职能的范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进而给公司带来了损失。 二、人为差错对航空安全的影响及重要性 墨菲告诉我们,但凡是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就一定会存在人为错误,并且通常是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候。相关统计显示,当前发生的飞行事故中,机器设备原因占23%,其他原因占1.5%,而人为原因占75.5%。在人为原因中,机组原因占35%,管制原因占25%,机器和管制员的共同原因占40%。因此可见人为差错对航空安全的影响。 人为原因可以导致事故的发生,进而影响到航空的安全性,但是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尔的,而与人以及其他的因素都有关。国外有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累积,使得总事故率会逐渐下降,但是造成事故的设备和人为差错这两大原因中,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是逐渐下降的,而人为误差导致的事故是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在航空安全管控方面,要保证人的安全和稳定工作将成为确保我国民航持续发展和安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侥幸心理。侥幸心理主要是由于自我认定太高,没有意识到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长期出现的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就会经常发生违规,直到事故的发生。 (二)无知无畏心理。一些新的员工,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不懂规矩行为无惧,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不安全的。还有一些员工,由于责任心不强,知道一点规程,进而凭借着自己这一知半解冒险作业,存在危险。还有就是因为尽管理论上掌握了规程,为了应付检查而倒背如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只懂不会,形成错误操作。 (三)厌倦心理。长期从事一种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刺激和新鲜感,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工作没有兴趣,心不在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极易感觉疲惫甚至是烦躁,导致意识水平、判断力和反应力都变低,进而容易产生错误。 四、减少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的措施 (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我国空管的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时展,航空安全管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机互动式的人为因素管理,而是需要一套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的体系。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体系相对于国外还是落后的,而国外已经开始建立空管系统了。所以,从国家层面应该着手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更好的为航空安全管控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 (二)通过多方面途径减少差错 从根本上,要通过培训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员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管理并且严格控制差错,完善规章制度改善运行的环境。要加强安全文化的教育。安全文化是安全行动的基础,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安全素质,建立和形成安全意识,规范行为,养成自律的习惯。在安全教育中应该要杜绝违规行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差错事故。 (三)建立奖惩体制 一方面,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评价和筛选,凡是可能存在的错误操作或错误操作造成严重后果的,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确认,对于一些重要的设备和岗位,更是要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发现安全隐患奖励制。由于航空安全管控中存在隐形差错,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安全工作,必须建立隐患上报奖励机制,对于发现隐患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此同时,也要对于忽视隐患的员工进行必要惩罚。通过奖惩制度的建立,充分的发挥奖惩的杠杆作用,为航空的安全管控提供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 (作者单位:南航机务工程部航材大件室)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系统维护与故障维修技术分析 摘要:航空安全问题是航空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航空安全系统的建设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向分析。硬件主要是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软件主要是控制航空机械运行的各种智能收到,还包括卫星安全测控和防护技术等。而航空机械故障的维修就是确保航空安全的基础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航空安全系统的综合水平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飞机的事故风险,确保飞机飞行的安全。 关键词:航空机械故障 安全系统维护 安全防护技术分析 随着航空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当航空安全系统失效时,灾难就像是“死神”一样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富,数百年来,航空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领域。面对当前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机械运行的稳定性大大提高,航空按去哪的测控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可安全风险依旧伴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影响这这一事业发展的进程。 1 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 航空安全是指人们在航空体验过程中所面临的死亡、健康恶化及设备损失、财产损失等多种问题,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因素很多,如人为因素,操作失误、行为失误等,在高空中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行为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特别是驾驶员和副驾驶,其肩上的安全责任更是沉重。又如,机械因素,航空机械部件出现龟裂、变形等,影响了机械部件运行的稳定性,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再如,航空安全系统“失灵”,这一现象常伴随损坏性故障,一旦发生其危险系数非常大。我们常说的航空安全系统包括了安全防护技术、故障急救技术和故障后果修复技术等,在航空安全问题上,防的意义远大于救,因此,一方面,要做好航空机械故障维修事宜,将问题解决在发生前,确保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可靠。另一方面,要关注航空系统软件的发展和晚上,为航空机械的运行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同时要认清航空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一定的循序渐进性,其事故往往呈现出一种链状结构,先是事故初期,这一阶段很少有明显的表现,很难发现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维修人员会通过听、触、观等方法解决隐藏的安全问题,例如,采用时间维修策略提高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对于一定工龄的零部件采取淘汰措施,不管其状态如何一律弃之不用,换新。当然,在使用有效期的零部件则需要认真的检修、保养等,如发现问题及时的判断、维修。同时,可定期对航空机械进行检修,对于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测试,对常见故障问题检修、检查、备案。如,飞机前缘指示故障是航空机械维修的常见故障之一,在维修时就会定期对前缘指示系统的电门、线路等进行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故障风险。接下来,航空安全系统会进入轴心事故阶段,这一阶段各种机械故障问题会爆发出来,飞机的事故特性明显,安全风险系数很大。这一时期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可采用状态维修策略,对机械部件的状态进行监控、诊断,及时发现故障,解决故障,着重排查和诊断较大的故障风险和安全风险,由于较大的事故风险和安全风险其暴发不可能是瞬间的,也就是大故障是由小故障积累、演变、转化而成的,一个是量的积累、另一个是时间的积累,这两个积累都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事故链进入第三阶段时,这是最难解决的航空安全系统问题,也就是安全事故的后果阶段,这一阶段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和损失,在这一阶段就是整理数据资料,利用先进科技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和分析,形成历史资料档案,这些档案无疑对航空安全系统的发展和维护有重大意义。此外,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要协调好操作者、研究者和维修者的工作,使所有人员能够认识到“安全”对航空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合作,促进航空安全系统的发展,为航空事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2 航空安全防护技术分析 航空安全技术防护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例如卫星安全系统,通过卫星对飞机的监测来确保飞机飞行的安全,其中,要求卫星要有很高的轨道覆盖率、轨道精确度和数据传输能力,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多目标监控。又如,航空机械安全防护系统,主要通过维修、养护提高航空机械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从而达到提高航空安全的目的。确保航空机械安全的维修策略常见的有四种,最常用的第一种策略,信息化策略,通过对机械运行信息的采集、分析等诊断飞机机械运行的可靠性,从而对故障进行早发现、早排除。这种策略的应用首先需要对故障信息进行采集,通过智能化系统全面的了解机械运行的状态,对机械运行的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真实的提取。然后,将提取到的信息通信息化技术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尽可能排除噪音、震动等对信息数据的影响。然后在对可疑信息进行识别、比较,进而得出故障发展的趋向,对航空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及时的控制故障的出现和发展。第二种策略,以声辨故障,利用听排查机械的故障。一方面,听机械运行的节奏、频率及音色等等,从而探知机械部件运行的状态,对可疑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排除。另一方面,利用电子听诊器对机械运行的状况进行监听、诊断,从而达到诊断机械故障的目的。第三种策略,以触辨故障,通过手的触摸收集机械运行的温度、震动频率、震动强弱等信息,从而判断故障的存在与否。第四种策略,以看辨故障,通过对机械设备的观察,看是否有零部件龟裂、变形等情况,同时注意机械接口处的状态,检查是否有松动现象。当前,航空机械维修的诊断策略远不止这些,在航空机械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的沉淀、与维修理论的结合是航空机械故障的诊断更趋于多元化,诊断手段更为丰富、准确、可靠。 3 结语 航空安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在航空安全系统中人、物和其它资源都需要充分的利用起来,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的航空机械维修技术的结合,最大范围、最大程度的排除航空航空活动中的潜在危险,提高航空航空活动的安全性,确保航空事业发展的稳定、持续和可靠。 航空安全论文: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对比探究 【摘 要】文章在对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的现状进行简单概述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航空公司 安全文化 比较 一、航空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该咨询组于1991年出版《安全文化》一书,其中给出了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在以高科技、高风险为特征的航空运行系统中,安全文化已成为当今航空安全管理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一般学术界把安全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结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价值规范层次,即安全物态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观念文化。随着人们对航空安全认知的深入,航空安全文化也经历了从惩罚文化到法规文化,进而发展到自我管理和公正安全文化的演进过程。惩罚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明确裁定责任,通常将责任归结到事故链的最后一人,惩罚文化把人当做不可靠因素,其实质是推卸了组织的责任。法规文化强调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完善安全管理文件、加强安全监控。自我管理安全文化强调控制人为不安全因素不再是由外部压力驱动,而是员工自身的需要,属于自愿性管理。公正文化认为,构建航空安全文化应该从处罚中出来,转向查找容易发生失误的环境,建立完整而系统的安全事件报告。 二、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不同国家、不同组织的安全文化内容的界定清晰明确,涌现出很多关于安全文化的理论模型。例如Hale提出了维修资源管理(MRM)的概念。Mc-Donald进一步提出安全文化是维修资源管理(MRM)的基础,安全态度、安全责任、职业精神以及安全氛围是维修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还认为,维修资源管理(MRM)是构建企业良好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 (2)研究思路明确一致,即研究者们阐述了构成安全文化的变量,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或与安全绩效的关系。 (3)研究层次日趋细致化。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对其研究都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的,所以也就导致了安全文化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多元性。例如研究对象,在航空业已经具体到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空管、地勤、机务和机组,每个具体的部门有其具体的关于安全文化所侧重的内容,研究的维度也就有所差别。 2.国内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进展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和相关报告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对于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体系形成阶段,基本上都是进行概念的阐述和关于安全文化方面的经验总结,通常以事故案例中汲取的经验和思想上的警惕说教层面来反映安全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公司制度规范。总结起来有三类代表性的研究思想,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航空安全文化发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用于具体实践的安全文化的建设策略。 第一类采用历史唯物、辩证唯物的观点,通过回顾民航发展的历史,总结了不同时期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发展状况,指出民航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安全第一”的思想,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分析当时的飞行事故后提出。同时提出应大力弘扬东方文化传统,积极吸取西方安全科学技术成果,推进民航安全文化的建设。 第二类是在给出航空安全文化定义、结构的同时从预防事故的角度详细地提出了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第三类观点认为中国民航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民航安全文化的雏形,然而中国民航真正提出安全文化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同时指出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以及目前航空公司安全文化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指出航空公司应该从人性化角度建立积极的文化。 从我国航空安全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把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还需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它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好的。如何把航空安全建设的长期性和解决经营效益的紧迫性结合起来,如何把航空安全文化建设更好地与薪酬、绩效、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如何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在经验管理与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简单实用又效果突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三、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研究现状,笔者发现,我国在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安全生产制度规范及其支撑体系不完善 以东航为例,在其对员工进行的关于“东航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公司安全文化理念”的调查中,22.3%的员工认为有欠缺,在问及“当前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时,38.7%的员工认为制度不全面,同时缺乏可操作性,东航公司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在制度建设层面的欠缺与不足。 2.配套的绩效管理体系、价值分配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的航空公司缺乏规范的安全考核奖惩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够公正严明,在以往的安全考核管理过程中,相对激励而言,更为常用的是对员工的监控,且激励方式以金钱奖励为主,不够科学,这些不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抑制了员工参与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安全制度执行落实不严,安全整顿监督检查不力。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航空公司惯于采用行政手段,导致制度规范执行不到位,很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严格执行,安全整顿时往往是开始运作大,越往后越动力不足,同时缺乏有力的监督。 4.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供应不足给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带来了重大的隐患 最近几年航空市场出现爆炸式增长,航空公司开始扩容,对于飞行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具有强烈安全意识的飞行员需要较长的时间与较多的精力,过快的引进飞机导致缺乏足够经验的飞行员进入飞行队伍,给飞行安全和航空安全造成了较大的隐患。 5.部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虽然建立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但有些航空单位的安全意识不强烈,安全管理不到位,领导重视不足,基层不配合,有些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心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工作随意性大,违规操作时有发生。 四、构建航空安全文化体系的途径 在构建航空安全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做到: 1.完善物质形态建设 这是保障航空安全的基础,更是构建航空安全文化的基础,在设备更新、机构变动之前,先做安全论证,通过风险分析,确保安全保障水平,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应当敢于投入,善于投入,避免因为硬件质量的不过关造成重大的损失。 2.完善法规、强化监督,推动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要完善安全法制体系,建立健全专业性安全规章制度,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要注重它的实际可操作性,最重要的是要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落实与执行,不能流于形式。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监察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监察队伍,认真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使其全部操作运行处于透明监督之中。 3.提高安全运行质量 制定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考核制度,不断细化安全奖惩,量化安全管理指标,促进自我监督和审核机制的健全,努力提高安全运行质量。 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质量。 要舍得在员工培训上花时间、花精力,作为对安全具有特殊要求的航空企业,专业技术强的员工对于航空企业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直接操纵飞机驾驶的飞行员更是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做支撑,随着飞行硬件技术的日趋成熟,包括飞行员在内的软件设施的完善成为考量航空安全领域的重要因素,航空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员工的航空安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5.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和安全的氛围 民主的环境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航空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不只是管理层级和法律法规制定者的事情,基层人员的参与是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具体执行阶段更需要员工的支持,而民主的氛围是其基础。 6.树立安全文化意识 首先,航空企业管理层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这样在制定政策、进行规划时就为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前提保障;其次,基层员工要时刻谨记安全意识,作为航空安全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安全意识对于航空企业的具体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作为航空事业的消费者和监督者,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对于航空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航空安全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进行开发,设计了基于web service的软件服务结构,开发了web用户界面,提高了软件的应用范围,系统的开发采用了java语言,通过eclispe等工具完成了软件系统界面和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对航空安全管理业务流程的调研和分析,设计并实现了风险管理、安全培训管理、飞行管理和维护管理四个子系统,通过采用S2SH框架技术和web service技术完成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和具体功能实现,全面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业务处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航空;安全;设计 一、航空安全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由于航空行业的特殊性,一旦发生航空事故就是很严重的事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航空安全需要做到准确、稳定、可靠。针对目前航空安全管理中业务处理的需求,采用了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设计并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对飞行管理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流程化的管理,通过航空安全培训模块、风险管理模块、飞行管理模块、维护管理模块完成对整个航空安全的管理,实现了实时、准确的航空管理,同时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了安全问题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登录功能:系统中采用了ajax技术实现对验证码的处理,通过对验证码进行局部刷新,保证了页面的稳定效果,用户进行手动验证码刷新,或有软件进行验证码刷新都保持了整体页面的无闪动效果。 2.航空安全培训模块:在本功能中主要是通过web页面提供封装的前台信息,系统服务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服务在业务处理完成后将生成相应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通过页面能够查询或浏览到计划信息。通过设计培训更新、查询等服务对数据库中的培训记录进行访问,提高了访问的效率和安全性。在本系统中设计了各种考核页面,用户可以通过在页面中指定培训id,系统将根据培训的内容生成考核的内容,用户通过考试页面完成考核内容的填写,提交给系统进行保存,考核部门给出考核评价意见。 3.风险管理模块:风险采集,该功能完成对指定位置信息的采集和由人工进行风险提供的工作,本功能设计风险设备管理和风险设备参数设定功能,通过该功能使用者能够对风险设备的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风险评估,在本功能中提供了风险评估方法和参数的调整功能,对不同的类型风险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在页面中提供了风险评估方法的定义和修改。风险决策,在本功能中为了能够使决策具有合理性,系统提供了多个人员对风险决策进行评阅的功能,在页面中提供了多人决策的内容,不同的人员可以对统一风险进行决策,同时在系统生成决策报告时,必须由多个决策人员都填写意见后才能生效。 4.飞行管理模块:该模块完成对飞行前的检查工作,在本模块中设计了多个检查流程,该流程的作用是完成对飞行准备工作的核查,任何一项核查没有通过都不能进行实施。飞行实施模块,该模块完成飞行过程的记录工作,其中包括对飞行航线、飞行参数、飞行通信信息的记录工作,同时为了能够方便用户实施跟踪飞机的飞行轨迹,通过调用GPS数据在页面上进行实时轨迹显示。 5.维护管理模块:日常维护功能,完成维护计划的指定和维护计划的执行,由于日常维护是常规性的工作,所以在本功能中提供了日常维护计划模板,通过模板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维护计划的生成。维护信息管理功能,该功能完成对维护工作的相关信息的统一管理,其中设计了设备信息管理、维护作业信息管理等功能。 二、航空安全是航空企业生产的重点,由于航空安全贯穿了生产过程,因此在目前的航空企业管理中,存在信息系统结构简单、兼容性差的问题,在不同的部门间存在信息难以交流,工作重复开展的问题,给航空企业带来了资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为了解决航空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对本企业航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调研、分析和论证,最终结合软件系统的开发经验设计并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航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统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建设思路。 1.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首先通过在本企业的系统化调研,对企业中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的需求分析报告,依据需求分析内容对软件系统开发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进行了论证和分析,证实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2.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的设计,根据航空安全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规范,设计了安全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规范了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软件开发方法,并完成了数据库结构的设计。确定软件开发采用JAVA语言、B/S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 3.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根据软件的总体设计规划,对飞行管理子系统、风险管理子系统、安全培训子系统和维护管理子系统具体功能进行了编码和实现,在WEB开发中采用了S2SH架构。 4.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测试工作,依据软件测试规范和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案,采用了人工和工具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模块、集成、系统三个阶段完成了测试工作,证实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具有功能全面性,性能稳定性,满足了航空企业进行信息化安全管理的需求。 三、航空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存在的工作,从其业务的范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所以在航空企业中,安全管理将成为工作的重点,结合国外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实例和软件技术发展的趋势,本项目的研究未来具有以下趋势: 1.充分结合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大量人工操作到传感器的转移,人工工作逐步向管理转移。 2.未来的发展将webgis技术进行很好的应用,对于企业安全管理将采用基于可视化的webgis技术。 3.大数据技术将被应用于航空企业信息的分析和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可靠、可信、高效的管理。 航空安全论文:管制员的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 【摘 要】本文从什么是情景意识、情景意识的具体定义、情景意识的特征、常见的管制员情境意识问题、如何使空中交通管制员建立情境意识等重要方面出发,通过具体的例证、深入的探讨、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建立管制员情景意识的重要意义。从空中交通管制中的人为因素出发,提出能提高并保持管制员情景意识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情景意识;航空;安全管理;人为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随发展大潮而来的,是民航安全问题。民航安全包含各个方面,尤其航空器空中运行阶段的航空安全问题涉及飞行员、管制员、通信监视维护等方面,因而更加受到关注。资料显示,70%以上的航空事故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作为人为因素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情景意识”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飞行员作为航空器操纵者,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有情景意识;同样,管制员作为航空器的监控指挥者,肩负着重大的航空安全责任,因而更需要保持管制工作过程中的情景意识。 近几年,随着空中交通管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数量的增加,对管制员情景意识的研究和培养越来越引起管理者的注意,良好情景意识的形成对于航空安全有着直接的关联。从航空事故或事故征候中探究发现,很多事故都与管制员在工作岗位上不良状态的情景意识有关。而错误的情景认知、混淆的情景感知、缺失的情景要素,甚至情景意识的完全丧失,都最终导致管制员指令上的失误。 何为情景意识?情境意识,是操作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环境中关键因素的认知,对它们的意义的理解以及对环境未来变化的预测(Endsley ,1995)[1]。一般认为,情景意识是种普遍存在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可以对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环境中存在的各个要素进行感知,而后进行理解,之后对这些要素未来态势发展进行预测。所以情景意识包含了3个层次:感知要素,整合各要素并理解加工,对未来环境发展进行正确预测。感知指的是对当前工作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初步认识,包括人的状态、系统状况、工作任务等要素,感知通过观察、听取、文字记录等方式进行。理解指的是汇总这些要素后,深入分析各个要素的内在含义,寻找之间的联系,把已经获得的要素进行关联得到一个整体环境的大图景。预测指的是在环境大图景的基础上预想未来的变化,提前在脑海中形成连续变化的图景,认识到潜在的冲突危险等情况 我们探讨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着眼于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管理的意义。情景意识对于安全有何意义往往在事故或事故征候中体现,情境意识下降或者情境意识不完善往往会影响飞行安全、导致飞行延误、引发空中或地面事故等。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探索改善管制员情境意识的方法,其意义就在于纠正管制员错误、控制不安全事件、查找安全管理漏洞、改善管理方式等。不良的情景意识会引发不安全事件甚至事故,而良好的情景意识使得管制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对各种空中地面交通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这些状况可能是来自于航空器的各个系统,也可能来自于机组或周围工作的环境。只有对人、机、环境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妥善处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情景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管制水平的高低。在充满漏洞的安全管理方式下产生的情景意识必然是缺失要素的,必然层次水平低下。而提高情景意识层次的过程和方法就会反映出当下安全管理措施与理想中万无一失的管理的差距。在差距中寻找不足,查缺补漏,就能以合理的方式改善安全管理的方式。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过程中,飞机多、情况复杂、信息量大,各种方面而来的信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就极其考验管制人员采集处理信息并产生正确情景意识的能力,也是情景意识在管制过程中必须合理应用的原因。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因岗位的划分不同,各岗位管制员职责不同,所产生和具备的情景意识各不一样。情景意识在各种不同岗位和席位上,有不同的应用。 举例说明,对于塔台管制员来说:塔台管制员许可航空器进入跑道前,必须全面细致地考虑各个信息,包括五边上是否有进近的飞机,进近飞机与跑道的距离、其速度、机型、尾流间隔;正在脱离跑道飞机的情况及一边天气情况;进近飞机与前机的间隔;及准备进入跑道的飞机的机型和性能等信息,才能在最合理的时机飞机进跑道的许可指令;与此同时,塔台管制员还要掌握设备的状态、天气情况、跑道道面情况等要素。进近管制员要根据当前扇区内各飞机相对位置、各高度层的占据情况、气象雷达显示的天气情况,来分别对每一架管制目标的引导进行判断,即指定目标高度层,是否按标准进离场程序引导,是否雷达引导直飞定位点等;还要注意各进离场飞机机型速度等要素,以决定进离场航空器的高度穿越和次序的安排。对于诸如管制区内的飞行动态、冲突点与潜在的飞行冲突等信息,合格的进近管制员必须要做到了如指掌。与进近管制工作不同的是,区域管制员要关注航路上飞机的航迹、速度、高空风向风速、云量、雷雨等情况,以保证飞机不因为机载导航设备精度误差或者绕飞天气而进入禁区、危险区、限制区等;特别是军方有飞行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控制航路左右偏置飞行的精度。 情境意识是决策的重要前提,它为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而决策是后来行动(例如发出指令)的基础。作为管制员,身上担着确保航空运营安全的责任,情景意识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情境意识不完全、不精确,即使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管制员,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反之,做到了准确地了解形势,即使是经验并不丰富的管制员也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无论那种管制岗位上,虽要求的情景意识不同,但精确完整的情境意识是必需的、根本的,都需要引起管制员的高度注意。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分析 【摘要】安全问题是航空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各大航空公司长期发展的主题,近年来重大航空事故频发,这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人为因素是导致航空事故中的重要因素,做好人为因素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研究了人为因素的管理措施,旨在降低因人为因素产生航空事故的可能性。 【关键词】航空安全 人为因素 管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航空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为因素是可控制的,可管理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做好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飞机各个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确保不因人为因素而发生航空事故。 一、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 (一)飞行员个体特性 飞行员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职业,它要求飞行员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超强的反应能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同时飞行员不同的个体特征也使其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方式,例如有的飞行员个人反应十分灵敏,性格热情活泼,这种类型的飞行员在遇到变化时能够做出良好的反应,但在单调的飞行过程中容易转移注意力;而有的飞行员沉着冷静,但行动迟缓,这种类型的飞行员耐力较强,但其对待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不强。不同飞行员会有着不同的气质、能力和人格,这会使得其在遇到危险情况时表现出来的反应是不想同的,从而会影响到航空安全。 (二)遇危险时个体状态 在遇到危险时,飞行员所处的状态也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①生理状态:疲劳、伤病、酒精等会降低飞行员大脑水平,降低其反应力和判断力,此外一些松弛类的药物也会影响其生理状态,外界温度、湿度、噪音等环境也能够对飞行员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例如1985年的美国军方载人客机坠毁,事后调查发现,其机组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为正常的两倍;②心理状态:恐慌、焦虑等情绪会严重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扰乱飞行员对信息的处理,从而影响航空安全,此外在紧张的状态下,飞行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③技能水准:专业的技能水准是保证工作正常完成的基础,例如在航空器维修中,若不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是会造成航空器潜在风险的。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会使得维修人员不能做好完善的维修工作。 (三)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 在航空飞行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人员包括飞行员、管制员、维修员等等,在实际的过程中,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机组成员之间、机组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间的交流互动能够直接影响到飞行的质量。同时在发生危险时,机组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出现崩溃,会影响所有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这些都会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 (四)组织管理因素 相关工作人员的组织管理也是影响航空安全的人为因素之一,当前航空管理人员能够意识到组织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过程指的是对工作人员日常活动的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①许多航空公司管理人员的安全观念薄弱;②当前有许多的管理因素会导致人为的差错,从而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航空公司的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③整个航空工作人员是一个组织,在对这个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文化至关重要,它对于人员管理,促进成员团结,提升组织工作氛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措施 (一)注重个体因素 首先应当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尤其是作为机组核心人物的机长,必须要具备优秀的驾驶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要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出现危险的时候沉着冷静的应对;其次航空从业人员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技能,保证处理航空工作的工作质量,在航空工作中,航空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关系到整个航空安全;最后相关人员应当具备丰富的经验,飞行环境复杂多变,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丰富的经验能够使航空工作人员对当前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加强交流配合 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配合至关重要,应加强相关培训,培养其在工作上的配合默契程度,此外管制人员在与机组交流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标准化交流,避免因为言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引起交流障碍,飞行人员在有指令发出时应当尽量表述清楚,且同样的指令信息应当重复,确保管制人员能够准确的获取指令信息,最后管制人员与机组人员应当加强交流,在飞行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 (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①工作负荷:航空公司应当对机组人员的工作负荷合理安排,不能因为市场需求旺盛,为了争取市场效益增加航班、延长飞行,避免机组人员工作负荷太大造成工作疲劳;②作风纪律:航空业对作风纪律要求十分严格,在日常的工作人员管理中应加强航空工作人员作风纪律的管理,在每一个工作人员中树立安全责任感,严禁工作马虎、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行为,对飞行中设备检查、飞行操作等各个环节都要严加重视;③完善制度:制度是保证人为因素管理的重要依据,各航空公司应当积极制定并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以制度来管理,将人为因素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规章制度的各个章程,将规章制度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三、结论 综上所述,飞机是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保证航空安全,确保人们乘坐飞机安全出行至关重要,人为因素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做好人为因素的管理工作是各个航空公司当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此,航空公司应当积极了解人为因素的重要性,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管理,以此来确保航行可靠,保证航空人员以及乘客的人身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航空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航空安全论文:保障航空安全民用航空健康发展事关国家利益 “拦飞机”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认为乘客的过激行为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并不是什么大的过错,“拦飞机”的乘客中持有法不责众、航空公司有错在先态度的大有人在。 航空工业是国家独立的柱石,是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产业,独立的、强大的航空工业,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支撑点。实际上,一直以来,部分观点狭隘地认为和国家利益相关的是军用航空,而民用航空公司的发展被很多人视为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商业行为,这种观点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民用航空领域的特殊性。影响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不能当作只是由商业纠纷引发的小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关联性日益加强,保障民用航空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不仅仅出于社会经济的需要,还和国家的政治外交,国家利益和安全息息相关。 民用航空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从事民用航空产品(非军用航空产品)生产与提供航空服务的相关行业的集合。它是一个巨大的立体空间体系,从横向看包括航空运输、飞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主干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机场、航空公司、空中管理等具体的运营部门。 航空工业的本质是军民结合,而且只有军民结合才能使航空工业兴旺起来,民用航空工业的成功无疑与航空运输业有很大关系,世界各国莫不如此。即便是在强调经济自由主义的美国,对于民用航空工业的支持和干预却是持续不断的,其中美国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政府通过多部法律限制航空运输业的收费、线路、安全标准、环境标准、市场进入等,这些规制保证了航空运输公司的高利润,而这些利润又会有一部分以购机费用进入航空制造企业的腰包,进而促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繁荣。 民航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经济越发展,民航的作用就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而且因为具有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信息交流、扩大流通范围和提高流通效率的特殊功能,成为一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通道。民航直接辐射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涉及制造、维修、营销、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民航业的发展将给这些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发展民用航空对促进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意义十分重大。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密切,民航除了在传统的经济交流方面的作用以外,在政治外交、国家利益等多个领域也开始显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10年1月13日,海地发生73级浅源强震,破坏异常严重,灾情百年难遇。中国立即启动了人道援助救灾。在这种关键时刻,国内的民航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以东航为例,历经了长达66个小时的艰辛跋涉,飞越了30000多公里的空中航程,飞越了7个国家,辗转了4个城市,不仅运送去中国医疗防疫救援队77人,而且带去了大约20吨灾区严重紧缺的药品及医疗设备物资,最后东航包机载着滞留在海地的中国侨民48人安全回国。 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行动中,中国政府共动用91架次中国民航包机,35架次外航包机,12架次军机,租用外国轮船11艘,中远、中海货轮5艘,军舰l艘历时12天,成功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35860人。这是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这也是一场集中了海陆空和军队四大力量的大营救。这更是一次影响巨大的海外中国公民救援行动。12天,35860人,中国效率和中国信誉,再次使世界瞩目。而其中承担了主要任务的就是由东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组成的民航机队。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之后,面对余震不断的安全隐患和情况不明的福岛核泄漏威胁,还是中国的民航冲在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安全、及时的将陷于危难之中的同胞接回祖国。 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航已经和国民安全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纵观近几年来国际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无论是地震救灾支援还是大规模撒娇,在这些军用航空不太适合的领域,是民用航空及时、有效的成了填补了航空运输的重要一环。为救助援助他国,保障我国同胞生命安全,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风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航空安全论文:基于飞行训练的航空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初探 摘 要: 分析国内民航建设自动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系统主要的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系统建成后的主要结构与功能。说明系统建成,不但给民航安全管理提出新思路,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系统空白。 关键词: 飞行训练;航空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近些年来,民航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鼓励研发与推广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指导民航企业走向科学化管理,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学习沟通,重视重点岗位人才的培训与引进等,这些措施不但让民航安全管理水平更进一步,也促进了民航向安全化、科学化的良好方向发展。 1 系统建设的价值 我国民航业已建成同正在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有SMS体系,有把安全事件报送及处理当作主要工作任务的民航专用信息管理体系,还有倡导全员参与、全面搜集整合安全信息的航空安保自愿报告体系,有信息、提供规章的民航网站,这些安全管理要素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构建了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可是因为民航体系受到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同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航空运输业。安全体系构建中,考虑得最多也就是航空运输安全的实际要求。而通用航空运营规模小、社会关注度不够广泛,运营环境复杂,因此同运输企业的要求大不一致,安全管理存在着完全不同的需求与特点。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利用单位自身科技与人才优势,研究出一套同训练教学实际相符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也是整合优质资源、提升航空安全管理的客观需要。 2 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系统必须稳定且安全,应该采取后台运营管理操作办法,力争使操作界面更为简单、方便使用者操作。系统还要有良好的拓展功能,能支持无限层次的下级栏目及数据模型。系统管理权限要能够完全独立,保障不同层别的用户可以对密级不同的数据进行访问,而互相不发生影响。要具备快速查询及统计分析的能力,能很高效地对数据信息的安全交流环境进行评估,并形成完备的安全报告。在飞行训练学院的网络平台上面,实现安全信息的快速流通及共享。 2.2 系统采取的关键技术 1)通过比较,确定最优的管理体系软件,让这一软件提供完完整的网站建设、分析统计、用户管理等工作职能,实现所有模块功能的正常实现。 2)为了可以快速阅读、方便下载、有效交流全部信息的实际要求,再考虑到航空安全保密之规定,管理体系应用了开放型浏览同权限限制浏览这两种完全不同且又可以共存在一起的方案,对使用权限进行分层限制。对全部用户开放公开信息,而严格控制航空核心安全数据。 3)系统依托飞行训练基地的网络环境,可以同时满足多用户的数据库访问,采取后台审核批准权限的办法,保障资料的规范性及有效性、防止信息发生外泄与被篡改。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功能 实现实时安全监察处理;不安全航空事件自动报告;信息在线交流和自由流转;完善的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法规资料库与咨询平台;空管、机务、飞行等技术讨论板块;建设飞行基地安全教育区。 3 系统结构与功能 3.1 首页导航 系统应用特定软件,其基础功能包含:信息报送、信息交流、安全监督检察、安全简报、数据资料中心、安全数据库、安全论坛等。依据构建特点与方便实用性等基础要求放置相应的导航栏目到网页上部。操作人员按照查询及信息的归属类型,点击进行相入的板块。如图1所示: 3.2 功能实现 1)信息交流。在信息交流的栏目下,可以按照飞行基地的训练运行保障等功能进行机构划分。建立适合于不同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报告,便于资料的下达、上传及资料下载、信息交流。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权限,进入到相应的版块中读取信息、收送文件。对于那些加密文件、以及数据较大的文件,难以直接读取,可设置在下载版块当中,下载之后解压,得到初始文件。 2)信息上报。异常航空事件信息上报,是飞行训练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性要求,主要包括信息的自动报告、自愿报告,及不安全事件的举报三项功能。其中自动报告是按照民航管理的相关规定,必须向上报告的重要部分。按事件的性质可以分成航空事故、准航空事故及其他非安全事件三种。报告人员按照所属部门不同进入到相应版块执行信息报告。这项内容涉及到数据核心,是高敏感内容,所以对权限要求严格。自动报告具有强制性与不可替代性。比如自愿报告和不安全事件举报则要宽松很多。自愿报告则只是众多民航安全信息收集体系中的一个渠道方向,只强调了报告的信息补充功能这一个方面,目的是鼓励所有人员参与到基地管理工作中。举报事件版块依据规定,设置成为开放型管理,举报人可以自由选择署名或者匿名,飞行训练管理部门负责核实信息的真伪,对于有价值的举报,举报人可以得到奖励表彰。 3)安全职能。这个栏目里细分为监察、教育、评估与奖励几个版块,安全监察版块所负责的内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这一栏目下面,按照程序,设置系统的监察计划、相关的问题及隐患、对问题与隐患进行整改、安全评估状况、尚未完成的监察内容等几个版块内容。能实现明确监察责任要求、公布工作计划、计划外问题、对问题整改情况实施跟踪监察、评估次一阶段关键监察项目等工作任务。 4)管理工作简报。这一版块下设信息年报、月报、周报及安全简报,重点是用作与之相对应的报告及查询工作。所的各时间段安全管理信息报告供各级管理者学习与参考。 5)资料管理中心。这一版块下设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教育、会议时况录音、会议实况视频等版块。相关法律法规栏目包括有各种民航法规、咨询通告及数据库文件。而内部规章制度包含飞行训练基地中所有的运行规章、要求及通知数据库。建设这两个栏目,能把安全运行资料有效地提供给需要人员,供基地内各层级管理者查询、使用、学习。安全会议视频和录音栏目,重点用于同安全形势及安全管理有关的讲话音视频。 6)安全管理数据库。这一版块按照不安全航空事件的严重程度划分成飞行事故、准飞行事故、其他非安全事件几个数据库。重点用来储存历年来在飞行训练中出现的事故档案,供飞行训练管理者查询及分析应用。为使其达到更为快捷的操作,及便于评估安全形势、生成分析曲线,该版块系统中设计有综合检索功能,操作人员只需输入不安全事件的某一项相符条件,如机号、机型、发生部门、发生时间等,就能在数据库里准确得到查询结果。 7)航空安全论坛。这一版块下设空管在线、机务维修、飞行教学等三方面的内容。依照技术重难点及行业特点,再分设规章学习、学习体会、技术难点等几大专题讨论区。以适应飞行训练队伍进行随时的在线交流讨论。若这一版块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与全面发挥,刚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可以有利地促进民航飞行训练向着更优的方向发展。 4 总结 自动化系统建成,不但能满足飞行教学训练中对于安全管理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学院安全工作变得更加有效、规范。使飞行训练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保障持续不断的安全工作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而同时这项工作也同智能型管理在一起,给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航空安全论文:浅谈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旅游业的大发展,中国民航迎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根据预测,2001~2005年间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增长将保持在10%左右;2006~2010年间仍将继续维持在7%左右。快速发展对于民航安全管理来说,既是加强系统建设的大好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如果按照20世纪90年代的事故率,并且保持飞行量平均增长7.5%计算,到2010年中国民航一年将发生严重运输飞行事故4~5次,这当然是公众无法接受的,所以大幅度降低航空事故率仍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过去的20年,我们为降低航空事故率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事故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要再降低,难度无疑会更大。何况新的世纪科学技术将更加迅猛地发展,航空技术和设备将日新月异;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航空市场更会是瞬息万变,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中要保持原有的安全水平已属不易。 中国民航正是意识到改善航空安全管理的这种紧迫性和艰巨性,于世纪之交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安全规划纲要》(2001~2010年),全面、系统、科学地提出了今后10年的安全对策。 1 总体目标 十年规划要求大幅度降低事故率。在2001~2005年期间力争使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比1990~1999年降低50%,达到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74;在2006~2010年期间,要比1990~1999年降低80%,达到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3,即目前世界航空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要求经过10年努力,中国民航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且能适应中国民航实际发展的,能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航空安全管理系统。 2 具体措施 2.1 法规建设 根据中国民航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实施情况,研究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我国的其他法律、法规,采用国际民航组织的标准、程序,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民航的实际情况,制定、修订并颁布执行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补充完善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体系。特别是要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支线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资料中心,定期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汇编。 建立实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反馈意见的收集、分析系统。 加强国际交流,建立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和建议措施的跟踪、研究机制,定期出版、发行相关的国际民航组织文件参考资料。 2.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安全责任,建立、健全民航总局立法决策,地区管理局及其地方办公室执法监察,企业对安全负责并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依法运行的安全管理体系。 2.2.1 政府运行监察和安全监督系统 进一步强化民航总局和地区管理局安全监督职能,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民航总局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和地方办公室之间的职责关系,完善运行监察系统和航空安全监督系统。 1)运行监察系统 完善运行监察系统。通过立法和运行监察员的严格执法,确保各航空企业落实安全责任、规范运行。 在未来10年里,要重点建设各地方办公室,加强对民用航空相关企业运营现场的监督和检查。根据中国民航地区管理局的分布、各大航空公司所在机场位置及主要国际和国内航线的布局情况,建立地区和地方办公室。地区办公室设在地区管理局所在地;地方办公室设在客货吞吐量较大的机场或重点枢纽机场。 (1)监察员配置地方办公室监察员的数量要根据驻地航空公司的运输类航空器的数量、通用类航空器的数量和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确定。对各运输航空公司应确定主任监察员;对规模较大的运输航空公司,还要派驻由多名各类监察员组成的运行监察办公室。 (2)航空公司运行监察。加强对航空公司运行的监察。在开展航空公司运行合格审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应法规、程序和咨询通告,编制运行监察员手册,逐步建立运行监察系统。持续监督航空公司按经批准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手册运行,加强对飞机使用限制、操作程序、飞行人员技术训练标准等的监察,加强对特殊运行项目的审批政策和程序的研究。 2)航空安全监督系统 完善航空安全监督系统,组织、协调民航行业系统安全管理,监督检查航空安全工作,组织航空事故调查,收集、分析航空安全信息,航空安全指令。 (1)安全监督和评估。建立航空安全评估系统,加强安全监督、检查。通过安全信息分析、安全评估,发现安全管理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2)事故调查与安全鉴定。建立事故调查专业队伍,配置现代化事故调查装备,加强调查人员培训,重视事故调查技术和安全危机管理的研究,提高事故调查水平。 建立国家航空安全鉴定实验室,配置高性能的译码设备和失效分析设备,加强飞行记录器译码能力和破损记录器的数据恢复能力,重视事故仿真和再现技术的研究。 (3)安全信息系统。未来10年里,建立一个高效、协调和可靠的安全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航空安全信息规范和信息报告程序。在强制性、自愿性和保密性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和利用安全信息资源,为民航行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建立和完善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加强航空安全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国内的安全信息共享。 建立国家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培养安全信息分析和研究人员,注重信息研究的评估,提供航空安全趋势分析报告和航空系统缺陷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3)机场安全监察 严格执行机场使用许可证及机场使用手册的政府审批制度,推进机场安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规范机场周边地区的发展,防止因城市高层建筑和通信业的发展,影响机场的净空条件和通信要求。 建立和完善应急求援系统,加强对机场飞行区运行的适用性检查,定期对机场运行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4)通用航空管理 深入研究通用航空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安全对策,完善通用航空企业的审批制度和运行管理,健全通用航空飞行的规章制度,加强通用航空器的维修管理,加强监察员对通用航空运行管理的培训,加大对通用航空的监督、检查力度。 5)空中交通服务系统 加强空中交通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空中交通服务运行监察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航空安全的保障条件。 2.2.2 企业安全责任 安全工作的基础在企业。航空公司、机场等相关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安全生产行为。企业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健全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批准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手册运行。企业必须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加强职工培训教育。 2.3 航空器审定系统 完善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管理标准、规章、程序,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器的发展和引进情况,强化民用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生产许可审定,加强民用航空器材料、零部件及机载设备的适航审查,规范民用航空器国籍登记及其他管理工作。关注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航空器固有的安全水平。 加强证后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产品符合型号设计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解决与飞机、发动机设计相关的适航性问题和使用问题。 2.4 人力资源建设 为了实现安全目标,政府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应保持在年均增长10%的水平,到2010年达到1200人左右;企业也要配备充足的合格人员,满足企业安全管理需要。 2.5 安全文化建设 民航总局要组织研究和推动行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也要建立有自身特点的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思想,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重视“人的因素”的研究,特别是“组织和管理因素”的研究,规范人的行为准则,采取多重事故预防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文化建设应通过安全教育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安全教育要形成制度,使企业和个人自觉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文化建设应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在做好民航职工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对社会公众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民航安全知识和民航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使保证民航安全成为每位旅客、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2.6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了提高我国民航安全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民航组织、各国民航局的联系,促进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履行国际民航公约和相关义务。
地质勘测论文:安全生产中煤矿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 摘要:煤炭资源是当前中国的主体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开采难度不断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地质探测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对常见的地质勘测技术进行概述,就瞬变电磁法与无线电波技术等典型地质勘测技术原理与应用进行探讨,并阐述了煤矿安全生产中地质勘测技术应用的意义,为安全生产中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勘测技术;安全生产 煤炭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主体能源,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经过不断的开采,煤炭资源的开采不断的从浅向深,由于开采深度的增加,无疑极大的增加了煤炭的开采难度,煤炭开采的工艺越来越复杂,这其中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强。对于煤矿企业而言,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受到上部采空区积水、中粗砂岩含水区、断层、下部承压水、陷落柱、褶曲等地质因素的影响,极大的增加了煤炭开采的安全预防、生产工艺以及安全设施投入等方面的成本。另外,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还会受到矿压、地温、瓦斯、底板突水等因素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基于此,煤矿地质勘测技术中安全生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常见的地质勘测技术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地质勘测技术逐渐发展与完善。当前,我国大部分煤矿使用的典型地质勘测技术主要包括几种:(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该技术在地面勘探中应用比较多,能够对煤层中超过5m的断层以及直径超过15m的采空区、陷落柱以及包裹体进行勘察。(2)矿井直流电法与瞬变电磁法:该技术在煤矿井下巷道掘进时应用比较多,主要应用于对煤层顶底板前方的含水性构造以及水体进行勘察。(3)槽波地震勘探法:该技术通常被应用在勘探煤矿井下的工作面的构造,能够对工作面内落差超过煤层厚度一半的断层进行勘察。(4)煤矿无线电波透视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在工作面,对工作面内的地质异常体进行勘测。(5)化学勘测技术:煤矿地质勘测过程中,通常利用化学试验的方法对煤矿含水体的性质进行分析。(6)矿井地质雷达技术:通过地质雷达技术能够对工作面内的地质存在的异常体进行勘测,其不足之处在于探测距离比较小。(7)室内测试技术:煤矿地质勘测中的室内测试主要包括了抗压、抗拉等物理力学实验、成分化验、岩石性质检定等,利用煤样、岩样对构造破碎度进行测定。(8)钻探技术:煤矿进行地质勘探以及勘测煤矿井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钻探技术,钻探技术手段勘探范围的影响,通过多点的勘探,能够对煤层整体的趋势进行反映,同时,能够对煤层的构造、赋存产状等进行反映。 2典型地质勘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2.1瞬变电磁法原理与应用 地质勘测中瞬变电磁法的基础是地层中岩石不同导电性和导磁性。基于电磁感应,通过不接地回线或者是接地电源向地下进行一次脉冲磁场的发送,就一次脉冲磁场间隙期间,通过线圈或者是接地的电极对二次涡流场进行观测,同时对涡流场空间以及时间的分布进行分析,从而对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瞬变电磁法主要应用在空间狭小的条件,特别是在条件复杂的煤矿井下环境中,瞬变电磁法的应用比较普遍。瞬变电磁法的主要特征是:(1)测量的设备非常的轻便,其测量的精度以及工作效率比较高。(2)由于瞬变电磁法采用小线圈测量,因此其点距非常密集,通常是2-10m,降低了体积效应,从而提高了横向的分辨率。(3)在目标体附近安装设备,从而异常体能够感应到的信号比较强,无疑使得其勘测的灵敏度提高。(4)由于小线框发射电磁波,使得电磁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因此,其探测区域的目标性更强。 2.2无线电波原理与应用 无线电波法进行地质勘测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波在地下岩层进行传递过程中,不同岩矿石不同电性吸收不同电磁波能量,低阻值岩层对电磁波的吸收作用比较强,从而造成了在岩性变化界面,电磁波出现反射与折射,使得电磁波能量发生损耗。基于此,煤矿地质条件下,当发射源发射的电磁波穿越煤层时遇到断层、含水裂隙、煤层变薄区、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就会损耗电磁波能量,从而在接收到的信号微弱,出现无线电波勘测的异常区,从而实现了对地质异常体位置以及范围的确定。当前,瞬变电磁法在井下回采工作面的开采前地质体的勘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3煤矿安全生产中地质勘测技术的意义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地质勘测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地质勘测技术设计原理与应用的领域,煤矿生产中地质勘测技术应用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第一,利用三维地震法能够对地表深部地质结构的形态、积水区空间的状况进行比较精确的确定,从而对合理设计矿井布局提供参考依据。第二,利用直流电法与瞬变电磁法能够对于煤矿掘进巷道周围区域中异常地质体,特别是含水体进行比较精确的确定,从而对矿井巷道掘进过程中,安全隐患的预防与治理提供保障。第三,基于无线电波透视技术能够对于已经圈定的煤矿工作面中的地质异常体进行比较明确的确定,从而保障了矿井构造方案的实施。第四,基于钻探探测技术对煤矿断层的产状进行科学的判定,从而对于煤矿巷道掘进方式的调整提供依据。第五,利用化学探测与室内测试技术,能够基于测试的实验结果对煤矿管路的抗酸碱性、采煤机、掘进设备等的选型提供依据。 4结束语 煤矿井下地质勘测以综合地质分析为前提,通过先进的地质探测技术,对煤矿地质进行勘测,从而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煤矿开采是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因此,获取精确的地质信息,对煤矿井下的地质状况进行揭露,使得地质信息与煤矿地面钻探、地面物探、矿井地质、井下钻探等信息有机融合,准确预测煤层顶板或者煤层地板标高、煤层厚度、地质异常体等,使得煤矿生产可以高效、安全。 作者:陈北平 单位:陕西陕煤铜川矿业公司 地质勘测论文:风电厂场址的地质勘测透析 摘要:风电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测不但要对地质情况进行考察,而且应考察风能资源的情况以及风能、水力对于工程建设和风电厂运行的影响。对于工程地质条件不同的复杂场地需要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勘测报告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应做到信息清晰、结果正确、建议合理。 关键词:风电厂;地质勘查;工程地质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采利用迫使人类不得不寻求更为清洁和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形式。风能作为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具有可再生、零排放等诸多优点,是21世纪最有应用前景的能源。而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即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最主要方式。我国的风能资源极为丰富,陆地离地面50m高度的风能资源可开发面积约540000km2,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680GW;离海岸20km的海域范围可开发面积约为37000km2,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80GW,具有极大的商业化资源条件。[1,2] 随着风力发电项目的大力推广,关于风力发电方面的诸多问题也突现出来,如风电场建设、风电并网、风电的电能质量等。现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际,探讨风电厂规划建设中的工程地质勘探问题。 一、风电厂场址地质勘探的主要任务 风电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风电厂场址规划选点的基础上,为已选定的场址以及风电机组、电厂建筑等建筑物的方案布置提供有关的地形和工程地质资料。主要包括五方面工作,即:对场区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绘制选址所需的区域地形图;评价场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查明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地质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根据需要对可采用的天然建筑材料、施工和生活资料情况进行调查。 地质工作的重点是场区的区域结构稳定性评价和地质问题可能产生影响的评估及建议,其中对于场区的地质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特征、形状、类型和特征;地层的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岩性岩层、风化程度;土的性质、物质组成及含量、层次结构和分布状况;断层破碎带的产状、规模、性质以及延伸、拓展和胶结情况;不良地质作用的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地下水的类型和埋藏情况以及是否可能对地基造成不良影响。 二、风电厂场址的地质条件分类及勘测 依据风电厂场址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可将场地划分为三类,即简单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和复杂场地。简单场地是指地层结构单一、无特殊岩土层、地质结构简单、地层稳定、地下水埋藏深且对地基无不良影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不高于0.05g的场地。中等复杂场地是指地层层次较多、有特殊岩土层、岩土性质变化较大、岩体风化较强、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场地;或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局部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的场地;或者地下水埋藏较深,对地基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0.3g的场地。复杂场地的判定标准为:地层层次较多,岩性不均且岩相变化大,地基以强风化岩体或不均匀的特殊性土层为主;地质结构复杂,断层和节理裂隙发育,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地下水埋藏浅且对地质基础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4g,满足上述条件之一即为复杂场地。 对于不同复杂程度的场地,采用的地质勘探方法也不相同,以勘探点的深度为例来说明。勘探点的深度一般以控制建筑物应力影响的范围和抗倒覆要求为原则。对于不同复杂程度的场地采取的物探深度不同。此外,对于复杂程度高的场地采用的勘探点间距也应缩小,以能控制场区的地层分层、性状、断层破碎带的分布和不良地质作用的范围为标准。因此各种地貌特征的部分、各种地层、主要的地质结构、各个不良地质作用点均应布置勘探点,且应依据勘探结果考虑是否加深或增加勘探点。 三、勘测报告 勘测报告对勘测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工程的施工建设提出建议和要求,应予以特别重视。《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规定》的要求是:“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包括正文、附图和附件。正文应包括绪言、区域构造稳定性、场地基本地质条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与建议。附图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 勘测报告的编制应包含对项目规划审定的结论以及预可行性研究成果。与地质勘测有关的项目主要有:体现长期测站气象资料、灾害情况,其中包含长期测站自身的基本情况,近30年历年各月平均风速、历年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以及与整年逐时风速、风向资料;场址处收集到的至少连续一年的现场实测数据和已有的风能资源评估资料,有效数据完整率大于90%;风电厂边界及其外延10km范围内1∶50000地形图、风电场边界及其外延1~2km范围内1∶10000或1∶5000地形图,如有可能还应包含风电场范围内1∶2000地形图;场址区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及资料;风电场所在地的地区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电力概况及发展规划、电网地理接线图和土地利用规划等。[5] 风能资源的勘察结果应在勘测报告中细致体现出来,首先应说明风电厂所在地区内的区域风能资源概况,其次应说明所收集的长期测站和风电场同期完成年逐时风速、风向等风能资料。对于风能资料,应按照文献[6][7]的要求,将验证后的风电场各测量站各个高度所测数据修订为一套反映风电场长期水平的代表性数据,计算后表征为各测站不同高度平均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值。将数据处理成评估风电场风能资源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参数应包括不同时段的平均风速、风功率密度,以及风速、风能、风向、风能密度方向分布等,并将处理好的各种参数绘制成便于查看的图形材料。 对场址的工程地质评价是报告的重要部分,又是地质工作者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部分。对于工程地质的评价应包含:对场址区域的承载能力、不均匀沉降、湿陷性、抗滑稳定、地震液化以及场地边坡稳定、地下水对基础的影响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对建设工程场地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期间以及建成后风电场运行期间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并在必要时提出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 四、总结 对于风电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测,不应仅限于对地质情况的考察,还应充分考虑到风能资源的情况以及风能、水力对于工程建设和风电厂运行阶段的影响。对于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复杂的场地需要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对于勘测报告,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保证材料的真实、细致,保证结果和建议的准确性,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工作。 地质勘测论文:水利水电地质勘测措施论文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由此可见,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环境问题;勘测问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问题 1.1水利水电工程与地震问题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蓄水后,由于地应力的调整或水体下渗等原因,触发了地质断层的复活而诱发地震。研究表明,要触发一个比较大的地震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水库岩石比较破碎,且处理效果不十分理想;②存在有利于应力集中的地质环境条件;③水库水荷载所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足够大。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事件国内外均有报道,一般而言,水库的坝址没有较大的断裂带存在,仅仅是水荷载引起的地应力,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如果诱发大的地震,那将是灾难性的。从1987年的资料至今,我国已建设的坝高在15米以上的水库共18000多座,已发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3座。 1.2水利水电工程与水文问题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或周围环境水域的分布,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例如:①大坝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②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③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④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⑤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⑥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⑦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水利水电工程与气候问题一般情况下,区域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和水体分布所控制。如果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当地水体的分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以前更加湿润,形成新的小气候,对当地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方面。 1.4水利水电工程与鱼类、生物物种问题①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②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同时局部气候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都会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造成影响。 二、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①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②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③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我们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①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②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产生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极大。 2.2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有些工程却没有进行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旦需要申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②今天刚刚提交可研报告,明天就要求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由于地质条件不清楚,直接导致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等情况。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公务员之家: 三、结语 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所有行业中涉及面最广、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声望最高、最具权威性的龙头行业,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保护和改善工程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工程永久利益的必须条件。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趋势,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时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性错误这样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质勘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论文 一、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GPS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测量及定位控制,它在高程控制方面能较好地解决跨河、跨沟水准难以传递的问题,以及在勘察区控制点较少,或在山区、林区等通视条件较差、观测条件受限的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运用GPS可大大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测量精度。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的高度不同,一般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共3大类。遥感技术由于视域广阔、信息丰富、具立体感、卫星影像成周期性重现以及获取资料快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有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关的环境等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一)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由于遥感图像能提供大量宏观的线性构造信息,较好地反映区域地质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和地貌形态,所以对研究区域构造格架,确定断裂体系及活动性以及评价工程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稳定性有重大作用。因此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研究此问题必用的手段。 (二)水库区塌、滑坡、泥石流调查。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岸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某些松散堆积体的调查中,有一些工程应用遥感技术利用航卫片或彩红外片进行地质解译,结合野外现场观察、复查和检查查明了许多久拖不决的影响库岸稳定性评价的大型或较大型、塌滑体的数量,分布及其稳定状态。 (三)岩溶调查。利遥感影像,特别是彩红外影像进行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有其特殊的优势,像片解译不仅能很好地判读各种岩溶地貌现象,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其它介质红外光谱的差异,判断地下水的分布和泉水分布等。清江招来河、高坝洲,黄河万家寨等工程曾利用彩红外航片解译来研究岩溶及岩溶渗漏问题,都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填图。推广遥感技术,在保持必须的野外工作量和成图现场校核工作的前提下,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以遥感成图取代常规地质测绘;建筑物及其它重要地区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图优先考虑遥感成图。这是十年前在全国水利水电勘测工作会议上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提出的“勘测技术发展目标”文件所确定的。 (五)岩土工程开挖面地质编录。为适应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进行反馈设计、安全预报和存档备查的需在人工开挖高边坡、大型地下建筑物和大坝基坑的开挖中采用地面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编录,并为有关的稳定分析和现场预报提供翔实的地质资料和数据是很必要的。为此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在“七五”、“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中开发和完善了“高边坡快速地质编录系统”,并成功地应用于长江三峡永久船闸、澜沧江小湾、清江水布垭等工程的岩质高边坡开挖中的地质编录。该项技术采用的是数码像机摄影,微机现场采集及预处理,自主开发的软件处理可随时提供岩质高边坡的连续彩色影像图和地质所需的将边坡开挖面置于任意方位的线划图。 (六)水土保持、防洪与移民安置容量研究。如1994年,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与稳态区域研究项目,该项目在研究中利用TM卫片对陇南、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3大片进行解译与发育程度的划分(滑坡分四级,泥石流分五级)作出了区划图,提出了防治意见和预警系统建立的基本设想。1990年地矿部航空物探中心与长江委规划处、综勘局一道,开展长江中游干流防洪工程现状遥感调查,用TM卫片和1∶3万~1∶5万彩红外航片进行解译和编写报告,提交的成果获得了较好的成效。移民安置容量研究,航卫片,尤其是彩红外航片,以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可判读性和现实性,为移民安置容量分析确定提供了新手段。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技术可自动制作平面图、柱状图、剖面图和等值线图等工程地质图件,还能处理图形、图像、空间数据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等问题,将GIS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和制图输出是近几年工程地质勘察行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应用较多且比较成熟的专业软件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研制的MAPGIS,是一种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四、工程物探技术 在我国工程物探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逐渐引进和装备了一些必要的仪器,如信号增强式地震仪、综合测井仪、电法仪、透视仪、声波仪、管线仪、地质雷达和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等,使物探仪器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其中有些是当时或至今都是世界水平的新仪器,大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精度和野外工作效率,促进了物探的发展。 (一)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CT)。CT技术是利用已有的平洞或钻孔,通过对采用一定发射和一定接收方式产生的透射波的采集与处理,反演孔洞间岩体的波速值,并对区间岩体进行判断、评价的一种技术方法。当前在勘探孔洞间了解岩体情况尚没有一个经济的、有效的技术措施做进一步工作的情况下,CT技术不失为是一个查明孔洞间岩体总体完整性程度的好方法。做得好,不仅能节约一定的勘探工作量而且还会对岩体物理力学性的整评价质量的提高有所促进。所以“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以来,包括“八五”和“九五”攻关几个涉及水电建设的项目,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的课题和专题中大多数都涉及CT技术攻关的内容,并获得许多很有成效的成果。 (二)钻孔彩色电视系统。a53mm的钻孔彩电是为适应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大多数钻孔都是a56mm的金刚石钻孔而设计制造的;50mm的钻孔彩色电视是在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为适应水平风钻孔观察而设计制造的,并首次将CCD光电偶合器件应用于钻孔电视。该产品的特点是电路设计合理,集成度高,性能稳定,与传统的摄像管探头相比,具有彩色图像重现性好、几何失真小、寿命长、耐冲击、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是一个更新换代产品。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钻孔彩电又在开发的图像处理系统基础上研制出多功能钻孔彩色电视系统,系统采用工控级主机,形成控制器、监视器、录相机三合为一的一体化主机。主机可配接多种不同口径的钻孔电视探头,实现图像数字化实时采集压缩存储,成果可刻录成VCD光盘,还可进行后期图像处理及制作。 地质勘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技术分析 摘要:重新认识和审视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各种勘测手段及其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各种勘测方法的发展及其综合应用,从而使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由“定性分析”向“定量计算”方向发展。文章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中渠道测量技术进行了阐述分析,为渠道设计提供充分的测量资料。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渠道测量;定量计算 为新建、改建输泄水渠道、人工航道而进行的测量工作。渠道测量的目的,是在地面上沿选定中心线及其两侧测出纵、横断面,并绘制成图,以便在图上绘出设计线;然后,计算工程量,编制概算或预算,作为方案比较或施工的依据。渠道工程的勘察放线,是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只有在现场放线位置合适、测量数据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的做出经济合理的工程设计来。 一、踏勘前期准备 踏勘选线的目的是在地面上确定中心线位置。在选定渠道路线时,必须遵循“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和灌溉面积大”的原则,因此在踏勘选线时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渠道要尽量短而直,力求避开障碍物,以减小工程量和水流损失。 2.把渠道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带,以利达到扩大灌溉面积和自流灌溉的目的。 3.渠道经过的地带土质要好,坡度要适宜,以防渠道运行出现严重的渗漏、冲刷和坍塌现象。 4.填挖土石方量和渠道建筑物要少,以达到省工、省料和少占用耕地。 在踏勘选线时,拟建渠道地区如果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以先在图上选定出几个路线方案,进行比较后,根据初步拟定的渠线位置,再到实地沿线做调查研究和收集有关资料,(地质、水文、材料来源、施工条件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最后确定渠道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并用大木桩在地面上标志这些点的位置。 二、渠道勘测技术分析 1.纵断面高程测量。为了绘制渠道设计导线图,应当精确地把其位置都在渠道设计导线图中标出来。这项工作主要是使用GPS来完成的,主要测出渠道拐角和渠道始点、终点及其配套建筑物中心位置点的坐标,并在图纸上用适当的比例和图例明确表示出来。渠道纵断面高程测量是利用间视法测量路线中心线上里程桩和曲线控制桩的地面高程,以便进行渠道纵向坡度、闸、桥、涵等的纵向位置的设计。为便于计算渠道长度、绘制纵断面图,沿渠道中心线从渠首或分水建筑物的中心,或筑堤的起点,不论直线或曲线,均应用小木桩标定里程,这些木桩称为里程桩。木桩的间距一股为100m或50m,自上游向下游累积编号。这种按相等间隔设置的木桩称为整桩。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特殊情况应设加桩。整桩和加桩均属于里程桩。 下列情况应设置加桩:中心线上地形有显著起伏的地点;转弯圆曲线的起点、终点和必要的曲线桩;拟建或已建建筑物的位置;与其它河道、沟渠、闸、坝、桥、涵的交点;穿过铁路、公路、乡村干道的交点;中心线上及其两侧的居民地、工矿企业建筑物处;由平地进入山地或峡谷处;设计断面变化的过渡段两端。为了注记地表性质和中心线经过的主要建筑物,必要时要绘制路线草图。 2.渠道横断面高程测量。对垂直于路线中线方向的地面高低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横断面测量。横断面图是确定渠道横向施工范围、计算土石方数量的必须资料。横断面测量的精度要求:横断面地形点的精度,包括地形点对中心线桩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应±1.5m,山地、高地应≤±2.0m,地形点对邻近基本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0.3m。横断面测量的测设要求: 中心线与河道、沟渠、道路等交叉时,应测出中心线与其交角。当交角大于85°、小于95°时,可只沿中心线施测一条所交渠、路的横断面;当交角小于85°或大于95°时,应垂直于所交渠、路和沿中心线方问各测一条断面。 横断面通过居民地时,一侧测至居民地边缘,并注记村名,另一侧应适当延长。横断面遇到山坡时,一侧可测至山坡上l~2点,另一侧适当延长。 横断面上地形点密度,在平坦地区最大点距不得大于30m。地形变化处应增加测点,提高横断面的精度。 渠道沿线察看。渠道放线测量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沿线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并以桩号为准做好记录。新建渠道应察看是否穿越农出或林带、居民点等;老渠道应查看已建建筑物的使用状况,并应做好记录。注意查看渠道沿线是否有可供渠道施工用的道路、水源和料场。较重要的交叉建筑物还要测大比例尺地形图。 3.中线测量与土方计算。 (1)中线测量。当渠道的中心线在地面上确定以后,还要测出渠道的长度和转折角的大小。渠道的长度可以用钢尺沿渠道中心线丈量。为了方便计算渠道长度和测量渠道纵横断面图,一般每隔100m(或50m)的地面上钉立一个小木桩(里程桩),如果里程桩之间地面坡度变化较大或有重要建筑物时(涵洞、跌水等),应增设木桩,称为加桩。 里程桩必须进行编号,渠道起点桩号可写成0+000,依次为0+100,…0+900,距起点1KM处可写成1+000,依次为1+100,…1+900,依此类推。加桩编号亦同,例如距起点桩5433M处的桩号可写成5+433,里程桩桩号一律朝向渠首。在沿中线量距的同时,要在现场绘出路线草图,作为设计渠道的参考,不必那么细致,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遇到渠道转弯处,用箭头指出转角方向,并写出转角度数。在转折处,还要测设圆曲线,里程桩和加桩就应该设置在曲线上,并且按照曲线长度计算里程。 (2)土方计算。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应用非常广泛,绘图采用电脑绘制。将设计标准断面图放置在渠道横断面各里程桩的渠底高程线上,然后用面积查询可得出开挖面积和填方面积。 将相邻的两个里程桩的开挖面积或填方面积,用算术平均值乘以相邻的两个里程桩间的长度,即可得到该段土方开挖及回填方量。 在计算土方时,如果相邻两横断面中,一为挖方,而另一为填方,则中间必有一点既不挖也不填的零点。即地面线与渠底设计线的交点就是零点。如:在1+500是挖方,开挖深度是0.22m,1+527是填方,填方高度是0.83m。设:零点距1+500为x,则:距1+527为27-x根据相似比的原理:x:(27-x)=0.22:0.83,求得;x=5.66m,27-5.66=21.34m。 计算出零点到1+500的距离后,还应该到实地上确定零点的位置,并补测零点处的横断面,绘出横断面图以后,同样加绘设计断面,计算挖方和填方的面积,以便把1+500~1+527两桩间的土方分成1+500~1+505.66和1+505.66~1+527两部分计算。 三、勘测结果分析 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经过资料整理、数据计算、计算机绘图等内业工作后,最终应向设计人员提供测量成果。设计所需要的测量成果包括渠道导线图、渠道纵、横断面图及其软档文件,其技术要求均应以满足设计需要为准。 对渠道导线图的要求:应包括上下级渠道中心线(及辅助中心线)、渠道拐角、拐点及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中心点位置和坐标,渠道与河沟、排渠、道路和上下级渠道的交角等实测数据;渠道及其配套建筑物名称;制图比例和指北针等。 对渠道纵断面图的要求:渠道纵断面图要比例适当;标明拐点桩号及拐角;标明已建或拟建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主要特征高程、其中心点的桩号;标明渠道沿线的BM点的位置坐标和高程;其它关键数据也部要标出。 对渠道横断面图的要求:渠道横断面图要比例适当;横 断面图上应标出渠道中心线桩的桩号、高程和在横断面上 的位置。 对软档文件的要求:资料要全,包括渠道导线图、纵、横断面图;要有适当的使用说明,便于设计人员直接在软档文件上进行渠道和其配套建筑物的设计工作。 四、结语 在具体工作中,每次测量会受到建设单位对灌溉、投资成本控制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地形、地质条件及自然环境等的影响。测绘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测量的方法,以满足建设单位和工程特性要求。 地质勘测论文: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技术与方法分析 [摘 要]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水利工程。因为水利工程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为水利工程中的施工关键就是地质勘察技术,因此地质勘测又被称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就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技术与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技术;方法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发展越来越来越快。因为水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成离不开坝地质的勘测,所以,人们对地质的勘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加大勘测的深度、提高其精准度等。所以,寻找更先进的勘测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地质勘测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基于此,本文对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技术与方法进行深入的探析,希望可以提高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的效率。 1、水利工程地质的编绘和编录方法 在地质勘查中,工程地质测绘的工作强度极大,主要包括对地质点的测绘、路线测绘、实测剖面图等。在勘察工程区时,一定要先了解其地壳的结构和地震活动等相关情况,再利用现有的测绘手段对其实施工程地质测绘,当遇到其他难题时,还需设立专项的地质研究小组。 2、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方法 2.1 山地勘测 山地勘测是运用机械或人力对地皮实施削土,或者通过挖坑、挖探井、探槽等手段,探测地表浅层的地质状况的一种勘探方法。山地勘测主要用于试验、观察地质状况、取样等地质勘探中,应用性极强[1]。山地勘测由竖井勘测和平硐勘测两大类组成,由于山地勘测具备使用工具简单、技术要求低、勘测深度较浅 等特点,所以经常被用于地表浅层的地质勘探。 2.2 钻探 钻探是目前工程勘察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在部分大型的水利勘探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中,常用的钻探技术有: ①金刚石钻进技术:利用金刚石钻进技术,可提高我国钻探的效率,将岩心采取率提升到90%。金刚石钻进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与之有关的设备和仪器的发展,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砂卵石层钻进技术:在水利工程的钻探工作中,砂卵石钻进技术是一项技术较高、掌握难度大的技术。我国水利地质勘测的专家采取技术攻关策略,深入研究砂卵石钻进及其取样技术,最终取得显著成就。将研制出的SM植物胶和MY-1A植物胶应用于砂卵石层钻进中,可使砂卵石层钻进技术升级,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 ③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技术:目前先进的钻探技术之一,其技术原理为勘测时实现不提钻也能采取岩芯,被广泛用于深孔和浅孔钻探中。 ④软弱夹层钻进技术:软弱夹层处理一直是钻探中的y题,可在金刚石钻进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悬挂装置、扶正装置和岩芯堵塞报警装置等新技术,形成软弱夹层钻进技术。 2.3 工程物探 地球物理勘探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勘探手段之一,具体操作为:运用地质观测仪对被勘探地区的的物理磁场进行勘测,对物理磁场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地质状况进行解析后,可推断地下局部的地质体的属性、地理位置、具体结构、埋藏深度和含有量等。另外,工程物探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基于位场理论的重力场勘探、磁场勘探、直流电场等勘测方法和基于波动理论的地震波勘测、电滋波勘测等方法。 ①重、磁位场勘探:重、磁位场勘探是目前最古老的物探方法,其缺陷是精度不足、可靠度较差。目前出现的精度较高的磁力仪和重力仪,能提高重力、磁力位场的勘测准确度。而微伽级重力仪是把微重力测量方法,直接用于洞库和边坡地质体变动状态的勘测中,可对其稳定性进行监测。 ②地震勘测:地震CT常用于山体探测、钻孔、开挖隧道等工程中,地震勘测中的地震CT可用在二维和三维的地质成像中,使地质勘测从定向勘测向广泛化发展。 ③电磁勘探:主要包括两种,人工场源连续的电磁波勘探和天然场源电磁测探。可将电磁勘探用来推测深埋长的隧洞围岩的结构特征、隐伏断层和异常区等,可为水利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④电法勘探:主要包括自然电场法、电阻率法和充电法等。新发展的高密度电法勘探主要借鉴了地震勘探中的数据采集法,实现对数据的自动采集,对其测量结果能实时处理,同时显示出剖面图[2]。现阶段,电法勘探已经由单源和单点测量逐渐发展为多源和多点测量。 3、地质勘测新方法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水利 3.1 GPS在水利工程地质勘测中的应用 把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于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测中,是为了对观测点电位的三维坐标的精准性进行衡量。与传统的测量方式比较,GPS测量作业不要求各观测站的站点间有通视功能,其可控性和操作性较强。同时GPS勘测技术还能对观测作业实行高精确和持续性观测,观测的数据可直接输入计算机中,并被自动分析和处理。将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可解决跨沟和跨河后水准无法传递的难题。而将其直接用于高原、林区、偏远山区等控制点较少、通视条件差的地质勘测中,可提升测量的精度,还可合理控制测量的时间,提高水利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效率。 3.2 水利工程地质勘测中应用RS技术 在地质勘测中采用RS技术,可扩宽地质测绘的覆盖范围,提高选址和选线的准确度,有效减少外业的工作负担,提高水利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效率。遥感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由遥感技术提供的图片,可按照相应的比例制成立体的影像图,真实地反映出勘测区域的地形地貌、渠道和隧洞等岩石的性质、滑坡、泥石流等信息[3]。将所得信息交给专业部门处理,就能得到精确性较高的资料。目前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测中的应用较广,成为地质勘测的主要手段之一。遥感技术不但能拓展勘测面,还能为其提供大量的资料信息,同时它生成的卫星影像立体感很强,可提高资料的利用效率,提升地质勘测工作的水平。遥感技术应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3.2.1对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 由于遥感图像能提供大量宏观的线性构造信息,较好地反映区域地质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和地貌形态,所以对研究区域构造格架,确定断裂体系及活动性以及评价工程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稳定性有重大作用。因此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研究此问题必用的手段。 3.2.2对水库的坍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调查 对较大型的水库边坡有可能出现坍塌、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调查中,应用遥感技术利用航卫片或彩红外片进行地质解译,结合野外现场观察、复查和检查查明了许多久拖不决的影响库岸稳定性评价的大型或较大型、塌滑体的数量,分布及其稳定状态。 结语: 根据上文叙述可知,水利工程的勘测工作需要取得真实的数据,并且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判断,一旦发现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正的措施,以此提高地质勘测的工作效率。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以勘测工作的质量作为基础,有效的缩短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间,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 地质勘测论文:工程地质勘测中水文地质的影响与应对 【摘 要】地下水文地质环境不仅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还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对岩土工程具有非常密切的影响。因此,水文地质问题也是工程地质勘测中需考虑的重要方面。但长期以来,在工程地质勘测中,水文地质却是经常被忽略的内容,由于对水文地质情况不明,工程设计和施工时考虑不足,地下水升降变化也经常给地下岩土和基础工程等带来了较大的危害,甚至引发各种事故。为提高工程地质勘测质量,保证地下岩土和基础工程正常施工,必须要加强对水文地质环境的调查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摸清地下水类型和水位变化规律,并对水位变化给岩土体和建筑物带来不良地质作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从而采取有效的水患防治应对措施,消除和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和基础工程的危害。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测;水文地质;危害影响 1.水文地质勘察设计 所谓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就是指通过多种勘察途径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以及分布情况。在勘察工作的基础上,对地下水运动进行科学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总量和地下水性质。在勘察过程中,需要站在施工角度预先处理各类问题,以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完工。埋藏在地下水位之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可能会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钢结构整体造成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若地基基础压缩层所在范围内有松散或者是饱和的粉细砂、粉土等,就需分析产生液化、流沙的可能性。若基础下部位置存在承压含水层,则需要对基坑开挖结束后承压水是否对基坑地板造成破坏进行研究。若工程建设中需要在地下水位之下开展基坑开挖工作,则需要对工程所在区域的土壤渗透性以及富水性进行试验分析。另外,还需要对人工降水造成的土体位置下降和边坡稳定性变化等进行评估,还需要对可能会对周边事物造成的影响类型以及影响程度进行判断。 2.水文地质对工程勘测的不良影响 2.1潜水位上升危害 对某工程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发现,施工所在区域的地下水主要是孔隙潜水,年水位变化幅度较小,主要分布于砂砾层,通过大气降水与地下径流补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当地河流、湖泊及天气环境因素等没有充分考虑,在建筑工程施工影响下导致潜水位出现起伏,最终导致潜水位上升,建筑工程难以顺利展开施工工作,对工程的影响较大。如当潜水位上升时,会使沙质土或粉质土的含水量增大,含水量出现饱和状态时,造成流砂、管涌、砂土液化等现象,增加了建筑工程施工风险;当潜水位上升时,易造成工程地基隆起或发生侧移,地基侧移会导致工程主体倾斜,出现墙体破裂;而地基隆起则会导致工程稳固性下降,出现地基上浮。当潜水位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地下室会发生漏水、渗水等现象,对地下室的使用功能造成影响。潜水位上升后,建筑工程地基中的粘性土质含水量增加,地基软化,从而导致地基稳固性下降,出现工程的主体结构发生沉降变形;当潜水位上升时,土壤化学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出现沼泽化倾向,从而对建筑工程的地下结构发生腐蚀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地基稳固。 2.2地下水波动危害 地下水发生波动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大气气压及水库水位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根据工程地质勘查结果发现,水文地质波动会导致岩土产生收缩及膨胀现象,水位变化频繁,当岩土收缩膨胀的幅度较大时,或远远超出正常范围时,会导致地基出现裂缝,从而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破坏。不仅如此,地下水位发生波动会导致含盐地层溶解,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发生位移,从而影响了建筑结构的稳固性。最后,当地下水位发生适当波动时会增加土体的压力,提高土体密实度。但当外界的压力远远超出正常范围时,会出现管涌及基坑突涌的现象。 3.应对措施 3.1勘察施工基本要求 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内容繁杂,要求高,需要注重细节处理以及对各环节的严格管控。在勘察之前,需进行环境调查和地质勘测,在调查勘测结果的基础上就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M行研究,制定科学的钻孔方案。在钻孔时,结合现场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进行钻孔的布置工作,保证布孔的合理性,相邻钻孔之间需保持适宜的距离,钻孔深度需达到勘察的基本要求。钻探工艺、钻探记录以及钻探取样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进行。按照当前行业规定和技术要求开展地质勘察、测绘、遥感、物探、钻探、原位测试以及土工试验等工作内容,并整合相关勘测资料,相互补充和验证,编制最为完整和准确的地质报告文件,在总结报告中客观和完整反馈地质信息和测试结果。为了保证勘测结果的准确,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需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水平。在地下水位和上、地下水位变动带和地下水以下,其变化规律一般如下: 土体从上至下,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先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压缩模量和承载力会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以上经过长时间的雨水侵蚀,铁铝元素不断富集使土颗粒不断粘结,形成“硬壳层”,所以含水量和孔隙小,但是压缩模量和承载力不断增加。位于地下水位变动带的土层因为地下水的反复运用,土壤中的铁铝元素不断流失,土质松软,含水量和孔隙比较大,而压缩模量和承载力降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因为地下水运动较为缓慢,对土层的影响较小,但是因为覆土层的负荷,土壤密实度较高。 3.2重点测试水理性质 岩土的性质如硬度、强度和易变形度等都严重受到岩土的水理性质的干扰,进而影响到工程勘测的安全性,在进行岩土勘测的过程时,应该主要勘测这些因素:柔软性、吸水性、可塑性和胀缩性等等。地下水根据其具体的物理属性分为毛细管水、结合水以及重力水。三者的内在含义与具体区别在此就不做过多的介绍。通常在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基础下,重力水可以随意活动在岩土层中,是岩土层水理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重力水是狭义上的地下水,也是我们工程勘测中水文地质分析的主要对象,要充分对重力水的地质参数进行测试,从而分析水文地质可能带来的危害。 4.水文地质危害的对策研究 工程地质勘测的最终结果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报告的基本依据包括地基设计、施工条件等。研究报告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安全可靠。根据以往的经验表明,研究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地下水的种类、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岩土种类、岩土高度、地下水位的变化状况、水文地质的相关具体参数(渗透系数、给水度以及膨胀率、软化系数等)以及水流量等等。除此之外,工程勘测过程必须在查明工程地质的条件之后,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需求和地质特点,分析地质环境会给工程实施带来的影响,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运用高密度电法勘探和激发极化法电法相结合的手法,将调查的重点放在平时普通勘测难以进行的地域上,确保勘查的深度与准确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情况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做好水文地质勘查前的设计工作,重点加强对潜水位上升、地下水波动等情况的分析,在工程地质勘查中,遵循基本规范要求,做好水文地质危害的预防工作。希望本文能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质勘测论文:地质勘测中的综合物探技术应用分析 摘 要: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综合物探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中的便捷性和准确性逐步显示出来,为地质勘探提供更加全面详实的信息。但是现阶段进行综合物探技术还具备相应的调整空间,技术和人员素质方面提升空间较大,因此在进行地质勘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综合物探技术的技术性,完善各项设备,为地质勘测的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本文主要从综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综合物探技术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质勘测;综合物探技术;应用 综合物探技术在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使用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对探测的准确性进行改善,提升了整个地质勘探的质量。但是在进行综合物探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技术性和专业性方面可以进一步进行提升,并且在进行勘探的过程中更加充分的发挥技术优势,将新型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其中,增加勘探的精确度,促进物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综合物探技术概述 1.1 综合物探技术概述 综合物探技术主要是在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将地质结构中的电场、磁场等内部的变化情况通过相应的设备和仪器进行勘察,从而对影响地质条件的因素全面的分析,提升地质勘查的准确性,为地质勘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增加地质勘查的效果。通常来讲综合物探技术主要包括:电法、地震法、磁法等,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需要使用不同的勘察方法,从而保证勘察效果的准确性。 1.2 综合物探发的技术特点 综合物探法在使用之后可以将浅层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探查,浅层探查的范围可以从几米延伸到上百米,对于地表浅层可以进行更加广泛和准确的观察,将陆地和水域全部纳入到勘查的范围中,并且在勘查的过程方面扩大实施范围,施工的周期和耗费的资金也是较低的;使用综合物探技术因为是对地质环境的综合探查,因此探查的广度较好,准确性和精确度较高,可以适应那些具备高精度要求的地质勘查单位,提升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在特殊要求方面可以满足不同不同客户的需要,效果较好;最后在进行勘查的过程中通过综合探测技术可以快速的完成整体的勘察任务,并且在施工中并不需要较大的操作空间,更加的简洁方便,可以为后续施工的整体施工进度节省相应的时间。 2 地质勘探中综合物探技术的应用 综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作用还是较多的,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电法、微波法等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不同的方法综合使用,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的勘探效果,具体的方法包括: 2.1 电测探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电阻率的变化观察地表下的地质变化,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相应的设备将电子的探头深入到地下,然后对不同深度的电阻值进行分析,掌握不同深度的电阻值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了解地下岩层变化情况。电测探法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发展,现阶段使用较多的是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使用,提升了勘查的技术性,如果工作中地质勘测的任务主要是探测不同岩层分布差异以及岩层与周围物质之间物理性质的不同点,可以使用电测深法。 2.2 电剖面法 这种方法和电探测法作用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的电阻不同的变化对岩层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地质情况,但是在进行实际的工作中点剖面发一般是针对沉积岩进行探测,针对性较强。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关注施工的质量,关注不同时期岩层电性的差异,了解电性差异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不同的电阻率法下对于岩层的影响,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对岩层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岩石的含水情况,因为含水情况对于电阻率的影响明显,为了保证勘测的完整性需要对这方面进行细致的探查。 2.3 地震波探测技术 地震波探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地下情况的CT扫描成像技术将地下各项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发现地质内部的一些变化,对地质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地层的各项边界情况,获得相应的内部波长与波速的变化。地震波兴起与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CT技术的兴起逐步的扩展到地质勘测领域,将地下各项地质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从而更加细致的观察地质情况的具体分布情况,从而获得地下地质结构的准确结构。 2.4 瑞雷波技术 这种技术兴起的时间较晚,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获得的认可度较高,其自身具备较大的使用优势,在稳定性和动态监控方面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因为设备本身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需要花费的成本较高,因此在实用性方面受到影响。但是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通过瞬态瑞雷波可测试的信号主要来源于与地面垂直的角度,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的技术对信号进行反复的推演和重算,更好的实现勘测的智能化,使得勘测的拐点和钻孔位置一致,更加明确的掌握钻孔的结构和岩层走向,亩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瑞雷波技术的兴起,是地址探测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综合物探技术与科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3 结束语 地质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综合物探技术逐步的发展起来,为勘探的准确性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是地质勘探的野外、露天、粗放等多种原因,虽然使用了综合物探技术,但是如果在细节方面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仍然会影响勘探结果的精确度。因此需要对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处理,提升工作的技术性,在物探技术应用过程中对勘察方法的选择就需要因地制宜,注重细节上从差异变化,尽量避免因工作不细致而导致的测量误差问题的存在,进一步提升勘查的精确程度,为地质勘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地质勘测论文:刍议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技术应用 前言 水工环地质,是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的统称。主要应用在矿业勘测与矿业普查中。在当前国内的矿业开采现状下,对于水工环地质进行勘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对水工环地质勘测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勘测环境下,所使用的勘测技术进行探讨,确保水工环地质勘测的精准度,降低勘测成本,提高勘测效率。 一、水工环地质勘测的应用范围 ㈠环境保护与能源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依赖也随之增加。而无限制的使用有限能源,则对人类生存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能源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通过水工环地质勘测,能够对能源分布以及能源量进行分析,促进人们节约使用能源。同时,人们对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以及对有限能源无节制的使用,导致环境恶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也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故而,通过水工环地质检测,能够对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的合理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促进作用。 ㈡能源供给与资源供给。在城镇化发展日益迅速的情况下,大城市所聚集的人口密度极多,从而使得能源供给量也随之增加。并且由于大城市发展的多元化,导致城市能源与资源需要的种类也较多。所以有关于城市未来规划的方向以及发展的规模等,都需要从水工环地址方面进行考虑。从而适应城市的发展,并且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㈢交叉学科研究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专业领域之间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使得各个相关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不断深化。而同时,因为科学所面对的问题越趋复杂,导致各个学科领域之间协同合作的程度也不断加深,使相关领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交叉产生各种新型学科。水工环地质勘测,则能够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协同,从而解决诸如地质生态问题,环境健康问题以及环境经济问题等。 二、水工环地质勘测的定位技术应用 ㈠卫星定位技术。卫星全球定位技术,能够通过利用卫星,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其定位具有高精度、全天候、全覆盖的特点。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卫星在高速运动的瞬间,记录下对目标点位的距离,并将其作为起算数据,通过“空间距离后方交会法”,对目标点位的位置进行测算。将卫星定位技术,应用到水工环地质勘测中,能够使勘测过程,精确认定目标点位。通常水工环地质勘测时,在勘测基准站与观测站两处位置,都会各设置一台接收机,使得勘测过程中,对可见卫星实现连续观测。同时将卫星定位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装置传输到观测站。经过数据处理与参数转换后,对站点所在位置基站向量进行解算获得实际勘测点精准位置与三维坐标。 ㈡IRTK技术。IRTK技术,在水工环地质勘测中主要通过GPS的相位差分来实现,其中包括GPS位置差分,以及相位差分、伪距差分三种。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修改观测数据与测量数据,从而对卫星定位结果的精准度进行确定,使得数据接收与数据发送准确度提升。通常将IRTK技术应用在地震预测与地震分析过程中。 三、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各阶段的技术应用 ㈠勘测准备阶段。由于初测阶段的勘测精度要求不高,并且相关的勘测工作还没有开展,所以该阶段所用的勘测技术较为简单。在地质填土中,选择水下地段与覆盖地段作为勘测位置。对其中致密型岩层,应使用高电阻技术,对疏松型岩层,使用低电阻技术。如果岩石为中性或者酸性的话,则使用磁法。如果地质为碳质,或者具有较多的黄铁矿含量的恶化,则可以使用自然电位勘测技术。根据勘测位置的具体情况,综合应用上述方式,完成初期勘测,并绘制地质图。在基岩顶板深度的测量中需要制作高程图,在制作高程图时,可以使用电测探法。对于基层入土深度较深的情况,使用地震勘测进行测量,能够获得更为精准的测量数据。如果当地地质条件导致其电性较弱,而测量结果的精度要求在15%以下,可以考虑使用电测剖面法。在地下水位进行勘测时,如果水位以及含水层电阻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通常选择的测量方法为电测深法以及电测剖面法两种。如果所测目标地点的水位较深,达到矿水深度时,因为矿水具有电阻高的特性,因此通常对高电阻范围使用电剖面法进行划分,并考虑其具体的地质情况,使用钻探法勘测水位。 ㈡简单设计阶段。水工环地质勘测中的水文地质勘测,可以勘测地下水的流向以及流速,其测量技术主要使用充电法。即在水流附缓处,通过钻孔进行勘测。如果遇到滑坡情况,对滑坡处的地质断面,需要使用电测法进行勘测。当勘测位置的基岩处出现裂缝时,则需要在某一位置设置定位基准,并沿着此一基准向其他方向使用电勘测。从而对基岩裂缝的范围、方向、大小进行判定。地质中存在破碎带时,需要通过电测探法进行测量,这种方法能够对破碎带的范围与厚度进行勘测。当破碎带具有磁性或者夹杂有岩石的话,则需要改用磁法,或者地震法勘测。在设计阶段对建筑材料进行勘测,由于所测对象均为普通的建筑用土壤与砂石等,故而对勘测精度不需要严格要求,主要使用电阻法进行。使用电阻法测量,不仅能对各种建筑用材料的分布范围进行勘测,还可以测量材料分布处的地下水水位。 ㈢复杂设计阶段。此一阶段中,主要需要对地质岩性进行分层勘测以及对比勘测。首先需要使用电阻测井的方式,对岩层的倾斜角度与倾向进行勘测。其次需要制定钻孔地质柱状图,并对柱状图进行校准。制定柱状图时,应该使用发射性测井以及电阻测井法来进行勘测,并且由于柱状图的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可以应用自然电位法勘测。从而不用钻探,也同样可以进行勘测。对于地下管道普通线路的勘测,可以使用自然电位法,对线路中自然电位带以及低电阻带进行测量。而对于腐蚀段,则需要先使用自然电位法的异常反馈,对腐蚀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做好腐蚀防护工作。对于钻孔勘测方法,则需要对所做孔洞的倾角与洞口直径等参数进行测量,其测量技术可以使用电测井法。对于漏水口处,与溶洞位置,通常可以使用温度测井法、电位测井法以及电阻测井法三种技术。钻孔处位置的含水层,具有低电阻的特质,所以需要使用温度测井法进行测量。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工环地质测量技术的应用也会更为深入与广泛。因此,对勘测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促进资源与能源使用结构的优化,并提高环保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地质勘测论文: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与探索 【摘要】:在采矿技术和机械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技术要领和采矿设备也在不断的进步,国家各个部门已经把采矿工作引向了电动化,强功率发展的道路上。但是采矿是一种较为危险的对于地质的探索。越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困难性,才需要更多的矿井工人去探索和试验。从而提高国家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在采矿技术中最重要的应该属于技术的应用,技术越高深,对于地表的影响越大。本文将对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与探索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探技术;应用;探索; 矿产资源作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方面也非常的广泛。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是很多。如今矿产资源已被开采的所剩无几,达到了贫乏的程度。这样也会影响很多行业的有序进行,所以,不断采用新兴的采矿技术要领,能够带动更多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中国能源能够顺利的进行,从而走向世界的前列。 1.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探技术的概括 1.1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探的重要性 对于矿井地质勘探的重要性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投入工期长,资金的投入较高,资源的消耗也很多。所以,地质勘探技术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采矿项目的效益。对于采矿的地点不同,观念和方法不同的前提下,在进行地质勘探的时候,矿场领导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于采矿工作过程中经济及效率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1.大采矿井地质勘探的内涵 采矿前矿场领导的有效管理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矿场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节约采矿的成本。所以,该矿场领导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组织措施,合同措施等。例如:在技术方面,矿场的技术人员既可以在采矿前制定一个计划,或者只制定一张图表,根据计划或是图表上的内容,进行有序的采矿,有计划有安排的完成整个采矿的项目,节约了采矿过程中的经济成本。整个采矿团队要有组织的进行工作,可以提高效率,同时也是提高整个矿场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济措施就是一个在采矿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尽量的避免浪费,要按照采矿前作出的计划,一步步来完成。 2大采深矿井地质勘探的技术分析 2.1深矿井的开采技术 在50年以前,我国的开采技术并不是特别的发达。开采矿井并不需要更深的技术,而如今不同,大多数的区域都采取深度开采矿井。这对于技术含量的要求会更高。深度矿井的内部构造和结构也更加的复杂,开采矿井的工作人员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开采效率,提高开采数量。在开采的过程中,矿井下可能会出现井爆等一系列的问题。这需要在采矿前期对于勘探技术掌握更加的清晰,例如:深度开采中,矿井内的通风量要适当,温度的调整也要均衡。根据各个地质的结构和温度的不同,勘探技术也是不同的。另外,对于深矿井中的巷道的布置对于采矿的效率和采矿量是有一定影响的。优良的巷道对矿井的环境以及矿井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有着保障。在深矿井中存在一部分矸石,减少矸石的排放量是采矿的重点之一,从而有利于高效集中的开采。 2.2高效的开采技术 高效率的开采方法可以提高开采的效率,高效的开采方法是我国采矿业的一项全新的,高效的开采方法。对于开采的方法要选用最优质的,适当的扬长避短。例如:缓倾斜的薄煤层是一种小体积,大功率方便而具有安全性的采矿机,在用它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其稳定性,又要防止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通过与其他的采矿技术设备结合,不断的创造高效,省时的方法,将采矿技术做到最好。 3.深矿井下的采矿技术方法 3.1回采式 回采式是深矿井中采矿的重要方法之一,工作的流程是:将凿岩先运入采矿场之中,然后在矿体中形成的凿岩通道与回风巷相吻合,从而形成回风风流,最后就是将利用凿岩车将矿石运出。采矿场的低压过低,可以维护通道的稳定性,最终还是会提高采矿的效率。 3.2填充式 采矿的科学技术方法起源于英国,英国人用高水固结重填技术,做矿井下的试验。试验成功后,将此方法传到各个国家。我国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应该学习国外优良的技术和经验,将自己国家的矿井开采技术发展起来。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采矿技术仍然受到一定的局限性,采矿材料相对来说不是十分稳定,部分材料价格高昂,所得到的经济效益并不高。目前的填充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填充物变为高尾砂,这种砂的浓度较高,可以节约一些材料,在资金上有一部分节省,同时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填充技术也是目前采矿中常用的一项技术,它有着诸多的优点:例如:避免地表塌陷,起到稳固的作用。也可降低矿石的贫化率,矿石的样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高分段的填充方法降低采矿的时间,从而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也能保证采矿工人的安全性。 4.怎样施行开采矿井勘探的方法 4.1开采矿井的勘探质量 对采矿的勘探技术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与采矿过程中的质量密切相关的。而这种采矿前的勘察指的是质量要合格,采矿设备要完好而工期要按时。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有效。提高采矿工程的管理要建立在一个高效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上,例如:在预算前期的审核工作,采矿的过程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采矿过后对整个项目进行决算。 4.2加强采矿过程中的地质勘探和跟踪,管理 在采矿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地质进行勘探和对采矿设备进行管理。采矿过程中跟踪是为了避免某些采矿工人工作不认真,偷懒等现象,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危险。而管理是为了在采矿工人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状况和问题,管理者可以找矿场领导或是他人及时的寻求帮助。所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所以管理人员就相当于矿场中的一个小部门,应该以大局为重,遇到薄弱的环节,实事求是的做好采矿全过程的合理安排。采矿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和人民对于能源的需求。所以管理是建立在领导的设计和材料运用的基础上的。一个好的管理是一个矿场如何有秩序工作的基本,微不足道的细节会决定着矿场的矿业资源是否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这样,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矿场的管理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对于矿业能源的要求不断更新,及时的对采矿的技术和方法作出处理,另外要不断提高采矿工人的能力,水平。这样才会在采矿的控制方法和管理层面上取得长足的发展。 【结语】:矿产能源对于国民的生活,国家的人生产有着一定的建设性作用,采矿业也是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采矿对于国家能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采矿前对于地质的勘探技术从始至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矿场采矿的安全性及技术性要依靠矿场和国家监督部门来共同完成。在每个采矿工作人员的心中,要以国家的经济利益和能源的需要作为根本,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造福,为社会的经济利益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地质勘测论文:浅析地质勘测设计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统计工作 [摘 要]统计分析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统计综合指标和各种分析方法,将已整理的数字资料结合具体情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研究、概括,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统计工作包括了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全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地质勘测设计中科学合理统计工作。 [关键词]地质勘测;统计工作;科学性 统计一词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3种含议。基于上述3种含义,统计可以定义为统计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研究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重要工具。 1 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收集、整理统计原始资料,并建立各种台帐和微机电算数据库。原始记录包括勘测设计日志、设计工作卡片、项目技术履历表、质量评定卡片与地质钻(电)探班报表等内容;统计台帐包括勘测设计四大部类完成情况统计台帐,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统计台帐,分月、季项目完成情况统计台帐等。随着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现代化,劳动工资和各类人员的统计台帐,已被电算微机处理所替代。 第二,完成规定的各项定期或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表的编制工作。定期报表内容主要有勘测设计单位产值及项目统计,勘测设计实物量统计,勘测设计质量统计,勘测设计人员、工资、劳动生产率及事故统计,勘测设计财务状况与经济效益统计,勘测设计直接生产人员工作利用情况和勘测设计工率定额统计,勘测设计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统计等。 第三,检查、监督本单位计划执行情况。这项工作内容,反映在统计工作的过程中,表现为收集原始资料数据的落实、统计分析评价与计划目标的对比,统计报表最终反映计划执行的结果和技术经济责任制的执行情况等各个方面。 第四,编制综合和专题统计分析报告。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以定期统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并辅以其他必要的调查统计资料,在报送定期统计报表的同时,必须有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专题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以专业统计报表或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统计调查取得的资料,在报送专业统计报表、或不报送报表只提出专题统计分析报告时,应该完成的工作内容。 2 地质勘测设计中科学合理开展统计工作 2.1 统计分析的任务、原则和方法 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分析,是根据地质勘测设计统计任务的要求,通过大量统计资料反映出来的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数量关系,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认识其性质、特点、规律、揭露其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措施和办法。为了做好地质勘测设计统计分析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统计分析的任务。①对勘测设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借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克服缺点,促进生产经营计划任务的更好完成;②对指令性计划任务和指导性计划任务,勘测和设计,勘测设计各阶段建设项目和“三大部类”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为编制满足综合平衡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计划布局提供依据;③对勘测设计过程中的队伍和人员动态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判断其调配人力的合理性和精心组织人力的可能性,起到统计优质服务的作用;④对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外部环境和提高内部因素适应能力的积极建议,为促进勘测设计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 第二,要掌握好统计分析的原则。①反映勘测设计状况的指标和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统计总体,指标之间具有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必须从总体出发,抓住事物总体相互联系进行分析的原则;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所决定的,统计分析就要研究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分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即要抓住事物本质进行分析的原则。 第三,要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勘测设计统计的实际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①利用本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字与计划对比、与前期对比、与同行业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总结提高的对比分析法;②利用指标体系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其中一个因素可变情况下的逐一分析,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找出主要因素的因素分析法;③利用结构百分比法来分析每一部分占总体的比重,以便找出矛盾的性质和划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比重分析法。 2.2 统计分析报告 将统计分析研究的结果用文字写成书面报告,称之为统计分析报告。它是统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统计分析的主要表现形式。统计分析报告最忌讳数字罗列,要求做到数字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其特点是反映情况、分析原因、说明问题、提出建议。因此,写好统计分析报告,要求作者具备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专业知识和熟悉业务。统计分析报告,一般采用“基本情况―成绩或问题的原因―措施或建议”这样一种“三段式”的表述形式。要突破这一传统模式,尚须广大统计工作者加倍努力,开拓创新,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编写统计分析报告。 地质勘测论文: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我科技的发展,煤田地质勘测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煤田地质勘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测绘勘测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的应用,提高了煤田地质勘测的精细程度,同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介绍了遥感技术,重点分析研究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的具体应用。本文仅供煤田勘测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遥感,地质勘测,煤田地质 1引言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兴起,遥感地质勘测已经得到全面推广,也得到了实际工作单位的认可。很多人开始研究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的深入推广及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的测绘与勘探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由于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且在配合相关的高新技术,使得遥感技术能够贯穿于煤田地质勘测工作的全过程中,将遥感技术应用在煤田地质勘测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能成倍提高了煤田地质勘测工作的社会和经济的效益。 2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指从高空以及卫星星座的各种平台上,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利用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微波等探测手段,获得遥感影像数据资料。通过对被探测物体的光谱特性、影像特点、图形图像特点,利用目视判读、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机辅助波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信息处理。从而识别探测对象的性质和运动状态,数量质量特征等信息。该手段获得数据通常利用GI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已获得直观的或直接的数据信息。 可获取大量的信息数据。利用遥感技术能够成功的获取大范围的地理数据资料,通常遥感数据获取往往使用的飞机甚至卫星,其飞行高度比较高。同时也可以飞行较低的高度,以获取更高分表率的遥感数据。因此,遥感技术能够覆盖很大的范围,也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高清数据,进而能够获取大量数据信息。 获取信息速度快。遥感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获取数据信息的速度非常快、更新周期非常短。遥感卫星可以快速的获取其所经过地区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对原有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技术获得实时的动态数据,可以实现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等实时获取信息任务。 限制条件少。遥感技术在进行地质测绘时,受到的限制条件比较少,只要太空云量较少,大气透射性好就可以进行遥感数据采集。在煤田地质勘测中能够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的特点。由于遥感技术脱离了地面的限制,无需控制点、无需通视、无需接触。因此,在进行地质测绘时,完全不受地面条件的影响,获取遥感影像资料更加的方便快捷。 获取信息方法多。遥感技术不但能够获取大量的煤田地质勘测信息,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获取数据信息的方法。在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煤田地质勘测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相关要求,选用不同遥感仪器以及不同的波段。已获得不同地质条件的数据信息。同时利用获取数据可以应用到地质的灾害调查、区域地质的调查及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 3煤田地质勘测中的遥感技术 遥感影像定位。遥感影像定位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所传输的图像信息能够清晰的分析出含水层构造的边界,对于了解当地的水文分布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地下水的勘察过程中,地质人员首先应对该地的地貌特征等进行分析,以准确获得水文分布规律做好前提工作。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航空相片以及其他的信息影像数据,分析地下水的形成、储存以及流量变化和流动趋势等信息,并进行详细的勘察。因此,通过对卫星遥感定位技术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准确性较高的水文地质规律。 此外,遥感影像定位技术在地震灾害中的也有广泛应用。遥感影像定位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还体现在获取地震后的灾害后的具体情况,对赈灾抢险等决策提供一手准确的数据资料。利用遥感影像定位技术可以有效的侦测到地形和地质的内部构造,就可以掌握地震的地质构造类型。因此,可以对地震进行有效的环境分析研究。可以有效的预测地震发生的地质内部的变化情况,得到一定的信息反馈,这样就可以根据地震发生之前内部地质的变化情况,及时对地质构造、内部构造进行分析研究,也可提高地震预警预报的高效性。 优化勘测方案以及勘测路线。在进行野外地质观测方案的选择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遥感影像的微观和宏观分析,对地质勘测路线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布置。能很好的控制煤田地质勘测范围,在分析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过程中,对地质勘测测区附近不同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的遥感影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清晰的确定地质体的划分地质特征;根据地质勘测测区事先建立好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进行三维遥感影像分析。地质观测的路线一般布置在通行条件最好,且能够穿越最多的遥感影像岩石地区;地质测量的路线一般以垂直于测量区线路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加以追索路线。当岩性岩相变化比较大时,地质体的延伸走向关系不清楚,为了解某些岩石的接触关系、矿化带和岩石构造现象的空间延伸情况等,只依靠穿越路线达到目的有一定难度时,此时,可以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追索路线布设,非常方便和快捷。 遥感影像测绘地质图。地质图的绘制可以利用影像技术来实现。利用卫星遥感图像传送信号,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精确的信息地面信息,而且对于掌握各阶段的地质情况也十分有利,这也更加精确的绘制地质图。地质勘测是一项比较综合性的工作,数据的得来主要是依靠影像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将遥感影像数据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度的地质数据,利用这些数据绘制地质图将非常方便有效。 煤田勘探的三维地质模型重构。利用煤田勘探所涉及到的遥感资料、地面采样资料、钻孔资料、地震剖面(或三维地震)以及电法、重磁等物探等资料,建立煤田勘探的三维地质构造模型,可以直观的反应煤田勘探效果。同时可以直接量测相应数据,对煤田开采等决策性工作提供形象直观数据。此外,煤田地质勘探具有原始资料数据来源种类繁杂、数据类型异构、采样数据的三维空间位置重要等特点,特别适合于用具有三维地质建模功能的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理。 煤田勘测三维可视化及动态监测。与传统的煤田地质勘测方法相比,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主要是利用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及遥感影像动态分析技术。在布置专门的追索路线,利用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和遥感影像动态分析方法则就很容易实施。 4结语 随着遥感技术在测绘行业的不断扩展,与测绘相关的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测中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应用的不够深入,相信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煤田行业的应用会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地质勘测论文: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技术应用分析探讨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地质勘测工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现阶段,水工环勘测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地质勘察工作的水平。以下文章结合自身经验,对现阶段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概况进行概述,并谈谈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GPS技术以及RTK技术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地质勘测;水工环;应用;GPS技术;RTK技术 引 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升高,也由于我国地质勘测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提高。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进行,有助于提高地质勘测的水平,有助于提高对环境保护与防震减灾的效果,因此,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越来越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来说,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以下文章就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概况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概述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GPS技术以及RTK技术的应用。 1 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概况 要对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有一个了解,就要先对水工环地质有一个了解。所谓的水工环地质,就是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的总称,现阶段,在我国矿产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质量将会对矿产开采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该工作还关系到矿产地区以后的规划与发展,因此,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在矿业产区受到了广泛重视。 水工环地质的研究工作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全球气候不断恶化,我国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对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提出了更具时代特色的要求。另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并且应用的深度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地质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现阶段对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功能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应用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缺点。由于以前我国并没有对该工作引起足够高的重视,但是伴随着我国环境的恶化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升高,有关部门对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引起了重视。再加上我国现阶段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及城市污染的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给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阶段的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急需创新与改革,以服务于我国的发展。 以前,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寻找矿产资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的许多工作中,尤其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随着时代对于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整合了水文、工程、环境整体的勘测,并且综合性越来越强。现阶段,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中。由于现阶段我国城市或多或少受到了工业以及生活垃圾的污染,因此在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中应用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进行环境污染的监测工作以及土地的利用工作。第二,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广泛应用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中。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各个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工作中,广泛应用到了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第三,在进行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时,广泛应用到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现阶段,我国的地质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伴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对地质学的研究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地质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2 水工环地质勘测中GPS技术以及RTK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发展。近几年来,GPS技术以及RTK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质量。以下文章对现阶段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应用较广的GPS技术以及RTK技术进行探讨,并对这两种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工作方法进行讨论。 2.1 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GPS技术的应用 所谓的GPS技术,就是卫星定位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的水平。相比于以往的卫星定位技术来说,现阶段我国的GPS卫星定位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以往无线信号的发射台一般建立在地面上,而现阶段GPS技术将无线信号发射台从地面搬到了卫星上,这样可以利用卫星系统进行相应的定位功能,这也是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定位时,一方面可以利用太空中三颗以上的移动的卫星进行地面位置的确定。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地面三个以上的控制台进行移动卫星的定位。因此,定位功能是相互的。在进行地面位置的确定时,工作人员通过应用相应的接收装置在某一地点向太空中三颗以上的移动的卫星发射无线信号,再通过测量卫星到接收装置的距离,通过复杂的信息交汇与计算,最后确定出地面接收装置的具体位置。另外,应用GPS技术还可以实现动态的测量,概括地说该测量方法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在地面上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在基准站安放一台GPS接收装置。并且要利用接收装置对太空中移动的卫星所发出的无线信号进行实时的观测。其次,将接收装置观测到的数据通过相关的设备传送到中央观测站,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传输要实时进行。最后,通过观测站中相关信息以及数据的转换与计算,可以得出准确的基准站的坐标。虽然测量方法较为简单,但是数据的计算较为麻烦。 2.2 RTK技术在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应用 该技术是建立在差分GPS技术的基础上的。差分分为三类,分别是位置、相位以及伪距差分,这三种差分都可以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进而提高数据的精度。RTK技术的工作原理也较为简单。首先,在选择的基准站上安放一台接收装置,使接收装置与流动监测站同时对一台卫星装置发出的信号进行接收。其次,对两个接收数据进行对比,进而得出相位差分的改正数。最后,将改正数传送到流动监测站,流动监测站通过利用改正数进行测量位置的精确定位。 3 结语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环境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污染。并且伴随着地质灾害与矿产开发的需要,我国的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GPS技术以及RTK技术的应用改善工作中的问题。 地质勘测论文:地质勘测中综合物探技术的运用 [摘 要]文章概述了面波及折射波的探测技术,以及其在探测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根据资料调差及数据分析,将探测的原理及探测方法进行总结。在工程实践中表明,综合性的物探方法与资料中所记录的方式具有统一性,是一种具有高效性的物探手段。同时,在公路工程的探测过程中,需要精确的探测手段探明第四系的覆盖率以及土石截面的情况。我国近些年,在交通事业上关注很大,成本投资加大,使工程建设具有高效性,不仅大块建设步伐,还为建筑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其对于工程的探测作业很难顺利实施,一般的探测方式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因此,地质勘测部门将综合物探技术进行应用,减少了物探难度,增加作业效率,降低资金浪费情况。 [关键词]地质;综合物探;应用;发展 前言:本文首先探讨了地质勘测中综合物探运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层表面的振动集宁信号的传播从而进行探测的方法。其次探讨了对于探测信号的采集,其中对测线布置及采集设计进行分析,采用综合物探的方法能够保证现场的信号强度。然后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对采集数据进行测试,并以资料文献为根据确定采集数据的准确性,经过对土石分界进行调整,确定了土石分界的最终结果,最后,根据时间分析,利用某高速公路的实际操作进行研究,分析出经过综合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测中的运用,不仅使探测结果具有准确性、过程高效性,还使综合物探技术得到了良好的推广,有利于我国地质勘测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带来高效的经济效益,促进地质勘测技术的发展。 1 综合物探基本原理 地层表面激发产生的振动信号在地层中传播会产生面波和体波信号,面波信号分为Rayleigh波和Love波,体波信号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面波信号在分层介质中传播会发生频散现象,而体波信号在特定的地层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反射或折射现象。研究表明,面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不会发生频散,而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会发生频散。面波在多层介质条件下的频散特性具有如下规律:(1)(VR-f)曲线变化规律和层速度的关系:当频率发生变化时,面波速度VR会随勘探深度的变化而逐渐趋近该深度地层的层速度。(2)(VR-f)曲线变化规律与层厚度的关系:当厚度发生变化时,由频散曲线可知,相应拐点位置明显向低频方向移动 2 信号数据采集 2.1 测线布置 采用综合物探技术主要是为了能够准确地探测出表层土层的厚度,现场测线布置必须保证面波测点和折射波测点对应一致,便于信号数据的综合利用。 2.2 参数设计测试 现场测试参数的设计原则如下:(1)采集道数选择要求测震仪具有多通道接受端口,一般为12通道和24通道。(2)检波器选择根据现场踏勘及地质调查,预估土层的厚度,确定探测深度,选用检波器的频率可利用下述公式进行估算:f=VR/H(1)式中f―――检波器的频率;VR―――地层面波速度;H―――探测深度。(3)激震方式选择激震方式也即激发震源,采集工作中使用锤击、落重或炸药的激发作为震源。(4)偏移距选择在探测土石分界时,为了避免产生近域效应,偏移距为排列长度L的1/8至1/2,其中排列长度L为整个排列检波器布置的长度,即L=(n-1)×dx,n为采集道数,dx为道间距。 2.3 测试步骤现场 在测试过程中,测点的布置的密集与否,需要测点继续拧样本的抽取,经过检测去检测,进行普遍的检测后,确定测试点。经过确定的面波及折射波的擦数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的情况进行探测,其探测步骤为:(1)根据探测任务确定探测目的。(2)拟定测试区域,进行现场踏勘及地质调查。(3)规划测线位置及测线方向。(4)初步设置测试参数。(5)安置好检波器,连接测震电缆保证检波器的尾锥能与地表牢固安装。(6)试验采集,检查仪器的一致性。(7)进行震源激发并采集数据。(8)分析时域信号,减小噪声干扰。(9)分析采集到的信号数据质量。 3 信号分析与资料解释 3.1 信号数据的分析 信号数据的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面波信号数据的分析;②折射波信号数据的分析。面波信号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面波有效信号的提取,设置合理的时间窗在时域信号窗口提取有效面波信号数据;(2)面波频散曲线的求取,根据有效面波时域信号求取面波基阶模态的频散曲线,进行深度转换,得到深度-波速曲线;(3)利用空间相似性原理进行测点间数据插值,得到测线面波波速云图;(4)面波频散曲线的遗传反演分析,得到面波频散曲线的反演分层结果。 3.2 成果资料处理与解释 通过现场信号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面波频散曲线及折射波法的纵波速度与深度的关系曲线,为了综合利用两者的处理结果,需要进行综合解释。资料综合解释流程。(1)折射波的结果处理。折射波法得到的结果为排列长度方向上的纵波速度与地层深度的二维结果图,即Vp与深度的关系图。它反映了地层深度方向上的纵波速度变化情况,得到土层和岩石层的纵波速度,也得到了土层的埋深。(2)面波频散数据插值处理。面波频散数据插值处理包括:单测点频散数据插值(连续化)和多测点频散数据插值(网格化)。面波数据分析结果为实测频散曲线反演结果,主要利用实测频散曲线的结果数据(面波相速度VR-深度),其数据为一系列离散的数据点,为了得到一条光滑的频散曲线,对其采取了连续化处理。 4 工程应用实例 某高速公路段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条件较为复杂,桥梁隧道构筑物较多,如仅采用常规勘察手段很难满足工期要求。将面波和折射波技术运用于桥隧区的工程地质勘察中,一共进行了13座桥梁和8个隧道的工程物探工作。作为地质钻探工作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综合物探技术大大提高了勘察工作效率。 4.1 挖断某大桥桥基综合物探 挖断某大桥位于该高速公路的起点附近,桥位区表层为山坡耕地,局部地方有基岩出露。通过现场踏勘初步获得测区地层分布由浅入深依次为耕植土、粉土与砂岩,从上到下存在明显的下伏层速度大于上覆层速度,满足综合物探技术应用的地球物理条件。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局部地方较为陡峭,难以进行测线布置,一共布置了6个测点。采用前面提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方法,两者结果较为吻合,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4.2 某梁隧道隧址综合物探 该梁隧道隧址区表层为山坡旱地,局部有基岩出露。根据测区地层分布条件分析,耕植土或者残破积层物、粘土与基岩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或悬殊的)波阻抗差,从上到下存在明显的下伏层速度大于上覆层速度。测区内共布置了15个测点,布置测点时,考虑了测点与钻孔资料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折射波和多道瞬态面波的测点需重合。 5 结论 综上所述,面波信号与体波信号各有优缺点,面波信号传播方法在介质的传播中具有频散的现象,体波信号中存在折射的传播现象,所以在工程使用中,需选择二者方法中的优点进行综合物探测试作业。文章通过时间案例分析出,综合物探技术在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并且其作用率高,其探测的结果表明能够与钻探技术产生一致性。同时利用综合物探技术将现场进行信号测试,其将面波和体波两种技术的优点的发挥。通过对综合物探技术的分析,其具有面波及体波信号两种技术的优点,在地质勘测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高效性,保证工程探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为地质勘测工程提供了基础的技术保障、及高效性的探测技术,同时使综合物探技术得到良好的推广。 地质勘测论文:三维地震技术对地质勘测的参数处理 [摘 要]地震勘探是指利用地下介质的弹性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本文详细叙述了三位地震技术对煤田地质勘测的参数处理。 [关键词]三维地震 煤田 勘测 1.引言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即是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及采集资料质量特点,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方法,以达到压制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及分辨率的目的。 2.参数处理 2.1 处理流程及参数 结合测区资料,经过充分的试验处理及处理成果的分析对比,结合地质任务中的主要勘探对象是煤层的现实. 2.2 处理结果 通过资料处理,最终得到一个大小为1475m×1275m×1.5s的三维偏移数据体,一个叠前偏移数据体及CDP覆盖次数图。 2.3 资料解释 基于前期工作,本次三维地震解释工作在SUN―Blade2000图型工作站上完成,利用美国一款三维地震解释系统软件,以及地质绘图软件等进行地质解释工作。 原始资料经过处理后得到大小为1475m×1275m×1.5s的三维偏移数据体,三维数据体中包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资料解释工作就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方法对数据体内的地质信息进行提炼,将数据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2.3.1反射波的地质意义及对比 本区几个标准波的层位关系、动力学特征十分清楚,非常有利于反射波的识别和对比。具体对比解释时,首先对主要标准波T3或T15逐一对强相位进行追踪对比,对比过程中充分注意波组和层位关系,对主要标准波按上述方法由粗(大网度)到细(小网度)逐一进行对比解释,解释过程中基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信息资料,掌握区内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2、遵循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三维地震解释先进行40米×40米粗网格控制解释,建立起大的构造轮廓,然后加密到20米×20米,形成全区构造骨架,确定较大断层。最后对层位和构造加密到5米×5米的细网格,解释小断层,确定最终解释方案。3、在三维解释过程中,纵向、横向和任意时间剖面相结合,时间剖面和水平切片、顺层切片相结合,全方位的反复对比、反复检查、反复修改确认,确保解释结果的正确可靠。4、将三维可视化技术贯穿于解释全过程中。5、多个数据体综合解释。利用解释软件的叠后处理功能和地震属性提取功能,生成多种数据体参与解释,综合判定断层。多种数据体参与解释,综合判定断层。 2.3.2解释过程 1、采空区解释 由于覆岩失去支撑,煤层在回采完毕后,引起采空区顶板岩层的冒落,依次形成冒落带-断裂带-裂隙带-弯曲下沉移动带,地面也随之下沉,出现盆地状凹陷(如图:2-1所示)。在采空区中心附近,上覆岩层产生了大量破坏,整个层状介质的地震条件不复存在,地震波在此产生大量散射,致使在这一区域不能形成反射波,而在采空周围地震波同相轴也发生明显变化,如图2-2,从剖面上可以看出,在采空区中心附近不但3#煤层反射波不存在,由于15-3#煤层的反射波能量被大量吸收、散射,不能形成良好的反射,故反射波也不存在,特别是对15-3#煤层的影响范围比3#煤层大很多。 2、陷落柱解释 煤层陷落柱是煤系地层基底厚层灰岩中古岩溶的塌陷历形成的柱体,陷落柱体是由块度大小不均、排列杂乱无章的上部地层塌陷物胶结而成的。这些差异是形成异常地震波的基础,也是解释陷落柱的物理前提。陷落柱在时间剖面上主要表现有:(1)反射波组终断或者能量变弱。其终断点或能量变化位置反映边界的变化。(2)反射波同相轴扭曲产状突变。一系列反射波同相轴向陷落柱体内侧扭曲,其扭曲起始点之连线即为陷落柱的边界反映。(3)反射波同相轴产生分叉合并和圈闭现象。其分叉、合并点即为陷落柱的边界反映。(4)陷落柱在方差体、水平切片和顺层切片上的反映为同相轴缺失。 3.总结 三维地震勘探是当今地震勘探的新领域和新技术,从设计、采集、处理到解释,都需要认真地分析研究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务实的工作方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勘探地质任务才会取得好的地质效果。
职校论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职校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 摘要:提出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是可以发展的。通过职校生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指出对待职校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成功内驱力;可持续发展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在许多家长与学生眼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提前招生和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在现阶段职校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从职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其中相当部分是在校期间调皮捣蛋的学生,现在工作比较好,待遇也比较高,甚至还有些开起公司,做起老板,“混”得挺好。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是可以发展的,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 诚然目前职校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以及一部分“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确实差,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看不起他们。我们应因势利导,以“学做人,求发展”的理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职校生应深刻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基础道德教育为主线,加强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目标,自觉的纪律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文明的言行习惯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的现代青年。 二、激发学生成功内驱力 虽然不少职校生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习惯都不尽人意,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中还有相当部分富于个性,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有其闪光点。我班有位男同学非常“活跃”,据了解该生在初中时曾被处分过两次。但在开学不久学校举行的军训中,无意中我发现他喊的口号很标准,并且动作做得很规范。为此,我马上找他谈话,表扬了他一番,并且决定让他当我班的临时体育委员。他听后,非常兴奋,因为从小学到初中,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如此正眼对待他。在我的期待目光中,这位同学从开学到现在,一直表现很好,工作认真负责,家长连连反映孩子变乖了,转变了许多。可见这种成功内驱力是不可估量的,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它。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是“授人以鱼”,那么,究竟如何来做才能真正的“授人以渔”呢?在联合国“终身教育”大会上,已经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学习方法。 1.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职校生由于基础较差,不少人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他们思想活跃,求新求奇思想较重,对周围世界十分敏感好奇,他们喜欢观察事物,凡是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自己喜好的就会去做。教师就应该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寻求途径,让他们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愿望。我校推行的“先做后学”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其规律,培养自己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传统钳工教学基本是“先学后做”,首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当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我们现在采用“先做后学”,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究相关情况,进行尝试、归纳、总结,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组织课堂教学,将实践内容引入到理论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解决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同时还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的实习,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论、实践的纵向、横向贯通。从“先做后学”教学反馈来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2.提高信息采集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人们的生活。如何广泛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加工,并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是任何个人、单位和团体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职校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要保证自身始终与时俱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和利用的能力,这也是时代的召唤。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向互联网索取信息的技术,并且教会他们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通过提取有用信息,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不仅是自身生存的基础,更是适应信息社会和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条件。? 3.增强合作共事的能力 对于行将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将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工作,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与分享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自我探究之外,合作学习也是必需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职校生原来个人学习能力的不足,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且在合作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分享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对学习的“成就的动机”,激发学习的愿望和渴望。生活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共处,对他人要有爱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要树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如:合作、正直、和谐、尊重他人、社 会责任等。四、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如同深山里埋藏许多的金、银、铜、铁、锡等矿产。有时候人只是因为惰性,或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宝藏,没有把潜能开发出来。研究表明,普通人的大脑只利用了3,就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人的大脑也只利用了10,对于我们身体里的无限潜能,就看自己如何来开发。职校生虽然在学习上与普高生有一定差距,但在各类艺术、科技活动中表现出自信活泼的优良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决不逊于普高生。我校学生张伟伟刚入校时成绩并不是很出众,但在数控实习时能认真对待,刻苦钻研,并能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课后还能主动看一些参考书。我们发现他在数控学习上有内在的动力和求知欲望,就不断开发他的潜能,发挥他的特长,在第十六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制作的数控铣床安全报警装置荣获二等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也随之在不断变化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迎合时代及教育对象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以一种客观现实的心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去教育、开导每一位职校生。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职校论文:生态位下农业职校的进展定位 农业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三农”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各地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纷纷重新组合和定位,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一派新气象。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如“办热门专业”、“争高层次”、“奔综合化”等,导致科类发展畸轻畸重,人才科类失衡;高教重心非正常上移,高、中、初级人才结构失衡;职校“特色化”消退,整体结构失衡。农业学校如何正确定位,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本文以漳州农业学校为例,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科学定位的相关原则与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为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定位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1教育生态位的基本原理 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又内涵丰富的生态学名词。它不仅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领域,而且其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 1.1教育生态位的基本理论 1.1.1概念与内涵 教育生态位是指在一定生态环境里的某个学校,在特定时期内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他学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作用。一个学校的生态位既反映该校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特定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也反映该校在该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学校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上的位置[2]。学校所占有的资源和环境梯度越多,竞争能力越高,可以说该学校在其生态环境中所具有的生态位适应能力越强,其竞争力越强。教育生态位的内涵主要包括:(1)某个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价值。任何一所地方学校都难以完成当地发展的全部需求,往往只承担部分特定的功能。(2)学校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环境的状况。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学科、师资、科研及教学等;地方产业资源,包括地方资源的规模、强度、类型与特色等。(3)某个学校与本地其他学校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竞争与合作关系。(4)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生态位占有能力、生态位适应能力和生态位提升能力[2]。 1.1.2三大基本特征 特征一:社会性。教育生态位的社会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育生态位的形成和变化主要由教育自身的基础和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等社会性因素来决定的;另一方面,教育生态位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教育的领导、教学人员、后勤人员及各种管理人员的行为及工作都具有社会性。特征二:时效性。由于其特有的社会性,教育生态位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特定的阶段和时期,教育要随着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进行定位和调整各项服务。如果教育因大环境的改变不适时做出相应的变化,就会因为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对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特征三:动态可控性。教育生态位具有动态可调性。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生态位区域往往呈扩大趋势,并且随着教育市场的开发,教育生态位容量还可进一步扩充。 1.2与教育生态位相关的几个概念 1.2.1教育生态位宽度 教育生态位的宽度即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所有资源的总和,如教育占有的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等。教育生态位越宽,其泛化程度越深,即占有的环境资源越多;相反,教育生态位越窄,则其特化程度越深,占有的资源环境越少。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泛化策略调整其生态位宽度从而达到自身的最优发展。当学校之间出现竞争时,可以通过压缩一个或几个维度的生态位宽度来规避竞争,而当竞争对手被排除时,则可以通过释放一定维度的生态位宽度来扩大自己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状态[3]。 1.2.2教育生态位态势理论 依据生态位的态势理论,也可以把教育生态位界定为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学校以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为支撑,通过学校内部战略管理、创新管理、质量管理等办学过程,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他教育相互作用而获取学校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3]。 1.2.3教育生态位扩充 任何生物都有无限地扩充其生态位的潜力,从而试图占据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3]。教育也是如此,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如教育资源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创新等,会逐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生态位的扩充现象。扩充自身的教育生态位必然影响到其他具有相同生态位教育的发展,迫使其对自身生态位宽度进行调整或转移其生态位。因此,可以说教育生态位的扩充是教育多样化发展、演变的动力源泉。 1.3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地方教育问题 (1)生态位过度重叠,导致千校一面。生态位重叠主要表现在办学模式、办学方式、办学途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相同的知识背景、能力倾向、思维模式,甚至连知识与能力的缺陷都大同小异[2]。 (2)生态位宽度过小,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不足。生态位宽度在教育中可以看成是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的完备程度。生态位宽度越大,表明教育资源可利用率越高,学校的竞争力也越强。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所提供的软、硬件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导致教育生态位宽度过小,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2]。 (3)环境承载力小,引起教育环境恶化。教育要维持一定质量标准和规模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和能支持其发展的办学环境,这就是教育系统能够维持平衡的生态承载力。地方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主力,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超过了其本身能够承受的极限。非正常扩张的结果,导致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失调,教育环境恶化[2]。 2漳州农业学校的教育生态位分析 2.1教育生态的环境 2.1.1当地发展农业条件优越 气候资源优势方面,漳州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如春,农业宜种性很广,生物资源丰富,属同纬度中气候最好的地区。区位优势上,漳州处于闽南“金三角”南端,位于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面对台湾,靠近港、澳;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历来较为活跃。农业资源优势上,全市耕地面积20.75万hm2,山坡地82万hm2,海域面积1.85万km2,可直接提供利用的浅海滩涂、内陆水域达12万hm2。漳州市是福建省粮食、甘蔗、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蘑菇、芦笋的主产区。新兴产业发展优势方面,占全市工业产值73%的轻工业,其所需原料74%来自农业;全市出口创汇产品中,属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占63%。1994年6月,国务院将漳州市列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997年7月,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国务院台办正式批准漳州市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2.1.2教育生态位分析 漳州农业学校创办于1881年,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是着名的百年老校。漳州农业学校现有在校 中专生2200多人,50多个教学班,分别就读于20个专业,学制为3年或1年(高中生源),生源来自全省各地。园艺、畜牧兽医和食品加工等3个高职班(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办)面向全省招生。学校占地40.2hm2,校舍建筑面积52000m2(含漳州宿舍区)。教学实验仪器总值700多万元,拥有语音室(60个座位)、电脑室(540台)、组培室及各专业实验室24个。图书馆藏书19.3万册,报纸杂志300多种。拥有2个田径场、1个足球场、7个篮球或排球场。实习农场占地23.3hm2,辟有水稻育种基地、果园、花圃、养猪场、食品加工厂、兽医门诊部等与各专业配套的实习基地。基础设施完备,办学条件良好。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漳州农业学校一方面强化岗前培训,使学生“一专多能”;另一方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如与省内外近50个大型种业集团、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外资、集体与私营企业建立稳定的就业网点。就业范围已由农业种植类拓宽到经济类、加工类和社会事务类。学校正努力形成以良好的“出口”(就业)拉动“进口”(招生)的良性循环,以实现稳步发展,扩大办学规模。1991年被国家教委评为“科教兴农先进学校”,1992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中专A等二级学校”。2006年被福建省教育厅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由此可见,漳州农业学校具有较宽的教育生态位。 2.2教育生态位的扩充为适应漳州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漳州农业学校在扩充教育生态位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2.2.1提高办学质量 (1)办学形式多样化。实行校企、校校、城乡联合办学,与中学联合举办中专学历班等,并与漳州师范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3+2”高职班。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联合设立函授站,开设一个本科、4个专科的成人学历班。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联合举办“花卉蔬菜”班;与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区的近20家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学校设立有生产推广处,专门负责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管理。学校各主干专业均有对应的基地,如畜牧兽医专业有养猪场,园林园艺专业有花圃、果园、标本园,食品加工专业有加工厂,生物技术专业有组培基地、生物切片厂等等。有的专业校内设备不足,则以校外基地弥补。 (2)试行弹性学制管理。采用学分制。对少数已从业农村青年,按照学分制要求,允许其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完成学业并获得中专文凭。对部分先就业的学生,则允许他们保留学籍,待条件许可时返校就读,继续完成学业。 2.2.2建立考核竞争机制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中层干部轮岗制、教职工签到制、老师课时补贴制等,逐步建立量化考核制度,增强了竞争意识,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报评量化方案》,从参评人员的教龄、校龄,任现职以来编写教材、着作篇数、教学工作量等11个方面进行量化考评,分数高者,择优晋升。 2.2.3提高师资素质通过引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教师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在职学历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并获得各类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证书,使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漳州农校扩充了自身的教育生态位。 2.3教育生态位态势的增强 2.3.1培养与引进人才 近年来,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师资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已拥有一支150人的教职工队伍,专任教师98名,其中理论课教师87名(基础课教师27名,专业课教师60名),实习指导教师11名,与课程设置、时数比例相符。专业教师中,本科以上80名,占92%;专科5名,占6%;高级职称教师30名,中级职称教师39名,“双师型”教师37名,占61%;目前,博士1名,硕士3名,在读研究生7名;师生比为1∶22.5,60%以上教师具有独立制作和运用课件的能力。 2.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占地402206m2,是福建省中专校中面积最大的。学校建筑面积46345m2(不含漳州宿舍区),其中教学用房19680m2,生活用房19492m2,图书活动用房2091m2。校园规划合理,功能明确。教学区、生活区、行政办公区、教学生活区、活动区、实践基地、绿化地等各功能区布局合理,校园环境优美、整洁,为省级花园式单位。近年来,学校投资846万元,添置实验、实习设备,建立了独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教学、办公区域并与省农业厅、教育厅联网(“校校通”网络);各学科、处室均配备了计算机;全校教学用计算机450台,学生人均0.203台;拥有6间多媒体教室(共580个座位),教室有教学电视监控系统。图书馆面积1700m2,藏书量总计23.5万册,报纸杂志300多种,拥有34 个座位的电子阅览室。此外,校内还建有两个田径运动场、4个篮球场、1个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1幢简易室内训练场(500m2),各项球类、田径类、健身类器材齐全。 2.3.3培育适用人才 早在1997年漳州农业学校就在全省农校系统、全市中职系统率先成立了劳动职业技能鉴定站,把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与就业前的上岗证培训结合起来,规定要取得毕业证书,就必须同时取得一项以上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简称为“双证书”)。这项措施使该校毕业生的“双证书”对口率始终为100%。漳州农业学校以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为支撑,通过强化战略管理、创新管理、质量管理等,以及与环境及其他教育互动,从而取得了较强的教育生态位态势。 3漳州农业学校的发展定位 3.1发展定位的原则 (1)以教育生态位理念为指导。中等农业学校要根据自身所处环境,通过与本省同类学校和本地区各职业学校的对比研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开设专业、决定办学层次,避免生态位重叠现象。同时,以特色扩充教育生态位,不断增强生态位的“态”和“势”[4]。(2)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服务“三农”发展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使他们出校后既可打工又可创业,在市场上找到发展空间。(3)服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一定要贴近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办好农业类专业;其次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找到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接的结合点,以“三农”发展需要为依归,适时扩充教育生态位。(4)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学校定位时要锁定自身在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特别是在同区域职业学校中的优势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5)发展要具有前瞻性。学校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自身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要根据自身潜力与社会发展趋势,使学校的发展定位具有前瞻性。 3.2发展定位的具体方案 漳州农业学校的具体定位包括: (1)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根据闽南地区对人才的总体需求,采用双证制(毕业证、技能证)、订单式、产学研一体化3种形式培养人才。使培养和使用紧密挂钩起来。同时落实送学上门政策,把学校办到车间、田间、军营里去,做到学历教育、机能培训、短期培训相结合。 (2)服务面向定位。漳州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迅速,工贸、旅游等新兴产业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学校应立足闽南,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包括初、高中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在职人员及其它社会成员。学校以向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合格技术人才为首要目标。重点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适应农业企业的需求,“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3)人才标准定位。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除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外,还应增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建设水平定位。必须加强现代办学条件建设,做到“软、硬”件条件兼备,软件建设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水平等;硬件建设包括室内、室外建设。校外条件建设是农业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校内、校外建设并重原则,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条件。 (5)发展总体定位。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与科学定位原则,笔者认为漳州农业学校的发展定位应为:以中职学历教育为主体,高职教育(高校函授点)、短期技术培训、产学研究合作并举;坚持以传统农、园、牧、茶专业为基础,保持全省同类学校的领头地位,突出农产品加工科,多学科并举;力争把农机、农电、计算机等专业建设成为全省同类学校的品牌专业;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科学确定不同时期的办学规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形式灵活,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努力把学校做强、做优、做特,成为一所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服务的明星学校 职校论文:对于职校电脑教育中的网络安全分析 计算机硬件漏洞计算机的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等硬件在设置时,由于管理人员技术问题或疏忽,配置不当也会造成安全漏洞。比如,计算机的服务器的配置如果没有适当地进行安全设置,没有注意其合理的使用,导致它成为网络的瓶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网络的传输效率。再如,网络系统前的路由器,如果对它的配置没有设置好,或者是设置不正确将导致客户端无法上网,给用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计算机软件漏洞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或者是应用软件在设置上如果出现缺陷或在编写时由于不严密出现漏洞,就会给电脑黑客分子可趁之机。系统漏洞可以被不法者或者电脑黑客利用,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来攻击或控制整个电脑,从而窃取电脑中的重要资料和信息,甚至破坏系统。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威险的境地,一旦连入网络,将严重威胁网络的安全。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设置网络防火墙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像一座城墙阻挡着病毒的入侵,是一种保持边界安全的手段,起着保护与防守的作用。它可以限制网络互访,阻隔内部网与外界网络之间,使之成为一道屏障,从而起来了保护内部网络不受外界程序的进入。也可以扫描通过网络传入自己电脑来的信息,以达到把哪些有害的无用的信息过虑掉,从而让病毒在外;也可以不使用端口,不让这些端口输出信息,保护电脑中的信息;也可以拒绝某些特殊站点发来的访问信息,让它们在外,从而防止病毒入侵,过滤掉有害的信息、不安全的服务、排除非法用户的入侵;也可以控制本电脑内部人去访问某些特色站点,保持电脑网络纯洁性。可见防火墙既提供预警作用,又可以监视网络的安全,让电脑在网络中安全行驶。防火墙达到完成防护的目的,从层次上来看,可以分三个层次:防火墙和复合型防火墙。其一,包过滤防火墙是通过路由器来达到目的的,当然也有是在IP层来实现,其优势是透明度强,用户随便可以登陆,不用输入用户名与密码。但这样导致的弊端是没有保密性,很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后台查不到用户使用情况,也查不到黑客攻击的记录。不用输入用户名就可以登陆的弱点是不能过滤不同的用户,不能识别用户,也不能防止IP地址被黑客盗用。如果黑客所他所使用的电脑设置为一台合法的IP地址,就会轻而易举地越过过滤的防火墙,从而导致计算机的不安全性。防火墙通过包过滤的防火墙达到禁止未受权者的访问,是按照IP地址来实现的,也称应用层网关防火墙。它适用于企业对外防护网络黑客的侵入,不适合单位内部人去访问网络外部网络,服务一般是设置在Internet防火墙网关上的应用,是有网络管理人员的授权或拒绝的特定服务或特定应用程序,可以在大部分场合下应用的互联网服务,如远程文件与本地地超文本的传输过程,也可以用于较强的数据流记录、监控、报告、过滤等方面。复合型防火墙是将数据包过滤和服务结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实现了网络安全性、性能和透明度的优势互补。总之,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关口设备,安装防火墙的原则是:只要有恶意侵入的可能,无论是内部网还是外部网的连接处都应安装防火墙。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的防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十分有效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保护网络安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不仅仅只有防洪大堤,还必须有能蓄积洪水的场所,这个蓄水池就是对数据进行备份,从而拥有数据的还原能力,让电脑具有安全最基本层面。进行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前提与基础,当电脑出现故障或系统因误操作而出现突然关机或死机丢失数据时,把哪些有用的数据从硬盘上复制到其它存储介质上。常见的数据备份有远程数据备份,有远程光盘库、磁带库备份,有远程镜像磁盘,有定期磁带备份,也有网络数据镜像备份。有了这些备份,就可以从这些介质中提出恢复到硬盘上,达到不丢失数据的目的。在进行数据备份时,要定期备份,定期恢复,特别是网络中的重要数据,要不定时检查,养成定期备份的习惯。漏洞扫描及修复漏洞扫描是对电脑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检查当前的系统是否有漏洞,如果有漏洞则需要马上进行修复,否则电脑很容易受到网络的伤害甚至被黑客借助于电脑的漏洞进行远程控制。所以漏洞扫描对于保护电脑和上网安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需要每星期就进行一次扫描,一旦发现有漏洞就要马上修复。有的漏洞系统自身就可以修复,而有些则需要手动修复。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其硬件方面能为系统提高保障,它是整个网络安全的最基础的前提。网络系统是弱电工程,而且不耐压,在校园网的建设中,要优先重视整个使用环境的安全性,要注意用户与网络设备不受外界因素,如雷电水火等因素的侵害,也要考虑到人为因素的破坏,如被盗被干扰等。综合地讲,物理因素有自然因素水火灾、地震、雷电等;人为因素有人为操作不当或出现错误操作,小偷盗窃设备、外界其它人的电磁干扰;其它因素有机房环境与报警系统的设置,这些都是导致网络不安全的因素,要尽可能地避免这些物理安全带来的风险。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益的飞速发展,新的安全问题不断产生和变化。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与应用、自身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等措施来保障。同时要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从而使网络信息能安全可靠地为广大用户服务。 职校论文:激活职校历史课堂建议 一、营造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目前,我们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好奇心,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才能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民主的教学人际关系,决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发挥。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乐于探究、思维敏捷,学习就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高效状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选好并用好材料,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保障 历史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显然要想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并能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现象,进而理解教材提供的结论,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能依据历史事实,并抓住史实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联系地开展思考,从而改变目前常见的让学生被动接受一些历史结论的做法。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对材料要精心选择。 三、有效清晰历史细节 原汁原味的历史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甚至是回肠荡气的,但是中职历史教材囿于篇幅的限制,必须将悠久的历史事件、精彩的历史亮点进行高度凝练、深度概括,从而使历史教材无法再现当时的生动性、形象性。要想实现中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为学生有效提供清晰的历史细节,因为,活泼的中职历史课是不能离不开具体、生动细节的。历史教师在阐述历史事件及复述历史人物时,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加鲜活、更具生动的历史细节,从而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将历史讲“活”。 四、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可重演性,适当、适量采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要比“书本+粉笔+黑板+地图册”来得好一些,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既能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又能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和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从而有助于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给学生评判历史的机会 中国当代着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作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历史事实显然是无法改变的。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看法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个体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历史教师应尽量地让学生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评判历史。而不能单纯地用老师的眼光、编者的眼光看历史,把主体学生的“活”的认识过程掐死。 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说”出来 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互动讨论是否有效,还要通过学生的“说”来检验。但在少数课堂中,学生思考、讨论时会出现了一些乏味的“我的感悟”或平淡而散乱的辩论,看似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实则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因为历史是社会科学,只有在掌握较多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可以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探究。这不同与理科讲求规律,重视探究和逻辑推理。所以,教师首先要强调历史讨论中“论从史出”的原则。其次,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学案或课件补充一些材料,使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有更多的认识、便于进一步理解。学生的表述也会更加准确一些。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让他们敢于“出错”。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和方法是有限的,对于他们说出的所谓“错误”答案,其实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让学生有机会出错,发现问题,才能使学生找到正确的途径。在学生的课堂探索过程中,对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要真诚地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不准确或错误,决不责怪,而是让他讲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让其他同学帮他分析原因,大家一起去寻求正确答案。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几经摸索,尝试运用了上述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事实证明,此几种方法还是能够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我们始终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恰当运用,才有可能激活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真正提升历史教学效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职校论文:职校德育工作举措创新探索 1重视德育,营造良好氛围,培养中职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较好进行是中职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要想做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就必须加大重视,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与智育并驾齐驱,同时,要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增加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教育领导重视在学生当中开展德育工作,势必会带动全员的参与意识,是全体教师都加大德育的投入力度。当然德育工作的进行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吸纳那些好的思想品质,摒弃那些过时的观点,将古今中外的德育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增强德育的实施效果。不仅在课堂上要紧追德育工作的进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还需要努力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有违道德,如可以采用合理的奖惩制度及互相监督机制,使得在校园内学生无处不感觉到自己思想道德的提高。 2贴近实际,深入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德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德育工作的很好开展,离不开学校较好地教学方法。学校在进行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对理论教学的方式不太感兴趣,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还是有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兴趣的缺失就会使学生的成绩提不上去,长期如此,就会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抑,导致道德情感的严重缺失。因此,学校在组织教学时,要增加教学实训环节,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细心开导会给学生情感上的满足,减少学生对道德缺失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意识,调动了学生对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法上去了,德育工作就更加容易进行了。 3与时俱进,赋予德育新内涵,采用多种形式的德育形式 在现今网络的普及下,很多不法分子会在网上散播出一些扰乱人们视觉、听觉的内容,这很容易给常上网用户,特别是那些青少年一些不好的影响,造成道德水平低下,所以进行德育教育是现在中职学校急需贯彻的一项工作。进行德育工作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在校园内,还要联系生活,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德育形式的多样化能使学生在无意识当中提高认知,提高教学的质量。学校德育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应包括要尽可能寓德育于学生一日生活学习的养成之中,于良好环境氛围之中,于学生管理实践之中、专业课、文化课、体育课教学之中,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养老院拜访老人,为那的老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通过了解老人的生活及帮助老人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及通过增加对老人的了解来培养学生的孝心,知道不仅是要对父母孝顺,对其他老人也应该有爱戴之心。总之,方式的多样性,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接受,更能达到德育工作进行的目的。 4结语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将德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努力为社会打造一批批道德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同时,在不断变革的实施环境下,各个中职学校要时刻关注工作动态,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德育工作水平达到较高的高度。并且,德育工作人员自己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学生更能够接受。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举措创新是提高德育教育的关键之处,也是不能停止研究的一个问题。 职校论文:强化职校会计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照本宣科的会计教学方法,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知识,上课记笔记,下课学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也许学会了如何编制分录和报表,但却不知道怎样利用会计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具体的问题,不能把学到的会计知识有效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另外,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仍是依靠“黑板+粉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教学内容脱节,会计原理与实务,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与分析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因此,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运用启发式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分析法、角色体验法、情景教学法都是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要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此外应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学习,鼓励会计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这样既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进行恰当的融合,又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切实搞好会计实训课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专业性很强的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因此,理论教学后的会计模拟实训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利用专业师资的优势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真实的项目和业务为载体设计实训课程,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比如组建会计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独立法人对外承担记账、财税咨询、审计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和审计基础工作,完成从建账、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记账、对账和结账,直至编制会计报表及进行纳税申报等全部会计工作,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职业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实训,不但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会计工作,消除神秘感,增强动手能力,还可以把平时学到的零散知识连贯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对会计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模拟实训也能暴露出学生的弱点和缺点,便于他们及时改正,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在实训中要定期进行岗位角色轮换,通过这种分岗综合模拟实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另一/:请记住我站域名/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岗位交接程序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使模拟实训具有较强的仿真性。其次,加大校外实习工作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他们建立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关系,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确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企业能够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实习岗位,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实际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三、引入沙盘教学模式 沙盘模拟演练课程是运用直观的沙盘教具,模拟企业若干年的运营过程。在模拟经营过程中,教师会设计出多种企业实际经营中会遇到的典型问题,指导学生全面分析企业内外部资源和环境条件,参与制定企业经营规划,模拟实施各个环节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筹集、采购与销售、产品定价、市场开发及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活动,组织企业会计核算,正确计算经营结果,编制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等。企业经营计划演练,可以让学生对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加深资金利用效率分析、企业投资回收率分析等会计相关知识的理解;会计核算演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准确计算和有效控制成本,培养成本意识;学会应收款项控制与市场销售的权衡;了解企业利润的产生过程;熟练掌握三大财务报表,读懂财务报告,将高级会计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财务分析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会计报表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掌握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分析,了解总资产回报率、股东权益回报率,并且鼓励他们树立改进经营流程的理念,运用财务思维解读企业运作,并寻求提升经营绩效的方法;分析流程改进对财务指标的影响。一般来说,沙盘模拟演练可以模拟企业经营周期,在每个周期进行相应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学生高级财务会计技能,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知识的能力,可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核算能力和高级会计课程学习完成后安排教学,主要是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另外,沙盘演练过程也更能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及有效沟通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会计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一是要做好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二是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模拟实训、校企合作、沙盘模拟 等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提高技能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独立开展企业会计工作的能力,这样职业院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职校论文:职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是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训,音乐欣赏课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关系不大,所以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学生的升学考试,本身中职院校也没有升学压力,本专业学习的好坏是衡量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开设音乐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些中职院校,音乐欣赏课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没有放在重点考察范围之内,这样的观念是不被提倡的,音乐欣赏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方式的情感艺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牌职业技术院校,和其他职业技术院校一样,都是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所需的人才,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大部分学生成绩都不是很好,刚刚初中毕业,学生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具有很强的虚荣心,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在心理上多少都有一点缺陷,所以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难度,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义不容辞。考虑到该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6-19岁之间,独生子女比较多,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从小就缺乏吃苦耐劳的能力,思想观念相对比较稚嫩,知识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但是,接收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所以教师要发掘他们的潜力,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教好音乐欣赏这门课程呢?通过请教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音乐教师以及自己对音乐专业的学习的敏感度,我觉得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多元化的选择教材 本人在立信实习期间得知音乐欣赏是没有固定教材的,同时根据市场和学校的调查分析,目前还没有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音乐教材,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安排的,外加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陈旧,教学内容不断重复,使得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消失殆尽,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课程设置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考虑到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劲头不足,很容易随波逐流。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浅显的讲述所教的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授课方式,给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如在上歌曲《当兵的人》的时候,教师不要单纯的教唱歌曲,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代表作品、歌曲体裁、创作背景等,同时可以拓展延伸的问一下学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种分类。其次,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发声练习,讲解一些简单的吸气、吐气、发声的知识,让学生简单的学习一下歌曲节拍的挥拍方式,最后再系统的学习歌曲。 二、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们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接受的音乐风格也层出不穷,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会借用现代多媒体为辅助手段,让人声画面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上《流行音乐》这节课的时候,我会在导入环节播放几个现今比较有名的歌手画面,让学生积极说出歌手的代表作品,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很自然的提问学生流行音乐的定义,流行音乐的主要特点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问题,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全面升温,接下来就开始导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的特点,歌曲的创作背景等,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由于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流行音乐更加显示出多彩的风格。1、在流行歌曲中穿插西方的古典元素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SHE的《不想长大》,它完全照搬了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的主题旋律。2、在流行音乐中穿插中国的戏曲元素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这首作品将中国的国粹-京剧唱腔融入流行音乐中,使国粹得以永世传承,也使流行音乐显现出多彩的艺术生命力。3、在流行音乐中穿插中国风的元素代表作品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的《青花瓷》,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熔于一炉,勾勒出流行音乐新的高度。 三、全方位的开展实践活动 音乐欣赏是以聆听、欣赏为主要表现方式洗涤学生的心灵,巧妙的在音乐作品中融入实践环节,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多角度的去感受音乐而且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上《节奏》这节课时,我会把绕口令与节奏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普通话,又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除此之外,可以把教室学生分成3组,运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让每一组学生负责练好该组的节奏,最后3组一起配合完成多声部音乐作品。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有分工协作的意识,而且让学生有了班级集体荣誉感。在《中国民歌欣赏》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少数民族学生上讲台上来表演或者演唱自己民族的艺术歌曲和舞蹈,让其他的学生领略不同民族的风土文化人情。在《中国歌剧》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选段中《北风吹》喜儿和杨白劳的角色,通过设身处地的人物扮演,让学生们体味音乐作品中鲜明的感情基调和丰富的人物形象。 职校论文:数学建模竞赛对职校数学的贡献性 1数学建模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数学建模对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数学软件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数学改革过程中,院校已经加强了软硬件建设,提升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师、微机室之间的连接效果,实现了高职教学中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照高职数学教学体系,深入拓展了教学过程中模块、层次建设,利用多媒体有效提升了模型量化展示及模型动态建设,有效降低了传统教学中难度,最大限度提升了学生学习质量。除此之外,在数学建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将数学软件应用到高职院校课堂中,将学生从繁重的数学计算中释放出来,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成效。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形成了数学建模歇会或培训机构,开始将数学建模引入到日常课堂生活中,为学生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2优化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竞赛教学的措施 2.1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建模渗透 数学建模知识涉及到当前数学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今后数学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高职院校数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升数学建模知识在日常教学中的比重,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各项数学课程中渗透建模思想,确保学生能够自觉养成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将单一的数学题目转化为立体的数学模型,确保学生能够提升对知识的处理效果,加强数学建模应用成效,为数学建模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构建实验教学中的建模体系 在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建模体系构建,鼓励教师及学生各项数学知识进行结合,形成系统化的建模整体。数学实验作为当前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各项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与教学课程同步开设,辅助提升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成效。在该部分教学内容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开设内容进行系统设计,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建模、计算机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各项组成成分并对其熟练掌握。例如在教学实验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matlab软件,让学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动手体验,提升教学的各项效果,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学习的兴趣,为高职院校数学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2.3开设高职改革中的数学建模培训 在提升高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要适当建立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机构,将培训人员普及,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及应用效果,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熟练应用,解决遇到的数学性问题。教师要将建模竞赛知识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在高职数学基础上拔高教学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应用建模知识解决初级问题。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解题能力作为教学培养的目的,拓展建模竞赛教育内容,将其作为一项新颖的教学内容普及到学生生活中。与此同时,在进行建模培训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分层,在专门竞赛教育的基础上丰富数学建模新颖性,从生活角度方面进行建模培训,提升建模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效果。 3总结 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强了对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的建设,提升了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竞赛的竞争力。在高职院校数学改革的过程中,院校要依托数学建模对数学教育的作用,坚持以培养实用性职业人才为基础,提升数学建模中的数学改革效益。教师要对数学建模思维及内容进行深化,将上述知识融入到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改革中,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本质上提升高职院校数学改革成效。 职校论文:浅谈职校男生班班主任工作实践与方法 【摘 要】本文通过对职业学校男生班班级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全方面的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若干建议,同时又针对一些问题给出了教育的方法。利用分析法和列举法,系统的阐述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职业教育的管理质量是其兴衰存亡的关键。那么,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如何,学生自身、班主任管理、如何根据学生状况科学而又有针对性地做出应对。本文从调查人手,以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 男生班 学情分析 教育方法 1.前言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着文化素质低、纪律观念差、心理健康程度低等共性特征,给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以男同学为主体构成的班级,这种情况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给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 2.职校男生班共性现状调查 目前职业学校的男生班基本以机械专业为主,由于整体氛围的影响往往在各个学校的各类评比中,纯男生班排名一般都相对教差。在调查中一个以男同学为主体构成的班级大都存在以下问题: 2.1人际交往的困难 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在老师、家长的叱斥中长的,这种成长环境造成了学生自我封闭现象显得十分突出,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身边的人交流,特别是不愿意和父母、老师交流。很多学生都选择以互联网为主的对外交流形式,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误导。 2.2厌学情绪明显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基本上都很差,很多学生从接受教育开始,学习成绩都在群体中垫底,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认为很多事情自己是根本做不到的。加之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很模糊,从而造成了对学习的厌烦。由于这种情况的在男生班里大量存在,整体的学习气氛往往非常坏。即使是很多他们原先没有接触过的、零起点的专业课,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3缺乏责任感、使命感 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到职业学校来就是来混日子的,父母把我放在这里是为了把我养大,是怕我们这么小到社会上去学坏了。他们中很多人都没有正确客观的理想,心目中不但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使命。 2.4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 男生班的学生经常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和同学发生口角或大打出手,不考虑后果。有时候也会和老师发生不应该的冲突。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也经常会犯一些明知故犯的错误。 3.教育方法 关于职业学校男生班班主任工作的确有很多的困难之处,但很多问题也是可以通过方法和手段来逐步解决和改善的。 3.1该糊涂就糊涂 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对待学生要忘记之前的错误,只谈今天的事情,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发挥。不要把学生先前犯过的错误拉过来。如果我们每次都把先前的错误拉过来,在这个学生心理就会觉得今后做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先前犯过的错误老师是不会忘记的,他给老师留下的那个坏印象是无法改变的。这样会打消他们的改过的心理 。 3.2特殊学生 有些学生是屡犯不改的,这些学生也是最让班主任头疼的学生。对待这样的学生要看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找到一些好的地方要大力的宣扬。让他们每天用更多的时间去回味自己好的地方并怎么样做的更好,这样就不会经常犯错误了。 对于班里的运动员,他们是荣誉感很强的学生,可以抓住这个特征让他们很好的影响班级的同学,让身边的同学慢慢的也具有荣誉感,这样一来那些没有理想和追求的学生就会少了,班级的班风也就会好起来。 3.3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要用“心”走到学生中间去,寻找他们敢兴趣的话题,在平时生活中尽量的给予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努力的做他们的朋友,凡事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逐步的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勇气把自己的心理话告诉班主任。 3.4学会批评 人都是感性动物,我们老师也一样。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批评学生,因为这个时候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会夹杂着你的某种情绪使问题变得复杂 ,要等到心情冷静下来再去和学生谈。 3.5说话不要算话,说过再说 和学生打交道不要那么教条,有些时候老师说不许做什么事情,如果做了就要怎么样,可他们却做了。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就要说话不算话了,就不一定要实行我们的惩罚措施了,可以在向他说一次,就当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3.6父母离异及其留守的学生 在职业学校有相当一部份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孩子。这些学生从小就缺乏父爱和母爱,他们更不愿提起自己的过去。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要经常去和他们的父母沟通,去家访,让家庭和学校共同来教育这样的学生。使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要善于和学生谈心,没事情的时候去和他们聊聊。不要等学生犯错误了在去家访,要在他们好的时候去家访,和父母讲学生的好话。 3.7正确处理学生的“不敬” 往往学生的抵触情绪的最初来源首先是老师的态度不好造成的。当老师抱怨学生对自己缺乏尊敬的时候,应该先问问自己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尊敬,当矛盾发生的时候可以用其他办法先缓解矛盾,必要时甚至可以先搁置矛盾,等老师和学生的情绪都逐渐缓和的时候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尽量不要正面和学 生发生冲突。 3.8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取得不同层次上的成功,往往一次小小的成功就能重新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喜欢上成功的快乐。 4.结论与建议 职校班主任工作对是一门艺术,特别是男生班的管理,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疏忽很可能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不但要信心、细致,在很多地方还要注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职校论文:职校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创新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建立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合作办学、就业和共赢为目标,以各种形式相互融入、相互开放,形成校企共同发展。学院依托政府,借助企业资源平台,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学校领导、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公室,系部成立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院从组织、制度、人员和资金等四个方面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第一,组织保障。对于华强动漫班,学院特别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办公室,推动该项校企合作成果的进行。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对该班的组织领导,学院成立了“华强动漫班领导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纪检财务副院长及合作企业的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系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华强动漫班教学工作小组和华强动漫班后勤服务工作小组。前者负责华强动漫班的日常教学工作,后者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运行管理,落实领导机构的各种决定,统筹、协调解决华强动漫班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定期向领导组汇报具体建设情况。第二,制度保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加强华强动漫班的管理,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保障学生合理权益,鼓励学员积极向上,校企双方还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华强动漫班学习就业协议》、《华强动漫班教学管理规定》、《华强动漫班学生管理规定》、《华强动漫班奖学金实施办法》、《华强动漫班经费管理办法》等。依托华强动漫班合作办学经验,强化校企合作,推动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全面展开,我院拟定并完善了《校企合作管理规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规定》、《企业奖学金制度》、《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关于教师进修培训的实施办法》、《关于引进企业人才的实施办法》、《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第三,人员保障。在华强动漫班领导组统一指挥协调下,确定院各职能部门任务范围,实行负责人责任制,明确各级负责人、各级分管小组的职责。同时,学院有专门的系部———软件工程系专门负责华强动漫班的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办好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师资是关键。为此,学院从一线动漫企业中遴选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动漫专家深入专业课堂进行教学。第四,资金保障。为了确保华强动漫班正常运行,校企双方协商制定了《华强动漫班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设立华强班独立资金账户,做到双方共同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具体地说,校方负责设立专门的银行账户,用于华强动漫班相关费用的收取和支出。账户由双方共同管理,账户资金专款专用,用于华强动漫班相关费用支出。华强方负责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学院安排代表参与相关资金使用计划的审定,资金使用计划审定后,相关资金按计划用于华强动漫班相关支出。校企双方均有权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实践证明,这种资金保障模式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的创新点 (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华强动漫班是一种新的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形式,双方在校企合作机制上进行一些探索与创新。首先,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学院与华强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书》和《华强动漫班合作培养协议书》;其次,加强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华强动漫班领导组”,由院长直接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纪检财务副院长、合作企业的领导任副组长,系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华强动漫班教学工作小组和华强动漫班后勤服务工作小组,并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最后,建立了各种制度:从人员保障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规范和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 (二)创新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华强动漫班的成立是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同时,也是为满足芜湖华强文化科技公司动漫用人需要而开设的。进入华强班的学员都签定了《华强动漫班学习就业协议》,定向培养、保障就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依据华强先进的动画制作流程岗位需求,华强动漫班采用“三分法”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分法”教学实践中,进行分阶段、分梯次构建各种动画项 目的制作和任务,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岗位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各层次既定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在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零距离过渡。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企业技能强化需求双重标准培养,培养学生取得“双证书”,即“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训证书与大专文凭,达到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同时获得的目标,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三)创新动漫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为了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质量,双方联合成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共同制订了《华强动漫班学习就业协议》、《华强动漫班经费管理办法》、《华强动漫班教学管理规定》、《华强动漫班学生管理规定》、《华强动漫班奖学金实施办法》等管理制度,规范和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考虑华强动漫的学员来源的多样性,为了鼓励学员,提高竞争意识,华强动漫班施行阶段性考核机制,给予优秀者奖励,不合格者将被淘汰出该班。 (四)创新动漫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华强动漫班的合作协议是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和华强公司经过长达半年之久,十多个来回的讨论、谈判才达成的合作协议。对学校、公司、学生合作三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明确具体地规定,可操作性强。华强公司已经把该合作模式应用到多所高校的合作中。2010年3月22日,与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2010年5月19日,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成立“辽美华强动漫班”;2010年10月14日,与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2010年12月16日,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校企联合培养班”;2011年3月24日,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多所高校的加盟,均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存在的不足之处 华强动漫班可以说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一种办学模式,对推进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进行一年多的实践中,经过梳理,我们发现该班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一)校企合作的政府职能和机制不完善 华强动漫班是为充分满足华强科技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迅速发展的动漫人才需求,特别是为方特二期梦幻王国的顺利投资运营需求,在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建议下成立开设的。华强动漫班建设过程中,市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携华强集团领导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并希望学院利用自身优势为华强集团培养急需人才,服务芜湖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但政府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相关的政策法规,致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缺乏,使得该班开办受资金、设备等限制,这都制约了校企合作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向更深更高水平发展。 (二)校企合作双方人才培养理念差异较大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华强集团在双方校企合作过程中,把合作办学本身也作为一种盈利方式,通过员工输入方式来进行,追求的短期效益。在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仅仅培养本公司紧缺的二维或三维动画人才,缺少培养各级各类创意人才,不利于动漫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职校论文:论职校英语教育现况及策略 1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及教学重点的分析 1.1强调英语口语重要性,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主动性为了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主动性,中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强调英语口语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从学生入学时即强调口语训练对专业学习及工作的影响,并将这一观念贯穿于中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口语重要性的强调使学生了解英语口语训练对工作、学习的影响,进而调动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及训练的主动性,促进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强调英语口语重要性的过程中,中职英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例如:旅游专业学生可以模拟日后导游带团的实际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幼师专业则应通过现代双语教学现状及需求使学生认识到口语学习的意义。对于机械或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模拟实际销售情况或技术资讯等情况明确英语口语的重要性。针对不同专业对英语口语的需求选择适宜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的重视,促进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1.2以科学的英语口语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针对中职英语教学课时压缩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的关键。在现代英语教学研究中指出,环境模拟教学法是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根据这一理论,在现代中职英语教学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需求的不同进行环境模拟教学法的运用。仍以旅游专业为例,根据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是导游的特点,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模拟导游工作内容进行口语的训练。将英语对话、景点介绍等作为重点进行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以此使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差场景模拟教学法还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参与兴趣、积极性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3以良好的英语习惯为基础提高学生英语词汇量的积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词汇量的积累决定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应用。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通过良好的英语习惯加强学生的英语词汇量积累。通过每天早晚英语读物的阅读、英文新闻的观看不断积累英语词汇量,进而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中职英语教师可以在每天的教学中预留英文阅读内容或要求学生观看英文晚间新闻,第二天课堂中进行提问。通过强制性的作业方式培养学生英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英语词汇量的积累。这一方式还能够使学生在英文晚间新闻的观看中掌握英文口语运用方式,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2以专业学习为基础进行英语口语教学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中职英语教师还应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根据专业课程学习中对英语内容的需求进行英语教学活动,以此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提高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另外,中职英语教师还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英语口语与专业内容相关联,使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过程中掌握专业词汇,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及专业英语词汇量的掌握,为学生日后工作中对专业英语、英语口语运用等奠定基础。 3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中职英语教学中受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英语基础、英语课时压缩等因素影响,中职英语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了保障中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中职英语教研组应加快英语教学改革,针对英语口语能力培养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运用现代英语教学理论指导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从职业需求出发开展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并将良好的英语习惯作为基础提高学生英语词汇量,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职校论文:职校音乐教育的建议及策略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由于我国大部分的高中生都处于一种应试的状态,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高职生根本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和培训,不认识乐谱,更读不懂五线谱。另外,由于一些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他们的基础与城市学生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情况直接导致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同时也为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教材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主要来源,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材内容已经过于陈旧,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由于音乐教材的选择缺少明文规定,很多音乐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比较随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音乐教学的发展,据我所知,当前很大一部分的高职院校依然采用师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集》作为音乐教材,殊不知其中收录的歌曲类别少、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如果广大音乐教师一味地将这种教材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索然无味,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更加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各项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辅导,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设施来完善音乐教学。对于高职艺术教育而言,只有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然而,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生源的不断增加,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而现有的教学设施也已经严重破损,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不要说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使用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四)教师资源比较匮乏在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中,只要开设了相关的音乐课程,一般都配备了相应的师资力量,甚至有的还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其中,音乐专业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于专业院校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也有一部分教师是从表演团体转到音乐教育中的。然而,仍有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进而选择非音乐专业的教师负责高职学生的音乐教育,这些教师自身受到的音乐教育也相当有限,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过于年轻,本身的教学经验不足,面对音乐专业课的教学显得非常吃力,难以应付,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恶性循环,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五)音乐活动有所欠缺目前,对于多数高职院校来讲,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乐活动,现有的音乐活动也大多是由社团组织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自己排练、演出,缺乏专业音乐教师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音乐艺术的魅力就不能完美地展现出来,当然也无法使学生对其产生参与的兴趣。 二、改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积极肯定学生,缩小基础差异不可否认的是,很多高职生是来自农村、偏远山区等教育不发达的地方,这些学生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这种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必须要积极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产生快乐、积极的情绪,从而逐步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使他们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 (二)精选音乐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在高职院校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音乐教师按照专业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较为片面,而且面对一些高深的音乐知识学生会很难理解。实际上,人类的音乐文化多种多样,如古典音乐、严肃音乐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音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这些方面的音乐文化进行适当的使用,以充实音乐教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果音乐是集听觉和视觉为一体的一门听觉艺术,因此必要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必不可少。多媒体设备将图、文、声、像集合到了一起,具有科学性、及时反馈性等特点,可以更好地辅助音乐课堂教学,让高职生体验美、享受美。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使音乐作品中的形象更加直观,有利于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要想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招聘环节的门槛,聘任一些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都很强的研究生参与到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来,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第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增强教师的忧患意识。在音乐教学中,仅有良好的愿望和教法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教学目的具体化。如可以将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中的科研成果评价三者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广大音乐教师的教学动力。第三,多为音乐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比如,通过导师制、名校学习,挂职顶岗、跟班研讨等在职培训和学习的方式,最终达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 (五)丰富音乐活动,激发参与意识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共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要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音乐活动,同时在组织社团活动时也可以适当地邀请教师参与进来,为更好地开展音乐活动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弊端,还可以实现社团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创新,从而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创造更加宽阔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功能。因此,各大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 上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从无到有、从单纯专业知识教育到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职校论文:试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类职校办学模式探索 论文摘要:在目前校企合作有待深入、现代职教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职业教育资源仍分散隔离的现实背景下,探寻适当的且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是突破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提出构建生态型水运交通职教集团的理念,并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旨在整合发挥与水运相关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湖北水运交通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新路。 论文关键词:生态系统;水运交通;职教集团;办学模式 新世纪以来,我国交通职业教育坚持贴近交通产业,积极主动与交通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大批学校和专业的建设成效明显。但客观分析,随着交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不断深入,交通类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十二五”交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办学体制上条块分割严重、宏观失控,多头管理,重复培养及部分学校规模小,效益低,服务面窄,分散办学,专业设置重复等;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交通行业人才需求;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职场环境亟待完善;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亟需加强等。 一、研究缘起 加快交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人才是基础和保障。交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实现交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而实现这“三个转变”,就必须要有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的交通从业人员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通类职业院校区别于其他职业院校的最大特征不在于其是否依然由行业部门主管,而在于其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鲜明的交通行业特色及服务面向。在目前校企合作有待深入、现代职教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职业教育资源仍分散隔离的现实背景下,探寻适当的且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是突破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作为办学模式改革的一种选择,职业教育集团在全国广泛兴起。这种通过契约、资源等联接方式,使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甚至政府部门形成联合组织,具有明显的集聚、联合功能,提高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贴近度,是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主要改革措施。各地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近十余年的发展经验让我们在分享其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看到了部分职业教育集团“集而不团”的尴尬。集团化办学虽然是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渐进性、方向性探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但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与障碍,需要我们从内涵解读与策略分析的角度进一步厘清。 湖北水运“得天独厚、得水独厚”,长期积聚的比较优势正在转化成为良好的现实优势。因此,我们须用创新的观念、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湖北水运教育事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为加速湖北水运交通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发展进程,打造中部地区行业性职教品牌,促进校际联合与校企合作,引导各水运交通类职业院校更好地为长江流域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牵头组建“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将着眼于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宏观形势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成为新的政策议题的背景下,探讨如何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适应交通行业转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交通职业教育资源合作配置效率及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创新。 二、内涵解读 生态系统(ecosystem)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集团化”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目的是积聚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常见的职业教育集团一般都是指由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以集团的形式有机联系、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通常以高职院校或者重点职业学校为主体,以协议或者资本作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作为共同行为规范,以举办职业教育或者职业培训作为其主要工作内容的。 生态型职业教育集团这一概念则是生态系统与职教集团内涵的外延扩展,是一个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衔接构建集团内部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形成经济上的“再循环”,从而在市场中发挥其竞争优势拓展其发展空间。 正在建设中的“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为主体,联合湖北省内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长江海事、长江航道、长航公安、三峡通航管理、长江通信管理等子系统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组成。凡水运行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均可加入,成为集团理事会成员。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可减少院校和企业的重复投资,实现水运交通教育及培训资源的循环利用,将现有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我们尝试将生态系统的理论引入到水运职业教育集团的研究与建设之中,旨在充分利用其交通行业背景,依据院校、企业自身需求、共同利益和内在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撑和服务水运交通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并以期从理论上提出职业教育集团共生机制的构成要素和整合模式。 三、策略分析 对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发展的策略分析,其本质是根据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基础,从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如何在实践中选择和规划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战略、设计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管理结构以及开展相关的制度建设,以提高集团内资源合作配置效率,实现集团的发展目标。其中,战略规划是前提条件,组织设计是必要载体,制度建设是重要保障。 (一)战略规划 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水运交通类专业为纽带,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为依托,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和校企合作为重点,组建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参加的,具有显著行业性、区域性、鲜明水运交通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首先,职教集团将对接水运企业的岗位标准,服务水运企业、支撑水运产业;主动适应水运交通行业发展和湖北经济发展战略,整合区域内分散的水运交通教育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促进省内同类型、同层次水运交通职业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湖北水运交通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4]。其次,在政府的主导下,在企业的支持下,职教集团将以集团内各院校的特色专业为抓手,开拓各种合作模式,逐步实现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和校际之间的多元合作,吸引水运交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同时,加强集团运行的规范化、法制化,逐步形成科学、严谨、高效的职教集团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推动职教集团的健康发展。最后,通过“共建”、“互补”、“共享”、“多赢”战略,实现湖北水运交通教育及培训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出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二)组织设计与制度建设 1.以自愿为前提,组建“生态型职教协同体”。 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成员各具独立法人资格,相互之间的约束力受集团章程或所定的协议、契约制约。“协同体”以合作共赢为准则,以优先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发挥成员单位参与集团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具有校企合作联动特点的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实施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制,借助相关法规将较松散的联合体转型成较紧密的合作体,并以契约方式明确成员法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通过探索建立一种多元参与模式,使多元主体力量在合作氛围下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利益,在职教集团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畅通的互动交流机制,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直接参与职教集团决策与管理,促进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5]。同时,在确保集团内各类合作项目或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形式多样、优势明显、纵向连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系。 2.以特色为目标,组建“功能种群协同体”。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内的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及武汉海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武汉航道学校等办学历史悠久,都有各自服务水运交通的品牌特色专业。职教集团将根据各校的专业特色及服务面向,借助生态系统理论对集团化办学的专业布局进行分工调整,确定航道种群、航运种群、海事种群和船舶种群,改变集团内的学校过去在专业设置上“求齐求全”、效益不高、特色专业的发展受限制等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各校可以集中投入并专心致志建好特色专业,降低内部成本。当然,集团重点专业的分布格局形成之后,可以通过协商、协议、交换、购买等方式,统筹安排和合理调配生源、师资和教学实训设施,达到集团和各成员单位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 3.以资源为纽带,组建“共生型协同体”。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将通过集团化办学所形成的教育与行业、企业相联系的载体,将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水运交通企业等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结起来并借此促进集团内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政策和知识共享,促进职教集团各成员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集团内的校企之间、企业之间和校际之间共同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及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教学计划下,分工合作,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学习者实现从“学习到工作”或“学校到生涯”的平稳过渡[6]。(1)建集团网站,全面链接集团内各理事成员单位网站,建立起互通信息、交流经验、更新理念的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为成员单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实现政策与法规、技术、市场、经验、教学、科研、培训、竞赛、就业等等信息沟通。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参与完成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初步构建4个共享型的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各院校相关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等成果,将通过集团的网络资源库以及师资培训、互访交流等形式,实现集团成员学校免费共享;(2)建共享实训基地,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已建好的三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集团内单位实训实习基地共享机制,利用牵头院校与集团内合作企业共建的省内领先的多个校内共享型实训基地,为集团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学生及企业员工。同时建立三级实训网络体系,即国家、省级公共实训基地、本校实训室、企业内实训基地,为水运交通类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为其毕业后的无缝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3)建立专业教师到集团内企业顶岗实践的长效机制,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在职教集团体制框架下,改革集团内教师评聘机制和考核标准,出台聘用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构建职教集团内部人才良性循环、流动机制,建设优势互补的技术人力资源库。通过这一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另一方面,也可保证集团成员学校的高水平师资来源广泛,队伍稳定,实现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以完善集团内成员学校的师资结构;(4)建立新型的产教结合纽带,激发企业依靠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充分认可以“订单教育”为主体的单一层次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岗位要求甚至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以企业的发展带动专业发展,以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提高、岗位变化更新来完善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结构优化,并从人才培养合作逐步拓展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深层领域的产学研的互动,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 4.以特色发展为主线,组建“生态型职教协同圈”。(1)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职教集团将探索协同圈里各种群内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直接对接,通过种群内设置学分银行,种群间允许学分互认,选择3+2或2+3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业进程,实现各类层次、类型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机贯通。拟采取在集团牵头下几校协议、合同约束的方式,组成统一的教学管理指导部门,全盘设计学生的学习发展,减少或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或缺漏,实现教学一贯制的联合培养;(2)尝试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通过构建“生态型职教协同圈”,可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办学投入体制,优化集团的资源结构,更多地调动民间力量特别是水运交通行业及企业的资金来参与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职教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可基于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以资金、技术、品牌等资源入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制的组织实体,逐步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在职教集团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还可探索通过有关职业院校的整合,以打破类型、层次的界限,如高职和中职、职教和成教、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统筹管理并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3)打造紧密联合体。职教集团将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研究制定集团内成员学校统一的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并采用统一的标识和徽记,参照现代企业制度,使集团成为紧密型的联合体,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若条件成熟,可以尝试通过转制、改制实现职业教育资源重组。 5.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生态型水运职教集团是做大做强交通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其在办学模式上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概念,冲破了体制和机制上的制约,故现有的制度框架已不能适应集团发展的需要,制度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目前,集团建设过程中亟待破解的诸如“地位和法人治理”、“政府推动与办学主体自主发展”、“合作与竞争问题”、“公益性与趋利问题”等等,都需要建立相关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从而理顺内部关系,缩短管理链条,为打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多重保障。我们认为,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集团的身份认证、体制完善、管理规范、保障条件。生态型水运职教集团将依据《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等,从组织架构搭建、运行制度建设、育人机制构建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具体完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宏观与微观)、投资体制、招生与就业体制、教学与实习实训体制、科研体制及相应的机制等六种主要的制度内容。 综上,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应该是沿着已有的方向前进,继续探索以合作为主流特征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这与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流的交通产业发展模式及转型战略的要求是相适应的。生态型水运交通职教集团是完全依据院校、企业自身需求、共同利益和内在动力来构建的利益相关集合体。其利益的出发点就是水运交通人才的合作培养,这也是集团办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出发点。职教集团将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并动态地加以组合,使接受“非连续学程、往返式学习、终身型教育”的新型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现实,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7]。这既是生态型水运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区别于其他教育集团的主要标志,也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及推动、规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多方位、全新的组织载体。 职校论文:谈经济欠发达地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危机 论文关键词:经济 发达地区 职校 毕业生就业 论文摘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岗位少,就业机会少,职校毕业生多数到发达地区就业。但随着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外地的毕业生很难与他们竞争。从而导致落后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出现了问题。本文就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危机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 教育部“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教育的发展思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教育部的号召下,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各地区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极快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从世界范围看,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普遍的趋势,也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担负着对劳动者知识、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授、补充、更新和拓展,培养各类各级技术人员的就业能力、业务能力、工作能力、职业思想、职业道德等,旨在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多种任务。对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具有鲜明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职业教育造就和提高各级技术人才,而且,各技能层次上的技术人才又满足了对各行各业职业上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等,适应了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质量也适应了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职业教育,可以传播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与生产劳动经验,开发人的智力,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任何理论科学与技术科学成果,除了用于生产外,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这种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科技成果。叫做潜在的生产力。要将这种知识形态上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上的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直接与间接职业教育来实现。同样,人的智力开发,也是通过教育(职业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来实现的,离开了职业教育,人的智力开发与现实生产力的提高都将受到较大的限制。 3.在技术人才的流动中发挥着新陈代谢的作用。职业教育可以保证各行各业的员工队伍与技术人才得到正常的新陈代谢。自然界的万物都是要新陈代谢的,员工队伍与技术人才也有衰老、死亡和补充的问题。若要持续不断地输送补充符合要求的技术人才,就必须相应地对技术人才进行实用技能素质的教育和培训。这一任务只有职业教育能够承担。同时,人们在年轻时学到的知识与技术,随着年代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兴盛衰亡,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大量涌现,也会出现新陈代谢的问题.而要使一个具有自然劳动素质的劳动力。变为一个特殊的具有持续一生的相应职业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就必须进行职业教育。 4.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职业教育能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用于职业教育的投资可以带来巨大的而且是长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而不断地增加物质财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l同时,由于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人们对职业选择、职业分工,以及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就会形成正确的、高尚的认识.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由于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职业教育的依赖作用更加明显。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的就业危机越来越严重。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人才严重流失。职业教育应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输送相匹配的适用人才。而现实情况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后,企业较少,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相对较差。因此职校毕业生大多是到发达的城市就业,人才大量流失,职业教育并没有为当地服务,只是提供了劳务输出的机会。多年以来,职校培养的只是打工人才,学生就业的观念也只是到发达城市找到就业的机会,没有为当地服务的意识。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提高了,但同时流失率也更加高。 2.就业出路越来越窄。在职教刚起步的时候,在发达城市的职教还未饱和的时候,毕业生到发达地区就业的机会很多,工作质量较好,劳务输出解决了职校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随着社会声誉的提高。各校的招生规模逐渐递增,各地区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相应地迅速发展起来,招生人数直线上升,因此增加了落后地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般而言,发达地区首先要满足当地的毕业生就业,因此外地毕业生的就业无疑就增加了难度,岗位是有限的,毕业生是增加的,因此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劳务输出的机会很困难,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逐年下降,再加上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垄断市场,对外地毕业生设置就业门槛,导致了外地的毕业生已经很难就业。或者就业的质量不尽人意。近两年来,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3.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在职教的专业设置中,大多数的专业与发达地区的专业如出一辙,显示不出地方特色,多数为机电、数控、电子、计算机、汽车等专业,这些专业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的应用,在工业化发达的地区毕业生才容易就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落后主要就是工业落后,岗位严重不足,出现了有专业没岗位和有岗位没专业的情况。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培养的毕业生没有市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耽误了毕业生的前途。 4.社会偏见和价值导向偏离。目前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子女只有到大城市或知名企业才算就业。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过于理想化,他们的期望值高于企业的需求.因此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一方面毕业生无法就业.另一方面小企业招不到满意的熟练工人。而职校学校的招生宣传言过其实也助长了这样的价值取向,比如有的宣传单上写着:学习在职中,工作在苏南;学专业技术.做现代自领。这些宣传使毕业生对工作理想化,使他们的就业希望值越来越高,最终加大了他们就业的难度。事实上职校毕业生的位置在基层,面对的应该是一线的工作。盲目夸大招生宣传不仅迷惑了学生,而且给学校的就业问题加大了难度。 三、职业教育解决就业危机的对策 1.对职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分解就业压力。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因此,职业学校如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大力加强对学生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教育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毕业后开展自主创业,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就成为当前和今后各职校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对职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符合国家政策.适应地方发展的大计。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需要.是职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学生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在这激情创业的时代,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当代青年创业大军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因此,对职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该积极增设创业指导课程。 2.深化职校专业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改革,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围绕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特色专业,填补空白专业,增设急需专业,专业设置要灵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是农业强工业弱,农业占主导地位。而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田园荒芜,土地产出严重下降,耕地的利用率低下,这极大浪费了农村资源。职校学校应该和政府合力改变这种现状,增设高效农业专业,增设地方传统专业,让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既解决就业问题,也发展了农业和传统产业。 3.整合教育资源,增加职校整体效益。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领导为了追求政绩,扩建职业学校。表面上看职业教育在蓬勃发展,实际上却危机重重。因为很多新建学校是重复建设,没有专业特色,没有规模效益。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争抢生源,生源大战扰乱了招生市场的正常秩序,破坏了职业学校的声誉。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政策.强制学生到指定的学校就读,因此,盲目的扩建使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整体布局,统一规划地方的职业教育建设,使各所学校各具特色,专业互补,不搞重复建设。政府要整合各所学校的资源,使各所学校齐心协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还职教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避免部分专业过热和部分专业过冷的现象,才能提高职校毕业生的实力,才能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总之,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业是学校的生命线.就业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尺,没有好的就业,学校就没有生命。 职校论文:试论实践教学对职校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意识 实训教学 职业道德培养 论文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成为中职学生就业时,能否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毕业实习教学树立就业观念。 目前,在职校学生中,职业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职业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枯燥的说教中,而应从小事抓起,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潜移默化,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进入中职校后,培养目标和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和生活上的诸多不适应。在校学生中相当部分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学习情绪低落。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坚定的职业意识,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使学生尽快形成爱职校爱专业、懂就业的良好学习氛围和职业意识。 1 结合新生实际,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学校应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开展培养职业意识的系列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开放所有实习基地、实验、教学场所,向学生介绍学校的专业机构,展示办学实力;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状况,通过橱窗、板块宣传等形式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教学及实习成果;介绍个人成才经历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创业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分专业组织参观企业生产和工作现场,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成才的可能性,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2 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针对化工生产的行业特点,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在实训场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首先要组织好学生对实习工场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制度的学习,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第二,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要教育学生应懂得相互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第三,让学生知道在实训工场除了锻炼专业技能之外,按照规章制度维持好班级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氛围也是每个学生的职责所在。教师应该在多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进行监督检查,直至学生把事情做好为止,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3 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意识 在专业实习中,职校学生的智能类型与水平、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的个体差异体现得尤为明显,常常出现实习任务不能同时完成,或者即使同时完成但任务完成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此时,教师就要因人施教区别对待。对于任务完成快的同学,教师应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其操作水平,也可以引导他们完成一些知识拓展内容,而速度慢或结果不正确的同学,则应对他们已完成的工序工艺质量高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尽力缩小与他人的差距,通过教师给每个学生不同方式的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体会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全面参与,学生的自信得到增强,对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的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并对自身的能力产生充分的自信,从而在实习中信心十足更加努力。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的,就象植物需要阳光才能生存一样,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才能树立起强大的自信意识。 4 强化职业意识,帮助树立就业观念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对参加实习的意义不明确,实习时就产生了不愿做、没有好工作就不想做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类消极因素,更好的完成实习任务,给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人生观、法规条例、职业素质以及面试应做哪些心理准备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对学生开展职业、敬业教育,使其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让他们懂得社会上的每一分子,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只要努力,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学生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如果能定期抽查、巡视各实习点的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更能产生较好的实习效果。因为这样即便与发现和处理实习中出现问题,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在抽查巡视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的思想问题就是:到达实习单位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如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时就会产生辞工不干或自行“跳槽”的想法。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就帮助学生耐心分析,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告诉他们:不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人企业,无论是大地方还是小地方,只要使适合自己的,都能学到本领。只有先生存下来,才有可能谋求将来的发展;只有在岗位上,才可能为今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通过加强实习中的定期巡视,也能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职校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我想:这一项工作不是教师和个别人的事,全体教职工都应该积极参与,形成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提高办学水品、拓宽就业渠道,以提高学校办学的吸引力。当然,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以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姿态,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中学生教育论文:论开放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特点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联系实际分析了在开放教育本科中,自主学习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要求,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心理优势,以及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呼吁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自主学习;主体;心理品质;心理优势;心理问题 一、自主学习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要求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也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课程,制订学习计划,自主地选择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一种客体。因此,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要求颇高。 (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来自环境的感知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建构过程。而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成了自我教育的主体,这意味着依赖他人的教育转换为依赖自己的教育。并且学生还成为自主选择的主体,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都成为学生自己的选择对象。因此,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不受限制、相对自由的。学生学不学、努力不努力学、学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在一定的动机激发下进行的,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习动机的强度密切相关。 若一个学生具有强烈学习动机。就能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使学习逐步从单纯功利性需要逐步转化为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自我实现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自觉抵制诱惑、克服困难。 (二)良好的认知水平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自由的个体化学习方式,但自由不是放任自流、随波逐流,而是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主见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必须建立良好的元认知水平的基础,否则,自主学习收效甚微。所谓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了解、评价、检验、调整和控制。它主要包括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在自主学习中,一个具有良好自我识别能力的学生能清晰地分析自己,诊断自己,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及时反馈、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策略;一个具有良好自我选择能力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一个具有良好自我培养能力的学生能不断地研究和建立适合自己的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有主见地培养、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一个具有良好的自我体验能力的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为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而自豪,为学习的失误而内疚,从而会把所有情绪、情感的体验化为激励自己继续奋斗的力量;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能自觉约束和控制自己,努力抵制外界的诱惑,不断增强战胜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三)良好的协调人际关系能力是提高自主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孤独的、无序的、松散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建立在与教师、同学合作的基础上。(1)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都要得到教师的引导、帮助和监控,从入学教育到学习计划的制定,从“传道、授业、解惑”到学习方法的选择,从重点难点分析到作业的点评,教师都要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因此,学生要善于与教师交流、沟通。遇到困难,要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2)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经常要与同学尤其是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协同合作。要相互启发,共同研究,彼此鼓励,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要在一起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一起克服开放教育中教学资源、教学信息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的不足。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可以极大地克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孤寂感,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创新能力。 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心理优势 (一)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开放教育中的学生具有理智的自我意识。首先,他们善于表现自我,敏感地保卫自我,珍重自我,客观地看待自我。表现在自主学习中,既能清醒地分析现实中的自我,认清自己学习的优势和缺陷,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善于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有的放矢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同时,又善于设计理想的自我,他们常常思考自己的未来,设想自己的发展,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十分在意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别人对这个角色的态度。表现在自主学习中。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制力,有决心、有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渴望学业优秀以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钦佩。 (二)反应敏捷,思维深刻,理解力强。开放教育中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实践经验丰富,思维能力达到人生的高峰期,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强。表现在自主学习中,思想活跃,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本质特征,善于把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个性稳定,乐于交往。开放教育中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个性已定型,他们大多积极健康,热爱生活。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善于及时摆脱烦恼。他们乐于交往。善于处理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尊重别人的人格、习惯和隐私,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乐于分享、给予和接受友谊。具有较强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三、自主学习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观念陈旧,不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转变两个观念,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已形成了稳固的心理定势——“教师是绝对中心,学生的任务是服从”。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受到了压抑,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而现在一旦放开,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便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制定自学计划和方案;不知道怎样做好读书笔记。有的学生依赖性强,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还想让老师抱着走、牵着走;有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把书上的概念、公式、原理死记硬背下来,而不知道怎样能触类旁通,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学习动机的强度较低,情绪波动起伏大。开放教育中的学生生源复杂,其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思想观念、兴趣需要有明显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复杂性。有的学生是出于对某专业或某些学科的浓厚兴趣而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迫于单位的压力,为避免下岗而学习;有的纯粹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有的则是出于从众心理来读书……而且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教学系统由传统的“人——人”模式转变为“人——机——人”模式,这就带来了师生时空上、情感上的分离。因为学生面对的是一个近在眼前、远在天边、不注意自己、不认识自己与自己没有目光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人,致使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同步反馈和激励,久而久之。必然降低学生动机的强度。早在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鲁姆就提出了期望理论,认为人类工作的动机(积极性)来源于对工作目标的估价(效价)和实现工作目标的概率估价(期望值),即工作积极性=效价×期望值。从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提高学习效价和完成学习的期望值。但是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师生的时空分离、情感分离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失去外部激励机制,从而降低了学习效价,影响了学习动机的强度。因此,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心情浮躁,对学习浅尝辄止,稍遇困难和挫折便垂头丧气,甚至要求退学。 (三)孤独感较强。自主学习是一种分散的个体化行为,是在没有第二者的环境下的学习。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个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机器,而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这种分离虽然给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但却减少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经常处于孤独状态,学生遇到问题首先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困难首先需要自己想办法克服。这种孤独感在家庭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焦虑、迷茫、厌倦,严重的会酿成心理障碍。 (四)认知策略产生变化。从“认知吝啬”理论指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不自主地保留精神,减少认知负担,仅仅把最初一些肤浅的信息收集起来形成自己的印象。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交流获得丰富的感性信息。而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与教师、同学交流信息少,同时网上交流一般采用纯文字符号,而且比日常对话交流慢,因此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往往看问题比较简单,绝对化。 中学生教育论文:试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相伴而生。当前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探索这些问题的原因,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 一、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环境的多元化产生道德失衡。网络信息带有多层面、多元化的特点。有些信息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于经常上网的中学生来说,经常接触多种道德评价标准,会造成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无法判断是非,道德选择能力因此下降,行为容易发生偏差,不道德行为增多。 (二)中学生抵制不良信息诱惑的能力不足。网络信息的跨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约束。我国在网络技术方面与西方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流量和流向不平等使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到处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中学生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三)网络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重视。就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现状来看,德育工作面临目标过高、偏离实际等困惑,德育途径没有形成有效合力,没有建立起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没有形成整体化的德育大纲等问题,网络德育工作还未提到学校教育的议事日程。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网络环境助长了中学生的自我主义。网民是自己的主人,他自己决定干什么及怎样干,极大地调动了其自主性及良信心。然而,互联网也是一个自我主义泛滥的地方,网民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我利益、愿望、目标的满足与实现。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时期,他们急于追求独立个性、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 (二)网络环境弱化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在网上,各种信息浩如烟海,淫秽、黄色、暴力、反动等各种信息不可避免。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出现思想上的变异,导致原有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弱化。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不成熟时期,自律性及自制性较差,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社会,甚至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则有可能淡化应有的道德责任意识。 (三)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道德观念造成冲击。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自由性、平等性、形象性和互动性,因而深受崇尚民主、自由、公平等价值观的中学生追捧。但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充满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等矛盾的碰撞和交流,在这里,各种不同的文化汇集交织,文化冲突、道德冲突现象非常突出,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很难判断。 (四)网络环境导致不良行为增多甚至违法犯罪。由于吕前还无法对网民的行为进行确认和有效地监管,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来说,网络无疑是个多头陷阱。他们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感官刺激,尽情发泄,但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而走向反面。 三、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片策 (一)坚持网络技术创新,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络当中存在许多不良网站,恶意传播反动、迷信、黄色内容,要杜绝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就要不断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技术创新。在电脑中安装反黄软件,加强过滤功能,对不良网站和恶意程序实行举报、封杀,彻底切断它们的传播途径。 (二)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网络信息并非都是有用的信息,其中有很多是垃圾信息,不同文化价值观在拜上的交织、冲突无疑会使中学生丧失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和能力。因此,必须在纲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使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观占据网上的主导地位,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以高雅的文化,寓教于乐地引导他们远离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我位置。尽管网络带给人们自信、自主、自立的意识,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已找到了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相反,它可能误导人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甚至走向自我中心主义、利己主义。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网上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不是真实的自我满足及实现。我们应该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帮助他们解决主观我与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促进他们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将他们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把互联网作为知识拓展的一种工具,而不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使中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四)强化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在强调提高中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要根据中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促进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制定比较完备的青少年网络行为准则,确定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的具体标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把遵守网络道德准则和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纳人中学学生品德量化测评襄中,使中学生通过外在道德评价,自觉遵守网络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质。 中学生教育论文:试析历史教学中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 [论文摘要]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对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精神丰富和生命成长,激发学生创造的活力。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 积极情感 实施策略 效能 叶澜教授指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人度过众多的难关,可以使人生出勇气、生出希望、生出力量、生出智慧。”历史教学达成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高层次目标,目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已经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表象和泛化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对积极情感教育倍加呵护、精心耕耘,更需要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历史教学聚焦于深层次潜在情感教育的研究会更加有益。 一、积极情感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 当今教育学把生命作为基础性、核心性概念,选择了从生命的视角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情感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应以情感教育为基础,首先通过情感交流体悟人文知识,其次才能有知识的学习和创造。鉴于未来社会的需要,历史教学应转变到首先对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追求较高层次的情感体验中促进知识学习,那么,实际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1.教师重史实蕴涵的情感,忽视学生的情感状况。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蕴涵了丰富美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注重挖掘历史史实蕴涵的情感,尽力把史实中的激情重现出来,可为什么总是难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呢?因为只凭教师把历史史实转换成听觉材料,难以叩击学生的心灵,需要将史实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心理状况对接,才能达到师生情感的相知、润化和共振。 2.教师追求情感一致性,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同一时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往往不同,表现出个体的主观差异性,造成人们主观差异的原因有:人的生理因素、社会地位、阶级立场、实践经验等。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成的过程,教师课堂上过于急切达成师生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情感差异,结果造成情感教育停留在“快乐”的表层,情感肤浅泛化,降低情感教育的效能,使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情感提升的过程。 3.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情感教育的效能。历史由人的活动构成,人具有最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历史教学自身的情感因素使其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因历史史实、教师、学生三者都是有丰富情感因素的个体,尤其是高职学生反映出来的自我认识失调、缺乏进取心、就业压力大等情感问题,使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更具复杂性,历史课堂上,某些时候难以引发学生情感真实的共鸣,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也是正常的。教师应客观认识并理解这些不和谐现象,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要耐心真诚、渐进渐染。 二、积极情感教育的原则 人类的行为、情感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互动交流中,教师的情感及行为不仅影响着自身,更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及行为,学生的情感也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情感,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互影响、相互尊重的过程,教师应使课堂成为师生放飞思想、释放积极情感的殿堂。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的原则主要有:一是启发性原则。历史素材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创设有助于情感交流的情境,并通过图片、影视资料、历史史料、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达到唤醒、促进学生情感生发的效果。二是教育性原则。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情感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心灵受到震动,使学生明理并受到教育,激发学生高尚情操、美好情感的形成。三是差异性原则。尊重情感的独特性,根据教师、学生个体生命的不同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交流互动,实现情感的和谐共融。四是适度性原则。教师应依据历史史实内容有感而发,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深浅适度、疏密适时,满足学生情感体验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建立的积极情感。 三、积极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重视历史史实,丰富情感体验。一是教师深刻研读教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关注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历史教师要深刻研读教材、史料,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使自己对历史史实有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历史的情感魅力;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调节,使自己的积极情感占主导地位,以自己的积极情感为人师表,教师用积极真诚的情感触摸学生细腻真实的心灵,才会将美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二是引领学生阅读历史书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优秀历史书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宝贵资源,高职学生有充分时间拓宽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历史课外书籍,教师每学期结合历史教学给学生列出需要阅读的历史书目,再根据教学进度督促学生完成阶段性历史书籍阅读,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走进多彩的历史画卷,去领略璀璨的历史文化和人生智慧,感悟历史史实凝聚着的美好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重视教学过程,实现情感和谐。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用言行举止传递情感信息。语言是情感生成的源头,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生动的语言、关注的眼神、会心的微笑,再加上充沛的情感表达,让每一个细节都在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感染学生情绪;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的手势、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感情,教师的言行举止比教学内容更直接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体悟教师语境、意境深层涌动的情感之流,渐入佳境,生成积极情感。二是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教师课堂上要密切关注了解学生情感的变化,依据学生情感的变化及时调节预设,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地获得能引起积极情感的信息,从而激发、强化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帮助学生消除消极情绪的干扰。当学生感到对某些积极情感有需要时,教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积极情感不断向深层次发展,努力追求情感教育的最大值。三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说明情感总是在情境中产生。历史课堂上,教师自身积极向上的情感即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感染下学生产生相应的昂扬振奋的情绪,教师再借助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多向交流的教学活动,营造一个充分发挥学生情感潜能的宽松氛围,学生在倾听、思考、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深化,实现师生从情绪到情感的深度交融,达到心灵默契。 3.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学生是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尊重学生情感的差异是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潜能等方面的客观现实,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见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情感实际相结合,从个体情感差异性出发去考虑不同情感的发展性,理解信任是发掘学生情感潜能的钥匙,教师接纳、把握学生情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情感教育的启情点找准,欣赏每个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领略到学习历史对自身精神生命成长的意义。 四、积极情感教育的效能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说:“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就永远不会‘发生’教学。”积极情感的教育及其良好发展能让历史课堂在一种友好、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满足师生内心的深度渴望,带给师生心灵的深层愉悦,滋养师生的精神成长,这正是历史教学的使命所在。 积极情感教育可以产生能量催人上进,能让学生具有巨大的勇气克服困难,使学生有学习热情和持久韧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从理论上阐述了积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切之情——即对周围的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和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表扬。”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掘积极情感教育对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认真把情感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能,让历史课成为一座关注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殿堂,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将会使学生成为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人。 中学生教育论文:浅谈班级管理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论文关键词:班级 管理 养成 教育 论文摘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让人感到最为棘手的正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特别是新入校的学生,狠抓习惯养成教育是当务之急,是班级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石。 班集体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大学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而班集体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学生的素质对大学教育起着很重要的决定作用,具有良好的班风的班集体,能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正面教育,防止各种不利因素的滋生,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可见,加强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中学与大学相比,最显著地特征就是教师从强制管理变为思想疏导,学生摆脱了应试的束缚,有更多的时间、更广泛的空间来体验大学生活,发展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心理处于未成熟期,但是由于他们面对的环境的变化,心理表现往往存在着独特性和不确定性。如自我意识明显分化、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等。。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当代大学生已经从80后转变为90后,群体特征更加明显,如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望强烈,更加崇尚领导力和荣誉,但团体意识差,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深入,班级的凝聚力和合心力的形成过程很慢。因此,在日常的班务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势在必行。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人道”。当代教育改革中,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而非社会工具来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 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发现矛盾共性,又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的指导学生,使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要求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班主任辅导员日常工作繁琐,也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特别是大学生,他们的内心思想其实非常的丰富,作为已经满l8岁的成年人,心智趋于成熟,虽然他们还没走向社会,但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极其需要老师的认同。在评定奖助学金的时候,我发动每一位同学参与到此事中来,而且要求每一位同学从集体的角度出发,衡量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和公正。很多同学在过后都觉得通过参与,自己是这个班的一份子,或者说是班级真正的主人。此后的班级管理中,我经常以此例告诫自己,注意与学生交谈时的用词,随时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态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经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多数学生与入学时比较积极性提高了,团体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各方面都发生的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影响学生 通过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雨果也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高尚师德,特别是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高尚师德是一种无价的精神力量,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没有一个人不好好学习的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教书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师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谓高尚的师德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于工作中体现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关怀和严格要求。 三、设立“总体目标加个体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进步 教育首先置于一个大的集体之中。所以在新学期开始时,我首先与班委的学生制定《班级公约》、《班级文明公约》及全班同学本学期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全班学生明确一学期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学生把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结合起来,把自己成才和别人成才结合起来,在自己发展、自我进步的同时,为别人创造好的条件,想成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团队,从而促进个人与集体共同进步、一起发展,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组织学生写好班级发展的历史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史,让更多的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名,与班级共进步。 在班级设立总体目标的同时,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认真的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拼搏中不断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我让每一位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书写了自己大学生活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除了制定奋斗目标外,还要写下自己实现奋斗目标的路径和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案。班主任对每一位同学的规划书都修改,并鼓励学生用规划书来鼓励自我,促进学生进步。 四、要严格管理,加强督导,及时调整目标 目标学提出的“目标教育”,旨在向社会大众传授人生目标知识,以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为指针,引导人们能动设定自我人生目标,充分发挥优势和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目标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理想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在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加入目标教育的内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和阶段性奋斗目标,并制定合理的计划,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有计划必须有检查。班级管理中,学生很容易钻空子。如果有了计划而不能有效地实施,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就无从谈起,更会导致今后的班级管理无法进行下去。针对我班的具体情况,我将班干部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检查学生是否能认真执行计划,并及时记录和反馈{另一组负责搜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对已经完成短期目标的学生及时提出新的目标:对在具体实施中,不能认真执行计划的学生提出警告,并适当惩罚,同时提出完成期限;对在具体实施中有问题的方案及时加以修改,使其能顺利实施。 五、注重细节,遵守习惯养成规律,循序渐进的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从小处着手,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班主任在工作实际过程中要有耐心和细心,必须不怕苦、不怕累,认真细致地观察班上每一位学生,“察其言,观其行”,对学生言谈举止、社会交往、遵规守纪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等,从中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作为教育学生的切入口。一方面,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表扬和赞美,尽力为学生提供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防微杜渐,发现学生的错误和坏习惯,要及时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由于每个人生活的客观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父母的教育不同等原因,在我们身上,部免不了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们并不是短时间内突然形成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养成,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却它们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大学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很多同学容易产生懒惰情绪,许多不良习气也开始抬头,比如逃课、在宿舍酗酒、吸烟,上网、打游戏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其他同学的生活,破坏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针对以上现象,除了要求班主任及时清查宿舍,对不良现象予以遏制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在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坏习惯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正确认识自我和发现自己问题的缓冲时间。通过大家的监督帮助和自己意志品质的锻炼来克服不良习惯,这需要教师、同学、朋友一起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一个曲折的长期过程,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性要在短期内改变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根据坏习惯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逐渐的去改变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长期抓、抓反复”留给学生一个“反复”的空间。 六、优化社会环境,为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学校教育只是是教育方式的一部分,教育的多元化的今天,要求我们协调好各种关系,利用好多方资源。 所以,学校教育作为教育主阵地,要整和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广泛性。如有的同学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入校前家长已经花费了不少精力帮助其完成高中学业,但该生长期逃课和打游戏的习性很难改掉。针对部分学生利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断层地带而经常旷课晚归的情况,我院学生处设计了《学生出勤表》,并不定期到班级上去查上课情况,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共同督促这部分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树立时间观念。有的系设计了给家长的一封信,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寄给学生家长,信里会对学生这一个学期以来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除了学习成绩,其他方面如日常的思想、品行表现也会给与总结,把进步和退步的地方作了非常详细的列举。许多家长在收到这封信之后,都非常的感动,觉得老师给予了同学十足的关爱,自己也调动起来了关心和爱护孩子的主动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提出新见解,解浃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生教育论文:试论现阶段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分析 论文关键词:比较 道德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课程载体 论文摘要:中学生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比较研究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异同,可以总结出其中一些合理的方面,为我所用,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日本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异同,借鉴与吸收其有益经验,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一、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 (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的共同点 1、两国都高度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且针对性强。中日两国都把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日两国教育部门都开设了相关课程;2、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形成道德教育合力为了实现中学生道德教育目标,两国政府与教育部门都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3、注重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整合化和现代化。所谓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整合化,是指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综合多种教育资源,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达到提高其道德水平的目的。 (二)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 1、中国侧重于正面教育,日本侧重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在中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而日本的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侧重文化氛围的营造;2、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相对单一和日本的“三位一体”。中国政府与教育部门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学校教育。而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在学校、家庭和地域社会三位一体的联携下进行的;3、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绩效考核以考试为主,而日本的道德教育绩效是多方面考核相结合。 二、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一)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 我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为此在中学阶段开始思想政治课程。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中学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自力更生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日本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强调恪守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念,但也积极的推进民主改革,强化民主教育。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把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建设者。 三、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一)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而更新。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我国中等教育阶段的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 (二)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强调对政治、经济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理解与关心,病随着时代的变化补充新的内容。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个性教育,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协作精神,突出群体意识;重视劳动教育,强调道德实践;重视民族传统,善于吸取外来文化;重视人生观教育,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四、日本中学生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心要转移到培养实践能力上来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这种内化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为这些转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日本道德教育有重视实践的传统。中国则不太重视实践性,方法陈旧,缺乏创意。因此,我们中学生德育必须讲究方式,注重无形的教育;同时还应注重德育环境建设,使得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发挥出环境的育人功能。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道德状况和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 (三)要坚持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进行继承与创新 我们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要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我们在对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记性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批判吸收的原则去对待传统与外来道德资源,及时更新道德教育内容。要使德育内容能够与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收能力相适应,要更贴近现实生活,要更满足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要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渗透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要重视教育中学生的渗透教育,日本中学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采用讨论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些做法既抓住了教育时机,又让学生们有了深刻的生活感受,能够加深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实效性非常显著,如同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难以忘怀。我们要积极借鉴这一方法,增强我国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中学生教育论文: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育 教育类课程 创新意识 创新体验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所以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特点,以课程为载体,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体验、强化创新行为。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响应,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成为我国教育科研的重点。经过多年的探讨,人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教师,也就成为了当前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创新教育的研究正从理论探索向教育实践不断深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师范院校中,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当中,形成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体验、强化创新行为等方面入手。而对于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特点,以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就能够在上述几个方面取得理想效果。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1 结合数学教育理论课程,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这里所说的创新意识,也可以理解为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实质上就是指那种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具有批判意识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数学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在数学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就能认识到这一点。 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一般包括,数学教学论、数学方法论、数学史、中学数学研究系列课程等。这些课程不仅包含数学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这些课程在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了数学科学的特点、数学发展的特点、数学哲学等知识。这些知识都反映了数学中的创新精神。例如,数学无论在对象和方法上,都是高度的抽象思维的产物,而不是简单的对现实的抽象描述。所以可以说数学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再如,人们对数学事实的承认,都是因为它们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不是因为它们出于某数学家之口。所以,数学里没有宗教领袖般的圣人。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不在于精神领袖的引领。即使在哲学层面,人们坚定了二千多年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到了20世纪也逐步被放弃。 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中所富含的关于数学中的创新精神的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出来,并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良好的树立创新意识的教育。同时,数学的学习也是充满创新的过程,学习者在没有可模仿的示范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回顾这些自己在学习中的亲身体验,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并不神秘,离自身也并不遥远,这同样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2 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创新体验 形成创新能力单凭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去获得创新的体验。数学教育类课程虽然和数学教学实践联系紧密,但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只能在理论上去接受,却无法在实践中去体验,创新完全不能落实在行为当中。因此,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才能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开展创新教育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从而去获得创新体验。数学教育类课程内容对各领域知识的涉及面较宽,内容丰富,而实践性也较强,这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如,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开展以“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数学特点的分析”、“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数学双基内涵的变化”、“当代几种主要学习理论的比较”、“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等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研究系列课程中,可以开展以“数系的发展”、“函数概念的发展”、“变换观点下的欧式几何”、“向量方法在几何中的应用”等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在微格教学训练、数学实验与CAI课程中,开展以“课堂教学技能的专题训练”、“中学数学课件制作”、“中学数学实验设计”等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以课程内容为背景,以这些课题为研究目标,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其相应的知识,同时也是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尝试,获得了创新体验。 3 营造创新环境,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 经常有人会拿我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进行比较,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教育的优势是重视基础,美国教育的优势是重视创新。但也有有识之士指出,美国教育的优势不是重视创新,而是重视给予学生创新的环境。这个观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环境对于创新教育而言确实非常重要。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赏识学生的创新成果,这些都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有利因素,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 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创新活动的机会。除了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外,也可以在学生中组织各种数学教育研究专题活动小组。如: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小组、中学数学教学研讨小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微格训练小组,中学数学实验设计和课件开发小组,中学数学解题研究小组、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知识研究小组等。这些活动小组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小组。通过这些专题性的小组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将课程知识应用于中学数学教育实践当中,促使使学生将课程知识和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尝试。这不仅能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平台,也能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 结合教育实践环节,在学生中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和竞赛活动,是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创新行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模拟教学竞赛、说课比赛、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展、中学数学课件展、数学教育科研论文征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选拔优秀的创新成果,同时,可以通过表彰和奖励给学生的创新行为以赏识与鼓励,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科研工作本身就是创新行为,科研能力也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从事科研活动,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进入到科研活动中。如,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吸纳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组、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等。对于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通过帮助其申报奖项或公开发表等形式,对其创新成果予以肯定,这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起到十分有力的强化作用。 4 结束语 时至今日,创新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虽然创新教育不能有其固定的模式,但是最终还是要在教学实践当中得到落实。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从事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创新教育不能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它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托。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是充满创新的领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未来数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探讨 摘 要 分析了中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中学生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辨证法理论以及正反馈理论,剖析了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中学生 创新教育 体验式 1 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 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4 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具体而言,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对图1中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应用理论知识,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2 0 0 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中学生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论文关健词】中学生 网络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网络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现实。中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巨大群体,既是网络资源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网络负面影响的受害者。应当引导中学生能正确对待网络,以抵制网络的各种不良影响,养成文明的网上行为。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中小学校园网的开通,网络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龄尚小、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在网络这个令许多成人都惊叹甚至“招架不住”的冲击下,出现了诸如“网虫”“网恋”“网瘾”甚至网络犯罪等新的德育问题。中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一个巨大群体,他们既是网络资源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网络负面影响的受害者,使他们在网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出现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要使中学生与网络隔绝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能正确对待网络,以抵制网络的各种不良影响,养成文明的网上行为。 一、把握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建立相对绿色的监督环境 1.建设校园内部网吧,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学校应当为学生随时上网提供便利,通过建设校园“绿色网吧”,把学生从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在校园网吧里,学生可以及时获取大量知识信息,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学生的道德教育。广大德育工作者可以把德育资源上传到网上,在网上开设道德聊天室,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2.建立网上德育心理教室。中学生处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不少学生一般不愿意与家长或老师交流,因此,建立网上心理教室显得尤为重要。网上心理教室可以设立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测试等板块,还可以设置心理热线,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线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与指导教师交流、谈心,来获得帮助。 二、培养、建立强大的网络德育队伍 1.网络时代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网络德育的方法,及时接收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既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增强网络时代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学校应当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职和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心理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收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以便联合进行信息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还应鼓励德育工作者建立德育方面的个人网页,由个人建立的网页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让人感到平等而且容易被接受。还可以在网页上提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与中学生网上沟通、对话、辩论、答疑、咨询等活动,使得德育在网上得以延续和发展。 3.在网络时代,学校应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服务意识,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教师,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可解决,及时发现,及时教育,防范于未然。 三、利用BBS,MSN,聊天室等开展德育工作 1.学校应当规划和建设好中学德育网站,积极利用好校园BBS,开辟中学德育新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文化活动和各类网上服务,创新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人其中活动。由于网上交流方便、灵活、自由性强、顾忌少,有很好的保密性,因而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真实地反映受教育者心声和思想轨迹的独特环境和优势空间;利用留言箱,举办网络论坛,参与网上讨论,及时地开展在线德育,根据所收集的反馈信息,及时形成正确的判断和统一的认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反馈意见。 2.德育网站内容既要体现德育性,又要体现生动性。如果一味地把传统德育的说教搬到网上,网络德育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四、开展班级网络活动 1.鼓励学生开展班级结队帮扶活动,通过班干部、学生会干部与网络成瘾的学生结对,一起学习,引导其逐步摆脱网瘾。学校通过开设丰富的课外活动,为网瘾学生转移视线,引导其回归健康生活。 2.形成网络文化“免疫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网德,网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的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五、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配合 克服学生网瘾不能靠学校孤军奋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配合,只有以学校为主力、家长为后卫、社会支持为基础,整合多方力量才能保证网络德育的效率。 网络既是一个自由、平等的、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又是一个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暗流的复杂世界。网络时代的生活必然有网络时代的教育,中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唤起、培养和保持依赖于良好的监督机制、强大的网络德育师资队伍、网络德育技术平台的支持以及学生自律意识的维持。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相关性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乐昌市5所中学的1536名中学生及家长或监护人,采用青少年行为量表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中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中学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0.3%,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P<0.05),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适应性与青少年行为量表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各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及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因子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 结论 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是影响初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中学生;行为问题;亲密度;适应性 研究发现,青少年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父母文化素质、家庭结构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气氛、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对青少年的期待、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1~4]。本研究就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来源于乐昌市5所中学,随机整班抽取各中学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共1536名。其中男852名,女684名;初一230名、初二246名、初三275名、高一242名、高二265名、高三270名;独生子女852名,非独生子女684名;年龄12 a125名,13 a350名,14 a226名,15 a198名,16 a202名,17 a182名,18 a195名,19 a50名,20 a8名;汉族1439名,其他民族97名。 1.2 方法 采用Achenbach 青少年行为量表(CBCL)[5]评定青少年行为方式,该量表由学生家长当场填写完成。评判标准:其中≥1个因子总分>全国常模分者,即被定为有行为问题。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评定亲密度(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及适应性(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2个分量表,共有30个条目。评判标准:由1分~5分5级评分,分数越高亲密度就越高。以上2个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CBCL发出并回收1536份,全部有效;FACESⅡ?CV问卷发出并回收1536份,有效问卷1476份,有效率96.1%。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CBCL及FACESⅡCV调查阳性检出率 1536名中学生CBCL评定有行为问题者158名,总检出率为10.3%,较全国12 a~20 a组检出率(10.9%)[4]稍低。FACESⅡ?CV评定1476份有效问卷中158名学生有行为问题,其中男84名,女74名;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0.8%,与国内有关报道相一致[4]。 2.2 根据中学生家庭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的25%百分位点和75%百分位点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分三组。各组不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见表1。表1显示,低分组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 表1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检出率比较(略) 2.3 有无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比较结果,见表2。表2 行为问题学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比较(略) 表2显示,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P<0.05)。 2.4 CBCL及FACESⅡ?CV各因子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 CBCL及FACESⅡ?CV各因子分Pearson相关分析(略) 表3显示,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与CBCL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 3 讨论 中学生正值从青少年步入青春期,比起小学生有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情绪发展的最困难时期,是一特殊的心理发展群体,其行为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研究发现,我市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3%,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家庭亲密度低及适应性低的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可能是由于在亲密度低、适应性差的家庭中,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与支持,家庭应变能力缺乏,使青少年处于应激状态时易产生行为问题,如违纪、攻击等。家庭亲密度较高的家庭不仅能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为中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能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交流与支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既使中学生乐观、合群和自信,又使其感受到较少的压力,产生安全感,因而不易产生行为问题。 本研究还显示,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与CBCL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提示女生实际亲密度的得分越高,各行为问题得分越低,反之,出现行为问题的机会就越大;不满程度越大,就越易产生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青少年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其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安全感的环境,不和睦的家庭使青少年持续处于警戒和应激状态,易导致青少年行为问题。因此,对青少年进行行为问题预防及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影响。 中学生教育论文:班主任工作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体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将终身受益。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重要的德育目标之一,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班主任从多方面努力,融于全部教育工作之中。 第一、是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基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产生感情的沟通与共鸣。师爱的温暖不是目的,是为了教师更好的发挥教育影响力,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沟通,还表现在教师敢于进行自我批评。教师被学生的缺点、错误激怒,全凭个人感情的支配去处理,这不是真正的爱。班主任不能用权力“压”学生,应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产生自觉向上的动力。 第二、要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班级体的教育、组织、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我们是集体”、“我是集体成员”的集体意识,产生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促使学生与集体认同,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我在班级工作中,从不采取“保姆式”的工作管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治、自理。同时,放手发动学生,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发挥主体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我们班成立了各种检查评比小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对集体负责。班级体内部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这使每个人的才能在集体中得到展示的机会。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三、开展活动,让学生找到最佳位置。教育与活动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活动,教育就会成为空话。为了让学生找到满意位置,我在班内相继开展两类活动。 一是突出“比较”功能的活动。如:组织“学法交流”。高一新生多用初中学法来对待高中学习,结果很很难“到位”,我们请高三的优秀生讲初高中学法的区别,也让本班的优秀生交流学法。通过学习比较,学生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并借鉴别人用时间和心血换来的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忙“到位”。 二是突出“表现”功能的活动。渴望自我的表现,是高一新生的共同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开展了下列活动:1、“自己的历史自己写”。利用开学初填《学生守则》、《学生联系册》等机会,提醒学生注重表现,用实际行动写好自已的历史。2、开展“学与玩辩论比赛”、“百科知识竞赛”。这些活动为学生表现自己提供了机会,他们会因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发挥而感到有用武之地;同时,这些活动可帮助学生思考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价值。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 中学生教育论文:关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良好行为习·厨的养成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它的成功与否体现教育的成功与否,更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为此,探索系统的养成教育方略势在必行,作为育人主阵地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我校试图通过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中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坐度过,学校这个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何等之大。为此,我校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以切合我校特点、学生实际制定的相关制度措施来作保证,制定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实行,设计具体活动,组织实验班的学生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为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做到运用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引领行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教育部颁的新《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规范学生言行,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木要求:而《规范》则从小处着手,对学生提出了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二者都体现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它们将对学生养成教育、信念教育、身心教育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贯彻《守则》和《规范》,我校结合实际,提出了“以德尚智,以德立校,八文见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有关文件精神,山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计划、准则。在新生入学8天内,以军训、《守则》、《规范》、《阡中学学牛必读》、《和谐成长》等为内容对新牛进行入学教育,然后举办以“环保我能行”为丰题的文艺晚会。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提出“革除陋习,树石中新形象”、“树立正确消费观,少花父母血汗钱”等倡议,各班主动报名成立文明督查小组,轮流值日督查。 学生在愉悦叶l自觉增强了规范意识,文明了行为习惯,这样做效果很明显。三干多学生的大学校,违纪学生数直线下降,违法学生几年来保持了零的记录,取而代之是“垃圾不再流浪”、“钱物准能失而复得”,同时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为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体现新德育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完善德育方法,改变德育途径。在实验过程qj,我校要从个方而入于: 首先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县、校、级组、班级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受到教育。好玩,爱动是孩予的天性,在活动中引导他们自我教育。是各班将原来说教式、训话式、宣布式等让人厌烦的班会课改为演讲式、演戏式、辩论式、调查报告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在德育事件中形成道德规范,提高思想素质,丰富人生阅历。在生活中,老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展现自我、完善自我,逐渐健全a己的人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学生进行a我教育的目的。如二(4)班《带着诚信上路》主题班会,在看过学生a排白演的小品后,让学生们“讲讲自己诚信上的丑事”,大部分同学都勇于献丑,并能认识到臼己错在何处,思考今后该怎么做。又如三(7)班的“划龙船”主题活动班会,通过开展分组划龙船赛,培养了同学的闭队精神,增强了凝聚力。在实验班和学生会、校团委联合开展“环境怎么了”的调查活动后,学生们自觉地与方便盒、方便袋告别丫,校园内不再“雪花飘飘”了。活动能增智,史-能育人。 其次,多认可学生、赞美学生,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曾听说陶行知老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了学生,改变了学生。我们也试着用四块糖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毕竟是学生,他需要老师、家长的认同、赞美,他们更需要榜样,示范力量的引领,这样养成教育才会持久稳定地深化下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事就能养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那些自我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更要反反复复教育。运动健儿通过反复重复一个动作,能拿金牌,我想我们的差生通过反复教育也会变得优秀。只要教师善用激励机制,多鼓励,多用正面事例弓l导,将会促进他更加努力, 因为老师的一丁点认同、赞美,学生都会认为是一种骄傲、一种荣耀。为此,学校制定了《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文明寝室评比细则》、《星星评比细则》(包括“卫生之星”、“学习进步之星”、“好人好事之星”、“勇之星”等),采用月评选制,公布在“星星闪耀”栏中,对先进集体颁发流动红旗。竞争这些荣誉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一年来的自我督促教育,校园环境变化很大,垃圾不再流浪,语言不再难听,学生们也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人生目标 最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是养成教育的升华。他人教育,不如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教。在育人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常规管理中来,让学生自助管理、自我管理,班主任就能从繁锁的常规事务|fl解脱出来,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了,自我教育的机会增多,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有了保障,校园环境就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常规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来,自主成立文明、卫生督企小组,轮流值fi、到岗督查,定时走进社区(村),体验感悟生活。通过近几年的自我管理,校容校貌有了很大变化,学们的糨秤风貌也焕然一新。 自我管理改变了自我,改变了学校。 3.环境熏陶,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首先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蔡元培说:“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榜样,自己的行为要作别人的模范。”为此学校领导对老师加强了师德教育:在教师展师道演讲赛;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工躬身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身共学:要学生遵守的规则,教师躬身共遵守(陶行知语)。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渊博的知识培养人,端正教育思恕,自觉抵制经济浪潮的冲击,每半学期由学生评一次教师之星,每年在教师节时举行“夸夸我的好老师”演讲赛,这种方法,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其次,学习生活中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我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实验班每人用实际行动学习一位自己身边值得学习的人。要求学生首先要口述学习谁,为什么学他,怎样学,然后督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落到实处。第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制度虽有约束性,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因制度生硬而易忘记。突出以人为本的提示语、标示牌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努力营造育人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创建走廊文化,建设花园文化,如小花园中“别采我,我痛”:过道边“别让我流浪,请让我回家”:食堂坐“……粒粒皆辛苦”;卫生问里“米也匆匆,去也冲冲”等,这些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学生的言行也文明了一大步,校园内垃圾不再有家难,卫生问的下水道畅通无阻。最后,纯净的社会环境是养成教育的保障。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大环境的治理,几千年前的孟母为了教育好孩子,都要再三选择育人环境,难道新世纪的我们,不该重视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吗? 由此可见,中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要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反复强化,在纯净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逐步形成,才能巩固和发展,十年树木,百年育人阿! 中学生教育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及路径探索 摘要:心理健康 教育 可以从两个方面渗透,其一是渗透于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二是渗透于学生的社团组织和日常活动中。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结构; 绩效评价 一、前言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条件稍好的学校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校行政的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事项主要由专职教师负责。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开展活动的形式也千差万别。然而,效果到底怎么样,很多人心中没有数。为此,笔者觉得,如何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组织结构 第一,专门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必须由专业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条件稍好的学校一般都配备了一个心理老师,但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第二,部门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依托的部门。现在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设在政教处或学生处,部门成员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多数学校由一个专业的心 理学 教师和若干兼职的老师组成。 第三,指挥系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关,问题孩子往往由政教处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有些正式开课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安排课程,接受教务和政教的双重任务。 第四,正规化。通常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标准化。比如,咨询规范、保密制度、档案管理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1、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构建学生全面 发展 的教育教学体系。 从传统的观点看,学校主要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地方,这一观点不能说有错误。但是,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健全的身体和心理,这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同时应该结合学科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道理,班主任工作、团委工作、学生会工作都要与之协调发展,学校评价系统也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构建。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的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关注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尽可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还要关注具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对象,而更重要的,是要起到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比较复杂,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一个世界,丰富而又多变。而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不但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而且与个体所在环境关系密切。那么,学校教育环境怎么样,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了。所以,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必须配备有任职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相应的组织结构,有设备和场地。 这样,才能从组织制度上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专业的队伍可以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开展心理辅导。 2、建立学生社团组织 从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组织系统分析,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使学生在其中能自我发展,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形成健康心理。在接受老师教育的同时,学生必须有自己的内化系统,使其合理接受社会传承,但又能形成独立人格体系的组织框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老师或长辈的价值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组织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这样一个有较高自治性质的社团组织,不仅仅协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完成好日常工作,更主要的是提供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使之能在其中形成健康的自我,完善人格结构。 三、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组织结构 尽管建立了心理健康 教育 的组织,但是,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尽相同,每一所学校也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必须按照学校自己的情况,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如图1所示的组织结构就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保障问题。尽管如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能建立和学生家庭及社区互动的外围体系。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与学校教育有关,家庭、社会对学生 发展 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建立专业队伍 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所以,作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是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学校,主要是通过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还没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学校,应该根据情况适量引进具有资格的教师。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 科学 的评价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软硬件达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学生和老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目标不清晰,目标不能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即将普及的背景下,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升学将不是学生前进路上的巨大障碍,也不是教师业绩考评的唯一标尺。那么,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建立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就具有了时代的可行性。基于此,建立不唯一以学科 考试 成绩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过去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不像其他的文化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绩效评价体系必须科学而合理。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教师的,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评价体系为基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以操作的指标体系。
心理大学论文: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心理训练;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16项人格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104名体育专业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8名,对照组56名。研究组给予认知技能、系统脱敏、人际交往训练16 w,并于训练前、训练16 w末和停止训练24w末分别采用16项人格测试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组间和组内评定分析。结果 研究组心理训练16 w末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与心理训练前比较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 0.05);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16项人格测试量表二级指标评定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 心理训练在短期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对人格的改变无直接影响。 【关键词】 心理训练;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16项人格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加之人际交往的复杂化。体育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为此,作者对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探讨心理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某本科院校体育专业104名大一新生,随机分为研究组58名,对照组56名。排除有心理疾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研究组给予认知技能、系统脱敏、人际交往训练16 w,并于训练前、训练16 w末和停止训练24 w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中科院心理所修订的16项人格测试量表(16PF)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心理训练前后与对照组SCL90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表1显示,研究组经16 w心理干预后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与训练前比较其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与对照组比较躯体化、人际关系有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 两组SCL90评分比较(略) 注: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2 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与对照组16PF评定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16PF评分比较(略) 表2显示,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16PF二级指标检验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心理健康、专业成就感、创造能力、新环境成长能力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3 讨论 本测试结果显示,经16 w心理训练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分的降低。说明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与文献报道一致[3~6]。提示高校体育教师除了具有体育教学技能外,还应掌握心理训练的基本常识,并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使体育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改善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干预方法。 在停止训练24 w末经16 PF二级指标检验,两组在心理健康、专业成就感、创造能力、新环境的成长能力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心理训练对人格的改变无直接影响。在教学中采用何种训练方式能达到心理干预训练的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心理大学论文:试论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摘要: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但在我们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九江市四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00名贫困生(月个人消费总额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40O名非贫困生,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fl6PF1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各400份,回收问卷贫困生368份和非贫困生392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92%和98%。数据统计采用W_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16PF值如图l所示 从图l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B)、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B)和敢为性(H)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小于0.05,而在兴奋性(F)方面显著性明显,其值小于0.01.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甚至有退缩倾向。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次级人格因素。比较卡特尔教授在研究人的l6种个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有4个次元素可以进一步诊断人格特点根据卡特尔的次级人格因素分数的计算公式.利用图1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次级人格因素从图2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内向与外向方面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其显著性差异小于0.05,表现在贫困生相对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甚至缺少自信。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社会心理学理论表明.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或相似的生活环境中的人会形成相似的人格特点笔者采用访谈法结合人格理论分析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特点,归纳出影响其人格特点形成的几点因素: (一)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O5名来自于农村.其中164名来自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没掌握:另外,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在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二)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13名来自于多子女家庭,其中195名同学表示父母由于家庭压力较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极易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行为上也往往表现为退缩:还有65名同学表示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宽容别人,叛逆的行为既伤害同学间的感情.又挫伤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际危机:另外.经济上的拮据也往往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 (三)成就动机强烈 在访谈中有310名贫困生表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高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对策 (一)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扶贫先扶志”,在努力加大对贫困生经济扶助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在充分了解掌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如笔者在此研究其间。吸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2名。参与成立本校以贫困生为主体的“自强社”.“自强社”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也通过社员们的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当前的困难与远大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能够成熟的为自己定位,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势.又看到自己的内在长处笔者对学生进校后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筛查,并对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进行约谈,予以特别关注,让贫困生感觉到他们是备受关心的在学校层面通过点面结合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如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为了使贫困生打开心扉。笔者组织贫困生开展一些以他们自身为主角的活动,如“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资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难群体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贫困生从内心融入社会群体.逐步消除孤独感.并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奉献才华,升华自我。 (三)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笔者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乐群性分值低、较自闭等心理特点,尝试开展了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团体训练如在“肯定性团体训练”中.要求贫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寻找消极的自我意识.然后运用自我辩质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变通方式.实现认知重建一位同学在参加完“信任之旅”活动后表示.能信任别人是温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给别人一份信任.给自己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更融洽可见.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进而提高了兴奋性.增强了信心.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帮助贫困生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从自身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笔者研究其问.尝试在学校勤工助学群体中组织开展“十佳服务标兵”、“意志坚强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评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笔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遇到贫困生因为老师一句伤害性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这个老师从来都不关心和过问我的学习”.“这个老师看不起我”等。因此笔者认为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贫困生,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意识,改善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于贫困生来说.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生的自卑情绪、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发动师生扶助贫困生.形成全员助困的良好氛围在师生中积极倡导爱心助困活动。从经济、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唤起全校、全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 心理大学论文:试析篮球活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作用 论文关键词:篮球 体育运动 情绪障碍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以篮球活动为手段的运动处方,规定锻炼者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要求,向锻炼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运动方案。 1篮球活动的特点 篮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而来的,参加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组织几个人进行全场或半场的比赛,在比赛中,如果投篮命中高或运用多种投篮技巧,那么参与者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了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则能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 2调适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如自卑、嫉妒、猜忌、报复等心理。针对忧郁、猜忌、压抑、恐惧等心理障碍进行调适的运动处方:10 21分投篮比赛法:在罚球线上投中得5分,若球落地反弹后接球继续投篮投中得3分,而后球不经落地接住投中得2分。累计得分21分为赢。若一次性投中5,3,2分则为满堂红,可以奖励再投一次。违犯规则的则不计分。“两打一”或“三打两”半场比赛:在半场上,由一名或两名队员组织防一名或三名队员组织进攻。投中篮后,进攻和防守相互交换。采用以多胜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投篮的成功率。③投篮升级比赛:以球篮中心到地面的投映点为圆心,以此圆心到罚球线的距离为半径画两个半圆弦线,构成投篮升级比赛区线。在北边线上画A,B.C,D,E 5个标志点,分别投篮成00,600,900,1200,1800,每个点为升级点,要求队员5名逐一投完五个点,先投完的队为胜。 3调适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的运动处方 运球投篮接力比赛:这种方法要求多位同学参加。将所有同学按人数均匀分为两组,同时在底线上开始运球上篮,投中后才返回投另一个篮筐,投中后交给下一个同学。看哪一组先完成,输的队绕运动场跑一周。组织男女混合的全场比赛:要求参赛队由三男两女或四男一女组合参加.其他的同正规比赛规则一样。 4调节意志品质障碍的运动处方 “三分球”或“两分球”投篮比赛:与同伴比赛,在三分线或罚球线外看谁能将球投中,输者罚做“俯卧撑”。“三对三”或“二对二”轮换赛:进行三人对三人或两人对两人的对抗赛,看哪组先投中五个球。输队下场,换另一队上场与胜队比赛。投篮.时抗赛:可由四人参加,两两一组分为甲、乙两组,要求在罚球线上投篮。甲1首先投篮,投篮后立即去抢篮板球并把球传给同组的甲2,甲2接球后立即投篮,然后去抢篮板球传给甲,如此反复下去直至规定时间。乙队同样进行,比较两队投中球数,投中次数多的组为胜队。如此投篮对抗方法进行三轮或五轮实行三打二胜或五打三胜制,最后决定胜负。 5讨论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组合。不同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成见甚至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r’一”。由于大学生心理或生理条件的限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追求理想,但容易脱离实际,陷人空想,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不善于从现实情况出发,固执己见,急躁冒进,滥用体力与精力,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恼、苦闷、不满甚至绝望,导致形成不良的意志品质,影响着学习效率、生活态度、自我评价。 篮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尤其是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同学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三次,每3个月为一个周期。 篮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比赛中要求体力和智力的投人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输赢的不稳定性很大,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正确看待胜败,通过努力、再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最后的胜利。通过篮球活动可以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挫折,从而培养顽强、勇敢、坚毅一、机智、自制、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心理大学论文:试析大学生心理特点与高校政治理论教育 论文关键词:心理特点 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教育 论文摘要: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来说,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又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和改善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提高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乃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政治理论教育关系着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却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政治理论教育之所以缺乏实效性,其中原因很多,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时存在的心理特点,来探讨怎样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的学习心理会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1.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在认知、情感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按年级将大学生划分为大一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三个群体。在政治理论学习中,这三个群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反应。 大一学生刚人校门,多数仍采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印象还停留在纯粹的政治常识记忆上,易产生枯燥感和距离感。但此时他们对学校和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学习上具有盲目性,会顺从学校和教师的意愿努力学习,视理论学习为任务,对待政治理论只能以知识接受的方式加以接纳,很多学生不能联系自身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学习仅仅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角色转变,到了大二、大三时,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选择性。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但还不够成熟,处于由分化到统一的转折期,自我意识中理想成分较多,“理想我”在自我意识中处于优于“现实我”的地位,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高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上述原因,他们有很强的向往自由和民主的意识。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他们急于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却又不明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时存在着立场不够坚定、方向不够明确的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不能认真分析和领悟社会主义目标的客观性、实现途径的现实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从而追捧所谓的“共产主义空想论”。而另有一部分同学,他们从自己的现实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认为政治理论的学习是假、大、空的东西,他们更倾向于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到了大四阶段,现实的就业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他们对“现实我”的关注要超过对“理想我”的关注,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职业走向和未来发展。他们看待社会现实多从自己是否与之相适应的角度着眼,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切关注会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动机,因此多数人能够用相对客观的视角,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学习理论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能够在一定深度上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对个体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大四阶段的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也不同于大一时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他们能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更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的正确性。 2.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各专业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据王滔、张大均、陈建文等人对重庆、厦门、广州三市2 54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适应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方面,理科类大学生比文科类大学生差,文科类大学生比工贸类大学生差。 而对于政治理论学习,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同样具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尤其表现为文科、理科大学生学习心理之间的差异。理科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认知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待政治理论学习的情感倾向和态度都会不同于文科类大学生。他们对政治理论能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但由于其专业特点,他们不懂得政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内容上关注的主要是技术、技能的掌握。在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下,他们可能被动地学习政治理论,但这些政治理论很难进人学生头脑。 文科类大学生在思维上习惯于将社会生活实际与社会科学理论相对照,并据此对社会生活实际进行理论分析,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但与理科学生相比,他们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他们更富有激情,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往往带着主观情感进行价值判断。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他们有很高的自觉性,有来自内部的情感驱动力,并且在学习中善于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融合,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但在对待某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方面有时可能会片面化和感情化。 3.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王滔等人的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存在学校类型之间的明显差异,但在自我特征和个人定向适应性方面,重点大学的学生与普通大学的学生明显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来自过去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当前和未来的心理预期和价值判断。相对而言,重点大学的学生的成长经历一般都比较顺利,成就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往往强烈,他们中的大多数自信心较强而且有远大的抱负,对待政治理论学习往往表现出积极、主动和灵活的特性,能将政治理论创见性地内化,并进一步运用。 一般普通院校的学生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和自我评价要低于重点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会产生很多困惑。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不易把握方向从而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一贯性,难于灵活地将理论与自身及社会实际联系。他们对政治理论大多持接纳态度,但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对自身不满,转化为对他人、社会的不满,因而对政治理论学习也有排斥心理。 4.学生其他方面的心理特点 在政治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因年级、专业和学校层次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心理差异外.还存在着可能因性别、学生来源地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 男女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专业能力以及成就动机、认知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心理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明显表现出灵活性和固定性、创造性和接受性、针对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相对来说,男生更能灵活掌握和创造性地应用理论,并有针对性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而农村和城市学生之间、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学生之间,也往往因为其成长环境、接受教育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学习认真刻苦,但方法不够灵活,对政治理论的领悟也较慢,他们态度偏向平和,不会像城市和富裕地区学生那样富有政治热情,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理论的理解却会更深刻、更本质。城市和富裕地区学生创造性和灵活性较好,对政治理论的接受和掌握更快,并且能更好地将理论与自身及社会实际相结合。他们具有强烈的政治情感,一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论学习,但在对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上可能略逊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一筹。 二、因材施教,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教育 在《矛盾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为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不同质的矛盾,应该用不同质的方法加以解决。在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1.高低相别、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他们应区别对待。首先,对于大一学生应使其明辨是非、明确正误,着重培养其独立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让其意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其次,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应使其深刻理解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全面把握理论。要进行系统学习和理解,积极探索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安排专家辅导、答疑。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其将学习中的新体会、新观点、新创见收集起来进行交流,在交流和创新中达到思想的日臻成熟和完善。再次,根据大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更进一步使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研究、研讨为主。针对政治理论中某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广泛进行社会调研、充分查阅资料、深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以研带学,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2.文理相分、扬长避短 理科类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针对政治理论中的疑点、难点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深人思考,以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和体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从而激发其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内部的情感驱动力。针对文科类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较浓,有强烈的学习激情的特点,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打破保守和僵化的思维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融合,在高度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中引导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例如,安徽师范大学发挥邓小平理论自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教学中穿插自讲、互评、擂台辩论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接受科学理论并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学习和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应着重加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以把握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文献,提升他们的理论功底,并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 3.区分层次、把握力度 相对于重点大学的学生,一般而言,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理论功底要薄弱一些,表现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其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较之重点大学的学生也存在差距。对于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他们自身主动地学习、钻研,自行组织“学习论坛”之类的活动,组织演讲或辩论,尤其对于容易形成模糊认识的问题,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对于一般院校的学生,首先应着眼于其理论功底的提高,教师应联系实际上好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分析政治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让学生了解各种理论的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社会生活中生动真实的材料,用理论去分析社会生活,用生活实际去论证并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着眼差异、情理并重 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各种人才的培养规律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时应着眼差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公式化。为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对学生进行理论强化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但政治理论教育不能满足于形式主义、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应注意运用情感的力量来吸引、感染、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关键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的“感恩和责任教育工程”,通过培养大学生对家人、对学校深厚的感情,来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沿着共和国的足迹”“高举光辉旗帜、实践‘三个代表”,“科技文化下乡”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和领悟正确的政治理论,增强对理论的感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对高校情理并重地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三、结束语 深人地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当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并未达到理想化境界,提升其实效性是一个待解决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影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大学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对增强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大学论文:论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研究 [论文摘要]健身跑活动这种有氧运动能活动人体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机能,对大学生心肺功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氧运动不受场地、器材、季节限制,大学生做起来简便易行,行之有效,宜广泛开展。高校在积极开展有氧运动的同时,也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有氧运动;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l0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对培养人才、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利用体育中的有氧运动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寻找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方法,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就体育中的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以及有氧运动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予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8级八个系的大学生800人,涉及经济贸易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电子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旅游与涉外事务系、信息与智能工程系。 2.2测试过程与研究方法 2.2.1测试内容与过程 上述学生进校后经本学院校医体检后均符合相应医学要求,无器质性病变。随后对上述大学生进行了UPI(由日本筑波大学提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问卷测试和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身体素质的测试。UPI问卷测试由主试者宣读指导语后,学生独立当场填写,约15分钟内完成交回。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0份,有效率为98.7%。身体素质测试由我院体育教师担任,均按照相应的测试要求进行。上述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每天早上的晨练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活动内容为健身长跑,不限定跑速和距离,量力而行,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跑,但每次最少要跑完1500m(或慢跑2O分钟~30分钟),每周5天,每天2次,锻炼时计间3个月。完毕后同样进行了UPI问卷测试和上述身体素质测试。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4份,有效率为99.2%。 2.2.2研究方法 将上述测试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并作综合性的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躯体的影响 UPI问卷的躯体类问题在有氧练习前后呈现出差异,可见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引导,向大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介绍有氧运动的一些常用方法技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壮的体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 3.1.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从情绪类问题的统计对比不难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在有氧运动中,人体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兴奋灶,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1]。当大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或失败时,通过有氧运动可将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 从人际关系类问题的统计对比可以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有氧运动前后呈现出显著差异(见表2)。就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来说,交往需要在其人生构架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练习项目,他(她)们总是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足交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进一步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学会互相帮助、以诚待人。 3.1.4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神经症的影响 有氧运动可以促使一些患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学生改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排除自卑、抑郁从而表现出自信、坚强、充满活力[2]。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反弹小和便于自我调节等优点。根据美国学者Kyan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氧运动能够引发神经递质B一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一HT等的含量发生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干扰、破坏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的效果。 3.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三个月的有氧练习,大学生的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生理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见表4)。从晨脉看,实验班学生出现心动“徐缓”现象,当然仅从晨脉还不能完全判定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增强与否,只有给机体一定负荷,观其变化情况,才能作出真实的判断。肺活量提高,说明肺呼吸功能和肺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最大吸氧量是反映氧运输系统机能潜力的综合指标,大学生的氧运输机能通过有氧运动得到了显著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能活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特别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等,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增强体质,特别是提高不同年龄段机体有氧代谓}功能的有效运动形式。 4.2建议 有氧练习易于参加者掌握,方法简单,不受场地、器材、季节性条件限制,是一种简便、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高校体育老师应当积极开展有氧练习,充分利用体育运动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有氧运动。高校在积极开展有氧运动的同时,也应注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运动能力展示的平台,完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促成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心理大学论文:关于一例大学生焦虑情绪心理咨询报告 论文摘要:本案例运用空椅子技术和认知疗法为一例焦虑情绪的大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不合理信念进行一系列有效矫治,结果改善了求助者焦虑、紧张、担心等的情绪,改善了求助者睡眠状况。本文详细报告了案例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咨询过程。 论文关键词:焦虑情绪;空椅子技术;认知疗法 一、来访者情况介绍 (一)基本资料与测评结果 张某,女,大专院校一年级学生,20岁。身高1.60米,面色憔悴。小张独自一人走进咨询室,衣着整齐干净。神情紧张,愁眉不展,谈话有些拘谨忧虑,精神状态显得低落。神志清楚,说话条理切题,性格内向。目前,张某在大学里只是和宿舍同学比较亲近,朋友不是特别多,还没有男朋友。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亦无精神疾病史。对其进行心理测量,结果如下: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测验结果显示呈现阳性的项目是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1,标准分为63,属于中度焦虑。 (二)个人陈述 小张说,最近一个月她感到特别心慌,睡眠也不是很好,差不多将近一个多月没有好好睡过觉,每天都在一种恐慌的情绪中度过,上课的时候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作业的时候,也常常很烦躁。其他的文娱活动更是没有什么兴趣。小张说她近来十分害怕“死亡”这个话题,整天胡思乱想,站在高楼的走廊上,就担心自己会掉下去,坐在公交车上就担心自己会忽然跳下去,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而忽然死去……此类的问题一直缠绕在她的脑海里,经常感到全身的神经都绷紧了,有时候手脚都会发抖,吓出一身冷汗。 在我的引导下,小张慢慢叙述了对她影响比较大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她小学的时候,她的一个同班同学因为忽然肚子疼而被送进了医院,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同学就再也没有出来,很快传出了死讯。这让当时还年幼的她十分错愕,感到人的生命原来是这么的脆弱,可以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彻底消失了。第二件事情是有次暑假放假在家,奶奶让她去搬了几个西瓜回家,瘦弱的她感到手臂酸疼。当她回到家后听奶奶说家里的一个亲戚去世了,她忽然感到全身僵硬,从手臂到全身都发麻。她说这个亲戚在她印象中身体一直不错,想不通为什么他忽然就辞世了。这件事情过后她得了种怪病,全身都没来由的疼痛,但是全身检查又没有什么问题,一段时间过后,这种怪病又莫名其妙地没了。这让她感到人的身体似乎不受自己控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第三件事情是对她刺激最大的一件。中学时候,同宿舍的一个原本十分开朗外向的女孩子忽然辍学了,离开学校前,这个女孩对同宿舍的另一个她的好朋友说:“我不想读书了,你家庭比较困难,我出去赚钱给你交学费。”这个女孩辍学后,大家就失去了她的消息,几个月后她们看到她的母亲来学校,才知道这个女孩跳河自杀了。她的母亲显然受了非常大的打击,她来到学校对小张的那个舍友说:“都是你害死我的女儿,你跟我回家,给她磕头认错!”之后,她们几个同学都来到了她家,亲眼看到了她的母亲抓着那个无辜的女孩,让她磕头认错,也亲眼看到了原本熟悉的笑脸变成了桌子上的一张照片。这件事情对小张的影响十分大,她久久不能走出那种惊恐和悲伤的情绪,带着这些事件的负面影响,她走入了大学的校门。最近,当她再次听到大学生跳楼、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这样的消息后,整个人崩溃了,她对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感,认为自己的生命也随时都有可能消失,从此惶惶不可终日。 二、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易受暗示的人格与内向的性格特征 从小张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到小张情绪的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这说明小张本身的人格特征具有“易受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格特征具有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主见,情绪波动大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加上小张的性格比较内向,因此受到暗示后,心理能量大量在内心积聚,无法释放。在躯体上表现出来就是查不出生理病症的躯体疼痛,在心理上的表现就是恐慌、焦虑、紧张等情绪。 (二)接连发生的生活事件 心理学中有一份很重要的评估人心理健康的量表就是“生活事件量表”,其中列举了对人心理健康损害较大的一些生活事件。同时,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频率也不可忽视。我们从小张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接连发生在她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忽然辞世的事件无疑对她的刺激很大,形成了“继发性的压力源”。经历了应激事情之后,她的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地疏导,很多错误的认知观念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这就导致很多负面情绪与消极观念的累积,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生死观教育的缺乏 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全部人口第五位、15—34岁人口第一位的死因。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指出:自杀率与我国生命教育几乎是空白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倡导在教育中引入生死观教育,向学生倡导一种热爱人生、尊重生死、正确看待死亡的教育,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生命的宝贵性和严肃性,从而使他们热爱人生,以期为学校预防青少年自杀寻求一条新的途径。 (四)合理宣泄情绪技巧的缺乏 小张在每次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之后,都不会选择找人倾诉或者其他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而是自己把自己关起来,一个人独处,一个人胡思乱想,渐渐地她与朋友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同时自己使社会支持系统丧失了为她及时减压的功能。合理宣泄情绪的技巧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的人而言,更应该加强这方面技能的培养。 三、心理咨询的过程 针对该学生的情况,我与她共同制定了心理咨询的方案,并积极地争取她的配合。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我为她做了四次的心理咨询,具体过程如下: (一)第一次:问题的评估 在第一次的咨询中,我主要倾听了小张对她的困扰和烦恼的倾诉,在她的叙述中,我又引导她对一些关键性的事件做了具体的阐述,从而使我对她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为下一步采取具体的方案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次:空椅子技术 在第一次的会谈后,我发现,在几件对小张影响较大的事件中,中学发生的那件舍友自杀的事件对她的影响最深。因此我从这件事情入手,帮助小张打开心结。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我采用了“空椅子技术”帮助小张完成自己心里未完成的愿望。在咨询室中,我在桌子的两边摆了两张空椅子,一张象征着自己,另一张象征着那个同宿舍的同学。当她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就用自己的口吻对对方说出所有自己想说的话,当她坐在对方的椅子上,就用对方的口吻对自己说出所有她可能会对自己说出的话。在征求她同意的情况下,治疗正式开始。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小张表现的十分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时,她哭得泣不成声,把压抑在自己心里好多年的话全部都说了出来,其中有对对方的想念,对对方选择自杀的不解,对另外一位无辜受牵连同学的同情等等,当她坐在对方的椅子上时,她以对方的口吻说出了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以及自己对大家的思念,对自己的好朋友无辜受牵连感到内疚。可以看出,其实在小张心中,她并不是真的认为对方是无缘无故就选择自杀的,而且以她对朋友的了解可以推测出她选择自杀的原因。但是在情绪的压一下,她并没有让这些理性的想法占据自己的头脑,反而是让那些不理性的想法,如“人就是会莫名其妙地选择死亡或者死亡”这样的观念充斥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坐在对方的椅子上,事实上是给小张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让她梳理自己的想法,疏导自己的情绪。在经过几轮对话以后,我让小张对对方做个告别,说出自己心中的祝愿。同时也让她代表对方,对自己说出希望和祝福。小张坐在对方的椅子上时,对自己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地生活下去,我一时糊涂才做错了选择,你们一定要开开心心地活下去,不要再为我担心,更不要为我内疚,否则我也会很不安,我永远想念你们,保佑你们!”在说完了这些后,我紧紧地给了小张一个拥抱,抹去她脸上的泪水,告诉她,要像朋友说的那样,坚强地生活,快乐地生活!在这次的治疗之后,我还给小张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小张回去后给那个受此事牵连无辜的那个朋友写封信,帮助她疏导情绪,帮助她重新站起来。 (三)第三次:教授放松方法和积极心理暗示方法 在第二次的咨询之后,小张说她感到轻松了很多,回去后睡眠也改善了一些。在对她进行鼓励的同时,我在第三次的咨询中,对她教授了一些肌肉放松的方法以及如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告诉小张,既然了解了自己容易受暗示的人格特点,就要利用她好的一方面,自己积极地给自己正面地肯定,这就是运用积极地心理暗示的方法。例如在自己的书桌上,床头上等熟悉的地方写下鼓励自己的话,重复默念,尤其是在自己紧张害怕的时候,马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四)第四次:效果回访,巩固疗效 在进行了三次的咨询之后,小张说她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那么焦虑不安了,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极端了。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有紧张的情绪突然涌上心头。我告诉她这么长久积累的问题要有一段时间的修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一定会战胜这些负面想法,重建自己的认知体系,重新回到平静愉悦的生活中来。 四、对本案例的反思和建议 通过接触这个案例,我深刻感受到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生死观”教育。生死观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我国心理学者对生死观教育进行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认为生死观教育应以生命为主线,从个人推及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由人衍生动物、植物和环境,将今日扩展至未来。生命教育要达成二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二是引导学生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生命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也就是说,生死观教育应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人文关怀,要着力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精神家园;生死观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热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生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场所与宗教相分离,对学生加强生死观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态度,而不是宣扬有神论,以及虚无、消极的人生观。 此外,我还建议各个高校要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普查与访谈。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有利于筛选出心理问题的弱势群体,主动对其进行心理咨询,防患于未然。对每位学生都建立心理档案,有助于对其在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状况追踪研究。这些措施都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主动的心理服务。 五、结语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这需要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十分细致入微的了解和关怀。只有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深入学生的生活,对于人生意义的教育,对于生命价值的教育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真正具有影响力。学生思想工作,任重而道远,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我们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努力! 心理大学论文:试析利用足球活动运动处方调适大学生心理障碍 论文关健词:足球活动 心理障碍 运动处方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对足球活动的特点分析,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产生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若干种以足球活动为手段的运动处方,以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障碍。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且处于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时期,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深人的高等教育改革,难免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情绪情感障碍、社交障碍、以及意志品质的缺陷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进行各项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育比赛过程中,都需要参与者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心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不良心理状况、弥补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 许多体育工作者对此做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以运动处方为方案的调适心理疾病的方法,列举了许多有益的运动项目,足球便是其中之一,足球活动是全国群众都很喜爱的运动项目,常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能够有效地培养人们勇敢、顽强、果断、机警等意志品质。本文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提出以足球活动为调适手段的运动处方。 1.足球活动的特点与调适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 足球活动中射门技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调控情感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劣性情绪是大学生最大的敌人,不仅会引起生理疾病,而且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障碍,危害极大。所谓劣性情绪是指持续的消极情绪和过度的情绪反应,例如因不幸事件引起的悲伤、忧郁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都不能消除,或情绪反应过于激烈,都会对身心造成危害,进而引起压抑、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 足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发展而来的,参加者在比赛中,如果运用多种过人技巧并能射门得分,将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则能调节情绪情感,克服心理障碍。以下方法是针对忧郁、猜忌、压抑、恐惧等心理障碍进行调适的运动处方: ①射门比分法两人或更多人。每人射门10次,在一定的点射门让球打在足球墙上,墙上有不同分数。看十次后总分谁最多,最多的为胜方。 ②“三打二”或“四打三”半场比赛在半场上,由二名或三名队员组织防守三名或四名队员组织的进攻。射中门后,进攻和防守相互交换。采用以多胜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射门成功率。 ③任意球射门升级比赛以球门线中点为圆心,以此圆心用适宜的距离(视参与者能力而定)为半径画半圆弦线,线上画A,B,C三个标志点,分别与球门线成450,900,1350,每个点为升级点,要求队员面对人墙和守门员在每个点逐一射中球门,先射完的为胜。 (2)足球活动中相互配合的集体性的特点,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改变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它们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关系的不同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成见甚至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如自卑、嫉妒、猜忌、报复等心理。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是靠群体合作而完成,是以传接球为纽带,以两三个人甚至五个人之间默契地进攻和防守为基础进行的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相互理解、相互珍重、相互沟通的气氛,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荣誉感,达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以下方法是调适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的运动处方。 ①两人颠球比赛要求多位学生参加,将所有学生分为若干组,两人一组,同时开始颠球,两人交替颠球,球不能落地,看哪一组坚持时间最长。 ②半场“五对五”或“四对四”对抗赛在半场内,五个学生与五个学生之间或四个学生与四个学生之间进行对抗赛,看哪组学生先进球,输的学生罚做“头拱球”。 ③组织“一枝花”或“两枝花”小场地全场比赛要求参赛队由五男两女或六男一女组合参加,其它的同正规比赛规则一样。 (3)足球活动中的胜败与输赢不确定性的特点,可以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拼搏精神。意志品质是人们克服困难完成各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由于大学生心理或生理条件的限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追求理想,但容易脱离实际,陷人空想,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不善于从现实情况出发,固执已见,急躁冒进,滥用体力与精力,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恼、苦闷、不满甚至绝望,导致形成意志品质缺陷,影响学习效率、生活态度、自我评价,影响自身的成才与社会的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比赛中要求体力和智力的投人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输赢的不稳定性很大,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正确看待胜败,从而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机智、自制、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以下介绍调节意志品质缺陷的运动处方。 ①“点球”比赛与同伴比赛,在罚球点罚点球,输者罚做俯卧撑。 ②“七对七”或“六对六”小场轮换赛进行七人对七人或六人对六人的小场对抗赛,看哪组先进球。输队下场,换另一队上场与胜队比赛。 ③足球网球用网球的场地,场地大小可根据情况自己选择。人数三对三或更多。方法同网球规则,在练习中不能用手碰球。发球时用脚把球踢到地方场地内比赛就开始。发球方获胜才能得分,否则交换发球权。看谁得分先到10分。规则:按照网球规则,球落地一次后就要把球踢到对方场地。 2.建议 足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学生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到三次,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周期长短看效果如何。 心理大学论文:浅谈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运动处方 认知疗法 大学生 心理障碍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冲击很大.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本文通过实践和查阅各种资料等方法,发现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认知疗法的运用. 1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动向 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几年发展很快,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近几年来,采用体育手段干预心理障碍的方式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把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定为“亚健康”,对其采用不同的体育运动手段,也就是开出“运动处方”.例如: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者建议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如考试)者建议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通过许多的实践都证明了运动能有效调节大学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使积极的情绪得到加强,同时又能够释放、转移、缓和情绪的负面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目前如毕秀淑等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丁庆建等的研究采用12min跑练习10周,心理障碍患者的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等比练习前均有显著性降低.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运动处方对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起着积极的作用. 2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作用 通过运动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可以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消除情绪障碍,达到心理平衡.运动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便易行,不受限制,而且便于自我控制.所以运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预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3运动处方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2001年本人在刚人校的新生体育课中,发现两名学生经常不上体育课,而且体育运动能力很差,体质测试总是不达标,并且很少与人说话,性格内向.通过与她们交心谈心,了解她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根据她们的身体状况及爱好,安排运动项目及运动量,针对她们在运动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适时的引导,从而克服生活中的其它难题.经过两年的调适,她们的心理障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并且体育运动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两例及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可分为三个阶段: 3. 1第一阶段:缓解心理压力阶段 由于心理障碍患者心理压力本身就大,而且大多数人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能力较差,体质状况不是很好,因此对体育运动缺乏自信.所以安排运动处方时,不宜安排过于复杂或对技巧要求较高的项目,因为一旦患者不能完成,会影响运动处方的锻炼效果,甚至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安排处方时多以动作简单,容易控制的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为主,如长跑运动、爬山等.负荷量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而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注意根据患者练习后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每周练习次数应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min二这一阶段的治疗要达到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增强患者对运动处方疗法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治疗打好基础. 3. 2第二阶段:矫正心理障碍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很大缓解,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而且对运动处方的疗效更加坚信,那么就可以进人这一阶段的治疗.在这一阶段中要根据患者心理障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不同强度、速度、方向和节奏的变化干扰,破坏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消耗患者因患心理障碍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以达到心理平衡,消除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具体地说:抑郁症患者可以选择集体性的练习项目,像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重点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同时要注意观察速度、强度、节奏的变化;焦虑症患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且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像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运动,练习时强度要大,速度要快,每次练习完后要做好放松练习;而对于神经衰弱患者可以选择速度稍慢的长跑或重意念的太极拳等运动,且运动量要适中,速度和节奏要稍慢些.最后要注意这一阶段的治疗初期要与上一阶段交替进行,根据个人的情况慢慢过度,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多给予鼓励,使患者产生一个良好的心态. 3. 3第三阶段: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阶段 经过前二个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得到有效地矫正,则可以进人第三阶段的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的治疗.这一阶段的初期仍然要采用矫正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进行练习,以后逐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难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练习的项目和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让患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和方式长期进行练习,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并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治愈后一般不易复发,因为患者会把治疗的运动处方当成习惯方式长期进行.本人对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的两名01级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她们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到现在仍然每天锻炼身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很好,并且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4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4. 1对认知疗法的认识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3].认知疗法强调人们的情绪与行为发端于想法或信念,这些想法或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人们长期持有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因而处于不良的情绪中,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假如消除其不合理信念,改变或修正其曲解的认知,则可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 中国人是一个重理性的民族,注重说理,所以认知疗法从总的倾向看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认知疗法对那些能够接受理性分析过程、具有较好智力水平的人尤为适合.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心理障碍主要是以学习、人际关系及爱情方面的问题为焦点的情绪障碍,因此认知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 4. 2认知疗法的作用 许多心理障碍患者刚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病,因此选择认知疗法的切人点非常重要.渴望成才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而大学生要想今后有所作为,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分析大学生成才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使其认识到心理素质在成才中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帮助患者分析其所特有的对已、对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从中去发觉其所与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看法”或“态度”,并协助其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不合理性与病态性.在患者能正确认识其心理障碍并希望能改变这个现状后,最后通过分析运动调节治疗心理障碍的原理、效果以及运动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接受以上的运动处方治疗. 4. 3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动对心理障碍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对于严重心理障碍患者,仅仅依靠运动处方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须与认知疗法相结合.如:01级A同学天生体小身弱,家庭条件较差,她想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很高的人生目标,而在实际生活中她的能力又有许多事不能为之,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出现了心理焦虑、过分紧张、神经衰弱等症状,久而久之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体育课对其身体状况进行了解,配备不同的运动处方,在运动治疗的同时帮助她分析自己、寻找差距,并使她产生改变自己“不良心理素质”的强烈愿望.也就是说必须在运用运动处方疗法中同时运用认知疗法,这样才能对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神经衰弱等情绪障碍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在运用运动处方疗法的同时必须注意认知疗法的配合运用. 心理大学论文:关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研究 论文摘要:通过实验法,探索以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效果差异。以有效采用不同内容的运动处方来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以便更好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经过12周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攀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武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2)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3)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论文关键词:焦虑;抑郁;运动处方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高等院校教育和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才库”和“人力资源”建设,给国家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主要是因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加之社会环境、家庭和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强等因素,造成一部分大学心理出现问题。其中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最为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单项篮球运动(以下简称单项)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以下简称复项)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患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运动调节和干预,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分析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寻找合理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的科学运动处方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和分组 选择云南师范大学生科院2005—2007级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个45人。按照焦虑和抑郁分成两组,组成4个实验组。说明:实验成员是身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疾病,适合运动锻炼的本科学生;排除残疾学生和留学生,每一个实验组样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组成。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二)测量工具 l_测试量表: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在师大2005、2006、2007级学生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学生各90人作为实验组,将焦虑和抑郁学生随机再分为两组各45名。 2.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zung于1971年编制而成。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的焦虑主观感受。焦虑自评量表采用四级评分。 3.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1965年编制的,由20个问题组成,使用方便。 (三)实验程序与运动处方 1.实验验时间:2008年9月8II开始至1i月28日结束,共12周。 2.运动处方:(1)锻炼内容分别采用篮球和篮球与太极拳组合两种。(2)锻炼方式单项班篮球采用小型比赛;复项班的项目程序和时间安排为24式太极拳i0min的准备活动和15min的整理放松活动;其余时间为篮球小比赛活动。(3)锻炼时问与频次为每周锻炼3次,为星期二、五早上6:00—7:00和周三下午4:00一5:00,每次实际锻炼时间为60min(含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4)锻炼负荷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在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采用每隔15min随机检测5名学生的心率方法,并记录每次运动前、后的心率以供制定计划是参考.合理控制运动强度。(5)锻炼监控由研究者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表》(PARS一3)对其运动量进行测试和监控。 3.对照组情况:对心理健康学生随机抽取同样组数、人数的学生进行同等条件的锻炼,在练习时段结束后与心理障碍组进行对照。 4.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且实验班所有同学焦虑和抑郁2项指标均在安静状态下测试。所有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5.0软件包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班学生焦虑、抑郁在实验前、后水平变化的差异性比较 注:表示P≤0.05,为显著水平。一表示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以下各表同。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出现差异,其中实验复项班的焦虑和抑郁都水平出现显著差异;且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而单项班抑郁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并且单项运动和复项运动对焦虑和和抑郁水平的影响不同。 (二)实验班中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焦虑与抑郁的影响效果比较 1.实验单项班和复项班之间在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变化差异 从表3的结果可知:经过对实验班的单项班和复项班的T检验,在焦虑方面单项班和复项班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比单项篮球运动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进而改善心理健康,而对于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方面,二种不同处方的锻炼对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调节没有差异。 2.焦虑和抑郁不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两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人对其进行分析。1990年,诺瑟等人(North,Mccullagh&Tran,1990)多年1969—1989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进行了分析: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的降低抑郁。彼得鲁茨罗等人对1960—1989年问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表明运动活动量必须常于20分钟,才能有效降低焦虑;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特质焦虑。1992年,拉方泰等人对1985—1990年间涉及有养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观研究分析总结+结果与诺瑟等人的研究和彼得鲁茨罗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运动的实验班同学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实验班中的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和和抑郁出现显著差异(P≤0.05);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对抑郁没有显著差异。不但支持了前人有关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同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设计了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的研究,补充了关于运动处方的制订和调节与干预心理障碍的研究。 三、结论 (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2)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3)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 心理大学论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图书馆阅读疗法 论文关键词:阅读疗法 心理健康 大学图书馆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 如:阅读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学生成功心理训练、祝你成功等书,可以缓解遇到困难挫折引起的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阅读社交心理学》、(《卡耐基交际大全、交际与口才、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幽默与言语艺术、心灵鸡汤系列,对因交际困难而抑郁、孤独的读者会有帮助。因情感问题导致的消沉、嫉妒、厌世等心理问题,可以阅读恋爱心理学》、读者、心灵鸡汤》、走出情绪低谷》、罗兰小语、爱情婚姻家庭等。 随着信息化、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El益加剧,情绪因素所致疾病的患者逐年递增,阅读疗法应受到重视。高校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不仅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内容、方式的创新,也有利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开展阅读疗法,存预防、缓解、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完善人格、增其心智、健全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心理大学论文: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 内容摘要: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关 键 词:大学生;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感与符号之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1]在大学校园里情感丰富的学子们的消费行为必然有其诸多的表现: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为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一般来说,大学生更愿意购买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行为更注重感官的满足。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感官来感知、认识世界,而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大学生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换言之,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当外面的某个事物被他们感知并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时,他们会如醉如痴地紧紧追随。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着感觉走。其次,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情感和理智相撞击时,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同时,大学生在消费中的情感“两极性”心理也非常明显,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强度也比较大。某种商品只要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对商品厌恶、拒绝。 (二)无法抗拒的符号消费 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2]于是,人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现、体现个性的工具,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象征,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获取分的标记。因此,符号消费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一是“趋同”,二是“示异”。所谓“趋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层或小团体的相同、一致和统一。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随大流去购买。“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别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大学生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用上了手机;你刚用上3000元的手机,我却早已用上5000元的甚至1万元的,以此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 (三)“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 “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什么?什么都不代表。他能成为什么?一切,或者几乎是一切。因为他孤独地处在上百万孤独者身边,他受到一切利益的摆布。”[3] 今天的莘莘学子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消费却不免冲动。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修眉、洁牙、丰乳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一些人甚至不惜昂贵代价来实现“人造美女”“人造帅哥”梦。正如吉登斯所说的:“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成为自我审视、反思、规划和改造的对象”。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许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35岁以上的应聘者,有的连身高和长相也有苛刻的、超出工作角色所需要的限制。于是,为了延缓衰老、掩盖形象缺点、增加形象魅力,身在象牙塔和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二、躁动的需求——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较舒适的环境、条件下,心理应变及承受能力都较差,外界的变化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消费也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下进行的。 (一)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与大学生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4]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某一时点上,又可以看作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消费者的某种感情反应状态(如生气或惊喜),某种认知反应状态(如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度或评价),某种行为反应(如对某种品牌的消费),都是上述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整个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消费者个体或群体,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虽然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的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现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心理特征指引下的独特消费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又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在青年期,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与这些心理发展状况相适应,青年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由于自身广博的知识面,因而在消费时追求知识性;由于对新鲜事物的热衷,在消费时会追求时尚性、潮流化,强调美观大方;由于个性强烈,在消费时会情绪行动,即兴即买,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由于富有创造性,也会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虽然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但他们已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较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上,就是:1、追求新奇。大学生虽身在校园,却有很多的社会接触、社会实践时间,有了一定的社会能力,也能自主的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同时又没有中学生高考的压力,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真正可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的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产品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些学生达到了不奇不要,无奇不买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异商品的阶段。2、强调“美感”。即要求商品的美学价值能与自己的审美观点相一致。但大学生所讲的美感与传统美学所讲的美感并不完全一致。在他们的眼中,也许残缺是美的,不对称也可以使美的……只要“我”觉得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选“它”没有理由。3、追逐时尚。生理与心理的渐趋成熟使得大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莫过于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大学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个性与文明——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在大学生消费问题上,我们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为评价标准,更无法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的个性消费。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 第一,发展个性消费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个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更何况是处于彰显个性时期的大学生们。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5]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不宜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 第二,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正如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6]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新的欲望,如此层出不穷,永无终止。可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第三,提倡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指在保证大学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不超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消费。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孩子视为家庭生活重要的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对于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这就造成有些学生追求高消费,盲目追求档次、品牌,存在攀比心理,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甚至个别学生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以各样的借口欺骗家人寄钱用于自己不必要的消费。这些不健康的现象,与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娇惯与纵容,使学生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关系重大。因而,倡导适度消费,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校情、家情教育。学校与家长都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以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的轨道。 第四,倡导消费文明 消费文明即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通过倡导消费文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加知识与技能。因而,通过倡导消费文明,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消费行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所以,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科学正确的消费观。 心理大学论文:浅析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 探索 [论文内容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兰州市淑德幼儿园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状况简述 摘要:近年来,西北地区民族幼儿园蓬勃发展,越来越被教育部门和各位学生家长所重视。兰州市区广泛分布着穆斯林群体,幼儿人数相当可观,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带来的饮食、文化禁忌,使得穆斯林幼儿在以汉族为主的幼儿园内学习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不便与分歧,民族幼儿园的建立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状况,本文以兰州市淑德幼儿园为调查对象,全面地对该幼儿园以及学员家长进行调查和采访,以此来找出民族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少数民族幼儿园 阿语学习 民族情感 引言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泛的一个民族,虽然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但总体而言,西北地区是其最主要的聚居区。由于自身的伊斯兰信仰和特殊禁忌,父母在为幼儿选择幼儿园时,不得不考虑该园的饮食结构、教育方式是否与自身需求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幼儿园产生并发展起来,并且主要招生对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少数民族。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淑德幼儿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服务的民族幼儿园。 笔者通过对该园的基本状况、学员资料、教育方式以及学员家长的调查与采访,来分析整个民族幼儿园发展态势以及所产生的效应。 一、兰州市淑德幼儿园建园之初基本状况 淑德幼儿园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李家湾清真寺旁,前身是在1994年成立的女校、夜校、补习班,至2002年正式改建成幼儿园。淑德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公益性质的民族幼儿园,也是全国首家开办特色教育实验班的幼儿园,办学体现了穆斯林“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该园主要接收信仰伊斯兰教家庭的孩子。2002年成立幼儿园时,共接收106名学生,其中回族45名,其余为东乡族、汉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学生。当时教职工13名,其中汉族员工5名,回族8名,十三名教职工中,具有大专学历的2名,中专学历的8名,初中学历的3名。建园之初,接受教育专业培训的员工有6名,平均年龄24.1岁,平均教龄3.6年。学生上课所用的教材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当时幼儿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穆斯林教师缺乏。 二、兰州市淑德幼儿园现阶段发展状况 (一)学校办学理念不断进步,已发展成为完全的穆斯林幼儿园,教育目的更加明确。 兰州市淑德幼儿园建园至今已十年,至2012年,该园现有学生175名,教师19名,其中阿语教师7名,均为中专以上学历,这些教师多是来自新疆、兰州、临夏、广河、东乡等地的穆斯林。由于多数老师均是半义务教学,因此工资不高,在1000元左右。 淑德幼儿园现有班级7个,每个班级均按幼儿年龄划分,学期有三年制和四年制,三年制分小班、大班、学前班,四年制的分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学员均为穆斯林,主要来自兰州及其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如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的临夏市、临夏县、广河县、永靖县等地。 该幼儿园全托制学费为一月680元,寒暑假期间开设假期班,接受穆斯林学生,还有志愿者辅导功课,只收一点点生活费,基本上是义务性质的。 每班授予的课程分阿语和汉语两部分,阿语部分主要内容有:古兰经、伊斯兰教常识、圣训故事等;汉语分布主要内容有:数学、儿歌、古诗、成语故事、拼音、识字等。 从建园之初招收回汉学生到如今全园均为穆斯林学员,这一变化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不必因为顾忌汉族学员而减少关于伊斯兰教和阿语方面的内容。 (二)对于幼儿来讲,穆斯林幼儿园为其成长初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回族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穆斯林家庭自发的宗教教育,到了明代中期,回族首先在西北开创了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清真寺传统教育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回族经堂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穆斯林幼儿园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这一传统,早期开设的穆斯林幼儿园一般都建在清真寺旁边,这其中还有著名的位于兰州西关清真寺旁的中阿幼儿园。这一举措为学员在幼儿时期形成自己的民族认同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深刻了解到自己的民族属性以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穆斯林社区中学习生活,可以建立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不会因为受到民族歧视而影响身心健康。 淑德幼儿园重视传统品德教育,该园的教育理念永远是做人第一。教育孩子们如何成为一个诚实守信、懂礼貌、讲道理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基本的品德素养,学再多的文化知识都是无用的。 孩子们基本都可以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孩子们在园内很开心,家长也很认可。在阿语学习方面从认字母到诵读古兰经,毕业时孩子们基本都可以完成。 (三)家长对穆斯林幼儿园的看法 在对淑德幼儿园几位家长的采访中,笔者了解到,由于均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家长们选择穆斯林幼儿园更加放心,主要原因有: ①饮食方面 总所周知,穆斯林饮食禁忌相当严格,如果将孩子送到汉族幼儿园,就不可避免地会触犯这些禁忌,家长从内心会感到内疚,认为是违背的自己的信仰。 ②文化传承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一个穆斯林家庭,家长非常愿意自己的孩子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淑德幼儿园所提供的课程中很多均与伊斯兰文化有关,同时,还可以教授孩子们学习基本的阿语知识,这些在普通汉族幼儿园中是无法做到的。 ③全托制为家长带来方便 由于家长工作性质的限制,无法每天照顾孩子,所以选择一所全托制学校为家长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并且淑德幼儿园建园至今已有十年时间,所以家长对这所学校都比较信任。 三、民族幼儿园发展所带来的思考 民族幼儿园的蓬勃发展使得更多的穆斯林家庭愿意将孩子送到这类幼儿园学习生活,这不但为整个家庭提供了便利,也加深了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了解,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于此同时,民族幼儿园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阿语学习的断层。 虽然学员在幼儿园期间学习了基础的阿语知识,但是毕业之后不可避免的要选择以汉族为主要生源的小学,如今以阿语为主的小学、中学在甘肃地区屈指可数,因此学员们在毕业之后对阿语的学习也出现了断层,如果想再系统的学习阿语,只能去报一些私人开设的阿语学习班,而现今小学生在课外可以报的学习班花样众多,家长也许会选择其他学习班,不在重视阿语的学习,这样就只能半途而废,最终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二)隔断了与汉族小朋友的交流 虽然淑德幼儿园所招收的学员全是穆斯林小朋友,主要在生活方面为他们提供了方便,但是也隔断了他们与汉族小朋友的交流,一旦上了小学中学,在处理与汉族同学的关系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分歧与矛盾。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家长如何与幼儿园配合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摘要】有人说学校是孩子受教育最主要的环境,事实上家庭才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教师。幼儿尽管在幼儿园接受最基础的学前教学,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思想,还是由家庭环境决定的,所以说幼儿园的幼儿早期教育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本文将针对家长如何与幼儿园配合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家长配合工作幼儿教育 家长是孩子出生以来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孩子的行为养成和思想建设也都与家庭有很大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性格与行为的了解也较之于幼儿园更加深刻和仔细,所以完整的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或是家庭能够单方面完成的,幼儿教育这项复杂的教育事业需要双方都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够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幼儿教育的有力支持,家长的理解与参与,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园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为了幼儿教育更好的开展,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工作必不可少。 在幼儿教育阶段,家长往往缺少专业的幼儿专业护理和教育知识,很容易忽视幼儿年龄等因素,比较常出现的现象例如过分溺爱,满足孩子各项要求,或者是管教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第一点,家长与教育工作的合作关系表现的很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家长盲目认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认为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都是科学的合理的,也就产生了教师要求家长都不假思索的满足。例如教师为孩子适合绘画,家长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购买了全套的绘画用具,完全忽略了自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也有家长过于偏执,认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是不合理的,不加考虑的否定教师。 第二点,家长没有完全了解自己在合作关系中的任务,盲目摘抄教育相关文章作为教育支持,没有把教学资源是否满足等因素考虑其中,使得家长与幼儿园的想法产生代沟。 第三点,教育责任不够明确。在校时教师认为有些内容应当是家长在家教育过的,家长也认为这些内容是教师在幼儿园教过的,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上产生了死角。 一、 做好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工作 随着社会进步,幼儿教育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家长也逐渐把幼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重视起来,毕竟幼儿教育也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家长的自身认识和教育能力在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幼儿园和家长之间更加深入的沟通。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也成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等多种因素,首先要深刻了解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看法,因此将家长主要分为一下类型,针对不同的家长,沟通策略也应当有所改变:第一类,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知识了解较少,所以在合作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类的家长,教师最主要的就是热情和主动,先让家长建立起足够的合作信任度。教师在沟通中要多让家长参与到教育计划的制定中去,多向家长说明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第二类,完全没有主见的家长,完全信任教师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说在合作关系中根本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因素。这类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过于迫切,以至与在幼儿早期教育中严重忽略自己的指导作用。面对这样的家长,教师要表现的足够谦逊,更多的让家长处于教育重要地位,向家长说明了解孩子要放在第一位,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尽量平和家长的心态。第三类,过于偏执的家长,认为孩子什么都要学,不管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面对这类家长,沟通要尽量纠正家长错误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 如何正确的与家长合作完成教育工作 1. 在积极沟通的基础上,及时向家长反馈教学成果。沟通要体现实时性和动态性,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造成了期望之外的结果时才与家长沟通,家长在面对突发问题时往往难以很快的接受,并参与到解决工作中来,所以实时动态的信息反馈,不仅能体现幼儿园教育工作开展的责任心,也让家长实时关注孩子的表现,能够在问题没有发生前,结合家长在家庭中的教育杜绝掉。 2. 组织家长开展专业的幼儿早期教育讲座。针对现在多数家长没有专业的早期教育常识,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容易出现失误,也难以和幼儿园专业教育相衔接,组织专业的知识讲座是很有必要的。鼓励家长多来参与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念,掌握专业的教育手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长有了相对专业的教学知识,能够结合教师在幼儿园内的教育内容,实现课堂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教育成果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 家长也需要鼓励。家长在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中也相当于学生,不断学习幼儿教育方法与理论,不断在家庭教育中实践,所以家长在于幼儿园的合作教育中,也需要及时的鼓励。这种鼓励不仅来自于教师,更要来自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中,就家长的良好表现给予肯定,家长对教育工作有了信心,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也更加有动力。学生对家长的鼓励,是对家长教育最有力的肯定,家长更有信心去参与到教育工作中去,教育方法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通过多方的鼓励和支持,家长关于早期教育的误区逐渐消除,关于教育理念的错误理解也逐渐得到纠正,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将会越来越正规。 4. 及时开展幼儿园家长日。在家长日,家长可以深入到日常学生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观察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参观学生的成绩展,更加直观和全面的看到孩子的有点所在,增进亲子关系。通过家长之间的讨论活动,让家长与家长就教育问题交流起来,分享教育经验,分享教育过程中获得成就时的喜悦,家长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从实际角度出发,鼓励家长更多的参与到合作教育工作中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和家长合作需要建立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所以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合作关系的建立,教育任务的平等分配,幼儿教育理念的专业学习,教师与家长建立实时反馈关系,这些都是共同完成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重点。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解读英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儿童户外活动的减少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幼儿肥胖、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人们对“过度正规化”早期教育模式产生了忧虑。森林幼儿园作为一种目前在发达国家广为传播的一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户外活动不足的这一缺陷。文本介绍了英国森林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目标及内容,理念及特征,并通过对英国森林幼儿园的解读,得出了一些对我国目前幼教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森林幼儿园 近些年,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户外活动明显减少这一现象。研究者们认为这一现象与其他一系列因素有着联系,如游戏空间的减少,户外危险因素的增加,以电视及电子游戏为代表的“家庭中心”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Clements, 2004),以及儿童肥胖症的增加(Ebbeling et al., 2002)。鲁夫在他的书《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中采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词描绘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缺乏联系的事实。他认为自然环境中的居所的减少是幼儿肥胖,注意力紊乱,抑郁的重要原因。社会大众对于目前实施的“过度正规化”的早期教育模式产生了深深地忧虑,于是对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他们认为,幼儿园教师应该采用一种与户外环境积极互动,以儿童经验为基础,以游戏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森林幼儿园”便是这样一种支持儿童户外活动的教学方式。 一、英国森林幼儿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森林幼儿园指的是通过提供给儿童在森林环境中的亲身体验与实践的机会,以获得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 (Murray and O’Brien, 2005, p. 11),目前在英国实行的森林学校教育模式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20世纪五十年代,瑞典的一位退休老兵在森林中的废弃火车厢中通过歌曲和游戏的方式教授儿童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这是最早的森林学校教育模式。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教育观念被丹麦的学前教育系统所采用,并命名为“自然托儿所(nature nurseries)”。在“自然托儿所”中,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毗邻其园所建筑的森林或树林中度过,无论季节或天气。这一教育理念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目前丹麦的每个县都有至少1到2所自然托儿所。 1993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学院的教师萨默赛特将该模式引入英国。他的访问团在访问丹麦时受到学校为儿童创设的户外环境的启发,回到英国后,他们创建了自己的森林学校。从那时开始,森林学校在英国逐步得到推广,截止2005年,英国约有50个森林学校教育项目得到开展(Maynard,2007)。这一教育模式近些年在英国和美国都得到了推广,这种变化和改革主要是为了减少幼儿看电视和电脑的时间,而增加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二、英国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儿童自尊、自信以及独立的能力,与此同时,让儿童学会尊重与关注自然环境,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事物(Maynard,2007)。 森林幼儿园活动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游戏(如捉迷藏),小单元可实现的任务(如建造庇护所、收集树枝生火、做饭、发现植物群和动物群等),作为考验和增强自信、提高自尊方法的基本林地生活技能,适当的工具和天然材料的学习使用,实践与智力技能的发展等。教师们鼓励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探索、游戏――爬树;踩泥水坑;玩“1、2、3,你在哪里?”(捉迷藏游戏的一种);从镜子中看不同的世界;收集不同长度的树枝搭建一个巨型的鸟巢或鸡窝;分享故事以及表演故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孩子们已经懂得基本的安全规则之后,会引入一些成人正常使用的大小的工具,如锯子以及修剪树枝用的剪刀等。当然,安全因素也会被考虑进来,一般只有在很高的师幼比(一般是1:4)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活动。 森林幼儿园没有围墙,幼儿可以尽情跑跳,而森林里的道路也不像一般的道路那么平坦, 所以幼儿能够从活动中学习更精准的运动控制。除此之外,幼儿在森林中也不乏练习小肌肉的机会,比如采集树叶、拾干果、用树枝编鸟巢等。通过户外大量的活动,森林幼儿园的幼儿每天都在接受体能教育。虽然森林幼儿园的幼儿不能像其他幼儿园的幼儿一样有桌子、椅子让他们坐下来绘画, 但他们也以其他方式进行着幼儿艺术教育。森林里的大树、枝叶、花瓣等让幼儿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各种造型及颜色。幼儿常使用在森林里找到的材料做拼画,编织花圈或各式各样的玩具,或者使用树枝拼搭成一个可容他们躲避的“屋子”。教师也随时备有少许颜料及纸张, 提供给想用颜料创作的幼儿。因为森林里找到的素材是最原始的,所以幼儿的想象空间也就能无限伸展, 创造力也因此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森林幼儿园也提供幼儿很多的机会接受感官教育:森林里到处都是实物,幼儿通过直接触摸、闻嗅、品尝等方式认识这些实物的形状、味道及颜色,这和一般幼儿园幼儿从书本上或从影片中认识物品所留下的印象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森林幼儿园的幼儿在活动中有许多机会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例如他们必须以民主的方式表决当天要往哪个方向前进、讨论发现到的“宝物”,他们或许会争论,可能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森林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随孩子的想象变成象征游戏里的道具,这些游戏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社会性意识,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健康及安全教育也是森林幼儿园的重要教育内容。森林里道路分叉很多,在幼儿还未完全认识整座森林前,教师要常提醒幼儿不可脱离队伍太远以及如何在迷失时求助;幼儿在上学的第一天便被告知,吃东西前绝对要洗手,不可在老师不在场时吃下森林中的任何浆果。森林幼儿园的老师以实际危险教导幼儿注意健康及清洁,要比以抽象图片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来得容易。总之,对认同森林幼儿园的教师及家长而言,森林是一个理想的幼儿教育场所。 三、英国森林幼儿园的理念与特征 (一)英国森林幼儿园的理念 1、“人本教育”理念 “人本教育” 强调自由、人性化、尊重个人价值,森林幼儿园显示了它是“人本教育” 的实践, 它让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有权利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学习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他们的任务不是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尊重个体差异,森林幼儿园的教师尊重每个孩子年龄及性格的差异性,每个孩子可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有兴趣的东西,并以自己的速度学习;强调情感教育,森林幼儿园的幼儿在广阔的空间里,彼此间的摩擦不像在教室中那么常见,但是良性互动却很频繁,他们乐于与别人分享他们的发现,彼此交换对大自然的认识。 2、自然观教育 大自然教育提倡者哈蒙曼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学习环境像户外教室那么宽广、那么有变化、那么吸引人。他指出,户外教室的墙可以随幼儿的兴趣及意愿无限拓展,而且户外教室的天空也是随着时间及季节改变。森林幼儿园使用的便是大自然的教室,其实这种以大自然和周围生活物品作为幼儿学习对象的理念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由来已久。例如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四季的变化及生活周围的事与物是中国古代幼儿必须具备的常识,这些都可以从数量众多的启蒙教材内容看出来。蒙台梭利认为,人尤其在儿童时期仍属于自然界的一分子,他们必须在自然中取得身体与心灵成长所需的各种原动力。她所谓的“自然” 可以是自然原野,包括动植物的生态、四季的变化等,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和物。“幼儿园之父” 福禄贝尔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应当与自然互动,他理想的幼儿教育场所应像一座花园,让幼儿一方面像幼苗一样自然地茁壮,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中学习与成长。森林幼儿园彻底实践自然教育的理念,幼儿们不是间接通过书本学习,而是通过与大自然实物的直接接触而学习,他们的观察力自然而然变得敏锐,他们的学习及探索动机也将源源不断。 3、“开放教育” 理念 “开放教育” 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的英国,强调户外教学及就地取材,并鼓励幼儿实地观察、探索及操作。“开放教育”的特色可概括为:以幼儿为中心,幼儿自己选择有兴趣的活动及主题,幼儿的学习经验是统整的,偏重于混龄教学。森林幼儿园是“开放教育” 的一种体现,它包含了“开放教育”的特点,如沟通的开放、教室组织的开放、时间的开放及空间的开放等。森林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完全以幼儿为中心,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森林幼儿园采用混龄教学方式,幼儿个别差异受到重视,课程内容也是开放的,每位幼儿都可以探讨自己最有兴趣的主题,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森林幼儿园的幼儿学习时间有弹性,幼儿可依照自己的能力、速度学习。森林幼儿园的空间是开放的,幼儿在广阔的空间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观察,自己决定自己的活动。 (二)英国森林幼儿园的特征 Liz O.Brien Richard Munrray等(2007)在对FEI森林学校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关键特征,主要有: 1、林地环境的利用。严格设定的安全路线及确定的范围使儿童灵活、自由地主动学习。林地环境对于来自城市的儿童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在城区很少有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 2、学习可以与国家课程和基础阶段目标相连。允许这些目标设定在不同的环境里,不仅仅集中在自然环境中。鼓励儿童激发内在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这对于那些在课堂环境中理解知识有困难的儿童尤为重要。 3、儿童运用多种感官自由探究。这对于鼓励创造性、多样性、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十分重要。关注整个儿童以及他们如何根据自身的进度养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业能力。 4、一段重要时期内让儿童定期参与。一年内不管什么样的天气都要参与。定期可以是一学期内每周或隔周的一天早上、下午或者一整天。一般是在2月份至12月份之间。 5、成人与学生的高比率。每个课时一个小组约有12名儿童。实践者能够了解每个儿童的学习风格、能力、个性特征等。 四、英国森林幼儿园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具有丰富刺激的活动空间,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天性好动,幼儿园理应当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但是,由于土地成本偏高等原因,一般幼儿园的室内、户外活动场地较小,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少数幼儿园还有“超收” 现象。如能增加幼儿园的活动空间,或增加户外教学,都能增加幼儿锻炼体能的机会。建议我国幼儿园应多利用自然资源,多开展户外教学,这样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将被激发,幼儿的学习方式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幼儿园而言,办园条件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大的改观,可以就地取材,让幼儿园以宽阔的外景作为活动场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尽情地拥抱自然,培养孩子的探索兴趣和能力。 (二)利用自然材质做教材,增强幼儿的环境教育意识 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可以分为高结构和低结构的两种。高结构的材质往往是很多幼儿园教师的首选,因为这样的材质可以直接从市场购买。以高结构的材质作为幼儿的活动材料,每位幼儿的材料都一样,做出的成品也很难有特色,幼儿没有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整个活动流程是按照教师事先制定的进行,教师作为组织者可以控制整个活动走向。使用低结构的材质作为幼儿的活动材料,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教师的控制也是比较间接和隐蔽的。森林里有取之不尽的自然材质供幼儿制作自己的玩具和作品,它们都是低结构的材质,幼儿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即使我国幼儿无法像欧洲森林幼儿园的幼儿那样天天在户外活动,但是老师可以替幼儿收集自然材质或利用户外教学时和幼儿一起收集,供以后美劳活动或环境创设之用。 (三)提供幼儿独立思考的机会 森林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式是,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及情境锻炼自己,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并通过开放式问答训练幼儿的思考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恰恰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所缺乏的。要改变幼儿的学习,首先得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当如何真正从传统的教师角色走出来,并接纳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幼教界认真反思的。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幼儿园幼儿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园承担着幼儿教育的主要职责,本文就当前幼儿园幼儿教育的四大问题展开了分析,提出了缩短投入差距,加强幼师的培训力度,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监督的几大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平等;小学化倾向;监督力 幼儿期一般是指3-7岁这段时期,幼儿已进入幼儿园接受学习,此时幼儿的自我意识和心智渐渐得以开启、发展,该阶段的教学将会给其打上一辈子的烙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未来的成长,对其品德、个性和人格等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的那样:“早期关键阶段中的经验会决定一个人的顺应社会的模式和她成年时所具有的个性特性。”只有夯实基础,才能稳固地推进幼儿的成长进度。幼儿园在幼儿教育问题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探寻正确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问题 1.幼儿教育投入呈现地区差异性,发展速度快慢不均 城乡幼儿相比较,往往能明显地发现城市里的幼儿表现相对出色许多,见识和技能等都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他们大多是充满自信的。但这并不是说城市里的幼儿聪慧许多,而是针对其启蒙教育的各方面软件和硬件都积极跟上了,政府和教育部门、幼儿园在教育投入上力度大,收获的成就自然会成正比,幼儿的潜力挖得也便越深。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没有财力人力的支持,幼儿园教育发展状况堪忧,连最基本的电教设备都没有。 2.幼儿教育经验水平良莠不齐,教育管理模式有优劣之分 幼儿教育的主导者便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制约着幼儿教育的成效。但许多幼儿园缺少专业幼师,尤其是一些民办幼儿园,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幼教培训,专业知识匮乏,对幼儿的发展规律和个性等不清楚,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方法也存在问题,教育管理欠缺科学性,仅靠自己从教慢慢摸索出的某些有限的经验教孩子,错误的诱导加上没有方法的教导与管理,则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心智的开启,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消极影响。 3.幼儿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重知识技能轻品德个性塑造 迫于攀比思想和应试制度的影响,许多地区的家长在选择幼儿园上量化学校的成绩,把幼儿园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展现出的技能、获得的奖项作为考查范围和择校标准,使本应成为幼儿快乐天堂的幼儿园,本应教育过程以玩为主,在游戏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渗透知识、技能、情感、品德等的教育方式只好被粗暴地简化为直接拼音、识字、算术、舞蹈、唱歌等一记记轮番的轰炸,以求得幼儿园竞争他园的资本。也不管幼儿的发展规律和接受情况,等同揠苗助长,容易使幼儿遭受挫败打击,导致其厌学情绪的滋生。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1.缩短投入差距,平等对待城乡幼儿园 幼儿教育是任重道远,关乎未来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则是基础教育,绝不容许有一丝懈怠。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各幼儿园资金和人才投入上要平等化,发展机会均等,不分城乡与直属、分管,不可厚此薄彼,促进整体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让幼儿受益。 2.加强各地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交流改善管理模式 首先幼儿教师的选拔要规范化、严格化,对于热爱学生、懂得幼儿发展规律的人才优先录用,没有教学经验的则要督促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提高素养,而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则要积极给这些幼师争取学习提高的机会,加大集中培训力度,用自学、自查、互查、集中测试等形式鞭策幼师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优惠幼儿教育的效果。 3.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治标须治本,要改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于教育部门来说仍要继续在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的转化路程上努力,幼儿园要注意幼儿的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还原到寓教于乐,以玩助学的轨道上来,还幼儿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而不是繁重乏味的童年记忆,以期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4.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监督,保障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监督是任何部门不可缺失的一项权益,如果没有监督考核,工作效率定会每况愈下。幼儿园必须在选拔时考验幼师招聘者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尤其对是否具备爱心这一项要作为重点考核内容,毕竟幼儿教育工作面对的是自控力差、智力发育不成熟的幼儿,对其教育管理工作繁重而琐碎,没有爱心是绝对不能坚持下去的。幼儿园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教师工作予以考察监督,并辅之以奖惩制度,督促幼儿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完善。而政府和教育部门也要对幼儿园予以监督考核,不满足从教资格的没收其营业执照,予以取缔,对表现出色的给予嘉奖表彰。 总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更是任重道远,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教育内容,需要来自家长、幼师、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对于幼儿园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予以指正,展开补救,设法完善,以促进幼儿教育的较好较快发展,给幼儿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有关幼儿园、社区、家庭协同幼儿教育模式的探究 就一些教育学的理论来看,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孩子在无形中接受最开始的教育氛围。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幼儿园的教育构成了幼儿教育一套完整的环境,这三者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父母见证了孩子的成长的全过程,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的特长掌握要更加权威,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帮孩子参加一些兴趣班之类的活动,以孩子的兴趣为指导,为孩子制定一些活动的项目和计划。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幼儿期是孩子启蒙期,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自己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教育过程中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品质,这些问题的出现充分说明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孩子的家长需要进行反思。 2、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的教育也很重要。幼儿园是孩子离开父母之后的人一个社会场所。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会与别人交流和沟通,分享玩具,等一些全新的人生体验,和家庭教育完全不同。因此,幼儿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孩子的学习的东西比较多,因此,在制定一些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幼儿园可以根据教育部的纲领,制定一些教育活动和计划,来提高孩子的品德教育,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 在一些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幼儿园等机构可以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来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由于孩子的成长环境不错,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不同,因此,我们的老师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来制定一些管理措施,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老师的个人品质对孩子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具有良好的品质,用良好的言行来感染孩子。 3、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孩子日常的生活中,社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和一些活动的气氛,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二、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得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会为我们的孩子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空间和环境。 但是,在一些日常的管理中,我们可以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一,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缺乏一定的教育模式,同时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目标比较模糊,缺乏对教育理念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二,三者的沟通不足,在一些家庭中,可能一些父母的工作比较繁忙,缺乏与幼儿园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导致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协同不足;三,三者教育的协调性不强,影响了幼儿教育水平。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三者相互补充和促进,能最大程度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 三、提高教育水平的有关措施 1、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教育要想获得比较高的效果,就应该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家长的充分重视。在一些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育需要家长的合作。因此,在一些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向家长普及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一些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举办一些家长会,亲子游戏等,引起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足够认识。 2、幼儿园和社区相互配合 幼儿园还可以和社区来相互配合,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幼儿园的老师可以进行社区,开展有些活动,笔者所在幼儿园经常进入社区,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文艺表演等,丰富孩子的社区活动。 3、全力争取家长的配合 为了提高教育的水平,我们还可以在于大力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家庭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不同家长的职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同时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包括参加到一些课程中去,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陪孩子参加活动。 4、建立资料库 幼儿园应该建立关于幼儿的资料库,同时资料库还应该包括一些家长的信息,比如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的职业等,全面孩子的成长环境。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成长环境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全面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而教育则是知识发展和传播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开端,更是奠定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关键时期,制定良好的教育方案有助于提高儿童各方面综合的能力,来适应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如皋市安定幼儿园)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论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作用 [摘要]:从目前来看,如今的社会已经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然而在对幼儿教育上仍然存在这一个至今依然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即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两者谁更应该占主导地位,谁应该占从属地位。本论文以幼儿在家庭中和与幼儿园中接受的教育的根本含义作为入手地,找出各自的特点,总结出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即幼儿在家庭中和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是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不可或缺的关系,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才能取长补短地更好的发挥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为根据,本文旨在提出将幼儿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共同努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联系 一、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两者的内涵与特点 (一)幼儿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幼儿园教育是国家教育机构的一部分,是主要面向学龄前幼儿为由国家教育部所提供给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它是幼儿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在教导幼儿的过程中依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再加上社会发展对孩子的要求,在幼儿园在进行教育中循序渐进的制定出相关的目标任务,再由幼儿园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有计划性的、有组织和目的性的教育,从而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锻炼、智力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与小朋友之间的游戏互动和交流实现良好的合作能力、通过老师的教育和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使孩子们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由此可见,通过幼儿园教育不仅可以实现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还可以培养每个孩子们的综合能力,符合时展的要求。总之,幼儿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家庭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中,与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家庭教育是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之间通过相互影响而得到共同成长的过程。然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只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身体力行,即言传身教,特别是身教,达到指引和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知子莫若父”,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本身特点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由此了解孩子们的思维逻辑并分析他们的行为语言。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分工是不同的,它们各有所长,通常教师们首先通过参考幼儿每个年龄段的特点来进行分类,再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在教育过程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所以每个幼儿对环境的的适应性也各不相同。而由家长作为主要教育引航者的家庭教育,父母作为教育的主体始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个教育过程具有连续性,且孩子与父母之间始终保持着较稳定的关系,所以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并不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孩子在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时始终在一个熟悉和稳定的环境进行中,所以比起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幼儿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无法和家庭教育相比较的地方。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父母实施家庭教育工作 通过比较两者各自的特点,非常容易就能发现: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一般制定了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的教育方案,而家庭教育则相反,由于父母不了解教育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通过教育培养孩子,所以父母不能通过很好的掌握教育方法去实施教育,所以家庭教育一般在一个相当随意的环境中进行,家庭教育根本没有计划性可言,它的教育内容是封闭和片面的,这就导致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家长们面对一些个性异常的孩子们束手无策、哭笑不得的情况,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影响和制约了幼儿的全面进步,也是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局限性。所以,尽管幼儿在父母那里接收到的教育在幼儿的教育过程和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但是幼儿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导航者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结合两者各自的特点,互相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两者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 (二)幼儿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园的发展 尽管幼儿园所实施的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幼儿在家长那里受到的教育对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到的教育具有反作用,众所周知,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和培训课程是根据我国的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但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实施的教育计划。而父母在制定幼儿成长计划时是随意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色,有时甚至与幼儿园制定的教育计划相违背,这样下去,由于两者的教育愿望相互矛盾发展,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发展,要想让孩子茁壮成长,那么家庭教育在制定教育计划时必须全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政策和目标,与其密切结合。否则,家庭教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和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大大降低幼儿的教育水平,抑制幼儿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两者相互配合的方式 (一)学校举办父母与孩子能相互沟通的活动 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有诸多方面的优点:第一,亲子活动为父母与教师之间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游戏或相互配合完成一项任务的活动,是促进父母与幼师之间的沟通、协调的桥梁,是使父母全身心的投入幼儿教育问题本身的最直接的方式;第二,父母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与孩子之间的默契与互动;第三,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可以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状况,这样促进家长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改进家庭教育的培养计划,从而使幼儿的家庭教育与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保持密切的结合与一致性;第四,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可以激发家长的主动性,家长可与幼儿园方面在教育上交换意见和建议,提出提高教育水平的更具有针对性地意见和建议。 (二)父母与孩子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应在私下多交流,彼此信任对方 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进行共同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参与的态度,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支持、理解、幼儿教师执行教育计划的实际能力以及家长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在保证幼师实施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合作并顺利实施往往占据着的决定性的地位。对此,家园共育若想取得预期的效果,两者必须做到相互支持,时刻保持在一个平等的关系上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体系,再通过互相交流后充分了解了孩子在这一时期的表现、较上次有无进步、接下去应该如何做等情况做充分的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园合作计划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作用与效果。 四、结语 总之,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家园共育策略要想取得最大的成效,两者在发挥各自作用时需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从能得到共同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幼儿园方面若想要使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优缺点,通过与孩子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作比较,分析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另外,父母在实施对孩子的教育计划时必须要以幼儿园的教育计划为导向和导航者。只有这样,两者才能保证幼儿接受的教育是一致的,是同一水平线上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协调、全面、健康的发展进步。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孩子几岁适合上幼儿园和幼儿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是一名执业幼儿教师,幼儿专业学习和工作的那段经历使我对幼儿教育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看到眼下这么多家长盲目地把孩子过早送到托幼机构,或者过早地给孩子安排学习课程,今天,我想就“孩子几岁适合上幼儿园”发表一些看法,欢迎各位积极参与,共同讨论。 孩子从初生婴儿逐渐成长为独立个体,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历经飞跃。而在这一阶段中,人们把0~1岁称为婴儿期~14页有新内容哦~用心照顾周岁内的宝宝 不要进入这样的误区; 1~3岁是幼儿期1~2岁孩子的发展关键 回帖有问必答 每日更新 申精 ;4岁以上成为儿童期。 中国有居俗话“3岁看大,7岁看老”。这意思是说3岁,就能折射长大以后地性格与品质,7岁人格已基本形成。足可见3岁是个多么重要的年龄。 0~3岁的幼儿期内,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阶段,宝宝的语言,运动,日常生活以及道德观,价值观都逐渐萌发,并形成许多自我见解。所以,父母有时间就要多陪陪孩子,尽量在孩子面前言行一致,注意道德品质与气质修养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这个阶段里面,培养孩子的情商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教孩子学习。而现在家长往往把两者颠倒了。盲目随从地带孩子上这个班,那个课。殊不知,3岁内的孩子活泼好动,充满好奇,让孩子在玩乐中自发的探索才是符合孩子生长规律的。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打球,一起讲故事,一起郊游,这对孩子认识有很大帮助。也会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 所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考虑3岁后再送宝宝入园。最早不能早于2岁。而且要选择白天托的幼儿园,千万不要把幼小的孩子全托。全托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体验亲情的权利。 另外,入园前,问问自己下列情况下,宝宝能自我应对吗?如果有大部分都不能,那么请三思而后行: 1.能表达不适(如哪里疼痛,尿湿裤子) 2.能表达口渴, 3.能正确表达大,小便 4.能自己吃饭 以上几条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基本要求都达不到,那么建议家长还是晚一些送孩子入托。 另外,这些是要需要考虑的 1.孩子能否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比如可以一起玩耍,一起合作游戏等。当然,孩子之间难免有争执,这个老师会帮忙。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怎样和大伙相处,那么还是建议您先在小区里培养一下孩子的社交意识再去幼儿园。要知道,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而言,如果不能加入到同龄孩子的群体中,那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2.能简单叙述一些园内的生活。 3.有基本的防范意识比如不能让陌生人抱,比如不能触摸发烫的东西等。这样宝宝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如果一切妥当,OK,送孩子去幼儿园吧,那里有更多的伙伴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问这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当中最主要的东西?” 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幼儿园。” “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 学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过早教给幼儿知识,如同一把剪刀,将孩子想像的翅膀剪掉,使他们由天鹅变成了家鸭失去了天空,得到了池塘。”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曲虹打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幼儿教育是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孩子将来要为此付出很高的成本。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什么是教育?培养习惯,给予方法。但是,在义务教育各个课标中,恰恰缺少幼儿园的课标。”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应该成为幼儿教育的行动指南。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 有关人士在对7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调查时曾问他们:“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个时段?”他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幼儿阶段。”但是,近些年来,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到底什么是最宝贵的?不少家长和教育者却误入了歧途。 “我有两个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结果截然不同。”家长代表王素讲述了教育两个孩子的故事:大女儿2岁时就能背诵90多位数的圆周率,4岁能认2000个字,5岁能认3000多字,并能背诵唐诗和安徒生童话,人称“小神童”。但是,上学后问题就出来了,厌学,上课不听讲,成绩在中等偏下;怕困难,不善与人交流,没朋友,冷漠。7岁半了,弟弟喝了她剩下的可乐,当姐姐的却哭了半个小时。 儿子出生后,王女士改变了教育方法。当孩子一岁多时,一位“关系好”的幼儿园园长要帮她“培养神童”,她拒绝了,而是把孩子送到了“不教识字,只培养习惯、能力”的巴蜀幼儿园。由于工作忙,她把培养孩子行为习惯融入生活点滴中,吃水果时,让孩子先分给大家,自己最后吃。一次,幼儿园发了一块巧克力,孩子在路上咬了一口后,忽然想起要与家人分享。于是他把巧克力揣在包里带回家,给妈妈、姑姑、姐姐都分一小块后,已经所剩无几,正准备吃时又想起了爸爸,结果他自己只吃了很小一点点。“一块巧克力全家人都吃了,虽然是一件小事,对孩子一生意义重大。”王女士十分感慨。 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幼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走进了误区:幼儿教育小学化、拔苗助长式的“填鸭”教育、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技能训练受到家长追捧,家长的一些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要求,驱动一些幼儿园以所谓专项、特长教育,代替幼儿园的全人教育,严重危害幼儿的游戏权、发展权,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重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程大鹏说,目前,教育的一些状态让人忧心忡忡,“高考指挥棒”层层指挥,已经指挥到了幼儿园。不少家长越俎代庖,孩子一落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规划人生,钢琴、舞蹈、美术,清华、北大……这样下去,会毁掉一代人。 家长代表刘显华认为,作为一个群体在20年以后登上社会舞台,一些误导让人担忧。特别是有些社会办学的幼儿园让人揪心,什么“双语”、“艺术”误导早教市场。从某种程度讲,我们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有教育无素质,比如一些学生在学校遵守校规校纪,但一跨出校门就连红绿灯都不遵守,孩子被我们的学校和社会教成了“两张皮”。幼儿教育是一个人在人格和习惯上的第一次学步,重点应该在育,要让孩子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集体意识、快乐的学习、能力的养成。 给孩子最宝贵的是什么? 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成长中关键的起点,应该更科学、更规范。这要从以下几方面体验: 一是要让孩子快乐。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益身心发展,在玩耍中,玩出兴趣、玩出自信、学会交往,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二是多与孩子交流。家长应更多地抽出时间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沟通,而不应把业余时间浪费在领孩子学习各种特长上,增加孩子压力,造成孩子自闭心理。 三是给孩子以尊重。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这样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四是给孩子一颗平凡的心。“我爸爸要我长大后当官、当经理、当老板。”这种教育误导做人的真正价值,更危险的是,孩子一但在将来社会竞争中失败、落伍,便会产生自暴自弃,一些学生的自杀,除了客观原因外,家长应反省自己的原因。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创新幼儿园幼儿教育方法策略研究 摘 要: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使阶段,培养孩子优秀品格,要从娃娃抓起。现今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国家、学校、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幼儿教育。但是现今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方式,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本文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为幼儿园改进幼儿教育方法,提出一些创新措施。 关键字:幼儿教育 特点 改进 方法 一、儿童独特的性格特点 孩子经常被人们比喻成天使,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心理最纯洁,性格最纯真,各种行为表现都出于本性,不受任何人的束缚。具体表现为: 首先,儿童在成长时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成长学习,主要靠模仿学习。喜欢模仿,模仿他人的行为、动作,是孩子在幼儿时期最突出的性格特点。 其次,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孩子天生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是婴儿的时候,对周围东西和声音就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到了四五岁的幼儿时期,好奇心就更强烈了,看到周围新鲜的事物,听见不一样的声音就会问东问西。喜欢提问问题,接触新鲜的事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 最后,喜欢听赞美肯定的话语,为了加强对幼儿的教育,老师和家长经常会给孩子,安排一些作业。在完成后孩子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美,孩子做事喜欢成功,是幼儿时期另一重要心理特点。 二、创新幼儿园幼儿教育模式的措施 (一)幼儿教育引入游戏教学,在游戏中,帮助孩子学习知识 满足孩子爱玩的心理需求,幼儿园在对孩子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教学模式,在游戏过程中,加入所学知识,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根据我国新课程规定,幼儿园对孩子的教学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知识学习要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设置各种各样的游戏种类,为每个孩子提供玩游戏的场所和机会,激发孩子的玩游戏的天性,保证孩子在同一个水平上发展。例如:幼儿园中教孩子写十二生肖中的汉字,可以为孩子提供动物样子的帽子,写上相应的汉字,带在十二个孩子的头上。然后让孩子识别动物,念出帽子上边的汉字。最后老师再发给孩子字卡,交孩子一笔一划学习汉字。这样提前游戏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加深孩子对所学汉字的印象,达到教孩子识字的目的。 (二)幼儿教学注重教学,帮助孩子发现各种美,培养美好品质 幼儿教育是我国发展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今的幼儿教育中,提倡美育教育,树立幼儿教育的自身之美,用美誉进行幼儿教育,接触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幼儿园对幼儿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孩子接触周围美好的人、事、物,帮助孩子树立美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孩子的感性经验,培养孩子对世界的美好认识。为以后孩子遇到挫折,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教师,要组织孩子亲近大自然,进行相应的野外活动,让孩子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孩子爱护动植物、爱护周围环境的大自然之爱。幼儿在内心深入,觉着一切都是美好的,唤起幼儿的爱心。 (三)对幼儿教育要引用赞美教育,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根据孩子性格做事,喜欢听赞美的话和喜欢成功的特点,在对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运用赏识、鼓励性教学,用真诚的话赞扬和欣赏孩子会给孩子增添无穷的力量。例如幼儿老师在对孩子正式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发言,表达孩子内心想法。并且无论孩子回答好不好,都要给予一定话语表扬和小小的物质奖励。例如:在检查孩子对古诗背诵时,要鼓励孩子站到讲台面对大家背诵,无论背诵的好坏,都送给孩子一个小小的奖励。老师的赏识和肯定会很好激发孩子说话的积极性,为以后孩子善于与人交际,说话不胆怯,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老师也能从中了解到孩子,那些童真有趣的想法。为自己怎样融入孩子生活,成为孩子的朋友,找到合适的方法。 (四)要注重把家长教育引入幼儿教学中,家庭和学校教育并重,帮助孩子成长 在现今的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课程配置过程中,有很多没有意识到家长参与的重要性,疏于与家长的联系,因此缺乏对儿童全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在把孩子送入幼儿园时,要充分与家长沟通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喜好。 (五)建立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师资队伍,保证幼儿教学质量 现代的幼儿教师,不仅文化功底要好,也要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幼儿园在招聘幼儿老师时,要全面考察老师素质。唱歌、跳舞、弹琴、画画都要进行全面的考察,保证孩子在幼儿园教学中能学习到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广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其次,现代幼儿教师,在教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和研究。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正确解码。只有具有当老师的知识技能无比宽阔的时候,才能成为幼儿教育的能手、艺术家。才能使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处在事业幼儿教育的前茅,为我国人才培养做贡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面对新的教育体制,要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为我国从小培养优秀人才做贡献。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从绿丘幼儿园看日本的幼儿教育 位于静冈县滨松市的绿丘幼儿园历史悠久,从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3月14日)创立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该园是一家私立幼儿园,招收3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半日制保育。作为静冈县著名的幼儿园之一,我们可从该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日常活动和课程安排等方面了解日本幼儿园教育的一些特点。 一、教育方针 通过良好的环境培养身心健康并且具有独立个性的儿童是绿丘幼儿园的追求目标。该园的教育理念是: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应对幼儿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就像养花一样对幼儿进行精心照顾,使他们有生命力,能开出漂亮的花,结出坚实的果。让幼儿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美丽,学习处理朋友间的关系,学习对生命的尊重,享受音乐,从游玩中体会到正义和善。他们希望把幼儿塑造成为具有宽广的心胸、健壮的身体、丰富的创造力、自由独立心、热心公益以及丰富国际性的儿童。 二、教育活动 绿丘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主要有年间行事活动和日常的教学活动。 (一)一年的行事安排 作为“幼儿园第一重要内容”的行事活动,在绿丘幼儿园有着丰富的安排(见表1)。在全年的教育计划中,行事活动占有十分重要位置。行事活动虽然不是日常性活动,但它本身是幼儿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作为重要的教育途径和手段与日常保教活动相联系,共同实现预期的教育培养目标。 绿丘幼儿园的年间计划由一系列行事活动贯穿起来,从4月学期初的入园式开始,进行涉及日本民俗活动的社会行事,如盂兰盆会、夏日祭等;进行涉及幼儿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幼儿园行事活动,如入园式、绿丘节、期末总结会、毕业式等;进行体育行事活动,如远足、运动会等,以及插秧、收割、挖红薯等接触自然的行事活动。 以上各类行事活动的功能有所不同,幼儿在经历一个个行事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各种各样的事件而成长起来。幼儿园在开展行事活动时,都要考虑如何达到教育目标,对幼儿发展产生效果,将行事活动更好地融入日常保育事件中。 (二)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安排 绿丘幼儿园实行半日制保育,自由活动在上午和下午都有安排,有计划的日常教学活动只在上午进行,内容涉及体育锻炼、文字学习(不是上语言课)、音乐教育等。每天的教学活动比较简单,鼓励幼儿自己游戏。 日常的课程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游戏活动。在宽广的庭园里,幼儿通过与朋友和教师一起玩耍,学习成长需要了解的事情。教师不仅要告诉幼儿有关的词汇,还要让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掌握应该具备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好好把握环境和时间,让幼儿在自然、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玩耍。(2)身体运动。为了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在宽广的庭园里,幼儿会使用铁棒(类似单杠)、旗帜棒玩耍,或者跳绳、踩高跷、骑三轮车等,还有投球和互相追赶。幼儿园一年实施一次运动能力测试,并且告知家长测试结果,每个月还要进行体检,详细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3)音乐和表演活动。每天早晨在宽广的庭园里,全体人员合着音乐做体操,合着音乐可以使游玩、体育、音乐合为一体。在诞生会和绿丘节,可以看到各个年级的乐器演奏和歌唱活动。(4)知识课程。上午有开展认知活动的时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基础。活动内容有:文字指导、唱歌、键盘口琴、英文歌、手工制作、生活中的礼仪、科学常识。 (三)幼儿园家长工作 教师要将下个月的计划和保育内容打印出来发给家长。教师通过“班级来信”来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联络薄是连接家庭与幼儿园的工具,教师可以与家长交换幼儿在园和在家中的表现情况。绿丘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有工作手册,家委会成员有明确的组织分工,方便家园联系。 三、环境的设置 绿丘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园内环境的建设,幼儿园不仅在室内场所和户外活动场所有完善的设置配备,还尤其注意园内自然环境的创设。 绿丘幼儿园环境首先以方便幼儿活动为准则。考虑到3岁到5岁的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室内准备着高度不同的桌子和椅子,以方便幼儿的使用。室内的各种布置也都方便幼儿自己取用。室外的各种设施幼儿可自由玩耍,即使在夏季炎热时期,幼儿园也会设置防紫外线的帐篷等设施,尽可能保证幼儿在室外玩耍。 其次是重点关注自然环境的建设。园内动植物的种类十分丰富,庭院正中有大的银杏树,这是绿丘幼儿园的标志性象征。幼儿园不仅有玉兰树、石榴树、苹果树、杏树、柿子树、梅子树以及各种花,还有兔子、乌龟、鹌鹑、鱼和各种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幼儿园得名的原因。绿丘幼儿园的幼儿,通过与动植物的接触,培养了对生命的尊重,学会与自然共生。 四、对绿丘幼儿园的评析 第一,绿丘幼儿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尽量创造幼儿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从该园的教育方针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幼儿园隐性课程的环境,在绿丘幼儿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生物多样让幼儿能够在城市的喧嚣中得到返璞归真的教育。幼儿通过插秧、收割和米聚会等活动,不仅了解动植物一年的生长变化,同时也享受到收获的幸福以及与朋友分享的快乐,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从而使幼儿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得到心灵上的熏陶。 第二,幼儿园特别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幼儿园除了进行运动会和身体检查以外,还进行专门的运动体能测试。从运动场所配备的运动器材(铁棒、旗帜棒、跳绳、高跷、三轮车等)可以看出活动对幼儿的体能强度要求比较大,部分活动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平衡技巧,并且带有一定的竞技性(如骑三轮车比赛)。此外,幼儿园通过各种方式(如搭遮阳布、放置帐篷灯),创设一个安全、友好的户外环境,鼓励幼儿在户外活动。 第三,幼儿园注重亲子关系的建设。一年的行事活动涉及家长参加的项目众多,如母亲节参观、春天的亲子郊游,还有各种运动会和米聚会等,这些活动都要求父母参加,在愉快祥和的氛围中加深幼儿对父母的爱。幼儿园在放学后向幼儿和家长开放,父母可以陪同幼儿在幼儿园内玩耍,以增进感情。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试论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 摘要: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衔接工作做得是否充分、合适,直接关系到幼儿是否能够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目的就是使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的生活环境,使其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在衔接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提高和增强,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 关键词:幼儿园 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衔接 由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等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从而导致幼儿园和小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教育方式,各自有着自己的教学特色。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做得非常不到位。二者都忽视了他们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区别和联系,没有一个充分有效的衔接过程,导致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阶段,使得许多幼儿还没有做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就从幼儿园生活直接进入到了小学生活。当幼儿进入小学以后,他们面对整个陌生的新环境,缺乏应有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会感觉到周围环境给他们带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许多幼儿在刚进入小学时在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都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建立不起对学习的兴趣,讨厌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完全不能适应小学生活。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的情况,本文将从提高幼儿自身的能力、完善幼儿园班级日常工作以及做好家长和老师的工作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幼儿园应当如何加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 一、提高幼儿自身的能力 第一,提高幼儿的独立能力。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幼儿园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提高幼儿的独立能力。幼儿园老师应该多为幼儿提供提高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如:在课堂上,要求幼儿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遇到不懂得问题时要积极向老师请教,积极参与老师安排的班级游戏,听从老师的指挥,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等;在课下,要求幼儿主动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沟通,参加同学之间的各项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在独立学习、独立生活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为其进入小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他们进入小学后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的好坏,因此,幼儿园应当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普通话,并且尽量做到使用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老师要多与幼儿进行交流,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幼儿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幼儿对一些简单汉字进行初步的学习,可以开展一些识字小游戏、小比赛等,帮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汉字,使幼儿在识字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中的又一重要任务,可以说是衔接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在幼儿园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开展一系列的班级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荣誉感,老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任务并要求幼儿认真完成,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还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以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另外,要定期开展有关安全方面的活动,例如交通知识讲座、防火演习等,对幼儿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教育,借而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让幼儿意识到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学习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预防可能发生的危险。 二、完善幼儿园班级日常工作 第一,加强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注重加强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常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幼儿园班级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常规,进入小学后就会更好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为今后的小学生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阶段,可以适当开设一些与小学课程接轨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汉字、数字以及加减运算等,要求幼儿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注重加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要求幼儿不能迟到早退,要严格按照幼儿园的时间安排上学、放学,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等。 第二,调整教学内容以符合衔接阶段的要求。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阶段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渡阶段,所以要求此阶段的工作应当具有一些小学化的特征,因此,教学内容应当作相应的调整以符合此阶段的工作要求。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阶段,应当适当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多进行课堂上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模拟小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类似小学的学习环境,增强幼儿对小学环境的适用能力,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其中。 三、做好家长和老师的工作 第一,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家长的工作。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并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小学两者之间的事情,幼儿的家长在整个衔接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幼儿园除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外,一定要做好幼儿家长的工作。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方面的讲座、咨询会,告诉家长在此阶段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在衔接过程中幼儿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引起家长的重视,引导家长帮助幼儿完成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生活的过渡。另外,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个反馈情况的平台,如网上留言平台、老师信箱等,使幼儿园老师能够方便的与家长沟通,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家长反馈的信息,更好的完成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第二,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老师的工作。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会议,让老师分享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中获得的有益经验,同时,提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由大家分析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老师学习活动,让老师认识到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获取最新信息,及时了解衔接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老师的工作水平。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探讨 摘要:幼儿园的发展与幼儿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我国对幼儿园建筑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就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 建筑设计 策略 幼儿园教育关系着幼儿生理与心理的成长,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期,幼儿园的建筑也对儿童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为适应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建筑应该如何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幼儿园教育是针对三岁至六岁的儿童进行的一种学前教育,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为儿童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或者是提供多种机会,促进儿童独立性、创造性的不断发展,促进儿童良好的个性的发展,为培养未来人才打下基础。 随着我国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也已经建立起来。而为适应儿童更好的发展,我国已经引进了多种幼儿教育方法,以遵循人的成长规则,遵循人的心理学规则,促进儿童在生理、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全面发展。例如。蒙台梭利式教育。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他提倡要尊重儿童,让儿童自发进行学习,注重儿童的智慧与品格的形成与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蒙台梭利式幼儿园,更新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进而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与家长的支持与赞赏。比如说,北京李跃儿巴学园、宁夏的蒙台梭利式幼儿园。此外,还有华德福式幼儿园、瑞吉欧式幼儿园等。除了上述这些有特色的幼儿园之外,还出现了适合我国国情以及儿童全面发展的幼儿园。 二.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 为适应儿童的发展,幼儿园建筑设计一般分为三部分,幼儿生活用房、幼儿供应用房、幼儿服务用房。 (一)建立复合式的活动单元 传统型的活动单元都是有单独的出入口的,将儿童按照年龄分成不同的班级,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教工作,各个班级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但是目前儿童心理学已经证明,应该让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相互交流的机会,这样,在交往中,对于年龄小的儿童可以模仿,稍微大点的儿童就会起到一种榜样的作用,而这样被长期的模仿,就会对其产生一种刺激,促进他更好的发展。这双方面的作用,都会对儿童能力与心理的发展产生好的影响。 国外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复合式的活动单元,即不强调班级之间进行严格的分隔,而是多个班级都生活在一个较大的活动单元里,尽管每个组有自己的活动室,但是活动室之间都不会再单独设置卫生间或者是卧室,主要用于儿童进行小游戏或者是学习。当进行大型游戏或者是需要各个班级来合组活动时,就可以在面积大的游戏室里组织。另外,各个班级都能够用一个公共的卫生间。 在进行幼儿园建筑设计时,就可以以这种形式作为建筑的主体,即多组式的活动单元。这种组合的优点就是各班级之间在进行分隔时可以比较灵活,也有利于教学的组织。 这种组合形式有利于尊重儿童,让儿童自主开展活动,更加强调幼儿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而关于防疫疾病问题,会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设施的改善,而逐渐完善。 (二)幼儿园用房组合形式(修改) 幼儿生活用房、幼儿供应用房、幼儿服务用房三部分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幼儿生活用房功能区占主导地位,其他两部分的功能区都从属于幼儿生活用房功能区。而幼儿生活用房中的各班级活动单元又各自成一体,其中的活动室、卧室、卫生间、衣帽储藏间四者之间的功能关系又有严格的功能秩序关系。三大组成部分因位置关系产生不同类型的平面构成方式,其主要有分散式与集中式两种。 分散式主要是将三大部分各自独立设置。其中应保证幼儿生活用房处于用地最佳位置,且各方面要求都要满足。服务用房宜设在幼儿园入口处,便于每日晨检和对外联系。供应用房应设在用地偏僻的一角,自成一区,并与幼儿园辅助入口靠近,便于货物进,垃圾出。此种平面组合方式因建筑布局过于分散而占地较大,且三者联系不便,特别是在雨雪天气更感不便,最好设置廊道,但这样又势必增加交通面积。 集中式是将三大部分集中布置在主体建筑内。但无论怎样集中布置,都要首先保证幼儿生活用房的采光、通风、朝向等要求。因此,他要至于用地的最佳位子,而供应用房设于主体建筑的后端,且与幼儿园辅助出入口有方便联系,服务用房要设于主体建筑前端,与幼儿园主入口接近。这种平面组合方式能节约用地,交通面积较少,幼儿园的三个功能部分联系方便。但要注意妥善处理好供应用房与幼儿生活用房的关系,避免干扰。 (三)要贴近儿童的心理 在设计幼儿园时,儿童应该是幼儿园的主人,应该根据儿童的需要进行设计,但是设计者往往不能从儿童那里得到他们的看法,因此,设计者经常是从日常性经验出发,迎合了大人的审美要求,但是,对儿童心理成长缺乏一定的科学研究。因此,一般的幼儿园都是大人想要的空间,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些玩具、陈设、色彩等等。而对于儿童来说,一般的环境都过于大、旷,这就使得儿童缺乏一种场所感以及领域性。因此,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设计者要注意,大到建筑物的高度与整体性造型,小到水龙头的设计形状、窗台的高度、卫生间的设计等都要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习惯。 儿童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儿童对于富有童话性色彩的,一些小尺度的空间比较感兴趣。例如,童话小屋、家具角落等都是他们所喜欢的,这种小空间就可以满足儿童的一种生理或者是心理需要。因此,在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做到这一点。比如可以调整吊顶的高度来增加一些小尺度的“秘密”空间,来满足儿童的心理上的要求。 (四)室外空间的设计 儿童在3岁开始,其想象力以及创造性会快速的发展,因此,会对一些新奇性以及富有野趣的游戏空间产生一定的兴趣。室外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室外活动场地大小在规范中也有硬性要求。在室外进行游戏时,每时每刻都在与环境发生着互动,随着儿童对周围环境的不断深入,对周围环境不断地适应,儿童的身、心就会随之不断地发展。 但是,传统的室外活动场地,往往是设置一些大型的塑胶玩具,比较死板,没有创新性。新型的幼儿园应该从发展儿童认知能力的角度出发,为孩子们提供观察停留的空间、遐想游戏的空间,还有充满各种元素的空间等等。儿童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比较直接比较活跃,喜欢亲身感受环境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这种外部空间的设计就可以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另外,适宜的外部换设计结构还对孩子的交往有重要的影响。 (五)主题式的造型设计 幼儿园建筑造型设计的宗旨,是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个性特征的建筑形象,主题式造型设计就强调了这一点,给幼儿园一定的主题,例如,动物造型、童话场景等等。这些造型都是儿童比较熟悉的生活文化背景以及熟悉的童话故事,这样,就可以让儿童产生很浓的兴趣,有一种归属感。这样就使得那些刚刚入园的孩子很快的融入到新的环境。总之,幼儿园建筑造型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设计者应按照建筑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和幼儿园建筑自身的特殊要求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创作出真正富有幼儿园建筑个性的主题式艺术形象,使幼儿充分融入环境,使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总结: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起来,为适应儿童的发展,要不断朝着新型的教学模式去探索,同时,建筑设计将配合教育模式的发展不断进步,优秀的设计能够促使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更加适应其心理的发展,幼儿园建筑设计师应该积极的进行探索,或者是借鉴外国的一些经验与方法,努力设计出更加适应儿童发展的新型的幼儿园。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在“高校-幼儿园伙伴合作机制”中促进幼儿教育实践者的专业发展 “假设教师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不会对教与学产生多大影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是政策的传达者而不是参与者、行动者……”[1]这一假设意味着教育实践者只需履行固化的教学程序,其工作并无专业性可言,其专业发展也便无从谈起。因此,教学在多大程度上或能否成为一门专业,其首要标准就是要有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作为教育实践者从业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教育实践者的专业发展就是不断组织与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的过程。那么如何提升教育实践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与石景山区幼儿园通过建立“高校―幼儿园伙伴合作机制”,对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从“北京―深圳两地园长工作坊”(北京―深圳两地幼儿园园长工作坊”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石景山区幼儿园伙伴合作机制实施活动之一。工作坊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与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幼教管理中心联合举办)活动切入,以幼儿园园长为分析对象,从知识视角解释了伙伴合作机制促进教育实践者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即从知识内涵上,重新定位幼儿园实践性知识的价值;从知识学习上,为幼儿教育实践者提供情境性、主体性和平等性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 一、重新定位幼儿园的实践性知识 以往的高校―幼儿园合作项目几乎都要面对“优势知识”的矛盾――高校生产的正式的、基于学术基础的知识要优于蕴涵于园本文化和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幼儿园知识,[2]在合作中,高校专家往往把握着合作过程、事务决策等方面的绝对话语权,幼儿教育实践者要么过度依赖学者力量,要么应付了事,致使合作表面化,两类知识的不平等违背了伙伴之间平等共商、合作共建的本质,最后往往导致合作关系的破产。本研究建立的伙伴关系充分肯定了两种机构的知识,尤其是幼儿园园长、一线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形成的专业知识得到了认可并被整合到项目中。 1.以园长主题报告为载体总结提炼幼儿园实践性知识 活动开始前,专家组要求园长们通过PPT、图片、音像等资源呈现幼儿园的发展历程,目的是促使园长总结提炼幼儿园的实践性知识,帮助园长重新审视自身的经验与不足。园长们准备的主题报告涉及园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引领、园本管理等多方面的实践经验,例如,在“课程与教师”专题中,深圳范园长从课程目标、内容、组织以及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幼儿园园本课程“慧智童心――多元智能做中学”;深圳何园长讲述了幼儿园教师经历四大阶段“艰辛中带着喜悦”的专业成长之路;北京左园长阐释了为教师提供有效引领和支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种种创新;北京徐园长则报告了自己如何根植于教育实践,推动园本研究的进行。这些主题报告是园长们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工作坊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高校专家不仅设计了工作坊的实施框架,还与园长们一起准备了专题报告,实现了实践性知识和学术性知识的共享。 2.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幼儿园实践性知识的主体价值 在工作坊一日活动中,幼儿园园长的知识主体地位十分凸显。园长的12场主题报告贯穿始终,他们分别阐述了园本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在深圳五所参观园现场观摩中,园长自带相机记录印象深刻的教育片段;在“北京园长的眼睛”环节,园长选择某些照片解释其背后的教育价值;在头脑风暴式的集体研讨中,园长们对同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思考。尽管来自地域不同、关注问题层面不同、解决问题方法不同,但园长的实践智慧在工作坊中得到了交流与碰撞、融合与提升。例如,在“园长领导力”专题中,深圳一位园长分享了她对教师和课程关系的感悟,即“支持教师,成为课程敏感的发现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激发教师,成为课程的研发者和实践者;成就教师,成为课程发展的推动者和传播者……”另一位园长说:“我看到了一个孩子自己在墙上涂涂画画(可擦掉重画)的时候,内心很感动,它既体现了幼儿园对空间的利用,又体现了环保教育、绿色教育;不仅可以节约纸张,而且尊重了孩子的天性……”与此同时,工作坊也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发挥学术性知识的引领作用,例如,在“课程与教师”讨论后,北师大霍力岩教授指出,优质的课程与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关键着力点,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园长社会责任”讨论中,冯晓霞教授解读了园长领导力的辐射路径,即园长不但要领导幼儿园的教育改进,也应该关照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问题解决……这些专家知识的传递不同于脱离情境的学术报告、讲座,而是在幼儿园现场讨论后直接进行点评,更能够促进园长结合实际从学理层面思考幼儿园改进、教师发展等问题。 3.以园长反思报告为工具提升幼儿园实践性知识 活动结束后,北师大专家为园长们提供了后续任务――书写个人反思报告,目的在于让园长梳理在活动中产生的直觉与感悟,将其转化为个人的教育智慧和切实的幼儿园改进行动。例如,北京某园长通过对两地幼儿园的差异比较,引发了这样的思考:“适合孩子的教育,需要构建什么样的园本课程?适合孩子的教育,需要怎样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适合孩子的教育,我们如何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有了思考,便有方向;有了问题,便有了动力。深圳一行,引领我在‘办有文化、有品质的幼教’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建立更为完善的科学实践行动……”对于每位园长的反思报告,专家又会给予提炼提升和资源支持,如专家会将某些园长的反思报告进行修改并以论文形式发表。 总之,“高校―幼儿园伙伴合作机制”重新定位和解释了幼儿园实践性知识的独特力量,“通过在现实的学校和班级情境中的持续对话,幼儿园实践者的声音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权威,并经常对大学教授们所代表的更为正式的知识基础形成挑战”,[3]这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合作双方的地位差异,使两种知识的作用都能得到发挥。 二、支持幼儿教育实践者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大脑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人际间的协作而进行的意义建构过程。为此,“高校―幼儿园伙伴合作机制”主张为幼儿教育实践者提供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及平等协商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支持实践者的知识建构过程。据此我们建立了“知识建构模型”(如下图),并在工作坊中进行了应用。 1.情境性的学习环境调动园长的已有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指出,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一切建构学习的基础,新的知识经验需要从已有经验中生长出来。园长们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类知识就应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此工作坊安排在幼儿园现场进行,通过真实的教育情境迅速激活园长们的已有经验,从而帮助园长顺利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和新观念。例如,通过参观园所环境、观摩教学活动,引导园长们思考“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的与原有的做法有何不同?”这种活生生的教育现实能够快速启动园长的原有经验,引发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在“北京园长的眼睛”环节中,园长们通过照片聚焦于某些教育片段来描述与澄清焦点问题,学习某项关键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活生生的”教育现象面前,专家理论能够很快得到教育实践的反哺,园长更有可能对理论知识产生共鸣。 2.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园长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工作坊的每一活动避免了专家讲座、报告等学习方式,主张园长在参与活动与讨论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新经验。例如,在“观察与描述”环节,园长们自己用观察、实物收集、作品分析等方法感知与理解幼儿园教育现象,专家是园长们的支持者;在“分享与鉴赏”环节,双方园长通过个人报告互相鉴赏,彼此之间进行知识的讨论与创生,专家是园长的欣赏者;在“变革与行动”环节,通过园长、专家一起对某一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研讨,促使园长互相激励变革并形成对实际行动的思考,专家是园长的合作者。在工作坊一日活动中,园长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她们不是在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高校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为教师“自学”提供支持、引导与合作。 3.平等的学习氛围促进园长专业知识的改善 知识的学习更容易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发生,在我们的设计中,高校专家与园长们是学习伙伴,她们在平等协作的氛围中分享与学习专业知识。例如,在“分享与鉴赏”环节,专家与园长们的报告共同面对大家的质疑与欣赏、批判与吸收;在“融合与升华”环节,专家的点评能够从实际出发,引导两地园长从具体的教育现象走向对普遍性问题的规律性、对地域性问题的多元化认识,专家代表的学术知识与园长代表的实践智慧达成了融合与升华。在平等关系中,专家代表的不再是象牙塔里的“优势知识”,园长们的实践性知识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种平等性更有助于园长与专家在课程与教师发展、园长领导力等重要问题上深层互动,从而促进园长们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的改善与提升。 三、结论 时至今日,“高校―幼儿园伙伴合作机制”已经持续了一年多,这一机制一方面通过平等定位幼儿园实践知识与学术性知识,将幼儿教育实践者的专业地位加以认可,这使得实践者与专家很自然地拉近了距离,其零散的实践经验更容易在专家引领下转化成系统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有效支持实践者将原有经验合法化并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从而促使实践者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从工作坊后续反馈来看,它对实践者的专业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当然,幼儿教育实践者的专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这就要求这一合作机制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但伙伴合作机制涉及“更为多样的关系模式、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看待问题的更多样化的视角、整合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多样化方式以及组织内部和组织机构之间更大自由的获得……”[4]其结构的复杂性、实施的困难度以及面临可能障碍的多重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全面、深入地思考与研究“高校―幼儿园伙伴合作机制”十分必要。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不再是幼儿园教育 家、园、社会互动是人的发展需要,是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教育能够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幼儿从这种种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递交的人际交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力量,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 (1)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首先,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家庭访问是家园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情感、观念沟通不可缺少的途径。家庭访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到幼儿家中进行访问,有电话访问,也有家庭联系本等方式和家长进行情感和教育方面的沟通。家访不仅让我们和孩子的情感更加融洽,同时让家长亲身经历老师和孩子的言语交流和行为指导。家访时从老师和孩子的交往中,家长看到了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喜欢,看到了教师不惜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了自己孩子而献出的真情。 其次,积极宣传,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家庭只需提供物质及生活上的给足,对孩子仅停留在养育的层面上。老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家长的知识水平不同,素质不同,对于老师的安排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班上有的家长是想帮,却无所适从;有的家长则觉得忙家务也忙不过来了;还有的家长却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为自己事业而继续工作、学习进修上……面对家长的种种态度,作为老师首先就要使家长明确其中的意义,知道其有价值所在。 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了指导家长更好的科学养育幼儿,每班的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每月定期更换育儿心得,主要内容有:“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怎样改正孩子拖拉的毛病”;“春季幼儿怎样防治疾病”; “手足口病的症状和预防”“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等。 通过家长学校,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当前家庭教育的需求,确实提高家教的质量,针对现代父母教育子女所面临的困境,我园每学期都会召开家委会,邀请幼教专家开设家庭教育研讨会、专家报告会等,向家长宣传国内外先进、前沿的教育观念,提高父母子女沟通的能力。 (2)开发并整合园内外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第一,走出校园,拓展空间,融入社会。组织幼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进幼儿情感素质教育。①利用公益活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通过实践行动,树立爱国情感;吸引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教育。②亲近自然,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为幼儿社会认知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幼儿喜欢大自然,眷恋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充满神奇的自然现象,所以大自然是她们最好的课堂。第二,溶入社会生活,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突出强调了幼儿教育应以萌发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为主要目标,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具有同情心、爱心,以及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基本意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在她们身上或多或少会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脱离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3)总结家园教育经验,促进家园互动。首先,教师根据每个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课程改革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反馈;家长、教师相互之间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常常因一个人的认识,或一件事的处理,一个教育的案例,在班级群体中得到良好的互动效应。其次,积极采纳家长的建议,为全体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学习条件。因此,我们广泛征求家长的建议,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中的各类资源,有效地为幼儿发展提供较充分的条件。 总之,幼儿园教育应当顺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幼儿教育不再等于幼儿园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观,让幼儿教育跨越围墙,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宣战,开发并发挥好幼儿园自身、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最大功能,去探索――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三体合作的教育新模式,不断的扩展教育的天地,去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和飞跃。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环境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重视幼儿园显性课程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幼儿园隐性课程的巨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按照科学的原则来创设幼儿园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 幼儿教育 儿童发展 正文: 一、幼儿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 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为幼儿的生长、发展所提供的场所,条件以及对幼儿产生的各种心理影响,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不包括幼儿园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 (二)儿童发展的概念 幼儿指 3―6 岁范围内的儿童;身指身体;心指心灵,精神。幼儿身心发展指 3―6 岁的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亲身的参与、体验,进而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经验的愉悦过程 (三)幼儿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充分体现着幼儿园的办园理念、风格和特色,是办园灵魂与形式的具体体现,不仅对幼儿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幼儿每天生活的班级的环境对幼儿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班级环境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班级环境创设可以折射教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把握程度,教师对环境与幼儿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等。虽然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去评估、测量有效的班级环境到底对幼儿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有效性的班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却是重大的。 1、有效性环境创设能扩大幼儿的认知 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标,把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以目标为依据,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环境。创设有效班级环境,教师和幼儿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他们的认知。 2、有效性环境创设可培养幼儿动手参与的意识与能力想让环境创设发挥有效性,必须充分意识到环境创设互动性的特点。环境创设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教师引导幼儿来创设的一个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支持,给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与权力,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之中,所以有效的环境创设必然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参与的意识。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幼儿更愿意与环境进行互动交流,让幼儿在环境创设中体验成功感,培养自信心。 3、有效性环境创设可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效性环境创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纳以及动手装饰制作等过程,必然会对创设出的环境更加珍惜与爱护。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幼儿意识到很多废旧材料都可作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一种资源,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有效性环境创设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出的班级环境,是幼儿每天生活的场所。班级内的每个角落,每处环境幼儿都可以进行欣赏并与同伴交流。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制作过程就是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与感染的过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创设环境,这实质上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审美表现的机会,幼儿对环境创设的观察、欣赏与评价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 (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说明环境的创设、布置一定要让幼儿参与进来,有幼儿的思想和主张。只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才可使环境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能更好的对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认识和认知。“做”是儿童的天性,“做”可以使儿童获得更为直接的经验,通过学习探索世界,与周围环境材料的互动,形成动手的兴趣,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身心发展规律是不同的。 面对 3―6岁的幼儿,要创设最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环境,让环境与幼儿进行积极互动与交流,先要弄清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岁幼儿有强烈的依恋情感并表现出强烈的模仿性。所以刚入园时,幼儿会出现入园焦虑。而四岁幼儿,爱说、爱问,能够自己玩或与小朋友玩,不必家人陪在身边也会玩得很开心,还能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五岁的幼儿喜欢观察,动手操作,还喜欢尝试探索。因此,在进行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时,也应考虑这一特点,在小班的区域中可以投放幼儿自己家中带来的心爱玩具,让他们有一种依恋,安全感。而中大班幼儿的区域中,对一些游戏性的规则就应明确清楚,让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孩子的身心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迅速发展的。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以便创设更适合幼儿的班级环境。 (三)有效利用室内资源 区域活动的划分应当顺应幼儿的兴趣合理安排、区分,让每一个角落都说话。从幼儿的眼光出发,你会发现,还有很多资源被我们所忽略。在我的教室里就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区域就是平日被我们所忽略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小秘密不希望被别人发现。我们在语言区里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角落,铺上软垫,摆上小沙发,避开所有人的目光,安安静静的悄然置于一角。这个看来“普通”的角落很受幼儿欢迎。 小结: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这就意味着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局意识,要充分利用环境这种教育资源,着重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结合本园的实情,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优化,使环境真正发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以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对于幼儿园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本文对于如何能够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做出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建筑设计、策略 1、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幼儿园教育,指的是针对3到6岁的儿童所进行的一种学前教育,其主要根据儿童的特征,为儿童创建一定的环境、条件,或是提供各种机会,来促进儿童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未来人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对于幼儿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许多的幼儿园也都建立了起来。为了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引进许多幼儿教育方法,遵循人的心理学规则以及成长规则。有效促进儿童在心理、生理以及精神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2、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 2.1、建立复合式的活动单元 传统型的活动单元,是有独立的出入口的,按照年龄将儿童划分成不同的班级,针对性对儿童进行保教工作,在每个班级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干扰。但是,在目前,儿童心理学证明了需要让不同年纪的孩子相互交流,这样通过交往,对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模仿,年龄较大的儿童,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长期的被模仿,会对其产生一种良好的刺激,促进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双方面的影响,有利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现今,在国外,很早就出现复合式的活动单元,不对班级进行严格的划分,而是使较多的班级共同生活于一个大的活动单元内,每个组都有属于自己的活动室,但在活动室内,不会再单独对卧室或者卫生间进行设置,活动室用于儿童进行学习或者是小游戏。当需要进行大型游戏时,或是需要许多班级来进行合组活动时,可以在面积较大的游戏室里进行活动。此外,每个班级都可以用一个公共卫生间。 在进行幼儿园的建筑设计时,可以用这种形式建筑来构建主体,就是复合式的活动单元。这样的组合,具有一定的优点,在每个班级之间,进行分隔变得较为灵活,有利于组织教学。这样的组合形式,能够更好地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自主的开展活动,强调使幼儿在身心上都能够得到发展,而有一定的缺点,就是防疫疾病问题,但是其会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改善,而渐渐变得完善。 2.2、幼儿园用房组合形式 幼儿生活用房、幼儿服务用房以及幼儿供应用房这三部分,既是相互联系,却具有独立性的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样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幼儿生活用房的功能区占据主导的地位,幼儿服务用房和幼儿供应用房的功能区都是从属的位置。而在幼儿生活用房中,各个班级的活动单元又是自成一体,包括了卫生间、活动室、衣帽储藏间、卧室,在四者之间,功能关系又存在严格的秩序关系。幼儿生活用房、幼儿服务用房以及幼儿供应用房因为位置关系的不同,其平面构成方式也不同,其主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 集中式,是把三大部分都集中布置于主体建筑内部。但是无论如何集中布置,首先都要确保幼儿生活用房的通风、采光、朝向的要求。所以,幼儿生活用房应处于用地中最佳的位子,服务用房,则应该设计在主体建筑的前端,与幼儿园的主入口比较接近。供应用房,就应该设置在主体建筑的后面,并且和幼儿园的辅助出入口较为接近,这样的平面组合方式,能够有效节约用地,所需的交通面积少,使得幼儿园三个功能部分之间的联系十分方便。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妥善处理幼儿生活用房和供应用房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相互的干扰。 分散式,是把三大部分的功能区进行独立的设置。其中,应该确保幼儿生活用房设计于用地的最佳位置,并且对于各方面的要求都要进行满足。服务用房,最好设置在幼儿园的入口处,方便每天的晨检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供应用房,应该设置在用地较为偏僻的地区,能够自成一区,并且要接近幼儿园的辅助入口,方便货物进来,垃圾倒出。这样的平面组合方式,因为建筑的布局过于分散,并且占地面积较大,三者之间联系不够方便,尤其是在雨雪天气,更加不便,因此,最好要设置廊道,但是这样又会增加交通的面积。 2.3、要贴近儿童的心理 在进行幼儿园设计时,应该要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来进行设计,但是,许多设计者都不能了解儿童的想法,因此,许多设计者通常是从自身的日常性经验角度出发,虽然迎合了成人的审美需求,但是,他们对于儿童心理的成长缺乏相关的科学研究。所以,导致了幼儿园成为了大人想象的空间,只是增加摆设了一些陈设、玩具,多了一些色彩等。对于儿童来讲,通常的感觉都是环境过于旷、大,这就造成儿童缺乏一定的领域性和场所感。幼儿园建筑设计,不仅要保护儿童,使其免于伤害,并应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 建材需坚实耐用。,要满足防震、防火、防水的要求,要注重室内温度的舒适,要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通风遮阳,温度调节和采光等问题;减少噪音干扰。建筑构件如门、窗、楼梯扶手等细部尺寸都设计成两种尺寸大小。不仅方便大人和幼儿的使用,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幼儿对成长的想象,使他们从中得到愉悦和满足。 儿童心理学家在很早就已经证明了,儿童对于较为小尺度的空间以及富有童话性的色彩,具有比较高的兴趣。例如,家具角落、童话小屋等,都是他们较为喜欢的,这种小空间,可以满足儿童的心理或是生理的需要。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设计者应该尽量考虑这方面进行设计。比如,可以通过调整吊顶的高度,来对小尺度的秘密空间进行增加,以满足儿童在心理上的需求。 2.4、室外空间的设计 儿童从3岁开始,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会快速地发展,因此,他们会对富有野趣的并且较为新奇的游戏空间产生的兴趣。在室外的活动空间,对于儿童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另外,室外活动场地的大小在标准规范中有着硬性的要求。在室外组织活动时,随时随地都在和外界的环境产生着互动,并且随着儿童对于周边环境的不断深入的探索,对环境不断地进行适应,十分有利于儿童的身心的发展。 在传统的室外空间场地,通常都是设置较大型的塑胶制成的玩具,这样比较死板,不具有创新性。创新型的幼儿园,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想法,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能够进行观察的空间、能够遐想的空间,其中还应包括有着各种元素的空间。幼儿自我中心意识重,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希望有大面积的墙、地面来供他们进行“绘画创作”。:建筑设计采用大面积的混凝土墙面,给幼儿绘画提供一个纯灰色的背景,这时建筑是次要的,只是一块“表现天地”,幼儿的涂抹是主要的,他们随意涂画的一幅幅作品,成为建筑表现的主要内容。因此,对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就应该要满足孩子这方面的需要。还有,适当的外部空间设计结构,对孩子的交往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3、结束语 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关系到了我国的未来,所以,对于儿童的教育,人们应该更加给予重视,为了适应儿童的良好发展,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对于建筑设计,也应该配合教育模式,进行不断地探索,从而促进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使建筑能够更加地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设计者应累积经验,不断探索,努力设计出能够适应儿童良好发展的幼儿园设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跳槽率”原因探析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到2010年我国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50万人,一般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 物流企业人才的巨大缺口为该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在所有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统计中,物流管理专业近年来一直稳居榜首。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物流企业的跳槽率之高也可以说居各行业之首。有不少人在试用期一过便选择离开物流业,更有甚者报到当天便“主动”失业。什么原因导致求贤若渴的物流企业中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高跳槽率? 一、跳槽率高的几大原因 1.物流企业环境差、工作强度大 任何一个企业对新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要放在基层岗位进行锻炼,物流企业也不例外。物流企业的基层工作岗位就是物流操作现场:一般是在车站、机场、港口码头附近,库房简陋,一线员工每天要和货物、装卸设备、运输车辆打交道,多数情况下要露天作业,蚊虫叮咬、风吹日晒是常有的事情,有时还可能发生翻车、货垛倒塌等意外事故。相对其他企业而言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面对如此差的企业环境、如此大的工作强度,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一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们于是就此而选择逃离物流公司。 2.工作枯燥、责任重大,但薪酬却不高 一线物流操作人员工作的对象是货物,每天的工作除了点数量、记数字就是接货、送货,工作过程相对单调、枯燥,但他们经手的货物却是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商品,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货物的残损、丢失、变质,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上和信誉上的损失,直接责任人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物流企业一般工作人员的薪酬较低,试用期多在600 ~ 800元间,转正后不过1000元左右,如果再因发生货损被罚款,工资就更少了。于是有人因耐不住寂寞而选择从事更富有挑战感的工作去了,有人因工作马虎总是出错而不得不离开,有人因薪酬太低而改做其他更有“钱途”的工作了。 3.职业升迁机会少 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国内现有的物流公司多是从空车配货站发展而来的家族企业,外人要想进入公司的高层有很大的难度,而现有的区域经理都很年轻,他们的学历并不高(中专毕业或是初高中毕业),多是凭借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打拼出来的。由此可见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短期内在物流公司升迁的机会并不大,而现在的年轻人又急于求成,于是有些能力很强但看不到升迁机会的人试用期一过便走人了,既有能力又肯沉下心来在物流公司坚守下来的,未必能有机会得到老总的赏识。没有好的发展空间是留不住人才的。 如果物流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那么国家无论在物流教育上投入多少,也都无法解决物流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二、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 怎样才能使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高跳槽率降至正常比率?笔者认为应当双管齐下。 1.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物流企业应建立适于人才提升的良好通道,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提供发挥其才智的平台。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物流企业才能招来人才并留住人才。 2.全面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业的基本素质。 (1)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入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作业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毕业后才能从容应对艰苦的环境、高强度的工作。对那些吃不了苦的学生可及早让他们改学其他专业,以使得宝贵的教育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 (2)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无论是一线的操作人员还是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客户、同事、下属、上级间进行沟通协作,需要各环节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物流服务做到最好。因此在大学期间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程:如社交礼仪、领导科学、沟通艺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通过各项大型集体活动的参与,培植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 (3)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服务意识。物流作业就是接受客户的委托,通过储存、装卸、包装、运输、配送等环节的操作,将货物安全、及时地送到指定地点的过程,在这些环节中稍有疏忽便可能导致货损、货差、错发、错运等事故的发生,只有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才可能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杜绝差错和各类事故的发生。 其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使学生精通物流管理知识,熟知财务、法律知识,掌握英语、计算机知识,具备较强的对物流市场的调研与预测能力。从而为学生成为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做好准备。 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物流人才匮乏的现状。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 一、适用专业和层次 07级物流管理(专科)专业的全体学生。 二、指导思想 通过毕业设计使大学生达到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三基)的熟练,对获取知识及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实际调研或实验(仿真)测试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应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的能力、外语能力以及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三个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研究、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毕业设计工作是大学培养阶段教学质量的综合训练和检验。 三、毕业设计时间和学时 1.时间: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共15周。 2.学时:每周20学时,共计300学时。 四、学生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按照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确定。围绕本专业、学科选择有一定理论与实用价值的具有所学课程知识、能力训练的题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偏重于利用供应链与物流知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改进与实施。 2.毕业论文选题要充分体现先进性、典型性,要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所学知识,尽量使用较为先进的思想、方法或技术手段完成,尽量与当前实际的应用水平接轨。 3.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任务,做到每人一题。学生可以申报自选课题,经各级领导批准后就可纳入毕业设计课题。 4.物流管理专业可以设置重点课题,由指导教师遴选合适的学生完成。 5.选题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并能较好的发挥其创造才能;毕业设计的任务要适中,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6.为保证每个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都有足够的设计工作量,保证每一位同学的毕业设计任务即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又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只进行简单的现象罗列或不能明确深入地阐述自己毕设工作和论点的学生将不准予通过。论文中必须要给出论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并要求用数据、图表来支撑立论,如未给出研究方法和过程,也没有数据图表来支撑的,将判为不合格。 7.杜绝论文的抄袭,论文中摘抄来的文字、数据都必须加以引注,原则上将把抄袭200字以上及摘抄未加以引注的视为抄袭,将判为不合格。 8.下列课题不宜安排学生做毕业设计: (1)偏离本专业所学基本知识。 (2)范围过专过窄,达不到全面训练目的。 (3)没有针对具体研究对象或对象群的实际情况,泛泛地进行纯理论研究的。 (4)毕业设计期间难以完成或不能取得阶段结果。 五、毕业设计的专业技术要求 毕业设计的内容应属于物流系统的范围,整个毕业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 (1)选题内容的调研、分析、改进与设计; (2)论文撰写。 毕业设计必须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有利于巩固、深化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供应链与物流运营分析类 供应链与物流运营分析类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针对实际问题,运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从物流服务水平、成本、竞争、效益、流程、企业关系、技术等角度剖析企业的运营问题,得出相关结论或总结出经验及教训,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此类题目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企业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方向、物流企业运营方向、供应链集成协同方向、国际物流方向、物流新趋势应用发展方向。 论文具体要求: (1)论文内容应至少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 (2)在提出问题部分要有相应的企业或社会调研; (3)分析问题部分应做到具体、透彻,可采用对比、类比、案例示例、鱼骨图等分析方法; (4)解决问题部分要有具体的措施、方法、实施方案; (5)论文中应阐明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以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现; (6)调研、观点、结论应有相关数据作为支撑; (7)论述中应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在企业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性。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由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创新、进取意识薄弱等原因,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质量比较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以专业技能测试形式、以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以实习报告形式等,完成毕业论文,创新毕业论文形式。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作者:濮海坤 张海英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在质量上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对已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一次集中调查。首先对调查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对调查报告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而随着我国《物流产业振业规划》的出台,物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行业的发展意味着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加大,而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在质量上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表现,为我系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依据,促进我系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我系物流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切实提高我系物流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使物流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规范化、制度化,特地对我院已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此次就业状况调查。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时间和方法 本调研工作从2015年月7始至2015年12月止,一共持续了近半年时间。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先设计了调查问卷,然后主要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极少数同学采取了电话访谈的形式。 1.2 调查内容 了解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由于物流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并具体了解学生从事的是物流哪一类工作;了解学生就业时考虑了哪些因素,他们对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何想法;了解学校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哪些专业技能是物流岗位所必需的;了解对从事物流行业有帮助的专业课程有哪些,其中哪几门专业课最实用;并调查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议或意见,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的看法等。 1.3 调查对象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已毕业的学生有五届,共计五百余人。本次调查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首先由老师制作调查表格,再由负责学生实习和就业工作的老师给毕业生发放并收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电子邮件。截止2015年12月31日,此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70份(含电话调查),占被调查人数70%以上。 2 针对调查报告的分析数据 此次调查所收到的有效问卷,占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所有毕业生的54%。其中在湖北就业的有93人,占调查问卷的34.4%,外地就业的有177人,主要是集中在广东和江浙地区。 从被调查的情况来看,有199名也就是70%的毕业生,在从事物流工作,其中,41%的毕业生所从事的是物流企业的物流岗位工作,22%的毕业从事的是生产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26%的毕业生从事的是非物流企业的物流岗位工作,还有11%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物流企业的其他非物流工作。由此可见,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从事的还是与物流相关的工作岗位,其次是采购管理,再次是在流通企业中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从所收集的调查情况显示,毕业生在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行业和个人的发展、地域环境、薪酬水平,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90%以上的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对从事物流行业实践、理论上都有帮助,其中:《物流成本管理》、《仓储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配送营运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国际物流与报关》这七门课程是学生们统一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 在需要增强的实践训练中,92%的毕业生认为企业案例分析讨论和企业现场顶岗实习这两项训练最重要,56%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参观认知实习和企业物流情况实地调查这两项训练重要;32%的毕业生认为实验室仿真模拟操作和物流实践操作竞赛重要。 在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意见或建议中,95%以上的毕业生建议在理论教学课程中,应选取企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另外学校还应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认知实训课程,带领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学习,更早地接触物流实践;17%的毕业生认为还可以邀请物流企业资深管理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传达最新物流行业资讯;3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对学生就业、创业进行职业指导。 3 根据调查报告归纳出的问题 3.1 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31.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赶不上物流业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反映是教材的选用出现明显滞后性;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晚,造成大四时的专业理论学习任务还非常重,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对其现在从事的物流行业相关工作没有多大帮助。 3.2 课程的理论性太强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55.6%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理论课时较多,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进行,而老师授课的方法又过于理论化,缺乏一定的互动和实践动手操作环节,尤其是接触物流企业的机会太少,这样造成他们在工作岗位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 3.3 对专业的认同性不高 在被调查者中,有3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的是与物流管理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是自主创业。在填写原因一栏中,有学生认为是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不甚看好,有学生认为物流相关的工作太辛苦,还有学生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选择的自主创业。 4 对我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建议 我院此次针对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涉及到已毕业的五届学生,很是全面,回收的调查试卷也真实有效,所反映出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这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有着极大的参照作用。以下就是针对此次调查归纳的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4.1 改进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从调查所收集到信息来看,我院关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定位还是正确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与物流相关的职位,但随意国际物流和互联网物流的发展,建议重视《电商物流》和《国际物流与报关》两门课程,同时增设与互联网+物流相关的选修课程,同时还需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4.2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改进理论教学方法,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多给学生提供到企业认知实习的机会,同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为了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发展状况的了解,还可不定期举办物流资讯讲座,邀请企业有关专业人士或院校资深物流专业老师,每期针对一个与物流相关的专题进行讲座。还可与企业合作,采取3+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4.3 改进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物流企业案例开展教学,注重让学生参与讨论,同时在讲授课程中传递物流行业最新资讯。另外还需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或聘请具有物流实践管理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课堂教学任务,丰富理论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4 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在被调查者中,有一部分学生事先对自己的职业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创业的学生中也有一些是被创业的,因此对于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专业规划就非常必要,建议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树立起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信心,并在大一下学期就开设物流专业基础课程,坚定学生从事专业的决心,并能客观科学地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开设创业创新课程,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进行创业创新。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本科生毕业实习现状与提升对策 摘要:毕业实习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与进入社会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备受重视,如何有效开展此项工作对培养人才至关重要。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就毕业实习当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专业建设发展提供建言献策。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实习;提升对策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电商模式的不断兴起,社会对运输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从较低层次的运输搬运工、站点收派件员、到仓库理发货员、录单员,再到更为高级的运输管理人员,几乎呈井喷式增长。这使得社会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着较大需求,为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但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后往往无法胜任岗位工作,鉴于此,众多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安排了毕业实习这一环节,即在本科生第七学期将学生送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三个月到六个月的实习过度,作为在校期间课程学习或学分修读的一部分,实习合格则取得相应学分。通过这一环节,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并结合专业理论学习开展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并进一步提升学生毕业就业时的竞争力。因此,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但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的差异,在开展毕业实习时也各有不同,最后的成效也不尽相同。目前也有其他高校学者对这一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文献分析了常见的实习模式,并就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改进对策,文献则用量化的方式建立了物流专业实习环节质量评价体系,采用FCE方法对物流专业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并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了改进专业实习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民师院)为例,对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2 毕业实习生存现状 2.1 基本情况 民师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科生,2009年学校获得升本资格并于2012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2016年迎来物流管理首届本科毕业生,2013年以后物流管理专科停止招生,因此本文仅针对物流管理本科毕业实习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民师院物流管理2012级共132名毕业生,在毕业实习前,学校统一为学生联系了三家需求量较大的用人单位,分别为顺丰速运(浙江嘉兴分部),敦豪供应链(DHL东莞站),全一快递(上海、北京、东莞、深圳等地),此外,还有学生自主实习(自行选择其他实习单位),或因考研暂缓毕业实习环节。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132名学生的毕业实习去向安排情况为:顺丰26人,敦豪33人,全一30人,自主实习29人,考研暂缓实习14人。 2.2 实习内容及工作形式多样化 据现场参观及后续回访获取的资料显示,尽管各单位都与物流行业相关,但学生所从事的业务内容却存在较大差异。在顺丰实习的同学主要在各站点进行收派件,或在中转场进行大件包裹的搬运与装卸,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在DHL实习的同学主要在位于华为公司内部的仓库从事仓管员工作,少数同学从事船务、关务或是质量监控的文职工作。在全一实习的同学主要在各站点从事录单员、质控专员或是财务相关工作,而自主实习的同学则差异较大,有些在物流公司从事与上述单位基本相同性质的工作,也有少数同学从事着与物流行业关系不大的工作。 2.3 薪资待遇及劳动强度存在较大差别 根据各用人单位提供的实习薪资待遇显示,顺丰在实习期的基本工资约为1800元/月,无绩效或提成,食宿自理,这对于“双11”和“双12”等购物高峰期来说,工作强度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往往每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但是3个月实习期结束后继续留在顺丰的员工,可获得绩效奖励,每月可获得报酬为4000元左右,但劳动强度仍较大。DHL提供的实习待遇则为基本工资1700,按每天八小时制计算,加班工资为基本工资1.5倍,平均每天加班2-3小时,公司提供住宿,但伙食自理,实习生每月可到手工资在3500-4000左右。全一的实习待遇则为基本工资2500元/月,提供住宿,每月200元餐补,实习生每月可到手工资为3000左右,基本为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工作环境相比于另外两家单位稍优。而自主实习的同学,工作形式和薪资待遇则差别较大,在此不一一列举。 2.4 毕业实习与就业择业匹配情况 反馈结果显示,位于三家用人单位集体实习的同学,其工作性质与物流运输行业密切相关,在实习阶段对终端物流、仓储、运输等基本环节已较为熟悉,并基本掌握了一些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这对于将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有积极意义。其中,一部分优秀的同学从事着船务、关务、财务、质控等类型的工作,这些工作虽不直属于物流管理,但是仍与物流行业关系密切,且工作内容和形式相对于物流基础行业更有难度,工作环境更好,从事此类工作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3 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民师院物流管理首届本科毕业生,其毕业实习环节的实施无论是在学校组织层面,还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亦或是学生自身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在进行实际调研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列举如下主要问题。 3.1 学校组织层面没有把握合适时机 物流行业由于与电商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部分公司的货运量存在较大的周期性波动,尤其是像顺丰这种以淘宝件为主要客户群的物流公司来说,时机尤为重要,如“双11”,“双12”等淘宝天猫促销大战时节,全民网购导致快递公司快件数量倍增,公司此时对实习生存在较大缺口,本校前往顺丰公司的学生于11月2日出发,3日到达,离“双11”高峰仅隔几天,加上培训,时间相对紧张。但是由于其他高校学生到达时间更早,因此,在工作岗位分配上,我校学生失去了先发优势,只能被动接受剩余的工作岗位,这也是导致后续部分同学离职的原因之一。 3.2 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严重匮乏 部分同学在单位实习时碰到的较大问题就是业务不熟练,缺乏操作技能,学习能力较差。一方面这与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关,没有购买足够的物流系统或设施设备供学生练习,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难以适应环境。 3.3 学生心态扭曲且期望过高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毕业实习是他们第一次尝试性的进入社会,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感觉自己从环境上一步步“堕入深渊”,从小的成长环境,使他们面对这个现实社会时往往无所适从。对实习工作不满意,认为实习异常辛苦,对实习缺乏正确认知。事实上,产生这种心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社会历练经验,将学校学习作为社会实习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必然会觉得落差太大。但是他们由于经验的缺乏并没有将不同单位或工作进行横向对比,明白其实每个行业都各有艰辛的道理。此外,学生对实习环境和报酬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当他们面临简陋的住宿环境、嘈杂的车间厂房和微薄的实习收入的时候,内心原始的期望与现实再次形成巨大落差。 3.4 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缺失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岗位上,不管是何种工作性质,均对操作技能和基础能力有一定要求。在车间和仓库的岗位需要熟练掌握各类设施设备的运用,在办公室从事文职的岗位需要对计算机较为熟练,在DHL这样的外企工作的同学则需要英语达到较高的水平。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同学在这些技能方面都很缺失,导致学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不匹配。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并不缺乏英语和计算机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并不多,这也成为部分同学在竞争实习岗位,甚至于日后正式择业时的瓶颈。以DHL为例,由于员工的正常流动,时不时会空出一些相对较好的岗位,企业往往会优先考虑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大学生来填补这些空缺岗位,此时英语就成为他们晋升的阻力亦或是动力,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亦是如此。 4 提升对策与建议 为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为其毕业就业与择业奠定基础,完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优化专业知识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要注重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基础能力培养,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口语和写作阅读能力,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其中,前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通过相关等级考试,如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口语考试等,虽然等级与能力不完全匹配,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二者还是呈正相关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率,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而对于后者,则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技能训练,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在讲授供应链管理课程时,可结合相关的3D软件来为学生分配角色,参与模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了解基本运作流程,又比如在进行Flexsim物流仿真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物流运筹学中的相关模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再将数学模型用仿真软件加以实现,观察仿真效果并不断改进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4.2 重视高年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心理疏导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就业与重点高校自是无法相比,因此往往借助于毕业实习环节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形势,直接为毕业择业做铺垫。因此,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应结合当下企业需求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注重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力争学一门会一门。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应多向学生解读当下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对专业、职业、实习、择业有清晰认识,甚至有必要对某些同学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因为对专业和职业的错误认知浪费宝贵大学时光,贻误就业时机。 4.3 深化加强校企合作机制以扩大选择面 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适时为企业提供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企业平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做到共赢。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在传统的毕业实习基础上深化合作,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也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期间,由公司为实习生安排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同样按照修学分的方式进行,纳入整个课程教学体系。此外,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合作企业数量,也可以让学生在选择毕业实习去向时有更多选择。 5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深入具体分析了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成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战略方针做出应有贡献,也为同类院校优化实习环节组织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研究 [摘 要]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由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创新、进取意识薄弱等原因,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质量比较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以专业技能测试形式、以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以实习报告形式等,完成毕业论文,创新毕业论文形式。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关于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及思考 [摘要]随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通过开展就业评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立足于对安徽省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供需契合测量指标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形成原因。最后,探讨了改进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供需契合水平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就业调查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 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 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 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 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 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 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国家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已经逐渐成熟,但是相关的物流人才却一直紧缺,而与之相悖的确是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困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大潮中,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文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用以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的特点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高职院校特点具有以下特点:1、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2、侧重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4、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致力于培养对企业有贡献,对社会有责任的综合性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具有在掌握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熟悉法规,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信息系统的手段、方法,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成为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三、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现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企业对接难。物流企业在业务的迅速扩张中急于招聘物流人才,大批高职物流毕业生也急于想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但在人才市场上双方真正对彼此都中意的却很少,物流企业抱怨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实战和实操能力差、专业优势不明显而且眼高手低、不能吃苦,而毕业生却报怨物流企业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学无用武之地。 二是就业过程难。一些物流毕业生从11月就开始“转战南北”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有时被经验的门槛拦在门外;从不放过的校园内外大小招聘会往往只是得到一句“等面试通知”的礼貌性拒绝;平时在网上搜信息、投简历的结果基本上是应者寥寥;女毕业生往往还会遇到“只限男生”的性别歧视。由于屡屡“碰壁”,一些物流毕业生自嘲地称自己为“拒无霸”。 三是转变预期难。原以为毕业能迅速找到令人艳羡的好工作,享受高工资、高就业率的“双高”待遇,对未来和工作充满了憧憬。没想到现实如此残酷,竞争如此激烈、企业如此挑剔、工作条件如此艰苦、薪水如此可怜。现实和入学时的理想相差太大了,于是很多学生便打退堂鼓,抱怨声不断。 四、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存在供需不平衡,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踏实的理论基础。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提现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方针,努力推进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教育通过市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建立起由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推动政府层面支持和引导高职校企合作。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高职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完善企业支持高职发展的激励政策、建立政校企行联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措施来推进高职校企合作。二是高职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形成共识、利益互补的基础上,确定专项经费来源建立专门的合作组织,形成固定的联系渠道,切实推进产学研合作,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并不断深入。三是物流专业要在方向设置与调整、专业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让企业管理人员深度、全程参与,为学生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一起进步。 2、课程理论教育要结合实际,与企业接轨。这个方案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学生入学后,要通过班会、师生交流会或专业认知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整体介绍和就业形势分析。二是在学生在校期间,经常开展由物流企业人事经理主讲的“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等一系列讲座,鼓励学生按照企业需求发展自己,完善技能和理论知识;三是对业界认同的课程标准广泛宣传,让学生知道物流的知识体系、工作岗位分布和岗位特点、岗位要求,让学生对工作有整体的认识。 3、结合区域物流资源,探索有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物流专业建设要符合区域物流的发展需求,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才能开辟新的天地,从而有效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区域性要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地方特色,以区域物流发展为首要标准,培养出企业认可的合格物流人才。因此,每个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首先是为区域物流发展培养人才,这也就决定了每个地方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要抓住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一重点。实验、实训、实习的三个关键环节外,还需要适合区域需要,具有区域特色。引导学生参与区域物流课题的研究式学习方式,让高职学生通过参加由教师承担的科研与科技服务等活动提高自身的实际技能。 4、加快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形成有特色的过程管理。 专业建设方面,已经有的成功的专业设置理念、课程建设方法和经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的经验、富有成效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由教育部、教指委联手推广,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培养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总结出一套切实提高实训、毕业实习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监控方法,保证实训课程和能力训练的有效性;积极探索符合校企合作模式要求的弹性学制,引入企业和独立第三方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培养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时间和周期的原因,毕业设计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效果,学生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阶段性答辩的毕业论文评价制度,并制定了论文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科学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1 引 言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sup [1] /sup 。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sup [2] /sup 。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将该权重转为直接的表格,便于在阶段性答辩中进行统计和打分,表格所占的分值如表1所示: 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 由于采用的是多轮答辩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跟踪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也能够对比出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表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得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效果,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提要] 本文以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行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探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物流;高职;就业 一、分析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意义 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物流业,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正在被给予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物流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而且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提升市场经济竞争力。河北省在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河北省“十二五”期间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选择,同时伴随环渤海经济圈的不断深入发展,河北省迎来了物流业发展的大好时期。与此同时,伴随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为我国劳动力市场输送了大批的高学历劳动力的同时,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河北省物流业的大发展能够很好地缓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据统计发现,物流人才的保障体系建设并不完善,由此导致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因此,无论从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分析来看,当前探讨和研究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所以,在当前物流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急需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投入到各个物流岗位中去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而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物流企业对于基层岗位员工的基本素质就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工作认真肯干、吃苦耐劳”,具有协作精神和一定的责任感等。反观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看,由于自身在专业选择时可能存在着从众心理而导致对物流管理专业本身缺乏足够的兴趣。同时,当代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浮躁的心理因素导致他们对自身的定位过高,并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做不到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由此导致他们缺乏从事物流的基本素质,那么在就业过程中就会出现宁愿不工作也不会委曲求全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物流从业人员的“用工荒”,而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就业难”结构性矛盾的出现。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物流人才可以有研究型物流人才、物流管理型人才、物流运营管理型人才、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员等层次。作为高职院校应主要定位于物流一线操作人才的培养。而现实却是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动因是“物流热”,为了提高招生量而盲目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导致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忽视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而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专业定向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同时,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极其匮乏,且缺乏必备的实践操作技能,只注重学生书本知识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除此之外,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就业理念培养也严重缺失。因此,整体上来说,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培养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造成了就业问题的突出。 三、河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思路分析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结构。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从专业结构的构建来看,首先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构建完整、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结构。由于物流学是一门集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学科体系时,可依据企业需要,综合学校实情发挥其比较优势,进行合理构建。通过优化专业结构,使之最终能够培养出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并懂得和运用一定管理知识的人才,这样的高职毕业生就可以凭着他们过硬的技术、明确的目标定位、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企业人才需求。同时,由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很快,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教材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选用教材时,一要重实践,二要重时效。再者,就是对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深入企业一线顶岗实践以及聘请企业一线的物流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物流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数量足够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基本业务素质。让学生在感性的实践体验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激发创造性思维;让教师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为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提供双师型人才储备。模式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共建“生产实训”中心,校企双方互聘教师,“订单式”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企业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加强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学习期间,充分感受大学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要将企业文化进行很好的灌输。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中去见习、参观,让他们充分认识物流行业的现实,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精神和高度负责、遵纪守法的意识。要求学生具备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以此培养学生包括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合作性等在内的人格特质和人格操守,形成有利于物流人才创新的“土壤”和“气候”。这样,在学生毕业就业时,在满足基本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形成良好的就业理念,符合企业所需的员工特质,对于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摘要】本文就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为顺利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 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 问题 解决方法 1 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面临的问题 1.1高职高专院校自身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1)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指导思想有些模糊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来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据调查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以学科教育为主,忽视高职高专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把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办成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压缩型,过分重视学生的学历教育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没有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针对物流管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来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开发,大多数是跟着感觉走,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2)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太合理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太合理,现在我国有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有同质化的趋向,失去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目的和特色,这样会给学生造成迷惑和误区,分不清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导致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在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的要求上得不到满足。 1.2物流相关企业对物流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过高 “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真正懂物流的实战性人才太少,毕业生难以很快达到实战要求。”。所以,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在大学学习的几年中掌握的基本都是理论知识,而实践性的工作经历缺乏。这样,在实际工作当中一旦遇到的种种问题,就业后就显得无所适从。 1.3学生就业选择与自身定位问题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对自我的认识非常模糊,如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等等这些问题,很多大学毕业生以为读完大学便可以高枕无忧的开始自己的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但是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而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现今的企业更看中就业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这往往是当今大学生缺失的重要一项。 其次,就业不只是看大学的程度,更重要是个人素质。许多大学生觉得自己上过大学,就应该做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而不愿意去从事一些基层工作,而且大学生喜欢“孔雀东南飞”,独独钟情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所谓“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这种现象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导致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却人才缺乏。这就使得学生在就业选择和定位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2 解决方法 2.1学校层面 (1)建立科学的物流学科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进行社会调研、论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不应有求大求全的思想作祟,否则样样不精,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什么都略知,什么都不熟知。为适应市场要求,高校专业设置应包括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的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其次,课程体系设置应充分体现各校学生就业时不同的环境区域定位。譬如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地方性城市主办的高等院校,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物流专业教育应该有着很明确的“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向,避免都涌入某一个领域。最后,是修改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原有的大纲中没有实践技能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而且教学方法还是沿用旧有的课堂讲授。这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尤其是高职高专类物流专业的学生,就更难以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 (2)强调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 一是多方调研其他同类院校软件配套情况,可以购置一系列实习模拟软件进行各门相关课程的实训,如物流中心模拟经营实训、配送优化计算管理实训、报关模拟专业实训、物流大赛模拟实训、国际货运实训专业实训、第三方物流实训、物流管理综合实训等等。这些实训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二是依托周边地区或省级实践示范基地。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发挥为地区培养培训紧缺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作用也是十分可观的。 2.2应届毕业生自身层面 择业观也是影响学生就业顺利的一个决定因素。当前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家庭教育和自身阅历的浅显,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攀高性和盲目性。片面地从自身出发“我想干什么”,而没有扪心自问“我能干什么”,总是着眼于薪资、福利等物质条件,而忽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市场需求,因而在求职时总是觉得不顺心和力不从心,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因此,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就需要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未来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如果总是以那种“非高薪企业不去,非国家大企业不进,非发达城市不考虑”的就业心态,恐怕在现实中往往会碰壁。在大学生数额越来越多的今天,在每年还有那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大环境下。若还把自己当作“天之骄子”,毕业就坐办公室享清福的心态,那么就业难就不言而喻。要积极平和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同时对自己人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准备,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对策 1.研究背景 毕业论文作为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能够起到检验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体现的是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毕业论文也是学生获得毕业证的依据。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有效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本文作者结合所任教的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求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改进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2.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首先面临的是认识方面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缺少严谨的态度,认为论文写作就是完成学校布置给的任务而已,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是对3年来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没有意识到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提高自己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身认识方面有偏差,因而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毕业论文的写作需要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完成,平时忙于实习工作,部分学生甚至将毕业论文的写作看成了一种负担,消极应对,等到临近五月份的毕业论文答辩,才匆忙的东拼西凑赶时间写论文。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着所撰写的论文的质量。 2.2论文选题空泛,逻辑结构混乱 学生在论文选题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选题较为空泛。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面的要求是结合自身所实习的企业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找出企业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换言之,学校对学生论文的要求是紧密联系所实习的企业,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所实习的企业解决问题。而学生在选题方面经常出现“我国”以及“某某企业集团存在问题分析”等字样,选题过于空泛,没有落实在某个具体的点上,部分学生所实习的单位是集团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并未从子公司着手,而是从集团公司的角度来着手写作,这种选题远远超出了专科学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写出的论文空泛没有具体的实例支撑。 另外,在论文的逻辑结构方面构架较为混乱。通常论文的写作是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1]。部分学生的论文写作没有遵循这个思路,论文逻辑架构混乱,例如在分析某个问题的时候,对问题的分析浅尝辄止,分析不到位,重点落在了表述解决问题的对策上,使得解决问题的对策部分没有内容可写,又重复了前面分析问题部分的内容。逻辑结构混乱。 2.3论文格式安排不当 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格式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概况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图表方面。对于文章中的出现的图和表均要有正确的标识,图标一般出现在所绘制的图的正下方。可用“图1-1 XXX”或“图1 XXX”等字样表示,学生往往有图但是无图标,另外虽然有图标,但是只标出了“图1-1”或“图1”等字样,没有将图的内容标识出来;对于表也存在着表的表头标识不恰当的问题,表的表头一般放在表的正上方,用“表1-1 XXX”或“表1 XXX”等字样来表示,学生大都缺少表头或是表头不全。除过图和表的标识问题,图和表的绘制也不够美观,跟周围的文字极不协调,缺少美感。 其次表现在论文排版方面,学生毕业论文排版中存在着字体不统一,段落间距不统一,字符缩进不统一,字符底纹不统一等问题,另外错别字也是频频出现。这些问题反映出了学生对word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不够熟悉,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在论文的排版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多,做的不够细致。 再次表现在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格式标识方面,每种类型的参考文献都有特定的英文字母来标识,例如书籍专著类用M标识,期刊文献用J标识,学位论文用D标识等,学生往往将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的标识混淆,导致标注错误。另外在参考文献的排列方面,一般先是作者名称,接着是专著名称或者文章名称,再下来分别是出版社以及出版日期等。例如“[1]董向红,汪丽.第三方物流[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学生由于疏忽不熟悉此排序,导致排序出错。 2.4论文措辞用语不当 毕业论文的人称必须用第三人称表述,不能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表述[2]。而学生在论文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我们公司”或者“我们的产品”等字样,不符合论文的人称规范,同时多数没有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进行遣词造句,而是口语化、网络用语以及感叹句或疑问句频出,例如某同学在描述仓储管理方面的问题时,出现了“一大群老鼠在仓库里流窜”等口语化字样。以上都是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常出现的不当之处。 3.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到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加以解决。 3.1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论文的写作训练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在每学期都安排有时间跨度不等的实践实训教学。在实践实训任务结束后,教师可以恰当的安排给学生一篇小论文的作业,要求学生将实践实训中的所得撰写成小论文,并计入实训总成绩中。经过平时的多次的小论文的撰写以及老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为将来的大三毕业论文做好铺垫。 3.2开设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专门的课程或讲座 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针对即将离开学校去企业实习的大三学生仅进行一次实习动员,其中顺带的介绍下毕业论文写作的大概要求,而不是专门开设课程或讲座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致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面临诸多问题。学校可以考虑针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开设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课程或是讲座,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格式要求、论文的遣词造句直至排版设计等进行详细的指导和介绍,以此帮助学生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3.3加强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在毕业论文的指导和写作中,学院应对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对论文各阶段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例如在论文的准备阶段,先是确定论文的选题和方向,进而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对学生上交的开题报告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记录应进行全检或抽检,并做记录。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的指导记录以及学生论文的进展同样的要上交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监督,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有此措施,但大都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常见的情况是在(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5页)答辩之前仍有部分学生论文只写了一小部分甚至未开始写作,匆忙的从网络上复制他人的论文成果粘贴到自己的论文中。所以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平时不写作,临时突击论文的情况发生[3]。 在最后的论文答辩环节,学校应要求学生上交第三方的论文相似度检测报告,这样可以杜绝论文随意抄袭现象。另外在答辩的过程中,答辩组的老师要严格把关,给出论文的答辩成绩。对于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对论文进行修改直至合格然后才可安排其进行二次答辩。 4.小结 高等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反应的是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隶属于高等院校的高职高专院校当然也不例外。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从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论文选题空泛、逻辑结构混乱;论文格式安排不当以及论文措辞用语不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能帮助学生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学以致用,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质量是检验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在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过程管理为主的对策,以提升论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基本技能、独立完成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取得毕业和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水平反映了学生本科四年学习的基本情况,也展示了学校教学水平高低。毕业论文指导过程应该起到引导学生和提高水平的作用。物流管理专业在管理类专业中属于新兴专业,毕业论文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笔者结合在历届毕业论文教学指导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探讨。 1 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偏差问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高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最终毕业论文的水平高低。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实习、考研等问题,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没有实际用途,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写论文。大多用人单位只关注毕业生平时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毕业论文,使学生产生功利心而忽视毕业论文。认识不足就会导致学生态度上应付,以至于抄袭、等非常严重的问题发生。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调整论文写作动机是首要任务。 1.2 文献综述问题。不少学生的文献检索的能力比较欠缺,没有充分阅读相关文献,对题目的理解就容易出现偏差。文献阅读和综述应该放在开题报告前,做好了充分的调研和阅读,才可能对论文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充分认识。 1.3 选题空泛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符合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或者理论价值,要有一定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力因素,结合实习经历等各种因素,找到合适的备选题目,再和指导老师斟酌确定具体的题目。最常见的问题是题目太大,泛泛而谈,应该提倡“小题大做”,要求初步调研之后再确定具体选题。 1.4 格式规范问题。格式问题在学生毕业论文中非常常见,一方面因为认识上不够,没有重视格式规范;另一方面是Word软件编辑能力不足,不能排版出要求的格式,即使提供了规范的论文模板也会出现各种细节问题。 1.5 逻辑结构问题。毕业论文逻辑结构混乱是很普遍的现象,需要反复指导修改。论文逻辑上一般是先分析说明问题,再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最后验证结论。如某同学论文题目是“泉州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若干问题研究”,在绪论部分要对这个题目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果蔬农产品冷链的基本概念界定清楚,之后的正文应该首先对泉州市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这一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要进行分析。其中的具体数据从哪里获取,通过怎样的调研分析可以跟踪具体水果、蔬菜的各物流环节,从而了解整个冷链过程,能够用流程图等图表工具表述清楚,从成本、服务等角度来分析问题所在。再针对性提出对策,包括对政府的建议,对企业的建议,对运输、仓储、配送、销售各个环节的建议。最后分析这些对策、建议的可行性、有效性,通过物流企业的实践反馈,或者零售商的实施反馈情况来验证。如前面分析过程建立模型,可以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对比验证。 指导老师在开题报告中应该把关,确定学生论文的目录结构,章节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因果先后顺序要清楚,三级标题层次分明。 1.6 文法问题。一方面是语文基础的问题,遣词造句的能力不足,需要平时的强化训练;另一方面是对科技论文的基本规范不够,即使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也会犯很多错误。如论文通篇都必须且只用第三人称表述,句式语气必须是陈述句,要避免第一人称,避免感叹句、疑问句,避免口语化的词句,避免网络用语,这是论文的基本要求,但在历次毕业论文指导中都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可谓“屡教不改”。 2 主要对策 2.1 加强对学生引导。对于要考研的学生,可以鼓励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挖掘培养其科研能力,提前进入学术研究的状态。对于就业实习的学生,可以鼓励就实习企业的具体物流问题开展调研,进行调研型论文写作。严格要求和引导激励学生同样重要。 2.2 针对性开设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包括科技文献的检索和阅读能力培养、管理研究方法论、科技论文的结构文法、文献综述等内容,针对即将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开设。也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分阶段进行。对于论文指导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编写FAQ①小册供学生查阅。 2.3 对论文选题的优化。物流管理教研室结合历届毕业论文情况,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库,并对应擅长该题目的指导老师以便学生选择,论文选题库每年更新一次,保证选题的时效性。学生有初步选题意向后与指导老师沟通,查阅相关文献,确定选题范围,并撰写调研计划和开题报告,指导老师把关,同意具体的选题再继续调研和论文写作。 2.4 格式与文法问题的检查。对于格式、文法等琐碎问题,比较耗费指导老师的精力,尽量采取集中指导的办法,在指导教师时间精力有限情况下,让同一小组学生相互之间阅读检查,可以最大限度检查出他人的论文错误,也能提醒到自身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而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总体指导,关注结构逻辑问题,避免精力分散。 2.5 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培养计划始终。要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满足社会企业需要,不可能完全依靠最后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目标,需要在大学四年培养计划中就加强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充分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每学年的实践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省市相关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毕业论文水平的提高会“水到渠成”。 2.6 加强毕业论文考核和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作为最后一个“把关”环节,学校院系应该对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提出最高要求,加强考核和奖励,严格执行和提高反抄袭的技术手段。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在学校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规范,整个毕业论文环节大致分5个阶段,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学习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选择论文大方向和指导老师。 (2)开题阶段:选择具体论文题目,进行相关文献综述,论文思路,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3)实习调研阶段:按开题报告中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研和实习,撰写调研报告。 (4)论文写作阶段:要求多轮修改,严格把关,导师给出论文定稿分数和过程分数;除提交正式论文,还要求提交第三方的论文相似度检测报告,杜绝论文抄袭现象。 (5)论文答辩阶段:答辩组老师最后把关,给出答辩成绩,并核算最后总成绩。 3 结 论 总之,要不断提高毕业论文水平,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在制度、时间、资源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标准化和过程管理是关键,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准备阶段到开题、调研、写作以及答辩评分环节的各个细节,形成标准化文档以加强引导和管理。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基于物流管理专业“1+0.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论文指导问题探究 摘要 本文从工学结合改革不断推进为背景,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在新工学结合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入学教育、加强毕业论文写作方法指导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 毕业论文指导 物流管理 工学结合 0 引言 高职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所以,做好高职毕业论文工作尤为重要。 “工学结合”是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重要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对2007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始实行“2+1”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2+1”的“工学结合模式”,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进入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和单位参加生产实践,从而实现“工”和“学”的轮换。之后又根据专业特点对2010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始实行“1+0.5+1+0.5” 的“四段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缩短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增加去企业锻炼的时间,使学生在已经具备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及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去企业顶岗实习工作,提高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效和更好地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这种缩短在校时间的培养模式却给高职毕业论文的管理和考评带来了很多问题。 1 毕业论文指导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指导不充分。在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缩短了学生的在校时间。无论是“2+1”还是“1+0.5+1+0.5”的工学结合模式都出现了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顶岗实习时间相重合的问题。而学生的实习单位分布范围比较广,而且学生的分布也非常分散,使得指导老师与学生很难有机会面对面地指导交流,师生互动少,教师催要论文繁琐,甚至出现了在学生答辩前指导教师才看到学生论文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指导难的问题。另外,虽然有一系列的毕业论文指导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学生分散,教师教务繁忙等客观因素,使得很多考评办法也流于形式。 (2)论文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物流管理教研室所属的专任专业教师人数较少,但每年都要承担90名左右的同学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人均指导学生达到了15人左右。在承担正常教学管理工作之外,还要负责这么多学生的论文指导,也影响了论文指导的效果。 (3)教师年轻化,实践经验不足。物流管理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主要是年轻教师,虽然都是研究生学历,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但是普遍缺少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高职毕业论文跟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相比,又有它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的道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毕业论文更要突出它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情况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还是比较困难。 (4)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差。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系统的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对于论文的写作技巧、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等方面有所欠缺。很多学生的电子资源都是通过百度获得,对于学校图书馆里提供的中国知网等数字平台基本不会使用。在论文写作方面,很多学生还是停留在资料堆砌的层次上,通过各种资料的叠加来达到论文写作的文字数量要求,但对于整体结构、逻辑顺序、自主思考等方面做得比较欠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学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5)论文审核和考评相对较宽松。学生论文的审核主要是通过同事间相互评审,以及论文答辩的形式完成。面对这么大量的审核和考评工作,指导教师很少有精力做到认真细致地评审,最终也就导致了论文审核的时候相对比较宽松,再加上同事之间的相互间的个人关系也会导致最后审核会出现不客观因素。而论文答辩由于时间比较紧,学生比较多,答辩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时间也不多,所以最后的考评也不够完善。 2 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的建议 (1)强化入学教育。现在的高校一般在入学的时候都会进行入学教育,主要是介绍所在专业,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认可所学专业,对所学专业就行职业规划的介绍。但是对在校期间的学习方面的教育比较少,特别是对于如何获取毕业资格等方面介绍得不多。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缺少概念,很多都是听上一届的学生说的“小道消息”,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说毕业论文很简单,毕业论文基本上都给过等等,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不够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所以基本没有学生去注意这方面的资料和资源的积累。只有在入学的时候就介绍清楚了毕业的条件,介绍了如何去撰写毕业论文,才能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2) 加强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期安排一次与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讲座,从如何拟定题目、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架构文章体系等。把功夫用在平时,避免出现临近毕业顶岗实习的时候学生赶毕业论文,指导不充分的现象出现,也可以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毕业论文。 (3) 强化教学实习的功能。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学期的教学实习,这段时间学生将离开教室,深入企业一线,去感受和体验物流行业,去接触和学习物流知识,去认识和结交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这个过程也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通过这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去解读实习企业的物流运作情况,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为将来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能够与基层的工友,领导处理好人际关系,既可以锻炼交际能力又可以为将来论文撰写寻找企业指导老师,更加方便写作。 (4) 企业指导教师的参与。真正让企业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学生毕业论文中来。一方面,邀请其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写作进行全面的指导,使学生的论文更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让企业的相关人员参与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去审核和考评学生的论文,进而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3 结论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理论层次不高,教师企业实践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都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关于如何有效地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本文只是比较粗略地进行了一些探讨,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 摘要:为了揭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组织实施了小样本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岗位现状以及专业教育认同水平;调查发现,毕业生的初始就业质量不高,工作稳定性较差,不少毕业生通过跳槽离开了物流相关企业,但总体上仍有六成毕业生正在从事物流相关工作;调查结果反映出,感知专业知识匮乏与忽视理论教育两种心态同时存在,说明物流教育现状不能契合社会需求,迫切需要探索更加务实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就业;问卷调查 据中国物流学会披露,我国物流类本科专业的招生高校超过400余所,物流学科地位也基本获得确立,物流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已经从“求规模”转向“要质量”。就业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契合水平的关键指标,在近些年物流类专业“”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在关注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困境[1—3],笔者对物流类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同样心存隐忧,因此特别组织了小范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以便探究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为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启示。 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1 调查问卷的题项结构 调查问卷由五个部分组成,共58道题项。初始问卷设计完毕后,先邀请了数名毕业生预填写,根据他们的反馈信息修正了问卷题项及描述语言,然后制定出正式问卷并在网络上。本文主要分析问卷前四个部分的调查结果,第五部分的调查情况将另文报告(见表1)。 1.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 我们通过“问卷星”在线平台发放问卷,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两种方式邀请安庆师范学院2007~2012届毕业生参与调查。由于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上网查收邀请信,本次调查仅回收130份有效问卷,低于预期目标(200份以上),因此本文仅作为小样本分析,数据特征的典型意义还有待后续验证。 在全部样本中,男生占62%,女生占38%;本科生占49%,专科生占51%,本专科人数大致相当。调查对象的届别如图1所示,可知2009~2012年的毕业生占主体,这主要是因为早年毕业生已经失去联系,无法邀请他们填写问卷。同时,大约五分之一的调查对象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分析某些题项时需要留意到这个特点。 2 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 该项调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了解毕业生的跳槽频度及动因,二是了解就业单位的类型,三是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四是了解毕业生的求职难度。 2.1 跳槽状况分析 近些年来,地方高校普遍强调“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观念,部分毕业生抱着临时将就的心态签下了第一份工作合同,伺机寻找跳槽机会。调查显示,累计85%的毕业生有过跳槽经历,平均每个人跳槽1.7次。普遍跳槽现象意味着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高,岗位偏离预期是其重要原因,间接证明大学生“就业难”依旧存在。大学生跳槽的原因比较复杂,51%的人选择了“不满意原有工作”,47%的人选择了“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21%的人选择了“为了到其他城市发展”,还有22%的人选择了“其他原因”,但本次调查未能详细挖掘个性化动因。 2.2 就业单位分析 物流相关企业仍是学院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调查显示初次就业时,45%的毕业生被这类企业录用,16%的人进入了生产制造企业,15%的人进入了贸易和流通企业,这三类单位是物流管理毕业生的重点选择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工作单位属于物流相关企业的占33%,贸易和流通企业占20%,生产制造企业占16%,这预示一部分毕业生最终离开了物流相关企业,其原因很可能是这类企业的工作单调、缺乏专业性、待遇没有吸引力等,导致一些毕业生通过跳槽另谋高就。 调查显示,65%的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过,这个比例高于初次就业时的45%相关性比例,更高于目前的33%相关性比例,说明一部分毕业生曾经跳槽进入了物流相关企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李向滨曾提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女性毕业生求职相对困难[4],若将本研究的调查问项和毕业生性别做交叉分析,可发现男性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过的比例为74%,而女性毕业生仅有51%;这说明男女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差异,其原因也可能是目前的物流岗位普遍强调体力劳动,女性毕业生敬而远之。 2.3 就业区域分析 由于学院地处中部地区,我们原以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江浙沪地区,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初次就业时47%的人留在了省内,江浙沪合计占44%的比例,省内就业的比例超过预期。而目前仍然留在省内的毕业生也占到43%,江浙沪合计为42%,地域分布特征与初次就业时没有显著差异。鉴于安徽省经济水平(包括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不及江浙沪地区,为何近半数毕业生仍然愿意留在省内就业值得深究。 2.4 就业难度分析 针对“就业是否存在困难”这个问题,45%的毕业生都认为“困难不大”或“没有困难”,在剩余55%的承认就业困难的人群当中,具有较强困难感受的人大约占到27%,这个比例值得我们警惕。 就业困难大体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就业环境的影响,如就业竞争激烈,岗位门槛低等;我们特别调查了学校名气对就业的影响,68%的毕业生认为存在影响,27%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影响,其余人没有给出明确观点;当然,由于问卷调查方法的局限性,部分毕业生可能会将就业困难的责任推卸给外在因素,但总体来看,我们判断学校名气的影响是存在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物流类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地方高校与少数名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有可能形成差异。二是自身的原因,如知识和能力欠缺。调查表明,52%的毕业生曾经在求职过程中感受到专业知识匮乏,预示目前的物流教育体系不能支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3 毕业生的岗位现状分析 该项调查是为了进一步揭示出毕业生的岗位特征,主要包括物流相关性分析、岗位满意评价、岗位压力评价。
教育方法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方法的科学借鉴 论文摘要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常用实施方法上存在教育方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加强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时代要求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借鉴古代丰富理论资源,并学习国外思想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实施方法的科学化迈出重大的一步。 论文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借鉴方法 高校作为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使命。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突出表现在将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结合,以及东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即在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一些国家成功的德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科学运用。 一、坚持自我教育 随着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彰显,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指导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能有效地体现“以学生为本”,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课仍以灌输为主,其内容仅仅停留在知识化层面,教育过程偏简单形式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思想道德观点,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无论是通过对古代还是国外的道德教育了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引导学生坚持自我教育。 (一)学思结合与克己自律 学思结合是自己解决认知问题的一种修养方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通过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自己解决认知,提升理论修养。克己自律就是要通过行为修养方法达到自制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表明孔子提出自我约束的要求,让自己的言行符合良好道德的思想。 (二)自省内求与慎独 儒家思想中,自省内求,即自我反省,是在思想深处进行的自律修养。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并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他认为,自省是完善人格,追求道德至高境界的一种途径。慎独,是一种习惯的自律养成,指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来思考并付出行动。它们二者不仅是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应当追求的崇高境界,均为我国古代修养传统中的精华。 当代西方国家的德育体系无疑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与他们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而单纯地肯定或者否定其德育发展,要看到他们的德育发展长处,实现一定条件下的“洋为我用”。在加强“自我教育”这一问题上,英国和荷兰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如,英国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德育观念给于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国家德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淡化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具体说来,英国学校的德育既通过一些与德育紧密相关的课程开展,也用过其他课程的渗透方式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自觉学习;还广泛开设道德课,使用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打下基础。荷兰高校则主张让学生在开放中去思考,去选择,重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给于学生自由的空间去释放创造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引起我们高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潜力,教育工作不能离开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真切关怀,如,将丰富政治理论学习置于生动的载体之中,与分组思考讨论相结合等方法。由于每一个学生秉赋各不相同,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育对象性格和能力等不同,对他们施以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充分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顺情引导增强学生对道德的判断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个人应该通过自己内心不断反省,产生对一种思想的认同感,通过道德认识上升到道德实践,即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特色之一,古人在道德教育上不断强调身体力行,重视道德践履,如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都高度赞扬那些虽不善于辞令却躬行实践道德规范的人士而耻于那些言过其实,知行不一的小人。 联系今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重理论,轻实践”的德育现象在各高校仍普遍存在,教育工作者在传授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实践离不开富有创新的理论指导,反观美国近百年的道德教育发展史,只有尊重按照规律办事,在不断反思传统德育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创新符合现实实践要求的德育新模式。如此看来,只有形成符合我国高校实情的创新德育理论,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满足高校现代科学化的德育发展要求。然而,在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规范培养过程中,亦需要一定的“硬性”辅助方式帮助学生内化思想道德教育,我国古代教化民众的方法就拥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主要以强制训化和民间自发养成为主;类似于这一性质的还有英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制定校规,硬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严格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坚持渗透式教育 (一)隐性教育 西方国家在表面上虽不太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他们重在将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渗透在教育规范之中。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抓好显形教育,还要学会运用隐形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古代人们除了利用制度载体,教育载体外,还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开展教化活动,如编写和普及启蒙教学的手段进行道德教化等。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有效普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限于课堂灌输与开会宣讲等传统方法,更应当充分利用传媒资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丰富化。西方大多数国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亦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美国在德育教育方法上开展多样化教学,重视隐形教育与显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一切可能资源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在坚持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把它融合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或通过校园建筑中增加名人塑像,纪念碑石等物质形态来激发学生成长,且开展生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这种以渗透为特色的德育方式,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二)环境陶冶与教育者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甚至是国外一些国家,运用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德育方式。儒家思想中,认为良好的环境熏陶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家庭环境是教育的基础,学校是道德教育最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构建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入手,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建立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除了环境陶冶对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还特别重视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孔子认为,如果教育者自己不端正自己的行为,却要求教育对象遵守道德准则,是不能令人心服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学生行有方向,用负责的精神和谦恭的态度去感化学生,最终令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还要学会用丰富的道德实践去锻炼学生,这点上韩国在培养德育教师的工作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韩国的德育教师一般要求具有专门进行道德教育学科的教学执照,在具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韩国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对教师提出了四点重要的要求,即教师应该重视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使用不同的图片、表格以及音频视频媒体等来反映传统道德的精髓,努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传统道德的意愿和意志力,让学生能对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进行理解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 我国高校在培育优秀的德育师德和师资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者不但要给教育对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更多地要提升自身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儒家思想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源于道德理想人格的感召力,主张通过塑造理想人格来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各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古有孔子塑造了圣人君子,仁人等理想人格来作为引导人们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榜样和标准;孟子塑造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当今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化等负面问题,这些负面影响着高校的新一代思想健康发展,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效应和感召力,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拥有优秀品格。 教育方法论文: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今世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国家从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地位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因而在国外日益受到重视和钟爱。新加坡政府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另外两个基础是能力教育和双语教育),使之具有战略地位。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有的国家还专门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的有关工作。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两个主旋律:一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二是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这与韩国、德国十分相似。 (二)途径广阔,方法灵活。 第一,学校德育。 1.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专门设置了德育课。英国中学的德育教材是《生命线》,很有特点。如教材上有这样一些问题:有人纵火会发生什么?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学会做判断。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发展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日本的道德课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如讲解、讨论、看录像、演剧、唱歌、辨论等。不拘一格、活泼有趣。道德课的评估不打分,而是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在美国,虽没有专设道德课,但包含了许多德育课程的科目。而且,美国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以上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学习。 2.组织课外校外活动。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他们推行真实教育,课堂讲授结合社会生活,不但带学生去参观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这样学校德育就是开放的,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 3.隐蔽课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对教学所持的态度、学校提倡的东西、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的面貌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不亚于正式的课程,所以西方国家称之为“隐蔽课程” 。日本极其重视隐蔽课程的作用,对教师的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甚至容貌都有规定;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有详细具体的学生守则、操行评定标准、多种多样的奖惩制度。美国教育界历来重视隐蔽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作用。一是力求课堂学习与环境教育活动目标一致。二是校园环境应与社会环境相一致;校内生活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一致,这样在校内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4.务实的管理。许多国外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道德行为导向的管理。世界导师制发祥地的英国牛津大学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规定,导师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学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管理学生的“硬任务”,如学生的注册、考勤、身体及心理状况,组织参观、旅游,与学校和学生家长联系等。香港地区的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增加自治能力。 第二,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 1.宗教教育。西方国家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继承了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美国政府极其重视利用公民宗教作为实行统治的思想舆论工具,美国公民自幼年起就时时处处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美国精神”也随之一点一滴沁入心脾,铸成他们的灵魂。在今天,俄罗斯总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处于东正教精神思想控制之下,教会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构。 2.政党与政治活动。政党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角色之一。两党竞选往往被看成是一场政治闹剧,但从普及和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看,又是很有时效的。新总统的就职演说的主旋律就是爱国主义 。约翰·肯尼迪在就职典礼时讲的“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成为美国人崇尚的名言。1993年46岁的比尔·克林顿在就职典礼上喊出了 “振兴美国”的口号,他号召年轻一代为美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政治活动给美国公民上了一堂关于美国价值观念的政治课。 3.家庭教育。新加坡视家庭价值为东方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观念,所以对于家庭教育格外关注。政治通过立法、政策导向来维护家长的完整,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是对学校教育很好的补充和深化。日本的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通过建立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来促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和配合。 4.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工具和重要途径。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电影、书籍等媒介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去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目前,电影、广播、电脑网络、高保真唱片等技术已被国外学校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包括德育教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 二、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第一,借鉴别国经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我国现代化比发达国家晚了近一百年,我们已没有时间重演别人的悲剧。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由政治拨专款资助研究工作的进行。 第二,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 第三,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往,我国的学校德育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学生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维模式,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第四,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它方式的配合。 国外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搞“大政工”的观念,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控制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教育方法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 在最近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有关领导全面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面向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的历史任务,要紧密联系实际,在工作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尤其需要讲究教育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是指在人们进行思想教育中,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在塑造人们灵魂、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调动起人们积极性,完成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它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志曾形象地把工作方法比喻为过河的船或桥,强调没有桥或船就不可能顺畅到达彼岸。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而教育方法的选择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教育方法往往又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某一特定的教育内容来源,其教育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对象的情况,以及变化的形势和环境,即因时因地为转移,因条件因人而异。同一类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群众和个体在不同时空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也是确定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和特定的群体中进行的,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是有较大差异的。同样,同一专业中不同年级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年级的不同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又有上、中、下之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方法的选择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的情况。当然,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不管教育方法如何千变万化,思想教育的目标无非都是通过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形式去实现的。因此,最后采取什么方法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强调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迅速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高校这个青年人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对社会的变革不可能无动于衷,在其现实表现上,反应更快捷、更强烈,更富有现代意识的青年学生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对高校思想教育本身来说,所面临的则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积累很多经验、很多好的办法,原有的传统的有效方法固然可以继承,但毕竟不能停留在原地踏步,勉强应付的水平上,这需要不断创新,需要科学地选择。而是这种创新和抉择的需要,比过去已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只有抓住机遇,重视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加快改革的步伐,改进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温故而知新,在教育过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主动的地位。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以及等价交换特征,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必须跟上新的形式,迅速摆脱过去那样单调的说教、单项的灌输、简单的“你说我教”的方法,而向具有平等对话、开发式的、自我感受与现实生活的自我审视和比较的方式方法过渡,引导人们自觉去评判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确立人生的正确位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主要的根据,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总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过程,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客观环境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从思想的规定性看,它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从量的规定性看,思想状况则具有一定的范围性; 从思想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它又具有不同的阶段性;从思想存在的内容和形式看,它还具有社会生活的广泛性;而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看,思想在不同阶段的状况,则受到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影响。总之,人的思想是以纷繁复杂而多彩的形式存在的。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具有多样性和适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每一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具有完全等效的可能,这说明,思想教育方法上有抉择的需要。这种抉择的原则: 第一要坚持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对象的协调性。方法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从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入手,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方法的最佳方案。做到即有的放矢,又使得教育方法、内容、对象三间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之中。 第二是要坚持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对象层次的适应性,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层次的。教育方法的选择,应照顾到不同层次,方有可能为多数的教育对象所适应和接受。就高校而言,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有所不同和侧重。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也就不能整齐化一,铁板一块了。 第三要坚持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对象影响的实效性。教育方法的选择,要着重考虑它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用。当代青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龄人的感染,对现实中发生在身边的先进事物容易产生共鸣,有一种亲切感和仿效倾向。而对上辈的先进典型,多数觉得有较大的距离感,认为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不可比、也不可学,他们的崇高的境界和非凡的事迹,只能令人赞叹而无法企及。因而,无法从内心去产生趋近。据此,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就应注意挑选同龄人的先进事迹,这会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同时要反对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搞繁琐哲学,要提倡方法上的简易而具时效、自然而富有技巧。那些兜圈子、拐弯摸角的方法,只能使人不得要领,无所收获。最后,坚持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的正导性。思想教育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主张多做宣传鼓动工作。正面激励的方式,有助于创造宽松愉快的气氛,使教育对象能够自 觉地把枯燥的说教变为有趣味的精神食粮,又不自觉地达到最佳的领悟程度。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讲理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为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正面“灌输”时即要有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运用正确的时事,加以分析,;即要讲明成绩,又要讲透其不足,同时还要指明前进的方向。在解决同学的思想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事实,摸准摸透,剖析得当,分析合理,不夸大,不缩小,不怀偏见和成见。只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才能提高学生恶毒缩小认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二、对比教育 对比教育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典型材料进行比较,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要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而要看到矛盾的诸方面,正确的分析是非,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学生会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真理与谬误的比较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因而,需要对学生进行某些必要的比较教育,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如:运用新、旧中国的对比,两种制度的对比,好坏典型的对比,改革前后的对比等方法,都有助于学生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三、以情感人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感人。要做到以情感人,教育者必须关心和体贴受教育者,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大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和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并把这种关怀和帮助看成是对自己的信任,鼓励与安慰。教育者应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大学生身上,不仅传播知识,而且在思想、政治、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深厚感情。当他们有了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了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尤其是对少数后进生,要情真意切地给予教育,决不能讽刺、挖苦,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以使其感到温暖看到希望,鼓起勇气,尽快进步。 四、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是针对学生各自矛盾的特殊性,用谈心的方式解决各种不同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采取的基本方法之一。 大学生的气质不同、性格各异,若忽视了他们实际存在的个性差异,而企图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一种模式去塑造,一种方法去对待,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在进行普遍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个别的工作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房。 个别教育有时需要比共性的教育花费更大的气力,讲求更高的艺术。在个别教育中要注意与大学生互相交心,以心换心,真诚坦率。循循善诱、不急不躁、耐心工作、耐心等待。这种个别教育会起到特殊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树立榜样、典型示范、自我教育等等,都要注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灵活运用。 上述各种方法,常常由教育者交叉和综合使用,仅仅依靠某一种方法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进,还会创造出更好、更好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总结、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争取获得更优的效果。 教育方法论文:浅谈初中生的批评教育方法 人,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谁能无过?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在近三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我几乎批评过每一位学生,又启发他们自觉地反省,我始终注意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促使学生在批评中成长起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批评要掌握事实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会不承认自己的错。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 例如:班上有个学生叫李晓龙,常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真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要批评他之前,一定从各方面掌握好他与犯错误有关的全部材料,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之后找他来谈,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他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在期末考试将近的班会上,他还主动上台发言,表示一定以实际行动,自觉守纪,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在期末考试中要进行进步5名。家长十分高兴.说班主任能掌握好批评这武器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批评要有的放矢 批评有针对性,收效才会大。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但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既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的放天,就是指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上,批评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 初二下学期的中段刚过,电脑统计表明,调整之后的我班在成绩上没有优势了。我立即召开班干部会议,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后,在班会上我作了有的放矢的批评。列举一些同学在学习上做得不足的具体事例成绩下降是因为上课不专心,自修课不抓紧时间而造成的。然后给他们提出目标,先在中段考的第一次测验将成绩提上来,有了良好的基础,在期末考试将名次提到XX名,最后还各指派一名干部对他们督促和指导,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促使他们进步。结果在期末考试中,我们班又各科领先了。 三、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既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一种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我班有位学生叫卢斌,常常不交作业,以往老师批评他都听不入耳,老师将他“判了死刑”。有一次他又不交作业、我就批评了他,不过我不是历数他的过错也,不讲他屡教不改,而是叫他将以往不交作业的原因总结出来,叫他想想,有什么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第二天,他对我说,没有什么站的住脚的原因,以后他将按时完成作业。于是我就说:“古人有句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你已懂事.自己想想吧”后来他果真想通了,作业能按时完成了。 从学生的心理承受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让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批评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常常用刚制柔,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些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了错事,受到别的同学的责任,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着名的教育家马卡莲柯曾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批评的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美国着名的管理家亚科卡说过:“表扬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评打个电话就行了。这就说,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更好。 张剑同学,性格较暴燥,批评他时他常常会以歪理反驳老师,是个批评不得的人,但他又三天两日自修课违反纪律。后来,我任命地为管理自修纪律的干部,要他自己先约束自己,带头搞好班的自修纪律,他做得不对的就轻描淡写地和他谈谈心。慢慢地,他的纪律好转了,成绩进步了。我想,在教育中,刚与柔的方法若能运用得当,总会有一定收效的。但使用之前必须摸清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五、批评要迂回启发 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直接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使批评达到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晋张之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这种方式由于能融思想性和形象性于一体,深人浅出,大大增强了批评教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格守的。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老师的用意。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式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教育方法论文:论初中化学教育方法的选择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一、结合学科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化学课程在初中义务教育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必须要学好的学科。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身为中学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让其主动去发现、分析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如可以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电、酒、醋等生活用品入手,并在研究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引入物质概念,让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和成分等知识。学生们也会因为这些内容是他们所熟悉的,进而对其产生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通常来说,完备的教学设备及优良的硬件设施系统,不但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实力,同时对开展教学活动也更有利,这一点在化学教学上是格外突出的。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应按照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由于化学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实验的科学,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并科学地解决问题。这不但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学习化学更感兴趣。 三、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的是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引导者,而真正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在选择化学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必须要考虑的,最起码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其中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年龄、生活环境、所处地域、家庭条件等因素都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有所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教师应该让教学方法更具有时效性与灵活性,要保证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同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让其在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教师应认真对待,积极努力去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让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教育方法论文:分析职业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一、美术在高中的地位分析 虽同为高中美术课程,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地位和功能有着很大的不同。对普通高中的普通学生来说,美术课程就是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的“休息课”,学生把学校的教学任务和美术课应有的教育功能抛之脑后,将主要文化课的作业放到美术课上做,而与之对应的美术老师也全面响应学生的这种号召,自己轻松,学生乐意,何乐而不为。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参加高考的艺考生而言,美术科目无疑占据了半边江山。高考对美术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远低于一般考生,所以,只要美术考生的专业课的成绩能够达到所报考学校的要求,就等于向大学门槛跨进了一大步。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动机,完全忽略了美术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美术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美术课程“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生活情趣;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况,促进身心健康;助益人生规划,拓宽发展空间”的教育目的。纵观两种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现状,不难看出,美术对高中生的作用并非是怡情养性、助益身心的德育之美。在高考的重压下,美术课已经沦为为高考复习的利器,这种现象在职业高中更为严重。 二、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义务教务阶段,美术课程是作为鉴赏课,或者“副科”而存在的,大多数学校和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认识都停留在这一层面。到了高中,美术课的定位发生了改变,对参加高考的艺考生而言,美术科目无疑占据了半边江山;而对普通考生来说,学术科目可有可无。美术教育的两极化比较明显,这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美术教育具有“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生活情趣;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况,促进身心健康;助益人生规划,拓宽发展空间”的教育宗旨是相违背的,同时也是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凸显的一个体现。 (二)美术教师教学的动力不足 如上文所阐述的,高中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造成了普通考生和美术科目艺术生在对待美术课程上的两极分化状态。对参加普通类高考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课业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大部分精力都分配给了语、数、外等主科,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另外,美术课在大多数学校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远远居于语、数、外这三门课程的后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美术课的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对参加美术高考的艺考生而言,美术科目就是他们步入“象牙塔”的“杀手锏”,该门课程成绩的优劣直接关乎他们能否成功晋级到大学生的行列,以及所考大学的好坏。由于这些年来美术高考的范围相对固化,主要是素描、水粉、速写和设计等。相应的,高中为美术生特别开设的美术课程,本质上成了专门针对上述几项美术高考科目配套进行的技能培训,结果导致美术高考不涉及的能力或综合素养等被排除在美术课程教学的范围之外。如此一来,美术教育的灵魂和精髓丧失殆尽,美术教学完全沦落为职业高中一种低层次的技能教学。 (三)美术教学评价机制全面性欠佳 除了上述两点,职业高中美术教育还存在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两个方面。教师方面,很多学校没有制定统一、全面、可行性强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只要美术老师能够完成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学校长期奉行这样的行为准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逐渐降低的老师教学的兴趣,损害了整体学生的利益。学生方面,在倡导素质教育之前,学校单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在素质教育时代到来之后,这种思想观念依然留有残余,根据一张作品是否符合高考的评分标准来给分,再凭一个分数判定学生的美术能力,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导致了设定标准的极端片面化。在高分取得的背后,是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损坏,和学生个人个性的泯灭。 三、针对高中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功能,克服美术教育的功利化 美术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放眼当前我国职业高中的美术教育工作,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以 高分和高升学率决定的教育观,在这一点上,学校的做法和学生的态度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大家都在为怎么获得考试的完美结果而焦头烂额,统统将学生考取大学美术系视为高中美术教育的唯一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美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非同小可,办学者和任课教师不能窄化对高中美术课程的定位,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美术对个人的终身影响,只有认识这一点,美术教育在职业高中才可能真正被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重眼前、重显性价值,轻未来、轻隐性价值”的功利主义误区。 (二)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由一味追求高升学率导致出现的偏科现象,以及对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的疏忽。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急需要改变这一长期影响美术教育的思想,只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重视了,美术教师的地位提升了,家长和学生才可能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美术教育。再者,职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不应该只局限在“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狭隘范围内,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体会到美术教育的多姿多彩,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景和动机。第三,国家教育部门应改革和完善美术高考的招录模式。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变现出更多的潜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在教师的评价机制上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的学期评定和年终评定直接与学生的分数挂钩,这是最显眼的变现。针对这一绩效评定现状,众多高中需要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统一和完善的考核制度。在对美术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把课前准备、授课过程、课后辅导等多方面的工作整体纳入评审范围;对表现突出、工作积极认真、为人正直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以此激发美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和智慧。同时,在衡量学生的表现和优劣上,教师同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始终坚持以正面肯定和积极鼓励为主的方针,不要打压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美术的快乐和价值。 教育方法论文:改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方法 1西方经济学课程师资不足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西方经济学师资不足而且不被重视,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只有2名,在日常的集体备课中无法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完善的相互学习。尽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了案例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是国内的西方经济学优秀的案例材料较少,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使用案例的材料就更少了。其次,案例资源脱离国情,缺乏针对性或过于陈旧,与现实经济活动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8]。 2改进授课效果的建议 2.1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综合水平 通过比较国内和国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会发现这两类的教材内容组织是不一样的。国内教材内容较为系统的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而国外教材大部分都是以现象、问题为导向的。笔者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初学者更适合国内教材的组织框架,但是缺乏与中国国情结合良好的案例,教师不仅要能讲解国外的案例,还要能结合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进行讲解,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要实现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的改进,教师必须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一方面能够在教学中与本课程的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又能向其他西方经济学课程开展得较好的学校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2.2调整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理论的教学和数理模型的推导,教学内容求全求深,使学生普遍感到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深奥,造成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信息管理专业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肯定不能和一般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内容相同,应该侧重不同,例如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等内容就比较重要。 2.3利用数学工具要适中 西方经济学教改中如何对待数学工具,要依据学生的情况以及专业特点来确定。对于经济学原理的课程,可以只使用图表等最简单的数学工具,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集中精力在经济学思想的阐释上。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近十年在医学类院校教改的热点之一就是PBL教学的研究,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9,10]。这种教学方法出现后在欧美国家被很快广泛应用[11]。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医学类院校也开设了改良后的PBL教学,原因在于我国和国外的医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国外的医学生一般都是在综合大学学习了4a,取得学士学位后才进入医科院校学习,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这些是开展PBL教学的基础。我国医学院校的学生直接由中学升入高等院校,相对于国外的医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而且接受中国传统的讲授式教育方式多年,独立学习能力较弱,基础知识积累较少,十几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形成了较为习惯的思维方式[12]。PBL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在当今社会新知识不断涌现,分工不断细化,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11,12]。根据国内外关于PBL教学开展的院校和专业的情况,似乎说明了,医学专业甚至是临床专业更适合这类教学方法。笔者以为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经典的案例教学是可以向PBL教学吸取优点的。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尝试适合该课程的PBL教学,同时应该联合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料,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的学习也可开发以课程为对象的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分类明确,组织互联的一系列课程资料,而且还可以进行互动教学,教师在线答疑,运用网络建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沟通[13,14]。 2.5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通过延伸课外阅读、增加与教师的交流来增强学习兴趣。比如推荐阅读一些诸如《生活中的经济学》、《经济学家茶座》等散文小品式经济类文章以开阔视野,丰富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方法论文:化学与环境教育内容及方法论述 1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污染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 如室内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的动向。用新的化学方法解决传统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当今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开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绿色化学将使化学工业改变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化学的问题还必须要化学来解决。作为一门课程,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为此,本课程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只作简单、形象的介绍和描述,重点介绍常见的化学污染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调整,本课程形成了以下教学内容体系:一、绪论:介绍化学的发展、化学的贡献以及化学污染与环境问题。二、化学与能源:能源的分类和能量的转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核能等的使用与相关环境问题,化学能源,绿色新能源。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都与能源的使用直接相关,三、化学基本原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有机化合物结构。四、化学污染物:概述常见的化学污染物,无机金属、非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微生物有毒污染物。五、大气环境与化学:大气的组成及大气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大气环境问题(煤烟型污染、光化学烟雾、酸沉降、臭氧层耗损、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的防治。六、水环境与化学: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天然水的组成、性质,水中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水环境污染与治理,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需氧物质污染、水体中有毒元素污染、有机有毒物污染,水质标准。七、土壤环境与化学、固体废弃物: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污染过程,重金属、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防治。八、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质量,常见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监测。九、生命现象与化学:生命的元素,生命有机化合物,环境激素,核辐射与基因突变。十、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食品主体成份,食品霉变污染,食品添加剂污染,食品加工污染,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十一、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发展趋势。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文理科学生同班上课,除了教学内容上要兼顾外,还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授。(1)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如环保类系列丛书;或让学生联系家乡或自己亲历亲见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再查阅相关资料,写调研报告。(2)借助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图文并茂,介绍历史和当前的重大污染事件。如在学习化学与能源专题时,给学生介绍《石油与战争》及相关视频资料,以更加突出能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能源的争夺中,又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学习水环境与化学时引用央视的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以事实讲述水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科学的数据、直观的画面和视觉效果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环境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采用案例教学,鼓励课堂讨论。如引入新闻事件,关注新闻热点。新闻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报道与环境相关的新闻事件,如近年的紫金矿业含铜废水污染汀江、墨西哥湾原油泄漏、浏阳的镉污染事件、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泄漏、2012年中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等,都可以是课堂上的讨论话题。(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上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如中国环境教育网(//)、环境教育网(//.cn/)以及各大网站的环保专题等,学生可以从上面获得很多相关知识和环境方面的信息。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相应的专题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扩大学生的视野。 3教学效果 《化学与环境》课程在我校已经开设四年,每期有学100多名学生选修。这些学生的构成包括理科、文科、体育、艺术等各专业学生。通过几年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目前学生已能适应本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愿意选该课程。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部分,理科学生一般很容易理解,而对文科学生来说,往往很基本的理论和概念,也需要多遍讲解。学生普遍欣赏与现实结合的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少理论,多直观画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每一章都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围绕本章主要概念和术语来命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题,撰写专题论文,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讨论、作业、期末考查等给出综合成绩。经过几年的实践,该课程已经形成相对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基础相差太大,影响教学进度;一些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不认真,上课就是为了挣学分;由于课程都是安排在晚上,无法给学生开设实践课。 4结语 实践表明,在高校开设《化学与环境》公共选修课很有必要。精心选取适合多专业学生 基础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大家关心的环境问题,学生可以获得化学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方法论文: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理念、方法和机制浅谈 近几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针对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组织会议精神,大胆改革,勇于探索,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认识有差距。多年来,由于司法行政工作环境氛围相对薄弱,对司法工作队伍的培训总是处于一种“临时抱佛”的状态,需要了就培训一次,没有树立帮助干部不断演进更新的培训宗旨,没有真正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机制不健全。首先是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司法行政工作干部队伍的推荐、选用、考核、考察,没有把是否接受培训的层次、次数纳入考察内容。大部分地方只在任用后才例行培训,导致司法行政工作干部队伍本身对培训不够重视。其次,培训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费用没有保障,有些单位对司法干部参加非本单位的业务培训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培训任务无法落实。 (三)方式不完善。一是培训总量不够。培训的比例太小,许多司法干部常年没有接受一次政治培训;二是阵地建文秘站网-//设不完善。当前,市、区二级没有专门为司法行政干部培训的阵地,只能依靠党校,而党校这方面无论从教材、教师及积极性上相对薄弱。教训方式较为单调,无评估、无交流,无法增强培训实效。 二、对策与思考 (一)实现思维创新,为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提供思想基础。任何创新都是以思维创新为前提。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首先是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必须完成两个转变,即由拓宽知识面转到开发人的潜能和激发人的创造力上,由计划教训转到按需教训上。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市场化理念,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法制化理念,树立教育培训国际化的理念。通过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 (二)加强宏观管理,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提供制度保证。一是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建立科科学学高效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教育培训宏观管理的重要方面。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当前干部培训工作的实际,组织力量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和体系,为干部教育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估制定科学的依据。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思路,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上,将质量评估要求引入具体操作。二是规范对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管理。为杜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等现象,要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施办班申报制度,规范干部教育培训秩序。凡各部门举办党政干部为参训对象的培训班、研究班,必须于年初向上级申报计划,经审核后统一下达招生计划,避免多头培训和重复培训。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对干部教育培训实行依法管理。制度建设作为依法管理的重要环节,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适度市场调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市场机制在教育培训运行中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以适度市场调节方式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重点应放在解决市场调节的领域与方式。体制创新中市场调节的重点应是:建立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培训机构在竞争中以效益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建立培训项目的市场选择机制,对出国出境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培训机构;改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划拨方式,由把培训经费给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高速为根据培训任务,选择培训机构,再划拨培训经费的方式,发挥资金对教育培训的调节作用;尝试对部分培训项目特别是干部的中长期培训进行市场化动作,有的培训项目如出国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可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拉动市场化动作,有的培训项目如干部的高学历教育则可以完全进行市场化动作。 (四)倡导组织推进,加强对体制创新的领导。在培训体制创新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起着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要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形成有利于推进体制创新的合力。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责任制,真正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作为党委政府的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组织,切实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党委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主管干部教育培训的职能,在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牵头抓作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干部教育培训的综合管理部门协调沟通,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共同抓好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工作;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投入,改进教育培训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益。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宏观指导。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涉及到经济体制、教育文化体制、干部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水平。 三、培训创新探索 (一)注重做好培训需求调查。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等多角度深入研究司法行政部门和司法干部的培训需求;将培训与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联系起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将培训内容与司法工作业务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学员在接受培训后真正在司法业务水平和工作技 能上有明显提高。 (二)不断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把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堂讲授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个性化、差别化培训,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提高培训的综合效果。探索参与式、案例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强化实践环节,根据司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新培训形式,通过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或辅导报告、工作论坛、知识和技能竞赛、组建业余学习小组、在线学习和工作调研等形式,形成促进司法干部不断学习的外在氛围和内在动力,努力开创司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积极推进司法行政系统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继续完善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网,强化网上课堂、视频点播、信息与交流功能。司法部门要努力探索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四)积极拓宽国际合作培训领域。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出国培训力度。国(境)外培训要力避一般性、重复性,增强针对性。要加强中高级人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既能把握国际交往规则,又能利用国际资源,为我国司法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司法干部队伍。积极与先进国家的有关部门加强信息沟通,拓宽培训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其师资、资金优势和远程教学手段,举办各种形式的国际研讨班。 (五)进一步完善培训质量评估标准。要将培训质量评估作为参训学员信息反馈的一条重要途径,科学全面地设计评估标准,从教学管理、培训师资、后勤服务等方面综合评估施教机构的培训质量。 教育方法论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小学习作教学的方法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习作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立足于社会,进行人际交流的基石。然而,当前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对社会上的信息掌握不够,阅读量欠缺,知识面不广,学校和家庭两方的生活单调无味、枯燥重复。所有这些都导致我们的孩子“习作无趣,习作无话”,处于一种“家长逼学,老师要我写”的消极状态。面对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的习作教学带来了一片光明的春天。本文就个人的工作实践,谈谈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激发并使学生保持兴趣 我们通过对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调研发现:90%的学生由于受阅历、见识、年龄的限制,在习作时常常无话可说或无法表达,久而久之,他们会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失去兴趣和信心。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情感激励功能来改变学生的这种状态,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聚合,利用其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突破时空,实施“穿越”,将习作的内容或范例等呈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习作训练时,通过课件突破习作教学的重难点,使习作要求可视化、直观化、可操作化,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变怕写为乐写,以习作为乐事。如指导《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习作时,让学生带相机去家乡特产区,拍摄家乡特产制作成演示文稿。上课时再让学生通过图像把自己的家乡特产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学生各个十分兴奋,纷纷上台发言。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收录并再现生活,丰富“话源” 常言道:“生活如泉源,文章则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畅流不停。”农村的孩子们虽然能充分地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充分地接触生活,习作材料随处可见。但他们“不识金镶玉”,习作时就无话可说,究其原因,这些孩子80%以上从小就随祖辈生活,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祖辈只能照顾其起居,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等。不像城市里的孩子,父母长期照顾并陪伴他们学习和生活,带他们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观察、说话,不知不觉的就使孩子们丰富并积累了“话源”。这些都是农村的孩子们所不及的。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他们不留心生活,不注意观察,事过境迁,对人、事、景的习作只凭模模糊糊的记忆,结果只能是无病呻吟。针对此症,我们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即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视频等高科技技术把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与休闲,劳动与收获等等素材进行收录,在学生习作时再现此情此景。如:庆“六一”联欢会开完了,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可没想到大多数同学的习作是流水账,所有的节目都写了,但没有一个精彩镜头。好在我事先录制了学生联欢会的精彩过程,再经过剪辑配上字幕,上课时再现给学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再次回到联欢会现场,联欢会的开始、经过、结果无一遗漏,场内场外的热闹气氛,精彩的表演,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叙述某个节目时,将镜头定格,便于学生仔细观察,继而描绘出逼真的场面。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丰富生活情感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然而,当前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信息的了解与掌握非常闭塞,除了从电视上了解外,别无渠道;再加之:一是跟随祖辈生活,他们的思想守旧,即使星期假日也只允许孩子们看看动画片而已;二是现在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学业负担重,疲于应付各种辅导,几乎没有时空去感知社会、品味生活、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谈何关注外面的世界啊!最终导致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根本激发不了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代性强、更新快的特点,给学生们提供丰富精彩的信息,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厚他们的“话源”,让他们有话可讲,有情可发,写出发自心底的真实情感。 四、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启发联想想象 小学阶段,孩子们处于身心和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在学习中好奇好问,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他们不会“墨守成规”,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但仍有无限的提升空间。所以,我们可以把孩子们的这个特点作为契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感知生动活泼的画面或视频,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如临其境,产生优美、激动、振奋、愉快的感受,引发联想和想象。如习作教学《智牵骆驼》剪纸类想象作文时,我用课件出示《智牵骆驼》的剪纸,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文中的小主人翁为什么会牵着骆驼?骆驼为什么会到外面去?骆驼肯跟着小主人翁回家吗?结果怎样?……学生的精彩联想和想象层出不穷,思想的火花爆发出光芒,充满童趣的想象作文异彩纷呈。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只要我们恰到好处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独有优势,就一定能优化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并提升其质量。 教育方法论文:网络教育信息库建设方法与步骤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资源库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它的开发和建设是网络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立对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实现其教育信息的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校教育资源库建设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使信息资源实现了高度共享,远程教育和多媒体网络教学这种先进教育方式将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网络教学不仅仅只是信息的传输,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潜力,就必须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支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教育行政部门都在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我校网络资源库建设是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但现今我校教育资源结构杂乱,资源类型繁多,数量庞杂,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错乱无序,形式不规范等问题。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资源数据共享,提高教育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让教育资源库得以更好的利用与实施,为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创建以教育需求为前题,以理论为指导,以合理的观念与方法对我校教育资源库进行管理和利用,让教育资源库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二、我校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方法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应该从宏观上对方案的设计实施进行调控,规范每个步骤,以保证教育资源库的质量和通用性。1、规范数据格式实现资源统筹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和多样性特点,会出现大量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因此我校有必要制订一个锦州师专教育资源建设规范,让教学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以保证教育资源统筹、资源交流和共享。根据《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教育资源分成六类,即媒体素材库、试题/试卷库、案例库、网络课件库、网络课程库及文献资料库。我校教育资源库可根据具体需要而有所扩展。让教育资源的建设与资源库系统的设计按照规范化要求操作,实现二者的整合。当然,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2、我校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网络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对存储于资源库中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为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和资源库,同时与其它高职院校联合,形成资源共享体系,我校的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的采用B/S模式实现,通过信息技术在浏览器中实现信息的存储与输出。网络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将用户分为三类:普通用户、前台管理人员、后台管理人员。将系统分为以下四个功能模块(1)数据资源管理模块该模块具有资源浏览、上传、检索、下载、删除、收藏功能。在对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用户在进行资源检索时,可以采用几种方式进行检索,如数据库字段检索、数据库全文检索等。由系统管理员根据服务器的性能和用户访问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为用户提供相关检索服务,以使资源库服务器达到最佳运行效率。另外,资源删除时,只能由系统管理员删除不符合标准的和过期的资源。(2)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充性,对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维护。主要功能是资源库系统的访问控制、安全控制、配置管理等。由系统管理员来完成。(3)用户管理模块网络教育资源库有三种不同的用户,为确保系统的安全和资源的质量,为每个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普通用户:以使用资源为主,不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的教师或学生。该用户可以对资源进行浏览、检索、上传。前台管理人员:参与资源库建设的学科教师或学科负责人。该用户可以浏览资源、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对资源进行审核。后台管理人员:网络资源库的系统管理人员。该用户可以进行公告管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资源格式及类型管理、资源分类管理、学习者管理等。(4)计费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对网上的课件、录像、录音资料等实现网上销售。通过信用卡、银行卡、邮寄等结算方式进行信息管理。 三、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库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关于资源粒度问题资源要能入库应该怎样分解?这个问题还值得去研究。比如一道/!/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和解题方法的数学题,如果为方便日后共享将其分解成文字和图片分别入库存储。但这样信息资源管理难度大,而且分解入库存储无意义可言。因此资源粒度问题对资源库的结构、规模、效率有一定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智能化资源库资源库的无限扩大,必将构成庞大资源空间,用户在进行资源检索和重组时带来问题。因此资源库应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辅助用户进行资源的发现、检索等。3、建立激励机制,体现教育资源价值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让教育资源不断发展扩大,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免费贡献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机制,让提供资源的教师获取一定的效益,使其更积极地投入资源库的建设中来。因此真正的实施还需要更加完善的 规划。 四、小结 我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专为学习和教学而设计的结构化的资源库,它不仅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还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 教育方法论文:初中化学教育方法的选择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一、结合学科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化学课程在初中义务教育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必须要学好的学科。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身为中学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让其主动去发现、分析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如可以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电、酒、醋等生活用品入手,并在研究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引入物质概念,让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和成分等知识。学生们也会因为这些内容是他们所熟悉的,进而对其产生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通常来说,完备的教学设备及优良的硬件设施系统,不但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实力,同时对开展教学活动也更有利,这一点在化学教学上是格外突出的。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应按照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由于化学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实验的科学,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并科学地解决问题。这不但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学习化学更感兴趣。 三、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的是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引导者,而真正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在选择化学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必须要考虑的,最起码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其中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年龄、生活环境、所处地域、家庭条件等因素都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有所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教师应该让教学方法更具有时效性与灵活性,要保证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同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让其在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教师应认真对待,积极努力去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让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教育方法论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 参照Thomas C. Reeves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分类体系,对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从中不难发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23年来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主体,在2975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定性研究占68.1%,定量研究占25.2%,合计占论文总数量的93.3%;运用其余三种研究方法,即批评理论、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分别占论文总数的2.9%、2.1%和1.7%,三种合计占论文总数的6.7%.而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中,定性研究占绝大多数. 定性研究在23年间呈下降趋势,定量研究呈上升趋势;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比,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运用批评理论、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变化不大,只是在近一些年略显上升.其中以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较为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方法并用和多范式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论文四种研究方法分布Hannafin在分析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时指出,"三种主要力量影响了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即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传统、创新推广研究特性以及学术界对研究的态度".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行为科学研究传统,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为新兴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我们的分析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影响,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主体.只是在近一些年,其他研究方法开始逐步增多,这说明心理学研究传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影响稍有减弱,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完全移植和照搬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善,其他研究方法逐渐被教育技术学研究主体所接受."最近,发现和证明知识的不同范式的概念,成为许多学科的主要讨论焦点."在我们的分析中,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占主流,这一点似乎与美国实证主义研究传统相背.这也许是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形式具有特殊性,它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同时,这一结论也印证了Barbara B. Seels和Rita C.Richey的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变化的观点,"从学术的角度看,这些变化的范式包括了向接受定性研究方法的转移,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观点的转移.教学技术也感受到了许多相同的影响". 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题目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从对美国23年来2975篇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教育技术学研究目标角度来看,解释性研究占绝大多数,而且在近几年,其数量在总体上略微有所下降;而理论性研究、经验性研究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开发性研究与评价性研究基本上变化不大,在近几年有所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角度来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23年来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主体;定性研究在23年间呈下降趋势,定量研究呈上升趋势;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比,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运用批评理论、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变化不大,只是在近一些年略显上升;教育技术学研究多范式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 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斗胆做出预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教育技术学研究仍将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流,但是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随着教育观念的日益丰富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议题分化与多样的局面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由实验性与量化为主流的实证主义研究传统,转向诠释性与质化的建构主义研究导向已是社会科学的一项整体趋势.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中,实验性与量化为主流的研究导向将逐步增加,诠释性与质化的研究导向将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日益明显,为学术界认同的统领整个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范式,将随着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而渐渐形成. 教育方法论文: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的创新方法 所谓科学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性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有:一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的教育;二是物理学习方法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本身,而且掌握了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及探索物理的精神. 1 指导阅读课本,培养自学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读书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二是通过反复读书,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准确;三是通过读书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怎样正确指导读书呢? (1)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着重读,对其中的重点字母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把这些重点字句“抠”出来搞清楚、弄明白.如功率的概念中把“时间”限制为“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而不能简单说成“功率等于功跟时间的比值”.又如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阻碍”的含义不是“阻止”,它是指:原来磁场增强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原来磁场减弱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在教材中“这段”、“该点”、“某时”、“某刻”、“任意”、“总是”等字眼很多,切不可轻视.要养成“抠”字眼的习惯,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 (2)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画图.物理学上的图形很多,如速度图线、振动图线、波动图线、交流电的图线、气体状态变化图线、电场线、磁感应线、电路图、受力图等,是用来描述量与量之间关系或变化规律的,是最简单的物理语言.学会识图、读图、画图是一种基本功,决不能忽视.通过对图形的理解,以提高空间想象力,增强物理综合能力. 2 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科学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科学方法教育应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沃土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洛仑兹力教学中,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在牛顿第二定律、玻-马定律、楞次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如“电磁感应”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好例子,可将教学过程组织为较完整地体现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 重视物理学史,体会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把科研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早一点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使教和学的思路去尽量接近科学家认识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教学和物理学史结合,当然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研究过程,但在必要时,结合重要的物理史料用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这也是物理教学实质性改革的途径和方向,是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遵循前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思路来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学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将科学方法教育融于物理学史教学之中.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路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在“自由落体”教学中,首先应阐明:历史上,伽利略首先通过落体佯谬的思想进行实验,否定亚里斯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然后运用数学工具得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s/t2=常量;进而用斜槽实验验证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的运动是符合s/t2=常量的规律;最后将斜面实验推广,得出结论: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伽利略之所以敢于首先用一个理想实验批判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是因为他此前已进行过长期的实验研究.他曾多次观察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轻重不同的物体(如两个球体或两块石头等)的下落情况.伽利略认为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某种最简单最容易的手段”这一哲学思考,使他大胆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他的关于落体的全部研究都是为了验证这一猜想而进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他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重大的启蒙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发展,是人类物理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后引导学生重做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4 加强物理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所有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实验技能:一是掌握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例如“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下述方法论的教育: (1)平衡原理:温度计与被测物体达到热平衡,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变化时的示数即是被测液体的温度;(2)转化原理:把被测液体的温度转化为温度计内液柱的高低,是看不见向看得见的转化;(3)放大原理:温度计内径做得应当小些,以便观察的现象明显,能表现出温度变化的微小差别;(4)使用所有有刻度的仪器仪表都需首先观察刻度盘刻度 和每小格的读数.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从众多的实验中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时注意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就可让学生掌握某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5 巧妙设计习题,训练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教师生动精辟的讲述,学生对于知识只能达到理解的水平,要达到运用的水平,就非要经过学生本人参与分析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不可.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和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真研究题型、分析归类、精选典型例题和习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类比思维与联想思维等专项训练.在教学中有些习题明显要运用科学方法来求解,教师要点明这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应用.如习题:一半径为R的光滑竖直圆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并与水平地面相切,小球从轨道上距离桌面h(hR)高处由静止释放,求小球经过多长时间到达轨道的底端.这个题要和单摆相类比,用单摆知识来求解时间.在教学中要点明此题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方法的重要性.又如习题:斜面A放在水平地面上,物块B放在斜面上,有一水平力F作用在B上时,A、B保持静止.A受到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f1,B受到A的静摩擦力为f2,现使F逐渐增大,但仍使A、B处于静止状态,问f1、f2大小怎样变化?此题讨论f1的大小变化时要用到整体思维的方法,讨论f2的大小变化时要用到局部思维的方法.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育方法论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对该门课程就会很用心地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很多学生同样感到计算机是何等的神秘。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运用计算机打游戏、网上聊天及看电影等,完全忽视了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面对这种现状,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学习方法,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的看待信息技术,让其摆正认识;通过正确的兴趣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在极高的兴趣中迅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这样老师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也学到了教学规定的一些基本技能,实现了两全其美。 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的掌握很快,有的领悟有些迟钝;同时,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同,有的学生很早之前就学会了上网,懂得运用一下信息技术。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于那些接触计算机较早的、基础较好的、领悟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培养他们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运用能力,注重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老师应该有耐心地引导他们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他们先把基础打牢,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 三、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运用技术来处理和分析实际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运用能力培养,采取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教室中,通过网络的连接,老师在讲授一个知识点的同时,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应该比先讲授完理论知识后紧接着学生自己操作更加有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体会知识的运用,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独立地完成老师分配给的任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思考,最后进行交流和总结,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很明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五、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区别于网上游戏,它是一种愉快的教学方式,老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与素养。学生对游戏都有一种天生的喜爱,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将游戏的特点及教学的目的结合起来,通过上课中的一些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游戏来辅助教学,这样对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具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健康的游戏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不仅仅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过程大体上是首先预定学习任务,紧接着指导学生理解学习规划并给出技术指点,最后进行交流和反馈。 总之,在当今这个科技不断进步的社会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更应该得到重视,同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得到学习和提高能力就需要考虑一下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学会在创新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本文笔者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得出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学习方式、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及游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有试点性的开展。 教育方法论文:中小学开设舞蹈素质教育课程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1 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我国已有多年,在中小学素质教学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中小学生的课程设置,也趋于相对合理,适当拓宽了学生对各方面学习的兴趣爱好,学习压力上也有一定幅度的减轻,许多学校在教学方式和教师的素质上也有很大提高,使素质教育的口号深入人心。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却发现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应试教育的枷锁,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同时也造成了素质教育的缺失。 新华社曾有一篇报道指出,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1)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2)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3)重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4)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5)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6)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 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 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可以全面增强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培养、品质提升、身体素质提高、审美能力上升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也成为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一个新途径。其实,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什么我们绝大部分人越大越不会“舞”了?这就与我们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重知识、轻艺术;重理性、轻感性;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抹杀了许多人的艺术天性、埋没了很多人的舞蹈才能。 (1)舞蹈素质教育。舞蹈素质教育,是从素质教育中衍生而来,在素质教育包括审美教育,即美育,在美育中包括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中则包括舞蹈教育,于是舞蹈教育即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衍生为舞蹈素质教育。舞蹈素质教育,不但从外在塑造了形体美,并且内在的塑造了心灵美。通过舞蹈素质教育的实施,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素养。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舞蹈教育的独特魅力。 如右所示:舞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通过对舞蹈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使人在外形上得到良好的训练,而且对心灵更是一种美的陶冶,学习舞蹈的学生经过长期地、专业地、系统地训练后,身体外形会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与其他人相比,身材更挺拔,反映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想象力都有着明显提升,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优雅的感觉。 (2)舞蹈素质教育现状。我国当前的舞蹈素质教育面临着严重的脱节问题,尤其是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教育中,没有文化学习的压力,舞蹈素质教育开展应有很大的空间,孩子们在幼儿园又唱又跳;中小学对于文化和知识的学习同样并不是十分的繁重,舞蹈素质教育课程可以作为一个缓解学习压力,陶冶身心,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课程;目前不少中小学校忽视舞蹈素质教育,片面地认为舞蹈教学是为了排几个精彩的节目获奖出名,或完成某种宣传或应酬任务,或为了供成人欣赏,有的则是为了培养少数舞蹈尖子,用于考试升学加分,而放弃全面地发展教育。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小学舞蹈教育是素质基础教育,青少年的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是舞蹈金字塔的底座。大学生的舞蹈素质教育也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而飞速发展。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组建了学生舞蹈团,配有专门的舞蹈排练室等。近年来,高校开展的舞蹈节、舞蹈活动有声有色。但是,中小学生由于处于应试教育中,一直受到升学的压力的影响,舞蹈素质教育处于相对贫乏的状况,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 3 中小学开设舞蹈素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舞蹈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和学校美育,应该走进每一所中小学校园及课堂。舞蹈艺术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一种融音乐韵律、人体美感、肢体技能于一体的有机整体。教育的基础,应从小抓起。在中小学开展舞蹈教育课程,一方面可以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接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小学生课余 生活,培养了青少年对于美的追求和审视。通过对舞蹈的学习,不仅使人在外形上得到良好的训练,而且对心灵更是一种美的陶冶。多年来的实践验证明,学习舞蹈的学生经过长期地、专业地、系统地训练后,她们的身体外形会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与其他人相比,身材更挺拔,反映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想象力都有着明显提升,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优雅的感觉,无疑学习舞蹈可以给人带来很多的益处。 3.1 中小学生与舞蹈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有良好的可塑性,是以审美现象为媒介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共同参与和运作的教育活动。美育及艺术教育的落实,在于自身素质的陶冶和塑造,从而体现了素质走向全面和谐而自由地发展;落实在群体素质的陶冶和塑造方面,使社会和谐有序而自由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提高。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形式。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中之重,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必修课程,是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是塑造完美人生的基石,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品行素质、自身修养及智力开发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舞蹈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强身健体。2)舞蹈源于生活形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有利于美化青少年心灵。3)舞蹈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修养、陶冶情操提高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4)舞蹈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反应能力。5)舞蹈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自信心,使青少年具备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6)舞蹈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 3.2 中小学推广舞蹈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1)思想观念。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不依附于其他艺术的思想。在教育系统内,一些学校在传统美育教育观念影响下,习惯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乐教育,淹没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还有一些学校视舞蹈为广播体操等一类的简单肢体动作组合,抽去了舞蹈内在美的艺术本质。所以在思想上转变对舞蹈素质教育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推进舞蹈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2)教材同步。教材即课本,所谓课本乃一课之本。中小学舞蹈教务的开设,课本必须在体现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思想,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为目的同时,必须做到舞蹈的美育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情趣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相结合,舞蹈的动律教育与身体体能教育相结合,必须要有适应中小学各年龄段的学生的舞蹈教育使用的教材,同时配置较完善的舞蹈设施,这样才能推动舞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师资跟进。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让舞蹈教育真正进入中小学课堂,普及舞蹈教育,师资问题是根本问题。在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我们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选择了一条新的出路。 3.3 推广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充分的显示出舞蹈教育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在中小学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适合非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要求、目的、目标,希望能从多方面充分展示其审美功用的一面。目前世界各国普通学校都开设了舞蹈教育课程,其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将舞蹈课列在正式课表内,成为必修课;一类是作为课外活动,对全体或部分学生施行舞蹈教育,具有选修课性质。当然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前者的优势性更强,像美国就舞蹈作为了一种对学生身心、思想都有益的运动,把其列在必修课中。但在我国至今还普遍的采用后者。其实从美育的角度来看,在中小学中开设舞蹈课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加大投入力度,适当改革教育体制。中小学的舞蹈素质教育的薄弱是普遍现象。社会和部分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都认识到舞蹈对全面素质培养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中小学出现的这种舞蹈素质教育的薄弱现象,其问题根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升学的压力。因此,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是舞蹈界要重视它、在师资、教材、教学上给予支持;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界改变现行的应试制度,在教育制度改革上做文章。 (2)科学引导,为中小学开展舞蹈素质教育做好基础。舞蹈培训学校的存在说明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舞蹈素质教育实际上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舞蹈培训学校的快速发展表明舞蹈素质教育是“民心所向”,有着极大的需求空间。尽管不排除有的学生和家长为将来学生择校、升学、择业进行考虑,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已逐渐认同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开展和推广舞蹈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普通中小学承担着为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起着奠基的作用。由此可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我们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努力提高我们未来栋梁的综合素质的大环境下,艺术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了。那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理想形式的舞蹈素质教育,它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对学校舞蹈素质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对基础教育中的舞蹈素质教育研究更是迫在眉睫。 教育方法论文: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两种方法 中小学教育研究目的的实用性决定了其研究方式的实证性。对教育问题所做的实证研究,是指通过搜集资料,作记述、调查和统计,进行典型事例的研究,以此把握教育问题的实质。从延安中学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看,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方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实践来实现,下面重点介绍和分析延安中学教师在研究中常用的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与理论工作者的问题研究相比,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问题研究是为了改革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碰到大量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成为研究的资源,关键是对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加以分析和界定,形成特定的问题域。而要分析问题,就必须对教育事实进行调查,了解问题的成因。其次,要检验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也要回到教育实践中。研究者要在教育实践中搜集证据以说明教育措施的效度。总之,关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切假设都要到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这其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教育实际。下面简要介绍一个问题研究的实例: (1)问题的发现:高一某班学生M在期中考试前后的表现极为不同。 根据学籍档案的记载,M以较高的分数考进高中。在班主任老师的印象中,M性格开朗,学习认真。但是,期中考试后不久,M变得寡言少语。为什么? (2)问题的症结:问题的成因。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教师与M的母亲交换了意见。据M的母亲说,在初中的时候,M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是名列前茅的,这次期中考试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试,M没有想到自己仅是处在班级的中等水平。看来,M从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来到市重点高中后,没有适应“高手”如云的学习生活。又据家长介绍,M的数学是弱项,为了考取重点高中,家长专门请了家教来辅导数学。进寄宿制高中后,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跟得上,就没有再请家教。 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班主任认为M来自一所普通初中,优势意识过强。尽管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也有家教的原因。进入高中后,学习方法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M还未适应,加之这所中学是以数学特色闻名,数学尖子很多,而数学正是M的学习弱项,这也正是M期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另外,M还未适应学习强手如林的班级生活。 (3)问题的解决:帮助M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生活。 班主任与M的家长交流信息以后,对M情绪出现反常的原因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形成了如下教育方案:一是找M进行个别谈话,帮助M客观地分析自己,对自己在班级的状况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二是请家长多关心M,帮助M尽快实现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三是请各科教师帮助分析M的学习情况,尤其请数学教师分析M在数学方面的处于弱势的原因。经过老师们和家长的一致努力,M走出了心情的低谷,灿烂的微笑又洋溢在青春的脸庞。 (4)反思:教育入是一个情感与理智相互交融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家长和教师集体的共同参与。对于学生行为中出现的异常行为,教师要及时地把握,并进行准确地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 2.教育个案研究 若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教师就要把工作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全过程记录下来,成为教育个案。这种个案研究类似于医生的“病例研究”、律师的“案例研究”。于是,有学者也把教师进行的个案研究称之为“教例研究”。 总结延安中学教师的教育案例研究体会,主要是把教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教育案例研究报告。 通过案例研究,中小学教师把实际工作与教育研究相结合。教师围绕教育个案进行分析,并形成研究报告。教师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大量案例研究的积累可以总结出诸多的教育策略。这就为教育行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教育逐步摆脱对经验的依附。 以上文中提及的解决学生M的问题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案例写作的一殷要求。一是背景描述,对学生M所在学校、班级的概况以及学生M表现出的问题作简要介绍;二是特定问题的分析,对学生M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三是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四是结语,对于教育方法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性分析。 对于学校问题而言,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学校的教师。因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有许多复杂的、多变的、 综合的因素参与其间,而且常常直接以人的思想、行为、态度为对象,尤其是情感信息这类整合的、流动的因素,构成教育情境的复杂性,也使得旁观者迷,当局者清。所以,“局外人”是很难真切地把握学校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加强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思考 近年来,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不仅干扰了学校的教学活动,而且对社会生活安宁造成一影响。因此,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教育必须加强。 一、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交通安全教育缺乏主动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中小学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参与的社会职能部门众多。 (二)教育经费短缺,交通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一些地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所需的经费难以保障,使得交通安全教育开展不够深入。 (三)专业负责人匮乏,交通安全教育缺乏有效性。目前,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交通部门,特别是公安交管部门都存在着中小学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负责人缺少现象。 二、当前中小学学生交通行为的特点 首先,中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自控力相对较差。这种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使得他们的交通行为呈现出在道路上追逐、蹦跳,玩耍等现象。尤其是他们的行走路线变化无常,行进中不顾前后左右,不理车辆行人,任意穿行,极具突然性,成为交通安全的一大隐患。 其次,中小学生出行较多,安全风险系数高。其交通活动的路线虽不复杂,但是每日需往返通行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道路,另外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还经常上路玩耍,中小学生是参与交通活动比较频繁的群体。 第三,中小学生处在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知识面窄,加之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缺乏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不懂得机动车辆的行驶特点,不明确行人的行走规则,不知道自己违反交通规则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对违章的危险性没有足够的预料。 三、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要适时建立五种制度 一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政府要把本地区有关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各职能部门、学校、交通管理部门等单位要把对中小学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所需经费专款专用,防止教育经费被挤、被挪,把有限的经费确实用在中小学校交通安全资料的开发、制作、采购,师资力量培养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等各方面。 二是建立交通安全形势分析制度。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中小学校、辖区交警大队、中队分管学生安全宣传教育的负责人,每月或是每季定期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例会,对照本地区有关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和公安机关的相关要求,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和学校周边的通行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特别要对潜伏的交通安全隐患,看似不经意的违法行为,通过形势分析会得到有力的纠正。 三是建立会商研判制度。当地政府要定期组织安监、公安、教育、路政、交通、人社、医疗等部门参加的工作例会,各部门要对学生安全状况,特别是交通安全情况进行研判,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防止问题已经被发现或虽被发现但由于整改不到位,而酿成不应该发生的交通事故。 四是建立考核评定制度。要建立起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公安交警共同组成的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组织机构,落实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考评。在具体做法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要确定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抓本系统与本校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交通安全教育的考核评定。 五是建立评比先进制度。要建立开展交通安全“优秀学校、优秀班级、优秀学生”的评比活动,坚决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出现,并对评选出的先进适时进行表彰。 (二)要全力坚持“三位一体”同步联动 保护学生出行安全,必须从教育入手,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同步联动。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学校建立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学校要设立交通安全教育组织体系,由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里有一定领导能力的人员构成;二是要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学校要聘请交通民警担任交通安全教育辅导员,定期为学生讲授交通安全常识,以提高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规范学生的交通行为,并形成制度;三是学校可自编教材,使交通安全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多部门联动扎实做好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小学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交警、家庭和社会共同来主动参与,齐抓共管。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光靠学校或是交通管理部门等任何一方,力量都是十分有限的,应多部门各方联动。 (三)要切实讲究方式方法。 一是要针对特点、对症下药。中小学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在这个年龄段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能使其终身不忘,深刻铭记。因此,要充分利用其感性认识强的特点,一方面进行警示片的观看,另一方面做好交通信号和标志的识别。 二是要用好心理理论,探究教育新方式。教育心理学中有两个理论:一个是“护花”理论,另一个是“破窗”理论。这两个理论运用到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中是最恰当不过了。重视纠正个别的交通违法,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道路交通安全观,让“遵守交通法规,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理念根深蒂固。 三是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轻松接受教育。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环节往往蕴涵着不少的道路安全知识与哲理。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加进交通安全常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不仅会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还会使学生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一举二得。交通管理部门把交通安全宣传送进学校,在上交通安全课、展示教学图板、播放光盘等活动前,也都要精心准备,尽力用“鲜活”的方法真实生动地感化每一名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轻松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探索 【摘 要】中小学生安全防范能力较差,是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近几年来,安全教育课程虽然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但是教学成效并不显著,传统的安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本文从学生特点入手,结合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对体验式安全教育展开讨论,希望积极探索新的安全教育模式,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成效。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 安全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中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发展。但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阶段、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要求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但实际上,安全教育的成果并不显著,学生伤害事故仍时有发生。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50余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都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安全教育的有效模式,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法 笔者查阅近几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专著,并将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对本文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2. 访谈法 笔者访问多位安全教育教师,并与进行过安全教育学习的中小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安全教育课堂,以期从教学一线获得准确的资料。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1. 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之初表现为喜欢参与,但他们往往对学习活动形式本身的兴趣大于学习内容,对于过去单一的教育活动形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减退。加之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并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同时,随着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学中也要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创造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激发和维持学生兴趣入手,结合学生的知识记忆特点,教学内容要丰富、生动、有趣,教学形式也要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 体验式安全教育的优点 体验式教学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知、理解、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以达到特定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首先,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热爱学习;其次,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体验中的情节发生过一次就会被大脑牢牢记忆,并且体验中个体产生的情绪也会极大地促进知识记忆的持久性和深刻性;最后,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的情境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脱离特定情境的知识只能是“呆滞的知识”,无法迁移到相关的情境中去。通过特定的环境,真实或仿真实的实践体验,将安全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 3. 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开发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 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原则。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把掌握安全常识、具备防护能力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过多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救护技能,如对于火灾,应该让学生学会预防与保护、如何在逃生后快速有效报警,而不是贸然进入火场施救。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安全教育应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平原地区过多学习预防泥石流、干旱缺水地区重点教授防溺水、冬季教防中暑等就偏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没有太多实效性。三是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原则。体验式安全教育需要的学时长,也不能像讲座课一样面面俱到,如安全常识类的课程可以以讲座、学生自学为主,将体验重点放在意识和技能培养上。四是系统性原则。中小学安全教育可以分为安全知识、保护能力和救助能力,安全教育要系统地加以整合,如防震减灾,就需要结合地震常识、地震逃生和灾后救助生存等内容。五是安全保障原则。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严格设计,如果安全课程都不能保证学生安全,那安全教育就没有意义了。 4. 体验式安全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体验式安全教学包括前期准备、实践体验、交流总结、强化提升、拓展延伸6个环节。 以消防安全教育为例。前期准备中,教师需要在选定安全主题后,制定教学目标为掌握消防知识、具备逃生和救助能力。之后设计教学内容,如学生上课所在的教学楼突发不明火灾,学生判断火情后选择紧急疏散逃离,中途可能有同学意外受伤。然后教师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前将消防演习烟雾弹等道具在学生途经场所布置到位。学生需要课前自己查阅资料,学习相关消防知识。 实践体验环节,教师教学中突然触发提前设置的道具,学生觉察到明火或烟雾后,选择最佳自救方案,运用自学知识正确地用湿衣物或毛巾掩住口鼻,低首俯身,根据紧急疏散指示标志,沿墙逃生到安全场所。教师可设定逃生过程中一些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烧伤、摔伤或窒息昏迷,完成逃生后学生迅速正确报警并及时对设定的伤者展开救护,整个环节教师可全程录像。 交流总结环节,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过程并进行交流,教师可结合活动录像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 强化提升环节,教师针对安全主题的重点知识技能,如判断火情、选择逃生方案、正确的逃生姿势、准确报警、包扎、心肺复苏等进行强化训练。 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提出一些研究性小课题,引导学生课后探讨研究。如火场被困如何创造求生空间、如何利用床单进行结绳逃生、校车起火如何逃生等。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安全教育虽然已经走入中小学课堂,但是传统的安全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体验式安全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其安全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中小学校应该重视对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 2. 建议 (1)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情境设计要贴近生活,给学生以更加真实的实践体验。课程开发要利用各种资源,可以请专业消防员协同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校外体验场馆进行安全教育,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意外发生时才会不慌不乱,从容面对。 (2)w验式安全教育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教学环节要完整,体验是过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才是目的,不能走形式主义,单纯为了体验而体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3)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应该重视安全监控,避免在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但是也不能因为害怕事故的发生而降低体验的真实性,如何在活动中保护自己、预防损伤,也是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分析 摘 要 当前,我们的中小学生来说仍然存在诸多的安全问题,所以说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的安全教育,总的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只有安全问题搞好了,学生们才能安心地去学习知识,去快乐成长。本文就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教育方案进行浅析。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安全教育 浅析 安全问题,是学校常规管理中的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问题。近些年来学校安全事故频发,天灾也许我们无能为力,但事实是很多惨剧是人祸引起的,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避免的。无数的惨剧在时刻警醒我们,学校安全工作和安全教育必须成为我们工作的头等大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了生命一切都是空的,因此珍惜生命是我们的首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存在我们的身边,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有16000多名中小学生于安全事故中死亡,这也就意味着每天就要消失一个班级的人,这是多么令人警醒的数据,应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尽可能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1天灾 2008年的汶川地震惨剧现在还影响着我们,无数的生命被无情收割,虽然是天灾,我们无法让它消失,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安全常识减少伤亡,让伤亡降到最低。经过那次的教训我们都在定期做应对地震的训练。除了地震这种天灾,还有洪水,泥石流等天灾,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地教给学生如何应对这些天灾,防患于未然,让灾害出现时的伤亡率降到最低。 2人祸 天灾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减少伤亡,但是人祸却是我们可以杜绝它发生的,我们要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及安全活动,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共建和谐校园。 2.1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事故在中小学生所有的安全事故中占最大的比重,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中小学生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一般是由于走路的不集中或者贪图快捷方便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发生的,因此为了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我们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让学生们牢记以下几点:(1)过马路的时候牢记红灯停,绿灯行。宁等三分不抢一秒,不要贪图一时的快捷导致惨剧的发生。(2)要分清车道与人行道,不要三五成群的压马路,在马路上嬉戏打闹,这样会使交通发生混乱更加影响司机的心情从而大大的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3)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走斑马线,不要嫌麻烦去翻越栏杆,翻越栏杆一是不文明二是穿越栏杆会使行车混乱发生事故。(4)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不要互相追逐,更加不要图省力去扒车,这样做等于是在同死神做交易。(5)走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集中,不要分心。现在在马路上可以看见许多学生边走路边看小人书,或者边走耳朵里插的耳机听歌,这样分心去干其他事时,当司机提醒的时候会因为种种缘由没有得到信号,从而发生惨剧。 2.2其他安全问题 除了交通安全隐患,还有其他的一些安全隐患同样需要警醒。比如溺水,火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生对安全的不够重视导致缺乏安全常识所导致的,比方说火灾,火灾事故当中大部分的人不是被烧死的,而是窒息而死或是中毒而死。所以在遇到火灾时,我们一方面要及时逃离现场,另一方面要注意正确的逃生方式,在逃生的时候要注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N住墙壁逃离现场。总之我们要及时的开展相关的讲座,活动,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只有经常性地举办这些活动,时不时地提醒学生们,这样才会在学生们心中留下安全的种子,才会避免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3校内安全 除了睡觉外,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所以在校园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防磕碰。目前大多数教室空间比较狭小,又置放了许多桌椅、饮水机等用品,所以不应在教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2)防滑、防摔。教室地板比较光滑,要注意防止滑倒受伤;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 (3)防坠落。住楼房,特别是住在楼房高层的,不要将身体探出阳台或者窗外,谨防不慎发生坠楼的危险。 (4)防挤压。教室的门、窗户在开关时容易夹手,也应当处处小心。 (5)防火灾。不要在教室里随便玩火,更不能在教室里燃放爆竹。 (6)防意外伤害。改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图钉、大头针等文具,用后应妥善存放起来,不能随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伤害。 4家庭学校共同致力于安全教育 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作为家长也应该时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自我做起,给孩子做好榜样,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标杆,只有自己重视了,自己的孩子才会真正的重视安全问题。 5结语 总而言之,安全是第一位的。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安全问题,安全事无大小,我们要从点滴抓起,让安全的种子深深地埋在我们的心中,及时寻找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让孩子们开开心心上学来,安安全全回家去,共建和谐安全校园。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摘 要:学校安全教育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安全隐患随时伴随在每个小学生的身边。要从小事抓起,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防患于未然,远离安全事故,使小学生在平安、健康、文明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小学生;安全教育;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安全第一,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共识。由于安全隐患时刻伴随在中小学生身边,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安全教育放在头等位置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师生安全意识,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和基本任务。 一、晓之以理,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途径比较多,可以借助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交通安全进校园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但最为重要的是,依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从小事抓起,切实抓好班级安全教育。 现在随着网络、电视等媒体的日益发达和普及,学生可以接触的信息并不比成人少。由于小学生心智未成熟,因此,容易受到消极导向的影响,从而使学校安全教育在不良气氛中显得苍白无力。我认为,班主任应从学生的日常小事入手,润物细无声,从身边的人和身边的小事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教育。 场景一:课间,四年级某班几个学生在教室门前的空地上追逐嬉闹,其中一个胖男生把刚跨出教室门的女生撞倒,自己的头部险些撞到墙上。追逐的男生哈哈大笑,从倒地的女生身上跨过…… 场景二:某小学四年级一位女生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出校门后,她为了展示自己的车技,双手离把,并加速前进,突然车子一颠簸,失去了平衡,人甩出车子几米,立刻休克。所幸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场景三:某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亮亮和明明,爸爸和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的管理就交给了在家的爷爷、奶奶和学校的教师。盛夏的一天下午,天气闷热,放学后他们叫上了同村的几个小同学一起来到村外的池塘边想洗个澡凉快凉快,便先下了水,后面的学生一看亮亮和明明没顶了,不见动静,吓得跑回村子叫来了大人下水抢救,结果晚了。由于他们水性不好,结束了幼小的生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看到这样、那样的安全事故。我们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然后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并张贴宣传,给学生以安全警示教育。以场景一为例,要告诉学生校园安全隐患无处不有,认识不文明活动的潜在危险,进而提高防范发生类似安全事故的意识。以场景二为例,要告诉学生交通法对儿童骑自行车上路行驶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不满13周岁的儿童不能骑车上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以场景三为例,要告诉学生,水火无情,远离安全事故。如果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有家长和老师在场监护,确认没有危险的前提下才能活动。 二、动之以情,在小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有了安全意识还不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在小事中寻找教育机会,丰富学生的自我保护体验,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外活动时不小心手上擦破了皮,有的学生在削铅笔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有的学生上体育课不小心扭伤了脚腕……凡此种种,遇到问题都“哭”着找教师或家长帮其解决。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适当开展活动,讨论并倡议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逐步建立独立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方法,以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所用。譬如,某班主任发现学生带打火机到学校里玩火,他创设了教室里着火的情景(烧旧报纸,制造浓烟),让学生参加火灾逃生演戏。演习后进行了认真的总结,表扬了用逃生知识逃生的学生,提高了演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发的后果。此举学生体验了火场的紧张场面,学到了逃生的方法,教育了违纪学生,增强了防火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导之以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远离学习、生活中的安全事故。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学习是一种特殊的集体生活,学生是未成年人,是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难以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重中之重是抓好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在文明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 四、社会、学校、家庭联手,从小事入手形成连片机制,狠抓安全教育 安全隐患随时会发生,学校要主动和当地政府、学生家长联系,开展有效的防水防火演练,要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和防火安全教育,提请当地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开展学生上下学途中和周边安全隐患排查,协同相关部门在危险路段及水域边设置安全警示标牌,抓紧落实防范措施,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档案,确保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而言之,学校安全无小事,安全教育,从点滴抓起,把平安的种子撒播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那时我们收获的是更多的祥和、幸福、安宁和和谐。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老军中心小学)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防溺水教育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2013年,温州市有43名学生是因溺水而死亡,占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的60%,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深入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以防范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成为了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的现状,剖析了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温州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管理 2013年,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事故频发,令人触目惊心。5月12日中午,龙湾区海城街道一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张某和黎某结伴到所居住的砖窑厂附近防护堤水域玩水,不慎掉入挖砖泥留下的深水坑,2人溺水身亡;6月1日午后,乐清市虹桥镇六中学生成某与伙伴一起到虹桥镇一小水库边玩水时不慎滑落水中,打捞上来时已无法抢救;7月8日中午12时许,瑞安市陶山镇中学6名男生结伴到该镇沙门山一溪潭游玩,2名学生不幸溺水死亡……。这些中小学生溺水悲剧充分暴露出了当前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全方位审视和研究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现状 (一)温州市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统计(以2013年数据为例) 2013年温州市上报中小学事故共计86起,有72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死亡43人,平均每10天约1名中小学生溺水死亡,占非正常死亡的60%。溺水成了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才能防患于未然。 (二)温州市中小学生发生溺水死亡事故的特点 2013年温州市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呈现3个特点:1.发生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五月份至十月份,占全年的74%,并且这些事故大都发生在放学后、节假日、休息日及高温时段;2.地点主要发生在农村,尤其是地处边远和环境较为艰苦的农村,并且,大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等野外水域;3.对象多数为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和新居民子女。 二、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是溺水死亡的主因。爱玩水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难以抵挡游泳带来的乐趣。每到夏季,无论在城市的游泳池还是乡村的河流中,都可见到一群群在水中嬉戏的孩子们。然而他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游泳潜在的危险,容易发生溺水事故。特别是居住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新居民子女,在没有征求家长的同意下,经常自行结伴到野外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游泳戏水,很多学生自己虽不会游泳,但在其他同伴邀约情况下,也冒险入河戏水。由于同伴大多年纪小、能力有限,缺少大人的陪护,对当地水域情况不了解,而且没有掌握游泳和水上救生技能,一旦遇险,惊慌失措,难以互救,极易发生群死的溺水事故。以上几起学生溺水事件,主要问题就在于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私自结伴到野外冒险入河游泳或戏水而引发悲剧。 (二)家长教育监管不到位 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监护人足够的监护和教育。家长作为中小学生的主要监护人和家庭教育者,在预防学生溺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家长,特别是外来农民工家长主要精力都放在生计上,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和游泳技能的培养。还有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干脆将孩子委托给老人照管,没有尽到对孩子的监管义务,对孩子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态度,以至于学生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家长与学校监管空白期,私自外出游玩,下水游泳,导致溺水事故频发。瑞安市陶山镇中学2名学生不幸溺亡的悲剧,主要问题除了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孩子都为新居民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家长教育监管不到位引起的。 (三)学校教育流于形式 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护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应对当前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居高不下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中小学防溺水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大多还停留在“作秀”层面,大多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没有探索到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着眼点主要强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在校外及节假日期间等客观原因,没有认识到学生溺水死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教育上的失误。经常是等出现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催促下,才根据文件要求开展整改和教育,其内容是有限的,不系统的、不规范的。 (四)政府危机意识不强 1.宣传管理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面上的应急,忽视了点上的预防,误认为防溺水宣传教育就是学校事情,根本就没有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导致村民对学生防溺水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政府对河道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就是在很多河流的河床上,挖砂石的机械随处可见,但挖砂石后留下的深坑却没有人进行回填,也很少竖警示牌。这些难以看出深浅的“陷阱”非常多,边上是松软砂石,踩上去容易陷进去,这成了吞噬孩子生命的“血盆大口”。 2.场馆建设滞后 夏季天气炎热,是游泳、戏水纳凉的时节。城市的游泳场地多,大都配备救生员,而且大部分学生会在家长的陪同下游泳,因此溺水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农村学校及附近基本上没有配套建设游泳池,农村学生就只能到野外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游泳,而这些地方深浅莫测、危机四伏,以致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场馆建设滞后,学生放学放假期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导致很多学生喜爱的活动无法开展,给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和新居民子女自行结伴戏水提供了可能。 3.缺乏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许多乡镇街道尚未完全树立学生防溺水应急管理意识,把学生防溺水应急管理当作学校内部的管理,将学生溺水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没有专门的救援队伍和装备,没有开展相关的应急救援演练。在真正面对学生溺水突发事件时,将会是方寸大乱,束手无策。因此,政府急需加强学生溺水应急管理工作。 三、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生自主树立安全意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安全管理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自为性,使学生在安全管理中学会自我思考、自我选择和自主判断,自觉遵守学校所倡导的防溺水规章制度,积极参加老师、家长提供的游泳技能培训和溺水自救本领,自主树立安全意识,做到游泳“六不一会”:不私自下水游泳或到水边玩耍嬉戏,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如果发现有学生擅自下水游泳,也应立即向老师或父母报告。 (二)家长加大教育监管力度 家长是安全知识的传播者,是安全行为指导者,是安全行为实施的监督者。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溺水事故多发时段,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对孩子的活动要知去向、知内容、知同伴、知归时,切实担负起对孩子的监管责任。对于长期外出务工的家长一定要交代他们的近亲或者村干部对其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有效预防留守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另外,家长一旦发现有学生在水边玩耍或游泳,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要及时进行劝阻,以减少意外事故发生。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教会孩子掌握游泳本领和溺水自救技能。在有安全保障的场所适当进行游泳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水中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运用所学会的游泳知识和技能,妥善地进行应急处置;要让孩子知道在遭遇险情或发现有人溺水时,一定要立即大声呼喊救人,不要冒然下水营救,最大限度的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三)学校教育规范化、系统化 1.开展隐患排查,做好源头预防 针对学生溺水死亡“四多”“二无”的特点,学校要组织人员对校园及周边的水域开展一次全面的排查整治。对校园内的河流、池塘等易发生溺水的地方要设置警示标志、添设救护器材、加装防护设施。对校园周边的河流、废弃水库、在建工地、人工开挖或自然形成水潭、U型水渠等存在的隐患,及时告知师生、家长及当地政府、水利等部门,要求主管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是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组织开展以“预防溺水,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六个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即一次主题班(团、队)会、一期专题黑板报、一次视频讲座、一次防溺水课外作业、一份学生承诺书和每日放学前一次安全提示教育,提醒学生牢记“六不一会”,进一步提高学生防溺水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开设游泳课程,提高自护能力 只有教育孩子学会游泳和自救,才是减少孩子溺水身亡的最好方法。因此,学校要把游泳课作为一项必修课,作为体育达标项目,纳入教学考核。特别是我市地处沿海、农村河道纵横的情况,应以学生为本,将游泳训练和自救知识教育正式纳入全市中小学生教材中,列入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的重要内容。另外,还要利用体育课或安全知识讲座,对学生讲解游泳基本知识、游泳安全注意事项及一些简单的自救、互救常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举行专题培训,争取家校共管 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发送警示短信、印发《告学生家长书》等措施,定期向家长开展预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利用身边惨痛的案例向其讲解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溺水事故多发时段,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家长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使家长在学生上、放学路上,中午、傍晚、双休节假日、暑假等脱离学校和老师监管的时段,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及时与家长签订防溺水安全责任书,切实增强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单亲家长、新居民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争取家校共管,多方联动,共同做好中小学生溺水防范工作。 5.开展暑期学生安全千万家教师家访活动 各学校要逐班排查,建立留守儿童家庭和新居民子女家庭名册,做到不遗漏一个学生。根据排摸情况,由学校领导分片包干划定责任区,在放暑假前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带队开展一次暑期安全千万家教师家访活动,向学生和家长通报溺水事件,借用惨痛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特别是对容易发生问题的新居民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务必要明确责任人,逐一上门面对面将防溺水要求告知到位,向其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做好孩子的安全监管和教育,保障孩子生命安全。 (四)政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 1.拓宽教育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学生防溺水工作,通过电视台、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渠道,以电视滚动条、宣传栏、宣传标语、贴安全告示等形式,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拓宽防溺水宣传教育渠道,强化了全社会共同监管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人人讲安全、人人关心学生安全和各级政府、各部门积极合作、齐抓共管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良好氛围。 2.加强管理力度,减少事故“陷阱” 政府、水利部门应加大对河道管理的力度,在河道内竖起警示牌,最大限度地防止在河道内挖砂取石,对挖砂取石后一定要回填深浅的“陷阱”,对工地水塘等危险水域要督促施工企业进行填埋或建立围墙,在可能发生溺水事故的水塘、水渠、河流等危险地段设立防溺水警示牌,标明“此处危险,严禁下水游泳”、“此处曾溺水死亡**人”等内容,防止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聘请一些热心群众、教师、离退休人员等义务监管员(志愿者)组成夏季孩子安全监护小分队,在关键时段对容易引发溺水事故的危险水域进行巡护,对有玩水苗头和下水游玩的学生及时予以制止;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孩子生命安全的浓厚氛围。 3.兴建游泳场馆,丰富活动内容 政府要通过财政投入、体育彩票基金、企业捐助、个人集资等多方筹措专项资金,在水源丰富、有条件的村镇或学校兴建游泳馆让学生游泳。对于一些边远贫穷的地区,可通过调查摸底,选择适合游泳的安全河段,就地取材,围起天然游泳池,配置好基本的安全游泳设施和人员,避免学生私自到危险水域去游泳或玩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少年宫的作用,积极开展春泥计划暑期快乐营活动。暑假期间,由于新居民子女居住条件简陋,高温难耐易结伴到野外嬉戏,而又水性不好,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广泛动员新居民子女和留守儿童参与学校少年宫和暑期快乐营活动。同时建议企业在节假日期间开设场所容留管理新居民子女,预防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4.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乡镇、街道要加强溺水应急救援演练,完善溺水应急处置预案,为应急车辆、船舶配齐救生圈、长绳等必要救护设备,确保一旦发生落水求助,快速出击,全力开展救援、打捞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溺水死亡事故的发生。健全事后处置机制。对溺水死亡事故现场,地方政府和公安、信访、民政等职能部门要形成联动,及时介入,做好死者家属安抚及善后处理工作,做到快速处置,措施到位。避免因善后工作处置不当引发不安定因素。此外,密切掌握“网上网下”动态,快速处置苗头性的滋事行为,有效防止网络炒作,坚决防止事态扩大,确保社会稳定。 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典型的社会安全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通力合作,形成各负其责又整体配合的管理模式,才能防患于未然。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中小学生“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中小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中小学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监管不周等,都是引发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需要发挥学校教育在安全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与家庭教育、社会监管相互配合,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常识,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 安全教育 实效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约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每天约40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近年来,胁迫、性侵等案件,更是直接危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保障,加强中小学生安全管理,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有利于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和良好的运行,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才。 一、中小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1.家庭安全教育缺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安全教育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但是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家长片面的认为,孩子的安全教育应是学校的教育内容,殊不知,许多中小学生是在上学或者放学途中,或者周末、节假日在家庭附近遭受意外的。另外许多家长本身安全意识就弱,更不用说教育孩子了,例如2014年9月一名二年级小学生,搭乘父亲的摩托车放学回家,与一货车相撞,孩子当场身亡,父亲严重受伤。或许许多父母都知道摩托车载人存在安全隐患,但他们大多抱着侥幸心理,一旦发生意外,追悔莫及。因此,父母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同时提高自己和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孩子安全。 2.学校教育不完善。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发展,中小学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可能,私立学校、民办学校、贵族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相继出现。多元的办学主体和多样的办学层次下,学生更加复杂,差异较大。学校本身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加之中小学生在校人数较多都增加了学校教育的管理难度。中小学校车安全事件、校园中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现象、误伤误杀事件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疾首。许多中小学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升学率,过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用学习成绩代表学校教育。各中小学校应意识到,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安全才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安全教育应被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3.社会环境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学校周边的酒吧、ktv等娱乐场所鱼龙混杂,娱乐场所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吸引部分中小学生进入娱乐场所,易使其受到身心伤害。社会上一些极端分子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报复社会砍杀中小学生的行为,也加剧了中小学生的安全威胁。2014年,福建南平、江西上饶等地出现的砍杀小学生事件,曾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监管的法律法规,动用社会大众的力量共同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 4.中小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中小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足,缺乏躲避风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中小学生缺乏安全常识,基本没有自身防范意识与能力的特点往往使其成为被侵害的对象。2014年5月,5名初二女生,在自己并不会水的前提下,饮酒后壮胆,跳入水中玩耍,不料因1名女生不慎在水中滑倒,另一女生出手相救二人一并沉入水底。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安全常识,几乎没有认识风险、躲避风险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1.建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积极互动的长效机制 首先必须回归家庭教育的本位,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必须重视并关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主动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通过校讯通等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特别关心上学和放学途中孩子的活动动态,与学校相关负责人相互配合,积极互动,及时有效消除孩子周围的安全隐患,全方位保障孩子身心健康。 2.学校重视安全教育活动,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作为引导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的重要场所,应该发挥其在安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学生安全,重如泰山”。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不仅要纳入学校、班级管理之中,更要让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和安全课堂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做好安全常识教育工作。其次,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学校安全教育应通过开展丰富精彩的教学活动,吸引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安全教育课堂,从而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躲避风险意识。例如,在具体的安全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介绍一些安全案例,引导中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其中,鼓励中小学生以小组形式研究安全案例,考验各个小组的辨别、克服、消除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通过类似活动的开展,培养中小学生的应变能力,真正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能力。再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积极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动态给家长,确保每位学生成长在家长和学校共同营造的“安全区域”内。最后,学校教育还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个人及周围的特殊经历、社会上一些极端的安全事件,极易给中小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学校教育应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及时有效的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将有助于他们增强安全意识、排除安全隐患、解决安全问题、提高安全能力。 3.完善相关制度、净化中小学周边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小学周边的不良环境是中小学生面临的一大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对具体经营类型,经营范围、营业对象等做出具体规定,并监督其严格执行,争取实现市场主体的利益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之间的平衡,净化中小学周边环境,全方位消除学校周边的安全隐患。 4.发挥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的努力,家庭的配合以及制度的完善都是为了全面确保中小学生的安全,但各方面相互配合的外在努力都无法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绝对安全区域”,解决中小学生安全问题必须注重中小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坚持以中小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为解决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中小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才是解决安全隐患,保护自身安全,促进自我健康成长的有效之道。 总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事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所在,面对日益复杂的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全面认知积极应对,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与家庭教育、社会监管积极互动,共同确保中小学生的真正安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 【关键词】交通安全中小学农村学校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农村交通条件逐渐变好,各种交通工具在城乡逐渐普及,各种大车、小车、摩托车、自行车飞速的在公路上行驶,在给人们带来交通方便的同时,各种车祸也在不断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吞噬,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小学生的车祸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的警觉,那怎样抓好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所以说,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下面从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由于教育教学压力过大,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护差不多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学校对学生的违规行为情况缺乏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学校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掌握不实,更是缺少这方面有针对性的讲座。 (二)学生自身因素方面:由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生性好动、好奇心强、争强好胜、天生贪玩、心理脆弱等特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有:中小学生偷开机动车;过马路时不作前后张望,随意抢道,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道路;追爬、攀趴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骑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嬉闹玩耍、双手离把或单手扶把等;另外,农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及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象,对110、122、120这些常识性的报案电话也不太熟知,因而常常出现农村中小学生驾驶摩托车、乘坐非法营运的车辆或超员超载的车辆以及在公路上成群结队不靠右侧路边行走等现象发生,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即使发生交通事故,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及时报警,从而,给肇事逃逸驾驶人以可乘之机。 (三)家庭教育:农村中小学生中,大部分家长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能对子女进行较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多数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甚至为了图一时之方便和利益而违规驾车或乘车,学生接触的家庭教育、社会现实和学校的宣传教育有时是互相抵触的,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模糊。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交通安全问题凸显。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是夫妻外出打工,只能把未成年的儿女留在老家,交给年迈的父母看管。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二、开展农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对农村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也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要顺应时代潮流,形成人人都讲交通安全的好风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 (一)学校要强化学生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精心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要采取行之有效教育活动方式,增强全体学生的安全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第一: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 第二: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交通安全宣传片,通过电影中一些场景感染学生,并通过写观后感提升安全意识。 第三、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 “文通安全宣传月”活动。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交通安全教育读本》下发至学生每生,做到人手一本,班内黑板报出“交通安全专版”进行宣传让学生制作交通安全手抄报、漫画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展示。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教育标语和宣传画组织等。 (二)、学生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法》,把《交通安全常识》熟记于脑,牢记于心,并且落实在行动上,从而,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 (三)、家长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保证孩子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教育孩子不乘无牌照车辆,走路不玩耍,不强行穿越马路等安全常识,形成家校联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总之、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规范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只有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才能为我们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我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应对措施的研究 据统计,每年我国中小学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6万人,相当于平均每一天就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安全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国家和社会各层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并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安全教育日”。孩子失去了安全,家长也就失去了一切,抽样调查表明,95%的学生家长对天孩子的关心排序第一位的就是安全,第二是健康,第三才是成绩。结合我们二十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和73所中小学的实际调研,现将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应对措施分析如下: 一、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从时间,内容、资源、形式、效果、教师的安全知识技能等6个方面;针对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不仅时间不足,资源匮乏,而且实际演练较少,并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 1、中小学安全教育时间不足。有59.1%的教师表示每学期对学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的时间累计在10课时以下。随着学段的增高,安全教育的时间呈递减趋势,就是说年级越高,安全教育的时间越少。另外,农村和县城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时间要明显少于城市学校,一半以上的教师希望学校每学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的时间该在10课时以上。 2、灾害预防演习的安排较少,38.1%教师表示学校从未开展过预防灾害的演习,活动有看法的学生达到了55.6%,从各个学段来看,初中学校开展预防灾害演习活动的次数最少,从城乡来看,农村次数少于城市学校。安全预案的存在三个误区A、预案不是事故后的应急反应,而是事前的主动防范;B、预案不是放在办公桌上的空头文件,而应该藏于每个学生头脑之中;C、预案不是空洞的理论性文件,而是实际的,可操作的自救自护的技能。 3、安全教育内容相对广泛。59%以上的教师经常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为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法制教育和运动安全。安全教育内容存在着城乡差异。除了交通教育是城乡教育都最经常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外,大中城市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消防、法制、心理和网络教育,而农村教师比较重视饮食、防溺水等教育,这一点体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和社会生活背景差异。 4、许多学校仍然缺乏安全教育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师最想得到的资源是有关安全教育的影视或录像上,其次为宣传画或者有关挂图、安全知识读本,安全教育教师读本与活动方案。 5、目前教师最常用的安全教育形式或为指导学生阅读安全规则和读本,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等等。这就反映出安全教育的形式以说教、听读为主,实际演练较少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对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低于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在县镇和农村学校中这各情况更为普遍。 6、教师本身比较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缺乏应对迷恋网络心理辅导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显示,目前对老师的安全培训主要由学校自行组织和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有关组织的相对较少,教师们认为对教师安全教育培训时间累计为每学期3天到一周比较合适。应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培训,特别是对科任老师要加强要求。 二、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有重要影响,安全教育的滞后已经带了诸多教育和社会后果,是当前社会发展与深化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建设以体育课程为依据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注重机关法规和落实监督等发展对策。通过多73所中小学安全教育善调查,在了解现实善的基础上探索与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模式,为解决我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同时,提出依据学校体育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安全教育融合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并从师资、教材、课程目标等方面和学校体育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惬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教育,学校体育一体化是一种有益探索。 1、我国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状况 (1)学生安全相关知识来源途径 学校与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仍然是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首要途径,而同时“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报刊”和“同学之间了解”两个选择也分别达到了60.9%和39.1%,说明学生从自我途径了解仍然占较大比例。这从反面说明了学校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方面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成长,不但关系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为主,与家庭等其他途径相配合,形成多元互为补充的安全知识来源途径,无疑将能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成效。 (2)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3457名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所的简单灭火装置,缺乏基本的安全自救知识技能,占调查学生的51.6%,只有29.4%的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火灾现场的有毒烟雾以及火灾伤害特点迅速,“用潮湿织物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气体为逃生和救援赢得时间成为首先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这些并不复杂的知识技能一经掌握就能使学生在万一出现的意外事故中能降低甚至避免本可避免的人身伤害。 三、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应对措施与方法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教育学生有序上下楼,文明把路行。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结合当地实际和事故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坚决避免侥幸心理,坚持利用升旗、课间操、上下学等时间开展演练,寄宿制学校还要开展针对宿舍区的突发演练,并确保演练时学生安全。 1、加强中小学学校安全预案制定与演练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是我国首次关于学校安全预案的立法。 2、切实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 从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来看,安全教育应该与其身心特点相结合。小学阶段努力增强对各种危险的辩别能力,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违法行为,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掌握突发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的采取的防范措施,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求助的意识等。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积极参加青少年自救教育,掌握自我保护的常识与技能。 (1)、基本要求:小学生不得玩火。一是不得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是不随意点火,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处用火;三是不得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在火灾现场,小学生未成年人要支持先逃生的原则。 (2)、火灾的处理办法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内的油烟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房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灭火;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延吉市中小学生伤害现状及安全教育需求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延吉市中小学生伤害现状和安全教育需求,为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延吉市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中各选取1所朝鲜族、汉族学校,共6所;再采用随机抽样法,对6所中小学1 229名学生及其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41.2%,发生率较高的健康危险行为为玩火、饮酒、试图离家出走、不适当减肥和吸烟。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50%以上的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90%以上的家长和教师以及7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健康安全教育。结论 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建立训练有素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和开发相关教材,是学校安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健康教育;危险行为;需求估价;学生 随着学生伤害的增加和健康危险因素暴露程度的增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伤害应对能力的培养需求日趋突出。2006年中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指出,仅溺水和交通事故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就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1]。学生安全问题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针对中小学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剧增[2-6]。本课题作为学校安全教育干预研究的基础研究,以PRECEDE模式作为主要理论依据,调查学生的安全教育现状及其教育需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延吉市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中各选取1所朝、汉族学校,共6所;再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每所学校各抽取2个班,以学生及其家长和相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341份(其中学生622份,家长622份,教师97份)。回收有效问卷1 2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共调查男生269名(45.9%),女生317名(54.1%)。学生年龄范围为11~20岁,平均(15.15±2.09)岁。家长中的80%以上具有高中或大学学历,教师中的83.3%具有本科学历。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经国际安全教育专家3人的指导,进一步修改补充,提高了工具的效度。问卷分为学生、家长和教师3个部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伤害类型及原因、健康危险行为、健康危险行为认知、安全教育现状及其需求。 1.2.2 伤害认定标准 伤害是指因为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正常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能量的转移可能是瞬时大量,也可能是长期小量,前者称之为伤害,后者则为慢性疾病[7]。本研究中的伤害是指学生因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伤害而到医院诊治或休学、休息0.5 d以上,或由家长、教师、同学、朋友进行紧急医疗处置过的事件。 1.2.3 健康危险行为的界定 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通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dolescent health risk behavior)[8]。本研究中的健康危险行为是指各种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精神成瘾行为、各种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和非意愿妊娠的性行为、不良饮食行为。 1.3 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内容经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议通过后,以学校为中心,研究者、学校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合作实施,学校的校医作为研究的协助者,经培训后协助收集资料。整个收集资料的过程,遵循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或退出的原则。学生与教师问卷当日收回;父母问卷由学生带回家,于次日收回。 1.4 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学生、教师和父母的一般情况、安全教育现状和教育需求、伤害发生及伤害类型的分布采用描述性分析,学生危险行为及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危险行为认知的差异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伤害及健康危险行为 2.1.1 伤害 中小学生过去1 a中伤害发生率为41.2%,其中小学生为54.7%、初中生为38.7%、高中生为36.5%。伤害发生的场所分别为学校(52.0%)、家庭(35.0%)和上下学路上(13.0%)。伤害的原因最多的依次为跌倒受伤(35.0%)、不洁净食物导致不适(8.8%)、与同学发生口角受伤(6.8%)和体育课时受伤(6.1%)。 2.1.2 健康危险行为 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最高的为玩火,在中学生中除玩火外,依次为曾试图离家出走、饮酒、不适当减肥和吸烟等。除吸烟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年级和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家长和教师对健康危险行为的认知 家长及教师组均认为吸烟属健康危险行为,而家长对学生饮酒、药物滥用、性行为的认知率显著高于教师。家长对性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但在其他项目上,不同年级的家长与教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家长对吸烟、饮酒和药物滥用等方面的认知率高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教师对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认知率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的健康危险行为认知率普遍低于高中和初中教师。见表2。 2.3 安全教育现状与需求 2.3.1 学校安全教育现状 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62.1%的教师每年接受过1次或1次以上的急救培训,其中76.1%的教师培训地点在当地卫生局或教育系统。分别有85.2%,76.7%,60.0%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回答学校有培训应急方面的规划或项目,但仅有30.4%的教师曾实施过安全教育。分别有40.2%,21.0%,13.8%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回答在正规课程中接受过1~2次的应急知识教育,且以多媒体教学或电视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 2.3.2 安全教育需求 分别有94.6%的教师、92.2%的父母和77.9%的学生回答安全教育很有必要。然而,许多学校不容易开展安全教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安全教育不在正常教学计划中(57.6%)、无教材和可利用的教育设备(52.2%)、缺乏安全教育知识和技术(46.7%)。初中和高中学生的父母及初中教师对教育的需求比较相近,前4位分别是交通安全、食物中毒、火灾和运动损伤;而高中教师则认为最重要的是性教育、交通安全、运动损伤和火灾;小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需求集中在火灾、交通安全和食物中毒的预防和应对教育(表 3)。同样,不同学段学生教育需求不同,小学生希望得到有关交通安全和食物中毒的教育,初中和高中学生则希望得到有关窒息、家庭事故、饮酒及药物滥用和运动损伤方面的教育。 2.3.3 安全教育手段 58.3%的学生希望由学校聘请的专家来讲授应急预防和生活安全的课程。有关教育方式,42.0%的小学生和33.8%的初中生希望通过演练的方式学习,40.3%的高中生希望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的方式学习。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延吉市中小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发生率较高,学生伤害年平均发生率为41.2%,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结果(10.82%~20.4%)[2-3],伤害发生地点与相关研究结果的一致,主要发生在学校和家中[3-4]。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随年级递增而升高,吸烟、饮酒已不再局限于男生。而有些父母和教师很自然地接受学生的这种行为,正如一些研究指出的一样,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不以为然,势必影响学生对健康危险行为的态度和实践[5]。因此,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同时需要父母、教师在认识和态度上的转变。 结果还显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安全教育方面的规划或项目,几乎所有的研究对象都认为安全教育很重要,但仅有30.4%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安全教育。究其原因,安全课程未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视为业余活动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多数教师缺乏经验,有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安全教育相关培训,还有无课程安排、无教材、无可利用的设备、相关知识和技术欠缺等,制约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开展。知识是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前提[9],且有研究显示进行安全教育最适合的时期是中小学时期,一旦进入社会,将很难有机会再让普通人受到系统的安全教育[10]。因此,安全教育不应再视为中小学教育的额外任务,应将其纳入教育日程,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体系。 针对调查结果,笔者建议,各中小学校在努力把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扶持中小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教师梯队建设和不同层次的安全教育教材开发、提供技术指导等,这将有助于学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课程开发应充分分析学生现存的和潜在的安全问题,要针对所在社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突出的安全问题开发安全教育课程,实施适合他们的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因素和对策 【摘 要】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面对我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对中小学生的家庭安全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主要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家长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及注意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安全教育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 家庭安全教育 对策 据2007年教育部、公安部等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6万之多,即平均每天就有40多名学生不幸身亡。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小学80%的意外伤害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结果酿成了惨案。[1]尤其是家庭对中小学生缺乏有效的家庭安全教育,使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措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安全事故时不知所措,以至发生很多悲剧。 一、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问题的成因 1.安全教育主体不明确 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大多不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去社区学习安全教育知识,并认为学校负有安全教育的首要责任。在家长心里已埋下了“安全教育主要靠学校”、“安全投入主要靠政府”的种子,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千叮咛、万嘱咐”。“学校安全问题是伴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权的让步而产生的”。家长职责不清,过分依赖于学校教育是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2.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轻视孩子的安全教育。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教师期待的是学生的成绩,安全教育被忽略、边缘化了。家长的目标是分数,学校的目标是升学,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任务,教师往往在缺乏科学的安全教育教材的情况下,给学生讲一些抽象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走过场,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在家庭中,家长更多的也只是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尽可能的给孩子补习课本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家庭安全教育。 3.教育者缺乏有关安全教育的培训 每年我国各级培训部门都有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育科研、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而对中小学生的“第一教师”——家长却没有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当家长面对事故发生时缺乏应对措施,对事故发生前的预防、事故发生中的应对以及事故发生后对孩子的心理辅导都缺少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在安全事故发生后长时间处于惶恐之中。[2]我们认为,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必备的安全常识,掌握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损失是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4.学校安全教育不完善 安全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知识、安全责任、安全技能和安全对策教育几个方面。安全知识、安全责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明白自己在安全事故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是“知”的方面;而安全技能、安全对策则是使学生在学习“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是“会”的方面。当前,学校学生安全教育主要侧重于安全知识、安全责任的教育,忽视了安全技能、安全对策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解决了“知”的问题,而忽略了“会”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注意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仅凭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联合学校、家长的力量。家长在明确自身教育孩子安全教育责任的基础上,应多与学校沟通,积极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学校要经常向家长传授各种事故发生的特点、预防、逃生的知识,使家长能够根据子女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给子女各种安全知识,家长要注意对子女的安全教育的情境化训练,通过模拟事故现场,演练逃生办法,使对子女的安全教育达到实效。[5] 2.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生命教育是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孩子实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事故发生时能保护自己的生命、及时逃生、学会生存。家庭应重视安全教育,将家庭安全教育与知识学习教育视为等同重要,并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演习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观念。[4]家长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给孩子讲解各种安全知识,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中小学的家庭安全教育 社区、妇联、派出所等部门都要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安全健康知识竞赛、夏令营、冬令营、讲座等灵活的形式,向学生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进行防溺水、防中毒等“防卫演习”,[3]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吸引家长参加各种培训,增强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真正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生家庭安全教育是一项关系学生生命的大事,绝不能大意。社会、学校、家庭必需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对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以及对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浅论 摘要: 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中小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实例,从校园安全教育、家庭安全教育两个方面谈了对中小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可供基层中小学校在用电安全管理和用电安全教育方面借鉴。 关键词: 安全教育;校园用电;家庭用电 学校是公共场所,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健康身心的地方。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缺少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所以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教育者要做好的是防患于未然。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校园用电安全教育,作为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中小学生校园用电的安全教育 镜头一:某班学生在自习课上,乘老师不在之际,私自利用班里的多媒体播放影片。由于操作不当,拉扯电源插板,引起电源插板打火冒烟。班里的学生惊慌失措,纷纷涌出教室,所幸没有引发严重后果。镜头二:某生在寝室内违规使用“热得快”烧开水,由于疏忽,忘记了时间,“热得快”将暖水瓶烧坏,所幸被宿舍管理员及时发现,没有造成火灾。以上两个事例,是发生在基层学校的真事,虽然都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但反映出基层中小学校园内确实存在安全用电隐患,类似的实例在中小学校园恐怕还会有许多。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校园安全用电的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漏洞,另一方面折射出对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做得不够好,导致学生用电安全的防范意识不强。据调查,学生在用电过程中,容易发生危险的情况主要有以下情况:(1)用手或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2)用湿手触摸电器,用湿布擦拭电器;(3)插拔电源插头时用力拉拽电线,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4)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中、教室里、宿舍里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因此,学校管理者及学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以便有效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严禁在灯具、电扇、空调、摄像头、投影仪等电器上悬挂覆盖装饰品等易燃物,不得私自搬移所有电器的使用位置、不得私自改变室内电器用途及所有电器线路。教室内所有电源插座严禁为手机、电池等充电,严禁使用电热器具。教室内多媒体设备使用必须由本班电教员专人负责,不得用于做游戏或私自观看影片。多媒体设备、灯具、电扇、空调、饮水机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关闭电源,以免长时间开机过热引起火灾。严禁在寝室自行安装使用灯泡、灯具,以及各种热水器(如“热得快”)、取暖用具(如电热毯)和做饭用具(如电饭锅)等。严禁私自改动室内线路,绝对不能在宿舍中私拉乱接电线。严禁在灯具上悬挂任何装饰物、易燃物及其他物品,要做到及时关灯,以免灯具和线路发热引起火灾。楼道应急灯插座严禁用于其他用途,以免发生意外时应急灯不能正常使用。室内各电器设施若发现异常现象,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宿舍办,严禁自行处置,注意保持用电设备及周围的环境卫生,严禁堆放易燃物品。 二、中小学生家庭用电的安全教育 镜头三:小米10岁,读小学四年级。因为她的父母做生意比较忙,所以周末她便一个人在家。做完作业后她自己洗了头发,想到妈妈平时用电吹风吹头发,便想亲自试验一下。刚吹了几下,隔壁的小伙伴过来喊她去看新买的玩具,小米由于好奇就急忙跟着跑了出去,随手把电吹风扔到桌子上。看了玩具之后,两个小伙伴便开心地玩了起来,越玩越起劲,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闹,出去发现很多人都匆匆往她家方向跑去。那滚滚浓烟让她意识到她家失火了,她吓得哭了起来。在邻居们的帮助下,火最终被扑灭。最后当他们在研究失火的起因时,发现就是那个没有关闭电源的电吹风惹的祸。这是因没有正确使用电器而引起事故发生的案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电吹风引起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电吹风正在使用时,人中途走开,结果长时间通电,导致电吹风外壳的温度过高而引燃可燃物;二是在使用电吹风时遇上停电,在没有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去处理其他事情或外出,恢复通电以后电吹风的电热丝长时间加热,温度升高,引起火灾。除了电吹风之外,一些常用的家用电器也会因短路或通电时间太长等原因而引发火灾。学生在使用这些电器时,家长一定要多提醒他们,注意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作为具有安全教育的职责和义务的教育工作者,其不仅要教给中小学生在学院内的用电安全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在校园以外的用电安全防范意识。以下介绍一些常用家用电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电吹风:避免在潮湿的、弥漫水蒸气的浴室中使用,这样容易引起漏电而导致触电事故。若正在使用时,临时有事走开,要将电源关掉。(2)电熨斗:不要长时间停放在衣物上熨烫,暂不使用时应将其竖立搁置在一边,或平放于专用金属架上,人离去时应立即关闭电源,以防引发火灾。(3)电暖炉:不要在特别靠近电暖炉的地方较长时间烘烤衣物,也不要将电暖炉靠近家具、报纸杂志堆放处,以免引燃周围易燃物品,导致火灾。(4)电饭煲:使用时内胆尤其是内胆的外层要擦干净,不要沾满水便放入底座使用。底座不能用水冲洗,以防止底座内电路组件损坏,造成漏电或短路事故。(5)电热毯:使用时要平整地铺放在棉垫上,上层覆盖一条被单即可,不可铺在棉垫下面,也不要长时间加温,以免使被盖温度过高引起燃烧。临睡时要关闭电源,收起不用时应轻叠轻放,不宜折叠得过小,放置时上面不可压重物。(6)微波炉:不要在未放任何食物时空转,否则易引起组件损坏;不要用金属容器盛放食物加热,否则会损坏组件,最好使用微波炉特制容器加热食物。最后还要着重提醒,学生在家使用家用电器最好还是要在家长的指导或监管下进行。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校园用电安全教育是关系着构建和谐校园的大事,刻不容缓。 作者:李建法 单位:叶 县昆阳中学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创建思路 当今,交通安全教育日益受到社会重视。“保护生命、平安出行”是我们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交通安全为主要目的,以交通法规、规定以及交通安全知识为主要内容,依靠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向中小学生普及交通法规、安全知识、法制观念,培养中小学生维护交通秩序的良好社会公德的重要举措。交通安全教育是一种意识养成教育,也是文明道德教育。 近年来,人们从一些中小学生重大交通事故中积极吸取教训,大力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完全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大纲之中,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得不到有效落实。宣传与教育内容单一。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上,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交通安全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由于学校交通法律法规书籍较少,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影响。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交通行为经常受到身边人们言行的影响。例如,父母随意乱穿马路,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形成成不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习惯。在道路交通参与过程中,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交通群体,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行为极具突然性。中小学生精力充沛,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种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使他们的交通行为变化较大,经常发生横穿马路、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二是参与交通时段危险性大。虽然中小学生交通参与范围窄、参与路线简单,但由于参与时段均在每天早、中、晚的交通高峰时段,加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差、交通认知能力差等原因,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三是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防范意识较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有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义务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的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起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深入开展下去。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从内容上看,包括交通知识、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意识与能力等;从教育形式来看,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不仅是从校内获得知识与行为能力,还需要社会、家庭的积极参与。一要取得社会的支持与配合。现代交通是社会多部门参与、共同作用的社会行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不能仅限于在学校内部,而应让孩子们走向社会,在学习参与交通管理的过程中加深对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二要让学校教师、家长参与到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中来。中小学生的学习多数是从书本和榜样的引导中获得的,中小学生教师的交通安全意识对中小学生起着一定榜样作用;而家庭则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因此,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教师与父母要共同配合。 这样才能使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得以全面开展。同时,丰富交通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一是创设相应的环境,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如在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活动设施,包括模拟红绿红、斑马线以及其他交通标志等。二是提供实践场地,在体验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如开展“十字路口”、“汽车站”等游戏,让中小学生把学习的交通规则运用到实践中。三是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四是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的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中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总而言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不断探索与完善交通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使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与交通安全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加强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交通安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驾驶人员及其他交通参与者认识到交通安全重要性,懂得交通法律法规的有关知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是解决交通事故的根本途径。自从公安部关于交通安全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五进”活动部署开展以来,交通安全宣传进学校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笔者就如何加强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浅谈己见。 一、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一是导向的错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各中、小学校都以学生升入重点中学或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导向的错误,必然造成管理重心的偏移,因而无可避免地大面积出现各学校忽视学生交通安全的问题。二是学校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即使有交警部门来督促,多半都是走走过场而己。 (二)学生自身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具有生性好动、好奇心强、争强好胜、天生贪玩、心理脆弱、记忆力强等特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方面:一方面从警力而言,警力严重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由于基层中队及一线交警承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工作忙,日常交通管理勤务已显得捉襟见肘,因而面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少数同志确实存在为完成任务而走过场的现象。另一方面宣传形式和内容单一、枯燥。上交通安全法制课、作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报告、播放电视光盘和图片展览几乎是惯用的几种宣传方式。缺少针对性、新颖性,中小学生接收效果相对较差。 二、开展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 我们对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在宣传内容、形式和手段上都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减少并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实给广大的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特别应注重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采取三抓之策,才能使学生校外活动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学校方面:首先,学校要强化中小学生的交通法制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高度重视对中小学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在校学生的交通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不断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的提高,远离交通事故、健康成长。《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人们道路交通行为的法律依据。做为学校一是每一周或两周要上一节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课。对中小学生实行正规化、系统化、经常化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教育。法治教育到了位,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水平提高了,依法行路的自觉性增强了,就等于抓住了对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的根本。同时学校还应在每周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社会活动,在有组织,有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让学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满足学生的心理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只要抓好了上述两点,学生自身的道路交通安全必定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 建立“交通安全学校”、“交通安全班”、“遵守交规好学生”等评选制度。可采取学生“持卡上路”方式,违法时,由执勤交警予以纠正和教育并记入联系卡中,每月底交警部门将登记的学生违法情况反馈给学校和县教育局。每学期由县教育局牵头,对辖区内的学校实行考核评定,奖优惩劣。各学校也可以根据此对班级、学生进行考评。 最后,加强校车管理,建立交通违法举报制度。发动学生、家长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举报校车超载、不按规定行驶等交通违法,拒乘不具备载人资格的交通工具。凡举报内容一经查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将严肃处理并依法追究学校法人的责任。 (二)家庭方面:主要是抓引导。在家庭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绝不亚于其他人。因此,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学校,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行车走路方面的自我保护教育,以避免不该发生的交通事故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家长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注意言传身教,以自己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行为影响子女,使交通安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同时,家长要妥善安排学生的校外活动内容。好奇、好动、好强是青少年的天性。一味的严管,磨灭了青少年的天性,使他们由书呆子变家呆子,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做为学生家长,就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科学安排学生的校外活动内容。更要特别注意经常安排自己或成人亲属、亲友带孩子出门购物、串门、郊游或一些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在确 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主要是履职尽责,全面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对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要立足本职,采取新颖、创新的方式全面开展: 首先,针对学生特点,对症下药。要借助其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交警体操训练;借助好奇性,组织学生开展行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普法活动。如在校园设置模拟道口及复杂路况。让学生搞好模拟规范道路交通行为训练;借助学生的好强性,组织学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竞赛,道路交通知识漫画比赛等项活动;借助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组织他们观录像看展板、搞典型案例剖析,通过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增强他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消化吸收。 其次,形式新颖、内容创新。交通民警在宣传教育方式上要推陈出新。一是在内容上。交通安全图片展,可以使用卡通形象设计制作,尽量搜集内容涉及中小学生违反交通法律法规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案例,要将正确的交通行为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和图片学生传播;二是在形式上,可以以开展“少年儿童平安才能回家”活动为载体,推广小学生交通安全“小黄帽”路队制,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四)社会方面:发挥新闻媒体力量,营造社会宣传阵营。社会各界要对中小学生献出关爱之心。社会各界要对中小学生的校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倍加关注。各级政府要结合物业管理等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政府拨款,公益赞助来增建、完善农村、城区、社区中小学生校外活动的设施和场所,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具有吸引力的校外活动环境。青少年宫、科技场馆要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内容,吸引中小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文艺工作者要在多创作适应少年儿童的读物和文艺作品方面下功夫,为中小学生提供充裕的科学向上的课外读物和作品,为他们安全、快乐、健康的成长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广播、报刊、杂志、宣传栏、宣传车、宣传单、信息简报等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交通法规、交管动态、事故图片巡展等活动,在社会中营造一种“交通管理人人有责”的氛围。定时播出提示中、小学生安全出行的宣传画面,特别是推出动画片等中、小学生喜欢的节目时,有意识地插播一些宣传教育公益广告,此种宣传方式长期坚持,久而久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广播电台的交通频道,是广大驾驶人最喜爱的一档节目,在学生上、下学的重点时段,连续播出提示驾驶人集中精力注意观察路面学生行走动态及谨慎驾驶的语言,使驾驶人即觉得温馨又不致感到枯燥乏味。新闻、出版要充分发挥本行业的独特优势,刊发一些事故案例,供广大驾驶人和中小学生在平时阅读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电信、移动等部门,也可以借用短信的方式,向广大驾驶人群发提示短讯,提醒其在特别的时段应倍加提高警惕,慎防一不留神闯下滔天大祸。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都立足本职认真思考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各尽所能,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中小学生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在新的情况下对中小学生校外活动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水平不断得到加强,才能收到既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长发育,又防止他们无序上路威胁生命安全,使他们远离交通事故的双重效果。综上所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我们通过教会一个人,可以带好一个家庭,促进一个村庄、一个工厂、一个学校,从而辐射整个社会。因此,在对中小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用制度规范各自的履责行为,恪尽职守,亲力亲为,坚持用机制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让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为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 多媒体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表现力丰富、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较强、共享性好以及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存在着盲目使用的现象,应正确把握其中的度。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化学教学 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数据、图形、影像、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体合而为一,再与通讯技术结合,使之形成统一的综合技术。尽管多媒体及其技术以其思维的科学性、运用的灵活性、效果的显着性等特点不断强烈地影响和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然而由于观念、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认识和应用上还很有限。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是工艺型、技术性问题,也不是几个概念和套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的多媒体意识培养[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为各类学校所采用,为我国教育注入了现代化的理论和新的生机。以我院为例,基本上所有的教室都已改造成为多媒体教室,能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完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笔者所在的化学教研室承担着全院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的教学任务,下面以化学课程为例,谈谈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优越性和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多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动画、模拟等手段集成于一体,取众之长,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像,具有灵活的交互功能,代表了教学媒体发展的方向。多媒体教学有多种模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教室内一对一模式,即教师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进行地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第一,表现力丰富。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杂化轨道理论时,传统教学手段是先在黑板上画出原子轨道的图形,再结合语言描述,最后展示教具模型。因杂化轨道理论是假设理论,人们不可能看到其杂化过程,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用动画手段加以模拟,生动直观;再比如,在讲授胶体一章中有关电泳一节时,因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观察完整的实验,此时,可利用多媒体动功能或视频播放功能,清晰观察其整个实验过程。 第二,信息容量巨大。能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同学们讲授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本学科相关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医学院校基础课的学时不断减少,而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加,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更加突出。 第三,能减轻学生负担,更加专心听讲。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学生需记课堂笔记,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有的同学只听不记,过后易忘;有的同学只记不听,效率低下。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同学们可以专心听讲,只需下载教师的备课笔记或课件,即可达到复习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共享性好,不但可以下载本校教师的课件,而且还可以下载外校教师的优质课件,事半而功倍。 第四,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上课时须书写大量板书,非常疲劳,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教师工作量激增,体力因素上升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必长时间写板书,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第五,一些有毒有害、有爆炸性危险的实验,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功能进行模拟操作,或利用视频播放功能,观看操作过程。 2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应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即多媒体教学作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课件的制作应自力更生为主,兼收并蓄为辅,可以吸收其它院校,其他教师制作的课件精华,但不能完全照搬,避免出现前后内容不连贯,缺乏系统性。 第二,不能用课件完全替代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但又有其局限性,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往往由其它媒体来补充,应避免出现整节课都在播放讲授内容和动态画面的对学生进行“电灌”的现象[2]。例如,对公式推导等内容,作者认为还是采用在黑板上推导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即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合适的方式。 第三,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量”要适当。无论课件的制作过程多么复杂,耗时有多长,其播放过程可能很短。由此,容易产生一个问题,有的教师为了多给学生传授一些知识,讲授内容太多,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学生不知教师想讲什么,反而事倍功半。 第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能是锦上添花,不可有半点松懈意识。因为只需轻点鼠标,屏幕上即出现相应的内容,由此,有的教师用在备课上的功夫下降,上课时照本宣科,如同念经一般,甚至因为停电或计算机故障等原因而在上课时不知所云。 第五,教师制作课件时,主要是将教学内容融于课件中,为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设计的课件界面最好不要过于艺术化。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工具,能够做到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利于讲解即可[3]。 第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更应注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院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在新的教育模式改革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作为改善传统课程的教育模式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所承担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全部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例如,在讲授电化学时,利用多媒体介绍电化学与生理学的交叉领域之一,即将超微电极用于生物细胞分析。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能够理解细胞是有机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维持细胞生物活性的电化学活性物质。细胞的体积极小,所要测定的物质又是微量的,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时间是毫秒级,所以细胞分析技术需满足样品体积小、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响应速度快等要求,超微电极是满足这些测试要求的最理想的方法。超微电极可以置于细胞周围环境也可以插入细胞内部,在基本不损伤细胞又不影响细胞生理功能的情况下实时定量地监测单个细胞内的电活性物质及其变化,而超微电极的制作正是以我们即将要学习的 电化学知识为基础的。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有的学生则表示希望能在今后从事一些有关医学与化学相交叉的领域,表现出一定的与众不同的思维。 反过来,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促使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和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而言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体现出的表现力丰富、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较强、共享性好以及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已,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并正确把握其中的度。提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决不能否定其它的教学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在教学中,他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只有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长泰第一中学 林福金 [内容摘要] 本文列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两节课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实例,论述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说明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重点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以及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 生物课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提示了各种生命奥秘,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必须能够进入微观世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的展示却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技术却提供了这种可能。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得到一些启示,以下面两个例了来说明。 课堂实例与效果分析 实例一: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应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过程"等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以流程图表示。 提问: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膜有什么特点? 模型: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课件演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挂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课件演示:人细胞与鼠细胞融合实验 课件演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 总结:类比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理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说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可以用一些活动的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提出比较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钾离子分别如何进入细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课堂的小结。 实例二: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一课是综合复习课,内容丰富又十分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难。运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的组合,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课件的应用的关系概括如下。 教学目标课件演示的内容达到的效果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2.一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动态变化过程创设情境动态演示直观体现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3.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4.DNA数目变化曲线5.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诱导迁移探索规律对比记忆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6.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动态图解 重点突出动态观察直观体现理解有丝分裂的实质7.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8.DNA数目变化曲线观察思考诱导迁移探索规律正确区别两种细胞分裂方式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比较综合对比突破难点能力提高巩固练习10.几道习题解析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促进同化在一节课中,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两个重要内容的比较,信息量大,对比效果好,学生接受容易,复习课课堂大容量的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细胞分裂生理过程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原有知识进一步加工、综合处理,实现能力的提高。 对照结果与主要优点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突出说明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实践表明,生物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我认为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应用多媒体课件。 生物课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根本原则是体现其不可替代性。应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性要强,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能哗众取宠。 二、操作过程尽量简单化。生物课不是微机课,教师在课前应做深入细致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流畅自然地运用。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学习。 由于对新的教学媒体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个别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四、不可大量且频繁地使用。 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优缺点,在生物课上都有其合理应用的场所,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先进,但也非万能,不能替代模型、挂图、标本等传统教具,应根据不同课的内容恰当选用,其他媒体也不可偏废,应该探索各媒体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论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堂初中物理课教学的体会 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是电学知识的入门篇,是今后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为了能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从本堂课开始即对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我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有机地将各种电教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十分轻松、和谐、学生抱着极大兴趣中进行。从而,使电化教学手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功能。 新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放映科利华物理电子备课系统光盘上清晰逼真的静电竖发、冬天漆黑晚上脱毛衣时放电等片段后,学生情绪渐趋兴奋,接着演示静电除尘实验,并通过视频展示台的摄像头,将整个实验过程反映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机屏幕上,保证每个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通过一连串的现象再现和实验演示,再加上逼真的视听感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有关电学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时机提出“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的课题,于是学生带着好奇与急切求知的心情投入到电现象的学习探索中去。 二、合理展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功能。 1、完成旧知识的复习与新知识的教学的连接,课题引入后,我让学生思考,小学时已经学过的最简单的起电方式是什么?得到摩擦起电的结论后,我就通过摄像头,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透明玻璃板上放置的各种轻小的物体,然后将放有轻小物体的玻璃板置于视频展示台上,由学生在展示台上演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这样做既可放大了实验现象,增加了实现现象可见度,又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前后连接。 2、顺利实现各知识点教学的过渡。当学生通过实验投影演示,掌握了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后,为了实现对这一知识的复习,同时对下一知识点教学的自然过渡,我安排了带电体吸引通电小球的实验,学生主观察的是:通电小球被吸引与带电体接触接触后又弹开这一过程。为了提高这一过程的可见度,我利用摄像头将通电小球在大屏幕上进行特写,使每个同学清晰地观察到了通电小球的整个运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能顺利地回答通电小球被吸引的现象,同时又产生接触后为什么又被弹开的疑问。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地进入了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 同样,在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结论后,又面临一个巩固复习并向下知识点教学过渡的问题。我利用powerpoint,向学生出示一个练习题,A、B两轻质小球,A带正电,则B一定 带负电吗?我将此题做成了彩色的,使大屏幕上出现亮丽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该题讨论的热情,通过学生的热烈的讨论后,得出B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通过对B球是否带电的讨论,教师提出检验一个是否带电,我们需要用验电器,这样,很自然地实现了由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向验电器教学的过渡。 3、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本课重点是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而教学难点是做好带电体间相互作用的实验,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与难点。我使用了多媒体幻灯片、摄像头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实验现象清晰明显。 另一方面,利用摄像头,通过电视屏幕直接让学生观察带电体间相吸、相斥的实验现象,另外,请一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直接用彩色水笔在幻灯胶片上填写不同带电体的相互作用的表格,这样做,既保证了实验现象的清晰度,又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电荷量、中和现象的应用与防护不是本课教学难点,故在该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学生自学,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我利用幻灯出示自学提纲,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三、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功能。 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我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反馈,我利用幻灯出示综合练习题,由学生在规范的答题白纸上独立完成,然后,我抽取其中几个同学的答卷,通过摄像头,将学生的答卷反映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同学来评析,这样做可避免以往由学生上黑板练习而造成浪费时间,增大学生心理压力、反馈不真实等问题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概念辩析及规律应用能力和错解评析能力。 四、实验诱导,培养探索精神的功能。 学生在紧张的综合练习及完成作业评析后,我在结束全课前用放像机放映了一段:"模拟星系运动"的实验录像,这是利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学生课后能自己动手制作的趣味实验示例,这一环节的安排,目是的:1、放松一下学生紧张的情绪;2、再一次将学生领回了充满神奇和色彩和具有无穷魅力的物理世界中来,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在于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精神。 电化教学手段在本堂课教学中,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兴趣,放大演示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示了演示实验现象的动态过程,强化了学生感性认识,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及时反馈了教学信息,有效调节学生学习情绪。电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多媒体论文:探讨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设计创新 1教学模式改革与课件设计主导理念的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决定着课件设计的主导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分别反映着不同的教育哲学观: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这一模式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严格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教学,但相对忽略了调动学生能动性,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单纯地充当具体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新一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建构”和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中国实际教育环境,以及作为课程学习者的低年级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吸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既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教与学兼顾,并以“学”为重。教师在教学课件设计中,首先应确立自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主动地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货币金融现象的性质、运行规律以及金融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课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师对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作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2现代教学策略在课件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主导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加以实现。 2.1基于“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教师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学家瑞奇鲁斯(Reigeluth)认为教学设计中有四种关键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激发学生动机策略。这里重点讨论课件设计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组织的“宏策略”与课件的框架设计。教学组织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学科知识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教师对课件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关键环节。其代表理论是细化理论(ElaborationTheory),即对知识按层次结构加以组织,抽象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安排货币金融学课件的总体结构。首先,教师应从课程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件开篇的“教学概要”。在首次授课时,不宜直接切入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现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说明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的关系,及各自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学生进一步展示现实中货币金融体系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从简化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建立对学科体系全局性的认识,了解其内在逻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逐级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各级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重要性中的差异,突出重点,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学和学习资源,顾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场”部分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教师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作为1级概念,子市场作为2级概念,各层级概念用不同字号和色彩标明,一目了然。教师不仅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新知识,同时也要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导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2)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与课件的局部主题设计。“微策略”研究如何对某个教学主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DisplayTheory),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归为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实性四种类型,它们对学习要求(记忆、运用、发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据此确定教学主题,并选择适合的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原理性知识,比如利率理论,可以用公式和曲线图描述理论模型;对于过程性知识,如股票发行与交易过程,可用流程图辅之以动画演示展示其全过程;对于事实性知识,如道?琼斯股价平均数等代表性股价指数,可用股市成交量价走势图加以演示。 2.2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从“学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1)学习情境创设的课件设计。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为学生构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介绍“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可在课件中插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历史照片等资料,重现当年的严峻形势,自然地引出凯恩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接着通过“提问”和“求解”营造理论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进而用结构层次图解析货币理论在凯恩斯理论逻辑和政策主张中的重要地位。 (2)协作学习的课件设计。对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例如“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或“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教师可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教师提前公布讨论主题;提出正反两方的观点立场,让各学习小组进行选择,并要求每组制作论证自己观点的幻灯片;各组在讨论课之前向老师提交幻灯片,教师对各方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在讨论课上,首先由各组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幻灯片,并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配合预制的幻灯片进行总结和点评。 3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3.1课件的脚本设计 教师通过脚本设计,对将要向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演示顺序及各步骤间的关系进行规划。首先应构建《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流程,并将知识内容按其属性以及逻辑关系划分为各个知识单元,并对知识单元进行解析。教师应编制课件的文字脚本,确定各知识点占用的屏数以及展示次序,并对每幅幻灯片进行屏幕设计,包括版式、配色与字 体、动画设计等,并描述课件结构中内含的链接关系。 3.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备 教师可在课件中穿插各种表现手段,如图表、图像、动画、视频、声音、音乐等,使课件富有表现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素材并进行加工。对于银行同业拆借简况、债券和股票成交量价走势图、各类债券发行量、全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年度排名等资料,可在专业网站采集。对于交易合同、票据单证等,可扫描或拍摄实物。教师还可收集有教学价值的视频素材,如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访谈。教师也可亲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绘制矢量图和位图,用Visio绘制流程图,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并为课件录制解说词。教师可建立课程素材库,将各种素材分类存贮,按需选用。 3.3课件的程序框架设计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通过交互性、非线性的方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课件框架设计为顺序结构或是交互式结构。前者顺次安排教学模块,适用于讲授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交互式结构的特点是在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跳转。比如,教师可在每一章的幻灯片首页上设置导航系统或内容选择菜单,根据教学安排在各部分间自如地切换。 4课件的艺术处理与教学效果优化 多媒体课件并非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学、心理学的一门艺术。通过将图形、文字、动画、色彩及各种特技的有机结合,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对课件主题设计不同风格,或庄严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诙谐,或生动活泼,强化课件对情境营造的感染力、冲击力,并令观者产生愉悦的美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创造最佳学习心理条件。 4.1色彩运用 色彩在学生的视觉感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色彩单调,寡淡无味,要么杂色铺陈,令人眼花缭乱。在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基本配色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具体特征,对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灯片背景色与前景色应形成较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教学内容醒目突出,减少学生视觉负担。其次,同一知识单元的背景色应保持一致,单幅幻灯片中出现的色彩不宜过多,色彩变化节奏简洁明快,总体风格整齐统一。在图表制作中,对核心要素或重点环节可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运用还可和文字内容相呼应,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4.2插图、动画和音效的组配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界面丰富多彩,在课件中插入大量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图片,实际上变成干扰教学主题的“噪音”。多媒体视听素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课件承载的教学信息,而不是喧宾夺主。比如,介绍纽约证券交易所时,可首先展示华尔街的繁华景象,进而展示交易所的外观与股票交易场景,配以英语简介,让学生感受金融市场在现代经济运行的地位。在课件设计的艺术处理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在把握教学内容精髓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为内容服务的多媒体表现手段。课件制作艺术的真谛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协调,切忌华而不实。同时,课件设计也要结合学生者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总体风格的设计可相对活泼清新,间或凝重庄严,张弛有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机制构建 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也正在不断、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2008年,我国教育部已明确决定,要在全国层面内分层次推进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整合,这对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进一步要求我们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去研究计算机的使用来帮助自己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主体性,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领域的整合 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较,可以灵活应用于以下三个领域。 1.空间与图形领域。多媒体课件为图形与空间的教学拓展了教学空间和想象思维,能轻易化解许多传统数学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难点,可以提供给学生符号演算与自动推理的时间与环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多媒体课件还能提供动态的三维智能作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空间。教师如果把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一些传统教学中无法提供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思路,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种真正的数学体验。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关于推导圆台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要求我们把一个大圆锥分解为一个小圆锥和一个圆台,如果我们能把大圆锥分解为小圆锥和圆台的过程用多媒体动画表现出来,这可以增加立体几何的形象、具体性,可以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2.数与代数领域。在教授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使许多抽象的概念、问题变得形象具体且直观简单,并且使学生顺畅、自然地进入数学的课堂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应用动画、声音来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波浪的运动》,时间是一分钟。在学生观看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周期、波峰、波谷的认识从抽象到具象的演变,达到对三角函数的深刻理解。 3.概率与统计领域。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概率与统计的概念,因为学生对这种抽象的数学思维缺乏真实的数学体验,而传统教学工具又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理运算以及验证,而多媒体技术正能克服这些困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具体的理解。 二、多媒体课件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模式 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身体现了制作者的理论素养,显示出了制作者对教材改革和数学教学的把握以及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的掌握。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模式延伸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下应用教师讲授,电脑模拟演示和提问的方法为主,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内容的分类,将新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整合起来,并通过适当训练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虽然没有直接应用计算机来学习新内容,但是通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转化为一定信息传输给学生,将抽象化具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教学的系统性、趣味性、直观性以及科学性,还能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如下: (1)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在正式讲解之前,引用合适的例子,创造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2)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多媒体演示和讲解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恰当时刻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对象。 (3)讲解新课。通过各种讲授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传授。 (4)进行课堂强化练习与评价 (5)总结课堂内容。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归纳、强化学习内容,再次提示重难点及考点。 2.探究协作型教学模式。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习惯,能应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目前,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提供了教学手段。其步骤为:教学主题分析——情境设计——信息资源优化——探究式学习环境创设——学习效果评价——强化训练。 3.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新课标指明: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阅读自学以及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模式。该种学习方式能很好地体现研究性学习这一科学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由教师课前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列出自学内容,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交流,给小组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电子图书馆来收集资料,共同完成。最后把讨论成果做成PPT的形式给演示出来,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分析与接受,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具有其他教学工具所没有的一些优势,它的出现与使用,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多元化、形象化以及视觉化。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多媒体教学经验,认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数学技能。 4.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整合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门全新的教学系统,它比传统的教学系统更具独特优势,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以及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使教学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多媒体论文: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符号 当今社会已进入传媒时代,时代赋予了教育全新的理念,而多媒体教学是新世纪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文学概论课程是中文学科基础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媒体教学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1]。结合传统教学,正确把握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时代背景和符号特征,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符号优化,是一个很紧迫的教学任务,但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都还较少关注。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如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持的《在双向拓展中更新文学理论课程》,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主持的《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畅广元主持的《文学文化学》,虽然在教学中率先运用多媒体,但欠缺的是没有进一步对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符号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出对策。本文拟选择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常用的图像、影像和语言等符号,对这类符号的优化展开初步的阐述。 一、图像:语言符号的感性辅助 多媒体是“用词语和画面来共同呈现材料”[2]的,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图像符号在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概论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灰暗死板,色彩和图案的运用使教材显得活泼有生机,具有时代气息。在多媒体教学中,师生面对的也不再是单纯的一张漆黑的黑板,还有播放课件的屏幕。课件不同于黑板,它是图像与语言文字等符号的有机组合。有些教师的课件做得单调无趣,这就没有达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在中文学科课程中,文学概论是属于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有了图像的插入,教学内容便显得活泼生动。所以,从事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教师,都喜欢将教学内容图像化。内容的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他们对文学概论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随心所欲,一定要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才行。因此,文学概论多媒体课件的图像选择,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注重课件本身的形式美。文学概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件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所以不能忽略课件自身的形式美。课件的封面设计、背景图案的选择等,都需要教师精心处理。教学课件上的图像,呈现的应该是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个性化的视觉美,而不是与课程无关。而且,这些图片的选择,不能喧宾夺主,掩盖或者妨碍学生对文学概论内容的接受。 第二,补充课件的文字内容或者教师的口头表述。比如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所附的光盘中,在讲到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时候,就选择他的一张相片插入到课件上,让学生在了解他理论观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他的感性认识。形象的图像符号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相结合,更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第三,与教学内容相互印证。比如在举李白诗歌《静夜思》以说明诗歌的文体特征时,可以插入相关图片来辅助对诗歌的内容的阐释。这类图片的插入,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来理解教学内容,但图片的选择应该非常慎重,有的图片不能呈现李白《静夜思》的诗歌意境,就不能用,否则会误导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2]。 第四,以图像作为讲解的对象。比如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把余华小说《活着》出版物的相关图像直接放在课件上,不出现任何文字。这时候,特别要注意,这类图像只是起到提示教学内容的作用,《活着》的具体内容,教师要进行口头表述,不能以图像代替作品的语言内容,要把学生注意力最终引向教师的口头讲解中。 第五,用图表概括理论知识内容。比如探讨文体的分类,教师可以把不同文体类别编辑成图表或知识结构图。这类图像符号,往往概括性强,且又层次清晰,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上面也提到了,文学概论教学中使用的图像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抽象的图像和具象的图像。需要注意的是,抽象的图像,没有照片之类的具象图像那样形象,但又比语言文字形象。在教学中,具象图像和抽象图像的作用和感受力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图像符号的使用,是顺应学生的接受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深他们的记忆与理解。但具象图像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较容易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拓展,正如拉什所说的“不去询问文化文本(即图像文本———引者注)表达了什么,而是询问它是什么”[3]。所以,具象图像使用时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文学概论教学最好多采用一些抽象的图像,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达到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 课件成为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图像符号是课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图像化,是文学理论教学不能回避的时代变化,我们恰恰要针对这种变化,进行适合新情况的教学改革。但特别要注意,图像符号并不能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而无限制地增加,更不能因单纯追求“视觉奇观”[4],而造成图像符号能指的膨胀。形式上看,过多的图像符号的使用像是绚丽多彩,实际的知识含量却很小,干扰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影响到文学概论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只能限定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教学内容的图像化,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需求,但是它必须围绕文学概论教学目标。文学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有些教学内容是不能够图像化的,有些教学内容是没有必要图像化的。图像符号只是文学概论教学一个重要感性辅助元素,它必须围绕教学对象———以语言为符号的文学才能有效展开。 二、影像:理论推演的适当点缀 除了图像符号之外,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还经常使用影像符号。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把影像引入到教学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轻松地欣赏到相关影视资料等。但是教务部门却非常质疑在课堂上放电影的合理性,对于文学概论教学来说,我们必须重视这种质疑。前文提到,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的,文学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是用语言创造审美观照对象。影像符号能否成为文学概论教学的对象?我们要看影像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在文学概论课程使用影像符号,基本是将影像作为作品的例子来讲。很少有教师自己不讲课,拿另一个教师讲课的视频来代替。比如我们分析典型的特征时,会举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例子来分析,现在很多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电影视频来了解的。传统教学中没有多媒体,教师必须用语言把《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复述一遍,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也是通过语言媒介获得的。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语言表述成分更多些,教师需要通过语言表述把一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诚然,影像也能把曹雪芹《红楼 梦》的基本故事用视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电影版的《红楼梦》和语言文字版的《红楼梦》是有差别的。电影版的《红楼梦》,严格地讲是另一件艺术品,它的作者不能再说是曹雪芹了,只能说原着是曹雪芹。这意味着电影版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红楼梦》的复制品,不能将两者划等号[5],应该将前者理解为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创新。所以,一般我们不主张用影像完全代替语言符号来作为分析的例子。如果取代了,文学概论研究的就不是文学的基本规律,而是其他门类艺术的基本规律,这不符合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要求。 另外,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影像资料,长期用影像资料代替语言文字,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影响到对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正如杨文虎指出:“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这代人长于视象思维而弱于文学思维,成为‘读图的一代’。阅读文学作品非常吃力,这也是他们越来越少光顾文学作品的内在原因。”[6]这里所说的“文学思维”,主要是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阅读者的这种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则审美观照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阅读者就不能真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这肯定不利于文学概论抽象思辨能力的提高。因为思维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的,而又以视觉活动为主,人们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整个感觉器官获取信息量的83%[7]。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但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视觉并不是长项,而语言符号却是苏珊?朗格所说的最典型推论性符号[8]。有些文学概论的内容,比如复调小说、形象思维、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问题,思辨性很强,必须依靠语言符号才能说清楚。当然,在文学概论课堂上并不是绝对不能播放影像材料,关键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播放频率上看,只能偶尔为之。同时,教师要精选影像作品作为分析的对象。 其次,要掌握好播放的时间,要适度。播放视频,目的是为了形象生动,增加视觉鉴赏的冲击力。但文学概论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是不能划等号的[9],播放视频的时间不能长。虽然作品鉴赏也是文学概论研究的问题,也是文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对于实现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目标是有利的。但是二者之间无疑是有区别的,鉴赏课重在对具体作品的阐释评价,重在对具体作品的感知、体味、判断和分析,重在帮助学生掌握作品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概论课重在对理论命题的理解消化,重在把握理论知识结构,培养理论思维能力,重在对理论问题归纳、演绎和抽象思考。所以,不能因为消费社会带来的享乐主义,为了直观、趣味而一味追求影像符号的视觉快感。过分加大影像符号的量,是与文学概论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再次,在播放完视频之后,教师应该适当点评。通过比较播放的影像文本与原来的语言文本之间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语言文本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影像符号在文学概论教学的负面作用。如果把握了以上这三个方面,在文学概论教学中适当进行影响符号的“点缀”,不仅无碍,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文学概论教学的基本符号 前文提到,文学概论探讨的对象是以语言作为符号的文学,所以在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符号必然是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课件和黑板上的文字以及教师的口头讲述。不同于单纯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中的文字符号,其特点在于文字的视觉化。在课堂上,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投向大屏幕。利用课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把声、影、图、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向学生传递。即使是课件上的文字,也要考虑其可视性,以弥补文字“向着不断简化的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10]。比如讲到文学作品论,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大屏幕上应该出现“典型的历史变迁”、“典型的定义”、“作品的解读”等经过视觉修饰的文字标题。在文字视觉化的同时,教师必须考虑到课件文字的数量。相对来讲,课件的文字量比传统教学大得多。 多媒体论文:职高生物的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摘要: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化了课堂结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更好的培养7 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 多媒体 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化了课堂结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更好的培养7 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对职高生物的多媒体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1、多媒体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本身就应该渗透着艺术,课件也应是教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一个清晰生动的动画、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片,无异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2、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高效率是衡量优质教学过程的标准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板书、演示、实验等环节的切换时间不仅影响了教学过程的紧凑性,而且限制了课堂的信息容纳量。当拥有了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就可以将文字、图画、 声音、动画、影片等信息合为一体,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靠语言表达、口头描述的单一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再受语言的束缚,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获取的外界信息来源中,83%来自视觉,12%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多媒体使学习既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它所获取的信息量,对知识的保持率均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所以老师们只要用多媒体将各种信 息提前编入课件,在上课时即时、快速显示,实现了操作的程式化、施教的自动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种媒体的效能,增加了课程的容量和密度。 3、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认知手段的单一性,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因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技术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只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1、充分理解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功能 板书一直被称为教师的“微型教案”。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案的布局,的确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很多知识。而多媒体课件,则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不可能取代教师。为此,教师就要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和采用的教法,将板书、教具展示、多媒体等相互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课程需要,让知识通过最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进而让学生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不能因为鼓励运用多媒体而采用多媒体,还是要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进行研究设计。如此,才能使多媒体真正展现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价值。 2、不能只重模拟轻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理解一些生命现象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机可以对实验中动态微观的过程或周期较长的过程进行宏观连续的模拟。这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也是有利的。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省事,而将一些可以通过课堂上实际动手做的实验用电脑动画展示了事,只让学生观察到模拟现象,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计算机的应用应该是有助于实验教学,但绝对不能取代实验教学。 3、要突出课件的重点,发挥其直观简洁的作用。 强调课件的画面要简洁,其实也是从重点要突出的角度而言的。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生物学课件,其画面上琳琅满目,好像做课件的人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在屏幕上。事实上,课件的文字不必像电视剧中的"中文字幕",不是要把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而应该是把那些不易说清、不易道明的事情在屏幕上通过图像影像来表达清楚,或者是通常情况下不易观察到的太小、太快或太慢的东西在学生面前放大、慢放或快放而已。 所以,要更好的说明问题,最好就是一段时间里屏幕上只有教师想要的东西,而且将其放在屏幕的主要位置,既大又清晰,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看得明白也记得清楚。课件是为上课服务的,上课要求重点突出,课件本身也就更应该重点突出了。 4、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控制使用多种媒体。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直观媒体时,必须依照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地控制:①媒体使用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学生疲劳,分散注意力。②媒体使用时要注意变换呈现的形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要尽量变静为动,以引起学生注意。③演示时要与讲解、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好,使教学语言起着动员、组织、指导和总结的作用。④按照协同律组织多种媒体,要尽量做到视听结合、说做结合、手脑并用,以提高识记效果。⑤两种教材(教科书和音像教材)、两种教法(传统和电化教学)必须实现最优结合,以扬其长补其短,优化教学方法和 过程。⑥在设计多种媒体时,仍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论文:谈谈多媒体教学的隐忧 前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已有些年头了。许多人对它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他们属于“热情派”; 但也有不少人对它不感冒, 满腹狐疑,甚至嗤之以鼻,他们大概算是属于“怀疑派”。本人介于“热情派”和“怀疑派”之间。我毫不怀疑计算机进入教学主流的前景,对此我满怀乐观;另一方面,我又对目前我所看到的许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验持深深的怀疑态度——其中大多数的是根本计算机辅助教学没有必要的,它们有的是本末倒置,有的是兼收并蓄,模糊教学的重点难点,还有的老师根本不会做课件确堂而皇之用自己的课件在上多媒体课。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隐忧。 关键字:课件 隐忧 一、课件制作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虑。 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标准。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计算机上公开课的心态,为此花很多的时间(可能是半个学期,也可能是一个学期)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个课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 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别的课上或者不能用在别的老师的课上。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等等。“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假如这些时间精力花得不值得呢?“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课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次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课例,信息量是大的,这是事实;这个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点。 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平时用三个小时备的课,现在因为要用多媒体,花了六十个小时去准备,也就是说多投入了二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而那节课能好二十倍吗?我们都知道,一节公开课,能比平时好三倍就不得了了,哪怕你花一百个小时去准备。算它效果好三倍吧,投入跟产出折算,二十减三得十七。也就是说,效率降低了十七倍。当然计算一节课的效益,不能是这么简单的数学运算。但运用了昂贵的先进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这一事实却是确凿无疑的。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一个学期都在为一节课翻肠倒胃, 其它的课肯定打折扣。这对学生、对学校都不是好事。 二、课件制作简单地以计算机代替一切。 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人觉得有了计算机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可以不要了,幻灯机录音机录象机也都可以不要了。在不少人的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义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多媒体课成了独媒体课。 机确实拥有传统教学工具的一切功能。但有必要让计算机来代替一切吗?录相机放录相很方便,把带子往机子里一塞就好了,干吗非要把录象资料转到计算机中去呢?计算机转存影视文件要花很多时间,考虑到效率和效益,这时间花的不值得。也有不少人喜欢把图片转存到计算机中去。多媒体室有实物投影仪的话,这样的转存也是在浪费时间。 举个例子。好比说某人要向快餐店订个比萨,打个电话,说一声,电话放下,事情就办妥了。如果那人是个电脑疯子,他非选择上网来订购他的比萨。他得开机,移动鼠标,点鼠标,一步步进入特定的网站,再键入他要的物品名称,然后确定,他这比萨才算是订好了。从这例子我们学到什么?电脑是什么都能做,但不是什么都非得让电脑来做。 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计算机,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计算机。我们的思路应该反过来,应该想着什么地方可以不用计算机,首先把没必要使用计算机的地方确定好,剩下的就是可使用计算机的地方。计算机应该是能少用就尽量少用,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能用别的工具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工具。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能把计算机跟其它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如果只是把教材、教案、图片简单地‘搬’到电脑上,和放幻灯片有什么区别?重形式而轻内容,用电脑玩花样,使多媒体课件看上去像一块块美观漂亮却内容贫乏的黑板报。 三、课件制作不能体现计算机的优势。 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目前许多已制作出来的课件,都不能体现这三大功能,都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罢了。与其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象来得方便省事。 比如《故宫博物院》,如果只是放放课文录象, 用录象机就行了。如果要用计算机来演示故宫的建筑构造,那就要跟一般的录象有所不同,调用者要能够通过操纵鼠标或键盘随意进出故宫各处,并且可以即时调出解释说明或相关背景资料或有关诗词歌赋趣闻逸事等等,起码这样,才能是计算机的《故宫博物院》。总之,计算机课件必须至少体现上述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不要用计算机的好。计算机要么不用,要用就得用在点子上。 四、不顾实际,忽视条件的是否可行。 目前的中国教育,总体上还是相对落后的。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享有“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厚待遇外,大多数普通的学校,其落后的设施让多媒体根本无用武之地。一般的学校只拥有一两间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如果真的提高了多媒体制作的“ 普及率”,其结果还是僧多粥少,难逐人愿。 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很少有人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大多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熟的不会,会的不熟”,就很难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画面后讲 解,要么只顾讲忘了换,造成讲解内容与多媒体画面的不同步。人机“两张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看电影”,教师成为“解说员”。 还有,如火如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评级”“评优”等各项考核,那种“非多媒体(课件)者一票否决”的不平等原则也导致了诸多矛盾和隐患。众多教师心有不乐却也无可奈何。 总而言之,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单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待,调查显示,当前多媒体教学在基层已形成热潮,但却只“热”了教师一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哄而上,势必带有盲目性。人人赶时髦,难免产生负效应。多媒体不是惟一选择,三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为何要费力做成多媒体呢!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误区。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眼光不能盯住多媒体不放,而应该提倡“土”、“洋”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教学。避免“两张皮”,力求“二合一”。教师要真正懂电脑,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多媒体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 多媒体论文:试论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教学媒体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使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活化”了教材,所以倍受广大同行的欢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到底有哪些价值呢?笔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帮助组织教学多媒体技术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序”化工程。讲课伊始使用媒体可以引人入胜;中间穿插媒体能波澜起伏;结尾运用媒体可达到余音不绝的效果。如在讲“水分散失”一节可以这样来组织教学: 课的开始,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导入,可巧设导语,暴露关键,给学生播下悬念的种子。教学中先用放像机放一段电视剧《少年特工》里小队员在山顶用塑料袋在树枝上取水的片断,配以导语来问:为什么带叶的树枝会有这种“吐水”现象?一下子学生的思维发条被拧紧了。课的中间可按学生认识的主线和课堂教学顺序加进“枝叶在白天的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同时教师可把自己“讲、做、写、画”的基本功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可接受的立体交叉的信息网,用他们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外界刺激,强化了记忆。这里需要注意:“讲”要讲清,不能讲穿了;“做”要让学生可见又可信;“写”和“画”要精练美观。课的结尾用投影仪将“蒸腾作用”过程及意义打在银屏上,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留下一个美妙的回忆。 增进师生感情古语曰:“信其道方能亲其师。”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输入让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接受,易相信,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无形之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如我在讲授“肾单位”结构时,将一毛线球用胶带粘在黑板上,再从上面引出二根线头当做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最后在毛线球的下方制一囊状结构为肾小囊。这样,讲起课来得心应手,同时也有理有据,形象生动地将复杂的“肾单位”结构简单化了。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认为:课让老师讲“活”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顿时升华,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研究表明: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愈浓厚,其注意力愈容易高度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现代化的多媒体综合应用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新的时尚,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而且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时,针对学生掌握其内部显微结构有一定困难,即不容易观察又不便讲解的情况,可采用显微画面投影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先用显微投影仪将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显微结构投放在银幕上,然后边讲解边板书。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构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很快就掌握了导管和筛管、木质部与韧皮部、木纤维与韧皮纤维、春材与秋材等概念的区别。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整体的功能,记忆效率也就提高了。 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当讲到重点、难点时,若配以多媒体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讲“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寿命”一节时,要认识到:种子萌发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可安排“种子萌发条件实验”让学生增加一下感性认识。方法是:提前一个星期让学生按课本图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在讲课时将对比实验带到讲台上,让学生亲自上讲台看一看,哪些种子萌发?哪些种子没有萌发?同时打出种子萌发情况的投影片,以弥补有的学生没有看到实验结果的不足。通过实验与投影这些媒体使学生看到感性材料的表象,最终得出正确的理性结论。这样,既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又使本节的重点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课堂中可安排一个“小实验”,请学生分别咀嚼萌发和未萌发的绿豆种子,待他们亲自品尝到两者确有不同时,然后及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边板书边推理,推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和思维感官功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散了知识难点,化难为易,体现了主体参与教学的原则,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调控教学进程画面、录像、投影等教学媒体中的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能调节授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放慢速度,或重复讲解,或增删内容。使教学中该强化的内容得到了强化,该淡化的得到了及时的淡化,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有效地调控了教学进程。 如在讲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形成”一节时,我采用马学老师制作的“减数分裂活动演示器”(制做方法及使用说明见《生物学教学》1997年第3期)将减数分裂的每一分裂时期做一定格处理,让学生看清每一时期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及DNA的变化,然后用投影仪打出其量变过程的函数图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序化的知识链,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效率。 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语言听觉器官,二是语言视觉器官。课堂教学时只有保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单靠一种听觉或视觉渠道,势必影响和削弱这种效果。只有各种媒体的使用才可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也就突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做一些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往往有的实验“做”而不“灵”;也有的“灵”而不“显”。这就需要我们合理配置电教媒体,发挥其优势,以弥补实验的不足。如讲“血液”一节时,在演示实验中观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情况时,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小时)才能出现结果,即使出现结果,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完一番实验操作后,可用放像机将最后的结果和现象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结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一看便认出:哪一层是血桨?哪一层是血细胞?各部分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同时,放大的图像也便于教师的讲解。真是“千言万言讲不清,一用媒体就分明”。 综上所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当今的教学体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因为它的魅力在于:方便教师“教”,也帮助了学生的“学”。真可谓是价值连城。 多媒体论文:兴趣 感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盘县二中 李 琳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的兴趣表现在力求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就称作认识兴趣,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状态就叫做求知欲。具有认识兴趣或求知欲强烈的人常常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所以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而满足求知欲,则会使学生产生与更高的认识活动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记忆保持率、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看一本书、就算我们连续地看几遍,可能也未必能将将其具体情节、细节说得清楚,道得明白,但如果将这本书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就看是看一遍或两遍,也能将其大概情况和细节的绝大部分记得清清楚楚。这说明,人体生理器官 (眼、耳、鼻、舌、身等 )与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感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古人亦云:“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耳到”。前不久,笔者看到这样一份资料: 1967年,特瑞赤拉( Treichler)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结论:人们学习知识和人体生理器官的关系是味觉占1.0 %,触觉占 1.5%,嗅觉占 3.5%,听觉占 11%,视觉占 83%,仅听和看就占 94%,可见,听和看是人体的主要学习媒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们可以记住阅读的 10%,自己听到的 20%,看到的 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 50 %,交谈时自己所谈的 70%。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相同的结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的感官学习后保持率变化为:单用听觉, 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 60 %, 3天后,则降为 15 %;单用视觉, 3小时后能保持 70 %, 3天后降为40 %;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 3小时后能保持 90 %, 3天后可保持 75 %。因此,将听和看结合起来,对于学习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粗放型教学,其公式可以概括为“时间 +精力”,靠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成绩,其实质是一种“告诉”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学主要围绕教师、课堂、书本三个中心而展开。学生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作抽象的讲解、描述和演示,学生通过听课和看书对其抽象的理解和囫囵吞枣式的把握,其结果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辛苦,而效果却收效甚微,可谓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种“告诉教学”,无法有效合理地刺激学生的各个人体器官,发挥其学习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记忆保持率。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这一名词闯进我国的教育领域。媒体,英文 media的译名,词义是“中间、中介”。指承载的载体。从文字上理解,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就是“怎样进行多种媒体综合的技术”。教育媒体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教育媒体(以教材、黑板、实物、模型、报刊、挂图等为主)和现代教育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cd、vcd等为主)。 传统教育媒体即我们上面所说的传统应试教育(告诉教学)中所使用的手段,而现代教育媒体即我们所谓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传递声音、图形、文字、图像等信息的高科技应用技术,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位图图象、矢量图形、动态图象、符号媒体、波形声音、 MIDI音乐等。它以其直观、形象、逼真、系统的形式,丰富的教学信息容量、快捷的传递方式,将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以声、形、象等表现形式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和意境,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感情的参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他们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迷上了多媒体教学,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根据所上年级教材的内容收集素材,用蒙泰瑶光、Autherwere、Micrsorft Powerpoint等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幻灯片。经验告诉我,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由粗放型(时间 +精力)向集约型(兴趣 +方法 + 效率)的转变,使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具体说来,其优越性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幻灯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单位时间里把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不易 理解的问题,社会焦点、热点等,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视频、感人的音乐,丰富多变的色彩,画面的切换,使学生置身于教学中,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且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信息的反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精讲多练”。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课后去死记硬背,不仅教师无法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内容、社会热点等,设计成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达到了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学时间不变,而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密度更大,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听和看等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多媒体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存储和处理。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材和教育信息的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如所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1998年 5月 6日“中国教育报”《勇立潮头》)。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培养“四有新人”是历史的重托,是民族的重托。教育发生的深刻历史变革,必然会体现在教师身上,引起教师角色的变化。毕竟,创造性的学生只能由创造性教育和创造型教师来培养。这种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只要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职业之社会地位和实现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告别过去应试教育的“告诉教学”,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变教学中教师的“如何教?”为指导学生的“如何学?”;变教师“要我学”为学生“我要学”;变“苦于学”为“乐于学”。尽快让学生实现三个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四种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在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多作努力。 多媒体论文:舞蹈与多媒体发展的研究 艺术总是无意有意地带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生活、精神风貌。处于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也被艺术家“拿来”, 比如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电声音乐,极大地推动流行音乐的繁荣。舞蹈也不例外,新的科技给舞者带来了新的灵感,舞台成像技术的发展,让舞者找到了新空间,于是结合Led的新舞蹈多媒体舞蹈呈现在舞台上。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舞蹈的新可能,让我们体验了一种新的舞台空间,然我们的感官得到了新刺激。 2009年英国动感多媒体舞蹈团带来的作品《水形百态》在上海与观众见面。一个巨大的半管状弧面竖起在舞台中央,借助投影技术时而幻化成海浪或冰川,舞者在其中诠释出人与水相互依存的主题,多媒体与舞蹈碰撞之后产生的奇妙反应着实让人惊叹。(图一)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技的告诉发展,当舞台技术不断更新,先进的灯光、视频、3D成像技术不断出现在全世界的舞台上,舞蹈也不能袖手旁观,舞蹈创作者敢于“吃螃蟹”,勇于尝鲜,把这些多媒体手段融入舞蹈。希望通过高科技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舞蹈创作与表现形式,给予人们以展现人、自然、空间多维浑然一体的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而这些技术也为舞者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为舞蹈艺术创作与表演插上翅膀,飞越舞台空间限制,寻找并创造表现的新空间。 一、多媒体的特点 1、多媒体是什么 媒体(Media)就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介。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是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灵活途径。 2、多媒体具备的特点 ①集成性。以电脑为主体将声像、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是电脑、影视、音声、摄影等性能的有机集合,展现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信息,使声、文、图、像一体化。例如,通过一张光盘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并可通过配有悦耳清心的背景音乐,体现作品意境和人物活动的画面以及文字说明,甚至插入某些视频画面,从而使人通过视、听、说等感官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并得到赏心悦目地享受。 ②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的关键特征,指人通过键盘对电脑进行人工操控,从而更好地把制和利用信息。例如,作为多媒体的电视节目,通过互动技术应用,观众能够自主性看到不同的影像,可以随个人喜好调出某节目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了解相关地域的文化、风土人情、美丽风光等,这样观众拥有更自由的决策权和更多的欣赏点。 ③数字化。指多媒体中的各种信号的数字化。 ④实时性。对音响、动态图像进行随时实时处理。 ⑤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它把计算机所处理的信息媒体的种类或范围扩大,并对输入进行加工、组合和交换,可更好地表现信息,丰富其表现力。 二、舞蹈中多媒体的应用 舞蹈主要是从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方面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因此,在舞蹈创造和表演时,集中在视觉与听觉方面以美的展示,所以多媒体技术以舞蹈的结合也就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 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段反应中国书画的表演,整个体育场的表演区中央展开了一幅数字成像技术呈现的一幅巨大的中国山水,并与画卷之上的现代舞演员表演情景交融,如梦如幻,让人沉醉。视觉感官获得信息量非常大,非常享受。 1、舞蹈中使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加强了视觉感官的体验 舞蹈是一种集舞台表现、抒情、音乐、美术、灯光、色彩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舞蹈艺术,人们对舞蹈表演的倾心与鉴赏早已脱离了传统的通过人的肢体动作去感受舞蹈的美,而更多的是通过多媒体高科技手段在舞台上展示出来的和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变幻莫测的唯美画面,生动而又多彩的表达形式所吸引。这就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多媒体技术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运用,是科技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舞蹈中融入多媒体无疑为舞蹈增色不少。 视频技术在舞蹈作品中出现,将舞台的空间概念刷新。2012年的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中,法国的《新马戏》为大家带来法国视觉舞台剧《cinematique》。(图二) 舞者在舞台地板和天幕数字投影营造的抽象空间中舞动,时而舞动于数字模拟的水中央,时而好像在溪流的石块中跳跃,时而又像立于悬崖之边缘……反映在抽象的地形之中,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人生面临的一次次挑战和坎坷……变化丰富的美的感受。 2、舞蹈中使用多媒体最新音频技术增强了观众听觉的冲击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形体表现,音乐是舞蹈的听觉形象,两者相辅相成,优美的音乐,在舞蹈表现中可以帮助烘托气氛,表达情感,表现情绪,从而朔造完美、丰富的舞蹈形象。 如今的音乐制作技术数字化,通过录音采样,电脑可以模拟任何一种乐器声及人声、大自然的流水声、鸟鸣声等等。因此使用特定的软件就可以足不出户就作出大乐队才能拥有的大气磅礴的音乐,实现一切可以想象的音像效果。对于舞蹈需要的各种气氛、节奏都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现在的音乐制作技术与剧场硬件技术,可以为观众提供超前的享受,如环绕立体声技术,可以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声音。如舞蹈中的海浪声通过音乐的前期制作和剧场设备可以让观众感受到非常具空间感的音频,海浪声可以从观众的左方冲到右方,声浪也可以从你的背后涌来,这肯定对观众理解作品提供可能性,也能使观众对舞蹈所营造的空间更加身临其境之感。 三、舞蹈中多媒体的作用 1、舞蹈中多媒体的适当使用升华了作品 舞蹈演出的震撼力,不但在于艺术创作的内涵,还在于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使演出更具张力,更好的表现舞蹈主题,充分利用与拓展舞台表演空间,增强剧情气氛,营造意境,提升舞蹈表现力与震撼力,更好的烘托舞蹈艺术主题。多媒体等舞台科技已从单一硬件设备、设施的改造走向用于舞台艺术的互动发展。 日前网络火热传播的一段英国达人秀的舞蹈,看后非常感人,舞蹈利用现影技术,用剪影的形式来表现一对恋人从相爱,到丈夫上战场,妻子将孩子抚养大到结束人生,舞蹈用人来制造教堂、骆驼、城堡、战场等场景贯穿主人翁一生,一段凄美人生,非常写意优美,也让人十分感慨。这是舞蹈与多媒体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 2、舞蹈中多媒体的使用要合理 绚丽的灯光,多彩并动感的视频,会抢夺观众的眼球,确实会抢了作品的风头,冲淡舞蹈本体 的表现力。舞蹈中的多媒体,这个用于衬托的配角,应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辅助物,用于帮助我们更清晰表达舞蹈主题。如果灯光太过绚丽导致观众的视线转移,从而忽视舞蹈作品原本的艺术表达,丢失舞蹈创作及表现的初衷。舞台上使用视频技术设备,一般在舞台上面积都比较大,本身就抢夺舞台空间,抢夺观众眼球,如果过分地依赖高科技技术,不合理使用多媒体,反而会喧宾夺主,成为舞蹈作品中的累赘。所以舞蹈使用多媒体视频技术一定要合理及巧妙。 3、舞蹈中多媒体使用的实用性 舞蹈艺术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其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舞蹈表演的数字化,通过互联网一个舞蹈表演节目或一台舞蹈的演出,它随时并迅速传遍全球。舞蹈全球化趋势明显; 2) 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电脑技术的提高,舞蹈编辑、舞蹈表演、舞蹈爱好者、舞蹈场景等可以在电脑虚拟环境下进行组合编排,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虚拟舞蹈形象; 3) 多媒体与舞蹈结合可以更逼真展现舞蹈所需的场景,更好的体现表演主题,更恰当的营造气氛,通过多媒体使光、电、色、美、影视技术等完美结合已是大趋势; 4) 多媒体舞蹈教育软件的开发,更新舞蹈传统教育模式,不仅舞蹈专业人士就连普通百姓也可通过多媒体舞蹈教育软件,从中学习各种舞蹈知识和技巧,从而促进舞蹈事业发展,提高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力。 总之,随着多媒体等高科技在舞蹈艺术中的应用,它必将为舞蹈创作带来无限想象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多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将越走越宽敞。 多媒体论文:最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探讨 论文摘要:结合实戏,分析这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探索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课堂教学目前是各学校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多数学科都面临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的局面.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更多的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只有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才能适应这一局面,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和推广,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改善课堂结构,构建能适应师生双边活动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不断深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手段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运用不当又有弊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前对于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引起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本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进行了深人反思,获得了几点体会,现列出,以期和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粉笔加板书"的局限,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而带着兴趣去思考和学习,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对所学内容可以加深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显着.多媒体的运用,大大节约了传统教学"板书"的时间,不仅能实时、高效地传播教育信息,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程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通过使用多媒体真正达到"小课堂、大社会,,的最优化效果. 3.活跃课堂,师生互动.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轻松了,就某一问题互相提问,互相论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和双向交流的场所.老师也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了.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导积极性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二、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要在实践中摸索和提高,不能一说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就一统课堂教学天下,不管课件质量,不问使用效果.不能认为:有就是好,没有就是不好;多就是好,少就是不好.当前不少课程就存在着多媒体运用不当或过滥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起诸多弊端,有的还很严重,从根本上说不是提高了,而是减弱了教学效果. 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就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教师用大量时间制作课件,而忽视了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接受能力的研究,忽视了主观能力的发挥.虽然备课很辛苦,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不可避免会伤害教师积极性. 2.课程全程使用课件,教师整堂课站在计算机旁,成了课件放映员,没有了板书,没有了教师生动的形体语言,忽视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 3.有些课件制作粗糙,冗长的文字成了教科书的拷贝;还有些课件制作过多追求形式,色彩变换频繁,动画效果杂乱,只突出了课件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多媒体显示速度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又无法笔记,常引起学生的反感. 应该看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在教学手段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克服.只要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上集中力量,深人探索,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会成为一线教师自觉的行动.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 1.正确处理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多媒体要强调其"辅助性",运用多媒体不是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辅助课堂教学,使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教学课件的运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课件所表现的内容凝聚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因此,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是合理运用教学课件的关键所在. 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文字、图像的简单播放,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精心设计.若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放映员的作用,课堂就会失去灵魂,失去生气,教师的形体语言和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 有些教学内容,比如图表的内容,用多媒体表达出来就形象直观,就不失时机地利用好课件;有些内容教师通过板书讲解更清楚更细致,就不一定非用课件.例如:一些重要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教师板书讲授过程中,速度适当、重点突出,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会对这些重要概念印象深刻,比课件效果要好. 多媒体的运用表面看好象教师课堂教学变得"轻松"了,一些难点相对容易突破了,板书相对减少了,劳动强度似乎降低了.如果把多媒体的运用视为减轻教学负担,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实际上,多媒体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量不断增长的新世纪,多媒体教学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拓展知识面.教师要不断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人教学内容,介绍给学生,这样使得教学效率会提到更高层次. 多媒体教学更广阔的空间将是用于学生 自学能力的培养,成熟的课件可以通过网络传给每一个学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学生会一目了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大量的练习题、思考题供学生参考,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可以利用人机对话,促进师生互动,网络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到那时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求学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2.正确处理课件外在形式与实际内容的关系.实践证明,朴实无华的教学课件只要运用恰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使用不当则会画蛇添足,辩证处理好课件的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统一显得尤其重要.既要注重课件的可观赏性,又要避免过多的感官刺激是课件制作首先应关注的问题.画面格式、背景颜色、动画效果等外在形式确实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花样太多反而容易冲淡讲授内容,影响学生思维,分散学生注意力.高校课堂氛围不同于中小学,理应不失庄重与严谨.但是也要注意在保证教学内容充实完整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多媒体语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若课件是整版整版的文字,如同教材的翻版,很单调很枯燥,这样的课件更不可取,不如不要. 课件制作应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要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画面简洁明快,字体清楚美观,动画效果恰到好处.另外,课件放映速度不可过快.把重点内容用精练的文字归纳起来,调整播放速度或延长停顿时间,再采用链接形式多次回放,这样的课件一定受同学的欢迎,这样的课件效果定会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3.正确处理多媒体课件引进与自制的关系.教学课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人较大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优秀的教学课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件制作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 成功的课件制作不能单枪匹马地干,若每个教师各起炉灶,制作课件要花费大量时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该采取引进与自制相结合的办法. 如今许多学校积极开发、交流本学科的教学课件;一些高档次的立体化教材备有电子教案、题库等光盘;还可以从网上下载许多教学课件资料,引进课件的空间逐步开阔.但是引进的课件不能拿来就用,也不一定完全适合课堂运用,这是因为存在有学生层次、教学规模、课时数和设备条件等差异,因此,只引进还不行,还要有教师的自制过程和再创作过程. 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讲课风格,适当删、加内容或重新组织材料,加工成个性化的课件. 教研室可以通过组织集体备课的形式,在统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前提下,让教师展示自制教学课件,互相学习、交流素材、共享资源.使课件运用达到理性的有序的程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相信多媒体教学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教师的使命感会促使我们科学、严谨地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培养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技术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内容摘要: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对于教学模式的转变有着标志性影响,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活化课堂教学应当成为新课标下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文就针对多媒体技术本身特点谈谈如何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意识. 关键字:多媒体技术 课堂教学模式 活化 作为新课标的载体——新教材已经在使用,因而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摸索出一种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模式,而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促进学生全身心领悟和感受到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一些浅薄的探索. 一.用多媒体技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数学教师的必要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蕴涵的有趣因素与艺术魅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法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充分唤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设计课件时,应该充分考虑给认知主体以各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区”. 例如我们在教学高中数学必修4《三角函数》的引入新课时,不应只是单纯为了教学内容简单交代几句就直接进入新课教学,如此上课就平平淡淡,毫无生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亦无好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引入课题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如下画面: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冉冉升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海,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峦, 一叶小舟在波浪中上下颠簸,波浪一浪一浪向岸边来…… 学生在欣赏完片段后,会被这个画面吸引,马上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给这个画面?图中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老师稍作提示,这个片段中有潮涨潮落的现象,有日升日落、有波涛的一浪推一浪的变化现象,有岸边人来人去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启发学生了解这些现象都是周期性现象,从而说明周期现象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数学学习去认识这些现象,而与周期性现象密切联系的数学知识就是三角函数,继而引出三角函数这一章.这样的设置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享受数学,并自然地形成数学是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一本质特征的意识. 二.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指导下插上创新的翅膀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创新往往建立在数学美感的指引下,在自由想象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的结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载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效地去搜索与数学问题有关的知识, 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数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至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对苏教版必修5第51页例4有关雪花曲线的研究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对一个正三角形进行若干次循环迭代,这样可以看到一条奇妙美丽的曲线,师生能共同从电脑屏幕中体验“雪花曲线”的生成过程,然后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及数列求和的有关知识,师生共同研究出“雪花曲线”的特点:①它是一条边数有无穷多,到处是尖端,不光滑的、连续的封闭折线;②它的周长为无穷大,而它所围成的面积是有限的.通过这个例题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一个美妙分支——分形,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又如在苏教版必修4《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这一节课中,利用《几何画板》,先根据正弦线的定义,动态地画出正弦曲线,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探索出画余弦曲线的方法(通过直线y=x转化成正弦曲线).这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后,还可以主动进行探索,如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引申与推广等,借助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这种引申推广很容易产生质的飞跃,获得新的结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借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形结合”完美组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活动的、具体的对象比静止的、抽象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与接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障碍很多的原因是缺乏具体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而导致的,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真正实现“数形结合”,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更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比如在苏教版必修4“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时,可以利用《数理平台》软件,先将A、ω、φ分别用一条可变的线段来表示(相当于三个参数),接着利用“标准函数工具”工具菜单在屏幕中画出一条正弦曲线,然后依次改变A、ω、φ所对应的线段长度,来改变A、ω、φ的值,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图象的振幅变换,相位变换与周期变换,操作非常简单、快捷,这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徒手用粉笔来描点作图更有效率,以前数学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感到很头痛,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新教材特别注意数学软件在新教材中的整合,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或《数理平台》演示让许多内容变得更形象明了,让学生在数形之间体味数学的乐趣.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要求要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庞大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从而进一步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苏教版必修1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当时,方程 只有一个解吗? 我让学生到网络教室利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系作出函数y=ax和y=logax(a 0,且a≠1)的图象,设计底数a是可以拖动变化的.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在拖动a值的过程中发现:当0当1 当a≈1.45时,两函数图象开始没有交点; 当a 1.45时,两函数图象没有交点(见图(4)). 在本案例中,借助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多媒体技术自己探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确实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激情,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操作数学软件,积极动手、动脑, 卓有成效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模式.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 【摘 要】在人的一生中在幼儿期的教育至关重要,幼儿期的教育得当都能够对人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在幼儿时期,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今后的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全语言教育理念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方法,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早期阅读 全语言教育 幼儿教育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幼儿时期的教育也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家长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早期阅读对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开发孩子的思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全语言教育理念就是通过幼儿进行大量阅读,帮助幼儿最大程度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提高阅读兴趣,达到增强幼儿理解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的目的。本文主要讲述了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的一些教育方式。 一、当前幼儿早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幼儿教学中早期阅读的实践来看,我们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最为明显的是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认为识字就是阅读,没有识字就没有阅读。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和理念早已背离了开展儿童早期阅读的初衷,不仅影响了早期阅读的效果,而且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儿童关于阅读的消极体验,误导了儿童的阅读习惯,降低了儿童主动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很少有教师对幼儿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给予较为科学、细致的指导,导致书都被看破了,但孩子们却说不出书中内容等诸如此类无效阅读的现象。再次,早期阅读被等同于简单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意识到幼儿早期阅读还应有利于儿童逐渐获得表达情感、意念、愿望等的能力。 二、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 (一)对幼儿早期阅读实施整体性阅读的教育方式 全语言教育理念就是将幼儿的早期阅读作为语言学习活动的一部分,而幼儿语言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因此,早期阅读也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体现整体性的教学方式。幼儿阅读的范围很广泛,在幼儿翻开各种图书,开始对图书的内容进行表达的时候阅读就已经开始了。随着幼儿语言水平的不断发展,幼儿开始对文字产生了兴趣,想知道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这时就由以读图为主的阅读方式开始向图文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发展。例如,幼儿在阅读幸福种子儿童系列读物《芽芽搬新家》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长头发小朋友在下雨天坐在家门口的情景,小朋友就会想到图画上的小朋友是谁,坐在那里想什么,然后再通过后面一系列的故事图画,幼儿对图书的故事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小朋友自己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故事的内容,然后通过图画进行引导,让小朋友知道整个故事表达的内容。幼儿通过阅读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通过自己讲述故事内容,将不同的语言利用图画故事的形式联系起来,增强了阅读的完整性,丰富了幼儿的词汇,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在进行一些识字的引导,如故事中的小朋友的名字“芽芽”,让幼儿对这个字有一个形象的认识。通过全语言的早期阅读方式既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又不会使幼儿感到识字枯燥无味,让早期阅读成为一种整体性的语言学习。 (二)对幼儿早期阅读实施开放式阅读的教育方式 全语言教育方式提倡幼儿通过交流互动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强调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题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减少对幼儿的约束,让幼儿自由发挥,调动幼儿的思维,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对幼儿早期阅读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适当的鼓励,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主动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如在阅读《云彩和风》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幼儿表达一下自己对云彩和风的认识,有的小朋友可能会想到云彩像棉花糖等等,通过这些增强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然后再进行阅读教材。通过对这些诗句的阅读提高了幼儿的欣赏能力,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增强幼儿在日程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对幼儿早期阅读实施整合性阅读的教育方式 全语言教育理念提出人的学习是从符号的学习开始的,语言是幼儿学习一切其他内容的基础。因此幼儿的早期阅读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要和各个领域的学习相结合起来。如为幼儿营造阅读的浓厚氛围,阅读与游戏进行有效结合,在进行游戏活动的同时渗透阅读,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还可以与其它学科的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如在阅读《小动物去郊游》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展开联想,自己去郊游时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让孩子通过绘画结合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既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学习。通过对早期阅读和其他方面学习的有效整合,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幼儿时期作为启蒙阶段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许多幼儿园老师将早期阅读作为幼儿识字的一种教学方式,让幼儿认为阅读就是在学习认字,极大地降低了幼儿阅读的兴趣。全语言教学方式通过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注重对幼儿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有效发挥了幼儿早期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良好发展打下了基础。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浅谈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进行幼儿的情感教育是学前阶段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塑造幼儿未来人格的重要基础,是家长、老师、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绘本阅读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绘本阅读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幼儿 绘本阅读 重要性 情感教育 幼儿早期的阅读对其性格塑造、理解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绘本通过色彩斑斓的画面、容易让幼儿理解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语言等吸引幼儿的注意,提高幼儿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绘本能培养幼儿的情感理解能力及塑造个人情感能力。 一、绘本阅读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1、绘本是连接幼儿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幼儿在接触世界时,一开始是通过绘本来了解世界的,由于其自身智力发展水平、行动能力等的限制,难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去感受世界,因此,往往需要通过绘本来了解世界。 而幼儿阶段又是情感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通过绘本阅读,连接幼儿与世界,能给幼儿的情感培养树立一个良好的范例,让幼儿感受世界的美好。 2、给幼儿展现真善美 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其故事情节优美、故事内涵引人思考,给幼儿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幼儿在这样的世界中,容易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即使幼儿还不能理解故事中所传递的情感,但可以从故事中感受到喜悦,慢慢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善、美的情感。 此外,绘本中的图画往往采用的是令人舒适的暖色调,通过一个个的笑脸,让幼儿感受到温柔的情感的关怀,利于幼儿的情感培养。 3、绘本有利于幼儿形成乐观积极的情感 绘本中所选择的故事、图画都是积极向上的,所传递的情感也是正面的、鼓励的情感,如宽容、诚信、勇敢、真诚等,这些积极的情感,通过绘本阅读传递给幼儿,有利于对幼儿的情感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进行绘本阅读时,幼儿往往会将自己代入故事,希望自己成为故事中喜欢的角色,通过角色代入,对自己情感在无形中进行了培养与形成。如男生们希望自己成为故事中的勇士,培养自己勇敢、真诚的情感,女生们希望自己成为美丽的公主,培养自己善良、大方的情感。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绘本阅读进行情感教育 1、选择正确的绘本 当前,我国的绘本越来越多,部分商家为了经济利益,没有严格审核绘本的内容,导致绘本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幼儿来说,绘本是他们学习的对象,不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不但不利于其情感教育,反而可能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在选择绘本时,需要考虑绘本的故事内容、图画以及文字表述。虽然市面上的绘图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有些绘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于负面形象的塑造过于偏激,这也会对幼儿的情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认真把握其故事内容,确保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绘本的图画应当是暖色调的、令人舒服的,对于其中阴暗的图片应当尽可能地减少,避免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而绘本的文字也应当是优美、有礼貌的,这对于幼儿的情感表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进行绘本阅读时,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 在进行绘本阅读时,应当采取引导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情感,实现情感教育。如在进行故事的讲解时,可以通过询问幼儿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事情、如果幼儿自身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幼儿开发自己的思维,实现情感教育。 在进行引导提问时,应当注意提问的方式和语气,不应当采用僵硬的提问方式,而是采用与幼儿进行平等的沟通的方式、向幼儿询问答案等方式,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被动的回答。 3、分析绘本,设置情景 为了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设置情景的方式来进行。不同的绘本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绘本通过简单的对白来展示主人公的情感,而有些绘本则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来传递,需要幼儿进行思考。 在进行情感教育时,需要对不同绘本进行分析,通过设置情景的方式,使幼儿更好地把握绘本中的情感。如在《熊叔叔的生日派对》中,可以通过邀请幼儿参与表演,扮演不同的角色,既通过蛋糕等食物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又可以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感受到小动物对熊叔叔的关系,感受帮助他人所得到的快乐。 4、利用多媒体教学 当前,幼儿绘本早已不是传统的纸质教学,早已结合多媒体,实现了声音、视频、图画的配套。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为幼儿营造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幼儿代入到更为直观、形象的场景中,让幼儿身临其境,立体地感受绘本中的情感。 如在《小蜗牛找妈妈》的故事中,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将小蜗牛找妈妈过程中哭泣的时候插入哭声,能更好地让幼儿感受到小蜗牛的情感,将幼儿代入到小蜗牛当时伤心的情感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为传统的绘本阅读翻开新的一章。 三、小结 绘本是幼儿学前阶段主要的儿童读物,也是每个孩子最初接触世界、感受世界的主要桥梁,绘本为幼儿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通过里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和鲜艳多彩的图画为打开了幼儿的视野,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幼儿绘本阅读中,需要选择真正适合其阅读的绘本,结合多媒体技术、情景表演、口头讲述等不同的方法,使得幼儿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更好地感受不同情感中所传递的积极思想,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幼儿提前阅读养成教育之我见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幼儿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婴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怎样在学前期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为他们进入学校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目前幼儿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提前阅读;养成教育 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素,是未来社会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近年来早期阅读已是我国幼教界逐步受到重视的一个新课题。 一、尽量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幼儿专家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幼儿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二、努力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 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学前阶段,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从幼儿认识书面语言这一特点出发,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可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挑选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者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①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②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③文字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通过半年的实践,我认为“帮我早读书”教材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早期阅读材料。这套教材图文并茂、语音规范、语义浅显、知识面广,幼儿通过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磁带、看色彩鲜艳的画书、读朗朗上口的文字,通过游戏和生活,逐步将口语符号与文字符号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早期阅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处处都有幼儿阅读的机会和内容。把握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和创造性个性,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 在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活动中,我们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了系统地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使每个幼儿的阅读能力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半年来,我们把生活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采取多样化形式,让小朋友参加活动,即:集中式,采取相对集中的阅览形式,让小朋友集中阅览,教师可在集中阅览中,全面观察多数幼儿的活动情况,予以集中指导;“从前,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经常帮助穷人,他就是阿凡提……”这是一个我们以集中阅读的形式进行的故事阅读。孩子们首先通过观察图片,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猜猜故事的内容;紧跟着在随老师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熟悉了故事的文字结构,掌握了它们的正确发音。之后绘声绘色的边复述边表演故事让幼儿兴奋不已,抓住这个契机,我及时引导幼儿理解了故事的寓意,对幼儿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完成了文字的学习和知识的启蒙。休闲式,采取比较分散、较随意的阅览形式,幼儿选择阅读资料后,可三三两两地、自由地、分散地到小型活动区或个人活动区进行活动。教师可在休闲式的阅览活动中,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情况,予以个别指导。还开展了每周一次阅读日活动、读书比赛活动、创编故事活动、故事情节表演活动、一封信活动、竞选故事大王活动、制作小人书活动、认识书店主题教育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逛书店"活动,让家长有意识地用自己对书籍的热情和兴趣去感染孩子,从而意识到自己应成为孩子阅读的启蒙老师。 四、构建互动的阅读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交往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师生互动”的阅读关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读些书给幼儿听听,引导他们选书、看书、读书;引导他们发问、讨论、思考;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阅读延伸活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幼儿之间相互合作、交流。通过这些努力,发展了幼儿的阅读技能,使幼儿产生了阅读的愉悦、快乐之感。 我们还十分注重家长的参与,通过“亲子课堂”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了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在有空闲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常常会给自己的孩子朗读一两个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读物。有的家长还很善于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讲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觉;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动动脑筋;或者一起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等。我们的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亲密、和谐。 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幼儿互动”的阅读关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阅读真正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创设阅读环境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与幼儿一起探索和学习,创设有系统的、安全的、层次分明的阅读环境,有效的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在幼儿阶段,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十分必要,让幼儿养成提前阅读的本领,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大有帮助。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绘本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儿童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绘本阅读已成为幼儿教育中应用广泛的教育方式。绘本以精美的画面和趣味性的故事得到了幼儿的认可和喜爱,通过绘本阅读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实现了思想的启蒙,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教育;应用 前言 绘本是一种以手绘图画的形式来表现故事的儿童读物。这种新型读物主要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画面精美而丰富,能够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得到了更多幼儿和家长的认可。幼儿在图画故事中可以有效的建构自我、体会情感、认识世界,更多的理解文字和图画的价值。从图画认识向文字阅读转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择绘本来指导幼儿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对幼儿教育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1 绘本阅读的影响和选择 幼儿教育中的图书阅读,绘本是较为合适第一种。绘本主要以图画为主要内容,文字起辅助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图画故事书,也有一部分的绘本只有图画完全没有文字。绘本主要强调画面,通过图画传递给幼儿信息,版面精美并且占的面积较大,插图不仅可以传达内容信息,也强调了主题的内容,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绘本的图画也能够激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看完图画之后产生联想,从而感知事物。 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科学合理的绘本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幼儿的阅读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幼儿时期正是孩子认识图形的关键时期,听讲故事、观赏图片为幼儿之后的识字教育做了很好的练习。幼儿在阅读绘本时会发现书本中带来的乐趣,更加积极主动的看书、学习,既培养了阅读兴趣又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师和家长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慎重选择合适的绘本。首先要挑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内容,能够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熟悉的内容可以激发幼儿的联想。而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要有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幼儿既感到熟悉又能有新奇感,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另外绘本故事的情节应尽量简单,使幼儿能够理解内容,由情节简单逐渐的向正常转变,促进幼儿的阅读能力发展和提高。最后绘本读物需要挑选颜色鲜明、有美感的,画面布局简单整洁,这样才能够引起幼儿阅读兴趣。 2 绘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度追求阅读数量 一些教师和家长有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幼儿绘本读物读的越多越有好处。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粗浅、盲目的阅读方式,忽视了幼儿绘本阅读中应注意的教育和引导,对幼儿的启蒙和成长反而带来了问题。过度的追求阅读数量,幼儿在阅读中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理解和消化,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教育。 2.2 绘本质量参差不齐 绘本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阅读质量。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少儿读物市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些书商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过度的追求出版物的数量而忽视了书本的内容和质量,造成了绘本读物的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幼儿的阅读质量。一些绘本读物在包装上花哨抢眼,看似丰富有趣,其实里面的内容较多雷同,没有创新性,阻碍了绘本读物的发展,也为幼儿阅读带来不利影响。 2.3 绘本阅读流于表面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时需要积极的引导,不能流于表面的故事情节,应循序渐进的挖掘绘本深层的内涵。在讲解中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来教育和熏陶幼儿,实现对幼儿的审美教育。而在实际的绘本阅读中,一些教师和家长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只是讲解故事,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不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3 绘本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3.1 注重绘本的质量选择 市场上的儿童绘本众多,教师在家长需要考察绘本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适合的绘本。幼儿不具有明确的分辨能力,教师和家长需要严格把关。作为幼儿的早期主要读物,绘本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对幼儿之后的阅读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2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 绘本是一种图画书,可以让幼儿产生阅读兴趣,也增加学习知识。一般绘本和其他的少儿读物一样都具有封面、封底和正文,而一些绘本为了增加趣味性,还有折页、环衬、散页等其他内容。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绘本时要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将绘本的每个部分都做介绍,使幼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幼儿阅读和分享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来体会每一部分内容的乐趣,一边阅读一边想象。幼儿在按照顺利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绘本内容的深刻记忆。儿童的思维发散,仔细的阅读更能发现很多容易忽视的小细节,而这些细节正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拿到绘本时首先看到的是封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封面猜测绘本的内容,激发起孩子的阅读欲望。例如《图书馆狮子》,封面上是一只大狮子和两个小朋友在看书,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封面,引导幼儿猜猜他们在看什么书?又在图书馆里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狮子也在看书?从而引出绘本的题目。幼儿在与绘本图画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内心和情感,开阔了眼界和境界。 3.3 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在绘本阅读中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例如让幼儿来模仿书中的故事情节,以小剧场的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幼儿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模仿力,记忆力也十分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内容让幼儿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故事情节来进行有趣的模仿,在模仿的过程当中,幼儿可以加深对故事的认识和理解,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例如在《苹果树》中,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和苹果树,苹果树非常希望小男孩能够陪它一起玩,而随着男孩逐渐长大,有了更多的愿望,不再愿意留下树下玩耍,于是苹果树用自己的身体来帮助他实现愿望,最终剩下了树根。幼儿可以通过模仿苹果树和小男孩的对话,来深刻的理解到绘本的深层含义,体会苹果树寓意了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和付出。 其次还可以通过临摹绘画创作来加深绘本阅读,绘画可以锻炼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内容选择性的挑选出简单的图画来供幼儿临摹,培养学生的审美,也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进行绘本阅读教育时还应注意运用故事的悬念性和趣味性。一些绘本中巧妙的通过翻页设计来体现故事情节上的悬念,并在结尾处具体的阐述故事的结局,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按照绘本的情节发展来合理的运用悬念,引导幼儿来猜测情节发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例如《谁咬了我的大饼》这本书就充满了趣味性。首先的画面上是一只小猪做了一张大饼之后,累的在大饼上睡着了。而继续翻到下一页会发现大饼少了一块,是谁偷吃了饼呢?幼儿带着问题会继续阅读找到答案。这种有趣的故事悬念可以激发儿童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在故事阅读中获得了知识和快乐。 4结束语 绘本教学可以为幼儿的早期阅读做好铺垫,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加强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对绘本内容的选择,运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坚持行,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能动性和自主性,使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在绘本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农村家庭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了访谈法对农村地区42位幼儿教养者就幼儿早期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知都存在较大的偏差,幼儿存在在家中的阅读时间少、阅读习惯差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农村家庭;幼儿;早期阅读教育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早期阅读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刘炎教授认为: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早期阅读[1]。早期阅读教育不仅对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幼儿以后的高级阅读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途径。 家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环境,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可以大大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目前,我国对于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教育进行了不少研究,而对于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那么农村幼儿家庭的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到底如何?本文做了一定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对农村地区42位幼儿教养者进行了访谈调查。42位教养者中以父母亲居多,也有个别爷爷奶奶参与调查。其中,教养者绝大多数为青年家长,学历主要集中在高中及以下学历。访谈话题围绕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然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概括和归纳,得出最终的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农村家长对家庭早期阅读的认知。调查发现,农村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知都存在较大的偏差,同时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知之甚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教育的重任在于老师而非家长。当被问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由谁主要来负责”,90%以上的家长认为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任务应该由幼儿园来完成。“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让老师去教的,我们能给孩子教个啥?”一位家长如实说。在大部分家长的观念里,所谓早期阅读教育是从幼儿入学以后才开始的,而教育的成果是由老师的教学和孩子“聪明”与否决定的。很多家长忽略了幼儿3岁以前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几乎全部来自于家庭,在幼儿0~3岁期间,家长如果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将会更有利于幼儿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幼儿园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责任,但家长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家庭环境更容易使幼儿受到熏陶,而农村家长迷信“老师教学、学校教学”的传统思想依然严重存在。(2)家庭早期阅读教育开展的时间晚。“孩子还太小,什么都不懂,给她买书她也看不懂,没必要浪费那个钱”,一个1岁5个月孩子的妈妈这样说道。同这位家长一样,认为孩子太小,没必要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家长约占70%。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幼儿已经具备了表征的能力,出现了最初的记忆和再认,这就代表着幼儿已经具备了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认知条件。1岁半以后,幼儿已经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完整句子。而大部分家长都认为阅读是孩子上学以后的事,殊不知这样的观念是在耽误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另外一部分会在孩子2~3岁期间开展阅读教育的家长,也只是认为提早学习认字、识数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以后“跟得上、学习好”。(3)将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等同于识字。当问及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理解”时,80%以上的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活动就是简单地教孩子识字,督促孩子学会老师教的知识,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可。较少一部分家长认为,除了需要学习幼儿园的教科书外,还需要给孩子买一些其他类型的书来阅读,但阅读的目的仍然集中在认字、识数方面。持有这类观点的家长,错误地理解了早期阅读教育的目的,把早期阅读教育认为是机械的识字活动。“一个人如果是好的阅读者,那么他就一定是识字的;但能够识字的人,却并不一定是个好的阅读者”。[2]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认识面普遍狭隘。同时,家长基本没有意识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过早的去强迫孩子学习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字,并不利于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厌恶阅读的心理,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 2.幼儿在家庭中的阅读情况。许多农村幼儿对家庭阅读活动都表现出不喜欢或者排斥。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选择自己阅读或者与同伴阅读,有哥哥姐姐的幼儿,偶尔会在哥哥姐姐的指导下进行阅读,但大部分幼儿的阅读习惯都很差,不懂得爱护自己的图书,在阅读过后也不会整理书籍。受家庭环境、家长观念以及家长指导方法的约束,幼儿的阅读量和阅读面都比较窄。据访谈统计,农村家庭幼儿的阅读时间每周超过2个小时的仅为11%。孩子在闲暇时间,大部分都用来看电视、玩游戏,大多幼儿没有或者很少有家庭阅读经历。有阅读经历的幼儿多数也是在父母的强迫下学习识字,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喜欢阅读,愿意主动阅读,有阅读兴趣的幼儿少之又少。 3.家庭早期阅读活动形式。家庭阅读教育活动的形式包括亲子阅读活动,邻里间交往性阅读活动,家庭外出的郊游、参观性阅读活动。农村家庭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形式单一,仅局限在亲子阅读活动和偶尔的邻里间交往性阅读活动中。农村家庭的外出郊游机会少,几乎不会特意带孩子去参观郊游,家长们认为参观、郊游既浪费时间又消耗金钱,没有能力负担这项支出。家庭外出机会最多的就是带孩子参加亲友的丧嫁、乔迁活动,而在此过程中,几乎所有父母都意识不到可以借此机会为孩子开展参观性阅读活动,父母们一致觉得带孩子去就是为了热闹,让他们玩玩即可。 4.家庭中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材料情况。(1)家庭早期阅读环境欠佳。家庭早期阅读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物理环境方面,几乎所有家庭都没有为幼儿设置一个专门的阅读区,也没有适合幼儿专用的书架和书桌。幼儿的阅读材料都是被家长随处放起来的,幼儿取阅起来十分不便。阅读的区域多为吵闹的客厅,稍安静一些就是卧室,由于没有固定的、适合幼儿阅读的区域,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注意力不能保持,阅读效率低下。同时,阅读过后,图书会被幼儿随便乱扔,书籍很容易遭到损坏。在人文环境方面,首先,家长自身重视阅读、有阅读习惯的不到2%,不能起到以身作则的良好示范作用。其次,家长对幼儿的阅读活动没有热情和耐心,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去。家长参与幼儿阅读最多的就是督促幼儿“完成作业”,除此之外,能够为幼儿讲故事、念儿歌、与幼儿共读的家长仅为4%。不论是阅读的硬件设施、家长的阅读习惯,还是家长与幼儿共度的时间、频率,都远远不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2)家庭早期阅读材料的数量少、种类单一。经过访谈统计,在0~3岁的幼儿家庭中,幼儿的阅读材料不超过2本,在3~4岁的幼儿家庭中为2.1本,4~5岁的幼儿家庭中为3.4本,5~6岁的幼儿家庭中也仅为4本,家长每年为孩子购书的支出不过百元。多数幼儿家长认为,孩子在3岁以前不懂阅读,拿书只是为了玩,而且容易将书撕坏,因此没必要特意准备阅读材料。而进入幼儿园以后,家长认为孩子能够把园里发的书学会就已经很不错了。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阅读材料时,多倾向于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类的故事书或看图识数、认字类的启蒙知识读物,这些书籍基本带有拼音标注。大多家长认为幼儿阅读就是为了以后“学习好”,所以应该读一些和学习有关的书,而其他类型的书都是和幼儿的发展没有太大关系的。 四、讨论 教养者的文化程度及家庭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在家庭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42位教养者的学历大部分集中在高中及以下学历,由于教养者自身的文化程度低,难以正确认识早期阅读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指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将阅读等同于识字、识物、认数,很难有意识的、正确的去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技巧。父母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对家庭早期阅读教育不够重视。80%以上的父母认为幼儿期的家庭阅读活动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太大影响,且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权交付给幼儿园和老师,认为只要提供给孩子吃、穿、住、行就可以了。在早期阅读的时间安排上,父母往往也是让孩子自己什么时间想读就什么时间读,没有让孩子在阅读时间上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选择读物时没有针对性,父母由于不会选择,导致选择的读物不是超出幼儿的认知范围就是太枯燥,久而久之,幼儿就会觉得阅读是件“无聊、痛苦”的事,对阅读产生抵触,不爱读书。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指导策略 摘 要:早期阅读教育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且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幼儿早期阅读理论研究的滞后,早期阅读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先解读早期阅读的概念,再探讨早期阅读的意义,分析其目前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早期阅读;指导策略;阅读环境 一、早期阅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较为片面化、单一化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士对早期阅读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有的把阅读当成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有的人直接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使得早期阅读的目标非常的单一与片面化。主要表现为:(1)家长过于注重幼儿的识字能力,而忽略幼儿在阅读中的体验与感受。(2)是把早期阅读作为唯一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或手段,过分强调了认知。 2.适宜材料的缺乏性 在早期阅读中,阅读材料是至关重要的。而调查发现,现在市面上关于3~6岁的早期阅读书籍,种类较少,其中优秀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总结下来,主要是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材料的老旧、内容的枯燥乏味,其中带有认字、算术等目的较为明显的书籍偏多。幼儿在阅读时,并不能深刻地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而且有的书本内容已经陈旧,与现代幼儿的认知并不能很好的接轨,且不符合幼儿的阅读经验与水平,导致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不感兴趣,或是不理解。二是材料的不适宜,在市面上的书籍中,有些阅读作品忽略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导致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非常的吃力,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三是材料缺乏本土化,有些绘本或故事等均来自国外,其中的情景、故事内容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或审美观等,不是特别的对接。书籍内容也没有做过相应的调整,使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消化不良,进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滞涩难行。 3.良好阅读环境的贫乏性 (1)家长的关注度不够高 家长对于早期阅读的重视度不够高。我们向家长针对早期阅读的必要性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家长认为有必要的只占64%,有28%的家长认为可有可无,还有8%的家长认为没必要。当问及家长陪同幼儿讲故事或看书的频率时,36%的家长从来不陪同讲故事或看书,很少陪同或有时陪同的占41%,只有23%的家长能经常陪同孩子讲故事或者看书。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家长对于早期阅读的重视度还不够高。 (2)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目前发现园内外,利用公众场地或班级的内部场地所设置的图书角设施都较为简单,布置的场景不够温馨,投放的书架高度与幼儿的身体高度不符,不便于幼儿自主的拿取书籍。其中投放的图书种类以及辅助材料等不够丰富,不能发挥书籍的魅力,不能吸引幼儿前往阅读。部分班级内缺少一定的阅读时间,给予幼儿自主阅读或集体阅读,让幼儿自主体验阅读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或知识经验。因此,没能为幼儿创设温馨的物质环境或安全的心理环境。 二、解决早期阅读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1.图书的选择与投放 阅读中枢的发育比说话中枢早,早期阅读通过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给幼儿以积极的刺激,能够加快大脑的发育和成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早期阅读材料时应注重图画和文字的有机结合。图书内容应更多地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如小班幼儿,将选择以图为主、文字较少、情节简单、主题突出、色彩明快的图书;中班幼儿,我们将选择单幅多页,情节幽默有趣,角色鲜明的图书;大班幼儿,我们将选择情节一波三折,幼儿可通过画面进行猜测、想象,结局在预料之外的图书。在幼儿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阅读情况与阅读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对一类书不再感兴趣了,教师应及时更换书籍,与幼儿共读书本,引发幼儿继续阅读的兴趣。总之,图书的选择与投放除了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之外,还要注意符合幼儿的阅读水平和生活经验。 2.阅读氛围的营造 家长和教师可利用一切机会、场所,让幼儿感受书面语言。如在我园小班部近10米的走廊上,能够充分利用走廊墙面,设置“走廊阅读墙”,在墙面上安装了大小不一的书槽,书槽中放置了各种各样的读物,例如,发声书、洞洞书、玩具书、触摸书、魔法书、不湿的书等等,在走廊的另一面安置了小沙发,小书桌,供家长与幼儿在来园或离园的时候进行阅读,既共渡了亲子阅读时光,又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书的奇妙与有趣。又如,在楼梯间,原本用来堆放公共物品,现在我们改设成阅读角,在楼梯间的墙面上挂上了家长与幼儿共读书本的亲子照片,照片用暖色调的相框进行装裱,既装饰了墙面,又凸显了阅读氛围。在阅读角里面安放了小书桌、小沙发,并在地面铺上了暖色的泡沫垫,靠墙一面安装了90公分高的书架,上面摆放了许多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图书。所以,放学后,经常能看到家长与幼儿一起阅读的画面。另外,我们也在阅读角里投放了便于孩子记录、创编各种图书的剪刀、纸笔等辅助阅读材料,给幼儿的阅读带来方便,提高幼儿阅读的质量。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根据幼儿的需要不断更新图书架、图书角的内容,以便幼儿能持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3.开展多种类型阅读活动 目前,在园内开展的阅读活动形式主要有:阅读区阅读活动、阅读室阅读活动、亲子阅读活动、集体阅读活动、结合阅读的小表演、创编图书、阅读小游戏等。例如,我园小、中、大各年龄段开展的戏剧表演活动,都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在幼儿熟读绘本、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道具,通过音乐的烘托、道具的使用、剧本的演绎,更好地传承及理解经典绘本的精髓。良好的言语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阅读兴趣都将在这样的活动中悄悄地播下一颗喜爱阅读的种子。此外,如在集体阅读中,教师应针对幼儿在阅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阅读困难开展一些阅读游戏。如,设计动物图片与文字的匹配游戏,可以看图找文字,也可以看字找图片,让孩子在对应匹配的过程中加深对辨认文字的敏感度。教师在幼儿阅读活动中要善于将多种阅读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它们在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不同作用,促进幼儿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早期阅读是幼儿在儿童时期,通过无数次的阅读,无数次与书本的对话,无数次慢慢累积内心的情感体验或感知认识,以此逐步提升的阅读能力,逐渐养成的阅读习惯,逐步激发的阅读兴趣的过程,它的目的不止在于让幼儿读多少书、识多少字,而是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促进幼儿的智慧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探讨幼儿绘本阅读教育多媒体优化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教学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课堂中,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儿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多媒体方式在幼儿绘本阅读教育中的应用,旨在为幼儿绘本教学课堂的质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幼儿绘本阅读教育;多媒体优化;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各种信息化技术如电脑、电视等在人们生活中得到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幼儿绘本教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以文字、声音、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向幼儿呈现出教学内容,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幼儿能够勇敢的表达出心中的所思、所想,为绘本阅读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幼儿的学习注入更多的动力,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学习,避免幼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以奇妙的教学方式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其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实现文本内容与视听形象的结合,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向学生呈现出教学内容,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感观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至教学课堂中。 比如,教师在教授《星星警察》内容时,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播放功能,为幼儿呈现出小老鼠偷米的场景,幼儿第一时间便会被有趣的画面所吸引,并与周边的同学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大家议论纷纷时,教师可以水到渠成的引出问题,如“大家认为小老鼠的行为正确吗?大公鸡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以及警察去哪里了?”等,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后展开下面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色彩、画面以及表现方式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媲美的优势,教学方式更为的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语言学习情境 只有不断的运用语言,才能够真正的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因此,语言模仿与学习在绘本阅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在幼儿学习规范化的语言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以及同步配音,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动画配音中进行语言的模仿学习,生动的动画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说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声音进行学说能力,逐步地引导学生融入至故事情境中。 三、突破重难点问题 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需要经历由感性经验向理性经验的发展的过程,幼儿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有所不同,往往需要借助于直观的、感性的经验理解内容,相反,过于抽象复杂的事物,则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生动形象化的处理复杂抽象的内容,弥补单纯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 四、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教学课堂中适当的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引发幼儿情绪的共鸣,对于活跃教学课堂的气氛具有重要作用。在播放视频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配乐,能够有效的渲染课堂气氛,将幼儿带入故事中。 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内容简单而幽默,带给幼儿众多的欢乐,当播放该视频时,母鸡萝丝轻松愉快在小道上散步,此时配上欢快的钢琴乐,幼儿们的心情立刻也变得愉快起来。随着故事的发生,当大灰狼尾随母亲时,幼儿开始为母亲担忧,然而此时配乐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依旧是轻松愉快的曲调,暗示幼儿母鸡将会安然无恙,不会受到大灰狼的伤害。故事的结局果然如音乐一般的欢快,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让幼儿在观看与倾听中感受,整个教学气氛轻松活泼、生动有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以其新奇有趣的特点,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兴趣,为教学顺利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重视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以眼神、语气、手势以及身体动作等肢体语言,让幼儿明白教师的意思,努力为幼儿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应当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的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发挥绘本阅读教学的作用,推动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浅论幼儿教育中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随着幼儿智力的不断提高,对幼儿进行早期的阅读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今幼儿教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提出了几点如何培养幼儿早期的阅读能力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早期阅读;策略 幼儿期是一个人智力、语言、习惯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期。在这个最佳学习能力的培养时期,能否培养起学习的基础――阅读的兴趣,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幼儿自身的发展角度分析,早期阅读对其终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教育的发展角度分析,全世界的幼儿教育都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不仅如此,研究表明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 3 ~ 8 岁期间形成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呢? 一、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的创设是进行幼儿早期阅读的一种重要途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乔姆斯基也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以及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于幼儿阅读兴趣产生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1潜移默化,做好阅读前的准备 学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早期阅读识字”,利用汉字刺激幼儿大脑,促进幼儿潜能开发作深入的探索。教师应掌握汉字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并遵循幼儿“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即幼儿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局部这一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好奇性,通过节奏、韵律、线条、色彩、情景、动作、游戏来体会汉字的魅力,让古老的东方魔块“汉字”,化作点点星光映亮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孩子们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同时发展幼儿语言、思维、观察等方面的能力。 2设立阅读角,提供读书平台 将阅读角设立在光线充足、相对独立、醒目的地方,阅读材料的摆放要使幼儿能够自由、方便地取放。阅读角图书的投放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投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我最喜欢的图书排名榜”、“我的图书朋友”、“私人藏书博览会”等活动。在阅读区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书籍,有幼儿熟悉的《三只小猪》、《狼和小羊》等;也有不太熟悉的《皮皮鼠吃跳跳糖》、《梨子小提琴》等;还有一点儿都不熟悉的《毯子的故事》等,以保证不同阅读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在阅读教育过程中进行情感的渗透 现在,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提升,在提升中不断地成长。对于幼儿阅读教育更是如此,我们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充分地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加以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的阅读能力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情感的渗透。具体的进行情感渗透的措施为: 1对幼儿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 现在有很多关于幼儿的读物,都是要求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接触到这样的语句“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这些描写非常形象化,首先,使幼儿能够认识这些,那么幼儿教师应该先拿出这样图片使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重点在于教会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增加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一定要能够模仿儿童的音调,平仄有度,真正地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2通过阅读课文,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如在儿童读物《斧子的故事》阅读时,首先,教会幼儿能够首先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大意。其中,文中有一句“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教会孩子们学会诚实待人,不能够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东西。这样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做游戏,以加深他们对这个做人道理的认识。 三、采用多媒体来整合阅读活动 幼儿园早期阅读应提倡整合的阅读学习活动,即将书面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 教师利用听说游戏、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和文字活动等,引导幼儿逐渐了解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 同时认识书面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早期阅读活动也必须与各科教学有机渗透,这是帮助幼儿获得阅读能力的延续。 如把美术课上所画的内容讲述出来,幼儿在科学课用简单文字和符号、 图画记录一些种子发芽过程。目的在于使幼儿时时处处能获得阅读的经验。 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在于让幼儿在听听说说、读读写写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无穷乐趣。 四、加强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幼儿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他们早期的阅读活动,家长不仅要配合学校的安排,还要在家庭里为幼儿创造阅读活动。首先,每个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读书的榜样。其次,家长要认清误区,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的重点不是能读、写多少字和词,而是通过阅读和成人交流、自主的思考积累经验,促进孩子想象力、思考力和探究精神的发展。再次,家长一定肩负起“说”“看”“听”三个方面的责任。“说”既包括家长说还包括孩子说,对于家长他们应该选择一些内容丰富,听起来又生动有趣的书本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家长还可以查找一些美丽的图片或者靠想象力来编故事,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改善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彼此的了解,还对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看”就要求父母带领孩子到外面看看世界,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像十字路灯的标志,商店、饭店的标志等。“听”则要求家长为幼儿营造一个多听的环境,可以讲故事、放儿歌等,一旦孩子听够了、看够了故事,他们就有了自己编故事的冲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对其鼓励,认真、有耐心地听孩子把自己的小故事讲完,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孩子多交流,问他们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展。在这样互相探讨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会越讲越有趣,还有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之,幼儿阅读活动中,教师只有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幼儿的眼睛、双手、嘴巴等多种感官动起来,从而才会使阅读活动更生动、更有趣、更显魅力!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如何对幼儿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教育 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学样式,绘本最早出现在西方,有百年的历史,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英文中叫“Picture Books”,在日本称为“绘本”,我国有时也叫“图画书”。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 绘本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与图画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是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图画故事,并从中获取信息丰富自己体验的过程。松居直先生认为:“对于读图画书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图画读懂故事。”也就是一个通过看图、读图、理解故事、讲述故事的过程。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看图、讲述的兴趣,对于孩子的阅读尤其重要。我尝试了以下几点: 1边看边思,激趣 绘本的图画丰富多彩,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为幼儿选择图书尤其重要。适合幼儿的图书要色彩鲜艳、形象简单具体、直观、富于情趣、以图为主,在边看边思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1.1看形象夸张的画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集中注意时间很短,一般只有5~10分钟。但当色彩鲜艳的物品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往往能延长他们的注意时间。因此,阅读前,既可以选择画面清晰、情节简明的画面,还可以选择形象夸张的画面切入。同时,也要根据绘本主题选择适合的画面切入,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他们注意,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有的绘本故事封面、封底就是一个中心人物的出场或是一个主题画面的展现,这就是阅读的开始。 如,阅读《巨人》时,先引导幼儿找出画面上的主体形象。“小朋友看看,画面上有谁?他在干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再不是简单地说一下画面主体的名称就很快翻过去,而是仔细地看主体的动作、主体的表情。幼儿通过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唤醒经验。除了封面的观察,还引用封底的画面帮助幼儿深入了解,从而激发孩子阅读图书的兴趣。通过对封面和封底的观察,孩子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幼儿阅读图书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观察、欣赏等方式让幼儿预知故事内容,激发起幼儿阅读的愿望和积极性,并通过由浅入深、层层展开来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使幼儿在阅读画面时能借助已有的、具体的情境来理解、学习画面内容。 1.2思真真实实的感受。孩子理解故事,首先需要去解读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环境背景等,这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把他自己的生活感受运用到阅读中,再将解读和辨识出的各种信息变成了他自己的体验,并用他自己的想象去重新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幼儿回味和思索自己的感受,将真实的体验融入到理解中。 2边思边想,持趣 幼儿阅读绘本与成人阅读文学作品不一样,他们会要求一遍遍反复看或听同一个故事。幼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在这其中获得了审美体验。这样的体验不仅只局限于图书,也是依靠想象力。“这种审美体验可能是过去经验的生动重组,也可能是经验的扩展,或者是一种新的经验的产生。”这就需要孩子丰富的联想。 2.1思优美生动的话语。李麦浪的研究表明,小、中、大班幼儿在看图书时,都能根据自己对角色的表情、动态的理解,去想象角色的对话,而在对角色的心理活动的了解上存在着年龄特点。小班幼儿能描述出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如:“小猪害怕”,“小老鼠想逃跑”,“大灰狼想吃小猪”,虽都属较表层的简单心理活动,但也表现了幼儿已开始能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画面进行初步联想,把画面以外的事物结合到图书画面上去理解内容。因此,在看图中可以结合画面人物的表情、动作引导孩子思考人物的简单心理,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联想人物之间的简单对话。 2.2妙趣横生的情节。绘本的呈现方式更易于幼儿想象,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个更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而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的幼儿想象的一个特点就是更依赖图像、图形。但是图画故事书是以静止的图画表达流动的故事情节,以一个个关键情节的片断,传达完整的故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空白、连接就需要幼儿自己去想象,去填补。 3边想边说,促趣 头脑中装满了图画故事的幼儿,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常常会触动他们的神经联系,联想到相关的图画画面,想起里面的事、里面的人、里面的话。反之,在阅读中,跟随画面他们也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话。将两者结合起来就能促进孩子深入阅读,增强趣味。 3.1想丰富多彩的生活。幼儿在适当的生活场景中联想起图画故事中角色的语言,也有在阅读时联想到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设置这样的环节,意在发展幼儿大胆质疑、猜想、预测等主动阅读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更好的阅读绘本奠定扎实的基础。 3.2说完整细致的故事。绘本是一本全面、丰富的书。正因为这样,在阅读的时候,需要一定的顺序,而且要完整欣赏,进一步细致的体验情感。所以,在阅读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引领孩子整体地感受作品内容,逐渐体会到逐页翻阅的喜悦,领悟到边看边想,边想边说的意境。潜移默化中,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他们身上扎根,故事中的情绪情感在娓娓道来中升华。 总之,早期阅读对人生成长进步产生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幼儿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对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只要调动起幼儿的兴趣,正确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就能为幼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幼儿性教育图画书分类及阅读策略指导 摘 要: 幼儿性教育图画书是指适合婴幼儿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并以性教育为主题的图画书。本文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对幼儿性教育图画书进行分类,并对幼儿性教育图画书的阅读提出指导策略。 关键词: 幼儿性教育 图画书 阅读策略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性成熟年龄也不断提前。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重视学前儿童的性教育问题。绘本性教育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广大教师及家长的关注,幼儿性教育绘本不是赤裸裸地向幼儿传递性知识,而是通过精美的绘画、浅显幽默的故事和教师、家长的巧妙讲解,让孩子们在获得视觉、心灵震撼的同时,轻松、科学地学习性知识[1]。我们对适合幼儿阅读的性教育图画书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给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通过图画书对婴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性教育图画书的涵义 图画书是通过大量的连贯性的图画与相对较少的文字(或没有文字),互相结合来传递信息和讲述故事的童书[3]。幼儿性教育图画书是指适合婴幼儿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并以性教育为主题的图画书。从国际性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性教育以“赋权”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权利出发,以儿童为主体,针对儿童自身生长和发展的规律及需要,为其提供全面的性与生殖健康信息、专业的性健康咨询和完善的性健康服务。通过幼儿性教育图画书对幼儿进行早期性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儿童性别平等意识和基本权利意识。对儿童性身份的认同、性态度的确立、性意识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增强大有帮助。 二、幼儿性教育图画书分类 幼儿性教育图画书按教育理念的体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生理知识、人格发展和社会交往。 (一)生理知识系列:图画书内容主要是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理卫生知识 1.生命起源的知识。 性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告诉孩子生命是怎么来的,因为性是延续生命的手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越发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小动物们是怎么来的?”“我真的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中国人对儿童生命起源的问题一般保持避而不答或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不仅会带给儿童更大的困惑,而且是对儿童性知识教育不足的体现[4]。香港的性教育绘本《我从哪里来》从一个小孩子的疑惑入手,讲述了卵子像荷包蛋,精子像蝌蚪,宝宝是由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而成的。由于里面涉及的内容较多,阅读建议一:父母应该等孩子稍大一些,对生命起源感兴趣的时候再讲,效果会更好。建议二:家长应分几个时间段有层次地给孩子讲述。例如,第一次讲述女人的生殖系统的构造、组织、功能等;第二次讲述男人的生殖系统;第三次讲述生命诞生。与此主题相关的部分书目整理如下(见表1)。 表1 生命起源知识推荐书目 2.生理健康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生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我的小鸡鸡》是一堂生动的“生理卫生课”。作者佐藤真纪子将一个露着小鸡鸡的小男孩放到了绘本的封面,引起人们的注意。紧接着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你是男生的话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翻开来看,发现里面除了如何区分男孩和女孩的内容之外,也教小男孩如何清洗小鸡鸡,如何换小底裤等生理卫生知识。另外,还涉及防止性侵犯和敬畏生命等相关问题。小鸡鸡的故事绝不简单,但是轻松的画面和诙谐的讲述方式,一定能让爸爸妈妈成功地为宝宝解决关于小鸡鸡的各种疑惑。与此主题相关的部分书目整理如下(见表2)。 表2 生理知识推荐书目 (二)人格发展 性是延续生命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在幼儿期接受自己和异性的身体差别,感受适合自己的心理品质,包括能力、情绪、情感、意志等知识是必要的[5]。 1.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 《两个人的故事》是日本性教育专家山本直英的作品。该绘本通过一个神话故事讲述了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结婚,回答了“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在一起生活”的问题。《独一无二的你》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因为有你而不同,世界因为有你而精彩,你就是永远的唯一。所以要珍爱自己,珍爱他人。 表3 珍爱生命相关知识推荐书目 2.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确定。 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是两三岁的幼儿期,另一个是青春期[6]。小孩子在两周岁左右才能意识到不同的性别。《为什么我是男孩》故事充满了神奇幻想。讲述了小男孩奔奔想和女孩子妮妮们一样,于是穿上妮妮的裙子,戴上发夹,学妮妮说话,走路。他跑去和女孩子玩却发现她们玩布娃娃,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拿出霸王龙、奥特蛋和警匪车来玩。他也学女孩子蹲着上厕所,发现这样太难受了。另外,在厕所里女孩子都在议论了他长了一样东西。于是奔奔去找万能的太阳精灵问个明白,最终奔奔找到了答案。本书把生殖、生理知识与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融入到人格、情操、责任感等更高意识层次,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表4 性别教育知识推荐书目 (三)社会交往 1.学会自我保护。 社会交往的内容很广泛,这里主要介绍孩子应当如何拒绝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在自己受到侵犯的时候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德国佩特拉・敏特尔文的《不要随便亲我》讲述了莱娜和她的爸爸妈妈一起住在城边的一座房子里,莱娜不喜欢常常有客人到她家做客。因为他们总是把她抱起来亲了又亲,亲得吧唧作响,把她的脸弄得又湿又粘。《不要随便亲我》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野,说出了孩子不愿意被强迫亲近的心声。图书文字设置巧妙,不但将小女孩的心理表达得十分清楚,还隐含着许多巧妙之处。告诉孩子们当自己不喜欢做某件事的时候,要勇敢地说出来。 表5 自我保护知识推荐书目 2.热爱家庭生活,与家庭成员和睦共处。 家庭成员是指相互负有扶养义务的一定范围内的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家庭成员之间通过彼此相互理解、关心和情感支持,缓解和消除社会生活带来的烦恼、压力,从而维持均衡、和谐的心理状态,使成员体会到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彼得的椅子》讲述了彼得面对妹妹的出生,心理纠结、行为彷徨的反应。他担心妹妹会抢走他的玩具,分割他的爱。到最后彼得意识到,父母的爱不管何时何地都是平等的,不变的。所以他最终接受了将玩具留给妹妹的自觉成长。 表6 家庭生活知识推荐书目 三、幼儿性教育图画书阅读策略指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最大,所以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家庭性教育的责任。结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图画书中有关性教育理念。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些图画书资源,将它们的性教育价值发挥到最大。 (一)性教育图画书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确保图画书中性教育内容是健康科学的,应该符合医学原理。其次,图画书中图文的排版要合理,尽量将信息传递给读者。然后,幼儿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一样,每个阶段的兴趣点都不一样,我们要在孩子感到好奇的时候进行相关性教育效果最佳。最后,选择性教育的内容要全面、健康[7]。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和相关绘本适合的年龄段来选择图画书。3岁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家长应选择画面简单清晰,故事情节单一的性教育图画书。例如绘本《我可爱的身体》、《你出生的那个晚上》的故事结构简单易懂,适合3岁的孩子阅读。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发现男女有差异,懂得区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时可以跟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我爸爸》、《我妈妈》,加深孩子对性别差异的印象。3到6岁孩子知道男女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女孩长大是当妈妈的,男孩长大是当爸爸的,并对男女有别感到好奇。这时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为什么我是男孩》、《为什么我是女孩》。所以,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性教育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亲子阅读的方法 性教育内容图画书阅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我以图画书《小威向前冲》为例提供四种基本的亲子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法。家长在跟孩子阅读一本书之前就要对该本书有所了解并能记住整个故事情节,阅读起来才能流畅自然,感情丰富。 1.朗读感受法。 母亲跟孩子阅读《小威向前冲》的第一步就是两个人一起看图画书,母亲边看边大声地朗读图画书上的文字。母亲要注意情感语气的表达。例如,在读出书名时要加重语调,提高音量,突出向前冲。母亲读到介绍小威身份和比赛规则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讲述清楚;当母亲读到比赛正式开始了,语气应急促一些,营造出比赛的紧张气氛;比赛胜利了,脸上要露出微笑,温柔地叙述。讲故事时母亲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合进去,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感染孩子,让孩子对绘本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2.观察图画法。 一本好的绘本,图画是关键。图画中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很多文字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需要孩子去发现。当母亲跟孩子朗读完了一遍,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图了,细细品味图画的魅力。例如,小威是一颗精子,长在布朗先生的身体里。光听我们还是不清楚精子到底长在哪里,可是一看图便一目了然,原来长在“小鸡鸡”里面。还有,三亿个精子要进行游泳比赛。孩子根本不知道三亿是个什么概念,可是游泳池里画满了黑压压一片的精子时我们震惊了,那真的很多,数都数不清。精子跟卵子结合形成胚胎并在母体中不断发育的过程也用图画比较简单清晰地表现出来。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读“图”天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一再强调“不要告诉他什么,而要他看到什么”。所以观察图画法还可以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 3.互动式阅读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亲子互相交流,提问、解答、演绎的过程。主要有父母提问法;孩子发问法;改编故事情节;玩故事接龙;角色的更换:孩子讲故事,父母听故事;故事表演法等。《小威向前冲》的阅读活动第三步可以采用先让孩子发问,看看他有什么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父母和孩子一起在绘本里找答案并耐心的解答。然后,父母结合孩子对绘本的理解和学习程度提问,让孩子结合图画回答。如,我们刚刚阅读的书名是什么?小威住在哪里?你觉得小威是个什么样的朋友等。 4.自主阅读法。 家长给孩子提供相对稳定的自主阅读的时空,让孩子可以独立地翻阅叙述,也可以借助图书角、录音机、电脑等工具进行。当孩子可以自己阅读《小威向前冲》时就让他自己去细细品味,也可以让他查看性教育的相关视频。这个时候是孩子相对比较自由,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会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5.情境阅读法。 在生活实践中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加工、再现和指认,达到巩固消化的目的。 首先要注意阅读氛围的营造。父母教育观念要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幼儿确立性别角色。为孩子营造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男孩子会从父亲身上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形成男性人格特征;女孩会从母亲那里模仿掌握女性的特征,同时在父亲男性性格特征的影响下,女孩也会形成冒险、独立的特质。缺乏父爱会变得胆小怯懦,缺乏母爱会急躁不安,父母的共同教育对孩子确定性别角色非常重要。 其次以日常生活、自然情境作为渗透性学习的场所。例如给孩子洗澡时便可告诉孩子身体的构造功能,“背心和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能让别人触摸”等生理安全知识。再如通过《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学习,创造机会让5岁孩子学会独立购物,如帮弟弟妹妹买牛奶,体会家庭成员间的爱与温暖等。让孩子从小就熟悉这些情况,以后便觉得这些教育是很自然的事了。 幼儿性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采用绘本进行幼儿性教育的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但也要讲究层次性和技巧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归纳和探索。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大班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随着对学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开展,幼儿早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幼儿语言的关键发展时期,早教阅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对于幼儿早期阅读存在一些误区,本文通过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针对误区提出合理性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大班幼儿 早期阅读教育 引言 学龄前儿童因生活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之中,所以从小就要对尤为重要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这就对早期阅读教育提出了重要的课题,信息社会使人类社会走进了高效学习的阶段,形成了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获得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早期阅读教育极其重要。 一、研究大班幼儿早期阅读的意义 幼儿的生理发育处于相对特殊的时期,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大班幼儿的成长,因为在5-8岁年龄阶段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多数成年人阅读习惯都是小时候形成的,早期阅读可以对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培养,同时还能够开阔眼界、促进心智发育以及启迪智慧,早期阅读教育能够促进大班幼儿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共同发展,是基础教育之灵魂。 二、大班幼儿阅读教育的误区 1.教师对早期阅读教育的理解不充分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极少数的早教幼师能够对早期阅读教育的教学目标准确的理解,大多是教师都只是基本理解,甚至只是了解而已,目标是教师教育的方向,偏差的目标会导致教育活动的偏离。在实际教学中,因缺乏对早教阅读概念与目标的认知,致使多数教师将识字与书写当作早期阅读教育,教师在教学行为中过于偏向知识的传授,不断让大班幼儿学习小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与汉字的书写,更有甚者竟然鼓励大班幼儿过早的接触小学教育内容,提前进行小学学习,严重影响了大班幼儿孩子的成长与发育。 2.大班幼儿阅读教育过于盲目,指导不够细致 在幼儿园大班中,教师在阅读教育的图书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同时也没有针对大班幼儿的需要进行书籍挑选,过于盲目的挑选自身喜爱的图书,幼儿没有自主选择书籍的机会,造成阅读材料不适合大班幼儿的阅读教育与发展,教师的阅读教育并没有进行幼儿个体差异的考察与教学方法的计划,在对于孩子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过于随意,对幼儿的阅读过程没有扮演参与者的角色,缺乏仔细及时的阅读指导,幼儿园大班不重视阅读活动,在设施上没有建立阅读区域,更无法定期更换书籍。 3.早期阅读教育形式与方法十分单一 通过对不同性质与城市的幼儿园进行调查后得知,大班早期阅读教育俨然变成了小学教育,教师在讲,孩子在听,并反复对生字朗读默写,过早的、单一的教育形式打压了儿童对于阅读的积极性,这同时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教学模式的要求相悖,活动形式缺少游戏环节,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们无法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何谈创新能力。 4.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存在误区 部分家长对于早期阅读教育的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功于幼儿园,对自身幼儿教育这方面没有一定的意识,家长缺乏相关知识,在思想上没有对阅读教育形成一定的重视,忽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过于急功近利,同时与教师缺乏沟通,没有得到孩子在学习情况上的反馈,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没有长期性和计划性,只是流于形式。 三、对于大班早期阅读教育误区的解决对策 1.明确教育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大班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与小学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要重点培养大班幼儿的阅读方法与习惯,激发儿童的兴趣,在组织活动中要关注孩子的年龄特征,多开展游戏形式的阅读教育,利用辅助教学材料要具有生动性与直观性,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幼儿园还要定期请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讲解与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规范的教学模板,开展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 2.体现出幼儿主体地位 因为大班幼儿可以自主阅读书籍,对汉字的认识数量要比小班幼儿多,所以要在阅读教育中将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重点关注兴趣的培养,站在儿童角度选择图书,找出适应不同孩子的阅读方法,将引导阅读与启发阅读作为主要指导方式,培养其主动阅读的习惯,多与大班幼儿互动,使其能够热爱阅读。 3.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幼儿园要创设阅读环境影响幼儿,对于幼儿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阅读法与游戏阅读法以及自主阅读法和故事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丰富教学,可以让孩子边阅读边欣赏动画画面,利于其对内容的正确复述,提高幼儿理解能力。 4.家长与幼儿教师要创建系统联系 家长要与教师勤沟通,多交流,掌握幼儿的学习动态,自身也要对孩子的阅读教育进行指导,教师要定期组织家长研讨会或网络论坛,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与特征充分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中,阅读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式,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家长与教师需要共同努力营造孩子的美好未来。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农村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摘 要:农村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教育,应遵循以下几点:(1)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提的素材;(2)摸索出适合农村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方法;(3)师生共读;(4)正确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阅读。 关键词:早期阅读;阅读素材;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授信息的活动。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早期阅读教育所发展的核心能力是自主阅读能力。如何在农村开展早期阅读教育?其途径和方法灵活多样。 一、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素材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阅读内容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师要从兴趣入手,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 农村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带领幼儿去田野观察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使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范围得以扩大。一方面,将幼儿的日常生活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另一方面,使幼儿突破现实的限制,走向想象的世界,积累阅读经验,让他们感受语言的美,潜移默化地接受语言知识 (二)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图书 在受资金限制和家长不重视的影响下,农村幼儿园的图书量少,图书内容不适合幼儿的阅读,甚至破烂不堪,影响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有的幼儿园还将购置的图书锁起来,应付检查,这样也影响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因此,幼儿园图书角内应经常补充新的图书,书籍要进行更换。教师也可带幼儿到阅览室看书,感受和模仿成人的阅读方式。 二、摸索出适合农村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方法 (一)阅读环境的重要性 阅读环境自在、丰富、有趣是让幼儿爱上早期阅读的关键。在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帮助幼儿建立阅读习惯,营造快乐阅读氛围。 (二)开设专门化的阅读活动 提到早期阅读,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农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识字教学,这种现象在私立幼儿园更为严重。因此,农村幼儿教师要走出这样的误区,知道幼儿的早期阅读与小学生正规的读写有着本质区别,它仅仅是一种“读写萌发”,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然发生的学习活动,是正式读写学习的准备。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不同水平进行指导,更要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三、农村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技巧 (一)集体阅读 整个活动幼儿亲身参与,充分释放自己的兴趣和情感,他们会更容易爱上阅读。在集体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以主观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幼儿同伴的身份和幼儿一起阅读,师生共读,共同分享绘本的精彩。作为陪伴者,教师在集体教学环节中要侧重于幼儿自身的阅读活动,让幼儿从容阅读、有效阅读。调动幼儿对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还要逐步培养幼儿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对字有一定的认识,理解字的作用。要善于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读文字。幼儿虽然不会文字,但是他们能够凭借画面和自己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建构绘本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巧设提问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解读画面,使其将文字与图画联系起来,自然地去理解文字的意思,也可启发他们从书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字,并念出声来。对于不熟悉的字,则可教他们认读,让幼儿对文字产生兴趣。当他们认识一定数量的字以后,即可进入独立阅读阶段,教师只需在其困难时给予帮助。 (二)个别化阅读教学 个别化阅读时幼儿往往对图书中颜色鲜艳和较大的形象感兴趣,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道图书中故事情节是按开头―发展―结尾的顺序进行。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帮助幼儿从“点指”过渡到“划指”:手指着字,眼看着字,嘴里念着字,脑子记着字。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识字活动,如将汉字编成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儿歌谜语、顺口溜,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识字兴趣,还培养了幼儿的思维力和想象力,趣味无穷。 四、正确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阅读 家庭对幼儿早期阅读的作用至关重要。幼儿期的孩子对生活环境的一事一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常以好奇的心态去发现疑难问题,寻求答案,不断对成人发问,农村许多家长由于自己知识贫乏,对孩子的提问,会粗暴地加以制止或敷衍了事,这样会打击孩子阅读的兴趣。父母要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在书中寻找答案。家长要把早期阅读看做一种亲子游戏,一种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工具,在生活中规范语言的渗透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书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 总之,早期阅读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对幼儿的一生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开设校本课本,将农村幼儿熟悉和了解的知识做成绘本,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养成阅读的兴趣,积极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为他们学习书面语言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更加关注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为幼儿的未来成长奠定基石,使他们终身受益于阅读书籍。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在绘本阅读中促进幼儿情感教育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绘本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绘本主要通过绘画形式将一些健康的故事展现在孩子眼前,对幼儿来说,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但是通过绘本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情感的发展。本文对绘本阅读中如何促进幼儿情感发展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绘本阅读 幼儿情感发展 促进作用 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绘本是专属幼儿的读物,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能够吸引幼儿的眼球。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充分理解绘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或者展示的方式,让幼儿在听、说、玩、学的过程中,促进其情感发展。 一、绘本阅读与幼儿情感发展 基本上每个孩子小时候都看过《安徒生通话》、《格林通话》,书中白雪公主、小红帽、丑小鸭等形象,都深深地刻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这些绘本中形象的刻画对孩子情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有本质区别,儿童文学教育的目的是在幼儿情感发育中,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儿童绘本中一些故事所表达的情感都是美好的,这也是为了给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绘本对幼儿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辅导作用,幼儿会通过对绘本中人物情感的理解,自己主动学习这些人物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与父母、老师的教育相比,幼儿更容易接受绘本中的一些内容。此外,绘本中的很多图画都是运用非常健康、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来,所以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一定帮助。 二、绘本阅读对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 绘本中的内容一般都是以故事形式展现的,不同故事的主人公有不同的性格,每个故事也有自己独特的寓意,幼儿在阅读绘本的时候,经常会将自己看做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主人公遇到危险的时候,幼儿内心的情感也会随之波动,当主人公开心的时候,幼儿的内心也会保持非常快乐的状态,在生活中,他们还会模仿主人公的行为,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会非常丰富,会不断得到升华。其实,幼儿之所以喜欢阅读绘本、看动画片,是因为大部分动画片和绘本中描绘的世界是一个童话世界,是一个非常符合幼儿心境的世界,即使故事中有坏人,但是就像《喜羊羊与灰太狼》一样,每集的最后都是喜羊羊赢了,灰太狼永远都不可能吃到羊,绘本中主人公的情感表达的是“真、善、美”。幼儿与绘本中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可以让幼儿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与父母、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将自己心理的情感需求很好地表达出来。此外,通过绘本阅读,孩子可以向书中的人学习如何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同龄的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三、如何在绘本阅读中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 1.集体阅读的情感体验 虽然绘本阅读可以促进幼儿情感发展,但是要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在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要为其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前教育,很多幼儿都是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玩耍的,当幼儿在学校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大型的绘本故事,与所有幼儿一起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一些细节等说出自己的想法,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集体阅读,幼儿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营造一种健康、欢乐的阅读氛围,让师生之间可以将愉快的情感相互分享。 3.自主阅读的情感体验 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家里,都应该为孩子设立一个阅读区,在阅读区内放各种各样的绘本,不要强制性地让幼儿看某一类绘本,应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绘本的类型,最好引导他们全面阅读,不仅丰富他们的情感,而且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家长和教师要多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这样才能知道孩子情感发展的方向,在平时的日常阅读中,尽量不干预孩子,让他们在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3.亲子阅读的情感体验 父母是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不管家长的工作有多忙,还是应该注意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幼儿进行绘本阅读。亲子阅读可以将幼儿带入一个充满亲情的世界,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父母的信任感,而且可以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另外,家长在陪伴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积极健康的内容展现在幼儿面前,同时,父母在孩子的陪伴下,可以在繁忙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放松。 四、结语 绘本是每个幼儿在成长时期都会接触的东西,对幼儿来说,这个时期情感的发展可能会对其一生都有很大影响,在绘本阅读中,家长和老师都要重视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每个孩子生活的世界都是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会学习一些情感的表达,这个世界的好坏是决定其情感发展的主要方向,注重幼儿绘本阅读的环境,尽可能引导幼儿感受绘本中美好的一面,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之中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绘本阅读对幼儿情感教育的影响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蒋辛屯镇后建各庄小学 河北 廊坊 065405) 摘要:绘本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会通过阅读描绘各种人物、事件的绘本,学习以书中人物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解社会,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在绘本阅读中,教师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自我意识,并向非自我中心的方向过渡。 关键词:幼儿绘本;审美能力;情感教育 幼儿绘本图文并茂,具有美观性、直观性、形象性,是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读物。长期进行绘本阅读,不但能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还能促进幼儿情感上的发展,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绘本阅读与情感教育 绘本就是配有图画和文字的阅读书籍,以绘画为主,配有少量文字,即“画出来的书”。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关于爱和美文字的集合,阅读绘本的过程也是幼儿感受爱和美的过程。郭沫若先生曾说: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绘本中的美好情感会给幼儿读者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教育者通过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发展个人自我情感调节能力,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对生活、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情感教育是针对3~6岁的儿童,主要是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信任感、依恋感为主。良好的情感教育是确保幼儿健康发展的前提,情感教育可以确保幼儿保持良好的心境,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诸多研究调查显示:童年是一个人情感倾向塑造的重要时期,五岁之前幼儿的情感经验甚至会对其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为此在今天的幼儿教学中必须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起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绘本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会通过阅读描绘各种人物、事件的绘本,学习以书中人物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解社会,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绘本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在皮亚杰关于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幼儿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发展阶段,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绘本阅读中,教师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自我意识,并向非自我中心的方向过渡。在绘本阅读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一部分幼儿去扮演需要展示同情心的人物形象,另一部分则扮演需要帮助的人物,以培养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对这类生活场景的描述,幼儿会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与小伙伴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绘本中富含对幼儿有益的情感因素 绘本为懵懵懂懂的孩子通往外部的世界开了一扇窗户,同时这些由精美的图画和诗意的文字构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也为孩子们的情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幼儿的思想很单纯,他们还没有经过世俗的浸染,只知道在阅读中去幻想,于是在一个个纯净而浪漫的故事中,他们能感受到最美丽的情感和最简单的幸福。长期阅读绘本能培养孩子的认知力、沟通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对孩子的感情影响意义重大。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中,充分展现了母爱的博大,丰富了幼儿们的内心,激发了幼儿的爱心,这在无形之中就教育了幼儿对母亲的爱戴和尊敬之心;在《我有友情要出租》阅读中,则向幼儿讲述了友情的重要性,让幼儿明白友情就在我们身边,友情是弥足珍贵的。 2、绘本阅读能够调节幼儿的情感 绘本为幼儿提供一个情感互动的媒介,在幼儿绘本中作者往往会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为幼儿提供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幼儿遇到相似情景时就知道则样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了。如有的幼儿阅读了《逃家小兔》后,将心中对父亲的恐惧表达了出来。后来在教师引导下顺利解决了感情问题。《圣诞小子》《是蜗牛开始的》等绘本对幼儿所遇到的情感问题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绘本阅读促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 黄云生说:“绘本文学是最早进入儿童世界的文学书面形式,是它引导儿童去阅读书籍,把儿童带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给儿童最初的审美和道德教育。”很多绘本宣传人类共同美德,对幼儿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幼儿绘本虽然是浅显易懂的图画书,但是却有着非常深刻的主题,绘本中渗透着作家的情感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和审美个性,能够传达现实中的哲理,幼儿通过阅读绘本,使心灵得到美好的滋润。 4、参照绘本进行游戏增加了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游戏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本能的需要,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游戏是适应现实的需要。”幼儿绘本与游戏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之所以喜欢阅读绘本,就因为绘本中有很多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内心对游戏的需要。绘本中的游戏精神能够给儿童一种亲切感,在阅读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情感得到满足。 三、应用绘本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鼓励幼儿多层面阅读绘本,更深一步探究绘本 幼儿的共同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他们做事情都是即兴而来,无兴而去,自控能力差。所以,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丑小鸭的故事,可以问他们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感想,如果丑小鸭最后没有成为白天鹅,丑小鸭会如何想、如何做,假设自己就是那只可怜的丑小鸭该怎么办。 2、结合绘本阅读进行生活中的游戏创作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或父母给孩子阅读。说那样既增强了亲子感情也加深了孩子学习的兴趣。通俗来讲就是在绘本的利用过程中,儿童、父母或老师都要参与进来,并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的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儿童学到知识的同时,锻炼儿童的观察、表达、动手、思辨能力等。全面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如看完《小红帽》的故事,可以让孩子讲讲自己的感想,做角色游戏,加深记忆,培养能力,这才是最关键的。 绘本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阅读绘本能使幼儿从一无所知变的认知丰富,从第一本开始,慢慢阅读越读越丰富,幼儿便会逐渐爱上阅读。情感渗透仅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取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定期向家长开放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深入开展亲子阅读的指导工作,让家长自觉加入到绘本阅读的队伍中来。 幼儿阅读教育论文:浅谈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教育行为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摘 要:幼儿阶段是孩子培养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的重要阶段,要让孩子在幼儿园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为后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研究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教育行为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主动学习是指教师利用各种外部因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保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持久性的学习状态。因此,幼儿的主动学习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如何在幼儿园早期阅读集中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教育行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让幼儿爱上学习 幼儿与客体环境交互作用越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一个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担任多重角色,即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以及正确的引导者,教学的过程也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早期阅读集中活动中创设温馨的图书阅读环境,让幼儿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由、愉快地学习,并且可以与其他幼儿一起相互交流;还可以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如:森林、公园、海边等,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慎选学习材料,让幼儿把握学习主动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但是教学不可生搬硬套,要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吸引幼儿主动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预设过程中,要保证内容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幼儿的爱好等特点,对预设内容进行补充与整合。比如在春天学习《四季》的读本,根据幼儿的兴趣同时也选择了《蚯蚓》《桃花》等读本共同学习。 另外,教师要根据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教材的内容做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使教材更适合幼儿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如《红灯绿灯亮》用比较有趣的手法,告诉孩子红、黄、绿三种颜色代表的含义,虽然很浅显,但是很实际,与“来来往往”的主题活动进行整合,可以让幼儿的主动阅读更添兴致。 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让幼儿学会学习 1.结合读本,创意导入,提升阅读兴趣 如在《老鼠偷吃我的糖》活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读本的自身特点来创意导入,激发幼儿阅读的愿望。设置富有悬念的游戏情境将封面的老鼠遮挡住,只露出老鼠的尾巴和几颗彩色的糖,然后引出主题。教师出示糖盒,导入活动:“哎呀,我的糖怎么不见了?”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糖在那本书上。“小朋友帮我找找小老鼠吧?”“刚才你们在什么地方发现老鼠偷吃我的糖呀?那我们一起到书里找找吧!”教会幼儿阅读画面的方法,如“老鼠偷跑从画面中该怎么看出来呢?”用巧妙的提问来引导幼儿进行猜测、设疑,既让幼儿产生阅读欲望,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阅读图书的方法。 2.循序渐进,从扶到放,注重习惯阅读 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只有当教师把绘本故事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幼儿的记忆当中。 在中班《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活动开始,老师先用聊天的方式,非常亲切地给幼儿读故事开头的一个片段,激发了幼儿接着往下读的兴趣,并“授之以渔”,渗透了读绘本的方法:读没有页码的绘本时,当我们看不懂时,可以回翻,图文结合,不能光看,还要想象。 3.仔细观察,丰富想象,激发幼儿情感 好的绘本不仅在讲述一个故事,也是在帮助幼儿提升他们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活动中,教师重点让幼儿们观察小兔子用什么动作来表达对大兔子的爱,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细节和画面色彩,从而让幼儿想象与表达:“故事中的大兔子和小兔子分别有什么样的心情?”因为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容易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活动中不仅要点到一个“爱”字,还要让幼儿们比比谁的爱多,潜移默化地让幼儿感受到父母或长辈对自己的爱,是永远多于自己回报给父母的爱。 利用绘本的其中一页,让幼儿们以小兔子的眼光根据看到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爱,引导幼儿们把爱说出来。活动最后,以家长充满激情的配乐诵读将整节课的氛围推向最美、最感人的境界。这段话是写在绘本封底上的对整个故事感悟的升华和提炼。在这个时候,再由老师深情地读出来,正是在幼儿们想要感悟到却又力所不能及的时候,轻轻地推波助澜,让幼儿幼小的心灵中对于感受爱、发现爱、表达爱,有了朦胧的体验、微小的震撼和轻轻的触动。 4.把握韵律,引导练习,挖掘幼儿无限潜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当然也应该注重幼儿语言表达的学习。在小班《老鼠偷吃我的糖》的阅读活动中,我让幼儿先阅读画面,在画面中发现有趣的动词,引导幼儿完整地表述,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激发幼儿学习新动词的兴趣。对幼儿来说,要表述出“被”字句是有些困难的,我就先肯定幼儿的表述,接着对幼儿说:“这句话我们还可以这么说……”并请幼儿学习表述。因为这个读本是散文类型的读本,所以让幼儿感受其书面语言的韵律和完整性也是相当重要的。于是在活动中我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完整倾听教师阅读;幼儿翻阅图书,教师诵读;教师配乐朗读,幼儿跟读)让幼儿感受,同时学习阅读方法。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幼儿们与老师的互动非常顺利,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也得以激发和提升。 5.巧妙互助,师幼互动,打造和谐师幼关系 活动中的互动氛围很重要,所以我在《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安排了不同的互动:幼幼互动、师幼互动、家长与幼儿间的互动、老师与家长的互动。老师与家长的配乐完整朗诵,让教师、家长和幼儿一同融入快乐的阅读中,收获各自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幼儿从中形成富有个性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作为幼师,我们要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力求总结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和总结经验,以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主动地阅读,以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早期阅读活动给予幼儿的不应该只是读本的文学性,而应当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论如何提高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 摘 要:现今交通运输方式呈多元化高速发展态势,对传统运输巨头铁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服务质量是铁路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都铁路局管内特等客运站成都站为例,就客运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寻求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成都站 近年来,多样化的交通运输模式使铁路不再是出行的唯一选择,旅客在选择出行方式时,安全、速度、价格、舒适度、服务质量等均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铁路客运的“卖点”已经不能仅限于低廉的票价,特别是对于客运站而言,在无力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或是根据需求增长运能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就是不容忽视的关键。 一、铁路客运以及成都站的基本情况概述 1.铁路客运基本问题 铁路客运是铁路承担旅客运输的职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始发站、列车、中途站、目的站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其中客运站是整个铁路运输的起点以及终点,承担着售票、安检、组织、服务等职能。因此,客运站的服务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2.成都站基本情况 成都站是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也是西南最大的特等站,直属成都铁路局,1952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成都站位设在成都市金牛区,设到发线18条,总建筑面积超过160000,接轨铁路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灌快铁,有可直达全国各大城市的列车,与成都东站、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共筑成都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输立体化体系。 二、成都站客运工作现状 1.硬件设施相对落后 成都站是投用超过六十年的老站,虽在经历了多次高规格的现场会筹备后进行了翻修整治,但与成都东、成灌线等起点高,投入大,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新站相比,自助化程度还存在差距,比如没有检票匣机、卫生间还是老式冲水设备、没有直饮水而是老式开水器等。 2.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成都东客运站投用后,无论是媒体导向还是车站管理人员都将视线重心转移到了成都东站,成都站的管理水平处于止步不前甚至稳中有降的不良局面,思想观念上重经验,轻创新,满足于“不出事”。职工缺乏责任主体意识,习惯于被管理,中层干部求稳怕乱,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改革的精力和勇气。显然,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和旅客的需求。 3.客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客运工作在铁路系统内部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甚至存在将其他工种的“老弱病残”调剂为客运人员的情况。加之客运工作要求高,收入低,管得严,还要同时面临来自旅客和安全的压力,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客运工作,更不会热爱本职工作,直接造成人员素质提高困难,服务水平低的结果。另外,大部分客运人员的工作心态还满足于“过得去就行”的低水平上,工作成效“不拔尖、不扫尾,力争当中游”,对服务缺乏认知和理解,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以旅客为中心,习惯于管理旅客,不习惯服务旅客,习惯于自我纵向比,不习惯与先进路局、与旅客需求横向比,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不习惯创新思路和方法。 三、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 1.改善硬件设备设施 硬件设施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成都站可以从改善车站照明、厕所、冷暖、卫生条件着手,尽力减少旅客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不满和投诉。同时加强设备养护,学习成都东站实行编号管理,并相应建立巡检、报修机制,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2.提升客运职工素质 客运队伍往专业化方向建设是大势所趋,其中人才储备更是关键。车站可以优先选择新入路大学生,利用两至三年的时间跟班学习客运内外勤业务,打下扎实的业务功底;各班组选拔优秀员工培养为预备值班员,充分发挥班组长“兵头将尾”的作用,提升班组自我管理能力;对内勤部分重点岗位,比如收入结账、票据管理、退改签窗口,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拔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保证重点岗位不出差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内外勤轮岗培训,以此储备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从而让客运职工整体素质有一定程度提升。 3.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滞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强化机制管理,就要实施预警机制,把过去的问题当成现在的问题,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超前进行案例教育,开展反思讨论。同时还可以实施评价机制,邀请新闻媒体监督,或地方统计局参与,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旅客、社会意见,找准存在的问题,据此改进工作。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挖掘旅客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服务特色,确立“一切为了满意旅客需求”的服务意识,以“真诚、优质、创新”的服务质量来感动旅客,企业才能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特征,指出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中因基础设施设备、服务质量评价、服务管理等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解决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创新服务理念、确保设备质量和加强服务管理。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服务体系 随着铁路旅客运输市场的日益完善,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输能力有了很大的扩展,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对旅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铁路旅客运输还存在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总体竞争实力不强,特别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还不够高、广大旅客还不够满意。铁路旅客运输要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必须尽快适应市场,走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正视客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全力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做好旅客运输服务设计、旅客运输服务实施和管理、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改进等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一直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为宗旨,近年来,一些贴近民生的服务形式得到创新和升华,如在全国铁路客运服务部门争先开展“以人为本”的“创先争优”活动,增强服务意识。但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体系仍然滞后于旅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1.1客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安全是铁路运输企业永恒的主题,所以铁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用于安全基础建设,影响了客运基础设施的发展。尤其是普通旅客列车的服务设施存在不同程度陈旧老化,直接影响铁路外部形象和服务质量。 1.2客运服务缺乏整体运作 部分干部职工把客运服务质量单纯看成客运部门的事,忽视机务、线路、检修、治安、多元经营、后勤保障等单位对客运综合质量的影响和协调运作关系。 1.3客运服务组织方式滞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的要求相应提高,而铁路运输企业没能针对不同车次、车型制定相应的服务承诺、服务标准,满足旅客的服务需要。对于因施工或调图变点,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列车运行晚点没有确切的预告,以致引起旅客不满和投诉。在客流高峰时,还存在一票难求和乘车难的局面。 1.4客运服务方式落后 目前许多列车服务方式还是停留在送水、扫地、擦桌了等基本服务方面;列车餐车品种单一;列车广播缺乏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服务。 1.5客运人员素质偏低 少数员工素质偏低,服务态度“生、冷、硬、顶”的现象小同程度地存在于铁路运输企业中,影响了铁路的形象和声誉。铁路客运系统职工素质普遍较低,主要原因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铁路教育内容陈旧所学知识基本为管理旅客而非服务旅客,造就的亦为管理型,而非服务型职工,不适应时代要求。 1.6领导行为的影响 领导行为中的不良因素,对客运服务质量下降负有一定责任。主要原因:一是存在重安全轻客运的倾向。在安全上投入大,不惜血本,在客运服务设施上投入少,特别是支线、小站和绿皮车。一是对服务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客运只要不出路风问题即可,对提高服务质量不丰动,态度消极,项目简单,缺少特色。对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更是研究少、分析浅、未提前预测和防范。 2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2.1提高客运服务基础设施水平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服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铁路运输企业各单位必须遵循服务价值理念。铁路运输客运作为窗口单位,服务质量的好坏,对企业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重大。因此,必须加大服务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普通旅客列车从技术、装备、资金、人员上给予重点投入。对运行时间长、出现老化的设施及时进行整修和整治,对旅客反映强烈的待客、供水、供暖、供冷等热点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使铁路运输客运的服务基础、服务软什适应新的要求,让旅客从进站上车就能感受到新环境、新面貌、新服务、新体验。 2.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针对一些陈旧落后的服务观念,铁路运输企业要确立“以全新的服务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理念,扩大宣传市场竞争面临的严峻形势,引导员工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服务意识。向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宣传“服务就是发展”、“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市场竞争力”等观点,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2.3建立联劳协作机制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整体服务质量,不能只靠窗口单位的单方行为,还需要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公安等系统的协调运作。但这些系统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因此,有必要建立各系统经常性的服务联劳协作机制,由各系统领导和组织机构以驻点办公、现场办公、视频办公的形式,定期、不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站车关系、三乘关系,以及结合部的管理问题。 2.4制定灵活的服务标准 铁路运输企业要学习酒店行业的服务标准,向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发展。要根据不同列车种类、车型、坐席和车站等级,制定与旅客消费水准相对应的服务质量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承诺,并在站车明显位置向旅客公布,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旅客货丰监督。在春运、暑运和节假、黄金周等客流旺季,铁路运输企业更要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在车站设置电子显示屏提前向广大旅客通报铁路运能动态,有条件的要开通短信平台、铁路交通电台,及时向旅客消息,防止旅客集中涌向铁路车站,出现运输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2.4.1服务方式要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旅客群体的不同需求,推出因人而异、因线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服务流程,根据服务对象,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项日,如温馨提示法、无干扰服务法、立即应对法、道歉先导法、心理沟通法、补救服务法等,在软卧硬卧车厢配备温馨提示卡、列车服务指南、介绍列车的各项服务设施、沿途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味美食、气候特点等,为旅客在旅行中提供多元化服务。 2.4.2服务内容要温馨化 打造“平安祥和”之旅为主线,为旅客营造温馨氛围。在车厢配置医药箱、流动娱乐用具、便民服务袋、针线包、擦鞋用具、免费借阅图书、配置超员凳,开办广播点歌、短信回音,代办生日餐、赠送天气预报卡、重点旅客爱心牌等服务。餐车可根据不同旅客的餐饮习惯和口味偏好,推出各式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供旅客挑选,并做好餐前茶、餐后巾系列服务,如清真餐、功夫茶具等,逐渐形成“一车一特色、一线一品牌、一站一风景”的特色服务内涵。 2.4.3服务过程亲情化 要不断规范乘务员的服务程序,在服务过程中做到旅客上车有欢迎声、服务中有问候声、下车有欢送声,并坚持乘务员始发作业的自我介绍和送茶、送水作业程序。同时,要做好重点旅客的重点服务,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亲情化服务。 2.4.4应急服务人性化 要把解决旅客乘车中的一系列实际困难作为企业的服务导向“急旅客之所急,想旅客之所想”。如针对一部分年轻母亲在列车车厢中为婴儿哺乳的尴尬,可设置母婴哺乳房服务项目:针对少数旅客突发急病,建立“小护士”服务项目,为患病旅客解决一时之需等。 2.4.5建立、健全旅客投诉制度 铁路旅客运输部门应着力做好旅客投诉受理、督办工作,设立并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处理旅客的投诉,并把旅客的有效投诉纳入考核管理。 3结论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作为面对社会、服务人众的重要窗口,分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一切为了满意旅客的需求”的服务意识。提出解决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提升整体综合服务能力,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关于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创新的思考 摘 要:提供高效、优质、令乘客满意的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的经营目标和价值所在。但是由于我国铁路运输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了“店大欺客”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服务理念欠缺、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等情况,很难与国民经济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匹配。所以如何对铁路客运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革,从而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突出服务特色、提高服务质量,使铁路客运体系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为铁路客运体系实施市场竞争战略、发挥竞争优势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客运;管理创新;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影响国计民生的现代运输方式,多年来铁路部门一直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经过全路干部职工的努力,一些贴近民生的服务形式得到创新和升华。但是,铁路运输企业客运服务体系仍然滞后于旅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铁路客运业也进入了一个黄金转折期。经济的发展、人民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航空、公路及海运的竞争为铁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平台。然而我国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现状却远远赶不上实际所需的水平,如管理水平落后、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相关法制规章不健全、设备不匹配造成服务方式单一等。为此,只有不断转变客运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增强铁路服务体系职工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并改善客服系统的配套设备对促进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实现构建和谐铁路客运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造成铁路客运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原因分析 造成铁路客运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有其他的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铁路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及旅客的主观因素是主要制约方面。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旅客对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及维权意识的增强与铁路服务体系工作人员陈旧的服务观念间;客服体系管理者落后管理理念及狭隘的管理意识,而忽略了对整体工作人员水平的提升。此外,由于客运系统方面投资不足造成服务设施老化,先进设备及管理理念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对策和建议 铁路客运服务系统是铁路部门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她既是铁路的形象部门,也是铁路的重要职能部门,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并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对铁路客运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思考是每一个铁路职工的职责,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 受自身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铁路客运体系主要采用量化的发牌处罚的管理模式,即各级管理者通过对自身所管辖部门的检查,发现问题并现场记录,事后汇总分析并根据相关考核依据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一定的处罚,并以此作为评价干部职工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客运职工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但弊端也非常明显。 容易出现考核不科学、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完成任务,为了考核而考核等问题,进而导致部分领导者考核不严肃,随意考核,一定程度上挫伤广大客运一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使领导与职工能够站在一条线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引领职工、凝聚职工,赢得职工的信赖,树立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带头人的作用。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干部的绩效挂钩,以此为杠杆,形成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引导各层工作人员识大体、顾大局,使之具有“推功揽过”的胸怀,时时处处为企业着想,达到“众心齐,泰山移”的效果,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一流的团队。 2、强化铁路客服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明白自身的职责和角色,从而在不同的时刻、岗位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们既可以是尊重旅客、爱护旅客的铁路服务员;也可以是为旅客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参谋者;还可以是传递铁路信息动态、展现良好风貌的代言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为了提高客运服务职工素质。第一,改善职工素质结构。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心理、礼仪等各类专业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为客运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需要根据职工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精心制订客运职工培训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工程技术人员、部队教官、专业礼仪讲师、业务技术能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授课,重点对提高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基础理论、作业程序、作业标准、作业流程、质量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讲解;组织客运职工到先进企业、兄弟单位观摩取经,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取长补短,使客运职工了解掌握高速铁路客运原理和服务技巧,不断提高客运职工的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第二,提升职工业务能力。注重对职工特别是客运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的树立,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责任心。同时,随着铁路客运产品的创新,要加大客运服务人员服务知识和服务规范的培训。第三,完善服务质量考核。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对客运服务工作的考核偏重于内部管理、忽视旅客外部监督的状况,建立以旅客为考核主体,以旅客满意与否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和尺度。第四,加大激励手段。要改过去重考核轻激励、重惩罚轻奖励、重精神激励轻物质激励的做法,以职工的需求出发,完善各种激励手段,提高激励效果,调动工作积极性。 3、强化并改善客服系统的配套设备 现阶段,我国铁路基础设施对客运服务有着很大的制约性,如部分新建高铁车站远离城区,旅客乘车不方便;部分车站没有与其他交通运输设施建立良好的衔接,不利于旅客与其他运输工具的换乘;客站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如低站台不利于旅客上车,天桥地道和进出站通道狭窄不利于旅客快速疏散,候车室座位少且缺乏功能分类等等基础设施设备存在的缺陷是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客运工作人员相匹配的各种工作设备的缺少或功能不稳定也为铁路客服体系的正常工作造成了障碍。同时先进而正确的舆论宣传作为客服系统的软件配套设施的工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的强化。为此,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设施的投入,为铁路客服工作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是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奠基石。 结束语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其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为此,我们铁路工作者要不断地反思总结,以期建设成为一个让诸多旅客放心满意的新型客运服务系统。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探析 【摘 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交通工具,是最基础的服务企业。服务是铁路运输企业之根本、之宗旨,而文化则为铁路客运服务之血脉、之灵魂。服务文化是以“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为核心内容的服务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铁路;客运;文化 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建设,将为铁路客运提供崭新的文化氛围,最终从根本上改变铁路客运行业的形象。就铁路运输行业内部而言,服务文化将设将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觉悟、价值观及服务意识,优化物质环境。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的研究,能够发现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水平。 1.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涵义 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主要由服务理念文化、服务制度文化、服务行为文化和服务物质文化构成。 铁路客运服务理念文化,是指铁路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客运服务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是一种深层次的服务文化现象,在整个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服务意识形态、服务思维方式、服务哲学、服务经验和理论等。 铁路客运服务制度文化,是指得到铁路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从的由铁路的领导体制、组织形态和经营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是一种约束铁路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是铁路服务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它包括铁路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和一些其他特殊制度。 铁路客运服务行为文化,是指铁路员工在生产经营、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目标形态。它包括铁路企业的经营、宣传教育、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等活动中产生的服务文化现象。服务行为文化就是分析不同人的行为特点和倾向的关系,在管理使用中做到扬长避短。 铁路客运服务物质文化,是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服务行为文化、服务制度文化和服务理念文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发展程度,直观而外在地反映了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发展水平。 2.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运输能力的制约,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职工缺乏服务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铁路运输加快了进入市场的步伐,客运服务质量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铁路的要求相比,服务质量仍有待于提高。同时,铁路企业提出服务文化建设这个概念的时间不长,客运服务文化建设正处在起步的初始摸索阶段,具体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服务文化概念理解模糊。什么是服务文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的探讨文章和媒体报道,观点不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由于对文化的概念、内涵的理解认知的程度不同,导致客运服务文化建设的层次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对服务文化的概念、内涵,没有一个清晰、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是服务文化建设浮在表面。相对一些单位服务文化建设还处在思维模糊状态,有些单位虽然进步一些,已形成了内部制度和措施,或是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统筹安排文化建设的推进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一些阶段重点工作的关系,顾此失彼;或是由于领导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变更等因素,缺乏必要的后续支持和推动,最终导致服务文化建设停留在下发文件、制定措施上,而没有具体的实践行动。 三是没有自身文化精髓。随着文化建设热的兴起,文化建设被有形化了,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标语口号被制作成精美的标牌揭挂在醒目位置,墙壁粉刷一新,物品更换一新,看上去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这些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并没有体现铁路客运服务的精神,并不能代表铁路客运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了。 四是实践中机械模仿。在文化建设初期,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无可非议,但必须结合铁路的实际,建设具有自己行业特色的服务文化。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铁路客运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用辩证法和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导和实践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 3.培育铁路客运服务文化,提高客运服务品质 3.1打破传统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设客运服务理念文化 针对不同层次旅客的心理需求,当前,要在四种服务理念上彻底转变。一是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要求。二是变工作让领导认可为让旅客满意。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三是变让大多数旅客满意为让每名旅客满意。就是对每一名旅客都要做到用心去服务,根据他们的需求心理,提出个性化、特殊性服务标准,达到旅客人人满意。四是变传统服务方式为勇于创新。要使员工树立起“以人为本、旅客至上”、“一切为了旅客、一切方便旅客”的服务理念,让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追求的目标。 3.2强化基础管理,营造和谐的作业秩序,建设客运服务制度文化 要积极推进作业标准的贯彻落实,确保列车环境卫生、厕所使用、列车供水、卧具更换、车内温度、接待旅客基本服务全面达标。要改善设备设施,从硬件环境的投入与改造入手,加大列车卧具、清扫工具等设备、备品投入力度,兑现梯次更新计划,确保工具齐全、作用良好,为旅客提供整洁、实用的服务设施。坚持内部挖潜,优化劳动组织,完善考核标准,提高劳动效率,建立与客运服务质量相适应的全新保洁整备作业方式和奖罚机制,实现客车内部保洁专业化管理,促进整备质量全面升级。进一步完善列车卧具备品购置、使用、洗涤、维修、管理等配套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实现有序控制,努力为旅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 3.3面向旅客需求,推行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建设客运服务行为文化 要研究不同档次列车、不同成分旅客的需求,结合实际推出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不断提高各次列车服务水平和档次。实施特色服务,就是要从市场特点和旅客需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要求的基础上,自觉从高定位抓起,让旅客乘车时有新鲜感、旅途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要在个性化服务上实现新突破,针对不同旅客身份、层次、年龄、旅行目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对个性服务的要求。要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应对,哪种交流方式能使旅客感到亲切、舒适、习惯,就采取哪种交流方式。同时,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技能大赛、服务技能技巧练兵比武、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服务知识和技能技巧,增强和促进服务素质的提高。 3.4突出永恒主题,打造安全的列车环境,建设客运服务物质文化 把确保安全有序可控这一永恒主题作为打造和谐旅客列车的第一需求,通过对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的影响,增强干部职工保安全的责任意识。要注重安全理念的树立,大力开展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注重安全行为的养成,坚持不懈地搞好形势任务教育、目标激励教育、事故案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章守纪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要注重安全责任的落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把安全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可靠。只有这样,铁路才能当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才能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火车头,才能在构建和谐铁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牵引动力的作用,以彰显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魅力。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浅议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摘要:长期以来,铁路交通是我国人民重要的中长距离出行工具,其社会功能和地位是一般交通工具无法代替的。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环境复杂,不同的方言、习俗、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均依赖铁路交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由于涉及的人群多、区域广、情况复杂,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一直存在诟病;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增加,人们的出行需求变得更加迫切,铁路运输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详细分析当前铁路客运服务面临的现状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包括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铁路客运;客运服务;重要性;对策 一、提铁路高客运服务质量的必然性探究 人类社会最基础的需求来源于身体感知,即生存需求,其次才是精神满足。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年代,交通运输行业只有少数群体才会接触到,因此供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随后,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体制和垄断经营的原因,铁路交通建设的速度较为缓慢,无法满足后期井喷势的出行交通需求。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当供小于求的市场格局和垄断行为同时出现并长期存在,不可避免的导致行业退化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铁路运输被冠名为“铁老大”之意,除了代表其不可小觑的社会功能和无法撼动的地位之外,更多的是含有一种愤然和无奈,而这种情绪最直接的来源是铁路客运服务系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是与旅客直接接触并传递这种情绪的媒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世纪末,中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全线下滑,完全背离了服务行业的基本原则。究其原因,依然是“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就铁路企业体制而言,职工属于国有在编系统一员,端的是“铁饭碗”,无法放下身段为旅客服务。 从市场竞争角度分析,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了让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以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航空运输、高速干道的相继完善,足以满足大批原本依靠铁路交通出行的需求,人们的选择出现了多元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必要的客运服务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资源,客运服务质量也相继提高,这让原本一家独大的铁路客运丧失了绝度优势。对于出行旅客而言,他们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到达目的地,更希望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完成旅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原本经历过铁路客运服务诟病伤害的旅客,会尽量避免遭遇同样的对待,放弃铁路客运也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铁路客运的份额逐渐减少,运营收益也进一步缩水。 从文明和谐角度分析,铁路客运提高服务质量迫在眉睫。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所阐述的“寻求层次理论”可以直接解释出这一必然性的原因。通过旅客个体、途径选择和客运服务三个要素建立的递进关系模型,“途径选择”是这一体系中相当于不同阶段需求的结论,而“客运服务”则代表了关系模型中的负面力量,即阻止更改主体意愿的条件因素,这一因素对旅客的影响越大,则对整体铁路客运越有利。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挽留旅客份额,别无他径。目前,我国铁路客运仍占据较大份额,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责任,而不能单纯的看做是一种购买服务和提供服务的商业关系。 从商业盈利角度分析,封闭、高速行进中的铁路运输是极理想的商品消费场所。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样面临巨大的经济效益压力。通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优化客运服务环境,培养旅客的旅行消费习惯,可以极大的增加铁路客运收入;同时,也开拓了“主辅结合”的新型铁路客运商业模式。 二、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型产业,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所关系的不仅仅是旅客满意程度,更加深刻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理想和目标。由于铁路客运涉及到全体国民甚至更广阔的的范围,通过其服务质量可以感觉到对实践国家荣誉感、荣辱观理解深度;同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可以直接反应铁路客运建设的战略理念。 首先,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一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程度,最直接的可以从服务行业观察出来,而铁路客运涵盖了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方言等多种因素,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一个“微型社会”,优质的客运服务可以温馨旅客身心,缓和因各种误解造成的矛盾,尤其是一线的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更应该主动、热情为旅客解决实际困难,让优质服务的效果落实到位。 其次,铁路客运在我国是过往历史悠久、未来长期存在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有助于全新铁路客运管理模式的探索。并通过网络与12306电话建立反馈跟踪途径。客运服务是直接作用于旅客群体的,有较多机会从中获取消费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提取分析,并反馈到系统的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优化当前的铁路客运管理模式。如:列车技术改进增加舒适度、如何合理制定供餐时间等。 再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提升旅客运输行业的附加值,引领中国客旅服务行业向国际水准靠拢。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到国内考察、旅游的外国团体、客人逐渐增加。相对而言,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水平较高,也对中国客旅服务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相关对策 强化自身理念,注重管理机制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坚定的理念信心,否则无法将所有热情投入其中,尤其针对铁路服务行业而言,应该牢固树立“旅客至上”的理念;对于一线工作的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人员而言,更应该全心全意从旅客的换位角度思考,将普通的工作转变为伟大的事业。同时,加大对我国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在体制建设方面的投入,将人性化服务和“以人文本”的工作态度贯穿到每一个细节。在日常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服务评价方式、乘客留言方式、舆论报道方式进行监督,施行服务岗位问责制。 2、树立服务典型,弘扬榜样力量 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人员除了定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之外,也需要通过职业道德培训来增加自身的职业修养,书本教材所传达的知识十分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合服务行业,这点对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也不例外。优秀的工作和高质量的服务需要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做起,通过树立服务典型人物、事件,更加感性的对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产生影响;呼和浩特铁路站售票员孙奇的动人事迹,不仅感动了每一位她帮助过的旅客,更感动了每一个曾经接受过优质铁路客运服务的人。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一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业务开展和职工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一紧一松、双管齐下。在业务开展方面,一切按照制定的标准和规章制度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营,规避因散漫、大意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关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概念的查阅以及对现今铁路客运服务状况的分析,总结出铁路客运服务当下存在的问题,即客运基础设施设备存在缺陷、客运服务管理理念未完全落实等,同时提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如提高客运站硬件设施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等。 关键词:铁路客运 服务质量 提高 一、铁路客运服务的概念 铁路客运服务,即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是指为满足旅客和行李包裹托运人、收货人的需要,凡从事铁路旅客运输业务及与铁路企业签订合同,在站车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与旅客、货主接触的活动和其内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结果。铁路客运质量就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满足旅客、货主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特性的总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铁路客运的快速发展,对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旅客的需求也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着,面对这样的场景,如何提高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铁路客运服务的内容 旅客服务工作包括车站服务工作和列车服务工作。车站服务工作主要有候车室服务、问讯处服务、 旅客乘降服务、广播宣传服务、 小件寄存及卫生服务等。列车服务工作内容有车厢服务、列车广播服务和餐车供应服务等。旅客服务不仅应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旅行过程中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应坚持“全面服务、重点照顾” 的原则,提供让旅客满意的优质服务。 三、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意义 由于人类科技的发展进步,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不过,这也带了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铁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在整个运输体系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运量大、能源消耗低、占地面积小、运行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节能环保、安全性高等优势,使其被公认为绿色的大众化交通工具。 随着人民消费能力的显著提高,人们的出行结构也将有着显著的变化,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只有朝着更加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方面发展才能在未来的交通运输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经研究表明,要想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应从服务设计,一线员工, 运营模式这三个对服务起重要影响因素的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虽然铁路在我国一直有着“铁老大”的称号,但是随着最近几十年公路、 航空等交通方式的高速发展和旅客运输市场的成熟完善,客运方式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如果铁路客运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水平,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能就会被其他交通方式所取代。因此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四、现今铁路客运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铁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铁路客运在服务质量上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1.在客运服务的整体运作方面,没有将机务、线路、治安、后勤保障等单位与客运部门协调配合起来,忽略了其对铁路客运质量的影响。 2.客运服务组织方式没有跟上旅客的要求。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铁路客运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然而铁路运输企业服务标准却没能及时满足旅客乘车的要求。还存在着对于列车晚点没有准确预告、高峰时期一票难求等引起旅客投诉和不满的现象存在。 3.铁路运输企业对于旅客运输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大量的资金用于了安全基础建设,致使旅客基础设施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4.没有正确认识到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领导层面对其认识也不够深刻,从而导致了客运服务的项目简单,缺少特色,同时铁路工作人员对铁路客运服务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浅和提预测和防范的也很少。 5.列车服务方式还停留在基本服务等方面,如扫地、擦桌子;客运列车上的食物品种单一、质量较差等。 五、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几点建议 1、提高客运站硬件设施条件 增强客运站的输送能力,不仅能够减少旅客的候车时间,提高旅客周转率,还能很好的解决购票难的问题。同时合理设计和布置客运站的设施,如站台宽度、高度等,使其更加的人性化,让旅客享受到放心、安心、舒心地服务,真正的做到做利民和便民。 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其形成为服务人民的理念 提高客运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技能,同时更要培养其精神上的理念,增强他们在个人礼仪、服务态度等基本服务知识上的认知。要让工作人员了解到客运部门不仅是一个生产部门,更是一个服务部门。 同时,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和举报投诉制度,并认真落实到位。定期开展一些与实际生活工作有关的技能学习活动,形成一种学习的风气,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建立起一个服务品牌,形成整套的服务体系,向着国际化服务标准进军 (1)制服应精神时尚,满足大众的审美 现在铁路实行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制服是一项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它让旅客能直观的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2)主动服务,而不是被动服务 作为一个铁路客运工作者,要多将自己放在乘客的角度进行思考,想想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旅客的求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要求。 (3)行为、语言礼貌得体 在员工正式工作前,应先对客运员工进行服务礼仪有关的培训,通过现场实习,避免照着规章学习导致的“张不开口”的现象。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 摘要:本文是以旅客为评价主体,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从而了解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感知。通过计算期望值和感知值之间的差值,可以找出铁路客运服务中某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改进,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关键字:铁路客运,SERVQUAL模型,服务质量 引言 铁路旅客运输主要是实现旅客的位移,保证旅客安全、准确地从始发地到达目的地。在旅客旅行过程中,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铁路客运部门的形象。因此,铁路客运部门一定要做好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工作,保证向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我国铁路部门在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方面研究是比较具体的。铁道部先后颁布许多关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方面规章和标准,如《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客运运价规则》、《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则》《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监察办法》和《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等文件[1]。同时,在各个铁路局内开展车站、列车的评比等评比活动。但是,这些规章和评比活动也存在很多缺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评比和考核活动是铁路内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旅客的参与; 2.评比和考核活动过于主观,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主要是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和主观印象来评判,缺乏科学性。 3.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不健全,一些规定过分强调细节,考核的结果缺乏指导意义。 本文以旅客为评价主体,采用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2. 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铁路服务质量 2.1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介绍 1988年,在帕拉休拉曼(A.Parasuraman)、莱特汉毛尔(Valarie A.Zeithaml)和百瑞(Leonard L.Berry)[2]三人合写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到了SERVQUAL这个词。SERVQUAL是英文Service Quality的缩写。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是建立在1982年Gronroos提出的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基础上。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通过SERVQUAL量表来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SERVQUAL量表是从五个方面进行描述的,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3]。有形性包括服务的设备、设施及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可靠性是指履行服务是否可靠、准确;响应性是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反应时间;保证性是指员工讲文明、懂礼貌并且对于顾客来讲员工是可信赖的;移情性是指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SERVQUAL量表的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22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第二部分也有22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在了解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和感知后,计算出服务期望和服务感知两者的差值,这个差值可作为判断服务质量水平的依据。 2.2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计算过程 利用SERVQUAL方法进行计算时,首先明确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SERVQUAL量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得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打分。计算公式如下: (2-1) 式中 SQi——感知服务质量 Pi——顾客对第i个因素的感受分数 Ei——顾客对第i个因素的期望分数 但是,上述公式仅适用于五个方面各个因素在同等重要情况。在实际情况下,因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看法五个方面的重要度不同,所以,应确定各个要素的权重然后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较为合理。公式为: (2-2) 式中 ——第j属性的权重 将分数除以因素个数n,就得到单个顾客平均的分数。 (2-3) 最后,将所有调查的顾客的分数加在一起,再除以顾客人数m,就得到该服务质量的平均分数,即 (2-4) 式中 SQ——感知服务质量 m——被调查的顾客人数 2.3 实例 本文以成都铁路局开行的T8列车的服务质量为实例,采用SERVQUAL模型方法进行评价,评价过程如下: 1.设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 根据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和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特征,可以对SERVQUAL量表的五个要素进行微调。将SERVQUAL量表的五个要素改为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经济型和舒适性。在每个要素下面设置若干问题,共20个问题。SERVQUAL量表如下: 列车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 2.发放调查问卷 针对于乘坐同一列列车的乘客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每个问卷上有两个相同的列车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一个用来填写乘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另一个用来填写乘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值。请同一位乘客发别在发车前和乘客下车前填写调查问卷。在发车前,填写乘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在下车前,填写乘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值。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172份。 3.计算SERVQUAL分数 在计算SERVQUAL分数前,通过对不同旅客的广泛调查,综合得出SERVQUAL量表五个要素的权重值,即安全性(0.39)、可靠性(0.12)、经济性(0.23)、便捷性(0.12)和舒适性(0.14)。根据公式(2-1)计算每一个旅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总评分数,再除以问题数20,就可以获得每个旅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所有顾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再除以有效问卷的旅客人数,就得该列车的平均服务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如下: SERVQUAL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2-3)和(2-4)计算,得 SQ=-(30.81+4.56+59.11+6.72+58.1)/(200*170)=-0.05 最终,列车服务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为-0.05。 4.结果分析 (1)列车服务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为-0.05,可以看出列车服务质量没有达到顾客的期望; (2)从SERVQUAL计算结果表中可以看出,在经济性和舒适性方面,旅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的感知相差较大。从经济性可以看出,旅客对车票价格和车上的食物、商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有限;从舒适性可以看出,在车内卫生、乘务员服务态度、车内环境三个方面还有待改进。 (3)从安全性可以看出,安全是旅客运输的第一要素。旅客对安全的期望值要求是极高的,其中,在旅客人身安全、行李无丢失和车内治安情况三个方面的期望值都是满分。 (4)在可靠性和便捷性两个要素可以看出,旅客的期望值和感知值的差值相对较低,其中,在列车运行速度和下车方便快捷方面,旅客的实际感知值高于期望值。 3.结束语 旅客是铁路客运服务的购买者,同时也是整个铁路客运服务过程的体验者。旅客对铁路客运部门提供的服务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的评价。传统的铁路评价方法因为缺少旅客的参与,致使铁路客运部门对旅客的服务期望了解的不多。而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方法是以旅客为评价主体,通过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铁路客运部门很容易了解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感知,从而可以了解到客运服务中哪一个环节不足,对其进行改进,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构建之策略的探讨 摘要:铁路客运服务是强调旅客在消费客运服务时的一种实际体验和体验的满足程度。文章通过三方面探讨了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策略探讨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服务的基本特性应包括安全、及时、经济、便捷、舒适等。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质是铁路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价值。客运服务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强调旅客在消费客运服务时的一种实际体验和体验的满足程度。为了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更好地为乘客提供便利,急需构建合理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做到以人为本,人人满意。 1. 加强铁路客运基础设备投入与管理 近几年铁路在列车上的基础设备上投入不小,但是仍然满足不了乘客的需要。铁路客运服务站要做到:一、根据客运规章要求和旅客旅行生活需要,对车站及客车的服务设施配齐并及时修补、完善。如暖气、空调、座位、开水、厕所等,及时了解旅客需要及对水暖等条件的要求并作调整。二、增设服务项目,如书籍、扑克、药品、担架、轮椅、盲道、无线网络等,并在列车上增设老、弱、病、残、孕专用座椅。三、根据运输行业及社会发展情况,安装先进服务设备。如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电视询问台、总服务台等[1]。铁路客运的基础设备也需要高效管理。设备的保养,是保证设备质量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手段。若要保证设备的良好使用,就必须实行“两定”、“三包”,要求设备的使用人员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好”、“四会”、“润滑五定”制度。增强操作者的责任心,加强岗位监督作用。通过以上管理手段使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达到执行标准化作业目的[2]。铁路客运职工应按时维护基础设备,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使所有设备都正常工作,物尽其用,为旅客出行提供方便。同时应改进一部分基础设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2.提高铁路客运职工素质 客运职工是提升服务质量的主体。铁路运输是传统的服务行业。多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职工缺乏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社会和旅客衡量车站客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火车站目前的服务水平与社会的要求和旅客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存在个别客运服务人员衣着不整,服务态度不热情、缺乏礼貌礼节等问题,“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客运服务人员工作不认真,服务不规范、不到位。一些客运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不能高效向旅客解读铁路规章,不能高效处理旅客投诉,少数客运人员不及时做清洁,不按时检票,广播员不及时通告列车开到情况,给旅客造成极大不便。铁路客运工作对于职工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职工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地理学、医学、法律等现代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铁路客运职工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能够处理多种旅客遇到的问题。还应当增强对职工的学习培训工作。车站的领导应加强职工业务能力的教育培养,切实提高职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培训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科学性非常重要。所有客运人员必须参加岗位培训,经培训合格并达到标准要求的方可正式上岗。要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需求的基础上,主动从高起点、高定位抓起,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另外,还需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客运服务质量,通过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全面落实《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切实关心旅客、尊重旅客,真正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 3.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管理水平 铁路作为服务行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服务质量问题,不仅反映了铁路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虽然铁路客运部门采取了减员增效、岗位合并等措施,但是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铁路客运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应当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管理水平。一要理顺管理机制。首先把好进人关。实行用工招聘制,坚决调整有问题和不适应客运工作的,把住入口、敞开出口,保证客运队伍质量,还要加大服务质量的考核,让优秀职工政治上光荣,物质上优厚,增强职工优质服务的积极性。更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对那些严重违法乱纪、屡次犯错的人,要坚决处理,以树正气,教育广大干部和职工。旅客运输涉及车站、机务、水电、车辆、公安等部门,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多个部门有联系,需要综合治理。四是对旅客运输相关部门和人员统一管理。 二要坚持严格的管理制度,树立“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激励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的激励方法,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协调统一,激励广大职工在客运服务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下,采取灵活的方式提高职工收入,保证适度的收入差别,实现客运职工的工作表现、旅客的评价与职工的收入联动[3]。 结语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客运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工作质量,应提高铁路客运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就业岗位竞争力,增强铁路职工的整体素质,这是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对铁路客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检验。上述的若干策略对于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是在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科学方法,对于该领域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但这也不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地方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构建,所以在此项工作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研究解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笔者相信,只要社会和国家坚持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令人民群众满意的铁路服务,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综述 摘要: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逐渐成熟,铁路运输在方便性、舒适性、快捷性等方面逐渐暴露其劣势,为了更多的吸引旅客对铁路的选择,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成为运输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铁路运输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进行梳理,希望给铁路运输部门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铁路运输 服务质量 服务评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分布比较广,铁路就成为旅客出行的首要选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他们所要求的客运服务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现有的铁路运输服务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全面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成为铁路运输部门的工作重心。 国外研究 Kanayama、MasafumiotahitoshiIdea、Yoichi(2001)等人检测了影响铁路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以及政策条款,提出进一步研究客运服务质量改进的必要性;通过东京铁路为案例,论证了进一步有效投资就必须改革铁路组织形式的规则和模拟私营铁路服务提升的新方法论。MiehielJ.C.M.Vromans、RonunertDekker、LeoGKroon(2006)提出可靠性是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可靠性可以通过减少由于列车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产生的延迟传递。通过减少不同区间的运行时间差异,从而产生更多同类部分构成的时刻表,而达到减少依存性的目的。Janic.Milan研究了影响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两个方面:物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物理因素是指连接出发地到目的地的铁路线路长短,而时间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段的旅行速度和列车晚点情况。 国内研究 2.1服务内容研究 金涛、杜文(2005)从旅客需求为切入点,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较全面、有针对性和易操作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路线、指标权重的确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严琦(2006) 运用质量管理和系统分析的理论方法,结合铁路运输行业总体情况和有关车站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车站客运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有关数据和信息,对某车站2000 ― 2002年客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刘启钢(2006)通过对国内外服务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和评价方法进行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服务流程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旅客需求为中心,把旅客的意见作为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建立了服务质量指数模型,该模型通过旅客调查获得基础数据,实现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科学量化评价;通过对某车站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实用性。张玉召、李海军(2006)针对铁路旅客运输中车站客运服务质量评判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模糊数学及决策论理论相关知识,提出了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判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2.2评价体系研究 熊天文、赵继阳、王彦(1998)综合考虑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各个指标,建立适用于我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针对我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一种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马强、刘莹(2001)在分析总结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特性的基础上,选择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结合模糊数学有关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薛德利、伊洪冰、邓宇锋(2003)结合铁路客运的性质和特点,阐述铁路客运质量的实质,设计了客运管理的内部管理闭环系统和外部管理闭环系统,并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客运运营质量进行了定量分析。肖华斌(2004)通过对传统评价模型与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的论述,引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客观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建模的思路,使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化。王燕、王慈光(2005)分析了铁路客运站营销工作的影响因素,在定性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对客运站的营销工作质量进行了评价。张秀敏、姚建明(2005)在分析铁路旅客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旅客心理需求的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突出旅客心理的情感性反应指标、兴趣与意向指标,以及主观综合评价指标在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结合案例分析,运用随机与模糊数学中的评价分析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王海湘(2006)以铁路旅客列车服务质量为例,结合SERVQUAL评价模型提出列车服务质量决定因素的选取原则,确定列车服务质量的评价准则和子准则,以及这些准则和子准则的权重,通过计算得到列车服务质量的最终得分。张玉召、李海军(2006)以铁路旅客运输中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的问题为前提,运用模糊数学及决策论理论,提出了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判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姚建明、刘丽文(2007)提出一种综合评价铁路客运服务方法,将评价对象定位于一定时期客运服务质量的改善程度。在承认不同评价主体服务基础相同或不同的条件下,突出了解客运服务的改善程度和改善速度,为合理、适时的调整铁路客运管理方案,提升客运服务水平的同时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依据。胡翔(2008)系统地介绍了高速铁路理论及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理论,通过找出影响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建平(2008)从评价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闭环中的重要性入手,对以旅客为主体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王莉莉(2008)分析铁路客运的实际情况结合SERVQUAL评价模型,提出了衡量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优劣的5大属性24个因素(指标)的定量评价模型,设计了问卷调查表,通过对某车次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的调查,以及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田志强、韩君、潘金山(2008)结合铁路客运站有关服务,建立了铁路客运站旅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审法和旅客调查法相结合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铁路客运站提高旅客服务质量提供有效方法。刘韵光(2010)按旅客接受客运服务的全过程分阶段构造出三级指标的层次结构图,建立了客运专线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针对多个同级别的运输组织客运服务质量进行横向比较的基于模糊多指标和TOPSIS方法的组合评价模型以及针对多个运输组织在一段时间内客运服务质量改善程度进行比较排序的评价模型。 3、研究启示及展望 目前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总体上,缺乏统一的理论研究指导。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个人经验阶段,对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因素包括哪些,采用什么方法理论来进行评价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指导。高速铁路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渐普及到全国,然而对铁路的客运服务评价仍然在传统的铁路上,不符合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应该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这个背景下,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总结一套完善的服务评价体系。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调查应用研究 摘要: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铁路旅客运输质量提高的前提,文章在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ERVQUA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旅客运输质量调查问卷,通过实际抽样调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利用旅客满意度量化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为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满意度 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和立体交通的迅猛发展,铁路、民航和公路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提升本身的竞争能力,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引用了国外众多先进的顾客满意改善工具和方法,其根本目标是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运作效率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SERVQUAL是一种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基础的调查顾客满意程度的有效工具,在电信、保险、酒店和银行等服务性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调查顾客满意度在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越来越多地为制造型企业或服务性行业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所应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应用SERVQUAL模式对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要素进行调研和分析,获取旅客的满意度,以便评价其服务质量,为铁路客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一)SERVQUAL模型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管理研究也开始成为研究热点。格罗鲁斯第一次对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莱蒂宁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格罗鲁斯模型等相继诞生。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是由美国学者Parasuraman、Zeithamal和Berry在1985年提出的,它说明了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了服务传递过程中的五种差距。 Servqual分数=实际感受分数-期望分数 该模型中顾客的感受主要是从服务的有形性、可靠性、反映性、保证性、移情性5个方面的属性得到,并由其确立相关的22个具体因素来说明它。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顾客打分和综合计算得出服务质量的分数,其计算公式: 式中:SQ为感知服务质量;Pi为第i个因素在顾客感受方面的分数;Ei为第i个因素在顾客期望方面的分数(i=1,2,3,…n,n=22);wj为第j个属性的权重。 将此SQ分数除以因素数n(n=22),得到单个顾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调查中所有顾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除以顾客数目m,得到某企业该项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即 (二)SERVQUAL模型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用SERVQUAL模型分析进行数据采集时,往往需要确定质量属性的权重,并且需要询问被访者对某一质量属性指标需求的期望和感受绩效。 SERVQUAL模型从五个质量维度来来度量顾客期望和顾客感受,问卷通常采用7分制,1-7分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很满意和非常满意。顾客以根据接受服务前的预期和接受服务后的感受来给期望值和感受值打分。通过比较上表中期望值和感受值得到的结果就可获得某一服务属性的“差距分值”,再根据顾客调查利用模糊评价方法确定5个质量属性的各自权重。“差距分值”*所属质量属性权重=质量差距。质量差距越大,消费者的感受离期望的距离越大,服务质量的评价越低。相反,质量差距越小,消费者的感受离期望的距离越小,服务质量的评价就越高。 二、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分析的SERVQUAL问卷设计 结合铁路客运服务产品的具体情况,对SERVQUAL模型进行相应的改造,形成切合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评价指标。铁路客运服务产品的质量属性或标准可以概括为安全性、及时性、便捷性、经济性、舒适性5个方面。将每一种质量属性具体化到几个因素(指标),即将客运服务产品质量5大属性概括为22项因素(指标)的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一)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5个属性及与之相关的22个因素,每个因素项目按期望值和体验值分两次请旅客回答打分,如表1所示(仅以安全性为例来说明调查问卷的设计模板)。在购买同一客运产品的旅客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乘车旅客,请他们对所购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各项因素i,按自己的希期望和体验值进行打分,即得到各个因素的Ei和Pi值。在问卷调查中,对同一因素的期望值和体验值打分时,提问的语意表达上侧重点不同,并且应尽量消除询问语气对顾客评分的映射作用。 (二)计算Servqual分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购买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产品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24份。最后对124份问卷旅客填写的内容进行统计。首先,通过旅客调查,利用模糊评价方法综合确定上述客运服务产品质量5个属性的各自权重,安全性权重为w1=0.35,及时性权重为w2=0.25,便捷性权重为w3=0.15,经济性权重为w4=0.1,舒适性权重为w5=0.15。根据“差别理论”,Pi与Ei在分值上一般是不同的。依前述公式将每张问卷上考虑属性权重后,各个因素项目的Pi与Ei的差值乘以所属属性权重之后再相加,便得到单个顾客对该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总评分值,再除以因素数n(n=22),就得到单个顾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调查中所有乘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除以乘客数目m,得到铁路客运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本文依据124份问卷调查的数据,对K577/578次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的开展评价。运用SERVQUAL服务模型中的计算公式,求得:旅客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16.1;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整体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0.13。 三、SERVQUAL分析的结果 (一)被调查的旅客基本情况分析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购买K577/578次客运产品的乘客中本文共随机抽取了124个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根据现代营销管理学的理论,对铁路客运整体产品进行设计的,将其质量特征具体化为5大属性24个因素(指标)。据对124份问卷旅客填写的内容进行统计,可将被调查的旅客基本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年龄:50岁占1.7%。性别:男性占77.3%;女性占22.7%。出差事由:公差占44.0%;私事占56.0%。文化程度:小学占0.9%;初中占11.7%;高中占41.4%;大学及以上占46%。月收入: (二)K577/578次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分析 由于服务产品是为顾客提供满足感,因此,可以把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转化为用顾客满意度来表示,即用顾客实际感受的服务水平与预期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可做如下几点分析: 1、根据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整体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0.13,由服务模型概念,可以得知,该客运整体产品的旅客满意度为87%,说明旅客对该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基本满意,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2、根据SERVQUAL模型可以计算每一个质量属性的Servqual分数,就可得到该属性或该指标的旅客满意度,旅客对于该产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较为满意,经济性和舒适性的服务质量水平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旅客对于客运产品的便捷性是不满意的,在以后的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管理中应着重这一属性的改善。 3、在客运整体产品质量特征5大属性22个因素(指标)中,据旅客对这22项质量因素(指标)打分,可计算出每个因素的旅客平均Servqual分数;旅客对客运产品的准时发车、车站安全情况、及时报站、旅行中乘客人身安全、行包安全等因素的服务质量感到满意,但对到发时间点合理性、列车餐饮质量价格、行包托运、候车环境、购票途径与等待时间的服务质量尚不满意。 四、结论 铁路客运产品是无形的服务产品,其产品质量取决于旅客对客运产品的期望质量和体验质量的对比,根据这一特点,本文将评估服务质量的SERVQUAL模型应用到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调查当中,在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ERVQUA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旅客运输质量调查问卷方式。找出了目前影响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各质量属性因素,并利用顾客满意度量化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通过将该方式运用于购买K577/578次客运产品的乘客,采集了铁路客运的相关数据,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抽样调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为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旅客满意度,提升铁路客运的综合竞争能力。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从整体上看,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现有铁路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不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提高。只有做好招聘、培训、考核激励,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管理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客运服务;素质;培训;考核激励 一、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铁路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不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与铁路改革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提高。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铁路运能与运量矛盾的突出,导致部分管理者和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铁老大”思想。近年来铁路的整体客运服务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旅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并没有牢固树立,服务态度生、冷、硬的现象尚未杜绝。部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文化修养不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不主动服务,服务不到位问题,在日常服务中仍然存在。有的服务人员很难接受新的服务理念和掌握现代服务技能,有的服务人员心理素质差、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在处置服务差错或者纠纷时,极易与旅客发生冲突。可见树立“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二)思想观念滞后 1、忧患意识差和竞争意识淡薄。大部分服务人员还存在“铁饭碗”思想,对铁路客运面临的挑战与冲击的严峻形势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危机感。随着铁路的改革和发展,铁路作为运输现代企业,企业制度仍在不断健全,竞聘将成为企业用人的主要方式。而现有服务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对服务工作敷衍了事,对岗位的撤并及人员调整,束手无策。 2、学习观念落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需要不断学习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文化,需要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训。铁路服务人员临时突击、应付考试与检查的学习态度远远落后于现代企业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职业技能偏弱 客运服务工作看似没有技术可言,部分人员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强,对服务工作的钻研不够积极,不会主动去学习一些业务书籍或与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积累。还有一些“80后”的服务人员,一般来说他们的工作经验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处理事情不够冷静,致使旅客对其服务不满意。 (四)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结构不合理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铁路用人体制的不完善,造成客运服务人员结构不太合理,并影响着客运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沈阳局沈阳客运段某一车队来分析:该车队共有服务人员795人,其中女工514人约占2/3;党员71名,不到1/10。其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该车队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且文化素质偏低。 1、年龄结构不合理。服务工作需要年轻的面孔,年轻人富有朝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符合铁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该队服务员中30岁以下者只占40%,这个比例有待于提高。 2、文化素质偏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铁路旅客运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客运专线即将开行的动车组列车更是高科技的集成,需要高素质的服务人员。而该队初中学历的服务员竟占了一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服务人员才占4.4%,显然不能满足客运服务发展的需求。 二、影响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用工机制的制约 铁路用工机制的不合理性极大地制约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铁路体制的总体制约。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路劳动生产率低下,职工队伍非常庞大,由于政策的因素还要接受大批转业人员。基层单位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用人单位,没有权限根据人员的变化、结构来决定需要补充的人数及层次。 2、用工形式单一。当前用工机制比较僵化,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服务人员进入铁路企业,不管这个职工各方面的素质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岗位的需求,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可以一直干下去,这样很容易造成职工滋生懒惰思想,进而影响工作质量。 (二)培训方式滞后的制约 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一环,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列车的服务水平。当前,客运服务人员培训存在的主要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缺乏系统性。铁路培训没有从一个称职的客运服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应掌握的知识等方面去进行系统设计,而是想到什么就培训什么,随意性较大。 2、培训缺乏针对性。现在铁路的培训大部分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教育。管理者没有真正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不知道服务人员到底什么方面欠缺,盲目进行培训,效果很不理想。 3、培训内容单一。对客运服务人员的培训往往以业务规章为主,忽略了其岗位所需的服务知识、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服务人员的培训本来就缺乏,再加上培训方式和内容不正确,导致了服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提高,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三)考核激励方式不合理的制约 铁路客运部门的考核和激励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淡化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形成了现在所谓的“铁老大”,思想考核和激励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岗位工资的确定标准明显不尽合理。客运服务人员的作业看似很轻松,但也非常辛苦。长时间在列车上工作,正常作息时间被打乱,对心理和生理都有不良影响,而且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被投诉、被无理谩骂的风险,尤其是相对较低的收入更不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影响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奖金分配的不合理。基层的服务人员拿的奖金最低而且在服务人员内部也没有明确的激励方式。长此以往会导致表现优秀服务人员工作热情降低,进而影响整个职工队伍的服务水平。 三、提高客运服务人员的方法对策 (一)服务人员的招聘 人力资源作为三大资源之一,应当在进口招聘处把好第一关,这样才能保证之后的服务质量。由于不可能通过简单的面试程序完全了解一个人的素质,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因此要首先把好学历关。根据服务工作的特点,招收大中专毕业生是一个相对合适的办法。当然,光招收高校毕业生是不够的,最主要还是招收合适的人到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服务人员的培训 1、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没有工作经验或经验较少的人进行培训,培训时要根据人员特点,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培训时间到位、培训内容到位。培训采取理论培训与上车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2、再教育培训。再教育培训是根据工作需要对在职职工的工作培训,一般具有针对性且时间较短的特点。服务人员需要再培训一般分为两种:第一,部分服务人员在上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对列车上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作的不够熟练而需要再培训。第二,由于列车等级的提升和列车需要调整服务内容时要进行短期的培训。由于客流具有季节性和方向性,不同季节,不同区段,客流比例不尽相同。为提高服务质量,客运部门必须进行应急性培训及时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服务,赢得旅客的认同和赞许。 (三)服务人员考核和激励 造成乘务员队伍素质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方法不合理。因此,要提高乘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对此问题重视起来,尤其是客运企业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把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当作企业乃至行业的重大发展战略,认真抓紧抓实。关于如何对乘务人员的进行管理,主要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做起: 1、服务人员的考核。任何一项劳动人事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人事考核,它既是人事管理活动的手段,又是进行人事管理的依据,人员考核的对象、目的和范围复杂多样,因此考核内容也颇为复杂。就服务人员的基本工作内容而言,考核的方法总结起来说分以下两种:第一,民意调查测验法,该方法把考核的内容分成若干项,制成考核表。让旅客评出服务人员的优、良、中、差。第二,共同确定法,即由列车长或车队队长组成考核小组(一般7至9人)依据的报酬,不是真正的劳动报酬,按照考核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逐人逐项打分,用以确定服务人员的素质情况。 2、服务人员的激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激励是一种精神动力和状态,其对人的行为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导向目标。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广义而言,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极力特制组织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在针对客运服务工作来说,主要可归纳为三类:第一,薪酬激励。要激励客运服务人员,必须通过合理的薪酬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因为追求生活的需要是人的本能。第二,目标激励。对于客运服务人员来讲,由于工作地点的特殊性,在其工作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的难度很大,组织上可以以零投诉或者创建红旗列车为目标,达到目标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第三,精神激励。客运服务人员常年在列车上工作,压力很大,通过精神激励,可以使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取得更好的业绩。例如关注他们的感情需要,关心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感受,把对服务人员的情感直接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情绪始终保持在稳定的愉悦中,促进服务的高水准。 综上所述,现在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表现的方面比较突出,造成的原由也很多。本文经过对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这三个提高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的可行措施。其中招聘是门槛,要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要把好进门关;培训是对服务人员工作内容的安排;考核和激励是为了让服务人员高标准完成服务工作。三者层层相扣,只有把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这一过程做好,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管理利用。 (作者单位:神华准能大准铁路公司车务段)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促进铁路科学发展 摘 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服务是铁路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检验铁路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使铁路客运这一公共资源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本文就服务的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铁路 服务;质量 科学;发展 一、深刻认识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铁路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关注,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服务质量必然会寄予更高期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145次提到“人民”再次充分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全面持续提升铁路服务质量正是充分体现了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铁路,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2014年春运是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之后的第一个春运,总公司提出以“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为内容的“三个出行”的目标,这是铁路对社会做出的真心承诺,也是对自身提出明年铁路春运服务质量跨上新台阶的更高要求。 (二)有利于拓展市场,提高铁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客运服务水平是一个国家铁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在内的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客运服务,谁就能赢得旅客,并在激烈的客运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占据主动地位。在解决铁路买票难问题上,铁路总公司今年将积极推广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电子客票、银行卡购票、自动售检票,最大限度方便旅客。这是铁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拓展市场,实现运输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有利于打造铁路服务品牌,增强铁路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今市场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品牌已成为客运服务的无形资产,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深化服务品牌的创建,加快服务品牌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多年来,在铁路发展进程中,围绕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已经创新出一些体现铁路特点,深受旅客喜爱,具有企业竞争力的服务品牌。一批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客运专线相继通车运营,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石太客运专线、太原―西安新线即将开通运营的客运高铁专线备受路内外群众期待瞩目,必将成为晋陕铁路建设的又一个客运服务品牌,这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二、提升客运服务质量,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服务不到位。目前,由于部分职工“旅客至上”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服务理念没有根植于心中,有“差不多”过得去”的想法,所以存在对旅客生、冷、硬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服务标准不高,满足于让旅客“走得了”忽视了让旅客“走得好”的现象。更谈不上让旅客方便出行和温馨出行。 (二)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完善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做好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基础。现阶段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定性为旅客意见定性,服务的好坏要看领导检查是否认可,缺乏以旅客为主体的社会评价定性体系。如何变被动接受检查为自觉主动服务是客运服务工作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服务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铁路客运服务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化的服务模式――如何迎接旅客进站、上车、旅途如何服务和如何到站、出站等服务内容程序化。相对单一的服务、被动服务经常存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改变相对单一的服务模式,使服务模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由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式服务转变,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服务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旅客需要方面,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以铁路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意识。以旅客是否能安全、方便、温馨出行作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广泛宣传铁路作为窗口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紧扣“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和,引导干部职工分层开展服务理念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深刻反思,积极换位思考,查找差距,审视自身不足,清醒认识到我们的服务工作离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存在的差距,现开通的“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客服还设置了投诉信箱。有什么意见,可以向铁道管理部门投诉。这种网上投诉渠道的建立,使电话投诉、走访投诉、信件投诉的投诉格局得到改善,旅客的话语权有了更大的释放平台。旅客满意度就是铁路客运服务的根本标准。 (二)完善软硬件设施,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目前,铁路客运服务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服务阶段,客票服务实现了网络化,客车速度实现了高速化,站车服务正向航空化服务迈进。客运核心业务方面提升了服务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根据旅客需求探索基本服务、重点服务和特色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售票、候车、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质量;窗口单位要做到规范服务、诚恳服务、礼貌服务;修订完善服务标准,规范岗位作业行为;搞好列车商品供应,保证商品质量和安全;确保旅客列车和旅客绝对安全,提高客车正点率,认真做好晚点客车旅客服务工作。 (三)创新服务活动载体,深化客运服务窗口创先争优活动。服务人民群众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基本标志。客运服务窗口要进一步优化活动载体,进一步深化“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首要前提;要组织窗口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党内品牌工程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在本单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铁路客运服务知名品牌,如太原站推出的“改梅服务室”李静服务台”等,树立党员服务标兵,带动职工自觉执行岗位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选择权交到了旅客自己的手上。人民满意衍变成铁路发展的标尺,人民幸福是铁路发展的目标,一切源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铁路的客运服务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大力的提升,从而,达到铁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浅析 摘要:铁路运输部门,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和交通运输事业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发展出路在哪里?本文就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铁路企业长远发展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客运 新形势下,铁路客运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窗口,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竞争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博得旅客的认同和满意度,铁路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铁路旅客运输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部门由于管理方式、运营机制等原因而导致的现存问题较多,竞争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其仅停留在铁路客运产品上,而忽视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一)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思想观念问题是目前铁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安全是铁路旅客运输最基本的条件,也是重要保证。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是客运工作的基本要求。重安全、轻服务,片面的理解“安全第一”是目前铁路工作的重要现状之一。长期以来,铁路部门花大力气巩固安全基础,从来就没有放松过。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客素质不断提升,对铁路需求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仅仅给旅客一个安全的运输环境已经远远不够了,铁路客运服务观念也就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因此,不能只顾安全,轻视服务。其实,安全和服务并不矛盾。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之一就是安全、正点,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服务,但仅仅满足了旅客的最基本需求,与其日益增长的要求却相距甚远。铁路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服务质量的作用和意义,正确理解服务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二)培训管理上的问题 目前铁路客运服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反映了对职工的培训管理尚未到位,虽然客运职教部门在培训方面也有具体的推进计划,但是这种培训缺少一个模式化、多功能的系统,缺少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培训手段,缺少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只是每年例行公事、简单的进行业务性培训,其内容涉及服务技能方面的甚少,职工的综合素质没有真正的提高,没有到达预期的培训效果。用语不规范、卫生质量较差、供水不及时、服务设施和备品缺陷、餐车供餐质次价高等是旅客不满意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大对客运职工的培训力度。 (三)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乘务管理体制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旅客列车的乘务工作有公安、车辆、客运三家单位共同承担,实行的是列车长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由于隶属三家单位,乘务组的管理工作也有了特殊性,对“三乘”人员服务质量的量化考核也就存在较多的不便。但对旅客而言,不管是客运、公安、车辆人员,在他们眼中都代表铁路,无论哪家服务上出了问题,就是铁路客运服务出了问题。因此,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有待解决。 二、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探析――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在铁路市场竞争环境下,围绕着旅客的需要和满意度,在服务管理、理念、方式、培训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对旅客服务范围的最大化,服务质量的最优化。铁路不单纯是提供简单的位移,还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得到旅客的认可和信赖,同时赢得市场。铁路客运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学习航空服务、星级酒店服务的先进经验,根据市场和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旅客满意度。 (一)服务管理创新 在制定服务标准和实施服务管理上,要随着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不能一成不变。一方面,在考核中增加服务类的考核项目,加强对服务的管理,用机制引导职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建立内考外评的服务质量评定机制,进一步调动职工主动服务、真情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兑现职工的承诺、制定让职工满意的管理规章制度,激励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为旅客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根据《银川客运段岗位积分激励办法》规定,对旅客满意度高的服务明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便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服务理念创新 铁路客运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旅客、赢得旅客认同,必须摆脱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从不同层次旅客心里需求的调查分析看,要从理念上进行彻底转变。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把过去那种管理旅客的职能和一系列“不准”的硬性要求,换成亲情、和善的提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乘务工作中,能够结合“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视旅客如亲人”的理念,建立“从您的希望做起,与您的需求同步”的思想,通过“严而有序的管理、使用统一的标准、温馨亲和的服务”,达到让旅客“上车时有亲切感、乘车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的目标。对列车供水、车内卫生、卧具备品、厕所使用、实名制等重点作业环节,能够认真落实,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同时,针对一些不能很好地反映铁路服务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规定,应以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进行修订,将新观念,新规则融入其中,促进铁路客运工作健康发展。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客运工作的重要标尺。 (三)服务方式创新 针对不同旅客的身份、层次、年龄、旅行目的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对个性服务的要求。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对应。推行特色服务,从市场特点和旅客需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旅客,让旅客乘车时有新鲜感、旅行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在列车提速中不断修订、完善各次列车的作业程序。同时细化服务过程,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笔者所在单位对服务创新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具体细节有:通过认真学习作业程序来确保标准化作业的落实,采取出退乘留题,学习会提问并进行演练,途中检查落实,边学习边抓整改,让乘务员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确保服务质量。在落实好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上,各班组认真做好特色服务,悬挂“爱心牌”,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做到优先安排铺位、座席。在重点旅客铺位、座席处悬挂红色“爱心牌”,让旅客一进车厢就心生暖意,做到“旅客哪里有困难,我们就出现在那里”。还有班组推出了自己的特色服务:西宁车队宁三组在乘务员中开展佩戴“笑脸”标志,让旅客第一面见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就有一种轻松、亲切的感觉;北京车队京三组为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服务质量,从提高服务语言入手,在班组开展了“好好说话”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服务培训创新 服务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当今一门专业的学科,服务人员从形象设计、仪表修养到基本操作和业务规范的掌握,都无一例外的必须经过科学、严格和规范的培训才能达到。铁路客运部门应该着手按照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标准,进行服务人员的系统培训,除了岗位应知应会、服务技能、礼仪、旅客心里等方面的培训外,还要加大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整治素质、努力培养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客运职工队伍。在客运市场上,品牌就是效益,改变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创建特色项目,才能真正把旅客列车开成“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的精品列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的理念,争当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以优质的服务传递各层次旅客之间的美好情感。以创一流服务为目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让列车成为连接全国各地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纽带。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理论研究 摘 要:随着服务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物质文明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活不断提高,这对我国铁路客运既是机遇,又存在挑战,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做到加强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我国的铁路客运服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帮助铁路客运企业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以旅客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性”为主线。具体1.总结了铁路客运服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概念和特性,以及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2.以铁路客运服务取得的成绩来展示旅客运输服务的地位和作用3.针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的关系;从这三方面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旅客满意度 无论是《辞海》、经济学。管理营销学对服务的定义,都突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与有形的产品相比,服务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和过程,二是服务一定要提供一种利益的满足感。服务的定义将服务和服务质量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1 铁路客运服务概念 客运服务是指为了实现旅客位移而由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无形性的活动所构成的一种过程,该过程是在旅客和服务人员、硬件和软件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质是铁路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价值。 客运产品是客运企业提供满足旅客位移需求的某种价值或利益的组合,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企业通常按一个整体提供给旅客。 可见,“客运服务”与“客运产品”之间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一是认识角度的不同,“客运服务”是站在旅客消费的角度强调旅客消费的一中过程体验,然而“客运产品”是站在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二是认识特性不同,“客运服务”主要表现在旅客消费时的功能性。“客运产品”主要体现在经营者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满足,突出了其技术特征。 2 铁路客运服务特性与地位 2.1 特性 服务与产品最本质的区别是服务具有过程性。铁路客运服务就十分具有过程性,与过程性相伴而生的还有客运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的不可储存性,以及服务的不可转移性等特征。 2.2 旅客运输服务的地位 铁路客运有很多优势,比如消耗小、成本低、占地少、全天候、安全好、环境效益大,并有广泛的适应性等。大力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也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我国目前情况看来,铁路运输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3 旅客运输服务的作用 铁路企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去那里的车站看看。提高服务质量,跟上旅客满意的步伐,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 铁路旅客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必须认识到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靠价格竞争是有限的,靠服务竞争才是无限的,高质量的服务是提高铁路竞争力并持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4.1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的关系 只有当顾客认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较高,超越了他们内心的期望时,他们才会产生满意的心理。这是Gronroos、帕拉苏拉曼等人,特别是克罗宁和泰勒的研究结论。1992年,克罗宁和泰勒研究发现;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有显著地影响”。 4.2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优劣势分析 由于铁路客运旅客感知服务质量与旅客满意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铁路部门自然应该大力提高服务质量,让旅客满意,从而留住旅客。因为,研究表明:吸引一个新顾客成本,是维护一个老顾客的五倍。但是,提高服务质量,并不是要求企业做到十全十美。企业不能盲目追求服务质量就忽略了成本和利润,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一些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集中有限的资料并充分利用改进这些缺陷,以提高铁路客运的管理效率和旅客满意程度。 5 结束语 铁路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窗口”,必须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这是“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综合反映,是铁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更要重点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把让旅客满意作为客运服务的最高追求。按照建立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旅客不同心理的需求。加强人性化管理,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扩大铁路客运市场份额。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的探讨 【摘 要】铁路客运管理中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于提升整个铁路客运形象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旅客对服务质量要求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质量显得更加重要。论文将围绕当前铁路运输过程中客运服务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多方面探讨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模式,从而更好的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手段 铁路旅客运输中客运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结合铁路运输中客运服务的各项要求,以旅客对客运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售票、乘降组织的便捷性,站车客运设备设施的完善,站车人性化服务,列车运行平稳、安全、正点等方面提出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和办法,本文将以人性化服务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 1 简述制约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相关因素 1.1 服务意识的淡薄 铁路运输在注重人性化的服务过程中,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服务思想的影响,有些客运服务人员心理依旧存在固有的“铁老大”思想,在服务意识的转变上还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加不能主动改变现有的服务方式,在满足旅客需求、改善服务、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尤其是客运服务的意识相对淡薄,思想观念滞后,对于铁路运输客运服务的相关知识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等方面,都不能与时展相适应,有些客运服务工作人员还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用消极的心态在参与工作。 1.2 培训管理的漏洞 在当前铁路客运服务管理中,仍存在忽视客运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培训的现象,还停留在原有的客运规章制度、消防安全、电气化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客运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修养、文化气质、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培训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客运服务人员的形象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语言、行为、态度都不能适应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需要,有些客运工作人员将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凭借个人爱好与一时心情办事,不利于整个客运服务质量的整体跟进。 2 探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的方式 2.1 创新综合管理方式 在铁路运输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中,要突出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在提升服务质量、缩短旅程等方面下大力气,尤其是将面向旅客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手段,将优质服务贯穿在整个铁路运输客运管理之中。一是,充分采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化管理手段,使服务商融入信息化的主流方式中,采用贴近公众生活的传播方式,形成铁路运输客运服务的企业文化形象。二是,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服务是一种突出旅客为主的服务模式,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细化每一个服务环节,形成服务型的客运模式。在整个客运服务过程中与旅客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平等的服务氛围,凸显出工作人员的热情、热心和爱心,引导式、自助式、无干扰、无障碍、VIP等服务方式全面推行,满足旅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2.2 加大培训管理力度 采用培训管理师对客运职工进行培训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与相应的培训机构合作,聘请有经验的培训管理师,传授给客运服务职工灵活多变的服务技能。同时,安排相关职教工作人员到培训机构进行进修,掌握相关的培训方法、技巧和艺术形式。日常培训中,要结合旅客的心理需求、服务要求等,在整个培训工作中,融入客运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对工作人员在提升服务技能、围绕服务过程中的声音训练、站姿培养、手势训练、迎宾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形成主人翁的服务意识与“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使服务意识深入到脑海之中,更好的提升整体形象。同时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一是,可采用实地培训与异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走出去请进来;二是,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融入服务考核与监督机制;三是,加大培训管理的经费支持,使培训能有序推进。 2.3 优化服务管理机制 优化企业管理机制,通过对客运工作人员采用多种方式的管理,从爱护、教育、帮助等多角度采用灵活的方式,采用激励奖惩机制,对于在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表现优秀、收到旅客欢迎的形象代言人,要进行一定的宣传,对其优秀事迹与表现进行褒扬;对于有些表现平凡、对旅客态度冷漠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让旅客参与到整个服务管理之中,并在客运服务管理中推行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对于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找准问题与对策,更好的培养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服务队伍。 2.4 注重微笑服务的整体运用 微笑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追求微笑服务的效果,构建和谐、自然、热情的客运服务模式。一是,要注重与旅客的及时沟通。在微笑服务的实现过程中,通过使用甜美的声音,从提高形象的角度出发,保证与旅客之间良好的沟通,更好的确保微笑服务的质量,同时工作人员要及时加强与旅客的沟通,用积极的心态倾听旅客的牢骚,让旅客感受到微笑、热情带来的力量。二是,注重微笑服务声音的音色控制。在整个微笑服务过程中,铁路客运人员要形成一个温和、专业的形象,让旅客更加容易接受,采用上扬的声调,让旅客感觉到一种尊重,重视,拉近与旅客之间的距离。三是,注重微笑服务的具体实施方式。在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对于微笑一面的展示,要根据具体服务场景、服务情况,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精准的控制好语音的节奏感,既让旅客感受到温暖,展示出微笑有力量的一面,又不失大方专业。 3 结语 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中,采用高标准、严要求、抓细节的管理方式,坚持科学、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好的达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效果,尤其要围绕旅客的心理需求与服务要求进行整体的服务管理,使服务水平的提高在促进铁路客运效益的提高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研究 摘 要:随着公路、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在我国货运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不断缩小,市场竞争力在不断下降。在分析了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接着分析了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原因,如提高市场份额、货运利润、铁路物流增加值及市场竞争力等,并指出物流业是继劳动力、自然资源后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的“第三利润源泉”。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铁路货运业只有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向第三方物流发展,通过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才能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商业利润和市场空间。 关键词:铁路货运;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力 1 我国铁路货运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铁路发展近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铁路货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2008年我们经历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及罕见的灾难性地震,我国铁路货运量及周转量仍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铁路作为我国骨干运输方式,长期以来,一直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虽然受到公路货运的威胁,铁路货运量及周转量仍有一定程度增长。 如表1所示,2007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1.4亿吨,比2006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完成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3797.00亿吨公里,比2006年增加1842.59亿吨公里,增长8.4%。日均装车完成139362车,比2006年增加10232车,增长7.9%。总体来说,铁路运量在增长,使全国煤电油运“瓶颈”状况有所缓解,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铁路运输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铁路部门把主要运力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2007年煤炭、石油、化肥农药、粮食同比分别增长12.0%、0.3%、10.7%、4.3%。从图1可以看出铁路货运量自1999年以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1.2 铁路货运面临的问题 (1)铁路货运竞争力日趋下降。 一直以来,铁路运输是我国陆地运输的主力军,被成为“铁老大”,在陆地运输中处于垄断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航空运输、多式联运等新型运输方式的地位不断提升,运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公路因其灵活性强、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政府的大力扶持成为铁路货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当今社会是比速度的时代,速度就是生命,有速度才能赢得机会,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喜欢使用公路货运,尤其是中短途运输。铁路设备落后,速度慢,越来越不适应客户的要求,使其在运输行业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2)铁路货物增长量虽然在增加,但增长率在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铁路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1.4亿吨,比上年增长9.0%,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379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8%;2008年铁路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3.1亿吨,比上年增长4.7%,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5111.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7%。这些数据说明,虽然铁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绝对数都增加了,但增长速度却大大的降低了,铁路货运量由2007的9.0%下降到2008年的4.7%,周转量由2007的11.8%下降到2008年的3.7%,这表示铁路的运输能力在下降,竞争力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3)经营模式僵化,缺乏第三方物流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铁路运输一直是国有企业,在运输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同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老大”思想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铁路行业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里,没有认清市场经济下竞争的激烈性,改革的力度也不大。虽然现在大家都在提第三方物流,但似乎铁路业并不真的知道什么是第三方物流,对其经营理念也不是很清楚,也为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服务,在中国许多提供物流服务的铁路货场仍局限在传统的经营业务内。 (4)组织结构分散,难以提供全方位服务。 铁路货运业的组织管理机制与现代物流很不相适应,铁路货运、行包、装卸、组装等传统部门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突出表现在:组织机构多,管理层次多,路局、分局(现刚撤销)、站段各部门实体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的多元的格局不适合物流业的开展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 2 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原因 2.1 提高市场份额之所需 如表2所示,2008年铁路完成货物运输量33.1亿吨,比上年增长4.7%,2005年铁路完成货物运输量27.0亿吨,比上年增长8.2%。由2005至2008年铁路货运量及增长速度的比较可知,虽然货物运输量绝对数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由4.7%下降到8.2%,这说明铁路运输能力在下降,市场份额在降低。 2.2 进一步提高铁路货运利润的需要 自建国以来,党中央就一直重视铁路的建设,不断增加投资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铁路投资持续上升,全国铁路路网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5438公里,遍布全国各省市。然而,铁路利润额增长幅度赶不上铁路投资的增长幅度。如图2所示,2005年铁路投资1364.3亿元,利润为85.8亿元,利润占投资的比重为6.29%;2006年铁路投资2088.4亿元,利润为69亿元,利润占投资的比重为3.3%,远远小于2005年的6.29%;2007年铁路投资2520.7亿元,利润为122.2亿元,利润占投资的比重为4.85%,虽然比2006年提高了一点但与2005年相比仍下降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虽然我国铁路网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铁路密度差距较大,路网建设欠发达,从分布看,中西部地区明显偏少。更主要的是,发达国家在现有先进的铁路基础设施上已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形成生产企业、铁路运输与消费者之间的一体化服务,能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满意度明显改善,运输能力大力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这正是我国铁路货运所缺少的。更为重要的是,今年二月份正式确定物流为十大发展振兴产业之一,是唯一的一个服务业领域的行业,这本身就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多物流行业的重视,同时,也使企业重新审视物流业的重要性,这一举措将会带来物流行业的又一个春天。因此,铁路货运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化时提高利润、降低成本大好机会。 2.3 提高铁路物流增加值的必然要求 经过三十年的探索,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物流业增加值持续上升,如表3所示,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1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2006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4120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1%,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6981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 %,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占gdp的6.9%,比2006年上升0.2个百分点,反映出物流业发展对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2008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9965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比2007年回落4.5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5%,比2007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虽然增幅有所下降,物流业仍然实现了较快稳定增长,为2008年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企业而言,物流是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完善的物流将进一步减少人力、财力、物力,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454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8.1%。而运输费用是社会物流总费用的主要费用,一般情况下要占总费用的一半以上,2008年运输费用是28669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是54542亿元,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2.6%,社会物流总费用构成如图3所示。据专家预测:如果全社会物流费用降低1%,可节约资金187亿元。由此可见,铁路运输发展现代物流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4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公路、航空运输、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的发展,铁路运输行业的老大哥地位一再受到威胁,市场份额不断减少。面对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市场形势,为了求的自身的发展和生存,我国铁路行业必须大力开展现代物流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铁路货运业的顾客需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变化,铁路行业要扩大经营范围,从传统的单一的铁路货运服务扩展到综合的现代物流服务,才能不断满足多样化的顾客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3 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物流基础实施建设 (1)进行货运专线的建设。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铁路的建设,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铁路干线的修建,预计《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全部实施后,到2020年铁路建设投资总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今年预计完成投资3500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将完成1500亿元以上,是前三季度完成的总和。这样的铁路建设里程和投资规模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合理规划物流基础设施专门化、综合化功能。 在相关规划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是规划的主体部分,但在规划内容中,基础设施往往只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忽略了在物流组织的不同环节中发挥运输、仓储等功能的货运场站,仓储设施的发展问题,或根本未能将这些设施的发展纳入规划。一定区域特别是经济中心城市需要综合性大型物流基础设施,这已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实践中证明,也是社会物流向专业化和高效化发展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建立灵活的经营活动平台,从功能集合型向信息一体化组织发展,关注整个物流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将运输、库存、流通加工、配送、策划和开发、客户服务等整合起来,这种以一体化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方式便是现代物流模式。 3.2 积极培育物流专业人才 传统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要建立铁路企业物流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关键要从物流决策、物流实施和物流市场开拓三个层面上建立人才队伍。通过对铁路传统企业的领导层、作业层和开发层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逐步引领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加大对现代流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管理人员认识到融入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学习现代物流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3.3 注重专业化发展 铁路货运企业基本上都是小型企业,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可替代性较强,资金、设施、网络、人才相对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基础条件薄弱。因此,竞争力差。企业要在自主经营、平等竞争、规范秩序、搞活市场的原则下,走专业化和特色经营的道路。铁路货运企业只有立足特色,细分市场、客户、产品(服务),发挥自身特长,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物流服务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3.4 实现铁路与公路的双赢 众所周知,铁路运输受到很大限制,如必须依附于铁轨才能完成货运,无法提供“门到门”的服务,使得铁路货物运到码头后必须有专门的汽车配送,有效地配送体系可大大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因此,铁路货运可以与公路运输结合,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充分利用铁路和公路各自的优势,可降低成本,实现铁路与公路的双赢。 3.5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提高铁路货运竞争力 电子商务是交易的双方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的电子交易。电子商务用电子过程代替物理活动过程,并且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是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作成本。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更大范围上创制商机,可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同时,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可提高铁路货运企业与客户之间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速度,节约时间和成本。 4 结论 铁路运输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服务功能的扩展上有了喜人的发展,正从传统的运货向现在的综合现代物流服务方向发展。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航空运输、多式联运快速成长起来,运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铁路货运量的绝对数虽然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已明显下降,铁路利润虽然也在增加但已不能弥补铁路投资的增加。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怎样巩固并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业增加值急剧增加,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是新的紧急增长点。为此,本文提出,铁路运输应与第三方物流相融合,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并对铁路运输向第三方物流转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铁路物流论文:构建西北铁路物流网络的设想 摘要:根据西北铁路的目前状况,分析研究了铁路向物流业发展应选择渐进式的发展战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多种形式的铁路企业资产重组,推进铁路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铁路物流发展方式。以上分析为西北铁路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西北铁路;铁路物流;信息网络 1西北铁路物流应确定渐进式的发展战略 2009年2月23日,铁道部在兰组织召开的宝兰客运专线、兰州至合作铁路、兰州至惠农增建二线、天平铁路北延线预可研审查会上传出喜讯,随着这些大项目的实施,以兰州为中心的2小时铁路交通圈逐步形成,全省14个市州全部通铁路目标有望实现;今年兰铁局将开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西兰客运专线、兰成铁路、包兰复线等西北铁路主干线,加快兰州至重庆、天水至平凉铁路建设进度等,并通过3到5年时间新建铁路里程约2 400公里,这个规模相当于再建一个兰州铁路局。这标志着今年甘肃省铁路建设将迎来“黄金机遇期”,也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铁路建设“密集时期”。兰渝和成兰等铁路建成以后,则又可贯通大西北与西南区枢纽,宝兰专线、兰新复线等铁路建成后,可提升西北地区铁路客货综合运输能力。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可缓解甘肃铁路运力的紧张局面。然而西北铁路物流仍处于开发初期,铁路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西北铁路大发展的机会,加快铁路物流的发展。西北铁路物流业发展应选择“渐进式”发展战略,要在现有市场化融资比重尚不足的情况下,抛弃现有的设备、设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全新的物流基础设施是不现实的;目前,对物流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大多是生搬别人研究成果,具体实施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探索,而且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奇缺,即使发展物流的硬件已具备,也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造成各企业在物流市场上形成自给自足的物流过于庞大,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 2西北铁路物流应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多种形式的铁路企业资产重组 西北铁路企业应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多形式的资产重组来应对国外一些跨国物流企业的挑战,西北铁路物流企业的重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由于单纯的铁路运输企业和物资企业在“物”与“流”上都存在缺陷。可以将物资企业与铁路内部运输企业的重组,这样能够利用铁路正在进行的“网运分离”的改革时机,明确铁路向现代物流迈进的发展方向,自觉进行企业规模重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实现由传统的铁路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构筑物流运作的制度基础;(2)加速铁路与路外商品物流中心,大型货物物流配送中心、大型的超市及超级批发市场的联系。加大对新型高科技产品的承运,以大中型货运站为主,以小型货运站和代办点为辅,全方位、多辐射地开拓综合物流市场,构筑与海陆空相联接的立体式“大交通”格局;(3)充分发挥站点,储运基地仓库、设备、专用线等铁路硬件设施作为网络经营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配置的组织化程度;(4)通过引进外资,建立中外合资物流企业。这样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可以更快地掌握国际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技术和运作方式。 3推进西北铁路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 西北铁路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西北物流网络的构建还处于构建初期,在构建西北铁路物流网络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加强信息沟通,规范基础业务数据和服务流程。采用传递简捷、运作灵活的网络结构源要素的及时有效互换,提高网点间储运、购销业务的组织化程度。在软件方面,以现有通信设施为基础,建立西北联网的物流服务信息网络,构筑西北铁路物流网络运作的信息平台。在路局内部应加强铁路仓储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虽然已经有部分的路局建立了物流仓储系统,然而这些仓储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铁路物流仓储系统与外界的联网能力比较差,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考虑路局内部信息的联网。在铁路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应考虑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力量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起物流技术开发中心,强化对信息技术和物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加快物流技术进步,加快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物流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发挥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在西北铁路物流系统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拓展铁路管理的信息功能。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货物运输中转环节中的短驳装卸、整理包装、装载加固、仓储管理、信息咨询、配送服务等衍生业务。 4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盛行,当时它是对物流环节的要素进行外包的一个主要考虑方面。在1988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一项顾客服务调查中,首次提到“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这种新思维被纳入到顾客服务职能中。它也被用来描述“与服务提供者的战略联盟”,尤其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也是指物流职能的外包。从更大范围看,不仅仅包括仓储、运输和edi信息交换,也包括订货履行、自动补货、选择运输工具、包装与贴标签、产品组配、进出口等。对上述提及的服务和其他许多服务,企业正愈加转向由合同制供应商提供。铁路企业应在整合各种物流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铁路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铁路企业在强化自身物流管理的基础上,明确物流职能、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及设施,逐步实现铁路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铁路现代物流发展培育广泛而又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 5小结 本文分析了西北铁路目前的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研究了铁路向物流业发展应选择渐进式的发展战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多种形式的铁路企业资产重组,推进铁路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铁路物流发展方式。为西北铁路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铁路物流论文:基于降低铁路运输成本的铁路物流优化管理 【摘 要】降低铁路运输成本,是提高铁路运输效益、促进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途径。降低铁路运输成本,必须加强铁路物流管理,切实提高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针对铁路物流管理部门遇到的这一难题,本文重点探讨了降低铁路物流成本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铁路运输; 物流成本; 物流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铁路运输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运用,使铁路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为铁路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对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采购 - 仓储 - 供应”模式已不能适应运输生产的要求,只有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全面提升铁路物流管理水平,切实降低铁路物流成本,才能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高物流成本影响运输经营效益的提高。 铁路运输生产物资供应传统的做法主要依赖库存供应,通过提前计划上报需求和准备较富裕的安全库存,长此以来形成较大的物资积压浪费和价值损耗,造成铁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困难增大。主要表现为: 铁路物资采购管理权限不明确,分散采购、多头采购现象严重,节约采购成本效果不明显; 物流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覆盖面小,不仅与财务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而且在物流系统内不能实现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 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掌握供应商信息资源较少,导致采购供应渠道单一; 计划大于实际需求,导致库存逐年积压,库存结构不合理,占用资金额度大,库存积压造成的物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大; 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物流保障在应对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方面,预案要求不高,响应速度不快,组织供应能力不强。 二、物资集采统供管理模式下物流管理的创新。 为控制物流成本,铁路物资应采用集采统供管理模式,并应该逐步尝试实施一些新的物流管理方法。 1、明确采供职责。 大力推行铁路局直管站,对物流部门进行整合,成立集中的路局直属物资供应站。物资供应站负责全局运输生产所需物资设备的仓储、配送和受路局委托物资的采购供应; 各生产站段由材料科负责提报生产用料计划、领取材料、仓储保管和发料配送及应急用料的采购供应; 物资管理处受路局委托,负责大宗物资和重要设备及关键配件的招议标采购,并对全局物资系统进行专业业务管理。 按规定程序推行物资设备批量采购和集招分供。生产单位按月将物资需求计划在物资信息系统上报后,物资供应段按照管理权限,将需物资处审批的计划进行转报。 物资处对需求物资进行汇总统计,单品种采购资金达到一定金额以上的,集中统一纳入招标采购,选择供应厂商,由其进行分头配送供应。 2、打造现代物流环境下的电子采购体系。 分别以铁路局局域网、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供应商管理、信息、询价采购、招标采购和设备管理 6 大平台组成的电子采购体系,并融入路局整体运输生产,形成市场监督、采购供应和物资使用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和不断提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物资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工作环境,实现了物资与财务在局域网上的同级信息对接,将各系统的仓库资源和物资消耗在网上进行链接,把物流管理信息从路局物资处向物资供应段业务部门———站段材料科———材料使用车间班组 ( 最终用户) 延伸,扩大了信息共享范围。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实时跟踪控制,进一步保证各生产单位制定采购计划和物流部门实施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减少过量的安全库存,提高物资使用效能。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手段提升招标质量。 3、优化物资库存结构。 路局加强物资成本的预算管理,对站段生产用料计划按月提报审批,需求预测按周调整,从而大大缩短了需求提前期。能有效消除了部分生产需要的“牛鞭效应”,物资安全库存得到合理控制。 对重点物资设备供应采取提前介入机制,通过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到合理快速组织物资保障供应,有效压缩物资在库时间,加速全局库存物资周转。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可实行零库存物资供应品种范围,推行引厂入段储备模式,选择质量信誉优良的大型企业和区域定点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生产厂商代保管物资品类和数量,对全局物资消耗量相对稳定的产品实行厂家物资代储备保管,压缩自存物资品种和数量。 4、加强合格供应商管理。 培育铁路物流供应链体系利用路局品牌优势,完善外网电子商务功能,建立供应商档案,形成供应商资源库,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星级”诚信监测和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动态管理。 与专业供应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直达供应的采供双赢模式。减少中间供应环节,节约成本费用,剔除不具备法人资格、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及商,对线路配件、牵引供电设备、接触网配件、通信信号设备等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重要件,取消供应商,直接与经过评审的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5、建立有效应急机制。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针对铁路突发事件和防洪灾及冰雪等自然灾害,为应对可能对铁路运输生产造成的损害,确保及时抢险恢复,应逐级建立抢险应急预案,以抢险文件命令形式下达防洪物资设备明细。防洪备料除保持必要库存外,当地资源充足或厂商供应保障度高的品类物资,采购单位要与之签订代储协议,建立抢险应急物资供应绿色通道信息库。代储物资协议单位和所有抢险工作人员信息要做到公开,当值人员不得脱离岗位,相关人员手机24 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人员随时待命,机械设备预热检查,要求全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铁路物流论文:开滦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思考 摘 要:探讨开滦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转变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传统企业铁路货物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拓展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铁路货运;现代物流;拓展 1. 开滦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必要性 1.1 满足顾客需求的需要。当前,铁路客户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要向物流公司业务拓展,就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进一步扩展外部市场。 1.2自身发展的需要。开滦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的拓展,将给铁路货运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极大地促进公司运输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1.3 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开滦铁路要在纷杂变幻的物流运输市场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立足于长远发展,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其增效的方式方法之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竞争中吸引和借鉴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和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应抓住这一契机,拓展物流化服务,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开滦铁路货运开展物流的优势和存在不足 2.1优势分析 (1)具有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拥有近244km铁路营业线路,连接古冶铁路交接场、唐山铁路南站,并通过专用线深入电企、钢厂、煤场、碱石矿,现有唐山、荆各庄、赵各庄、林西、钱家营、林南仓六个装卸车站点,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基本覆盖古冶区的铁路运输网络。 (2)具有日渐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开滦铁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局域网络为载体,覆盖各装卸站(运输部)的有线传输网。开滦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bi经过实施推进,已上线运行,在优化公司业务流程、综合管理、查询分析、战略决策上发挥重要作用。 (3)具有管理资源优势和品牌信誉优势。开滦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准轨,运行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作为专业化的铁路运输企业,对货物装卸、承办托运、销售渠道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2009年9月,开滦国际物流公司被评选为“中国物流领军企业”,并入选“中国绿色物流发展促进联盟成员单位”,这些都将为铁路运输创造了品牌优势,提高了影响力。 (4)竞争优势明显。开滦物流的典型特征就是立足于供应链管理,依托煤路港航一体化设施,集成商流、物流、信息流,低成本,高效率,服务于煤钢、煤焦、煤电产业链,具有鲜明竞争优势。 2.2 存在不足 2.2.1服务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由于铁路运输集""高度集中、大联动、半军事化""特点于一身,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尤其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开滦铁路运输以服务内部为主,缺乏积极主动抢占市场、搞合作运输的服务意识。另外还存在体制上的僵化,对物流服务重视不够,传统的服务水平难于满足顾客需要,难于及时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估,对市场形式、竞争对手状况等信息掌握较少,在整个物流系统与外界的互动中调整缓慢。 2.2.2 开滦铁路运输基础相对脆弱。主要表现在运输网规模总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开滦现有的运输网络密度低,跨区域运输通道不足,个别车站与车站之还需通过国铁线路,运输灵活性不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运输设施、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机整体,影响了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发挥。 3.铁路货运向物流业拓展的思路及对策 3.1 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以安全、准时、方便、经济为原则,对现有运输组织体系进行优化,建立合理快速的赔偿机制,对客户发生的以外损失,能够即使予以赔偿,打造铁路良好的信誉。在准时上,以时效为目标,建立车、机、工、电、辆各个部门的考核机制,以保证运输期限。在方便上,要改革目前的承运和交付手续,设置对外窗口、简化办理程序、统一服务标识,并融合其他运输企业和其他运输方式,采用公路、铁路联运,做到全程和门到门服务。如下图所示: “门到门”式运输网络 3.2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开滦铁路货运应按照物流原理和货主需求扩展其业务范围,延伸其运输产品、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开滦铁路货运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 (1)建立物流中心。以大企业、公司、煤场、钢厂为服务对象,以货源集散地为中心,利用专用线的连接优势,从该企业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储存、供应到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进行全方位服务。 (2)各物流中心要以资本或业务为纽带,把依附的延伸服务企业和短途运输企业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合力,即所谓的极强资源整合能力,这是也开滦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1)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信息系统、货运统计、跟踪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货运装车点和铁路装车点及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和对货物运送进行全程的跟踪监控;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2)加快先进适应技术的推广应用。借鉴目前比较成熟的物流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快对铁路货运物流服务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3.4 立足现有资源,拓展服务业务,积极改进货物运输流程。拓展服务业务包括在发货点负责托运受理、上门服务、上门接货、代办托运手续、计算费用等,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物流形式的发展,条件允许后,可以拓展为客户办理包装、流通加工、保管、进行分拣和配送等业务。进一步发展后,向上可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向下可延伸到物流咨询、物流方案规划,也制作铁路物流系统设计等。 3.5整合现有资源,开展综合性服务 。发挥运输部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改革传统单一的装车、卸车管理,将铁路货运中途运输作业、装卸、保管、仓储、配送等业务整合成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无缝衔接的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对于运量小、衔接方向单一的运输部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技术层次较低的简单物流服务;对于运量较大、衔接方向多的运输部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需用电子化、信息化、机械化装备的现代物流服务。进一步可与公路运输货站、港口码头集约成为有综合职能和高效率的综合物流中心,并与古冶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进行衔接、沟通、协调,分工协作,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拓展。 结 论 总之,密切关注现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抓住开滦国际物流公司现代物流发展的有利机遇,掌握物流贸易规则,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是开滦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融入国际物流公司的有效途径,也将努力成为助推开滦物流业蓬勃发展的新亮点。 铁路物流论文:论新形势下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与发展 摘 要:新形势下,随着 经济 和 科学 技术的迅猛 发展 , 现代 物流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成长。现代物流日益成为 企业 利润的重要依靠手段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成为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然而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对铁路运输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新形势下我国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入手,详细探讨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铁路运输;现代物流;融合;发展 一、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物流与 交通 运输都是实现人和物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但现代物流的服务范围更广,而交通运输提供的服务更狭窄点。新形势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服务呈现出 网络 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发展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具有指导性的部分供应链服务,运输和物流在这个节点上形成了交融。 二、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 首先,积极发挥铁路的干线运输优势,走专业化道路。铁路运输本身属于功能性物流,走专业化道路就是不断加强铁路的专业化特点,突出铁路的强大优势,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铁路运输应充分发挥在干线上的运输优势,充分体现其运量大并安全,还有不受气候和 自然 条件影响的天然优势,以承揽长距离和大运量的运输业务,只有这样充分利用优势,抛开劣势,才能将铁路运输业做成强大的功能型物流企业。 其次,构建铁路运输发展物流的运行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铁路物流运行网络体系是铁路运输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和必备条件。一方面,铁路具有天然的网络优势,已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最大交通网络,另一方面,要不断在现有铁路运输体制条件下形成区域性物流业务网络,还要尽快实现对铁路货运的实时跟踪,努力通过信息平台将企业连接起来,实现 电子 化现代物流。 再次,对铁路闲置的货场设施、装卸机械及仓库等进行整合,组建地区性的以仓储、配送和运输为服务特色的铁路物流公司。新形势下可以有选择地对部分地处大、中城市和区域性物资流通中心的铁路货场进行改造整合,以仓储为基础,完善配送、流通加工和协助销售功能,从而实现铁路运输向现代物流质的转变。 最后,组建专业化的铁路物流公司。可以整合现有的行包运输、行包经营资源,将铁路局的行包车辆、行李房设施及相应的装卸力量与中铁快运进行重组,成立全路性的行包快运公司,另外重新布局全国铁路集装箱营运系统,组建全路性的集装箱运输公司。 三、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适应与发展 首先,加快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尽快实施物流企业战略合作。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发挥铁路大中型货运营业站的仓储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创造条件发展仓储及配送等物流服务,利用铁路货运营销系统的便利性,可以为客户提供市场分析预测等信息服务。另外,铁路应加强与海运、内河航运及公路、民航等其他交通行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运输优势,全面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通过改革铁路货运管理推动发展现代物流。新形势下,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铁路货运管理部门必须围绕物流企业关心的运输价格、服务质量等问题进行改革。 最后,改变运输组织方式实行分类运输,将货运站布置成物流中心,以满足不同货物的不同需求。新形势下我国的现代物流需求要求铁路部门必须大量启用专用车辆,并组成各种按货物品类划分的专管特定货物运输的货运中心,大力发展专门运输,同时兼顾普通运输。另外,很长时间以来,铁路货场都只是注重其内部作业功能,而严重忽视了外部社会所需功能,特别是社会所需的物流服务一体化功能。其实铁路货运站场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且有强大的铁路运输支持。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化生产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铁路货场必须走出固有的内部作业功能服务范畴,而应充分利用其各项资源为社会提供所需各种物流服务,把货运站布置成现代物流中心,使铁路货运站日益发挥集约化物流据点的作用,以发挥铁路在社会物流体系中的应有作用。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广泛使用,现代物流业已经快速成长为全球最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行业。文章以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对比为出发点,通过两者之间的转型论证,研究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关键词】铁路货运 现代物流 转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被誉为“第三方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国家加大铁路建设投入的良好契机,如何依托铁路货运现有资源,加快其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是我国综合运输与物流体系建设和铁路货运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也是提升物流行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选择,更是构建和谐铁路的重要战略举措。 1 铁路货运与现物流的概述 1.1 概念 铁路货物运输是指利用铁路线路、运输设备进行运输生产活动,使货物发生空间位移[1]。铁路运输从技术性能看,有运输速度快、运输能力大、运输过程受自然条件限制影响少、连续性强、相对安全平稳的优点。从经济指标上看,具有运输成本低、能耗较小,对环境污染较少的优点。 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 1.2 特征分析 铁路货运特征:(1)简单的物的流动,是一种无规律的简单流动过程;(2)仅是物的位置移动,货物流动的内涵没有变化;(3)只能满足企业对货物位移的需求;(4)仅限于单项服务功能所建立的简单关系 现代物流特征:由集中到分散、分散到集中的规律性运动,且是一个多环节、多形式的复杂流动过程。内涵包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是一个伴随新价值产生的经济运动过程。服务要求是满足企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各层次的需求。与服务对象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与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成为企业生产销售活动在流通领域的继续。 2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论证 2.1 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 (1)有利于物流行业行业长远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各个层面对货物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繁杂细致。铁路货运转型为现代物流后,将给铁路货运业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促进铁路运输行业提升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也有利于我国物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2)是现代物流竞争的内在要求。物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对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运输经营方式的转变。 2.2 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和铁路建设划层面上的支持。2009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物流业位列为其中。而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2009年铁路将安排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2010年基本建设投资7000亿元,两年铁路建设共计投入1.3万亿元,铁路建设项目遍及31个省市自治区,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2万千米。这些基础建设政策的出台为铁路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而必将推动整个物流产业的升级。 (2)现代物流与铁路货运在业务上有继承性。现代物流服务的主体功能是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和加工等,但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功能环节是运输和仓储。而传统的运输业主要以运输为主,并且具备初步的存储、装卸、搬运及一定的配送能力。铁路可以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传统的专业运输企业,这种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使得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进入“门槛”较低,风险也相对较小。 3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策略 3.1 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处于客户和实际物流承担者之间的,为生产商提供物流设计、控制和供应链管理,处于物流服务体系中的最高层。这种服务完全不同于货代和承运人提供的劳务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而是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销售专业的物流决策和管理技能,主要职能是总体成本控制和对供应链实施动态监控,代表了物流需求最本质的思想[2]。 (1)整合货运资源,减少内部无序竞争。针对目前国内铁路运输公司过多、货场过密,存在内部恶性竞争的情况,撤消部分车站(货场)、停办部分车站的货运业务、调整了部分货场的业务种类,扩大中心货站的规模,进行电子信息化改造,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使铁路货运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成立铁路物流营销公司。增设立铁路物流客服中心,提供咨询、取件、代办托运等手续;同时利用原有铁路场地优势,开展为客户办理包装、保管、进行分拣和配送和仓储等业务。依托铁路货运优势,积极拓展货运营销业务,与地方企业建立紧密的货运业务。 (3)开展公路短途货运业务。利用铁路长期经营长途货运的优势,发展短途运输公司,为货主提供承运前和交付后的延伸服务的方式实现门到门的货物运输。在客户装车前,将客户的物资通过汽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在客户的物资抵达车站后,及时加强联系,为客户提供物资送货上门服务,发展汽铁(汽车一火车,轮船—汽车—火车)联运。 3.2 发展现代物流的增值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户单一的运输需求逐步向现代物流的增值服务转变,传统的运输服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市场需求,客户在托运货物的时往往还希望能够获得诸如上门取货、货物包装理、货物状态追踪查询等更多的附加服务[3]。 (1)承运人型增值服务。铁路物流为了实现增值服务,就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合理的价格积极满足这些需求。例如从收货到递送的货物全程追踪服务;电话预约当天收货;对时间敏感的产品提供快速可靠的服务(含相关记录报告);对温度敏感的产品提供快速可靠的服务如冷藏、冷冻运输(含相关记录报告);配合产品制造或装配的零部件、在制品及时交付;被客户退回的商品回收运输服务;运输设备的清洁或消毒等卫生服务等。 (2)加工储运送一体化。拥有大型仓储设施的仓储企业配送中心可采取储运送一体化的模式。针对有些生产企业不具有货物仓库,可将企业的生产原材料到达物流中心以后,存放在物流中心的仓库中,物流中心按照企业的生产计划要求,准时的把原材料送到企业的生产线上[4]。对于己经被订购的产品,物流中心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运输距离的远近,采用最为合理的运输方式,把产品运到目的地,并送到需求者手中,完成货物产品从企业到买主的空间位移过程。 (3)物流系统设计咨询。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可以充当客户企业的物流专家。根据客户要求,从整体上深入了解顾客的生产或商业全过程,并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为客户提供物流系统设计,选择和评价运输商、仓储商,还可以对顾客物流供应链上的不同商家比如商、供应商、批发商或物流服务提供商等进行分析和比较,为顾客选择更为适合的合作伙伴。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等业务咨询和决策支持服务,有利于提升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铁路物流论文:关于建立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产业的建议 当前 计算 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 发展 非常迅猛,若将传统物流和 现代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铁路的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实现物品的配送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规模化并将各种手段组合成一体化,使铁路的物流体系销售锦上添花,从而实现厂家、客户与物流服务商?三方共赢?。 目前 世界500强都是拥有世界一流物流能力的厂商,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海尔物流中心于1999年9月15日正式启用,海尔通过物流中心,在全球范围内采购质优价廉的零部件,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也保持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第三方物流”在欧美比较普遍,是由第三方全面负责物流的设计和维护、调货、库存管理、装卸、配送等全部物流业务。专业物流 企业 发展现代配送,既可以依托下游的零售(连锁)商业企业,成为众多零售店铺的配送中心,也可依托上游的 工业 生产企业,成为众多生产企业的物流总。在发达国家中,这两种类型的企业互相配合,共同发展。我国铁路一作为专业的物流企业发展成为生产企业总的潜力非常大。 一、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1.铁路运输作为我国五大运输工具(公路、铁路、空运、航运、管道)之一,以其运量大、运输安全可靠、费用低等在货运领域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加快我国货物的流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其他运输工具的不断完善(如多条贯穿全国的高速公路的建设、快捷的空中货运的逐渐兴起等)。铁路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铁道部各级领导相继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制定了提高运输质量的百条措施、组建了独立走向市场的物流企业中铁快运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中心、中铁特种货物运输中心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作为现有铁路运输业窗口的外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门到门的服务方便客户随时随地地进行货运,进一步改善了铁路运输业的形象,方便了用户、提高了效率、为铁路运输业带来了更多的 经济 效益和 社会 效益。 铁路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传统物流企业,拥有大量的物流设施,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等方面拥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丰富的经验。 2.“中铁寻呼”已经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国(包括海口、三亚、拉萨)的庞大的寻呼网、现有用户140万(截止到99年12月底)、覆盖城镇1100多、拥有全国统一的服务号码95828、95829,现已开通使用95828、95829的城市已达48个(齐齐哈尔、佳木斯、牡舟江、大庆、伊春、加格达奇、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呼和浩特、集宁、唐山、沧州、石家庄、榆次、保定、邯郸、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郑州、武汉、西安、合肥、上海、福州、南昌、长沙、广州、南宁、玉林、海口、三亚、儋州、昆明、贵阳、凯里、都匀、六盘水、遵义、重庆、成都、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在全国范围内还拥有2600多个营业店面及商,经过培训,覆盖全国的?中铁寻呼?小姐完全可以成为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小姐,众多的店面商可更靠近用户更好地服务,为配送、包装、管理、装卸等工作还可解决一大批就业 问题 。 3.铁道部资金结算中心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资金流系统,若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建成一个完整的 电子 商务系统。 二、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 网络 结构 总的来讲,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化的客户服务中心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到整个铁路运输网络上物流路径等信息,为整个铁路运输宏观的管理及调控提供决策 分析 支持功能。其结构如图一所示。 北京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除了作为最高等级的客户服务总中心,用于监督管理各区各地市的客户服务分中心外,还作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业务中转路由中心、统计结算中心、质量监督裁决中心、决策分析中心负责对全网的业务进行整体的管理及控制。 二级分中心除了负责收集、管理本地的各种信息外,还负责收集、下传下属三级分中心的各种业务需求及处理信息,负责将每月、每日的业务信息、用户数据发送到总服务中心。 三级支中心负责收集、管理本地的各种信息(如货运站,送货人等),并负责将这些信息交由受辖的二级分中心。 在全国中心和分中心之间建立信息通道(数字)以及语音通道,从而加快铁路全网信息的流通,同时紧密结合中铁快运、中铁大货特货、集装箱等公司的物流通道,可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信息货物服务中心。如图二所示。 从图二可以看出,建立中铁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充分利用铁路现有的线路资源进行快速方便的信息流通,并且依托铁路快运、大货特货、集装箱等公司的物流支撑网络,开展服务质量高、效率高等的综合的信息货运服务网络。 三、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的功能 1咨询业务 提供有关货运知识、托运资费、承运商信息等咨询信息以及发货时间、车皮情况、到货时间等信息、全国铁路电话(以后还可以查各地铁道大厦客房、土特产等信息)的查询功能。其中诸如货运知识、托运资费等都是静态的信息,可以由客户服务中心制作好后统一下发到各个地市的服务中心子系统;对于其他发货情况、车皮资源等都是实时变化的信息,需要与铁路数据库系统紧密结合并利用中铁寻呼全国联网的优势才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 2托运办理业务 对于大宗的货物托运,可以通过?中铁运输客户琬务中心?系统进行上门揽收申请。当用户申请上门揽收时,需要提供自己详细的地址、电话、货物种类、大致数量,以便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将详细信息发给快运公司,让他们派出合适的货运工具及人手。同样当货物发送后,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将该发货信息及时发送到收方所在地市的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由该系统主动联系收方,除了一方面通知货物发出消息外,还询问是否需要送货上门服务。如果需要,则将送货上门的信息及时通知到收方所在地的快运公司,以便货到后及时送货到用户的手中。 对于电话、传真方式要求办理托运业务的托运资料的填写,则由受理中心代为填写,并可以由快运公司上门揽收时做进一步的确认。由快运公司负责后期的验货、包装、检斤、制单等托运手续的办理。 3实时跟踪 货物的实时跟踪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发送通知、中途实时跟踪以及到货通知功能。 当用户办理了托运手续后,后续的分检入库、送站、交接等实物处理还需要一段时间,当货物上车后,铁路数据库系统就可以将货物发出的信息通知到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然后由该系统根据用户登记的信息将发货的时间、车次等详细情况通知到受/发货人的指定电话、寻呼机、手机上。当火车沿途经过各个大站时,可以将 目前 所在站的信息通过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实时通知到受/发货用户。到货后,根据收货人的选择(自己去取还是送货上门)将相应的到货信息发送给收货人或当地的快运公司,以便货物尽快到达用户的手中。 4投诉建议受理 主要包括了对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的服务质量、快运公司的服务质量、托运时间延误、货物损坏、用户欠钱不还等各方面的投诉信息以及有关增进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铁路快运建设、路风建设的良好建议的受理。特别是对于欠钱用户的催缴等功能。 5后台处理 包括了日终、月终统计报表的处理及 分析 ,统计可以按照当日或当月货运的总次数、受理的总次数、用户行业、货物种类、上门揽收的次数、欠费用户信息条目等进行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红黑用户名单、当月的货运繁忙情况等,对下一个月的运营(如是否需要调借车皮资源、是否对大用户提供优惠措施等)提供非常价值的 参考 依据。同时将相关信息定期上传到全国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建立客户数据库,以便为全国铁路运输的宏观统筹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我建议铁道部充分利用?中贪呼?目前的基础优势,筹划建立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 发展 铁路 现代 物流产业,为铁路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铁路物流论文:关于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 论文 关键词:铁路货运; 现代 物流;措施 论文摘要:与公路、民航及水运等行业相比,铁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逐渐将物流理念融入我国铁路货运已经刻不容缓。论文正是从铁路货运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铁路货运所面临的形势、剖析铁路货物运输 发展 现代物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确定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路与目标,提出铁路枢纽发展现代物流的措施。 在长期的计划 经济 体制下,由于国情的限制,铁路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 交通 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长期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得到了缓解,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系统的支持,这是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的直接挑战。 1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现状 1.1铁路货运市场的变化和传统格局的矛盾 经过20多年的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宗货物不断减少、高附加值、小批量运输不断增加,对货物运输在快捷性、机动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的铁路运输还难以满足这些新的货物运输要求。同时,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特别是经济发达、公路密度大的地区,公路以其速度、灵活的优势,分流了铁路相当多的短途运量和部分长途运量,铁路货源不断流失,货运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足15%,从货物周转量来看,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呈下降趋势。铁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冲击。 铁路在货运市场中份额大幅下降不仅有来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与铁路运输自身发展的经济特征和服务水平也有密切关系。铁路货运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缺乏深入改革的内在动力。铁路所运送多是低附加值、批量大的货物,很难提升在货运市场的地位,而且铁路的送达速度慢、便利程度低、货损货差严重、灵活性差、无法满足货主的要求,导致部分货源流向其他可选择的运输方式。 1.2运输对象的变化 目前,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建,以加工组装 工业 、 电子 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工业的运输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轻、薄、短、小”的特点,消费市场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使运输从“少批次、大批量、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及时性”。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中逐步为继承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 企业 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如在珠江三角洲,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90%以上为商。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1.3入世对铁路货运的冲击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铁路运输服务的开放包括铁路货运以及作为运输辅助的仓储和货物运输服务。 3.2.3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投入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路内 企业 以合资的方式加强联合,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注重吸引路外不同所有制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参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 3.2.4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未来几年,铁路应强化路网主骨架,提高干线运输,完善区际通道,尽快打通限制区段,提高综合运输能力;铁路应尽早实行客运分离,减少相互间的干扰与影响,进一步扩大列车提速范围,加快完善铁路提速 网络 ,不断加快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运输业与 现代 物流也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 。 3.2.5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物流业务管理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管理 科学 。因此,开展现代综合物流业务必须拥有一大批精通各种运输、仓储业务,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深谙物流运作 规律 的管理人才队伍。要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加大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3.2.6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 计算 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散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要紧密结合实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构建起覆盖全路的现代物流平台,加快现代物流和 电子 商务的融合,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一是尽快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将各货运站、编组站和分界站联网运行,随时掌握货物的实时状态和运行位置,实现铁路货运的实时追踪。二是积极利用电子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连接企业服务网点,为顾客提供实施的信息服务,实现物流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 经济 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的货物运输市场份额日趋减少,铁路货运向运输物流市场拓展、以获取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发展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物流,是传统铁路货运业面临的崭新课题。铁路运输企业要实施现有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最重要的是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使企业领导及员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刻认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确确定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铁路运输企业才能根据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科学的制定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长远战略规划与实施对策。在这方面,迄今为止尚缺乏比较系统、有力度的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起到一定的 参考 作用。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物资公司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都离不开交通行业的推动,对公路、铁路以及地铁工程的建设仍是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十三五规划当中已经明确我国要在铁路建设中投资高达4万亿元,其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对于铁路物资公司来说,其所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对物资成本的核算和管控,这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不断促进铁路企业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铁路;物资公司;物流成本;核算;管理;研究 正文: 1、物流成本概念 物流成本其实就是在具体的物流过程中将消耗掉的物化资源通过货币的形式来进行一定的体现,其中包括了对商品的包装、装卸、运输、搬运、加工、流通、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当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在现实的表现为物流企业向外界所支出和内部所消耗的物流总费用。物流成本可以分为狭义的物流成本和广义的物流成本两种类型,狭义的物流成本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在具体的物流活动中所支出的总流通费用,而广义的物流成本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在对实物进行流动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切资源消耗的综合。 2、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 2.1、竞争性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化的不断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质量上,很多企业逐渐盯上了产品的服务质量,这些竞争性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成本产生影响。 2.2、订货周期 企业可以通过对订货周期进行有效的缩短来不断降低原材料由于库存而产生的物流成本,进一步为企业缩减物流成本。 2.3、产品的储存水平 企业在对货物进行生产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当下市场的具体需求来进行,另外还应该不断减小货物的库存量,提升货物的周转效率,从而有效避免了货物积压现象的发生,也就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周转资金,所以企业产品的储存水平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4、运输 企业货物周转量和运输效率的高低主要是由运输工具所决定的,如果运输工具的承载量比较大则货物的周转速度就会比较快,反之则会严重影响企业货物的周转效率,进一步还会影响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货物的运输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货物体积重量大小的影响,如果货物重量大,体积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输的难度和成本,而如果货物比较轻便的话便会适当减少运输的成本。运输工具的选择还会受到市场具体需求的影响。 2.5、产品因素 产品本身的特性也会对物流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需要冷链的农产品、价值昂贵的产品或者是一些容易破碎的产品都会增加物流运输成本。 3、降低铁路运输成本的铁路物流优化管理对策 3.1、转变传统经营管理理念,改进采供管理制度 我国以往的铁路运输管理都是都铁道部来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各个地方地铁局的物资运输通常情况下都是自行负责对其接受,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让别的铁路局来负责交货,而这种运营模式很容易发生职责混乱的现象,所以必须对相应的采供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铁路局在进行收货的时候主要是对货物进行有效的确定,中途其他单位的职责主要是对货物的护送以及提出一定的道路信息意见,同时还应该在检修过程中进行详细的查验,并将货物送至收货方铁路局。在整个运营过程中,铁道部起着多所有环节调控的作用,这样便可以确保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并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 3.2、优化物资库存结构 在对物资进行管理的时候,铁路企业应该首先对成本进行预算,同时还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对生产所需材料按月进行上报审批,并按实际情况每周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库存量,提升资金的周转效率。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物资应该采取提前介入机制,不断提升物资计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还缩短了物资库存的时间,有效提升了物资的库存周转率。 3.3、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为了更好地确保整个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转,相关的管理人员不能只是着眼于当下,而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些,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突发时间的应急处理机制。比如,对洪水灾害或者是冰雪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预防,而且还应该确保即使灾害发生了也可以进行及时地抢险处理和事后修复。可以建立一定的抢险应急预案,对突发时间的应急处理和上报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应该提前预备好相关的抢险物资。除了预备一定的物资库存之外,还应该和相关的供应商进行提前协商并签订协议,建立起一个抢险物资供应绿色通道,另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当值人员随时待命,一旦发生灾害便可以迅速投入抢救工作当中。 3.4、顺应新时期物流发展需求,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物流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在现代物流行业当中的应用更是加快了物流信息的传输速度,很好地实现了企业对整个物流全程的有效监控,这样不但提升了物流运输的效率,同时也有效提升了物流服务质量。在该平台的支持之下,企业可以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整体性的把控,不仅减少了物资的库存量,同时还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收益。所以铁路物流企业在这种市场形势下应该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物资管理平台,努力提升物资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化工作环境并构建物资管理网络化模式,从而实现对物资运输全过程的跟踪管理,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总而言之,铁路物流企业只有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以往的物流管理模式,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其中,逐渐将普通的资源转化成优质资源,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摘要: 针对目前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存在不足进行分析,在现有铁路运输生产系统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铁路物流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对系统的目标和主要功能进行阐述,并对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 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 1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现状分析 在深化货运组织改革,推动铁路由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型的形势下,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促进业务质量和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铁路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产生,是市场竞争对客户资源重视、行业管理运营模式更新的结果。推行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企业深入挖掘客户资源,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铁路作为一个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综合服务性行业,在由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型的形式下,迫切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纳入到铁路运输经营的实践活动中来。2004年起,铁道部开始实施大客户战略,组织实施了货运大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180多家铁路大客户企业货运业务的网上受理。2009年,铁道部在全路实施了集中受理、优化装车系统,对铁道部大客户以外的局重点客户提供网上订单提报、请车提报等业务的接入服务。2011年,全路成立客户服务中心,推广客服语音平台,实现货运业务电话咨询和客户建议、投诉受理功能。2012年以来,全路陆续推行了货运电子商务系统、集装箱综合管理系统、零散货物快运系统和95306门户网站,为客户提供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零散货物快运等多种需求受理渠道,覆盖客户范围更广,客户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铁路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初见雏形。目前,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与实现全面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1.1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来自货运营销、客户服务、运输生产的信息分散在相关各个系统中,这些零散的信息使铁路部门无法对客户进行全面的了解。尚未建立企业级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没有实现客户、运输生产、社会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数据充分共享。 1.2系统设计多以生产为中心,缺乏对市场的细分和客户关怀管理 营销渠道单一、客户服务方式落后,尚未建立起铁路物流客户多渠道、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往往立足于某个运输环节,没有贯穿铁路物流运输全流程。 1.3缺乏对客户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数据挖掘 铁路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信息和运输生产信息。由于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手段,这些宝贵的信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难以为运输生产活动提供决策支持。 2建立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目标 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要结合铁路物流运输的特点和当前货运组织改革的方向,立足于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转变。通过采用企业门户、呼叫中心、移动互联等多种交互方式,建设统一的客户服务管理平台,对外拓展信息交互渠道,对内提供统一集中入口,提升铁路客户服务水平;通过规范基础数据、整合业务数据,实现既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构建铁路物流运输全流程客户服务信息链;通过分析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细分,挖掘赢利客户和潜在客户,实现铁路物流客户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更好为铁路物流运输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3系统功能架构 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要由客户服务管理平台、铁路物流运输生产平台、客户服务决策分析平台和基础数据服务平台构成。 3.1客户服务管理平台 通过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移动互联等多种交互方式,对外提供客户服务,对内进行客户信息采集,提升企业和客户的交互能力和协作水平。 3.1.1门户网站。依托95306门户网站,将物流园区内部和外部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为客户提供统一渠道访问新闻资讯、物流服务、增值服务信息,自助货运业务办理;对内为铁路企业获取客户、订单,为客户关系管理奠定了基础。 3.1.2呼叫中心。客服中心主要利用语音、网页等方式接入,以人工、自动语音、在线客服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建议投诉、业务咨询、货运营销、业务办理和增值服务等功能。 3.1.3移动互联。通过短信平台、移动应用、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媒体,为客户提供多渠道的客户服务手段。 3.2铁路物流运输生产服务平台 通过采用完善既有铁路货运生产应用,新建紧缺应用和应用集成整合的方式,建设铁路物流运输生产服务平台,实现铁路物流运输、调度、跟踪、商务一体化管理。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整合,开放数据接口,为客户提供物流运输生产各环节、全流程信息服务支撑。 3.3客户服务决策分析平台 通过对客户信息和运输生产中各种生产信息进行综合数据分析,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对铁路运输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进行辅助决策支持。 3.3.1客户特征分析。通过对客户基本信息、物流需求信息和运输收入等信息对客户进行特征分析,按不同主题对客户进行细分,有利于铁路物流运输精准营销,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客户服务和物流产品。例如,按照客户主要发送品类、客户所在地理位置、运量、运输收入情况等对客户进行分类,具体分析不同类别的客户特征。 3.3.2满意度分析。通过客户意见分析、咨询分析、满意度评价等方式了解目前铁路客户服务、物流运输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如根据客户咨询的问题了解客户更关注哪方面的服务信息,根据客户意见的类型、产品、日期等了解一定时期内客户的意见,分析问题原因等。 3.3.3忠诚度分析。基于客户对铁路物流运输企业的运量、信任度、来往频率、服务效果等信息对客户忠诚度进行分析,对忠诚度高的重点客户进行数据挖掘。 3.3.4市场营销分析。汇总铁路物流运输企业经营项目、价格体系、客户营销等信息,通过对公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进行运价、市场占有率、营销信息进行对比,为铁路物流运输“一口价”、丰富铁路物流运输产品,精准营销提供决策支持。 3.4基础数据服务平台 建立统一的数据基础标准格式,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通过统一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提供标准化服务接口,构建铁路物流基础数据服务平台,为铁路物流运输各业务系统、客户服务信息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企业、其他合作单位提供数据交换奠定基础。 4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4.1系统应用集成 4.1.1功能集成。在门户网站中,通常需要通过点击不同的菜单进入到不同的子系统中,可以基于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实现构建统一认证平台实现单点登录(SSO)完成门户网站和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 4.1.2数据集成。对客户信息、市场信息、行业信息、铁路物流运输生产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信息采集。依托统一的数据基础标准,对这些信息进行批量过滤、抽取、清洗、转换,形成统一、规范的基础数据信息。基础数据信息应当具有建立和划分面向业务的主题数据库的功能,实现统一数据安全控制、统一备份与恢复和历史数据回溯。 4.1.3服务集成。通过统一通信协议和报文格式,提供标准化服务协议和数据服务接口,对内为铁路内部各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资源,利于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对外为政府机构、客户企业、其他合作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利于数据交换。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是一种组件模型,可以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通过服务间定义的标准接口连接起来,独立于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硬件环境,为实现服务集成提供了依据。 4.2物联网 建设现代化的铁路物流运输生产服务平台必须依托市场上成熟、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用于进行物品环节各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讯。目前主流的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 4.3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技术,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3个层面。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技术已经应用到诸如移动门户、上门营销、服务推送、移动支付等大量应用场景中。在铁路物流客户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充分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是提高客户体验、扩展客户服务渠道的必然。 4.4大数据分析 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不仅仅需要铁路部门掌握的历史生产数据,还要整合市场信息、行业信息等其他领域涉及的客户相关信息。通过不同途径积累的海量客户数据中隐藏着的用户习惯、市场变化、运输趋势等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和精准营销的关键。如何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和个性化客户服务项目,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方向。 5结束语 铁路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铁路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铁路物流信息资源,扩展营销渠道和服务手段,对于提高铁路物流客户服务水平、促使铁路物流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洋 单位:济南铁路局信息技术所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物流企业合同管理应用 摘要: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铁路物流合同不仅明确了合作双方的主体责任和权益,而且也是实现物流经营过程科学有序和防范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把好铁路物流经营合同关,增强合同风险防范意识,是影响企业经营发展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从铁路物流合同管理概述入手,对铁路加强物流合同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铁路物流;合同管理 1铁路物流合同管理概述 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随着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铁路总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步入市场化运营,明确了铁路局是市场经营的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经营性的铁路运输企业。也就是说,实施铁路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的封闭堡垒,尊重市场规律、转换经营方式、规范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合同是社会经济实体用以交换商品的法律表现形态。现代社会,企业通过开展日益频繁的经济往来活动获取相应的经济效能,需借助合同这一联接双方的纽带,由此可见合同的重要性。同时,合同又是一把双刃剑,稍有闪失就易导致经济纠纷的发生,甚至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合同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是最终决定经营结果是否理想的关键性因素,是实现现代化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为了降低和防范经营风险,企业必须首先从加强合同风险管理入手。 2加强铁路物流企业合同管理的措施 2.1完善合同会签制度 应根据铁路物流经营项目合同的金额、风险性、规模及重要程度等确定合同的重要等级,按等级确定合同会签审核流程。合同审核人员除了参与起草的经营管理人员外,还应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物流部经理、财务部经理、综合部经理和聘用法律顾问等人员。合同管理部门对签约方的合法性、资信状况、合同标的真实性、履约能力、履行合同的商业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负责;物流业务部门对合同的可操作性、各环节成本、与合同有关的业务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负责;财务部门对合同的收、付条款负责,对票据、应收款、应付款额、资金准备、资金利用率及财务风险负责;法律顾问对合同的合法性、双方权利义务是否对等、合同结构是否完整负责。通过从物流业务开发、现场作业环节、财务结算办理以及合法合规审查等多层面的审核,将一些主要问题暴露在合同正式签订之前,再通过双方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谈判,使合同条款在精确性和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有效降低铁路企业自身风险。 2.2健全合同风险管理机制 要防范合同的风险,就需对合同管理流程采取梳理性工作,重点就是强化合同的业务流程管理。在对风险管理进行梳理时,不能忽视每一个潜在风险,及时进行风险控制。构建完善的合同风险管理机制,就需要在合同有限的法律保护期内,严格控制铁路局的风险管理,在合同履行的整个环节上做好预防风险的管理和应对风险的举措。 2.2.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想对合同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其重要的保障。委托及签约责任人、合同管理机构与职责、合同订立与履行、合同专用章管理使用、考核与奖惩等内容,都必须通过各种详尽的规章制度规定下来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从而达到制约的目的。 2.2.2合同签订前的内部管理控制。铁路局实行合同立项审批制度,出发点是对合同的立项进行管理。营销部门应及时提出购买和销售草拟合同,然后合同管理部门对购销合同进行集体会审,做出审批并为合同的执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接下来进入实行预审资金及方案制定;对标的物进行合同的招、投标和竞争性谈判;审核合同会签机制。 2.2.3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在对铁路局各项业务的常规性核查中,应该仔细查找业务中的问题并立即做出改正,以此形成标准、规范的业务管理。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合同的全过程,如加强资金流的控制、加强财务预算和核算管理,不断完善财务审批制度。各部门应该共同签字确认验收,如生产部门、物资采购部门等;从上而下制定的财务审批流程。纪检审计部门参与监督物资供应部门、物资需求部门,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监控,对物资需求部门、物资供应部门、合同管理部门进行全程管理。严格执行会计、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主管领导、主要领导的审批流程,实行审计在前,发挥好纪委监察部门的监察作用,使过程控制能够得到履行。 2.3加强人员培训 物流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物流合同管理的质量。一方面,应建立健全铁路物流合同管理组织体系,选用好物流合同审查和管理人员,明确其在物流合同管理中所承担的责任,让物流合同有人管理,好管理,管理得好;另一方面,应加强铁路物流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现代物流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其思想水平、法制观念和业务能力,从而保证物流合同的签订质量,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加强铁路物流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约管理,不仅可以防范和控制合同风险,有效维护企业权益,也体现出企业良好的市场信誉和社会形象。因此,在铁路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同行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出更为合理、科学、规范的铁路物流合同管理方法,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减少物流合同纠纷,确保铁路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作者:王帅 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物资贸易有限公司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物流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物流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物流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行业,我国每年在物流运输、物流包装、物流储存等方面的损失高达700亿元。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物流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傅冬兰、任蓉等从物流风险与保险的角度探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Fearne、欧阳明慧、岳文彤等分别探讨了食品供应链、冷链物流、农业物流中的风险,提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刘永胜、王燕等探讨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机制,建立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指标和模型;Giaglis等认为高效率的路线规划系统能够有效地实施物流风险管理;云虹等围绕物流风险成本识别与计量展开研究,提出物流风险成本概念框架,建立物流风险成本计量模型。以上成果对物流风险的进一步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供应链整体安全的角度出发,依据ISO28000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探讨铁路企业物流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等问题。 2ISO28000与铁路物流风险问题 ISO28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应运输和物流行业对共同安全管理标准的需求而制定的管理规范。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身、货物、信息、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最终目标是改进供应链的全面安全,适用于任何参与本地、国内和国际供应链业务的组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说,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着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供应链环境下,铁路物流企业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连接点。铁路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同时,其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对供应链中企业的有效运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其风险管理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因此,对铁路物流的风险管理应立足于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需求,不仅对铁路企业自身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样也要将可能对供应链伙伴及供应链整体运作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纳入铁路物流风险管理当中。对于铁路物流企业而言,ISO28000管理体系规范首次为操作或依赖供应链中某一环节的组织提供了安全管理的框架,能够帮助铁路物流企业系统地识别和审核安全风险,并实施控制和减轻安全风险,从而管理供应链潜在的安全威胁,减少对其下游供应链作业者的安全影响,提升铁路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运作的能力。 3铁路物流风险识别 3.1风险识别的范围 根据ISO28000系列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应考虑八个方面:①客观失效的威胁和风险,如功能失效、伴随发生的损害、恶意的破坏行为、恐怖主义行为或犯罪行为;②作业的威胁和风险,包括安全控制,人为因素以及其他影响组织绩效、状况或安全性的活动;③自然环境事件可能导致安全设施和设备失效的风险,如暴雨、洪水等;④组织控制范围以外的风险,如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服务失效;⑤利益相关方的威胁和风险,如未能满足法规要求、对名誉或品牌的影响;⑥安全设备的设计和安装风险,包括更换,维修保养等;⑦信息、数据管理及沟通风险,包括对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威胁以及数据篡改和丢失等;⑧对运行持续性的某种威胁。 3.2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位置 ISO28000标准对于潜在安全漏洞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归纳和建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货物在被装于一个运输单元、托盘或以其他方式以备运输之前,所在的制造、加工或处理的场所;②备运货物在运输前,所在的储存或包装场所;③货物被运输过程中所处的场所;④货物从运输工具装上或卸下的场所;⑤货物保管权交接的场所;⑥与正在运输的货物有关的文档或信息被处理、生成或访问的场所;⑦用于多式联运的内陆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等。 3.3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 根据铁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以及ISO28000系列标准的指导,建立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模型。模型表示,针对ISO28000提出的每一种与供应链安全有关的风险类型,企业应根据其发生的具体位置,逐一分析和识别可能发生的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例如,当“信息、数据管理和沟通的风险”发生在“铁路货物到发交接车间”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数据丢失导致的无法交付、单据误审导致的错误交付等;当“客观失效的威胁与风险”发生在“铁路仓库和堆场”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仓库漏雨导致货物不能完整交付、仓库大门防盗系统失灵导致货物失窃等。该风险识别模型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了一个依据ISO28000标准系统地识别风险的方法。其中的安全风险类型涵盖了来自于供应链内、外的可能的安全威胁。铁路企业对其所有的物流活动若都能按照标准要求分析安全威胁情景,则可以将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系统地识别出来。 4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评估 根据ISO28000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对之前识别出的安全威胁情景逐一评估其后果及可能性。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等级后果包括:一定规模的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重大损失;大面积生态系统在多方面的彻底毁灭等重大环境影响。中等级后果包括:失去生命;需要修理的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损害;生态系统某部分的长期破坏。低等级后果包括:人员受伤,但没有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最小损害;一些环境破坏等。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出现的可能性也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当安全措施能够对后果的发生提供实质性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低。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提供中等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中。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只能提供较小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高。根据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级别和发生可能性,对安全威胁情景进行逐一评价并讨论采取相应措施。当后果和可能性的级别都比较高时,意味着目前的安全措施不足以防范风险,因此应制定额外的对策;当后果和可能性其中之一较高,另一个较低时,应将其作为潜在安全事故考虑;当后果和可能性级别都比较低时,意味着当前的安全措施可以防范风险,只需对运作情况进行正常记录。在风险评估过程中,ISO28000还提出了一种绩效审查表,以便于企业自身、供应链伙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当前的安全措施进行评价和审查。安全绩效审查表根据企业的风险评估需求量身定做。例如,对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安全措施,设计其安全绩效审查项目。安全绩效审查表“项目”栏中列出了能够有效规避相应安全风险或减轻安全风险后果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引导铁路物流企业逐步改善其安全管理水平。企业还可以根据这些措施对降低安全风险及其后果的重要性大小,对这些措施的重要性赋权值,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量化评分,进而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等评价方法对其安全管理水平进行量化评价。 5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纷纷涌入。铁路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公路、水路等运输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的挑战。物流风险问题给铁路物流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安全信用水平以及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进铁路货运改革。但不容忽视的是,铁路物流的作业过程和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装卸、搬运等作业基本靠人力完成,管理工作中存在大量人治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给企业自身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通过引入ISO28000系列标准,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一整套安全管理规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作业流程的标准化控制,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ISO28000也适用于第二方或第三方单位对铁路物流企业实施评估和审核,提高供应链伙伴对铁路物流企业的信任度,提升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嵇莉莉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物流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作者:汪洲 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物流论文:现代物流理念下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探析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转型迫切需要现代物流理念的支撑,尤其是对于铁路货运来说,其深受传统物流模式的影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势下的物流货运需求,进行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具体分析了现代物流理念下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旨在为提高铁路货运效率与质量,增强铁路货运的竞争力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理念;铁路货运组织;改革 0引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分工更加精细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物流需求迫使企业转变物流理念,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方式与技术,提高产品的周转效率,实现最大化的企业效益。铁路货运作为物流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样化的运输方式中有着突出的优势。为了铁路货运的市场化运营,必须进行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利用现代化物流理念,构建多维度、综合化、规范化的铁路货运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1现代物流的简单介绍 现代物流中引进了准时化与精细化管理等理念,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能动性有机整合了分散的物流环节,形成了一体化的物流模式,该模式物流成本较低,同时客户可以享受到个性化与增值服务,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将供应链中上游原材料与下游消费者有机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以全球化服务为目标,形成整体网络。市场经济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内,使得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企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各国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正在朝着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化、多功能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2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 将现代物流理念融入铁路货运组织改革中,实现各个物流环节的全局掌握,并合理化配置与利用设备资源,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系统化、标准化的货运组织。另外,将更大市场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与客户共赢的最终目标。 2.1构建货运组织一体化的新型信息系统 根据当下我国货运的发展需求,结合铁路货运能力强、经济性好的优势,构建组织一体化的新型信息系统,集成客户需求、物流服务及费用结算等诸多技术问题的处理与决策,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时效性,进而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货运服务。货运组织一体化的新型信息系统的架构。①门户信息网站与客户服务系统。该子系统是的主要功能是将物流各环节的运作情况实时、有效地传递给客户和上下游企业。其涵盖了各项编码、货物量与状态、销售需求量等内容,其中编码包括原材料编码、半产成品编码、产成品编码等。客户利用该系统实现自动订货,对货物状态、库存量、货物运输状态进行实时查询与跟踪。该系统还设置了服务评价模块,客户可以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优化货运组织。②增值服务系统。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货物的分拣、包装、加工、理货等有效衔接,处理分析数据采用的是全程代码化,能够将连续作业口令实时传达,并更新供客户实时查询追踪的物流信息。③运输系统。运输系统以准时化供货为目标,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合理化的货物调度及组织货物输送作业;采用GPS定位技术实时监控货物运行、整理、换装等作业,防止出现丢失和遗漏货物的问题;以合理化的公铁联运来进一步实现无缝衔接式运输。④资金结算系统。资金结算是物流的关键环节,关系着铁路事业的经济效益。资金结算系统分为2个模块:一是客户费用结算模块,是一种综合结算模式,集合了货物重量、附加费用、仓储时间、运输距离及车次等参数,主要负责及配送,同时也可兼顾替客户结算货款;二是企业内部财务模块,服务于企业资金的运转,包括决策、计划及控制。 2.2现代物流中心结合倒拉式组织管理模式 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铁路行包快运专列逐步建设运营,这些项目的建设将推动铁路大型货运基地发展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现代物流中心,将货物的运输、仓储、加工及配送融为一体,奠定了倒拉式管理模式可操作性的基础。倒拉式管理模式结合了现代物流准时化理念,倒置生产工序,以销售商为开始,原料商为最终环节。所以铁路货运部门应依托现代物流中心,利用信息系统,构建倒拉式货运组织体系,实施包含了客户服务、运输服务、增值服务的管理流程。①客户服务:解决客户有关物流问题的全部作业。铁路货运可为客户提供自动订货、货物实时追踪、原料物流设计等多样化的服务,同时,还将服务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咨询、物流系统设计等层面上。②运输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了货物装车至送达到指定地点的全部作业。铁路货运运输服务开始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其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运输服务扩展到了联系客户生产经营活动的上下游企业,极大地降低了内耗与资源浪费,实现了最优化的供应链整体效益。③增值服务:货物进出现代物流中心的全部作业,其由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多个单元构成,其中任何单元或几个单元相结合便可构建增值服务系统。 2.3铁路货运现代化配套技术 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组织,除了强化信息系统、作业流程、服务理念外,还要在加强硬软件环境,将现代化设备及技术的优势切实发挥出来,从根本上保障货运组织的效率和质量。其中,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设施技术、机械技术、设备技术以及材料技术,其中设施技术是构建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中心,包含配送、包装加工、自动立方仓库。同时还应加强与其他运输体系的合作,建立综合运输枢纽,比如吞吐能力强大、功能先进、物流作业效率较高的公路货运站、港口、码头、机场;机械技术主要是使用高度自动化的装卸机械、加工机械以及包装机械等,同时还包括类型多样化、高运速、大运量的铁路货运列车;设备技术包括GPS、卫星通信、RF、智能机器人等;材料技术主要是现代化集装材料、包装材料的使用。另外,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构建新型机械设备保障体系,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状态修设备维修体制,确保设备的运行效率、维修水平满足铁路货运组织的要求,保障铁路货运组织的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应构建货运组织一体化的新型信息系统以及现代物流中心结合倒拉式组织管理模式,并利用配套的现代化技术,保障铁路货运组织的高效运行,增强铁路货运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郭志超 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北站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探究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发展的新认识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据的形式多样化,数据结构具有复杂性特征。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的数据具有处理速度快、数据量大、样本复杂但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对其产生新的认识,并根据实际状况及时调整统计学专业的建设策略,使统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企业采用了新的策略,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对于统计专业来说,改变发展策略,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大数据背景的需求是其主要任务。目前,高校统计学专业逐渐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专业建设进行了相关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现代统计专业的发展造成了新的冲击,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专业所造成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使数据结构和数据性质发生变化 网络技术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等新的数据记录模式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不再依赖于抽样调查的记录模式,网站浏览、视频监控都将形成大量数据。传统的数据结构甚至是数据性质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需求者来说,如何甄别其可用价值成为关键。传统的数据可以二维表格显示和整理。但大数据时代所产生的数据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音频、视频、HTML等。这要求大数据的收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要求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思维更新 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数据多且复杂,数据分析要求分析者对总体进行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参数统计不再具有意义,假设检验法也随着总体分析而失去价值。数据的复杂化对传统大数据统计思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求统计者具有活跃的思维。只有对传统数据的改变进行分析,并且树立新的统计方法。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发展新策略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势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对于其发展带来的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以及能够帮助统计学取得更好发展。 (一)加强统计应用性教学 根据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总体分析特征,数据分析人员应掌握全面的分析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实践分析能力,提高数据和资料收集能力,并且培养其强烈的数据价值观,使其能够从众多数据中找到所需的。另外,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大数据统计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的结构特点,实施资料透视化教学,提高分析者对复杂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培养大数据统计思维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的统计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即强调数据分析实践能力的提高。统计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数据分析者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区分,从而整理有效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不仅要以传统的平均思维、动态思维和变异思维为基础,还要注重基于整体分析的大数据思维。另外,还要培养数据分者的复杂性思维,以应对复杂的数据库。总之,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分析者具有全面的、创新性的思维。 (三)强化基础性统计知识 统计学自身具有复杂性,其改变多且抽象。基础的统计知识是进一步掌握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基础,可见学习基础性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使复杂的数据统计清晰化、简单化。结合具体的案例使数据分析者正确认识统计概念、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此外大数据分析不再是一种专业,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技术,这要求我们将大数据分析与统计学以外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注重真实相关与伪相关的讲解,强调商务智能的开发和分析。只有具有坚实的基础,才能确保数据分析者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其不但要具有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要相应的具备管理以及其从事专业的技术。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等,使其真正了解大数据,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对其所处的行业起到积极作用才是关键。总之,大数据时代对综合性人才具有更高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不仅培养的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思维,是对全新模式下的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数据时代所需教学模式的认识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三、总结 统计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传统的统计人才培养具有定向性。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产生的形式多样,且具有复杂性。大数据分析不仅是作为一种专业存在,而是应以一项必备的技术而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发生了改变,统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大数据给统计学带来了机遇、挑战和紧迫感。本文描述大数据的环境,利用大数据的目的和大数据带来的变革;介绍国内外有关大数据的研究动向;探讨大数据包含的信息,大数据的预处理、抽样和分析方法。 【关键词】大数据 抽样 数据分析方法论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在主动地获取数据。各个科学领域都在大量地获取数据,自然科学领域收集着从宏观的天文数据到微观的基因数据,经济、金融和人文社会科学收集着大量的观察和调查数据。另一方面人们在被动地囤积数据。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多种传感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各种形式的数据如江河流水般地涌来。当今数据的获取和规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计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 一、大数据及其目的 狭义地讲,大数据是一个大样本和高维变量的数据集合。针对样本大的问题,统计学可以采用抽样减少样本量,达到需要的精度。目前大数据的环境包括了:数据流环境:数据快速不断涌来,现有存储设备和计算能力难以应付这种洪水般的数据流;磁盘存储环境:数据已不能完全存储在内存中,需要硬盘存储;分布存储环境:数据分布存储在多个计算机中;多线条环境:数据存储在一个计算机中,多个处理器共享内存。 大数据的目的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探索数据的产生机制,进行预测和制定政策。把信息转变为有用的知识还需漫长的时间。“预测”不同于“制定政策”。一个儿童的鞋子越大,可以预测他掌握的词汇量越多;但是,制定政策强制他穿大鞋子并不能提高他的词汇量。 二、大数据带来的变革 大数据给我们的时代带来了变革。目前,人们习惯于根据“研究问题”来驱动“收集数据”。今后,大数据到处可得,人们将会用“数据”驱动“研究问题”。就像我们出远门前常常查询目的地的天气、交通和宾馆那样,未来人们在研究和决策前将会通过查询数据做决定。目前已经有科学家开始使用软件搜索和汇总已中的成果。大数据中包含有各种不同目的的数据集,综合利用它们可以做出原来目的之外的意外成果。例如,将医院病历数据与信用卡消费数据结合,我们能发现食品与健康的相关关系,指导人们进行健康饮食。假若再加上手机和GPS等数据,还能随时对人们进行体检,指导健身,减少猝死,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等,应用大数据可以设想的用途不计其数。 三、大数据的处理、抽样与分析 (一)数据的预处理 大数据的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不完全数据填补、数据纠偏与矫正。利用随机抽样数据矫正杂乱的、非标准的数据源。统计机构的数据是经过严格抽样设计获取的,具有总体的代表性和系统误差小的优势,但是数据获取和更新的周期长,尽管调查项目有代表性,但难以无所不包。而互联网数据的获取速度快、量大、项目繁细,但是难以避免数据获取的偏倚性。将统计机构的数据作为金标准和框架对互联网数据进行矫正,将互联网数据作为补充资源对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也许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二)大数据环境的抽样 大数据的抽样方法有待研究。“样本”不必使用所有“数据”,不管锅有多大,只要充分搅匀,品尝一小勺就知道其滋味。针对大数据流环境,需要探索从源源不断的数据流中抽取足以满足统计目的和精度的样本。需要研究新的适应性、序贯性和动态的抽样方法。根据已获得的样本逐步调整感兴趣的调查项目和抽样对象,使得最近频繁出现的热门数据,也是感兴趣的数据进入样本。建立数据流的缓冲区,记录新发生数据的频数,动态调整不在样本中的数据进入样本的概率。 (三)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 针对大数据的高维问题,需要研究降维和分解的方法。探讨压缩大数据的方法,直接对压缩的数据核进行传输、运算和操作。除了常规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高维矩阵、降维方法、变量选择之外,需要研究大数据的实时分析、数据流算法。不用保存数据,仅扫描一遍数据的数据流算法,考虑计算机内存和外存的数据传送问题、分布数据和并行计算的方法。如何无信息损失或无统计信息损失地分解大数据集,独立并行地在分布计算机环境进行推断,各个计算机的中间计算结果能相互联系沟通,构造全局统计结果。研究多个数据资源的融合算法。研究利用数据流寻找模型变化时间点的动态变化模型。 在大数据环境,很多数据集不再有标识个体的关键字,传统的关系数据库连接方法不再适用,需要探讨利用数据库之间的重叠项目来结合不同的数据库,利用变量间的条件独立性整合多个不同变量集的数据为一个完整变量集的大数据库的方法。探索不必经过整合多数据库,直接利用局部数据进行推断和各推断结果传播的方法。另一方面,利用统计性质无信息损失地分解和压缩大数据。 四、结束语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将必定导致传统观念和技术的革命。数码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传统相片胶卷和影像业的已近消亡。如果大数据包含了所有父亲和儿子的身高数据,只要计算给定的父亲身高下所有儿子的平均身高就可以预测其儿子身高了。模型不再重要,当年统计学最得意的回归预测方法将被淘汰。大数据的到来将对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考验。统计学会不会象科学哲学那样,只佩戴着历史的光环,而不再主导和引领人们分析和利用大数据资源。现在其他学科和行业涌入大数据的热潮,如果统计学不抓紧参与的话,将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现今统计学的目标是通过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发现真理(总体的参数和性质),统计方法和理论对数据有过高的要求。而大数据充满了各种随机的、非随机的误差和偏倚,不能满足这些苛刻的要求。按照波普的科学划界准则,只要我们能从大数据中提炼出具有可证伪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还是科学的,可以用于知识积累。这些可证伪的大数据结论可作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假说,以数据驱动研究。我们在看到大数据给统计学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在的统计方法普遍只适用于全部数据放在单个计算机内存的环境,分布式大数据和数据流的环境给统计学带来了挑战。统计学家不应该固守传统数据的环境,必须积极学习新生事物,适应新的大数据环境,扩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创造出迎合大数据的新统计方法,“机遇”与“挑战”并存。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统计学在股票价格统计数据中的应用 [摘 要]以股票当中基本的股票价格计算数据着手,重点研究统计学在股票价格计算数据整理运算进程中有关的运用。全面地说明了如何计算股票价格的三种平均数和计算的公式;股票价格统计数据整理运算进程当中的取样研究以及股票价格统计数据的四个计算方法;依次列出在各个国家之间具有比较高影响力的几个股票价格统计数据在运算进程中统计学的有关运用。 [关键词]统计学;股票的价格;股票的价格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进步,股票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只有正确地对待股票与统计学之间的联系,这样能更全面利用统计学知识掌握股票交易市场的变动规律,从而促进个人与团体的利益一致性。 在平时常见的文章中我们能经常碰到的是统计学的取样数据分析、回归分析、标准差等在股票技术分析、投资收益、风险预测中的常见实际运用,在其实际运用中股票价格统计数据也是统计学里的一个,统计学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篇文章是从股票中最基本的股票价格统计数据开始,侧重以统计学在股票价格统计数据整理运算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谈论。 1 统计学在股票中的定义 统计学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剖析资料和数据得到的结果的一组概论,准则与办法。统计分析数据有描写和推测统计两种方法。 (1)看大盘:汇集股票的相关材料,即调查统计。从头到尾,即全方位的去调查;有重点的看,即重点的调查;随机的查看,即采样调查;查找各种各样的有象征性的个人股票,也是典型的调查。 (2)股票板块:以某一标志将股票进行分类,也就是分组统计。例如钢铁板块等。 (3)阴阳烛:交易成功量与交易成功价格的高低决定其趋势,即是频数分布。 (4)牛市:股价呈飙升趋势,即是正J型分布。 (5)熊市:股票呈下跌趋势,即反J型分布。 (6)摸高,回落:股票飙升,至某一点时受到阻力后呈下跌趋势,即是偏态分布。 (7)探底,反弹:股票价格下跌,到某一地方撑持后上升,也就U型的分布。 (8)股票指数:加权平均数的运算,是质量指标指数。股票的价格是质量指标,成交的数量或发行量是数量指标。 (9)黑股:存在感过低,易失诸交臂。 (10)均线:股价算术的平均数。一般为加权平均。 (11)震荡空间:股票价格的波动曲线的均值偏差,也就是标准偏差。 2 股票的价格统计数据 2.1 股票的价格均值 股票价格的均数是反馈不同股票价格上下浮动的基准。股票价格均数是由证券交易场所、金融类服务公司、银行或新闻媒体整理而成的。为了能时刻了解各种股票而联合形成的行情市场整体的价格水平和完整市场总和的变化方向。 2.2 简易的算术股票价钱均值 1981年6月,查尔斯・亨利・道在《客户午后通讯》首次了一组之后被称作“道・琼斯工业股的股票价格平均数值”,也是全球上最早股票价格平均数值。 2.3 加权指数 加权指数是依据各种样本股票的销售数量或者是交易成交的数量依照权术来进行加权指数运算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均值。因此销售的数量是权数的加权均值的股票交易价格,即是抽样股票的市场价值总和除以抽样股票的销售数量;以成交数量作为权数的加权均值股票价格,就相当于是抽样股票的全部金额除以抽样股票的成交数量。 2.4 修正股票交易价格的均值 修正股票交易价格均值是通过简便的数字运算的基本上,如果有分割股票、增加投资、发行新股的时候,经过改动除数,让股票的交易价格的均值没有任何影响。做法是以新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全部金额除以旧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平均数值,因此得出新的除数,然后再以运算期的股票交易价格总金额去除以新的除数,就可以得出修正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平均数值。 2.5 股票价格的波动情形 股票的价格指标是本期股票的交易价格和某个前期之间相对比的相对数变化,是因为证券交易的场所或者是金融中介机构经过对股票交易场所里有一些具有象征性的企业所发出的股票交易价格,进行平均运算和发展变化情况相比后整理出一个可以提供了解股票出价、发价或者是价格的指示数字。整理过程包括五个方面:①挑选一些具有象征性的股票,当作整理过程中指示数字的样品股票。②按照规定的时间去股票交易场所上去收集样品股票的交易价格,俗称采样。③选择一个基础期,基础期的股价交易价格水准是100或者是1000。④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及高科技的手段运算出股票的指数数值。⑤要对外公布。 3 股票交易价格的运算 3.1 算术平均数 简易的算术平均数是在运算出抽样股票单个价格指数的基本上,加上总和算出平均值的一种运算方式。现在运用这个方法计算的有算术平均股价指数、英国的《金融时报》精算股价指数等。 3.2 综合平均法 综合平均法是各自把前期和本期的股票交易价格实行求和,之后把本期的股票交易价格和前期的股票交易价格的总金额相对比,从而得出股票交易价格指标的一个运算方式。现在运用这个办法的有美国的纽约证券所整理的股票交易价格指标,等等。 3.3 几何平均法 几何平均法是各自把本期和前期的股票交易价格互相乘后开方,之后再用本期和前期的相比较从而得出指标的一个运算方法。 4 综合加权法 (1)以样品股票前期的成交量或者是销售量为权数。现在应用这个方法运算有上海综合股票交易价格指数等。 (2)以样品股票本期的成交量为权数。现在应用这个方法运算的有我国沪深300指数等。 (3)以样品本期销售量为权数。现在应用这个方法运算的有标准普尔股票交易价格指数、深圳综合指数等。 (4)加权几何平均法。在股票交易价格指标的运算当中,大家为了能够知道交易在本期与前期中区别,提议出了加权几何平均法。现在使用这个方法运算的仅有英国伦敦《金融日报》工业普通的股票指数和美国价值线工业指数。 5 结 论 成功创立一种模型可以取得金融领域的顶尖荣誉,表现出了金融与数学的统计是有着不可分割联系。统计学和其他有关的学术在证券交易场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以前运用简易的计算和算术方式已然无法去满足逐渐困难的金融领域的进展。近这几年,许多学院也都创立了金融系和管理系;北方工业学院的统计学学科创立了许多证券期货的模拟工作间;设立有关学科的就特别多了。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与之密切相关的统计学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针对统计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分析了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调整与设置,教学手段创新和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具有以下的鲜明特点: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大。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第四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统计学专业是与数据分析处理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统计学专业已不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发式增长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统计学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相关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二、统计学专业改革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如果说以往的统计学专业是以培养简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那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不仅仅需要会应用基础统计知识处理相关领域的问题的单一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专业的人才除了应该具备基础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之外,还应该了解相关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而且应具备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大,总类繁多,时效性高等发展特点。因此,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新作出调整,应该以培养全新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为新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应该对不再适应时展要求的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首先,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与以往的经典分析方法有很大不同,以往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抽样基础之上,而大数据时代信息处理迅速,信息获得途径广泛,而且信息价值密度低,这就要求数据处理时,可以以全体作为样本,而不是进行抽样;分析时必须考虑所有数据而不是剔除所谓的异常数据。因此,以往的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已不再适应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必须适当的调整经典分析方法的课程设置,增加新的适用于大数据分析的课程。 其次,随着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所有的统计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统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因此,在课程安排时,应注意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适当增加。 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考虑增加如下课程:机器学习,模拟算法,数据挖掘,R语言软件分析等课程,同时适当降低传统分析方法课程的学时比重。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相关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可适当增设与应用领域相关的通识课程。 (三)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创新 以往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课堂教学,掌握书本经典理论为主。虽然,传统教学手段有着学生理论基础扎实等诸多优点,但是同时也存才学生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统计学专业自身具有鲜明的应用专业特点。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显然不再适合大数据时代的需要;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手段日益丰富多彩,为传统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因此,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人才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在传统教学外,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以后使用大数据时代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通常是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随着时代的发着,单纯的笔试评价不足以衡量学生的全面能力,最后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的出现。 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需求,必须对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评价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相关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增加平时的考核力度,增加实践项目的考核,通过布置适当的项目论文,采用答辩的形式,以锻炼学生适应以后工作,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传统教学评价体系通常是单方面的,只有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采取双向教学评价体系,如:增加学生对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以及教师间同行间的评价体系等。 三、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为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处理的要求,对统计学专业必然要进行必要的全面的改革,如:需要重新对专业惊醒合理的定位,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等等。但是,统计学专业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必须制定长期改革方案,以及有效的检验机制,避免在改革项目太多而适得其反。可以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或者先局部进行改革试验,再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例如可以先重新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只进行适当的课程调整。稳定后,在进行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其他方面的改革。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统计学专业发展的新特点出发,剖析了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重新设计主干课程内容;转变固有思维方式,推进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开展等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教学体系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发展的新特点 (一)数据化的信息收集 传统的统计研究主要是对已收集的数据进行各种技术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推断性分析、截面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侧重点在于技术分析手段的使用上。然而大数据时代,关注的是信息本身。现代信息系统的使用使大数据成为可能,文字、地理方位、沟通等,任何事物都可以量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数据或表格来诠释。因此,大数据背景下世界是由各种信息和数据所构成的。 (二)全数据模式的研究对象 在信息处理能力受限制的过去,人们缺少用来分析所收集数据的工具,因此产生了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法的目的是用最少的数据获得最多的关于总体的信息,从而使用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的方式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数据库以及各种通讯工具获得海量数据,这时随机抽样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简单廉价的数据收集方法,足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使得全数据模式成为可能。因此,大数据背景下样本即为总体。放弃随机抽样分析的捷径,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可以发现一些隐藏在海量数据下的细节。 (三)混杂性的数据处理思维 传统的统计学处理数据的步骤是首先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剔除不完整的或者异常值,然后再利用样本信息,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对总体进行推断和分析,即通过调整精确度的大小来对总体进行研究和分析。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来自各个时间和空间的数据来源纷杂,格式广泛,在萃取或处理数据的时候,很难做到把所有的数据都进行仔细地清洗。这种情况下,必须接受数据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因为数据多比少好,因此更多的数据信息比更加智能、更加精确的算法系统还重要。当拥有大量数据的时候,可以忽略一部分精确性,但并不是说不需要精确性,而是数据规模不断扩大时,确切的数量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来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四)相关关系的基础分析方法 传统的统计中,大部分相关关系分析仅限于寻求线性关系,或是在建立假设的基础上揭示数据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Granger检验就是依据时间序列数据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的判断,但往往会产生一些虚假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统计关系并没有蕴含多少真实的因果关系。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点以数量级方式增长,用数据驱动的相关关系分析不再需要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所以相关关系分析不容易受偏见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通过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因此,相关关系统计分析是大数据预测的基础。 二、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凸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需求 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统计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介绍,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然而,大数据的出现,使得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知识、商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从以往局限于少数的学术精英圈子扩大到了普通的社会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各行各业对统计数据、统计分析的需要使得统计学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大数据背景下,要求统计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能够与其他专业相互衔接,相互服务,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培养目标存在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如何协调统计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第二,如何从“应用型”向“复合型”人才进行转变。 (二)忽视数据的收集和创新 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重视数据的分析技术,更多的课程设置是围绕着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展开的,例如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分析等。基础的数据收集部分只在统计学原理中有一章的内容介绍,而且是作为非重点一带而过的。大数据以海量的数据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将一切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量化,重视的是信息的收集和数据的创新,包括数据的再利用,数据的重组,数据的扩展,数据的折旧以及数据的开放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是没有体现的。 (三)与大数据时代脱节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仍然固守着原有的教学内容,在近二十年内变化不大。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统计学原理、国民经济核算、计量经济学、抽样技术与方法等。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内容以全数据模式为研究对象,强调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不是开展随机抽样;允许不精确的存在,而不是在给定的精确程度下对总体进行推断和分析;关注海量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强调数据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些内容都无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体现,因此,传统的专业教学体系与大数据时代是脱节的。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随着“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增强,与过去相比,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已经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实践教学仍然是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以模型驱动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不是从数据出发,而是通过寻求一些适合模型的数据来“证明”这个模型的确有意义。这种思维方式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因为创造模型的目的是适应现实数据,而不是由模型驱动。(2)以SPSS、Eviews为主的软件教学已无法处理大数据。现有的实践教学中,主要讲授的是传统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Eviews,因为这两种软件发展成熟,操作简单,可以处理一般的计量模型和时间序列。但是,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海量的、复杂的,用简单的软件已无法处理和实施。 三、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时代的发展对统计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为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 (一)准确定位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要求培养“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因此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要从简单的“应用型”向“复合型”转变。“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外,还要对统计学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按这个培养目标,需要对现有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重新进行调整和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分为方法和应用两个方面。方法类的课程除了原有的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外,又增加了机器学习、模拟算法、数据挖掘、R软件分析(或SAS软件分析)等处理复杂大数据的方法的课程。应用类课程在保留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金融统计,证券投资,会计学基础外,增加一些统计学应用领域的基础知识课程,例如商业统计、生物统计、保险与精算统计等。此外,适当调整各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一些课程可以增加课时,如软件分析、数据挖掘等,一些课程可以缩减课时,仅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如抽样技术等。 (二)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大数据时代,数据更多、更杂,传统统计学思维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以大数据为背景,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从以统计技术方法为中心转换到以信息数据为中心,推进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十分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弱化传统的推理论证的教学模式,强化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强调数据本身的价值,让数据说话,用简单的方法了解数据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和规律;使用项目式训练,让学生从项目中真正体验数据化处理的整个过程,达到理论和方法的结合;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一和贯通,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将统计学原理、多元统计分析结合SPSS软件介绍,而时间序列分析又采用Eviews进行介绍,造成学生疲于学习各种软件,实际上SAS、R等统计软件可以实现所有的功能,用一种软件与课堂教学融合贯通能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地掌握软件的使用。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 从以模型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构造课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课后项目式训练、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四位一体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计算机快速发展的今天使得大数据成为现实,在处理数据的时候,根据数据的特征创造出新的计算方法来满足实际需要,这就是数据驱动模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统计数据、计算机编程以及统计分析软件的结合。目前,R软件和SAS软件显示出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功能,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把这两种中的一种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将计算机软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此外,课后的项目式训练和校外实习可以带动学生了解和掌握整个数据分析实践的流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多开展。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挑战 摘 要:大数据对于统计学的影响日趋加深,促使负担着培育数据采集的统计学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和新的外部趋势相适应,统计教育应该主动进行改革。然而,对于大数据会给统计学带来什么挑战,统计学在新形势下怎样变革,却很少有人给予关注,文章从大数据和统计学的联系和差异、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新形势下统计学的改革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一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新形势 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产物,这一理念是在一九八零年由美国的未来学家埃尔夫托夫勒提出的。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全世界的数据量大概每2年翻一倍,这说明人类在最近两年产生的数据量等同于以往产生数据量的总和。大数据虽然在我国发展较晚,但是从起步之后就一直蓬勃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新的大数据采集、发掘、储存、探析类企业和组织逐渐建成,大数据在我国各行各业的使用日趋广泛,遍及信息、金融、商品销售等行业。 一、大数据和统计学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统计教育是以统计学理论和统计学在相应领域的使用为主的教育内容,所以想要分析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育所面对的挑战和改革,首先应该搞清大数据和统计学二者的概念,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大数据和统计学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首先,大数据虽然是通过巨型数据采集构成,构成主要涵盖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和通常结构化数据不一样,但是它的根本依然没有离开数据的属性,统计学依然可以把大数据看做探究的主要方面。第二,大数据对于数据的通常处理过程是:搜集―统计解析―发掘―找到需要的信息,而统计活动的主要顺序则是: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解析―发现数量联系和规律,二者对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在某些方面虽然有部分差异,但是基本过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三,一方面统计学为大数据的研究提供基本方式,比如大量的观察、数据分组、相关解析等也是分析大数据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因为在大数据探究和处理过程中应该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所以大数据的发展在很大范围里提升了统计学探究设施和方式,使现代信息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在统计学的使用更加广泛。 大数据和统计学的主要差别体现在探究目标、数据处理对象和解析技艺上。大数据通过发现数据机遇和数据价值,寻求数据回报为最终目标,数据所触及的范围比较宽泛,运用遍布互联网、经济分析、财产管理、商业投资和医疗器械等方面,处理的数据主要是海量、全面性的非架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然而统计学以发现数据后映射物体的自身关联和规律为目的,处理的数据主要为数量不大的结构化数据,使用概率论、非全面调查、抽样推断和相应回归解析等数理统计理论为探究方式。所以,相对于统计学,大数据不但在技术和工具的运用里更为全面和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联结的也变的十分紧密,而且在所处理的数据种类和探究目标上都和统计学有所区别。 二、大数据时代给统计学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和统计学虽然密切相关,但是两者在探究目标、数据处理和解析设备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之后,随着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大数据的比例急速上涨,互联网技术在数据采集和处理中的运用日渐宽泛,大家对数据价值和数据回报的追求更加猛烈。怎样汲取大数据探究里的价值理论,使受教育者把握良好、先进、适用的数据搜集、解析和处理的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统计教育将会面对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对教育内容的挑战 当下统计学专业教育内容主要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抽样抽查、统计形式和有关的统计运用学科,基本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要的处理对象,而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解析和设备的运用则触及很少。然而,依据大数据时代对数据处理高端人士素养和技术的需求,目前统计学的内容已经不可以满足非结构和半结构的海量数据探究和商业运用对人才培育的需求。所以,统计学的教育应该看清形势,以对统计专业人士的现实需要为核心,不停地提升原来的科目内容,开设新的课程,才可以确保教育内容跟上大数据时代前行的步伐。 (二)对教育方法的挑战 目前统计学教育模式以课堂教育为中心,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注重理论,忽略应用,注重方式讲解,忽略技能培育,并且教育方式单调,教育方法陈旧,教育组织的合作观念较弱。所以现在的统计学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大数据时代对全面性数据处理和分析人才的素养需求,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展开调适和改革。 (三)对人才培育方式的挑战 目前统计学教育方式以给予学生知识,培育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需求的统计任务人才和学校、科研组织需求的统计教育和研究人员为主要内容和目的,另外大多高校老师综合素养不够,本专业之外的知之甚少,实验室的建成和设施的更新速度落后,形成培育出的学生偏重于公式推导、运算和数学模型解析,知识构架以数理认知为主,在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学等领域的认知较少,知识探究和观察的目光短浅,解决现实困难的能力不足。大数据时代虽然需要统计人才拥有数据处理和解析所需求的基础素养和技术,但是更加侧重它从海量的数据里掌控市场机遇,发现和发掘商业价值,为所处行业制造利益的内在潜力、奋发精神和探究欲望。 三、新形势下统计学的改革 信息时代对于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统计学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进行部分改革。 首先,统计人员应该提升对于新技术的敏感性。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具备职业敏感性,及时学习和理解新技能,能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熟练运用专业技能。其次,统计人员应该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作为统计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及时了解团队内部各成员的工作进展状况,相互学习、互相共享信息资源。最后,统计人员应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社会的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统计人员唯有不断学习、不断革新,才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结语 大数据和统计学两者在本质、探究目标、数据处理对象和技能工具等部分,有联系也有差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但对统计学的固定探究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并且致使统计学教育面对在教师知识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人才培育方式等方面的众多挑战。所以,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和培育更加有效、素养更高、适应能力更强的统计专业人才,统计学教师和统计教育都需要跟上时代,积极做出对应的调整和改革。(作者单位:太原市统计局调查监测中心)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统计学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得到了显著发展,数据统计学方法也变得日趋多样,数据挖掘是建立在数据库与人工智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其功能是从众多的数据当中挖掘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对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聚类分析能够被当成一种数据分析工具,能真实反映出数据分布情况,本文主要对统计学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从而表现统计学在数据挖掘应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应用分析 数据挖掘就是指从众多实际应用数据中获取批量大、有噪声、且随机性强的数据,将潜在的信息与数据提取出来,就是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知识,而大多数原始数据具有一定的结构化特征,比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等半结构化发掘有用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数学的也可以是非数学形式的;数据挖掘能以归纳形式存在,能够被广泛应用到信息查询、信息管理、信息决策控制中,方便数据的维护与管理。由此可见,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意义,下面将对统计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数据挖掘与统计学的关系 (一)数据挖掘的内涵 通常来说,数据挖掘的定义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界定,大部分对其的定义只是停留在其背景与观点的内容上。通过对不同观点的统一整理,人们最终将其描述为:从大量多样化的信息中发现隐晦性、规律性等潜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创造、加工的过程。数据挖掘作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能够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众多的科学融入到一起,从而实现技术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其中,数据库、人工智能与统计学是数据挖掘当中的三大支柱理论。数据挖掘的目的是从数据库当中发掘各种隐含的知识与信息,此过程的方法非常多,有统计学知识、遗传算法、粗集方法、决策法、模糊逻辑法等,还可以应用向邻近的可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在以上所有技术的支持上能够使数据挖掘更为科学、有序。 (二)数据挖掘与统计学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统计学的主要功能是对统计原理与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指对数字资料进行的收集、整理、排序、分析、利用的过程,数字资料是各种信息的归纳与总结,可以将其作为特性原理的认知、推理方法[2]。而统计学则表示的是使用专业的统计学、概率理论原理等对各种属性关系的统计与分析过程,通过分析成功找到属性间的关联与发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统计分析方法是数据挖掘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数据挖掘这一课题被提出来之前,统计分析技术对于人们来说更熟悉,也是人们日常开展工作、寻找数据间规律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不能简单的将数据挖掘作为统计学的延伸与替代工具,而是要将两者的区别认识到位,再结合两者间的不同特点分析其应用特点[3]。大部分的统计学分析技术都是建立在数学理论与技巧上的,预测通常较为准确,效果能够让大部分人满意。数据挖掘能够充分借鉴并吸收统计学技术,在融入到自身特点以后成为一种数据挖掘技术。 统计学与数据挖掘存在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不断对数据结构进行发掘。鉴于统计学与数据挖掘在目标上的一致性,致使很多研究学者与专家将数据挖掘作为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机构[4]。但是这种认知非常不正确,因为数据挖掘不仅体现在与统计学的关系上还体现在思想、工具与方法上,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对数据挖掘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比如,通过借助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够关注到更多统计学与数据挖掘上的共通点,但是两者存在的差异依然非常大。数据挖掘就是指对大量的数据信息不断挖掘的过程,DM能够对数据模式内的数据关系进行充分挖掘,并对观测到的数据库处理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二、数据挖掘的主要过程 从数据本身出发探讨数据挖掘过程,数据挖掘的过程分为信息的收集、数据集成、数据处理、数据变换、数据挖掘实施等过程。 首先,要将业务对象确定下来,明确不同业务定义,并认清数据挖掘的目的,这是做好数据挖掘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虽然挖掘的结果不能被准确预测到,但却需要对问题的可预见性进行探索[5]。其次,还要做好数据准备工作,包含数据清理、数据变换等工作,数据清理的实际意义是将噪声与空缺值补全,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平滑技术,而空缺值的处理则是属性中最常见的,可以将统计中最可能出现的值作为一个空缺值[6]。 信息收集指的是按照特定的数据分析对象,可以将分析中需要的特征信息抽象出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出较为科学、适合的信息收集方法,将全部的信息全部录入到特定的数据库中。如果数据量较大,则可以选择一个专门的管理数据的仓库,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数据集成就是指将来源不同、格式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不同的数据集成到一起,进而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变换就是通过聚集、概化、规范化等方式对数据进行挖掘,对于一些实用数据,则可以通过分层与分离方式实现对数据的转换;数据挖掘就是结合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信息点,并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实现对有价值数据的挖掘,事例推理、规则推理、遗传算法等都是应用较多的方法[7]。 三、统计学方法中的聚类分析 在统计学聚类方法基础上能够构建出潜在的概率分布假设,可以使用试图优化的方法构建数据与统计模型的拟合效果。基于统计学聚类方法当中,Cobweb方法是在1987年由Fisher提出的,能够以分类树作为层次聚类创建的方法,在分类树上,每一个节点都能代表着一个概念,该方法就是对节点概率描述的过程。Cobweb方法还使用了启发式估算方式,使用分类效用对分类树的构建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对最高分类的划分目的,能够将不同分类对象全部归类到一个类别中,并依据这些内容创建出一个新的类别。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局限性在于假设的属性概率分布都是独立的,并不能始终处于成立状态中。 只有在掌握了Cobweb算法以后才能对概念聚类算法的特点进行探究。Cobweb算法能够以分类树方式创建层次聚类,可以将概率表现为p(Ai=Vii/Ck)条件概率,其中,Ai=Vij是一个类别下的,同属于一个值对,Ck是概念类中的一种。在给出一个特定的对象以后,Cobweb能够将全部对象整合到一个节点上,从而计算出分类效应,分数最高的效用就是对象所在的节点位置[8]。如果对象构建失去节点,则Cobweb能够给出一个新的节点,并对其进行分类使用,这种节点计算方法起步较晚,能够对现有的节点与计算相互对比,从而划分出最高的分类指标,将全部对象统一到已有的分类中,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类别。 Classitci是Cobw eb方法的一种延伸与发展,能够使用其完成聚类数据的处理,在该方法下,节点中的每一个存储属性都是处于连续分布状态中,能够将其作为分类效果修正的方法,并以度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度量基础上能够实现连续性的积分,从而降低分散发生率,该方法是积分过程而不是对属性的求和过程。 Auto Class方法也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聚类方法,该方法主要采用统计分析对结果类的数目进行估算,还可以通过模型搜索方式分析空间中各种分类的可能性,还能够自动对模型数量与模型形态进行描述。在一定类别空间中,不同的类别内属性存在关联性,不同的类别间具有相互继承性,在层次结构当中,共享模型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模型是混合模型,混合模型在统计学聚类方法上使用也非常普遍。该方法最为基本的思想就是概率分布决定着每一种聚类状态,并且模型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是由多个概率在分布状态下产生的。混合模型还能够作为一种半参数密度评估方法,其能够将参数估计与非参数估计的优点全部集中到一起,并将参数估计法与非参数估价法的诸多优点融合到一起,因为模型具有一定复杂性,为此,不能将其限制在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形式上,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模型与求解存在关联,与样本集合的联系非常少。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数据发掘中应用聚类方法非常有效,并且较为常见。比如,构建出Cobweb模型与混合模型,采用Clara与Clarans方法中的抽样技术,将Denclue方法用在概率密度函数中。 结束语 统计学方法自产生开始已经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将严谨的数学逻辑作为基础,将分类算法假定作为独立条件,属性值之前能够相互保持独立,对假定进行计算,当假定成立时,可以再与其他分类算法进行对比,这种分类算法准确性非常高。为此,其不仅能够对连续值进行预测,还可以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对系数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出结果。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浅析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发展 摘 要:大数据已经承成为助力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创客实现梦想星天地的必要途径,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数据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其蓬勃发展态势也标志大数据时代的袭来。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 大数据时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数据革命浪潮。相对于政府单位的统计数据来说,大数据主要利用的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数据采集方式,整合了多种数据的开发优势,并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高速处理以及信息架构数据等资源,兼具极高的使用价值和判断决策能力。一方面,统计调查数据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和电子商务产业的不断发展,为统计数据的使用方式和生产方式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不断地挑战者政府部门数据管理系统和统计数据的概念。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网络发展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统计生产力的升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空间。数据量急剧增长的电子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数据,都成为了统计数据发展的重要来源。种类不断增多的“大数据”资源,正在成为政府统计部门利用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区别 统计知识在大数据的利用研究中有多样化的应用形式,主要是对“大数据”进行肢解,对爆炸增长的数据信息进行搜索、分类以及整合主要依赖于统计学。因此,大数据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统计学的知识。但是,大数据的使用尚未被统计学这门学科充分利用,这主要是因为大数据的运用方式,使用模式和统计学之间存在着重要差异。统计学主要利用的是样本统计资源,样本主要在根据既定的概率标准从总体中抽样调查,但是随机抽样调查是带有成本属性的,例如消耗时间、资本投入的成本等。在样本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样本估计的误差范围是伴随着总体样本数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的,这是样本统计学不能忽视的缺点。大数据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量的信息数据化以及即时电子商务信息,大数据在整体上呈现出“总体样本数据化”的趋势,这样的特征恰好可以补充样本统计的弊端。大数据环境下的整体样本统计即使可以囊括全部的样本容量,但是因为很多情况下数据具有非结构性和半数据化的特征,而且大量的数据资源呈现的是重视尾部分布的状态,方差、标准差等标准化的方法变得毫无意义,整体依靠性和不稳定性经常会超越经典时间内的时间序列的整体假设性,所以概率论的应用范围呈现狭窄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统计学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样本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对整体上的数据资源进行融合和选择,这和样本统计中的数据化处理技术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二、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育的发展 1.全面培养人才素质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与人交往能力。统计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理科出身的学生,不善于交际。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数据经验的科学家应该经常和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交流,协同工作。怎么样才能让颇具专业性的数据分析结果让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读懂,让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无障碍地理解,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要训练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沟通技能,主动地参加演讲活动是不错的渠道,演讲活动锻炼了演讲者的自信,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给人以信服力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培养数据常识,广其见闻。数据科学家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海量数据,并需要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数据科学家具有强烈的数据敏感性。对数据的敏感程度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数据分析工作的磨练,同时也可以根据阅读数据分析材料积累阅历,提升对数据资源的敏感程度。 2.培养应用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培养的数据科学家需要两方面的基本素质,第一是概念性,也就前面所说的数据科学家需要掌握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第二是实践性,也就是本文中我们提及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实际操作中处理数据的能力。在高校开展大数据分析研究生学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可用的数据,这就需要高效与大数据企业合作,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里面涉及到我们的应用统计学专业硕士的双导师培养制度,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导师,校内导师注重学生的概念性,校外导师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在校外导师单位的实习,从而熟悉并且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 3.促进统计与数学、计算机学科合作 “大数据”时代需要的海量数据分析资源仅仅凭借统计学科单一学科的发展是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的,大数据的数据结构性特征已经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模式的非智能化框架,而且数据分析需要利用新型的数据运算方式以及计算机技能分析,这也是进行数据分析工作的拦路虎。所以,数据科学家的成长仅仅依靠单一的统计学科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其需要的是数学、计算机和统计学三门学科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三门学科之间交叉发展,融会贯通,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科的优势资源,同时也能弥补其他学科的弊端。 三、结语 数据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我们在使用统计数据处理信息时需要更多的数据资源,更有甚者,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利用全面化的数据,数据资源不再是制约统计分析的唯一因素,大数据前提下的统计学效用和粘合度预测的准确程度不断提升,而且可以发现诸多在样本统计基础上未能显现的细节。统计学关键优势就是“见微知著”,也是统计学在数据环境下的约束性妥协。在海量数据汹涌袭来的年代,充分发挥统计学的优势,和大数据资源整合发展,实现“以小见大”和“由繁入简”的有效结合。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浅谈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机遇 摘 要:文章通过阐述大数据及其目的,分析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对比,对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大数据及其目的、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对比的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机遇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挑战;机遇;营销 引言 国际数据公司的相关研究指出,2011年全球数据生产量达1.8ZB,且全球信息总量每隔两年增长一倍[1]。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统计学发展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指的是现阶段传统统计学相关方法难以适用大数据,机遇指的是基于统计学,大数据展开数据处理、分析,促使大数据具备可视化特性。由此可见,研究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机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数据及其目的 现阶段,关于大数据仍旧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大数据起初是源自于技术领域。在信息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使得常规电脑原有存储空间已不能对新处理数据进行承载,新兴数据处理技术得以产生,好比雅虎的Hadoop平台、谷歌的MapReduce等。此类技术能够对僵化层次结构、一致性予以消除,促进数据无需通过常规数据库表格进行排列,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人们可处理的数据量[1]。 2.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对比 2.1样本统计与全样本统计的区别 样本统计属于统计学不可或缺的依赖,样本指的是结合相应的概率自总体中随机筛选并视作总体代表的集合内容,值得一提的是随机抽样是需要成本的,包括社会关系、资金成本或者时间成本等。基于样本数量提升有限前提下,样本估计误差会随着总体数量增多而增大,这亦是样本统计无法避免的不足。大数据时代下,庞大的数据信息应运而生,数据信息发展表现出总体即是样本的态势,该属性很好的消除了样本统计这一不足。大数据时代下的全样本统计,通常情况下可对完全总体进行覆盖,然而受大部分数据属于半结构、半结构数据影响,使得概率论应用遭受一定的制约[2]。鉴于此,将全样本统计应用到统计学中,应当就总体数据展开相应的归纳、筛选,即好比在样本统计中展开数据预处理。 2.2预测分析与非预测分析的区别 统计学的创立,是为了对变量相互相关关系展开分析,因此获取数据是发生于变量确定之后的,数据分析价值是能够被预测的。相较于统计学的预测分析,庞大数据将互联网、传感器作为载体,存在于分析需求之前,因此构建于大数据上的分析多为非预测性分析。在统计学中,出现大数据无法有效应用局面,这是由于不具备非预测分析所需的庞大数据,庞大数据产生与数据中心、存储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并非短期产生。也就是说,统计学中大数据的应用发展,说明了非预测分析正逐步取代传统统计学预测分析,数据多次利用正逐步取代传统数据一次性利用的。 3.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与机遇 3.1数据生产、处理与应用的转变 相关统计部门经开展严格的统计设计工作,获得相关的统计数据,数据的预处理分别有数据清洗、非全面数据填补以及数据矫正等。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手段尚不十分明确,自大数据流环境而言,要不断探索新型抽样方法,并确保抽样方法的实时、连贯及可行性。除去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还应当开发大数据动态分析、数据流算法等[3]。 3.2大数据时代对市场营销的机遇 3.2.1大数据营销的特点与价值 大数据营销的特点:I.数据采集多平台化特点,即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的数据大多来源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渠道。II.时效性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互联网用户消费、购物行为方式往往会瞬间出现转变。国际先进大数据营销企业AdTime基于此大数据营销特点,采取了时间营销措施,即采取相应的技术方式全面获悉用户所需,于第一时间对用户当下的需求进行回应,以使用户在下决心购买的最佳时间及时看到对应的产品广告。III.个性化特点,在大数据时代下,广告商传统媒体导向的营销理念逐步由受众导向取代,现如今,广告商可应用大数据了解用户的地理方位,需求内容等信息,达到对用户个性化营销的目的。 大数据营销的价值:I.升级营销与用户的匹配度,大数据营销不仅可提供给企业了解用户有效的途径,还能够于网络环境下,选取相关技术方法达到对用户精确定位的目的,从而开展好营销工作,升级营销与用户的匹配度。II.改善用户体验,大数据营销促使企业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用户及其所使用企业产品情况,以给予用户最人性化的提醒。 3.2.2大数据营销的应用 (1)与消费者建立紧密关系 现如今,我国一些企业营销行为仍旧处于个性化定位信息、创意设计阶段,而无法对不同消费者展开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大数据时代下,经采用相关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基于对消费群体喜好、传媒接触习惯等展开有效的分析,达到特定营销活动明确开展的目的,实现企业精心开展的营销活动精准的辐射至目标消费群体处,与消费者建立紧密关系,极大的改善营销效率、质量[4]。 (2)掌握竞争对手数据 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数据的有效掌握,获悉竞争对手发展状况,基于此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价格,提升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企业务必要全面实施以事实为前提的决策手段,广泛地应用数据分析方式对企业每一个发展运营步骤进行优化,经对企业一系列数据的充分优化、对接,促使业务环节中潜在的价值得以被有效挖掘,降低生产成本,知己知彼,促使企业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3)挖掘企业内部数据 “市场未动,数据先行”俨然转变为国际上企业有效运营发展的一致认识,为了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要求企业要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数据,并展开有效的整合、分析,以为企业相关人员做决策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提升决策准确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2.4 企业的应用案例――以亚马逊为例 在应用大数据开展市场营销方面,美国亚马逊公司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亚马逊研发出“用户未下单,先发货”功能,即结合用户的购物需求数据信息,分析用户想要购买的产品,达到用户未下单,提前发货的目的。此外,亚马逊通过对用户检索信息的分析,评估流感的传播,但这仅仅为海量检索数据中的一项用途,相同的数据能够应用于预测大选结果、预测某类产品市场行情等等,极大地降低了统计成本[5]。 3.3大数据时代对市场营销的挑战 3.3.1信息收集 大数据并非就是对数据信息展开盲目的收集,即便收集了再多的数据,倘若这些数据并非是市场营销所需要的,如此便会导致前期收集来的数据信息,变成一堆“数据垃圾”。鉴于此,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务必要充分分析业务需求,再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数据展开收集、归纳,如此方可实现大数据的有效收集应用。 3.3.2经验与数据 数据采集完毕后,面对参差不齐的数据,还应当做好数据评估工作,评估对何种目标受众开展市场营销工作。鉴于此,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将这些参差不齐的数据整合成可被市场营销实践应用的,经结合过去的经验,与采集数据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对目标受众的有效分析确定。 3.3.3分析与优化 数据分析,一方面是实现数据优化,一方面是进行决策层面上的调整、转变。此环节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严苛的挑战。数据分析、数据优化对于专业人才的知识框架要求大不相同,这要求相关企业不仅要培养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还要打造数据优化人才队伍。 3.4大数据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单一媒体导向的“消费者碎片化”俨然无法达到企业对于数据多样性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下,媒体的跨界融合实现对“碎片化”受众的充分聚合。在科学技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跨媒介、跨平台、跨终端的多途径将不断被开拓,将使庞大的数据信息获取多维度的整合,并且在多样化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主观信息与客观数据有机融合,构筑全面用户数据库环节,将成为未来大数据营销发展的必然趋势[6]。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为传统统计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为传统统计学有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在大数据时展潮流中,我们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对于传统统计学而言,是补充而不是更替,构建于样本统计、预测分析内容上的传统统计学,仍旧于社会统计、经济分析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大数据时代下,为了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有效开展,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对比,充分认识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机遇,“与消费者建立紧密关系”、“掌握竞争对手数据”、“挖掘企业内部数据”等,积极促进企业市场营销的科学合理化。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与统计学分析方法比较 摘要: 基于理念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和传统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关联性和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方法的基本思想、量化形式、数据来源、分析范式、分析方法、分析视角等角度揭示了两种社会科学分析方法存在的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 大数据;统计学;研究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普及,信息以及数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于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数据快速做出科学决策也已成为众多企业甚至是国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统计学》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证统计方法是当前的主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数据持有者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其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支持。然而,传统的实证统计方法在最新出现的大数据情境下,却呈现出了诸多缺陷,例如传统数据收集方法无法实现大规模(甚至是总体)数据的收集,传统统计方法和分析软件无法处理大规模数据,等等。于是,在将传统统计学方法应用于最新的大数据情境和问题之前,需要首先明确大数据所要求的处理方法与传统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存在哪些关联和区别,然后才能够决定是否可以应用既有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来处理某些大数据问题。 1大数据的界定 根据一位美国学者的研究,大数据可以被定义为:it means data that’s too big, too fast, or too hard for existing tools to process。也就是说,该学者认为:在关于大数据的所有定义中,他倾向于将之定义为那类“太大”、“太快”,或现存工具“太难”处理的数据。一般而言,大数据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V:一是量大(Volume);二是流动性大(Velocity),典型的如微博;三是种类多(Variety),多样性,有结构化数据,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四是价值大(Value),这些大规模数据可以为持有企业或者组织创造出巨大的商业或社会价值。 Victor在其最新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要发生3个变革:第一,要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数据样本;要总体,不要样本。第二,要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第三,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应该更加注重相关关系。这些变革反映出了大数据处理方式与传统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很多关联以及主要不同。因此,下面我们分别针对两者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讨论。 2大数据与统计学分析方法的联系 从18世纪中叶至今,统计学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社会应用都极其坚实而丰富。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规律认知和挖掘思维,也将会对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引发重大改变。作为两种认知世界和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它们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紧密关联。 (1)挖掘事物规律的基本思想一致。统计学(statistics)探索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于大数据,维克托指出,大数据思维的来临使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在非常多的领域和非常深入的层次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深入探索现实世界的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取的知识。通过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不论是传统的统计学方法还是新兴的大数据分析方法,都是以数据为基础来揭示事物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 (2)均采用量化分析方式。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数据化,也就是一种把各种各样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不论是传统统计学中所应用的数据(定性和定量数据),还是大数据时代即将被转化和采用其他形式数据(如文字、图像等),最终都是通过量化分析方法来揭示数据中所蕴含的事物特征与发展趋势。 3大数据与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区别 (1)基础数据不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获得和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抽样。这意味着,与传统统计学数据相比,大数据不仅规模大,变化速度快,而且数据来源、类型、收集方法都有根本性变化。 ①在数据来源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需要的纷繁多样的数据可以分布于全球多个服务器上,因此我们可以获得体量巨大的数据,甚至是关于总体的所有数据。而统计学中的数据多是经由抽样调查而获得的局部数据,因此我们能够掌握的事“小数据量”。这种情况下,因为需要分析的数据很少,所以必须尽可能精确的量化我们的数据。综上,大数据情况下,分析人员可以拥有大量数据,因而不需要对一个现象刨根问底,只需要掌握事物大体的发展方向即可;然而传统的小数据情况下则需要十分注意所获得数据的精确度。 ②在数据类型与收集方面,在既往模式下,数据的收集是耗时且耗力的,大数据时代所提出的“数据化”方式,将使得对所需数据的收集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除了传统的数字化数据,就连图像、方位、文本的字、词、句、段落等等,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大数据范畴下的数据。届时,一切自然或者社会现象的事件都可以被转化为数据,我们会意识到本质上整个世界都是由信息构成的。 (2)分析范式不同。在小数据时代,我们往往是假想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这种假想。也就是说,传统统计实证分析的基本范式为:(基于文献)提出理论假设-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的真伪。然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在大数据背景下探索世界,不再受限制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特定领域里隐含的固有偏见,我们对事物的研究始于数据,并可以发现以前不曾发现的联系。换言之,大数据背景下,探索事物规律的范式可以概括为:数据观察与收集――数据分析――描述事物特征/关系。 (3)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传统统计学主要是基于样本的“推断分析”,而大数据情境下则是基于总体数据的“实际分析”,即直接得出总体特征,并可以分析出这些特征出现的概率。 (4)分析视角不同。传统的实证统计意在弄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但大数据思维模式认为因果关系是没有办法验证的,因此需要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大数据并没有改变因果关系,但使因果关系变得意义不大,因而大数据的思维是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换言之,大数据思维认为相关关系尽管不能准确地告知我们某事件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因此相关关系的发现就可以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了。 4结语 综上,相对于传统而言,大数据思维主要包括三个重大转变。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捎来能够的数据样本;其次,研究人员应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最后,认知世界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以上三个转变构成了大数据思维的核心。在统计学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完善过程中,需要结合以上转变所产生的挑战,思考有效的统计学发展对策。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统计学与大数据 摘 要: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数据正在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成为新世纪的矿产和资源,为企业带来全新的创业方向、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21世纪的学科不是经济学,也不是医学,是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崛起。 关键词:统计学;大数据;利用;发展 统计学是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随着统计学发展的同时,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绝大部分的数据都隐藏在表面下等着人类去探索。 1 利用所有的数据 在传统的统计学中,由于记录,存储,分析数据的工具不够好,所以总是倾向于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来分析,因为统计学的一个目的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数据来证实可能重大的发现。统计学家证明:采样分析的准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的增大而大幅度提高,但是与样本数量的增大关系不大。当样本数量达到了某个值的时候,从新个体身上得到的信息会越来越少,就同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效应一样。 在大数据时代,不使用随机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所有的数据。即“样本=总体”。统计抽样其实只是为了在技术受限的特定时期,解决当时存在的一些特定问题而产生的。慢慢的,就会抛弃样本分析。 2 接受不精确 对小数据而已,统计学已经可以把数据处理的很好了,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太多的数据使原始统计方法捉襟见肘,因为数据量的大增会使得结果不太精确。执迷于精确性是信息缺乏时代和模拟时代的产物,只有接受不精确性才能进入我们从未涉足的邻域。接受不精确是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重要转变之一。因为拥有更大的数据量所带来的利益远远超过增加一点精确性,所以也就能够接受不精确的存在了。要想得到大规模数据带来的好处,混乱应该是一种标准途径,而不应该是尽量避免。 3 追求相关关系而不是确定因果 在小数据时代,相关关系也是有的。统计分析的目的在于如何根据统计数据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态及其关联的程度,并探索其内在的数量规律。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相关与回归是处理变量之间的一种统计方法。变量之间存在的不确定的数量关系,称为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可以用散点图和相关系数来描述和测度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的核心是量化两个数据之间的数理关系,它没有绝对,只有可能性。大数据的相关分析法更准确,更快,而且不易受偏见的影响。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必要知道是什么。通过探求“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相关关系帮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如果凡事皆有因果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决定任何事的自由了。 4 数据的来源并非那么简单 在一般看来,要想得到一些你所需要的数据是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测量或是记录才能得到,而有时候,数据会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也许你精心地设计了你的实验或是探究,但是到了真正操作才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由于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不是那么的有规律,所以才要考虑数据的一系列问题。这些数据或是资料是不是一定要自己去得到,或是可以参考别人已经有过的结果,这样可以节省精力和时间。如果是参考别人的数据要考虑时效性和使用范围。也许不是专门为你的设想而准备的数据。大的数据库有着小数据库所没有的价值,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挖掘出大的数据库所拥有的独特的价值。 5 数据的利用方式 在统计学中,对数据的利用不仅包括对数据求平均值,方差,分位点,可以的话还要得到数据中的某种关系或是联系,如父母的身高会不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不仅要分析父母的身高,还要分析孩子的身高,从中发现有没有相关关系,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没这么简单的让你下手,所以对数据的利用方法也随着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数据的用途已经从基本的用途移动到了二级用途,使得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有价值。明白了隐藏在冰山下面的绝大部分数据的价值后,创新型企业就能够提取其潜在价值并获得潜在的巨大收益。尽管如此,数据再利用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要解锁这些数据,就必须通过新一代统计人员的不懈努力并借助新一代的方法和工具。 随着大数据的出现,数据的总和比部分更有价值。将数据的总体组合在一起,重组组合本身的价值也比单个更大。如果决定使用有生产价值的数据,就需要不断的更新数据库并淘汰无用的信息。即使数据基于基本用途的价值会减少,但潜在价值却仍然强大。潜在的数据价值需要通过创新的分析来释放。不出意外,给数据的潜在价值贴上价格标签会带来无限商机。 6 小结 个人认为统计学和数据挖掘一起可以更好的利用数据。一个可以对数据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一个可以用多种多样的算法来更好地处理数据。在大数据时代,重要的是数据自身和大数据的思维观念。如果能做到数据,技能和思维三者具备,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大数据时代,就能在大数据时代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统计学运用SPSS软件研究 摘 要:广泛使用电算化处理统计数据的今天,学习统计学而不会使用统计学软件,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寸步难行,本文从教材的选用;强化理论基础,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对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统计学运用SPSS软件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院校;统计学;spss软件 在2014年11月下《科技风》杂志上发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统计学的学习现状研究”, 对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课程运用SPSS软件的应用已成为必然。 1 教材的选用 总所周知,《统计学》课程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的一门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工作后实际应用比较广泛的一门学科,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大到工作都离不开统计数字,靠传统的手工计算办法早就行不通了,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材和软件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统计学――基于SPSS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银民大学出版社等都出版过本科、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专门为高职院校财经类的学生使用而出版的统计学教材很少,目前,通过多方面调查,笔者认为比较适合高职院校选用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的《SPSS统计分析实用教程》,由谢蕾蕾、宋志刚、何旭洪主编,2013年出版。这本教材以SPSS16.0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多种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实践技能。全书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SPSS简介;变量、数据文件、系统参数;统计描述;统计图制作;均值比较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等,结合实际问题详细介绍使用SPSS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和结果。 这本教材克服了在选用传统统计学教材时,只注重理论知识讲授,死记硬背公式。学生们对统计计算不在望而生畏,对复杂的统计公式及数字计算,由于软件的使用变得简单了。因此,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要学习使用spss软件,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选好教材尤为重要。 2 强化理论基础,重视实践技能 2.1 转变教学观念,理论引导下,重点强调应用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熟练运用各种计算工具,才能具备高超的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这样,必须对传统的高职统计学课程进行改革。我们学校在讲授这门课时,介绍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同时,侧重对统计软件使用的讲解,很好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至用。 2.2 以企业为依托,实现校企共育 全面建立和完善“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顺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岗位需求变化,推行“基于工作岗位”系统化课程改革,突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知能兼备,德业为本”的财经人才培养要求,以统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及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机制,构建符合统计职业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专职教师“顶岗实践”和兼职教师“项目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具有优秀专业带头人、品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的教学团队;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通过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spss软件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深入企业工作岗位,由让他学变成我要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依托山东铝业公司办学,山东铝业公司隶属于中国铝业公司,是全国成立的首家职业教育集团,我院的学生,具有其他院校学生无可比拟的学习优势,我们学院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带到企业有关岗位,如到销售处,现场看我们的销售人员如果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加工、整理到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将spss软件的应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导师认真讲解、操作示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老师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统计方法的核心思想进行系统讲解,辅助以“操作示意图”的方式对SPSS软件的操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带领学生以看图做题的方式非常简单方便地学会用SPSS软件完成各种统计方法的计算工作,面对众多数据,同学们个个都想试试,看看杂乱无章的初始数据,在spss软件的操作下,很快得出自己想要的数据,真的由让他学变成我要学。 3.2 改革考核办法,注重职业能力 随着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我们改革了考核办法,引导教师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建立了《山东铝业职业学院考试管理规定》和考试模式改革相关通知和制度,使课程考核方式真实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力的最佳方式进行考试。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模式,每门课程都进行了考核评价方案设计。目前我院财经专业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得到社会承认,培养的学生已获得企业认可。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高职财经学生spss软件的应用学习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推动学生就业。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浅析大数据环境下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摘要】大数据对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分析了大数据与统计学之间的基本关系,并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 统计学 挑战 机遇 教学 1.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深深的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能否利用传统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海量的数据做出快速、准确的处理并获取相关信息?如何对传统的统计理论与方法进行改进或探索新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来对大数据进行挖掘与处理以获取信息?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统计分析师或数据分析师?如何将“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相关统计学课程教学以促进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统计学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2.大数据与统计学 “大数据”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的兴起而产生。一般认为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实时性及价值性四个基本特征,包含分析、带宽和内容三个要素。“大数据”在数据来源、数据结构和处理方法方面对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产生了冲击。第一,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来源不再是原来的简单抽样,而是“样本即总体”,直接将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第二,在大数据时代,研究对象也不是原来单一的结构化数据,由于数据的多样化与规模化,我们更多的是研究非结构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来进行数据挖掘和信息获取。第三,数据处理方法也不是简单的采用传统的假设检验方法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于统计学中的异常点,不再采取以往的丢弃或者平滑处理方式。 “大数据”处理技术对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科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交融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其本质上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其发展对统计学学科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一面,同时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首先,海量的数据有利于提高各类统计分析的精度,如减小抽样误差等。其次,较之于传统的统计学方法,现有的“大数据”分析方法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耗时较长。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关心的不是数据量的多少,而是数据量所蕴含的信息。传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是以较少的数据进行精确度相对较高的统计分析,这是“大数据”分析所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统计学在数据收集方法、模型选择、模型假设以及模型诊断方面有很大优势。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海量的数据,并不是每一个“大数据”问题都适合用现有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来处理。 3.对策与建议 3.1 夯实基础教学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对统计学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夯实统计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清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特别是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于许多传统领域,如生物、医药以及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我们面对的多是“小数据”而不是大数据,因此基于样本的统计分析方法仍然是进行此类问题研究的最有效的科学手段。 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对统计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拓展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将已有的统计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运用到大数据处理的技术研究中。如在大数据环境下怎样进行数据的收集、筛选与甄别、存储与分析等,如何分析并厘清可能的数据来源与范围,如何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如何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统计参考标准,以及如何对依靠非传统数据源加工生产的统计数据进行规范的统计推断等。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对具有统计背景知识人才的需求必定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特别是“大数据”的特点,切实加强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教学与拓展教学。 3.2 加强统计学专业软件教学 “大数据”环境下,对统计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海量的数据与多样化的数据,一名合格的统计人才或数据分析人才不单需要良好的统计素养与扎实的统计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数据的存储与整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统计软件或数学软件的教学。 针对传统的“数学证明+手工计算”或“重理论轻专业统计软件”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可将统计软件或数学软件融入课堂教学并安排一定的课时上机学习统计软件,以此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加深对统计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在加强统计软件或数学软件,如SPSS、R、SAS以及Matlab的教学过程中,要摈弃“会软件的操作即会统计技术”的思维,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操作与相关算法,深入思考算法的实现与相关理论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对“大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包括数据搜集、发掘、存储以及计算分析过程中的算法与设备要求等,引导学生针对大数据进行软件升级与开发。 3.3 突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 大数据的产生和发展源于规模经济问题或超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每一个大数据问题的研究都是与实际经济或社会问题紧密相联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由易到难,通过案例教学逐步引入大数据的概念以及大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分析全局观以及进行实际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统计人才,而合格的专业统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统计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与统计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统计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融合各种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相关统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或课堂外的统计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统计实践。如,指导学生针对他们感兴趣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统计实际问题展开统计研究,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实现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 4.结束语 总之,在“大数据”环境下我们既要积极面对挑战,又要紧紧抓住机遇,切实结合“大数据”的特点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需求,既加强对传统的统计学方法、统计理论的教学,又积极开展 “大数据“环境下的拓展教学,推动统计学的发展,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统计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统计学如何揭露数据造假 阿根廷一直被怀疑有低估其通货膨胀数据的嫌疑,以避免为那些与通货膨胀指数挂钩的政府债券支付高利率。希腊和意大利也被指称在加入欧元区前对预算赤字数据进行过粉饰,这种做法使希腊政府从投资者处获得了较低的借款利率。其他一些国家也常被怀疑对增长数据进行润色。这个名单还可以继续盘点下去,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都有因战略原因而篡改经济数据的嫌疑,意在吸引投资者或获取较低成本的债务融资。 笔者搜集了100多个国家近2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数据,运用统计学对这些数据进行检验。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数据的首位数字不应呈均匀分布,而应出现本福特定律所揭示的特殊分布规律。根据本福特统计定律,较小的数值(比如1、2和3)在首位数字中出现的频率应当比较高数值的数字出现的频率高。 由于任何数据只要数量足够大即应符合本福特定律,因此该定律可用于检验自1990年代以来,各国的审计和财务数据是否出现过篡改。我们利用这一方法来检验国际收支平衡标准化数据,发现一系列的国家都谎报了宏观经济数据。尽管这种方法无法使他们查证某一政府具体在哪一时点了虚假信息,但仍可通过某些特征,例如汇率类型或海外资产头寸,来对国家进行分类,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谁是做假账的家伙? 第一类不符合本福特定律的国家是采用了“固定汇率”机制的国家,在这类国家中,还有一个子类,即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的那些国家,其公布的经济数据的统计分布偏离了本福特定律,与标准的分布差距的幅度尤其大。这些国家都有强大的篡改不良数据的诱因,因为其货币一旦受到攻击,就会面临爆发经济危机的高风险。国际收支平衡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格外重要,因为投资者可以从国际收支平衡推断出该国经济的对外失衡程度――例如国家整体借贷需求以及融资构成、是否出现热钱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该国中央银行在危机状态下保卫其货币的能力。相反,使用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其数据分布与本福特定律的吻合程度较高。 另一类首位数字分布异常的国家是那些有“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这类国家同样有着对经济数据进行篡改的强大诱因,使其需要对外伪装出稳健的形象。当你向世界其他地区借款时,你不希望自己看起来很惨。类似地,那些在净海外资产项目上负债最多的国家,也有着可疑的数据,可以从中发现同样的问题。从地域上来看,一些非洲国家和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数据的首位数字分布也比较引人怀疑,有的拉美国家也是如此。但数据篡改实际上是经济诱因问题,而非文化问题。的确,在经济困难时期,国家经济数据更易遭到篡改。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乌克兰和斯洛伐克等国家甚至拒绝公开数据,预防爆发货币危机,避免使已发生的货币危机进一步恶化。 最后,如果数据造假是个普遍现象,那么数字是否还有意义?在任何情况下,投资者对经济数据都会留有戒心,持保留态度。即使是在环境比较透明的西方国家,甚至是经济强健的德国,也会对失业率的定义进行调整,使政府能够好看一点的经济数据。 (作者为巴黎HEC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论文中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对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搜集资料应严密遵守随机抽样设计,保证样本从同质的总体中随机抽取,除了对比因素外,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应尽可能齐同或基本接近,以保证组间的齐同可比性。因此,应对样本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证明组间的齐同可比性。 2 选择正确的统计检验方法 研究目的不同、设计方法不同、资料类型不同,选用的统计检验方法则不同。例如: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t检验;而多组(≥3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方差分析(即F检验),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想了解差异存在于哪两组之间,再进一步做q检验或LSD-t检验。许多作者对多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时采用两两组间t检验的方法是错误的。又如:等级资料的比较应采用Ridit分析或秩和检验或行平均得分差检验。许多作者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采用检验的方法是错误的。 3 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假设检验的结论是一种概率性的推断,无论是拒绝H0还是不拒绝H0,都有可能发生错误(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因此,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4 P值的大小并不表示实际差别的大小 研究结论包括统计结论和专业结论两部分。统计结论只说明有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能说明专业上的差异大小。P值的大小不能说明实际效果的“显著”或“不显著”。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能说对比组之间有(或无)显著的差异。P≤0.01比P≤0.05更有理由拒绝H0,并不表示P≤0.01时比P≤0.05时实际差异更大。只有将统计结论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恰如其分的研究结论。若统计结论与专业结论一致,则最终结论也一致;若统计结论与专业结论不一致,则最终结论需根据专业知识而定。判断被试因素的有效性时,要求在统计学上和专业上都有意义。 5 假设检验结果表达 P值传统采用0.05和0.01这2个界值,现在提倡给出P的具体数值和检验统计量的具体数值(小数点后保留3位有效数字),主要理由是:①以前未推广统计软件之前,需要通过查表估计P值,现在使用统计软件会自动给出具体的P值和检验统计量的具体值(t值、F值、χ2值等)。②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问题。例如P = 0.051与P = 0.049都是小概率,不能简单地断定P = 0.051无统计学意义而P = 0.049有统计学意义。③便于对同类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6 统计学符号的使用 统计学符号的使用应按照GB3358-82《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具体可参阅本刊稿约中的有关要求。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与改革 摘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舞蹈课程设计和改革进行分析,提出了当今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其内容有:忽视基础,影响教学质量,缺乏侧重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舞蹈教学方式单一等,并总结了如何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和改革。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临时创作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舞蹈课程设计 改革 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也开始不断革新。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加上学前教育人才市场的变化,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并且要具备一定的舞蹈传授能力和创作能力。幼儿心理对于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具备分析幼儿心理的能力,能够结合幼儿心理开展舞蹈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一)忽视基础,影响教学质量 对舞蹈课程教学的设置,忽视了理论基础,对教学质量带来影响,通常情况下,均存在舞蹈理论这部分内容,但缺少教师操作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到训练教学环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往往不具备舞蹈功底,如果没有理论基础,就导致学生对舞蹈产生一定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1]。 (二)缺乏侧重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将其分为舞蹈训练、民族舞训练以及幼儿园舞蹈和创编等几大模块。教师过于强调学生腿直、腰软等,忽视了幼师专业学生对幼儿心理上的了解,导致幼师工作后,难以调动幼儿学习舞蹈积极性。 (三)舞蹈教学方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在一些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往往根据传统教学理念,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课堂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和改革措施 (一)准确的定位 学校要充分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势,结合就业形势对课程进行设置,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切忌好高骛远,学用脱节。对新时期学前教育就业市场进行充分分析,为学生制定合理教学计划。制定实用性课程体系。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此外,在教学认识上,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侧重于教学技能 、幼儿舞蹈学习兴趣培养和舞蹈入门学习等方面。不能对学生做出过高定位,要保障学习内容具有较高的应用性和功能性。 (二)舞蹈基础的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础训练属于一门基本功能训练课成,同时也是各种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针对这一课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肌肉能力,还能让学生适当的解放肢体,对原有自然体态做出改变,提升肢体协调能力。具体训练过程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骨骼肌肉特点,适当降低对学生软开度的要求,从简单到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从单一动作到组合,从分解到组合强化训练体系。例如在学习古典舞过程中,注重神韵的发挥,引导学生放松肢体韧带,提升灵活性以及协调训练目的。 (三)适当压缩民族民间舞课程学习 民族舞和民间舞属于我国艺术瑰宝,也是所有舞蹈诞生的源泉。民族舞种类繁多、百花齐放,也是掌握舞蹈基础的必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课时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对藏族、傣族以及维吾尔族等舞蹈基础进行适当压缩和综合,对其进行重新编排,使其成为适合W前儿童学习的舞蹈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突出舞蹈风格以及不同表演特点,锻炼学生肢体表达能力以及舞台表演能力等[2]。 (四)幼儿舞蹈创编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属于教学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容多种,如舞蹈组织、指导好编排等。对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舞蹈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指导幼儿活动等能力进行大力培养;提升学生创作能力。以相对典型的舞蹈素材作为依据,针对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进行分析,训练学生幼儿舞蹈语汇、短剧或者组合等内容的设计和编排。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真正实现从“技能开发”到“智力开发”的转变。 (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也就是口传身教方式,符合舞蹈教学基本规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示范,也可以对难点、重点反复示范,结合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实施部分示范等。具体讲解过程中,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具有一定生动性,同时足够形象和生动。对于动作示范而言,做到手、脚身体以及面部等同步进行。向学生展示动作内容和相应动作要领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相应动作的基本规律,让舞蹈教学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 2.模拟授课法 模拟授课主要是通过编写和教学设计等方式对学前教学课堂活动进行模拟,这属于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对学生教学基本功进行强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教师除了为学生集中安排模拟以及授课训练,还能够子啊每节课结束之前,让学生轮流做课堂小结,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果学生所布置课后作业不够完善,也可以适当补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 3.即兴创作教学法 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即兴创作”主要指的是舞者因为受到一定外在刺激或者内在冲动,例如看到一些现象或者听到一些音乐时,能够临时创作出相应舞蹈动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音乐节奏感得到充分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结合教师提供的情节,凭借自身直觉编排舞蹈动作,依次做下去,进而形成舞蹈动作的延续。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特点,保障学生掌握相对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且结合学生心理和身体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以学前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关于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摘 要: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研究地位日益突出,如何完成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是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客观定位学情、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更新评价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高师院校 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 研究型幼儿教师 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伴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研究地位日益突出,幼儿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从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转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使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得以明确,“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是对幼儿教师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定。高师院校作为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阵地,承担着合格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重任。能否完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这一基本要求的规定,有效提高研究型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势在必行。 济宁学院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是自山东省实行春季高考以后面向省内职专幼师毕业生招录的一种形式。事实证明,以此种形式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在进入高师院校之初便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基于入校前职专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以及高考时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对口考试,进入高师院校时已初具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这类学生的科学文化理论水平较低,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欠缺。后者则相反,后者基于高考前的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进入高师院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好,问题意识、逻辑性及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较强,只是在艺术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空间不足。春季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生源这一基本情况严重影响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提高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探索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及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围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通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进行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谁来培养人才及怎样培养人才等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其中,怎样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高师院校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研究”为线索,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1]。 二、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基本特征 对“研究型幼儿教师”字面的理解是善于做研究的幼儿教师。具体来说,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含义:一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教学研究行为的幼儿教师。研究型幼儿教师并非让幼儿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做科学研究,幼儿教师无须也无力进行那种学术研究,而是基于自己日常的幼儿园保教工作实践需要所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二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能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与其说培养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倒不如说培养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 研究型潜质具体来说,研究型教师具有以下表现:第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对外在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热情和探索欲望,善于在探究中获得发展。第二,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问题意识。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用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批判性提问。第三,具有突出的思辨习惯、创新能力。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对所观察的现象及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尝试分析的习惯,并具备大胆创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客观定位学情,准确把握目标。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艺术技能,但由于问题意识缺乏,反思能力较弱,研究能力薄弱,从而影响着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定位这一学情,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高师院校春季招生W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点,对“症”下“药”,为“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的文化科学基础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过硬的保教工作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能够从事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的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完善课程设置,弥补知识不足。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文化载体和核心要素,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对春季招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有知识不足的重视,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避免他们重艺术技能轻人文素养、重基础理论轻素质拓展课程的不良倾向。适当增加《学前教育评价》、《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幼儿园教育文件汇编解读》、《教育统计学》等课程,为春季招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建构知识框架,从源头上增强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鼓励研究学习。 由于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接受学习”的倾向,这一倾向极大影响着他们研究型潜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这就决定了本专业教师要改进日常教学方法,将原有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变成现在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性等研究型潜质的形成。 (四)强化教育实践,提高研究能力。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幼儿教师的研究灵感往往是在教育实践中迸发出来的,这就决定了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实践。因此,要提高对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通过构建全程化教育实践模式,丰富学生教育实践形式,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研实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多元化教育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学期都有教育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问题研究意识,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教育实践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实践内容[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原则,逐渐培养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型特质,提升其研究智慧。 (五)更新评价方法,促进研究实效。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持有典型的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做法,也流传着“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质量。所以,提高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对过去教育评价方法的不足进行改革,即打破原有的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导向。如增加各学期专业课程的日常考核环节,并适当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总比重;降低闭卷考试中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3]。坚持口试和笔试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能力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将课程教育活动设计、见习报告、大学生科研立项、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成果与期末闭卷考试共同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由幼儿教师学徒培养引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价值思考 摘 要: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丰富,但学生毕业后仍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对接。为此,许多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活动,如改革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手段等,但收效都不大。榱擞人,为了突破瓶颈,大连商业学校开启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活动。文章作者作为带徒师傅,在幼儿教师学徒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探索过程中,进行了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岗位定位;解决途径 一、职业人才要求分析 1.专业理念与师德 幼儿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充分了解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3~6岁这个时期的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极大同时又容易受伤害。因此,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掌握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并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培养。 2.专业知识 保教并重、教养结合,不仅将“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项领域要求,同时还要能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科学细致地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将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灵活、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将保教并重、教养结合落到实处。 3.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试行)》特别强调了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具有利用不同材料进行环境创设的能力;具有组织与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具有组织与引导区域活动及各种游戏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与实施五大领域集中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激励与评价幼儿发展的能力以及自我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价值分析 当一个人被聘为幼儿教师后,他应该体现的职业价值主要有: (1)发现教师所授课程的价值所在。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幼儿逐渐形成正确价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流。 (2)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发现孩子成长的规律,认同、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的差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3)能掌握、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环境的创设,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坚持保教结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育活动,指导幼儿使用学具和操作材料,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能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合理安排游戏环境,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参加活动,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4)对社会、家庭正确地培养孩子起到指导、引领作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幼儿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幼儿教师正是通过家园联系、家园共育,帮助、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科学育儿知识和育儿方法,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幼儿,使幼儿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职业岗位定位研究 (一)往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对2012年以来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存在学历低、没有教师资格证、职业能力弱、转岗流动性强、工资低、工作压力大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1.学历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持有的是中专毕业证,这在学前教育行业中已属于不合格学历,因此受学历限制,大多数毕业生只能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私立幼儿园工作,仅有极少数的毕业生能到公办、大型的幼儿园工作。 2.没有教师资格证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多数学生在毕业时也达不到参加成人高考的年龄,没有大专学历,直接影响教师资格证的取得。 3.职业能力弱 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幼儿一日活动组织与管理必须具备的,特别是在幼儿园核心岗位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中职学校的学生,凭着兴趣,在校能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并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由于文化底子较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弱,导致其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弱。 4.转岗流动性强 幼师毕业生与同期毕业的已经转岗的同学相比,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加之没有教师资格证,岗位竞争强,导致许多毕业生出现跳槽、转岗等现象。 (二)解决途径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除了练好专业技能要求的弹、唱、跳、画、讲、说,还要注重加强文化及专业理论的学习,掌握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管理的方法;注重加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爱幼儿、爱幼儿教育事业;注重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2.通过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 (1)通过学徒制,创新、改变校企合作的学习模式。突破学校课程设置,将学徒的内容与幼儿园工作中的典型任务相结合,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分析讲解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讲解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到幼儿园观摩教育教学活动及幼儿的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利用假期让徒弟到幼儿园真实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让理论与实践对接,使徒弟在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综合的锻炼,提高了教学、学徒的实用质量。 (2)校企双导师制,提升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二年级后就要离开学校进入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虽然离开学校,但学徒并没有结束。为了保证徒弟的实习效果,在徒弟进入幼儿园之前,除了让徒弟明白实习的任务和要求,还要与实习的幼儿园对接,确认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实行幼儿园与学校的双指导,保证徒弟在岗位上既有幼儿园老师的指导,又有学校的师傅的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定期召开徒弟总结会,师徒间进行交流、总结、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互通信息、积累了教育和实践的经验,还培养了徒弟间的团队意识,增强了沟通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拓宽多渠道就业。为了解决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问题,要提前帮助徒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努力备考、取得大专学历的同时,鼓励徒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保育员上岗证、育婴师证、早期教育指导师证,有了这些证书,就业方向就不仅仅是幼儿园了,他们可以到早教中心等幼儿教育机构入职,这样就全方位、高层次地拓宽了就业渠道。 (作者单位:大连商业学校)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谈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的开展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众多教师的教学目标,而美术作为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本文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从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为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幼儿园学前教育学专业;美术专业课 引言:由于在中职学校就读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的问题,这对于开展美术专业课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想要开展高效的美术教学就需要中职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对自身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就读的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出现信心减退、情绪低落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不利。另一方面,15、6岁的年纪正是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年纪,而中职的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在对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上又相对较差,这就导致中职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某一科目的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无法透彻的了解,以上情况的发生就是导致美术这门充满艺术感的学科在中职院校受到冷落的原因。想要从根源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出现该情况的内、外因进行透彻了解,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开展的策略 (一)对美术创作的源泉进行寻找 在对美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情况下会将进行美术创作的技能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及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正是由于受到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亦步亦趋的跟在教师的思维后进行模仿[1]。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中职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当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积累相关经验作为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没有对生活进行细心地体验和观察,那么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时,就如同与“盲人摸象”一般没有头绪,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以“交通工具”为题进行即兴创作,当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浏览时,会发现许多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涂抹痕迹,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对所要绘画的内容没有足够的了解。不对事物的形象和构造进行深入的了解,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因此,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前应当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影响资料进行观看,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或是走下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对绘画内容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受到中职学生的喜爱,但是想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并且使学生一直保持创作的热情较为困难,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大部分中职院校会在三年级开展关于“立体构成”的手工课,这是因为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自己设计并且动手完成一件美术作品的能力,此时如果还是像一年级的时候一样,将临摹绘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当教师将教学的内容改为让学生成为设计师,对自己脑海中的物品进行制作时,学生的创作兴趣马上最大限度的被激发了出来[2]。最终制作出的美术作品优秀与否其实并不重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是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普遍比较敏感,因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进行高效美术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中职教师在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观看和评价时,应当摒弃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发现学生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有些学生由于缺乏美术创作的思维或能力,所以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即使具有最端正的态度和最认真的精神,但是最终的美术作品仍旧存在各种各样无法避免的缺陷,如果教师始终将最终作品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那么对于这一类型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久而久之,会导致他们学习兴趣的减退,甚至对美术产生恐惧感[3]。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能力稍显不足,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教师关注和表扬的机会较少,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因此,中职教师应当做到认真的观察每一位学生,并且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通过鼓励的方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此达到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积极性的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引д撸对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水平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用最适合中职学生的方式开展美术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析幼儿园阶段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摘 要:如今家长普遍都倾向于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幼儿园,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尽早接受学前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是片面的,因为它忽视了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自立能力。真正的学前教育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兴趣所在,否则孩子从接受学前教育开始就一直是压抑的。主要针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探讨该阶段孩子学前教育的几个简单的基本原则。第一部分主要说明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第三部分则讨论沟通的重要作用。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兴趣培养;良好沟通 一、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 如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维方式也反映着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然而,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是否应该尽早就送到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讨论一个概念,“学前教育”究竟应该如何界定?接受学前教育是否必须要去幼儿园、托管所这样类似教育机构的场所值得家长思考。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直接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说如今大多数家长理解的“学前教育”是专指在幼儿园或学校接受到的教育。但是这样的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孩子在正式步入学校后就很难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早早地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实际上是在抹杀孩子的天性,并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而且,过早地去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会直接导致孩子正式入小学过早,智力开发并不能够满足小学的要求,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比较吃力,压力也比较大。从前的孩子是8岁上一年级,如今的孩子最早可以提前到5岁。如果5岁上一年级,那么可能在1~2岁就要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孩子也需要有自我的空间,被完全控制的生活,并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二、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 在传统的朝鲜族家庭中,每当一个新生婴儿满一周岁的时候,家人都会为其准备一个隆重的仪式――抓周。为孩子准备不同的小物件,让孩子凭借自己的感觉,爬行一段距离后进行选择。以此来预示孩子兴趣和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等。这是一种判断孩子兴趣的方法,但是抓周如今作为一种仪式,其象征意义要高于真正的目的,而且对孩子日后选择的预测也并不准确。那么对于幼儿园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首先,家长要注意观察。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表情、眼神等,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年龄虽然小,但是对事物却有着自己的感觉,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敏锐地发现孩子对某些东西的特殊感觉。其次,家长应该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孩子连选择兴趣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家长就无从去观察。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多种兴趣的选择,可以让孩子多多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最后,满足孩子的乐趣,陪伴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提升。对于孩子的选择,家长不要轻易拒绝或抹杀,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顺从自己的内心,收获到的是快乐和充实,家长应该予以鼓励。 三、沟通很重要 τ谟锥园阶段的孩子家长来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可能还无力与家长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也只是和家长简单地描述自己一天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收获等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不必与孩子进行对话。家长与孩子最初的沟通应该是胎教,在胎教阶段,只是家长单方面的对话。而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可以多多与孩子交流,哪怕孩子很多时候都不懂家长在说什么。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非常有用的。也许在某一天就可以让孩子前进一大步。其次,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沟通。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几乎整个白天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同教师一起度过,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学习。所以幼儿园教师对于孩子的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所以家长要时常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现状和特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等。总之,沟通很重要,可以保持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为孩子的性格发展和日后选择扫清障碍。 总而言之,幼儿园阶段学前教育的基本准则,本文在此提出了三点,首先,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应该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发展。其次,家长要努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为孩子快乐成长做好铺垫。最后,沟通是了解孩子的法宝,与孩子沟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要阵地,其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要以此为重要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备受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的关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坚实安全的幼儿园,更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正是应学前教育事业这一发展之需,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步入专业化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幼儿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阵地,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合格甚至优秀幼儿园教师的重任,严格按照《专业标准》要求,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专业教师队伍。 本研究旨在解析《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找出当前学前教育R悼纬烫逑抵写嬖诘闹饕问题,构建符合国家、社会及学生发展需求的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高等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专业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1.《专业标准》的基本框架 《专业标准》作为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其基本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基本理念包括“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基本理念。 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基本要求组成,它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幼儿园教师分别规定了14个领域和62项基本要求,架构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结构。 在实施建议部分,《专业标准》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教师教育的院校、幼儿园、幼儿园教师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专业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培养培训幼儿园教师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要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学科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依据《专业标准》要求,对照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 “师德为先”是《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强调师德与专业态度是教师职业的基准线。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易受伤害,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保护幼儿,并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培养。 《专业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共提出了20项基本要求。 “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轻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我们现行课程体系的突出问题之一。对照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修课程,我们对学生“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的教育都是渗透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专业课程中,没有专门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政策解读等相关课程,学生缺乏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课程考核方式看,我们现行的考评比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评,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专业态度方面的考评。当然,价值观、专业态度等很难用行为目标描述或检测,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我们不可以因此而弃之不顾,而要精心研究,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要依据《专业标准》,把体现价值观、专业态度、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作为我们课程研制的重点,加强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在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新时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2)要重视并加强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在专业知识方面,《专业标准》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幼儿发展知识、幼儿教育和保育知识,而且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通识性知识。 “重专业知识,轻基础文化素养”是我们当前课程体系的又一主要问题。目前,我们的学生多为三年制或五年制大专,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幼儿园的课程包括五大领域,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如果缺乏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在幼儿园教育中就会捉襟见肘。而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占大部分的是教育类课程和技能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内容明显欠缺,尤其是三年制大专,除思想修养、大学语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几乎没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为此,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应重视并加强基础文化类课程。 (3)要重视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力为重”是《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该标准从7个领域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提出了27项基本要求,特别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保教实践能力。而实践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实践课程不能落到实处是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实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的实践课程在第一到第五学期基本都是在校内观摩幼儿园录像或模拟实践,学生缺乏观摩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虽然有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但多是放羊式的,缺乏老师的专业指导与监管,甚至有的学生因对口升学、找工作等多种压力,只拿着实习鉴定表让某个幼儿园盖了个章,而没有去实习。为此,我们应关注现实,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建立长效的校企或校园(幼儿园)合作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幼儿园教师。 (4)要重视并加强学生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的培养。 “终身学习”是《专业标准》的又一基本理念,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在教育工作中学会主动收集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学会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广泛开设各门课程,涵盖多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时空上获得延续性,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指в胙盗罚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和教育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将以《专业标准》作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的指导,根据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结构合理、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 1.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岗位职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①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②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 ③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④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⑤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 ⑥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幼儿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2.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幼儿园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可概括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八种职业能力,即:职业认知与适应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除职业认知与适应能力外,其他七种能力恰恰是《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七个领域要求。为了更好地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见表2)。 3.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专业标准》及幼儿园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构建了新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必修课程。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教师的八大职业能力及30项基本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并根据此目标来确立课程内容,设置了26门专业必修课程(见表3)。 (2)加强基础文化素质培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基本素养、幼儿园教师通识性知识的要求及学生发展需要,除上述专业必修课程,我们加强了公共基础课程,以夯实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军事理论、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素养、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科学基础等。 (3)兼顾学生个体优势,开发专业拓展课程。 为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凸显学生的优势,增加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我们还设立了大量专业拓展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幼儿教育前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0~3岁婴儿保育与教育、育儿百科、幼儿经典绘本导读、幼儿影视作品欣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园科学活动小实验、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英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件制作等。 (4)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根据《专业标准》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议及要求,我们同时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新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摘 要:当个性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当能力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当个性逐渐引领时展,个性的教育必然被重视。一个幼儿的性格在7岁就大致形成了,所以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等。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害羞、脾气暴躁、缺乏自信和不合群的个性问题。所以弥补学生个性缺陷,为其培养出一个独特的个性魅力是判断幼儿园或者教师教学品质的标准,幼儿个性的发展应当成为学前教育理念的重心。 关键词:学前教育;个性;发展;重要性 幼儿园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伊始,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学前教育应该意识到幼儿个性发展的必要性,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寻求个性教育的新理念。在目前的学前教育中,教师仍过分强调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个性对于学生社会认知能力、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学前教育的改革应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出发,继而推动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魅力的形成。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教育与人、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众所周知,教育是后天对人有意识的一种教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对人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体系系统而深刻。教育是遵守社会规定,根据人类发展规律确定的教育方法和内容,给人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科学性的改变活动。同理,学前教育是对儿童有目的性的促发展活动,它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影响性绝对胜于遗传、家庭或者其他因素给学生带去的改变性教育活动。幼儿时期是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关键形成期,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是为幼儿后期学习的高层建筑夯实基础的必要途径。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重视幼儿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很多家长缺乏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正确评断,简单的以幼儿在园知识的摄取量为教师能力的评定依据,致使许多学校走上了强调教授理论知识的歧途,教育观念严重偏离正确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学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前教育在人一生中的意义及影响 (一)学前教育对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意义 社会认知能力是指在人们对社会有了一定的接触,对社会上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人际关系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以便目标明确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六个月开始发育,在1-2岁时飞速发展,所以,在学前教育这个关键时期,必须注重对儿童各方面的培养,更好的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为儿童做出一个正确的指引,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个人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学生有个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每一个家庭以及幼儿园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关注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或许诸如药家鑫、马加爵等震惊社会的惨痛案件就不会发生。药、马等人之所以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想必与他们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脱不了干系,他们也是教育的受害者,他们的案件值得教育界的反思。如果在儿童时期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那么不仅会对个人的发展有帮助,而且对社会也是一种福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对人的个性魅力形成的重要性 个性的突显,是拥有与众人不同的思想内涵,它是自身意识能力的表达,更是向外界传达自身对某件事的理解,并从内心希望引起共鸣。这个形式表现在他与众人的言语、行为还有情感表达。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魅力所在,个性对一个人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然个性表现在语言、行为、情感等方面,那么对儿童的个性教育就可以从这几方面出发。教师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要多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照顾到每个幼儿的需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在平时的说话和动作中多加注意,帮助幼儿积极个性的形成,提升教W品质,促进人性进步。 (三)学前教育中的性格培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个人性格养成的一个阶段,一个好的性格可以让人受用一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幼儿主要是通过家长老师的评价来引导自己。因此,教师以及家长必须重视孩子内心的认知变化,重视孩子的教育环境,重视对孩子性格的引导与矫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有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鼓励与赞美,用鼓励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个性魅力的形成。无论孩子对哪方面感兴趣,都不要打压孩子积极性,即使孩子的兴趣有所偏差,也要用有效的模式矫正学生的兴趣,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对与错,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性格。 (四)学期教育对幼儿个体情绪控制发展的重要意义 幼儿时期是人情感驾驭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形成简单的情感调控能力是学前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必要课时和重点内容,具体是指通过让受到教育的指导、教育环境的熏陶,让他们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会感受环境、体验学习生活,并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反应,使人生体验和情感经验得到积累,从学习中掌握控制情绪的能力。 (五)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是单纯的,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引导幼儿更好地发展,可以给幼儿一个健康的身心品质、完善的个性。 (六)学前教育对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在幼儿个体社会化中有着核心价值。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社会,或多或少。人的个体化就是个体使用并融入社会的过程。在社会的交互交流环节中,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内化形成了一个人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在良好的学前教育情况下,幼儿的个性可以得到最专业、最科学的塑造,通过学习使自身不断完善,向这社会的要求发展,便于日后在与社会越来越紧密的接触之下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学前期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性格等各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学习方面转变为各方面能力培养,重视人格魅力发展,提升学前教育教学品质,为社会人才培养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培养幼儿的舞蹈教学能力,最后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一终极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 舞蹈 教学能力培养 在任何种类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在幼儿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幼儿学习舞蹈时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日后也极易中断甚至放弃舞蹈学习。 一、新时期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幼儿身体机能,提升幼儿的记忆力 幼儿舞蹈教育,对于幼儿的身体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发育有极大的益处,能有效锻炼幼儿骨骼与肌肉,可以说,在幼儿身体发育与成长中,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身体发育更快,身体骨骼更加强壮,不仅身体的耐力获得了极大的增强,还有效地提升了心肺功能,培养幼儿的思维灵敏度,强化了幼儿的智力,为幼儿提供了更多锻炼身体的机会。由于舞蹈教育,幼儿身体好了,骨骼更加健壮了,身体变得更加结实了,身体的柔韧度也更强了。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不仅幼儿身体得到了锻炼,神经系统、记忆力也得到了锻炼,头脑与身体都需要参与进来,这对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舞蹈教育对于幼儿记忆力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幼儿学习舞蹈,模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儿童展示完整的舞蹈内容,然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指导儿童模仿、实践,全面地传递出舞蹈的内涵。在舞蹈模仿中,幼儿必须理解与记住舞蹈动作,这一过程,对于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优良品性,开发幼儿的智力 良好品德的塑造,对于幼儿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幼儿舞蹈教育对于培养幼儿品德有极大的帮助。在悦耳的音乐与快乐的舞蹈中,为幼儿打造了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活泼的舞蹈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幼儿开朗、大方的性格,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行,利用舞蹈动作的学习,幼儿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与情绪,开发幼儿的智力。舞蹈教育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舞蹈教育不仅需要幼儿仔细观摩,还需要幼儿亲自去实践,在锻炼舞蹈动作中增强记忆,提升艺术的感知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现状 大部分学校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方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因为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以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舞蹈能力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实践教学等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我国现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自身的舞蹈修养和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学生教学能力上仍处于低能状态,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无法达到当初既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这也反映出目前学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上不清晰、不明确。因此,各高校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指导,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中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在漫无边际的舞蹈世界里,节奏和音乐的把握是舞蹈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节奏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告诉幼儿哪个地方该加强力度,哪个地方该收敛力度,这样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就是要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解放幼儿的天性,回归本真自然。例如,指导学生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形体和身体协调方面,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模仿不同动物的状态来助幼儿进行舞蹈学习。比如让幼儿模仿鸟儿飞翔的状态、模仿老黄牛喝水的动作等等。在舞蹈的同时用拍手来打拍子掌握节奏,根据具体动作的力度来区分舞蹈中的强弱,让幼儿彻底动起来,边玩边学,不仅让幼儿能够联系舞蹈的基本功,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提升幼儿的律动感和节奏感。 (三)完善和改进评估措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需要对幼儿进行评估和总结。每堂课结束时要对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能力进行总结,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对稍稍落后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最后可以通过汇报演出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幼儿舞蹈的学习水平进行检验与考查。 (四)完善教学设施,转变教学理念。要想培养幼儿舞蹈兴趣,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满足幼儿舞蹈学习的需要。舞蹈教室应配备木地板、玻璃排镜,还必须有固定把杆或活动把杆。用专业塑胶地板对于舞蹈训练则更加理想。同时,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舞蹈氛围,舞蹈室的周边环境设计,要用符合要求的环保材料,要确保幼儿在舞蹈训练中的安全性。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结束语:总之,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下,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停滞不前,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幼儿的舞蹈教育对人类舞蹈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事实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并使用充满活力与自由、开放与包容的舞蹈教学法可以为幼儿舞蹈的学习添油助力。所以,广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加强对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进行各种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 要:幼儿阶段是个人智力、身体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幼儿的性格、各方面的能力正是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因此,学前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幼儿的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使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遇,使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主要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性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常见问题 一、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上对学前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农村地域,由于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并不重视学前教育,忽视了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甚至将幼儿园看成托儿所,认为只是负责看护、照顾儿童的机构,所以,更无法对学前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些情况在农村等偏远地区较为突出。 (二)学前教育的模式缺乏创新 就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教育模式较为滞后。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现在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都较为落后,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少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较为先进。另外,当前我国理念比较先进的学前教育机构多数是国外的教育机构,因此,这些教育机构的各项费用也会较贵。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学前教育机构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尽管很多幼儿园的标语上宣传着所谓的“蒙氏教育”,但是其教育模式或是灌输式的教育,抑或是放养式的教育,使幼儿园成为托儿所,幼儿无法获得科学的教育。 (三)学前教育机构教学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为私立机构,而公办的幼儿园数量较少。大城市中大部分幼儿教育机构的设施都比较先进,而农村地域的设施较为落后。很多教育机构没有完备的幼儿活动场地及设施,也没有完善的学习设施,很多教学活动都无法很好地开展。因此,这也导致了幼儿教育质量的落后,使幼儿缺乏很好的教育。 (四)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 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其对教育质量有着决定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在农村等贫困落后地域则更为明显。在这些地域,许多学前教育老师多为大专学历,甚至有很多教师没有文化程度,只是单纯地照顾幼儿。由于许多私立教育机构因为资金等问题而控制教学成本,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导致许多教育机构的教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教师的素质较低,使音乐、舞蹈等教学活动无法很好地开展,这使幼儿身心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学前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认识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宣传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可以采取海报、讲座、宣传页等方式,来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其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增加幼儿的入园率,增强家长对幼儿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二)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教育机构的灵魂,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鼓励教育机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部门应该采取监督、帮扶等方式,积极督促教育机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定期进行检查。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外的合作交流,组织国内的教育机构去学习国外先进的教W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各方面较为落后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给予学前教育机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施,聘请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私立学前教育机构,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支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使私立教育机构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提高对幼儿教师的素质 幼儿教师的素质偏低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幼儿获得良好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必须在各方面具有高水平的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域,因此,很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幼儿教育,使教育机构无法获得更多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政府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从而使更多毕业生愿意从事学前教育。(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政府应该经常组织幼儿教师去高校进行专业培训,或者聘请国内外相关方面的教育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一些有能力的私立机构也可以组织教师去国外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总之,幼儿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其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必须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适时作出相应的变革应该迫在眉睫,这也关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论幼儿园学前教育对孩子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引导 摘 要: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许多父母在选择幼儿园时综合考虑,多方打听,并不仅仅为教师是否温柔有耐心,学校的设施条件好与不好,而是对教育理念的一种探寻与认可。而对孩子的学前教育的施行,更是有先见的父母尤为关注的。 关键词:学前教育;独立性;信任 学前教育的最大意义不是为点滴知识的提前打底,而是让孩子在入学前和学校老师间培养起良好的默契,同时养成一些基本的习惯。 带过孩子的家长会知道,孩子的言行会模仿身边最亲近的人,而家长的反应力,往往直观地影响孩子的反应力,这当中的纽带,就是互动关系。在孤单中成长,往往沉默寡言,而父母环绕家庭温馨的孩子,却外向开朗,这便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例证。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性格习惯是基于成长慢慢形成的,幼儿园的教育往往无差别。其实不然,事物的形态取决于初始之时,学前教育中的综合互动便是影响最大的时期。若教师一味地对孩子的渴求若无睹,等于告诉他,教师是我畏惧的对象,但并不是我可以求助信任的人。而当教师对孩子的管束拿捏不好度时,会出现孩子太过散漫任性,或者畏惧高压畏缩不前的两极分化状态。故而教师需要体察孩子的内心所求,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很多家长喜欢小班教学,正是因为小班教学能使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在管控所有孩子的基础上,能与其有更好的互动。而这一阶段的引导性方向,就在于通过使孩子在幼儿园同老师和同学共同玩耍间,塑造其活泼阳光的性格,并能适应这样的生活,从而避免其进入义务教育时,因为不适应固定的教学范式,无法集中精力,无法顺利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知识的吸收学习中,而出现在起跑线上落后于人的状况。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亚裔家长特别是以中韩两国为代表,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吝惜成本。很难看出不上幼儿园和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的差别,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教育上投入的差别,必将映射在孩子的成绩和长远发展上。但不少孩子在家时,对父母的依赖性致使他们对独立性成长方面有欠缺,比如独自吃饭和适应每天有意识教学。举例说明,大多数孩子在三至六岁,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礼貌方面就已能达到基本水平。但是正如单项频道只对固定人群开放,只有家人或邻居能理解他们日常的表达。而进入幼儿园,便是给他们一个提前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自我意识明白该如何同别人交流,如何让自己的想法获得普遍性理解。曾看到过一项数据显示,人在一节40分钟课程中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普遍为20分钟。而孩子则更低,但经过幼儿园教育,他们能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从前延长许久。而一些诸如饭前洗手、排队、端坐听课、礼仪礼貌和安全教育等基本习惯的养成,对于许多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辈抚养的家长来说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曾经看到一个因教育上电视节目的家庭,父母的学历中等,对于孩子的教育便异常抓紧,相对于同龄人,这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能认识上千字,并开始学习基础数学。但上幼儿园之时,老师却发现这个被格外留意的孩子,比班上所有学生都沉默,甚至于想要尽力隐藏自己的存在,唯恐犯一点错。细究之后才知,原来父亲为了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每天为其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做不到便罚跪抄写,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需要规则来约束孩子,尤其是正在活泼无所畏惧的年龄。可是斥责稍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也许从此有了阴影。从前带学生出去郊游时,小孩子好奇心大发,喝着饮料又想扔了买奶茶,吃着盒饭嫌味道差,抬手便扔了闹着买烤串。一旁跟同的家长十分不满,教育自己儿子道:妈妈每天不也是吃这样的盒饭吗。我心里长了教训,再一次组织出游时,便同所带的孩子约法三章,每个人离开视线之内必须先告诉老师,每个人有在我这里25元的零钱预算,由自己问价格做打算,每个人余下的钱发还自己。一天下来,他们果然不再出现胡乱浪费的状况。这里面我总结出的最重要的经验,便是规则和尝试。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尝试,尽可能给他们一些尝试的机会,我们可以做教导者和鼓励者,但不应当做包办者和标准答案限定者。不应当一再跟在他们后面,不论对错,放马由疆随其意愿去,最后做着老妈子的角色。而是应当有意识地做前瞻性的引导,在他们可能出界前,让他们明白对错和不能做的是什么,在这个范围之内,做错了也没关系,都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能擅露喜欢厌恶。同时,不要太过主动性地解决一些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玩具拆解复原,当他们问问题时,可以引导告诉,但不应限制他们应怎么做,或者直接代劳了。要知道,生活是多面的,像折纸一般,拊掌便是另一种方法,并不是试卷一样平面,一道题只有一个答案方法。于我们而言,引导和尝试,才是助力他们发展学习的直接法门。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 [摘要]幼儿学习英语在我国当今社会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越是发达地区,学习英语越低龄化。因此,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为湖南湘西地区培养幼儿教师主要生源地,分析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其学习幼儿英语的优势和发现幼儿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教学技能;培养 相关研究证明,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学习一门外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幼儿学习英语,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因此,培养具有幼儿英语教育技能的幼儿英语教师值得探讨。 1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的必要性一般认为,英语教师的培养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使命,然而,幼儿这个特殊群体的培育还需要具备培养幼儿素质的教师来承担。通常,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很好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但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所教内容形式只是简单化了的小学英语,使原本应十分有趣、活跃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严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幼儿大多只是机械地重复,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不能很好地胜任幼儿英语的教学。 1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特点适合幼儿英语教学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初中起点,因此学生年龄相对偏小,可塑性较强,大多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这种天真、好动、外向的性格特点更适合幼儿教学。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幼儿园一线工作,且适应能力强,能很快胜任幼儿园等早教机构的教学工作。 1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了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幼儿教师培养中专业的理论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学前教育史、活动设计、教学法等。专业技能包括美术绘画、手工制作、剪纸、舞蹈、声乐、乐理、视唱、体育等。笔者调查了本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修课程:幼儿教师修养与专业成长、学前卫生学、三笔字、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儿童健康教育、思品与法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手工制作、幼儿英语、音乐、舞蹈、美术、教师技能训练、体育等。所修课程涵盖了幼儿教师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幼儿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幼儿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还要具备相关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担任幼儿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也有一些弊端。通过研究分析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试讲实践,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2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本学院五年制初中起点大专学前教育的学生,大多都是农村定向生,没有经过高中学习,直接通过中考进入院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他们的英语基础功底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1语音不标准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90%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音标,“语音”概念模糊,根本不了解英语单词的发音规则,记单词单凭死记硬背,单词的发音不标准。很多同学连26个英语字母的发音都发不好,例如:A(a)发成[e]、Hh发成“诶去”、L(l)发成[el]、I(i)发成[i:]、J(j)发成[di:]、G(g)发成[g],清辅音发音声带震动等问题。 由于初中时没有学习过语音或是没有很好地掌握音标,因此很多学生读单词发音不标准或读句子的时候语音语调不地道,一般疑问句习惯性读成降调,即使知道读升调也不知道怎么升,发出的声调很不自然。 212词R量少 80%多的学生对记英语单词都望而生畏,找不到好的方式去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单凭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单词,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果事倍功半。 笔者对中专三年级的学生词汇量进行了一个摸底测试,结果发现将近1/3的学生的词汇量还只停留在初中阶段,虽然经过三年的中专学习,但英语词汇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英语课堂用语使用频率不高,幼儿园词汇非常贫乏,如:玩扮家家(playing house)、搭积木(building blocks)、梭梭板(childrens slide)、橡皮泥(play dough)、滑梯(slide)、跷跷板(seesaw)、拼图(puzzle)、迷宫(maze)、去小便/大便(go to pee/poo-poo)等词汇都不会,将会对以后的幼儿英语教学产生直接影响。 22学前教育学生幼儿英语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 通过观察、总结学生试讲,发现在教学试讲中,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待提高。 在试教过程中,许多学生教学方法单一,整堂课的气氛不是很活跃,不能全面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部分学生教态不是很好,动作放不开,语言比较成人化;缺乏创新能力,教学游戏老套、无趣、没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过多,知识点复杂化;没有充分使用鼓励性的语言等。 3建议与对策 31开展幼儿英语语音课、口语课 “幼儿英语”,顾名思义,是孩子英语课程的启蒙课,因此对于每个幼儿来说都非常重要。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发音标准是重中之重。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发音很不标准,况且幼儿英语是以听、说为主,因此开展语音课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拥有一口标准的语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尤其是课堂用语。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师,要求的口语水平稍有不同,幼儿英语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相关英语口语,比如表达要尽量简单、易懂,不要用复杂深奥的单词,也尽量不要用复合句去表达,因此这就需要培养这样的一种技能。 32增加幼儿英语技能课课时量 针对学生试讲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开展英语技能课的教学。本学院幼儿英语技能课只开一个学期,而且每周只有两课时,这样的课时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能全面地去传授幼儿英语教学方法,不能有充分的时间去系统地、深入地把握教授幼儿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导入环节的歌曲导入、TPR导入、讲故事导入法等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详细地讲述。例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音乐基础唱英语儿歌;利用绘画技能画英语单词的简笔画;利用手工制作技能制作教具,利用舞蹈、体育技能教幼儿做字母操以及把所学英语句子编成舞蹈表演等,如果没有时间去具体实践的话,就只能大致讲解了,其效果肯定不佳。 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授课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授课能力。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授英语课堂授课的过程和上好一节课的步骤……这些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一个学前不到40节课的课时量是远不够的,因此增加幼儿英语技能课课时量迫在眉睫。 总之,要能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需要教师努力抓好学生英语基本功,需要认真专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科学取舍,备课时多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还需要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学生教学技能。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逐渐加大,对其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幼儿歌曲弹唱更成为幼儿园教师在幼教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幼儿教师的即兴弹唱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W质量。儿歌弹唱能力是学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基本弹奏技能的提高,使其具有即兴创编儿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协调融合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弹唱自如的程度。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歌;即兴弹唱;培养 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是指为幼儿歌曲熟练地自配伴奏并且边弹边唱的能力。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给幼儿一个欢快的童年,教师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儿歌弹唱能力。幼儿歌曲弹唱顾名思义,既有“弹”又有“唱”。学生以幼儿歌曲弹唱为主,把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即兴伴奏五门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达到弹唱自如。它是手、脚、耳、口、眼并用的一门综合的、实践性强的学科,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一项技能。无论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中,还是在幼儿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的日常游戏活动中,都离不开教师弹与唱的参与。那么,对于专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培养学生具有得心应手、即兴弹唱幼儿歌曲这一重要的专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该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首先具有钢琴基础和视唱乐理基础,然后再进行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训练。然而最近今年的毕业生在幼儿园实习环节和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却有许多学生缺乏弹唱能力的反馈信息。这种即兴弹唱能力的低下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用人热情。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机构应该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即兴歌弹唱能力。 但是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看,报考高专院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县、镇、乡、村,音乐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需要从头学起。毕业前要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求,难度较大,很多院校按照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在专项的难度上下功夫,忽视了歌曲弹唱结合能力,会在未来的工作中无从下手、难以应对。 那么,如何提高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首先,我们要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编配的有关知识:第一,学好钢琴即兴伴奏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的乐理、和声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编配合声,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和声连接的一般规则。第二,学好钢琴即兴伴奏必须具备一定的键盘弹奏能力。学习并熟练掌握各种大小调音阶,琶音及原位与转位和弦在键盘上的位置及所用指法。第三,学会熟练运用多种伴奏手法,学习和掌握不同风格歌曲的伴奏织体。伴奏织体必须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风格来选择,否则就不能准确地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第四,在实际弹奏过程中,除了运用正确的和声与织体,还应注意歌曲演奏的速度和艺术表现力,充满感情地弹奏,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为生动、更具艺术性。另外选择伴奏音型的根据主要是儿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根据儿歌所表达的情绪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进行曲风格的儿歌常用2/4,4/4的拍子,用中速进行,用柱式和弦伴奏,以表现出充满朝气的情感状态;活泼的儿歌因为节奏明快,可以采用有弹性的适中的速度,用半分解和弦、断奏的方式来表现其欢快的情绪;抒情类的儿歌可以用半分解和弦或短琶音来表现其安静、舒缓的心情。 其次,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歌唱当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熟悉歌词与旋律,要从容地控制好声音的气息和音色。用声音的气息带动手指的音符流动,做到交相呼应,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第二,歌唱时要掌握好共鸣的位置,熟练运用各种腔体,做到咬字、吐字清晰、音色统一、声音连贯、音量适中、声音具有灵活性和耐久力。第三,在坐着唱时,把气息贯穿至小腹,稳稳扎牢,不应随着伴奏音区的变化,或者自体演奏时的移动而改变。吸气时喉头放松,小腹微托,呼吸自如,使气息稳定,声音通透,明亮。 总之,要想学好钢琴即兴弹唱,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钢琴弹奏技巧以外,还要训练自己的“眼”、“脑”、“手”、“耳”、“心”同时并用的功能;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努力提高键盘上即兴编配伴奏和能力,只要我们的持之以恒,钢琴即兴弹唱的水平定会在较短的时间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个缺乏音乐基础,又有多门技能需要掌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掌握好儿歌的即兴弹唱技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应该多安排一些实践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其弹唱技能得到逐步提高。 总的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是其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具备良好的即兴弹唱能力对其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即兴弹唱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实习中的即兴弹唱能力。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关于幼儿数学学前教育的思考 摘 要: 数学学前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用法。现在的学前教育都是提倡数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经历一些学前教育活动,获得一些有关数学活动的体验。幼儿园阶段是小朋友的启蒙教育阶段,对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的奥妙是比较重要的。本文结合幼儿园小朋友的特点探讨数学学前教育。 关键词: 幼儿园 数学学前教育 思考 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数学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小朋友只有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才能真正理解有关数学概念和简单计算。所以在幼儿园数学学前教育中,要让小朋友真正融入真实的情景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小朋友学习欲望,真正喜欢上数学,并且在生活中真正运用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运用[1]。 一、教师要转变学前教育观念 幼儿园小朋友跟义务教育阶段小朋友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小朋友特点进行学前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所以教师的理念也要改变,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并且不断创新。在以前学前教育中突出的是教师的教,但是现在学前教育中,要求突出小朋友的学。所以需要教师结合小朋友特点,改变学前教育观念,设计好学前教育内容,在课堂上突出小朋友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小朋友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教师可以查阅发达的网络资源,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二、教师要改进学前教育方法 以前学前教育方法是比较欢快的,为的是让小朋友快乐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或者讨论等学前教育方式,调动小朋友学习积极性,让小朋友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实践中。培养小朋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从幼儿园小朋友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要讲解的内容,设置学前教育目标,突出幼儿园小朋友的特点,选择一种比较适合的学前教育方式。例如,讲到个位数相加的时候,小朋友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算数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手中粉笔举例,左手一根粉笔,右手一根粉笔,那么总共有几只,很多小朋友会很快回答出来,这样可以增强小朋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小朋友更愿意学习数学,然后教师增加难度,让小朋友思考。这样可以引发小朋友进行探究,培养小朋友探究能力。 三、根据幼儿园小朋友特点,布置合适的学前教育环境 和谐愉快的学前教育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开始,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更是如此。幼儿园小朋友心性未定,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不会长时间坐在板凳上听老师讲课。所以在布置教室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小朋友特点布置圆环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这样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游戏,既可以让小朋友理解学前教育内容,又可以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让小朋友开心地学习。例如,讲到事物的高低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同时站出来,比较个子高矮,教师可以在中间空地上站起来或者蹲下,让小朋友们说一说什么是高什么是低。这样在学前教育中,可以直接强化小朋友感官上的认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记忆更深刻。 四、在数学学前教育中可以结合其他知识 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由于小朋友对学习的东西不会分类,因此教师在教小朋友的时候,可以在数学引导中加入自然小科学或者英文字母学习,突出小朋友的主体性特征,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字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就学过的数进行口述。锻炼小朋友勇气,加深小朋友对数字学习的印象。绕过小朋友数一下英语字母总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加深对英语字母的印象,加深对数字的理解[2]。 五、在笛а前教育中加入游戏 幼儿园小朋友比较爱玩,对很多事物都感到好奇。所以在数学学前教育中,可以加入游戏学前教育方法,让小朋友更容易接受,也愿意参与进来。对于每一节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安排游戏,锻炼小朋友的想象能力。例如,在认识数字1-8的时候,可以玩“抓老鼠”的游戏,让一个小朋友扮演黑猫警长,几个小朋友扮演老鼠,然后黑猫警长开始抓老鼠,最后看看能捉到多少。在游戏中,小朋友可以更轻松自由地学习数学,自主地理解和掌握。让小朋友更喜欢数学,更愿意研究数学中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学前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安排课程内容,并且选择小朋友认可的学前教育方式进行学前教育,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让小朋友愿意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和情感温暖小朋友,跟小朋友一起探究数学中的奥秘,一起做游戏,体会数学乐趣,激发小朋友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小朋友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多种有效的形式促进教育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与社会需求搭起一座桥梁。 关键词:幼儿园;玩教具;教学模式 课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方向课开设的实践与研究》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教学原则,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课程中专业全面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目前,我们课题组在教学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幼儿园体验新课改带来的新观念、新变化,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校内、课堂上,而必须走出去,到幼儿园了解实际的需要,亲身感受体验新课改带来的新观念、新变化。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开课前期到齐齐哈尔市七色光幼儿园,喜洋洋幼教中心、和平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等处进行了调研,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我们还聘请一幼的曹颖老师和和平厂幼儿园的许丽敏老师到我们学校给学生开展讲座,同时还组织09级的学生分别到这些幼儿园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教师们更加感到高职课堂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教育理论、掌握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题多了,距离近了。关心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着想的理念,在实际行动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做一体化 随着学前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学制的缩短,特别是教学时间的不断压缩(我学校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已改为两年,还有一年是上岗实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这就出现了教学与技能实习脱节。具体地说,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互不干涉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实践脱节较严重的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使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操作技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度,课程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养成,从而形成连贯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与校内实训和幼儿园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用工作任务驱动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实效性。 “教学一体化”方案体现了“三主”方针 1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①在方案的设计上。方案上的问题和训练都是教师备课时设计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并没有游离于教案之外,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教案进行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②在问题解答的反馈上。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反馈,正确的要肯定、赏识,错误的要引导,直到问题解决。 2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①学生是提取信息的主体。结合方案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信息提取出来,以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②学生是分析加工信息的主体。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如果回答不完整,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继续提问,也可让其他学生补充完成,从而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3 训练为主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产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同时也使学生对当前幼儿园的需求有了很直接的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走“特色+质量”的发展道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我们课题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参与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我们也发现:教师如果一味地讲案例,以为只要学生能够愿意听课、认真听课就算达到了目的,那么往往出现教师讲案例时学生兴奋不已,而进行理论陈述、不讲案例时就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没有精神头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不断提问并让学生回答并动手制作参与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听课,促使学生思考。经过一段时间后,边讲、边问、边答、边做,步步引导的训练方式已经成型,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课题组根据前期的调研的结果,以幼儿园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导向,设计很多玩教具的案例。比如,和平厂幼儿园的阳光游戏玩教具的制作,我们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制作,受到幼儿园的好评。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解决了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搭起了就业的平台 2 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直观教学,借助具体形象的教具,弥补了语言讲授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我们认为,尽管高职的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如果单凭语言的描述,也是难以让学生获得清晰印象的。于是教师们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可供展示的图片、作品、玩具等。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一边向学生展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题材的玩教具作品。一件件充满着孩子想象的、色彩鲜艳的作品,深深吸引着每个学生惊奇的目光,他们总是津津有味地聆听教师的讲解、欣赏幼儿的“杰作”。由于直观教具所带来的形象性,使学生了解了幼儿对色彩的感觉及想象发展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 合作教学是一种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探究为主体,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合作教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还有利于培养其责任心、创新精神、组织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将40余人的班级分成7-8组,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得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最重要的还是锻炼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都会看到学生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们在进行合作教学时体会到: 第一,让学生自己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明确小组合作在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在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独特构思的创作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型人才是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a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交往合作的机会,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接受实际的锻炼,使他们更加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组织和实施合作教学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把“追求人人发展、人人追求发展”,作为教学活动追求的境界,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追求人人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时,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人人追求发展”,就是要求学生自信、自强,“不与他人比分数,只与自己比进步”。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要使学生坚信,只要自信、自强,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而言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是其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无论是对于教育的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是重要的。因此,教师成长要从关注课堂教学做起,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入手,切切实实地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小学生美术论文:浅谈美术教学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引言 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到学生在以后学习《机械基础》《机械设计》等实际操作加工多门课的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机械图样的绘制与识读”,了解和熟悉《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锻炼绘图的技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要求老师运用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是保证其教学质量的关键。 1.教师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了领导者的作用。是课堂心理气氛的制造者和学与教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者。老师控制着每一节课的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包括了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的提高,及思想行为的引导;讲解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引导同学们做一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概念清楚、突出重点、难点明白。 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模仿者,老师的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自己的要求:严格的按照《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板图,对学生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教师的管理效应。教师要对课堂秩序、教学纪律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在制图课上要求同学们要想掌握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就要在课堂上积极的动手作图,在作图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同学们就喜欢进行讨论,教师一定要适当的进行控制。 二、教学教学方法探讨 1.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制图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图示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基本的思维过程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为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这一形象思维方法,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形象启发。从物体变成图形,又从图形想像出物体,这一过程是由直观入手,抽象成平面作图;形象启发不仅要展示直观、生动的模型教具,而且还要详细地讲清它们的具体对应关系,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弄清物体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合理的联系我们身边的事物,比如在将立体表面点的投影分析时联系到篮球,圆柱联想到火腿肠;在切割体时最好有块橡皮泥。 (2)思维启发。既按一定的逻辑思路,引出问题,提给学生思考和回答。这种方法能较好地将学生引导到解题的思路上来。例如,在讲切割体的三视图时先让学生思考被切割之前的几何体,在讲相贯线时先进行观察它的特征。 2.教学方法的运用 (1)广泛联系,似曾相识。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要让同学们充分的了解制图这个学科与以前接触到的数学、英语、绘画课有相似之处。即是数学中的线、面、几何体,构成我们的零件机械。英语中的26个英文字母对应机械制图的三视图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视图就是绘画的一种。让同学们意识到学习很简单。 为了不让同学对其掉以轻心还可以先给他们看一张比较复杂的零件图,让他们知道要完成起来是需要努力的。 (2)分组、讨论学习。在讲简单课、习题课、辅导课中,教师预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把同学按照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同学讨论解决问题,往往能受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带动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并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3)小老师讲课。在一个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对制图比较感兴趣,有比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充分的地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在班级的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动班上同学的学习。对这部分同学加强培养,指导他们备课,让他们了解老师是如何上课的,帮助他们组织课堂。并让他们帮助批改作业,代表班级对老师的教学提出意见。他们有了这些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2.课后辅导 (1)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训练 作业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作业内容、要求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训练空间想像力方面,根据轴测图画三视图、 “知二求三”、“补漏线条”等作业都是好的方法。在此期间一定要对同学们的学习心态进行把握,作图步骤明确,线形正确,清晰。 (2)对学生进行及时讲评、定期考核 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批改作业要及时并且要认真仔细,还要在辅导课中深入了解学生的疑难和问题,对与大部分同学都不明白的题目要及时的讲解,对重点章节应作定期的检查和测验,并在班级里实行学习“一对一”的活动。使全体同学得到整体的提高。 小学生美术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美术产生并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以更充沛的精力、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乱写乱画本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阶段,学生本来都喜欢画画,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使用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不少学生越画越不想画,越学越不想学。针对这些现状,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挖掘教学资源,实施课堂教学 美术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很难适应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一来教材中要求必备的教学设备学校难以找到,要求学生必备的学习工具也很难准备齐全;二来不少教材内容对于在农村土生土长并从未出外见识的学生来说缺乏必要的认识与了解。针对这些现象,有的美术老师只好在美术课上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画相同的“人像”,有的老师干脆让学生在美术课上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还有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上或张贴一张图画,整节课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这样枯燥乏味的美术课有哪个学生乐意上呢?于是他们随便画上一幅画,便匆匆上交了事。其实,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灵活多样地实施课堂教学,还学生一个精彩的课堂。例如: (一)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些鹅卵石,把鹅卵石带到课堂上,教学生进行“艺术加工”。 (二)带领学生走向田间,教学生和泥,进行泥塑小动物。 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枯燥乏味的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 二、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潜意识里认为学生还小,懂得的还极为有限,于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一)鼓励自我体验 在美术制作课里,教师无需对用什么形式,有哪些步骤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和琢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另外,绘画多幅作品或单幅作品时,教师也无需告诉学生先画哪里?后画哪里?或先画哪个部分,后画哪个部分。不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再动手绘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鼓励审美个性 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徐悲鸿的《群马》时,教师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作答时大家基本能各抒己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鼓励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平等,使师生相处融洽;学生能在活跃的氛围中轻松的接受知识,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快速的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三、给学生一个实践的空间 为了强化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想方设法,多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用武”之地:每月让学生轮流为班上出黑板报,绘制刊头、设计图案,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每期组织学生布置“美术一角”,装扮教室;每期进行一次绘画比赛,评出优胜作品,并张贴供学生欣赏……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技能,又巩固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美术产生并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以更充沛的精力、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以来,就不难实现《标准》赋予的教学目标。 小学生美术论文:美的教学――提高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美术是一门艺术欣赏课。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又有其特定的内含和规律。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一、选好题材和内容是“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三、规范教学流程是“保证”。 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为此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1.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大致的环节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讲解一下“构义”的含义。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 四、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是“外力”。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我在“民间竹编工艺”欣赏这一课中,首先展示许多本地的和嵊州的竹编工艺品,在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面对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艺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那学生的喜欢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造。这时我就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上的作品和欣赏的实物进行比较,然后作出评价。学生在动手中兴趣盎然地欣赏了竹编工艺。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小学生美术论文: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美术创新能力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小学教育教学中。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够促使其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进而在美的意境中陶冶情操。为了促使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得到高效、优质的开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多数美术教师都开始创新自身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使其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 小学生 美术 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生具有好奇、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在其旺盛好奇心的作用下,会主动探索其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同时,还应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美术课堂活动中。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展学生的视野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美术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能够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利用绘画视频和影像等为学生演示绘画技巧,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清晰的观察绘画技巧,使其不再拘泥于课程内容的学习,让他们能够领悟到更多美术技能。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查找一些美术课程的相关资料,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播放绘画相关视频和影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到绘画理论课程教学中。同时,绘画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能够明确绘画艺术的内涵,进而强化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可以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使得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在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的同时,为其学好绘画理论相关知识提供重要前提。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富有互动性的学习环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让其对绘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美术作品形成更加充分的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绘画文化内涵研究探索的能力,还在提升其学习效果和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其创新思维和艺术思维得到充分培养。 二、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优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措施 (一)教师在绘画理论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主导优势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教学主导地位。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方面,教师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和进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在绘画文化背景等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绘画相关的民俗文化、作品以及技巧等视频,使学生直观了解这种绘画的艺术风格和蕴含的人文内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还应该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将教学重心偏移到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在使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美术艺术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美术教学为学生普及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使其能够继承并传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借助网络技术查找兵马俑的地理位置、发现时间、规模等资料,使其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色,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分析军阵、人物特征、战马和兵器所体现的艺术风格等。 (三)准确定位多媒体教学地位 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展示正确的技术动作,并利用较为经典的绘画视频提高学生的绘画艺术鉴赏能力,在绘画视频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绘画技巧,在分析过程中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电脑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掌握画图程序的基本功能,使其会使用画图工具。首先,为学生展示带有花边的电子美术作品,引导其通过欣赏思考图案的特点以及制作方法;然后,教师借助电脑演示花边的做法使学生掌握选取、复制、粘贴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独立制作各类花边图案。同时,由于学生的绘画基础不尽相同,所以开展现代教育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学生录制一些微视频,使学生在课后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小学生美术论文: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在创造和表现美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本学期笔者就把“如何培养小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作为研究的小问题。小学生的兴趣,可塑性很强,因此,笔者便抓住机会,以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案 例 在星期三的一节美术校本课上,我把电磁炉搬进了教室。铃声刚响过,原本还闹喳喳的教室突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老师,您要给我们做饭啊?”“老师,您这是干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问着。我故作神秘地说:“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开始上课了,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我打开电磁炉加热后,在黑板上板书了两个字“糖画”。“什么是糖画啊?”教室里又议论开了,他们就像一群兴奋的小鸟。锅热起来后,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糖和白糖放了进去。“糖化了。”第一排的一个同学兴奋地说。接着同学们也就兴奋地又议论开了。而后我拿来了大理石板,把化了的糖用勺子舀上去,做出了蝴蝶、蜜蜂等各种图形来,同学们便又是一阵欢呼。接着我就请一位同学总结出糖画的制作方法。分好小组后,同学们就各自开始做起了糖画来。我在教室里巡视着,心里特别的高兴。学生们都专心地熬着糖,认真地做着画。嘴馋的周嘉诚,甚至迫不及待地抓起他们组刚做好的糖画就吃了起来。整堂课被快乐包围着,下课了,同学们的作品都琳琅满目,让我看得眼花缭乱。他们都舍不得离开美术室,还对我说:“我太喜欢美术课了,真想永远都不下课。”连他们的班主任都专程找到我说:“同学们上了美术课,都快高兴疯了。” 二、分 析 任何人只要对要做的事情有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的创造性地去完成。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我也坚持认为美术学习也是如此。 在看完我的创作过程后,学生能自己总结出作画的方法,并且能如此高兴地去做、去画,同时达到的效果也非常好,实在是很少见的。而在我的糖画课堂上,学生就达到了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且收获颇多的效果,真的令人感到欣慰。 同时,这节课也更加深刻地让我意识到,小学生的美术兴趣培养是学好美术的关键所在。美术兴趣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术兴趣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对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小学生美术论文:让传统艺术的甘泉滋润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心田 摘 要: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铸就了特有的东方传统美术。了解民族传统美术文化,掌握一定的传统艺术技能,既有利于学生自身艺术涵养的提升,又有利于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使美术课堂更富有人文气息。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祖国优良传统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传统美术;课堂教学;品味课堂 一、创造性地利用地方资源,凸显地方艺术特色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对课堂资源的开发以及对课下资源实施的有效利用,这是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而且这种资源的开发都将会变成美术教学的途径。例如,带领小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等。学校也可以和这些工作室或者美术馆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相互之间共同携手,互利共赢。一方面,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学离不开生活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美好的景象以及实践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科学、具体的教学活动,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基础,如果教师一板一眼地跟随课程资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刻板、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当中,这样不利于小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学习及掌握,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体验。 二、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文化的感情 近年来,我国美术课堂逐渐对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授越来越重视,这与以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关注西方的美术理论教育截然不同。例如,现行的美术课堂加入对传统美术文化中剪纸及工艺的内容,这样使学生更加了解美术的真谛。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小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就更加了解和越发珍惜,要不断加深小学生对美术的感情寄托。另外,现行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受到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很难对传统美术产生兴趣。在这里,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不仅局限于传统美术教学,还要将传统美术教学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赋予创新性的教学思维观念,从而调动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达到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借助民间优秀传统美术,拓展美术学习内容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传统美术教学同样也是,它来自于农民自给自足的生产过程,通过一代代的相传,再加上几代人的共同创造和努力形成的劳动成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前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可以引入一些具有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情感检验。 例如,在美术课堂关于《做做陶艺》的内容讲授时,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关于课堂学习的课前准备作业,收集一些我国的制陶历史,感受我国古今中外陶艺不同的艺术特征,同时了解陶艺的工具材料及一般制作工序,熟悉陶艺成型的常规的四种简单技法,能掌握一种技法并制作一件陶艺作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陶艺文化详细讲述给学生,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接下来,教师就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之间的交流,使得美术教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将美术教学提升为文化的培养,对传诵我国文化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借助民间优秀传统美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小学生具有独特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借助对民间优秀传统美术的应用。在《悠悠老街》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带学生回忆家乡具有特色的老街,了解当地的传统风俗文化,感受历史建筑的艺术美感,再与现代城市建筑对比,学会了解、欣赏历史文化建筑的特点,感受老街古建筑群所展现出来的线条韵律美、色彩简约美、雕刻典雅美、意蕴和谐美。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传统建筑的特征,然后带领小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规划,先简要说明想创作的作品是属于哪一类,确定完之后不断修改和完善,将自己知道的传统美术融入进去。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交流,相互借鉴别人的作品,了解别人的想法和好的方面,不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良,从而使得民间传统美术得到更广泛的宣传,也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改标准的实施,对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将教材内容所讲述的知识传达到位,而且还要科学、合理地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将传统美术文化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既可以达到传承传统美术文化的目的,又使得美术课堂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实现双赢。 小学生美术论文: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美术教学地位不断提升。小学美术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一个必修科目,是学生实现欣赏水平提升、获取美育知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开始重视起美术教育,并大量引进硬件和软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的。为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并充分借助教学等资源进行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本文将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欣赏能力 策略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其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感情、价值观、态度等差异,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对美的特征、美的表现及美的独特贡献进行认识。但是现阶段,许多学校依旧只是在考查评价中评估学生的美术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学校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及其他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如下阐述。 一、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欣赏出发,感悟美术、爱上美术,并切实产生想要用纸笔绘画的欲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依据,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切实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指引学生学会欣赏,并在不断丰富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欣赏能力及美术素养。首先,充分利用色彩强烈的美术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普遍存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对于色彩强烈的事物通常都具有极浓的兴趣。如火红的枫叶、蓝蓝的天空、黄丹丹的枯叶等,都能使他们对美术产生注意,进而对欣赏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资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传统美术教学课堂中,单纯对美术知识进行讲解的教学方式极易使学生形成枯燥乏味的感觉,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就要积极地改变这一现状,借助多媒体,将具体的美术作品“带到”课堂,让学生以面对面的形式,对作品产生最直接的感受,让学生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同情感体验的结合中逐渐对美术形成美的感受,进而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美术欣赏能力。如在学习“美术史中的优秀作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将美术史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强烈色彩对视觉的冲撞中集中学习注意力,并让学生在直观的体验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这时教师再加以理论知识的引导,进而促使学生实现美术欣赏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文化情境,教会学生领悟感受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任何的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创作的时代相互联系的。文化情境,简单地说,就是指美术作品在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无意识依托的文化环境、文化特点、文化条件。为此,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教师就不能单纯地对绘画技法进行讲解,而要将美术作品与创作的时间点进行联系和教学。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做呢?首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和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就需要充分准备与其创作有关的背景与历史故事,并将其讲给学生听,其次,进行相应的知识引导与美术知识的拓展。如在学习凡・高的《播种者》的时候,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可以从凡・高的一生引入,以此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同时能切实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之后导入课外知识,如进行前苏联雅布隆斯卡娅《粮食》的拓展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由《播种者》的学习方式进行联想,结合作品的文化情境进行学习,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很快知道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是前苏联经历过战乱之后,人们高涨劳动的热情及崭新向上的精神风貌是这幅画想要表达的意义。 三、结合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小学生因其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都尚小的原因,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学习的时候,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都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为此,为了更好地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上文所提到的“较为漫长的时间”,即通过对学生及时引导,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欣赏相关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作品的情感表达、深刻内涵及意境出发,感受和理解作品所展现的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首先应当注意的是对作品的选择,即要选择具有不同理念的作品进行教学,使学生切实地认识到在美术史上这些理念并存的局面,进而使学生实现学习思路和意识的拓宽。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切记不能够将美术知识和欣赏技能讲得太过表面,不深不入。可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欣赏”还处在起步期,为此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情况为依据,进行相应教学方案的设计,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性的驱使下积极投入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关心的过程中实现美术欣赏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地优化教学手段,通过对教学氛围的良好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其自身的创新力和想象力,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目标。 小学生美术论文:给小学生一个展示美术想象力的空间 摘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积极体验、主动参与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进而达到激活审美个性,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艺术表现,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激励自我体验,培养思维的集中性、鼓励大胆创新,放飞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开心、愉快的环境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激活情趣;训练思维;鼓励创新;点燃火花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天性活泼快乐、天真纯洁。他们很乐意接受美的事物,视觉很独特,想象很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与日俱增,尤其是进入小学后,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小学美术直观、形象、生动、易学,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如何顺应学生的爱美要求,满足他们渴求艺术享受的迫切心情,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积极体验、主动参与,进而达到激活审美情趣、放飞思维翅膀、点燃艺术火花的教育目标,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发展小学生审美个性 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情趣。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审美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发展。 小学美术教材,形式灵活多样。但教师在运用教材时不应"死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就是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这样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例如,四年级第十三课《多姿多彩的靠垫》一课时,教材提供的图案和范画都很单调,如果直接用于教学,效果肯定会不好,于是教师要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贯彻全课。首先创造全班学生在虹猫蓝兔家做客的情境,让学生结合生动的动画观察,探索虹猫蓝兔家沙发靠垫的图案有什么规律、颜色如何搭配、摆放,接着创设虹猫蓝兔摆水果、糖果招待客人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摆放。最后引导学生参观虹猫蓝兔的房间,帮助虹猫蓝兔设计房间墙面、地面的图案,用这种自娱自乐、边玩边画的教学方法,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 再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教师仅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自己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同时思考: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然后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悟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可见,激活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学生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给小学生美术表现的空间 小学生作画开始时多是凭印象来画的,缺乏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为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可采用"一问多思"或"一题多表现"等方法。如,画"风",可以设问: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有多种多样。又如,教学《灵巧的手》一课,在进行手偶游戏时,在学生想急迫表现自己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心情达到高亢时,教师便让学生人人登台表演,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还有的学生积极思维,小组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的造型。真让人目不暇给,击节叫好,这样联系生活,创设环境的课堂,既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又注重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了小学生艺术表现的空间增大了。学生很喜欢这种上课的形式积极性也是很高的。 三、培养小学生的美术个性 小学生好奇易兴奋,教学时营造一些以趣生情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手脑并用,视听结合,培养思维的集中性。例如,在美术工艺课堂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工具材料性能的多样性、步骤的多变性、方法的丰富性。结果,学生所创造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出示的图案范画要好得多,更丰富、更生动,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更快、更准确。 四、鼓励大胆创新,放飞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景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画时,老师课前先布置学生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哪一处景象最能代表家乡的美。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不大一样。学生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体现出家乡的美。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展美和创造美。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总之,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教师拥有智慧,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要求学生拥有创新思维,教师自己就必需拥有一双发现创新的慧眼。其实创新的幼芽往往是在无意中生成的,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并小心翼翼地呵护和扶持,牵来春风,邀来阳光,促使其茁壮成长,那么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散发出独特的灵性和魅力。 小学生美术论文:浅谈小学生美术课上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什么叫习惯?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或者说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养成的。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如果能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作为人生之基不仅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会使一生受益无穷。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则是指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好的习惯养成更需要老师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地去培养。美术课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很好上的,在课上学生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其实不然,我们美术教师要在美术课上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这不是一时半会,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更不是一、两堂课就能做到的,在美术课堂上,注意逐步培养以下几种良好习惯是相当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爱惜自己的美术作业的好习惯 从事美术教育以经二十几年,启初,几年的教学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对每学期的绘画作业很不重视,经常是一学期下来作业本也撕完了,要么就是搓搓的不成样子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无论老师如何要求,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让我很是头疼。但我还是下决心一定要扭转学生不重视自己劳动成果的这种不良的局面。绞尽脑汁,我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每学期开学初,让每个年级的每位学生都把自己的新图画本,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的右下角上都标上页数(用最美观的数字),到学期末时,根据本的页数缺失情况,教师给予一个平时表现成绩的评定,每缺一页就相应的扣除多少分。另外作业本保管的干净平整的给予加分,窝角、破损的根据程度也要相应的扣分。就这样坚了很多年,效果还不错,学生迫不得已的尽可能的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基本上慢慢的养成了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准备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大多只有六、七岁,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自理能力很差,有的学生在家甚至连饭都要喂呢!作为一年级的美术老师当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全班开展“自己准备学习用品”、“自己整理用品和摆放用品”的比赛。 但美术课上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光光靠一两次的比赛。作为美术教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还要细心教导: 1.怎么样准备学习用品?六样用品:书、剪刀、油画棒、固体胶、彩纸、水彩笔放入一个大袋子、贴上标签(美术用品) 2.学习用品课前怎么摆?(油画棒、水彩笔放在桌角,书本在胸前,文具盒放在书本前面,固体胶放在剪刀的里面不容易掉在地上) 3.课后怎么放好六样美术用品?把六样用品再放回大袋子里,以备下节美术课再用,收拾整理好桌面。 4.学习用品怎么用?(固体胶容易干,用好就盖上,油画棒用一支放好一支,油画棒上的纸用多少撕多少不要全撕掉。) 5.剪好的废纸怎么丢?(团成一团丢在废纸箱里) 6.剪刀怎么拿?(用剪刀时要保持安稳,不能前后左右的说话,注意安全)等等。 老师都要亲自教并督促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我也在美术课上也开展了比一比争红星的比赛、学生在一次次的激励竞争中慢慢形成了认真准备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美术课上老师要求专心,我觉得“专心”包括了看、听、想、说、画的习惯。 看,就是看教师和学生的演示、动作,看时做到不动口; 听,就是听教师的讲解与同学的发言,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想,就是想想通过老师的启发你能有什么特别的构思,真正掌握知识是在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 说,说是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在低年级要求学生能完整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鼓励学生在交流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说才能会说。 画,就是具体的操作,我要求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能亲自感受到美、找到美术给予他们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小学低段学生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比不可少的,特别是美术作业与主课不同,我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在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完成,作业形式可以是个人作业也可以是小组作业,教师对学生按时认真完成的作业给予笑脸的累积奖励,并布置在班中的优秀作业栏里,低年级学生对与老师的奖励的敏感度很高,学生认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每个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悉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内在因素,同时也将伴随他们一生的学习与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吾将不厌其烦地悉心指导。 五、培养注意课堂卫生和安全意识的好习惯 常常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作业本很脏,有的已经撕坏了,皱了,有的甚至丢了。一学期结束后作业本很多已经面目全非了还有的学生工具乱摆乱放,使用起来也是毫无条理,甚至手上、脸上,衣服上也都“挂彩”,画笔调色盒用完不清除,颜料干成疙瘩,下次再用时,费工费力,极不方便。这些现象除了和学生平时的卫生习惯有关外,还和学生对美术课的态度有关。对于这样一些学生,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1.在上色彩课时,为了到保持桌面干净,教室整洁,不给下节课的老师带来麻烦,老师要再三强调要注意洗笔的幅度要轻,倒水的的时候别洒地上,同学之间互相提醒,互相照顾,以免把墨水弄到别人身上。在手工课上,我一般要求学生带两个袋子,一个装工具一个装垃圾,这样既方便又干净,何乐而不为呢!使学生养成一种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当然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教师更要时刻提醒学生为自己也为同学注意使用刀具的安全,大家共同努力,在顺利的完成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2.利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竞争机制,在他们的学习动机上下功夫。每次上课,哪一个组在课堂活动中卫生习惯良好,哪一个组的就会得到一个笑脸,如此一来,在美术课上乱抛纸屑的不良习惯有了明显的改观。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上升他们这种因诱因作用不自觉的良好习惯逐渐上升为自觉的有意识的良好习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搞一些作业展览,在教学楼的大厅里展览,班级之间的作业互相交流等等,让学生自发的去爱惜爱护自己的作业。这样能更好的去激发学生的自发性,学生也就有了好的习惯,美术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我相信,只有美术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管理和指导,有耐心,有信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会赢得每个孩子的信赖。信其师,而学其道,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坚持,学生的好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美术课也会越上越轻松了。 小学生美术论文:论如何激发小学生美术创新思维 摘 要:结合实际,针对如何激发小学生美术创新思维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激发;美术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只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而现代社会更需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1 创设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 学生们热爱大自然并喜欢探讨其中的奥秘,我就以这为契机点,从教材第二册选出《我和昆虫》这一课,来引起他们的兴趣。首先播放录音,让学生仔细听这都是什么声音?学生很快说出是昆虫飞行的声音。创设问题“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小动物嗡嗡地穿来穿去,或是扭动着身体爬来爬去,它们的样子很可爱,你都知道有哪些昆虫吗?” 学生听到后非常兴奋,马上谈论起他们知道的昆虫。他们开动脑筋搜索自己知道的信息,有的学生还能大胆的表演,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及时地与学生一起明确主题“我和昆虫”。 2 搜索调查加工、处理信息 首先由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组6-8人,并选出组长。然后让学生搜集有关昆虫的作品及其资料,可在网上查找。教师要教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 学生搜集的资料很多。有昆虫飞行的影像,有昆虫的图片,有画昆虫的儿童画(绘画及手工制作),还有他人的评价。这些资料过于杂乱,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归纳、整理、选取与本题相关资料。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之间的材料互相补充,达到资源共享。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昆虫的特点。同学们知道了每个花园中都住着成千上万只昆虫,昆虫的种类比其他任何动物的种类都多。对于程度稍差的同学,小组的其他成员要给予帮助。要使学生对昆虫有一个整体认识,这是下一步深入探究的基础。 3 深入探究、激发创新思维 在这一环节,重点指导学生体会如何抓住昆虫的特点去动手表现,使画面更生动多彩。在这里充分体现创新思维的开放性,允许学生异口同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 第一步出示有昆虫的作品资料,学生很快发现吸引我们的都是一些色彩丰富,构图生动的画面。画面创作的是那么富有情趣,让人看了感觉十分喜欢。同时,激发着学生不由自主的去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创新,并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 第二步同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创作构思。大家谈了很多,有的同学主动模仿昆虫飞行,有的同学说出自己画面中将要出现的情节,还有的同学把自己也想象成昆虫在林间穿梭。这时教师要配合学生的联想迅速的在黑板上呈现处一派奇妙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第三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究画面的制作手法,体会到自己探究学习的乐趣,并把这种乐趣化为强烈的创作动力。这时我要及时提出创作要求:每组以自己手中的材料,设计表现一幅昆虫故事的作品。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充分发挥想象动手制作完成。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提高,坚定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成果展示、交流经验 学生都能认真的完成作业。在成果展示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一些同学的观点非常有新意。我就找几个学生作为主持人,来总结成果,他们会从造型色彩材料技法表现,创新构思等方面进行作业评价并让其他同学补充。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教学。 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小学生美术论文: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摘 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在学习美术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用爱心去呵护、发展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如今,课程改革使得美术课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广大农村小学,美术课依旧是“副课”,在这种情形下,要根据农村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年龄结构,结合农村特点,挖掘并利用农村美术教学资源,利用现有资源和教师的才能,培养农村小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体验美的乐趣。作为一位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去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兴趣 培养 学习美术 创新 兴趣是一个人乐于积极地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乐于从事某种实际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爱好。皮亚杰曾指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的内心的力量,足以使工作具有趣味,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认识兴趣是中小学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最活跃的成分,认知兴趣强烈的学生常常废寝忘食地学习而不知疲倦。而新知识的获得,难题的解决,自己某种猜想被证实,又会使其感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其原有的兴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美术作为德智体美劳的一方面,不仅生活、学习、工作需要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美学修养。但农村学生状况表明:大多数同学对美术兴趣不大,而且随着年级增加,美术兴趣水平不断下降,部分有表现欲望,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采用恰当的形式得以表现。究其原因,或是把美术作为一门辅课,以“主课”成绩衡量学生优差,学生没兴趣;或是教师重视不够,学科特点不突出;或是学生对教材不感兴趣,学习不得法、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或是教师教学不得法、教学不灵活、评价不得当等。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让师生正确认识这门“辅课”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结合地方特点,适当地增删教材,注入时代的“活水”; 3.授之以法,注重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表现能力培养; 4.研究个体差异,对症下药; 5.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爱屋及乌”。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达到寓教于乐、启发思维之目的。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二、从转变自身开始和创新教学方法 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对于教学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我们美术教师在教授美术时既不应有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的思想,也不该持应付的心态。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要求学生。要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少有苛刻的指责。再者,我们美术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任课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一年级《玩陶泥》的课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放开地捏自己想捏的物体,让他们再回到玩泥巴的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陶器,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 三、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教室是学生来得时间最长的地方,我们在装饰教室或办黑板报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挂图和字帖来搭配装饰,还可以利用小学生好表现、好表扬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平时绘画好的作品公布在学习园地里,这样既美化了教室,渲染了学习美术的氛围,也能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本班开展美术作品展览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开办校园写生画展览、特色手工剪纸展览,办国画展览、装饰画展览,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都在展览之列,每个学生感到高兴。在学生展出作品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各种措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更让校园增添了一些艺术的氛围。 总之,人都是爱美的,儿童也不例外,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机会,去接触美、欣赏美、感受美,这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大有好处。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学内容和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小学生美术论文:提升小学生美术创作自信心的对策研究 【摘 要】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性的美术表现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外美术实践活动,有利于美术教学效果更好的体现,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及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自信心;心理暗示;创新意识;策略 作为小学美术老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不敢画”“我不知道从哪儿下笔”“我怕画坏了”,学生作画时画面用线断断续续,形象简单微小,设色模模糊糊,等等。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生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从而走向成功。缺乏自信心,影响到的绝不仅仅是美术一门课的教学效果,自信心的缺失会造成学生神情不安、紧张、萎缩,没有自主意识,到新环境中不知所措。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正面引导,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居里夫人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强化优点和避免弱点,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发展自己。这就要求老师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积极的心理暗示对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益处。首先,用语言鼓励。“老师钦佩你的造型能力”“你的颜色用得太漂亮了”“你做得很好”“老师相信你可以把它画出来”。这些鼓励语言能使学生感受到任何一种尝试的艺术活动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而有了信心。其次,温柔的、信任的话语也能使学生感到温暖和光明,倍增勇气战胜胆怯。如《彩墨脸谱》一课,一个学生迟迟不敢动笔,除了落款处写了自己的名字什么都没有,当我问她为什么没有作品时,她说:“老师,我没有画过国画,我怕画坏了。”我看了看写的名字说:“毛笔字写得很不错哦,是不是以前经常练习?”她点点头,我笑着说:“其实书画本来就是一家,它们是相通的,你看看其他没有练习过毛笔书法的同学都画得有模有样,你有毛笔书法的基础,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画得更好。”说完我就去指导其他的同学了,等我又一次走到她座位前,果然一个生动的脸谱已经跃然纸上。最后,除了语言的正面引导,行动暗示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也很重要。美术老师要经常接近他们,或轻轻抚摸他们的头,或轻拍他们的肩膀,或微笑向他们竖起大拇指,或轻轻提醒他们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不仅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 二、尊重其自由、自主创造的天性 自由活泼,无所畏惧,是孩子的天性。百年一个小燕子,千年一个孙悟空,成了儿童顶礼膜拜的偶像,其鲜明特点:敢作敢为,不避讳忌,活泼自由。孩子和画是自由的,毫无束缚的。刑象在《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中说:“对美术教师而言,要以‘新课标’为标准,以美术教材为主线,灵活选择适合学生各年龄段智力发展水平、表现能力及为学生所熟悉、所喜爱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习作。”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美术课上曾经要求孩子临摹老师在黑板上的范画,时间长了虽然孩子绘画技法上有所提高,但是孩子的创作力受到很多局限性。在一次儿童画创意赛中好多孩子无从下笔,居然有个孩子说:“老师我们画什么?你给画一个样子,我们照着画。”这时我才意识到这种教授方法其实是在严重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后来我开始找问题,慢慢改变教学方法,尝试在美术教学前,要求孩子们搜集一些美范例资料,大致讲述其绘画方法原理,让孩子去发挥,居然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佳作。我记得在讲《迷彩服》一课时,课前让孩子自己搜集喜欢小动物的形象和一些可以代表点线面的小物品,上课时只是以几个动物为例讲了外形以及身上花纹的特点,让孩子们用手里的东西自由创作。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的太了不起了,有的孩子居然用编中国结的线来装饰鱼身上的花纹,有的用项链上的珠子代替点装饰蝴蝶,还有的用彩泥捏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点线面来装饰动物身上的花纹……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都让学生欢欣鼓舞,自信心倍增。再比如教《趣味文字》一课,孩子们根据基本的创作原理,有的对文字的整体形状改变,有的根据每个文字的含义来创作,还有的用几个简单的文字创作出一幅四格漫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及时肯定学生运用多种技法、多种材料写出的富于个性化的作品,让学生大胆的、尽情地表现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对孩子作品的认可是增强其创作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大家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别人的认可,儿童的这种渴望更加强烈。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特意每节课都设定作品评价这一环节。这样的环节无疑给每一个孩子都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不但能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能给予他们极大的鼓舞,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记得在讲《诗情画意》的时候,有个孩子选择给《江雪》配图,作业点评时,孩子垂头丧气的自己说钓鱼的老人很难画,画得不好。其他的同学也有跟着附和说不好的。我仔细看了看那幅作品人物确实画得不是很出色,但是我对这个孩子说:“老师知道人物不是你的强项,但是这幅作品中的人物老师觉得比起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另外这幅作品中最重要的景色你表现得非常好,构图非常合理,细节刻画得很到位,颜色用得及漂亮又大胆,老师觉得是一幅很好的作品。”说完这些话,我明显感觉到孩子的眼神和刚才不一样了,表情也自信起来,其他的孩子也开始讨论这幅作品还有哪些优点。 如果说老师的点评孩子能从中受到很大的鼓励,那么孩子们之间的互评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孩子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龄人,他们更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例如六年级毕业前夕,我上了《扇面》,我和孩子们说这一次的作品互评将换一种形式,我们把所有完成的扇子都放到教室前的展示台,每个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扇子只要说出喜欢的原因,就可以带回家了,孩子们听到以后创作的时候都特别积极,特别认真,都希望自己的扇子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在点评阶段,全班42把扇子真的每一把都有孩子喜欢,孩子们都对自己选中的扇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孩子们在这节课中收获了满满的自信,有的孩子甚至在课后还设计了几把扇子送给老师作为毕业留念。总之,评价一个孩子的作品,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这样他们才能从中收获创作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创作中更加大胆地去想、去画。 这个世界本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德心灵,和创造美的双手。老师只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并且能够给予正确积极的评价,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用自己的小手创作出美的作品。 小学生美术论文:浅谈培养小学生美术创造力的策略 摘 要: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模仿绘画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也只能临摹画画,基本上不能独立创作绘画。新课程下小学美术课堂应该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美术技能自由地表现自我、表述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以下谈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儿童;美术;创造力;培养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儿童的美术创作在于其感情的自然流露。很多人认为,小学美术是副课,课堂教学中只要让学生学会画几张画就行了,其实这是对美术教育的严重误解,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提高美术创造力,这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呢?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今,小学美术教学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而又根深蒂固。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往往都是在教室内进行,沉闷的教室环境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非常不利于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进行创作。传统的美术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受到教师的限制,发挥的余地非常小,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美术技能的培养,教学步骤呆板,无非就是先出示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分步骤介绍绘画方法,最后让学生对照作品临摹。这样,学生没有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学生临摹的作品常常也是形似神不似。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失去美术绘画的兴趣,美术创作力更是无从谈起。小学美术创作力的培养离不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小学生可以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接触自然美景、人物百态。这样,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直观经验才有进行创造和创新的素材。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一)适当指导,让学生自由创作 英国的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和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菲德的教育观点体现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他们主张把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健全发展的工具,通过美术教育帮助儿童发展人格,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类型,教师应依据不同类型儿童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自由创作,以发展儿童个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由创作,使学生能够用手中的画笔自由表达心中的真实感受。例如,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泼墨,泼墨就是把墨泼在纸上然后进行绘画的一种美术创作方法,小学生一开始往往会觉得这种画法很有趣,都跃跃欲试,但是经过实践,他们又会觉得泼墨画法难度较大。这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自由创作,很少干预他们的绘画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有一位学生泼的墨还没有动就已经滩成了一团,形成一个很难看的饼状物。这时,他无从下笔,便来问我:“我把墨泼成这样还有什么补救措施吗?”这时,我适时引导,问他:“你本来打算画成什么的?”他说:“我打算泼出一只小鸟的。”这时,我在这团黑乎乎的东西上添上几笔,这位学生受到启发,将泼在纸上的墨团又添上几笔,画了一只小鸟出来。由此可见,自由创作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贯彻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本着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过多地强调绘画的技术、意境等内容,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创作,进而保护学生的美术创作精神。为此,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注重美术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其美术动作技巧的执行进行引导,注重要以引导、夸奖式的语言进行,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来开展,以保证学生处于相对积极的美术创作环境中,避免以过于严厉的语言批评学生,这样会对学生美术创造精神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2)建立健全美术作 品的评价机制,从学生展现的创造性,对于主题的阐释等多个角度分析,而不是单一地从绘画的技巧方面探究,保证给予学生的美术创作作品正面的评价,同时给予适当的建议,以保证学生在对应的方面不断完善;(3)定期开展小学美术作品展览的活动,鼓励家长参与进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视,进而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去。 (三)多媒体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挂图、视频、幻灯片等的使用,通过声、像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大量丰富的多媒体素材的运用,改变了以往课堂的乏味说教,美术知识以新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把美术中的基本技法――剪、拼、撕、贴、刻、折等多种方式,可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学一遍即可掌握,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多学几遍,这样既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又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学习目标。学生掌握美术基本技能之后,他们就有了美术创造的条件,通过他们后续的多次实践就能形成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美术创造力。 (四)激发学生的创造信心 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美术从而具备美术创造力的愿望。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学生面对同一任务不可能都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运用不同的方法激发他们创造的信心。例如,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胆小的、创作慢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鼓励:“我知道你一定会创造出好作品的。”这样会让学生不感到有压力,同时还会增加创作的动力。当发现有学生创作出的作品相似或雷同时,这时,教师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真不容易,你们的作品看上去差不多,但很多细节是不一样的,而且功能一定也都很强大,真是了不起。”这样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创造能力充满自信,使其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竭尽全力,认真实践,最终成为一个爱创造、善于创造的人。 (五)在写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是学生美术创作的源泉,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很多灵感来源于实践,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也取决于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过的、看到过的、熟悉的事物,见多才能识广、多感才能多知。指导学生写生,并不需要具体规定应该怎么画,重要的是启发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增强他们画的信心,帮助和指导他们观察,并指出应避免的问题。教师还要在画的过程中不断根据造型原理加以启发和提醒,从而使他们的画面更加生动、具体,更符合美的原则。例如,在二年级美术课花儿朵朵这一节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写生,然而校园里的花朵枝叶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如果完全写实照搬到画纸上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在写生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花儿的不同角度,要求学生发挥想象,采用增减的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通过想象增加需要补充画面的部分,使画面达到完美,意境更充实。在写生指导过程中,我还指导学生用夸张手法来表现,可以从颜色、形状、结构等方面表现,对学生传授知识应在启发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根据主观感受,夸张表现出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通过实践表明,学生最后交上来的作业,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共性中有个性,创造出的作品比真实景物更具有个性,真正做到了艺术创作、去糙取精。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应符合新课程理念,改变过去课堂组织形式单调、无趣的状况,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创造力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每一位小学美术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改变过去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敢地担当起培养学生美术创造力的重任。 小学生美术论文:添加美术元素激起小学生写作兴趣 【摘要】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分数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而且小学教学阶段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基础。通过一些社会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一味的采取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美术元素 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现实作文教学中会遇见许多问题,例如学生怕上写作课,写作时苦思冥想不知道写什么,写出来的语句表述不清,甚至有的学生开始胡编乱造违背事实等。我认为写作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事物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材料的积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传统的写作教学不能将学生的这些能力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不能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我在上写作课时添加了美术元素,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对于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开展美术写作的目的就是改变当前教学中单一的写作教学模式,把美术和作文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添加美术元素,即用图画配合上文字,在记录生活中有意义有趣的事情时,在旁边添加绘画的元素,可以避免学生胡编乱造违背社会理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写作渠道,引导学生可以自主的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那么该如何将美术元素落实到写作培养中呢? 一、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学习一切技能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作文,识字量少,词汇匮乏,让他们写出优美的作品有点不切实际,因此初期写作课不是让学生真写出多么好的作品来,而是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学生刚接触写作时,为了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我给学生讲了一些作家的故事,鼓励他们也可以当作家,而且给他们找了一些小学生的作品集,他们看了之后很羡慕,并且告诉他们,他们的作品也能发表在杂志和图书上,,从而端正了写作态度。其他教师给学生选择的都是一些普通的作文本,而我为了激起学生写作兴趣,精心挑选了一些印有各种可爱卡通图案的笔记本,每一页都有不同的图案,十分漂亮。拿到作文本之后学生都爱不释手,写自己名字的时候都很认真,生怕影响作文本的美观。 小学生都是爱玩的孩子,爱做各种游戏,因此在写作课时我会添加上一些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验到写作的美妙。如在上写作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动物园,让学生挖掘自己的记忆,找出之前父母带自己去动物园见过哪些动物,然后画到动物园里。小朋友们积极踊跃的参加,在动物园里画出了“孔雀开屏”“大象摇铃”“鹦鹉唱歌”“猴子爬山”“鸵鸟跳舞”等,然后我让他们看图写作,写出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在干什么。学生们兴高采烈的回去写作了。 二、释放本心,想写什么写什么 提出作文中添加美术元素的是为了开放作文教学,因此作文内容也是开放式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对写作燃起写作兴趣。学生此时写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作品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小事,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把自己发现的感兴趣的人和事写下来。 例如,我带学生春游时,事先并不会给学生布置作文,春游回来后,我会让学生将看到的事物,先画下来,只要是自己记忆犹新的就可以,学生们画了梨树,苹果树,桃树,并且给他们都画上了小花,还有的同学生画了油菜花,小蜜蜂等,画下来之后,他们再将这些元素整理好写在作品中,有些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画的之后,也激发了自己的灵感,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同时我还启发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想想小草小树小蜜蜂等都在做什么,然后也可以写在作品中。学生写出的作品充满了童趣。而且争相对比自己和别的同学发现有什么不同,极大了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添加额外元素,丰富绘画内容 学生画完一幅画之后,常常不知道如何处理空白地方,我便引导学生可以填上年月日、星期、天气,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记录是哪一天画的画,将来回顾自己作品的时候,更快的想起是哪天发生的事情。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我引导他们可以在天气那画上相应的图案,例如晴天可以画上太阳,下雨可以画上云彩和雨滴,如果阴天则可以画上两片云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甚至给太阳画上了草帽,雨滴画上了雨伞。然后我说是不是该给这幅画添加上题目和自己想说的话呢,同学们都觉得加上自己想说的话后,更有意义,不少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画更加优美,写感想的时候十分认真,一笔一划的书写。不仅锻炼了写作思维能力,绘画技术和书写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结束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绘画的形式也越来越多,除了铅笔画、蜡笔画,还出现了水彩画、剪贴画等等,配图的文字不仅有叙事、抒情、议论,有些小作者还写成了诗歌。美术元素添加到作文中的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仅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小学生美术论文:加强创新教育,提升小学生美术水平 【摘 要】美术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新,积极运用多种手段,使学生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生个性特征和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想象力;多样化;多元评价 我们不能忽视美术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能让他们一味的临摹美术书上的示范作品,更不能让美术课成为自习课的代言词。美术课程是一个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很多老师都说,上美术课很轻松的,要学生照着书上的示范作品画就行了,如果这样上课或者这样认为的老师,他对美术课以及对学生还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美术学科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它也是为其他教育学科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作用。怎样在创新教育中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水平?我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找准关键词句,领悟教学方法 在备课初期就应研读本课的所有文字和图片,找出关键的词句,有效感悟理解编者意图,把每课的关键词写在课题边,通过这些关键词句更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如,染纸训练课上,通过读文字和读图,可把这课的关键词确定为染色和染法。教师示范如何染出漂亮的染纸作品。首先在彩色水笔墨水中选取2-4种颜色,直接在折好的餐巾纸上挤出颜色,然后按压,保证折叠的几层纸都能均匀染上颜色,色彩与色彩之间留些空白,以免色彩全部混在一起,并注意色彩的深浅搭配,染色完成后小心地打开纸张,出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一幅漂亮的染纸作品,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孩子们的自觉性、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营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感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中,情境教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适当的情境犹如学生情感产生的温室,更容易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可爱家乡》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组关于居住环境的画面。首先是小时候的梦想,并且配有背景音乐:很想住在空气新鲜的山里,那里有甘甜的清泉,鸟语花香,绿水青山……啊,生活多么美好!学生在这样的美景中陶醉了。紧接着,却是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美好的景致有了缺陷……在前后对比的情境中,引起了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思考。然后我及时提出了要求:用我们手中的蜡笔画出心中理想的家园。学生已经被课件中的情境感染,心中的想法跃然纸上,完成得认真、流畅。学生对作品中的情感主题,理解得也会更为透彻。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形成符合课程要求的情感目标,学生在美术课上的体会及总结,都能得到及时整理,学生的情感会变得更加清晰、真实,在评价中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有时候老师可以给一些表象丰富、准确的图片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如《画一顶帽子》。老师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展开思维活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的学习环境,给他们一些心灵自由的空间,不要限制他们应该怎么画,而是先给他们一个画画的主题,内容让他们自己去发挥,去想象,给他们一个无限的空间。不管画得怎么样,一开始就要对他们的画表示肯定,让他们尽情的画,让他们自己通过平常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想象去加工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学生创作时,不要扼杀学生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多给他们张扬个性、表达内心想法的空间,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感知和审美会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老师可以通过绘画、手工、雕刻以及课外的科技活动,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在他们创作前,我都会让他们起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或者说说你会怎么做,之后,鼓励他们大胆创作,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 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如学习《各色各样的鞋》一课,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各种花样的鞋,制作的鞋五花八门,有个别制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这样一个个别具风格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五、多鼓励、表扬,多元评价 对于学生的绘画作业,我们要用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去对待,要多给一些鼓励,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作品。大人看小孩子的画往往摇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看都看不懂!或者直接说不好,很糟糕。其实,儿童的童真、浪漫就是体现在这样的画里边,天然去修饰,个性鲜明,画出了他内心世界的东西。每个人的感知、表达方式的不同,才成就这样多丰富多彩的画面。所以我们批改学生作品时,应该要有多重标准,评价应该多元话,多鼓励,多表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作品的闪光点,多激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创作的兴趣。对于过去受批评多的儿童,赞扬对他们就更起作用,而过去受表扬多的,适当的批评指点对他们也许会有更大的影响更大的进步。 美术在小学教学内容中属于一门副科,但却是保证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台阶之一。我记得马克思在他的著作里曾经写道:“创新思想就像一颗种子,它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灵性的火花,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种子,而是在于启迪和唤醒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得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因此,我们的美术课教学只有善于“变中求进”,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播种,进而培养这颗“创造种子”,取得更高、更优的教学效益。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浅析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加强农业信息 技术培训 农业现代化 农广校键 论文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开展现代农业信息服务 摘 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十分紧迫的农业信息服务,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掌握信息新技术,创建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建立以网络新媒体为基础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信息短信、农业手机报、农业电子信箱、农业呼叫中心、农业电子显示屏、农业电子触摸屏、农业电视节目专栏、农业网络视频、农业信息专用接收机等多种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有利于做好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工作,更好的为政府农业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包括城镇居民)提供信息服务。 关键词:现代农业;网络新媒体;信息服务。 2010年8月,在中共湖南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强调,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我省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化是实现其它三化的基础,也是建设“两型”的保证。2010年,国家工信部正式将我省长株潭确定为首批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单位,这必将催生一个新的ict(信息、通讯、技术)产业。2005年,国家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建设以12316为主要载体的“三电合一”平台,这必将促使我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跃上一个新台阶。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十分紧迫的农业信息服务,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新技术、创新服务新模式,积极做好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工作。 1 湖南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1.1 湖南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从1998年起,湖南省农业厅在互联网上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公开网站“湖南农业信息网” )及28个专业网站。全省14个市州农业局,100多个县(市、区)农业局自行或与本级政府配合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长沙马王堆、岳阳花板桥、常德甘露寺等20多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网站当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内容。 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到2009年底,湖南已有株洲等3个市、浏阳市等18个县(市、区)建立了“三电合一”服务平台。 2006年,湖南省农业厅与湖南移动签订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战略协议,2007年开始开发以“农信通”为载体的农业短信服务。 1.2 湖南农业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 2000年5月,省委省政府两办发出《关于在全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相继成立了“湖南省农业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要求凡能公开办理的事情都要通过“湖南农业信息网”公开。 2008年,省农业厅开发建成了农业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40个行政审批项目都可以在网上申请、审核和审批。行政许可办理流程和相关结果在政府门户网站(外网)上公开和,行政审批人员在内网上进行审批,并有相应的监督程序对每一步办事过程进行跟踪。 2009年,湖南省农业厅电子政务内网开通并投入应用。内网沟通了农业厅与省委省政府的办公系统,实现了会议通知、文件收发和内部信息交互等功能。 1.3 湖南农产品网上促销体系逐步成长湖南农业信息网的“网上展厅”是推介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的专栏。在前五届全国农产品交易会上,我省累计有1000多家企业参与展示和营销。“一站通”是全国农业企业注册的农产品购销信息服务平台,到2009年底,我省有1400多家注册用户。 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雏形。 从2000年以来,我省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逐步壮大,浏阳的花卉、石门的柑橘、隆回的金银花等都通过网上营销走红国内外市场。 2 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技术飞速发展,ipv6、云计算、数字地球、物联网和框计算等也先后走入实际应用,利用互联网、电话、电视等网络新媒体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和模式多种多样。这里将目前综合应用较多的几种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和模式简介如下。 2.1 农业信息网站。 网站用于农业信息服务是目前最多的一种形式。据农业部统计,到2009年10月,全国农业网站达到31108个,农村网民达到9565万人,有24.3%的农民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我省涉农网站也达到了500多个。 农业网站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公开信息与农业新闻、农业市场信息与农业科技信息、政府网上办事、农业电子商务和网上互动。网站运营模式既有经营性网站,也有非经营性网站。营利性网站的赢利模式主要有:在线广告、电子商务佣金、会员收费、电信运营增值服务等。 2.2 农业信息短信。 短信因其方便快捷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据湖南省信息协会编辑的《2009年湖南信息年鉴》,我省移动电话用户从2004年的1036万增加到2008年的2260万。据中国移动湖南省分公司统计,我省拥有移动手机的农村用户有1000多万。从2003年以来,我省不少县、市农业部门逐步利用农业短信开展信息服务。省农业信息中心从2006年开始与湖南移动公司签订了战略协议,利用农信通开展农业短信服务。农业信息短信服务的内容包括当前农作物(动物)生产(长)所急需的技术、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市场、产地市场)价格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手机用户可通过短信免费接收公益类信息和有偿订阅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类服务信息。 2.3 农业手机报。 农业手机报是农业短信的扩展和升级。由于每条短信的字数有限(中文不能超过70个字),对于字数较多的农业信息不能一次发送,只能分拆成多条。同时,短信不能发送图片,不利于用户直观理解信息。农业手机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适用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的高端用户。 2.4 农业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内容为文字表述的信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电子信箱;另一类是以电信线路为载体,内容为语音表述的信息,也被称为语音信箱。浙江省农业厅利用前一种方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农产品种养加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等,注册用户达到了150多万个。后一种方式有其特点,如信息量较大、用户不需掌握汉字输入法等。目前在农业领域应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发。 2.5 农业呼叫中心。 农业呼叫中心是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中的一个主要工具。呼叫中心依靠客服坐席(包括接线人员和配套专家队伍)、农业技术数据库和自动应答系统,开展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从我省已建成的县、市级农业呼叫中心来看,总的效果还可以,但发展后劲不足。通过对辽宁省“12316三农热线”(农业呼叫中心)的考察,在进一步改革信息来源、及时更新贴近当前生产实际数据库、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三农热线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上线半年就接受了130多万人次的电话咨询。 2.6 农业电子显示屏。 电子显示屏适用于流动人员多、场地宽敞的公众场所,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市、展示大厅等。电子显示屏建造简单、信息更新便捷、公众观看方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传统宣传栏、信息墙的替代工具。 在农业信息服务过程中,非常适合于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员多而计算机网络还不够普及的地方。 2.7 农业电子触摸屏。 电子触摸屏主要用于政务大厅、政务中心等公众办事场所。信息管理人员及时将信息更新,查询人通过手指触碰相关条目,逐层查找,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农业电子触摸屏目前应用还不多,主要用在省市县级农业部门政务办事大厅,但其方便、快捷、自助的操作方式非常适合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2.8 农业电视节目专栏。 农业电视专栏应用时间较长,[天下论文]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都有相应的窗口,在计算机网络和电话尚不普及的时代,是农民接收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因为互动性能不够,电视节目缺少广告支持等原因,财力有限的电视台播放的农业类节目较少。数字电视节目播出后,虽然增加了节目互动能力,但相对于艺术、财经、影视类等栏目,农业电视栏目及播出时间仍然非常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路带宽的增加和网站质量的提升,电视专栏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2.9 农业网络视频。 最近几年,网络视频发展迅速,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网络视频技术必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普及率提高、网络带宽增加的大环境下,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民间团体提供的免费类农业专业视频快速增加,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主动的搜索所需要的视频信息和技术。这种融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集中了方便、快捷、主动和直观等诸多优点,是今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2.10 农业信息专用接收机。 专用信息接收机已出现多年,不少信息类技术服务公司和电信运营商都提供了产品,为用于农业信息服务,还开发了相应的接收芯片,集成了农业技术数据。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农务通系列产品ahpc/apda”集成了多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实用技术咨询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可在生产现场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农业实用技术、新品种信息、价格行情和病虫害诊断等服务。 3 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信息服务。 利用信息服务新技术和新模式,努力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建设我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3.1 做好面向政府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化,政府要先行,政府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是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农业部门管理业务类型多、服务环节链条长、机构人员数量大,在日常工作中,公文制作、文件传输、会议通知、资料统计等都需要办公系统的支持;二是农业政务信息公开。农业部门所具有的政务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都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对外公布,行政许可、办事流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等都需要对外公开;三是农业视频会议。为了节省会议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需要建立农业部门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四是农业数字化指挥调度。为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农业抗灾防灾和救灾、农业生产应急指挥,需要建立反应灵敏、现场清晰、数据可靠的数字化指挥系统;五是农业生产预警。能及时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国际国内各市场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开展农业生产预警。 3.2 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 农业是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产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对农业企业的信息化提升。农业企业在开展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各环节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工艺,开展信息化管理,开辟互联网销售市场和逐步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小而散,产品没有统一规格和标准,难以组织规模化生产和营销。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经销、农产品生产技术实施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监控,在统一环境要求、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投入品质量和统一加工流程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农产品溯源。 3.3 做好面向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信息服务。 农民和城镇居民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一日千里的时代,农业信息服务显得日益重要。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传统农业推广技术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推介等方面显得效率低,一方面使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难于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需要新技术的农民难于及时获得新技术。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缺少农业生产技能,不熟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要求,不熟悉农产品各生产环节的生理需求和防病治虫的技术要求,迫切需要农业技术人员的及时指导,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农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很大,世界的农产品市场更大,但传统农业的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辐射范围小、流通半径短,好的产品不能卖出好价。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开辟更大的市场,可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行情,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掌握或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对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都十分有益。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预警。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要避免这两种风险,信息化技术可发挥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报,包括卫星云图、地理遥感、数值预报模型、短中长期气象预报和农作物气象估产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水平,在农业防灾救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农情数据采集系统和涉及国内数百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行情的信息采集系统,还包括国外主要农产品市场行情、海关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使农业生产者对当前农产品播种面积、农作物生长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零售市场有一个基本预期,从而避免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服务。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思考 [摘要] 本文探索了“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模式和要求。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课程所涉及的众多不同专业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拥有驾驭众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确保研究性教学获得显著效果;要求学生以“主角”的心理定位,主动、独立地完成研究,积极、自信地进行公开展示和辩论。 [关键词] 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教学 一、前言 人类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有机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典型案例。我国农业生产正面临着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短缺等诸多挑战。应对这些严峻挑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由以定性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定量为主的标准化、信息化发展方向转变。农业信息技术为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1]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目前,仅有扬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个别高校在农学、植物保护等专业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方向。[2-3]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既精通农业科学,又擅长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严重缺乏。[3-4]如何快速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摈弃了教师的强灌性传授,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6]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引导,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发现。目前,全国高校已经在一些学科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逐步认识到研究性教学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7]然而,“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却鲜见报道。 二、“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模式 研究性教学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作为农业科学课程的一种,“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施模式可以参考相关农业科学课程。例如,朱新开等[8]提出了实施“作物栽培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三种模式:(1)自主设计型,即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开拓性问题,课后自行设计和实施实验,分析和归纳实验结果,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从而使得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2)课堂实践型,即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科学假设,在课堂上通过小型实验来验证或否定该假设,并通过交流讨论来提升教学效果;(3)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型,即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科学理论,通过在课外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搜集必需的资料,分析和探讨该理论的正确性,然后通过自行设计和实施的实验的结果,对该理论进行具体的检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朱新开等提出的这三种模式也适用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但我们认为,按照从课堂实践型到自主设计型,再到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型的顺序实施该三种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学生创造性掌握教学内容。必须强调的是,相对于其他农学课程,“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具体来说,是农业科学与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虚拟技术、机器视觉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交叉学科,涉及到众多很不相同的专业。而且,由于课程体系安排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尚未学习相关专业的课程的情况下学习“农业信息技术”课程,这对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都是巨大挑战。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时,必须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搜集和分析大量相关信息,发现和理解这些众多不同专业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地探索和掌握如何利用这些众多不同专业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农业信息技术”还是一门以实际应用或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专业理论的学习,还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通过设定具体的实例(最好是教师在自身科学研究中解决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动手解决。教师还可以设置更高难度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由学生在课堂外解决。教师在创设科学研究情境时,可将开拓性的问题划分为具有内在连续性的多个子问题,使得学生能够以这些子问题作为“跳板”,跨过更宽的“河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要求 农业信息技术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其研究性教学对“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新兴学科,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性教学缺乏前人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教师必须依靠自己对这个学科的认识、研究经验、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解去设计和组织、实施好“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并通过教学实践来不断完善。特别是,“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科学与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教师必须拥有驾驭农业科学、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虚拟技术、机器视觉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众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力,并能够及时、全面地把握众多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否则,就无法提出能够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而提出最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正是成功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基础。[7]教师还必须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能够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得以保持。教师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出现”,以便能够及时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将研究结果公开展示和辩论。参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学生必须克服依赖心理、懒惰心理和恐惧感、无助感,以“主角”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教学。一方面,在必要时及时寻求老师或同学的指点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尽可能独立地完成相关研究,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提升进行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提升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提升将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以最终构建能够独立、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教学模式着眼于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创设科学研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科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利用农业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非对学生放任不管。相反,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研究性教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对学生而言,研究性教学并非自学,并非“轻松”了,而是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彻底摒弃“惰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并积极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沟通和合作,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作者:王建军 李媛媛 周桂生 高辉 孙成明 单位:扬州大学农学院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 一、涉农高校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 农业信息学是用系统分析的原理研究农业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产生、存储、加工、输出和综合运用。农业信息化是国际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摆脱传统农业生产的经验性、粗放性、局限性和低效率等落后现状,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定量化、智能化、精确化、高效化和科学化,有重大意义。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经陆续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石河子大学是诞生于新疆兵团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农学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规模化集约生产条件下,始终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兵团六大精准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国节水示范基地的建设等一系列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在新疆兵团大规模应用,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兵团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求,急需为兵团培养大批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知识和经验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围绕我校加强基础、拓宽面向、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方针,学校面向农学、植保、园艺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农业信息采集、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数据分析、农业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精确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网络等技术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因此在石河子大学开设《农业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能力,满足兵团和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 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农学、园艺、农业机械工程和信息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少、精、宽、新”的方式阐述绪论、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监测、全球定位GPS系统原理和应用、作物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的应用。课程选用的教材为曹卫星教授主编的《农业信息学》,教学参考书为李军教授主编的《农业信息技术》,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由于这门课教学章节多,教学内容广泛,知识点众多,相关专业知识更新快,要求教师授课注重基本原理和新技术应用,体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鼓励、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分析、总结,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求知、自我发展的能力。另外,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条件与资源,制作内容丰富、效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展示基本原理,信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应用,使得课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求知欲。在实验课中,需要结合理论和案例的应用,使学生能够上机实践,会使用硬件仪器进行数据测量及数据下载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信息农业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一,要加强课程组建设。农业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涉及的内容多,专业知识点更新快,需要课程组教师知识面广,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新进展,更新教学案例,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案中,做到以科研促教学。加强课程建设要设立课程负责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课程组人员要不断学习内地同行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态,与同行多交流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学习借鉴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二,要强化课程教材建设。《农业信息技术》目前还没有国家统编教材,虽然这门课以曹卫星教授主编的《农业信息学》和李军教授主编的《农业信息技术》为主要教材,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还要参考众多辅助教材,这就造成课程内容繁杂,需要精简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以“少、精、宽、新”的方式突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农业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形成统一教材。第三,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强化实验教材的建设,购置相关的教学软件系统,增配数据测量、采集设备,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田间实践实习场所,使学生真正能体验到信息农业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国度转型期,为适应我国对现代农业人才的需求,面向涉农高等院校本科生开设《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从石河子大学几年教学实践看,课程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就业也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作为专业选修课,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改革中,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及实验大纲,编写新的基础教材,进一步综合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刁明 蒋桂英 王江丽 单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大,而农业信息也是由网络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相结合所得到的,在我国,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也是足足有30多年的历史了,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创新、研究、实践,最终一批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实力的农业信息技术产品也被开发出来,它包括了农业所有的数据库系统,也包括了农业管理信息的数据系统等。本文立足于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使用;分析 通过相关的历史数据资料显示,我国30多年来,在农业领域中出现的重大创新突破,无不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而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发展农业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在面对这个二十一世纪的高信息化的时代,而智能化农业的信息技术也被作为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主要载体之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进度。而当前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就一定要加强对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视度。 1农业信息技术的含义概括 十八世纪末,人类社会已经正式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性社会,而就从十八世纪末到至今的二十一世纪中,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前前后后已经经历多次的产业革命,分别是:蒸汽;电气;电子时代等,而通过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即将进入第四个产业革命那就是:“信息时代”而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里,信息被作为一种主要的资源并在整个社会生产的过程当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人类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直接接触,增加了与信息资源接触。农业信息化指的就是充分有效的利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并对农业领域中的生产、管理、加工等进行相互的融合利用,以此在最大限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结构,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并以此促进了农业未来发展中的持续稳定性。而农业信息也是实现农业领域中各种信息的搜取、处理、传播等重要的科学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农业实现自动化的生产与环境灾害的检测,还能很好的提升农业的整体经济水平。 2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应当加大对智能化农业技术的应用的推广力度,在对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可以以主要负责人建立一个实施与监管的技术小组,并有专业的人对其进行管理,做到任务指标层层落实,并设立行政的管理与技术的责任人,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各项信息技术都能真正的落实到人、户、地上。根据有关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实际的应用的数据资料来看,在我国2001年~2002年,在推广智能化信息技术上的农场面积就已经多达5.1万hm2,其中玉米产4.3万hm2,平均产量大约在9.1kg/hm2左右,照往年的产量明显的增加20%,不光在玉米产量上,很多农作物的产量上都有着明显的提升,而在2001年~2002年中这一年中,就增加总产值400万kg左右,而纯利润更是增加了430万元左右。通过这一数据资料的显示分析,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体农业的产值,并且在减少投入资金的基础之上,为农务物增产,也更好的减少了因为肥料的比例不科学的因素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浪费,从而也在很大限度上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而随着农业信息化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也应当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意识的重视度,并根据多个层面的信息技术设计,与智能化系统相互融合,不断的完善创新,才能真正使我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更好的效率。此外,智能化的农业技术的使用也必定会在我国当今农业生产领域当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实际运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农业整体的生产效率。 作者:刘德澳;郭加;崔馨月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农业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思索 1农业信息技术的内涵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农业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摇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远程通讯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中的代表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的任务是:高精度、高效率、最可靠性地采集各种形式的农业信息。通讯技术的任务是:高质量、准确、及时、安全可靠地传递各种信息。计算机的任务是:通过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数值和逻辑运算,给出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有用信息,为农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 2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1农业信息及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农业信息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信息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能否提高其主要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因而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离不开农业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热点及未来趋势,不断调整经营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要做到这些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及信息处理保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当地优势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工作的配合。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区分工协作的横向联合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联合。只有通过信息传递,才能把各自的经济活动统一协调起来,共同实现整体的联合目标。农科教结合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能够对农业科研、技术开发推广、人才教育培训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及需求等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农业信息技术能对农业决策起到辅助作用。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是结构化决策问题。农业信息的应用为生产、管理者能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2.2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之一。目前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的普遍认识,是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这些现代化的实现要以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 3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进程的加快,青海省农业信息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到目前全省农业行业部门都成立了信息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农业信息工作开始走上正常渠道。但也存在总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管理的需要;软件开发研究工作薄弱,信息与农业生产联系不够紧密,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化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 4几点思考 4.1建立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抓住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时机,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建立起符合青海高原特色农业社会市场经济和科技规律的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省级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技术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与创新活动有关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联合和合作,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扩散和应用的基石。在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主体。 4.2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制度创新。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进行一系列制度的创新。一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农业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作出更多的发明,创新扩大农业新科技的供给。二要建立技术、信息、保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户采用农业新信息技术的风险和成本,刺激农户对信息新技术的需求。三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机构、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 4.3进行农业信息技术组织的创新,推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向产业化方面发展。加强企业同科研实体的合作,实现需求终端同技术源头的对接。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克服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 4.4加强全民的信息意识。目前青海省农民、基层科技人员的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对青海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极为不利。因此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4.5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共享性。翔实、丰富、共享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青海省已建成了一大批信息资源,但其质量与数量还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需要,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数量的同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全覆盖、全社会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农业数据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4.6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软件开发研究。青海省今后农业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过程的统一规划与合作。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生物性、地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农业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对这些软件的开发,应采取专家咨询、统一设计、分工协作、重点突破的方针,应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以及与农业、经营管理专家的协同攻关,确保软件的结构、功能、界面、程序规范化,提高软件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二是农业知识工程的研究。把知识工程的思想、方针和技术与我省农业领域中的大量实际问题相结合,从中产生出适合青海实际的新技术、新方法,是农业知识工程的首要任务。三是技术集成和信息的综合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日趋迫切,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多种信息的结合与集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剖析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开展现代农业信息服务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十分紧迫的农业信息服务,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掌握信息新技术,创建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建立以网络新媒体为基础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信息短信、农业手机报、农业电子信箱、农业呼叫中心、农业电子显示屏、农业电子触摸屏、农业电视节目专栏、农业网络视频、农业信息专用接收机等多种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有利于做好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工作,更好的为政府农业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包括城镇居民)提供信息服务。 关键词:现代农业;网络新媒体;信息服务。 2010年8月,在中共湖南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强调,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我省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化是实现其它三化的基础,也是建设“两型”的保证。2010年,国家工信部正式将我省长株潭确定为首批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单位,这必将催生一个新的ICT(信息、通讯、技术)产业。2005年,国家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建设以12316为主要载体的“三电合一”平台,这必将促使我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跃上一个新台阶。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十分紧迫的农业信息服务,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新技术、创新服务新模式,积极做好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工作。 1湖南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1.1湖南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从1998年起,湖南省农业厅在互联网上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公开网站“湖南农业信息网”及28个专业网站。全省14个市州农业局,100多个县(市、区)农业局自行或与本级政府配合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长沙马王堆、岳阳花板桥、常德甘露寺等20多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网站当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内容。 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到2009年底,湖南已有株洲等3个市、浏阳市等18个县(市、区)建立了“三电合一”服务平台。 2006年,湖南省农业厅与湖南移动签订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战略协议,2007年开始开发以“农信通”为载体的农业短信服务。 1.2湖南农业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 2000年5月,省委省政府两办发出《关于在全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相继成立了“湖南省农业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要求凡能公开办理的事情都要通过“湖南农业信息网”公开。 2008年,省农业厅开发建成了农业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40个行政审批项目都可以在网上申请、审核和审批。行政许可办理流程和相关结果在政府门户网站(外网)上公开和,行政审批人员在内网上进行审批,并有相应的监督程序对每一步办事过程进行跟踪。 2009年,湖南省农业厅电子政务内网开通并投入应用。内网沟通了农业厅与省委省政府的办公系统,实现了会议通知、文件收发和内部信息交互等功能。 1.3湖南农产品网上促销体系逐步成长湖南农业信息网的“网上展厅”是推介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的专栏。在前五届全国农产品交易会上,我省累计有1000多家企业参与展示和营销。“一站通”是全国农业企业注册的农产品购销信息服务平台,到2009年底,我省有1400多家注册用户。 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雏形。 从2000年以来,我省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逐步壮大,浏阳的花卉、石门的柑橘、隆回的金银花等都通过网上营销走红国内外市场。 2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技术飞速发展,IPV6、云计算、数字地球、物联网和框计算等也先后走入实际应用,利用互联网、电话、电视等网络新媒体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和模式多种多样。这里将目前综合应用较多的几种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和模式简介如下。 2.1农业信息网站。 网站用于农业信息服务是目前最多的一种形式。据农业部统计,到2009年10月,全国农业网站达到31108个,农村网民达到9565万人,有24.3%的农民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我省涉农网站也达到了500多个。 农业网站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公开信息与农业新闻、农业市场信息与农业科技信息、政府网上办事、农业电子商务和网上互动。网站运营模式既有经营性网站,也有非经营性网站。营利性网站的赢利模式主要有:在线广告、电子商务佣金、会员收费、电信运营增值服务等。 2.2农业信息短信。 短信因其方便快捷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据湖南省信息协会编辑的《2009年湖南信息年鉴》,我省移动电话用户从2004年的1036万增加到2008年的2260万。据中国移动湖南省分公司统计,我省拥有移动手机的农村用户有1000多万。从2003年以来,我省不少县、市农业部门逐步利用农业短信开展信息服务。省农业信息中心从2006年开始与湖南移动公司签订了战略协议,利用农信通开展农业短信服务。农业信息短信服务的内容包括当前农作物(动物)生产(长)所急需的技术、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市场、产地市场)价格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手机用户可通过短信免费接收公益类信息和有偿订阅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类服务信息。 2.3农业手机报。 农业手机报是农业短信的扩展和升级。由于每条短信的字数有限(中文不能超过70个字),对于字数较多的农业信息不能一次发送,只能分拆成多条。同时,短信不能发送图片,不利于用户直观理解信息。农业手机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适用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的高端用户。 2.4农业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内容为文字表述的信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电子信箱;另一类是以电信线路为载体,内容为语音表述的信息,也被称为语音信箱。浙江省农业厅利用前一种方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农产品种养加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等,注册用户达到了150多万个。后一种方式有其特点,如信息量较大、用户不需掌握汉字输入法等。目前在农业领域应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发。 2.5农业呼叫中心。 农业呼叫中心是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中的一个主要工具。呼叫中心依靠客服坐席(包括接线人员和配套专家队伍)、农业技术数据库和自动应答系统,开展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从我省已建成的县、市级农业呼叫中心来看,总的效果还可以,但发展后劲不足。通过对辽宁省“12316三农热线”(农业呼叫中心)的考察,在进一步改革信息来源、及时更新贴近当前生产实际数据库、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三农热线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上线半年就接受了130多万人次的电话咨询。 2.6农业电子显示屏。 电子显示屏适用于流动人员多、场地宽敞的公众场所,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市、展示大厅等。电子显示屏建造简单、信息更新便捷、公众观看方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传统宣传栏、信息墙的替代工具。 在农业信息服务过程中,非常适合于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员多而计算机网络还不够普及的地方。 2.7农业电子触摸屏。 电子触摸屏主要用于政务大厅、政务中心等公众办事场所。信息管理人员及时将信息更新,查询人通过手指触碰相关条目,逐层查找,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农业电子触摸屏目前应用还不多,主要用在省市县级农业部门政务办事大厅,但其方便、快捷、自助的操作方式非常适合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2.8农业电视节目专栏。 农业电视专栏应用时间较长,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都有相应的窗口,在计算机网络和电话尚不普及的时代,是农民接收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因为互动性能不够,电视节目缺少广告支持等原因,财力有限的电视台播放的农业类节目较少。数字电视节目播出后,虽然增加了节目互动能力,但相对于艺术、财经、影视类等栏目,农业电视栏目及播出时间仍然非常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路带宽的增加和网站质量的提升,电视专栏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2.9农业网络视频。 最近几年,网络视频发展迅速,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网络视频技术必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普及率提高、网络带宽增加的大环境下,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民间团体提供的免费类农业专业视频快速增加,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主动的搜索所需要的视频信息和技术。这种融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集中了方便、快捷、主动和直观等诸多优点,是今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2.10农业信息专用接收机。 专用信息接收机已出现多年,不少信息类技术服务公司和电信运营商都提供了产品,为用于农业信息服务,还开发了相应的接收芯片,集成了农业技术数据。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农务通系列产品AHPC/APDA”集成了多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实用技术咨询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可在生产现场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农业实用技术、新品种信息、价格行情和病虫害诊断等服务。 3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信息服务。 利用信息服务新技术和新模式,努力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建设我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3.1做好面向政府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化,政府要先行,政府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是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农业部门管理业务类型多、服务环节链条长、机构人员数量大,在日常工作中,公文制作、文件传输、会议通知、资料统计等都需要办公系统的支持;二是农业政务信息公开。农业部门所具有的政务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都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对外公布,行政许可、办事流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等都需要对外公开;三是农业视频会议。为了节省会议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需要建立农业部门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四是农业数字化指挥调度。为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农业抗灾防灾和救灾、农业生产应急指挥,需要建立反应灵敏、现场清晰、数据可靠的数字化指挥系统;五是农业生产预警。能及时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国际国内各市场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开展农业生产预警。 3.2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 农业是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产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对农业企业的信息化提升。农业企业在开展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各环节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工艺,开展信息化管理,开辟互联网销售市场和逐步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小而散,产品没有统一规格和标准,难以组织规模化生产和营销。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经销、农产品生产技术实施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监控,在统一环境要求、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投入品质量和统一加工流程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农产品溯源。 3.3做好面向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信息服务。 农民和城镇居民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一日千里的时代,农业信息服务显得日益重要。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传统农业推广技术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推介等方面显得效率低,一方面使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难于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需要新技术的农民难于及时获得新技术。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缺少农业生产技能,不熟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要求,不熟悉农产品各生产环节的生理需求和防病治虫的技术要求,迫切需要农业技术人员的及时指导,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农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很大,世界的农产品市场更大,但传统农业的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辐射范围小、流通半径短,好的产品不能卖出好价。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开辟更大的市场,可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行情,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掌握或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对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都十分有益。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预警。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要避免这两种风险,信息化技术可发挥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报,包括卫星云图、地理遥感、数值预报模型、短中长期气象预报和农作物气象估产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水平,在农业防灾救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农情数据采集系统和涉及国内数百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行情的信息采集系统,还包括国外主要农产品市场行情、海关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使农业生产者对当前农产品播种面积、农作物生长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零售市场有一个基本预期,从而避免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服务。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现状简介 摘要: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主要简介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现状,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农业信息技术是通过信息技术采集、保存、分析、处理农业生产生产、管理等信息的技术,其应用可以为农业生产者、管理者以及研究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以促进农业发展。 一、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美、法、德三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上成效突出,为农业生产力提升提供支持。下面对这三个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美国的农业属于现代化、一体化农业,集合了自动化技术、机械化技术、计算机网络以及遥感遥测等新近技术,其在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与经验上受到多数国家认可和借鉴。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已经超过百分之六十,从七十年代初期,美国已经着手建立农业技术数据库,而后又产生一系列相关数据库,为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在农作物生长自动化管理、预测与诊断病虫害、保护农业资源等方面应用广泛。现阶段,美国农业部已经建设形成健全、完整的信息制度与体系,全球化的信息网络。 第二,法国农业信息技术。在欧盟中,法国是第一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相当先进,可以收集、、处理农业信息,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复合化,形式多样化,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均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优势。农业部是农业信息下达的主要部门,而信息的收集与总结是由大区农业部门担任,省级农业部门负责配合、协助大区农业部门工作。在法国,农业信息具有较为广泛的收集面,不仅包括种植业、渔业以及畜牧业,还包括食品生产、林业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通过各个部门将经营者与生产者的信息需求串联在一起,进而出现多个服务主体共存的局面。 第三,德国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信息技术上,德国已经进入电子计算机网络应用阶段,连通于北美、欧洲等国,其农业信息技术的实施主要应用以下三种计算机网络:首先是电子数据管理系统,由各州农业局研发并运营,用户仅需把电视机或计算机用电话线和该系统联机,再交纳费用即可使用,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态、预防病虫害、获取防治技术、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等。其次是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由邮电局研发并运营,用户仅需购置该系统的主机以及键盘,再与电话、电视相连接,就可以利用邮电局网络,实时获取农业技术相关信息。最后是植保数据库系统,由农业生物研究中心研发并运营,其宿主机为大型计算机,用户仅需与宿主机联网,联机之后便可检索出农业信息相关的信息。 二、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现状与建议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起步比较晚、分布不均,在1994年才与国际互联网正式链接,多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另外,在网上资源与利用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较均有一定差距。在1990年,我国物价局从35个城市收集了28类农副产品价格,研制出农产品价格数据库,具备检索、查询、报价以及对比分析等多种功能。现阶段,我国已经建设了多种类型数据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农业信息技术中,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人机会话,对决策者的决策给予支持,使决策有效性提升,区别于管理信息技术的数据,重点在于模型驱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了第一个农业领域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平衡中国食物的供需,该系统为我国食物战略发展提供方向,通过模型库、数据库以及方法库运算、处理大量的数据及其复杂关系,使得整体研究效率得到提升。 针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因我国信息化设施处于落后状态,使得先进科研成果无法发挥,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用户方面的问题,因此可以强化硬件基础建设,并增加教育投资,使软、硬环境均得到发展。第二,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国情相结合,即便是国外最新研制的信息技术,也应以跟踪、学习为主,而对于经过发达国家实践证明的技术,按照我国农业发展需求,可视为重点研究与应用技术。第三,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国家为主、从上至下的信息传播渠道,使信息化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完善、合理的信息制度能提升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应积极学习与借鉴其先进模式。 结语: 农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而言非常重要。相比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存在一定差,但随着我国对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其朝着专业化、网络化以及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对现代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不仅重要,而且种类繁多,包括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视化技术、VPN技术等,其广泛普及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对信息化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本文介绍了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生产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这是因为农业需要依靠很多因素来维持其生存,其中主要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这些因素会给其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的农业管理办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推动了农业领域的发展,在不断促进着农业的技术改革,使其取得更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因此,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必然的结果,同时依照不同的农业类型和农耕方式来分析,要很多相关的技术支持,例如农业遥感技术、计算机互联通信技术以及关于地理位置定位方面的技术。 1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种能够模仿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基本原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其他数据,通过分析来解决用户的一些农业知识问题。专家系统具有不受时间限制,操作成本低及易于传播复制等优势。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化学、物理、农业、气象和制造等,有些系统甚至超过了人类专家的水平。在农业中,施肥、品种选育、水土保持、病虫防治等都用到了专家系统,甚至在财务管理和市场管理方面也有专家系统的介入,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些系统已经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农业专家系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在农业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相关的技术,来对目标对象进行编辑和传输,通过形象的形式来展现给大众人群,并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一项技术。在农业中,为了存储和传播,通常将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转换成全电视信号和录音信号,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把多种媒体结合为一体,还具有交互性、数字化等特征,是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产物。一些国家在很摘要:信息技术不仅重要,而且种类繁多,包括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视化技术、VPN技术等,其广泛普及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对信息化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本文介绍了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4.004早之前就已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当中,我国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实验,例如很多科研所以及农业研究基地等,将相关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传播给农户,使其可以在电脑上播放。另外,利用这种形式能够对农业种植过程中的一些数值进行记录和分析,研究出一系列多媒体应用系统,可以用于农业知识的培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远程服务也逐步实现。以便进行远程培训、远程虚拟诊断等服务。目前,已经研发出了许多教学和咨询软件,具有图、声、文并茂的优点,更易于农民接受。 3农业智能化技术 农业智能化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对整个系统中的一些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如果有信息显示发生了故障,系统会自动进行解决,进而保障整个农业过程的智能化。近些年,很多智能化的设备已经运用到很多农业种植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很多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在农业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可以从事一些危险、繁重工作的机器人。例如传统的温室多数是塑料大棚,但在现代化温室中,则是用计算机网络控制的。其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数据模型建立,通过模型来观察和分析整个种植过程中的变化,其中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输入部分,前向输入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来控制含水量以及温度的变化,同时很多转换器以及按键也在这个部分;二是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主要是由主板构成,其中组成单位主要是显示模块、储存模块以及预警模块等;三是后向输入控制部分,该部分的主要部件是打印C、电路控制、电管系统等,所以依据该系统能够有效保障整个环境的温度以及土壤含水量。 4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精细准确的获取农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一方面,在农作物播种面积检测和估算中,运用遥感技术及时记录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便于对其进行分类。另一方面,还可以检测作物长势并估算作物产量。在观测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通过获取的信息及时了解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土壤侵蚀面积、盐碱化面积及分布区域进行检测,这些信息有助于进行田间管理。当出现自然灾害时,遥感技术也可以检测出受灾程度,对损失的农作物量进行评估,然后针对这些信息,采取补救措施。 5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农业信息化是全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提供的及时、准确和可靠的信息资源,能够帮助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的浪费,保障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目前国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比较匮乏,导致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受到了牵制。所以要针对相关的问题,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及资金的投入,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新时期的农业人才,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将农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作者简介:庞嘉楠,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发展。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摘要 介绍了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化的概念,阐述了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并以电子竞价系统为例指出了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关键词 农业信息技术;概念;发展现状;电子竞价系统;农产品流通;应用 作为现代科技体系的重要支撑,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信息技术在农业部门的应用落后于其他产业部门。我国农业信息化工程的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这远不能满足国家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农业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将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创新农产品的销售方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业增效和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 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化 1.1 农业信息技术的概念 农业信息技术是以现代信息系统科学、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微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目标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引入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进行创新,重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1.2 农业信息的特点 一是农业信源、信宿的分散性。所谓信源,即产生信息或信息序列的来源,主要是指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生产面。信宿就是信息的接受者,包括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科技和消费等相关人员。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是信源分散的主要原因,另外,信息源的分布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1-2]。二是农业信息的时效性和滞后性。农业信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目前的问题是通过各种途径采集到的大量农业信息往往滞后,如土壤肥点周围的土壤和作物体内营养元素浓度的变化、退化,农产品市场价格浮动等经常是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才被发现。滞后性是农业信息的一个比较隐蔽的性质。三是农业信息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流程不仅可调性小,而且流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加上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的匮乏,农民无法掌握复杂系统的运行和变化。四是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农业生物的地域分异规律,使山顶、山坡、山脚、山谷、向阳坡、背阳坡等的生物群落,以及不同纬度、不同地形地貌等的生物群落各不相同。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这要求人们按照农业生物适地适生的信息,做到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3-4]。 1.3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就是指为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针对农业信息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领域的过程。 2 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2.1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发达国家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是从高校、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的。在1960年左右,美国的经济学家就应用计算机处理数学规划模型等问题。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普及和应用与农业改造的步伐基本一致,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被称为“信息农业”。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网络化。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用户迅速增长。如美国40%的农民到1995年都有了微机,有12%的人使用电子邮件联系。联邦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二是综合化。农业信息技术中除了各种信息技术的结合还包括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特别是与农业科技的结合,这有助于改进农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三是规范化。在统一、长远规划的指导下明确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向,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具有连续性和规范化,使农业信息的收集处理更加及时、灵活,信息内容更为丰富,信息服务也更加到位。 2.2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升级,国内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农产品产量估测、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和病虫害诊治、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等领域进行了成功应用。先后建立了100余个农业智能应用系统、4 300余家农业网站,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及农业物料流通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GIS技术和GPS技术己经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形成了以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和农口局总公司为主体、以郊区县乡镇各个公司企业为补充的农业综合信息现代化网络服务体系。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步实现了将GIS技术和GPS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和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 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农产品流通是联结农业生产与居民消费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新问题出现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加快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电子集合竞价技术应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高效、便捷、通畅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利于合理确定农产品价格,对于保护农民利益,及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3.1 电子竞价系统应用原理 以计算机软硬件建设为主体,软硬件系统组成应包括多媒体竞价主屏显示系统、理货信息输入系统、竞价过程控制系统、竞价器、查询结算系统、数据存储备份系统、视频全程监控系统等部分。至少应包括以下模块:人员管理模块、智能信息管理模块、竞价器管理模块、农产品信息管理模块、数据统计分析模块等。根据交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交易流程,整个系统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一是操作上的通用性,即应支持现场无线移动竞价、会场内固定席位竞价2种方式,还应具有支持网上公告、标的展示、表格下载等功能。二是对交易产品应具有通用性,即可以支持各类农产品(包括作物、水产品、畜牧产品、经过加工的农产品等)的分别集合竞价和同时集合竞价功能,实现价格发现功能,确定农产品的合理市场价格。 3.2 电子竞价系统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农产品电子竞价系统能够实现农副产品受理、理货、质检、集合竞价、结算、物流管理、成交信息统计等方面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适合各种规模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采用电子竞价系统交易,能够消除交易人为因素,实现竞买人之间的合理竞争,最大限度发掘农产品价格,规范农产品市场交易行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 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引入电子竞价系统,是受荷兰鲜花拍卖市场的启发而形成的思路。目前,我国昆明花卉市场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试想,如果将该交易机制全面引入我国的农产品交易领域,那么将对我国农产品交易机制实现巨大的创新,也是实现农产品交易现代化、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 4 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技术,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引进合理的农业信息技术,将其应用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可弱化农产品流通环节在整个农业产业链处于薄弱地位的劣势,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把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领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基于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 【摘 要】本文依据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提出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整合、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并提出在课程设计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 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农业向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就要求从事现代农业的技术型人才要具备农业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对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掌握,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在掌握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及编程语言的基础上,将上述知识应用到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中,体现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特征,实现了“农非贯通”的专业形态的形成,以及对农业信息化复合型特色人才的培养。 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的思路 数字图像处理是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多、跨度大、覆盖面广,本课程以培养能力和拓展专业素养为课程内容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以专业知识拓展为依托,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典型方法,掌握一定的编程实践技能。结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模式的设计,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企业调研等形式总结归纳现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实际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修养。多元化学生的考核方式,形成一个全面的考核标准。 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的实施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课程以“农非贯通”的专业形态为出发点,采用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此项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划分为六个项目。 项目一:图像的预处理,包括图像平滑、图像锐化、图像复原等知识点。 项目二:单目标果实识别,以机器人采摘苹果中单个苹果目标识别模块为例,根据单个目标识别的分析思路,将颜色特征的分析及提取、阈值分割方法、去噪处理、果实的形状特征提取等知识点划分成多个小任务,每个任务之间相互承接,逐一完成才能实现单个苹果的目标识别。 项目三:多目标果实识别,承接项目二,不同的是以多个苹果果实为识别目标,增加了hough变换、边缘检测、分水岭算法等知识点,此项目是对项目二的补充。 以上三个项目使学生能在完成具体任务的同时,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 项目四:纹理特征识别,以黄瓜识别为例,项目二和项目三中的目标识别都是基于目标与背景色差大的原理进行分析实施,对于目标与背景颜色相近的情况并不适用,因此,关于纹理特征的知识点,将在此项目中补充。 项目五:综合实训,此项目的设计是对以上内容掌握程度进行整合并测试,给出两个选题:柑橘、棉花的自动识别技术及特征提取,农间杂草识别。两个选题分析思路与前面项目的分析思路方法相似,但是操作对象不同,需要做一些调整,因此,此项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又能测试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项目六:专业知识拓展,数字图像处理应用广泛,在此模块中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现代农业及其他行业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2.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 本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际应用性较弱的特点,结合该特点将本门课程划分为三大主要模块,分别为理论基础、综合实训、知识拓展。根据这三个模块的不同特点,本门课将结合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角色体验法、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对于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算法,采用“小任务为引导,大项目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将每个知识点作为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之间能承接并结合成大项目,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综合实训是考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此模块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团队合作选择合适的算法实现最终目标,并以答辩的方式汇报。 知识拓展是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向学生拓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案例,这需要大量地收集资料和文献整理,但是专业性较弱,因此本模块可采用角色体验、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考核方式 考核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根据本门课程的内容设置,考核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过程考核、能力素质考核、汇报考核。具体见下图:考核方式及所占比重 三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要培养出高科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加强教材建设 围绕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3.重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解决时间教育缺失的根本途径。企业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广泛征 询及适当采纳相关业内专家的意见;另外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的学习机会,使理论联系实际,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为课程设计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可以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四 结束语 课程设计是一项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综合系统工程,建设工程中要明确目标、遵守课程内在的逻辑与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高职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先进而又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仅着力于学生的眼前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构建具备操作性、实践性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为广大高职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学课程提供理论指导,促进该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此外,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可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高职学校 课程体系 农业信息技术 能力模块 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面广度将有更高要求。农业信息化人才将转向专业化,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需求热点,其中职业能力较强、与工作岗位对口的职业教育人才,由于实际针对性更强,也将成为农业信息人才的需求重点。与逐步完善的农业信息硬件设施相比,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一般来说,搞农业的专家和学者对计算机技术掌握较好的不多,而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农业科学又比较陌生,这样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结合点上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因此,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研究和探索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措施,尽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已成为农林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 模块化课程体系概述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按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首先制定通识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然后面向相关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共同知识与技能,设立专业平台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最后根据动态的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并进行与就业岗位相对应的顶岗实习。 二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为了构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结合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思路如下: 1.开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核心能力需求调研 依托上海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走访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研究论证、确定面向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职业岗位。 2.分析基于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 面向农业信息技术职业岗位引入职业标准,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研究剖析各职业岗位对应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整合形成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所需的工作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 构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制定各课程模块教学要求标准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能力分解优化教学内容。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开发标准化课程。 三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通过企业走访、专家座谈、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网络资料收集等手段,就相关行业企业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相关企业对应用型农业信息技 术人才的需求量还相当大,且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面向应用型层面的主要有如下四类人才需求:(1)农业信息管理人才。主要从事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包括农业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农业数据库管理等工作。(2)农业应用系统开发人才。主要从事涉农软件项目的开发规划、设计、测试、维护等工作。(3)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才。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农业生产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工作。(4)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推广(销售)人才。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或产品的开发、推广,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特别是围绕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从事一些信息技术服务工作。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农业信息技术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序号 工作 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专业能力 支撑课程 1 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 采集与处理 田间试验统计与分析;田间数据采集与档案建立;条码数据采集与处理;农作物数字图像信息采集与处理 农业信息技术;田间试验统计;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农业数据库应用 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与检索;农业信息数据库建立与管理;农业专家数据库的应用 2 农业应用系统 开发 软件项目开发规划 与客户沟通,进行需求分析;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进度计划;确定设计方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业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软件项目开发设计 需求分析;项目的概要设计;确定功能模块和界面;和用户再次确定需求;编写概要设计文档 软件项目开发实施 分配工作任务;数据库的实现;编写和调试项目程序代码;编写技术文档 软件项目开发测试 制定测试计划;配置测试环境;设计测试案例;编写测试代码;实施测试;编写测试文档 软件项目应用维护 软件的安装;软件的性能分析;软件常见故障的症状分析;软件的故障排除;数据库的维护 3 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 物联网设备安装;物联网现场应用;物联网施工工程督导/监理 农业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嵌入式技术及应用;农业自动化控制;电气控制与PLC;农业机械与设施 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 物联网系统设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设备维护;物联网技术支持;物联网系统管理 农业生产 自动化设 施设备的 操作与维护 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自动化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故障检测与排除 4 农业信息技术 (产品)推广 (销售) 农业信息技术(产品); 推广(销售) 与客户沟通,进行营销推广;进行产品的部署调试;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售后技术支持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产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技术;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农产品 营销及 电子商务 营销方案的设计与撰写;运用营销技巧开展营销活动;电子商务基本操作;农产品网络营销 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根据工作过程设置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都需要的若干种专业能力,从而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我们对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中提到的四类工作领域,分析工作过程得出典型工作 任务,并对每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见上表。 3.课程体系设计 经过进一步的归纳与选择,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研讨,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构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模块化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下图)。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纵向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能力实践培养(顶岗实习)四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以单项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综合能力实践培养则以校内综合项目或企业项目为载体,将所学过的单项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横向由农业信息管理、农业应用系统开发、农业自动化管理三个方向构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 总结 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面向职业岗位群,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该体系的实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该体系的实施要求专业课教师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具备模块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教师参与行业联系、技能提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浅析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摘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泌阳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羊册的白菜,春水的葱,张湾萝卜脆凌凌。”近几年,通过狠抓园区示范带动、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种子生产研发等一系列强力措施,先后建成了赊湾镇闫庄无公害萝卜生产基地、马谷田镇无公害蔬菜生态示范园、郭集乡李奎农业生态园、羊册镇绿源菊花心白菜生产基地等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带动了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泌阳菜子”俏销全国,成为长江以南十多个省的主要蔬菜种子供应基地。 2.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近几年来,泌阳县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切入点,烟、棉、蔬菜、花生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种、菜种繁育基地,以大豆、绿豆、芝麻、花生、油菜为主的粮食油料种子和以白菜、萝卜、为主的蔬菜种子畅销全国各地。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泌阳县近年来持续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全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份额不断加大,农民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畜牧、林果、烟叶、油料、蔬菜、茶叶等七大特色产业正在形成和壮大。县域综合实力排序在“十一五”期间由全省第100位上升到第75位。国家农业部近日发出农计发(2012)1号通知,确定泌阳县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这将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泌阳经济核心增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农业信息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摘 要】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方案并进行实施,项目化教材的开发也更加适合校企合作教学,通过笔者的亲身教学实践论证了校企合作的可行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开发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它是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支,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1]。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于2011年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方向中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并获得学院项目化教材项目立项,目前该项目已经结题。该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是在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合作模式下来进行的,《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材也作为学院和系部重点开发的课程和教材项目。本文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教学改革方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1.校企合作教学现状 1.1 国内外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很多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经验,但就校企合作教学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还需要总结与改进。截至2011年9月,中国知网文献总库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21066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2]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比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与上海金道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订单班,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3]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4]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 1.2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校企合作教学过程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多次深入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进行调研,与农业信息专家座谈,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图 1 校企合作示意图 通过校企合作对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五个方面的共同制定,使企业和学校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部分解决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教学目标共同制定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从原先的按部就班变为了实际的学习情境;《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立项和应用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量身定做了适合学生的教材;项目化教学的进行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建立了双方都认可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从传统的学生考试模式变为了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从多个方面共同考核模式;师资队伍从象牙塔的教书先生变为了更企业化、工程化的教师和工程师。 2.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由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采用项目化教学,因此任课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了三个项目工程,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到信息采集与处理知识模块,可以让学生做三个项目工程:1、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2、农田生物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3、农产品物流仓储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如图2所示。这里面第一个项目由学校教师担任教师,第二和第三个项目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担任教师,学生通过三个项目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基本上掌握了农产品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过程。 项目化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很适合的教学方法,但是该教学方法的开展难度比较大,需要学校的大力度支持和合作企业的支持,教学场地和优秀的企业工程师也是今后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项目化教材设计与开发 本课程编写教材时,我们对信息采集与处理的三个项目进行了分解,使每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如表1所示。比如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可以分解为:蔬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肉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蛋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海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等四个项目。整个教材都是由具体的可操作项目来构成,《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是由若干个具体项目着手来开展的。 《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编写为校企合作教学开发了一个很好的课本,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都可以使用该教材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使计算机系涉农专业的学生把计算机工具应用到农业领域当中,为将来服务“三农”做好充分的准备。 4.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进行期末考试命题,然后根据试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得出最后学生的期末成绩。这种课程评价体系主体很单一,而且成绩的评定太过依赖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评价不够客观。经过与企业专家的共同商定,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设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根据学习情景按比例分配,其中情境1占30%,情境2占30%,情境3 占40%,按学生的分工完成质量及工作态度考勤等评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打分;期末成绩占40%,学生学期结束做一个完整实验项目,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给出成绩;最后,学生总评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这样一来比较客观的评价了高职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将来也更有助于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5.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分别对农业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09级(整改前教学方案)和10、11 级(整改后教学方案)的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所用试卷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所占比例分别是:基础知识部分40%、程序设计部分10%、系统调试部分40%和新技术部分10%,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各知识项实际掌握程度如表2所示,其所对应的各知识项得分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方法改革前后效果对比(%) 图2 知识项得分对比 从表1和图2中可以得出结论教学改革后学生各知识项掌握程度有所提高,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及所发的对应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比较重要的帮助作用。 6.结束语 本文通过笔者对大量参考文献的阅读和亲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并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农业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发现实训场地和企业优秀工程的合作是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任课教师的努力和系部领导的帮助下,经过多方联系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五厍基地、崇明现代化农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的正常开展,但是合作的深度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提高。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基本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浅谈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的作用和途径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村文化生活等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系1. 山东省安丘市官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 山东省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 摘要:随着石油行业的发展,“又红又专”的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不再乐观,提高该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成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以往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石油类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为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提出对策。 关键词:石油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各大石油公司纷纷走向海外,公司运作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企业对人才有着大量需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为石油企业输送人才的石油类高校的本科生就业却不再乐观,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作者认为,其突出问题在于就业能力的结构,也就是说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真正能够胜任工作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企业用人机制、国家的经济和就业环境、就业机制等方面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太低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此,分析石油类院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就业能力的界定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是以就业结果为目标导向的能力观。如Hillage 和Pollard(1998)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所需的能力[1];Sanders 和Grip(2004)定义为一种使个体能够持续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吸引力的能力和意愿[2]。国内学者[3-4]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胜任力,包括个人独具的特殊专业能力和大学生均应具备的一般就业能力,包括五个因素: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另一类是基于个体心理、能力和社会结构、需求构建的就业能力分析系统。Fugate,Kinicki 和Ashforth(2004)[5]在Law,Wong 和Mobley(1998)[6]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就业能力是一个“心理--社会”结构,此种定义超越了传统只从心理学特性的角度来定义就业能力所带来的局限。加拿大议会委员会(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的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团队技能,这些能力都是工作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强调学生毕业后即使自我创业也应具备相应就业能力[7]。 二、我国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十所石油院校,分别是石油大学(北京、华东),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新疆石油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大庆师范专科学校和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重庆科技大学。本文在我国现有的石油院校中选择了上述的前面6所院校,收集了它们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数据。 通过对2006-2009年各石油高校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油类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近年来虽然各石油高校就业率普遍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但整体就业形势正呈持续下降态势。同时,毕业生人数无明显增加,处于相对稳定,即表明现今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高校扩招,而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其中,2009年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降幅度较大。第二,学科间就业率呈现显著差异。石油及其相关学科社会需求较大,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就业率高;通用专业在石油特色鲜明的高校中位置尴尬,往往被作为服务于主干专业、提高人文素质的工具,不同于在综合性大学中被重视,发展处于劣势,特别是新办专业就业率普遍偏低,与石油相关专业差距甚大,甚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石油院校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准备不够充分、自身素质认识不足。其次,学科间的就业差异较大。第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知识运用能力差。第四,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待于提高。 基于以上就业现状的分析,本论文试图结合就业能力研究进展,对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 三、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的构建 本论文基于迈尔·福古特( Mel Fugate)提出以个性为中心的心理——社会性建构(psycho- social construct)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结合以上对石油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构建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该模型充分展示了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在实现良好就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体现了其作用的机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的核心是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形成,能力空间能量的积聚需要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个人适应性、人力及社会资本要素中提炼和获取,同时四者之间也在不停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促进和提高。 1.能力模型的构建要素 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的内容和要素众多,其主要核心要素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寻求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它包括:职业倾向、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发展学习等要素。学科间就业差异可通过自身对于就业行业的选择,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而并非以文科专业偏要跟工科专业的优势就业领域进行正面竞争,从而造成就业失败。 职业倾向是指由一个人的接受教育程度及生活环境决定的,对某种职业类型的崇拜、追求、盼望及偏好。常见的职业倾向包括研究型、社会型、艺术型、常规型、现实型和企业型等。据石油类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行业调查数据,2007-2010年间石油高校的毕业生大多行业选择包括事业单位(常规型)、国有企业(现实型)、民营企业(社会型)、私营企业(企业型)及升学或出国(研究型),由此将职业倾向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升学或出国”。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石油类的各种监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各种萃取剂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介绍了萃取剂的回收方法。结合现阶段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重量法是当前测定石油类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石油类;分析方法;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恶化,气候的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节能减排这个突出矛盾,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出席中央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中强调:“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动员,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环境监测部门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水质监测既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又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手段。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中,面对水污染严重的现状,我国水质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如在水质监测时,消耗大量的水、电以及各种化学试剂,同时产生大量分析试验污水和废气,排入环境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实验室的污染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对于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的前提下,选择低毒试剂、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和无害化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实验室的节能减排也存在挖掘空间,因此针对测定水质石油类时所排放的废气和污水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并浅析石油类的节能减排。 1分析方法的评价 目前,我国统一使用《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制定的监测分析方法对水环境中石油类进行测定。该版分析方法有3种,分别为重量法、非分散红外光度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突出特点是操作比较简便、快速,因方便日常水质监测和环境管理,现已被越来越多实验室应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监测。重量法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面对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不得不重新审视各种分析方法的优劣以及所用试剂对环境的影响。 1.1重量法 重量法是测定水中石油类的经典分析方法,其原理是以盐酸酸化水样,石油醚作为溶剂,萃取水中油类物质,蒸除石油醚后,称其重量。石油醚是无色透明液体,有煤油气味。 其蒸气或雾对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但是石油醚可完全回收重复利用,同时能够避免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该方法结果比较稳定,方法准确,操作简便,但测定费时。适用于测定浓度为5mg/L以上的样品,但现阶段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石油类的排放一级标准为5mg/L、二级标准为10mg/L,因此重量法测定工业废水是完全可行的。如果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浓度低于5mg/L,只评价企业废水是否达标即可,测定时的误差影响不大。 1.2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突出特点是操作比较简单、快速,该方法是采用四氯化碳作为溶剂,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测定其含量。四氯化碳是无色有特臭的透明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极易挥发(夏天或室温较高时挥发较快)。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其挥发气体滞留在大气中,随气流上升,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作为一种催化剂,可长久的引发损害臭氧层的反应,使臭氧层阻挡紫外线的作用降低,对地球上的人和动、植物带来危害,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2萃取剂的回收利用 2.1石油醚的回收利用 2.1.1石油醚的回收。在重量法分析中,将石油醚萃取剂收集于100mL已烘干至恒重的烧杯中,将烧杯置于(65±5)℃水浴上挥发出石油醚。可将石油醚萃取剂收集于100mL已烘干至恒重的三角烧瓶中,将三角烧瓶置于(65±5)℃水浴上,三角烧瓶与回流冷凝管连接,自冷凝管下端加水使其充满冷凝并从上端溢流,至水流平稳为止。既能使三角烧瓶中的石油醚在水浴上挥发,又可将其回收到接收瓶中,提纯后循环利用,既节约资源又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2.1.2石油醚的提纯。如果石油醚中含有芳香烃和不饱和烃。可用下述方法除去:将回收的石油醚(30~60℃)倒入10L下口瓶中,加入硫酸(相当于石油醚体积的1/5~1/4),除去溶于硫酸的烃类。随时振荡,保持数天后,放出硫酸,用水洗涤2次,再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和4%高锰酸钾溶液(相当于石油醚体积的1/5),除去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烃类及氧化还原性物质。并随时振荡,保持数天后,再放出氢氧化钠、高锰酸钾溶液,若发现高锰酸钾被全部还原,则再继续用氢氧化钠、高锰酸钾溶液重复处理1次,并用水洗涤数次,放尽水层,用无水氧化钙干燥,水浴上蒸馏出石油醚,收集30℃以上的馏分保存备用。 2.2四氯化碳的回收利用 2.2.1四氯化碳的回收。测定每个样品使用四氯化碳体积为50mL,在分析时间内因四氯化碳易挥发损耗10mL左右,在夏天或室温较高时其挥发量增多(从经济、适用、安全、环保等方面综合评价,在没有找到新的替代品之前,不应继续使用该方法),因此增加了全部回收的难度,影响回收率。所以样品分析后,应立即将剩余的萃取液收集于棕色瓶中密封保存,提纯后循环利用。 2.2.2四氯化碳的提纯。将收集的四氯化碳用蒸馏瓶直接蒸馏,或者在烟酸羟胺洗涤之后用蒸馏的方法提纯,收集沸程为76~77℃的馏出物备用。 3结语 重量法是经典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虽然测定费时,但方法稳定,所用试剂易得,所用仪器价格不高,分析成本较低,各基层实验室都有可能采用。使用的萃取剂毒性较小,并能够完全回收并循环利用,既可降低监测费用,节约资源,又可减少对实验室及环境的二次污染。结合我国当前分析方法的种类和监测仪器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该方法能够定量分析出工业废水中石油类的含量,又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可从源头预防废弃物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是现阶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最佳方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虽然分析比较简单、快速,但使用的萃取剂毒性较大,为了保护环境建议取缔。建议在现阶段测定低浓度环境水质中石油类时可使用红外分光光度法,而测定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时应使用重量法。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研究对象, 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中西方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研究, 提出了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认真处理好会计技术与会计理论、教育环境与教育规律、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重大关系, 并且要从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专业建设战略以及学科平台的构建等方面着手, 保证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石油高校 会计教育 专业会计 一、引言 会计是近些年我国大学教育中的热门专业,不仅在财经类大学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也成为所有的综合性大学普遍设置的专业之一。根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本科专业招生目录统计,在全国678所本科高校中,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有382所(占57%),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会计本科招生规模也随之急剧扩大,宏观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会计本科教育模式也应有所转变。国内对于会计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会计教育改革问题、中外会计教育的对比问题、会计教育目标的探讨及会计职业教育等,但对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少。我国培养石油类高级人才的院校尽管很少,笔者调查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等10所国内主干石油类高等院校,这些院校的98%以上都有经济管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而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也是这些二级学院里占重要地位的专业之一。与其他高校相比更加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要让学校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就要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为石油行业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会计就理应成为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2005年,总理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 学生可以一面在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本文提倡半工学结合模式,即在学校正常的按计划教学外,另设立一个月的短学期来到企业分岗位进行实习和工作。这样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因为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体系性和连贯性,但是又要结合专业特征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深入到实践中去,才能学以致用,达到知识授予效果的最大化。石油类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虽然没有财经类院校的会计教育更专业、更体系化,有的成立时间甚至非常晚,所以其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都不及历史悠久的财经类院校,但其能够生存下来也必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石油类院校在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开发、储运等专业学科的建设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对会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至关重要,也为石油院校的会计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对象性条件,真正达到宽带基的基本素质要求。办学主体的历史沿革使得石油院校与油气田企业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够有“产学研”一体化的条件,这为石油行业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理论与实务研习的专业平台。 二、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会计教育目标是指通过会计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反过来, 会计教育目标又决定和影响着社会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决定和影响着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质量。所以, 建立明确适当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的首要问题。我国仅有的十几所石油类院校的会计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多是含糊不清,没有明确的专业领域范围,虽然会计是全国通用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大而全”的基础上即全面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石油类院校更应该突出的是专业领域,更好的为石油行业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 ( 二 )会计课程设置没有行业特色 目前我国的石油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上统一为基础会计、中期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等专业课,主干课程的设置已基本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但专业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大, 据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的石油类院校经管类专业课占总课时的50%以上,而国对比外样本专业课只占总课时的32%,可见比例严重失调。而课程设置跟普通的财经类院校的设置别无他样,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课程设置基本都是通才的培养模式,而《石油工业企业财务和会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会计》及《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研究》等非常著名的专著却很少被问津,这是石油类院校的一大缺憾。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石油会计理论研究常常被忽视,很少有院校明确的提出将“石油天然气会计理论及实务”纳入其主要研究领域。 ( 三 )学生专业外语能力培养不强 目前我国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很快,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懂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用外语来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可见外语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尤其是专业外语。但大多石油类院校教授专业外语只是形式上的机械翻译,教外语的教师也不见得外语水平很高,他们只是把书上的词句翻译过来跟学生顺一遍而已,并没有根据国外的原文书来使学生得到理论上的提高和知识的升华。对一些小语种的学生(例如俄语、日语)来说,教学更是粗糙,基本没有专业外语,而是大帮轰的学习一些科技外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没有任何帮助。 ( 四 )会计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中占主导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班级为单位, 以教师讲授为主,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也未能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 实验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在大多数院校, 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 实验课以简单的模拟操作代替了岗位实践。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 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限于现有知识的单纯传授,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学习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思路和技巧。 ( 五 )会计实践教学不重视 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石油高校会计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虽然有得天独厚的石油企业实践的条件,但没有加强和企业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效果不佳。而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很多石油高等院校对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只设置理论教学学时,没有实践教学学时,即使有也只是安排两周的实训草草结束,整个实践教学完全流于形式。而这些主干课程恰恰实务性非常强,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熟练掌握。 三、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体系构建 ( 一 )重新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石油行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在掌握良好的基础会计与实务处理基础上,通晓石油行业生产、管理的流程与模式,并能充分把握和运用石油行业会计理论和方法,适应和服务于行业经营管理不断的变化。 ( 二 )注重石油行业特色战略 要凸显石油类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必须加强与石油行业部门、协会、学会和石油勘探研究院所在承担科研任务、培养研究生、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 探索石油天然气会计教育、科技与行业经济结合的新途径。石油行业高校会计学的特色在于行业, 特色是优势、是拳头, 一定要抓住而不能丢失。发挥行业特色, 走特色化的会计办学道路, 将有利于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正确定位发展方向, 合理设置培养方案, 集中力量促进石油类会计管理创新。 ( 三 )改革会计教育模式 目前以教师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和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考核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思维活力以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倡师生间平等自由地探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地交流沟通才能激发灵感,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石油类院校都是特色比较鲜明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发挥铁人精神在专业领域、在科研和工作的过程中。对于石油类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看,加强石油天然气会计模拟教学,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会计模拟实践,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模拟前的动员准备、模拟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和模拟后的总结评价等三个阶段。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直接接触,把学生放在会计人员的位置上具体处理各种经济业务,通过系统学习和自觉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中完善会计教学的程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好把学生放到实际的石油企业中去实习调研,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去真正实践会计数据的整理和传输,最终编制会计报表,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 四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石油类高校会计学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牢固互利的产学研联盟。全方位开展产学研结合, 特别是要与石油行业的骨干企业建立广泛的、紧密的合作关系, 与石油企业的管理( 会计)研究中心达成共建。从基础研究的探索到应用研究的开展; 从会计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 会计新技术的开发, 到系统集成和成套技术, 必须以石油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要立足本行业, 将先进的会计信息技术(包括内部控制技术) 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 以技术集成的形式在行业内转移和推广。(1)必须实行案例教学。这种方式是以石油企业会计案例为核心,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全面运用财务会计知识、剖析案例,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由于石油天然气会计具有理论性、技术性、操作性和行业独特性,在学习了一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后,通过案例,一方面使教师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整理、加工资料, 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是使教学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的融入企业的专有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2)改进课堂授课方式。运用演示教学方式,演示教学方式是以计算机、图像扫描与处理、投影、音响等设备为手段,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形象生动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均可采用会计教学的操作性很强,很多专业知识教师如果只口头表述, 学生不易理解, 如基础会计中结账方法等比较抽象,而利用演示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出多媒体课件, 在讲授时配合使用, 学生在听课的同时, 直观地从大屏幕上看到账页、凭证等, 使枯燥的抽象知识便于掌握和理解。(3)把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列为教学重点。会计实验教学,尤其是具有石油专业背景的会计类实践教学,更应该把会计实验做到精细化,除了会应用会计信息化中的各类主要会计软件之外,如用友、金蝶软件。还必须掌握中国石油公司运用的行业专用的会计软件――中油财务软件,这是在石油公司进行会计工作必备的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电算化实验应该提高教学比重,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流程。这样到了工作岗位后可以直接上手,节省了很多二次学习的时间,为企业节省资源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 五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与单位的财务打交道,需要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工作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性质、意义和作用,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培养职业上的自豪感,从而热爱会计事业,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业务上精益求精的精神。 (六)构建与需求一致的新模式 我国的石油类高校本科会计专业学制一般都为四年,其中三年半的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等的教学,最后半年为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不管毕业生是否在石油行业领域里工作,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毕业应该具备会计类的通用技能和行业内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凸显出石油类学校培养的专业特色,使得毕业生在目前的巨大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培养的模式一定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下图设计了高等石油院校基于专业会计人才培养与需求一致的新模式,旨在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由于石油企业对会计类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是能够独立进行会计的核算、数据的分析、指标体系的分解和总结、以及适应石油公司总部变更很快的业务重组及系统升级的要求,每当石油公司新出台一套核算和考核体系的时候,都要求下属单位能够很快做出积极的反应。所以要本着培养与需求一致性的原则来设置本科会计本科的课程,达到合理、合法、不浪费、不缺腿,能够为石油行业培养更优秀、更专业的人才要重新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设计通用、专用及注册会计师课程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来配合培养目标的实现。 石油类论文:现阶段石油类水质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前处理技术环节的改进 摘 要:本文对现阶段石油类水质分析国标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对红外分光光度法前处理环节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检测效率。 关键词:石油类;水质分析方法;改进 石油是当今最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产品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的各领域。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耗国,在石油及其产品的生产使用中会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危害,而相关石油类水质分析国标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足,如最近在渤海发生的中海油蓬莱油田、绥中油田的油污染事故中,海水分析的国标方法存在适用性、代表性不足等问题,而且水质分析方法的不统一致使数据间缺乏可比性。本文对现阶段石油类水质分析国标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对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前处理技术环节进行了改进。 1 石油类的特性及危害 石油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植物或动物等残骸生成的,生成条件不同,不同地区原油的化学组成有较大差异性。石油类物质主要是由链烷烃、环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组成,还含有少量的烃类衍生物和非烃物质,组分复杂。不同化合物对动植物和环境产生不同影响。如芳烃污染物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其它污染物还对皮肤、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高分子油类会阻碍植物的呼吸和引起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重要标准都规定了石油类的浓度限值,石油类分析检测是国家控制水体污染、评价水质状况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2 现阶段国标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方法选择 由于石油类的特性,且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的石油类成分也不同,所以长期以来相关分析方法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最重要的国标分析方法也有不同,如1997年《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GB/16488-1996)将红外光度法确定为标准方法,包括红外分光光度法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2个部分; 2002年国家海洋局《海水浴场环境监测技术规程》中分析方法为紫外分光光度法;2007年《海洋监测规范海水分析》(GB/17378.4-2007)中分析方法为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的《近海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中分析方法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 2.1 国标方法存在的问题 2.1.1方法不统一,致使石油类分析数据缺乏可比性。如入海河流断面或直排海污染源的国标方法为红外法,与周围近海海域的国标方法不同,所以分析数据可比性较差。给政府和群众控制水体污染、评价水质状况带来偏差和不便。 2.1.2 海水分析方法为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方法的适用性、代表性不足 (1)重量法是用有机萃取剂(石油醚或正己烷)萃取样品中的油类,将溶剂蒸发掉,再称重后计算油类含量的方法。优点是一种不需要标准油样品即可直接测量,缺点是损失了沸点低于提取剂的油类成分。只适用于测定5mg/L以上的含油水样,远高于海水水质Ⅰ、Ⅱ类标准(0.05mg/L)。(2)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以正己烷萃取,利用油类中芳烃组分在紫外区225 nm处的特征吸收进行分析测定,未考虑另一芳烃化合物的主要吸收波长250~260nm;(3)荧光分光光度法中是以石油醚萃取,以310nm为芳烃激发波长,测定360nm发射波长的荧光强度进行分析。 紫外法和荧光法的测定原理都是以芳烃化合物在紫外区的特征吸收为基础,优点是检出限满足海水Ⅰ、Ⅱ类水质标准(0.05mg/L)的要求,但不测定石油中所占比例更大的其它烃类,因此测量数据代表性、可比性较差。 如最近在渤海油污染石油类应急监测中,作者采用先用红外谱图定性,再用紫外法定量的方法,避免了紫外法微小干扰即可引起的巨大误差,确保了数据的可靠。在和相关部门用单一紫外法定量进行数据比较时,有时会有较大出入,如未检出和数值超标,说明紫外和荧光法的代表性、可比性存在不足,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修订海水分析方法,选择定性定量功能更好且能满足海水质量标准的方法。 2.2 现阶段红外分光光度法是国标中较好的分析方法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GB/16488-1996)中的非分散红外光度法以测量石油类物质的CH3 、CH2 官能团在 3.4μm处的红外特征吸收为原理,但该法没有考虑芳烃官能团的伸缩振动。由于芳烃化合物水溶性较高,毒性较大,所以该方法建议取消。 红外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石油中主要成分亚甲基(-CH2)、甲基(-CH3)、芳香烃中的C―H 键分别在中红外区3.413、3.378、3.300μm处存在伸缩振动的原理,顺序检测在上述波长处的红外吸收,测得油中甲基、亚甲基、芳烃的含量。优点是与紫外法和荧光法相比,测定时的谱图功能可定性定量分析;石油组分代表性较强,较全面检测油类物质的总含量;统一了标准油的配置,使数据有了可比性;还可用于测定动植物油,适用范围广。主要问题是由于石油类物质组分非常复杂的性质,此方法也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和程度。此外,红外法推荐的萃取剂四氯化碳是一种可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因其在分析和实验室工艺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已将生产使用截止期限从2010年12月31日延至2014年12月31日。新的替代产品还在研制中。 2.3 国际标准化组织目前使用的测油方法是气相色谱法,方法号是ISO9377-2。气相色谱法是将油类物质用萃取剂萃取后,经色谱柱分离,使不同组分依次进入检测器,然后进行测量计算的方法。具有能定性且灵敏度高等优点。但现在也存在实际标准样品难以获取的问题,不是我国石油类水质检测的国标方法。因红外法萃取剂等问题,建议以后与国际接轨,国家相关部门把气相色谱法研究转化为国标方法。 3.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改进 红外光度法已了十多年,存在许多实际操作问题。其样品的前处理环节,如严格按其标准操作,一个样品所需半小时以上,而在实际工作中,水库、河流断面、生产生活污染源等处的水样都需检测石油类,劳动强度很大,所以有必要对该标准进行改进,以提高可操作性和检测效率。改进方法如下: 3.1 萃取中酸化水样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和防止乳化,若水样较清洁且立即测定,可省略此步骤。 3.2 加约20克氯化钠的作用不大,虽可减少酚的干扰,但因酚中含羟基可被硅酸镁吸附,所以此步骤也可省略。加氯化钠还会因纯度问题而干扰测定。 3.3 一次萃取取代二次萃取,不再定容。因四氯化碳对油类化合物是一种优良的溶剂,所以一次萃取即可达到萃取效果,还可以减少四氯化碳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萃取剂取20ml或25ml即可满足测定需要。 3.4 萃取液的脱水:当水样静止分层后:(1)如萃取液乳化程度较轻,可先用洁净滤纸擦干漏斗长颈中的水珠,然后弃去前1-2ml萃取液和乳化部分,余下的直接流入25ml比色管中待测。(2)如萃取液乳化程度较严重,可流入25ml比色管后,先具塞震荡或离心分离,然后用洁净移液管或刻度管移取下层萃取液于另一只比色管中,再向萃取液中加入无水硫酸钠进行脱水干燥。 3.5 采用射流萃取器:可同时处理多个样品,萃取效率高且减少劳动强度,应置于通风厨中。 4 结论 4.1石油类海水分析三种国标方法存在适用性、代表性、可比性不足的问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修订海水方法。 4.2统一的水质分析方法才能真实反映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 4.3现阶段红外分光光度法是国标中较好的分析方法。 4.4 建议以后把气相色谱法(ISO9377-2)研究转化为国标方法。 4.5 对红外分光光度法前处理环节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检测效率。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摘要:针对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在研究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教育部以及原建设部就专业课程的设置规范与建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石油类院校的教育特色,提出了对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并构建一个具有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石油类高校 一、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有近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实施教育部1997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原来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原来专业如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为工程管理专业;再之,就是一些少数高校在学科和教师基础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学界认为目前工程管理人才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如下看法: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脱节;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设计比较落后,且缺乏学科交叉;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领域广泛等。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要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应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二)建设部的课程设置建议 对于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部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方案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1],其把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三部分,其一,公共课程共1 200学时;其二,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共1 000学时,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法律4个基础平台,特别强调技术类的专业平台课程,该类课程总计850学时(其中50%用于技术类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性课程占150学时;其三,安排300学时,学校可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自行使用。 该方案的特点是突出专业平台课程,特别是突出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方案适用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开设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对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是强项和优势,但对无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却是其弱项和劣势。 (三)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另一个更具有权威指导性的文件就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各专业主要核心课程 [2],其中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编号110104)给出的主要核心课程如下:(1)管理学;(2)经济学;(3)应用统计学;(4)运筹学:(5)会计学;(6)财务管理;(7)工程经济学;(8)组织行为学;(9)市场学;(10)计算机应用;(11)经济法;(12)工程项目管理;(13)工程估价;(14)合同管理;(15)房地产开发与经营;(16)工程项目融资;(17)土木工程概论;(18)工程力学;(19)工程结构。 以上课程包括了经济管理类主要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构成经济管理知识体系平台;同时还有八门工程管理与工程技术方面的主干课程,构成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基本构架,是各个高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依据。在此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的其他课程,因此该课程方案更适合于一般性质院校,即无论有无专业背景的院校,为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的知识平台是充分的。 二、石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 (一)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石油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结合油田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在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安装、石化设备安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生产活动,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该专业应该以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建筑工程学科相互交叉为特点,依托石油、石化企业,突出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工程安装、工程造价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培养方向,体现“既懂管理又熟悉工程”的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二)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求 石油院校的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了解石油行业的相关知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生产环节、建设需求、管理特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石油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勘探开发,油田建设,石油储运,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生产等,学生在掌握一般的工程管理相关基本理论和培养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专业学习和石油生产相结合,突出行业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三、石油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1.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科大类科学制订培养计划。依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依照拓宽专业口径的思路按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依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以及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的思路设置专业课程。 2.在保证通识课程教育的前提下,把专业基础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等前移,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课程,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进入校门之初就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传承石油类院校的办学历史与服务面向,在专业培养中体现石油特色,开设“石油工业概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钻井工程概论”、“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课程。 4.鉴于学生在“大四”学习中出现的考研、求职等“大四现象”,建议第七学期只开设选修课程,不开设必修课程,第八学期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及专题报告等项教学活动。 在这些关于课程设置的思路之下,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学研究结果和教学经验,建议石油类院校可有如下表的课程基本设置: 四、小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从整体性探索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培养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长期工作重大课题。建设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两点思路:一要有准确的专业定位,结合石油特色方向,推进多模块培养目标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二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思考,课程设置的研究至关重要;此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分层实践体系构架、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也都是高等教育者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石油工业也日益同国际接轨,这就要求我国的石油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石油类专业英语水平。本文通过对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提高石油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石油 专业英语 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已经打破了专业、区域等的限制,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已成为石油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 近几十年来,石油工业技术突飞猛进,革命性的技术不断出现,我国石油工业也日益同国际接轨,技术交流日趋频繁。另外,随着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的对象日愈复杂化,以及老油田稳产、提高采收率的迫切需求,石油类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综合性的知识,提高英语的实际交流能力。因此,想要掌握最新的石油勘探开发及地面集输技术,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必须具备较高的石油类专业英语水平。石油类专业英语要求学生在专业氛围内体会英文表达方式,同时在英语思维中掌握本专业知识,这使得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殊性。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改善教学方式,以全面提高石油类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石油储运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发现课程的安排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严重脱节。目前我校的石油储运专业英语安排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和大四的第一学期,而大多数专业课程、像油气集输、天然气集输工程等专业课程都安排在了大三的第二学期。当对大三的学生进行第一学期的专业英语授课的时候,学生们还没有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必然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老师在讲授的时候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专业句子进行解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教师按照课本内容一句一句向学生进行讲授,简单介绍专业词汇的意思和复杂句子的翻译,在教学中听、说的训练较少,整个教学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进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不重视专业英语学习的一个原因。任课老师一般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讲解比较多,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员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活动也大受限制。另外,教学手段比较落后,课堂上很少用到录音、影视或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手段落后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学生认识普遍不足 由于多数高校都把专业英语定为考查课,造成学生对专业英语普遍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是为了考四六级,这样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大学英语学习以后,特别是考过四六级之后,就变得对英语学习没兴趣了。另外,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也普遍认识不足,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只是为了增加一些专业词汇、专业术语,能大致读懂英语专业文献即可,对专业英语课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视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没有认识到专业英语在以后的科学研究及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师资队伍的缺乏 石油类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石油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既不是单纯教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去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这就决定了对于石油类专业英语任课老师的要求,既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目前,我院的石油类专业英语多是由一些英语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年轻专业课老师担任。这些专业课老师毫无疑问专业方面没有问题,但是毕竟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难免存在英语发音不准确、英语课文句子读起来也不是很流利,造成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降低,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善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及安排 各个院系进行课程安排的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时间。就像在讲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的地面油气处理一节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进行《油气集输》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吃力。因此,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程的安排必须要保证在学生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后再进行。 (二)改变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学手段,不能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针对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1)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可以放映一些和授课内容相关的油田现场的施工录像,最好是中外合作的油田施工,学生可以通过现场的生产实际和中外工作人员的交流来提高专业英语知识。(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对话场景,比如中方人员在国外的油田进行施工,施工现场出现了意外情况,中方人员怎么样把这一情况传达给外方管理人员,并给出处理方案,让两个学生来模拟这一段情景,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掌握了专业英语的交流技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懂得语言教学的规律及特点。因此,专业英语课的任课教师最好是选用一些有过留学经历或在国外石油企业工作过的老师来担任。另外,学校也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应该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英语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使其成为探索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方法与规律的主力军。 作者简介:赵金省(1979-),男, 河南泌阳人,西安石油大学讲师、博士,从事油气田开发及地面集输方面的研究。 石油类论文: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类技术探讨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优点和工作原理,然后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对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类物质进行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 红外分光测油仪;水中石油;技术 随着石油的大量开采,石油污染现象越来越多,这就给石油石化、海洋石油开发外排水的监测制造了难题。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人们探索发现了测定水体中石油类物质含量的多种方法,其中红外分光度法是相对来讲比较先进的一种方法。在使用红外分光度法进行水中石油类物质检测时,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是目前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两类水中石油红外分光度法检测仪器。 1 石油类物质的定义 根据GB/T16488-1996的相关规定,石油类是指能够使用四氯化碳进行萃取,不能被硅酸镁吸附,并且在2 930cm-1、2 960cm-1、3 030cm-1波数全部或者部分谱带处有特征吸收的物质。如果在使用如三氧三氟乙烷等其他溶剂进行溶解或者使用如三氧化二铝、5A分子筛等吸附剂时,必须校正测定值。 2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优点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处理数据,界面非常友好,能够直接通过计算机界面进行分析参数设定,整个检测过程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全程显示,在操作过程中,波长还能够自动扫描,自动修正。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分析效率相当高,每30s就可以完成一个油样的分析检测,在进行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时30s/次~60 s/次,在进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时2s/次。 3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工作原理 作为一种复杂的有机物,石油的组成成分相当的复杂,主要包含烷烃、芳香烃和环烷烃。产地不同,石油中的亚甲基(CH2基团)、甲基(CH3基团)以及芳香烃之间的比值也不尽相同,为此必须求出各自的校正系数:X表示亚甲基(CH2基团)系数。Y表示甲基(CH3基团)系数,Z表示Ar-H芳香烃系数,接下来通过计算得出亚甲基(CH2基团)的波数2930-1和3030-1的比值(用F表示),在计算出亚甲基(CH2基团)系数、甲基(CH3基团)系数、Ar-H芳香烃系数。接下来对各种石油类别进行测定,这样能够在测定石油类物质时不再受到产地的影响。 3.1 定性分析 当组成石油这种混合物中的各种分子被固定频率的红外线照射时,如果分子结构中的其中一个键的频率和红外线的频率相同,那么分子结构中的这个键就会吸收大量的红外线从而导致能量增加,振幅加大,振动加强。如果石油分子中不存在和红外线频率相同的键,那么当固定频率的红外线照射分子时,分子中的键就不会吸收红外线的能量而增加振幅,振动增强。在检测过程中,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可以连续改变红外线的频率,并完成对样品的照射,此时,通过仪器检测装置我们就可以发现,被检测的样品对红外线的吸收各不相同,有的频率吸收的强,有的频率吸收的弱,这样就形成了红外线吸收光谱。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红外线吸收光谱完成样品中是不是含有石油的检测。 3.2 定量分析 按照比尔定律,某种单色光在照射被检测的液体时,能量也会被吸收,单色光被吸收的强弱程度和被检测的样品的浓度成正比例关系。其关系式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4.1 仪器的选择 OIL480或者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四氯化碳、苯、异辛烷、十六烷、1+1硫酸、氯化钠、无水硫酸钠、石英比色皿。 4.2 四氯化碳钝化处理 由于市场上的四氯化碳通常含有极少量的稳定剂,而这些稳定剂都是有机物质,常常会给测定的结果造成影响,为此必须对四氯化碳进行纯化处理。常用的纯化方法有:减压蒸馏法、水浴蒸馏法、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其中,水浴蒸馏法纯化处理的四氯化碳效果最好,但是水浴蒸馏法需要注意温度必须控制在76.8℃~77.5℃之间。 4.3 待测样品石油的制备 按照苯:异辛烷:十六烷=2:5:13(V/V)的比例进行配比,组成待测标准石油样品。 准确称量0.1000g的待测标准油品,准确量取100mL纯化的四氯化碳,然后将二者混合配置成1.00mg/mL的标准油溶液。 往10mL的容量瓶中注入适量标准油品,然后用四氯化碳进行稀释至标线位置,制成1 000mg/L的标准油贮备溶液。 4.4 萃取 把已经酸化的水样500mL全部转移到分液漏斗中,然后加入氯化钠,氯化钠的量大约是酸化水样总量的8%,然后使用25mL的四氯化碳进行萃取,将混合液体进行充分振荡(时间大约3min),将四氯化碳层转移到100mL的锥形瓶之中,然后继续使用25mL纯化的四氯化碳进行水样的萃取,萃取液仍转移到锥形瓶中。接下来往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无水硫酸钠,利用无水硫酸钠的吸水性吸收水样中的水分,30min后将萃取液取出50mL,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定容时仍然使用纯化的四氯化碳,使用纯化的四氯化碳调零,然后将样品放入OIL480或者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中进行测定。 4.5 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分别取100mL的容量瓶5只,分别加入30mL的纯化后的四氯化碳,然后分别向5只容量瓶中加入0mL、1mL、2mL、3mL、6mL的1 000mg/L的标准油贮备溶液,然后分别加入纯化的四氯化碳进行稀释到刻度位置。此时五只容量瓶中的四氯化碳的浓度为0mg/L、10mg/L、20mg/L、30mg/L、60mg/L,接下来使用4cm的石英比色皿,进行空白调零后,就可以对标准样品进行测定(保证石英比色皿方向上的一致性),然后按照测定结果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使用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取科学的数据,才能完成水中石油的测量,为环境的检测提供准确有力的数据支持。 石油类论文:关于石油类测定方法的改进 【摘 要】通过采用25ml比色管法和100ml容量瓶法分别对4种不同浓度的石油类标准物质进行分析,经过使用不同型号的红外测油仪和不同的分析人员进行比对验证,在如何有效提高石油类标准物质分析的快速性、准确性和精密性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不同的分析仪器和不同分析人员均能保证样品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密性,而使用比色管法能够显著提高分析的快速性,并能够节省四氯化碳溶剂的使用量,大大减少分析人员暴露在四氯化碳环境中的时间。 【关键词】石油类;测定方法;快速性;准确性 石油类是水质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一种含有烃类和非烃类的混合环境污染物,被列为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第八位[1]。环保部标准方法《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2的原理是利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测定总萃取物含量,然后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经脱除动植物油类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含量,总萃取物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由波数分别为2930 cm-1(CH2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2960 cm-1(CH3基团中的 C―H 键的伸缩振动)和 3030cm-1(芳香环中 C―H 键的伸缩振动)处的吸光度 A2930、A2960、A3030 进行计算[2]。 本文就如何准确、快速测定石油类的含量,减少四氯化碳使用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标准物质分析、人员比对、仪器比对以及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改进,对石油类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精密性进行了检验,为以后石油类测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仪器与试剂 OIL460型红外测油仪(华夏科创),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华夏科创);四氯化碳(天津傲然,测油专用),石油类标准溶液(国家标准物质中心,1000mg/L),石油类标准物质(国家标准物质中心)。 2 方法 2.1 标准曲线和试液的制备 方法一:用无分度移液管准确移取1000mg/L的标准溶液10ml至100ml容量瓶,用四氯化碳定容至刻线,配制成100mg/L的标准使用液;然后分别移取0ml、2ml、5ml、10ml、15ml标准使用液至25ml比色管中,用四氯化碳定容至刻线,配制成0mg/L、8.00mg/L、20.00mg/L、40.00mg/L、60.00mg/L、100.00mg/L的标准系列浓度点,摇匀后测定。同时用2ml刻度移液管准确移取标准物质1.25ml至25ml比色管中,用四氯化碳定容至刻线,摇匀后测定。 方法二:按照环保部标准方法HJ637-2012中校正系数的检验方法配制标准曲线,分别量取5.00ml和10.00ml的石油类标准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定容,摇匀,石油类标准溶液的浓度分别为50mg/L和100mg/L。分别量取2.00ml、5.00ml和20.00ml浓度为100mg/L的石油类标准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定容,摇匀,石油类标准溶液的浓度分别为2.00mg/L、5.00mg/L、20.00mg/L。同时用5ml无分度移液管移取5.00ml标准物质至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定容至刻线,摇匀后测定。 2.2 快速性的检验 由五名分析人员分别按照方法一和方法二分析标准样品,记录从开始配制溶液到完成测试全过程所用时间。分析采用两种方法所用时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3 准确性的检验 根据快速性检验结果,选择快速性高的方法,使用OIL480型红外测油仪测定四种不同浓度的标准物质的浓度,检验分析结果与标准物质浓度标准值的符合程度。四种标准物质的编号及浓度标准值。 4 精密性检验 由五名分析人员独立使用OIL460型红外测油仪和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分析四种不同浓度的标准物质,同时对样品进行平行双样分析,检验分析方法的平行性和重复性。 2.5 数据处理 对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快速性 通过采用方法一和方法二对编号为205948的标准物质的分析,在满足标准物质准确度(20.0±1.3mg/L)的情况下,采用方法一即比色管法能大大提高分析的快速性,方法二即100ml容量瓶法配制标准系列和样品分析,所用平均时间为99分钟;而利用25ml比色管的平均分析时间能够提高到50分钟;数据通过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方法一能显著提高分析的快速性。利用25ml比色管能减少四氯化碳的使用量,使人体暴露于四氯化碳环境的时间大大减少,减轻了四氯化碳对人体的危害。 3.2 准确性 根据快速性检验结果采用方法一即比色管法,使用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对四种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将标准物质保证值的不确定度分成五等分,分别为1S、2S、3S、4S、5S,测定结果均在1S范围内,表明采用25ml比色管具有很好的准确度,能够用于样品中石油类的测定。 3.3 精密性 根据快速性分析结果,采用方法一,五名分析人员分别使用OIL460型红外测油仪和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对编号为205948、205949、205950、205951四种标准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名分析人员使用OIL460型红外测油仪和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对四种标准样品进行分析,其浓度值均与保证值一致。分析结果见表3。分析数据t检验结果表明:分别使用OIL460型红外测油仪和OIL480型红外测油仪测定标准物质其结果无显著差异,两种型号的仪器测定石油类具有可比性,均能够准确进行石油类样品的分析。五名分析人员的分析结果均在保证值不确定度的1S范围,样品分析均无显著差异。 4 结论 (1)使用25ml比色管配制标准系列和标准物质能显著提高样品分析的快速性,减少四氯化碳的使用量,人体暴露在四氯化碳的时间能够明显缩短,将四氯化碳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在进行水样分析时,水质中石油类经过四氯化碳萃取后定容至25ml比色管,较定容至100ml容量瓶,能增大石油类的富集倍数,对于分析地表水等低浓度样品增加了其准确度。 (2)使用校正后的比色管进行石油类样品的分析,能保证样品分析的准确度。使用25ml比色管对不同编号的四种标准物质进行分析,其所得结果均在标准物质保证值不确定度的1S范围内,表明使用25ml比色管在显著提高样品分的快速性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样品分析的准确性,故使用25ml比色管对石油类样品进行分析是行之有效的。 (3)通过使用不同型号的仪器和分析人员对四种标准物质进行分析,其结果均在保证值不确定度的1S范围内,表明使用25ml比色管分析样品能保证样品的精密性。通过使用OIL160型红外测油仪和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分别分析四种标准样品,其结果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分别由五名分析人员对标准样品进行,并且每个样品都做平行双样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应用,不具有试验室系统误差。 总之,使用25ml比色管对石油类样品进行分析能够显著缩短样品分析时间,减少四氯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同时能够很好的保证样品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密性,是对石油类标准方法的有效改善,为石油类样品的实验室分析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石油类论文:不同光度法及不同试剂对水中石油类分析的研究 摘要:石油是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项目之一,本文采用不同光度法及不同试剂分别测定了水中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分光光度法较其他方法测量油有更好的适应性,更准确、可比,且标准油易制备。且在红外法中分别用S-316、四氯乙烯、二氯甲烷、石油醚作水中石油类中的提取剂,结果表明S-316在红外法中具有毒性小,萃取率高等特点。 关键词:红外分光光度法;石油类;S-316 石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主要由烃类和非烃类组成,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石油最主要的危害是其中含有致癌烃,被鱼贝富集以后,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属油类污染国之一,每年有9万吨以上的油类污染物排放,所以油类物质对水体的污染为国家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项目之一,且它也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1 石油测定方法的选择 由于石油是复杂组份的混合体,所以长期以来油类物质的测定方法没有统一。主要方法有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红外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 1.1 重量法 方法原理:以盐酸酸化水样,用石油醚萃取矿物油,蒸除石油醚后,称其重量;优点与局限性:重量法不受油品限制,但操作繁杂,检测流程长,灵敏度低, 只适于测定10mg/L以上的含油水样,方法的精密度受操作条件和熟练程度的影响很大。 1.2 紫外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石油及其产品在紫外光区215--230nm有特征吸收, 其吸关度与可萃取油类组分含量成正比;优点与局限性:操作简单、精密度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测定0.05-50mg/L的含油水样。但标准油的取得比较困难,数据可比性较差。 1.3 荧光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水样中油类的芳烃组分,经环己烷萃取后,在激发波长310nm的紫外光照射下,其365nm发射波长的相对荧光强度,与萃取剂中发出荧光的油含量成正比;优点与局限性:它是最灵敏的测油方法,比吸光法灵敏度高100-1000倍,适于测定0.02-20mg/L的含油水样。但当油品中芳烃数目不同时,所产生的荧光强度差别很大,抗干扰性极差。 1.4 非分散红外法 方法原理:该法利用了矿物油中-CH3 、-CH2两个特性基团在近红外区(2930cm-1)的特征吸收进行测定;优点与局限性:该方法灵敏度较高,适用于测定0.01-200mg/L 的含油水样,各种油品的比吸光系数较为接近,但它“标准油”选择困难,只测石油中的CH3、C2H5不能测石油中的芳烃,只能测定石油中的一部分,没有考虑矿物油中不同的组成在红外光谱分析中不同C一H键伸缩振动吸收系数造成的差异,存在“以偏概全”之不足;另一个局限性是所有含-CH3 、-CH2 的有机物都将引起干扰,测定前需预处理 。 1.5 红外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油类物质,测定总萃取物,然后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经脱除动植物油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其含量由波数分别为2930cm-1,2960 cm-1,3030 cm-1谱带处的吸收光度A2930,A2960。和A3030。进行计算;优点:①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组分物代表性强。红外分光光度法可测定石油中80%-90%的组成物,比紫外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15%-30%的组分物代表性强;在红外吸收光谱中,不但考虑了亚甲基团中C-H 键的伸缩振动,也考虑由芳香环中C-H键的伸缩振动。②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标准油容易选择;在测油中首先涉及油标准物质的选择和确立,除重量法外,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均存在标准油的问题,使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样品,同一个操作,但由于标准油的不同,结果往往差异很大。 2 红外法中不同萃取剂的选择 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从光学角度分析,其红外透光度较好,萃取率较高,价格便宜。但四氯化碳易受热分解,产生氯化氢、氯气、光气和二氧化碳等,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被人吸收。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如头晕、眩晕及肝、肾功能明显损害等症状,当吸入浓度达150-200g/m3 1小时有生命危险。 S-316(六氯四氟丁烷):s一316本底值低,碳氢基团在光谱3000cm-1 波长处没有吸收, 可直接使用,具有操作简便、毒性小、萃取率高、准确度好等特点;由于134℃的高熔点和-143℃的低凝固点,此溶剂使用于广范围温度测量;由于地蒸汽压,相对不易挥发,在酸、碱、油和水的环境中化学特性非常稳定。不可燃,使用安全。缺点是价格昂贵,不能普遍使用。 二氯甲烷:二氯甲烷是甲烷氯化物中毒性最小的,其蒸汽有麻醉作用,毒性仅为四氯化碳毒性的0.11%。脱离污染环境,呼吸新鲜空气或输氧,症状就会消失,不会引起持久性的损害。 三氟三氯乙烷:三氟三氯乙烷为微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1000 ppm,吸入后能引起眩晕、麻醉、恶新、呕吐等症状,但是脱离污染环境,呼吸新鲜空气或输氧,症状就会消失。 四氯乙烯:四氯乙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溶剂,有强烈刺激作用,四氯乙烯与空气的浓度比例达到100个单位时就会呼吸困难。吸入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运动失调、肝损害等。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湿疹。优点是提取率在85%以上,提纯浓度30%以上,可节约蒸汽30%,节电20%。 3 结语 综上所述,红外分光光度法是目前测量石油类的方法中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它不受油品成分结构的限制,标准油易确定及制备,具有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宽、操作简便快速,和测定结果受标准油品及样品中油品组成影响较小的优点,是国际标准首选方法。使用红外分光测油仪,只要严格控制空白值,对所用玻璃器具及化学试剂进行检测控制,不发生满度漂移,就能保证所测数据准确可靠。另一方面,本实验通过在红外法中分别采用S-316、四氯乙烯、二氯甲烷、石油醚作水中石油类中的提取剂,比较了S-316和四氯化碳的本底值和萃取率,结果表明各种萃取剂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红外分光光度法测水中石油的国标法采用的是四氯化碳萃取,但由于四氯化碳毒性很大,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操作,佩带过滤式或供氧式面罩,必须对其回收,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操作麻烦且对监测人员危害较大。所以从考虑监测人员的健康角度,本人建议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类时最好使用毒性小,萃取率高的S一316作为测定水与废水中石油类的提取剂。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语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摘 要:本文选取10篇石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从摘要的语篇特点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翻译者提供实用的翻译策略,从而提高石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和论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石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语篇特点;翻译策略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石油科技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英文摘要是论文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大部分的科研人员用英语撰写论文和摘要的能力还是否薄弱,语法错误频频出现,中式英语表达较多(秦,2007)。大部分的研究者的英文摘要是在中文摘要的基础上翻译而成,了解科技论文摘要的语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石油类科技论文摘要的语篇特点 本文选取10篇SPE论文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石油类英语摘要的语篇特点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摘要整体要求语法正确,表述准确、地道 英语摘要要求符合英语行文规范的语法,尽量避免英文表达中的 “中式英语”。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中英文差异,避免出现无主句,连动句,搭配不当,或是主谓不一致等语法错误。“An improved mathemat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no equilibrium and the non-isothermal effects involved during rapid multiphase flow in wells and pipelines is presented. ( SPE 107958)” 本句表达无语法错误,但是主语较长的现象,不符合英语科技论文撰写规范。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用被动句或是形式主语句替换这句话,如“It is presented that an improved mathemat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nonequilibrium and the non-isothermal effects involved during rapid multiphase flow in wells and pipelines”,这样修改后避免了原文中头重脚轻的现象。 同时,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中英文专业术语的表达,普通词汇在石油类专业论文中有不同的意义,选择准确的术语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如“absolute humidity”应该翻译为绝对湿度,和普通英语在意义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而“abstraction” 一般译为抽象或抽象概念,而在石油英语中表示为抽提。“intelligent pig” 从字面不能看出具体意思,而在石油专业术语中表达的意思为“通管器式管内探查器”。因此做好翻译好一篇文章,需要良好的石油类专业背景知识,具备一定的石油专业词汇。 二、 摘要类型 石油科技类论文摘要一般为信息型摘要,主要由投稿刊物的要求来确定。摘要内容包含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字数一般为原文的10%左右,200-300字左右。根据不同的内容,时态的运用也随之变化。基本时态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在提到研究结论时运用现在完成时,而将来时主要用于对将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建议。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内容,选择正确的时态。 三、词汇使用正式用语,突出文体的正式和准确性 注重词汇的多样性,石油类科技论文撰写者词汇使用趋向单一,以SPE 107958为例,present 这个单词在不到100字的摘要中出现了3次。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词汇的重复性,如果出现类似的表达,建议用其他近义词替换。如“show”“indicate”为“present”的近义词。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英语近义词,同时应该了解书面语与普通词汇的区别,如表示“大约”,approximately 比about 更加正式些。同时,在石油类科研论文中,为了避免句子冗长,常用正式动词代替动词短语,如“evaluate ”“analyze”。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动作名词化现象,如“applications for three-phase (oil/water/gas) systems”“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 ”“separation of injection gas components”。注意词汇的固定搭配的积累,如“under…rate”,“ be associated with”, “along with”,“generate from”等。 四、 大量使用被动句或第三人称主语句 科技论文探讨客观现象,因此被动句和第三人称主语句使用较多,在英文摘要中被动句占到三分之一。而在汉语表达中,多使用无主句或是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大家”等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中英文表达差异。在英语为本族语的文章中,常会出现“we”等集合名词的表达。从整体上来说,石油类科技论文属于正式文体,在摘要部分被动句较多,注重事实。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注重中英文表达差异,了解英文摘要特点。 石油类论文:水中石油类物质检测空白值高的影响因素 石油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污染地下水。我们现在生活的水资源被污染,以至于地方性癌症村屡屡皆是,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石油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家环保部对此越来越重视。关于石油类污染物检测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等,其中红外分光光度法不受石油类品种的影响,能较准确地反映石油类的污染程度。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6月1日颁布新的水中石油检测标准《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测定的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2),代替以往旧标准。 新标准测定水质中石油类污染物时,发现空白值较高,不易降低,为此通过多次试验,来寻找可能引起空白值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方案,提高水中石油类物质检测质量。 1试验 1.1试验方法: 按照《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2)规定方法,测定纯水的空白值和水中油类含量。 1.2仪器与试剂: PE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旋转振荡器、优级纯四氯化碳、分析纯无水硫酸钠、硅酸镁。试验用水为纯水,电导率 2讨论 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影响石油测定空白值因素较多[2],以下将逐一讨论。 2.1实验室环境: 实验室环境对水中石油检测最大的影响是湿度,PE公司生产的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最怕潮湿环境,所以日常保持干燥环境非常重要。实验室内不要做其他有关水的检测试验,更不要使用加湿器类能增加房间湿度的电器,试验证明湿度越低,检测的空白值越低。 2.2实验试剂: 检测水中石油类物质所需试剂中,四氯化碳、无水硫酸钠、硅酸镁对空白值的影响最大。首先,大部分市售分析纯四氯化碳都存在空白值偏高的问题,空白值过高会使分析结果产生明显的误差,影响检测结果;同时检测过程中,它还污染所用的器皿,清洗器具的难度加大;影响仪器的灵敏度。试验分别用分析纯、优级纯的四氯化碳[3]在2800~3100cm-1之间扫描,吸光度依次为58.00,0.73。结果表明:采用优级纯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测得吸光度较低,满足检测要求。无水硫酸钠最好要用优级纯的四氯化碳预处理,处理前后的空白值为0.67,0.04。处理前后的空白值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同样硅酸镁最好也要使用优级纯的四氯化碳预处理,处理前后的空白值为0.42,0.02。处理前后的空白值差异同样是比较明显的。 2.3分液漏斗: 玻璃漏斗加普通滤纸代替玻璃砂芯漏斗,玻璃漏斗便于清洗,滤纸一次性使用,方便快捷,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使用市面上普通滤纸过滤上清液,测得的空白吸光度较高,但对滤纸进行四氯化碳清洗处理,测得的空白吸光度基本为0。因此,建议如果使用滤纸,最好要用四氯化碳清洗处理。 2.4器皿洁净度: 器皿的洁净度对空白的影响非常明显。采过废水的器皿未清洗干净,测得的空白值非常高,对浓度较低的水样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器皿的清洗,除了按照常规的实验室清洗方法外,最后还要用四氯化碳清洗,晾干后使用。分液漏斗、锥形瓶与玻璃漏斗均可用上述方法清洗,效果较好,对检测空白值基本上没有影响。 2.5实验人员责任心: 《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2)规定的检测方法比较繁琐,很多关键步骤不好操作,这就要求实验人员除了具备专业检测知识外,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多次试验让我们感受到,有时试验失败就是因为我们做实验时注意力不够集中造成的,导致检测空白值偏高。 空白值高低是决定本次试验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影响空白值的因素较多,只要我们把握好以上影响因素,就能保证试验的成功进行。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探索 [摘要]建立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和繁荣校园文化的迫切需要。通过研究大庆精神教育新途径,探索构建大庆精神教育新体制。通过构建工作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化解教育矛盾、整合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石油高校 大庆精神 研究生德育 三位一体模式 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坚持把大庆精神作为教育资源,贯穿于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全过程,能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将优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起来。石油类高校建立研究生大庆精神“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一、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立研究生大庆精神“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石油类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高校是知识和创新的聚集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更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阵地。石油类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引导研究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促进其成长成才。②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这种引领和示范作用突出体现在高校要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研究生,促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石油类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都负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学校应加强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研究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立研究生大庆精神“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石油类高校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就我国而言,研究生德育工作主要指对研究生政治倾向、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健康心理、人文关怀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石油类高校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研究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其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将来真正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③目前,部分石油类高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略显单薄,党团工作还有待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院系以及导师往往重视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而相对忽略其思想道德品质。石油类高校应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在重视研究生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时,认识到加强研究生德育尤其是大庆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强化德育工作实效性为突破口,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建立研究生大庆精神“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石油类高校繁荣校园文化的现实需要。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大学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高层次、创造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校园文化建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研究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并且要求高校要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新颖、教育性强、渗透力强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之中,使研究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以及大庆精神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主要内容 1.探索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工作新途径。用大庆精神教育石油类高校研究生,不仅要做到弘扬民族传统精神以及发挥模范典型示范作用,而且要做到不断开拓新的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独特方法。⑤ 首先,开展大庆精神教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大庆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与大庆油田工人的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智慧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因此,在石油类高校开展大庆精神教育必须同弘扬我们党在领导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结合起来。要根据研究生学习生活习惯,开辟有效的大庆精神教育途径和渠道,以QQ群、微博、微信、飞信等形式作为与研究生交流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并采用研究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工作的独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开展大庆精神教育与石油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大庆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加强和改进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独特方式。可以结合当代研究生成长实际,结合民族精神,布置研究生围绕“我为祖国献石油――我骄傲”这个话题进行演讲、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等。同时,石油类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开设“时代的丰碑――大庆精神”选修课,用大庆精神陶冶研究生的情操、塑造研究生的人格。通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整合课程内容纲要、课例以及石油歌曲推荐曲目系列光盘等资料,增强课堂的感召力,掀起大庆精神进课堂的新篇章,不断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再次,开展大庆精神教育与石油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石油类高校应高举大庆精神的旗帜,点燃万千学子“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塑造的作用。学校应在校风、学风建设中,汲取石油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大庆精神融入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大庆精神;通过优化校园环境,把体现大庆精神的经典名言印刻在校园的路标上以及装饰到学校建筑物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庆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追求。 最后,开展大庆精神教育与石油类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引导研究生磨炼意志,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石油类高校应坚持在每学年初的新生军训、校规校纪教育和专业教育活动中安排多种形式的学习参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铁人王进喜事迹展览馆、观看“铁人”系列电视剧,让研究生从实实在在的事例中了解大庆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爱祖国、爱石油、爱所学专业的情怀。石油类高校应在石油石化企业、油田建立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开展以“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研究生走进油田、走进企业,引导其将自身成长成才与石油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体悟和学庆精神。 2.探索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工作新体制。应从当前石油类高校大庆精神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调整体制、优化结构,建立科学的大庆精神教育运行机制,探索与建构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工作新体制(教学、科研、管理三位一体)。首先,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模式是一个系统。这一大庆精神教育系统是学校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互相衔接的、三者职能合一的、不断循环的动态体制,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运筹全局、集中指挥。其次,所有石油类高校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一个命运、利益共同体。引入竞争机制,动用精神和物资双重激励进行驱动,保证整个教育系统的高效运转。根据“职责”“成绩”“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业绩优秀者、表现突出者,给予丰厚待遇和奖励。在此基础上,完善对大庆精神教育工作的宏观考评以及信息反馈。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院系领导的具体指挥下,在双重激励的驱动下,在工作成绩的客观评估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能实现大庆精神教育系统的高效运行。 三、充分发挥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石油类高校的建设发展与大庆精神的继承弘扬密不可分,以大庆精神为核心构建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以及丰富校园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展的需要。 1.构建工作体系,制定阶段性的大庆精神教育工作。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教育工作体系中,构建其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非常必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各石油类高校要根据与高校德育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重要文件,结合石油类高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订出适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具体工作方案,并作出具体的规划部署。⑥其次,构建适应各石油类高校实际的大庆精神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并通过具体的工作制度和执行体系把大庆精神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具体环节。最后,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和工作举措,调动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充分发挥石油企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学校大庆精神教育的立体网络,进而构建层次性与立体化相统一的教育体系。而在这一工作体系中,应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优势互补、业务精湛、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庆精神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2.丰富教育内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自从石油类高校成立以来,大庆精神就作为石油类高校文化精神的内核融入其文化建设之中。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不仅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石油人才、推动石油科技的发展,还充分利用第一课堂让学生传承并弘扬大庆精神、石油精神。大庆精神教育是学校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必备内容。学校要将大庆精神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课、人文素质选修课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大庆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组织研究生参观校史陈列馆和研究生石油精神教育实践基地,观看反映中国石油工业艰苦创业历程的电影和纪录片,不断坚定研究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理想信念,强化其学习动力,努力促使他们在心中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校还应增进专业课教师对大庆精神的理解,通过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和引导来教育学生。学校在校风、学风建设中,汲取石油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 3.化解教育矛盾,保证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的正常进行。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努力实现中国梦成为研究生新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就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来说,面临着新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道德伦理环境的新变化。一些矛盾影响着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的实效。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好这些矛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⑦一是要充分理解中共十八大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使大庆精神教育与时俱进。进行新时期大庆精神的宣传教育,就是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国家能源工业促进现实发展是第一要义、落实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等具体要求。充分运用反映大庆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武装研究生的头脑,在坚定他们理想信念、铸造其精神支柱的同时,帮助研究生掌握要做好新时期的铁人所要掌握和具备的科学方法和本领,并勇于参加社会实践。二是要增强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的知识含量,把思想育人与知识育人有机结合。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要以研究生的成长和进步为根本,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启迪和文化熏陶,用知识开阔视野,用知识释疑解惑,用他们丰厚的专业知识投身于国家的石油事业。不断提高研究生在政治理想上的认知能力,使其能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精神境界,以扎实的本领争做新时期的铁人。⑧三是要注重研究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提高石油类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品质。在过去,石油行业是一项艰苦的行业。虽然在新时期石油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石油石化行业在海上、在沙漠戈壁工作的艰苦条件会对研究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会给研究生心理带来新的压力。因此,加强研究生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促进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培育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他们自强自立的能力,成为新形势下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目标。 石油类论文: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石油类的分析探讨 摘 要:本文对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地表水中的石油类进行了探讨。文中介绍了测定地表水时取样、保存、测定、废液处理及萃取剂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是作者对石油类测定从前处理到检测方法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石油类;废液处理;萃取 1前言 石油类及其产品属低毒物质,浓度高时对人体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工业化发展的加快,大量的油田开采,地下输油管道的建立,私家车的大量增加,石油类对水资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也导致国家对石油类污染越来越重视。 石油类是多种烃的混合物,主要包括链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烯烃4类。芳香烃中的多环芳烃,虽然含量较少,但是毒性很大,有很强的致癌性[1]。石油类不仅能残留于土壤环境中,对其造成危害,也会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石油类漂浮在水面上,会阻止水体与空气的热交换,从而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石油类被吸收后,不易代谢、降解,能在生物体中富集、残留,并把石油类中的有毒物质带入食物链。石油类气体挥发后可直接通过皮肤、呼吸系统等渠道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吸入高浓度的石油类气体,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严重者甚至死亡。 由于油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体,一直以来,国际上存在着很多种测油方法。红外分光光度法测油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测量方法,也是中国国标方法之一,是现阶段水质石油类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本方法优势在于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和测定结果受样品中油品组成影响小的特点。 2红外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红外分光光度法是用四氯化碳萃取样品中的油类物质,然后将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吸附,除去动植物油类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总油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由波数分别为2930 cm-1(CH2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2960cm-1(CH3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和3030 cm-1(芳香烃中C—H键的伸缩振动)谱带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A3030进行计算,其差值为动植物油类的浓度。 2.1术语和定义 2.1.1总油 指在国标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能够被四氯化碳萃取且在波数2930cm-1、2960cm-1、3030cm-1全部或部分谱带处有特征吸收的物质,包括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 2.1.2石油类 指在国标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能够被四氯化碳萃取且不被硅酸镁吸附的物质。 2.1.3动植物油类 指在国标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能够被四氯化碳萃取且被硅酸镁吸附的物质。 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测定总萃取物,然后将萃取物用硅酸镁吸附,经脱除动植物油等极性物质,根据国家标准“GB/T 16488—1996”应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油类物质和动植物油,在波数 3030 cm-1、2960cm-1、2930 cm-1波长处的振动产生吸收峰的原理,测定水样中的石油类。 3仪器和试剂 分析时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3.1红外测油仪JDS-109V+ 3.2射流萃取器 3.3四氯化碳(测油专用) 3.4硅酸镁 3.5石油类标准物质(GSB07-1198-2000,批号205940) 4样品测定 4.1精密度测定 仪器建立平台后,将同一水样连续测定7次。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5%,满足实验室要求。结果见表1。 表1 精密度实验结果 样品 检测结果mg/L 平均值 mg/L 最大相对偏差% 0.1820 0.1808 0.1840 0.1827 0.1812 0.1815 0.1810 0.1819 1.2 4.2准确度测定 由于地表水水质石油类3类水标准为0.05mg/L,通常检测所用的石油类标准物质含量偏大,本次实验把石油类标准物质(GSB07-1198-2000,批号205940)配置成2种浓度,标准物质1为该标准物质的原始浓度,标准物质2为稀释100倍后的浓度。用以检测红外测油仪在不同浓度检测时仪器准确度。 为验证红外测油仪(JDS-109V+)测量的准确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质分析方法》中的(GB/T 16488—1996)标准,测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提供的石油类标准物质(GSB07-1198-2000,批号205940),其结果如下。 表2 准确度实验结果 样品 标准值mg/L 检测结果mg/L 平均值mg/L 最大相对误差% 标准物质1 52.1±2.8 52.2546 52.1052 52.1043 52.1036 52.0972 52.1330 0.3 标准物质2 0.521±0.028 0.5374 0.5207 0.5075 0.5187 0.5168 0.5202 3.1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在低浓度样品的检测中,红外测油仪的准确度有所降低,但能够满足实验室水质分析工作的要求。 5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原因 作者从事水质分析工作多年,通过对石油类长期的检测工作,有一些心得。在日常工作中对一些地表水进行监测时,由于其石油类含量很低,这就要求分析时注意避免操作失误,造成测量结果不准。造成测量结果偏离真值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点。 5.1器皿的清洗 通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发现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器皿的污染会给测定结果带来巨大的影响,它是影响分析结果的最大人为因素。为了保证器皿的清洁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四氯化碳溶液的使用量,清洗时先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用四氯化碳溶液冲洗一遍,这样就可以保证器皿清洁,不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为了验证器皿是否清洁,可以把最后一次洗涤器皿的四氯化碳置入石英比色皿中,建立空白平台,观察扫描后的峰型,如果没有出现锐锋,说明器皿清洗干净,如果出现锐锋, 则应重新清洗该器皿[2]。 5.2样品的采集 石油类采集必须用玻璃瓶,不可以用塑料瓶,以避免石油类挂在瓶壁上。采样时水样瓶一定要深入水面下20~50cm,以避开漂浮在水层表面的油膜[3]。并且严禁用水样冲洗采样瓶,不允许在实验室分装。样品的采集也是影响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样品的采集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采样规程,避免出现人为误差。 5.3萃取剂的选择 四氯化碳作为水质石油类检测的萃取剂,对其纯度的要求很高,现在市场有出售测油专用的,如果没有,必须先提纯四氯化碳,使其纯度满足方法要求。常用的提纯方法有酸化法、吸附法、水浴蒸馏法,但这些提纯方法成本高,效率低,并且在提纯过程中还有可能引入其他杂质,先蒸馏四氯化碳,再将蒸馏后的四氯化碳利用活性炭吸附,是精制四氯化碳的好方法[4]。 5.4分析中注意事项 射流萃取器在使用时应注意水样的用量,不要超过球形萃取瓶的2/3,以免水样被吸入真空泵,造成仪器损坏。四氯化碳是剧毒,操作时一定要在通风厨中进行,注意安全。为了尽可能减少四氯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应对使用过的四氯化碳进行回收。如果测定的水样中石油类含量很低或没有含量,使用过的四氯化碳可以经过活性炭过滤后回收,回收后的四氯化碳可以通过建立空白平台检测,如果检测没有石油类含量的可以继续使用。由于四氯化碳极易挥发,被人体吸入后有很大伤害,因此,在测定石油类时一定要在通风厨内进行,最好能配备单独的实验室。测定石油类的同时,应避免测定其它有机物,以免造成交叉污染,影响测量准确度。实验室温度过高,四氯化碳易挥发,影响测量结果。实验室温度过低,石油类溶液凝结挂在器皿壁上,使所测结果偏低。因此有条件的实验室最好配备空调,控制实验室温度,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理工科专业认识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认识实习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实践环节,有效的实习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完成知识从虚到实的转化,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实习改革的思路是:创新实习模式,规范实习内容,提升实习效果。围绕这个思路需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加强师资培训,编写实习教材;采用语言导览技术,建立互动的现场实习模式;编写现场实习讲解提纲,规范实习内容;建立科学的实习后总结评价及考核机制。实践证明,新的实习模式实施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现场实习积极性都大有提高。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 认识实习模式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认识实习是石油类理工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实践环节,是从专业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一个关键实践环节,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印证,对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然而长期以来,石油类理工科专业的认识实习模式一直采用的是参观模式,即由教师带队,聘请工厂技术人员讲解,学生群体式实习,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后勤安全保障员和通讯联络员,缺乏教学主动性。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场地、内容等相对不变,因此,实习分组人数越来越多。而许多年轻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基地情况不了解,对工厂工艺流程不熟悉,现场指导主要靠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一人讲解,这种模式很容易使学生的实习变成“走马观花”,造成大量学生聚集在实习单位无事做、闲逛等现象,也容易发生一些安全事故,这势必将适成实习教学质量的下降,达不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2]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加强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以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为例,深入分析了目前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石油类理工科专业认识实习存在问题分析 (一)实习现场噪音大,影响实习教学效果 理工科专业实习现场的一个特点就是噪音特别大,尤其是油田实习和炼厂实习都存在这个问题,一些装置附近的噪声甚至达到80-90分贝。加上实习学生人数增加,实习分组人数越来越多,大部分学生在现场不能清晰地听到教师的讲解内容,于是有的学生就干脆不听;其次是现场讲解技术人员素质差别较大,有些人声音太小,即使拿着扩音器,也只有寥寥几个学生能够听到。有些讲解技术人员准备不充分,其所讲的内容学生听不懂。 (二)实习考核评价手段不完善,学生对现场实习重视不够 目前的实习考核评价手段主要是理论考试或者写一篇实习报告作为实习成绩,这样学生只要把理论课内容背熟了就能通过实习考核,因此他们认为现场实习无关紧要,大多数学生在实习现场只是走马观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习理论教学与现场结合不够 理论教学主要讲授油田及炼厂生产过程的概况、有关生产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等。但是目前来看,学生还缺乏将知识从虚到实转化的能力,即理论和实践连接不上。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场地、内容等相对不变,以上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有必要针对认识实习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 二、认识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受市场经济体制和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趋势的影响,高校中依然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这些做法,显然不符合当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确定了认识实习改革的思路:创新实习模式,规范实习内容,提升实习效果。围绕这个思路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加强师资培训,编写实习教材 由于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假期中进行,学生对实习课程并不是很重视。为了提高实习教学效果,我们在实习开展前,组织带队教师深入实习基地学习、备课,对学生开展实习动员及理论课教育。实习动员工作主要是强调外出实习的安全注意事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另外,向学生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实习安排、成绩考核以及与以后工作的联系等问题,让参加实习的学生能够充分重视。实习的理论授课是关系到学生实习效果的前提,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了实习理论知识,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实习教材”必须具有针对性,使教材能够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二)采用语言导览技术,建立互动的现场实习模式 传统的认识实多是单向讲解模式,为了能够让学生听清楚讲解内容,我们通过调研,购置了多台便携式大功率扩音器和无线调频话筒及耳机接收器,建立了一套适合现场实习的语音导览辅助授课系统,这样学生在噪音大的地方也能够清楚听到讲解人员的授课内容。 同时,在参观重点装置时,我们采用小组讲解模式,每个小组人数在10名左右,由现场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分别带领参观讲解,学生随时可以提问交流。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参观单元装置之前,把要参观装置的相关情况向学生讲述一遍,比如装置所用原料、来源、加工条件、产品用途、装置特点等,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装置,并要求他们与技术人员沟通解答思考题。这些改进措施提高了学生现场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三)编写现场实习讲解提纲,规范实习内容 出于安全考虑,现场认识实多需要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和讲解,但由于大多数技术人员没经过教师培训,同时也不了解理论授课内容,讲解内容有时候不符合认识实习的大纲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习效果,我们结合实纲和理论教学情况,编写了一套适用于不同装置的讲解提纲,以供现场讲解人员使用。这样带队教师可以调控现场实习内容,以适应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兴趣。 (四)建立科学的实习后总结评价及考核机制 以前的实习模式就是由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作业现场区,请技术人员讲解一遍,教师对学生是否掌握所参观内容以及掌握的情况如何都不是很清楚。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较好的改进办法,就是将实习模式改为参观-总结模式,具体实施方法为: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把最近参观的内容集中进行总结、回顾,同时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而且学生还能很容易把实习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的实习考核主要是以理论考试的方式来进行的,这样调动不了学生的现场实习积极性。[3]为此我们制定了新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实习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10%-20%)、现场实习成绩(30%-40%)和笔试成绩(40%-60%)三部分组成。增设实习现场考核环节,通过面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装置的认识情况,并据此打分,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一部分。现场考核环节由2-3名带队教师组成一个面试小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内容主要是认识装置图片及相关知识。实践结果表明,采用此评价机制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大大提高了。 三、认识实习模式改革收获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们为了提升应化专业认识实习效果,首先加强了实习准备工作,如采用单元授课法加强实习理论课教学,组织带队教师深入实习基地学习、备课。为了使带队教师可以调控现场实习内容,以适应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兴趣,我们结合理论教学情况,编写了一套适用于不同装置的讲解提纲,规范实习内容,以供现场讲解人员使用。并建立了互动的现场实习模式,采用小组讲解模式,配合语音导览辅助授课系统提高现场授课效果。为了调动学生的现场实习积极性,我们还建立了完善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实践证明,新的实习模式实施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现场实习积极性都大有提高,表现在现场参观认真、提问多,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多;现场面试提问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实习内容,达到了实习的预期目标。经过听课、参观、思考、讨论、总结,学生普遍反映收获是较大的。实习后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激发学生学好所学专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