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要】本文在广泛调研和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就业服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及原则,设计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Internet信息平台结合本地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快捷地实现毕业生信息管理,促进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网络 毕业生 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历年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这给学校的就业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毕业生找工作难成为各高校所面对的突出问题,该项工作不仅涉及到毕业生本人,而且还涉及到用人单位、学校、教育部门等许多单位。本文在广泛调研和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及原则,设计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Internet信息平台结合本地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快捷地实现毕业生信息管理,促进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发展现状 如今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已基本成熟,各大高校有完备的单位信息库、学生信息库、后台管理平台、信息查询工具、分门别类的版面、美观的主页等等。同时各大高校就业网站也都各有特色。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高校就业网站的建设还是落后于就业工作信息化的需要,应加强就业信息的信息量和时效性,依托网站强大的人才资源库使用人单位和个人在网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双向选择,通过无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我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一)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结构中“Web浏览器端”主要是用户的浏览器访问,向IIS服务器端发出请求,服务器端采用编程,可以很好地和Windows操作系统、SQL Server等软件平台协同工作。数据操作模块单独分离出来,将复杂的数据库编程采用微软提供的数据访问对象进行操作,以.Net控件形式向外提供接口,简化了用户界面端的编程复杂度,同时此数据模块可以重复使用或供其他系统使用。数据端主要由SQL Server数据库及相应的存储过程、触发器等组成。其中通过ADO.省略数据连接 连接字符串“Server=MyServer;Database=jy;User ID=MyID;Password=sa”由两部分组成,服务器识别部分和用户验证部分。服务器识别部分为:“Server=MyServer;Database=jy”。也可以添加Instance,“Instance=MyInstance”。更常见的是Instance名和Server名在一起声明,例如:“MyServer\MyIn-stance”或者“(local)\MyInstance”后者表明没有单独的设立数据库服务器。用户验证部分为:“User ID=MyID;Password=MyPass”理解SQL Server的安全SQLServer有两种安全模式:Windows集成验证和SQL Server验证Windows集成验证:“Trusted connection=true”或者“Integrated Security=true”SQL Server验证:“user=username; password=pass-word①建立和要连接的数据库的connection对象(建立连接对象)/connection conn=…;②建立sqldataadapter对象/preparedstatement ps=…;③由sqldataadapter产生数据集dataset对象数据集/re-sultset rs=ps.execute();④建立datagrid控件对象,把datasource设置为第三步时产生的dataset对象/遍历rs;⑤双击form写代码sqldataadatper1(sqldataadatper的in-stance).fill(dataset11) /rs.省略的代码与内容分离技术,实现了事件处理代码的重用,其中主要包括三组控件:(1)使用主控页面技术将顶部和底部的导航栏制作成主控页,把其用户页面放入HeaderControl; (2)用人单位填写需求信息时有大部分的内容将在就业信息栏内出现,所以将自定义成Info-Control;(3)毕业生求职模块中搜索定义成SearchControl,这些控件不仅使每个页面结构更加清晰而且增强了可用性。同时在系统中,将常用的操作封装在不同的.cs文件,对其进行编译后,在不同的类中用using加以引用。此外,在设计中我们把常用的数据库访问封装为存储过程,然后针对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类封装,这样每一个功能页面的代码都作为最高层来设计,页面就会变得非常的简洁。 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使项目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有利于标准化,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下转第128页) (上接第158页)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数据访问层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五)系统接口设计 1、用户界面设计规则 用户界面基于Web浏览方式,推荐在1024×768分辨率下浏览,界面以体现科技色彩的淡蓝色为主,界面应比较人性化方便用户操作,界面应比较简洁、美观、大方。 2、内部接口设计 系统内部各子模块间相对独立,各模块间主要通过中心数据库SQL Sever进行数据交换。 3、外部接口设计 系统与数据库接口主要通过进行访问,通过标准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库操作,该系统以技术成熟、信息安全、运行稳定、操作便捷为基本原则,符合我院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实际。 三、结束语 开发这样一个基于网络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满足数据信息集中管理和维护、实时查询的需求,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的实时性、共享性、快捷性,提高了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效率。该系统在2009年的就业信息管理工作中进行了全校范围的试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改进了部分程序漏洞,今后应扩充、完善各项功能并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简介: 许琪(1979.12-),女,北京交通大学在职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发稿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浅析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校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引进了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介绍了该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模块及相应的功能,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说明了该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以便对该系统的不断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盲区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校教师资源相对欠缺。毕业生毕业设计时,每个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指导交流的时间不断减少,现场指导学生也使得指导教师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往往容易形成指导毕业设计的盲区。因此,在高校毕业设计中引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急迫和必要的,进而使得每个教师更好地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对促进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电脑等通讯设备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高校各项工作服务,加强毕业生和教师之间在远程情况的交流,很多高校开发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信息系统采用B/S体系构架,基于.NET平台,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软件搭建,从而实现了系统信息的集中管理并提高了安全性。系统一般由如下五模块组成。 (一)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储存和管理系统中各个用户的相关信息,该模块主要由用户登陆页面、找回密码页面和系统管理员管理页面组成。该系统的用户为学生、指导教师和管理员。 (二)课题选择模块:指导教师将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输入到个人的信息资源库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题,而管理员最终具有对选题进行调整的权利,避免教师工作量过大,学生选题集中等。 (三)流程管理模块:毕业设计环节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登陆流程管理页面、教师登陆流程管理页面、教师上传任务书界面、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原稿页面、学生中期进展情况及中期报告提交页面、教师中期评语页面、学生提交毕业论文页面、教师论文检查审核页面、教师答辩成绩录入页面和学生答辩成绩查询页面等组成。 (四)规范管理模块:学院管理员可以通过该系统上传相应规范性论文、表格、文献检索及论文撰写要点和技巧等各类文档,供学生下载。 (五)在线交流模块:网络信息系统引入到本科毕业生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方便指导教师和毕业生进行有关毕业题目的在线交流,并且这种交流可以是异地的,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后,学生再进行文献的输入。在线教师模块主要有网络答疑室和学术交流论坛两部分组成。学术交流论坛可以实现学生之间资料的共享和相关课题技术的交流。 二、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优缺点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使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加规范化。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在校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管理人员来说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规范本科毕业设计,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系统能够提供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资料和模版供学生下载,使得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适应性较灵活,而指导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2.学生可通过这个毕业生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与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而系统将自动保存这类信息;而且学生能通过信息平台将论文终稿规范化。3.毕业生论文通过网络的管理,可以使学生的论文能够得到共享,从而便于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情况。 从实际的系统使用情况来看,该管理系统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具体的缺陷是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部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权限”较小,而只是在整体上执行学校上级管理规定的转发和执行,也就是说,作为基层教学和与毕业生接触最多的学院及系管理员对该系统的执行权限较小。此外,毕业设计工作过程的网络化可以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更方便地交流,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在网络上的交流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起到了学术交流和疑难问题解答的作用。当然,这些系统存在的所谓的缺陷,除了和目前系统本身有关,更主要的是和一个高校的办学和管理思路以及学术氛围有关系。这是需要从长远进行考虑的问题。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本身缺陷,因为作为硬件设施,如果长期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疏于管理和监控,那么管理信息系统将徒有表面功能而对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不能起到实质的帮助作用。 三、总结 总之,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将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是对高校教学环节的一大改革。作者认为对毕业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应进一步深入,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过程中,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要求,不断地改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施行的监督力度。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摘要: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是为了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数字统计中解脱出来,高效的完成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提高就业率和服务质量。系统开发从需求分析设计到最终系统完成并成功运行,运用了软件开发相关技术理论。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平台架构,减少了各模块间的耦合性,着重解决了面向招聘单位、毕业生以及各级管理员部署该系统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深入研究了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协调技术。 关键词:就业;UML建模;B/S模式;.NET框架 大专院校的招生就业处主要负责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就业数据以及就业信息统计的采集管理,数据量非常大,程序繁琐。因此,就业管理工作存在信息交流不够畅通,政策不够及时,数据处理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需要。该文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达到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中各类信息数据的搜集、处理、统计、报送、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拓宽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途径,另一方面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学院就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该系统结合已有学院就业网站的特点,突出了实用的模块,更加实用、方便,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 现在大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当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年有6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大专院校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均面临在夹缝中生存的严峻考验。就业处也面临在就业数据处理、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职业测评工作中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续写学院品牌特色。大专院校的招生就业处都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首先出台文件制度、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就业帮扶、职业评定、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和生源地人社局,提前做好就业工作部署安排,及时处理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做好就业前指导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其次,创新现有就业工作常规模式,升级就业网站系统,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招聘需求,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应聘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并且实现对录用学生的信息筛选、联系、管理。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招聘岗位,还能最大限度简化单位到校选录毕业生的繁琐程序和接待工作。因此,招就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了对繁杂就业信息数据的处理工作。实现了大专院校就业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增强了为学生、招聘单位服务的能力,这也是大专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系统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分析了招生就业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访问模式,又要在逻辑上具有集中的特点,能利用已有资源独立工作。本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又能体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推出了适合本国的就业管理政策和措施,部署了相关信息系统。2002年6月俄罗斯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在教育部下属高职院校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安置和就业信息系统的法令》,由此开发了支持青年专家就业的信息分配系统由文献[1]可知,经过几年的发展,俄罗斯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已经设立了支持青年专家就业的信息分配系统,毕业生的就业都比较顺利。在日本,政府对就业问题格外重视,在《文部省设置法》和《劳动省设置法》中专门规定了文部省在就业方面的职责,实现全国统一的就业制度。西方国家有着优良的教育体制,所以在就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很有特色,作用也很明显,像欧美的就业率比较高,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就业信息网,在就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起主导作用。其他如法国、德国、印度等各国也都有自己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颁布了促进就业的法律政策如《就业促进法》、《平等就业法》、《反歧视就业法》等,也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责任,这些制度和措施对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还缺乏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规范,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委托软件公司开发的就业信息网,没有统一的标准依据,因此各自为政,适应性不强。尽管2002年9月,国家教育部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条例,作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行业标准。但是,该条例缺乏就业网站各本体的设计的标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高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许多数据信息量大的部门都使用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经费紧缺,理论不完备,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理论指导问题,而且各个部门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更新速度慢,使得整体信息化使用程度不高。有些高校只有招生就业宣传网,在就业工作使用方面作用很小,即使有了专门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的更新和使用上效率不高,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这就出现了信息传递缓慢、组织乏力、信息采集不及时等问题,因此本系统的开发除了解决这些问题之外,也将研究系统的使用状况,以促进高校正确使用信息化技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 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2.1基于Web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析 本系统的开发主要会涉及的技术有基于Web的三层体系结构(图1)、技术、数据库技术、UML建模技术等。建立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平台,ASP3.0的开发环境,操作系统以Windows XP为主,选择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方便管理和使用。客户端只要支持Windows系统,IE5.0以上即可,扩大使用的范围。 2.1.1 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GI脚本程序的一种活动服务器网页工具,可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操作简单、轻松,是目前网站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ASP是一项位于服务器端的脚本编写环境,通过回应用户端的需要来建立动态网页或web使用程序。ASP网页中允许包括HTML标示、普通文档、脚本操作命令以及COM组件等。ASP技术应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页面中设计交互信息,又可以创建以HTML页面作为客户界面的web程序。因此,ASP有如下特点: 1)展现动态页面技术,实现与客户交互的目的; 2)ASP代码和HTML代码可以出现在同一个文件中,方便修改和调试; 3)ASP程序产生的内容可以用HTML格式或XML格式传送到客户端,保持了良好的兼容性,支持各种浏览器; 4)ASP通过一些内置对象可以从web浏览器中获取用户请求,并以脚本的形式对这些请求进行处理并响应,然后把结果反馈给用户; 5)ActiveX控件具有很强的功能,可以完成如存取数据库等各种各样的交互任务; 6)ASP代码在服务器上运行,只是将结果传送给用户,因此程序保密性很高,防止一些机密算法被窃取。 2.1.2 JSP技术 JSP(Java Server Pages)技术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JSP1.0标准是1999年9月公布的,同年12月又推出了1.1规范,目前较新的是JSP1.2规范和JSP2.0规范。JSP技术推出后,受到众多大公司的支持,纷纷开发使用JSP技术的服务器,如IBM、Oracle、Bea公司等,由此迅速推动JSP成为商业应用的服务器端标准技术。 JSP工作原理是通过Java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事件。同时网页通过tags和scriptlets访问服务端资源。JSP技术分开处理网页逻辑、网页设计和网页显示,加上可重用的组件技术,使得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快捷、安全。JSP与JavaServlet一样,Web服务器在收到访问JSP网页的请求时,首先在服务器端执行相应代码,然后将执行结果连同JSP文件中的HTML代码一起返回给客户,对客户端的软硬件配置要求很低,只要有浏览器就即可。Java程序段可以实现动态网页的功能,进行诸如存取数据库、重定向网页等操作。而Java Servlet是JSP的技术基础,而且大型的Web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Java Servlet和JSP的配合。 JSP具备Java技术的简单易用,完全的面向对象,多平台支持、强大的可伸缩性、多样化的开发工具支持、服务器端组件支持且安全可靠等特点,是Web应用程序开发的首先技术工具。 2.1.3 数据库访问技术 数据库访问技术日新月异,也日趋成熟,目前有ODBC、DAO、RDO、OLE DB、ADO、RDS和。本系统开发使用Sqlserver数据库,因此主要介绍Sqlserver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ODBC技术为访问各种SQL 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接口,通过这一接口一个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共同的代码访问不同的 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ODBC的结构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应用程序接口、驱动器管理器、数据库驱动器和数据源。 OLE DB仍然以ODBC为基础,并提供更高级数据访问接口的组件。OLE DB由三个组件构成:数据使用者、数据提供程序及数据服务组件,可以说是一个针对 SQL 数据源和非SQL数据源进行操作的 API。 是一组面向对象类库,是一种与多种数据源进行交互的.NET技术,数据源既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表格或者XML文件。包含五个对象:SqlConnection对象、SqlDataReader对象、SqlDataSet对象、SqlDataAdapter对象和SqlData Command对象。在中连接数据库的就是。 2.2 基于面向对象和UML建模的需求分析 通过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和UML建模,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如下:系统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分院管理员, 那么系统要实现的基本功能有四项。首先学生用户可以登录、查询、浏览信息,查看、修改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其次用人单位用户能够管理本单位基本信息以及公司简介、招聘简章,可检索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然后二级管理员(如分院管理员)可以对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修改、添加、维护和审核,生成数据表;最后一级系统管理员可以实现对所有用户功能权限的设置和最终审核,对系统及数据库的整体维护。 本系统中一级管理员的需求是审核用人单位资质、、修改招聘信息、删除、更新招聘信息。功能需求是生成就业数据库、各类就业报表、生成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校对表、生成毕业生派遣审批表、生成招聘单位用工信息表等。审核招聘单位资质、添加、删除、更新招聘信息;审核毕业生资质、添加、删除、更新学生基础信息、汇总、整理、上报毕业生就业信息;、更新校园公告。 毕业生的需求是个人账号、毕业生生源地基础信息、求职简历和就业协议书,搜索招聘信息、查看用工信息、投递简历、填写就业协议书、查看单位回复录用情况、处理招聘单位录用情况。系统实现毕业生在就业网站填写生源地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生源地、身份证号、学历、专业、主修外语、学制、培养方式;实现毕业生在网站制作个人求职简历,求职意向、实习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 招聘单位的需求是单位帐号、企业资质和招聘信息。角色功能是管理用人单位个人资料、管理招聘信息、搜索学生求职信息、查看学生就业信息、处理投递学生简历、选录毕业生。 2.3 基于B/S模式的系统总体与详细设计 采用B/S模式是考虑它的诸多优点,总体设计分基础数据设置模块、两级管理员管理模块、招聘单位信息管理模块、毕业生信息管理模块、综合查询系统模块。系统的功能由四类用户 (毕业生、招聘单位、学院就业处管理人员、分院就业管理人员)组成,各自能相对独立地使用系统。角色有五个分别是毕业生、招聘单位、学院就业管理员、分院就业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如图2所示。 2.4 基于软件可移植性的系统实现与测试 测试是对软件整体功能和性能的总体评估,是软件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伴有阶段性测试,使软件隐藏的错误尽可能在早期发现并纠正,通过设计测试用例,分别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数据库测试、可用性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保证系统顺利部署使用。 考虑到系统的可移植性以及用户使用的特点,本系统采用了多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盒测试主要测试系统能否满足功能要求,用户输入能否被正确地接收并输出正确结果,以及能否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文件)的完整性等。该方法侧重于软件的外部特性,而忽略软件的内部逻辑结构。单元测试考查模块功能,用于详细设计。集成测试考查模块之间的接口和联系。回归测试防止之前的测试不准而进行的重复测试。验收测试看软件最后能否满足需求,跟当初软件设计的要求是否一致。 3 结论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探索、测试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分析了招生就业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学院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访问模式,又要在逻辑上具有集中的特点,能利用已有资源独立工作。本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又能体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该系统结合学院已有就业网的特点,突出了本校实用的模块,更加实用、方便,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利用PHP丰富的函数功能,MYSQL出色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网站信息的动态更新。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PHP MYSQL 1 系统概述 系统所使用的开发语言是PHP,数据库使用的是MYSQL技术。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结合PHP+MYSQL开发技术,重点对系统中毕业生管理、用人单位管理及查询等功能进行阐述,这些功能都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工作的效率。最后,按照系统需求,对系统的用户身份验证和用户管理等功能进行了系统验证。 2 开发平台 2.1 PHP脚本语言 PHP与其他语言相比:首先它可以用在任何操作系统上;其次具有执行效率高、稳定性好、开发时间短、学习门槛低、函数支持多等优点。PHP的执行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 数据库技术 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数据库系统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库管理。MYSQL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成本低,开放源码等特点。在不需要事务化处理的情况下,MYSQL是管理内容最好的数据库之一。 PHP语言为操作数据库提供了一系列函数库,如Oracle函数库,MYSQL函数库,SQL Server函数库等等。PHP可以使用MYSQL提供的API函数库、对数据进行操作。通过MYSQL函数库,可以完成数据库管理、维护和数据检索多种操作。 下面显示了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用到的一段完整的数据库操作过程: 3 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网站主要分为五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都是按照在调研中搜集的资料进行编排制作的。依据上述功能的分析,这些模块分别为:用户注册登录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信息搜索模块、信息模块、在线咨询(发表、回复、修改、删除等)模块。 (1)注册登录:对于访问本站的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注册成为会员,只有注册之后才可以使用本站提供的一些功能,普通用户只能浏览相应的信息,而不能进行操作。针对注册用户提供的登录功能,登录后可使用本站的多项功能。 (2)用户管理:用户管理本人在网站内的相关信息和相关操作,只对用户本人有效。(图2) (3)信息搜索:通过这个功能,用人单位可以搜索到符合要求的简历,毕业生可以搜索符合自己要求的单位,提高了用人单位用人和毕业生找工作的效率。(图3) (4)信息管理:用人单位登录系统之后,首先完善相应的基本信息。使用招聘需求信息上报功能,将该单位的招聘需求信息上报给隶属就业主管部门,如该单位有上级主管部门,需先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招聘需求信息经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后,在网站上自动。 (5)在线咨询:本子系统主要是为了用户对就业有关的内容发表意见、看法和咨询问题的。在线信息咨询子系统主要由咨询问题、信息管理和信息显示三部分组成。 用户不需要注册登录程序,直接点击添加新咨询,输入标题、内容就可以提交问题,方便易用。当用户正确输入所有信息以后,就可以提交咨询问题,但是所提交内容是不能立即显示必须经过系统管理员回复后,所提问题和回复内容才会显示。 3.2 咨询问题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完成的是在线信息咨询问题的回复功能。 在线信息咨询子系统主要实现用户提交咨询问题、系统管理员回复问题、显示咨询信息等功能。在这个子系统中只有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用户的问题进行管理包括回复或删除用户的问题内容,这样有利于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系统利用WEB技术,实现了WEB服务器与数据库系统的互联,用户可通过浏览器直接完成数据的处理与查询工作。毕业生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管理人员、用人单位、毕业生和信息化管理及其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对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实现毕业生信息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NET技术的高校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信息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结合互联网信息传递的高效快速的特点,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SQL server 2012、 MVC4、jQuery设计和开发了基于.NET技术的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毕业生 信息管理系统 jQuery 1.引言 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不仅仅为了满足高校对大量毕业生信息管理的需要,更是适应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高效快速管理的需要,也是高校和毕业生等各方受益于科学技术的一个典型。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网站的形式来满足办公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的信息量也成几何倍数增长,毕业生信息管理的工作难度也在增加。在整个高校管理工作中,毕业生信息管理工作是整个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毕业生信息管理工作在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又处于一个特殊且特别重要的地位,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毕业生信息管理工作,每年学校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于其中,毕业生信息管理工作具有工作量大、责任大、信息多、覆盖面广的特点。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是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存在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在传统模式下简单利用计算机进行高校毕业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不利于查找、更新、维护。诸如这些情况,给学校管理者对高校毕业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网站的出现也是适应这种趋势的一种产物,并且更好的解决了毕业生信息管理的问题。 2.系统分析 2.1可行性分析 (1)需求分析 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是能完成对毕业生各项信息的合理、有效和安全的管理。并且毕业生能通过该网站完成对信息的查询,以及和教师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本网站设计三种用户类型模块,分别是普通用户、注册用户(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管理员(教师)。同时为各个角色设置相应的权限的操作。 (2)技术可行性分析 本系统主要采用和SQL Server技术实现对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对前台和后台数据库进行连接达到对数据的检索,添加,修改等功能。使用jQuery、CSS作为页面的优化。的执行效率高,具有简单性、易学性和兼容性、数据库SQL Server有使用简单、稳定性高、安全性高、成本低等特性。因此使用和SQL Server两者结合的技术,要完成本系统的查询、修改、添加等功能是可以实现的。系统采用MVC体系结构,MVC全称是Model View Controller,是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的缩写,一种软件设计典范,用一种业务逻辑、数据、界面显示分离的方法组织代码,将业务逻辑聚集到一个部件里面,在改进和个性化定制界面及用户交互的同时,不需要重新编写业务逻辑。MVC被独特的发展起来用于映射传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在一个逻辑的图形化用户界面的结构中。在MVC中,表示层和逻辑层分离,各部分可相互独立进行开发,便于开发和维护,提高了开发效率。 (3)经济可行性分析 本系统只是一个中小型的管理系统,不论是从所需求的人力来说,还是从投入的财力和物力来说都是比较少的,与它的功能对比,这些都可以忽略不计的。 2.2 系统开发环境 提供了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同时可以通过组件提供的接口访问数据库,便于开发出功能强大的Web数据应用程序。而Web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使用这个开发环境可以实现更加模块化的编程[2]。在访问和 处理数据时,可以使用的2个组件;.NET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和Data Set[3]。因此选择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调试环境为Windows 7/8.1,IIS Express, Mozilla Firefox浏览器。 由于SQL server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与处理能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每个数据库中可创建多大20万个数据表,数据表中的记录的行数只受服务器磁盘空间的限制;支持远程存取等,符合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因此选择SQL Server 2012作为后台的数据库。 3.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数据库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率及实现的效果产生影响。合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和一致。设计数据库系统时应该首先充分了解用户在各方面的需求,包括现有的及将来可能增加的需求。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方面,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收集基本数据,数据结构及数据处理的流程,组成一份详尽的数据字典,为后面的具体设计打下基础。 通过上述系统功能分析。列举主要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如下: (1)毕业生信息表:包括学号,姓名,专业,性别,政治面貌,电话号码,电子邮件,QQ等; (2)毕业生就业表:包括学号,学院,专业,姓名,性别,用人单位,学历,职业等; (3)用户表:学号,姓名,密码,专业等; (4)招聘表:编号,标题,起始日期,结束日期,内容,联系方式,联系网址等; 4.系统流程设计 该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模块,普通用户模块、注册用户模块、管理员模块。 普通用户只能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毕业生概况、招聘单位、招聘现场单元进行操作;注册用户成功登陆后可对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毕业生概况、招聘单位、招聘现场和校友信息等单元进行操作;管理员登陆在后还可对注册学生、校友信息和毕业生管理等单元进行操作。 5.系统功能实现 5.1注册用户模块 注册用户时,需输入学号、姓名、密码、确认密码、性别、电子邮件、学院、专业等信息,注册用户登陆后能查看学校毕业生信息并可登陆QQ与其交流。 5.2用户登陆模块 注册用户可以能过浏览器登陆该系统,登陆成功的用户可以注销并退出该系统,未注册的用户不能登录系统,在登录本系统时,系统会根据您的用户名和密码自动识别您的用户权限,然后登录到相应的页面。流程图如图2: 5.3生成 XYL(校友录)实体数据模型 5.3.1添加 实体数据模型项模板 (1)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选择 CourseManager 项目,右键单击,指向“添加”,然后单击“新建项”。 (2)在“模板”窗格中,选择 实体数据模型。 (3)为模型名称键入 XYL.edmx,然后单击“添加”。将显示“实体数据模型向导”的开始页。 5.3.2生成 EDM (1)在“选择模型内容”对话框中,选择“从数据库生成”。然后,单击“下一步”。 (2)单击“新建连接”按钮。 (3)在“选择数据源”对话框中,选择您的数据源,然后单击“继续”。 (4)在“连接属性”对话框中,输入服务器名称,选择身份验证方法,对于数据库名称,键入 XYL,然后单击“确定”。将使用您的数据库连接设置更新“选择您的数据连接”对话框。 (5)确保选中“将 App.Config 中的实体连接设置保存:”,并且值设置为 XYLEntities。然后,单击“下一步”。将显示“选择数据库对象”对话框。 (6)确保选中所有表和存储过程,且“模型命名空间”的值为XYLModel,然后单击“完成”以完成向导。 (7)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双击 XYL.edmx 文件。将在“ 实体数据模型设计器”窗口中显示 XYL模型。 (8)以毕业生信息为例,图3表示存储模型到实体模型的映射关系。 本文从系统分析、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系统功能实现这三个角度对该系统进行了介绍。此设计基本达到了最初期望的设计要求――界面新颖、操作简单 、具有高性能、有一定的可维护性。高度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可以伴随着软硬件设备的更换以及社会科技的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总的来说,该系统解决了目前毕业生信息量大难以管理,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而留言功能模块可以让信息及时的更新。用户给予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会让网站越来越人性化更能轻松简单的管理毕业生的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自身具有信息量较大、通信能力较强的特点,有利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本文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概述入手,结合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的必要性对其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较之传统的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拥有信息量大、通信快捷的优势,在降低通信成本的同时,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并逐渐成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去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计算机通信技术概述 1.1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所谓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信息管理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提升公共事业的管理质量,是现阶段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核心发展内容。信息管理系统涵盖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学科理论较为复杂,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庞大的互联网信息库,对企业事业信息进行准确、系统的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1]。 1.2计算机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终端作为信息传输平台,并利用现代化通信作为理论基础进行数据传输,实现计算机与终端设备间的实时性信息传输。计算机通信技术是现阶段计算机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中通信结构与通信协议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技术指标,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在对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研究时可以将二者看为统一性的整体。计算机通信技术不同于一般移动终端的通信技术,其主要以数据通信作为主要处理对象。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与整合,并保证数据使用过程中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中主要融合了电力线载波通信、光纤通信等现代化通信技术。 2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 数据传输功能是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影响着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使用价值。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有利于推动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以及革新。随着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信息真实性需求日益提高,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成为了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在标准协议的指导下,出色地完成计算机终端间信息的传输工作,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的可靠性传输,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2有利于提升信息传输效率 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依靠二进制数字字符信息进行数据传输活动,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与传统数字信息技术相比,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传输效率大约为其传输效率的375倍,通过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系统,可以有效地提升信息传输效率。同时计算机通信技术不同于传统数字信息技术中的模拟信号,没有采用脉冲数据传输模式而是使用了二进制数字传输模式,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引用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极大地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传输效率。 2.3有利于提高信息管理效率 在信息管理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若想要真正地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应当在信息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上文已经提到了,计算机通信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缩短计算机终端间数据传输的通信时间,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数据传输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缩短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时间,可以在根本上提升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数据的处理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 2.4有利于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日益丰富,不但可以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还可以对数据信息提出相应的决策意见进行参考,这也就使得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逐渐成为衡量信息管理系统质量的重要考评指标。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必要手段。为了保证信息管理系统中预测功能、控制功能、决策功能等功能的实现,应当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管理目标,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势进行开发,从而保证信息管理系统正常有效运行。 2.5有利于提升数据传输的抗干扰性 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不同于传统数字信息技术中的模拟信号,没有使用脉冲进行传输,而是采用了二进制的数字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数据传输的传输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对传输过程中的噪音进行处理,保证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2]。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数据传输通道的流动性,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通过二进制的数字传输模式对数据进行传输,可以在拓宽通信技术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提升数据传输的抗干扰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在不同计算机终端间传输数据的重要技术,可以提升不同计算机间数据传输活动的有效性。通常来讲,信息通信技术会在将通信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通信网络使用同一通信协议,从而保证不同计算机终端间的可辨识性。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也是从数据处理与数据传输功能出发,分别应用于其数据处理功能、预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以及决策功能。 3.1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功能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处理环节具有较强的运算功能,可以对搜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存储与输出,可以利用数据处理功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结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现实性需求,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当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上文已经提到过,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障数据传输过程的可靠性,并保障数据处理的及时性,从而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水平。基于这一优点,计算机通信技术成为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功能中的关键性支撑技术,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3.2在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除了可以对已知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整合外,还可以在结合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选择恰当的数据计算公式,对数据未来发展方向与走势进行科学预测。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预测功能,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信息作为分析基础,而对此类基础性数据的采集以及获取工作必须依靠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功能,换言之为了保证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准确性,就需要对在数据传输环节具有突出优势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加以运用。随着现阶段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逐渐成为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重要技术支撑,保证了数据传输的的准确性与高效性。 3.3在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在对信息的管理中,可以在对现有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需求提供相应的管理计划,从而有效地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效率。信息管理系统的预测功能与计划功能类似,都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信息作为分析基础,并由各个管理层的基础数据出发对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为了满足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需求,这就需要应用一种可靠性的技术实现对数据的传输,并拓宽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的宽度与深度。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现阶段数据处理的主流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满足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对信息的需求[4]。 3.4在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主要指的是在相关管理人员制定了管理计划以及管理目标后,由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理计划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性的跟踪监测,再将相应的跟踪监测结构及时地反馈给相关管理人员,实现对信息管理计划的监控。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控制功能,可以对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排查,并对突发情况进行及时做出反应。信息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与其他功能类似,同样需要庞大的数据信息辅助控制功能的实现,数据传输作为控制功能开发的基础,需要计算机通信技术对其进行实时性监管。从控制功能的有效性出发,计算机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控制功能的运作达标率,有利于实现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的有效性。 3.5在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中的应用 由于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分析基础,而且可以根据信息管理系统的现实性需要对基础数据进行综合性利用,再利用相应的数学理论开展数据建模工作,从而得出最优化的数学模型,对信息管理走向进行科学决策。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功能作为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功能,有效的决策功能可以推动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创新[5]。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决策功能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从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出发,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综合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决策功能的时效性。与此同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合理地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在系统传输数据的同时,提高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决策功能的反应时间,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实时掌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日常工作以及生产活动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性。通过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性传输,从而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因此在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分析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技术要点,推动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作者:章昱 单位: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分析 【摘要】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不离开计算机信息技术,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进行分析: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语言;模块设计原理。并提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发展方向:保持创新性和重视信息安全,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面提供了信息和支持。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大,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已经成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必备工具。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首先计算机广泛的投入使用,使得人力的投入得到大幅度削减,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多的岗位中,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本研究以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理为主要内容,并根据分析的情况,提出建议,为今后的计算机设计工作提出思路。 1概念和定义 所谓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指:以实现信息管理为出发点,主要的目标是开发出信息管理系统,最终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计算机服务平台。做为计算机领域中一部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计算机资源优化整合,并按照命令要求,给出所需要数据资料,同时,在需要的时候还能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编辑。由于信息量巨大,计算机管理人员需要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对大量信息进行专业数据处理,最后得到优化和协调的信息。对数量巨大且反复杂乱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的前提是采取有效方式实现数据的储存。而对于整理好的数据,需要在专业的计算和归纳帮助下,实现数据整体的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实现风险总结,得到数据整体的趋势。在得出上述数据后,做出的方案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总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同时涉及网络规划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全新的信息处理系统[1]。 2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的分析 2.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 简单来说设计原理就是具体过程分析。过程的第一步对整个过程的全面分析,确定需要用服务器达到什么目的,或者需要具备的管理功能。一般来说当需要的功能较为简单的情况下,采用删除和增加来进行功能改进即可。然后为了实现服务器的功能需要进行模块设计,掌握文件信息分类标准和种类,分类处理界面,以实现对某一类型文件信息进行管理。设计模块的目的是实现服务器功能,因此不论是分模块操作还是直接结合操作都是可以的。接下来是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字典的建立和编程软件的掌握。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收集,得到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结合客户需求归纳综合,即可获得概念模型。下一步就是由概念模型得到数据模型,也就是说进入了逻辑结构设计。上述工作完成后,就是根据数据模型选择物理结构,进入数据库建立、程序编制、试运行、系统调整和评价环节。另外一方面,做为数学重要分支的计算机科学,其内部的许多原理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数学知识,因此,对数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有助于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计算机信息原理,同时,对原理的掌握能够有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设计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2.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语言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语言主要有:VB、PB、Delphi、C++。相对而言C++的优点是使用效率较高,当操作系统为Windows,使用C++语言编程,能够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效率,因此有说法认为C++是高水准程序设计人员使用的。但是做为聪明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人员,C++并不是最佳选择,主要原因有:C++较难学,不易被熟练掌握;程序开大速度缓慢。因此,很多程序设计人员并不选择使用C++,而是选择使用VB、PB和Delphi语言。这三种语言的优点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前台运行和后台运行,前台运行的是经程序语言编制的程序,后台运行的是数据库,而VB、PB和Del-phi语言较C++语言具有更为强大的数据接口功能,不仅易于维护,还有运行速度快的优点[2]。 2.3模块设计原理 首先模块设计的目的是将子系统中模块自身内部结构进行明确分割,并将分割后的模块结构图描绘出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进行子系统模块设计时,需要规定子系统之间和模块之间相互信息传输数据,以及不同模块和系统之间的调配和使用方法。对于模块之间的设计,需要经过科学衡量以提升模块结构质量。另外,如何实现数据流图里的模块结构图如何被正确合理的输出并保存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也是信息系统设计人员在模块划分时应该主要关注的问题。 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发展方向 3.1保持创新性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数据库信息也需要不断更新,国内外科技文献的搜索和使用也需要不断更新,如此才能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一致,才能吸取先进的研究成功,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保持创新性有利于信息管理效率的提升,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3]。 3.2信息安全需要受到重视 项目编程总负责人对子系统进行处理时,需要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独立性,避免系统时间相互干扰。由于信息网络可实现随时随地的共享,而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就容易出现信息被窃取的现象,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中尤其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性[4]。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不离开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和人力资源成本的减少,所以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的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分析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并提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发展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面提供了信息和支持。 作者:闵哲 单位: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也成为当期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 1前言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运用到社会上的各个角落,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工具,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以及处理,在经过计算机使用者的审核之后,获得使用者需要信息的系统。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市场竞争不断增加,当前的人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显得极为重视,为了能够有效的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保护计算机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对计算机进行管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改进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从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中退出,当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主要还是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方便计算机对有关内容的查询以及储存,同时具备强大信息收集功能。但是,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硬件等方面的问题,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当前的计算机使用量非常大,人们通过计算机获取的网络信息也越来也多,在当前开放的网络时代,计算机无论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在关机的状态下,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使其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够正常工作,或者造成大量重要信息缺失。例如:现阶段较常见的计算机遭受外界破坏的常见情况有政府有关机构电脑信息管理系统被其他电脑系统攻击,官方的主页或网页受到恶意的篡改,部分系统被严重破坏,主页中恶意添加不良信息,甚至直接造成网站的瘫痪,以及有关部门重要信息丢失,或者信息失真,对单位或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2.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自身存在严重的缺陷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程序,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将很多种具备单一功能的计算机程序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具备很多种功能程序,在系统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方式非常复杂。在很多种情况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都没按照相关的系统开发设计规定来进行相关的管理,但是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质量却没有因为时间的缩短而得到良好的改善,反而在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上存在一些缺陷。同时,由于计算机软件管系统是一项逐渐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实际的计算机管理中存在很多技术不成熟的地方,而当前大量的网络黑客正是利用技术上出现的漏洞,对计算机进行非法入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对计算进行非法操控,使得计算机内部的有用信息,例如:文件夹、基础文件、电子邮件、网络资料等被恶意篡改,对计算机使用者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2.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易遭受病毒入侵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投入到社会上使用之前,要对系统进行一个整体上的测试,检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合格性,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合格标准是系统内部有无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在计算机运行的时候是否会因为一些网络浏览操作,造成计算机被病毒入侵,对单位、企业或者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破坏程序,不仅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在现实生活中,部分的黑客人员常常会将一些计算机破坏病毒程序通过网络直接下载,并利用网路技术使得计算机病毒包含在软件中,其他人在通过网络下载的同时,就会连同软件上的病毒一同下载,病毒在使用者计算机内传播,损坏计算机文件,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对计算机软件造成严重的影响。 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的改进措施 3.1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科学性设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化的计算机工作中实践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我国计算机工作的质量,对我国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提升其工作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保障工作效率。因此,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的过程中,要使得计算机具有充分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要做好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与质量。同时,在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制定优秀、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及使用方案,保证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的系统安全。 3.2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 作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保证,必须要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相关机制,不断加强安全控制与安全防范,是保证计算机使用安全的基础。在计算机安全使用的过程中,想要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就需要针对计算机建立有效的信息访问功能、网络浏览功能、计算机使用权限功能,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与管理,不仅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资源不被不法用户访问,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证计算机使用安全。因此,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安装防火墙,通过防火墙技术,能够有效的保证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被非法用户入侵,保证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 3.3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访问 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到了我国大部分的家庭,在对互联网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不当,造成计算机网络遭到网络病毒的入侵。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带上网络病毒,或者是出现网络漏洞,会造成计算机资料被窃取。发生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局域网上主要是采用交换机为主、以路由器为辅的数据传输模式,在计算机设置的时候,想要通过这样的方法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就需要在交换机访问、控制功能的技术上,加强局域网的安全控制,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现阶段人们生产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科学性设计、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访问三个方面对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结合现阶段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有关防范,对计算机的安全使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丽丹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档案类论文:轨道交通建设设备分类及档案类目设置分析 【摘要】轨道交通建设单位作为一个大型工程建设企业,参建单位众多,涉及专业众多,形成的档案资料内容广泛,档案分类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的分类必须合理、科学规范,才能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民生。 【关键词】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设备分类;设备档案;类目设置 在传统的档案分类“十大类法”中,是把项目和设备安装分开的,即设两个一级类目:基本建设和设备仪器。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这两类比较难以区分。尤其是设备部分概念的模糊,哪些设备安装可以随基本建设归类,哪些设备应单独归类。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涉及档案资料的分类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轨道建设工程中设备分类的现状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组成可分为工程基本设施和运营设备系统两大部分:工程基本设施主要包括轨道、路基、隧道、桥梁、车站、主变电站、控制中心和车辆段综合基地八大项。运营设备系统主要包括车辆、供电、通风、空调、通信、信号、自动扶梯、防灾报警、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监控设施和给排水及消防等,所以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安装工程是除土建工程以外的第二大工程,相应地,轨道建设工程施工资料也分为两大类:土建施工资料和设备安装资料。 在国家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整理标准》(CJJ/T180-2012)里,施工资料就分为两大类:土建和机电设备施工资料,只是两类资料包含的内容与我们前面的划分有所不同。它将电力安装工程分为建筑电气和供电系统两个部分,把建筑电气纳入土建施工范围,供电系统则纳入机电设备安装范围。 在广东省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则》(DB44/T1308-2014)里,施工资料类别的划分则复杂得多。土建施工范围只包括车站、区间土建、公共区装饰装修三个方面,将通风空调、给排水和消防、建筑电气(简称“风水电”)、车站设备区装修、智能建筑统称为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将供电、通信、信号、电梯与自动扶梯、屏蔽门、地铁车辆等统称为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将控制中心、变电所、车辆段综合基地等的土建与设备安装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工程,称之为复合工程,另外还将人防、轨道、声屏障、钢结构等称为专项工程,与前面四类并列。 在这两个标准里,关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里的设备分类并不统一:国家行业标准里除建筑电气外,其他设备统一称为机电设备。由于建筑电气与土建工程关系密切,而将建筑电气纳入土建工程的范围,使得建筑电气有无类可归的嫌疑。而广东地方标准则将风、水、电等设备称为建筑设备,将供电、通信、信号等称为系统设备。通常,“风水电”也称为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系统,从这些设备的名称来看,也就是说风、水、电也是系统设备,所以,既然系统设备包含了建筑设备,那么就不能将系统设备和建筑设备并列。 这里出现了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机电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设备,建筑电气与供电系统,究竟如何区分这几个概念呢? 二、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设备的概念 (一)建筑设备。建筑设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建筑物使用者提供生活和工作服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系统的总称。建筑设备种类繁多,按其作用可分为改善环境的设备(如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空调设备等)、提供工作和生活方便的设备(如电话、电视、电梯和卫生器具等)、增强居住安全的设备(如消防报警、防盗、抗震设备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设备(如计算机管理、办公自动化设备等)等。按专业划分,建筑设备主要包括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三大类。 建筑安装单位的习惯做法是,把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即“风、水、电”统称建筑机电设备(简称建筑设备),与工业机电设备相对应。“风”指建筑物的通风空调系统,包括送风、回风、新风、排风及消声、减振和空气净化装置等;“水”指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包括生产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热水供应系统;这里的“电”就专指建筑电气,也就是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弱电设备、电梯和电气安全与建筑防雷等。建筑电气是建筑设备的一个专业组成部分。 所以,在建筑行业里的机电设备和建筑设备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即建筑机电设备,都是指组成建筑物的设备部分,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是建筑物现代化程度一种标志。 (二)机电设备。机电设备指机械和电力设备的总称。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设备都采用电力作为动力的情况下,机电设备的涵盖范围最广,当然也包含了建筑电气在内,在轨道建设工程项目中,几乎所有设备都是机电设备,那么把机电设备中的建筑电气归入土建范围,而将其他所有设备称为机电设备,有以偏概全之嫌。 (三)系统设备。系统设备是指某些设备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它是一组机电设备的统称。所以,系统设备是相对于单台套的设备而言的,单台套的机电设备不能称为系统设备。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只有车辆段里的一些检修设备是单台套的设备。所以系统设备与建筑设备不构成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不能作为同一级分类类目来设置。 (四)建筑电气与供电系统。供电系统就是电源经过主变电站、开闭所、牵引、降压变电所等层层降压,通过接触网等送达轨道交通车辆运行所需的“工业用电”设备安装、运行系统;而进入建筑物供电线路之后的设备供配电、动力照明等低压、智能建筑等弱电安装部分,称建筑电气,与建筑物相对应,也可以理解为“民用电气”。在一般小型建筑工程项目中,只有建筑气的施工内容。 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划分整个工程中的电力系统:高、中压变配电系统及提供地铁车辆设备运行所需的电力设备系统(供电系统)、低压系统(建筑电气)、弱电系统三部分。其中弱电系统,根据设备不同的服务范围,单体建筑物的弱电系统即为建筑物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或办公条件,称之为智能建筑;为地铁车辆运行提供服务的弱电系统,根据涉及的专业不同,分别称之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等系统。因为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通信、信号、综合监控、自动监控、火灾报警等弱电系统是由线路控制中心统一控制的子系统,而不是单独作为一个车站建筑附属物而存在的,因此与单体建筑中的弱电系统(即智能建筑)应有所区别。所以本文所指建筑电气概念里不包含弱电系统,将其原有范围进行缩小。弱电系统与机电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设备一样,他们相互之间是包含或交叉关系,不能同时设置为同一级档案类目。 档案类论文: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分类整理刍议 【摘要】质量监督档案和竣工验收备案档案是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两大部分内容,通过分析两类档案的内容组成,探索内部联系,结合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分类整理方法,编制方便快捷的检索工具,实现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科学整理,便捷利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关键词】质量监督档案;竣工验收备案档案;分类整理 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是承担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的事业单位,2010年顺利通过档案管理AAA级认定,成为武汉市建设领域第一家档案管理AAA级单位。2013年、2016年,顺利复查换证,确认为省特级,保持了档案规范管理领先水平。在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室藏档案中,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类别及内容 (一)质量监督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资料、工程监督工作方案及监督交底资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记录资料、工程质量验收监督记录资料、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及相关资料、行政执法资料、需要保存的其他文件资料等。 (二)竣工验收备案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工程施工许可证、工程质量评价资料、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相关机构认可文件、工程质量保障文件、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资料等。 二、分类整理方法 (一)类号的确定。将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确定为专业档案,采用混合号码制方式确定类号,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确定为“Z1”,竣工验收备案档案确定为“Z2”。 (二)分类方法的确定。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围绕工程建设分阶段逐步自然积累,以工程项目为中心,对象明确,实体单一,联系密切,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档案资料有明确的内容,外部界限清晰,便于归类。基于上述特征,采取“性质―工程项目分类法”进行分类。 (三)档案号的确定。市政工程大多跨多年施工,以年度为单位整理难以完整反映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编制档案号时不以年度为限,直接以流水号顺序排列,采取“分类号+案卷顺序号”的方式编制档案号。 (四)档案保管期限的确定。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是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的原始资料记录,是工程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出现投诉后进行调查处理的重要依据,是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履职尽责的有效凭证,依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及《湖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保管期限为永久。 三、结合档案实际的特殊处理 (一)两类档案的对应。每项工程既有一套质量监督档案,又有一套竣工验收备案档案。为照顾其相互联系,在分类整理过程中,对两类档案分别确定类别号,但使用相同的案卷号。如此,通过工程名称按照案卷号查阅到质量监督档案后,同一案卷号对应该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档案,反之亦然。 (二)工程建设周期的对应处理。利用流水号方式顺序编排案卷号,直接从档案号中无法反映档案的生成年度和工程建设周期。整理过程中,采用增加备注、编制专用检索工具的办法予以解决。首先在档案装具封面上标注质量监督注册登记号和竣工验收备案号,直接反映工程的开工建设时间和验收时间;其次是在编制检索目录时,在案卷号后备注对应工程的质量监督注册登记号和备案号,在检索工具中实F一目了然。 (三)特殊档案的处理。市政工程情况复杂,有的工程完工后迟迟不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造成质量监督档案已经形成,竣工验收备案档案无从整理。按照两类档案对应一致设置案卷号的原则,已形成的质量监督档案也难以编号整理。为解决上述问题,对单独形成的质量监督档案,采取类别号剔除阿拉伯数字只确定为“Z”,案卷号仍以流水号方式编排的方式加以整理,集中保管时归为临时档案,待对应的竣工验收备案档案形成后再重新编号整理。 四、相关工作体会 (一)根据档案实际合理分类。各地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多样,质量监督机构承担的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有的监督站可能并不承担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工作职责。在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分类整理过程中,档案人员应从已有的档案资料出发,合理确定分类整理方法,保证档案资料得到妥善保管。 (二)加强内部协同配合。在质量监督机构中,档案部门并不是监督档案的生成主体,要做好档案管理,就要加强与一线监督部门的协同配合,档案人员要主动出击,不仅把档案管理的要求宣贯下去,更要充分掌握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内容构成和内在联系,为合理分类、科学整理、便捷利用打下基础。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管任务繁重,相对于监督执法检查工作,档案工作往往是薄弱环节。在痕迹管理日益重要的今天,做好档案管理刻不容缓。只要全体人员不断提高档案意识,加强协同配合,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必将持续走向规范,不断提升水平。 档案类论文: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特种设备的需求与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传统档案管理思想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工作人员认为它只是单一的统计和记录方式,并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经验。所以,在执行阶段并没有给予其过多的重视,使得数据测量和记录存在偏差,引起后续实施的不便。因此,本文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问题入手,对主要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档案管理 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指根据设备的种类与特点进行的文字、图片整理方式。管理者可以从档案中一目了然地对各类设备进行深入化理解,并作出基本的活动判断。同时,单位对相关人员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特种设备检验数据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管理方法不得混乱,要有一定的对应性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一、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于许多工作者而言,档案管理的意识不是非常明显,甚至会出现松懈的情况。从本质上来讲,此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分类”“管理”上。如果对这两个词进行延伸,相关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实施手段,还要做好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提高生产的有效性。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工作人员片面地认为只有登记是他们的本职,其他的后期保护与业务管理都不应该计算在内。 (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关负责人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宣传,转变管理者的思想。第二,没有给予档案管理部门适当的便利,使他们在数据采集、特种设备的文件归类中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方向。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都要定期对任务进行规划,实现工作程序的统一分析。如果缺少了这一指向,则不利于后续方案的设定与实施。第三,少数的领导认为,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是根据设备检测明细中合格证书内容对照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并进行文件的定期核查工作。在这种条件下,工作者缺少一定的技术支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相P资料检索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使管理工作混乱。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许多特种设备检测单位中都是比较常见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管理方式的缺失所导致的。首先,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一定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没有将具体的惩罚和奖励方案落实下去,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员工对其中的认同感欠缺。其次,在档案外借、归还以及安全保密工作上没有体现得当性。档案借出的条款不明确,一些人员没有及时归还,管理者也没有与其进行协商或者催促,使得一些特种设备的资料“有去无还”。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对资料并不爱惜,管理手段不得当,当数据记录错误时随意进行涂改,使档案的真实性出现了缺失。 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 (一)提高档案分类管理的认识与责任感。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的认识与责任感的提升主要针对两部分人群。第一,对于实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讲,他们应该转变传统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特种设备的不同类型划分为主要目标,将维修改造、使用年限、产品参数、生产厂家等重点记录下来,以保证每一个特种设备的日常状态都能够记录在案。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其进行重点划分。第二,从管理层人员的角度来讲,要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例如:可以在每月定期召开例会,档案管理人员以工作的分类总结为主,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着重说明,并提出改进方案。对于一些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人员,管理者要以表扬、鼓励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之,对于一些投机取巧的工作者,管理人员也要及时批评,并督促其改正。 (二)建立完善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确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协调记录与核准方式外,还要将档案的借阅与归还放在首位,实现工作体制的有效性。第一,每一个特种设备都要登记在案。管理人员要根据其编号进行排序,并适当调整入库时间,将范围精确到分钟。具体执行者要建立一个excel表格,将设备管理中的对应事项都审核清楚,并查看是否有遗漏,便于日后的验证工作。第二,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预览、复制和外借方面予以创新。例如:可以在本单位的官网上设定一个OA软件。每个特种设备都有其具体的号码,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它们的身份象征。内部人员如果有需要,可以将自己的员工编号输入进去,并依照特种设备的号码进行预览。在借出和归还方面,内部人员要携带上级负责人盖章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同意的证明,管理者将借出时间与限定日期在系统中输入,程序会进行自动提醒。当借出者归还档案时,工作人员同样要进行审查,以保证内容中没有被涂改或者损毁的地方。如果出现了此种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三)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者应该及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性评估,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第一,要聘请专业的人员对档案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例如:指导人员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在理论方面,主要讲解一些档案的统一管理方式。在实践方面,带领工作人员“走出去”,让他们去其他地区与单位进行业务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身的管理技术。第二,每隔一段时间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考察。以“综合简述题”“日常操作管理”作为两个重要记点。前者主要是对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进行考察,选择10道覆盖面较广的题目来进行查验。后者则是以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为主,看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记录的标准和要求将设备运行维护和事故处理等内容具体化。总体来说,管理者对两部分成绩进行统一设定,对连续两次排名在首位的员工,升职加薪时予以考虑。而对于成绩不合格者,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惩罚。 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有效性 第一,优化档案监督与交接工作。特种设备档案的分类管理工作是文件合理交接的重要前提。如果工作人员出现了岗位上的变动,工作的交接是必不可少的。假定档案的分类不明确、设备的种类设定不完整,会为交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检测秩序。第二,促进档案的定期检查工作。管理的有效性会使得档案按照一定的编码表示出来,操作人员能够依据具体的明细进行装订或查询,提升了工作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二,阐述了档案管理的主要措施。第三,对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档案分类管理工作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中至关重要。因此,管理人员要提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召开例会进行宣传,完善内部秩序。同时,工作者也要以技能的提升为标准,促进档案安全,为分类质量的增强奠定基础。 档案类论文:试析档案管理归档整理分类技巧 摘 要:档案以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形式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档案也往往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的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并且在管理、归档、整理等面提升专业技巧,从而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本文就档案管理归档整理分类技巧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档案管理;归档;分类;整理 档案具有记录宝贵信息的作用,无论是社会的关键变革、科学重大发展或者是历史上伟人的决策、重大会议的记录都能够在档案中找到相应的资料,可见档案无论是对于社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档案是一种传承,它不仅对于当代社会有着推进作用,更能够传承到后世并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而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使档案在很大程度上保存的更加安全,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快速的查找到人们所需要的资料,因此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掌握相应的档案归档、档案整理以及档案分类技巧。 1 现阶段档案相关工作分析 1.1 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在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档案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时代的发展使得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所涵盖的行业、档案内容、档案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有所上升,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这一状况,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另一方面,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档案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专业学历背景,这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原本是在单位内部的其他工作岗位工作,之后通过岗位调动的方式组成了当前的档案管理团队,这种情况下也就直接导致目前的档案管理团队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能力,影响了正常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现阶段很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档案管理团队的成员频繁调动,这也就导致了虽然单位经常展开担纲管理工作的培训,但是档案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迟迟上不去,最终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 1.2 档案归纳整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现阶段的档案归纳管理工作中,经过调查发现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未能够掌握相应的档案归纳整理技巧,在调查过程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没有清晰的认知,尤其是一些篇幅较大的资料不知道应该对其进行删除还是整体保留,这也就使得在目前的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不必要的档案文件,不仅占据了有限的档案储存空间,还消耗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经历。 1.3 档案分类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档案分类上,没有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分类方案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分类标准的交叉使用,使得档案文件分散归档,对文档的检全率具有较大影响。在《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中,归档文件的分类方法有三种,分别为保管期限-年度-机构、保管期限-年度-问题以及保管期限-年度,但在实际的归档文件分类中,采用级次分类法、收文发文分类法、文号分类法等方法的现象多有存在,这些分类方法不是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在反映归档文件间的历史联系、形成规律以及文件内容方面多有不足,容易给文件检索与存取造成困难。 2 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技巧 2.1 档案管理的相关技巧 档案的管理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档案的管理技巧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革,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学习档案管理技巧之前要充分的了解新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P理念,并且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我们有几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注意档案是否有损害,档案有历史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原始档案是非常珍贵的孤本或是脆弱的磁盘,在管理中注意档案是否有损害,有哪些损害这些都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否则一旦档案发生损害,甚至不可恢复的话,会导致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损失,特别是文化断层的出现,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削弱了国家的软实力;其次还要注意到维护档案安全,一方面的安全指的是作为实物存在的珍贵文物、孤本等的安全,这些珍贵的实物能够真实的映射出当时的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必须让它们能够安全存在。另一方面的安全指的是档案作为记录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决策的文件,如果不能保证它的安全,导致泄密情况的发生的话,那么国家在政治上就会处于不安全的情况,不利于国家的安全、团结和发展;最后还要注意到要延长档案的寿命,有些纸质或老化的机器,由于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的特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措施延长档案的寿命,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2.2 档案归纳整理技巧 在档案的整理归纳过程中,首先,注意对档案文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确定档案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需要删除的,科学取舍进行归纳整理,还要根据档案的重要性进行细致的划分,同时档案之间是存在历史联系的,因此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要注意档案间的联系,不要把它们分割开;其次还要注意加大档案资料的收集力度和收集质量,这样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可以保证档案完整性,不会有信息的缺失,确保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由于从前国家针对档案归纳整理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则标准,因此省市县之间的档案归纳整理方法不尽相同,不利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下发文件《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标准,我们在进行档案归纳管理时要注意改变从前的归纳整理方式,遵循统一的规则,这样馆和馆之间的交流就变得容易许多;最后还要注意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如果发现类目不符的情况要逐一进行修订,还有已归档文件如果出现错误的话要注意及时进行更正,同时一些细致的工作如装订、封皮、卷皮填写要保持仔细认真的态度,否则在出现错误后再进行更正的话,就会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 2.3 档案分类技巧 在档案分类过程中要注意,对档案文件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根据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档案工作的核心工作,档案分类正确的话可以保证档案信息的提供和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同时针对分类文件要有明确的标识,确保寻找方便,有利于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档案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还是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全面的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出现失误,那么就将不利于人们对于相关资料的查询,甚至还会造成重要历史信息、资料的缺失。档案归档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外,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也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 档案类论文:档案与人类同在 【文章摘要】 档案的要义是记载,记载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存活和发展。人的记忆有限,生命也有限,要想有所记住和传承,要想让经验有所保存,要想让知识得到积累,要想让思想认识能够获得完好的延续和提升,就需要有外储记忆来帮助,档案可以说是人的容量无限的另一个大脑。档案学,或可说是少数人的学问,然而档案对于每一个来说都是有用的,人无一不生活在档案的支撑中,就从积累了许多相关智慧和知识的医药档案来说,正是它保护着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且还将向着更好地保护生命的方向不断发展,档案工作者尤当意识到,档案与人类同在,它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 【关键词】 档案;医药;生命 说到档案,一般人会想到那些纸张上书以文字,成摞、成袋、成排、成架存放起来的东西,然而档案并不局限于此,比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还存有冯玉祥的印章和民国三峡水利工程设计模型图。 2007年7月,东北大学出版社推出丁海斌、陈凡编著《中国科技档案史》,作者对远古先民的石器、陶器、岩画以及火种、粮食、麻布、住房乃至家禽、家畜的出土遗骨也是从档案学的角度去打量的,这些无不代表着远古先民的智慧和经验,对这些智慧和经验的接收和继承无疑又抬高了后继者的起点,从而能向更高处发展,中国的科技档案史,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从生命繁衍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档案的要义是记载,记载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存活和发展。石器是有记忆的,陶器也是有记忆的,前者记住了狩猎,记住了打磨的不断精进,后者记住了汲取和保藏,记住了烧制可以越来越精致,而岩画,则既有远古先民祈祷年丰人瑞等祭祀意义,又是对其生活经验之存档,如内蒙古白岔河永兴一幅青铜时代的狩猎岩画上绘有猎人手持弓箭,这既证明了当时当地人的智慧程度,也使后人看有所学。人猿揖别,抛石头的时代过去了,在这里,岩画有了档案的意义,档案为历史记下了光辉的一页,从而也光荣了档案本身。 随着语言文字和书写印刷的发展,最能帮助人记忆的书册文本占了上风,档案到底是以此为主了,《汉语大词典》解释“档案”一词即说:“档案,指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材料。”卷,既具体指书籍字画的卷轴,又泛指书籍、书本,作为量词,又指书籍的册、本,这些都与书册文本有关,而案卷,恰是档案的意思,一个“卷”字,相关意思都隐含于其中了。 人的记忆有限,生命也有限,但是,倘不能不断地有所记住和传承,多少经历过的痛苦必然会重复经历,多少用生命换取的知识和经验,也必然还要用生命去换取,以人的大脑容量和生命局限,面对大千世界悠悠时空,要想有所记住和传承,要想让经验有所保存,要想让知识得到积累,要想让思想认识能够获得完好的延续和提升,就需要有外储记忆来帮助,档案可以说是人的容量无限的另一个大脑。 自古以来,凡需有所记载和传承的,多与生存有关,衣食住行之外,对人类生命至为重要的,便是医药,没有医药的保护,人类走不到今天。据那本《中国科技档案史》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医药史,是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的。此外,原始社会还有‘庖牺制九针’以治病的传说。考古发现证明,远古时代的人们已使用了砭石、骨针等医药器具。按照正常逻辑推断,当文字产生后,人们就应开始记录病状和药性等,并因此产生了初期的医药文件、档案等。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记载较多,如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使歧伯尝味本草,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载:‘于是雷公之化,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这些记载不但说明了远古时期已有医药文件,而且‘历代宝之’,作为档案代代相传。” 今天的人们越来越发现,《山海经》是一部宝书,研究上古神话用得着它,研究远古地理用得着它,研究古代矿物、民族、物产等等也用得着它,就是中国远古医药,在这部书里也有存档,不仅有,而且惊人。《中国科技档案史》是这样说的: 《山海经》中有大量的药物方面的记载。有人对《山海经》中的药物名作过统计,其中矿物类药5种,植物类药28种,木类药23种,兽类药16种,鸟类药25种,水族类药30种,其他类药5种,计达132种,部分药物至今仍在利用,而大部分不得其知。药方相当简单,都是单药单方单功用,没有复方,故产生时代原始。有学者指出,药物的发现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渔猎畜牧时应动物类药发现多,而植物类药大量出现,是农业有较大发展的结果,矿物类药少,表明手工业采矿业开始时间还不长。《山海经》中的药物名,是出自对远古以来人们辨识和利用药物医疗经验的汇集,也可以说是借鉴了相关的医药档案编撰而成的[1]。 从《本草经》到《山海经》,可知中国人行医识药之早,而且“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早早地意识到了存档的重要。 如果说“黄帝使歧伯尝味本草”还属于传说,夹杂于《山海经》中的药物方面的记载还有些散乱,那么,早在周代,关于中国医药档案工作已经有了大致记载,档案工作也已步入专业化。《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杨天宇撰《周礼译注》是这样译的:“医师,由上士二人担任,下士四人为副手,[还配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府”是做什么的,“史”又是做什么的?杨译没有说明,《中国科技档案史》则破解道:“其中的府、史,应是医疗部门的文书、档案工作者。”而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医药档案事业已是非常可观,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医学著作和许多名医。医药事业的繁荣导致并有赖于医药档案工作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当时出现了最早的有明确记载的医案,即现在所称之病历档案。据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诊者,皆有诊籍’。这些诊籍详细记载了患者的姓名、籍贯、职业、病名,分析了病因、病理、脉象,并载明了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等”。 数字信息化时代,档案越发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件,档案载体的增多,无疑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堂,当此时代,有人及时地提醒和指出道:“目前除了大量的传统纸质档案,还有许多珍贵的声像档案、照片档案。由于各类载体形式的档案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没有把各种载体的档案分类排放,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不仅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管,更对以后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计算机、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医院的普及,还形成了海量的电子医疗病案。这些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管理条件各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载体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按照不同载体档案的具体要求管理档案[4]”。 结 语: 档案学,或可说是少数人的学问,然而档案对于每一个来说都是有用的,人无一不生活在档案的支撑中,就从积累了许多相关智慧和知识的医药档案来说,正是它保护着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且还将向着更好地保护生命的方向不断发展,档案工作者尤当意识到,档案与人类同在,它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 档案类论文: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探析 摘要:由于大量饮食技艺面临失存、失真、失信、失传、失众的危险,本文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为例,探析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目的在于通过档案的视角,反映传统饮食技艺的发展演化过程,为饮食技艺的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饮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 “民以食为天”,饮食技艺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不仅是饮食文化的系统映射,更是进行民俗、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饮食技艺指饮品与食品加工制作的技术与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一部分,目前已有48项饮食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项目大多存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如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等),主要通过生产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媒体宣传等途径进行保护,着重开发其经济价值。事实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量民间饮食技艺受制于生产技术难度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利润空间有限等原因,面临着失存、失真、失信、失传、失众的危险。档案式保护使无形的文化遗产能以档案的形式得以“存下来、传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措施,已多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中被明确提出,尽管如此,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并未引起档案界关注,保护实践仍处于自发状态。本文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的档案式保护实践为例,探析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以促进其规范性、科学性。 一、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式保护实践 白肉罩火烧最初名为“猪头肉锅罩火烧”,是创建于1908年义春楼饭店的经典小吃,深受保定市老百姓的喜爱。该小吃是将上好的猪肉煮熟切成薄片,再将外脆里嫩的火烧撕成彩云状,用秘制的汤反复浇制而成。冯玉祥对该小吃的评价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脆而泽鲜,软而不烂。”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冲击下,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也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出生于1949年的李领根师傅是“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多年来,他在经营义春楼饭店的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学校教育、传统节日展示等多种宣传方式寻找第四代传承人,虽然期间有很多人愿意尝试学习、传承该项技艺,但尚无一人能够坚持下来,目前仍无合适人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化(如白肉罩火烧由传统的一种口味发展到现在的六种口味),甚至会由于实践条件的变化而永远消失(如集体劳动、田间劳作时哼唱的劳动号子)。因此档案式保护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形成档案,进而通过对这些档案的整理、保管、开发与利用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南京云锦、金陵刻经、金线金箔、秦淮灯会等项目的档案式保护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措施的科学性,同时也为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实践提供了经验。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以及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自身情况,其档案式保护实践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采集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 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是全面记录和反映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本身及其保护、管理过程的信息集合,包括该项目的本体档案、传承与保护档案、申遗档案。[2]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于2013年入选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档案,但都与第三代传承人李领根师傅的个人档案、家庭档案、图书以及其收藏品混放在一起。经过选择,与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密切相关的档案主要包括:图书档案9册、实物档案13件、报纸档案33份、文书档案3份、照片档案66份、光盘档案7张。 由于现存档案不能全面反映该技艺的历史演化过程及传承现状,因此通过拍摄、访谈等方式对档案资源进行了补充:第一,针对目前项目本体档案数量少且不系统的状况,对整个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进行录制形成完整的本体档案,包括选面、和面、火烧制作、撕火烧、熬汤、选肉、炖肉、切肉、浇制以及各种小料制作的整个过程,同时每个环节的操作技巧、技术要领、体会等由李师傅讲述。第二,形成口述档案,主要由李师傅讲述该技艺的传承脉络、经典的事件,如白肉罩火烧名字的由来、一些名人与白肉罩火烧的故事等。第三,由于实物档案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极其珍贵,通过拍照、文字记、测量的方式形成记录并与实物一同保存。 (二)为已有档案建立登记册 参照《档案著录规则》《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等,对以上选择出来的档案按载体及表现形式进行分门别类登记,建立登记册。图书主要登记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备注(主要用来说明与本技艺或传承人的关系)、损毁状况等。照片主要登记照片的拍摄者、拍摄时间、拍摄地点、背景、主要内容或人物、是否清晰、损毁状况等。文书档案主要登记标题、文件编号、形成者、形成时间、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种、载体形态、损毁状况等。报刊主要登记报道的标题、内容简介、关键词、报刊名称、刊发时间、刊次、损毁状况等。实物档案主要登记实物名称、描述、规格、来源(是征集而来,还是传承、购买而来)、获得时间、存放地点、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等。光盘主要登记拍摄者、主要内容、关键词、拍摄背景、时长、损毁状况等。由于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光盘档案的背景信息没有准确记录,主要依据李师傅个人回忆进行著录。 (三)档案修复与保护 由于大部分保存下来的档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笔者利用河北大学档案保护实验室的设备和材料对部分档案进行除酸、修裱、字迹加固等处理。但需修复档案种类多样、数量较大、问题繁多,目前仍有大量档案(如光盘)处于不可读、不可用的状态,亟需社会力量的关注。另外,数字化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其保护、宣传开辟了新的窗口。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享受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利用扫描、文字识别、图像处理、全息拍摄等技术对传统载体形态的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建设上传至网站“保定名小吃――义春楼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给更多的公众享用,以实现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二、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式保护的问题 (一)建档不齐全 李领根师傅具有较强的档案保护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累了大量与该技艺相关的档案,如证书、牌匾、题字、照片、光盘等。但由于该项目存在历史较长,义春楼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多年风雨,大量珍贵资料被损坏,加上档案主要是靠李师傅个人力量保管,保存下来的档案不全,不能系统反映该技艺的历史演变过程。如项目本体档案只有一些成品的照片,而其选料、配料、加工制作过程并没有形成记录;传承与保护档案中,只有李师傅在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传承以及参加相关比赛、组织社会活动、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的技艺传授活动、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等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奖章、证书以及编著的书籍(有的并没有正式出版)等档案,而有关第一代、第二代传承人的档案已经全部遗失。 (二)档案实体保管分散 由于义春楼在经营中经历多次迁址、开设分店,其照片、实物、证书、奖章、牌匾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也随着饭店的每一次搬迁被分散保存在义春楼原址、总店及各个分店。由于缺乏档案保管的专业方法和设备设施,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被堆积存放,分类、整理工作也没有展开。另外,一些档案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部分档案(如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创始人张洛丙使用过的独梨木案板等工具,冯玉祥赠予的牌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被分别保管在李师傅家中以及专门的保管场所中。 (三)档案保护不科学 虽然李师傅尽其所能地积累了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设备及专业方法,档案保护面临着较大的问题,表现在:许多珍贵的书籍、报道该小吃的新闻报刊以及其他相关的档案,不仅纸张变黄变脆,掉页、缺页严重,还有部分档案由于潮湿、虫鼠咬噬等原因导致有些内容已经不能识读;虽然部分意义重大的老照片经过了塑封,但是还有许多老照片(包括黑白照片、彩色照片、数码照片),由于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冲印的,大量照片图像已经不清晰,照片的拍摄背景、时间、地点、拍摄者、照片中的内容等信息完全依靠李师傅的回忆才能弄清。此外,光盘无专门设备保管,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部分光盘内容已经不能读取。 三、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实践的思考 不同饮食技艺的历史沿革、传承状况、所用原材料、工艺流程、设备、技法、产品、社会组织与经营状况等方面各不相同,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及其传承状况在我国复杂的饮食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档案式保护实践也启发了对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全面建设档案 建档是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的起点,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础,这就要求所建档案不仅要真实反映该技艺的技术、工艺与文化内涵,还要动态反映其历史演变过程。首先,提高传承人的档案意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传统饮食技艺档案主要是在技艺传承中积累下来的,有关该技艺的本体档案、传承档案、申遗与保护档案是否会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都取决于一代代传承人的档案意识。另一方面,档案式保护更加强调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保护,其效用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档案式保护还需要传承人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已有档案进行整理,拍摄、补充饮食加工制作的过程,离开传承人的付出,终将无计可施。其次,建档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应用于档案采集、档案管理、档案开发利用等多个环节。如可利用全息拍摄、运动捕捉技术、动态三维成像、复原与演变模拟技术、立体扫描等技术,采集饮食技艺加工制作过程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工具、原材料等;利用数据库技g组织与存储档案;利用数字化模拟与再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等技术,通过多种平台吸引公众参与,并将所建档案资源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二)系统保管档案 系统保管应贯穿于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的整个过程。由于大部分档案都由技艺传承人个人保管,而档案保管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因此系统保管档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档案部门的积极参与,档案式保护已多次在法律法规中被明确提出,但做什么,如何做都尚未予以明确。档案部门利用其专业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采集范围、采集方法、采集标准、分类、著录标引的工具与标准、鉴定等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供档案管理者借鉴,以确保所建档案是系统资源而非一盘散沙。二是全面提高档案保管者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由于传统饮食技艺档案被分散保管在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烹饪协会、餐饮协会等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档案保管的质量也取决于这些机构档案管理者的水平,但是这些档案管理者大多为兼职人员,未必具有系统、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使其准确理解档案保管的要求、内容、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科学保护档案 确保档案安全是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成果的保障,但该类档案具有内容丰富、载体多样、保管分散、利用频繁等特点,因此档案保护的复杂程度和实施难度略高。科学保护档案,首先,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除了日常要采取措施防火、防盗、防潮湿、防高温、防鼠、防虫、防水、防污染以外,还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做到防泄密、防僵化、防无序。这是由传统饮食技艺的部分档案内容具有一定的机密性、档案形成的持续性、档案利用较频繁等特点决定的。其次,妥善保管、修复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因为大量伴随传统饮食技艺“幸存”下来的档案不仅稀缺,而且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损毁,修复这些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这些档案大部分以纸质、照片、缩微胶片等传统形式存在,因此可借鉴修裱、复制、缩微影印、数字化扫描、数字化迁移、异质异地备份等方法进行补救。尤其要重视实物档案的保护,实物档案是在传统饮食技艺的传承活动中产生、使用的一系列实物,如生产工具、作品、牌匾、奖杯、锦旗、印章等。这些实物档案大多散落在传承群体中,或是由于饮食加工制作中仍需继续使用(如工具、道具等),或是由于需要保存在特定文化空间进行展示、宣传(如牌匾、奖杯、锦旗、印章等镇店之宝),对于这些实物档案的保护,可借鉴博物馆、档案馆保护文物、实物档案的方法。 档案类论文:优化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措施研究 [摘 要]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合同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做好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成为了风电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任务。随着风电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展,合同档案的数量随之增加,如何更好的管理合同档案,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和便捷服务,是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随后在分析合同档案分类优化的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优化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合同档案;风电企业;管理分类 合同档案详细记录了风电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企业制定年度预算、评估和审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对合同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合同档案管理存在分散、混乱等问题,给档案的查找和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风电企业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办法,实现合同档案的科学分类和优化管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 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 对风电企业来说,企业运营中产生的档案种类主要有技术合同、劳动合同、工程合同等,这些档案虽然在具体内容和使用价值上各有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法律性 法律性是企业合同档案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企业其他档案的标志之一。合同档案的内容主体是合同,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企业合同档案具有明显的法律特征,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合同档案的保存、管理还是销毁,都必须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定程序。除此之外,合同作为记录了企业经济活动和维护企业法律权益的文件,也只有在具备法律特性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凭证性 近年来,风电行业蓬勃发展,风电企业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部分企业为了谋求私利,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带来许多经济纠纷。合同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记录,对企业应尽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进行了明确说明,在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凭证作用,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1.3 规范性 规范性是企业合同发挥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合同档案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合同档案内容的规范性。一份完整的合同档案,应当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内容、当事人的H笔签名、合同的数量以及书写形式等,只有这些条件符合法律规定,才能确保合同具备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是合同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合同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损坏或缺失,都会影响其法律效力的发挥。因此,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管理,保证合同档案的完整性。 1.4 繁杂性 企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合同,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同时,企业合同档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合同签订前的洽谈、招投标等;合同签订后的招标书、评标报告、会议记录等。要想确保合同档案应用价值的发挥,相关工作人员就要收集、整理和保存好这些合同档案。 2 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分类的优化措施 2.1 强化企业合同档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合同档案管理机制,能够为合同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管理机制应当包含合同档案的收集、汇编、整理、保存等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风电企业经营业务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补充合同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容,以确保合同档案的管理能够与企业发展向适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说,只有在完善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下,才能借助于合同档案,帮助企业减少市场竞争风险,进而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推动风电企业实现健康和持续发展。 2.2 加强合同档案之间的联系 企业合同档案数量较多,如果采用单独整编和单独管理,必然会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剧增。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合同档案的管理效率,在进行合同档案的整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有重点的寻找合同档案间的内在联系,而合同档案的分类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其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例如,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单立类目、分类组卷,这能够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当然,企业管理者也要为合同档案管理分类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可指派独立部门负责合同档案管理的相关事宜。 2.3 实施合同档案的统一编号 为了便于进行合同档案的管理,风电企业在开展分类管理时,可以将不同的合同进行统一编号。这样一来,今后在查找某一份合同档案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翻找,而是直接查找编号,极大的提高了合同档案的管理效率。合同档案的编号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例如可以根据合同档案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如物资类、工程类等;还可以根据合同档案的生成时间进行分类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分类形式,都需要在档案袋上进行标注,避免混淆。 2.4 定期进行档案材料的整理 合同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动态的工作,随着企业各项业务的不断开展,也源源不断的产生了许多新的合同档案。因此,风电企业在进行合同档案的管理分类时,也要注重对新生产合同档案的整理和保存。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进行档案检查,确保合同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要保持合同档案储存室的整洁干燥,避免因空气潮湿导致档案发霉、变潮。在合同档案移交时,也要提前清点好合同档案的数量、种类,对于失效的合同档案要按照法律流程进行销毁。对合同文件变化情况都要进行及时的掌握,由于有些合同文件资料的不确定性,不能一次性终结,因而不主张将刚签订的合同归入档案室,而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关注合同的变化情况,将完结的合同档案统一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这会使合同档案分类管理更为全面和系统化。 档案类论文: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原则及利用 摘 要:我国目前正处于房地产热的阶段,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房产交易,在这些交易完成过后,必然会留存相应的文件材料以证明交易的发生。将这些文件归类分档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房地产的扩建、买卖、交换、赠与等状况都在不断的发生,在建档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但为了保证房地产档案的真实性和连续性,就必须要及时运用相关的房地产档案分类原则,做好房地产档案分类工作。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分类原则 房地产档案的种类繁多且复杂,为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专心还要十分的细心,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运用相应的分类原则才行,只有弄清了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原则,再按照分类原则来判断此次房地产交易档案符合哪一原则,根据相应的分类原则进行分档即可,既省时又省力,还能够保证房地产档案的真实性和连续性。 1 房地产档案分类原则 1.1 什么是房地产档案 房地产档案是房地产行政管理部,经过一定手段将收集整理来的,文字材料、音像制品等能够反映房屋、土地等现今的产权人及使用状况的文件材料进行建档的行为。 1.2 依照用途进行分类 在房地产档案的分类过程中,可以依照房地产的用途来进行分类。按照用途来对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简单来说,就是依照房地产的不同使用用途,对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将相同用途的房地产档案集中排列管理。这种方法在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工作中被频繁利用。 1.3 依照产别进行分类 依照房地产的产别来对房地产档案进行分类整理,也是房地产档案分类工作中常见的手段。其产别的性质是由相关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其固定的硬性的标准。我们在运用产别进行分类时,只需要按照规定先判断其产别性质,再将相同产别的房地产档案进行集中的排列整理,按其不同产别对房地产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即可。 1.4 依照地域进行分类 在房地产档案的分类工作中也会运用到按照地域进行房地产档案分类工作的情况。按照地域进行放那个地产档案分类,顾名思x即根据房地产档案内容所反映的地域特征进行分类的原则,在分类的过程中一般第一层都是按区域分布平面图进行划分,第二层按照地域分布平面圈划分,第三层按照街名、路名进行划分,之后按栋分开,再在每栋内按照权属和单元划分。 2 房地产档案的利用 2.1 房地产档案利用必要性 房地产档案房产合理、合法拥有的有效凭证,它能合法的证明权利人与房屋、土地之间的权力关系。房地产档案在实际运用中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此房地产档案的来源必须要具备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有相应的真实性保障,以确保房地产档案能够在我国的产权保险体系中发挥效用,保证房地产的产权保护和产权管理,能够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有效进行。 2.2 利用面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档案利用,基本都是在本部门、本系统内部运用,并没有拥有一个能够面向外部、面向社会的机制。只在部门内部运用房地产档案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再加上目前房地产档案的准确性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很有可能出现错记、漏记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不能促进房地产事业的兴旺发展,反而还会抑制房地产事业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阻力。 2.3 房地产档案工作人员良莠不齐 房地产档案工作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档案整理工作,房地产档案还是反应房地产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从属关系的有效凭证,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必须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延续性和有效性。为了减少房地产档案工作的错误率,房地产档案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减少自身的出错率,从而保障房地产档案的真实性。然而我国目前在房地产档案的工作中,其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只有当房地产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时,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房地产事业的繁荣发展。 2.4 完善房地产档案利用工作的侧重点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了,我们在房地产档案的利用上不能还仅仅是局限于过去的老眼光。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完善网络房地产档案的更新工作,建立全面的完善的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一体化。能够通过网络来实现房地产档案的共享,扩大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房地产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我国房地产经济繁荣昌盛。 3 房地产档案的利用方向 3.1 利用房地产档案管理房地产权属关系 我国房地产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交易产生,这种权利的交易转换显示着房地产权属关系的更迭变换。房地产档案的开发利用是确定房地产权属关系的直接的、有效的、合法的证明材料。房产、地产的买卖、交割、转增、合并、裁决等情况能够导致房地产权属关系的变更。由于房地产档案具有真实性和延续性,所以房地产档案是最直接、最明显且最易得的能够证明房地产权属关系的原始凭证,因此在房地产权属关系的排列管理过程中,是绝对离不开房地产档案的。 3.2 利用房地产档案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它的繁荣和发展又取决于规范的房地产市场的日益活跃,这些都要以明晰的房地产权利归属关系为前提。因此要想确保拥有一个稳定的规范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使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继续繁荣,就必须要明确房地产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其真实性和延续性,从而明确房地产权利归属关系,以便在必要时能够有理有据有效的证明其真实性,从而规范房地产市场。 3.3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发展 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和经济评估的判定都离不开房地产档案,房地产档案可以反映出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状况,产权的更迭变换频率和地域间的产权变更现象,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房地产发展热度,和房地产地域性的差别,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房地产行业热度中心地。从而令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该具体针对哪些地区、那些现象实施相应的促进房地产市场经济的手段。 3.4 解决房地产交易纠纷 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纠纷,当这种纠纷产生时就要有相关的依来判定,谁是正确的一方。并且这一依据必须要具备可信度,首先必需是真实的有效的,能够清楚地反应此房地产的权力从属关系,并且要具备法律效力,不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信息。那么房地产档案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其具备真实性和延续性,真实的反映了房地产的从属关系并且具有法律效力。是解决房地产交易纠纷的有效依据。 4 结语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属于大热阶段,房地产市场还具有不完备性,这就更加明确了房地产档案建立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克服了房地产档案工作的弊端,才能在产生房地产交易纠纷时及时提供有效的凭证解决纠纷,同时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法律制度,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兴旺与繁荣。当然具备完善的房地产档案体系的过程仍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按照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档案类论文:浅谈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档案管理问题 摘要:档案是学校办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载,也是高校档案管理中的核心,它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档案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的最原始的材料,是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历史资料,妥善保管教学档案对今后查找类似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教研教改等资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艺术专业的教学档案与非艺术专业教学档案的保管在方式上有所不同,艺术专业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档案管理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的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 关键词:高校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一、艺术类专业教学档案包括范围 艺术档案包括的范围很广,加之艺术类别的不同,内容繁杂。 (1)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籍档案。从学生一进校后,就产生了相关的学籍档案材料,学生高考档案、进校后新生学籍核对、电子注册学籍信息、各类等级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籍变化相关材料、作弊违纪处分材料等。 (2)艺术类教学管理档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与教学有关的档案材料,比如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材料、教师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生考试产生的试卷、记分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3)艺术类学科竞赛作品。各类参加学科竞赛的活动档案,报名表、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参赛作品、照片、获奖证书等;教师和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教师和学生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艺术展演活动档案。 二、艺术类专业档案管理现状 1.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教师、领导都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上,而忽略了对教学档案进行收集和归档。在思想上对档案工作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教学档案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需要时刻保留好档案。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教学档案的重要性,同时部分二级系院领导对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比较懈怠,没有意识到完善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很多艺术专业档案往往都保存在创作者手中,没能及时归档到各档案管理部门。 2.档案管理员专业性不高 各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员往往是由各学院的教学秘书担任,大部分的档案管理员并不具备档案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学科背景的缺失意味着从结构上就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而且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档案而言,艺术专业的档案内容更加繁琐,保存方法更加细致,工作难度更大,需要注意的细节更加繁杂,而艺术专业的档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档案管理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更高。艺术专业档案有别于其他类别、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文本档案。教学秘书大多时候已经忙于教学工作,很少有精力来系统地收集管理档案,加上档案的特殊性,如果缺乏基本的艺术修养,缺乏艺术档案的鉴别能力,容易发生分类错误的问题。 3.艺术专业档案管理难度大 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产生的艺术档案的形式和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例如,美术专业的绘画作品就有大、中、小不同的尺寸和规格,舞蹈专业学生跳舞的视频,播音专业的音频档案,影视专业的戏剧视频档案,等等,加上有些档案对温度、湿度等都有要求,这就对存放这些档案的地点有着一定要求。但是地方高校有别于专门的艺术高校,艺术档案的保存地点和存放设施不能符合要求。 三、加强艺术专业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1.对艺术专业教学档案归档建章立制 从制度上,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收集存档的体制。因为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在对档案管理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应该明确保管档案的范围,什么档案需要存档、怎么存档、存档年限都应该有具体的实施指导方案。明确领导、教师、档案管理员的职责,在整个过程中应承担的工作,从制度上给予保障。档案管理员要动态和定点两个时间点收集相结合。加大对艺术档案管理的监督和指导的力度,培养教职工自觉保存和上交档案材料的意识。 2.艺术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处于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应该应用到对艺术教学档案的管理中来,这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艺术档案的生命,使得查阅资料变得简单轻松,有利于避免艺术档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也提高了艺术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艺术档案处于沉睡的状态。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注重提升档案管理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如邀请艺术专家来讲座、外出培训等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提升他们在工作中的鉴别能力。在当前所处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对教学档案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也提出了要求,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教学档案都是通过互联网传递,越来越多的是电子档案的使用,所以熟练掌握信息管理技术是必然的要求。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 艺术教学档案内容和种类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收集和保护好档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应最大限度地对师生开放,发挥艺术教学档案数字化的作用。
物理力学论文:物理力学特性及利用简析 1堤基覆盖层工程地质条件 萝卜市段岸坡稳定,堤基由含砂漂卵石层组成,漂卵石磨园度较好,岩质坚硬,粒间充填较紧密,处于稍密~中密状,无不良的软土夹层,承载力较高,堤基漂卵石层能满足承载及变形要求。堤基开挖边坡高7.5~13.5m,由含砂漂卵石层组成,建议开挖坡1∶1.0~1∶1.25。萝卜市段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1)堤基含砂漂卵石层透水性强,基坑开挖时应有相应的排水措施;(2)含砂漂卵石层结构松散,抗冲能力差,且该段位于回水区,施工应采取适当工程处理措施以避免堤基冲刷、淘蚀,影响堤身稳定;(3)原港务大楼楼脚外侧存在架空层(桩号K2+688~K2+717m、(堤)0+19~(堤)0+30范围内,宽近11m,东西长近39m的含砂漂卵石层中架空层)(见图1),该处早期原为一条小河沟并架一座人行石桥,后期经人工改造回填,局部形成架空结构(CH48钻孔中架空段达3.7m,深度为16.61~20.58m),该段沉降量较大,应采取有效的工程处理措施。 2堤基覆盖层的利用与处理建议 萝卜市段岸坡稳定,堤基由含砂漂卵石层组成,颗粒粗大,承载力较高,能满足承载及变形要求。在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有:(1)地形上该处为一回水区,堤基含砂漂卵石层结构松散,抗冲能力差,对堤脚部位应进行适当保护,以免堤基冲刷、淘蚀,影响堤身稳定。(2)港务大楼外侧楼脚前存在架空层,原为一条小河沟,距堤轴线15~30m范围(见图1),后期经人工改造回填,局部形成架空结构,因此施工中针对其进行钻孔高压灌浆处理。经回填灌浆检查孔注浆法检查,满足设计要求。该段堤脚(桩号K2+679.04~K2+930.58m)采用现浇C15混凝土挡墙(高程:136.20~142.10m,宽1.0~3.0m),挡墙顶高程由140.4m自然过度到142.10m。由于堤基漂卵石层透水性强,针对漂卵石基础抗渗稳定性差,预防漂卵石层被冲刷、淘蚀以保护细颗粒不被水流带走,设计施工时在基脚混凝土挡墙外侧长20.50m左右漂卵石层范围内采取铺盖防渗处理。确保大堤抗滑稳定。 3结束语 重庆涪陵防护工程运行至今,经历了2004年该处长江段165m(黄海高程)的较高水位,近年来进行了回访,大堤竣工后进行不定期检查:城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尤其是大的厂矿排放的污水严禁进入堤体,严格按照城区规划或向防护堤排洪渠集中排泄;对埋设在堤基、堤体部位的各种监测仪器进行长期观测,认真分析各种监测资料,尤其是萝卜市段软基建堤:桩号K2+688~K2+717m、(堤)0+19~(堤)0+30范围内,漂卵石层架空结构回填灌浆处理后的沉降量满足设计要求,确保了大堤安全。通过对该工程堤基覆盖层物理力学特性的分析,根据其特点提出了覆盖层利用与处理的合理建议。今后遇类似堤防工程需建在河漫滩深厚覆盖层之上,应研究覆盖层物理力学特性及工程性质,并根据不同的覆盖层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廷友 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物理力学论文:物理力学教育效率提升路径 物理力学教学作为基础课程,其教学中把握教材,分析现状,提高教学效益,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只是阐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严谨的物理。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以力学、电学为重点。我就以力学部分的教学方法为例谈谈看法。 一、物理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仍以封闭型为主,激编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参加过不同类型的培训。大部分教师通过培训了解了新课程实施的目标与理念,转变了教学观念。但是部分教师已有的课堂提问技能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速度,课堂提问仍以封闭型为主。所谓封闭型问题,是指教师提问时要求学生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他们虽有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愿望,但实施效果不佳。 (二)对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视不够。 在注重升学率的今天,物理教学只注重了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力学教学中还需要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函数图像、矢量的运算、几何知识、极值等多种数学工具的综合运算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这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难提高。 (三)物理力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 当前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主动学习开展很少。加上目前我国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物理的实际教学目标与要求过高,多数学校用两年时间上完三年中学物理内容,平时加时加量,使一部分基础薄弱及思维反应稍慢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完全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无奈地选择文科。这是导致物理力学教学问题的人为因素。 二、提高物理力学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单一的师资培训模式,内化教育理念。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改变教学行为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内化教学理念,没有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采用的是单一的师资培训模式,即集中讲座式培训,专家讲,教师听,培训内容主要以课程纲要和标准的解读为主。但是,这种培训本身就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映,且仅靠一两次这样的培训整理就让教师们掌握和内化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是不现实的。 (二)把握教学的起点,注意阶段性和层次性。 在教学衔接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平均学习能力确定教学起点,认真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防止出现忽略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在教学时,设法创设思维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类比、等效、控制变量等方法,在学习中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的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总之,在不同的阶段应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三)强化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做到有的放矢。 1.做好新课内容的预习。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大致内容,回顾所需要的旧知识并及时复习淡忘了的部分,找出本节内容的要点,初步学习导出新知识的思路和方法,找出那些仍不明白的问题。有了这样的准备工作,学生上课听课就具有针对性、主动参与性,由知识的表面深入知识的内涵,进入较高层次的学习阶段。为了增强预习的效果,在高一开始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2.认真听课。听课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听好课,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尽量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包括动手、思考、讨论等,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强调学生听课的几个环节,真正做到教师能有效地教,学生能有效地学。 3.课后复习。复习是学习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复习,一是要及时,当天的内容应当天复习,这是高效、省时的学习方法之一;二是要抓住课本,抓住基础知识的要点,进行一番认真深入的思考,融会贯通;三是注意总结、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四是记住、记牢所学的知识。 课后复习的总结,一章或一个单元后的总结相当重要。知识在于积累,积累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要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及时总结所学的知识,归纳整理出本章的结构,找出章节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个新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的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更提高了能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增强教师个人魅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大学生处于心理成熟期,生活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诱惑,有些学生反感某位老师时也会反感上这位老师的课。这就要求教师能吸引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为他们指引学习的方向。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具体做法如让学生口头或书面向教师提出意见,指出教师的不足之处,以及提出他们能接受的或他们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或讲授内容。 2.各章引言介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除了认真准备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外,在讲授每一章前都准备一个精彩的引言,介绍高科技领域的新成果,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多媒体是指文字、图像、音频、影像等形式相互结合的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程序控制下,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结合的信息传播媒体。在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对流动现象的感性认整理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五)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总之,只要我们切实掌握物理力学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就一定能实现中学物理力学教学效益的提升。 物理力学论文:物理力学的教育 一、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二、物理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整理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当今的实验已能近似地验证这个定律,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主要是用了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这是一条实验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此规律能够相互推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于牛顿第二定律,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 三、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中,牛顿运动定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能进一步加深对静力学、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为顺利学习机械能和动量铺平道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只有以地球和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系才是适用的.教材由分析物体只受一个力产生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过渡到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产生加速度,以及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从而概括出能适合各种情况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在公式中,力与加速度都是矢量,故此式是一个矢量式整理.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或力的叠加原理),即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应等于每个力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叠加——矢量和.在解题中,运用了正交分解法等基础知识。 机械能和动量这两章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力的空间和时间积累效应,从而引出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等概念.功和能将矢量运算变成了代数运算.教材从力对物体做功引出动能和动量定理,研究了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引出势能的概念,得出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最后,从一般的功能原理阐明功的本质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作为本章的总结.能的转换和守恒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讨论动量定理时,应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是一个瞬时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应用它研究某一过程而不是研究某一瞬时,只有在t0时,才是相等的.实验是讲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教材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不是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出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规律。 物理力学论文:油杉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探讨 摘要:对油杉Keteleeriafortunei木材的物理与力学性质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油杉木材的气干密度为0.576g•cm-3,全干密度为0.544g•cm-3,属中密度木材。油杉木材的气干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系数分别为4.408%、3.272%和7.892%,气干差异干缩为1.347,油杉木材具有不易开裂和变形的特征。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分别为92.701、57.217Mpa,端面、弦面和径面硬度分别为4635.9、3420.8和3606.8N,其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和硬度均属中等。50年生油杉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优于22年生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湿地松Pinuselliottii和28年生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秃杉Taiwaniacryptomerioides。 关键词:油杉;木材;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差异比较 油杉Keteleeriafortunei为松科大乔木,喜光树种,根系粗壮、发达,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适宜干旱环境。其树干端直,木材黄褐色,材质重,纹理直,耐水湿,抗腐性强,是珍贵的用材树种[1—2]。目前关于油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育苗和造林等方面[3],未见对油杉木材材性研究的报道。本文对取自福建省永春县的油杉试材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测定,并与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秃杉Taiwaniacryptomerioides木材进行比较,为油杉木材的加工利用提供技术参数。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在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大坪村湖内,海拔490~590m,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7′44″,北纬25°21′05″。土壤类型为山地红壤,土层深厚,立地质量等级为II级,林下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和蕨类植物。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76.3mm,极端最高温39.2℃,极端最低温–3.2℃,年均气温20.4℃,≥10℃年均积温6984℃,年无霜期310d。群落面积约2hm2,2000年划为自然保护小区[1—3]。 1.2试材采集 在试验山场的上坡、中坡和下坡三处各设1个10m×10m样地,在各样地选择标准木1株,共选取标准木3株。标准木树龄50年,平均树高22.66m,平均胸径23.81cm。标准木伐倒后,在0m、1.3m、1.5m及以上按2m区分段,分别取5cm厚圆盘;在1.3m以上部位截取2m试材各一段,将每个圆盘和每段试材分别编号。 1.3方法 按照GB/T1929-2009《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锯解及试样截取方法》对油杉试材初步加工,加工的试材进行自然气干后,再按照《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GB/T1932、1933、1934.2、1935、1936.1、1941-2009)进行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测定。采用全数字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摆锤式冲击试验机对各项力学强度指标进行测定。测定的有效样本数为30个。将50年生油杉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与22年生马尾松和湿地松[4]、28年生杉木和秃杉[5]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油杉木材物理性质 2.1.1木材密度 木材密度是直接反映木材性质的重要指标,影响着木材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等木材力学指标,木材密度与力学强度呈正相关关系[6]。从表2可以看出,油杉木材的气干密度为0.576g•cm-3,全干密度为0.544g•cm-3。根据《木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分级表》[7],油杉木材属于中密度木材(气干密度0.551~0.750g•cm-3)。 2.1.2干缩性 干缩性能是木材性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木材和木制品的尺寸、性状和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使用性能的美观等[8]。油杉木材全干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率分别为7.363%、5.397%和12.855%,木材气干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率分别为4.408%、3.272%和7.892%(表2)。油杉木材干缩率较小,表明油杉作为用材时,具有尺寸稳定性好、变形小的优点。差异干缩(弦向干缩与径向干缩之比)是判断木材是否容易开裂及变形的重要依据。差异干缩数值偏大,说明木材干燥时容易发生翘曲和开裂;木材各方向的干缩较均匀,说明木材尺寸稳定性较好[9]。根据木材差异干缩的大小,可以大致判断木材对特殊用材的适应性[10]。油杉木材从湿材到全干状态,差异干缩为1.364,从湿材到气干状态,差异干缩为1.347,均小于2,说明油杉木材不易开裂和变形。 2.1.3湿胀性 木材湿胀性反映木材吸水后的尺寸变化。沿各方向的尺寸变化不均匀会导致木材开裂和变形,从而影响木材制品的利用[11]。油杉木材的径向、弦向、体积气干湿胀率分别为3.195%、2.250%和5.708%,径向、弦向、体积饱水湿胀率分别为7.963%、5.715%和14.794%,差异湿胀分别为2.492、2.540和2.592(表2)。油杉木材湿涨率和差异湿胀较小,表明油杉木材尺寸稳定性较好。 2.2油杉木材力学性质 2.2.1抗弯强度 木材的抗弯强度体现了木材承受静力弯曲荷载的最大能力[12]。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为92.701Mpa,根据《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分级表》,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属于中等(88.1~118.0Mpa)。 2.2.2木材顺纹抗压强度 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体现了木材沿纹理方向承受压力荷载的最大能力[10]。油杉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为57.217Mpa,根据《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分级表》,油杉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属于中等(44.1~59.0Mpa)。 2.2.3硬度 木材硬度是指木材抵抗其他刚体压入的能力[10]。木材的硬度跟木材的密度密切相关,密度越大则硬度越高,反之则低[13]。油杉木材的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和径面硬度分别为4635.9、3420.8、3606.8N,根据《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分级表》,油杉木材的硬度属于中等(端面硬度4010~6500N)(表3)。 2.3油杉与其他树种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比较 将油杉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与福建省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4]、湿地松[4]、杉木[5]和秃杉[5]等进行比较(表4)。油杉木材的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最大,分别是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秃杉的1.11、1.09、1.51、1.61倍和1.25、1.22、1.66、1.86倍。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仅次于湿地松,分别是马尾松、杉木、秃杉的1.03、0.96、1.48、1.47倍。油杉木材的木材顺纹抗压强度最大,分别是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秃杉的1.68、1.56、1.65、1.75倍。油杉木材的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和径面硬度均为最大。油杉木材径向气干干缩率、弦向气干干缩率和体积气干干缩率最大,分别是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秃杉的1.53、1.51、3.22、3.36倍、1.70、1.66、1.14、1.20倍和1.61、1.59、1.83、1.91倍,但油杉木材的差异干缩最小,油杉各个方向的干缩比较均匀。采用加权法综合评价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其中气干密度、全干密度、抗弯强度、木材顺纹抗压强度、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和径面硬度的比重分别为1/7),50年生油杉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优于福建省主要造林树种22年生马尾松和湿地松、28年生杉木和秃杉。 3结论 油杉木材的气干密度为0.576g•cm-3,全干密度为0.544g•cm-3,属中密度木材。木材气干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系数分别为4.408%、3.272%和7.892%,气干差异干缩为1.347,木材具有不易开裂和变形的特征。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和径面硬度分别为92.701Mpa、57.217Mpa、4635.9N、3420.8N和3606.8N,油杉木材的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和端面硬度均属于中等。综合比较,50年生油杉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优于22年生马尾松湿地松和28年生杉木、秃杉。根据对油杉生长规律的研究[1],在快速生长期时,油杉树高年均生长0.55m,胸径年均生长0.61cm。目前,马尾松的松材线虫病害严重,而同为松科的油杉具有木材好、生长较快,抗病害性强和抗瘠薄等优点。因此,从木材利用和林木生长速度方面以丰富造林树种的角度考虑,油杉推广种植意义重大,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物理力学论文: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学生在学习压强、密度、浮力等力学知识时存在着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的现状,究其原因,“应试理念”尚未革除,教师大搞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合作探究变为无效的玩耍,自主学习沦为“放羊式”,启发式教学成为无聊的提问,影响了物理教学成效,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力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力学教学成效。 一、关注过程,将知识传授与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积极的思考者、倾听者、质疑者,教师不能为知识而教,而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两者不可偏废。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也要让学生亲历探究测量浮力大小的过程。让学生将曲别针、乒乓球、石块、木块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石块、曲别针沉入烧杯的底部,而木块、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会提出问题:“石块、曲别针等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有同学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理由是物体没有浮起来。也有同学认为它们受到浮力的作用,理由是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慢。教者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石块、浸没在水中的石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学生在探究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以情优教,实施积极情感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习物理、了解物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教师要挖掘教材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大到天体运动,小到分子运动,都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教师要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描绘物理研究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物理学史影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进化过程,以科学家的故事激励他们不断前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以灵活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课显得至关重要。一是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科学家的不懈探索中受到感染。如在学习浮力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亥尼洛国王做了一顶王冠,怀疑工匠以银替金,让阿基米德在不损坏王冠的前提下查出是不是纯金制成的,阿基米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一次,他跨入放满水的浴桶,这时有一部分水溢出,他看到这个现象,智慧的火花迸发了,狂奔街头,大呼“找到了”。他获得真理的快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二是以问题导入。教师也可以设置疑难问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好奇有趣的同时,将学生置于愤悱的境地。如在学习压强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在雪地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陷入积雪中,而穿上宽宽的滑雪板就不会陷入雪中还能滑行?用手指轻轻夹住钢笔的两端,为什么两个手指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考虑到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从而进入压强的学习。三以多媒体导入。多媒体集视频、动画、图画文字于一体,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如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内容时,教者向学生播放辽宁号航母在海面上自由航行,潜水艇可以自由在水中下潜、上浮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中随处可见浮沉现象。教师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 三、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开展 教学一是灵活开展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要借助于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重视演示实验,向学生完整展示物理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比较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关系,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有一些实验,无法在教室里完成,如测定大气压强值时,需要做托里拆利实验,而汞是有毒的,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完成实验,测得大气压强的值,弥补了无法实验的遗憾。二是以类比生活。在学习液体、气体压强时,学生常会提出问题:“液体容器内的压强是否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同一深度液体向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教者将液体所受的压强与班级相类比,大家在班级是平等的,如同同一深度所受的压强相同;大家都受到纪律的约束,随着年级的增大,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增多,如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通过类比,学生能学得轻松,不再感受到物理知识抽象难懂。 总之,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问题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作者:窦长国 单位:安徽省明光市津里中学 物理力学论文:初中物理力学试题的设计分析 苏教版新课改革不断深入,许多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逐渐趋于开放性,意在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且引导其不断地总结提高自己.开放性试题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达到锻炼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因此开放性试题的设计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对试题的条件、结论及解题策略等方面的训练,有针对性的设计题目,使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 1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技巧 1.1推陈出新,用新颖的方法设计问题在设计试题时,摆脱传统的试题的提问方法,运用新颖的提问,或者不同形式的描述题目的方法,通过图文设计,将试题变得有新意.这种试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题目、问题的印象,提高其记忆力. 1.2用小制作设计问题在设计物理力学题目时,可以使用动手制作的方法,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将题目具体化,通过制作以及实验的方法,加深对题目的印象和对试题的理解,有助于快速掌握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小制作,设计出相关的问题,是设计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的有效方法. 1.3用生活中的事例设计开放性问题物理力学知识本身就充斥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通过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将力学问题应用到生活中.让同学能够多观察周围事物所存在的力学现象,思考其涉及到的力学知识.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观察,增加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还充分学习和应用了初中的力学知识. 1.4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设计开放性试题物理力学的学习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物理方面的知识,还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设计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时,可以通过不同学科与物理力学之间的联系,设计出新颖独到的试题. 2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设计案例 例1“5.7”大连空难飞机的黑匣子已经找到,潜水员在出事地点从10m深的海底将它匀速托出水面.它是体积约为50×20×10cm3,质量为20kg、表面桔红色的长方体.黑匣子防护要求很高,能经受1000℃的高温而不被烧坏,平放时能经受2.5×104N的挤压而不变形,在海水(设ρ海水=1.0×103kg/m3)中浸泡36h而不渗水,请根据上述条件,自己设计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你所提出的问题.(g=10N/kg)分析此问题为结果开放性试题,给出了许多物理条件,并且要求学生通过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相关问题.这个题目的答案具备多样性.首先分析题目,涉及到了重力、水中压力两方面的问题.可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计.提出问题:“黑匣子”在水中受到了多大的作用力?解答:黑匣子本身的重力G=Mg=20×10N=200N,黑匣子受到海水的浮力F=ρgh=1×103×10×10N=1×105N,黑匣子受到力的总和为F总=F-G=9.98×104N.因此,黑匣子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力的总和为9.98×104N.例2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两只,木质刻度尺一把,烧杯两只(每只50g),溢水杯一只,铁架台一架,水和细线若干,待测小矿石一块(ρ矿>ρ水).要求测出该矿石的重力.小刚同学设计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方案如表1和图1所示.(1)计算阻力大小.(2)并且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出另外一个测量矿石重力的方法. 分析: 此题涉及到了杠杆的平衡、力的合成、浮力等物理知识.主要考察了重力的测量和计算.第一题通过动力臂和阻力臂与其所受力的大小成反比的定律计算出矿石的重力后,根据矿石的重力设计出其他方案,计算矿石的重力.第一个问题考察范围窄,第二个问题具有典型的开放性试题的特征.解答(1)6N(解题过程略)(2)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5N,经第一题的计算,矿石的重力为6N,超出了其测量范围,不能使用一只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方案一:用平行并列的两只弹簧测力计将矿石吊起测量,则矿石的重力为两个弹簧测力计上读数相加之和.方案二:先将一个空烧杯放入盛水的溢水杯中,再将矿石放入空烧杯中,拿另外一只烧杯接住溢出的水.拿出矿石,将烧杯中的水倒入另一个烧杯中,用测力计通过细线分别测出两只烧杯和水的重力,示数为F1、F2,烧杯重力表示为G0,则矿石重力为G=F1+F2-3G0. 总结: 此类结果开放性的试题有许多,以上述两个例题为例,一个是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且根据自己设计的问题作出解答.另一种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达到巩固知识,发散思维的目的.3结论在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中,开放性试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巩固所学知识,将力学问题综合考虑,有时可以通过其他学科内容的运用,达到掌握力学知识的目的.本文中所提到的两个例题,仅仅是开放性试题中的结论开放性问题,希望能够对初中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提供借鉴. 作者:杜海麟 单位:南通市田家炳中学 物理力学论文:结构动力学系统的物理参数 摘要: 提出了一种动力学系统的物理参数辨识方法。应用Padé多项式对动力学系统的动刚度曲线进行拟合,通过最小二乘法确定Padé多项式中的系数矩阵,利用遗传算法对Padé拟合式中的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得到系统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辨识精度且适用于黏性阻尼系统和非黏性阻尼系统。 关键词: 参数识别;系统辨识;结构动力学系统;Padé拟合;最小二乘法 在动力学响应分析过程中,系统辨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构动力学系统的物理参数辨识一直是结构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准确辨识结构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是准确地预计结构动力学响应的前提。Phan[1]等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通过状态空间模型辨识系统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Chen和Tsuei[2]同时考虑了黏性阻尼和结构阻尼来对系统的物理参数进行了辨识。Lee和Kim[3]对Chen和Tsuei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原来方法拓展到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并在实验验证中发现,Tsuei等人的方法若从动刚度的角度出发,辨识过程将得到很大简化,且辨识结果受测量误差和噪声的影响较小。但是,正如Lee和Kim[3]在文中所说,利用结构动刚度进行动力学参数辨识的研究还很少。广泛应用于系统降阶及参数拟合的Padé多项式是一种曲线拟合方法。Chazot[4]等将Padé多项式用于黏弹性结构降阶,其计算效率与直接计算方法相比,得到很大提高。王学雷[5]提出了一种基于Padé近似的频域辨识方法,研究了基于积分最小二乘指标的SISO时滞系统频域辨识问题。叶华[6]等利用Padé多项式来逼近时滞环节,提出了一种时滞电力系统特征值的计算方法。Fournodavlos和Nestoridis[7]从数学角度也研究了Padé在参数拟合方面的应用。作者[8]在之前的研究中,曾研究过利用Padé多项式对频域广义气动力拟合,得到时域气动力表达式,进而研究带迟滞非线性环节二元机翼的气动弹性响应问题。本文从线性结构动力学系统的动刚度出发,采用Padé多项式拟合,对动力学系统的物理参数进行辨识。首先分别从黏性阻尼和非黏性阻尼两种动力学系统介绍了系统参数辨识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算例对两种动力学系统的物理参数进行辨识,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辨识精度。 1系统物理参数辨识方法 1.1黏性阻尼系统由式(11),(13)可见,βi的取值会影响参数辨识的结果,因此,在对动刚度矩阵进行拟合时,需要对βi的取值进行优化,即βi值的确定为一个寻优过程。本文利用遗传算法对优化变量βi值的选取进行优化,优化目标为使得重构后的动刚度矩阵与原始的动刚度矩阵在关心的频率范围内其误差的范数最小,其中,重构的动刚度矩阵通过对重构的频响函数求逆获得。此时刚度矩阵也不再是一个常矩阵,但对黏性阻尼系统和非黏性阻尼系统来说,刚度矩阵都应是常矩阵,所以当辨识得到的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不再是常矩阵时,说明之前假设的阻尼模型不恰当。由此可见,采用式(11)或(13)不仅可以辨识结构的阻尼,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结构的阻尼机理:即如果识别出的频率修正项比较小甚至接近为零时,说明结构的阻尼为黏性阻尼,否则,结构的阻尼应按照非黏性阻尼模型重新辨识。 1.2非黏性阻尼系统对非黏性阻尼结构,其阻尼项一般用核函数的卷积分表示[10],系统的运动方程可写为令c(t)=C0g(t),C0为对称的正定系数矩阵,g(t)为核函数的类型。显然,当g(t)=δ(t),δ(t)为狄拉克函数(Diracdeltafunction)时,式(15)退化为黏性阻尼系统。 2数值仿真算例 2.1算例1如图1所示的三自由度质量-弹簧系统,假设阻尼为黏性阻尼。本例中Padé多项式的取修正项数l=2,利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对βi的取值进行优化,选择概率、交叉概率等参数的选取采用默认值(本文所有算例均采用默认值),采用遗传算法得到的一组优化解为[β1β2]=[-1.4572.296],相应地按照第1.1节的黏性阻尼系统辨识过程进行参数辨识,得到系数矩阵如下。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存在模态截断的问题,此时,动刚度曲线为有限长度,即动刚度曲线没有覆盖全部模态,如本例中仅利用覆盖第一阶模态的0~2Hz频段内的动刚度曲线进行辨识,采用相同的辨识过程进行辨识,则遗传算法得到的一组优化解。 2.2算例2如图2所示的二自由度质量-弹簧系统,假设阻尼为黏弹性阻尼。 2.2.1用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为了说明本文方法对系统阻尼模型的辨识功能,首先对算例给出的黏弹性阻尼系统采用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同样,取Padé多项式的修正项数l=2。可见,质量矩阵得到准确辨识,但识别得到的系统刚度矩阵不是常数阵,阻尼矩阵为实数矩阵,由前文所述可知,选用黏性阻尼模型对该系统进行辨识是不合理的。这里,仅给出在1~100rad/s频率带宽范围内,辨识得到的阻尼矩阵(或刚度矩阵)与原始阻尼矩阵(或刚度矩阵)中的一些元素随频率的变化曲线对比,如图3和4所示。由图3和4可见,虽然刚度矩阵中的元素K11和K22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99%和3.32%,但已表现出随频率变化的特性,而且阻尼矩阵的虚部信息明显缺失,所以用于辨识的阻尼模型选用黏性阻尼模型是不合理的,应按非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 2.2.2用非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当辨识阻尼模型选用非黏性阻尼模型时,采用前述针对非黏性阻尼系统的Padé多项式拟合法,对系统的物理参数矩阵进行辨识,取修正项数l=2。如图5所示为对βi的取值优化前,取不同βi值得到的辨识结果,其中实线表示的是松弛因子μ取100时的原始阻尼矩阵中的元素随频率的变化曲线。显然,需要按前一节所述对βi的取值进行优化。可见,松弛因子和系数矩阵得到了精确地辨识。在1~100rad/s频率带宽范围内,如图6所示为辨识得到的阻尼矩阵与原始阻尼矩阵的各个元素随频率的变化曲线对比(根据阻尼矩阵对称性,C21=C12,C22=C11)。显然,阻尼矩阵的辨识精度也相当高。当出现模态截断时,如本例中仅利用覆盖第一阶模态的0~20rad/s频段内的动刚度曲线进行辨识,采用相同的辨识过程进行辨识,则遗传算法得到的一组优化解为[β1β2][]=100.006128.503,辨识得到的系数矩阵如下。 3结论 (1)本文利用Padé多项式对系统的动刚度进行拟合,提出了动力学系统参数辨识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同时适用于黏性阻尼系统和非黏性阻尼系统。并且,本文方法的辨识结果能够反映一定的阻尼机理,当频率修正项较小或接近为零时,用于辨识的阻尼模型应按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当频率修正项较大时,用于辨识的阻尼模型应按非黏性阻尼模型进行辨识。(2)本文以Padé多项式修正项中的参数为变量,求得辨识得到的动刚度矩阵与原始的动刚度矩阵之间的误差矩阵,以误差矩阵的范数为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对修正项中的参数进行优化,从而提高Padé多项式曲线拟合的精度,辨识得到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作者:杨智春 丁允停 王乐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 物理力学论文:软粘土物理力学特点分析 1前言 目前,开发和利用沿海滩涂资源进行的围垦工程成为解决我国沿海地区用地紧张、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沿海地区围垦工程呈现逐步向深水、低涂、超软地基发展的特点[1]。沿海地区多有深厚的淤泥、淤泥质软土层,这类软土一般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低抗剪强度、显著的结构性与流变性等特点,这些基本特性对工程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其中以土体的结构性最甚。沈珠江院士早已指出粘性土结构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性[2]。吕海波与汪稔等[3-4]对琼州海峡南北港防波堤区软土的结构性进行了初步的机理分析。研究结构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其相关性对于土体特性的判定、工程特性的分析及其为工程提供可靠的设计参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通过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利用常规的土性参数预测变形与强度参数也有一定的工程价值[6]。然而目前对结构性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的研究并不多见[7]。因此,有必要对结构性存在条件下软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其相关性展开统计分析。 2工程概况 浙江漩门三期围垦工程是至今该省最大的围垦工程,总围垦面积45.3km2。实体工程位于玉环县楚门半岛与玉环岛之间的漩门港湾,海堤总长5314m。本试验重点研究最长的中段珠港海堤范围内的深厚淤泥质软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珠港海堤地基主要由Ⅰ层淤泥夹粉土、Ⅱ层淤泥、Ⅲ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Ⅳ层粘土夹粉细砂等组成。本研究钻探取样位置选择在海堤建造影响范围外(编号BZK),取土最大深度为59.8m,所取土样主要为Ⅱ、Ⅲ层,兼有部分Ⅰ层。 3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指标 根据研究内容,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室内试验方案,进行基本物理性质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一维固结试验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上试验的操作方法均按照《土工试验规程》[8]严格进行。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分析见表1,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见图1。从表中可以看出,漩门湾海相软粘土的天然含水率高,孔隙比大。液性指数范围1.15~1.94,土体全部处于流塑状态。各物理力学特性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各土层的性质空间分布的差异较小,在设计中可将每一土层的设计参数取作常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灵敏度与土层的深度呈近似线性关系,其他各指标与土层深度并非线性关系,而在Ⅱ层中出现突变,表明该层土与上下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原状土与重塑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结果表明,该层土的结构性强、灵敏度大,表明该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与结构性相关。该地区软土的灵敏度在2~4之间,与已有文献调查台州地区的软土灵敏度的数据吻合[9],按照该指标评价此次试验软土为中等结构性土。 4结构性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土体的工程特性与其物理力学特性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对漩门海相软粘土各项物理力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于该地区土性的认识与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为了便于工程应用,这里仅采用一元线性关系对其进行分析。其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见图2和图3,获得对应的回归方程式见表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土体的密度ρ、塑限wP与含水率w之间线性相关性较差;而孔隙比e与含水量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同时液限wL与w、e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些表明土体的微观结构与粘粒含量对土体含水量与液限均产生较大的影响。塑性指数IP与含水量的相关性较好,而与孔隙比e的相关性稍差,表明天然含水量对IP影响更大。压缩系数a1-2与w相关性较好,而与e相关性稍差,由于该层土体结构性较强,使得该层的压缩系数与孔隙比的相关性较差。压缩系数随着e的增加而增大,在Ⅱ层增大的速率上升,表明该层土的压缩系数较大,强度较低,在建造堤坝的过程中易破坏,故不宜作为持力层。另外,由于含水量与a1-2的相关性较好,故可根据基本物性试验,通过经验公式推得a1-2,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从图中可以看出,土体灵敏度与孔隙比的相关性较差,表明灵敏度与土体的孔隙比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也可能由于样本较少造成分析存在误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5结论 通过现场原位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对漩门湾海相软粘土进行了物理力学特性指标的统计分析,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该地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指标的变异性较小,空间分布差异性不明显,可忽略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取常量作为设计参数。(2)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与土层深度呈非线性关系,各指标沿深度的变化与土体结构性的强弱密切相关。(3)软粘土的ρ、wP与含水率w之间线性相关性较差;而e、wL、IP、a1-2与w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液限wL、IP、a1-2与e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St与e的相关性较差。根据含水率w的变化,结合经验公式能够获得土体的变形参数a1-2,可为该地区工程评价提供一定的经验依据。 物理力学论文:高中物理力学实验论述 一、引言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相对而言其学习过程也较为枯燥,而在物理的力学学习中,物理力学实验又是学习的重难点,考试当中会直接考查物理力学实验相关内容,同时物理理论的学习往往也是以力学实验为基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在物理力学实验学习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无法有效掌握物理力学实验的内涵,这不仅为物理理论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考试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对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索成为每个高中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下文当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具体学习方法。 二、注意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反复强调学习物理应该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因为物理就是通过前人不断的观察生活,找到规律,理解分析之后才慢慢形成的一门学科。而物理力学实验就是前人对生活中的物理力学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之后,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的一种手段,实践性强是物理力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同时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相关内容在实际生活当中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具体表现,因此,从生活入手进行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学习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有观察生活的基本意识,对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积极地从物理力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第二,挖掘力学实验素材,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力学实验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深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学习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过程当中,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我们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不同,老师多年从事物理的教学研究,在多年的教学生涯当中,对物理力学实验的内容、原理、考点等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其在课堂当中所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整合了大量的力学实验信息,其内涵极为丰富,如果我们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则必然将只能停留在力学实验学习的表面当中,无法进行深入学习,阻碍力学实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且,我们在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的过程当中,不能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不仅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通过实验进行论证。 四、参与物理力学实验学习兴趣小组 物理力学实验相对较为枯燥,学习的难度也相对较大,为了更好地学习物理理论知识,掌握力学实验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参与或组建兴趣小组的方式来进行探讨和学习。我们班就自发地组建了物理力学实验学习兴趣小组,大家自愿参加,积极参与,合理的安排搭档,互相帮助,共同去完成物理力学实验,讨论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兴趣小组不仅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大家的物理力学实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而且通过互相分析与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将自己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整合。 五、加强物理力学实验动手实践 在现阶段,高中物理高考时并不会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而仅仅是通过实验题目的方式进行考查,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倾向于采用做题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不愿意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去探索物理力学实验的相关内容,这就必然导致大家对于物理力学实验的理解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真正的物理力学实验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仅仅是做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我们必须要转变这种学习理念,积极主动地进行物理力学实验实践才能加强自己对物理力学实验的理解,提高物理力学实验能力。 六、加强对物理力学实验的分析与总结 许多学生认为物理力学实验就是对物理的力学原理进行验证的过程,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往往只是照本宣科重复课本当中的力学实验,最后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并不会对实验过程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总结。其实在做物理力学实验的过程当中,包含的信息相对较多,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地挖掘潜在的信息,进行自我思考,就无法实现力学实验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我们在完成实验学习之后,还需要对实验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与讨论,归纳总结其中的问题,并探索具体的解决方案。 七、总结 可见,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学习虽然困难而且枯燥,但是只要掌握好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思考,勤于思考,认真地参与物理力学实验就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作者:朱文谦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物理力学论文: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技巧总结 摘要:目前素质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对我们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答题以及解题的过程中事半功倍,还能让我们的逻辑思维得到全面性的加强。力学学习技巧在高中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高中物理学的学习技巧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对相关同学有所裨益,下面做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学习技巧;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尤其是在进行力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公式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还要对受力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但力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物理量,想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学习,需要对其学习技巧进行全面性的总结。 一、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力学的框架及内容 1.力学框架体系的构建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构成中,力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对力学的研究中,除了要了解力学本身的特性之外,还需要对力学的概念进行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高中物理力学会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这些不同的层面都会与力学构成一定的联系,同时,在对力学概念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不同的规律进行一定的区分。在高中物理力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做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需要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要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对知识进行仔细整理并进行详细分类,尤其是书本上的一些特定的定律,一定要进行一个非常深入的理解,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推导,并对其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在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适合自己学习力学的知识框架,理解更为深刻。 2.力学重点内容的总结 基础概念是物理力学学习的基础。现在,我们很多的高中老师都会采用整章齐下、重点攻克的方法来给我们学生进行讲解,老师对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是非常的清晰、有条理,对力学知识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能够对物理力学的知识有着更深一层地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在进行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其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在对内容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全面使用,其公式为:F=M×a。牛顿第二定律成功的将力与重力加速度结合在一起,让物体的整体受力得到了更为直观的表达,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延生以及拓展,因为在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考虑到很多力学的因素,如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压力以及电磁力,这些都是我们在物理学习中应当注意的重点。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学习力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其一,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率变化与力产生的关系,其是加速度与力的整体结合;其二,磁场的磁效应产生的力的变化。在学习这两个重要的板块内容时,我们都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力学的阐述,所以,在进行力学的总结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层次的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让自己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力学的变化规律。 二、构建知识模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础概念的学习和掌握,还需要对相关概念中的理想化研究模型建立一定的认知,并了解其研究过程。理想化模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抽象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从而达到简化研究问题的目的。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平衡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理想化运动模型,质点、点电荷等理想化模型,还有能量守恒定律,这些都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定律或概念。在进行物理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也在建立物理模型,因此在遇到相关的作业题型时,一定严格按照相关的模型建立思路,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是学习高中物理力学的最高要求。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引进理想模型的原因;(2)理想模型与实际模型的差别;(3)如何建立一个正确的理想模型;(4)理想模型研究的意义。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一个深刻的思考,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对物理模型的作用能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并在实际的解题中,能够明确地进行运用。 三、掌握重要研究方法和基本的解题技巧 在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中,还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整体法对其进行整理,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的效率,但在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联系,不断归纳总结,才能够又快又准的解决问题。例如:在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中,通常都是采用图解法来进行解题,但是在一些探究性的试验中,通常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比较普遍,但是非常必要,在一些实证性的试验中,也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注重图像法在力学问题中的作用 一般在物理力学的分析过程中,图像法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图像法的应用通常都建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是一种用于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并且,图像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其不仅仅在力学中有着非常充分地应用,在电磁学、热学中也是比较常用的。例如,磁核振动图像、波动图像、电磁场图像、温差图像等,都可以运用图像法将运动的状态非常直观地描述出来。在物理学中,图像法具有非常直观的优点,但是在应用图像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看图像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横纵坐标的物理量及其相应的单位;(2)在理解图像物理意义的时候,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图像所代表的函数关系与相关物理公式之间的联系;(3)要对图像的斜率、截距、面积等相关的物理量所代表的物理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熟悉图像的特性,了解基础的物理图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 五、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力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基本的概念以及方法进行掌握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推理思路。例如,在机车启动这一专题中,就会遇到汽车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问题,在对这一问题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机车运动的一个状态。当机车启动的时候,先是匀加速运动,但是当机车的功率达到额定功率的时候,就会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终达到最大的速度。这类问题的分析一直是一个难点,但是它的计算比较容易,主要是进行全面的推理,并对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梳理。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基础的解题方法,并采用多种方式优化。在学习技巧的总结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力学知识的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应用,在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中,一定要扎实学习的基础,并不断进行归纳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逻辑分析方法。同时,我们学生还要注重自己逻辑思维的培养,要学会养成找到问题、把握重点、快速解题、题后反思的学习习惯。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定能使高中物理学的学习难度得到全面的降低,自身的综合物理素养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作者:蒋勇睿 单位:聊城市第三中学 物理力学论文:高中物理力学学习策略探讨 摘要:在学习高中物理课程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对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保证学习效率和质量,节省解题时间,而且还能够减少解题的计算量,确保解题的正确率。下面围绕力学相关知识分享一下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感想和心得。 关键词:高中阶段;物理学科;学习 无论课程怎样改革、变化,物理一直都是高考理科重点考察的科目。对于作为理科生的我们来说,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高考整体成绩。所以,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沿着正确的学习思路,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一、加强对解题思路的梳理 在对力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在力学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大多时候都需要借助能量守恒定律、运动定律等来帮助解题,并且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与数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解题过程中也需要用到许多数学知识,例如,几何图形、三角函数、图象等[1]。所以,在学习物理力学知识前,应当注意积累基础知识,从而熟练掌握函数知识和物理相关定律,以此来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 二、加强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离不开自主学习意识的支持。在学习物理力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较为常规且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例如,养成正确使用物理符号的习惯,在日常做题时保证解题步骤书写的规范性、严步性。唯有如此,才能在解题时清晰、明了的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将解题思路表达出来。针对物理试卷中难度较大的压轴题,我们在解题时可以先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将可能用到的定理、公式等知识简要的书写下来,然后进行推导和计算,在草纸上进行演算的过程中激发解题灵感,从而成功解题。同时,还应当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审题时,仔细观察是保证解题准确率的重要前提,只有认真审题,仔细观察,才能明确的掌握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从而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解题。 三、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明确学习规律 如上述所说,基础知识的掌握对解决物理力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习物理力学知识的过程中,对于物理力学中涉及的定理、定律等知识,我们应当熟练掌握,从而在实际解决物理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针对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有依据的进行推理,以此来理清解题思路,成功攻克力学难题。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概念图学习法巧妙的应用到其中,首先应当构建概念图谱,对构建概念图所需知识点进行选取,保证所构建的概念图能够有效加强物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完成对新旧知识脉络的梳理。然后,对物理知识体系中较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图的各部分内容[2]。最后,按照特定的规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排序,明确概念图的横纵结构,完成概念图的制作。通过将概念图应用到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能够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对知识点形成系统认识,为后期学习提供相应的辅助,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强化。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中涉及的知识纳入到概念图谱中(图1),通过整理、制作概念图明确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之间的联系。 四、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积累 对高中物理力学方面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可知,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安培力、电场力、引力、摩擦力、重力、弹力、洛仑磁力等。在对力的存在进行判断时,需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其一,状态能够影响弹力的情况;其二,以相对运动为机理;其三,通过提示可以判断重力;其四,通常都是先弹力后摩擦力;其五,若是相互垂直的力较大,则平行方向的力不存在。在对力的方向进行判断时,借助同一直线能够判断力的方向,标量是运算结果。针对力隔离和整体相关题型,首先可以通过外力来判断横踢,经过隔离后能够求出内力。在保持同一状态时,需要先看整体,而在处于不同状态时,则运用隔离。若是在不同状态,想利用整体,则需要先假设力的存在或不存在,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计算。在坐标方面,一般运用正交分解,轴上矢量较多。在对力的运动趋势进行判断时,在速度与加速度的影响下,同方向的力相叠加,而反向的力则相互抵消。同时,在力的影响下,加速度发生变化,应当明确径向和切向,若是径向的方向发生改变,则切向的大小也发生改变,运动的方向就会偏径向。 五、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课程是高中学习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的逻辑性和实践性比较强,若是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就会觉得物理学习难度大,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最后变成学困生。为了有针对性的改善物理学习难的现状,我们应当善于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正确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为更快、更准的掌握物理力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韩庚樾 单位:正定中学 物理力学论文:高中物理力学知识学习技巧探讨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如想在高考中获得高分,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高中力学要从基础知识开始,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习效率。高中物理力学的解题技巧有哪些呢? 1.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步骤分析 力学解题通常可分为以下步骤:一要明确研究对象,面对一道力学题,在解题之前必须要了解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之后对这个对象的运动进行分析,对受力进行分析,按照物理特点进行分段,以确定解题的思路。二在研究对象和解题思路确定了以后,就要找出与其对应的力学规律,把对应的方程式列出来。三从所有问题中找到重点,对潜在的条件进行深挖,同时,针对问题的特点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辅助性方程式。 2.打好基础,做好受力分析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基础知识都非常重要,牢固的基础是今后学习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分数的有效途径。力学的基础知识是受力分析,一定要掌握熟练。力学中有一些概念和定理,不仅要背下来,最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含义,不要进入误区或理解上的错误。比如,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是不同的。有些同学很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认为速度是零,加速度也是零;加速度越大,速度也会越大。当基础概念理解错误时,就会大大影响解题的成功率,不能有效提高成绩。所以,在高中物理力学中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基础,能够正确画出受力分析图,就等于解题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 3.培养逻辑思维,能够举一反三 逻辑思维可以助推物理力学中的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当遇到很复杂的受力,就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使整体的界限清晰明朗,有利于把复杂的力学解题变得简单化。比如:有两个物体相互纠缠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划分彼此之间的作用力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单独划分其中一方的作用力,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解题是有负面影响的,就会使解题变得更难了,如果把这两种物体看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对于区分彼此的受力情况就不那么难了,换而言之,也就降低了解题的难度。此外,还要掌握一个技巧,那就是能够“举一反三”。在解题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类似的题目,其实这些题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对于同一种类型的题,要学会总结,找出其中的解题规律,久而久之就培养出了一种良好的学习能力即“举一反三”。 4.注重审题,挖掘其中信息 审题对于解题是至关重要的,审题要特别注意,尽最大限度从题目中挖出深藏的信息,体味题目中的内涵,这样才可以提升解题效率。力学题目大多会与生活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审题过程中,要一边审题一边认真思考,在题目中挖掘其中的含义,找到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对解题大有帮助。具体地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对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变速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静止,注意运动的相对性。第二,要弄清物体的受力情况,然后进行分析,物体具体受到的外力有哪些,它们的方向怎样,假如是几个物体受力,就要对各个物体之间相互的作用力进行分析,把单个物体受力的情况及整体受力的情况分清楚。第三,当物体的受力情况很复杂时,要先考虑整体受力情况,然后列出所对应的受力方程,再分析每一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这样才能保证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总之,高中物理力学是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力学解题过程中,需要多种解题技巧,这样才能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提高成绩。 作者:周灿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三(15)班 物理力学论文:高中物理力学三大解题技巧探讨 摘要:高中物理力学是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学习中发现,力学知识是构成整个物理结构体系的关键所在,所有的物理题目解答几乎都离不开力学知识,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当重视力学解题技巧的分析,针对不同的题目采用相应的解题方法,应用合适的解题技巧,从而在解题中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知识;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的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很多人在物理学习中会产生物理难学的观念,从而影响了其学习成绩,甚至有很多人直接学习落伍。在物理学习中,力学知识点的作用十分重要,几乎贯穿到整个物理体系中,几乎所有的题目解答都用到了力学知识,因此对同学们而言,要熟练掌握解题技巧,首先打好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力学题目解答中,下面根据物理学习的经验,详细谈谈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技巧。 1强化审题、寻找有效信息 高中物理中审题的至关重要,题目所提供的解题信息很多都隐藏题目中,因此我们要重视从题目中挖掘有效的信息,尤其是在物理力学题中,稍不留神就会造成题目理解错误,从而无法组织起正确的解题思路。同时在力学题目审题过程中,要做好审题记录,对出现的信息进行重点标注,对可能用到的公式或定律进行列举,发现其题目中暗示的信息,防止对题目信息挖掘不足,造成思维困难。再者在题目审题时,要努力将题目类型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进行结合,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章节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联想自由落体现象,从而增强了对题目的理解能力。物理受力分析是题目中常见的题型,给出一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我们要通过受力分析来确定物体的状态,所给出的物体中有的是部分受力,有的则是全部受力,这时候就要根据实际情形进行力学分析,从而找出相应的解题思路。在力学受力分析中,其目的是明确物体的受力情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有哪些,如果是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就要分析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受力关系。再者要分析力学作用下的运动形式,判定其运动是直线运动、静止运动及变速直线运动等,有助于解题思路设计,根据受力分析列出相应的受力方程。 2夯实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受力 在物理力学解题应用中,应当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理清题目中暗藏的知识点,并清楚其题目要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对我们高中生而言,一定要弄清楚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并活学活用,有些同学对于基础知识点的概念不清楚,其适用范围也不明确,没有夯实基础知识,在受力分析时就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好物理力学的学习,强化基础知识的应用。首先要对滑块进行受力分析,作用在滑块上的力分别有拉力、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其中支持力垂直于其运动方向,因此支持力并没有对物体做功,对物体做功的力只有重力、拉力及摩擦力,利用这受力分析就可以列出动能方程和能量守恒定理方程[2]。在本题目的解答中,受力分析至关重要,我们在解题时可以列出动能定理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把各种技巧相互配合,从而到达融会贯通的解题能力。力学解题是一个经验性的工作,我们要反复进行受力分析训练,在解题分析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强化对错题的回顾,建立相应的错题记录本,利用这些错题来纠正解题思维上的错误,防止在同一类型题目上反复犯错,从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力学题目解题能力。 3注重举一反三、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力学解题中培养逻辑思维至关重要,高中物理力学题型的特点是题目组成较为复杂,一个题目中包含了很多力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把物体的受力过程进行分解简化,以严谨的逻辑性思维来深入分析力学受力,例如对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其受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单独对其中一种力进行划分,就会割裂整体性的受力分析,容易造成解题错误。因此我们在力学解题上要注重对题目类型划分,对类似的题目要注重其关联性,通过反复的训练来提高思维逻辑性,从而得到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力学解题准确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较强,尤其是力学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性较强,我们要在复杂的受力图中理清其受力关系,并得出相应的方程进行求解,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力学解题的技巧,在题目中寻找有效信息,同时夯实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其受力,通过反复训练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物理力学题目的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作者:胡嘉奇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文学鉴赏论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 一、古代文学作品对现代人格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一)现代人国家至上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爱国是现代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热爱自己的国家、捍卫祖国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利益、反对国家的分裂仍然是现代中国人的共同情结。当我国经济不断走上富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领先世界、体育竞技摘金夺银充分展示大国风采时,中国人是举国欢腾为之欢呼雀跃;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时,中国人热泪盈眶;但当台独的呼声不断叫嚣之时,中国人是强烈抗议并且义愤填膺。这些爱国情愫就是源于古代文学倡导的爱国思想。“正道直行”的屈原,其爱国的赤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一心报国而终不为皇上所用的陆游,临死前喊出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声,其满腔的爱国热情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见《愤》《示儿》)。中国人的爱国情结就是这样在古代文学所弘扬的爱国人物的爱国思想积淀及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慢慢孕育而成。 (二)现代人自强不息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现代中国人,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会低下坚强的头颅。在解放战争年代,凭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民族独立的彻底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同样凭自强不息的精神,独立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神舟六号、七号、八号宇宙飞船乃至实现了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从而震惊了全世界。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人永不服输的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的养成,也同样离不开古代文学的涵养。儒家经典《中庸》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刻苦学习,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些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每日孳孳”的大禹、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化身;从古到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所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苍鹰、雄狮、奔马之类,也都是古人托物言志借以表现自己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现代中国人就是在古代文学所传扬的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熏陶下而具有了人定胜天、绝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性格。 (三)现代人厚德载物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现代中国人非常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努力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受人敬重的人。在评价一个人时,人们往往把人品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反之,品德低下的人则难以得到单位的重用与人们的赞赏。厚德载物精神还广泛表现在中国人处理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外来文化上,凡事兼容并包,体现了中国人恢宏宽容的气度。现代中国人的厚德载物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浓墨重彩所赞美的都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如大舜的后母、父亲和异母弟弟屡屡加害于他,而大舜一次又一次地以宽厚的胸怀和崇高的德行感化他们。尧也因此最终把天下让给才德兼备的舜。除此之外,古代文学还通过品德高尚的人的言论来教育我们要厚德载物。《论语•阳货》:“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言论中都渗透出厚德载物、宽以待人的精神。而《老子》:“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则教育人效法大地是最高的胸怀。 (四)现代人以和为贵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现代中国人非常注重家人与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曾有“和气生财”、“和顺满门生百福”、“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之说;在对外关系上,中国人主张与别国友好、平等相处,不称王、不称霸,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人以和为贵的高尚人格的体现。这种体现也是离不开千百年来古代文学的感染与熏陶。“和”、“同”在儒家的经典中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在《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当中都可以得到佐证。如《尚书•尧典》中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君陈》中说:“宽而有制,从容以和。”《礼记•月令》里说:“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在《礼记•乐记》中:“乐文同,则上下和矣。”“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以上所谈及的都是“和谐”、“调和”、“融合”之意,实际上这是儒家“和同”思想的较早表达方式。儒家“和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之精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道出了世界只有“和合”才能发展的真谛。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宣传这种“和合”思想与人物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史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蔺相如为了“和合”,早朝时不与廉颇争列;在路上与廉颇相遇时引车避匿,他的这种为了国家安宁而争取内部团结的高尚行为已经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对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影响相当深远。 二、传授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 (一)教育学生阅读和鉴赏古代文学,首先要过文字关 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及繁体字写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与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相比较,已发生较大变化。要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首先必须过文字关,只有过了文字关,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传授过文字关的方法及技巧。一是教会学生认识繁体字,让学生多观察、多比较或可通过《现代汉语词典》及许慎的《说文解字》来认识繁体字。二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意义实在、指代明确、直接关系到语句理解的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避免发生“望文生义”的错误。三是教会学生正确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五种句式。可推荐学生参考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一书,该书讲述了字、词、句的使用以及一些音韵学方面的知识,对过好古代文学文字关有极大的帮助。#p#分页标题#e# (二)教育学生要主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多读多背是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好方法。教师要传授学生朗读的技巧。一是借助注释,粗读课文。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二是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细读,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三是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四是熟读课文,要熟读成诵,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求学生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 (三)教育学生要学会分析与判断,正确区分对与错 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文学也存在着一些糟粕,对古人及至今人人格都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如《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成玄英疏曰:“为善也无不近乎名誉,为恶也无不邻乎刑戮。”其意是说为善为恶都不好,只有走“中虚之道”才能养身、全生;有用之大树被伐,无用之小树被当为烧柴,有用无用都难以全生,庄子教导人们最好的办法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些言论对现代人格产生不良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些人擅长于察言观色,不发表意见,不表达自己的观点,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形成一种明哲保身的圆滑人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宣扬了一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这种思想使现代人格掺杂进了个人主义极端严重因素,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金钱至上、贪赃枉法,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自我失范、道德沦丧,价值观崩溃,人成了“物欲”的奴隶……为此教育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分清良莠,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 (四)传授学生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 1.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去思考。由于作者人生经历的不同,使得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性。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探究,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如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却不被楚怀王理解,甚至“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因而他的作品充满着忧愤。又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经历过“乌台诗案”,受到过生与死的考验,因而把生死置之度外,其作品也显得豪放从容。 2.从作品内容、形式去分析。拿到一部作品,应对它进行整体阅读,熟悉它的内容,进而思考作家选取了什么题材,表现了什么主题,塑造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教育学生用心去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捕捉作品的意象,去品味作品中蕴涵的情感。这样就会感受到“蒹葭苍苍”的淡雅,“鸷鸟之不群兮”的高洁,“脉脉不得语”的哀怨,“南望王师又一”的期盼,“满纸荒唐言”的辛酸,进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与作者同悲同喜,以此体会作者纯洁高尚的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等,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人格。 文学鉴赏论文: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鉴赏的作用 摘要:在语言实践的活动中,文学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除了使得一个人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习者在“交际、意识、民族的差异、敏感性,以及人文的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传统的界限需要不断突破,视野需要拓宽。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融入英、美文学评价的价值,使学生对于文学评价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高中英语;作用;探究 一、文学作品鉴赏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对学生兴趣培养的作用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其实属于一种艺术再现的过程,而学生在欣赏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想象与理解,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合其中,从而能够深深地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领略到作品中的文化情境,感受英文语言带来的影响。 (二)不断提升高中学生对英语阅读的能力 对英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觉最难的就是阅读理解。在平时练习中,英语教师让学生多阅读一些英、美文学的著作,从著作中可以理解、感受他们的文化、习俗,逐步提高对英文阅读的理解的能力,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 (三)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文学、历史和文化修养紧密结合,有了英美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化的前提下,学生所进行的写作技术训练,就是在一个有着文化和文学积累的层面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师在教授时,学生对其记忆与再表述,也是借助于相应层面的表达能力而完成的。 (四)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就必须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这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学习英美文学,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加深刻地认识西方文化、他们的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 二、英、美文学知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措施 (一)英文影视赏析地合理应用 教师结合课本知识选择一些优秀的英文影视作品,让学生学习英美的文化、风土人情,使得学生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比如,《最蓝的眼睛》《秀拉》等作品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文化冲突、概念的理解。但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要把重点放在阅读上面,对于文学的知识、文本的分析作为一个辅助的方面。 (二)给学生创造机会学习文学鉴赏的能力 广泛意义上的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之中,逐渐养成一种能实现一定活动的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中能够最初去感知文中的大意,逐渐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之中,往往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用于学习,或者是否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在活动中。因此,不仅仅针对课文之中的阅读部分,还是关注学生对课文的一些题目进行审题的方法,最终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去体会课文的真正内涵,以及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对课文仔细地分析、了解,从而逐渐总结、归纳出英语阅读方面的规律,即精华部分。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等能力被更进一步得到提高。一切措施,均是为了把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提高。所以,对学生来说,通过课外的阅读来提高能力,或者通过读一定数量的读物、课外的读物等来进行。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在课文中的一些语言方面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多去体会课外的知识,最终促进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以及提高他们在自学方面的能力。 (三)创设学习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景 一般而言,在高中英语的教学阶段,对于教师来说,要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要多进行相关的思考了,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将枯燥、静态的剧本,要以学生的身份去扮演、展示,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刻地感悟着当时的文化情景,更加对文学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 (四)采用现代电子媒介,深化文学名著的评价教学 在高中英语学习时期,对于学校,应开设多方面的“英语世界、文学名著等鉴赏于评价”等课程,让学生在阅读、分析、鉴赏当中对英语世界文学名著进行评价,使得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促进学生在文学鉴赏、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把学生在文学方面的审美能力发展了,培养了学生的素养,包括文学的鉴赏、评价、创新等方面。从内容上来看,从希腊神话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欧洲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西方文学源流、演进的过程。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文学评价、应用的教学与研究中,需要突破传统语言的研究模式,在传统语言教学的内涵、研究层面得到拓宽,从纵向和横向方面不断拓展;开展具有“多科性和跨学科”的研究,或从文学、文化、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开辟出一条新的、具有研究性质的领域与课题,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提高新时代高中英语在文学教学、研究、评价、应用等方面的水平。 作者:哈静 单位:河北怀来县沙城中学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服装设计论文 一服装设计形式美和文学鉴赏的相通之处 1对称和均衡 众所周知,不同时代的服装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每一种服装形式都能够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点,服装可谓是展现时代全貌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够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形式有所表现,还可以对社会发展中的审美和文化思潮进行解读。形式美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服装设计的对称性和均衡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是传统的造型艺术还是现如今的服装设计都会涉及到对称性的特点。服装设计中对称性的设计主要是以人体本身对称的特点为依据。另外,自然界中的对称形式多见,比如花草、飞禽等等,服装设计的对称性也是为了和自然界中的对称形式相呼应。均衡性主要是指服装设计所涉及到的各种元素之间的均衡性。比如门襟,修饰手法等等,服装设计的均衡性不仅要体现在空间感上,还要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在文学鉴赏中,对称性和均衡性的特点也比比皆是。文学形式包含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等等,对称性特点比较明显的就是诗歌,无论是五言律诗还是七言绝句都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可见,文学鉴赏和服装设计都体现出一定的形式美,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称性从总体上看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严肃性,有时甚至会过于单调,而均衡性则表现的十分灵动。二者的融合体是艺术表现的重要特征。 2对比和补充 所谓的对比,简言之就是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到一起进行分析,通过直观的效果的比对,找到相同和不同之处。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对比关系能够对审美的个性进行突出表现,同时还能够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在进行对比的时候,主要进行色彩对比,款式对比以及面料的对比等等。对比的目的就是提升视觉上的震撼力,实现服装造型的新颖性等等。每一种服装品牌都有其独有的设计方式,在各种服装设计中都要融合对比的方式。而补充则是针对服装设计艺术中一些规范和原则,来对一些构成元素进行排列和组合,使得设计工作不至于更加单调。在文学鉴赏艺术中,采用的对比方式主要是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等等。这是比较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法。实现动静的对比是对景物、场景、感情等进行有层次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要内涵。另外,虚实结合与对比,也是为了增添文学作品中已有状态的灵活性。可见,文学鉴赏和服装艺术的形式美之间存在着较多的相通性。 3节奏和夸张 在服装设计中,运用节奏和夸张的方法比较常见,主要是通过对直线、曲线以及褶皱变化的出现形式来提升服装形式美,服装就如果山水画,富含一定的韵律感,强化服装设计的什么(改成审美)和艺术。当然,文学作品中的节奏感和夸张的形式更是突出。文学形式只有具有节奏感,才能够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每一季每个品牌每个服装设计师都会运用自己擅长和青睐的形式美法则在自己的服装设计中,极力做到运用的合理、和谐和完美。当然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高雅与低俗,稳重与诙谐,活泼与呆板的冲突,应该在融合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新构思,打造现实,用新的内容突破原有的观念形式,合理的运用服装的形式美法则,丰富和发展服饰文化的内涵。 二总结 形式美法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创作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欣赏与批评艺术作品的一个角度,或是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来对待。服装设计的形式美和文学鉴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设计人员要对其加强重视,相互吸收借鉴。 作者:杨晓菲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 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正是戏文专业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入比较的视野,在对改编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准。同时,老师也可指导学生讲文学作品自己改编成剧本,表演并制作成短片,既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为文学与影视教学之间搭起了合作的桥梁,不同课程之间若能相互沟通配合,让学生既不必增加学习负担又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复杂,单一的教学方法通常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综合运用讲授、范例、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作者:司方维单位: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作品鉴赏高中语文论文 一、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的学习 (一)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知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文章的理解外,还要加强对作品的各个角度的了解。比如说,从文章的主题方面、材料的选择方面、语言的运用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鉴赏方法。教师这这些方面,可以设计一定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这样,在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将这些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生不仅要学会课上的内容 更要对课外的知识进行积累只有越来越多地获得知识,才能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扩展阅读量来增加自己的积累,这对文学作品在感悟力上也有提高。 (三)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一定的知晓,知道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才能把握作者的撰写思维,不至于对主题理解偏,我们才能更容易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 (四)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出来的物质,作者通过表达,反应自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同态度。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创作的文学,有其历史下的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的内容。即便是处于同一个时期,每一位作者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出入。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要对作者,以及当时的创作环境有所了解,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二、鉴赏方法 (一)着眼整体 鉴赏局部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再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的分支构成一个作品。针对文学作品的某一方面,我们要找到其特殊之处,将隐含的情感和局部内容进行连接,共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当我们在鉴赏文章的一部分的时候,要根据文章的整体内涵来把握,结合文章的主体,对局部内容进行比较好的了解,最后融入整个文章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在思想感情方面进行理解。 (二)根据文章的体裁 进行鉴赏针对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而言,学生在对此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根据作品的重点内容进行欣赏。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主题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在运用的表达手法上却几乎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根据不同的体裁,我们要抓住表达的主题,尤其在表达方式上,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所以,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就要把握不同题材的作品的重点内容,体会当中人物形象的设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我们教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要结合文学知识,对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理解,最后,把握总体思想,逐步实现对文章的鉴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识。 作者:吕淑艳单位: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对学习语文的好处 一、诗词类文学作品之鉴赏 纵使相逢应不识,我不再往年之模样,即使相见了也应该不认识了吧?细想又怎么还会见面,进一步突出作者的哀悼之情。下阕中,小轩窗正梳妆,这是在作者梦中出现的场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即使相隔十年作者也一直在幻想能够有重逢的那天,好不令人心痛!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没有话语只是静静看着对方,我们丝毫没有感觉突兀,因为一个眼神就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表露无遗。最后一句,把读者从梦境拉到现实,在完全相对的两种情况的对比下,想到每年只有凄美的月和小松岗陪伴自己,柔肠寸断!总体来说,这首词的整体基调是悲伤,句句都透露着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全词如诉家常,却字字血泪,平淡中寄予着真淳,情意缠绵中包含着无尽的思念。读这首词时,深入到作者描绘的意境中,我们也会有垂泪的感觉,这就是意境所能带给我们的,能更好理解一个作品所要说明的部分。 二、散文类文学作品之鉴赏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散文是优美的,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质朴无华的文采。多读一些好的散文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在读到优美的句子或者段落,我们会不自然地选择摘录或者背诵,在写作适当的时候加以利用;这一类大多是排比句和对山水等的画面描绘,例如,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总会激起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更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个故事,遗憾悲婉里才有肝肠寸段的凄凉;一种人生,跌宕困顿中方显惊世骇俗的豪壮。另一方面,一篇文章不会总是优美的句子,还有一些是白描的场景,以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最真挚的感情是最难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写作技巧。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作者用最朴实的文字,不加浓墨重彩的,白描出极其熟悉的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作者着重描写了父亲过铁道的情景,如何走去、探身、爬月台、倾身,都如实细写下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也看见了这幅画面,体会到一位慈父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之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我们感觉很顺理成章的一个动作,一切都是行云流水般没有哪怕一丝的突兀,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描写的功底。其实,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好的作品,是因为在写作的时候有真情的融入。一篇作品没有情感的穿插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没有情,任是再多排比、比喻的手法也写不出该有的感觉。所以,写文章一定要注重情感的融入,神入其中。再如,假如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就应该看成是一个辩论会,自己是辩手,每一个理论和根据都要用心斟酌,要知道你的唯一目的是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 文学鉴赏活动是通过审美心理,把文学作品中的表象转化成读者的整体意象,这一过程往往带给读者很强的顿悟感。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文学鉴赏要突出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主要途径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从中领悟到作品之中的人性美、自然美,领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领会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尤其在古代诗歌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感受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总之这些都要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加上学生自己的探索,从一个作者的角度用诗歌、散文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生活、对事物的真实看法与态度。这才是当今素质教育下,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目的。 作者:钱淑萍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基础学科部语文 文学鉴赏论文:高中文学鉴赏提升策略 高中生要多读书,提高自身的语感 高中生要培养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条途径就是自身要多去阅读文学作品,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语言的美产生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即语感。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在预感敏锐的人的心中,“赤”不单理解成红色,“田园”不光理解成种菜的地方,“春雨”不光理解成春天的雨。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到“落叶”就会产生武昌、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真的文学,真的语感就在此。”语感是通过大量的、有效地阅读来得到提高的。高中生自身一定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去阅读文学作品,并且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与自身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相结合,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高中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要注意,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最好选择那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所受评价很高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而且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自己积极创设情境,引发自身的联想和想象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人们去反复阅读,仔细品味其中的文字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美。如果只是漫不经心的阅读或泛泛的浏览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人们在全神贯注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会使自己的思维进入文学作品中的情境中去,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入迷”或“忘我”的意境。这时候是人欣赏文学作品的最佳状态。所以高中生可以利用这一点,根据文学作品再现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自己内心的的情感共鸣,使自己积极主动的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例如学生在欣赏诗人光未然的著名诗歌《黄河颂》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下大合唱《黄河颂》的视频资料,或者再网上查找一下黄河的图片,以雄壮的音乐和图片来让自己体会到黄河的气势,从而使自身在相应的情境中去体会《黄河颂》中作者对黄河的感情,使学生自己的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交换。 在阅读后展开讨论 学生深入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一种途径,但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所以学生在阅读后相互讨论也是学生自我提高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一种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要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然后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同时发表下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例如学生在阅读完《愚公移山》后可以相互讨论下愚公这样移山到底值不值,这时学生之间会产生意见分歧,有的学生说愚公这样移山虽然做事功效很低,但是精神可嘉,并且最终感动了上天,这就充分说明“有志者事竟成”这个道理。也有的学生说愚公只需要搬家就可以达到目的,没有必要耗费这么大的精力去做无用功。无论讨论的结果怎样,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作品的理解,提高了文学欣赏能力。总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文学欣赏能力,它对于高中生以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高中生要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拓展自身的阅读面,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提高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 本文作者:李彦昭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实验中学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教学 1.表象阅读。所谓“表象”,即学习主体在感知基础上,头脑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阅读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体”及“品味语言”两部分。 粗知整体。这一阅读要求可在通读全篇中完成,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概括法。教师可教学生用以下问题对作品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如:“这篇散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你能为每幅景取一标题吗?”“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吗?”“这首诗(散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这场戏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 ②图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梳理,把握其间的结构关系(层次、级位)及性质关系(虚实、正反、衬比、因果等),然后以能集内容、结构于一体的图象标示出来,达到醒目、直观的效果。如: (附图{图}) 品味语言。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精妙含蓄、耐人寻味,因而鉴赏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词语是构建意象的材料,由语言品味深入下去,才能对作品意象进行探讨,因而必须把握好这一环节。常用的方法有: ①朗读法。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教师可从感情、重音、停顿、速度、艺术音调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渐染熏陶。 (附图{图}) ②咀嚼法。对作品中所用词语的准确、精美、巧妙、合适等特点进行反复咀嚼品味,以获得美感的方法。教师可采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手段进行比较。如:“‘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流、泄、涌)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请在括号中选一合适的词。”“‘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去掉加点词可以吗?”“‘他刚离去。’将‘刚’换为‘已’‘早’可以吗?”等等。 ③评注法。评,是对词语功能及作用的评论;注,即对词语的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与揣摩。教师引导学生作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获得美感,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如:读到“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时,教师启发:懂得了什么,怎么懂得的?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了,评出:“以鲜血为代价换来的”“历史、现实何其惊人相似”“同样处境同样心境”“国民党、司马氏高压无二致”等。指导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概括感悟,提炼语言,既能多角度挖掘,又能写得简洁、明了。 ④涵泳法。“涵泳”意指沉入作品中细细体味。对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涵泳的方法,因为好的细节在表现人物方面有突出的作用。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细节,将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血肉丰满,而精彩的细节又离不开精彩准确的语言,因此,品味细节中成串的词语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美感,同时也是认识“形象”的必要步骤。如:涵泳葛朗台抓十字架的一串动作描写:“(眼睛)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嘴)动了一动……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不仅会为作者入木三分的夸张描写所叹服,而且也看到了一个“贪婪成性至死不悟”的形象。 2.得意阅读。得意,即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它包含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美学理想、美学趣味等。意境就是主观与客观、意与境、情与景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鉴赏文学作品虽然从语言入手,但是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现以诗歌鉴赏为例谈谈。诗歌兼具语言美、形象美、音乐美,只讲句意,难以品其三味。鉴赏诗歌应引导学生从诗的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形象,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指导中既不能浑沌,又不能过实,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好的文学鉴赏课往往从品言到忘言,故而“得意忘言”又是鉴赏的法门。“得意”要通过下面的步骤和方法来完成。 ①再现法。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人物活动的方法。入境及揣摩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的过程,因为学生要凭借或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的人物的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并要形成语言表达出来。它虽不是个人独创,但由于要再现别人创造的情景和形象,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教《沁园春·长沙》,问:“人们都说诗中有画,这首词中有无画面?如果你是画家,你该准备几种颜色?请用语言给我们‘画’一张‘橘洲秋景图’吧!”教《荷diào@①丈人》,问:“丈人起初态度冷淡,后却热情地‘止宿食之’,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请想象子路‘拱而立’的神态,丈人‘植而芸’时的心理活动。”教《小麻雀》,问:“小麻雀到底是死了还是活了,作者未写出来,你猜呢?请展开想象,给我们描述一下小麻雀死后(或活后)的情景吧!”再造想象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储备的丰富与否及思维活跃与否,整体把握及语言品味是它的前提,但不能止于“前提”。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集多功于一役,何弃之为? ②幻联法。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联想出另外的人、事、物、景、情,以准确把握意象,丰富自我感受的方法。联想,是创造思维品质之一,它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于客观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其保留在头脑中的印迹也会相互联系,能否善于利用这些联系点(如相关、相似、相反、相类、因果等)展开联想,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找准联系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如:教《,你在哪里》,教师让学生为这一首诗进行“MTV”创意:“想想,‘他大步向前不停息’一句可叠印哪些画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叠印哪些画面?”这样,原作中的4幅画面变成了近乎20幅画面,学生勾联起了他们所知道的总理事迹,并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于是,思维调动了,画面丰富了,对总理的缅怀之情也更浓烈了,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教《荷花淀》,读到“淀边夏夜图”时,可启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你曾走进过相似的意境吗?”学生想到了“洪湖采莲图”、《天鹅湖》中“群鹅戏水图”等,这样,眼前的画面立体化了,审美享受也更丰富了。 ③寻踪法。这是直接探寻写作主旨、感悟作品感情的一种方法。好的抒情散文中,材料往往是很散的,写人只见鳞爪,记事只叙片断,状景、咏物也只有点滴掠影,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是含而不露。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类作品?可采取“寻踪”的方法,即抓住作者感情若隐若现的草蛇灰线,把握象征形象的整体特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找出抒情点睛或反复重复的语句,这样,感情的“踪”就可被捉住了。如自读《雄关赋》,可布置思考:“‘雄关’在本文中有几个含义?哪些句段抒发了对不同‘雄关’的感情?前后感情有什么变化?是怎么变化的?” ④换元法。小说、戏剧是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但由于情节性强,人物似乎很“具体”,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偶然的“这一个”的感觉。要把握作者创作主旨,可用“换元”的方法,即尝试着用改变人物、改变场景、避开矛盾的方法,看看能否改变人物的命运、情节的结局,从而引导学生跳出“这一人”“这一事”,去认识作者反映的生活。如教《变色龙》,问:“有人说赫留金真倒霉,要不碰到奥楚蔑洛夫就好了,是这样的吗?”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奥氏”只不过是沙皇走狗的一个典型形象,作者针砭的是沙皇的黑暗统治。教《警察与赞美诗》,问:“苏比最后不到教堂,是否就不会被抓?”教《我的叔叔于勒》,问:“没有在游轮上巧遇于勒,于勒的命运会改变吗?”等等。 3.评鉴阅读。这是指在获取了表象,领悟了作者写作主旨,得到了一定的审美感受后,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或作品中的人、事、物的看法的阅读要求。在中学阶段,这是属于高层次的阅读内容,注意把握尺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谈出(或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与共鸣。 ①多视角评价。即对一部作品可采取多视角的方法进行评价,如:“评《琐忆》的议论多姿美”“评《黄山记》的结构美”“一滴水中的光辉——评《夜走灵官峡》的构思”等。 ②比较评价。即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评价,可在同单元作品、同作者作品、同题材作品、同体裁作品等范围内进行。注意选准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析同辨异,进行分析综合。没有分析,比较就不能进行;没有综合,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能确定了。如:“不同的结尾相同的韵味——《猎户》《黄山记》《土地》结尾析”“我更喜欢《荷diào@①丈人》——《〈论语〉两章》比较”等。 最后,谈谈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教出“个性”。文学作品也是“文章”,因而在整体把握、理清层次、品味词语等环节上似乎与其他实用文并无二致,如果仅如此,那就抹煞了文学的“个性”。因此,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是文学鉴赏的教学重点,不能简单地把“鉴赏”处理为对内容的“理解”。 2.要鼓励新见。“审美”是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对作品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生活经验、性格好恶,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诠释和评判,无怪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鉴赏课中要多组织学生讨论切磋,允许见仁见智,允许辩论,鼓励新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均可,这对于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思维都不无裨益。 3.要归纳学法。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往往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有时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倒反而是一种模糊美,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学方法可以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必须明确、清晰,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如对初读小说的同学归纳小说读法:“理清情节找果因,分析人物看言行,环境包括‘景’与‘时’,写作主旨了于心。”诗歌的鉴赏方法:“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4.要拓展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光靠课堂是不行的,因此一定要拓展课堂,建立“大单元”“大语文”观念。“大单元”观念即用单元教学的理论,读一篇带一串,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一反三,以达到开阔视野,提高赏析能力的目的。“大语文”观念即读作品联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出课堂,跨越校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影视艺术美,运用课内所学鉴赏方法对这些美进行欣赏、评价,并能够将感受写下来。 5.要注意阶段侧重。以上方法是就整个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课而言的,各个年段对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因而应各有侧重,低年级偏重于表象阅读及适当范围的联想想象,高年级则应以启发联想、想象为主,高二高三应着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以上浅见谨供同仁参考,望指正。 字库未存字注释: 文学鉴赏论文:儿童文学鉴赏活动对幼师文学素养提升 摘要:在学前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文学鉴赏能力,幼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儿童文学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探讨如何利用儿童文学鉴赏活动,提高幼师与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儿童文学;鉴赏活动;文学素养;幼师 一、儿童文学鉴赏活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阶段都会接触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说,在童年,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陪伴。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应重视儿童文学鉴赏活动,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让儿童多多阅读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主要面对的是儿童读者,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审美及理解能力,是以儿童为主体创造的一种文学形式,一般都会与儿童的生活相关,贴近儿童心理。一些文学作品表达了儿童的愿望,一些表达了儿童的情感,既有童趣,又符合儿童审美,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带给人一种美好想象。现代是一个网络化时代,由于信息开放,儿童成长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儿童文学不仅可以提升儿童的情趣,还可以守护儿童的成长,给予儿童快乐,给儿童带来温暖,让儿童的童年过得更加幸福。金波曾表达过,阅读对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所表达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获得真实的成长体验。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历经怎样的变化,儿童文学鉴赏活动对儿童的成长都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对儿童的语言表达、思维判断、艺术鉴赏及想象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阶段的影响,不仅网络无法取代,其他媒体也无法取代。儿童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培养儿童的写作水平,而是以儿童文学为介质,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带给儿童美的享受,让儿童成长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表达能力强、文学素养高、人格健全的人才。 二、强调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儿童文学普遍具有趣味性,阅读儿童文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不断探索,产生幽默、诙谐、机智的艺术趣味。儿童文学主要面对的读者是儿童,因此,比较注重童趣,没有趣味性的文学作品,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开展文学鉴赏活动时,幼师应区分成人作品及儿童作品的差异,包括想象空间、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以及关注对象等差异。我们的视野与儿童的视野不同,很多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事物,在儿童的视野里,却充满了趣味和新奇,且由于逻辑思维差异,儿童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和烂漫。例如,在《我和小雪人》中,诗句表达了儿童对于天气变化的反应,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太阳出来后,小朋友们堆的雪人慢慢融化了,这让他们觉得很好奇,于是去问,太阳公公啊,我的雪人怎么融化了,太阳公公说道:“天气太热了,小雪人跳进河里洗澡了。”这首诗对于天气变化做出了奇幻的描写,生动地向小朋友们解释了自然变化,具有童话色彩。儿童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又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因此,他们常常很好奇,很喜欢问为什么,对于世界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想象。小雪人的例子充分说明了童趣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性,儿童文学除了“文”之外,还要具备“趣”,童趣是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培养学生的童趣是开展儿童文学鉴赏活动的重要前提,可以从形象构建、意境营造、情感表达、语言技巧以及审美角度等方面,体现文学之美,让读者获得身心愉悦的感受,给人带来幽默、滑稽、轻松。 三、感受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美 儿童文学作品除了要注重趣味性,还要注重美感。任大霖说过,语言、意境以及想象均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美感的体现。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优秀的儿童作品对于儿童的成长必不可少,儿童应感受儿童作品的美感,体会快乐和幸福,感受温暖。语言表达代表了人的思维,阅读可以有效提高表达能力,对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儿童在情感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学阅读,来丰富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在《鸟树》这个童话故事中,扬扬和东东两人一起捉住了鸟儿,并给鸟儿喂食,帮它找妈妈,但最后鸟儿还是死了。他们非常伤心,把鸟儿埋在树下,并用葡萄藤做记号。后来,葡萄藤发芽了,成了鸟树。这个故事具有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以及在儿童阶段的独特情感。幼师在儿童文学鉴赏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在儿童文学鉴赏活动中加强文学素养的培养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让读者产生共鸣,当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读者的经历或情感相似或相通时,就会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感应,形成共鸣。在《岩石上的小蝌蚪》这一童话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得到了两只小蝌蚪,用瓶子装好,但不小心把瓶子弄碎了,于是他就把蝌蚪放入小水坑里,养在岩石中。由于天气炎热,水坑里的水不断蒸发,但小蝌蚪对小男孩非常信任,当小鸭子和小花狗来邀请小蝌蚪下山时,它们拒绝了请求,最后被太阳晒干,依附在岩石上,成为两个黑点。当读者读到这个故事时,如果仅仅了解故事内容,那只能说这是阅读,而不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学鉴赏指的是读者根据童话故事中的形象,如小蝌蚪、小男孩、小鸭子及小花狗等,进行积极的联想,使形象更为丰富,让故事更生动,将故事剪辑成电影镜头回放,为小男孩的善良及小蝌蚪的执着感动,为小蝌蚪被暴晒而揪心,为小蝌蚪变成黑点而惋惜,为小男孩的不负责任而愤慨,使故事充满情感色彩。这就是读者对故事的共鸣体现。如果读者因为这个童话故事联想到信守诺言、讲信用等美德,那这个故事便充满了艺术内涵,进一步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 五、从不同角度提升幼师与学生的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作品较多,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诗歌、小说、童话等,应根据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类型,从不同角度提升幼师的文学素养,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金银岛》《丛林故事》《快乐王子》《彼得潘》《艾丽丝漫游奇境》等儿童文学类型各不相同,但都表现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展现了儿童爱哭、好奇心强、喜欢逞能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生动。在阅读时,应从不同的类型中获得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例如,《长袜子皮皮》讲述了一个叫皮皮的小女孩,为人仗义,性格豪爽,力气奇大,但被人们认为是“坏孩子”的代表,但作者对于皮皮的天性却大加赞赏,没有将儿童形象复杂化和成人化。在阅读该作品时,应站在儿童的视野去看待世界,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想法,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从不同层面不断完善文学素养。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儿童文学的鉴赏方法,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和“美感”,使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总之,幼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儿童文学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挖掘作品中的艺术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宏宇 单位:辽宁省铁岭市信息工程学校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 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 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正是戏文专业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入比较的视野,在对改编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准。同时,老师也可指导学生讲文学作品自己改编成剧本,表演并制作成短片,既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为文学与影视教学之间搭起了合作的桥梁,不同课程之间若能相互沟通配合,让学生既不必增加学习负担又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复杂,单一的教学方法通常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综合运用讲授、范例、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作者:司方维 单位: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思路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家们都很重视文学教学。早在1942年,叶圣陶先生在(认识国文教学一(国文杂志)发刊辞》一文中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明确地表示:“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都要接受文学教育。”他还主张编两种课本:(文学读本》和《语文读本》。他说:“话文课一本《语文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双管齐下,各有任务,又不混杂,语文教学就会从空中楼阁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现代化建设对语文的需要端端正正的接上轨了。”(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如此高瞻远瞩为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文学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而言之,重视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文学课的教育目的,是由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决定的,是每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社会培养人才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所有这些,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上文学作品课才能达到“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呢?我们认为,文学作品课的教法和学法都要采用能体现文学作品特质的方法,即应采用体现形象思维的方法。 第一,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了解内容,感受形象。卓越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作品的有机整体,表达主题。有些作品的某些局部,独特感情深涵于景物描写之中.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会只能体会到它描写景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品味出那景物描写的深刻思想感情的内涵和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地体会和对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既有其局部相联系表达主题的意思,又有其独立表达的意思,这独立表达的意思还往往富有意义。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容易只注意后者,而忽略前者。这样,既不能体会到该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也会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只有着眼整体、准确鉴赏局部,才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准确地体会到局部在全篇中的作用,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整体的有机性,及其思想感情、主题意义。因此,在进行文学教育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作品,通过文学这一内容及形象的载体,去了解作品的内容,感知形象。无论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说,或是一篇散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我们鉴赏者的审美感知,也只有建立在文体的整体把握上,才能了解文学形象,发现艺术美。 第二,理解形象,探求主旨;发挥想象,再现形象。前面谈及的把握整体,感受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一阶段。而理解形象,并在脑海中明晰地“再现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感知”是对文学作品表象的轮廓的认识,那么“理解”这个阶段便是从作品有机整体出发,披文人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深人到作品内部的深层世界,对作品整体的各个层面进行具体化的品味认识。从文学鉴赏的实践看,“理解”是多层次的,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字面理解,对文章的外观理解。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接受作品的语言信息,包括理解作品的词句、典故、以及起兴、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也包括对构成意义的表象、结构、韵律、节奏,以及文章中特定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把握。总之,应启发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对人、事、物是“怎样写”的。所谓“深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象征意蕴和文体的结构艺术的理解。是对作品的情感感悟,对形象的具体化的“重建”。所以,阅读鉴赏作品重在从“把握文学语言”切人,在脑海中“立体”地“重建”作者所写的人、事、物,进而去理解和把握形象。 第三,激发感情,独立思考,评价形象;反复涵咏,熏陶情操,创造形象。对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作品“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就是要感知作品的基本内容、主体形象和事件。怎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作品内容的展现,探究作品是运用怎样的基本形式和艺术手段,把他对人生的体验传达给读者的,这就是理解形象。为什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的奥秘,进而深悟形象,评价形象。只有实现了这一鉴赏过程的最后阶段,才能实现文学鉴赏的优化效应。所以我们认为,文学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人手,深人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下面简要谈一谈文学作品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段:一、鉴赏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对于这方面鉴赏,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人手,体会其表现事物特征,思想内容的力量,特别要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二、鉴赏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对于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修辞方法的辨识上,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其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体会其对表现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力量。三、鉴赏恰当运用表现方法的表现力量。好的作品为表达一定内容,往往恰当地选用了一些表现方法。对比、衬托、联想、象征、虚构、夸张、讽刺、渲染、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的方法(白描、细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方式等都是常见的表现方法。鉴赏时,既要弄明白作品运用了何种表现方法,又要搞清楚这些表现方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也不妨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下,假如作品不使用此种表现方法,而用其它的,那么这篇作品能否产生与原来一致的表达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应重视表现方法的鉴赏,因为只有在阅读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写作时主动地积极地选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并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因为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四、鉴赏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组织材料成为有机作品的手段,也是表达作品主题的手段。材料的选取(完整事件或片断,现实或梦境,今或昔,人事或景物等),材料的剪裁(详略),材料的布局、开头、结尾,过渡(词、句、段)、照应等,都决定于作品的内容特点和主题。 鉴赏时,不应只是单纯理清结构特点,而应扣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章结构对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作用。为了深人认识文学鉴赏中的这个根本问题,让我们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作一具体探讨和阐述。这篇散文写的是“荷塘”及“月色”的妙境。初读便可让人认识到,作者把“荷塘”及“月色”融为一体,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化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殷实美与空灵美相融合、互辉映的人化的“第二自然”。作者笔下的一切,荷塘也好、月色也好;热闹也好,冷静也好;歌声也好,倩影也好;喜悦也好,哀愁也好,全都笼罩在一团烟雾里,隐隐约约,没精打彩,静物的隐秀动静,情感的藏露隐现,相得益彰,辉映成趣,给人以和谐美和朦胧美的享受。鉴赏至此,仅仅是弄清了“怎样写”的问题,还没切人文体结构的深层领域,更重要的是还要深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对作品形象作出评价,揭示其艺术结构的奥秘。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具有朦胧之美?作者投射于物的“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便会明白:作者不满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严酷现实,以及他苦闷、仿徨,希望有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这心情便是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因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全都打上了这种情感的烙印。而作品中的“我”,一个同情革命、要求进步,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回天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便会在读者面前再现出来。同时,读者的情操也随着阅读被熏陶,被升华。阅读进人到了这一境界,才算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精神和形象的深沉底蕴。在文学阅读鉴赏中,感知形象、理解形象、深悟形象,构成了阅读鉴赏的三个阶段,这也正是鉴赏心理的运行轨迹。在文学课教学中,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深人,往返流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深悟形象,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优化效应。至于具体采用什么教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无论是朗读、想象、联想还是分析、讨论、评价,抑或是使用挂图、影视手段进行教学,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均可拿来一用。
护理学论文:基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护理学 中西医结合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护理学论文:浅论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是围绕书本内容,老师讲学生听。此种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1缺乏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高度依赖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为单向灌输,缺乏课堂互动。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单一主体和信息源,照本宣科缺乏引导,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1];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低,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其评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2内容单一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知识频繁更新的今天,仅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授,往往具有局限性,无法完全掌握临床工作中的新知识新方法,因此即便学生掌握好书本知识,也不能真正实现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1.3手段单一 以教师讲授为主,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具有灵活性强,易于和学生交流的特点。但由于文字内容较为枯燥,缺乏图片、视频等,且内容量受限,无法全方位利用听觉、视觉和其他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对一些内容缺乏形象化的认识。 2、基础护理教学方法探索 临床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无法满足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各种现代教学方法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2]。 2.1案例教学法 根据讲授的内容设置案例,通过讨论,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促使他们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个案往往会包含多个疑难问题,而教师通常要进行一步步引导,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要求教师必须精选案例,设计最佳的讨论方案,并提炼出重点和难点,对讨论问题的进程加以控制,有效调动学习气氛,最终概括、评价学生讨论的内容[3]。 在讲授新知识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案例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堂,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同时,案例教学法也增强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补充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 2.2角色扮演法 在课堂上设置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并且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及需要[4]。例如在讲静脉输液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患者以及家属等,自行编排情节模拟现实。一方面可以有效训练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患者的心理,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 角色扮演法让每个学生分担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可增强其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且寓教于乐,效果良好。 2.3同伴教育法 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实践内容需要学生自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难以满足所有护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教师选定各组中一部分同学进行详细的讲解、指导和纠错,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再由他们负责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课堂、课下练习,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5]。 同伴教育法可以细化护理操作的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学的能力,有利于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考核,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如今的课堂已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与黑板的讲授模式,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多样教学手段的应用,将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消除沉闷的课堂气氛,从而收到更良好的效果[6]。如讲解鼻饲法时,利用动画和图片,可将插管的动作及深度有效生动的表现出来,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基础护理学仅凭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的直观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结 如何培养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已成为各医学院校探索的重点内容。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局限,致使许多护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进入临床护理工作却难以应对复杂的问题[7]。因此,基础护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新思路,使护生具备精湛的技术之外,还具有人文关怀理念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护理学论文:基础护理学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 1教学做一体化的涵义 高职医专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以教学为重点,而教学的重点又要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要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虽然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但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来看,还是把实践放在从属的地位。教学改革要颠覆这一观念,提升实践的主导地位,变理论为服务于实践的从属地位。教学做一体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共同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模拟病房或在示范教室中进行项目化的教学。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工作任务),学生分组承担某一个项目,通过自己动手,边做、边学,遇到问题时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老师在必要时给予专业指导或点拨,理论指导完全融入到项目驱动教学实践之中,淡化了理论授课与实训的界限,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内容科学性、艺术性整合,使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动脑及动手融为一体。 2实施 2.1优化教学环境,实施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强调了做的地位,做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和纽带,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是通过实践实训这一平台来实现。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教学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理论教学教室无法满足实训实践的需要,而传统的实验实训室又无法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对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使理论教学教室与实验实训室融为一体,按照现代医院病室,以1:1比例建成仿真式的实训大教室或基地,实现实际护理工作岗位的职业情景,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另外配备优质的足够的、先进的教学设备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2.2强化教学团队,加强师资建设,实现教师一体化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书本理论而没有实际职业操作技能的老师或者只有操作技能却理论知识欠缺的老师,显然是无法满足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简单说,教师必须是名副其实的双师,既为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讲师,又是能规范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的护师。在国外护理课的教师全部都是硕士以上的学位,担当护理教育者、研究者、社会职业工作者等多种角色。而我校教师除少数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外,大多毕业于医疗专业,缺乏对护理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的现状,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强基护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业务素质,已是当务之急!开展进修与培训,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到省、市“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临床护理新知识、新技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定期派教师到实习医院临床实践上班;另外,外聘省级医院护理专家、教授担任部分《基础护理学》课程,以老带新、以传帮带方式、以拜师学艺的形式带领年轻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落实带教措施,定期检查带教结果。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操作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于有一支技能一等,艺高一筹的基护课专业教师团队。 2.3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这一教学模式顺应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基础护理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能手,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过硬的职业操作技能。实训室里不仅有必备的专业实训设备,还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临床见习与实习等。在一体化教室里,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充分凸显出来,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围绕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或者项目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摸索,以技能训练与提高为教学目标,提高护理生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增强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2.4增加了实践考核成绩的比例 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技能型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以满足医院护理岗位群,又要满足社区护理岗位群的需求,必须修改《基础护理》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将实践考核的比例由原来的30%增加到50%,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了积极的督促作用,明显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明显加大实验课成绩考核的比例,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2.5操作项目的综合测评 传统的基础护理课实训操作考核仅根据操作步骤设立评分标准,教师依此判定考核分数。这种考核方法只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学生整体素质及沟通技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评判思维能力的发展。改革单一考核变为综合测评,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及意义 第一,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第二,从目前学生的素质状态,适合一体化教学来提升高职医专院校的教学质量。第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现了“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着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第四,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第五,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了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例如各种注射法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人亦教,二人一组,一对一的“真人真做”,交换操作。由二位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及护士的角色,“病人”角色者亲身感受了注射前的紧张害怕和注射时的疼痛;在扮演“护士”角色 时更能理解病人的心情和痛苦,能更好地与病人交流互动,形成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提高了护士角色的实践操作能力,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她们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爱伤观念、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感悟和有效锻炼。 4思考及建议 第一,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关键是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院要加大建设的力度和投入,纳入议事日程。第二,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教学资源必然加大,实习费用必然增加,教学成本也必然提高,但取得的效果一时半时不会有大的提升。第三,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课程及教学大纲为基础改变课程设置,修订课时及进一步改革授课方式。综上所述,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有助于改善单调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降低学生普遍厌学的情绪。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基础护理等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的增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护生的就业面,促进高职护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护理学论文:论护理学中烧伤内容的教学设计 外科护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运用流于形式等问题,建议对影响学生把握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廖灯彬等分析了外科护理学学生考试失分的原因,如易混淆、特异性评价标准辨析力不强、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记忆不清等。 笔者针对外科护理学烧伤课堂教学的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教学设计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教材为曹伟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二节烧伤内容,课时40min.内容包括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护理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感染等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其中的护理规律,融会贯通地学习。授课对象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烧伤病理生理,掌握烧伤面积计算和分类,掌握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②能力目标。准确进行输液护理,维持有效呼吸,会妥善护理烧伤创面,促进患者舒适,掌握烧伤病情观察方法和要点。 ③情感目标。重视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关怀。 1.2教学方法 1.2.1目标教学法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烧伤抗休克治疗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输液管理。为达此目标,将教材中抗休克治疗和输液相关护理内容整合,综合为5个问题系统讲授:什么时候开始输液、部位及液体种类选择、液体量计算、如何安排输液、输液效果观察,使学生明确重点,掌握输液时机、输液通道选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输液量的安排以及病情观察等临床护理技能。在讲解重度烧伤内容时,配合临床实例图片,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讲授,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同理心,培养爱伤观念,提高其人文修养。 1.2.2比较法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容易混淆、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如在讲解不同深度烧伤体征特点时,分别将工、Ⅱ、Ⅲ度烧伤进行比较,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进行比较,并将I、Ⅱ、Ⅲ度烧伤特点分别归纳为“红斑”、“水疱”、“焦痂”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关键词掌握重点。 1.2.3案例练习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_3].如在讲解吸入性损伤时,先以案例讲解,然后播放临床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临床表现、提出护理措施,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 1.2.4数据延伸法烧伤课程知识点分布零散,采用数据延伸法进行课堂小结,如提问学生“5、6、7”、“1.5mL”、“3O~50mL/h”等数据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学生就能够立即思考“5、6、7”是指成人的双上肢体表面积,“1.5mL”是指成人烧伤后第一个24h的输液总量为每1烧伤面积(Ⅱ。、Ⅲ。)每公斤体质量应补充胶体液和电解质液共1.5mL,“30~50mL/h”代表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成人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50mL/h.数据延伸法可有效的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辨析力,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1.2.5教学过程以临床烧伤病例导入本次课程,多媒体课件封面选择红色火焰为模板,凸显本次课主题。烧伤分类和临床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播放典型图片,简易口诀、板书、对比举例、体现关键词等方式讲解烧伤面积计算和深度判断;病理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讲解时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章节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并拓展讲解不同阶段护理工作重点,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介绍目前国内外对烧伤瘢痕预防和治疗新进展,体现学科知识更新;在讲解烧伤处理和护理内容时,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一起,综合为烧伤急救、维持有效呼吸、抗休克治疗与护理、创面处理与护理、营养支持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使教学安排既遵循教学规律,又结构合理、知识一体化。讲授时插入大量的临床护理图片,如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导管建立及维护、烧伤翻身床使用等,以临床病例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牢固。教学结束前采用数据延伸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留思考题,让学生温习并巩固知识点。 2、小结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使学生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接受与发现并重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争辩,课堂气氛活跃。自2009年以来,分别为2007、2008、2009级1500余名护理本科生授课,学校学生双向教学效果评价优秀,外科护理学结业考试中本章节内容失分率最低,课程录像通过省级精品课评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将教学的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以最优的手段输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学论文:教学内科护理学的论文 1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必要性 交互式教学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萨提出的一种旨在改善学生阅读理解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于交互式教学的定义与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交互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转变。病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真实的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法相比,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在知识、思维和情感方面进行综合交流,使教与学相互呼应、相互启发,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 2.1遵从临床实践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交互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将内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上。由于学生很少接触临床,只具备相应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不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致理论知识与护理技术操作脱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有必要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典型病例导入新课,围绕病例,以发现患者健康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把内科护理学知识、护理人文、护理学基础知识及护理操作技术等有机融合,按照护理程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传授科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同时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2.2打破“师传生受”、“师问生答”的传统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学生不仅需要听课或是简单回答一些问题,还必须作为主体参与到病例讨论中来,在眼、耳、手、口多种感觉器官的密切配合下,积极参与教学。而教师通过PBL和任务驱动教学设置问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指导。 2.3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实现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课前发放学案,预设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教材、网络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获取大量知识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案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取舍、挑选、重组,从而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与教材的有效交互,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4运用多种教法学法,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化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临床专业课程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护理操作技能较为感兴趣。因此,他们较重视专业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可塑性强,对未来的职业无限憧憬。故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病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分析病例,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来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3讨论 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职业态度、科学基础、临床技能和群体保健、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依据学案,通过预习,针对预设的问题、任务,主动查询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实现了与教材的交互,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参与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3.2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所谓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合理分析、处理临床所见的各种症状,以便有效地实施治疗的能力。针对护理专业,临床思维能力是指临床护士根据护理程序,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健康资料,包括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等,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来综合分析,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订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及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内科护理学因其实践性很强,临床应用广泛,故受到师生的重视。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原因,内科护理学教学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也是以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但学生总有一天要从教室走入临床,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因此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通过问题设置、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 论、评判总结等方式,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将重心转移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了学生求疑、实证、严谨和理性的临床思维。 3.3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护理人际沟通能力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与人相处的学问在人类所有的学问中应该是排在前面的,沟通能够带来其他知识不能带来的力量,它是成就一个人的“顺风船”。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患者,现代护理理念强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良好的护患沟通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生扮演护士、患者,体验不同角色内心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了不同的言行在患者心理上引起的不同感受,体会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4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学习,并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表观点,便会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材的交互、与教师的交互、与同学的交互,课前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课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下,通过自我探索、小组学习、相互讨论,分析病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总结,从而融会贯通新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活跃了思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5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素质是群体或社会对扮演教师这一特定角色必须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医护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传播者———临床护理教师,其素质状况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不但要求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还要求其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基础护理学知识、临床护理学知识,且熟悉并掌握目前临床新进展、新技术及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精深的方向发展。这就促使内科护理学教师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扩充知识容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驾驭课堂教学,控制教学节奏,以渊博的知识、高深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指导和帮助学生,并通过师生良性互动产生新知、巩固旧知,从而掌握技能。 4结语 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赖于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摸索、总结和改进,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以期达到教学成功的最终目标。 护理学论文:护理学一体化教学的论文 一、加强护理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1.我校参照二级医院护理岗位和工作流程设计建成了现代医护实训中心———仿真病区。实训中心设有多媒体教室,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中涉及操作就地使用用物给学生演示,学生也能立即练习,使理论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先在教室讲授理论,下次课再到实训室上实训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端。 2.仿真病区实训中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模拟真实护理临床工作环境,让学生体会到“上课就是上班”,尽量缩短学校和临床差距。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操作项目并增购实训用物,实训内容和操作用物与临床相匹配,添置临床上常见的器械和仪器如超声波雾化吸入器、静脉微量注射泵等,教会学生在校期间正确应用这些仪器和操作技术。为了能使学生亲自体验一些操作,如鼻饲、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除在模拟人上反复训练外,还为学生提供练习的一次性用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进行真人练习,使实训练习与临床工作实现“零距离”,既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患者的感受,让学生每次实训课都置身于仿真环境,犹如在医院病房、以护士角色进行各项操作及对各类患者进行护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教师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 由于护理学实训课学生是在操作中完成的,教师又需兼顾教学、指导和管理等职责,往往存在管不过来的现象,课堂纪律会比较混乱。改革后将班级人数分为10~12个小组,每组大概4~5人,按学习和动手能力强弱合理搭配,每组选择责任心强、操作水平高的成员为小组长,对其他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班长和课代表负责管理各小组长,教师管理班长和课代表。这样就形成了“教师—班长(或课代表)—小组长”三级管理体系,各个负责人各司其职,管理好自己的人员,课堂纪律就比较有序。 三、传统实训课 由实训管理员安排实训,上课前实训管理员将操作用物准备好,学生对于某些用物的使用目的都不知道,更不会自己准备用物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在开课前预习操作项目,熟悉操作相关理论知识,课前学生自行根据课程内容准备用物,实训管理员给予指导,而且小组内成员轮流准备用物,将学生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管理者,使学生向主动学习、手脑并用型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主要以任课教师为主,上课时任课教师示范操作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流程分组练习,学生往往是机械模仿教师操作,没有真正理解操作。改革后的理实一体课堂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师示教时将护患沟通、人文关怀等融入其中,强调操作要点、总结注意事项,学生练习时或进行角色扮演,或组织讨论和反馈,真正实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护理学论文:中医护理学哲学教学的论文 一、用医学史塑造中医的实用性价值,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现代医学护理的普及和影响力,在医学生心中要树立除了现代医学的重要角色之外,还有我们民族的中医学也是医学界之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了根植这样的概念,让学生有兴趣来进一步接受理解钻研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扁鹊治虢国太子尸厥,孙思邈的葱管导尿术的病案,华佗高龄长寿的秘诀五禽戏等养生保健的导引术等例子。这些体现中医在治疗和护理方面的“简、便、廉、验”及理论体系的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主动寻找古典医籍中的病案,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能对护理方法的选择和疗效上提出很多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日常生活体验,强磁吸引制造兴趣 在三大哲学的教学中,每一个哲学体系的讲解都是从起源、形成、内容、在医学中的应用逐层解析的。为了使每个哲学体系能充分掌握理解,在讲形成的过程中,比如在讲解阴阳学说时:先让同学闭目,想象清晨独自站在一个山顶上,等待东方的日出。在日出的那一刹那,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是不是眼前有了亮光,脸颊感到了温暖,周围的黑暗被挤到了你的后面。经过大家的视觉、感觉等综合之后,我们理解了最早的最朴素的向光即为阳,背光即为阴。再让大家睁眼看看周围的世界,看看有阳光的地方有什么样的特征,背光的地方又有什么样的特征。这样阴阳的内涵就丰满了很多,并且和自己有密切的关系,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概念的。在讲到五行的知识时,五行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从简单的事物原型就可以找到答案,还可以用身边已知的很多事例来理解,让学生知道五行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水域里水葫芦的引入,但是最终形成的泛滥成灾,就是一个相乘的例子;动物界的食物链,就是一个相生又相克的例子。 三、多媒体教学海量信息,满足多方信息需求 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多媒体教学有点很多,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以下几点优势。1.信息量大,形式多样,有图、文,声、影等。能够满足现代人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以视听获知信息。如在讲五行之土时,可以在PPT中插入长满庄稼的图片,让同学通过联想获知土的特性。2.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观察。如上述例子,把图片放出来,让同学们自己观察寻找与土有关的信息。3.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如在讲到金之时,教师先启发同学思考金的古代用途,然后逐一用实物展示,再分心各种器物的作用就发掘出金的特性有变革,改革之意。采用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熟练使用各种软件来制作高质量课件,并对知识点要加工塑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可以事半功倍。 四、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理解夯实基础 美国学者认为只有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决策的前提下,才可能达到协调发展的效果。中医护理的理论体系形成基于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而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一点一滴积累逐渐系统化。在形成过程中有很多的学者都有论述发展,所以有必要涉猎古代有关的典籍和着作。其中与哲学有密切关系的有《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书籍。如在《论语》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体现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哲学观点;再如《孟子》中:“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中医的内容博大精深,源于中医的理论基础哲学的深邃。所以要理解体会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学好中医的基础。 护理学论文: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论文 1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院2011、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各班年龄及专业层次无显着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其中二班(28人)、四班(28人)作为实验组引入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尝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一班(30人)、三班(27人)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课堂教学,两组课程内容与考核方式相同。课程结束后,自制问卷对实验组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评价,并比较两组考试成绩。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显着性。 2研究内容与步骤 2.1实验组教学过程 2.1.1体现现代护理特色和理念把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护理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的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2.1.2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内科护理工作项目为导向,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内科护理学分为九大工作项目,48个学习任务。(2)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为主,设计典型案例与学习情境,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内容实施PBL教学,现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介绍如下。①教师准备案例及问题,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准备。病例叙述了一位35岁男性病人从3年前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空腹痛到3小时前突然出现呕血再到失血性休克而急诊入院。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以下问题:病人所患疾病是什么?如何估计出血量?抢救治疗4h后,如何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护士应对病人进行哪些方面的病情观察?针对病人目前情况,护士如何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止血措施有哪些?若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其止血措施有何不同?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有哪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有哪些?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诱因有哪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建议病人如何改变生活方式?②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5~6人。授课前一周,教师将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将所有问题的讨论结果书写出来,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确定好各问题的发言人或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小讲课、情景模拟等。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提出质疑及补充意见,教师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适当辅以板书,展示重点内容。最后,教师利用10min时间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知识点。(3)尝试校企合作,强化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向社区延伸,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带领下参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宣教,设计制作健康教育板报,实现教、学、做有机融合,增强学生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意识,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阶段考核及制作健康教育板报(10%)、期中考试(20%)、案例作业(10%),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选择题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加大案例分析题比例;考试内容以临床常见病为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临床任务的能力。 2.2对照组教学过程 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各章节内容由教师集中讲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整体护理要求完成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与实验组相同。 3讨论 内科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其进行的教学研究已很深入,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意识差、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 0.05),提示PBL教学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问卷调查发现,96%以上的学生认为BPL教学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而且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优于传统教学。因此,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需要更新和改革,学生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但是PBL教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仍有学生认为PBL教学效果不是很好;12.73%的学生对增加PBL教学时数持否定态度,说明仍有少部分学生习惯传统教学,不适应主动积极寻求知识的角色转变。从考试成绩来看,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对考试题型改革还不完全适应,平均成绩偏低。因此,教学中应针对考试题型进行相关训练,对应知应会的细节反复强化,教师按章节、题型建立试题库及案例分析集,定期在网上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尝试建立网上测试系统,进行在线测试,强 化学习的全程管理;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临床任务能力;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是值得内科护理学教师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护理学论文:护理学基础操作考试方法的改革 我们对护理学基础操作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激发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院2004级护理大专生212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人)与实验组(90人)。2组都是女生,均为高中毕业,年龄18—20岁,学制3年,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 2,方法。《护理学基础》教学授课结束后,在考前复习及考试方法上实施改革。实验组:将学生分为13组。在教师带领下,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外科、烧伤科、妇产科采集病历。各组根据病历查阅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提出用护理学基础技术能解决的护理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操作内容分角色组织练习。考试时,每组成员从本组病历涉及的操作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考核。对照组:考前教师指定考试内容,学生依据教师的安排逐项强化练习。考试时从这些练习项目中随机抽取一项,作为考核内容。 3,统计学处理。采用x检验。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情况比较结果:,实验组在协作精神、爱伤观念、沟通技巧及操作后处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分析,考核方式的改革。对护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明显促进作用。 讨论 1.激发了护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病例讨论的方式,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她们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主动思维,护生们认真讨论病例、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向教师请教,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发挥,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生获得学习动力,获得更多的快乐、自尊、自信,从而促进成功的学习。 2.提高了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组护生围绕病例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过程中,护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融会贯通,锻炼r她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鼓励其大胆思维,勇于创新,激发了护生的探索欲,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了护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病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给护生创建了一个模拟的“情境”,在“情境”中,护生面对活生生的“患者”,比模型人更具真实感,利于全身心投入到护士角色中,在练习时不只注重操作步骤的完成,更注重患者的具体感受,重视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对“患者”表情变化的观察及操作后的嘱托?。使护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感受,能主动征询的患者的需要,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爱伤观念明显优于对照组。 4.培养了护生的职业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护生面对没有反应的“模型人”,往往忽略或羞于沟通,只注重熟练地完成操作,导致护生为考试学习,护生之间、护生与“患者”缺乏交流。实验组的护生通过采集病历,分角色组织练习,共同讨论,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合作练习,锻炼了护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了她们的集体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使其职业素质得以提高。 5.缩短了护生从课堂到临床的距离。教师从临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使学习内容更贴近临床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使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到临床,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弥补了先教学后实践的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其临床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加了学生进入临床的自信心,为其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6.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能力,因材施教。课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加大了教学难度,使教师活跃了思维,开拓了视野,激励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教学,促使其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7.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意识地设计各种情境,让学生练习分析问题,如问题如何形成,问题对患者影响及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这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另外,在教学中还可酌情增加临床见习机会,培养学生的l临床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2)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与同学、教师的沟通交往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护理学论文:社区护理学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2010年上半年同时开课的护理(生物)2006级本科(五年制)一个教学班48人、2007级护理本科(四年制)一个教学班65人共计113人为观察组;护理(生物)2006级本科另一教学班(五年制)48人、2007级护理本科另一教学班(四年制)62人共计110人为对照组。 1.2方法 原《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计划理论课时28学时,实践课时2学时,总学时30学时;考核方式为单一的期末卷面考试。观察组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学中深刻认识到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整合教学内容,避免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课程重复讲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改变期末考试办法,通过多种能力测试方案全面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社区护理学》课程建设工作,推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为进一步推进PBL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字整理、PPT制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设计各种调查问卷、调查表、评估表、健康教育计划等社区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精诚团结、协作协调的团队精神。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资料准备 编写教改方案、课程内容整合方案,修订原课程教学计划。拟定总学时不变,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数,突显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理论课时调整为10学时,实践课时调整为2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主要用于讲授1章~5章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依照此计划修订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教案,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设计和指导。编制学生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学生作业评价标准、PPT评价标准、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并聘请专家审核;建立《社区护理学》理论考试选择题题库。 1.2.2教学及考核方法 观察组:采取“新教改方案”方式授课,先对前5章内容用10学时进行课堂理论讲述,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建立初步认识,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媒体学习学科背景和前沿知识,扩展知识面,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要求提交作业数次;然后组织学生利用16学时的时间深入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学校、单位、公共场所等部门运用护理程序针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设计并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家庭访视、居家护理;最后,利用4学时组织学生集中汇报学习成果、学习体会、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并按照学校要求进行期末笔试。每次实践活动之后均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参照已制定的评定标准评定成绩,全程记录备查。学生期末考试采取题库抽取50道选择题组卷的方式,满分50分;平时的实践活动评分总和占50分,合计满分100分。课程结束后,请有关专家、同行、学生运用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对观察组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评价本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实用性,评定有无推广价值。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教改全过程进行再次修订和完善。整理有关数据,撰写学术论文,提交研究报告。 2结果 本研究实施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统一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考试,结果见表1。对观察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同一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开设本门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的认识,对本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及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的了解情况。结果显示,理论知识考试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践技能考核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学生在开设本门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的认识更加充分,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了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 3讨论 结合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强化社区医疗服务趋势已经形成,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迫在眉睫,培养社区医护人员形势紧迫,因此学院率先在护理学院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学院、实训中心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实训中心配有实践技能训练相关模型。学院附近有多家小学、中学、养老院、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滩、超市、大型社区等,均可以开发成为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丰富充足,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本研究的特色即是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是“教学环节的核心”观点,形成“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理念。《社区护理学》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对于内外妇儿已经讲过的知识点不再重新赘述,而是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社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护理问题,这些变革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经体现;教学方式不是教师在课堂教,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边学边研究、边讨论,随着问题的引出不断深入学习,既增加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紧跟学科的前沿动态;不是用一次期末考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是仅仅考核学生的记忆力,而是通过多次实践活动的参与,应用各种能力测试评价标准来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并使学生能够尽快胜任角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本研究的推进,研究人员也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是要改进的,比如在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条件方面,应设置基于“社区护理模拟实验室”的仿真实践环节,进一步满足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护理学论文:妇科护理学教学创建 1妇产科护理学基础模块构建 此模块主要包括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在解剖学中已经讲过,本模块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各个器官的功能及临床意义,为后面各模块的学习提供一个逻辑思维的基础。根据教学设计,此模块的1+1模式是这样构建的:借助内外生殖器的同比例教学模型及多媒体图例和视频,教师讲解各个器官的功能及临床意义,使学生在感官上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逻辑思维上对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是第一个1,即基本知识模块;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模型上说出各个器官的功能及临床意义,使学生在尝试中掌握所学知识点,这是第二个1,即基本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 2正常月经及月经失调护理模块构建 月经是女性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月经失调的护理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此模块构建的合理性关系到学生后面知识点的把握。基本知识讲解中以产生正常月经生理现象的机理作为主线,插入导致月经失调的因素,从而引入月经失调的临床特点及护理问题,知识点的讲解利用多媒体及PBL教学方法。护理专业大部分是女生的特点,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对正常月经及月经失调知识点总体上有一个把握。对于基本技能方面最终的要求是学生学会月经失调的整体护理,以分组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月经失调的患者,从患者入院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几个方面,每一组讨论并写出完整的护理方案,把所学知识贯穿到每一个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3妊娠护理模块构建 妊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而且神秘的现象。此模块基本知识的讲解利用视频动态演变,从卵子的形成、受精、发育与输送到着床,以及胚胎在子宫里逐月发育的特点,妊娠后子宫的变化,以及妊娠后母体发生的变化,使学生对正常妊娠全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讨论的形式,教师总结正常妊娠的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果妊娠过程的某一个环节发生改变后,结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串讲异常妊娠的临床特点及护理问题。本模块的基本技能包括能够辨别正常妊娠与异常妊娠以及异常妊娠诊断中常用检查的配合。本环节教师精心设计异常妊娠的病例,分组让学生在不同病例中找寻相同点和不同点,设计不同的护理方案,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护理病例中,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应用的能力。同时各种异常妊娠检查的配合如B超、后穹窿穿刺等在护理实训室中结合病例分析一并完成,学生主要掌握器械的准备及术中配合。 4分娩护理模块构建 分娩是妇产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对分娩的认识越来越高,这就对妇产科专科护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模块是这样构建的:基本知识的讲解结合正常分娩的VCD光盘,从分娩的影响因素、分娩前的准备到分娩全过程,让学生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CAI课件,串讲正常分娩的知识点及观察产程的要点,关于异常分娩结合影响分娩的因素及正常产程的特点串讲异常分娩的知识点。教师合理组织内容,把分娩相关并发症知识点穿插在异常分娩中讲,使学生容易掌握。基本技能要求比较高,产前护理管理及分娩护理管理结合异常分娩的知识点在护理实训室完成,学生在正常女性骨盆模型、不同孕周孕妇模型、正常分娩模型及难产模型上完成产科专科检查及分娩接生程序,主要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学生按照正常产妇入院的程序做一个完整的护理管理,教师指导总结。 5产褥护理模块构建 基本知识点的讲解采用PBL教学法,把正常产褥及异常产褥的知识点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正常妊娠母体的生理变化,提出问题即产后母体会发生哪些变化作为一个主线,讲解正常产褥及异常产褥的知识点,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是产后会阴及乳房的护理。学生在护理实训室针对会阴切开模型及孕妇模型进行这两部分的护理,要求每人进行操作并考核,实训考核过程中复习基本知识点。 6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护理模块构建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是妇产科常见病,也是多发病。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主要在于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和生理特点。教师把正常内外生殖器的生理特点和内环境改变时的特点,结合常见病原菌的生存条件讲解各类炎症的知识点,通过对比讲解使学生把握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主要掌握炎症外治法中阴道冲洗法和冲洗液的配置及阴道和宫颈塞药,这一部分内容在护理实训室配合常见护理操作技术配套光盘,借助模型实际操作,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炎症患者配置不同的冲洗液冲洗,并选择不同的药物阴道和宫颈塞药。 7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护理模块构建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是妇产科的难点,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放化疗和手术,而手术主要是腹部手术和外阴阴道手术。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模块基本知识主要讲解各类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确诊的方法。教师组织内容时抓住学生的特点,通俗易懂是掌握知识点的前提,借助多媒体课件中形象的图片,使学生针对各类肿瘤的特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使学生学会腹部手术、外阴阴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本技能需结合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中的内容,配合腹部手术及外阴阴道手术的操作光盘,使学生掌握术前及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模型上完成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程序,巩固基本知识。 8计划生育护理模块构建 计划生育是妇产科学的一个分支,本模块在构建时考虑到计划生育的特殊性,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和基本技能配合,主要在护理实训室完成。各种避孕方式配合避孕模型边操作边讲解各种避孕方式的适应证、禁忌证及优点和缺点;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主要配合人工流产的光盘等讲解不同孕周选择不同终止妊娠的方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所见总结基本知识点,教师补充。学生学会计划生育各种手术的器械准备。教师按照模块形式授课,授课结束后,分基本知识点和护理技能操作及知识应用能力两方面考核,基本知识点主要通过笔试,占50%,护理技能操作及临床应用能力占50%,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给出一个综合评价。模块式教学法是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调整的一种教学方法[1]。模块式教学法是传统教学的补充,形式上灵活,内容上前沿,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灵活性,开创学生的创造力[2]。根据专业设计需要,妇产科护理学构建了八个教学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护生学习妇产科护理学的基础,此模块的构建能使护生在形象直观的学习中扎实掌握知识点;月经模块构建以护生本身生理现象为主线, 不仅轻松掌握知识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妊娠模块的构建采用动画演示,培养了护生的想象力;分娩及产褥模块的构建采用教学光盘实例演示,能够培养护生的爱心;妇科炎症及肿瘤模块的构建培养了护生的灵活性,开创了护生创造力;计划生育模块的构建培养了护生动手操作能力。八大模块构建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避免了对某些知识的重复教学,然后按照职业能力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样使护生能够按照相应的模块来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技能,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与护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模块教学既给护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又给了护生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以护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拓宽了护生的思路,又发挥了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护生的个性化能力[3]。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护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4]。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室内空间设计织物软装装饰应用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的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与美观之间的平衡也被重视起来,织物软装装饰也被重新运用且流行了起来。织物的用途多样,种类也有所划分,充分利用织物的性能,可以在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的同时,也不放弃对美的追求。 关键词:织物;室内设计;软装装饰 装饰织物是室内软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纺织装饰物为主,从常见的窗帘、地毯、床单被褥、抱枕坐垫等实用性更强的物件,到以装饰为主要目的各类壁挂、壁饰等都被包括在内,后者并不是必需用品,但它表达了人们对浪漫的精神追求。 1室内空间及室内软装饰的概念 1.1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室内空间设计的本质是在进行一种以人为本的,以满足人类胜利与精神需求为目的的,按照人类的行为方式与审美要求进行艺术表达的创造性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构造与营建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空间。室内空间设计涉及多个学科与艺术门类,包括力学、数学、心理学、色彩学、材料科学等不一而足。建筑师通过结合以上学科的知识,并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将其合理运用,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以及被限定形状的情况下支配设计材料,合理分割室内空间,装饰室内地板、天花板、墙面等来构建出满足人类精神追求的空间形象。再利用织物对沙发、窗帘、茶几等构件进行装饰与点缀。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案例需要合理调节软装饰与硬装饰之间的关系,使之共同构建一个舒适、完整的居住空间。 1.2室内软装修的概念 室内装修一般分为两种:室内硬装修和室内软装修。硬装饰是指对建筑的墙壁、门窗、天花板等进行装饰,其功能性一般大于装饰性。而软装饰则是指通过添加家具、纺织品、艺术品等便于移动更换的物件,对室内空间进行二次装饰,使室内空间的布置更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对文化的品味。室内软装修在具备使用功能这一点的同时,还具备满足居住者审美要求的装饰功能。它承担着创造室内空间良好环境氛围、丰富室内环境色彩的任务。软装饰首先于20世纪在现代欧洲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而兴起,又在科技技术不断发展与文化交流逐渐频繁的大背景下,经过多年发展,最终形成了全球装修设计领域内一门独特的科学艺术,即室内软装饰艺术,自此为室内设计领域翻开了新的篇章。 2装饰织物的性质与用途 2.1装饰织物的性质 织物作为室内空间中的主要材料,大多数都是棉、麻、丝、毛等天然材料和人造纤维这类人造材料构成,由于它的一些独有的性质,使得织物的运用相当广泛。第一,织物的材质柔软。其与人的肌肤相贴,使人感受到温暖、舒适,可以加强人们对环境的亲切感,也可以软化建筑中硬性材料带来的冷硬感。当质地柔软的织物与质地坚硬的建筑构件相碰触,两者带来的鲜明反差感能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第二,织物易于加工。软装饰材料相较于硬装饰材料更容易加工成型,通过简单的织、挂、吊、拉、缝等加工工艺,可以大批量地将种类繁多的丝线转变为成型的布料,而通过绞染、云染、缝染、夹染等染色方法,可以轻易地将颜色单一的布料变成色彩多样的样子。第三,织物的性能优越。软装饰材料普遍都具备良好的物理性能,能够防风挡尘,高性能的材料还可以吸声、调光、控温、防潮等等,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调整环境条件,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另外,织物由于其造价、体积、重量等原因,十分便于更换,方便人们追逐流行,转换风格。 2.2装饰织物的用途 室内装饰织物古已有之,人们最早剥取兽类的皮毛用于取暖,在棉布等更为容易得到的织物被普遍运用后,兽皮便“升级”为了装饰点缀的作用,这才使织物的作用从实用性转变到了观赏性。此后,织物的种种用途逐渐被发明出来。发展至现在,人们在装饰上运用的织物总体分为六大类。其一便是运用最广的床上用品类织物,床具作为卧室的主体家具,除了床本身,包括被单、被套、床垫、枕头、被子、抱枕等都属于织物范围,人们在对它的选择上总是最花心思的。有人说,要提高生后品质就一定要选一套好寝具,毕竟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其二就是覆盖类织物,人们总愿意在沙发、桌椅等家具上披上一层织物。与床罩类似,其目的是保护其覆盖物,同时起到装饰的作用。当织物与家具的风格相配合时,它带来的美感往往呈现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另外,织物易于更换的特性也给喜新厌旧的人们以更小的经济代价来获得更好的精神享受。其三是窗帘帷幔类织物,窗帘等织物一般起到遮光、挡尘、吸热、隔绝空间等作用,可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类物品。另外还有壁面装饰类织物、地面铺装类织物和布艺装饰品织物等。用于壁面和地面的织物在酒店、KTV等地较为常见,一般是用于减少噪音,所用的材料也多是吸声性较好的,其目的是给客人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也有人会在自己家里添加地毯这件物品,其目的多是为了个人舒适或装饰作用。而布艺品等则运用地较为零散,有用于点缀的例如挂饰,有用于置放物品的例如挂袋,也有用于取悦主人的例如布艺娃娃。 3织物软装装饰在室内设计上的运用 3.1划分空间 目前,人们在空间的划分上还是以门、墙壁等为主,而这种划分方式往往一旦固定就难以更改,除非愿意“大动干戈”。不过,在国内这种房间构成已经固定的公寓内,有时候想更改也不能更改。而织物在这一方面的用途在近期也被广泛了解并运用了起来。我国在古时候就有在空间划分上运用织物的历史,帷幔、屏风等物品更是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室内空间中,通过织物对空间进行的划分易于更换移动,且装饰性更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人均的房屋居住面积并不大,如果对区域功能进行详细的划分区别,那人们的舒适度无疑会大幅度下降,但混乱的空间区域也会对人们生活体验造成影响。而合理利用织物就可以有效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区域功能划分的需求和对舒适宽阔空间的追求。 3.2构建柔和生活空间 由于织物的种种优势性能,它在室内环境感受上往往能比硬装修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舒适感。织物质地柔软这一点带来的感受不仅仅只有触觉上的柔软感受,适当的颜色花纹也能给人心灵上带来柔软感触。除了减少噪音、挡光防潮等物理作用外,织物也在柔和室内环境、营造温馨氛围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心境平和柔软的人,其家中装修风格就普遍用织物作为主体,装修中也常运用地毯、墙布、帷幔等装饰。因此,可以说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而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环境。 4结语 软装饰在室内空间设计上的案例较为匮乏,织物在室内空间设计上的运用还未普及。在进行室内装修时应准确把握装修风格,充分利用织物的材质、色泽、图案等与室内硬装修的设计进行协调,将织物在室内空间设计上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达到优化室内环境美观性与舒适性的效果。 作者:嵇翔 吴比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室内空间设计中新型装饰材料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持续不断地发展,国民经济日渐攀升,我国的建筑行业行业也正蒸蒸日上,日渐繁荣。一些装饰材料也不断得到创新,同时新型装饰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因为其显著的环保、经济等特点而受到推广,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家庭装饰的首选。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所以对不同材料的选择也大不相同,所以这就要求装饰者对这些装饰材料的质地性能特点等了解清楚。只有达到装饰材料和室内空间设计机构的完美统一才能够使得新型装饰材料的效果发挥到最大。接下来将对新型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引言 在我国室内空间设计大发展的背景下,装饰材料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而新型装饰材料由于其环保实惠等优势却在众多的装饰材料中脱颖而出。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对各种新型装饰材料的质地、性质以及施工技术等牢固掌握,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新型装饰材料和室内空间设计的环境氛围相辅相成,配合发挥出最佳效果。 1.新型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发展原因 我国传统的室内空间装饰材料往往也都多种多样,受到装饰人群的喜爱。但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提倡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传统的装饰材料大多数都已经被淘汰,原因就是因为其含有过多的化学原料,对人的身体有害,而且不利于环保,由此新型装饰材料应运而生。新型装饰材料不仅仅保留了传统装饰材料多种多样的种类,能够满足不同装饰风格的需求,同时也更加的节能环保、经济实惠,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2.新型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用 具体的装饰装修过程中,需要设计师对每种新型装饰材料的特性充分了解,因为不同的装饰材料性质、施工工艺也有所区别,所以在室内空间设计应用中对整个环境效果营造的视觉氛围和情感效应也不同。例如晶体材质就会使得整个室内空间显得更加明亮晶莹,红木材料会营造一种复古厚实的环境氛围,金属材料就会造成整个室内更加明亮。所以设计师在运用新型材料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能够使得这两者相互协调,达到统一,避免过度的对比反差。目前我国的新型装饰材料每一种都各具特性,要求设计者能够熟练掌握其性质、颜色、触感等性能,面对不同的室内设计要求,做出合理的搭配,营造良好的室内空间氛围。 3.新型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人造水晶及玻璃材质 尽管水晶是作为一种奢侈品而存在着,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适应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有很多的消费者往往都需要营造出一种豪华气派的环境氛围,适应人造水晶作为一种新型的装饰材料受到大众的欢迎,同时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和水晶材质存在着众多共同点的玻璃材质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由传统的采光材料发展成为集采光降噪调热与一体的新型装饰材料,同时玻璃材质还有一个更加显著的特点就是打磨方便,所以能够面对不同的室内空间装饰要求打磨成不同的样式。现代很多的家庭中运用的天花板吊灯都是选用的人造水晶及玻璃材质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仅仅满足了装饰方面美观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色调璀璨的要求。 (2)天然橡胶地板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方面,地板的选材大多数都是天然橡胶,它是一种高分子化合材料,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新型材料并且得到广泛运用的前提就是其橡胶成分无毒无害,由人工培育而成,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同时满足环保方面的要求。作为室内空间装饰的地板选材,所以天然橡胶有多种颜色,满足不同的装饰要求,同时天然橡胶地板还能够再生,进行回收利用,对于环保方面贡献巨大。其中,天然橡胶地板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充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于室内环境的净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无论是从美观的角度来讲,天然橡胶地板柔软、颜色丰富、自然,还是从性能的角度来讲,其能够防滑、净化除尘、环保、降低噪音、可回收等等,天然橡胶地板都是作为室内空间装饰的首选。 (3)互动地板砖 和天然橡胶地板这种较为柔软自然的地板相比较,互动地板砖是一种更加先进高科技的装饰材料,它所带来的装饰效果往往更具一番风味。这种地板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保留人们所留下的脚印,其原理主要是重力造成的地板上部液体错位而产生的痕迹。由于这种地板砖蕴含有高科技含量,所以价格较高,一般在装饰豪华奢侈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才会有所运用,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普及。 二、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化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所以在室内空间设计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对室内空间的装饰材料质量往往会更加看重,希望装饰材料不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的室内装饰美观视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更加绿色环保可循环,在价格方面也要更加经济实惠。所以新型装饰材料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能够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得到大发展,因此设计师要能够对各种新型材料的性质、性能等方面要充分掌握,以求做到装饰材料和室内空间设计氛围环境相适应,和谐统一达到最佳视觉以及情感效果。 作者:吕从娜1 高宇婷2 单位:1.沈阳市城市建设学院 2.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室内空间设计中透明装饰材料的应用 任何空间的装饰都与装饰材料有着非常紧密的连续,即便是再小的空间,只要进行装饰,必定会用到装饰材料,而不同的装饰材料又有着不同的属性,在我国现代化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比较常见的装饰材料有木材、金属、玻璃、纺织品等等,每一种材质带给人的心理感受都是不同的,而人们在对室内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都喜欢用不同的材质对空间进行装饰,从而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极具自身想象力的室内空间。 1透明装饰材料的特征及其发展状况 1.1特征 装饰材料不同给人带来的感觉也就不同,而同一材质的不同种类带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比较常用的平板玻璃,它给人带来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净平整、透明度高,人们可以通过平面玻璃更加之光的观察到玻璃后面的任何事物,通透性较强,而且平面玻璃的隔音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虽然透光但是不透音,除此之外,平板玻璃的保暖效果也是非常好的。除了平板玻璃,还有一种特种玻璃也是目前使用非常广泛的装饰材料,这种玻璃很好地保留了平板玻璃的相关特征,而且种类不同的特种玻璃都有不同的特征,钢化玻璃的安全性是其他玻璃没有办法比拟的,钢化玻璃也是公共空间使用的首选,而且钢化玻璃还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这样不仅保证了安全性,而且在观赏上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1.2发展状况 玻璃的发展已经延续了3000多年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原来的资源紧缺变成了现阶段最常见的装饰材质,这样的一种演变过程与科技的发展其实是分不开的,后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玻璃的种类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现阶段玻璃的使用也迈入了更为广阔的领域中。 2透明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1空间划分上的运用 透明装饰材料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重力结构的搭接中,另一方面是在确定组合方式上,透明装饰材料不仅成功的分离了空间,而且还有效的保证了空间的一个整体的流动性,可以说透明装饰材料给人们的直接感官触觉是非常强烈的,而且透明装饰材料还可以运用在多个层面上,与此同时,由于透明材料的透明性,使得室内空间基本上与户外是相通的一种状态,这样的一种状态可以让人与自然能够更好的相处。 2.2透明装饰透光性的合理运用 玻璃的种类繁多,但是大部分都是透明的,但是不管是透明材料还是不透明材料,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加工方式,最终所获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即便是相同的材质,只要我们选用了不同的呈现方式,那么最后带给人们的感觉也会不同,比如说我们将平板玻璃与磨砂玻璃进行穿插运用的话,就可以为过于直白的空间增加一些层次感,我们知道单一的透明材料或者是半透明的材料,他们的透光性是不同的,而多种材料组合在一块的透明底也是不同的。 3装饰材料对室内环境氛围的影响 装饰材料作为建筑本身结构之外的对建筑物起到很好的展示,当我们将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与装饰材料相配合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的装饰材料都可以展示出不同的建筑效果,由于建筑本身的空间实质就是为了追求实用,而当我们将装饰材料定性为空间划分的一部分之后,可以进一步的强调空间的塑造性,与此同时,装饰材料就像是建筑物的衣服一样对每一个建筑的角落都进行装扮和划分,对于那些想要通透空间的人群来说,平板玻璃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在空间内部,平板玻璃会凭借其自身良好的透光挡风优势为居住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如果说平板玻璃是在外立面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周围镶嵌一些反光的颗粒晶体,例如天然水晶,这样的话,一旦阳光照射下来,通过平板玻璃的折射,就可以很好的投射到室内,使得室内的感觉更加的温暖。人们往往在对自家的建筑进行装饰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装饰出来的效果与众不同,又有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所以一些玻璃制品逐渐成为了人们选择的一部分,像艺术玻璃、玻璃马赛克等等,比如说一些用户喜欢文学味道浓的仕女图,但是又怕弄脏,这时我们的用户就可以现在夹娟玻璃。这种玻璃可以将想要的团之间打印在绢布上,或者是在绢布进行镂空的雕花处理,最后再用玻璃将其保护起来,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仕女图的审美,而且还便于打理,目前人们在玻璃的选择上,比较流行的就是艺术玻璃。因为艺术玻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造只属于自己的图案和风格,这也只是用于空间氛围营造的一部分装饰玻璃材料,还有像加丝玻璃、磨砂玻璃等等,这些玻璃材质都具备一定的透光性,但是最透光的还是上面提到的平板玻璃,这些玻璃在光线的照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和形态,式的室内的空间更加的舒适,而我们的用户也能够在视觉和触觉上得到一个平衡。 结语 透明装饰材料以其自身独有的属性被广泛的运用在了室内空间的设计当中,为我们的建筑设计增添了不少的乐趣,装饰材料已经不再是受限于隐藏与包裹两项功能里,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了用户的室内设计当中,不仅满足了室内空间私密与开发协调的相关要求,而且还利用视觉上的“透”与“隔”,为室内空间划分带来了新方式。艺术玻璃类材料是近几年来备受追捧的装饰材料,只因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属于用户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装饰体验,相信随着透明装饰材料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好的装饰材料被应用在室内空间设计当中,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作者:张宇飞 刘旭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民国风法式西餐厅室内空间设计 一、课题简介及选题背景分析 1.课题研究的内容 将法式西餐厅室内空间设计结合南京民国时期的传统文化,以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对西餐厅做出完整的设计。法式西餐厅位于南京1912街区,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成为民国文化为建筑特点的商业建筑群。民国曾是南京历史上最繁华鼎盛的时期,是南京城美丽又辛酸的一段绮梦。受西风东渐之影响,民国时期的建筑、社会风尚都带着中西合璧的味道。这样一种历史经验和怀旧情怀,自然成为时尚消费的最佳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市场趋于成熟,在外就餐的人不断增多。高层商务往来的频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生活的个性,中青年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多元化消费。西餐就餐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也更好地迎合现代人追逐时尚、高效的需要。 二、设计定位与设计理念 1.设计定位本案定位:揉合民国南京特色的法式西餐厅。以南京民国时期的风格样式为切入点,依托南京特殊的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打造一个优雅,复古,民国情怀风格的西式餐厅。餐厅命名为“ 旧爱”。“旧”代表的南京民国时期,“爱”代表对过去的怀念与留恋。餐厅设计将中西方经营理念、中西方文化揉为一体,形成古旧质朴、怀旧情怀的餐饮空间。旧爱就像是内心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旧爱,挥之不去的留恋。 2.设计理念 (1)法国传统文化与空间构成上的结合西餐厅的平面布局上借鉴法国凡尔赛宫平面布局形式,图案般的形式美效果。凡尔赛宫以中央主轴线控制整体,把主轴线做成艺术的中心。本案按照凡尔赛宫的轴线中心理念,以秩序性地排布方式,形成人流动的中心线,分两侧布置岛状分离的餐区。 (2)民国特色文化与空间构成上的结合民国的设计折衷中外,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形成近代中国特有的设计风格。室内色调淡雅柔和,布置简单朴素,里面的布局以及装饰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装饰花纹采用西方的纹样,灯是法国产的精美吊灯,陈设艺术采用民国风格要素。民国时期的风扇、吊灯、磨砂玻璃吊灯、中西合璧风格的家具、西欧的一些清新的花纹,等等。 三、西餐厅设计方案 1.前期平面设计构思 本案位于建筑的顶层,空间狭长。因此决定以偏西面的楼梯为主要的入口,东面的楼梯为安全通道。决定出入口,考虑到送餐距离以及送餐通道的设计与人流的干扰性,所以决定把厨房定在中间靠北的地方。这样设定的主次通道,更有利于人流的走向。 2.设计成果展示 (1)西餐厅平面图布局借鉴传统西餐厅规整的方式,空间内部两排比较紧凑独立的柱子中间为主要的通道,左右两边为对称性的餐区,平面布置期望达到图案化的图形设计效果。西餐厅的功能分区看重私密性,又注重每个区域的互动性。门厅处展示文化性的物品。圆型卡座区是通过抬高台阶形成很好的私密性。岛型就餐区、四人桌是通过隔断,灯光形成私密性。吧台是距离厨房最近的地方,也是一个大的聚餐区。从门厅处进入,向西可以到达西面的岛型就餐区、附近的散座区以及四人桌区域。向东到达吧台、圆型卡座区、东面对称性的岛型就餐区。卫生间是最靠近安全通道的地方。 (2)设计方案效果图①门厅设计:餐厅门厅设计,从楼梯上来,直对着服务台。服务台的北面是等候区。从大门进入,对着的是文化主题的装饰物。工艺品融入到餐厅的装饰、各种用品当中,如银质烛台和餐具、瓷质装饰挂盘和餐具等。还有采用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用具和传统兵器也是一种的装饰手段,常用生活用具包括青花瓷、民国桌椅等。装饰图案主要是表现在地摊上,装饰图案大量采用植物图案。②吧台设计:酒吧柜台是西式餐厅的主要景点之一,是西方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吧台区域是位于中间的厨房南面。吧台两边是操作台,人们可以在这里可以品尝美酒,畅谈理想。③圆型卡座区设计:西式餐厅在就餐时特别强调就餐单元的私密性。光线的明暗程度创造就餐环境的私密性。餐桌上点缀的烛光可以创造出强烈的向心感,从而产生私密性。见图2④四人餐桌区设计:餐桌被白色或粉色桌布覆盖。餐椅的靠背和座垫采用相同面料。餐厅的餐椅造型比较简洁,具有欧式。卡座区两边是木质的隔断,隔断的图案与纹饰带有民国风情,起到营造私密空间的效果。欧式台灯及壁灯,昏暗的灯光,创造复古的气息,也增加了私密性。旧爱民国风法式西餐厅环境雅致,气氛和谐。音乐相伴,桌台整洁干净,所有餐具一定要洁净。晚餐时,灯光暗淡,桌上微黄的灯光,营造一种浪漫、迷人、淡雅的气氛。 四、结语 民国风格与法式餐厅结合,做到在设计理念与设计方式上的不断创新。本文在总结和分析西餐厅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实践,联系实际设计中场地的局限性。最终做到理念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用理论来指导设计,用设计来诠释“旧爱”这个主题,正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作者:王婷婷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室内空间设计中屏风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上的审美提升,使得传统的艺术作品与文化元素不断被提及,同时也受到更多人士的关注。屏风也正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艺术特征和所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而更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1屏风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屏者,障也。”是指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屏风就是指在传统建筑装饰中室内外用来挡风或遮挡视线,引导人流的隔断或墙壁。它包括影壁也叫照壁(常用于室外)和室内屏风。一般用木材或竹子做成框架,在用丝、绸等布料与之结合,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屏风其历史由来已久,自西周时期起,至今已经有3600多年,当时被称作“邸”或“扆”,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也只有贵族家庭才可以使用。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在民间流行,《史记•孟尝君传》中记载,战国时代的孟尝君拥有门客千余人,他同这些人就席叙谈时,常在屏风后设书记官,以便记录谈话内容。到汉唐时期,几乎有钱人家都使用屏风,这也促进了屏风的发展,使得屏风有了多种形式的变化,由独扇屏风发展到多扇组合成的曲屏。同时也出现了屏风榻,有单扇、双扇,榻上设帐与坠饰,先得高贵典雅。到了唐代屏风的使用依然很普遍,并运用雕刻、镶嵌、书画等制作而成的屏风供宫廷使用,这也使得唐代的屏风的屏风从款式、图案、色彩、材质与工艺及其讲究,逐渐走向成熟。五代、南北朝时期,在继承的同时又不断创新与发展,出现了屏风扇。当时流行幔帐围屏床、围屏榻,其三面封闭,形成其独立的私密空间。明代屏风在宋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做工上更加精致,细腻。出现了六屏、八屏、十屏、十二屏和有名的“拨水牙子”,材料上更是选用黄花梨、紫檀等高级木材为主,其作为装饰品已经远远超出其实用性。到了清代,屏风的种类与制作手段也都更加多样化,出现有宝座屏风、围屏、插屏,无论从材料选择、工艺技术与造型艺术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也是屏风发展的顶峰时期。 2屏风的类型与功能 随着屏风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屏风也有不同的种类与风格。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不同类型的分析。从结构上:有座屏、曲屏、插屏、挂屏、砚屏。从功能上:有实用功能的,地屏、床屏、枕屏、梳屏、灯屏、镜屏;有装饰作用的,炕屏、台屏、绣屏、挂屏。从制作材料上:有竹帘画屏、绢画屏、麦秸贴画屏、骨头镶嵌屏、磨砂玻璃屏。从装饰材料上:有彩绘屏、雕漆屏、刺绣屏。从题材上:有历史典故、文字名著、民间传说、山水人物、龙凤花鸟、书画装裱、书法绘画、博古屏风等。座屏又分多扇与独扇两种。多扇座屏又分三、五、七、九扇不等,通常都是单数,用活榫与屏帽相连接。独扇屏风又叫作插屏,是将一扇独立屏风插在固定的底座上。底座是中间立柱的纵向木墩,柱间有横梁相连,镶以余塞板或羝环板,下部用拨水牙子装饰。曲屏是可折叠的多扇屏,又称“软屏风”,其没有固定位置,可随意移动,运用钩纽进行随意组合,常用轻质木材料,屏心是在纸、绢等彩绘或刺绣上山水花鸟、名人书法加以装饰,更加方便灵活。插屏有大有小,大的可用于室内挡门,可以3米有余,由房屋的具体大小来决定,也可以只有20厘米左右,用于摆在案头。挂屏是指挂在室内墙上无座无脚的单扇屏,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四扇一组叫作四扇屏,八扇一组叫作八扇屏,是一种纯陈设品。屏风是古人如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具,常起到装饰、挡风、遮障的作用。由于古代建筑基本都是土木院落式的,开始为了挡风出现了屏风,后除了挡风外还变为可以移动的隔断。因屏风常常被用于室内之中十分显眼的重要位置,也在其装饰上不断努力,渐渐发展成了一种纯装饰作用的陈设品。因此屏风在室内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分隔空间,遮挡视线 屏风在传统建筑中常用来分隔空间、阻挡视线,也使得一个建筑空间能具有多种功能,方便起居、会客、餐饮等不同的生活需求,主要是运用屏风的不同摆放于移出,并用幔帐与之配合,使得室内空间的布局发生改变。 2.2减缓气流,导向人流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空间布局中,大门内外常设有影壁。一开门就会有一扇装饰精美的影壁,令人赏心悦目。有了影壁,气流也就会绕道而行,气流减慢,更加接近人体气息所运行的速度,两种速度相同也就令人感觉舒适与健康。入口在空间结构中同样是起到重要作用,是人们由室外的大空间与室内小空间转换的必经之处。为了避免对空间突然发生改变而带来的不适感与压抑感,入口处的影壁也是起到了空间过渡的重要作用。 2.3多种空间的营造 屏风可以用来形成一种“板围半透”的空间形态,这种形态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也就使它有了不同的使用形式。能有效地区调节空间的尺度感与虚实度,并对比例、形象、气氛、明暗等都能产生奇妙的变化。屏风的不同运用还会给人一种屏前与非屏前的感受,它的范围没有十分清晰的限定于规范,只是依靠每个人的不同空间感受来进行划定,这又称为“心理空间”。 2.4装饰家居,美化环境 屏风自出现起一直是以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起着装饰空间,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随着屏风的广泛使用也出现了不同风格与类型的屏风。有纯装饰性,把诗画、书上箴言或座右铭相结合,做工精巧华丽的小座屏。有体量增大,装饰作用更加突出的类型,屏板上用书画山水人物装饰,屏座也雕饰及其精美。又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名贵材料也应用在屏风上。屏风也被赋予更多的人格力量,成为精神文化的一种载体。 3屏风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屏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并成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西汉,并在两宋与明清时期广为流传,最初是起到挡风遮蔽的作用。又随着屏风的普及与种类的不断丰富,屏风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被人们所使用,成为了纯粹的陈设品与装饰品。由于屏风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价值,其深受历代与各阶层人们的赞美与欣赏。在现代装饰设计中,屏风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分隔室内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多种分隔方式对空间进行从新的组织与再创造。产生更多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室内空间。由此屏风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3.1中国传统屏风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屏风在古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大部分为木构形式,气势恢宏,但室内空间松散,为了挡风变出现的屏风这种家具形式。同时,屏风又可作为可移动且方便的精巧隔断,安放在厅后与床后,用来依靠和挂放衣物。屏风又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教育、审美、对话与娱乐功能等。人们希望通过这种艺术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去反映出他们的思想与品位。在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和富有的人,尤其是一些皇亲国戚,富豪高官们,其希望凸显其自身的身份地位与财富。而屏风又能满足这些人们的虚荣心态。中国传统屏风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独屏,其是中国出现过的最古老的一种屏风式样,通常摆放于空间初端、末端或厅堂墙壁之后中央处。二类是围屏,多为U形,以中间屏板为中心,左右对称,产生极强的向心力。三类是联屏,就是将大小、长短、样式相同的单屏用双数屏扇相连接,并对屏扇进行充分的艺术加工,并对室内空间产生点缀与装饰的作用。中国古代传统屏风由于古代建筑受材料、技艺与生产力等多方面的制约,通常是一个空间有多种功能。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空间形态与空间要求,屏风也常于梁枋帐幔相结合,来满足所想要达成的效果。屏风与墙体的完全分隔作用不同其有很强的弹性空间,更加方便灵活可以对原有空间进行更加自由的组织,并且不破坏空间的整体性。屏风在空间内又能产生视觉焦点,并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使得室内空间更加秩序化与整体化。又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形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也不断在屏风中运用。屏风也随着时代的步伐从未停歇。 3.2现代屏风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屏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其材料也不只是原本单一厚重的材料,更加偏向于轻巧、透明,如布、绢、藤铁、木饰面等,根据不同的装饰风格加以不同的运用,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与心理感受。现代屏风是要对所放置环境进行一定了解,并提出创造性方案与规划设计,并对屏风的工艺与技术进行思考与研究。其即会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古典意味,又会给人带入一种简单轻快的现代气息。并通过对不同空间的环境、主题、结构、样式进行不同的风格设计与艺术把控。 3.2.1屏风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在门口处,门厅的位置是由外入内,由内向外的必经之处,作为进入房间的第一道入口,通常放置有屏风。在风水学中称之为玄关,是用来遮挡室外风寒与光线之用,常与鞋柜、衣帽柜、梳妆镜等与之相结合,常使用通透性较强的屏风,既可以起到其相应的作用,又可以保持整个空间的完整性。在客厅中,屏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体现出这个家居环境的整体审美品位。常选用造型独特且设计感十足的元素用来烘托整个空间的氛围。在餐厅中屏风的使用也相对较灵活,可用屏风进行空间分隔,将其单独隔出一个厅,也可以将餐厅含于厨房、过厅或客房之中。通常可选用通透的折叠式或玻璃屏风,这样既可以起到隔断的作用又不影响光线与视线。屏风的图案,不要选用过于繁杂的图案,以免影响人的就餐环境与就餐心理。另外餐厅与客厅在空间中有一定的互动性,所以在设计风格与色彩、材料等的运用上也要相对统一。卧室的屏风常以恬静淡雅为主。可以放置于,床边、窗前、阳台或衣帽间处加以挂屏装饰,这样就可以将休息区与工作、读书或储藏等功能相区分开来,美化环境灵活空间。现代很多卫生间中会有入厕、洗衣、洗漱等不同的功能区分,因此屏风也常在卫生间中出现,可以将其作为一道活动的墙壁,用来灵活的分隔空间。在材料上常选用玻璃,既可以分隔空间又能延续空间。并对玻璃进行多种不同的艺术加工手段,形成虚与实、透与不透半透、有色与无色、清晰与模糊等多种表现手法,也使得整个空间更加灵动鲜活。 3.2.2屏风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屏风在餐饮空间中起到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多中式餐饮酒店中,畅游一字屏设置于空间入口处,十分醒目。用来吸引与招揽顾客,而且还能有效地阻隔视线并烘托气氛。现代餐厅中还以不同的隔断形式与围合程度来进行空间区分。有开放式与半开放式,开放式就餐空间其隔断高度低于座椅背,是在领域上进行了空间限制,半开放式的是运用平行垂直面、L形垂直面、U形垂直面以及联屏等方式对空间进行分隔,这种方式的私密性与领域感都更强。现代餐饮空间中还有其他隔断方式,有弹性的活动隔断、围合式座屏、动植物模型、绿化带、垂悬挂式等进行对空间的分隔。 3.2.3屏风在办公空间中的应用现代办公屏风要满足如主管、职员、小组、会议、洽谈等多种空间划分的不同组合,主要用于分隔空间。开放办公空间屏风的主要意义是在不影响人们相互沟通的前提下,创造出相对独立的私人空间,减少相互干扰,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团队管理沟通与相互协作。要完成一套好的办公屏风系统,要能做到整合空间设计,适应和满足不同工作形态的多种组合,完善走线配套齐全,同时办公空间的组装与维护也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屏风在色彩上的运用也要配合公司的整体风格与形象,不同的色调感觉会给人不同的情感表达。冷色调大多给人冷静清爽的感觉,使人们感觉到剩余空间充足,但相对缺少个性化。暖色调会让人感觉,热情奔放有活力,但有让人感觉喧闹,不严肃难以静心思考。而中色调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给人带来理性严谨的感觉,多种场合的应用都很协调,如果是大面积的色彩应用,应以色彩组合为主,避免单调。 结论 屏风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结晶,也在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反映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格。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室内空间环境的功能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屏风也将作为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广泛地应用于各室内空间环境之中。 作者:刘威 隋哲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玻璃以其晶莹剔透的质感备受人们的青睐,并被广泛运用于家居装饰之中。伴随着玻璃制作工艺的进步,玻璃制品的品质越来越优良,在设计中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玻璃艺术丰富了室内空间设计的内涵,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 一、玻璃艺术与空间设计 玻璃的发明时间和地点至今没有定论,但是在考古中明确了第一块玻璃出自古埃及。早在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制造的工艺,将玻璃镶嵌在陶器或木器上,用于装饰。大约公元前500年左右,玻璃制造技艺进入中国。随着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琉璃璧、琉璃杯等玻璃器具不断出现,丰富了玻璃工艺的发展历史。在西方宗教建筑中,玻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马赛克玻璃是教堂壁面的主要装饰,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形成色彩斑斓的光影,呈现出轻盈、通透的奇妙意境。从西方宗教建筑开始,玻璃工艺真正进入了空间设计之中。现代装饰艺术重视对材料的运用,只要能够表达设计理念与情感,各种材料都可以用于现代装饰设计中。玻璃制品以其艺术观赏性丰富了空间设计的形式,增强了空间设计的表现力。玻璃艺术被用于空间装饰之初,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欣赏、把玩,偏重于陈列和收藏,此时的玻璃器物更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之后,随着玻璃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玻璃工艺不断丰富,使得玻璃艺术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实用价值更为突出,如玻璃幕墙,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划分功能区域的作用。玻璃工艺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以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奇妙的审美感受。玻璃工艺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充实着现代空间设计,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元素。同时,空间设计的进步也促进了玻璃艺术的发展。 二、玻璃艺术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一)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实用价值 在诞生之初,玻璃制品的易碎、封闭性不强等缺点制约了玻璃工艺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玻璃制造工艺的进步,玻璃制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使玻璃成为重要的建筑装饰材料。设计师对玻璃工艺的巧妙设计和运用,展现了独特的室内空间设计风格。玻璃艺术改变了建筑和室内环境的视觉形态。首先,玻璃透明和可塑性强的特质应用在划分室内空间方面,可塑造出单纯又立体的空间效果。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玻璃经常被制作成幕墙、门窗、隔断等,这些玻璃制品用于分割室内空间,将室内各区域划分得更为清晰,构建出具有穿越感的立体空间。其次,设计师可以利用玻璃对光线的作用,使室内的视觉充满多变的色彩感,打造出独特的梦幻空间。设计师常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运用大量的彩色玻璃制品,色彩斑斓的玻璃制品会使室内空间变得明亮、活跃起来。再次,玻璃模糊了室内外的空间界限,将室外空间引入室内,使室内空间更为开放和宽广。如法国路易十四国王修建的凡尔赛宫镜厅,充分展现了玻璃艺术的开放空间作用。凡尔赛宫镜厅是法国建筑设计师朱尔斯•阿杜安•芒萨尔利用镜子设计的艺术空间。镜厅内长廊一侧是面朝花园的17扇巨大拱形窗门,另一侧是由483块镜片镶嵌在墙壁上组成的17面落地镜。镜面与拱形窗门相互对应,将室外的阳光和花园美景同时映照入厅内,让人们仿佛身处花海之中。 (二)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人们往往重视玻璃器具的实用价值,而轻视了玻璃工艺的装饰性和审美价值。在国外,玻璃不仅是装饰材料和实用器具,它同瓷器一样,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伴随着玻璃制造水平和工艺的不断进步,玻璃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不同的玻璃家居用品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营造出独特的室内空间艺术氛围。设计师可以利用玻璃工艺展现独特的空间设计风格,寄托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情感。如欧洲教堂中,利用彩绘玻璃将阳光引进室内,通过光影形成五彩斑斓的艺术视觉效果。现在教堂的彩绘玻璃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文化遗产。受其启发,玻璃的表面艺术加工——玻璃绘画、玻璃浮雕等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室内空间设计中,用玻璃绘画等形式进行装饰,加上灯光的配合,不仅增强了室内空间的明亮度,还具有美化居室环境的功能。玻璃的艺术造型、美术加工和文化内涵的相互结合,令玻璃制品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展现出更多的审美价值。 三、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艺术表达 玻璃制品清澈剔透,又富有神秘感,具有很强的空间表现力,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创造出美好的环境和美妙的意境。下面从形态、意象、时空三方面来分析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艺术表达。 (一)形态表达 玻璃艺术的形态是对物体外在形象的抽象化表现,能通过视觉感受引起观赏者的审美快感和思想共鸣。玻璃工艺的形态表达方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玻璃制品的材料品质,如玻璃的颜色、材料质感和机理等;二是玻璃制品的艺术造型,包括玻璃制品的线条设计、形态的平衡和比例、设计的层次和重点等。无论是玻璃制品的品质还是艺术造型,多样化的内容都赋予了玻璃制品形态之美。家居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玻璃制品的特点,在确保安全利用的同时,注意玻璃装饰要与室内空间的风格一致,根据设计理念及实际情况选择大小、形状和图纹合适的玻璃制品进行装饰。如将卧室床头设计为玻璃材质的孔雀造型,不仅美化了卧室,也给生活增添了艺术趣味;在客厅放置透明并有镂空图案的玻璃屏风,既不会影响采光,又可以在划分功能区域的同时美化居室环境。 (二)意象表达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用来寄托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玻璃因通透无瑕的特点,被人为地赋予了很多感性的特征。玻璃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特性,可以透光、反射或折射光线,这使玻璃具有了非常丰富的空间表现力。在光线下,玻璃晶莹剔透、纯洁无暇,这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能够让人们产生相应的情感联想。这种透明的材质和强烈的空间感魅力是其他装饰材料不可比拟的。在设计中,设计师常常将玻璃的透明特性与光影相结合,对室内空间结构进行平面化、立体化的设计,使室内空间更具灵动的美感。光线穿过玻璃,路线发生改变,会引起人感官的错觉,为玻璃饰物赋予了新的审美和意象,即玻璃的透明特性与光影结合所呈现出的效果赋予了玻璃制品新的意象之美。玻璃工艺装饰品包含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情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营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氛围。 (三)时空表达 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时空表达,就是利用玻璃通透的特点来模糊空间的界限。对于室内外空间的划分,设计者常选择采光性较好的落地门窗与透光性能较强的玻璃进行组合,将室外的光线和景物引入室内,以打破室内外空间的局限,营造出美丽又宽阔的室内景观。在装饰室内空间时,要注意划分区域的具体要求,利用玻璃的透光、反射和折射光线等特点创造出新的视觉空间。设计者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玻璃制品进行装饰。如果空间不够开阔,可以选择镜子类玻璃制品进行装饰,这样可以使视线得以延伸、扩大视觉空间,减少因空间狭小而导致的压迫感,舒缓居住者的心理压力;对于客厅等公用空间的装饰,则需要玻璃的实用功能,可以选择磨砂玻璃、冰裂纹玻璃等透光性良好的玻璃装饰品,既能让光线进入,又不阻挡视线,令室内空间明亮的同时更显宽阔;而卧室、书房等私密性较高的空间,则偏向于玻璃制品的审美价值,可以选择艺术性较强的玻璃制品,为空间增添个性和生活情趣。 结语 玻璃从发明开始,其工艺、色彩、造型等不断地被改进和创新。发展至今,玻璃工艺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设计中,玻璃制品也成为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重要的装饰材料。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尚品位和人文关怀等更加重视,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玻璃作为室内空间设计的艺术材料、视觉资源和时尚元素,将会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青睐。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室内空间环境的质量,也为玻璃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作者:王义锋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材料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一、材料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特征 “表现性”对应美学与人文领域。建筑的材料表现,即是对材料引起的视觉、触觉体验、心灵的感触以及触发思考的表现性内容的强化与表达。 1.材料的结构性 作为建筑支撑体系的材料,所具有的表现性内容的表达便是材料的结构技术表现,即材料所呈现的结构技术或建筑形态美学。纵观古今,从材料由基本单元生成建筑表皮的建造方式的角度看,主要可分为:生土、混凝土等塑性材料,砖、石等砌体材料,木、竹、现代钢材等线性材料。首先,塑性材料的整体夯筑或浇筑,现当代混凝土的塑性建造,通常形塑了建筑的流畅形体,呈现出建筑的整体形态之美。而杆系材料的线性构筑,作为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与现当代钢/木框架支撑的主要生成方式,直观地表现了杆系材料的结构属性与美学特征,同时具有与参与维护的支撑体系,所建构表皮的材料搭接的技术逻辑,呈现出“构筑式”结构性的技术理性之美; 2.材料的质感和肌理 按《辞海》的解释,“质感”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表现出各种不同物体(材料)所具有的特质。如作品表现钢铁、竹木、陶瓷、玻璃、呢绒等的特质,要给人以软硬、轻重、粗细、粗糙等真是感觉”。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对工业材料与自然材料表面做细密精致处理,如对混凝土、石材与木材的抛光打蜡,使其具有坚实和厚重的视觉感受,呈现常规平面化的形态之外和轻盈的效果。“肌理”,据《古汉语词典》,均意指“皮肤表面的纹理”,即“肌理”偏向于指物体/材料表面的、天然或人工加工形成的、以线条为主的具装饰感的可视特征。 3.材料的色彩 勒•柯布西耶写到“色彩是被遗忘了的巨大的建筑力”。根据一些色彩生理、心理实验结果表明,色彩不仅能唤起人们的心理感觉,还能唤起人们的不同情感,不同的色彩配合能形成不同的情调。因而,色彩的使用与建筑的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医院适用清洁,柔和的色彩,幼儿园适合活泼、动感的色彩。波兰Gdańsk城二战博物馆。在几乎红色砂岩覆盖的基地地表上,划出象征战争的撕裂与创伤、抗争与胜利的V字形切口,靠近V字切口的转角处拔地而起的四棱柱雕塑状主体,同场地一样,通体以红色砂岩饰面,满眼鲜红的砂岩色彩的运用,有着血染大地的不屈抵抗的象征意义。表皮材料在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超大尺度上的色彩运用与表现,给体验者带来异乎寻常的心灵震撼与情感冲击。 二、材料语言在空间中运用的案例分析 无锡灵山拈花湾售楼中心:此案例在设计构造上,运用了“竹、木、水、石”这些最简单的自然材料,旨在为来到这里的人们营造轻松从容、潇洒写意的禅意氛围。入口处由天然竹节通过透明鱼线串联组合出一幅“天圆地方”的景象,后置一副由天然材料拼贴成的、气势磅礴的巨幅水墨山水画,在这静谧的氛围中,仿佛置身于那山、那水、那片竹林之间,“禅”便是在此了。步入二层,灰白砂石铺设的枯山水,布满了大小各异的鹅卵石,踩踏之下,才知那是厚实柔软的地毯,走几步还能感受到水波荡漾的层层纹理,这种视觉和触觉的冲撞感十分有趣。 三、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设计师在大量的建筑实践中,材料在建筑改造和更新中的应用是他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通过结合国内外材料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为发展适合我国材料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使建筑在资源经济方面,社会文化方面以及环境方面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财富”,如同为城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为城市环境带来不同的景致,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作者:李春郁 王雅迪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人们对于房屋不仅仅要求能够遮风避雨,对房屋的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加上现代年轻人对于自己的住所要求更加个性化,室内设计成为当今较为时尚的话题,室内设计行业在最近几年也比较热门。室内设计师对于室内空间的把握能力至关重要,空间合理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所以,设计师应该积极探索,对过去的设计理论进行创新,不局限于过去的空间形象,从而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室内设计风格和新的空间形象。 一、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 室内空间设计师按照建筑物的特点、所处的环境以及相关的标准,利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方法和建筑美学原理,营造出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室内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不但具备使用价值,符合相关的功能需求,也呈现出历史文化、环境气氛等相关的精神要素。室内空间设计主要目标是设计出符合人们满意度和精神需求的室内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将人作为其中的核心,不断打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另外,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构思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利用相关的物质技术方法,也就是不同类型的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等,同时还应该从建筑美学原理入手,这是由于室内设计具有艺术性。除了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具有相通的美学准则,室内空间设计更需要综合性地考量运用手段和功能。现代室内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需求和技术标准,同时与一些新兴学科如人体工程学以及环境物理学等有较大的关联性。现代室内设计在环境设计中逐渐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 二、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的关系 1.在空间设计中营造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社会背景和居住者的个性特点,它的出现在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时代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室内空间设计这一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必须根据房屋主人和建筑空间的特点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设计者要对房屋室内的楼板面、墙面和地面进行改造,而改造又要根据室内空间、业主的要求和设计思路进行。在此过程中,室内设计师首先应该根据业主要求的设计风格进行分析与界定,设计风格一旦建立,还要考虑到房屋室内的空间设计是否与设计风格相呼应。设计师通过对室内的楼顶面、墙面、地面、光、电、水等以及其他环境方面的设计,努力创造出更加适合该房屋室内空间的设计风格。设计风格主要就是靠室内的物理空间、造型和装饰物来展示。一般来说,室内空间应该具有舒适、美观的效果,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上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让人们感觉沉闷,人们便希望能在家中寻找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环境。因此,植物以及家具等陈设品的加入,能够让室内空间具有一定的个性。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视觉色彩,室内环境的色彩对于室内的空间感、环境气氛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2.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现代室内设计在营造室内环境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合理性与艺术性,将二者有效融合。从建筑和室内发展的整体走向进行观察,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使室内设计非常注重利用当前的科技成果,其中主要涵盖了新材料和新的施工技术。现代室内设计的合理性,需要设计者明确设计观念,注重设计手段。设计者以科学的方式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的优势,并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和绘图。计算机能够精确地绘制形体和空间关系,细致、真实地表达室内空间的设计形象。设计者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重视艺术性,在重视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筑美学原理,重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形象,创造具有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快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总之,室内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平衡和综合。在具体工程设计时,设计者会遇到不同类型和功能特点的室内环境,在具体处理中,对科学性和艺术性中的某个方面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是从宏观整体的设计观念出发,仍然需要将两者紧密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绝不是相互割裂或者对立的,而是可以紧密结合的。 结语 室内空间设计中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构建都十分重要,它们都与受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室内设计中是缺一不可的两大要素。现代建筑中小户型较多,如果室内设计只考虑到物理空间,而忽视了心理空间,那么受众将会很难接受。因此,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房屋居住者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作品。 作者:张斌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室内空间设计玻璃墙体与光影生成关系 一、玻璃“墙体”的可变性与影的多变性 “墙体”——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承重,围护或分隔空间。从解释的后半句来看,它就被赋予的丰富性。早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就着对墙体可变性的阐释和运用。中国建筑的墙体与欧洲传统房屋的墙不同,它不受屋顶或上面楼层的重量,因而可随需要而设定或不设。建筑设计者通过调节开敞与封闭的比例,控制光线和空气的流入量,一切全看需要及气候而定。所以传统观念上的钢筋混凝土那般硬质,灰色的墙体已经不能再独当一面了。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问题不再建筑的规模大小,而是对于现实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质疑,重要的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玻璃材质的广泛应用,在外部使用在大楼的幕墙上,海底世界的通道墙壁上,飞机的玻璃材质的窗户,就相当于一堵墙体。在室内的空间,玄关的半透明花纹玻璃,浴室的隔断的磨砂玻璃,移门里的图案玻璃等等这些都是玻璃作为“墙体”的应用。有了墙的产生,必然就会造成光影的产生,除非没有光,那便我们也就看不到墙了,又何来影。所以这三者缺一都使我们不能看见。那么“墙体”有怎么样的可变性,就是墙体的不限于哪种材质,哪种造型,位于哪,对谁来说,只要是都空间进行了分隔,广义上就可以称为“墙”。这也是“墙体”它的可变性。当然这个“墙体”是自由的存在,不停的变化。那么影所有具有的多变性是根据墙体的属性及变换,光的颜色和角度来而决定的。同样造型的房屋或室内空间内,采用同样的造型的分割,但是使用不同的材料属性,出来的光影是截然不同的,当然这还要考虑室外或室内采用的光源问题和折射光影的产生。 二、自然光对玻璃“墙体”生成光影的影响 在一个室内的空间内,存在许许多多的墙体,不同造型的,同样造型的,不同属性的,同样属性的,都在自然光下一一的展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以本次设计的小型别墅为依据,该别墅置于武汉市森林公园,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成U型以20度的斜度植入地下。在别墅的西面有一个观景泳池,整个别墅用了大面积的清水混凝土,和玻璃材料。在外观上看去非常的简洁,有张力。在整个建筑中心的连接部位的上部用钢架和玻璃幕墙做围和,使整个空间被透明的墙体包围起来,作为厨房,餐厅和观景平台的空间。在玻璃屋顶的上用竹叶窗帘进行遮光,使其光线在透过玻璃幕墙折射在空间里,顶上来光被竹叶窗半遮半露,进行筛选后射入室内。不仅有效的遮蔽了顶上强烈的光线,而且还丰富了室内的光影层次,将竹子的质感引入空间内。观景泳池它紧挨着建筑屋顶的天窗,站在厨房和餐厅的空间内,就可以把水的质感引入其中,可以看到水波被玻璃幕墙折射后,反射到室内的光影,印韵在灰白色混凝土的地面和两边的墙壁上的波纹光影。逢阴雨光线的强度比较弱时,可以收起顶上竹叶窗,将空间全部展现在室外的光线下,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补和交流,我们可以通过“墙体”来感受外面世界的变化和冷暖,同样也能把透过阴云的光线,再透过“墙体”引入空间。在u型状别墅底面是作为了私密空间,在两边作为半私密的空间,同样这是也连接整栋建筑的通道,该空间里有门洞,楼梯道,可以直接通到卫生间和浴室,也可以通道厨房,餐厅和观景平台。随心所欲的变换“墙体”,把空间打断和连接。 三、人造光与玻璃“墙体”对光影的重要性 每当在晚上在回到家,自然光消失殆尽以后,开始享受在人造光与“墙体”的私密空间环境下的悠闲生活。所以人造光与“墙体”所生成的光影视觉效果才是我们最亲近,最熟悉和最重要的。要在人生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当进入一个充满暖色的人造光的室内空间,灯光曼曼的映照在白色的墙壁上或者透过玻璃窗门向外散发时,整个空间光和影舒展,相辅相生。变的温馨,惬意,不在单调。同样,进入一个相同的室内空间,一盏盏节能灯管,偏冷色的光,照亮了空间的每一角落,你只会感觉到,很明亮,透过玻璃“墙体”显得其空间的具有拉伸性。当夜幕降临,从室外向别墅望去,就会看到别墅内的观景平台和餐厅和厨房。它整个采用玻璃“墙体”使室内与室外做了沟通。人造光通过其中影响周边环境。这些灯光都采用了暖色的,玻璃质灯泡,这是调节其空间物质质感和光影层次的保证。当所有灯都打开时,空间内的光影被缩小,空间内的光线透过玻璃墙体折射到天际,丛林和观景池里,将夜幕下的外部存在的质感反馈回室内。每逢下雨时,便形成的大片模糊的光影柔和雨滴的线性光影交融穿插的视觉感受。这主要是因为玻璃材质作为墙体对光影产生过程中复合交织的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如果真的每天都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有时住起来未必舒适。照明也是同样的道理,到处灯火辉煌不见得就是照明的最高境界。不需要采用很大的照明强度,而是需要影大于光的效果,利用影反射的光线来完成对此空间的营造,通过影便知晓空间内的体块质感。要把光影感性化,而不是个个都理性化。采用清水混凝土和玻璃的材质来赋予建筑,及室内空间的“墙体”分割。是对建筑的大胆的尝试。在信息进步,受到高度管理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似乎都被“每时每刻都要待在光芒照得到的地方”这种强迫意识被束缚住了。光对我们固然重要,但我们的人生最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影的世界度过的,所以善于处理光,必先考虑影。 作者:邵帅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室内空间设计风格研究 作为房屋建设和房屋环境的蓝图,室内的空间设计是建设和管理房屋的依据,关系到房屋的总体功能有效地发挥。在现代化的房屋建设发展情况下,科学的把握室内设计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够更好的做房屋的建设工作,更有利于室内设计的发展进程,适应人类生存的发展要求。室内设计和室内设计风格是房屋设计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当时间、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有着浓厚的时代特征。目前在人们普遍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时代,现代化房屋的个性化风格设计不断兴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生活品质甚至是和谐社会的需求。 一、室内空间设计整体概述 室内空间设计通常情况下可以理解为设计师们利用一定的经济能力以及物质技术手段,使得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要求与室内环境达到良好的协调,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的一种活动。 1、室内空间设计简述 室内设计的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利用兽皮、树叶来装饰洞穴,使得居住的环境更为舒适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空间设计,这是自然意识状态下所形成的空间设计[1]。如今的室内空间设计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体现,也相当于城市的容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化境的的破坏,公民环保观念的提高,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城市化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优良生存环境的渴望也越来越浓。室内空间设计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融入物质因素使得环境更宜居,融入文化因素使得环境更有文化底蕴。 2、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分析 一方面,室内空间设计与居住着个人相互影响。大多数人的工作环境都在室内,因此室内空间设计的好坏,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最直接的影响是室内的光线、室温、防噪音的效果等因素对居住者生理上的影响,满足其生理需求[2]。而室内的物件摆设、植物等因素则会影响居住者的心理情况,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由于室内设计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具体的设计与人们的个性要求相适应,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影响。另一方面,室内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品质相关。室内空间设计融合空间艺术、文化艺术、装饰艺术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在给人带来美感的同时,亦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经济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室内空间设计还融入了众多的科技因素,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的方面快捷。材料的种类更加多样化,设计思维更加的活跃,设计的手段更为丰富,从而使得后期的改造也相对较容易。 二、室内设计风格研究 室内设计风格就是指室内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总体性的特征,与当前流行的社会形式以及艺术特性息息相关。 1、室内设计风格的种类介绍 室内设计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性,因此室内设计风格的分类也与时间密切相关。早期的室内设计风格以传统性为主,设计师们通常会将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装饰融入室内设计风格当中。首先,利用传统文化来彰显业主的文化品味,提升生活韵味,给人一种置身于书香语林的感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倡以人为核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历史文化。而且注重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在无形中体现人们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从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利用传统的装饰以及建筑结构来营造一种端庄典雅、高贵怡人的模式,比如采用木质家具、仿古风格等等。 2、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空间设计风格的关系 室内空间设计与一定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室内空间设计风格则是室内空间设计的表象。也就是说,室内空间设计的风格由室内空间设计营造出来,而人们的物理以及心理需求由室内空间设计和室内空间设计风格共同满足。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设计师们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从而达到适应时代特点,满足业主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室内设计的水准。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行为举止,这正是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性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国内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演进以及国外思潮的涌动,室内设计离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也越来越少。因此,有效地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从而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个性,已经成为现代设计师的追求之一。另外,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更多的是要考虑到客户个人的追求,以人为核心,注重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在无形中体现人们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更好的符合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从物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满足社会需求。 作者:颜丽玲 单位: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装饰材料与室内空间设计论文 1装饰材料的合理选择和运用 1.1装饰材料要与局部的特性协调一致 在设计室内空间时,对不同部位、不同空间的装饰要求是不相同的。对于一些像瓷砖、石材、金属这些比较坚硬的材料,要结合实际设计和运用进行挑选。例如在室内,考虑到居住者活动的频率比较高和清洁问题,就应该采用比较坚硬、易清洗的材料。在选择墙上的装饰材料时,尽量选择材质比较软、容易贴合墙壁的装饰材料,避免与地面接触,隔离有效的空间距离,使得整个空间关系更加协调。 1.2装饰材料要与室内的空间功能相适应 在室内设计中,根据室内空间功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来烘托环境气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室内大厅是家庭成员交谈和活动的场所,就需要在环境的营造上体现出愉悦和快乐的气氛;卧室主要用于休息和睡觉,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使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从而使居住者能够有良好的睡眠环境和充足的私密空间;对于卫生间和厨房,则需要设计得简洁和明亮。同样,在展厅等空间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人群进行配色,例如用于青少年教育的主体空间,就会选择比较清新、明快的颜色,并且局部通过搭配选择,营造神秘感。这些都与选择装饰材料的色彩、质地和纹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1.3装饰材料的选用上要实用和节俭 判断室内装修装饰设计成功与否,不是要用使用了多少昂贵的装饰材料来评价,而主要是看对材料本身的运用上是否精心合理。对普通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精心设计材料的放置,是室内空间设计所注重的。过度追求装饰材料本身的价格和豪华,就会使得室内空间元素过于复杂而显得没有顺序,也增加了施工监管的难度和装修成本。如果不考虑装饰空间的特点,强加给空间一些其他的元素,就会降低室内空间的格调,影响整体美感。因此,选择装饰材料时要遵循实用和节俭的原则,合理运用装饰材料,保持室内空间的整体协调感。 1.4装饰材料的选用要环保、时尚 随着科技的发展,装饰材料不断革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室内人群的健康、安全,应该选用节能环保的材料作为室内空间的装修材料,然后结合用户的实际要求,合理设计室内空间的整体布局,挑选相应的材料,确保居住者的健康、舒适。在材料的使用上,要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和作用,从而美化装修空间。 1.5装饰材料的选材要因地制宜 在室内设计中,选择装修材料时要因地制宜,根据空间的面积、结构和采光程度进行选择。现代建筑的建造结构都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要选择合理的建筑材料。在选用过程中还要考虑房屋的特点和细节,例如在洗手间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到材料的防水效果;办公室、会议室、放映厅等要选择隔音效果好的材料;地面可根据公共、私人空间选择地砖、耐磨的塑胶地坪或舒适的地板等。只有根据室内空间的功能和结构,有针对性地选择现代装饰材料,才能使空间设计满足住户的要求和科学标准。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注意现代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具体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要使装饰材料的选用与局部的特性协调一致。合理利用装饰材料不仅可以创造新的建筑风格,还可以让使用者在环保、健康的生活环境中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作者:王丽霞 单位:苏州旭智设计营造有限公司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人性化室内空间设计论文 一、室内空间设计人性化的特点 1)合理的布局。进行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时,要注意空间内的布局,必须要符合人的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2)结合地域特色。室内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要兼具传承地域文化的功能,将现代的技术和传统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具有视觉美感。不能过分注重视觉感官,并不是说是不重要的,室内空间人性化的设计就要求具有视觉美感,无论是设计的形式还是尺度等都要符合审美标准。 4)注意环保节能。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要注意环保节能,要符合社会、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发展的需要。5)多元性的特征。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要做到多元化,设计中既包含个性化的元素,还要和地方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结合。 二、现代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 1、室内空间的布局 室内空间的布局,就是对室内空间进行布局,在布局上要考虑合理性、功能性和科学性,这些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理念。在现代室内空间的布局中,要更加注重符合人的需求,满足人的生活和活动的需要,依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布局。例如,在住宅的布局中,除了要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布局成客厅、卧室、阳台、书房灯。此外还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布局,例如餐厅和客厅的隔断,既可以美化室内还可以灵活地分割空间,这种细节的处理,都可以体现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在对办公室或者是其他建筑的室内空间布局进行设计时,要尽可能多的照顾到使用者的喜好和需求来进行空间的布局。例如2008年的残奥会的办公大楼,在室内空间设计上就体现出了人性化理念。它作为我国第一栋无障碍办公楼,在室内所有的地面都装修成了防滑的地面,电梯也安装上了触摸屏,大厅四周设有供残疾人用的扶手,入口还设置了导盲道,还有很多地方都安装了感应装置。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残疾人的需求。使得整个办公楼室内空间布局变得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总之,要做到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就要把人们的心理、生理等需求融合起来,设计出舒适的室内空间。 2、色彩的运用 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色彩是一种客观的视觉现象,会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影响着人的情感。在进行设计时,要避免色彩的搭配不当,带给人负面的影响。例如暖色调可以带给人温暖的感觉,在较少阳光的房间里可以运用暖色系进行装饰。冷色调会给人带来清凉的感觉,在炎热的地区可以采用冷色调进行室内空间设计。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在进行设计时,可以根据业主的需求,如果喜欢浪漫可以采用粉色进行装饰,如果喜欢阳光,可以采用橙色系。此外,在公共场所例如医院、办公楼或者是工厂的室内空间设计,同样要考虑色彩的搭配和处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许多医院手术室中的装饰都由灰绿色组成,这样可以帮助病患消除悲观的情绪,而且也有助于医生的视力,使手术过程更加顺利。此外,学校教室的黑板多采用墨绿色,这种颜色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长期盯着黑板后产生的视力疲劳感。色彩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必要要重视色彩搭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设计,充分体现设计理念的人性化。 3、光照的考虑 合理的光照是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光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设计时,既要利用好自然光还要合理地进行人工采光。自然光就是通过玻璃墙和窗户进行采光,人工采光分为直接光照、间接光照和混合光照三种。直接光照是对主光源进行集中运用,光线较强,照度高。间接光照是对辅助光源的运用,光线相对柔和。运用最广的是混合光照,它是直接光照和间接光照的混合运用。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要对光照的设计及运用进行人性化的思考,通过光照的合理使用带给人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例如在住宅的卫生间照明设计时,自然光的采光较差,就要通过人工采光满足光线的需要。卫生间的照明主要是沐浴和洗漱化妆空间的光照。沐浴空间的光线柔和、均匀就可以,洗漱化妆空间的光线就要求亮度便于化妆。有的人喜欢浪漫温馨的环境,可以在镜子上装背景灯等来增加浪漫的感觉。 三、结语 总之,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策略有很多,空间布局、色彩和光照是最基本的几个点。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人性化的道路上,要走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怎样真正地实现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如何体现设计人性化的理念,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值得每一个设计者去深入思考,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性化策略。 作者:朱成实 张新宇 李宁 王安奇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灯光设计室内空间设计论文 一、灯光设计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结合灯光设计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现在以公务员小区品梅园的一套现代风格雅居进行合理的灯光设计,分析与研究。现代风格的室内空间在灯光设计方面主要是以主次辅三个层面为主要设计原则。 1、主光光源的应用 品梅园的设计方案里完整体现了现代家居灯光设计基本原则,主灯光以灯具光为主,无论是客厅还是餐厅,在主灯具的选择上均以吊灯水晶灯为主,而品梅园灯具在灯光强度调节上也分为几个层次,强—次强—弱,这些灯光的强度是按照整个场景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在主灯具灯光颜色上面,一般现代风格有暖光、白光以及极少数的冷光相互调配,来反映主体风格。品梅园的主灯具以一般强度的白光为主。主灯具灯造型新颖,风格与空间搭配融为一体,既决定了室内主照明的方向又不失空间里应有的照明效果,并而代表了该空间主要的照明趋势。 2、次要光源的应用 该场景次要灯光是以灯带为主的烘托性装饰光。现代风格灯带色彩的选用上是以暖色冷色以及白光为主要选择对象,这个颜色的选择上也要与该空间家居整体风格来搭配。品梅园的客厅餐厅以及过道的位置选择以灯带为装饰灯光进行效果烘托,从而在效果图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其灯光的冷暖程度对比,更加容易辨析出室内灯光在各个分区的场景区别。 3、辅助光源的应用 该场景里面的辅助光以台灯和壁灯为主,品梅园其台灯主要功能首先在于装饰点缀空间,增加空间效果,其次卧室里方便照明与窗前阅读。在过道走廊及卧室上安装壁灯,可以将该灯作为指示灯。该空间如果应运到彩灯装饰,可以使之在节日时候更好烘托节日氛围。所以品梅园这套雅居里辅助灯光的选用与搭配也恰到好处,方便快捷易出效果。 4、门厅灯光的设计应用 不同的功能空间区域照明的灯光设计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下面我们以公务员小区金桂园的家居空间来进行分析。门厅设计水平的高低,是能够体现出在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一个风向标。金桂园的门厅选用圆形吊灯为主灯源,暗藏式的暖色灯带作为装饰性辅助灯光设计,在门口处,装有白光射灯为其辅助性灯光装饰。所以金桂园这套户型在灯光设计要考虑到主、次、辅的意识,这样具有层次的搭配会使整个空间舒适并且赏心悦目。 5、客厅灯光的设计应用 客厅是室内空间里较为重要的活动中心。所以在灯光的设计上应精心布局。客厅照明灯光的出发点是以装饰性灯带,暗藏式的暖色灯光电视背景墙,以及简约的壁灯辅助。金桂园灯饰造型的选择上与客厅空间层次化是相互呼应的。客厅空间灯光塑造以吸顶灯或水晶吊灯作为主要的光源。并且与射灯和筒灯及壁灯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华丽气派的吊灯能体现主人的赏美水准以及衬托空间温暖的氛围。若室内空间里有艺术图片,可用射灯照明来表现局部效果。 6、卧室灯光的设计应用 金桂园卧室灯光的设计理念是以一个休息居住的地方为出发点。因为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卧室照明的色系要使用暖色光从而显得更加温暖。适宜的亮度,温柔甜蜜的气氛与环境光,能很好的表现出一个空间的效果。 二、综上所述 通过上述对室内空间灯光的分析与研究发现,人们追求居住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灯光表现的需求也越来越严。优秀灯光设计的搭配会使整个空间舒适精致、赏心悦目。灯光设计是室内空间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作为室内设计师要充分的认识空间灯光设计的重要性,加之应运到未来的灯光设计里面,紧跟时代的脚步,设计出更加适宜视觉感官的空间。 作者:陈宇 韦学飞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室内空间设计论文:线元素室内空间设计论文 一、室内空间设计中线形的分类 曲线在线条中最优美、最生动活泼,极富韵律感。它使画面的节奏、旋律进一步增强。大型流动的曲线表现优雅,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线条,人的眼睛很容易追随这种线条而流动,在视线改变中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主体。大型开敞的汽车展示空间中,曲线条的运用不仅迎合了汽车造型流动的个性,而且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在曲线的结束或是汇合处必定会产生一个视觉空间,案例中线形的汇合处产生了一个展示空间。小型活泼的曲线在空间塑造时更加自如灵活,嫣然天使儿童医院空间中采用了活泼的曲线,并赋予了线条柔软的材质和丰富的色彩。流动的曲线将“梦幻家园”的主题贯穿于整个医院的设计,大到整体上基于对儿童游戏、幻想、趣味等行为习惯的考虑而设计的空间布局,小到病房设计中营造的胜似儿童卧室般温馨的空间感受。 二、室内空间设计中线形的应用法则 (一)线的重复构成形成有节奏的空间 拉夫尔•沃纳姆说过:“装饰的第一原则好像是重复一系列间隔相等的细节,如装饰线条的重复”。从此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重复的重要性。重复构成是指相同的元素在空间装饰中反复出现,在运用的时保持线形的大小、色彩、机理等一致性。重复的形式构成能达到空间的秩序化、整齐化,形成和谐富有节奏感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加深人对形象的记忆。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利用线形要素的重复运用来使空间产生整齐划一,并产生宏伟又不失节奏韵律的空间感。日式服装店的室内空间设计,设计中采用了线的重复应用,这种运用使整个空间充满了感染力和视觉张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和秩序感,营造了气势恢宏的空间氛围。 (二)线的对特异构成形成焦点空间 特异,是对规律的突破,产生变化的部分往往能引起人的注意和重视,成为人的视觉焦点。在一个重复构成的整体中出现一个与众不同的事物,即整体中有一个两事物的形状、方向、大小、颜色、材料等的视觉元素与整体发生变化,都能起到突出的作用,从而使单调的整体变得不平庸。简单来说,对规律性突破的同时也体现着差异性。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会议大厦大厅内景是线形元素应用特异构成手法的作品,整个空间已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线条为主,并采用了重复的构成手法,为了打破这种重复给人产生的视觉疲劳,设计师在大厅的中央设计了一个形状特异的旋转楼梯,其曲线与空间内大量的整齐的造型元素和竖直的线条相互对比,作为人们视觉上的焦点,吸引了视线,打破了单调,丰富了整个空间的构成方式。 (三)线的对比构成形成重点空间 对比,是相互比较,求差异,使互异的地方强调、突出。通过线的对比构成能够达到线型之间相互衬托、相互呼应。但是对比有一个前提,是线的同一性和秩序感,在不破坏原有关系的情况下运用线型的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产生相互抗拒的紧张感,从而使人们在视觉上感受到强烈的张力,给人清晰确凿的感觉。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线元素的对比,主要通过形态大小、虚实、曲直、粗细、长短不同来进行对比。线形对比的本质在于要素的关系和比较的效果,再设计时还需要注意整体风格的同意,并掌握好对比的强度,从而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 三、结语 本文阐述了线的内涵及其分类应用,从中我们发现线不仅仅是平面设计中的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构成室内环境的基本因素,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特征。通过对线元素的分析,帮助我们抛开室内设计繁杂的设计表层现象,来分析室内设计中基本语言的内在本质,以发现室内设计中所蕴涵的根本的设计理念,揭示存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法则。 作者:张红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学前美术幼儿教育论文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起着艺术启蒙的关键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艺术审美的牢固基础,在初步拥有一定审美水平之后,为以后的素质教育做了有力的准备,并将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及文化修养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在课堂之上,可以让儿童大胆的进行涂鸦,不受拘束的尽情绘画,这样的美术作品既能展现幼儿天真的心灵,也能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从儿童的美术作品之中,可以明显的反应出他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其中可能有大胆、主动,也可能有呆板、懦弱,可能有热情、敏感,也可能有缺乏独立,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并对幼儿所表现的积极性格因素加以鼓励,对消极的性格特征予以引导改正,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不应过多的对美术技巧进行规范,在对绘画材料及工具进行简单介绍后,可以让幼儿自行选择绘画的方式和绘画内容,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上,更加活跃的表现自己的思维,释放自己的个性。 (二)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人类大脑有着独特的构造,左右脑分管着不同的思维行为,其左脑主要分管抽象思维,右脑则负责处理具体形象的信息。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文字的记忆、数学知识的掌握,都属于左脑的掌管范围。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中,往往存在左脑负担过大,右脑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开发幼儿的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右脑的目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存在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可以让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大脑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并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协调性。 (三)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行为,所以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它将幼儿的创作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每一名幼儿都有美术创造的无限可能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的发展,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同时,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限制,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帮助幼儿健全和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儿童的绘画是其在有意识的表现所观察的生活的结果。幼儿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往往喜欢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他们往往对那些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主动的去捕捉和发现美,并通过绘画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是指其能够对见到的事物进行记忆,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通过回忆将事物的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都是以事物形象作为对象的美术活动,儿童在观察、记忆和描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项美术作品,有效的锻炼了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在幼儿对观察绘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引导其回忆自己所曾见过,但又不在身边的一些物品,并让其通过美术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对其形象记忆的调配能力加以提升。 (三)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也是其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通过学前美术教育让儿童拥有最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为其创造能力的释放开创一条通道。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之后,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容进行再次的组合和创造,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方法。 (四)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时观察能力与记忆能力的一种发展、延伸和升华。由于对于外部事物没有过多的概念性拘束,儿童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某些成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在儿童眼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绘画等美术活动,可以让儿童拥有一个释放这种想象的渠道。幼儿通过绘画将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事物予以展现,在得到鼓励和认同后,他们能更加积极去发展自己这份想象的才能。 (五)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思想的培养学前美术教育不但包括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虽然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特征,不可能对艺术审美拥有过于理性的审美分析,但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合理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美的存在和基本形式。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发现、感受和创造美,进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并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这也是开展学前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三、结语 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幼儿教育素质教育成果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多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形式,帮助幼儿通过自身感受来获得对艺术审美的认识。 作者:王艳妮 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创新幼儿教育论文 一、坚持顺应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育观念 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在发展。要创新幼儿教育,教师必须坚持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一改传统以来教学中的循规蹈矩、理论说教和死板的教学模式,更多坚持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其个体性和独特性。为此,教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学习和贯彻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多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其主动去发现和探索的积极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课堂上对幼儿提出问题时,要鼓励他们能够更多地深入思考,并基于自己的认知和判断,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而对于幼儿多姿多彩的想象和多样化的答案,教师一定要多给予微笑,多给予鼓掌、赞叹和赏识,以便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此外,坚持现代教育下的幼儿教育观念,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反思,更多地注重过程和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不断的探索和反思能够更好地拓宽教师的教学思维,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在自我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更好地担当全面发展的楷模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幼儿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者、授业者,而是要在幼儿教育中担当起幼儿全面发展的楷模和榜样。幼儿教师不仅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而且还要当好幼儿学习的激励者、服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与小学、中学各学科的教师相比较而言,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亦师亦友的作用体现得更为鲜明、真切。幼儿教师要有足够多的耐心、爱心,以给予幼儿更多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要有更强烈的责任心,把幼儿看做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让幼儿就会更加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更多地以教师的要求来发展自己。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幼儿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发现和探索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进入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发挥其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拓展思路、进而解决问题。而在幼儿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教师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给予适时的、适度的指导和点拨,以便幼儿能够拥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亲身体验,形成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讲,自由、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因为幼儿大都在3岁至6岁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有着认知和了解世界的迫切愿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更需要更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解放幼儿的头脑、手、眼、嘴,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自我思考、自我操作、自我观察和自我表达。教师要给予幼儿这种自由,让其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做自己乐于做的事,并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教学游戏,以便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手创造,以此来激发其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此外,幼儿教育自由、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能够减少对幼儿束缚,让幼儿感觉不到有压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其充满童真的想象、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创新思维的闪光点,这样的教育无疑将有效地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便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幼儿的活泼爱动和强烈的好奇心,也需要幼儿教师能够积极探索最佳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以便在尊重幼儿的同时,引领他们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发展的方向上更进一步。为此,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创新和反思,以便找到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幼儿犯错误。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幼儿可能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他们会有更多表达的冲动。对于幼儿多样的表达,教师要有热情的态度,要在肯定和鼓励其表达勇气和探索的精神的同时,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错误所在。二是要鼓励幼儿多进行创造和想象。幼儿是最敢于幻想的一个群体。也正是幻想才让他们有着不同于小学生、初中生的新奇的看法和见解。这种幻想是进行创造和想象的基础,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幼儿以鼓励,鼓励其大胆地联想、大胆地表现自己。三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进入思考状态,并积极表达自己个性的见解。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引领,无论是思索还是表达,教师都要给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以让他们更多地获取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五、正确进行幼儿课程评价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下的幼儿教育课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通过课程评价回归实践的动态过程。为此,创新幼儿教育,必须注重课程评价的创新,以便让评价更好地起到检测、矫正和反馈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将幼儿作为具有平等人格的学习个体来进行教育,给幼儿提供创造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保证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要注重给学生以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以来幼儿教育中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听课、被灌输知识的狭隘的教学结果评价观念和手段,让幼儿课程评价回归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 六、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幼儿教育在当今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有着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也就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能力的同时,要坚持顺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做好学生全面发展的楷模和榜样,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幼儿课程评价。唯有如此,创新幼儿教育才能切有实效,更好地给幼儿提供创新的机会、条件,培养其自信心,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慧 胡成河 单位:山东省微山县赵庙镇中心幼儿园 山东省微山县赵庙镇一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论文 一、教师不良素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情感情绪,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校、老师未能对自身的心理障碍有所正确的审视与认知,而且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地将不良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孩子们,而后者因自身不成熟,很容易会接受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日常学习过程中,老师将惧怕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们,并使他们形成类似的惧怕心理。有一则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春天到了,有些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在花园里观察花朵,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了老师的肩上,眼尖学生马上对老师说:“老师。您肩上有只飞虫!”这是如果老师马上尖叫,并将虫子抖落、踩死,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幼儿对生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好奇,甚至会和小动物们做“游戏”,而老师的这一反应,无疑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冲击:感觉飞虫是很可怕的东西,从而失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失去对有生命的东西的喜爱,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对昆虫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会对老师失去信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动会对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示范作用非常的显著。教师在幼儿的心里往往胜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总是模仿老师的样子做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习惯于在板书的时候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随手扔在地上,动作干净利落,自认为颇有风度。有一次,几个小朋友随手将吃过的东西丢在了地上,老师觉得非常的奇怪,于是便询问这几个小朋友,不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跟你学的,全班小朋友都会啦!”这位教师大吃一惊,猛悟到自己不以为然的小事已经对幼儿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老师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榜样。 二、幼儿教师素质养成的建议 一方面,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选择幼教这一行业,应当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来看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教书育人、乐业敬业,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需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好与集体、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因为幼儿园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同时,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合作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合作也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所以,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幼儿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养成以下能力。 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实际情况基础上,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幼儿自身具有较差的控制力,而且情绪也很容易外露,内心、身体状况通过表情和动作即可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教育监控能力。“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组织教学活动的自我认知、调节与反思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准备、信息反馈以及评价和控制等环节。教育监控能力,实际上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彰显,教师对其教育过程的监控,同时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实践,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解决,或者解决到哪一步,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幼儿教师,“对儿童要恪尽我们的天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贡献和奉献。 作者:王昭君 肖瑜 单位: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体育教学幼儿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无论是在小班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出改善策略才是硬道理。 1.体育教学的导入环节被忽略 在小班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导入这个环节。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开门见山,直接让小伙伴们做游戏或者自行玩耍。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的方法对于刚上小班的幼儿来说,并不是十分科学的。因为幼儿此时的年龄尚小,很多东西我们应当循序渐进地去引导,让他们慢慢地对体育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而不是让他们误以为体育课就是游戏课。 2.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恰当 幼儿的体育训练要掌握好“度”,这是由幼儿的身体条件决定的。同样,体育教学活动也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和计划。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组织不恰当,导致幼儿既达不到训练体能的目的,又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比如,有的幼儿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不考虑幼儿接受能力和身体承受能力,一味地只知道让幼儿不停地反复练习,中途也不注意让幼儿适时进行休息或保留恢复体力的间隙,频率和次数让幼儿根本无法接受,更有甚者,站在成人角度来组织开展相关体育活动,其强度远远超出幼儿身体所能承受范围。如此这般,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组织策略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率。在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够紧密结合幼儿的身心特征,适时地设置教学各个环节,巧妙地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就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活动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的,这是教学活动组织中的第一步,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里的导入就是体育活动的开头,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方法还是较适合小班幼儿的: (1)游戏导入法 小班幼儿的体育课堂很大部分是游戏组成的,这使得体育课堂的游戏导入更具优势。教师可先在课前组织幼儿玩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幼儿首先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这样既能引导他们上好整堂体育课,又能提升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1)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就是以幼儿教师所提出的具有引导意义的问题为中心,以使幼儿产生疑虑并积极思考为目的的课堂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在小班体育教学中同样适用。比如在开展《小白兔拔萝卜》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提问:“小白兔去拔萝卜时要经过小河,还要经过什么地方呢?”通过这样简单的提问,从而激发幼儿想像,又引出体育活动的下一个环节,使幼儿对体育活动更加有兴趣。 (3)表演导入法 事实上,小班幼儿的体育教学中也含有一定的表演成分,如果能够通过直观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表演方式来导入课堂的话,就可以刺激幼儿的神经,使幼儿的注意力得到高度的集中,还能增加教师与幼儿的参与度。如《小鸡捉虫》体育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模仿表演小鸡怎样从蛋壳中钻出来,吸引幼儿兴趣,然后通过出壳的小鸡捉虫此本领进行体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幼儿在这样有兴趣的活动中,就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 2.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活动 在小班幼儿体育课堂上,教师应当做到有的放矢。一是当幼儿在自由练习时,教师可以多鼓励一些做得好的,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幼儿之间互相学习的欲望。比如,在幼儿学习双脚行进跳的时候,随时提醒幼儿观察同伴的动作是否正确?如有错误的,就及时指出,互相纠正。二是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细节的观察和引导。在观察幼儿动作的过程中,还不能忽视了对所有幼儿的全面观察,不然会造成良莠不齐的效果。三是要特别注意训练的密度和强度的分配,避免幼儿肢体疲劳,影响身体发育。例如,在教幼儿学习蛙跳动作时,教师就应当及时地考虑幼儿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和总体强度。 3.及时开展课后的评价工作 教学活动的组织除了课前和课中,还包括课后。课后的评价工作是收获效果反馈信息的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不容忽视。一堂体育课下来,幼儿教师应当主动地与幼儿倾心交谈,问幼儿在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玩得开不开心,等等,当幼儿作出回答后,教师应当及时回应,同时,教师还要多鼓励幼儿,让幼儿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及不足的地方,教师的语言要温婉,以表扬激励为主,如此才能激发他们下次上体育课的浓厚兴趣。 三、结语 总之,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与组织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的幼儿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这样我们的小班幼儿体育教学质量才会显著提高。 作者:邹志红 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宁波求真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农村牧区幼儿教育论文 一、教学设施的简陋与落后 说起农村牧区幼儿教育,与城镇幼儿园相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房屋教室等基础设施、设备的差距。因为这是最直观,最显而易见的。拿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全村人口6000多人,适龄入园儿童300多人。而幼儿园实际教学建筑面积却不足240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生均用地面积13~15平方米的标准。房屋大多趋向老化,接近危房标准。更不用说活动室、消毒室等标准配备了。此外,整个幼儿园除了一个滑梯和几个球类玩具,电子设备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几乎是一无所有。在上级组织的一次外出观摩学习活动中,看到城镇幼儿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木质地板的活动室、塑胶跑道等豪华设施,想一想自己所在幼儿园的教学条件,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禁发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感慨!农村牧区幼儿园教学设施的简陋与落后是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具体表现,即注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侧重城镇教育,而轻视农村牧区教育。这种现象虽然逐渐有所改变,但其进度却是缓慢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严重老龄化,个别地区以“临时工”为教师队伍主力军 在农村牧区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种以“临时工”为主要力量的奇怪现状。农村牧区幼儿园的正式教师大多是从小学调来等待退休的“奶奶”老师。以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最年轻的在编教师也有五十岁!在这些“奶奶”老师中,无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体能方面,大多数已力不从心,基本上已经不适合幼儿教学工作。而在个别地区,日常教学的中坚力量大多是那些通过“三支一扶”等政策或者是为实习而来的幼教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这种“临时工”为主,以“奶奶”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不仅对幼儿园的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使“提高幼儿教学质量”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拿我所在地区的几个农牧地区的幼儿园为例,因缺少专业的教师,除语言、数学、社会和健康课程以外,音乐、美术和体育活动等课程的开展都存在困难,或者根本不能开课。此外,在多数正式教师身上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他们因为难以达到职称考评标准而失去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的信心,也对教育孩子失去了耐心,体罚幼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使人们对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的印象越发恶劣,进而失去了信心。 三、思想的落后,缺乏责任心 教育思想严重落后已成为中国幼儿教育的通病,农村牧区幼儿教育尤为严重,如幼儿教育小学化、缺乏良好习惯的培养、忽略人性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放羊式”教学等等。这种不尊重幼儿自然本性,违反幼儿成长规律,急功近利,毫无责任心的现象在农村牧区幼儿园是普遍存在的。在一次与一个幼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交流中,她指出我所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给小朋友们复印同样的简笔画,再让他们上色。这样虽然教师在教学时操作简单,展示出来也感觉很整齐,但实际上是在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她还举了在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个母亲因为幼儿园老师教给她女儿认读英文字母“O”,而向幼儿园索赔一百万美元并成功的例子。因为这样抹杀幼儿想象力的教育,后果如同剪掉天鹅的翅膀。正是这种抹杀幼儿想象力的教学行为,在我们这里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是应付上级检查和供家长参观的“重头戏”。在强烈反差之下,农村牧区适龄入园儿童纷纷到城镇幼儿园就读,致使农村牧区幼儿园生源锐减。同时,有能力的幼儿教师也相继选择去条件较好的城镇幼儿园工作。以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本应有300多适龄入园儿童的自然村,实际入园只有50来人!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的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其衍生出的诸多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去城镇幼儿园后,全托幼儿与父母情感淡薄的问题,单亲陪读影响家庭和睦的问题,爷爷奶奶陪读隔代教育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改善农村牧区幼儿教育而得以解决的。这些问题虽然都是老生常谈,也许不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认为有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毕竟参与就是力量!我相信这种声音多了,能汇集成一股劲流,从而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使农村牧区幼儿教育早日得到改善,使农村牧区的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作者:谢淑春 单位:赤峰市翁牛特旗白音他拉总校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发展中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总体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 城乡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不均衡,这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在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重视的今天,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幼儿教育教育不公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幼儿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城乡幼儿教育入学机会严重不均等,以2009年为例,该年全国幼儿教育毛入学率为50.9%,这就说明全国几乎一半的幼儿无法接受幼儿教育,而在这一半的幼儿中,有80%来自农村地区,主要原因是受到农村地区幼儿园数量有限、办园条件很差,师资力量等资源严重不足,导致了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留守幼儿难以入园接受幼儿教育,随着不少城市“贵族幼儿园”的不断涌现,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事业落后的局面更加明显;其次就是在半圆经费投入等方面,呈现幼儿教育也存在着不均的现象,随着我国教育经费的逐渐增长,但是幼儿教育方面的经费仍然在整个教育经费中占有极低的比例,目前我国每年的幼儿教育经费人均仅为200多万元,而这些钱又都是向城市幼儿园建设倾斜,造成了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越来越明显。 (二)幼儿教育师资力量普遍薄弱,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不少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以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不少青年教师难以有效满足快速发展的幼儿教育的需要,理论和实践脱节,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等上都有着较大的不足,难以很好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有效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仍然过于偏重知识性的传授,不能很好地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合适的保教方法,同时,我国幼儿教育中女性教师比例偏大,男性教师比例严重不足,教育心理学已经发现,教师比例对于幼儿的成长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男性教师比例却很低,难以有效帮助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幼儿教育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陈旧落后,难以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中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落后不完善,幼儿园准入机制和督导机制不健全,不少农村地区的幼儿园严重不符合办学条件,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去办幼儿园,工作制度不健全,加上不少人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幼儿教育不过是替自己带孩子,自己送孩子来幼儿园就是来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少幼儿园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根本无从谈起。 二、改善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对策措施 面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上述较为典型的问题,教育部门要协同幼儿园教育机构一起采取有效措施,有效促进今后我国幼儿教育的大发展。 (一)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我国最基本的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因此,今后针对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的情况,各级政府部门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同等对待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今后要进一步重点扶植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利用各种政策措施来有效扩大农村地区幼儿教育资源,优先支持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在财政投入、师资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教师待遇等,建立城乡幼儿教育对口扶植制度等,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城乡均衡发展,这应该成为今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重点主攻方向。 (二)加大幼儿教育培养机制,幼儿教师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制度 要进一步转变幼儿教育教师教育观念,进一步使得幼儿教师可以有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严格幼儿教师岗前培训力度和内容,紧跟幼儿教育发展方向对幼儿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重点是要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在幼儿教师中采取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的形式但是不可太过于拘泥,要进一步完善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待遇等,吸引高素质人才去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构工作,着力提高农村地区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 教育部门要协同幼儿园一起,建立完善的幼儿园准入机制和督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工作,加强幼儿教育管理,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园工作的宏观管理,不断提高幼儿园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幼儿教育工作平稳进行。总结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的整体局面良好,幼儿教育发展很快,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以上问题也只是较为典型的问题,因此,今后我国幼儿教育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幼儿教育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政府、幼儿教育机构已经社会各界协同面对这些问题,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在今后的良好发展。 作者:马月华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1.教学内容上过分的知识化倾向。幼儿教育需要对孩子进行综合全面的培养。但现在很多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过分偏重知识,而忽视德、体、美、劳等方面。在幼儿教育中,将小学教育的内容提前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有的幼儿园甚至选用小学的教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十分明显,他们要求孩子在学会汉语拼音后,能够熟练背诵和书写声母、韵母,能够标注一些字的拼音;要求孩子在计算上具备高位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在孩子的识字能力上,要求认识常用的500甚至更多的汉字。有的幼儿园还要求孩子能够背诵大量的唐诗,甚至要会一些英语的会话。这么多的学习内容,无疑让孩子的童年充满沉重的负担,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 2.教学方法上过分依赖教师授课。有些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分配给孩子自由活动和游戏的时间非常少。这样的幼儿园教育无异于一个小学模式。教师在前面讲课,孩子在下面听课,不守纪律的孩子还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教师对孩子不能完全理解的内容要求幼儿以反复重复的方式去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少、游戏活动少、师生互动少,让幼儿在机械的记忆中紧张而枯燥地度过一天又一天,很容易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 3.教学评价上过分强调学习结果。教师以孩子是否掌握拼音、汉字、运算等作为评价孩子学习的唯一方式,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否喜欢学习、是否感到学习的困难、是否对没学会的知识感到迷茫等都被教师忽略。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造成孩子缺乏学习活力和热情。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1.家长的过分期望。我国的家长几乎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有的家长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知识的教育。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每天都在督促孩子学习,考查孩子的唐诗、运算等智力知识,而孩子一天过得是否开心等缺乏应有的关注。 2.幼小缺乏良好的衔接。我国教育部门规定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不应该进行入学考试。但现实的状况是很多优质小学面对众多的生源而举行入学考试或面试,家长和幼儿园不得不提前进行小学知识的教育。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对策 1.形成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合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的身心发育还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对家庭和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家庭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幼儿园按照幼儿的成长规律教学时,需要家庭方面给予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良好的共同教育环境。 2.做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消除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不等于放弃幼儿到达小学入学前的过渡和衔接教育。幼儿教育应着重对幼儿对知识启蒙,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及自我管理能力,让幼儿更加独立和坚强。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刻意去灌输小学的知识,应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喜欢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形成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3.加大对教育的监管力度。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或社区应建立对幼儿园教育内容、形式及水平的监管机制,杜绝灌输小学内容。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小学入学考试的监管,实现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作者:刘淑静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虹桥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舞蹈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开展舞蹈教学对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幼儿的理解力。对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理解中幼儿会逐渐提高对理解的认识,并不断去思考,从而使其智力得到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对舞蹈的不断理解中逐渐得到开发,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幼儿会把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2)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正处于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幼儿会因为对新事物的了解而产生很多独特的想法,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及时抓住幼儿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教学,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在舞蹈学习中充分去想象,去自由的发挥,从而实现幼儿智力开发的目的。 (3)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的想象力还不符合常理,但这些恰恰是幼儿心理真实的写照。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幼儿把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成为创造力,也就是指导幼儿把脑中的想象,去进行创造,去进行表演,去进行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引导幼儿去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创造,使幼儿对舞蹈教学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智力的开发。 二、开展舞蹈教学对幼儿潜能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机能。一方面是对身体柔韧性的锻炼。通过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幼儿骨骼等身体机能的发育,使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更好。另一方面也是一项体力运动,不断进行舞蹈的学习,会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幼儿的体力,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 (2)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舞蹈教学是结合音乐进行的,优美的音乐会让幼儿身心放松,使幼儿在轻松、欢快中得到成长。通过舞蹈学习,可以让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避免出现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 (3)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幼儿由于年龄的关系,在舞蹈教学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音乐或者舞蹈动作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幼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要去掌握所学的动作,就需要幼儿认真观察、认真听讲,还要不断去记忆。为了加深幼儿的记忆,就需要教师多次重复动作,让幼儿去进行模仿,进而促进其记忆力发育。 三、开展舞蹈教学对于幼儿审美能力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舞蹈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舞蹈教学具有的美感是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舞蹈所具有的动作美、舞姿美,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地学习。幼儿年龄小,对于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去感受、欣赏、追求。对于舞蹈教学的美也同样如此。 (2)有助于幼儿增强形体美感。舞蹈的学习,对于身体发育中的幼儿具有重要作用。幼儿通过不断地学习舞蹈,不但可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而且幼儿的气质也发生着改变,在日常活动中,都显得礼貌得体,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受到大家的认可,也会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四、开展舞蹈教学对于幼儿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舞蹈是优美的,幼儿在不断的学习中,伴随着欢快、轻松的音乐,感受着舞蹈传递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就会逐渐养成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2)有助于幼儿意志的培养。舞蹈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幼儿的年龄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所以舞蹈的学习对于幼儿的意志力有很高的要求。很多舞蹈动作要做到位是要付出辛苦的代价的,当幼儿忍着眼泪把动作完成,这时,幼儿已经养成了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具有了坚韧的品格。 作者:白雯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探析幼儿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一、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 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对周围新鲜的事物产生好奇感和浓厚的兴趣,要抓住这个时机利用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落实素质教育的改革。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灌输这种创新的思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动作等相识来诱导孩子,让孩子去发挥想象不断创新[1]。孩子的创新意识非常强,要不断地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耐心地向孩子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当孩子在受到夸奖后更加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创新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孩子就可以形成自主创新的意识。不要认为孩子可能听不懂就不去帮助孩子理解,长期下去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抹杀孩子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但凭个人的能力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团结合作,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才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因此对幼儿教育中要从小渗透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从学习、娱乐活动等角度入手,让孩子学会合作。其中在娱乐活动中,塑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氛围,引导孩子关心、帮助其他伙伴,注重其他人的感受,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分配任务的方式,将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的孩子来完成,之后让孩子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此外,还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当小组内的成员不能完成任务时,为了集体的成绩要主动帮助他们,塑造孩子的优良品质[2]。 三、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 之所以注重幼儿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未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通过正确的培养方式去塑造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小注重孩子思想道德素质,避免出现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现代社会的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会逐渐对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孩子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孩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进行评判,及时地改正孩子错误的想法,避免孩子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3]。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举动,幼儿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当家长和老师面对一种情况采取的行为会让孩子认为遇到某种情况也该如此,因此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做到不闯红灯、主动帮助摔倒的老奶奶、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素质教育做出最大的努力。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孩子的视角和观察力与大人不同,他们能够发现我们忽视的事物,加上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以提出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观点。兴趣和发散思维是想象力的基础,教师和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因为固定的学习模式和普遍的规律去束缚孩子,让孩子大胆地去想去做,敢于对现有的事物进行质疑,让孩子亲自动手去验证和创造[4]。幼儿园内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灵活,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丧失信心,教师和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坚持下去,适当地给予帮助,让孩子明白困难时不可避免的,一旦放弃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尊重孩子的意见去选择坚持还是放弃,教育孩子以后的生活中也应该坚强地面对挫折,勇敢地向前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通过实际的行动为孩子树立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正面形象。 五、加强家庭中幼儿的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地引导孩子,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素质教育[5]。摒弃溺爱孩子的错误教育观,不能将孩子作为家中的“小皇帝”,惯着孩子,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基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锻炼孩子应对困难的能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素质教育环境,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除了教师的正确培养外,还需要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正确引导,通过合理的途径去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注重孩子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为幼儿的成长和学习塑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环境。只有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社会、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地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唐连芝 单位:河北省阜平县冯家口小学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儿教育中教学语言的艺术设计 一、导入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兴趣引发为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设计导入语言时,教师应努力把兴趣引发、动机呼唤放在首位,重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 1.开门见山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导入。这种导入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能很快集中幼儿注意力。如大班社会《快乐的新年》中,教师这样导入:“新年是人们最向往的节日,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吧。”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言朴素、自然,更贴近幼儿生活,会让幼儿产生亲切感。 2.问题悬念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悬念,通过问题引发幼儿学习兴趣。这种导入语言能让幼儿产生神秘感、好奇心。如大班科学《漩涡》中,教师这样导入:“这是一支神奇的笔,只要你把笔直直地站在水中不停搅拌,你将会有许多有趣、奇妙的发现”。这种具有悬念式的导语将问题直接抛给幼儿,可让幼儿顿时萌发好奇、探究的欲望并乐于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3.情感渲染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渲染活动氛围,引发幼儿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具有煽情作用,在情感上萌发幼儿学习愿望。如中班科学《美丽的雪花》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雪景方式导入:“雪花漫天飞舞,有的飘落在高山上,有的飘落在农田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雪花都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如此优美动情的导入语言怎能不激发幼儿迫切欣赏雪景的愿望呢? 二、提问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启迪智慧为主 课堂提问对启迪幼儿思维,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提问语言的设计上应慎重考虑,反复推敲。尤其要在“引”“启”“导”字上下工夫。 1.提问语言的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分析事物本质特征,围绕事物设计多个相关问题,让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向日葵》是一幅值得幼儿欣赏的名画,教师精心设计一连串富有层次的问题:“这里有几枝向日葵?每一枝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向日葵的花瓣是怎样的?像什么?”通过教师层层剥笋、递进引导,幼儿对每一枝向日葵都进行了细致观察,丰富了幼儿对《向日葵》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使欣赏活动更加深入、细腻。 2.提问语言的开放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也应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幼儿欣赏故事《七色花》之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珍妮,你会用花瓣做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用小花瓣让沙漠上长出参天大树,变成绿洲。”有的说“:我会用花瓣变出长有翅膀的汽车。”还有的说:“我用花瓣让沙漠变成一片树林”开放性的问题,发散性的表达,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发挥了幼儿的想象表达。 3.提问语言的智慧性。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语言时能直抵教材本质,从启发、激励幼儿思维出发,智慧引导。如在演唱完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教师问:“小花鸭迷路时表情怎样?“呷呷呷呷”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当小花鸭找到妈妈时它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通过提问,让幼儿发现两段歌曲中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的方法,这种富有启迪、智慧地引导,提升了歌唱活动的效果。 4.提问语言的深入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需要教师关注教材本身,设计具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如在欣赏故事《小羊过桥》后,教师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小白羊和小黑羊怎么会掉到河里去的?白羊和小黑羊应怎样做才能平安过桥?”在这深层次的探讨中,有效地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的脉络,深刻地认识了故事的内涵。 三、归纳语言设计的艺术———以拓展经验为主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认识肤浅,经验零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实际,善于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然后有针对性、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把零星、散乱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系统的知识。 1.提升式归纳。所谓“提升”,指教师在幼儿认知、观察、了解等基础上进行适当提炼,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更进一步。如,大班数学“有趣的排序”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排序?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便进行梳理:“围巾、手帕、地毯上美丽的花纹经过有规律排序后变得更美丽;马路、滑梯、房屋上有规律的排序后显得更美观。”通过教师语言的梳理、提升,丰富了幼儿对排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激发了幼儿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体验有规律的排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 2.概括式归纳。所谓“概括”,就是帮助幼儿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特性进行提炼,使之形成一种更科学、完整的认识。大班散文诗《风在哪里》描述的是风吹过树梢、小花、小草和小朋友时的不同景象,教师这样归纳小结:风在哪里?风就在翩翩起舞的树梢上;风就在频频点头的小花上;风还在轻轻晃动的小草上;当我们放眼看去时,到处都能找到风的影子。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的概括语言像小诗一样优美,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风的美,风的趣,也更激发了幼儿观察风、探索风的兴趣。 3.拓展式归纳。所谓“拓展”,是指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已经获得的经验,还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扩充。如在小班健康《好吃的西瓜》中,教师问:“你喜欢吃西瓜吗?西瓜有什么营养?”大多幼儿回答“西瓜好吃,凉快。”教师便拓展、丰富幼儿对西瓜营养的认识:“夏天吃西瓜不仅解渴,还能排出身体中的热量、毒素。西瓜虽然好吃有营养,但多吃会引起腹泻等疾病。”经过教师详细具体介绍,幼儿对西瓜的营养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认识。 四、应答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关注个性为主 所谓“教师应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幼儿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教师能否智慧、富有个性化地应答,直接影响师幼互动,影响幼儿学习兴趣与态度。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应答方式,注重启发点拨、激励鼓舞。 1.追究式应答。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因此,教师在应答时要善于巧妙点拨幼儿思维,学会追问。如在健康《好玩的红绸》中,教师引导幼儿示范用红绸当小船玩“划船”游戏。教师:“怎样坐船既安全又舒适?”幼儿“:两手要抓牢。”教师:“抓牢什么?”幼儿:“红绸两边。”教师:“身体应该怎样?”幼儿:“身体要跪坐在船中间。”教师“:对,这样才能保持平衡。”教师的追究式应答,有效地解决了活动难点,提升了课堂效果。 2.激励式应答。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应答幼儿时要注重激励和肯定,让幼儿体验交流表达的成功与快乐。如在绘本《叶子鸟》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叶子鸟跳圆圈舞”的画面。教师问:“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在唱歌跳舞。”教师:“你讲述得真完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有小音符。”教师“:你的眼睛真亮,它们围成了什么队形?”幼儿:“像花一样的队形。”教师:“你太有想象力了,如同花瓣一样也是圆形的。”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表达、想象给予了肯定,激励了幼儿的表达,它犹如甘泉、雨露滋润着幼儿稚嫩的心灵,让课堂氛围显得轻松、愉悦。 3.补充式应答。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弱,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式应答。如在画完“蝴蝶”后,教师组织幼儿讲评。教师问“:你喜欢哪幅蝴蝶作品?为什么?”幼儿“:我喜欢有花纹的蝴蝶,很好看。”教师:“是呀,这些蝴蝶花纹左右对称,色彩鲜艳,真美!”幼儿:“我喜欢那只会飞的蝴蝶。”教师:“只要变化蝴蝶翅膀飞翔的方向,蝴蝶飞舞的姿态就会更优美、更有趣。”教师的补充应答,让幼儿看到了多姿多彩的蝴蝶画面,同时教师也将自己的指导性建议巧妙地渗透其中,真是一举两得。 作者:吕燕 单位:张家港市南丰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我国农村的幼儿教育 一、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设施不完善。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政府对于幼儿教育不够重视,公办幼儿园远远少于民办幼儿园。大多数幼儿园的规模非常小,通常只有几个班的幼儿。相比于城市较完善的教学设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比如很多幼儿园没有独立的幼儿活动室,只有一个教室,教学和活动都在一个教室里。有的教室的教学环境很差,通风不畅,而且存在废弃木材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农村幼儿园基本没有休息的地方,学生中午放学回家,下午再上课,一路上存在安全隐患。多数城市幼儿园在教学楼附近都有丰富的游乐健身设施,还有一些大型玩具,而这些游乐设施在农村幼儿园几乎看不到。没有游戏的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是非常不利的。 1.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的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师人数等方面。农村很多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相对较低,他们学历不高,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不强,不把幼师作为自己的长期职业.得过且过.这就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幼师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并非专业出身,他们的教学观念比较保守,认为只要关注幼儿不出事就算完成任务。他们不具备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通常只按照一些传统的育儿方法教学。同时,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师数量是非常医乏的,一所民办的幼儿园,一般只有两三个幼儿教师。 1.3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一般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关。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得比较好,落后地区的农村连一般中小学的教育都无法保证,更不会关注幼儿教育。 二、搞好农村幼儿教育的对策 2.1加大幼儿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设施。 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地增加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政府需要从财政支出中专门拿出一部分经费完善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学设施,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融资渠道,进行幼儿教育的多元化投资。比如江苏省苏州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资方法非常好,他们利用企业捐资、村村联合等多元化的投资方进行幼儿教育的融资,改善苏州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学设施,促成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2.2丰富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素质。 农村幼师的素质相对偏低,需要通过丰富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加强对幼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幼师培训体系,关系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向幼师们灌输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幼师待遇,留住幼师的人需要先留住幼师的心。对幼师进行多层次培训,将不同专业的幼师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学校可以招聘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并定期组织幼师技能比赛及相关的评比活动,以增强幼师们的荣誉感。 2.3政府合理引导。 政府部门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幼儿教育的开展,促进农村地区合理地发展幼儿教育,各地区平衡、共同地发展。比如政府可以加强农村各地区幼儿园进行交流学习,还可以派遣专业的幼儿教师去一些比较困难的农村支教,以推动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结语幼儿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对幼儿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关系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好农村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作者:张玲 单位:赤峰平煤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措施 一、引起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原因 1.1政府重视参与力度不够 在中国,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投入不多,多数幼儿园不是公办的,幼儿教育逐渐被市场化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多数民办幼儿园的举办人只追求最大利益,大大提高了幼儿教育的成本。高成本的幼儿教育,直接造成家庭的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幼儿教育的质量的不良后果,多数农村家庭幼儿因此上不起幼儿园。收费较低的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政府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致使幼儿教育停滞不前,幼儿教育质量跟不上,加剧了幼儿教育市场的混乱。 1.2教育监管力度不够 教育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因素之一,加上民办幼儿园居多,幼儿市场混乱,非法办园的现象大量存在,多数幼儿园是不合格的;教育行政机构对非法办园的现象管制不到位,对师资力量不加监督,导致幼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导致教育质量偏低;其次对幼儿园乱收费不加以管制,导致乱收费现象此起彼伏。给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最终出现幼儿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二、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幼儿教育管理 要想解决幼儿教育信任危机,必须加强完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法律效力比较低,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律法规,导致幼儿教育的办学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强、乱收费、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师素质低等问题出现,致使幼儿教育停滞不前,只有完善了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幼儿教育体系才是完整的,才能实现规范办园,政府才能更好地对幼儿教育实施管理,保障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政府要重视幼儿教育,全面系统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借鉴国外的幼儿法律体系,结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起幼儿教育法律体系,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质量门槛,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质量,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2增加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 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充足的经费做后盾,会限制幼儿教育的发展。我国幼儿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的根源就是缺乏经费。近几年,政府对中小学的教育投入比较多,忽略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学的基础,决定国家的命运。国家要负起相应的职责,增加对幼儿资金的投入,实现教育的公平,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充分表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应加大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更多公立幼儿园,规范私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各种标准,努力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3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提高教师待遇以及地位,对教师定期培训。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加强教师职前培养,给予大学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上面的帮助,有效解决幼儿教师缺乏问题。其次,国家出资,对已经任职的幼师进行专业定期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在业务培训中,除了知识培训外,还应加强幼师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幼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真关爱孩子成长,在工作中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促进孩子的心智培养。最后,要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吸收大量的优秀师资力量,打造优秀的教育团队。 2.4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幼儿教育,将幼儿当作“小大人”,只进行传授知识的做法是错误的。幼儿教育“小学化”从短期效果看,也许确实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这种短暂性的优异成绩是以牺牲幼儿的天性和品格的为代价的,从长远上看会影响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幼儿园要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坚持教学以游戏为主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让幼儿自主去探索世界、认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幼儿教学的质量。 2.5注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达成共识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相当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带有感情色彩,幼儿园教育更为专业,两者的相互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能够更好促进幼儿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必须保持方向一致,否则幼儿就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在交流和沟通坚持“一切为了孩子”,切忌教师向家长告状以及家长向教师兴师问罪式的交流。对于幼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家长和教师更要注意双方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不能自以为是、一厢情愿地办事。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沟通的重要性,互相尊重、理解和体谅,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心讲课、义务教育的质量,还会影响整体的国民素质的高低,更严重会影响国家的命运。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状况不是很理想,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幼儿教育没有受到重视,而幼儿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对幼儿终身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幼儿能否接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成为了现代幼儿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入园难、入园贵、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及大量虐童事件发生等现实问题,导致幼儿教育出现信任危机。失去信任的教育体制是无法维系的,想要解决幼儿教育的信任危机,必须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为家长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作者:徐灵雅 单位:杭师大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儿教育专业中的化学教学初探 一、树立改进教学的教育理念 我国在现阶段的幼儿师范生教育中,大家普遍认为化学知识是附属的。这从心理上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不够重视,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信心和学生的化学成绩的提高。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对幼儿师范生健全人格及做人的基本素质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理解化学教学对幼儿师范生教育的内在价值,理解要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师范生,也必须做好化学教学的理念,良好教育理念的树立是教学改进成败的关键。 二、化学教学改进,要坚持以人为本 幼儿教育专业教学改进在于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必须要以人为本,为幼儿教育专业中的化学教学初探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应从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发展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转变;在教学目标宗旨上,应改变过去的“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应试教学”模式,注重培养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的幼师人才;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向评价学生发展性的功能转变;还要根据幼儿师范生的特点,将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师范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突出化学教育,能促使幼师生产生强烈掌握“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方法”欲望,让幼师生学会培养幼儿“简单科学方法及形成最基本的科学品质”。 三、教学改进及教学探究 教学改进和教学探究应有一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一种是从教学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再经过实验而形成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师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如何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的:“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提出好几种假设,然后在实际学习中对所提出的每种假设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根据幼师生的特点重视对化学“生活化和趣味化”的实用教学,重视多做开放性的、多样化的简单的家庭小实验并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一看就会,一学就懂;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或问题进行验证或讨论,使之有成就感。如:分析“带小朋友玩耍时,被蚊虫叮咬后,应该如何处理?”;“炒完菜不刷锅为什么不好?”;还可进行“人呼出的气体为什么能使‘清水’变浑浊?”实验验证等包含化学知识的贴近生活的常识。 四、小结 任何教学都是有一定法则的,但教无定法,要因材施教,且重在实效。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教学,都必须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探索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终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邓宝玉 单位:贵州省贵定师范学校都匀校区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儿教育质量的思考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质量提升打造人才优势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幼儿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民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及改制幼儿园等多种办学主体的复杂局面,导致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甚至某些幼儿园贪图费用压降,聘用没有教师资质的人员开展学前教育工作,整个师资队伍良蔫不齐。在当前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狠抓入口关和后续管理,打造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首先要在幼儿教师录用环节严格把关,对于公立幼儿园的师资配备,可以采取选调、公开招录的形式进行,确保将学历达标、有教师资质、业务能力强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教育教学岗位之中。民办、私立幼儿园也应当建立教师聘用备案制度,保证师资力量符合标准。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辖区内幼儿师资的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履职能力,提升整体队伍素质。 二、强化教学研究工作,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强劲动力 部分幼儿园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充分重视教学研究,导致一些教师不能站在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及学前教育最前沿进行研究,工作停留于老经验、旧模式,制约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提升。幼儿园管理者应当强化教学研究工作,首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将教研活动安排到每一个月、每一个周,涵盖不同学科,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其次,要建立园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炼教学经验,推广先进模式,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还要活化教学研究的形式,不局限于读刊物的形式,采取谈体会、观摩课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相互学习研究,并邀请上级教育部门专家及重点幼儿园的教师开展传经送宝,对园内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及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传授,提高教师的岗位履职能力。还可以选送教师到上级幼儿园进行跟班学习,或者脱产参加教育院校的培训,多渠道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日常规范管理,为教育质量提升夯实坚实基础 日常教学管理在整个幼儿园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管理者要强化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督导工作,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天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为教育质量的提升积蓄力量。首先,要坚持每日教学检查,对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了解,通过推门听课、翻阅资料、幼儿交流等方式了解全园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做好记录,形成详细台账。其次,要通过科学完善的管理考核量化日常教学工作,建立百分量化考核制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量化,将管理工作渗透到全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另外,还要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成效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对教师德能勤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折算成分值纳入教师的综合考核之中,以此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起正确的导向,激励广大教师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安全措施落实,为教育质量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安全是幼儿园办学的重中之重,强化安全工作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首要任务。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管理层与一线教师应当重视安全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为孩子的安全筑牢屏障。首先要完善接送交接制度,幼儿到园要有记录,离园要有手续,坚决不得存在随意、松懈或者疏忽心理,接送一旦出差错,后果不堪设想。其次要强化园内设施的安全检查,小到教室物品的安全性,大到教学楼、室外游乐设施的安全工作,都要高度重视起来,经常进行检查,发现小的隐患也不放过。另外,还要注重食品安全工作,无论是采购的腰餐食品还是幼儿园食堂加工的食品,都要严格履行操作标准,三无食品不得进入园内,加工过程要保证卫生达标,以及操作人员证件齐全。幼儿园还要强化师生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有效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强化对外结对共建,为教育质量提升整合优质资源 在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联合办学、集团办学等方式成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地区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划区域确定龙头幼儿园、重点幼儿园,以此为中心向区域内其他幼儿教育办学单位进行辐射,实现共建双赢的目标。幼儿园管理层要积极寻求和上一级幼儿园进行结对,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邀请骨干教师讲学,选派中青年优秀教师进行学习,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成效。另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要与师范院校建立合作管理,主动申请成为教科研基地及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与院校开展课题合作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发挥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教育管理单位还是幼儿园,都要深化改革,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作者:陆文静 单位:射阳县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幼儿教育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主题教育活动是最近几年在教育改革中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育学科分工明确不同,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综合的课程,也就是一个主题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有明确的主题,但是教学方式是发散的,教学内容是综合型的,可以让幼儿在一堂课上学到综合的知识。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教学活动的良好效果,如何让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在信息技术中受益,是大家普遍在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以及与画面相协调的声音,对幼儿各种感官提供多重刺激,使之产生兴奋,快速进入学习的意境和较佳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有机结合各种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以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呈现,多方面、多角度地传播到幼儿的大脑中。这样,知识在幼儿头脑中的印象更为深刻,认识事物可以全面而立体,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或技能。以我们幼儿园中班组织的一次《有趣的泥塑》主题活动为例来详细谈谈信息技术在主题活动中的创新应用。这次教学活动的核心主题是“泥塑”,希望通过传统的民间艺术泥塑的教学,帮助幼儿增强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喜爱。在这次教学中,主要使用的信息媒体是图片和录像,通过ppt来辅助实现。在导入的时候,直接引出了活动的主题———泥塑,然后对它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在介绍泥塑的过程中,教师利用ppt进行图片演示,呈现了大量的泥塑作品。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向幼儿播放了提前准备好的泥塑制作的录像,同时,教师还在关键的地方进行讲解、总结、演示,让幼儿了解泥塑的制作过程。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教师要求幼儿自己制作一枚泥塑作品。幼儿由于看过了录像中师傅做泥人的手法,之前又看过了很多有名的泥塑作品,他们在自己制作时也发挥出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创新使用,将生活中不能接触到的作品收集起来呈现给幼儿看,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尤其是各地方的名作品,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使得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语言教育活动 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幼儿语言教育资源,优化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我们可以说,在幼儿园教育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语言能力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的思维特征在幼儿的思维中,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进行交流的,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利用幼儿这一思维特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把静态的、单调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教师的教学内容才会“活”起来,不但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非常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2.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幼儿阶段的语言教学中,口头语言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方面。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精心制作课件,把无声的教案制作成为有声有色的课件,把虚构的童话故事制作成为生动的演示动画,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制作成为深入浅出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认知良性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它给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变革。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幼儿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在信息技术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认识幼儿原有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如哪些是相联系的,哪些是独立的。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育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认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系统,这样,在多媒体辅助的教育活动中,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于当前所学的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主体进行的。虽然信息技术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处于初始阶段,但它却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只有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它的功能优势,找出容易产生的使用误区,并正确加以认识、校正,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优势,从而有效地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作者:朱春来 单位: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花苑幼儿园
职工教育论文: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开展公路职工教育的重要意义已普遍为人们所认识,然而长期以来职工教育却总不尽如人意,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个人以为,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公路职工教育的发展。 一、改革形势发展,首先要求公路企业要有明确的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才会把“人才”的问题作为企业走向市场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才会把职工教育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明确的产权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存在的前提,只有加速产权制度改革,使公路企业产权明确,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能够担负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路企业,企业管理层才会真正关注职工队伍素质,才会自觉把职工教育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的公路形势,体制改革还未曾全部转化,仍属事业性质。部门领导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在养路费紧张情况下,难以把财力和精力放在职工教育上。陷于管理的种种繁杂事务之中,作为长期行为的科教工作自然就难以到位。 我国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使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公路却仍然不适应日渐市场化的外部环境,难以为职工教育提供充分的条件。许多地方职工的再教育、培训费用都得职工自行解决。以教育为本之类的理论对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无济于事,因此职工教育还是难以摆上议事日程。 二、培育发展人才竞争市场,推动劳动力合理流动,促使供需两方面的竞争,才能促进职工教育的发展。 劳动力是最能动的生产要素,人的劳动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公路部门内,还没有形成劳动力的竞争市场,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受到限制。劳动力市场的培养发育,使我们需要的人力资源可以从市场中获得。通过培养公路劳动力竞争市场,可以使职工在其追求收入和福利最大化动机的支配下,不断提高自身各项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而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者,即现今的公路企业如果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也会受到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的支配,在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支配下,必须会增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个人而言,投资人力资本,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可以通过报酬得到回报,因此激励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关注自身劳动力的质量,从而推动职工教育的发展。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路道德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才有助于公路职工教育的发展。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它决定着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左右着社会经济生活秩序,造就出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因此与经济生活秩序和职工行为取向有着决定性关系的职工教育必然要受到当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目前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尚未形成,使人们在道德约束上感到茫然。社会还未能从制度上迫使人们不敢失信和取财无道。还未能使人潜下心来学知识、学技术,靠劳动致富。还未能使广大劳动者领会到,要获得劳动力市场的信任,只能取决于其敬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因此在当前公路改革转型条件下,旧的文化支持诸如单纯倡导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而不从根本上解决职工提高生活质量问题、解决职工真正关心的后顾之忧、倡导全新的公路文化理念,使其基本上对公路职工的经济生活失去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抓紧构筑新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支持新的经济生活秩序、改变人的观念,从而推动职工教育的发展。 四、要确实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关心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从而促进职工教育工作的发展。 当前社会普遍缺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仅仅把“人”看作手段,而不是看作目的,尚未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最终发展的前提。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基础上,通过生活质量的提高来实现。生活质量除了物质条件外,还包括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兴趣,对自己岗位的热爱,对公平竞争和发挥自己才能的追求,更包括对受教育权益的维护。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积极创造一个能不断促进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的社会政策,建立健全能充分促进和容纳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构建一个保证职工教育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关心群众,才能促进职工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公路职工教育要摆脱困境和求得发展,关键在于创造公路企业走向市场的条件,使之成为有效率的市场经营主体;关键在于创建公平合理的公路劳动力竞争机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让绝大多数人在道德价值上认同、在行动上遵守公路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经济秩序;关键在于能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总而言之,唯一的出路在于主动地深化改革。 职工教育论文:提高职工教育发展公路事业 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学校接受的教育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活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职工教育培训正是在工作中、学习中、实践中提高的重要环节。职教工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因此,大力发展职工教育是振兴公路事业的必由之路。同时职工教育工作只有为公路事业发展服务,才能得到各级领导和职工的认可,才能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一、立足长远,提高认识,是搞好职教工作的前提 1、是落实“科教兴路”战略方针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间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为此,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实施“科教兴路”和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职工教育的深远意义。坚持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科教兴路”的一项重要举措,把人才培养当作公路事业发展的第一财富,把职工教育当作公路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不断强化职工培训工作,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努力构筑公路人才制高点。 2、是培养造就新世纪建设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发达国家有关统计表明,其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一是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二分之一是创新带来的,只有百分之十五是设备投资带来的,而教育程度高的职工,其创新积极性也高。研究表明,多一年科学文化,可提高劳动生产率1.6倍,增加合理化建议6,受过高等教育的职工,其技术创新积极性比只受过初小教育的职工高30—80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生命周期越来越短。188世纪技术生命周期为40年,19世纪为30年,近半个世纪为10—15年,目前只有5—10年。因此,要创造一流的业绩,就要靠高、新、尖技术人才,而高、新、尖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于不间断地进行教育培训来保障。只有建立和完善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一体化网络,逐步构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社会化的、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才能够达到提高职工素质的目的。 3、是推动公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公路职工由于分散性的工作特点,长期奔波在施工一线,技术人员业务及理论知识都迫切需要更新,而公路桥梁新理论与新技术又层出不穷。举办高新技术培训班既是提高公路职工素质的需要,也是公路事业发展建设的需要。职工教育培训是开发人才资源的基础,而人才资源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拥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会前进和发展,拥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公路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公路行业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体职工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充分挖掘职工教育的潜力,使科学技术与公路的工作生产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使公路的建、养、管、征的水平不断提高,才能真正把握公路部门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使公路的经济效益得以充分体现。 二、贴近实际,办好培训,是搞好职教工作的关键 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职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使职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应对不同层次上的职工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育培训。 1、抓领导干部培训,提高决策管理素质。按照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狠抓公路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把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把重点放在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上,不断提高干部的专业水平,推动干部普遍实现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公路建设和公路改革的需要。培训采取和尝试一些新的授课培训方式。一是内容求新,在加强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就一些新视点问题进行研究,开展专题讲座,以对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理论层次;二是手段求新,打破传统培训模式,聘请先进单位的领导介绍成功经验,对于公路各项专业管理工作,请上级专业科室的负责人担任讲课任务;三是在培训教学形式上创新,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手段进行授课,使培训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高授课质量。 2、抓技术骨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随着公路建设知识含量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能覆盖公路行业重点专业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人才队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坚持每年举办高新技术培训班。在实施高新技术人才培训工作中,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注重针对性。根据公路行业改革的特点和公路工程建设的需求,使培训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能胜任关键性技术岗位,而且能及时解决生产技术、工艺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超前性。为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培养跨世纪人才,应注重职工教育工作的超前性,为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培训门类、科目、内容、技术等方面要考虑到公路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需要进行超前培训。三是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实用性。在培训过程中,采用三维动画演示、案例教学、多媒体演示等先进的方法授课,聘请公路桥梁方面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进行授课。并且组织参观一些著名工程建设,做到学用结合。 3、抓一线人员培训,提高工人队伍技能。公路系统一线工人有很多,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公路的建设质量和养护质量的提高,影响公路经济的发展。为抓好一线工人的培训,一方面,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以县站为主开展各种岗位培训班,另一方面,积极举办岗位能手培训班。并注意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举办公路养护专业知识竞赛,印发学习资料,组织集中学习,在公路职工中掀起一个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全面提高公路职工的综合素质。 4、抓新进职工培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对刚进入公路行业的新职工,重点应向他们灌输“公路行业精神”,培养对公路行业感情和集体主义、团结合作的作风。新职工就职后,首先要学习公路行业历史传统,前人的创业精神、经营方针以及行业概况和业绩。现今流行的“企业文化”之类的字眼,实际上就是行业经营思想和工作作风。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文化”,如果不正确理解和继承它,就不能在今后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很好的理解经营政策和方针,也不可能与同事之间默契配合。新职工教育的另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传授基本劳动技能和对劳动组织、管理体系的认识。 三、改进方式,规范管理,是搞好职教工作的重点 1、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根据公路发展目标对人员能力的需求、各部门工作对人员能力的需求以及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提前作出周密细致的计划、安排,包括培训对象、时间、地点、内容、授课教师、培训效果及考核标准等,坚持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培训工作的龙头,使职工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稳步进行。 2、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成人教学特点,在培训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员台下听的做法,加强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在培训中增加互动式的教学,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增加交流研讨内容。学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每个人通过听取别人的发言,拓宽思路,提高认识,使培训收到较好的效果。 3、合理选择培训模式。在培训组织上,坚持以内培为主、外培为辅。内培主要挖掘内部潜力,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外培是指选送部分人员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教育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坚持短期培训为主,长期培训为辅。短期培训是利用业余时间和施工淡季,见缝插针实施培训,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在培训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的原则,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在短期培训中,突出以岗位培训为主。 四、创建机制,完善体系,是搞好职教工作的保证 1、加强对职教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职工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市级以上公路管理部门独立设置教育管理科室,县级公路管理部门设置专职教育管理人员,按全员人数的0.3配备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把职教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职教工作会议,分析研究职教工作情况。坚持把职工教育工作当作公路事业发展中的一项大事来抓,做到研究工作时要研究职教工作,布置工作时要布置职教工作,检查工作时要检查职教工作,总结工作时要总结职教工作,评比工作时要评比职教工作。 2、加强对职教工作的资金投入。教育投资体制是关系到教育经费能否正常投入,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教育的投入应转变观念,防止走进教育投资是消费性投资或视教育投资为职工福利的误区。在培训经费上,要集中管理使用,避免多头切割,真正用于提高整体队伍素质上。要注重法律、法规制度的落实,稳定教育经费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职教经费应实行归口管理,专项使用,制定《职教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使用范围和标准,盘活经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资金,合理调度,确保重点,消除播撒芝麻式的投资弊端和短期行为。 3、加强对职教工作的配套管理。为使培训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应建立考试考核制度。每个培训项目结束后,严格地进行考试与考核,实行培训、用人一体化。为改变过去条、块分割和培训用人分离的旧的培训机制。应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契机,逐步形成培训、用人、分配相配套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提拔”的制度,结合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积极探讨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紧密结合的教育动力机制。 职工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提高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把人力资源作为可以调动的多种资源中具有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资源来开发,切实把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职工教育论文:如何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 【摘要】随着铁路行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于铁路职工的要求增加,需要铁路部门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从而提高铁路职工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论文针对如何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进行研究,论述了铁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铁路企业中的应用,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现状,以及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服务质量;职业 1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铁路行业发展迅速,铁路线路的增多,高铁的开设,给人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行业的发展,使得公路、航空、水运等发生巨大变化,运输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得到解决,新的技术不断研发,使得我国的铁路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对于铁路职工的要求提高,需要铁路部门通过教育培训去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2铁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铁路建设对于国家、社会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神华铁路(包神、神朔、朔黄、大准)的建设,其主要的目的是为内蒙古东胜煤田和陕西省神府煤田外运而建设的一条铁路专线,运营里程达2150多公里,构成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例如,神华铁路充分利用开发与人力资源的铁路建设,是现代铁路行业的新突破,并且推行效果良好,推动了铁路人力资源开发的热潮。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能够促进铁路行业的发展。例如,煤炭铁路运输岗位的职工,需要通过技术考核之后才能上岗,并且需要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而确保煤炭铁路运输工作的效率。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铁路企业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铁路行业普遍存在人与事分离的情况,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人进行动态的管理。铁路职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注重对职工的心里培养,树立其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具有调节、开发的能力。铁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侧重人性化管理,从而去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铁路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共赢。我国铁路行业中的职工,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偏低,职业技能参差不齐的情况。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只注重职能管理,忽视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得铁路职工的综合素质偏低。铁路职工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人员素质的角度入手,涉及的对象是每一位职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从而提高人员的管理质量[1]。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仔细研究慎重思考,从而去进行人才的有效安置。铁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侧重技术人员的潜能开发与培训,从而去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4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现状 4.1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 铁路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而培训的质量是关键。我国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专业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培训师资力量短缺,专职的培训教师较少,而且高素质的培训教师很难聘请到。为促进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沟通与工作机制之间的交流,需要加强对铁路职工的培训力度,聘请高素质的教师,对职工进行培训,从而去提高铁路员工的整体素质。铁路部门需要将职工培训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对职工的管理力度,将培养专业的高素质职工为主要目的。铁路行业的培训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专业知识,但是由于教学与工作的任务繁重,使得培训教师难以在职工培训上面坚持到底。因此,影响培训的质量,容易使得教师在培训与工作上面同时出现问题,导致铁路职工的整体培训质量下降。 4.2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表面上是一种形式,但却具有实际意义,其对于铁路服务业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培训是铁路职工专业技能的保障,由于我国铁路行业的局限性,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也没有整体的把握分析铁路行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使得对于职工培训教育不重视,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铁路对于职工的教育培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等,重大的开销使得诸多铁路部门,仅是在需要时进行培训,而没有真正实现教育培训长期发展。例如,在铁路煤炭运输过程中,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缺乏,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仅是依靠工作经验处理问题,导致工作的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下降。此时的职工培训教育,只是存在于形式。我国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进行开展,主要是由于相关部门的不重视,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从而使得教育培训形同虚设。 4.3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落后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落后,影响培训教育的质量。由于铁路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全天候运行,铁路行业职工工作比较繁忙,空余时间较少,很少有时间进行培训,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并且铁路部门并不认为,培训能够解决职工的技能问题,思想观念的偏差,使得教育培训无法顺利开展。传统的铁路职工培训模式落后,培训内容比较单一,老旧的讲解、“师带徒”等方式,使得职工失去学习兴趣,降低对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传统的培训模式,无法满足现代铁路的需求,并且培训的内容与现实存在偏差,无法进行实际应用,从而导致教育培训失去其作用。 5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策略 5.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对于铁路职工教育培训,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对教育培训的认识。诸多人认为,教育培训的实施主要在于铁路部门的管理层,尤其是针对技术性较强的部门。实际上职工教育培训,需要整体职工加强重视,真正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铁路部门的领导,需要将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职工服务水平的核心内容,铁路职工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自己,从而去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教育培训,铁路部门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长期可行的计划,重视培训,大力进行宣传,从而去提高铁路职工对于教育培训的重视。 5.2细化基础培训工作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需要细化基础培训工作。注重培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从而去提高培训质量。可以通过开展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大会的形式,去加强职工对培训的重视,使得职工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铁路部门的管理层,需要深入对职工的调查,了解职工比较薄弱的文化结构,需要培训哪方面的专业技能,从而去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积极的开展铁路职工座谈会,加强职工之间的信息共享,为职工提供外地学习的机会,为职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进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去提供培训效率[2]。铁路职工可以通过微信、QQ等软件进行沟通,建立教育培训微信群,加强职工之间培训内容的交流,从而去深化培训内容。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更新,教育内容要新颖,选择的案例要具有针对性与真实性。教育培训需要根据职工的知识水平进行划分,编写不同的培训方案,从而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5.3强化师资力量 为确保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需要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强化师资力量,从而去提高培训质量。铁路部门需要聘请,行业内部的知名人士作为培训讲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不仅要深化职工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训工作的职业技能,通过培训去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丰富职工的工作经验。铁路部门可以聘请国外的教育培训专家,学习其优势,弥补自身行业的不足,从而促进我国铁路教育培训的发展。 5.4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 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根据现代铁路行业的发展现状,创新教育培训的模式,从而去提高职工培训的效率。对于职工教育培训,需要根据职工的水平进行分级,对于不同层次的职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对铁路一、二线的职工进行了解,准确掌握其知识程度,以及技能水平。可以通过高级职工带动中级职工学习的方式去开展培训,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高级别的人员可以指导培训低级别的员工,从而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需要创新培训结构,加强对教育培训的管理力度,将铁路职工培训落实到实处。对于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需要重视职工培训积极性的培养,侧重文化技术的学习,通过现代化技术,培养专业技能强大的铁路服务队伍,从而去促进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为保证教育培训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奖励制度,对于铁路工作中成绩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于成绩较差的职工进行批评,从而去促进职工积极参加培训。铁路职工教育培训,需要大家互相帮助,加强部门内的培训学习。职工之间加强经验的交流,共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相互帮助解决,实现职工整体的提升。优化职工教育培训结构,提高员工对教育培训的兴趣,打造良好的培训气氛,从而去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 5.5规划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方法 规划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方法,能够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流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铁路职工之间的交流,准确掌握职工的知识水平,根据职工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训,并且将培训结果形成报告,反馈给上级部门。②确定培训师资,确定培训的重点,编写不同层级的培训方案。③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加强对铁路职工的培训,并且对参加培训的职工进行评估,形成报告反馈给上级。建立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公众号,定期进行内容,从而去提高教育培训的效率。加强对铁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去正面的影响职工。对参加培训的职工技能进行测试,对服务水平进行考核,可以通过情景考评的方式进行测试。 5.6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需要根据职工的需求,培训对象的不同,明确教育培训的范围,确定教育培训的模式,从而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铁路教育培训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将培训过程的工作职责落实的个人,从而确保教育培训的规范性。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科学地进行管理,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去激励职工的积极性。教育培训的内容,需要与职工工作良好的衔接,使得培训的内容,能够直接应用到工作,体现出教育培训的作用。铁路行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进行的业务,需要制订长期发展的计划,从而去加强铁路人才的培养。 6结论 综上所述,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现状,主要有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落后,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以及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策略,主要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规划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方法、创新培训结构、建立新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强化师资力量、细化基础培训工作以及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作者:翟雪冬 单位:神华铁路货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榆林车辆维修分公司 职工教育论文:中小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 摘要:同各行各业一样,人才是中小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不断加强中小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才素质,在中小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是开拓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当前中小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工作效率或质量效果。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对中小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培训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中小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不断提高单位的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和发展壮大自身能力的水平。 关键词:中小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 一、中小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导致重视不够 职工教育是为职工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内在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技能的一种主要途径,开展职工教育既是企业发展需求,又是个人成长进步的基本要求。目前,无论是领导层还是职工,都存在对学习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2.教育培训内容功利化和不切实际 只注重对生产任务完成有效的、应急性质的培训,对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系统的学习不重视,对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培训有兴趣,对产生隐形的、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学习不重视。由于存在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有的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相符,只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根本不切单位发展的实际或需要。 3.中小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教育方法不灵活 存在重形式不重结果现象,只求完成培训任务就行,指令性的做法较多,全面开展各类岗位的针对性培训不到位。培训方式多为“填鸭式”、“灌输式”,利用新技术手段不足。 4.教育培训制度不全面 职工培训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筹划;未能建立培训评价考核制度规范,不能对职工教育培训效果进行合理评价,不能根据信息反馈来纠正偏差,进行控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职工虽然通过学习提升了自身能力素质,但没有通过学习培训使报酬得到一定的提高或得到其他奖励,知识的增加与实际利益挂钩结合不紧密。 二、职工教育培训应突出的重点内容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要侧重政治理论教育,是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的政治倾向、思想意识的重要手段,以此确立职工的政治信念,使他们树立崇高政治觉悟和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调控自己的职业行为。定期深入细致地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基本政策理论,切实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保证正确政治方向的需要,也是促进做好本职工作、打牢政治觉悟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如何提高职工的职业水平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遵循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道德品质的总和。切实抓好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及时调整职工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使职工干一行,爱一行,做一项,专一项。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引导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引导职工遵守一定职业范围内普遍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和特殊的道德要求,在用各项规定制度规范自身言行的同时,用正确的道德信念自我约束。 3.加强干部管理能力培训 一个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有时将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发展,因此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非常重要且必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以政治理论、管理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建设方面,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能力水平、管理方法直接决定单位整体建设和发展,领导干部不是只会干,主要的是会管,会带领大家发展,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会给广大职工以工作的动力和激情。 4.加强技术性岗位技能培训 当前,中小企事业单位正处在大发展阶段,中小企事业单位各自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突飞猛进,这些新知识,新方法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技术岗位不同于一般性工作岗位,攻克关键性技术,突破技术难题,普及应用新技术,通过科技引领自身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掌握关键性技术的人才,因此,加强技术性人才的培训,非常重要,没有这部分人员的专业知识,一个单位将失去前进的动力或能力。 5.加强和谐人际关系的培训,构建和谐工作环境 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是保证单位内部人人心情舒畅安心工作的前提。一个单位中,假如有部分人经常不讲诚信和友善,不讲团结互助,见了利益就抢,看见工作就推,自私自利,见有好处就争,有困难推给别人,久而久之,就会使这个单位的机体受到不良的侵蚀,造成没有友善、没有互助、没有团结,一盘散沙的局面,单位建设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所以,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向上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是单位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中小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的对策 1.方法灵活多样 中小企事业单位培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方法的选择,当前,企业培训的方法有很多种,要选择合适有效的培训方法,需要考虑到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内容、培训对象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的讲授法:指老师通过语言系统讲授知识。二是交换工作岗位法:指员工不定期变换工作岗位,使其获得不同岗位的技能,达到一专多能。三是拜师学艺法:由技术能手一对一、一对几的师带徒培训。四是现代科技培训法,利用新的视听技术,如投影仪、录像、电脑或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这种方法,更应是当前和今后推广应用的学习方法,更适合参加工作后的在岗培训。五是这些年流行的体验式培训,如公开课、拓展训练、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继续教育等。 2.内容切实新颖 培训按内容可以分为四种:技能培训、素质培训、新科技知识培训和工作态度培训。一是技能培训:是企业针对岗位的需求,对员工进行的岗位能力培训。技能是指为满足工作需要必备的能力,就像驾驶车辆,基本的起步、停车、加减档、交通规则要会做。而技巧则是在技能的基础上,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提高,才熟能生巧,达到别人做不到的高度或水平。高层领导的培训在于企业长远规划、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重点是会用人。中层干部的培训在于执行力的学习提高,是领导能力、方法的训练。一般员工技能的培训是按计划、按流程、按标准进行实际操作,要具备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二是员工素质培训:主要有文化素质、作风养成、心理素质、工作生活习惯等,重点在于员工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有好的作风和素质。三是新科技知识培训:要适应行业发展转型的需要,对与本行业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了解跟踪,掌握行业动态,不断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技术,适时更新产品、新工艺,使本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要对企业的转型及产品更新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四是工作态度培训:态度决定一切,没有良好的态度,即使能力再好也没有用。员工的态度决定其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这方面的培训,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3.模式、目的明确 职工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例如,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把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工人的技术等级考核结合起来;本着按需施教,缺什么学什么原则,创新模式方法;培训工作还有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力型和实用型的结合,以便做到学以致用。要加大培养优秀人才、高科技人才、年轻创新人才力度;把培训重心从一般的基础知识、技能培训不断转移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参与市场竞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上来。 四、小结 教育培训是人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企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大中小企事业单位要充分重视职工培训工作,单位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职工培训,要不断完善培训体系,探索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拓展培训内容、方法,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促进单位全面发展。 作者:魏法力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市政建设维护管理处人事科 职工教育论文: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思考 摘要: 水利关乎国计民生,新时期我国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得到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打造高素质的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需要创新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 关键词: 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创新 从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到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再到新中国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工程自古至今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时期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环保问题,提倡可持续发展,构建中国梦,水利系统任重道远,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表明党中央对于水利工作的重视,加强水利系统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概述 1.新时期水利系统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我国水利系统发展战略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时俱进,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我国越来越重视基层水利工程的发展,注重对于水利系统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倡导从思想到实践上贯彻党中央的政策方针。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国水利系统从技术手段到管理方法得到了改善,采取科技手段,提倡智慧水利,所谓事在人为,现在做好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工作越发重要,不仅是对水利系统人才的重视,也有利于保障水利系统的健康运行。 2.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我国提倡“科教兴国”政策,不仅重视学校素质教育,同时提倡做好岗位培训,提高职业素养。由于水利系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就职员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不怕苦精神,并不断更新知识库,不断学习、实践最新的系统性知识、方法,这就要求水利系统必须将职工教育培训加以系统化、规范化。 二、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逐渐认识到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1.水利系统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水利系统存在时间较久,而且其属于国家编制内工作单位,有部分员工是从其他单位调派而来,缺乏对应的技术知识,另外因条件限制,部分老员工的文化程度较低,知识储备不足。而现在社会科技手段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水利工作对员工的专业水平、文化知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水利系统专业性要求较高,部分员工仅凭自己目前的知识储备已无法完全胜任水利系统的工作,而水利系统尤其是基层水利在同类的工作单位中属于日常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部门,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而相关专业的年轻员工又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后续人才储备较为困难。整个水利系统职工的专业素质不够,但是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实地运用,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水利系统对职工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我国明确规定要定期进行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单位仍然存在缺乏重视、落实不力的情况。职工教育培训有利于职工技能素质、思想素质的提高,也是对水利系统落实工作、与时俱进的保障,有些单位响应国家的号召,定期举办职工教育培训,但是多以会议的形式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基础水利知识的讲解,形式枯燥且容易流于表面。组织的教育培训往往缺乏针对性内容,水利系统工作人员具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分工,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如果都参加一样的培训,难以真正的学到新的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更不必说在实践中落实培训内容。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不仅起步到教育培训的效果,还容易引发职工的抵触反对心理,得不偿失。 3.水利系统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提倡进行职工教育培训,但并未出台配套的强制性措施,未硬性规定全体职工参与。此外有些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流于表面,缺乏创新,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枯燥乏味,培训结果缺少实践检验,职工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导致员工也选择敷衍了事,缺乏参与培训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员工参与培训教育的动机不纯。由于水利系统属于国家编制内工作单位,而且人员结构上不合理,缺乏专业人才和中流砥柱力量,人才队伍年龄脱节严重,当今社会行业竞争激烈,个人价值观多有不同,部分员工参与培训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较强,将个人的前途置于水利事业的整体发展之上,为了职称、待遇而参与教育培训工作,其对培训技能、知识是否落实到实践中并不过多关心。 4.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方法较为传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达,水利系统在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方面也要跟上潮流,不断更新发展,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水利单位越发意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会组织各种培训活动,但由于仍处在探索期,培训方法仍较为传统。有部分单位仍采取老一套的培训方法,通过会议、讲座的形式,照本宣科,偏重于对职工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与当下的丰富的媒介手段、各种创意的活动形式相脱节,员工往往较为被动,尤其是生活在自媒体时代、玩转各大社交平台的年轻新员工,很难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无法主动参与其中。在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单位完全是以“完成任务”来作为培训目的,培训内容枯燥,过于形式化、流程化,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培训很难取得实践效果。 5.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水利系统的工作内容更注重实践,传统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制约也导致了我国缺乏对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视,尚未建立起健全的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实际工作中的培训力度不够。水利系统目前的职工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造成一些不良后果,部分管理层与员工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是一种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对培训工作趋于应付,只有工作必要时才临时组织岗位培训,使培训工作无法取得实效,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制度体系的制约,水利系统在人才的选用与引进上欠缺自主性,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不易进来,少数不做实事的人又难以清除。同时,缺乏健全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便造成培训的组织工作较为松散,培训过程和总控制力度不够。教育培训实践工作中缺少监督机制,无法保证全体职工参与其中;缺少奖惩机制,难以发挥职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缺少制约机制,难以实现整体的培训控制;缺少考核机制,员工参与培训的效果难以落到实处。 三、对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思考 正因为水利系统对于整个国家发展、全体人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水利系统职工的素质提高格外迫切,利用老一套来解决这些问题已力不从心,万事变则通,要从根本上创新,使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得到切实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观念创新,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 要转变传统观念,以长远眼光来看待职工教育培训的意义,树立人力资源是首要资源的观念,当今社会以人为本,机器、科技发展的背后,都是人才、智力的角逐,地球的可用资源是越用越少的,水是生命之源,如何有效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共筑中国梦,关键还在人才。要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使之成为基本的工作内容,渗透到水利系统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职员都要意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力支持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主动参与进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各水利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工作小组,指派合适的人员作为组成人员,单位领导担任组长实时监督,工作小组要根据时代要求,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培训内容和流程,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普及参加职工教育培训的作用,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热情。 2.模式创新,改变职工教育培训方法 创新即为突破,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前进发展,在水利工作中也是如此。过去“课堂式”、“填鸭式”的教育培训方法已经落后了,要根据现在网络和科技发展的条件制定科学新颖的培训方法。可以改变培训形式,采取实地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将职工从冗长的会议培训中解放出来,真正的下到基层,理论运用于实践,边学边做。在培训工具上也要结合最新的技术手段,利用虚拟现实、3D技术模拟现实,使理论学习有实际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和丰富的多媒体工具,增加职工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为教育培训工作增添活力和趣味性,也可以采用网络远程教学的方法,节省职工参与培训的时间。 3.内容创新,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现在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除了重视不够、观念存在误区等原因,培训内容大而空、缺乏针对性也是一方面原因。要创新培训内容,工作小组需要根据单位自身特点、职工不同分工制定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培训内容。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各地水利单位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主要职能也不尽相同,基层水利和主管单位人员分工不同,采取大而化一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起不到实际效果。针对领导人员,要提高其大局观念,整合发展能力还有人员管理水平;专业人才,要着重培训其对于最新技术、工具使用的能力;基层人员,要提高其对水利系统整体工作的认识,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新进员工则要加强实践能力,多观察学习,熟悉水利工作各个环节……总而言之,要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更新培训内容。 4.机制创新,健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要实现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时效性就必须保证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首先从国家层面而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让全体水利系统工作人员认识到参与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水利单位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举办业务、技能知识的考核,举办实地技能竞赛等活动,考察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并且公布考核成绩,既能丰富培训形式,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也能使职工具有危机感,主动学习。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职工予以奖励,使教育培训结果与工资待遇、职称评级挂钩,同时为了防止员工功利性太强,也要做好制约机制的落实,使培训内容切实有效,培训结果足以作为考核的标准实行。 四、结语 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是对职工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培养,是水利工作实际运行的保障工作。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逐渐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结合当代科技发展情况和国家的水利政策,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方法和内容,提高水利系统职工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使水利工作真正造福人民。 作者:边园园 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人才资源开发中心 职工教育论文: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分析 摘要: 事业单位的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职工的教育培训也是培养事业单位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因此,本文就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职工的教育培训现状做以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创新模式,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创新;发展;模式 一、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前景 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了保证社会管理的正常有序发展,积极的提高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说,事业单位职工的素质教育对单位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提高对事业单位职工业务素质水平提高的重视。同时,近几年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在职员工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改革的动力,所以应该不断的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素质水平。而且,随着社会的大发展,目前的趋势是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都要面临着转变成企业单位,这就意味着几千万的事业单位职工将告别铁饭碗的工作,所以说,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教育基础的提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职工对培训的渴望也越来越明显,但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培训教育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做到从基础上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且培训成本很高,效果不是很好。所以说,我们要积极的分析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培训教育发展现状,从而探索出更加具有创新和发展前景的改进模式,这样才能够整体的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现状 1.领导缺乏对教育培训的重视,对培训理念认可度不高。领导的重视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加大了对职工的培训重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培训的效率和水平,而职工的教育培训也是培养事业单位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缺乏对职工的培训教育,忽视了培训的重要性,缺少了相关的培训教育的机会,使得我国现在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事业单位的大多数领导多缺乏相应的重视,认为培训只是简单的对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而没有意识到对事业单位职工的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职工的个人素质和工作理念等。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忽视了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培训教育流于形式,效果很不乐观。同时,对事业单位职工来说,领导的重视也能提高他们对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提高培训的理念意识和认可度。再次,事业单位职工认为他们的工作稳定,压力不大,所以相对的对职业的重视也不是很多,缺乏对职业的规划,没有对职业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长久下去,就会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缺乏相应的热情和积极性。 2.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培训模式。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培训教育都是通过课堂的模式来进行的,这种方式枯燥无味,方式单一,语言简单,实用性很弱,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同时,课堂教育的模式大体相同,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每个单位的基本情况不同,但采取的却是大致一样的培训内容,没有达到培训的最佳意义。教师是课堂培训的主体,员工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来进行培训,缺乏自身思维的培养和意识的提高,同时,教学模式单一,不能引起对事业单位职工的注意,缺乏吸引力,所以使得课堂的培训效果不佳。 3.缺乏对培训效果的反馈和评价评估。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教育培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的培训教育都忽视了对反馈和评估体系的重视。所以说,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检验职工教育培训的根本途径。这些单位忽视对教育的反馈机制,培训教育进行之后,完全不重视培训的效果,认为教育培训只是简单的走个过场,这样就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和真是效果。长此下去,缺乏对培训之后的反馈和评估,职工不能了解到自己的培训能力,就会造成了培训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 4.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保障体系。许多事业单位都没有对职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保障体系,缺乏一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职工进行培训教育只是简单的为了完成工作上的内容,不是自愿进行参加,所以敷衍情况很多。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对教育培训的探索,从而能够达到真正的约束机制,提高培训的真实目的和效果,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模式,使员工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培训教育的乐趣中。 三、创新培训模式的探索 1.创新培训理念。只有认识到培训的理念和真正意义,从根本上提高职工对教育培训的认可度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目的。事业单位人员流动小,技术人才不多,因此,要想提高一个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就要提高每个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工作标准。所以说,单位的领导要跳出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培训教育方法,制定长久的培训教育模式,从本质上提高职工的思想理念,从整体上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样就能够大幅度上提高事业单位前景的长远性和整体性。 2.创新培训内容。事业单位要想达到真正的培训目的,就要明确的了解到培训的内容和真正目的,这样才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进行教育培训之前,我们要进行实地的调查,调查每名职工的真正需求,了解他们的工作业务,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等,进行总结形成相应的培训分析内容,这样才能更方便的提出相应的培训报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的培训计划。另外,还要创新培训内容,要积极的考虑单位职工的发展状况,结合事业单位的自身条件,制定符合本单位的培训内容,制定长远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以确保培训内容能够真正的符合单位的发展需求。其次,就是充分的让培训的职工能够意识到单位培训的主要内容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有针对性的提高职工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等。3 .创新培训内容。传统的培训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方式存在很多的缺点和弊端,因此我们要提高培训内容的创新性,积极发挥想象的空间,来通过改革的发展理念和教育的新标准来实现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多样性,从而能够更加的提高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利用高科技和互联网实现功能性更强的教育模式。同时,要进行开放式的研讨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法,使得职工能够真正的投入道教育培训的课堂中去。多多进行沟通和思想的碰撞,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其次,轮岗交流模式也是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关键性环节,使得他们人尽其才,增强团队活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提高办事效率。适当时进行有效的脱产培训模式,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提升专业水平,提升职工的素质和能力。 4.建立培训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培训保障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培训内容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培训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有效的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标准。同时,为了增强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而能够有效的对职工进行适当的规范和考核等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职工教育培训是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职工队伍建设的需要,然而目前许多单位对职工教育培动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保障教学的手段。本文就总结了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创新职工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事业单位职工培训起到一点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杨磊 单位:阜阳市公路局油库 职工教育论文: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效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铁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不断增强铁路服务质量,优化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实际情况,通过创新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理念,加强培训职教队伍建设力度,提升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完善培训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全面思考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策略。 关键词: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有效策略 近年来,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发展迅速,在整个运输行业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随着高铁的快速建设和发展,我国铁路的电气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对铁路职工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原有的铁路教育培训工作没有与时俱进,还是采用原有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无法满足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为此,我国铁路职工培训工作应该积极实施改革,创新培训理念,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铁路职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进而更好的为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服务。 一、创新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理念 当前,我国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基层单位对教育培训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将职工教育培训放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为了更好的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培训的理念。一是要树立将职工培训工作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当今时代,知识是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铁路培训体统也应该转变观念,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将职工教育工作当作企业头等大事优先发展。二是将职工培训当成企业的战略性投资。铁路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投入的越多,企业的知识、技能、业务素质提升越快,为企业创造的利润也会越来越多,这种投资投入少,但是回报却很高,并且直接关系到铁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铁路企业必须逐渐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三是要意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全员有责。在很多基层铁路部门,员工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教育培训与己无关,很多员工找各种理由逃避培训,还有的职工找人顶替。观念不统一,自然无法形成合力,培训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铁路部门应该加大宣传,让员工认识到教育培训全员有责,同时完善培训制度,将培训工作作为各级干部的工作业绩纳入考核范围,切实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做。 二、加强培训职教队伍建设力度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常抓常新的教育工作,需要依托较强的职教队伍,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育能力的情况,直接影响培训教育效果,所以,必须多方面加强职教队伍建设。一是应综合分析当前铁路局各站段职教科的教育新形势,针对具体工作实际需要,选聘一批基层专业顶尖人才、技术骨干到专职教师队伍之中,并进行系统授课能力培训,从而增强职工教育培训能力。二是根据培训工作需要,组织兼职教师到高校进行专业理论与技术操作层面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职教素养。三是加强现有专职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参与职教培训,全面掌握最新技术与规章情况,提升铁路专业技能。四是应拓展渠道,适当外聘一些优秀的专家、人才或者高校教师兼职到铁路单位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讲授。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职教队伍建设,需要通过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铁路内部与外部相沟通的模式,不断更新职教队伍建设,始终站在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知识与技术前沿,了解目前安全产生、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发展动向,通过职教队伍及时将最新和最实用的先进知识与技能传递到基层单位职工当中,促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提升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需要专业性和技能性,也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培训内容与形式,促使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加强培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职教者应在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各个系统、岗位职工的知识水平、技能要求和实践规范所存在的问题,把握职工职业发展需求。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目标,了解参加培训职工的学历情况、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结合铁路各个系统培训的要求,采取合理的培训方式。二是改进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式与手段。培训工作的对象是广大铁路职工,要以培训者为中心,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变单一理论培训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情景模拟、实践指导等方式,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工作情景模拟培训工作,引导和鼓励学员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充分调动职工的参与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帮助学员更好的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在培训手段方面,职教者应积极运用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沟通的方式,提升职工教育培训效果。三是创新培训内容,因需施教。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应该有针对性,应该通俗易懂的进行,根据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结合参加培训人员的经验能力水平,及时调整教育培训内容,创设一些内容更加丰富、实用性更强的培训。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更多的是传授通识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这样学员学起来才有动力,也更有利于运用到工作实际之中,达成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四是提升职工培训教材选编的针对性。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较强,需要专业性更强的培训教材,避免单一使用那些安全操作、业务通识的教材,要有针对性的编写符合各类职工工作要求的教材,不但要有崭新的技术、设备通用教材,又要运用更加具有技术针对性强的教材。 四、完善培训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但要丰富培训内容、改善培训方式,还要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与激励机制,促使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健全职工教育培训评价机制。铁路职工培训应加强对学员意见与成绩考核等信息的反馈,对培训过程与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动态掌握学员培训之后岗位工作效果,定期搜集培训工作对实际工作的效用信息,及时把握和纠正培训中出现的偏差,依照评价信息制定整体培训计划。二是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基层职工综合考评体系。应加强考核力度,促使各级领导管理者从思想意识层面重视培训工作,在具体工作层面,应将培训工作与基层职工综合考评内容挂钩,促使职工重视教育培训,为培训工作拓展空间。三是全面落实教育培训责任。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应讲求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单位具体情况,针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等要求,指定培训监督责任人,对培训责任进行明确,确立动态生成的培训管理模式。此外,应科学合理的进行责任监督分工,从而确保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四是有效衔接培训机制与人事管理机制。通过建构一体化的职工激励机制,促使培训与职工任用、考核、晋升相结合,建立有效的薪酬奖惩制度,对于职工在教育培训中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与落实,严格考核培训情况,促使职工形成竞争意识与争先精神,促使职工自觉参与培训活动。应制定和落实严格的上岗考试制度,对那些没有通过培训的人员进行待岗或脱岗再培训,增强在岗职工学习动力,拓展职工通过教育培训晋升的机会,鼓励职工参加技能竞赛,加大对优胜者的奖励力度,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从而激发学生职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 总之,在新形势下,铁路服务质量的提升,运行安全的保障,都需要不断加强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工作,通过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运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促使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郭莹莹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动车段职工教育科 职工教育论文:新时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摘要】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逐步转变,因此带来了各个行业的深刻变革。企业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就是提高企业内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开展高效的教育培训工作来实现的。本文围绕新时期企业职工教育培训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经济发展;职工;教育培训;策略 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就是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储备作为支撑,所以推动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动力就是做好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挖掘人才,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不能适应新时期现代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项目设置不合理 虽然企业的领导者都十分清楚职工的教育培训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是在设置培训项目时却没有做到结合企业实际需要,详细完整的设置培训项目体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大数据的当下,各个行业都实行了互联网+的模式,加快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使其跟上时代的节奏,对于这点,领导都很清楚。所以,企业领导在安排职工培训工作上都非常积极主动。可是,对于如何进行系统的培训,如何设置合理的培训科目,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模式。这样就很难实现职工培训的真正目的,也难以发挥培训工作的效用。 (二)培训内容简单浅显 由于行业的专业性和管理的独特性,导致行业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职工在培训过程中缺乏丰富的培训教材,或者书籍内容都偏向抽象理论阐述,没有案例的支撑,导致企业在培训时内容单调空洞。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邀请企业内部老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甚至因循守旧,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三)培训周期的短暂 企业职工培训的周期往往受到工作时间和培训人员的制约,一般企业在新职工入职初期会对职工进行入职培训,时间都比较短暂。培训的内容也局限于使新员工对企业的历史文化和工作要求有个初步的了解,一般没有什么深度的要求和系统的安排。只要能够实现新职工顺利入职,完成自己的相关工作即可。后期的进一步培训明显缺乏。而时代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企业的员工由于缺乏足够的学习和培训,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员工的思维和技能很快就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对企业的发展明显不利。 二、新时期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策略 在新的时期,企业要想实现新的发展,提升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思维方式至关重要。通过新的培训方式,改进企业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的效果,本文针对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从细节方面改进培训工作 首先从机制上要进行细化,特别是针对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缺乏完整性的问题,企业领导在实施培训工作时,首先要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要求,并将培训工作细化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个人。不仅让培训成为企业工作的一个形式,而是成为职工技能提升和思想转变的重要渠道,通过培训实现企业的发展,务求培训工作发挥其真正的实效。 (二)从内容和形式方面丰富职工培训 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职工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员工的个人提升,而培训内容的创新无疑十分重要。所以,企业的领导在组织培训内容时要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积极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创新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在职工培训内容方面既要注重职工对行业法律法规的学习,也要注意职工对企业发展经历的了解。业务培训则要侧重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向,要在员工掌握基本行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调动职工的探索欲望。合适的培训方式对于培训内容的传递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丰富的培训形式才能达到让职工对培训工作十分重视的目的。所以,企业培训过程中不要仅仅采用讲授式这种不利于培训效果达成的方式。可以采用网络授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受众的接受度,真正调动职工积极参与企业培训。 (三)从激励机制方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企业拥有完善的奖惩机制,是一个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科学的奖惩机制不仅可以对职工产生一种危机感,更能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制定奖惩机制的时候要特别注重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首先,激励机制不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应该全覆盖到所有职工。在激励机制面前让职工感受到地位的平等和制度的公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激励机制的可信性,使激励机制能够发挥其作用。其次,激励的方法要具有十分明确的操作办法,针对职工的培训工作要有明确的激励要求。 三、结语 总之,企业要想在技术和管理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保持活力、顺应发展,就必须进行强有力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职工是企业的灵魂,只有职工的思想意识和技术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企业的发展才能不落后,才能永保活力。只要企业用心完善培训方式和机制,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姜波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 职工教育论文: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创新 摘要: 水利关乎国计民生,新时期我国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得到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打造高素质的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需要创新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 关键词: 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创新 从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到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再到新中国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工程自古至今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时期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环保问题,提倡可持续发展,构建中国梦,水利系统任重道远,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表明党中央对于水利工作的重视,加强水利系统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概述 1.新时期水利系统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我国水利系统发展战略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时俱进,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我国越来越重视基层水利工程的发展,注重对于水利系统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倡导从思想到实践上贯彻党中央的政策方针。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国水利系统从技术手段到管理方法得到了改善,采取科技手段,提倡智慧水利,所谓事在人为,现在做好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工作越发重要,不仅是对水利系统人才的重视,也有利于保障水利系统的健康运行。 2.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我国提倡“科教兴国”政策,不仅重视学校素质教育,同时提倡做好岗位培训,提高职业素养。由于水利系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就职员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不怕苦精神,并不断更新知识库,不断学习、实践最新的系统性知识、方法,这就要求水利系统必须将职工教育培训加以系统化、规范化。 二、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逐渐认识到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1.水利系统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水利系统存在时间较久,而且其属于国家编制内工作单位,有部分员工是从其他单位调派而来,缺乏对应的技术知识,另外因条件限制,部分老员工的文化程度较低,知识储备不足。而现在社会科技手段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水利工作对员工的专业水平、文化知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水利系统专业性要求较高,部分员工仅凭自己目前的知识储备已无法完全胜任水利系统的工作,而水利系统尤其是基层水利在同类的工作单位中属于日常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部门,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而相关专业的年轻员工又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后续人才储备较为困难。整个水利系统职工的专业素质不够,但是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实地运用,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水利系统对职工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我国明确规定要定期进行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单位仍然存在缺乏重视、落实不力的情况。职工教育培训有利于职工技能素质、思想素质的提高,也是对水利系统落实工作、与时俱进的保障,有些单位响应国家的号召,定期举办职工教育培训,但是多以会议的形式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基础水利知识的讲解,形式枯燥且容易流于表面。组织的教育培训往往缺乏针对性内容,水利系统工作人员具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分工,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如果都参加一样的培训,难以真正的学到新的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更不必说在实践中落实培训内容。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不仅起步到教育培训的效果,还容易引发职工的抵触反对心理,得不偿失。 3.水利系统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提倡进行职工教育培训,但并未出台配套的强制性措施,未硬性规定全体职工参与。此外有些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流于表面,缺乏创新,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枯燥乏味,培训结果缺少实践检验,职工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导致员工也选择敷衍了事,缺乏参与培训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员工参与培训教育的动机不纯。由于水利系统属于国家编制内工作单位,而且人员结构上不合理,缺乏专业人才和中流砥柱力量,人才队伍年龄脱节严重,当今社会行业竞争激烈,个人价值观多有不同,部分员工参与培训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较强,将个人的前途置于水利事业的整体发展之上,为了职称、待遇而参与教育培训工作,其对培训技能、知识是否落实到实践中并不过多关心。 4.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方法较为传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达,水利系统在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方面也要跟上潮流,不断更新发展,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水利单位越发意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会组织各种培训活动,但由于仍处在探索期,培训方法仍较为传统。有部分单位仍采取老一套的培训方法,通过会议、讲座的形式,照本宣科,偏重于对职工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与当下的丰富的媒介手段、各种创意的活动形式相脱节,员工往往较为被动,尤其是生活在自媒体时代、玩转各大社交平台的年轻新员工,很难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无法主动参与其中。在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单位完全是以“完成任务”来作为培训目的,培训内容枯燥,过于形式化、流程化,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培训很难取得实践效果。 5.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水利系统的工作内容更注重实践,传统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制约也导致了我国缺乏对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视,尚未建立起健全的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实际工作中的培训力度不够。水利系统目前的职工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造成一些不良后果,部分管理层与员工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是一种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对培训工作趋于应付,只有工作必要时才临时组织岗位培训,使培训工作无法取得实效,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制度体系的制约,水利系统在人才的选用与引进上欠缺自主性,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不易进来,少数不做实事的人又难以清除。同时,缺乏健全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便造成培训的组织工作较为松散,培训过程和总控制力度不够。教育培训实践工作中缺少监督机制,无法保证全体职工参与其中;缺少奖惩机制,难以发挥职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缺少制约机制,难以实现整体的培训控制;缺少考核机制,员工参与培训的效果难以落到实处。 三、对新时期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思考 正因为水利系统对于整个国家发展、全体人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水利系统职工的素质提高格外迫切,利用老一套来解决这些问题已力不从心,万事变则通,要从根本上创新,使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得到切实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观念创新,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 要转变传统观念,以长远眼光来看待职工教育培训的意义,树立人力资源是首要资源的观念,当今社会以人为本,机器、科技发展的背后,都是人才、智力的角逐,地球的可用资源是越用越少的,水是生命之源,如何有效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共筑中国梦,关键还在人才。要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使之成为基本的工作内容,渗透到水利系统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职员都要意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力支持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主动参与进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各水利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工作小组,指派合适的人员作为组成人员,单位领导担任组长实时监督,工作小组要根据时代要求,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培训内容和流程,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普及参加职工教育培训的作用,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热情。 2.模式创新,改变职工教育培训方法 创新即为突破,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前进发展,在水利工作中也是如此。过去“课堂式”、“填鸭式”的教育培训方法已经落后了,要根据现在网络和科技发展的条件制定科学新颖的培训方法。可以改变培训形式,采取实地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将职工从冗长的会议培训中解放出来,真正的下到基层,理论运用于实践,边学边做。在培训工具上也要结合最新的技术手段,利用虚拟现实、3D技术模拟现实,使理论学习有实际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和丰富的多媒体工具,增加职工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为教育培训工作增添活力和趣味性,也可以采用网络远程教学的方法,节省职工参与培训的时间。 3.内容创新,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现在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除了重视不够、观念存在误区等原因,培训内容大而空、缺乏针对性也是一方面原因。要创新培训内容,工作小组需要根据单位自身特点、职工不同分工制定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培训内容。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各地水利单位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主要职能也不尽相同,基层水利和主管单位人员分工不同,采取大而化一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起不到实际效果。针对领导人员,要提高其大局观念,整合发展能力还有人员管理水平;专业人才,要着重培训其对于最新技术、工具使用的能力;基层人员,要提高其对水利系统整体工作的认识,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新进员工则要加强实践能力,多观察学习,熟悉水利工作各个环节……总而言之,要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更新培训内容。 4.机制创新,健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要实现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时效性就必须保证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首先从国家层面而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让全体水利系统工作人员认识到参与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水利单位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举办业务、技能知识的考核,举办实地技能竞赛等活动,考察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并且公布考核成绩,既能丰富培训形式,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也能使职工具有危机感,主动学习。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职工予以奖励,使教育培训结果与工资待遇、职称评级挂钩,同时为了防止员工功利性太强,也要做好制约机制的落实,使培训内容切实有效,培训结果足以作为考核的标准实行。 四、结语 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是对职工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培养,是水利工作实际运行的保障工作。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逐渐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结合当代科技发展情况和国家的水利政策,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方法和内容,提高水利系统职工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使水利工作真正造福人民。 作者:边园园 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人才资源开发中心 职工教育论文: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探析 摘要: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事业单位培训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职工教育培训能将科学知识变成社会生产力,事业单位对职工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履职能力,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目前的职工教育培训中,事业单位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够重视,缺乏健全的职工教育体系,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 事业单位要想不断地提升自身服务管理水平,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就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提高职工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如何进行有效的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是事业单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适合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方法,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逐渐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但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方式方法不灵活,往往是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觉得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对财力、精力等的浪费,不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职工教育培训,不利于教育工作的推行。职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也不够全面,认为是为了应付上级需要而走过场,认为参加职工教育培训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工作进度,对职工教育培训产生抵触情绪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 二、职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员工的教育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培训方式单调乏味、授课方式生硬,只是由培训人员单方面的讲述,缺少与职工之间的互动,只进行了知识的讲授,没有很好的进行实际操作。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随着教师的思维走,没有很好的培养职工的创新思维,对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完全没有帮助。事业单位进行职工教育培训,只是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培训任务,没有认识到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对职工的重要性,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很好地引起职工的学习兴趣,使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不甚理想,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比较随意,没有仔细地对职工应该培养的方面进行考虑,使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微乎其微。事业单位凭借以往的经验就草率地决定了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培训工作没有切实的培训目的。对事业单位职工需求缺乏全面、系统和长远的科学规划,浪费了资金、时间和人力确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对职工个体差异、岗位需求以及职工发展方向的综合分析不足,没有注重培训内容与受训者学习能力的匹配。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没有很好地适应职工的需要,职工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职工教育培训很难进行下去。 2.对职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度对职工培训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认为职工教育培训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认识到培训能够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及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员缺乏对职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在进行职工教育培训时,不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检查,对培训的管理不够严格。使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只是表面工作,没有起到什么实际效果。对于事业单位的职工来说,职工认为教育培训只是一种形式,由于事业单位的竞争不激烈,工作相对稳定,职工没有危机感,就不会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 3.职工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在进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职工被动的参与培训,只是单纯地听从领导的命令,培训态度消极。事业单位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使职工积极投入到教育培训中去,激发职工学习的兴趣,使职工积极自主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事业单位在职工教育培训期间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职工教育培训的实施。建立与职工的晋级加薪、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等相联系的培训保障体系。通过完善的培训保障体系来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 三、职工教育培训的探索模式 1.对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创新 事业单位在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之前,为了使职工教育培训的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避免资金的浪费。事业单位要对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展开详细的调查,了解职工的缺点和需要,参考调查的结果进行探讨,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并结合培训需求结果和职工培训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职工教育培训不仅要传授职工知识,更要注重对职工精神方面的培养,使职工的素质得到提升。 2.对传统的培训理念进行创新 事业单位必须要认识到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进步,事业单位只有认识到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使职工教育培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事业单位要增加职工的责任感,端正职工的工作态度,提升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事业单位应增加职工教育培训的投入资金,对职工的教育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有所提升。 3.对培训效果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大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没有建立与之相符的评估体系,要想对职工教育的培训工作进行检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和反馈机制。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只是走个形式,对职工的培训结果并不重视,即使对职工教育的培训结果进行了评价,也只是在培训工作结束后才进行的,没有针对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只是对于培训工作进行了评估。这种评价方式没有将培训工作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使职工教育的评价与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脱节。事业单位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开展交流会让职工回想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做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在职工互相的交流中提高职工的竞争意识,对表现优秀的职工进行奖励。培训组织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的同时根据实际确定评估方法,做好监督工作。使职工教育培训的效果有所提高。 结论: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能使职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单位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把学习作为职工和单位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培训中充分挖掘职工的潜能,实现单位与个人的共同成长与进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基础,使事业单位在社会中能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能。 作者:刘志臻 史尚真 蒋娟 单位:长江南京航道局 长江航道局 长江南京航道局 职工教育论文: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思考 摘要: 为了满足事业单位发展和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但事业单位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只有正确看待这些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才能促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职工;教育培训;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担负着社会公益事务的建设管理工作,其服务与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素质的高低。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急需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笔者通过分析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不足,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促进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逐步完善,从而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实现单位与职工的双赢。 一、目前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领导对职工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重工作、轻学习”现象较多,日常的教育培训更多的是开会读文件、读报刊,限定于当前的就事论事,对培训工作没有足够重视,致使教育培训工作目的上、内容上、方式方法上有一定的不足。而对于职工个人,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职工对自我职业规划不够重视,缺乏通过教育提升自我的欲求,没有职业发展的紧迫感。有些职工认为自己工作多年,能驾驭本职工作,认为培训浪费时间,不能认真对待学习。有些职工只重视自身学历,对提高管理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训缺乏积极性。 (二)培训目标不明确 事业单位对单位整体的教育培训需求缺乏全面、系统和长远的科学规划,忽略对人才的开发和培训。培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明确的目的。教育培训工作更多的限制于上级部门要求的学习内容,未能以单位工作为中心,因地制宜的制定与本单位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的培训内容,更没有把培训工作提高到行业和组织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现阶段事业单位组织的职工培训,基本是统一的学习培训,在进行教育培训时,强调共性而忽略个性,未充分考虑职工的个体差异、岗位需求和职工发展方向。由于培训内容没有针对职工的需求,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导致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尽人意。这是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培训方式单一 事业单位的培训多采取单位领导或聘请授课教师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这种照本宣科的你讲我听的培训方式,单调、缺乏互动,致使职工机械地、被动地、消极地学习,缺少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培训。许多单位只注重完成培训任务,缺乏多元化教学水平。这是导致职工对培训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也是培训较难取得效果的原因之一。 (四)培训效果缺乏评估 一般事业单位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基本不进行评估和反馈工作,培训的效果无法检验。职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职工素质,但因领导不重视培训结果的反馈和培训组织人员本身能力、水平有限,不能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造成职工教育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培训后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职工的道德和综合能力亦没有得到提高,培训工作只有量的增长,没有质的飞跃。 二、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增强培训意识 事业单位缺乏的是从容应对复杂局面的管理人才和技术性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工掌握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日趋老化,因而对职工进行先进理论和技术的教育培训势在必行。领导要彻底更新观念,注重人才的培养,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学习和借鉴好的做法和经验,创新培训理念,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加强对职工的培训管理,提高职工素质。同时引导职工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克服重工作、轻学习的思想,增强职工的教育培训意识。 (二)完善培训体系 事业单位对单位整体的教育培训要进行全面、系统和长远的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1.制定长远的规划和计划。在了解职工知识水平,接受教育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职工培训需求和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培训方案,并充分考虑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制定长远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 2.确保培训内容充分满足单位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了解行业最新的知识,在培训内容充分全面的前提下,打造专业化,即培训分层次,并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将目标设置为通过教育培训,使职工的个人潜力得到有效激发,进而使职工的知识、技能能有效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3.加强职工实践技能的培训。既要做好职工理论知识培训,又要加强职工实践技能的培训,使职工能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注重职工的道德教育和情操培养,形成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丰富培训方式 职工教育培训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针对成年人接受知识的规律,采用“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培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职工培训的潜在效果。可考虑采用以下方式。 1.网络系统培训。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学习方式实现网络远程教育。其优点是职工能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计划,学习时间自由、成本低,满足“个性化培训”的需求。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已采取在线参加网上学习和网上考试,考试系统可以登记培训课程、测试成绩、培训历史等。 2.研讨式培训。研讨式培训是以培训者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针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模式。主要通过职工设立问题,职工与参训教师共同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策略,从而使职工掌握知识和技能。优点是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但需要职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准备,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3.轮岗交流培训。轮岗交流、多岗位锻炼可加强职工在单位的横向交流,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型职工、创新型职工。实行轮岗,增强职工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新岗位要求具备新知识、新技能,会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促使职工自觉努力学习更多的业务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开拓新视野、积累新经验,加深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参观考察培训。组织职工参观考察管理经验丰富、设备设施先进、技术水平高的同行单位,在实践中现场对事实情况、经验和行为方式进行有计划的研究。这种“贴近现实”的学习,使职工能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经验和体验。通过参观考察法,能明晰职工参加学习的目的性,调动职工探索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发挥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5.专家主题培训。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学习主题,请专家和专业培训师授课,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培训。职工通过直观、互动形式积极参与学习,培养职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职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评估培训效果 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运用教育培训成果推动工作。职工教育培训评估内容包括对培训组织管理进行评估、对培训讲师进行评估、对参训职工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在进行评估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笔试、实地操作、角色模拟等方式进行初步评估,后期采用实地调查、追踪等方法,根据受训职工培训后在实际岗位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业绩是否变化,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考查培训效果。及时做好效果调查分析和信息反馈工作,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在职培训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先进理念和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作者:马红 单位: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市政市容环卫管理站 职工教育论文:新形势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1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航道系统迅速发展,在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题理念下,航道建设、养护及管理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在航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大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落实国家水运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适应现代水路运输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更快地发展航道事业。航道系统职工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水运建设的发展,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增强职工专业技术能力,建设一支有文化、有素质、懂技术、懂管理的航道队伍,水运建设的发展才有可能取得质的成就,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航道系统的建设发展,我们需要在职工教育培训和建设方面,坚持专项培训和综合性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使职工在专业技能、任职资格等方面不断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得到优化,为航道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欠缺 目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培训不能按照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培训要求进行。培训应制定整套职工教育培训系统,按照系统根据层次进行循序渐进培训。每次培训都仅仅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前后培训不能形成体系,培训模式单调,职工理解了理论知识但不能将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另外,培训中很多员工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更好地将个人职业发展同航道发展相结合,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航道系统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方面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培训管理不够规范。 2.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 目前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很多都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且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另外,在培训中很多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用于实践工作中,由于实践性培训相对较少,且没有针对性,导致培训缺乏实践性,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现在航道系统在专业技术和管理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针对航道的专业化、高效化、智能化问题,缺乏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也制约着职工教育培训的发展。 2.3教育培训平台的欠缺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是航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航道职工培训中尚未建立统一职工教育培训平台,基础设备和设施总体落后,不能满足广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培训需求。 3加强航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3.1落实教育培训制度建设 任何一个行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学习。航道系统应该在单位内部建立专业教育培训制度,规范教育培训管理,制定严格培训流程并落实。将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成果等纳入职工年度考核范畴,激励职工学习热情,实行严格培训管理制度,提高教育培训质量,落实培训效果评估,有效督促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3.2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职工教育培训不是目的,目的是能在工作中发挥实效性。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根据航道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如针对航道养护工作,培训中需要明确航道养护工作的必要性,目前航道养护中存在哪些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航道养护,在养护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所有教育培训的理论工作都要与实践相结合。另外,职工教育培训离不开师资队伍,还需要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扩大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聘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等作为培训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强化教育培训效果。 3.3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培训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加强航道职工信息技术培训非常重要。加强职工在信息系统维护、数据处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技术性培训;依托航道系统网络平台,进行航道职工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系统的网络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考核等。积极整合网络培训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构建系统的航道职工教育培训网络。 3.4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建设 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充分尊重职工个人愿望,将航道发展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促进培训向深层次思想领域延伸。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发挥航道系统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借助相关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院校的学科优势,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航道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4结语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企业只有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严格落实职工教育培训内容,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养,才能在新形势下顺应时展的需要,最终为全国航道系统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作者:张晓颖 单位:长江武汉航道局武汉航道管理处人事科 职工教育论文: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提高 1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看铁路企业人事管理发展 当前,在铁路行业中出现事和人分离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管理过程,注重对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注重人性化的管制,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企业而言,是最佳的社会和经济共赢的状态。一些身处在煤炭运输行业中的职工,没有一定的安全技术管理知识是完全与铁路运输相违背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引导与开发并重的发展模式。不能在煤炭运输管理中,只注重职能管理,要从职工的知识素养上着手,而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人事部门逐渐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核心在于有一定的人员配置,而且都是经过层层考验后,在铁路行业里发挥主要带头作用的技术性人才。这些要侧重于人的潜能开发和培训,同时培训其他管理者,提高他们对人的管理水平和素质。 2铁路企业进行煤炭运输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2.1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需要 职工增进知识的了解,一方面是铁路行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职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位置,煤炭铁路运输,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包(头)神(木)铁路而言,都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实质上是职工的工作内在本性,如何在铁路运输竞争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十分重要。在煤炭铁路运输的发展中,只有让员工掌握更为先进的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和需要,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效能和竞争力。 2.2培训是提升员工技能水准有效途径 在煤炭铁路运输行业中,加强煤炭职工技术培训,要从具体的培训内容着手,一些岗位的需求是特殊设立的,依据当前的实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追求培训的质量,针对每一个职工的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当前在包神铁路上从事煤炭工作的职工要形成一定培训教育理念,通过参加这些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完善在煤炭运输工作中的技能,从而更加适应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 2.3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对于职工的技术性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投入,也是一种有效的鼓励形式。在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对于职工的培训作用是很大的,通过培训后的职工能在工作岗位上比过去更加熟练操作,这种鼓励是暂时的,他们更看重的是通过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提升空间。 2.4职工培训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通过培训,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表现,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管理成本得以节约。这种节约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优化生产经方式,加大安全知识培训,有利于企业走上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道路,职工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后,能够给企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这对于企业的未来规划和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3当前铁路职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培训的专职教师短缺,高素质的教师少 培训的专职教师出现了短缺,而且高素质的教师几乎没有,这对于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是一个难题,为了增进与其他企业建立联谊交流工作机制,目前,铁路行业更应该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让高素质的人才逐步走进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课堂,从而把铁路职工培训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纪律管好工人,对于有实际经验的专业知识的队伍人才培养很重要,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吸引人才进入铁路行业,通常这些人才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有热心奉献于铁路教育,可是,对于教学与工作的双重任务,很难让热心的教师在具体的铁路职工教育培训中坚持到底,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而且会造成教师与职工的教育培训出现脱节,从而不利于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整体质量。 3.2培训机制不完善,学员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 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看上去是一种教育培训的形式,其实对于铁路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培训是提高铁路职工的技术能力,为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可是,由于当前铁路行业自身的观念局限,没有站在未来企业发展的高度上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导致积极性不高,培训一批后,需要的人力、物力都相当地大,往往一些铁路部门只是缓解一时的急需,没有正真坚持教育培训的可持续性,出现了偃旗息鼓的现象,在铁路运输煤炭过程中,职工的技术都是经验的支撑,没有很好的技术力量作为铁路行业发展的规划需要,这对于铁路职工技术教育培训是一个走形式的模式。当前,铁路职工的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已陷入盲目、混沌的状态,这些在铁路行业工作的职工,开始不太重视技术资格认定,也不会积极主动去参加知识业务培训,面对着空谈的培训形式,只有从转变职工的教育培训观念入手,让铁路职工有信心去学习,为他们创造条件,才是最重要的。 3.3专业培训方式落后,内容单一 对于铁路职工而言,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占用,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培训,而且铁路部门也不希望通过培训来解决职工的技术力量,这就造成了培训搁置的状态,即使有培训的时间,一些被聘请来的教师,只是为了赚钱,而没有热心投入到具体的业务知识教育培训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当前的铁路工人,而且内容太深,不容易理解,铁路职工学到的理论知识,实际工作当中运用得很少,导致培训的结果效益很差。 4对策 4.1树立思想、转变观念 在铁路职工教育观念上,有不少人认为应该负责任的是铁路部门的领导,针对运用铁路从事煤炭运输的行业来讲,需要的是对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观念的转变,把铁路职工教育培训作为提高铁路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从提高培训质量抓起,做好宣传工作,使之在铁路行业中从上到下,高度重视。 4.2细化日常培训工作 一是重视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深入开展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动员大会,建立起铁路职工“人人重视培训、人人需要培训”的知识理念。铁路主管部门应该注重从深入调查了解入手,分析当前铁路职工需要哪些文化知识,做到对症下药。而且还要注重受培训的职工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开展一些有益于职工学习和交流经验的座谈会,创造机会去外地学习,做到“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发展观。在培训手段上,应大力推广网络教学、视频教学、电化教学等,课堂上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外还可以通过内网、电子邮件进行沟通。要根据生产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同时教材要有针对性,既要有适合各类人员的统一的安全、业务等教材,又要有按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岗位编写的分类教材,从而能够分层次、分对象培训。 4.3引入师资力量,发展外向型人才流动机制 通常,在铁路部门会聘请一些内部知名人士,作为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老师,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可是内部的人员,毕竟是靠一定的实践经验来传授知识,不可否认会有许多不适合现展的需要,所以要兼顾到外来人才的引进作用,当前的煤炭运输可以借鉴外国的铁路运输发展力量,也可以向外国学习,聘请外国专家来进行专业知识实践讲座,这样解决了铁路运输技术的短板,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煤炭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 4.4转变职工培训模式,增进相互了解 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应抓好层次性、接受能力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培训要一步一步的落实,对于不同层次性的职工,要有辨别性地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要摸清一线、二线的职工工作情况,他们的文化知识素养,做到实事求是。在培训的方式上采取高级员工培训中级员工,中级员工培训初级员工,通过层层传授与交流,逐步提高整个铁路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 4.5创新培训结构,发挥骨干带头,狠抓培训落实 在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主要以调动职工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为主线,依靠现代化的科技力量,建立一支铁路素质过硬的技术队伍,并且完善工作奖励机制,对于在铁路工作中业绩优秀的,给予嘉奖,从而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于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建立帮扶教育活动,在一个部门内的职工要开展学习交流,对好的经验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对于难以掌握的技术要大家一起酝酿解决的办法,开展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从而提升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完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采取吸引职工参与铁路机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铁路职工中形成良好的你争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这样才能真正把培训落到实处。 4.6对培训全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创新培训形式及方法 企业要重视培训,从初期的需求分析,制定培训的内容,培训的人员,完善培训的教学方法。从对铁路发展的规划中去提升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第一,积极开展与铁路职工的交流和帮扶,了解他们的生活动向,发挥好培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知识技能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向铁路主管部门反映实情。第二,确定培训师资,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编写不同的培训方案、培训的侧重点。第三,对学员的培训结果作出评估,尽快作出信息反馈。一方面是从铁路运输管理方面加强人员素质培训,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从培训人员来看,他们的技能是否有所提升,对他们的技能进行检测,收集他们的学习心得,开展在铁路运输部门的工作轮换、现场传授、模拟操作、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研讨法无不是培训的好形式。只有发挥好铁路职工标兵的示范性,才能让铁路职工有信心去参加培训,有信心去提高自身的业务技术能力。 4.7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机制和人才库 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培训范围的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责任人,将培训责任予以明确,形成分层分类的培训管理模式;同时,合理授权,将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的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培训实施制度规则,进行学习管理系统建设,要有学习奖惩制度加以激励与约束;同时,将培训体系与人事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如将培训与激励相结合,建立培训监督激励考核机制。此外,人才培养是企业长远、稳定、科学发展的关键,人才库能够展现人才培养的成果,人才才能尽其能力为铁路事业做出很好的贡献。 5结束语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规划,我国的铁路行业也将踏上新的征程,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问题是摆在铁路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些职工,我们不能对他们的要求脱离实际,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管理,要按照一定标准来要求他们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强素质不可一蹴而就,要有正确的导向性,发挥好工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职工技术的同时,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引导广大铁路职工主动适应铁路快速发展的需要,使之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努力掌握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作者:段安祥 单位:包神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职工教育论文: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探究 1.引言 随着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公路行业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对促进国家经济平稳运行、提升生产力、连接城乡发展、以及保障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其中公路事业的进步与职工的工作和奉献密不可分。公路职工教育培训是提升公路职工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要严格按照岗位规范、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大力开展岗位资格证及工人技术等级培训工作。并结合公路养护行业的特点和实际,重点抓好机械操作、公路养护设备、电工等技术工种的岗位培训工作,从而保证公路行业养护一线的生产和服务质量及效益。 2.新时期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2.1职教观念因循守旧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具体职教工作中,有些领导思想观念仍然因循守旧,没有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对于公路行业的修补,不需要先进的技术,只需做到对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即可。没必要定期展开培训工作,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偏差。职工培训的有效开展,不单是对科教兴路、人才强路的响应,并且也是职工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有力推动,使职工与行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仅是单位必需的,对职工本身也非常重要。 2.2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形式陈旧单一,流于形式 当前,公路的教育培训工作普遍开展,却大多流于形式。培训内容通常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只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讲解,十分枯燥乏味。并没有运用多媒体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从而调动培训者的积极性。所以,培训者多数只掌握了有限的书本知识,培训工作的意义也没有得到发挥。而对于新职工的上岗培训,只是简单告知职工操作步骤,而未从根本上让职工认识公路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新职工对公路工作的了解不足,无法应对工作中的突发情况。培训内容略显单一,最后仅一张试卷作为培训最终测试,对于新职工的上岗培训并未起到实质检测效果。 2.3公路职工教育培训针对性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其目的都是为实现行业的总体目标,然而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内容、方式、课程与本行业总体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存在。一是培训内容脱离实际,一些教育培训与发展需要贴得不紧,培训内容不新、针对性不强;二是教学形式单一,集中突击培训现象犹存,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效果不明显;三是培训组织部门创新意识不强,培训工作按部就班,难以有所突破;四是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没有合理安排,培训中存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为了检查而培训,做表面文章和面子工程,培训是做了,考试也考了,但考试也是只流于形式,致使部分员工的学习求知动力缺失,达不到应有的培训效果。这也是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常年收效甚微的原因。对于公路单位及公路职工本身,教育培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而教育培训的效果不佳,实际对公路事业的发展和前进有着阻碍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应更关注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并且通过投入适当的财力、人力以提供支持。 2.4新技术深入应用,技能型人才缺乏。 目前,公路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公路行业运行中也引入了大量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有效提高公路的养护效果。但是,由于当前公路行业技能型人才紧缺,操作人员大多资历较老,知识有限,对于新的设备无法做到正常高效实用,加快了机械设备老化,使设备维护的成本增加,这就要求单位管理人员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并鼓励本单位职工通过培训提高技术、知识水平,从而保障了公路养护质量。 3.加强公路职教工作措施及思路 3.1创新形式,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教育制度 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应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增强培训教育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职工的培训兴趣。如利用网络媒体、举办知识竞赛、实地考察学习等活动,加深职工印象、提高实践认识,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依据公路发展、各部门、以及职工本身能力提升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方案,满足不同的需求。 3.2创新公路职工教育培训观念 观念的创新是新形式下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创新的主要创新形式,具体包括转变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各自的观念。培训者应明确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培训工作,精心筛选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创新性、代表性。不仅对职工进行专业知识讲解,还应开阔其眼界,认识到培训有学习的真正目的所在、从根本上意识到公路行业的重要性,正确找出自身在工作上的不足,针对性的吸收相关薄弱及不了解的知识,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收获最有效的培训结果。并且,公路单位方面应为培训创造培训环境,鼓励和调动二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3.3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职工自学成才 (1)鼓励职工多参与职业资格提升,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支持职工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方式接受再教育,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水平高的通用型实用人才。(2)支持职工接受再教育,鼓励参加自学考试形式的学历学位教育。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适当考虑给予一定的学习时间,为其提供学习方面的支持。(3)根据工作需要,只能对新取得专业资格和学历的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岗位,才能达到合理高效的运用人才。 3.4结合行业特点丰富职教工作内容 每个工作领域都包涵着丰富的知识,公路职工教育培训,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而是需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累积的过程。这并不仅仅只是时间上的坚持。公路单位应通过制定阶段性的培训计划、创新和整合培训的内容,已达到最好的教育培训效果。培训计划应结合公路单位的实际情况,找准单位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对于单位在发展中需要转变及发展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培训计划对于所有的参与者,应结合其知识水平、年龄、工作岗位等因素,做到因材施教。创新培训内容主要是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如运用多媒体在网络上授课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职工而言,有了更多方式的选择,大大提升了职工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3.5健全考核机制 考核既是检验培训效果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培训效果的一种手段,所以,培训考核机制的建立健全,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否有效的保障。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职工自身的技术水平、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关键依据,严格的进行考核,并对结果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详细记录其在培训中的表现以及考核的最终成绩,将教育培训任务的考核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工资奖金、岗位调动、职务升迁等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良好的培训奖励、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培训开展更多创新性的工作。并提出适当的奖励。通过奖励机制的实施,营造出高效的学习氛围,落实教育培训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形式带来的挑战,应将公路职工素质摆在重要地位。教育培训工程作为公路部门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与公路的方面方面工作都息息相关。教育是公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只有不断从观念、方式、机制等方面对公路培训进行创新,才能使广大公路职工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我认为,公路单位及职工只有意识到保证持续发展公路事业的责任,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充沛的学习及工作热情,做好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才能最终促进职工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周幸 单位:广西河池公路管理局 职工教育论文: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问题和对策 1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历教育形式化,短期培训不完善 学历教育存在形式化,承办学历教育的大专院校不能按时面授、辅导,以考代培,最终均能拿到相应文凭,但达不到这些学历应具备的专业学识,存在“真文凭、假水平”的现象。短期培训中存在教学设备不完善的问题,比如在短期计算机培训中,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了同期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过多,导致计算机教室不足;在培训过程中只讲理论、不上机操作。对于这样一门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极高的课程而言,只讲理论、不上机实作的课程形式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且部分培训教材和模块过于老旧,不适于新型软件的应用,有时甚至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培训教材无法做到人手一册,只能完成学习计划,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培训的目的。 1.2日常培训不到位,培训制度未落实 目前,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实行路局、站段、车间、班组培训教育网制度。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结合生产实际的班组日常培训是落实培训制度的关键一环,但因生产任务的变化,当任务与学习间存在矛盾时,常以任务为重,无法保证职工教育培训的学习时间,导致培训质量较低,日常职工业务培训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如何确保职工业务学习的时间和提高培训质量,当前还没有解决这一矛盾的具体方法,因此,职工日常培训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1.3激励机制不完善,职工学习主动性较低 铁路工作劳动强度大、业务学习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奖惩力度较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认为,学再多工资也不会增长,不学习也不会降低工资,因此,职工缺乏学习动力,不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4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有缺陷 目前,铁路企业职工的人员构成大致分为:部队复转退伍军人、其他单位调入的非本专业的职工、大专院校的学生。这些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培训过程中不分学历、年龄,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学习,进而导致“听懂的烦,听不懂的玩”的现象存在,无法起到培训效果;没有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应性培训,应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采取实作技能操作的培训,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职工采取实作技能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培训,而现实中并没有采用多样化、灵活、适用的培训方式,只教条地按照计划完成培训任务。在每月初由办公室确定培训内容,没有分析现场存在的问题,导致培训内容与现场脱节,没有明晰职工所需,解决实际难题,将培训内容作为一种形式和任务来完成,应付上级检查,针对性和适用性较低。因此,这种培训内容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培训目的。 2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要想做好铁路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引起管理者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和管理力度,避免在文件、讲话中出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职工素质为中心上”的提法。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谈着“中心”、干着“偏心”、繁忙时“离心”的尴尬局面。随着铁路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入,这就要求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和管理力度,重视职工教育的资金支持,完善企业基础教学系统,投入现代化教学设施,增加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局域网络教学、模拟教学等的设备。在投入这些设备后,可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此外,上述策略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要真抓实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需要,才能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 2.1落实学历教育管理制度和适应性培训 企业要加强与承办大专院校的联系,使其合理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按规定对学员进行培训、授课辅导,严把学期、学年、毕业考试关。对于不负责任的承办院校,要及时向路局有关部门反映,与其终止办学合同,并加强学历教育管理工作,落实学历教育管理制度,确保学历教育的质量,提高学历教育的真实水平,从而为生产一线提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而为铁路企业服务。为了使职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短期的适应性培训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增强适应性培训的效果,避免无效培训。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实作技能,提倡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定期评比,培养“讲台上能讲课,实际操作是能手”的教师;做到奖优罚劣,建立尾数淘汰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职工教育的教师大致分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面对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要求,要派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积极参加路局举办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培训班,努力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技能。专职教师要深入现场开展调研,现场指导职工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其操作能力,并与兼职教师定期开展专题适应性课研,了解生产一线职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他们是现场的第一教学者,抓好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是落实适应性培训的关键;对外聘教师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使用前进行适应性培训,及时了解职工的学习情况,对于不负责的外聘教师,要与生产厂家联系及时调换,确保职工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 2.2加强骨干培养,提升整体实力 铁路总公司、路局、站段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营造学习新技术的氛围。尤其是对工班长的培训,应定期组织其参加路局工班长培训班的学习,提升骨干力量,这是因为他们是冲在第一线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只有将他们培养成思想先进、业务精通的骨干,才能在生产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才能带领整个班组良好地完成运输生产任务,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带领广大职工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刻感受到不学习、不提高操作技能,就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创造经济效益,职工的切身利益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将这种连锁反应深入贯彻到每个职工心中,在职工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使骨干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实现边干工作边学习的培训形式;解决工学矛盾,带领职工改变以往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树立“我要学”的正确思想。只有抓好每一名职工的业务学习,才能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因此,应不断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3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学习主动性 应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学习成绩突出的人员,做到奖优罚劣,从而增强职工“学业务、比技术”的意识;认真落实月抽考制度,加大对抽考成绩优秀的人员奖励力度,加大对抽考不合格人员的考核力度,并与管理者的效益挂钩,通过鼓励机制,使管理者和职工重视学习、爱学习、爱钻研业务理论,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营造“不学可耻,爱学光荣”的学习氛围。此外,还要提高教学水平,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理论学习与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多讲事故案例,以身边的人和事为例,做到“学得快、记得牢”,培养职工学习业务的兴趣,以提高职工教育培训质量。同时,还要加强与兄弟单位的横向联系,经常组织职工教育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职工的学习主动性。 2.4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要想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就要对企业现有人员结构素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培训对象。对于文化程度不高、实作能力较强的职工,要加强实作技能的培训和训练,根据这些职工对实作技能掌握较快的特点,应在掌握实作技能后再进行理论教学;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强,但因实际工作时间较短、现场经验不足,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重点培训实作技能操作,并对其进行持续的现场实作技能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本职工作。通过人员结构分析,对全体职工进行分层次、分对象、分工种的定向培训,做到因材施教、多点开花。只有这样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培训,才能真正提高培训实效。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方法,才能向教育要素质、要能力、要效益。 3注重人才培养,适应时展潮流 铁路企业要培养职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牢固树立培养人才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铁路优质服务。因此,必须将企业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技术人才占比高的企业才是有希望的企业,才是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科技生产力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铁路、重载铁路不断投入运营,随之而来是新型的设备和技术,因此,在工作中必然产生了适应设备变化的高新技术工种。只有注重人才培养,才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弄潮儿,使铁路企业与时俱进。 3.1培养新时期技工,适应时展潮流 目前,铁路工人已经不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铁路工人,因此,要注重培养讲奉献、懂技术、有知识、有文化、能适应铁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铁路工人。大部分检修设备使用数控技术、电子技术,系统设备使用计算机模块控制和自动化远程控制技术,指挥系统使用无线传输和区域网络技术,列车采用CTCS控制系统,调车作业采用STP监控系统。这些新型技术的投入对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设备卡控作用,但要熟练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岗位操作技能,必须及时转变观念,顺应时展的潮流,培养新时期的技术工人,落实职工“两年十天”脱产培训的工作要求,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大力培养优秀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使其尽快适应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新工种的需要。 3.2加强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 要及时发现有理想、有知识的技术工人,并将其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在具体工作中,优先安排优秀的专职教师对优秀人才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安排他们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技术比武活动,大力宣扬其业绩,表彰其先进事迹,鼓励他们不断迈进;创造有利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名副其实的技术能手,使其成为铁路优秀技术工人的带头人,带领广大铁路职工树立正确观念,弘扬正能量。企业要根据每个职工的具体情况择优定岗,合理安排有能力的职工到高收益、高技术的工作岗位中去,鞭策广大职工学业务、比技术,增加技师和高级技师在职工中的占比,并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懂技术、适应铁路高速发展要求的职工队伍。 作者:李永顺 单位:太原铁路局湖东电力机务段职教科 职工教育论文:水利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问题及对策 一、水务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一)教育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僵化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对水务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水务系统对职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也较之以前重视起来。都能通过各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但是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大多数单位还是照本宣科的宣讲,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更为关键的是,很多培训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不能与工作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过于形式化、简单化,培训内容不能很好的指导工作,广大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这样的培训效果,对职工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 (二)教育培训工作的机制亟待加强 传统思想对水务系统影响比较深刻,该系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导致领导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对水务系统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同时,从领导层面来讲,不少管理层对教育培训也没有足够重视,甚至对这一工作的认识存有偏见。他们认为,在单位工作紧张的情况下,拿出大量的时间去搞培训,不但效果不一定好,而且还影响平时的正常工作。只有当工作需要时,才临时组织培训工作,缺乏战略性的眼光。所以,造成水务系统职工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影响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水利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观念,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意识 首先要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单位的管理制度,常抓不懈。要求各级各单位都要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水利工程的人才发展战略进行定位。制度中要重点强调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对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让大家充分了解职工教育培训与水利事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从领导到普通干部职工,都要深刻认识到职工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从而在进行职工教育培训时职工能够全力支持和参与,使得教育培训能够顺利的开展。此外,各单位还有必要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一把手任小组组长。其主要职责就是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流程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要利用各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开拓职工的视野,丰富职工的知识,提升职工的认知能力。 (二)创新方法,丰富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容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培训工作亦是如此。在水务系统教育培训过程中,一定要用创新的方式更新和发展这一工作。从而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培训的效果。 1.要对培训模式进行创新。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培训要求。在培训模式创新方面,首先应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不拘泥于课堂和会议。采取诸如专家讲座、与兄弟单位交流研讨、去先进单位实地观摩学习、网络教育等多种新模式的培训,都会大大提升培训效果。 2.要对培训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 以往的培训,往往多注重于理论方面,这多少会造成培训的枯燥和僵化。但理论又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创新,可以利用鲜活的案例来说明这些理论,从而使职工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同时,还可以通过漫画、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本行业的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此外,为陶冶职工的情操,还应该结合我们水务系统的行业特点,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这样,通过培训,职工不但业务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提高了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要对培训效果的评估进行创新。 我们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工作的发展,所以应该对其效果及时进行评估。评估的形式,可以举办技能比赛、游戏展示等多种方式。评估的内容主要围绕水利工程的管理、职工所在岗位相关技能等方面。这样,通过比赛,调动起员工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比赛,引导员工积极参与比赛,调动起职工的学习热情,使职工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通过游戏展示,将比较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趣味化,让职工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全面促进培训效果的提升。 (三)完善机制,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在水务系统,以往的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往往被领导忽视,从而导致专业学习跟不上,工作效率下降,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完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对职工的教育培训行为进行规范,这样,不论是整个培训过程,还是之后的考核评价,都做到有章可循,公平公正。同时,为了提高领导对职工培训的重视程度,可以将职工培训工作作为对其业绩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 2.拓宽培训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工作中,对培训工作要做到多渠道、多途径的进行,让不同岗位的职工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做到既不耽误平时的正常工作,又能够让每一个职工都有机会接受培训。同时,要调整、整合教育培训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要充分了解与我们合作的培训机构的师资情况,以利于有选择地进行合作。对于有条件的单位,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讲师队伍,以方便内部培训。此外,还可以与各大高校或者是一些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实现很多知识和资源的共享,使职工教育培训的渠道不断拓宽。 3.建立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机制。 教育培训工作的参与者是广大干部职工,如何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所以,有必要建立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机制,从制度上去约束、督促他们主动的参与学习,对于提高培训效果十分重要。首先,可以建立学习奖罚制度,对积极参与并取得显著成绩者,及时给与奖励,反之,进行相应的处罚。其次,把教育培训与职工将来个人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将今后的岗位竞聘、奖金发放、年终考核等与平时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教育培训工作的热情。 三、结语 总之,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努力。同时,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在职工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做到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具体内容上,不但要注重职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对职工进行行业内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以及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对表现优秀的职工及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榜样和旗帜,带动其他职工共同进行业务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水务系统职工的综合素质,推动我国水务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赵秀兰 单位:禹城市水务局政工科 职工教育论文:公路行业职工教育培训论文 一、公路行业职工队伍及培训现状 一是专业结构严重失衡,管理及专技人才严重不足。由于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渠道的不通畅,多年来没有新鲜血液的补给,现今在公路工程管理岗位上专技人员大多已过不惑之年,其中大部分人已经走向单位和部门领导的岗位,导致一线直接从事公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专技人员极为稀缺。 二是一线执法力量不足,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从事公路行政执法岗位的人员,主要构成是原先技校生、退伍军人和原收费站职工转岗,虽然他们通过在职教育取得了专科以上学历,但与全日制毕业生相比,在自身综合素质上还是有很大差距。 三是新技术应用深入,技能型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公路科学技术发展飞速提高,公路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路部门都添置了不少先进的机械设备,原有的机械操作手、维修人员专业水平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操作、维修保养水平差,导致施工机械和设备加速老化,在日常工作中又不能保持良好状态,严重影响建设工程进度和公路养护质量。 四是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僵化,科学创新意识不浓。职工教育培训仍然沿续过去的作法,造成教学与工作实际相脱节,“教什么、学什么”不能由工作实际需求来决定,导致教育培训工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加强公路职教工作措施及思路 当前公路行业如同社会大多数行业一样处于极为重要的转型发展期,由于专业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路行业的健康发展。怎样立足当前公路行业实际情况,加强内部职工教育培养,使之成为公路行业中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是摆在公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公路部门职工教育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一方面,部分基层单位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起“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那么再先进的生产设备、科技装备都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只能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进而影响行业的发展。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把职工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认识到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职工也要转变观念。要让广大职工清醒地认识到,在外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无所适从,因此要在广大职工内心深处树立提升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根据公路行业实际和未来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规划 一是各级公路部门要做好在职职工人事信息的调查研究,摸清家底。二是结合本行业、本单位实际制定好职工教育培训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合理培养人才,优先解决急需人才。三是树立科学的人才教育培训发展观,一方面让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符合公路行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让培养出的人才,学有所用,营造职工个人与单位双赢局面。 (三)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职工自学成才 一是鼓励职工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等形式参加学历继续教育,同时也积极支持职工参加各类职业资质与技能培训,多培养一些通用型、专用型、实用型人才。二是通过报销职工学费、报名费、考试费等,鼓励职工参加学习,对其参加学习与考试时间比照正常出勤处理,为其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三是对取得相应学历和专业资质证书的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调整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待遇。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突出行业重点,大力开展岗位培训 一是要紧紧围绕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开展“短、平、快”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往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培训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二是继续抓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地学到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公路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公路养护技术工人的培训。以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生产操作技能、改善技术结构为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对中青年技术工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新的技能及知识,逐步适应新形势下养护工作的需要。 三、总结 总之,现今公路行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工程建设和公路养护向专业化、机械化和高效化,路政执法也走向科技化,这就对公路行业的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每一个作为子细胞的个人素质提升,只有深入持续地抓好公路行业的职教工作,才能真正将行业建设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行业。 作者:方顺祥 单位:铜陵市公路管理局
商务管理论文:初探电子商务的工商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信息经济的脚步,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国际上对电子商务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狭义的概念是指在开放的国际互联网及其它网络的环境下,通过服务器的运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间商业交易的一种新型交易运营模式。即电子商务=Web(服务器) IT(信息技术) 企业业务。广义的电子商务即电子网络经济,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扩展: 1、从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软件层、商务中介层。如:网络产品交易、技术支持与服务、信息广告、网上旅行、证券中介等等。 2、从交易对象角度看,延伸到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与政府、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3、从交易的完整性角度看,包括网络安全认证体系和网上支付体系的建立。狭义的电子商务概念实质上亦应包括上述内容,但从我国现有的几百家电子商务网站的现状来看,安全认证体系和网上支付仍然是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并成迅速发展的趋势,但完整意义(尤其是已完全实现网上电子支付功能)的电子商务在我国尚未实现。 为便于探讨对电子商务的行政监管,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和应用分类。 电子商务服务功能: 1、网上广告宣传服务。 经营者可利用网上主页(Homeage)和电子邮件(E—mail)在全球范围内作广告宣传,人们纷纷将因特网称为“第四媒体”。 2、网上咨询和交易洽谈服务。 因特网已经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如电子邮件、新闻组(NewGroup)、讨论组(Chat)、白板会议(WhiteboardConferenec)和网络会议(NetMeeting)等等。电子商务中的网上咨询和洽谈,突破了人们面对面洽谈的时空限制,提供了多种方便的异地交谈形式。 3、网上产品订购服务。 借助网络中邮件系统,电子商务可以实时的网上订购,订购信息也可以采用加密的方式。如我国的“8848”网站等已实现了订购服务。 4、网上货币支付服务。 电子商务要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实现网上实时的货币支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客户和商家之间可以采用信用卡、电子货币、智能卡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网上支付。目前在我国,银行系统网络互联性还无法满足电子商务所需的实时电子化支付的要求,但随着金融电子化工程的蓬勃开展以及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电子商务的积极态度,实现网上货币支付服务这一功能的日期将为时不远。 5、网上商品传递及查询服务。 对于一些以实物形式提供的商品,商家可以通过分销系统送货上门,也可以委托有关货运公司或邮政部门将货物运送或邮寄到客户手中;对于一些信息产品,是最适合在网上进行直接传递的,如软件,电子读物、信息查询、数据库检索等,它能通过网络提供从商家一端到用户一端的直接、实时的全过程服务。 6、用户意见征询服务。 企业可以十分方便地运用网页上的“选择”、“填空”等格式文件来收集用户对企业及其产品、服务的反馈意见,以发现商机,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7、交易活动管理服务。 整个交易的管理涉及到人、财、物以及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客户及企业内部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管理。因此,交易管理可以说是涉及电子商务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包括有关市场法规、税务征管及交易纠纷仲裁等等。 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事物,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功能将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电子商务的应用分类: 从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来看,电子商务的应用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to) 2、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toC) 3、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toG) 主要指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化。 4、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GtoC) 主要指政府通过网上办公,将福利费发放、税收、规费收缴等通过网络形式进行。 5、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企业通过防火墙等安全措施将企业内联网与因特网隔离,将内联网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商务工具,用来自动处理商务操作及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并为企业内部通信和联系提供快捷的通道。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政府部门(尤其是海关、商检、税务、金融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电子商务将实现贸易的全球化、直接化、网络化,发展电子商务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我国的电子商务尚不完善,这就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服务与监管电子商务提出了明晰的思路:宽松管理、规范引导、促进发展。我们要尽快实现真正意义的全过程的电子商务,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诸如: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互联,实现金融电子化及海关、税务、行政监管部门电子化,提高企业上网率,建立安全体系认证结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我们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四大课题: 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用电子网络手段管理电子商务。 国家局拟依赖信息中心的“红盾信息网”作为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北京市局、福建省局分别通过“红盾315信息网”、“红盾信息网”进行网站登记和网上经营活动监督管理。我局的“红盾信息网”(外网)应尽快开通,相应的软件要适时到位: 1、尽快理顺信息中心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以尽早完成数据中心的建立。 由于 档案室及有关档案管理人员不归信息中心管理,由于业务处室未承担前期数据整理工作,目前我们在录入企业数据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是录入人员无档案管理员的密切配合,业务不熟;另一方面是调阅档案资料不方便。录入工作开展半个月以来,仅录入了完整的外资档案10余户,进展十分缓慢,按此速度无法完成任务。我们正在整理软件子系统的各类表格,表格出来后尚需相关处定指导并参予整理数据。 2、尽快争取国家局相关设备的到位,完善内部业务网的建设。 内部业务网是我局“红盾信息网”建立的基础,而“红盾信息网”又是电子商务监管的平台和基础。据悉,国家局已将我省确认为一期接入单位,预计今年年底有关设备将到位。 3、在内部业务网完善的基础上,配备“红盾信息网”(外网)的相关设备。主要有路由器1台,服务器2台,同步调制解调器1个等。 4、在“红盾信息网”硬件设备及网络环境齐备后,购置国家局或兄弟省市成熟的电子商务登记、管理软件。 5、尽快引进技术人才,并加强应用人员的培训。 技术人才是维护系统网络正常运行并履行监管电子商务职能的关键,业务人员的广泛应用是基础。 二、结合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调整和制定有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 一方面,是国家工商局全盘考虑,加强电子商务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体立法。尤其是有关域名注册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问题,必须由国家局按照国际惯例,加强与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各国的互通、合作,形成统一的规范。各地无法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各地可结合职能,先行制定适应本地情况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文件。北京市局在电子商务管理方面已作了较多的探索,其宽松管理的思路受到了网站经营者的欢迎。北京市局制定的相关规定有:《关于网上经营行为登记备案的补充通告》、《网络经济组织中请办理〈广告经营许可证〉须知》、《关于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告》、《关于对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进行规范的通告》、《关于对利用电子邮件发送商业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的通知》、《关于规范网站销售信息行为的通知》等等。福建省工商局信息统计处无疑是较早意识到工商部门应及早介入电子商务管理的部门,早在3月14日,福建省局向国家工商局报告了有关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的紧迫问题。几个月来,福建省局先后制定了《关于因特网网上经营登记的通知》、《福建省因特网网上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因特网网上经营登记管理程序规定》等文件。 目前,我们已收集了北京市局、福建省局的相关规定,我省工商部门应着手对全省网站及电子商务情况进行调研,并对电子商务与工商职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待网络设备和技术准备完成后,尽早出台相关规定并及时介入电子商务的行政监管。 三、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传统职能,发挥各业务部门的专业优势与信息部门的技术特长,相互配合,共同探讨对电子商务的服务与管理。 应从以下方面寻找服务与监管的切入点: 1、网上经营登记备案 主要是对辖区内网站的登记备案,应探讨如下问题: ①网站登记程序: 包括受理、审查、核准、发放网上经营电子标识及编号、网上公告等,电子标识备案是网站登记的核心技术环节,也是电子商务管理的关健。 ②网站登记备案的内容: 包括:法人基本情况,网站基本情况,尤其是网站登记和企业登记的关系等等。注册号在网站登记中可作为备案号。 ③需要进行网站登记的各种情况: 网站经营者; 利用网站举办商品展销会的行为; 利用网站广告的行为;文秘站版权所有 利用网站进行网上购物、购书、拍卖等活动; 提供经营性的网络内容、网络技术服务者。 ④网站及网上经营行为登记注册的法律效力。 一要依靠立法手段制定出相应规定。如:规定在办理营业执照的同时必须到“红盾信息网”进行网站登记,未经登记的网站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二要依靠技术手段,如解决发放电子标识的技术问题。 2、网站及网上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 主要是对网上经营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现象如何监管进行探讨。 ①无照经营的网站不能获得合法的备案登记资格,不得从事网上经营。 鉴于电子商务即网络经济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应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对部分前置审批条件、超经营范围及不良文化倾向的规定不易太细,既使太细了也难以监管,反而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套上“枷锁”。 ②网上虚假、违法广告(含商业性和非商业性宣传)行为责任界定; ③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变相传销行为责任界定;如变相的网上拍卖,网上非法集资等。 ④网上商标侵权行为责任界定,域名注册与商标权的关系。 ⑤网上合同的生效与监管;如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是否可归入“视听证据”一类,是否需要其它证据作补充。);网上违法合同及合同欺诈的界定与监管;对网上合同签订后单方串改行为如何从技术角度、备案角度监控等等。 ⑥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一方面,要探讨电子商务中如何体现消法规定的消费者的九项权益;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完成需要涉及生产者、销售者、配送机构等多个主体,经过商品信息沟通、网上支付、货物配送等储多环节,任何一个“供应链”出现问题,都将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因而,责任如何界定、如何追究必须加以研究。 ⑦网络市场的统计与分析 主要靠软件功能来完成。 ⑧网上办公的实现 主要从软件应用和提高应有人员电脑操作水平两方面探讨实现网上办照、网上年检、网上投诉等业务的途径,从而实现工商部门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北京市局等一些地方已实现了网上年检、网上投诉等服务功能。 四、电子商务的管辖权与登记、监管职能部门。 ㈠关于管辖权:电子商务无地域界限,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局应建立统一的注册与认证中心。但是,具体的监管还须落实到网络经营者所在地或消费者所在地。因此,我们认为: 1、从登记的角度:应采用属地登记与统一备案相结合的原则,即各省级(副省级中心城市)工商局有登记权,报国家局统一备案(副省级中心城市另须报省局备案)。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网站,国家局直接受理登记,发放电子备案标识。 用注册号作为电子备案标识编号,可避免编号的混乱。 2、从监管的角度:属地管辖与级别管辖相结合。 国家局管辖其登记备案的大型网站; 各省级(副省级中心城市)工商局管辖其登记的网站; 受上一级委托,有条件的(建有“红盾信息网”并有相应软件、人才)的地市工商局可以对在其辖区内的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网站依法进行查处。 ㈡关于登记、监管职能部门: 如前所述,电子商务的监管离不开电子网络手段。北京市局、福建省局均由信息部门的“红盾信息网”进行登记备案。其监督管理采用“不告不理”的做法,即电子商务“受害者”通过点击“红盾信息网”进行投诉,工商部门才介入管理。换言之,电子商务的登记、网上经营违法行为的发现等环节,离不开信息部门。但是,网上经营违法行为的查处,应该依靠相关处室。北京市局有“特殊交易监督管理处”,福建省局信息统计处本身就是行政处室。 就我局机构改革情况并结合信息中心应该得到加强这一思路来考虑,我们认为:信息中心应承担我省电子商务登记工作,具体监管由直属分局承担。信息中心与直属分局之间应该有良好的配合,为搞好配合并留住技术人才,为加强对电子商务的服务与监管,可以考虑信息中心的部分人员使用直属分局的编制。 商务管理论文: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于传统商务方式以及传统企业管理提出了挑战。作为在工业社会业已经存在的物流行业,在信息时期的大违景下,也必然要进行管理模式的立异。 1、物流管理立异的违景分析 (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首要内容,同时也是瓶颈所在 与传统商务流动相同,电子商务这类电子化的商务情势在交易进程中也包括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以及物流。这“4流”互相调和整合,有效确保交易的实现。物流作为商务进程中的首要环节,担当着原材料提供商与产品出产商之间,和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什物配送服务,高效的物流体系是使电子商务优势患上以充沛施展的保证。但是,与物流首要作用构成光鲜对照的却是其本身管理的滞后,以致于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缺少相应程度的物流体系支撑,电子商务的运作效力将大大降低。物流管理已经成为除了支付认证、安全保密以外电子商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学之父”Peter F.Drucker将没法调和的矛盾看做立异的源泉之1。从物流本身来看,其后进在必定程度上造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窘境,成为商务“流程中的难点”,物流管理旧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行管理立异无疑是解决这1矛盾的有效途径。 (2)电子商务使物流管理面临着机遇以及挑战 除了矛盾以外,立异的源泉还来自于产业以及市场的变迁。“第4产业”——信息产业的兴起是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标志之1。产业的转型带来了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的推进下,经济贸易流动突破了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由2维市场变成以信息流通为主导的3维的电子化购销市场,市场的国际化、全世界化趋势加强。这些都对于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请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坚持克意革新,才能应答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 (3)我国物流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发端于美国,在这1概念提出以前美国国内的物流行业已经经至关发达。而我国尽管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但物流技术水祥和物流管理严重后进,物流配送体系极不完美,这些都给电子商务造成为了极大的阻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送货耗时,渠道不顺畅是网上物流最大问题”的人数比率呈上升趋势(一九九九年七月至二00一年一月的4次调查数据分别为六%、九.二六%、一0%以及九.八六%)。这说明物流管理的滞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显明,并开始引发愈来愈多的关注。进行物流管理立异,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条件。 2、物流管理立异的实现 (1)对于物流管理的从新认识 物流概念最先始于美国,一九一五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1书中首先提出了“什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经由八0多年,物流的内涵在深度以及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电子商务时期,对于于物流及其管理的认识又产生了新的突破。 欧美1些国家将物流称为“logistics”,具体指商品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位移,包含采购配送、出产加工以及仓储加工包装等流通环节中的物流情况,强调以知足顾客的需求服务为目标,寻求物流进程的延续改良以及立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树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管理思想基础之上,成为1种集成化的运作模式。跟着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兴起,物流管理被纳入到其中。在供应链这1概念中强调营销、物流及产品之间的互相瓜葛以及互动作用。物流再也不是作为1个单1的实体存在,而成为现代化管理体系中的首要环节。物流管理也再也不局限于本身规模,而是与整个出产、流通进程息息相干。 (2)物流管理的立异途径 继节俭原材料的“第1利润源泉”以及提高劳动出产率的“第2利润源泉”以后,树立高效的物流系统被誉为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第3利润源泉”。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时期面临着企业组织管理、出产功课管理以及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变革。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其管理立异应以网络及电子商务为依靠,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实现商家的零库存以及少库存,减少产品运转周期,以适应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物流管理立异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物流管理技术化 网络时期信息技术堪称日新月异,电子商务自发生便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干,其发展带有浓厚的技术颜色。在管理效力愈来愈倍受注重的今天,技术与管理实务2者的瓜葛愈来愈紧密。对于于现代物流来讲,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支撑相当首要。 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区分于传统货运的首要特征,高效畅通的网络设施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包含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和物流实体配送地舆网络等各方面的建设。物流管理技术方面,条形码技术、自动仓储管理技术、电子数据交流、电子订货系统、自动分拣/存取跟踪系统等为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外,多媒体技术也在物流流动中大显身手,实现可视化的货品排库功能,还可为客户提供物品运送的实时查询。 二.物流管理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影响下,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变革。组织结构由过去的塔型垂直结构转变成水平型的网状结构,管理层次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在交易流程中,改革以往以贸易单据(文件)流转为主体的交易方式,采取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数据交流以及商务流动,实现了交易管理的电子化;在营销管理方面,将客户整合到营销进程中,进行买卖双方的实时互动交换。不难发现,信息流贯穿于企业商务运作的全进程,企业管理的变革都树立在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之上。 最新、可靠而且实时的信息对于于供应链来讲相当首要,同时也是物流管理的根本需要。在电子商务交易进程中,信息流散布于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流程的始终。现代化物流系统是1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物流企业需要与上游、下游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流,要实现各部份之间的平滑对于接,信息流的畅通不可忽视。在电子商务中,零库存的实现、运转周期的缩短也都须依赖于信息的灵敏传送。通过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可以加强物流管理链上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推动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过程。 三.物流管理柔性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需求由大批量、标准化转变成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化。企业需要依据客户的实际需要“量文体衣”,出产也由传统的大范围、 机械化转变成以时间本钱为基础的弹性方式,整个出产功课进程出现出柔性化的特征。 与之相适应,物流管理也需由刚性化过渡到柔性化。在物流配送的商品种类上,应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适量拓展原先有限的业务规模,依据客户的具体定制请求进行配送,使物流品种灵便多样。在配送时间上,以高效的信息网以及利便快捷的配送网为基础,做到快速反映、麻利配送,并能依据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适宜的物流解决方案。 传统物流的经营规模主要是原料提供商与出产厂家之间的出产原料运输;而人们对于于物流的认识则大多局限于电子商务中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商品配送。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流动的功能愈来愈多,物流企业要在物流链上的不同环节充当不同的角色,在原料供应商、厂家与客户3者之间做到灵便运作,游刃有余。 四.物流管理1体化 变革立异的症结不是单独对于每一1个个体孤立处理,而是联接并且均衡所有的组成部份。在技术化、信息化、柔性化的管理立异以后,物流管理将实现1体化,即“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出产企业经过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总体化以及系统化”。 如前所述,物流已经不是作为1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它在电子商务甚至整个社会出产链条中都担当侧重要的角色。供应链整合调和以及集成化管理,是现代物流区分于传统物流的最首要特征,由扩散的物流进入社会化的物流体系是物流模式的重大转变。在经济全世界化的带动下,物流管理必然走向全世界化,这也是电子商务时期为物流行业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与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服务理念、配送体系、技术支撑、管理特征等方面都拥有显明的立异特征,如下表。 传统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比较表 传统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服务理念 以范围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 配送体系 单1线性配送网 网状配送网络体系 技术支撑 传统管理技术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响应 信息传递缓慢、响应慢 信息化程度高,反映迅速 管理特征 刚性化 柔性化 合作程度 格局扩散 强调协同合作 3、当前几种典型的物流管理模式 目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方兴未艾,各种物流企业层见叠出,经营模式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3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其1是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其2是第3方物流配送方案;其3是第4方物流配送同盟。这些模式方案各具特点,但无疑都凸现出物流管理立异的宗旨。 (1)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中,1些传统的大型企业团体凭仗原本的庞大的连锁分销渠道以及零售网络,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构建本身的物流体系,进行物流配送服务。被誉为“中国戴尔”的联想团体已经具有三000多个网点组成的物流体系,而方正团体也正努力发展自己扁平化的物流体系。自建物流体系的这些企业大多拥有较强的实力,在传统业务经营中有所累积,向电子商务型企业的转型步伐也较为迅速。电子商务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需突破传统的模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核心功能与1般功能分离,以维持本身的竞争实力。因此,采用这1管理模式以前企业应斟酌物流服务是不是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自建的物流体系是不是能够充沛施展其核心功能。作为已经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必定知名度的海尔团体,其做电子商务靠的是“1名2网”。“1名”指品牌,“2网”则指的是配送网与支付网。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成为海尔新的增长点,海尔人正力图使物流能力成为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2)第3方物流配送 第3方物流(TPL,Third Pady Logistics)通常又称之为契约物流,是指从出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进程中进行服务的第3方,它自身不具有商品,而是通过合作协定或者结成合作同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依照特定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于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请求。因为技术先进,配送体系较为完备,第3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想方案之1。这也是社会分工日趋明确的产物。除了了有实力自建物流体系的大企业以外,更多的中小企业偏向于采取这类“外包”方式。 在国外,第3方物流较为风行。据调查,欧洲的第3方物流占整个物流份额的二0%—五0%,美国以及日本的这1比例分别为五0%以及八0%。今年四月初,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的首架“UPS中国速递”号货机首飞北京,他们已经取得中国直航权,并专门成立了物流方面的公司(UPS Logistics),筹备主攻国内物流市场。“洋物流”的入境给欲做物流首席的中国邮政造成为了不小的压力。在国内第3方物流中,中国邮政拥有其它物流企业没法比拟的优势,如具有遍及全国的运输网、营业网、送达网及结算网等,但这些传统业务遗留下来的“硬件”优势其实不足以保证能够在现代物流中获得有益的竞争地位。不管是对于于传统部门仍是新兴的物流公司,信息以及知识是其物流配送服务的最大附加值,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质量等方面将成为电子商务时期展开第3方物流的核心内容。 (3)第4方物流同盟 作为1个全新的概念,第4方物流同盟的提出融会了诸多现代管理思想。从本色上讲,“第4方物流供应商”是1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充沛应用包含第3方物流、信息技术供应商、合同物流供应商、呼唤中心、电信增值服务商、客户和本身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公司内部以及拥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具有的不同资源、能力以及技术进行整合以及管理,提供1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资源整合、优势集成是这1同盟方式的特色。在实际运作进程中,第4方物流同盟以“探访施展集体竞争优势的最好机遇为目标”,采取虚拟企业管理模式,依据特定的需要构建特定的组合。电子商务中的第3方物流是对于传统物流的继承以及突破,而第4方物流同盟则完整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兴产物,包括有更多的管理立异意识。因为其强调协同合作,对于第3方物流其实不形成要挟,相反,2者互相补充,可进1步扩展物流服务规模,增强物流服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我国为增进电子商务及物流行业本身的进1步发展,采用了1些具体的措施,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计划;完美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体系;注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 教育以及钻研等。同时,针对于我国物流管理中存在的扩散格局和资源挥霍等情况,国家已经将物流配送作为“105”期间侧重发展的服务业,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电子商务为物流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物流行业只有坚持立异理念,进行管理模式的立异,才能应答时期的挑战,以增进电子商务的进1步发展。 商务管理论文:小议电子商务与税收发展管理思考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发展,国际税收理论和制度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国际税收准则和惯例难以有效实施,由此导致国际税收利益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有鉴于此,必须对现行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作合理的调整,建立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国际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切实保障世界各国的税收利益。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冲击 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国际间长期的合作与竞争已经在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方面形成了被各国所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利益分配格局。 在所得税方面,国际上经常援引常设机构原则,并合理划定了居民管辖原则和收入来源地管辖原则的适用范围,规定了对财产所得、经营所得、个人独立劳务所得、消极投资所得等来源地国家有独享、共享或者适当的征税权。在流转税方面,国际税务中一般采用消费地课征原则。在消费地课税惯例下,进口国(消费地所在国)享有征税权,而出口国(生产地所在国)对出口商品不征税或是实行出口退税。绝大多数国家对于这些基本准则的共同遵守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合理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保障了对生产国和来源国的利益,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定义、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传统贸易方式下所形成的国际税收准则和惯例难以有效实施,由此使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电子商务在所得税上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1.电子商务环境下所得来源国征税权不断缩小 (1)在个人独立劳务所得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形式给个人独立劳务的跨国提供造就了更为方便的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个人独立劳务将会放弃目前比较普遍得到劳务接受地提供的形式,采取网上直接提供的方式,而被判定为在劳务接受国有固定基础的个人独立劳务会越来越少,也在实际上造成了来源国对个人独立劳务所得征税权的缩小。 (2)在财产转让所得方面。由于按现行规则,证券转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等,转让地所在国没有征税权,而由转让者的居民国行使征税权。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跨国从事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直接买卖活动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来源国(转让地所在国)征税的规则,将使税收利益向转让者居民国转移的矛盾更为突出。 (3)在消极投资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工业产权单独转让或许可使用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工业产权转让或许可使用与技术服务同时提供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因此,一些目前表现特许权使用的所得,将会改变存在形式而转变经营所得。这也会影响到来源国在特许权使用所得方面的征税利益。 2.常设机构功能的萎缩影响了各国征税权的行使 常设机构概念是国际税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确定缔约国一方对缔约国另一方企业或分支机构利润的征税权问题。《OECD范本》和《UN范本》都把常设机构定义为: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按照国际税收的现行原则,收入来源国只对跨国公司常设机构的经营所得可以行使征税权,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现行概念下常设机构的功能在不断地萎缩。跨国贸易并不需要现行的常设机构作保障,大多数产品或劳务的提供也不需要企业实际“出场”,跨国公司仅需一个网站和能够从事相关交易的软件,在互联网上就能完成其交易的全过程。而且由于因特网上的网址与交易双方的身份和地域并没有必然联系,单从域名上无法判断某一网站是商业性的还是非商业性的,因此无法认定是否设有常设机构,纳税人的经营地址难以确定,纳税地点亦难以掌握,从而造成大量税收流失。 3.税收管辖权冲突加剧,导致各国税收利益重新分配 税收管辖权的冲突主要是指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由此引发的国际重复课税通常以双边税收协定的方式来免除。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弱化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使得各国对于收入来源地的判断发生了争议;另一方面导致居民身份认定的复杂化,如网络公司注册地与控制地的分化。这些影响都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1)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现行税制一般都以有无“住所”、是否“管理中心”或“控制中心”作为纳税人居民身份的判定标准。然而,电子商务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促使国际贸易一体化,动摇了“住所”、“常设机构”的概念,造成了纳税主体的多元化、模糊化和边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国际贸易的一体化以及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企业的管理控制中心可能存在于任何国家,税务机关将难以根据属人原则对企业征收所得税,居民税收管辖权也好像形同虚设。 (2)电子商务的发展弱化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交易的数字化、虚拟化、隐匿化和支付方式的电子化,交易场所、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和使用难以判断,使所得来源税收管辖权失效。外国企业利用互联网在一国开展贸易活动时,常常只需装有事先核准软件的智能服务器便可买卖数字化产品,服务器的营业行为很难被分类和统计,商品被谁买卖也很难认定。加之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服务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提供服务一方可以远在千里之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各国对于收入来源地的判断发生了争议。各国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必然重视通过税收手段(比如扩大或限制来源地管辖权)来维护本国的利益,给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加剧了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二)电子商务在流转税上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在流转税方面,现行消费地原则在实施时将遇到很大的障碍。在国际电子商务中,在线交易的所有商品交易流程都在网上进行,在现实中几乎不留下任何痕迹,消费地要对之征税就显得困难重重;而在离线交易中,由于购买地和销售地分离,买卖双方并不直接见面,出口国一家企业销售商品可能面对众多进口国的分散的消费者。这样,消费地要对所有的消费者课征税收也存在很大难度。例如,数字产品(如软盘、CD、VCD、书、杂志刊物等)如果以有形方式进口,在通常情况下是要征收进口关税的,但如果这些产品通过网上订购和下载使用,完全不存在一个有形的通关及交付过程,因而可以逃避对进口征税的海关的检查。因此,在电子商务状态下由消费者直接进口商品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普遍,而对消费者直接征收流转税将会使税收征收工作出现效率很低而成本很高的现象。相对而言, 由销售地国课税更符合课税的效率要求。 (三)电子商务免税政策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发达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电子商务的免税政策不但不会对其既有的税制结构造成太大的冲击,反而会加速本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对电子商务免税尤其是免征流转税,会给这些国家造成的税收负担远远大于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国家。在传统的经济格局中,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均能达成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多数是电子商务的输入国,如果对电子商务免税,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因此变成税负的净输入国,从而在因电子商务引起的国际收入分配格局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此外,对电子商务免税会在不同形式的交易之间形成税负不均的局面,从而偏离税收中性原则。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调整 (一)对现行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作合理的调整 建立新的国际税收秩序的核心问题是要在不同国家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找到一种新的税收利益分配办法,国与国之间税收利益的划分必须依照新标准进行。 1.重新定义常设机构 按照现行常设机构的概念,常设机构可分为由固定营业场所构成的常设机构和由营业人构成的常设机构。从常设机构的发展来看,不论常设机构的概念如何变化,物(由固定营业场所构成的常设机构)和人(由营业人构成的常设机构)始终是常设机构的核心要素。在国际互联网上,不论电子商务如何发展,物和人这两个要素依然存在。因此,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必须对现行常设机构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作出新的定义。 (1)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与提供商可以构成常设机构。对于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能否构成企业的常设机构,主要从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能否完成企业的主要或者重要的营业活动,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固定性来考虑。在电子商务中,尽管没有企业雇员的存在,但由于网络技术的自动功能,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可以自动完成企业在来源国从事的营业活动。因此,该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完全可以认定为居住国企业设在来源国的营业场所。通常情况下,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是与一定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存在空间上的固定性和时间上的持久性。网络提供商变动网址和移动服务器,主要是为了逃避纳税,并非是由网络贸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能以此为理由否定网址和服务器的固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能够构成企业的固定营业场所。根据固定营业场所构成常设机构的理论,只要企业通过某一固定的营业场所处理营业活动,该固定营业场所就可以构成企业的常设机构。因此,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与提供商可以构成常设机构。 (2)网络提供商可以构成独立地位的营业人,进而构成常设机构。通常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商在来源国建立服务器提供各种形式的网络服务。相对于销售商而言,网络提供商就是按照自己的营业常规进行营业活动,其地位是完全独立的。有鉴于此,可把网络提供商提供服务器使销售商能够开展营业活动看作一种活动,这样,该网络提供商就应当属于独立地位的人,可以构成销售商的常设机构。如果该网络服务提供商仅向某一销售商提供网络服务,根据UN税收协定范本第5条第7款规定,同样可以构成该销售商的常设机构。 另外,对网上商品的特殊性问题,可以通过对一些传统概念进行重新修订和解释,使其明确化。如对于特许权使用的问题,在征税时可以把握一个原则:如果消费者复制是为了内部的使用,就将其划分为商品的销售;如果用于销售,则将其划分为特许权使用转让。 2.调整营业利润与特许权使用费的划分方法和标准 此项调整工作,可结合前面所述有关数字化商品有偿提供的应税行为类别判别的方法和标准来进行。凡是属于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所得,应被认定为经营利润;凡是有偿转让受法律保护的工业产权的许可使用权转让而取得的所得,应被认定为特许权使用费。 3.对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的适用范围进行调整 主要是扩大来源地管辖权原则的适用范围,相应缩小居民管辖权原则的适用范围。(1)将网上提供独立个人劳务的所得,全部纳入所得来源地国的税收管辖范围;(2)将网上转让特许权利的所有权的所得、证券转让所得等财产转让所得,纳入所得来源地国的税收管辖范围;(3)将网上提供劳务所得,至少是将提供技术劳务而获得的所得纳入所得来源地国的税收管辖范围。同时,进一步明确来源地管辖权的优先适用,以及来源地管辖权优先行使后居民管辖权再行使时缔约国在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方面的义务。 (二)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 在传统贸易方式下,国际税收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处理各国因税收管辖权重叠而对流动于国际间的资本和个人的所得进行重复征税方面的问题。国际间长期的合作与竞争已经在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方面形成了被各国所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利益分配格局。但是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跨国交易而言,国别概念已经日渐淡出,几乎每个国家的税收都紧随其贸易跨出了国门,与其他国家的税收交汇于一处,从而形成了税基的“世界性”,并由此构成了远远大于以往国际税收范围的新的国际税收范围。因此,传统贸易方式下所形成的国际税收准则和惯例难以有效实施,由此使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各国政府从本国的长远利益出发,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全面、更深层、更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即构建一种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更具一体化特征的国际税收制度新框架,对世界各国的网络贸易涉税问题进行规范和协调 商务管理论文: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 要】电子商务时代,顾客已不再作为一个整体因素而被考虑,而是一个主动的个体,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一部分。与传统企业营销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下的企业营销管理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性。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经营;影响 随着电子 商务魅力的日渐显露,虚拟银行、虚拟企业、网络营销、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一大批前所未闻的新词汇正在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同,这些词汇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商务正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电子商务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采购方式、生产运作方式、营销方式和客户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电子商务的作用,使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的优势恰当地结合起来,提升传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采购带来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传统企业仍以订货会、供需见面会等为采购原材料的主要方法,由此而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成为减少企业采购成本支出的一种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取决于企业所实际占有的资源多少,而取决于企业可控制运用的资源多寡。因此,企业必须利用外部资源尤其要发挥好网络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使自己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互通互连,做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通过商业增值网使用电子数据交换建立一体化的电子采购系统。海尔集团搭建一个面对供应商的采购平台,降低了采购成本、优化了分供方;而且这个平台建设成为一个公用的平台,为海尔创造一个新的利润源泉。海尔跨越企业的界限与供应商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在采购平台上实现网上招标、投标、供应商自我维护,订单状态跟踪等等业务过程,把海尔与供应商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海尔的电子商务采购平台,海尔与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紧密的、新型的动态企业联盟,达到双赢的目标,提高了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加工过程带来的影响 在传统的生产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繁多,批量变化较大,为了及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早期一般采用监视库存的方法,一旦库存降低,就重新订货, 以保证不间断地生产。这种方法在企业生产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常常造成库存占用过高,资金利用率较低。电子商务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生产周期、库存等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美国Dell公司为客户量身定做不同要求的PC机取得巨大的成功便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该公司产品57%在网上销售,即先收取顾客的钱,再组织生产,因而没有库存,实现了零库存。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销售带来的影响 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网上销售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了企业利用互联网展示产品及服务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广告宣传及市场调查,构筑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改变了市场准入及品牌定位等规则,建立起无中介的销售渠道。互联网络渠道可以避开传统销售渠道中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使生产商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生产商可不通过零售商而最终完成商品流通过程,既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又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 第二,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经营模式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需要对复杂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并且目标市场受到地域的限制,这是一种销售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强势营销,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是一种主动方在于客户的软营销。 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传统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有限的,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则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网上展开的营销活动,面对的就是全球市场,能够针对全世界每一个客户,电子商务就成为企业最好的国际交易平台。DANGDANG书店17%的定单来自海外,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北京开书店,不可能有17%的书买给外国人。网上的业务也可开展到传统销售和广告促销方式所达不到的市场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潜在客户。 第三,全方位展示产品,促使顾客理性购买。从理论上说,顾客理性地购买,既能够提高自己的消费效用,又能够节约社会资源。网上销售可以利用网上多媒体的性能,全方位展示商品功能的内部结构,企业通过网络展示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及付款条 件等,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地认识了商品及服务后,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再去购买它。 四、电子商务对企业客户服务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一切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及降低消耗等,都依靠顾客的购买而取得实际成效。因此,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断了解顾客需求,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满足 顾客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电子商务对企业客户服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商务使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极大的改善客户服务质量。通过互联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向交流是非常容易的。同时,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正确分析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从而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抓住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第二,密切用户关系,加深用户了解,改善售后服务。由于Internet的实时互动式沟通,以及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使得产品及服务的消费者更易表达出自己对产品及服务的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使企业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的内在需求,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企业的即时互动式沟通,可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改进客户的满意程度,促进了双方的密切关系。 第三,促使企业引入更先进的客户服务系统,从而提升客户服务。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建立客户智能管理系统,企业 通过它收集和分析市场、销售、服务和整个企业的各类信息,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了解,从而理顺企业资源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减少客户变节的可能性。同时,通过获取并分析与客户所有的交往历史,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认识客户,达到全局性销售预测目的,从而增加获利能力。 电子商务改变传统商务活动的方式。消费者可以进行网上商场浏览和商品采购,而且能得到在线服务;商家可以在网上与客户联系,利用网络进行货款结算服务;政府可以进行网上电子招标、政府采 购等。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网上购物的最大特征是消费的主导性,购物者意愿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的主权可以在网络购物中充分表现出来。电子商务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快捷、方便的购物手段,消费者个性化、特殊化可以通过网络完全展现在生产厂商面前,为此,许多企业纷纷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以便取悦消费者,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 商务管理论文:浅谈零售行业电子商务财务的管理 1、零售行业在电子商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零售行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一)如何高效应用线上大量的数据分析系统。在电子商务发展日益普及的大违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在空间已经经无界线。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影响财务管理基本职能的施展,企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在资料的收集分析上,特别是财务预测的时效性较差,决策制订拥有滞后性,财务的规划应变能力弱。(二)跟着电商时期的到来,会计基础核算职能淡化,介入经营决策的职能增强,原本的核算型财会软件不管是功能规模仍是数据容量都显露出显明的局限性,没法应付大规模大范围的数据导人及运算。而未来更需要开发带有决策支撑功能的管理型财务软件。(三)无纸化办公引起的财务票据传递、审核问题。传统零售业在日常销售中财务往往面对于大量销售单据,经由电子零售商务的账单,大多趋向不打印,而仅仅提供电子邮件账单或者在网页平台账户中进行记账。 (2)电子商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一)财务安全保护问题。零售业财务管理可能是基于单机或者是内部网,而互联网体系1般是开放式TCP/PI协定,因而会见临电脑病毒、网络黑客等要挟,财务数据是首要的商业秘要。网络在线支付的安全问题也与此息息相干。电子商务对于传统零售业采取的货泉结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数字货泉所替换。如何保证自己的首要数据不被盗取,怎么保证购买方的信息真实性以及信誉保障等安全问题将成为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最凸起问题。(二)与电子商务配套的法律与法规尚不完美。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于我国大部份零售行业,相干法律法规不够完美,新会计法中对于这部的描写与处理事项也没有足够的说明。这就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增添了不肯定性与风险性。电子商务潜伏的交易速度以及难以驾驭性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新的问题。(三)电子商务专业财务人员缺少,传统零售财务面临观念的转变与功能的提高。久长以来的工作方式,造就了传统零售业财务人员固有的工 ! 2、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1)完美企业信息化的集成方素。为了实现内部信息高效沟通,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财务资源,增进网络财务在零售企业中的广泛利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力。必需完美企业信息化的集成方案,把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进行统1管理。将零售核算型会计软件发展到以网络实时转接业务数据的企业管理1体化软件。 (2)资金集中化管理,树立合适零售业的电子商务资金流系统。电子商务资金流的1个最为显着的特色就是支付情势的网络化,外在表现情势终究是信息流,其具备数字化、直接化、透明化等特色。在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的支持下,交易与结算手续速度加快,从而会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金流通的全世界化有益于扩展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更高效的进行展开业务、节俭本钱。作为零售企业资金管理的财务部门,其终究目标是树立反映灵敏、管理严格的全企业规模的内部资金流管理系统。由于必需终究树立公司内部的资金信息数据库,从而到达资金信息的集中管理,并且通过已经有网络装备实现在国内外规模内资金数据的同享以及实时结算处理。 (3)从企业内外部保障网络安全。从零售企业内部就应树立完美的安全防范体系统,应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采取高效的防火墙技术,对于财务信息进行加密存储、身份辨认、数字签名等安全措施,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安全培训,提高财务管理者以及基层财务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并且树立相应的信息安全机构,聘用信息专业人材,从企业内部节制以及管理上,防范网络安全事故的产生。同时政府也应出台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政策,晋升信誉体系的质量,保护资金支付、信息管理的安全性。系统化培养电子商务的财务人材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的发展请求,传统零售业财务人员需要紧跟步伐,全面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学会应用高效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即时反应企业的财务状态,改事后为事先,改静态为动态,改滞后为实时。为此,企业必需加大对于新型财务人员的培育力度,并且树立高效的企业管理系统。 (4)提高国家在税务、财政方面监管力度。完美电子商务相干的财政、税务等法律法规是网络财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建议政府能出台相干政策,防止未来电商项目1哄而上从而引起各类纠纷,引导零售行业良吐发展。还应鉴戒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信息安全监管,规范在线交易行动,保护网络安全。同时规范网络销售的财会准则,使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有1个健康、优良的发展环境。 商务管理论文: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 摘要: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得企业的交货方式和经营方式发生转变。但是电子商务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这些风险有待解决。电子商务风险管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要解决好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问题,针对问题的根源,采用一种综合防范的思路,从多方面去认识,寻找解决方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 风险管理 解决方法 随着开放的互联网络系统Internet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然而,电子商务发展所依托的平台——互联网络却充满了巨大、复杂的安全风险。黑客的攻击、病毒的肆虐等等都使得电子商务业务很难安全顺利地开展;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内部风险,电子商务企业内部对安全问题的盲目和安全意识的淡薄,高层领导对电子商务的运作和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使得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因此,在考察电子商务运行环境、提供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的同时,有必要重点评估电子商务系统面临的风险问题以及对风险有效管理和控制方法。 电子商务安全的风险管理是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这基础上尽可能地以最低的成本和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1.电子商务的内涵 1.1内涵 电子商务一词源于英文 Electronic Commerce或 Electronic Business,现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潮流,其含义有两个内容,其一,电子方式,其二,商贸活动,即整个商务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交易双方可以便捷却并不面对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利用这种快速、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它将覆盖与商务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 针对人们对这个热词理解的不同,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一切电子方式所从事的贸易活动。电子方式指的是电子技术设备、电子技术工具及系统,包括早期的电报、电视、电话、传真、Email、广播、电子计算机、电信网络和当今的电子货币、信用卡、网银盾、信息基础设施及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系统。贸易活动则指的是一系列市场经济活动,包括信息、询价报价、洽谈、签约、结算支付、商业交易、国内外贸易等等。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得到广泛地运用,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则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 1.2分类 目前,电子商务按交易内容基本分为直接电子商务和间接电子商务两大类型。直接电子商务是指商家将服务产品和无形商品内容数字化,不需要某种特定物质形式的包装,直接在网上以电子形式传送给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或专用网直接实现交易。间接电子商务又称不完全的电子商务,指在网上进行的交易环节只能是订货、支付和部分的售后服务,而商品的配送还需依靠送货的运输系统等外部要素,即由专业的服务机构或现代物流配送公司去完成。 2.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风险 2.1互联网络的开放化带来的数据破坏风险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贸易新模式,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强调参加交易的各方和所合作的伙伴都要通过Internet密切结合起来,共同从事在阿络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务交易必须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商业信息和数据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给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如遭破坏或泄密,将会给电子企业、商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2.2系统软件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 由于现阶段广泛应用的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从国外引进直接使用的产品。核心技术还是使用引进的版本。这些系统安全性存在系统漏洞等不少危及信息安全的问题。系统软件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主要来自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安全漏洞。没有作系统的保护,就不可能有网络系统的安全,也不可能有应用软件信息处理的安全性。 2.3来自社会的外来入侵风险 电子商务容易被来自社会上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络非法入侵,主要表现形式是黑客和病毒等对电子商务系统的文件和数据的篡改和破坏,是一种社会道德风险。黑客通过闯入他人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这些人利用电子商务系统和管理上的一些漏洞,进入计算机系统后,破坏或篡改重要数据,盗取机密与资源,控制他人的机器,清除记录。设置后门,给电子商务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写的一组程序,可以攻击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区、文件和内存,以致使计算机的硬件失灵,软件瘫痪。数据破坏,系统崩溃,给企业和商户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2.4电子商务本身内部监管漏洞带来的风险 电子商务本身如果缺乏约束机制,责权不明,管理混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是引起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风险的头号风险根源。如果没有严格的可操作性的内部管理制度,容易造成当系统出现攻击行为或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胁时(如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等),无法进行实时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而且,当事故发生后,也无法提供黑客攻击行为的追踪线索及破案依据,即缺乏对系统的可控性与可审查性。 3.电子商务交易运行的风险 3.1信用风险 传统商务交易一般使用以纸为介质形式的手写签名或证明文件等方式来证明或确认商务的交易,应该说比较容易辨认真伪,操作显得比较容易。而在基于互联网络为交易平台的电子商务形式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并不存在与传 统商业模式的见面、磋商、谈判、监证、签署文件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如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技术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电子报表、电子文件、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电子商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消费者对网上交易的信任程度,电子商务的信任风险实质是由网络交易的虚拟化造成的,首先是买方信用风险。在网络中个人可以任意伪造信息,可以伪造假信用卡骗取卖方商品。从而给卖方带来风险。然后是卖方信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消费者不可能全部掌握商家商品信息。卖方商品信息不完全、不准确或商家过分诱导消费者从而误导消费者购买行为;另外,卖家单方面毁约。不履行交易,也会对买方造成损失。所以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信用风险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2法律风险 电子商务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法律风险,由于电子商务是在网络间进行的,电子商务交易可以看作是无纸贸易,是一个虚拟环境的交易,当前对这些虚拟交易的法律监管却并不完善,这些问题使得电子商务认证、交易会有不受法律保护的风险。另外,电子商务贸易还存在知识产权的风险,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资源在网络中的传播是畅通的。在网络中资源的共享性使得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受保护的力度被降低,因此可能带来电子商务交易的知识产权纠纷等法律的风险问题。 3.3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电子商务安全的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以最低的成本和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其本质就是防患于未然:事前加以消减和控制,事后积极响应和处理,为响应和处理所做的准备就是制订应急计划。 4.风险管理步骤 了解了电子商务存在的风险之后,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4个过程。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运作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日常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企业能够顺利经营。 4.1 风险识别 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而言,风险识别的目标主要是对电子商务系统的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和网上支付风险进行识别。识别风险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试验数据和结果、专家调查法、事件树分析法。电子商务风险识别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收集各种曾经发生过的电子商务攻击事件(不仅局限于本企业),经过分析提取出若干特征,将其存储到“风险”库,作为识别潜在风险的参考。 4.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每种风险对企业影响的大小,一般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电子商务风险进行量化估计。这里量化的概念主要指风险影响指标,风险概率以及风险值。技术安全是电子商务实现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该项目规划、计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 4.3 风险应对(风险控制) 根据风险性质和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订相应的防范计划,即风险应对。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后,就可编制风险应对计划。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和网上支付风险制订风险应对策略,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 4.4风险监控 制定规划,实施保护措施,在保护措施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监控和跟踪。风险贯穿于电子商务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因而风险管理是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因此制订了风险防范计划后,还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 5.风险管理规则的制定 5.1评估阶段 该阶段的主耍任务是对电子商务的安全现状、要保护的信息、各种资产等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及一些基本的安全风险识别和分析。 对电子商务安全现状的评估是制定风险管理规则的基础。 对信息和资产的评估是指对可能遭受损失的相关信息和资产进行价值的评估,以便确定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规则,从而避免投入成本和要保护的信息和资产的严重不匹配。 安全风险识别要求尽可能地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应收集有关各种威胁、漏洞、开发和对策的信息。 安全风险分析是确定风险,收集信息,对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价以估计风险的级别,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采取措施来规避安全风险。 5.2开发和实施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包括风险补救措施开发、风险补救措施测试和风险知识学习。 风险补救措施开发利用评估阶段的成果来建立一个新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涉 及配置管理、修补程序管理、系统监视与审核等等。 在完成对风险补救措施的开发后,即进行安全风险补救措施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将按照安全风险的控制效果来评估对策的有效性。 5.3运行阶段 运行阶段的主耍任务包括在新的安全风险管理规则下评估新的安全风险。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变更管理的过程,也是执行安全配置管理的过程。运行阶段的第二个任务是对新的或已更改的对策进行稳定性测试和部署。这个 过程由系统管理、安全管理和网络管理小组来共同实施。 6.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电子商务安全的重要性,所以部署一个完整有效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显得十分迫切。制定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对策目的在于消除潜在的威胁和安全漏洞,从而降低电子商务系统环境所面临的风险。 6.1缩短电子商务项目周期,增加更多的项目选择 减轻电子商务风险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缩短电子商务项目周期,因为电子商务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如技术环境,竞争环境等变化太快,如果电子商务项目过大,即使你的项目本身成功了,但由于环境的改变,这个成功的电子商务项目未必能给企业带来原先设想的利益。 6.2自上而下的风险意识 很多的企业认为,电子商务项目是个技术项目,只需要相关的技术部门参与就可以了。有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化的过程中,缺乏高级管理层的重视,这也是电子商务项目成功率不高的原因。而对于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往往在进行电子商务项目时,不仅受到企业决策层的高度关注,而且普通的员工也都非常清楚电子商务化的目标,这样自上而下的对于电子商务知识的了解,也是这些公司成功运作电子商务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将要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不仅要让全体员工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而且要了解电子商务的风险,要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员参与、全员重视的风险意识。 6.3改变企业内部运作流程 现在仍有很多企业认为电子商务无非就是建一个网站,所以这些企业在从事电子商务时,往往会遭遇失败。电子商务给企业提供很好的机会改变其内部和外部商业运作流程,如果企业不改变其商业运作流程,而直接进入电子商务,不仅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投资会失败而且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声誉。所以在企业加入电子商务行业前,一定要改造自己内部的运作流程,使之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实行电子商务的商户,在内部管理制度上应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制定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根据其工作的重要程度,确定该系统的安全等级。制订相应的机房出入管理制度对于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系统,要实行分区控制,限制工作人员出入与己无关的区域。对操作规程要根据职责分离和多人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自己 的管辖范围;制订完备的系统维护制度,对系统进行维护时。应采取数据保护措施。如数据备份等。另外制定人员激励机制也很重要,应建立人员雇用和解聘制度。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评价,制定奖惩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 6.4滚动的战略计划 电子商务时代的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使得详细的战略经营计划的作用越来越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是,电子商务企业有一个明确的五年计划,其中第一年计划较详细,而其他年份则是较粗略的,因为在这些计划实施的时间到来之前,环境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这说明了确保五年目标具有相关性的滚动计划的十分必要的,应当定期修改计划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当然,这种方法的实施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当考虑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具体环境而有所不同。 6.5降低成本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电子商务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风险。正如在所有的风险管理当中一样,我们考虑的是未来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在电子商务中,这种不确定性甚至更大,这使得电子商务风险管理成为一项相当繁重的工作。因此要解决好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问题,应该针对问题的根源,采用一种综合防范的思路,从多方面去认识,寻找解决方法,这对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6.6加强技术保证,确保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 针对电子商务依靠互联网络平台来开展的网络开放性的特点,特别是要针对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给企业信息和数据安全带来的极大威胁的安全隐患。对如何保障企业的信息数据和重大商业机密,是确保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的重要技术保障和前提条件,只有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才能保证其运行安全,这就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安全保障措施,不但要制定完善的技术保障措施,更要严格执行制度,才能确保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例如:我们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机密商业信息数据。另外,利用现有的信息新技术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增强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保障措施是电子商务顺利开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6.6.1加强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的开发及运用 目前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信息、资金、商业秘密等安全问题,由于其电子数据具有无形化的特征,而有关认证机制或者网上安全技术均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进行本质上的重新设计,使其保证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应用,如防木马、防火墙、加密、认证等。面对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威胁,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管理措施,满足商务交易运行的安全性。 6.6.2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保障体系 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与其他交易模式相比具有更多的风险,然而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还在于带来这些风险的人的失信行为。消除这些风险的,需要一个第三方信用服务认证机构通过技术手段来帮助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各方提出解决方案,使风险降至最低。 6.6.3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机制 首先,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扶持电子商务。我国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与扶持国内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并应坚持税收中性原则,使企业对市场行为和贸易方式的选择不受征税影响。其次,借助计算机网络,加快税收征管改革。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交易的无纸化使得税务机关必须改革以传统的以纸质凭据作为纳税依据的征管制度,以便税务机关稽查,做到税收无纸化,提高效率,从而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最后,加强与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信息确认,获取真实可靠的征管信息。税务机关应同银行等中介机构合作,通过联网获取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交易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资金流向实施有效监控,防止企业偷逃税。 6.7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实现电子商务环境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所谓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是指要求电子商务管理人员既要有计算机知识,还要有管理理论和商务、金融、法律等知识。对电子商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学习现代电子网络技术,将经济、金融、法律、网络有机地结合。对商务交易、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加深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风险认识和防范。从而提高员工适应电子商务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贸易模式。 结论 电子商务的开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如何解决电子商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电子商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因为它是与电子商务共生的,是电子商务的必然产物,但是,可以将风险限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之内。只有了解风险,才能规避风险。本文从安全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论述了这些风险的控制策略,希望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已成为我国经贸发展领域的主流力量,并将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主要平台。然而电子商务所存在的或将出现的风险问题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它是伴随电子商务的产生而出现的必然产物。由于电子商务风险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所产生的危害程度各不相同,所以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其存在的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尽可能控制最小的范围之内。此外,无论是再好的安全措施也要有应对突发的安全问题的应急方案。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进程,确保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透明、高效。 商务管理论文: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的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理解为在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增值网(VAN,Value Added Network)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各国政府、学者、企业界人士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对电子商务参与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电子商务分为:ABC、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即C2G)、O2O 等。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基础要求高,是网络化、信息化的企业经济转型,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老旧财务管理模式必定不能适应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财务管理软件配套设施不完善 企业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其财务管理也必须走上网络化、信息化的道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需要作出对应的变化。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对网络技术的运用,其财务管理技术过于陈旧,还是侧重于通过会计的财务报表了解公司财务状况,这样的管理面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财务信息更新缓慢,不便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公司财务状况。 (二)国家相关法律制度有漏洞 由于电子商务的开展时间还比较段,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制度,但是任然赶不上一些不法分子寻找法律漏洞的速度。在法律方面国家对网络侵权,网络经济犯罪等行为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导致很多被害企业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对网络犯罪的界定不明确,这使得那些网络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继续危害市场经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就很难根据公司的发展确定管理方式。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存在技术漏洞 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很多企业也引进了相关的网络技术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但这些网络技术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很多的技术缺陷,诸如木马、黑客之类的很轻松就可以进入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手段转移企业的资金,在网络技术发达的年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容易发生数据篡改、数据丢失、资金被盗等风险,企业的财务安全管理有待提高。 (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路程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更加简洁、快速,必须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高效化。如今的企业财务流程过于繁琐,一本账目的确认要经过多人盖章签字最终才能递送到领导面前。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网络化财务管理体系 从电子商务的特征来看,他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要实现网络化管理。要实现企业网络化财务管理,前提就是要引进相关的网络财务软件,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和职能需求,选取财务软件;然后逐步缩减财务管理流程,裁剪掉一些财务人员;实现资金交易网络化,节约交易和财务管理成本。 (二)增进网络财务安全管理,建立财务监管网络系统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管理出现了很多的破绽,为了应对此问题,我们必须做好财务网络监管准备,加强对财务网络系统的维护,使用合法正规的财务软件,不断的更新电脑安全管理软件,对财务系统实施严格的信息加密;规范财务网络管理流程,建立严格的网络财务操作流程,在财务信息的编辑、处理、存档、传输方面一定要时刻严防病毒和黑客的入侵,加强工作的保密性,重要信息要求原盘备份,细化财务系统的操作权限,推行管理责任制,限制权利使用。 (三)国家要完善相关政策,以保障电子商务的权益 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市场经济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网络知识产权、网络技术产权保护法,确保电子交易的公平。严厉惩罚网络犯罪人员,建立独立的网络警察系统,成立专项整治部门,整顿电子交易环境,加强国家在网络监管这一块的技术力量,严防不法分子入侵公安网络系统。 (四)企业内部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网络财务管理素质 引进了先进的财务网络管理系统就必须要有会操作系统的人员,必须要求能够管理系统安全的人员。企业第一部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网络基础培训,要求每一位财务人员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技巧;其次聘请相关的财务监管网络系统人才,提高网络财务管理安全性,确保每企业的财务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最后,一切的人员素质都要在招聘时严格把关,业务技术不高的人不能用,职业道德低的不能用。 四、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市场经济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国家、企业、个人都要尽最大的努力,严格把控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交易安全和企业资金安全,保障每一个企业的合法权益,净化电子商务环境。 商务管理论文:我国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制度的研究 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不但包含技术手腕的安全性,更首要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呈现安全问题大多数情况都有管理的责任。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触及许多方面,不但包含对于安全技术的管理,还包含对于人员的管理、企业日常保护等方面,乃至还触及审计、稽核方面管理。 一 信息安全管理轨制 国际上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树立、采用的技术以及管理的安全进行维护,维护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数据不受偶然因素以及歹意因素的损坏、更改以及泄漏。”依据一九九四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以及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维护条例》所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包含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方面的安全。 不管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的哪一个环节的安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都是信息安全的保障。在采集信息时要加强对于信息内容的审查管理,保障信息内容的完全性以及真实性。由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对于所负责的信息安全性进行测评,并对于发现的漏洞及时采用技术手腕进行补救,防治信息被盗取。在信息的加工处理进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对于加工处理信息的系统按期进行安全检查以及保护,防止在信息的加工处理进程中应为系统缘由造成在系统内处理的信息被损坏。信息的存储装备也要有专用的装备以及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存储装备也要按期检查。在信息的传输进程中是最容易呈现问题的环节,所以要对于传输介质的安全格外重视。 二 网络的日常保护轨制 网络的日常保护瓜葛到整个电子商务流动的安全,所以致关首要。尤其是承当整个企业电子商务流动症结环节的网络,如资金环节(银行网络、财务内网、税务网络等)、秘要环节(企业内部电子邮件等)。 同时网络的日常保护又是1项沉重又琐碎的工作。1般而言,咱们将电子商务网络的日常保护分为硬件系统保护、软件系统保护以及数据备份3个部份。 二.一 硬件的日常保护 对于于硬件而言,计算机的厂家、型号、配置等各不相同,网络装备一样也有很大不同,且安装情况不同,所以保护起来很费时间。服务器以及用户机也需要人工操作以及保护,所以工作量很大。 网络装备:通常对于于网络装备而言,有相应的网管软件,如WorkWin软件等。不管网络管理系统的大小,基本都是由网络管理软件以及支撑软件的网络装备组成的。网络管理软件为网络系统提供有瓜葛统配置、故障、机能以及网络用户散布等方面的管理,所以说网管软件无比首要。 服务器与用户机:1般情况下,这部份的日常保护需要人工来完成。对于于服务器以及用户机而言,第1步要为每一台服务器树立完全的记录,记录服务器的型号、安装的软件及使用的数据。按期检查服务器的电源、硬盘及系统日志,并按期备份。 通讯路线:在内部网络路线建设早期,最佳采取结构化布线,这样尽管会增添建网投入,但可以大大降低网络呈现故障的几率,节俭了后期保护本钱。 二.二 软件的日常保护 软件分为系统软件以及利用软件,系统软件包含操作系统(Windows、DOS等)、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等)、数据库管理系统(Foxpro,Access等)以及系统辅助处理程序(调试程序、编纂程序等)。利用软件是专门解决各种具体利用问题的软件,如Word、Excel等。 对于于操作系统的日常保护,要按期进行磁盘碎片收拾以及磁盘碎片扫描,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法子,可以安全清算临时文件、无用文件、备份文件;保护以及备份系统注册表;使用防系统死机工具保护系统不乱;查杀病毒等。对于于利用软件的日常保护主要是版本节制。在服务器上安装利用软件,当需要更新时,通过服务器远程对于每一台用户机进行更新,以保证利用软件版本1致。 二.三 数据备份 在对于网络的日常保护中,应尽可能做到预防问题的产生,而数据备份是用来填补产生问题的最佳方式之1,所以对于首要数据要进行备份。目前数据备份主要方式有:LAN 备份、LAN Free备份以及SAN Server-Free备份3种。LAN 备份针对于所有存储类型均可以使用,LAN Free备份以及SAN Server-Free备份只能针对于SAN架构的存储。 三 人员管理轨制及保密 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流动拥有很强的隐秘性。同时,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人员既要拥有传统市场营销的知识以及手腕,又还必需具备计算机知识,熟识计算机网络。所以他们是1群拥有高技术性的专业人员,所以加强对于这部份人员的管理是保护电子商务安全的首要 1环。 首先,在人员录历时,要严格遵照提拔轨制,要选择有责任心,守纪律,品德好,同时拥有市场营销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的人员。有时以及专业知知趣比,人员的品质更加首要。其次,要与录用人员签订保密协定,规定其应该承当的责任以及义务,规范其行动。按期组织对于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以及安全保密培训,对于人员背规行动要坚决依照相干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毫不迁就。第3,坚决执行网上交易安全运作基本原则。包含双人负责原则:首要业务不能安全1个人单独管理,应当由两人或者两人以上互相制约管理。任期有限原则:任何人员不允许长时间担任以及安全有关的职务。最小权限原则:明确规定只有网络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物理走访以及软件安装工作。 进行电子商务的进程中不可防止会触及到企业的秘要,比如企业的财务状态,出产本钱,市场定位及散布等信息。但不是所有的秘要都需要严格的保密措施,1般情况下,对于于企业秘要可以分为3个等级。 一)绝密级。这种秘要数量起码,包含企业的经营状态讲演、产品的本钱价格、 公司的战略计划等。这部份网络及密码需要严格保密,通常只允许企业相干高层管理者掌握。 二)秘要级。包含企业的人员组成情况、日常管理工作资料、会议通知、人员变动情况、出差情况等。此部份网络及密码只限企业中层以上人员使用。 三)秘密级。包含企业简介、组织机构设置、产品介绍、地址电话、邮箱网站等。这部份网络及密码在网络上公然,可供群众查找。带需要必定程度上的维护,主要需要避免歹意入侵。 四 跟踪、审计、稽核轨制 跟踪轨制请求企业对于网络交易情况进行日志式管理,用来记录网上交易进程中系统运行的数据。日至式管理请求记录包含交易操作时间、操作方式、操作装备号码、登陆次数、运行时间、交易内容等数据。同时,这些记录生成的文件必需是系统自动生成,且不可修改的。日志文件对于之后系统的进级、故障恢复、运行监督等方面都有匡助。 审计轨制是指企业内部对于系统日志的审查。这类审查是按期进行的,以便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异样情况,对于各种背反安全管理轨制的操作进行记录、监控、保留数据、保护以及管理系统日志。 稽核轨制是指国家相干部门,通过稽核业务系统软件对于企业电子商务业务经营流动的情况进行调阅、查询、审查的轨制。通过稽核轨制,相干部门可以监督企业电子商务流动的情况,及时发现漏洞以及问题,警示企业,并对于发现的背规行动进行处分。 商务管理论文:对电子商务网络外汇管理探索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外汇管理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电子支付市场主要有两类机构:一是境内第三方支付企业,如浙江支付宝、深圳财付通等,此二者均是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批复同意开办跨境收单业务的支付企业;二是提供全球在线收付款业务的境外支付企业,如PayPal等。从两类机构的支付规模来看,95%的网络跨境支付市场由PayPal垄断,目前网络跨境支付交易外汇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业务真实性审核管理存在难度由于跨境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传输电子交易信息,没有传统的合同、发票等纸质单证,导致货物和服务贸易中传统的纸质单证审核失去基础,交易的真实性难以把握,存在监管漏洞,易成为非法外汇资金流入的渠道。一是第三方机构和企业存在违法行为的风险。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中,企业不直接通过银行办理外汇业务,而是委托给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外汇业务办理过程中,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用户的身份信息伪造虚假交易或者用户私自伪造虚假的交易,通过在合作银行办理购汇业务以套取外汇,再通过地下钱庄或其他途径将这些外汇转移至境外,构成非法倒卖外汇或非法转移境内资金的犯罪行为,为境内外不法分子跨境转移“黑钱”提供便利通道。近年来辖区居民举报的ICTS、MT4、VTTrader、Currenex等非法交易支付平台就属此类。二是增加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的隐蔽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完善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的通知》(汇发[2009]56号)第一条规定,境外同一个人或机构同日、隔日或连续多日将外汇汇给境内5个以上(含,下同)不同个人,收款人分别结汇的,银行原则上不能办理。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银行对Paypal收汇是给予办理的。Paypal业务的特点是用虚拟的电子邮件账户来标识用户,交易双方的银行账户或信用卡卡号实行保密原则,屏蔽了真实的资金来源和去向,影响国际收支核查有效性,银行也因此无法正常履行外汇局相关规定。 2.个人外汇管理政策被突破一是个人年度总额管理被突破。第三方支付机构以自身名义个人外汇收支的购汇、结汇业务时,银行无法了解其所的购汇、结汇业务中个人的具体情况,如姓名和身份证件号码等,相应地也无法查询个人的年度结售汇额度使用情况,难以执行个人年度结售汇限额管理政策。二是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管理规定被突破。按照《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经营性外汇收支应当通过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办理,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或个体工商户开立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参照机构管理,需获得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等登记证书,但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商户通过个人外汇储蓄账户收取货款时,由于年度总额以下的结汇业务不用提供证明材料,商户只需将销售货物收入结汇资金申报在职工报酬和赡家款等项目下,便能轻松规避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的管理规定。 3.通过地下钱庄实现资金跨境流动和结汇下面所说的流入结汇方式是非法的(见图1),但在目前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跨境贸易和虚拟游戏产品交易中却有很大的市场。其具体做法是国内规模较小的个体老板或网络游戏国内服务提供商通过其在国外的Paypal账号提外币现钞或现汇到境外的银行,然后通过地下钱庄将款项结转为人民币,转移到其在国内银行的个人账户上,实现资金收入。 4.国际收支申报项目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项目多基于传统的资金性质与形式,涉及电子商务中日益普遍的虚拟物品交易则没有具体的申报项目与之对应。以新乡市某外汇指定银行近期办理的一笔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为例,该笔汇入款金额为482欧元,是该市某居民通过互联网出售虚拟产品(网络游戏装备)所得,但在居民前来解付结汇,进行申报时却发现申报项目中并无与之相匹配的项目,最终银行只能选取比较相似的项目(类别:捐赠,交易编码:401000)进行了申报,并在备注中进行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收支统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和支付管理的建议 1.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外汇管理制度,强化其主体监管意识一是建议外汇管理部门参照商业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的准入标准,建立规范的跨境业务市场准入机制,由外汇局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跨境交易从支付组织的外汇业务经营资格、业务范围、内控制度等方面进行准入监管。二是强化第三方支付机构代位监管职责,由于其在网络跨境支付中的特殊性,有必要在外汇管理法规和外汇管理制度框架层面对此类机构业务办理予以规范,加大政策宣传和业务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要求其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个人结售汇管理、国际收支申报等业务管理制度,建立风险控制和内部监督制度,赋予一定程度的代位监管职责和义务。 2.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个人外汇管理政策在对第三方支付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框架前提下,放宽个人购结汇主体资格限制,允许第三方支付企业个人购结汇,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政策保障。加强第三方支付企业与银行的合作,第三方支付企业应将个人的结售汇信息如实报送银行,由银行查询年度总额使用情况,避免利用第三方支付企业规避年度总额管理规定;开办网上跨境销售的网店店主,须办理工商登记,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并且须到商务部门备案登记,取得对外贸易经营权,成为合格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其资金性质属于经营性外汇收支,店主须办理个人外汇结算账户,严格执行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管理规定。 3.强化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真实性审核一是把第三方支付平台办理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纳入外汇监管范畴,由外汇局对其办理业务进行核查,赋予第三方支付平台代位监管职能,对经办的跨境电子支付业务留存客户资料。二是搭建跨境电子商务信息交互平台。与工商、商务等部门协商,共同搭建跨境电子商务信息交互平台,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商户网上交易订单、物流及资金信息纳入信息交互平台,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数据共享,方便工商、商务、海关、 税务及外汇等部门利用平台信息与自身监管情况交叉比对,保障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细化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项目,加强居民个人结售汇真实性审核建议进一步细化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可根据电子商务发展要求,增设如“虚拟物品交易”、“居民个人海外购买货物”等较为全面详细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项目,促使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更加准确和完整。同时外汇管理部门应联合人民银行反洗钱部门、外汇指定银行等多部门,加强个人结售汇捐赠、职工报酬等真实性审核,控制异常资金通过个人渠道流入,尤其是对于虚拟商品的贸易背景,外汇指定银行应加强真实性审核和境外收单业务监控,对于单笔小额或不能获取发票的交易及时报告外汇局,并留存相关购汇凭证备查。 商务管理论文:对我国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与新型管理理论相结合的创新经营方式,其实质是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改造旧商业模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B2B模式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模式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模式,因此也最值得当代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近年来,电子商务B2B业务虽然在中国取得跨越式的进展,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最为制约我国B2B发展的因素就是信用问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未来我国的经济是信用经济,所以我国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信用管理,本文旨在探讨B2B电子商务中的信用管理问题,结合我国当前情况提出改善B2B电子商务中信用管理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对我国促进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B2B; 电子商务;信用管理 1、B2B电子商务和信用管理的定义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电子商务形式涉及各类经济活动的很多方面,是电子信息时代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旧经济活动形式的重大变革。这种方式使得很多商品的生产、经营等经济价值链发生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1990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极大地加快了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一般来说,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各种商品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与结算为手段的全新商务模式。B2B电子商务主要指企业之间的电子交易,电子贸易等活动。 1.2信用管理的概念 信用管理的最初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信用和各类企业资信状况进行全方位管理,内容包括各种信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然后把它们变成信用产品,最后以信用产品为工具,从技术上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实现。从信用管理水平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作用看,在经济很发达的诚信国家中,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个人信用的管理。而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里,信用管理主要是指对企业的信用管理。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之间在进行网上交易时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重点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方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各项业务程序。 2、我国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发展现状和问题 2.1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始着手整治本地区的信用环境和建设相关的信用制度。但是,国内的信用资信状况还很不乐观,在有些地区和经济领域内还大量存在着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在商品交易这一领域,很多网购企业都存在不能按时收到所购买的商品,即使按时收到也是质量不过关,假冒伪劣产品居多,甚至还有过期和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更为恶劣的是直接遭遇资金欺诈,单方面支付了金钱,结果没有收到商品,对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站也因信用问题而烦恼。据一些网站销售人员说,他们曾接到网上的客户订购后,按其所提供的地址送货上门,可是却发现地址根本不存在。像这样的恶意欺骗事件时有发生,使电子商务网站的成本急增,但又无法有效识别真假,以致于有时对正常业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更令网站无可奈何的是,许多中老年客户由于对网上购物不放心,不愿意按照网站的流程支付货物的款项,虽然看中了电子商务网站经销的很多优惠商品,但最终还是选择实物购买,网站因信用问题也失去了许多订单。 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从深层次面上分析来说,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一些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如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立法与执法体系建设、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确立、政府职能转变等,都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种种原因造成了企业降低“失信”成本,导致了电子商务市场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网络销售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2.2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电子商务信用观念有待提高 在我国,“眼看,手摸,耳听”的购物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网上购物具有抵触的情绪,人们总是觉得网络具有虚假性,不能够直观的将商品的优良等级表现出来。另外,网络购物的又一误区是价格及发货期限问题,而这些均与商品的生产进度以及经营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归根结底就是担心一个诚信问题。而B2B电子商务的消费市场是以企业为主角的需方市场,如果需求小的话,则大部分供方也就不积极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和产品,因此,一些企业对电子商务还需要有一个信用意识和观念的转变过程。 2.2.2 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度较低 由于网络只是一个供买卖双方彼此了解与沟通的平台,而并不能真实的参与对方的生产运作中去,因此,对于产品的质量问题、信用状况等信息只有供货方比较了解,而购货方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尽管有些供货方的产品质量过关,信誉度较高,价格较适中,但是由于企业信用数据的共享不完善,购货方难以通过网络及时、快捷的了解对方信息,这就直接影响了双方的利益所得,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购货方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了解对方的信用数据,而是宁可选择老客户,而放弃了其他质量、价格和服务更具优势的新客户。反之,供货方也是如此。如果企业间的信用数据可以昭告天下,那么信用信息的共享度就会大大提高,企业间面临的信用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2.3 服务中介机构网上服务的普遍率较低 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是负责收集整理消费者信用数据,提供信用报告的服务机构。中国加入WTO以后,信用报告机构已经开始向有偿服务化发展了。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开展网上服务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数不多,普及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大量信用信息的收集、加工及信息检索平台的建立,从而制约了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4 网络失信惩罚机制力度不够 失信惩罚机制是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采用赊销方法的企业来说,网络失信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因此,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失信行为做出相应的惩罚。当前,B2B电子商务的网络失信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因为我国网络的失信惩罚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在其中浑水摸鱼,而我国现有的网络失信惩罚的监督技术还满足不了及时搜查,并及时指出的功能。结果,对于大多数失信行为的惩罚,是以法律规定的罚款处罚为主的。对于B2B电子商务来说,这样失信行为的惩罚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一是很有可能找不到受惩罚者,网络平台中的多变性和灵活性导致了惩罚的相对者很难明确;二是失信者并没有切身体会到由于对方失信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2.2.5 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不够完整 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应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保证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惩罚失信的责任人,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行 为,规范商业授信。我国电子商务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法律法规体系,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虽然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滞后是难以避免的普遍规律,但毕竟我国在立法上的反映还是太慢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更需要有规范的体制来制约和管理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问题。如果B2B电子商务发展实践中的诚信问题无法用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则会造成网络平台的混乱,使大多数企业毫无目标地进行网上交易,这样的情况会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甚至瓶颈市场上的新型产品,严重阻碍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 3、改善B2B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意义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也会给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带来巨大的影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发展机遇。回顾以往提到的电子商务环境建设,一般都是在探讨法律环境、安全环境、税收环境和物流配送等方面,而较少专门的研究信用环境问题。而事实上,信用环境则是电子商务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条件,也是电子商务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支撑环境之一,它对电子商务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信用环境的改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其他支撑体系的完善与否,因为,只有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支持电子商务整个体系的发展。 3.1加强商务合作,增进企业信誉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虚拟化市场中进行的商品交易, 它已经打破了“眼看、手模、耳听”的传统购物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更新原有的观念,在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自律机制和运作标准的基础上,确保供需双方建立起商业信用,另外,为了保证交易双方按期、按质、按量支付货物和货款,可以在这种交易中引进监督机构。在这样的良好信用环境中,逐渐使得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增强信任感,实行企业间的虚拟合作,为众多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所以加入WTO后,在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更需要通过信用环境来支持电子商务,以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2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交易成本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网络操作的交易手段,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加快对客户的沟通,节省库存,缩短商业周期循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电子商务的实施,必须要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进行,只有提高了信誉度,才能从根本上解除企业之间的顾虑,使企业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扩大利润上。 3.3降低信用风险,树立良好形象 在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都希望他们进行的交易是没有风险的。虽然在电子商务中信息的传播是很有效率的,但是这种效率不能增加信息的可靠性。也就是说,交易风险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交易本身的问题,更是网络环境下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只有用户具体地了解网络市场的真实信息,才能积极地参与到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中。另外,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首先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将商品和服务如实地传递给其客户,努力从形象上降低来自买卖双方的信用风险,使得网上交易更加安全化。 3.4促进国际贸易,打破区域界限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为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WTO的一系列规则和协议、协定本身就是一套信用体系,提供了检验成员间诚信的机制。有了互联网和诚信品牌,企业能更便捷地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发展潜在客户,而且世界各地对购买者会主动上门,业务不断发展,贸易额持续上涨。在“入世”的背景下,如果人们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增强,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促进和帮助各地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效率,拓展网上业务,实施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起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商务管理论文:浅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于传统商务方式以及传统企业管理提出了挑战。作为在工业社会业已经存在的物流行业,在时期的大违景下,也必然要进行管理模式的立异。 1、物流管理立异的违景分析 (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首要内容,同时也是瓶颈所在 与传统商务流动相同,电子商务这类电子化的商务情势在交易进程中也包括着流、商流、资金流以及物流。这“4流”互相调和整合,有效确保交易的实现。物流作为商务进程中的首要环节,担当着原材料提供商与产品出产商之间,和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什物配送服务,高效的物流体系是使电子商务优势患上以充沛施展的保证。但是,与物流首要作用构成光鲜对照的却是其本身管理的滞后,以致于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缺少相应程度的物流体系支撑,电子商务的运作效力将大大降低。物流管理已经成为除了支付认证、安全保密以外电子商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学之父”peter f.drucker将没法调和的矛盾看做立异的源泉之1。从物流本身来看,其后进在必定程度上造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窘境,成为商务“流程中的难点”,物流管理旧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行管理立异无疑是解决这1矛盾的有效途径。 (2)电子商务使物流管理面临着机遇以及挑战 除了矛盾以外,立异的源泉还来自于产业以及市场的变迁。“第4产业”——信息产业的兴起是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标志之1。产业的转型带来了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的推进下,经济贸易流动突破了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由2维市场变成以流通为主导的3维的电子化购销市场,市场的国际化、全世界化趋势加强。这些都对于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请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坚持克意革新,才能应答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 (3)我国物流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发端于美国,在这1概念提出以前美国国内的物流行业已经经至关发达。而我国尽管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但物流技术水祥和物流管理严重后进,物流配送体系极不完美,这些都给电子商务造成为了极大的阻碍。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送货耗时,渠道不顺畅是网上物流最大问题”的人数比率呈上升趋势(一九九九年七月至二00一年一月的4次调查数据分别为六%、九.二六%、一0%以及九.八六%)。这说明物流管理的滞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显明,并开始引发愈来愈多的关注。进行物流管理立异,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条件。 2、物流管理立异的实现 (1)对于物流管理的从新认识 物流概念最先始于美国,一九一五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1书中首先提出了“什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经由八0多年,物流的内涵在深度以及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电子商务时期,对于于物流及其管理的认识又产生了新的突破。 欧美1些国家将物流称为“logistics”,具体指商品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位移,包含采购配送、出产加工以及仓储加工包装等流通环节中的物流情况,强调以知足顾客的需求服务为目标,寻求物流进程的延续改良以及立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树立在现代技术以及先进管理思想基础之上,成为1种集成化的运作模式。跟着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兴起,物流管理被纳入到其中。在供应链这1概念中强调营销、物流及产品之间的互相瓜葛以及互动作用。物流再也不是作为1个单1的实体存在,而成为现代化管理体系中的首要环节。物流管理也再也不局限于本身规模,而是与整个出产、流通进程息息相干。 (2)物流管理的立异途径 继节俭原材料的“第1利润源泉”以及提高劳动出产率的“第2利润源泉”以后,树立高效的物流系统被誉为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第3利润源泉”。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时期面临着企业组织管理、出产功课管理以及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变革。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其管理立异应以网络及电子商务为依靠,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实现商家的零库存以及少库存,减少产品运转周期,以适应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物流管理立异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物流管理技术化 网络时期信息技术堪称日新月异,电子商务自发生便与技术紧密相干,其发展带有浓厚的技术颜色。在管理效力愈来愈倍受注重的今天,技术与管理实务2者的瓜葛愈来愈紧密。对于于现代物流来讲,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支撑相当首要。 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区分于传统货运的首要特征,高效畅通的网络设施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包含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和物流实体配送网络等各方面的建设。物流管理技术方面,条形码技术、自动仓储管理技术、电子数据交流、电子订货系统、自动分拣/存取跟踪系统等为物流管理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外,多媒体技术也在物流流动中大显身手,实现可视化的货品排库功能,还可为客户提供物品运送的实时查询。 二.物流管理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影响下,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变革。组织结构由过去的塔型垂直结构转变成水平型的网状结构,管理层次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在交易流程中,改革以往以贸易单据(文件)流转为主体的交易方式,采取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数据交流以及商务流动,实现了交易管理的电子化;在营销管理方面,将客户整合到营销进程中,进行买卖双方的实时互动交换。不难发现,信息流贯穿于企业商务运作的全进程,企业管理的变革都树立在管理化的基础之上。 最新、可靠而且实时的信息对于于供应链来讲相当首要,同时也是物流管理的根本需要。在电子商务交易进程中,信息流散布于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流程的始终。现代化物流系统是1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物流企业需要与上游、下游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流,要实现各部份之间的平滑对于接,信息流的畅通不可忽视。在电子商务中,零库存的实现、运转周期的缩短也都须依赖于信息的灵敏传送。通过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可以加强物流管理链上各环节之间的沟通,从而推动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过程。 三.物流管理柔性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需求由大批量、标准化转变成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化。企业需要依据客户的实际需要“量文体衣”,出产也由传统的大范围、机械化转变成以时间本钱为基础的弹性方式,整个出 产功课进程出现出柔性化的特征。 与之相适应,物流管理也需由刚性化过渡到柔性化。在物流配送的商品种类上,应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适量拓展原先有限的业务规模,依据客户的具体定制请求进行配送,使物流品种灵便多样。在配送时间上,以高效的网以及利便快捷的配送网为基础,做到快速反映、麻利配送,并能依据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适宜的物流解决方案。 传统物流的经营规模主要是原料提供商与出产厂家之间的出产原料运输;而人们对于于物流的认识则大多局限于电子商务中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商品配送。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流动的功能愈来愈多,物流企业要在物流链上的不同环节充当不同的角色,在原料供应商、厂家与客户3者之间做到灵便运作,游刃有余。 四.物流管理1体化 变革立异的症结不是单独对于每一1个个体孤立处理,而是联接并且均衡所有的组成部份。在技术化、化、柔性化的管理立异以后,物流管理将实现1体化,即“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出产企业经过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总体化以及系统化”。 如前所述,物流已经不是作为1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它在电子商务甚至整个社会出产链条中都担当侧重要的角色。供应链整合调和以及集成化管理,是现代物流区分于传统物流的最首要特征,由扩散的物流进入社会化的物流体系是物流模式的重大转变。在经济全世界化的带动下,物流管理必然走向全世界化,这也是电子商务时期为物流行业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与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服务理念、配送体系、技术支撑、管理特征等方面都拥有显明的立异特征,如下表。 传统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比较表 传统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服务理念 以范围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 配送体系 单1线性配送网 网状配送网络体系 技术支撑 传统管理技术 网络技术、技术 信息响应 信息传递缓慢、响应慢 化程度高,反映迅速 管理特征 刚性化 柔性化 合作程度 格局扩散 强调协同合作 3、当前几种典型的物流管理模式 目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方兴未艾,各种物流企业层见叠出,经营模式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3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其1是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其2是第3方物流配送方案;其3是第4方物流配送同盟。这些模式方案各具特点,但无疑都凸现出物流管理立异的宗旨。 (1)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中,1些传统的大型企业团体凭仗原本的庞大的连锁分销渠道以及零售网络,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构建本身的物流体系,进行物流配送服务。被誉为“中国戴尔”的联想团体已经具有三000多个网点组成的物流体系,而方正团体也正努力发展自己扁平化的物流体系。自建物流体系的这些企业大多拥有较强的实力,在传统业务经营中有所累积,向电子商务型企业的转型步伐也较为迅速。电子商务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需突破传统的模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核心功能与1般功能分离,以维持本身的竞争实力。因此,采用这1管理模式以前企业应斟酌物流服务是不是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自建的物流体系是不是能够充沛施展其核心功能。作为已经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必定知名度的海尔团体,其做电子商务靠的是“1名2网”。“1名”指品牌,“2网”则指的是配送网与支付网。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成为海尔新的增长点,海尔人正力图使物流能力成为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2)第3方物流配送 第3方物流(tpl,third pady logistics)通常又称之为契约物流,是指从出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进程中进行服务的第3方,它自身不具有商品,而是通过合作协定或者结成合作同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依照特定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于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请求。因为技术先进,配送体系较为完备,第3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想方案之1。这也是社会分工日趋明确的产物。除了了有实力自建物流体系的大企业以外,更多的中小企业偏向于采取这类“外包”方式。 在国外,第3方物流较为风行。据调查,欧洲的第3方物流占整个物流份额的二0%—五0%,美国以及日本的这1比例分别为五0%以及八0%。今年四月初,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的首架“ups中国速递”号货机首飞北京,他们已经取得中国直航权,并专门成立了物流方面的公司(ups logistics),筹备主攻国内物流市场。“洋物流”的入境给欲做物流首席的中国邮政造成为了不小的压力。在国内第3方物流中,中国邮政拥有其它物流企业没法比拟的优势,如具有遍及全国的运输网、营业网、送达网及结算网等,但这些传统业务遗留下来的“硬件”优势其实不足以保证能够在现代物流中获得有益的竞争地位。不管是对于于传统部门仍是新兴的物流公司,以及知识是其物流配送服务的最大附加值,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质量等方面将成为电子商务时期展开第3方物流的核心内容。 (3)第4方物流同盟 作为1个全新的概念,第4方物流同盟的提出融会了诸多现代管理思想。从本色上讲,“第4方物流供应商”是1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充沛应用包含第3方物流、技术供应商、合同物流供应商、呼唤中心、电信增值服务商、客户和本身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公司内部以及拥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具有的不同资源、能力以及技术进行整合以及管理,提供1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资源整合、优势集成是这1同盟方式的特色。在实际运作进程中,第4方物流同盟以“探访施展集体竞争优势的最好机遇为目标”,采取虚拟企业管理模式,依据特定的需要构建特定的组合。电子商务中的第3方物流是对于传统物流的继承以及突破,而第4方物流同盟则完整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兴产物,包括有更多的管理立异意识。因为其强调协同合作,对于第3方物流其实不形成要挟,相反,2者互相补充,可进1步扩展物流服务规模,增强物流服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我国为增进电子商务及物流行业本身的进1步发展,采用了1些具体的措施,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计划;完美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体系;注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以及钻研等。同时,针对于我国物流管理中存在的扩散格局和资源挥霍等情况,国家已经将物流配送作为“105”期间侧重发展的服务业,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电子商务为物流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物流行业只有坚持立异理念,进行管理模式的立异,才能应答时期的挑战,以增进电子商务的进1步发展 商务管理论文: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转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本文阐述了供应链的概念、内涵,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目的,分析了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 [关键词] 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随着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扩大到企业外部环境,强调通过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成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成为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 一、供应链的概念与内涵 1.供应链的概念。我国着名学者马士华等人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美国学者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物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把它们转换成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识,即把供应链看作是以核心企业为根节点的双向树状结构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2.供应链的内涵。从物流角度出发,供应链包含以下几个基点: (1)供应链都是以物资为核心的,整个供应链可以看作是一种产品的运作链。供应链根本目的是满足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满足物资产品的需求,而且是最终的物资产品需求,也就是人们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故供应链以物资为核心。 (2)供应链是一种联合体。这种联合包括结构联合和功能联合。结构的联合指参与特定产品运作的有关单元的联合。功能联合指产品运作各功能的联合。供应链联合体就是一个系统。而系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协调配合。因此,供应链最大的优点与特点就是系统各企业单元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不能够协调配合,这个供应链就不能叫做供应链。 (3)供应链都有一个核心企业,包括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任何一个供应链都必须有一个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靠核心企业运作。除了核心企业外,一条完整的供应链还包括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 (4)供应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宗旨,就是要以更低的成本,更好更多地满足人民对某种产品的需求。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目的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用系统的观点提高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即行使通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来满足顾客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其首要的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即做到将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按照合适的状态与包装(Right Condition and Packing),以准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和合理的成本费用(Right Cost),在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送到在指定地方(Right Place)的确定的用户(Right Customer)。因此,最好的供应链管理不是将财务指标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而是密切关注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库存水平和市场份额这一类情况。但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供应链管理必将带来链中各环节的改革与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就是在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实现吸收的增长(市场份额的增加) 、成本的降低,以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更加有效地运用,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实力。 三、供应链模型 不同类型公司(企业)的供应链可能因其业务性质,属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等而有所差异。不同企业供应链的网链结构包含哪些企业,这些企业各自出现在供应链的什么位置,相互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取决于诸多因素。因为供应链所生产的产品复杂程度,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的种类和原材料供应所经过的环节,原材料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及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量等可能会影响供应商数量。供应链的网链结构主要包括:供应链的长度(即所包含的层面) 、各层面供应商或客户的数量、各层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供应链实际上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统一体。供应链的运行是由信息流开始的,并且信息流贯穿于物流和信息流全过程。信息流是物流的产物,又对物流的顺利进行起着规划、协调和控制作用。物流是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它是物理形态,包含了运输、库存、装卸、搬运、包装等活动。资金流可以是物理形态也可以是虚拟形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因此必然导致资金的流出,而只有产品出售给自己的客户,资金才会重新流向企业。 由此可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信息流很好地指导物流,而物流的正确又保证资金流的正确,这样反馈的信息又很好地指导了物流,由此循环,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才能很好地配置。供应链中的信息若不有效地集成,信息流形成不统一,相互间信息不共享,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通,信息反馈滞后于物流,无法滚动指挥物流,就不能在整体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要强调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集成与统一,即以最少最佳形式安排物流、依靠准确的信息流来产出最大限度的资金流。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解析 【摘要】企业集团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之下,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企业集团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此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探究发展就要提升对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集团财务 管理模式 相关问题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的,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优化创作,进而使财务管理模式与现阶段经济制度模式的财务管理需求相吻合,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动态、开放性以及理性的发展,对此下文主要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决策全在母公司中,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严格控制,通过各种有效的审核方式,有效的拓展母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而对于各种成本进行有效的分配,通过聚集性的管理模式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在实践中集团财务活动的各个部门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其在实践中涵盖了财务战略创设以及各种政策的有效落实,通过资金存储以及各种资金的投放、相关成本的有效测算以及抑制、相关利益归纳与分配等等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管理。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同母公司对于子公司中的各种重要的事物,如各种资金的投入、相关资金的存储、各种收益分配以及资金重组等内容等,子公司的财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统一通过上级对其掌控。母公司只要通过为子公司提供各种运营工作的方式对其实际的生产运营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二)分权类别的财务管理模式 母公司在实践中虽然给子公司适当的决定权,但是在整体上来说其对于子公司的控股职能还具有一定的掌控权利。在其资本融合、资本支出以及实际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职工工资福利与奖金等相关内容子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同时要根据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最初相对较为独立的财务决策。在实践中母公司通过间接的方式对于子公司的实际生产运行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但是其并不是通过行政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仅仅是对于子公司受托职责达成的相关状况进行相关核查以及评估工作。在此种模式下,可以有效的推动子公司的内在竞争能力,鼓励子公司通过利润分配的方式_展各项工作,可以有利于提升子公司的竞争潜力,提升公司集团的整体市场占有份额。 (三)集权以及分权相融合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和分权在企业集团的极端领域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而集权和分权相融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强调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巩固自身的集权势必基于分权为主要基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以及各个分公司在实践中要应用其对应的不同内容的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方面管理策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因为母公司在实践中对于主体财务事物集权较为重视,对于子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决定权以及人员的任免等相关工作可以适度的进行分权。集团财务管理在实践中无法有效的对于集权以分权等内在的潜质进行掌握,在实践中到底是将集权作为主要内容、分权为辅助,还是分权为主、集权相辅助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选择。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关键性问题 (一)财务管理机构组织缺乏合理性 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与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按照会计工作内容对其进行设置直接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各种财务风险问题。 (二)管理标的转变的问题 在理财的实际进程中,管理的实际目标转变在不运行过程中会导致企业集团的多数成员企业以及集团公司在其相关标的问题上的各种问题的披露问题,导致资源整改存在问题,进而导致管理标的转变的相关行为的产生。 (三)迅息传播失真问题 迅息传播缺乏时效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其信息缺乏时效性,导致母公司与子公司信息无法有效交流,在信息传递公司过于缓慢重复;同时信息传递缺乏精准性导致各项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 (一)财务管理机制以及相关体制的创新 构建现代化的企业体制制度,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实际的财务运行体制等进行系统的管理,通过集团公司、母公司以及分公司中的实际状况控制财务管理的相关责权,构建合理的管理平台,创设系统的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要构建系统的财务规划,对于管理讯息进行实施测试、动态制约以及管理测算的科学化以及程序化管理,对于相关单位、部门运行的相关业绩测算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二)相关内容的管理创新 (1)对于集团内部的产权连接进行明确,实现企业集团的现代化产权枢纽关联的有效转变。 (2)在相同的机体核算工作中,要加强对此成本的聚集关联,对其实时监控,通过各种有效的财务软件,对其进行整体的挑拨管理,进而提升资本的高品质配置,进而提升资金的运作的规模化效益。 (3)应用科学合理的利润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设置科学的奖惩制度,对其进行系统管理。 (三)财务机制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中要构建高效率的融资投资决策机制,基于财务指标为主要的核心评估水准,制定各种有效的制度措施,通过科学的决策。对其融资成本进行调整完善,进而正确其投资的整体利益;创设风险一致机制,构建完善的风险辨别以及预警机制,对于其内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估,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对子公司、母公司以及集团公司的细分财权管理。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践中要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根据问题不断的创新完善现有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与手段,进而促进其长足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思考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逐渐完善,然而我国农业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早难以适应现有市场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财务管理的方案,文章对农业事业单位目前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研究,尝试探讨与归纳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达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业事业的单位运行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与研究 1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拥有以下特点:①经济利益并非是权衡事业单位运行效益的唯一标准,其更深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为社会事业服务,这也是其财务管理的出发点。②事业单位是直接由财政部门资助,无须外部融资亦能保证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不存在并购重组风险。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资产以净资产作为会计要素,不按财政部门和其他提供者所提供的资金比例分配经济利益。 2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产运行管理方面 农业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以国有资产为依托,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下:①固定资产未能及时计提折旧;②会计科目仅单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直接后果是虚增国有资产,掩盖了国有资产的折损,对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时会产生不合理的偏差(王春美,2008)。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有效配置资产。另外,国内众多农业科研单位,以所申请项目建立研究科室,相互独立而各行其是,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经费。而对科研人员对经济效益的忽视和经费把控的随意性,部分实验设备盲目追求配置高、上档次的资产。导致资产闲置、使用率低。而真正需要投入资金时,又陷入经费短缺的尴尬困境。 2.2 财务内部控制方面 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亟待改善的方面,总结以下四点:①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尚未推行财务内部控制法规,无法可依,造成处理财务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不确定性。②名义上设立了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但停留在表面功夫,真正面对需要严格监控的事项往往敷衍了事。③相关措施制度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内控制度效果不明显,未能实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④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目前,内部专业审计机构的设立还未在农业事业单位中引起重视,即使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由单位领导任命审计人员,直接负责于单位领导,导致丧失了审计的独立性(金华,2008)。而且内部审计不能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核查,并且财务监督也具有迟滞性,亡羊补牢实践效果欠佳。 2.3 科研经费管理方面 目前,农业事业单位业务种类众多,根据项目级别分为863、973、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又可分为修购类、基本建设类、科研类和其他种类项目。资助经费来源于财政部,首先通过中央财政拨付给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再具体向下一级农业事业单位拨款,不同来源的款项依照各部门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专款专用。繁多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863、973专项、公益类经费管理办法和基础类经费管理办法,不同性质决定其资金规模和项目复杂程度并直接影响到账务处理流程,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编制决算报表,影响了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李阿红,2009)。 另外,一些项目申请金额和实际批准金额不一致,造成农业科研上项目经费实际使用与预算计划脱轨,农业科研单位多数都是按专业建立研究所,自成一体开展研究,浪费了重复购置设备的资金,有些课题组还盲目最求档次,将设备水平与科研水平混为一谈,占用了大量金额经费,但设备利用率低下(周婷,2009)。 2.4 预算管理方面 科学研究是农业事业单位的核心职责之一,重中之重,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工具是对单位执行效率的保障。如何将预算管理与执行项目有机结合,如何将工作目标精细化,量化与预算管理无缝对接,正是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其他同级部门潜意识里将预算管理视为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事不关己,但预算管理直接关乎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估,要实现单位的战略目标绝不能远远偏离预算管理的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从出发点上预算管理的战略功能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农业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经费来源多元化,申报项目时间的动态化,申报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并且受到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的影响,项目申报的不可控性造成了预算编制受到的波动较大,再加上农业科研工作受地域条件、气候条件、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支出很难准确预算,形成预算的编制与实际支出出现差异。另一方面是内部环境上,首先是各部门的协调,由于预算编制以财务部门为主,后勤部门、采购部门和科研部门参与度较低,横向关联度低下。 3 建议与对策 3.1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依据本单位承担的科研任务和社会责任,改良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度建设和上行下效的执行力是农业事业单位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障,具体而言其一,权责明确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必须落实,各级领导及普通员工对资产采购、转移和报废的权限和责任;其二,资产的购置转移必须依托完善的制度和配套的措施,既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又从全局出发统筹资产使用;其三,与时俱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国有资产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管理(谭震和李英,2009)。另外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为降低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以市场化的手段经营资产。按照政府授权、集中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招租的模式与其他单位共享本单位暂时闲置的资产,发挥国有资产的商业价值。 3.2 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要科学 借鉴我国优秀上市公司预算编制流程,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即充裕的时间是编制高质量预算的保障,考虑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兼顾政策变化和气象虫害等自然因素。分轻重缓急排序,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 3.3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农业事业单位,科研业务繁多且复杂,单位领导应起到领头作用,保证上行下效,严格执行项目,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经手,核准以及权利范围。针对国有资产管理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单位,并保证不定期对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审查,督促个单位人员勤勉尽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4 结 论 笔者以农业事业单位为研究主体,当今的农业事业单位处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环境下,社会公益性质的设立初衷是完善其财务管理的立足点,但业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事业单位所处的外部经济体制环境,总结农业事业单位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提出完善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事业单位稳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它们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分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信息披露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1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1)收支管理松散。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对组织日常开支的控制和监管欠缺,导致各收支明细项目、财务信息记录不完整、不规范。(2)资产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的管理松散,导致账实不符,不能对组织资产拥有情况进行客观、科W的分析,盲目处置或者购置新资产,严重影响使用效率。(3)预算管理薄弱。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支出审核制度的不严格,随意扩大费用范围、专款不专用的、滥用权力更改预算明细现象时有发生。最后部分组织虽然编制了预算表,但是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的科学分析评价,从而达不到预期资金的使用效益。 1.2资金总量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特殊,其收入分为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与外国非营利组织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的比例较低。目前,我国政府不允许非营利组织直接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所以非营利组织一般以实施合作项目为主,或者挂靠到某一基金会名下,导致其对大的基金会或投资者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有资源,这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另外,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一半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组织自有筹资能力低,很少有开展其他活动来进行筹资。 1.3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非营利组织规模小、注册方式多样、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架构不健全。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配备专业财务人员以问题上,各非营利组织情况不同。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资金的收入也是不固定的,比如遇到较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捐款资金或者物资会相应较多,而组织日常的运作中可能并不涉及太多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这也会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不齐备,甚至存在出纳和会计未分离的情况。 1.4有效的监督机制未建立 从外部监督来看:(1)政府有关税收、财会、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制定或完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2)我国独立第三方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目前中国纯民间的评估机构还没出现,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些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的,带有官方背景,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行政干预。(3)社会公众监督力度有限。捐赠者、受赠群体甚至是普通大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监督和人人参与的社会公众意识未普及。 1.5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不透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1)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运营资金成本缺乏。加大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需要承担技术、研发、维护甚至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费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无力支付。(2)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组织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了解不够深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原则、内容以及方式不明确。(3)监管不力。组织内部监管不力,监督问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自律能力缺失;行业协会成员之间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约束,为互律创造条件;国家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尚处于规划阶段;捐赠者及社会大众的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还未健全和普及,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非营利组织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专业的、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 (1)扩大筹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提高自创收入。首先,积极鼓励社会大众捐款,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增加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收入,加强自身营运能力。再者,运用科学的商业投资。可以将闲置的资金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投入到股票、期货等投资工具中,同时也要降低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投资管理。 (2)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预算编制既要参照以前的执行情况,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总体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反映了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能力和资金的来源结构。支出预算的编制则要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通过对组织支出费用的预算,可以了解维持其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基本投入,找到收支平衡点,要在确保工作所需开支的同时不夸大、虚报和瞒报支出费用。 2.2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是会计核算要求中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组织可以编写针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业务的、指导性较强、较实用的财务管理教材或操作手册,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以弥补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公共责任和道德教育,建立员工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提高员工成就感、提供技能培训、员工参与决策、评估和反馈员工工作效能等方法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从而对员工开展有效激励。在薪酬分配中体现与职称、学历和业务能力相适应的待遇差别来留住高素质人才。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非营利组织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政府必须从制度及法律层面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新增和完善更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来规范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评估和信息披露等行为,并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法律界定、事故责任认定及处罚、收支规范等方面进行明确,让非营利组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为执法者和监督者提供法律依据。而作为行业内自律的协会和组织也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非营利组织内部,了解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探讨一些适用的、有导向性的行业规范。 2.4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1)管理控制,即完善组织内部结构、人事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2)会计控制,即规范账簿凭证、货币资金、收入支出、实物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业务;(3)审计控制,即包括管理流程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组织内部以及政府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的监督检查,同时发挥民间审计的力量,共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当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严格规范授权审批制度,防止腐败和官僚主义,同时也要加强风险控制,积累投资经验,提高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的分析水平,防范不必要的风险。最后,可以依靠互联网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基于诚信、透明性质的有效信息激励机制,鼓励各个职能部门及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2.5规范内外监督体系,尤其是强化外部监督力量 外部监督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促进行业组织间互相监督。当前,我国基于行业透明的第三方独立审计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一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需要依法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为监督非营利组织工作提供量化的评估指标。(2)政府部门的监督。民政、财政以及税务部门加强共同监管作用,防止偷税漏税现象。(3)深化社会大众的监督。培养民众的社会公众意识,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发挥媒体公共信息平台的力量。 2.6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就目前情况下来看我国非营利组织自愿信息披露动力不足,从而降低了信息透明度。需要建立律师在内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拓宽补充的信息披露渠道,不能单一依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依靠新闻媒介作为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平台;同时注重信息披露的质量、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除了公布公众知情权下需要了解的资金用途,财务状况外,还应该建立社责任信心披露的一般框架,设立实质指标来考核组织行为,如物资采购和管理情况、组织税收减免情况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营利组织向信息使用者高质量的信息,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提高,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才能对非营利组织实施有效监管,这为非营利组织提高效率和公平提供了保障。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思考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注重财务体系的建设,还要注重财务管理。只有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落实到位,才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效益。本文就针对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会计监督 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可以说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否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它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经济形势发展,因此为了可以有效快速的创建企业新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下就是作者对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有效意见。 一、强化会计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素质 要想使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加稳定,就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入手,尤其是财会部门,就要求强化会计人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要对会计人员的入职资格进行审查,严把财会入职制度,对于企业的总会计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格;其次,应坚持专业考评体制,适当的提升会计人员的入门条件,注重学历制;最后,要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学体制,倡导会计人员“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实践中成长,在理论中提升,进而建设出一直强有力的会计队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投资决策,因为决策做的是否恰当合理对整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就显示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它的一项职能就是做企业的参谋,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所谓的投资就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财力投放到一定的对象身上,在长远的时期内会得到相应收益的行为。投资可以按照时间和方向来划分成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等,从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可划分成战略性和战术性投资;关乎风险的可划分成相关性和非相关性投资等。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全面考虑,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使其充分贯彻到投资的各个环节当中,严格把控,从而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 三、将财务的监督职能全面渗透,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会计监督职能是我国会计行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的体系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指的就是对会计的相关工作和管理进行整体、连续的监管和检查,目的是为了可以及时的了解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错误,对会计中存在不法现象进行查处,以保证会计资料的整体性和正确性,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可以有序、高效的进行。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体制上正在进行改革,对完善企业法人的管理体系也正在加强建设。也就是意味着企业要想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展现出自身的竞争力,体现自身的法人实体,就必须拥有一套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体制,就要组建一支廉洁、公正、团结的领导团队,从工作的实际入手,严禁企业内贪腐思想,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就要求会计岗位的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自身所负责的每一笔业务、资产都要严格监管,充分落实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对资金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是资金管理工作的命脉。但是依然有多数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1)资金被私自挪用、挤占;2)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缺口,入不敷出;3)三角债问题。所以,面对这些问题,就要在财务管理方面入手解决,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减少日常不必要的开支,利用筹资或投资等方式来补复资金上的短缺,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还要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把控资金去向,做到专项资金专项使用,防范挪用和三角债问题出现。 五、强化信息化理财思想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展现出了信息化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所以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其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完成对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反馈,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工,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交易决策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的途径。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高速进步,我国经济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中。财税相关法规直接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企业每年上缴的税费多少直接与企业的净利润相关联,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所谓的税收筹划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合理避税。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要提高企业利润、降低财务风险其不仅需要对企业税收进行筹划,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却都一样是企业财务部门必须要做的两项工作。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相关性 随着我国财务相关法律规定的不断健全,税法的漏洞逐渐减少,企业想要减少税赋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企业税收筹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合理避税。这个概念是在1935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中被提出的,其最宗旨的思想就是,企业有权利对自己的事业进行安排,如果依据法律所作出的安排可以让企业减少税赋,那么就不应该强迫其多缴税。这样的理念一直发展到今天也就成为了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最大限度上使企业的税负最轻并且税后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除了要进行企业税收规划外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这两者都是重要的财务工作,那么两者之间是否会有所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怎样的?在此,笔者探讨关于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1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对企业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明确,所谓的企业税收筹划指的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充分利用税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类减免税优惠,对企业本身的经营与投资理财等财务相关事项进行预先的安排和筹划从而达到企业的税负最轻、税后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的目的。其实企业税收筹划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并且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 2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21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目标上的相关性 首先财务管理的目标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其最大目标就是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最终能够使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了企业的财务行为空间,即对财务活动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对其责任与义务也有了一个相对翔实的解释。其本身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而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在前面我们也介绍过其最终目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让企业的税负最轻、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我们如果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合理的应用,那么其本身还具有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本身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趋同性的,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企业的利润能够最大化。企业税收筹划本身是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因此其筹划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好坏。 22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对象方面的相关性 税收筹划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应缴纳税收资金,税收筹划是在我国税法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缴税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这里包含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一小部分,并且在现金流量当中其并不具有很好的弹性,所以应当说应缴税金对于企业现金流量具有一定的硬性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转,并且财务管理本身还必然会涉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问题,并且其还拥有将企业现金与企业非现金进行转化的功能。总的来说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都是对于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但是二者的管理目的却不尽相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整个财务管理的质量。 23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职能上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的职能最主要还是体现在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得以提升,其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最终达到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税收筹划本身是需要重视科学性地,制定科学的筹划方案,节省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正常发展。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人员依据其指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在此期间其必须对财务管理方案进行选择,而在方案进行选择的同时也必须保证选择的科学性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并且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最终对企业发展的质量进行提升。总的来说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之间相互影响,并且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总体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其本身是可以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钳制和管理而企业税收筹划本身也可以反作用于财务管理对其管理质量进行影响。 3财务管理理念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31税收筹划的风险性分析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部分,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但是这种利润的获得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而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因此这种理念同样可以应用于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时应当对风险性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最终达到让企业良好发展的目的。在税收筹划当中其最大的风险主要还是来源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对企业的相关税收法律的理解不充足或者理解方面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非人为故意的偷税、漏税现象,这种偷税、漏税现象其本身的风险已经不仅仅置于财务风险一个范围内,其可能会对整个企业造成系统性能的风险。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企业应当对于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并且应当对税收筹划可能造成的风险做出一定的抵御准备,并且能够保证在税收风险发生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的影响力给企I带来的经济、名誉、信誉损失。并且通过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理念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税收筹划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杜绝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引起的财务风险。 32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税收筹划也存在着风险,这种风险的来源可能在企业的外部也可能在企业的内部,但是对企业税收筹划而言,其对于外部风险是没有过多抵抗能力的,其应当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首先,想要降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就必须以做好企业内部监督为前提。企业内部监督首先要做好对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考核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对企业内部资金调控制度的建设进行加强,并且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其次,还要建立预算制度与资金审批制度,使得企业资金的各项使用情况能够制度化,并且还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各司其职又能相互沟通,共同降低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4结论 随着我国税法的逐步完善,企业利用税收筹划来降低自身的税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合理避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昭示着一个国家财税法律的健全程度。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加强企业自身的税负筹划能力并且将财务管理的理念应用在企业税收筹划当中使得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在更好地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还能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在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对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文章主要对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具体结合现阶段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体制完善性缺乏以及内部审计环节缺乏严谨性等实况,提出了建设组织机构、完善监管体制、构建电子网络控制系统等建议,希望在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院财务体制;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对策 近些年,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传统型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高效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被提到医院建设发展的日程上,其能够为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能量[1]。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为精细化管理等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合相关问题,对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概述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是针对某一经济主体,以维护其内部经济资源运行的安全性为目标,此时内部控制可以被视为一种整体性的控制体系,以确保内部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对于医疗单位而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财务体制建设质量与会计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这一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在财务会计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医院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类型,积极探究强化内部财务控制水平是极为必要的。 二、目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内部控制性质认识缺乏全面性 在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进程中,众多二甲、三甲医院已经深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在确保资金流动顺畅性、科研成果高效产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但是在应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时却表现出众多缺陷。例如将财务审计部门与财务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能混淆在一起,误以为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与应用,等同于内部控制体系实效性发挥的环境。目前很多医院对内部控制性质的认识上均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其在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率、维护院内资产安全性、成本压缩、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强化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流通性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体制缺乏完善性 陈旧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在众多医院发展进程中已经根深蒂固,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政策导向层次上,在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环节上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基于医院各项业务运行管理进程中,与多个职能部门产生牵连,以及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规章机制辅助这一实际状况,最终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现象衍生出来。另外,在资产管理机制的编制与推行的环节中,没有得到与资产亏损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协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尽管大部分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编制上体现出全面性,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其监督体制、责任追究机制的实效性被掩盖,形同虚设。总之,因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制在编制上缺乏完善性,致使院内财务会计人员、各职能部门在对该体制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医疗事业的运转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增加了虚假确认收入,甚至是私吞公有财产等现象发生的概率。 (三)内部审计环节缺乏合理性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功效之一是对财务内部控制应用的实效性进行客观点评,在此基础上为财务管理人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实际上很多医院仅仅是开设与内部审计部门相关的机构,将那些对审计程序略知一二的人员安置于工作岗位上,其在职责上与财务管理部门存在重叠的部分,可见其特质性是严重缺乏的。内部审计设计环节上合理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院领导长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审计部门在追究异常状况之时监查、评估与维护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三、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医院组织机构是基础 医院内部组织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事业发展的水平,医院内部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对医院事业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医院内部组织是医院发展的有效驱动力之一,其最大的功效是使医院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这样各部门能够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发展,在运行的进程中构建出一个具有系统化、自我管治色彩、自行检查工作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此时的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协同性与制约性共存,大大降低了财务腐败等问题发生的概率。 例如,会计与出纳业务整合在一起,会计与出纳员每日在固定的时间点上对账目信息进行核对,做到每日清算结算,从而规避了监察工作没有及时开展而造成财务错差现象的出现[2]。此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使财务收支款项的制定体现出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审核、批准与付款等环节的细致化,从而实现强化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目标。另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提升了医院财务部门的地位,强化了其权威性,使得医院财务信息更真实、透明,规章体制的建立与实施,也保证了医院财务部门监督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会计资金应用形式应被全程监管,这在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将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医院财会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基础,继而落实会计核算电算化系统建设工作,从而保障资金收入与支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模式中,以此途径去降低财会人员做假账、盲目做账等事件发生的概率。 对医院药品与医疗器械的购置、输送、入库、出库、使用等环节所需资金实施网络化管理模式,其所发挥的实效性也是巨大的,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一是推动了财会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确保了财务工作运行的稳定性;二是与资金运转的全部财务信息均被整合进数据库中,为财务监管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具体体现在各个环节资金支出的方向均有专员记录,(特别是在会计资金操作、运转环节上,审计步骤是极为严格的,出票环节也是极为仔细的),并将各类出票统合进财务档案管理体系中;三是提升了σ皆夯峒菩畔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不论是在医院财务管理或是监控环节,均需要全面、精确的数据信息提供帮衬,正因如此,医院在出票进程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进行,纸质会计档案的制定与保管具体是由医院档案室负责,档案在保管三十年之内不可废除及在内容上做出改动,而电子档案应该被存储于光盘或硬盘内。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的保管,其环境务必清洁卫生,并且信息资源定期地被输送与记录,从而避免或杜绝了数据信息丢失这一现象的发生[3]。因此,为了确保医院财务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得到切实的应用,且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实施调整与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三)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做好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工作 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若想得到切实的应用,对良好的医院文化环境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提升,宣传工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借此途径应使全院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在医疗事业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把内部控制体制演变成一项系统性工程被长期建设。此外,为了内部控制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医院内部文化建设工作也是极为必要的,要使全院人员的思想受到优质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财务内部控制应用效率也会有显著提升。 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是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各科室各项预算务必要应用整体化预算模式,财务会计人员应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一项预算资金均纳入医院整体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中,同时参照本院医疗事业发展状况,对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此去实现拓宽各科室预算范畴的目标,从而确保预算管理体制应用的精确性与严谨性。此时医院每一笔资金的流出均被详细地列入预算管理体系中,继而预算机构再对其进行细致地审查详批,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人员能有序地依照预算项目落实各项工作,在预算机构与审计部门的协助下,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应用情况得到整体化监管,成本控制、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等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四)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团队建设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效率,其在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务必要体现出特色。其宗旨是确保财经法纪的实效性、财务管理行为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浪费率,实现优化医疗事业运行效率的大目标。为了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预警功能发挥出来,其可以不定期地对财务部门、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基建科等部门的常规经济活动进行监查、评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将各类风险蔓延的势头扼杀在萌芽中。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性质是较特殊的,财会人员在长时间内很可能就固守一个岗位,这对其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每日记账、算账、报账的环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体系维护资产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实效性。所以为了切实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应用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落实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是必要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设置时,院领导一定要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将内部审计专业人员配置其中,鼓励其积极学习会计、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从而打造出由复合型人才组建的审计团队,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实用性的发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4]。医院还可以定期地派遣内部审计人员去社会培训机构或高校学习深造,以达到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目标,最终使内部审计业务运行的质量有所保障。 四、结束Z 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与模式的影响,医院在支票管理机制、财务审批机制以及收入管理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缺陷,这对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医院迫切地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质量与财会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也使财务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与效益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 摘 要: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国企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而充分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就需要强化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已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当前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做到充分认识,而明确二者间所存在的关系,是加强国企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基础,进而才能够结合自身当前在落实这一工作内容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从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出发,对国企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二者在企业中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再添辉煌。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国有企业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团队,其改革的成绩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与其他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受益者是国家,国企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对国企进行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国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想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国企的繁荣昌盛。 1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综合概述 1.1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对投资、集资、现金流量等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水平的体现。 企业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投资、融资进行管理,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资金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目的。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对企业财务进行预测与分析,然后结合企业生产是实际需要对财务进行计划方案设计,最后通过合理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资金都用在实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前制定有效规避措施,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还可以对其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章程和工作流程进行生产,避免出现人员腐败、私吞公款等恶劣现象。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 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领导都认为企业的资金流动、财务周转比较重要,却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甚至没能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财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制定的财务计划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多,企业财务管理成为摆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也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不利,更别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了。 2.2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 市场经济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设置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且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建立制度和控制体系的时候,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出发,只是将国外成功的财务管理制度照搬进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实际作用,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责任权利不统一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企财务管理中没能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划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执行力。有调查显示,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低,企业内部控制力也会随之降低。当然,很多国企领导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当,相关制度不能落到实处,企业权利与责任仍不能得到有效统一。 3 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间所呈现出的相关性 3.1 二者是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可见,企业内控控制体系也应当纳入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当中。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以及投资融资等活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构建完善的经营体系。此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还具有监督强化作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借助财务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来充分发挥出内控职能与作用 基于国企财务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确保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目标的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能够促使国企从宏观上做好企业财务活动的计划,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来实现合理的投资等活动,进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借助财务全面A算管理的开展来确保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全过程管控的实施来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通过内控监管力度的强化来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内部控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国企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规划企业资金,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企财务管理中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财务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都属于国企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而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但是国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诸如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等问题,需要国企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新医院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暴露了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财务管理;监督 一、医院财务管理概述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其基本要求为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并降低破产风险,让医院始终能够保持充足的竞争力。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筹集医院所需资金则是医院财务管理的进一步要求[1]。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资金利用率,让资产保值、升值,避免出现资产流失,为医院日常运营创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对医院业务活动、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控制,有利于降低财辗缦眨保证资金合理使用。 二、目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医改背景下,很多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在部分环节上还是暴露了一定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问题 成本控制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点之一,是保证医院财务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然而,部分医院管理者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成本控制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效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医院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未得到妥善利用。另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专业水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把握成本控制重点,使得资源配置不够协调[2]。 (二)财务风险问题 对于任何医院而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医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医院财务管理难度有所提升。在市场不断成熟且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变得愈来愈多样化,投资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医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也变得愈来愈多。部分因素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使得医院难以预测风险发展趋势,无法做出及时调整。其次,部分医院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倾向于根据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缺乏科学性的数据论证,可能会出现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另外,一些公立医院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权力制衡、相互监督,使得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三)财务管理体制问题 部分医院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时,无论是准则还是制度内容主要是反映医院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并且绩效考核方面并未与财务风险紧密联系起来。在现金支付审核方面,相关内容不够细致,导致现金支付审批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另外,在账户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存在账户外借的情况,容易导致财务风险。 三、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成本控制 首先,要不断提升医院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促进医院资源配置优化,避免资源浪费。在医院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对医院内部资源包括设备、资金、人力等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分配,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以此来降低成本[3]。医院还要加强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以此来提升业务效率。其次,要重视成本核算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核算人员队伍建设。各科室需安排成本核算人员,以便及时对科室日常损耗进行核算。医院整体核算工作则由财务部门专门负责,为实现动态化成本控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成本核算要实施接受成本预算监控。超出预算的成本支出要及时进行反馈,让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形成互补,促使成本控制取得成效。 (二)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在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要重视财务风险控制,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控制风险因素,尽最大可能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损失。一方面,医院管理层要不断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内部可引入新的会计理念与风险防范方法,让管理层级各部门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善于利用医院所具备的资源,并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计划,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化。另一方面,要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通过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形成标准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程序,以便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事先控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财务预算监督管理,根据国家及行业规定,对预算编制进行完善,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为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其次,要对财务运营监督进行优化。医院财务部门要与药房、设备科、医疗科室等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随时掌握医院内部财务信息情况,这样便能及时作出反应,实现动态化财务管理。另外,要加强各部门财务运作考核,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漏洞并加以修正,为医院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 四、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医院可采取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完善成本控制等措施,逐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医院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武威市中医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基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探讨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相关性 摘要: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在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影响下,则需要强化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研究相关性,以能够为企业财务决策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存在。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应对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本身有一定了解。 一、广义财务管理理论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导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内容很多,除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由王化成初步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理论是从实践发展需求出发而提出的。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极大丰富,且实现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时,我国财务管理研究还未完全进入稳定发展状态,通过对我国财务管理2000年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就财务谈财务”的思想是大部分研究的核心,在学科交叉及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面明显比较欠缺。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理,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其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中加重了对宏观环境的研究,尤其进入新时期后,基于中国宏观背景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坚持价值导向,融公司治理与价值为一体,将财务决策行为当成中介桥梁,对财务管理研究的路径传导和闭环运动给予更多关注,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广义财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因素,可提供各种支持保证给企业交易活动,促进企业交易活动运行和展开得更加顺利。宏观环境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交易成本,使其产生差异性,而其差异又会对企业一系列规范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研究,这也是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所一直强调的。 二、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下的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一)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域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很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公司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却也会发生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产生过度问题。 (二)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与我国有鲜明的体现。法系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展开所围绕的两个主要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就越能被有效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三)经济环境对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然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越高其业绩也会更好。目前,学者们对于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正在投注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下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治及法律环境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企业市场交易成为,其二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企业人力资产投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被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使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等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更加深入的说明,对企业价值增长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揭示。 (二)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综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财务决策更好地利用社会文化因素。 (三)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一点,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提高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然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给上述研究的开展。 (四)对技术环境变迁的影响加强探索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途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信息搜集效率。 集团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变化进行探索。 四、结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清楚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对可行的研究建议的提出,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更加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点,以现阶段过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近几年来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情况为基础,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需求,提出实际建设的方向和形式,以此引导国企财务管理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国企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地增加,要想在日益增长的市场中占据有效的地位,合理的就业管理就是工作重点,而财务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与会计对比分析,财务的优势主要是在管理上展现,不但是对账目实施计算和管理,还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投资目标等实施引导。依据实际案例的分析,近百分之八十出现亏损的国有企业是因为管理工作不完善导致的,其中因为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损害更是达到了一般,因此关注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一、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资金集中管理形式没有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统一对立的,从国外跨国企业的实际分析而言,事件权利是可以划分的,但是财务权利是一定要集中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划分的阶段过多,从而导致发展中出现了权利多余、彼此不合作的情况。很多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都存在信息分流的情况,促使产品销售、购买以及存储等工作信息出现信息脱离,导致原本畅通的工作流程被划分为多个层次。新管理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态,但新管理形式在应用中并不完善,总公司和子公司对于集权和分权的认知无法统一,以往发展中更为关注分权管理形式,而这种形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需求。很多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都没有构成一定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指标系统,缺少完善的、规范的内部财务资金整合制度,没有设定相同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途径并不平稳,财务信息、资金结算、投资管理等工作无法集中到一起,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提出有效、公平、完善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资源,无法全面实施完善、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工作【1】。 (二)管理的技术方案过于老套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更为复杂,市场随处可寻,出现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跨国际化的工作也在不断拓展,从而构成大规模高度集中的管理形式,需要具备更多的根本信息和资源,从而将这些复杂的信息流程、物流过程以及资金流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但是以往的工作形式是难以构成的。资金支出不明朗,产品成本构成不明确,素材消耗、工作时间设定等都及时,考察方案没有实施依据,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企业构建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只是依据以往的工作形式来设定、计算以及传递生产工作流程中的信息资源,不但降低实际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并且难以跨越管理的约束,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全面的落实。除此之外,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提出的规章制度没有现实工作中实施,更缺少强制的管理方案,致使制度得不到实施,没有强硬的制约、过程,无据可依,导致管理方案没有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三)新技术和新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不完善 依据长时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点,国内已经创造出很多在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获取优质效率的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实施的财务管理软件工作,对于其中的核心思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了解不深,对应用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备的工作条件,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实施的财务资金管理形式和改变财务资金管理能力的管理软件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于这一方面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实施的还不完善,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中不断的分析和创新,从而获取更为优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2】。 二、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软件市场发展出现制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定要拓展企业的金融文化和管理理念,整合为全面的财务管理软件,但是现阶段我做很多企业缺少自主开发满足企业采取管理需求软件的专业化工作人才;国外很多大企业中具备的软件也在分析企业集中管理工作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起支出费用过高,不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软件对于个别行业的单体企业管理的开发水平已经奠定基础,但是不满足大型企业集团达到即合同已管理的需求。第二,管理系统的影响。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系统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和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很多企业的构成与我国的商业银行较为相似,虽然企业的模式非常大,但是要实施的制度并不完善。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依据多级法制,很多大企业中也存在十几个,甚至是几百个子公司,每一个公司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独立的法人地位,这对于管理系统的资金和财务风险集中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企业自身的基础单薄。大部分企业具备的财务管理基础非常单薄,生产产品设备无法提供优质的信息,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专业人才难以进行开发。第四,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因为实际发展中缺少坚强的政策支持【3】。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备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若是可以在实际发展中获取更多的价值和信息,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主动权,促使信息流成为企业发展的信息依据。同时这就需要企业关注应用合理观念和方案去改变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提升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进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际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的条件。依据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科学整合是现代化企业、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融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企业深入推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控制,提升资金的应用效率和风险管理,并且对提升我国企业中心竞争力、深层融入到国际竞争市场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要想提升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要遗弃长期发展经济方案的管理形式,构建以财务管理为重点,以资金流动管理为关键点的管理观念。在企业不断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掌控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问题,才能促使整体企业管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4】。要想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也需要依据财务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实施,结合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不但可以加强制度的影响,减少资金中的问题,还可以促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传递,防止信息失真。 (三)实施管理和制度的创新,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形式 与会计核算不同的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以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为根本,结合企业内部财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持,以构建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方案,以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者的集中管理为根本,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方案达到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掌控,结合系统构成达到全体公司一本账的目标。要想实现这项工作,一定要对以往的工作流程实施创新,对以往的管理形式实施完善,对现阶段的管理方案和财务指数实施改革,其最重要的一点工作就是为了对现阶段财务管理系统和方案实施创新和完善。 (四)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体企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明确和规划整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对整体系统实施设定和分析。从企业根本信息化实施,依据从简单到困难的过程,分步骤的要求,结合财务、物资以及生产管理的工作过程实施工作,不然在不具备整体规划的基础下,独立的构件自我系统会导致实际企业管理信息化产生更多的投资问题。 (五)构件企业结算中心制度 企业管理依据财务管理为重点,财务管理是依据资金管理为重点,而资金管理又是依据现金的流动为重点。这样的管理理念导致财务管理在整体企业管理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依据资金管理、资金流动管理为中心,提升资金集中化管理,完善内部财务计算中心。构建全面化的企业结算中心制度,是目前各种大企业发展和创新财务资金管理的重点,也是解决现阶段企业资金应用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满足了现阶段企业发展中要求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升对各个分层公司实施整体化的管理和监控,同时这也是下一时期企业提升资金管理的关键点【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有助于引导企业更好明确财务标准,依据实际财务活动的分析,信息化财务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促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和拓展。由于现代化企业的工作情况大部分都是依据财务管理实施的。随着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应用,其对企业发展构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展现,更多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更愿意促进企业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形式,并且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财务管理形式的不断延伸,有助于企业之间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企业在面对风险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有效的应对能力,拓展企业之间的获利空间。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需要扭转其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理念,增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探讨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分析财务关系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加快了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步伐。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2 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中,有些财务人员由会计人员担任,在处理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时欠妥,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也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上来说,不太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仅仅是被动的处理财务工作。 2.2 财务管理内控环境基础薄弱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是指企业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利用会计、财务及其他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规划、调节和促进,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措施。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很多局限。首先,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难以顺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内控机制。其次,企业内控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鼓励和约束机制,管理当局权力过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缺乏约束造成相互勾结等恶劣现象。第三,有些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获取便利,以权谋私。根据个人的需要在财务数据上制造虚假信息,造成企业会计账目凌乱失真,使得监督部门难以掌握真实的信息。 2.3 风险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以及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对于各种内外部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利用,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货币电子化趋势,部分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的项目上没有制定资金的决策机制,资金的流向和财务管理控制相脱节,出现了相应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加大了企业的货币风险。 2.4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环节两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在资金筹集环节中普遍面临集团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在该环节,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加,削弱了集团整体优势,抑制了财务管理综合功能的发挥。其次,在资金使用环节,当前的国有企业集团存在一定分散或重复的项目投资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的投资结构,使得国有企业集团投资受益降低,经营风险不断上升。此外,部分国有企业集团依靠契约关系进行资本运营,难以实现对资金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大大削弱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再者,还有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在其内部聚积着大量沉淀资金,使得资金被闲置,无法发挥增值效应。 3 关于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措施 3.1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的基础反映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企业财务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企业应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部门会议,通过会议中互相学习讨论,及时发现并改正财务人员工作中的不足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与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做到对法律法规相关制度的熟知,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在工作中知法守法,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2 完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 一是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组织机构制定适合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二是建立财务监督机制。关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地方都有很多新的尝试。如中央企业财政驻派的制度、财政监察专员制度、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员制度、稽查特派员的制度等。这些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强有力地遏制了国有企业资本的流失,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创新构造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国有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创建现代的企业制度和法人结构,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关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界限应明确划分,以及如何监督的问题。通过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3.3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独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能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和措施。当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注意企业投资存在多元化,要对资金的投资方向梳理分散,选择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也就是说,在企业将要进行重大投资时,应对现有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减少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企业也可以通过管理存货的存销比例,减少由于存货过多而引起的资金使用率降低给企业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 3.4 建立合理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应在资金筹集与投资两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首先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高效配置资源,优化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应根据企业自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障企业现金流量。在保持资金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减一种资金浪费来增大另一种资金来源。对于国企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压力。其次,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中最大的失误。为了降低这类失误带来的损失,保障国有企业效益最大化,应建立合理的投资理论制度。主要包括建立投融资理论程序、应收款项管理制度、企业生产资金控制制度、财产物资清理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投资理论制度。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浅析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规划与发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而税收筹划则是指企业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从经营、理财、投资等方面减轻企业纳税负担的一种筹划模式。由此可见,通过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企业财务管理 关联性 利润 效益 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链循环起着关键作用,还对企业的经营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一项重要来源,而企业是主要的纳税人,纳税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但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若能节税,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那么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税收筹划则是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节税进行筹划。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考虑因素,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一)目标的层次递进性 税收筹划从市场经济学来看是一种理财活动,从学科理论来看是综合了税务会计和财务经济学的边缘性学科,从税收筹划的目标来看是财务学。税收筹划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是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在制定筹划方案时要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依据对各种理财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目标时必须要把握好其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税收管理目标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且要和财务管理目标融合,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职能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在财务决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在税收筹划时必须将各方面的税收信息收集齐全并与决策理论、方针等相结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筹划方案。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规划之间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财务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税收筹划的作用,而税收筹划则是以财务控制为基础为财务规划进行服务,是财务规划与预算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的财务控制对于税收筹划的贯彻落实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纳税成本,同时还要监督税金的支出情况,所有的方案实施必须以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完善与调整。 (三)内容的关联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板块,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股利分配。在筹资活动中,因为筹资方式的不同,税法对其的规定和要求也存在不同,在实际活动中会对企业的税收情况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中必须以企业的自身情况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确保筹资理念更加完善。另外,企业若是要进行新的投资,那么必须要对投资地点、行业和投资的方式等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实时筹划对投资选择途径进行优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若是要增加筹划空间,那么必须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税收政策会对股利分红产生影响,而税收筹划也会对企业利润分配造成影响。 (四)融合互动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有着系统的整合作用,两者之间互相融合才能确保财务管理的各项目标均得以实现。税收筹划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且所产生的效益也分为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所以,财务管理过程中想要促进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与税收筹划之间实现互动,以保障企业发展中的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一)应用于投资与筹资活动 财务管理的理论指出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首先要对权益资金与借入资金之间的利弊关系权衡清楚,然后在提高资金使用率的基础上确定好两者之间最合理的比例,确保财务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达到最佳的配合状态。另外,若是选择融资租赁这种特殊的筹资渠道,那么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一定要将税负降至最低。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税收筹划主要是对投资行为、投资对象、投资结构、投资地点以及投资行业项目进行优化选择,例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投资行为。 (二)应用于企业利润管理中 企业经营发展中,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获取利润,而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都与纳税问题息息相关。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利润管理板块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税收筹划。企业利润管理的税收筹划主要是对利润优惠税率、税前利润盈亏弥补和获利起始年度进行税收筹划,主要措施有充分地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两免三减半”;将申报经营期延长;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用以节税等。 (三)应用中的风险 税收筹划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虽然能为企业节税,但是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错误理解税收政策、税务机关认定税收筹划中出现问题等。如果在税收筹划中,企业不重视存在的风险并进行预防和控制,那么税收筹划的结果将会与最初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税收筹划在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企业经营环境多样且复杂也会对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对税收筹划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注意在实际经营情况的影响下是否有其它风险存在,从而达到及时控制风险的目的,确保税收筹划方案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税收筹划所涉及的范围广且复杂、多样,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会计工作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在此背景之下,通过从简要论述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切入点,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进行简要分析研究,以便能够帮助会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 相关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抢占先机,需要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措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 一、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会计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落实会计工作。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负责收集整理企业当中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以便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会计工作还需要承担全程监督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 (二)切实维护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绝佳的业务能力,若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秩序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始终保持自身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有效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业务能力是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彻底改善管理水平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获取其自身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各类信息,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士做出重要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获取的会计数据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则将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必要的信息数据的同时,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运用、分配和偿还企业资源等等。而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其中,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筹备资金进行妥善管理,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以便确保资金安全。而在筹备过程当中则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尽可能压缩筹资成本,优化筹资效果;其次,还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即完成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二次生产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另外还需要对流动资产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现金的存款、预付款等等以及有效控制分析企业日常生产开销、成本费用;最后需要对企业内日常收支以及经营核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三、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一)会计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考虑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履行等等。而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有赖于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越强则代表其越具备较好的会计能力,能够严格依照标准的管理制度等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二)高质量财务管理是会计能力目标 企业自身的经营形象以及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全体财务人员也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就是会计业务能力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秉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可企业。因此提升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有密切关联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就是会计业务能力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依靠较强的会计业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采取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在会计业务能力的保障之下,企业当中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内容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将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其会计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紧密。 四、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几大重要举措 (一)重视录用环节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录用环节。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需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开会讨论,确定招聘准备工作和其他各项事宜全部准备完毕,并由会议记录人员负责妥善记录、整理商讨结果,以便能够为日后企业在分析员工录用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招聘活动全部完成之后,企业领导同样需要带领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招聘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对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便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入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准确判断员工与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明确工作需求 结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实际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出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统一会计人员的思想,增强其核心凝聚力,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长效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岗位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改革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 (三)加强员工培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会计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度和综合素质。首先对于现在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企业需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采取末位淘汰制,及时替换不能胜任该工作的人员。此外,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既懂会计工作又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而高质量的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会计业务能力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对会计工作需求进行明确、培养优质会计人才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最终实现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对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如何做好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发挥科研企业的力量,值得深思。本文通过分析科研企业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总结出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研企业 政府类科研项目 效益评估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通知》,我国将形成五大类科技计划布局体系(分别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要转到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这个方案深入体现了国家对其所投资的科研项目的改革决心,值得引起承担政府类科技项目的科研企业的深思。 一、科研企业的特点 科研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的企业。它能利用立足企业和拥有高端先进核心技术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通过企业来使科研成果落地运行,使科研成果能够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研究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快地挖掘出科学研究的方向、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力之间的一座完美桥梁。 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 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规划管理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多课题、多单位合作、创新前沿等特点。 三、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科研企业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所以普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个性,难以受到统一死板的规章制度约束,在思想上更加注重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创造发展,容易忽略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缺乏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紧密沟通。 另外由于政府类项目多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单位的合作项目,项目组人员构成复杂,项目经理往往只重视技术上的交流,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牵头单位缺乏对合作单位项目开支情况的把控,所以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出现技术验收通过而财务验收无法通过的情况。 (二)项目预算制定不合理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制定过程中,项目经理由于不熟悉项目财务开支的流程和要求,只根据自身项目需求编制预算,不考虑实际是否可行。而财务人员审核项目预算时,由于对业务不熟悉,难以判断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两者之间的沟通脱节往往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最终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 (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国家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要求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对各类费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规定等。而科研企业由于企业账务系统局限性、内控制度缺失、管理思想薄弱等原因,往往未能满足国家要求,出现未按要求设置科目、账户,未按项目归集项目费用,未按规定使用各项费用等情况。 (四)缺乏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效益评估 目前政府类科研项目的验收主要分为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主要针对财务制度、预算执行、核算真实等的验收,没有对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也缺乏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经常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即躺在档案盒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真正发挥项目投资的效益。 四、对科研企业管理政府类科研项目的建议 (一)提高对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从流程和制度上规范该类项目的财务管理,并通过组织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宣贯,提高项目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将项目财务管理情况与项目人员的利益挂钩,激发项目人员的“主动管理”意识。 (二)加强项目事前评估和预算审批 对项目作出有效的事前评估和严格的预算审批。企业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建立拥有相关领域突出能力的专家团队,对项目立项进行审批,并会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预算审批,有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确保政府资金落实到最需要研究、最能取得效益、最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项目中去。 (三)修订相关的财务核算制度 科研企业对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要求,修订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修改财务信息系统,严格按照预算明细和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账务列支。最终做到从原始单据、凭证、会计科目、预算执行、内控制度等各方面都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寻找科学有效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特别是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研究项目,很难找到固定有效的效益评估或审计方法,更加难以量化。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群决策方法、同行评议法、判别分析法等等,建议对政府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对各类别项目建立合理的效益评估方法,并将效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验收中,从而提高政府科研项目投资的效益。 五、结束语 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化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寻求项目评估方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真正体现科研企业的价值。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审计与会计相关性的模型研究 摘 要:在当前的经济制度下大部分企业的治理大都以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的审计作为工作的中心,确保企业部门资金和会计报告等费用的合理使用,进而保障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三者之间的相关度不够强,进而造成日常工作的混乱。本文通过对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相关性的模型,进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相关性模型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政策制度的扶持使得我国的企业走上了稳定的发展道路,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随着现代改革制度的不断实施,我国现代企业发展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治理模式,除了优化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质量外,还十分注重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工作。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企业内部的这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并且还需要加强三者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繁荣和发展。 一、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各自的产生与表现 1.审计人员和审计活动 审计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的账目和报表等进行评估,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评估出企业财务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同时生产经营和控制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审计工作的出现不仅需要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查看和核对,还需要对企业的内部经营和管理作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估,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建议。外部审计主要是政府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产生于责任委托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主要外部的组织和人员用外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根据企业的账目和报表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从内部和外部审计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 2.会计人员以及活动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会计随着企业经济管理和控制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会计主要工作是使用最专业的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和整理,进而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会计工作是一种总结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有效记录结果的一种方式,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会计活动作为职能管理活动的信息基础,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会计部门还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与企业的财务部门基于科学实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活动信息。 3.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活动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定的方面,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活动。财务管理具有直接管理的职能,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帮助企业的所有者反应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和最大程度上了解企业财务和资金的动向,为企业带来清晰的盈利和亏损信息。 二、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关系模型的构建 学术界对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模型的分析也十分少见。本文提出一种自行车模型,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行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前轮、后轮和车架。其中前轮主要是提供方向,后轮提供动力,车架联系着前后轮,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自行车整体的运行。而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师三者就犹如自行车的三个结构,而企业犹如自行车,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1.自行车模型下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按照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等。会计工作主要进行核算,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现状。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关系有关的学者认为有四种。一种是大财务观念,财务的管理包括着会计活动。第二种是大会计观念,认为会计活动包含着财务管理。第三种是财会管理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相互融合。第四种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界限分明。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各自的职能以及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不存在包含的关系和大小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是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客观基础,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属性和职能。在实践工作中,财务管理和会计属于不同的工作部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带动和影响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共生,并且企业的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并列同行在自行车模型中表现为前轮为财务管理,后轮为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并列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是正确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符合。因此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这并不是否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撑,而会计工作用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是会计获取资金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进而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合理调动企业的资金,达到企业资金的平衡流动,进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控制企业资金的消耗。财务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是建立在有效的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基础上的,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决策。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的追踪,获取企业资金流动的信息。财务管理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预测,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的结果进行核算和审核,并且为财务管理提供进一步游泳的价值。在自行车模型中,财务管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财务管理把握企业的财务活动的方向,会计工作为财务管理提供动力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审计和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作为客观获取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务认定的证据,进而证实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且传递给使用者。国内外学者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血缘关系,该观点认为审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会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基础上产生而来的,并且将审计作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平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本文的观点认为审计工作是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上的,对财务管理和会计起着制约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向,会计提供正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而审计是建立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审计依靠会计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并且对会计工作还具有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审计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是监督和审查的关系。在自行车模型中,审计作为车架,财务管理是方向,会计是动力,财务管理和会计是基础,审计作为车架凌驾于前轮和后轮之上,并且将两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进而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科学的进行,实现三者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影响,为企业获取长远的利益提供有效地保障。 三、协调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关系的建议 1.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加深对三者关系模型的重要性认识,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行车模型作为诊断自身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及时发展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结构设计、职能划分等问题,进而以该模型设计企业合理的结构,进行组织上的调整。明确三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要按照国家的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进行,遵循财务管理的相关原则,对被审计的单位进行科学完善的监督和评价。财务内控审计需要查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体制是否健全,查看有无遗漏、信息不对称等环节,及时检查财务内控的有效性,进而为企业的改进提供正确的依据。重点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科学方法,促进企业在改进财务管理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财务部门的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则,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处理提供具体有效的规则和程序,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审计过程的过程化和规范化。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为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作为企业管理的标准,进而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信息类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开发 【摘要】选修课的开发是当前普通高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成开发者还存在着一些疑惑和问题,本文将以《diy十字绣》选修课的开发为例,探索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来开发职业技能类选修课,主要是从选修课题材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选修课;开发;整合;职业技能;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十字绣 浙江省正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其指导思想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其主要内容中有:对各学科必修课程进行调整,要大力增加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比例不超过60%;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比例不少于10%。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职业技能选修课的开发是受保护和鼓励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主要是指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地方经济技术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 在普通高中阶段,技术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学科,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我们可以发现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和技术课程在方向上是有一致性的,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发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校整合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开发的选修课《diy十字绣》被评为台州市精品选修课课程和浙江省选修课网络推荐课程。下面就以此为例,探讨普通高中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职业技能选修课开发。 1 精选选修课题材 在浙江省所分的四类选修课中,职业技能选修课一直是开发的最少的。省里有规定、学校有需要、学生有需求的选修课为什么会很少有人开发呢?原因我想有很多,其中可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习惯了从事知识教学,一下子要开发生活技能、职业技术方面的选修课,不知道如何去选择题材去开发。那么要开发一门好的成功的受欢迎的职业技能选修课该如何选择题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1 选择学生有兴趣的题材。 现在的高中生总是觉得职业的选择对自己来说是比较遥远的,也很少去考虑过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也就更不了解如何为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一些相应的准备。那么倒底该如何去选择职业呢?影响一个人选择职业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因素也很多。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认为很重要的,那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人们在职业选择时都希望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兴趣不仅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职业选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兴趣还是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它能将人们的最大潜力开发出来,让人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使人长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做出艰苦的努力,并最终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华裔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也曾说过:“爱好比天才重要”,只有将能力和爱好结合起来考虑,才更有可能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发职业技能类选修课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题材,十字绣内容丰富,绣法简单易学,闲暇时动手绣十字绣,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稳定情绪,且现在街上有着众多的十字绣店铺,人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众多的十字绣作品。这些都吸引着学生,部分学生已经有十字绣的刺绣经验,所以开设十字绣相关的选修课是会吸引学生的。 1.2 根据学校要求选择题材。 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是重点,学校一定会大力支持各类题材的选修开发。但学校要完成四种不同类型、众多数量的选修课开发是存在着不少压力的。首先在类型上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开发的较少,而省里有规定不少于10%,所以学校会要求技术老师多开发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其次因为开发的数量上去了,学校要支撑众多选修课开发和实施,学校资源和资金会紧张,所以会要求开发选修课尽可能的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diy 字绣》选修课课程的实施中,所需资源基本上是学校已有的资源,绣图的设计需要用到能上网的计算机机房,十字绣相框的设计制作要用到能进行简单木工操作的通用技术教室,这样的教学要求是现在的普通高中都是能够满足的。而十字绣刺绣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本身价格很便宜,且最后绣出来的作品学生也愿意自己保存收藏,所以这部分资金学校愿意出可以出,需要学生自己出学生也不会为难或不愿意。我们就可以发现职业技能选修课课程的开发,选择十字绣也是学校愿意看到的题材。 1.3 根据教师自身能力选择题材。 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是课程的实施者,现在选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将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然而长期的教学工作,让教师习惯了根据教学大纲、教材按部就班的上课,缺乏课程开发的相关技能和动力。所以要开发选修课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课程实施者的惯性思维;首先从思想认识自己,不再仅仅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而要完成角色的转换;其次要学习课程开发理念,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普通高中阶段,教师的工作压力都很大、任务也很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教师去为了开发选修课而去学习太多新的东西,在时间、精力等方面也是很为难的。所以教师在选择开发选修课题材时要尽可能根据自身能力去选择,这样可以减少开发和实施过程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避免了因为要开发和实施选修课,影响到必修课的正常教学。《diy十字绣》这门课很好的整合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技术类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和通用技术教师现在的专业素养就可以胜任其开发和实施,这样课程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并不需要教师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东西,只要信息技术教师和通用技术教师合作就行。而现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往往是合在一起的技术组,可以很方便的合作开发;还有一些通用技术教师本身就是由信息技术教师转职而来,一名教师就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专业能力。 2 精心设置课程内容 选修课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为课程目标服务,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最高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那么教师在开发职业技能选修课时就要以这样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选修课内容设置时需要注意的: 2.1 课程内容要有特征性。 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改变“千校一面”的课程结构,推进高中课程多样化和育人模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必须区别于现有必修课程,而要开发好的精品的选修课更是要有其独有特征才行。有关十字绣的选修课有众多学校开发和实施了,但这些已开发的选修课全部是兴趣特长类的,都只是向学生介绍十字绣,并去进行十字绣刺绣,这样的十字绣选修课课程是较为简单的,适合小学生、初中生,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显得过于肤浅、缺乏深度了。笔者开发《diy十字绣 》时就认为,再开发有关十字绣的选修课程就不能只是关注其绣,还要更多的拓展和探索。所以《diy十字绣 》它不仅是绣,除了刺绣以外,它还包含有十字绣绣图的设计和十字绣的装裱,十字绣绣图的设计和装裱这是以前所有有关十字绣的选修课都没有出现过的内容,也是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内容,这些内容加在一起几乎包括了所有与十字绣相关的内容,有效的形成了一个职业体系。这样的内容设置更有特征更成系统,也更加吸引学生。 2.2 课程内容要有综合性。 选修课的内容很多是对某个学科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和深化,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适当的开发。但过分拘泥于某一个学科,选修课开发也会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也不符合现代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所以在开发职业技能类选修课时可以综合多学科来进行,这样的课程会让学生打破各科知识之间壁垒、思维更加活跃,也更为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diy十字绣》课程通过融合高中技术类两大课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形成特有的魅力,并结合艺术欣赏;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丰富多彩 的课程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技术的独特价值。 2.3 课程内容要有实践性。 职业技能类选修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如何提高呢?毫无疑问多实践是其必然道路,《diy十字绣》这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使得其学习过程也是一门技术的实践过程,课程内容强调学生的技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调查走访、参与十字绣设计、刺绣、装裱和制框等各项技术活动,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实践”,学生的十字绣设计能力、刺绣能力、制作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掌握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技术的魅力和内涵、提高技术素养和技术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修课的开发在当前深化课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是教师必然要做的事,教师们都要积极的转换角色,投入到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中去。职业技能选修课因为开发的较少,也相对更有挑战性,我们教师应克服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投入到职业技能选修课的开发中去,使职业技能选修课的开发更上一个台阶。 信息类论文: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论信息化对人类传统认识方式的改变 论文 关键词:当代认识论 信息化 信息化社会 论文摘要:在信息亿社会中,人类的传统认识问题得到了扩展,信息化带来了人类认识模式的改变。这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由单一的人 发展 到“人——机联合体”;主体间关系复杂化、抽象化,构成了一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关系;认识客体符号化,实践活动虚拟化。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反思信息化给人类认识方式带来的改变,重新审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已经构成 哲学 认识论的当展路向。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内,认识论研究基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展开[f}l。这种把认识的主客关系作为重点的研究模式强调人作为认识主体是如何在实践中获得、检验认识以及认识之于实践的意义。换言之,该模式只是抽象地建构认识论体系,却忽视了认识论与 现代 科学 的系统结合。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人社会生活诸领域,社会实践的发展必然冲击并改变这种模式。对传统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表明,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渐成雏形。 一、信息化社会的创生 申农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的《通讯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它与当时的系统论、控制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基石。 计算 机 网络 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社会是什么?w.jmartin认为:信息化社会是一个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 经济 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或休闲的方式, 教育 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进步所影响r}0 信息化社会是 工业 化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形态。在这个以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社会生活各领域都信息化、符号化,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基于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经济活动蓬勃发展,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导。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信息经济同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 电子 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深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概言之,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是重要的资源,信息和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们以“加速度”方式积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提供多感官、多通道的信息。 二、信息化杜会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在这里,认识内含三要素:作为主体的人脑、作为客体的外部现实和充当中介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中,实践中介论虽然频遭实践基础论和实践物质论的反对,但它一直以来还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勿庸讳言,实践中介论的表述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合理的。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传统意义上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践活动都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人类的大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繁多的信息包围着。信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信息化相伴而生,人脑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已经超出了单一的时空,扩展到全球 历史 的范围。各认识主体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蝴蝶效应日益显著。具体而言,信息化社会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主体的改变 在信息化社会,认识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从单一的个体变成了由人和计算机构成的系统。人工智能的出现实现了人的部分智能的外化和虚拟化,扩展和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众所周知,人类曾不断运用物质性工具来延伸和提高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望远镜、显微镜等。但计算机的问世是对人的智能的扩展。这种扩展在有的部分已经超出了人脑,有些人工智能同人一样也充当着认识主体的角色。 当今时代只是信息爆炸的开端,人们却无时不在感受着信息爆炸所产生的威力。认识主体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信息化社会带来了自动化的工作和数字化的生活娱乐。人类不再需要像工业时代那样事必躬亲,而只要准备好大脑接受信息,信息爆炸产生的碎片俯拾皆是。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被迫接受信息。人们在惊叹万维网信息海洋的绚烂多彩时,却又在迷失中乐此不疲。在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中,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性关联已经造成了传统认识论认识主体的迅速改变。 2_主体间关系的改变 认识主体向人一机系统的拓展使主体认识能力增强,同时促使主体间关系发生擅变。主体间的交往最大限度地以信息交换的形式显现。在人一机一人的模式下,主体间关系进一步符号化、模式化与单一化,一种平等合作、共生共荣的关系是交往的现实注脚和诊释。个性在系统里被模糊处理,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之间的差异都被抹去。在0和1的交相映辉中,人们凭借信息能力攻城掠地。家庭、朋友、师长等传统人伦关系遭遇空前挑战。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丰富多变的交往主体,但交往都是在相同的信息规则下完成。个体的违规将会给自身和以自己相关主体带来连带影响。主体间关系的符号化无异于复杂现象中的分形,看似混沌无序,实则每一步都是同样规则的延伸和复制。相较于传统的主体间关系,信息化社会中的主体间关系更具广泛性,任何两个主体都能依信息技术手段发生联系。 3.认识客体的改变 传统认识论的认识客体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具体客体,信息化社会中的认识客体还包括信息世界。科技的 发展 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深化了人们对这三个世界的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客体被不断符号化,转化成信息化的客体。这种符号化的客体既非物质亦非精神,是超越于传统二元 哲学 思维之外的。换言之,这种符号化了的客体是信息化(数字化)了的虚拟客体,它是对真实客体的抽象与模拟,能较全面地反映真实客体的各类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主体与客体不再是一对一的间断性反映,而变成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连续性反映。客体的信息化使对客体的连续认识和认识成果的长久保存成为可能,但信息化的客体在人机系统中不断被创生、修改、变换、传输和删除,使得它的生成、运化和发展已非模型能精测实握,个体的认知难度由此增大。这种矛盾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主体间合作的加强来逐渐缓解。 信息化社会认识客体的能动性增强了,认识客体不再像过去那样羞答答地等待被主体认识,而是主动地大量涌现到主体面前。这导致主体信息量剧增、认识难度加大,同时促使客体社会化。客体的涌现倘若利于主体的认识,就能很快被主体发现并认识,反之便会阻碍主体的认识活动。虚拟客体的能动性是以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的,主体对物质和精神客体的信息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能动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影响着虚拟客体的能动性。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中,客体的能动性归结于主体的能动性,并影响主体的认识。 4.人类实践方式的改变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传统意义上,认识是观念性的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必然带来实践活动的巨大变革。实践渐渐远离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代之以复杂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构成了人们实践的对象。 信息化社会中的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内涵和外延都已扩大。有人提出“虚拟实践”的概念,首先,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实践的客观性问题。传统的实践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动,外部世界是客观地呈现在主体面前等待改造的。信息化社会中的外部世界大部分被信息化处理,变成了高度符号化的信息,因此这种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对外部世界进行信息化处理的 科学 性和准确性。其次,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主体的囚素,诸如主体的道德因素和技术熟练程度等。虚拟空间的主体一切都符号化,个体实践是跨时空的。相较于现实世界更广阔的虚拟世界并不是虚假的,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认识主体的道德因素。幻化的主体缺少了他人的道德注视,容易为所欲为。道德的外在约束似乎鞭长莫及,主体自身的道德内在约束尤显重要。最后,虚拟实践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实践。 三、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新路向 传统认识论在宏观上仍不失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但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域中,微观层面的变革势在必行。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哲学认识论思维模式的改革,现实地造成了哲学认识论在研究主题、方法、视野和目的上的新路向。 首先,哲学是其所处时代精神的精华,认识论研究需要紧密关注现当代科学发展的状况。信息化影响日盛,人的认识界定的变迁,把人类认识简单化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类个体的认识活动应同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公共视阂中的人类认识才是信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主题。其次,认识论的研究要勇于突破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主客之分是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但主客的区分不等于主客的对立,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要更多关注客体的主动性和主体的客体化问题。再次,应树立全球化的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世界 历史 视野。自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历史以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更为迅速地将人们的认识问题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为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强调信息化社会认知中的世界历史视野,为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有力的工具。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改造世界的目的较之以往更为迫切。在当代社会中,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虚拟实践成为可能,这样认识实践的目的便能够在虚拟实践中得到呈现。因此,认识的实践目的更为突出、更为迅捷。 信息类论文:新型信息传播媒体类型研究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类型;特点;分析 论文摘要:新媒体是一个很有弹性的相对性概念,不同时期对其的解释并不相同.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无限性、时间上的即时性、沟通上的互动性、内容上的整合性等特点.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种类型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总起来讲,新媒体的类型主要是网络媒体、新电视媒体、手机媒体三种类型. 1新媒体的界定 段鹏博士在其著作《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提出:“所谓传播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新闻传播学中的媒介一般指狭义的媒介.“新”,一般用来描述与传统的、旧的、落后的不同的、更先进的、新近出现的事物.童兵先生也曾在他的著作《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提出:“传播媒介有时也称媒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新媒体”,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传统媒体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化而产生出的一批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体的统称.新媒体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其获得发展的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 2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戈尔德马克(p· goldmark )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商品的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 new media)一词.新媒体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是专指某一种特定的媒介,而是对为适应信息传播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批媒介的统称.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介,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其一,光纤电缆通信网、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下的网络媒体;其二,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图文电视、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系统、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电视等电视技术下的新电视媒体(为了和传统的电视媒体相区别,我们在这里把这些新型的电视媒体称为“新电视媒体”);其三,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wap手机、手机电视等手机技术下的手机媒体. 2. 1网络媒体 计算机网络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因而将其称为“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以目前全球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为基础和载体的,有时,国内也将其称为“互联网媒体”. 互联网又译为“因特网”或“英特网”,其全名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是目前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就是每一个节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是人类传播领域里的实质性变革. 因特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避免核战时通信瘫痪而开发的计算机“arpanet",这个网络的使用者最初被严格控制为有关从事国防科研的科学家.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还开发了极其简单的浏览软件.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 navigator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才开始爆炸性普及.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起来.到1998年,互联网已经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着超过947万台的计算机主机,用户超过1亿.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和互联网发生联系.1987年9月,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同月22日22点55分在北京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 over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ach corner on the world),而当时我国还没有加人互联网.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提出把中国纳人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我国实现了和互联网的tcp/ip连接,开通了互联网的全功能服务,并在同年5月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的主服务器设置,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加人互联网工程.1995年,张树新创立了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壕海威公司,中国的普通百姓才开始使用互联网.至今,互联网进人普通家庭仅12年时间,但互联网工程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2000年末,我国颁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在国家政策的规范下,相信中国的互联网媒体产业能够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2. 2新电视媒体 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科夫(p " nipkow)发明了一种机械式的圆盘扫描盘,并申报了专利.这项发明为现代电视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世纪初,电子电视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1926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克·贝尔德(j " l " baird)利用尼普科夫发明的机械扫描盘成功地完成了画面传送和接收的完整组合试验.1962年7月,电视图像首次越过大西洋.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首创了“地球村”( the global village)一词.他认为,传播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感官尺度,电子媒介的高速传播压缩了广漠的空间,消除了人类视觉和听觉上的珍域,使世界逐步变小,最终成为一个村庄.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近了,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 电视在中国出现于1958年.那年5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改为现名)开始试验播送节目,同年9月20日开始正式播送节目. “电视”,在今天应该是属于传统媒体的,但是随着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数字信号处理的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视”这一传统媒体衍生出了属于新媒体的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型的传播形式. 数字电视是21世纪广电领域中引领人们享受现代数字化生活的一项新的技术革命.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和接受中,使用模拟方式的叫模拟电视;而在电视信号的获取、产生、处理、传输、接受和存贮的过程中均使用数字方式的电视叫数字电视.一般而言,数字电视系统是将活动图像、声音和数据,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压缩、编码、传输、存储、实时发送或者经过纪录媒体传播的视听系统.有线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传输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受机的一种区域性电视广播方式.1999年,中国国务院作出决定,组织我国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并把数字电视产业化项目列人国家“十五”计划的十二项重点项目中.电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更是提出了发展数字电视的“三步走”战略,到2015年全面实现数字电视的播出. 数字电视的发展在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会改变人们的日常收视习惯,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革新和激烈的竞争.今后几年,数字电视在中国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移动电视”作为新电视媒体的一种,其发展之迅速,依然让人始料不及.移动电视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移动性强等特点.移动电视首先在新加坡得到应用.我国内地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个大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上海文广集团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移动电视业务.一个中型城市公交车达2000至5000辆,2003年我国私人轿车数量突破1000万辆,2003年全国列车年运载量达13亿、2007年将达17. 6亿、2020年更有望达40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移动受众群,广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将2003年定为“中国广播发展年”并大举酝酿中国广播业的第二次复兴.然而,移动电视的出现,注定了我国广播业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也注定了广播业将很难再有如此巨大的辉煌,这份辉煌将属于移动电视. 2. 3手机媒体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用这句话形容今天的手机再合适不过了.手机是手中的交际圈、是移动的生活艺术.如今,手机已经不只是普通的通讯工具了,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手机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些功能多样化、设计个性化的时尚手机更是倍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手机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固定电话技术的成熟也为手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手机,本是简单的点对点语音通讯工具,但是随着微处理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手机的功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扩充,手机的发展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全新的途径.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成功发送,这标志着短信时代的到来.1999年,诺基亚推出了首款wap手机,用户使用支持wap的网上通系列手机就可以随时通过无线蜂窝网络登录互联网.而后,2000年5月,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通了短信(sms)服务,发出了中国的第一条短信.接着,2001年4月底开始,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率先推出手机新闻短信服务,提供重大时事和热点新闻.另外,2002年诺基亚推出了第一款内置摄像头手机,这让手机的功能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2005年江西发生地震后,九江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全体市民发出了:“九江市附近发生5. 7级地震,但不会给九江市民造成很大影响”的公共短信,在最短的时间里对缓解市民的恐慌心理、稳定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了,它已经俨然成了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手机作为产品消费平台和付费平台,被视为是未来一段时间信息和娱乐消费的个人终端设备. 信息类论文:浅谈信息系统在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的应用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财经类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财经类高校作为培养财经专业人才的主要院校,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考务管理,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有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评价和监控。同时财经类院校的审核考试成绩,是学生能否进入财经管理工作岗位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有义务不断完善财经类高校的考务管理,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多高校的考务管理方面都有比较成功的应用案例,借助信息系统的优势是可以有效实现完善财经类高校的考务管理的。 一、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的难点 财经类高校承担了为社会培养财经专业人才的重担,财经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财经专业方面的大多数工作都是需要通过相应的资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认证之后才能持证上岗的,财经类高校的考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财经类高校的考试通常是会计资格证,注册会计,资产评估师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财经类的专业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专业方向也越分越细,涉及到的财经类资质认证考试也越来越多,财经类高校的考务管理也越来越复杂。 (一)财经类专业的资质认证考试作为上岗从业的必要要件,参加报考的人员越来越多,除了在校学生,社会财经类的认证考试也是社会在职人员选择自学考试的重要方向,而且是来自各个行业的社会在职人员。因此,在考生信息收集环节涉及人员广泛,背景复杂,信息收集工作困难。同时,考生信息确认,还有考试开展,考试成绩发放等等考务工作开展难度高。 (二)财经类高校的专业考试大多都是有相关的财经政府单位或组织的,在考试的同时还要进行资质认证,并且还要对考生成绩建档保存,时间跨度长,最后根据综合成绩发放资质证书。比如会计注册师的考试,所涉及的科目就有六门,只有在所要求的每门课程都成绩合格之后才能获得证书,每个考生每门课程的成绩保留时间是五年,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很多考生从开始参加考试到最后拿到证书可能有五六年以上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时间内,如何有效完善的保存好考试的考试档案也是一份复杂的管理工作。 (三)财经类高校的专业考试大多是职业从业认证方面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财经从业人员的监管提升我国社会企业财经管理水平。作为财经从业人员,在持证上岗后是否有遵守一个财经从业的职业操守,也是后期监管的主要内容。为了便于管理,财经政府机构有设立了专门管理系统,对于在从业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的财经人员将会给予吊销从业资格证书的处理。因此在财经类考务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参考资质的审核过程。财经类考试涉及的多方面的信息统计和信息交换,还涉及到与政府财经管理系统的信息对接,因此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是一项严谨严肃的管理过程。 二、信息系统在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中的应用 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复杂,要求信息准确,如果仅依靠人工管理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得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考务管理中的工作量大大减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服务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能有效实现考务的高校管理。 (一)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财经类考务高效管理。借助网络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成功报名,而且还可以第一时间内采集到考试信息,包括考生个人信息,照片信息等等。同时借助计算机的信息过滤技术,可以高效的对考生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有效的排出不符合参考资格的考生。另外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成熟,交考试报名费,查看考试安排,打印准考证等等都可以实现考生自己的电脑上操作,大大节省了考务管理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力投入,同时还方便的考生报名,对于统一管理社会在职考试是非常有用的。在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中,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能建立考生跟踪电子信息档案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保留考生的考试成绩。还可以快速对接,实现考生信息与财经管理部门从业人员信息的有效对接。 (二)设计适用于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实现信息系统在财经类考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的基础。信息系统在高校考务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如大学的英语四级的考试,普通话级别的考试等等。财经类高校的考务在很多方面可以借鉴这些考务管理的成功经验,但也不能完全照搬,财经类考务管理有更为严谨严肃的管理要求,因此要针对财经类的考务管理设计专门的信息系统。目前,visual foxpro 6.0为常用的考务信息系统设计工具。图2-1,是比较全面的财经类考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在该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连接相关的财会资质认证信息系统,如图2-2,财经类考务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有效管理高效财经考务工作。 在成绩导入之后,还可以开发成绩查询系统,方便考生查询考生成绩。对于单科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直接将考生成绩存入历史库,同时生成考生的电子信息档案,以便后期的查询综合成绩发放资质认证证书。 三、结束语 加强财经类高校考务管理,建立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财经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严肃社会经济财经监管的需要。让具备良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财经人才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类论文: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形式,对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从高校、政府、大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1.搭建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2.打通毕业生服务中西部的绿色通道,平衡人力资源分布;3.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有关数据,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5 年达338 万,2006 年达413 万,2007 年达495 万,2008年达559万,2009年更是高达611万人,加上以前未就业的毕业生积累,实际需就业人数将达到800万以上,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个层面去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以便能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心态以及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指导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330名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一共回收问卷315份,回收率95.45%。剔出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是97.14%。 1.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调查发现,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是什么时,有58.2%的学生反映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就业”而“就业指导”,与整体的教育规划、教学活动、管理工作、专业和学科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基本上还是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技巧培训、协议办理、毕业生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等服务性工作。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就业指导方法缺乏针对性。高校普遍采用就业指导课教学以及就业形势报告会等面对全体毕业生的工作,缺乏针对性的学生个体特性的专门咨询和指导。 2.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地区分布方面存在不协调,从而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就业数量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西部发展地区的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仍然求贤若渴。调查发现:在问及就业取向时,有45.18%的学生选择东部发达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目前演变成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区域三足鼎立的局势,这三个区域相应地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已逐渐成为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聚集地。此外,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 3.毕业生本身缺乏足够的工作或实习经验,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查发现:在问及目前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是什么时,有55.6%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一方面是大学生本身的“惰”性,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80、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以独生子女为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香饽饽”,许多大学生家庭背景较好,在家里娇生惯养,自身依赖性很强,缺乏吃苦精神,不愿到农村一线和厂矿等基层工作,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普遍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就业危机意识,从未主动培养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他们也大多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没有想过把社会实践当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大都缺乏实实在在的社会经验,遭遇企业“退货”。 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所关注的共同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则需要高校、政府与大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校方面:搭建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的内容有:大一年级的入学引导教育及大学生涯规划;大二、大三年级的专业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特长,完善职业目标;大四年级的职业规划教育及专业化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价值取向,学会收集并筛选合适的就业信息,调试不良心理,掌握求职技巧。此外,根据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指导档案,结合不同时期指导工作的重点、学生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就业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个别指导成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主要形式。 2.政府方面:打通毕业生服务中西部的绿色通道,平衡人力资源分布。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艰苦行业就业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以解决区域性结构失业问题;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健全人才培养进修方案,使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到服务中西部的队伍中来,改善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有也不就”的状况。 3.大学生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端正态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重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信息类论文:信息系统外包类型的成本分析及决策 【摘要】为了以低投入、低成本获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信息系统外包。本文从外包的经济性质入手,分析了外包成本的产生及构成,找出影响外包成本的主要因素,并讨论企业应如何根据这些因素确定外包程度、选择外包类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为其生产经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成为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显著。但是,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具备独立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的能力,信息系统外包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以有限能力和较低投入开发与使用信息系统的途径。 一、外包的经济性质 生产资料的获得有两种途径——市场与企业。假设经济运行处于下述理想状态:生产资料市场完全信息,不存在规模经济与学习效应,同行业企业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员工素质、资本成本相同,这时,通过市场与自身两种方式获得生产资料的成本是相同的,不存在决策的选择问题。但现实并不如此: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交易成本的产生,即市场交易费用。规模经济与学习效应使生产成本受企业的规模及生产经验的影响;同时,企业选择自制的投资成本也是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 外包是企业通过将部分业务出包给其他单位,实现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外包是市场与企业的综合。一方面,在签订外包合约前,企业与外包商可以在开放的市场上相互选择;合约签订后,外包商也是独立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个体,所以外包有市场性质。另一方面,虽然表面上是企业向外包商购买产品和服务,但企业对外包商的生产有监督权,对其生产经营活动有一定影响力,因此,外包又有企业性质。 二、外包的收益和成本 外包具有市场的优点。它使企业可以利用外包商规模经济与学习效应的优势,以低于自身生产成本的价格取得产品或服务;外包使企业不进行大量初始投资而获得所需,可以将资源集中到自己的优势项目,发展核心竞争力;外包还可以将部分风险转嫁给外包商,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外包具有企业优点——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外包,企业可以取得因交易成本过高而不可能直接由市场获得的产品或服务。 外包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成本。外包具有市场性质,而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这就决定了外包的交易成本;外包具有企业性质,为监督外包商的活动,企业要支付监督管理费用,同时要承担外包商违约的风险,这就是外包的成本。威廉姆森把交易成本规定为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其本质相当于物理学中的“摩擦”这一定义,他将交易成本分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本文中的交易成本指事前交易成本,成本即事后交易成本。企业对这两种成本的支出应根据外包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使交易成本与成本之和达到最小。 三、信息系统外包的成本分类 从广义上讲,信息系统外包(is outsourcing)是指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详细说,就是企业在规定的服务水平基础上,将全部或部分支持生产经营的信息系统作业,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性公司,由其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地管理并提供企业需要的信息技术服务的行为。企业通过外包,可以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信息技术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根据第二部分对成本的分类,信息系统外包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成本。 (一)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的是准备并实施协商谈判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确定外包范围的成本,获取有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及筛选外包商的成本,制定、谈判以及签订合约的成本。 1.确定外包项目的成本 在做信息系统外包决策前,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项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确定外包的范围、质量要求及外包程度。 2.获取有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及筛选外包商的成本 确定外包项目后,企业要对it服务市场进行调查,并进行项目招标,权衡外包服务的价格、信誉、质量,对外包商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的外包商是外包项目成功实施的前提。 3.制定、谈判以及签订合约的成本 企业按既定的外包项目及其价格、质量方面的要求设计合约,与选定的外包商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一致,签订合约。一份详细周密的合约是外包项目成功实施的保证。 (二)成本 在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与外包商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由此引发了监督成本和失控成本,合同变更和沟通成本,信息外泄的成本。 1.监督成本和失控成本 监督成本指为了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外包商为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不按合约行事而损害企业利益,企业对外包商的行为进行监督而花费的成本。失控成本指外包商违反合约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2.合同变更和沟通成本 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市场条件等外部环境及企业经营战略等内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信息系统外包项目的变更需要企业与外包商进行协商,由此导致沟通成本以及合同变更成本的产生。 3.信息外泄的成本 企业将信息系统外包后,财务、市场、生产、技术等诸多信息都暴露给外包方,如果外包商将这些信息外泄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客户、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会给企业带来重大不利影响。信息外泄的成本是企业承担的由于信息外泄导致损失的风险。 四、信息系统外包不同类型的成本分析 根据外包的程度与范围,信息系统外包可以划分为软件外包、系统外包和业务外包。 (一)软件外包 企业选择软件外包时,应用软件系统由外部公司开发,信息系统的硬件和网络的建设、使用及维护都由企业自行完成。具体又可分为三种类型:购买市场上的通用应用软件;购买通用的成套软件,同时要求供应商根据本企业的要求进行某些修改;要求外包商为本企业开发一个完整的能满足其业务需求的全新的信息系统。 由于购买一次完成,外包商的后续服务占整个外包项目的比重极小,这种外包类型的成本最小。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善,企业对软件的实际价值掌握不准确,交易成本较高。而且,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及技术力量建设与支持信息系统的运行,不能发挥外包的优势。此种类型外包的适用对象为,对信息系统要求基本固定的企业;自身有能力建设维护系统硬件的企业;规模较小,仅使用信息系统处理一般性业务的企业。 (二)系统外包 企业选择系统外包时,向外包商购买信息系统的使用权,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由外包商负责,信息系统归外包商所有,双方通过合作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外包商将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可靠,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 选择这种类型的外包,企业需要进行市场调查,进行外包商的筛选,然后签订合作协议,这些交易成本的发生是为了保证日后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行。协议签订后,企业在使用信息系统过程中会与外包商发生某些摩擦;企业对信息系统要求改变需要变更协议,这些会给企业造成成本。此类型外包的交易成本与成本呈负相关,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策略,使总成本最小。此类型外包的适用对象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企业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可评价外包商的服务,有其他外包商可供企业选择。 (三)业务外包 企业选择业务外包是将特定的业务处理委托给外包商。一般企业需要与外包商签订一个长期的服务合约,约定由外包商完成与特定业务处理功能有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并承担特定的业务处理操作。 此类型的外包使企业可以将业务的风险转移给外包商,但同时,如果外包商违约,带来的损失也是最大的。因此,企业首先要寻找信誉好、质量高的外包商,签订尽量详细周全的合约,投入较多的交易成本,以保证日后项目能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为防止外包商违约,企业也要支付大量的监督管理成本;外包商掌握企业的大量信息,增大了企业信息外泄带来的成本。可见,业务外包是三种外包类型中外包程度最大的,其交易成本与成本也是最高的。适用对象为,企业自身不具备利用信息系统完成业务的能力;业务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变化,软件开发、系统建设持续实施;企业能对外包商充分了解,与外包商形成长期的伙伴关系,外包商持续经营且信誉良好。 五、根据外包成本的影响因素选择外包类型 企业在确定外包项目后,应选择合适的外包类型,以较低的外包成本获得较高的外包收益。外包成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本文根据我国信息系统服务市场的现状,选取企业面临的以下六种因素对外包成本的影响进行分析,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外包类型。 (一)信息系统外包市场发展程度 企业在发展较健全的市场上可以获得较充分的信息、确定适当的价格及选择良好的供应商,从而降低外包的交易成本与成本。我国的信息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市场化较高的通用软件市场,而外包服务市场相对不太成熟。因此,对于一般性业务,企业应选择购买应用软件;对于特殊性业务,也应根据企业信息技术实力对外包程度做出选择。 (二)企业信息系统相关业务变化的频率 当企业相关业务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变化时,企业会持续需要软件开发及系统建设服务,选择业务外包对企业是有利的。如果企业选择的外包程度较小,还要在人员培训上花费大量成本,以使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系统。 (三)信息系统外包项目所需资产的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是指耐用人力资产或实物资产锁定于特定业务的程度,即资产对特定业务的专属程度。在交易成本理论中,资产专用性是交易的一个重要特性,资产专用性的高低将影响交易成本的变动。一方面因为专用性资产难以移作他用,外包商投入用于企业外包信息系统的投资,将抑制外包商的投机行为,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外包商会因投资成本增加而要求企业支付较高的费用,增加企业的外包成本。当企业信息系统需要专用资产时,应综合考虑外包费用、成本、自行投资建设信息系统的成本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外包程度。 (四)信息系统外包项目绩效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指企业对于运用信息系统处理业务的绩效无法预期的程度,它包括信息系统建设成本的不确定性及信息系统收益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建设信息系统时,会发生各种不能充分预见的情况,例如材料价格波动、工资成本变化、技术革新等,因此,建设成本将受到较大的影响;信息系统的使用收益也不能充分预见,例如,应用该系统是否有助于企业业务质量的提高及业务成本的节约。系统外包由于对信息系统建设的价格早已在合同中做了规定,因此不确定性不受上述材料、工资、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业务外包将完成业务的价格固定,信息系统的成本与收益都不受不确定性影响。因此,如果建设成本的不确定性很大,应该考虑系统外包;如果信息系统使用收益的不确定性很大,应使用业务外包。但是,企业信息系统外包的不确定性越高,外包合同越不完善,企业与外包商间的伙伴质量也越低,企业同时应考虑交易成本与成本的增加。 (五)信息系统外包项目结果的可评价性 可评价性指企业衡量外包商信息服务与系统输出品质所遭遇的困难程度,企业应有足够的能力对外包项目的实施结果做出评价。外包程度不同,评价的难度与内容也不同。选择软件外包的企业,不仅要了解软件的用途,还要能够对相应的硬件建设做出可行性评价;选择系统外包的企业,应能够评价信息系统的质量;选择业务外包的企业,需要评价外包商业务完成的质量。 (六)信息系统外包项目的重要性 为降低可能发生的外包商违约及信息外泄对企业造成的伤害,外包程度应随信息系统相关业务的重要性而提高或降低。当企业应用信息系统处理核心业务及财务、市场等机密性高的业务时,应根据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尽量自行完成或选择程度较低的外包;当应用信息系统处理的是辅助性业务时,企业应根据成本与收益确定外包程度。 信息类论文:试析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全程化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通过对西安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统计数据,提出了面向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一年级培养就业意识指导、二年级增强就业能力指导、三年级提升就业素质指导、四年级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此项就业指导将对做好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全程化;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迈入“大众化”时代,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各高等院校都在加强和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设立了就业指导相关部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9月,我们在西安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非毕业班)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就业调查,进一步了解了目前非毕业年级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心理状况,根据调查反映出的具体问题,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提出建议:在大学生中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是当前高校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调查实施的方法与相关数据处理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西安某高校电子信息学院2008级本科生(目前大学三年级)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份,其中男生209人,女生51人。调查所设计的本科生就业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意向调查、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内容,主要选择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获取、就业能力准备等方面来解读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意识,问卷发放方式为实地调查,问卷为自填式问卷,均以单选题的形式呈现,以方便学生作答。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查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调查中发现,46.15%的学生曾经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24.62%的调查对象尚未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29.23%的调查对象尚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上述数据说明,在大学三年级之际,尚有半数以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这是因为很多学生现在都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它势必将严重影响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2.就业前景调查 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反映了对该专业的认可度。调查显示,有8.08%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前景“很好”,大部分认为前景“较好”和“一般”,但是也有5%的学生认为前景“渺茫”。这说明,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认同,但是认可度不是特别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针对学生开展的专业前沿辅导报告较少,学生们对自己的专业认识较少;另外,学生们在低年级期间主要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不多,从而缺少在专业应用中培养起的自豪感。 3.希望就业行业调查 调查显示,有7.69%的学生希望出国深造,有5.77%学生想到科研院所工作,有18.46%学生有到企业工作的意愿,而有50.39%的学生希望考取研究生,13.46%的学生希望到国家事业单位就业,4.23%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这说明学生们对自己的就业目标有一定的思考。但是希望考取研究生和到国家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势必要远远高于实际比例,进一步验证了目前社会上的“考研风”和“公务员热”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4.就业去向意向调查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去向意向调查中,有36.15%的学生选择去北京、上海、广州工作,选择去其他东南沿海城市的占31.15%,有20.39%的学生选择在西安就业,而这一部分学生生源地也主要是来自陕西各地区,选择去其他西部城市的学生仅占4.62%,也有7.69%的学生没有思考过此问题。这说明,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收人水平相差悬殊,毕业生都愿意到高收入的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5.就业能力准备情况调查 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准备情况进行调查中发现,6.92%的学生对未来顺利就业做了充分准备,29.3%的学生感觉准备情况一般,有47.31%的学生认为自己准备不充分,另外有16.54%的学生对就业还没有概念。通过进一步的访谈获悉,当前半数以上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均用于网游和网聊消遣,未能将自己的学习和就业建立起合理的关联,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认知误区和意识缺失。 6.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直至顺利就业,需要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技巧指导等阶段,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它对学生实现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和认可情况。令人担忧的是在被调查的学生中,23.84%的人表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好,43.0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前三年接受就业指导的机会几乎没有,30%的学生觉得效果一般,而仅仅只有3.08%的学生认为比较好。究其原因,应该是目前设立的就业指导部门功能相对单一、事务性工作繁多,从而很难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7.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调查 目前,各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开始于学生毕业学年,但在向学生们调查“何时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合适”时,发现只有26.15%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适合在大学四年级开始,有将近43.08%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征求学生们最想了解的就业指导内容时,有34.62%的学生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这就说明了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迫切性。同时也有27.69%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显示出目前大学教育心理指导工作还需要加强,另外有37.69%的学生选择求职面试技巧。 以上结果及分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非毕业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现状有一定的启示:他们大部分由于没有意识到日益紧迫的就业压力,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这与目前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毕业年级的学生有很大关系,所以说,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全程化就业指导在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培养中的应用 在大学四年内,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就业指导,主要开展“一年级培养就业意识指导、二年级增强就业能力指导、三年级提升就业素质指导、四年级加强就业技巧指导”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四年系统的指导,能够使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规划开展相应的知识提升工作,从而培养出学生较强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大学一年级侧重培养就业意识 由于学生刚进入大学,缺乏对大学生活的系统了解,认为自己是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佼佼者,应该过相对轻松的“象牙塔”生活,从而忽视日益紧迫的就业压力。因此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使大学生系统了解大学生活,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并结合自身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举办“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会,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上了大学不等于有了工作,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更激烈的竞争。举行“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使广大新生们能够从自己身边找到成功的样板,从而发挥优秀毕业生“典型引路”作用。邀请学院知名教授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前言进展”报告,加强学生们对专业的认知度,提升专业兴趣,从而能够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有不断填充自己专业知识的信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2.大学二年级侧重增强就业能力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已基本了解了大学生活情况,此阶段学生需要在进一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第二课堂”建设,通过在各学生社团组织、参加各项文体活动,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电子信息类专业特长,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从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作科研,提高了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不要因为一年级时知道将来要面临激烈的竞争而开始惧怕,要能够正视现实、敢于挑战、敢于竞争,以最佳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和竞争。 3.大学三年级侧重提升就业素质 此阶段是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是学生们根据自身条件决定未来就业方向的重要时期,就业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及对自己的将来作出决策的能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工作。针对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开设“考研经验分享”交流会,邀请考取研究生的高年级学生分享自己选报学校、考研复习等方面的经验,消除低年级学生复习的盲目性。针对想到企业就业的学生,鼓励他们利用假期积极参加各电子信息类企业的生产实习活动,进一步了解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同时,通过召开“模拟招聘会”,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就业招聘会,使学生对就业应聘流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中找出自身差距,从而利用大学剩余时间及时调整自己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另外,举办“创业先锋”等形式报告会加强创业指导,使广大学生对创业所处环境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从而合理利用周边资源开创自己的事业;还可以开展“留学经验交流会”,提高学生们获得国外知名大学入学通知书的技巧等工作。 4.大学四年级侧重加强就业技巧 学生通过三年多的学习,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项能力的储备也基本完成,学校此阶段需要根据学生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以及做好就业指导的服务工作。 首先,面向毕业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就业技巧进行系统的指导,如自荐材料的准备、职业洽谈的艺术、专门的政策规定及签约注意事项等;开展小范围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成功就业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就业经历,把自己好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学生。 其次,加强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信息系统,通过积极联系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网上查询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就业信息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建立网络化的就业信息资源库,从而将就业信息及时有效传达给广大学生;同时,在前期面向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年级人才信息库,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就业意愿(包含就业去向、单位性质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招聘单位需求和学生意愿,向单位进行毕业生推荐工作。 最后,要重视就业咨询服务,学校要对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实施个别咨询或专题性咨询,引导学生调试不良心理、合理定位,学会收集并筛选合适的就业信息,以免陷入择业误区。 四、小结 目前形势下,在高校中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有着积极的作用。结合不同的专业和相应的年级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从而使其具备自主择业、顺利就业的能力。 信息类论文: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一直存在较多问题,本文提出的方法将学生进行设计、撰写论文能力的培养放到大学各个学期进行,形成了“3+2+1”的阶段式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工作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信息技术类专业;阶段式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信息技术类的人才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般而言,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才会进入高校的教材,因此相对社会发展有所滞后,而各种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成为与社会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环节之一。 1目前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大多是在第8学期占用1~2个月完成,有的是在第7学期布置下题目,在第8学期集中完成。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指定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指导,最后进行答辩。近几年来,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整体下降,造成毕业生的质量也在逐步下滑。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导致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因素由于近些年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学生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增加。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冲突,许多学生提前半年多就在各个城市的各种招聘会中来回穿梭,无暇顾及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对于工作和毕业设计(论文)来讲,学生当然地重视前者。因此,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1.2教师因素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造成教师资源的紧缺。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过多,导致在学生个体上的时间、精力等投入有限,造成指导不力、要求降低、考核不严。一些新来的年轻教师由于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经验也不足,也是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还要部分教师本身不要求上进,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结构陈旧,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1.3管理因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进行一般时间比较长、跨度大、选题广,不像普通课程一样好控制;缺乏完善的初期、中期等检查制度;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没有明确的审查制度;在教师指导过程中,对教师指导的程度没有合理的测评体系;同时,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1.4技术因素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造成这类专业的毕业(论文)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想使用新技术又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和较深入的钻研。然而,在校学生明显缺乏经验,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毕业设计内容,或者理解不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更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2阶段式培养模式的改革 思想山西财经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设置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出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学院已经进行了多年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总结出来了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单一集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采用分散式的逐步推进的方法,让学生从低年级即开始主动摸索学科的发展动向,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阶段式培养模式的方法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训练下放到低年级开始进行。从学生入学后的一年级开始,每学期都进行一定的撰写论文或者课程设计的训练,直到四年级进行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这样大学四年不间断地练习,使得学生逐步提高。本文提出的“3+2+1”阶段培养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写出3篇小论文,2篇社会实践或调查报告,最后完成1篇毕业设计论文。在第一至第三学年中,要求学生以每个学年为一周期,结合所学课程写一篇论文,第一学年可以写一些对专业的认识、了解方面的文章;在学生第二、三学年可以结合本专业课程设计撰写论文。其中在第一学年由教师提出若干题目,由学生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独立完成,例如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及目前的发展现状。 在二、三学年则根据所学的专业课程,布置若干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设计周由教师指导完成。在学生二、三学年中各选择1个学期安排一个社会实践周,或者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写出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有了前述“3+2”的基础,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行毕业设计时,既有了论文写作的基础,又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得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毕业设计内容的开发。这样基本上使得学生从入学开始,从查阅资料、学结、社会实践、社会调研、课程设计、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不间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逐步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时,即可尽快地入手进行实质性的工作。在这样一系列的训练中,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更为接近社会实际,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的实习时间,避免了在校学习内容和社会的脱节。在操作过程中引入CBE模式的理念,CBE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以学生个人能力为基础开展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评价,教师则帮助制定实践和写作计划。在每学期开学初期,根据专业的课程设置,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面向的若干题目,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其进行选择并提出具体要求。在具体操作中,适当地以分组等形式进行,以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严格科学的管理。 3阶段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和特点 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逐步充实和完善,经过多年在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学生一年级布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以及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写出对计算机专业的感受以及对专业发展的前瞻,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二、三年级中,选择《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几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设计的基础上撰写相应的论文。在社会实践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由教师带队到与其他单位共建的实习基地进行调研实习,把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专家、一线工程师请入校园做专题报告,学生可在这些范围中根据自身情况,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写出社会实践报告或者市场调研报告。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在第7学期末,由指导教师设定若干选题,先由学生自选,学生也可以根据将要去的实习单位自拟题目,然后指导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定选题,最后下达任务书,提出具体完成要求。在第8学期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和系统的开发,在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阶段,由教师指导完善系统,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例如,有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其撰写的小论文可以作为“3+2”中某一环节的内容。“3+2+1”的阶段式培养模式在执行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刚入学一年级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本模式由大学一年级即开始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小论文的撰写工作,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3.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两篇社会实践调查的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对实习或实践基地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对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情况有一定深入的认识。 3.3学生能力逐步增强 通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论文的撰写、参与社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使得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逐步增强、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4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此模式的改革成果应用效果良好。由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普遍提高,学生近年来广泛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或论文大赛等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和名次。本教学培养模式在评分等环节逐步完善后,可在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类专业中进行推广。 作者:肖宁,贾伟,魏建琴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信息类论文: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比较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提出关于网络教育的几个观点,期望促进网络教育,实现全球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前言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人们却普遍认为优质资源匮乏,内容集成度低,针对性不强,希望建立更多优质、高效的专业资源库,一次性获得更多资源。笔者通过分析70多个国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收集了国内外网络教育的论文120多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对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 一、国内外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态势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开放课程资源项目,迄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16年把2000多门课程的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超过几十亿用户从中受益。在MIT的号召下,哈佛、卡耐基•梅隆、耶鲁、UC伯克利、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各国高校也竞相开放了其课程。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个教育层次的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据统计我国建成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00多门大学视频公开课、2800多门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内三大MOOC联盟组织:2012年5月组建,30所上海高校加入上海课程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2014年5月全国地方高校UOOC(UniversityOpenOnlineCourses)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56所高校加盟,分布于全国40个城市,广东省18所高校。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在2014年5月下旬陆续开课。 二、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比较 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依托于网络教育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来自两方面:高校研发或商业开发。国外典型的平台:BlackBoard、Moodle、Sakai、WebCT、Claroline、ATutor、Learningspace、Dokeos和CoSE等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库及管理系统,集成了网络教学需求的主要模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研究表明:国外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如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国内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组织管理,如用户和课程的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机构(开放大学)往往需要注册、付费、获得授权才能登陆、获取网络教育资源。公共门户网站和普通高校往往是免费登陆,通过查找学院、课程等栏目获取网络教育资源。 三、国际开放课程联盟 国际开放课程联盟是全球网络教育的门户网站,了正式大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复制、翻译和编辑,禁止商业利用,联盟不授予任何学位或证书。虽然国外网络公开课早在2002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语言障碍,一直没有实现较快发展,直到2010年国内一些知名字幕公司,给这些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配上中文字幕,各大网站专门推出名校公开课频道,才使得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流行。联盟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日历、讲义、阅读材料、作业、考卷等文本资料,部分大学提供讲课视频和音频资源。使用Google浏览器可以在线翻译英、法、德、日、西班牙等语言,按语义、语言或来源搜索,可以快速找到电气信息类课程。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其宗旨为“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式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用于教育,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 四、国内外公共门户和高校网站资源 自2011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以来,提供首批20门课程供学习者共享,2013年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可以按课程名称、作者、学校检索。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提供了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名师、教材、课件、微课程等数字资源。网易、新浪和搜狐等公共网站开设了名校公开课,网易将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课程翻译后上网,提供电气信息类60多门课程,支持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开放了国家级电气信息类课程246门。北京交通大学《数字逻辑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提供完整的视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门户网站链接《基本电路理论》和《电路实验》课程,除介绍专业理论、实验知识外,还设置了特色栏目:科学名家生平、教学顾问、实验演示、自学材料、网络交流和学生优秀小论文等。 五、清华教育在线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在清华教育在线课程共享联盟中,可以按教育类型、地区、学校或学科查询课程,国内30个省、市的250余所高校提供了电气信息类课程达2345门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了230多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字系统、电力电子、机器人和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向课程,占2000门开放课程总数的11.5%。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个学科门类共设置92个专业类,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共4个专业类,占总专业类4.3%。由表一看出,电气信息类开放课程门数占总开放课程门数比例是6.5%,高于平均开放课程水平。 六、国内外部分电类网络课程内容比较 在英、美等国高校中,电气信息类偏重电能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都侧重于信息类。国外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除基本电路理论外,还包含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强调电磁学—电路理论—电子学—数字系统的有机联系。②强调基础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重点是理解电路。开设与电路交叉学科的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接轨。③强调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国内的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基本按照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系统三门课程顺序讲解,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内容独立分散,实验项目多,但缺乏综合性、创新性。 七、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比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文本、PPT、XLS、PDF、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开放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检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有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和虚拟软件库等。国外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堂演示实验,注重学习进度的安排,重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通常采用BBS、在线答疑、E-mail等手段,或将Blog、Wiki、Facebook、SecondLife等软件引入网络教学领域。结语有关网络教育的研究可分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就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做了一些比较和分析,提出以下一些观点:(1)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异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区域、语言的限制,因人而异的国际远程网络教育成为现实。(2)国内外使用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存在差别:相比较而言,国外课程注重融合、注重实用、注重更新;国内课程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完整性。(3)纵观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情况,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平台。随着我国高校不断与国际接轨,加强网络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建设基于合理开放、共享规范的组织体系,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共享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信息类论文:工商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革新 1课程当前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当前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网上检索宣称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售教材,80%以上是国内学者编著的,它们的主体内容大多由5个部分组成。 1.1.1信息系统的概念与作用这部分内容多是介绍信息与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少数教材对于信息系统对不同管理层的支持也有介绍,但都不深入。 1.1.2信息系统技术的基础介绍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发展趋势,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数据仓库的概念及其数据库的发展趋势,数据通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1.1.3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介绍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联机分析处理、商务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也有一些教材会提及具体的产品。 1.1.4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讲解信息系统规划的目的、意义和步骤,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以这部分内容为重点,而且篇幅很大,一般都会安排4个章节。这些内容与计算机专业里的《软件工程》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没有《软件工程》讲解得全面、专业。 1.1.5信息系统的管理介绍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同组织方式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其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计划、控制、人员管理的一般方法,信息系统日常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基本内容,信息系统常见的安全问题一般控制措施。此外,有些教材还加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内容,但也多是从概念和技术层面去讲解。 1.2存在的问题从我们研究的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侧重于在总体和基础知识的层面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技术基础和应用、建设和管理,介绍信息系统与组织、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知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事物,并能了解甚至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技术。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太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管理者不需要学量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开发内容;另一方面,因为专业差别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难以支撑系统开发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既不能学以致用,又晦涩难懂。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学以致用是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当前管理者的需求来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2.1研究管理者的需求管理者与管理信息系统关系紧密。在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管理者工作内容不同,这也就决定管理者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我们将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筹建、购建、实施、使用4个阶段逐一讨论如下。 2.1.1筹建阶段在筹建阶段,管理者意识到现有的信息获取方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需要购建管理信息系统。本阶段,需要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系统有概念上的认知,并对其功能有所了解。 2.1.2购建阶段在购建阶段,不论是购买市场化的软件系统还是自行开发,管理者都需要向软件供应商或者开发者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有时甚至要描述业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因此,本阶段需要管理者能够识别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且能与软件供应商或者开发人员沟通。 2.1.3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由软件供应商或开发商向管理者交付系统、管理者掌握信息系统使用方法的阶段。本阶段需要管理者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2.1.4使用阶段使用阶段,管理者将从信息系统中获取信息,同时还要保障信息的安全。本阶段除了要求管理者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能够使用信息系统外,还要求管理者具有信息保护和信息安全的意识。 2.2强调管理应用,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围绕管理者的需求,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应该包含以下5部分内容。 2.2.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应用发展历程,此外还应当讲解信息对于管理者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认知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事物。 2.2.2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重点讲解运用信息系统处理各种业务问题,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部分内容旨在让管理者意识到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有信息需求,以及信息系统有强大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2.2.3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与开发方法这里不需要深入讲解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工具(如关系规范化和程序设计),应当介绍常见的应用软件和网络,如Excel和万维网。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让管理者无需学习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就可以用非常容易获得信息技术资源获取信息,甚至构建属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则可以让管理者以信息的角度来看待工作中的问题,并能向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描述信息需求。 2.2.4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运行时的问题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信息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计算机首先应用于会计领域,随后发展成为系统为商业领域和企业决策层提供信息,这使得公司和它的组织部门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此外,信息系统的使用规范、管理与维护也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2.2.5实践环节我们建议设置一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小实验,如用FrontPage来创建数据收集网页、用Excel完成数据分析等,让学生切实体验现代管理者的工作方式。 作者:梁亚玲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 信息类论文:电气信息类人才培育方式探讨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定位和学科内涵 按照教育部电气信息类专业目录和定位,电气信息类专业方向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从学科内涵来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的主干学科包括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由此决定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以电气工程为背景;以控制理论为基础;以信号分析和处理为手段;以计算机、电子技术为核心。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从总体上来说,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引用、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基础知识,能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管理与决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各类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集成、应用和开发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3]当然,对于归属于电气信息类专业下的各个子专业来说,根据其主干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要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业务、能力和素质方面应提出以下要求: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军政素质;掌握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必要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含电工理论、电路理论、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内1~2个研究方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目前,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公共课程、技术基础课程(又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简称专业课)三部分。[4]公共课程主要在低年级展开,包括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及能力培养课程类。公共课程是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考虑,针对该类专业大学生必备的知识和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获得较宽泛的公共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技术基础课程涵盖非常广,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要求中提到的电路理论、电工理论、电磁场、电子技术、机械基础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原理及对应的实验和设计等课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根据电气信息类下属各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核心课以及专业拓展课,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专业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接触相应学科的学术前沿。综上所述,从课程体系来看,各个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严格遵循该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学科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始终以教师为中心”的统一的教学培养模式也不利于学生自主解决与课程对应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各种相关技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效果。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中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索和研究精神,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本专业知识框架体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电气信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课题,真正参与到一些没有借鉴的实际开发类项目中,与教师或学生共同讨论、设计并实施项目方案,了解电气信息类项目的整体实现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校教师在学校主页上本科学生招聘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实现目标和要求、具体负责任务、对所招收学生的要求、联系方式等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查找学校教师的招聘信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可以联系相应教师,申请相关职位;教师收到学生申请要求后,组织面试;学生面试通过后正式加入该教师项目组,与团队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国内高校,近年大量出现“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即各企业在相关网页上暑期实习职位,相关专业大学生递交个人简历,申请企业提供的实习职位;企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简历筛选、笔试以及几轮面试,通过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种“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不仅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就业的相关知识、技能,锻炼和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对于能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还能锻炼其创新思维、灵活应变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实践和创新等能力的提升需要实际的项目或任务支撑。为了更好地锻炼和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借鉴上述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可以引入“项目实习制”,引导学生尽早、更频繁地接触实际项目工作,感受专业氛围。另外,目前国内高校中一些青年教师指导的学生比较少。一方面,没有指导的研究生或者研究生数目比较少;另一方面,本科生毕业设计有时间限制(与项目进展不同步,缺乏延续性),因此导致教师有实际的科研项目但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去实现。“项目实习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解决青年教师项目人员缺少的现状,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双赢策略。 本文介绍的“项目实习制”具体如下:1.实施方法高校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发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内网站等)项目实习职位需求,相关专业的各年级大学生可以应聘感兴趣的职位,教师经过考核后聘用适合的学生。聘用后的学生要按项目进度完成教师交代的各项任务,出现问题可以查阅资料、与课题组其他组员以及教师商讨。以“水压试验机故障诊断”项目为例,学生首先需要到现场进行调研,了解水压试验机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流程,学习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WinCC等软件编程方法,同时针对该设备的故障诊断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此外,还要考虑方法的时效特性。2.管理方法高校制定有关使“项目实习制”进入正规化渠道。学校制定学生实习津贴标准,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划分为五档:A档(考核成绩90分),B档(80分,考核成绩 90分),C档(70分,考核成绩 80分),D档(60分,考核成绩 70分),E档(考核成绩 60分)。根据学校规定的标准以及学生参与实习的时间,教师从项目人力资源经费中支出学生的津贴。3.实施过程和效果在项目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通过自身所学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调研与高年级学生以及教师交流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项目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实习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技术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灵活应变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的培养也非常有益。相比而言,“项目实习制”比“大学生暑期实际计划”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促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综上所述,通过这种“项目实习制”人才培养方式,本科生可以跟随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以及博士、硕士资源,把课堂“填鸭式”教学扩展为现场教学,为本科生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接触多个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明确自身爱好所在,为学生继续求学或就业指明方向。 四、结束语 在本科教学中引入“项目实习制”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对于满足岗位需求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赵珍赵任孙毅刚张军单位: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 信息类论文:会计信息质量监控的两种类型研究论文 摘要: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及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层出不穷,产生了大量的关联交易,关联交易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可以优化资本结构和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盈利能力,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和快速发展。通过相互拆借资金、相互担保,及时筹措资金,可以有效地把握投资机会,降低投资机会成本,提高资金营运效率。但是,关联交易毕竟是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受利益的驱动,在交易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内幕交易,使国家利益、少数股东权益和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而对关联交易披露的不充分,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应具备的质量要求 按照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特征,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使用者决策提供帮助,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便于使用者理解,它是有用性的前提条件。可理解性要受到2个因素的制约:会计信息是否满足使用者进行决策的要求;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应尽可能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使用者所理解,而使用者亦应设法提高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 1•2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要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2项基本要求。(1)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要求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通过确认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会计信息如果与决策无关,不利于决策或导致错误的决策,会计信息则失去了意义。相关性包括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等。(2)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能如实反映其所应反映的情况而供使用者作为决策依据。它又包括可核实性、中立性和真实性。可靠性表明会计信息是值得信赖的,它不仅要求会计信息反映的事项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要求会计信息按同样的方法加以核实,要求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不偏不倚进行处理的结果。 2关联交易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1对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的影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准确,《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要求披露的关联方交易要素主要有3点:交易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但能全面揭示上述3点的上市公司非常少。暴露的问题有:一是对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的揭示不全面,一些公司只披露金额,而不愿披露相应比例,使报表使用者难以判定关联方交易对该上市公司全面交易的重要程度和影响程度;二是对定价政策的披露混乱,缺乏可比性。多数上市公司仅披露了成本价、内部价、优惠价、协议价等定价政策,但对这些定价与市场正常交易价格有何区别却很少提及;对提供或接受担保披露中只有个别公司披露了有关费用收支标准及金额;尤其对资产重组中的定价披露十分模糊。信息使用者仅通过这种披露不充分的会计信息,往往很难确定关联交易到底对公司的收入、费用、利润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公司其他经营方面的影响程度,难以作出正确决策,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可理解性。 2•2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影响关联交易的普遍存在,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打折扣。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主要体现在它有助于对会计主体过去业绩评价、现在状况判断和未来前景的预测上,其中预测价值是保证会计主体资产与经营环境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大量的关联交易破坏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投资者依据会计信息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如,一家上市公司依目前状况继续进行正常经营,根据对其披露信息的研究,其获利能力极差并有可能发生亏损,故该公司某一股东决定抛出其持有的股票。不料第2年,一笔或两笔关联交易使公司业绩大大改观,股价大涨,但这种关联交易的稳定性和方向性是非常不确定的,极可能损害到上市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因此关联交易使会计信息失去有效的预测价值。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考虑,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上市公司才会披露信息。 关联方信息的披露,从长远看能够对上市公司产生制约作用,减少关联交易行为,从而减少关联交易带给上市公司的消极作用。但在短期内,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不会给上市公司带来直接的效益,反而会因信息的披露带来不利影响,上市公司会为此付出一种不可计量的成本。这是因为上市公司把关联交易作为一种调节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主要目的在于:逃避税收;操纵盈余来达到配股、均衡收益的目的;改变财务状况,骗取债权人及投资者信用。对于这样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当然不会自愿披露,只有采取强制披露方式,而这必然会影响到信息披露的质量,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反馈价值。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业绩包装,不仅影响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对股价产生不正常的影响。如某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虚增利润、粉饰业绩,使投资人高估其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使股价严重背离其真实价值,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正确判断,以及对投资风险、贷款风险的估计程度。对关联交易披露的不充分,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法了解关联交易的实质和企业对关联交易的依赖程度,使会计信息失去其可靠性。 3加强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3•1规范关联交易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由于关联交易的会计信息披露是反映关联交易会计信息的唯一途径,因此应找出规范我国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明确关联交易的披露等级,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虽然也按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划分为“零星交易”、“非重大交易”和“重大交易”3个披露级别,但各级别具体量的划分标准没有规定清楚,从而使《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理解不一致的问题,产生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漏洞。因此,应从量和质两方面来界定关联交易的重要性:从量上,按照交易额占资产总额或销售总额的比例划分为不重要(10%以下),一般重要(10%~30%),很重要(30%以上)3类,不重要的交易信息可以不予披露;一般重要的交易信息可作简要披露,只需列示关联方名称,交易额大小或交易占总资产比重即可;很重要的交易信息除列示上述信息外,还需详细披露,包括对关联方的性质,经营状况介绍等。从质上,应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凡是涉及到企业资产转让、抵押、担保、融资的交易事项必须加以披露,包括披露转让资产的评估值;资金融通的期末余额、利率、当期利息总额;票据背书、保证、担保品的余额等。超级秘书网 督众所周知,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与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作为独立于上市公司和投资人的第3人,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起着鉴证作用,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注册会计师应加大对被审计企业关联交易的审计,对可能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的关联交易信息应加以关注,监督企业是否对其进行了充分、全面、准确的披露。如遇到企业对关联交易披露不够恰当时,应要求其进行充分揭示,否则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报告中措辞准确地加以反映,以引起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注意。注册会计师应充分发挥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的社会作用。 3•3强化关联交易法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规范要强化关联交易法律规范,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和《证券法》以及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其他各项法规,确立对关联交易及其不利影响的法律调整原则。并加大对那些不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信息以及运用关联交易进行不当操纵的上市公司的惩罚力度,保证股东权利结构的平衡,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实行小股东异议估价制度,推广独立财务顾问制度。通过以上对策,有效遏止我国上市公司不公平关联交易,加大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的披露程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证券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证券市场由关联交易会计信息问题带来的风险,以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信息类论文:网络信息资源数据挖掘类型和应用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急剧增长,网络信息过载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然而,目前中英文搜索引擎均存在查准率、查全率不高的现象,这种现状无法适应用户对高质量的网络信息服务的需求;同时,电子商务以及各种网络信息服务迅速兴起,原有的网络信息处理与组织技术无法赶上这样的发展趋势。网络信息挖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网络信息检索、信息服务领域的热点之一。 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不仅包括对网页内容本身的挖掘,也包括其链接模式,以及用户访问、存取、浏览、、操作等操作行为、访问行为所产生的信息的挖掘。有效地研究、挖掘、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的放矢地吸引用户群,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一、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放置在英特网上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信息集合。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农业、生物、化学、数学、天文学、航天、气象、地理、计算机、医疗和保险、历史、法律、音乐和电影等几乎所有专业领域,是知识、信息的巨大集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与传统文献相比有较大的差别。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一下特点: 1、数量大,类型多传播范围广。网络信息类型多样,有文本、数据、图像、图形、声频、视频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内容既有高质量的信息,也有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有个人信息也有在政府信息。最为特殊的是各种非正式信息被广泛生产与传播。 2、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信息安全缺乏保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和色情泛滥成为网络的三大痼疾。为防止有害信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3、网络信息资源分布零乱无序,信息更新快,寿命短,管理相对困难。信息自由,来源广泛,内容混杂,质量不一,控制也比较困难。 4、以网站为信息活动的单位,以网页为信息和收集的单元。 5、信息利用水平取决于网站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网络信息提供方式是以网站为基点并可在网站间灵活链接的信息服务网。 6、网络创造了多层次的信息交流模式,全面反应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网络和传播功能。 二、数据挖掘的语言 数据挖掘语言有助于数据挖掘系统平台的标准化,推动数据挖掘应用的发展。数据挖掘语言根据功能和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数据挖掘查询语言、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通用数据挖掘语言。 (一)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 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由数据挖掘原语组成。数据挖掘原语用来定义一个数据挖掘任务,通过查询的方式实现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获得所需信息。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主要有五种基本的数据挖掘原语定义:任务相关数据原语、被挖掘的知识的种类原语、背景知识原语、兴趣度测量原语、被发现模式的表示和可视化原语。DMQL是基于这五种数据挖掘原语设计的查询式语言,类似于SQL语言的语法,因此很容易与SQL关系查询语言集成,很容易从关系数据库中挖掘知识信息。MSQL是另一个数据挖掘查询语言,由Imielinski和Virmani提出。它使用了类似于SQL的语法和SQL原语,为了规范规则产生和规则选择,提出了被称作GetRule和SelctRule的原语。 (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 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全称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redictiveModelMarkupLanguage),是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描述和定义的语言,使数据挖掘系统在模型定义和描述方面有法可依,各种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共享模型,又可以在应用程序系统中间嵌套数据挖掘模型,不需要独自开发,就能使数据挖掘达到深度挖掘的目的。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是一种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利用XML描述和存储数据挖掘模型,使用标准的XML解析器对PMML解析,可以得到预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类型。PMML2.0主要由:标题(header)、数据字典(datadictionary)、数据流(dataflow)、挖掘模型(miningschema)、数据转换(DerivedValues、Statistics、Taxonomy、Normalization)、预言模型(TreeModel、NaiveBayes、GeneralRegression、RegressionModel、Sequences、GeneralStructure、AsscocationRules、NeuralNetwork、CenterandDistributionbasedClustering)、模型组合定义(ensemblesofmodels)、选择和联合模型和模型组合的规则(rulesforselectingandcombiningmodelsandensemblesofmodels)、异常处理的规则(rulesforexceptionhandling)等九个部分组成。对于复杂的数据挖掘任务,由多个数据源和数据挖掘模块,需要在各个模块之间交换结果,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这种灵活的模型交换能力和数据格式转换能力,并实现模型与数据和工具部分分离。因PMML是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适合部分学习、元学习、分布式学习的数据挖掘应用程序。 (三)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DBforDM 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DBforDM是2000年3月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数据挖掘语言,目的是为数据挖掘行业提供一个业界标准。OLEDBforDM综合了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的特点,既能定义模型,又能作为查询语言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进行交互的和特殊的数据挖掘,实现了数据与模型真正分离。OLEDBforDM是一种基于SQL预言的协议,扩充了SQL语言语法,可以轻松地与关系型数据库集成,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嵌入数据挖掘应用程序。OLEDBforDM为了更接近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定义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数据挖掘模型(DataMiningModel,DMM):DMM像数据库中的关系表,但是它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列,这些列被数据挖掘中的数据训练和预言制定使用。DMM既可以用来创建预言模型,又可以产生预言。标准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而DMM存储被数据挖掘算法发现的模式,对于从事WEB挖掘的开发人员,DMM所有的结构和内容都可以用XML字符串表示。 预言联接操作(PredicationJoinOperation):预言联接操作类似于SQL语言中的连接操作,在一个训练好的数据挖掘模型和输入数据源之间映射一个连接查询,将能得到符合需求的预言结果。这个预言结果通过OLEDB的行集合或者ADO记录集(recordset)发送到消费者应用程序内。OLEDBforDM模式行集合(SchemaRowsets):OLEDBforDM模式行集合用于特殊目的模式行集合允许消费者应用发现临界的信息,例如:可利用的挖掘服务、挖掘模型、挖掘列和模型内容等。 三、网络信息挖掘的类型 根据挖掘的对象不同,网络信息挖掘一般可分为三类:网络内容挖掘(Webcontentmining)、网络结构挖掘(Webconstructmining)和网络用法挖掘(Webusagemining)。 (一)网络内容挖掘 网络内容挖掘是指从网络的内容/、掘内容挖掘语言。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据挖掘任务,数据/文档中发现有用信息的过程。网络信息资源类型众多,目前WWW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主体,Internet出现之前的Gopher、FTP、Usenet资源逐渐隐藏到WWW形式之后,但这些资源仍可以通过Web进行访问。然而除了大量的人们可以直接从网上抓取、建立索引、实现检索服务的资源之外,一些网络信息是“隐藏”着的数据,如由用户的提问而动态生成的结果,或是存放在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或是那些私人数据,它们无法被索引,从而无法提供对它们有效的检索方式。以上是从网络信息源的角度探讨,若从资源形式看,网络信息内容是由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元数据等等形式的数据组成的,因而我们所说的网络内容挖掘将是一种多媒体数据挖掘形式。 (二)网络结构挖掘 网络结构挖掘是从WWW的组织结构、Web文档结构及其链接关系中推导知识。主要是针对Web潜在的链接结构,通过网页链接找到隐藏在页面之后的链接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挖掘的目的是发现Web和页面的结构及其蕴含在这些结构中的有用模式,对页面及其链接进行分类和聚类,由此获得有关不同网页间相似度及关联度的信息,有助于用户找到相关主题的权威站点,并且可以通过浏览权威网站企业可以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信息,了解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动态。还可以发现Web文档自身的结构,这种结构用于用户的浏览,也利于对网页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三)网络用法挖掘 通过网络用法挖掘,可以了解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所具有的意义。网络内容挖掘、网络结构挖掘的对象是网上的原始数据,而网络用法挖掘则不同于前两者,它面对的是在用户和网络交互的过程中抽取出来的第二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网络服务器访问记录、服务器日志记录、浏览器日志记录、用户简介、注册信息、用户对话或交易信息、用户提问式等。 四、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的应用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网络信息挖掘,可以收集政治、经济、政策、科技、竞争对手、供求、客户等有关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改善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网络信息挖掘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例如: 1、科学研究。随着先进的科学数据收集工具的使用,如观测卫星、遥感器、生物信息技术等,所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无能为力,网络数据挖掘作为一种强大的智能型自动数据分析工具得以广泛应用。 2、市场营销。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顾客购买取向和兴趣的信息,从而为商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金融投资。由于金融投资的风险很大,在进行投资决策是,更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向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挖掘可以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处理,找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学习得到的模式进行合理的预测。 4、产品制造。数据挖掘对产品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对改进产品质量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提出信息的更高效的控制模式,从而为制造厂家带来更多的回报。 5、教学管理。如远程教育中的网络资源发现,分析教学网站的结构组织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规律、教学评价等。教学评价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传统的定性与定量教学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将数据与挖掘这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教学评价之中,可以提高教些评价技术水平,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6、Internet或其他通信网络管理等的应用。 下面主要介绍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和竞争情报中的应用。 (一)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应用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指个人或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络,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电子商务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挖掘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有效方法。由于Web的易用性、实用性,它很快占据了网络信息主导地位,目前已经成为使用最为广泛、最有前途的信息传播技术。电子商务中产生的数据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数据挖掘技术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机结合,选用适合电子商务数据的挖掘方法,可以提供数据挖掘的效率,让数据挖掘更好地为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是以网络技术和Web数据库技术为支持的,其中,Web数据库技术是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Web数据库的发展成为新的热点和难题。Web数据库能将数据库技术与Web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数据库系统成为Web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实现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的无缝有机结合。客户是数据挖掘研究的对象之一,它能发现客户的共性和个性、必然和偶然、独立和关联、现实和预测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如客户消费的心理、能力、动机、需求等作出比较客观的统计和准确的分析,为电子商务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电子商务组织管理者必须通过访问网络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对产品、客户、合作伙伴和进程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近年来,电子商务站在企业商贸领域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网络信息挖掘主要用于商品的市场定位和消费分析,以辅助制定市场策略,还可以用来分析购物模式,预测销售行情等。 2、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主要应用 (1)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销售商可以获知访问者的个人爱好更加充分地了解客户的需要,根据各个细节市场,甚至是每一个顾客的独特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了使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更好地应用,商家必须记录访问者的特征及条款特征。当访问者访问某网站时,有关访问者的数据便会逐渐积累起来。 (2)发现潜在客户 对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来说,了解、关注在册客户全体是非常重要的,但从众多的访问者中发现潜在客户群体也同样非常关键。如果发现某些客户为潜在客户群体,就可以对这类客户实施一定的策略,使他们尽快成为在册客户群体。在对客户访问记录的挖掘中,利于分类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潜在客户。先对已经存在的访问者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三种:新来访者、偶然来访者和常客。对于新来访者,通过分类发现,识别出这个客户与已经分类的老客户的一些公共属性,从而对这个新客户进行正确的归类。然后根据归类判断,决定是否要把这个新来访者作为潜在的客户来对待。 (3)挽留老顾客 二八定律表明企业80%的业务收入来自于20%的客户,而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要6倍于向现有的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通过Web数据挖掘,可发现什么样的顾客群在网站上购买了什么商品,哪些是网站的忠诚客户,以便对其进行个性化营销和人性化关怀。 (4)延长客户的驻留时间 为了使客户在自己的网站上驻留更长的时间,就应该了解客户的浏览行为,知道客户的兴趣及需求所在,动态地调整Web页面,以满足客户的需要。通过对客户访问信息的挖掘,就能知道客户的浏览行为,从而了解客户的兴趣及需求,并根据需求动态地向客户推荐页面,提供特有的一些商品信息和广告,以使客户能继续保持访问站点的兴趣。 (5)改进站点设计 站点上页面内容的安排就如超级市场中物品在货架上的摆设一样,把具有一定支持度和信任度的相关联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有助于销售,利用关联规则发现可以针对客户动态调整站点的结构,使客户访问的有关联的文件间的链接能够比较直接,让客户更容易访问到想访问的页面。网站如果具有这样的便利性,就能给客户留下较好的印象,增加了下次访问的几率。对Web站点链接结构的优化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通过对Web日志的挖掘,发现用户访问页面的相关性,从而在密切联系的网页之间增加链接,方便用户的使用。二是通过对Web日志挖掘,发现用户的期望位置。如果在期望位置的访问频率高于对实际位置的访问频率,可考虑在期望位置和实际位置之间建立链接,从而实现对Web站点的优化。 (6)电子商务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就向客户推荐商品或提供信息来引导客户购买什么商品。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其他客户的信息或此客户的信息,模拟销售人员帮助客户完成购买过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荐的形式包括向客户推荐商品,提供个性化的商品信息等。推荐系统具有如下作用:(1)将浏览者转变为购买者。有时人们只是看看网站的内容而没有购买的意思。推荐系统可以帮客户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愿意买的商品。(2)增加交叉销售。基于用户已经购买的商品,推荐客户购买一些相关的商品。(3)建立忠诚度。客户往往愿意到那些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网站购物。 3、实例:顾客行为模式分析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一般不是在线创建模型,因此首先要将诸如会员基本信息、会员在线消费文档、会员在线行为文档\服务器认证日志等所有的相关数据从服务器上下载下来,并按照以下步骤处理这些数据。 (1)数据聚合与过滤 在这一步中,从不同的文档聚集所有数据汇成一组基本数据记录,在聚集的处理过程中,这些信息中有错误和漏掉的部分都需要得到修正。例如在信息提取的过程中,遇到购买为零时会导致空白,因此需填充缺省值来处理空白。然后将与该模式无关紧要的栏消去。例如,消去顾客的ID栏,因为它自始至终对于顾客行为模式没有任何作用。 (2)数据整合 预处理过的数据才可被挖掘工具进行整合。要注意数据挖掘工具只能处理数字,因此文字数据就要提前处理转化出来。不同的数据挖掘工具可能采用不同的挖掘技术,如有的可利用遗传算法,有的则可采用神经网络技术等等。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会因为数据整合的方法不同而有差别。以下是两个实例,表4-1是提取和过滤过的会员数据,表4-2是分析的顾客行为模式。 (二)网络信息挖掘在网络广告分析中的应用 网络广告是指在Internet站点上的,数字化格式的各种经营性广告。网络广告一般是指多媒体广告,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传递多种感官的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感受商品或服务。这种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广告形式,将大大增强网络广告的实效。 对于网站来说,它必须意识到一个成功的网络广告不仅仅找到一个业主,为它放上一个超链接这么简单,要想让广告主看到成效、增加宣传费,除了网站要完善自身建设,扩大用户群外,还应主动向广告主提供用户信息,由于点击广告的用户基本上是对此产品有兴趣的潜在顾客,因此,广告主也愿意付出较高的费用。网站要想长期大量的而拥有广告主的投资,利用数据文件技术为广告主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至关重要。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应用,文件算法的日趋成熟,都为网站提供这种服务创造了条件。 网络信息挖掘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准备、挖掘操作、结果表达。就数据准备而言,网络广告主所需的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户的背景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登记表;而另一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点击流,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用户的行为表现。人们在访问某网站的同时,便提供了个人对网站内容的反馈信息:点击了哪一个链接,在哪里浏览时间最多,用了哪个搜索项、总体浏览时间、个人姓名和住址等。所有这些信息都被保存在一个数据库中,生成大量的记录文件和登记表,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充分了解用户的喜好、购买模式,不仅可以使网站设计出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要的个性化网页,增加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广告主提出行之有效的广告方案,实现商家渴望的个性化市场营销。在数据准备阶段一定要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这是数据挖掘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肯定有多种算法。目前有很多厂商正在开发专门用于网站挖掘的软件,可以根据网络用户浏览广告时留下的个人信息,利用基于数据挖掘的概率知识库和模糊知识库,对信息进行概率分析,通过对广告访问者潜在的信息特征进行模糊划分,判断哪些网络用户是本产品的真正客户,而不是一般性的浏览访问者,从而为厂家组织生产和商家营销计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利用网络数据挖掘,广告主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用户信息,有的放矢地发送广告。可见网络公司在已有的条件下,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无论是对自身发展还是个广告主的宣传都是有利策略。当然,数据挖掘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要想获得最佳的网络广告效果,不仅与网络广告投放的位置,所选网站的日常浏览量,广告自身的视觉效果等密切相关,还有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而且,就数据挖掘而言,也不应把它看得过分神秘,认为只要有了一个数据挖掘工具,就能自动挖掘初所需要的信息,能更好地进行企业、商业运作,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其实,要想真正做好数据挖掘,工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对企业、企业业务的深入了解和数据分析经验。无论是企业还是网站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必须有些数据挖掘方面的专家,专门从事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在同其他部门协调,才能做到量身定做广告。 (三)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作用 竞争情报是指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的信息。互联网为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网络信息挖掘工具很难获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企业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谁忽视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谁就已经失去了领先的机会。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有两个重要方面,就是获取竞争对手和客户的信息。随着互联网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从网上可挖掘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从网络信息挖掘技术的实现流程来看,网络信息挖掘不仅仅是像网络信息检索那样只是把符合查询要求的记录返回给用户,这样得到的结果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包括很多不相关信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网络信息挖掘不仅能够从WWW的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信息,而且它还能发现权威站点、有重要价值的“隐藏”信息,并且能够监视和预测用户的访问习惯,这对于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搜集和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从网上可挖掘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通过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可以从大量完整、彼此关系不明确的敏感信息中找出隐含的和事先未知的有用信息,揭示数据内在的复杂性,帮助情报人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获得更多的、更有价值的竞争情报。 (1)充分获取、开发和利用竞争对手和客户的信息 网络信息挖掘不仅能够从Web的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信息,而且能够发现权威站点、有重要价值的“隐藏”信息,并且能够监视和预测用户的访问习惯、购买行为,发现顾客购买模式趋势。 (2)挖掘Web日志记录来发现用户访问Web页面的模式 通过分析和研究Web日志记录中的规律,可以识别电子商务潜在客户,增强对最终用户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质量,并改进Web服务器的性能。 (3)网络信息挖掘在反竞争情报子系统中的应用 反竞争情报子系统是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低估竞争对手搜集竞争情报的能力势必导致企业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Web站点是企业与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获取竞争情报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因此,对它进行监控是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的重要途径。在竞争情报计算机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Web挖掘技术,通过运用分析访问者的Ip地址、客户端所属域、访问路径分析等Web监控技术、统计敏感信息访问率等方法实现对竞争对手的防范,以达到识别竞争对手保护企业敏感信息的目的。 结论 网络信息挖掘是网络信息处理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是指在大量训练样本的基础上,得到数据对象间的内在特性,并以此为依据在网络资源中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提取。网络信息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信息类论文: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摘要: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的教学需求,尤其是是在突出能力训练方面。要让学生实践能力更强,更加贴近工作情境,就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文就项目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就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信息这类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项目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教材编写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目的 1.1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现状: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突出工作技能的培养。但是学校与企业联系深度不足,未达到共体开发的合作程度。所以,很多时候仍然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感到吃力,对最新技术与工作流程了解不足,存在一定的弊端。1.2教学改革的目的:首先重新确立培养目标,要培养的是新一代社会人才,定位要准确,不是研究型而是应用型人才。应该注重素质培养、技能培养、工作需求培养。其次,要打造新的课程体系,让课程体系焕发活力,与企业合作,培养的主体不再是学校,而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模式。课程更加符合企业工作需要,知识理论以够用为主,培养自学能力,具备进一步自学的能力即可。再次,配套教学软硬件环境,打造实验室、实训室、实验基地、教学平台、素材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1.3教学手段与改革的关系:丰富教学手段,让课堂生动多彩,让内容更加具体化,能够让课程形成体系。也能够展现教学改革的具体作用。对于电子信息类课程更是如此,电路设计、模块展示、仿真操作等等,都可以成为新的教学手段。而最为突出的就是项目教学法,尤其适合于电子信息类课程。 二、项目教学法研究 项目教学法已经尝试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很多课程纷纷采用。但是在实际的采用过程中,只是用了其中的几个分支点,并不是真正的完成项目法教学,收效自然也大打折扣。项目法教学的思想:将实际的某个工作,转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完整的小项目,其中应该包含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为完成工作服务的,也是为课程中包含的。项目法的实施不再强调讲授,而是让学生有任务有目的的去学习,研究,参与到工作流程中来。在遇到困难时候进行讨论,尝试解决任务中的问题,将教师的指导和建议转化为执行方案。完成任务、分析过程、总结经验。特点是:首先是教师身份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讲解者,而是任务的布置者。任务的参与者。但要起到指导方向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了,变成了对知识的需要,自主的去从课本、网络、团队中获取知识,了解流程。成绩的评定也改变了,要观察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团队的表现以及团队彼此之间的认可度。而不是单纯的用试卷来衡量成绩的高低。设计原则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首先,项目课程:若干个项目组成项目课程,项目可以是一组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覆盖若干个实际工作任务;也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工作任务,完整地经历生产某一产品的工作过程;也可以解决某个单个或局部的问题。一门项目课程,纵向上可以分成若干个项目,其逻辑关系有:递进式、流程式、和并列式,等等。横向上每个项目可以分为若干个模块,一个项目与其对应模块是分解的关系,从大的典型产品到小的典型产品(设备、故障、服务),每个模块4至8个学时为宜。其次项目课程下的模块内容:以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任务、技术实际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工具材料、教学要求、技能考核要求、学习时数,等等。其中技术实践知识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等。技术理论知识,是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理论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其基本要求是以满足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要避免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重新裁剪原有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技能考核要求要全面反映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规范要求,并有机嵌入专业课程标准之中。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3.1能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堂质量:电子信息类课程例如单片机、电路基础、模拟电路、PLC、数字逻辑等等多种课程当中都适用于项目教学法,所以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让课堂生动多彩,高质量的完成40到50分钟的教学内容。3.2项目式教学能够让学生贴近工作岗位要求:项目式教学可以将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融入当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将这些工作过程进行融合,小任务组合成大的任务,就形成了企业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让学生与工作任务不断贴近。3.3促进素材库的完成进度:任务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没有配套的教材与教辅。教师精心研究的每堂课的讲义与具体任务单,回馈单等资料,就是新的任务教学法则的教材的主体内容,只需要简单的丰富与添加,就可以形成新的符合要求的教材与教辅,完善素材库建设。 作者:王永强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类论文: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 摘要:21世纪以来,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首先论述了财务人才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其次对现有的财务类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内容分析,总结了信息素养培育的现状。最后结合四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创新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四维度财务人才培养方案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甄别、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赖以生存、学习的基本素养而备受关注,这种能力和素质被冠名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定义源自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学者们和实务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5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包含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探求信息、信息查询等技能和认识信息、履行信息道德规范等信息伦理在内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由注重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相关基本素养。学者们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要素论、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和系统论。三要素认为,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构成,四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五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五大方面。系统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划分不同领域。横向上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而纵向上又可划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等三个层次。笔者比较支持四元素论,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对于财务类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会计审计职能作用已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进行转型。Garg等人(2003)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更为不确定,迫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而及时、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则是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因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财务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组织创新等”。随着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变换,会计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开始要求管理会计师将财务数据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与关键的非财务计量手段相结合,并联系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规划进行分析”。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更是引发了财务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出现了财务共享等平台的创新。数据的收集和加工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而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则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管理层对职业会计师最为重要的职业期望。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真正具备了从“报告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因此财务类人才必须完成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才能够具备新常态下的胜任能力。要适应会计师职业角色的这种转变,会计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适应社会商业环境变革、组织变革和信息技术变革对组织价值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的环境正在改造会计行业,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财务类人才信息素养四维度分析 (一)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财务类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整个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信息。信息既是会计的产物,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次,要有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财务工作主要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的。会计核算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事项带来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及其变化,其产生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内部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更多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尽管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信息源及其处理以获得有用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资金的运作及其管理也是建立在前面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其三,要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获取或加工所需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只对财务信息负责的做法,扩展会计工作的范围,对于非财务信息具有洞察力,使可利用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包括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财务人员来说,其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1)通用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编程语言、基本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2)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财务共享系统等。(3)财务信息知识。如企业经济数据来源、数据架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等等。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涵盖了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使用、处理、表达、创造新信息等全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个完整的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力至少包括包括了;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如熟练运用检索、统计、分析等软件,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信息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严格遵守财务信息生成及信息披露规范、不提供虚假的信息、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等。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保证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四、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为了解我国目前财务类专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42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下文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网站,并通过手工整理而得。 (二)信息素养在人才规格中的体现 为归纳现有培养规格中对于信息素养的体现,本文通过阅读培养方案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各个培养方案的财务类人才规格中对信息素养的定性描述现状。具体方法是,对于人才规格中出现的文字,按照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分析鉴定,符合其中的维度要求的就归入汇总表格中。 (三)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和前文类似,为归纳现有培养方案中对于信息素养的落实情况,本文也通过阅读课程设置,试图是对其中的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和前文结果类似,直接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课程没有。而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光从课程设置中无法区分。因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培育能力,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无法截然分开。同时,除了信息技能以外,类似于分析能力等会贯穿在各种类别的课程中,无法单独区分。因此,本文后续的统计工作就将相关课程局限在狭义的“信息”类课程,并且不再区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四)现状小结 综上,我国财务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不仅在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要求,而且较好的落实到了课程设置中。对于财务人才的信息知识覆盖也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科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比较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如此。第二,尽管从所有样本角度看信息知识类的课程较为全面,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信息知识,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够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代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只有1/3样本开设。第三,单科知识课程多,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课程不够。例如,除了财务软件以外,没有直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五、财务类专业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措施 (一)建立信息素养培育框架 意识决定行动,导向的提出对于具体课程设置会具有引领作用。建议从培养方案中的人才规格开始,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晰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信息能力: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即使后续课程不一定完全涵盖,也可以在目标上对老师和学生提纲挈领,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可以设置1个学分的信息素养概论的课程,其中可以涵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强化信息素养的基本框架。 (二)完善信息技能培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议按照前文的财务人员信息知识的三个方面,即通用信息技术知识、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财务信息知识,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已有的培养方案看,分析和运用财务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涵盖范围较广,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软件等,而获取财务信息的课程较少,约有2/3的学校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信息意识、发现有用信息并有效处理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或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三)创新融合财务和信息的跨界课程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培养方案也要创新。现有的课程尽管涵盖各个方面较为全面,但是各自泾渭分明,缺少融合财务知识和信息工具的跨学科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的结合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结合财务专业和信息技术,建议至少可以创新两门课程。第一,开设“财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输入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应用信息做出财务决策等,将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操作、会计软件、财务分析工具等知识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第二,开设“财务数据与统计应用”,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选择经济指标、建立经济模型、输入财务数据、统计分析等,将高等数学、统计学、统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等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 作者:何卫红 曹雨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 一、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进行安全文化的建设相关原则 在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活动的践行者是我们本身,这就需要我们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工作人员的心理特点出发,来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保证安全文化的有效践行。此外,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还应遵循规律性以及可预见性原则,要知道,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对文化建设内部规律遵循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遵循相关规律,对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处理,全面把握危险点、安全事故的发展规律,进行超前、可预见的安全文化的建设。最后,安全文化建设还需要践行全员参与的基本原则,在充分的重视员工的基础上,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促使他们进行标准化、安全化的生产,践行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等,在整个企业中营造起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 从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原则出发,结合电力工程管理的实际状况,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对电力工程管理体制进行健全 电力工程的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作为保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系,促进各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因此,在我们的工程管理工作中,一切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制定出相关的安全管理体制,从而对企业工作的各项环节进行安全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学习,加深员工对安全生产的了解,树立安全意识,在工作中遵守安全规定。在建立电力工程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推行和落实安全责任制,从企业领导到员工,都签订相应的安全责任书,通过安全责任书来约束个规范员工的行为,逐渐的在整个企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促使员工按照工作规定来开展各项工作,让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提升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 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安全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因此,要想做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就需要从提高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做起。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从思想上提高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落实好各项安全文化措施。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将企业的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安全预警意识,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预估,在遇到安全事故时,及时有效的对事故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提升思想的敏感度,做好安全管理实践工作,细致分析潜在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已经出现的安全问题,管理者要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参与到工程基层施工中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加大了领导的安全思想意识,才能促进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3.做好员工安全培训工作 对于电力工程管理来说,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安全培训,能够促进安全事故预防工作的开展。对电力企业来说,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需要根据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员工安全培训计划,例如,定时定期开展员工安全培训讲座,开展企业安全巡查周,进行部门安全工作评比等,通过各种安全培训活动来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文化教育,让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逐渐积累起安全施工经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在员工安全培训工作中,还需要做好安全预防工作,要求员工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让员工从日常工作做起,从细节入手,在实际工作中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始终将安全施工放在首位,促进电力工程的安全发展。 三、结语 安全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安全文化建设又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想做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就需要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出发,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促进电力工程管理的发展,让我们的电力工程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彭斌琛 单位:国网黄冈供电公司检修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探讨 1施工现场管理 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来说,在施工现场影响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因素十分多,并且每个因素管理起来都相对复杂,因此应当对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进行科学全面的监管。 2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2.1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参与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工作人员必需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一定实际操作经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电力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由于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有限,使得目前国内许多施工工程现场都出现了进行专业指导的技术人员不足甚至没有的现象。一些施工工地的建筑人员仅仅依靠以往施工经验进行指导,并不具备专业知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质量。 2.2实际施工与设计不符 设计图纸是保证整个电力工程顺利高效施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很多电力工程在进行正式施工前,并未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一定审查,使得整个工程在设计阶段就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为后阶段的正式施工埋下安全隐患[2]。一些电力工程在图纸设计阶段虽然进行了严格审查,找出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解决,然而在施工阶段却并未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工程建设队伍为了缩短工期,擅自更改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这也会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带来一定问题。 2.3工程建设与管理脱节 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建设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一旦工程建设与管理环节产生脱节,将会导致施工顺序混乱、施工过程失去规范等严重问题,不但大大拉长了工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还给电力工程建设在日后的投入使用埋下一定安全隐患。 2.4缺乏工程施工试验 在电力工程建设实施阶段,需要在施工现场对工程进行一定抽查检测工作,这对于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是十分必要的。抽检不仅能对施工材料进行科学检测,还能通过检测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大大减少经济损失。 2.5责任分工不明确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通常没有对工程建设队伍进行明确分工,这使得整个电力工程在管理方面十分混乱。由于分工不明确,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与相关人员职责不明,常常出现无人管理和重复管理的现象,人力使用效率大大降低[3]。此外,由于分工不明确,一旦工程出现问题,责任无法找到承担人,不仅导致整个工程质量不合格,还为日后电力工程投入使用埋下质量隐患。 3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对策 3.1质量控制 3.1.1施工准备阶段 从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来看,在施工准备阶段中,施工单位应当充分与业务进行沟通,做好设计图纸、文件的审查、施工工程设计、方案制定等准备工作,这是保障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 3.1.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将设计图纸建设成为工程实体的阶段,更是形成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关键。因此,施工阶段也是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进行电力工程实际施工阶段,相关部门和人员都会参与,相互之间关系十分复杂,因此管理起来的难度也十分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1.3验收阶段 工程质量验收不仅包括工程竣工后的质量验收,还包括工程进行中的质量验收,因此在验收阶段,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应当从过程控制和终端把关两方面进行,以确保工程竣工后能够达到在设计阶段所要求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3.2安全管理 3.2.1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要严格遵照并执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力工程建设建立安全管理机构。赋予安全管理机构一定职权,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保证管理机构科学高效的开展各项工作。 3.2.2做好隐患排查工作 电力工程建设施工队伍应当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开展安全教育并组织安全检查,以便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通过采取相应管理方案和技术措施对电力工程施工状况进行检查,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出应急措施,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5]。 3.2.3完善安全生产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障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基础,并能为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工程建设企业应当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切实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际工程建设中,提高执行力,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3.2.4加强员工安全意识 人力始终是进行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保障施工安全管理,就必须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必需要求监管人员持证上岗,并定期为施工人员安排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技能的安全培训。 4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保障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切实实现企业进行工程所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因此,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工程,为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做出贡献。 作者:范俊峰 单位:甘肃省电力公司兰州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安全控制措施 摘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用电量越来越大,此时电力工程就显得尤为必要且重要,与其它生产活动以及施工项目相比,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危险性较高,如果不能按照相关规定展开安全施工,就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甚至造成人员或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因此应对安全控制问题予以重视。文中将对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安全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与国际民生息息相关,提高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安全问题,电力生产将会受到严重的营销,而电力企业的形象也将受到损害,因而电力企业应当对施工项目安全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当前的施工情况予以反思,找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为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1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1.1缺乏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 安全生产制度是安全控制全面展开的必要依据与保障,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者通常将盈利作为施工项目建设的首要目的,他们往往忽略了安全管理,因此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施工人员极有可能做出违背安全原则的行为,不按照流程展开施工建设,最终引发安全事故。当事故发生后,管理人员不能对相关人员予以严厉的惩处,致使各方都无法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意识。 1.2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 当前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不到位,施工行为不能够得到必要的监督与管理,部分施工单位缺乏施工资质,施工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施工素养与能力,施工中缺乏责任心,继而致使安全隐患产生,由于不能够在监督与管理中及时发现隐患,最终酿成安全事故。 1.3没有对经验教训予以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了实际的施工建设中,但是由于施工人员缺乏经验,往往会在施工建设中出现一定的问题,如果施工人员不能对经验教训进行有效的总结,那么在后期的施工工作中这些问题仍然会发生。1.4习惯性违章行为频繁发生习惯性违章行为即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习以为常的不良行为习惯,如违章指挥、违规操作等,这些行为虽然并没有直接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发生,却存在着明显的隐患,一旦问题扩大,其影响难以估量。如低压用电工作人员无票作业、未挂地线或未验电状态下展开需停电操作的作业等。 2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可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 2.1积极完善安全生产制度 管理人员应当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管理者应当提高安全认识,对工作过程进行细化,并制定对应的制度,使施工人员可以明确自身职责,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展开各项工作。同时制度中应当包含必要的奖惩制度,对于能够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发现安全隐患的人员应予以一定的奖励;而对于在工作消极懈怠、不按照制度展开工作的人员,则应当予以适当的惩罚。清晰、合理的奖惩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让其能够自觉规范自身的施工行为。 2.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 为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应当对其予以必要的安全教育,首先。管理者应当带领基层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管理制度,使其明确制度的内容,并有意识的按照制度展开各项工作;其次,管理者应当与施工人员进行分析与交流,明确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隐患与风险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对危险源予以有效控制;最后,管理者还要与施工人员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习惯性违章行为进行总结,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将安全事故的危害性直接呈现给施工人员,使其意识到积极开展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总结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能够明确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自觉改进自身的工作行为。 2.3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安全控制措施具有长效性,可以长期投入实践。首先要开展全面的安全教育,其次应当积极展开风险识别工作,最后进行风险评估。各项工作应该协调配合展开,落实到施工的各个环节中,保证安全控制的全面性。 2.4提升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为了避免因人为因素发生安全问题,应当对施工人员予以专业化的培训,使其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满足现实需求。管理人员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对员工予以技能培训与理论培训,提高其施工能力,培训结束后,还应当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参与实际的施工建设。 2.5开展严格的现场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开展严格的现场管理,对施工环境、材料与设备的摆放以及作业行为等进行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监理人员应当及时上报,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使其能够第一时间对问题作出有效的处理,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现场管理应当渗透到施工建设的全过程,保证监管具有全面性与可靠性。 3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影响重大,需对其予以高度关注,并加强安全控制。当前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如安全生产制度不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没有对经验教训予以总结、习惯性违章行为频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均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并开展严格的现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安全问题予以有效的控制。 作者:杨野 单位: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赤峰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摘要: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电力工程数量逐渐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在该种情况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对整个行业发展造成影响,还会造成群众利益的损失。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对应举措,并阐述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电力工程中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质量是施工中关键环节,两者缺一不可。若在施工中,不能保证安全性,将会威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勿论保证工程质量。若只重视施工安全,忽视了施工质量,将会导致施工质量不合规。由此可见,在施工中要加强对两者的控制,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1.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1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 1.1.1责任落实不到位 当前,许多企业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时对安全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缺乏相关的安全管理故障制度与完善的管理系统。对于其中关键环节的管理人员,缺少有效的责任明确制度,给施工带来安全上的隐患。当出现安全问题时,由于权责模糊,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另外,在进行安全管理时,安全责任管理不足,相关培训沦为形式,对现场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不足,对现场出现的安全方面的问题调查与研究力度不足。 1.1.2对安全工作与工具进行的管理不足 许多电力工程的承建单位,只对现场安全较为关注,没有注意到日常安全的重要性。另外,许多电力项目规模较小,人员不足,管理不规范,增加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在项目施工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安全设备与工具,需要施工单位与使用人员重视其安全管理。在当前存在一些管理不当的现象:对工具使用的监控不完善、管理质量不达标、检查工作不到位等。 1.2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优化措施 1.2.1重视安全教育 在进行安全管理中,重视施工现场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是关键环节。若现场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将会明显影响安全管理效果。通过安全教育与安全知识培训是提高安全意识的有效措施。以往的安全知识教育缺乏系统性,人员学习积极性不足,并且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导致效果不佳。针对该种问题,需要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具体措施包括:将电力工程的施工作为基础,立足于实际情况,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阐述给接受培训人员,举出一些安全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突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这种方式能够将培训与实际工作进行紧密结合;开设实践模拟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将急救措施介绍给施工人员,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还会给施工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完善考核制度,促进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 1.2.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只有不断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才能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施工人员能够在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指导下进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也能够在安全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对影响安全性的行为进行处理。在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时,需要提高现场施工人员在其中的参与度,积极听取各部门与相关人员的建议。当制度完成后需要各方面严格遵守,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使用该种民意收集方式进行制度的制定,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1.2.3对责任进行明确 虽然当前电力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已经获得提升,安全制度逐渐完善,但是仍然出现一些安全问题。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岗位的设置具有必要性。具体包括:对安全管理人员工作内容进行确定,赋予对应权力,提高约束力。以往复杂安全管理的人员由于没有实权,地位较为尴尬;对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义务进行明确,并且对其工作情况与安全管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2.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2.1加强对材料使用的重视 在电力工程的安全中,施工中使用材料与整体安全具有紧密联系。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电力行业发展,许多投机人员在非法利润的驱使下,怀着侥幸心理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增加材料采购中风险。若材料不合规,将会给电力工程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在质量控制中关键环节为保证施工材料的合格。在进行材料选择时,需要对市场进行充分了解与调查,选择正规、信誉度高的生产厂家,不能一味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使用个体户或者小型作坊生产的材料。在出现质量问题后,追究大生产厂家的责任也相对容易些;与以往购买过材料的合格厂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尽量在保证材料质量合规的基础上获取一些优惠;对材料进行严格抽样检测,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2.2提高施工设计严谨性 作为电力工程施工基础,结构与工艺上的设计需要具有严谨性。若设计方案不合理,其影响将会贯穿整个工程,不仅会影响施工效率与工程进度,还会增加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需要对其中不严谨的地方进行勘察,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改,保证每个数据与流程设计精确,防止施工中安全问题的出现。 2.3重视现场管理 在电力工程质量控制中,施工过程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由于施工现场人员、设备众多,很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会引发一些质量问题。所以,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具体包括:提高施工现场管理严谨性,加强对细节的管理。例如现场装卸与摆放、存储材料时需要防止出现碰撞与挤压;对现场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防止由于设备使用次数过多出现老化影响工程进行;重视施工人员操作管理,防止由于技术水平不足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2.4加强对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即为将工序质量控制作为中心,对预控点进行明确。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施工工序作为基础环节,同样为质量检验与施工管理的关键点。对施工工序进行控制即为对施工中实际操作人员、材料、施工工艺、检测方式、施工环境等进行控制。加强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即为对施工工序形成的质量特征值波动范围进行控制,通过把控主导因素,提高工序稳定性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把控。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需要深入施工现场,在有关工程规范与质量要求的指导下对施工人员操作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等行为,特别是在质量控制上相对薄弱的环节。只有加强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严格检查工程中使用的设备与工具的质量,才能够从根源上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2.5加强对竣工阶段质量管理 作为电力工程最后阶段,需要加强对该阶段质量的管理。工程质量验收包括中间验收与竣工验收。竣工验收能够对工程施工成果、设计、工程质量等进行研究,并且对工程能否投入使用进行确认。当工程验收完成,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就会结束。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验收质量的控制,保证工程在使用中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3.结语 电力在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电力负荷逐渐增加、电力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电力工程安全与质量的控制。针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安全工作与工具进行的管理不足等问题,采取重视安全教育、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对责任进行明确等措施。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加强对材料使用的重视、提高施工设计严谨性、重视现场管理、加强对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加强对竣工阶段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有效性,促进电力工程顺利进行。 作者:黄文涛 单位:厦门利德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摘要: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一直备受关注,但是,电力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施工质量把控不严格,不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力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如何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 当前,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迅速,但在电力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电力工程质量问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一、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工程施工中缺乏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意识 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的最大效益,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对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带来的效益认识不足,只看到投入,没有看到带来的效益,这就导致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重视,没有真正将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电力工程施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也不利于电力工程的后续使用,因此,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很有必要。 2.电力工程施工中管理混乱 良好的管理是项目可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电力规划、施工单位等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质量把控不严,安全管理不到位,使得电力工程施工不仅不能如期完成,还可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明确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明确划分责任至关重要。 3.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缺乏经验 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广泛,如果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可能会使电力工程施工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众所周知,电力事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前,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缺乏,施工人员专业水平落后,且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得电力工程施工在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缺乏经验,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发展。 4.电力工程各施工部门缺乏协作 电力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相关部门包括工程管理部门、安全检验部门及施工部门,工程管理部门是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部门,安全检验部门是对与安全有关的事项进行检验的部门,安全监察部门是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部门,施工部门是承担施工责任的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可以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协作和相互监督,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二、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经验分析 (一)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电力工程项目包括5个阶段:任务承接阶段、项目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如图1所示,本文探讨的是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包括3个方面: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原材料、设计图纸、半成品等的质量管理是事前管理的范畴;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属于事中管理的范畴;施工完成后到投入使用以及使用之后的各种问题属于事后管理的范畴。应用到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复核 技术复核的重点是对设计图纸的审核、施工方案的审核以及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2.原材料试验、抽检 对各种原材料,除应该检验出场合格证外,还应该进行抽样检查,对原材料随时随地地进行随机抽查,可以有效地做好质量控制和管理。 3.设置质量管理点 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的关键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质量管理点作为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在质量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正确进行质量评定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评定要细致,覆盖范围要广,这也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关键因素。质量管理要做到细致,细致就是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范围广是要求质量检查要全面,质量检查部门要随时进行检查、抽查,真正将质量管理做到实处。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1.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支持,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严格落实责任主体,责任到人,制定一套规范、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引导施工人员认真遵守,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确保将安全管理的观念传达到每一位员工,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2.加强安全因素控制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将安全预防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安全因素控制。预防可以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里,从而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随着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以动态跟踪为原则,加强重点控制,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3.加强各施工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 前面已经介绍,电力工程施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施工部门如图2所示)。电力工程包括3个部门,工程管理部门、安全检验部门及施工部门,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加强这3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领导人的责任,即质量负责人、施工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将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到部门、领导人以及每个员工,将电力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 4.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首先要从领导做好,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员工遵守安全制度和规章,在安全管理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全体员工尤其是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定期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出现安全问题的员工及时进行培训,确保将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结语电力工程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应该长期关注、高度重视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作者:黎国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南充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 摘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模不断的壮大,电力工程事业也在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人们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和要求。但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而国家也十分重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希望能够在提升电力企业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质量的管理和安全的管理工作。文章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契机,阐述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意义,并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管理存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实际需要出发加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解决对策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意义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安全和质量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规避安全风险,提升施工质量。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安全管理的意义在于可以利用管理途径来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性,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安心工作,进而让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施工;而且有效的安全管理能够及时的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并解决这些风险问题,保障施工的工期不被延误;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安全管理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让工作人员在施工中能够遵守标准和制度,达到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的目的,尽量减少由于人为的因素而产生的安全风险和事故。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在施工的安全和质量管理中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个问题严重影响电力工程的安全和最终的施工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制度是多么重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让施工和管理人员全面的认识安全质量控制的作用,潜意识里有安全意识并随时注意这些问题并且及时补救,进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安全配套设施不健全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施工单位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配套设施不健全,直接影响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实际有效性,并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比如,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施工成本,不购进新的设备和仪器,一直用老的设备和仪器,而老的设备和仪器由于年头久而出现老化的现象,进而影响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施工的安全性,也会给质量控制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没有健全的电力工程安全配套设施,没有及时更新和维护质量检测仪器和设备,就无法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进而也会延长施工的周期。 2.3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素质水平低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存在学历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且素质不高的情况。而且施工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素质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各不相同,在施工过程当中会由于意见不同或者沟通不善出现打架、吵架的现象,给电力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就会使施工人员不按规范和要求来进行施工,在施工工序上违背施工的原则,原材料的产生大量的浪费,也给工程带来了安全和质量的隐患。 3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3.1电力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电力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事故的危险行业,但又是为人们服务的重要行业,因此电力行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十分重要。当设备损坏就会造成整个电网出现短路,多个设备和线路出现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要想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就需要对电力设备设施进行安全管理。由于电力工程的每个装置设备内部的结构都很复杂且非常的精密,比如设备的某个触点发生了接触不良,那么整套设备就无法正常的运行;或者螺丝没有拧紧,那么设备就会在运行中出现问题,产生安全问题;设备的指示灯不亮,那么设备装置的功能就会失灵,引发供电安全和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电力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在对设备进行检查的时候,一定要全方位、有序的进行检查,绝不放过任何细节,以避免设备设施发生安全问题。电力工程事故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因此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经济和人员的损失。 3.2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责任制落到每个人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落实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责任制是控制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力企业要秉承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保证质量,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政策与方针,遵守电力工程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将这个责任落实到电力企业的每个人。在保障安全生产目标的同时,做好质量管理的工作,让安全生产责任趋于规范化和透明化,让电力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能有安全意识,以确保员工在施工中时刻警惕身边的风险,时刻保护自身安全。 3.3做好安全质量宣传教育的工作并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安全质量宣传教育工作能既能够保障安全生产,也能够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并减少人员的伤亡。因此,要对电力企业的员工定期进行安全质量宣传教育,让员工意识到事故的危害性,增强其安全意识,并定期对员工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手法进行考核,尽可能的让员工能接触和学习国内外成熟的施工技术,目的是提升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和提升其整体素质水平。在电力工程的实际工作中要求员工之间要相互督促、监督和提醒,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安全问题的产生。 3.4加强防范意识和控制措施 电力企业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是防止因操作失误而发生安全事故和人员的伤亡。除了提升员工的防范意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在施工过程中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施工行为,还要制定一些相对应的控制措施。只有制定有效、可行的控制措施才能从源头来避免一些危险事故的产生,而且即使发生安全质量事故也能够及时的进行挽救和弥补。电力企业的各部门管理人员需要经常走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检查,对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重点需要注意的部位做到心中有数,时刻保持警惕性并进行实时监督、指导,还要根据施工情况进行有效的工作协调和安排。 4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4.1加强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施工质量是电力企业生存的重要保障。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在质量的控制和管理。而且质量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测和检查,随时进行抽查,对于重点施工部位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要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监管意识,以促进和提升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4.2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 如果想要有效的提升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那么就要从管理层到员工都要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以提升领导质量管理的执行力度。提升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将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各个员工。而且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体系能够系统化的对质量进行管理,让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4.3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的专业技术和水平 电力工程施工中,拥有专业施工技术的队伍是保障施工的质量先决条件。施工队伍施工水平的好坏会对施工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全面提升施工队伍的施工技术和水平。在电力工程施工正式施工前,要对施工队伍中的人员进行施工专业技术和质量规范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施工队伍的人员还要学习针对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并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解说和专业的培训,以促进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并达到质量管理的目标。 5结束语 通过文章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分析,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安全质量管理非常重要。电力工程的建设施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且密不可分,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是势在必行的措施,必须以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发现,做到高效、保安全、保质量的文明施工,以确保电力工程的安全和质量,为电力工程的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侯凌圣浩 何小琴 单位: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塔城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摘要: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一直备受关注,但是,电力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施工质量把控不严格,不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力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如何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 当前,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迅速,但在电力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电力工程质量问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一、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工程施工中缺乏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意识 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的最大效益,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对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带来的效益认识不足,只看到投入,没有看到带来的效益,这就导致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重视,没有真正将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电力工程施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也不利于电力工程的后续使用,因此,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很有必要。 2.电力工程施工中管理混乱 良好的管理是项目可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电力规划、施工单位等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质量把控不严,安全管理不到位,使得电力工程施工不仅不能如期完成,还可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明确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明确划分责任至关重要。 3.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缺乏经验 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广泛,如果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可能会使电力工程施工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众所周知,电力事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前,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缺乏,施工人员专业水平落后,且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得电力工程施工在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缺乏经验,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发展。 4.电力工程各施工部门缺乏协作 电力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相关部门包括工程管理部门、安全检验部门及施工部门,工程管理部门是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部门,安全检验部门是对与安全有关的事项进行检验的部门,安全监察部门是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部门,施工部门是承担施工责任的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可以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协作和相互监督,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二、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经验分析 (一)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电力工程项目包括5个阶段:任务承接阶段、项目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如图1所示,本文探讨的是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包括3个方面: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原材料、设计图纸、半成品等的质量管理是事前管理的范畴;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属于事中管理的范畴;施工完成后到投入使用以及使用之后的各种问题属于事后管理的范畴。应用到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复核 技术复核的重点是对设计图纸的审核、施工方案的审核以及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2.原材料试验、抽检 对各种原材料,除应该检验出场合格证外,还应该进行抽样检查,对原材料随时随地地进行随机抽查,可以有效地做好质量控制和管理。 3.设置质量管理点 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的关键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质量管理点作为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在质量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正确进行质量评定 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评定要细致,覆盖范围要广,这也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关键因素。质量管理要做到细致,细致就是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范围广是要求质量检查要全面,质量检查部门要随时进行检查、抽查,真正将质量管理做到实处。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1.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支持,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严格落实责任主体,责任到人,制定一套规范、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引导施工人员认真遵守,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确保将安全管理的观念传达到每一位员工,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2.加强安全因素控制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将安全预防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安全因素控制。预防可以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里,从而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随着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以动态跟踪为原则,加强重点控制,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3.加强各施工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 前面已经介绍,电力工程施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施工部门如图2所示)。电力工程包括3个部门,工程管理部门、安全检验部门及施工部门,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加强这3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领导人的责任,即质量负责人、施工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将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到部门、领导人以及每个员工,将电力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 4.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首先要从领导做好,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员工遵守安全制度和规章,在安全管理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全体员工尤其是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定期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出现安全问题的员工及时进行培训,确保将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三、结语 电力工程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应该长期关注、高度重视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作者:黎国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南充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管理 摘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模不断的壮大,电力工程事业也在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人们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和要求。但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而国家也十分重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希望能够在提升电力企业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质量的管理和安全的管理工作。文章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契机,阐述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意义,并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管理存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实际需要出发加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解决对策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意义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安全和质量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规避安全风险,提升施工质量。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安全管理的意义在于可以利用管理途径来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性,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安心工作,进而让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施工;而且有效的安全管理能够及时的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并解决这些风险问题,保障施工的工期不被延误;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安全管理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让工作人员在施工中能够遵守标准和制度,达到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的目的,尽量减少由于人为的因素而产生的安全风险和事故。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在施工的安全和质量管理中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个问题严重影响电力工程的安全和最终的施工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制度是多么重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让施工和管理人员全面的认识安全质量控制的作用,潜意识里有安全意识并随时注意这些问题并且及时补救,进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安全配套设施不健全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施工单位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配套设施不健全,直接影响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实际有效性,并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比如,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施工成本,不购进新的设备和仪器,一直用老的设备和仪器,而老的设备和仪器由于年头久而出现老化的现象,进而影响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施工的安全性,也会给质量控制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没有健全的电力工程安全配套设施,没有及时更新和维护质量检测仪器和设备,就无法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进而也会延长施工的周期。 2.3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素质水平低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存在学历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且素质不高的情况。而且施工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素质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各不相同,在施工过程当中会由于意见不同或者沟通不善出现打架、吵架的现象,给电力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就会使施工人员不按规范和要求来进行施工,在施工工序上违背施工的原则,原材料的产生大量的浪费,也给工程带来了安全和质量的隐患。 3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3.1电力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电力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事故的危险行业,但又是为人们服务的重要行业,因此电力行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十分重要。当设备损坏就会造成整个电网出现短路,多个设备和线路出现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要想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就需要对电力设备设施进行安全管理。由于电力工程的每个装置设备内部的结构都很复杂且非常的精密,比如设备的某个触点发生了接触不良,那么整套设备就无法正常的运行;或者螺丝没有拧紧,那么设备就会在运行中出现问题,产生安全问题;设备的指示灯不亮,那么设备装置的功能就会失灵,引发供电安全和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电力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在对设备进行检查的时候,一定要全方位、有序的进行检查,绝不放过任何细节,以避免设备设施发生安全问题。电力工程事故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因此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经济和人员的损失。 3.2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责任制落到每个人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落实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责任制是控制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力企业要秉承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保证质量,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政策与方针,遵守电力工程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将这个责任落实到电力企业的每个人。在保障安全生产目标的同时,做好质量管理的工作,让安全生产责任趋于规范化和透明化,让电力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能有安全意识,以确保员工在施工中时刻警惕身边的风险,时刻保护自身安全。 3.3做好安全质量宣传教育的工作并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安全质量宣传教育工作能既能够保障安全生产,也能够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并减少人员的伤亡。因此,要对电力企业的员工定期进行安全质量宣传教育,让员工意识到事故的危害性,增强其安全意识,并定期对员工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手法进行考核,尽可能的让员工能接触和学习国内外成熟的施工技术,目的是提升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和提升其整体素质水平。在电力工程的实际工作中要求员工之间要相互督促、监督和提醒,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安全问题的产生。 3.4加强防范意识和控制措施 电力企业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是防止因操作失误而发生安全事故和人员的伤亡。除了提升员工的防范意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在施工过程中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施工行为,还要制定一些相对应的控制措施。只有制定有效、可行的控制措施才能从源头来避免一些危险事故的产生,而且即使发生安全质量事故也能够及时的进行挽救和弥补。电力企业的各部门管理人员需要经常走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检查,对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重点需要注意的部位做到心中有数,时刻保持警惕性并进行实时监督、指导,还要根据施工情况进行有效的工作协调和安排。 4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4.1加强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施工质量是电力企业生存的重要保障。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在质量的控制和管理。而且质量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测和检查,随时进行抽查,对于重点施工部位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要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监管意识,以促进和提升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4.2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 如果想要有效的提升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那么就要从管理层到员工都要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以提升领导质量管理的执行力度。提升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将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各个员工。而且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体系能够系统化的对质量进行管理,让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4.3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的专业技术和水平 电力工程施工中,拥有专业施工技术的队伍是保障施工的质量先决条件。施工队伍施工水平的好坏会对施工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全面提升施工队伍的施工技术和水平。在电力工程施工正式施工前,要对施工队伍中的人员进行施工专业技术和质量规范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施工队伍的人员还要学习针对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并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解说和专业的培训,以促进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并达到质量管理的目标。 5结束语 通过文章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分析,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安全质量管理非常重要。电力工程的建设施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且密不可分,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是势在必行的措施,必须以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发现,做到高效、保安全、保质量的文明施工,以确保电力工程的安全和质量,为电力工程的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侯凌圣浩 何小琴 单位: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塔城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现代电力工程的建设也随之繁荣。作为生产中的一项的重要预防和控制指标———安全,在现代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更是不可或缺。本文中将从现代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工作的安全管理概念、现代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其管理现状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对现代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系统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方案,旨在提高现代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指数,保障相关工作人员及广大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电力安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现代电力工程的建设也随之繁荣。作为生产中的一项的重要预防和控制指标——安全,在现代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更是不可或缺。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相关工作人员及广大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二零一五年,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并实施了《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此加强国家对于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问题的监管和控制。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安全工作作为电力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三十多年的施工经历中,始终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公司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基础之上牢牢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做到工程优良率百分百,将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贯彻并实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将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工作放在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位置。然而随着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受电力工程安全性、复杂性等部分自身属性的影响,其安全工作仍旧存在某些问题和漏洞,其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中将从现代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工作的安全管理概念、现代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其管理现状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对现代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系统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方案,旨在提高现代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指数,保障相关工作人员及广大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 一、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系统 现代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人、财、物较为广泛,相对于一般生产工程其规模较大、专业性强,有较长的建设周期。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现代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系统的庞大性和复杂性。根据其涉及的对象和范围来看,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系统主要包括人、环境和技术三大方面[1],具体关系如图所示。三者之间既单独存在,又相互影响,两两联系,形成一个综合的系统。关于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安全工作,《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推进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以促进工程建设各相关单位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文化,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从而达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根本目的”[2]。结合安全系统的结构,我们可以从电力工程建设中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管理、安全培训等、生产环境的安全建设和管理、安全技术的更新等方面对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根据其各个结构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问题提出优化和解决方案,对安全问题进行预防性管理和解决,从而加强对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做好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安全工作。 二、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人、环境、技术)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人员因素在安全系统中的影响。人是电力工程建设的主体,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在目前的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中,人员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安全意识的缺乏 尽管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安全生产口号已被提出,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依旧不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位于工作前线的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参加电力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临时性,很难系统地接受专业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加之受其自身素质的制约以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工期较紧、生产任务过重等情况,因此导致相关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生产效率而忽视安全问题,安全意识较差。 (二)安全管理系统不完善 虽然《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了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建设单位是其安全管理的主体,应对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负责。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旧会出现建设单位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存在某些问题,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等现象。受工程成本、管理意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电力工程的建设单位对安全管理的投入较低。比如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团队,或是安全管理团队的组成意义过于表面化,不具备专业的安全管理能力,对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系统没有整体的规划和调控能力。对于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完善,缺乏防火防爆等安全管理制度,对于某些安全管理措施制定不到位,或是在安全管理的实际过程中人员配备不到位,安全人员人数缺乏或是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安全人员之间缺乏管理和及时沟通等。这些都是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系统不完善给安全工作带来的安全问题隐患。 (三)安全培训的缺乏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多数位于工作前线的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安全意识差。部分位于安全管理岗位的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能较差,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和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解决安全管理问题的能力。需要接受系统或专业的安全培训。然而在实际电力工程建设中,受工程成本较低、工程建设一线人员流动性较大等因素的影响,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往往由于处于对培训成本、工程周期等因素的考虑而缺乏对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培训[4]。电力工程建设中的自然环境因素在安全系统中的影响。总所周知,电力工程与其他室内生产最大的区别是其建设场所处于室外,且在整个建设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处在相对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外界环境相对较差。以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曾经建设过的部分电力工程地点为例,诸如:四川、昆明、青海、西藏等地。以四川为例,大多为山地、盆地和丘陵地形,地势高低不同,各种地形穿插,较为复杂多样。加之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多发,给电力工程的建设带来了相当多的安全隐患。电力工程建设中的政治环境因素在安全系统中的影响。电力工程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和各部分对其相当重视。自二零一五年,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并实施了《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此加强国家对于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问题的监管和控制。且在《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提出了“三个明确”,进一步明确了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对电力工程建设安全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将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纳入了规章制度当中。各种法律法规对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的考核范围正逐渐扩大。其次,近几年,随着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行业的政策扶持由国企向民营企业有所倾斜,这对以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为代表的电力国企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电力工程建设中技术设备因素在安全系统中的影响。受生产条件影响,部分电力工程建设中的生产设备型号较旧,存在一定的技术漏洞和安全隐患。如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架线施工过程中压接前必须检测液压机上的液压钳体以及顶盖上的接触口常常会出现裂纹等不合格现象。其次,由于部分落后的设备和技术本身便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电力工程建设中拆卸过程中传统上使用的棕绳,在使用中存在不耐晒、怕水、易腐蚀、易风化等诸多缺点。除此之外,在许多电力工程的建设中缺乏完善的安全防范设备,比如电力工程架线爬高中的双保险措施、脚手架的防护措施等。以上因技术等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在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系统中并不罕见,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三、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系统的改进和优化 经过对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系统和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可以发现,目前的电力工程建设中关于安全工作的建设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想要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工作,最主要的是对其建设中的安全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电力工程建设安全中占主要位置的因素是人。因此安全系统的改进和优化必须从“人”入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价制度。完善的制度是管理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根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施工单位必须有自己的一套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以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为例,针对其“以人为本”的职业安全管理方针,制定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定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安全事故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评价制度,对安全工作实行“企业自评,人人参与”,提高每一位企业职工的安全管理意识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实现“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各类危险事件的发生,将职工的因工重伤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之内,轻伤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将职工职业病的发病率控制在千分之一点二以内等。”的安全目标。其次,要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团队。针对之前对于安全工作的管理涣散、遇到安全问题缺乏专业的解决方案等问题,要求企业必须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团队。团队成员的人数要与企业安全管理的需求相吻合,团队成员须经过专业的安全管理培训,具有一定的安全管理经验和解决安全问题的专业技能。安全管理团队对于团队内及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并且定期对参与电力工程建设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增强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身防护意识,增强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安全工作的管理和执行不再流于表面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实处。另外,针对电力工程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等特点,比如:四川、昆明、青海、西藏等地区,要对工程建设设备进行定期检验,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或是自然地质灾害之后要对工程建设设备进行及时检验,及时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工程设备。针对环境相对较为恶劣的施工现场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提前进行安全施工模拟试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部分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可以对设备安装一定的防护措施,比如防风、防雪装置等,建设环境因素对电力工程造成的安全隐患。针对政策环境要注意深化公司内部的体制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电力企业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抓住自身拥有的先天机遇,做好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安全工作。除此之外,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和设备因素带来的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优化措施,比如,采用有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户外作业。同时加强作业设备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更新。比如,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在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中采用了500kv高压的电力输电线路,在基础施工、架线施工以及铁塔吊装等几个主要施工工序中使用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和方法,在提高电力工程建设效率的基础之上,同时采用增加防护设备等措施针对该技术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高空作业多、抱杆的抗扭性差等安全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良,从而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高效发展。现代电力工程相对于一般生产工程其规模较大、专业性强,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对于安全问题的管理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本文中通过对其安全系统的各个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发现其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依次从安全系统中对于安全有重要影响的三个因素(人、环境、技术)入手,有针对性地对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电力资源需求的增加,电力工程建设作为国家的战略性发展产业,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虽然电力工程建设系统较为复杂,存在安全隐患较多,但是关于安全工作的管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希望通过努力能为电力工程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刘秀军 单位: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力方面的工程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此类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本文将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等内容在整体建设中的意义,和我国目前阶段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安全管理 近些年,我国电力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时代的推进而向前发展,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加大了项目安全的管理力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安全意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近些年,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也逐渐意识到电力工程的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大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的因素 (1)人是目前影响最大的因素,因为现代城市都是由人掌控,只有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要想在解决电力工程的这两大问题,首先要紧抓人的问题。其中包含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施工人员,验收人员,而施工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工程由他们直接完成,施工团队的专业素质决定着工程的最终质量。(2)材料与设备同样对工程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一大因素。电力工程是一项无论从材料设备到施工操作都极为复杂和注重细节的过程,涉及的材料和设备也种类繁多,大到起重机小到各种缆线和阀门,都是该工程建设的基础,它们的质量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安全,只有使用高品质的材料和配件,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电力工程。(3)电力工程范围跨度大,时在高空时在地下,所以使工作操作难度和危险性大大增加,非常容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害。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前务必实地考察,制定合理安全的施工方案,把所有能影响到施工过程的环境因素考虑全面,做好安全措施,巩固防护设施,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2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出现的问题 2.1部分电力建设监管质量的流程不明确在电力建设的过程中,有些电力企业没有规范电力建设程序,建设之前并没有注册质量监督,有的甚至一边施工一边设计,完工后也没有通过正规验收就将工程投入使用,这并不符合电力建设的正常流程,尤其是风力发电等工程,不按照质量监督的流程最为明显。2.2施工现场监理不合格,审核不严在电力建设中,对于监理把控松懈,在现场,监理不能正确履行职责,职业素质低下,甚至有无证上岗的现象出现,监理的机制也有诸多不足,对于需要改正的措施针对性不强,建设相关的硬件设施不齐全,对于资料的记录性差。还有个别企业资质不够,会出现跨行业签字验收等违规现象。2.3质量监管的控制措施不够合理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环节管控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尤其在各种施工工艺方面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质量控制上,会出现数据不真实,材料丢失,致使施工标准也不准确,大大影响施工质量。 3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出现的问题 3.1电力工程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安全防护相对较弱在建设电力工程时,施工现场面临环境复杂多变,操作时也是多工种同时交叉进行,不同的工种会面临不同的危险,尽管现在已经在安全方面统筹安排,但还是会发生一些人为无法预知的事故,增加电力事故的发生率。电力企业在安全防护方面投入资金也较少,对于防护设备建设不全面,对已有的防护维护不善,也会增加施工安全隐患,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此类问题,就会给电力建设带来大量安全问题。3.2安全责任分配不合理在电力建设中,安全管理问题复杂且涉及部门和人员众多,在具体施工时,对于安全方面的职责分配不足,从而给电力建设带来安全隐患。例如安全检查部门,只会进行表面的安全问题排查,但是不会对已经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各部门之间对于安全工作协调不到位,对安全管理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安全责任应该具体落实到个人或者部门,比如安排一个整体工程的负责人,对工程的安全问题总体负责,而实际的安全责任由每一个副职负责,这样既能保证安全隐患排查,也有利于工程的安全管理。3.3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目前的各个电力工程建设中,大部分施工人员多来自农村,安全意识淡薄,就会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所以要开展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使该行业的人都要有风险意识,施工的同时要注意人身安全,并且要学会处理施工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害。 4加强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的措施 (1)规范质量管控程序,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监督,根据有关规范条例,落实质量监督的注册手续,保证电力建设和质量监督有序进行。当前有很多质量监督机构都是包含在电力企业当中的,但是机制和人员配置的不合理,在履行职责时效率会很低,所以要加强对监督机构的建设,在资金和人员配置方面满足需求,有效开展监督工作。(2)严格把关监理的规范性,完善相应的监理机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解决措施,配置监理人员要合理,并且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对于违规现象要严格处理,务必避免无证上岗人员进入单位,以保证电力工程质量。(3)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施工规范和标准,加强设计,施工和验收的质量管控,对于记录下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落实相关部门的工作,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形成一个质量监督网,有效提高质量管控水平。(4)在电力建设中,应该把安全放在首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组成一个有效的安全网,在施工现场要配备相应的安全专员,及时提出施工安全问题,在有安全隐患的施工程序上,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实施,还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避免事故发生。(5)为了工作人员的安全,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责任体制,将安全责任向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明确,在进行交叉作业时要着重强调,根据以往出现的安全问题作出预测,采取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对危险进行准确识别,以有效防范各种危险源。 5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电力工程作为电力发展的前提,加强对电力行业的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提高电力工程整体质量,可以推动我国电力业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谭四光 单位:广东威顺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控制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电力企业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进,但是行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电力企业想要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就一定要不断的提升员工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方面的综合水平,一定要重视员工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对管理方面的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培训,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升电力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就简单的分析了我们国家的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质量 导言 电力工程的工作非常的复杂,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的作用就是处理每一个施工环节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对电力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的质量与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安全又非常紧密的关联措,与此同时,能够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因素也非常的多。比如:施工的环境、建筑的材料以及施工的人员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原因,想要有效的控制这些因素,就一定要从管理制度来进行实施,逐渐的完善对制度的改进,使管理监督的程序能够更好的适应现阶段市场的实际需要,全面的发挥出企业自身的优势,从而更好的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能够达到相关的规定要求。在对电力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依照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制定有效的预防方案。与此同时,在对电力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确保施工的质量安全。 1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不断的加快,国家的经济结构不断的转型,电力工程的施工范围以及实际的难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社会就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越发的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渐渐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就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在队电力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 1.1电力工程施工当中的安全问题不到位 第一个就是安全的职责没有有效的进行落实,有一些施工单位虽然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安全责任体系,但是,这些制度进行落实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没有有效的进行落实,这样就非常容易致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1.2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 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实际收益,可是,对于现阶段实际的情况而言,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由于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相关的施工材料也有很多没有达到相关的规定要求的情况:相关的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与意识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质量安全,可是大部分的施工人员因为比较缺乏质量安全的意识,致使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只是关注经济的效益,这样就会致使工程的长远收益受到很大的影响。 1.3电力企业员工管理的培训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阶段,电力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工作,通常情况下都是对电力的知识技能进行培训,实际进行讲授的内容非常的乏味,与实际的情况没有有效的进行结合。培训的相关制度以及培训的计划也比较缺乏系统性以及目的性,实际的培训成果比较差。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无法学到有效的技术,在实际进行工作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有效的进行处理,这样就致使工作任务无法完成;对员工相关的学习理念进行塑造的方面比较缺乏重视。在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只是重点关注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以及对相关的技能进行培训的工作,但是对员工的思想理念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无法有效的激发员工自主进行学习的兴趣。对员工职业的道德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员工就会有些情况下不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来进行操作,对工作当中碰到的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无法及时的采取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处理,阻碍了企业快速发展的脚步;相关的培训机构比较缺乏创新意识。对所有电力企业来说,培训工作是应当能够充分的提升电力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的工作,所以相对比较传统的技能培训以及传统的知识的进行创新是所需要培训的重点内容,所实际进行培训的内容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进行完善,及时的把本行业当中的先进理念以及先进的技术进行改善。 2提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2.1构建科学全面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对电力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当较为缺乏科学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致使在进行施工的阶段造成混乱的问题,这非常不利于工程项目顺利、安全的进行完工,所以,相关的电力施工企业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而且,一定要把这一制度有效的进行落实:相关的电力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施工项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一定要把制度有效的与岗位进行结合,一定要非常明确岗位责任制,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此外,电力施工的单位也一定要把安全责任的意识落实问题与职工的岗位工资有效的进行结合,确保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能够有效的落实安全责任意识;其次一定要严格的对安全责任的制度进行落实,防止发生表面形式化的情况。 2.2加强对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管理 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有效的落实到施工阶段当中,所以,一定要不断的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①一定要不断的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秩序管理工作,一定要确保每一项施工的环节都要在相关的规定要求当中进行施工,对不规范进行操作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制止;②安全施工的管理部门一定要定期的施工的现场严格的进行监管,避免出现安全的事故。 2.3做好安全施工的教育培训 在对电力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通常使用的都是师带徒这一种方法,每一个部门都应当按照新员工不同的情况,给新的员工选择最为合适的老员工来担当新员工的指导。要积极的参加电力企业所组织的技能培训工作,最好在一年之内就能够完成所需要培训的内容,新的员工还应当积极的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或者是论文征集等相关活动。要对新员工进行严格的考核,这样就能够看到在进行考核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帮助新的员工完善自己的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在“管理岗位”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每一个部门要应当结合实际的情况,采用最为合适新员工的部门来进行实践内容。最后,相关的施工企业一定要制定比较完善应急方案,确保施工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应急的能力。 3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措施 3.1施工前质量管理 在电力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环节当中,相关的电力单位一定要按照市场实际的情况,来做成报告,并且一定要对上述的内容能够实施性的问题严格的进行审核,保证电力工程在进行设计以及后期施工的时候,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要求。与此同时,一定要确保施工项目与投资的环境有效的进行结合,防止由于施工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施工技术的设计工作一定要符合电力工程当中的施工要求,确保电力工程具有可实施性的问题。一定要在进行制定好执行的流程图之后,严格的根据相关的流程图来进行工作。在进行施工之前的设计环节,一定要及时的开展审查会、图纸的审查会等相关的方法来对生产技术的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意见,来有效的提升电力工程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3.2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 在对施工材料进行采购的过程当中,相关的采购人员一定要反复的进行比较,采用最为合适的材料,而且一定要符合施工的需要。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达到国家的规定以及要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施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用电稳定问题。 作者:程少洪 单位:四会市创兴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安全预警方法 摘要:本文涉及电力工程建视频监控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预警方法。初始图像对象关系向量模型与实时采集的图像对象向量模型进行差异性比较,判断当前监控设施所处的状态。本发明可有效帮助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评估,减少工程事故,提升工程建设效率。 关键词:特征向量;预警 一、背景 长期以来,电力建设公司工程项目地点远离市区,条件艰苦,通信手段落后,既没有公司专用局域网覆盖,电信、移动公网信号又差,站内联系靠对讲机,站外与总公司联系靠手机,数字化管理和办公条件很差。特别是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具有沙尘暴、低温、冰雪、雷暴、高海拔等气候特点,恶劣的气候环境已电力建设公司工程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设备维护工作量的增加,人力成本的上升。 二、工程需求 近年来伴随着工程管理工作的提升要求,电力建设公司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逐步配备了一套可临时部署的应急无线通信网络,该网络环境解决了施工现场智能化管理问题。例如,总公司办公局域网的施工现场延伸,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管理,总公司领导通过电脑和网络可以轻松掌握现场的施工情况;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可以在公司网络环境下办公,提高工作效率;施工现场视频监控,通过临时部署在施工现场的摄像头,总公司领导以及现场经理可以实时监视管理工作现场,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随着电力系统运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的高速发展及日趋成熟,对电力系统在建项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最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施工工地高智能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预警方案,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很难通过视频流数据或者图像数据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三、技术路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图像数据特征差异性的电力工程安全预警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1)监控设施图像数据采集;(2)图像数据特征提取;(3)构建图像特征向量的对象关系模型;(4)计算图像对象关系向量重心与初始图像对象关系向量重心的偏移量;(5)判断当前监控设施所处的状态。具体方法是:(1)监控设施图像数据采集:利用电力建设公司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配备的应急无线通信网络环境,采集待监控设施图像数据流,在此步骤中,通过人工判断被监控设施的安全状态图像设置为初始图像数据;(2)图像数据特征提取:根据电力建设项目基础特性,对步骤(1)所述的待监控设施图像数据进行模型化处理,生成典型特征向量;(3)构建图像特征向量的对象关系模型:根据每张图像的特征向量,构建该图像特征向量的对象关系向量模型,并计算该图像特征向量对象关系向量模型的重心;(4)计算图像对象关系向量重心与初始图像对象关系向量重心的偏移量:用初始图像特征向量对象关系向量模型与实时采集的图像特征向量对象关系模型进行差异性比较,来计算图像对象关系向量重心与初始图像对象关系向量重心的偏移量;(5)判断当前监控设施所处的状态:根据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工设置的安全威胁临界值,判断当前监控设施所处的状态。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的待监控设施图像数据包括:初始图像数据和实时监控图像数据;其中初始图像数据也称为预设安全图像数据,即初始图像数据表示待监控设施属于安全状态;实时监控图像数据为待评估图像数据。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的图像数据特征为待监控设施图像数据的基本信息,其生成的典型特征向量包括:颜色特征向量、文理特征向量、形状特征向量、空间关系特征向量等。进一步地,步骤(3)所述的图像特征向量对象关系模型抽象为:特征向量名称、特征向量属性、特征向量参数、特征向量值等概念。进一步地,步骤(4)所述的图像特征向量对象关系模型重心是借鉴空间向量重心理论,对图像特征向量对象关系模型进行空间抽象,特征向量对应于坐标轴,特征参数对应于坐标轴变量,特征向量值对应于具体数值。图像对象关系模型重心即为其对应空间向量的重心。进一步地,步骤(5)所述安全威胁临界值,即为人工设置的监控图像和初始图像对象关系向量模型重心在安全临界范围内的数值。在初始图像对象关系向量模型与实时采集的图像对象关系向量模型差异性比较过程中,如果其重心偏移量超出电力工程项目预先设置的权重范围,则认为被监控设施当前处于具有安全隐患状态。 四、结论 为电力建设公司工程项目实施了完整的设施安全监控评估体系,并在不增加施工现场无线通讯设备成本的前提下,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技术管理人员提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施安全预警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现场无线通信设施中图像数据采集功能,满足了电力建设公司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监控、提前预警、智能管控的需求。能够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建立了完整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预警评估体系,为电力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人员提供智能化的项目实施安全预警参考,以提前知悉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而减少工程事故发生. 作者:丁国亮 代海建 王虎 周进艳 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甘肃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国网甘肃电力公司信通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是保障电力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具有极强的长期性、复杂性及系统性,因此在安全管理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将电力工程的特点与实践情况相结合。论文就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及质量控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在施工过程安全问题的举措及提升工程质量控制的办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1引言 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及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危险系数较高、施工周期较长、技术难度较大,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不仅为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工程质量也难以掌控。因此,加强电力工程在工过程安全问题的管理及质量控制是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责任制的划分不够明确 责任制的划分是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必要举措,但是,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规模较大、涉及的部门多且混杂及电力工程企业对责任划分这方面的工作不够重视,导致责任制的划分不够明确。责任制的划分过于形式化是造成施工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甚至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人员不重视施工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2对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不够到位 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是电力工程顺利施工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一,在采购施工材料时,采购人员并未事先对提供施工材料的企业进行评估,在采购时并未遵循风险分散原则。第二,大多数电力工程企业对施工材料运输工作投入的力度不够,导致施工材料的破损,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对工程的完成质量也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对施工设备的“重使用轻维护”造成我国电力施工的技术水平远落后于电力工程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故障频发,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效果,设备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质量难以提高[1]。 2.3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到位 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现场并未制定相关的安全举措,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缺乏责任心,安全管理的作用并未完全体现出来。 3完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完善施工安全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的施工安全责任制度,并将其严格落到实处,是解决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加大管理力度、落实管理责任,以保障电力工程的施工工作顺利开展。规范施工过程中安全操作,降低安全隐患,保障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2加强对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的管理 在施工材料的采购上,灵活运用风险规避原则,做好市场调研,并对施工材料的提供企业进行综合性的评估,确保施工材料性价比,保证施工材料的高质量。在材料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材料自身的化学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施工材料受到损坏,为企业减少经济损失的同时,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不受影响。在施工设备的管理上,应根据设备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保护措施,在使用时注意保护,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频率,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3.3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电力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每一位参与工程的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在施工过程中员工个体安全意识的强弱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对施工人员个体安全意识的加强是工程施工安全的保障。电力工程企业应积极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警示施工人员注意施工安全。只有施工人员本身对施工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工程的施工安全才会得到保障[2]。 4质量管理在电力工程施工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电力工程作为一项与人类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是满足各企业单位与城市居民基本用电需求的必要手段。在进行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时,需要以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采取更加科学的、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手段。 5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 5.1施工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设计阶段,应在充分了解电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之上,对项目的选择地点及实施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研究,丰富并完善项目任务计划书,使其即适合现阶段的投资环境,又满足国家相关的规划要求。规范工程的施工流程,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在设计项目施工方案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发现并及时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对施工工序、施工技术是否符合具体的施工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核。 5.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严格控制这一阶段的施工质量。首先,审查施工材料是否符合规格,将施工材料的采购与管理交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以保障施工材料的高质量。其次,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化,严格禁止违规、违法的操作行为出现;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与监督,防止施工人员偷工减料,以保证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均符合电力工程的标准要求。 5.3施工完成后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工程竣工之后,质量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做好质量验收的同时应对其工程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检测。对于电力工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工作人员要认真对待,对工程每一处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验收,以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6结论 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安全问题的管理,对于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频率,保护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满足社会基本用电需求的关键。总体来说,加强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对于提高电力工程的完成质量,促进电力工程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作者:赵耀 单位:北方联合电力煤炭运销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力方面的工程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此类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本文将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等内容在整体建设中的意义,和我国目前阶段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安全管理 近些年,我国电力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时代的推进而向前发展,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加大了项目安全的管理力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安全意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近些年,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也逐渐意识到电力工程的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大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的因素 (1)人是目前影响最大的因素,因为现代城市都是由人掌控,只有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要想在解决电力工程的这两大问题,首先要紧抓人的问题。其中包含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施工人员,验收人员,而施工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工程由他们直接完成,施工团队的专业素质决定着工程的最终质量。 (2)材料与设备同样对工程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一大因素。电力工程是一项无论从材料设备到施工操作都极为复杂和注重细节的过程,涉及的材料和设备也种类繁多,大到起重机小到各种缆线和阀门,都是该工程建设的基础,它们的质量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安全,只有使用高品质的材料和配件,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3)电力工程范围跨度大,时在高空时在地下,所以使工作操作难度和危险性大大增加,非常容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害。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前务必实地考察,制定合理安全的施工方案,把所有能影响到施工过程的环境因素考虑全面,做好安全措施,巩固防护设施,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2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出现的问题 2.1部分电力建设监管质量的流程不明确 在电力建设的过程中,有些电力企业没有规范电力建设程序,建设之前并没有注册质量监督,有的甚至一边施工一边设计,完工后也没有通过正规验收就将工程投入使用,这并不符合电力建设的正常流程,尤其是风力发电等工程,不按照质量监督的流程最为明显。 2.2施工现场监理不合格,审核不严 在电力建设中,对于监理把控松懈,在现场,监理不能正确履行职责,职业素质低下,甚至有无证上岗的现象出现,监理的机制也有诸多不足,对于需要改正的措施针对性不强,建设相关的硬件设施不齐全,对于资料的记录性差。还有个别企业资质不够,会出现跨行业签字验收等违规现象。 2.3质量监管的控制措施不够合理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环节管控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尤其在各种施工工艺方面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质量控制上,会出现数据不真实,材料丢失,致使施工标准也不准确,大大影响施工质量。 3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出现的问题 3.1电力工程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安全防护相对较弱 在建设电力工程时,施工现场面临环境复杂多变,操作时也是多工种同时交叉进行,不同的工种会面临不同的危险,尽管现在已经在安全方面统筹安排,但还是会发生一些人为无法预知的事故,增加电力事故的发生率。电力企业在安全防护方面投入资金也较少,对于防护设备建设不全面,对已有的防护维护不善,也会增加施工安全隐患,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此类问题,就会给电力建设带来大量安全问题。 3.2安全责任分配不合理 在电力建设中,安全管理问题复杂且涉及部门和人员众多,在具体施工时,对于安全方面的职责分配不足,从而给电力建设带来安全隐患。例如安全检查部门,只会进行表面的安全问题排查,但是不会对已经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各部门之间对于安全工作协调不到位,对安全管理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安全责任应该具体落实到个人或者部门,比如安排一个整体工程的负责人,对工程的安全问题总体负责,而实际的安全责任由每一个副职负责,这样既能保证安全隐患排查,也有利于工程的安全管理。 3.3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目前的各个电力工程建设中,大部分施工人员多来自农村,安全意识淡薄,就会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所以要开展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使该行业的人都要有风险意识,施工的同时要注意人身安全,并且要学会处理施工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害。 4加强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的措施 (1)规范质量管控程序,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监督,根据有关规范条例,落实质量监督的注册手续,保证电力建设和质量监督有序进行。当前有很多质量监督机构都是包含在电力企业当中的,但是机制和人员配置的不合理,在履行职责时效率会很低,所以要加强对监督机构的建设,在资金和人员配置方面满足需求,有效开展监督工作。 (2)严格把关监理的规范性,完善相应的监理机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解决措施,配置监理人员要合理,并且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对于违规现象要严格处理,务必避免无证上岗人员进入单位,以保证电力工程质量。 (3)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施工规范和标准,加强设计,施工和验收的质量管控,对于记录下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落实相关部门的工作,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形成一个质量监督网,有效提高质量管控水平。 (4)在电力建设中,应该把安全放在首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组成一个有效的安全网,在施工现场要配备相应的安全专员,及时提出施工安全问题,在有安全隐患的施工程序上,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实施,还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避免事故发生。 (5)为了工作人员的安全,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责任体制,将安全责任向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明确,在进行交叉作业时要着重强调,根据以往出现的安全问题作出预测,采取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对危险进行准确识别,以有效防范各种危险源。 5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电力工程作为电力发展的前提,加强对电力行业的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提高电力工程整体质量,可以推动我国电力业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谭四光 单位:广东威顺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论文: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现状分析 摘要: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安全技术的应用以及长期的优化工作都是极为必要的。文章从阐述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现状入手,对于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的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措施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的应用需要以不断的优化为前提。因此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应对于技术应用的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其优化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1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现状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现状既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下从技术应用重要性高、自动化水平有待提升、整体性价比不高、电能质量优化水平低等方面出发,对于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 1.1技术应用重要性高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的应用的重要性开始逐渐的体现出来。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电力开始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具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力工程和电网建设质量的高低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其次,电网建设的水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我国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质量,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变暖导致的各类环境问题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问题。因此,增强电网立场和电网建设的安全水平,并且对于安全技术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1.2自动化水平有待提升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应用的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升。通常来说受到我国国土面积广大的影响,气候、地形、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处于十分不均衡的状态,这集中的体现在了不同地区用电规模和用电高峰期分布不均衡。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应当更加充分的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并且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发展建设原则。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受到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的电网建设和电力工程的自动化水平都较为落后,部分电网在恶劣的条件中很难保持高效的自动化运作,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安全技术进行优化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1.3整体性价比不高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应用的整体性价比并不高。由于智能电网采用先进的电力工程技术,并且可以有效的综合降低电网的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因此可以视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时无法切实的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其次,安全技术的应用有时也无法对于电子设备实现电能的转化和控制,因此无法较为明显的提高的发电机和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这也是安全技术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1.4电能质量优化水平低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应用的优化水平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电能质量优化水平低主要是指电能质量评估体系级完备建设进度较为迟滞,从而使得这一技术的经济性能无法满足电力市场的用电需求。其次,电能质量优化水平低还体现在了有些新兴的技术由于技术体系和配套设施还不完全,因此在电力市场竞争过程中还没有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虽然其能够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利用方面效果显著,但是整体的应用性价比和质量都处于有待优化的状态。 2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措施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措施是一项系统性的措施,以下从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增强电网运行稳定性、减少技术应用污染、合理实现电能隔离等方面出发,对于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 2.1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的第一步是努力的满足更多客户个性化的用电需求。电力企业在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努力的提供个性化的电源供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于包括直流电源、交流电源和恒定频率交流电源在内的设备进行个性化的优化。其次,电力企业在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高频的开关电源来获得更高的技术含量,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的解决好电力输送过程中出现的电网突然断电问题。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满足个性化用电需求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的解决时常出现的电压的不稳定等现象,最终才能够更加稳定的提高了电网工作的稳定性和供电的质量。 2.2增强电网运行稳定性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的关键在于增强电网运行的稳定性。电力企业在增强电网运行稳定性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发挥电网工作状态较为稳定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满足电力工程技术中的谐波抑制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应用的技术前提。其次,电力企业在增强电网运行稳定性的过程中应当对于诸如超导无功补偿装置和薄型交流变换器先进设备进行合理的推广与优化,从而能够有效的解决输电工程线路较长、输电容量较大所面临的困难。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增强电网运行稳定性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的提高的电网输送的容量,并且还应当进一步的增强在极端天气下输电的稳定性,最终可以让安全技术应用的效率不断提升。 2.3减少技术应用污染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需要着眼于减少技术应用污染。电力企业在减少技术应用污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于包括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和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以及能源转换技术在内的诸多先进技术进行合理的技术评定与技术实验。其次,电力企业在减少技术应用污染的过程中应当增强对于交流输电实现的控制灵活度,最终能够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合理的将系统性污染降低。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减少技术应用污染的过程中还应当努力的适应远距离输电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的环境,最终能够在更远距离和更大容量的输电工程中获得广阔的技术发展空间。 2.4合理实现电能隔离 电网建设电力工程安全技术优化的实现离不开电能隔离的合理支持。电力企业在合理实现电能隔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于新型清洁能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其次,电力企业在合理实现电能隔离的过程中还应当将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能够起到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的效果和保证智能电网的良性稳定运行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合理实现电能隔离的过程中还应当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来有效的提升技术的性价比,最终能够更加合理的实现电能的隔离工作。 3结束语 安全技术管理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技术应用效果。因此电力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将其作为电网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来给予更多的重视,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技术优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徐铭 李晶 单位:国网江西都昌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 国际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一) 美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美国学者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用何种标准评估项目的投资潜力”和“利用何种模型对项目进行评估选优”。在初期,主要的缺陷在于过多地注重财务方面的评估,而忽视了管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评估。现在,这一缺陷已得到了纠正,如Wells(1974)、Poundexter(1976)和Tyebjee(1984)等人进行的实证研究,都提出了多因素的综合评估体系。 Wells认为,在影响风险项目评估的指标中,风险企业管理层的承诺是最重要的,按照重要最高值为10,最低值为1评分,管理层因素的重要程度为10,其次是产品、市场、营销技能等。其中,变现方法被认为是对风险投资项目影响能力最弱的。 Tyebjee和Bruno(1984)最先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了美国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影响最大的是市场吸引力,其次是产品的独特性;而风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环境威胁抵抗能力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预期风险产生影响;兑现能力对两者不产生影响。 美国的相关研究还有Joshua Lerner(1994)提出的风险投资家如何利用联合管理来降低风险;Robert D.Hisrich(1995)认为风险投资家个人素质、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不仅是资金,还有管理、信息等要素。等等。 (二) 中国台湾地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我国台湾地区是公认的几个风险投资发展最好的国家或地区之一,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Pandey和Jang于一九九六年研究了台湾地区风险投资的特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项目的产业性质更受风险投资家关注,五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依次为:投资回报率,企业家的技术水平,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增长潜力及投资变现的难易程度,而产品的独特性,开拓新市场,政府规则是最不重要的评价标准。 一九九六年香港中文大学刘常勇教授等人对台湾地区的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现状作了调查和统计,总结出风险投资决策程序和评估准则,评估准则主要归纳为商业计划书,经营机构,市场营销,产品和技术,财务计划和投资报酬等五个方面的22个重要准则。 (三) 其他国家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Ray(1991)和Rau、Turpin(1993)都运用访问风险投资家的方式分别研究了新加坡和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结果发现企业家的个人特征及经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对于财务因素的考虑则是最不重要的。 Rah Junh和Lee(1994)研究了韩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重要的6个因素依次是: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市场吸引力,产品性能及技术上的先进性,融资能力,原材料获得的可能性(原材料的有效性),生产能力等。 Graham Boocock和Margaret woods(1997)对英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了英国风险投资评估选择的准则主要包括五大类,它们分别是:险投资的要求,项目特性,管理者/团队特征,行业经济环境和产品的差异性。 二、我国风险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现状 (一)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现状 在理论研究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还是以“拿来主义“为主,大多是学习和吸收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马扬、凡雨等人(1992)经过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包括五个主指标,四十一个分指标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五个主指标分别是:公司情况,公司人员及合作者,产品技术,产品市场和财务等。他们认为,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对风险企业和项目本身所进行的评估是最重要的。 汤京华、王玉珍(1999)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美国,中国台湾和荷兰等国家或地区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划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差异度,市场吸引力,管理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具体由12个指标构成。 尹淑娅(1999)在借鉴Tyebjee和Bruno(1976―1984)的风险投资决策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风险资本退出困难的实际情况,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其主要的修正之处在于,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退出机制潜力这一因素,并由此增加了“退出难易程度”和“退出方式选择”这两项分指标。 (二)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实践现状 在实践中,虽然国内各个风险投资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项目评估机制,但无论是在理论依据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很多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主要采用以下三种评估模式: (1) 根据经验进行评估 这一种评估模式主要集中于政府创办的风险机构当中。政府创办的投资机构的管理者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他们以往的决策习惯致使他们在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与决策时采取经验主义。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由于只靠主观经验而没有经过严格的程序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规范化的评估,使投资决策缺乏客观依据,从而降低了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2) 沿袭科委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由于风险投资机构的决策者大多有科技背景,这让他们在对项目进行评估的时有意无意地沿袭科委“863”等计划中所采用的评估方法。虽然这种模式迎合了风险投资与高新科技高度相关的特点,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是这种评估模式往往过于强调对项目技术的评估,忽视了对项目管理者能力和项目市场前景的评估。 (3) 直接采用外国经验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模式主要存在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风险投资公司当中。这些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机制几乎都来自外方,投资项目评估模式也不例外。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评估方法和经验,但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风险投资的实际情况,往往会水土不服。 三、国际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转变落后观念,建立科学的风险投资评估体系 由于受起步晚和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主导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与决策在观念上还比较落后。例如我国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以高技术为绝对标准。其实,是否能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并不在于项目的技术是否很先进,而在于项目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和是否能从管理上保证运作。例如美国的Dell、Amazon公司的成功更应该归结于商业模式的创新;相反,铱星公司的破产是因为它的技术太先进而致使运营成本太高。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能力,回报率和产品的市场潜力比项目技术更重要。总的来说,是要转变落后的观念,建立一套以技术和产品评价为基石,以团队管理为关键,以超额财务效益为目标,既注重现有市场的分析,更强调技术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的开放性系统。 (二)应充分重视风险企业管理者素质的评估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时,过于注重对风险项目自身要素的评估,特别是对项目的财务评估和技术评估,而对被投资企业的素质,尤其是对创业者素质的评估重视不够。在国外,管理者的素质已越来越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重视,众多学者在对美国、日本、印度和泰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成果表明,管理者素质在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在韩国虽有研究表明市场魅力在项目评估是最重要的标准,但在操作上,管理者的能力却是最重要的。这些研究成果也印证了风险投资界一个有名的观点:风险投资的本质是投资于“People”(人),而非投资于“Paper”(方案)。 (三)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与外国的风险投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在法律法规、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因此不能把外国的风险项目评估体系原封不动地搬到我们国内来,而应该在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境外投资项目评估模式的优化 【摘要】与商业性金融不同,以政策性金融为支点的出口信用机构既要考虑境外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又要考虑项目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有些项目又不可能二者兼得,对这些项目的评估关键是寻求二者的平衡点。本文以政策性金融的视角,在提出现行境外投资项目评估问题的基础上,引入项目融资的理念和方法,从项目、发起人、宏观经济等不同层面评估项目收益;并提出了与政策性金融相适应的现金流测算思路,以优化境外投资项目的评估。 【关键词】境外投资项目 评估模式 政策性金融 一、现行评估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估原则和评估方式的缺陷 从基本方法和模式看,政策性金融境外投资项目评估选用的是传统评估模式,即评估重心放在发起人自身经营、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而对所投资的具体项目的认识和控制,则处于次要位置。如果投资项目失败,则贷款本息依然可以由发起人偿还,金融机构不会直接受到影响。从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看,传统评估模式的原则和分析方法无法适应和满足政策性金融境外投资项目的需要。 (1)传统评估模式过分重视投资人财务指标而对项目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根本区别在于不以赢利为目的,而要执行政府产业政策。然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境外投资项目贷款、担保等业务的价格低于商业性业务30%以上,如果以商业行为推向市场,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其次,把偿债能力集中在财务报表的分析上面,本身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财务报表是静态的,仅反映企业的过去和现在,不能体现将来;再比如,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或市场扩张的需要,资产负债率的多少、现金流的正负,不一定能说明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 (2)传统评估方法是从项目微观角度考虑而忽略了其他层面。首先,从项目角度看,应具有较满意的赢利能力和充分现金流,以确保按时还本付息,并达到境外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客观效果。其次,从发起人角度看,应在评估项目本身财务效益的基础上,考察因项目建设、经营而给发起人带来的所有财务效益。第三,应从社会和国家整体利益角度评价项目的宏观效益。对此类项目,应主要从宏观的机会成本角度进行评估,以取得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作用和效果。 (3)传统的评估模式适合于国内的建设项目评估而不利于境外投资项目评估。传统的评估模式适合于国内的建设项目评估,但对于与国际经营关系密切的外汇管制、税收影响、涉外法律等问题却无法解决,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国际经营项目的主要风险所在。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境外投资中,盈利项目占1/3左右,在2/3的未赢利项目中,因未充分把握当地法律、政策、国际惯例而造成项目终止、暂停、亏损占38%以上,因税收变化、汇率浮动导致亏损者占20%。因此境外投资项目评估必须重视与国际经营相关的风险评估。 2、评估程序和指标的缺陷 (1)对清算价值的估算不够重视。部分项目的经营战略指出了经营一定时期后转让,但没有对具体的转让方法(如当地政府收购)、转让的价格条款给予分析和数据测算。 (2)对NPV的测算和折算率的选取缺乏依据。净现值测算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项目评估测算指标之一。而目前对NPV的测算、内部折算率的选取都存在不够重视现象,部分项目甚至没有NPV测算。 首先,缺乏折算率选取标准,评估人员一般照搬了发起人评估报告中的折算率。但发起人是从纯商业角度、从自身的资源条件计算资金成本、选取折算率的,这与政策性金融的角色完全不同;而部分发起人为了片面追求投资扩张甚至会人为夸大或缩小折算率。 其次,折算率没有考虑项目所在国市场平均收益及风险溢价。首先,国外经营与国内经营,市场相关系数必有降低,甚至为负值。根据CAPM模型,对项目收益率的要求也应有相应降低,折算率需要调低。其次,对香港、日本、德国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和国家,与墨西哥、泰国等国家相比,也应该用不同的项目折算率标准。 (3)风险评价的系统化和定量化尚待提高。目前许多境外投资项目的评估中,都没有对境外投资影响较大的汇率、税收、投资所在国外汇管制等因素的定量分析。而从操作角度看,以上指标的定量分析是可行的且是必须的,因为这些因素超出一定的变化幅度,对项目的可行性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评估理念和方法优化 1、从项目角度看 境外投资项目只有满足以自身现金流和资产申请和归还贷款的能力时,才具备投资的价值。因此,境外投资项目应该、也必须与项目融资的基本条件相吻合。对于财务指标不能满足投资价值的项目,通过项目融资的评估方式,可以划清发起人与政策性金融的经济责任和分工,继而明确对项目公司、发起人的利益补贴,再辅之以发起人角度、宏观效益角度、外交角度的评估和评价,有效地筛选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境外投资项目。 2、从政策性金融角度看 首先,应该作为政府的委托人,肩负起对境外投资项目评估、筛选,提高境外投资整体效益的责任。实行项目融资后,要求金融机构必须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参与其中,严密跟踪并反复论证,对发起人和经营者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进行评估,并且经常对具体的融资结构进行创新。从客观上保证政策性金融能够从项目评估阶段开始提高境外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3、从发起人角度看 一是项目融资克服了“表内融资”的状况,使得会计报表不至于因境外投资出现负债比例过高的局面;同时,因受行业周期或市场原因而国内经营暂时不景气的企业,当遇到境外的优质项目而申请境外投资贷款时,不再被会计报表而“一棍子打死”。二是可以获得超过自身财务状况的融资,同时项目较高的负债可以享受利息税盾。三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全方位介入可以充当项目顾问的角色,而风险的分配使发起人不至于因项目的失败而破产。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在理论上,境外投资项目具备项目融资的适用条件,项目融资方法有利于提高我国境外投资项目的效益,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境外投资的发展。 三、评估模式的优化 1、有效划分风险 如上所述,传统的评估模式下,发起人必须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所有风险负责。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不以赢利为目的,但仍以收回贷款本息或释放担保责任为最终目标。而引入项目融资理念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目分担风险并为其中的系统风险买单。对境外投资项目来说,发起人应该对项目的商业风险和自身的信用风险负责,对超出预测的政治风险和不可预见风险,除了投保境外投资险之外,应由政策性金融承担。 2、有选择地应用不同的评估模式 总体上看,境外投资只能实行有条件的以项目融资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评估。即政策性金融在评估境外投资项目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评估模式:一是完全地应用以项目融资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评估;二是有条件地以项目融资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评估,即对不具备“特许权经营”和“政府保证”项目,则在实行项目融资的同时,对发起人追索权、风险分配因项目而调整;对现金流不足以覆盖贷款本息的资源、高科技引进项目,则在严格按照项目融资方式进行微观财务评估的同时,对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对比分析、对系统性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和责任明确,在加入宏观效益、剔除系统性风险损失的基础上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估;第三,部分规模小、操作不够规范的依然使用传统的评估模式。 3、不断改进评估指标 引入项目融资的理念与方法后,必须围绕项目启动,综合分析和评价项目的整体效益,并对有关指标进行调整,从而于项目现金流中予以测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政策性补亏。在采用项目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对能源、稀缺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由于国家经济战略需要,项目本身无法自负盈亏的,依然以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评估、管理、风险划分;对短期或局部看现金流不理想的项目,可以相应延长贷款期限,或划分以项目资金、发起人机会成本收入的还款比例及期限。对国家战略项目、能源资源类项目,其政策性亏损部分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弥补,然后在弥补的基础上,运用项目融资方法对项目进行财务评估。 (2)项目寿命期预测。对一个不准备中途转让的项目而言,项目的寿命期会影响现金流,虽然随寿命期长度的增加,它对现金流的影响逐渐减弱,直至忽略不计。对完全意义上的项目融资,在“特许权经营”背景下,其项目经营期就可视为寿命期;而现阶段的境外投资项目,项目公司和发起人并非能够决定寿命期,因为政治事件可能迫使一些项目的清算比计划要提前。因此,对项目既要设定合适的寿命期,又要做好提前结束寿命期的风险预测。 (3)清算价值(税后残值)估价。相比于国内投资,境外投资项目的税后残值对项目现金流的影响要大很多,这是因为:项目寿命期难以控制和预期;残值受当地技术、社会环境、金融市场的影响非常明显。残值估计有3种方法: 一是当残值不确定时,需要考虑残值的各种可能结果,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估项目的净现值,必要时估算残值的盈亏平衡点。二是对上市公司,转让价值可以根据红利贴现模型计算,由公式:V0=D1/(1+K)+D2/(1+K)2+…+DH/(1+K)H+PH/(1+K)H(式中,V0为已知,D1…DH由损益预测表得到,K可以根据投资所在国市场平均收益率确定)计算得出。三是房产、设备、无形资产等残值应根据市场、技术等具体情况进行预测。房产价格受当地房地产行情、地理位置、政府经济开发政策等因素影响,而设备和无形资产制约于行业技术变化。 (4)机会成本计算。境外投资项目涉及的机会成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发起人因投资项目带来的出口。包括项目建设设备和生产期原材料出口,由于收益归发起人,而如果以项目作为评估对象,就不应纳入项目现金流。二是项目给发起人带来的经营成本节约。主要指发起人利用投资项目的销售网络、地区双边税收减免、打破垄断阻力等条件,带来成本节约。三是技术转让及研发收入。发起人收购或投资建造研发中心,利用当地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或为回避因投资收益汇入国内的税收,从而在当地建立研发机构。这些收益及支出应根据归属,计入发起人或项目收支。 综上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境外投资项目的评估应在引入项目融资的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优化,以提高评估的可靠性。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有关问题研究 摘要:叙利亚正在处于经济发展时期,资金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改革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增强投资项目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对于充分用好有限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相应政策措施。 关键词:投资项目评估;决策体制 投资项目,是指通过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生产手段,提高综合性生产能力,在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达到预期效益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经济行为。投资项目评估,是指利用系统原理、规模经济理论、投资优化原理、风险不确定性原理等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价,使资金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活动。从微观上看,投资项目评估对项目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影响经济主体对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从宏观来看,投资项目评估影响着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最终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项目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叙利亚国家的背景 1946年4月17日,叙利亚摆脱法国殖民主义统治获得独立后,在发展国民经济模式上,选择了与西方经济模式不同的民族社会主义模式。1963年3月8日革命后,叙利亚走上了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所有工矿企业进行了国有化改造,没收私有财产,将其变为国有财产,致使民族工业规模萎缩,私人资本与人才外流。到1968年,叙利亚经济处于危险边缘,政府号召公民和侨民投资经济,但未收到预期效果,私人资本继续外流,生产力持续下降。1970年11月,为克服国民经济的消极和失衡现象,走上多元化经济发展道路,叙利亚开展了拯救国家和振兴经济的改革运动,采取了以国企为主导的发展集体、合资、私人企业的经济复苏战略。1973年,通过《宪法》废除国有化经济体系,发展与保护私有经济,平稳地过渡到多元化的经济体系。所以《宪法》公布后,外流的私人资本和民族资本才开始回流,经济生活中的公有、私有两种经济模式开始并行。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叙利亚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国社会特点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叙利亚不断吸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经济法规,实施符合国情的多元化经济政策,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高于5%的速度发展,成为中东少有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家。2007年,叙利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增加,据叙利亚政府估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仍达6%左右。 从1991年10号《鼓励外商投资法》颁布至2002年底,计划建设的工业项目431个,其中已实施的项目55个,投资由35.22亿叙利亚镑(约计0.77亿美元)增加到61.87亿叙利亚镑(约计1.35亿美元),已注册的行业达694种,企业数86281个,其中以工程项目居多,占61%;其次为化工业,占14.5%;再次纺织业,占13.2%;然后食品业,占11%,这些项目的地域分布不匀,其中大马士革省、大马士革农村省及阿勒颇省就占去了75%。 二、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的状况 叙利亚的投资项目评估始于国际组织的援建项目。根据联合国要求,援建项目必须遵照国际组织特定的评估标准和程序,因此它不属于叙利亚自己的投资项目评估。但它给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的初建提供了基础。“二・五”期间,叙利亚对所上的一大批工业项目开始了成本效果分析。并于1968年7月2日成立国家计委。20世纪70年代末叙利亚又引进了西方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978年国家计委又颁发了《叙利亚-约旦投资项目评估的共同指导》。综观可以描述的叙利亚目前投资项目评估的发展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起步较晚;政府的绝对控制;无独立的评估体制,投资项目评估体制不健全。 三、关于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项目评估技术问题 1、投资项目评估中,缺乏对经营者素质的评估。对于技术项目而言,其成败的关键在项目的经营者。经营者的低素质,将使项目最终失败。目前,叙利亚在进行项目评估中,常常只盯在项目本身的预期经济效益上。项目预期效益好,仅能说明项目是可行的,而其投资就不一定可行。因为投资最终总是要落实到一定区域的某个特定行业的企业。当被投资企业的素质低下,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其预期的经济效益时,经济效益标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对引进项目缺少投资环境评估,导致地方政府在“政绩意识”的驱动下,缺乏对项目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盲目引进,导致项目“只开花不结果”。投资环境制约着投资者的投资活动。优越的投资环境是投资顺利进行和发展的保证,有利于项目经济效益的实现;而恶劣的投资环境会阻碍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软环境恶化对项目的成败影响更大。 3、缺乏专业的投资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叙利亚目前虽拥有十几家评估机构,但大多数挂靠在政府部门或会计事务所等,缺乏行业眼光和专业经验,加上评估方法单一,评估手段落后,使得对投资项目或企业的价值估计误差太大,评估结果可信度较差。 (二)投资项目决策体制问题 在投资项目的决策上,叙利亚采用的是中央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这种决策机制呈现以下两个矛盾: 1、决策的经济性要求与决策的非经济性考虑的矛盾。决策者非经济考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决策时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掣肘。二是地方政府决策时的业绩追求。地方政府面对上级要完成或超额完成对地方下达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上的指标,以期获得升迁的机会;面对地方经济,要解决诸如就业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压力及财政收入增加的压力。地方政府的这些目标与任务都与经济规模有关,而与经济效益不太密切,致使地方决策时的非经济性考虑。 2、决策权限与决策风险不对称的矛盾。由于决策主体与投资主体不统一,投资决策权限被分割于投资最高委员会、企业行政主管和企业之间。投资决策的风险约束制度严重缺位。在叙利亚,投资最高委员会是投资项目的主要决策者,而投资项目的风险一般不由他们承担。因此,在投资评估中,投资最高委员会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候甚至不按规程办事。 四、原因剖析 造成目前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工作起步较晚;二是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体制改革的进程缓慢。其根本原因在于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体制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 制度经济学者诺斯认为,一种制度的变迁具有其路径依赖性。在诺斯看来,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有两种极端形式,即诺斯路径依赖Ⅰ和路径依赖Ⅱ,在这两种之间还有许多中间情形。诺斯路径依赖Ⅰ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演进的良性循环。路径依赖Ⅱ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演进的恶性循环。因此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有极强的制约作用。造成路径依赖的原因有: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交易费用;利益因素。其中利益因素又是最重要的因素。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 对于叙利亚目前的投资项目评估体制而言,其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应该是地方政府及下属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往往诱使政府决策的非经济性考虑。因为这些目标都与经济规模有关,而与经济效益不太密切。在短期内,政府对这些目标的实现,应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惠”于现有投资项目评估体制。虽然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的这些非经济性的决策对地方是不利的,但作为地方政府的领导,频繁的换岗。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这就属于一次性博弈,而不是重复博弈,难免“投机行为”的产生。 既然地方政府是现有投资项目评估体制的即期最大受益者之一,就具有维持现有体制的一面。而根据现有体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又将地方政府作为最主要的改革执行者,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对当期政府本身的政绩利益有负面影响时,政府对现行体制改革就会拖延,从而使投资项目评估工作改进迟缓。 五、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投资项目评估技术体系 1、构造全面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叙利亚要从投资环境、被投资企业素质、投资项目的技术、市场、风险、经济效益、风险企业和项目的价值等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全面评估,尤其要将生态效益纳入评估模型,以便投资者正确分析投资环境、自身企业和相关目标企业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 2、构造开放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与国际接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叙利亚大量引进外资的情况,投资项目评估理应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引进、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评估技术,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 (二)强加投资决策体制改革 1、政府投资运行机制的规范。要建立科学的政府决策机制,要真正废黜“首长项目”。而当务之急是要理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政府投资从资金的投入、建设、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直到投资的回收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资金运用过程,但政府内部的部门分工相互割裂,从而形成多元分散的管理状况。管投资的管建设和经营效益,不管资金的回收;管规划和生产经营的没有投资决策权;管回收的对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状况不过问。所以要实现政府投资主体人格化,强化对政府投资行为的约束机制。政府投资要通过确立和组建政府投资主体的形式,由政府投资主体作为政府投资的代表。 2、确立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应当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使其投资行为真正做到市场化。真正实现国有企业自主投资,国有企业遵循市场经济法则自主融资,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领域的调节应主要依靠经济杠杆而不是行政手段,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与资产重组,应以市场为纽带,政府只能引导,而不能用行政命令。 (三)建立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监督机构 地方政府是现有体制的即期最大受益者之一,具有维持现有体制的惯性。而根据现有体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是最主要的改革执行者。加之政府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出于自身政绩的考虑,大量安排短期项目进行政治“寻租”,极大地浪费了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所以在进行投资改革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地方政府的监管。这一方面需要中央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要争取在地方建立一个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监督机构,对整个投资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还可以建立一些投资绩效评估的中介机构,地方政府也应增强重大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四)加快建立项目评估中介服务机构 要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要努力健全中介服务体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创办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策划、项目论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管理诊断、财务、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等。同时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完善中介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客观、独立、公正”的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促使其规范运作,独立承担中介服务中的法律责任。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其中,麦吉迪为博士生,易卜拉欣为博士生,杨秋林为教授)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 提要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权益投资,它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获取高资本收益。它的风险性使得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评估理论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在界定风险投资系统的基础上,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分类进行系统阐述,以助于评估理论体系的建立。 一、风险投资的系统界定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风险投资译为“Venture Capital”,有人又把它译为“风险资本”、“创业资本”。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Venture Capital”刚传入我国大陆地区时,也被译为“创业投资”、“创业资本”,一些政策性文件也使用这种说法,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即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进入九十年代后“Venture Capital”又译为“风险投资”,但此处“风险”的意义有些变化。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险,Venture不仅指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时伴随的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还指一种主动地承担风险的行为。本文中的风险投资等同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源于西方,因此西方国家就风险投资的定义更具代表性。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把风险投资定义为:由一群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而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凡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和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都可视为风险投资。目前,美国学术界一般把风险投资定义为:由未来风险投资组织对那些急需权益性资本用来产品开发或发展的高增长、高风险、一般为高科技公司所进行的投资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国内的情况对风险投资进行了不同的定义:(1)风险投资是指面临技术上、市场上高风险,但具有增长潜力的高技术企业的投资;(2)风险投资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使之产业化的投资;(3)凡是以高技术与知识为基础,生产经营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投资均可视为风险投资。就风险投资的定义来说,它应包括主体、客体、目的三部分。 本文认为,风险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而不论资金的来源、资金分配方式和资金使用如何。狭义的风险投资则指以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主体为获得未来不确定的高收益,对具有高风险、高增长特征的高科技项目进行的权益性资本投资活动。在该狭义的定义中,风险投资限定了投资对象为高科技项目,包括高科技项目的R D、商业化、产业化。 (二)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健全的体系来加以保证。在风险投资体系中。大体有以下四种类型的主体参与运行。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影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也涵盖在这四个主体之中。 1、风险项目或风险企业。风险项目或风险企业是风险投资的客体,没有好的项目或风险企业,风险投资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以万计,但真正能达到国际水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微乎其微。正如太平洋风险投资基金副总裁林栋梁先生在“风险投资与产业投资研讨会”上题为“中国风险投资运作”上所讲的那样,他们不缺资金,而是缺乏好的项目,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项目投资。 2、初始投资主体。我国风险投资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外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组建风险投资公司。随着我国风险投资的不断发展,外资以及私人资本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外资的引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所需的资金,而且带来了成熟的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外国投资方由于各国投资法律限制或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善也不可能大举进入。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少的现实问题。 3、机构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这是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体系中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部分,作为体系核心的风险投资机构直接承担风险、分享收益。目前大部分由各级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组建的风险投资机构,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未完全以市场体制为基础,没有适宜的金融工具来沟通风险企业和投资者,很难适应风险投资机制的需要。实践证明,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是低效率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咨询公司、管理公司或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性机构,他们提供关于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咨询、上市包装等金融性服务,以及资信评估和担保服务等。现有的中介机构已具有部分功能(如咨询和包销),但由于其服务对象(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功能的合理发挥需要一套关于风险企业或项目评估的完整的理论支持。 4、各级政府及其(准政府机构)。政府在风险投资机制中的作用除了资金投入之外(政府资金投入是体系启动阶段的重要推动力),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扶持、规范和监控风险投资的发展和运行。目前,我国虽然对风险投资明确表示支持,但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明确的发展计划,又缺乏规范的管理方法,甚至有些政策限制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例如,现有股市政策、产权交易法规都不利于风险投资的顺利撤出。当然,限制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传统人文环境的约束等。因此,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繁荣还需待以时日。 (三)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比较规范,一般包括筹资、投资和撤资三个阶段。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Lerner和Gomper提出了“风险投资循环模型”,这个模型把风险投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大的阶段又分为几个小的步骤。 第一阶段,筹资阶段。基金筹集是风险投资的起点。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凭借自己的声誉和能力努力争取养老基金、银行、保险公司、个人等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并通过与投资者谈判签订合伙条约,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在这里是以风险投资合伙公司作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典型类型来探讨风险投资过程的。签订合伙契约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步骤之一。合伙契约规定所筹集到的资金的投资范围,并保证风险资本家按照投资者的最大利益行事。 第二阶段,投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把风险资本投入到一个选定的公司组合中去。该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选定投资对象;第二,规划投资时间,即决定在投资对象业务发展到哪一个时期注入资金;第三,估计股权价格,即对投资对象的每股股权的价格进行评估;第四,选择投资方法,即决定是否需要其他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第五,达成投资协议,即通过与投资对象谈判,在利润分割、绩效衡量、董事会席位分配等问题上取得一致,然后按协议注入资金;第六,参与风险管理,即风险投资家通过在风险企业董事会中拥有的席位和投票权,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决策,并提供专家建议。 第三阶段,退出阶段。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通过风险企业股票“首次公开发售”(IPO)或转让、兼并、清算的方式收回投资。至此,整个风险投资过程结束。风险投资收回投资后又会开始下一个投资过程。风险投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其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相互影响,共同决定风险投资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 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概念分类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概念。项目评估是对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成本、效益的评审与估计。这个定义包含了对一切投资包括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包括风险投资、基建投资、企业重组投资)项目评估的一般定义。而风险投资的项目由于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特征,其评估的含义明显不同于一般的项目评估的含义。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是风险主体对高新技术项目实施可行性、经济性、技术性、不确定性进行全面的考核,以期望在一定风险水平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它是做出风险投资决策的前提和基础,风险投资决策只有建立在科学、务实的评估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分类。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评估类型。不同的评估类型在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重点,甚至评估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1、根据评估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评估、金融机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政府风险投资项目评估。这三类主体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评估重点、评估原则有所不同。企业在风险投资时往往追求的是投资收益或项目对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在分析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往往注重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价和战略价值评价;金融机构可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在对项目评估过程中更注重项目实施的安全性,因此评估的重点在于项目的风险性分析;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做风险投资项目决策时,更注重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政府在对高新技术项目评估时,不仅关心项目的财务收益,更注重项目投资建成后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效果,它追求效益的社会最大化。 2、根据风险投资项目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个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系列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多项目评估、项目组合投资决策。在这三类项目评估过程,评估方法各不相同。第一类单个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评估方法最简单。而第三类则评估方法非常复杂,不但要用一些单个项目评估的方法,还需要使用投资组合等理论方法。 3、根据评估内容和范围可分为技术评估、财务评估、市场评估、管理评估、社会评估以及期权评估。技术评估主要评估技术上的先进性、有效性、实用性、适应性、可靠性等,财务评估主要评估项目的费用、成本和收益,考察项目的活力能力以及财务上的可能性;市场评估主要考察市场进入难度、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以确定该项目的市场前景;管理评估重点是对风险企业家素质和管理队伍的评估,风险投资界传奇人物多里奥特曾说过:“可以考虑对一位有二流想法的一流企业家投资,但不能考虑对一位有一流想法的二流企业家投资。”可见管理评估的重要性;社会评估是从社会公平分配、福利、就业、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法规制度方面考察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效益和损失,有时也把环境评估作为社会评估的一部分内容;期权评估是对以上评估的不足而提出的,一般的评估虽然考虑了时间和风险的报酬,但却忽略了项目投资过程中弹性及期权的存在,因此需要期权评估对其进行补充修改。 4、根据风险投资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分为种子期项目评估、创建期企业投资评估、成长期企业投资评估、扩张期企业投资评估、成熟期企业投资评估。处于不同阶段的项目(企业)在投资目标、投资风险、回报率以及企业的基本状况等方面有其明显不同的特征。因此,它们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5、根据评估时间与投资实施时间的关系,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事前评估是指项目实施之前的预评估,其目的是确定该项目技术、经济等是否可行;事中评估是指项目实施中,由于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比如市场变化或竞争性技术出现)需要重新对项目进行评价,以决定该项目是否继续进行下去;事后评估则指项目实施后,为了总结经验教训,评价该方案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检查项目方案及其实施计划是否考虑周到,预期的风险程度是否反映该方案在实施中、实施后的状态等。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针对目前《投资项目评估》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提出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等解决办法。 关键词:投资项目评估;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投资项目评估是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重要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作为一种投资决策技术,是工程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为本单位挑选合格的贷款项目时所采用的方法的依据。该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于一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实业投资分析技术,为企业培养具有投资评价能力和从事项目决策的人才。近年来,在《投资项目评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出席率低和看其他书等现象,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主要讲解投资决策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投资项目评估学的研究对象,投资项目评估的产生和发展,投资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贷款项目周期与项目评估,投资项目的概况和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市场分析与生产规模分析,建设和生产条件评估、技术评估,项目寿命期和投资估算,总成本费用、销售收入与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的估算,财务效益评估概述及指标,货币时间价值,国民经济评估概述及指标,项目的费用与效益,国家参数与调整,社会效益概述及基本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方案必选的方法与应用范围,项目的总评估和后评估。 《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科学,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课程涵盖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要重视对投资项目评估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应精心设计教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理念,精讲与简述相结合,每堂课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对当堂课的主要内容悉数掌握;要加强对投资项目评估的操作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给学生讲授较多的、较为系统的知识。但这种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少量的实践教学也不能使学生对投资项目评估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按照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求在一学期32学时之内讲完《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全部内容,教师要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采取按部就班式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结果是只能流于知识性的介绍和理论性的概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不但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估、国民经济效益评估和社会效益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际讲授中,由于时间有限,先讲理论,再联系实际,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知识还没来得及消化,就立刻进入实际应用环节,有些难以把握;在讲授实际应用时,教师仍进行系统讲解,方法过于复杂,影响了学生对实际应用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只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每堂课都是先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再讲授本节课内容,实施满堂讲。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老师的“教”,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殊不知教学相长,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讲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学生只是一味地记课堂笔记,而没有进行个人思考;在考试命题中,注重死记硬背,学生只要将学过的内容背诵下来就能得到高分,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在实践教学中,还是主要依靠教师讲授,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而由教师代劳,不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锻炼动手能力,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对教师教学水平要求很高,并且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投资政策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从现有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看,还不能满足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要求。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讲授《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之前,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也没有参与投资项目评价的实战经验。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投资项目评估》的教学工作,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讲授,不清楚投资项目评价的实际情况,无法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由于缺乏在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先天不足,指导学生实习进行动手能力训练时的效果欠佳。 三、《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办法 针对上述《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以教师为主导,提倡循循善诱,重在引导。从而使师生双方主动介入其中,使学生能熟悉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从该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帮助。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时效性要求,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强,其中的项目建设背景分析、项目必要性分析、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技术的论证和经济分析都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应结合国内外教材体系和投资项目的实际为学生教学增添新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并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如采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课件和人人动手的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如在进行项目财务评价时就要用到财务会计学、投资学的一些原理和指标,因此,还应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前后课程。《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项目市场分析是生产规模确定的基础,技术评估是经济分析的前提,项目基础财务数据的估算是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基础,所以,要在几个章节的内容都介绍完之后,再进行归纳总结才可以得出全面的认识。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在《投资项目评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启发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融入理论讲解当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真实客观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在具体授课前精心准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提供一些投资项目的具体案例,通过现场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观看课堂演示或独立操作,训练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使之形象地理解案例的真实信息,达到项目演练过程与理论知识介绍同步进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开阔思路,例如,对于“投资项目寿命期估算”一节,介绍完自然寿命期、技术寿命期和经济寿命期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应选择哪一个作为项目的寿命期,可以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授课前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扩展教师的知识面,让教师深入到投资项目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参与相关投资项目的评价,身临其境地进行操作实验,深入到项目运作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第一线,整理实务资料,增强对投资项目的感性认识,用实践经验收获、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教师应积极参与评估实务和科学研究,了解有关投资项目评估实际活动的发展和变化,探索先进的科学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对理论知识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展科研成果奖励,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加强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利用专用性强的软件,如EXCEL、SPASS、SAS等进行财务效益评估,通过实际模拟运算让学生亲身体验项目评估的实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鼓励年轻教师出国研修,到企业或金融机构从事投资项目评价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项目导向教学法符合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本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向、转变教学理念、重设教学模块和充实师资队伍等途径,构建了基于项目导向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新思路。该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结合、项目导向和实境操作,强调项目实训的重要性与学生的参与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评估水平为目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导向;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要求高、应用领域广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导向法,加强项目案例分析,并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在实验联系中加以深化和应用,真正实现“在做中学”的理想教学模式,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一、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开展项目导向教学的创新思路 在项目导向的前提下,教学重心由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模式转移,学生既要掌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跟随学习模块的推进完成项目评估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领悟理论知识,熟练评估流程,掌握评估技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相比传统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有所创新。 1.转变人才培养。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完成投资项目的评估工作。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加强学生对项目设置的参与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课程的实用价值,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突出投资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为创业、创新项目提供专业的评估工作人员,为新时代培养高、能、尖、专的人才,是人才培养主要方向。 2.改革教学理念。现有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乃至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项目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重组课程体系,利用翻转课堂、慕课、教学平台等新的教学手段,凸出项目教学,加强实境训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培养理论水平和操作技术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3.设置教学模块。投资项目评估知识的实践应用领域很广,按照评估工作进程来设置教学模块符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以项目导向为驱动,按照教材和教学课程安排,可以把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通过项目设计把不同模块联系起来。实践操作以模块为核心,不同模块能够分开实施,编制独立的实验指导书,单独填写实验报告。同时又可以联合起来形成投资项目的整体评估报告,集中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模块设置与理论教学并不冲突,教学时间安排与实验进程也不矛盾,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安排互相衔接,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境演练相辅相成。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入项目导向法以后,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娴熟传输课堂教学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投资项目评估经验,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项目的方案设计和评估操作,这就需要建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激励教师通过实验技能培训、项目开发、学习深造等增强实验教学的水平,达到参与项目运作的职业要求,还可以通过外聘专家进入教学队伍或者开展师资培训等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教学中的实践 1.教学进程规划。投资项目具有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是一个便于计划、筹资、执行的时间和空间单位,项目导向教学法下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也是一个系统化的活动,其遵循一定的工作流程:(1)选择设置评估项目,引导学生分组设立投资项目,并对项目进行归类;(2)制定项目评估计划,落实教学实践地点、方式和基础资料准备等内容;(3)实施项目评估计划,并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4)检验项目评估结果,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评估方法的是否有效等;(5)反馈项目评估效果,总结亟需整改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2.教学项目设计。本文以投资项目评估工作中的经济决策模块为例,进行项目导向教学。在引导学生分组选定投资项目,完成前阶段的教学和实践任务以后,后续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3.教学项目实施。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投资项目评估过程所涉及任务的方式来实施项目。教师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案例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为辅。学生分组对选定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包括基础条件评估和投资决策分析等一系列的评估任务,并最终形成评估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创造力,对投资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掌控学生的操作进程,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4.教学效果检验。引入项目导向法后,既要延续传统教学的理论考核,还需考察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小组的项目实施报告、已经完成并提交的项目成果、参加投资决策类比赛的成绩等都应作为考察依据。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总体监控,学生小组在每一个教学模块完成后,通过讲评演示的方式把本小组的项目实施内容进行展示,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对这些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的项目进行总结,交流实践过程的得失,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认知水平。 三、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1.扩充案例教学,增加实践课时。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投资项目评估所涉及的领域和评估方法的实用性,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后阅读和专业导读,接触更多的投资项目,了解已有项目的投资评估运作,并通过实践课时来训练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自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采用课堂讨论与项目交流的方式,可以清楚认识自身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共同进步。 2.细化项目选择,避免出现偏差。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结合前期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来选择项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要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在实验指导书中详细列出项目选择的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注意的问题等,将任务细化,把握项目的难易程度,并且还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度的调整。 3.改善考核办法,调整评价思路。试卷考核是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引入项目导向法以后,实践环节的操作水平也要加以反映,仅靠试卷成绩很难完整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现有的考核比例不够科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课时较少,成绩绩点较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可以把学生实际操作形成的资料纳入进来作为考核依据,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效果。还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理论考核,也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还需要对评估过程中形成的实验报告等进行终结性考核。 4.改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参与。改革教学理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将项目评估的主动性和决策权交予学生,这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学结和归纳,消除学生学习和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做到教学相长,教与学共同进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难以掌握和应用投资决策方法。在面临具体的评估任务时,实际动手能力偏弱。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把项目导向教学法的项目导向、教学结合和情景设计等特点在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出来,有助于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价值工程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成本优化的应用 摘要: 将价值工程方法引入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流程中,在满足必要评估功能下,制定成本优化的项目评估改进方案,并以国内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为例对改进方案进行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 价值工程;风险投资;成本优化 0 引言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形式,主要工作是对经过筛选后的项目标的(通常是一家实体企业)进行注资参股,并在未来通过合适的方式退出获利。对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来说,会在数年的投资行为后,管理一个项目池,项目池的净收益即为所有项目在未来退出后所带来的收益,减去所有项目运作过程发生的成本。 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项目收益和项目成本是两个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项目收益取决于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评估的评估体系、专业能力、市场运气;项目成本则取决于项目运作中的实施流程、调查方法等。学术界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未来预期收益为导向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忽略了项目评估所实现的功能与投入成本间存在一种可优化的价值关系,适用于价值工程理论的分析范畴。本文旨在应用价值工程探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的成本控制问题,即在满足必要评估功能的前提下,制定成本优化的项目评估流程。 1 价值工程理论 价值工程是指以最低的总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在可靠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创造性工作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的科学手段。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取得该项功能所需的成本之比,这种关系可以用公式V=F/C表达,其中V-价值,F-功能,C-成本。 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通过功能分析甄别必要和冗余的功能,并通过成本优化,提升研究对象的价值。价值工程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对象选择、情报收集、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方案创造、方案实施等。 2 价值工程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的应用 价值工程的主要工作步骤包括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方案改善创新、方案评价及结论。现以国内一家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项目运营数据为基础,引入价值工程方法对该机构项目评估流程进行分析,并在满足现有功能需求的情况下提出成本优化方案。 2.1 项目评估概况 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指对目标企业进行的全方位调查分析,包括行业调查、业务审查、团队调查、财务调查、法律调查五个功能。 2.2 功能分析和功能评价 由五位风险投资领域的业内专家,按常用的“0-4评分法”对五个功能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汇总计算,确定功能重要性系数。功能重要性评分方法见表1,功能重要性系数Fi(F1-F5)计算结果见表2。 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分为六个业务环节,分别是资料收集、外围走访、进驻项目企业调查、专家智囊评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律师事务所合规。现以国内一家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的项目运营数据为基础,提取4个项目评估流程作为样本。每个评估样本在六个业务环节中均增加了成本,将增加的成本分摊到F1-F5五个功能单元。计算每个功能单元分摊的成本汇总,并以此计算功能成本系数Ci(C1-C5)。如表3所示。 根据以上功能重要性系数和功能成本系数,计算功能价值系数Vi=Fi/Ci。如表4。 价值工程的重点改进对象是功能价值系数小于1的功能单元。如表中所示,F1-F3的价值系数均略大于1,表明功能价值略高;F5的价值系数约等于1,表明目前其功能成本与功能重要性基本匹配。F4的价值系数小于1,且偏离较大,表明其功能偏低或成本偏高,因此提高F4的功能或降低其成本是价值工程的改进方向。 2.3 方案改善 根据上一阶段的功能评价,我们确定从财务调查这个方面来对这家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的项目评估进行成本优化。 按照成熟风险投资机构运作的行规,财务调查主要是外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慎调查。然而由于第三方审计机构审计时间长、风控保守,在国内竞争激烈的风险投资市场容易错失良机,部分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也采用自建财务调查团队,而非外聘第三方机构的模式。 对于这家国内风险投资公司,我们建议自建财务调查团队。这样一来,可以省去外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需要增加团队建设费用、业务实施费用。在每个项目上需要2名财务尽调人员,负责整理财务报表及分录、查阅明细账、纳税资料、资产盘点、重要合同等,并形成报告。 分析自建财务调查团队为单个项目带来的成本变化。该风投公司可长期聘用2名专业财务人员,按照一般薪资标准每年共增加工资支出20万元;另一方面,该风投公司一般年份需要进行财务调查的项目数为月均1-2个,取其平均值,按照每年18个需实施项目计算,平均每个项目的自建财务人员支出为1.11万元。业务实施费用方面,财务调查一般历时3-5天,按照该风投公司每人每天1000元的出差费用标准,取天数平均值,2个人员的4天调查差旅费用合计0.8万元。因此,实施每个项目时,若自建团队将增加1.91万元成本。而与此同时,可省去外聘第三方审计机构所需为每个项目支付的5万元财务调查费。 故得到的结论是:自建财务调查团队时,每个项目上将节省3.09万元。 2.4 方案实施与效果 该国内风险投资公司根据选定的改进方案,取消了外聘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改为长期聘用两名全职财务人员,并根据其熟练程度调整业务量。在该风险投资公司过去一年进驻企业方评估的22个项目中,仅财务调查一项支出就累计节省70多万元。 3 结束语 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流程中,应用价值工程方法对一家国内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成本优化分析,找到了进行成本控制的关键。对于该公司来说,能够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架构,并在合理的业务结构下,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业务能力的扩展上,同时提高了业务效率。 在实际的风险投资行业里,对于一支资金量1-2亿的小基金,配备2名财务人员是合适的。以1亿的资金规模为例,基金管理人每年收到管理费为150-200万,如果能够在某一个业务流程上节省50-60万,也不啻为一项不小的收获。放大而言,募集资金量越大的基金,投资的项目越多,同一时期内需要考察评估的项目就更多。当需要考察的项目数大幅增长时,通过本文提供的改进方案所节省的运营经费将变成巨大的效益。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相关问题研究 [提要] 从创业投资的概念及其特点出发,分析创业投资项目评估对象应考虑的因素,研究创业投资项目各个阶段的评估特点及相应的评估方法,针对当前构建大一统评价模型的难度以及低实用性,构建创业投资项目的评估机制。 关键词:创业投资项目;投资项目评估;创业投资项目评估 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是创业投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有效的项目评估方法是创业投资机构为实现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所必需的。创业投资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有效的创业投资发展运行机制,对创业投资的评估研究也刚刚开始,因此对其运作和评估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及原则 (一)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创业投资评估与一般的投资项目评估不同,具有自身独到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六个特点: 1、创业投资评估考察企业的潜在价值。创业投资项目,主要是以项目本身的成长性来判断,要求日后投资退出时能得到较高的收益。 2、创业投资评估非常适用于高技术产业项目。创业投资的对象一般为刚刚起步或还未起步的高技术企业或高技术产品项目。风险资本看中的是创业者的素质和项目的成长性,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只要在这方面符合风险资本家的要求,就会成为投资对象。创业投资基金有时也大量投资于传统行业,对传统行业的评估传统方法可以很好地胜任。 3、创业投资评估注重项目的成长性。创业投资项目具有高风险的本质特征,也存在迅速成长的潜在可能性,一旦投资成功可以获得极高的收益,风险投资家为了获得潜在的高收益,而愿意承担其蕴涵的高风险,因此会更加注重项目的成长性。 4、创业投资评估注重管理团队。创业投资评估对项目的管理团队进行严格的考察,管理层的素质通常是投资者考虑是否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在评估中给管理团队的素质赋予很大的权重,以确保企业有一高水平管理团队。风险投资家宁要二流的技术和一流的管理者,也不要一流的技术和二流的管理者。 5、创业投资具有独特的评价指标。创业投资评估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模式。一般来说,创业投资评估多采用带权重的模糊评判方法,对项目各个影响因素进赋值,然后加权处理。 6、创业投资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创业投资是一种资金与管理相结合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一方面进行合理的估值和交易结构安捧,控制项目风险,确保收益,随时监控项目的发展全过程;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发掘项目潜在价值。 (二)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原则。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搞好创业投资项目评估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1、效益性原则: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2、系统性原则:内容体系系统性、指标体系系统性、方法体系系统性;3、选优性原则:选用最佳投资方案是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4、公正、客观、科学原则:评估组人员具备相应素质、评估方法规范化、评估程序科学化;5、统一性原则:评价方式、方法,评估内容及基本格式的统一。 二、创业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 (一)市场途径的估值方法。市场途径是通过把被评估企业与类似的上市公司或已交易的非上市企业进行比较,再经过必要的调整来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思路。市场途径的基本假设是,市场交易参加者是理想的,并能获得完全的信息,因此确定的价值是科学的、合理的。 1、市盈率法。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市盈率PE(股票价格/净利润)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预期收益,以推算出企业的市场价值。 2、PB(市净率法)。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市净率(总市值/净资产)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净资产,得到企业的市场价值。 3、PS法(价格销售量之比)。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PS值(总市值/销售收入)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营业收入,得到企业的市场价值。 4、相似交易类比法。如果找不到类似的上市公司,但可以找到最近被兼并或收购的公司,则可以参照兼并或收购的交易价格来确定被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收益途径的估值方法。收益途径是通过收益折现的方式,将拟投资的企业一定时期收益换算成现值并以此确定企业的评估价值。从投资方的角度看,收益途径是评估企业价值的一条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在此,企业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未来整体获利潜力,而不是现有资产的多少。运用收益途径,在评估企业价值时要求科学合理确实三个基本参数:预期收益、折现率和获利持续时间。收益法有两种:折现现金量法和股利资本化法。二者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基本参数的确定有差异:前者以自由现金流量,后者以分配给投资者的股利作为预期收益,前者获利持续时间有限制,而后者则假设获利持续时间无期长。 三、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应用保障 (一)有效防范投资中的道德风险。创业投资中,创业资本家与创业家由于目标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问题。为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创业资本家必须设计一套有效的创业资本契约,约束和激励创业家。 1、设计一套最佳监控模式。全过程监测即创业资本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决策等重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测,以了解企业真实发展状况;效绩判断即创业资本家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对企业运行的绩效进行判断;逆境诊断,即在过程监测和绩效判断中,对各种已识别的逆境现象进行成因分析、过程分析及发展业逆境诊断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一般对策及危机管理即创业资本家在企业逆境诊断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2、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优先购股权制度实现的外条件;优先购股权的实施方案。 3、采用阶段性融资减缓道德风险的机制。一般情况下,创业资本家对创业企业的投资是分期进行的,这样可根据企业的进展情况决定后续融资的时机与投资额度。创业资本家周期性地提供创业资本,融资分为多轮次,而每轮投资只确保创业企业发展到下一阶段。 (二)有效防范创业投资项目评审中的决策风险。所谓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活动中,由于主、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项目评审的决策程序偏差,可能导致搜寻到的信息不完备或出现信息扭曲失真的情形,不能为决策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支持,造成决策失误。国企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评审程序才可更好地解决。而决策方法存在偏差,可能会轻视重要信息而将非重要信息看得过重,导致决策结果失真,即拟定的投资对象不合投资要求,加大了投资风险。项目评审是创业投资运作的核心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创业投资的后续发展,因此降低决策风险,减少决策失误,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有效防范创业企业的管理风险。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产品尚未定型,市场认可程度存在着不确定性,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反映创业企业的价值,因此创业企业成功与否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创业企业面临着比一般成熟企业的股权投资更大的管理风险。可以解决的方法有,进行组合投资、保持一定比例流动性强的资产。 (四)有效防范创业投资的退出风险。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为创业投资提供专业的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的欠发达,是创业基金以购并方式实现退出的重要制约因素。另外,破产清算法规不完善,增加了以清算方式实现资本退出的复杂性。为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以合约的完备性来防范和控制资本退出风险、积极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创投评估、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防范和化解资本退出风险。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通过对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的意义及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梳理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投资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和保障措施,以实现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世界银行资助项目的重点领域,1981年至今,世行在华已实施了约60个项目,投资总金额近百亿元。农业稳定才能促进经济稳定,经济稳定才能促进国家稳定,国家稳定才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可以这样说,农业是“兴国安邦之大计”。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现代化,是其他部门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农业项目评估是随着农业投资项目借款业务的开展而逐渐引入我国的,评估工作是贯穿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可为委托方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公正和客观的依据。我国发改委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农业项目评估工作。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是一个关键措施,而我国目前针对农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准确性太低,单从投资估算上看,偏差超过30%屡见不鲜,如果从项目的整体结果来考虑,评估的准确性就更低了。评估不准不仅造成决策失误,导致投资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评估业的声誉,危及评估业的生存和发展。究其原因,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的稀缺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资金短缺,提高农业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资金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具备农业项目评估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是项目评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而目前项目评估人才培养还没有引起重视,专业的项目评估人才缺乏是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员的数量和职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提出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继而给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及方法,从而促进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行业规模健康发展。 一、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工作在项目评估咨询公司,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些专业基本上会设立投资项目评估专业课,现有评估人员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从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或者是项目评估方向的硕士教育中获得的,在入行之前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据调查,社会上至今只有资产评估师、PMP项目管理师的培训机构,并未设立专门的农业项目评估人才培训机构,因此当前的农业项目评估人才主要是通过高校的经管专业本科培养出来的,而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想进入项目评估行业中,却没有学习的途径。这也是农业项目评估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 农业投资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效益低和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在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当前评估人才整体的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咨询公司数量不多,难以适应当前项目评估行业发展需要。二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不高,经常导致评估结果发生偏差。单从投资估算上看,偏差超过30%屡见不鲜。三是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带头人稀缺,高校的学生在学习项目评估技能的时候,缺乏实践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也是导致现有评估人员水平有限的原因之一。四是缺乏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培训机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成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障碍,最终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根据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以及评估水平低下等情况可以看出,改变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农业项目评估课程的实用性。目前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基本上开设投资项目评估课程,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采取说教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参与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给学生参与的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现实的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 2.有助于加强评估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度。目前高校为社会提供的评估人才多数为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刚刚步入项目评估行业中时,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重新定位投资项目评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校的评估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针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践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4.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加评估人才的数量,提高评估人才的质量。目前我国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由投资项目评估行业中的专家做带头人,设立评估人才培训机构,拓宽现有评估人才培养途径,这样不但可以扩大项目评估行业规模,通过专家的指导,还可以提高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1.改进现有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授课模式,重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的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基本是来源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或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并且主要是从投资项目的环境评估、技术评估、财务评估、国民经济评估和社会评估几个方面来讲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但是没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经历。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实验环节,进行案例模拟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高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评估人才的目标[1]。 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建立投资项目评估技术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2]。目前,校企合作是高校在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内容,这种合作模式有几点好处:一是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实习平台,让他们在毕业前接触实际的工作,有利于在毕业之后能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不会影响单位的工作质量;二是企业在聘用实习学生的同时,可以降低人员成本,也可以在实习人员中挑选可以长期聘用的员工,为学生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而言,自2003 年以来, 经管类各专业先后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等合作协议: 如财务管理专业与海通证券、物流管理专业与北大荒物流公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绥芬河海关,除此之外还与用友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但是对投资项目评估技术的应用,却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因此,应该加强与项目评估咨询公司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3.成立项目评估人才社会培训机构,拓宽现有人才培养途径。当前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校是主要的人才培养途径,输出的评估人才数量和质量有限。因此,要想使项目评估行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在社会上成立项目评估培训机构。在高校和社会中发掘项目评估行业资深人士,让他们成为项目评估培训机构的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优势,给学员们传授最新、最直观、最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为社会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项目评估人才。 三、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的人才培养意识 目前农业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并未引起高校及农业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通过提高农业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进而加强对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改善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缺乏的现状,也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开了一个好头。 (二)完善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教学资料 改变当前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增加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践环节,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教学配套资料,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三)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 在高校内设置专门人员,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为高校输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为高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3]。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也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业界人士的重视,大家齐心协力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改善当前评估行业的现状,最终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评估人才,为社会各界的委托方提供准确度较高的评估结果。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投资项目评估与风险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引言:本论文主要针对风险投资公司的具体业务内容和工作流程,设计开发了一套投资项目管理系统,使项目分析更加高效、准确、合理,使风险投资能够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率。风险资金的引入使得许多建设项目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为风险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研究单位、个人将目光投向了风险资金投资,使市场中风险投资的项目越来越丰富。本投资项目管理系统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和管理的特点,以系统工程学、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信息集成技术、矩阵式管理的结构模式,以高度的科学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为主要手段,对项目实施的进度、成本、资源、财务、安全等实行过程动态管理和有效控制,规范了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提高了投资建设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有利于是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和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项目管理概述 1、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是以项目为主要管理对象,根据项目的内在规律,对项目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的管理活动。比如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往往由于施工单位的局限性,很难保证项目一次性实施成功,可将项目委托给从事项目管理的专业单位进行管理。 2、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 (1)项目管理实行经理负责制:施工单位不得越过项目经理直接管理项目内部工作,必须通过项目经理实现对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项目经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经验等;(2)以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为实现项目目标,需将项目目标分成不同阶段的分目标,再将分目标分解成各个不同阶段的子目标,通过一步一步的完成子任务来实现总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施方案,保证总目标的完成;(3)有充分的授权保障:施工单位要授予项目经理生产调度指挥权,技术、组织方案决策权,财务、人事管理权等权利,项目经理也要授予其下属的项目经理部成员在其分管业务方面的各种必要权力,使各成员有职有权。 3、项目管理的职能 项目管理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组织:通过授权、职责划分和签订合同等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机构运转,并通过建立有效的项目组织机构、配备所需的各类人员来确保项目目标的完成;(2)控制: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必须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和调整,即有效控制过程;(3)计划:为使项目协调有序地达到预期目标,可用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来统筹安排整个项目,把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的所有目标和活动划入正常计划过程;(4)指挥:为保证项目各层次人员按既定计划从事各项项目活动,可通过已建立的项目组织机构,逐级下达指令;(5)协调:对项目的众多结合部之间出现的矛盾进行磋商、调整、联系和沟通,来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 二、系统开发环境及数据库选择 1、Visual C++ 开发平台 Visual C++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目前它已成为程序员进行软件开发的首选工具。作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它由编辑器、调试器以及程序向导、类向导等组件组成。且可为我们提供多层次可调节的应用程序,来大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2、MFC MFC应用程序框架是以MFC作为框架基础的,以此程序框架模式搭建起来的应用程序在程序结构组织上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的Win32 SDK编程方式的。MFC提供了相当多不同功能的类以适合尽可能广泛的需求。 3、MySQL MySQL是一个免费的SQL数据库,作为一个多线程、多用户的数据库服务器,它的功能虽然不够强大,但已经能够满足一般应用软件的要求。它的主要目标是快速、易用,MySQL数据库的开发者也在不断使之更加完善,它的数据处理速度明显优于其它数据库服务器。如果所开发的应用软件对数据库操作的功能及灵活性的要求不是很高而对数据库的性能要求较高的话,MySQL数据库服务器不失为一个最佳的选择。 三、投资项目评估与风险分析系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个人完成模块的设计 通过需求分析,将系统的功能分为两大部分:项目内容维护、查询。其中,项目内容维护包括:①项目源输入:将客户递交的数据按业务需求进行计算并存入数据库。②报告输出:按照规定的格式及项目计算结果数据输出;查询:查询以往计算结果,输出报表等。 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①市场分析系统;②融资管理系统;③投资估算;④项目方案的比较评估。 2、详细设计与实现 市场分析系统的设计:①市场调查处理:市场调查处理是为了对调查表搜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模块。它的作用是为了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以二种方式进行处理,最后利用评分和主观概率给出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显示。②市场预测:采用回归分析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及相互关系,利用实际数据,建立合理的经济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预测。 融资管理系统的设计:公司的资金可以从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获得,不同来源的资金,其使用时间的长短、附加条款的限制、财务风险的大小、资金成本的高低都不一样,这就要求公司认真分析公司融资的外部环境的内部条件,按照融资原则确定一个合理的融资方案。①筹资分析:融资规模已投资需要为依据,资金的合理需要量建立在资金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以保证投资项目或经营活动正常开展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数量。②融资风险分析:融资风险的程度用概率的方法进行分析。 3、投资估算 ①固定资产估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计划期内建筑、设备购置及安装或更新生产型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入量。②流动资金估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供周转使用的资金、用于购买劳动对象、支付工资和其它生产费用的资金。③建设期借款利息投资项目在建设期间因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而应计付的利息。④投资回收期:又称现值投资回收期,按给定基准折现率条件下,用项目折现后的净现金收入偿还全部投资的时间。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CM及PBL结合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研究融合CM教学法和PBL教学法,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CM教学法;PBL教学法;投资项目评估 CM(案例式)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是近几年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两种新型教学方法。由于这两种教学方法同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都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有不同角度的突破和改进。因此,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采用的比较多的新型教学法。两者都是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目的。因此,这两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学院的课程教学。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为例,分析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CM教学法及其应用 CM(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即案例式教学法。该方法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最早是在哲学中探讨问题、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而其形成一种教学方法是始于哈弗大学法学院,后由哈弗大学商学院把该方法引入商业及企业管理教学,利用商业管理领域的真实事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种启发的角色,而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角色。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该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提供各种案例,为学生营造一种较真实的学习场景,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情感体验。另外,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学生可以分组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于案例中体现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PBL教学法及其应用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法。PBL是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训练与学习,对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PBL是由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创立,这种方法,最开始被用于医学院的教学领域,后逐渐推广到了商学院及其他学科教育领域。从最开始的研究生培养领域,扩大到了本科教育甚至中小学教学领域。该方法的特点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其任务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利用所学知识试着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挑选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进步。 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国内外特别是在美国的大学教育实践当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两者各有所长,pbl教学法着重从问题出发,陪养学生实践能力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CM教学法则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等整体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能够互补又能够相互加强。下面就把这两种方法运用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设计中。 三、课堂教学应用 投资项目评估是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学及投资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研究拟投资(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以及效益、费用之间关系的一门技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实质内容是对投资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来决定投资项目方案的优劣或选择最佳投资方案。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也需相应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为学习前提。 因此,该课程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其一,实践性强,课程教学内容及章节与我国项目评估实务内容相同,与实践中项目评估实务联系非常紧密, 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 其二,学科综合性强, 课程涉及的经济学、统计学、财务会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具有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就会形成 “学生学得难, 教师讲得累” 的局面,教学效果不佳。为改变这样的情况,可以在课程整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而在具体章节授课的环节则结合pbl教学法。 在案例分析的课堂上,首先由教师选择一些不同行业及类型的项目。案例可以来自于相关书籍及文献资料,也可以取材于教师直接参与的研究性课题及实务。经加工提炼,便可整理为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案例教辅资料。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因为,在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示范,需要教师即要对教材相关理论知识比较熟练还要熟悉各种行业及企业的案例。并且还会涉及到实时财经政策及财经新闻。 除了课堂上教师的案例演示,还需要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案例的设计和分析,学生自主进行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其自主查找文献、分析资料和讲解案例的能力。比如,讲完投资估算或者财务分析章节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案例进行投资估算或者财务分析。可以分组进行,如果时间充足还可安排学生进行演示。在学生演示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pbl教学法则体现在每个章节的学习安排里。如下图为示: 以财务分析章节为例,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 项目成本费用核算情况如何?(2) 财务上偿债能力如何?(3) 财务上盈利能力如何?(4) 财务上生存能力如何?(5) 是否能够达到投资预期? 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估算财务效益及费用并测算相关指标,由此引出本章节要讲的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逐一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讲,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跟教师教学,师生间互动加强,教学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通过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把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把重多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把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对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做出了较有效的试验。(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投资项目评估中的财务分析问题研究 摘要:财务分析指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与价格体系下,把项目单位的利益作为前提,依据财务评估数据,通过项目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分析,评估项目的盈利能力,确定财务视角下的项目可行性。基于财务视角的项目投资决策,是考虑立项与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理论上研究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步骤和技术方法等。 关键词:投资项目 评估 财务分析 风险控制 项目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部分。财务评价指的是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这是投资决策者关心的首要问题。其基本内容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还有抗风险能力。这里所说的项目财务分析,与一般企业的财务分析有所不同,项目财务分析主要是事前分析,企业的财务分析则主要是重事后分析。项目财务分析是一套预测出来的财务数据,基于一定的经验标准来估算。这种分析是基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因此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方法包含其中。 项目财务分析主要为发起人或企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以便于科学决策。项目财务分析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供项目成本管理尽可能详尽的信息和数据,二是提供信息支持,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的投资决策依据;三是明确项目投资的风险,为投资人提供风险应对措施。 1.项目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分析、项目的债务清偿能力分析和项目的风险能力分析。 1.1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贴现指标,另一大类是非贴现指标。盈利能力分析是项目经济评价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的分析。这一科学分析将决定项目是否可行。如何做好这一重要标准的分析,十分重要。它需要经济分析师科学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计算出财务内部收益率,计算出财务净现值等指标,依据这些指标判断项目的盈利能力。 1.2项目的偿债能力分析,指的是根据有关财务报表,通过计算借款偿还期、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等指标,科学评估在设定的计算周期内,项目各年的财务状况,以及偿还到期债务能力。在苹果计算中,采用借款偿还期指标的话,可以不再计算备付率指标,反之亦然。 1.3项目的风险能力分析 项目投资总会面临很多风险。因此,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做好盈亏平衡分析,尽量保证盈亏平衡,还要做好敏感性分析,尽量避免预测产生的偏差带来的潜在风险。 具体来说,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盈亏平衡点分析。这一平衡点来自于销售收入和全部成本之间的计算,当销售收入与项目的总成本持平时,意味着项目盈亏平衡;当销售收入高于项目的总成本时,意味着项目实现盈利;当销售收入低于项目的总成本时,意味着项目实现亏损。因此,盈亏平衡点的确定十分重要。二是投资回收期分析。所有的投资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回收周期。但是,回收周期的确定却存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静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一种是动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静态投资回收周期的算法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只是计算了全部投资要用多长时间能够实现净收益。而动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则考虑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这是一种常用的算法,它按基准收益率折成现值来计算,因此更科学,也更符合现实需要。这样比较起来,静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得出的投资回收周期,一般来说是比较短的,很可能因此误导了投资人的决策;而动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得出的投资回收周期则比较长一些,因此,从投资人的角度考虑,该项目未必理想。投资回收期就是用这两种方法,通过测算某项目的投资总额,通过测算未来几年内现金净流量,得出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在与基准投资期、产品生命周期进行比较后,投资人可以科学确定该项目的风险有多大,是否可以确定投资。 三是敏感性分析。这一分析一般指的是指通过预估当某一不确定变量发生某种程度变化时,如销售量、人工成本、固定性成本和材料成本等的变化,项目投资决策所依据的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将相应如何变化,它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其实是通过逐一改变相关变量数值的方法,解释关键指标受变动因素影响大小的规律。它可以预测新项目的风险大小,提高分析投资决策指标对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也提醒了投资人风险意识,这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2.项目财务分析的主要步骤 项目财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性和定量分析两个部分。其中,定量分析最为重要。定量分析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主要是因为它以项目财务报表的编制、项目财务分析指标作为计算的依据,由此做出科学的数据结果,并对这些数据结果做出整理和分析,作为项目财务的可行性根本依据。 项目财务分析由以下若干步骤组成: 2.1 数据搜集 在实施项目财务分析前,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也就是根据分析的需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搜集有项目有关的各种数据参数,为下一步的数据预测等工作打好基础。这些相关的数据参数应该既包括国家、地方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等硬性、强制性的规定,也包括相关项目的有关参考数据,还应该包括依据市场调研得来的造价、运营成本数据和项目结束后可能产生的维护成本等数据。 2.2数据预测 根据得出的数据,做好项目的事前分析。由于项目尚未开展,因此,此时的数据还是预测性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已经与实际的项目收益与成本相差不远。在这一阶段,主要要做好项目收益和成本相关预测数据、产量与销量相关预测数据、销售价格与收入相关预测数据以及成本与税金相关预测数据。 2.3编制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 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分为基本报表和辅助报表,其中基本报表包括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损益表、项目负债及其偿还表、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项目资产负债表等。对收集和预测的项目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整理,编制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使这些数据之间形成内在联系。 2.4全面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 项目财务分析主要是通过编制和计算动态财务分析指标去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在进行项目财务分析时必须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于不同时间点上发生的项目现金流量采用折现等方法将其换算为现在或未来同一时间点上的现金流量值,以保证不同项目方案或不同项目财务分析具有同等的价值基础。 2.5确定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结论 这是最后一步的工作。根据以上4个步骤的认真工作,此时就可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报告了。其实,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求经济审计师认真落笔,不夸大,也不缩小,客观公正地明确此项目是否可行,多大程度上可行,真正实施后会遇到哪些可以预测的问题和不可预测问题。 3.项目财务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 3.1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等额货币在不同时间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即随着时间的转移,资金会发生增值。资金增值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取得利润,二是资金存入银行。后者由于存款人推迟消费要得到相当于利息的补偿。两种来源相对应,资金的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利润,二是利息,它们也可以用利润率和利息率表示。习惯上,人们一般使用资金价值的相对量,即利息率和利润率来衡量资金的时间价值。 3.2静态分析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借款偿还期法、资本金利率法、资产负债率法、流动比率法和投资利润率法等。这一方法计算简单而且实用。因为它对项目进行投资分析时,忽略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只是对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进行粗略的评价。 3.3动态分析方法 这一方法对项目的分析较为全面,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考核,与静态分析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为实际、合理。包括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和IRR法与MIRR法。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农业投资项目评估 摘要:近几年来,人民消费水平随经济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相应地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安全,越来越渴望每天吃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本文就种地种菜的规模化项目进行了理论上的评估,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关键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规模化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愈发严重 多地出现了城市人到城郊农村租地种菜的现象,像在北京这种大都市的很多郊区 农民纷纷把自己的地分割出租,而上海、浙江、湖北、四川等地,也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招募市民种菜的项目。 但这种“周末农场”热潮目前只是一种分散行为,尽管两三年前已经出现了这种项目,但其发展形势一直缓慢 。由此我们小组的项目是将租地种菜规模化,这是下乡种菜热的另外一种衍生形式 ——雇农民负责种菜 ,种什么菜,是否使用化肥,种地的规模,都由雇主来决定,充分尊重雇主的选择意愿。 我们将初期规模定在一个行政区 ,由区政府出面交涉,在城市郊区租下。经过估算过后,大致需要的土地,雇工人数,种植特定的蔬菜瓜果的种类等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对于收货后的农产品仅供该区自愿加入项目的常住人口食用,有剩余的话,可以在经过雇主同意的前提下,将农产品卖到周边地区。 二、项目大致流程 (一)由行政区政府牵头,在城市周边的农村,租出一片地,具体从哪些、多少地方租用土地视情况而定。 (二)挑选出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学者和有经验有技术的农民,估算大概产能和生产成本,制定相应的种植计划。 (三)雇佣农民进行种植,采取竞争上岗制和职业化管理方法。(四)将生产好的农产品集中运到项目实行区 (具体分配方式视情况而定)。(五)若有富余的农产品,可以低于市价少许出售给没有参与项目的消费者,所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支付土地费,一部分用于被雇佣的农民的分红,以便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六)年终居民再以其消费量向区政府缴纳相应的费用,以便开始下一年的投入。 三、项目的优点 (一)宏观方面 1.将市场和农产品产地直接联系到一起,使生产更有针对性,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免去中间过多的流通环节,节省流通资本。2.由城市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同样是管理技术上的。3.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把农民留在农村,一方面缓解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农村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管理成本。 (二)微观方面 1.节省市民饮食成本。 2.特供蔬菜安全令人放心,城市居民租地种菜未必能成为未来食品供应主流,但却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积极尝试和补充。 3.有助于农产品生产人员职业化,促进种植技术和高效农业发展。 4.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不仅收到租金,更能通过种植获得工资。 四、农业投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技术方面 租地种菜规模化项目,对农业来说,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上的提高,更是一种对产销模式的升级,属于软技术的提高,这种新的产销模式吸收了农村合作社在生产规模化中的优点,同时解决了在此体系中的销售问题。这个项目主要是用在一、二线城市及其周边的农村,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微调,其本质是将市场和生产一体化,但并不排除原有的自由市场的销售模式,这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因此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项目的实行,需要城乡间建设有直通的交通,周边农村里需要有一定面积的土地,我们讨论认为:沿海和平原地区更适合此模式运作。 (二)组织管理方面 城市不仅为农产品生产提供资金,同时提供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由城市中有相关知识的学者以及被雇佣的农民代表共同担当,增进沟通合作和管理。 (三)社会生态方面 租地种菜规模化的过程中,需要租用农民土地以及雇佣农民种植作物,会支付给农民土地的租金以及被雇佣的工资,在免除了大量流通成本的条件下,我们的项目能给农村带来更优厚的报酬,农村和农民的收入提高,也将促进其生活条件的提高。 同时由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污染和高毒性的农药将不被允许使用,对农业生态有极大的促进。 (四)农产品市场营销方面 农产品的销售是我们的项目的优势,因为我们的项目直接把市场和生产连成一体,产品价格更低,销路更明确,产品质量更让人放心,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地避免农产品滞销、农田弃置的情况发生。 (五)财务方面 项目的资金由城市里常住居民中的项目参与者集资运行,但由于我国关于民间集资的相关法律,我们的项目将由实行区区政府先发起集资,或由政府的财政资金预付,资金将用于支付土地租金、农民佣金、生产农产品需要的种子、肥料和产品运输的费用等。 (六)经济方面 我们的项目并不是根治我国农业经济的一劳永逸的方法,我们的项目旨在缓解一些地区出现的最尖锐的农产品产销矛盾——城市人支付得更多,却吃不到质量配得上价格的蔬菜。 而同时,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种出来的农产品却可能卖不出去甚至亏掉血本,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我们的项目把这彼此需要的两个群体捆绑在一起,把过去被中间环节吃掉的利润分给双方,这是我们的项目对经济的贡献。 五、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安全,越来越渴望每天吃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我们的这项计划真是对准大众的这种心理,满足更多人的健康要求。或许,这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阻碍,但是,整体趋势的走向表明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不只是政府,我们还可以联系投资公司,现代化的“家庭小农场”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研究 [摘 要]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在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以及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五个方面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 评估体系 序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风险投资迅速发展,但是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不确定等因素,风险投资行为的风险大小难以预料,严重影响着风险投资行为的顺利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过程作为风险投资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评估结果可以判断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能否进行,对于风险投资企业与公司的风险投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过程的核心,它的完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估的结果,对于风险投资企业与公司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众多,在设计评估体系的时候,要从整体出发,根据一定的原则,分清主次,使整个评价体系清楚明了,提高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1.系统性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又可以分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正确性,在设计评估体系时,要系统的考虑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确保系统运行的正确性。 2.整体性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整个评估体系,把握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关键因素或主要原因,分清主次。 3.实用性原则 在设计评估体系,一定要充分的考虑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整个评估系统能否经得起具体的风险投资项目的考查检验。 4.定量定性结合原则 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是定量的,比如市场需求等;有些因素是定性的,比如市场竞争状况等。这些定量定性的因素一般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为了对风险投资项目做出正确的评估,评估系统应该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一个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分析模型,尽量做到定量定性的统一协调。 5.发展性原则 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它所处的环境是不断的变化的,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所以设计的评估体系要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比如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一定发展性,可以考虑到各个指标的发展趋势;评估方法或模型要随着指标的变化或者科技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或发展等。 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是整个评估体系运行的基础,它是衡量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能否进行的依据。最早的风险投资指标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学者Myers 和 Marquis所做的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指标。 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目前的市场环境等因素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设计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体系时,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的情况,参考国外评估体系,建立一个适合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体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考虑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十个方面,分别是经营管理风险、产品及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投资环境风险、财务状况、投资退出及回报、信用品质、信用能力、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三、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方法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数学上的方法,对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风险管理及科学预测做出合理的评估,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数学评估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结构分析法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最早使用的方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一些总是量化,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层次分析法将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建立一个层次递阶系统结构,清楚的呈现出对象、准则、目标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逐一比较,综合,得出最优的结果。层次分析法的逻辑结构严谨,结构层次清晰,在理论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2.模糊层次分析法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有诸多的因素是不确定的,比如市场潜力尚可之类的,无法提供一个定量的值,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性,给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利用模糊层次法,在建立问题的层次结构后,可以由专家用模糊统计构建一个模糊差别矩阵,然后利用公式算出排序向量,不用检验每个层次的一致性。 3.多层次灰色聚类分析法 多层次灰色聚类分析法是在少数因素模糊的条件下,对数据进行处理,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它将主观指标分成三个简单的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项目层,然后建立比较判别矩阵,检验一致性,逐层计算,最后得出评估结果。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方法、灰色神经网络法等比较常用的评估方法,这些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为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应用数学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评估体系,对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进行即时评估与管理,有效的降低投资的风险,提高收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四、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快速发展,但是与之相配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却处在一个探索实践的阶段,对于风险评估的指标,评估的方法及评估的主体等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与标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落后,缺乏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学的理念体系 2.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完善 3.评估指标存在偏见 4.评估项目的着眼点存在着偏差 5.缺乏对投资环境的评估 6.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 我国进行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再加上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使得进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评估时缺乏准确的判断力。 五、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完善、健全的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对于风险投资来说,非常重要。针对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构建一个严谨、健全的评估系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加大理论体系的学术研究力度 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科研机构要加大评估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完善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理论体系。 2.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 在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需要中介机构提供大量的服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一系列专门的中介机构,可以有效的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3.提高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全面性 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不能只着重一个或者几个评估指标,要着眼于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将所有的评估指标进行分析,提高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由于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部门机构比较多,所以要提高评估人才知识背景的广泛性及实践经验的娴熟性,加强评估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结语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是评估风险投资项目过程的核心,它为风险投资行为的进行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加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三阶段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特点,介绍了三阶段教学法的教改实践,指出三阶段教学法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对三阶段教学法实施的相关配套条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投资项目评估;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集管理、经济、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专业课程,旨在通过对项目必要性评估、建设生产条件评估、技术评估、投资及融资方案评估、财务效益评估、国民经济效益评估、不确定性分析和项目后评估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具备投资评价能力和项目评估能力的专业人才。该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征:第一,实务性强,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即为项目评估实务的组成部分,与投资分析实务联系紧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第二,综合性强,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的特点,以“老师讲、学生听”为基本模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学得难,教师讲得累”的局面。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局限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学思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由于学生实务知识相对匮乏,对诸多知识点难以深入理解,学起来也十分枯燥,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根本无法谈及能力提升,也难以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业等对投资决策人才的市场需要。其次,课堂教学“重接受性教学,轻自主性学习”。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以知识接受为主的被动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是最主要的教学范式,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授课过程重视课堂的规范化和形式化。这种范式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扼杀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学习的机会,使得所学知识难以掌握和保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考核机制“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以考试为主,使得不少学生不是为掌握知识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考什么就学什么,学完了就忘完了,虽然考试分数高,但知识掌握及评估能力往往并不理想。 二、三阶段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鉴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结合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及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在西南政法大学近几年课程教学中的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提出了“三阶段”教学法,其内涵是把课程划分成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评估三个教学阶段,按由易到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改进教学质量。具体而言,“三阶段”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如下: 1.理论教学阶段。该环节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学目的是构建课程知识体系,为后续环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及答疑者。实施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课堂教学之前由老师布置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内容,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目来引导学生作好课前准备。②课堂教学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由小组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课前准备情况,以组内交流的形式开展对疑难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交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和分析。③老师以随机抽查形式检查学习情况,并根据抽查情况记录学生平时成绩。 2.案例分析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投资项目评估案例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并理清在项目评估实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选择若干投资项目评估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仔细阅读并分析。首先,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并建立案例库,案例来源可以是教师参研课题及评估实务,也可可以是学生自行设计的少许有代表性的项目。两类案例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对评估规范和常见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教师必须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课中及时组织和引导,并做好点评和疑难讲解,课后做作好评价及总结。 3.模拟评估阶段。该阶段是课程教学的提升阶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主要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项目进行模拟决策论证,完成模拟评估报告。具体教学环节为:①自行分组,确定项目。学生结合学习生活环境及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小组,并按照投资项目评估的要求虚拟职位,如市场调查专业人员、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投资估算人员、财务评价人员等。小组成员名单及模拟建项题目确定后提交教师备案,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督。②自主学习,自行论证。项目小组根据分工任务展开文献查阅及市场调研活动,并根据第二阶段的学习经验模拟进行分析和评估,完成模拟评估报告。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和思想的变化,在学生出现学习障碍时提供必要的指导。③课堂竞赛。以课堂竞赛的方式对各小组的评估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各小组作自主陈述并接受评委答辩,根据评分细则对各小组成果进行评比,对获奖项目小组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三阶段”教学法的教改效果及思考 1.“三阶段”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三阶段”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改活动的主要成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采用三阶段教学法后,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另外,学生学习态度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成功转变,通过图书馆、实地调研、向他人请教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学习难点,增强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主性学习动力得到了充分体现。②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三阶段”教学方法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以讨论、交流和协作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和补充,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观点,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有利于学习的迁移。模拟评估情景缩小了课程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差距,同时这些项目具有自选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等特点,模拟评估是不可抄袭和剽窃的,在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项目评估是开放的、复杂的、充满挑战的实践活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既是主人又是受益者,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承担责任,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③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三阶段教学法应用以后,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课程选修人数大幅提升;85%以上的学生课后均认为课程学习有较大收获。一些学生课后将“学生电脑维修中心”、“二手书交易中心”等模拟评价项目付诸于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少数学生在各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 2.关于“三阶段”教学法的思考。“三阶段”教学法是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的一种改革和探索,为更好地改进教学效果,还需要其他教学措施的配合:①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三阶段”教学方法要求加强师生的双向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和答疑,因此需要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QQ群以及其他互联网工具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保证师生双向交流的顺利进行。②丰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三阶段”教学法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实践要求,任课教师还需要通过实务调研、挂职等形式参与投资项目评估实务,以不断丰富实务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③优化考核方式。“三阶段”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习过程,以平时表现为主、考试成绩为辅的思路建立考核评价标准。加大团队创业项目模拟评估及答辩的成绩占比,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且期末考试应以开卷考试为主,题型应多元化、开放化,以考察学生分析能力为主。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对电能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以及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为给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电能,电力基建工程建设引起供电企业的高度重视。为此,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具体实际,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水平,为电力基建工程的稳步实施奠定基础。本文立足电力基建工程,分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强化举措,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措施 前言 电力基建工程在促进供电企业正常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猛,如何做好电力基建工程建设工作成为业内人士关注与探讨的重点。作为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单位应提高认识,认真落实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各项举措,为我国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重要性 电力基建工程对供电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考虑到电力基建工程的实施涉及诸多内容,为确保施工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尤其应做好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以充分协调各项施工资源,为电力基建工程社会与经济目标的顺利奠定坚实基础。分析发现,做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意义重大,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关系着人们生产生活用电的可靠性。众所周知,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电能的依赖程度非常大,一旦电力基建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给供电设备造成损坏,导致供电中断,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关系着电力基建工程价值的发挥。电力基建工程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多,为保证各项施工工作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需要施工单位将施工管理当做工作重点,才能促进电力基建工程价值更好的发挥,为供电企业的长远、稳步发展做好铺垫。 2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问题 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参与部门及人员较多,稍有不慎容易出现问题,给电力基建工程各项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应立足行业实际及具体的工程状况,分析开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为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通过对当前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汇总,得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1管理体系不完善电力基建工程具有投入大、施工周期长、管理内容多等特点,因此,为保证管理工作认真落实,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作支撑。然而分析发现,部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受管理体系不完善影响,导致管理工作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未根据电力基建工程具体实际,进行管理组织设计。另一方面,制定的管理制度太过宽泛,仅从整体上进行说明,缺乏管理细节的阐述,无法给具体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 2.2管理制度落实差管理制度 在促进管理工作认真落实上发挥关键作用,是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不过部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管理制度差,无法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引发一些不良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在于:一方面,管理人员思想觉悟低,侥幸心理较为严重,管理工作中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不认真按照管理制度开展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不重视管理工作制度,将管理制度抛在一边,把握不住管理工作的重点,使得部分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2.3管理专业水平低 电力基建工程与一般的建筑工程不同,需施工管理人员掌握建筑工程及管理知识的同时,对供电企业业务状况有所了解。分析发现,部分电力基建工程中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给管理工作的认真落实造成一定阻碍。一方面,开展管理工作时未充分了解电力基建工程实际,仅仅凭借以往经验开展工作,未充分认识到电力基建工程的特殊性,导致管理工作开展的针对性较差。另一方面,不注重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更新,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除此之外,电力基建工程各项合同签订中,缺乏对一些施工细节的阐述,尤其在明确各自责任上考虑不全面,引起合同纠纷的发生,给电力基建工程的顺利开展造成不良影响。 3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部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施工单位应加强认识,立足自身管理工作经验,以及电力基建工程实际,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加以优化,及时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为此,施工单位可考虑从以下内容入手,采取相关对策。 3.1积极完善管理体系为保障 供电企业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施工单位应积极完善管理工作体系:①明确管理组织架构。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施工单位应明确以项目经理为主的组织架构,要求抽派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担任各部门负责人,保证管理组织架构设计的科学、合理。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施工单位应认真分析施工制度、管理制度、奖罚制度等相关细节,结合电力基建工程要求,加以完善补充,尤其在制度的可行性上做好充分的论证。③制定管理工作反馈机制。为及时发现与处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施工单位应注重制定管理工作反馈机制,要求管理中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告知相关责任人,以研究有效的解决对策。 3.2实施管理责任制为确保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制度的认真落实,提高管理人员责任心,施工单位应实施管理责任制度,一方面,根据电力基建管理内容以及管理人员队伍实际,合理划分不同管理人员的管理内容,以及职权范围。另一方面,要求管理人员遵守“谁出问题,谁负责”原则,开展管理工作,尤其使其对管理工作细节提高警惕,杜绝侥幸心理,认真负责的开展管理工作。另外,加强管理工作监督。为促进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目标更好的实施,施工单位应加强管理工作监督,通过监督分析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按照相关规定对管理人员进行问责,不断鞭策管理人员再接再厉,做好管理工作。 3.3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电力基建工程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施工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满足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要求。一方面,引导管理人员做好岗前管理知识学习。电力基建工程实施前,施工单位应组织各管理人员,在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要求详细阐述的基础上,要求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开展管理工作培训。施工单位应根据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做好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邀请业内权威人士,为管理人员讲解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难点、重点管理方法,以及相关的管理技巧,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专业水平。另外,还可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管理人员思想觉悟,自觉约束管理工作不良行为。另外,加强合同管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为防止纠纷的发生,保证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尤其应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合同各条款的分析,界定各自职权。另一方面,做好对合同及附带资料的管理,及时进行归档,保证合同的完成,为后期工程竣工各项费用的结算提供依据。 4结论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施工工作质量,以及供电企业的运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施工单位应在明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做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研究工作。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受多种因素影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差、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方面,有时还会出现合同纠纷,严重影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2)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单位应在明确管理工作不足的基础上,积极完善管理体系,尤其应注重实施管理工作责任制,鞭策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做好管理工作。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另外,签订合同时还应明晰各主体的职责,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 作者:江朝巧 单位:防城供电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研究 摘要: 国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使电力需求不断增大,为了满足逐渐增大的电力需求,我国加强了对电力事业的投入。其中,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是电力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管理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建工程档案的管理,完善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档案资料的完善和准确。本文就电力基建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电力;基建工程;档案;规范化 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尤为重要,我国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加强对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和分类,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电力建设之中,基建工程档案包括许多内容,从该项目成立开始,这个项目所使用过的所有图纸、影音视频、文字等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和档案不仅仅是使电力工程建设更加规范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必备的法律凭证。这些档案涉及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资料、施工过程、建设周期等内容,所以必须对其进行谨慎的、规范化的管理。 1.我国在电力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的存放不够系统 目前,大部分的电力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档案资料繁多复杂。通常,大规模电力工程基建档案的管理会由多个管理人员完成,往往前期的管理人员和后期的管理人员并不相同,且不同的管理人员存放方式、记录方式各有不同,这就导致档案内容出现偏差,在存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档案缺失的情况。例如,档案中的某些合同签署时间存在偏差、工程名称前后不同等等问题。这类情况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准确性,使其丧失了原本应有的存在意义和法律效用。 (2)档案的内容不够规范、完整 档案资料包含的内容繁多、复杂,在实际的电力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员之间没有统一规范的记录方式,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导致档案资料在记录的过程中就存在漏洞和问题。此外,由于保存方式不同且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档案在长期的保存中出现丢失和破损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档案保存的质量。 (3)档案的管理缺乏保障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或单位对电力基建档案管理缺乏重视,从而导致档案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和严格,缺少相应的管理保障。施工单位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统一的管理方式,在工程建设初期没有及时进行档案的记录和跟进,导致工程的初期档案不够完善。此外,管理档案的相关部门没有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常常导致档案的丢失,并且没有及时对缺失的档案进行完善。此外,由于监督工作的松懈,档案资料的内容没有进行及时的核对,从而导致数据、记录等出现大小不等的偏差,影响档案的准确性。不仅如此,由于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缺少完善的设备和丰厚的资金,管理人员也缺乏专业性,从而导致档案管理苦难重重,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和漏洞。最终,档案管理无法满足电力工程建设的要求,二者脱节,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丧失其应用的作用和意义。 2.实现电力基建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方案 (1)规范工程档案的管理方式 为了进一步规范工程档案的管理方式,管理工作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改善: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就进行档案和资料的搜集,制定相应的录入方式和搜集时间。如果在施工前期没有进行规范的档案收集和管理,后期的档案管理工作难度会不断的加大;其次,由于工程持续的时间较长,资料档案会由多个管理人员经手保管。为了确保档案的完善和准确,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核对档案内容,制定统一的、科学的档案保存方式。在档案交接的过程中认真核对档案数量,避免档案的缺失。如果档案资料出现缺失,管理人员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补档,避免影响后期档案管理工作和工程建设;最后,管理人员要对工程建设的进程有一定的了解,对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实地的探查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档案内容,保障档案的准确性。 (2)规范档案的记录内容和记录方式 在档案记录的过程中,由于记录人员不同,档案的内容和记录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和规范化。因此,规范档案的记录内容和记录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制定一个系统、完善的记录方式,规范档案录入的内容,保障内容的具体和完善,以及不同管理人员录入的内容相互一致。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对档案的内容进行定期的、规范化的校对,及时发现档案资料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一旦发现问题管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纠正,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资料档案进行及时的查缺不全。 (3)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和监督 电力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诸多内容,参与工作的人员较多,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严格的监督,会导致管理难度的增大和管理漏洞的增多。因此,加强档案的管理和重视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管理部门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建设企业或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确保设备的健全数据转发机制在多媒体通讯系统内变得更加重要。 (四)向综合化发展的通信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通常包含了光纤传输、有线和无线接入、数字微波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现阶段,低轨道通信卫星逐渐得以广泛应用;光纤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推广普及也让传输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通信业务早已经能够传输活动画面;移动通信技术的日益完善,模拟移动通讯目前已经被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所代替,GPRS(4代)也在全社会中得以广泛的普及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也初具模型;过去所使用的准同步数字系统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也已经全面更换为同步数字系统;宽带接入技术近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光纤主干网接入宽带当前已超过G级,无线接入技术和蓝牙技术也逐渐成熟;在电信业务内融入IP电话业务,让过去的电信技术和IP技术之间的融合得以促进,DWDM光传输、IP选路以及Web应用可以说是下一代宽带网发展的必然趋势,ATM技术也必然会和IP技术相整合,相互促进发展[3]。 3、结语 我们知道,电子信息技术关系到信息采集、交换、存储、传输、控制、识别、提取以及加工利用等各个方面,囊括了互联网技术、光电技术以及集成电路等各个领域。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电子信息技术也必然会成为现阶段以及未来最为活跃且具备渗透力的科学技术。随着近年来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各种现代化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信息科学技术也开始成为了新时期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必然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李莉 单位:国网福建武平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建设 摘要: 近年来,我国电力需求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为了满足不断的增加的电力需求,我国加大了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投资。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而过程中,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收录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档案管理能够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减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的疏漏。本文就如何才能做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较长,内容繁多、复杂,因此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也较大,为了避免档案管理工作出现错漏,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方式、统一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加强对档案管理的监督和重视,以此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要从电力工程建设的最初期开始,将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文字、图纸等内容都需要进行明确的分类和管理,避免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产生错漏,还要确保前后期的档案内容一致。因此,做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1.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档案管理能够有效确保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其是工程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对电力企业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次,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基建工程档案囊括了整个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过程和内容,能够准确而真实的展现出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是企业工程投资的重要凭据,也是有效的法律依据。基建档案贯穿了整个工程项目,是对电力工程最真实具体的记录和体现;最后,档案记录能够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美国某核电站为例,由于该核电站没有做好前期的档案搜集,导致后期档案出现了缺失和一楼,进而导致整个核电站的建设都出现了困难,最终政府不得不将该电站由原有的核电站改为常规电站,从而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确保电站的完善建立,保障电站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其为电站的设计、维修等多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建设成本,提升了建设效率。 2.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过于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并且受到工程建设期限的影响,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往往将侧重点放在工程项目之上,忽略了档案管理和收录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出现漏洞和缺失,严重的影响了后期工作。此外,由于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管理部门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和严格的监察制度,从而导致档案在搬运的过程中出现丢失、破损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基建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素质 由于对基建档案管理缺乏重视,电力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选拔也较为宽松,从而导致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从而导致档案管理的工作团队整体工作水平较低,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缺乏专业的知识经验、操作生疏、责任感心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基建档案从录入到保存都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建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基建档案管理设备陈旧、模式单一 电力企业对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不够,导致基建档案的管理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替换,从而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管理模式方面,长期受不到重视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模式单一的问题,没有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和有效,从而浪费了许多时间成本和各项资源。除此之外,由于工程建设的内容复杂,参加的人员较多,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审核标准得不到同意,影响了监督和监察工作的展开。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4)基建档案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传统的基建档案管体制仍旧存在诸多漏洞,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安排专门的部门进行档案的搜集和管理,岗位设置不健全,从而导致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当,进而影响档案的质量和资料的完整性。甚至,有很多基建档案管理部门所使用的管理设备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管理需求,从而导致档案资料的安全存在隐患。 3.做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方法 (1)加强对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视 由于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在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对这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完善,使其不断向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为此,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增添各个管理人员,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鼓励管理人员和工程建设人员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如此,还要确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整理出适用于该项工程的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高效合理的对档案进行归档和分类,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条理性。通过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提升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电力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聘用的管理人员都具备相应的管理经验、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其次,企业单位可以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交流、沟通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管理知识,加强管理工作的质量;最后,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和审查,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有效满足工作需求,能够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和法律法规展开工作,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 (3)及时进行管理设备的更新,创新管理模式 先进完善的管理设备是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及时更换陈旧的管理设备,使其能够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从而保障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此外,创新管理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企业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不仅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还要根据工程的建设需求和建设情况设立专门的资料收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增添相应的工作人员,避免任何一人兼二职的情况出现,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管是奖惩方案、管理体系还是职权范围都要进行详细的划分,避免工作的重复和错漏。及时进行档案的核对,降低档案的重复率、减少档案中存在的漏洞,使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完善工作内容,使其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江岩红 单位:国网福建上杭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探析 摘要: 电力设备建设是电力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电力企业基建工程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电力企业需要建立全面完善的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制度,有必要分析我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和创新意见。 关键词: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 一、引言 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日益增长,能源基础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电力建设又是基建先导。我国人均用电量和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从人均用电量来看,我国约为2000-5000千瓦时,与北美、北欧及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在一万千瓦时以上,德国、法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在5000-10000千瓦时之间相比,本身具有加大电力投资的刚性需求,对基建工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2015年1月5日,总理在走访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时提到要实现电力设备走出去的目标。这对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正面临严峻挑战。2014年国家电力投资达3855亿元,增长14.1%;2015年,国家电力公司加大电力投资及建设力度,电力投资达4521亿元,同比增长17.1%,创历史新高。基建工程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内容多等特点,需要建设单位与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进行协商与合作,涉及到的管理内容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基础建设项目的管理过程中,预算制定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各企业经济效益。作为世界风电并网规模最大同时也是光伏发电量增长最快的电力公司,国家电力公司有丰富的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实践经验。 二、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电力投资逐年增加,基建预算金额快速增长 目前,以成本费用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是我国电力企业基建预算的主导模式。基于我国发电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和用电负荷分布,电力应推进更大范围内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如表1所示,2005~201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2.42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014年的5.52亿千瓦时,10年间增长了128.1%,用电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用电量的持续增加说明我国用电需求在不断上升,工业化进程加速也促进了电力需求日益增长,因此电力企业基建工程投资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且投资数额庞大,总投资金额从2005年的475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805亿元,10年实现了64.19%的增长,电力总投资金额的增长较为迅速,但在2009年之后出现了一定的下降,电力企业的基建工程投资增速放缓。从投资结构来看,电力工程建设的完成投资金额稳步上升,从2005年的1526亿元增长到2014的4119亿元,增长了169.92%,而电源工程建设总体来看有所增长,但近年来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以由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占主导的投资结构转变为两者平衡的投资结构,在2014年电力工程投资占比超过了电源工程。投资金额的日益增加和投资结构的转变对电力企业基建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电力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三个阶段 (1)预算编制阶段。我国的电力企业在编制工程项目涉及到的成本费用预算,主要是依据生产成本预算所遵循的管理流程进行编报。针对当年新开工项目进行预算编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结合企业年度已拟定的投资计划,依据原有设定的内控系数合理确定该年度的基建工程成本费用预算;其次,要重新分析企业续建以及以前年度已经结转项目,在分析企业续建项目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该项目建设进度、预计工程的预计竣工时间等;最后,不管是什么项目,预算管理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内控目标与累计支出,以确定该基建工程本年的成本预算。 (2)预算执行与监控阶段。电力基建工程在完成预算编制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执行与管控渠道,这需要预算管理成员将该阶段所涉及到的信息汇总至公司ERP系统。在执行该阶段管理工作时,公司需要依据生产成本预算所采用的执行与监控方案,同时要考虑参与本阶段预算管理流程的其他部门的工作特点,以恰当方式合理分配预算管理事项,并由企业财务部门指定专人进行项目督导。此外,企业还需建立起工程项目的月份进度表及成本费用定期入账管理模式,实现对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支持。 (3)预算分析与调整阶段。预算管理的相关部门需要每月根据ERP系统提供的有关企业基建项目工程成本预算所涉及到的具体数据来分析本月该项目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预算管理的相关部门,要汇总整理不同条件对预算差异造成的影响,包括客观条件变化、工程实际执行进度变化等情况。为了有效保障基建项目的正常实施,企业还需定期调整原有设定的年度综合投资计划和工程成本预算。 (三)预算闭环管理链条初步建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已初步实现了企业基建项目的全面预算闭环管理体系,并且能够在综合不同种类工程管理流程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确定基建项目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控制环节,并依据此制定出不同种类的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所需的管理标准模板,形成较为标准化的项目预算管理流程。同时,在确立财务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企业采用尾端监督前端的办法,不断提高电力基建项目预算的闭环管理能力。 三、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的特点 (一)分层管理、分层负责的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电力企业规模普遍较大,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因此建立起了纵深型和分层次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并且分别将不同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在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监督部门和预算管理的其它责任部门进行划分,达到明确的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效果。 (二)作业成本法为主的预算编制方法 电力企业的部门数量较多,加之发电和送点设备调试比较复杂,因此主要以作业成本作为预算编制的对象,可以在对多个部门或多个产品的成本同时进行追踪,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基建工程成本,增强预算和战略规划的联系。 (三)全过程的预算管控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涉及到投资、建设、调试等多个环节,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预算管理也十分复杂,包括编制、审批、执行等多个步骤。因此电力企业加强了预算的全过程控制环节,在管理环节上实现全面控制,全过程预算管控模式具有全面性且实施效果良好。 (四)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的预算管理目标 我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预算管理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建立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预算考评的闭环管理系统,这三个阶段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得预算的三个阶段依次交替、循环往复,共同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 四、电力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电力企业的基建工程预算要求企业在具体活动实施之前准备好全方位的统筹安排,并有效、合理分配企业活动中涉及到的资源,这要求企业对实施不同阶段的目标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为电力企业最终实现预设战略目标提供前提保障。但分析电力企业各单位的预算管理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其不同部门之间的发展水平明显不均衡,特别是其中一部分部门对于衡量企业本身具有的投资能力和该项目投资具体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因此,电力企业在现有预算管理水平上仍需持续加强,对于基建工程的实际投资规模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与更为合理的测算,保证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的可靠性。 (二)预算管理不规范 随着管理经验的积累与管理知识的增加,电力企业对于基建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但即使能够做到依据现有的知识与数据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预算,并对预算进行坚定地执行与持续地监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对于电力企业各部门过去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年度预算会带来较大可能性的偏差,这就意味着预算制定的相关部门需要进行调整,并对于调整后的预算进行监控方案的改变,这无疑都会降低预算的权威性,也会使得预算管理趋于形式化,不能发挥出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闭环管理亟待完善 虽然电力企业已初步建立预算的闭环管理形式,但仍有许多细节亟待完善。首先,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在开展具体业务之前的检查阶段存在漏洞。对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预算闭环管理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保障闭环能够持续围绕项目运行。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既没有将预算管理的各环节内容进行有效分解,也没有将执行的管理职责进行清晰划分,那么在预算管理具体涉及到的滚动调整、动态监控以及及时纠偏等预期工管理将很难进行协调与运作。其次,电力基建工程的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力的基础支撑。但电力企业配置的预算管理模块能够对整个基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起着关键的支持作用。同时,模块功能还需要保持持续更新,以适应电力公司的新预算管理要求,来提高企业预算编制的质量与效率,执行与监控过程的可操作性与方便性。最后,由于电力企业各单位承接的项目各不相同,在规模以及复杂程度上各不一致,模块在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不同项目结构差异性,以便在公司展开考核时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价,提出更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各单位执行项目预算的积极性。 (四)预算权责的曲解 预算管理过程需要企业多个部分的配合与协作形成的管理体系,涉及到项目建设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公司除财务部以外的其他部门成员并不完全了解预算编制、执行与监控的全过程的真实意义和实务要求,企业很多部门仍然将预算与财务预算简单划为等号,认为具体的预算管理工作只需要财务部门完成就行,对于具体执行人员并不予以配合,造成了消极影响,不利于预算管理的目标的实现。 五、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预算管理完善建议 (一)培养财务预算管理团队,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组织 电力企业应该着力培养内部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这样有助于各个部门明确工作职责,便于电力企业统一、分级管理,提高效率。此外,在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应该按照“预算牵头、专业审核、对口服务”的原则,明晰各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等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工作,发挥专业化优势。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和培训,让电力企业内部的员工了解并熟悉相关预算管理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根据基建工程发展愿景制定基建工程发展计划 目前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处理问题的流程应改为先由电力总部根据基建工程发展愿景制定基建工程发展计划、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等相关约束数据,再根据下级具体的基建工程项目运营情况制定相应计划,下级基建工程项目根据总部制定的预算规程实施项目运作。另外,电力企业要建立更严格的数据库,对财务数据分门别类的归集、整理、储存,挖掘财务与业务数据中潜在、关联信息,运用统计方法寻求电力企业运作数据规律,模拟各种边际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目标预测值,使运作过程预测可量化、实施基建预算好操作、不过于依赖主观判断,为基建工程预算原理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重视预算管理考核,强调激励约束作用 在实际执行中,应该根据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所涉及的不同业务类型,分别设置考核标准,有所侧重,提高预算考核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对于考核计算的方法也需要适当改进,不仅需要观察完成情况与预算的差距,还应该重点关注业务指标相比于历史年度的进步、下滑情况,增强合理性。为了发掘到真正影响预算各项数据的原因,还应该将EVA、利润率等综合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以便了解相应的成本动因,这将有助于找到管理预算,控制成本的根源,进而提升经营业绩,提高管理效率。 (四)建立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在电力企业内部,可以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在这一预算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借助统一由总部规定好的规程,对与各个层级的成本及预算,通过信息化数据化的方式实施,提高预算编制效率,满足不同层级的要求。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制定标准成本数据,在标准成本数据中明确范围、数量、标准,对于科研开发、工程建设这样要素多的业务成本,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通过细化材料、人工的耗费形成定格标准成本。对于差旅费、管理费用等日常运行成本,可以采用“动因分析法”,通过分析动因,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以确定成本定额标准。 作者:张东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 摘要: 电力企业基建工程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项目开工前、施工期间、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阶段,对工程的设计审查、招投标、物资验收、工量确认、分项工程验收、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审查,从而使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费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 全过程;基建工程;跟踪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建工程作为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公司经营管理的“发热点”和“出血点”,尤其国家审计机关及电力企业内部专项审查对基建项目的监督力度逐年加大,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应运而生。跟踪审计将管理审计、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相结合,是一种综合性强、时间跨度长、审计程度深的新型审计方式。 一、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作为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建工程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时间长、投入人力物力多、与系统外单位联系紧密等特点,但基建工程管理缺乏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的全面、系统管控。正因为有其特殊性,所以基建工程一直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也是内、外部审计检查的重点。长期以来,电力行业基建项目的审计主要采取工程竣工决算的审计方式,这是一种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虽然在决算时节约了建设资金和时间,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即使在竣工决算审计中发现了管理漏洞,也由于不良后果和影响已经产生,问题已难以纠正,而损失的资金往往难以挽回。因此,这种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方式存在时间滞后、诉讼较多、风险较大、可控性不强等问题。根据基建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计划下达开始至竣工决算完成的全过程推广跟踪审计势在必行。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基建项目建设过程通常包括计划下达及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编制、招投标、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竣工决算等过程。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基建项目从立项开始至竣工决算完成对所有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的全程跟踪审计和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在设计招标阶段,对基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初步设计的设计单位及跟踪审计的中介机构进行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 2.在施工招标阶段,审计机构完成对招投标工作程序与合规性的审核与档案的收集。 3.在项目实施阶段,审计机构完成对工程资金、物资管理、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等方面的审核与档案的收集。 4.在结算、决算阶段,审计机构全程参与工程结算、竣工验收、资产移交、工程决算工作并审核相关资料,完成工程档案的收集。审计机构将工程档案移交给项目建设单位,并提交项目跟踪审计情况报告。在收集工程档案齐全后,项目建设单位配合审计机构完成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并完成审计报告工作。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过程跟踪审计监控了基建工程质量、安全、进度、费用等多方面的情况,因此可以及时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对策,在第一时间将不利于工程项目管理和投资控制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化解风险,达到规范工程管理的效果,而这体现了“预防、服务、监督”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管理理念。 三、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注意事项 1.合理确定审计切入时机和重点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应沿着项目建设过程这条主线,综合考虑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的要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介入的时机和审计内容的切入点。而一般是选择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影响较大且事后不能审计或审计难度较大的内容,并把它作为审计的重点跟踪点。同时,还要体现跟踪审计的连续性、适时性,效率性。 2.科学制定审计操作规程审计操作规程对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重在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应根据基建项目的条件和特点,从确定跟踪审计项目计划开始,对跟踪审计方案的准备、通知制发、审计实施、审计意见发表、分期报告到竣工决算报告出具的一系列程序和文书,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程。对中介机构参与的跟踪审计项目,还应对其风险控制予以明确,以保障全过程跟踪审计执行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加强资料归档管理工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设,在完工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资金使用、项目管理、招投标最终均通过工程档案反映出来,因此,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对日后工程项目审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建工程各类档案数量庞杂、卷帙浩繁,而任何资料的遗失都有可能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和审计的最终质量,因此,务必要高度重视基建工程资料的归档收集工作,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最好由熟悉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心强、认真仔细的专人负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跟踪审计的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有限,基建工程众多,以致难以投入大量的人员和精力应对所有的审计项目。因此应充分整合审计资源,优先考虑以内部审计和中介机构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踪设计。利用内部审计机构熟悉内部业务、易沟通等优势,结合中介审计机构专业人才较全面、业务较精通的优点,内外协作,更好地开展项目跟踪审计工作。 5.加强沟通协调沟通内容包括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落实整改情况等。加强沟通可以使项目管理单位随时掌握工程项目的进度和相关问题,从而利于提升项目管控力度的指数。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开展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审计监督”,将基建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结算、决算等环节纳入到过程监管中,全过程跟踪审计将每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了识别与化解,使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强化依法治企、加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投资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温泉 李增杰 单位: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电力行业需要做好电力基建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工作,而在电力基建工程建设施工中,基建工程管理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电力事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的环节。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改进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基建工程管理的不足,使得电力基建工程的顺利施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必须结合电力基建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 1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管理机制落后管理机制是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关键,而管理机制是否合理也将直接影响到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效率,甚至影响到整个基建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预期目标[1]。作者对现阶段电力行业基建工程管理机制的看法是:由于当前电力行业还是国家统一管制和分配,从电厂生产、输送电至配电用户都过于传统。长期发展以来,国家为了打破这种传统垄断机制,建立有市场竞争活力,将逐步推行发电生产、输送电与配电用户分离,建立企业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模式,并引入民资参与、开发多种电能供应,如光伏、太阳能、风能。在电力企业内部也逐步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打破以往机构多、办事效率低的现象,设置有系统和效率型的指挥管理架构;从利益分配上以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挂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运行机制的活力和经济效益。 1.2管理人员责任制落实不足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涉及到多个岗位,工程人员较多,而且每个岗位对人员的施工要求也有所不同,也使得对各个岗位的管理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人员,这样才能对电力基建工程实施全面的管理[2]。而当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人员责任的落实表现出极大的不足,例如在电力基建工程出现问题时,找不到相应的负责人,无法追溯问题的根源,从而造成基建工程管理中责任制受到极大的质疑,一旦工程管理出现问题却找不到相应的负责人,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使得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整体质量不高。另外,由于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缺乏、管理资质不足等,都将给电力基层工程管理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制约企业的发展。 1.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施的有效性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要确保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效率,保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然而,就当前一些电力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素质来看,很多都未能达到管理岗位的素质水平要求,尤其是管理责任心不足,这将会影响到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再加上经验的缺乏以及企业对管理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等,使得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 2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2.1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当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于传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影响到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效率,甚至影响到电力基建工程的进度、质量、费用、安全等,为避免问题的严重化,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3]。首先,应引入先进的技术,应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对电力基建工程进行管理,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不仅提高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质量,同时也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前被广泛应用到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先进系统,主要由计算机以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能够对各项信息进行处理,如信息的传输、采集、处理、保存、使用等,从而实现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费用控制等。另外,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电力基建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应用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其次,先进的管理机制应建立在专业人员的基础上,因此,需要不断地强化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各个岗位人员都能够做好相应的工作,进一步确保电力基建工程实施的有效性。例如在2010年建设的110kV龙园变电站中,该站占地面积为3900m2,建筑面积2200m2,在该工程实施地过程中,使用了MIS管理信息系统,对工程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对保证该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极大的作用,当然,在引进先进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安全原则、质量原则等,具体应结合该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保证该变电站基建工程顺利进行。另外,在其他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一个项目从实施起必须认真全面了解和分析,如项目背景、建设规模、总工期、投资金额等都要逐一进行分解,做好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计划加强管控。在现代项目管理中,不仅要重视项目的质量、工期、费用,更重要的是要注重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安全风险。笔者从事电网建设项目管理近10年,在这期间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项目启动后各方面的工作程序和节点比较清楚,能解决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在对土建和电气专业有些内容还不够熟练,对最近颁布的行业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掌握不够,对管理过的项目没有做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工作考虑,因此,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引进先进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效率。 2.2明确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责任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施过程中,管理责任是否明确极为关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一些电力工程企业因管理责任不够明确,使得一些岗位管理出现问题,却找不到相应的负责人,这不仅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所分管的范围不明确、不清晰,造成工作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等问题。因此,针对于这类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明确电力工程管理责任[4]。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大、项目岗位繁多等特点,因此,要确保工程实施的顺利进行,必须在各个岗位都配备有相应的管理人员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将各个岗位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管理者的责任心。当然,由于电力工程岗位的复杂性,在划分工作人员、责任、权力的过程中,应结合电力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划分,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及时对工程各项管理信息进行记录,尤其是涉及到物资管理的过程,必须做好按工程进度发放、凭单领取、跟踪记录等,严格按照施工图纸需求量发货,避免电力工程材料出现浪费的现象。此外,加强现场施工队伍及施工人员的管理,严格要求按规程施工作业,把握各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并将所管理的项目做为业绩的考核。 2.3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通过以上分析了解到,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达不到管理岗位的要求,使得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水平不高,很难保证电力基建工程的顺利进行,针对这类问题,需采取有效改进措施,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保障工程管理的质量。加强对管理人员日常的培训工作,委托外机构培训专业知识、管理技能;行业内部互动交流、参观学习;定期参加国家、行业有关资质培训及考试。要求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凭证上岗。对日常管理的工程进行检查、监督。对发现问题的工程进行通报、改进;对管理优秀的工程进行表扬、奖励。这样能大大提高整个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既能符合国家和行业管理标准的相关要求,又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 3结语 随着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力基建工程数量在不断增加,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应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工程管理是否合理,将与电力基建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费用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未来的电力行业发展中,应全面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才能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韦锡芝 单位:深圳福田供电局规划建设与资产部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步伐日渐加快,不过部分供电企业因为基建工程地质勘查、施工方案设计、成品交接验收环节处理不当,经常遗留诸多不安隐患。为了迎合新世纪电力基建工程科学化建设管理诉求,避免今后人民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任何突兀状况,笔者决定针对当下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遗留的诸多弊端问题加以提炼整理;同时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实施科学化应对方案,进一步为不同区域经济服务创设更大辅助贡献。 关键词: 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常见问题;处理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主体有必要不断加大电网投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电力市场需求空间大范围扩张基础上,需要及时督促技术人员重新调试电源布局样式,令国家整体电力供应能力发生本质性变化,不过在此期间,也同步面临着建设点繁多、覆盖面域广阔、工期漫长、施工规模庞大、阶段化任务繁重等问题。为了稳固我国经济、城市化建设基础性推动力,涉及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创新举措布置延展,显得势在必行。 1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研究 电力基建工程环节中,包括管理主体责任意识低下、管理职责认知模糊等现象广泛分布,加上这部分人员本身对法律规章等关注度不高,施工现场中随意应付,使得工程安全质量至此遗留诸多不安隐患。 1.1合同纠纷现象频繁滋生电力基建工程规划布置环节中,在建设、施工和监管机构之间,经常衍生出严重的合同纠纷和违约状况。其核心原委在于施工项目主体盲目地进行合同签订,无法快速观察提炼既定合同中的漏洞,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随意应付和期盼行为,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甚至选择钻法律空隙随意地偷工减料,最终导致合同完全失效。归根结底,这和合同管理不够妥善结果有着直接性关联。 1.2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无法顺利达标结合以往实践经验论证,电力基建工程质量和投资实效的彰显,完全依托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可现实中,基建工程内部多数管制主体不管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上都不够丰富,在其位不谋其职问题极为深刻,如若不能尽快遏制,势必会令电力基建工程遗留诸多安全隐患。同时,关于科学化管理条例一时间难以系统化覆盖,导致不同层级管制人员职责任务无法顺利执行,如若以上问题难以全面消除,必将令我国电力基建工程事业深陷瓶颈发展境遇之中难以自拔。 1.3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体制有待修缮尽管说体制的建立、修缮需要经历漫长的考察分析过程,但是大多数管制主体没有思维创新欲望,不能结合已有实践经验进行原有管理体制诸多漏洞填充,致使各类不良社会风气席卷而来,使得电力基建工程一切子项目、定点、整体建设资金、施工人员难以精细化确认,财务管理难度大幅度增加。在如此繁琐的环境下,部分管理人员容易抵受不住眼前经济诱惑,而从事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致使基建部门和国家面临严重的财产损失危机。另外,电力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直接映射出过程建设全过程,包括工程实况调研、可行性评估、材料性能参数信息归档、竣工验收标准等事务都有涉猎,因此该类档案本身保留形成时间跨度大、内容过度繁琐深入等问题,这就需要管制主体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自觉处理好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储存事务,为今后企业工程投入生产、现场机械设备维护、电力结构改造、电网规模扩建等提供可靠性指导依据。 2新时代下提升我国电力基层建设工程管理质量的策略内容解析 2.1电力基建工程整体规范控制思路的确认基层供电企业主动进行基建工程监督管制,重点内容在于整理论证既有监管制度落实过程中的突兀状况,同时结合国家最新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不同层级基建管理职务,使得一切不安隐患顺势被扼杀,真正贯彻电力基建工程弊端狠抓和绩效达标的要求。 2.2电力基建工程日常管理重点的清晰化设定划分第一,人事方面,要积极考察新进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判定其是否能够胜任基建工程特定岗位。第二,管理全程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守则,自觉落实基建监管体制,确保任何施工行为都是事先依照基建程序布置拓展的,归结来讲,就是透过可行性研究着手,使得电力基建不同施工流程监督质量得以飞速提升。第三,坚决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使得电力基层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变得愈加清澈透明。至此过后,一切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都要自觉履行合同条例,必要情况下可搭建起完善化质量监督体系,使得施工质量监管的前期、中期、后期诸多事务得到更加协调的掌控。第四,工程竣工验收环节,必须细致落实国家特定质量检验指标,将归档保存和验收记录等信息快速灌输到档案系统之中,方便日后随时调用和改良。 2.3电力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体制的有机修缮稳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效的核心点,便在于搭建起完善形态的基建工程监管体制,使得以往施工管理中的诸多弊端问题得以消除,督促领导实时地进行思路创新,保证双管齐下,避免固步自封现象的重复衍生。单纯拿管理员为例,其必须定期接受国家电力基建工程专业化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训练,透过施工环节中的安全质量事故校验分析,提升个人风险隐患和法制意识,竭尽全力完善既有责任归咎体制,使得不同管理岗位职责变得愈加清晰。另一方面,我国电力基建工程建设项目参与机构繁多、不同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量沉重,为了确保基建工程项目档案工作能够快速步入统一规范轨道,维护日常施工管理的权威、规范特性,使得工程文件收集、编制和归档整理要求得以顺利贯彻,上级管理主体必须尽快制定实施一类标准化档案管制机制。确保在日后透过组织领导、管理体系、职责分工、激励措施等层面作出严格规范,使得材料形成、分类和竣工文件编制交接事务,更加流畅性地布置交接,使得今后电力基建工程安全稳定性提升,不断满足各类居民、企业不断严格的用电需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基础建设工程规模如今日渐壮大,管理事务也开始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发展机遇。面对此类状况,基层供电企业有必要时刻以法律法规作为导向媒介,针对电气规范、建筑行业标准等进行充分对比校验,进一步探索延展出适应全新形势的基建管理体制。 作者:王建萍 单位:遵义供电局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基建工程分析 【摘要】 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包括多方面的管理内容,无论是合同管理、安全管理还是质量管理都需要运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本文分析了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1电力建设基建工程的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1.1缺少健全的管理体制电力基建工程施工管理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管理体制的支持,需要部门的有机设置、岗位的科学规划、人员力量的有效分配等。然而,目前在基建工程管理方面却未形成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整个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目前来看,个别电力基建工程施工现场混乱,无论是施工人员、施工材料都未形成统一的规划,施工工序也未进行集中统一地安排与设计,整体的施工现场处于管理混乱状态,影响了施工进度,工程施工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1.2未有效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安全管理是基建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安全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当前的大多数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中,却未能将安全管理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将过多精力放在基建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把握与成本控制方面。忽视安全管理的基建工程施工势必存在危险隐患,酿成施工风险,影响施工进展。 1.3合同矛盾问题突出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中常见的另一个问题为:基建工程合同纠纷问题,具体指的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者间出现合约矛盾与纠纷。导致合同纠纷的一大原因为:在未做好分析、预测与统筹的情况下,各方盲目签署合同,未深入分析合约条款的正确性、合理性,施工中矛盾出现时,无法依据合同来平衡处理矛盾,各方相互推卸责任,加强合同管理十分必要。 1.4质量管理不到位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是一项技术工程、专业化工程,其中涵盖多个项目、多项工作,也需要多方面知识、技术等的支持。这就需要参与基建工程施工的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管理工作质量,然而,实际的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却达不到要求,技术人员水平不达标、管理人员素质不合格等问题和矛盾相对突出,在没有健全、完善的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的监督下,基建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2电力建设基建工程的施工管理的方法 2.1创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制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单位首先应该形成积极的施工管理意识,立足于整体、顾全大局形成一套全面覆盖的施工管理体制,建立规范合理的施工管理层级结构,从施工安全管理到质量管理到成本控制管理再到人员管理等,都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针对不同的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方针和制度,并设置与其相适应的岗位,安排层级管理人员,形成从上到下、层层落实、全面覆盖的管理制度,以此来逐步实施并完善电力建设基建工程的施工管理。 2.2安全管理放第一第一,积极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的安全责任制体系是基建工程安全施工的制度保障,施工单位应采用分级管理、分层落实的管理模式,要求承建基建工程项目的各部门统一签订安全责任合同,按照合同上的规定来履行自身的安全责任,本着各岗位各部门各负其责的理念来细化安全管理,各项目负责人都必须尽职尽责、切实履行到位。第二,强化安全体系建设。基建单位必须创建安全体系,例如:风险应急体系、安全监察体系等,参照电力基建工程的具体情况来有效利用这些应急系统、监察系统等来识别并防范危险。第三,做好施工检查,加大监督。基建工程项目负责人需要做好施工现场检查与监督工作,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要积极采取措施,制定防范措施,加大防范力度,形成精细的防范对策,从根源上维护基建施工安全。 2.3重视基建工程合同管理必须积极重视基建工程合同管理,将其纳入基建工程管理工作中。首先,参与基建工程施工的各个单位,例如: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必须掌握相关的法律常识,拥有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能够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其次,合约签订过程中,各个单位要加大对合同条款的审核力度,要结合过去的合作经验以及所要建设的基建工程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约条款,本着“公开、合理、公平、自愿”的原则来签署合同,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来履行合同条款,矛盾出现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各方统一商定来集中妥善处理问题,控制由于合同引发的矛盾,充分发挥合同的正面的积极作用。 2.4强化施工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高质量的基建工程是电力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于电力建设工程来说,其基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重点把握下面几大点:电力设备调试质量。电力基建工程施工中必然涉及到各项电力设备、线路等的安装工作,具体的安装质量一般通过调试的方式加以检验,这其中必须严把质量关,具体应该根据设计图、技术规范等来深入检查、分析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安装质量等,确保其各项功能都达到技术规范的规定,达到设计标准。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必须切实根据设计图、质量等级标准等开展施工,监理部门要严格依照技术规定、质量等级规定等进行监理,做好施工质量检查工作。施工结束后,必须切实根据相关规定与规范做好施工质量验收工作。提高施工人员水平和素质。施工人员的素质、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从施工人员的选拔方面入手,严格审核施工人员的技术等级、工作经历和经验以及管理能力等,确保有责任心、技术等级高、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被分配到各个岗位,以此来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基建工程施工队伍,发挥其优势和积极性。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5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电力建设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成本控制要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为前提,基建工程开始前要制定成本预算,根据施工阶段的划分来制定成本核算任务,确保每一个阶段成本得到科学有效地控制。 3结语 电力建设基建工程施工管理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各单位必须重视施工管理,加大管理投入力度,打造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电力系统基建工程。 作者:周燕青 单位:广西百捷电气有限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现场管理分析 摘要: 近年来,电力企业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电力基建工程也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电力基建工程作为我国能源方面基础工程,不仅应该注重建设速度,同时也应该注重电力工程质量的提升,本文就电力基建工程中现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以供同行交流、切磋。 关键词: 基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调整,电力事业也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施工现场管理主要的通过高效管理,针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使得工程质量得到提升,同时还能精简工程成本、进而保证工程能顺利按期完工。所以说在电力事业发展进程中,施工现场管理是其中重要环节,本文就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以及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进行探讨。 一、电力基建工程现场管理 1.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施工现场管理涉及了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其中包括对工程的监管。同时施工工程监管也是动态变化的,施工工程现场管理中影响进度的问题,就包括了外部环境、资金管理、材料与设备等方面。这里面有未知的影响因素,以及浮动性较强的影响因素,但实际施工速度滞后于预先设计的施工速度时,就应该通过优化管理及时进行调整。这就要求电力基建工程在施工前,就对工程项目进度进行评估,尽量合理设计施工进度,使得施工现场操作规范化,而进度管理应该在制度管理同时,加强进度的弹性设计以避免延误工期,合理调整剩余工程来工期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2.施工现场管理环节。在管理电力基建工程时,各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施工进程中各环节都比较熟悉,对其中工程质量标准、工程周期的特点有所了解,并做好工程验收工作。同时还应结合施工的各个阶段来进行管理,合理调整施工人员以优化现场施工管理;另外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还应及时处理现场施工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从专业角度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 二、电力基建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 1.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在电力基建施工现场,还存在技术更新滞后,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并且对所出现的问题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交叉出现也就使得工程质量受到影响,进而使得工程出现延期等情况。 2.设备更新滞后。电力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将使用各种大型机械来进行现场施工,以便提高整个施工进度同时也能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但部分施工现场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相对较为陈旧、故障频出,使得工程需要延期来完成,同时也给正常施工带来了安全隐患。而现场施工人员为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不够重视,使得部分施工设备超负荷使用,减短了施工设备使用寿命,也使得现场施工的机械设备频繁出现故障。 3.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危险性较高,国家对该类工程施工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具体施工操作中仍存在着违规施工作业现象,使得施工进程中时常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如何协调各部门做好现场施工人员安全保障工作,成为了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重要内容。 4.阻工协调问题。电力工程施工前期经常会遭遇当地群众阻扰施工的现象,使得正常工作进程被延误,同时也给施工现场带来不少的经济损失。由于人员窝工加上机械误工增加的费用,还需为阻工、劳资等纠纷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协调阻工问题。例如:2010年9月投运织金河湾输变电、赫章输变电、威宁输变电3个220KV输变电工程,可为上述3县电网安全提供可靠保障,但截至到2011年2月处理织金河湾输变电工程初具验收条件外,赫章输变电、威宁输变电工程均应阻工问题,导致全线因青赔、砂厂赔偿等受到阻扰,使得线路工程迫于无奈多次、多处改线,工程一路干干停停,需要建设单位、政府、相关县局以及施工单位做好协调,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做好施工现场管理 1.妥善处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施工现场存在的技术更新滞后,应要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以便在施工现场引进新技术。当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施工技术非常熟稔,则能够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从而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技术问题而延误工期。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质量始终是管理现场施工中的重点,因此就需要对现场施工项目逐一加强监督和管理,对其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妥善处理,尽量避免因疏忽而造成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2.做好施工设备更新、保养工作。现场施工中性能优良的设备,能够使得施工效率得到较大提升,所以说做好施工设备更新保养工作,能在较大程度上为施工进度提速,同时也能够避免频繁出现设备故障的问题。在指导施工作业人员正确使用设备方面,应对现场施工人员做好培训工作,以便施工人员能够用正确方法使用设备,并及时做好设备保养工作,从而减少设备故障率,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3.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在电力基建工程施工中,首先应从观念上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并监督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情况,以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是否切实落实到施工作业当中。同时还应不断改进施工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深入施工现场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观念到施工作业现场中,都应将安全生产贯穿始终,从而促进电力工程施工进程和提升施工质量同时,也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4.协调阻工现象。电力施工前期与施工进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当地百姓的阻扰,使得施工现场的正常施工受到严重干扰。为了协调好阻工现象,将阻工带来的经济损失尽量降到最低,需要多做当地群众工作,对当地群众不合理的要求,应做好解释工作,尽量争取当地群众对电力工程的支持。 四、结语 综上,在电力基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现场施工管理质量与施工单位整体管理水平,以及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做好施工现场管理首先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断中工作中总结出管理经验,以增强整个基建工作的质量管控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施工现场所存在的设备更新滞后、设备保养和安全生产重视不够等问题、以及施工技术滞后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可见,只有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按照高标准监查施工工程质量,才能促进电力基建现场施工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通过从管理力度方面加强对现场进行综合管理,以促进电力基建工程建设单位效益的不断升值。 作者:廖方意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泸州供电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云计算作用下电力基建工程论文 1云计算对于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思路方面的促进作用 不同地区的供电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都存在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供电企业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所存在的缺陷也都不同,所以想要优化电力基础建设工程的方案,首先应当寻找到本地区的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所存在的问题,制度、人员管理等等都可以是存在问题的所在。然后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将问题解决,实现所期待的管理效果。而且要充分研究相关的施工法律法规,以及各地的条例,所进行的管理应当是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但是这种方式因为需要全面的研究分析当前的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所以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人力物力,所以就存在效率过低的问题。针对这情况,可以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云计算平台,每一个地区的供电企业的相关电力基础工程建设相关信息都应该在云平台上进行数据共享,并且保持实时的数据更新,这样其他的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想要进行自查,寻找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就可以首先按照自身电力基础工程建设的各种标准在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搜寻和匹配,寻找出最适合本电力基础建设工程的其他电力基础建设工程相关数据信息,然后参照搜寻到的其他电力基础建设工程所存在的缺点和漏洞有针对性地对自身进行检查和分析,这样在寻找问题和漏洞方面效率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然后再根据所以寻找到的问题和漏洞,重新在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库进行相关问题的匹配数学,然后参照其他电力基础建设工程对于问题和漏洞的处理措施,结合当前的电力基础建设工程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保障问题更快更好的解决。 2云计算如何协助电力基建工程进行重点管理 进行重点管理,实际上应该首先进行全面管理,以电力基建工程的源头作为切入点,对各个环节以及最终的质量验收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此外无论是工程的投标招标以及工程的验收,都需要保证绝对按照制度程序进行,并且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以针对当前状况,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云计算平台,每一个电力基建工程的相关信息数据都应该在云计算平台进行共享,也许全国范围内所有人进行数据浏览,工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在云计算平台中体现,并且附注中要体现每一个步骤的办理人员的名称、照片,以及该步骤办理过程中所拍摄的照片、视频以及音频文件,从全国范围内对电力基建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不仅减少了工程建设的开支,也使得监管力度和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3云计算技术融合ERP促进电力基建工程建设 ERP又叫做企业资源计划,其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了组织模型、业务流程以及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而云计算也是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所以将云计算技术融合ERP信息系统,实际上就是在云计算平台上运行ERP信息系统进行建立企业的基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电力基础建设ERP主要是管理基建期的资金和物资等资源。其管理核心就是借助信息手段构建一条包含了材料、设备供应商、施工单位、监理公司以及发电厂本身的供应链。企业ERP软件一般所适应得只是独立的企业或者工程,但是通过云计算技术,结合针对施工建设行业量身打造的企业级计划进度控制管理软件——P3e/c,可以实现同时对多个电力基建工程进行项目管理,再辅助以云计算平台上所运行的其他财务管理软件、管理业务、物资管理业务、工程安全管理等业务相关软件,实现电力基建工程的全面管理,并且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的实时数据信息共享、工程计划进度所需材料及人工成本分析计算,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此外融合云计算技术的基建MIS管理系统也可以很好的借助当前信息化环境发展的优势加强对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基建MIS管理系统是当前基建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系统之一。并且该系统具有远程访问的功能,还可以满足多个参建单位之间的有机联系,而这些都是云计算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云计算的优势之一。融合云计算的基建MIS管理系统可以更好的对电力基建工程中所有的施工环节进行实时的监控,还可以借助云计算所具有的超强的数据运算能力对工程进行验收和评估,自动形成工程验收资料和财务报表,在保证了电力基建工程可以规范化及施工的同时还降低了工程的建筑成本。 4总结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要必须保证电力基建工程得足够可靠。对于电力基础建设工程的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目的都是相同的。通过对云计算的运用,可以更好的促进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为电力基建工程提供更好的监督和管理方式,让监管效果更上一层楼。 作者:全志杰单位:同济大学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论文 1当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基建工程管理不到位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管理人员自身,部分电力基建管理人员由于自身法律意识较为薄弱,责任心较差,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管理职责不是很清楚,时常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导致管理不到位,给工程质量留下较大的隐患;其二是管理制度不科学,管理方法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从而导致管理人员不能更好的对自身的管理职责进行履行。 1.2电力基建工程的合同纠纷电力基建工程中合同纠纷是较为常见的问题,由于在工程建设之初,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需要签订合同,由于在合同签订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部分合同条款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再加之合同本身存在较大的漏洞,甚至部分合同在签订时还存在着互相欺瞒的情况,从而导致合同纠纷的发生。 1.3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管理资质和管理经验电力基建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果重在管理,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在基建工程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员可能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或其本身空有理论而没有管理经验。更有甚者既不具备管理理论又没有实际管理经验,从而出现在其位不谋其职,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管理必然会给基建工程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 1.4电力基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目前电力基建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不健全的地方,这对于电力基建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势必会导致工程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给电力基建工程留下安全隐患。 2基层供电企业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思考 2.1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重点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完善电力基建管理制度,严格按电力基建程序办事,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抓起,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有关建设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大力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度。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认真履行合同条款,依照建设法规、相关规范、具体操作规程组织开展工作,严格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程竣工验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检标准,编写并归档保存所有验收记录、纪要及相关资料。 2.2落实基建管理人员责任制基建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强化基建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管理人员自身能力提升了,才能更好的在管理工作中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才能更好的确保基建工程的质量,更好的应对风险。所以对于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对其责任制度进行完善,明确分工,确保责任能够完全落实到位。 2.3加强对基建工程合同签订、履行的管理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而合同恰好是这三者的纽带,因此合同管理在电力基本建设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基建工程的参与单位必须树立有效的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签订合同必须在法律的引导下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履行合同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条款,体现法律的强制性。 2.4严格基建管理人员资质认定的措施因为基建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以后的安全稳定运行,所以为了确保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资质审查,只有具备相关的资质才可以上岗,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核查,严禁虚假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为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的保障。 2.5严防不良风气的滋生,不断加强廉政建设要想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还应该加强思想工作的开展,因为工程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所以要对管理人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其法制观念,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上抵制不良风气的滋生。充分的发挥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3结束语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网不断的升级改造,由此大规模的开展了电力基建工程,为电力工程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所以要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工作,确保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了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开展思想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综合素质,制定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才能够切实有效的发挥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为提高电力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魏勇强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果洛供电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探讨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电力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电力基础建设也得到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在其建设中会涉及到许多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对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的顺利开展、对基建管理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电力企业要积极地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进而为企业基建项目的发展与完善提供重要数据。本文首先对我国电力企业基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然后提出加强规范化管理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 所谓的档案管理,即为采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储存等,进而充分发挥这些数据资料价值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1]。为了能够确保电力基建工程建设水平与质量,那么电力基建企业要充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要对建设项目相关的文件与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储存,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电力工程的建设情况,为工程建设验收以及投产运行等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然而,当前电力基建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处理。 1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电力基建工程质量 由于基建档案主要是在电力基建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逐渐产生的。其能够对工程建设的真实面貌进行准确、全面的反映。其储存着很多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材料,例如文字、音频与图像等形式。不同于普通的基建工程,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基建项目会有着参建单位较多,并且周期较长的基本特点。所以,良好的基建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总结工程各个环节,如在设计、施工与运行中获得的经验,能够为工程竣工后的投产运行以及改扩建等提供关键的依据,对基建工程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2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电力行业比较特殊,当前的电力企业制度有着十分清晰、明确的产权以及权责,其存在明确的政企分工。因此,这也使得基建档案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因为健全的档案是有效划分产权的关键性依据。所以,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使得企业的产权划分更加科学,使得权责明确以及政企分开的工作更加顺利,从而更好地确保企业的权益。科学有效的基建档案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从而有效地节约企业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电力基建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充分重视 当前,许多电力建设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关注。然而实际上,档案管理工作在电力基建工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其档案不但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且也是开展后续信息查找工作的关键来源。但是,在很多的电力建设企业看来,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单纯地对文书进行管理。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较低。 2.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当前在一些电力企业中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档案的管理工作人员所采用的工作模式与工作方法也相对较为落后,缺乏对此项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因此也就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困难重重[2]。 2.3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在一些电力基建企业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即为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较低,工作经验不足。采用的工作模式较为落后,对先进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足。因此就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量相对较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3加强电力基建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3.1树立较强的档案管理意识 为了能够全面地提升电力工程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那么相关单位就必须要树立较强的档案管理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在此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资金,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企业领导要提升重视程度,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积极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3.2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工作量也相对较大。所以,为了能够充分地贯彻落实此项工作,那么相关单位就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以及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这样能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使得工作都能够更加规范化、高效化的开展,进而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基建企业要充分根据《供电企业档案分类表》等相关规章与制度[3],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约束,进而使得此项工作更加规范化。 3.3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由于目前我国很多电力工程基建企业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较低,因此这也影响到整体的档案管理水平。因此,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首先,企业要聘请一些具有较强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档案管理人员,使其能够充分胜任此项工作。另外,对于企业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企业也要加强对其的教育培训,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其能够掌握更加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从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并且企业要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考核。要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工作,了解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情况,使得这些工作人员能够树立较强的危机意识,不断地学习,积极完善自我,提高工作能力。 3.4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因此,档案管理技术与手段也更加多样化,更加信息化与智能化。所以,电力工程基建企业也要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手段,积极地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要编制更加科学、完善的检索工具,进而使得检索工作更加高效、科学。另外,企业要充分利用光盘以及计算机等设备,促使档案信息的储备以及检索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准确的完成,使得数据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更多方式与途径更加快速、便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 3.5加强基建工程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因为电力基建工程往往具有较大规模,而且施工人员也有着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电力基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许多档案管理人员或者是单位。因此,为了能够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动态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动态管理。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明确档案管理人员在不同环节与不同时期的管理职责。另外,要制定动态的管理制度,这样能够在重要的档案管理人员发生调动以后,也可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总之,由于电力行业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因此为了使得其基建工程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得基建工程能够顺利地竣工验收,更好地进行投产运行,那么就必须要对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档案进行科学管理。要充分重视并且积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实现档案管理方法与模式的优化,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进而为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 作者:李梦兰 单位:湖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变电施工分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问题和处理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所以,电网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但是一些供电企业在对基建工程进行勘察、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成品审核等工作流程进行处理的时候,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难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常见问题;处理措施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电力基建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电力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电力基建工程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加大对电网的投资力度,需要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电源布局样式进行创新,加快电力企业发展的步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难题:工程量大、覆盖范围广、周期性长、任务繁多且复杂等等。本文对电力基建工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2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合同纠纷现象频繁出现 在对电力基建工程进行规划时,由于工程建设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不合理现象,导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合同纠纷和违约的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快速施工,合同双方就盲目的进行合同签订,根本不对合同进行仔细的检查,所以合同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后期施工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合同双方就会为此出现纠纷,阻碍基建工程的发展。 2.2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电力基建工程能否正常发展,有一部分原因取决于相关的技术人员,电力基建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存在问题,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也不高,在工作中经验不足,导致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比如在对基建工程进行管理的时候,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计划,只知道走形式主义,没有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这样的做到是非常不利于电力基建工程的发展的,同时也体现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会严重阻碍基建工程的发展。 2.3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电力基建工程中,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制,所以在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没有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另外,还有一些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管理,只知道根据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这充满诱惑的时代,相关的管理人员为了获取眼前的利益,在施工管理时得过且过,放纵施工人员偷工减料,严重阻碍基建工程的发展。 3新时代下提升我国电力基层建设工程管理质量的策略 3.1加强对电力基建工程整体规范控制 供电企业要对基建工程进行监管控制,根据基建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将其落到实处。另外,在此工作中,还要对基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出台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定对基建工程进行管理,解决问题,将阻碍基建工程发展的因素消除,促进基建工程的发展。 3.2电力基建工程日常管理重点的清晰化设定划分 首先,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定期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进行考评,以此来确定这些技术人员能否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技术是否能够满足基建工程的要求。其次,对基建工程的管理全程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将基建工程监管制度落到实处,为后期施工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保证其顺利进行,提高工程的质量。第三方面,在进行基建工程管理时,管理人员要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管理,在进行工程招标时更要公开透明。另外,还要求施工的过程中合同双方都要严格遵守施工条例,建立起一种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提高工程的质量。 3.3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体制 首先,对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确立,这有利于基建工程管理体制的确立,针对基建工程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将存在的问题解决并消除。另外,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管理单位的领导还要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举例来说,目前,有些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不高,在管理工作中很难讲工作落到实处,这就是企业领导应该关注的问题,所以可以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同时还要定期对其进行专业训练,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这不仅能够提高基建工程的管理效率,还有利于管理人员自身的发展。另外,我国电力基建工程建设项目参与的电力机构是非常多的,所以给基建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不同机构管理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基建工程管理单位必须及时的制定并实施统一化的工程管理制度,企业的领导可以将不同的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让每个管理人员都要拥有自己负责的管理工作,也就是明确分工,权责明确。这样的管理方法能够使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顺利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提出了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有一定要严格要求管理人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等等。希望能够完善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工作。 作者:张云 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供电公司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常见问题和处理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步伐日渐加快,不过部分供电企业因为基建工程地质勘查、施工方案设计、成品交接验收环节处理不当,经常遗留诸多不安隐患。为了迎合新世纪电力基建工程科学化建设管理诉求,避免今后人民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任何突兀状况,笔者决定针对当下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遗留的诸多弊端问题加以提炼整理;同时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实施科学化应对方案,进一步为不同区域经济服务创设更大辅助贡献。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常见问题;处理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主体有必要不断加大电网投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电力市场需求空间大范围扩张基础上,需要及时督促技术人员重新调试电源布局样式,令国家整体电力供应能力发生本质性变化,不过在此期间,也同步面临着建设点繁多、覆盖面域广阔、工期漫长、施工规模庞大、阶段化任务繁重等问题。为了稳固我国经济、城市化建设基础性推动力,涉及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创新举措布置延展,显得势在必行。 1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研究 电力基建工程环节中,包括管理主体责任意识低下、管理职责认知模糊等现象广泛分布,加上这部分人员本身对法律规章等关注度不高,施工现场中随意应付,使得工程安全质量至此遗留诸多不安隐患。 1.1合同纠纷现象频繁滋生 电力基建工程规划布置环节中,在建设、施工和监管机构之间,经常衍生出严重的合同纠纷和违约状况。其核心原委在于施工项目主体盲目地进行合同签订,无法快速观察提炼既定合同中的漏洞,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随意应付和期盼行为,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甚至选择钻法律空隙随意地偷工减料,最终导致合同完全失效。归根结底,这和合同管理不够妥善结果有着直接性关联。 1.2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无法顺利达标 结合以往实践经验论证,电力基建工程质量和投资实效的彰显,完全依托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可现实中,基建工程内部多数管制主体不管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上都不够丰富,在其位不谋其职问题极为深刻,如若不能尽快遏制,势必会令电力基建工程遗留诸多安全隐患。同时,关于科学化管理条例一时间难以系统化覆盖,导致不同层级管制人员职责任务无法顺利执行,如若以上问题难以全面消除,必将令我国电力基建工程事业深陷瓶颈发展境遇之中难以自拔。 1.3电力基建工程管理体制有待修缮 尽管说体制的建立、修缮需要经历漫长的考察分析过程,但是大多数管制主体没有思维创新欲望,不能结合已有实践经验进行原有管理体制诸多漏洞填充,致使各类不良社会风气席卷而来,使得电力基建工程一切子项目、定点、整体建设资金、施工人员难以精细化确认,财务管理难度大幅度增加。在如此繁琐的环境下,部分管理人员容易抵受不住眼前经济诱惑,而从事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致使基建部门和国家面临严重的财产损失危机。另外,电力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直接映射出过程建设全过程,包括工程实况调研、可行性评估、材料性能参数信息归档、竣工验收标准等事务都有涉猎,因此该类档案本身保留形成时间跨度大、内容过度繁琐深入等问题,这就需要管制主体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自觉处理好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储存事务,为今后企业工程投入生产、现场机械设备维护、电力结构改造、电网规模扩建等提供可靠性指导依据。 2新时代下提升我国电力基层建设工程管理质量的策略内容解析 2.1电力基建工程整体规范控制思路的确认 基层供电企业主动进行基建工程监督管制,重点内容在于整理论证既有监管制度落实过程中的突兀状况,同时结合国家最新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不同层级基建管理职务,使得一切不安隐患顺势被扼杀,真正贯彻电力基建工程弊端狠抓和绩效达标的要求。 2.2电力基建工程日常管理重点的清晰化设定划分 第一,人事方面,要积极考察新进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判定其是否能够胜任基建工程特定岗位。第二,管理全程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守则,自觉落实基建监管体制,确保任何施工行为都是事先依照基建程序布置拓展的,归结来讲,就是透过可行性研究着手,使得电力基建不同施工流程监督质量得以飞速提升。第三,坚决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使得电力基层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变得愈加清澈透明。至此过后,一切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都要自觉履行合同条例,必要情况下可搭建起完善化质量监督体系,使得施工质量监管的前期、中期、后期诸多事务得到更加协调的掌控。第四,工程竣工验收环节,必须细致落实国家特定质量检验指标,将归档保存和验收记录等信息快速灌输到档案系统之中,方便日后随时调用和改良。 2.3电力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体制的有机修缮 稳固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实效的核心点,便在于搭建起完善形态的基建工程监管体制,使得以往施工管理中的诸多弊端问题得以消除,督促领导实时地进行思路创新,保证双管齐下,避免固步自封现象的重复衍生。单纯拿管理员为例,其必须定期接受国家电力基建工程专业化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训练,透过施工环节中的安全质量事故校验分析,提升个人风险隐患和法制意识,竭尽全力完善既有责任归咎体制,使得不同管理岗位职责变得愈加清晰。另一方面,我国电力基建工程建设项目参与机构繁多、不同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量沉重,为了确保基建工程项目档案工作能够快速步入统一规范轨道,维护日常施工管理的权威、规范特性,使得工程文件收集、编制和归档整理要求得以顺利贯彻,上级管理主体必须尽快制定实施一类标准化档案管制机制。确保在日后透过组织领导、管理体系、职责分工、激励措施等层面作出严格规范,使得材料形成、分类和竣工文件编制交接事务,更加流畅性地布置交接,使得今后电力基建工程安全稳定性提升,不断满足各类居民、企业不断严格的用电需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基础建设工程规模如今日渐壮大,管理事务也开始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发展机遇。面对此类状况,基层供电企业有必要时刻以法律法规作为导向媒介,针对电气规范、建筑行业标准等进行充分对比校验,进一步探索延展出适应全新形势的基建管理体制。 作者:王建萍 单位:遵义供电局 电力基建工程论文:电力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分析 【摘要】供电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担负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进度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高效高质完成工程项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进度管理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的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给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进度管理;电力基建;工程项目 进度管理理论作为项目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态种类各异、要求不断变化的项目工程实践中被修正、完善和检验,而这些经过实践检验合乎标准的成熟理论对指导新的工程项目又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电力企业必须重视进度管理理论,明确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并掌握运用到电力基建工程建设中来的手段。 1.进度管理理论 所谓的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主要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的时间和衔接关系进行综合化的分析整理,编制出合理的进度计划方案,在这些方案的指导下,运用相应的管理方式予以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握既定的计划进度,把实际的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实时对比,对存在的偏差性问题要正确分析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实质上,对工程项目进度实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保工程项目的最终进度目标得以实现。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的建设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电力基建工程是一项时间跨度长、牵涉范围广、不可控因素众多的工程,为了保证项目建设朝着预期方向发展或者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修正,以免偏离原有轨道,这些都需要进度管理的支持。因此,企业一般通过控制月进度和季进度达到管理目的,在施工单位完成阶段性任务时还要采取各种保障性措施。 2.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 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极为复杂这是由电力基建工程自身的复杂性决定的。(1)环境因素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一方面人类的不合理建设行为已经造成了大面积的植被、土壤、生态环境等的破坏,另一方面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众多反对建设项目开工的民事纠纷问题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项目一旦开工就必定会涉及到征用土地、选择路径等方面的问题,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不能够妥善的处理因工程建设引起的民事问题,就必然会不利于电力基建项目的进行。(2)设计问题前期如果没有做好勘测和规划,在实际开工后改变计划就会极大地延误工期,甚至可能导致停工的问题,致使设计变更成为影响电力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物资因素电力基建工程建设需要使用品类繁多的设施设备和零件工具,因此对物资的要求也非常高,后期的生产或采购如果跟不上同样会阻碍施工。尤其是一些需要定做的零件设备,有的生产周期特别长,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对策,将会严重影响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的进度。(4)资金因素工程项目在动工之前就需要预支给工人一部分生活费,企业通常在盈利之前就得有强大的后备资金支持。因此,资金是保证电力基建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施工过程中资金链断裂旧货出现拿不到施工材料,或者员工没钱花而消极怠工甚至罢工。(5)技术因素施工技术和安全技术是电力基建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施工技术是完成施工任务的核心手段,而安全技术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 3.进度管理措施 进度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1)施工前电力基建的各个阶段的工作虽然内容不同,但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如果前期的工作没做好,后期动工就会出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电力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工作之前,就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管理体系,包括对规划方案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对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只对各项资金、物资、设备供应状况进行确认,对工地安全状况进行考察等。(2)施工中进度管理人员应该强化对工程现场的监督,时刻跟进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确保施工工作始终在预期范围内开展。例如,如果出现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不协调的问题,项目进度管理人员应该对产生的偏差进行记录与分析,从而找出引起偏差的原因,通过对施工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工程能够按期完成,从而实现控制电力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的目的。 4.结语 进度管理工作贯穿于电力基建工程的整个过程,包括对规划设计、物资和资金、管理和工作人员等方方面面的控制管理。电力企业需要把进度管理作为重点来抓,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快速反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水平,推动电力事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仇爽 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朝阳供电公司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浅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中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特点,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本文从校企合作意义出发,对移动通信技g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通信 技术 校企合作 一、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通信技术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和操作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到实际操作,使学生动手能力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屡屡碰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从宏观发展到了微观,而校企合作办学就是其中一种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手段,校企合作办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产学研三合一的重要载体。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在实际应用当中,加强学生锻炼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如今通信行业飞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都大大增加,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扩大企业招聘渠道,提高人才优势,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对学校而言,通过与企业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中各行业的发展状态和人才需求,拓宽办学视野,明确教学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筑科学、适时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就业前景,解决通信技术行业人才短缺的情况,提升就业率,实现双赢局面。 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1、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专业优势、工业环境、人才需求、发展战略等因素的研究,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合作教学模式,依托现金的通讯技术和工程能力,模拟真实的局域性运行环境,实现专业型的工程教育,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实践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融合,提升自身能力,初步锻炼工作能力,改进校方教学体系,获得设备上的优惠政策和教育资源,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合作的课程体系。随着通信行业迅速发展,职业教育更加需要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建立合作的课程体系可以充分借鉴企业的实际培养方式,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各自的优点和特色,以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整合通信行业中数据、传输、通信等关键点,建设实际应用的教学体系。积极鼓励师生从课本转向实践,为职业性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3、建立校外实验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有效保证校企合作的实行,改善教学硬件条件,提高办学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工作流程模式。通过校外实验基地的建立,企业每年给教师及学生提供至少一个月的上岗实习机会,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制度,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锻炼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高自身水平,提高办学能力,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基础。 4、建立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通信行业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对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现如今通信教育行业的师资力量虽然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和锻炼实践能力才能紧跟时展,提高教学能力。校企合作中可以通过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聘用技术能手到学校教学、校方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岗位实践等方式,打造具有高水平、高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使之成为通信技术行业的教学骨干,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5、提供学生上岗实习的机会。通过为学生提供上岗实习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正式岗位实践,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强度,感受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可以有效的为学生的能力和经验积累做好平台。企业可以在上岗实习的过程中挑选企业需求的合适人才,提前给学生提供毕业后上岗资格,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人才吸纳提供参考。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深化改革,教育者们对于校企合作模式和研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其专业性、实践性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校方在合作中深化了自身教育水平和能力,脱离旧有的传统理论性教学模式,培养了更多高素质人才,企业也大大减少了人才短缺的情况,第一时间为企业本身提供了有上岗能力的人才。合作中应不断深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通信行业动手能力强、了解企业工作流程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以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基站建设与维护中“TD-LTE单站基站建设”为例,提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将信息化技术贯穿整个教学实施环节。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设计 通信技术专业 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当前,在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已经或多或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但是更多的是把“黑板+粉笔”嫁接到“PPT+投影仪”上,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内涵没有深入到教师的内心。此外为了提高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建立真实的实训场地,但是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活动进行也被时间、空间、资源所局限。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这个局限,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教学设计依据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本任务教学内容、课程要求及学生特点,提前预设适合的课堂教学流程。好的教学设计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多种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本文以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基站建设与维护学习情境二任务1“TD-LTE单站基站建设”为例展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本次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为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现代通信系统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等,能够为本门课程提供学习基础,适应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方式。但是,他们对于基站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范意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强,更乐意接受信息化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为了便于课程开展,我院通信技术专业成立了校企专家为核心的建设团队,详细分析工作岗位要求,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依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明确教学难点。如图1所示。 本课例中,TD-LTE基站是4G移动通信网中用于连接用户和核心网的重要网元,其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和移动用户的业务体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站点勘察和设备安装步骤多,过程复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数据配置过程抽象,难以理解,不易掌握,容易导致配置过程出错,所以上述内容是本例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教学重点为站点勘察,教学难点为设备安装与数据配置。 二、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TD-LTE单站基站建设”技术,本课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实施过程由七个教学环节组成,依次为:课程引入―任务分析―站点勘察―设备安装―数据配置―运行测试―考核评价。教学设计同时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u估”六步法,教学体系完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一)课前自学 在课前教学阶段,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平台课前学习任务单,即收集4G技术提供的业务,从而提高学生对LTE单站基站建设的感性认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单的情况,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备课和开展课堂教学,并按照强弱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传帮带分组”,有效地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上因困惑而产生抵触情绪。 (二)课中导学 在本课例中,为了完成“LTE单站”的基站建设,按照其典型工作过程将任务分解为:课程引入、任务分析、站点勘察等七个教学环节,如表2所示。 我们从多角度考核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1.根据各教学环节知识点的评价标准,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习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自我检测,完成知识目标考核。 2.小组代表展示LTE单站基站建设成果,简述步骤及问题;教师点评各组的汇报作品,指出存在的问题;完成技能目标的考核。 3.引入企业评价方式,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按照企业6S生产规范对学生完成素养目标的考核。上述考核结果最终上传到课程资源平台,由系统自动生成学生个人素质综合评价表以及评价量规雷达图,系统根据结果给出寄语,并指出学习提高的方向。 此外,教师也可以统计分析全班的学习状况,及时作出教学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后助学 在课后的教学中,利用课程资源平台开展多元学习方式,巩固和加强学习成果。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来巩固本次课的重难点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拓展教学模块”完成课后拓展任务的学习。另外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还可通过QQ群、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能及时解决问题。 三、教学效果反思 “启发与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在本课例中通过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课堂教学,将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校园之外,学会预习、复习,做好课堂笔记,做好学结,教师也设计了相应的检查方式。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教育教学新的活力,极大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摆脱了传统式的“一支笔、一张板”的方式。在本课例中,将“虚拟技术、Flash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得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动态过程可视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了“LTE单站基站建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 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提前做好市场分析,做好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对口教育,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在走向社会岗位以后,更快的融入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 一、当下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教学方法传统而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现代化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仍旧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而学生始终在专业化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完全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且,学生们对这些枯燥而乏味的通信技术也不能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备受煎熬,再加上老师也不注重学生实践性的练习,这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取得高分的好成绩,但却不能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达到企业需要的标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教学方向不明确。我国当前的高职通信技术教学却不尽人意,老师的教学方向依旧是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不去顾及市场的变化,没有职业性,方向不明确,是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模式。 三是缺乏师资力量。要想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就必须要配备专业化的老师,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因为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师资力量建O不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只能按照书本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解,不能与企业发需要、社会发展及市场竞争相结合,也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经济的变化,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职业岗位脱轨,根本达不到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通信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技术,是当今生产、生活中离不了的一项高新技术,因此,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但就当前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听的却是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教学在“一言堂”中结束,学生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根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失去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本质。 二、校企合作方案探究 (一)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数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有机融合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通过分析学情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影响高等数学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融合的因素,结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探索解决的对策,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通信技术;高等数学;有意义学习理论 1 引言 高通信技术专业是门复合型专业,包括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相关内容,旨在培养掌握通信技术基本理论,具有通信系统运维、通信设备安装调试基本技能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知识点大多依赖数学理论作为支撑。以“服务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开设高职数学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广大数学教师、专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共识[1]。 本文从学情及课程设置方面分析影响高等数学为通信技术专业服务的原因,并结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探索解决的对策。 2 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学情分析 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一般都开设了电路基础、信号与线性系统等与高数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在实际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倍感压力,原因在于本应助力于专业学习的高等数学课程却成为专业学习进程中的拦路虎。为此,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研究对策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事情。 基本情况调研 以笔者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通信技术专业开设的系列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涉及的高数知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大部分重要知识点都以数学为基础,数学作为上位知识,专业课作为下位知识。倘若学生不能分辨这种具有上下位关系的新旧概念和命题的异同,则新的有意义的学习就不能出现[2]。 为了获得数学与专业融合程度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对学院2011、2012级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142人以及2014级通信技术专业在校生56人共计198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别如表2、表3所示,表3调查结果见图1。 调研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本专业约90%的毕业生从事与通信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数学与通信专业关系很密切,同时也认为专业课难学难懂,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课里涉及的数学知识多、深、难。在校生则觉得数学和专业知识关系不大,并且日后工作不一定能用得上,因此,学习数学课时积极性不高。经过笔者近3年的探索与调研,总结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几个原因。 1)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习惯问题。部分高职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或者学习成绩不佳才进入高职学校学习,他们智商正常,欠缺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据调研发现,很多高职生的家庭教育就是不太让人满意的,因此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尽如人意。同时,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不少学生渐渐随波逐流,不再追求积极上进。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0%的学生会在上课时做笔记,约50%的学生能听懂一半的课堂讲授知识,只有约17%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复习,能在草稿纸上进行反复演算、作图、推导的是极少数。通信技术专业本身就是有一定学习难度的专业,所涉及的大部分专业知识都与电路、计算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数学又是其根本,若不花时间来预习、复习、演算,上课时能真正理解的知识就会十分的有限。因此,如何从学习习惯的改善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高数课程设置情况与专业课学习问题。近年来,在理论够用原则的驱使下,各大高职院校对数学等基础课进行了系列改革,提高了对数学的要求,同时缩减了数学教学的课时。这就加剧了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使得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对一些重点内容和应当精讲细讲的内容一笔带过,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3]。 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从第一学期开设的电路基础到第五学期开设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首要的先修课程就是高等数学。据统计结果显示,学院通信技术专业14级在校学生的高数成绩优秀率仅为2.1%,合格率为60%。专业课教师反映,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时有点儿吃力,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专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会根据需要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到了专业课学习阶段,由于课程内容的难度有所上升,并且所需数学知识也越来越艰深,专业课教师无法给学生讲授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这就导致专业课的学习进入举步维艰的状况,很多学生到了这一阶段学习热情骤减,学习质量急剧下滑。 3 高等数学与通信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对策研究与实践 高数课如何与专业课融合的问题存在已久,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改革。就高等数学而言,教学改革从压缩内容发展到模块教学;就通信技术专业课而言,教学改革引入真实的工作情境。但二者的课改都是分别独立进行,相互没有很好地融会贯通,因此对于通信技术专业学生来说改善不大。成功的教学改革离不开成熟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就高数与通信技术专业的融合进行了一系列课改探究实践。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教育心理学家。他在吸取其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西方传统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学习特点的共同缺陷,提出以确认人的学习特点为前提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并将其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有机结合[4]。 奥苏伯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与机械学习相对的,其实质在于在以符号(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起非人为性的和实质性的联系[5]。这种联系强调的有两点,一是“非人为性”,二是“实质性”,在专业学习领域中可以认为是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正在学习中的新专业知识之间建立起来的因果、主次、递进、并列等逻辑上的联系,并且能够用平实的语言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述。 如在学习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奇异信号的内容时,在学生已掌握的导数、积分等数学知识与单位冲激信号的形成与特点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当这种逻辑联系建立并稳固之后,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单位冲激响应与系统函数之间的傅里叶正反变换的关系,这样的学习就算是“有意义”的。 高数与通信技术专业课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无论是高数课还是通信技术的专业课,教师设计课改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为什么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不好呢?很多教师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课改原因归咎于学生,认为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自控力不强等原因造成。作为教学一线人员,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课改的问题。因为作为教改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任何改革都必须从学生的关切点、焦虑点和争议点出发[6]。 1)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增强学习动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入学时已经具有了各自独立的想法,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个体。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学习,首先,学生得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关联起来的心理准备状态[2]。虽然情感因素不会直接影响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提升,但是情感因素当中的学习动机、坚持态度的强弱都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关注情感因素,增强学习动机,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新的学是建立在原先的学习基础之上,人们总是利用原先的学习来促进后续的学习,而后续的学习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原先的学习[2]。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即学生学过了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 据调查发现,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安排的36学时的高数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后续知识学习要求的,经过高数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反复研究后决定,在36学时的高数教学中,讲授函数、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这些基础理论,称之为“基础模块”;另在第二学期开设专业的通信数学36学时,讲授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积分变换等与通信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专业数学,称之为“专业模块”。同时,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引入数学实验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良教学方法,从多个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专业问题。 3)利用信息化技g,促进高数与专业的融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后,接下来思考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数学的思想。传统的板书加PPT教学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高数与专业的融合,可利用MATLAB、Simulink等软件进行仿真实验。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推出的科技应用软件,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和符号计算[7]。如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在讲解工程上用得较多的“调制”的概念时,首先利用软件观察原信号的频谱F(w)的波形,接着观察已调信号的频谱波形,从仿真结果来看,已调信号的频谱是原信号频谱的线性平移,即将原信号的频谱图左右各平移到中心的位置上,图形由一项变成两项。这样学生先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调制的本质就是频谱的搬移,为接下来的理论讲解奠定基础。最后从数学公式上分析调制的实现方法,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将数学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工程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4)系列课改实践效果。笔者在学院从学生情感因素、高数与专业课课程设置、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方面进行高数与通信专业融合的系列课改探索,从学生的高数成绩以及部分专业课成绩的统计情况来看,课改达到预期目标,如表4、表5所示。 4 结束语 笔者结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通信技术专业进行了近3年的高数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从高数课程的设置到专业课程的调整,做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专业课成绩逐年见长,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课改成效明显。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关键。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推动了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依据【教职成10号】文件精神,“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主要立足省会经济建设,以学院发展为依托,以通信技术专业为研究重点,对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进行探讨。 一、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经友好协商,通信技术专业先后与河北通信建设有限公司网络分公司、珠海经纬天地通讯有限公司、石家庄华政恒通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河北分公司等通信企业达成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协议。在合作意向中,校企双方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义务,本着“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培养与需求”等平衡共融问题,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的优化。 从省工经联近期举行的重点行业信息会上获悉,2015年前三季度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省会骨干通信企业仍是创收创利大户。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反映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做职业教育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因地制宜。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提供指导意见,并针对课程的设置进行详细分析,去掉理论性强的课程,融入技能性强、入职职员应具备素质培养的课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以增大学生求职的竞争优势。 针对老师们多是直接从院校毕业、实践经验不足的实际特点,我们通过两种方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一、请进来。将企业的能工巧匠聘请到课堂,将真实的工作项目融入到课程中,教师随班“跟读”。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外聘教师和教师们一起探讨课程内容的设置,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通信专业基础》、《通信工程概预算》、《基站工程》等,指导制作校级精品课《移动通信应用技术》、《通信工程监理》、《基站工程》,为进一步完善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实内容。二、走出去。选派年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职顶岗实习。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学团队,通信技术教研室定期安排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全职实习。截止目前,通信技术专业全部教师都已实现累计2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做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积极参加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监督并指导学生实习。一段时期以来,不仅在授课上,学生反映效果良好,而且在参与国家级比赛时也有不俗表现。2015年和2016年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荣获高职组的优异成绩。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而企业在相应的培训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平台加以辅助。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是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现有的实训条件是有限的,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已有的优势资源――硬件设备进行学生的实训,既可以节约办学成本,又保证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发展与晋升的起点更高。在“大唐杯”的比赛中,模拟软件和实操涉及的硬件设备是由合作企业免费提供的,并且企业选派指导教师与我们的教师一起全程参与指导练习和比赛。 三、与河北通信建设公司、珠海经纬分别成立“通建班”、“珠海经纬班”等定向冠名培养班。学生在校期间,除基础n外,其他专业课均有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和实践指导。授课时多采用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并带学生到项目现场实际调研,指导学生实操。 在大三阶段,学生们在通过企业对员工的资格培训及考试后,能参与到公司所承担的项目中的基站督导、通信客服、传输工程师、网络优化等岗位,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岗位专用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在校期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230人;输送合格毕业生88名。 在通建公司的走访过程中,企业和我们强调了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良好的职业素质伴随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中。在学生时期,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中应当需要灌输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样的学生才能在象牙塔的安逸生活中有意识的锻炼自己,从而在实习和就业时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学生素质不合乎企业用人标准,人才培养就会脱节,校企合作的主体失去了培养意义,更谈不上长期合作了。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人本”的基础上,经济价值也体现在高素质的员工身上。无论哪个企业都希望拥有技能过硬、品质优良的高素质员工,热爱企业、奉献企业,首先就要了解企业。2015级学生军训期间,珠海经纬天地通讯有限公司安排工作人员,慰问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专业以后发展的美好前景,和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客观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我们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人事管理者入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参与教师技能培训、考核;参与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校企合作实现了社会资源与教学资源紧密结合,由企业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场所,使教学能够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采用校内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训练手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企业对教学改革和学生“四种能力”培养的作用。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 本文从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思路,进而提出了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和优化的方案,并提出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0引言 通信技术专业是我院电子信息系的一个主打专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确立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是关键。如何构建一个体现高职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 1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1.1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思路,科学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基本原则 1.2.1 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课程结构体系时,一定要开展社会调查及对就业岗位作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2.2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3 以能力为本,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并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要保证实践教学有足够的时数,实践教学时数占教学总学时数一半以上。 1.2.4 体现“工学结合”思想,按岗位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岗位的针对性,积极进行课程整合和优化。同时将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并结合考取岗位证书设课。还应积极推行“多证书”制度。 1.2.5 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时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成立由院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使产学结合切实得以落实。 1.2.6 倡导创新,办出特色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提倡“独立思考,成功实践”,根据本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特色。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优化 2.1 合理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本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我国电信及信息技术发展需要、能从事通信技术岗位工作、具有较强的通信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维修、营销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选修课分为人文类选修课和专业类选修课。文化基础课的开设主要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专业主干课和实践课是课程结构的核心,主要使学生具备扎实够用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类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类选修课主要是延伸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拓宽就业面。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图见附表。 2.1.1 公共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主要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政治理论等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 2.1.2 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这类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数字通信”、 “光纤通信”等核心课程是按照通信行业基本岗位技能要求设置的;同时设置了“通信工程概预算”等通信线路工程方向的课程,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思想;设置“电子工程制图”和“电路分析”以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需求;设置“计算机通信网”和“通信常用软件”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宽度;设置“专业英语”课程,提高学生获取本专业外文知识的能力;“电信企业市场营销”课程是针对“电信客户代表”岗位设置的,可以适应本专业女同学就业此岗位的特殊需求。 2.1.3 专业选修课程 这类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方向化、模块化思想,强调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强化专业新技术教育,照顾学生跨专业就业需求,关心学生在专业及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铁路专用通信”、“铁道概论”、“轨道信号控制”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知识的了解,为部分学生就业于铁路企业相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电信新技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了解本专业技术发展、应用前沿与趋势,提高学生知识广度;“科技信息检索”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应用各种工具获取本专业知识的能力;“电子商务”课程增加了学生新型商业事务处理能力。 2.1.4 公共选修课程该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但对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及社交及求职礼仪具有重要作用,该类课程有 “美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2.1.5 实践课程本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时数的50%,这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环节,并增加特色实训课程的措施强化了专业训练、主干课程、素质教育、实践训练,使学生能真正动手,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训、毕业实习、、校内实习、毕业设计等。 2.2 强调职业素质核心,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制定教学计划时,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三方面考虑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发挥政治课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好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在毕业前一学期我们还专门增设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及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德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实践。充分发挥学院党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的积极作用,开展健康、丰富、活泼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支撑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前提,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深造,不断完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提倡教师考证,尽快取得通信设备调试工证书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准。笔者认为,在高职教师的培养体制上,也应进行开放式建设,如让专业课教师一边实践工作、一边理论教学,通过实践完善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和促进实践。 3.2 加强精品课程、优化教材建设按照学院课程改革及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了本专业精品课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以本专业副教授为负责人,邀请电信企业专家参与建设的院级精品课“光纤通信”获得学院立项,目前该项目正按计划有序进行中。本着“选优用优”的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重点教材、精品课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在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发新教材。力争70%以上的专业课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本院还鼓励老师与通信企业家合作编写教材,与计算机网络公司专家合作开发项目,并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书。 3.3 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高职教育突出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构建一个良性的通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就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亦应有的放矢,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和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实行分层教学。 利用本专业拥有较多、较好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的优势,把以往只在课堂中讲授的教学内容搬到实验实训室或企业生产现场中进行。让学生一边听理论讲解,一边观看并学习操作演示,一边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练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内容由抽象难懂变得形象具体,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落实了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光纤通信” 、“数字通信”等课程逐步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索,扭转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和强行灌输的不良倾向。同时大力提倡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课件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研发网络课程;改革和完善考核方法和内容,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3.4 加强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和基地建设是落实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一要积极建设“校内研究型”、“校外实习型”、“产学研紧密结合型”等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二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几年来学院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数字传输、程控交换等多个实验实训室;并与企业联合建设了“西安联通校内移动通信基站”和“西安铁通校内电话机房”两个运营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为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完全真实的环境和条件;又与中国铁通陕西渭南分公司、中铁电化局西安通信信号工程处两家企业合作,建立了两个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拓宽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 3.5 改革课程要求,推行“多证书”制度为了贯彻“工学结合”思想,学院推行“多证书”制度。本专业新教学计划将通信行业“中级工”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我们结合考取“光纤通信设备调试工”、“程控交换机整机检验工”、“无线电设备调试工”三个岗位证书,设立了“光纤通信”、“交换技术”、“移动通信”三门专业核心课,并对这些课程规定考证要求,可以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开展。本专业还通过“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通信网”三门课程,对学生获取“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做出了考证要求,初步构建起了本专业的认证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通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首先是发现重点应放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和谐一致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就是诸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上,只有真正落实各项措施,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才能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目标及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通信专业技术人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进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是培养高技能通信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必要性,讨论了通过校企联合进行课程置换,基于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通信技术;教学改革 0 引言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通信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为主导的通信产业链不断扩大,伴随3G网络的全面铺开,“三网融合”的不断提速,我国通信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 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各企业在通信运营、终端软硬件产品生产开发、销售、维修及通信服务部门的相关岗位对高技能人才有很大需求,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理应在企业大有用武之地。但是由于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许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因难以招到合适的人而虚位以待,形成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局面。 究其原因,是由于学校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已经跟不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仅是表面原因,而在高职教育中采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才是深层次的原因。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而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不像本科教育那样重视学科性和学术需要,而是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为导向,来构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市场不断分化组合的今天,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必须和企业技术发展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工学结合模式正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的一种培养模式。 西安邮电学院是一所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学校,行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近年来,围绕通信技术专业,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的课程改革,千方百计缩短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差距,通过校企联合进行课程置换、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以项目任务驱动进行教学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我校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欢迎。 1 校企深度联合,进行课程置换 目前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普遍存在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与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目前高职院校通过和企业合作,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长,与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课程整合,选择适用的课程内容,采用课程置换的形式将专业课程全部或部分置换为“职业教育课程”。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知识结构紧跟最新技术发展,采用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边学习边做项目,通过做项目掌握相关的知识及项目的开发过程,让学生及时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衔接,体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随着电信业从话音通信时代走向信息、多媒体通信时代,网络的体系架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全IP的业务融合网络成为业界一致的认识,IP技术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宽带移动通信、IPTV等新兴网络的核心技术,因此,各通信类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但传统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注重于TCP/IP协议族中各层协议的理解与编程实现,对实验环境要求较低,而通信技术专业则强调通信大系统的概念,强调在现代通信网络系统架构下,计算机通信网以及TCP/IP技术所处的地位,各种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在通信网中所起的作用。利用我校2007年与中兴通信学院合作成立的NC联合教育中心,并参考思科、中兴数据网络认证考试CCNA、ZCNE、CCNP、ZCSE等内容,开发了适合通信技术专业的数据网络课程,置换原来的计算机通信网课程。充分利用我校与中兴通讯的联合实验室和西北授权培训中心,由获得中兴通讯数据网络产品授权培训的讲师进行授课。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适当地缩小了对TCP/IP各层协议的分析,而增加对各种数据网络产品的介绍。在强调数据网络产品工作原理的同时,增加对思科、华为、中兴等业界主流厂家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的性能、原理、配置等的介绍。这样使学生能尽快地熟悉各种数据网络产品,并且能够进行配置、操作,缩短了企业用人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随着3G移动网络在我国的全面铺开,3G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但由于实验设备条件等的限制,学校的移动通信课程仍然以2G系统为主,3G较少涉及,这样造成了学校教育远远落后与企业需求,学生毕业后还要参加相关技术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对已开设多年但主要由教师课堂讲授的移动通信课程进行了改革。通过与邮电通信技术公司合作,校企联合开发了3G移动通信系统运行维护课程,并和原有的移动通信课程进行置换,课程内容包括GSM/GPRS模块、3G技术基础知识、WCDMA、CDMA2000、TD-SCDMA三大标准,共五大模块,具体的课程内容则是基于工作过程选择确定的。 2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的步骤为: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岗位需求归纳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制订学习任务。基于工作过程以下以3G移动通信系统运行维护课程为例介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分析高职高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介绍了通信类专业英语现存的问题并作了简单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有: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材内容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主要有:改变学生的观念,编写实用性更强的教材,增加职业场所工作情景的专业英语应用的模拟实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水平。 【关键词】专业英语 通信工程 教学改革 一、高职高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既懂文化知识又有职业技能,可从事各行业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 另随着国内外商业、技术交流日益增多,接触外籍客户或外文资料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职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具备进一步学习、理解国外先进技术、把握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及趋势,以便胜任企业的各种工作岗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而适用于正式工作场合的专业英语,注重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强调在现代工作环境的综合语言能力。《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学生还应结合专业英语学习,认知400个专业英语词汇。”因此,高职院校在完成基础英语教育的前提下,应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保证学生基本具备在中国环境下处理各种可能遇到的涉外交际能力。 二、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现状及对策 1.课程定位 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是国内发达地区的通信类企业。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企业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新设备、 新产品的引进,或者是我国自主研发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出口及推广等方面,这都需要既精通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学好专业英语对高职工科类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2]。 2. 课程现状 但是在高职高专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不合理 现有教材很少涉及专业英语本身的基础知识,仅仅是专业文章甚至是简单的科普文章的拼凑,课外参考资料少,教材内容片面陈旧,教学重点大多停留在解释专业术语、难句和语法上,忽略了学生毕业后对专业英语的实际需求,也不能反映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缺乏听说环节,没有工作现场的模拟实训,脱离了专业英语课程的本质,忽视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应用环节,学生学起来很费力,效果差。 (2)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方法老套单一,忽略了语言教学的特点。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缺乏互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有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活动完全遵照教材设计和执行,只注重专业词汇的记忆和文章的翻译,没有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让学生参与实践练习,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 (3)专业英语教师的水平 困扰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工科专业英语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广博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过硬的英语基础,而且要掌握针对高职工科类学生讲授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两全不能齐美,要么教师英语基础好但专业知识不过硬;要么专业知识深厚但英语发音不标准。此外,缺乏实际的实训项目和良好的教学方法也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改进方法 1.转变学生的观念 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教师在上第一次课的时候可结合教材的目录,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的作用、地位、特点等,再结合专业技术领域的现状,让学生明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其次,从学生密切关注的就业前景来分析专业英语在企业招聘过程中的重要性。再次,让学生明白在撰写毕业论文、参加企业培训或者实习报告上,专业英语也是极其有用的工具。再次,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一些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人才市场去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英语的重要性。 2.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 由于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英语教材应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内容既要概括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力求与主流技术、最新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英语环境下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教师可将现在热门的专业技术作为专题讲解,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也可将学生工作中用到的产品、设备的英文说明书,英文界面的软件及帮助文档等作为教学素材。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基础差,自控能力弱,自学能力弱,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授课内容上,不一定必须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教师可以自拟其它的与专业技术有关的主题,尤其是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新技术的介绍。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记忆专业单词时,教师可以制作像幼儿识图卡片那样带有图形、中文、英文的幻灯片,采用图形和单词并茂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单词的感官印象和记忆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4.教师能力的培养 专业英语对任课教师自身素质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基础英语水平,全面的通信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因此专业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要经常通过互联网检索学习最新的前沿技术,积极关注本学科专业技术、科研成果的国际发展动态。经常去研发型企业参与需求分析设计或者到制造类企业了解生产实践中的管理、设备的使用维护,参阅最新的产品手册,从而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了解行业现状及用人单位对英语的需求方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到课本和实际不脱节,教授的知识更加贴合工程实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有所用。在教学经验方面,专业英语教师要经常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观摩授课过程,吸取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课程的组织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四、总结 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得到大力推进,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得到了教育机构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尤其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要求通信专业英语也要跟得上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要求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时时关注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另外,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比较低,学习积极性低。这些现实对我们专业英语教师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要求我们必须多分析,多思考,多努力,既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有就业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中通信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 摘 要 通信技术课程是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课程特点,针对课程理实结合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职业技能与岗位脱节等问题,基于四阶一体化进行教学设计,并且以职业技能竞赛岗位为向导,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铁道通信;实训实习基地;技能竞赛;课岗对接;通信技术课程 1 引言 2015年,教育部颁发了新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将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一分为二,其中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面向铁路运营维护及铁路施工、城市轨道交通等企业,掌握铁道通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铁路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管理、施工、技术改造等工作的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专业的核心是课程,通信技术课程在本专业中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和导论性[1]。目前,铁道类通信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通信课程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现有教材的内容很难追踪最新发展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存在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结合不紧密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2];虽然校企合作逐步深入开展,但基于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尚处于探索之中。由此,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探索理实一体化方法势在必行。 2 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岗位的课程目标分析 铁路院校通信技术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运营类(铁路局及城市轨道等)和施工建设类(中铁及中铁建等)企业岗位,工种为通信工程;运营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通信线路、传输、接入、数据通信、调度通信、综合视频监控、会议电视、电源及机房环境监控等)日常维护、检修,施工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另外,在专业培养中还需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图1) 总体设计 随着高职高专招生制度改革,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的单独招生考试一般在每年4月基本录取完毕,录取至入学这5个月时间就成为学生从高中转向大学学习的关键期。由此,如图1所示: 第一段,利用通信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引导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段,利用认识实习期间走进企业,感知铁路通信专业的特色和企业文化,通过教师引导确认兴趣切入点; 第三段,利用专业实习,深入企业,熟悉通信工岗位工作(包括施工与运营); 第四段,利用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竞赛进行现场锻炼,使学生深刻了解岗位规范,熟练岗位技能。 用这四个阶段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工学结合的实现。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及行业特色,采用“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的四阶一体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过程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以此作为核心,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实践与体验中,锻炼和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评价核心。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多维化,充分体现课堂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教师和自我考核相配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融合。主要通过记录学生参加二课活动,参加国家、省内、院内的各种竞赛活动来计分,计分原则参照学生手册。 3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导向的课程改革 技能竞赛导向 由于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既切合生产实际,又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其在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年大赛都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这也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3]。对应铁道院校通信技术课程的技能大赛有全国铁道通信专业竞赛“华为杯”数据通信赛项、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以及国赛“4G全网建设技术”赛项等。 赛项分析 “华为杯”数据通信赛项主办单位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该赛项的设置参考了2015年铁路总公司“数据通信”竞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主要设备及竞赛环境,此竞赛环境模拟了整个铁路数据通信网的实体环境。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覆盖了企业交换路由的所有内容,并且兼顾了云计算及综合布线技术。国赛“4G全网建设技术”项目紧密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及铁路移动通信发展规划的发展方向,通过竞赛充分考查选手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进而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职业道德。同时吸引厂商积极参与。 竞赛作用 首先,竞赛不仅促进了学生对通信技术(尤其是铁路通信技术)的深刻理解,而且加强了铁路院校通信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 其次,使得铁路通信技术课程确立了能力目标和具有铁路特色的技能方向; 最后,通过企业的参与加强了校企间的融合,同时加强了铁路类院校通信专业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为形成高标准化的铁路通信教学方案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课岗对接一体化教学 职业行动能力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课岗对接是培养职业行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职业行动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指标[4]。专业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方法能力重点在于岗位实践,社会能力重点在于职业体验,三者相互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皆可在课岗对接中得到有效提升。对于铁路特殊工种,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实训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与运维单位和施工企业密切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以保障通信技术课程正常教学的进行。选定与路局培训基地,在建的施工项目作为课程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其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制定相应政策和签订相应协议,包括实训基地能够接纳的实训项目、内容、时间、接纳学生数,双方的责任、义务、期限等。其管理按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必须建立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应按照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进行要求,由带队教师负责统一管理,所在单位现场兼职教师负责教授分派学生相关实习实训内容。实习实训结束后,应由考核小组对实习实训学生及教师进行综合考评。 最后,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工程师、技师及以上资格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加大对兼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明确专业教学要求,熟练运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4 小结 文中从铁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通信技术的教学改革方案开展深入思考,提出基于四阶一体的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技能竞赛引导和课岗对接一体化教学,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学得到”“用得到”,毕业之后真正成为企业通信岗位“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技能人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高职―本科“3+2”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建立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实施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则是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核心,必需按照五年一贯的思路构建“专本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本文基于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了“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从学生就业出发,构建了“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使两个阶段既有序衔接又相对独立,以达到培养“本科素养+职业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 一、通信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项目背景 2015年,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吉发〔2014〕22号),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在“专升本”和“对口升学”政策框架内研究探索适合职教体系建设的人才选拔方式,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吉林省教育厅决定2015年继续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之间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制定《2015年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实施方案》。依据《方案》,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联合申办高职-本科“3+2” 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 二、“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一)明确衔接的逻辑起点。高职学生入学起点较低,文化基础较本科学生差,但在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因此当前现状是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层次低,岗位迁移能力差。而“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科的系统理论教育,本科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岗位面向选择性大,就业层次高,岗位迁移能力强,但专业技能弱,实际操作能力弱”。 (二)明确衔接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就业定位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作为合作的高职院校,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工程公司、通信设备工厂、厂矿企业、通信运营商等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通信设备生产、安装、调试、维修养护、工程施工与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工作岗位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生产一线技术与工艺管理人员以及技术能手。而本科院校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培养面向通信企业,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综合布线及数据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能,具备研究开发通信系统的初步能力,能从事生产工艺操作控制及管理、技改、研发和工程设计等工作,胜任数据通信工程师、现代交换工程师、通信网络现场工程师、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程师、通信勘察设计师、通信软件工程师等岗位工作的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两所院校属“同类”而“不同层”。 对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和分层,3年高职学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2年本科学段着眼于专业技术、管理技术的提升,要求比高职人才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明确课程衔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目前各省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试点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已认识到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将课程衔接理解为知识上的准备和技能的延伸,将本科和高职学段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叠加;不能把高职学段学习作为本科学段的“预科”阶段,使高职教育出现回归学术化状态的趋势。总结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文化基础课程脱节。本科课程的设置多数是在学科体系下完成的,与高职相比,更注重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高职学段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训教学、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学时的50%以上,基础课程设置相对较少,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在本科的学习感到吃力。(2)专业课程重复或雷同。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的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相似,有的甚至连课程名称都一样。这样会造成教学内容上的重复,严重浪费教学资源及教学时间。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持续学习。(3)培养目标的不同影响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以就业岗位的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的。作为本项目的高职学校是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主要的就业面向岗位是铁路信号的通信。且根据合作的方案,专科阶段有就业可能,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必然开设一些针对铁路通信的课程及教学内容。而本科阶段的就业面向与铁路完全不相关,因此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矛盾。 三、通信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不是简单的“3+2”的学历嫁接,既要体现“分段培养”,又要整体设计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使之平稳衔接,即对接院校要按照五年一贯的思路整体设计重要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有序衔接,便于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因此,要有效实施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整合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施策略和衔接机制高职阶段及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都从“综合素质+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三方面进行设置。 (一)高职阶段。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二)本科阶段 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职业技能课程,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四、衔接课程体系与以往课程体系的比较及特色 “高职本科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原有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有序调整。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专本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按照五年一贯的思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按照本科的理论知识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学中做、做中学”的特色,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整体设计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高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强实践,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本科课程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内容衔接。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高职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高职和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高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阶段进行中级培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科阶段进行高级(技师或工程师)培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四)课程体系既有序衔接又相对独立。在本课程体系中,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包含铁路通信必需的核心专业课程,但作为限选内容,削减部分教学内容和学时,以铁路就业岗位够用为标准,同时设置另一限选内容与本科阶段有序衔接。在教学计划中将此部分集中内容安排在第五学期。具体执行过程中,根据专科阶段当年的就业形式灵活选择。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内涵建设。从通信技术行业主要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完成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过全程岗位实习,实现学生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岗位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一、通信企业岗位需求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提速,4G网络建设已经全面铺开,工程建设人员、网络优化人员、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量会逐步提高。业内专家估算,4G正式启动之后,每年直接增加的移动通信行业就业机会在100万人以上,吉林省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通信行业优质人才尤其匮乏。工信部出台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意见,将培养移动通信人才作为紧缺人才,列入“十二五”信息产业人才规划[1][2]。 二、构建“双元四段式”工学交替课程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显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职业类别为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信息通信业务人员。通过对吉林省地区同类行业和企业的调研发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工程建设、网络维护、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四个方面。依据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以及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应的工作任务,形成“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为主线的“双元四段式”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主要开设常识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注重通过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建立行业视野,指引学生学习方向。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每学期前10周要求学生熟悉专业必备理论、掌握基站勘察设计、开通、运行及调测等基本技能,后8周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开展阶段岗位实习。第三阶段为专业技能培养阶段,教学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前10周在校内通过仿真的形式针对网络优化、数据通信进行专项技能的培养,后8周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岗位实战。第四阶段开展综合技能培养,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岗位实践,以准员工的形式参与岗位生产,并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熟悉行业及岗位标准,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 专业与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共同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分析,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面向的工程建设、网络优化、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三个岗位(群),包括以三个岗位群为中心的通信工程勘察设计、通信工程督导、通信工程监理、移动网络测试、移动网线优化、移动应用开发等岗位。确定三个岗位(群)的核心课程:“基站建设与维护技术”“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监理”“网络规划与优化”“网络组建与应用技术”“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专业与企业密切合作,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制定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标准,并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开发通信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完成的资源库可满足学生开放式实训、中高职衔接课程模块化定制、社会在岗与岗前人员培训,同时为开展专业毕业生终身教育提供保障。 四、课程的运行与实施 (一)“1+3+3”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 “1”是“一个规划”,即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通信人才为目标,根据行业发展制定专业未来发展规划;“3”是面向“三大领域”,即以运营商、设备商、第三方通信公司等三大领域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促进专业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提升专业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3”是针对“三个岗位(群)”,工程建设、网络优化、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三个岗位(群)展开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二)“深度校企融合,全程岗位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深度校企融合的基础上,在整个3年6个学期的培养过程中,第1学期作为专业认知阶段,以企业文化与岗位认知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和专业认识实习,进行职业规划,拓宽专业视野,提升专业兴趣。第2~5学期作为技能培养阶段,以岗位素质为核心,将课程分为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岗位实习两个阶段,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出发,通过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逐步达到通信行业对岗位的需求标准,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真实岗位的实习发掘自身的特点和从事某岗位的优势,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实现工学交替。第6学期作为综合技能培养阶段,以岗位综合技能为核心,在企业岗位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实现由学生到准员工的转换,培养学生合格的岗位从业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1.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建设仿真教学情境 在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引进合作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训练项目,教学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认知规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素养的提高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逐层递进。 2.以企业实训环境为平台,开展岗前实训教学 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办学环境,校企双方共建教学基地。软件建设上,引进通信岗位标准,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改革;硬件建设上,校内以校企共建的准通信实训环境、校外以合作企业的实训环境为平台,建设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3.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主体,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依托“教学能力、工程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教、学、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精心筛选教学项目、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 4.坚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开放实训室对教学的引领示范作用 开放式实训室不仅能够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课内教学[3],而且能够补充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的不足,教师仅负责创设任务情境、布置和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再配合相关的教学活动。总体上,开放实训室能够模拟企业通信工程项目、满足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需求、考取认证需求以及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需求[4]。 五、实施二级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保障 第一,发挥网络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每学期学生都可以在学院统一组织安排下对本学期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教务处根据评价数据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作为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依据。教师也可以登录教务管理系统客户端了解评价结果,以便改进教学。 第二,坚持学院、分院两级督学评价。学校教务处专门为每个分院配备督导、分院外聘督导、专职督导,全面系统的对分院每位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与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座谈研讨,传授教学经验。 第三,提倡同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实施分院同行教师听评课制度,由分院教学院长牵头,教务科组织实施,专业教师互相听评课,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作为年度评优及下学期派课的依据。让辅导员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管理,这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秩序都有很大帮助。 第四,跟踪课堂教学状态。分院学生会及学习部定期填写《课堂教学反馈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学习风气、教学条件、教学设备运行情况反馈给分院教务科,使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教学运行状态,实施有效的管控[5] 。 总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岗位技能提升明显。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出来,围绕三个岗位(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岗位实习方式结合实现学生与准员工的无缝对接,学生学到的技能即是职业岗位上用到的技能。“深度校企融合,全程岗位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二至五学期都开展一次岗位实习,可以实现多个岗位的企业实践,解决了技能培养和环境的限制问题。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基于CDIO理念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就业市场对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掌握主流工程化移动通信专业技术无疑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国内外的很多大学展开了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CDIO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采用CDIO教学方法,不仪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本文主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项目化设计。 一、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在讲授时,实训环节往往就是让学生上机实现书上的示例,没有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及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联系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国内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囚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很快融人现代IT企业的运作。 囚此,国内高职院校需要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并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训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国内一些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积极开展了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实践之一是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成果――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eeive)、设计(Design)、实现(hn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纠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从2011年开始,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全面启动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其中,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以CDIO先进理念为指导,开发课程 课程设计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据CDIO教学理念十二条标准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本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真实项目开发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个人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系统构建能力为宗旨,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的“一体化项目学习”课程。 2.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 课程及相关课程体系都以真实项目来驱动知识的学习。通过小型真实项目(二级项目),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项目(一级项目),完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之间有机衔接,二级项目是一级项目的一部分。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NET开发模块课程链路以“计算机技术系网站”作为该方向的一体化项目,为完成该一体化项目,依据网站开发的流程,知识逐渐递进的关系划分为以下5个项目“计算技术系网站”――网站前台设计项目;“计算技术系网站”――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库操作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基于C语言的数据库操作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 动态网站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服务器部署项目。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 课程的教学系统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面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整体水平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以促进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要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系统的元素设计。 4.以行动为导向,优化教学 课程学习以学生学习小组形式进行,一般3~5人,学生入学第二学期自由结合,一直到毕业该组同学都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一起进行课程考核,一起完成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等等。通过小组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团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专业技术等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 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学习兴趣显著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专业能力明显提升。以此为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发现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摘 要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办专业对于解决在校学生的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以及就业时的学有所归起到积极作用。其中校企双主体管理是合办专业成功的关键,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合办专业成功的基石,专业课程实时改革、教学方法实时更新和企业配置一线资深工程师任教是合办专业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双主体管理;双主线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 通信行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时至今日通信行业的现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1G到4G的传输速率的提升,技术升级速度越来越快,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功能越来越多。然而,与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老化、滞后,导致通信行业亟需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而企业也为获取技能型人才付出了大量培训时间和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标,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与中兴通讯开始了合作办学,探索“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 (一)合作办学管理机制建设 2010年6月,学校与中兴通讯确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依托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坚持“三融合一分享”,共建企业冠名学院“中兴通讯NC学院”,实行企业主导的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三融合一分享是指设备融合、师资融合、教学融合和中兴通讯全国就业资源的分享。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企业主导的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如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实习就业等方面充分保障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校企双主体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树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 在专业上,NC学院坚持服务型专业建设。服务型专业建设是“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核心目标,明确了办学的核心目标是为行业企业提供主动、有针对性的全面服务,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人力资源帮助,从而实现行业对合作办学专业的高度认可,有效提升本专业校内地位及区域行业影响力。服务型专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服务型专业是对专业教学的深度改造,解决企业订单班无法支撑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宽口径要求;二是服务型专业是以企业群支撑合作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了面向行业的按需培养;三是服务型专业的核心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岗位能力需求、企业发展需求和职业素养需求。 2.制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引下,在学校“校企合作实质化”和中兴通讯“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移至大学”的办学理念共同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托中兴通讯这一强大的企业资源平台,利用中兴通讯学院企业大学完备的专业课程培训体系,致力于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移到大学,即把中兴通讯企业培训课程引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体系中,与现有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直接、高效地获得中兴通讯学院的企业培训,利用实训基地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职业成长过程,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在专业技能方面,课程设置充分考虑移动通信技术行业热点及对应人才需求,分析和构建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岗位群,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代之以新的内容。在职业素质方面,企业全程负责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由专职的职业导师负责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职业素质课程包括了准职业人导向训练、职业定位与发展、求职能力训练三大部分。通过职业素质课程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场礼仪风范。 (三)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课程改革 1.新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选用优秀新版的高职高专教材,保证了教育部对文化课程教学的要求。专业技术课教材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体现了工学结合,并根据行业的技术发展每年对专业课教材进行优化和修订。目前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教材为9本,分别是《GSM移动通信技术》《IP网络技术》《SDH光传输技术与应用》《EPON宽带接入技术与应用》《WCDMA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基站工程》《LTE 移动通信技术》。这些教材的结构为模块化形式,通常分为基础篇、任务篇、工程篇和发展篇。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专业课的讲授上,推行的是“MIMPS教学法”(内置项目教学法)和工程师自主教学法。“MIMPS教学法”共分为五个环节:M代表的是模块化,I代表的是分层-交织,M代表的是任务驱动,P代表的是研究型实训,S代表的是自我评价。模块化是依据通信行业的岗位职责,以任务模块的方式组织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分层-交织即实训的能力要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知识模块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交织于实训中;任务驱动是推动学生快乐地学习,以任务形成学习小组,完成实训操作,总结交流学习成果;研究型实训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计划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提高技能的同时完善个性,形成良好职业素质的目的;自我评价是全方位多层次评价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工程师自主教学法是所有课程中均要求工程师采用自主项目教学,利用工程师在行业内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个人授课的特长,在完成现行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利用其中20%~40%的课时进行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工程师教学内容均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追溯、可控制。工程师自主教学内容通过电信行业能力竞技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为工程师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与中兴通讯总计投资2000多万元共同建设9个技术方向的四个多媒体实训室,其中包括120余台计算机组成的三个多媒体教学平台、1300多万元的通信实训设备和仿真教学软件。实训设备包括光传输方向、无线方向、数据方向、宽带接入方向、电信工程实施方向;仿真教学软件包括GSM、WCDMA、TD_SCDMA、CDMA2000、LTE及4G全网建设等方向。几乎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行网络运行环境。目前包括光传输实验室、数据通信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和电信工程实训室,实验实训项目开放率100%,实训基地设备完好率98%以上,设备运转正常,满足专业校内实践教学需要。同时,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个,通过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经常跟企业联系,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在生产单位实习的指导教师,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教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和解决学生实习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人员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五)师资队伍建设 移动通信专业的师资为“双师型”混编师资队伍,其中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学校教师承担,专业课由来自行业一线工作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承担。企业的技术人员均为通信行业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他们长驻学校,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行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每年的寒暑假这些负责专业课的讲师要回到公司进行新技术学习和新设备的调试培训,使得他们所讲授的专业知识内容与行业的需求紧密对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已建成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3名,其中移动通信专业校方带头人具有教授职称、博士研究生学历,有30年的高校教学工作经历,现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教学与研究;移动通信专业企业带头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有26年的通信企业工作经历,5年高校教龄,曾获中兴通讯“年度优秀督导”、中兴通讯学院“优秀培训师”等称号。 (六)招生、实习、就业管理 打造高质量就业保障体系是实习、就业管理的核心,而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是检验就业保障体系优劣的硬指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共同招生,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就业保障协议,入学就按职业人培养。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岗位认知和职场定位,而在顶岗实习开始时,所提供的就业企业资源充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能水平,结合就业指导教师的建议,挑选自己满意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 二、“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果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立五年多时间,教学和实践成果显著。截至2015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总计招生700余人,目前在校学生260人。学生就业完全由企业负责,采取的是企业安置就业方式,学生初次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对于在工作过程中有岗位变动需求的学生,企业给予二次就业安置服务。学生毕业时月薪80%超过4000元,工作2~3年的学生月薪达到7000至10000万元。 毕业生主要从事通信行业网络优化、网络调测、系统联调、工程管理、网络工程、售前工程师等岗位。目前绝大部分毕业生均在国内各地区通信行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受用人单位好评。部分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业工程管理人员和骨干技术人员,受到通信行业企业的认可。 三、“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会与思考 (一)建立企业主导的双主体管理机制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培养的人为企业所用,让企业满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最为了解,最有发言权,所以在创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中,学校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就业等主要环节上均保障了企业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这样才能使“校企一体化”模式有根本性的突破。因此,高职院校应大胆放手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二)企业教学团队入驻学校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的前提 企业组织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组成教学团队入驻学校当“老师”,与学校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这样既能使企业教学团队增强“以企业为主导”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还能充分发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教学资源优势。他们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可以随时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素质等,有利于师生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实训基地办在校内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成功的基础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通信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机房、基站的设备、设施均承载着各种实时业务,不允许出现中断。因此将课堂搬进机房和基站不现实,这样就需要将机房和基站搬进课堂,给学生提供能够实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学习平台。通信系统的设备十分昂贵,只有具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承担起设备的投入,所以寻找合作企业时要考察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也要考察企业的整体实力。 (四)实习、就业管理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成功的保障 实习、就业作为高职教学环节的出口是考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否做到了学以致用和学有所归的重要参数,社会、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是其直接反映。实习、就业的管理质量高也会直接影响到招生工作,对于刚出校门走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采用专业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是有效的措施。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ICT技术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探讨 摘要:结合通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当前高职宽带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及前景进行了分析,指明高职院校应该依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符合ICT职业岗位的宽带通信技术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 一、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发展背景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ICT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应用产业。从产业技术角度来说,ICT产业是IT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跨界竞争引发的技术创新和相互融合;从产业构成角度来说,ICT产业是应用导向的信息服务业;而从更广义的经济模型角度考虑,ICT产业则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以新应用模式、新商务模式为核心竞争,以社会化和行业化服务为价值目标的新型产业,由于ICT产业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又被称为“第四产业”。[1]总体来说,ICT产业是一个技术不断融合、应用不断衍生的新型产业。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括了信息通信技术高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社会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互联网+通信,将成为通信新未来,是通信改革的机遇。虚拟运营商、宽带运营商和铁塔公司,让电信化渗透各行业实现移动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为全国手机用户提供智能生活的入口。[2] 二、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随着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新趋势。通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加速了IT与CT技术融合,运营维护成本的缩减又促使电信运营商维护中心上移至省会。因此,通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代维取代了传统专业网维护。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应该打破传统的通信网中数据通信网、传输网、移动网等专业岗位定为思想,深层次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现代通信综合代维岗位的技能培养为重点,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通过调研通信相关企业,结合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代维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报告,回访毕业生并对其就业岗位进行归纳和分析,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定位在: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与设计三大职业岗位,另外还服务于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及调测,电信业务营销等职业岗位。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备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测试调试与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能够胜任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和调测,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设计以及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措施 探索ICT产业变革形势和新技术发展趋势,依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符合ICT职业岗位的宽带通信技术专业。根据产业调整完成专业设置改革,形成与产业技术进步对接的课程体系,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 1.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面向市场调整改造供过于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重新构建反映ICT技术发展的宽带通信专业。高职院校应本着贴近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类别、质量和数量的具体要求,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入手,结合地方的资源特点和学校的学科优势,建设有发展前景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 2.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传统计算机网络专业已不能满足ICT发展技术需求,网络技术必须与通信技术整合,将相关的IT课程整合嵌入到CT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中,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3.通过真实应用驱动实施教学改革。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改课程过程当中,注重课程教学设计要素的普适性,为了确保教改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对教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设计了教改课程实施的过程资料,使教改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以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改的主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式趋于“教学做”一体,教学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分组学习等,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4.建立专业教师新技术知识更新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双师队伍建设是跟踪行业前沿技术的保证,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或通过参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实训管理工作熟悉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并通过参加实际工程项目锻炼工程实施能力。另外,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不断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 5.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创新。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构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做”合一。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内涵建设,整合企业资源,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为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坚实的支撑。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衔接,完善与技术理论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选择合作企业,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6.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从学生开学到学生毕业全程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再通过职场体验熟悉实际工作岗位具体要求和基本素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接着再进行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再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培训结果和前期学习结果,选择职业岗位,最后顶岗实习,实现零距离就业。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和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核心。[3]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贴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增强专业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目的。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通信技术专业具有技术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个工程往往需要多方面知识,针对这个难题,本文对现有实训教学环节进行研究,对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践环境的搭建、改造和完善,结合我校现存的实际教学问题,针对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特点,提出一套全程全网、系统化的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研究;实践 随着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及工程实训、实践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实际发展,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当前的教学与实践环节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积极意义。 一、通信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源于一线的教学环境来开展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被提出;部分高职院校相继投入很大的资金去引进新型实训教学设备,以满足高职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像2009年我校先后投资了750万元建成了一个集“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与综合技能训练”多功能一体化的通信综合实训中心,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可以开展WCDMA无线网络、WCDMA核心网络、光传输、程控交换等技术的系统原理与设备配置的培训与教学任务。通信综合实训中心是按照一个小型通信局(站)的规模建设,由光传输、程控交换、宽带综合接入、3G WCDMA移动通信、电源等部分组成,设备包括接入层、汇聚层、核心交换层的各种通信设备,技术包含了程控交换、光传输、xDSL、数据通信、3GWCDMA移动通信等主流通信技术,架构理念是以通信网络主流技术为核心,整合接入网、汇聚网、骨干网“全程全网”的通信综合实训架构,以3G WCDMA为主要架构,构建程控交换平台、光传输平台和3G WCDMA移动通信网络平台三个互通的平台,主要提供电话网、3G移动通信网、光传输以及接入网等业务的教学和培训。这种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为用人单位提供了适应实际需求的各项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训项目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在实训操作间内进行软件数据配置的操作,基本上没有给学生对通信硬件设备动手操作的练习。 (2)在进行每个实训项目的时候,需要提前给出相应的数据脚本,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灵活处理能力的培养。 (3)在上一门课程的实训项目时,只是对该门课程对应的设备进行操作,而没有把多个设备在联网的条件下开展实训项目。 (4)在目前实训条件下开展的实训项目缺乏网络运营概念,对各设备间的联接和联调没有开展训练,没有将设备的效能和利用发挥到最大。 我们将针对以上教学环节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提出“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概念,就是希望能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相关课程实训项目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综合性的实训教学方案,提升实训教学的效果。 现有的实验、实训环境下,难以提高学生的通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我校现有与通信运营商应用的主流设备一致的通信设备实训实验室及各主干的专业实验室,承担相关课程的实训实验任务。在现有独立的实验、实训环境下,学生可将学到的部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但与通信企业要求毕业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跟现代通信网的全程全网或互联互通的精髓相离较远。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后,可以掌握相关技术的实践技能,但还不能贯穿通信网的各个环节,对通信网的整体认识还不足,离达到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教学目的还有差距。 二、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的搭建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了相关一线教学人员到相关企业及学校参与调研、行业培训等专家研讨会,了解国内该课题研究情况和实际情况;参加国内外组织的相关专业培训,了解该课题的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组织相关人员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及相应调整;同时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对本项目进行指导。 在广泛的调研分析结果基础上,我们为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组网方案,将现有独立的交换、传输、无线、电源等设备,通过光纤传输把相关设备连接起来,搭建出一个与实际电信网络一致的本地网,构建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的综合实训平台(硬件环境),见图1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在该平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设置综合性的实训内容,建立从课内实践、单项实训以及综合实训到企业项岗实习的实训体系,从“单一”项目的实验向“综合”实训转变,以适应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图1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 通过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我们设计了为期两周时间的实训课程,具体开设的实训项目如下: (1)项目一:认知实训,包括的子项目有:核心网HLR9820系统介绍;核心网MSOFTX3000系统介绍;核心网UMG8900系统介绍;综合通信实训室网络介绍。 在这些实训项目中,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要对全程全网综合实训涉及到的设备进行比较好的认识;还要每位学生准确地用绘图软件描绘出设备之间连线,包括中间的配线架DDF、ODF以及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并且要动手操作插拔、更换设备上的一些单板。 (2)项目二:验证实训,包括的子项目有:核心网HLR基本数据上机实训;核心网HLR本局数据上机实训;核心网HLR与核心网对接C/D/Gr接口;核心网HLR移动/用户数据实训上机;核心网MSOFTX3000基本数据配置实训;核心网MOFTX3000 本局数据配置上机实训;核心网MSOFTX3000 UMG8900对接Mc接口上机实训;核心网MSOFTX3000和HLR信令数据对接上机实训;核心网MSOFTX3000 MGW和RNC对接IU_CS接口上机实训;核心网UMG8900基本数据配置上机实训;核心网UMG8900对接RNC数据上机实训。 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我们让学生比较好地了解单个设备的数据配置及调试。 (3)项目三:综合对接调试实训,包括的子项目有:UMG8900、MSOFTX3000数据配置;C C08程控交换数据配置;移动接入网、移动核心网的光传输点对点数据配置;移动核心网光传输环型组网数据配置。 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我们让学生比较好地了解全程全网设备的数据配置及调试。 三、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意义 我们通过利用我校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现有的设备,把C C08设备通过光传输设备的点对点或环型组网形式与移动通信设备搭建一个全程全网的网络,并要求学生完成固话用户与移动用户之间的话音通信,实训项目要求是按照难度而进行递进的,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 在“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平台上,我们为12电子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的班级设计了为期两周时间的实训课程,通过这些实训课程的开展,学生把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认识和把握“全程全网”的精髓,提高了通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具体体现如下: (1)改变了学生对设备硬件动手不够的问题; (2)改变了学生全程全网认识不够及利用不同的传输设备灵活组网的问题; (3)提高了学生对全程全网设备整体数据配置规划及整体软件数据调试的能力。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摘 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电力工程项目日益增加,全面做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科学管理、有效控制电力工程项目质量,首先应明确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特点,才能进一步分析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希望能为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电力工程项目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乎着电网的运行情况和能源供给。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水平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的整体效益和质量,还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加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是现阶段电力工程管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索对电力工程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 1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特点 1.1 复杂性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这增加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 1.2 严重性 在具体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工期延迟、工程成本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有些甚至会遗留工程质量隐患,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3 可变性 电力工程质量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因此,在分析和管理电力工程质量问题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规避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1.4 突发性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突发性比较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电力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突发性问题。 2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电力工程的内部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对人、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方法与流程等的管理。分析现阶段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可知,质量管理人员的水平有限,电力企业对工程所需机械、设备、原材料的质量把关不严格是造成内部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2.2 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不完善 现阶段建筑市场中时常会出现暗箱操作、中标单位将工程项目层层转包的违规操作现象,而建筑市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只颁布了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建筑市场行为,然而,我们应明确单纯依靠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日新月异的市场行为是不可行的,还应制定一些与建筑市场相关的其它法律法规,杜绝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 2.3 缺乏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中普遍存在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缺乏的问题,这制约了一些电力工程施工单位领导质量管理职能的发挥,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也无法及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缺乏施工质量保证体系这个大背景下,还存在着施工单位工作人员老化、新员工经验不足,无法满足电力工程施工要求的问题。另外,部分施工企业由于质量管理资金和设备的制约,不能正常开展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2.4 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不全面 由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不全面,无法严格参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无法实现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有效控制。同时,限制电力工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因素,还存在着盲目缩减工期,忽略质量监控,随意追赶工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失控的局面。 2.5 质量管理执行不到位 现阶段,电力企业虽然颁布了质量管理人员责任制,工程材料质量监控制度、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制度等,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一旦发生质量事故,电力企业通常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处事态度,由此可知,电力企业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 3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解决对策 3.1 构建并完善与建筑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约束建筑市场中的各种行为,禁止出现资质不高的施工单位参与电力工程建设的现象,有效控制可能给工程项目带来损害的行为,国家应加大与建筑市场相关法规的构建力度,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行为。 3.2 采用质量全程管理方法 采用质量全程管理方法是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电力工程质量全程管理具体是指从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到工程投入使用运行这个过程中的管理。在电力工程质量全程管理中,应加快相应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各项工作,保证每个岗位都有专人负责,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另外,高度重视电力工程质量问题,并及时解决,切实保证电力工程质量。 3.3 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工程主要包含电能生产和配送,竞争机制的引入在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时,应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确保电网运行安全为切入点,有效贯彻落实电力工程的招投标制度,加强工程质量全程控制,以此来实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同时,严格参照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标准,针对市场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使资质过硬的施工单位参与工程建设,这也有助于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3.4 实施绩效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 在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若想提高电力工程质量,仅仅有思想觉悟是不够的,电力企业还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表彰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表现优异的组织或者个体,也应处罚犯错或者行为消极的组织或者个体,除相应的物质惩罚外,特定条件下还应依法追求法律责任,这有助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显著提升电力工程质量。 3.5 贯彻工程监理制度 工程监理制度的贯彻,有助于强化工程质量控制。贯彻工程监理制度时,应制定科学、可行的工程监理目标,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严格管控工程进度计划、人员和原材料计划。其中,清晰明确电力工程各个阶段、各工序、部位的质量标准,检查要求和验收流程等,保证工程监理细则的具体化、详细化。对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来说,引入工程监理制度,便于工程人员全面衔接各个工作,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同时,还应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含质量检查机构、检查制度、检查人员素质,并明确检查人员的职责范围,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逐步完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与控制制度。 4 结语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关乎着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整体质量,它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在具体的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应构建与建筑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断完善,采用电力工程质量全程管理方法,积极探索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经济、有效进行。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试述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关键因素 【摘 要】由于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人、材料、施工机械、环境、方法等因素,因此,分析电力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关键因素,并提出管控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管控因素及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因素 1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其不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与企业市场竞争息息相关,第一,生活方面,电力工程质量牵动着人们的切实利益,同时也影响着广大市民生活,只有确保电力工程质量,才能给人们和社会带来利益,以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第二,市场竞争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提高电力工程质量,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虽然电力企业每年需要承包大量的用户电力安装和调试工程,但是,具有实力支撑的仍然是产品质量,在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中,不仅要满足建设方、投资方的要求,也因满足工程承包合同的具体控制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以保证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2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某电业局在 2013~2014 年承揽了大量的电力工程,包括 220kV 变电站改造工程、110kV 输变电新建工程、A 轧钢厂110kV 送变电工程等,其是一项投资大、任务中的电力工程,在电力工程改造中,不仅要保证公司安排的改造任务,同时也需要确保工程质量。因此,该电业局成立了工程管理机构,同时也聘请了监理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所有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都比较认真负责,其中,据资料统计,工程管理人员及监理人员参加了中间验收和材料验收40 多次,积极组织其他单位质量监督和验收活动 18 次,发出整改通知单 15 次,通过对老变电站进行改造,该电力工程得到了省电力公司的高度评价。但是,该电力工程在建设中还存在需有待改进的问题,包括:第一,人员方面,监督人员缺乏质量意识,施工单位也缺少激励和培训;第二,机械方面,施工现场的机械老化,部分设备和仪器没有定期检验;第三,材料、环境方面,少数材料无产品合格证,施工现场管理不善,材料堆放随意,丢失严重;第四,施工方法方面,少数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3 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关键因素及策略分析 3.1 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人的因素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人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施工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及监理人员,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性能,同时也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可靠性。因此,在电力工程人员管理中,应加强人员的管理,定期开展安全质量培训工作,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制定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应严格审核施工图纸,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以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应选聘有经验、技术水平高的操作人员,待培训考核后,才能持证上岗,只有做好人员的管理控制,才能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施工材料因素 材料也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及构配件等,若材料质量不符合设计标准要求,则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因此,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电力工程的材料种类较多,用量也比较大,所以,对于材料质量的控制,应选择质量好、价格经济实惠的供货厂家,加强材料检查验收工作,严格把材料质量关,这就要求在设备进场前需要对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及质量性能进行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材料,应禁止进场,并对高压电缆、电压绝缘材料进行耐压试验,以保证材料质量。 3.3 施工机械设备因素 施工机械设备主要包括大型运输设备及各类测量仪器、调试仪器等,其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械设备产品质量的好坏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要求来选择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明确、适合工程环境的机械设备,确定机械设备的参数及型号,并对施工机械设备及调试仪器进行检查,避免因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安全质量事故。 3.4 施工方法因素 施工方法也是决定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方法主要包括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内采取的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及调试手段等,若施工方法不到位,则容易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目标的控制,因此,制定施工方案时,应根据电力工程实际情况来进行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并制定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3.5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及工程技术环境等,例如暴雨、大雪、大风等天气,因此,充分考虑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加强恶劣天气的预防的控制措施,尤其是在雨季、炎热季节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情况来拟定季节性施工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有效措施,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和作业环境,以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4 电力工程安全管控措施 4.1 改善施工环境,预估环境影响 科学应对要充分考虑对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质量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如工程技术环境、工程作业环境、工程管理环境等。作为施工单位,一要根据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特点和施工项目现场的情况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二要综合考虑技术措施与环境因素的控制,三要充分估计季节性的施工期如雨季对施工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因素对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 4.2 提高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的安全监管是保证管理顺利进行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保证电力顺利供应的关键。因此,各施工单位一定要建立起单独的监管部门,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深入研究每个项目和工序的施工质量,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在检测人员鉴定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最后的质量安全关,才能促进电力管理的顺利进行。电力建设项目的有序开展与质量管理,需要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作为坚强后盾,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与落实。第一,进一步细化并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准确、详细的安全施工方案,加强作业指导与技术指导,加强对员工的指引与规范。注意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程度,充分发挥其应用作用。第二,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电力项目建设中,必须明确岗位责任、岗位义务,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安全施工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加强对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的重视,对各项面工作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 4.3 做好施工安全防范并正确处理好安全管理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再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电力工程的发展。但在当前电力工程质量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就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高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 引言 近年来,由于社会上各行各业对电能需求量的增加,有效的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电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前提下,电力工程企业在电网建设中的重要性得以突显出现。电力工程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对施工要求较高,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都对电力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快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电力项目建设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伴随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工程建设也取得不小成绩,电网系统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地区较为偏远的地区的用电问题也都得到解决。电力行业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行业,肩负着生产、生活的电力供应。电力工程的建设是电力行业的基石,不断完善和建设电力基础设施,才能为国家电力系统和电力行业的进步打下牢固基础。建设、制造电力设备必须以完善的管理和成熟的技术为依据,不仅是工程进度延误的问题,质量关不能守好,还会带来生命、经济损失。因此,控制电力工程质量刻不容缓,只有全过程地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严格监管,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二、电力工程存在的问题 1、决策的不合理 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的成败。电力工程由于涉及面广、投资金额大,对社会以及居民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因决策不合理导致工程停滞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施工前,决策者应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对施工环境进行充分的实地考查和调研,结合集体的智慧做出最佳的决定。 2、合同的未规范执行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中,由于施工合同的执行力不够规范,常常会妨碍合同的法律效力。众所周知,大部分的电力工程都在系统内进行,其涉及的部门、单位往往也都在系统内,这时,建设单位作为合同的履行者,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很难按照合同条款一一执行,从而影响合同的执行力,对工程施工质量也产生更大的挑战。 3、工程施工部门之间的不协调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与电力工程相关的部门主要为工程管理部门、安全检验部门及施工单位。工程管理部门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安全监察部门的岗位职责是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安全的全面监督和管理,确保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施工单位主要是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承担具体的施工任务,担当主要的职责。这样各部门就会从工程的施工开始到工程的结束,在各个环节中出现多次交接,导致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够顺利,有时甚至会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进度。 4、施工人员复杂 目前在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往往在接到工程项目后,临时进行施工队伍的组建,而外雇人员也多为外来务工的农民,这部分人员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之缺乏相关的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意识缺乏,不能采取主动的安全措施进行防范,导致现场安全隐患增加,施工质量也无法保证。 5、工程监管的难度大 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繁杂往往存在一定的隐患。尤其是在工程材料的供应商较多时,施工过程中工序的交接、工程的材料质量、隐蔽的工程建设就变成更为复杂的问题。因此,相关人员要在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严把每一道工序和产品质量,做好交接工作以及质量的检查和评定,确保施工过程安全有效的运行。 三、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电力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在选拔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条件和标准,这就导致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而且管理经验较为缺乏,质量管理和控制都不能很好的进行掌握,现场管理人员人为失误较多,极易导致重大工程事故发生。 2、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电力工程项目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得以进一步的扩大,但电力工程施工水平还没有与之相匹配,这就导致工期及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很大一部分施工企业还存在着施工技术落后的问题,施工技术水平无法满足施工设计的要求,施工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地方。 3、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不够完善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不仅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对资金的管理也极为重要。在实际施工管理中,经常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进行违规操作。整工程施工结束,要在验收合格后,对整个工程进行核算与审核,之后再向用户征收工程费用,随之支付施工单位以及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商各类款项。 4、管理工作中的安全意识不足 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是确保整个电力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责任意识,这就导致施工现场常有安全事故发生,此外,电力企业也未指定好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工作流程中也常常出现各类问题,这也制约着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四、提高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电力工程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管理人员的思想和技术普遍落后,因此第一步对策就是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综合技能的培训,可以利用国内外的实践锻炼机会,鼓励管理人员多学习和借鉴,招纳各类人才,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的专业素质。无论是文化道德还是业务技术,都应该是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责任意识提高上来就能一定程度的避免因疏忽大意、敷衍了事而造成的工程事故。 2、完善责任制度 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的提升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效果,就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落实责任管理制度,将电力工程管理的各项工作全部落实到人,制定好完善的奖惩制度,保证工程管理的效率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为此,电力企业可以从内部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以及服务机制来落实责任制度,让每一位员工均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保证整个电力工程能够得到安全有序的进行。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还要完善考核制度,对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的考核,保证电力工程项目能够得到顺利的进行。 3、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作为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管理内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监督和调度工作,而且还要强化施工现场的指挥工作,只有严格依据调度方的安排来进行开工和停工,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程,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还需要在施工区域内悬挂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这样不仅能够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到施工区域,而且还能够对施工人员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避免误操作的发生。 4、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即是施工进度的管理。为了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则需要在施工前缺乏完善的工程进度管理计划,在制定计划时需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对一些重点影响因素进行管控。而且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指派专人来对施工进度的进行情况进行汇报,根据汇总分析来对工程进度计划进行及时的整改,确保工程进度的顺利实施。 5、严格技术管理 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每道工序前进行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各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施工工地所用的类材料,都应抽样检查,以确保施工质量;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 6、做好工程设备的管理工作 工程设备作为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其进行管理,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控,才能将设备的功效有效的发挥出来,加快工程进度的提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管理作为专业的一门科学,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在电力工程管理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对管理标准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高效和优质。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深化改进,电力工程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因此,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质量管理及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相关企业单位更要注重电力工程的质量工作。为了科学合理地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本文就其内容特点以及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找到实际有效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电力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就需要对工程的各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尤其是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要实实在在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工程质量管理对工程的影响最大,因此加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十分关键。质量控制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质量控制要从多方面考虑,在施工的各个进程中都应严格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协同技术人员进行解决,从根本上保证每个阶段的工程质量,从而确保整个电力项目的质量。 一、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特点分析 1.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影响其质量因素比较复杂,进而增加了对电力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分析、判断以及处理等工作的难度。2.严重性。如果电力工程质量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工期的拖延、投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进而使得工程的施工受到影响,严重时会留下一定的质量隐患,威胁人民的财产安全。3.突发性。电力工程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工程,因此,对于电力工程的施工或是运行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一系列的突发性问题,这就需要管理控制人员不断总结实际经验,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后,电力工程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由于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引发其它的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化,所以在对电力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管理时,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二、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 1在整个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中尚有些欠缺和不完善之处。 1.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水平需要提高。 由于电力工程涉及到的专业较多,投资成本较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该地区的供电能力。但是,目前在一些临时筹建的项目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工作人员以及多数的工程技术操作人员缺乏良好的投资效益观念以及对施工合同、控制造价等方面的认识,一些不科学合理的决策时有发生。 1.2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职责不明确,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 现今,我国的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国家电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多级管理网局投资项目。但是由于主体缺位,采用属地化管理,使用权转移造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失效,造成工程管理上的种种漏洞,难以保证经济效益和质量。 1.3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较多 首先,由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周期相对较长,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尽管在电力工程系统内有着很大的专业和经验上的优势,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缺少竞争意识,不思进取。其次,对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的隐患造成因素较多,当电力工程项目进入使用阶段后,不能够及时检查其内在的质量,如果只看表面,很难看出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所以,对于目前的管理机制和水平很难对工程质量做到实时控制以及及时处理。 1.4电力工程的施工合同的执行不规范 电力工程一般都是在系统内运行,尤其是当合同的真正履行者是建设单位时。当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合同条款执行时,合同的法律效力显得十分微弱,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领导意志的行政干预和拖欠工程款。 1.5电力工程建设单位的承建制度问题 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会有以下问题的出现,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首先,"三产"单位工程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一般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大量的电力工程建设的要求。其次,由于在一些施工单位中,农民工占有其中的很大数量,所以,并不能满足整个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所要求的综合素质。最后,一些"三产"单位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盲目追求最低价中标,而不考虑工程项目质量的要求,进而使得施工单位以降低工程质量为代价,以次充好。 2由于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和质量的还包括人为因素、施工方法材料和设备因素以及施工环境等因素。 2.1人为因素 。人作为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主体,是施工的第一要素。每个施工者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都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其是所有决定因素的基础。因此,提高施工者的整体素质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 2.2.施工方法。作为实现电力工程质量的手段,施工方法的优劣对工程的整体进度、质量的影响比较明显,也是整个工程能否按期完成的关键。因此,施工单位在工程前期的方案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技术、工艺、管理、经济等多个要素,力求以最经济快捷的方式做出最优质的工程。 2.3施工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含技术、管理、劳动等多种要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对电力工程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时要根据工程特点,考虑影响施工的环境因素,结合施工方案和技术条件,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将它们对工程的影响降到最低。 2.4施工设备和材料。材料是建造工程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只有好的材料才能建造出优质的工程。因此,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另外,设备的可操作性、稳定性与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都密切相关。 三、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 1.加强管理,切实地落实责任制度 要尽快地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需求并且能够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地将责任制落实到位,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具体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同时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按照电力工程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对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简而言之,就是实行工程质量的终身制,真正的落实责任制度,进而使工作人员负起责来。 2.组建优秀的建设团队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团体的生产力量密不可分,同时,在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中,人为的影响因素占有很大一部分,因此,组建优秀高素质水平的建设团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提高工作人员对电力工程质量的意识,加强对管理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其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 3.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在给电力行业提供机遇的同时,更是对电力行业的一种挑战,因此,电力企业要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证电力工程质量的优质就是其最好的策略。根据工程要求对监理目标、进度计划、人员和料物计划进行规定时,要制定明确的监理细则,其中要包括详细规定出工程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的工程质量标准、检查标准以及验收程序等等,以便于工作人员在质量控制工作中,相互协调好各工作的衔接。同时,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职责等,进而加强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就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制度逐渐完善,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切实的增加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结语: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要实现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落实好项目质量管理及控制工作,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对质量监督制度以及控制方式进行合理的完善,全面加强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使得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初探 【摘要】电力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扮演着相对重要的角色,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仍然需要所有电力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本文就结合我国电力工程的实际管理工作,重点分析其内容、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对策略,从而来保证电力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影响因素;改进对策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逐渐加大对电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要落实到位。电力工程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投资比较大以及专业技术比较强,这些一系列的特点都深刻影响到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进步。 一、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电力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其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和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工作是所有工程顺利进行所必须开展的工作,在设计之前,要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收集,并且要保证设计工作满足实际的施工环境,在设计相关图纸时,要和当地的电力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保证线路路径的制定工作、选择主设备以及主接线的设计都能够满足实际施工需求,等到设计工作完成之后,还要让相关的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业主等部门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查,保证不存在任何问题时再进行施工。 前期的设计工作顺利完成之后,要对施工过程做好质量控制,在施工之前重点检查监理部门的相关设备是否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还要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互相监督,加大对材料和设备的审查工作。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主体就是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步骤进行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步骤和方案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设计图纸的要求,在进行图纸变更工作时,要保证其合理性,监理工程师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自觉承担自己的相关责任,对施工步骤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所有设备、仪器、电表和计算机等设备的顺利工作。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要结合实际施工条件进行电子化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力度。 二、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特点 根据实际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来看,其主要特点包括复杂性、突发性、严重性和可变性等。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在导致实际的管理工作步骤较多、难度较大。电力工程在实际施工和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这就让整个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电力工程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出现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电力工程出现投资成本增加或者工期拖延的现象,稍不留意还可能给后期的使用过程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严重性。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改善工作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比较大,对于施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还有待提升,所有影响因素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种种变化,这就必然导致整个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二)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 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保证体系的缺失、招标工作不严谨、质量管理措施不到位等。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体系在整个工程中占据着相对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还缺少全面系统的保证体系,这就让领导者对工作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相关职能无法正常发挥,也不能明确各种责任,导致施工人员的体系得不到进步,并且新入职的工作人员不能接受全面的培训工作,有的管理部分缺少设备和资金的支持,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电力工程的招标工作不按照正常的顺序进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部分企业把整个工程项目承包给没有资质和相关技术水平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和施工技术都不能满足正常的建设工作,他们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往往会缩小工程投入成本,从而让整个管理工作缺乏控制。 质量管理措施不全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若不能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措施,就不能相对严格、客观地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这就可能引起施工企业出现任意缩短工期,盲目赶工的现象,电网企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控制。 三、对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改进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工程决策的科学性 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纯地对工程施工进行控制便能够完成的,它是由多个影响因素一起构成的,加大电力工程在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中相对重要的环节,要严格控制实地考察、市场需求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地址选择和拟建以及对负荷中心的计算等环节。还需要做好其他相关环节的决策准备,按照一定的法律和政策指导,综合考虑电力工程的使用寿命、项目投资以及影响范围等,保证电力工程的建设能够尽可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工程选址要尽可能的考虑地质条件优越且人口稀疏的地区,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个工程的投入成本,减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完善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特征、规模以及实际操作步骤受到整个设计工作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工程的施工环境,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再进行初步设计,保证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审查,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对实际工程的施工影响,保证每一个阶段设计工作所产生的资料和文献都实现归档,保证电力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有所侧重点。 (三)控制管理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 要想保证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能够起到一定实质性的作用,就要控制好整个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在实际施工之前,每一个部门都要进行设计交底工作,保证能够掌握整个工程的设计理念、工程概括以及建筑和设备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满足施工项目的实际需求。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各个施工点进行分析和控制,把相关的控制和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尽可能地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对于施工过程所使用的相关材料和设备要加大控制力度,减少各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和发展。 (四)做好工程验收工作 电力工程的工程验收是管理和控制工作最后的步骤,对于建设成果的审查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使用和生成效果,要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做好对单体和单位工程的验收、分项和分部工程的验收、整体工程的验收,还要在验收过程中做好记录工作,对于工程中所出现的不合格部位,让施工企业立即进行返工,保证质量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四、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能源基础,还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水平,就要加大控制力度来对电力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对于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使用质量。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电力工程质量是电力工程的最有效保障,鉴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特性,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监督办法对项目进行管理。只有不断的在实际工作中总结质量监督办法、积累经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针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案,才能搞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本文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出发,到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总结出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方法的控制,并对某35KV变电站工程建设中实际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产品,它除了具备一般产品共有的质量特性,如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需要满足其社会的使用价值之外,还具备电力工程行业特有的质量内涵。电力工程质量就是指电力工程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所规定的特有综合属性。对于特定的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把握其在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型、与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特性,这几个特性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必须保证每一种特性都达到要求才能促使整个工程的质量。 一、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电力工程铺设面越来越广,从而就必须越加重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目前主要呈现出来的重要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人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使得人们对电力工程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基本工作和生活,关联着千千万万家庭的舒适和安宁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高质量的电力供应,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二是与市场竞争息息相关。电力工程就犹如一个产品,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质量的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只有保障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寻求更好的发展。三是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由于电力工程行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一个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家每年将巨大的资金投入到电力工程的建设之中,预想建设一个完善的电力供应网络,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国家持续稳定的发展。如果在电力工程质量中频频出现问题,带来的将是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必须采取极其有效的方法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管理。 二、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1.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 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如项目的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 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员的素质, 即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作业能力、控制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 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 而规划是否合理、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符合所需要的质量功能、施工能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标准的需要等等, 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人员素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机械是指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 包括大型运输设备、各类操作工具、各种施工安全设施、各类测量仪器和调试仪器等, 也称施工机具设备, 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机械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程度、施工设备、仪器的类型是否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特点, 性能是否先进稳定, 操作是否方便安全等, 都将会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 3.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构配件。对于电力工程, 材料种类多, 用量大, 一种材料出现问题, 就会对整个电力工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家能想像得到用不合格的变压器、高压开关、电缆能保证设备以后安全运行吗?因此, 对工程材料的质量, 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4.方法这里所说的方法, 一是指施工方法, 即电力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调试手段和施工组织设计等。二是指对工程质量进行统计、计量和测量误差的方法。施工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 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 影响质量, 增加投资。 5.环境,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 有工程技术环境, 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 有工程管理环境, 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 有劳动环境, 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 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 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三、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的控制 电力工程的主要形成过程是投资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使用阶段等五个阶段。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按照建设项目程序依次控制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阶段质量。 1.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包括电力市场的需求分析、项目实地考察、项目选址报告、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和详细计划书等内容。一个复杂、特殊的项目,在决策阶段必须细化好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决策阶段就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项目选址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规划,使项目的目标和水平具有合理性,保证整个项目和投资环境的协调合理。 2.设计阶段质量控制,工程设计依据工作进程和深度不同, 一般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 技术上复杂的项目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 是我国工程设计行业长期形成的基本工作模式, 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技术文件和经济文件。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阶段设计深度的控制来保证设计质量。设计单位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因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按设计准备与设计展开两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 3.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就是要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 设置质量预控点, 严格质量检查, 加强成品保护。施工工序是工程施工过程的基本环节, 是构成生产的基本单位, 也是质量检验和管理的基本环节。从现场管理角度看, 工序就是人、材料、设备、施工方法和检测方法、环境等对工程质量起综合作用的过程。只有发现、分析和控制工序质量中的质量波动、将每道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才能确保每道工序质量。工序控制目的就是要控制工序形成的质量特征值的波动范围,控制其分散程度以及特性值波动的中心位置。控制主导因素, 稳定工序, 保证工程质量。 4.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两个方面。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 检查设计与施工质量, 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的顺利完成, 标志着项目建设阶段的结束和生产使用阶段的开始。尽快完成竣工验收工作, 对促进项目的早日投产使用, 发挥投资效益,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竣工验收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单项工程验收, 是指在一个总体建设项目中, 一个单项工程或一个阶段已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成, 能满足生产要求或具备使用条件, 且施工单位已进行预验收, 监理工程师已初验通过, 在此条件下进行的正式验收。比如土建竣工验收、电气竣工验收、线路竣工验收。二是全部验收,是指整个建设项目已按设计要求全部建设完成, 并已符合竣工验收标准, 施工单位预验收通过, 监理工程师初验认可, 由监理工程师组织以建设单位为主, 有设计、施工等单位参加的正式竣工验收。在整个项目进行全部验收时, 对已验收过的单项工程, 可以不再进行正式验收和办理验收手续, 但应将单项工程验收单作为全部工程验收的附件而加以说明。 5.使用阶段质量管理,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 按照合同和有关的规定, 在一定的期限, 即回访保修期内(一般为一年时间)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组织原项目人员主动对交付使用的竣工工程进行回访, 听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 填写质量回访表, 报有关技术与生产部门备案处理。工程交付以后, 使用过程也是考验工程实际质量的过程, 它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 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开展质量回访和检查, 即一年后到现场检查和听取新建、改建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并限期整改。同时要对输变电工程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下一次类似工程提供帮助, 真正实现PDCA循环。在保修期内, 属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质量问题, 要负责维修, 不留隐患。当接到用户来访、来信的质量投诉后, 要立即组织力量维修, 发现影响安全的质量问题应要紧急处理。项目经理对于回访中发现的质量问题, 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 制定措施, 作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质量的依据。对所有的回访和保修都必须予以记录, 并提交书面报告, 作为技术资料归档。项目经理部还要不定期听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对于某些质量纠纷或问题要尽量协商解决, 若无法达成统一意见, 则由有关仲裁部门负责仲裁。 四、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某35KV变电工程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根据该建设工程的实际特点,采取了几个方面的质量措施,一是考察环境,制定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案。二是施工现场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管理部,制定明确的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确保质量目标得以实施。三是由质检员依据《电气装置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设计要求、建设单位要求,依照公司ISO9001 质量体系文件,对工程的任务承接、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施工生产、试验与检验、功能试验、竣工交验、回访与保修整个施工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四是由技术负责人和ISO9001 质量体系工程师主持的质量保证系统。五是由项目副经理主持的生产作业系统,下设施工科、施工队;施工科全面负责施工生产的调度、监督、检查,确保本工程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全过程达到质量要求。六是由项目副经理主持的物资供应系统,确保材料、机具、零部件、外协件等供应物资质量,根据材料供应计划,合理组织材料供应,加强材料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七是由主管劳动力调配的经理助理主持劳动管理系统,负责人员技术培训、调配等,提高所有工作人员及工人的技术技能和业务素质。八是项目根据各项标准竣工验收后,派出质检人员定期检查,并以质量报告的形式进行存档。 五、结束语 电力工程质量就是一种保证,要想搞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就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不断地总结过去, 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刍议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 摘要:电力工程有着电力行业特有的质量要求。电力工程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安定,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及控制。本文从干扰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出发,细化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关键词:工程质量;质量管理;对策 1、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工程的铺设面越来越广,在量的积累不断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当注重电力工程质的方面的管理和控制,究其重要意义而言,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1.1和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家用电器成为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同时,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使得人们在各个生产或服务领域都采取了高效、便捷的电脑操作或电脑办公,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离不开电力供应,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电力工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电力供应的质量,关系着人民群众能否有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优质的电力工程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2电力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时代,电力产品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一大产品,其竞争优势也依赖于产品的质量。因此,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电力企业和参与电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建筑、安装、监理、以及设备、材料生产厂家、大件运输单位等相关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守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或是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就必须做到提供给电力工程的产品是优质、安全的产品,它们是电力工程质量的总和,是创建优质电力工程的要素。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对电力工程建设中各个环节的的质量控制,电力企业和相关企业才能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形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3电力工程的质量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稳定。电力供应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稳定都有着很大影响。电力产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国家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大量优质的电力工程项目,为社会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力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社会能够安定、祥和地发展。因此,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国家的电力工程质量问题频发,那必然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不便或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2、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水平需要提高,由于专业多、投资大、社会影响大决策的成败关系到工程投资、甚至某一地区十几年的供电能力。目前一些不尽合理的决策时有发生,有决策人自身专业和综合能力的缺陷,也有“政绩工程”等的因素。 2.2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职责不清,监管机制不健全,造成管理上的种种漏洞。由于电力企业管理模式为国家电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多级管理网局投资项目由于主体缺位,采用属地化管理,使用权转移造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失效,难以保证经济效益和质量。 2.3电力施工合同的执行十分不规范。由于电力工程基本上是系统内进行,特别是当合同的真正履行者是建设单位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条款执行时,合同的法律效力显得十分软弱。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领导意志的行政干预和拖欠工程款。 2.4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多。由于项目周期长,必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虽然本系统在专业、经验上有优势,但是缺少竞争,逐渐使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思进取。 2.5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隐患多。项目建成投产运行以后,不能像某些产品那样可以拆开检查内在质量;如果项目完工以后检查,只看其外表,很难正确判断其质量好坏,目前的管理机制和水平难以做到实时控制、及时处理。 2.6电力工程往往由建设单位发给自己的“三产”单位承建,再由“三产”单位分包给施工队伍,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的质量。一是“三产”单位工程管理制度、人员不能适应目前大量的电力工程要求;二是真正的施工单位中以农民工居多,其素质不能满足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三是“三产”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盲目追求最低价中标,而不考虑工程实际,造成施工单位以降低工程质量为代价,以次充好。 3、干扰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 3.1质量中人的因素是不言而喻的。组织中的管理者和操作者是质量活动的主体,在质量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种竞争的经济中,一方面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状况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施工操,作人员和调试人员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电力工程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较高,操作者的素质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状况。 3.2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机械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程度、施工设备、仪器的类型是否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特点,性能是否先进稳定,操作是否方便安全等,都将会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 3.3对于电力工程,材料种类多,用量大,一种材料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电力工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家能想象得到用不合格的变压器、高压开关、电缆能保证设备以后安全运行吗?因此,对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3.4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施工方案的制定、工艺的设计等,都必须以确保工程质量为目的。严加控制。 3.5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应根据电力工程特点和具体的施工条件,与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紧密结合,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4、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完成质量的高低是整个工程的关键,所以历来都是工程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大致上可分为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层次。管理人员需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控制能顺利有效的落到实处。 要在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加速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切实了解企业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工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使工程的每个环节都可控,使各种影响因素都向着电力工程质量改进的方向发展,形成企业管理的一个亮点。 建议对策如下:①以工程质量为出发点,不搞“政绩工程”,严把质量成本关,提高决策水平,既不因赶工期降低质量,也不盲目追求高质量,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②打破行业、地域垄断,引入竞争。造成“狼来了”的形势,逼迫电力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自我学习调整,适应市场竞争,切实提高水平,以质量为生命线。③加大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和本专业顶尖人才的培养。④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等高技术,提高生产力,努力做到实时控制、及时处理,推进模块化、数字化、标准化管理。工程管理要方法统一、力度一致、反应迅速、处理及时,不能一盘散沙,各自为政。⑤加强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取得对电力工程的重视,尽可能的在保证电力运行标准的条件下进行重点工程施工,兼顾两方利益。⑥调整人力资源配置。针对目前电力工程的高峰,将人员向工程管理倾斜,优先配置。甚至可以采用灵活的人员聘用政策,以解燃眉之急。⑦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管理,严格质量考核。⑧加强合同执行的管理,解决领导意志大于合同的问题,真正按市场规则进行工程管理。 5、结束语推行质量管理要从基础工作做起,走适合本单位的道路,逐步摸索质量改进的有效途径,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才能真正做好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当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成为了电力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一、引言 电力工程是指一切与电能相关的工程。而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则是指在电力工程项目进行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组织、策划以及管理的活动,从而确保电力工程质量具有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长久性以及与环境相协调等优点。据了解,国家在电网建设和电网改造方面的投资将不断扩大, 估计到 2020 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9亿kW,用电45000亿kW・h,复合增长率达到5.5%。随着电力投资的不断加大,电力工程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推动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电力工程的主要因素 从电力工程实施的过程来看,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技术、施工环境等。 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是电力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主观因素。它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的策划者、管理者、施工人员。策划者对于工程项目的策划、规划是否合理、正确;管理者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控、监督是否到位;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是否支持其工作、施工技术是否规范、是否达标等等,都对电力工程质量好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材料主要指施工时需要的原材料、构配件等,施工材料是电力工程的质量基础。所用的材料质量不达到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那么,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安全性。 施工设备是指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到的机械设备,如运输设备、操作工具、测量仪器、调试仪器等。施工设备的电力工程施工的手段,设备配备是否合理、质量优劣、操作是否安全,将会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产生影响。 施工技术是指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设计、流程、调试手段、测量误差等方面,施工技术的成熟、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施工成本。 施工环境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工程实施环境等,对于施工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有利于推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在充分考虑影响工程质量因素的同时,还应该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以确保达到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力工程质量。 (一)提高质量意识,建设优秀施工队伍。 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主观因素。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努力提高全体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电力企业可以定期对电力工程上至决策者,下至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电力工程质量业务培训,使他们明确电力工程的特点、范围、技术要求等,并进一步增强各级人员的责任感,让每一位工程项目人员在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质量是电力工程、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建立强有力的施工队伍,对于电力工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大对一线工人的岗前培训,如施工注意事项、工艺质量要求等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安全生产意识,促进他们自觉地遵守各项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把好电力工程质量关。 (二)加强项目领导,责任落实到人。 电力企业应该根据相关的技术质量法规、工程项目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可以结合电力工程施工进度,对各级领导、各个环节的技术人员、操控人员等实行项目捆绑,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制定明确的监理细则、监理目标,建立工作小组,对工程项目的各个工序、各个阶段的质量效果进行监管、督查,并定期进行考核验收,让相关人员明确目前工程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并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和衔接。监督小组应该严格遵照电力的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做好监督和管理,不断地加大安全监管的力度,凡是出现质量问题,一定要追求当事人责任,确保工程项目的责任制度的持续施行。 (三)加强技术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电力工程项目的技术问题主要涉及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调试手段、测量误差等,所以,电力企业应该加强电力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使用阶段等五个阶段的技术监管。在投资决策,即形成技术方案的阶段,应该加强对电力市场需求、可行性报考等进行分析,确保形成合理正确的技术决策方案;在设计阶段,可以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步骤来进行,在设计时还要结合项目的规模、性质、特点等来灵活地调整设计方案,加强设计阶段的监管。在施工阶段,加强对每一道工序的技术监督,设置质量预备空点,观察和分析工序质量波动,同时,对于施工时运用的材料,可以采取随机检查的手段来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达到要求,最终保证施工质量;在验收阶段,可以分为逐项验收、全面验收的方法来进行验收,促进电力项目的顺利投产;在使用阶段,可以进行定期的回访检查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做出相应措施,改善工程质量。 四、结论 抓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确保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是电力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突破口。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加强项目领导,加强技术监管,才能确保工程质量,使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就是一种有效的保障,鉴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特性,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监督办法对项目进行管理。只有不断的在实际工作中总结质量监督办法、积累经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针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案,才能为今后搞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提供有效途径。电力工程质量不容忽视,它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文章从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其特点着手分析讨论,总结出了一套针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并对某电力路灯照明工程中实际质量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分析。本文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和原理出发,对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原则、机制、工程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和实际相合,研究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可行途径。从干扰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出发,细化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将质量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以此做出精品工程。 【关键词】电力工程 质量管理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大。电力工程作为一项特殊的产品,其不仅具有一般产品所共有的特性,还具有其特定的特征,例如,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耐久性、安全性、与环境的协调性等。作为国家经济基础性产业的电力行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严重受到电力产品供应的影响。因此,就需要一个完善的电网来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特定的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把握其在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型、与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特性,这几个特性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必须保证每一种特性都达到要求才能促使整个工程质量过关。 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与人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使得人们对电力工程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基本工作和生活,关联着千千万万家庭的舒适和安宁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高质量的电力供应,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 2、与市场竞争息息相关。电力工程就犹如一个产品,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质量的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只有保障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寻求更好的发展。 3、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由于电力工程行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一个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家每年将巨大的资金投入到电力工程的建设之中,预想建设一个完善的电力供应网络,旨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国家持续稳定的发展。如果在电力工程质量中频频出现问题,带来的将是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必须采取极其有效的方法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 干扰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 1、质量中人的因素是不言而喻的。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如项目的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员的素质,即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作业能力、控制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而规划是否合理、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符合所需要的质量功能、施工能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标准的需要等等,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人员素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机械是指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包括大型运输设备、各类操作工具、各种施工安全设施、各类测量仪器和调试仪器等,也称施工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机械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程度、施工设备、仪器的类型是否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特点,性能是否先进稳定,操作是否方便安全等,都将会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3、对于电力工程, 材料种类多, 用量大, 一种材料出现问题, 就会对整个电力工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家能想象得到用不合格的变压器、高压开关、电缆能保证设备以后安全运行吗? 因此, 对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 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4、施工方法是否得当、施工方案是否正确,都将会对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这三大目标控制造成严重影响,施工方法是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会对工程施工进度和投资造成影响。因此,电力施工单位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来制定施工方案,全面分析技术、管理、工艺、操作等各方面进行,尽可能的做到科学、合理。必须以工程质量为首要目的,来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制定施工方案。 5、环境因素工程项目质量受环境影响的因素较多,这些环境因素不仅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还包括劳动环境、人文环境,且环境因素还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例如,工程质量会直接受到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因此,对于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要以电力工程特点和具体的施工条件为依据,并结合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控制。 三、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1、项目决策阶段的质量管理:项目决策阶段就是要对电力市场需求的进行认真分析,对项目选址报告、可行性报告和计划任务书等进行严格审核。在选址上确保其科学合理,并与国家和地区规划相符合,与其投资环境相协调。以工程质量为出发点,不搞政绩工程,严把质量成本关,提高决策水平,既不因赶工期降低质量,也不盲目追求高质量,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按照工作进程和深度工程设计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按照技术工程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不同阶段设计的有效管理,从而确保工程设计质量。此外,设计单位的工作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主要取决于实践中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都有所不同。 3、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工序管理就是要对工序形成的质量特征值进行管理,将其分散程度以及特性值波动的中心位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究其特征就是对因素和过程的管理,其并不是单纯的管理结果。 4、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竣工验收阶段主要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主要是对设计与施工质量进行综合检查,是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的顺利完成是项目建设阶段的结束和生产使用阶段的开始的标志。 5、使用阶段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即将投入交付使用环节。开展质量回访和检查是使用阶段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即在保修期内,电力施工单位还需要负责对由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质量问题进行维修。对于用户的质量投诉,要立即组织对其进行维修和处理。根据合同相关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即在回访保修期内,对交付使用的竣工工程进行回访的工作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组织原项目人员进行,要主动听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并进行质量回访表的填写,最后将其报有关技术与生产部门进行备案处理。 四、结束语 当前,电力投资出现热潮,同时电力体制正发生变革,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想在新形势下抢占市场份额,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就是一种保证。要想搞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就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不断地总结过去,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对加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对电力的需求逐渐变大,这给电力工程企业的项目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分析和加强电力系统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两个大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一、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1.1 项目质量管理中人的因素 电力工程的实际施工工程量,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实施。因此,在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中,人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影响项目建设最终质量性能的关键因素。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技术储备、执行力、自我约束力等因素,往往决定着工程进度的可靠性和进度。对人员的技术,安全、质量培训,应切实开展并落实。对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要求,也应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为采用更好的质量管理流程和措施提供坚实基础。 1.2 材料因素 进入工程施工现场的材料的质量是否达标,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施工材料,应充分履行进场接收手续,对材料的生产许可证、安全合格证、检验合格证等进行认真检查,避免缺陷产品,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工序,从源头上把好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关。 1.3 施工机械设备因素 对施工设备的选择,在考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应突出机械设备与施工工艺要求相结合的特点,选择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明确、适用工程环境的设备。另外,对设备的性能参数,应充分考虑工程质量的具体要求,通过设计及计算,确定所需参数要求及设备型号。对于施工机械设备,还要严格执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遵守各项操作规范,避免因人员的误操作或违规操作,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事故。 1.4 项目监理因素 项目监理,是建设方保证施工方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种设计标准及规范得到严格执行的一种有效方式。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与项目建设监理相结合,使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上得到深入和加强。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不能对项目监理工作做过多的干涉,应充分发挥项目监理的监察独立性,避免因干涉而造成的职责和权力的交叉重叠,影响监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监理工作流于形式,对项目质量管理效果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项目质量管理,应该对监理工作实施宏观管理,以合同要求和正常管理组织流程支持监理的正常工作,实现项目质量管理和建设监理的相互促进和有机融合。 1.5 环境因素 电力工程由于其特殊性,施工过程会受到各种气候、季节因素的影响。例如气温、大风、暴雨、酷暑、严寒等气象条件,都会给电力工程施工过程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因此,对于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要充分做好提前准备,从各方面加强预防和反应措施,对各种因素有可能造成的工程质量影响,制定相关规范和执行命令。 1.6 项目管理人员因素 管理人员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关键点。从个人素质、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创新能力、领导与管理协调统一方面对项目经理进行综合考察任用。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保证质量要求严格执行的可靠确保之一。良好的管理协调工作,不仅有利于当前项目建设,也有利于组织过程资产的积累和建立核心竞争力。此外,正确运用激励制度,使优秀的团队成员得到肯定。对项目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各种培训,使其能力得到广泛化提升,为工程建设提供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电力系统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树立正确的电力项目管理思想 思想决定行动,树立正确的电力项目管理思想。要不断强化电力管理思想,齐全配套的机械,组织协调电力人员,统筹调动电力力量,科学制定电力管理方法和模式,组织好各种形式的电力项目质量的活动。 2.2 提高装备标准,走“科技强军”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用高新科技产品装备队伍,加大对装备的投入,提高队伍作战能力。为电力管理部门机构、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的必要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实现信息处理的网络化、信息存贮缩化、情报传递科技化。当前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情报手段日趋现代化来推动技术工作的发展,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的结合,加强提高监督和管理的能力,保障电力工作质量,高效实现电力安全。 2.3 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落实绩效管理 在电力管理中,部门领导是实施的主体,起着桥梁的作用。分工明确,人人有责任,企业成立以法人为组长的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实行岗位责任制,按照监察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基础责任,组织建立企业建设单位负责人、日常安全单位责任人、使其人人有责,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企业、落实到部门、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提高企业安全文明生产水平。例如建立专业的保卫队,组织建设群众防卫队等等。 2.4 坚持不懈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以文育人、以文兴企业”的思路,向着“文化发展型”建设目标迈进。将安全文化渗透到安全管理及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根据企业管理经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安全管理措施,目的是为了长吹耳边风,互敲安全警钟,保障电力安全,排除安全隐患。 2.5 培养管理人才团队,打造一流的电力队伍 企业要发展,需要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同理,做好电力工作也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队伍。管理团队的意识、观念和能力是进行运作的基础,所以,要实现电力安全的质的飞跃,培训管理团队是非常必要的。 2.6加大电力安全资金投入,实现科技现代化水平 加大资金投入,用高新科技产品装备队伍,加大对装备的投入,提高队伍作战能力。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对机电、运输、排水及供风等各项系统进行重点完善及改造,通过抓重点项目,实现电力安全标准化水平。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电力工作的质量、监督控制高难度、高危险的电力工作,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总结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壮大也给电力行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大环境,更是对电力企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此,电力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同时加强软、硬环节的同时建设。确保电力管理团队工作的高素质、高效率,更要在电力设施建设上下达力气,狠抓工程质量管理,不断建设精品工程,才能切实保障产电、用电安全稳定。确保电力工程能够满足各种情况下的实际需求。通过不断加强和创新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方式,把好电力工程质量建设关键,才能不断建设优质工程,切实保障用户的用电需求、用电安全、用电质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更快、更强的发展。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关于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的探究 【摘 要】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多样、繁复、专业、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文章简要分析了电力工程质量的内涵特点,探讨了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及其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遵从PDCA动态循环管理原理,运用质量控制的基本工具及实践方法,从“人、机、料、法、环”五个层面入手,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各阶段的所有因素严加控制;加强建设、设计、承建和监理单位对质量的控制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保证电力工程项目质量达到建设目标。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工程质量;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0.绪论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经济越发展,电力越重要,要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坚强完善的电网。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大资金投资的现实性以及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对电力的依赖性,强烈展现了电力建设关系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做好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始终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严守质量这一产品的生命线。 1.电力工程质量的内涵特点 工程质量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中对工程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电力工程质量是指作为一种特殊的能源产品开发项目,必须具备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价值及其属性外,还具有特定的耐久适用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性以及环境的协调性等工程性能。具有以下特征: (1)电力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复杂,项目质量客观上受决策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其他质量影响和制约。 (2)电力工程质量水平的波动性大,受外界环境影响和技术特点约束性大,使其管控手段不能主观控制。 (3)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隐患因素多样,施工周期长,交接程序严,过程控制多,组织与技术条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都会形成电力工程质量隐患。 (4)电力工程质量评估难度大,由于电力工程的建设特点,不能针对工程内部进行有效的检测,只能依据过程监管、根据项目质量评定和检查来进行控制。 2.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体现 2.1人员客观因素 人为因素是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开发过程的主导性因素,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每个工程涉及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它决定了其他几个相关因素的存在程度,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为素质。 2.2材料质量因素 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工程总质量的基础性保障,对于电力工程而言,应用材料种类繁多,材料质量不合格,会对整个电力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总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工程建设管控的重要内容。 2.3机械设备因素 机械设备是工程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类机具,是工程施工的必要设备,机械设备、仪器等自身的使用性能,操作灵敏度是否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特点,都将会对电力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2.4施工方法因素 施工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做到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施工方案的制定、工艺的设计等,都必须以确保工程质量为目的,严加控制。 2.5施工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工作劳动环境,人文自然环境等。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3.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1)加强行业管理,早日健全竞争有序的电力建设市场,全过程实行招投标制,促进公平竞争,技术进步,选取优秀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并将其名单、资质、参与过的重大或主要工程名称在媒体及有关部门予以公示。同时,加大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黑名单的曝光力度。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电力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建设一支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现代化的大生产必须依赖于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人员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对管理技术人员、施工操作人员培训,以提高他们素质。这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更要提高其技术素质。 4.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施工措施 4.1施工准备质量控制 作为施工单位,在承揽到电力工程任务后,要与业主一起做好对设计文件的会审、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图预算及技术资料的准备等工作。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把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周全,对设计图中不便于施工的地方尽早提出修改意见,制定出详尽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便于下阶段施工过程的进行。 4.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使工程设计意图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也是最终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经由对投入的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事前控制)进而对生产过程及各环节质量进行控制(事中控制)。直到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出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事后控制)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过程。 施工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工程的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优质工程的管理系统。质量控制工作量最大的阶段就是施工阶段。所有与建设活动有关的单位都要在此时参与质量形成的活动。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根据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划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上述三个阶段的系统过程中,前二个阶段对于最终产品质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所投入的物质资源的质量控制对最终产品质量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中,无论是对投人物质资源的控制,还是对施工及安装生产过程的控制,都应当对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全面的控制。 4.3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两个方面。通过对工程建设中间产出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验收,从过程控制和终端把关两个方面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以确保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实现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检查设计与施工质量,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一般分为单项工程验收和全部验收。 5.结束语 总之,电力工程质量是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新形势下,确保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电力行业的正常运行与稳定发展,必须在电力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针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控制,保证电力工程开发项目的质量。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探究 摘要:电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电力技术和电力工程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工程。电力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质量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内容,并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整改措施。 关键词:电力技术;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宋新利(1970-),男,满族,辽宁义县人,承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党委书记兼副主任,工程师。 电力在各行各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保障国民经济的基础,用电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水平。因此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就变得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在目前的电力工程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如何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 由于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和质量,但人为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环境等因素对整个施工的影响最大,控制好这几个方面就可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水平。[1] 1.人为因素 人作为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主体,是施工的第一要素。每个施工者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都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其是所有决定因素的基础。因此,提高施工者的整体素质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 2.施工设备和材料 材料是建造工程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只有好的材料才能建造出优质的工程。因此,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设备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机械器具,作为工程建设的工具,对工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设备只有符合工程特点,才能在施工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设备的可操作性、稳定性与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都密切相关。根据自身条件投入先进的设备也会明显提升工程进度和质量。[1] 3.施工方法 作为实现电力工程质量的手段,施工方法的优劣对工程的整体进度、质量的影响比较明显,也是整个工程能否按期完成的关键。因此,施工单位在工程前期的方案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技术、工艺、管理、经济等多个要素,力求以最经济快捷的方式做出最优质的工程。 4.施工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技术、管理、劳动等多种要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对电力工程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时要根据工程特点,考虑影响施工的环境因素,结合施工方案和技术条件,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将它们对工程的影响降到最低。[2] 二、电力工程的工期和质量管理 1.影响工期的因素 电力工程主要由研究、设计、施工、投产几个阶段构成。只有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影响工期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按期完成工程任务。总之,影响工期的因素很多,需要认真考虑对待每种因素。 2.制定工程进度计划 电力工程进度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安排和部署工作,需要统筹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工期和相互关系以及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还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资金的分配等原则,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能够从设计到投产的各个阶段都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保证按期完成计划。因此,在制定计划书时要对各个部分都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做到准确的估算,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对计划留有一定的余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体进行灵活调整,但是这都应该在计划进度的范围内。进度计划合理是工程按期完成的保证。[3] 3.工期的控制 有了进度计划就要有按计划执行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工期。工期的控制要严格按照计划进度进行,要定期对工期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工期正常,防止产生延误。对于实际工程进度和预期进度存在偏差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 4.质量的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质量控制要从多方面考虑,在施工的各个进程中都应严格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协同技术人员进行解决,从根本上保证每个阶段的工程质量,从而确保整个电力项目的质量。[3] 三、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施工单位都对外宣扬自己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制度只是摆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施工单位在招标时所提供的方案在实际施工中并没有展现出来。任何事情都是以少积多,很多的安全事故起因就是小的事故,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问题是电力工程的首要问题。安全第一,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是安全事故还是经常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施工者的素质较低,安全意识薄弱;二是管理者的管理不到位。很多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对安全的认识不够,施工比较随意,而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另外,施工管理单位为了节省资金,招收大量的缺乏劳动技能的工人,还不愿在他们身上花费太多的成本去培训他们的技能,对他们的安全教育不到位。这些因素都是造成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管理。[4] 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就应该多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现场中,监督不严的问题时有发生,因为在现场中,施工单位的工程师、项目管理者、工人、监理等缺乏相互合作。[4]监理往往不到位,很多都是走过场,或者在现场的时间有限,不能深入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些工程管理比较乱,缺乏有序的管理。 四、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电力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就需要对工程的各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尤其是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不要只是给上级做做样子,要实实在在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工程质量管理对工程的影响最大,因此加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十分关键。[4] 1.提高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认识 安全是生产的第一要素,加大安全投入和安全培训是为了职工的生命健康着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安全也是电力工程的基本要求和工程不断发展的保障,尤其是在电力工程这一特殊的高危领域,安全就更为重要。因此,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明确各个级别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监督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就严格追究其责任,让安全意识深入每个员工的心中。[5]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先进技术能够大大促进工程的进度和效率,但是作为施工的主体,人才是关键,因为他们是最直接的操作者,人的因素对电力工程质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应当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另外,要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水平,以便更好的做好现场管理和技术支持,保证工程质量。[5] 3.加强监督管理 现场监督管理能够及时发现现场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施工单位要制定详细的监督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对工程各个阶段的施工细节以及产生的问题都要涉及,保证不留死角。各部门要做好协调,质监部门加强监管,明确监管者的责任,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另外,在施工前期要合理设置工作进度,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各项工作。[6] 五、总结 本文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影响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阐述了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整改措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需要在工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加强监督管理,汲取国外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创建优质的电力工程项目。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EPC模式下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力工程EPC模式下质量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质量形成过程中的设计、采购、施工三个阶段,对质量控制要点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加强工程总承包工程的过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及减少消除总承包工程中的质量风险的相关策略。 论文关键词: 电力工程EPC质量管理策略 工程EPC总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rit Construction),就是结合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承包制度。电力工程的EPC总承包模式目前已成为行业内广泛采用的工程建设模式,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工程总承包单位并对电厂的工程质量全面负责。 1 目前电力工程EPC总承包质量管理的现存问题 1.1 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总承包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中都建立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0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的认证,对工程实施各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流于形式,质量记录文件、表格缺失,施工方案或验收文件签字不完善,质保监察不能监督到位,程序文件升版滞后等等方面的问题。 1.2 对设计质量的控制力度差 设计部门往往受工程进度的影响,在设计输入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开展施工图纸设计,造成设计深度不够、专业间提资偏差、物资采购技术条件偏差、现场设计变更多等问题;同时,不良的制图习惯、专业间缺乏沟通、套图以及设计接口不清晰,往往对工程的质量造成潜在重大影响。 1.3 设备监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到位 总承包企业对重要设备的监造一般委托专业监造公司实施。但过程缺少对监造公司工作监督和管理,对制造厂家的质量信息了解不充分,对设备的制造过程和分包采购缺少检查、监督,对出厂验收监督不到位等等。 1.4 对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仍有很多问题 工程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可变性、多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总承包单位虽然会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措施,但仍然会因为监督和验收不到位、技术交底不明确、质量通病防御措施不到位、材料控制不严格、工序错误、隐蔽验收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各种工程质量问题。 1.5 低价中标项目往往从开始就是“低质”项目 总承包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往往采用低价或超低价报价策略,中标后为平衡工程的成本,采取所谓“优化”设计、控制采购成本、压缩施工费用等措施,造成项目的性能指标不达标,设备质量差,施工缺陷多等问题。 2 影响工程质量因素分析 简单来说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方面为:人、机、物、法、环等五个方面。 3 EPC工程的质量计划 对质量计划,许多国外较为大型的工程公司的做法是在合同正式开始生效的30天内,由项目的质量工程师分阶段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制定出整体的项目质量计划,上报给项目经理和项目质量经理批准后准予以实施。项目质量计划不仅对项目的整体质量策划进行了明确,而且对项目的设计审查进行了详细说明,而且还包括了设备供应商的监检、相关施工的监督等工作。项目质量计划包括文件控制、计算审核、设计评审、现场施工、项目交流等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障EPC总承包项目的相关工作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从而进一步降低项目的隐性质量风险。另外,设备的供应商和EPC工程的分包商也应该制定一个分包工程质量计划SQP,其形式、内容与总承包商的计划大致相同,只是供应商的质量计划更加具体。当然,项目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质量计划也必须满足EPC工程总承包商的质量计划。 4 设计、采购、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4.1 设计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EPC项目总承包是非常系统化的工程,它包括市场分析、市场销售、项目评估、项目投标、工程设计、设备采购、施工阶段等一系列环节。我们国家当前大部分的EPC总承包商都是由各地方的勘察设计企业转变而成的。针对这个特殊情况,在认识上一定要清楚:EPC总承包项目与先前的纯设计工作有着较大的差别。EPC总承包项目中的设计工作并不是项目的全部,它仅是整个项目链条中相对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准备好项目启动中的各项工作,而且还要为之后的设备采购和施工阶段提供具体要求和数据参数。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的重点如下:基础文件的管理、计算书的管理、设计变更的管理、供应商图纸评审、设计的审查、项目结束评审等内容。 对于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应该着重注意对于“设计假设”的处理。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需要进行一些设计方面的假设。这些根据假设而得出的假设结果,在验证通过之前,很可能被应用到之后的设备采购阶段和施工建设阶段当中去。进行相关记录并保证记录随时可以拿到,从而使相关人员直观的看到设计假设的状态和存在风险,从而力争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这也是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有效保证。另外,由于设备供应商的图纸众多,国外许多公司都是通过自己公司的图纸软件对供应商图纸及数据进行审核,进一步保证EPC总承包工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 EPC总承包商的设计工程师在进行质量审核时应注意:首先,对供应商图纸和数据进行核实,看其是否符合采购合同之中技术附件一栏里的相关要求。其次,对各个供应商的图纸和数据进行核实,保证各供应商的图纸和数据的接口是合适的。第三,确定供应商图纸和数据是否与电厂实际BOP设计存在矛盾。在审核结束之后,要安排专人汇总各审核意见,然后落实设备供应商图纸和数据的更改工作,保证最后符合EPC总承包商各项设计的要求。 4.2 采购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设备及材料的采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但和工程造价、施工进度有关,而且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采购中的质量管理包括供应商资格评定、实施检验试验计划等工作。大多数电力设备都是非标产品,所以各方面俱佳的设备供应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国外大型工程公司都已建立设备分包商数据库,原则上只有数据库中已有的厂商才具备供应资格。通过数据库,工作人员可以很快捷的获取曾经合作过的所有设备供应商的资料。 从质量角度来讲,对设备的供应商进行预审时应该注意:设备供应商是否具有相应质管程序;检验试验计划是否运转正常;设备制造工序是否规范;运输跟踪记录是否齐全;如何对分包商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等等。另外,还应注意对设备供应商特殊工序(如焊接、油漆、无损检测、热处理)的控制。在制定质量计划时,还应该制定检验试验计划。检验试验计划对供应商制造过程中的监督审核、设备性能、出厂验证检验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设备供应商的综合实力、操作经验及合同中的特殊要求等,在检验试验计划的具体操作上主要包括:组织生产制作前会议、监检整个生产过程、见证设备试验过程、审查文件记录、监测特殊工序(焊接、热处理、无损检验以及油漆过程)、最终检验等。 4.3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EPC总承包工程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环节即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这个阶段将直接体现设计阶段和采购阶段的工作成功。有效的质量管理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还可以控制工程的质量并达到预期目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施工质量计划管理包括检验试验计划(ITP)、培训阶段、相关监督工作以及项目竣工移交等众多内容。样板工程ITP内容中很特别的一部分,它为确保ITP中质量控制的方式,对重要项目的开工前先做一个样本工程,经验证之后,全部同类项目按该样板的质量标准执行,这种方法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 在施工阶段中,质量管理涉及到设计图纸、原材料、部分项施工等等,范围非常广。相关人员必须掌握施工中质量管理的范围和重点,这样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受控制的状态。质量管理的范围及重点为:会审设计的图纸;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抓分部、分项工程;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质量管理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涉及到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相关管理。对于施工中容易发生的质量隐患,应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起点。 5 结语 电力EPC总承包工程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全员,涉及的专业知识多、持续时间长、工作流程复杂,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工程质量的控制风险。因此,国内的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应该灌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加强自身建设,为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更大市场份额创造条件。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刍议电力技术及其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电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电力技术和电力工程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工程,电力技术相对复杂,所以电力工程的施工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质量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为此本文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内容,并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整改措施。 关键词:电力技术;电力工程;质量管理 引言 电力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是保障国民经济的基础,用电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水平。因此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就变的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在目前的电力工程的施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如何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就行了分析和探讨。 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 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也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和质量,但有几个最主要的因素多整个施工的影响最大,主要包括人为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环境等,控制好这几点就可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水平。 2.1 人为因素 人作为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主体,是施工的第一要素,每个施工者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都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它是其它决定因素的基础,因此,提高施工者的整体素质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 2.2 施工设备和材料 材料是建造工程的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就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只有好的材料才能建造出优质的工程。所以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设备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机械器具,作为工程建设的工具,对工程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设备只有符合工程的特点,才能在施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设备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都密切相关。根据自身条件投入先进的设备也会明显提升工程进度和质量。 2.3 施工方法 作为实现电力工程质量的手段,施工方法的优劣对工程的整体进度、质量的影响比较明显。也是整个工程能否按期完成的关键。所以,施工单位在在工程前期的方案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技术、工艺、管理、经济等多个要素,力求以最经济快捷的方式做出最优质的工程。 2.4 施工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技术、管理、劳动等多种要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对电力工程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时要根据工程的特点,考虑影响施工的环境因素,结合施工方案和技术条件,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将它们对工程的影响降到最低。 电力工程的工期和质量管理 影响工期的因素 电力工程主要有研究、设计、施工、投产几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只有对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影响工期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按期完成工程任务。总之,影响工期的因素很多,需要认真考虑对待每种因素。 制定工程进度计划 电力工程进度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安排和部署工作,需要统筹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工期和相互关系,还要考虑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资金的分配等原则,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能够从设计到投产的各个阶段都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保证按期完成计划。所以在制定计划书的时候要对各个部分都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做到准确的估算,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对计划留有一定的余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体进行灵活调整,但是这都应该在计划进度的范围内。做到合理的进度计划是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的保证。 3.3 工期的控制 有了进度计划就要有按照计划的执行力,这样才能保证工期。工期的控制要严格按照计划的进度进行,要定期对工期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工期的正常,防止产生延误。对于实际工程进度和预期的进度存在偏差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 3.4 质量的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质量的控制要从多方面考虑,在施工的各个进程中都应严格控制,一但出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协同技术人员进行解决,从根本上保证每个阶段的工程质量,从而确保整个电力项目的质量。 电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的施工单位都对外宣扬自己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制度只是摆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施工单位在招标时所提供的方案在实际的施工中并没有展现出来。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但是一些小的错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安全帽这一基本的安全常识很多情况下都没有强制实施。任何事情都是以少积多,很多的安全事故起因就是小的事故,所以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全问题是电力工程的首要问题。安全第一,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是安全事故还是经常发生。主要的原因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是施工者的素质较低,安全意识薄弱,另一个因素是管理者的管理不到位。很多的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对安全的认识不够,施工比较随意,而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另一个方面是施工管理单位为了节省资金,招收大量的缺乏劳动技能的工人,还不愿在他们身上花费太多的成本去培训他们的技能,对他们的安全教育不到位。这些因素都是造成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现场管理问题是工程的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要保证好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就应该加强多施工现场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现场中,监督不严的问题常常存在,因为在现场中,施工单位的工程师、项目管理者、工人、监理等缺乏相互合作。监理往往不到位,很多都是走过场,或者在现场的时间有限,不能深入的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些工程的管理比较乱,缺乏有序的管理。 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电力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对工程的各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尤其对发现的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不要只是给上级做做样子,要实实在在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工程质量的管理对工程的影响最大,所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十分关键。 首先,提高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认识。安全是生产的第一要素,加大安全投入和安全培训是为了职工的生命健康着想,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安全也是电力工程的基本要求和工程不断发展的保障。尤其是在电力工程这一特殊的高危领域,安全就更为重要。所以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明确各个级别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监督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就严格追究其责任,让安全意识深入每个员工的心中。 其次,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先进的技术能够大大促进工程的进度和效率,但是作为施工的主体,人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他们才是最直接的操作者,人的因素对电力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应当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另外也要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水平,以便更好的做好现场管理和技术支持,保证工程质量。 最后,加强监督管理。现场监督管理能够及时的发现现场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在第一时间内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施工单位要制定详细的监督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对工程的各个阶段的施工细节以及产生的问题都要涉及,保证不留死角。各个部门要做好协调相互协调,质监部门加强监管,明确监管者的责任,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另外,在施工前期要合理的设置工作进度,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各项工作。 总结 本文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阐述了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整改措施。希望能够相关的电力工程管理人员起到理论指导的作用。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需要我们在工程中不段的学习和总结,加强监督管理,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应用的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创建优质的电力工程项目。 电力工程质量论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工程质量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提出了电力工程质量管控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探讨 一个高质量的工程完全可以体现出建筑电力专业管理人员在施工工作中,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要求、切实把关、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正确贯彻和执行国家关于工程质量的方针、政策,制定质量管理的计划,组织电力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检查,经常开展工程质量的动态分析,针对关键性的部位以及当前存在的质量通病,采取有效措施。各级电力质量管理人员应制定质量责任制,各行其是,各负其责,为保证工程质量创造条件。 1 电力工程质量的内涵特点 工程质量是指工程建设目标最终能够满足投资方实际需求,符合国家法规与相关设计图稿文件,符合施工建设技术规范标准,以及合同文书所规定的具体特性的目标综合。电力工程质量是指作为一种特殊的能源产品开发项目,必须具备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价值及其属性外,还具有特定的耐久适用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性以及环境的协调性等工程性能。具有以下特征: 1.1电力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复杂,项目质量客观上受决策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其他质量影响和制约。 1.2电力工程质量的水平波动性大,受外界环境影响和技术特点约束性大,使其管控手段不能主观控制,一段时期内波动性大。 1.3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隐患因素多样,施工周期长,交接程序,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会形成电力工程质量隐患。 1.4电力工程质量评估难度大,由于电力工程的外观性特点,不能针对工程内部进行有效的检测,只能依据过程监管来进行控制。 2 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 电力工程质量,是电力企业发展运行的基础,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员客观因素 人为因素是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开发过程的主导性因素,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每个工程涉及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它决定了其他几个相关因素的存在程度,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为素质。 2.2 材料质量因素 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工程总质量的基础性保障,对于电力工程而言,应用材料种类繁多,材料质量不合格,会对整个电力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总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工程建设管控的重要内容。 2.3 机械设备因素 机械设备是工程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类机具,是工程施工的必要设备,机械设备、仪器等自身的使用性能,操作灵敏度是否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特点,都将会对电力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2.4 施工技术方案 工程的施工技术与方案,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综合性分析。 2.5 施工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工作劳动环境,人文自然环境等。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3 电力工程质量管控的措施 电力工程作为现代社会供电能源企业的基础性设施,对于保障社会电力需求具有极大地调节作用,是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新形势下,在电力工程建设开发过程中,确保电力工程质量,是推动现代电力行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电力工程质量的主要形成过程包括投资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使用阶段等五个阶段。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3.1加强投资决策阶段的管理和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各项技术方案的决策,对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1.1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 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预案进行缜密的可行性分析研究,针对项目的技术,开发潜力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加大决策阶段考察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 3.1.2 综合分析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要充分的考虑影响工程质量建设的主要因素,辩证的分析各项因素的利弊,针对项目规模、建设标准、生产经营、设备配置、资金运转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 3.1.3 科学评价工程施工技术与方案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要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准确的进行开发技术、方案的科学评价,充分考虑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为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3.2 加强项目设计阶段和投标过程管控 工程设计过程是电力工程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的过程,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项目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加强设计阶段的管理。 3.2.1强化工程设计过程阶段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审批后,对拟建项目实施委托设计和设计组织管理。通过开展招标设计竞争,增强设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设计质量,为保障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3.2.2 加强项目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 在项目设计阶段,实行设计招标,要根据法律程序,严格制定设计计划,对设计单位的设计工作实施监督和管理,落实设计方案,明确责任,缜密设计质量,进行设计质量管控。 3.3 加强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监管 施工阶段是决定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就是要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设置质量预控点,严格质量检查: 3.3.1 加强工程施工的全程监管 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建筑物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特点,控制工程质量,发挥投资效益,就要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的造价控制。 3.3.2 落实合同实行质量监管控制 工程开发过程中,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签订严谨的施工承包合同,同时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质量,维护合同双方利益。 3.3.3 严格施工材料价格渠道的监管 施工材料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形势下,必须严格按照合同预算材料的质量标准,有效控制材料的进料渠道。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 3.3.4 谨慎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管控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改变建设规模、标准和内容。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实行现场签证监督,严格控制和管理工程质量。 3.4 严格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两个方面。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检查设计与施工质量,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在整个项目进行审核验收时,要根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严格验收程序,高度责任,确保电力工程的质量把关。 3.5 工程运行使用阶段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使用过程也是考验工程实际质量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归宿。这一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开展质量回访和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限期整改。 4 结束语 电力工程质量是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新形势下,确保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电力行业的正常运行与稳定发展,必须在电力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针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控制,保证电力工程开发项目的质量。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信息化时代《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现实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制造业已开始进入工业4.0时代,但从《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实际来看,仍是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比较突出,也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要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引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就势在必行。本文从信息化时代《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新要求着手,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 1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概述 生产与运作过程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它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过程,它普遍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是社会组织竞争与活力的源泉,也是影响社会组织活动效益的重要过程[1]。生产与运作管理通常包括从生产与运作系统的战略规划、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到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运行和改进全过程。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其内容涵盖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运筹学、数理统计、会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学科,旨在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以提升组织的运营水平、满足顾客消费需求。由于其概括了现代企业运作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了一系列指导企业运营的战略、战术、方法和工具,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该课程内容在经济社会中应用广泛,不仅是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还是其他专业学生扩展知识领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选修课程[2]。 2 信息化时代《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1、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企业组织生产与运作管理的面貌。当下较为先进的新型生产方式,如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等,都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才得以实现的。此外,S多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如电子商务、ERP、CRM、PDM、BI、RFID等在社会经济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对企业的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成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核心内容,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必然要求。 2、服务业兴起带来的新要求 信息化的普及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兴起。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一般而言具有五大基本特性,即知识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质性、高科技性和新兴性[2]。通常认为现代服务业大致包括通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证券、物流、中介和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等行业。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作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已密不可分,突出表现在: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带动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现代制造业内部逐渐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因此,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需要加强对现代服务运作的教学内容。 3、全球化运作带来的新要求 信息化带来的全球化打破了原有的国界、地域壁垒,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资源配置范围由局部地区扩展到全世界,跨国公司间的兼并、收购和重组日趋频繁,全球设计、全球采购、全球制造、全球销售成为信息化时代企业运作的主要形式[3]。这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对企业管理尤其是生产与运作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树立全球化的运营理念,成为了迫切要求。 3 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1、突出信息化内容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企业生产与运作的各个方面,因而在课程教学中亟需突出信息技术的内容,如详细讲解或演示CRM、MRP、ERP、CAD/CAM、CIMS、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技术等各种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作用,介绍各种信息系统与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同时,在实践环节注重学生信息系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ERP软件、Microsoft Project等软件的掌握。 2、突出理论发展前沿 现代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很快,在教学中应注意与时俱进,将服务性制造、生态质量、绿色制造、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VMI、联合库存管理等前沿理论纳入教学内容,并可作为专题邀请专家讲座。 3、加强现代服务业内容 传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无论是教材还是授课内容都是以制造业为主,而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而,现在的教学中应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现代服务业的教学内容,如针对金融业、IT业、物流业等行业的运营管理,并在课时安排、课程设计方面有所体现。 4、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 传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往往局限于组织内部或企业及其供应链之间,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运作管理全球化已成为必然。因而,在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国际运营管理的相关内容,以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绍全球化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和视野。 4 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1、多媒体资料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当网络课程、慕课已成为一种潮流,素来以难讲、难懂著称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在教学手段上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引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在课堂讲授时辅以大量的多媒体资料如照片、录像、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直观认识和感受,比如播放金蝶ERP生产计划、香港机场货运中心运作、蒙牛奶业集团生产管理、安徽烟草仓储中心运作等视频片段,展示双星鞋厂生产过程、波音飞机生产线、广州药厂生产等相关照片等[4]。通过这些多媒体资料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产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增强了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应用Excel软件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决策。而Excel因其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报表处理、数学运算、财务处理、统计分析等方面[5]。将Excel引入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将帮助学生解决生产与运作管理中复杂的计算问题,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可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用Excel进行线性规划分析,解决最优厂址、最优订货(生产)批量、最优产品组合、排队模型等问题时,效果显著。 3、应用计算机仿真软件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课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必然要包含大量的生产流程设计的案例,然而由于流程设计的专业化程度高,数学和专业知识都要求达到相当的水平才能够理解老师的讲授,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不高。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引入Flexsim仿真软件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由于Flexsim软件本身所具有的可视性与仿真性,使得教学中的许多流程设计和方案选择更加简洁易懂,同学们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流程设计的问题所在,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6]。同时可视性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窗口式设计又较易上手,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能体会到生产运作的理念。 以前的生产运作课程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必然会引入大量的模型,但这样的文字模型往往要配合晦涩的数学公式,同学们难以理解,互动性不强。而Flexsim的直观立体性可以使同学和老师即时交流、共同探讨,同学可以修改参数设置,增强了参与性和互有浴 4、运用ERP沙盘模拟教学 ERP沙盘实验目前被认为是很好的企业模拟工具,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沙盘演练课程。通过制造业沙盘和服务业沙盘的操作,学生能够对企业的运作管理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营销、财务等全过程有直观的体验,从而提升对课程的系统认识[7]。通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对沙盘教学的方式和效果比较认可。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学科交叉性较强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文首先分析了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以期让学生能够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具有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实训 一、引言 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活动,是从猿到人的自主性活动,同时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源泉。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利润是社会生产中永恒的主题。纵观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无不与其优秀的企业构成与发展紧密相关,而企业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史[1]。生产运作管理在二战后经历了大产量时代、个性化定制时代、精益生产时代以及大规模定制时代,随着人们对生产运作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已从制造企业的管理拓展为社会三大产业共同的管理。当前生产运作管理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而且在实际应用中都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领域。基于此,对这门课程的熟练掌握将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性质本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而通常的教师单一授课模式很难使学生对制造企业现场产生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2]。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工程应用实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是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不强。国内有关生产运作管理的教材,较具代表性的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教材。此书竭力通过案例、思考题、小组讨论题等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生反映较好。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实践性特点,且授课学生大多没有生产实习经验,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难以把这些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又觉得难以做到学以致用[3]。此外,国内其他一些教材的内容过于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少关注生产运作管理发展的新问题与新技术。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口授加PPT讲解为主,基本都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被动地听。且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直接让学生参与的方式展开困难,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很难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课程实践环节,虽然也采用软件模拟仿真、沙盘演示、录像播放等方式,但由于实验内容本身只涉及到某一章或某一部分,且实验之间彼此独立,缺乏必要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多方位了解问题的本质,这与企业实际经营运作状况区别明显。 3.学校与生产运作相关的实践实训基地较少。当前,很多学校既没有和当地优秀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际生产运作管理流程实验室,使学生难以获得实际的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4]。这一方面受制于学校经费的制约,难以购买大量生产业务流程仿真软件与设备;另一方面受制于学校所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使大多数企业对学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产生疑虑。 三、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1.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引入。读、写、议教学模式,通^在课堂上对现实生活中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课程的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其中“读”是指布置一个课题,推荐一些书籍,让大家课后进行阅读,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写”是指大家以书面的形式写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实际验证;“议”则是指大家做成PPT形式,教师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比如:可以布置学生对学校周围餐厅选址问题、学校食堂经营运作等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组成临时讨论小组(3―5人),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每一小组选派一人做代表性发言,由大家对其进行讨论,最后通过总结与评价,对每一个小组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评价其效果。通过读、写、议活动,学生能对目前现状找出多方面的不足和原因提出多种多样的解决策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仿真软件合理设置实验内容,注意各实验之间的衔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优化生产运作系统:(1)生产运作系统描述;(2)仿真目标设定; (3)系统绩效指标设计;(4)生产流程和运作数据收集;(5)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6)仿真模型运行及瓶颈识别;(7)系统优化策略及其评价。具体实验教学体系列表如下。 3.递进式课程教学体系结构的建立。考虑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为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采用分层递进式的模式,将其分为4个层次:(1)《生产运作管理》基本理论教学(以课堂传授为主);(2)生产经营过程模拟训练――以电脑装配生产过程为例;(3)业务流程软件仿真与应用(课程设计);(4)企业车间现场的短期实习、实训。对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程度应不一样,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专业的特点,应有不同的着重点,结构如图1所示。 4.现代智慧企业信息化实训实践基地的搭建。以典型企业业务流程为对象,设置阶段性实训项目。在确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后,以典型企业业务流程为载体来设计企业经营活动。在经营过程中,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实训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图2―图4为所构建实训基地原理图。 四、结论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要求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而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信息管理、物流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要加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实训环节,完善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工业工程专业《生产运作管理》实验体系设计与实践 摘要:生产系统一直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生产运作管理》已经成为工业工程各类人才培养的学科主干课程。针对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特性,以及目前实验教学相对薄弱且不成体系的状况,通过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以工业工程学科为重点研究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架构的生产运作管理实验体系,为《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支撑。 关键词: 实验体系设计;生产运作管理;工业工程 0 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其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1]。在它的发源地美国,工业工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工程界十大支柱学科之一,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业工程,1992年在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我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迄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尚属新兴的发展学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大,使得工业工程的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形成了多层次(专科、本科、双学位、硕士、博士)、多种形式(电大、自考、高校、全日制、在职学习)、大范围(涉及全国25个省市)的格局[2]。工业工程教育正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产系统一直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连续多年将生产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列为工业工程(IE)专题。作为一门研究如何将人力、物料、设备、资金、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变换为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学科,生产运作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也已成为工业工程各类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图1为我国工业工程学科各层次人才培养中生产管理类的课程设置概况。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其内容包括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改进[3]。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生产运作系统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系统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实践过程熟悉生产运作系统的生产运作过程,增强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难点问题。 1 我国高校《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状况 十多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在《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深入的探讨,在案例分析、录像播放、专家专题讲座、信息化模拟、企业参观、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起得了很好成效,为《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陈福军教授从生产管理的实践性出发,对经营模拟手段在生产管理计划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剖析,认为生产管理计划的实践性可以通过连续、动态的经营模拟,在以生产战略为龙头的纵向计划体系和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横向职能协调中得到充分体现,并提出教师在经营模拟中应扮演好“导演、导游、导师”三重角色[4]。冯根尧教授提出了运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VRS)组织《生产与运作管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设想,并就具体的实验项目设置进行了研究。认为运用虚拟现实仿真(VRS)进行实验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晶教授以研究生“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为例,提出了研究型的教师团队、与学术研究同步的教材、知识转移和学术研究一体化的教学过程、精细化全程管理的综合创新课程建设理念,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性教学的重要性[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兵博士对研究生ERP实践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开展了专题研究[7]。中山大学陈志祥[8,9]、厦门大学许志端[10]、华中科技大学张世超[11]等学者也针对工商管理硕士(MBA)分别从教学方法、企业参观和IT实验平台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上海电机学院通过引进沙盘、ERP软件、模拟仿真系统,建立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软硬件平台,开展了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企业参观)相结合的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加大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生产运作管理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12]。其他许多高校在ERP实验、沙盘模拟、课程设计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篇幅所限,在此恕不一一赘述。 从我国高校《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实践的经验来看,以上方法各具特点: ①案例分析:由教师选取实际企业案例,在课堂上剖析企业的实际做法,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是目前主流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要选取到合适的案例。 ②播放录像:通过录像在课堂上播放介绍典型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情况,并结合录像进行适当解析,与案例分析相比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的“真实感”,但目前开放的、有针对性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录像资源还非常稀缺,同时这种方式的学生参与程度低。 ③专家专题讲座:通过校友、联合办学单位,邀请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生产运作管理人员进入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介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实际做法。同样的问题,企业专家讲通常比任课教师自己讲效果好得多。这种方法的优点还在于沟通了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但对于一些地区和学校,合适的专家资源还是少之又少。 ④信息化模拟:利用ERP、仿真软件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化实验平台,供学生构建企业生产经营模拟环境,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模拟训练,其特点是从直接体验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这种方式其实应属于“实验教学”的范畴,如何构建满足教学需要的信息模拟环境(实验设计)是这种方法的关键。 ⑤企业参观:带领学生到一些典型的企业中去参观访问,可为学生提供非常珍贵而实用的学习经验。但这种方式在参观企业的联系甄选、带队参观教师的素质要求,甚至在参观时间安排、交通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困难和要求。 ⑥实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和学校资源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验证,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结论―应用。这种方法具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等优点,是自然科学实践教学的主流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 总之,《生产运作管理》是我国工程类、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必修课,加强《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已经被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各个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条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生产运作管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实验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一些高校《生产运作管理》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实验安散乱、不成体系的状况,尤其是综合性实验、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操作性实验较为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生产运作管理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深入提高。学生自己设计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是中国高等工程实验教育努力的方向。 2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生产运作管理》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与实践 2.1 背景概述 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于1999年开办,现已形成包括本科、工程硕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等多层次的工业工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在各层次人才培养中,生产管理类的课程设置是:本科生以生产系统的运行为重点开设《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专业必修课,48学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以生产系统的运行基础,在生产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改善方面进行扩充,进行完整的《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专业学位的专业必修课,32学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可根据学员情况有选择地开展《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专业必修课,32学时);博士研究生的则在《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教学(专业选修课,32学时)。由于学生缺乏生产运作的感性认识,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滞后,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无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所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的现象在所难免,生产运作管理对工业工程学科的支撑作用也难以体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生产运作管理实验开发”势在必行。 2.2 实验教学建设思路及架构 本着“形成几个常规实验,开展一些基础研究,建设一门精品课程,支撑一个学科方向”的思路,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基金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立足于工业工程学科各层次人才培养,兼顾教师教学、科研的需要开展生产运作管理实验设计,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架构的生产运作管理实验体系,如图2所示。 验证型实验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其它相关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基础性实验。验证型也常被称为体验型实验。例如,仿真软件应用体验实验、减速器拆装及结构分析实验、ERP 系统操作实验、ERP系统操作实验、库存控制仿真实验、用Excel求解生产计划实验、牛鞭效应验证实验、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实验等。 综合性实验是指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深人理解生产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各种工具对于实际问题的描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例如,流水生产线仿真实验、需求预测实验、标准时间测定实验、生产线平衡分析实验、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编制实验、ERP沙盘模拟实训和质量管理分析实验等。综合型实验面向的主要对象本科课程设计、综合训练,以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设计型实验是综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以问题为导向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或模拟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型实验的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设施选址与布置实验、流程设计与分析实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系统仿真实验、混流装配线投产顺序的仿真实验、ERP应用模拟实验、ERP集成开发实验、质量管理与控制实验、质量成本模型及其优化实验等。 3 实验开发与应用情况 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工程学科利用“德国银行贷款”和“中央资金支持地方院校发展”项目的支持下,启动了以物流与仓储实验系统、工业工程装配流水线、人因工程实验系统和IE模拟仿真与优化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以及以ERP、MES、PLM实验研究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加强实验开发的“软件”建设,我们组织了工业工程本科生、研究生围绕图2的实验架构开展了生产运作管理实验设计,现已开发各种实验21个如表1所示。其中,包括主要面向本科生、以认知为主的验证型实验7个,面向本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综合型实验6个,以及面向研究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设计型实验8个。各个验证型实验一般可在理论教学中利用2~3学时进行安排,而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一般安排在课余,对有能力且有兴趣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开放,复杂、大型的实验可扩展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实验的开发与应用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对《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各种实践方式中,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在今后《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生产运作管理者的技能与能力培养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生产1运作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本文提出了生产运作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五种技能,并对如何培养能力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者;技能;能力培养 1、引言 从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看,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日益明显,企业对运作战略、竞争战略、生产运作规划等方面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生产运作管理是组织创造价值的主要环节,是组织竞争力的源泉。生产运作管理所追逐的目标是:高效、灵活、准时、清洁地生产合格产品或提供满意服务。因此,生产运作管理者在企业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生产运作管理者运用了企业绝大部分资金来组织生产运作活动,他们活动的效果决定了企业效益的好坏,因此生产运作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生产运作管理者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2、文献综述 1955年罗伯特・卡茨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一文,为管理者技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温习章《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及其培养》通过对国内企业在管理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阐明了他认为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分析了当前现代管理者能力培养的现状,最终对管理者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2008年冯根尧发表了《从制造业信息化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文,通过分析制造业信息化对企业生产运作活动带来的变革,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生产运作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与知识结构,探讨了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2012年许超的《基于时间相关性的危机管理研究》一文,对于如何解决时间短暂性这一危机管理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从改变人的主观认知和有效利用时间两个方面对危机管理问题提出系统性的分析思路和解决问题框架。 上述文章多是对管理者进行研究,范围比较宽,对具体部门的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研究不够详细。生产运作管理者是管理者中的一部分,他应该具备管理者所必备的技能,但是又由于其专业技能的限制,而有别于一般的管理者。因此,本文对生产运作管理者所需的技能及其培养进行研究。 3、理论分析 3.1有效管理者的三种基本技能 20世纪50年代,美国企业界掀起了一场寻找“理想经 理人”的热潮。罗伯特卡茨认为,许多企业如此强烈地执着于寻找类型化的经理人,以至于它们只盯住某些特定的性格特质或素质,反而忽视了真正应当关心的问题――这个人究竟能做成什么事情。因此,他提出了管理的“技能”说。 有效管理者的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首先是技术技能,即管理者对某项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主要是如何“处事”。其次是人际技能,即管理者作为团队的一员,高效的开展工作,以及促使大家团结协作的能力,主要是怎样“待人”。第三是概念技能,即管理者以整体视角看待企业的能力,即把企业视作一个整体的全局把握能力。 3.2生产运作管理者的分类及学习内容 正如将管理者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一样,生产运作管理者也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生产运作管理者所需学习的内容也有分别。 对于生产现场控制的管理者应以生产过程分析为基础,加强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工艺管理和加工制造、过程协同和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学习。对于生产资源配置的管理者,应以成本分析为基础,加强对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的学习。 对于生产运作决策者应对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加强产品市场和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学习。 3.3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具有时间短暂性、不确定性和价值威胁性等特征。危机管理的管理难度大,管理时间短,如果在发生危机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管理,那么,对于企业的打击将是十分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危机管理也是生产运作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对于危机管理而言,管理者一般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通过预警机制提前预知公共危机,从而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全面展开管理活动,针对危机问题进行决策、计划、积极进行资源准备。第二种是:缩短管理活动所需的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采用模式化管理。 4、建议 4.1生产运作管理者所应具备的技能 通过以上的研究,本文认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生产运作管理者应具备以下五种技能。 ①专业技术技能。生产运作管理者对技术的深入掌握,会使得其在质量 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中更加得心应手。此外,针对目前不断升级的信息化浪潮,掌握企业的信息化手段与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②创新技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生产运作管理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开阔的视野与发散性思维,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运作管理者在运作战略、运作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从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 ③人际技能。生产运作管理者要组织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活动,他们必须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调动他人的工作积极性,协调众人的活动。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使企业充分利用资源,获得更好地收益。 ④学习技能。制造业生产运作活动包括新产品研发或已有产品的更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工艺流程的改进和革新等等。实现信息环境下这些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电动化、智能化,就需要对计算机控制,软件工程,工业工程,管理工程等有不断深入的学习与应用。这就要求生产运作管理者有较好的学习能力。 ⑤危机管理技能。在生产运作管理的过程中,难免有突发事件的出现。要求领导者立刻做出正确反应并及时控制局势,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领导者固然要有冒险精神,但也要倾向于选择稳妥的阶段性控制的决策方案,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要有循序渐进,准确预测事态发展的能力。因此危机管理技能对于生产运作管理者而言是一项非常难但是又必不可少的技能。 4.2能力的培养 对管理者能力的要求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对管理者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系统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主要的培养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讲授法。由专人对参加受训的人员讲课,其优点是时间集中,讲课不受干扰,传授知识较系统也较多。 ②讨论法。业务讨论会有组织选派有关管理人员参加,每次研讨会可定一个专题作为主要内容。对参加培训得人员提出共同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案例研究法。把经营管理成功或失败的例子摆在参加培训的人员面前,让他们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原因以及对策,或将一个有待加强管理的例子拿出来,让受训人找出对策。(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模块化、项目式”《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生产运营管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本文主要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生产运营管理》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并论述了新实践体系构成模块化项目式教学的优点,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生产运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是现如今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学科众多,对学生的前期知识积累要求较高,目前传统的教学中重理论讲解,对实践环节投入相对较少,大多停留在课堂简单案例分析的阶段,这就让学生对学习该课程变得更加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企业实习与企业调研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发挥学生为主体,借助企业调研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1.《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本次教学改革对象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2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及最终考试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1.1教学内容设计上的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类的综合性课程,涉及交叉学科众多,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理论学习与实例分析,新加入学生的课外企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本身的课堂及课外参与度,积极发挥以学生的主体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为《生产运营管理》增加了鲜活的实践资料,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主要是研究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这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仅通过课本知识是难以很深入理解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并获得丰富的收获,在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中,不断进行创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校三方获益。为此本次教学改革,在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虽然在高校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大多数教师仅是把它作为陈列课本世纪知识的一个工具,极大了缩小了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在《生产运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课本中没有涉及到但又是与本课程极大相关的知识,图表及影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习的知识面。 第二,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课本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大学课堂的理论讲解少不了案例的支持,但课本上的案例都比较的陈旧,数据比较过时,使得对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的支撑力降低,所以在这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增加新案例,对实际问题进行剖析,会更加增加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也更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引入形象图表分析。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理论综合性较强,学生接受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增加简单新颖的形象图表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的接受知识并灵活的运用。 第四,有效利用学院网络平台应用。纸质版的传统作业提交形式已经开始让不少大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并且越来越不认真对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消学生的纸质版作业,改为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来有效连接学生――作业――老师,既让学生感觉到创新,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把被动作业变成了主动作业,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作业兴趣。 第五,小组学习讨论。小组学习法已经普遍运用于各个高校的各种课堂中,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小组案例讨论,并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各组最终讨论的结果并加以解释,这不但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培养了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习在课堂中的兴趣。 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实践改革 《生产运作管理》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企业实习基地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依托高校企业实习基地,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新模式与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将充分依托企业实习基地,根据企业实习基地的条件和生产实际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主要包括课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实习、企业考察实践等三个方面内容。 2.1课程认识实习 本课程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使学生对实习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前期,时间大约为半天或一天,主要学生参观企业实习基地为主。 2.2课程设计实习 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组织进入当地的一些比较熟悉的企业进行生产运作流程的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并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在生产与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完成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实习的时间可以定为两周,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企业和企业的文化,为本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实际案例支撑,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去。 2.3企业考察实践 本课程的企业考察实践是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机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由专业老师带队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生产实践。企业的实践时间安排定为半个月。在去企业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在企业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课本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明确在实际实践中要完成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进入企业实践。企业生产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通过此次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和对实践项目的掌握;同时减化了课程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主动积极。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为符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面向工业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引入了全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搜集与制作、案例前的准备、案例课中的组织、案例课后的总结评价的全过程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以期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案例教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全日制专业硕士;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以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均有差异,如何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峡大学从2011年开始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其中的一门学位必修课。该课程研究如何对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实施和控制,以实现灵活、高效、准时、低耗地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的目的。[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企业生产运作的系统认识,了解当前先进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念,掌握有效提高生产运作效率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建设中,分析了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对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实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与授课老师及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在现有教学中存在以下困难: 第一,生产运作管理涉及对生产系统整个过程的管理,包括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改善创新等阶段。其中,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产能规划、设施选址、设施布置、工作系统设计等;生产系统的运行维护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生产系统的改善创新包括采用各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促使整个生产系统的不断改进,如精益生产、约束理论、大规模定制、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课程内容庞大,知识点繁杂,在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2] 第二,受教材编写特点所限,教材中各理论知识点往往自成章节,独立编写,每个章节后所附案例仅为所在章节的理论所服务。[3]而在实际的生产运作活动中,各环节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单一环节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整个生产系统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灵活综合运用各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面对的难点之一。 第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学习背景多样化,部分学生本科学的是工业工程专业。本课程中的部分基础理论在本科阶段学习过,部分学生本科不是工业工程专业的,缺乏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目前我专业这两类学生的比例基本在1:1左右。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是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难点。 第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自学能力,因而普遍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兴趣不大,对来自生产实践的真实案例有兴趣,对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更感兴趣。但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相比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和MBA学员,缺乏案例的背景知识,对案例的深入理解和讨论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逐渐推广到医学、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成为著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的一种教学模式。[4]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讲授法中,案例处于配角的地位,其作用是为了解释印证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理论知识点和案例之间的关系和结论是直接明确的,无论理论知识点还是案例都是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处于主角的位置,所有的教学内容围绕案例展开,所有的理论知识点隐含在案例中,需要学生们通过分析思考讨论挖掘,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或解决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权威,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分析讨论,学生在主动的分析思考讨论过程中得到提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更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去汲取知识和探索研究,培养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但是案例教学也有其局限性,不断出现新案例使得不存在结构化的稳定的教材,围绕案例进行的讨论比较耗时,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障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都是其难点,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克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效果。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愿较强,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全面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解决现有教学中存在的前三个问题,对第四个问题可以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中予以重点关注。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实践 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案例的搜集制作、案例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组织和课后的总结评价四个步骤。 1.案例的搜集与制作 案例的质量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好的案例要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知识点),题材新颖真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背景材料充足,同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或固定的解决方法,适合展开讨论等。 使用的案例有三类来源:借鉴教材上的经典案例;教师根据自己的项目工作经验编写案例;鼓励学生参与搜集制作案例,例如可以将《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工程》等学术期刊上偏应用型的论文改编成教学用案例,可以根据跟随导师做项目的实际经验编写案例。有一名学生利用暑假去江苏一家手机厂实习的机会,搜集资料,编写了“某手机厂生产效率分析及改善”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背景材料充足,容易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理解,编写的学生有成就感,其他学生参与案例学习和讨论的兴趣更强。 2.案例课前的准备 在课程开始之前做好总的课程进度安排,对于本科非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须告知课外需要自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时间节点。在案例课之前一至两周将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仔细阅读案例细节,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后面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想法或解决方案,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档,为课堂上的汇报讨论做好准备。 3.案例课中的组织 首先各小组分别阐述对案例的分析和提出的初步解决方案,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对这些分析和方案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在组织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离开了理论支撑,尽管讨论很激烈,但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适时提出一系列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 (2)创新原则。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解读分析案例,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 (3)系统原则。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包括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解决实际的生产管理问题,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4)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原则。重视运用各种工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优化计算,运用用友ERP软件U8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运用witness软件进行仿真与优化等。 例如在“某手机厂生产效率分析及改善”案例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在瓶颈工位增加机器和工人提高生产效率,有的提出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分配,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工人降低成本,有的同学考虑到了流水线型式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有的建议采用双边装配线,有的建议采用U型单元组织生产。为了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利用witness软件构建了仿真模型,在仿真模型的运行中同学们观察到了瓶颈的漂移,仿真运行参数对与仿真结果的影响等,在讨论中掌握了各种效率改善方法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 4.案例课后的总结与评价 案例讨论课结束后,为了巩固课堂讨论的成果,学生需要对之前形成的初步解决方案进行修订,提交一份正式的案例报告,每位学生在课内的汇报讨论表现以及书面报告的成绩计入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以激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对于教师,要及时运用质量管理理念PDCA总结反思案例教学法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案例本身是否有缺陷,教学过程是否完善,课堂组织是否松弛有度,内容把握是否得当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在两届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采用全案例教学,取得了一些收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增强,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在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同学们能自觉运用各种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些本科非工业工程专业的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实现了思维的碰撞。除此之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均得到了提高。在与同学们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也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创新,这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有效模式。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针对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向,提出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意见,以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生产管理是最复杂的领域,其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先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因此在大学管理工程类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中,都安排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如何对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改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将根据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中不够合理。(1)教学内容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目前,国内关于生产运作管理的教材内容大多以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制造业的生产车间,对生产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对教材内容不易理解,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制造业生产的相关视频,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对于服务业,学生或多或少在生活中体验某些服务业的服务过程,在学习理解相关内容时相对容易许多。另据调查,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而经管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也大多集中在服务业。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2)教学知识缺乏系统性。教学知识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总结。本课程目前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点的讲解,缺乏对整个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分析,没有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连成线,让学生感觉到整个课程内容多而杂,不知从何学起,对整个课程缺乏系统性认识。二是缺乏对课程之间的系统性连接。生产管理中的许多问题需要用到管理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等各门管理课程知识来解决。(3)不同专业教学内容趋于一致。目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管系的财务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不同专业前修课程不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应根据学生已学习内容做相应调整,不同专业将来从业方向不同,对生产运作管理不同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应有所区别,但为了考查方便,目前教学内容趋于一致。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生产管理学教学方法通常都是采用教师讲课的方式,但是教师一味地讲述并不能完全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而且在教学讲授的过程中其内容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加上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同学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和热情。 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改革的方法 1.调整教学内容。(1)增加服务业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国内关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材内容,大都偏于讲解制造业的生产管理,关于服务业的生产管理涉及较少,而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管类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去向大多集中在服务业,因此,在生产运作课程教学中应增加服务业的教学内容,比如服务业选址与设施布置;服务业运作规划;服务业流程管理等。(2)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分别制定教学内容及侧重点。如财务管理、会计专业要侧重于生产成本控制、盈利水平提高,物流管理专业要系统掌握生产流程、生产线布局、库存控制以及物流需求计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市场营销专业也要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同时对市场预测、需求管理、库存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部分作为重点讲授内容。(3)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管理。改变目前只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老师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联成线,再把不同的线(各个章节)穿插形成面,建立关联,最后还要针对问题将各个知识面(各门管理课程)立体化。老师提出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管理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和软件计算求解,最终给出优化方案。 2.根据章节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只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知识的趣味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运作管理每章节的内容不一样,特点不一样,所应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采用案例引导来说明理论知识,学生通过案例的研究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课程建立相关内容的案例库,每章通过简短的案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联,即将学习的知识会帮助我们解决企业中面临的问题。比如在讲到产品研发章节时,提到巧克力的案例,当巧克力市场饱和时,巧克力商家怎样挽救销售收入下滑的局面呢?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观点。进而介绍健达出奇蛋研发出巧克力包着精巧玩具的蛋形儿童糖果这样的一种产品,让其扭转市场局面,让学生意识到产品研发的重要意义,进而产生了本章的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每章知识讲完以后,再通过案例分析回归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论应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2)课堂讲授与教学视频结合法。生产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很少接触过生产制造企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制造企业的教学录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记忆。比如讲解加工装配式生产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很难理解,但是利用教学视频就非常清晰。通过播放教学视频,学生对对机床、生产线、生产车间、流水作业等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流程式生产、加工装配式生产、机床等相关概念的理解。(3)角色互换法。在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融入课堂,我们有必要给学生赋予一定的角色。在综合计划章节,我们可以赋予学生生产经理的角色,你现在是位生产经理,面临的市场需求是什么样的,现在企业的生产能力如何,你如何分配生产能力来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赋予角色让学生陷入思考,引出综合计划中的均衡策略、变动策略、折衷策略。让学生感受此章节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4)情景游戏法。在讲到供应链管理章节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啤酒游戏,来加强学生对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理解。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分别扮演啤酒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这三个个体之间,通过订单/订货来沟通,下游向上游下订单,上游则向下游供货。彼此只能通过订单、送货程序来沟通。各个角色拥有独立自主权,可决定该向上游下多少订单,向下游销出多少货物,但只有零售商才能直接面对消费者,通过在课堂模拟十周的产、配、销,学生会发现当消费者需求振动了一下,经由整个系统的乘数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通过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5)模拟生产法。在物料需求计划章节,学生对MRP的运算逻辑搞不清,不能充分理解产品结构树。这时我们可以利用铝合金拼装玩具制造简易的生产线,学生5~6人一组,通过拆装拼装玩具,理解产品结构树的含义;玩具在拼装过程中有严格的拼装顺序,让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拼装任务,构成一条生产线,每一位同学在拼装的时候用秒表记下拼装的时间,根据产品需求时间,我们就可以倒推每一个零部件的具体需求时间,再结合产品结构树,很容易就理解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产品需要多少。学生在快乐操作中深刻地理解MRP的运算逻辑。(6)理论教学与软件应用结合法。在需求预测、库存管理、项目管理章节,都涉及到复杂而烦琐的计算,学生倍感枯燥和乏味。这时我们可以引入软件来帮助解决复杂问题。在库存管理章节,可以应用EXCEL巧妙解决随机型库存问题的订货量和订货点,摆脱烦琐的公式推导,既方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办公自动化的使用能力,感受EXCEL的强大功能。在项目管理章节我们可以借助PROJECT软件帮助分解项目工作,跟进项目完成时间,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所学的内容在现实中都会用到,而且我们已有相应的软件工具帮我们解决、简化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致。(7)课后实践法。只有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了,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生产运作理论相关内容讲授后,让学生参与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生产/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章节,在课堂上先介绍选址的几种定量分析方法。假设学校要建一个超市,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帮助超市选址。作业布置后,学生开始积极地收集资料、市场调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库存管理章节,让学生出去调研学校附近的企业,根据所学的知识看看一些企业的库存策略是否合理,帮助企业优化库存,有的组的建议还得到了部分企业的认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热情。丰富的实践活动充实了教学内容。 三、结论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离不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动向,结合运作管理课程的相关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实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管理人才。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基于QFD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顾客需求分析 摘要: 论文首先对高校顾客进行识别,并对重要顾客加以分析,然后以QFD理论为指导,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重要顾客进行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利用亲和图方法对该课程顾客需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 QFD理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顾客需求 0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高其质量,降低其成本。因此,产品质量的提高应当是建立在对用户意见的有效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这种分析要找到用户意见与产品特性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确定改进目标,最终满足顾客的需求。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以下简称QFD)方法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被普遍接受的质量分析方法。 质量功能展开(QFD)是一个以满足顾客需要为手段,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与技术的集合体系。这个体系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调查和分析顾客需求,并将其转换成为产品特征、零部件特征、工艺特征、质量与生产计划等技术需求信息,使所设计和制造的产品能真正地满足顾客需求。[1] 中国已是高等教育大国,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承担着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扎实的现代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但是高校中许多课程设置偏离了客户需求,往往使最终的培养效果无法达到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因此明确学生、社会对课程教育的需求就突显出特殊的重要性。基于此,我们将QFD理论引入到《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课程设计中,希望找到“顾客”需求与教学特性的本质联系,从而确定改进目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1 顾客识别与重要顾客 高校针对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和用人单位通过人才市场互相选择;在服务市场上,学生根据社会需要选择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方向,通过接受教育与高校发生联系,高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便是高校教师;高校除了为社会培养人才外,还通过科技市场与企业发生联系,通过转化科研成果来服务社会。[2] 鉴于高等学校所拥有的顾客的多样性,它所面临的顾客需求则较之一般的企业更为复杂,一方面,高校需要向社会输送学生这样一种特殊的产品;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在内部向学生提供教育这种产品。因此应用QFD理论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进行课程设计时,识别顾客并区分不同顾客的重要程度就成为“顾客需求”分析的首要任务。 根据上面的分析,高校面对的主要顾客如图1所示。其中,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是重要的三类客户,其中高校学生是最基本顾客,也是高校客户的主体。 2 顾客需求获取方法 顾客需求分析是质量功能展开成功应用的基础。为全面收集顾客的信息,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市场调查。通过调查问卷、顾客代表座谈会、顾客反馈信息等形式获得定性的信息,以便及时了解和归纳顾客的需求。②进行相同种类产品的质量跟踪以及售后服务信息分析。了解现有产品中哪些质量特性是顾客满意的,哪些质量特性是顾客觉得一般的,哪些是顾客不满意的或者抱怨的,并将其转化为以顾客需求的形式。③制定硬性的约束条件。例如:将有关的政策法规等纳入到顾客需求中。④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要体现公司的战略和策略,对顾客的需求要加以提炼,以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⑤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有所了解,能够把握大局。通过媒体、网络、报纸、杂志等手段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对上述方式得出的顾客需求进行筛选与补充。 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在获取顾客需求过程当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的顾客进行调查以获取全面的用户需求和期望。由于高校学生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顾客主体,数量较大,我们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已经学习过《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需求调查,共收回45份有效问卷。 3 顾客需求分析 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顾客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每一项顾客需求都十分重要,但在它们之间还是存在轻重之分。为了集中有限精力使数据分析更加准确,以便使改进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有效,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让顾客对各项用户需求的重要度进行打分(见表1),以弄清各项用户需求的相对重要度。调查表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共计十七个具体指标来调查分析顾客需求[3],并采用Likert Scale按从1到5的数字尺度进行重要度评判,具有实用、易操作、不易出错且能反应真实需求的特点。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回收问卷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各项顾客需求的相对重要程度。然后采用亲和图法(KJ法)进行顾客需求识别。表2即为通过问卷获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顾客需求及其重要度的调查结果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顾客对哪些方面的需求高,哪些需求低。 从反馈回来的结果同时结合向一些负责该门课程的专业人士及企业中的在职人员的访谈可以发现,我校该门课程中教学手段还显单一、教学缺乏实践性、无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应用能力问题较为突出,在课程需求中的重要度较高,这几方面也是改进空间与改进可行性较大的几个方面,将此作为该门课程形成差异化与培养特色的重点。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希望能够控制班级容量、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讲授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等意见,都可以作为该课程差异化的策略。 4 结束语 QFD技术强调服务要以顾客需求为驱动,保证在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过程中,顾客需求与质量特性始终保是一种客观的分析顾客需求,合理的设计质量特性,科学的开展质量改进,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的用户主导、面向顾客的质量改进技术。[4]本文以QFD技术为指导,对我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顾客需求进行了分析,从而为下一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措施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提供了基础与可能。但是教学双方对课程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学生,他们一开始对课程的需求往往是模糊的和潜在的,随着教学的深入,才会逐步凸现出来。因此,如何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状况进行实时评价并根据依此进行课程教学的调整与改进,从而形成动态监控和反馈改进机制,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浅谈大剧场生产运作与管理的创新 摘要:由于剧场的外形和功能上的特殊性,在模版支护和施工管理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大剧场生产运作中的钢筋结构设计和模板处理的相关技术进行阐述,然后对生产管理方面提出一些创新型的办法,加强剧场的建设。本文对以后的相关研究和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剧场;建设;管理;创新 引言:现在随着全国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各地不断的开展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的消费观念正在不断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各地的大型剧场的兴建。大剧场由于本身属于大跨度建筑物,所以,在施工方面对钢筋结构的要求具有特殊性。同时在剧场的施工建设方面,技术难度正随着剧场规模的增大不断增大,剧场的建设技术和管理正在不断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业内认识的焦点。 一、施工的创新点 大剧场工程由于其使用功能特殊,所以要结合着复杂的水电设备来进行施工,以保证剧场今后运作过程中正常使用。与其他工程相比,大剧场工程具有施工空间狭小,施工环境复杂,操作人员操作空间特殊,需要多方密切协调,施工高度变化较大,施工作业面成阶梯状变化,施工跨度大等特点。所以,在大剧场的建设过程中,大跨度以及特殊形状作业面的钢筋绑扎有别于一般工程,同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作业面狭窄,空间位置变化大,主要还有弧形看台之间的高度起伏和宽度控制,都需要格外的注意。 首先大剧场是一个大跨度建筑物,而且,由于剧场用途的限制,使得剧场在建设过程中要涉及到水、电、灯光、音响等设施的施工,此外,大跨度建筑相比一般工程在钢结构的施工上较一般建筑有所不同。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负责人全面的了解相关剧场设施,这样才能使整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减少问题。 其次,施工总包方第一次进行大剧场的施工,甲方精心组织总包管理人员进行已经营业的剧场观摩和学习,取其他项目的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提出建议,更好的指导现场在相关问题的具体施工。具体在施工过程中,甲方安排有多年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到现场指导和讲解,随时了解施工进展和施工效果。对于施工1600座大剧场及1000座中剧场座椅喉管的埋设,专业测量工程师到现场进行把控,最大限度的保证放线准确性。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注意看台尺寸,线路安全,舞台,安全通道这几个方面,尤其是大模板的细部处理和圆弧形模板的支设,对于施工过程中通道处的固有周期和共振频率要严格把握,避免发生事故。 二、钢筋绑扎 在剧场的施工建设中,钢筋的绑扎工作是工作难点也是工作重点。剧场底板的钢筋绑扎前要进行墙、地梁、柱轴线及模板线的安放工作,然后在按照设计进行排筋,这个过程要遵循先基坑然后梁板筋最后插筋的顺序。墙、柱插筋必须保证混凝土上有两条钢筋,同时以下还要有两道水平钢筋,用来实现限位固定。此外楼板钢筋绑扎时要注意用铁丝在模板上标注主筋分布线和主筋之间的分布间距。并且除了边沿上的钢筋交点全部需要绑扎外,其他相交点可以进行相互交错的绑扎。平台板钢筋预埋、预留由测量工放出楼梯平台板标高并在墙体网片筋上标记出平台板上下铁的标高线,根据上下铁的标高线顺板范围预埋钢筋,预埋钢筋应与墙体网片筋绑扎牢固。垂直梯架安装时将垂直梯架绑扎在两根柱中间附近的竖筋上,与墙内纵向钢筋绑扎牢固。在每层梁、柱完成后采用预埋钢板,把架体与混凝土梁、柱连接,以增加稳定性,钢柱与钢梁采用焊接。 三、模板支护 1.单侧模板支护 在单侧模板的支护上,在不同部位略有不同。在下面就将单侧模板吊装到位,并且安装好单侧模板的支架。在模板和支架定位之后,进行加强钢管的安装,以进一步加强强度和稳定性。然后进行压梁槽钢、埋件系统的安装,接着调节支架的垂直程度,然后进行操作平台的安装和调试,最后检查买件系统的稳定性和清理验收合格后进行砼的浇筑。 2.高大模版处理 高大支模板在施工时的注意事项与单侧模板类似,但是其支架的要求更高。在高大模板进行支架时,立杆位置要正确,立杆、横杆形成的支撑格构要方正。快速安装装置的可调丝杠插入立杆孔内的安全长度要大于丝杠长度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安装过程中,主龙骨要平稳放在支撑上,两根龙骨悬臂搭接时,要用钢管、扣件及可调顶托或可调底将悬臂端进行支撑。铺设模板前要将龙骨调平到设计标高,并放实。 四、混凝土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时,不考虑时变结构效应的模型,在施工时也根据混凝土梁的浇筑顺序分阶段施工,而与考虑时变结构效应的有限元模型不同点在于,已浇筑的混凝土不会与支撑一起作用来承担下一阶段混凝土梁自身的和施工时的荷载,将混凝土的自重和施工支撑、施工设备、模板等荷载都通过计算等效为均布荷载作用在高支撑上。 在圆弧看台的浇筑过程中,模板全部采用木胶板,龙骨为方木及钢管,由于看台为台阶形式,混凝土流动性大,混凝土凝固以前可持续对模板产生较大的侧压力,所以模板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浇筑的顺序按照浇筑钢骨柱C45混凝土,浇筑弧形看台斜梁、板C35混凝土,同时在看台主梁端部拦出施工缝,待预应力张拉完毕后采用C40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浇筑。 结束语 剧场的施工建设中仍然还具有很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钢筋的绑扎、单侧模板的支护和高大模板的施工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分析了其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还阐述了混凝土浇筑时的主要注意事项,最后结合生产运作,阐述了施工安全中的注意事项。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信息化改造探索 【摘要】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管理类专业必须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缺少对生产与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决策性强的特点,以及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信息化技术对该课程进行改造,已成为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必然趋势。 【关键词】 生产与运作管理;特点;现状;信息化改造 生产,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活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不从事生产,人类就无法生产,社会就不能发展。生产运作是社会组织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是各种社会组织投入资源最多的活动,对社会组织的活动效益影响很大。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作为高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专业基础的奠定和就业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缺少对生产与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特点 (一)综合性 《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既包括生产型企业,也包括服务型企业,涵盖了市场的需求预测、企业战略和生产策略、产品开发和技术选择、生产和服务设施的选址、工作设计和工作测量、综合生产计划、独立需求控制、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因此,该门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企业管理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二)实践性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与生产运作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是众多专业课程知识点的集合。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来源于企业的实践,是多年来各国生产运作管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经过不断地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应用学科[1]。因此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生产运作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决策性 在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方案,但不同的方案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产品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中,需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不同特点设计个性解决方案,明确生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以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并在对处理结果预测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最优决策[2]。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该门课程理想的授课教师既要对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又应有一线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同时还需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和理念[3]。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备渊博的学识,却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缺乏对一线生产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解,更不能对学生在应用生产运作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给予有效指导。因此,现有大部分高校的《生产运作管理》教学通常是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忽视了对学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变得生硬而抽象,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 (二)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服务业的兴起,生产运作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正在开始向运作管理倾斜。同时,服务业等非制造业占主体的就业选择和现实的工作性质,工商管理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选择集中在非制造行业,或者是制造业的“两头”(研发和市场)而非中间的“生产”,这也使学生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运作课程内容热情不高。而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并未能体现社会需求的学生兴趣的要求,教学内容、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多以传统的生产管理为主,极少涉及运作管理,无法适应学生毕业后从事服务业的工作要求。 此外,生产运作管理学科起源于欧美,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的教学理论大部分都是舶来品。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尝试引进了不是国外原版教材和案例,但这些教学内容并不完全适应中国企业,导致教学理论和中国企业生产管理实际现象脱节,亦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4]。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 巩固运用检查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其本质上仍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5]。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师往往只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系统化的教科书,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理论。这种只注重理论、概念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其他管理课程,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应借助计算机进行讲解过程的推导和演绎,通过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造,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信息化改造建议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产生“真实感”,这就需要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辅助实验平台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系统、直观地了解企业生产运作流程并参与解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对该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可通过以下几种模式: (一)观看录像 观看录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方法。现有的很多国外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录像教学光盘,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国内外先进生产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比如针对质量管理的内容,我们播放美国著名酒店的全面质量管理录像;讲授5S现场管理,我们可播放有关现场改善的录像;讲授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的内容,我们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录像在课堂播放。 (二)实施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一种发展趋势,它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集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我们选自了生产运作管理概述、产品开发与技术选择、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工作设计与测量、综合生产计划、库存控制、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章节,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PowerPoint、DreamWeaver、Frontpage等多媒体制作软件上设计文稿,并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演播进行教学。教师还利用学校的网络课堂平台,设计、制作和网页课件供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辅导、答疑。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中自由交流,分享学习体会,并可自由选择课堂练习、模拟试题进行测验,训练成绩和答案均可及时得出以便于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6]。 网络教学这种视听并举、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的特点,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交互系统学习环境,使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实践中,也显示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实验教学软件模拟 利用实验教学软件模拟教学内容,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繁琐问题条理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概括化,使教学过程以直观的形式达到人机一体,便于围绕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密集、快速的活动,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广度[7]。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常用的实验教学软件包括: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实验(MRP/MRPII)、项目进度计划实验(PERT)、质量管理实验、工作分析实验、ERP软件实验等。 (四)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 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进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可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多维仿真,能给学生产生各种感官信号,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借助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学生可与虚拟现实环境之间进行多维信息的交互,从定性和定量结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获得企业生产运作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深化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在制造业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分析和改造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使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组织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于产品研发 产品研发可分为概念设计、细节设计、评审和再设计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进行进一步细分。如详细设计可分为总体CAD,零部件CAD,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设计、可装性设计等。产品研发过程仿真实验就是对上述活动进行模拟,让学生从进度、资源和成本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优方案[7]。 2、用于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 设施布置仿真实验,是指根据车间之间和内部空间组织方式,采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模拟各种可行方案,判断车间整体布局是否能满足车间调度要求?车间设备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负荷是否平衡?物料处理系统是否和车间的柔性程度相适应?生产成本是否合理?等等。目前,国内外用于辅助设施布置的仿真软件主要有:WITNESS、GCMS、SMAN/CNEMA、AUTOMOD/AUTOGRAM、MMS等[8]。 3、用于车间生产调度 车间生产调度问题包括确定工件的加工路线、确定工件在机器上的加工顺序和加工时间、选则运输路线和工具等。生产调度仿真实验就是对这些调度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目前常用的仿真调度问题的软件包括:Autosched, JobTimePlus, FACTOR, FACTOR/AM, SMNETD等[9]。 4、用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仿真软件可对供应链系统的库存、瓶颈、流程、协作和信息共享各方面进行快速的流程逻辑和决策数据的灵敏度分析,以达到优化系统的目的。例如,在物流系统配送路线的优化实验中,运用WITNESS软件的设计功能,以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设计物流系统中的配送路线,使整个配送路线最优,从而达到运输成本最低。又如,在垃圾回收物流系统实验中,仿真程序研究的应用,可在满足时间约束、载重约束的条件下,使垃圾处理公司的物流总成本最低[10]。 如今,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已经贯穿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制定、加工、装配、测试和销售的整个生命周期。除了单一企业的生产管理虚拟现实防治技术为,以CM-OSA等软件为代表的用于虚拟企业业务流程集成的旬现实仿真技术正成为仿真技术研究的热点。此外,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应用也正在向服务业领域不断渗透。目前,许多高校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都引入了与服务业相关的仿真实验,如WITNESS等,通过这类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不同制造业、服务业的运作流程,并自行对管理、运作流程项目进行设计,同时从系统获取运行结果的反馈[9]。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构建 摘要:文章针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建设展开讨论,对于模块化的建设思路,可行性分析以及实践展开都有论述,对教学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国内大专院校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此课程站位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是研究制造业生产体系管理和服务业运作管理的一门应用型课程。由于它的强应用性和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成为培养学生现代经营理念、实际动手能力和现代生产控制和管理方法的核心课程之一。经调研,国内大专院校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生对制造业不了解,缺少工科基础,计算和图表使学生失去兴趣等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着重解决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模块体系。 一、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开展校外专家座谈会,明确《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专家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进厂深入调研计划; 第二,课程组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的深入调研,现有的生产相关的职业岗位具体有:生产统计员,班长,线/组长,生产工艺经理,生产改善经理,生产计划经理,调度员,质检员,库房管理员,维修组长,设备工程师,工装工程师,模具工程师,精益生产经理在,物料主任等; 第三,课程组对上述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结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确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基本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管理实践提供技能储备和理论指导。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课程对应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一)典型工作任务 1.执行生产战略 2.优化工厂现有空间布局设计和生产时间调度 3.制定、优化生产计划 4.现场管理 (二)职业能力 1.符合企业组织结构要求,能够从职能层的角度制定生产战略、战术并执行。 2.根据企业选址,总平面布置,能够分析现有工厂空间布局中不足之处,优化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实现“一个流”; 通过生产调度,能够按时完成订单。 3.依据企业愿景,竞争战略,结合企业硬件设施,通过项目计划法制定企业生产计划,确定工期,并能够解决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环境优化等问题;计算出生产能力,为采购、接订单服务。 4.运用5s,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等方法,在车间里解决工艺、工装、设备等日常生产及突发生产状况;其中设备管理中制定设备维护制度,确定制度有效工作时间,保障交货期。研究运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如精益生产,JIT优化生产管理工作。 三、课程模块化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14个项目,具体课程模块构建如下: (一)模块一:生产战略 生产战略模块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产战略作为执行层战略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开展,认识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运作战略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制定企业生产运作战略的能力。 生产战略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生产与运作战略案例分析、项目2生产与运作管理及生产战略相关概念认知、项目3制定生产战略的要点。 (二)模块二:生产系统设计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主要讲授企业生产系统空间组织设计和时间组织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辅助工程选址;能够优化现有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能够计算期量标准。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4选址案例分析、项目5生产系统及生产过程概念、项目6如何选址布置、项目7期量标准。 (三)模块三: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模块讲授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能够编制成批生产作业计划,绘制网络图并优化。 生产计划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8什么是生产计划、项目9如何制定生产作业计划、项目10项目计划。 (四)模块四: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模块讲授生产系统运行和维护,使得学生熟知当前生产管理技术、会进行现场管理、学会精益生产的原理、掌握设备磨损和故障规律,并制定设备保养维修制度等。 现场管理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1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概述、项目12现场管理及5S、项目13设备管理与TPM、项目14精益生产。 四、课程模块化构建后的教学效果评估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模块 大学的教育的趋势是向就业导向,一门课程能够延伸出哪些岗位供学生就业抉择,是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本文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贴切制造业的特点,课程组进行了深入企业调研,获得了一手资料,明确了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岗位设置之后,再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置为:生产战略、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贯穿其中 课程组在进行课程模块化构建时,细分了14个项目,项目的设置是对模块化的补充,且模块中的每个细分项目都符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每个模块都有案例开始,汇报作业结束,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三)专业课讲座的形式新颖 课程组在进行模块构建时,安排现场管理模块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课讲座,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看到生产现场的视频,了解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专业课的讲座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未来择业提供参考。 (四)形成课程组,优化专业课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构建是有四位主讲教师共同完成的,课程组的形成极大促进了专业课的设置,尤其是校外专家主讲,能够带来新视野,新思路,也为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作岗位拉近了距离。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体系构成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分析了学生对该课程差异化的知识需求,针对不同需求,分别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该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 差异化 教学模式 引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将生产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生产或运作效率为目标,研究企业生产或运作各个层次上的决策问题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文献中,有些承担该课程教学的教学工作者已从总体上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1-5]。本文针对不同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学生对该课程差异化的知识需求,分别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研究该课程的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以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三个层次、十大方面的决策问题。三个层次为:生产运作战略决策、生产系统设计决策、生产系统运行与维护决策。十大方面包括:产品战略、生产流程战略、生产设施选址、生产设施布置、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策略、排产策略、质量管理战略、维护策略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掌握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与改进等生产运作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包括模型、算法、工具等),并能具体应用于生产实践;了解一些现代先进生产方式(如JIT、精细生产、敏捷制造等)及管理技术。 2.学生对该课程的差异需求 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而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还有些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而且,即使学生毕业后都是选择就业,但是有些学生是选择在制造业就业,而有些学生会选择在服务业工作;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存在是选择在制造业领域创业还是选择在服务业创业的问题。而在制造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和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知识需求是不同的,选择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需要更多地掌握制造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与改进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而选择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则更加关注服务系统的设计、运作和改进方面的知识。对于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则希望在该课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所学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或学习环境,在学生在校学习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对该课程的差异化的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3.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1)教材选用差异化 目前,在国内进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内的从事该课程教学及研究的工作者编写的教材,选用较多的主要有: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丽文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选用较多的主要有:Chase等人编写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Stevenson编写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由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在高中阶段多数是文科生,在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之前缺乏对生产运作系统的了解,加之专业英语词汇相对匮乏,所以,对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应该首选中文教材。而对于基础较好,毕业后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向学生推荐上述英文原版教材供其深入学习参考,如果在研究生阶段有意研究制造业生产管理方向的学生,则推荐Stevenson的英文教材,因为该教材在制造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要丰富些,案例比较好。 (2)教学内容差异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较多,而且与管理类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相比,课程内容计算推理的部分较多,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学时约束下,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化的需求,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对讲授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的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差异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外,要结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求的不同,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方法解决企业中的实际相关问题。 1)参观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在课程开始之前的假期,可以要求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以使学生对生产运作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生产运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该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联系管理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如大型的加工-装配型企业等)作为参观和生产实习单位;对于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教师则要为其联系服务网点多、业务量大、运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如大型物流公司等)作为参观和实习单位;而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则根据其研究方向来选择管理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作为参观和实习单位。 2)视频教学:在讲授相关章节的内容后,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选择播放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国内外著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视频资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看到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方法。比如,在讲授“作业计划”一章时,可以为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播放蒋伟豪讲授的《向丰田学管理》视频,让学生了解丰田公司装配计划的制定方法;而在讲授“服务产品设计与过程选择”一章时,可以播放UPS公司录制的《UPS运作过程》视频资料,让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深刻了解该公司的服务过程与管理方法。 3)课程设计:在课程内容讲授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组成多个小组,结合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教师为每个小组安排一个设计题目,小组成员根据兴趣也可自主选题,完成一个项目的课程设计,来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要求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完成题为“2013年格力空调在平顶山地区的销量预测”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需求预测”一章中的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方法;要求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完成题为“蜜雪冰城加盟店的选址决策”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服务设施选址”一章中的服务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和定量选址决策方法;可以要求有意继续深造,并从事制造业生产管理研究的学生完成题为“加工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的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掌握“作业计划”一章中难度较大的离散式制造企业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结论 本文在分析《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研究内容、教学目标及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分别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该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电子版企业经营沙盘在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的功能。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电子沙盘 沙盘模拟 课程教学 许多高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形式,以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将探讨电子版沙盘模拟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描述 生产运作活动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最基本活动,是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各种资源要素组织成现实生产力,以便有效地创造出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工商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一直以来颇为重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在MBA、普研及本科生中都开设本课程。 与其他经管类课程相比,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生产运作战略与企业竞争力、需求管理与预测、生产/ 服务流程分析、生产/ 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生产运作能力与生产运作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生产系统设计与优化、库存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前沿理论等知识模块,这些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是企业生产运作实践的总结,很多知识在讲授时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进行。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以理论教学为主 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比较枯燥,即使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学生毕业后常被评价为光懂理论、不会实战,在实际操作时遇到种种意外障碍而束手无策,能力不能与学历匹配。这也是有些文科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太长的原因。 2.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 学生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很多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无法透彻理解,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3.教师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 由于专业背景、授课学时等限制,教师往往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很难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控制告诉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公司操作实务。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企业运作实际,缺乏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训练。 4.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管理类课程,内容较复杂和枯燥,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往往不高,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上一届学生的影响,在还没有开课之前,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该课程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大量计算等印象,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所降低。 5.学生对课程的教评结果偏低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计算的内容偏多,尽管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案例、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本课程在许多院校开展的教评活动中仍得分偏低。有的教师同时讲授多门课程,但各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差距很大,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积极性有所降低。 6.实践环节滞后于课程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该课程在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引入了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等均是针对实践环节的课程,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存在,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甚微,学生们感叹如果实践环节的课程能够与理论课程穿插进行效果可能更好,学生会从中受益更深,体会更深刻。 三、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述的问题,有必要探索能够提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竞争力的教学方法。目前广为使用的是沙盘模拟教学方法。 1.沙盘模拟教学方法简介 沙盘模拟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指挥官在真实的模拟沙盘模具前,进行战略部署的过程,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等优点。企业的经营管理犹如战场,要进行整体部署、产品的研发以及财务分析等决策,通过课堂教学展现无疑是纸上谈兵,而沙盘模拟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情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通过老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真实体会企业多年的经营管理过程。 沙盘模拟主要通过实战模拟演练完成体验式学习,具有互动性、真实性、挑战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巩固,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与运用。 2.沙盘模拟课程涉及的内容 (1)熟悉企业全面管理系统,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沙盘模拟课程分析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预测市场趋势,形成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确定企业具体的市场经营战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等。 (2)了解企业整体运作流程。通过沙盘模拟课程能制定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制定市场开发决策、目标市场定位等。模拟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标过程,调查了解同行商情,抢攻市场,正确进行市场决策。 (3)谋求企业系统效率提升,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通过沙盘模拟的运用,学会制订企业长期、中期、短期资金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制订投资计划,编制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正确分析,进一步评估决策效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4)提升科学管理能力。通过对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生产线的更新调整\库存的管理,原材料采购、现金流量的计算等提升科学管理的能力。 (5)从点评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每一次教师的点评中,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到理论中学到的知识如何真正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实践中,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分析,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6)从总结中收获。通过参与企业模拟经营的过程以及课程结束后的实训报告,学生思考、总结得失,获得最大的收获与提高。 3.沙盘模拟的形式 在各大院校主要引进和自行开发的沙盘模拟形式有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的企业经营物理沙盘训练课程对抗规则复杂,容易出现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且问题无法追溯,影响公平性;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独占式教学资源,学生需要至少2天的时间完成整个物理沙盘的对抗演练,效率较低,但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性非常高。而电子沙盘采用计算机软件的对抗方式来进行教学和竞技,通过程序的设计,可以使实验完全依照对抗规则进行,防止了学生的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电子沙盘通过记录学生的每步实验操作,可以使实验最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自动生成。但是,这种模式直观性、体验性差,各小组缺少面对面交流,比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这与情景式教学的初衷相悖。 4.将电子沙盘引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 基于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的优缺点,考虑在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结束后的实践环节仍然保留物理沙盘的模拟训练或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扬长避短,最终实现电子沙盘的便捷性和物理沙盘的真实模拟性合为一体。而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功能。 5.电子沙盘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结合体现出的特点 (1)生动性。传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局面,通过沙盘模拟实际企业环境进行教学,学生能亲自运营企业,真正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2)真实性。在课程中,通过沙盘模拟运用让学生亲自体验“做”中“学”,以实际参与的方式体验企业的运作,在模拟企业实际环境中,真正体会企业面对多变的环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将来应用于实践。 (3)合作性。沙盘模拟就是让学生在每一次商业决策中感受团队智慧的价值,领会如何在立场不同的部门间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培养不同部门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同时建立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组织团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并能真正领会团队合作的优越性。 (4)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在引入课程教学时可以随时调用任何模块进行讲解,这是与物理沙盘相比其最大的优点。电子沙盘可以将学生分为6~18组进行模拟,而物理沙盘只能模拟6~8组,解决了物理沙盘授课的困难。同时也解决了物理沙盘必须连续的将课程进行2~3天独占资源的缺点以及物理沙盘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时间上脱节的问题。 (5)可作为开设物理沙盘课程的前期准备。与之前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再上物理沙盘课程相比,学生在开课前已经对沙盘模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分组组成不同的企业后,对企业战略决策、资金运用、市场开拓、ISO认证、产品研发、厂房及生产线投资等问题会更加慎重,通过理论课程对各个决策环节会用到哪些知识点已经心中有数,会彻底改变之前的盲目决策以及部分学生的游戏心态。 (6)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沙盘模拟在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系统中运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7)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并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学有所长,与实际贴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论 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将改变多年来“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对于经管类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借鉴。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供电公司生产与运作管理优化研究 【摘 要】 电力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今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电力工业可以大规模的生产与运输电能,并且有着高度集中、便于管理、易于清洁等优质特征。然而当今的供电公司现有的管理运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上述需求。因此,需要发掘潜力,优化现有的生产运作管理系统,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从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入手,阐述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分析当今供电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电网运作 生产优化 技术强化 人力培训 1 供电公司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的原因 1.1 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正逐渐取消计划经济体制时给予电力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受这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电力企业在资源获取时固定成本逐渐提高,沉没成本的比重加大,电力产品限价严重,市场销售不景气。然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大势所趋,供电公司只有在自身成产运作与管理上做出相应调整,才能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向市场寻求资源,在生产运作管理的优化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1.2 行业环境变化的需要 电力行业是资源密集型行业,对于资金和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成熟期,因此获得的政府支持越来越小,销售瓶颈越来越多。由于市场经济反对非法垄断,以前各种形式的行业内部保护也逐渐失效,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力市场的垄断逐渐减少,电力销售市场的行业保护逐渐失灵。因此,电力行业需要在运作管理上进行优化,逐渐适应新的行业环境,转变经营理念,形成竞争意识。 1.3 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 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前主要是以第一、二产业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商业用电逐渐增加且用电时间多集中于晚峰时间,因此给电网调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用电结构的改变,给电网的调配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所以需要对运作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一级电力市场上,各地方的小发电机组在一线发电市场上为了自身利益成为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这些发电机组在投资来源和投资时间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电价上的差异。随着电力市场推出的“竞价上网”的政策,一级电力市场上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其次,由于能源结构的改变,新能源的使用逐渐走向电力市场的舞台,使得发电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电力市场激烈的竞争,供电公司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产电、供电效率,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1.4 深化供电企业改革的需要 我国的电力企业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运营模式,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如此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很多供电公司的员工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缺乏合理的奖惩体制;经营管理的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些不足,制约着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生产运作与管理上不断进行优化,从而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生产运作效率。 2 供电公司生产运作与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电网基本运作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在电网基层运作上,项目操作过程中人员冗杂,效率低下。项目的基层操作中,虽然能够按照项目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流程操作,但是具体工作由于部门分的太细、人员冗杂,导致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其次,在电网基本运作工作中,管理工作人浮于事,互相推诿。由于缺乏合理的人事制度和奖惩措施,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 最后,分工太细,重安排、轻落实,不能全方位,多层次落实项目,导致项目计划不能合理实施,工作任务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2.2 技术运作管理系统运营不足 企业运作生产的信息化系统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其运作管理系统运营系统不足。首先,供电公司的信息化系统硬件支持不足,层次性能较低,信息处理设备功能较低,无法全方位地支持供电公司的日常工作;其次,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不能真正与实际工作进行衔接,信息兼容性差,资源共享水平低,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系统重复运作,工作负担重、效率低;最后,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层次不齐,许多操作人员的技术性差,不能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流程,导致信息系统实用性差、工作效率低。 2.3 销售运作系统运营不足 电力销售运作系统中,销售流程过于复杂,关系混乱;客服受到信息系统硬件不足的影响,不能完善的发挥作用;电力营销系统依旧以卖方为中心,服务理念较差,无法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无法做到以需求为引导,促进社会合理地消耗电能和供电销售的可持续运作。 2.4 辅助系统运作不足 供电公司辅助系统运营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员体制方面的不足:首先人事奖励机制存在不足,在人员工资分配上依旧摆脱不了“大锅饭”的体制,平均主义严重;此外,许多供电公司在进行人事考核时,不是按照绩效评价工资水平,而是按照岗位的不同来计算工资,导致在人事考核时出现畸形的考核制度;另外,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在工资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样的岗位和工作量,非正式员工那到的工资比正式员工那到的工资低很多,导致许多非正式员工消极怠工,影响整体工作情绪,影响工作效率;最后,在对员工职业技能教育上缺乏必要的投资,导致员工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影响工作效益。 3 供电公司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的措施 3.1 电网基本运作系统的优化 第一,要缩减人员编制,控制部门结构臃肿的现象。并且部门之间专人专责,明确责任,减少互相推诿、推卸的现象。各个部门之间在部门独立的同时做好责任的衔接和职责流程的通畅,以此提高项目实施和建设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在缩减人员编制的基础上,要精简机构,从而降低经济成本。比如,很多供电公司在监理部门和建设部门之间对工程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既有监理部门的参与又有建设部门的插手,这种职责混乱的现象,不仅影响到工作效率,而且还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精简不必要的机构,去除职能重复的职责和人员,以此保证工作效率,减少经济成本。 第二,在电网基本运作系统中,要加入监督监理体系。工程的高质量可以减少工程的返工频率,减少了工程成本,所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是节约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供电公司需要建立监理部门,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系统、标准的完成。 第三,建立有效的风险制约体系,避免资金回收受阻,投资不利的现象。比如,当供电公司有政府投资的项目是由与政府投资无关的施工单位进行执行时,由于技术、资金方面的诸多原因导致项目无法如期完成或者项目出现质量问题时,如果缺乏有效的风险制约机制,损失只能由供电公司自行承担,从而对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所以,供电公司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制约体系,最大程度的发挥弥补经济损失的只能,将经济风险降低至最低,从而确保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 3.2 技术运作系统的优化 在技术运作系统方面,主要包括配电系统的优化和配电网事故监督处理系统的优化。对于配电系统应该在硬件方面提高配电网输送、配电系统的设配水平,比如将配电网络同所在地域的航测图相关联,以此进行合理的输电、配电。在软件升级方面,应该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规范图标、参数等信息数据,确保匹配的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在配电事故监督体系方面,要做好事前控制。在配电网络中加装遥感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地和配电网络系统相融合。在遥感监测方面,应该注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遥感制图的真实性以及统计报表的可靠性。此外,时刻注意数据异常报告,并在事前做出应急预案,当事故发生时,将风险降至最低。 3.3 销售运作系统的优化 在电力销售运作中,首先要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改变营销理念。作为电力服务企业,电力销售应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理念的营销理念,致力于顺应市场的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考虑到电力产品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创新性的营销渠道。由于电力的无形性,需要借助网络营销构建产、供、销的网络营销体系。 与此同时,要做好售前和售后服务工作,由于电力商品需要进行事前安装和调试,因此要在产品需求密集区域设立服务网点。电力发生故障会给客户带来不便,需要供电公司提高服务意识,设置售后服务机构,方便电力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在建立实体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构建电话客户服务机构和网络维修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3.4 辅助系统的优化 首先,建立合理、完善的人事考核体系和薪资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对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进行等级量化考核。多劳多得、不劳不得,避免“大锅饭”下的平均主义,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鼓励工作人员进取争优。 其次,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安全教育。组成学习型工作组织,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从而强化了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优化供电公司生产运作与管理,需要从电网基层体系、技术体系、销售层面以及辅助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实现整个运作、管理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调整。电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供电公司应该时刻关注市场变化,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ERP实验教改研究 [摘要]本文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ERP实验情况的调查分析入手,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与ERP的密切关系,明确开设ERP实验项目的重要作用,从高校生产运作课程开出ERP实验的效果分析,引出ERP实验教改这一主题,并深入研究ERP实验开发与设计的作用、目的、方法、方案,从而提出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改善ERP实验方式方法的措施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 ERP实验 教改研究 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ERP实验情况调查与效果分析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与ERP 1.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培养目标、主要内容、课程性质与特点 服务业的兴起,使生产的概念得到延伸和扩展。过去,西方学者把与工厂联系在一起的有形产品的制造称作“production”,而把提供服务的活动称作“operations”。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以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为对象,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为手段,为设计、运行和改善制造过程和服务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对生产与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和运作活动是普遍的,没有哪一个行业不从事生产和运作活动,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一门具有相当广泛影响力的课程。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企业生产与运作实践中各种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应用条件与理论依据;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基本掌握制定各种生产与运作策略的技能和方法等。课程体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以市场为基础,视生产为“投入——转化——输出”的过程系统,并以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此过程中的特征及其规律,再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该系统在设计、运行与维护等环节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产品战略、选址与布局、工作岗位设计、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计划与控制、作业排程、生产现场维护、项目管理、网络计划等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应该先修《高等数学》、《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等课程。另外,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后续课程可开设《战略管理学》、《物流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供应链管理》、《采购预备供应管理》等。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特色包括知识范围涉及面广、具有明确的职能领域和专业性、管理方法技术性强、定量分析严密、作业强调可操作性、实用性等要求。 2.ERP与ERP实验的目的和作用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缩写,指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ERP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流、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系统。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从战略层的企业经营计划(BP)到职能层的主生产计划(MPS)进一步决定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匹配,从而,影响执行层能力、需求、供应、库存、采购、结算等资源动态数据信息化管理。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也是精华所在。培养学生总体运作能力。 ERP实验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关于ERP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信息系统。熟悉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ERP实验教学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实战演练的方式进行。即使用ERP软件模拟企业的业务活动过程,在模拟实战的情景环境中,按照企业业务流程完成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体会各岗位的业务工作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其中,分组进行模拟公司竞争经营,均由学生自己完成,以调动和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操作能力。 ERP实验的作用主要包括:一是课程内容的验证作用,通过ERP软件和沙盘软件的使用,熟悉企业经营的脉络,掌握竞争的要素和操作要点,体验所学原理和方法;二是对经营管理业务的模拟作用,解决理论上抽象、枯燥,无法见识的现状;三是利用实验室软硬件条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熟悉销售、库存、采购、装卸等操作环节的工具,掌握时间和空间的要求等;四是发挥学生参与开发和设计生产与运作系统的积极性,提高实际创新能力。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ERP实验的情况调查 经过对相关学校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实验情况的调查分析,总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没有设立ERP实验项目的占被调查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学校的半数以上,其中多数只是进行了理论教学,辅助一些案例和作业;部分设置了实验项目,但没有ERP实验项目。 2.设立ERP实验项目的学校约占三分之一,但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内容出入较大,有些学校采用手工制表做出综合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以及材料清单等;部分学校采用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竞赛和企业调查方式替代ERP实验;还有一些学校采用ERP软件开设实验项目。 3.单独设立实验课程的学校主要是一些工科院校或要求比较接近工科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院校,特别是信息化要求相对较高的专业往往单独设立,其中又可以分为有ERP软件和没有ERP软件两种情况,应用软件又非常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ERP软件包括:用友、金蝶、浪潮、博科等。选择ERP软件多数是教学版的系统,也有采用企业版的系统,当然这与学校的需求、投入、课时、实验方式、应用目的有关,实施的效果也十分不同。 (三)ERP实验的效果分析 1.教学效果分析:ERP实验从教学效果来看,最好的是独立开设ERP实验课程,这对于那些工科的专业,十分必要,不仅能够系统掌握ERP的来龙去脉,资源计划的编制依据和方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构架、层次、功能和操作等;特别是哪些一边授课一边实验系统操作的方式,非常方便学生理解和熟悉教学内容,所以,效果比较好;开设ERP实验项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脑窗口认识和熟悉部分功能模块,验证所学理论,演示系统功能等。 2.实验效果分析:从实验效果来看,教学版的ERP系统比较容易上手,教师可以与理论课程融为一体,根据课程要求和重点选择模块和操作,能够有效控制实验进度和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3.社会效果分析:从社会效果来看,应用企业版ERP对学生就业和适应企业非常有利,但由于师资、实验条件、教学要求,使得学生掌握比较困难,多数靠学生自学,也有校企合作开展培训等方式,企业对具有这方面能力的学生总是另眼相看。 4.实用效果分析:从实用效果来看,针对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要求越高,越要加强ERP实验乃至实验课程,对于相关专业开设ERP实验项目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涉及的ERP内容和应用,注重每个模块的应用价值。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验要求与ERP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的研究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验要求 1.本课程实验教改的目的、意义及特色; 本课程实验教改的目的是对面向工商企业的管理类专业涉及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综合实验和实训进行教学改革,与企业合作,利用真实企业案例和数据,开发以企业生产运作为核心的ERP实验项目。通过教学改革,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快捷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专业技术;为整个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奠定生产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为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资源库打好基础。本课程教改的特色:其一,专业与业务实践融为一体全面熟悉ERP系统和技能;其二,平台加模块方便学生系统训练和单元训练,掌握ERP的技术功能;其三,集中实验与分散自己练习结合,提高技能性训练水平;其四,角色扮演与竞赛结合的模拟实验,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应用ERP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体系的构建;现有实验项目改革方案;如何应用ERP软件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在实验模块中怎样体现企业生产运作专业技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ERP软件与教学融合的问题;运作技术、软件功能与实验项目三位一体的整合问题;解决ERP实验内容多与实验课时少的矛盾。 (二)ERP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的研究 1.ERP实验项目的定位 ERP实验项目是服务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需要的一种实验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实现管理信息集成共享之需要而设计的培养实操能力的环节之一。掌握ERP可以有效管理整个企业管理系统,是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这是教学面向企业、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要环节。 2.ERP实验项目设计 本课程实验项目包括: 实验一,企业经营沙盘模拟,通过小组竞赛形式较全面应用生产运作技术,基本掌握采购、生产成本、库存成本、产品经营管理、资金运作等方法,分4-6个循环完成竞赛。 实验二,企业物流调查和访谈,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物流的特点方法。从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到完成企业调查报告。 实验三,ERP演练,熟悉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制造资源计划(MRPII)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编制和运作过程。完成相关内容上机操作。 实验四,全面质量管理,掌握质量管理和质量的持续改进的方法。选择质量观察点,开展质量检查、分析,提出改进质量的管理措施。 3.实验设计方法: 在实验初学时,以学生个人练习为主,熟悉软件功能的操作,提高熟练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班为单位模拟一个企业,按照划分的部门和岗位,每一个学生担任一个岗位的工作,结合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和软件的功能,根据所结合的数据,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演练完成。实验要求:教师提供业务内容和流程数据;学生自己设计业务发生的情景,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最终提交实战演练报告。 4.实验指导 按照下列顺序组织实验:数据准备、客户订货业务、排程业务、产能管理、采购业务、委外业务、生产业务、销售发货、应收应付制单、期末处理,使用实验教程的数据,完成各项功能操作。实验是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共9个实验内容。这9个实验完成以后,再进一步学习其他的内容。以这种方式组织学习,有利于掌握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活动的全貌,使实验由浅入深,思路清晰,便于尽快掌握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操作。 实验组织: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数据模拟的正确程度,教师给学生评定成绩。 具体组织方法是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案例分析、社会调查、企业访谈,按照课业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并制成PPT文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讲演,交流并讨论;企业沙盘6人一组展开竞赛;ERP实验在集中教室里组织分模块完成,每人一机,按实验作业任务完成实验报告。 三、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改善ERP实验方式方法的措施 (一)进一步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课内实验项目开设情况不是很好,研究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涉及校方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师能力以及受限于供应商的服务等。无论如何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创新都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期望实验室软硬件到位就开出实验,一定要抓好实验课程的开发,研究实验项目的开出,帮助教师和实验员开好每一个实验。一方面,千方百计应用ERP软件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验模块中充分体现企业生产运作专业技术知识。使ERP软件与教学融合,做好运作技术、软件功能与实验项目三位一体的整合。 (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模拟企业运作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验项目中设立模拟企业ERP运作沙盘、物流运作沙盘、供应链管理沙盘,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跨时空的模拟生产运作过程,让每个学生在虚拟的工作中心中完成规定项目或科目的操作,促使学生进一步用以研究现场运作管理和流程优化。运用ERP软件模拟企业经营一定会收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并且,对于培养团队竞争意识、小组合作作业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有效改进动态直观效果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实验是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内容之一,在建设综合实验室中设置仿真屏幕,设立三维情景模拟的仿真实验课程也是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手段。利用仿真手段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改善,可以开展情景直观教学,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以虚拟环境确保实验效果。采用虚实结合,可以大大降低硬件投入规模,节约场地,符合高校现实条件,采用三维互动的虚拟方式,可以实现多人同时不同步不同角色的操作业务,可以大大提高实验能力,模仿现场操作过程,达到实验效果。 (四)积极开展ERP实验项目资源数据库和案例库开发 由于ERP应用面比较宽,需要尽快建立典型企业资源数据库,保证学生上机操作需要,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案例库,方便学生课下对比研究,找出企业生产与运作的管理经典和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课外研究和训练,这样就可以解决ERP实验内容多与实验课时少的矛盾。 (五)构建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推动ERP系统的共享 学校统一构建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这就要求学校层面必须达成共识,统一思想,站在学科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并且以开放的观念,为其他院系相关专业提供实验平台,开出实验课程,共享学校资源。从扩大ERP应用的角度,这种共享扩大了受益面,也会推动师生开发实验项目和丰富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西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经济的全球化直接推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教育领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种新兴学术研究范式。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旨在通过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为经济组织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必须也必然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表现在人才定义与观念、使用与流动、竞争与评价、环境与待遇的国际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才素质与培养的国际化。本文着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管理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类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科学业已成为信息社会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定量研究组织的决策、运营与管理模式规律,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经济全球化亚需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其二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领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适应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价值由均衡、渐进、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创新型转变的客观需要。 人才队伍靠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素质由培养模式决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战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二、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征与面临实际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比专业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组织、执行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与国际社会趋同。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与能力等,这业已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要求走向国际化。具体体现在:目标认同国际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例如方兴未艾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正成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课程设置综合化,更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手段现代化。另外,还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国际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 当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总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与分类不规范,二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三是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以学术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式应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多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毕业后的多元社会工作环境和角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是工科主导的培养取向与管理型研究生实用价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经济、管理、数学、系统、信息、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专业。但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为工科专业或文科专业,而不是回归管理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学科本质,单方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平台和浓厚的管理实践环境氛围。管理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管理型人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有较多的管理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课时、经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课程式的学习和考试型的评价为主,造成与管理实践相脱离、理论学习多、管理实践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学硕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化,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理论层次的简单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高与院校符合要求的导师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核心素质,其培养对导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导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历和经验,但现实中这种学、管兼修的“双师型”导师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战略实施 (一)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现代化建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管理型应用人才。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二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本领域内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可从事专门管理工作,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实的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更需要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选择 一是确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创新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成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内容和重点。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两主三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互动方式、多种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是构建“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专业、专业大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上,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坚持学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统一。“综合性”是指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构成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掌握系统思维与分析能力。“学习型”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与技能.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是辨证统一的,倡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变化中的管理实践的进行互动。 三是实施“学习+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鉴“双元制”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社会和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鉴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管理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优化。首先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核心,重点突出信息社会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课堂理论、具体实践与人员素质的关系,对培训教材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调整。其次是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研究生培养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系统理论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实现从“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方法的转变。再次是学习方式改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改变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种部队管理实践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 五是注重“三大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训练体系包括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一是社会实践。深人企业、社会,进行同本专业方向有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活动;二是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求研究生担任1 ~2门课程的助教或主讲任务,并规定一定的学时数。这是培养研究生、提高业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三是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内容。包括参加学术报告、文献检索、撰写学术论文和参加导师课题或项目等。尤其要实施以学位论文为中心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决管理实际间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着力把握四个阶段:一是开题报告,二是实证研究或现场实习,三是论文撰写,四是组织答辩。 六是打造高素质的“学管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型导师队伍。要求导师既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换言之,既能做导师教授,又能做高层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论型人才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现象。为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带、引”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导师出国或到兄弟院校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管理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导师;“下”就是让部分导师下到社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重点是有理论基础而社会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的导师;“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其它实力较强的院校、社会机构引进优秀人才,或直接从社会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实践领域聘请既有丰富管理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西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经济的全球化直接推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教育领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种新兴学术研究范式。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旨在通过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为经济组织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必须也必然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表现在人才定义与观念、使用与流动、竞争与评价、环境与待遇的国际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才素质与培养的国际化。本文着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管理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类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科学业已成为信息社会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定量研究组织的决策、运营与管理模式规律,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经济全球化亚需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其二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领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适应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价值由均衡、渐进、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创新型转变的客观需要。 人才队伍靠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素质由培养模式决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战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二、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征与面临实际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比专业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组织、执行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与国际社会趋同。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与能力等,这业已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要求走向国际化。具体体现在:目标认同国际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例如方兴未艾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正成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课程设置综合化,更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手段现代化。另外,还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国际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 当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总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与分类不规范,二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三是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以学术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式应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多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毕业后的多元社会工作环境和角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是工科主导的培养取向与管理型研究生实用价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经济、管理、数学、系统、信息、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专业。但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为工科专业或文科专业,而不是回归管理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学科本质,单方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平台和浓厚的管理实践环境氛围。管理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管理型人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有较多的管理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课时、经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课程式的学习和考试型的评价为主,造成与管理实践相脱离、理论学习多、管理实践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学硕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化,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理论层次的简单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高与院校符合要求的导师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核心素质,其培养对导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导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历和经验,但现实中这种学、管兼修的“双师型”导师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战略实施 (一)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现代化建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管理型应用人才。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二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本领域内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可从事专门管理工作,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实的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更需要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选择 一是确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创新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成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内容和重点。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两主三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互动方式、多种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是构建“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专业、专业大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上,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坚持学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统一。“综合性”是指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构成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掌握系统思维与分析能力。“学习型”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与技能.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是辨证统一的,倡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变化中的管理实践的进行互动。 三是实施“学习+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鉴“双元制”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社会和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鉴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管理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优化。首先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核心,重点突出信息社会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课堂理论、具体实践与人员素质的关系,对培训教材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调整。其次是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研究生培养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系统理论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实现从“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方法的转变。再次是学习方式改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改变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种部队管理实践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 五是注重“三大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训练体系包括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一是社会实践。深人企业、社会,进行同本专业方向有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活动;二是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求研究生担任1 ~2门课程的助教或主讲任务,并规定一定的学时数。这是培养研究生、提高业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三是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内容。包括参加学术报告、文献检索、撰写学术论文和参加导师课题或项目等。尤其要实施以学位论文为中心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决管理实际间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着力把握四个阶段:一是开题报告,二是实证研究或现场实习,三是论文撰写,四是组织答辩。 六是打造高素质的“学管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型导师队伍。要求导师既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换言之,既能做导师教授,又能做高层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论型人才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现象。为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带、引”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导师出国或到兄弟院校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管理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导师;“下”就是让部分导师下到社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重点是有理论基础而社会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的导师;“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其它实力较强的院校、社会机构引进优秀人才,或直接从社会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实践领域聘请既有丰富管理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分析 摘 要:本文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为基础,以1990~2000年各领域发表文章的关键词检索统计为依据,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的阅读与比较,回顾了20世纪最后十年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和特征,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重点就热点问题的形成、热点问题内容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它将对我国21世纪初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主体及资助主体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 领域 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 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 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 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 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 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 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 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 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 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 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 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 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 问题 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 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 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 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 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 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 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 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 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 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 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 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西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经济的全球化直接推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教育领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种新兴学术研究范式。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旨在通过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为经济组织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必须也必然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表现在人才定义与观念、使用与流动、竞争与评价、环境与待遇的国际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才素质与培养的国际化。本文着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管理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类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科学业已成为信息社会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定量研究组织的决策、运营与管理模式规律,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经济全球化亚需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其二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领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适应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价值由均衡、渐进、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创新型转变的客观需要。 人才队伍靠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素质由培养模式决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战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二、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征与面临实际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比专业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组织、执行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与国际社会趋同。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与能力等,这业已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要求走向国际化。具体体现在:目标认同国际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例如方兴未艾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正成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课程设置综合化,更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手段现代化。另外,还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国际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 当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总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与分类不规范,二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三是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以学术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式应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多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毕业后的多元社会工作环境和角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是工科主导的培养取向与管理型研究生实用价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经济、管理、数学、系统、信息、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专业。但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为工科专业或文科专业,而不是回归管理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学科本质,单方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平台和浓厚的管理实践环境氛围。管理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管理型人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有较多的管理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课时、经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课程式的学习和考试型的评价为主,造成与管理实践相脱离、理论学习多、管理实践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学硕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化,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理论层次的简单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高与院校符合要求的导师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核心素质,其培养对导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导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历和经验,但现实中这种学、管兼修的“双师型”导师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战略实施 (一)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现代化建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管理型应用人才。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二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本领域内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可从事专门管理工作,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实的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更需要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选择 一是确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创新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成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内容和重点。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两主三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互动方式、多种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是构建“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专业、专业大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上,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坚持学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统一。“综合性”是指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构成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掌握系统思维与分析能力。“学习型”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与技能.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是辨证统一的,倡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变化中的管理实践的进行互动。 三是实施“学习+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鉴“双元制”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社会和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鉴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管理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优化。首先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核心,重点突出信息社会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课堂理论、具体实践与人员素质的关系,对培训教材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调整。其次是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研究生培养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系统理论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实现从“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方法的转变。再次是学习方式改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改变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种部队管理实践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 五是注重“三大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训练体系包括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一是社会实践。深人企业、社会,进行同本专业方向有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活动;二是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求研究生担任1 ~2门课程的助教或主讲任务,并规定一定的学时数。这是培养研究生、提高业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三是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内容。包括参加学术报告、文献检索、撰写学术论文和参加导师课题或项目等。尤其要实施以学位论文为中心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决管理实际间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着力把握四个阶段:一是开题报告,二是实证研究或现场实习,三是论文撰写,四是组织答辩。 六是打造高素质的“学管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型导师队伍。要求导师既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换言之,既能做导师教授,又能做高层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论型人才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现象。为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带、引”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导师出国或到兄弟院校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管理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导师;“下”就是让部分导师下到社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重点是有理论基础而社会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的导师;“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其它实力较强的院校、社会机构引进优秀人才,或直接从社会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实践领域聘请既有丰富管理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浅析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关于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国内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技能成为我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发展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国内高校的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建设中的普遍问题,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的几点方案。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看,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很合理,还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外校高学历人才调整学缘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③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跟随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硼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奔趋势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检索并统计,根据检索结果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归集出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的方向,并指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有利于了解管理科学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追溯学科前沿与研究动态,为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随着新型电能、智能交通、公共交通更多的投入,居民的日用出行等成本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低碳成本增加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这说明受低碳经济的影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会选择低碳管理作为研究方向。通过研究,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综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迅速,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研究热点和趋势与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协调,科研与实践的结合还很薄弱,社会效益有待研究等。此外,基于主题词榆索对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分析尚存在一定的局限,特别是针对特定的研究领域,选用不同的主题词会现不同的论文数量,统计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剖析 [摘 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其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去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和协调。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来达到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综合素质 一、改革背景 现如今,人才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我国国家如今也在实施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可以说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作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和能力,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现阶段,我们国家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然而,在教育特色和人才特点上仍不具备鲜明的特点,并不符合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程中,需要明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针对社会的服务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树立自身的特色来发展教育。作为省部共建的地方性大学,其服务的宗旨和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因而,大学就应当以发展地区经济,服务地方社会为己任。面对全球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如何才能够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说,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的战略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具备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其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上具备着较高的需求,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后备人才。在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下,该专业不能够满足过去仅仅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还需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自身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数理能力等进行提升和扩展。 二、研究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其自身具有着独特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价值,为此,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和研究机构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其人才培养和学科的长远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 林敏、熊向阳(2008)认为,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其学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包括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因此,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课程体系之后,需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创造能力进行剖析和具体的实践,来丰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具体的实践能力。他们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所处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有效的提升当前学生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来解决其在实践能力中所存在的不足。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进度同科研进度的相互统一,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同时对教师的能力进行提升,扩展教师的能力,丰富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优秀的教师资源从而教育出更多优秀学生。在提升教师能力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素养,使得学生的教育能够立足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基础上,加强丰富社会经营和实践。 2.教学质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则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教师需要切实关注由于入学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学生成绩差异,并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计划。首先,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从多元成才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学生成才抱有信心,尤其是注重精英技能人才的培养,其次,在课程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再次,高校要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充分发掘企业在学科教学中的资源优势,在课程设计中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学科与企业的良好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而企业有经验工作人员可也以到高校进行讲解。 3.学校需要针对学生能力不同、特长不同制定更为灵活的课程规划,教育者需要客观认识到不同入学方式下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客观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在教师引导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将全面贯彻成才教育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良好的优秀人才。 4.同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学习成绩差异,并根据教学实际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优化,增加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丰富教学内容,在成绩评价、专业能力评估中不断创新,从而使人才培养机制更为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与未来的社会发展改革方向一致,突出应用型人才特点,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增加实践类课程,以此突出教学特色,形成“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生分类发展、错位竞争的新形式,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尤其以分类培养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源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塑造优秀教育的品牌效应。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和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和举办一定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活动,例如学术讲座以及社团活动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和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渠道的扩充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国内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技能成为我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发展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国内高校的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建设中的普遍问题,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的几点方案。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一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 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系不密切。 2.2 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 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 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看,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很合理,还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外校高学历人才调整学缘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③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跟随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面向BI A3.0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摘 要: 管理类研究生的分析能力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分类和非线性预测与决策问题的解决能力。本文研究了管理类研究生支持向量机预测与决策实验教学的设计、实验课题的选择,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BI A3.0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研究生培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商务智能与分析(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BI A)与大数据相关的分析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在工业界及学术界变得越来越重要。来自于Bloomberg商业周刊的报道(2011)显示,97%的超过1亿市值的公司使用了商务分析技术。据麦肯锡全球机构预测,到2018年,仅美国一年就会面临14到1万人的深度分析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约有150万数据分析经理的缺口[1]。 “智能”一词自20世纪50年代被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人员提出并沿用至今。而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被企业界和学术界熟知。自2008年大数据的一系列论文在NATURE上发表,大数据分析技术已被应用到从文本、计算机日志、传感器、社交媒体等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低密度、要求快速处理的大数据。BI A经历了BI A1.0,BI A2.0和BI A3.0的演进。他们分别对应面向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基于web的非结构化数据、基于移动及传感器的非结构化大数据。因此,BI A3.0是面向大数据分析的新兴领域。 BI A3.0面向大数据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涵盖了电子商务及营销智能、电子政务及政治2.0、科学与技术、智慧健康、安全及公共安保等方面。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大数据分析,例如统计学习、序列及暂时挖局、空间挖掘、过程挖掘、网络挖掘、web挖掘、基于列的数据库挖掘、内存数据库、并行数据库、云计算、Hadoop、Mapreduce,文本分析,例如静态NLP信息抽取、主题模型、问答系统、选项挖掘、情绪及影响分析等。除此之外,还包括web分析、网络分析、移动分析等大的技术分析方面。因此,BI A3.0是未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和研究热点。 BI A3.0的发展和应用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I A聚焦于理解、解释、战略并服务于组织。一些学科对BI A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 然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对于商务分析技术及大数据的发展来说较滞后。虽然大部分学校针对学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些BI A课程,例如复杂系统分析与决策、随机过程、应用统计学、矩阵分析、Matlab、现代管理分析技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面向大数据的BI A3.0的研究及应用来说尚有差距,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因此,面向BI A3.0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急迫性。 1.教学研究的内容及实践内容 围绕如何培养面向大数据及BI A3.0数据分析及研究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借鉴国际国内针对从BI A1.0到BI A3.0的知识体系及技能相关的教学改革,注重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内涵。 (1)教学研究的内容 ①对国内和国际当前的面向BI A3.0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及技能进行梳理。 ②对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进行梳理,调研面向BI A3.0大数据分析的具体能力和层次要求。 ③结合国际国内面向BI A3.0的知识及技能体系与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面向BI 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目的与要求。 (2)实践内容 通过设计与理论相配套的课程实验、研讨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及时追踪研究热点,使得实践环节成为提高研究生BI A3.0创新和研究的推动器,同时也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2.教学及实践改革的目标 (1)教学目标。通过建立面向BI 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使得研究生掌握BI A3.0的基本知识体系、知识网络、基本研究能力,并最终培养研究生掌握面向BI A3.0的创新能力。 (2)实践目标。通过培养学生面向BI A3.0的实践技能,培养研究生面向BI A3.0的实践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据收集能力。 3.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面向BI 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本课题将要解决如下问题: (1)如何划定面向BI 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面向BI 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涵盖的面十分广泛,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所依附的学科方向及研究重点决定了这些技能需有选择地纳入。因此,需要解决具体纳入哪些分析及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2)如何结合研究方向与BI A3.0的应用。培养面向BI A3.0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目的是将BI A3.0大数据分析应用到具体的研究方向。物流、市场营销、工程管理、运营管理等方向的研究需要将这些领域的知识和BI A3.0的应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 4.拟采取的方法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BI A3.0教学教改经验。对国际和国内BI A3.0相关的教学教改文献进行分析,并参加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议,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对本校管理类研究生现状及改革反馈进行调研。通过以往教学实践的总结、专家学者的讨论、课题组集体研究的方式,调研适合本课程体系服务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手段。 (3)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掘BI A3.0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现潜在的BI A3.0应用方向。通过这些方向的发掘弥补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自2008年NATURE发表的一系列大数据相关论文,到2012年,美国《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再到2015年,我国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针对大数据分析的BI A3.0是十分前沿的。本项目将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和BI A3.0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具有前沿性、现实性和急迫性。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国内外高校现行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以国内外部分高校为情报源,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现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逻辑推演方法等从多方面分析国内外各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点、异同点及存在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经验,提出适于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自国内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首次招收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以来,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发展与完善,截至2015年,全国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已多达289所。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管理、经济和、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科学交叉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但现今社会仍面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不对称的“尴尬”状况,所以,让管理科与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实践相一致变得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期望进一步揭示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性,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2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划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工程方法及社会科学知识,结合信息技术,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划分在国内外略有不同,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3国内外典型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3.1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比较 通过查阅国内外高校官网资料及相关文献,整理综合得出表1所示的国内外典型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均趋向于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学校综合实力或院校特色的不同,致力于培养全面或专业人才,课程特征总体都贴近现实,考虑到社会需求,注重社会实践,但国内高校仍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子;在考核方式上,国外高校较之国内高校更加多元化,国内高校对学生考试成绩较为看重。故国内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仍有很大完善和发展空间。 3.2国内一般院校与“985”、“211"高校的比较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各高校官网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表2所示的国内一般院校与“985”、“211”高校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比较,“985”、“211”高校在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学术交流等方面较普通高校有着较大优势,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普通高校起着引领的作用。“985”、“211”高校放眼于国外高校,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经验,为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积极探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3国内重点综合类大学与同层次财经类高校的比较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的专业类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国内一般偏理工类大学多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划为工科,对于财经类院校或偏管理类一般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划为管理学门类。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国内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学科培养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更注重编程技术的教学,偏工程应用,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2)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更注重管理类知识的教学,偏财经应用。此外,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会略有不同。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注重农林信息的教学,偏农林信息应用。 4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分析 4.1学科范围广,但不深入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管、农、工、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交叉性的学科特征导致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概念及其关系没有明确的界定,像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情况,外加教学时间的限制,导致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出现“范围广,不精”的误区。 4.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离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社会需求对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通过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大多数学校与企业缺乏一定的交流与沟通。社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我国高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实践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校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以致人才市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供需”不等,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4.3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平台建设起步较国外晚,由于教学经费及师资、学术交流上的限制,导致大多数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设备不齐全,或存在功能单一、运行封闭、低效性等诸多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4教学模式单一 通过与国外高校对比,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课程较国外高校更为看重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践行实施“多元化”目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一定力度。而国外高校大多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实践课时和课外实践课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5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认知度、认可度不高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即该学科学生既学习管理类知识,又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是一个学科优势,然而,却也形成了一个“误导”疑惑,不同的高校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专业根据学校侧重点不同设置在不同的学院,有的设置在管理学院,有的设置在信息学院,还有的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故导致大家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识存在一个普遍的困惑,到底它是属于管理还是属于技术呢?再者,企业招聘时,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产生了疑惑,有的企业甚至没听说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社会上很低,很不利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5关于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5.1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以社会需求为基准,结合发展环境,科学定位,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故建议各高校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所属专业特色,打造不同的专业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科的知识创新与科学定位。例如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医学信息系统或企业信息管理等为特色,培养具备管理与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人才。同时,各高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要求其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课外专业书籍,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5.2与时俱进 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起步慢,使得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其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称问题也需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故建议各高校积极与社会企业、业内专家及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多举办一些学术交流会或实训讲座,把握最新研究进展,用最新的知识与技术来进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完善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校方,要想拓展学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视野,就得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与经验,引进新思想、新理念。 5.3加大教学平台建设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知识涉及计算机技术,因此很多课程要求我们实际上机操作,并要求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践课时,因此加大教学平台建设,保障教学设备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故建议如下:(1)作为校方,学校须得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国外高校进修,或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并为其提供一定补助;再者,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时,继续进修博士学位或者积极参与实践项目。(2)作为学院或者相关负责人,须得积极争取政府和学校资金,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室,像沙盘模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高质的教师资源和优质的教学设备。 5.4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一体化,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要求,故建议各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发展MOOC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网络化教学与课堂式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共享教学资源,还可以节省老师的备课时间,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还通过MOOC网络资源实现学生在宿舍也可以上课。其次,建议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平台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同时不断跟进企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的需求,进而培养出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最后,不断加强师资建设,通过企业调研丰富教学经验,充实教学内容。 5.5脚踏实地,注重宣传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科学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出来众多优秀的管理人才,但现今国内高校普遍上存在一些共有的问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内知名度不算高,最近几年就业竞争激烈,但政府和各大高校对外交流时,积极宣传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正确阐述该学科下各专业的定位和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公众和各企业提供正确的视听,尽量消除之前的“误导”疑惑。同时,也建议各高校积极设立该学科相关比赛,通过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打开一定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6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全球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将有很大的需求,但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欠缺之处,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较不明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略有偏离、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教学模式较单一等方面,不论在外部环境还是各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研究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重要;我们将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阐述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功能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变生产面貌和人的生活条件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令人信服地为客观实践所证明。“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两句名言已成为人们所日益能够接受的真理。我们看到人类如何跨入浩瀚的宇宙,又如何探索微观世界的奥妙,创造宝贵的人造物质,改变大自然的雄伟创举和成百倍地提高社会生产力。这一切都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论文 摘要:本文从什么是计算说起,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人类对计算本质认识的回顾,提出量子计算系统的发展和成熟,并且提出了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规律:“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关键词:计算科学计算工具图灵模型量子计算 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数值计算包括实数和函数的加减乘除、幂运算、开方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符号推导包括代数与各种函数的恒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几何命题的证明等。但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符号推导,它们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一致的,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共同的计算本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 2远古的计算工具 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3近代计算系统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并风行全世界。 4电动计算机 英国的巴贝奇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过程控制计算器,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5电子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因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donMoore)对电子计算机产业所依赖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作出预言: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将每两年翻一番。事实证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内,芯片的集成度和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实际是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却随之降低一倍。这种奇迹般的发展速度被公认为“摩尔定律”。 6“摩尔定律”与“计算的极限” 人类是否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永无止境地提升?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极限?对此问题,学者们在进行严密论证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无限提高,最终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将转换为计算的结果——造成熵的降低,这种向低熵方向无限发展的运动被哲学界认为是禁止的,因此,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必有上限。中国论文联盟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R.Landauer)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十分一致:摩尔定律不久将不再适用。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飞速发展的可喜景象很可能在21世纪前30年内终止。著名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威尔逊(EdwardO.Wilson)指出:“科学代表着一个时代最为大胆的猜想(形而上学)。它纯粹是人为的。但我们相信,通过追寻“梦想—发现—解释—梦想”的不断循环,我们可以开拓一个个新领域,世界最终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最终会了解宇宙的奥妙。所有的美妙都是彼此联系和有意义的7量子计算系统 量子计算最初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P.Feynman曾试图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模拟量子力学对象的行为。他遇到一个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难以求解的。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在干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光子每增加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多出一倍,也就是问题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模拟这样的实验所需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在费曼眼里,这却恰恰提供一个契机。因为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也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在干涉实验中,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推测出屏幕上影子的形状。费曼推断认为如果算出干涉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实验,测量其结果,就恰好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计算。因此,只要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允许它在真实的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整合到计算中去,就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在费曼设想的启发下,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多伊奇DavidDeutsch提出是否可以用物理学定律推导出一种超越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方法即推导出更强的丘奇——图灵论题。费曼指出使用量子计算机时,不需要考虑计算是如何实现的,即把计算看作由“神谕”来实现的:这类计算在量子计算中被称为“神谕”(Oracle)。种种迹象表明:量子计算在一些特定的计算领域内确实比传统计算更强,例如,现代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一个大整数(如1024位的十进制数)分解为两个质数的乘积的难度。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困难问题”,困难的原因是目前在传统电子计算机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这种计算快速地进行。目前,就是将全世界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电子计算机全部利用起来来计算上面的这个1024位整数的质因子分解问题,大约需要28万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能够等待的时间。而且,分解的难度随着整数位数的增多指数级增大,也就是说如果要分解2046位的整数,所需要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宇宙现有的年龄。而利用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只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分解1024位的整数了。 8量子计算中的神谕 人类的计算工具,从木棍、石头到算盘,经过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再到量子计算。笔者发现这其中的过程让人思考:首先是人们发现用石头或者棍棒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随后,人们发明了算盘,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当人们发现不仅人手可以搬动“算珠”,机器也可以用来搬动“算珠”,而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随后,人们用继电器替代了纯机械,最后人们用电子代替了继电器。就在人们改进计算工具的同时,数学家们开始对计算的本质展开了研究,图灵机模型告诉了人们答案。 量子计算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认识与创新规律。它建立在对量子力学实验的在现实世界的不可计算性。试图利用一个实验来代替一系列复杂的大量运算。可以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为在此之前,所有计算均是模拟一个快速的“算盘”,即使是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CPU内部,64位的寄存器(register),也是等价于一个有着64根轴的二进制算盘。量子计算则完全不同,对于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类似于古代希腊中的“神谕”,没有人弄清楚神谕内部的机理,却对“神谕”内部产生的结果深信不疑。人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黑盒子,人们通过输入,可以得到输出,但是对于黑盒子内部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发生确并不知道。 9“神谕”的挑战与人类自身的回应人类的思考能力,随着计算工具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加强。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类整体的科研能力,那么,量子计算系统的产生,会给人类整体带来更加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并最终解决困扰当今时代的量子“神谕”。不仅如此,量子计算系统会更加深刻的揭示计算的本质,把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从牛顿世界中扩充到量子世界中。 如果观察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不断增多的“发现”已经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公理”,人们的公理系统在不断的增大,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增大,人们认清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人类的认识模式似乎符合下面的规律: “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无论量子计算的本质是否被发现,也不会妨碍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量子计算是计算科学本身的一次新的革命,也许许多困扰人类的问题,将会随着量子计算机工具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它将“计算科学”从牛顿时代引向量子时代,并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更加深刻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论文:关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电子信息工程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竞相角逐的领域。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譬如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经常使用的手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都是通过信息工程的功能才能够加以实现,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庞大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信息工程是一项综合且庞杂的系统性工程,将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应用到现代社会生产及生活当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 1.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相关概述 1.1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网络的便捷性特点而成为了人们工作以及学习中的“助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从以下几点:一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科技的融合更加的紧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对于人类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为了提升计算机技术的性能,会不断地提升计算机的元器件升级,以此实现产品的升级。三是,智能化、自然化、集成化的软件深入开发。四是,为了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会进一步加强,并且安全保密问题也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计算机和现代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其应用范围也不断的加大,不仅仅用于数值、数据的处理,还包括有电子商务、网络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 1.2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电子信息的发展是极为快速的,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在电子信息之中应用电子学、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电子信息工程对各个阶段的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发挥在那,不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影响,同时对人们生活方式也带有深刻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由于,电子信息工程还没有得到有效普及以及应用。 1.3 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特点 1)复杂且繁琐。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复杂的技术层面。因为在一个工程之中,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每个内容都包含着不同的技术,因此整个工程包含着多个技术,因此十分的复杂且繁琐。二是,复杂的组织层面。因为一个工程之中包含了太多的组织,因此在工程管理之中的协调工作就变得十分的复杂;三是,复杂的程序。工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还需要协调好多方面的工作,因此程序变得十分的复杂。 2)范围广阔。工程在进行管理时会制定一个相应的目标,并且通过利用多种资源,了解、分析、掌握、协调并且决策均需涉及多个层面。因此工程管理的特点还包括有:既需要维持高水平的技术,还需要保持稳定的生产。 3)不确定性。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项涉及多个因素的集体项目,不仅仅包括外部环境,还包括有内部环境。但是这些因素,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均表现出不确定这个特征,且因素一直处在变化和发展的阶段。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的管理属于动态的管理,需要在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保障工程的安全性。 2.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 加强工程管理的技术创新应用 对电子信息工程管理时,需注重技术方面的创新。因为随着工程管理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的电子管理软件营运而生。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之中,P3是其主要的软件。因为P3不仅仅替代了传统的绘图技术,还能有效地节约了人力资源。在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解决复杂的工艺、复杂的信息量以及复杂的人员关系问题,需要加强工程业主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共同监管和管理工程。 2.2 工程管理之中EXP信息技术的应用 EXP信息技术是目前工程管理之中最为常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它不仅使得工程的管理变得条理化和系统化,还能有效地将数据信息变得简易化。将EXP技术应用于工程的优化之中,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的进度、安全系数以及质量。除此之外,还能够及时规避突发状况,避免工程延误。 2.3 工程管理之中RDF技术的应用 RDF技术是目前工程管理之中最能诠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它能够有效的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在工程管理之中,能够对数据信息层次进行判断,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数据的查阅,使得数据变得更加的清晰和明朗。 3.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计算机安全的保护工作并不是依靠用户个人的安全意识提升就能完全解决的,相关部门与相关企业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团队,做到实时监控、实时排查等管理工作,同时要重视引进与培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最终提升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关于计算机安全的管理,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定期对网络系统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对计算机病毒进行定期检测与处理,对网络系统进行维护时,注重账号、网络访问的控制。第二,定期对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进行检测,并进行修复,使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减少。第三,对计算机中的重要文件、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将杀毒软件、防火墙安装于计算机中,以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范。第四,定期对病毒库进行更新,了解最新计算机病毒,以便于进行针对性防范。第五,对院内网络的访问进行相应限制,对于一些可疑网站不能随意打开,不随意将来历不明的U盘插到计算机上。第六,对各个科室的网络安全管理权责进行明确,加强各科室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使其能够规范使用计算机,从而使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的风险减少。第七,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依赖于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因此,应该加大对管理团队的组建力度,对相关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对计算机网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维护的技巧有明确的认识,能够及时了解计算机出现故障的环节,并进行有效的处理。计算机出现故障后,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故障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进行处理。此外,除了对现有的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培养外,还应该积极引入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以提升计算机管理队伍的总体素质,进而使计算机维护、安全管理效率提升。 4.结论 在现代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计算机信息安全对国家的安定、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为了保护个人用户的重要信息数据安全,我们应当要高度重视安全信息环境的建立,提升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意识,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避免出现安全漏洞,最大限度的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计算机安全的建O工作,企业与个人都应当针对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我国的数据信息安全性,保障企业与个人信息的网络环境稳定性,为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环境支持。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摘要】 信息化时代下最为主要的一个核心应用便是计算机,当前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而长期应用过程中逐渐显示出诸多的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涵盖范围较广,包括操作过程所形成的风险、网络病毒形成的风险以及系统自身的风险等,对用户形成一定威胁。长久以来计算机安全一直是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将对当前多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加以总结,并以此为核心提出可行性改进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 问题 措施 前言:科技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尤其是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化时代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网络是人们生活与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应用互联网获取到海量信息,同时对相关工作进行高效处理。但是,人们在利用计算机网络便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网络安全问题,直至各类网络信息盗窃以及资金丢失事件的频繁出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网络风险的存在。网络安全管理一直是一大难题,互联网中的千变万化以及用户虚拟信息制度导致很难对一系列非法事件给予及时处理,为此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研究对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安全形势及特征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形式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尤其是网络中各类信息的安全运行使计算机安全的主要表现。网络安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元化特点,其具体所指向的是网络安全隐患的表现以及内容存在着多元化。第二,体系化特点,其具体所指向的是网络安全制度的系统化以及安全技术的系统化,应对繁杂的网络安全环境,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由此确保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1]。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表现 2.1网络内部各类病毒威胁 病毒是造成网络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千变万化,呈现出数百种程序设计语言,且由于多种数据结构以及程序设计算法的完善下,计算机网络病毒或木马程序也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致使病毒潜伏时间更长,波及范围更为广泛,且损伤程度也更高。计算机网络病毒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常规情况下,当一台主机遭受到病毒攻击后,会在短时间内蔓延至整个主机相关系统中,导致整个系统受到病毒的控制,最终导致整体网络的瘫痪。之所以病毒以及木马程序是一种较大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其智能化程度较高,基础完全系统不易于察觉,且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不易于控制[2]。 2.2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极快,导致在相关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展并不能够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匹配。计算机网络安全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安全,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存在中一定的虚拟性,用户可经由虚拟账号以及虚拟昵称在互联网中进行各类信息的浏览或其他操作,使得部分不法份子在网络中进行病毒传播或实施各种非法行为,不能够及时的查询到其真实身份,导致安全管理制度难以实施。另外,网络安全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包括计算机操作人员因素、系统安全因素、黑客恶意攻击因素等,导致计算机安全难以完全得到控制[3]。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构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 第一,网络安全预警,主要对网络中潜在的恶意攻击风险予以警告,其中涵盖漏洞预警、行为预警等。第二,网络安全保护,应用多种渠道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机密性、可用性以及完整性。其中涵盖防病毒软件、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等技术。第三,网络安全监测,其主要价值在于及时识别网络中潜藏的攻击信息,对此加以预防并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第四,网络安全相应,其主要价值是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或木马程序等安全威胁及时给出反映,能够在有效时间内控制网络攻击事件,直接阻隔安全威胁或将其转移。 3.2健全W络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网络安全管理首先需要强化网络安全主管机构以及网络安全企业等之间的协作,制定可行性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用户的网络行为加以限制,提升用户网络应用的合法性。其次,强化对用户的网络安全教育,尽量提升用户的网络应用技术以及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能够对网络潜在风险具备基础识别能力。最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完善的网络安全责任体制,确保相关网络安全防御技术能够落实。 结论:综合上文所述,计算机网络安全是当前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其安全问题可能直接导致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或资金丢失等,需要及时加以控制。针对当前所存在各类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可经由两个方向予以控制,一个方面为提升用户网络安全意识,同时提升用户的合法应用意识,另一个方面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将以上两个方面予以落实,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环境。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设计及安全性分析 摘 要 电子计算机技术正在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部门,铁道部也不例外。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能够使铁路运输系统更加安全。由电子执行单元与联锁主机共同构成的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增强了对联锁主机与信息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分析,通过科学的设计通信协议,确保其运行的安全性。本文通过介绍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连锁主机与控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提出了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并分析了通信协议设计的安全性,为我国电子计算机联网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 通信协议设计 通信协议安全性 铁道信号、信息是铁路安全运输安全性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铁道部门摒弃了传统的重力式继电器,改用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控制铁道信号。这种控制方法可以有效缩减铁道信号控制室的面积,增强维护能力,而且施工量也较小。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目前大多数铁道部门正逐渐将其推广。但是,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相关的安全通信协议,保证铁路信号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1 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 1.1 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1.1.1 联锁系统结构 我国传统的信号控制主要是通过6502电子集中联锁系统或者传统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控制重力继电器来完成信号控制,这种控制方法占地面积大,维修难度大,机械的寿命周期短等。随着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采用全电子化控制,取消了重力继电器,这将使信号控制以及数据传输更加科学与准确。 全电子计算机作为新的控制系统,其主要利用电子开关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监测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对铁路信号的控制。全电子计算机主要有上位机,联锁机和执行单元构成,其硬件采用了冗余结构形式。电子执行单元主要是由信号、岔道模块以及其他不同的电子单元构成。 1.1.2 联锁系统工作原理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命令-执行与信息反馈。电子计算机上位机发出命令,通过联锁机将命令信息发送给电子执行单元。电子单元采集室外设备信息,将信息传送到联锁机,联锁机将设备信息进行处理,发送到上位机与显示存储上,维修人员通过检查显示存储内容,就可以准确的找到设备的机械故障,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时间。 1.2 联锁主机与控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 控制模块主要包括信号机模块、转辙机模块以及轨道电路模块,通过联锁主机下发命令控制模块的运行,从而控制整个铁路系统。以信号机模块为例,信号机模块向联锁机上传17种状态信息,连锁主机向信号机模块下达16种命令信息。列车信号机模块有8个灯位,每个等位有三种状态:灭灯,闪灯,稳定灯。如图1所示。 根据连锁机下达的命令不同,信号机模块通过命令信息控制不同的灯位,以此来达到信的效应,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输。 2 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设计以及安全性分析 2.1 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铁路系统要求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安全性高,安全等级必须达到SIL4级。这就要求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必须采用内部封闭式的信息传输系统,避免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受到截取或者破坏,因此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必须注意其安全性与实时性。 在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设计中要关注重重复、插入、错序、删除、损坏、延时这六种隐患。因此,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可靠性与负载能力,保证联锁主机能够准确,及时的控制三个子系统,能够保证从命令下达到信息执行到信息反馈这一周期的时间不大于250毫秒,保证系统运行的及时性,才能确保运输系统的安全性。在上位机与三个状态模块之间都要设计8bit的源地址和16bit的目标地址。在上位机的指令帧上,指令序号设为8bit,每完成一个指令周期,记录模块就会自动记录,指令帧序号就会自动加一。当指令序号小于上一次的指令序号,模块机就会将指令序号错误的信息发送于显示记录器,机组维修人员就可以及时维修指令机。如果指令序号和上一次序号一样,就说明指令机在重发。根据联锁机传递给各个模块的信息量以及帧的大小、长度不同,需要将状态帧设为3bit。此外,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与及时性,状态帧和指令帧都应用了复杂的验证码。如果一个模块一小时连续接受一百帧以内的错误验证码,这个连锁系统依旧可以安全运行,如果一个模块一小时内连续接收到接收到1千帧的错误密码,联锁系统就会直接输出安全指令,避免由于错误验证码对整个系统造成的损坏。如果状态帧接收到信息实践超过了250毫秒,那么就表明出现了通信延迟现象,该数据直接被视为无效数据。 2.2 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安全性分析 如果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电子计算机联网系统信息传递发生误传、延时甚至信息传递错误等情况,这将直接导致铁路运输出现安全隐患,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系统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主要导致信息传输错误的有三种情况: (1)控制器硬件发生损坏,最常见的损坏部位是隔离光栅和接口芯片。硬件损坏会导致基础设备的参数的丢失,在没有参数的基础下,信息就无法辨认对错,这将导致错误信息的发送,影响整体的网络的安全。 (2)外部电磁对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影响,这要求技术人员要加强对电子计算机的保护,避免电磁对计算机准确性形成不利影响。 (3)控制器局域网络发生故障,这就要求技术人员要积极地应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加强计算机网络结构的严谨性与安全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对于信息的传送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安全协议设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实时性仿真,构建科学的仿真场景以及准确的分析仿真结果,从而来确保通信协议设计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作者单位 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也得到不断发展,工程管理中的工序也逐渐复杂起来,为促进工程管理有效发展,很多工程都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由此可见,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还能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推动科技发展。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发展为重要的载体并且被广泛的应用,在当代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中坚力量,从而为人们的学习以及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性,在很大程度上使工作效率、服罩柿康玫搅颂嵘。 关键词: 电子信息; 工程管理; 电子计算机技术 我国社会中各个方面都在稳步向前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等技术都占据世界发展前列的情况,从而促进我国的现代通信获得了较大的进步。而互联网作为通信中的最为主要的部分之一,它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状况。人们可以在自由、开放以及平等的环境下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资源。但是互联网也是具有两面性,正因为其开放、自由等特点,从而对各种信息的安全性带来较大的威胁[1]。因此,在对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计算机电子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融合,结合其特点进行探讨,以此保障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效应用。 1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相关概述 1.1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网络的便捷性特点而成为了人们工作以及学习中的“助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从以下几点:一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科技的融 合更加的紧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对于人类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为了提升计算机技术的性能,会不断地提升计算机的元器件升级,以此实现产品的升级。三是,智能化、自然化、集成化的软件深入开发。四是,为了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会进一步加强,并且安全保密问题也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计算机和现代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其应用范围也不断的加大,不仅仅用于数值、数据的处理,还包括有电子商务、网络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 1.2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电子信息的发展是极为快速的,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在电子信息之中应用电子学、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电子信息工程对各个阶段的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发挥在那,不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影响,同时对人们生活方式也带有深刻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由于,电子信息工程还没有得到有效普及以及应用。 1.3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特点 1)复杂且繁琐。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复杂的技术层面。因为在一个工程之中,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每个内容都包含着不同的技术,因此整个工程包含着多个技术,因此十分的复杂且繁琐。二是,复杂的组织层面。因为一个工程之中包含了太多的组织,因此在工程管理之中的协调工作就变得十分的复杂;三是,复杂的程序。工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还需要协调好多方面的工作,因此程序变得十分的复杂。 2)范围广阔。工程在进行管理时会制定一个相应的目标,并且通过利用多种资源,了解、分析、掌握、协调并且决策均需涉及多个层面。因此工程管理的特点还包括有:既需要维持高水平的技术,还需要保持稳定的生产。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各领域及行业之间也在运营模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企业管理方面,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有效的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采集、存储、阅览等功能。因此,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了解其具体应用优势,这样才能完善自身管理系统,进而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目标,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企业管理;应用探讨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企业管理开始摒弃传统工作模式,不断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主要包括文件管理、数据信息管理、财务工作处理三个工作程序,要想有效融合电子计算机技术,就要对其应用优势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进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运营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1.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1.1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主要针对企业日常运营中出现的各种文件、表格等进行大批量处理,传统工作模式主要以人工处理为主,其不仅工作效率缓慢,而且还易受到主观因素所影响,对于企业的日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现状,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有效的构建了相应的文件库,既实现了文件和相关信息的批量存储,又加快了文件处理效率和质量,进而推动了企业管理自动化办公的战略发展目标,为减轻工作人员的业务负担提供了简便的途径。 1.2 数据信息管理 传统企业数据信息管理,都是由自身所建的数据库或数据规划系统来进行,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比人工处理要快很多,但在精准度上却要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差甚远。因此,一定要重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如化工生产企业,主要是利用EDI系统来管理各项化工产品的数据信息,这种先进的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分析同类化学物品的对比数据,而且还能定期更新物品的动态情况,既促进了化工产品的生产效率,又帮助管理人员很好的处理各种信息数据,进而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多便利的条件。 1.3 财务工作处理 财务处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最关键的工作项目,其工作质量,可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重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有效弥补以往财务处理中所存在的弊端,通过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完善,使得企业财务工作更为快速,更为精准,既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查询和存储等功能,又可以降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帮助其对企业实际财务状况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判断,并采用信息加密处理技术,对一些重要财务数据进行加密保护,进而避免了信息泄露、丢失等不良情况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财务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1]。 2.企业管理中主要运用的电子计算机技术 2.1 信息统计技术 在现下信息充斥的年代里,计算机已成为各领域及行业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不仅能快速捕捉到最新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态,而且还能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方案。但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各种不良网络信息也在逐渐蔓延,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阻碍了其正常运营,因此,只有依靠先进的统计技术,才能对各类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进而为企业重大决策的确立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使其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目前,企业管理中,运用率最高的信息统计技术主要包括:频率分布编制技术、表格统计技术、频率分布绘制技术、图形统计技术等[2]。 2.2 信息安全技术 在企业管理中,会涉及很多重要的信息数据,一旦内部计算机系统存在安全故障,势必会引发数据丢失、泄露等不良现象的产生。为了保障企业的生存发展,提高其运营效益,管理部门应重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通过采用信息安全技术,有效的对企业重要文件资料加强了保密措施,不但维护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的可靠性和保密性。现阶段,企业管理所采用的的主要安全技术,可分为:信息加密技术、防火墙系统、网站访问控制技术等。 3.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3.1 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 首先,企业管理通过与电子计算技术的有效融合,大大提升了自身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办公目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增进了企业生产效率。如现阶段很多制造企业,都开始按照国际化标准来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并大力转变生产管理模式,使其达到一体化、机械化,这样才能改善以往传统生产管理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最大化促进产品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随着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全方位的优化,不仅有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对于自身现代化建设,也创造了很大的便利条件。 3.2 促进企业管理的稳定发展 现代企I管理,通过融入电子计算机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以往企业批量信息的处理问题,并借助各种先进的软件系统,彻底将复杂难懂的数据资料进行剖析和研读,进而为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精准实效的参考依据。另外,电子计算机还可以帮助企业制定相关管理政策、管理规划、财务报告等,并为重大项目的确立指引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同时,企业领导阶层,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全面应用,还可及时掌握和了解企业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及人员管理等工作内容,为其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且在决策方案确立前,都会运用计算机技术收集相关企业运营信息,为了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可以利用仿真模拟技术和经济数学模型技术,这样就可对一些高难度数据进行深入的计算和分析,以便于保证决策方案内容与实际企业运营情况相符合,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模式的合理化和信息化,既节省了投资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益[3]。 3.3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现阶段,我国各生产企业,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目标。因为电子计算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科技产物,其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新出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保证其功能的多元化和自动化,进而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分析各种数据资料,且对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检索和信息,以便于日后工作人员的阅览和查询,为实现企业资源共享,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另外,企业财务处理方面,通过与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结合,有效的对各种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不仅避免了财务风险的产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的重要信息,为其发展战略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由此可见,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对于企业管理的长期发展有着很实际的意义,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满足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各企业管理工作,也要进行全面的转型,通过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企业办公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有效加快了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还要结合实际企业发展情况,选择对应的科技技术,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从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奠定扎实有利的基础。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 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可使患者的临床信息得到高效的管理,便于医生的检查,有助于对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本文研究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中的可行性以及发展前景预测,旨在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 医院管理 信息管理 应用分析 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更是得到了诸多领域的接受与认可。高效的数据传输、便捷的数据管理已成为电子计算机的显著优势。本文研究了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视度问题 在现代生活中,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无处不在,但对于电子计算机的信息管理方式问题并未得到医院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进而降低了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管理效果。另外,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中所采用的管理方式由医院自身的管理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之间尚未融合统一,并且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应用时间较短,介于其存在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1.2 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缺失 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需具备足够的专业性知识,包括医学知识与电子计算机知识,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熟悉医院的管理流程,进而与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相融合,达到合二为一,优化管理的目的,但目前医院管理方面的人才尚未具备该能力,致使电子计算机对于信息管理想技术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甚至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了管理效果。 1.3 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在医院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部门多为人事档案部与财务部,但就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式的监督与维护方面,缺少一定的专业人员,使其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纰漏,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医院正常的运营,患者的临床信息丢失或更改,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对医院的发展以及经济情况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逐年增多的医院业务量需求,更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提高医院信息管理技g,改善医院信息管理技术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医院信息管理方法的一些弊端,实现了高效的信息管理与便捷的信息应用,因此,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于医院管理中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应该广泛推崇。 2.1 病患信息管理 入院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可以得到统一的管理,方便主治医生的调取,进而为主治医生提供治疗方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为医院积累了原始数据,有利于分析一类疾病,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降低了医院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患者基本信息、病情、病史均得到了有效的管理,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 2.2 药品管理 所有药品的详细信息均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包括药品的种类、药品组成、药品疗效、服用方式等,对于药品的使用剂量与所需费用都可以一目了然的得以应用,有效改善了传统的药品销售、储存以及使用时存在的问题,提升了药品使用的有效性。 2.3 治疗费用管理 在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模式下,患者挂号、取药、看病、缴费均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并且患者的个人信息传递较慢,延长了患者就医的宝贵时间,采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看病时间,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避免人力物力的过度损耗。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快速调整患者的床位、用药剂量等相关信息,并且能够使患者与患者家属清楚的了解每天所需的医疗费用以及治疗方案,方便日后的查询。 2.4 病房管理 病房管理系统可以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运用计算机统计病人的治疗动态以及查询医药费用等各种明细信息,最大程度的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快速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不仅提高了住院系统的医疗服务和效率,也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减少了医患纠纷。 3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发展 3.1 制度化 医院的信息管理主要依附于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医患之间良好的合作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将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统一化、标准化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统一的、标准的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能够高效的实现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3.2 全面性 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是一种多元化的管理,不仅可以应用到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方面,更应该应用于整个医院,各个部门的信息管理中,使整个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更全面、更具体、更便捷。 3.3 决策化 医院需将最初的原始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处理,得到一个有效的、利于研究的管理信息,对此信息加以合理的推测,进而提升医疗技术,帮助医生进行决策。 4 结束语 本文所研究的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别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视度问题、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缺失、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病患信息管理、药品管理、治疗费用管理、病房管理)以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发展(制度化、全面性、决策化)。简言之,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加以改进与完善,使之能够对医院信息管理的发展做出贡献。 电子计算机论文:基于电子计算机编目检索的政府档案资料管理研究 [摘 要]政府档案管理工作属于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政府档案资料数量众多,任务繁琐,这给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的档案资料管理已经普遍采用电子管理方式,大大减轻了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本文基于电子管理中的电子计算机编目检索基础,对档案资料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编目检索;政府;档案;资料;管理 0 引 言 政府档案管理工作已经由传统的人工档案登记方式转变为数字化的电子管理方式,政府档案资料汇集了各方面的业务和资料内容,对政府各项工作都有着影响,因此在完善政府档案资料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做好各项工作,准确地落实每个档案资料的管理。我国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使用了电子计算机编目检索的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手段为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寻找具体档案资料提供了便利,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推广电子档案的管理和使用。 1 档案电子化管理概述 电子档案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纸质版档案资料转变为电子文档进行储存,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转变的趋势。电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资料收集、整理、录入、上传和检索,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电子化管理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与现代化技术的相结合。尤其是对于政府而言,档案资料的储存和查询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给政府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方便。政府系统内部的档案资料分类复杂,数量繁多,每天都会有新的档案资料需要进行存档,此外还会有各种政府工作需要获取以往的档案资料。在传统的人工登记档案资料方式中,政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档案资料进行熟悉和查找,这使档案工作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较大。 与传统借助纸质媒介进行档案资料的登记相比,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电子化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电子化管理使珍贵的档案资料原件可以免受损害,如果需要利用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只需从计算机中调出电子档进行打印即可。电子化的档案资料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政府部门中,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者每接到一份档案资料,就需要将其完整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在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电子化管理方式后,使工作人员只要在电子系统上输入档案资料,然后再扫描内容,即可完成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此外,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使用电子化的档案资料管理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者快速地查询需要的档案资料,促进了查询工作效率的提升。这种电子化管理系统中有计算机编目检索功能,可以通过输入档案资料内容获得具体的信息,减轻了工作人员查询工作的负担。 2 档案电子化管理现状 2.1 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电子化管理认识不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已经获得了各行各业的普遍认可,但是由于传统的习惯和认知,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电子化管理的认识不足。这些人将电子化管理单纯地归纳为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存储,或者是将纸质媒介的档案资料罗列到计算机中,有需要时再打印出来就可以。还有的人并不认同档案资料电子化管理,因为电子文档会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损失其中的内容,这种电子化的管理方式并不可靠。 2.2 档案保密工作方面存在问题 档案资料是企事业单位和各个专门存放档案的部门中的重要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涉及个人隐私或者国家机密问题,因此档案的保密工作属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在实现档案资料电子化管理工作方式后,档案资料的存储、查询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给保密工作带来了负担,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对档案资料保密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已经实行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工作部门中,招收的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多数是档案管理专业或者中文专业的人才,很少会招收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并不能保证计算机的安全性能,一旦遇到黑客攻击或者病毒攻击就会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2.3 档案电子化管理需要加强技术研究 档案电子化管理的本质就是依赖计算机技术,提高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当前的档案电子化管理软件系统能够为各个行业的档案管理提供必需的管理工作内容,但是也会存在问题,例如:在档案查询工作中,计算机编目检索功能还有待完善,为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方便的检索办法。 3 政府档案管理中计算机编目检索的发展 政府档案资料的数量十分庞大,尽管利用电子管理的方式录入了这些档案资料,但在查找时也存在困难,因此要推动政府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机编目检索功能的发展,简化政府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3.1 政府档案编目检索系统智能化 政府档案资料的内容复杂性使其在使用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时也存在问题,如果忘记具体的档案名称和年份会造成查找困难的问题,因此,实现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智能化十分重要。计算机编目的最大作用是将所有的录入档案数据罗列出来,方便人们查找,但是有时候庞大的数据量会让人们无从下手,使用起来非常的不便,甚至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地查找出需要的档案资料,这就给政府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当前的计算机编目检索使用方式是需要输入查找资料的具体名称或者关键词。如果工作人员在输入过程中输入错误或者输入的题目与想要查询的题目有所出入就会影响查询结果。有时候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查询的档案资料内容多,但是在查询过程中却不能顺利获得想要的工作内容,就会影响工作效率。由此,未来的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研究需要向着更加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给政府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妥善完成。 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智能化要求将检索方式变得更为灵活,使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相似内容和相关词语就可以获得具体的档案资料。这种检索方式被称之为联想检索,联想检索可以根据政府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者想要查询的关联词语或者是关联的时间点,来对系统内部的各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和筛选,最终为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档案资料。 3.2 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的连接检索 当前的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中,多数是由规范性语言作为检索语言,这种规范性的语言表达准确,可以精准地定位检索目标,但是规范性语言的应用也给人们检索工作带来了不便。这种不便在于规范性语言无法形成词语与关联词句之间的顺利转换,在检索过程中会错失想要检索到的资料。政府档案资料虽然大部分具备规范性语言的特点,但是由于档案资料数目庞大,很多档案资料存在细微的差别,如果使用规范性语言检索的方式,会浪费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与规范性语言相比,自然语言囊括范围更加广泛,这种语言在计算机编目检索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检索效率,例如:在政府档案资料中检索“互联网+”工作报告,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具体的报告文件名称,就可以简单输入互联网三个字,而不用将报告全称输入进去。 要想提升政府档案资料管理检索效率,就要改进计算机编目检索的使用语言,将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进行链接,将计算机编目检索范围扩大,使政府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自然语言轻松获得档案资料检索项目。 4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电子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的政府档案资料电子化管理系统还有待完善,尤其是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政府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促进政府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电子计算机论文: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优缺点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也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推广。下文将根据我国传统计算机系统的现状入手,对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优点;缺点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连锁设备,它主要把计算机控制作为自己的技术核心,把电子电力的开关技术作为自己的基础,通过对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监测的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车站的联锁信号系统。它综合了继电器的执行部分和逻辑判断部分,实现了采集和控制室外信号设备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监测和控制的一体化功能。 一.传统的计算机系统 传统的计算机联锁系统,由计算机控制联锁电路,因为保留了一部分继电器的电路,致使继电电路和联锁电路之间,继电电路自己的内部都需要很多的人工配线,封连线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并且偶有发生,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主观的检测和判断,并且做出相应的处理,当电路发生短路或者熔断器发生断丝的时候,也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更换,这种现状,给维修和运行部门都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需要加大人员投入,定期对继电器进行检测和维护,也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计算机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之后,让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数量大幅度上涨,增加工作人员的需求更加大,相关的问题也更突出,实现预期的目标越来越困难,也给安全运输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二.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 (一)系统构成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主要在智能模块和容错计算机联锁的基础上,由智能模块机柜,联锁机柜和防护系统组成的。 (二)基本原理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在执行环节,取代了传统计算机系统里面的执行组电路,突破了传统的联锁继电式接触方法,采用电子电力的零触电功率零件,让整个系统在控制的过程中更加的灵活,可靠,简洁,大大的提高了可靠性。它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单元,分别是轨道模块,道岔模块,信号模块和其他模块。它们通过网络总线和连锁主机直接连接。这些模块的出现,取替了传统系统中的安全性继电器,直接根据联锁机发出的指令对信号的室外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 (三)应用技术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对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电子电力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了综合,使用智能化程度和控制水平极高的全电子模块,对配线进行了精简,取消了电路熔丝,有效的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三.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优点 (一)系统不需要人工维护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让车站内的联锁设备实现了全自动执行,完全由传统的需要人控制转向了智能化,电子化,网络化。它的执行功能可以和各种网络功能进行有机结合,让设备进入了全电子化的计算机联锁控制时代,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人员方面的成本。 (二)灵活方便 系统的扩展性非常强,这个设备都是非常灵活的,利于我们进行战场扩建和改造。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中,连锁区域内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对于不同的站场,只需要改变相对的战场数据就可以适应,非常灵活,方便了现场的施工。 (三)故障率低 结构比较简单,体积小,各个设备间在组合的时候也比较紧凑,能耗比较低,施工也很简单,因为模块本身就可以对系统的输入输出功能,连锁逻辑自行诊断,对于故障的原因和地点进行准确的定位,将问题控制在模块的内部,对这个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保证,可以有效降低故障率。 (四)故障处理和恢复的速度快 使用监测计算机对系统内部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施检测,对于发生故障的模块可以带点插拔或者进行快速的更换,它内部的MCU功能,可以最大程度的发现设备外部的故障,并且准确进行定位,加速故障恢复的时间。 (五)节省设备投资 因为全电子计算机连锁系统是把网络自身的传输平台作为基础建立的,所以在进行远程监测和远程控制的时候,都比传统的系统容易的多。这种系统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局面,让进行远程操作的时候,不需要在车站内安置联锁机,就可以轻松的在区域内进行联锁,减少了设备的投入,降低了设备的投资成本。 (六)缩短施工周期 因为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结构使用的是模块化方式,使得整个系统上没有一个焊接点,也让工程的施工和前期的设计工作更方便,由此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缩短施工的周期。 四.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缺点 虽然和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相比,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做出很大的创新和改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它的身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分析解决。 (一)质量控制水平低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制造工艺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加强,加强自身的质量控制。虽然模块化给系统带来了便利,但是也使得电路被整体封装了,在减少现场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降低了透明度,这就需要设备自身的质量非常可靠,在备板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确保设备能够稳定的运行。 (二)设计不到位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仍旧需要加强自身的设计,让整个设备更加可靠,安全,可用和可维护,应该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对系统的设计漏洞加以完善,加强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执行不稳定 因为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执行部分没有一点多余的结构,所以建议可以在执行部分把移频的N+1作为参考,设置一种实时在线的+1系统,提高熊执行的稳定性和强壮度。 综上所述,虽然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跟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相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沉迷于成绩,还是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它,因为它上道的时间相对比较断,对相关资料的掌握情况还有所欠缺,对系统的维修经验也比较匮乏,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在现场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勇于实践,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故障的方法,让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更完善。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改进对策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电子计算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需求量增加,电子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需求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计算机将大量的数据信息存储在网络上,如果网络存储不够完全,就会对电子计算机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型维护和管理是极其重要的,需要高度的重视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管理,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尽可能的提出适合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改善方案,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防护管理对策的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对策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发展迅速,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管理是极其重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明确计算机网路系统技术的多方面管理步骤,明确计算机安全运行操作的基础性管理标准要求,按照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标准,对可能涉及需要防范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标准进行技术分析,明确计算机相关设备的技术应用要素,根据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性要点进行合理的分析,提出有效完善网络安全防范管理的技术措施,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化管理进行有效的技术水平提升。 1 计算机的网络化安全 计算机的网络化安全管理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的相关技术要点、处理措施、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计算机网路系统安全中的软件、硬件、数据资源内容,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化运行管理,对网络化信息系统的相关处理过程和处理效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完善计算机网络内部、外部、数据网络信息之间的管理要点,结合互联网,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水平,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化管理,提升网路数据信息的内部安全性水平,确保数据信息的及时调取和分析,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威胁,明确计算机应用安装的相关软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类似事件进行预警分析,提升计算机的安全可靠性。 2 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 2.1 计算机病毒 随着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受到严重的威胁,计算机信息数据受病毒的侵害,造成计算机的工作效率下降,严重的影响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部分计算机文件数据丢失,甚至造成计算机主板损坏。计算机病毒种类泛滥,传播速度快,种类复杂,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性大,破坏性强,很难彻底的清除,这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威胁。 2.2 IP盗用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局域网的IP地址进行区域的划分,如果这些IP地址被盗用,计算机的原始IP用户就无法登录使用网络,盗用者以隐藏的身份使用这些IP地址,对用户造成严重的威胁,影响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2.3 黑客对计算机网络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安全受黑客的攻击影响,系统出现运行错乱的现象。通常黑客采用破坏性的方式入侵目标用户的电脑,盗取、破坏用户的电脑数据信息,达到获取不良有益的目的。黑客往往对用户的电子邮件、登录口令进行攻击,设置欺骗性病毒,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漏洞,实现黑客的非法入侵行为。 2.4 垃圾邮件信息 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垃圾信息极多,垃圾邮件是具有特点的一个类别。用户对每日的邮件只有接收的权利,而没有拒收的权利。网络邮件泛滥,入侵人们的工作生活信箱,根据人们日常操作的信息,窃取人们的个人信息内容。垃圾邮件占用服务器的内容,占用带宽,影响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 2.5 计算机网络监管不足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不足,管理结构制度不够规范,岗位职责不够明确,这直接影响网络信息的安全化管理,对计算机的网络化安全运行造成一定的破坏,计算机病毒、黑客、计算机犯罪等问题严重的影响计算机数据平台,对计算机的网络信息造成严重的威胁问题。 3 激素啊你就网络安全的改进对策 3.1 建立防火墙软件 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规划要求,建立防火墙软件。利用网络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配置组合,明确网络公共信息的安全性水平,按照网络资源的私有规划制度进行合理的分析。防火墙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级别,利用网络过滤的方式,降低网络信息的风险问题,制定合理的防火墙信息协议管理标准,确定网络环境的安全水平,提升计算机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提升对病毒的抵御水平。例如,使用360卫士、金山毒霸软件进行杀毒处理。 3.2 黑客的防御 制定安全用户管理标准,设置准确高级别的密码,结合用户权限制定智能卡,生物卡,指纹识别系统,尽可能的避免黑客的入侵。采用防火墙技术,通过对网络信息的限制访问,控制网络数据信息的访问级别,设置内外网络管理及时,确定数据访问级别,设置合理的网络黑客抵御防护标准。 3.3 口令设置 采用智能卡标注进行口令设置,采用生物特征对信息进行口令的分析,记录系统相关用户的信息内容,对不可以公开的信息进行限定。采用有效的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用户信息的数据内容,确定符合用户信息的口令表,提升信息系统准入级别。 3.4 网络安全意识的管理 在网路信息安全化技术管理上,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规划和管理,提升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安全意识管理水平,避免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误问题,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有效可靠性级别。建立符合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管理岗位,加强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级别,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做好数据信息的有效备份,提升数据信息的加密性,制定黑维护计算机网路信息安全管理运行的技术标准,逐步提升网络信息用户的管理意识,实现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准确意识管理。 3.5 数据加密的处理方案 对高级别保密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提升数据信息传输的伪装性,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级别。在数据信息传递过程中,对于专用的高级别数据信息,采用单一线路的加密传输方式,不断完善数据信息的加密管理级别,设置准确的密钥,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级别,对TCP/IP进行封装管理,提升数据信息的保密性,传递成功后及时对保密数据进行恢复处理,确保数据信息的有效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多项的内容,需要针对网络信息的发展管理目标,逐步完善网络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性管理意识,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技术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黑客攻击问题,提高杀毒和预防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实现计算机网络的阿全快速发展。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更高水平,即要求企业管理要实现电算化、科学化,以及自动化。本文主要从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入手,分析了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企业管理;作用;应用 一、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 在企业管理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在50年代初期,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只是进行工资计算以及会计作业,应用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事务处理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第二阶段,电子计算机被用于控制原材料、设备以及配件的存贮,来为订货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计算机存贮控制与预测技术相结合,具有了订货管理的作用。第三阶段,电子计算机被用于核算产品成本,利用计算机将有关的原始数据以一定的关系式进行计算,并可以进行成本比较。第四阶段,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决策。这时的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有了新的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分析以及贮存等都以电子计算机的要求实现了程序化与规模化,并凭借计算机建立了企业的数据管理网,建立了各种经营管理以及经营决策的优化模型。 二、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在企业管理中,信息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介质,它反映了企业内部与生产、经营以及人力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情况,主要包括了数据、报表、图纸、凭证以及文件等。企业中的信息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直接影响,每一种信息的变化都会使企业管理进行调整,以适应信息变化。比如:当产量减少,企业管理就需要对生产进行合理组织;当库存增加,企业管理就需要相应地改变运输或者销售手段等。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要对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收集。另外,现代化企业管理还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及深度加工,而电子计算机可以将企业中零散的、不具规则性与系统性的信息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信息分类与排序[1]。具体来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将同类信息按照时间进行排列,或者根据信息的属性将信息排列成网状结构以及层次结构,再或者按照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进行归类存贮,建立出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或者文件库,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增添以及删减,并可方便查阅。 2.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决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由最初的只用处理企业事后业务发展到现在的处理科学判断与决策等事前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能否及时获取信息并进行正确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效率。获得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而正确地使用信息是指利用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比如:当产品的产量以及原材料的消耗情况等发生变化时,企业该怎样确定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对这些突发性、动态性以及大型性的状况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决策,而这光靠管理者的经验和大脑是不够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法库以及解决管理问题模型库或者优化管理模型库,这些可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各种方案进行选择,以最快速的方式决策出最优的管理方案,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3.可以节省人力以及时间。在进行统计、计算、抄写以及存贮工作时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让工作人员从这些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只要对计算机进行适当操作就可以将原本庞大的工作量轻松地解决掉。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的投入,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时间,让工作人员有时间对本职工作的业务理论以及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与效率。此外,计算机可以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比如:某公司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工作,在每天下午下班后将各部门的生产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处理上报给总公司,总公司会在当晚将第二天的生产任务传达给各部门,这个过程将非生产人员减少了12%[2]。 4.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在企业中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不仅涉及到与计算机本身相关的知识,还涉及到数学知识以及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必须符合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在原本的管理知识基础上,还要掌握用计算机进行本职业务处理的知识与技能,比如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原理与程序设计等知识与技能。管理人员只有在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才能在现代化管理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来进行深度管理。所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管理,可以使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得到提高。 三、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 1.大力宣传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了解只停留在计算机的信息搜索、人际通信、视频音频播放等功能上,而对于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到底能够做什么以及能起到什么作用并不清楚,这就需要对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作用进行大力宣传。宣传内容可选用国外应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管理的案例来拓宽人们的思路,在宣传手段上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班与培训班,让大众对计算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优势。 2.做好基础性的工作。要在企业管理中实现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与实践,需要创造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性条件来顺利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最先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就是选择恰当的课题,在课题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在人工计算时重复次数多、计算量大的课题利用计算机进行,比如工资的结算、成本的预算与结算以及利润的计算等。二是对于人工无法完成,但是在采用科学的方法后可以起到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或者任务,应该利用计算机进行解决,比如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以及生产安排的优化工作等。三是对于那些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此外,还要在加强数据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将各项指标进行数量化、标准化、系统化处理;在处理原始文件的格式化问题上利用计算机解决;在经济信息分类制度以及编码系统的建立时利用计算机进行。在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中融入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使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在基础性工作中的应用对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作用进行宣传与推广。 3.可以推广应用经济数学方法。经济数学方法是指在经济研究中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的数学方法,是用来研究经济信息之间的关系,比如规律性、依存性等,进而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在进行决策时提供定量的分析方案,使管理人员在定量分析方案的帮助下选择出最优方案,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到的数学方法包括:规划论、存贮论、排队论、数理统计以及网络技术等,它们有的在生产需要中被提出,有的在生产实践中被应用。比如:在生产能力以及原材料的供应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规划论中的线性规划方法将预定目标进行最优化处理,使产量达到最高,而成本却可以最低;在设备的更新计划中,可以利用规划论中的动态规划将总收益提到最高,成本投入降到最少;在进行设备大修时,通过网络技术可以达到减少工期的目的;在企业计划平衡工作中,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不断地改进计划的方法;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采用优选法以及正交设计;企业在对产品的市场进行需求分析时,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法来进行,促进企业合理地安排生产以及更好地组织销售。企业管理者将经济数学方法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灵活的应用,通过不断地应用来总结并建立出各种数学模型,为企业管理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与准备。 4.研究并建立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企业要研究并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实现企业的管理自动化。在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计划的提出、可行性分析、系统调查、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等流程。其中系统调查主要是对现行管理现状以及业务流程的调查,初步设计是在经过系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设计的内容是将计算机运用于管理中的规划性方案,比如方法库、数据库的建立等。详细设计是对初步设计中提出的每一个子系统进行详细的功能设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立是需要花费较长周期的,而且需要管理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密切配合,参加研究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人员是由系统分析师以及程序员构成,只有这样严格研制流程和参与人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才能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使企业管理实现自动化。 四、结束语 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途,且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工资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企事业单位在工资管理方面涉及工资的计算、核算、发放工作,财务人员劳动强度大,并且工作不允许出错。利用计算机进行工资的发放,不仅能够保证工资的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利用有关软件对和有关工资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服务于财务部门其他方面的核算和财务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节省成本,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提供更先进的方法。因此,工资管理系统在财务部门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在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VF6.0、Access等数据库软件实现的工资管理系统已在人事工资管理中广泛应用,大量的工资资料数据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自动计算,保证数据准确,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利用这些系统进行人事工资管理具有检索迅速、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成本低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便于数据的存储和保存。但是这些系统存在一定的缺点: 利用数据库编写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单机版程序,不利于信息在其他地方的查询。即便是C/S模式的系统也需要客户安装相应的软件,不利于操作;系统缺乏对数据的具体分析和开发功能。传统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只具有信息存储和事务处理的能力,没有数据分析功能,不能对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系统间数据缺乏共享。工资管理系统需要职工的基本信息,可以不用自己建立人员的信息库,只需要实时访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即可。但传统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没有提供数据访问的标准接口,数据交换无法实现。 二、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Web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开发,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迫切要求。对基于Web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而言,使用J2EE搭建人事管理信息平台,能不断将人事工资管理信息化整合完善,形成长远规划,将异构的系统进行整合。通过J2EE的跨平台技术,开放地进行远程访问,为系统的异构整合提供了保证。 (一)后台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后台数据库是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为了适应数据共享的环境,DBMS必须提供数据保护能力,以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可靠和正确有效。包括数据完整性约束、数据安全性、并发控制和数据库的恢复功能。后台数据库的实现可以采用SQL Server或ORCAL数据库系统实现。 (二)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 前端应用程序应该功能完备、易于使用。可以采用JSP利用SSH技术或进行系统的开发。基于Web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采用的是B/S架构,其客户端不受任何的限制,只要有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就可实现访问。SSH三层框架的系统设计降低了程序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时间,系统设计的重心由数据存储与界面设计方面转移到系统功能模块的逻辑实现上。基于框架的开放性,代码具有易修改的特性,可以实现不断地修改编译与扩展,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 三、在人事管理中如何用好计算机 (一)建立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工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相互结合,信息共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对单位工作人员调入调出、职工的晋级、转正、职务变动等进行处理,以及在数据库内设定岗位工资标准、薪级工资标准、津贴补贴标准等,关于数据类型和业务流程在系统中都应进行科学的设置和处理,只要职工的情况输入正确,职工的工资会自动得出。系统要支持批量数据的导入导出,并能对单位需要设定各类信息的统计,生成报表。 (二)加强工资数据的分析 工资管理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工资报表数据的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决策功能可以通过建模技术和运筹学,对工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以为高层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数据,为企业领导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情况的分配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也是企业分配制度不断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工资数据的分析工作,这将是工资管理工作的一大转变。 (三)增强人事工资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技能 人事工资管理中,人力始终是第一资源,计算机只能是人事工资管理者的好助手,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人事管理人员要具备高超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从事工资管理的人员要定期做好数据的备份,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记录归档,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和最新化。每一位从事人事工资的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政策,提高业务素质,恪守职业道德。 总之,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要结合企事业自身的情况具体分析,设计出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系统,帮助企事业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电子计算机论文:浅析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方面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笔者先简要介绍了其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而对其应用做了深入探讨,以便电子计算机能够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医院管理;应用 电子计算机在国外医院管理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国内这方面的应用还不是非常广泛,因此,本文就其在医院管理中重要作用进行详细探讨。 1.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 电子计算机能够促进医院系统信息网络化的建设,能够帮助医院管理实现系统化,这对医院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因此,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医院自身管理方面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也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医院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医院行业每天都会有来自不同地方产生非常庞大的数据,而这大量的数据需要用不同的储存方式进行储存,所以说再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将显得非常困难,而电子计算的出现将会使这一现象变得非常简单,它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采集、收集、输入、存储、查询等,等以后查询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 1.2 医院的病人方面 医院就是给人看病的地方,而医院每天都会有非常庞大的人来住院、看病,因此,每个病人来医院产生的消费、病情、症状等信息都必须记录在案,因此,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电子病历,这对病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方便病人以后再来复查查找。 1.3 医院医疗器材方面 周所周知,衡量一个医院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该院的医疗器材,然而很多大型设备都是相对独立的,差生的信息保存起来也是非常不方便的,因此,电子计算机能够将这些复杂、庞大的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的保存,方便医生的储存和查找。 1.4 大学医院方面 很多医院都有自己的合作大学,而这些大学医院经常会做一些科研实验,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临床实验方面都会差生很多信息,用传统的管理是很难储存这些信息的,而电子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的方便储存。 2.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具有非常广泛而有重要的应用,它能够帮助医院实现信息网络化,这对医院大量信息的采集、记录、储存以及传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应用:医疗记录信息、护理信息、临床检查信息等方面。 2.1 医疗记录方面的管理 对医嘱信息方面的管理就是我们常说的医疗信息管理。对医生在看病过程中的诊断情况,自动生成治疗单、注意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记录、管理,这样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在核对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另一方面,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建立,能够使病人在收费处不需要经过医院人员而直接自动进行划价,同时,还有一方面的重要应用就是在进行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核对的项目非常多,而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化建立,能够减少人的参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误差出现的概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2 护理信息方面的管理 医院每天所产生的大量信息都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记录的,因此,在收集这些信息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每天产生的护理信息必须完全准确和完整,然后在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下一步,这样整理出来的信息就成为最后统一的护理信息,这就是护理信息的主要作用。因此,在记录护理信息时主要记录一下几方面:一是,护理级别;二是,护理对象的病情情况;三是,入院后的护理记录;四是,出院时的记录情况等。 2.3 临床检查信息方面的管理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临床检查信息管理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运用电子计算机能够更加方便的对临床信息进行及时、详细的收集、记录、保存和输送,因此,在临床检查方面的信息性质主要是结果方面,所以可以说,临床检查信息管理系统就是一个起着辅助作用的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多种问题进行详细解决。 3.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基本构成 3.1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底层设备 交换产品是设置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最底层,该设备包括很多方面,最重要的两方面是服务器、交换机。因此,医院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可以选择技术性非常高的10M/100M的交换式,交换设备要选择稳定性相对来说非常稳定的,一般选择美国的CISCO公司比较多。 3.2 主机系统 对于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小一些的医院在网络系统设置的时候,由于该院的信息规模比较小,在选择时可以更具有针对性的来选择,比如主机系统要选择小型机加服务器的模式来构建,这样既满足了医院管理要求,又节省了价钱。 3.3 数据库系统 医院信息的数据库系统无论是设计还是选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据关键作用的一步就是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选用,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每天产生的信息量也是不断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库的设计和选用都将在医院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概念结构设计就是指数据库分析,并且也是数据库开发的第一步,在进行该设计的时候,要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满足客户对各项数据的要求,在表示用户的需求时可以选择用开发数据模型来表示,这样进行设计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为将来的逻辑结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应用软件系统 对于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功能的实现和医院工作效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就是应用软件系统。在选用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其主要是由人为来进行操作的,因此,要将人性化和操作的熟练程度考虑进去,因此,医院在选用信息管理系统时,要建立在操作功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信息管理系统。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计算机已经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尤其是对于医院这特殊的行业,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病人来诊断,大量的信息产生,因此,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将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对当代身份认同影响的一种可能性路径 【摘要】虚拟空间是当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认同是现代性问题的一个热点。文章认为,电子计算机对身份认同影响的研究焦点应当从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孤立的、静止的关系转向互动的、融合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将过度使用网络等视为病态,而是应当将之看作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固有身份认同的解构、迷失和对新的身份认同的重新追寻的过程。文章针对虚拟空间使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思路。 【关键词】虚拟空间;身份认同;电子计算机;影响路径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大规模使用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这些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科学技术领域自身。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同体(commll-nity)。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敏锐和及时地关注电子计算机对社会影响的研究。“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更为微妙,也更具有爆炸性。”近二三十年来,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虚拟空间(也可以称为网络空间、赛博空间、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当代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和情感生活的重要平台。虚拟空间不仅明显地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也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表现方式。我们认为,虚拟空间是有关计算机社会影响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从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角度对虚拟空间与当代人身份认同影响的研究。更应当是一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尝试的研究路径。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围绕虚拟空间对当代人的身份认同影响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一 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人的影响是一个渐进性和阶段性过程。从电子计算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看,人文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将电子计算机社会影响研究工作的焦点从人与机器之间的对立的、外在的研究转向互动的、融合的研究。而后者与当代人的身份认同有直接的关系。 综合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成果,我们大体上可以把人与电子计算机关系的发展阶段比喻为工具、镜子、通道或迷宫圆。 人与电子计算机关系的第一个阶段可以比喻为“工具”。从时间上划分,这个阶段大约从电子计算机投入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在这个阶段,人们一般把电子计算机看作一件有用的和贵重的工具。在人们的眼里,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做事情。比如。人们让电子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从事数学和科学运算,处理财务问题以及进行通信联络,等等。“计算机是一个工具。它帮助我们进行写作,管理帐目。”翻(丹)在这种情形中,人们最重视的也是电子计算机的工具功能,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等于人与其从不需要领取薪水的助手之间的关系,人们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改善计算机的运行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多数普通百姓还没有享受到带空调的舒适住所和办公条件,然而,许多单位的计算机房往往是恒温、整洁、干净和管理规范的,人们这样做的首要目的还是对这个高级工具进行保养和维护,使其更充分、更顺畅和更有效地发挥效用。 第二个阶段可以比喻成“镜子”。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把电子计算机看作一面能够反射和折射人的自我、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镜子。而人的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主要指的是人的理性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外在展现。因此,人们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地把电子计算机看成“另一个自我”。在人们的心目中,由于这个“另一个自我”不过是人的理性自我的创造能力的一种表现。电子计算机无论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来,人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自己的自我能力的提升或表现。回顾一下,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们津津乐道很多“人机大战”的案例(比如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与超级计算机的博弈),即便被人们誉为具有超人计算能力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屡屡成为电子计算机的手下败将,人们也不会感到沮丧和失望;相反,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案例无非一再生动和形象地说明:电子计算机的胜利其实是人的理性力量的成功。电子计算机的无坚不摧折射了人的理性和创造性的无限威力。 如果将电子计算机比喻为不知疲倦的工具和反映人的理性自我的创造能力的镜子,人们势必会在人与电子计算机的“一一对应”层次上去理解人与电子计算机的关系,把握电子计算机的社会作用。发生在一台电子计算机与一个个体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只是简单的、单向的和小范围的,关于电子计算机的社会影响的研究工作也主要是从宏观的层面上去讨论电子计算机对于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与此相关,人文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与电子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者们自觉联合起来,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等学科背景中探讨电子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自身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个方面,人们花很大气力去讨论电子计算机应用中的善恶观念问题、隐私问题、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滥用与电子计算机犯罪问题、电子计算机使用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问题、电子计算机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等。我们也不否认,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学术界开始注意到网络生存问题。但是,总的来说,人们对电子计算机的社会影响的研究方式是客观化的,研究工作的出发点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二元对立,这因而使得人站在一个积极的、主动的位置对电子计算机的社会作用加以审视,而不可能从微观层面上对电子计算机的社会影响进行个体化的、多向度的思考和探索。 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对人的影响的第三个阶段可以比作通道(gateway)或迷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发生了快速的变化,网络开始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真正来临和网络的普遍使用,千千万万台计算机及其使用者所形成的网络空间就如同一条条通道或迷宫,它看上去四通八达、畅通无阻、规则公平、简便实用,但是往往充满诱惑和陷阱,让人瞬间就可以体验到惊异、感叹、兴奋、沮丧、焦虑和恐惧,让人时常失去方向感和定位感。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深入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进而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内在与外在、宏观与微观、积极与消极等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虚拟空间的日益扩展和丰富,虚拟空间中的空间似乎不再空虚,虚拟实在中的现实好像也不再与生活无涉,虚拟社区似乎也不再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日益成为人的真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解决理智问题、情感问题的重要场所。在虚拟空间发生的不谋面(communication without faces)交往中,很多人似乎找到了在现实社区中已经被现代化所湮灭或摧毁的乡愁、意义感和本真感。可以说,虚拟空间冲击着人们固有的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方式。“计算机不是简单地为我们做事情,而是与我们一起做事情,包括对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的飞速发展——它被集中地称为互联网——把千百万人连系在一个新的空间中,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社区形式。我们的认同本身”。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社会学家提出并论证了网络社会崛起的论题。 一般来说,人们在颇具自由性、虚拟性和及时性的虚拟空间中的活动方式具有其特殊性。有学者提出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活动方式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模拟;远程展示;身体完全沉浸;身临其境;互动;人造性;网络化的交往”。虚拟空间的上述特点以独特的方式对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在网络空间中,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机“一一对应”关系。也不是人与电脑之间的直接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人与机器之间、人与人之间甚至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多向度的、动态的、相互融合和造就的关系。与此相关,关于电子计算机社会影响的研究也应当从单纯的技术性的、客观的研究转向综合性的、注重主客体融合和互动的研究。从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发者和产品使用者的一般性道德自律的宏观研究转向电子计算机对人的身份认同影响的更微观层面的研究。这种情况,按照社会学家的看法,就涉及到所谓身份认同问题,因为虚拟空间严重影响到人的意义感和体验。而“身份认同就是人的意义和体验的根源”。 二 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所形成的虚拟空间对当代人身份认同影响的角度去研究电子计算机的社会作用,可以加深我们对身份认同这个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也就是说,这种研究方向不仅是研究电子计算机社会影响的一个必然的转向。同时也是理解身份认同这一现代性问题的恰当的案例。 身份认同(identity)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一个跨学科的话题,来自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学科的学者都从其学科背景出发展开讨论,也正因为如此,身份认同在各个学科和学术语境中体现为不同的问题域。从最简单和直接的意义上说。身份认同就是现代人对意义(meaning)的追问。“我所谓的认同,是指社会行动者自我辨认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它主要体现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走向何方”等问题。一般而言,当代人的身份认同具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就纵向维度而言,身份认同主要体现为人的自我深度感,指主体对于自己意义和价值的不断向内的发掘和思考。这表现为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个体认同(individual identi—ty)等;就横向而言,身份认同主要指主体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和不断拓展的社会意义感。这主要体现为社会性的认同(social identity)、集体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和群体认同(group identi,ty)等等。 仅就本文所论及的虚拟空间与身份认同的关系而言,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可以引起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从网络空间与身份认同关系的路径去讨论和思考身份认同问题,可以加深我们对当代认同中的成分和要素的理解。 作为处于不断演化中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内涵的概念,身份认同是多种成分之间有机和合理作用的产物,当代认同的理想化的概念是要有这些关键的成分聚合在一起的。 从网络空间与身份认同关系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认为,在当代身份认同的诸多要素和成分中,身份认同的连续性显得格外重要。所谓身份认同的连续性成分,指的是一种自我体验和自我经验感,它造就了一种时间和空间意识。“一个人对在时空中存在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以及别人认识到一个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一事实的知觉。”NCP37)具体来说,在个体的身份认同那里,认同的连续性指的是时间和空间关系动态的一致性。个体的身份认同之所以具有连续性,是因为个体所具有的记忆能力是一种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相应地,在由个体的身份认同构成的集体身份认同(身份感)那里,认同的连续性指的是如何能够保证集体的身份认同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一致性。团体、单位、民族乃至国家都存在着身份认同问题。整体而言。身份认同可以体现为一种历史感和历史记忆。 在传统社会中,时间与空间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循着传统的引导去生活,一代代人悄然走过空间,平稳度过时间。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时空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也就引起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这其中,虚拟空间扮演了一个很关键的角色。网络空间以其充满现实感的虚拟性开辟了崭新的时空语境。比如,通过模拟等手段,人们可以仿真乃至逼真地“后退到”或“前进到”一个特定的时空领域中。再比如,已经基本成为常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络空间中设定和规定新的身份,从而可以实现特定空间中身份的多样化。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电子计算机这种现代技术手段所构成的网络虚拟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与当代身份认同关系的研究路径中丰富对“身份认同事实上是一个现代性现象”翻的理解。 第二,从网络空间与身份认同关系的路径上去讨论身份认同可以促使我们对“自我”这个关键概念作更多的思考。 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身份认同问题就是“自我”问题。因为,所谓人的意义感、对“我是谁”的追问以及对位置感的关注,其实都与“自我”这个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近代科学和理性启蒙的不断熏陶,人们对现代“自我”概念已经习以为常,这个概念也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基础性的概念。一般而言,我们将现代学术语境中的“自我”理解成连续的、统一的、理性的。然而,在虚拟空间中,“自我在各个方向上分裂开来”,“我分裂了我的心灵……我可以看见我自己被分成若干个自我。当我从一个视窗跳到另外一个视窗的时候,我就启动了我的心灵的一个部分”。这样,自我成了非稳定的、非连贯的东西,它不能再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稳定的、整体性的东西。“这个自我的本质不是统一的,它的部分也可能不是稳定的实体。” 三 在现实生活层面上考察,从虚拟空间与当代身份认同关系的路径去研究电子计算机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我们研究和理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规模运用所带来的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正如前文所讨论的那样,虚拟空间对人的社会影响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宏观、外在影响逐步渗透到对生活层面的微观、细致和内在的影响,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电子计算机及虚拟空间对当代人的身份认同与意义感的冲击。由此,我们认为,可以从虚拟空间对人的身份认同影响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网络社会中一些典型的现实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成为当代人现代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根据同一份报告,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年底增长了5873万用户。同时。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2亿,年增长率为18.1%。报告还显示,网络购物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达到2,42亿人。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4807万人。在此,我们不妨比照一下10年前的相关统计数字:2002年中国网民已达3370万人,比2001年同期增长49.8%:上网电脑达1245万台,比2001年同期增长40.6%:我国上网电子计算机数约1245万台,其中专线上网电子计算机数为234万台,拨号上网电子计算机数为1020万台。我们面临的另一个不争事实是,青少年是目前我国网络使用的主要人口,是虚拟空间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络人口中,10-19岁的网民人数占总网民人数的24%,20-29岁的网民人数占总网民人数的30.4%。 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的使用率会越来越高,虚拟空间的覆盖范围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与虚拟空间使用带来的积极和正面效果想伴,网络空间使用引起了一些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其中显著问题之一是青少年网络使用过度,以及网络游戏成瘾所带来的各种负面作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为此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代价,因为很多年轻人沉溺于网络游戏、娱乐和交友等活动而荒废学、耽误工作、影响家庭和睦,有人甚至发生犯罪行为或伤害行为。 结合以上对虚拟空间与当代认同影响的考察,我们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第一,既然当代人意义感的解构和建构在现代社会中凸显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既然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的虚拟空间对人的身份认同的影响是必然的和真实的,既然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也是我们现代生活必不少的元素,我们只能采取积极和建设性态度去评判虚拟空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总体而言,我们很难设想回到没有网络和虚拟空间的生活中去。只有从学术上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才可以在操作层面上找出有效的应对手段。对于网络使用中的类似于自我控制力降低和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原因比较复杂。校正和戒除网瘾的办法也应当多样化和个性化。应当尽可能具有针对性。但是,根据我们关于虚拟空间与身份认同影响问题的研究思路,我们认为,虚拟空间及其应用对人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破坏了人们固有的身份感和意义感。在旧的身份认同感被消解和破坏、新的身份认同感处于重构阶段中,身份认同出现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如果我们简单地、粗暴地将虚拟空间使用中的很多问题完全归结为病态的成瘾,一方面可能误解了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另一方面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到“对症下药”,更谈不上有效、合理地解决问题。同时,由于网络空间与当代人的身份认同具有复杂的联系,我们不能指望通过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力量、体育锻炼甚至通过类似于外部刺激(比如媒体上介绍的脑部手术和电击等极端手段)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是一种共同体,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这个共同体中力图获得意义感和身份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在网络使用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也是网络社区和共同体中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厘清青少年在共同体中获得意义感的途径、方式等问题。共同体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参与者对共同意义的欣赏、占有和利用等问题,因此,不能指望通过孤立、隔绝等办法去解决虚拟空间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尤其是与个人的身份感和意义感相关的问题。由于共同体建设涉及到文化、法律、制度等层面,因此,虚拟空间中的共同体建设也必须从文化、制度、教育、心理和管理等方面着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指望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手段可以解决虚拟空间中的问题。当前,各方面都重视健康、和谐社区和共同体建设,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而网络社区也是健康、和谐社区和共同体建设的一部分,是现代精神家园建设的一部分。 第三,身份认同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认同,无论是从自我认同的维度还是从社会认同的维度看,身份认同都涉及到对“自我”的价值定位问题。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无疑面临着价值冲突、对话和融合问题。生活在虚拟空间中的人们实际上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价值观冲突、对话、交流、表达和融合问题。因此,研究虚拟空间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而有效地、合理地进行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思想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引导和培养网络社区和虚拟空间中合理的、有活力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有效和合理地解决虚拟空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我们现在比较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建设问题,而对于虚拟空间中的价值观建设问题则相对比较忽视,这也是我们应当加以注意解决的方面。 电子计算机论文: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Meta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国人鼻咽癌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从1989年1月~2013年5月收录的PET-CT与MRI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临床诊断试验,并对纳入文献采用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5篇,共6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诊断鼻咽癌转移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94%(91%~96%),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7,SE(AUC)为0.2399;而MRI诊断鼻咽癌转移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84%(80%~87%),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4,SE(AUC)为0.1154。以上结果表明与MRI相比,PET-CT在国人鼻咽癌转移诊断中具有较低的误诊率,但诊断价值稍低。 结论 根据现有的诊断试验,PET-CT和MRI均是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有效技术手段。在误诊率方面,PET-CT优于MRI;但诊断价值稍低。因此,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鼻咽癌转移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关键词] 鼻咽癌;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转移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高发的头颈部肿瘤,其发病率居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位,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因肿瘤易复发和早期转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1]。目前,NPC的常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MRI较CT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优点,能更好地显示NPC侵犯的范围,可准确评价鼻咽癌转移的情况,能够判断肿瘤的部位、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此外,它还可以鉴别放疗后组织纤维化和复发的肿瘤,复发肿瘤呈不规则的块状,可同时伴有邻近骨或(和)软组织结构的侵犯及淋巴结肿大;而放疗后的纤维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块状或局限性的不规则的斑片状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分界不清,因此,MRI还能积极参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2]。然而,MRl检查依赖于肿瘤病灶的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诊断,这种判断标准易致假阳性和假阴性。自2001年问世以来,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影像学技术,在肿瘤学、神经病学、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高敏感性和高准确性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和认可,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3]。然而,PET-CT和MRI在诊断鼻咽癌转移的价值孰轻孰重,仍处于未知数。因此,笔者拟对PET-CT与MRI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临床诊断试验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我国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包括:①包含PET-CT与MRI诊断鼻咽癌远处转移的临床诊断试验。②是否为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参照标准为病理学检查或通过随访影像学检查、临床检查及临床症状等共同确认。③文中能直接或间接提供数据,可分别计算出对于转移病灶或转移例数的真阳性值(true positive,TP)、假阳性值(false positive,FP)、真阴性值(true negative,TN)、假阴性值(false negative,FN)。④遇到重复发表为文献,选择数据详尽或最近发表的文献。⑤文献中病例数≥8。 1.2 排除标准 包括:①排除未提供充分原始数据且索取无结果、只有摘要而无全文、重复发表的文献。②采用综合影像学评价方法,无法区别PET-CT及MRI各自的诊断效能的文献。 1.3 检索策略 检索国内公开发表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1989年1月~2013年5月,以“PET-CT、MRI、鼻咽癌、转移”为主题词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再对所获文献的标题、摘要进行分析,如摘要初步符合纳入标准则进一步查找并阅读全文。 1.4 筛选策略 由3名研究者共同制定文献的筛选标准,分别筛选、阅读原始文献标题、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认真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真正符合纳入标准;最后3名研究者交叉核对文献,如遇分歧可由第三者决定是否纳入研究。 1.5 质量评价 采用质量评价工具(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定,包括14个条目:疾病谱组成、选择标准、金标准、疾病进展偏倚、部分参照偏倚、多重参照偏倚、混合偏倚、待评价试验的实施、金标准的实施、试验解读偏倚、临床解读偏倚、难以解释的试验结果和退出病例[4]。评分细则为:若认为所选研究符合条目,则评价为“是”。若所选研究的选择标准没有明确报告,那么应评价为“否”。若研究仅报告了部分选择标准,并且现有信息不足以将该条目评价为“是”,则应评价为“不清楚”。每一条目评价结果为“是”的记为1分,总分14分。 1.6 资料提取 提取文献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限、研究对象的病例数、年龄、性别、是否盲法、是否属于前瞻性研究、是否存在证实偏倚、PET-CT或MRI是否采用定量分析、按照转移病例数或转移病灶数,计算真阳性值、假阳性值、真阴性值、假阴性值、灵敏度及特异度。 1.7 统计学方法 利用Meta-Dis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采用汇总灵敏度(sensitivity,SEN)、汇总特异度(specificity,SPE)、汇总诊断优势比(diagnosis odds ratio,DOR)及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S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通过AUC的大小比较PET-CT和MRI的诊断价值,SROC曲线越接近坐标轴的左上角,说明曲线下面积越接近于100%,表明该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越高。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按照以上检索策略,在万方数据库检索到50篇、CNKI检索到35篇,维普数据库6篇。3名研究员独立阅读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篇文献[5-9],共636例患者。文献检索步骤见图1,所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Meta分析结果 PET-CT对鼻咽癌转移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94%(91%~96%);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7,SE(AUC)为0.2399。表2异质性检验显示,合并DOR为3.40,I2=95.4%,表明存在高度的异质性。 MRI对鼻咽癌转移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84%(80%~87%);SROC(AUC)为0.7654,SE(AUC)为0.1154。异质性检验显示,合并DOR为3.77,I2=95.3%,表明存在高度的异质性。见表2。 表2 PET-CT与MRI诊断鼻咽癌转移评估指标的汇总比较 注:MRI:核磁共振成像;PET-CT: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SEN:汇总灵敏度;SPE:汇总特异度;AUC: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DOR:汇总诊断优势比 3 讨论 鼻咽癌主要高发于我国南方,尤其是广东省是世界高发区,因此探讨我国国人鼻咽癌这一恶性肿瘤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鼻咽癌的治疗疗效依赖于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措施,而合理有序的治疗以准确地判断鼻咽癌的侵犯转移范围为关键因素。目前,诊断鼻咽癌转移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于传统的B超、CT、MRI和新兴的PET-CT[10-12]。基于此,本文针对MRI和PET-CT两种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方面的价值做一Meta分析,结果发现PET-CT的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和94%,表明其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65%和6%;MRI的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和84%,表明其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65%和16%。由此可见,PET-CT和MRI在诊断鼻咽癌转移的漏诊率方面没有差异,而PET-CT较MRI具有较低的误诊率。然而,MRI的SROC曲线靠近坐标轴的左上角,曲线下面积较大,表明MRI在诊断鼻咽癌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针对以上结果,PET-CT未表现出较高的漏诊率原因可能在于PET-CT与肿瘤细胞的糖代谢相关,坏死组织增多,肿瘤组织血供不足,组织营养成分缺乏或缺氧,肿瘤细胞代谢活动受到抑制,癌细胞的吸收和浓集能力降低,导致部分鼻咽癌淋巴结转移与正常组织不能通过对比显像检查出来。而MRI表现出较PET-CT更高的诊断价值可能在于PET扫描图像时噪声较高,图像重建后存在边缘失真,组织分辨率较MRI低。此外,PET-CT借助CT平扫定位,其对组织结构的分辨率也不及MRI。因此,这些原因可能影响了其诊断鼻咽癌转移的临床价值。 目前,针对国内PET-CT与MRI诊断鼻咽癌转移的临床诊断试验较少,本研究仅纳入5篇文献636例患者,所得出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Meta分析只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量化分析,其客观性和准确度有赖于高质量的文献支撑。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①尚缺乏一个诊断的金标准,各纳入文献都是以病理检查结果或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随访作为诊断标准;而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或其他部位转移病灶通常为多个,而临床上不可能将所有的转移病灶全部做病理检查。②存在较高的异质性,本研究虽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但所得结果仅仅只能作为参考,并未绝对性的依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PET-CT与MRI所应用的设备仪器及成像原理、成像参数等不一致所造成的。因此,未来的临床诊断研究可进一步规范化成像技术,尽量统一成像参数,未来可以进行相关的亚组分析等。③评价指标单一,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对比PET-CT和MRI对不同部位、不同转移病灶直径等的诊断价值,进一步完善两者的临床诊断意义。④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少,异质性较大,因此未进一步做敏感性分析;漏斗图是目前研究发表偏倚最常用的方法,但一般需要纳入文献为9篇以上,因此本研究做漏斗图分析很难辨别分布是否对称,因此未做漏斗图。未来可纳入更多的文献进一步分析发表偏倚。⑤未进行费用-效益分析,PET-CT检查费用成本高,作为常规性检查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根据现有的诊断试验,PET-CT和MRI均是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有效技术手段。在误诊率方面,PET-CT优于MRI;但诊断价值稍低。因此,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鼻咽癌转移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抚慰者;是学生知识的提升者;是学生成长的组织者。中学英语教师是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革命者;是学生了解世界、拓展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弘扬民族文化、交流先进科技的行动者。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指出:“—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教师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而中学英语教师因为任教学科的特点,在为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大业中更负有别人无可替代的责任。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就需要一代合格的英语教师。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如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养的根本。在—定意义上讲,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法》规定: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就指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师德中最核心的内容,主要是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前者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其核心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献身教育,甘为人梯。这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更是中学英语教师素质中的灵魂。因为他们不但负有塑造新世纪建设祖国新人的重任,还承载着培养走向世界、开拓未来的通才型、综合型“巨人”的重任。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搞好英语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有同事间团结协作,相互尊重,顾全大局的合作精神;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有“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给他们的历史任务。中学英语教师要有诚实的品行。“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学英语教师恪守的信条。诚实的中学英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学生。 中学英语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中学英语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英语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总之,中学英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指导性的重大影响。 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要有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中学英语教师要有流利准确的语音、语调,中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诵读技巧, 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英语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的交际过程。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师大量的词汇信息输出对学生来说就是大量的词汇信息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心理活动接收处理、储存、运用词汇信息,当然,学生的反馈作为词汇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而言又成为词汇信息输入。教学的每一步都应如此,大量词汇信息的输入转换输出。通过如此反复、多元、多渠道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词汇,逐步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师要通晓语法,精通外语的系统结构、掌握外语的语言规则,是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志之一。教师应具有相当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图示语音纯正、词汇丰富、语法正确、语言得体,应具有较强的语篇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要通晓英美文学史,了解英语发展现状,能预测英语学科的未来趋势和社会作用;同时也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具备广博的知识。要明白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可能有助于中学英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师的个人爱好应该成为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如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新信息、新见解,才能适合时代要求,成为合格教师。 其次,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 目前,科学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更显突出。一个中学英语教师除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与英语教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及民族文化知识,要具有宽厚的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观,要自觉学习和运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了解各类英语教学流派的特点,熟悉英语教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未来学等,能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学活动。 三、较强的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教学效果的关键,它包括: 1.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任何教材都得靠教师的再创造才能变为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应静下心来教书,应潜下心来育人。中学英语教师要熟知新大纲,钻研新教材、吃透教学建议;中学英语教师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即听说读写的关系,教师用书与备课的关系,教学法与五个教学步骤的关系,英语与母语的关系;中学英语教师要熟练运用五个教学步骤,即复习、介绍、讲解、练习和巩固。中学英语教师了解课文在本单元、本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抓住课文基本思路,理清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中学英语教师应挖掘隐性知识;中学英语教师应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善于处理教材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 2.了解、指导学生的能力。将来教师会越来越少而精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指导、激励学生去学、去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知识量、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去做。教师负指导的责任,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教师教的法子应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学什么,教什么;怎样学,怎样做;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快,教得快。而且,作为一个中学英语教师,除能上好一门英语必修课外,也要能开一门选修课,如:电脑英文打字、听力、英美文学欣赏等,还要能指导一项课外活动,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上演英语戏剧,指导英语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 3.语言表达能力。英语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教育性,也要讲究艺术性,未来教育对教师传递信息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口语表达要准确、简洁、通俗、生动、风趣,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文字表达要概括、严谨、自然、流畅、隽秀,善于将文字与必要的绘画、图示、表格融为一体,增加表达效果。声像表达是再现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英语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幻灯机、录音机、语言实验室、程序教育机、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4.教育科研能力。中学英语教师要敢于率先摆脱“教书匠”,成为教学专家。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科研是教学活动和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指导和促进教学。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成果的推广、教学艺术的探讨都离不开科研。教研能力低下,教学理论的肤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化。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其业务能力较强。这说明科研能力也是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部分。因为许多信息载体,如:电脑网络、多媒体的应用都和英语密切相关,这是英语教师搞科研更为有利的一面。中学英语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载体,吸收新的科学信息,根据教育规律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从新大纲、新教材、新教育对象着手,进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古今中外教学经验,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英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英语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一名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应有很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这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观察敏锐、兴趣广泛、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顽强、人格健全有主见,心胸豁达有理智,自信果断有个性,谦逊勤奋,自制力强。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健康发展的保障,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人生境界,较强的能力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生存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成熟的标志。这四种素质虽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不能太强调某一素质而忽视其它素质。我们要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比较薄弱的方面,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试论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的特征。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并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本文从文化与语言、文化与教师、文化与教学三个方面对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进行了积极探讨和研究.提出中学英语教师应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齐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 跨文化意识 文化素养 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由此可见,英语课程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但有些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把它当成了工具学科,自己担任翻译或传声的角色,觉得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就行,忽略人文教育。英语教师只有自身树立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 一、文化与语言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始终映射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英语承载着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知识。我们通过语言来教文化,却没有把语言当作文化来教.因此.我们必须对英语文化有所涉猎,才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现在人们日益重视在英语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 二、文化与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目的语适宜性=目的语文化知识。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具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目前,英语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与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和考量标准有关。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如《英语听力》、《交际英语》和《教师口语》等,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法和口语能力,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价值观、社交规约和文化意蕴等各方面内容涉及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即会说英语,懂语法就能教英语了,所以。很多英语教师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文化与教学 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是英语,有两层含义: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如果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没有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没有建立自己的文化观和和价值观,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失败的。英语与文化在教学上应该相辅相成。 1.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跨文化意识。 现在的英语教材内容紧跟时代.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涉及旅游、音乐、宗教、经济等方面.旨在通过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来了解英语文化。学生若能将对文化的理解融人到语言的运用中,会使英语更具活力和感情。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是无法很好地驾驭教材的,在讲解单词、理解课文时就会遇到文化障碍。史耕山、周燕提出优秀英语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将知识技能训练和人文主义教育融会贯通。 依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输入水平的略高标准也应包含文化内容,从而为习得者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而现实中教师备课时如果涉及文化,往往是看看教参随便一讲,没有深入理解其文化精髓。如教授“necklace”,教师如果能简介小说背景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物性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这就对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如:whatdoyouthinkaboutthe relationshipbetween necklaceand theme?canyou telluswhatallherdid isworthy?ifyouwereher,whatwouldyoudoafterthelossofnecklace? 2.整合教材、活跃课堂气氛需要跨文化意识。 学生使用的是统一教材.教师面对的学生个性不同。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将会沉闷呆板。harme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自己补充或调整教材.但须是真实的材料。内容应该是西方国家交际活动的现实反映,如报刊杂志、景点介绍、产品说明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有趣、实用。使用这些材料可以轻松实现学生的英语习得.学生在讨论材料时可以在交际过程中理解话语的意思,无意识地学会使用语言。而材料的积累和选择需要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中学生喜欢充满变化的课堂,如果一节课教师只是讲授教材,学生易生倦怠情绪,要充分考虑到情感过滤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精练、活泼的美国俚语很感兴趣,如学生表达时说不出或是不流利,笔者会鼓励:“0k,i’11giveyouagreenlight.”上午最后一节课快下课时,学生会走神.笔者会笑着说:“comeon.i’mstarvingtodeath.”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幽默、笑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跨文化底蕴,才能游刃有余。 此时教师对篮球文化的了解在师生沟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进一步互动的契机。显然比较追问语法和单词,对文化内容的追问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直接反馈,从而主动继续对话,实现知识强化。如果仅是追问语法和单词,学生可能不会作出太多和积极的话语回应。智慧是文化的火花,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在此时必为课堂添彩。 3.课外活动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下,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学和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如进行报刊阅读、欣赏英文电影和歌曲、英语演讲和表演等,既通过监察巩固课堂知识,又可以拓展知识面。但开展什么活动,怎样进行和监控,都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harme认为.“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通过角色扮演、运用语言、渗透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运用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以看电影为例,教师本身要对电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选取一部适合学生观赏的电影,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并符合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在笔者播放美国励志片“thepursuitofhap—piness”时,先简介生活原型chrisgardner的经历和他的名言:i’m thetypeofpesron:ifyouaskmeaquestion,andidon’tknowthe answer,1willtellyouthatidon’tknow.butibetyou whatiknowhowtoifndtheanswerand1willifndit.影片中男主角由于生活所迫,搬进了汽车旅馆,最后每天住教堂。学生问笔者,什么是汽车旅馆?为什么教堂还能收容贫民?教师的介绍帮助了学生理解电影,从而了解西方的生活文化,同时观影也是对学生的励志德育。 英语语言本身会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需要英语教师不停地学习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笔者希望广大英语教师能具备较高的文化意识,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融入、充实课堂,胜任英语教学工作,并能终身学习,从而使自己更优秀。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面临挑战的中学英语教师 【摘 要】当今的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家长对教育投资的加大,每一个英语教师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关键词】英语教师;挑战 当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新修订的《规范》,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职业精神,尊重道德属性,既看到教师职业神圣性的一面,也考虑到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平凡性;承认教师的职业境界是有层次性的,既有适度超前的高度上的要求,又明确了不许超越的行为底线。 随着英语新教课标颁布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已在我省(河北省)展开,且已形成主流。从反馈的信息看,新教材并未完全充分发挥其优势。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师范教育的缺失,师范教育与当前的中学教育的脱节。对于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一般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在具体语言教学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缺乏教学研究能力,甚至,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每一个英语教师不仅都面临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教学问题,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问题,有些教师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厌教。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才得以保证新教材、新教法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我国的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老师也是一个保护。 1.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思想素质,以往赞颂教师奉献精神的价值取向, 悄然地发生了新的变化。新修订的《规范》,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优良品质和行为的示范者。把热爱你的岗位和关心学生要放在首位,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良好的形象、高尚的品德、文明的举止和行为习惯影响学生,讲课要有激情,要有幽默感。要容忍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不失时机的用你热情洋溢的语言来鼓励你的学生,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退一万步说,你不一定要爱你的学生,但要让你的学生能感觉得着你的关注,尊重学生人格,敢于向你的学生认错,维护学生权益,以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更新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 优秀的教师除了用心去教,还要善于思考。教师不仅要追求升学率,还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爱上你的英语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发挥。整个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体验了成功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爱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良好的情绪,自然、和蔼、充满自信心的教态,对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起着重大作用。教师看到了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知识的发展。 再者,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新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主动的去想、甚至创造性的去运用和解决问题。当前,改革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为此创新、创新、再创新,才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如何创新?除了很强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不断改变。创新教育不仅是课堂内教育,还有课外的教育。它还是学校、教师、家庭的全面教育。这样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有创造精神的学者,从而培养出有实践能力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和压力,没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是不能适应的。首先英语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和家长,面对着无情的竞争和淘汰,你还会旗帜鲜明的宣布,你从事着天底下最辉煌的事业吗?虽然很多教师也尝试一些教育理论,你可能发现许多方法并不是很有效。甚至遇到了你难以想象的危机。所以,遇事要沉着冷静,三思而后行。敢碰硬,不硬碰。凡事讲究方式、方法。欧洲有个博学经典:难能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同时也要提高理论素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等等,以理论指导教育工作。 英语教师应做到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搞好自己的工作。只有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展的需要。 4.因材施教,贵在得法 任何教学模式的构成都包含3个方面:教学理论结构,教学活动构成,以及教学方法系统。课堂则为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阵地。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其中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英语教学应上不封顶,下不划线。挖掘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特殊性。 了解英语教学法、教学流派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任何新的教学流派,都是在吸收以前各种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任何一个自成体系的教学方法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英语教学实际和你想要达到教学效果,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塑造出充满爱的情感的教师,才能滋养出胸怀大志、知书达理、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规范》的灵魂所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英语新词在成批地产生,传统的语法规则也不断被突破,语言朝着简捷、方便的方向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原来的业务根底,应不断吸收新知识,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充实自己,密切注意语言发展的新趋势,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系统化、现代化,这样才能使教学与社会接轨,教师如果没有“十桶水”的功底,要给学生“一碗水”是不可能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英语教师要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学生们喜欢具有广博渊深的知识又善于教学的老师,英语教师除了本学科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研究外,还要具有其它学科的广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广征博引、触类旁通,把课上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让学生听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有正确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有较强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和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面对挑战,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6.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体系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侧重研究和实践形成性评价。新大纲和课标都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广大教师对大规模终结性考试早已熟知,而形成性评价则刚刚受到重视,而且正在日益完善。对课堂教学评价,老师们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就是课堂教学要从注重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当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老师把诸如分数制,改为等级制,惩罚制改为奖励制。把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分享;教学评价能力还表现在另一方面---试题评价。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好的教师不仅要会帮助学生应试,而且要掌握试题的评价,从而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应试。使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进步之处,满足荣誉感。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地发展。 7.要有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 积极参加教研组开展的各种提高教师素质的教研活动。如:组织集体学习、观看有关教学录象,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开展“创优课”活动和“教改实验”,通过“创优课”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改变,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展示教师的团队精神。 英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好,就必须具备科研的能力、具备创造的能力。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给合,并且不断创新,推动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英语教师具备科研能力,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促进中国的兴旺发达,具有重大的作用,也使许多教师成为“科研型”和“专家型”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8.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在现在的中学英语教育中,我们要能够俯视身边的利用资源,注意身边的一点一滴收集课堂的可利用资源。能够自己动手做画简笔画和幻灯片,教师就成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受益者。除了用传统的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外,英语教师还应注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应用,认真汲取新信息并加以选择,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脑的普及给我们的中学教学提出了问题。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视听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学习英语和学生沟通等。熟练的运用好这些现代化设备,使它们为我们教学服务,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最大化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论析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语言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语言;构建 论文摘要: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和他人交流。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本身既是交流的媒介又是知识技能。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主要的外语获得方式。中学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资源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英语教师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以促进师生互动,实现语言交际功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就中学英语教师如何构建教学语言谈几点粗浅认识。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离开了教学交往,个体就失去了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有效形式。罗杰斯认为: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和关系,既是教学本身,也是教学的条件。然而,这种交往必然体现为以语言为媒介的师生沟通与合作。 教师的角色之一就是资源提供者。在当前中国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仍是其主要语言获得方式。那么,英语教师仍是其英语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作为英语教师,一个教学者,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语言的定义 教学语言(teacher talk)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语用语。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语教学语g(english teacher talk)又不同于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其它学科的教学语言通常只是教师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传授技能的工具。但英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工具,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本身。因此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资源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很多英语老师把教学语言仅仅理解为“课堂用语”。非也,二者是有区别的。课堂用语是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特定用语。它往往比较固定,学生也比较熟悉,不难理解。如,"follow me.’"` class is over.”等。而英语教学语言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所使用的英语。它大体包括:1)课堂用语(classroom english) ; 2)讲授用语(instruction english) ; 3)师生交流用语(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 4)教师反馈用语(teacherfeed-back english)。 二、如何建构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 中学英语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在示范“how to say?”的问题。学生最初的英语(语音、语调,甚至语法)都是从教师那里模仿来的,就跟母语习的道理一样。他们听到老师这样的表达,就认为这样的表达是对的,就会模仿。学生长期接受错误的语言刺激,做出错误的反应,由于教师自身都有问题,当然没有纠正其错误。而这种不纠正或错误纠正,就是强化,强化错误的表达。因此,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特殊语言,应当精心设计。在构建教学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切忌冗长。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对于课堂上可能要用的语言精心挑选,多次操练。中学英语教师在挑选课堂语言时,要考虑学生实际,尽量少用语法复杂的从句(除非特别要突出该功能),尽量用简单一些的句型(但并非就是简单句)。除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以外,还要考虑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要用尽可能少的词传达尽可能准确的信息,表达要清晰,就要少用不完整句,多用完整句。当然,这是一个难点,需要英语教师平时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训练,提高专业素养。 (二)考虑到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语言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因此,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阶段性,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符合这一规律。在选择语速快慢、用词、表达句型结构等时,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既不能原地踏步,又不能拔苗助长,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知识,适当添加新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语言的句型要富于变化,力求自然。如果教师每天都使用同样的语言句型,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倦乏味,难以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学习兴趣就会丧失。恰当的做法是根据阶段性原则,一类句型使用一段时间,当学生逐渐熟悉掌握以后,就应适当变换句型、语调等。而且英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输入真实自然的语言信息,培养学生的语感。创造一些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和学生互动,比如说问候、评价、建议等。 (四)教学语言要有利于学生成长,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而又尚未定型的时期,因此教师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对学生询问、与学生交谈时,在强化学生行为时,尽量使用鼓励、肯定性的语言,不要用有伤学生自尊的词和语气。 (五)注重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刚上课时,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持15-25分钟,时间一长,注意便会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将学生的注意力如终保持在听课上面。趣味性可以从内容、语气、语调变化等方面来实现。 总之,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英语教师要精心构建、认真锤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教师只有明确英语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强进修,提高自身和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真正实现师生互动,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培养 摘要:英语阅读能力既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是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本文阐述了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提出了英语阅读技能中常见的问题,并给出了策略。最终指出了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英语阅读技 阅读作为一种方法,可以用来帮助理解和运用词汇、语法。所以,词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广泛阅读;再者,英语教学中的阅读也是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各种文本中获取信息,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开阔视野,同时,阅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在理解文字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过程,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这种能力也是一种普适性的能力。“学会阅读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快速、自动化的阅读能力通常是保证学业或工作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快速、自动化是评价阅读能力的标准,学习和工作是学习阅读的目的。阅读教学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具有流利的阅读能力;其次,是从阅读中学习,获取信息,理解文本的结构,对文本内容和作者进行评价,进而进一步学习语言。 1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 理解阅读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预测学生的困难,有效地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知识的实践和实现。”“最低限度地涉及了语言、记忆、思维、智力和知觉。”理查德•迈耶(2005)总结了阅读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阅读涉及四个过程:辨认组成单词的语音单位,将书页符号解码成可发音的单词,在长时记忆中获得每个单词的意义,将各个单词整合成连贯一致的句子。WilliamGrabe和FredrickaL.Stroller(2002)总结认为,流利阅读的过程包括:快速识别词汇意义、有效整合语言、激活背景信息,遇到困难时自觉使用策略、调整方法,以达到阅读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语言的过程,不懂英语就没有办法读英语写成的文字,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总结、推理的过程。阅读中首先要识别词汇获得意义。一般来说,看到字母就会想起能够组合的单词,一旦看到单词会不自觉地想到其发音,然后得出意义。阅读要达到的自动化程度是:一看到单词,就能想到了意义,而达到该程度,只有依靠大量的阅读训练。句法分析,是指阅读者在单词识别时,能够把词汇储存起来,以便获得最基本的语法信息。语义假设的形成。把识别得出的单词,连同语法线索再与前面读过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更大的有意义的单位,这就是语义假设的形成过程。能够前后连贯的信息就组合成更大的意义,而没有办法组合成整体意义的信息就会从工作记忆中消失。在新信息不断地整合进文章大意的过程中,背景知识和图式知识,会帮助理解语篇结构,确定单词和句子的确切意义。 2英语阅读技能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1词汇问题 词汇的量与熟练程度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尤其是阅读。对于外语学习所需基本词汇量的大小并没有准确的研究结果。确定的是,外语课堂上没有那么的时间来专门进行词汇学习和训练,也不可能给出那么多的时间用于词汇学习。即使张思中的教学法,也只能集中强化,而且还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课堂教学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词,但是可以着重教学生掌握2000-3000个最常用的核心词汇,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收集储存某些话题和学习领域中的词汇。 2.2记录速度,提高流利性 把同等长度、不同话题的阅读材料给学生练习,记录时间和阅读的准确率。在开始训练时,可以在课堂上讨论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之间的关系,介绍要记录时间的文章和抽查方法。 2.3策略问题 好的读者往往自动使用阅读策略。“预测内容”、“总结阅读内容”等阅读策略是需要学习的,值得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并大量练习。教师应该在阅读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甚至详细地解释如何使用,并提供使用的机会让学生练习并体会到这些策略对他们阅读效果的影响,获得成就感,从而逐渐将课堂上的有意使用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3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中学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3.1教师要新生并发挥学生作为阅读者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永远无法、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文本最终由学生自己读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要应当充当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2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讲解是不是讲得越全面、越细致对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就越有好处呢?事实未必如此。教师对文本的讲解如果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往往不利于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我更主张中学英语教师在处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3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最重要的方法,还是广泛阅读。我们的古人早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如果中学生仅仅抱着教科书去读,即使将教科书中文本读得滚瓜烂熟,恐怕对其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提高作用也是收效甚微的。所以必须采用广泛阅读的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中学生的广泛阅读,中学英语教师必须重视下列工作:(1)教师要筛选出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英语阅读语料,且在筛选英语阅读语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阅读语料题材的丰富性和体裁的多样性,确保阅读语料在英语话语表达上的地道性。(2)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英语课外阅读笔记,主要记下阅读文本的梗概,同时摘录一些非常地道、精练的英语话语表达,并选取其中一些特别好的英文阅读笔记和摘录加以放大,在教室内张贴,以便与更多学生分享。(3)教师每个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课外阅读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不仅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谈谈自己的课外阅读体会,而且可以让其中的一些学生朗读其读书笔记、阅读摘要,甚至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他们在英语课外阅读中所获知的名人轶事,并以适当的方式对其加以鼓励。 作者:朱俊霞 单位: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城乡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找出影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产生学科教学知识差异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缩小城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差距,提升我国教师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因素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教育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的步伐,城乡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差异就是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舒尔曼(Lee•S•Shulman)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认为PCK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将教师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交融,去理解、组织、呈现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希望英语教师不再单纯做以往的教书匠,而成为一位全能的引领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城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水平差异,提出恰当建议,以期能推进教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 二、形成城乡中学英语教师PCK差异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 本研究将吉林省内80名中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城、乡英语教师各40名。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城、乡英语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另一部分主要调查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包括五方面,即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教学策略和课程知识。目的是更清楚地了解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进而分析城乡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1.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对比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年龄方面,乡镇中的老教师多于城市;在教师学历方面,城市和乡镇都拥有较多的本科学历教师,城市中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多于乡镇,专科学历的教师在乡镇中占比较大;在教师专业分类方面,师范类英语专业的中学英语教师数量最多,城市高于乡镇;非师范类英语专业教师和师范类非英语专业教师在乡镇中所占比例较大。 2.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各方面的对比 第一,在英语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城市教师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乡镇英语教师,乡镇英语教师普遍欠缺语言学知识,城乡差距较大。第二,总体来看,在学生知识方面,经验性知识的得分略高于认知性知识得分,城市教师的知识水平略高于乡镇教师。第三,在情境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教师有关课堂情境教学的得分都偏低,有关校内外教育情境知识城市教师略高于乡镇,而西方文化知识城乡差距较大,城市教师远高于乡镇教师。第四,在教学策略知识方面,城乡英语教师差距较大,城市教师对教学法的应用优于乡镇教师。最后,在课程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对教科书的把握都较全面,但城市教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掌握水平高于乡镇教师。 (二)影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产生PCK差异的因素 1.自我因素 由以上调查可知,城市教师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在教学中也善于反思归因进行知识整合。同时,年轻人交流的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会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展知识面,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此外,有些教师多在会课下阅读多方面的书籍,重视科研,这些都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而乡镇教师多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接受新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思想、新知识的重视不够,且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重视教学情境构建,自然也就忽略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同行之间的交流不多,集体讨论的机会较少,致使知识面狭窄、反思意识不强,也不利于自我能力的提高。 2.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主要指学生课堂上对教学的反馈,这也是影响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学生大多从小就居住在城市,感受城市的千变万化,接收日新月异的信息,生活接触面广,知识掌握程度也较高,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且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他们在课堂上有时会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这在无形中督促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学生认知规律,以满足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这种无形的学习督促能够加深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认识,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没有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思考能力较差,对知识的学习也单纯依靠教师传授,导致教学沿用传统的授受型师生关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教学的反馈不足,无法使教师发现自身不足,自身的综合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专业化发展受限。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环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能接收到最新的信息,便于教师吸收各方面的知识;而乡镇所处位置较偏僻,信息传输有一定滞后性,制约着教师对新知识的吸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与校外文化情境脱轨,且学校设施建设相对城市较落后,这就使得教师无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城市教师形成PCK差距也就在所难免。此外,学校的教学评估形式也会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科学的评价可促使教师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实自身学科知识。城市中,学校会定期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意见,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有助于教师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教学,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而乡镇学校较少进行教师满意度调查,教师不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外在的促使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的动力。 三、促进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均衡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同行交流 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乡镇中学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让远离城市消息闭塞地区的教师持续接收新思想,学习最新的教育改革知识。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理论讲座,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宣传最新的教学理念,促进经验学习,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从教育整体出发,加大对城乡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展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对新入职英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不同层次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杜绝形式主义。对于初入职英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传授教学经验,重点培训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方面的能力;对于非英语专业教师则主要应夯实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使教师个体与群体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革新教育理念,开展学校校本培育 学校领导应首先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定期与教师谈话,组织教师互评、自评,时刻关注教师,了解每位教师的状态,对自身或他人发现及指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改正,补齐短板。定期举办校级同课异构公开课,让教师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发现不足,积累经验,补充自身欠缺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完善教学条件,便于教师主动反思、学习 城乡教师都要具备反思教学的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经验提升自我。乡镇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语言听、说能力,利用英语教学比赛提升自身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在具体教学中;自由时间多阅读专业书刊,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加强对学生认知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风格,明确教学策略,书写教师专业日记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城市教师应全面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学习有关教学的新知识、新理念,促进知识更新,并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增加自身教学经验。 四、结语 本次调查表明,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管理力度,帮助农村中学教师提高自身学科教学知识水平,促进整个农村英语教学发展,以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作者:刘慧 刘津伊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 摘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合作的教学文化。教师“学习共同体”重视教师之间的合作,强调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之间是一种开放、信赖和支持性的同事关系。在平等合作的互动中,学校的教学文化得到改变,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西安某大学附中基于年级外语教研组成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听评课、主题教研、实践反思等活动,唤醒了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激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愉悦与幸福。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中学英语教师 引言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教师的成长关键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性智慧的提高。然而,我国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课程,以传授系统知识和专题知识为基本导向,常常忽视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与教学实际很难真正接轨。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们工作负担较重,既没有时间主动听课也不愿意被人听课并品头论足,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教学质量提高缓慢。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这个专业发展不仅是个体的、独立的,更是社会的、团体的。美国学校组织与重建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建立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最成功的学校。这些学校致力于协作行动,为学生的学习承担集体责任。在共同体内,教师们怀有共同的愿景,互相关怀,感受到同事交往的意义与集体的力量,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心无芥蒂,平等对话。在平等合作的互动中,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教学文化得到改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师学习方式。 一、文献综述 1.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点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同行共同组成的一个探讨、研究教学的团体。共同体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团体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合作互动,在促进教师自主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同时,还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态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的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由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同行组成。共同体建立在对话、合作、共享、互动的基础上,教师们在融洽的团体氛围中进行沟通与交流,对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通过累积的集体智慧,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聚焦的是学习而非教学,以团队的方式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相互支持和共享的领导关系;(2)集体创造与实践,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共同学习与协同;(3)分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4)提供支持性条件,为教师提供所需的设备、场所及鼓励;(5)分享知识与经验,以信任为前提,平等、民主、接受建议与指导。 2.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模式 教师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具体的学校环境和教学文化,团队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好的教师团队积极向上,合作共进,团队成员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努力勤奋、思想开放、方法互补,为团队的良好发展贡献力量。同一或不同教研组、学科组的教师的思维、知识和教学方式不断碰撞、结合和分享,最终促进成员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重视基于学校自身的教师发展,还寻求来自大学的专业帮助,因此,教师学习共同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本教研模式,指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校为本,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改进学校实践。另一种是大学—中小学联合模式,是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建立起的伙伴关系,以大学专家作为资源,与中小学教师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提高中小学教与学的质量和水平。 3.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资源共享、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流动的生存空间,是稳定的“专业关系”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同伴间敞开心扉、真诚合作,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创造、融合、共生。首先,学校应该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合作意识。因为文化的再生和改变取决于人的改变,教师改变了,学校的文化才能变。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封闭孤立的观念,养成合作的品质,并开启合作的学习模式。其次,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学发展和科研发展为基础,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不同教学经验和资历的教师互通有无,没有戒备或防范心理,互相接受和容纳不同的观点,在沟通与共享中形成集体的合力,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第三,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合作方式。学校中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是集教学、科研与日常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是教师发展的具体载体。以外语教研组为基本结构组建“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或“学习共同体”,定期进行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课型、材料和要求,探讨不同的授课方式,针对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及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研究高效的、生态的教学模式。第四,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积极开放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之一。在孤立的、个人主义的校园氛围中,教师的封闭和自我摸索会严重影响其专业发展能力,而开放、合作的氛围有助于教师心情愉悦地进行教学及教学交流,促进教学与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市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西安某大学附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调查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习共同体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研究问题 (1)以教研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否帮助改变教师文化,变“孤立”教学为“合作”教学,教师愿意使课堂“公开”?(2)学习共同体能否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压力,降低职业倦怠感,提高实践—反思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2.研究被试 本研究首先由参加某外语大学教师培训的中学教师68人填写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问卷,他们渴望教师发展,并希望在良好的团队合作中提高自己。然后,对西安某大学附属初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的个案调查。该校共有英语教师19人,其中女18人,男1人。教龄20年以上的有3人(15.8%),11—19年的有2人(10.5%),6—10年的有4人(21.1%),1—5年的有10人(52.6%)。学历均为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占47.4%。 3.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法了解初中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1)问卷调查。本研究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初分两次发放《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共89份,回收7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8份。问卷调查了在西安某大学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的中学英语教师,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尤其是在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与途径方面的需求方面。如:新课改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中您认为教师最关键的品质,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知识,您在教学中亟待提高的能力,您认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您认为能够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校本培训采用的方式等共20题。(2)观察法、访谈法。从2014年3月到6月,进校观察访谈共进行课堂观察12节(初一、初二、初三各2人,每人各2节,共12节)、观察教师学习共同体教研活动4次(初一、初二、初三各1次,初中组活动1次),访谈9人次,包括各组组长和普通任课教师。 三、研究结果 1.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状况 《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希望更新知识、提高素质(87.7%),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86.3%),他们有职业发展的要求,急需提高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85.5%)、分析处理教学能力、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85.1%)、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81.1%),但任务繁重、没有充足时间(87.9%)、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团队气氛(85.2%)和专业指导(83.8%)、缺乏新信息的交流渠道(80.4%)等因素大大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由于受升学率(90.4%)和教学任务重(86.3%)的影响,很多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情况。他们愿意参加学校的培训,但觉得培训课程理论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他们希望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86.3%),立足于校本研修,有大学专家和优秀教师到校指导(85.2%),并通过研讨交流、案例分析(84.4%)和教学观摩(82.1%)等方式提高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立足于校本的团队研修势在必行。基于初中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笔者选择了西安市在教师合作方面做得较好的某大学附中进行实地调查,以下是研究结果。 2.教师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教学公开化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西安某大学附中首先致力于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合作意识。校长鼓励大家课堂公开常态化,常态课堂公开化,大家本着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心理互相走进课堂,分享经验,寻找不足。在笔者观察的课堂里,基本上每节都有教师听课,有时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主任也在场。教师们彼此听课,互相观察,进行课堂诊断。听课的教师都会详细记录,有时学校会安排录像以进行“教学片段剖析”,有的教师还会主动让同事帮忙用手机录像。课后主讲教师会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同事们也会主动跟她/他交流,教研组活动时也会就此展开讨论。在一次听完课后,进校不到一年的小徐老师还主动问笔者的意见,问她的课堂练习处理是否到位。在采访中,教师们都说互相听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他们还时常接受兄弟学校的观摩学习,基本不会感到过于焦虑。其次,学校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合作方式。该校是一个以外语教学为特色的学校,他们依托其外语教研组和年级组开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以年级英语组为一个小的共同体,共三个,其中初一有7名英语教师,初二6名,初三6名。以整个初中英语教师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共19人,校长有时参加共同体的活动。该校除了学校人教版的英语课本外,还学习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典范英语》。共同体定期活动,即每周分别一次集体活动,定时定点,地点是各自的教研室。整个初中英语共同体的活动时间是每周二下午4∶20—5∶00,地点在会议室。活动由各年级英语组长和初中部英语主任主持。大家集体说课、评课、讨论教学设计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班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设计思路。彼此平等对话,互通有无,积极反思。在共同体内,教师们共同商量每一单元的上法,然后大家集体听课,还邀请其他年级共同体的教师共同听评课,主管教学的校长也会时常参加。大家对同行们的听评课持开放、欢迎态度,年轻教师们甚至主动邀请其他教师进他们的课堂,帮助他们进行教学诊断,解决教学问题。 3.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减轻教师教学压力,促进专业发展 笔者对每年级各3名英语老师进行了访谈。问题包括:(1)你是否喜欢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2)通过参加学习共同体活动,你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是否愿意继续参加?(3)学习共同体活动还有哪些不足?通过对教师们的访谈得知,他们绝大部分(94.73%)喜欢参加学习共同体活动,在这样一个合作、友好、团结的集体中,对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在新形势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89.47%)。如,初一张老师(教龄21年)认为:在这个团体中,新教师(基本上是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传给老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把多年来对教材和对学生的认识及对课堂管理的经验传给新教师。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过共同体活动,他们的备课思路更加开阔,课堂设计更加灵活(100%);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样一种合作方式能够减轻教师教学压力,降低了职业倦怠感(84.21%),提高了教学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多的教师可以上优秀的公开课,课件制作水平也让人刮目相看。在这样的团体中,新教师加快了对教学的理解和对教师生活的适应,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外语中考成绩在全区遥遥领先。这些都离不开校长的支持。初中外语组组长李老师(教龄23年)认为:感谢校长给我们提供出外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开阔眼界,紧跟最新的教育理念。校长非常支持我们的教研组共同体活动。当然,他们也看到一些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共同体活动时最好能经常有特级教师或者大学的教学法专家的指导,有专家进行一些教学理论的教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普及,教师们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希望能申请项目做科研。初三的小王老师(教龄4年)说:虽然教学能力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但我们不满足于此,我们不想只做一个教书匠,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更全面一些,教学和项目一起抓,还要。因此,总体上说,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减轻了压力,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还应组织专家教师和大学教育专家带领教师做课题、发论文,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成为真正的实践型研究者(practitioner-researc-her)。 结束语 教师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研究和反思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教师需要将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实践证明,教师学习共同体强化了教师的身份及职业认同,唤醒了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激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愉悦与幸福。教师们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能把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当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运行,需要得到校长的支持、时间的保证,还有专家的支援。应该有更多的优秀指导教师(可以是大学专家、国培专家,也可以是外校教师和本校教师),学校也应尽可能地给予教师资源、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也应改变只看考试成绩的做法,而从多方面给予教师合理的评价。 作者:敏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 一、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和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根据教学活动过程和任务,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构成。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最终转化为教学实施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则体现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自我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的基础之上。新课程还强调各种课程资源及教学的整合,即“根据事先选择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整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方法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交际情境。最能体现教学整合的是根据中学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任务型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总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或为学生创造特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根据上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分析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问卷由20个问题组成,主要内容涵盖教师个人背景信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追求,而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课程实施层面,所以本次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展开。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主要围绕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创设语言情境、运用任务型教学的能力展开。鉴于商洛市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本次问卷没有涉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因为当地大部分中学的教室没有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教学。对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涉及评价方式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等方面。问卷的设计采用等级量表的形式,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分别记1、2、3、4、5分。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商洛市六县一区随机抽出10所中学,其中商州区4所,六县各1所;每所中学投放10份问卷,共计100份问卷,回收96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9份。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15日。本次调查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 (一)背景信息 从学历来看,所调查的教师中有79.8%的教师为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有31.5%的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29.2%的教师非师范专业毕业。从整个专业背景来看,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从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教师百分比之和来判断,可以看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状况:在教学设计层面,大部分教师能重视听说活动(75.3%)、学习策略(83.1%)、西方文化知识(71.9%),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86.5%)等多方面内容的教学。这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层面,49.5%的教师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48.3%的教师能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46.1%的教师能“采用任务型教学”,48.4%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这说明约有半数的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但实施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评价层面“,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62.9%)仍是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48.4%的教师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29.2%)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以彰显。就教学效果满意度而言,仅有20.2%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感到满意”,25.8%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说明英语新课程在农村中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影响教学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致命因素是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那么学历、专业背景、教龄等因素分别与教师各项教学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学历”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采用任务型教学”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等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显著相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积极“采用任务型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浓厚。“教龄”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及“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并在课程实施中“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英语专业背景”跟“重视西方文化知识”“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更重视“西方文化知识”和“话题和功能知识”,更趋向于“用英语组织教学”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师范专业背景”则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采用任务型教学”“经常创设语言情境”“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显著相关。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和“学生情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和“采用任务型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四、讨论与启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英语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将英语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虑在内,能意识到英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能兼顾学生的听说能力、西方文化知识及情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约有半数的教师能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或设计一些真实的交际任务,能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能采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些足以说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多数教师乃至学校仍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这直接影响了教师采用其它教学评价方式,甚至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使教师的很多想法只停留在教学观念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原因。追根究底,这主要是迫于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高考这一“指挥棒”直接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系统语法讲授;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只有通过多读、多练、多背。结果,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浓厚,教师自身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南京时曾透露,教育部将在高考政策中做出调整:外语不再实行统一高考,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政策。这一伟大举措势必会对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产生巨大影响,也希望即将出台的新考评政策和方案能够真正体现多维评价目标,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不同专业背景与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学历、教龄、英语专业背景和师范专业背景跟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英语专业背景,再次是学历和教龄。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的多项教学能力显著正相关,因此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跟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中的部分具体教学能力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越高的教师,某些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要高一些。因此,在职教师还应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五、结语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影响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但受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和影响,以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并没有改变,这也影响了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相关性分析,师范专业背景、英语专业背景、学历、教龄跟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是教师的师范专业背景和英语专业背景与教师的多项教学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必须改革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在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农村中学英语课程改革。 作者:李亚红 单位: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中学英语教师须有“站立英语”的教学观念 从英语学科“教与学”的角度看,教师任何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授“渔”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所有学科的教学的最终目标要归结到相同的一个点,有素质,具体说,即有知识、有能力,经过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之后,最后必然是殊途同归!因此,如何“授”好,优化“授”的过程,提升“授”的过程的科学有效性,最终能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有“渔”的能力,享有品“鱼”的快乐,这也许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无止尽地辛勤耕耘,不断探索的领域。由此可见,我们中学英语老师处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奠定基础,打造共同发展平台的重要而又关键的阶段,所有的教都要围绕着如何能帮助学生在英语的学科学习上能更好地、更快地“站立”起来,而且能“站”的住,“立”的稳,确保能真正有利于学生们后续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提升。为此,在我们应试背景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心中要有“定力”,一定要注意防止“功利至上”导致的“急功近利”的片面教学!一定要防止“重知识、轻能力”的简单教学!一定要防止“重结果、轻过程”的变态教学!笔者认为,缺乏“站立”意识的英语教学不仅容易导致我们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而且还会使得我们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早在初中阶段,具体说在初二年级就过早陷入“站立无能”,滑入“两级分化”,乃至后续还有较多学生在高分进入高中或是考入大学后的仍然会无奈陷入“站而不立”,并“困惑挣扎”的状态!他们严重缺乏可持续提升的基础! 笔者曾遇到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没有掌握音标和正确拼读记忆单词方法,导致英语在初二期末考试只有40几分,单词测试常交白纸,课上无聊只好睡觉。尽管他也想学,智商正常,但却无能为力!于是,笔者利用暑期,从音标的单音开始教授,逐步融入音标拼读规则和记忆单词的技巧,循序渐进,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初三开学前将上学期的全部新单词背完,并在开学后老师进行的新单词预习情况检测中获得全班最高分108分,因为他写有音标,故老师额外加了分。开学之后,其母亲说,同在一班的朋友孩子回家说,她儿子上英语课现在不睡觉了!初步培养了词汇记忆的能力,为后续学习铺垫了必要的基础,之后,经过初三一年的持续努力,该同学最终英语取得了中考145分的好成绩,并为当地最好的高中录取。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使学生学会自立,就是浪费时间,糟蹋生命。 二、中学英语教师须有“大局和大方向思维”的教学观念 哈佛的校训所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英语教师也要有教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和行动。我们英语尽管不可能像其他学科有太多的创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能忽视,我们同样负有培养学生思考力和思维方式的责任,同时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其次,从思维的角度看,“大局和大方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很重要,它往往也是成功的重要思维方式。但实际中,很多英语教师教学时往往会忽视先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结果导致学生缺乏这种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就好比,当要你捕鱼,你却爬到树上,要你摘苹果,你却下到河里。这种大方向性的错误,从一开始就注定你永远不会有成功的可能,这是最可怕,最可悲的!因为,就算你再有决心和力量,一切都是徒劳!相反,如果我们从一开始整体定位思考,选对了大方向,其后走在正确方向的路上,哪怕我们途中有所偏差,那都是可以修正的。从实践看,我们学生很多思考错误的根本就在于从一开始就没有整体宏观性,大局和大方向意识缺乏,他们在大局未定之前就过早关注了细节,就像建筑设计师不会在平面图完成之前,先去考虑浴室该用哪种类型的瓷砖,哪个品牌的洗碗机进厨房等后续细节一样。 就像漫画家在创作时有一个原则:先要“忘记细节”,细节在初期的确不能为你带来什么。因此,在做事前的思考的确需要有这样的思维意识和方法。由于细节对于在许多伟大成功中的确很重要,很关键,因此,人们会常强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或“细节决定差异”。当然,在大局已定的前提下,这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再认真想想,就会发现,过早地纠结于细节,过分地、一味地强调和陷入于细节,就会使你迷失在不重要的事物中,最终收效不大或失败,尽管你也一直在努力,这些努力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教学时,也要在大局意识的指导下,先重视从大局出发,抓住整体,抓住关键,抓住基础,抓住核心,抓方向。要重视在整体意识下指导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先从大局到小节,从整体到细节! 三、中学英语教师须有“高效记忆”的教学观念 由于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学习者缺乏真实丰富语境的刺激,以及缺乏先天语感的支持,使得我们的学习者有很多很多要记忆,熟记,以便掌握应用,不能仅停留在理解上和暂时记住上,而必须是记得精确,不易乱,记得牢,不易忘。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有关注“高效记忆”的教学观念,注意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了。”或是“这个用法我已经讲过不知道多少遍了,学生还错!真是笨死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教师应该一分为二地看。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自身缺乏认真勤奋的态度,缺乏有效的方法,学习效率本身比较低,导致一些教师虽然不断强调,精心讲授重难点或易混点,仍然未能较好掌握。但是如果一个问题,一个班级的大部分或多数学生都没有理解记住,恐怕老师讲解的有效性就需要反思了,要么是重复的不够,要么是讲解有问题,如果是教师强调多遍了,而多数学生仍然记不住,那就更值得我们注意了。显然教师不能企图让学生记住所有自己讲过的,毕竟老师一节课讲的话太多了,对于有些重点和难点更不是一劳永逸的,的确需要再重复强调。但是,如果反反复复强调后仍然理解不好,记忆不好,那就要思考我们的指导是否是有效?否则,为什么不能到位呢?将责任一味推给学生是不公平的。提高教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的不断积累,善于指导学生精准记忆难点和易混点同样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注意了解学情,同时善于创新记忆小窍门。有些知识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却是很容易记混的,这亟需我们关注学生的精准记忆。 例如,短语outofquestion和outofthequestion,学生对于它们意义易混。这是一个一讲就懂,一考就混的问题。如果我们留心研究,发现第一个短语的question(问题)前没有the,第二个短语的question(问题)前有the,可以编出以下规律:没有the的问题(question),就是没问题,没问题就是“毫无疑问”,第一个短语意为“毫无疑问”。有the的问题(question),就是有问题,有问题就是“不可能”,第二个短语意为“不可能”。又如:动词hang(挂,悬挂;绞死)的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一个词尾加ed,一个是不规则变化,二者意义不同,学生易混。如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加ed词尾的比不规则变化的词形要大,故可理解为更“沉重”,词形短的不规则动词则可理解为更轻。由于人们通常理解“死沉沉”的意思,即“死人往往会很重”,故可引导学生记住短hanged为与“死”有关的“绞死”之意,而hung则为正常的“挂,悬挂”之意。这样指导学生理解后,实践表明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精准长时记忆。 作者:吕兴旺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第一中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发展途径探究 1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要适应当今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对新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积累和沉淀,不断加深本领域的知识内涵,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操作技能.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文献研究表明,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阐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变化,而语言教师的的发展同样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1)这种变化既可以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也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2)变化不会一蹴而就;(3)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可以量化,而有些却不能;(4)有些变化是封闭性的,而有些则是开放式的(Freeman,1989)”.张正东、李少伶(2003)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英语教学信念、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健康的个性心理、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日志、利用案例、语言学习经历、录像带、行动研究、同伴观摩、合作教学、教辅教导、教学档案夹(KathleenM.Bai-ley,2004).在国内,李静纯(2000)、张正东(2003)、杨党玲(2003)、贾爱武(2003)、王颖(2003)、潘颖(2004)、葛敏(2006)、朱林民(2007)等也都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分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教师的个人日记研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反思性教学、积极从事教学科研、进行校内外交流、加强同伴合作等. 2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学校层面的发展途径可称之为校本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2.1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实践表明,校本培训已是教师发展的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教师自主参与的全员培训,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校内师资培训形式.教师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关,参加校本培训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构建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着力形成一种英语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当前和未来工作的期望,根据自己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学习、情境学习,挖掘自己的直接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新教师入职后,先参加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学校请来专家做以理论为主的专题讲座,然后与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学艺,进班听课,边学边教,争取新教师早日站稳讲台.这种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仅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也促使老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受益.另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组织的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案例的研讨及对本组内教师的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以其可操作性强、能促进教师思想的交流而受到欢迎.除此之外,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线、在教学研究中发展的同事间的合作研修,以个人反思为主,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采取融合式培训等方式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探究教育理论,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2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英语教师需要相互协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集体备课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大势所趋.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实现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包括思维和经验的共享,从而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充分开发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包括准备、分析、创造、提高和总结五个阶段.一般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可操作的基本程序是:集体分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以笔者任职的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的情况为例,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中,教研组长组织一次总体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制定好全组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各年级每次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使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接到任务后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摸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前设计出有独创性的教案和课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在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环节中,英语教师分别以说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再集体探讨,取长补短,充实和完善教案内容.中心发言人可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备课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最后对重点章节跟踪听课,及时总结、交流、评估,以此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要求实施三级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即以英语教师小组为单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确立教师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将自己定位于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能力、整合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生能力等.英语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为:实践—评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对面临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评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确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所以,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英语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开发的过程.笔者任职的学校比较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英语老师在每学期初将自己要开设的选修课上报学校,供学生选修.同时要将选修课教案、讲义、习题等配套材料提前与备课组长沟通,研讨部分内容,最终形成校本课程.几个学期后,根据学生与学校对选修课的评价,确定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开发校本选修教材.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案、试卷乃至课后习题设计等.笔者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出一套试卷,设计课后习题两份,其中原创题要达到70%.每位英语老师在命题的过程中都会深入钻研,争取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致使命题教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提升专业知识.一段时间后,再将这些试卷、题目汇编起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校本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教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4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式的科学质询,通过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寻求对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与每天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如果一个老师产生了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就会自发地去通过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批判性反思他的教学理念、行为习惯和专业发展,展开交流与合作,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其内容、方式、样本、周期、条件都能由英语教师自己决定,既有教学实验的效果又比教学实验简单易行,是较好的教学科研发展途径.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学期规划.在短期规划中,每位教师要集中解决至少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做预备调查,发现问题的原因,对自己想要采取的行动制定详细方案,然后开始行动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行动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也可以邀请同事观摩行动的过程.最后在学期末形成书面研究报告,来对照开学初的短期发展规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每一个英语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熟练地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3结语 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显得日趋重要.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所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的研究,希望可以唤起人们对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的重视,以期促进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炳军 李继龙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分析 一、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世界范围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理念陈旧,以培训者为中心,以培训者的主观认识设置培训内容,实施过程粗糙,与受训者的需求脱节,也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培训方式简单、机械、落后。培训缺乏后续跟进指导和评核机制。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行为。由于中学教学长期受到唯应试教育的影响,能够参加培训的只是教师中的一小部分人,培训结束后他们回到原工作单位,往往又被落后和陈旧僵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所同化,致使培训不能够产生持久连续性和辐射性,因而培训耗时、费力、低效。传统的英语教师培训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讲授,时间有长有短。讲授的内容多以英语学科专业的知识为主,专业教师讲、学员听。专业教师处于控制与主导地位,学员只是作为“被培训者”,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学员的这一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而学员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提高了多少,在以后的实践中如何应用却无人问津。这种内容固定、方法单一、不做任何评价和检查的培训方法在现在的教师培训中仍然存在。所幸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手加大了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空前发展。在一贯的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其他一些方式,甚至出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跨国英语教师培训和走出国门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TESOL和BC等国际教师培训机构以及面向中学英语教师的其他国际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每年为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多种培训,有英语听说培训、读写培训、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甚至还有针对中学教师的学历教育项目等。这些措施都助推了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的培训模式的生成和发展。 二、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新理念下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有很多种,但无一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培训模式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态势。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技术理性模式,即关注知识内容、强调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模式;反思模式,即关注基于教师经验和主动思考的培训模式;认知学徒模式,即关注年轻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带领的,旨在提高教师的主动思维能力的培训模式。这些模式都对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培训模式的变革体现在培训系统的各方面。在培训理念、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课程设置到培训形式、培训考核与评价、后期跟进指导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理念由以培训者为中心到以受训者为中心再到培训者与受训者双中心,规模由大而全的一统化到主题深入化,由中国人培训中国英语教师到聘外国培训师再到中外专家同台进行中国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由业余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训机构由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到多家机构、多种层次;培训内容由关注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到英语教学理论培养,再到教师发展和自我强化;培训课程设置由学科单一化向跨学科化,由课程混编到模块化;培训形式由集中面训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远程培训、校本培训与脱岗培训相结合,建立了广泛的、多重的受训教师学习共同体,许多中学教师培训项目搭建了中外教师的培训师团队,与受训中学教师组建起跨文化学习社区。培训者不再搞“一言堂”,而是更加注重基于受训教师经验的互动引领与答疑,开设了多种围绕某个具体研修课题的工作坊,等等。正是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变革,才有效拓展了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空间,也使得培训的时间更加灵动起来。以下是2005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些主要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启示。 (一)“问题—合作反思”教师培训模式 此模式是以教师行动研究为理论框架,以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为直接诱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成人学习特点而设计和实施的。其基本的操作步骤见下图:组建问题包主要是指收集教师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难点和热点等。分类整理收集资料是指:首先要从中筛选出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其次,根据内容进行分类。第三是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收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最后分组讨论。合作反思、探究、叙述评鉴、形成课题是指各组内学员充分发挥纵向思维作用,互动讨论,并总结研究结果。最后要求学员以合作反思中的问题为研究课题,这是对合作反思的升华。行动验证和实践再创是指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诊断、评价、发现问题,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吻合的行为,锐意创新,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依据《英语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编写的多版本中学英语教材,多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由此衍生了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类似方法,即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鼓励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式的探究活动。例如,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秦皇岛市教育局和保定市教育局联合实施的两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开始即让受训教师写出自己教学的经验和困惑(组建问题包),并设置了“传播经验、解决困惑”的研修主题任务,之后对经验和困惑加以分类整理,同时辅以个别访谈,确立了研修的具体任务(分类整理、收集资料),建立了跨市、跨性别的研修团队。通过教学主题研讨、团队自主交流和课堂质疑互评等活动(合作反思、合作探究),提升了骨干教师的问题叙述与教学评鉴能力。在专家启发、自主反思和合作研讨中,教师聚焦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并写出了预设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把研修所得运用到自己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了本人、本校乃至本地市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行动验证、实践再创)。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形成了新的问题包,从而可以开展新一轮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师培训或研修。这种主题明确、任务驱动式的培训,适合高级研修型的培训,以50~60人编班,但是需要后期跟踪。跟踪考核实践再创的成果和效果,需要做大量后期质性数据收集和整理与分析。 (二)“学、研、实践”一体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体化”模式并不是按平面顺序进行的六个独立阶段,而是立体交叉、循环的过程,引导教师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思考的基础上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其理论素养与能力。与此同时,在每个过程的实施中突出成人学习者的自导性,在注重遵循理论流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员和具体情况构建各种各样的实践流程框架。“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六个主要学习方式为:专家理论引导式、案例教学式、交流合作式、基地跟班研修式、校本自修式、课题研究式。此模式的优点是设计科学;缺点是实施烦琐,考评难以全面、合理,远程学习阶段作业失真现象严重,质量不够高。 (三)以教材为依托的培训模式 此模式以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立足点,以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为前提,以培训教材为依托,培训内容的开发以问题—专题—课程为线索,培训对象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培训形式采用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管理和评价主要针对培训过程性资料和培训效果的验收,从而形成导、研、议、评、学的培训模式。导是指导分析问题,通过中考的引领,充分发挥中考的良好导向作用,有利于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主动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研是指开发专题,通过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的方式推进。议是指形成课程,通过校本研修深入落实,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专题讨论,大家充分发表观点,依次发挥同伴互助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评指关注评价,通过大赛验收。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各种教学大赛激发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引发教师群体对各种课例的关注和反思。学是指关注学法。目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的教研活动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四)体验式学习理论下的培训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出了体验式培训模式—体验式学习圈,并正式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从体验开始的,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种培训组织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受试者把自己的亲身感受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形成抽象思维,并联系日常工作生活,指导实践。这种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用得还不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尝试应用。 (五)课堂情境培训模式 “课堂情景式”教师培训模式是以行动研究理论为依据,以创设新课程课堂教学情景为突破口,以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平台,以最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培训模式。它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教师说课、合作反思、讨论、同行与专家评课、实践再创等形式来展示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呈现规律与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技术和艺术。它主要通过调动、改变教师已有经验,实现对在职教师从观念转变到教学行为习惯改革的一系列培训。目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的校本课例研修就是采用的这种“一课三上”的模式,很有针对性,立竿见影。 (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 这是一种基于网络、指向未来的教师综合培训模式,它是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让教师体验教育真谛;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思考教与学的关系;在Intel-net的平台上,共享人类教育未来的培训模式。这种新模式由两个模块组成。其中“培训目标定位”是为了给教师自荐与教研员推荐提供依据。在“学术沙龙式”的活动中,参培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培训的主体;而“课题研究”则是将参培对象的实践提高到一定的理论上来认识。“整体综合评价”是一种多元评价,由培训教师、学员自身和学员相互间来进行的评价,让参评者学会从多种角度、多元价值观来进行评价。它既是对培训活动的总结,又是下一轮培训活动改善的方向。目前这种培训模式因受到网络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采用的地区和人群有限,但应是未来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结语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的教授到多元化、多途径的提高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以往的教师培训遵循职业训练的模式来设计教学,忽略了教师个体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在职教师培训与职前教师培养缺乏整合,并且培训与教研脱节,造成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困难,加之培训形式单一,满足不了主动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培训者的素质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时应重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对教师专业的假设出发,应认真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了解英语学科的特点和中学英语教师的处境,发现和创建适合个性化教师发展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培训和教研结合,大力倡导专业人员与基层学校结伴研究,共同发展;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建立依托学校、专家引路的学习型组织,使培训重心下移;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增强培训的时效性。 作者:张敬彩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一、聊城市城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存在着分层现象。高级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强于初级中学英语教师,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师由于学历层次偏低,多数教师往往缺乏专业基础。甚至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半路出家”的现象,有的教师在中专或大学阶段学习的不是英语专业,后期由于岗位需要才从事英语教学,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较低。但是在另一方面,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还是相对比较高的。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学校对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部分重点高中甚至引进了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由于高中英语教师学历层次的上升,多数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始终从事英语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教学技能方面其专业素质都比较高。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对待继续教育培训的态度上多数中学英语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有接近80%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反映了广大教师能够认识到随着教育飞速发展,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自身素养已严重不足,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补充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在具体培训方面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当前的继续教育存在问题,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方式陈旧难以引发兴趣,时间集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考核流于形式缺乏激励机制。通过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聊城城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滞缓,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在教师年龄分布上存在断层,性别比例失衡;总体教研水平偏低,职称和学历两级分化严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存在分层现象,差异较大;同时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方式陈旧缺乏现实效用,培训出发点出现偏差,功利性过强。 二、措施与对策 1.思想引导,树立教师终身发展观 教师信念受到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所以加强教师信念教育至关重要。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完善中学英语继续教育机制,并使其制度化、体系化,在社会上创造一种氛围,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崇尚继续教育的良好风气。同时广大中学英语教师也应树立“学无止境”的终身教育发展观,引导教师认识到任何专业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调整和提高。 2.革故鼎新,重构继续教育体系 当前对于继续教育形式和模式开发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上却存在着问题。一方面要将研发成果真正的付诸于实践。另一方面更要做到腾笼换鸟,重构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双提高,知识更新与实际水平相协调,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与教育能力。同时,应发展多元化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是受训教师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真正的扩充英语学科知识,提高解决教学疑难的能力,发展教研的能力。 3.开拓创新,构成继续教育长效机制 要实现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实现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由于中学英语教师进入高校培训,必须脱产或者半脱产,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的正常英语教学。因此学校在安排校外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应该建立本校进修模式,开展集体合作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本校继续教育活动。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集中培训的方式,建立弹性制度,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建立弹性机制,在时间上放宽对学习期限的要求。最后建立英语继续教育评估机制,实现对受训教师的跟踪培训评估机制,实现对受训教师的跟踪指导,并将评估机制与教师日常考评相挂钩,增强英语继续育的重要性。 作者:张娟 单位:山东聊城大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1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加强口语教学培训,注重培养教师听、说能力应以提高英语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指导教师能够设计出抽查方式、提问技巧、课堂问候、评语、检查作业等各种具体项目。同时,应训练教师增强自己的辨音能力以及拼读能力,加强训练教师的听、说技能。 2具体实施继续教育的方法 2.1有机结合考试和自学 基于理论层次分析,教育理论学习、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语言学理论学习等都可通过教师自学的方式完成。关于教育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然后让教师们自己制定一些学习计划,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自己自学,然后再组织统一考试,如果考试不合格则需要进行集体培训,直到合格为止。灵活性和针对性是考试和自学有机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两大优势,教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弊端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这种考试、自学结合的方式可大大提高考试的实效性,而且也可以给教师更多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补充。不管是工作之余还是生活中的空闲时间里,把“理论”看做老师,通过学习、钻研培养找到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相对于其他继续教育方法而言,这种方式没有强加规定,时间掌控比较自由,而实用且严格的考试机制又给教师们带来了压力,让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对继续教育不再产生抵制情绪,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有机结合自学和脱产 不同教师之间肯定具有一定差异,大部分教师只要通过自学、监督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部分教师很难通过自学塑造一种素质,因此学校应综合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统筹安排,实施短期或长期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脱产培训。比如,英语教师的口语素质很难通过自我完成,因为我国并没有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而且口语训练条件和机会不多,这就需要进行集中培训以及脱产学习,学校或教育部门可以统一组织,与专业高校签订协议,分批、分组进行强化培训。自学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手段,而脱产培训也是提升教师自学素质的重要措施,在继续教育中应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2.3应有机结合校本培训和校际交流 校际交流主要是指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校与校之间的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发展。校本培训主要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方法,学校应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检查方案,有效督促教师反思。同伴互助也就是集体研究、探讨,将教研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强化校内教研活动。专家引领主要是指专门聘请一些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到学校授课、听课、评课,指导教师教学。这种方式体现了继续教育的节约性和实用性,然而就当前状况来看,校本培训和校际交流的继续培训受到了资源的限制,基本上只停留于形式,并没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和效应,因此,需要对有效资源的开发问题有所重视。要想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一言堂”的教学状况不再出现,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必须要让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得以体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在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才可能获得教学反馈。因此,预留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用语,简单明了、逻辑清晰是最佳标准。简洁的教学语言在减少教学用语的同时提高语言质量,空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提出疑问,让知识的理解同化更加彻底,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增加。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认真研究,且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后才能做到教学逻辑清晰,清晰地逻辑能够让教学语言的实效性大大加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之上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共鸣,全面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 2.4小组活动探讨 有的区域受到课题组织形式的限制,只能在活动形成的过称中进行变通,而小组活动这个环节的可变通性最大。教师在对活动内容和主题进行设计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和能力,向他们明确活动要求。小组的分配可以既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也可以按照活动内容来分类,不管哪种活动,都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到任务,教师还要对其表现进行关注,结合活动要求做出合理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们自主活动的质量才能够得以提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语言学习的机会和效率都会有很好的发展,达成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英语教学成效,学校应重视对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根据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实用性的继续教育计划,采用多种继续教育方法,全面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者:何欣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浅议中学英语教师的三种基本能力 摘 要: 虽然教师的能力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本文从教师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新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结合、各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三方面展开分析,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中学英语 教师能力 认识世界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催化下,目前的中学英语教育体系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语言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调整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满足学生和社会对英语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好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中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不断提升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 张凤娟和刘永兵[1]指出:“外语教师信念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考试和学校文化等,教师个人因素包括教师个人发展观和学历等,其中对教师信念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观。”因此,从这个角度观察,提高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是中学英语教师能力基本的或关键的组成元素。 英语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的目的,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思辨能力的一种载体。作为中学英语教师,英语知识是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主要内容,课上要吸引学生,课余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探究世界的好奇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英语教师必须拥有征服学生的本领――广博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拥有在学生面前“耍宝”的知识储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要求的提升,以前所谓教师要有“一桶水”,如今已经远远不够,教师应该转变为自身才学不断充实更新的“自来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英语的时代变化脉络,了解专业前沿知识,熟悉最新的改革动态,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英语知识。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英语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有些单词作为符号获得了新的发音,如:secret/si:krit/里的/i/,现在演变成了/?藜/读作/si:kr?藜t/;有些单词词义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lady,古英语中指“揉面团的人”,而现代英语中指“小姐、女士”;有些语法受到其他语言或社会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的用法,如:joinin+活动名称。牛津8B Unit 6 Reading中第八行出现了join this charity walk;还有一些非正式的用法由于广泛使用得到了承认,例如:Long time no see,以前属于洋泾浜英语,而现在老外见面有时也会这样说。因此,英语教师有时会发现有些语法规则刚刚解释完毕,练习或者阅读文章中马上就出现与规则相违背的情况,其中有一些就是新出现的语言现象,也有部分是编辑或印刷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探究,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以明辨真伪。 教师流利动听的口语、广博的专业知识,固然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但教师自身的学习态度更重要。英语教师在把这门学科带到学生面前的时候,要让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兴趣,首先自己必须具备令学生赞叹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例如:当学生在写文章时,他们左思右想都不能表达好的句子,一经教师指点就茅塞顿开,这时他们就会由衷地佩服教师。教师在工作之余要为自己多创造提高英语水平的机会,多听多讲、多读多写,练就流利动听的口语、灵敏的听力,归纳总结出阅读技巧和写作方法,不断思考改进语言技能,才不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才能以身作则,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 2.糅合新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能力 教师只有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握好教学目标,组织好教学任务,更新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五个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直观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变成师生合谋的交流“乐园”,而非教师手拿课本与教鞭的“一言堂”。学生在“乐园”里,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和语言环境,主动探索语言的基本知识,教师则在一边解疑、答惑,起辅助、指导的作用。 教师要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技能实施新课程,努力实施以下五点转变: (1)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由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鼓励学生质疑、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代教学模式; (2)在教学设计上,将学生的定向思维转变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课上多采用诸如头脑风暴、一词多译或语法联想之类的活动;激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课后布置像海报之类的任务作为课堂拓展; (3)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以便学生多角度地审视和了解自己,让缺乏自信的学生也有机会利用不同的教学任务充分展示自身的“闪光点”,并让这些因素成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部分,从而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王雪梅[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与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契合”中,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指出:“中学英语教师教育应该坚持目标明确性、内容科学性、方式多元性、成效可持续性的原则。” 3.运用各科知识,触类旁通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只拥有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增广贤文》提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时至清朝,梁启超在《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中将这句话具体化为:“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课堂上教师的旁征博引,讲台下学生触类旁通、大胆创新,教学内容才会精彩纷呈,学生也会因此而更认为趣味盎然、记忆深刻,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赏鉴能力,拓宽文化视野。 根据安启和[3]的研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中学英语教学,实验研究表明:“1.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口语水平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其优势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具有显著差异;2.在学习的综合效果、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对学习的注意方面,较优于传统教学,但不具有显著差异……”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的展开对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不仅提出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要求,还提出跟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从而保持对英语的兴趣,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拓宽本学科的覆盖范围,培养学生以语言学习为载体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其素质应该是由以下几方面有机组合而成,它们是: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理想的科学文化因素,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1.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良好的师表形象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会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于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为学生日后的创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环境资源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在讲授初中英语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的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叙述,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崭新的教育观念。(1)教育观。英语教师应把教育重点由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善于启发诱导、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人才观。未来的英语教育,一是面向全体,培养具有初步交流能力的普通公民;二是培养具有真正交流能力的英语专家、各类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人才。因此,英语教育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教学观,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3)发展观。①英语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新知识、新技术会促使英语教师运用新的思想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进而会推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②随着电脑、视听、远距离现代教育手段的广泛运用,将会极大地扩大教育方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由信息单向传递到综合传递、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 二、理想的科学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知识,熟悉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即文化知识。了解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及其分支系列,如英语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掌握英语教学法,课程标准,熟知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全面领会并掌握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教学过程,熟悉英语测试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等。在教学中灵活自如使用多媒体,掌握基本的美育知识,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除能娴熟驾驭外语语言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能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个内容结构、编写原则及体系;准确、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能纵横联系,适当扩展,充实教材内容,吸收新知识,反映新成果。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佳的人格特征两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一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二要有较佳的人格特征;第三要具备A型人格特征,即成人态――客观和理智。 “为人师表”是每一位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现在日渐丰繁的社会除了要求教师本身要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以自身行为来“育人”外,还要求教师能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快速接受一些崭新而实用的英语教育观念与方法,从而更加得心应手的教书育人。然而对于一个好的英语教师来说,在良好的品德休养的基础上,更应自主的深化和拓展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及理论知识,并结合现代高科技,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便使用最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中学英语教育更应顺应潮流,走素质教育之路。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为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必须不断的充实、完善、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便能在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作好本职工作,为我国更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化大轨道尽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技术专业“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探析 摘要:林业技术专业是森林培育与利用系的重点核心专业。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即进行“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该模式将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作为提高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林业技术;两区三化;实训基地;职业教育;模式构建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改革方向,我院森林培育与利用系林业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方法,秉承“山川有我,绿树成荫”的育人理念,积极尝试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创设“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即“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训环境真实化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实训环境真实化密不可分。 实训环境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实现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及发展,强调实训环境的真实化,无疑是林业技术人才与行业接轨的最佳途径。 为打造实训环境的真实化,我院林业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多次深入林业基层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与林业专家座谈、访谈,与产业、行业和企业交换思想,对体现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具体详见表1)。 针对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林业技术专业构建了森林植物、森林环境、生物应用技术、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等7个校内专业实训室;建立了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生物技术、组培、育苗、种苗生产、食用菌栽培、经济林繁殖、林木育苗大棚等真实化的实训教学场所及“植物引种繁育实验中心”和“温室育苗中心”等4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如德宏州林科所、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红河州国营芷村林场、红河州林科所、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梁河县林业局等9个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实训环境的真实化,不仅使学生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使学生非技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得到了发展,为进一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实训环境的真实化不仅仅表现在实训场所真实化,其课程的理论知识、实验实训的内容、项目、任务等均须贴近生产实际,力求把项目教学真实化、现场教学真实化等真实化教学思想贯穿始终。林业技术专业创新了“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边教—边学—边练”的专业教学方式。例如,近些年,积极参与到林业生产或行业生产单位组织的项目、课题实践中,开展了生产性实训。2005年参加文山富宁县森林资源调查工作;2006年参与云南省罗平县的森林资源调查;2007~2009年参与我省永平县、华坪县、潞西市等多个县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2008年参与广西大新县、凭祥市、上思县等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现了实训环境的真实化。借助真实化的实训环境,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 实训环境的真实化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技能之外诸如为人处事、社会交往等非专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同一实训环境完成所有的实训内容。为此,在没有生产性实训的情况下,为达到实训环境的真实化,林业技术专业以仿真性实训作为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仿真性实训是一种高度的模拟现实社会的运行情景,其优越性在于开展的实习内容不受地域、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迎合了林业生产活动具有典型灵活性的特点。在整个仿真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了解行业、岗位群运作过程,运用所学知识现实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林业技术专业自始至终对实训环境真实化的规划给予高度重视,不论校内还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建设,从内容、项目、层次、规模、地域、设施等按照“从低级单一到高级复杂、从专业基础到专业综合”将仿真与实物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把“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边教—边学—边练”的专业教学方式贯穿于实践教学中,把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联系起来,创设了四个“一致”,即课堂教学情境与林区环境相一致,基地即教室,教室即林区;实训设备与林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实训的工作情境、运作和管理模式与基层生产一致。例如,针对林木生长物候规律,不同季节生产任务不同,实行“模块菜单,循环实训”。模块菜单即以岗位群职业能力为基本模块,以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为菜单,以工作过程任务引领导向,布设不同内容、方向、领域和层次的实训学习情境,具体布局见表2。 学习领域围绕四个“一致”力求使学习情境与学习领域有机结合。不同的学习情境丰富了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同的学习领域扩充了职业群的范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努力,实训环境的真实化对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服务功能多元化 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养、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各项任务实施的场所。实训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思想,将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实训环境真实化为基础,围绕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技术和森林经营三大核心能力培养的主线,在有限或同一实训基地上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和不同类别的实训内容或多个实训项目,实现实训基地服务功能多元化。例如,在校内实训基地,提供了苗木培育从选种、制种、育苗、营养土配置,到栽种、移植等苗木生长过程的场所;针对林木生长的物候期,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进度与物候节律相适应,开展嫁接、修剪、整地、施肥等实训项目。又如,学院后山405亩实训基地,近些年相继开展了土壤调查、植被调查、病虫害调查、森林抚育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森林规划调查等项目,其资料和数据为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技术和森林经营等课程实训提供了依据,实训基地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专业课程全开放的格局。良好的实训环境,较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更为实际和便利。 诚然,校内实训基地的全真性、仿真性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受地域条件的限制,个别实训项目的条件不能满足。系部经过调研,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校外不同类型(采伐林场、育苗造林单位、森林经营单位、苗圃等)、不同层次(林业科研、林业经营公司、个体经营等)、不同地域(省内东、西、南、北)实训基地,如德宏州林科所、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红河州国营芷村林场、红河州林科所、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梁河县林业局等9个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德宏州林科所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 基地类型的多样化,同一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为林业技术“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奠定了基石,为林业技术专业理解“山川有我,绿树成荫”的育人理念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林业技术专业“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施设备生产化 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前提下,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走出过去实践教学在教室里纸上谈兵或是局限于验证理论的传统形式,走出了理论与生产脱离,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相悖,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脱离实际的模式,进而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力推崇和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和学以致用的目标培养得到了贯彻执行,基地类型走向多样化已形成规模,基地服务功能多元化已成事实。我院升格为高职以后,学院抓住高职高专发展的契机,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加快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明确办学宗旨(服务学生、服务产业、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办学定位(三立足、三面向、三针对——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针对目标育人才;立足林业,面向林业,针对市场和产业办专业;立足县、乡和社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针对岗位设课程,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的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和投资的力度,相继对不适应高职高专建设和发展的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和更新,对实训基地资源进行整合,把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基地建设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软件和硬件建设有了一个较大飞跃。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建立起实现校企共建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资金引进、融资、世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实现基地建设先进化,设施设备生产化。 随着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的实施和完善建设,“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教学理念已深入教师心里。课堂与林区、理论与实践找到了最适合的结合点。由于林业技术专业特色优势明显,实训基地及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近几年,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院层面上需高度认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推进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学院应将其作为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实训设备先进并不等于花大价钱购买国际领先的高精尖设备。实训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其设备就要与目前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基本一致,尽量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实训设备应该是产业或行业已经开始使用、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未来三五年内能体现本行业较先进技术水平的设备。在实训内容方面,既要强调高新技术的含量,又须兼顾常规技术;既要适当考虑超前性,又要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避免出现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在林业技术专业建设和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坚持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实践育人”的观念,使学院办学方向更加紧密结合云南林业发展方向,使学院育才兴林的特点更加鲜明。林业技术专业将在学院各方面建设发展的推力作用下,把“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职业技能与实现措施初探 摘要:本文就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问题与实现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林业技术专业有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林业行政执法等7个方面的核心技能,实现措施主要有: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和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体系,加强实践、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林业技术专业;专业能力;培养;探讨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3]。职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其中的专业能力更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技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就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核心专业技能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核心技能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林业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森林资源培育、调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2.林业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组成。根据当前林业生产单位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所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①基本技能:森林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识别技能;土壤识别、森林环境因子调查技能;林分调查技能。②专业核心技能: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林业行政执法。 二、核心课程的设置 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核心。围绕以上7项专业核心技能,确立7门核心项目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具体见下表。 三、专业核心技能实现措施探讨 1.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直观、生动地再现林业生产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更新和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林业技能型人才,要关注林业生产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内容应密切与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及时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反映到实践教学中,保证学习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如GPS和GIS技术、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林业信息技术等[4]。 3.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体系,加强实践。加大投入,加大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制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校内通过自办专业公司、研究所,吸收学生实习与兼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小型课题或专题项目的研究或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提高核心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在校外结合本省林业实际,与林业局、林场、林产企业合作,在竹木加工企业的木质原材料生产、绿化苗木生产、集体林权改革、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基层信息化等领域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根据企业的需要训练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使教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 4.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5~6]。本专业积极采用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的方式以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需要。同时,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队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结合职业素质的内涵论述了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涵义,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三要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 林业技术 职业素质 培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从素质与培养目标指向性相关度而言,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 2 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1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作为林业高职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意识。 2.1.1 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2 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干林,爱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1.3 艰苦创业意识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也是艰苦行业,对林业高职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成就一番事业,尤其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之,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此处,还需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2.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职业良心的总体规范纲领。 2.2.1 保护森林,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森林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森林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林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职责。 2.2.2 秉公事林,艰苦奋斗,献身林业事业 林业从业人员以林为业,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履行对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以林为公,不谋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与林业事业融为一体,是林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 2.2.3 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否掌握林业科学文化知识,既代表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林业劳动者应立足于林业的特殊性去寻找其客观规律,林业劳动者从事的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行业,必须具备严谨、求实、刻苦的科学态度。 2.3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林业技术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林业专业所必需的单项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能分析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具有森林植物调查及森林土壤调查与速测的能力;具有种苗生产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保护的能力;具有森林资源设计调查的能力;具有运用林业政策与法规的等能力。 2.3.2 通用能力 指专业能力之外,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始终起作用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2.3.3 创新能力 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是在学校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迁移和发展。刨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 3 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熏陶,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1.1 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林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林业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林业职业意识。比如:我们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作讲座、聘请校友作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3.1.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1.3 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了解林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我们邀请广西金桂林业公司等林业公司领导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公司的领导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寻找差距、自觉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积极性。 3.2 搭建多种平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2.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高职林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体现在教学研究、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组织、设计、管理、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推动生产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3.2.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具有广西林业行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担广西各市、县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2003年以来,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113项,参加教师656多人次,参加学生160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的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2.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了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 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我们在对林业局、林场、林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即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关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 林业技术 职业素质 培养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职业素质的内涵论述了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涵义,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三要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从素质与培养目标指向性相关度而言,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 2 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1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作为林业高职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意识。 2.1.1 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2 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干林,爱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1.3 艰苦创业意识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也是艰苦行业,对林业高职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成就一番事业,尤其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之,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此处,还需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2.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职业良心的总体规范纲领。 2.2.1 保护森林,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森林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森林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林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职责。 2.2.2 秉公事林,艰苦奋斗,献身林业事业 林业从业人员以林为业,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履行对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以林为公,不谋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与林业事业融为一体,是林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 2.2.3 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否掌握林业科学文化知识,既代表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林业劳动者应立足于林业的特殊性去寻找其客观规律,林业劳动者从事的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行业,必须具备严谨、求实、刻苦的科学态度。 2.3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林业技术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林业专业所必需的单项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能分析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具有森林植物调查及森林土壤调查与速测的能力;具有种苗生产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保护的能力;具有森林资源设计调查的能力;具有运用林业政策与法规的等能力。 2.3.2 通用能力 指专业能力之外,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始终起作用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2.3.3 创新能力 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是在学校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迁移和发展。刨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 3 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熏陶,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1.1 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林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林业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林业职业意识。比如:我们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作讲座、聘请校友作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3.1.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1.3 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了解林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我们邀请广西金桂林业公司等林业公司领导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公司的领导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寻找差距、自觉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积极性。 3.2 搭建多种平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2.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高职林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体现在教学研究、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组织、设计、管理、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推动生产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3.2.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具有广西林业行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担广西各市、县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2003年以来,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113项,参加教师656多人次,参加学生160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的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2.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了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 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我们在对林业局、林场、林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即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生产性实训的林业专业技术论文 一、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二、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三、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3.加强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现代林业技术生产性(综合)实训是在“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过程围绕林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林业岗位设计,教学场地围绕林场布置。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条件作支撑。一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逐渐向行动导向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过渡,把课堂搬到林场、林区。二是打破“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林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教学、生活条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实训质量。 作者:韩燕燕任伟单位:新疆林业学校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基层林业专业技术论文 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问题 a.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方式仍待改进由于是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所以必须将国家的相关政策作为主要依据,并且针对已经完成的基层林业技术任务,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尤为重要。但是因为一些林农对此认识欠缺,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作为重点,从而忽视了其他问题。当然这种想法和认识都对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断制约着它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林农对林业技术的学习积极性,有的甚至会达到无视抑或对政府的政策有所抵触,使得推广工作无法继续进行。 b.农村劳动力不断欠缺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城市建设在不断的加快行进速度,使得农村的剩余人口多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儿童,往往老人们体质虚弱,劳动能力欠缺,有一些老人甚至已经到达行动不便的地步,更别提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了。故而,使得新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行过程中,虽然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且有的也愿意参加,但是却难以真正做到具体的实,继而往往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并且没有什么收效。 c.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由于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都是一些事业性单位,其大部分的费用都是政府财政的专项拨款,一部分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站,它们的经费都和实际开支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因为在基层里开展技术推广和对技术进行指导这些工作,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来支持,这些经费的缺少使得大多数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站,其对工作缺乏动力,十分懈怠。 d.工作的队伍不太稳定、不够完善目前,因为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队伍总是不太稳定,使得技术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故而有不少的基层技术人员往往都会被调去做其他的非专业性的工作,如此,技术人员就缺乏时间去对技术工作进行调研,而且他们的业务技能又不能得到锻炼,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往往都是在十分被动地进行他们的工作,这更加影响到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战略方法 a.积极地开展宣传组织培训活动最初,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的领导要加强自己对“科技兴林”的认知,并且要积极的召开专门的会议,加强对工作的部署,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十分重要,故而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例如媒体的讲座、培训班、宣传车辆等途径,进入乡里进入村中开展宣传工作。技术人员必须亲自直接地指导农民,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新技术的福利,使得以后参与新项目的意愿更加强大,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可以在贷款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为群众提供一些补贴都比较好,其次要吸引群众不断参与,同时如果有更多的青年能够参与其中将会更好。 b.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的队伍要不断建设基层的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中,一般人数偏少,其知识的结构也比较老化,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故而要不断进行林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的结构,保证工作队伍比较年轻,有知识开始必须改革用人机制,需要取用聘任制,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再则进行公开的招聘或者竞聘上岗的形式,选取卓越的技术人员,一起在基层林业队伍当中不断进取,其次仍旧要对在岗人员不断开展培训,保证他们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所优化,能够掌握到更加多的新技术,使得自身的工作队伍整体的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经常组织一些科技下乡的活动,确保技术人员和林农知识可以有效的对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在管理的层面上,也要渐渐的培养资格认证、拿证上岗工作的机制,使得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水平,整体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必须使用一套十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工作人员业绩和群众的评价一起放到考核范围之内,并且要将考核的结果同薪资的收入水平、职务的评定以及奖惩等相互挂钩,便于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有所加强。 C.工作的开展要与农村的实际相结合之前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一般主要是靠政府的主导再去实施,现在必须将这一局面彻底的改变,要做到充分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挂钩,把技术的推广加强同企业、高等院校和相关的研究所等不同的单位相联系起来,做到保证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把有偿与无偿服务都结合到一起。因为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都有所提高,林农更加需要得到一些利益回报,不然他们不会再有兴趣去参加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所以,当地的政府必须充分的把公益性和利益性结合起来,把每个推广项目的科学论证实行起来,保证可以深入的了解林农和市场的需求技术,再去推广这种技术,同时,要把市场和林农想不不到的技术和林业技术推广站考虑到里面,以便能够提供更好地技术服务。 d.把实用技术的推广作为重点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关键和主要方式是把开展有关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重点对象。同时,要把培养出林业科技示范的带头人当作能够使林业新技术推广更好的切入点,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够实现。故而,必须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且要靠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活动可以使农民得到更为有用的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指导他们使用新技术实行科学的生产。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林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更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实行,同时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具有有针对性。同时,更要依据新形势的进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实践,以求能够探索出更为适合林业技术的培训工作的新方法,要不断的利用培训和示范效果,使得林农的科技意识有所提高,为形成科技的重要质量和效益的观念做贡献,继而把科技致富的思路深深的植入到广大林农的心中 E.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体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大量投入资金,使得林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以更为有确定性。在资金的来源上,不仅仅只靠政府财政的补贴划拨,还要想依托对加强技术合作、技术示范以及技术的培训等,将专家请进家中,使得林农可以拥有更为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经营水平,使得经济效应能够上升。同时要对其进行补贴,使得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一直在提高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因为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种植的补贴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林农的意识得到了精心照料,这对于实现林业产业发展是一种最基本的动力。 三、结语 就目前而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是基层的林业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也是将我国林业的科技研究理论成果和生产力结合起来的主要枢纽。故而,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重点。 作者:马会阳单位:南召县辛荑产业办公室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技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林业技术专业是我国林业职业院校的传统专业,近年来,随着“3S”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林业生产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就为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深深地体会到: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林业技术专业教学值得探讨的课题。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涉及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因此如何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是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1社会对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随着“3S”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要具备林业生产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林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需要接触或掌握的技术和设备却越来越多;许多在林业生产中已广泛使用或正在普及的新技术,学生在学校很难接触到。不同的岗位可能对实践能力有不同要求,但总的来说,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应具备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2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2.1提高职业素质的途径 2.1.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激情,形式要灵活多样。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己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2.1.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2.1.3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敬业意识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 2.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高等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实践能力主要指知识转化为能力,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它的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2.1变封闭式教学为培养实践能力教学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显然,伴随着这一学习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便得到发展提高。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森林调查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实践,搜集数据,整理、加工和应用所取得的各种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锻炼了科学思维,培养了不断创新的实践能力。 2.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先后承担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项目。例如:2010年以来,林业技术专业的师生完成了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面积有一百多万亩。现在林业技术专业师生正在进行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二类调查,面积一百多万亩,参加教师6人次,参加学生5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2.2.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将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从中选出子课题,部分同学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老师将科研课题的内容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向他们讲授科研资料的积累、设计及论文的写作、撰稿、发表等,让他们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中,这样不仅使同学们亲历了一次科研活动,也较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学习欲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3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类项目较少,能参与的学生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今后,我系准备增加开放的项目,使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参与到实训室中来,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促进我系的科研工作,争取多出成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研究和探索。只要我们坚定改革的信念,认真研究和探索,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一定能摸索出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促进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推进。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从素质与培养目标指向性相关度而言,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 2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1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作为林业高职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意识。 2.1.1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2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干林,爱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1.3艰苦创业意识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也是艰苦行业,对林业高职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成就一番事业,尤其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之,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此处,还需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2.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职业良心的总体规范纲领。 2.2.1保护森林,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森林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森林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林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职责。 2.2.2秉公事林,艰苦奋斗,献身林业事业 林业从业人员以林为业,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履行对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以林为公,不谋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与林业事业融为一体,是林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 2.2.3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否掌握林业科学文化知识,既代表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林业劳动者应立足于林业的特殊性去寻找其客观规律,林业劳动者从事的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行业,必须具备严谨、求实、刻苦的科学态度。 2.3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林业技术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林业专业所必需的单项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能分析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具有森林植物调查及森林土壤调查与速测的能力;具有种苗生产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保护的能力;具有森林资源设计调查的能力;具有运用林业政策与法规的等能力。 2.3.2通用能力 指专业能力之外,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始终起作用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2.3.3创新能力 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是在学校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迁移和发展。刨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 3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加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熏陶,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1.1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林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林业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林业职业意识。比如:我们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作讲座、聘请校友作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3.1.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1.3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了解林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我们邀请广西金桂林业公司等林业公司领导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公司的领导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寻找差距、自觉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积极性。 3.2搭建多种平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2.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高职林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体现在教学研究、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组织、设计、管理、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推动生产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3.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具有广西林业行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担广西各市、县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2003年以来,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113项,参加教师656多人次,参加学生160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的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2.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了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我们在对林业局、林场、林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即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中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精准衔接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中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从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专业教学标准、教材内容精准衔接、实训基地共享、加强教研活动等方面探索中高职现代林业专业核心课程精准衔接问题。 【关键词】中职 高职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核心课程 衔接 2014 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8 门专业核心课程,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 9 门专业核心课程。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准衔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精准衔接原则及措施。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一)现代林业技术专业衔接现状。从 2007 年开始,桂林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对口升学到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从对口考试、5 年一贯制、“3+2”模式,到如今的“2+3”模式都是与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衔接办学。2007 年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对口升学率为 46% ,如今是100%,2007 年至 2015 年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对口升学率详见图 1。 (二)中高职合作现状。2014 年 3 月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中高职衔接园林、林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2014 年 9 月 12 日被正式批准为“广西 2014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级立项。根据项目要求,桂林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制定了《现代林业技术专业(“2+3”五年制)教学标准》。2015 年 7 月 18 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召开了中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工作研讨会。会议就“2+3”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专业招生、教学队伍能力提升与共享等进行了研讨。2015 年 11 月 3 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按照广西教育厅关于做好我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帮扶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有关要求,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的有关事项。 (三)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现状。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数学、语文基础较差,普遍对文化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在林业专项设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只能完成一些林业基层生产单位的伐区设计、造林设计和抚育采伐设计项目。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机,在自我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有的班落后层次的学生数甚至达三分之二以上。 二、中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核心课程名称重叠。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目前是“2+3”中高职衔接模式,其核心课程的培养计划还是沿袭分段式课程结构,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名称完全相同的有 4 门,课程名称相近相似有 3 门,只有中职“森林资源管理”对应高职 2 门课程,具体设置比较见表 1。 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8 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森林植物识别”“森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林木栽培与经营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政策与法规”。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 9 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森林植物”“森林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法规与执法实务”。中高职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名称重叠,不可避免地产生专业课程教学重复的现象。这不仅会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中高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叠。中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部分中职核心课程采用高职教材,课程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现象,而且课程设置本身重复性较高,造成了教育资源与学习的双重浪费。林业类中高职核心课程设置重复率达到 90% 以上,比如“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中和高职都开设了这些课程。 林业类中高职课程的授课内容也有很多重叠的,例如“森林调查技术”课程,中职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会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会识别地形图;掌握树木及林分材积(或蓄积)、生长量、材种出材量;能进行林分调查。高职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本课程是由数理统计、测量学、测树学三部分内容所组成,阐述了对林业试验、林业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小区域平面图测绘和地形图应用;有关林木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方法,是一门内容广泛、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必需的林木测算、统计分析和地形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林场、林业站、勘察设计院等林业系统从事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规划设计调查和作业设计调查工作。对比以上“森林调查技术”课程可知,中高职授课的内容中林木测量、林地测量、林分测量的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高职主要多一些统计分析,林木、林地、林分的测量内容与中职基本相同。 三、中高职精准衔接的探讨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数额庞大,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是国家林业局确认的重点专业、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中高职衔接课题的研究来实现中职、高职院校资源的互补,最终达到“2+3”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应统筹安排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 (一)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专业教学标准。结合 2014年度“中高职衔接园林、林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织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现代林业技术专业(“2+3”五年制)教学标准》,为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提供基本教学规范。以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为例,在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学生能从森林培育、苗木生产与经营、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政管理、森林生态旅游岗位提升到规划、调试、管理、职业经理岗位,进一步提升到研发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复杂度和难度不断提高。 (二)教材内容精准衔接。如何实现核心课程内容精准衔接,需合理解决中高职之间教学单元划分、科学确定中职与高职相关能力领域,分层确立课程目标,鼓励中职与高职联合开发校本教材指导书。根据林业生产要求将课程设置为若干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单元;将数理统计知识、林业规划设计、植物生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监测评价等内容列入高职教育阶段,让中职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过程,涉及部分专业软件课的调整,比如 ArcGIS 中职课程标准降低,中高职部分都保留这门课程,高职标准提高,从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对林业空间数据投影变换及与其他 GIS 软件数据互换等适用方面的掌握和操作,让高职的专业特点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实训基地共享。林业技术专业是广西高校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林业技术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主要培养为现代林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林业技术实训基地,在满足院内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放基地,以资源共享理念,服务中职学校,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实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共享型运行和管理机制研究。例如,高职院校林业技术实训基地主要有湿地松母树林、法正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地面气象观测场、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实训基地、植物吮驹暗龋实训基地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可以实现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双方共赢,为实现科学、有效、规范的中高职衔接积累有益经验。 (四)加强教研活动。中高职林业专业应加强交流沟通,联办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开学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召开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确定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材选用目录,交流心得。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每学期中高职专业核心课教师定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活动月检查,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中职学校专业核心课教师教学质量。每学期末组织所有参与“2+3”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并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提出选择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统计汇总数据实施评价等四个步骤进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中图分类号:K90-4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2015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明确部署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按照文件精神,到 2020 年,我国将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2. 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有效加大高职院校办学的透明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使高职院校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关注毕业生职业岗位中需要的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同时,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是与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接轨的需要。 3.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其中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站在全新视阈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具有公开、透明、全面、真实的特点。 4.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实施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可以称为社会评价,其实施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4.1 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 第三方评价的参与层面可以包括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毕业生、家长、社会舆论等,那么由谁作为评价的主体是需要首先确定的问题,借鉴国内不少高校的经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可以交由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进行。目前最为知名且比较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为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已与国内近700余所高校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是中国首家提供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也是高校、社会大众、用人单位和政府公认的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 4.2 建立切实可行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要考虑其专业特点,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建立人才需求、人才质量、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等信息收集反馈系统,以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之间的主动适应,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机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凸显林业工程类专业的特点,突出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兼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具体实施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时,第三方评价机构应针对专业特点设计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三套问卷,问卷应按照指标体系,同时体现专业特点,设计第三方评价指标权重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问卷对应人才培养内容指标的设计,林业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应涉及。 4.3 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三方评价实践中,各评价主体相对分散、独立,各具特点,因此,采用开放性、便利性的渠道与方式,能够让大多数利益相关者都能充分参与评价。当前现实而可靠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评价,即设计评价问卷,开发评价软件,然后引导、组织评价者参与网络评价。网络评价相对便利,没有确切的时间限定,有利于参评者深入了解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建议;十分易于组织,运行成本较低,也便于统计数据、分析原因、归纳结论。建立毕业生几页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信息录入,就业信息,信息资料检索和在线咨询等功能,从而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4.4实施第三方评价,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第三方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互信机制,针对毕业生的信息采集,可以尝试“情报员”机制,每个顶岗实习或毕业班级选取1-2名责任心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班级情报员,负责统计班级同学相关信息,并每月向学校信息管理员汇报,以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学校可向班级信息情报员支付相应经济报酬。 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工作,进行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应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结论,并反馈给相关高职院校,院校责成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评价结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实训条件、创新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5. 结语 第三方评价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行政评估和学校的自我内部评估的教育新评价方式,既是简政放权的具体举措,又是推动我国教育评价方式改革的有力措施。构建第三方人才培B质量的评价体系对林业工程类专业真实有效、科学、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加强全新的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从而不断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水平。 关键词:林业技术;实训教学;策略 一、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同时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对各种林业种植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应该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全面理解,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实践教育的力度,使得实践教育成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管理,首先应该要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的地位进行确定,了解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教育应该要与高职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各种林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林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林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各种林业技术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二、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 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一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现代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一个合理的课程应该要综合专业教学目标以及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课程应该要包括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要能够调动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在课程的完成过程中能够提高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加强小组实践教学 小组教学是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创新,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小组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加强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在小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成立课程学习小组。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立是小组教学法的基础,成立学习小组时首先要对班级人数进行确定,以便确定合理的小组规模。一般说来,小组的人数应该要均等,但遇到特殊情况时也可以有所调整,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一般说来在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兴趣相似、能力相近的同学容易聚集在一起,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不能完全任由学生自己选择,否则容易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问题出现。在小组成员的分配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需要教师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之后再进行合理的组员搭配,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课程进行完成,协作完成课程中的各种任务。第二,加强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力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当前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教育受到很多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的问题,对此要加强小组内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主要表现为群体之间的协作以及互动,比如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林业技术专业问题的领悟有所不同,因此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以及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讲解过程中启发自己的思维,从而对课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第三,加强课程完成情况的评价。小组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合作成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且给出一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比如在课程完成过程中的纪律、学习态度、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再给出统一的综合评价,最后得到平均结果,可以实现评价的公平、公正,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紧张真实的反映。 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 实践教育是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而言,应该要积极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完善,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要对实训基地中的各种设备进行完善,应该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实训基地的各种教学设备不仅要具有先进性,还应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且要具有经济性,保证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需求。实训设备的准备应该要尽量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符或者相仿,保证在实训基地内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对日后的实际工作进行适应。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仅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保证相应的硬件设备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相应的社会部门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了保证设备资金,学校也应该要积极拓展思路进行设备资金的筹集,比如不同的林业学校可以用在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林业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林业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效率和水平。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摘要: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根据林业专业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对2012级现代林业专业学生及区内林业企业进行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林业专业开展的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团队协作精神;收获知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劳动观念、改善实训条件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德技并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1]。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遵循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规律,着力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近年来,为了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根据新疆林业生产实际和新疆气候特点,在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并最终形成“阶梯式”能力递进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林业工作岗位和林业生产过程的教学活动为导向,在林业生产季节,采取工作实践形式,非林业生产季节学习“必需”理论知识和室内可学的操作技能。以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通过对林业产业的素质教育、专业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拓展能力4项能力模块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其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企业实训)――技能鉴定4个阶段,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施生产性(综合)实训的背景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一,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林业的“时间性、季节性、艰苦性”等特点。林业行业涉及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在传统的学期制下,理论教学进程难以和生产实际同步。如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是林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种苗生产重点在春、秋两季,按传统的学期制,无法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的实践操作中。为此,我们修订了实训计划,利用春季、秋季让学生参加生产性(综合)实训,夏季、冬季抽出一定时间教授理论知识。本文通过对2012级现代林业专业学生、林业企业对生产性(综合)实训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现代林业专业的生产性(综合)实训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 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 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三、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 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四、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3.加强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现代林业技术生产性(综合)实训是在“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过程围绕林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林业岗位设计,教学场地围绕林场布置。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条件作支撑。一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逐渐向行动导向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过渡,把课堂搬到林场、林区。二是打破“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林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教学、生活条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实训质量。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多元动态”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初探 【摘要】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职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等职业教育已面临严峻的挑战,要想走出这个困境,必然要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改革,其中就涵盖了评价模式的改革。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在教学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评价改革 学生学习或实习成绩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反映学校的办学成果,体现学校的办学能力。从小的方面讲,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是检验学生获得能力高低的重要手段。但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多数中职学校沿用了普通教育的做法,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无法对中职学生做出全面考核。 《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的意见》指出:“改革评价模式,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重点讨论现代林业技术专业评价模式的改革。 1.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重视校内评价, 忽视学生实习等校外学习方式的评价;二是重视理论课程的评价,轻视实践课程评价;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学生“能力本位”的需求,也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实践能力差,就业稳定率低、跳槽频繁。 2.评价模式改革的思路 要进行学生评价模式改革,就要理清学生评价的内涵。对学生的评价,从单个课程来看,应该涵盖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主体、评价模块等多个方面;从评价性质来看,应该涵盖理论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态度评价等多个方面;从课程体系来看,应该涵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评价等方面;从课程类型来看,应该涵盖理论型课程、技能型课程、理实并重型课程等三种类型。 3.评价模式改革的实施 3.1评价模式操作流程 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实施的“多元动态”评价模式,具体流程见下表。 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课程团队通过对现代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可将课程定位为理论型课程、技能型课程、理实并重型课程三种类型之一。上表中各要素(或模块)所占的比例,随课程类型不同,比例大小不一。 3.2理论型课程 理论性较强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等课程,考试可以采用闭卷笔试或口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优点在于易于把握命题规范、考查知识面广。学生态度要素占综合评价的50%(作业及课堂提问(20%)、考勤(20%)、课堂纪律 (10%));期末考试(含知识与技能要素)占50%。 3.3技能型课程 技能型课程(含生产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植物识别》、《动物识别》、《有害生物防治》等课程),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不同课程包含不同的技能项目,各技能项目在课程中所占地位也不一样,要依实际情况而定,知识要素的考核可以融入技能考核中,故该类型课程的技能要素占综合评价的比例较大,但建议态度要素至少要占综合评价的30%以上,尤其在生产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更应该加大。 3.4理实并重型课程 既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强调实践技能锻炼的课程,如《林木种苗培育》、《森林防火》等,建议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要素按30%、40%、3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 4.评价模式内涵 4.1多元 4.1.1评价内容多元 知识、技能、态度这三大评价要素。在任何一门课程中都包含这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4.1.2评价主体多元 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评价,还有企业实训指导教师评价,甚至在数字化仿真模拟实训时,还有电脑的评价。 4.1.3评价模块多元 评价模块既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知识,还可以是作业和平时表现。 4.1.4评价形式多元 评价方式既可以是理论测试,也可以是技能实操,还可以是口试、课堂提问的形式。 4.1.5评价指标多元 在实施评价时,可设置一些评价指标,用于评价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2动态 “动态”是指不同的课程,其侧重点不一样,比如德育课着重于“态度”的养成,基础理论课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实践课则注重“技能”的训练。 5.结语 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通过评价模式的改革,能积极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推动教育深化改革,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西藏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在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战略背景下,结合西藏林业的发展现状,构建具有西藏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该文阐明了构建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西藏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就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专门针对职业岗位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素质林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推动林业的新理论和科技创新,为构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西藏、绿色拉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西藏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林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区的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1.西藏林业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西藏林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西藏自治区林业局“十二五”规划,拟在全区七地市新建1000个左右的苗圃基地,以服务于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生态屏障工程及城乡绿化、美化建设。此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林下资源开发将成为我区林业产业的新经济增长亮点。 西藏林业从以生产木材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因此作为西藏唯一的林业人才培养教育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紧跟当地林业建设的发展需要,输送对口的林业建设人才,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提供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为了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强化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社会实践,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随后又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重建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述新理念、要求,是研究高职教育特色的依据。西藏高职教育必须从以往的学科教育教学体系和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建立符合西藏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院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受传统学科体系的制约,课程设置滞后,已不能适应本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人们对园林化、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念逐步增强,林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亟待做出调整。因而,我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逐步由林区木材生产经营和资源调查转向林木种苗生产和培育。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岗位技能作为切入点,逐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西藏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西藏生环境态建设对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设指导作用,通过林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综合分析得出林业技术专业岗位群、拓展岗位群及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目标,结合西藏林业特色和林业生产活动的特殊性,探索并构建了林业技术专业基于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苗木培育和造林规划设计为主线,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 基于工学结合的“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基础能力阶段、专业能力阶段、职业能力阶段和综合能力阶段。本专业为了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把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在第四学期的六月份,有一次返校,学生要以书面的形式反馈实习情况,师生共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第二次回到工作岗位进行定顶岗实习;第五、第六学期拓展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技能操作内容,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促进基于工学结合的“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推行人才培养模式 在原有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本着基本知识够用和理论密切联系林业生产实际的原则改革原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职业动手能力培养转化,即“实际、实用、实践”,形成以“基础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为一体的“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实践性课程开设在生产性季节,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技能模拟训练法。 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主要安排在非生产季节,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实践性课程安排在生产季节,充分发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借鉴林业行业企业考核办法和职业技能工种鉴定的标准,实行“技能过程+技能目标”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大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的比例。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较好对接;以工学结合为手段,校企合作为途径,培养职业能力,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增加,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从培养基本能力到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融入教学计划,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因此完善校内专项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生产性过程实训、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建设融实践教学、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产、学、研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非常重要。 3.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 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功能,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和多级教学督导评估机制。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监督,注重实践教学,进行开放管理,重视监督过程中企业的参与。与企事业合作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设计岗位管理流程、制定岗位运作规范及操作细则。在运作上,进行资料收集积累、数据分析、措施改进、反馈结果,做到有调查、有分析、有改进,形成自我具要求、检测、修正、持续改进的监督和保障体系。 4.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等等,双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为缺乏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经验有机结合的教师,缺乏对实际问题、实际操作等深入了解的师资队伍,而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特长,都是空谈而已。因此,系部应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进修,并积极参与科研和课题研究,选派骨干教师到高等学府学习访问,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林业技术专业教育的教学团队。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 当今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智通终端已经在学生中得到广泛应用。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如何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计算机技术如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已经得到很多优秀教育的实践与探讨。地方高校因历史原因,致其发展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也制约教育资源投入。而想要保证高校美术教育在新时期更好发展,我们就必须合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相关教师也必须掌握具体结合计算机技术的美术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为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带来较为充足的动力。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技术;美术教育;地方高校美术教育 现阶段地方高校的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口口相传,教授亲自示范,学生临摩教授作品,是其具备的主要特征,虽然这一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发挥了不俗的效用,但随着现代教育与学生规模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美术教学模式开始逐渐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多元化、实用化、高效化需求,而为了较好扭转这一现状,正是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及高校美术教育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明晰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而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这一优势概括为时效性、多维度、灵活性、立体性、互动性等五方面。 (一)时效性 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其本身凭借着自身的超时间性质能够较好满足高校美术教育的需求。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教师能够通过大量资料的展示为学生展现美术相关的历史变迁、流派风格演变,这种展示不同于以往的少量资料总结,而是能够通过大量信息的对照与系统化介绍,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美术知识的认知。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能够较为便利的收集富有时代感的教学内容,具体高校美术教学的实用性也将因此大大提升,以往学生距离美术较远的距离感能够由此消除,高校美术教育自然能够实现更好展开[1]。 (二)多维度 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除了超时间特性外,其还具备着多维度的特性,而将这种多维度特性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高校美术教育就将脱离小小的教师束缚,异国他乡的导师通过计算机技术为高校学生授课也将得以实现,这自然就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大大提升,高校美术教育的更好展开也将获得有力支持[2]。 (三)灵活性 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其本身还具备着自由灵活的特性,而如果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的这一特性作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就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网络开展美术相关学习,终身教育也能够由此成为现实。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高校学生能够脱去家庭出身、地位、财富的束缚,平等的参与到美术教育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自然会因此大大提升[3]。 (四)立体性 在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下,图像、色彩等因素能够通过集合形成多媒体立体信息,而这就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性的最好表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性影响下,高校美术教育能够将以往很多抽象、复杂的美术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变得具体形象,学生的美术相关学习兴趣就将因此大大提升,这也能够将高校学生以往的被动美术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主体性意识参与的创造过程中,自然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实现更好展开[4]。 (五)互动性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互动性也是计算机技术的特性之一,而这一特性同样能够较好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之中。在交互性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在计算机技术辅助的美术教育自由掌握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而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较好人机交互也将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二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直观的了解了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所能够发挥的优势,而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策略能够为相关高校美术教师带来一定帮助。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对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来说,这一计算机技术的组成能够在素描、色彩、构成、美术欣赏、装饰图案等多种教学中实现较好的应用,这里笔者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这一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为例。在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中,这一教育本身更倾向于理性知识的传授,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开始具备声、文、图、像的综合性内容,这就使得美术欣赏相关的教学得以更好展开。在具体的《欧州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欣赏中,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时代一般会通过课本与教师准备的资料完成这一环节教学,但在多媒体设备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应用多媒体设备,依次进行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光电影片段、文艺复兴时期画坛巨匠作品的播放,而这些都能够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成果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这一过程中相关教师如果能够辅以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相关小故事的讲解,就能够将文艺复兴时期画坛严谨、宏伟、庄重的艺术风格较为直观的传递给学生[5]。而在“击鼓说唱俑”、“秦始皇兵马俑”等中国雕塑作品的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办法接触实物与仿品,这一欣赏教学仅仅通过书中的图片进行自然不能较好相关目标,但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多媒体屏幕能够将相关雕塑作品360度无死角的展现于学生面前,而这一过程中如果辅以民族音乐,学生就能够更加全神贯注的参与到欣赏教学中,这一过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自然因此大大提升。 (二)数字交互技术的应用 除了多媒体技术外,数字交互技术同样能够较好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之中。在很多大型博物馆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可识别人动作的数字书籍,这就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数字交互技术,而结合数字交互技术的特点我们也不难发现,高校美术教育在数字交互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较好提升自身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对于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抽象空间相关的美术知识教学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学生没有办法亲自进入这类抽象空间进行体现,相关抽象空间的教学自然无法实现较好展开,而在数字交互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就可以利用三维技术,建设相关抽象空间开展教学,这一教学在数字交互技术的支持下将使得学生如身历其境般参与到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也将由此不知不觉的融入到美术知识的学习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自然能够实现较好提升。据笔者调查得知,我国当下很多科研机构已经开始着力研究结合数字交互技术的美术相关教学设备,而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数字交互技术将在未来的高校美术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效力[6]。 (三)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应用 除了上述两种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高校美术教育外,三维虚拟互动技术也能够较好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而这一应用存在着传统与创新两种应用模式。1.传统应用模式。在传统的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应用的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戴上三维光闸眼镜,教师应用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开展相关美术知识的讲解是这一传统模式的主要内容,在这种内容下的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能够在三维光闸眼镜与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支持下,亲眼观看三维立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也能够由此更加生动的展现给学生,这自然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得以更好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传统高校美术教育模式较为适用于艺术概论、雕塑理论课、速写、色彩和素描等理论教学。2.创新应用模式。除了传统应用模式,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还存在着创新的应用模式,这一创新的应用模式需要在VR设备的支持下才能够得以顺利展开。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VR设备与空旷房间,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VR设备真正感受古人的衣物、西方宫廷内部场景、敦煌石窟壁画等虚拟真实场面,而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无线蓝牙数据手套,学生所参与的虚拟现实美术教学就能够在手套所提供的压强和重量下,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真实性,高校美术教学也将因此实现更好展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应用的三维虚拟互动技术较为适用于高校美术教学的欣赏教学。 三结语 在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应用多媒体技术、数字交互技术、三维虚拟互动技术三种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结合这一系列内容我们能够发现,计算机技术想要更好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支持,其本身就需要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而相关教师也必须掌握结合计算机技术的高校美术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校美术教育有效性的较好提升。 作者:黄小成 代国娟 单位:武汉大学 凯里学院艺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水利工程项目中由于要涉及比较复杂的环节,例如地质勘探、工程设计等。这些都很难通过人工进行操作,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具有高效、操作简单便利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完成这些环节。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也在不断扩大。水利工程项目涉及的领域比较多,项目的分工也很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任务比较艰巨。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高效、准确、守时、保质地完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 2.1控制工程所在地水流情况 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大多建设在水势迅猛的江河区域,要求对施工场地做好严格的水流控制,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流水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对施工安全的威胁,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不仅如此,在进行工程施工时,还要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以保证地基的稳固,这样才能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提高成功率,避免多次返工,重复维修,造成资源浪费。所以,为了充分控制水流,防止以上不良后果出现,专业人员需要对施工场地的水流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对水流进行合理地控制,同时还需要对防渗、承压等重要问题进行处理,使其符合相关标准,从而确保水利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并能够保证工程质量[1]。 2.2准确应对气候变化 水利工程周期长而且全部都是室外施工,所以对气候也是有一定的要求。温和的天气变化,会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但是一旦出现恶劣的天气就会使工程被迫中断,更有严重的情况会让工程毁于一旦,所以,能够准确估计天气变化,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预估天气,要求准确、及时,同时在预测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能够充分应对不同的天气变化,保证即使在恶劣天气到来的时候也依然能够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2]。 2.3工程质量要求极其严格 水利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其对保障民生、确保水流安全、改善全国各地水资源分配,提高国家经济发展,保证水流发电等各方面都有重大意义,相对于其他的普通建设工程而言,显得更为重要,更加受到老百姓的关注。水利工程一旦崩塌,对于周边甚至是全国的居民将是一场灾难,中国的经济也将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极其严格。 3计算机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应用中的必要性 3.1社会发展形势的必要性 同其他行业一样,水利水电行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近年来,水利水电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为了追逐利益,纷纷进入水利水电行业。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市场上的水利工程企业大量引进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刺激了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顺应了当今信息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满足了水利工程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水利工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市场份额,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节约成本,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3.2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决定计算机技术在具体运用中,所创造的价值必须要大于开发时所花费的成本,否则,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失去了意义。为了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所创造的价值,这就要求其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所以,计算机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运用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经的阶段。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水利水电工程中,能够方便管理人员顺利地开展工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4计算机技术设计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由于水利工程设计系统性极强,设计过程中涉及数据搜集、分析及处理环节,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以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本文具体从水利工程设计前和设计过程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状况进行阐述。 4.1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方案设计前的应用状况 在进行水利工程方案设计前,一般采用的是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和CDA技术,主要用于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探。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缺乏立体感和动感性,勘探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可能会造成偏差。而三维动画技术和CDA技术的运用克服了传统勘探技术的缺点,它能够更加有效、真实地发现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发现工程设计中可能存在的要点和难点。三维动画技术还可以为水利工程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模型支持。 4.2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计算机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指的是在应用过程中,以计算机作为支撑,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模拟和显示。GIS的运用可以掌握水利工程的地理信息和周边的环境状况,从而能够了解整个水利工程的概况。另外,GIS能够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实现数据的搜集、分析、加工和储存,从而确保水利工程设计的可行性。GI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更加形象化,因为GIS的运用可以采集到水利工程周围地质和地域的情况,能够使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比较形象地了解工程周围的地质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具有可行性的水利工程项目;(2)有利于空间分析,GIS能够从三维的角度反映工程的情况,从而施工单位就能够更加精确地确定出施工的位置,也有利于引水、排水路线的设计。 5政策建议 目前,计算机技术虽然在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为了实现计算技术与水利工程更好地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计算机技术 由于水利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这些信息数据的处理如果通过人员操作,不仅花费的成本大,而且也增加了错误率和工作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快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利用其高效、准确和简便的特点来处理这些复杂的数据,使得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能够顺利、高效地开展。 5.2开发和引进适合水利工程发展的计算机技术 软件公司在进行计算机技术开发创新时,不仅要关注市场的需要,也要注意与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些计算机技术虽然在市场上非常先进,但不一定适合水利工程的发展。因此,水利工程公司在引进计算机技术时,也要做好检测工作,不要一味地追求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引进计算机技术所耗费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实施难度的程度和适用性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计算机技术与水利工程的有效融合。 6结语 水利工程的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首要环节,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工程设计中由于要涉及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等环节,工作量比较大而复杂。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水利工程进行地质勘探,建立模型,然后读取信息,最后进行分析和处理。 作者:王先富 单位:滨海县水利勘测设计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我国也跟随世界各国的脚步实现了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然后在成为工业强国的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国家也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去研究计算机的各种程序,并且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加入了计算机技术,这也成为当下计算机领域研究人员最重要的研究课题,逐渐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还能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日益增加。本文主要以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分析 国家的发展依靠经济水平的高低,但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在于创新,其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对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建筑业作为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项目管理趋于信息化建设也十分重要,在建设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是主要的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且管理更加全面和仔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还能够让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加快施工进度。然而建筑施工管理包括很多中方法和内容,必须通过更加精细的工作,才能够让建筑工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管理更加有效,让施工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管理要求 1.1概念 由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全面,科学技术也随之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在高职高专层次的一个专业,计算机用用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从事信息采集、组织、分析和传播信息管理工作。但是一般计算机应用技术有两个含义,一种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提供某些服务的技术;另一方面技术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成果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1.2计算机管理的要求 计算机的管理要求一般分为五点,首先是对网络的要求,应该在网络化的环境下,计算机的相关应用才能更加普遍,能够有利于数据和文档的共享,交流更加便利;其次就是要求数据必须是电子化数据,计算机可以当做通讯工具使用,能够处理和传递电子化的信息,但是在储存数据之前需要进行电子化操作,数据电子化后才能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还有需要使用专业的软件才能发挥出计算机最大的作用;再者就是计算机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对网络和相关软件进行操作才能实现;最后就是对信息管理系统化,统一资源、费用和质量,进行单项管理,每个单元之间需要进行交流,确定项目后进行编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改。 2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概述 2.1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模式,它是在工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组织、规划和协调工程建设的整个阶段,管理手段具有专业性的一种活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通常较为复杂,工作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管理工程开发商、施工单位、工程投资方、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2工程项目管理的难度 工程项目管理难度一般分三种,首先是文档管理难度大,由于工程中的一些纸质文件,例如图纸和资料,数量较多,给查找和保存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一般工程进度越靠后,资料越多就越容易丢失,一旦保护出错,就可能对工程项目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需要的大部分资源都是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控制项目的动态,其主要是通过控制项的目标来处理大量的数据,然而这一般很难去掌握,随时向上级汇报掌握的数据更是难上加难。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1网络技术的应用 如果有些工程项目规模较大,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远程工程监控系统,例如在施工地点安装监控装置,例如摄像头,将拍摄到的图像经由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监控人员就可以在监控中心通过屏幕了解各个施工环节的情况,对于违规操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另外需要不同部门合作(图1),参与讨论,才能够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为了更好的实行管理,企业和单位可以为全体人员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这样可以让所有人都参与讨论,对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派相关任人员进行汇总,向上级反馈,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全体员工反映的问题对项目管理内容进行整改,让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另外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根据计算机在过程中的运用,相关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计算机,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可以自动收集检测,同时将检测到的数据做好录入工作,工程师可以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样还能检测生产过程,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识别出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发生生产事故的概率,让工程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样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项目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日渐增高。例如多媒体沙盘技术,是利用投影设备结合物理规划模型,让多媒体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对目标进行准确对位,制作出动态的平面动画,投射到物理沙盘环境中,进而营造逼真的氛围,让以往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一进入多媒体沙盘环境中就能够迅速投入到新的环境,适应新身份,进一步提高项目执行和管理的质量,加快项目的进度。另外我国国的硬件设施大体上能够让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满足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的水平,所以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已经尝试用实物图形的方式去展现工程实践的软体。这种类型的多媒体软件即使可以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进程大幅度的加快,然而这一类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较大风险。针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对象来说,工程项目管理多媒体技术软件系统较为复杂,且是开放性系统,管理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可能单位和企业内部也会影响管理效果,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工程项目的效益大打折扣。 3.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异常复杂,关联到的内容非常多,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如果仅仅依靠人工计算的方法,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浪费,对于管理效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状态。单位和企业可以联合推出一款软件,专门针对工程项目管理,利用这款软件,管理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建设计划、计算数据和绘画工程图纸等,还能对工程项目管理网络进度计划进行合理的编制,在知晓施工进度的同时,能够做大程度优化工程建设中的各种资源和设备设施,让工程项目的施工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也能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如图2所示。 4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4.1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导致工程项目管理原先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管理,例如管理工程成本、质量和工程进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现在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管理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主要有工程原料的采购、项目设计、合同管理等,由于管理内容多元化,无法只靠人工计算完场管理,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就可以让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让企业和单位应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更加从容。 4.2提升工程项目国际竞争力 一般工程项目规模较大,导致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和技术风险逐渐增大,如果想项目管理能力更上一层楼,就需要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项目管理措施得到完善,且计算机能够为项目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源,还能处理相应的问题,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达到标准,这也是我国项目管理的最终趋势。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也能够及时收集和统计工程项目的信息,且对这些信息能够进行合理的处理,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5目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去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且能够大幅度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却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5.1项目管理技术人员方面的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就是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和单位十分缺少水平较高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就需要严格要求管理人员,其既要掌握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又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往往都是将一些工程项目施工中的精英调取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这些人员虽然都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却没有能力去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导致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化发展滞后。 5.2硬件问题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就需要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了让计算机技术应用更加全面,企业和单位就需要从市场中购买大量的硬件设备,包括电脑、电缆、网络设备等,且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设备的安装。由于硬件问题容易解决,很多企业和单位都愿意投资,这不仅让工程项目的形象得到提升。对于各类评比和检查制度也能应对自如。 5.3软件问题 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主要依靠计算机的软件。优良的计算机软件能够让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市面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质量和价格不成正比,导致找到适合的软件极其困难。所以企业和单位应该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让其研究出一款适合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6结论 计算机技术在工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和经济效益,也增强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对于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找出对应的方案去解决,这样才能让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徐宇宙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的发展突飞猛进,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之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也需要合理的应用。现如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带动经济的发展,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同样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此,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概况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都设立了有关机械制造的学科,给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计算机技术作为近些年被大力开发的功能性技术,在高校的理论学习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中,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得到了质的提高,提高了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内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涵盖范围很广的综合学科,主要包括了工业机械、设备以及机电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同时也包括了设备的运行和管理以及企业相关管理技术的研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以机械制造基础,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机械制造行业面临的各种现代化难题,推进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被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之中,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技术在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了些许的调整,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已然影响不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地位,其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对于行业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本行业的发展是极为关键的。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概况 现如今,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举例来说:各种大型的施工设备的研发与建造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调控,而工程的建设也离不开各个机械、设备的运作;在精密设备和零件的制造中,计算机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造出的集成电路精密程度越来越高,存储器的容量也越来越大;在高尖端的行业中,如航空航天行业、武器装备的制造都是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应用实例。总而言之,计算机可视技术、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各个领域中。计算机可视技术的作用是可以将抽象的机械信息和数据利用计算机来转化成直接的、容易计计算统计的数据及信息,这样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些直接的、便于计算的数据及信息开始进一步的分析计算,能更有效率的了解制造出的机械产品的性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并且能及时了解和改善产品的不足之处。计算机可视技术相比于人工设计,能够更好的结合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避免了人工设计可能出现的缺陷,减小误差,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精确性。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机械制造的速度,不但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时间。计算机的虚拟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与现实工作环境几乎完全一致的虚拟环境,然后利用虚拟技术,将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模拟出来。因为虚拟环境能够模拟出各种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情况,所以能全方面的验证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保证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加强人对机械设计制造的控制,还能减少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进行检验校核的时间和成本。计算机仿真技术指的是通过各种媒体设备来展现机械模型,通过此种手段能更加直接清晰的描述出产品的系统形态、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能够很大程度简化接下来的设计、制造的流程。运用好计算机的仿真技术,能够加快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进程,推动行业的发展。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微型化发展 微型化发展是目前科技进步的主流走向,微型化发展的代表性产品就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机和电脑。运用好计算机技术,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向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具体来说,比如在将产品设备的体积越做越小的同时,优化其使用功能和质量。目前这种发展方向已经初步有了雏形,现代的机械产品设备综合功能更强大,使用环境也更加灵活。 (二)智能化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的引领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正在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运用计算机技术的高度智能化机器人就代表着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开发使得目前的很多设想都很有可能实现,比如定向感知设计者的理念、智能感知外部环境等功能。 (三)网络化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另一大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发展,在机械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宣传过程中,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进行推广、宣传。相比与传统的宣传手段来说,网络化发展不仅能大大节约宣传成本,还能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提高宣传的效果,扩大市场。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开发和应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也同样如此。在本行业中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能简明直接的展现出设计方案,还能自动检测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自主修正。另外,计算机技术还能对设计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模拟出实际应用时的情况。综上,要科学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促进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张皓东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的机械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广泛的运用到了机械设计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设计在市场方面的竞争不断增加,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便使得机械设计不断优化,保证了机械制造业的竞争水平,机械制造业的设计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需要技术人员的深入讨论与研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机械设计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方法研究 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设计图纸方面,由于传统的方法是由人工根据要求画出草图,然后编入计算机来转换,这样的话便增加了时间和难度,致使效率不高,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便为此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现在的图纸由人工编程,由计算机自己制作,并且反映在显示器上,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仅仅节约了时间和难度,并且为相关技术人员对于实际情况的掌控与改变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样更容易对图纸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图纸的其他设计方面也都大大的得到了满足,保证了效率。 1机械设计现状 机械设计以往都会有许多不足,主要的方面表现在技术方面,对于机械设计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很多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实行计划,因此在机械设计过程中,不确定性很大,多数情况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假设,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不同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来根据设计方向进行计算和估计,而在假设的情况下对于用量和质量难以把控,因此随意性较大,所以对于设计者的经验水平要求很高,而将计算机技术引进机械设计中之后,这种情况大大的发生了改变,首先是在设计方面,计算机的准确率非常高,误差很小,因此在对于数量与质量的把控更加准确了,其次就是在设计手段方面,有了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机械设计的种类多样化,并且内容也更加的丰富了起来,在许多方面的限制条件也渐渐的消失,因此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计的作用极为重要,机械设计的核心便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了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便事半功倍,保证了机械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了市场竞争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融入机械设计,机械设计的过程的难度也逐渐增加,在机械设计中加入了许许多多的高端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便是机械设计的需求所致,而高端技术的出现更加有利于人机一体化的发展,人机一体化的出现让机械设计变的更加智能,使得机械设计的水平逐渐上升,这样一来,市场的需求更加促进了对机械设计的综合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出现了CAD技术,这项技术非常广泛的应用到了机械设计中,CAD技术采用了高端的程序设计和精准的计算程序,保证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数据的准确性,CAD在二维动画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它更加方便了人们对设计图纸的观察与研究,将各种复杂的符号进行转化,使用不同的简单符号进行表达,更加容易的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且CAD技术中拥有与数据库相关联的系统,确保各种符号都可以在数据库中轻易找到,为机械设计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之前的机械设计相比较,现在的机械设计变得更加的准确与便利,在除了一些相似的方面以外,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方便和简单,精确的设计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大大的提高机械设计的质量,保证能够在市场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除此之外,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应用,可以对机械结构进行三维立体的分析与研究,保证分析过程中的准确与方便,对不合适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改和优化,更加清晰的看到相关零件,有助于对结构的了解和分析,一旦出现问题,便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节省了时间,增加了效率。 2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2.1节约设计时间 CAD技术一经出现,便开始广泛的应用到了机械设计上,CAD技术的优势一方面表现在三维立体结构中,三维立体结构的使用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清楚的看到各个结构的动态了分布,并且可以进行准确的分析,可以集中精力针对相对复杂的地方,保证了设计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对产品的交流,增加真实性,给人实用的感觉,另一方面体现在设计便利方面,CAD技术可以将机械设计过程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并且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设计人员在设计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很多的时间,尤其是对新型产品的设计和对大型产品的设计,效果更加明显,因此CAD技术的出现对机械设计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它帮助了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机械设计,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2及时修改产品结构设计 在零件装配的工程中,运用CAD技术,可以方便的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并且在设计新零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设计,CAD可以大大的提高设计的准确度,零件的设计主要依赖于CAD技术,当需要设计一个盖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罐口的大小,直接设计与之相符合的盖子,这样大大增加了效率,除此之外,若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错误,可以根据设计的步骤去查找错误的步骤,每个设计过的零件步骤都会统一存在一个查找器中,当不知道哪个步骤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打开查找器进行查找,并且点开相对应的设计步骤进行分步查找,找到之后直接进行修改即可,有了CAD技术,零件的装配与设计都变得简单方便,所有需要的步骤都会有记录和存储,保证每一个步骤准确有序的进行,因此CAD技术对机械设计起着很大的作用。 2.3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 将CAM与CAD技术结合后,实现了两者一体化,可将CAD结果应用于数控仿真与数控加工程序生成过程中,所体现的就是信息集成化,有利于使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企业应用CAM与CAD技术后,有利于在机械制造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提高自身企业竞争力。 3结语 机械设计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机械设计的进步,计算机技术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只有将计算机技术发展放在首位,未来的机械设计业也会一片光明,因此应该对计算机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为以后的机械设计奠定基础。 作者:王攀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就是明显的表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中的应用也就更为关键了。因此,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其已经成为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和自动化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时间和技术有限,所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而计算机自动化水平有限也是制约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1计算机技术辅助功能的应用 受过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性十分有限,工作效率较低,所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计算机技术必须要发挥其重要的辅助功能,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展依据。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陌生,其中制造业、服装业等都是主要的应用对象,而其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机械产业制造加工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够提高其精细度和可靠性,从而为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第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能够代替传统的人工分析,将机械产品的形状、结构和尺寸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计算机辅助功能的应用还能够将产品制造中存在的问题直观的显现出来,从而保证机械产品的生产质量。第二,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图纸的设计,并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图纸的设计更加的清晰直观,这样才能够提高机械制造的精细度,减少产品设计和加工的失误。第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应用,与传统的编辑和汇图技术相比,其不仅提高了重新编辑和修改的准确性,也能够避免重复工作增加图纸设计的重复性。 2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是与传统机床的对比,而数控机床的应用实现了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发展,所以说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就要对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计算机数控机床的应用主要分为数控软件和数控编辑两个形式,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编辑,而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主要是服务机械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中的,尤其要应用到复杂的、零碎的产品零部件的加工中,然后利用数控软件对运行的程序进行编制,然后在利用数控机床对软件进行加工和处理。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数控机床上,而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计算机语言技术和数控编程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更加的简便和突出,而数控机床技术在我国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中的应用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越发的明显,将成为未来我国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的主要发展形式。 3计算机技术中3D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D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能够使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而3D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是在产品设计上对产品的大小、尺寸、规格和特征等进行全面的、立体的分析和模拟,这样才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设计方案、发现产品的设计问题,从而在生产设计的过程中对机械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计算机3D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产品的加工完成之后,因此计算机3D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产品的色彩、位置和物理信息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对比进行产品质量的完善,以此来保证机械产品的加工质量[1]。以往的机械设计制造,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要通过物理或者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改进,但是自从3D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之后,不仅能够将产品分析和改进的效率和成本降低,还能够改善以往检测方法的弊端和不利,从而使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4计算机技术的仿真技术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很多的领域已经实现了可视技术和虚拟技术,但是其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而且通过这些数学模型能够对机械产品的应用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且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还会使模型的更改和操作更加的便捷、高效。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是将虚拟技术与现实结合起来,然后进行仿真模拟的实验,然后对各种数据参数进行分析,并通过具体的缺陷值对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分析,以便在仿真技术的应用中使得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进行结构的不断完善。另外,仿真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主要是保证产品准确率和功能性的,而对于不同材质的产品所使用的模拟软件也是不同的,所以仿真技术应用高效性的提高要调整产品的生产参数,以此来改善机械设计制造中成本高、难度大、质量低、修改难等问题[2],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便捷、高效,从而保证机械产品设计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计算机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是较为普遍的,而且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功能、计算机数控机床、计算机3D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的具体应用也使得机械设计制造业逐渐向着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了。因此,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中的应用,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也增强了机械制造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使得机械设计制造业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实现了行业的创新性发展。 作者:罗垚煜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工业设计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其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工业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二者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工业设计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分析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着重研究了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希望以此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 关键词: 工业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都显得异常重要,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使得工业生产更加顺利和便捷。可以说,工业生产离不开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更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只有妥善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有可能促使工业生产长远发展。 1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其发展 1.1工业设计的概念 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外观设计、包装以及广告设计等。从深层次来看,工业设计不再局限于学科内在的部分,而是深入地延伸到了产品的服务领域。工业设计主要是以产品为主要的核心成分,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在创新中达到二者的统一。工业设计有效地促进了工业产品的更新,使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物质文化,工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 工业设计在初期是一个新的研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和落后阶段。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工业也随之发展和变化,不管是设计还是生产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逐渐向着一个更加完备的方向发展。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将工业设计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理念,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技术之中。在科技不断发展提高的同时,工业设计也在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不断地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将人文设计理念运用到其中,加快了人性化的发展,使得工业设计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3工业设计的意义 我国工业设计经历了较为复杂长久的发展过程,其基础较为薄弱,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工业设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工业设计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在研发产品中,工业设计的作用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开经济大门的钥匙。(2)工业设计能够促使工业生产向着一个更加个性独特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设计更加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向着一个高档、健康、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工业设计缩小了我国和世界的差距。大家知道,和一些国际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某些方面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新兴的工业设计打破了旧有的认识,使得我国企业在设计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新的设计,可以说,工业设计促进了我国市场向着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工业设计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业设计的水平。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设计中,主要包括了网络的工业设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2.1网络的工业设计信息系统平台 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技术使得工业设计变得更加人性化,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设计向着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变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能够充分地建立起一个信息平台,主要是为工业设计进行展示。这一平台能够有效地为各大企业提供足够充分的服务,将企业和客户有效地联系起来,为客户提供新型的方案。但是,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之中,需要有效地保证其安全性和通用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之间的共享。 2.2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主要是为适应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从人们的生活来看,传统的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创新技术,加快计算机对于产品的辅助设计,例如应用于CAD制图中。通过技术人员利用网络进行协助,能够有效地体现出整体的思维,在产品的设计中能够有效地加入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利用信息平台来对工业设计进行造型。 3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实体造型、形式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这3个方面来表现出来的。 3.1实体造型 工业设计应用于实体造型,主要是采用了计算机中的三维立体模型,以便准确系统地了解产品的形状、大小以及结构。在造型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一系列的设计图,达到逼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绘制好产品设计图,进而运用合适的软件来进行渲染,以此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实体造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观察,使得表现力更加直观。 3.2形式设计 形式设计中的色彩渲染对于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而对于色彩的评价则需要着重考虑对称感、突出感和稳定感。在判别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比较模糊的系统去评判所在的布局,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形式设计中,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形式美的设计需求。 3.3人机工程学 和以前相比,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市场环境中,如果仅仅注重产品的外观,那么显然会使得人们对于市场产生一系列的审美疲劳。而大众对于产品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审美这一方面,更是在质量方面。这就是人们所提倡的符合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是一门新的学科,对于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包装,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随着工业设计渐渐形成一种文化,将会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向着一个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4结语 工业设计作为连接产品和价值的重要的纽带,其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我国的制造业等工业发展较为困难,这需要企业发挥创新精神,用心经营,灵活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以期企业在新时期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作者:张永安 单位: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 时期下,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与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行业中,而在远程教育中,计算机技术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促使远程教育内容以及形式更加丰富,提高远程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针对远程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远程教育;计算机技术;应用;分析 新时期下,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为重要基础,通过视频以及音频信息,将教学资源共享给学习者的教育模式。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异地资源共享和通信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从文本信息的传输逐渐过渡到视频信息以及音频信息的传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呈现多元化,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媒体形式展示给学习者,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1现代远程教育的积极意义 1.1引发教学变革 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势必会引发教育变革,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远程教育体现了现代化技术的优势,将教师从学习集体以及学习活动中分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教育过程在脱离教师的情况下,继续开展并且取得成功。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完整性,而我国传统远程教育主要采用电视授课以及函授的形式,其在交互性以及时效性方面,都不具备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1.2体现技术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将不同地点的学生和教师,通过计算机技术有效组织在一起,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拟教室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其具有独立性、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以及超空间性的优势,让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学校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1.3解决学习和工作矛盾 现代远程教育是当前我国新兴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廉价、广泛以及公平的教育方式,学习者不再受到上课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制约,所有优秀的教学资源都可以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学习者还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有效解决了学习和工作的矛盾。 1.4让学习更加主动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凸显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者不受教学进度以及时间的制约,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在遇见学习遇难后,可以向教师网络求助,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2在远程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主要作用 2.1创新远程教育思维 新时期下,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教育辅助技术,需要以先进的教育思维与教育理念作为重要指导,并且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内容,对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育形式,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形象的、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和享受。 2.2完善远程教育理念 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为远程教育提供基础平台,并且进一步开发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远程教育形式,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3完善评价管理体系 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为远程教育的教务工作提供便利,进一步完善评价管理体系,促使远程教育的管理更加智能化以及公平化,为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3在远程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建立安全的网络课堂 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修改网页源代码,致使学习者不能直接获得源码,对网页内容进行有效保护,进而实现网页保护以及文本保护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为学习者构建安全的网络课堂。 3.2管理课件素材库 课件素材库主要是根据素材内容,将其以数据可的形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其是一种管理、储存以及组织形式。当前,素材库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视频类、动画类、音频类、图形类以及文本类。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对素材库的有效管理,并且对素材进行下载、删除以及增加。同时,素材库还有利于学习者对教学资源进行下载、浏览以及检索,需要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3.3视频观看 视频观看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将连续的声音和影像经过压缩后,传送到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一边收听、观看,一边下载,不需要将文件下载后,才能进行观看,实现在线观看的整个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后期处理,并且将其进行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传送到网络平台上,学习者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根据自身需求随时观看。 3.4实时视频 实时视频可以充分解决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问题,在实时视频技术下,教师和学习者只需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话和电脑,并且安装相关浏览器,就能够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进行一对一以及一对多的教学,为学习者创设拟真的教学环境,体验真实的课堂气氛,成本要比课堂教育更加低廉。其系统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作业修改功能、交作业功能、发言功能、讨论功能、授课功能、管理功能以及点名功能等,而上述实用的功能都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同时,实时视频还拥有学生反馈、在线考试以及录制重播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功能。 3.5在线答疑 在线答疑是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关键环节,其不受地点以及时间的制约,通过网络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学习者能够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而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不定时的回答问题,属于一种教学网络交流。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远程教育中也逐渐实现了更加深入而广泛的应用,而合理而科学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同时也是远程教育创新的关键内容,只有提高远程教育的科技含量,才能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让远程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作者:吴达 单位:吉林省集安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 计算机技术论文: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探索 [摘要]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开始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业的管理者也开始将信息管理纳入自身的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以此来促进产品的快速生产与销售。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与普及不仅能够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还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从目前来看,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难以避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信息化管理在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 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注重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计算机不仅是网络信息管理过程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信息和科技的大量普及,人们开始意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并将掌握技术作为自己升职和提升收入过程中的砝码。不管是在各个商业领域还是科研学习之中,计算机所发挥的作用开始越来越明显。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以及组装技术。要想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必须注重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以此来实现信息化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将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减轻企业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之中的压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实现企业现代化的管理,保障企业能够真正地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一)文字处理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之中,计算机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企业实现现代化的高效管理。首先文字处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之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现在的企业管理大部分直接采取网络的手段来进行各项资料以及文件的收集和打印,因此如果能够将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结合,那么就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能够突破传统管理的桎梏,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保障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其次,这种直接在网络上所进行的管理能够将信息的失误率降到最低,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数据处理 在对各项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时,数据处理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这种重要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对信息数据的采集输送以及分析和整理来进行一系列的企业资料管理和运用。从国家所的重要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企业在采取计算机技术管理的过程之中直接进行数据的收集,通过后台的处理来完善各种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既能够保障大范围的覆盖,还能够极大地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保证财务人员能够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各种数据以及票据的处理,及时地进行数据的结算,真正地实现电算化会计,突破原有传统会计模式的桎梏,实现全方位的高效管理,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 (三)信息传输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种技术能够解决企业在管理过程之中的诸多难题和不足之处,将不同的单位和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与处理,对视频、图像以及文字等各种资料进行实时的传输,保障信息处理人员能够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高效率。 (四)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对计算机技术运用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包括辅助教学辅助、制造以及辅助设计。其中辅助设计主要是指计算机使用人员直接发挥计算机的特性来进行设计,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直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设计的质量,并减少设计成本和时间,从整体上提高设计的现代化水平。计算机的辅助制造则主要是采取一系列的图库来进行不同部门的运用,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并将设计成本降低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障整体设计质量的提升,充分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一)降低管理成本 计算机技术除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企业在管理过程之中的各种支出成本,能够保障企业突破原有的人工管理。开会作为企业搜集资料、了解员工工作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所涉及到的资料较多,如果缺乏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那么只会造成工作人员较大的工作压力。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在企业在开会的过程之中能够充分地运用各种高新技术来解决一系列的资料处理问题,有效缩短资料的打印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将企业的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二)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在整体的运营以及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调控,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来提高自己的管理与质量,缩短管理时间,这一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另外,如果企业的管理者难以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实时管理,那么就可以通过网络会议来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及时地了解整个公司的运营情况,并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三)丰富现有的管理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大量运用和普及,企业的管理者不仅革除了已有的管理模式,还将全新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之中,保障管理手段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发展,实现企业的高效和军队化管理。传统的管理直接通过考核的方式来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但是在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之后,企业还可以采取人脸识别以及指纹打卡的方式来实现考勤,从而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 四、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问题 (一)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遍较低 尽管计算机的大量运用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大部分的员工并没有计算机教育的背景,因此难以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对办公软件的使用还有待完善,这一点直接导致许多计算机技术难以在实践的运用过程之中发挥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的计算机管理应用过程之中,除了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之外,还需要提高企业员工对计算机操作的认识,保证员工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 (二)计算机投入力度不足 计算机应用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现在许多企业管理者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为计算机的运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不同企业的综合实力有限,因此在计算机的使用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许多企业在进行各项设备的完善时往往过于谨慎,难以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投入,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尽管已经完善了现有的计算机配备,但是许多员工并没有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现有的计算机普及水平还较低。 (三)计算机应用存在安全隐患 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在现代化的企业运营过程之中,除了需要增强自身抵御外界压力和风险的能力之外,还需要不断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对计算机网络之中的各种安全事故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保障自身信息的安全性,从目前来看,在计算机运用的过程之中,企业管理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点: (1)首先是计算机网络自身所存在的各类隐患以及安全。在企业的信息管理过程之中,大部分的信息资料直接在网络之中进行各种操作,这种信息是完全公开的,因此极易被外界盗取。如果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信息管理的认识,难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那么就会导致企业的信息已被他人所窃取。其中一些非法入侵者可以直接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来入侵企业的内部局域网,最终造成企业信息的泄密,并为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损失。 (2)计算机内部系统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目前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都是美国微软公司所提供的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在运营过程之中不断进行更新,因此会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和漏洞。特别是一些直接进行无线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在进行信息共享的过程之中,非常容易导致各种信息的泄露,最终影响到企业的信息管理,并给企业带来经济大量的损失。 五、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想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除了需要大量地运用各种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之外,还需要从整体上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巧水平。如果操作者缺乏对计算机的深入认识,难以掌握基本的操作,那么则无法发挥计算机的充分作用,同时也导致了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企业管理者首先需要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培养和学习,保障员工能够掌握基础的操作技巧,积极地学习各种计算机操作技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加大计算机的投入力度 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之中,企业除了需要为计算机的大量普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还需要充分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保证员工能够积极地参入整个计算机的使用过程。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加大人力物力,保障计算机的大量覆盖,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提高现有的技术装备,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自身的资金难题,以此来完善基础设施,保证计算机技术的大量运用和普及。 (三)对员工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 网络安全是计算机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企业的管理者除了需要了解计算机技术运用对其他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之外,还需要针对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对员工的后期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企业员工的计算机技术操作水平,保障企业员工能够了解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巧,并严格按照企业的规范来进行管理与操作。在员工的培训过程之中,必须注重网络安全这一板块的培训和学习,员工必须在企业的引导之下了解各类网站的具体运作以及系统的操作知识,从而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尽量避免一系列的信息泄露行为。其次,员工必须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在提高自身操作水平的同时能够按照行业内的标准规范地使用各种计算机。 六、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采取各种计算机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质量,那么就能够真正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保障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过程之中,企业的实力不仅得到有效的提升,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能够让企业突破现有发展的瓶颈。但是从目前来看,在计算机技术运用的过程之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出现了诸多的信息安全问题,难以提高现有的技术应用水平,无法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曹津梅 单位: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应用 【摘要】 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它在各个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机械设计过程中也逐渐地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有一种单独的辅助设计技术用来辅助各种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使得机械设计更加简单高效。机械设计领域自从有了计算机技术的加入开发周期大大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机械设计产生的重要作用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机械设计;应用 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机械设计产生的巨大影响 计算机技术自从开发出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且迅速占领市场,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场技术改革风暴,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悄然潜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指通过程序员编程设计一些绘图软件,设计师们利用绘图软件进行设计工作。在机械设计中一个大型机械的设计往往需要画很多的设计图,传统的机械设计都是设计师手动绘制设计图纸,这不但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绘图功底,并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设计思路中出现了一些误差,想要修改就要重新绘制图纸,极大地浪费了设计师的精力,而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设计师只需要学习简单的软件操作就可以快速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大大地缩短了图纸的绘制时间,减少了设计师的精力,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并且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调整及时地在软件上进行修改操作,有效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并且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软件模拟设计产品,及时发现产品设计中的不足,使设计产品更加合理。机械设计通常需要很多的步骤,传统的手绘图纸工作量很大,现在全部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实现,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经过多年实践已经相对成熟,在机械设计中大量应用,对机械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2.机械设计中主要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方面 2.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有效进行二维绘图 机械设计中经常会用到绘图,图纸在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让设计师使用一些绘图软件绘制图纸,比如PROE、CAD等软件都可以有效绘图,这样就使得图纸绘制的时间大大减少,图纸的质量也可以保证,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2.2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建模 建立一个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化模型要经过一下步骤:(1)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化模型通常采用的是.prt文件,但是.prt文件有很多模版,不同的行业使用的不一样,因为不同模版的单位、参数和出图格式不一样,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模版;(2)设置模型参数,主要是齿轮厚度、齿数、变位系数、齿根圆角半径、压力角和模数,这些参数都有一个初始值;(3)根据基圆、节圆和齿根圆等建立一个模型;(4)使用ProE软件使用方程画出渐近线。 2.3图形和符号使用更方便 机械设计通常会使用到大量的符号,设计师需要牢记这些符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容易混淆,但是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帮助,我们可以把这些符号编成符号库储存在电脑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并且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经常使用的标准化零件编入一个库中储存起来,绘图时候稍加调整就可以使用了。 2.4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也可以用在三维造型和工程分析中 传统手工绘制图纸的三维立体效果很差,但是计算机处理出来的实体造型效果明显,立体感觉很强,设计师可以清晰的看出立体构型。计算机也可以进行辅助分析,这样分析起来更加方便,通常可以制成报表和文档等方便查看。 3.在机械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优势 3.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大缩短了机械设计的周期 以前设计一个机械往往要花费设计师大量的时间,特别是一些机械零件的几何结构非常的复杂,用手工绘制图纸的时候难度很大。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使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使用简单地几何体组合成复杂的结构,这样机械设计的速度就能大大提高。 3.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更加方便地设计和修改零件 有时候设计出的零件不能满足实际情况,因此需要调整零件设计,传统设计方法修改起来非常麻烦,需要重新进行图纸绘制,而在计算机软件中修改非常方便,可以提前试验零件,确保零件可以满足实际需要。并且通过计算机软件我们能够看到零件设计的过程,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出现问题的部位,再根据问题进行修改。 3.3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看出零件装配过程 相同的零件经过不同的装配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计算机辅助可以把零件装配后的效果演示出来,可以及时调整错误的装配流程。计算机辅助技术还可以展示出零件的运动,这样就可以及时地调整其中不合理的部分,使得零件的安装和调配更加合理,最后提高机械设计的质量。并且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先进技术结合设计出更加完善的作品。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作用巨大,在生活中很多领域都有应用,而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也非常突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自从应用在机械设计中,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师们的工作效率,大大减少了设计周期,并且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更加完善。 作者:寻耿 单位:湖南省浏阳第一中学 计算机技术论文: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分析 【摘要】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呈现迅猛发展,且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企业中。而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降低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投入。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现代化的招标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为管理更加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提供了便捷,以此来保证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本文主要对招标企业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招标;企业管理 前言 现代社会呈现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而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载体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人们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获取及掌握提供有力保障。招标企业主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促进企业信息化的转变,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企业成本的降低,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通过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招标企业的发展壮大。 1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1有效统计和分析信息数据 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作为一种辅助性工作存在,在存储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招标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可实现对数据进行有效统计和分析,从而为企业发展制定可行的决策。一般情况下,领导的决策水平和企业的管理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而保证信息或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直接决定领导决策能力的关键,此时,现代化科技手段就需被应用到该过程中,从而保证其分析和判断的精确率。与此同时,对磁盘中的数据进行查询时,可实现数据查阅速度和效率的大大提高,从而保证客户所需资料或信息的全面性,以此来促进招标企业的稳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1.2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任何企业都应对本企业的员工数量、组成结构、工作效率等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有效的对人员进行调控,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对此,可通过计算机的空间大容量,来完成存储企业的基础数据资料,一方面,是为了管理者了解企业内部员工的基本情况及岗位调动情况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方便查询和提取员工的技术水平、人员结构、岗位分布等,从而实现对员工的客观规范管理,有利于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发现企业员工配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作出相应的协调,以此来促进人才分配、调动的合理化,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实用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1.3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做好财务工作有利于促进招标企业的发展,企业整体的运营经济状况都在财务工作中体现出来。而财务工作的开展难免会对大量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处理,并涉及资产、报表、工资等诸多方面,若仅依靠人工处理,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实现会计的电算化,从而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常只要将所需计算和统计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并保证其输入格式的正确性,软件系统便会自动完成数据的校验、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工作,有利于财务人员工作量的减少,进一步保证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从而为企业经济的动态和静态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从而保障企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4计算机技术在评标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计算机技术在评标方面的应用仍处在未完全发展的阶段,主要是在计算机中输进评委已打好的分数,且计算机能够自动对结果进行统计。而而广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开发出来的评分系统可分为:①技术评标。不会公开投标人的相关信息,并对投标格式进行统一,评委主要利用计算机的相关应用,实现对投标书之间的横纵向比较,能够对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规范进行有效查询,从而保证了评委评分的客观性;②经济评标。首先对投标格式进行统一,评委主要通过计算机和工程量清单的方式对投标人所报的单价进行比较,且计算机对投标人报价的高或低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从而为评委对报价的比较和分析提供依据。经济评标系统能够有效保证评委对投标报价进行分析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以此来实现“三公、择优”的目标。 1.5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通常,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其中广域网是遍及世界的网络,相比而言,局域网主要是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近年来,网络功能逐渐强大和完善起来,企业内部可将局域网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中间层次,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了方便员工对企业整体状况进行了解,要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从而增强各个部门及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2计算机应用于招标企业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信息化设计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招标企业管理信息化中仍存在诸多尚未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设计不合理和实施工作不到位这两个方面。导致计算机信息化设计缺乏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有:企业对自身的认识不到位、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法规不熟悉等。而设计不合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施工作不能落实到位,这一方面是由管理信息化的更替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两种情况对企业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在计算机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有限 各个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益不同,由于在计算机的应用上投入的资金较多,所以,每个企业的管理层对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未能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因此,部分招标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进行企业管理时所用到的软件及硬件方面多投入的资金较少,造成计算机应用进行企业管理未能具备齐全的设备及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体现出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应用中的强大功能。 3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3.1对计算机应用予以重视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招标管理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工作效率的快速提升,从而减少员工的工作量。然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为企业的相关决策和管理提供较为有效的数据信息,实现传统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管路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因此,要对计算机工作予以充分重视,从而保证其在招标管理工作中强大作用的有效发挥。 3.2加强计算机在招标企业中的应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招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其应用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在未来稳定发展下去。因此,企业要对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工作予以重视,尤其是要加大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核心发展部门中的应用力度。另外,招标企业还应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和开发,大规模招揽符合企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从而为招标企业管理工作提供扎实的人才基础。 3.3加大招标企业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基础就是具备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若计算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话,技术装备的水平较低,可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将企业所投入的资金主要用来购置计算机设备设施上,保证计算机的数量和质量,使得每位员工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计算机。另外,国家针对计算机保密技术和保密管理这两个方面具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因此,企业除了要实现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加强对涉密信息的保密安全。而提高企业计算机安全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增加企业在计算机硬件上的资金投入。 4总结 现代计算机信息化呈现迅猛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稳定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保证信息检索的智能性、高效性及全面性,从而保证相关研究成果的充分利用。 作者:刘忠明 单位:广西云龙招标有限公司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图书馆管理发展 摘要: 图书馆为了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在信息交流检索及远程服务中已普遍使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使我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图书管理;应用 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信息的收集与管理,能够很好地满足图书管理的日常工作需要。一般来说,在图书馆的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对外的管理与对内的管理。对内的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图书馆内部的业务管理,对外的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帮助读者完成信息的检索与电子图书的阅览等。 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一)取代了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 对于图书馆来说,主要是对一些文献与图书进行必要的整序、集存以及传递,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社会进行教育和智力的开发等。这些工作在传统图书馆中主要是依靠人力来完成,通过人工来对一些文献与书籍进行相应的收集、统计、登记以及整理等,这些工作比较繁杂,依靠人工效率较低,且容易出错,很难实现高效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各个行业中都在不断地追求程序化的管理、自动化的管理以及信息化的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人工,必然会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所以为了实现对图书馆进行高效管理,我们便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不仅方便了我们对文献的收集与登记,同时还构成了一个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管理。目前,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均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我们不仅大量地使用了现代化、信息化的硬件,同时还专门根据图书馆的管理需要,开发了一系列的软件。通过这些软件与硬件,实现了对书籍与文献的采编及图书借阅的自动化管理。同时还建立了数据库,并能够及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的各项业务进行自动化的管理、处理以及数据统计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人工进行编录所产生的漏编、漏录以及错录等现象的发生。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编录的准确率,并能够及时对一些错误操作进行纠正,对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流程进行有效优化。图书管理员的职责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而发生变化,要求图书管理员必须使用专业化的技术来实现对图书的管理,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数据库来分析图书馆藏书的种类与数量等,合理进行图书的采购。 (二)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 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在进行图书馆的借阅与归还时,均是采用人工登记,不仅效率低,同时还不利于对借还进行管理。而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让借还变得更加简便,手续也更加便捷,而且不易出现借还错误,从而大大提高了图书的管理效率。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在借阅图书之前,使用计算机登录图书馆服务器来对图书进行检索。通过该系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借阅时间、借阅期限等情况,同时还能够查询到图书馆内现有的书籍、藏书位置、藏书数量、所需书籍是否在架等。这样一来,我们不需要在各个阅览室盲目地寻找,借阅图书更加方便,有效地摆脱了传统文献的处理限制。对于现代化图书馆来说,已逐渐趋向于社会化,也越来越开放,同时使用互联网技术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不再受时间及区域等的限制,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跨区域传播。 (三)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是数字化图书馆,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存储形式,同时还改变了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形式,并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和人性化。数字化图书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对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并加以利用,让读者能够快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便捷,获取信息也更加全面,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速。此外,数字化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是在不断更新的,是一个动态的信息资源,而不像传统图书馆仅局限于书本。 二、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中,我们必须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同时注重数字化服务与管理。在其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图书馆进行网络化与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图书馆藏信息进行实时更新的数字化的管理。 (一)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勘探技术 信息资源勘探技术是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在线分析与处理。这一过程广泛使用了计算机技术进行情报检索,并根据以往经验组建专家系统,最后通过机器学习及模式识别等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勘探。该技术的使用大大方便了现代化图书馆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目前在高校图书馆中广泛地使用了该项技术,能够有效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评估以及预测等,同时还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分组和关联规则等。这样,便可以根据读者提供的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处理技术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与处理等。使用信息资源勘探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馆藏资源进行统计,并能够对流通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在经过数据分析之后,还能够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便可以科学系统地对图书馆中每一项的工作进行管理,同时还能够为课程编排、学科的设置、课程统筹以及教学活动等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并方便了读者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二)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及业务提升 现代化的图书馆大量使用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收集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而传统的图书管理员不具备这些技术技能。为了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引入一些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且具有图书馆管理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同时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及业务提升。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必然会改变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图书馆业务,还要有图书情报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技术,同时还要能够对图书馆信息系统进行熟练操作;不仅要能够进行联机检索与网上查询,同时还要掌握数据库的有关知识。由此可见,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将会不断地深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同时对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联互补 虽然数字化图书馆使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了传统图书馆的繁杂的工作,但是以纸质形式存在的书籍与文献是不可能被其取代的。由此可见,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要做好相关整合与衔接性工作。 (四)创新管理观念与理念 现代化图书馆不仅具有特色环境与活动,同时还具有特色服务与馆藏,其拥有的藏书种类与规模更多更大,符合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发展需求,受馆藏数量与开放时间的限制越来越小。我们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多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具有开放性的信息库资源,为快速获得所需信息资源提供支撑。同时,还要加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软件与硬件建设,使用先进的专业管理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为了适应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我们还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强数据库、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图书馆数据库管理的质量。为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管理的手段与模式,要努力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服务,让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更加准确,并不断对现有的数据库进行完善。此外,在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采编与扩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读者需求,更加主动、专业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作者:侯永青 单位: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技术论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 摘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涌现为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不论是人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将这两种技术进行融合也是适应时展的潮流。所以本篇文章就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展开讨论。 关键词: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我国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有了很广泛的应用。通信技术以电话机的出现被大众而熟悉,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而电视的出现更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计算机的出现无疑是为人类的生活增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助手,帮助人们生活与工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够离开的技术,这两者都对社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更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领域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也是计算机中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计算机的技术很广泛,不仅有系统方面的技术,器件方面的技术,还有部件技术与组装的技术,下面就一一介绍这几种主要的技术。 1.1计算机系统技术 计算机系统技术是整个计算机完整系统所应用的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包含了很多的方面,这些方面相互配合,一起形成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中的系统结构技术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提高计算机的性能,使得计算机有合理的价格性能比率。而系统的管理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系统的管理是由操作系统来实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吞吐能力与解题的时效,使得计算机更加容易操作,工作的性能更加可靠。系统的维护技术是帮助计算机获得更高性能的保障,包含了系统实现的自动维护程序与诊断程序。此外,计算机系统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还包括了系统的应用技术,应用技术是具有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与应用相关的两个方面是程序设计自动化与软件工程技术。 1.2计算机器件技术 在计算机的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就是电子的器件,计算机中的“与”“或”“非”门都是复杂的基层线路,而这些基层的线路会组成较高一层的线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组合逻辑线路。一类是时序逻辑线路。这两类逻辑线路都是由电子器件所组成的,也是通过电子器件来实现功能的,计算机的划时代标志是以电子器件在其技术上的变革来进行划分的。 1.3计算机部件技术 计算机系统是由多个软件和硬件组成的,这些部件有不同的数量与品种,每一个部件又是一个精密的小系统,有着其独特的技术要求。一方是生产这些部件时,需要一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这些部件在工作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如运算技术、存储技术和输入输出技术等等。 1.4计算机组装技术 计算机的组装技术与计算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关系到系统的可靠性,信息传递的延迟性还有生产的工艺性等。计算机的电子器件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进行变革与更新,电子器件的更新对计算机的组装技术有着很大的影响,计算机自发展以来,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着换代,为了能够将计算机发展的更好,为了能够与计算机的换代相协调,组装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使得计算机不断向着小型,微型的方向发展。 2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广,所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但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方面还没有改变,通信技术一直都重在实现信息在空间域和时间域内的无失真传输,通俗意义上来讲,就是指通过通信技术,使得处于不同形态、不同地域的信息,实现了跨地区的转移,并且在转移的过程中,信息是安全的、准确的和快速的。这样一来,信息就能够从一个地方无误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发出者到达了接受者。 2.1通信技术的历史与现代通信技术的产生 以往的信件传送都是远距离的传送,不仅是国家的管理,还有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远距离的传送信件所完成的,但是随着奴隶制度的国家出现,远距离信件的传送越来越频繁,因此出现了由国家主要承办的邮译制度,其就是邮政的前身。什么是邮译制度,就是利用了实物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的古代就出现过类似邮政传递信息的方式,比如通过烽火台来传递战事信息,通过信鸽来传递信条等等,这些都是通信技术的历史。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是在1835年,由莫尔斯发明的电报为标志。莫尔斯在随后确立了莫尔斯电码,它的出现标志着有线电报的问世。在1835年附近,出现了很多有关现代通信的技术,例如电话的出现,无线电报机的出现,都为通信技术增加了宝贵的财富。信息论是在十九世纪出现的。 2.2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最近这些年,通信技术在不断完善,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的通信技术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主要有数据传输信道的发展,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还有最近的多方向发展。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帮助,而传输信道的发展又涵盖了很多方面,不仅有光纤,同轴电缆,还包括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等。卫星通信为地球的人类与其他星球构建了联系,也通过卫星通信接收到很多的电视节目。现在人们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卫星通信进行接收与观看的。数据的传输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包括了基带传输,同步技术与数据的交换技术等。早在20世纪初期,通信技术就呈现出了多向发展的态势,如电报、电话等等都相继被人们使用,而在21世纪,这些技术仍然在使用,但技术已经实现了更新换代,如电报已经发展成了智能电报,而有线电话也发展到了远程、智能的电话,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出现了移动无线通信,多媒体的技术和数字电视等,这些通信的技术都是人们现在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无限的便利。 3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是现代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带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也促进了通信行业的发展,通信行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的行业,所以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发展,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更高更好的服务。 3.1计算机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技术,从其名字来看,可以看出,这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发展而来的,是两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产物。就目前阶段而言,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集中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三个方面。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但最为直观的则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不同地区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通信。从实际的应用层面来看,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运用于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以及不同地区计算机和各类通信终端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例如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打印机与计算机的连接,进而进行交互使用和无线打印,又如,计算机与移动手机、平板电脑之间的数据交换等等,也都是运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这些过程中,实现了文档、表格、图片、影音等信息的交换共享,这些通过计算机处理器的处理,大多以二进制数据流的形式存在,借助通信技术实现了传播。对于简单的通信而言,只需要计算机与终端的设备就可以实现,通过计算机和终端设备的串并行口,使用电缆将串并行口进行连接,这样就可以实现数据传输了,但是这只适用于近距离的传输。而针对远程复杂的通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的,很多的计算机和通信的设备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连接,然后通过介质进行数据的传输。一般的计算机通信系统都是由终端的设备,数据通信的设备,传输的信道和通信软件所组成。 3.2信息技术 现在人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是关键的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是重要的生产力,并且促进着各行各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信息科学技术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直在促进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使我国取得了连续多年的经济两位数增长的惊人成绩。众所周知,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有力证据,全球的GDP中,有很多的产值都是由信息行业所创造的,现代的信息技术涉及了很多的方面,在内容方面也是极为复杂丰富的综合性的应用技术,一直都是围绕信息的开发,处理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而对于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收集数据,整理与加工数据的,所以将计算机技术成为知识的“加工厂”。 3.3蓝牙 蓝牙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蓝牙是一种无线连接技术的称呼,它的成本很低,实现短距离的无线连接。蓝牙可以在十米的半径范围之内进行单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传输和声音的传输,例如人们将蓝牙与手机进行连接,然后在与他人进行对话。蓝牙的技术主要有蓝牙专用IC和蓝牙无线通信协议栈两部分组成。蓝牙专用IC是由基带处理块和射频模块这两个部分组成的,这两者形成了蓝牙收发器。蓝牙无线通信协议,主要有SDP等部分,这些协议在主机上运行,或者是在产品主处理器上面运行,它的方式是采用嵌入式的方式,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实现对设备与服务的发现等的安全处理方面,还有主处理器与其基带处理IC之间通过HCI接口而实现的通信。现阶段蓝牙的应用已经可以在电脑与手机上进行应用,蓝牙技术的实现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将其进行了融合,不断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进行发展。 3.4宽带技术 宽带技术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对于数据的传输速率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宽带事业的产生,信息的传输速率大大的得到了提高,目前宽带技术还融入了光纤与无线和以太网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宽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在了一起,计算机离不开宽带技术,人们工作和生活也离不开宽带。不同的宽带技术有不同的接入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效果,也存在着不同的数据传输质量。宽带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的尤为重要的内容,尤其是现在的光纤宽带技术,不仅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也在体形上面实现了更小,更轻便的目标。 4总结 网络是未来无处不在的主要形式,网络关乎着人们的一切生活,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是实现网络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都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符合当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必然趋势。两种技术的融合促进了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建设,为数据的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两种技术的融合会更满足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新技术的需要。 作者:关晴 单位:渤海大学 计算机技术论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研究 【摘要】 20世纪是技术型社会,更是信息型社会,计算机以及各种通讯技术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状况,对于科技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本文立足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对二者的融合现状进行解读。 【关键词】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导下,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纷纷应运而生,以极快的速度改变了整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高,网络通信技术在中国也实现了极大的发展,为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计算机技术 在计算机领域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及技术手段被统称为计算机技术。其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按照计算机的生产顺序可大致分为四类,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以及计算机组装技术。其中的计算机部件技术又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而计算机软件又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程序和运行程序文档。为了突出重点,笔者仅从计算机系统技术与计算机部件技术进行阐释。 1.1计算机系统技术 计算机系统技术是一种兼具整体性与全局性的技术,包括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系统维护技术以及系统应用技术。①系统结构技术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效率,另一方面又能使人们获得合理的性价比。②系统管理技术的存在极大的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既方便使用,又降低了计算费用。③系统维护技术是计算机系统进行自我诊查和自我修复的反映,是人工智能的物化表现。④系统应用技术更为广泛地应用于程序设计自动化及软件工程技术。 1.2计算机部件技术 谈及计算机部件技术,首先要对计算机软件及硬件进行理解。计算机硬件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器、运算器以及储存器。输入设备是指接入计算机的外部设备,比如键盘、鼠标、摄像头;输出设备是指经计算机经过计算后输出给用户各种信息的设备,比如我们常见的打印机、显示屏、绘图仪、磁记录设备;控制器则是计算机的核心机构,是控制CPU的中枢部门;运算器的存在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化学、物理工程技术数据的精确性,是保证科学研究严谨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基础;储存器是负责记忆的重要机构,通过内部储存器及外部储存器实现了对于各种信息的保存,从而为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前提。 2通信技术 20世纪是人类科技发展历程中最为耀眼的阶段,轰轰烈烈的信息革命与科技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更给人们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局。电话的出现及普及使得遥不可及变为近在咫尺,相隔万里的人们依然能够通过一个微型设备进行通畅的交流,从此距离不再是阻碍信息沟通的障碍。电视机的发明则使整个世界变得可视、可听,有了电视机的陪伴,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电子计算机可谓是人类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成就,它将单一的线性生活组装为多维度的棱镜,透过它可折射出大千世界、万般时空。纵观通信技术的历史变革,无数的科学家和研究员为通信技术和通信手段的改进与完善默默奉献,不仅促使通信技术的超越,更促进了社会的突围与颠覆。在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尤其以数据传输信道与数据传输技术的更新为主。①同轴光缆、光纤、微波信道、越洋海底电缆、短波信道、卫星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渠道的拓展为数据传输的速度及稳定性提供了保障。②在数据传输技术发展方面,逐步实现了基带传输、频带传输、调制技术的突破,并通过同步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以及多路复用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地刷新了传输安全性及便捷性的新高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电报发展到电话,再到如今的多媒体技术、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及数字电视技术,通讯产业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后,便催生了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现如今,我国现代通信技术主要集中于光纤通信及第四代无线通信服务技术,在程控设备、移动基站的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建设性作用。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变革,4G技术是对3G技术的一种批判,在原有技术上融合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与IP的核心网系统。4G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使数据、音频、图像的传输更为迅速,而且在画面的清晰度与保真度上也有提高。此外,基于4G技术的应用,各个领域都得以围绕“人本”核心而拓展业务,在提高自身的专业性之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实现了与客户更加积极有效的交流与互动。通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融合,人们在工作、交往、购物、娱乐、学习方面都更为便捷。 4结语 毋庸置疑,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人们获取大量信息奠定了基础,二者的日益融合也必将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潮流和先导。在国际竞争中,只有抢占信息渠道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因此,我们应加大研究力度,继续推进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为资源共享搭建坚固平台。 作者:姬婷 夏倩茹 张可健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计算机技术论文:高校工程审计计算机技术分析 [摘要] 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不论是在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还是审计管理方面都对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金审工程”的开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工程审计周期长、投资额大,涉及的相关人员较为复杂,因此,信息化建设难以得到较为有效的开展。对此,本文结合高校工程审计的实践经验,探究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校;工程审计;计算机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内部审计信息化成为高校审计工作中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入手分析,提出高校内工程审计中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文以高校工程审计的具体需求,分析工程审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设计思路和框架,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加强对项目的控制和管理。 1计算机技术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高校工程审计不健全 高校中工程审计设置都是审计机构与纪检共同办公,没有达到内部审计结构的独立性要求,因而需要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此外,该做法缺乏专业性,部分规模小的学校缺乏审计机构,缺乏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1.2高校工程审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 高校基建工程建设中,因工程及修缮项目的管理,牵涉的资金额度较大,并且程序较为复杂。所以说,工程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且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工程审计需要高素质、综合素养能力较高的人才。但是当今高校工程审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多是半路出家,从会计专业教师选拔而来,缺乏一定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审计的效果造成了直接影响。 2高校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系统应用的价值 2.1有助于工程审计流程顺畅,提高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高校工程审计系统地采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它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促使工程审计的工作更加流畅。此外,有助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和建设参与的有效沟通。要想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和整体监控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应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数据库、移动办公等技术手段,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及时掌握工程的管理信息,减少信息沟通量,有效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便于及时了解高校工程管理现状,及时汇总各种信息,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理的效率。 2.2拓宽审计信息渠道,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建设工程总投入大、周期长、利益相关者较多,并且工程管理极其复杂,高校内部审计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面沟通。倘若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基建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的应用使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信息流扩展到审计层的交互沟通中,它能够消除工程审计信息孤岛现象。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整合各项远程服务及信息功能,为建设参与各方远程协作办公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它能与建设各方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由于审计信息提供了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及时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使工程审计数据的信息更加准确、统一。此外,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审计制度,内容包括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的平台维护、系统操作规范、信息使用权限的控制、资料存储及网络安全的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有效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审计过程中各司其职,避免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风险。 2.3能够实现管理系统创新 高校工程审计中,信息化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有效结合工程自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完善和总结。可以说,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思路和信息数据能使内部创新技术更加完善、视野更加宽广,为积极持续开拓工程内部审计创新了发展思路。此外,高校工程审计中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构建,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相互适应,从而实现工程审计的科学发展。 3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应用的建议 工程审计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明显,但对于高校而言,管理水平的起点不同,因此,建设过程任道而重远。当今,为加快工程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各个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工程审计条件。具体而言,高校工程审计应转变陈旧观念、提升信息化意识、转变思维。此外,还应采取积极心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工程审计信息化离不开既懂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对此,高校可开展培训,与企业进行合作,用来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改善其知识结构。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工程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赵郁茹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绿色建筑论文:对建筑绿色施工管理不足及策略探析 摘要:绿色施工管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体现,是绿色施工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下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及体会,针对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的自我理解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 绿色施工 施工管理 1、前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建筑行业发展更加迅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过度开发使用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共同面临着环境污染与资源缺乏等严峻挑战。进入本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也提出了一种绿色施工的管理模式,考虑到施工现场的环境复杂,资源需求量大,产生的废物也相对较多,所以绿色施工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是依靠绿色施工技术是不能真正实现绿色施工。现今,为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行业急需摒弃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和设备,采用全新的绿色施工方法,把节能环保与生产建设结合起来,把节能环保作为建筑行业的发展的新的方向和目标。 2、绿色施工的提出 绿色施工就是在工程建设和实施中,不仅仅只是保证生产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保”。在建筑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是指在建筑建设中在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资源材料的消耗,同时又与环境和谐发展。在使用绿色施工技术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项目单一性、技术与管理先进性、实施风险性、统筹复杂性、信息全面性、目标统一性等特点。实施绿色施工,不仅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而且要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等这些内容,它还涉及到资源与能源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当前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 由于绿色施工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在实现绿色工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通常都是只注重表面现象,并未真正理解绿色工程的内在含义。因为实施绿色施工对施工企业并没有带有实质性的回报,所以导致大多数施工企业不愿意加入到绿色施工的行列不愿意在绿色施工上投资过多,进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绿色施工有一定的难度。 3.1管理人员并形成绿色施工意识 对于大多数管理工作者,绿色施工只是一个专有名词,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并不知道如何在具体的生产建设中,并且加上实际生产建设中的员工大多是农民工,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完全理解绿色施工的准确含义,所以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能耗等方面还缺少一定的意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施工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绿色施工的实现。 3.2建筑施工的设备以及技术的落后 当前中小企业相对较多,工作人员不集中,有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广。同时一些建筑工地部分设备缺乏,很多工作都是靠手工来完成,而使用那些设备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参加过高水平的培训和深造。致使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道德素质不高,管理方式落后,并没有产生可持续发展战的意识,只会使用一些能耗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设备,未能及时引进既环保有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因此,不够科学合理的管理、平均文化水品素质较低的员工、不够完善可靠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对应的绿色施工措施都导致现实生产建设质量难以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不利于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3.3政府以及社会欠缺监管力度 任何一项利国利民的制度的形成都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监管,绿色施工同样如此,在全面实施贯彻绿色施工中,社会以及政府的监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科学的、完善的绿色施工技术标准以及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绿色施工的保障,才能增强绿色施工的监管力度。但是当前以上几个条件均不满足,致使所谓的监管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甚至已经到了有名无实的地步。虽然很多工程建设企业在起初都通过了国际环保认证,但是他们大多都没有把绿色施工的技术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建设过程中,而政府与社会没有一定的监管力度和法律保障,只能对那些高能 、浪费资源、环境的破坏等现象置之不理,使绿色施工不能顺利实现。 4、对当前绿色施工提出的完善意见 绿色施工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建筑施工方法,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新的环保型的设备可以有效的把可持续发展应用的建筑施工上,从而有利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员工的绿色施工意识 要顺利实现绿色生产必须提高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绿色施工意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宣传和培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通过普遍的宣传和培训,才能整体提高所有工作者的绿色施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不仅加深工作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了解绿色施工的本质和内涵,深刻认识绿色施工在现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对绿色生产的监管工作,提高了生产效益,自觉的实施绿色施工,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2建筑施工的能源管理 首先在技术和设备的选取上,主要采取先进的成熟的并且是低能耗的技术和设备,对设备进行有规律的保养和维修,保障所有设备能正常运转,从而降低能耗。有条件的尽可能把高能耗的设备淘汰并且用当前较为先进的低能耗的设备进行替换。同时再生产过程中关掉那些未使用的设备以节省能源。 4.3建筑施工的资源管理 各种建筑材料以及水资源是建筑工地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能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施工现场尽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避免使用一次性资源;在施工现场组建一个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把废弃材料收集统一处理;尽量使用节水设备以减少施工期间水资源的使用量;在施工现场建设污水雨水处理系统将处理后的水进行二次利用(例如将处理后的水用于降尘,洗车等)。 4.4建筑施工的环境保护 在施工现场,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施工泥浆、施工扬尘、光污染、施工噪声、固体废物。基础和土方工程是导致泥浆污染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具体的施工技术进行控制避免也可以通过人工参与使其及时凝结避免污染;扬尘主要在干旱和大风的天气产生可以采用具体的淋水降尘道路硬化等方法避免和治理扬尘现象;通过施工的维护可以避免施工中的光污染;建筑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现场中的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噪声,可以通过禁止夜间施工、选取低噪音的设备等方式对噪声污染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减少噪声对公众的影响;由于建筑工地上的固体垃圾大部分都是可以再次回收利用的,因此回收重复利用是解决固体垃圾污染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方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更是如此,所以绿色施工管理方式将是施工企业发展以及未来施工管理创新的方向。总之,绿色施工管理可以看做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施工现场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施工管理技术。通过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从人员管理培训、节约施工能耗、节省施工水资源以及建材资源的消耗、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建筑施工进行绿色管理全程控制,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装饰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节能的环保理念,尤其是现如今建筑装饰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是我们目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建筑节能的特点和重要性,并就一些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还总结了环保节能型建材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装饰 节能环保 绿色装饰材料 应用 1引言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和完善,这也使得人们对居家环境和装饰材料的要求和选择也越来越挑剔。为此,要求现代建筑装饰企业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以便能够追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和人们的需求。在依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节能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尽量运用现代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来进行建筑装饰的施工,以便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装饰的节能功效。现如今,随着各种各样的节能环保绿色装饰的应用,使得建筑装饰的效果和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于建筑装饰中的重要意义 就建筑耗能来说,它包括有建筑采暖、空调、降温、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多个领域和环节,它所需的能源在全球中占到了30%,并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建筑行业中还存在着不具备完善的围护结构保温、效率极低的供热系统和采暖空调设备、能量消耗严重的输配环节、效率不达标的末端换热等众多问题。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使得节能环保问题逐渐成为所有行业想要维持发展所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建筑装饰环节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该环节所需的材料是否能够有效节能是直接关系着建筑的装饰效果、节能效果,以及保护能力的强弱,甚至还直接影响着建筑装饰业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为此,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于建筑装饰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确保在建筑物的整个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都能够尽量做到节能减排,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3现代新型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3.1低辐射镀膜玻璃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就建筑装饰中的装饰材料而言,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的要属玻璃了。现如今的低辐射镀膜玻璃突破了传统玻璃各种缺点和弊端的禁锢,具备着自身的诸多优点。所谓的低辐射镀膜玻璃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工序在玻璃的表面多层金属或者金属化合物,并且该玻璃具有辐射较低的特点。另外,该玻璃还具有着采光好的特点,再加上玻璃表面有一层镀膜的原因,使得低辐射镀膜玻璃能够在冬天的时候把室内的温度还传回室内,保持温度的稳定,在夏天的时候能够最大程度的抵挡外界紫外线的照射。所以,总的来说新型的玻璃具备着可见光高透过及中远红外线高反射的特性。 具体来说低辐射镀膜玻璃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玻璃的内表面一般是通过60%的辐射进行传热的,而与热量损失关系最大的是玻璃的性能,只有在有效抑制表面辐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降低热量的损失。通过在玻璃上镀一层银的措施,可以把辐射率从0.84降低到0.1以下,也就达到了降低由辐射引起的室内热量散失的能力。通常建筑在采暖的时候都会伴随着大量有害气体的排除,而这种玻璃的应用降低了热量的损失,也就间接的抑制了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达到了环保节能的目的。二是对于低辐射镀膜玻璃而言,它不但比普通的玻璃反射的低,而且对可见光的透射比也高,能够达到80%,这两方面特性极大的增强了玻璃的光学性能,使得其从室外向室内看的时候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和采光效果。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大面积中空玻璃门窗、玻璃幕墙等来说,它还还极好的避免了光污染现象的产生。 3.2光触媒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就光触媒来说,它指的是全部的、以纳米级的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半导体材料。该材料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来使其自身具备超强的催化和降解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的达到降解有害有毒气体、最大程度的分解和处理细菌所产生的一些毒素的目的,还增强了除臭及抗污的效果。虽然在目前情况下,该装饰材料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和应用,只在一些大型的医院中才能见到,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提高,必将逐渐带领着该装饰材料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3.3软膜天花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通过软膜天花材料在 建筑装饰中的应用不仅克服了传统材料的要使用大量小块进行拼装的难题,还使得产品具备了更好地立体化的特点,这使得装饰出来的效果更加完美,能够达到现如今人们对装饰高品质的要求。具体的来说,软膜天花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具备着以下多个优点:首先,是能够加强建筑的声学效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隔音效果;其次,是通过仿效电影屏幕的制作原理,该材料在其表面有较多凹凸纹的存在,这样不但能够加强灯光的折射度、减少灯源的数量,还能够增强其自身的绝缘性并降低室内热量的散失;最后,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功效,如:防菌防水防潮、不凝水露不脱落不变色、安装较简单方便、色彩极为丰富多样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软膜天花材料对提高建筑装饰节能环保功能起到了有效的保证作用。 3.4其他几种节能环保新材料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一是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合成石的功能,就合成石而言,它是由废渣、荒料和尾矿组成的,对比起昂贵的天然石材来说,它不但价格较低,还能克服天然石材的各种缺点,达到低辐射、高防火、外观优美,以及耐使用的完美要求。合成石的这些优点使得它得到了众多设计师的青睐,并在建筑装饰材料领域中占据着一个关键的位置。二是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光导照明系统的功能,就光导照明系统而言,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实现对自然光线采集的采光罩,并联合导光管和漫射设备的使用,能够达到合理、均匀、按需分配光线的目的,进而满足人们对于照明效果的需要。 4环保节能型建材未来发展 环保节能型建材的应用,突破了传统装饰材料所存在的高投人、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及高污染等众多问题。通过资源节约型、污染最低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现代方式的运用,使得建材与各种环境能够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目的。现如今我国建材市场的发展方向包括:研究节能环保型材料、应用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生产技术、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关注材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最终,开拓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建筑装饰企业来说,研究和探讨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是极其重要并且迫在眉睫的。在遵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节能环保理念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使用现代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措施,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并最终达到为构建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做贡献的目的。 绿色建筑论文:漫谈绿色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 当今世界绿色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人们在关注绿色建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关注文化层面的内涵和外延。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中华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是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处,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现代绿色建筑的理念、技术实施手段与我国古代文化现象中存在着某些关联的地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绿色建筑的真谛,尝试从如下几方面的诠释。 1 绿色建筑的追求与古代诗词绘画 当今能源危机、气候变暖困扰着世界,节能减排成为全球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发现建筑活动对环保影响很大(在美国,建筑物占了资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的高比例:14%的自来水用量;30%的废弃物产量;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0%的原料使用;24%~50%的能源使用;以及72%的用电量),研究并解决这个问题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什么是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它是指用建筑寿命周期最低环境代价的方式和手段来营造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建筑也是反映世界与环保时代要求的建筑,它倡导高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建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项借助设计、施工和运营手段,综合地改造建筑环境的方式(从单个楼宇到社区、甚至整个城镇)。绿色建筑基于整个寿命周期,即从最初规划阶段到结构体的寿命结束。它关联着上下游的供应链,包括项目的生产要素和每一种物品。绿色建筑是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通力合作完成的。 绿色建筑是现实世界中最能够体现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理想并付诸行动的一个举措,它所倡导人、建筑和环境和谐相处与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人合一”相吻合,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可以说绿色建筑承载着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崇高理想,承载着人类与地球和谐相处而幸福地生活繁衍的美好愿望,是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建筑,代表人类建筑发展方向。 追溯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文化,我们的先人早已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绿色诗词绘画”。所谓绿色诗词绘画是以地球大自然为本体,个人在地球大自然中,由于身心与地球大自然的统一与共融,从而使自我精神得到安宁,并因此体会与觉悟到大地自然(之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的美及其内涵的精神能动信息,于是产生歌咏、赞美地球大自然创作动力,或表达自我在地球大自然中的宁静与愉悦,或表达对地球大自然内在精神本体之真实感受。 例举绿色诗词两首。其一,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所作的词《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其二,东晋诗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所作的诗《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国的山水画就是典型的绿色绘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绘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这也是先人倡导的“天人合一”达到的完美境界。 用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其中的《清明上河图》和《富春山居图》来描绘中国当今的现实和追求的未来,是贴切不过的。 如果当今的社会最崇拜的是《清明上河图》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歌颂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城市社会生活繁荣的一幅壮丽画卷。她代表中国现在在追求的是一种繁华的物质文明,因为中国人真的穷太久了,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并没有错。那么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或者是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或者每一个人都得活到一个像黄公望先生这样一个境界?所以我在想这幅画应该到北欧去,它应该到欧洲去,它更应该到一个非常需要那种平静的生活,而且在这方面强烈认可,成为他们生命价值一部分的人,他们可能会最强烈的对这样一幅画有最高的一项共鸣。所以这幅画《富春山居图》她本身已经是跨过一个国家的、地域的、文明的领域,她甚至在一个情境里头去感受黄公望那个年代它的雷雨、它的风雨,它那个地方跟大自然的一个完全的结合,然后那个时候地球是那么的安静,没有气候的暖化问题,没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当然这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我认为这幅画应该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她可能中国的绘画里是最具备世界语言的。 2 绿色建筑设计与《易经》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工程师(土木、机械、电气、管道、结构)、景观设计师、建筑承包商和其它工种相对独立于各自的工作范围内,然后按照程序把工作成果交给其他专业人士。特别是建筑承包商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只能在这一传统进程接近结束时才参与,这一学科的分离和一般流水线的设计过程可能失去整合与协同的机会。 一体化(整合)设计成为绿色建筑设计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在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强调专业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建筑物的业主、经营者、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承包商等所有学科的人员走到一起,开始讨论该项目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观察和分析交替工作,一个清晰详述可持续性和绩效的目标让建筑项目团队跨越传统的障碍并做出创新的解决方案。随着项目的进展,通过设计阶段,每一个设计元素进行审查,以确认它符合原始目标和业主意图。这样,项目团队得以更优化、更深层次的集成和协作去解决问题。 例如选址要有可持续的建筑绩效和确定建筑如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可步行到达公共交通或商店和服务设施,可以减少运输相关的能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②建筑物的方位可以增加自然采光,可用于减少人工照明需求和机械加热和冷却的需要。③建筑物和场址的设计和方位可以改变的空地数量和质量、雨洪管理。 一体化(整合)设计也提供了以新的资源整合机会。例如在传统设计,水暖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都是相互分开地考虑水(食用水供应、污水处理、雨洪径流、灌溉需求)的问题。但在一体化(整合)设计过程中,允许专业人士从整体上把水当做一种资源来考虑。这种协作方式能引领系统设计来收集雨水和可利用的废水来以满足供水和灌溉需求,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水质。 通过一体化途径,可持续建筑的整体效益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战略规划关注于可持续发展,开始于设计之初并且贯穿整个项目,能提供许多机会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对环境影响、改善居住舒适度、减少或者不增加因可持续发展而增加建筑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并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 纵观西方科学是实验的、实证的“分科而学”,层层解析,愈分愈细,这无疑是极必要极伟大的;但是,当实证和实验的“分科而学”走到它的巅峰时,当代的科学巨匠们惶惑了:许多问题不是划分愈精细便愈有效的。于是他们兜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上——整体把握:世界原来是一个巨大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其一点,则影响到全局;反之亦然。譬如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带来了人类无止境的惩罚(轰动世界的《第三浪潮》对未来社会的研究便主要建筑在对这种惩罚的发身上:人类需要建立一个更合乎“天地人”巨大系统统一机制的次序)。“分科而学”走到顶点之后,整体性的学科——系统论、熵理论、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纷纷应运而生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进步。 但是,推动这种进步的大科学家们发现,不论“系统”也好,“模糊”也好,全不是他们的创举,他们的创举早就存在于东方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易经》之中:一种辩证的、整体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 《易经》的哲学核心思想就是系统论和辩证法。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世界在变与不变中发展,人类在不变与变中死生;天地人“三才”一体,天变地亦变(天上下雨地上涝),地变天亦变(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碳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天变人亦变(天骤冷人亦易感风寒),地变人亦变(南方人多湿热之疾)……如此类推,天地人一体,互为关联。 当然,《易经》并非百科全书。中西方文化的最精妙之处是相通的——《易经》便是一例。《易经》的辩证思想与方法,与实证的当代西方科学是根本不同的;但它的思维方法乃至细部的排列方式使西方当代学者大受启发,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们不必将当今之科学去等同于古老的《易经》,我们只是比照一下东西方思想的“殊途同归”之处,以见《易》学的博大精深而已。 《易经》源于中国先人用于占卜,但它又不仅仅可以用来占卜。我们今天学习《易经》,并非为了用来占卜,而是为了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借助它以开启我们的智慧宝库之门,用之于“天地人”之间,使我们从哲学世界观到方法论,都得以收益,并为世界的今日和明日,做出炎黄子孙的一点独特贡献。 3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与“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 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再以单项开发、简单叠加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绿色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改良措施,同时也是关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综合。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评价标准里的“四节一环保”深入人心,这与我们古代的“风水宝地环境模式”的“明堂四神空间”有点相似,不妨做个对照: 明堂(生态环保空间)——室内环境质量(环保)——木 左青龙——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水 右白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材)——金 前朱雀——节能与能源利用(节能)——火 后玄武——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土 其中:明堂四神空间五行生克 1.五行相克 木(明堂)克土(玄武)——高舒适度耗用资源多令室外环境恶化 土(玄武)克水(青龙)——滥用土地会破坏自然水系,造成污染 水(青龙)克火(朱雀)——含水率高的空气会高耗能 火(朱雀)克金(白虎)——能源多耗令材料枯竭 金(白虎)克木(明堂)——含有甲醛的材料会污染室内环境 2.五行相生 木(明堂)生火(朱雀)——采用自然通风和日照可以节约能源 火(朱雀)生土(玄武)——节约用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改善室外环境 土(玄武)生金(白虎)——节约土地能使自然材料资源积蓄丰盈 金(白虎)生水(青龙)——节约木材能减少水土流失,节约钢材可减少制造用水 水(青龙)生木(明堂)——污水净化和中水回用能使环境质量提高 以上的诠释也许有点牵强附会。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的量化和科普化,这是说得过去的。 对曾予中国古代数千年建筑文化以深刻影响的风水理论,不应在采取盲目的排斥的态度,不应毫无分析研究就简单武断的视之为迷信或伪科学,而应当正视他的历史存在的价值,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评判的研究,填补长期以来由于思想禁锢而造成的学术空白。正如当代杰出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指出的那样:“风水理论包括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的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的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皆可据以得到说明。” 对绿色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部分尝试性的做出诠释,是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批评指正。 绿色建筑论文:试分析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根据实际国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在当前是备受重视的两个话题,因为他们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稳定,所以,笔者就近几年的所见所闻在本文中对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做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关键因素 建筑施工管理中有许多环节,各个环节在实际生产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有些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是会影响全局的,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一)建筑施工的进程管理因素 1、制定相应的建筑施工进程规划。承包商在竞标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就会制定一份详细的建筑施工进程计划表,然后在竞标成功后的建筑施工中还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一般情况下,这份建筑施工京城规划表都包括:在建筑施工前的预先准备工作安排、选择最优施工策略和方法、安排实地施工人员在工地上的建筑施工工作、建筑材料的选择分配、确定具体每项小工程的时间段以及交工验收期和帮助组件新的建筑施工合作团队等。在这一系列规划中,我们必须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并在实际是施工工程中不断做出调整和修补。 2、严格按照建筑施工进程规划进行施工。建筑施工进程规划并不是一纸空谈,而要在实际情况中加以利用,将想象转化为实践,承包商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在第一时间向监理和业主报告建筑施工进度和完成质量等,并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合理采纳和实施。在整个施工工程中并不会只有一个施工点,这就要求承包商统筹好整个建筑施工团队,协调各建筑施工点的材料、设备等因素,不断加大建筑施工团队的合力。 3、加强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中人为因素最多的莫过于监督和管理问题。而以下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建筑施工进程: 第一,管理不当,导致组织涣散。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遵守建筑施工规划,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领导管理不到位,致使在组织工作做的不到位,是整个施工团队工作散漫。 第二,监督不当,导致技术应用不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监督不当会使得新技术在施工的工程中出现问题。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本来就不如传统技术那样纯熟,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还出现监督不当的问题,就极有可能在使得新技术运用不到位,甚至出现乱用的现象。 (二)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因素 1、在施工前按照经验和教训以及实地情况制定好建筑施工规划章程。在施工开始前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将本建设施工的目的、精神和计划详细的报告一次,具体分配任务建筑施工任务,将时段验收时期公布,确保每个人对于本次施工计划都能了如指掌。这些对于保障建筑施工质量是有极大好处的。 2、在施工前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施工中很重要的一环,这些准备包括:建筑施工相关材料的挑选和储备、计划的详细制定和研改、建筑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安排等。做好预备工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就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手忙脚乱,这无异于是在帮助建筑施工提高质量、保证效率。 3、按部就班,跟着计划走。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计划走,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但是,这并不是要求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计划原封不动的施工,而是在计划的基础上有弹性的施工。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也要能够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4、做好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验收和检查工作。在建筑施工工程的前期,建筑施工团队已经做好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在这个计划表中有详细的交工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以高质量高标准来严格要求施工团队,在验收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及时的返工和整改。与此同时,在平常的建筑施工工程中,也要做到严格检查,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二、关于绿色建筑管理的探讨和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在看到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能正视它不利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 们之前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现在,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样的发展路子是不对的,所以,党和国家提出了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一)关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问题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承着“绿色生产”的思想,将施工场地的资源和能源最优化利用。这种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节约使用,另一个是高效使用。要做好这两点有如下要求; 第一,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的选材程序时,我们要尽量选择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建筑施工材料。 第二,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对一些设备定期维修和检查,确保他们的正常运转和排放量。并逐步将一些大排耗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最终实现机器的节能减排目的。 第三,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尽量节省消耗。例如及时关闭不常用的电力设备等。 (二)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管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污染问题,而这些污染问题并不是不可防范和治理的。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出现的最为严重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泥浆问题。在一些挖掘施工过程中会泥浆问题,泥浆常常留出施工场地,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将泥浆凝固,二是将泥浆留在施工场地,车辆在出入时尽量将车轮上的泥浆清洗掉,以此来保证市容的整洁。 第二,扬尘问题。扬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干燥的天气里,扬尘会有明显的增多。如果再加上大风,无异于一次沙尘暴。控制这个的方法主要就是洒水,在施工工地上利用水来降尘。及时的清运会制造扬尘的垃圾也是办法之一。 第三,无形污染。无形污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光污染问题,还有一种是噪音污染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是两种:一是在源头处杜绝,二是在传播中消除。 第三,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从诱因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为造成,一种是自然无意识造成的。人为造成的主要就是肆意排污问题,为了逃避责任一些承包商将施工废水偷偷排入江河湖海之中,造成严重的污染。自然造成的主要是因为在施工地区总会残留一些有害物质,下雨的时候雨水将其冲刷,带入江河湖海之中,形成水污染。解决前者的方法主要是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力度、惩罚力度以及提高承包商们的职业素养;而解决后者的方法主要是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将有害物质第一时间清理。 结束语: 一个建筑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环节,这些环节在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想链条一样,一环套这一环,一旦有一环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这些链条主要包括:项目预设、审核章程、施工管理、成本预算、成果验收等。这些环节中间最为重要的就是施工环节,这个环节在整个建筑施工链条中占据的是核心的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现实情况,改变传统施工管理模式实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尽一切可能将污染控制在最小,资源能源最大化利用。 绿色建筑论文:现代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探讨 摘要: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频繁,对生存环境资源的掠夺愈演愈烈,其中建筑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占据非常大的比例,如何保持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是21世纪以及未来社会必须密切关注的课题,由此可见,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对人类生存来说所起到的长远意义重大,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更关乎的地球命运。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环保;发展探讨 引言 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用途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相应的对资源的利用也越拉越大。人类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于是开始重视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与实际应用。2005年,我国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并且对绿色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控制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规范。世界范围现在正在组建全球联合性质的低碳减排工程,希望各国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建筑行业要能正在做到节能减排,就必须从能源根本上着手,降低能源消耗,研究并选用可再生、无公害能源。我国在绿色建筑技术方面也在不断的突破,每年举办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绿色建材的最新技术成果与产品应用实例的同时,也搭建了引进技术、合作研究、协同开发的交流平台。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 一、 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其核心图示如下: 图一:绿色建筑的核心概念示意图 绿色建筑要求两个全面性,空间上的全面性: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时间上的全面性:审视建筑的“全寿命”影响,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个环节。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对自然资源的最少消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最少影响,从价值上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关注整体的平衡:既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又须兼顾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不能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 2、适宜性原则。不同建筑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使用功能、使用对象、建设时间等均不同。必须对具体建筑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行个案处理。 3、系统性原则。绿色建筑是由多层次的单元或子系统组成的统一体,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考虑,对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与集成,以实现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与统一。 三、绿色建筑技术中的各方面 1、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建筑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在在不断的进步,传统建筑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和放射性材料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近年来,智能化和生态化建筑材料慢慢的融入到现在建筑应用之中,这必将是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材料能够根据内部的承载能力及外部作用情况进行自我调整。智能化材料还具有类似于生物的自我生长、新陈代谢的功能,对破坏或受到伤害的部位进行自我修复。当建筑物解体的时候,材料本身还可重复使用,减少建筑垃圾。这类材料的研究开发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自我诊断、预告破坏和自我调节等功能已有初步成果。生态建筑材料也在研究之中,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主要特征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的破坏;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作为生态环境材料一个重要分支,按其含义生态建筑材料应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 2、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绿 建筑在设计方案的因素包括,建筑对外部环境的回应、结构体系的选择,外围护结构设计,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系统的选择等,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创造节材、节能、环保、高效、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会造成建筑能耗的巨大差别,因此建筑在设计之初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居住性、环保性、经济性方面找到有机的结合点。 3、建筑绿色节能设备的选择。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一直为绿色建筑所青睐,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电能将极大地降低建筑的使用能耗。建筑能源系统采用无污染的太阳能设备,可以在建筑物顶部或者外围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将其作为建筑物外围护墙的一部分,从而一举双得,比如一个每年可输送电能10万度的太阳能能源设备,按照寿命25年计算,期间可提供260度左右的电能,替代火力发电设备,相当于累计节约标准煤960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0顿。由此可见利用太阳能设备的巨大优越性,目前虽然太阳能设备在建筑行业正在加大应用范围,但是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在对设备的技术研发和成本降低上仍要加大研发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有利于人类千秋万代的战略发展策略上。 总结 绿色建筑技术在最为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一项长久工程,要体现出当代和后代人的生产和发展对于物质、能源、信息、文化的需求,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使得人类文明能够长久发展。 绿色建筑论文:浅析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新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学者甚至断言低碳经济是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即低碳革命,它与全球各个国家息息相关,没有谁可以独善起身。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本文就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工程;经济发展 一、引言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 二、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提高绿色建筑建设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 三、绿色建筑与低碳工程 1、低碳经济的概念 由于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 升高导致全球气候恶化,人类社会正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为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之策,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 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是建立在化石燃 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 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 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它是建立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 排放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也明确提 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2.建筑节能是低碳经济的要求 低碳经济在给全球建筑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机遇,从世界范围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都已将建筑业列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重点。我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2005年下降46%的基础上,到2020年,比2005年再下降40 —45%,而且仍将同“十一五”规划一样,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接受法律和舆论的监督,保证承诺的实现。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可见,建筑节能是我们国家节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作潜力非常大。建筑是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而且是刚性排放领域,一旦现在建造的建筑不节能,今后再修正难以改变。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都刻不容缓! 四、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1.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例如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低破经济的是英国政府,它正是看到英国能源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消费模式预计,能源都必须进口,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思路应运而生,而我们的能源问题和高碳排放带给环境的问题一点也不比英国轻松,我国政府基于这点坚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绿色建筑、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与传统产业相比,我国在若干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如新能源,我国初步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加上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望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技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结束语 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研究及绿色环保差距研究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这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关键词:绿色建筑 绿色环保 1 什么是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亦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在建筑经济学领域,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降低了建筑项目的风险。在规划领域,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持续和谐相处。在设计领域,绿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在施工领域,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减少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通过采用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施工方法,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能够显著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并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在运行维护领域,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保证建筑规划设计目标的实现,通过合理的环境目标设定和智能化的系统控制,采用科学、适用的消费模式,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安全和清洁运行屏降低系统能耗,保障室内空气品质和热声光环境,减少运行过程中污染物产生,提高建筑整体的运行效率。 因此,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全方位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 2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①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②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③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3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②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③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 绿色建筑在我国及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4.1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6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1994年我国发表“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材料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材料的产生背景、概念和在国内外的发展。通过绿色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的比较,指出传统建筑材料能耗高、污染大等缺点,突出绿色建筑材料能耗低、无污染的环保特征。并通过比较,展示出绿色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绿色建材;资源 绿色建材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早在1978年德国就了第一个环境标志——“蓝天使”,并且还开发以“蓝天使”为标志的建材产品。现在,德国所有大城市中,都有专门出售“绿色建材”的商店。 丹麦为了促进绿色建材的发展,推出了健康建材(hmb)标准,规定所出售的建材产品在使用说明书上除了标出产品质量标准外,还必须标出健康指标。1992年制定的建筑材料室内空气浓度(dicl)指标值,提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空气残留度含量小于0.2mg/m3时,为无刺激或无不适;0.2~0.3 mg/m3时,和其它因素联合作用下,可能会出现刺激和不适;在3~25mg/m3,出现刺激和不适,并可能出现头痛。并先后制定了地毯、地毯衬垫石膏板、矿棉、玻璃棉、金属板等建材制品有机化合物室内空气浓度标准。丹麦早在1984年底,就在哥本哈根市建成了“非过敏住宅建筑”示范工程。 日本于1988年开展环境标志工作,至今环境标志产品已有2,500多种。日本科技厅于1993年制定并实施了“环境调和材料研究计划”。并于1997年,在兵库县建成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整个住宅尽可能选用无害于健康的新型建筑材料,其建筑费用只比普通住宅增加2成左右。 我国开始研究绿色建筑材料比较晚,直到最近几年我国才开始注意绿色建材的信息交流和研讨。上海也成立了绿色建材展示促销中心,系统深入地开展绿色建材的研究开发。并且在1996年11月~1997年10月,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上海市健康型建筑涂料标准的研究”课题,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健康型建筑内墙涂料的健康指标。该研究课题通过审定将在提高我国绿色建筑内墙涂料的档次、促进低毒建筑涂料发展、规范生产、保护人体健康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它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这里所说的“绿色”并非指城市立体绿化、屋顶花园等,而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材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 “绿色建材”具有以下5个基本特征: (1)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自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铅、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4)产品不仅不能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身体健康,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除臭、隔热、防火、防射线、抗静电等; (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物。 绿色建材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建材而言的,相比较绿色建材而言传统建材存在着能耗高、污染大的缺点。 传统建筑材料的弊病 迄今为止的传统建材,其由生产到使用直至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从大量资源中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绿色建筑论文: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 摘要:在当今社会上,科学技术与当前的经济文化在逐渐发展,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建筑工程中融入绿色施工理念是发展的必然。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发展阶段超高层建筑在绿色施工管理上出现的阻碍,并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解决措施,以保证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施工管理不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理念;超高层建筑;阻碍;解决措施 1前言 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变得越来越严峻,建设超高层建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然而,在当前的发展中,仅仅提出建设超高层建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可持续化发展席卷全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在超高层建筑中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是有效解决多项问题的主要措施。 2当前阻碍超高层建筑实现绿色施工方管理的问题 2.1施工管理中缺乏对环保意识的灌输 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中,最为基本因素是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绿色环保意识,有基础的环保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约束其行为,保证其不断遵照绿色施工管理方案进行有效的施工。然而,根据当前对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分析,其施工管理中,施工人员对环保观念一知半解,而且,许多施工单位也没有相对完善的绿色施工意识,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落实。事实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当期的施工人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并不高,第二,许多施工人员存在着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的习惯影响其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针对施工中出现的垃圾,随意乱扔,对于一些基础的施工设施,也不注意保管,随意损坏,如上发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现象,所以,在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方式研究解决方案,以保证其在施工中有效实现绿色施工。 2.2针对绿色施工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存在形式化主义 在当前的超高层建筑过程中,管理单位对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当前绿色施工管理仅仅存在于制度中,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当前许多施工单位,都把绿色施工管理当成是一种形式,目的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另外,因为当前的施工单位对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并不能有效贯穿施工中的各个阶段,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这是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第二,对施工材料的选择上环保材料并未得到重用,第三,施工结束后,没有针对被破坏的环境做出相关的修复。 2.3绿色施工管理中监督机制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有完善的监督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制度落实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当前我国并没有相关的绿色施工管监督机制。在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上,缺乏对绿色施工的有效监督,这样管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让施工单位有机可乘,例如使用品质低劣的建筑材料,这样会让超高层建筑存在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将出现极坏的影响[3]。 3实现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的主要措施 3.1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思想,使其进行规范化施工 针对当前施工人员中对环保意识的理解程度,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课程,保证其深入理解和认识环保意识,通过意识上的改变,促使其自主落实绿色施工管理,为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推进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扫清绿色施工管理推进过程中的思想阻碍。 3.2完善绿色施工管理系统,保证绿色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有效落实 在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有环保意识作为基础的绿色施工管理依据,还必须针对施工行为进行有效的制度约束,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绿色施工管理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使其有效贯穿施工的各个阶段,是让超高层建筑有效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阶段,在工程施工之前对区域环境以及地形地势进行有效的查探和研究,以保证绿色施工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在这阶段,要针对当前区域中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现水污染的状况发生,这是在工程施工前进行的绿色施工管理;第二,明确超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之间的差别性,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的不同,在超高层施工管理中,实现绿色施工,必须对地下工程做出有效的管理,通过运用逆作法,减少施工中出现的扬尘以及强大的噪音,保证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进行;[2]第三,在超高层建筑中,结构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在其中有效推行绿色施工管理,可以采用液压爬模体系以及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各种资源,降低资金投入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一定程度上落实了绿色施工管理[1]。并且在超高层建筑中,可以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在整个施工环节中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的不断落实,促进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有效发展。另外,在不断完善管理系统的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监督机制,提升监督的力度,保证对绿色施工管理有效监督,以弥补绿色施工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并促进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超高层建筑的建筑质量,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4结语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过程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超高层建筑在不断的建设发展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紧张等问题。但是,在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关于其中的施工管理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样的问题阻碍了当前的超高层建筑有效实现绿色施工管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施工中各个阶段进行了管理上的改革和创新,完善施工过程中的绿色管理模式,保证超高层建筑在施工阶段有效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以在建筑行业促进可持续化发展不断推进。 作者:龚燕平 单位:深圳市物业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当今社会,我国建筑越来越重视绿色设计,其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建筑设计会慢慢地向绿色建筑设计靠拢,绿色建筑为人们提供高效、健康的生活,通过将节能、环保、低碳的意识融入建筑中,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现在我过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既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并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方案。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1概念及原则 1.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为促进建筑物、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与进步,这也是绿色建筑一直追寻的目标,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原有天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善,尽可能的做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如今,绿色建筑又被称作为“显学”,之所以这么称是因为绿色建筑包含很多内容,绿色建筑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地设计,此过程包括很多复杂的技术和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非常高的工程。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的影响,更好地为环境服务,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并改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1.2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筑设计,将人类生活空间的优化改造作为基本目标,建筑设计学院将目标放在为人类提供更好生活空间方面,兄弟是建筑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在建筑施工时严禁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施工材料,保证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其次,绿色建筑设计要做到舒适和健康,绿色建筑设计应该运用科学性较高的结构,保证人类生活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和健康,对太阳能进行充分的利用,保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绿色建筑设计还要以节约资源能源为基本原则,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还应该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的高效运行,详细考察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方法,提高建筑施工的灵活性,促进建筑施工高效运行。 2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应用 2.1基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应该具备统一的组织管理形式,首先需要对建筑设计的基础环境进行分析,逐步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人工生态平衡的绿色设计,建筑优势渠道,自然雨水收集,通过处理和回收。植物生态水系统,有效地实现生态绿色的周期,减少人工的使用成本和浪费。 2.2采光和通风 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劣与采光的效果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成功的建筑设计在采光照明设计方面的投入内容较多。采光最大化体现了低碳资源建筑设计,通过扩大采光面积不仅能够使得室内显得宽敞明亮,同时还能够促进建筑设计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增大采光面积,减少了人工照明的成本支出,电力资源消耗有所降低,比如说,对于会议室的设计,可以使用圆形会议大厅的设计结构,增加采光面积,保持会议室的明亮,还能减少人工照明,这样做节能环保,完全符合绿色设计理念。360度的盖板也具有一定的保温值,当夜晚或者是天气较冷时,可以借助于盖板有效降低冷气流,提高室内的温度,减少空调和暖气的使用,降低资源消耗。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也是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然通风,不仅能够为室内增加新鲜的空气,在炎热的夏天还能够吹到凉爽的自然风,减少了空调的使用,节约电能,减少了废物排放。 2.3顶部设计 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在整体设计过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独特的顶部设计能够增强整体设计的新鲜感,增强自身的独特性,更好的与其他建筑设计进行区分。比如说可以将建筑设计的顶部设计成蓝色天空的样子,等到晚上可以变成一个明亮的灯塔,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并不可以单纯了为了博得大家的关注而使用过多的建筑材料,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顶部设计的独特性应该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的基础上,以绿色化设计为基础。 2.4建筑物的门窗系统和玻璃幕墙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改善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能源消耗比较高的建筑门窗系统,对其进行改善与优化,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对建筑门窗系统的改善也有了新的进步与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高科技产品,因此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选择性能较高、效果较好的门窗系统,提高玻璃幕墙的质量,这样可以使得建筑的保温性能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减少玻璃辐射,保证居住者的健康。 2.5合理运用可再生资源 建筑施工所需求的能源资源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多,为了贯彻绿色设计理念,应该选择可再生的能源资源,提高建筑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比如说可以使用自然界当中的太阳能、风能等,这样可以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危机,降低资源损耗,使用可再生资源,还能够促进建筑设计的绿色化。 2.6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 BIM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具有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使用周期的重要作用,BIM技术可以对建筑设计的整体流程与设计思路进行整合、优化,从而改善绿色建筑的质量。由此可见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说,可以对建筑的物理环境进行提前预测,之后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能够进行监测,在后期还可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BIM技术并结合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等新技术,可以促进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促进后续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3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设计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当前建筑行业被广泛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进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相信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中会加入更多地绿色设计思路,建筑绿色型建筑,为人们创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作者:李勋 单位: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思考 摘要: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让我国能源消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开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建筑也可称之为生态建筑,它具有节能环保的特性,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的基本设计概念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的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让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且其设计理念的应用比较广泛,应用效果也非常的显著,它可以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范围的扩展,降低能源的耗损量,是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因此建筑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重点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基本设计概念 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新型的设计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挑战,绿色建筑具体指的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利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进行施工,它是建筑业施工的全新模式,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绿色建筑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个是能源,另一个是资源,想要更好的去实现建筑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就需要对建筑物所处方位的环境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将绿色建筑物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绿色建筑的中心内容就是对能源和资源的保护,所以不管是在进行建筑施工,还是在进行建筑拆除,都需要把对能源和资源的保护放在第一位,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让建筑与自然保持一致;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这也让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根据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善于引入先进的技术,并对应用新产品进行积极的推广,重视建造过程的环境保护的问题,合理有效的去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3推动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措施 3.1对使用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绿色建筑设计对使用土地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原则,指的是绿色建筑在进行土地资源使用上应当实施集约化利用,并对建筑附近的配套设施进行充分利用,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尽量在不添加或是少量添加土地使用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的去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和利用;我国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已经让目前的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发展和现在的地铁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地下资源应当先从地下车库和地下贮库等方面的工程入手;并对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材料进行使用,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建筑空间的使用率得到提升,还可以让荒废的土地和已有的建筑、设施得到合理的利用,对于提高节源减耗有着积极的作用。 3.2重视对建筑实用性的体现 我国建筑的主要中心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以舒适为主,进而让建筑的使用价值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的真实情况进行详细考察,例如建筑所处的地质、环境、天气等诸多因素都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制定出最优化的建筑设计方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自然能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发挥自然能源的优势,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还应当把居民的意见考虑进去,从采光、通风等方面入手,尽可能的去满足住户的需求,彻底的将建筑的实用性突显出来。 3.3重视居住环境的绿化情况 建筑物周边的环境情况直接影响着用户的居住质量,尤其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最为严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化的生活居住条件成为了人们现在追求的主要目标;所以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绿化这个重点要素考虑进去,绿化不但可以起到扩大生活空间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提高人们居住质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不可以忽视对建筑周边进行环境绿化的工作,在进行绿化工作开展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资源最大化利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保留环境,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绿地的铺设面积,让居民仿佛生活在大自然当中。 3.4善于利用节能技术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应当在建筑施工方面进行体现,在对建筑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具有环保性质的材料,同时还要应用比较先进的节能技术来降低能源耗损;除了对建筑施工材料的性能进行考量以外,还需要对建筑施工材料的适用性进行考量,尽可能的选择那些耐用性比较高的原材料,这样才能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达到节能减耗的目的。 3.5善于利用新型能源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它的涌现很好的缓解了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对楼顶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应用进去,这种发电系统所带来的电力能源是持续不间断的,可以满足建筑整体的电能需求,而且电能的储存和供给的操作方法也比较便捷,因此应用的比较广泛;此外,利用太阳能来进行建筑整体的采暖和供热,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能源降耗的效果,还可以满足建筑的整体热能供给;太阳能还可以改善室内的采光问题,有利于提高建筑整体内部的舒适性。 3.6选择绿色建材进行使用 传统建筑所使用的建材性质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这种建材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绿化;想要更好的建设绿色建筑,首先就要对建材行业进行大力的绿化改造;积极的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天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尽可能的去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技术人员在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把建筑外形设计得比较简约化,不要加入过多的装饰性元素;建筑内部应当选择那种比较灵活的隔断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能源降耗的作用,还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减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 4结束语 结合上述可知,我国想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就必须将节能环保落实下来,建筑业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绿色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还可以让能源、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资源能源耗费的情况。 作者:张冬梅 单位: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建筑设计中开始出现资源浪费以及建筑污染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而且这一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环保、生态、绿色、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的主要追求。合理应用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的水平,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而且能够确保用户生活与工作的环境质量。本文首先阐述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然后从四个角度详细探究了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要点;核心内容;主要任务 1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 1.1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水资源以及建筑材料等、保护环境和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构建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效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第二,减少有害物质(固体废物、废气、废水)的排放,同时要保护原有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影响。第三,不断提高建筑环境的质量。第四,在建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自然界可再生资源等,并要充分考虑日照、交通等因素。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些核心内容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本,是建设可持续性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 1.2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筑的质量与人们的健康和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存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也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而绿色建筑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人们的身心健康为基石,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通风性、隔音效果以及较少辐射等。绿色建筑通过使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减少对人身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绿色建筑通过设计合适的通风口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扩大采光的范围。从而减少灯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2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2.1充分考虑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影响 为了实现节能的目标,建筑可以选择青钢网架结构、张拉膜结构、壳结构等低耗轻质的结构形式,除了可以有效节约能源,这种结构形式具有灵活性较强、耐用的特点。采用低耗轻质的结构形式的建筑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建筑改造的频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偏好和风格也是不断改变的。而这种结构形式为建筑今后的改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由此可见,充分考虑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2.2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 2.2.1清洁能源的利用 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对人体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的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的损耗。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使用铅、镉等金属以及化合物的颜料添加剂。同时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利用风能。通过利用清洁能源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健康的环境。 2.2.2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对旧建筑改建或重建时,要注意对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通过将旧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可以节省材料,大大降低建筑的成本,同时还能较少污染物排放,为绿化环境做出贡献。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2.2.3可再生材料的利用 产品更替过快造成了各能源及材料的浪费,吃时间下去,便意识到浪费浪费带来的危害,能源的减缩、废弃物的堆积以及大量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比如纤维保温材料等,尽量避免不可再生材料的应用,这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这也是构架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3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2.3.1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首先要在生产运输环节控制能耗。在建筑设计中要从具体的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能源和材料,优化建筑结构减少消耗。为此,可以选择可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材料浪费的现象。同时为了减少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和消耗,可以选择较近的材料产地。不但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而且还节约了运输的成本,实现了合理配置资源。 2.3.2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建筑材料的消耗主要在施工环节,因此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要从施工环节入手,严格控制能源的消耗量。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根据建筑的整体结构,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同时还要根据建筑的朝向充分考虑建筑采光因素,尽可能的加大采光的范围,较少电能的使用。此外,建筑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屋顶,增强建筑保温和隔热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 2.4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为了减少施工过程造成的污染,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设备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为施工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要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优越性是其他建筑设计无可比拟的。因此,在当今中国,绿色建筑设计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提升建筑的水平和质量。为此,当代设计师要对绿色建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达到为人们提供更加温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 作者:凌亚春 单位:江苏铭城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当今随着人们对物质追求越来越高,在这时人们选择建筑不只是为了住它,还要求建筑的外观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此让人们达到视觉上浓浓的满足感。由于环境问题如今迫在眉睫,如何将建筑设计与绿色环保结合起来,并且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当今绿色建筑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1绿色绿色建筑的特点 1.1全寿命周期 绿色建筑中对全寿命周期的应用非常广泛,全寿命周期不仅是绿色建筑周期内,还需要在绿色建筑施工前也要体现出来,这是因为施工之前准备阶段与垃圾处理阶段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要保证在绿色建筑施工中始终贯彻,也只有在绿色建筑施工阶段使用先进的技术才能达到绿色节能环保,必须要重视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1.2绿色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是健康 绿色建筑是为了能够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无污染的绿色建筑材料,必能在施工中减少沙尘颗粒,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人身健康的情况。但是不能盲目的将节能作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必须选择对身体没有影响的绿色建筑施工材料,并体现合适的消费观念。为了能够更好的节能,需要我们最大化的利用当地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1.3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 绿色建筑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原本人们就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这也是绿色建筑的最基本要求。绿色建筑过程中需要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尽可能多的使用一些可再生的天然能源,例如白天施工时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这样可以节约电能还达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 2绿色建筑设计要素 2.1绿色建筑节约能源设计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在南边设计一些独立式的住宅,将一些小体量的住宅设计在中间位置,高层建筑设置于北边,而且要注意保持楼间距,同时楼与楼之间要合理规划一些绿化植被。而且建筑物之间的布局,要将建筑物错开,不能出现垂直水平的现象,这样可以使得自然风通过回旋区,使得建筑物通风效果达到最佳。另外还要考虑到建筑物所在的地区,例如在我国的南方,气候多是东暖夏热,所以在进行节能设计时,要根据这一特点合理设计,使得建筑物在夏季能够有效利用自然通风,而且可以防止太阳辐射,冬季要可以获得足够的日照时间,并且可以有效避免主导风向。 2.2绿色建筑节约用地设计 为了提高建筑的容积率以及降低建筑的密度,可以多设计一些多层和高层建筑;为了增加城市的容量,可以尽可能多的开发地下空间,同时在住宅区,合理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3绿色建筑追求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就尽可能的降低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利用一些新工艺,新材料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对建筑地进行选择时,要最大的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还要考虑到通风,日照以及交通等因素,最大化的减少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的排放,在室内装修中,尽可能的利用节能环保材料,减少化学污染。 2.4绿色建筑节约材料设计 ①其外层要能够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可以最大化的减缓甚至消除外部气候的波动,保持是室内的气候稳定;②能够收集并转换一些自然能源,例如太阳能,防止能源的流失。在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上,比如外墙的材料,可以选择新型的外墙保温材料,通过使用保温材料,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率,可以实现节能达50~80%。 3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3.1因地制宜 设计绿色建筑,因地制宜,从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出发非常有必要。在设计规划当中,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区域特征,要使用不同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和方式。综合上述因素,最大限度上利用通风、集热方式,降低因为这些原因给建筑设计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充足光照的地方加装太阳能设施,能够很好的使用太阳能,降低能源消耗。常年温度比较低的地方,选择保温性能的墙体材料,在常年高温炎热的地方要对怎样将遮阳板进行仔细勘察和研究安装,达到降低太阳辐射的目标。 3.2优化群落,保护自然 建立绿色空间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可以依赖植物群落结构以及功效的关系,构建单位空间内最大的生态功能、将维护最低成本的最佳植物群落。城市绿色空间要模拟真实的自然植物群落,将乔木作为主要植物,关注不同地方的多种树种,综合各种草木花卉,这样搭配好的景观才更加美观、结构科学合理、物种丰富多样、表现了非常好的层次感。遵循自然设计的规模需要将城市的特定地理山脉作为实际的前提条件,重视山水地貌以及自然风景使用到建筑景观设计当中来,保证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可以完美融合,保证城市绿化设计空间更加开阔。 3.3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可再生能源的充分运用同样也是促使其最终节能效果提升的重要模式,这种可再生能源的运用主要就是针对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进行建筑物的匹配性研究,将这些技术手段较好引入到建筑物中,促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有电力能源的消耗,并且在清洁性方面也能够发挥出理想的作用价值效果。这种可再生能源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手段可以说是比较多的,尤其是结合相应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创新,更是表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效果,但是其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大,需要促使其能够结合自身所处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分布特点以及建筑物的需求进行有效布置,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推进相应绿色建筑的布置和优化,提升其整体水平。 4结语 我国绿色建筑行业随着近些年经济发展而快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不断的变化。现代的经济发展是生态经济,需要对环境造成很小的影响,所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绿色建筑设计是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同时发展,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伟强 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学专业绿色建筑教学方法 摘要:在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体系,才能实现学生对绿色建筑的全方位学习。体验式教学能够解决绿色建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保证教学效果。总结绿色建筑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建立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在绿色建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1构建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面对当今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发展难题,经过对建筑业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发展绿色建筑是破解以上两大难题的“金钥匙”,势在必行。究其原因,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要获得预期的目标,都离不开绿色建筑技术的支撑。针对建筑学教育来说,培养能够设计绿色建筑的人才是新时期的客观要求。为了顺应形势的需要,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应及时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改革。 2建立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 2.1建筑学原有教学方法的剖析 建筑学一直看重建筑的艺术性表达,建筑学教学中自然侧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教学设置基本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这一主线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艺术表达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建筑技术基本上是从属地位。要设计绿色建筑,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注重建筑技术的绿色建筑要得到应有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建筑技术要求的提升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表达。把绿色建筑的人才需求导向纳入教学,改变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为艺术性服务的模式,而是要强调教学中建筑艺术性和建筑技术性的双重统一。要达到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就须把建筑学专业的技术与艺术进行整合。 2.2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解析 图1是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示意图。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像高铁的两条钢轨一样,为钢轨上融入绿色建筑教学的建筑设计课的学习、掌握、应用的快速进行提供基础和保证。打破原来重建筑艺术,而轻建筑技术的教学格局,从而保证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重点突出,使建筑设计课中的绿色建筑教学获得实效。 2.3摆正建筑技术课程的地位 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学习的核心和主线,建筑艺术性培养和建筑技术课程都是要为建筑设计课服务的,各建筑学院校大都一直强调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达,建筑技术只是陪衬,建筑学学生自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与艺术相关的建筑空间和造型等方面,至于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建筑技术知识的学习则不够深入[2]。到了绿色建筑将成为主导的时代,设计绿色建筑需要建筑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建筑技术的支撑,只有学好建筑技术课程的应用,才能实现绿色建筑进而实现其艺术性表达。同时,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换代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建筑技术的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拓展整合建筑技术教学内容,增设与绿色建筑紧密相关的技术专题。 2.4强化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互动性 强调建筑技术的重要性,不是要减弱对学生建筑艺术的教学,而是要强化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学习的互动作用。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建筑形式的实现都离不开建筑技术,建筑要达到艺术的高度更需要精巧的建筑技术做后盾。如丹下健三的代代木体育馆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建筑师采用了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使建筑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形象。可见没有悬索屋顶结构,无论如何代代木体育也达不到现在的建筑艺术高度。对于绿色建筑,要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对建筑技术应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对建筑艺术的表达也需要特色鲜明。 2.5实验教学模式的延伸 实践出真知。建筑学专业有大量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构造实验等来为建筑技术的理论学习提供支撑,但却并没有延伸到建筑设计课程中,也就是与绿色建筑教学的需要不接轨[3]。要打破以上的弊病,就应延伸实验教学模式到建筑设计课上,使其真正为绿色建筑设计服务。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把不同阶段的建筑实验和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相对应,并要求学生必须依据实验结果或数据来进行设计,从而加深对建筑技术的理解并提高其应用能力。让学生的实验结果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得以展现,这也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 传统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往往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注重言传身教,以学生一套设计图纸来定学生的成绩,再有就是通过一张考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形式就是布置设计任务,讲解设计原理,学生抄绘、收集资料,接着完成从草图到正图的设计,对于绿色建筑的问题缺少关注。 3.1体验式教学方法 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互动的教与学模式,师生之间注重彼此的情感交流,强调师生的双边情感获得。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同一个设计题目,共同解决设计中的绿色建筑问题;师生交流设计体会和感受,让老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提高[4]。 3.1.1实践教学法 对于需要建筑技术支持的绿色建筑,其涉及建筑技术的内容多是实践应用。因而在建筑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把原来集中完成的实习分成小的专题,结合学生的学习体验,老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实习和实践。如参观建好的或者是在建的绿色建筑,建筑技术的任课老师或邀请工地技术人员对绿色建筑应用的技术(如墙体保温、建筑采光、建筑材料等)进行现场讲解,使学生明白绿色建筑技术理论的同时掌握实践应用,达到对绿色建筑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1.2分析教学法 建筑学专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分析各种成功案例来讲解绿色建筑技术原理和实践。在今天进行技术资料收集已不仅仅局限于书籍,网络支撑的手机、电脑等平台快捷、方便。老师把设计案例、技术应用等分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比选;经过多次分析教学法的学习和理解,分析法自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 3.2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具体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绿色建筑对技术的要求是一个完成的体系,要注重对绿色建筑技术实现每一步的过程评价和最终的结果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2)强调评价的针对性。绿色建筑的技术涉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技术侧重点,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内容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科学的。3)体现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指导老师的评价角度和学生的评价角度不同,要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成分,实现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化。 4结语 建筑学专业必须以培养未来的绿色建筑师为己任,踏实、认真地进行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为了跟上绿色建筑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和实现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研究和实践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把绿色建筑的学习有机地融入到建筑设计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继承,也是为适应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必要拓展。 作者:杨振 于欣宁 秦鑫 汪静姝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分析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它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大力推进建筑绿色施工,做好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已经迫在眉睫,这也是建筑领域的必然趋势。文章就建筑工程项目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建议。 关键词:建筑;绿色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要也随之有了大的提高,不在仅仅满足于居住,对居住环境和环境保护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引起消费理念和环保观念的较大转变。与之相关的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对能源的消耗大,工程量越大,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环也越严重,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建筑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只有全面推进绿色施工,才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绿色施工管理,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可循环利用,促进基本建设领域的经济转型,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生活的需求。 一、绿色施工管理的内涵 绿色施工管理,是指工程在确保项目安全、质量以及工期的前提下,经过科学化管理,让工程项目的所有参与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四节一环保”的目标,以最大的限度节约资源,减少环境破环,从而达到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施工和传统施工的联系与区别。从联系上说,绿色施工是根据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传统的施工进行提升与创新,但是二者有存在很大区别。传统施工所控制的目标是质量、安全、成本以及工期,然而绿色施工则还要把环保和节约资源作为主要的控制目标。绿色施工强调环境保护与高效资源利用,重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人们生活影响和自然环境破环最小、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工程项目施工模式。但传统项目施工模式的经济利益和环保、资源节约出现冲突时,往往会以破环环境与浪费资源为代价,面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传统施工这种旧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要求。 二、项目绿色施工管理推进现状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监督管理需加强 要推进绿色施工管理,必须具备强有力监督管理,并配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科学、完善的绿色施工技术标准。但是,目前我们这两个方面仍不具备,致使监管无力、有名无实。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也只是注重现场安全与文明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环不够重视。 (二)推进过程中施工成本增加 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的主要目标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工期完成工程,然而如果进行绿色施工必然会增加自身成本,这导致与施工单位的价值目标存在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施工的向前推进。 (三)科技投入不足,缺乏技术支持 目前,建筑相关行业的大多企业不重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施工过程中仍然使用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我们知道无论是设计、施工或者管理都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目前我国在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方面还很缺乏,这方面西方一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较早,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我们要设立专门的技术研究队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交流,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管理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绿色施工认识不足,只是听说“绿色施工”这个名词,但对具体所涵盖的内容和相应的职责分工并没有具体的概念。另外项目施工的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较差,更是对绿色施工的认识模糊,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环境破环。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相关企业没有组织有关绿色施工的知识宣传与培训,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教育制度流程。 三、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的发展措施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监管 法律法规的制定需以绿色施工项目作为基础,以绿色建筑、ISO14000认证标准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绿色项目侧重一些非强制性措施与指标,并给予各相关参与方优惠政策,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将部分非强制性指标转化为强制性指标。行政监督管理方面,要完善绿色项目的审批制度和流程,采取综合考量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方式,加强行政监管。我们可以在工程招投标文件中融入绿色施工的有关要求,去引导项目各参与方(设计、施工、监理、材料等)积极推动实施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 (二)建立多种激励政策,鼓励推进绿色施工 通过调节政府税收等经济手段,激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抓好绿色施工。对于绿色施工做的好的企业,通过降低税收比例以补偿因此增加的绿色施工措施费。对于不合格企业则要增收税费,迫使其转变管理方式。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考量达标企业,做的好的,给予给多的公建项目和减免优惠条件,从而激励企业推进绿色施工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建筑各种奖项的评比内容涉及绿色施工的少之又少,可见绿色施工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影响不大,只有一些重要的奖项与绿色施工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障和有效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 (三)提升项目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工程项目进行绿色施工管理,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为真正落实绿色施工,必须针对项目管理人员,加大绿色施工的宣传、学习力度,强化全员环保意识,并对项目管理人员和现场劳务作业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要设置专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制定科学、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落实绿色施工管理方案。绿色施工组织管理方案须包括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以及环境保护几个方面的内容。项目在绿色施工管理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入手:首先是设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划分工作职责,制定“四节一环保”相关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其次,采用合理的绿色施工组织措施,主要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扬尘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水污染等,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的防治措施。最后,在材料管理方面,要选择绿色环保性材料。对于材料采购与使用上,不仅要考虑成本与质量,同时还要考虑材料的内在成分,选择具有环保性质的材料投入使用。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管理能够更有效地替代人员的管理,它可以实现项目施工过程的动态管理,以最小的消耗实现高效、环保的目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绿色施工形成了有效控制,然而我们国家在信息化的实际运用上还比较落实,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国外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迅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强化绿色施工教育培训,全员范围覆盖绿色施工管理意识 企业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农民工进行绿色施工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以快速提高人员的绿色施工认识,利用这一有效途径,能够大大加强项目人员对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有利于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有效开展。通过大力宣传和组织项目人员集中培训,使人们理解绿色施工的本质与意义,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绿色施工对当今建筑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性,这样项目管理人员就会积极主动进行绿色施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业务水平,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觉实施绿色施工行为,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建筑领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建筑行业正处于转型期,我国建筑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强化绿色施工管理可以大大促进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建筑单位更加规范和制度化。建筑企业也通过管理创新,提升施工技术,满足绿色施工要求,真正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作者:陈亮 单位: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设计策划方法 摘要:通过研究绿色建筑策划与普通建筑策划在工作时间节点、工作范围和流程方面的异同,针对现有绿色建筑首先确定目标由上而下的策划方法,提出了优选技术措施再确定建筑目标的由下而上的绿色建筑策划方法,可供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策划;方法 引言 建筑策划特指在建筑学领域内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不仅依赖于建筑师的经验和规范,而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采用方法和途径。具体的表现形式是量身定做形成可为总体规划立项之后的建筑设计提供科学和逻辑的设计依据的任务书[1]。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2]。绿色建筑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对普通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策划也在建筑策划体系上应运而生。但与普通建筑策划相比,绿色建筑策划也有其独特性。 1绿色建筑策划实施的时间节点 建筑策划是为编制合理的建筑设计任务书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在时间节点上建筑策划始于总体规划阶段,终于建筑方案完成之前。是介于总体规划立项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环节,起到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图1),为了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需要设计师在项目前期阶段就尽早参与项目的整体策划[3]。从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具体评价条文来看,绿色建筑始于选址,从理论上讲,绿色建筑的策划也应始于项目选址之前,但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讲,绿色建筑策划对于选址的确定显然是乏力的,即使有些地区的用地指标中已经包含了绿色建筑等级要求[4],但是对于基地的基本情况也只能被动式接受。理论上绿色建筑策划开始时时间节点也只能始于方案之前或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绿色建筑策划的目标之一是指导绿色建筑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绿色性能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特别是建筑形体、朝向和平面布局对建筑性能影响显著,相关研究表明40%的节能潜力来自于方案设计阶段[6]。绿色建筑策划的时间节点对于绿色建筑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绿色建筑的策划应尽量早,如果建筑方案已经形成,绿色建筑策划产生的作用大打折扣。 2绿色建筑策划的工作范围和流程 随着建筑策划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策划逐渐走向多学科融合[7]。从工作流程和策划阶段的内容来看,建筑策划衔接规划和建筑设计阶段(图1),策划阶段侧重于项目定位、设计方案等较大尺度的内容,策划的步骤倾向于由上而下,由大而小,几乎不设计具体的某项技术措施。但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各专业配合的更紧密(图2),并且各专业从细节入手,按照绿色建筑条文要求,确定技术措施,最后汇总而成确定绿色建筑的星级等大目标。策划的步骤倾向于由下而上,由小到大。并且技术措施的确定对于策划和方案阶段至关重要,据美国能源署的一项针对67栋绿色建筑的调研结果表明,在绿色建筑303项技术中,有57%的技术措施需要在方案阶段落实[8],这些技术措施都需要在绿色建筑策划中得到具体体现。建筑策划的工作流程也是先确定目标,然后围绕既定目标给出“如何建设”的方法。由此顺承,相关国家设计规范[9]也给出了由上而下的绿色建筑策划的流程(图3)。现有的绿色建筑策划流程采用由上而下策划步骤,首先确定了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总体目标,然后根据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总体目标的需求进一步确定节能、节水等分项目标,进而确定绿色建筑各项技术措施,然后针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总体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由上而下的策划步骤,在未分析各项技术措施适宜性的前提下确定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是不客观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涉及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暖通空调、给排水和建筑电气等专业,计有28项控制项和108项得分项的技术措施[10]。先确定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后确定技术措施与根据建筑技术措施的适宜性选择后根据总体得分情况再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具有较大的区别。前者偏主观,很“官僚”,后者客观,注重技术措施的适宜性。正如无包治百病的良药,绿色建筑技术也各具有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同一个技术在不同项目中采用可能具有“绿色”和“非绿色”的特性,绿色建筑技术适宜性选择也就成为绿色建筑的关键[11]。换言之,绿色建筑策划阶段首先要对单项技术进行适宜性的选择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是否适宜于本项目。根据选用适宜的各单项技术应用效果、范围和规模,最终确定绿色建筑等级和总体目标,也就是本文所提出的自下而上的绿色建筑策划流程更符合绿色建筑的需求(图4)。与之相比,自上而下的策划流程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时得到的总体结论可能会掩盖某项技术的技术经济不合理性,与绿色建筑理想相悖。先确定等级和总体目标而后进行分项技术的确定也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当然,绿色建筑策划在设计过程中是个动态的过程,美国建筑策划先驱威廉•佩纳研究指出,对于建筑师的日常工作,设计团队每天都要进行策划研究[12]。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在一段时间内是交互的,策划和设计不断遇到和提出新问题,并逐步解决和落实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绿色建筑策划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绿色建筑策划面向工种不止建筑专业,还要直接面对建筑结构、建筑水暖电、建筑物理等专业,所研究的对象也具体到针对每项具体绿色建筑技术进行研究和落实。 3绿色建筑策划内容和实施 如果说建筑策划通过以理性精细的方式形成详细设计任务书,那么绿色建筑策划的目的确定达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要求,并细化到各专业分项适宜的实施。相对于普通建筑而言,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条件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强调技术的适宜性。由于我国各地区气候、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建设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特点[13],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条件和与建筑类型,因地制宜采用适宜性的技术,综合评判后确定合理的等级和目标。而不应抱着先入为主的思想主观确定为高星级或者低星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筑策划的前期外部条件着重关注社会、人文和地域等外部条件对建筑的影响,强调相关社会因素对建筑性格的决定作用[1]。绿色建筑策划关注的重点在于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与水文等)、建设环境(能源、资源、基础设施)、项目的基础条件(是否满足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要求)等方面,进一步确定符合项目特征的节能率、节水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地率及室内外环境质量等分项目标[9]。并进一步确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等指标值,确定被动技术优先原则下的绿色建筑方案,采用适宜、集成的技术体系,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产品。绿色建筑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积,而是需要规划、景观、建筑、结构、机电、建筑环境各专业之间综合考虑,整体协调落实后才能得以实现。国家和各地地方标准对于建筑策划的内容编排采用了不同方式,文献[9、14、15]采用了按照各分项实施目标编排方式,各内容对应与各专业多有穿插。文献[16]采用了按照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和电气等专业划分编排方式,便于设计阶段各项内容的便于沟通和落实,值得借鉴。图5给出了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内容鱼骨图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策划内容各实施的先后的关系,限于篇幅,未列出各技术策略。 4结论与展望 绿色建筑策划是在可持续背景下建筑策划内容的拓展,与注重社会因素的建筑策划相比,绿色建筑策划更侧重于自然环境条件下具体技术措施的确定,目标以及绿色建筑等级的合理确定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通过分析,给出了绿色建筑策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随着技术发展,绿色建筑策划工具也在逐渐整体,现有的绿色建筑设计软件以及,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与绿色建筑策划、设计和评价的整合应用也在进行中。 作者:高庆龙 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科学与技术论文: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 一、“语言科技”新思维的提出 虽然计算机设计的初衷是缘于数值计算,但是英国数学家图灵(a.m.turing)在《机器能思维吗?》(1950)一文中已经预见到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将结下不解之缘,并且提出检验计算机智能的最好方法就是对语言信息的处理能力。1977年,费根鲍姆(feigeaum)提出知识工程,计算机信息处理出现了从“数据世界”向“知识世界”的转移趋势。知识世界的载体是语言符号系统,语言信息处理的需求促使语言研究过程和语言研究成果的技术化趋势日益明显,当代语言学已凸显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的二分互补格局,由此我在《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系建设发展规划》(20__年2月)中提出“语言科技”的新思维。“语言科学”主要指基础性的描写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语言技术”主要指面向信息处理的应用语言学或计算语言学,其研究任务可划分为“文本处理技术”和“语言模拟技术”。简而言之,语言文本处理技术是通过编辑和编程,将印刷文本转化为可供计算机使用的电子文本的技术。语言系统模拟(simulation)或者语言能力仿真(emulation)技术是通过算法和编程,将自然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输入计算机的技术。获得语言能力的计算机可以实现“人—机对话”而成为名实相符的“电脑”。为研制智能机服务的“语言系统模拟”,可比喻为“语言基因图谱分析工程”和“语言能力移植工程”。强调语言研究的技术化,并非忽视传统语言学研究存在技术性的一面,例如实验语音学和方言语音调查等。之所以以往未能突出语言研究的技术化,其原因在于——除语音研究可借助声学技术设备以外——语言研究的绝大多数领域还一直没有相应的实验性技术设备。 虽然当代语言学家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转向计算语言学研究,但具有一定的语言信息处理意识却非常必要。早在1964年11月,美国科学院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就在《语言与机器》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机器翻译遇到了难以克服的semanticbarrier(义障)。然而这一警告,除了致使机器翻译研究热的暂时消退以外,并没有引起语言学界的足够重视。1982年,日本制订了一个为期10年面向ai(人工智能)的“第五代计算机”即智能机的研制计划,其中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装置。1992年结束时,只部分达到了预定目标。随后又公布了另一个为期10年的“真实世界计算机(rwc)计划”即“新信息处理技术计划”。(许万增1996,p.61-62)据说,90年代后期日本不得不宣布暂停研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穿过语言研究的“瓶颈”。自然语言处理装置的任务无法实现,计算机谈何“真实世界”或“人工智能”。时至今日,这一“义障”仍然没有跨越。在《新世纪将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科技趋势》(新华社北京20__年12月30日电)的报道中,列出21世纪的“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并分别提出来“探索意识、思维活动的本质”和“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任务,然而没有语言科技领域的合作——关键是认知语义结构网络研究的根本性突破——则不可能实现。 无论从手段还是就目标,对准自然语言处理的当代语言学研究,其性质都应界定为“语言科技”。“语言科技”的内涵是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描写研究为基础,以应用研究为枢纽,促使语言研究向计算机应用、数学、认知科学和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延伸,沟通文理工相关学科以实现语言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技术化;“语言科技”的外延表现为语言工程科技、语言教育科技和语言研究科技。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结合的“语言工程科技”,研究领域是“人—机对话”,其目标主要是自然语言能力的模拟。语言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语言教育科技”,研究领域是“人—人对话”,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语言教育的多媒体和网络化。“语言研究科技”是将语言研究活动与计算机工具相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语言学自身的计算机化,包括语料库、词库和句库的研制,语言研究的分析性、统计性、比较性和实验性软件的开发等。这一新思维既突出了当代科技发展所要求的“语言学的技术化”,又体现了以语言学为本而沟通文理工相关学科的研究旨趣。 二、计算语言学的界定要突出技术性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理论方法交叉渗透而形成诸多边缘语言学的同时,语言学与计算机结合的趋势开始出现。1954年,在美国乔治敦大学所进行的世界上首次机器翻译试验,标志着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已经起步。在这一研究领域,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视角或知识结构,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名称术语,如“语言工程”、“语言工程学”、“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工科视角)、“语言信息处理”(信息学视角)、“数理语言学”(数学视角)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计算机和语言学的结合逐步深入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包括计算语音学、计算词汇学、计算语法学、计算语义学等分支学科在内的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linguistics)。其中“计算语音学”等名词,虽然计算语言学界没人提过,因为已经存在着“言语识别”、“言语合成”等计算机应用专业术语,但是从“语言工程学”到“计算语言学”的术语演变中,透露出“语言学立场”在这门交叉学科中的日益强化。虽然目前的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经可以满足语言信息处理的技术要求, 但是之所以“人—机对话”尚未实现,其“瓶颈”就在于现有的语言研究成果无法满足计算机处理的要求。归根结底,语言信息处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计算机模拟语言能力工程”或“语言能力移植计算机工程”。探索语言能力的性质和描写语言系统的结构,这些艰巨性工作还得由语言学家先来完成。语言信息处理或计算语言学务必以语言学为本而以计算机为用。语言学家必须具备“数字化”意识,了解计算机需要怎样的语言描写成果,然后才可能将研究目标对准语言工程。 迄今为止,正如许多发展中学科一样,“计算语言学”的定义尚无一致认定,归纳起来盖有四种观点(侯敏1999,p.2—p.6): 第一种,计算语言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研究语言学。侯敏认为,任何一个学科在使用工具方面都是自由的,使用不同工具研究一个学科会带来不同特点,但不因为使用了新工具就产生了新学科。虽然并不排除新工具的使用没有导致新学科的产生,但同样不能否认工具的变革有可能带来学科体系的革命,以致于产生新的分支或交叉学科。现代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建立,无疑得益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应用,前者打开了人类认知的宏观世界之门,后者打开了人类认知的微观世界之门。望远镜和显微镜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工具”,而是人类认知方式的巨大变革,从而引起了天文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革命,产生了一系列新学科。因此,问题在于如何使用新的工具或新认知方式。如果仅仅利用计算机做语言研究的统计工具,也许不会产生新的分支学科,但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语音分析和合成的工具,则形成了计算语音学。 第二种,计算语言学是把语言学成果应用于计算机。侯敏认为,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几乎没有限度,什么学科的成果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应用,因此在计算机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足以建立新学科。问题不在于在什么学科的成果能在计算机上应用,而在于在计算机上所应用的成果的性质。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迥然不同,语言学科的研究对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符号系统和知识载体,因此面向信息处理的语言成果应用于计算机足以建立新的学科。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是面向人际交流,而计算语言学研究是面向人机交流,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 第三种,计算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中的可计算问题。侯敏认为,虽然利用可计算理论研究语言符号是建立了一个新学科,但是这种说法偏于保守,没有把计算语言学推进语言学发展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问题在于面向信息处理的计算语言学研究,其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的可计算性。“推进语言学发展的作用”这不是计算语言学的定义,强调“研究语言中的可计算问题”未必保守,反而突出了计算语言学的显著特点。 第四种,计算语言学是建立基于计算机科学理论的语言学理论。侯敏认为,把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引进语言学领域,不但可以产生许多应用性课题,而且能够促使研究者从新的角度观察语言学,建立与传统语言学不同的理论。因此计算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科学理论所建立的语言学理论。问题在于:一方面计算语言学需要理论但本质上不是一门理论科学,同时并非所有的计算语言学家都乐意或适合从事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计算语言学的应用性质决定了研究成果的技术性特征,而绝大多数人可能更适合于——实际上也更需要——语言信息处理的技术性研究。 第一种和第二种是欧洲流行的广义定义,主张计算语言学是计算机和语言学的交叉,第三种和第四种是盛行于美国的狭义定义,主张计算语言学是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也就是说,前者仅仅把计算机当成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工具应用,而后者强调计算机学科的要求和理论对语言学的影响。陈小荷(20__)认为,计算语言学就是以计算机为手段来研究自然语言,较严格的定义是“通过建立形式化的计算模型来处理自然语言的一门科学”。要建立形式化的计算模型来处理自然语言,首先要完成适合于计算机使用的自然语言系统的描写。这一面向“人—机对话”的机用语言系统,与以往面向“人—人对话”的日常语法系统不同。因此机用语言系统的描写应当纳入计算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即完成了“机用语言系统”以后,才能“建立形式化的计算模型”使计算机获得自然语言能力。综上所论,计算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研究语言、研究机用自然语言系统、研究语言系统或语言能力的计算性,同时建构基于计算机应用、数学模型、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之上的语言理论的新学科。姑且图示如下: 工具性:利用计算机研究语言 计算语言学描写性:研究机用自然语言系统 技术性:研究语言系统的计算性 理论性:建构新的语言学理论 虽然计算语言学的关键任务是研究人机之间的语言交际问题,即“如何教计算机学会说话”。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研究语言系统或语言能力的可计算性和利用计算机工具来研究语言是相通的,只是前者探索的是适合于人-机对话的语言能力,而后者讨论的是适合于人-人对话的语言规则。 依据目前的语言研究成果和信息处理技术路线,计算语言学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三个方面。(陈小荷20__)应用基础研究指语言处理的基本技术研究。现阶段的主要进展是:1.自动分词技术:这是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第一步。目前汉语书面语自动分词的正确率达到95以上。2.词语特征标注技术:现阶段的词语特征包括词性和义项,这是句法结构理解的基础。两种标注可采用相似的计算模型但后者要复杂得多,目前尚无大规模的实验结果报道。3.语句分析技术: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是自然语言理解的关键技术,目前分析真实文本句子的正确率仅在40左右。4.语料库建设技术:语料库是为特定目的而收集的言语作品集,包括语料处理和检索。研究语句分析需要存放句法分析树的“树库”,但目前的汉语语料库加工程度较低,所建立的树库很少且规模不大。5.语言知识库建设技术: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语义知识等,事实性和规则性知识分别放在机读词典和规则库中。语句分析技术之所以不能取得突破,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尚无适合于中文信息处理的大规模语言知识库。 应用研究指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工具的研制。现阶段的热点主要有:1.机器翻译工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机器翻译的质量仍然令人失望。现在通行的是有限范围翻译和机器辅助翻译。2.自动文摘工具:微软公司的词处理器word有用于英语的文摘功能,哈工大研制的hit-863i型中文自动文摘系统可按用户设定的比例压缩原文。3.自动校对工具: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误报率过高,并且深层错误难以发现。4.信息检索工具:有主题词检索、全文检索两种。前者需要预先有一个主题词表;后者任意字符串都可成为检索对象。另外从语料库中自动获取各种知识的“信息抽取”在线工具的研究刚刚兴起。5.言语识别和言语合成工具:言语识别(或语音识别)可分为词语识别(计算机口语命令)、有限词汇识别(电话订票)和无限词汇识别(将成段说话转为文字)。言语合成(或语音合成)指用计算机将书面语转换为口语即“文语转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断词不当且语调刻板,仿真度亟待提高。 然而,如果以为应用性特征明显的计算语言学仅仅是技术,则未免失之于偏颇。计算语言学有着相应的理论研究,大致包括人工智能理论(含计算模型理论。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人工体能、人工技能。在语言能力移植电脑过程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前,还谈不上真正的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理论两个方面。例如计算机如何或是否可以模拟人脑和语言能力,如何寻找合适的语言计算模型等,就是计算语言学家特别关心的理论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对自然语言本质属性的重新认定、面向信息处理的机用语法学理论、语言系统与数学模型的关系、语言结构和数理逻辑的关系、语言符号的数字化可能性及其局限性、语言的异质性和受限性或语域理论、元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总体而言,一方面,由于 牵涉的学科太多,计算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另一方面,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计算语言学不容过多地沉醉于理论探索。计算语言学的强大发展动力植根于鲜明的应用性,必须通过实践推动理论探索。 三、语言系统的计算机模式化要求 从语言学家的立场出发,语言系统的计算机模式化要求,就是要了解计算机需要怎样的语言描写成果,传统语言学(此处指非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语言学)的研究是经验描写解释型,而计算语言学的研究是实验操作技术型,自然语言系统要能进行操作技术化处理,首先必须实现语言的计算机模式化。冯志伟(1999,p.215)认为自然语言处理一般应经过三个过程:1.形式化,将所研究的自然语言问题以一定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2.算法化,把自然语言的数学形式转换为算法形式;3.程序化,根据自然语言的算法形式编写计算机程序。侯敏(1999,p.30)认为语言系统的形式化或计算机模式化必须满足三个要求:1.高度抽象化,即从语言现象中抽象出一般规则;2.元语言的形式化,即采取形式逻辑、数学公式、程序语言等形式语言作为元语言;3.运用过程的严密化,即运用过程必须具有数学与逻辑的严密性。 袁毓林(1993)认为形式语言至少具有三个特点:基本单元的明确性、基本运算和基本关系的明确性、运算优先级别的明确性,但是自然语言在这三方面皆不明确。具体而言,1.语法范畴的边界不明,例如语素、词和词组之间、词类之间的界限不明;2.结构关系难以定义,通常所说的结构关系,如主谓、动宾等往往很难明确界定;3.层次关系不外显,人们通常根据语感和语境等来识别结构层次。侯敏(1999,p.36—40)不赞同这种分析,针锋相对地提出: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应用目的来确立词项或划分词类;2.结构关系分析需要深入到语义平面;3.形式语法已经给出了体现层次的结构树,在分析歧义结构中可加入语义限制,至于有些连人都解决不了的层次歧义结构也不必要求计算机解决。侯敏的观点是“理论追求的是完美,工程追求的是适用”,避开理论困难而采取工程方法,可以建立一个语言分析的近似模型。 所谓“语法范畴的边界不明”,主要是因为这些“范畴”的设置从某种程度上肢解了语言事实;所谓“结构关系难以定义”,主要是因为这些“结构”难以反映语言的本质结构;而所谓“层次关系不外显”,恰恰是语言结构的特点之一。这些探索和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三个根本性的问题:1.汉语结构语法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困扰,不仅是套用西方语法学框架框范汉语事实所产生的龃龉,而且也是语形语法学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问题。几千年来的西方语形语法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人脑在发育过程中逐步自建构了与认知能力协同发展的语义结构网络,为语形语法规则提供了语义选择清单与路径。虽然这些语形语法规则在人际交流中可以使用,但是在语言能力的计算机移植中却顿时陷入困境,因为计算机不存在语义网络结构的自建构功能,缺少语义激活路径。根据语形语法规则,计算机造出来的符合自然语句标准的概率极低,多为与对象世界不存在一致性的随机词语串。2.计算语言学所要求的自然语言的形式化,是基于计算机运算模式的语言研究成果。移植进计算机的“定域受限语言系统”和自然语言系统并不完全相等,严格说来,只是一种接近自然语言的计算机模式化符号系统。3.计算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必须建立在语言的本质共性语义性和和计算机数字化运算模式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人类语言的认知语义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依然安居于语形语法窠臼而迟迟未能建构语义结构网络,语言信息处理的目标则不可能实现。 中国信息科学界有一种看法,计算机对于形态结构的印欧语言处理具有良好的支撑能力,而对中文信息处理则不然(陈力为20__)。之所以计算机对印欧语文信息处理具有良好的支撑能力,是因为印欧语文结构类型便于建立计算机处理模型。从历史上来看,谷登堡印刷术和打字机键盘都是基于字母的简约性而发明的。一方面,字母系统的符号简约性便于进行数据化处理,汉字符号的繁复性难以进行数据化处理;另一方面,印欧语的形态变化为形式化提供了识别标志,而汉语的孤立结构却没有明显的标志。依据现在的计算机处理模型,汉字的繁复性和汉语的非形态性必然导致中文信息处理中存在一些特殊问题:1.中文信息处理的第一个“瓶颈”。汉语的常用汉字数量繁多,汉字需要解决键盘输入、内部代码、汉字识别和显示、程序语言的数据类型、数据库的排序和检索等一系列问题。2.中文信息处理的第二个“瓶颈”。印欧书面语采取词分写形式,而汉语书面语采取单字连写形式。由于采用西方词法学框架,因此必须研制自动分词技术。假定考虑以“字”和“字义块”等作为汉语的结构单位,自动分词技术将相应改为“字义块”切分技术。3.印欧语的同音词较少,而汉语的同音字较多,同义词和量词也十分丰富,这些都给中文信息处理带来必须解决的难题。4.印欧语可以借助实词的形态变化即在词法层面上进行处理,汉语只有在句法和语义层面上进行处理,需要把语序和虚字的语法信息归纳出来再让计算机掌握。5.印欧语的句子结构是以动词性词语为核心的“主—谓”结构,而汉语的句子结构是以体词性词语为核心的“话题—说明”结构。印欧语的句子结构划一而句界分明,汉语的句子结构多样、成分缺省并且前后句义缠绵。 如果说语言系统是一座“冰山”,那么以上这些语言信息处理中遇到的难题还都是语言系统浮在海水上面的那一小部分,真正的障碍是隐没在海水下面的那一大部分。无论哪一种结构类型的自然语言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包括形态语言,迟早会无可避免地碰撞上坚硬实在而又难以捉摸的“语义结构”。语言研究需要敢于在冰海下持续探索“语义结构”的潜水员。从自然语言系统来说,要让计算机理解语言通常认为必须使电脑能够解决三个问题:1.消除自然语言的一词多义;2.揭示自然语言的潜在意义;3.掌握自然语言的联想推理。这些问题都离不开语义分析,而语义分析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侯敏1999,p.247)对于第一个问题,一词多义可给出不同义项的清单。对于第二个问题,给出每一义项的显性和潜性语义特征清单。对于第三个问题,给出义项或义场之间的语义关联模式。由此可见,必须在以往的经验语感法和先验演绎法基础上,引进实验归纳法和结构优化法,消除语义“泥潭”情结,潜心于冰海中的语义“冰山”,才能逐步建构造语义结构网络。 就世界各种语言来说,语言的计算机理解的深层次难点可能还在于:1.至今尚未揭示出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计算机只能局部模拟自然语言理解的某些简单过程;2.至今尚未完成人类理解语言所凭借的知识系统,建立人类进行语言表达的完整理论,计算机尚无从掌握人类语言的知识系统以及语言表达机制;3.至今尚未对人类语言所兼具的规则性和离散性、精确性和模糊性做出定量和定性的系统分析,计算机尚无从掌握语言系统的复杂性和语言使用的随机性。(傅永和1999,p.238—239)既然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一个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的综合性行为,因此语言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必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特别需要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认知科学以及百科知识学者的合作。与侧重于面对自然人语言学习的语形语法学不同,如果面向语言信息处理,那么就需要以计算机智能模式来重新确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计算语言学理论基础,目前主要有基于语言规则性的理性主义理论(即先验主义)和基于语言随机性的经验主义理论。依据理性主义的语言学理论主要有:短语结构语法(g)、扩充转移网络(atn)、配价语法(vg)、格语法(cg)、范畴语法(cg)、概念从属理论(cd)、多叉多标记树形图分析法(mmt)、词汇功能语法(lfg)和蒙塔古语法(mg)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因为从“理性”出发,因此不可能反映以感受性为基础的自然语言的真实面貌,其缺失已经日益明显。为了克服理性主义理论的不足,采取经验主义理论处理大规模真实文本的语料库语言学应运而生。在收集语言资源或建立语料库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语言信息处理,语言交际过程的随机性由此得到关注。面对传统语形语法学对自然语言过程的不相适应和语义研究的复杂性,甚至有人尝试撇开语言学家的语言研究,以借助语料库逐步实现自然语言系统模拟。虽然借助语料库可以解决语言 信息处理的一些问题,但是仅仅依赖语料库实现自然语言系统模拟注定此路不通。因为自然语言不是一个语料仓库,而是一个语义和语形复合性结构系统。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都必须意识到:语言信息处理中所处理的是定域受限语言。这一研究的理论基础既不应是纯粹基于语言规则性的理性主义,也不应是完全依赖语言随机性的经验主义,而应是突出语言受限性的实验主义。世界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科学到先验科学的漫长过程,计算机的发明必将促使当代语言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强调计算语言学的实验主义,并非一概否定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而是要在实验主义的基础上运用理性和经验的理论方法。 自然语言处理的语言理论,目前主要有基于语形的语言理解系统和基于语义的语言理解系统。前者是以语形语法研究的成果为出发点,从句法形式入手;后者是以语义研究的成果为出发点,从语义关系入手。两种理解系统在文本输入、预处理和自动分词等早期环节上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基于语形的理解系统先进行词法和句法分析,后进行语义和语用分析,基于语义的理解系统先进行语义分析和语义结构生成,后进行目标语的形式组合。生成语义学认为句子的句法特点取决于语义,语义部分才具有生成能力。认知语义学把意义看作一个植根于知识网络和信仰系统中的认知结构,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必须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他认知结构。既然语形结构只是语义结构的表层投影,既然基于语义的理解系统才符合语言的生成机制,既然语义处理才是语言信息处理的关键,那么只有基于语义的理解系统才能满足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和生成。 李葆嘉: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下) 四、人脑语言和电脑语言的性质异同 根据与“人脑语言学”的对应关系,计算语言学也可以称之为“电脑语言学”。从人脑角度出发,电脑语言学的研究是将人脑语言系统移植电脑工具的电子工程;从电脑角度出发,电脑语言学是电脑程序模拟人脑语言能力的仿生工程。 不管是系统移植还是能力仿生,首先必须认识到人脑和电脑的异同。1.构造机制的不同:人脑是生物神经系统,具有生物认知机制,而电脑是电子计算系统,具有电子运算程序。2.伴随情感的有无:人脑具有驱动感觉、思维和表达进行的情感性,而电脑只具有执行程序运算的机械性。3.经验基础的有无:人脑具有以感受性为特征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系统,而电脑即使配备了一定的知识背景,也不可能具有人脑一样的认知经验基础。4.认知理性的异同:人脑的感受和认知可以区别为非语言层次和语言符号层次,非语言层次包括直觉和感觉,语言符号层次包括知觉(游移性印象)、象觉(清晰性意象)和统觉(逻辑性抽象)。电脑的认知理性只能够定位于语言符号的象觉和统觉层次,难以具备丰富的认知层级系统。5.交流对象的异同:人脑的交流对象分别为对象世界和人际关系之间,具有交流的二重性;而电脑的交流对象只有执行程序的人或“人—机对话”的一重性,所谓“机—机对话”的实质仍然是“人—机对话”的连网,互联网交流仍然是执行者之间的交流。由于计算机永远不可能直接认知人所面对的对象世界,必须以人类的认知为中介,因此计算机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的智慧,计算机统治人类世界永远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忧。 其次,必须认识人脑语言系统和电脑语言系统的差别。人脑语法或自然语言法则是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具有随机性、规约性、类推性和耗散性特点;而电脑语法或机用语言法则只是自然语法的再抽象化和再规范化,具有受限性、是否性、程序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即使将来研究出适合于语言信息处理的机用语法,也不等同于自然语法。电脑所能获得的语言能力,只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或有限语言能力。因此,移植进电脑的语言系统必须进行界定:1.定域化语言:因为人脑语言是一个可以分为不同语域的复合性层级系统,所以必须首先确定电脑语言与人脑语言的对应层级,最佳选择就是规范性的日常语域。2.受限化语言:只能采取有限网络模式,才能将自然语言裁剪成适合计算机运算模式的机用语言。3.形式化语言:必须将定域受限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语形规则分别形式化。4.算法化语言:借助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形式化语义和语形系统数字化。5.编程化语言:依据一定的程序语言,将数字化语义和语形系统编程化。 语言信息处理的目标,就是在受限性语言层面上逐步实现人—机对话。归根结底,自然语法≠电脑语法,电脑语言系统是通过建立形式化的计算模型进行处理的定域自然语言系统。电脑的运算速度可以远远超过人脑的思维速度,但是电脑不可能具备人的能动性认知行为。语形语法学面对是人—人对话,人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建立在认知能力之上的语义结构网络,为语形语法规则提供了一份语义可选性清单。语言信息处理面对的是人—机对话,而语言“白板”的计算机并不具备这份语义可选性清单。语形语法规则,在教计算机如何说话的过程中顿时陷入困境。几千年来的西方语法学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全赖人们具有基于认知能力的语义结构网络的自建构功能。反之,正是这一语义结构网络的存在,致使以往的语言学家误以为语形语法就是语法的全部或主要,而将语义结构法则长期放逐出语法学领域。 自然语言系统的计算机处理对西方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语形语法学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也为东西方语言学的合流带来了新的契机。回顾20世纪东西方语言学合流的历程,之所以出现西方语法学框架和汉语事实的错位,是因为合流基点的选择陷入误区。西语具有丰富的语形结构(这里指形态变化)而汉语基本没有(汉语主要依靠语序、虚词、韵律和语气,另外对语境或语用具有极大依赖性)。选择建立在形态变化基础上的西方语法学框架作为合流的基点,必然导致这一过程的曲折。反思的结果显示,东西方语言学合流的基点应当是建立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语义结构基础上的语义语法学理论。随着对语言能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语言信息处理对传统语言学的挑战,传统语义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复活。随着世界语言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从语形研究向语义研究的转移,东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合流将在新的基点上逐步实现。 五、面向语言系统模拟的语义语法学 尽管乔姆斯基理论认识到语言形式化的重要性,但生成语义学才是语言研究本体的转向。虽然配价语法和格语法的引进和对汉语语法意合性的认定,促使语义句法研究成为当代中国语法学界的热点,但迄今为止,中文信息处理应用系统自觉而全面地运用语义研究成果的鲜见。这一现状的表象似乎是语义研究成果不多,其根源却在于没有彻底认识到——必须从人类(不限于印欧族群)普通(不限于欧洲唯理主义)语法(不限于形态语言)的高度,来解决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无论是语言信息处理,还是语言机制揭示,汉语研究都需要既能反映汉语个性又植根于人类语言共性的原创理论。 人类的认知表现为对象世界的符号化(认知对象的符号化形成语义单元)、范畴化(语义单元的范畴化形成语义类别)和关联化(语义类别的关联化形成语义结构)。西方语言中的词法范畴原型是先民通过语音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范畴或语义类别。语言的形态标记性、单位分布性和结构层次性都是语义类别关联化在表达层面的投影或者制约。一方面,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反映原始认知足迹的形态范畴(如原始生物观的“性”、原始计算法的“数”)的价值日益消解;另一方面,随着语言系统的演化,表现原始认知足迹的语法手段又不可避免地合并、弱化和丧失。语序、功能词等手段的补偿,导致语言结构类型从综合型向分析型方向嬗变。这一过程证明,原始词法范畴在句法结构中并不具有充分必要性。一种语言可以没有词法形态变化,但不可能没有语义结构规则。不同的自然语言之间之所以可能互译,其基础就是存在可互通性语义,尽管结构类型迥然不同。(李葆嘉20__) 由此可见,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是语义性,其他属性都是语义性的派生。人类语言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在人类感知对象世界的过程中,神经机制依据象似性模式促使对象世界语符化,音义一体化的语符具有实体性和范畴性,由此组成的语义结构具有语境性和关联性,语义结构的语境性表现为语用、语义结构的关联性投影为语形,而语义结构模式具有生成性。图示如下: 神经机制语义实体语境-语用性 象似性认知过程语符语义结构生成性 对象世界语音范畴关联-语形性 在自然语言能力移植工程中,计算机需要的是具有语言本质共性的语义结构网络, 由此有必要首先建构语义语法学。所谓“语义语法学”不是“语义+语法的学”,而是以语义为研究对象的语法学。把语义结构的表层投影——语形作为语法研究的纯正对象,有悖于语言结构的真实本体。乔姆斯基试图在语形结构进行数理化描写的基础上,建构反映语言能力的生成语法体系势必捉襟见肘。这一初始思路必然导致“抛开语义——深层语义——语义解释——逻辑表达——逻辑式”这样的“不断革命”。虽然乔姆斯基强调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天赋,但依据其理论思路:普遍语法(研究对象)——语言能力(哲学基础)——自然主义(学科性质)——数学方法(方法借鉴)——符号描写(形式载体)——形式语法(研究成果),显然缺少人类天赋中最关键的认知性语义能力这一环节。完全排斥语义的经典理论阶段,其句法结构规则必然导致生成出一批语言事实中并不存在的语符串。即使在不得不引进语义解释的标准理论阶段,也没有放弃把形式结构作为句法生成的基础规则。然而,任何脱离语义的语法形式化注定流产,不可能达到揭示语言生成机制或普遍语法的目标。 如果说语义语法学的语言观强调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那么语义语法学的语法观则突出语义结构是语法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欧洲传统语文学中,“语法”主要指基于形态变化的词法和句法规则。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时代,“语法”包括语音法则,因此才有“青年语法学派”之称。20世纪的结构主义和描写主义促使“语法”研究的对象日益窄化。依据语言是音义符号系统这一论断,所谓“语法”即语言结构之法,当包括语音结构法和语义结构法。在语言系统的第一次划分中没有通常所说的“语法”即语形结构法的位置。语形结构是语义结构的表层投射或制约,语形结构法依附于语义结构法。语言系统的音义二分以及相关研究学科,图示如下: 语音分析(生理语音学、物理语音学) 自然语音解析 语言(语音学)语音结构(音位系统学、语流节律学) 符号语形结构(语形语法学) 系统语义投影聚合性义场(词类) (语义学)语义结构(语义语法学) 组合性义场(句模) 以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分法,迷糊了研究者的视线。虽然语形语法研究在语言交际和语言教学中具有一定或者相当用途,但是从研究角度而言,却避开了关键的语义结构法则。 人类认知的本质是对世界图式的语义符号化,人所认识的世界就是存在于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世界。语义结构网络表现为“实体范畴化”(聚合性义场)和“关系模式化”(组合性义场)的相互交错。广义语义不仅包括实体范畴化的词汇语义和关系模式化的结构语义,而且包括语境范畴化的语用语义。语法的真实本体或语法研究的切实对象应当是语义范畴及其关联模式。结构语法和生成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语言系统”,而后者强调“语言能力”,但其共通之处却在于皆以语义结构的虚象——语形作为研究实相,始终游离于语法真实本体之外。依据语形语法学的有限范畴和简略框架(词类划分、语形成分、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既难以深入分析句法结构,更不可能有效驾驭语言结构的生成机制。从表达来说,语义编码是一切语言编码的基础,要揭示语言的奥秘必须从语义入手。语形型语言(并非只有语形,而是语形隐含或遮蔽了语义语法)和语义型语言(并非没有语法,而是没有形态变化语法)的研究基础,都应是语符的语义性。语义语法学的语法观突出语义结构,表面上突出汉语的个性特征,实质上受制于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关于语形型语言和语义型语言的大致异同,图示如下: 语形型语言:形态手段 语义范畴——语义网络(知识世界)——元语言(日常认知) 语义型语言:非形态手段 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意义隐喻系统。作为人类认知基本能力的隐喻,其更深层次是源于动物性感受的模仿(基于事物的相似性)与借代(基于事物的相关性)这两种认知能力。关于语言符号系统的形成大致流程,图示如下: 神经机制情绪模式 认知机制具体感受元语言(日常认知)——语义网络(知识世界) 对象世界经验框架 西方语法学源于古希腊的“语言·哲学·逻辑”混沌母体,西方哲人的逻辑研究基于思辩性语言活动。因为逻辑的基本单位是概念和命题,因此人们往往把注重语义的语法研究混同于逻辑的研究。汉语实词的义类划分不是根据逻辑意义,而是借助日常语义;汉语句读之间的语法关系不是根据逻辑关系,而是遵循事理关系。虽然逻辑规则是语法规则的部分再抽象化,但泛逻辑主义却致使人们误以为语法规则都可以逻辑化。自然语言首先具有本能传情性和日常认知性,语言结构法则主要依据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理关系。这一事理关系包括:时序先后性、空间位置性、主观因果性、主观目的性和评估好恶性等等。不是日常语法以思辩逻辑为基础,而是思辩逻辑以日常语法为基础。同样,虽然可以借用数理符号转写具有算法性的语言结构法则,但不可把语言法则混同于数理逻辑规则。 语义语法学的技术路线,是从建构现代汉语元语言系统到建构现代汉语语义网络。虽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依赖于语义结构的形式化,但是一些语言学家往往视语义研究成果为“非语法”,并且对其形式化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一方面语义单元不具备语形变化的显著标记,而包含较多的意会性;另一方面语义单元并非没有范畴标准,也具有感受或认知的一致性。所谓语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就是语义的集体认同性和个人联想性,其本质是个体使用的“素单位”和集体认同的“位单位”之间的矛盾。语义语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具有集体认同性的“义位”(标准体),然后才有可能是仅具个人使用性的“义素”(义位变体)。尽管语义单元或语元数量众多,语义结构关系复杂,但它们以潜在的元语言系统为基础。语义结构网络由语元实体和语义关系组成。同类语元之间具有聚合性语义关系,异类语元之间具有组合性语义关系。换而言之,每一语元都具有两种互相制约着的语义关系,一是同一义场内的各个“义位”之间的“义征”(语义特征)异同,一是不同义场的“义位”之间的“义联”(语义关联)异同。由此,可以依据义征和义联的异同而建立聚合性义位系统和组合性义联系统,在两者基础上在编织语义结构网络。句法结构的形式化应当是语义结构的形式化,而语义结构的形式化就是义场关联模式。 现代汉语语义语法的基础研究是建立“现代汉语元语言系统”,这一研究可比喻为“语言基因图谱分析工程”。其研究思路是:首先归纳出现代汉语词典中用于释义的最低限量词汇,以建构释义元语言系统;其次依据日常语言交际和语言教学中的用词,参照释义元语言以建立词汇元语言系统;再次抽象出义征范畴以建立析义元语言系统,完成语义标记集。在以上成果基础上,一方面可以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成果进一步研究认知元语言系统,另一方面可以依据语言信息处理的要求,建立机用元语言系统。(李葆嘉等20__) 在现代汉语元语言系统这一基础性工作完成以后,才可以逐步建构现代汉语语义结构网络。研究程序和主要方法大致如下:1.义征对比法。依据有限网络模型,借助析义元语言系统对义元进行形式化描写即标注义征。给出义元在义场内的语义特征,其目标是建构聚合性义场。2.义联配比法。依据有限网络模式,对语义符号的配比关系进行形式化描写即标注义联,在分析和描写过程中归纳出关联性元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关联框架。语义句法的本质是相关义场之间的配比,因此义联标记体现着义场配比。给出义场之间的语义选择或语义制约规则, 其目标是建立组合性义场。3.语形标记法。汉语具有词序、虚词和韵律等形式手段。韵律手段属于语音句法,可姑且不论。汉语的语形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附着在词或词组上的词语级语形是完构成分;附着在句干上的句子级语形是完句成分。在进行汉语语形范畴化研究的同时,寻找语义关联和语形成分之间的对应性,然后对语形系统进行层级性形式化描写。4.合成建构法。在义征、义联和语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标记的合成以建构语义结构句模系统。 “语言能力移植工程”的语言学部分主要是语义结构网络研究。通过建立形式化的计算模型,可以将语义结构网络进一步形式化、算法化和程序化。语义语法系统研究的每一结果,都可以也应当用计算机操作作为验证。以往的语法学研究,除了执著于语形研究以外,还有一个根本性的缺憾,就是不具备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手段,因此难免经验性、臆断性和游移性等。采取计算机作为研究和验证手段,从而使语法研究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和可证伪性。人们常说,只有学会一门外语,人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语。与此同理,只有计算机掌握了自然语言,人类才深入揭示出自然语言的奥秘。换而言之,根据语言学习对象的不同,可能存在三种教学语法:一种是母语教学语法(着重于语形语法,因为人类对语义结构网络和语言知识库具有自建构能力),一种是对外语言教学语法(需要在语形语法的基础上增加与语言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因为不同语言的语义结构网络具有不同的文化性),一种是计算机模拟语言能力的语法(需要语义语法和语言知识库,因为计算机不具备语义结构网络自建构能力以及与语言理解相关的知识系统的自学习能力)。也只有揭示出语义结构网络,语法学研究才能够在语形语法研究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语法形式、语形语法意义和语义语法意义,才能够全面贯通。 尽管语义研究及其形式化相当困难,但是在语义语法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定域(语言定域)、定量(词语定量)、定性(义元定性)、定式(义联定式)的“四定”原则逐层实施,自然语言的理解与生成有可能在单句模式系统中首先实现。只要对语言本质的探索和人脑语言移植电脑的目标不变,就必须穿越语义研究的沼泽地。如果说20世纪是语形语法学的世纪,那么可以预言21世纪将是语义语法学的世纪。 六、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理解和生成已经成为国际语言学研究的聚焦,语言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当前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尽快培养兼通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认知科学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据《美国计算语言学杂志》1986年统计,全球设置计算语言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已有105所,其中美国63所。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已有计算语言学的学士和硕士专业。(侯敏1999,p.27) 中国的机器翻译在20世纪50年代启动,但由于反复不断的政治动乱停滞了近20年。1981年,成立了中文信息学会。1987年,隶属于中文信息学会的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通过计算机专家和语言学家的努力,已经取得语言信息处理的一系列成果。但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计算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的培养,或附属在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点,或附属在计算机应用等学位点,专门性的本科专业迄今尚无设置。根据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一方面,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分属不同专业,兼通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如隔重山;另一方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中,作为学术或准科学的“语言学”在前而作为艺术或教化工具的“文学”为重,两者始终捏而不合。 依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发展规划,20__年4月成立了语言科技研究所,6月成立了语言科学及技术系,现在正在建设一个包括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开发功能和交流功能的语言科技实验中心。在现有专业目录内增设的汉语言专业,以“语言科技”为特色,课程设置以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认知科学为四大学科支柱,20__年开始招收首届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的本科生。这一举措,为多年来倡导的文理工学科渗透,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切入口。语言科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立足当代语言科技领域,放眼未来相关科技前沿,以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相的结合为导向,培养有利于促进21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学科点拟在三五年内完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教育性——科研性——开发性”的综合型高等教育基地。 面对信息科技对当代语言学的挑战,“语言科技”新思维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可以在描写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之间,可以在语言学和相关学科之间,充分发挥沟通作用并引发许多思考的新概念。依据这一新思维,首先建构了面向语言工程的语义语法学理论,并进一步将这一工程具体化为“语言基因图谱分析工程”和“语言能力移植工程”。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表明,研究对象的语义性和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技术化将成为21世纪的语言学精神。 科学与技术论文: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1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结论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发展。这一过程中显现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粮食和食品安全及农产品流通和 市场建设问题亟待解决。借助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稳定快速地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解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使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与技术论文:谈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 新课程改革基本的理念当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当建立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本文就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应用作了介绍,接着分析了在现代教育中普及与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为计算机科学在现在教育中更好地应用做了借鉴。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 1.1摆脱了教育时间的约束。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超时间性。一方面,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其存储器可以存储大量信息,中央处理器可以对大量的信息进行运算和处理,因此可以确保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处理教学信息时的及时、高效,而且可以将以前以及现在的教育信息储存起来,方便在以后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的随时调用,摆脱了各种教育活动在时间上的限制。 1.2摆脱了教育空间的约束。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现代教育实现了在教育空间上的有效延伸。在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下,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通过联网的计算机终端了解到各个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信息,随时随地地登录专业网站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或相关资料的下载,甚至可以与专业教师或专家进行在线交流,从而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彻底打破了教育在空间上的限制,使得现代教育开放性的特征更加明显。 1.3在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交互性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活动的一大优势,符合现代教育良好沟通、人机对话的要求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必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以及各种教育问题的及时处理。同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沟通与交流上的优化,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变传统、静态的教学模式为动态、交互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1.4自由性。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各个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而不受约束的参与和沟通,让现代教育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的特征,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习和终身学习变为现实。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2.1在学生预习环节的具体应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前预习主要是自主开展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非常有限,学生的预习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预习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网络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课前预期的目标。 2.2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具体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不仅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具体和生动,还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使教学工具由“黑板”变为“计算机”,使教师从繁琐的板书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3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破了现代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为各类人群都提供了平等、开放的学习机会,因此远程教育、开放性大学等营运而生。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求学者可以不用再受空间、时间、办学规模、年龄等因素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式的学习。 2.4在构建多媒体课堂中的应用。多媒体课堂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最常见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多媒体课堂主要是由计算机、多媒体音视频输入设备、控制软件以及数据存储设备等组成的,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录音、录像、电视等传统媒体技术的结合,更好的满足了现代教育的教学需求。 3.在现代教育中普及与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增强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的实效性,避免走形式主义。这是因为,很多学校在推广计算机教育技术时,过分强调高配置、高普及率,这对在我国的很多地区还是很难实现的。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的融合,而不是单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否定。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能够推动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教师 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实现。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而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现代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科学与技术论文: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 摘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的批判来建构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架构下,沿着知识论的两个基本追问----何谓知识?知识何以可能?即知识基于什么样的活动得以产生的追问,来分析已往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的研究在流行的知识论框架下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从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看,科学知识作为描述性知识,其目标与意图就是在于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存在方式;技术知识作为行动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知识,其目的在于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知识作为造物行动中的情境化知识,其目的在于人工物在现实中的成功建造。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知识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 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构架下,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作为科学、技术、工程相应的知识形态,由于三者本质属性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实证主义知识论的广泛影响,国内外大多数的学者普遍认为 :技术知识是科学知识的应用,而工程知识则是技术知识的应用。工程知识、技术知识仅被视为科学知识的“退化形式”,尤其是工程知识,根本没有作为独立知识形态的合法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的批判,来转变知识论的立场。在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上,来对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的本质、特性加以尝试性的研究。 一、知识论立场的转变 近现代以来,随着理论自然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西方知识论经过经验主义、唯理主义和康德先验主义的演变,实证主义知识论逐步成为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知识论。尽管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实证主义知识论作为流派,在理论界已经风光不在,并且遭到了众多的批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的主张已经广泛渗透到公众的意识里,深深地影响着公众乃至于知识界对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其它知识的整体理解。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的本性作了系统的解释。科学知识是实证的、客观的,任何科学命题都要经受得住实验和事实的考验,要符合可证实性原则,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是形而上学。整个科学就是一个存在意义关联的命题集,是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致的逻辑体系和公理系统。由于经验世界是统一的,因而表述经验世界的科学语言也是统一的。正如卡尔纳普所说:“物理语言是一种普通科学语言……,科学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没有根本不同的对象或领域,这就是关于科学统一的理论”。[1] 尽管实证主义知识论涉及的人物和思想众多,但其根本观点和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把科学限制于经验范围之内,满足于对经验的描述和整理,只有这样的科学知识才是客观、确切和有用的知识。这样,他们把知识几乎全部等同于科学知识,并且认为它在价值上是中立的,具有工具合理性。逻辑实证主义对当时和以后的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按实证科学知识的模式去改造与重建各类知识几乎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 实证主义知识论从20世纪中叶起遭受了众多学派学者的批判。其实早30年代,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就指出:“欧洲危机的根源在于实证主义、怀疑论、非理性主义等错误的哲学思潮排挤了欧洲传统的理性主义的精髓。” [2] 持历史主义的库恩、费耶阿本德等,持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罗蒂、利奥塔等,还有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布鲁尔、拉图尔等,以及强调“个人知识”的波兰尼等,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知识论立场上,对实证主义知识论进行了剧烈的批判。在这些思潮看来,科学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科学知识并非由科学家发现的客观事实,并非科学家对外在自然界的客观反映和合理表述,而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并且通过各种修辞手段使之得以认定为普遍真理的局部知识,是负载着社会利益或受到特定社会因素塑造的。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本质上是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对科学的研究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各种巫术、神话都与科学一样在文化上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任何思想,不管是多么古旧和荒谬,都有可能改善我们的知识”。[3] 反对实证主义知识论赋予科学知识的唯一霸权。 在笔者看来,实证主义知识论的问题与缺失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1)实证主义的以知识论、方法论替代认识论,拒绝从哲学上对科学认识进行论证,试图使科学免受哲学的影响。然而,在科学上排除哲学的影响并不真的表明实证主义可以不受哲学的影响,事实上它是“把方法论自身的框架先验化了的认识论,自己现在受到了它曾经给形而上学所作的那种狂热和荒诞的裁决”。[4] 实证主义否定形而上学本身就是以经验主义和归纳主义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2) 实证主义持一种唯科学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是最恰当的人类知识的表达形式,甚至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唯一具有真理性的知识,并以自然科学的知识标准衡量、裁定人类的其它知识。人类的其它知识要么是无意义的,需要加以拒斥,要么就归结于科学知识或者是科学知识的应用。 (3)实证主义在坚持肯定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同时,排除了主体及其价值判断,主张事实与价值无涉,正如胡塞尔分析欧洲科学的危机时所说:实证科学“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物所附有的文化特性。”[5] 由此,造成了科学对生活世界的遗忘,造成了人类文化的危机。 因此,要摆脱实证主义知识论的束缚,走出实证主义知识论的困境,就必然转变知识论的立场,必须恢复被遗忘的生活世界,立足于生活实践来展开知识论的重建。 通常,实践被理解为人们为了获取物质文化生活资料,满足人类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它作为人类实际地处理自身与世界之关系的活动过程,总是以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处理为范导,是在观念地处理并处理了人与世界关系之后才得以进行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6] 也就是说要以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处理为实践的前提,然而,“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世界展现为客观自在的、数学化的、无限的科学世界,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构成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关系,科学、技术的认识活动,工程改造世界的造物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个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结构中进行的。这样,工程本质上就展现为:在科学活动建构的自然图景和自然规律的框架内,遵循技术活动建构的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怎么做”的程序化知识,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照数学化的方式去筹划和改造自然、构造人工物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实现理论向现实的飞跃,实现客体的主体化,从而达到主体的目的、满足主体的需要”。[7] 显然,这种实践观在本质上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一致的,胡塞尔对现代实证主义所造成危机的批判,同样适用于这种实践观。现代科学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必然也会导致这种实践对生活世界的背离,加深文化的危机,加深我们这个世界的非人性化,从而逃避人类的责任! 笔者所主张的生活实践是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社会行动,人与世界最原初、最根本的关系不再是自然主义常识观、实证主义科学观中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关系,即以某种观念为先导的关系,而是境域化关系,这种关系是自明的、非预设的、非课题化的、存在论的而非认识论的关系。把实践纳入这种存在论的境域化结构中,也即生活世界之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 实践,作为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最活跃的话动,是一种探索性的、创造性的、认识的和组织的活动。生活实践中包含着包括理论活动在内的多种认知活动,这种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实践,才是人类一切知识产生的基础。 基于这种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我们反对给知识一个抽象的、僵死的、绝对的定义,主张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类型来探寻各种人类知识的本质与特征。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构架下,从生活实践的类型来看,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活动,技术是如何改造世界的认知活动,而工程则是改造世界的造物实践活动。显然,这三种不同的实践类型对应着本质上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三种知识形态。 二、科学知识 通过上述对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批判,依据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我们认为:1)科学活动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实践类型,它所产生的科学知识以追求符合客体的真理性、描述性知识为目标,因此在本质上必须坚持科学知识的实在性、客观性与普遍性,这个问题上我们赞成实证主义知识论的主张,不赞同社会建构论者关于科学实在是由科学研究的社会过程建构出来的主张。2)任何人类的实践都是嵌入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之中的,科学实践也不例外。在此我们赞同对实证主义知识论排除主体、排除价值、排除历史文化,造成科学对生活世界遗忘的批判,主张科学知识要回到生活世界,在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实践中把被实证主义分裂的主体与客体重新结合起来。3)反对实证主义知识论唯科学主义的主张,反对将一切知识都归结为科学知识或科学知识的应用。主张从生活实践的类型来肯定各类知识独特的价值。4)任何具体的科学研究实践都是在一定的地域、时域中现实发生的,地方性的各种社会因素、实验室情境都显示了科学家日常实践的鲜活性,社会建构论者深入到科学研究实际过程的微观探究十分值得关注。但科学家如何超越情境达成“共识”,创造出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的科学知识?仍有待深入研究。 在这样观念下,科学知识呈现出如下的本质与特征。 1、 真理性 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科学知识本身就是真理,或者是具有向真理逼近的性质;其二是指某一科学知识可能最终被证明不是真理,但它是最求真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追求真理的使命,尽管它可能被证伪。所以,科学知识的根本特征是表征客观对象的客观性质与客观规律的,它具有可检验性,或者能被证实,或者能被证伪,或者能被进一步发展。 2、 合理性 首先科学知识以经验事实为基础,所建立的理论或规律,它在经验上具有严格的可重复性、可预言性。其次,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是严密的。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如经验归纳与演绎推理是获得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科学因此具有一种与天意、神启、臆测相对立的理性。在当代,尽管经验对一个新理论的直接支持可能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但是科学知识体系仍依赖于其坚实的经验基础和具有经验基础的背景理论的支持。 3、 进步性 科学的发展趋势一般是:后一种理论比前一种理论更仔细地更详尽地描述或说明同样的事实;后一种理论通过了前一种理论通不过的经验;后一种理论对前一种理论具有完全的包容性,能解释前一种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切事实,还能解释并预言前一种理论所不能解释和预言的新事实。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中,总是能进化出更具有普遍性的、具有更高解释效用的、能更准确预言未来的理论体系。这种进步是在现实的社会历史中发生的,社会、文化的因素在科学知识的进步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共享性 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其内容及其利用,具有公开性和共享性。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无阶级性的,科学理论可以被各个国家的人、各阶级的人所发现、继承和利用。但是,由于科学知识的创造与应用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情境之中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会深刻地影响科学知识的生存和传播,影响着其共享性的实现,因此,必须立足于生活实践来具体分析。 三、技术知识 在把技术理解为知识的传统中,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实证主义知识论的影响,技术就是应用科学的观点在国内外学界广为流行。 “技术就是把应用科学所得的原理和方法等用到更广泛的实际问题。” [9]的看法十分普遍。 但是,正如d•伊德所说:“西方的技术传统是偏爱‘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并且将技术贬黜为应用和实践”。[10] 由此造成了技术知识附属于科学知识的非独立地位,遭到了知识论研究的严重忽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经济学家罗森伯格说:“技术本身是关于某些事件和活动的一组知识,它并非只是来自其他领域知识的应用”。[11] 技术史家莱顿认为,作为科学的镜像兄弟,技术是一个“自主的、平等的组织”,它与科学的关系是“共生的、平等的和互动性的”。[12] 由此,技术知识作一种有别于科学知识的独立体系确立起来。 站在我们知识论的立场上,显然,现代意义上的技术知识是技术发明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技术发明活动已经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以建构技术知识为目标的人类活动。可以说,它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某种目的,导向实践的、“应当怎样做”的程序性、规范性知识的认知与建构活动。我们将从如下方面来解释技术知识的本质与特征。 1、技术知识的存在形态 人们一般认为,传统技术知识主要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经验形态的零散化的知识;而现代技术知识则主要是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经验性的技术知识是主观的、心理性的、个人的。与此相反,现代技术知识是客观的、理论性的、社会性的。在我们看来,1)技术知识既包括理论形态也包括经验形态,技术知识再发展,理论形态的技术知识也不可能涵盖全部的技术知识,从而把经验形态的技术知识排除在外。2)理论形态的和部分经验形态的技术知识可以通过编码成为明言性的知识,可以用文字、数字、图像、符号表达,易于以硬性数据、公式、编码程序或普适原理的形式传播和共享。3)有相当多的经验形态的技术知识,如技能、诀窍等,由于它们的存在依附于人的大脑或身体操作的技能,通常只能在操作行动表现出来,而行动如何往往又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因此无法对它们进行编码,由此构成了难言知识(波兰尼称之为“默会知识”)。这一点,与科学知识明显不同,科学知识都是明言的,否则它不可能达到描述自然的目的。 2、技术知识的认知结构 技术知识不是对现有客观事物的描述,但它也不是人的头脑中先天固有的东西,技术发明不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现成的东西,而是创造自然界原来没有但逻辑上可能的东西。因此,技术知识蕴含可能性,是对可能性世界的探索,技术知识的应用是可能性的实现。技术知识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在可能世界中搜索,从而创造出来的“怎么做”才能达到该目的的技能、诀窍、方案、程序、规则。其认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1)确定欲实现的目的;2)在可能世界中以试错的方式搜寻与选择实现该目的的手段;3)对该手段能否实现目的以及手段的功效进行评价。其中,“目的”与人的欲望、社会的需求、利益及其限制相关,“可能世界”、“手段评价”则与逻辑空间、科学知识、日常经验、已有的技术知识、生产制造能力水平、自然环境、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相关,可见,技术知识的认知结构更深地嵌入到了社会情境之中,更为各种复杂的价值关系所左右。不可能像科学那样完全地去情境、去价值,达到完全普遍性的知识,其普遍性往往表现为约定性的规范。 3、技术知识的评价原则 技术知识的评价显然不同于科学知识的评价,实验评判与逻辑评判构成的真理性评价是科学知识评价的基本原则,由于排出了价值,科学知识的评价与价值无涉。技术知识的评价虽然无关与对象是否相符意义上的真与假,但它仍然包含价值性评价与事实性评价两大原则:1)价值性评价主要指:技术知识作为手段在其实际应用中,能否实现预期的技术目的?是否满足了技术使用者的需求?是否具有正当性与公正性?负面价值有多大?2)事实性评价主要指:技术知识作为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易于现实化?功效如何?技术本身是否先进?是否可靠、稳定、耐用?各种(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成本代价有多大?效益如何?等等。 4、技术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技术知识无法构成像科学知识那样统一的、严格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展开的普遍知识体系,这并不是因为技术知识不够成熟所致,而是其本性使然。我们可以把技术知识分为如下层次:1)技术理论原理(通常称为技术科学);2)技术规范;3)技术项目的工作原理;4)技术方案;5)工艺流程;6)操作规则;7)诀窍与技能。第一个层次与科学知识联系密切,具有科学知识一样的普适性,它是将因果关系转换成目的-手段关系,也即科学知识转换成技术知识的中介;第二个层次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约定,对于受该规范制约的技术活动而言,具有普适性;第三个层次进入具体项目,其工作原理的构思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往下的层次特殊性越来越强,直至难言。可以说,这些层次从上而下,技术知识的普遍性、明言性、社会性不断减弱,特殊性、难言性、个体性不断增强。 5、技术知识的社会性与地域性 技术知识的社会性与地域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应用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上,而且也体现在它自身的内在建构上。我们认为社会建构论者的研究进路与方法,其实更适合用于技术知识建构的研究。关于技术知识的社会功能已有大量成果,不再赘述。 三、工程知识 长期以来,由技术与工程不分,人们往往把工程视为技术的应用,工程知识也自然视为技术知识的一部分,实证主义者更是把工程知识、技术知识都视为科学知识的“退化形式”,工程知识根本没有作为独立知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近年来,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正如沃尔特•文森提(w. vincenti)所说:“以前我们将工程看作是科学的婢女,以为工程只是应用科学的发现,现在是我们改变这种看法的时候了”。[13] 在中国学界,自从李伯聪提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以来,工程在哲学研究中逐步获得了合法地位,相应,从知识论的角度把工程知识作为独立的知识形态来展开研究已经提上日程。 按照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我们进一步把工程造物活动规定为:为了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在集成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理论性知识及境域性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经济核算的约束下,调动各种资源,在特定的空间场域和时间情境中,通过探索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社会建构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实践活动。显然,工程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建造人工物,而不在于工程知识本身的创造,工程活动本质上不是创造知识的活动。工程知识在此仅仅是作为实现工程目的的手段、环节、要素而被创造的。因此,从本质上说,工程知识不是工程活动的目的,而是实现工程目的的手段,它的创造由目的决定,是中介性的知识。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工程知识具有如下的本质特征。 1、工程知识的独特性与地域性 工程知识的独特性与地域性来至于工程本身的独特性与地域性:1)任何现实的工程活动总是意向着某个特定的欲求建造的人工物的。正如陈昌曙教授指出:“工程项目是强对象化的,有其特殊对象。…… 它常常不是批量化的,而是‘唯一对象’或‘一次性’的,如青藏铁路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程。”[14] 严格地说,工程几乎没有可重复性。2)在英文中,动词engineer就包含着谋划、独创的意思,工程师们(engineers)所做的事情一般来说是ingenious (有独创性的)。“独创性”(ingenuity ) 和“工程”(engineering) 具有相同的拉丁文词根。3)这种特定的人工物总是嵌入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的,这些特殊的地域性因素不是工程的外部环境约束条件,而是工程活动的内在要素。因此,工程知识的建构必须充分反映这些独特性与地域性。 2、工程知识的综合性、具体性与可靠性 从知识的性质看,工程知识既不具有纯粹的科学性质、技术性质,也不具有纯粹的社会性质、人文性质,而是众多种类知识的综合集成。工程知识要集成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技术发明、技术诀窍,但不能仅仅是它们的单纯应用或集成,还必须集成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美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但是,工程知识仅集成这些知识还不够,还必须集成相关的已有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集成工程本身的独特性与地域性所带来的具体的情境性知识与经验。这就要求工程知识的建构不仅要有高度的综合性,而且还必须具有深入细微的具体性与可靠性,正如皮特所说:“工程知识被证明要比科学知识更加可靠。” [15] 否则,不仅不能确保工程的成功完成,往往还会造成重大损失。集成并不是上述各种知识、经验的简单堆砌,而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并转化为与当下工程现实情境相符合的,可行、可靠、可操作的方案、方法、工艺、程序、规则、规范、指南。 3、工程知识的复杂性与协调性 在工程活动中,掌握和创造工程知识的主体具有十分复杂的构成:它包括决策者、投资人、企业家、管理者、工程家、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技术人员、经济师、会计师、工人等等。我们把直接参与到某项工程行动中来的人员总体,称之为工程共同体。这些工程共同体的成员以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参与到某项工程中来,由此决定了工程知识总体构成上的复杂性。在工程的决策、设计、实施操作、运行、评价、管理等行动过程中,共同体的成员各施其职,各显其能,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在工程展开的具体情境中,他们之间必须通过交往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来进行沟通,消除观念上、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达成目标认同、行动协调、紧密配合、利益共享,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由此又决定了工程知识还应包括修辞、商谈等促进交往沟通的协调性知识。 4、工程知识的情境性与现场发生性 工程开展的地域性与情境性,决定了工程知识的情境性与现场发生性,主要表现为:1)现场发生性,它指的是由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储备、带有一定的工程意图的工程主体,或者说处于以往历史形成的情境之中的工程主体,与工程活动发生的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当下产生的明言性和难言性的经验、知识。它们不是预先既定的、现成自在的,而是随着工程行动者的出场、造物行动的发生才涌现出来的;2)主体间性,地域与情境条件不仅是工程行动主体与客观自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工程共同体内个体之间交往、沟通、争执、协商的结果,任何个体虽然都从自身出发,存在视界的差异,正是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带来了视界的融合,形成了对工程行动共通共识的主体间性的情境性知识;3)境域约束性,地域与情境条件一旦产生,又与工程行动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相结合,共同构成约束工程行动者视界及行为的境域性知识与经验;4)随机的变异性,地域与情境条件构成因素的不确定变化,都可能带来它的随机变异。它会随着工程行动的展开而不可完全预期地发生着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工程的行动变化。工程知识也必须具有这种随机变异性,才能确保工程的成功。 5、工程知识的难言性与不可复制性 把工程知识与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相比较,它更是难于形式化、体系化的零散知识。工程知识中综合集成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可以进行编码,属于明言性知识。具有普遍性的各种理论知识,在工程知识的集成中,它们必须转化为情境性的特殊知识,才能在现实工程中发挥作用。但大多数在工程中随机发生的情境性知识是难于编码的,属于难言知识,与技术知识相比,它的难言性更为突出明显,这正是工程知识的一大特点。例如,一个人拥有再多的明言性的工程知识,只要他不进入到现实的工程实践之中,不掌握难言性的情境性知识,他就难以对工程有实际作用,人们甚至会说他不懂工程。工程知识的难言性、独特性、地域性等特征决定了它的难以复制性,致使它不能共享,更不能直接移植,简单套用。 6、工程知识的优化性与评价的多元性 围绕工程目标,必须通过设计对工程知识进行优化。但是,优化并不意味着最优化而是满意化,因为从理论上讲最优化必须建立在所有实现工程目标的途径方案都完全已知,每一种方案实施后产生的后果影响都能完备预期,评价方案及后果影响的标准都完全一致等这三个必备条件的基础上。但是,在现实的工程活动中,价值标准的多样性,各种人群、组织在观念、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等等,都决定了不可能形成完全一致的评价标准;而认识水平、能力、精力的有限性也决定了不可能搜寻全部的方案和预期所有的后果影响。因此,工程知识的优化不可能有“最优解”,只可能有“满意解”、“妥协解”。现代工程的发展显现出两面性的特征,它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又为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工程人工物不是中性的,它负荷着价值。因此,必须要从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生态的、环境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人文的、审美的等众多维度的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工程知识中必须把多元性的评价知识作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科学与技术论文:小学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合 摘要: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的助推之下,小学教育如虎添翼,为小学生的各大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科学教师,必须要拥有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升知识普及度的思想意识,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的新奥妙。本文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紧密相融的优势,而后提出了几大措施,以此督促教师挖掘更有效的知识传授技巧。 关键词:小学科学;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合 科学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我们了解科学知识的宗旨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珍爱自然生命,所以对于人类赖之生存的地球而言,科学是它的“保护罩”。因此,从小学起教师便要着手自然科学知识的灌输,从而让学生对科学的了解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加深。本文旨在以信息技术的大势凸显教师教学渠道之宽阔,只有灵活地将各大有效技术串联在一起才能使课堂绽放出精彩的火花。 一、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科学课堂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科学领域的解释往往侧重于抽象、绕口、复杂,其难度自然也超出了小学生的正常可接受范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创造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借此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进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水的形态变化”这一小节开讲之前,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形态”二字的含义吗?生1:指的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或状态。师:是的,那你们在生活中亲眼见过水的哪些状态呢?生2:自来水、蒸馏水等是液态的,具有可流动性。生3:冬天里液态水会凝结成冰,成为固态。师:同学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可知你们对于周边的生活观察还是较为细致的,但是还有一种形态大家都忽视了。此话一落,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水还能呈现出哪种形态呢?教师可稍做提示:液态、固态都呈现过了,还缺哪种状态呢?有同学立马反应过来:气态。既然水的三种形态已向学生托盘而出,于是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图像、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其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让学生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将“自然界中水发生变化的条件及过程”完整地表述出来。等学生完成这些任务过后,教师还需帮助他们得出促使水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原因是温度的高低关系的结论,其中以0℃为变化的分界点。通过以上的多媒体学习,学生就能知道气态水包括“霜、雪、露、雾”等多种形式,再者这些字都是雨字头,自然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教师分别将水的固态、液态、气态表示图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得出三种形态之间的不同点,而后在用箭头关系表示出转换循环图,这样一来就加深了学生对水循环的记忆与理解。 二、创设模拟实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现代信息技术是协助科学教师一改传统教学风格的最佳辅助工具,所以在创建先进课堂、营造良好气氛的同时,教师可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凸显课程的主旨和整体教学目标,开展模拟实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感染下逐步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中来。例如,在研究地球上的“可利用性水资源”这一概念时,教师首先向学生灌输了只有淡海水才符合人类食用标准的知识,但“可利用性”的标准并不仅仅局限于“可食用”这一方面,也包含可运输、可转化、可滴灌等作用,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水的循环利用”这一思想成为关键点。为了促进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教师可利用Flash课件制作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动态图,然后再用对应的箭头标示出哪一部分水蒸发到达了大气层,而又有哪一部分水降回到海洋中,只有熟知了这一过程,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在“改善水的质量”这一实验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思考正确的解决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给予了学生一个见证“动态水循环”的最佳平台,使得教学效果加倍。当多媒体与课堂紧密相融时,学生也会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微世界”中以更仔细、更全面、更清晰的心态去观察,发现“新大陆”,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 三、突破理论教学瓶颈,延伸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借助外物单凭课本的话,会遇到诸多问题的瓶颈,比如,考试卷中部分超纲题、知识与知识间的维系点等,因为课本中的讲解往往都是散落的,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整体化的技巧,所以它适合用于复习阶段的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不但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树立学生保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彰显人文教学的精神。同时也从小学起就向学生植入了信息素养的核心概念,以此提升有效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科学课堂的点缀品,它以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渗透于日常教学中,成为加速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的催化剂。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辅助基本认知的有力工具,它所展现的与课本截然不同的直观形象,富有深刻内涵的附加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思维想象,从根本上向学生的脑海中注入了正确合理的科学发展观念,为培养新时代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高翔 单位:浦江县虞宅乡中心小学 科学与技术论文: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摘要 在现代教育加速改革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得到有关教育部门的认可,很多学校都着手将信息技术列为必要的教学工具。但是目前,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在整合的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效果。通过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进一步探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重要性;整合;方法 在现代教育改革过程中,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因素就是信息技术。经过大量实际调研可以证明,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使教育手段趋于多样化,可以更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知识来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易于交流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简而言之,信息技术在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的。 一、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进行整合的实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且通过使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产品,辅助教学的开展,逐步替代过去传统教学方法。目前,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具体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使讲解内容更为清晰直观。例如,在讲解蜡烛燃烧现象时,教学目的就是想让学生了解燃烧现象,从而得到对燃烧的一些认知,并能够掌握灭火的技巧。如若真正动手做燃烧实验,教学时间不一定充足,并且燃烧实验也不易控制,安全问题不能忽视,这种情况下运用课件,上述问题迎刃而解。生动直观的影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还提高了学生了解新事物的积极性,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难点得到了有效解决。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科学课学习动物相关知识时,只有运用教学课件,才能让学生得到较为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制作带有动物图片、动画等内容的课件,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动物有关知识讲解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简单游戏,教师说出动物名称,学生去指出对应的图像,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月亮”“地球绕着太阳转”等知识,就算教师讲解得再到位,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程度以及年龄偏小的情况,不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技术将学习内容展现到学生面前,使各种知识直观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心。 二、制约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因素 1.部分地区缺少相关设备设施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得到有关教育人员的认可,信息技术成为必要的教学工具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在一些经济落后、教育条件差的地区,很多学校只配有一些落后的教学工具,缺少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严重制约了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程。 2.部分教育人员对整合的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学校的领导以及老师不重视学习深造,而学习深造正是教育人员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接触先进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关键渠道。现代的教学理念得不到认可,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摆脱不了过去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仍是死气沉沉的形式,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部分教师理解不了整合的真正意义,只是片面地认为只要会运用计算机等设备就可以,不能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不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效果。 3.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足 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是近些年才开始作为教学工具逐步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但是不一定能做到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等仪器,因为这些设备设施都是近些年才开始普及的。另外,一些教师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教学没有针对性,做不到因材施教,对于各方面资源整合能力较差,严重限制了信息技术的施展空间。 三、对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1.加大教育投资 偏远地区缺少配套的仪器设备,国家应进行重点补助。一般来说,小学学校的教育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因此要通过相关政策提高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政策上得到了鼎力支持,硬件条件也会得到提高。另外,一些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可以通过教学资源整合,达到整合所要求的硬件条件。 2.教学理念革新 教师在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这场变革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整合的效果。所以,学校领导应在政策和行动上均给予大力支持,更为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培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可以学习有关整合的理论知识,了解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可以组织去一些示范学校学习经验,理论与实践并重,做好整合的准备工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3.信息资源库的建立 资源丰富是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建立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可以发挥其优势。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给教师带来更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搜集一些实用的信息,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可能迅速完成,短时期内,信息资源不会集中,如果教师每次都需要去耗费时间搜集资料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建立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就可以通过快捷的网络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4.教师能力的提高 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发现自己在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对多媒体设备运用不熟练。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熟悉相关理论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逐步掌握信息技术这项新技能,做到信息技术与个人教学科学整合。 5.提高实用性 不能盲目地过度倚重信息技术,它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如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实际试验。因此,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需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真实的体验要比虚拟的影像带来的认识要深刻很多。 四、结束语 整合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是一个需要磨合很长时间的过程,整合是优良教学因素之间的结合,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中不易理解的难点攻破。教师在注重实用性的前提下,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整合设计,增加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崔加良 刘超 单位:临沂洗砚池小学 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分析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之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个方面的更新步伐。计算机技术也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得到应用,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各方面速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在企业进行数据信息管理时充分发挥了优越便捷的性能,本文从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起到的作用进行阐述,最后针对其应用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经济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因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得到广泛应用同,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也起到巨大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一些企业领导者却没有相应的理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这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 一、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传统和保守。 经济管理理念传统和保守是中国经济管理存在的重大问题。企业领导者常常是依据自身经验及其主观看法进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如果管理观念不发生转变,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大部分的企业领导者因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运用时,无法产生有效的经济管理,最终导致企业领导者的决策行为存在盲目性。 (二)经济管理行为缺少明确的职责划分。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要有统筹观念和战略性意识,内部管理效率质量低下,企业发展就会失去平衡。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起不到相应系统性和全面性作用时,就会产生企业成长的障碍。企业缺乏主体意识没有合理的管理计划与明确的策略目标,导致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严重时会使企业陷入混乱与危机。现在我国在企业治理层面存在众多的矛盾,相应体制跟不上现有经济的发展需求,这非常阻碍我国企业收益的提高,这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数据信息的搜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目前对计算机技术虽然得到广泛的运用,但计算机互联网体系经济管理方面在还非常的单一,这也在应用上存在滞后性。企业在对其的应用跟不上市场经济的需求,致使企业经济管理得不到科学性的提升,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者对信息输入、处理及输出等各步骤上的忽视,企业经济管理数据不准确、完善,致使计算机科学技术体系无法得到合理的应用,也就无法给经济管理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撑。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得到各行业的认可,因其巨大的便利性,从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经济管理工作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推动了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步伐,不仅能够全方位管理各类繁杂的数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力、资金管理力度,最重要的是能够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还可以同时对数据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但对经济管理人员而言,如何进行应用,并将其作用最大化,就成了首要任务。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 创建设立完整的组织构造与权责划分规范体系因内部控制环境适应网络环境的相关条件,企业就原有的会计模式进行重新建立与改革。应该从企业的现实状况出发对其会计管理进行设置,并应结合企业的现实经营环境,在保证企业的营销战略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结合成本收益率对比,简化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其组织构造。网络环境发生改变组织构造也作相应的调整。运用互联网实现经济管理,企业领导者的目标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还可以规划企业所有与会计相关的各流程环节,并使其得以运用到各部门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还能够增强预防性能,具有防范、寻查和纠错等特点。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给予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改良了业务在信息交流方面进行相互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实现目标强有力的后盾。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得已实现,企业完全运用网络信息数据与技术成立产、供、销一体化的营运,同时使财务管理最大限度上进行同步化,对传统业务程序进行转变,减少运营成本,使企业营销效率得以提升。 (二)宣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活力中心,企业文化的制定形成良好的凝聚力量可以促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通过对网络技术合理应用,对企业文化充分做好动态方面宣传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使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风险辨别。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也稳健成熟,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因素。企业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也许会有不确定事项的出现,而对其进行分辨和识别就是风险评估,而企业希望在不确定因素发生前对其加以控制,使企业得以减少相对的风险。一是实行经济管理整体风险评估,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对内部效率控制与实施结果的主要环节。不仅要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内部控制所属环境因素与企业风险关键点为起点进行剖析,整体评估与剖析网络环境哪些风险会发生,并拟定相关限制风险的方法和限制步骤。二是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风险模拟预测,对可能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避免。将相关的资本市场产品、供求、法规信息及客户情况采集融合后,采用计算机进行经营中会出现的各种模式的模拟,最后得出的模拟经营结局,然后对其各种模式实行相关敏锐警惕度方面的分析,可以使企业寻找到其风险点及时实行有效的防范措施。因这种办法的实用性高,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有现实的指导影响,使营销战策更加科学完善,实务界对其也越来越重视了。 四、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日趋成熟,让日常工作可以更好地完成。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解决了很多难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够对经济管理进行系统性规范,其强大的网络性对企业管理、统筹、文化宣传等方面都起到巨大作用。本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推动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程。 作者:刘嘉唯 单位: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科学与技术论文:质量科学与质量工程技术研究 摘要: 质量与工程技术的结合是质量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它既是质量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质量工程技术的成功应用是质量科学的现实需要,而质量科学理论的丰富为质量工程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关键词: 质量;工程技术;发展;提升 0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人们对质量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它时刻伴随在我们左右,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民经济建设。质量的提高与改善离不开质量工程技术的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质量科学成果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1质量需求推动社会进步 质量依附于产品和服务中,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终极目标,这同时也是产品占领市场的基础工作,只有顾客的感知质量超出认知质量后,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质量时效性使质量的内涵随时间推移也在不断变化,产品只能不断地适应这一变化才能生存,这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如果这一循环关系被打破就会使产品停滞,甚至最终退出市场,质量时效性使质量的内涵随时间推移也在不断变化,产品只能不断地适应这一变化才能生存,这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如果这一循环关系被打破就会使产品停滞,甚至最终退出市场,如三鹿奶粉事件为乳制品市场敲响了警钟,并最终导致免检的终止。 2社会进步促进质量科学发展 新产品不断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和新的生产方式,这对质量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人员素质差别,逐利方式的不断更新,使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棘手的质量管理问题,如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的发展,虚拟空间的不断扩大,在考验质量道德水平的同时,也在拷问质量监管手段的有效性,这也正是质量检验四职能中关键一环“把关”职能的发挥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需要科学技术与质量科学完美结合,这也正是质量科学发展的动力。 3质量工程技术使质量科学理论更加完善 质量科学是管理范畴内的理论科学,其作用于过程和过程输出,而其评价指标必须是可量化和可测量的,只有这样的质量才是有意义的质量。将各种质量指标的规律性进行系统总结,利用数理统计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评价指标,确定期望值,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如果没有质量工程技术的支撑,质量科学将成为高台楼阁,其作用于输出结果的效能将无法发挥。 4质量科学为质量工程技术指明了发展方向 质量是目标,工程技术是手段,目标确定,剩下的就是如何实践,质量工程技术正是基础科学在质量方面的成功运用。在20世纪30年代由休哈特等质量专家将数理统计的原理引入到质量管理中,形成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后来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通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质量工程技术手段已在所有追求质量的企业和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贯穿于全过程管理的方方面面。 5工程技术的运用促进质量提升 质量科学与质量工程技术综合运用,使质量保持和质量进步成为可能,而质量科学正是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实现这一目标。质量控制是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改进是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当质量水平低于顾客感知质量时,需要质量改进提高质量水平,在满足顾客对理所当然质量要求的同时,大力发展魅力质量,使产品以质量优势占领市场,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提高质量水平的过程,是质量工程技术成功运用的结果。质量控制的基本技术SPC控制图,其以统计技术和概率理论为基础,质量改进活动中的QC和6σ项目等都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如新、老七种工具和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技术方法。 6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是质量提升的必然过程 质量科学与质量工程技术综合运用,使质量保持和质量进步成为可能,而质量科学正是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实现这一目标。质量控制是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改进是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两者的辩证关系如下图,其中水平线为质量控制阶段,当质量水平低于顾客感知质量时,需要质量改进提高质量水平,在满足顾客对理所当然质量要求的同时提高一元质量水平,大力发展魅力质量,使产品以质量优势占领市场,而这两种方法提高质量水平的过程,是质量工程技术成功运用的成果。质量控制的基本技术SPC控制图,其以统计技术和概率理论为基础,质量改进活动中的QC和6σ项目等都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如新、老7种工具和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技术方法。 7“6西格玛”管理是运用质量工程技术实现质量改进的成功案例 “6西格玛”标准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振兴的三大法宝之一,是由杰克•韦乐奇推行的现代管理方法,从最初的提高产品质量引申到全领域改进的现代管理方法,其追求的理念是“零缺陷”即百万机会缺陷数为3.4,其将通用电器公司从一个弥漫着官僚主义气息的公司打造成一个充满朝气、富有生机的企业巨头,几乎重新定义现代企业,而这一改进方法均是以质量工程技术为基础。质量科学离不开质量工程技术,两者的深入融合将充分发挥质量的作用,并在经济领域产生更大的效益,基础科学进步、工程技术发展不断丰富着质量科学内涵,而又对质量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需求推动着质量科学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作者:金秋玲 张旭 康秀翠 单位: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科学与技术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进展 1当代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发展的概况 中国近年来发展工程技术和食品科学的成绩斐然,这主要是由于在日常生产中,经济价值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该领域地研究中,这也相应地提升了该学科的影响力及知名程度。在规模方面,两门学科不断扩大,梯队方面也优化显著。中国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两门学科地研究中,许多高等院校也增设了与之有关的专业课程,规模不断得到拓展。曾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自2008年开始,这两门学科在各高校的开设率显著增长,两年内,增设数量超过三十所,另一方面,我们分析梯队的专业能力,一方面专业梯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专业梯队的质量也显著的提升。相关人员具备了越来越高的资格与学历水平。总体而言,在质量与数量方面,中国在研究这两门学科的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教学方式得到改革,人才的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该学科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得到不断改革。正是在这种大方向的改革下,学科在高校内的发展可谓是如鱼得水,对该方面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学科精品课程的开设状况来说,仅仅2005年到2006年这两年内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的精品课程开设数量已经达到了近20门,在学术研究成果上来看,该学科的博士学位优秀获奖论文在数量上也有了重要的突破。因此从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上来看,明显呈上升趋势。 2食品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发展,过去的食品生产工艺过于落后,不能适应食品学科的各项发展。因此,未来中国食品学科的发展将主要以科技引领生产技术为主要方向。由此,民生问题因食品学科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2.1为食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推动下,科技领域越来越重视民生科技的发展,并且随着设计与执行科技规划方案工作的不断推进,民生科技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其中与民生科技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合理规划健康、节能、公共安全以及环保等。由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民生科技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民生科技中,食品科学占据主要地位,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这也是其逐渐被重视的关键。 2.2为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提供了资源 加大对社会中不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力度是当前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各种资源要加大其利用率。在装备得以提升、科技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在全部学科中,食品产业作为重要内容,一方面帮助科学化的实现,使学科化的成果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另一方面,从装备和资金的角度,学科化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使食品产业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此外,食品科学的发展应该依据科学技术的改革,对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解决,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取代传统生产技术,以便对食品产业进行改革;利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资源使用率和生产水平进行提升,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与应用,从而确保食品学科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食品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对策 3.1增强科学技术创新意识 当前多家战略需求最大的就是可持续利用资源与食品安全,在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这些问题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未来食品学科发展的规划方面,有关工作者必须将其发展态势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可能遇到的发展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解决。另一方面,建设学科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力度,从而使食品产业未来的发展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 3.2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平台 研究食品学科的有关人员必须通过创建高水平的专业平台来使其研究成果保持原创。集约的高度性是食品学科的主要特点,其有关研究工作必须在相关技术的支撑下完成,但因投入方面的制约,食品学科的有关研究工作在专业性方面还有待提升,并且大部分科研部门都缺乏先进的装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食品学科的发展,并且在研究自主创新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为了使食品学科的发展更加快速,许多高校以及相关科研部门都需要与食品学科有关的实验室或者实验基地作为支撑,在研究装备方面需要更新提升,从而在条件与环境方面为食品学科创造机会,使研究食品学科的相关成果更加准确。 4结语 在中国的主体经济中,食品学科占据主导地位,其研究也是生命学科研究的一部分,并且,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食品学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发展食品学科,首先从自身优势出发,抓住机遇,不断挖掘先进领域,改革科学技术,使食品学科的发展能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获得质的飞跃,使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影响力得到发挥。 作者;顾朋 单位:大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现况与趋势 摘要:详细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引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类产品在各大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教育培训、家庭娱乐,还是办公设备等,都会应用到相关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我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技术还不成熟,系列产品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应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内技术人员积极探索,成就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 1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1.1普及性与深入发展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信息化和数字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下,人们越来越喜欢应用计算机类的科技产品来方便自身生活。根据相关调查人员的一项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全国有84%的家庭已经安装并使用计算机类的科技产品,94%的公司和企业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的操作和管理形式。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丰富了日常生活[1]。 1.2专门化与综合化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也丰富多彩。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都离不开高科技,简单到生活中的洗衣做饭,复杂到公司组织结构的管理等,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高科技。如今市场上各大技术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产品的专业性和后期的服务性,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这里的专业性含有两层的意思:一方面,企业要提高自身现有技术的质量,不断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还要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真正了解人们所需,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发相关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尽管如此,我们还要注意相关技术之间的联系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分开阐述研究,而要真正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断优化升级改造[2]。 1.3突破性与深入性 当今计算机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技术革新水平与企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企业要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从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到如今,我们可明显地感受到此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且这种进步程度也变得越来越快。我国正在倡导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努力提升综合软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需不断地突破一些技术瓶颈,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力度。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2.1朝着更深层次发展,信息智能化程度更高 虽然当前社会已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但是在其网络技术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防御问题上就存在很多漏洞,许多黑客利用网络存在的这个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侵害了许多人的隐私,严重时可能也会损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这个问题影响是非常之大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络服务并不完善,有许多客户对其进行了投诉,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对这一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3]。各大媒体之上看到过智能机器人的报道,在该报道中机器人几乎可以帮助人类做任何事情,当然考虑到种种因素,该项发明还不能投入市场,但这也充分证明了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4]。 2.2多领域广泛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 智能自行车是谷歌集团推出的一款新的产品,这款自行车安装了遥感系统,不仅可感应到“主人”的需求去自动识别地址,还可实现自动驾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通事故率,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便利。经过市场调查分析,该项技术产品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如果这项技术足够成熟,价格也在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款产品将会主宰几乎整个市场。这些产品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是否能够得以推广应用,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才会获得成功,人们也才会真正享受到技术社会带来的乐趣。 2.3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性能品质越来越高 当前技术革新速度快,相关产品的性能与品质也越来越高。以手机软件为例,几乎每个软件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新一次,而且更新后的软件比先前更加优越,使用起来也更加便利,获得人们更多的欢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相关企业与科研人员便可根据收集回来的客户反馈信息,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进而找到解决的办法,以便于给客户带来更高级的体验,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对社会而言是有利的,所以客户的认可才是企业最大的成功,遇到问题要积极解决,而不是置之不理。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企业一定要做好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否则企业经营也会有所影响。 3结语 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高科技产品已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在科研领域不断努力探究,就必定可以将社会创建得更美好,也会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当前,我国相关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改变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局面,我国科研人员也需密切关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5]。 作者:冯小萍 周峰 单位: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问题探索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受到社会环境、教育观念、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探讨,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中问题的对策,以培养满足各行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但使人们的沟通方式、出行方式等变得更加便捷,还大大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于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不相匹配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要求来看,其主要是培养拥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需要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真正满足各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高校设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都存在与就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讲解,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发展,最终无法很快适应社会发展。 1.2培养目标制定覆盖的范围太广 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制定的培养目标覆盖范围太广,致使专业定位出现不够明确的问题,从而无法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大大降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没有得到高度重视,计算机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操作水平较低,给学生未来发展造成极大不良影响。 1.3本专业特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在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没有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确定项目,从而无法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在实践教学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接触的知识都差不多,从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带来极大阻碍。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2.1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在加强学生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是培养优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快、更好发展有着极大作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是完善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以在加强学生技能水平考核、专业能力提升的情况下,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创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制度的情况下,创新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使教学目标与就业需求更加匹配,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一步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结合现代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才能真正体现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进行CAI的教学时。通过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与沟通,不但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还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快速提高。 2.3科学设置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促进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选项课程的科学设置,充分体现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才能在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的基础上,促进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加强教学体系的完善力度,将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贯穿到每个教学环境中,不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最终推动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水平快速提升。 3结束语 总的来说,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各行业都有着紧密联系,需要加大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才能真正满足各行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 作者:余佳 沈捷 潘宇飞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科学与技术论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社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进而促使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新兴的热门专业逐渐被开设,其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因此,了解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高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前提。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指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体的改革措施,以期为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 关键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必要性;措施 作为一门新兴的热门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调整后增加的新专业,经过10几年的发展,国内近百所大学已经开设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而且,目前仍有许多大学在争取开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重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高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 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使用范围广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高校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致使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同时,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采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传授理论知识,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增强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由于有些高校的教学条件有限,在开展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测量透镜的焦距、光的偏振现象、观察透镜成像等实验,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开展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确保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的质量。高校应该根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以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效果。在光子学基础方面,高校应该注重强调基础理论知识,重视描述方法、物理量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开设信息光学、电动力学、激光原理、量子力学和光电子学等必修课,确保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方面,高校应该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开设数字电路、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等必修课,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光信息技术方面,高校应该合理设置课程,适当安排光通信原理、光电检测与处理、光信息存储与显示这三门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许多高校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严重降低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校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质量,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大资金投入,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提供必需的硬件设施,确保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期的热门专业之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应该重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地位,加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不断优化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丰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专业的高素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 作者:冯利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科学与技术论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摘要: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在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践教学作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对实践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出色的人才,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就必须加大创新。本文就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里,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然而就当前教学工作来看,一直是以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实践教学,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光信息的产生、获取、传播等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如果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势必就会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为此,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汇总,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创新。 1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结合物理学、电子学、光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进行研究的新型较差学科。对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讲,它是与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加强光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十分重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对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那种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所教导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了。而实践教学作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重视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2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依然是以机械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只重视“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讲究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而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此,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积极的转变观念,在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并标准,学生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深化,学生治愈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积极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1]。 2.2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光信息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专业的教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另外,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2]。 2.3加大投入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设备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完善的设备,才能更好地开展时间教学。为此,学校必须加大投入,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配备先进的设备以场所,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实践操作。 2.4推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的关联,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不但可以学习到东西,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历练,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及早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此,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就应当积极的推行校企合作,学校结合专业需求,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实践,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2.5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作为现代社会人才所必备的一种能力,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的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参加实践,才有了不断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同时,实践又能够检验和发展创新,一些重大的创新目标,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最终确立和完善。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作为学校更要结合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创办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成长。 3结语 加强实践教学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练习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作者:孔感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初探 摘要:如今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的科学与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的生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是离不开计算机的科学与技术。我们要把握住计算机发展的节奏,加入推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行列。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发展的背景和问题进行分析,进行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计算机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基础,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等多方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更新与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并且在自身飞速发展演变的同时还衍生出众多的发展方向。如今计算机已经在各个领域都涉及广泛,例如军事、政治、文化等。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析,从而对计算机未来的趋势进行了浅析和探讨。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历史步伐 20世纪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标志着我们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和重量庞大,运行速度也慢,成本也非常高。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国家机关和一些先进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一些高度数据的处理,处理器也随着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利用。到了1982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这样计算机的成本得到了明显的降低,也可以更广泛的得到发展和利用。所以计算机的应用逐渐从政府机关开始延伸到中小型的公司企业,最终甚至延伸到了普通家庭中来。总体来看,计算机一直沿着积极的方向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是出现了分化的趋势,首先计算机被高度利用在国防,军事和科技研发中。其次,计算机的微型领域也是得到了科学迅速的发展,融入到了各个行业领域中。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社会进步的速度也在不断更新。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发展的原因 2.1时展的需要 如今信息化的进程在不断的更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是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而发展。最初计算机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和繁多的信息数据的处理需要,加之计算机的发展技术还不够成熟,会在利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的诞生以及不同领域的需要促使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由于国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大量需求和利用,需要通过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来对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对计算机各种硬件和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计算机的革新技术的速度也随着需求而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2.2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在计算机技术更新的研发中,开发者需要有活跃的设计开发理念创新,并要把这些创新理念实际应用到具体计算机技术操作当中。当然创新理念在应用中需要不断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存在利用价值,会不会对原来的操作产生更为便捷的途径。在检验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失败或者错误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改,并促进其开发研究内容的更加丰富和实用。当某一个计算机技术成熟后会对下一次的技术革新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3.1智能化的计算机 如今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的要求日益趋高,很多计算机的旧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量数据整理的需求。所以就需要更为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来满足需求。智能化的计算机的研究利用,它在较之前的计算机有了处理速度上的提升,以及更全面的数据技术的分析和处理。节省更多的时间,大大增强了工作效率。 3.2新型的计算机 硅技术在近些年的技术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所以要发新的技术成为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入到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和纳米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的研究开发。而今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新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指日可待。3.2.1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是利用光子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采用光子硬件和光子运算方式,数据处理量大,处理的速度也快,使更为复杂的数据的处理在光子计算机的技术上得到优化。所以光子计算机会随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会成为新型的计算机类型。3.2.2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是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运算处理储存和分析处理源,它是在遵循量子力学规律原理的依据上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和运算的。与传统的计算机比较起来,量子计算机在计算速度方面也是要快许多的,主要原理是量子计算机可以通过量子来进行计算。并且量子计算机在系统的安全防护方面比传统计算机有明显的优势,这目前是很多人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追求。3.2.3纳米计算机纳米计算机是把纳米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的技术中来,通过纳米原件体积小的优势来取代传统原件,并且其导电性会比一般传统的计算机原件有明显突出的优点,相信纳米技术一定会成为计算机技术领域重要的一部分。 4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脱离,计算机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也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也不断朝着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作者:努尔兰·艾山拜 科学与技术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的应用 摘要:伴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推广,计算机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陪伴者、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学习中的辅导者,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基于时代的逐步向前发展,教育事业也要面向现代化,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应用 前言 基于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越加广泛,教育事业发展的与时俱进,在教育领域中逐渐融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多样化、个性化,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在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也为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在快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操作技能,所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收获良好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一)对教育时间的依赖程度得以降低 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以其强大的互联性,通过联网收集到各类教学信息,以强大的储存功能,加以对类型多样的信息进行整理,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在课堂时间,还是课余时间,只要是有计算机在任何时刻实现快速获取知识内容。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将名家字画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当中,师生可以借助对字画的欣赏,加之配以文字说明,得到更加鲜明的点评。同时计算机作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系统,摆脱了对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受到计算机系统的吸引,通过受到直接影响与直接利用其技术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了学习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体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1]。 (二)不受制于教育空间的影响 传统教育教学的开展只是限制于教室内的教学活动,即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当堂传授,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欲寻求教师的帮助,受到空间的限制,只能无奈等到下次课上询问教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不再受制于空间的影响,通过社交网络将师生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即可通过社交网络在任何地方联系到教师,寻求教师以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此外还可以不受空间的影响,实现对教学研究成果的共享,在任何地方通过登录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下载教育信息资料,实现在线交流,通过远程教育实现对课堂内容的深化,以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2]。 (三)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得以真实体现 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机界面的形式,实现了人机对话,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话实现师生灵活性的合作。教学内容在计算机系统中呈现出丰富性的特点,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其能够配合教师具体教学活动的的实施。 (四)更加体现了自由性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无时无刻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教材内容的共享,实现在线交流,这其实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自由性的体现。学生可以通过其技术的使用结合知识点与自身学习实际情况,对学习时间自由选择,教师也可自由教学方法,更好地借助计算机技术为现代教育服务[3]。 二、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一)在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阶段的应用 教材是学生促进学习一种无声的、物质化的良师益友,教辅材料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对于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是来源于自身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一方面是来源于教材教辅材料对知识点的阐述,而教材与教辅材料由于篇幅有限,对知识点的阐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是传统教育背景下存在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的弊端,限制于较少的专业辅导的影响,对于学习活动缺乏目标方向性,学生很难在自学活动中约束自己,达不到理想的自学效果。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平台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更加深度地理解知识点,还能扩充知识储备量,有针对性地查找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教师提前设计好课件,在展示课件的内容过程中,提出在自学中学生需要注意的重点、难点,结合课件展示的内容,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当中的应用实现了静态化的教学知识点与动态化的计算机呈现方式的有机结合。以计算机作为教学设计、展示的载体,将教材上的知识要点融合于计算机当中,呈现在信息系统当中,而且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方法,为学生对于应用计算机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多重选择,把更多的目光关注于课件上,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教师减轻了授课压力,有更多的时间通过计算机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了解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哪些意见与建议,便于个性化、有针对性信息化的教学活动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中主要从四点论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些优势使得其科学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第二部分是对其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体现,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体现,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现代教育中注入生机勃勃的活力,为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作者:柴一森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农业规划论文:城市农业规划设计思想渊源与研究进步 城市农业是在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及相关活动,它们融入城市的经济、生态系统,并与之相互影响[1-2]。城市农业要求组织好与城市既有要素的关系,以便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而这要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来实现。规划设计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城市与农业积极融合的技术手段,一直以来得到各领域城市农业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呼吁[3]。事实上,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理论很早就对城市环境中的农业活动进行过关注和思考,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智慧被主流思想长期忽视。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城市农业研究与实践的兴起,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和实践又形成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一、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渊源 1.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构想 现代城市规划经典理论对城市农业问题的关注,有着浓厚的社会背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出于救济和安抚失地农民及城市劳工的目的,英国一些慈善机构和资本家在城郊募集部分土地,并划分成小块进行廉价出租,形成了份地农园(Allotmentgarden)这种小规模的城市农业形式[4]。19世纪中后期,份地农园在欧洲一些国家逐渐兴起并影响至北美。二战期间,欧美国家城市农业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例如美国,先后出现了大规模的自由农园、救济农园和胜利农园运动。1944年,美国2000万块胜利农园生产的农产品,满足了全国44%的食物需要[5]。尽管城市农业随着危机的缓和逐渐衰退,但总体上看,其发展规模较大、参与度较高,形成了相当深厚的社会基础,这必然对亲历其中的城市规划先驱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关注城市农业、思考城市与农业关系的文献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探索中并不鲜见。1898年,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与当时英国的份地农园有着密切关系[6]。在田园城市中,霍华德把零散分布的份地农园整理成宅地农业和环城农业两种类型:在城市外围,5000英亩的永久农地环绕1000英亩的城市进行布局,形成了固定的土地配置模式;在城市内部,5500块独户住宅用地平均每块有20×130英尺(约6×40米),建房之余,足够进行养活5口之家的农业生产。为了构建一个尽可能自给自足的城市,霍华德强调农产品直供城市市场的重要性,并对食物加工、运输、城肥返田等作出了全面计划。他指出,通过居住与工作、生产与消费的紧密关联,每一个农民都能在家门口获得市场,城市居民也无须为农产品支付过多的额外运费,城市垃圾可以很快地返回土地增加其肥力而无须支付昂贵的铁路运费[7]。柯布西耶这位坚定的现代主义旗手,对城市农业的思考达到了广泛而多样的程度,不过他遵从另一套逻辑。1922年,柯布西耶在“当代城市”方案中构想了多种形式的城市农业:紧靠城市起防护作用的大规模农田、郊区独立住宅区中的集中式社区农园、城市中心区集合住宅(细胞或蜂窝式街坊)中的空中农园及公共绿地上的果树和果园[8]。柯布西耶对份地农园以户为单位的农地配置方式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方式只是收获“一篮苹果和梨子、一些胡萝卜、一些炒蛋用的香芹,等等,微不足道”。为了创造新型社区农园,他主张从每个住宅地块中拿出150平方米合并为公共商业菜园,并提议以职业农民为主,采用现代技术集中管理和生产[9]。柯布西耶还构想了一种带有悬挑花园的两层别墅叠加而成的高层公寓,以便用“垂直田园城市”取代霍华德水平向发展的田园城市。除了霍华德和柯布西耶之外,其他现代主义大师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农业提出了构想。赖特在1935年提出的“广亩城市”中,为每户配置了1英亩的土地,晚年出版的《活的城市》收录了他提出的一种城市农业规划布局模式,与今天北美郊区的住区农业非常相似[6]。德国景观建筑师麦基(L.Migge)把城市农业提升到政治和民族的高度加以认识,他主张德国所有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都可以通过创建大量的园圃和公园来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而密集的菜园[10]。德国现代建筑大师、包豪斯学院教授希伯赛默(L.Hilberseimer)改进了霍华德田园城市中城市与农业间半集中化的包围关系,以小尺度和分散的农业空间嵌入工业化城市的土地利用中,以实现更加交融一体的格局[11]。尽管当时的城市农业规划思想并没有发展出真正适合生态时代的城市新范式,但这些探寻城市根本走向的经典理论,却为当今学者研究城市农业、探讨其规划设计模式提供了宝贵借鉴。霍华德立足城乡融合,把农业和食物问题作为关键要素纳入田园城市的整体构想中,展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最系统的思考,为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奠定了部分思想框架。柯布西耶、赖特等所提出的极富创建性的城市农业形式,则实质性地成为当今一些“有农”城市形态的早期范本。 2.1970年代重建住区农业的思想与实践 二战结束后的20余年间,欧美国家经济复苏、城市快速重建,大幅提高的农业工业化生产水平使得食物供应充足。城市居民手中的农园土地开始被收回并大量用于城市建设,私家后院和保留下来的少数公共园地,也从种植果蔬普遍转向发展装饰性绿化和休闲活动的空间,城市农业从城市空间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迅速消退[5]。然而,战后城市重建对社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城市中心衰落、大量物业空闲;同时,工业化发展的环境弊端在1960年代开始显露,引发了发达国家对城市生态问题的思索。于是,城市居民和政府的城市农业记忆被重新唤醒,城市农业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再度复兴。在城市中,社区花园、份地花园等形式的小规模农业成为社区重建的重要部分,并持续发展至今,为当前城市农业研究奠定了广泛的实践基础;在乡野间,出现了一些在住区上重建农业、构建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这些共同构成了1970年代生态城市探索中较为显著和普遍的特征[12]。澳洲生态学家莫林森(B.Mollison)与霍姆格伦(D.Holmgren)受澳洲热带雨林植物群落互助现象的启发,于1978年首次提出“永续农业”(Permacul-ture,由永久Permanent和农业Agriculture组合而成,台湾译为朴门永续设计)的思想,发展出一套整合农业与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是城市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典范。永续农业是一套模拟自然系统的综合设计体系,其要旨是把人、建筑、农业、动植物等各种社会及环境要素融为一体,构成相辅相成、循环交换、“高效率、低维护的最佳生产组合”[13]。在永续农业的完整结构中,农业和食物占据重要位置,它们不仅与其它要素共同完成复杂的生物和自然过程,还提供了一种低熵、高伦理的生活方式———“不再需要赚大钱,因为你周围到处是食物,也没有任何能源成本开支”[14]。永续农业的思想,是希望通过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一体化来创建“永久的人类文明”。 1970年代末,科贝特兄弟(J.Corbett和M.Corbett)在加州戴维斯设计并建造的乡村家园,延续了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尺度,把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良好的步行环境、自然排水和“食用景观”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12]。70英亩的总用地中,有四分之一专用于小规模农业,包括两个葡萄园、两个社区菜园和几处果园,食用植物占全部绿化的55%,使得果蔬自给率达到了25%。生活中,居民还普遍利用自家有机废物进行堆肥,大大减少了垃圾排放[15]。乡村家园注重培育土壤,把农作物视作更有效的绿化方式,通过细心构建环境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创造健全的整体系统,这一点与永续农业的思想十分相似。建筑生态学的创立者索勒里(P.Soleri)于1970年开始的阿科桑底生态实验,“尝试把食物生产融入城市设计”。他保留了上佳的土地用于农业,建设23个果园台地,引入“生产性植被”[16],在建筑中大量设置南向附加温室,这些温室在长年种植蔬菜的同时,还能够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17]。坎菲尔德(C.Canfield)于1974年提出的共生社区(Symbi-oticcommunity)思想,在自然承载力的约束下构建与生物圈的共生关系。在塞罗戈多社区规划建设中,他保留肥沃的农地和林地,把社区、农场和森林联接成整体,并严格践行生态林业和有机农业,让社区居民参与生产并自给自足[12]。1970年代西方出现的各种早期生态城市探索方案,往往置身于乡村或自然环境中创造自给自足的住区,农业重回住区遂成为这些思想倾向的自然选择。尽管这些探索的关注点主要停留在住区层面,其方法对于庞大的城市系统来说也尚须调适,但由于其与当今城市农业思想有着更加接近的背景和愿景,因而成为CPULs、农业城市主义等思想最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 二、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 城市农业思想在1970年代的涌现,只是其在乡村环境和住区层面上的一度繁荣。事实上,整个20世纪中后期,欧美城市规划设计的主流思想,极少关注城市农业问题,因而留下了令人尴尬的空白。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珀秋卡奇(K.Pothukuchi)、查尔斯(W.Charles)等人进行过深入的总结分析[18-19]。在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城市农业内在的多重价值和曾有的智慧之思,再次受到瞩目。以可持续发展为宏愿的当代城市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很快就与国际组织的城市农业研究与实践相融交汇,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当代城市农业运动和思潮的再次高涨,与城市和农业在长期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负面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的本位思想及掠夺式发展模式,严重忽视了供应食物等人类生存必需品所须付出的环境代价,因为城市食物系统的生态足迹占到城市总生态足迹的三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现代农业高度依赖石油、化肥和农药投入,同时也是高度商品化的产业,其跨越区域和国度的庞大产品分销系统也要完全依赖于矿物燃料,资本控制下的工业化食物体系严重影响到公民的食物安全。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发展地方农业,赋予市民参与农业生产、消费适宜食物的权利,成为欧美城市的一种普遍觉悟,从而激发了大量以城市农业为主题的创新性思想探索和规划设计实践。 1.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把城市农业作为重要要素纳入到城市整体理论建构中,偏重在理念层面上构建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价值基础;第二类是以城市农业为研究对象,较为完整地提出城市农业规划的设计方法,包括空间系统研究和技术系统应用两个方面。第一类理论研究出现较早,相对独立于当代城市农业理论体系之外,并以共同的思想动力与之保持呼应。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主席瑞杰斯特(R.Register)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在伯克利的城市研究中,他把农业视为“决定伯克利城市命运的关键之一”,提议成立城市农业部来帮助人们自己种植,“把无法由私人实施耕种的城市土地投入到食物和木材生产中”,以便发展各种尺度和形式的城市农业[20]。1995年,加拿大景观学家霍夫(M.Hough)将城市农业与水、植物、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气候并列为兼有自然过程和城市过程、应当主导城镇规划的城市环境要素,从而把农业问题嵌入城市整体思考中[21]。2004年,吉拉尔代(H.Girardet)以生态足迹理论解析城市这个人类主要栖息地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提出以能源、资源和食物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主要参考框架”,来“重新设计人类住区系统”,以便构建代谢良好的“再生城市”[22]。第二类理论研究更多地受当代城市农业理论的影响。在欧洲,英国布莱顿大学建筑系教师维尔容(A.Viljoen)与建筑师波恩(K.Bohn)编辑出版的《CPULs连续生产性城市景观:为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农业》一书,跨学科地汇集了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将城市农业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并加以连贯,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基本要素[6]。维尔容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农业设计较为完整的方法,“为建筑学打开一个新的领域”[8],对其后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荷兰发达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技术为城市农业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瓦赫宁根大学建筑系的提莫伦(A.vanTimmeren)与建筑师洛灵(W.Roling)提出可持续植入理论,将城市农业作为功能组件嵌入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构建分布式“关键流”代谢循环技术体系[23]。2009年,荷兰建筑师格拉夫(P.deGraaf)以其领导的“食用鹿特丹”研究项目为依托进行城市农业的设计探索,从空间、技术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整合,提出了针对鹿特丹城市特征的五层次空间布局构想[24]。在北美,新城市主义旗手DPZ和加拿大HDLa-narc事务所在2008年共同组织一次设计工坊后,分别提出农业城市主义的思想,重新思考城市居民与土地、食物及社区的关系,并把食物生产的需求从各个层面融入城市结构,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DPZ的主要贡献在于针对美国城市特点建构起贯通城乡的城市农业空间规划布局方法[25];HDLanarc则重点解决了纳入城市农业的市政基础设施的技术整合方式及空间设计方法[26]。同年,爱荷华州立大学景观学系的瓦格纳(M.Wagner)等在CPULs的基础上,提出将食物系统与城市空间连接成点、线、网的食物城市主义概念[27]。2011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生态创新实验室又提出了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Food-sensitiveplanningandur-bandesign,FSPUD)[28]理论。 2.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往往结合设计实践进行成果表述,上述城市农业设计理论都进行了相应形式的设计实验。但目前设计实践数量仍然较少,更普遍的是从设计着手,较为具体地探索城市农业在各个层面的规划设计方法。1999年,香港大学的弗朗西斯(F.Francis)结合中国华南沿海某建筑设计方案,提出整合生态建筑与城市农业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较早把建筑与农业联系起来的案例[29]。2000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戴斯博米尔(D.Despom-mier)首次提出“垂直农场”的概念,随后又不断深化技术系统,与建筑师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设计方案[30]。英国建筑师林纯正(CJLim)从2001年起,在设计实践中以创新生态城市模式为目标,探索城市融合农业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包括深圳光明智慧城市在内的一大批城市设计方案[31]。荷兰建筑事务所MDRDV于2001年提出的“猪之城”垂直养猪场设计方案,亦是国际上较早的设计案例[32]。2004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赞助和联合国发展规划署的领导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筑学教授布哈特(V.Bhatt)开始负责为期三年的“创造食用景观”(MakingEdibleLandscape)项目,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融合农业到低收入住区的设计实践[33]。非盈利组织“纽约太阳”的创始人开普罗(T.Caplow)于2005年开始探索将农业与建筑相结合的生态技术方法,提出建筑农业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开发出集成雨水收集、光伏发电的Brightfarm建筑立面垂直栽培系统[34],并计划在2020年设计提案中进行验证。2008年以后,城市农业规划设计,尤其是建筑与景观设计领域的实践探索进入爆发期。在宏观层面,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与摩洛哥本地专家合作,开展卡萨布兰卡大都市区“未来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2008-2013年),把城市农业作为气候优化的整合因子和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PGI)纳入该地区的城乡空间结构中[35]。在微观层面,出现了WORK建筑师事务所的PS1公共农场景观装置[36]、Vincent的蜻蜓垂直农场、SOA建筑师事务所融农业生产与居住空间为一体的生命之塔、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联手威廉•麦克唐纳进行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总体规划[37]等一大批以城市农业为主题的探索性设计。 三、结语 在国外现代城市思想发展史中,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探索主要出现在经典现代主义时期、1970年代生态思想启蒙时期及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运动中的城市农业构思,还是1970年代生态城市运动中的重建住区农业思想,都是回应人居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从根本上反思城市化道路的结果。前者为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形态雏形,后者则提供了更为贴近的指导方法和实践经验。当然,当代城市农业回归的背景,又与前述阶段有一定的差异,其思想基础也较多地吸收了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当论成果。当代城市农业刚刚开始走向与城市、建筑和景观规划设计的融合,即已显示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显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理论前沿和实践热点。当前,全球人口持续剧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压力,城市在人类住区系统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谁、以何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来养活城市”这一曾经“最紧迫的城市问题”,在乡村人口比例下降、现代石油农业失败的大背景下,或许将再次成为城市发展无法回避的重大命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美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发展历程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农业规划论文:现代化农业规划理论探讨 摘要:“石油农业”发展在大幅度提高产量和增加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和终极目标。为探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该文在简述循环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归纳了以欧盟、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玛雅农场为代表的国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思路方法和核心内容;以《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实践。该研究可为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分析,规划,现代化,循环经济,循环农业,农业规划,现代农业 0引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为解决粮食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步入以化石能源投入和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石油农业”生产。石油农业依靠化肥、农药、化石燃料、塑料薄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2]。但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农机具、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消纳,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3-7]。 为此,人们开始尝试探索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循环经济理论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Boulding)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名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W.Pearce和R.K.Turner于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8]。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9-10],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形式之一,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地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增加物质在农业系统中的循环再生利用和能量多级使用,得到更好更多的农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载体和实践模式是循环农业[11],倡导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把农业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人口规模、环境等经济社会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土地承载力、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干预,促进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联系建立起来的整体功能和有序结构,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转换,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我国受到了政府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提出“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力求通过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循环农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12]。自2010年起,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梯度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在简述循环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归纳了以欧盟、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玛雅农场为代表的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思路方法和核心内容;以《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实践。 寄望为制定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1.1以欧盟为代表的综合型循环农业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主要目标是限制化学品投入,强调使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态产品,追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统一。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尤以德国为典型。 为了发展综合型循环农业,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化肥施用量限制、废弃物排放控制、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污染处罚,另外还倡导农牧业相结合、作物轮作、少耕免耕、再生资源开发等。在农业生产环节提倡清洁生产,严格限制投入品种类及数量,尤其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措施有: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杀虫剂、除草剂;鼓励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蚀质保持地力;采用作物轮作或间作等种植模式;根据牧场承载力核准养畜量,鼓励使用天然饲料;禁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非常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选育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制取燃料乙醇、甲烷等,替代化石能源;实行农产品统一的生态标识认证措施。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不仅减少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农产品信任度和透明度,实现了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 1.2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型循环农业美国是最早倡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主要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突出特点是引入高新技术,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美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方法是将高新技术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之中,构建先进农业技术体系,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减量投入,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高技术型循环农业模式依靠高新技术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精准管理,科学配方施肥,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高效施肥、灌溉以及节水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保证了美国传统循环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美国农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对不同土层的土壤特性、水分、养分等情况进行定点定时测定和记录,并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气象资料等对补给量进行计算,做到了按需投入。美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现了高新技术对紧缺资源的替代作用,体现了现代农业的高效益、低投入和减少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拓展了循环农业的外延。 1.3以日本为代表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环保型循环农业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护产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产量,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其突出特点是生态环保。主要做法包括控制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地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和培育作物新品种,使之适应盐碱地、荒漠和生态敏感区耕作,增加耕地面积,弥补耕地短缺。 在组织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注重协调资源系统关系、兼顾部门效率来保护生态环境。日本注重强调农业系统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各部门所包含的资源系统关系的协调,并考虑比例结构与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的统一,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此外,对国土范围内的林地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发挥森林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保护绿色资源。为了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日本还建立了结构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通过长期发展以有机农业为主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4具有菲律宾特色的玛雅农场循环农业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比较早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之一,也是发展场区范围内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 在场区范围内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物质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全部处理的目标。主要做法是在场区范围内建设麸皮养鱼、肉食加工、沼气生产、有机肥还田以及粮食生产等的完整的循环产业体系[13]。具体方法是利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一个废弃面粉厂,回收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殖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 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建立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从产气后的沼渣中,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再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取塘水、塘泥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送面粉厂加工,进入下一次循环。通过发展场区农业循环经济,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生产良性循环的场区性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1.5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践经验可知,在现代农业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和科技水平,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发展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本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来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美国主要依靠其掌握的高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资源替代,把高新技术引入农业循环经济之中。再如,德国土地资源短缺,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劳动力素质高但稀缺,所以其农业发展走的是综合发展之路,通过提升现有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效益也得到提高。 第二,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循环,其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科学技术在作物新品种开发、农业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提升以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明显,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如美国通过高科技手段来降低对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且在污染治理中也发挥积极作用,如日本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第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经济、法律及人文文化等整体协调。2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科学规划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与基础,现代农业规划应充分遵循循环经济理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产业与农业争地、争水、争能源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更加突出。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现代农业规划,就是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之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14]。不仅要强调区域或园区内经济、生产、资源环境、社会和技术5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而且要改变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和大量增加物质投入的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的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循环的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链接、废弃物循环和绿色消费。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应包括清洁生产、“零”排放、“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等。 2.1清洁生产理论 “清洁生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源头、过程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也是循环经济的载体[15]。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产品流通、消费直至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关注生态效益,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资料,如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质能源等,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和危害[16-17]。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杜绝或减少污染物,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路线,尽可能减少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以达到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清洁生产不但关注生态效益,同时强调经济效益,应体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2“零”排放理论 “零”排放理论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成熟技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大气、水和土壤遗留废弃物。 农业生产的“零”排放并非绝对不排放,而是把原有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化为循环经济模式,使得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循环到生产过程中再利用,实现生产链系统的循环,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对系统外的排放。 2.3“三生四产”理论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活动、最终目标和保障,三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保障,生产是可持续的物质基础、生态是保障、生活是长远目标和检验标准,任何一个目标失衡,都将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18]。“产前、产中、产后、产地”,简称“四产”,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和物质基础,产前、产中、产后环环紧扣,协调一致,才可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产地环境是建立农业循环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产地环境系统实现调控、保护与生态涵养,方可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从过程实现清洁生产,效果达到“零”排放,才可融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一个产业,可持续运行。将“三生四产”理论纳入现代农业规划,就是在农业产业过程中应考虑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同时,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产前、产中和产后,还要重视产地环境系统调控,适时修复产地环境和增强耕地地力,倡导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划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限制生产区,实现实时监控,并建立土壤障碍因子诊断和矫治措施;同时,还应以肥沃土壤,使用优质高效肥料,营造安全、洁净环境为核心,全面保障和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 2.4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全生命周期评价”原理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强调的是从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之初就充分考虑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因此,循环农业又被称为是“从摇篮到摇篮”的过程[19]。在现代农业规划中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就是对一种农产品从产地开始、直至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考量其经济、环境、能量效益,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产品生产系统的不同方案或者对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比较,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20]。 3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3.1思路方法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规划现代农业,就是要掌握好2个原理,运用好3种资源,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 第一,掌握好2个原理,即物质能量循环和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在规划现代农业过程中,按照物质转化守衡定律和能量流动逐级耗散规律,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价值增值和信息传递功能,促进能量和物质在食物链中不断转化循环,有效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加工下脚料等,实现最佳生产、最大效益、最适度消费和最少废弃。第二,利用好3种资源。自然生物界由3类生物组成,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动植物资源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微生物资源的分解还原功能,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一是农业生产清洁化,包括清洁投入(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清洁产出(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农产品)和清洁生产(使用无毒无害化肥、农药等)。二是产业内部资源利用梯度化。合理安排产业内部的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空间结构,尽可能地减少水、肥、土、药等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产业间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合理安排农业产业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在相关产业间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互惠互利关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农产品消费理性化。引导消费者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的消费档次、产品种类和品牌,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引导产品种类调整、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工艺改进,促进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避免结构性、泡沫性资源浪费。 3.2核心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农业循环结构、农业产业链和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3.2.1农业循环结构 现代农业规划中农业循环结构包括3个:第一,产业链循环结构。主要是指某一种农产品自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防控,做到源头控制、中间处理、末端循环,使污染物排放量最小。第二,农业行业内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行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交换,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如立体种植、立体养殖以及农产品生态加工等都是典型的发展模式。第三,农业行业外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各行业之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如种养结合的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鱼吃杂草、害虫,鱼粪肥田,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3.2.2农业产业链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由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及生态加工业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如以蔗田种植业系统、制糖加工业系统、酒精酿造业系统、造纸业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制糖生态产业链,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来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 3.2.3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引入高新技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生态技术体系。通过运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在生态产业区大力推广低碳技术、生态技术等,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及清洁生产的控制指标等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最后,以这些生态技术为支撑,构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和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园区。 4案例分析 4.1《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简介黑龙江省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30km。地理坐标处于N45°08′~45°43′,E125°41′~126°42′之间。东、东南与阿城、五常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的榆树、扶余为邻;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相望;东北紧靠哈尔滨市区。规划范围:双城市所辖9镇15乡,东西长85km,南北宽65km,全境域总面积3112.3km2。根据双城市各乡镇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将形成“1核4区10带”的格局。“1核”是指以新兴乡“中国双城有机瓜菜批发市场为核心作为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物流中心;“4区”是指沿江河生态保护区、中部生态加工业集约开发区、东部高效生态农业区、西部南部生态农业优势区;“10带”是指有机玉米产业带、有机水稻产业带、有机杂粮产业带、有机蔬菜产业带、有机两瓜产业带、有机奶牛产业带、有机肉牛产业带、有机生猪产业带、有机肉鸭产业带、有机蛋鸡产业带。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4.2双城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 该规划中确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极具双城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的发展格局。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以实施有机肥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有机玉米、有机水稻、有机杂粮及有机瓜菜等有机种植示范基地;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为核心,建设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有机家禽等有机畜禽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沼气和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优化农业系统内部结构,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加强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有机农产品附加值;健全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创建双城有机农产品品牌,扩大有机农产品出口能力,打造国家级新型食品工业基地和亚洲食品产业城。如图1所示。 4.2.1各个产业之间循环充分考虑了区域内农业循环结构,即产业之间的循环、产业内部的循环以及产业各层次之间交换。在规划中,设计了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有机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各产业构成循环结构。规划期内,有机种植业达到3万hm2,以阳光、土壤、水分、肥料等养分生产有机玉米、水稻、瓜果蔬菜等有机食品原料,附带产生农作物秸秆、瓜秧、蔬菜剩余物等废弃物资源。有机食品原料进入农产品加工产业,一部分进入食品市场,一部分生产为饲料产品循环到有机养殖业之中,进而形成畜产品,畜禽粪便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有机肥又回到有机种植业产业内,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另外,加工业的下脚料等废弃物也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有机肥,也可回到有机种植业之内,也形成一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在该规划设计中,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能够形成多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关系,进而在农业产业系统内充分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2.2各子产业形成农业产业链 在该规划中,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包括各个子产业形成网状的农业产业链。例如在规划过程中,根据有机玉米种植规模,测算有机饲料量(包括玉米饲料和秸秆青贮饲料),确定发展有机奶牛达到6万头、有机肉牛6.5万头、有机生猪45万头,有机蛋鸡达到300万只,有机肉鸭达到180万只。 有机肉牛和有机奶牛养殖规模约占整个奶牛与肉牛产业的10%~15%,有机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约占生猪与家禽产业的15%~20%。把双城建成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及有机家禽的示范、生产基地。有机种植业产出的玉米秸秆用于生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可供应到加工业的工业锅炉,也可满足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另外,有机玉米秸秆可作为生产青贮饲料的原料,满足有机奶牛、肉牛业生产的饲料需求,有机奶牛、肉牛业的粪便可作为沼气和有机肥原料,满足下游农村生产与生活用能和有机种植业肥料需求。 构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4.2.3在规划区域内构建农业生态技术支撑体系在双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中专门突出了生态技术的支撑作用,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设计了技术推广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作为生态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3双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在规划中,双城市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适度集中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发展沼气、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生物有机肥、秸秆饲料等,形成产业链,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实现化石能源替代;同时,满足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业生产用肥需求,保护产地生态环境。规划期内,双城市域内每年预计产生农作物秸秆265万t,根据各个乡镇区域范围内土壤肥力、养殖规模以及农村炊事采暖需求情况,分别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技术,实现秸秆还田量达49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130万t/a,分布在10个乡镇;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利用量达86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满足双城市种植业肥料、养殖业饲料和部分农村用能等需求,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规划期内,双城市域范围内每年可产生畜禽粪便1060万t,根据农村用能需求和土地承载力情况,确定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处,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利用量达到207万t/a,生产沼气、沼肥;建设有机肥生产场,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量达到853万t/a,项目建设完成后,双城市境域内的全部畜禽粪便生产转化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折合氮肥22万t、磷肥18万t、钾肥8万t,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满足有机种植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5结论 该研究是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规划现代农业的理论提炼和方法总结,也是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的系统梳理与概括,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农业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价值。该文首先追溯了农业循环经济的起源、发展历程、存在形态以及未来趋向。适应新的形势,文中分析了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重要启示,提炼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4个方面的主要理论,即清洁生产理论、“零”排放理论、“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构建了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体系,四者之间是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在实践过程中应统筹考虑,不能割裂开来。论述了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就是要围绕物质能量循环和生态系统食物链,实现最佳生产、最大效益、最适度消费和最少废弃,并遵循食物链原理等。同时,在充分开发利用好动植物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微生物资源的分解还原功能,构建三者之间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产业内部资源梯度利用、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农产品理性消费。最后,选取《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典型案例,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在现代农业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农业规划论文: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摘要: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产业,融合了农业产业以及观光悠闲为一体,景观生态学产生于生态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其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伴随着农业旅游的飞速发展,景观生态学与农业景观规划的关系日益密切。本文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作了界定,系统地分析了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重点讨论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中的本底、斑块、廊道和景观中的最优格局,以确保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观光农业 应用 1.前言 景观生态学由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于1937年在东非利用航空照片对景观进行解释时首次提出, 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关注身边的景观环境和生态效应,使景观生态学获得长足的发展。景观生态学主要运用于生物保护、景观与区域规划、农业与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1]。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观光农业,是结合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在景观规划中,要落实到具体的农业景观格局,更需要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只是近期这种研究才被应用于实践领域之上,且正在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景观生态学于60年代中后期在欧洲大陆迅猛发展,到80年代被北美所普遍接受[2]。初期的研究随所涉及空间尺度和区域内部特征的差异显得很不相同。欧洲面临的问题是深受人类干扰的、破碎化的及密集均质分布的农业景观,研究中尤其强调斑、廊和基的作用和功能。因为纯农业景观属于不适宜大多自然物种栖居的基,所以碎化作用的调查分析着重强调非农景观元素的维持。 景观研究的基础之一是要确定EcotoPe ― 均质的景观功能单元,它在地表上通常具有清楚的边界而区别于其他周围环境。不管如何定义,有一点在本质层面上是一致的,即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由一系列Ecotope组成的数平方公里广阔地域内的异质土地单元之间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镶嵌随时间的变化。与生态学的其它传统分支不同的是,人文因素包含在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中。对时空尺度和人文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得景观生态学成为规划和管理中富有潜力的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可以从结构、功能及时间分为三方面总结。这些原理中,最具争议的是维持栖地内部结构间或维持更大空间范围内结构关联的相对重要性。无论如何,这两种不同观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互补的。例如,有研究发现,在保护较大群落时廊的质量限(即树篱的结构复杂性)比其存在更为重要。尽管某些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有证据表明对某些特殊物种而言,斑的大小及相对孤立性可深刻影响物种种群的生存。斑的可通性或关联对濒临灭绝的个别地方物种的保护也相当重要。 3. 案例分析 浙江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坐落于金华市北约12km处,是个近郊山岳型以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面积约79.9平方公里,,包括双龙洞、黄大仙、优游园、仙鹤妍、尖峰山及大盘天六大景区。其中大盘天景区开发程度相当小,其知名度和游客到访率低。目前景区以小片分散的晚季蔬菜地和林地景观为主。因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及和其它景区的空间关联,开发观光农业的潜力十分大。 3.1规划的原理与原则 相同于其它内容的景观生态规划,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综合考虑地域或地段的综合生态特点及具体的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并主要用于旅游观光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做到这一点,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自始至终执行如下几项原则:1.适宜面积原则;2.类型多样性原则;3.景观单元关联原则;4.空间结构协调原则。 3.2景区观光农业的总体格局 景区中主要景观类型有:山地灌丛、针叶林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各级道路、居民点及人工水面一西湖等。其空间结构表现为以东西两大居民点(武平殿和盘前)分别为中心、以景区中部东西向主道路为中枢的不规则葫芦状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区位因素,从两个中心向外依次为:居民点耕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次生林和灌丛草坡等景观类型,这亦构成整个景区观光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显然,这种结构既有对自然景观生态合理利用的基础,又具一定的景观美学价值。 该景区位于双龙风景区海拔最高的地域,拥有较高海拨和超过50%的森林覆盖率使其具有独特的地方小气候环境,表现出近暖温带的特征。与山下相比,气候大约滞后一个季度,因而具有相当长种植晚季蔬菜的历史。这是可投资观光农业开发利用的一大优势。借助于塑料大棚等人工措施,还可同时丰富淡季观光农业内容。 3.3观光农业的结构分类 依据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区域的生态条件,划分出以下各观光农业景观类型: (l)梯田农业观光类型针对于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状况,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础上修建石级梯田,对其进行间作套种或林农兼种,开发面向市场,以精细农产品为方向的三高农业。农作物仍以蔬菜为主。同时组织游客参与到播种、锄草、采摘、收割等务农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来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和收获时的满足感。 (2)自摘果园类型是利用景区内现有的山植、弥猴桃等野果资源,引种一些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果树品种,在园区内分片集中种植。园区内设置石桌石凳、休憩草亭、洗果水池等设施。到收获季节组织城市居民来此自摘即食,体验果农收获的乐趣。 (3)反季节果菜园类型利用温室大棚技术反季节地培育当地少见的瓜果蔬菜,以弥补露天种植的蔬菜瓜果只在夏、秋两季成熟的缺点。采用温室技术可不必考虑本地实际的气候条件,可根据需要营造特定人工气候;因此可在温室中引种热带和温带特有的蔬菜和瓜果品种,一来以稀缺取胜,向金华市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好的农产品,二来使水果的成熟期分布在全年各月。只要想采果,随时可以出发,提高自摘果园的号召力。 (4)野生动物园充分利用了风景区内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划定的区域内封闭圈养野鸡、野兔、野猫、野猪等野生动物,供游人观赏、摄影留念及狩猎等。 (5)避暑度假类型优越的旅游气候资源,使得这里可以作为夏季游客住宿休闲的场所,地址选在武坪殿附近。具体项目如下: 花园别墅、高中档宾馆、野味餐厅、帐篷露营区等。 (6)西湖水景园是个天然山顶湖泊,景色优美,旅游价值高。根据其体量和水资源的现状用途(黄大仙景区的生活用水),未来拟开发成一个以自然水面为中心、湖四周以草地绿化为主的高山水景园。 4. 结论 景观生态学在空间结构分析上具有独特优势, 为观光农业景观结构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应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与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以保护为前提,以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现状和历史特点为基础,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突出个性的原则,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实现自然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农业规划论文:区域农业规划中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方法 摘要:研究了区域农业规划中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等3种重要农业资源的供给量、需求量测算及平衡分析方法,并以《宁夏吴忠市孙家滩农业综合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为例,应用平衡分析方法进行了3种农业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关键词:区域农业规划;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方法 随着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并且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要求,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了区域农业规划的编制、颁布和实施力度,这些规划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引导、调控、支撑和保护等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高效和持续发展[1]。 区域农业规划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农业发展所作的总体规划设计[2]。其主要内容是在研究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结构布局,明确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重要对策、重点项目[3],并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投资效益、环境影响、资源平衡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以确定所编制的农业规划的可行性[4]。 区域农业规划的范围通常以行政区划为界,如全国农业规划、省域农业规划、县域农业规划、镇域农业规划、村域农业规划等;如果需要,也可以针对某些有共性的区域进行农业规划,如某流域农业规划、某开发区农业规划等[5]。区域农业规划中的资源平衡分析,主要是分析所规划的区域范围内与发展农业相关的资源条件——重点是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等[6]是否能够满足规划期内农业发展目标的需求,以保障规划实施中的资源可行性。 1 资源平衡分析方法 区域农业规划中资源平衡分析需要利用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成果,以便切实掌握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的现状和未来变化情况。如果缺乏这些规划成果,应采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权威资料和地方行政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以及必要的分析测算,全面掌握规划区域内农业资源的情况。 1.1 土地资源平衡分析 土地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检验规划区是否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支撑规划期内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土地资源平衡分析,需要了解规划区内各种土地的利用现状,研究规划期末各种土地的变化情况,以便掌握规划范围内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在编制农业规划中,通常将农业用地分成耕地、其他农业用地两种类型分别进行土地平衡分析。 1.1.1 耕地资源平衡分析 编制规划期末耕地利用规划表,并根据规划期末的耕地面积计算出耕地复种指数,分析耕地的复种指数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规划的耕地复种指数过高表明耕地利用过度,规划难以实施,过低则表明耕地利用不足,土地产出率难以保证。 耕地复种指数不仅与当地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有关,也受到种子肥料、作业方式、耕作制度等种植技术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耕地的复种指数虽然能够提高,但变化不大。因此,规划的耕地复种指数不宜与现状耕地复种指数相差过大。 规划期末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就是规划中确定的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之和。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即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占用者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7]。因此,一般规划期末的耕地总面积变化不会太大。 1.1.2 其他农业用地平衡分析 编制规划期末其他农业用地利用规划表,并根据规划期末的其他农业用地面积增减情况,分析其他农业用地增减面积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其他农业用地增加过多,土地开垦难度大,规划实施困难,其他农业用地减少过多,农业增收有可能难以保证。 1.2 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核实规划区是否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支撑规划期内农业用水的需要。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首先要测算出规划期末可供应给农业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同时测算出规划期末农业需要使用的水资源总量,然后对比两者大小就能够判断水资源供需是否平衡。在各种用水中,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例最大[8],当出现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时,一方面可考虑调整规划中的农业产业结构,减小生产规模,通过减少灌溉面积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9];另一方面可考虑强化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措施,通过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灌溉定额来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10]。 实际规划编制工作中,为简化计算并方便表达,水资源平衡分析测算一般都采用列表计算法。 1.3 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 进行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明确规划区内自产的饲草料供应量与规划区内养殖业发展的饲草料需要量之间的差距,并分析这种差距是否合理。虽然饲草料资源可以从规划区以外的其他地方得到,但区域农业规划中还是应该注重种养结合,以降低养殖成本,推进高效发展[11]。 2.1.2 开发利用规划 根据孙家滩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期末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出孙家滩耕地开发利用规划见表2。到2015年,孙家滩其他农业用地种植规划利用见表3。 2.2 水资源平衡分析 2.2.1 可供水量现状 孙家滩农业可供水量现状见表4,规划期末孙家滩地区不可能有新增的水资源。当前孙家滩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二是农业用水日趋紧张;三是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孙家滩农业灌溉绝大多数采用的仍然是渠道引水+地面灌溉的传统方式,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应用不足,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提高孙家滩农业用水效率仍然有潜力可挖。 2.2.2 农业用水量测算结果 依据规划确定的农业产业规模,分别按照现状用水和高效用水两种方式测算规划期末农业灌溉用水量。 现状用水方式是指基本保持现有农田水利和农业灌溉方式不变时的用水量。现状用水方式下,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见表5,现状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取0.53。高效用水方式是指强化农田水利并推广普及管灌、微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后的用水量。高效用水方式能够大幅度降低灌水定额,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见表6,规划期末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取0.68。规划期末孙家滩的农村居民生活和畜牧养殖用水量的测算结果见表7和表8。 2.2.3 平衡分析 根据当地水利专项规划,规划期末孙家滩地区农业供水不可能新增水量,只能基本保持现状供水量,因此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可供水总量就是表4中的现状总供水量。据此,农业用水的平衡分析见表9(表中其他用水量取灌溉、畜牧和生活三者用水之和的10%),可见,继续沿用现状农业用水方式,规划期末农业用水将严重短缺。要实现规划期末的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必须强化农田水利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节水灌溉,才有可能保证孙家滩地区农业用水的供需平衡,确保规划实施中水资源的可行性。 2.3 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 2.3.1 饲草料自产量 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种植业发展规模,参照相关农作物的谷草比,估算出规划期末孙家滩各种饲草料的年自产量为:精饲料1 260 万kg、青干草6 000 万kg、青贮饲料21 000万kg、秸秆1 500万kg。 2.3.2 饲草料需求量 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参考相关畜禽的饲喂定额,估算出规划期末孙家滩发展畜牧养殖饲草料的年需求量为:精饲料29 900万kg、青干草16 000 万kg、青贮饲料43 000万kg、秸秆17 400万kg。 3 小结 当前,加强区域农业规划编制中的资源平衡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但国内对区域农业规划中农业资源的平衡分析方法缺乏针对性研究。为此,从规划角度分别探讨了区域农业规划中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等3种重要农业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并以《宁夏吴忠市孙家滩农业综合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为例给出了3种农业资源平衡分析的实例。文中所提出的农业资源平衡分析方法依据充分、简明实用、精度能够满足规划层面的要求。希望今后更多的同行关注和创新区域农业规划中的资源平衡分析方法,使我国区域农业规划更科学、更实际、更可行。 农业规划论文: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 摘要阐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意义,以赣榆县观光农业发展为例,总结规划布局的原则,以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发展水平。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原则;江苏赣榆 休闲观光农业是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旅游者前往观赏、品尝、劳作、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又被称为“农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1-2]。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发挥环保、教育、休闲、文化、健身、医疗等功能,集市场性、娱乐性、商品性、观赏性于一体。 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意义 赣榆县位于苏、鲁2个省的交界处,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属连云港市、日照市、临沂市3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区域,观光农业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赣榆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新亮点、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已经并将不断显现出其在社会、经济、生活、生态中的积极意义。 1.1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化平台 赣榆县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发展新型的农副产品产、经、销模式。休闲观光农业的出现,表明有条件的地方农业产业化还有新路可走。农业渗入旅游业,旅游走进农村,充分发挥了农业生产、特色产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使农业产业化得到新的延伸。 1.2美化城市环境,顺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农业本身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现代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而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业。赣榆县开展“四城同创”的实践,体现了美化环境是城市发展、提升品位的需要,是服务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经济的需要。都市农业建设为美化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城市营建了一批后花园。和谐宜人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更加美丽,品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吸引力也逐渐增强。 1.3扩大服务功能,满足市民消费的需要 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总是在生产功能上大做文章,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双休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增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竞争力的增强,希望走进大自然获得精神放松的人越来越多。休闲观光农业的出现正迎合了当今社会旅游休闲消费新潮,展现了越来越大的市场潜能。休闲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旅游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象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有品味的高尚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必定前景看好。 2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 结合赣榆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突出特色性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多样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整体开发原则。最近几年,赣榆县一直致力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使该类型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进行全盘规划、合理布局[3]。一方面,要不断分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全面完善休闲农业的创建;另一方面,要遵循已经获取的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准则。 2.1市场导向原则 在农村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资源,根据城乡间的不同环境特点,发展以居民旅游消费为主的新型产业。为有效挖掘城乡周边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客源,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中要进行、实地调查,以详细了解观光农业园区的游客来源、游客的消费水平、居民的主要娱乐项目、交通状况等方面内容,由此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以降低区域内同类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或项目等竞争压力[4]。根据市场导向原则,赣榆县市场定位为3个级别:一级市场(核心市场),即连云港市、日照市、临沂市等周边地区一、二日游客源市场,为赣榆县吸引国内游客的核心市场,该客源市场是赣榆县社会经济潜力高峰区,市场前景广阔;二级市场(目标市场),即江苏省、上海市及山东省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出游需求较高,市场消费潜力大,是赣榆县规划中远期市场主攻方向;三级市场(机会市场),即华东六省一市及其他地区,可以定位为机会市场。 2.2突出特色性原则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重点是不断创新,由此维持休闲农业的长期运行。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农村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应着重展示新奇的农村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等[1,5]。赣榆县的国家级“四季田园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夹谷山休闲观光园艺园区”、“海州湾海洋生物科技园区”,以及芦野沙洲—罗阳湿地公园、采菊东篱—青口市民农园、春华秋实—石桥生态园、巍巍忠魂—抗日山风景区、百花争妍—城西万亩花卉苗木园、梅桂溢香—沙河子植物园、小河弯弯—八十一湾现代农业园区、神农百草—门河万亩药材观光园、湖光山色—大吴山塔山湖风景区、江枫渔火—海陵湖风景区等,都是以特色取胜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是突出特色性原则的杰作。 2.3综合效益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发展的高效、新型市场农业,需遵循综合效益的原则[6]。赣榆县结合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沿海开发的背景下,将生态环境的保育、观光休闲的开发与人文记忆的延续有机结合,以推动赣榆县社会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主旨,以人本主义的观光休闲体验规划为核心,努力寻求自然、资源、产业、人文以及居民需求之间的契合,将农业生产的单一功能拓展为体验、游憩、康体、文化、教育、娱乐等“四生”(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体验)功能的复合,从而推动赣榆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多样性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内涵丰富,按照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购物型、疗养型、观赏型、娱乐型、品尝型、度假型、务农型等类型,按结构不同可划分为观光渔业、观光种植业、观光生态农业、观光林业等类型。延长旅游者在园区的停留时间,是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经济效益的重点[7-8]。因此,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地看到多种休闲观光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赣榆县环境优美,人文荟萃,拥有多姿多彩的观光休闲资源,是中国(县域旅游)百强品牌目的地,“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赏乡村美景,采田园鲜果”的县域旅游产品已建立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2.5参与性原则 游客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代旅游新时尚,而休闲观光农业就最富有参与性的特点。赣榆县休闲农业创建的种瓜栽花、锄草施肥等农耕参与型;采果、摘果等农园采摘参与型;狩猎、跑马、垂钓、划船等健身康体参与型;品瓜、品果、品茶、品美食等农宴品尝参与型;推磨、舂米、汲水、杀鸡、宰羊等日常生活参与型;泥塑、编织、刺绣、唱山歌等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娱乐艺术习作参与型等,都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休闲观光农业参与型项目[9]。赣榆县农家乐集群,引导当地农民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如花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桃乡农家乐等,以“农”字吸引了大量为尝鲜而到农家院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的城市旅游者,达到城市旅游者多层面、深层次体验到农村生活情趣、农民情感的良好效果。 农业规划论文:基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休闲农业规划研究 摘要:城市扩张、旅游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改善,一直是古村落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试图通过在外围构建休闲农业产业来破解诸葛古村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难题。通过规划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形成古村落核心区―休闲农业带―外围生态恢复区的圈层发展模式,打造古村落的生态围墙,化解城市扩张对古村落的威胁。中圈层休闲农业产业带将布局旅游功能区,各旅游功能区可有效提升诸葛村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减轻旅游对村民生活的冲击,促进村民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风景园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休闲农业规划 古村落是区域文化遗存的载体之一,它不仅是被物化了的砖木石材和视觉中林木覆盖的园林景观,还是饱有特定生命、文化意味的艺术形式,是凝固了乡土化精神的象征性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而城市扩张、旅游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改善之间的冲突,一直是古村落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2]。 合理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可以尝试破解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休闲农业是发挥农业“三生合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保护)功能,形成的“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休闲游憩服务)新型产业形态[3]。通过农业与旅游结合,旅游业借农业经济之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之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本研究以浙江古村落型旅游区――诸葛村为例,通过在其外围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带,提升诸葛村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减轻旅游对村民生活的冲击,促进村民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我国古村落保护提供思路借鉴。 1诸葛古村景区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诸葛村景区概况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城西18 km处,古称“高隆”,村中有3 000余人,是诸葛亮嫡传后裔,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4]。村中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建筑200多处,1996年被确定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它还是中国第一座八卦布局的村庄,村落格局按九宫八卦图式而建,整体布局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8条弄堂,将全村分为8块。村内弄堂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是国内少有的古文化村落。 诸葛村依托奇特的乡村聚落景观、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了古村落观光游、修学考察游等旅游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社会效益[5]。1994年,村民自筹资金开发旅游,采取滚动开发式,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后,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旅游业呈稳定发展的态势。1994年试开放,门票收入仅2.2万元;2005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不久前有关部门已做出决定,把诸葛村纳入黄山、千岛湖、西湖国际旅游专线,诸葛村的旅游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1.2诸葛村景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与国内其他的古村落景区一样,诸葛村的发展受到多方面问题的困扰[6]。古村落内的环境质量受到了旅游活动的影响。诸葛村早期保持了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问题开始出现。调查结果表明,水体质量和空气质量有所下降是居民和游客普遍反映的问题,旅游给诸葛村的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比较严重。水体景观是江南古村落的精神和感动旅游主体审美心理的亮点,但诸葛村内的钟池水质开始变得混浊,严重影响古村落的内在气质和外部形象。 诸葛村目前对诸葛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深度不够,以观光旅游为主,无法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消费需求。诸葛村旅游经济表现出门票经济的特征明显,旅游总收入中门票收入占比重非常大,其他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2005年游客人(次)均花费约50.00元,远低于同年浙江旅游人(次)均花费的971.64元,且旅游形式单一,娱乐活动单调。游客普遍反映来诸葛村就是走马观花,看看老房子,逛完一圈就走了。此景区一般是旅行社安排的二日游、三日游线路中的一站,停留时间在1d以内,不会在村里住宿用餐。除了门票和少量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外,游客消费很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古村落现有布局空间狭小,承担着村民生活和游客活动的双重功能,旅游接待规模进一步扩大面临着旅游承载力的限制。村民已经认识到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破坏了村落的宁静环境、旅游发展引起了村通拥挤,不过还没有感觉到打乱了日常生活,出于经济收入的考虑非常欢迎旅游者的到来,但说明二者已经出现矛盾。随着更多游客的涌入,这个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旅游开发与经营中,村民被有选择的加入,造成了新的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问卷调查中,“发展旅游只使少数人受益”的认同率较高,说明旅游导致村民收入两极分化,大部分村民从旅游发展中实际受益程度较低。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村民通过参与旅游产业提高经济收入,是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村民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景区地形和植被的破坏,导致景观层次不丰富,美感质量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区周边的城市不断扩张。距离最近的兰溪市建成区不断向外蔓延,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蚕食诸葛古村周边的农田,对古村落的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如何进一步扩大接待规模发展旅游业,改善村民生活的环境质量,促进村民就业,通过增加游憩活动项目来提升游客消费,坚守保护红线,已经是摆在诸葛村景区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2基于古村落保护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农业景观规划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实施农旅互动,可以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减轻传统耕作方式对景区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以丰富诸葛村的旅游产品类型,拓展游客活动空间,缓解高峰期游客压力,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可提高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程度,协调旅游发展与村民受益的矛盾,提高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为诸葛村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7]。 2.1休闲农业产业规划中的古村落保护规划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是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因此,对现有诸葛古村落以保护为主,主要进行配置环卫设施,完善解说牌识,实施墙体绿化和庭院绿化,丰富古村落景观。在保护古村落景观的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与居住环境。 2.2基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带景观规划 2.2.1规划原则规划原则是整个规划设计工作的统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划原则是根据指导思想所确定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对开发中所必须突出的重点,所必须达到的要求,所必须协调的关系和所不可违背的条规进行明确的界定。借鉴国内外同类规划项目的编制经验,根据本项目的基本情况,提出编制规划应依据的主要原则。 1)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特别需要把握对风景资源、生态环境、文物和游客安全的保护。对观赏、游乐和基础设施的位置、体量、风格等的规划,必需以保护为前提,与资源协调。对环境容量、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必需有到位的措施。对文物资源、不限于已经列入全国或地方政府保护名单的所有历史或民俗文化性资源,都应该予以保护。 2)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符合地方文脉的原则。诸葛亮对后世留下遗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此在诸葛古村中遍布的中药植物和远近闻名的药堂,是诸葛良医文化的遗存,在休闲农业规划中应充分把握这一文脉。 3)情境化与体验化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应对观赏性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情境化改造与设计,形成情境化的场景、情境戏剧化的环境;通过情境化设计,将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变为人性化的观赏过程,转变为具有吸引力、可使游客兴奋的产品。在诸葛村休闲农业产业带开发中,自始至终都要把握情境与体验的设计。 4)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突出乡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文化体验等功能的原则。 2.2.2目标定位发展目标是对开发宗旨所要达到的目的作出具体规定和对未来形象的一种表达,目标定位决定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企业的成败。 本规划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以满足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为目标,抓住机遇,拓宽思路,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融乡村休闲度假、农家餐饮、乡土娱乐、乡村观光、中医保健、诸葛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乡土风格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 通过发展景观和经济效益均佳的大田农业,建设和完善乡村游憩及休闲设施,完成区内植被抚育和景观改造,彻底改善整体卫生及生态环境,并进一步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和社区参与制度,打造乡土风格突出、产品多样化、文化特色鲜明、社区参与度高、经营管理机制高效、与诸葛村相互配套和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 2.2.3空间布局根据诸葛古村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需要,将整个项目分为古村落建筑保护核心区、农业休闲旅游区和外围景观恢复区3个圈层。农业休闲旅游区分为入口景观服务区、乡村休闲度假区、中药保健游憩区、田园观光体验区、景观林带和外围景观恢复区六大功能分区(表1、图1)。 2.2.4分区功能设计 1)入口景观服务区。主要承担游客集散、团队餐饮和旅游购物等功能。①生态停车场:占地 10 000 m2,60个大车位,30个中巴车位,100个小车位。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村中,由电瓶车接送游客。②游客中心:占地面积1 200 m2,将现有游客中心外移至此区并改造,包括旅游商品廊、入口管理处、客栈等,床位数200个,具有旅游纪念品、土特产销售、售票、游客咨询、旅游住宿、停车服务等功能。③餐厅:设置可容纳600人同时用餐的特色餐厅,建筑面积1 200 m2,为江南民居式风格,砖木结构。 2)乡村休闲度假区。此功能区融农家餐饮、乡村休闲度假、乡土娱乐、中医保健、诸葛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建筑景观突出乡土风格,与诸葛村整体氛围协调。①水上餐厅:设置休闲钓台和水上餐厅,餐厅建筑面积300 m2,可同时容纳150人就餐,以诸葛八卦宴、农家土菜、中药饮食为特色。②药浴中心:建筑面积600 m2,砖木结构,开展保健药浴和中医专家门诊等。③休憩广场:按八卦阵图设计,中央设置七星台,占地面积160 m2。④度假中心。建小木屋、草庐、竹屋各1栋,建筑面积1 000 m2,床位数56个。乡土风格,简约明快,功能实用。⑤盆景园:占地1 150 m2,设置奇花异卉、珍稀植物盆景,供游客观赏、休憩。盆景园可分为中心小广场,盆景展示区和盆景培育区。⑥说书堂:游客喝茶、品评三国故事的场所,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0 m2。⑦戏憩园:占地560 m2,网格形的农作物种植区,游客参与采摘,采摘的农作物可在水上餐厅烧制品尝。⑧弩箭场:占地800 m2,游客可用弓弩对草人和箭靶进行射击。⑨兰苑:占地2 800 m2。以种植兰花为主,搭配种植如菊、梅、海棠、牡丹、芍药等。⑩观光果园:占地面积54 000 m2,种植桃、梅、李、杏等水果品种,营造出春花秋实的乡村农业景观,为游客提供林果观赏和采摘品尝场所。其他项目包括亭、台等,供游客观景、休息,如望远亭、赏花台等。 3)中药保健游憩区。结合诸葛村的“药文化”营建特色景观带,以药用蔬菜为游客提供餐饮原料,以中草药炮制品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以药用植物的植物精气为游客提供林间养生保健活动场所。①鹿苑:占地1 000 m2,用于饲养梅花鹿,为中医保健药浴中心和村中寿春堂提供制药原料,如百补全鹿丸等。游客观赏梅花鹿、了解梅花鹿的药用功效、购买滋补鹿制品等。②药林浴:游客在药用植物林中漫步、休憩,沐浴植物的芬芳,达到养心舒肺、美容养颜的养生效果。③中药坊:建筑面积200 m2,砖木结构,游客可现场参观草药茶、丸、片、饮、散、膏的制作过程。④钓鱼台:半圆形,占地300 m2,钓位8个,为游客提供钓鱼、观景平台。⑤水上植物浮岛:在北漏塘中设置人工植物浮岛,植物浮岛上以荷花、睡莲等水生花卉为主,以千层菜、菖蒲、梭鱼草、美人蕉植物为辅。植物浮岛不仅能有效地利用闲置的水面,而且能净化水质,美化环境,扩大生物栖息范围。⑥水车阵:在北漏塘与荷花塘交界处设置水车阵,供游客游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田园观光体验区。以农业生产过程形成的农业景观、农事操作活动和农俗体验活动为主体,形成富有乡土特色的农业观光体验功能区。①蔬菜采摘园:种植豆角、樱桃番茄、葫芦、苦瓜、黄瓜、丝瓜等藤蔓类蔬菜,形成瓜蔬满园、绿意盎然的田园景观,开展蔬菜采摘、农事操作。②经济作物观光园:旱地作物采用以“油菜+油葵/向日葵/芝麻”为主的景观经济作物种植模式,提供“春观菜花,夏赏葵花,秋采葵盘”的观赏景观和参与载体。③水生植物园:对池塘、水稻田和荷塘进行整理,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景观水体。调减水田面积,扩大荷塘面积,增加荷花品种,丰富荷花景观并提供采摘莲子的场所。④传统作坊:以传统的“前店后坊”的形式,把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间作坊展现在游客面前,既可参观,品尝,又可亲自动手制作,让游客参与,乐在其中。主要的作坊项目有豆腐作坊、蒸酒作坊、榨油作坊、草编作坊、竹木器作坊、孔明锁作坊、孔明灯作坊、孔明扇作坊等,建筑面积300 m2。⑤景观长廊:长20 m,宽3 m,木质结构。内设桌椅,供游客休息,近可欣赏田园风光和古建筑,远可观青山如黛,层林尽染。⑥特色表演区:占地500 m2,开展斗牛、斗羊表演,推诸葛车竞赛,敲诸葛行军鼓等项目。 5)景观林带。①入口景观林:原进村公路、330国道、古村落、入口景观服务区之间的区域,与入口景观服务区一起构成第一印象区,对游客及过往行人车辆形成诸葛村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采用自然更新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的途径进行乡村风貌保护,景观林营建。对于不影响观瞻的地段采取封闭保护,让其自然更新。对于处于紧靠道路一侧的地段,采取栽植绿墙和攀缘植物的方法予以隐蔽和隔离保护,并使其自然更新。②四季景观林:位于“卧龙度假区口道路――古樟树”谷地两侧的山坡。主要结合现有竹林、楝树等植被树种,人工补植色叶植物和观花植物,如山麻杆、女贞、含笑、广玉兰、杜英、香樟、桂花以及无患子、枫香、栾树、乌桕、三角枫、郁李、鹅掌楸、银杏等乡土树种,营造乡村四季景观。建观景亭一座,面积15 m2。③竹林:诸葛小学南面一块三角形地带,植被以竹子和少量的香樟树为主。在此区域引进竹子新品种,形成竹林种植区,并开展竹林迷宫游憩活动。 6)外围景观恢复区。①外围景观恢复工程:人工环境整治结合自然恢复,构筑外围生态屏障和景观带,保护乡村风貌,占地100 hm2。禁止破坏性开发,避免大挖大填,造成景观创伤面;对集镇、街区进行环境整治,形成秩序井然、整洁卫生、风格统一、富有特色的环境氛围;保护基本农田,不乱占、乱建,保持田园风格;对山体植被封禁,以自然恢复为主。②牌坊:恢复重建。北漏塘东南角是诸葛村中水口,过去曾有一座关帝庙和一座贞节牌坊,坐东面西,并肩而立。按照风水学说,关帝庙像锁,贞节牌坊像钥匙,庙和牌坊关锁住水口,有利于“藏风聚气”。③隆丰禅院:历史上又名高隆寺,位于村西南面,恢复重建,占地面积约0.5 hm2。高隆寺供奉者观音、关公、文昌、土地、五谷、真武大帝、八大天王、十八罗汉,还有“子孙堂”,体现乡土生活各种需求。④卧龙坡度假村:位于村西面,占地10 hm2,三面环山,植被茂盛,开展森林休闲度假。 3结语 休闲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游憩休闲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建设和开发休闲农业区不但对现有农业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提升效应,而且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8]。 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开发,是古村落型旅游区保护和发展双赢的战略选择。通过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开发,可以实现诸葛村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产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经济收益,扩大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旅游经济效益;提供第一、第三产业就业机会,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扩大旅游开发受益面;通过发展旅游购物,促进农副产品就地销售、就地升值和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本地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还可以为古村落提供大面积绿化景观背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阻止城市向诸葛古村扩张的屏障,可有效促进古村落的保护。 农业规划论文: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摘要:文章从观光农业、观光农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入手,从总体上研究了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和条件,初拟了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几点对策建议,为今后制订观光农业规划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性功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针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规划论文:当代高效农业规划分析 1江苏现代农业新发展与新问题 江苏省是全国主要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以占全国3.91%暗的耕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国1/10的GDP总量。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344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4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57: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江苏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效率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民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江苏必须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虽然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发展迅速,但截至2009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仅占到全省总耕地面积的30%,这表明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制定引领性的农业规划显得尤为必要。 2制定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目的意义 2.1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农业是弱势产业,尤其在江苏省发达的苏南地区,“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使占总人口30%的农村人口的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短腿。只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能大幅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也成为关键。在江苏,为推动江苏特点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每个县(市、区)认定并扶持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因此,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涉农企业,纷纷邀请各路专家团队编制某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其中规划的精髓都将深刻体现现代农业内涵in-t3],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不断引进和集成组装农业科技新成果,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模式,通过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基地示范引导各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各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2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 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依靠科技优势,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开展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同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输出先进生产技术、标准和品牌,带动本地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的需求。 2.3引导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应建设高效、优质的原料生产基地。例如“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是江苏悦达集团和法国家乐福两家联合,在江苏省建湖县建设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该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家乐福超市的后备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是江苏悦达集团为回报社会、致富农民、推进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与建湖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建的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旨在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营造农民、企业和社会共赢局面。 2.4绘就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在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板块,都明确要求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多元化致富农民,紧扣农村经济发展核心,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发达、农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进步、环境优美宜人、生活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技术路线 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从立项到实施,需要经过调研、座谈、大纲编制、起草初稿、送审、专家评审等一系列过程,大概可涵盖的内容。规划大纲在编制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大纲编制要充分领会当地发展重点和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还要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完成后要与当地相关部门座谈、讨论,并请专家指导,充分吸收不同意见后,总结完善,确定规划大纲。根据大纲编制规划初稿,请当地相关人员及专家参加座谈,讨论规划初稿。如果座谈通过就要修改完善制定评审稿请专家评审,如果不通过还要回到起点,在大纲基础上再次调研、座谈、收集资料。最后邀请多位有丰富经验,与农业相关的专家评审,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后,定稿实施。 4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功能定位 4.1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理念 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灵魂所在即功能定位。在制定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时,就要综合考虑各地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重点等的差异,将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以及各地政府、企业等的发展思路合理概括。总体来讲,现代高效农业要实现3个方面的现代化,即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从生产条件来看,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化学化和农业电气化4个方面。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新优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经营模式、经营规模等方面,培育适宜现代设施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拓展现代农业经营新模式,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因此,现代高效农业规划要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在现代农业园区里要处处体现现代特色,并依据市场、生态、休闲、效益4个因素来共同决定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主体的规划布局。归根到底,现代农业理念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的生产功能;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休闲、教育、度假、观光、旅游与游憩的场所和机会的生活功能;提供清新、宁静、优美生活环境的生态功能。 4.2案例分析 4.2.1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实施地位于苏北建湖县,结合建湖政府和苏北特点的市场需求以及江苏南方悦达集团和家乐福超市的要求,园区定位主要是生态保障、循环可持续、科技先导,在规模种养殖等产业中体现绿色、休闲、循环、高新、市场化等发展理念。重点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种子种苗、种禽种畜供应和技术标准输出基地,循环农业的示范基地,休闲观光旅游人居胜地,工业反哺农业的楷模,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力争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新貌、产业发展等共荣的社会良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超市”的经营模式,在建湖鼎力打造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休闲观光、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4.2.2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建设是苏州大成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该集团资金雄厚、管理有序、市场开拓能力强,计划投入资金3亿元人民币建设现代农业园。由于规划的实施地位于沿太湖城市之一的苏州市,因此保护太湖环境将是规划的重点。根据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苏州大成企业集团的实际规划设想,将该规划定位为绿色无污染、科技优先、休闲观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质产品为核心、以企业化经营为手段,注重优质安全高端农产品生产、营销功能,休闲、观光、旅游功能,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展示、培训功能和太湖生态保护、修复功能的园区。通过苏州大成企业集团民营资本投入农业,实现园区管理企业化;以优势品牌为核心,实现先进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的输出;以生态绿色为理念,实现技术、投入对环境的友好;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力争将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经济、生态、社会3个效益相统一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5推动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5.1政策扶持 为保证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顺利实施,建议将该规划主体项目纳入该地发展的年度计划,出台相关政策,在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方面改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投资环境,鼓励对农业多功能领域的拓展和探索,带动农民致富,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5.2组织保障 一个高质、高标的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实施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如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成立以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为组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大成企业董事长、金庭镇镇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3技术支持 高科技是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实施必须依托当地或省内乃至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力量,加强农业科研、农产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建议成立技术指导组。 5.4资金保障 高投入是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保障某地或某园区现代农业规划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经济保障制度,确保规划主体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区和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都是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的经费投入机制,而2个园区的投资主体均是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有序的知名企业,因此能够保障园区规划的顺利实施。 5.5人才保障 目前很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都是非农企业作为,缺乏农业方面的人才。为促使规划建设主体的顺利实施,建议聘用相关项目建设的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与涉农科研院所结盟,以保证规划主体的有序化、规范化建设和经营。 农业规划论文:区域农业规划方法探究 1产业选择 产业选择是区域农业规划的基础,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区域重点产业的确定可指引未来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可明确财政资金投资区域农业的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重点农业产业。其选择的依据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进行比较优势测算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区域适宜性、市场前景、区域发展目标等综合因素。对重点产业的规划要从两个方面实现其对城乡资源的统筹.一是要从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角度进行综合打造,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联动:二是要大力发展集产品提供、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提高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以及价值和效益。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正逐渐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分工体系。农户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由专门的部门提供。产品的销售也由专门的企业完成等。在这样的要素供需过程中,城乡资源、要素和产权等实现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由于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劳动生产率提高,部分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进而出现两种分流:一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大农场主,他们雇佣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逐步向城市居民转化:二是部分劳动力转让土地使用权后也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向城市流动,使得城乡劳动力市场得到了统筹发展。另外,土地集约化利用可使土地资源有效集中,加之科技的不断集中投入,不但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也能使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减少的耕地问题得到缓解,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的核心和基础是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在区域农业规划中要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与土地这一空间资源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土地资源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不可移动性,而这一属性正是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平衡的出发点。区域农业规划中关于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平衡,同时,土地在空间、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可以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完美结合。在某特定行政区域内,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由土地的空间范围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数量相对稳定,并缺乏弹性:在土地自然供给基础上,通过土地开发活动或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空间,形成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一定的弹性。但这种经济供给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其受行政区划控制,因此,区域农业发展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着眼区域和城乡统筹,打破行政界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重点产业、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等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要素流动的诱导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系统,其中最直接因子是各要素对利润的追求。另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也是比较重要的诱导因子。在目前农村大部分要素收益率低于城市的现实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和强化服务,降低要素进入的成本和门槛,吸引城市要素和国家、同际资源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即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农村发展稀缺的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流出相对丰裕的普通劳动力和农产品,在要素流动中实现城乡双赢的结果。因此,区域农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必须从增强农业和农村地区吸引要素的诱导因素和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出发,构建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连接点、网络或区域,这些点、网络或区域为城乡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构建平台,使生产要素发挥其最大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讲,区域农业空间布局规划主要可以包括以下4种空问布局模式。 2.1DESAKoTA模式 20世纪90年代,麦基在研究亚洲的许多核心城市边缘及其间的交通走廊地带时发现,这种“城市与乡村界限逐渐模糊,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紧密联系,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混杂的”空间形态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城市化类型,他称之为“DESAKOTA”模式,“DESA”指村庄.“KOTA”指城市[61。这是一种独特的城乡联系模式,一般在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商品和人流等要素相互作用十分强烈。在这种模式下城乡是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选择以供应城市的鲜活农产品生产为主,突出农业的景观、生态屏障以及观光、科普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产业布局体现城乡的融合,形成兼具城市和农村优势的田园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引力,摈弃一般城市和农村惯有的斥力,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要素互动、资源共享,既有效汇集城市的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又拥有乡村相对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惬意舒适的旅游等,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综合协调的田园城市,既充满着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也富有农村的优美田园风光。 2.2网络化模式 21世纪后,关于城乡间的“联系”和“流”的城乡相互作用理论也发展起来。道格拉斯从城乡相互依赖角度提出了区域网络发展模型,认为“网络”概念是基于许多聚落的簇群,每一个都有它自已的特征和地方化的内部关联.而不是努力为一个巨大的地区选定单个的大城市作为综合性中心。他还认为乡村的结构变化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流”与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相联系,包括人、生产、商品、资金和信息等5种“流”,每一种“流”体现出不同的空间联系模式和多样的利益趋向特点。为确保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流”必须导向一种“城乡联系的良性循环”。城乡空间关联水平是城乡要素能否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直接决定因素,城乡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是城乡互动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以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农业产业带或旅游观光带,通过节点的建设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产业选择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主.体现产业的规模性和集约化;实现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的互动交融。 2.3现代农业园区化模式 斯多尔和泰勒认为合理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人们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基础上,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应是农村发展,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将自上而下的发展政策与来自最下层居民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园化模式以乡村区域为中心.选择有产业基础和位优势的地域建立现代农业同区,通过园区的集聚效应主动吸纳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同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这种园区可以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园区,也可以是以高科技引进和示范为基础农业科技园区,还可以是结合当地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功能型观光农业同区,以及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加T园和农业物流同等。 2.4专业镇模式 朗迪勒里、费孝通等㈣均认为,小城镇承担了城市与农村持续联系的任务。是城乡联系的节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小城镇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投入产出链条.克服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之间因经济活动内容、产品、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无法连接的困难,使乡村与城市的经济保持紧密的联系。二是小城镇是城市资源要素向外扩散的通道,它将城市与农村两种互不相干、封闭的经济体连接起来。弗里德曼提出农业城镇发展模式.主张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城乡联系。区域农业规划中促进城乡统筹的专业镇发展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镇域为范围,选择具有较好资源禀赋的镇发展某种农业产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运作形成生产、加工、流通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吸引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3配套体系 区域农业规划中的配套体系规划可包括市场流通体系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农业机械化规划、农业信息化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科技推广等,这些配套体系规划是区域农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区域农业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也是统筹城乡资源的路径之一。首先,市场流通体系集销售、收购、服务于一身,既做买卖,又传递信息和科技。市场流通网点在将农资和日用等工业产品送下乡的同时,还通过连锁网络收购农产品进城销售,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这种物质和信息流的双向互动,将极大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其次。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可汇聚人流、物流等,可改善村容村貌,给农村带来现代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创建和谐的乡村风尚。第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对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第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可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业发展,联系和签订订单保证农产品销售,规范农产品标准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根据市场的变化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市场流通体系水平的关键。区域农业的市场流通体系规划要借鉴现代物流的模式。采用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的方式,使先进管理理念在更长的链条和更大范围内延伸;打破依据行政区划来规划物流企业的模式,建立跨区域的物流体系。可通过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形式,建设具有连锁配送网络、销购服务功能一体、覆盖全市农村地区、城乡双向互动的市场流通体系 4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是区域农业规划编制的最终落脚点。是规划实施的基础和抓手。重点项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不但影响规划编制的水平.而且大大影响规划实施的效果。重点项目选取的原则是要符合区域农业规划总体目标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影响度高,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主要着眼于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环节突破.解决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瓶颈问题。重点项目设定的依据是产业选择、空间布局以及配套体系等规划内容,是这些内容在目标、规模、位置等方面的具体反映,是对规划实施的具体指引。重点项目的内容一般包括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标准化建设、鱼塘标准化建设等.以及加工物流等项目建设,主要从建设地点的选择、建设规模和目标的确定、投资资金的估算以及资金筹措的方式、实施期限等方面进行规划。这些规划内容是对下一步具体项目实施前期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指导,有些重点项目如园区建设等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下一步实施过程中还要进行具体规划设计与可行性研究重点项目是带动投资增长的有效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区域农业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项目不但是规划实施的具体抓手,是区域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指南。重点项目中明确项目发展的具体内容、规模等,既是对财政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的指引和规范,也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重点项目的发展,使每一个重点项目都成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统筹城乡资源,多渠道吸引资金、技术、信息等在重点项目平台上汇聚,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 农业规划论文:农业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1项目概况 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西临古都洛阳,东临古都开封,北接黄河。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郑州市新郑东北部航空港区境内,占地135hm2,紧邻新郑国际机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区内地势平坦,是较为理想的建设地点。 2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2.1.1适宜的自然条件项目区内土壤多为沙质壤土,富含大量的有机物质。郑州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南花北调”、“东花西运”提供了良好的驯养条件。2.1.2便利的交通条件航空港区东、南、北三面紧邻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郑州机场高速、郑州少林高速、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等将航空港区与郑州市区连为一体,可实现航空、公路之间“零”换乘,交通十分便利。2.1.3科技支撑条件园区建设以河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对园区内盆花鲜切花生产、设施农业等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生产加工进行指导和研究,为园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保障。2.1.4社会经济条件目前,航空港区已形成了食品、印刷、制药、物流四大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加快港区的建设发展,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使得航空港区日益成为倍受广大海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2.2劣势分析由于受农产品的周期性和游客旅游心理等因素影响较大,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在经营中会出现明显的淡季和旺季。在旅游旺季,游客数量巨大,若是超过园区接待负荷,势必给示范园带来过大的负担;在旅游淡季,游客量减少,园区休闲娱乐项目收入相应减少,有可能造成设备闲置、从业人员失业等现象。此外,园区农产品的生产也具有强烈的季节性。2.3机遇分析2.3.1园林花卉苗木市场机遇花卉苗木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绿色产业。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城市绿化,对城市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建设苗木一直保持旺盛的需求态势,盆花、鲜切花的需求量也呈现上升趋势。礼仪用花、年宵花、公共用花市场日渐活跃,家庭园艺市场也日益兴盛,年轻人逐渐成为稳定的花卉消费群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更成为我国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3.2旅游市场机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进程不断发展,使得国内旅游行业持续增温。按照旅游行业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呈现观光(人均GDP达1000美元)—休闲(人均GDP达2000美元)—度假(人均GDP达3000美元)渐次升级的模式[2]。我国正处在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的过渡阶段。目前,我国高收入、高消费群体逐年增多,人们追求的生活品质也逐渐趋于健康、绿色和环保,而现代农业示范园恰逢其时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游玩的新去处。2.4挑战分析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面临最大的挑战来自周边的旅游市场。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地处郑州市郊,一面与侯寨樱桃沟采摘园毗邻,北部还有黄河湿地、黄河游览区等已开发成功的旅游景点相望。这些成熟景区虽然对新建的旅游开发项目起到了一定宣传作用,但也使其面临较大的竞争风险。 3规划项目定位和目标 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定位是,以地理地势条件为背景,充分利用郑州市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在郑州新区建设,并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农产品市场、园林苗木花卉市场和旅游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桥梁,形成健康、新颖的产业链条,并结合休闲观光,在保障农业生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需求,从而探索出一条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发挥其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项目的具体目标是,前期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规划建设农家乐餐饮、开心农场、香草养生吧、观光采摘园等项目吸引人气,提高园区知名度;中期以设施农业为主,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培育新奇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后期通过资金积累合理扩大投资,开发新的主导产业,使园林花卉苗木产业横向发展。 4具体措施 项目占地135hm2,根据所在地现状和目标定位,将园区划分为“一轴”、“三大区”(如图1)。“一轴”指的是贯穿园区南北的景观大道;“三大区”包括农家乐、果树采摘等休闲观光区,设施农业区和园林花卉苗木培育区。4.1以健康生活为依托4.1.1农家乐区该区位于园区北部,占地3.2hm2。建筑采用四合院式,为游客提供“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的理想去处。中央设计水池作为垂钓区,驳岸为草坪、石堆等生态驳岸,同时借助亲水平台修建木质驳岸,增加园区自然气息。水上设置垂钓、亲水广场和水上娱乐设施等,增加游客与水的亲和性。4.1.2开心农场区开心农场位于农家乐南侧,占地1.9hm2。其设计理念源于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田间竖有蔬菜样式的木牌,上面标有蔬菜品种和认养人姓名等。每到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农耕,亲身体验田间劳作。业主无空照料时,园区可提供一条龙服务,让其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蔬菜的长势。在成熟季节,园区提供传菜服务,让业主品尝到自己种的蔬菜。4.1.3香草养生吧该区位于农家乐和开心农场西侧,占地0.6hm2,是园区“健康生活”理念的重要体现。借助时下流行的花草养生法,并结合微地形种植薰衣草,设置花茶吧、芳香浴室、干花制作坊、精油DIY制作坊和花店等区域。其中,在精油制作坊中可对薰衣草进行粗提纯,使游客亲身体验精油的初步加工。经营期间可开设香草养生课程,向游客介绍香草文化及其美容舒压等功效。在香草养生吧里,游客可闻香草、观香草、喝香草,引领健康养生的时尚潮流。这里将成为都市人群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好去处。4.1.4观光采摘园区该区位于园区西北部,占地32.1hm2,规划种植树莓(RubuscorchorifoliusL.f.)、樱桃[Cerasuspseudocerasus(Lindl.)G.Don]、柿子(DiospyroskakiL.f.)、李(Prunussali-cinaLindl.)、梨(Pyrusspp.)、葡萄(VitisviniferaL.)、杏(ArmeniacavulgarisLam.)等果树。在果树品种选择时,应力求四季有花、多季有果,从而延长果树的采摘期和观赏期。在果树种植时,充分利用果树的树形、枝叶、花这三个元素进行造型,提高果园的观赏性,例如将梨整形成主干形、“Y”字形等;将葡萄整形成伞形、篱壁式等[3]。将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对果园进行管理,采取施有机肥、果园种草覆草等生态措施,减少劳动用工,同时也减少农药的用量,提高果品的质量。4.1.5旅游景观大道贯穿园区南北的景观大道位于全园中部,将原有不足5m的道路拓宽至双向车道,并增设自行车骑道和人行道,增加人们户外活动的机会。道路两边进行绿化种植,并布设休闲座椅和景观小品,使人们行走于林间,置身于大自然中(如图2)。4.2以科学生产为主导4.2.1设施农业区该区位于园区东北部,占地36.7hm2,包含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区内主要种植传统蔬菜如黄瓜(CucumissativusL.)、西红柿(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辣椒(CapsicumannuumL.)等;新奇蔬菜如苦苣(CichoriumendiviaL.)、穿心莲[Andrographispaniculata(Burm.f.)Nees]、番杏[Tetragoniatetragonioides(Pall.)Kuntze]等;温室内种植反季节蔬菜。设计时,可利用蔬菜的叶色、花色,在道路两边、景观节点等处建立蔬菜花境或蔬菜花坛,在生产的同时也提高观赏性和趣味性。4.2.2盆花、鲜切花生产区该区位于园区东南部,占地12.8hm2,分为种苗工厂、鲜切花和盆花3个区域。以中高档盆花及鲜切花为主,主要品种有蝴蝶兰(PhalaenopsisaphroditeRchb.f.)、红掌(Anthuriumandraeanum)、仙客来(Cyclamenper-sicumMill.)、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aethiopica(L.)Spreng.]、百合(Liliumbrowniivar.viridu-lumBaker)等,并配置有冷藏室、储藏室、管理室、基质配置车间、包装车间等服务设施。4.2.3园林苗木生产区该区位于园区西南部,占地45.4hm2。露天场所种植的大规格苗木,可为市场提供生长旺期的园林树木,包括彩叶树、花灌木、行道树、珍惜苗木、常绿灌木等。控根容器苗木主要用来培养一些珍贵苗木或急需的苗木。4.3以自然生态为根本4.3.1生态餐厅生态餐厅位于农家乐东侧,毗邻景观大道,与3座智能温室相邻,占地0.48hm2。餐厅内种植绿色景观植物,并布置假山瀑布、小桥溪水、竹木亭阁等园林景观,充分诠释了绿色生态的理念。此外,餐厅内长期供应有机蔬菜及其他有机副食品,包括有机酱油、有机油、有机醋等。4.3.2生态养殖区生态养殖区位于园区西北部,占地1.3hm2。根据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的规律,在林下养殖猪、羊、柴鸡等家畜家禽,不仅能让家畜家禽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提升肉的品质,而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使绿色农产品走向更宽广的市场。 5结论 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健康生活理念为依托,使人们认识并追求一种更加绿色时尚的生活方式;农业的科学生产,使得对土地的利用价值大为提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以生态为根本的园区景观迎合了人们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心理,也符合国家政策。由此可见,农业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兼顾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和自然生态3个方面,形成“三位一体”的规划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园区在日益广阔的市场面前取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樊玉婉 苗丰 王鹏飞 杨森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农业规划论文:浅析现代农业规划策略 一、规划构思 1规划定位综合考虑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特性和五一农场的发展需要,将园区的性质确定为:新疆现代有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将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环保的有机农产品,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农产品生产链,同时促进其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提高市民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 2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提升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份额,促进有机农业与市场接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走优势高产高效的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之路,为推进农场农业结构调整和职工增收服务。园区集农业观光旅游、新品种展示、新技术运用、有机果蔬生产为一体。使五一农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兵团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成果展示和转化基地、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 3规划策略(1)通过从城市到团场的时空演绎,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脉络,体现城乡统筹发展时代主旋律;(2)通过“五阳湖、花果山、智能化玻璃温室”等特色景区与景点的塑造,打造自然生态有机农业景观;(3)通过营造大尺度湖面和湖中岛、亭桥长廊等标志性景点,通过特色水岸环境与绿化、植被的规划,提升园区新风貌,打造五一农场的新景观;(4)通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农业,创造出农工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形成新的旅游娱乐景点。 二、景观规划特色分析 1功能分区根据五一农场的发展战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期核心区东南角20hm2用地作为启动区,以点带面辐射推动发展。在启动区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基地现状发展条件、项目设置分类组合、有机农业产业化生产的特殊要求、观光农业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将启动区分成游客接待入口区、管理服务加工区、休闲度假区、青少年儿童活动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设施农业区、有机农业采摘观光休闲区七大区块。 2景观特色与结构园区呈现完整而富有层次性的空间结构体系,主要以五阳湖和湖中花果山为中心来组织景区景点,构建完善便捷的游览空间系统。 2.1游客接待入口区游客接待入口区由入口广场和广场型迎宾大道组成,迎宾大道两侧各列12根二十四节气浮雕文化柱和12根高杆太阳路灯,向园区内延伸,地面铺装采用花岗岩彩色蝴蝶图案,色彩和谐统一,与周围植物形成完美的结合,突出农耕文化主题,给人以大气好客的印象。 2.2管理服务加工区管理服务加工区主要通过参观、交流学习,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的景象。 2.3滨湖观光游泳活动区滨湖观光游泳活动区以五阳湖和室外游泳池为中心,创造丰富的水景形态,挖湖堆山,既增加了园区景深,丰富了园区的天际线,又提高了观赏视野和角度,弥补了农业园区内地势平坦的缺点。花果山上遍植乔木、花灌木、草坪和露地花卉。山顶观星台是夏季夜晚孩子们数星星的好地方。山下湖心岛是生肖广场、儿童天地、亲水长廊和平台,这里是少年儿童进行素质训练、拓展、野营、登山、休闲游憩活动和童趣镶画的乐园。另外,在五阳湖西面规划室外游泳池,满足游客夏季游泳、嬉水、亲水和冬季溜冰的需要。 2.4农耕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设计军垦文化小广场,通过农具古今博物馆、军垦文化墙、军垦犁雕塑、记事柱、组雕等时空隧道,展现了军垦人艰苦奋斗、屯垦戍边的丰功伟绩,纪念军垦人“热爱祖国”和“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知青小屋周围种植农作物、蔬菜、瓜果等植物,适合游客进行农事活动,是游人放松、休闲的好场所。为游人设置了一定量的农具和各种工具,游人可以亲手尝试务农的滋味,并且亲手采摘劳动成果。游客可以在这里做农活、品自酿葡萄酒、品农家饭、体会淳朴的民风和农家乐趣。使久居大城市中、厌倦了大城市生活的游客心灵得到净化和彻底放松。 2.5设施农业区设施农业区由智能化玻璃温室、物理技术有机农产品生产大棚、有机农产品展示销售厅、有机生活体验馆等组成,智能化玻璃温室主要用于育苗、花卉新品种的养护与展示,游客在此主要参观现代化大农业景观。 2.6休闲度假区休闲度假区紧邻着五阳湖是园区的接待服务中心。植物配置上,该区采用了较为高档的树种和乡土树种相结合的种植形式,同时安排了高标准的阳光草坪、网球场等设施,将此处装点成为一处林木葱郁的田野休闲度假休憩地。在休闲垂钓湾周边设垂钓平台,池中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在观景平台处的水边茶室观景和品茶,这里四面皆景,形成“佳景四面”的景色。湖堤附近种植有垂柳、蟠桃等树种,沿着湖堤行进,沿湖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长堤烟柳、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观。人们在这里观光、垂钓、休闲,可以彻底放松心情,修养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风光。 2.7有机农业采摘观光休闲区有机农业采摘观光休闲区分为花卉种植区、果蔬品种展示区、有机果蔬认养区、有机果蔬生产区、苗木展示区、葡萄品种展示区等6个亚区。区内道路系统完善,主次干道四通八达,游客可以到达每一个角落,游客可以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化的国营农场并立的奇特画面。在此开展游客亲手种植、采摘活动,体会到种植、采摘的乐趣,丰收季节来临,游客可以免费品尝自己亲手种植采摘的水果,给久居大都市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提供一个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机会。充分享受种植、采摘乐趣将是一大特色。 3道路交通规划为了增加园区的可达性,入口处设置小广场,直接连通园区主轴线,保证了园区的可通达性。园区主入口景观大道总宽16m,中间为12m宽广场型花岗岩车行道,两侧各2m宽人行道,园区内主干道宽7m,次干道宽5m,连接各个分区,在核心区形成田字形路网,并和园区外围主干道衔接,园区道路通行电瓶车、马车和自行车。还设计有无障碍游步道,使游客可以自由地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游览步石小径采用自由式,曲径通幽地联系园区内各小广场、游步道。根据园区现状及规划特点,满足游人游览集散、消防、运输等功能要求,同时也是电瓶车、马车的主要运行线路。在会展中心前设置园区集散广场、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生态停车场,以方便游客停车和人流集散。 4植物景观规划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结合花卉、蔬菜,再辅以多种观赏树林、果林、雕塑、小品、花境,丰富园区的园林文化,营造大片绿色,创造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观,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在植物景观设计上运用“适地适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则,模拟自然生态群落,按照上、中、下3层进行设计,营造层次丰富、景观多变、具有特色的农业观光环境。除特殊部位采用规则式种植外,大部分采用自然式种植,力求接近自然。以春花、夏荫、秋叶、冬干的植物四季特色为主基调进行设计,种植观花、观叶、观果等不同类型的植物,采用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结合、平面和立体结合、乔木和灌木结合、灌木和地被结合等多种形式,形成结构丰富、层次清晰、千变万化的季相景观。 三、结语 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是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以现代有机农业生产为中心,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当前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激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市民希望到郊区观光旅游,这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城郊观光休闲农业的市场,同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采用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方式,集生产、示范、推广、观光、休闲为一体,以“农业科技带动休闲观光,以观光休闲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先进理念将给游客带来深刻的印象。该项目强调和城市新区发展的关系,注重园区的整体定位和策划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塑造都市农业观光环境,构筑出“城市-近郊区-团场-田野”的农业观光休闲系统。 作者:熊培东单位:乌鲁木齐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美术本科论文: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美术学本科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地位不对等,即专业基础课地位不受重视,这直接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客观环境下,怎样改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地位,作者在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当中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教学方法 造型 观念 实践教学中,笔者针对班级的一些情况,在课程开始前有了一些思考,着重解决教学能否从新角度、学生的主观态度是否能积极配合、学前知识量能否根据需要给予串联为这一课程服务,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和互动。 具体到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因为它似乎距离专业课较远,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充分激发出来;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紧密度不够。 这一课程是民间美术造型课,侧重在观念引导人的造型,是艺术设计学生未来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关形式和观念的意义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以下经验: 强调本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举例说明一些典范作品与民间美术观念造型的联系,使学生在一定高度上重视这一课程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优劣作品中的造型特点及感人内容,说明作品中哪些内容和民间美术的内容有联系,使学生有一种“土东西也能登大雅之堂”的感觉,这在潜意识加强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视这一课程,从而为课程的深入开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决定其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单纯的造型出发,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得到一个或多个有创意的造型,是创造性思维观念引导下的个性化结果,而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个碗,其口是圆形的,但它的底部却是直线的”,这是民间美术造型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民间美术的一个观念:“碗口应该画成圆的,这是为了能盛入东西,而碗底应该画成直线的,这是为了能放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从客观、现实出发表现的一种造型观念,即现实是不能改变的——碗口是圆形的,画到平面上也一定是圆形的,如果画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就不对。这种观念在古代埃及、印度等文明中也普遍存在,如埃及人画池塘,池塘是椭圆形的,池塘边上的树是围绕着池塘边立着生长的,那么在平面绘画中,埃及人也会将树画成围绕池塘边立着生长的样式,而不是西方绘画中通常的一点透视法画出来的样式。再如印度绘画,有时候画一个侧面人物,本来只能画一只侧面的眼睛,但为了求全,艺术家往往把另外一只眼睛也画在那只侧面眼睛的旁边,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民间美术当中比比皆是,楼梯口的透视在画面中可以是近小远大,因为它不是生活中的焦点透视作用下的物象。在民间美术中,画在纸上的碗,不是被某一个视角固定的碗,而是从各个角度抽取出来的观念意义上的碗。按照西方绘画的理论,这是简单造型的立体主义(是否立体派的产生也运用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视觉内容的创作,是观念作用下的结果,具有功能的作品产生。这种功能存在于人们见到的物象,并且自然地被经验衔接在头脑中,因此创造的思维需要大量造型观念支持,这些观念的运用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有很多,而且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学会使用它们。 用民间美术造型思维去思考,重新审视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西方美术史时,我们总是按照西方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能否按照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在让学生看法国现代主义画家塞尚的绘画时,学生发现他的绘画的视角不是在同一个角度取景,这些和传统的中国画的画法相似。这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全方位空间”思维方法可以解释,即同一画面有不同的视角组合在一起,这与吕胜中在《造型原本》中总结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思维方法相符。有的学生认为挪威画家克里姆特“母与子”系列作品,按照吕胜中的“时间与运动”理解,表现人从出生到老的过程。在西方的“观念艺术”中,观者与作者的参与、互动是一大特点。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剪纸能人剪了一位手拎七星秤卖鱼的场面,有人开玩笑对作者说只有卖鱼的,怎么没有买鱼的?作者说谁看他的作品谁就是买鱼的……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互动的概念,学生也做出了许多好的作品。如学生张思明的作品《无题》,内容是一个男人挥拳打自己的影子,却被自己打倒。这个学生是利用影子的造型方法反映民间“以虚为实”的观念进行创作,说明人应该不断和自己斗争才能发展;学生袁东明的作品《错乱》从民间美术中“信天游”的造型手法得到启示,反映了“秩序与混乱”的观念意义等。 从本质意义来说,年轻人多有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最前卫的东西,也就是说具有先进性,他们在享用这个时代生产的社会和文化财富,并利用这个时代产生相关的新观念去思考,要了解他们这些知识的背景下,与有意义的观念结合,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贡布里希曾说,社会发展不是技术上的进步,而是观念上的进步。观念意义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旧的观念让人迂腐顽固,新的观念使人开明进步。时代要求我们有新鲜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观念,而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去体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设计色彩;实践;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苏州科技学院色彩课程改革于2008年立项,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学思路、内容、方法和规律,建立具有较强学术内涵和应用价值的课程架构。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专业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上的探索是本人研究的重点。 基于调查研究,本人认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对于设计色彩训练与造型表现的形式,并未有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由于涉及色彩与色彩构成之间本来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如果不能在色彩理论认识和造型表现的形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有可能混淆于色彩构成,造成观念上与教学上的混乱。 因此,只有理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形成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模式,才能有效促使设计色彩教学与其专业特性的衔接,充分发挥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不单单只是对色彩基本原理、基础知识、造型塑造表现上的认识,更要注重它对设计专业主体课程的引导作用,从色彩教学的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训练。 二、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更多应用的是主观色彩,针对学生主观色彩意识的树立、色彩审美情趣个性的培养和自主驾驭色彩的表现能力的锻炼就是设计色彩教学的方向。过去的教学一般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构成理论为主,当时很多人认为设计色彩教学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附庸,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设计色彩应该是设计课程的基础,它为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设计思维与审美意识及造型表现的功底。 因此,针对上述分析及本科学生特点,本人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针对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色彩认识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结合对20世纪不同派别和风格的绘画大师经典作品的剖析,为学生讲述基本颜料色的属性、品性、类别知识,让学生对颜料色有一个全新的、理性的认识,了解颜色衍生和梯度变化的规律。 2.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精读其局部的色彩语言,如形体结构与颜色明暗法的语言合理转换关系、形体结构与颜色的强弱变换的平面化语言、颜色冷暖在形体构造中空间推移关系等,通过局部色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色彩在画面中的形成原因。 3.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感知色彩。通过临摹分析画面色彩的色性,认识色彩作品结构中的基础色、派生色以及不同色域之间的渐变关系,理解色彩结构中的颜色固态和流动的关系,使学生明确色彩形态结构中的明度秩序关系和色彩明度和梯度之间的关系,形与形态的关系。 4.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解读色彩。认识色彩结构中参与组构的每一块颜色具有的形状和大小对比关系。理解特定的色彩构造具有的整体形态结构关系,来让学生理解色彩画面构造视觉扫描路线在画面的锚定作用。 5.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表现色彩。理解色彩构造是一次主动的绘画过程,理解色彩现象中具有颜色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对比关系,形状与大小之间的关系,形状具有的方向性和颜色具有的强弱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吸引与排斥的关系,理解色彩构造之间的色域与色域转换以及颜色的渐变推移关系。 设计色彩课程是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能够达到应用色彩规律设计、整合自然色彩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感知,以提炼、归纳的手法练习,并借助这个训练过程,体验、掌握设计色彩的内在规律,具备对纷繁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具备对物体立体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塑造能力;具备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的能力,为后续的课题训练做铺垫。通过写生课题,结合摹写大师作品的色彩经验,自由表现色彩,全面提高对于形与色的自我借鉴、转换及造型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对组织色彩能力的把握,激发学生的观念性的视觉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为后续的设计课程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 针对本科设计专业学生特点,鉴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在设计色彩课程训练中强调的重点要有所差异,但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激发式的教育手段为主,培养学生在写生色彩中的主动性。 本人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全体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法,讲述色彩的基本知识,明白色的由来和色彩的三大属性;展示大师作品图片,带领学生认识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并布置练习任务;二是实践练习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单个的辅导。练习的过程分为两步,其一熟悉颜料色的性能及颜色混合的规律,通过单个物体写生,注重调色盘里颜色混合链的形成,在原始色彩的基础上去发展新的颜色和色域。其二以临摹的方式,深入学师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三人一组,合作研究,分析画面无彩色和有彩色的价值,冷色和暖色在画中的作用;感知物象色彩语言所构成的形体轮廓和结构具有的内在凹凸变化所导致的明度转换关系及空间转换关系,用纯平面化的色彩语言构建新画面。其三结合作研究的经验,以写生的方式,单独完成命题作业。根据所给静物,自由组合,合理构图,以主观意识运用色彩的属性客观的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关系及空间关系,最后形成画面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性和观念性。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训练调色。调色是学习设计色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调色就是认识颜料色色相、明度、纯度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一个实践过程,有利于感性的吸收和理性的分析。 2.通过写生单个物体,积累新的颜色混合链产生的经验。一是限色练习,通过颜色控制在不同的蓝与无彩色构成画面。二是根据写生对象所呈现的色彩冷暖变化,依据色彩调和的规律,扩展出多种不同品貌的冷暖颜色链。 3.在学生做完上述练习后,对颜料色的基本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积累了颜色混合规律,对色彩的三大属性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为进一步对色彩造型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小组合作方式欣赏、分析、临摹大师作品,感悟解读大师作品的色彩组合奥秘。 4.了解大师作品中有彩色和无彩色的结构形式分布,进一步对色彩中具体的形态结构和明度结构所展现的色彩语言进行学习。要求根据塞尚原作,以小组分工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各自总结画面,并互相讨论。 四、成果总结 通过两年的设计色彩教学及总结、讨论、改革及再实践,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本课程教学有了明显的成效。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之前的学习偏重于写生色彩,因为时间限制,学生自己信心不足,自认为没有“色感”。而上述方法能使全体同学得到针对性的色彩锻炼,使其不再惧怕写生,信心十足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本课程主要针对设计专业新生,与之前的色彩学习方法有了大的变化,从死记硬背式的模式色彩训练到初级的调色练习,使其在色彩认识的兴趣上有了改变。从临摹到解读大师作品,由不懂大师作品的色彩形态表现到逐渐看懂的过程,使学生充满好奇并表现积极。 3.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注重自主设计意识的加强,缩短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距离,同时还使学生研习了许多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在有意识的色彩语言解剖中,无意识地学会了品味高尚作品的手段。 设计色彩以培养设计人才为主要目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色彩训练,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设计色彩课程的训练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主观视觉思维方式理性地创造具有色彩空间、色彩意境的画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组织色彩的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美术本科论文:广西高校美术类本科生心理特征研究 【摘 要】近几年,由于大学教育逐步向普及化教育发展,加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普及、高校学习费用增加的同时,艺术生这个群体也随之不断的扩大。然而,对于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盲区。由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明显的专业特点,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成为近些年各大院系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当代艺术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利于高校开展各项艺术学科教育。 【关键词】广西高校 艺术生 心理特征 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高校艺术生的人数逐年扩增。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思想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又要注重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对于广西艺术生来说,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解决昂贵的学费。广西一直以来趋于全国经济水平以下,并且全区高校中艺术考生占大多数,所以高额的学费成为艺术生求学路上的第一道坎。虽然目前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贫困学生高度的重视;在各大高校开设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面对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许多学生仍然表现出学习情绪不高,对未来不知所措。 另外,广西整体的教育水平较全国来说相对偏低,由于经济环境、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在广西开展艺术类教育显得尤为困难,造成了广西高校中许多艺术生对于新兴的艺术形式、艺术活动了解甚少,使得很多艺术生对于本专业的知识构造以及发展前景不太明了,因而产生了不安感和失落感。 为此,对广西高校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了解广大艺术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各高校艺术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搞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师有着极其深远的作用。 一、广西高校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身心特点 广西地区地处祖国华南,占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但整体经济水平不高。这对广西高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术专业学生作为广西高校学生中的一个整体,直接影响广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身心健康,而美术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较其他专业学生又有其特殊性。 (一)学习生活压力大 美术专业学生因其专业特点,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兴事物。但广西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这就造成各大高校的学习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美术类专业而言,新的艺术设计潮流,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眼光。通过对广西几所本科院校的考察,了解到广西高校中的美术专业教学的开展有其以下几点欠缺:教学基础设施欠缺;师资力量的不足;缺少外部交流等,这就造成广西地区美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就业压力较大。 再者,由于美术类专业的学费比普通专业的学费高出很多,因此美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自然要比普通专业学生的压力大很多,另外美术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开销也比普通学生要大。因此,不少学生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无法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这对美术类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自律性不强 美术类专业本科生思维活跃,往往对某件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自身要求较为松散,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较为随性。加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发散性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自主实践的课程,这样导致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随意性逐步养成,经常会以自身的需求和对事物的感悟作为学习工作的主导。 (三)集体荣誉感不强 首先,由于艺术创作追求的自由与唯美,艺术手法追求的创新与个性。所以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虽然真诚,但往往自我、冷漠、不关注集体活动,少与人交流与沟通。 其次,由于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生活状态单调,很多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美术专业本科生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和独立的专业创作,导致生活内容的单一。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活动,交际面相对狭窄。 二、如何加强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数量也逐年上涨,在这一情况下,关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这使得我们教育者要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类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专业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对于美术类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对专业老师有较强的认同感,在进行学习生活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产生共鸣。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应简单的进行思想交流活动,应该通过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了解其生活状况、学习状况。思想教育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 (二)加强管理与引导,发挥导师作用 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应生硬的进行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特性和喜好,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完善,提高每次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并学会总结。将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窗口,对于少数家庭贫困的学生应该时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并给予一定的社会援助。加强这类学生的性格引导,增强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关注,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群体的关注也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充分认识。对于一名艺术教育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与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祖国的发展运输更多的有用人才。 美术本科论文:学前教育系本科层次美术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摘 要】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本科课程中的改革方案,最后提出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在2012年2月召开的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工作会议上,通过以项目促改革,我国学前教育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国幼儿园增加1.6万所,在园幼儿增加400多万人。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尤其在舞蹈、音乐、美术、英语、管理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缺口较大。因此,我们成都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系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景,培养立足本地区,面向全国,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外,还要具备美术基础、儿童画、幼儿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及音乐舞蹈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做到既能熟练掌握又能灵活运用美术等各种技能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实施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提高幼儿园各科教育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理论学习,轻技能培养 在目前学前教育的专科层次课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每周2课时的美术课学习,只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能画简单的平面形画,能做简单的手工;这显然不能适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在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及“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能够在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相关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教学中,我们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比重进行改革,进一步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美术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才能适应本科学前教育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特点。 (二)目前各高师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技能课教学中,一直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各年级学生在每一学期应达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评价方案,都只是按照本学校任课教师擅长和喜好的课程进行美术课教学,存在着盲目、单一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本科培养上通过对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三)教材建设缺失 就美术基础这部分内容来说,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专业理论与技巧,对于学前教育学生都太难,内容专业性太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类高考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或美术基础较弱,这就让他们对美术学习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 (一)增加美术课的课时 一、二、三学期每周2课时的美术基础学习,四、五、六学期通过选修形式,美术基础好的学生每周4课时,其余学生每周1课时。美术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要经常进行练习,如果长时间不动笔、不动手,会“手生”,学生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大量实践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可以细分为:《美术基础》(包括平面形画、素描、色彩、装饰色彩四部分),《儿童画》(包括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与应用》(包括编织、泥塑、布艺制作、剪折纸、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制作六部分)。三大块的构成,既突出了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加强了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 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在专科美术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对美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美术课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在评价中,既要看到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又要看到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一个新提法。其中,后者的提出与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有直接关系,具有深远影响,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必须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为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正是美术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忽略这一点,就会把美术看成只是学习技能的学科。因此评价体系的完善还要从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审美情趣这四大方面入手。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教材 应有别于美术专业学科的美术教材,需要学习多种形式的绘画类别,但不易太深;需要囊括平面形画、素描、水粉、水彩、图案、国画、装饰画等。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等,要配备针对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PPT授课讲义、知识点的Flash动画、插图的电子挂图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教师节约备课时间,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路 强调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美术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教师要充当课堂的组织者,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调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强烈欲望。”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设法为学生创设情景,创造机会,让学生实现这种愿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先示范再要求学生模仿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只会照葫芦画瓢,脱离了教师的示范,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艺术的创作。例如,我在教《黑白装饰画》一课时,不是先讲解、示范,再让学生动手绘制,而是先出示大量黑白画作品,请学生自己看都用了哪些元素和形式构成,再请学生讲解对黑白装饰画绘制方法的认识,我只是对学生的讲解进行引导和归纳,比如,黑白装饰画有哪些颜色,点、线、面在画面中是怎么表现的,等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明确了画黑白装饰画就如同画素描一样,首先要把握住黑白灰的关系,再对点、线、面进行创造性的变化,比如点的密集与疏散,大点与小点的排列,直线、折线、曲线的不同排列,都会形成不同的面,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改变了学生不动脑子、不去体验和感受事物的习惯,使学生不再忙于用笔在素描纸上按部就班地摹出一张作业,而是更多地去体验对象的特点、美感和意义。此时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毫无顾忌地画出所想、所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即使同一个图案,但由于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排列,对黑、白、灰色彩分布的比例不同,也会形成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学生只要掌握了黑白装饰画的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把看到的、喜爱的任何图案、图形加以创造,绘制成一幅精美的黑白装饰画。通过调整教学程序,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创造性。 (二)设置美术鉴赏课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专科层次的课程中几乎不涉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导致专科毕业学生几乎不具备美术鉴赏的能力,更不用说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学。因此增加开设《美术鉴赏》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积极创作,开设作品展 幼儿园的玩教具基本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完成,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学生具有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力,能把生活中看似没用的东西通过想象,制作成为幼儿需要的玩具或教具。因此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每学期开设1次汇报展览,一方面是对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测评,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积极性。每位学生都要选出一到二个在这学期自己认为不错的绘画作品或课堂作业参展,通过对学生美术作品的展示、评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和创作冲动。 美术本科论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内容摘要】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文章针对当前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优化 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包括课程设置和宏观教学过程。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原则、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指导下,通过整体优化,形成升级、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是,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与基础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登上讲台后出现了人文素养不足、专业技能狭窄,教学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究其缘由,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受传统美术学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原有“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师资的工作母机,理应深情“凝望”基础教育需求,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做好服务工作。在新课程知识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何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才能满足基础美术教育需求?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就成为了必然。 二、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症结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 传统“教师教育”的概念一般界定为教师对教育科学原理、普遍的教学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这其中,对“专业”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为一种现代主义(技术主义)的范畴,狭隘地将“专业”定义为一种静态的、僵化的、有待教师被动掌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框架,这往往会在无形中限制或削弱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或自主权。基于这一考虑,此次课程设置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认知,课程弱化传统技艺传递与训练式的美术教育范式,而强调教学培养方式的“探究取向”。课程培养方式力争实现“基础拓展、研究导入、创新引领”,提倡“学生成为研究者”,这是当前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事师范美术教师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从教育观的最根本来充分认识美术教师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把握师范美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本质,彻底改变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倾向专业美术工作者而不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认识它的终极目的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作用于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要把握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地位,要看到美术“育人”的终极目标与育人功能,即育人价值和育人本质。只有如此,才能从客观存在的本体事实中全面、准确地把握师范美术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性质与内涵。 2.教育内容方面 现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失或设置结构不合理。第一,过于强调方向性。现行各高校美术技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并不少,许多院校的美术技能课程都占到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但为什么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美术技能课程学习集中在绘画类,设计与手工制作类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设计类课程开设面窄,有些是作为任选课开设,手工制作类课程除雕塑课程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从而导致高校美术技能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要求的脱节。当今,基础美术教育需要的是美术技能宽广型的教师,而不是美术技能专攻型的画家或画师。第二,师范性不强。师范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师范性”。如果丢掉了应传授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也就等于否定了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存在价值。强调师范性,就是强调要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要克服课程单一性,丰富和扩展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师范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一种多元性的组合,考虑课程内容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便更完美地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师范美术教育目标的互动关系。第三,人文素养缺失。我们曾对湘版初中美术教材做了分析,初中美术课程所涉及的边缘学科达到了19门,其中人文课程占11门,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以及除美术外的艺术学科等众多领域。初中美术教育多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求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却未有体现,除去几门基础的公共必修政治素养课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屈指可数”,如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次数最高的文学课程,在调查的高校中设置与之直接对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 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 1.针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精心设计、优化课程模块与课程内容 师范美术专业课程要促进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加强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课程设置必须将教育目标具体化,即改变原来专业课程远离中小学教学需要的现象。在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课程的学科系统性,一方面,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性不强,部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相关性课程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忽略了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会有很多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特点,必须着力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通过“课程集成联动”解决这个问题,即破除原有按学科设课、内容重复、连贯性不强的弊端,实现部分课程整合、重组,达到连贯、互动的效果。 课程以模块组合的形式设置,是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与多样化的矛盾、保持课程体系的弹性的有效方法。课程设计实施模块化,模块的执行形式设计为“平台+柔性模块”。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平台、实践创新平台,柔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等12个模块(表1)。 美术本科论文:高校美术学专业外国美术史本科教学方法新探 高校外国美术史教学承担着提升美术类学生艺术理论素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思维、推动基本技能发展等重要任务,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史教学主要有两个层次——研究生阶段和本专科阶段。本专科阶段的授课对象又可分为艺术理论专业学生、非美术类专业学生和美术类专业学生三类。本文所涉对象主要是最后一种。 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美术史教学在教材选择、讲授侧重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都应有所区别,正所谓“因材施教”。艺术理论专业的美术史课当然是理论性最强;非美术类专业学生主要是综合类院校公共选修课上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技法和基础知识比较陌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倾向于艺术鉴赏,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为导向;美术院校和美术科系本专科学生普遍重技能轻理论,甚至对美术史这样的必修课也较为漠视。 外国美术史这门课较其他课程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尽管国内各院校在课程教学模式、教材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归纳出“四结合”教学法,即“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外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与发展,使外国美术史充分发挥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理论课的价值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得相当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与动力,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曾谈到这点:“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①外国美术史不同于中国美术史,它几乎涵盖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国的美术,除了需要重点讲授的西方美术以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都有所涉猎,以适应全球美术史观的教学要求。外国美术史内容多、材料杂,学习与记忆难度较大,如果美术史教学只是以史为主、照本宣科,将讲授仅仅局限在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鉴赏上,课堂教学未免内容浅显、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适当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及趣闻轶事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强记忆。再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补充一些文化史的知识,其中包括神话、宗教、历史、风俗等大量的文化资源。例如,在讲古希腊罗马美术的时候加一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讲欧洲中世纪美术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基督教文化知识,等等。将美术史与文化史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授课生动有趣,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愉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平时注意搜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如《埃及秘辛》《特洛伊》《角斗士》《迷恋莫奈》《梵高和提奥》等都是很好的辅助资料,不妨截取一些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当然,美术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层面,鼓励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对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 如果在某些部分采用比较法会使讲授内容更加鲜活。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柏林大学举办艺术史讲座时,同时用两部幻灯机给学生演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然后讨论它们在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他的演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了大量的听众。②灵活运用比较讲授法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和跨文化视野的拓展。比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比较是指将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放在一起分析,就会清晰地看到一个艺术家或一种风格流派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横向比较是指将不同作者、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对照彰显各自的艺术特点,加强学生的领悟力。在外国美术史中,处处存在着可比性,如古希腊雕刻与古罗马雕刻的比较,日本浮世绘与梵高绘画的比较,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艺术的比较,现代派雕塑与原始雕塑的比较,等等。例如,外国美术史上的《大卫》雕像不止一尊,多纳泰罗、米开朗琪罗、贝尼尼的作品各具代表性,如果把他们三人的《大卫》雕像同时展示给学生,就会清晰地显示出各自的特色。《最后的晚餐》也一样,虽然题材相同,但由于画家的画面处理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三、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 外国美术史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人文、历史、美学、哲学等都会牵涉,仅仅一本教材是不够的,这就使得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知识性。但是,教学对象不是搞理论研究的,而是从事美术创作的,如何使课堂讲授既深入浅出又能与他们的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才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而来,应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讲授者不妨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增加些技法分析。例如,在讲西方油画时,如果对一些优秀画作的构图、色彩、画面处理等方面多加分析,这样不仅会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其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史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学生没有直接感受体会美术作品的条件,所以只能借助于图像,教师在制作PPT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图片质量,力求选择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图片,不妨在印刷精良的画册上翻拍,因为在无法看到原作的情况下,拙劣的图片会产生误导。再者,结合当代艺术作品分析一些优秀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维更加通达。 四、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都是在课堂上,课堂讲授的优点是可以浓缩庞杂的教学内容,便于整合、比较和归纳,不足是学生缺乏亲临艺术品和艺术遗迹的现场感,感性经验缺失,细节也不易观赏,材料、肌理等触觉感受更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开课期间可安排一至两次观摩活动,并让学生写出观摩体会。但是,外国美术史的学习毕竟有地域方面的局限性,国内几家博物馆的收藏也有限。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应当克服困难,尽量为学生提供观摩原作的信息和机会,使他们走出课堂,近距离观赏实物。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教堂、清真寺,或参观国外来华艺术展等,面对实物分析讲解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外国美术的魅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总之,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巴班斯基说过:“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现代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只要努力探索教学新思路,改革旧模式,外国美术史教学就一定能从单一的教学方法中辟出新径,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正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主要形式、教学原则、实行要点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实行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并对发展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 本科 导师制 探索 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但作为一种正在建构中的制度,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一、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 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成为具有创造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新时期艺术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显然,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很有建设性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培养新时期需要的艺术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学习的目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我国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主要形式 (一)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实行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是高等美术院校的一种常见形式。其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应该是发展得最快的,他们基本实现了工作室制,根据专业方向和导师研究领域的不同全院共分了十几个工作室。在学院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各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或者说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 (二)科研创作辅导制度。 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开发设计深度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外作业,积极参加各种美术与设计创作竞赛、评比活动;协助导师完成横向科研任务,主要是指社会上的设计和制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与社会上各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做到学有所用。 (三)全程辅导。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参加竞赛、科研创作进行指导,培养德、才、美、育等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模式,加强高水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导师指导形式上,可以“一对多”,也可以“多对多”。在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上,既可通过“学校导师工作日”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沟通。 三、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教学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是个性化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 (一)导师在专业教学阶段的引导过程中不要把写生课与创作课在概念上截然分开,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个性开发的过程,教师是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而非强制式教学。非设计类写生课可以带有主题性;设计类专业课则带有案例性。比如油画班画半身写生可以规定要符合话剧雷雨中的一个场景中人物的神态:设计专业预算课可以根据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做一套预算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去钻研、去动脑。 (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导师制,都要求导师能站在专业学科理论的高度上把自己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同时吸呐美术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影响学生,使他们在素质教育和其他知识拓展能力上不断提高,触类旁通,以此来宏观把握教学。 (三)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 四、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行要点 由于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清晰,对“本导”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数量不少,但真正落实的不多。笔者认为,当前在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不应该是摆设,要落到实处。许多高校制定本科生导师制,但对导师制如何实施,如何考核和计量导师的工作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导师制难以有效落实。一方面,对本科生教学和培养重视不够。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和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另一方面,缺乏导师制实施的工作程序与考核制度,这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首先要对本科生导师制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才有望有效落实。 第二,选聘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的导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合适地选聘导师机制,保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乐于奉献的老师走上导师岗位。对于有资格做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人数远远不够的高校,可以暂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或者在条件具备的院系部分实行,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部实行。此外,指导学生数量较多的研究生导师也不应该再担任本科生导师。当然,一些研究生数量比较少,教学、科研任务不是很重的教师可以兼带一部分本科生,但数量一定要少于专职本科生导师所带学生数,这样才能保证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界定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研究生导师的不同职责范围。本科生导师是专业教师,主要以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主,以思想品德等其他辅导为辅,可以是不同班级或者专业的,对学生进行个人引导教学;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以思想品德指导等为主,学习和专业指导为辅,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集体管理。本科生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样,应该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动手能力及研究能力为主,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为辅。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的考核也应以专业指导为主要考核指标,其他方面的指导为参考指标。 第四,把握美术本科导师制自身发展的特点。导师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要区别对待,对美术专业的性质、状况、前沿和有关动态等要有清醒的把握,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对长期形成的现有教学模式的全面改进,使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艺术前途的长远发展,让他们一毕业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需要,成为新时代有用的美术人才。 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机遇,同时因其迅猛发展和大量扩招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育大众化时期继续培养美术专业精英人才,已经成为美术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全新课题。高校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发展无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最好契机,我们期待着高校一种良性发展的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得到更深入更广泛的实践。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求 2009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动漫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预计市场空间为每年1000亿元,但我国动漫产业与美日韩等动漫强国相比,差距明显。 蓄势待发的中国动漫产业求贤若渴,由此带来动画教育热潮涌动。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的93所到2007年的447所,4年间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加了4.8倍。快速增长的数字显示出中国动漫发展高涨的热情,却也暴露出缺乏理性的一面。仅2009年,全国20―30所高校同时新增的13个专业就包括动画专业。 全国1000余所院校加之各类动画培训机构产生动漫相关专业学生47万人。人才培养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制作型人才多,策划、创意、营销类人才少的现状。多数学校开设动画专业存在盲目性,缺乏思考与市场定位。 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首先是上游缺少高端的创意、编导、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场营销、国际授权和等方面的人才;其次,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和院系发展速度过快,部分动漫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和硬件水平都较低,造成毕业生数量剧增,但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却相对缺乏,大部分毕业生的形象设计、编创能力较低,多处于模仿阶段,缺乏创意。在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千余所院校(包括中专及中专以上)中,多数仍在培育制作人员,使制作类人员过剩、创意及管理类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才整体结构失衡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备的问题亟待改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教育体系,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需求。 在近年的研究与实践中,笔者立足市场需求及动画生产环节,深入思考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等,重点提出了“分层板块式课程结构”等理念,促使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更新观念,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电子工程、自动化和机械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者衍生专业,涉及了文、理、工三大学科方向,由于该学科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考虑上博而滥,甚至于混淆学科自身概念,缺乏自身培养特点,似乎是培养了能适合任何岗位的人才,其实根本无法胜任任何工作岗位,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忽文忽理,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行使。 我们对当前动画市场用人标准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系统分析,立足美术类生源的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点,力争做到错位化、阶梯化、模块化、联动化、动态化。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实现五大培养指标:造型基础、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技艺兼顾、团队意识。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思路 1.错位化――强化创新型、创意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安徽省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塑造体系。 2.阶梯化――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分步骤、有计划地逐步解决问题。 3.模块化――将课程分解为五大模块,从而更为清晰地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便于教学的掌握与分析。 4.联动化――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公司实训“三位一体”,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5.动态化――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以市场为人才培养的坐标轴,适时、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五级指标 1.厚造型基础。打好深厚的造型基础是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本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2.重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动画专业人才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育人义务。 3.拓创新思维。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价值便是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宽度、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 4.求技艺兼顾。所有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其检验方式就是就业,因此一切都是立足于就业方向。 5.立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是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课程作业在一、二年级强调个人完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动画生产所有环节中游走一圈,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小方向定位;三年级开始强调团队合作,有助于个人在各自的强项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符合设计专业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早日树立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就业及个人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三)培养方向上的“小方向与大强调”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需考虑课程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从行业、市场反馈的信息中,找出知识结构链,构建课程框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删除、增加或整合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明了、教学内容丰富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学科比例、教学课时合理规划,灵活掌握,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可塑性。调整好专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方向、专业基础、专业实践等课程设置比例,不能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强调“全才”的引导,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差,缺乏教育的指导性。 动画专业知识结构涵盖面广、更新迅速。课程设置要有意识地针对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每一门课程要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化成一方知识结构;尤其在专业课方向上,明确教学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实际设计项目的解决。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做一些调整,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按照“二二”制,即自学生三年级开始进行学科方向分流,控制每个学科方向的人数,达到一专多能、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分层板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时空维度上的“四阶段分层培养” “分层”的概念,即四年阶段的分层培养。一年级打造型基础,二年级打动画基础,三年级打创作基础,四年级实现与市场完全性接轨。 一年级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如动画造型、动态速写、场景速写、人体解剖课程等,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造型问题上,这也就是学生通过美术专业考核进入该专业的主要优势点。在此基础上辅以专业了解和欣赏性质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动画概论、动画欣赏等课程,建立学生对于动画专业的基本认识。 二年级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如二维手绘表达、二维动画软件基础、动画运动规律、二维动画短片创作基础、雕塑、三维动画软件基础等课程,主要集中解决学生在进行动画学习环节中的基本制作问题,是从基本造型意识向动画制作意识转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辅以专业理论课程――动画史,从而实现动画创作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年级安排专业创作课程,如动画剧作、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非线编辑、后期特效等课程,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对于动画的整体认识和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辅以联合作业、动漫产业概论等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其对于动画创作的整体驾驭能力。 四年级安排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专业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等课程,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与市场的有机接轨。 (二)知识结构上的“并联式板块结构” 课程模块化:一个核心模块、三大依托模块。 1.专业核心:动画类课程 相关课程:手绘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分国别动画研究、原画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本创作、二维软件基础、三维软件基础、Flash动画、动作设计。 2.三大依托 (1)美术类课程 相关课程:美术名作欣赏、民间美术研究、素描、速写、雕塑、风景写生、图形想象、构成基础等。 (2)电影类课程 相关课程:数字影像、动画表演、视听语言、音乐欣赏、经典动画导读、后期合成、音乐与音频制作、故事类型与策划。 (3)人文类课程 相关课程:安徽文化、人文概论、文学作品分析、文化产业概论。 (三)评价方式上的“开放式与反馈制” 1.考核方法:技法课程现场制、独立作业展览制、联合作业汇报制 素描、速写、插图漫画设计等静帧画面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即举办展览,展览现场评档组予以定档。 二维动画软件、影视后期等动态视频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以公开放映、学生介绍的形式予以定档。 采取作业展览和课程作业汇报制,评分过程是开放式,上下届学生都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平行班级相同课程统一打分,以此确保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 2.评分方式:集体定档,教师打分;开放评分,及时反馈 其中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结课成绩需由评档组评定等级,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定的等级给予相应的成绩。评档时教师不少于三人,本班授课教师不参与评档。具体做法为评档组按照比例对学生作业进行优、良、中、差、不及格五档分类,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档组评定的等级给予具体的分数。开放评分,当场给予学生反馈点评。 三、实施实践教学新思路 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思路,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实现两大平台、三项制度,形成具备创新性、操作性、高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的“引进来”,就是将一些知名企业引入校园,开展实训课程。同时强化校内自身实训平台的建设;所谓的“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直接进入企业或者实训机构,了解市场规范,尽早做到思想上与市场接轨。 动画教育目前是动漫人才培养环节中较薄弱的,也是产业创新和产业走向腾飞的最大软肋。动漫教育本身的实力比产业发展现状薄弱,要依靠一个还相对薄弱的动漫教育来承担现在和向未来行业的人才输出重任,不进行前期的投入,仅仅依靠院校本身是不行的。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无法第一时间监测到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能更好地让院校接收到动漫的发展方向,缩短学生跟市场的距离,更好地实现动漫的开放性教学。 (一)两大平台 1.校内平台建设 (1)学校:工作室――公司 以工作室为基础形态,进行公司的雏形搭建,最终目标是实现学院公司,从而形成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意义上实现动画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 (2)公司:研发――生产线 积极鼓励公司在校内投资兴建项目研发工作室以及动画生产线。 2.校外平台建设 学校应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指定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聘请实习基地中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二)三项制度 1.导师制 实施工作室――导师制。配备基本设备,“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各一名,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制。每年规定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创作,未能完成的第二年补齐,如仍未能完成需在第三年全部补齐,如还未完成予以收回教师的管理及使用权。 教师可以招募学生参加个人的动画创作,也可使学生带着项目进入。打破年级界限,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以实际项目进行支撑。 工作室的建立可谓“三赢”: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良好的实践机会,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工作室中得到教学的实践,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应用;学校获得部分经济效应,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2.联合制 设立联合作业机制。从学生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定量的创作实践课程,以便给予教师相应的工作量进行认可。 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一次创作课程,也就是学生3年内必须参与动画创作及制作3次,要有3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可的完整作品。要求一次参与、两次主要参与,大四必须是担任主要岗位。 强调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机制,全面打造学生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 3.学分制 学生如需参与创作动画,实现绿色通道,根据学生在创作中的分工任务及完成情况由系内直接认定给予相应的专业分数。设立学院动画项目及基金。动画项目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将给予启动的基本资金,对于未能完成的,将收回经费。同时设立相应的成绩进行学分认证。 结合动画产业人才需求及流程中各环节的实质内容、具体步骤和能力要求等情况,认真思考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主干课程、课程类型与性质等问题,理清高等教育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美术本科论文: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 摘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美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国现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高师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质量。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合理、美术学科课程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等问题。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增加“设计基础”、“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关键词:高师;现状;问题;构想;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概况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美术师资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了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课程性质是:“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课程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课标中课程的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来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课标中课程的内容结构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新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改变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的弊端,调整了传统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大纲以美术门类来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本次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淡化了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改变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合格师资,因此,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对美术师资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定位与设置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 设置的现状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是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课程有: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等课程。华东师大硕士研究生李海英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高等师范教育教师课程研究》中,选取了中国大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显示:目前,在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中,通识课程约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人文课程缺乏。我国不同的高师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区别不大,其比例占总课程数的25%左右,这是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种普遍现状。 (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三类。学科基础课程有素描造型I和素描造型Ⅱ、色彩表现I和色彩表现Ⅱ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有国画基础、油画基础、色彩基础、版画基础、摄影基础、人体素描基础、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10门;专业选修课程有4个模块共48门,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专业课程占总课程数的50%左右,设计类课程明显偏低,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课程种类的多样性不足。 (三)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的现状 专业拓展课程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应用提高课程、理论提高课程等。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有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美术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约占总课程数的10%左右。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全面实施美术新课程的今天,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课程体系仍然过于重视美术技法课程的设置。 (四)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的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有教学技能训练(一)和教学技能训练(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写生、采风)、毕业论文等课程,占总课程的10%左右。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不密切。 培养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是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通过对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师美术学科课程的设置面窄,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过于偏重于技法,没有完全照应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这将会造成毕业学生面对基础教育美术学科内容出现认知的盲点;第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强调“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两大领域,所占的比例超过50%,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强调的是以“造型”为核心的技法课程,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不相协调;第三,美术《课标》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强调的是课程的“人文性”,而高师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人文课程偏少,这也造成了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错位。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合理 比较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可以看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最多,高达50%左右,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比例占20%左右,而教育类的课程设置比例仅占10%左右,这种课程设置不符合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合格师资的需要。 研究美国、日本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见附表一),可以看出,其“公共基础课程”“美术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比较均衡,“教育课程”得到相当的 重视,所占比例最多。 (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效仿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的模式,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 课程设置,是在以美术专业院校的美术学科课程为参照的基础上,增设一定的理论课程和教育课程而形成的,教学的重点仍然是美术技法、技能的传授,学生以训练美术技法、锻炼美术技能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和美术技法、技能与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没有得到重视,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师范特征不突出。 四、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 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师范教育发展的战略总目标是:建立开放化、终身化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培养面向21世纪的在数量、规模、质量和结构上全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师资。”培养基础美术教育新型师资是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办学目标,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改革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创生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 1.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美术“课标”是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准则。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让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价值、基本理念与内容结构,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可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其主干课程的特点是美术“技法”性质的课程与几门“教师教育”性质的课程简单相加所形成的“拼盘”,这将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影响了基础美术教学的质量。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是培养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美术师资的需要。 2.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包含“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而在我国大多数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中,油画、国画等传统的造型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大,课程的多样性不足。具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师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基础”类课程的不足,这种“差异”,容易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3.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教育的美术“课标”把“美术教育”界定为“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由此可以看出,基础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美术文化的“教育”,而非“技术”的传授。基础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需要的是广博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与我国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不相协调的。纵观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其课程设置的重点,仍然在于对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上,强调的是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法实践,“人文”性的课程不足。这将不利于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高师毕业生“营养”不全的局面,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需要和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摘 要:针对美术学专业在高校的本科教学中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现状,以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为切入点,分析目前该类课程所面临的具体教学问题以及原因,主要从教学管理者、教学主体的角度剖析,并提出应该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 关键词:美术学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 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实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往往只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忽略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下,不单纯是专业美术学院,包括大量的综合研究型大学的美术学院其实大都存在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当成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形式而已,因论文质量问题没能够毕业的情况几乎很少。 1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其实这里提增加实践环节和自学时间就是要强调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与方向,就美术学专业而言实践不是简单的技法实践与创造,而是与学生能力直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学生的职业取向,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换句话说美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只有画家、雕塑家而已(这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也只有具备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管理者才能在其课程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与思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系列对学生能力的衡量指标应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美术学专业本科生除了专业技巧能力,科研的能力同样重要,而四年的综合科研水平和人文素养正是从毕业论文的质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上我们不难看出,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就是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2 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理论素养的培养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综合型高校的美术学院里开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重视美术教育、美术史论、美术批评方向的美术学(理论)专业模块的尝试,但大部分美术学(绘画)培养目标中仍然缺失对科研理论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样的不重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1)就管理者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战略意识薄弱和模糊,扩招导致的本科生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让他们把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转向研究生,从而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体现在毕业论文的课程指导安排上也不够重视,质量也就不高。同时,由于重视度不够,也就没有拿出一个衡量学生科研素养、理论研究的目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依据。这既不能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也不能规约教师的教学活动。 (2)就论文指导教师而言,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传导到教师这里,让本该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师由于失去了激励机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和重视,就更谈不上根据学生情况而进行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甚至由于多年自身重技轻理的惯性思维也会让毕业论文指导变得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论文质量得不到严格把关。 (3)就学生自身而言,从进校以来所接受的所有课程就是围绕技法课程展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没有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科研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兴趣与目的性不明确,探究性科研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让学生到了大四就是有心想做好毕业论文也显得力不从心,为时已晚。这些都是值得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深思的问题,如何从人才培养意识、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师教学策略与组织形式等方面转变观念、改革课程模式、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2 实际课程培养方案缺乏合理规划 目前高等院校(专业美术院校、综合型院校、师范院校)在对本科“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个多年来突出的问题,即单一而片面地强化技能训练和艺术语言的个性创造,模糊了不同类型院校的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上扩招以来艺术类专业在各式各样的高校里都有设置,不同类型院校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方向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其中毕业论文指导这一重要的后期课程在设置、安排和实施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1)高校的美术学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在设置上缺乏规范性。当下很多高校的美术学专业本科论文指导的随意性很强,没有具体的课程时间、地点,一切都是自主的教师安排。虽然给教师适度的教学自由度是合理的,但缺乏课程安排的科学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常常出现论文指导留于表面形式的情况。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状况的初步调查 【摘 要】为了提高美术学专业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对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焦虑感、自信心和学习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美术学专业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CET-4考试和大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欲望不强,外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外语学体状况较差。学校应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外语学习的效能感与自信心,尽可能使外语学习活动个性化,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动机迁移,帮助学生树立个人发展与自身特长相联系的观点。 【关键词】美术学 大学生 外语 学习动机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学外语、教外语、用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也在经历着重大改革。灌输式或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已不再受欢迎,取而代之是按学生需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已得到广大师生的共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外语的两件法宝。学习方法让学生怎样学得更好,学习动机则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学。在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看来,学习外语仅仅是完成学分,将来很少能派上用场,加上少数专业教师过于强调专业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在外语学习遇到困难、进步较慢时,就灰心丧气,其外语水平提高自然就不快。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教学对策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本文拟对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动机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改善其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二年级美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理科和工科学生为对照,研究美术学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特征。调查方法:以调查表(略)调查为主,结合对同学进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90份,每个专业学生30份,共收回68份。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特征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有一定差异。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理科、工科和美术学专业学生比例分别为23.8%、20.8%和21.7%,差异不大。但理科、工科认为学习英语很有用的学生分别达到85.7%和79.2%,明显高于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相应比例65.2%。不同专业来自父母的压力与劝导而学英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在三个专业的学生中来自工科学生的这一比例稍高。学英语主要是为CET过关的学生比例以理科为最高,其次是工科,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这一比例仅为43.5%。为考研而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在不同专业间差异很大,理科学生最高,达到66.7%,工科学生为41.7%,而美术学专业学生为考研学英语的学生比例最低,为17.4%。为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比例与为考研的学生比例在三个专业中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受调查的所有学生中,为获得学分而学英语的学生比例均为100%。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种各样,但没有一个学生彻底放弃英语的学习。但同时让人十分担心的是所有被调查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仅在20%左右,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英语水平整体提高较为困难的主要原因。美术学专业为考研和出国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仅分别为17.4%和0%,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接受高层次美术学教育没有追求。 2.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焦虑感特征 不同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类型有明显差异(表2)。理科专业有较高比例的学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近六成的工科学生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而美术学专业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不到一半。感觉英语学习压力大、学习受煎熬学生的比例正好成相反的趋势,美术学专业这类学生的比例达到26.1%。在三个专业中感觉没压力、认为天无绝人路的学生比例均很低,都不到10%。感觉无所谓、并已有出路的学生比例以工科专业为最高,其次是美术学专业,理科专业最低。值得注意的是,有26.1%美术学专业学生一方面感到压力大而想学,另一方面又觉得学习受煎熬而可能难以坚持。 3.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自信心特征 表3中数据表明,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英语学习的自信心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理科专业有66.7%的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不到5%。而美术学专业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的学生比例仅为30.4%,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达到21.7%。工科专业学生介于其间。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极有可能是其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最大障碍。 4.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特征 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类型存在差异。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理科和工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较好,多数学生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能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的学生都在九成左右。相比之下,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不够理想,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的学生只有26.1%,能听懂大部分英语新闻的学生只有8.7%。实际英语水平的差异并没有反应到是否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这一指标上,因为美术学专业采用了完全不同于理科、工科学生的英语教程,大幅度降低了教学要求。尽管如此,跟不上老师英语授课进程的学生仍达到17.4%。 三、讨论与小结 动机作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人的需要有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需要,据此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但往往更加强烈。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外语学习活动中会有多种动机并存,不同专业来源的学生有人把提升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出国留学等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而有人把通过英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老师肯定与表扬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前者往往更加持久。 面对思想十分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成就需要及自主需要。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美术学专业学生虽然外语学习的起步稍迟,在多种外语考试中的成绩不及其他专业,但绝非因为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如其他专业学生。 造成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欠佳的原因初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就读美术学专业后,客观上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主观上认为考研、出国希望渺茫,从而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2)对英语学习有较多的否定情绪体验,特别是考进大学时英语成绩就不理想,进入大学后又没有及时补课、调整好外语学习时间与精力,在英语考试中往往成绩不佳,学习积极性再次受挫。(3)对于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大量精力被用作简单的创作与作品的准备之中。(4)受部分老师导向的影响,认识不到外语学习的价值,认为花时间于外语上,不如多花点时间到自己的专业上。(5)学习动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教师不仅要注意正面性引导,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来自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影响。不仅强调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而且要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责任。(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外语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3)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外语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学生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和好的考试成绩都是强化物,都能起到积极的强化和固化作用。(4)加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学好外语有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会提出较高要求,确定较高目标,并能持之以恒完成各种学习任务。(5)使语言学习活动个性化。尽量安排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所授课程就会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7)促进动机迁移,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班主任可借助于学习动机迁移,因势利导把学生己有的对其它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8)更新观念,树立个人发展应与自身的特长相联系的观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不强,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能正确归因。要让学生明白,积极修炼内功,让个人发展能与自身特长相结合,无论在何处求学、在何方工作,成功的希望就更大。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备受教育界的重视,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对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问题,从培养的目标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四方面问题: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学生学习艺术急于求成、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最终从改变美术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两方面提出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 1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1)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及知识结构。德育教育始终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哪一门学科中起的作用都是首要的。自古以来,我国所倡导的就是德才兼备,德在教育中是处于第一位置。而对于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来讲,他们在将来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育类型的工作,他们只有拥有了较好的人格品质,只有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为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来讲,必须要让学生把基本的专业技法以及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等都掌握好,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心理学、多媒体应用以及审美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当然,在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上面,也要有一定的基础。 (2)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实践能力。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功底。同时,在备课以及教材的把握上要能够张弛有度,要有能够给学生师范的作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效地指导和点拨。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能力,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归纳和反思,在归纳和反思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最终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3)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及创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其艺术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作能力所体现出来的是他们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把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把学生的智能,把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充分的调动起来。而我们知道,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在未来,他们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美术教育事业,所以,对他们的审美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对其创新能力,对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其问题分析的能力等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 目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目前的师范院校美术生情况来看,为了追求时尚,很多学生都标新立异,而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都只是表面性的都行,看不到实质性的内涵。而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仅仅只是在感官上面,给人以一些刺激,而让人无法深入欣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艺术创造本身的真实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生学习艺术太过急于求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比较心急,从而盲目的急于求成。而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学生也通常对表面性的东西比较重视,往往喜欢在赶时髦的同时,把自己的所谓个性体现出来,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连最基本的画笔都无法画准确。不仅如此,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也不能够引起重视,对美术理论以及传统艺术等等,他们也没能够认真的学习,更别说理解和深入体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往往太过花哨,在文化功底这一方面显得异常薄弱。 (3)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而轻创新。在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模仿这一问题是比较典型的问题,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讲,必要的模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把各种刊物或者是各大网站上面看到的作品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从而在创作中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忽视了知识的逐步积累,更忽视了真实。这种仅仅只想通过捷径来获得成功的做法,必然不能够获得显著的成效的,甚至是毫无效果科可言。 (4)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没有了信息;有的学生是打从心里就不喜欢美术这一门学科。对于这两类学生来讲,他们的这种心理,会逐渐转变成对学习的厌倦,那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就没有了激情,也没有了兴趣,往往都是敷衍了事。一味的照抄,从而统一形式,同种内容的作品时有出现。 3 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 (1)改变美术教育观念。对于师范院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讲,其最根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服务于中学和小学的美术教学。基于这一目标,师范院校在进行美术专业培养的时候,就必须要具有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而这里所说的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在绘画上面,同时也应该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上面。这些专业知识可以是艺术设计,也可以是工美,也可以是民间美术,还可以是摄影或者雕塑等等。这所有的课程,在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所以说,要想把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地提升,就必须要让其能够和未来基础美术教学相适应相符合,对于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院校加以更深入的探索。 (2)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从传统的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结构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必修和选修,必修毫无疑问就是关于专业方向上面的平台课程,也就是中国画和油画;选修则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延伸,更深入的加以创新。而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校都是通过学分制的方式来实行的,只要学生拿到了相应的学分,学生就能够毕业。所以针对这样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为了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满足,就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结合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性强的这一特征,在课程结构上面,应该要在体现专业性的同时,还能够兼顾选择性和综合性。所以说,针对传统的课程结构特征,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下,大学后两年是单独对中国画和油画进行选择的,所以这一做法,可以改变。改进之后,可以立足于未来基础美术教师的培养的目标,全面对新方案的学习内容做出精心的统筹、设计。第二,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之下,在关于学科基础平台的课程以及教师教育平台的课程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很大,但在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方面,在学生素质的延伸方面,却只占据十分小的比重。而按照这样的比重所设置的课程,必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利的影响的,所以,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加以调整,把相关课程的比重加以提升。 4 结语 总之,目前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问题上,必须要把传统的观念予以更新,必须要把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必须要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专业文化结合的方式,通过技能素质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做出培养和发展。最终有效地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作者简介: 张伸(1992—),女,湖南常德人,丽水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美术本科论文: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 要:数字媒体专业近来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在这种关注之下衍生出的弊端反而阻碍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这种弊端就是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轻视与脱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与深造是数字媒体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要遵循基础原则,使三大构成、美术欣赏与绘画基础能够成为基础教学,加强艺术与技术体系的统一优化建设,突出教学模块的重点,最终以能够完整掌握数字媒体为目标,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媒体专业的基本功不扎实问题,使数字媒体专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的主流专业。 关键词:美术基础;数字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 诚如网络刚开始兴起时人们讨论的那样“网络是把双刃剑”,现在即便重新定义这一观点,也是很贴切的,网络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正是这些优势,使人们逐渐忽略了“手工时代”的基础。数字媒体专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方面的提高,让作品呈现出更完美的效果,然而这些程序软件绘制出来的作品如果少了美术基本功的铺垫,也只是生冷的画面,而少了艺术的灵魂。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忽略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象,提出一些自己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观点与看法。 一、因材施教,加强理工类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预示着网络时代的正式到来,事实也的确如此,网络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作为互联网发展较晚的国家,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可以说是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让许多固有的工作方式、学习方法都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工作就业谈合作,很多在曾经认为只有面对面才能进行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将世界紧密相连。面对强势袭来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就是与网络有关的各类新生事物,电商、网络营销、网络媒体,这些在曾经让我们无法预想的衍生业正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教育业也因为互联网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了很多热门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就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业方面最好的代言人。 数字媒体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这一学科主要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因此很多高校就盲目的认为技术、软件等科目是属于理工科范围,因此将理工科类别中加设数字媒体专业。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是有些拔苗助长倾向的,高校只注重了热门专业的设立与以市场就业前景为中心作为教学目的,而忽略了这一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契合度要求。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也同样犯了这样认识不清的错误,仅仅在招生简章中选择热门、容易就业专业报考,没有与自己的实习情况相结合,导致入学后学习费力,不得方法,最终浪费了大学时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就业带来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该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目的是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数字媒体人才,让他们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更准确的把握未来。 二、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本科理工类学生在选择数字媒体专业时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不能否认的,这种优势就是在对于技术软件方面的领悟会相较于其他文史类或高职类学生更透彻,接受软件知识也会更快,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强也是理工类学生的特点,这些都为学生能够学好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方面问题打下了基础。然而,理工类学生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美术功底的不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匮乏,更不用说长年累月才能够培养出的艺术触感,这都让理工类学生在美术方面相较于专业出身的艺术考生缺少了很多对艺术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画面、色彩、搭配等专业方面的设计灵感,无法完成作品设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去了解什么是美术,理工类学生在美术专业领域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学习。美术基础课程是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将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以美术功底作为分界点,进行分班制教学,让美术零起点的学生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这三方面的学习,并且是将这一学习作为重点项目,加强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度。教学内容制定方面也应该以精炼、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式为理想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接收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举例说明此观点: (1)在素描与色彩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线条准确性和造型的严谨性,以练习为主,重在打造学生的素描水平,舍去对于光影这样深度教学的详细说明,浅显易懂的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找到素描技巧。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也不要过多强调专业技法的运用,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寻找写生对象的主色调,善于分析色彩变化,从整体色调开始,逐步分析固有色、环境色、色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了主要课程讲解后,适当的配合深度教学,联系主课程进一步讲解色彩技法等专业知识。 (2)调查表明,对于三大构成教学很多院校并不重视,这是狭隘的做法,因为三大构成对于美术专业零起点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短时间内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机能的重要途径。三大构成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进而对立体造型有一定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感受教学内容,为下一步的理解与操作提供帮助。三大构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观念,加强他们对几何空间的想象力与概括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3)美术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学习美术欣赏,事实上,美术欣赏课是联系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纽带,它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理论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也有利于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提高,三者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缺一不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创新,不能过多的运用解说式教学,而是应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美,发现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中得到灵感,进一步提高艺术敏感度。 对于本身就是属于艺术类的考生而言,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提高和升华,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能够在基础美术之上达到提升的目的。在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同时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要多于零起点考生,这杨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分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数字媒体与美术基础教学的相互融合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详解和的新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这一定位的成立就意味着数字媒体专业需要技术与艺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的选择性学习与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二者兼顾,让教学的每一个模块都能够与专业知识点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础,有了绘画与色彩功底基础上通过操作相关联的软件完成后期设计,这对学生最终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美术功底再强,无法运用到数字技术上,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人员。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在联系,参照教学内容与教师指导,逐步完成艺术到技术的平稳过渡。 数字媒体专业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这就需要各大院校结合学校的自身教学环境,切实可行的设置相关专业,这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是关键性的存在,不要仅仅因为热门就盲目跟从,随意设立专业,影响学生的发展。设立专业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可行性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必需掌握美术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为本科学习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美术专业基础的要求也就越高,美术专业技术知识决定着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只有做好基础性建设,数字媒体产业才能得到更高一步的升华。 四、结语 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一定要合理整合三大构成、美术欣赏和绘画基础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教学任务,突出教学模块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本科院校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美术本科论文: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 【内容摘要】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三种基本模式。而现今被各美术院校运用最多的就是“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发挥“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作用,完善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加强实践检验成为各美术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 “两段式” 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多所高等美术院校探索施行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而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较早开展“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美术院校,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果,具有自身的特色,对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系统,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方法层出不穷,但是通过研究东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起来不外乎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对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时展,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美术人才的需求(表1)。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0年尝试开展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延续至今。具体来说,主要是在一年级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分为书画、造型、设计、图像与媒体、建筑、理论六个大类,通过基础学习,掌握大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经过双向选择性分流后,学生进入二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可能是工作室制、小组式、课题项目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并结合实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通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美术学院从教育学和自身美术专业的特点形成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即融合建构主义、终身教育、人本主义的主流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特有的美术教学思考,形成的用来指导完成本校高等美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思想。 一、“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汲取了其中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即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协作,使得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发展。所以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等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根据这一思想,学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设置“专业工作室”或是其他的特定教学空间,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美术资源平台,如美术实验室资源平台、图书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等,使学生自觉形成情境学习或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为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 二、“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提出把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采取有利于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让所有的人都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并以其所长回报社会;注重教育的民主化,通过教育的民主化实现社会的民主化,提出每个人的教育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 当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总量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了。就美术本身而言,纯绘画的造型艺术大概发展了数千年的时间;而从设计纳入美术的范畴算起,大概发展了百年;但是当代美术已经将影视媒体、动画摄影也包含了进来,这大概就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未来美术的发展肯定会更快。所以,美术教育的终身化也将成为常态。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将终身教育思想定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强调美术基础教育,保证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能力的掌握,了解了美术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就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量身定制的。深化专业美术教育阶段,则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教学,完全摈弃了传统美术教育单一的对纯美术技能的学习,融入现代科学和人文素养,更加多元化。 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是对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继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为了应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危机,希望教育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的人,提倡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人中心,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让学生在自我促动中成就自己。 随着当代美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功利,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美术中的人格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忽视,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塑造完美人格。“两段式”的设立,一方面在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对美术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对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有所了解,为进入专业深化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到了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工作室或是选课制、课题式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而不是单一的个体,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顾及了学生个性培养,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思想对“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影响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学习美术的写照。李可染早年接触绘画是从中国画开始的,可是后来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画,工作之后在徐州民众教育馆、政治部三厅以及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的也主要是宣传画,抗战爆发之后,其辗转到内迁的重庆国立艺专之后又开始专攻中国画。李可染的经历和言行说明美术中的各种美术形式是相通的,学习可以触类旁通,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也不能仅局限在自己的领域,要去拓展新的领域。 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了这种思想。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的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锤炼美术思维,了解自身的潜质和兴趣类型;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则是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阶段。李可染195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在“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后面加上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正好被用来强调专业化深化教育阶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阶段,但它同时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讲授指导式的教学,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以获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完成自身美术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两端深入” 按照社会对美术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美术潜质、天赋的研究,当代社会既需要美术大师、设计大师来提出“美”的概念、“美”的风尚,探索“美”、追寻“美”,也需要美术工作者来生产“美”、宣传“美”,来帮助大众享受“美”。所以,作为专业美术院校需要从两端入手,既要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进行创新,培养出美术大师,又要满足社会对创新美术实用人才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美术工作者,两端都要深入,只不过各有侧重,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也部分取自“两端深入”的美术教育思想。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美术工作者,终极目标是培养美术大师、设计大师。通过“两段式”的教育,作为实用型美术工作者已经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专业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胜任社会的美术工作。同时,通过“两段式”的教育,前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奠定学习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锻炼了美术创造思维,当然在未来要成为大师就是把这些基本美术功底和专业美术技能深入再深入、锤炼再锤炼的过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①所以,毫无疑问地说,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开启了成为大师的大门,在以后的大师培养之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内涵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何,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所谓“和”就是指不同的、对立的因素之和合统一;“同”则是指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同一。所以要“去同而取和”,主张多样化,强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单调划一不如多样丰富、和谐交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提出美术教育也应具有“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想:任何形式的美术形态都不是孤立或是割裂存在的,为了保持美术的发展,应该让不同形态的美术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和谐共存而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美术专业系科的限制,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形式使得不同形态的美术得到交流互动,学生也能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体验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术,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注重“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提炼,也在具体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确立一些原则,作为理念的补充。 坚持美术教育的目的性原则。经过几年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后来发现是由于学生入校后就明确了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无论一年级成绩如何、学习态度如何,并不影响学生进入各工作室的学习,学习的动力自然就弱了很多,此外,对素描、色彩、构成等炒冷饭式的内容兴趣不高。所以,学校建立了6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打破专业界限、大类教学,并且在一年级结束后实施双向分流,以确定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同时要求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教学目的意识,将“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由总的人才培养目的层层分解到各专业、各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目的,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如火烛一般照亮每一名教师、教辅人员、学校管理者,明确我们教育培养的目的。 坚持美术基础教育与专业深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原则。在开展“两段式”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学院不断接到师生的反映,认为“基础美术教学教得太基础,专业美术方向深入教学教得太深入,中间没有过渡,学生学习习惯、观念的转换有困难”。的确,各系工作室的教师认为进行过基础美术教学的熏陶,学生的本专业素质应该发展得不错,可以立即进入专业精深圆熟的学习,但是实际是基础美术教学教的已非本专业的基础,而是美术的基础。所以遽然让学生走入工作室接受课题式的教学,学生非常不适应。因此,学校提出上端院系下基础部,直接进入基础教学,定期进行讲座、展览,让一年级学生熟悉未来的专业。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效果,不仅要靠外部的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研究学习,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也不能完全让学生无目的地自主学习,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杜绝各类空洞的课题式、工作室教学的存在。 “技”“艺”兼备,“艺”“德”兼备原则。针对在校学生艺术品质、思想境界不高,创作思维不足、作品趋同等问题,学校提出既要重视学生美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传统美术文化的传递、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等来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艺术品德。 总之,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纯满足温饱需求向享受精神生活过渡,“美”越来越生活化,艺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渴望美的享受。国家、社会、民众对美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不断增加。大学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是研究和传播审美文化的主阵地。改革大学美术教育,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美术类专业人才质量是大势所趋。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而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其他美术院校改革教育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术本科论文: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从分析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的要求,设计结合地方高校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财政投入少,综合实力差,区域优势不强,而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又属于特殊专业,因此更应该面对现实,积极推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缺乏实效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师应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才能够达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开始之前,基础阶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承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岿然不动,依然故我。长期以来受“美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虽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参照,没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杨贵仁所作的《推进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术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现象。” (三)教育思想观念较陈旧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对师范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教育实际,对学生不能给予师范性的积极诱导。美术教师普遍不关心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仍根深蒂固地延续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目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距离。 二、建构适应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是应该突出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强调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量;第二要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强调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专业技能的强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有4点:1.坚持学生成人与成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设计时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等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强化“宽基础、重实践”,在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学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区域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备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第一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第二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第三平台即实践创新平台分为八大模块进行细化: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其他活动。 (三)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 《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600—2800学时,公共课程学时数为720学时,专业课程学时数约为1900—2100学时”。《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2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060学时,约占专业课程的50%,确保其应有的学时和学分,保证师范生美术和教育的基本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剩余的约450学时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707课时,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平台设置了1600课时,学科基础课程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模块,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模块。(转第页) (接第页)而在最具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设置的八大模块共有实践课程41周,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科学、系统评价,学院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它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创新思维与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这一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大学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本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一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类组成。单一评价,指在美术理论课的闭卷理论性考试中实行的、由任课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评价。集体评价,指在美术专业技能性训练课程中实行的、由多名教师对学生作业或考试进行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展览、申报专利、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或作品等诸多校外获奖成果的认定。综合评价,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进行总评,最终形成学生基本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凭借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因此,健全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监控功能,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质量监控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系统监控、类型监控、环节监控。1.纵向监控。纵向监控是指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监控。它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实行的监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共同督查实施。2.模块监控。模块监控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划分课程类型模块,美术学专业分理论讲授课程、技法训练课程、外出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程等,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实行监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实施。3.环节监控。环节监控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所作特殊规定的监控。例如,技法课中对理论讲授部分课时比例和教师作画示范的规定、外出写生课程对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的规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积极推动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自身的调整、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在逐步增强,但还处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裆下在高职院校中较为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具体工作流程。《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管理学》的教学改革能够充分体现《管理学》的教学要求与特点,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不断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为导向;《管理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是如今高职院校中比较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适用于许多专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于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时不仅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管理学》课程的具体使用方法。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为了保重《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开创新型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做出一定改革。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作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所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更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高职院校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引用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改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加深课程教学的深度,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门课程,国家与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也正是因为这样,高职院校才提高了对《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综合性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课程,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又因为管理的对象不是同一的,这也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二)非独立性 在企业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是一个企业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实力,而管理则是企业中的软件实力。如果能够科学的管理运用不同的资源,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因为管理本身是不能直接产生价值的,它一定要依附于一定的事物,并且由他们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通过科学的管理所创造出的价值并不能被单独区分,人们很难明确说出管理到底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多少具体的价值。管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并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慢慢体现它的价值,这与企业生产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实践性 会对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多种,许多因素是没有办法控制与预测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一成不变的,管理者面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管理者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同的应对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学校中所不会教授的,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对象与要求 (一)对象 《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所面临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不论是对于专科生来说还是本科生,都是需要掌握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这也体现出了各个院校对于《管理学》的重视程度。在高职院校中,《管理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专科生,但是有开设《管理学》这一课程的专业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商管理等专业。因为《管理学》的教学对象较为广泛,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上都应该要体现出专业性,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出区分。《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是什么专业,再根据专业所具有的特性与需求来制定《管理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要求 《管理学》是一门极具应用型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应该要注意几点问题。第一,《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应该要与实际接轨,致力于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第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要能够反映在当前社会条件中的具体目的,应该要能够体现使用者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特色;第三;《管理学》教学要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科学教学方法,管理是人类在生活工作管理中所必定会使用到的一种方式,欧美先进国家的管理方式与理论虽然有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标杆。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制定《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时应该要与具体的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对于《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也应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大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也会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学》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涉及到多个专业,因此,《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就应该要以专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需要更多适应性较强、能够真正了解管理的意义并且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该要与不同的专业相适应,辅佐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且专业知识过硬的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较快解决。《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应该要设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管理学》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教学首先就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让二者共同成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为了能够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不断学习并整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管理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案,将其整理成为案例教授给学生,对《管理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出相应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感受到难易程度的循序渐进,让知识点都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也会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应该有明确的实践描述与实践总结,让学生能够对实践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与了解。 (三)创建教学情境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来给学生教授相应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的主题,把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当做教学的单元,并以此来建立起教学情景,让所有的知识点都连接在一起,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并在教学中增加在实际管理中会使用到的相应设备,使校内的教学实训设备更加完整,同时也保证了《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该要保证《管理学》的教学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流程概念,有利于未来的就业。 (四)加强实践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应该要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社会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工作中了解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以实践为基础来不断修改实践的具体内容,让管理教学与实际管理工作更加接近。不仅如此,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该要以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流程为基础,不断调整授课中的顺序,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不断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的顺序与内容,让其变得与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更加接近,让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具体管理工作过程,便于日后就业。 五、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授《管理学》这一门课程上做出了极大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且有了较大成效,但是因为受到许多原因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学》的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管理学这一门学科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有效提高。 作者:张玉荣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及教学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立足于《医院管理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6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其对《医院管理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评价及教学效果。结果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基本能体现医院管理主要职能模块,重点与难点内容讲授清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更易被接受,增加课堂讨论比例;教学效果: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掌握了基本理念与方法且对课程基本满意。结论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理论授课内容应紧贴热点,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医院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是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1]。我校管理学院1983年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医院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已积累了36年的教学经验。2015年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医院管理进医院”的教学改革,需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为改进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1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了解学生对现行《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五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教学内容评价、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向我校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97%。被调查的59人中,女生43人,占74.88%;男生16人,占27.12%。 2.1教学内容评价 2.1.1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基本能体现医院管理主要职能模块89.83%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章节能满足医院管理中的主要职能模块。10.17%的调查对象认为大纲中涉及的章节未能满足医院管理的主要职能模块,认为应该增加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管理、卫生政策解读以及人事管理模块。2.1.2重点与难点内容讲授清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师能够把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讲授清晰,仅有6.7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师没有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讲授清晰。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教师已经将教学大纲中的难点内容讲授清晰。 2.2课程设计评价 2.2.1教学方法多样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教师授课、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间见习、外请专家授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理论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讨论。为帮助学生理解“医疗安全”一章中“医患纠纷成因及防范措施”知识点,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即举行以热点医患纠纷事件为素材的医患纠纷模拟大赛,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等角色模拟纠纷事件,着力突出医患之间的矛盾点,模拟结束后由小组成员说明该事件的经过及防范措施,最后由教师、助教及同学打分的教学形式。“医疗管理”、“医院感染”两章属于《医院管理学》各论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因此安排学生赴附属医院见习,讲解与观摩相结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病案管理案例实务,请教学医院病案室副主任讲解医院病案管理的内容。调查表明,72.88%的调查对象认为赴附属医院见习有助于加深对医院管理的认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课程学习帮助最大。2.2.2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更易被学生接受目前教学方法涉及理论教学、角色扮演、见习、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在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式的调查中,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见习。2.2.3调查对象希望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比例课堂讨论是增加学生参与程度,提高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67.8%的调查对象希望继续增加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32.2%的调查对象则希望保持现状。76.27%的调查对象认为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50.85%的调查对象认为讨论使其增加课堂参与度。对于如何分组,调查对象选择“由课代表、助教随机分配”和“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各占一半。60%的调查对象认为分组后的小组成员应该固定,40%的调查对象认为小组成员可以流动。2.2.4调查对象希望开展实践教学9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保留医院见习环节。72.88%的调查对象认为附属见习可以提高课程兴趣,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最新的医院管理理念的占比依次为52.54%、47.46%和40.68%。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能提高学习效果,71.19%的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可以“增进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认为实践教学有利于启发思考,可以增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比书本信息量更大。 2.3教学效果评价 2.3.1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调查对象认为影响教学效果最大的因素是教学方式,然后依次是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2.3.2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方法88.14%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了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44.07%的调查对象认为“具备了发现与医院管理相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0.68%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医院管理学的主要实践技能”。74.5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应注重“相关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3实践教学部分仍存在问题调查对象对去附属医院见习的教学环节比较满意,其认为该环节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衔接起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77.97%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对每个科室及医院运行流程没有深入了解”的原因,调查对象反应:对每个科室及医院的运行流程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多带教老师少,老师不能够一一解答同学的疑问。2.3.4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目前的课程基本满意86%的调查对象对目前医院管理学课程的总体设计满意度调查。16.95%的调查对象“非常满意”,69.49%“比较满意”,13.56%的调查对象“一般满意”。 3讨论与建议 3.1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多数调查对象基本掌握了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中目标的要求。因此,对于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仍可沿用。3.2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被调查对象认为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对角色扮演、理论课程教学、课堂讨论、见习4种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今后应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3.3理论授课内容应紧贴热点理论授课仍为大多数调查对象选择的教学方式。医院管理学内容丰富,需系统讲授医院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结合目前医院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与实例分析[2],可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医院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对象认为,在理论授课时,可进一步设计适合分组讨论的热点案例,提高其对医疗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使其在分析解决方案中逐渐养成医院管理者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手段,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讨论板块设立“医院人事管理”、“医疗管理”、“医院质量管理”等模块,为学生提供既可以相互讨论又可以与教师交流的多方互动平台[3]。 3.4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医院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医院管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熟悉医院管理的模块,了解医院管理的流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环节,首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实践充分结合[4]。就学生来讲,课程见习让学生走进医院,通过医院见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过程中,对医院管理工作有所了解,学到知识的同时减轻压力[5]。与此同时,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注意力[6]。因此,学生应该走进医院,通过医院见习,实地观摩,充分了解医院的运行流程,各个科室的运作模式,同时学习医院先进的管理方法[7]。课程组织去附属医院见增进了学生对医院运行模式的了解,但由于时间所限,课程中16学时实践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去医院见习[8],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经验丰富的科室老师请教,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医院运行模式,感受实际的医院管理氛围。 3.5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从事《医院管理学》教学的教师的教育背景均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较少接触医院实务管理,教学案例大多由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并改编而成,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院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医院管理学的教师可通过去附属医院挂职、进修等方式提升自己[9],加强教学案例挖掘[10],有助于更好地拓展医院管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姚园 史穆然 田素文 王志伟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校管理学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管理学的教学效率,文章对当前高校管理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高校管理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即: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要鼓励学生到企业实践,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课堂创新;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学作为高校经管专业的必修课,对后续专业课程的研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高校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侧重于一般理论性的学科知识,实践教学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致使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对管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高校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管理学课程通常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开设,学生刚开始接触,对该课程的认识较少,教师应该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且系统的认识,消除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心理障碍。但就现阶段高校管理学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并未能完全地将该门课程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讲解清楚,在授课过程中,也未灵活地将管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致使学生认为管理学遥不可及。正是由于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导致学生缺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管理学教学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但当前很多高校所选用的管理学教材难以及时反映管理学的前沿理论,特别是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这些内容滞后于课堂教学。对于管理学专业教师队伍来说,对自身的学科储备和创新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管理学教学,在教学中完全遵循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并未向学生补充管理学的前沿理论知识,所培养出的学生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教师缺乏实践管理经验 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群体或多或少地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很多管理学教师毕业后便直接进入高校教学,在教学期间,高校也很少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尽管这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管理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只能以理论讲解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在设置管理学课程时,以理论课为主,很少或不安排实践课。尽管有一部分高校尝试沙盘模拟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味地强调实践课,容易产生过高的投入成本,其中显露出的管理弊病也层出不穷。由于当前管理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高校管理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 管理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广泛涉猎国内外优秀的管理实务案例,更好地结合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掌握前沿性的管理学知识。同时,教师在课余时间,应积极主动地了解管理学专业知识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以这些新动态、新成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管理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管理学知识,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践 管理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可安排一到两周的企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到实际企业中调查、参观、访问,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自身的企业管理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管理的实际意义,更好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进一步避免了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突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面。从教师主体来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开展有关管理学原理的实验,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从学生主体层面来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与此同时,管理学教师教学完毕后,还需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注意倾听学生的诉求和建议,适时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 三、结语 高校管理学课程对高校经管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前沿性的管理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从而有效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 作者:杨哲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现代管理学在查档高峰的应用 摘要:本文借鉴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将查档高峰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档案机构在各个阶段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现代管理学;查档高峰;查档高峰 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档案机构查档高峰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全国多地综合档案馆和部分单位综合档案室就先后迎来了原民办、代课教师与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等多个群体的查档高峰,短期内档案机构接待查档人数和查阅档案数量达到了之前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总量。如何妥善应对查档高峰,让查档者满意而归,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借鉴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将查档高峰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档案机构在各个阶段应注意的事项。 一、查档高峰事前管理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项工作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动态过程,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有效管理,才能实现结果的最优化。对于一项持续时间较长,程序较为繁琐的工作而言,有效的事前管理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查档高峰期间,短时间内会有大量查档者涌进档案馆,工作量是平时的数倍。如果只关注事中,在查档高峰到来后才开始谋划管理,档案机构必然会在查档高峰到来之时陷入不同程度的混乱,造成查档效率低下,查档活动进展缓慢,进而使群众满意度下降。因而查档高峰的管理,必须延伸到事前,也就是查档高峰到来之前。具体而言,档案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始准备工作:1.及时了解政策变化,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我国各级档案馆和相关单位综合档案室出现的查档高峰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出台的政策所导致的,比如,各地干部选拔考试往往会伴随报名考生集中到组织人事部门和档案馆查档的现象;全国多地档案馆和相关单位综合档案室最近出现的原民办、代课教师与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次查档高峰也是由于政府相关政策所导致;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由于办理相关手续时需要出示夫妻一方的独生子女证,引发了一轮独生子女档案查阅高峰。这些查档高峰的出现都是源于政府部门针对某一群体所推出的新政策。有鉴于此,各地档案馆和各单位档案部门应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变化,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及时做好准备。2.合理制定查档计划,并及时告知公众查档高峰对档案机构而言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如果没有计划,必将影响查档高峰期间的正常工作。如果档案部门关注政策变化,并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档案部门就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制定查档计划,在高峰到来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档案部门没有根据政策变化对高峰做出预判,也可根据查档人数及查档问题的变化,判断查档高峰的出现。档案机构可以将查档者按某种标准(如所属区域)分为多个批次。制定计划之后,档案机构还应通过下发通知、乡镇和村广播、电视媒体等各种可能的方式,将查档计划告知每一位查档者,方便查档者做好时间安排。3.掌握需要查阅档案的种类和数量,做好查档人员培训查档高峰期间,档案机构需要提供查阅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庞大的档案,接待的人数是平时的数倍。如果查档人员对这些档案不熟悉,势必影响查档的效率。档案机构应在查档高峰到来之前,充分掌握需要查阅的各类档案的信息,并对查档人员做好培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查档效率,保障档案机构顺利度过查档高峰。 二、查档高峰事中管理 科学的事前管理为查档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查档高峰本身带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因素,这就要求档案机构事中管理要精细化,确保查档高峰期间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1.合理分配人员,为查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我国各级档案馆和单位综合档案室都不同程度面临人员不足的情况,这对其应对查档高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在查档高峰期间,档案机构应合理调度人员,使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同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使合适的人处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为查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抽调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协助查档,这样既可以缓解档案部门人员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新政策的解释和落地工作。2.在利用形式上逐步以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查档高峰期间,大量查档者涌入档案机构,如以纸质档案为媒介,多人频繁翻阅,极易造成档案丢失、损毁,且查阅效率低下,容易漏检,而电子档案则具有查阅方便、不易损毁、效率高的特点。这就要求档案机构要积极争取条件,将馆藏档案数字化,并尽快掌握相关的查阅、维护技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将就业、社保等民生档案数字化。3.与相关单位合作,及时沟通工作进度由于查档高峰多数与政策的变化有关,因而往往会涉及多个不同的部门,档案机构只是作为档案的提供方,在中间发挥服务的作用。因而,档案机构应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合作。在查档过程中,档案机构应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工作进度,以保障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4.及时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查档高峰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档案机构不可能在事前将每一种情况都预料到。在查档过程中,档案机构随时可能遇到新的难点和问题。这就要求档案机构在查档过程中及时总结,并寻找对策,以解决这些难点和问题,保障查档工作正常开展。为此,档案机构可以建立查档人员定期交流、汇报工作的机制,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查档高峰事后管理 每一次查档高峰,都需要档案机构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经验、教训,这些都是档案工作的宝贵财富,对档案机构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档案机构应在事后及时对查档高峰进行总结和评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步骤:1.个人和部门自查,撰写工作报告查档高峰是对档案工作者体力、耐力、思维等多种能力的集中检验,也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一次绝佳机会。在查档高峰结束后,参加查档工作的人员和部门要及时自查,总结个人和部门在查档高峰期间的经验教训与心得体会,并形成书面的工作报告,为之后的全体会议做好准备。2.召开全体会议,探讨经验得失,总结查档规律在个人和部门自查的基础上,档案机构应及时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交流个人和部门工作报告,根据查档高峰之前制定的工作计划,探讨此次查档高峰的经验得失,推广先进经验,批评错误做法,总结查档规律,为今后的档案工作提供参考。查档高峰对档案机构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型档案机构的档案利用率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档案工作因而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妥善应对查档高峰有助于档案机构改善自身形象,提高档案工作者社会地位,同时查档高峰也是培养和提高人民群众档案意识、塑造政府形象的绝佳机会。档案机构应充分认识查档高峰的重要性,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为查档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作者:邢常秀 王增强 管理学方面论文: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财务管理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讲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管理。最早在春秋时期出现货币,到后来秦的统一圆形方孔钱,再到后来的纸币,再到现如今的电子货币。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财务的管理不论是方式还是对象等都在不断完善跟进步。现如今,更多的体现的是对财务的投资、使用、运营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注重方法与管理理念存在的学科,财务管理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在此当中包含着重要的学问学识。在此我们展开对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的探讨。 关键词:对象;演变;体现方式;手段;影响 一、财务管理的理念要素 财务管理理念主要有几点:一是以人为本,毕竟财务理念,财务经营每一点都是人为操做管理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跟这些人的知识跟财务能力是相关的。二是共赢,每一笔交易,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在共赢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发展。三是把握风险,有投资就有风险,要抵制每一次的风险,需要树立正确的理财风险观念,稳中求胜,不急不躁。四是借力使力,相互合作,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五是信息理财,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信息传播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只有不断的学习跟进最近数据才不会导致落后。六是战略理财,盲目投资理财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根据企业经济状况做出属于自己的经营方案才是正道。财务管理的要素自然就是需要管理的内容。 二、财务管理的对象演变 在最早的时候,刚刚出现货币,不管是用称重的方式还是其他方式,其实在当时人们已经有等价交换的意识,说白了那就是财务的管理意识。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投资,包括到后来出现当铺,有了抵押等都是实物的交易,只是当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后来出现纸币的时候就相对改善,面额的大小就成了简单的标准。货币的出现标志着金融市场的萌芽—以银行为中心的市场初步建立,便有了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市场—1602年荷兰世界第一个有形、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推动着金融市场—信用形势的股票和债券等便形成发展。所以后来有了虚拟的货币,便是实到虚的转换演变。再有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的关注点是物,现在包含的就很多了,比如人的想法观点都可以用来交易,人的名誉、版权、著作权等也是现在财务方向的另一方向。社会在发展、经济也会发展、之前我们只是内部发展交易,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QFII制度在中国拉开序幕,中国资本市场向全球化体系迈出了第一步,跟国际的接轨,从内部的财务交易转换成了到国际性的外部发展。在古代用的是算盘,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发展,我们从人工转变成计算机的管理,更加快速方便。所以,不论是从方式、对象等方面都在随着社会发展在转变,之后必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来进步,财务管理是没有边际的,会永恒的进步发展下去。目前我们国家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混业经营”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也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企业管理案例分析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并购雅虎,共同联盟。马云和阿里巴巴我们都很了解,是电子商务的开启者,阿里巴巴的目标是涉及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庞大的系统需要更好的引擎,毋庸置疑,雅虎成为首选,而当时的雅虎也正处于瓶颈期,他涉及的全面,想要在其他方面更好的竞争,阿里巴巴的能力能让他有更多的精力保留在其他方面,毕竟,电子商务不管是在欧洲还是美国等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团队有很强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雅虎成为阿里的股东占有40%的股权,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了一家人。合作双赢,便是最明显的体现。1976年,苹果品牌的问世至今,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力量。乔布斯和沃茨尼亚克创立了苹果公司,刚开始投资的时候由马古拉、美利坚银行、洛克菲勒家族等共同投资,现如今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苹果最大的成功在于很强的管理理念,不断的创新,一次次的创造惊喜,引领潮流。在跟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不断创新。可能这就是苹果经久不衰还能一直在潮流前沿前进的原因之一吧。1985年,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诞生—深圳特区经济专业证券公司。之后业务不断发展,公司扩大到一百多家,但就是因为太过心急,业务发展过快,在2002-2004两年的时间便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所以说再大的企业都要关注一个财务管理,要有属于自己发展的战略管理。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企业而言,财务永远影响着本国或本企业的命脉,企业需要注重财务方面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理念,合理控制公司成本,促进公司发展。 四、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因素 马云说“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本就是创造价值的,企业的价值基本是用利润来衡量的,如果一个企业一直处于亏损,那么这个企业便是浪费人力物力,浪费资源,是不道德的。公司是否盈利首先看的就是成本和收入的准确,然而这只是数据,要从资本和经营业务两方面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毕竟盈利能力的体现也就表示着财务的能力。资本就要看我们初期的投资和当期的盈利或净资产收益率。财务分析如果没有结合经营业务,那么就是两张皮,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和价值的。一个企业首先要结合产品及市场、结合企业的发展经营策略、企业预算才能准确的分析盈利状况。债务常常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企业出现债务的原因有很多:内部原因有实力不够、资金不足、涉猎太广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债务的积累,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后总有一天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直至倒闭。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来进行投资。比如2001年的无锡尚德在2005年成功上市,短短10年时间成为行业第一,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便宣布破产。最直接原因就是公司快速扩张,资金需求过大,大举借债,资金链断裂,直至倒闭。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企业这样急于求成、前赴后继。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急刹车转战稳健发展型战略。企业周转销售快,营运能力强就是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的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共同努力。周转快还是要考虑行业的特征,不是所有行业周转过快是件好事。财务重要的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这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能力。宏碁创始人施振荣卖鸭蛋的故事和丰田老板创新供应链的故事都提出来了销售是关键,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持续经营发展要关注的有收入、利润的增长。企业发展能力提高必然资产规模就不断增加。时刻警惕莫陷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困境,资金链一旦中断,绝大多数企业就陷入困境,没有现金流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导致资金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销售量降低,囤货情况严重,应收账款大量占用流动资金,二是融资结构不合理或过度使用财务杠杆,三是企业出现泡沫经济,导致企业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四是无节制、过度的为别人担保不考虑自身实力,不把别人的炸弹绑到自己身上。五是外面环境的负面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当前的煤炭、钢铁、水泥等的行业都因为房地产的下滑纷纷陷入困境。李嘉诚作为商业奇才,说“一家公司即时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他的“现金流”理念非常值得借鉴:现金为王、低负债、互补行业的投资。 五、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行业是永久不衰的行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企业的发展看的还是经济,在一个不论是经济、网络、科技、信息都时刻更新换代的时代,只有不断完善经济机制,制定更严谨的管理制度。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每个人的责任明确到位。现在很多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人多职,这样会造成很多情况下走不了正常程序,资金出现差错。财务管理不只是财务的事情,是需要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遵守的,财务跟每个部门都有关联,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配合,那我们出来的数据就是准确的,就能更好的了解到公司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大的企业自然有很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财务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大公司如果不进取,也是会被淘汰的,小公司需要注意的就更多了,所以企业要通过外部环境跟内部问题,了解行业的生存法则,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知彼知己,才能知道自己要改进的是什么,扬长补短,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即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就要有短期目标,有步骤的完成每一个周期的目标,最后才能实现长期目标。战略是方向,没有战略的发展是盲目的,不会长久的,所以战略分析和决策相当重要。符合实际,不能过高到让人心灰意冷,也不能低到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对人、物、财产等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对于方案要有绩效考核体系来支持,这是其一。企业的长久不单单是靠财务的,财务管理也不只是涉及财务一个部门。是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责任,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引导员工,鼓励员工,与其靠制度约束大家进步,不如让员工自己心甘情愿的去学习,员工跟领导之间没有什么高贵卑贱之分。如果每个人都能精诚所至的为长远考虑,为公司谋取利益的时候也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金不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发展就此消失,但是也不会影响虚拟货币的盛行。只是数据的变化,只是网络的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代替了人为的工作,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要紧跟脚步,适者生存,适应社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体化、证券化、创新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的使用,已经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经济贯穿在一起了,之间的传播调动尽是一个数据的转变,几秒之内便可完成的,不受国籍、货币面值的影响的这样的一体化全球经济市场。在债务危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的收缩,让不少筹资者纷纷转向证券市场,一系列金融工具的出现,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能处理市场很大的交易,及时处理信息,对新情况作出反馈。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创新。在未来交易主体的变化可以是家人、企业或个人,买卖身份也可互相转换。21世纪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不少海外留学的学子选择回国创业,同时带回大批风险投资,极大催化中小企业的成长,促进国内创业热情。带动国内投资业的发展。金融行业发展也在进入高潮时期。 六、结束语 未来的财务管理方向我们也不能确定,但是肯定会收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之后不管怎么样,财务都是在创新发展的路上,所以,之后,作为学生要更好的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不断钻研。作为企业,要不断完善建全财务规章制度,不断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是一场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知识的对抗,是深不见底的发展和进步,取长补短,不急不躁,规避风险。战略是企业的梦想,是企业未来要走的路,做正确的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追逐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从古至今,企业管理不断创新,但是万本不离其宗,就是坚持我们的文化,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文化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财务管理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作者:高播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教材结构性分析 [摘要]罗宾斯的《管理学》是世界著名大学选用最为广泛的教材。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罗宾斯的教材进行了结构性分析,发现:该教材的知识模块划分能很好地反映它们在管理实践中的“普适”特性;习题与案例设计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文献引用较严谨,能兼顾理论知识的经典性与时新性。国内相关教材的出版应该更多地学习罗宾斯教材的定位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理论;罗宾斯《管理学》 现阶段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美国罗宾斯的《管理学》教材,[1]被世界各国(地区)著名大学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教育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教材,它在当当网、亚马逊等主流图书网站的同类书籍销售中,人气排名都多年位居第一。[2]在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对罗宾斯的教材进行结构化分析,可以发现该教材的优秀特质,为国内高水平《管理学》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甚至有助于缩小国内管理教育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1罗宾斯《管理学》中的知识模块 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差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例如,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物质的人以及人的生理结构,作为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是社会人(社会和群体中的一员),而作为管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个性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和感情的人。[3]这种学科特征使得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发展总在不断地吸纳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为现实中的管理活动服务,如雷恩(Wren)所说,“在所有学科中,管理学是最动态的学科之一”。[4]也正因如此,试图对不断演进中的管理知识体系进行概括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罗宾斯《管理学》的体系一直是许多同类教材编写的范本,在表1中,本研究按篇章列示了罗宾斯《管理学》中的知识模块。由表1可见,罗宾斯的《管理学》是按管理职能来组织管理知识,并将管理的理念、原则、理论和方法穿插其中的。具体而言:①该教材坚持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职能划分的经典框架,并将“变革和创新的管理”和“多样性的管理”放在单独的“综合问题”模块中。②该教材在组织职能中设置有“适应性的组织设计”和“团队管理”,以及在领导职能中有“理解个体能力”等章节,在国内教材中很少有相应的内容。罗宾斯教材将“变革和创新管理”作为一个专门议题安排的方式比作一项职能内容安排更可取。这是因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所以被管理理论界认定为最经典的四种职能,在于几乎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涉及这四项职能,[1][3]而变革或创新却不具备这样的普适性。因此,将其作为一个专门议题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凸显它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强化在四个经典职能应用上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或精神)。另外,罗宾斯教材“多样性的管理”“适应性组织设计”以及“团队管理”的内容也为新环境下的一些管理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理解个体行为”则为后续的激励理论、沟通理论奠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罗宾斯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的最后都以一节的篇幅论述与这一章主题相关的最新热点议题。限于篇幅,表2中仅列示了其中4章中的热点议题。这些与章节知识相关的最新热点议题的论述,大大地拓展了现有理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跟踪相关知识的前沿。总之,在知识模块设计上,罗宾斯的教材以经典的四职能为基本架构,不仅包含了最为经典的管理理论,而且将新的知识元素很好地贯穿其中,在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能更好兼顾。 2罗宾斯《管理学》中的习题与案例 除知识体系外,一本优秀的教材,还应该在习题(及案例)设计上,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表3中,本研究列示了罗宾斯《管理学》中各章的习题数量分布。由表3可见,罗宾斯教材设计的习题较多,是一般国内教材的2倍多。不仅如此,在习题与各章相应内容的关联度上,罗宾斯设置的习题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和深度更大。譬如,在罗宾斯的207个习题中,至少有158个不能从教材找到答案,另外49个勉强可以从教材找到答案,难易占比分别为76%与24%。在表4中,我们随机选择了这本教材中5个相对偏难的题目进行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罗宾斯偏难的习题更多偏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第3、4题)、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例如第1、4、5题)、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讨论和学习(例如第2题)、理论应用的灵活性(例如第3题)以及从其他学科知识对管理现象的分析(例如第5题)等。这些习题的设计很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学习(其他学科)新知识以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综上比较,罗宾斯的习题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锻炼。表5列示了该教材中各篇案例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罗宾斯设计的案例每章2个,案例设计的主题较宽泛,有助于训练学生在更为具体的知识点上的综合分析能力。综上,罗宾斯教材无论在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以及在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都做得较为出色。 3罗宾斯《管理学》中的文献引用 由于一本优秀的教材是集现有文献资料之大成,从文献引用的角度也能对教材的质量进行评判。表6列示了罗宾斯教材文献引用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到,罗宾斯教材引用的文献时间跨度从1911年至2011年,达100年之久,而该版教材的出版时间就在2012年,可见文献引用既包含了最经典的早期文献,而且还包含最时新的文献资料。在文献引用的数量方面,罗宾斯教材19章合计引用文献量达1411篇,每章平均引用74篇。罗宾斯每章文献的平均引用量是一般国内教材的25倍之多。通过以上文献资料引用的比较可见,罗宾斯版本教材信息含量更大,在管理理论知识的经典性和时新性方面兼顾得更好,在每部分知识论述的引用上更加严谨。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罗宾斯的《管理学》从知识模块、习题与案例、文献引用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发现:(1)罗宾斯教材的知识模块划分遵循了“综合专题+经典四职能”的范式,较好地反映了四职能在管理中的“普适”特性。另外,在经典理论传承与前沿知识拓展的融合上,罗宾斯的教材也做得很好。(2)在习题与案例设计上,罗宾斯教材注重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拓宽,以及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3)在文献引用方面,罗宾斯教材的信息含量较高。在管理理论知识的经典性和时新性方面都兼顾得较好。总之,在国内《管理学》教材的进一步出版中,本研究的建议是不能仅仅简单地引用罗宾斯的教材,更应该学习其教材的定位,以及在每一个环节上的严谨追求。 作者:陈昆玉 梁霄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职业核心能力在管理学课程的培养与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显得恰到时机。该课程从思想意识以及理论实践中给未来的职业人提供了更得帮助和解疑。对于高职校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才有意义,因为它可以适应不同职业的需求与环境要求,从而可以对自己进行调整,更好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即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等。所以如何熟练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职业核心力;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变革,冲击着各行各业的不断进步。大大激发了人们新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推动了各行业的结构加速调整和改变,同时经济格局也在飞速的变化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显得恰到时机。本课程无论从思想意识还是理论实践,都可以给未来的职业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解疑。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或许会面临着很多选择,也会改变很多选择,所以不管当下掌握了何种技能,都不足以保证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体系。因此只有真正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才有意义,因为它可以适应不同职业的需求与环境要求,从而可以对自己进行调整,更好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即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等。所以如何熟练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关于沟通 职业沟通是在职场中及其重要的交流过程,它可以是文字,语言等外在形式的体现,也可以是思想,情感的内在传达。因此职业沟通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成败。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出现了极不愿意与人沟通的坏毛病,总认为这是“有内涵”又或者归结为“言多必失”的理由。“委曲求全”才是识大体的表现。再不然就是效仿中国文人“归隐山林”的避世心态,这其实就是最要不得的处理方式,也是极不负责的逃避行为。因此,有效的沟通才重要,因为沟通是一座桥梁,它可以解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一个职业人士成功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个实验,从上小学跟踪观察小孩,从小就能跟校长沟通的小孩,长大后成功的几率很大,所以现在的美国小学积极鼓励小孩子跟校长沟通,解决问题,从小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我身边的学生大多数为高中阶段的青春期孩子,就是往往由于缺乏沟通,会叛逆的做出很多过激行为,影响了家庭的幸福,也阻碍了自己的健康成长。长大步入了社会,也会面临着就业与工作的压力,在很多企业或者公司中,就容易出现员工与企业主之间的沟通障碍。这往往体现在文化水平,思想意识以及企业文化的理解接受等方面。当然也有人乐于沟通和学习,抛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积极的与身边的同事,上级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类人群往往也会担任工作当中的重要角色。成功的职业沟通关系着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与成败。因此相对于生活中的沟通来说,管理工作当中的沟通则显得意义更大。那么如何在职场中做到有效的沟通呢?1.沟通的往来故所周知,沟通的主体是双方,是一种动态的双向行为。有效的沟通对于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来说都应该做到充分的说明与反馈。只有双方对一件事或者一种思想做到完全的理解与认同后,才会有最实际的意义。当然工作中的沟通往来性,或信息反馈的成功与否,将会决定工作是否能顺利的进行和完成。因此这种传递性即是职业沟通过程中的透明。2.沟通的人际往往在工作当中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群体的配合才得以进行。按照工作经验来划分,可以大体划分出两类群体,即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员工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员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稚嫩的新员工应该与企业的老员工,骨干人员甚至是企业主耐心请教。在面对困难任务亦或者独立完成重要的工作的群体应该用鼓励表扬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但能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能用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传递企业的思想。对于有阅历的老员工,要保持感谢的心态,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继续发光发热。不管面对的是什么类型的员工,在职场中都要多接触多沟通,即不以工作时间长短,年龄大小做标准,相互交流,尊重每一次的沟通过程。这即是职业沟通中的尊重。3.沟通的传递沟通的本意为为了设定一个目标,将信息内容,思想情感在特定的个人或者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因此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就显得很重要,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充分的理解企业决策,准确、清楚、简洁是每一个沟通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传递过程中决策者与执行者要进行必要的交流,达成共识,不曲解主意从而造成执行失误。这即是职业沟通中的合作。 二、关于自我管理 曾经读过一本书,它是这么讲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高职校《管理学》课程的出现与学习,一方面不但可以掌握其技巧,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前景和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在企业的竞争力,熟练的完善各个方面的技能。这其中自我管理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就体现出了它的作用。所谓自我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与应变能力,规划与协调能力等。那么提高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意义又是什么呢?1.职业道德很重要当进入企业中后,每一个人都在对自己从事工作的过程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可能往往会因为职业道德的高低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存亡。只有拥有了交高的的职业道德,本着对企业的负责态度,保证不因短期的利益而去做有伤企业光明发展的行为。保证不因上级领导在监管力度降低而对工作出现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行为。也不因自身能力出众而做出自以为是,损人利己的行为。2.专业技能的保障职业的发展归根到底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做基础,要求自身个人对既定目标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理解与对比,并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来实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准确的进行结果的筛选呢?那就需要在职场中除了掌握强大的理论知识和思想以外,还需要学会剖析问题,总结经验,尤其是一些失败的经验,一次失败,两次失败,总会有成功的时刻。自身的专业技能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从而顺利的促进工作的进行和完成。3.优秀的适应能力在企业工作中,工作节奏的变化,时间的安排,个人的心态及状态的调整,都是提高自我管理的根本。初到一个新的岗位中,大多数的事情由于是新接触,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人际关系,当与自身思想出现冲突时而积极进行调整和改变,最大限度的完成企业主的指令与任务,合理的设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实施的方法与解决的途径按时保质的完成。其实在工作中自我管理的提高与完善能让我们处理工作中变的更加自如,无论是分派工作,人力协调还是资源分配等方面,更要求从事者拥有全局意识,妥善有效的制定出策略,同时也要拥有智慧与方法,处理好随时可能会出现的矛盾事件,而自我管理的体现除了在课堂内掌握完整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加需要在工作中得以提升。 三、关于团队合作 团队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极其重要的,也是“职业核心能力”里的重中之重,以为团队会产生凝聚力,也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因此就要使团队之间很好的相处,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荣辱感和归属感,才会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失败与成功。在我们生活当中,单打独斗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获奖的只有41%,现在合作获奖的已占到了80%。“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率领公牛队获得6次NBA总冠军的奇迹,也是要靠团队才能创造的!在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为了应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提出要打造一支如狼似虎的团队,简称“打造虎狼之师”——这其中的团队管理的精髓也让我们专门研究团队管理的认识心向往之。团队合作可以使一个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方向,那么如何创建与维护一个团队,团队之间的合作又该如何进行呢?1.理性的竞争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学习有助于整体能力的提升。任何人都有竞争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完成任务而得到称赞和成功。同时也会激励没有做好的队员的失落心境,力争向优秀的人靠近,要求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求胜欲望。但同时也要合理的控制这种欲望,避免因为欲望的过激转变为个人主义和独裁主义的产生而影响整个团队。2.归属感的建立通过团队的合作和配合,能够让每一个团队里的成员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无论是怎样的搭配,都不会因为一个人单打独斗而产生孤独感,团队的作用就是制定统一目标,每人都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调动更多的工作兴趣,因此工作的效率也就会大很多。3.新思想的产生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团队中,至少有两人及两人以上而组合成一个团队。“三人行,必有一师焉”即便团队中的每个人能力不同,水平或高或低。但每个人始终有自己的长处,同时面对新想法和新创新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元化的配合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集思广益也是团队合作的优点之一,同时由于新思想的产生,在完成态度上就会更积极,工作状态也就会更亢奋。将团队的大目标划分成各个小目标,将零散的想法统一为共同思想,分配给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共同完成,即可缩短工作时间又能提高效率。4.规范化的发展团队合作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正是由于人多想法多,很容易出现在团队内部思想的不统一,工作态度的消极现象等。但也是由于团队合作的出现,当某一个或某几个出现分歧或态度消极的现象时,就可以发挥团队内部的意识力量,气氛态度等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规范和控制力,这种规范程度有利于团队的统一和标准化,在思想与行为上相统一,从而更利于发展,更利于提高团队的和谐性。 作者:冯程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高职理工科类毕业生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四个阶段的职业发展。本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的职业阶段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设计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理工科类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兴趣,提高高职学生管理素养。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根据珠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培养管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并举的高职理工科学生是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在理工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新举措。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发现,文科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理工科类学生对该课程认同度低,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甚至出现管理学“无用论”等现象。因此,亟待对理工科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目前关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颇丰。对于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主要包括以学生全面参与为主,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沙盘实训、学年论文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2]以及通过师生双方不断的反思和辩论过程实现“合悟”效果的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3]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游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4-5]以往的研究都从教学出发探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通过借鉴现有管理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成果,在对高职管理学原理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根据理工科类学生就业的特点,尤其是职业发展需求的特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质量,以期为高职理工科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职理工科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高职理工科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加工、操作类岗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等过程。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图1)。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具体指工厂里的班组长、小组长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传达上级计划、指示,直接分配每一个成员的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随时协调下属的活动,控制工作进度,解答下属提出的问题,反映下属的要求。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计划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对基层管理者的技术操作能力及驭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管理职能中,基层管理者需要掌握组织和控制等管理理论及方法。中层管理者处于组织架构的中层位置,是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桥梁,具有多重角色的特点。中层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是命令的执行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在下级面前是计划的制定者,需要统筹部门的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同时,还需要与其他部门经理之间互相沟通、配合。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素质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素质是每一位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如主动性、执行力、关注细节、影响力、培养他人的能力、带领团队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长期的调查显示,多重角色、身心疲惫、沟通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层管理者,已经影响了广大中层管理者的正常工作。因此,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高层管理者位于层级组织的最高层,他们需要面向更长期的未来考虑问题,需要关心一般环境的发展趋势,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决策和组织环境分析等管理学知识。 三、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理工科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对高职理工科类学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管理学知识需求的分析,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设计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主要以科学管理、组织职能、控制职能、领导、沟通、计划、竞争战略分析等七个模块为主,具体见一下分析。作为一线工人需要了解和熟悉科学管理相关的知识。尤其是企业生产中优秀的企业的具体实践。因此,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科学管理逐步展开。首先,介绍泰勒的科学管理。提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很多管理者都会产生出一种过时的印象,但从实践角度看,它的教义和技术仍然支配着当今的工作设计。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管理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其次,介绍福特的生产方式,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产生和“8小时工作+高工资”的薪酬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丰田生产方式。当丰田喜一郎开始研制汽车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当美国还沉浸在福特模式带来的喜悦中时,1971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的汽车产业遭受日本汽车的重挫,日本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呈爆炸式增长,丰田TPS生产方式也引起了美国制造业的震惊,震撼性地冲击了美国人的“福特生产方式”。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和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作为基层管理者需要组织和控制职能等知识。组织职能重点讲解组织的定义和作用、组织的基本原则,重点分析各种组织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讲解部门区分和人员选拔。控制职能重点讲解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类型、基本控制方法的运用,控制过程的工作步骤和相互关系。作为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领导职能重点讲解领导工作的内容、工作过程、优秀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学基本理论、领导力法则等。沟通能力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项职业活动与他人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奠定基础,也是管理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沟通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沟通的重要性、倾听、说服、拒绝与冲突处理、交谈技巧、工作中的沟通、等教学内容,选取以职场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贴近职场实际。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和组织环境分析、竞争战略等管理学知识。计划的授课内容包括计划的七要素、计划的“三步曲”和计划的常用方法等。竞争战略中侧重讲解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组织内外环境分析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内容。在教学组织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视频资料、管理案例分析、管理实战演练等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积极主要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为主。在有限的课时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管理学地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周小平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职高专现代管理学教学方法 摘要:在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对于管理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在一些高职高专等学校,对于管理学的对口人才需求的数量也越来越大。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其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在相应的管理专业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身为一名在高职高专中的管理学的学者,对于如今的高职高专中的现代管理学有着一番自我见解,发现我国现存的管理学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我国的相应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探究和探索,根据高职学生自有的特点,提出若干有效的建议,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学;教学方法;途径探讨 管理学是一项对于人类进步十分重要的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项基础性的科目。管理学的教育宗旨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管理的理论原理技术方法等等,用着理论性很强的知识作为基础,在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应用能力。管理学不单单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更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真谛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方法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管理学本来就是一门很有难度的学科,若要深入性的进行探讨,难度又将加大了很多。很多大学生在刚刚开学不久就要接触到管理学的学科,学生很难将教师强行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进行消化,导致教学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当做的是革除掉旧的教育方式中的弊端,改变以往的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方式,而是要将重点放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上,对于学生未来在管理方面的领域有一个实质性的培养。这其中的教育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一、教育方法的改变 无论是在高职高专,还是在高校学府,无论是管理学还是其他理论性的学科,都面临着一个教育方式落后、远远不及现在时代所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教师总是利用强行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方法,单向的通过语言来进行学术的传播,不但收效甚微,还会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除旧迎新的态势不断的增强,创新型教育理念已经深得人心,相应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也逐渐的被深度挖掘了出来,并渐渐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在新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将会从原来的主体地位变为引导,建立起一套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新式教学机制。将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利用互动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建立起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将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入进高职高专的课堂,应用到管理学的应用,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是一种新的挑战和体验。要重点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对于特定的群体和学生采取特定的方法来教育。教师要做的是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例如对于管理学中所要讲的决策的应用和分析,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于是否要征收班费这一课题进行辩论。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将可以畅所欲言,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识知识,在结合上自己的自主思考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学习讨论中,无形的便对决策的含义与理解进行了加深,潜移默化的体验到了身为一个管理决策者的体会。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之前的课堂上一言不发变为积极的全部参与,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情景模拟、管理式教学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管理学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能懈怠,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要让学生互助互爱,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需,因人施教。可以多多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例如建立QQ群等,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课下师生间完全可以做到平等的关系,教师可以以一个朋友的姿态进行讨论,交流探讨有关管理方面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就可以让教师更加容易的进行学术方面的教授了。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效率 管理学课堂和其它学科的课堂一样,不能一味的采取单方面单一的课堂讲课方法,这样会导致课堂生机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导致课堂的效率低下,学生最后往往只是在白白的浪费时间,最后会一事无成。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下,在高职高专等教育机构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利用这些辅助手段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省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又可以让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毕竟现在的学生都对于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乔布斯》,让学生学习乔布斯是怎么管理一个企业的,是怎样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获得最后的一切的。现状的学生普遍都在使用苹果公司的产品,要让学生不仅仅是使用高端的产品,更要对于其的发展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才是让学生成长的根本目的。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一种热爱管理学的精神与兴趣。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为生气勃勃的新式讲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去,要体现出管理学课堂的主观性、启发性、趣味性等优势,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做“管理学艺术”,理解管理学中的真谛。 三、理论与实际的相联系与相结合 管理学由于其内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深奥。在平时有关管理学上面的教学向来都是泛泛而谈、一概而论,很难让人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如果没有配合上实践的体验,往往就会令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让学生认定了管理学如同是一门空中阁楼般的学科,学习无望之后,那么强烈的失落感就会涌现到学生的心头,到时候就算是再怎么样的优秀的教师也回天乏术。想要真正的让学生理解管理学中的实际知识要点,就需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会,切身实际的感受到管理中的奥义,理解管理学中的乐趣。要让他们在真实的企业中去实习,去体会,去总结他们自己的心得体会,去领悟其中的工作经验,这不单是对他们自身的兴趣起到了一个激发的作用,更是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有一个大大的提升。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一家当地大型的宾馆,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实习一天的管理者,分配任务,分别可以担当大楼一厅经理、厨房后厨总监、后勤主管、秘书长等等管理层的任务,让学生爱上这种管理者的身份,便会在回到学校后更加的努力,为了日后能成为这些职业而奋发图强,对于管理学有了一层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等高校的教师而言,是时候做出应用的改变了。对于管理学的知识不能在一味的采取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应当深刻的挖掘体验,不断的摸索创新,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己任,为出发点。让学生这真正的养成一种喜欢上管理学的习惯,从而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自己,还是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学生会在这个基础下进行积极主动的来获取管理学的知识,提升自我管理学的能力。 管理学方面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发展途径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学科定位与完善、潜在危机与发展、环境变化与挑战等发展瓶颈的制约。化解瓶颈制约,实现突破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建构学科体系、有效化解发展危机和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有机统一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化解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发展瓶颈;化解途径 一、应时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时代变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人们在了解世界发展变化、开阔自身眼界视野、增长现代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者沾染了随着西方文明汹涌而来的不良思潮和反共思想。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同时,人民权利意识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不良的生活习俗死灰复燃,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导人、教育人和服务人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环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老套、教育效果微弱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恢复以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结合客观实际,总结教育经验,坚持发展与创新,努力提升其有效性。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是提升教育效率、改变劣势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而建设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科,不仅可以达成上述目标,而且可以预测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成功规避各种不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二、居安思危: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的瓶颈与危机 (一)学科定位不清: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根本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广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所有阶级社会都共有的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如果从管理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要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非积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能产生抵消作用,同时更要协调好内外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因此二者的关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是分支学科。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主要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相关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深化对于管理规律和配置资源规律的认识,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取得切实的成效。因此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学科属性不同,一个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个隶属于教育学,同时,前者的目的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后者在于提升教育的质量;联系在于都是交叉学科,都是充分利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创新,可以互相借鉴。3.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当前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规律的研究。而目前并没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及其传播过程,这是目前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潜在发展危机:误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发展问题 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的背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发展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前的研究方向呈现出“注重理论,轻视应用”的现象。研究倾向于理论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忽视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和应用,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2.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的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需要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就当前学科建设而言,研究注重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应用,但是忽视对于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吸收和借鉴,导致学科建设偏离了交叉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产生挑战: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创新问题 1.网络社会新特征导致管理失效问题网络社会呈现出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人们交往方式的便捷,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通畅,网络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往空间的虚拟性增强等方面。伴随网络社会的新特征而产生的就是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质疑、精神领域发生痛苦的裂变、直接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不良信息传播不受控制等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显然无法应对和解决,导致产生管理失效问题。2.青年群体新情况导致管理失灵问题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时刻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加强对青少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目前青少年群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个性张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规劝和训导;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不主动关注社会和集体利益;信仰多元化,不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出现了管理失灵问题。 三、绝处思变:发展瓶颈与潜在危机的应对与化解 (一)建构和完善科学的学科体系 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领导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承担的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范围的区分和研究任务的区别。同时,学科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明确本学科的基本定位,而其中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是关键问题。根据目前研究状况,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运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认清和化解潜在的发展危机 1.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就要做到在研究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轻易改变研究方向;同时,研究目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和修正,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致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坚持一致性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处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方向就应该是研究将学科理论落实到实际和现实中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以此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2.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就是要坚持学科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学科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学科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为根据和依托,而不是漫无目的和毫无目标的发展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学科建设必须注重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和学习,同时加强对于社会现实难题的关注和研究,加强相关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理论的正确和科学与否,在实际检验中修正和发展相关理论,实现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应对和超越变化的环境挑战 1.探究符合网络社会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方法、新途径、新规律(1)加紧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采用法律手段制止非法信息传播,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网络社会的纯洁和健康。制定的网络管理法律必须切合当前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立法和执法,同时法律制定也要考虑到网络社会变化快、变化多的特点,大胆预测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结合实际和科学预测的有机统一。(2)建立科技化含量高、政治素养强的“网络政工”。“要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网络教育规律的管理人员”[2],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措施和新办法,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出击,实现虚拟环境的有效管理。2.摸索解决青年群体新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媒介、新理念、新模式(1)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要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看问题和想事情,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实施的最终归宿和评判标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认真领会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解决问题同时,促进青少年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情感上打动青少年,从理智上说服青少年,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2)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可以借鉴心理咨询法的优点,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在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的过程中,在内容上,除了心理咨询之外,开设工作技巧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情感婚姻咨询、思想道德咨询等等;在方式上,除了面谈之外,开设多种咨询形式,使咨询的方式和咨询的内容不断多元化,适应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需要,迎合青少年新情况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 作者:曹婷 王芬宇 吕阳 单位: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教学模式与改革新思路 摘要:管理学课程是财经与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管理理论的深造以及管理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对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模式;新思路 高等教育是扩大社会技术性人才需求规模和提升需求层次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而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新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赵炬明认为,由于学习科学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使得今天的教育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的“老三中心”,即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应向“新三中心”转变,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1]。刘献军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2]。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学习管理的兴趣和管理思维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受制于“老三中心”思想的影响,在教学模式上,还普遍存在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1.1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体现在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在教学大纲上,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纲只体现了教材内容和重难点,没有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对学习目标的设置并没有表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素;只体现教的活动,没有体现学生学的活动;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或评估方式。姜大源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的系统化的纽带,提出了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的系统化和课程载体设计的系统化三个层面[3]。因此,通过修改教学大纲,对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重新设计(见表1)。该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的特点:一是摈弃按照教材目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而是根据管理理论的演变和管理的工作职能分解为六个核心的学习模块,非核心的教学内容如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介绍等只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补充,不再作为课堂教授的内容;二是学习模块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进行分解,形成学习情景,并有相应的实训内容,即课堂项目活动,使各个模块保证理论的讲授同时有实训的强化。 1.2学习情景具体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传统的教学内容只设定了教学目标,并没有从认知理论视角对教学目标的内容进一步的分解,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单一的教学方法。Bloom于1956年创建了教育目标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类别。Lorin等将Bloom认知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修订,认为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从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来界定智育目标。知识被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也称反省认知知识),每一类知识的掌握都分为六级水平,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4]。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理论。对学习情景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定义了学习情景、教学目标、知识维度,以学习情景1管理与管理者为例(见表2)。该学习情景设计的特点:一是明确了学习情景知识点的知识维度,有助于进一步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二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认知过程维度的分析,明确知识在认知过程中应掌握的重点,有利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估,改变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1.3课堂项目活动具体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需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行动起来。项目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并学会合作学习。郭德俊等认为,在教学领域中,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的激发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5]。因此,需要对课堂项目活动进行设计,以项目活动之一团队组建为例(见表3)。该项目活动的特点:一是让学生学到的管理理论学以致用,懂得管理活动是从管理一个最基本的团队开始;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及解决的办法,促进学生学会沟通、激励以及合作;三是通过课堂的项目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去2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得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教学方式得从单一的理论讲授向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以往为理论讲授为主,从学生访谈反映,课堂单调枯燥、气氛不好。现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教学方法,除了基本的理论讲授,增加了案例分析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也进行设置,包括笔记、小组学习、口述、集中注意等方法,以管理与管理者内容为例(见表4)。该教学方法的特点:一是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也体现了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二是每个单元的内容穿插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2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得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教学方式得从单一的理论讲授向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以往为理论讲授为主,从学生访谈反映,课堂单调枯燥、气氛不好。现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教学方法,除了基本的理论讲授,增加了案例分析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也进行设置,包括笔记、小组学习、口述、集中注意等方法,以管理与管理者内容为例(见表4)。该教学方法的特点:一是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也体现了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二是每个单元的内容穿插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时间/min内容概述解释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直观教具10教学目标及内容综述阐述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讲授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20管理的定义、职能结合一些实例介绍管理的定义、职能,帮助学生表述企业的定义和四大职能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法笔记、小组学习多媒体投影仪、彩色卡纸30管理者的分类、角色介绍管理者的分类和角色,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角色的扮演讲授、角色扮演口述、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20管理的对象介绍管理的对象,通过视频分组讨论对象在企业的重要性讲授、案例分析集中注意、小组学习多媒体投影仪、黑白版10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反馈讲授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表4管理与管理者内容课堂教学安排。 3课堂教学管理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教会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自我的管理。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是一对多的管理,教师通过考勤、抓纪律等惩罚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不仅影响了授课进度,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分散,各自为政,学习技巧和心得得不到分享。因此,得组建以班级小组单位的虚拟团队让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Lipnack等认为虚拟团队是有一个共同目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障碍,相互协作工作的一群人[6]。具体方法如下:1)将班级随机分散为6-8人的多个虚拟学习团队,并各自选出组长,负责团队学习活动;2)团队建立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团队成员可以利用网络常用的沟通软件,比如微信群、QQ群等在不同地点随时随地进行团队沟通交流;3)教师建立虚拟团队学习考核制度,将考勤、发言、讨论权力下放,比如课堂考勤,如果虚拟团队有成员缺课,则扣团队相应的分数,计入期末总成绩,整个团队的期末成绩将会受影响,团队自然会抓好考勤工作;4)虚拟团队与课堂项目活动结合起来,让团队成员参与到项目活动中去。建立虚拟团队的好处是教师从课堂管理中解脱开来,能更加专心于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时刻处于团队学习中,提高了思考范围及认知深度;团队的自我管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沟通与共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促进了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 4考核方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估必须相统一。传统管理学课程的考核侧重于期末的理论考试,其考试成绩占总成绩很大的比重,忽略了平时成绩的考核并缺乏一定的考核标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没有兴趣学习,失去了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欲望,在考核方面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更反映不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改变。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应该提高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利用量规理论应用到平时教学评估中去。Heidi认为量规是一个评分工具,它为一个作品或其他成果表现(比如一篇文章的观点、组织、细节、表达、布局等)列出准则,并且从优到差明确描述每个准则的水平[7]。依据量规理论,应对课程的各个核心知识点的考核进行评估标准的制定,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标准,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提升的指导。比如对知识点管理与管理者内容的案例分析设置评估标准(见表5)。该考核方法的特点:一是用量规理论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协作学习、课堂参与、项目实训等多种学习活动,评价学生完成作业或项目活动中产生的成果,评价内容不仅能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还能拓展到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精神、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二是量规体现了一种评价标准,帮助学生了解高质量的学习需要达到什么层次,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主观随意性,不仅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 5结论 本文对管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教育目标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虚拟团队理论、量规理论运用到管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去,为其他管理类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作者:高永丰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 摘要:案例研究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一项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根据案例来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并且在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方面,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在一些学术研究的影响下,指出案例研究这种非主流的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已不适用。基于这一现象,本文从案例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及其应用价值出发,就如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此种方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应用价值 一、引言 作为广泛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研究主要是根据实际的案例,通过深入剖析企业中已发生的行为与结果,对企业管理经验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提高该专业学生决策及动手实践等能力的目的。但是实际上,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与外界多种因素,如市场经济、政治制度等联系紧密,有着非常大的变动性,因而在不同的时期与阶段,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不少专家及学者也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况,指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容易将学生引入思维的误区中,使其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开展各项企业管理活动。当前,如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科学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已成为该专业教师及不少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案例研究已被应用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但对于此种研究方法,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案例研究的争议及质疑也愈发激烈,具体分析,一些学者之所以反对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认为这种方法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外部有效性方面,案例研究还存在一定缺失,不适宜采取实证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只能借助归纳式研究方法及构筑理论来分析工商管理相关理论;其次,此种方法主观性较强,但可靠性及科学性较为缺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引发不少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 虽然在运用方面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但从客观上分析,案例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不小的价值的。在笔者看来,为充分发挥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中的价值,关键在于采取科学、恰当的运用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此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作用,使人们对其应用价值产生更深刻的理解。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经调查分析得知,经济主义以及教学案例这两个学派为案例研究方法最早代表。人们在上世纪初期,便在商业教育中应用了案例研究方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案例教学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此外,科波兰德博士在1921年发表了第一本关于案例管理教学的文集,从而为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直到上世纪的中期,才在福特基金会帮助下得到一定推广。而在国内,则是在政府机构的帮助及推动下,案例研究方法才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传播。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国内也愈发重视案例研究方法,并加大了案例培训机构的开办力度,以期推动案例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2.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通过对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展开深入分析,发现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经过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究得到的,并非所有的理念都是由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得出的。由此可知,在工商管理这一领域中,案例研究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组织领域中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及应用,大家也对工商管理产生了新的理解,并借助分析此种方法,意识到要想在工商管理中实现比较研究方法,就需要建立起相关框架系统,并通过明确表述来深入分析组织中的比较内容,进而获得相关结论,为企业各项工商管理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实践经验及信息。 四、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步骤 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首要任务便是形成基本的构想,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通常来说,案例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1)从企业案例出发,提出相关问题;(2)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并提出论文的分析框架及理论命题,或是提出案例分析的视点;(3)认真、规范撰写研究案例;(4)通过对研究案例展开分析,发现企业实践中新的事实及思想,或是从中对(2)步骤中的理论命题进行验证;(5)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今后的课题。通过研究RobertK.Yin所著的相关书籍,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有关研究步骤应做到有所侧重。其中,研究步骤侧重点会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图1所示。图1案例研究的具体步骤其中,上面一种研究目的主要侧重于将新的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下面一种研究的目的主要侧重于对理论命题的补充或是验证,第二步骤(也即论文分析框架)应当为研究的重心所在。为支持论文的命题或分析框架,就需要将企业案例的素材收集起来,并通过研究案例对理论命题进行验证。其中,评价该研究水平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出逻辑相符却又不乏创意的理论命题或分析框架,并借助实证分析,实现自圆其说。此种案例研究手法强调了文献研究的价值,并借助研究文献提出论文的命题,且对命题或分析框架的严密性及严谨性非常重视。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 五、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案例研究方法尽管有一定的缺陷,但依然存在可取之处,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角度来对此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展开深入剖析。只有对案例研究方法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课题进行研究。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对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展开分析,主要是我国经典的工商管理案例严重不足,即便调查并研究企业的管理活动,也无法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管理情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由于没有展开真实的调研以及确切的求证,使得当前的工商管理案例不具备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一些学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不适宜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做到:在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应从国际化视野出发,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深入到企业内部,并展开实地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采取的研究步骤是科学、规范的,并将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等之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严格区分开来,而开展案例研究一项重要的步骤便是将研究案例认真撰写出来。其中,在撰写研究案例过程中,注意采用明确的、客观性的语言,并注重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价值。除此之外,还应对案例的细节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观察细微地方,能够发现新的事物及事实。作为研究性论文理论的重要依据所在,第一手资料必须具备高度的可信赖性、客观性及真实性,只有通过分析优秀的研究案例,才能找出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高可信度的研究成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这种方法依然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为从案例研究方法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就需要确保选用的研究案例具有比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并与企业外部实际经营环境以及内部具体管理状况相结合,进而展开全面的调研。由此可知,我们应当以端正的、客观的态度来进行各项科研工作,并科学合理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从而促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刘念孜 管理学方面论文: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方法 摘要:案例研究法是将案例作为依据来研究社会科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代表性,以及启发性。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却有着异议,认为案例研究的方法不是主流的研究方法,并不适合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本文就批判性和价值角度两个方面,对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案例研究;工商管理;优化措施 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企业行为、以及结果为实际案例,然后总结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案列研究方法的基础。用这种研究方法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1]。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企业生存的实际环境有着很强的变动性,而且政治、经济、以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所以不同阶段的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一些学术界学者提出,案例研究法存在着不科学性的缺点,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思想误区,并不适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下面就从批判的角度,和价值角度进行分析。 一、批判性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学术界人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却一直都存在争议。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快,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也越发的激烈,对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的反对意见,也越来越多。这是由于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缺少一定的科学性。而案例研究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在外部有效性上的缺失。同时,案例研究方法,只能利用理论结构和总结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分析,而适合用真实的实际案例来进行研究。因此,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持反对意见。 二、价值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上文从批判的角度分析了案例研究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案例研究方法依然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的。只要正确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依然能够体现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价值[2]。关于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和贡献如下:就目前工商管理中管理的理论来说,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然后通过实践研究才得出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领域来说,贡献是巨大的。多数学者也发表言论成,能够将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中加以运用的人,多数都是来自专业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外加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让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有了崭新的认识,并且清楚的意识到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案例研究法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明确表述为前提,创建一个框架体系,对比较内容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工商管理提可靠的信息依据和管理实践上的经验。 三、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优化措施 1.对环境背景进行细分前文提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案例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因此在案例研究方法中,运用真实案例进行研究也存在不稳定性。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案例研究方法。为了解决企业环境变化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时,对实际案例的环境背景进行细分,不同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各不相同的,这对案例研究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需要细分的方面具体包括:发展时间、企业实力阶段、企业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企业的环境背景划分越详细,那么,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可信。同时也能成功解决企业环境的变化,带给实际案例研究的困难。2.学习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方法,建立规范的研究模式采用国际化的视野,要善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另外要结合国内工商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融入到国内的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中[3]。与此同时,可以将国外的实际案例进行分类,然后与国内情况相近案例进行对比,随后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和研究的过程,来提升国内的案列研究水准。关于案例的研究模式,一定要规范化。具体的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种类,对工商管理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以后,归类总结。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案例中的通用元素。以此来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防止研究主观化的误导。3.同等性质的案例进行量化研究案列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防止这种情况,或者其他的人为因素,影响到案例研究的结果。将同等性质的案例,以量化的手法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客观真实的数据对比,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这是提升案例研究方法效果的措施之一。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不能坑否认的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的领域内,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只要采取科学正确的优化措施:树立一个客观正确的研究态度;完善案例研究的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模式等。依然可以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 作者:王静静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 管理学方面论文:慕课在高校管理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脚步的进程不断加快,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慕课自从在我校进行试点、推广以来,不仅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当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促进了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大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就以管理学为例来谈一下慕课在大学管理学教育中的应用和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关键词:慕课;管理学;高校;教育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地发展进步,慕课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所谓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性的课程开发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在线课堂模式。慕课的出现和在大学课程中的推广能解决大学办学规模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并且还能让大学生重复播放和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慕课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情,专门录制出的一些教学视频,这些视频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利用慕课还能起到有针对性的攻克教学难点、梳理知识体系、建构知识网络的目的。 1当大学资源不足时应用慕课 现在我们高校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室配备不足,又或是教师资源不足,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班化上课现象,以我校管理学教学为例,因为管理学是基础学科,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都是在阶梯教室中上合堂,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难以关注所有的学生,并且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如果让学生讨论或者探究的时候,还会显得课堂较为混乱等问题。而如果我们的管理学中引入慕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在手机或者是电脑上进行学习,老师只需要录制相应的视频就可以,这样能把老师充分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做更高层次的研究,又或者这些老师可以去专门解决学生之间的疑问,从而解决了大学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配备不全的情况,同时因为少了大班化教学的干扰因素,利用慕课进行管理学的教学还能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将课堂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将重难点问题掌握得更加透彻。 2当建构知识体系时可以应用慕课 利用慕课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大纲要求提升学生的双基能力,可见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那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这个双基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管理学教材中的各种概念,以及各种理论,并且要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应用方法。利用慕课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比如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管理学分成八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认识管理与管理者。在这一模块中主要是系统的阐释管理学的概念和核心,对于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还有基本的技能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而第二大模块则是制定管理的决策和战略计划,这里面我们需要分析组织环境和波特竞争等,并通过案例来研究决策的概念和过程中,并教给学生制定决策的各种方法等等,以此类推。我们将这八大模块制作成慕课后放在一定的平台上,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样学生既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又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对于慕课进行反复播放和观看,这样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3当攻克教材重难点时应用慕课 利用慕课可以帮助学生攻克管理学学习的难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往往设置容量比较大的课堂,而这么大的课堂容量能被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吗?这肯定是不行的,先不说是班级内的学生存在能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并且班级内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异。即使是对于那些学优生来说,他们也存在不能一时理解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所说的“夹生饭”的问题,出现了“夹生饭”一定要及时解决,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就会有学生慢慢地变成学困生。慕课有着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重复播放,这样学生课上不能理解的内容,他们可以在课下跟着慕课进行学习,一遍学不好,可以再多次播放,这样学生的难点就会越来越少,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比如我们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时候,讲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时候,这一大模块也有着很多理论,学生学习起来会较为困难,弗鲁姆认为:人总是苛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且要设法达到这一目标,如果目标没有实现,那这就表现为一种期望,这个时候,目标能够成为个人动机的激发力量。那么这个激发力量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M=V*E,对于这个公式很多同学都能记住,但是对于这个期望理论的案例分析却让大部分同学都会搞不明白,这个时候,慕课就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了。总之,高校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慕课进行教学,利用慕课能够解决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能够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并且通过慕课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大学规划。 作者:王祯敏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原理在翻转课堂的实践 摘要:对管理的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对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对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又推动了我国高校管理教育的持续发展。在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高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本文中,笔者《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为例,对在该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翻转课堂;探讨与实践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翻转教室、颠倒教室,是一种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学生需要借助视频讲座、阅读电子书以及信息搜索引擎等各种工具进行自主性学习,这样教师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上。学生在课堂上再和老师一起完成作业和交流讨论,并且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1]。由于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更多时候需要在家自主学习与以往主要在学校学习为主的传统教学不同,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方式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主要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在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特别是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推广的价值。实质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对基于印刷术之下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彻底颠覆,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重构。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实际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 (一)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要达到这样目的,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师们抱怨课业任务重,没有时间组织学生互动、没有时间进行项目化学习、没有时间开展小组合作等[2]。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具有了充足的课堂时间,对于如何高效使用这些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对于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甚了解,这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利的。因此,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推广的培训中努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具有能够运用自如地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例如,把微课运用到翻转课堂中去,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微课的制作时,最佳的情况是根据学生现有学习水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等定制开发微课,而不是通过批量引用外校或市场上的微课。如何设计切合学生真实需要与生活经验的微课,则需要考验教师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工作量大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学环节较多、教学形式丰富,需要进行包括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学习平台的管理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是教师难以掌控的,虽然学习任务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微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回收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但很显然这些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像以往的教学一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方案,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安排具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策划安排的教学活动中来。整个教学流程下来,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工作量就很大了。 (三)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程针对的是高校学生,高效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具有较高学习自觉性。但对于习惯了传统传授式教学的学生来说,突然要采用“翻转课堂”这一颠覆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还是不足的。因此,要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有效推进并且为高校学生所接受和适应。需要一步步提高他们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他们逐渐转变学习思维、学会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3]。 三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对策建议 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做好动员工作 要在较大范围内实施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前需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宣传“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并争取通过宣传和动员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改革的风气[4]。 (二)要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开展“翻转课堂”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需要建立起教师技能培训机制。针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对学生海量问题的解答技巧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保证“翻转课堂”改革的质量。 (三)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模式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注重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始参与“翻转课堂”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一下子就全面铺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一步步深入“翻转课堂”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牢固、真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实用性、能力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网络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我国推行“翻转课堂”改革提供了条件。当然,出来硬件条件之外,要推进普及“翻转课堂”仍需要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实践。 作者:贺光明 单位:长沙医学院管理系
教育经济学论文:1981―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分析 【摘 要】研究前沿是指临时形成的某个研究课题及其基础研究问题的概念组合,也是正在兴起或突然涌现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代表一个研究领域的思想状况。从大量的相关文献中检测那些频次变化率较高的突现词,这样不仅仅是分析频次的高低,而是依靠词频的变动频次和变动趋势来确定教育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基本原理就是统计相关领域论文的标题和摘要中词汇频率,根据这些词汇的增长率来确定研究前沿的热点词汇。本文主要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西方教育经济学1981-2011年间的研究前沿,从而梳理西方教育经济学发展脉络。 【关键词】西方教育经济学 前沿 关键词 依据西方教育经济学基本范畴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 中下载4350篇文献,并从结果中剔除会议、征稿等消息类文献,将文献数据输入Citespace II 软件中,将Node type设为Term,选用突变检测法来运行数据,一共检测到5个膨胀词,节点共76个,连线共93条,产生聚类关系的文献之间会有不同颜色的填充,形成圆圈化的聚类面积,另外,启动CitespaceII中文献标题词与其出现频次功能,则图谱的各文献聚类中会进一步显示各共被引聚类文献的施引文献标题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及其频次,如图1-1所示。 结合图1-1可以看出,“经济模型”“工会”“成人教育”词频较高,在1981-1990这一时间段内显得较为突出,这与当时的年代实际情况也密切相关,自80年代初卢卡斯将人力资本概念简单定义为一般的技术水平,并且提出人力资本的获得与积聚有两个途径,一是正规教育二是在工作中训练,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变量代表后一途径形成的人力资本,自然而然也没有可用数据。通过研究发现,1981-1990年间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偏向于通过构造经济模型来解决生产中所产生的与教育经济相关的问题,完整的数据和模型的成功构建对于促进劳动生产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1991-2000年间,“人力资本”“培训”“教育技术”“学校财政”这几个词的词频较高,较受人们关注,处在学科前沿。结合当时背景来看,西方教育经济学自90年代开始从变化着的外部环境来研究其对教学内容、理论以及生产方式的影响,为了在将来的工作中更有成效,人们必须获得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交流的技能和社会交往的技能。先进的教育技术正日益增加对非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的要求,经常性的学习或者说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须,学校外学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1991-2000年间,国外教育经济学受到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前沿与当时的大环境紧密相关,研究从单纯研究经济模型转变为更多的考虑人力资本人文因素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人力资本以适应当前大环境的挑战。 2001-2011年间,“新制度”“改革”“高等教育需求”“教育产权”“教师工资”等词汇频次和中心度较高,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社会调查数据的丰富,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起到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此外占据经济学前沿地位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更加拓展,尤其是将产权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制度分析,十分有助于对学校微观经营和管理的研究。学校如何在经营中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是当今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前沿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发现,21世纪的国外教育经济学大多将教育经济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出台相关联,并且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于教育经济学的问题研究更加微观、明确。 总之,西方教育经济学由于发展比较早,学科制度结构比较完善,与经济的互动研究比较深化,相关基础研究比较充足,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实际以及全球情况,与政府公共政策也比较贴合,相比之中国教育经济学来说,发展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国外过分的依赖经济模型和大量的实证定量研究来解决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一些问题,这点还有待商榷。 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经济学视野下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研究 摘 要:本文立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背景,基于劳动价值学说、劳动力再生产、人力资本理论等教育经济学核心理论以及当前硕士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完善保障性资助方式、创新发展性资助方式、健全人文关怀性资助方式等方面,探讨资助体系重构的着力点,以及要处理好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科研能力培养与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三方面的关系,以期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进得来”、“读得下”、“放得了”、“学得好”。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经济困难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须缴纳学费,这无形中抬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门槛,在他们中引起了不小的震撼。于是,研究生资助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理论界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们认为,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纷纷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笔者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的策略,以期对改革与创新硕士生资助体系有所裨益。 教育经济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社会学科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从教育学与经济学这两门社会科学中分化出来,又在具体内容上把教育学的知识与经济学的知识予以综合,分化与综合并进,相互交叉,从而形成新兴的边缘学科,以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1]该学科的劳动价值学说、劳动力再生产、人力资本理论等核心理论的观点,对硕士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并为其指明了重构的方向。 一、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的理论依据 1.劳动价值学说:教育收费无可非议,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资助义不容辞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作用时说:“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2]恩格斯认为,劳动力价值中除了成长的维持生活费用、养育子女的生活费用外,还需花费一定数量的价值,以发展自己的劳动力和获得一定的技能。[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费用在劳动力总价值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提高;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的比重大小。[4]复杂的劳动需要劳动者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才能完成,因此复杂的劳动自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也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可见,只有劳动力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力,而且劳动力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是与劳动力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多少,是与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成正比例的。[5]因此,不管是国家、社会、家庭还是个人,投资硕士生教育以形成复杂劳动力较高的经济价值,都是明智的选择。 2.劳动力再生产:硕士生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接受教育的机会理应均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阐明: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只有当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在数量、质量上相适应时,社会物质再生产才能得以良性发展。可见,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离不开劳动力再生产。研究生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还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后,如果保障性资助方式不完备,这无疑将迫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筹集不到学费,而放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那么,这部分劳动力的智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等将得不到科学发展,其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将得不到有效改变。长此以往,贫富的代际传递势必难以打破,教育方面的差异势必越拉越大,教育公平势必大打折扣,社会分层势必受到影响,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问题。可见,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保障性资助方式完备与否。只有设置了完备的保障性资助方式,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教育机会均等”才得以实现。 3.人力资本理论: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将由人类的才智进化来决定,硕士生资助要注重效率 在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中,创新人才被看成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科技创新人才,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6]人类的未来,不是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的知识的发展来决定。[7]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以后,它对社会实践与现实的改变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它使人们认识到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高度互补性;同时,它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8]可见,硕士生资助应该服务于科研能力的提升,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硕士生资助要凸显激励与导向功能,注重资助成效,提高教育经济效率。教育经济效率一般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所谓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一般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9]那么,硕士生资助的效率,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数量和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成果,资助经费消耗的程度。而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投资效率的硕士生的发展潜力,即硕士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和做出较大贡献的可能性,一般在硕士生毕业后时间越久,这种资助效率也将反映得越明显。追求卓越、提高绩效也是当代教育思潮的焦点。[10] 二、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的着力点 1.完善保障性资助方式,确保研究生教育机会均等 由于就业压力、渴望深造等原因,近几年来硕士生报考人数逐年呈递增趋势,递增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调查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比率普遍在10-20%之间,部分地方院校甚至超过30%。因此,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后,构建的硕士生资助体系必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门槛问题。为此,首先要提高国家助学贷款额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得来”。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科文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务司、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制订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中同样适用于研究生的有关国家助学贷款规定,“原则上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已经无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学费贷款需求,更别提生活费贷款了。因此,要切实提高贷款额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能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其次,要加大助学金与勤工俭学岗位津贴的资助力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读得下”。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虽然硕士生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但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还是杯水车薪,高校还得设置相应的助学金予以补充。此外,高校还要强化“三助”工作,拓展助研、助教、助管岗位,适当提高岗位津贴,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解决部分生活费问题。 2.健全人文关怀性资助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降低缺陷感 以浙江省温州市高校部分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0份,回收率为98.75%,有效问卷为766份,有效率为95.75%。调查发现,发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的生活事件位列前茅的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丧失,这与葛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11]以月生活消费400元为一档,比较不同月生活消费学生的生活事件与抑郁,结果发现在学习压力方面,少于400元的组和401-800元的组显著高于801-1200元的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来自亲人患疾病、死亡与来自生活拮据的生活事件应激、缺陷感各因子与抑郁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具体分数如表1所示。表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事件、抑郁与缺陷感的相关 可见,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当他们遇到来自亲人患疾病、死亡与来自生活拮据的生活事件时,对缺陷感的影响较大,甚至会导致抑郁。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当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发生上述生活事件时,及时给予人文关怀性的临时经济困难补助,可以有效降低他们的缺陷感,达到预防抑郁心理的目的。因此,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后,要设置完备的硕士生临时性经济困难资助方式,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生有关生活事件,帮助他们将这些生活事件“放得了”。 3.创新发展性资助方式,助推硕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科研能力培养,它是研究生教育固有的、决定研究生教育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自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之初便具备的,不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培养形式变化而变化的稳定属性。[12]无论是从法规、政策层面,还是从培养实践层面,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均是为了解决本专科学生科研能力不足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能力高要求的矛盾,将科研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围绕培养科研能力展开的。[13]可见,创新发展性资助方式,助推硕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构建科学的学生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效率的关键。然而,目前硕士生科学研究资助普遍比较薄弱,存在经费分配不合理、资助力度不够、资助周期短、资助项目少等问题[14],不利于硕士生的培养。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硕士生科研资助工作,既要做好硕士生具体研究项目的资助,更要做好科研能力培养过程的扶持性资助以及科研能力发展状况的奖励性资助,并且大力拓展“助研”岗位,切实提高岗位津贴,将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勤工助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解决他们忙于生计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硕士生“学得好”。 三、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就硕士生资助体系而言,促进资助公平实现的资助效率才是有价值的资助效率,促进资助效率提高的资助公平才是真正的资助公平。高校硕士生资助,“必须由单一强调‘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诉求,发展至兼而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前提下的教育收益最大化’的效率诉求”[15],明确什么类型的硕士生资助对象采取何种资助方式,科学处理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的关系,使得硕士生资助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要统筹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等保障性资助与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科研资助、“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津贴等发展性资助,实现硕士生资助效率优先,兼顾资助公平。 2.处理好科研能力培养与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社会引发了普遍的“西方文明危机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问题比原子弹更重要,因为原子弹归根结底是要人来掌控的。[16]而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是由文化自觉意识所决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7]资助硕士生提升科研能力,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对人类构成威胁。如果那些掌握高科技的人,能摧毁我们这个世界,能污染我们的地球,能组合成新的基因来生产新的生命形式,但他们只懂得如何画指数曲线,如何使用试管,而其他的一无所知,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18]因此,高校要创新硕士生资助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引导,协调发展资助对象的科研能力和文化自觉意识,为实施社会主义人才强国战略输送一大批科学研究能力强、又能成为文化自觉急先锋的优秀硕士生。 3.处理好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的关系 调查发现,由于特殊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缺陷感表现得较为普遍,程度上也更为严重。缺陷感体验越强烈,个体的自我效能就越差。[19]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后,高校校园内悬殊的贫富差距,将会加剧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贫困”程度,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消费行为、社会心态等方面遭受更大的冲击,他们的缺陷感体验也将更为强烈。缺陷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尊体验。自尊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情感上的评价,是自我概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分。[20]已有研究表明自尊对个体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尊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21]缺陷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与个体对自我的错误认知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预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硕士生资助要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双管齐下。 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家教市场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上门家教吸引了越来越多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家教市场日益发展壮大。本文主要对教教市场的目前状况进行描述及其原因分析,分析其消费主体及主要的从业人员,最后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家教市场 现状分析 消费主体 从业人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庭的期望,目前中国家庭大都为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将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对孩子的培养上,并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愿望。为了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父母们不惜出巨资为孩子创造各种良好的学习条件。一个家庭储蓄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孩子的教育储备基金。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家长们不惜重金买教育,甚至为了能够让孩子进入重点幼儿园投入不菲,更不用说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了。由此,家教——出于教育和市场的交叉地带,正在日益蓬勃发展。 一、家教市场的现状 (一)现状 强大的教育市场的需求催生了家教从业者队伍,家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名词。 家教市场蓬勃发展,课外辅导愈演愈烈,百度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8月底,中小学课外辅导品牌的日均搜索指数达到5.9万。 课外辅导师热门,百度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8月底,中小学课外辅导品牌的日均搜索指数达到5.9万,在寒假过后,搜索指数呈稳定上升态势,并在暑假7月达到峰值9万。 (二)原因分析 教育体制:近几年,虽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然而,“明减暗加”、“学校减家长补”的现象依旧汹涌。如今,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但在仍存在的应试教育为主,在考试成绩的高低成为学生学习水平评价的唯一标尺教育考试制度下,家教,作为学校教学的补充,是弥补学校教育“减负”的重要途径。 市场需求量大: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家长期望决定了需求。目前,家长在教育方面给予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教育投资方面,为了孩子的前途出手尤为大方。这种汲汲的渴求心态,促使家教市场的发展。其次,需要请家教群体基数巨大。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而且,其中城市人口基数也较大。而当前家教热的情况下,家教基本成为了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显然这是一个巨大的家庭教育消费群体。 消费观念:教育的投入,是每个中国家庭的重中之重。稍微明智、理性的家长,面对于日益严峻的入学考试形式,为了孩子升学,为了让孩子将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更加注重孩子教育,把对儿女的教育投入当作最重要的投入。 家教行业投资风险小、利润大。育考试制度的存在、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要以及教育重要性的认可决定了课外辅导市场的稳定增长和可观利润。 请家教具有诸多好处:首先,可及时补上欠缺的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现在的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重,对于孩子来说,难免有一些消化不了的东西。请家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其次,可以有针对性地单独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面对大多数同学的水平和进度授课,不可能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相反,家教面对面地授课,针对性较强,学生在此种环境里学习,情绪会放松下来,学习的效率会提高。再次,可以增强学生兴趣和信心。家教在面对一个学生单独授课的时候,情绪相应地也十分放松,不会有紧张、急躁等情绪。学习较差的学生大多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老师会在授课中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这些都是平时在课堂上难于做到的。最后,能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上是对目前家教市场的发展状况的简单描述。可以看出,家教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教育经济领域发展的一大热点。 二、家教市场消费主体及从业人员 (一)消费主体 为对家教市场的作进一步分析,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六十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共41份,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 家长在什么情况下会给孩子请家教,从调查结果可知,家长请家教主要是三方面的情况:其中学生成绩不稳定时,家长最愿意选择家教来提高学生成绩,占36.67%;另外两方面的考虑主要是由于家长很忙没有时间去照顾孩子学习而找个家教以及弥补孩子课上没听懂的部分,及时查缺补漏,各占16.67%。 结果分析:一方面,从学生群体来看,家长给孩子请家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工作比较忙的家长,请家教主要是为了让老师托管孩子,但更多的家长还是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因此,请家教的学生大多都是中间的群体,学习优秀的孩子本身能力很强,不需要请家教,后进生几乎放弃学习,因此中间部分也是最多的学生群体,源源不断地成为请家教市场的消费的主体。另一方面,从家庭收入来看,由于家教消费较高,因此,中等、高收入家庭成为了成为教育培训市场的消费大军。在教育培训市场上,为了让孩子更优秀,除了学科科目的培训,各种艺术技能的培训也成为了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焦点。由此,构成了家教市场的消费主体。 (二)主要的从业人员 为对家教市场的作进一步分析,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六十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共41份,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 共有41位已聘请家教的家长参与投票。通过调查发现,家长聘请家教主要有一是教育机构,约占12%左右;二是请高校的在校生,约占44%,三是在职教师约占41%。聘请的家教教育机构5(12.2%)大学生18(43.9%)老师17(41.46%)其他1(2.4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今,家教市场在职教师与在校大学生成为家教市场主力军。 原因分析:在职教师成为家教的主力军,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在职教师有更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教师工资较低,而家教市场利益丰厚,不少教师投身于家教市场。 大学生成为家教市场主力军,原因在于:首先,大学生群体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其次,不少高校学子渴望通过勤工俭学,为下学期的学习生活筹一笔钱,也可以借此接近社会,锻炼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的生活能力;再次,家教工作机会易获得。现今,很多的家教中介机构交费登记后就可当家教。最后,家教相对于其他兼职收入较为可观,也更为轻松。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总结出家长们普遍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十分关心,而且多数家长认可家教的教学效果,所以家教市场的前景是很广阔的。 但是家教市场的现状,还体现出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整体来看家具市场比较杂乱,市场秩序较乱。教教市场家教市场已呈现出明显的信任危机。如现在很多中介机构交费登记后就可当家教,一些不规范的家教中介对来登记的从业人员不作考察,只要见钱就行,而多数家长往往看到广告后就与家教中介电话联系,对中介的情况一无所知。这种运作模式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家教市场的运行。其次,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请家教盲目性较强。存在明显的比较现象,现在竞争那么大,别人的孩子请了家教,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在对老师的要求上偏重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再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家教补习似乎成为了一种负担。国家虽推行减负、素质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课业负担任然很重,只是从课内转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经济学论文:浅谈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有效策略 【摘要】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是:西方国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更侧重于教育的长远发展和教育对经济的具体意义;我国则是强调国家领导对教育的权威作用以及教育和经济的具体关系。总体而言,教育经济学现阶段需要采取的发展策略是:明确逻辑起点、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研究领域和完善概念体系。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 发展现状 策略分析 一、前言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学科,具体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但却是从属于经济学的一门学科,教育经济学具体研究教育的功能以及其为经济带来的收益。本文将在论述现阶段教育经济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教育经济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供具体解决策略。 二、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各国现阶段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成果都主要体现在理论体系上,具体表现为不同理论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相比较而言,我国与西方各国教育经济学的不同理论所占的比重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国内外的理论体系以及侧重点方面明确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首先是教育方面,教师的教学成效与教师的数量上,西方在这两点上的研究力度要低于我国,在关于人员运用方面西方各国呈现的是持平的局面,其他方面的理论上研究要高于我国,这就是教育经济学现阶段理论体系现状的最大特点。在西方,基于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经济学的最高研究标准是明确教育与经济的具体关系以及教育的长远发展,并且要求教育要对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而在我国,无论是投入力度、教学效果要求、人力资本理论的依赖程度的研究比重都要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相反的我国将教育经济学的重点放在了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于此同时更加注重的是教育的具体费用以及开支和教育的具体发展空间,这些方面的侧重点都远远的高于了国际水平。国际与国内的理论体系构成和侧重点表明了教育经济学方面,西方国家注重于资金投入与产出效果,而我国更注重教育为国民经济带来的意义。 总之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西方国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更侧重于教育的长远发展和教育对经济的具体意义;我国则是强调国家领导对教育的权威作用以及教育和经济的具体关系。 三、教育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解决策略 每一门学科在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弊端和盲点,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补充,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细化的改善,教育经济学也不例外。本部分笔者将简单介绍教育经济学存在的四点问题,并给与明确的策略分析。 首先,存在于教育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逻辑起点。无论是哪一个研究领域,都需要一个条理清晰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基础是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已有逻辑进行不断的理论延伸以及拓展,最终确定一个严密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一点的解决策略是要求教育经济学能够重新自身定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具体考虑,寻找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都是人力资本理论,但是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涉及知识面的广泛,单一的人力资本理论已经难以满足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要求,这是教育经济学中存在的又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策略就是要求拓展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原本理论基础单一的基础上再加入例如管理、统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元素,使教育经济学学科内容更丰富,涉及内容更全面,最终达到使教育经济学不断完善和成熟并且能够更多元化的目的。 上文中强调了教育经济学中存在的两个具体问题,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不明确以至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过于单一,如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教育经济学来说是基础性的,那么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够广这一问题就是核心性的。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出发,本着完善本学科发展本学科的目的不断夯实学科。但是现阶段很多国家在进行教育经济学科研究的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宏观方面而忽视了微观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在发展中借鉴的相关理论不成熟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发展教育经济学的过程中要在从宏观角度出发的基础上完善微观上的问题,具体说就是注重细节上的处理,无论是教学方式、学校教育、班级管理方面都要加大力度;另外还要求教育经济学借鉴更多领域的成熟经验,合理发展和进步。 教育经济学存在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存在于概念体系方面,无论是概念的具体定义还是概念的界定,都存在着比较大的不明确之初,另外教育经济学在经济和教育的逻辑关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经济学要将学科自身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赋予明确的定义,并且界定清楚,避免混淆。尤其是教育和经济的逻辑关系方面,要进行严密地分析并赋予结构上的层次明确。 总体而言,教育经济学现阶段需要采取的发展策略是:明确逻辑起点、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研究领域和完善概念体系。 四、结束语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国内外都较为重视的研究经济与教育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本文明确了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是:西方国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更侧重于教育的长远发展和教育对经济的具体意义;我国则是强调国家领导对教育的权威作用以及教育和经济的具体关系,并且提供了解决教育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具体策略。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更多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者明确教育经济学,认清现状明确盲点,并积极采用文中提供的策略,完善教育经济学。 作者简介:沈广起(1963-),男,吉林长春人,本科,吉林大学出版社副编审,研究方向: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经济学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问题思考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失衡已经呈现愈发明显的“马太效应”。为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自1993年来,中小学教师交流被纳入到我国政策体系范围。到2010年时,教育部《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争取到2012年时达到区域内的初步均衡,至2020年时基本达到区域内均衡;并把城乡间的教师流动作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资源均衡的重要途径,重点关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并在同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征求稿),其中再次强调“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试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和地区也把城乡教师交流作为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政策本身触及教师、学校等主体的利益,缺乏有效的补偿措施而难以达到预期的均衡师资的目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选择?教育管理者又应当做出怎样的管理决策?本文在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其成本效益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的行为选择,并对其管理决策作分析和讨论。 一、教育经济学分析的可行性 教育经济学是以人类基本的教育行为为研究领域揭示经济规律的理论,它运用调查和观察等方式对人们在进行教育经济决策时的需要、动机和态度等进行研究。教育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理论流派即行为经济学,是对人们在教育领域中的经济学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它与以往的教育经济流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人们教育决策时产生的异常心理现象纳入研究范围之内。从人类本性的角度考虑,还原人类的某些非理性因素,从心理学角度对决策时的异常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理解和合理解释,逐渐构建成为特色鲜明的行为决策体系。前景理论作为行为决策体系的理论基础,它更加精准地解释了决策人员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所作的选择和决策行为,改变了人们采用传统的期望概率模式进行判断分析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理论,也很好地诠释了人们在成本收益分析状况下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对个体感觉影响的大小,说明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可以被人们所识别与预防,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对城市和农村地区师资交流过程中非理性的行为给出科学有效的诠释。城市和农村地区教师交流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如交流教师的回城顾虑等。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他们对城乡交流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的认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因此,对于城乡教师交流过程中的教师行为选择来说,教育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更加真实的方向思路和抉择过程中的独特视角。 二、教师城乡交流的教育经济学解释 成本收益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中非常关键的内容,从以上可行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对城乡教师交流问题具有很好的诠释作用,中小学教师在城乡交流工作中会得到诸多领域的收益,如工资福利、专业能力等,但除此之外又需要支付适当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以及隐性的心理压力等。不同经济区域教师的成本收益存在着不同,其特点分析如下: 首先,难以估算成本收益结论。城乡交流教师的成本收益包含着很多方面,其中还有一些是隐性的。其次,师资流入地区的学校具体情况差异比较大,同时参加交流教师的家庭情况、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差异也非常大,因此,要得出准确数据的结论是非常有难度的。最后,从城市地区交流到农村地区的成本会超过收益。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这些教师承受着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亲情、工作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如何适应新学校,如何接受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很多意想不到的“后顾之忧”,如多数教师会有回调的担心焦虑情绪。相关研究表明,在交流过程中“照顾不到家庭生活”、“交通生活不便”、“影响了在原学校的发展”依次是教师在交流过程中所遇到的前三大困难。 从以上的经济学分析中可以获悉,教师会根据其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进行理性行为选择。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理性行为选择共三种:主动型、冷淡型、被动型。当收益超过成本时,教师绝大多数表现积极,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即主动型;当两者大体相等时,教师缺少积极性,只要求基本完成任务,对交流行为持冷淡态度,即冷漠型;而当成本超过收益时,教师就会拒绝交流,逃避责任,迫于压力,教师只会选择消极性的交流方式。如:城市教师可能在工作过程中不负责任,只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对于隐性的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任务则置之不理;对于农村教师来讲,如果所到城市学校的专业发展路径等方面难以保障,那这种交流就不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实质性的内容。 三、教育经济学城乡教师交流管理决策 1.加强成本补偿,做好收益平衡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做出贡献并获得报酬时,他们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的相对量。因此,教育当局应当关注城乡师资交流的均衡收益,既包括交流学校内部师资的均衡收益,也包括不同经济区域之间教师的外部平衡。 要实现以上均衡收益,首先,在准备交流的学校里,可以先让消极型或冷淡型的教师感觉到一定的公平感,避免他们产生收益不平衡感;同时应该激励积极主动型教师的行为,从而引导消极型和冷淡型教师主动接受交流,因为他们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如高额的货币成本、回城担忧、环境适应能力、自我发展的压力等。其次,要做好城乡教师所在交流学校之间的均衡收益工作。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得出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的具体经济数据,但根据常识,城市教师所付出的成本较大,而收益却相对较小,因而城市交流学校的教师应该获得适当的成本补偿,并且成为成本补偿的关键领域;而农村地区的教师交流到城市地区不管是从经济福利还是从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均取得了丰厚的收益,而且一般是高于成本的,因此容易忽略农村学校的交流教师在经济方面的补偿。 2.确定考评机制,避免功利化行为 不管交流的师资是积极主动型还是消极冷淡型,管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科学有效地对教师的交流工作进行评估,以此来避免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的降低成本执行的行为,如部分执行、错误执行等,以及过分地追求交流收益的行为,如不考虑教学科研方面的交流,而只寻求交流过程中的其他优惠政策的功利化行为。因此,建议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师资交流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首先明确由谁来考核,还有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式,从而增加考评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当前的评价体制存在主体缺失的现象,多数的交流教师不管交流的时间有多长,都是由其所在的学校进行评价的,从而造成这些被考核教师游离于考核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外,客观上造成了考核学校的管理空洞。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交流方式和状态确定不同的考核人员和指标,如依据交流学习的时限,一年以内的短期交流培训可以考虑由教师所在学校进行考核,长期交流的可由其所在学校及当地的教育管理当局共同考评。评价指标应该由教育当局、教师所在学校和教师三方共同制定。 3.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激励教师积极交流行为 尽管以上对交流教师的行为分析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但教师还是一个道德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人性不同于经济人的三个方面:同情心、正义感(合宜感)、行为的利他主义倾向。人们不应当把自己看成是某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而应当把自身作为世界的一份子,是巨大自然王国中的一员。这就是道德人的特性的直接体现。一般认为,教师的道德观念比常人强,社会责任意识也比较高,当然教师这一职业的工作特性是具有一定的道德性的。从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引起教师工作行为动机的六个因素是“尊重需要、生存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权力需要、关系需要、责任需要。它们的平均数分别为22.58、21.72、20.73、19.74、17.50、14.34”。可以看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比较高的分数,可以反映出绝大多数教师是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和责任观念的。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公平理想,是每个家长和学生的期望,是中小学教师作为道德人来讲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总之,当交流的收益超过成本时会积极主动参与,反之,教师则属于被动消极型,当然也有可能做出积极性的理性行为选择,比如通过其他福利政策寻求自我满足感和收益增量。因此,对于管理人员来讲要不断及时强化这些理性的行为选择。一方面要增加成本补偿促成其获取自我平衡感和心理满足感,为交流的优秀师资特别是能深入到偏远地区的学校老师,提供充分的成本补偿来保障他们的教育和科研交流需求,促进优秀师资在交流地区及学校就相关的专业问题进行课题研究,最终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当局也要出台多种奖励措施,进一步强化和激励交流教师的这种理性的行为选择。 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教育经济学从起源发展至今已有快100年的历史,在国外的研究取得了举目的成果,发展了丰富的理论。文章从教育经济学的缘起及雏形、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初步发展、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思路做一个文献综述。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 理论 发展 教育经济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其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主要建立在以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所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之上。人力资本理论之后由贝克尔及丹尼森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成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人力资本论受到质疑,涌现出新的理论流派。当跨入新时期,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普及, 各种全新的理论不断涌现。本文将对教育经济学主要的理论发展做一个全面的综述。 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缘起和雏形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具有一定的学科体系结构,首先起源于西方,而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掌握科技,教育是关键。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受教育的需求,因此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为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解开了剩余因子之谜,论证出教育是剩余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教育经济学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前苏联,它创建的标志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C.T. Ctpymnjinh)于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这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的论文,被称作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年龄、工龄、教育程度对劳动技能的影响。斯特鲁米林认为年龄、工龄和教育程度均影响劳动技能的高低;论证了教育程度与劳动技能成正相关。 西方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论文是美国学者约翰·沃尔什(J.R. Walsh)于1935年发表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的《人力的资本观》,它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沃尔什主要从学生达到可以入大学的年龄算起,认为只有大学教育及其他专业教育才具有资本的特征。大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可以取得收益但要付出代价,偿还代价之后可以带来利润或经济效应。[1] 到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西方才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这一期间,美国的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等代表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成为主流派。舒尔茨(T.W. Schultz)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对人投资的思考》等系列论文中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化和系统化。其基本理论可概括为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他认为教育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劳动质的方面去衡量,而不是从量的方面去判断,即把人的劳动看作是教育装备的结果。劳动的教育装备率高,劳动生产率也就高,从而增强创造收入的能力。 与舒尔茨的宏观视野不一样的,加里·贝克尔(G.S. Becker)着眼于人力资本理论微观领域的研究,并用具体数字计算和实证研究论证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他认为个人通过教育等提高能力和人力资本积蓄,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得到较高收入。 除了舒尔茨和贝克尔外,推动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另一重要人物是爱德华·丹尼森(E. F. Denison),他于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和我们的选择》。他把教育因素视为人力资本因素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细致地计算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更加细致和精确。 至此,西方国家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从创立起就强调了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关联性,经济要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毫无疑问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源泉,所以也要重视教育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1962年英国伦敦布鲁诺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约翰·维泽( J. E. Vaizey)出版了第一本正式以学科命名的专著《教育经济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1963年,国际经济学学会召开了第一次教育国际学术会议——教育经济学专题学术讨论会。会后于1966年出版了一本具有一定体系结构的《教育经济学选集》,这次会议的召开以及论文著作的出版也被视为教育经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这样,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在世界各地学术界普遍地受到了高度关注。[2] 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初步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层出不穷。但此时的西方国家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不景气的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力资本理论表现出了“失灵”,催生出了各种反人力资本理论的新理论,重新评估教育的经济价值,使教育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影响比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三种: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 1.筛选假设理论(Screening Hypothesis)。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创始人是迈克尔·斯宾塞(AndrewMichael. Spence)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等。1972年,斯宾塞发表了《就业市场信号》一文,论述了教育作为就业市场上的生产力信号,以及如何发射信号。形成了严格的信号理论,也标志着筛选理论的建立。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宣称的教育能够提高生产率大胆提出了质疑,极端地假设教育并不增加人力资本, 只是作为一种筛选装置筛选出生产能力较高的人。[3] 尽管筛选假设理论否认了人力资本,但它与人力资本理论并不相反。实际上它指出了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另外一条途径: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正是筛选理论让人们认清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即教育的筛选作用无论是给个人还是给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所以,筛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正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 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推动下,许多经济学家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政府管制等引入劳动力市场研究,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着眼点是教育与工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斯特·瑟罗(Lester C. Thurow),彼得·多林格尔(Peter B. Doeringer),迈克尔·皮奥里(Michael J. Piore)等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成正比例关系是有条件的;劳动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和体系是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人力, 而人力资本理论把本来分割成不同部分、具有封闭等级性的市场抽象地视为完全统一的竞争性市场, 基本前提就不正确。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就业分配上, 在于它决定一个人在何种市场上能谋求职位。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相关性成立,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述命题不成立。[4]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并不否认教育的作用,它和人力资本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除了将教育作为影响收入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之外,还将制度因素、雇主和雇主的工作态度因素等作为内生变量。可见,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3.社会化理论(Socialization Theory)。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始人是萨缪·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1976年,鲍尔斯和金迪斯合著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而劳动者的表现则源自自身拥有的非知识化的个性特征(即非认知能力)。而教育的经济功能便是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使学生社会化,使不同的学生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各种个性特征。[5] 总的来看,以上三种主要理论表面上都是对人力资本论的挑战甚至是反对,事实上,都是从其它侧面强调了教育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不管是对个人还是社会。某种程度上是对人力资本论的多角度的补充与拓展。但是普遍都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与经济生活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带有片面性,为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新时期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涌现出各种新理论。比如:关注人本文化的社会资本理论、基于新制度经济的教育产权理论。 1.社会资本理论。第一个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分析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 Bourdieu)。1980年,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概念。之后,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和罗伯特·普特南等先后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并将其作为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的理论发展加以阐述。社会资本理论尚无统一定义, 但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 通过民众自由地将个体人力资本进行横向的社会组合而生成的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资本理论从群体人力资本角度研究社会经济, 更注重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际关系。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方法弥补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首先,它提升了人的社会地位;其次,从微观层面为主的分析扩展到宏观层面;第三,社会资本理论直接把无形资本因素(社会心理)关系引入研究。教育的作用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不仅只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也通过提高对社会关系的认知能力、制定合理的共享规范和合理的组织结构等社会资本存量,从而达到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研究教育经济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人力资本的范畴,更应该通过社会资本来凝集人力资本,达到人力资本组合的帕累托最优。 2.教育产权理论。随着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范式的崛起,国外学者很快将其方法的普适性运用到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分析之中。如美国学者亨利·汉斯曼(Henry Hansmann)研究发现营利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的逻辑是相同的,学校这类非营利性组织的非营利性实质是为了减少组织运行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一种制度安排。新制度经济学对教育经济学领域的运用基本有两个走向:一是把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视角,继而作为一种方法来分析教育中的问题;二是从新制度经济学中挖掘出与教育活动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教育经济学中关于第一方面的研究就是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作为解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关于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则是将产权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问题进行制度分析,且提出了教育产权的概念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新制度经济学对教育经济学的贡献在于教育制度的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创新。通过制度变迁理论可以解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乏力的根源, 从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基础。事实证明,明确提出教育产权应该说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巨大飞跃。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一直是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之上不断推进。起初有过强烈的反对之音,从而催生出了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看似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质疑,实质上是一种补充。新时期的学者调整了研究的角度,把人力资本理论引申到了社会资本理论和教育产权理论,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丰富了研究的视角。笔者认为,反观21世纪的学界,研究成果没有多大突破性,仍然是在对以前的理论反复探讨。这门学科的下一步发展需要创见性的突破,才能为现在越来越复杂的教育领域提供新的指导。 教育经济学论文:应试教育的教育经济学分析 摘 要: 教育具有经济价值,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在任何社会中,教育的最终价值都不是为了培养考试能力强、考试分数高的人,而是造就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本文试图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应试教育的成因、弊端,并尝试在现有的条件下开拓创新,以创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应试教育 教育改革 经济学分析 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这种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和不同地区教育质量的唯一或最高标准。我国的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这种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低下,而培养出的人才也适应不了现今世界激烈的市场和科技竞争,长久下来,这将造成国家创新能力低下,削弱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危害。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求改变这一现状。 一、应试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一)教育竞争的失控导致应试教育现象 从教育产业观出发,教育竞争是指教育生产者或教育需求者之间为了超越对方的努力,从而为增进竞争主体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应试教育是被没有节制的考试竞争所“异化”的教育。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得不通过考试竞争的方式来决定,但竞争的结果却使考试变得至高无上,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考试不仅左右了学习的目的,而且左右了教育的目的,并最终“异化”为与教育目的相对立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教育竞争机制在发生异化后产生的“症状”。也就是说,应试教育的现象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不是应试教育造成社会上背离教育目的的竞争,而是一些背离教育目的的竞争造成了应试教育被广泛批判的现象。也就是说,应试教育的现象其实就是教育竞争的结果。 (二)家长把追求考试成绩作为理性的选择 经济学基本理论假设认为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之下,会作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人们在面临教育的选择时同样也是如此。 我国的父母非常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在目前的劳动用人制度和教育评价体制下,这种重视就转化成了对子女考试成绩的追求。当然,父母追求的不能只是考试成绩,子女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等也必须在关注的范围之内。然而,学习成绩始终是大多数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才最能保证孩子在未来的社会阶层中占据较高的地位。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多年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对考试的态度。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对教育的选择权和评价权,家长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家长会认为,一所学校的应试教育不成功,就很难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升入更好、更高的学校。因此,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升学率高的学校。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的选择构成了社会的整体选择,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考试成绩,那么整个社会必然也重视考试成绩。 (三)以考试成绩衡量教育质量成本最低 现今,我国的劳动用人体制非常重视文凭,许多的用人单位对职位提出了较高的学历背景要求,即使这些职位并不需要太高的教育背景。教育经济学的“信号理论”认为,雇主重视受聘者的学历是因为雇主在无法获知受聘者的全部信息(如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忠诚度等)的情况下,雇主只能根据受聘者一些外在容易辨认的特征来挑选受聘者,而最为重要的特征则是受教育水平,于是受教育程度就成为一种说明能力的“信号”。在雇主不能获取受聘者的准确信息,即在“信息不对称”时,雇主把受聘者的教育水平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是科学的、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因此,雇主通过受教育水平来衡量受聘者的能力是一种快速且成本较低的途径。 教育评价体制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首先,我们发现要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在教育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也就是说“制度成本”太高。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的重要性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所以,在考虑到“评价成本”和德智体美劳的重要性之后,当前评价学生的最重要衡量指标就是考试成绩。其次,目前在我们对教师评价的很多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判断学生成绩的进步比判断品德的进步容易得多,这就致使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最重要指标。最后,评价学校和地区的教育状况,实际上就是评价学校或地区范围内学生的状况。那么,这里必然的逻辑推理就是我们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校和地区的教育质量。因此,学生的成绩这一指标在教育评价体制中的使用是切实可行且成本最低的。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一)片面的教育内容 应试教育是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知识的积累与提取,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是机械地复述和背诵,而不去理解知识的真正涵义,缺乏验证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应试教育中“德育是虚的,智育是偏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缺失”。五育中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中如不从启迪学生的智慧入手,就会导致学生片面地发展。 (二)与社会实际脱离 应试教育只关心学生的升学率,在教育教学上不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会考虑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形同虚设,职业教育遭受到冷落。以应试目的为主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也违背了其双重目标的要求。 (三)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应试教育使大多数的教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各种考试上,其原因是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的好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这样不但加重了他们身心的负担,而且使他们无暇学习进修,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学校与教师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四)使学生的负担加重 应试教育会导致升学的竞争,激烈的升学竞争势必会使学生的压力增大,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学习、复习、考试的日程每天都被排满,沉重的考试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在成长时期应该有的欢乐,既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又对他们将来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教育经济学论文:浅析教育经济学对大学教育的管理意义 【摘 要】教育经济学尽管是一门边缘科学,但是其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理论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人们把教育仅仅看作为“消费事业”、“福利事业”、“行政事业”等陈旧观念,树立起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竞争意识、效率原则等新观念,充分认识教育对“智力开发”、“智力投资”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必要将其与大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将大学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适应协调起来,从而提高大学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最佳的教育经济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科学的阐述。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国民经济;社会经济效益 前言 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科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门学科。换句话说,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投资效益的一门科学。教育经济学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与经济是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智力的物化,有力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重视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对于从理论上把握和实践中解决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所以,我们有必要将教育经济学的理念和思想与大学管理结合起来,加强关联性。 一、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回顾 国际上一般把上世纪60年代初期作为教育经济学诞生的起点,主要标志就是舒尔茨正式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大门开始向西方开启,教育经济学正式传人中国,其标志为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此后很多学者开始将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1984年10月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全国性学术团体的成立使教育经济学研究形成了全国的协作组织与交流台。对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尔后至今,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国具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授予并招收教育经济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单位达20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达到100多家,标志着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又上一个台阶。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二、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的科学,它侧重于从经济理论上阐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而教育管理学侧重研究教育管理中的有关问题。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之间的关系,好像经济科学中其他分支的管理科学与理论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样,反应了应用经济学与一般理论之间的关系。教育经济学与教育学存在某些重叠的问题,其主要研究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所以研究的是一般经济理论问题。然而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进行管理的相关问题,对各种教育活动进行经费的预算、计划、使用、监督和调节等,侧重于教育经费的筹集和分配问题。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是相互促进的,教育经济学位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提供经济学理论,而教育管理学又为教育经济学提供实证材料与研究课题,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与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和社会主义教育管理科学体系。 三、运用教育经济学加强大学教育计划管理 1.宏观计划管理 加强教育经济宏观计划管理,提高大学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应该正确的估计与分析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和阻碍大学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因素,在教育与经济的比例结构上逐步趋向合理。同时应该做好科学人才预测,制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避免计划的主观性、盲目性,使其具有科学的指导。 2.微观计划管理 加强大学内部的微观管理,提高大学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内部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育投资,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培养更多,更好的各类专业人才。同时应进一步做好大学人才培养的成本考核与计算,克服盲目建设与购置,要调整人员结构比例和仪器设备配套,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投 资经济效益,加强微观计划管理。 四、教育经济学指导大学管理的意义 运用教育经济学指导大学管理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能使大学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把大学教育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客观联系,揭示其客观规律性,就可以使我们的大学教育的事业发展客服盲目性,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其次,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科学管理、提高大学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以最少教育投资取得最佳的教育经济效果,为我们的科学管理提供定量的依据;再次,教育经济学为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提供了科学论证的重要理论依据,促使大学现行管理体制与领导体制进行改革;最后,有利于大学教育内部的结构合理和协调发展,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建立大学教育内部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层次比例和规格等方面的合理结构。 总结: 教育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它的研究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教育的内部建设,促使教育体系结构调整,更好的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强教育经济学体系自身建设的同时,应该将其思想和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中去,指导教育发展,使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完善教育体制。 教育经济学论文:四川省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教育经济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国内外蓬勃发展。本文就这种现状,对其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了一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四川省;对外汉语;教育经济学 语言是通向文化核心的钥匙,它能够保持国家和民族的身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是一种核心符号,具有凝聚力[1]。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经济价值 人人力,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投资对经济增长正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人力资本的关键性投资在于教育[2]。舒尔茨在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后,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高达33%。这一结果被广泛引用,作为说明教育对经济作用的依据[3]。 1.教育的经济价值的意义 从产品的角度说,教育属于劳务(产品),教育又是公共产品。教育的经济价值的意义在于: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这有利于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的实现。 2.对外汉语教育的经济价值分析 对外汉语经济价值的大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体现:一,利于全世界范围的文化沟通与融合,促进中国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二,国外先进文化(包括科学技术)的引入,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三,利于世界各国间的国际贸易往来。四,促进国家间的政治交流和各自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当前四川省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四川省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投入质量直接影响教育产出质量。”对教育投入环节的分析是诊断整个教育过程的质量和效益的起点。从目前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资投入和课程资源投入上存在不足。 2.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使其在人力市场缺乏竞争优势 在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来实现的,人力资本的同质化则会直接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比较几所高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可发现我省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倾向。这直接导致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产出效益。 3.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就业渠道不畅,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汉语热”的同时,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最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却并不多。以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外汉语专业毕业生2011年就业状况调查为例,近几年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四种: (1)高校——这主要是硕士生的就业选择。 (2)国外——去国外读研、做志愿者或者在国外的培训机构做对外汉语老师等。 (3)相关机构——国内的对外汉语相关机构,如培训班、出版社、汉办等。 (4)其他行业——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就业去向跟对外汉语没有直接关系。 这既说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就业面还是相当广泛的,也说明对外汉语专业现在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学生一方面不了解国外市场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无法支付出国的相关费用而很难真正到国外从事自己的专业教学。而省内由于受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限制,对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需求极为有限。这就造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 三、四川省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策略 1.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投入 首先,加强和保证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投入。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多渠道引进和聘用对外汉语的专业教师,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应用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实践性环节的重要性。 2.依托地方大学,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 教育的需求影响甚至决定着教育的供给。因此,教育效益的实现取决于教育过程是否能够培养出满足人力资本市场需求的人才。当前,国际社会对汉语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语言文化需求上的多样性上,还表现在不同专业领域或不同人群需求的多样化等。从四川省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要依托地方大学,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 3.开拓人才市场,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就业属于人力资源配置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是市场”。因此,解决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如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建立具有稳定人才需求的人才输出基地;另外还可以与国外各种类型的学校加强联系,为其提供汉语师资。 4.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合作办学是整合国际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最为方便和有效的途径[7]。在对外汉语教育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当地师资的开发与培养,利用自身诸如资金、师资、生源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培养本土化汉语教师,多渠道开拓对外汉语人才市场,实现在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 教育经济学论文:我国高等教育收费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机构资金不足问题。但也出现了收费高、“乱收费”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收费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收费;改革;教育经济学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渐进式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经历了免费、双轨制、并轨和完善四个阶段,收费标准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一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31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6.5%,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然而,在此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收费中的不合理现象却长期存在,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系统地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收费问题,是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1 高等教育收费的理论基础 1.1 公共产品理论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消费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在一定的高等教育资源条件下,一个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减少了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生产的是“高档产品”,有着很高的预期价值。[1]因此,高等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对高等教育收取一定的费用是比较合理的。[2] 1.2 人力资本理论 所谓人力资本,实际上是指人身上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核心就是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人的素质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由于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充满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更容易得到较好的工作,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个人必须为接受教育进行必要的投入,即缴纳部分学费。[3] 1.3 比较收益理论 比较收益理论主要是从市场效率的角度出发,依据成本和收益来分析问题,指成本投资意愿受市场效益的影响。高等教育带来的收益总体上可分为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其中社会收益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个人收益表现在,通过教育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能够带来更好的就业机会,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等无形收益。因此,应由个人及其家庭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 1.4 成本分担理论 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政府完全承担转向由政府、学校、社会、受教育者等多方共同分担。目前,由于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经费的需求均持续增长,成本分担理论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多渠道筹集经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主要的财政政策。约翰斯通进一步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分为以下四类,即政府和社会、家长、学生、社会捐助者,学生和家长主要以学费和生活费负担教育成本。[4] 2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四种理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有其必要性,也具有科学性,在现实当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缓解了教育经费短缺与教育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增加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公共教育经费在全社会分配更加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但是,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以来,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高等教育收费偏高 1989年,国家规定收取的学杂费标准为,一般地区每学年100元,高收入地区每学年300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的学费及住宿费等基本上不超过千元。而近年来,一些主要城市高校的学费都在5000元左右,部分专业更是接近万元,再加上住宿费和其他杂费以及生活费用,一个大学生的花费每年在万元左右或更多。《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教育花费占中国农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2.6%和25.9%。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中每个学生每年分摊的比例约占45%,而国外通常在15%左右。[5] 2.2 政府的投资主体意识减弱 从长远看,考虑到高等教育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可以说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应当承担最大的责任。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目前仍未达到这一水平。从国家财政收入发展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财政支付能力不足,而是政府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认识存在偏差,即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简单地理解为将教育的成本由国家转移到受教育者。 教育经济学论文:中国学者的教育经济学思想概述 虽然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但是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发挥着虽不明显却潜在的积极作用。对此,古代的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其论述中曾有过火花似的表述。 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与思想家管仲(约前725~前645年)认为经济是强国之本,为此,除了国家开发资源外,还要对民有所“予”,才能有所“取”。这里所谓的“予”,当然包括教给人民生产知识和技术。 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前551~前479年)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大要素。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约前468~前376年)主张,要提高生产,必须施之以教。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约前372~前289年)也相当详尽地阐述过经济和教育的关系,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述了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他主张“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否则“奚暇治礼义哉?”可见,孟子将君王保障民众发展生产,使之丰衣足食,与施以善教、礼义和实施政权统治、归顺民心的关系放在何等重要的地位。 可见,我国古代思想家们早已认识到教育的经济问题。近代以来,魏源、龚自珍等开始看到教育对改良社会和国家富强的作用。洋务派张之洞等人提倡“新教育”、“自强”、“求富”。康有为建议国家也应大量筹集教育经费,并“鼓励绅民,捐创学堂”。孙中山、蔡元培、黄炎培等人提出发展教育促进国家富强的主张。陶行知对教育与经济的作用、教育与生产发展等也发表了有价值的看法。 1.靳希斌主编《从滞后到超前》一书,向人们揭示了20世纪教育经济学研究在中国鲜为人知的开端,并介绍了代表当时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的三个研究者及其著作。邰爽秋的《教育经费问题》和陈友松的《中国教育财政改造》对中国上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经费筹措、分配和使用问题进行了研究。邰爽秋在文章中不仅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广开教育经费筹措途径、统一教育经费行政等思想,而且开创性地提出了教育经费独立的八个办法,包括确定教育基金、划分教育税源、预算制度独立、加税权力独立、征收机关独立、保管机关独立、用款权力独立和审核机关独立。古的《中国教育之经济观》分析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与生产的关系,认为当时教育与生产的关系脱节,提出要切实考虑居民的经济能力,提供适合生产需要的教育。古还采用问卷调查了中山大学本部、预科、附中、附小学生私人教育支出结构及其数量。古的研究涉及到教育的经济效率,提出教育者应当在经费、劳力、时间与机会方面谋求最小限度的浪费,在生产的效能与事物的利用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 教育经济学研究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曾出现过萌芽,但由于后来连年的战争,教育经济学并没有在当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普遍的观点认为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系统的介绍和专门的研究在中国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出。 从20世纪80年代教育经济学学科在我国建立以来,教育经济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到了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中的各方面、各层次的经济问题,其中许多成果在政府的教育管理决策中得到了运用。 2.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按照考察的层面和角度,教育经济学可分为宏观的、微观的、结构的、制度的四个研究方面。宏观的教育经济学着重分析教育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教育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教育投资与财政收支的关系。微观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着重运用教育投资的投入产出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研究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受过教育的劳动者报酬确定的依据、教育单位的规模经济、家庭教育支出的变动趋势等问题。结构的教育经济学是对教育的区域结构和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问题的研究。这两类结构又同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关。制度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着重分析教育经济方面的制度环境、制度条件,以及在制度结构上所引起的后果。 3.王善迈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工具,研究教育中的经济问题,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经济学学术思想,其中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的思想主要体面在以下五个方面: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与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财政和教育财政制度、教育成本与效率、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 在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与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王善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界定三级教育服务的性质及其适用的资源配置方式;二是教育服务不应市场化;三是对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在教育财政和教育财政制度方面,其主要思想如下:一是教育经费单列;二是改革高等教育拨款制度;三是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四是探讨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教育财政制度。 在教育成本与效率方面,王善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在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下,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将大学财务会计信息经过调整转换成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他从高等教育服务是准公共产品这一定位出发,认为学费是高等教育服务成本的分担和补偿,学费的标准应由政府制定;他设计了人、财、物资源利用率的各单项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以教育资源投入替代产出质量的评价方法,提出和分析了教育资源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学校规模经济、教育和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同时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在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方面,他提出要明确界定教育经济学的对象、方法与学科性质;他疾呼要重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他主张中国学者对舶来品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他主张对计量模型要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4.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张楚廷先生反对功利地对待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人的生活必需品,“教育是自己的需要,人或人群自身的需要。”“人并不只是为‘吃喝穿住’而活着,人活着,就想让自己的本性(可获得性、可自反性、可发展性)显示出来,教育直接产生于这种本性。”“从仅仅发自人的心灵最深处的东西那里,往往看不到任何的功利,如艺术,如文学,如那些艺术般的最抽象的科学。”张楚廷先生基于人性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否排斥市场?市场是否就意味着金钱?市场机制引入教育是否就意味着教育本真意义的丢失? 何谓市场?为何有市场?是因为有人的需要。有市场就有人的需要;有人的需求与愿望的地方则有市场。张楚廷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是什么让社会感到了发展旅游的需要?是人,人需要去观赏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自己留下的灿烂文化,人需要游览和观光。需要的人,付诸行动的人多了,人的这种感觉才让社会感觉到了,这才有旅游业。……体育怎么成了产业,广而言之,还有了文化产业,为什么?因为有了市场,实质是有了人的需求。“市场起源于人的需求。反观教育呢?同样也是起源于人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和教育不仅不相排斥,而且从起源上来说是一致的,二者相容相切。 5.潘懋元先生创造性地提出教育的两条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中,他将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外部规律的重要成分之一详加论述,并以此贯穿于他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中。他提出,“教育必须与社会相适应:一方面,教育要受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起作用,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里,他将经济置于政治、文化之前,表明了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新认识。就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选择、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无不直接受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所制约。”而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要求教育为其服务。事实上,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有觉悟、有文化素养的特殊的劳动力,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教育经济学论文:我国2000―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综述 虽然我国现阶段尚没有专门的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机构和组织,但广大成人教育研究者对于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在研究深度还是内容创新上都有了较大进展。这期间的一系列著述,研究探讨了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0―2005年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概述 1.成人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的讨论,集中于马克思教育经济思想和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理论学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成人教育经济学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王显润认为,教育经济学源于“人力资本”理论,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即人力资本理论。李志远、朱建文著述的《成人教育经济论》,也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指出“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思想派别,也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阐述成人教育与经济二者的关系,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经济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成人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协调发展则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成人教育通过培养、培训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积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其经济功能。 同时成人教育应该从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其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然而,影响成人教育经济功能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教 育投资、教育内容和教材教法是三个主要方面,成人教育应从“教育投资的社会性与市场性,教育内容的职业性与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着手,最大限度地发挥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 2.成人教育经济效益与投资。宏观教育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教育的经济效益。成人教育的多重功能,形成了成人教育的多重效益。总体上可分为精神上的效益和物质上的效益。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经济效益――经训练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 富,增加国民收入;个人经济效益――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 我国成人教育的投资机制,体现并遵循了“谁投资,谁受益”或“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成人教育消费的主体――成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势必成为成人教育投资和受益的主体。受教育者支付的学费已经成为成人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投资成人教育(此处的个人投资成人教育指个人为接受成人教育服务而支付的费用)收益研究,成为近期成人教育投资收益研究的创新点。利用经济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模型,进而分析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虽然没有明确指出研究对象是特指个人投资成人教育的收益,但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则完全涵盖了成人教育投资收益这一部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多元办学主体投资,共同开发成人教育资源的要求与趋势日渐迫切。研究成人教育的办学收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必然。在研究中,学者们将办学单位的经济收益称为微观效益或内部收益,指出高等教育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佳的社会效益(当然也包含了经济效益);获取适当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成人教育发展是有益的。此外还探讨了成人教育规模与效益、质量与效益、办学成本与效益以及效益分配与成人教育发展等问题,指出应建立科学的成人教育效益观,确保成人教育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持续健康发展。 3.成人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成人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着成人教育的专业结构,成人教育的程度结构要适应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成人教育的管理结构要适应经济体制结构,这是成人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其资源配置不可完全依赖市场运作,政治结构也影响到成人教育的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促使成人教育根据供求情况,调整成人教育资源在部门与空间等之间的转移,最终实现成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最大化。结合个案研究,有关学者对于城乡成人教育资源的科学化配置进行了研究。 4.成人教育与知识经济。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大发展,围绕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略,研究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成为一些学者跟踪的重点。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 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培养人才和促进知识增长的作用,正确认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研究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快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以知识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我国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了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成人教育与经济是怎样在辩证统一关系作用下,发挥能动作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经济对于成人教育是机遇也是挑战,成人教育要在办学思想和观念、教学方法与方式上进行变革,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发展成人教育,服务经济建设。 现代社会科技成果的层出不穷和广泛应用,导致经济结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使社会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重要的社会过程,而成人教育是影响并促进这一社会过程的最主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成人教育通过使潜在的劳动能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能力,促成各层次人才的流动,通过优化成人的人格和个性而促成成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通过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创设成人社会流动的条件,通过职后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成人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当前我国各类人口流动的特点和趋势,赋予我国成人教育以新的使命,成人教育将通过发挥引导各类人口流动取向、提升各类人口社会流动的智能素养、促进各类人口的有序流动、协同开展各类人口的教育培训等功能,实现并提升社会人口流动中的成人教育经济价值。 5.成人教育与现代企业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教育与培训,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成人教育在参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进行成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城镇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等对产业进步、企业发展及完善劳动力市场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对成人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普通教育形成互补,促进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等观点达成共识的同时,也探讨了成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提出了关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和老年教育的问题。 6.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远程开放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我国组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时,对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也日益深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关系。丁兴富在其《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研究》中,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例,研究了远程教育的成本核算、投资效益以及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应经济数据的比较。冯少舟的《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一文,讨论了远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也指出了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滞后远程教育本身发展的原因在于经济理论工作者和远程教育理论工作者缺乏联合。结合成本与效 益评价,提出提高远程教育办学效益的几个经济学问题。 在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上,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经济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7.农村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农村成人教育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是农村成人教育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农村成人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农村成人教育经济价值,合理调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等等,担负着重要职责。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现代新型农村,农村成人教育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2000―2005年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与缺失 归纳分析过去6年对于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围绕经济政策、经济热点、经济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沿着归纳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基本路线,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了成人教育与知识经济、成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成人教育培训与农村经济发展等成人教育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占到绝大多数。由于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特殊属性(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有一些创新点,例如对成人教育培训与人口流动的论述等。从数量、宽度、创新性和实用性等要素来看,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有了较大进展。 尽管成人经济学研究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丰硕的成果,但是理性地思考,我们会看到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还没有做到真正成熟,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也不够健全,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微观探讨多于宏观研究。对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大多基于某一点展开,结合实践进行论述,而从建立“成人教育经济”学科的广度与成人教育经济学的宏观角度的研究则较少。尚未有完全以“成人教育经济学”为题的完全意义上的研究专著出现。 2.深度研究尚待加强。在众多研究成果中,一般思辨占了较大比重,而且重复性研究也较多。能像“教育经济学”研究那样宽基础、重深度,是人们对“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期待。 3.一部分研究成果带有“教育经济学”痕迹,因此,对于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尚需从实质上、根本上对成人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规律以及作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的探究。 4.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需要团队协作和领军机构。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应该在一面旗帜统筹下协调研究方向与重点,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也呼唤像“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这样的机构与团队的出现,为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进行引领与谋划。 教育经济学论文:教育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的泥淖 1 教育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的必要性 1.1 科学客观性的要求 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客观性,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流行对西方现代哲学体系所崇尚的客观性形成了颠覆性的挑战,但是客观性作为科学的一种本质属性始终以主流姿态影响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客观性不仅有利于我们确证科学的可靠性和确保实践的坚定性,而且有利于我们秉持执着的信念不至于陷入怀疑论和相对主义所宣扬的不确定性。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学和经济学两门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实证倾向,向科学的客观性靠拢,以提高教育经济学的价值、政策影响力和现实解释力。实证主义的目的就是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实证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寻求客观性的过程,实证分析对客观性的追求和所采用的客观分析方法对教育经济学满足其客观性的需要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路径。 1.2 学科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的理论假设和前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经验归纳或二者的结合来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如古典经济学是围绕其“估价理论”和“一般均衡”假设为基础,综合逻辑推理和经验归纳建立其精密的理论体系的。教育经济学目前的理论多是经济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迁移,且一些结论缺乏经验和证据的支持,教育经济学要想成为一门理论严密、论据充实、说服力强的社会科学就必须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要求一切以经验为依据,规律的探寻要来源于经验的归纳,还要经得起经验的检验。实证分析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多采用的自然科学式的观察、实验方法可以为教育经济学理论提供相对合理的假设和数据支持,这将有利于教育经济学显示出更多的说服力和更小的主观性,进而促进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 1.3 政策制定的需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观点,理论的价值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教育经济学要努力进行规范分析以增强其服务实践的能力,否者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而丧失其存在的意义。而实证分析是规范分析的前提,缺乏实证分析的理论将会导致规范分析的无力和失误。此外,抛开一门学科的理论是否有必要为实践服务的争论,教育经济学也需要进行实证分析来增强自己的信度和效度,因为,一旦欠精确的教育经济学理论被政策制定者纳入其政策分析视野之内,将会对公众的利益造成损失。 2 教育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的困境 第一,理论假设客观性的证实困难。一方面,当前公认的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和前提是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和经济存在影响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教育经济价值的核心论证的人力资本理论受到了诸如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等的一系列挑战。新时代,教育的经济价值需要更有力的实证支持,尤其在各影响向度的程度方面,如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个人就业、教育在当前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教育是否有利于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实现了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等。另一方面,教育经济学的内容过分依赖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如估价理论、外部性、一般均衡等),这就涉及到经济学假设客观性的证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经济学在客观性方面的发展,比如经济学方法论和计量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如此,将加大教育经济学实证分析的困难。 第二,进行实验研究的困难。首先,教育(下转第59页)(上接第4页)经济学的许多变量难以做量化考察。如在教育的投入方面有:教师的经验和努力程度;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态度;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影响等。在教育的产出方面有: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区分不同学生的质量;如何量化学生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在教育供求方面,制度对就业的影响如何量化;期望和性格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就业选择;劳动力市场上不同质量毕业生的加权问题等。其次,教育经济学的变量难以操纵。社会科学大都涉及人的研究,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将无法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的经济问题,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都将使操纵变量的难度增强。最后,相关变量难以控制。例如,如何排除天赋、家庭背景、文化、制度和时间选择(即期和长期)对教育产出的影响等。 第三,进行经验检验的困难,主要是收集和处理数据问题。首先,教育经济学所使用数据比较过时,数据来源的代表性、准确性差。在我国更是缺乏全国性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研究者大都根据自己研究目的自行组织人员和策划方案来收集数据。其次,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对结果影响大。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果。教育经济学在方法选择方面难度较大。再次,缺乏科学的态度,存在用数据证明先验观点的倾向。最后,统计数字很少能与教育经济理论中产生的概念完全吻合。 第四,经济学模型的适宜性困难。构建经济数学模型是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非线性交叉而产生的独立学科,其研究方法不能完全照搬教育学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目前不少学者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主要是用经济学的规律和理论,以及经济学的计算模式和方法,观察研究教育部门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经济规律,使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在教育部门得到具体运用和实现,不必过多地考虑和运用教育的理论和规律。①然而,将经济学模型简单地运用到教育经济学中会遇到一系列适宜性困难,盲目的套用经济学模型会遭到研究者和现实问题的责难和诟病。就那简单的供求局部均衡分析来说,将学生定为教育产品忽视了学生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学费是受教育者向学校缴纳的货币性费用,不能涵盖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成本,不能将学费简单地视为价格;最值得警惕的,经济学模型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这上的,这些假设在教育学领域中的适应性需要研究者保持科学的谨慎态度。 第五,理论预见和政策分析的困难。一方面,对教育产出的考察由于其滞后性和持效性需要在较长的时间范围进行,但长期的考察会又受到受教育者自身发展变化和周围各种潜在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教育经济学无法提出精确的理论预见。另一方面,无法直接测量教育经济政策和行为的一系列后果,只能从一段时间的行为变化中进行推测,这又导致了政策分析的困难。 教育经济学论文:中国教育经济学内部的冲突与平衡 1 中国教育经济学内部的冲突 1.1 教育目的和经济目的的冲突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虽然现存的教育目的存在培养“道德理性人”、“生活自然人”和“现实社会人”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教育的最终目的仍是培养出一定的符合特定理想目标的人。然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①经济的目的是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教育目的的理想性和经济目的的现实性直接促使了教育经济学内部理想和现实冲突的生成,这表现为在教育领域中追求教育公平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冲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专业技术培训的冲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大学自制的冲突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冲突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多数国内学者认为,正因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教育与经济相关的领域,故它的研究更多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②虽然目前的大数学者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但教育经济学在现有理论构建和具体研究中还是难以摆脱简单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教育问题的顽疾。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冲突突出地表现在把教育问题或教育过程简单地看作经济问题或经济活动,进而完全用经济学方法来处理教育经济问题。 2 中国教育经济学内部冲突的原因分析 2.1 学科性质的交叉性 教育经济学滥觞于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而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对改革开放初期对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引进发展到今天以中国国情为土壤的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越来越多地从部门经济学向交叉学科性质转换。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教育学与经济学相交叉融合的学科必然面临着将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不同的学科进行交叉整合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括了从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到内容体系和具体论点的各个方面,需要对这两门学科进行非线性的交叉和综合是引发上述冲突的根源。 2.2 研究主体专业背景的差异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主体大多是教育学和经济学学者,伴随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设立,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队伍的专业背景不断扩展到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不同学者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内容体系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如经济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应该用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的逻辑和经济学的理论来进行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一些学者甚至基于经济学的“显学”地位蔑视其它学者的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而教育学者大都坚持教育经济学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最终要为教育服务,并抨击教育过程的经济化,提出要重视教育学在教育经济学中的价值规范作用。 2.3 学科发展的欠完善 教育经济学在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推动下于20世纪60年代初步形成,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被引入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经济学在取得了一些成果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研究对象和边界模糊;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没有较为完整、独立的理论。”③此外,教育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偏重定性研究、缺乏自主创新和研究不规范等问题。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欠完善不仅造成了其内部的冲突和分歧,而且还削弱了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现实的解释力与影响力。 3 中国教育经济学内部冲突的平衡 3.1 研究价值取向的确立 确立正确的价值研究取向是平衡教育经济学内部冲突的基石,价值取向的关键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正确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建立有利于平衡教育目的和经济目的的冲突。教育经济学所涉及的问题既有宏观层面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微观层面学校的有效运行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价值取向不能简单地确立为为经济或者教育服务,而是要基于相应的研究对象确立不同的研究价值取向,因此,教育经济学正确的研究价值取向是:在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为经济服务,而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为教育服务,且在宏观和微观领域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权衡问题。 3.2 不同研究者的对话 不同学科背景教育经济学研究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平衡教育经济学内部冲突的主要途径。教育经济学研究队伍的专业背景的多学科性一方面加大教育经济学内部的冲突和分歧,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队伍。教育经济学要想成为一门既不从属于经济学,也不从属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更好地为教育和经济服务,不同的学者就应该抛开其专业背景的立场和视角,真正从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来研究教育经济学。经济学者要摒弃其用“硬科学”眼光来看待其它学科的立场,在研究注重教育规律;教育学者要抛开对教育问题进行经济学的偏见,在研究中主义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的运用;其它专业研究者要努力在研究教育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其学科背景丰富和发展教育经济学的理论。 3.3 学科理论的创新 教育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创新是平衡教育经济学内部冲突的有效手段,因为新的理论有更强的时代性和包容性,也可以给教育经济学注入心的活力。理论创新要求研究者在确立正确的研究价值取向之后,不断加强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并在借鉴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教育和经济实践,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经济思想的内核,进而以内核为中心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设的教育经济学。进行教育经济学学科理论创新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端正研究态度,改善研究方法;二是深入研究国外理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关注时代、实践话题,加强本土化建设。 教育经济学论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种教育经济学视角探析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学校教学追求的目标,本文笔者试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从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诸因素入手,将这些因素进行有机整合,同步推进,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教育经济学 21世纪是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飞速发展,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人们之间更强调一种分工合作,信息流通量加速,在这种节奏紧密的生活中,谁能把握机会,提高办事效率,往往意味着谁就能取得成功。因此,提高办事效率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作为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也应适应时展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探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就应该考虑清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有哪些?本文笔者从构成课堂教学诸因素着手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无非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学校只有在拥有足够的资金的情况下,才能聘请教师、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等。资金投入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资金投入是否足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其次,资金投入要用在点子上。当前各种腐败现象蔓延,教育这块神圣领地也被无情地侵染。于是,在教育界各种贪污、挪用公款、滥用职权、因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也屡见不鲜。最后,资金的管理以及流通是否合理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资金管理和流通是否合理是关系到资金能否充分、及时地利用的有效条件。如果资金不能被及时地运用,那么势必拖延教学时间,造成时间的浪费,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 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实施者、主导者,其多重角色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教师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因素。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都会对教学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三、课堂教学硬件设施 课堂教学硬件设施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物质资源,包括课桌、黑板、粉笔、教科书以及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仪器设备等,这些都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影响。课桌、黑板的好坏,粉笔的色彩,教师面积大小、光线昏暗程度等关系到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安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当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中小学基本上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学,随着国家教育扶贫工作的扩大和进一步落实,也都为教学工作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然而,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中小学只是将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学校评估的硬性指标,只是充当摆设而不能“物尽其用”。与其他的硬件设施相比,多媒体教学设备价格昂贵,耗资大,怎样才能“物有所值”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潜在因素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还受到一些潜在因素的影响,如班风、课堂气氛、座位排列方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总之,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上几个方面,而这些因素的前提是以财力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产生的。针对以上这些因素,在实践中我们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资金的有效投入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物质保障。所以这一工作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多渠道地筹集资金,保证资金的足量供应。教育投资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其次,资金要合理分配。在保证用于教育的资金足够之后,我们要将他们在教育内部进行合理的分配。最后,要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资金的有效管理意味着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督机制,从而保证资金合理的流通;另一方面,要与一批具有较高管理素质、能高瞻远瞩的管理者,这样能使资金更加有效、合理的流通。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因素,是课堂教学的“指挥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得如何,他们自身的教学能力如何等都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主要途径。要做好这项工作,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教师接受再教育提供方便。 3、保证先进教学仪器的充分有效利用。教学仪器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仪器的充分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因为教学仪器设备是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投资在教育内部合理分配的结果。如果教育投入不能得到足够的产出的话,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降低。所以,一旦教学仪器设备已经具备了,那么提高效率的关键就在于将它们有效利用起来。。 4、创设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多种因素:校园风气、班级风气以及课堂气氛。校园风气包括有形的诸如各种宣传栏、各种科学标语;还包括各种无形的影响,如该校辉煌历史(包括各种优秀的教学成绩)。班级风气是衡量一个班级的主要参照标准。一个团结的班级、一个好学的班级、一个活力十足的班级等等,他们的教学环境肯定是不一样的。课堂气氛主要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在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其中,将学习与生活、学习与体验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也就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时代目标,无疑也会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有机整合。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
绿色化学论文:探讨环境污染与绿色化学的关系 1生活中的“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就是将一切的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采用无公害、无毒的原料,在无害无毒的条件环境下进行反应,从而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污染,使“零排放”得到充分的实现。其实在我们看来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很多都是与绿色化学有关的,只是由于我们的不在意而给忽略了。 1.1“亚硝酸盐”我们人体内的亚硝酸盐一般都来源于长时间煮沸或是反复煮沸的水;在鱼肉类食物中有时候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的时候,能够分解出胺类的化合物这是由于鱼肉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有时候为了食品的外观显得好看,一些不法商贩就会使用发色剂等食品添加剂。 1.2“甲醛”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室内家居中都存在着甲醛,多来源于装修布料、粘合剂、以及复合木材中的酮醛树脂,而常用的衣物整理剂中也会含有甲醛,如果穿上含甲醛的服装,会使人们因为衣物和皮肤之间的接触而对皮肤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引起皮肤炎等。 1.3水果的“催生剂”也许很多人都会注意到现在市场上出现不少的奇形怪状的水果,虽然水果看起来好看漂亮,但是吃起来要么无味,要么酸涩。其实是因为有些商贩为了抢占市场的利润,采用催熟剂、膨大剂等一些化学激素,将尚未成熟的水果进行加工后将其提前上市。 2绿色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随着绿色化学的广泛应用,在进行绿色化学研究的同时,应该遵循其相关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绿色化学在进行环境保护的时候得到最大有效地发挥。总的来说,绿色化学研究的原则主要有:原子经济性,尽可能的使合成直收率得到有效地提高;废物和环境污染的预防;设计使用高效安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助剂以及安全溶剂的使用;使能源经济性得到提高;尽量使可再生原料的得到广泛使用;尽量减少和避免衍生物的生成。 3绿色化学与环境污染 3.1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也在加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工业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同样也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土壤、大气和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化学工业有关有毒气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的二氧化碳气体、各种有害气体污染每年都是呈上升状态,使大气污染变得更加的严重;而也正是由于大量的使用各种塑料产品或原材料导致白色污染越来越厉害;大量的农药与化肥的使用也使得农田呈现贫瘠化。正是由于这些大量的环境污染存在,使人们在治理污染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惨痛的代价。虽然人们在治理污染的力度逐步在加大,但是,比如气候变暖、臭氧层受到破坏、重金属及农药在环境介质中的互相传递等等污染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因此,要想在享受工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实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绿色化学的实施,严格遵循绿色化学的相关理念,尽最大努力做好绿色化学的一切工作。 3.2环境污染与绿色化学的相关问题 绿色化学的主张是通过化学转换来获得新的物质,而在其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每一个原子,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开始就采用实现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此在整个过程和结束都能够实现零污染和“零排放”。现今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而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是氮的氧化物,而二氧化碳主要是由生活、生产中的石油、煤炭等燃料进行燃烧而产生的,还有一些事来自于使用硝酸或是生产硝酸的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当二氧化碳与碳氢化物共同生存与空气中的时候,经过紫外线的照射,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一种特有的光化学烟雾,这些光化学烟雾多发生在一些大城市中,尤其是阳光强烈的夏秋两个季节。因此,怎样才能将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降低阻止已经成了现今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绿色化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不产生不处理废物,不使用有害有毒的物质,采用化学的方法和技术,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消灭对人类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催化剂、产物等,是人类追求完美、绿色环境的一种至高表现。 3.3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成果 随着人们对绿色化学研究的重视,绿色化学也在逐步的发展,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 (1)能源清洁。对于我国目前来说,在能源中仍然处于主要的重要地位的还是归属于煤炭。一直以来,有关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处理煤炭污染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广洗煤技术以及煤炭液化技术。与此同时,作为新的清洁能源的核能、太阳能也已经受到人们普遍的使用,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大量有效地降低了环境污染中的能源污染。 (2)二氧化碳的有效吸收。现在,全球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而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还得属二氧化碳,而其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燃烧。在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味无色的气体,其的密度与空气相比略大于空气,在水中得到溶化并且能够生成碳酸,而燃烧煤炭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在短期内是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怎样才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已经是人们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正因为绿色化学研究的推动,现今已经研究出膜分离技术、碳酸钾加热化学吸附法、乙醇物理吸附法等相关方法对二氧化碳进行有效地吸收。 (3)环境友好的产品开发和化学反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逐渐的提高,除了要求能够对现今存在的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外,还一直在努力的研制出新的能源,期望能够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生存的环境。以前,在化学工艺中,有些原料是有害的,对于环境的污染和人类的健康都存在着很大的威胁。现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加快发展,人们把酶作为催化剂,以生物作为原材料,从而消除一些原料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污染。 4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 4.1开发利用一切的绿色能源传统的燃料燃烧只有低于40%的化学能能够被转化成为有用能,而其余的能量则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可避免的消耗了。纵观全球来说,水利发电是目前已获得商业应用的可再生能源,其发电量占全球的发电量约有18%,但是这仅仅只是全球的水能资源10%的开发利用。因此,对资源、能源等一切可再生能源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是尤为重要,大幅度的减少和降低环境的污染气体等。 4.2大量可再生材料的重复使用可再生材料的大量重复使用,可以通过对材料的降解和生物质的充分利用以及对人类生活中众多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通过化学对生物质的特有结构进行充分的发挥衍生出各种各样具有不同功能甚至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精细化学品。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在化学工业中引领和开展绿色革命是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4.3实现农药化学的绿色化农药化学即是 生物学与有机化学进行交叉而形成的研究分支学科,农药在全球化中化学污染处于主导地位,而农药污染也是环境污染全球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将农药绿色化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要求和必走之路。在现在和未来的社会中,化学农药仍然是植物保护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选择高效的能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化学农药是其主要的方向。 5绿色化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为人口不断的增加,工业污染物以及生活废弃物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目前正在面临着日益家中的生态环境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由此可见,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一个重要课题。不断的通过走绿色化学的途径,从科学性研究出发,发展绿色化学技术,强化公众对环境的保护观念,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全面提高化学反应整个过程中的资源利用,不断推进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的低碳经济发展形式,从而创造一个情节美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6结论 对于环境污染,从根本上来说就得从源头抓起,要实现“零排放”,要采取标本兼治的一切方法,将绿色化学与环境污染相联系,利用化学原理消除污染源头,绿色化学也是化工发展和化学发展的新阶段,对实现经济和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性。 绿色化学论文: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1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2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3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4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绿色化学论文:对中学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析 绿色化学理念是化学家在研究环境问题时提出的,所谓绿色化学即用现代化学手段去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的使用,不产生有毒有害的产物、副产物和废物,它的目的是把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可以说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的一场革新。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刚刚起步,绿色化学的现论仍不完全为广大化学工作者所了解,中学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在中学阶段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与绿色意识。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素质教育对教学的要求,将绿色化学这一重要新信息传递给学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世纪,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已使人类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传统化学工业为绿色化学工业。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绿色化学对于我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要抓住这个机遇就需要千千万万具有绿色意识、懂得绿色化学知识的绿色化学人才,绿色化学教育正是培养绿色化学人才的孵化器,因此,在我国开展全民绿色化学教育已势在必行。 中学教育是人生的最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在这个关键时期,绿色意识一旦形成,势必对其一生的社会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将绿色化学教育融入到中学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环保意识,就会让全民逐渐认识到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在工业中发展绿色化学工业,在生活中选择和使用绿色产品,用绿色化学来造福人类,逐步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中学化学开展绿色化学教学的策略 (一)在课堂讲授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学任务的主载体,是我国中学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课堂讲授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绿色化学素材,将绿色化学教育“适时、适度、适量”地渗透其中。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指出化学电源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倡导回收旧电池;在“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的教学中,介绍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危害,以及如何处理汽车尾气的方法;在讲“氮的固定”时,对人工化学固氮、雷雨闪电固氮、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三种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人工化学固氮和雷雨闪电固氮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植物根瘤菌固氮既不消耗能源,也对环境无污染,是最好的固氮方法。 此外,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扩充绿色化学内容,如在介绍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等概念时,引导学生从减量减废的角度介绍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等概念。又如在教学中逐渐渗透原子经济论、绿色反应、绿色能源等,引导学生建立绿色化学思想。 (二)用绿色化学思想设计、改进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化学包括一系列的教学实验,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有60%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的。但是传统的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污染问题,因此利用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对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已成为化学教师的共识。根据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学化学实验的目的、特点和意义,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绿色化学实验设计: (1)推广微型实验。采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进行实验,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将硫粉用量从常规的0.5克减少为0.02克,就将二氧化硫生成量从l克减少为0.04克,减少了排污量,另外还可以在集气瓶中装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减少了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2)改进实验。教材中的很多化学实验是沿用多年的设计方案,污染环境且成本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对实验加以改进,从而尽量减少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如考虑到CO的毒性,在还原CuO实验中可以连接尾气处理装置;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等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中进行,实验所产生的酸的废液和碱的废液可混合在一起进行中和反应除掉,这样可以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 (3)加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绿化教育。如将化学实验产生的各种废物分别放入回收容器内,采用中和、吸收、回收循环利用等方法来处理;如在氯气制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办法;对有机溶剂经处理后再循环利用,采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活性炭对使用后的有机溶剂进行吸附预处理,活性炭与有机溶剂的重量比为0.1~0.5∶1;2.过滤,除去活性炭,得到预处理后的有机溶剂;3.预处理后的有机溶剂通过提纯回收有机溶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机溶剂回收利用方法工艺合理,先利用价格低廉的活性炭对有机溶剂进行预处理,吸附部分杂质后再进行回收处理,操作简单,具有环保、节约等优点。 (4)创意利用废物。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废物作为化学实验用品,在充分利用废物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如将饮料吸管作气体导管,用废弃的玻璃瓶等制作酒精灯,用一次性输液器做导气管、多用滴管等。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1)开展多媒体教学 现当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它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它在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中的作用也很突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科学化仿真实验等能让学生在愉快、振奋的氛围中直观地学习到知识,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开展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显然无法达到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绿色化学的目的,举办绿色化学专题讲座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学方法。学校应定期举办与绿色化学有关的讲座,邀请环保局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 宣传环保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绝不意味着污染,绿色化学作为更高层次的化学值得大家去学习,去探究。 (3)开展社会实践 虽然环境污染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了学生的共识,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并没有从感性上认识到环境污染到底有多严重,因此,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学校负责联络社会机构,指导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自然,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亲自体验绿色化学问题。例如安排学生对居住的周围环境、工矿企业、大气、土壤、山川等进行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原本十分紧张的教学课堂里从容地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更新观念,以身作则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化学教师在绿色化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新中学化学教师的观念是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前提性条件。首先,化学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树立绿色意识,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来重新认识化学学科,这样才能将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充分掌握关于绿色化学的知识、理论,这样才能合理地将化学教学与绿色化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作风。只有教师的观念更新了,知识丰富了,才能达到传授绿色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绿色意识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绿色化学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绿色化学的提出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化学教育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时代的需要,绿色化学必将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站在这一化学改革的前沿,要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注重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普及和发展,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实验等方面,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实验意识,促成绿色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形成。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实践,绿色化学教育将成为我们永远的教研课题。 绿色化学论文:浅论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 化学实验是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观点,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领悟和感受到科学给人类创造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因此,为了适应绿色化学新要求,化学实验必须进行改革。 论文关键词: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化学实验教学 一、绿色化学12条原则 Anastas和Warner提出了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这些原则可作为实验化学家开发和评估一条合成路线、一个生产过程、一个化合物是不是绿色的指导方针和标准: (1) 最好是防止废物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来处理; (2) 合成方法应设计成能将所有的起始物质嵌并入最终产物中; (3) 只要可能,反应中使用和生成的物质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毒或毒性很小; (4) 设计的化学产品应在保持原有功效的同时,尽量使其无毒或毒性很小; (5) 应尽量不使用辅助性物质(如溶剂、分离试剂等),如果一定要用,也应使用无毒物质; (6) 能量消耗越小越好,应能为环境和经济方面的考虑所接受; (7) 只要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使用的原材料应是能再生的; (8) 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过程(如基团的保护与去保护,物理与化学过程的临时性修改等); (9) 尽量使用选择性高的催化剂,而不是靠提高反应物的配料比; (10) 设计化学产品时,应考虑当该物质完成自己的功能后,不再滞留于环境中,而可降解为无毒的产物; (11) 分析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使能做到实时、现场监控,以防有害物质的形成; (12) 一个化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或物质的形态,应考虑尽量减小实验事故的潜在危险,如气体释放、爆炸和着火等。 综观以上12条,可以看出:绿色化学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这也是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二个概念不同的地方。绿色化学是“防”,环境保护是“治”,只有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同时,我们也看到,绿色化学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二 、开展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的尝试 (1) 开展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microscalechemicalexperiment或microscalelaboratory简称M.L.)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为解决化学专业,耗资巨大的三废处理问题、实验安全问题及一些试剂价格过于昂贵而发展兴起的一种新实验方法,它的试剂用量是常量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微型化学实验是绿色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握住微型化学实验的精髓,积极开展化学实验的微型化研究。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与技术,而不一定要在微型仪器中进行。由于试剂用量大大减少,产生的“三废”量也非常少,基本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大大地节约了实验费用。多年来,我们对传统的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了“性质实验点滴化,分析实验减量化,合成实验微型化”,用已有的仪器就能完成大多数实验,从而实现了“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目标。如性质实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试剂的浓度,减少试剂的用量;滴定分析实验,将标液的浓度由0.1mol·L降至0.01mol·L~0.02mol·L,滴定管使用25mL的,锥形瓶改用100mL微型化学实验的主要优越性在于:试剂用量大大减少,减少了相关辅助材料、水电的消耗,降低了实验成本,也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产生的“三废量很少,改善了实验环境条件,极大的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微型化学实验具有减少污染、安全、节约实验经费与时间等优点,是化学实验绿色化的重要手段,值得大力提倡和采用。 (2) 串联实验以及试剂的回收利用 串联实验是指通过调整实验次序,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如把萃取和蒸馏实验安排在一起,利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水溶液,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然后在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紫色刚好消失,利用反萃取把四氯化碳分离出来,最后进行蒸馏,使四氯化碳回收再利用串联实验以及试剂的回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常规实验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3) 寻找替代性试剂、溶剂、催化剂 实现同一变换可能存在几种可供选择的试剂、溶剂、催化剂,只要可能,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寻找实现同一变换最无害的试剂替代有毒有害的试剂;通过改变反应的溶剂,用不易挥发、无害的溶剂(H2O)代替挥发、有毒的溶剂;用高效、无毒、无害的催化剂代替腐蚀性严重的催化剂。如无机实验中,可用硫代乙酰胺替代有毒的硫化氢进行阳离子沉淀实验;有机实验中,甲苯可用来代替苯作为更安全的有机溶剂;酯类合成实验中,可用无机盐、离子交换树脂、高效固体酸Fe2O3-SO4代替浓H2SO4作催化剂,不仅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转化率,还可避免浓H2SO4腐蚀性,而且反应速度快,催化剂易于分离回收重复使用等特点是一类理想的环保催化剂。 (4) 妥善处理实验产生的“三废” 化学实验室的环境保护应规范化、制度化,应对每次产生的“三废”进行处理。把用过的酸类、碱类、盐类等各种废液、废渣,分别倒入各自的回收容器内,按照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进行处理,可采取中和、吸收、燃烧、回收循环利用等方法来处理废弃物,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有害及腐蚀性的气体,在通风橱内完成实验,并将尾气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吸收、中和等方法集中处理,对于重金属废液一般采用回收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开放实验中,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废液的处理或回收实验,如银废液回收银、含碘废液回收碘、含铬废水的处理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实现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的其他途径 (1) 开放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式。研究性课程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应加以合理引导,抓住机遇,从课题选择上适当调整,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 (2) 提高教师 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学生的基本保证。绿色化学是化学科学与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结合的产物,是化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仍然属于化学范畴,因此,化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系统地学习关于绿色化学的理论知识,学习有关绿色化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还必须有扎实宽厚的化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 (3) 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伴随着应试教育产生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录像、光盘等)和信息网络手段(如上网、使用多媒体等)能更直观、形象的体现绿色化学内容,更迅速地获取有关绿色化学知识及技术的最新成果,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还要开发能辅助设计的计算机软件,以帮助设计和实施绿色化学,这对绿色化学的发展进步大有裨益。 环境保护是我们的立国之策,强国之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思想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轻实验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使化学实验绿色化。总之,全面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的道路还很漫长,这期间,不但需要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绿色化改革,更需要高校化学教育工作者对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绿色化学论文:谈绿色化学与生活 随着21世纪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绿色化学被提出,绿色化学也叫环境友好化学,它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新兴学科。美国在1996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此来奖励那些在减少化学污染方面取得成就的人;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绿色化学确实应该提倡,它是我们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绿色化学与传统的化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能为人类生活做出贡献,但绿色化学是使反应物的原子100%利用,且实现零排放,即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又节约了环境。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映有两个显着有点:一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100%。 一、绿色原料 绿色原料的选取是进行绿色化学的开始,所以选择原料是十分重要的,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如以塑料为例,塑料在工程材料总产量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钢铁材料。但“白色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后,可降解塑料成为了化学界的新热点。21世纪初我国塑料制品使用量较大,导致废弃塑料达到几千万吨,其污染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就相当大了。但如果这些废弃塑料中有少部分是可降解塑料,那对于我们的环境改善将会很有利。据统计,我国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厂家还不多,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量。 目前世界各国生产可降解塑料的类型主要有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化学降解塑料和组合降解塑料等类型。其中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二、绿色溶剂 造成环境污染不仅来源于制造产品的原料,也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有关。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溶剂对环境又十分不利,急需找到替代品,即无毒无害的溶剂已经成为研究绿色化学的重要任务。 正如超临界流体,它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是流体。超临界流体的特征是具有流体密度、气体粘度、扩散系数适度和具有可压缩性且无毒、不燃性,但可观的还是廉价。 三、绿色催化剂 1836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提出催化剂作用这一概念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就一直在发展,但许多传统的催化剂如液体酸催化剂都对设备严重腐蚀、对人的身体也有很大危害,还有就是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很大。 绿色固体酸碱催化剂在工艺上很易实现连续生产,不存在产物与催化剂分离及对设备的损坏等,并且活性高,这就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彻底消灭了废液排放,废渣也少且无毒无腐蚀性。 四、绿色食品添加剂 我们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来满足自身的生长和发育,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更高要求,色、香、味和行都要考虑到,且还要延长保存时间。市场上很多食品添加剂是化学合成物质,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选择时一定要小心。 海藻糖是一种具有很好防腐作用的防腐剂,这是由它的抗干燥特性决定的,它是一种非特异性保护剂,几乎能保护所有的生物分子,且还能在干燥的环境下形成保护膜,达到了防腐和保存的双重效果。 琼脂是一种天然增稠剂,又叫做琼胶,它是一种半乳糖的多糖聚合体,能改善食品物理性质,增加其粘稠性。琼脂在我国很早就可食用了,特别是用于糖果的制造,还有就是增加果酱的粘度。由于琼脂具有粘着性、弹性和持水性,所以它的食用范围非常广泛。 五、绿色农药 农药的种类很多,有的农药可以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有的进入到食品中,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绿色无公害农药有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基因工程农药、化学合成类农药、半合成生物农药和激素与信息素等较为广泛。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绿色农药在农业生产甚至国民经济中也会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大力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绿色化学品 我们在生活中洗涤用品是必不可少的,但洗涤用品主要是洗涤剂,最终导致大量的洗涤废水被排入环境中,造成污染。 普通的洗衣粉多数含磷,不仅其排泄物对环境污染,其洗出的衣服对人体本身也有害。随着三聚磷酸钠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沸石、偏硅酸钠和层状硅酸钠被研制,1990年已研究出4A沸石并已工业化生产;1997年北京工业大学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这都标志我国的洗涤助剂已达到了新水平。 绿色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学科,是实用性强、国计民生急需解决的热点研究领域。绿色化学也是我们人类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两个方面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绿色意识的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会变得更加美好。 绿色化学论文:绿色化学化工学的论文 1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现状及优点 绿色化工行业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最开始绿色化工行业出现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的严重,这就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绿色化工行业的发展,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绿色化工行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趋势的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绿色化工行业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对于绿色化工行业的认识较晚,导致了我国绿色化工行业的起步也较晚。但是,我国对于绿色化工行业的认识较为透彻,这就导致我们在处理如何发展绿色化工行业中投入的力度,并且受到了国家科技部门的重视。绿色化工行业的突出优点是:第一,最大限度地利用环保能源。较以往传统的生产方法不同的是,绿色化学化工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所使用的生产能源,并且一般绿色化学化工所使用的能源都是绿色环保可回收利用的能源,在生产使用时都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材料,防止浪费,减少污染排放,从而节省能源,绿色环保。第二,反应物无毒、无害,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减少对外界的废物排放。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化工生产都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排放物质,这些排放物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但是绿色化学化工在生产之前都会将反应物生成的有害物质整体的化学结构进行重新排列,从而将有害成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除,这样既可以保留生产所需要的有效成分,又保证了在反应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和负担。绿色化学化工从产品的根本上避免了化学化工生产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源头,绿色化学化工是名副其实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第三,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子能源,有效节约能源。传统的化工生产一般只注重生产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没有能够被完全充分利用,一些有效成分被浪费了,但是绿色化学化工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重组材料内部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有效成分,在材料被利用的同时就减少了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排放。第四,确保了产品的绿色环保性。在过去那些传统的化工生产中,生产方式比较粗放,也没有能力将生产材料的内部结构进行重组设计,生产的过程当中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环境,但是如今的绿色化学化工注重科学环保,在生产之前会重新组合产品内部结构,保证了生产出的所有产品都是绿色环保,无毒无害的。 2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发展研究 即使人们都十分清楚绿色化工化学的优点与好处,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其高度重视,所以绿色化学化工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社会关注程度不够、发展模式单一、人才匮乏等。现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将绿色化工化学进行全面推广与宣传,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生产方式 虽然绿色化学化工产业已经兴起多年,但在全社会范围内,它还未能被深刻的认知与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良性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各大平面媒体和网络、电视、广播对绿色化学化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对绿色化学化工有深刻的认知与了解。 2.2在学科教育上加大投入与合作,力求创新 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微观的分子水平的化学,还要依赖宏观的大规模的化工技术,因此,要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两者的结合与协作。国家应加大对绿色化学化工的资金投入,建立与绿色化学化工有关的国家实验室以及教学基地,作为发展绿色化学化工的创新性平台,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并持续不断地为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3重视人才培养 在我国,绿色化学化工属于新兴产业,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长远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3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各国都在致力于开发和研究新型能源。绿色化学化工行业是未来化工行业发展的主体方向,因此我国要抓住机遇,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对绿色化工行业的投入,力争在未来的绿色化学化工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绿色化学论文:分析绿色化学教育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绿色化学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化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将绿色化学和环保化学的观念灌输给学生,使化学能够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污染环境的根源。 1 绿色化学的教育现状 绿色化学的概念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他们最先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将这个概念融入到学生的教育当中,以此来实现真正的绿色化学。首先是美国,美国不但在中学生课堂中提出了绿色化学,还将其写进教材中,积极开发绿色化学实验设备和绿色污染化学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不仅如此,美国的相关协会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关于绿色环保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和公众都充分参与了进来。 现在,美国还在不断修整中学化学教材,在其中大量介绍了绿色化学的知识,并告诉学生哪些化学物质是有毒的,从而避免污染。美国还在一些大学中设立了关于绿色化学的专业,并且举办绿色化学挑战奖,对获得奖项的优秀大学生进行奖励。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使用安全无毒的化学原料,或者是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资源的消耗。这也说明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后来,另外一些国家也纷纷开始实施绿色化学的教育,比如日本,日本编写了一些关于绿色化学的教学培训资料。而我国的绿色化学观念相对来说较落后,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所大学开始编写《绿色化学》的教材,其他一些高校也纷纷进行效仿。但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已经开设了一些关于绿色化学的教育培训课程,为绿色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到21世纪初,多个国家已经设立了绿色化学的奖项,用于奖励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贡献,或者有一些成就的人,美国还专门设立了培训机构,用于培训绿色化学领域的人才,并且鼓励他们参加绿色化学的奖项。 2 绿色化学教育将面临的挑战 2.1 要让学生弄清楚复杂的化学成分 化学物质里的有毒成分以及其他成分很复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有害物质对环境和水质的破坏,并且还要让学生明白化学物质的有毒性是可以进行控制的。不但要让学生弄懂复杂的化学成分,还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明确这些有毒分子处于环境中发生的变化,这一个比较难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2.2 如何将绿色化学的教学延伸到现实的环保措施中 虽然中学生绿色化学传授的知识是有关于环保的,但是这些知识仅仅只是停留在原理和理论上,如何将绿色化学的教学延伸到现实的环保措施当中,这将是一个难题,也是个很大的挑战。比如,对助剂或者溶剂的毒性进行测试,并且开发出无毒原料来代替助剂,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2.3 教师的能力和技能 绿色化学除了要求教师要有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外,还要求教师要对环保知识及其他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也对教师的能力和技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绿色化学教学还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会学生如何分解材料、如何用环保化学成分来代替有毒材料,等等。如果学校不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就会无法满足知识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能力和技能对于绿色化学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2.4 教学方法的挑战性 绿色化学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并且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粗放型”教学方法,从而转变为“集约型”教学方法,同时,这也是绿色化学对教学的一个要求。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还要使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整个化学课程中,要将环保无污染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化学领域,又要把绿色化学的内容和知识融入到化学教学当中去,从原理到实验过程,各个环节都要采取环保的标准。 3 绿色化学教育的措施 3.1 改进不环保的实验方法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应该尽量采用环保的实验方法,并且选用一些无毒无危害的材料。比如绿色自燃实验,在之前的课堂上,教师都采用的是白磷来给大家做实验,但是白磷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物质,而且白磷在燃烧的过程中发挥的有毒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可以用其他一些无毒的物质或者材料来代替白磷,比如碳粉等。 3.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以鼓励学生对“减量、减废”进行实验或者改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此之外,也要给学生灌输节省资源的观念,带领或者指导学生对化学教材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或者重新设计一条生产工艺流程,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辅助设计,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性。 3.3 更新教学手段 原来的化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再适应绿色化学的要求了,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材料以及训练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让他们形成绿色化学的意识和环保意识。新的教学手段有多媒体(投影、录像、光盘等)以及计算机技术,便于学生和教师获取知识和技术,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4 总结与体会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化工污染的程度也在随之而加深,树立环保的理念要从教育开始,因此,必须要推行绿色化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环保和节约资源的理念,从而实现生态环保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绿色化学论文:绿色化学与生活 随着21世纪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绿色化学被提出,绿色化学也叫环境友好化学,它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新兴学科。美国在1996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此来奖励那些在减少化学污染方面取得成就的人;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绿色化学确实应该提倡,它是我们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绿色化学与传统的化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能为人类生活做出贡献,但绿色化学是使反应物的原子100%利用,且实现零排放,即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又节约了环境。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映有两个显着有点:一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100%。 一、绿色原料 绿色原料的选取是进行绿色化学的开始,所以选择原料是十分重要的,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如以塑料为例,塑料在工程材料总产量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钢铁材料。但“白色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后,可降解塑料成为了化学界的新热点。21世纪初我国塑料制品使用量较大,导致废弃塑料达到几千万吨,其污染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就相当大了。但如果这些废弃塑料中有少部分是可降解塑料,那对于我们的环境改善将会很有利。据统计,我国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厂家还不多,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量。 目前世界各国生产可降解塑料的类型主要有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化学降解塑料和组合降解塑料等类型。其中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二、绿色溶剂 造成环境污染不仅来源于制造产品的原料,也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有关。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溶剂对环境又十分不利,急需找到替代品,即无毒无害的溶剂已经成为研究绿色化学的重要任务。 正如超临界流体,它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是流体。超临界流体的特征是具有流体密度、气体粘度、扩散系数适度和具有可压缩性且无毒、不燃性,但可观的还是廉价。 三、绿色催化剂 1836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提出催化剂作用这一概念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就一直在发展,但许多传统的催化剂如液体酸催化剂都对设备严重腐蚀、对人的身体也有很大危害,还有就是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很大。 绿色固体酸碱催化剂在工艺上很易实现连续生产,不存在产物与催化剂分离及对设备的损坏等,并且活性高,这就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彻底消灭了废液排放,废渣也少且无毒无腐蚀性。 四、绿色食品添加剂 我们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来满足自身的生长和发育,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更高要求,色、香、味和行都要考虑到,且还要延长保存时间。市场上很多食品添加剂是化学合成物质,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选择时一定要小心。 海藻糖是一种具有很好防腐作用的防腐剂,这是由它的抗干燥特性决定的,它是一种非特异性保护剂,几乎能保护所有的生物分子,且还能在干燥的环境下形成保护膜,达到了防腐和保存的双重效果。 琼脂是一种天然增稠剂,又叫做琼胶,它是一种半乳糖的多糖聚合体,能改善食品物理性质,增加其粘稠性。琼脂在我国很早就可食用了,特别是用于糖果的制造,还有就是增加果酱的粘度。由于琼脂具有粘着性、弹性和持水性,所以它的食用范围非常广泛。 五、绿色农药 农药的种类很多,有的农药可以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有的进入到食品中,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绿色无公害农药有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基因工程农药、化学合成类农药、半合成生物农药和激素与信息素等较为广泛。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绿色农药在农业生产甚至国民经济中也会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大力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绿色化学品 我们在生活中洗涤用品是必不可少的,但洗涤用品主要是洗涤剂,最终导致大量的洗涤废水被排入环境中,造成污染。 普通的洗衣粉多数含磷,不仅其排泄物对环境污染,其洗出的衣服对人体本身也有害。随着三聚磷酸钠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沸石、偏硅酸钠和层状硅酸钠被研制,1990年已研究出4A沸石并已工业化生产;1997年北京工业大学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这都标志我国的洗涤助剂已达到了新水平。 绿色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学科,是实用性强、国计民生急需解决的热点研究领域。绿色化学也是我们人类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两个方面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绿色意识的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会变得更加美好。 绿色化学论文:论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不管是在工农业生产,还是在土木工程建设上,相关部门人员都在狠抓、紧抓节能工作,以期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化学工业中,仍然提倡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化学。尤其是在近几年,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在我国化工业界异军突起,并以其绿色、节能、生态、健康的发展理念成为化学工业界的宠儿。下面对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在化学工业节能中的作用加以论述。 1.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的开发必要性 1.1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的概念 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的开发,实际指其的形成和产生,但在分析其开发原因以及开发必要性之前,我们需要对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的概念作相关的了解。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其实质是一种化学技术和化学方法,主要指通过改进和改良现有的化学技术或化学方法,来达到减少,甚至完全消除化工原料、催化剂、溶剂、废物或化工产品等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的目的。简单来说,便是改进化学方法,减少化学工业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实现化学工业节能。 1.2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的开发必要性 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化工产品以及化工生产、制造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废物、垃圾等给人类生活、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危害和污染。化学工业发展不仅要对自然资源进行汲取,还会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进行污染,这种既利用又污染的发展方式显然不符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因此各国领导者必然会采取相应措施来对其进行制止。于是,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应运而生。 当“绿色”、“节能”理念渗入到化学工业中时,绿色化学的设想内容便有了相应的改变。在化学生产中,绿色化学提倡使用无毒、无害物质来进性化学生产,保证化学生产不再产生废物和垃圾,保证不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如此来看,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作为一种实现绿色化学的手段,其通过改良化学生产方法和改进化学生产技术,来实现减少化工产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对化学工业节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我国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开发方法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应用开发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摒弃原有的被动、治标不治本的治理措施,从化工污染的源头、化学反应的始端入手,坚持零排放、零污染的清洁生产和加工原则,有效防止和控制化学污染的产生。下面对现阶段,我国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常用的几种节能方法加以介绍。 2.1无毒、无害化学原料的选用 从化学原料的选择入手,尽量选择无毒、无害,并且可进行再生利用的化学原料来进行化学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较为常见的无害化学原料有:野生植物、农作物等生物质。将诸如芦苇、木屑、树枝等野生纤维植物以及诸如蔗渣、麦秸、稻草等农副产品的废弃物作为原料加工为糠醛以及醇、酮、酸类化学品,用生物质气化产生氢气等,都是绿色原料应用的典型例子。 2.2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烃类选择性氧化是一类具有强放热性的反应,石油化工中经常会有这种反应,其目的产物不稳定,容易进一步氧化成H2O和CO2。在各类的催化反应中,此反应的选择性最低,有时有些产品还具有异构体形式,为了得到更多的终产物,需要使用那些选择性高的试剂。为了降低分离产品和纯化产品的难度,需要提高反应的选择性,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3采用无毒无害的化学催化剂 目前,约90%以上的化学反应要实现工业化生产必须采用,催化剂提高其反应速率。开发新型高效、无毒无害的催化剂是绿色化学工艺的方向之一。国内外都在研发新的烷基化固相催化剂。 3.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化学工业节能中的应用 基于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下的化工产品的大量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国的化学工业节能,就目前而言,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国内已经得到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 3.1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也被称为无害、无毒、无废的绿色化技术,比如先进的脱硝和脱硫技术;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制沼气技术;高效清洁的煤气化技术;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发电技术等等,这些都利用了清洁生产的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这其中有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等;辐射加工技术,如离子束、射线和中子束等在常温常压下就可以引起一些需要在高温高压下才能进行的反应;绿色催化技术,这里有多种催化剂,比如分子筛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等;超临界流体技术,这里有超临界H2O和超临界CO2,都能阻燃并且无毒。清洁生产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其产品清洁无毒,不管是对环境还是对人体都是安全的。 3.2结合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领域包括有细胞、基因、微生物和酶等的技术范畴。它在化工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化学仿生学和生物化工。生物酶在生物体内作为一种催化剂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广泛参与到生物合成的各个过程。而在化学仿生学中主要是膜化学这一领域使用到生物技术。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部分采用了生物技术,使可再生资源合成化学品。早期的有机化合物原料多数直接来源于动植物,之后才发展到利用石油和煤炭作为原料。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催化剂一般用的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酶或者是工业酶。酶与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无污染、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性质优良等优点。比如制备丙烯酰胺,使用的是丙烯腈,换用酶催化后,能耗大幅度降低,反应完全且无副产物。 3.3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 发展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其目的是生产出环境友好型产品。在生活中有许多实例,比如寻找替代品来替代氟利昂,这样可以保护大气的臭氧层;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无磷洗衣粉、清洁汽油等等。因为传统汽油柴油给大气带来了严重污染,近年来国内外流行使用的新汽油、低硫柴油或者是其他无污染燃料,大大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又如在山东推行的用二甲醚来做汽车用的燃料,二甲醚既经济又环保,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巴西在生物能源的开发上取得一定成就,如使用乙醇汽油,利用甘蔗产酒精,酒精燃料已经取代了接近一半的汽油消费。另外还有H2和CO2在太阳能和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合成乙醇这一新工艺,生产过程和产品均对环境友好。 4.结束语 总之,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采用无毒害的溶剂、原料、催化剂等,选择无污染、低耗、节能的化学工艺过程, 应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实现生产与环境相容,产品和生态友好。开发和应用绿色化学工艺,已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 绿色化学论文:浅论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一、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二、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利用物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方法将海水里面的盐和水进行分离的技术。在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进程中,任何影响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都没有产生。并且在获取海水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继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伤害。我们的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就是指要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将绿色的化学工艺运用于海水淡化的过程中的这一举措至关重要。因此,将绿色的科学理念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现代世界化的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四、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绿色化学论文:对化学实验教学和绿色化学教育的浅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化学实验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就化学反应带来的污染问题需要考虑,所以要时刻遵循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 一、化学实验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 在化学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时候同学们会对物质的性质、反应原理、反应现象感到疑惑,甚至于有时会难以理解,不利于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而化学实验就是针对这样的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成为了这门学科的一个基础,它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一,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很重要的老师。有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才会让学生的积极主动去学习化学知识。由于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声音、光、热、气泡、颜色变化等奇妙的现象,让同学们引起好奇心,甚至于在生活中去发现化学,产生疑问,解决疑问。比如厨房里的苏打粉放在食醋里,就会“冒泡”,表面看起来很奇怪,启示就是两种物质反应,并且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现象。知识来源于生活,再服务于生活,学生会从其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其二,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颜色、气体、气味等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老师与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可以使同学的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老师带动同学们从表面到原理,由现象到本质,甚至于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化学实验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探究化学奥妙,生成创新思维。 二、绿色化学的基本含义 绿色化学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友好化学,它通常会从根本上去阻止污染的产生,是利用化学的技术与方法来降低或消除化学产品设计、制造与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与产生,使所设计的化学过程和产品更加环保友好。 绿色化学的“5R”原则即“Reduction;Reuse;Recycling;Regeneration;Rejection”,其一就是减量,减量不仅要对反应物减量,在一定程度上这样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也可以减少了污染废气、废液以及废渣的排放,并且必须保证在国家标准范围以内,其中对转化率进行提高,对于损失要尽量减小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二是指重复利用,一方面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像一些催化剂、反应载体等化学药品,就可以进行重复利用,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排放。其三是指回收,即对一些没有反应的化学原料、有可利用价值的废气、废液进行回收,有时是可以再利用的;其三是指再生,再生是把反应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变成有用的产物,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还可以减少污染,而且可以节约化学资源,能源不浪费。关于再生有时在化工原料生产的设计时就有所考虑了。其五是指拒绝使用,我们对于一些反应后污染严重,而且根本无法回收、再生、回收利用的化学药品原料拒绝使用,这一原则非常重要。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一些有效措施 1、要让学生生成绿色化学的浓厚意识。对于绿色化学教育问题,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对于教师绿色化学教育意识的培养,因为如果教师都没有绿色化学意识,如何去感染学生,意识是需要在平时的课堂、实验中去一点一滴的深入到学生的潜意识里面,这其实是一种行为效应。只有化学老师对于绿色化学有了充分的认知与学习,在课堂上就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同学们自然会得到老师的言传身教,受到感染,从而逐步的产生强烈的绿色化学意识。 例如:在做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化学反应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尽量坚持做到“5R”,并且一定要把这种思想言传身教给学生。对于尾气的处理要加以重视,对于废气的排放也要进行控制。在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不准随意丢弃化学药品,不准随意对残留的液体随意倾倒。化学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观察绿色化学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就去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形成绿色化学的一种能力。 2、在化学实验的选材设计和实验进行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化学老师通常针对某一个化学实验,总是选择最有效的绿色化学途径,他们带动学生由反应物到反应过程再到反应产物这一整体过程进行绿色化学分析,遵循绿色化学的原子利用率、环境因子以及“5R”原则,做出最好的绿色化学设计.其中,现代绿色化学教育中总是加入了一些新的技术以及项目,比如一些特定环境下的催化反应,超声波、电化学、微波等合成技术的相关项目,让同学们最先了解一些新的绿色化学新技术。现在,还流行一种新的化学试验方法,就是进行微型化学实验,这种方法是在不影响观者获取信息的同时,在微型容器中进行反应,不仅节能还可以减排。另外,通常还会在不影响化学反应的同时,用比较环保不产生有害物质的试剂去代替原有的不环保试剂,逐步引导学生这样的思想,从而达到绿色化学教育。 [总结]总而言之,绿色化学顺应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主义新理念,是化学教育的一个指明灯,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因为绿色化学教育是未来化学教育重中之重的问题。化学教师要不断学习绿色化学新知识,并且把这种思想以及能力深入每位学生,提高绿色化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绿色化学的理论探究继续深入,防止停滞不前,不断得出新的绿色化学新方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全体化学从业者不断的努力,向前发展,为绿色化学教育事业做贡献。 绿色化学论文:浅析关于高中化学绿色环保实验理念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化学实验 绿色环保 实验污染 【论文摘 要】绿色环保实验是新课改下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实验理念,通过绿色实验,可以有效降低实验的污染性,减少化学实验的环境压力。在本文中,笔者就简单阐述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为绿色环保实验理念的培养有所裨益。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占据了整个化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然而,大部分的化学实验都带有一定的污染性,可以说,每一个实验室都是一个污染源,而全国大大小小的实验室所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实验格局,努力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实验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化学实验的污染,同时,通过改进的化学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良举。 一、发展微型实验 化学实验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和化学实验的药品残留,如果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对实验进行改进,减少实验药品的用量,使得实验微型化,这样自然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污染。所谓微型实验,其核心内容就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实验器材微型化。一般来说,在微型实验中,其药品的用量仅仅相当一般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最少甚至能达到千分之一,由于药品用量的明显减少,从而使得微型实验中所产生的污染也大大减少。不仅如此,由于药品用量减少,其相应的水电等能耗也会大大降低,并且也使得爆炸、燃烧等实验的危险性降低了很多。关于微型实验,在国际上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经验,然而,微型实验在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我国最早研究微型实验是在1988年,然而,多年以来,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微型实验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改进化学实验,努力推进实验的微型化,降低实验教学的污染成本。 二、改进化学实验 在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药品产生的污染物较少,或者产生的污染物便于处理,而有些药品在实验时产生的污染很大,并且处理的成本也非常高。因此,我们可以想办法改进实验以降低实验造成的污染。例如,对于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化学实验药品,我们可以想办法寻找一些更加环保的替代品。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我们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加热高锰酸钾或者氯酸钾的方式来制取氧气,然而,这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产生的污染物是非常难以处理的。在国外很多的教科书上,在制取氧气时,都会采取过氧化氢分解的方式,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以后产生的是O2和H2O,而这两种实验产物显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得实验更加的环保。基于这种更加环保的制取氧气的方式,现在我国的很多教材中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来制取氧气。 三、注意实验药品的回收和利用 在过去的化学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把实验残留药品经过简单的处理,然后丢弃掉,但事实上,很多化学实验的残留药品,生成的废液废渣等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例如,在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的实验中,很多人在得到氯气以后,就会把实验的废弃物直接丢掉,然而,事实上,二氧化锰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如果直接丢弃,不但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因此,在实验结束以后,我们要注意对实验药品的回收和利用,这样,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实验成本。 四、适当开展多媒体模拟实验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工具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化学课堂。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就包括实验教学。在化学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实验不但造成的污染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像是探究氯气的漂白作用的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等,正因如此,很多原本应当做的实验,由于课堂环境下不具备条件,从而只能用讲实验的方式来替代。很明显,通过讲实验的方式当然无法起到真正地实验教学的效果。而有了多媒体工具以后,一些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化学实验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视频,把他们同Flash动画结合起来,这样,通过计算机技术,就可以给学生模拟出整个实验过程,使得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来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了解实验原理。这样一种依赖多媒体工具的模拟实验不但是一种零污染的绿色实验,同时,这种模拟实验相较于传统实验还有很多自身的优势,例如,在一些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现象时间非常短暂,或者发生的反应非常不明显,一旦学生不注意就很难观察。而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时,当遇到一些不明显的实验现象时,可以采用放大的技术让学生看的更加清楚,而遇到一些实验现象时间很短时,则可以采取回放的技术让学生反复观察。这样,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实验,模拟实验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虽然模拟实验有很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用模拟实验完全取代传统的实验,毕竟,很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在亲自动手的传统实验中才能够获得。 在化学实验中树立环保理念,推动实验的绿色化,不但是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 绿色化学论文:浅析关于高中化学绿色环保实验理念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化学实验 绿色环保 实验污染 【论文摘 要】绿色环保实验是新课改下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实验理念,通过绿色实验,可以有效降低实验的污染性,减少化学实验的环境压力。在本文中,笔者就简单阐述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为绿色环保实验理念的培养有所裨益。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占据了整个化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然而,大部分的化学实验都带有一定的污染性,可以说,每一个实验室都是一个污染源,而全国大大小小的实验室所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实验格局,努力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实验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化学实验的污染,同时,通过改进的化学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良举。 一、发展微型实验 化学实验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和化学实验的药品残留,如果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对实验进行改进,减少实验药品的用量,使得实验微型化,这样自然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污染。所谓微型实验,其核心内容就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实验器材微型化。一般来说,在微型实验中,其药品的用量仅仅相当一般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最少甚至能达到千分之一,由于药品用量的明显减少,从而使得微型实验中所产生的污染也大大减少。不仅如此,由于药品用量减少,其相应的水电等能耗也会大大降低,并且也使得爆炸、燃烧等实验的危险性降低了很多。关于微型实验,在国际上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经验,然而,微型实验在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我国最早研究微型实验是在1988年,然而,多年以来,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微型实验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改进化学实验,努力推进实验的微型化,降低实验教学的污染成本。 二、改进化学实验 在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药品产生的污染物较少,或者产生的污染物便于处理,而有些药品在实验时产生的污染很大,并且处理的成本也非常高。因此,我们可以想办法改进实验以降低实验造成的污染。例如,对于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化学实验药品,我们可以想办法寻找一些更加环保的替代品。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我们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加热高锰酸钾或者氯酸钾的方式来制取氧气,然而,这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产生的污染物是非常难以处理的。在国外很多的教科书上,在制取氧气时,都会采取过氧化氢分解的方式,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以后产生的是O2和H2O,而这两种实验产物显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得实验更加的环保。基于这种更加环保的制取氧气的方式,现在我国的很多教材中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来制取氧气。 三、注意实验药品的回收和利用 在过去的化学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把实验残留药品经过简单的处理,然后丢弃掉,但事实上,很多化学实验的残留药品,生成的废液废渣等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例如,在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的实验中,很多人在得到氯气以后,就会把实验的废弃物直接丢掉,然而,事实上,二氧化锰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如果直接丢弃,不但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因此,在实验结束以后,我们要注意对实验药品的回收和利用,这样,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实验成本。 四、适当开展多媒体模拟实验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工具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化学课堂。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就包括实验教学。在化学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实验不但造成的污染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像是探究氯气的漂白作用的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等,正因如此,很多原本应当做的实验,由于课堂环境下不具备条件,从而只能用讲实验的方式来替代。很明显,通过讲实验的方式当然无法起到真正地实验教学的效果。而有了多媒体工具以后,一些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化学实验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视频,把他们同Flash动画结合起来,这样,通过计算机技术,就可以给学生模拟出整个实验过程,使得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来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了解实验原理。这样一种依赖多媒体工具的模拟实验不但是一种零污染的绿色实验,同时,这种模拟实验相较于传统实验还有很多自身的优势,例如,在一些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现象时间非常短暂,或者发生的反应非常不明显,一旦学生不注意就很难观察。而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时,当遇到一些不明显的实验现象时,可以采用放大的技术让学生看的更加清楚,而遇到一些实验现象时间很短时,则可以采取回放的技术让学生反复观察。这样,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实验,模拟实验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虽然模拟实验有很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用模拟实验完全取代传统的实验,毕竟,很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在亲自动手的传统实验中才能够获得。 在化学实验中树立环保理念,推动实验的绿色化,不但是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 绿色化学论文: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无机化学实验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无机化学实验 随着一个化学教育的新课题、一门新兴学科——绿色化学的倡导,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的启蒙实验课,如果可以与绿色化学思想融会贯通,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对提升学生的环保危机与使命感,建立绿色化学的观念,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环境与资源观念。该文参照绿色化学原则,化学药品使用时参照5r规则(reject、reduce、recycle、reuse、regenerate),依次为:远离危险品、降量使用、循环使用、反复使用和再生,对怎样贯彻其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做了分析讨论。 一、寻找替代品 按照绿色化学的思想,在源头上防止污染源,按照实验目的,在可以实现相同教学成效的要求下,找寻替代品,最好用低毒、无毒化学试剂替换有毒的化学试剂。 举个简单的例子,多相离子平衡的实验,是遵循溶度积思想,平衡移动原理实现沉淀生成、沉淀溶解、沉淀转化、分步沉淀。遵循实验基理与绿色化学的思想,再次选择沉淀离子、沉淀剂,且对以往实验及改进后的实验,展开比较分析, 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其改进后的实验结果很好,且现象也显著,可以实现实验的目的,且降低了有毒的物质的使用、排放,致使无机化学实验初步实现绿色化。 二、推行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微小型的实验仪器里,在实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用比较少的试剂来做的实验,改进实验装置,致使接近微型化,它是绿色化学常用实验手段。它作为在绿色化学指引下,用防止化学污染的新思想、方法、技术,对传统的实验改进、发展的必然的趋势,是化学实验的方法的伟大革新。如:无机化学实验里的性质实验,其以往的做法是在试管里完成,其试剂用量为1ml-2ml。为此采用点滴板的做法,其试剂用量降低为几滴,一样实现实验的效果,大大降低化学药品造成环境污染,将这类实验实现绿色化。 三、发展封闭式实验 一些有剧毒气体生成的实验,采用绿色化学思想,对这类实验改进成封闭的实验,使反应在密闭体系里发生,且在反应体系里对废气处理掉,实现污染零排放。如:制备硫酸亚铁铵,一般用废弃物铁屑做反应物,可是以前实验装置是敞开的,其废铁屑里含硫、磷杂质和硫酸进行反应时,生成h2s、h3p有毒气体,致使实验室飘着刺鼻的刺激性气体,其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不是绿色化学的原则。为此,我们革新实验的第一步反应,对制备硫酸亚铁仪器改成闭路回收式,用碱性吸收液处理第一步反应生产的h2s、h3p有毒气体,达到污染零排放,改善了实验环境。 四、发展串联实验 串联实验就是根据调节实验计划,其巧妙安置实验顺序,合理利用相关的反应,最好使第一个反应的生成物,转化为接下来实验的反应物,达到实验不间断。如:配制溶液中的稀硫酸能和废铁屑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铵,得到的产品回收利用,用作三草酸合铁制备反应物,其制备的三草酸合铁(ⅲ)酸钾同样又作为三草酸合铁(ⅲ)配阴离子组成、电荷数测定实验的原始材料。另外还有,制备五水硫酸铜时(使用孔雀石),产物可测定无水硫酸铜铁含量以及结晶水含量,也可以进行差热分析。革新实验后,大大降低实验废弃物质排放量,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大大促进学生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得到了解。 五、开发模拟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实验,实验试剂多,排放污染物较多,污染物成分纷杂多样,且污染环境现象严重。另外,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就是单纯地混合、滴加,学生做完实验后掌握的不牢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若把这类实验改进成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做实验,根据模拟实验的优点,可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从而帮助学生简明、生动的学习无机化学实验,防止以往无机化学实验,带来的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问题,一举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六、回收利用产物 回收实现实验产物的利用,是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方式手段。依照绿色化学的思想,使实验的生成物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药品,且降低、避免有害物进入环境,使环境污染。如:制备硫酸亚铁铵,其实验生成物的硫酸亚铁铵,若把它废弃,将污染环境,且浪费。在实际教学里,先开展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又把实验产物回收保护起来,其次作三草酸合铁的合成起始物,最终结果是节约实验药品,最主要一点是降低实验废弃物的排放,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通过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在绿色化学思想的引导下,采取污染全过程控制,可以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在教学管理角度出发,对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都要照顾到环境保护问题,都要做到绿色化学的要求;在应用到实际教学时,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合理的参照绿色化的原则,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绿色化学论文:关于中学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析 绿色化学理念是化学家在研究环境问题时提出的,所谓绿色化学即用现代化学手段去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的使用,不产生有毒有害的产物、副产物和废物,它的目的是把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可以说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的一场革新。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刚刚起步,绿色化学的现论仍不完全为广大化学工作者所了解,中学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在中学阶段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与绿色意识。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素质教育对教学的要求,将绿色化学这一重要新信息传递给学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世纪,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已使人类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传统化学工业为绿色化学工业。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绿色化学对于我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要抓住这个机遇就需要千千万万具有绿色意识、懂得绿色化学知识的绿色化学人才,绿色化学教育正是培养绿色化学人才的孵化器,因此,在我国开展全民绿色化学教育已势在必行。 中学教育是人生的最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在这个关键时期,绿色意识一旦形成,势必对其一生的社会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将绿色化学教育融入到中学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环保意识,就会让全民逐渐认识到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在工业中发展绿色化学工业,在生活中选择和使用绿色产品,用绿色化学来造福人类,逐步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中学化学开展绿色化学教学的策略 (一)在课堂讲授中渗透绿色化学教理育 课堂教学是教学任务的主载体,是我国中学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课堂讲授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绿色化学素材,将绿色化学教育“适时、适度、适量”地渗透其中。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指出化学电源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倡导回收旧电池;在“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的教学中,介绍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危害,以及如何处理汽车尾气的方法;在讲“氮的固定”时,对人工化学固氮、雷雨闪电固氮、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三种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人工化学固氮和雷雨闪电固氮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植物根瘤菌固氮既不消耗能源,也对环境无污染,是最好的固氮方法。 此外,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扩充绿色化学内容,如在介绍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等概念时,引导学生从减量减废的角度介绍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等概念。又如在教学中逐渐渗透原子经济论、绿色反应、绿色能源等,引导学生建立绿色化学思想。 (二)用绿色化学思想设计、改进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化学包括一系列的教学实验,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有60%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的。但是传统的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污染问题,因此利用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对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已成为化学教师的共识。根据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学化学实验的目的、特点和意义,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绿色化学实验设计: (1)推广微型实验。采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进行实验,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将硫粉用量从常规的0.5克减少为0.02克,就将二氧化硫生成量从l克减少为0.04克,减少了排污量,另外还可以在集气瓶中装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减少了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2)改进实验。教材中的很多化学实验是沿用多年的设计方案,污染环境且成本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对实验加以改进,从而尽量减少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如考虑到co的毒性,在还原cuo实验中可以连接尾气处理装置;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等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中进行,实验所产生的酸的废液和碱的废液可混合在一起进行中和反应除掉,这样可以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 (3)加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绿化教育。如将化学实验产生的各种废物分别放入回收容器内,采用中和、吸收、回收循环利用等方法来处理;如在氯气制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办法;对有机溶剂经处理后再循环利用,采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活性炭对使用后的有机溶剂进行吸附预处理,活性炭与有机溶剂的重量比为0.1~0.5∶1;2.过滤,除去活性炭,得到预处理后的有机溶剂;3.预处理后的有机溶剂通过提纯回收有机溶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机溶剂回收利用方法工艺合理,先利用价格低廉的活性炭对有机溶剂进行预处理,吸附部分杂质后再进行回收处理,操作简单,具有环保、节约等优点。 (4)创意利用废物。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废物作为化学实验用品,在充分利用废物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如将饮料吸管作气体导管,用废弃的玻璃瓶等制作酒精灯,用一次性输液器做导气管、多用滴管等。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1)开展多媒体教学 现当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它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它在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中的作用也很突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科学化仿真实验等能让学生在愉快、振奋的氛围中直观地学习到知识,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开展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显然无法达到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绿色化学的目的,举办绿色化学专题讲座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学方法。学校应定期举办与绿色化学有关的讲座,邀请环保局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宣传环保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绝不意味着污染,绿色化学作为更高层次的化学值得大家去学习,去探究。 (3)开展社会实践 虽然环境污染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了学生的共识,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并没有从感性上认识到环境污染到底有多严重,因此,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学校负责联络社会机构,指导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自然,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亲自体验绿色化学问题。例如安排学生对居住的周围环境、工矿企业、大气、土壤、山川等进行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原本十分紧张的教学课堂里从容地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更新观念,以身作则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化学教师在绿色化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新中学化学教师的观念是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前提性条件。首先,化学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树立绿色意识,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来重新认识化学学科,这样才能将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充分掌握关于绿色化学的知识、理论,这样才能合理地将化学教学与绿色化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作风。只有教师的观念更新了,知识丰富了,才能达到传授绿色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绿色意识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绿色化学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绿色化学的提出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化学教育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时代的需要,绿色化学必将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站在这一化学改革的前沿,要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注重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普及和发展,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实验等方面,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实验意识,促成绿色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形成。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实践,绿色化学教育将成为我们永远的教研课题。 绿色化学论文:化学实验与绿色化学教育研究 [摘要] 化学是一门重要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相应的动手实践能力,以确保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由于缺乏正确思想的引导,化学实验教学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非绿色”的状态,虽然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实验结果通常会产生污染,给周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需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之中掌握绿色化学能力。文章对化学实验教学和绿色化学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污染;绿色化学教育;化学实验能力 绿色化学又名环境友好化学(EFC)、环境无害化学(EBC)或清洁化学(CC),其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其要求研究者应用化学技术与化学方法来消除对环境存在污染和不良影响的原料、试剂、溶液、催化剂及各种各样的相关产物与副产物。这种理念非常适用于当前的化学素质教育,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智力迅速发育的时期,其不成熟的身体对有毒有害物质或废物缺乏足够的抵抗力,若是化学实验中不坚持这种理念,其未来发展必将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必须坚持“绿色化学”教育。 1绿色化学概述 1.1绿色化学的定义 从广义来说,绿色化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理念,其可以借助化学技术或化学方法来消除化学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减轻化学产品对人们健康产生的危害,避免化学污染给环境带来破坏,其从源头上阻止了化学污染的扩散,是当前工业生产领域亟须实行的一种绿色生产理念。从狭义来说,绿色化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保护,隔绝各类有毒物质、产物或副产物给学生身体带来的伤害,是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以原子反应为例,在绿色化学理念的要求下,所使用的催化剂与溶剂应该是无毒无害的,反应物原料除了需要满足无毒无害的要求,还应该是一种具有可再生性的能源,而反应产物需要兼具可降解性、安全性以及可重复利用性,即使是化学反应的整个过程,也需要采用安全度较高的生产工艺,确保能源的高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化学生产的经济性或化学实验的安全性。 1.2绿色化学的原则 (1)从源头上阻断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而不是在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后再行处理。(2)尽可能地使参与反应的物质以及最终生成的物质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3)在设计方案中,最好能使所有最初的反应物被嵌入到最终产物之中;反应后的遗留物应没有或尽可能地少,或是没有滞留在环境之中,或是降解为不具有毒性的产物。(4)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分离试剂或溶剂等辅助性物质,若必须用,则应确保其无毒或毒性尽可能低。(5)出于经济性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应尽量降低化学反应的能量消耗,或是将反应过程中的临时性修改、基团保护与去保护等非必要衍生过程裁剪掉。(6)若是满足经济性目标且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则应选用具有再生性的原料。(7)催化剂应优选具有高选择性的,不建议采取“通过提高反应物配料比”的选择。(8)化学物品应在保持原有功效这一前提下尽可能地无毒或低毒;分析方法应进一步开发,确保做到现场全面监控,以预防有害物质的生成,降低物质因形态变化而产生事故的风险性。 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推行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以实验为科研教育的基础,我国受科技发展水平和教育理念影响,化学教学依然以传统实验方式为主,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消耗大量的药品,使用具有挥发性、易燃性的有毒试剂,进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操作,给环境带来污染的同时也给自身健康带来威胁和安全隐患。而为了改变这种“损人损己”的现状,教学工作者必须使化学实验教学走上“绿色化学教育”这一必由之路,通过绿色化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使其具备绿色化学实验能力。可以说,推行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对于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素质教育对“绿色化学教育”有着迫切的要求,其次化学教学需要传播绿色化学的观点,最后学校需要通过绿色化学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与未来。可以说,绿色化学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保护了环境,预防和治理了污染,非常符合当今社会“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 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推行绿色化学教育的具体方法 3.1精选“绿色”实验项目 在传统化学实验中,教师优先考虑的是实验现象的鲜明性,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诸如最终产物、反应物的污染轻重与试剂、催化剂、产物的毒性则被教师无意识地忽视了,学生或是没有得到保护,或是得到被动的保护,这无疑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的。而在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除了需要保证实验项目中的现象具有鲜明性、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其还需要兼顾到实验的“绿色”要求。首先,教师应该以“保护环境、从源头上杜绝污染产生”为出发点来筛选实验项目,将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项目予以排除,优选一些污染小的环保型实验,确保实验中的反应物与产物毒性小、污染轻、废物尽量少。以溴苯类实验为例,传统实验通常使用液溴与苯进行化学反应,原材料液溴具有较大的腐蚀性,苯则对人体造血系统有着鲜明的损害作用,基于“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教师应使用正丁醇与溴化钠两种安全物质替换掉苯与液溴。 3.2为无法替换的化学实验进行“绿化改进” 化学教学需要依照教学大纲进行,其中许多有机化学实验是无法替代的,其与绿色化学理念并不是完全符合的,教学工作者可以基于当前既有的科研成果对项目中的某些设计方案作出改进。 3.2.1使用绿色溶剂 在原有的教材中,柱色谱分离实验所使用的原料为无水苯与乙醚,在化学反应中将邻硝基苯胺与对硝基苯胺进行分离。但是苯的毒性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可以按照1∶3的比例使用乙酸乙酯、石油醚制备洗脱剂,同样可以取得理想的分离效果。而在分离亚甲基蓝与荧光黄的化学实验中,若是换用乙醇与水作为洗脱剂,同样可以取得理想的结果。并且,由于所涉及的反应物具有安全性和可重复利用性,所以可以反复进行实验来验证不同混合物浓度、氧化铝高度、探索柱直径给分离结果带来的影响。而结果证明,在1mg荧光黄加1mg亚甲基蓝的样品中滴入4滴1mL剂量、95%浓度的乙醇中,将会在最短的分离时间内获得最明显的分离效果,且所耗费的溶剂量也是非常少的。 3.2.2使用绿色催化剂 在必开的实验中有一种需要制备酯类化合物,教材中记载的催化剂为浓硫酸,这种物质多有酸性废液与反应副产物,其本身则具有强氧化性,污染性大、危险性大。基于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可以使用[SiO2/SO2-4]作为浓硫酸的替代物,既能减少污染,还能提高化学实验的产率,且这种物质还具有可再生利用性。 3.2.3使用绿色氧化剂 有机化学实验———己二酸制备可以将其中的氧化剂进行替换,以达到绿色实验与绿色教学的目的。乙二酸可以用于尼龙-6,6的生产,这种单体的制备通常以硝酸作为实验氧化剂,但是这种物质可以产生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若是使用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那么所产生的副产物只是水,不具有污染性,也非常安全。 4结论 绿色化学实验与绿色化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要求,符合化学实验的发展趋势,学校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化学教学的安全与无害。 作者:尹永奎 侯雨彤 李莹 师冬菊 张海峰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牡丹江市红旗医院 绿色化学论文:中学化学绿色化学教育实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环境保护已经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环境保护更要从学生抓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将环保理念和化学教学相结合,实现中学化学教育绿色化,是现代中学教育的新形式,也是未来化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本文将主要分析和讨论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绿色化学也是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在化学反应和实验过程中遵循“原子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在化学反应中获取新物质的同时,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一个原子或者分子,将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污染从最开始就进行预防和遏制,实现从最开始到最后的化学零污染和零排放,这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中学实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中学绿色化学教学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绿色化学简介 绿色化学是近十年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一个“化学新婴儿”,主要涉及到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最早是1984年由美国环保局提出的“废物最小化”概念,并与在1989年提出的“污染预防”概念相结合,形成初步的绿色化学思想。主要有五大核心:第一是Reduciion———减量,就是减少废气、废水和废物的排放;第二就是Reuse———重复使用,比如化学试验中常用到的催化剂、化学载体等,对这些实验原料进行重复利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减少废物的排放;第三就是Recycling———回收,能够有效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的要求;第四是Regeneration———再生,也就是变废为宝,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第五就是Rejection———拒绝,对于无法替代、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化学材料拒绝使用。绿色化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体现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将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进行有机结合,是化学领域内高度发展的重要产物。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让中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学习绿色化学,是目前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实现绿色化学教学途径 (一)宣传绿色化学。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对待环境问题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解决环境污染的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教育资源向学生进行宣传和推广。教师可以从环境保护方面讲解,向学生讲述当今的环境污染现状和我国的环保政策,培养学生对待环境的忧患意识,再利用化学课程的特点,以点带面,介绍环境问题和绿色化学之间的关系。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化学实验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中向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理念,是很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以往化学实验中的污染和浪费行为,改变传统实验中的不良行为。 1.改革试验方式。在化学实验中,对于颜色变化明显的实验可以在点滴板上进行。比如石蕊遇酸会变红,遇碱变蓝,这个实验就可以通过点滴板变色观察得出,简化了实验操作,也节省了实验材料。 2.改进和创造性演示实验。化学实验中会有毒气、爆炸、燃烧、放射等危险元素存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应当采取完善的防护措施或者改进。比如在制备二氧化氮、铜和浓硫酸反应、制备氯气的时候应当连接尾气装置,将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通过化学反应消除。如制备氯气产生的氯化氢是附属产品,就可以通过和水反应生成盐酸,盐酸则是化学试验中最常用到的酸性液体之一。对于氢气爆鸣实验,因为该实验危险性较高,为了安全起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通过视频观看,观察实验过程。 3.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教师应当对这些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或者合理利用,不仅能够杜绝环境污染,甚至还可以变废为宝形成有用的化学材料。比如在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会产生氢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就可以作为强碱进行回收利用。对于废液的处理,化学实验室一般有专门的废液槽,学生应该将其导入槽内,禁止乱倒。如果废液中含有贵金属,比如做完银镜实验后,试管中的液体含有贵金属银,此时就可以通过置换反应将银提取出来进行回收。 (三)通过作业布置,向学生灌输绿色化学思想。教师在布置化学作业时,可以选择一些关于绿色化学思想的习题,通过作业导航,使学生明确绿色化学思想的深刻含义和具体运用。比如在氢气的制备方法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选择一种最节约资源、最经济、对环境污染最小的方案。还可以让学生对每次的实验课进行总结,对于自己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实验报告中呈现出来,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绿色化学的教学中来,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文章主要就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首先分析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和核心,其次主要就实现绿色化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总之,实现中学化学绿色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过程是十分漫长的,教师和学生要通过不断努力,从自身做起,树立绿色化学理念,深入贯彻绿色化学思想,落实绿色化学行动,才能使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中学化学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究 作者:宋丹 单位:长春市农安县第五中学 绿色化学论文:绿色化学教育渗透 摘要: 绿色化学是环境保护中较为重要的环保理念,是一门前沿的学科,又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以及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理念主要是通过化学方法、知识、技术等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以此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能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并有效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进行探讨。 关键词: 绿色化学理念;高中化学;保护环境 绿色化学是一种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建立,另一方面还能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研究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面、实验教学方面、习题练习方面以及课外实践方面对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进行探讨分析。 一、在高中化学习题训练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点能得到更好的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会设计很多化学习题,习题训练是化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教学方法。而在习题训练这一教学环节中,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有更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能运用化学知识。所以,在进行化学习题训练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和绿色化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比如,现在很多年轻群体十分喜欢吃垃圾食品,很多属于油炸类食品,在生产这些食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毒气体,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为其中含有很多致癌物质。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这样的习题:在煎炸食物的过程中会生成C2CHO(丙烯醛),这是一种既有毒又有害的化学物质,那么请问C2CH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C2CHO的氧元素质量分数是多少?100gC2CHO中碳元素质量又是多少?学生在这样的习题练习过程中,因为习题本身就与生活紧密联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对绿色化学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树立起良好的绿色化学理念。 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该对化学教材中隐藏的绿色化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挖掘和应用,并将化学教学和绿色化学理念进行紧密结合,然后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生产问题,让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此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中与硫酸有关的知识点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硫酸生产的工艺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硫酸传统生产工艺和新工艺两种不同的生产工艺视频,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的生产工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区别。学生在对硫酸知识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对硫酸的传统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以及废渣对环境的危害性有清楚的认识。当学生掌握了硫酸生产工艺对环境的危害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绿色化学意识,可以接着为学生讲解SO2的处理方法,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的记忆。再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与空气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已成为人们关注热点的雾霾问题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查阅或者上网搜索资料等了解雾霾的产生原因。这样的课堂教学,将实际问题与化学教材进行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点,还能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泛,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 三、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实验是支撑化学这门学科的根本,所以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很多化学实验中涉及的药品、试剂都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以绿色化学为实验原则,在使用有毒物质进行实验时应该先对其进行处理,还要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液和废渣)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尾气吸收处理的时候,应该做好尾气吸收处理装置,选择U型管与碱溶液相连接,对酸性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四、在高中化学课外实践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还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教师可以在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与环保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并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环保问题调查。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中与水资源有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水污染的危害以及减少水污染的方法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调查。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学生会对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以及减少水污染的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强化自身环保意识的同时,还拓展了知识面。此外,为了缓解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出现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各种有关绿色化学理念的比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3•15植树节等环保节日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组织学生植树,并举办手抄报比赛或者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演讲比赛,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绿色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既能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有助于推动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江 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绿色化学论文:新课程高中绿色化学教育探讨 摘要: 为了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及质量,增强学生的化学素质,本文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的绿色教育措施,旨在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绿色教育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已初步取得了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为了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高中化学教学的重心逐步向新课程理念转变。作为编写教材、日常教学、课堂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新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及评估课程的前提,客观地展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体验、学习方法及价值观念的要求。下面,笔者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绿色教育。 一、转变传统理念,重视绿色教育 学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化学绿色教育,进一步扩大资金投入,从根本上认识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还要强化本校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组织相应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团队,保证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材内含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师无法通过讲解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试验的魅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链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要统一采购化学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设备符合国家标准,设立微型化学实验室,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化学学习平台,为全体师生创造学习条件。同时,学校还要以各年级为单位组建兴趣小组,如年级化学兴趣小组,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化学专家入校演讲,营造严谨的教学氛围。 二、以探究性实验为主,丰富教学方法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水平仍停留在粗放型教学阶段,一部分学校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一部分学校的教学基础薄弱,现有的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转变教学工作的重心,改变原有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实验为主要内容,以验证实验为辅助内容,丰富现有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弥补原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教学双方的共同成长,便于学生得出准确的实验报告,巩固教学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拟定实验步骤,监督学生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目标,得出准确的实验报告。同时,教师应重视实验反馈,以实验所得数据为基础,提出具体的实验感悟。 三、规范教学操作,培养良好习惯 受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模仿对象,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部分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学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如桌面凌乱、实验效果差及操作错误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规范自身教学操作,加大对实验安全性的重视程度,降低实验风险,树立安全隐患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保持实验桌面整齐,试剂取量准确,实验现象显著,从而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教学“硫不仅能在空气中燃烧,还能在氧气中燃烧”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实验背景,区分硫燃烧的颜色。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多,高中化学教学水平逐步趋于成熟,为了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及效率,加快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实施高中化学绿色教育,能有效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作者:康玉才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中学 绿色化学论文:高中绿色化学教育实施 【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高中教学只有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由于化学的知识点是比较零碎的,因此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困难学科。高中化学已经由原来的理论为主,实验为辅,逐渐地改为实用性。化学具有了一定的实用性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都有着很大的帮助。高中化学教学的这些改变,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而绿色化学理念就是其中一种。本文分析了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应用,为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参考。 【关键词】 绿色化学理念;高中;化学教育;化学实验 绿色化学理念是指尽量减少化学研究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化学化工行业一直污染着环境,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绿色化学理念,可以给学生宣传一些绿色环保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增加化学课堂的实用价值。 一、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的特点 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方面是比较广的,既涉及了各种化学化工企业,也涉及了初中高中的化学实验,由此可见,绿色化学理念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而高中化学中最常用的就是化学实验,因此最需要注意的也是化学实验设计。实验的设计中不仅要重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要能够妥善处理化学产生的酸性气体、化学废液等。教师和学生在作实验的过程中,都应该具有绿色化学的理念,能够明确和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且找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化学教师和学生只有坚持绿色化学的理念,并且把这个理念应用在化学实验课上,才能真正地使化学实验课起到环保的作用,为保护环境做贡献。把绿色化学理念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是把传统的化学教学分割为环境保护和应试两个部分,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学生对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有理性的认识。当然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也将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学生将会由原来的被动学习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施 (一)教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因此只有教师不断地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绿色化学理念,才能够在化学实验课中考虑到环境问题。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上,教师主动给学生设计好实验内容,连接好实验器材,学生只是在一旁观察实验现象。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也是很难让学生意识到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书本的要求自己设计实验内容,连接实验器材,最后教师给学生指出实验计划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当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废气、废液处理的问题上有一些错误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纠正。教师在指导学生改正错的过程中就能够增加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的印象,从而把绿色化学理念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制乙烯时,用氧化铝代替浓硫酸,可以减少硫酸对空气的污染。还有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就是对常见的固、液试剂提出了限量要求,这样不仅能节约实验用品,也能增强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 (二)合理地进行实验装置的连接 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对实验装置进行绿色控制,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化学污染,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例如:在二氧化硫的制取过程中,用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硫,教师把尾气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然后再用酒精灯加热,这时品红溶液的颜色又重新显现,给学生证明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时这个现象同时证明产生了二氧化硫。教师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更是一种向学生传递绿色化学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让学生践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方式。 (三)用绿色化学理念处理实验废物问题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产生很多的实验废物,主要包括:废气、废液,或者是药品的残余。这些实验废物的存在,不仅会严重污染环境,还会对人们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化学实验废物进行科学处理,从而实现化学药品的循环利用。教师可以把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可以利用的废物再进行二次化学反应,从而实现化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绿色化学理念应用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可以实现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能够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绿色化学理念的价值是巨大的,是值得高中化学教育采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来改变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信绿色化学理念的使用可以实现高中化学教学创新性的发展。 作者:王艳 单位:云南省元江县第一中学
财务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相结合、与改进自己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相结合、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相结合、与研究谋划明年的工作思路、工作举措相结合,与解决自己分管的工作中的问题相结合,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财政管理工作。 (一)坚持第一要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和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无论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还是统筹兼顾,最终都要落实到发展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从客观上对财务管理工作、测绘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研究探索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立足测绘事业的长远发展,努力破解财务管理中的难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我想只要测绘事业发展了,财务管理工作到位了,解决问题的路子也就宽了。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维护、发展好广大的利益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财务处作为局宏观调控部门,一收一支决定着全局的活动范围,对于促进测绘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充分调动全局职工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我们的工作。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要求,对于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作风;都是思想不够解放的具体体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只顾眼前利益、不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等等,都是与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不相符的。我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测绘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推动测绘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抓重点与抓全面、抓应急与抓经常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始终保持财务队伍的清正廉洁、严谨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考虑财务的实际承受能力,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坚持统筹兼顾,确保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必然对测绘工作和广大财务干部的思想产生广泛影响。面对客观环境的深刻变化,有效推进测绘事业的新发展,根本方法就是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科学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建设、促发展。我认为当前财务管理工作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财务收入机制上下功夫。正确处理好收入规模与收入结构的关系,收入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关系;二是要在转变支持测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要在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充分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最大程度地放大财政政策效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整合测绘资金形成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合力;三是要在进一步扩大财务覆盖面,在重点解决职工问题上下功夫。构建良好的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稳定;四是要在深化财务管理改革上下功夫。构建覆盖财务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体系,做到业务监督与专业监督的有机整合,实现财务资金预算、拨付、使用、监督、效益评价的全过程制度化管理,真正使财务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确保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财务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西方财务管理学并非像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完美,贫困化依然是当今财务管理学所面临的最大困境。财务管理学的贫困化,既体现在其内容的严重偏离实际上,也体现在其与相关学科的严重断裂和对环境性挑战的滞后反应上。走出贫困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扩展财务管理学的内容,转换财务管理学研究的视角,并开拓财务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财务管理困境出路 财务管理学①作为一门学科究竟产生于何时,理论界的看法不一,但多数的解释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经过50多年的努力,财务管理学无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内在有机的方法体系,并成为商科学生必需的主修课程。如同WilliamL.Megginson所指出的,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而且将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的进一步反馈,肯定还要被修正和更新,但它们绝对不会被完全否定或过时。财务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来分析并规划出具体方法,从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中译本,2002)。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学科真的就已经成熟了吗?这个被公认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学体系真的能够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吗? 当人们热衷于去讨论具体的财务管理热点问题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总体上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并用整体主义的思路来思考和审视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时,也许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并重新审视和评估这个学科迄今为止的发展状况。而一旦我们沿着整体主义而不是局部很有意义的现象,那就会发现,这个学科目前仍处于贫困化的状态之中。 一、财务管理学的框架结构及总体特征之把握 财务管理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问题的?此问题的表述各异。1994年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美商学院12个顶级教授之一的AswathDamodaran(2001)在其《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前后一贯的表述是:公司财务的研究对象是公司所制定的具有财务意义的所有决策。这些决策可分为三大部分:与资源分配有关的决策(投资决策)、与项目筹资有关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与制定再投资或退出经营现金额度有关的决策(股利决策)。Brigham和Ehrhardt(2005)在《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提出,大部分财务管理知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一个特定公司的股票价值通过什么因素产生;(2)管理者如何选择增加公司价值的决策;(3)管理者如何保证公司在执行这些计划的时候不出现资金匮乏?Ross(2002)等人在《公司理财基础》一书中认为,财务经理必须关注三类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投资(资本预算);第二个问题着眼于企业对支持其长期投资需要的长期筹资的获取和管理方式(资本结构);第三个问题着眼于对客户收款和向供应商付款等日常财务活动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若进一步考察这三本及其他财务管理类教科书的内容安排,就会发现西方学者对财务管理学框架的认识还是大同小异的,即:一个目标函数、四个模块的内容和一个财务管理工具箱组成。其中,一个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四个模块的内容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或资本结构)、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财务管理工具箱里有四把工具,即会计报表与比率、现值、风险收益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②。 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Damodaran教授曾将建构财务管理学的基础性假设归纳为四组,即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和社会成本为零假设。尽管Damodaran教授认为这些基本假设还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也尽管他试图想寻找一种新的目标函数和理论体系来解决“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活生生的这样或那样的财务冲突,诸如经理与股东的冲突、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公司与社会的冲突等,但迄今为止仍没有找到完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假设仍是构建现代西方财务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基本前提。 进一步地考察发现,以这些基本假设为前提建构的西方财务管理学体系,其所具有和显示的一系列总体特征,也正如它赖以建构的基本假设一样的远离现实世界。这些总体特征包括: 1.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财务学所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几乎都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着眼于解决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分派问题。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学实际上是以上市公司为对象的“资本市场的财务学”。断言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的财务管理学缺乏指导和应用价值显然并不合适,而断言这种财务管理学对所有企业具有普遍的使用性也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以上市公司为对象的财务管理学对非上市公司而言其适用性是很差的,而这些缺乏适用性的非上市公司通常要占到一国公司总数的90%以上。财务管理学的建构显然是关注了重点的少数。其次,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必然使财务管理学所关注的重点集中于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问题,而被企业所实际关注的内部财务运作和控制问题,尤其是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流程问题,就很难融入财务管理学体系,或者占有它应该占有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学了财务管理学而仍然不会设计企业内部财务运作和控制体系的重要原因。 2;以价值为主线展开。财务管理学体系设计的出发点是价值最大化,为使目标与手段相统一,在解决实际的投融资决策问题,所选择的基本方法自然就是能够体现价值最大化的成本与效益比较分析法,诸如资本成本、净现值或现值指数、内部报酬率等,都是这种基本方法的具体体现。以价值标准作为投融资决策的唯一标准,显然是与财务管理学体系在建构时所采用的工具主义方法论或分析范式有关,但问题是,在现实世界里,价值往往并不是公司决策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有企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而在国有企业的使命结构中,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类目标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构成国有企业决策(包括投融资决策)的重要的出发点。即使是私营企业,非价值类的社会责任目标也是其使命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其次,即使将价值视为公司决策的唯一选择标准,所定义的“价值”概念也是不完全的。对公司或股东价值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对社会价值或成本的忽视。而在现实世界里,公司行为的外部性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诸如环境污染成本等,是公司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上,公司的许多决策对增进公司或股东价值是有利的,但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再其次,当我们过分强调以公司或股东价值作为决策的出发点或标准时,势必会把那些活生生的然而对决策有实际影响的人、制度、文化等因素排斥在决策体系之外,事实上也就是排除在财务管理学的体系之外,原本应该活生生的财务管理学因此而变成了“没有血液循环的躯体”。 3.以决策为重心展开。所以如此,可能与西方学者对财务概念的理解有关。在西方学者看来,公司财务通常被狭隘地定义为与公司主管所做决策有关的一些内容(AswathDamodaran,2001)。以决策为展开虽便于定量分析,并使框架结构前后逻辑一贯,但显然易见的问题是,以决策为重心的财务管理学无法反映公司财务管理的全貌。尽管不同财务事项其工作流程会有很大不同,但财务管理的基本流程还是基本一致的,这个基本流程至少包括财务战略与目标、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评价与激励、财务预警等。很显然,以决策为重心的财务管理学还不能涵盖整个财务管理流程,这也是财务管理理论偏离实际的重要原因。 4.强调定量分析:数字财务。当人们把决策问题作为公司财务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并把价值标准作为决策的唯一选择标准时,所有的财务问题实际上都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决了。检索一下财务管理的教科书和学术杂志,我们便可以看到连篇累牍的复杂的形式推理与经济计量技术,而与公司财务问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可量化的因素,则被作为外生变量而被统统抽象掉了。这样的形式安排虽然易于构建数学模型 ,但依据这样的安排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供对许多公司财务现象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及究竟是否能够开出可以明确解决公司财务问题的政策药方,是很值得怀疑的。我赞成Shiller(2001)的见解:过多地依赖这些原始的模型并把它们作为政策讨论的基础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因为这些模型只适用于那些能够用精确的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过多地苛求精确,就有可能因过于狭隘而出现离题的危险。 二、财务管理学贫困化之表征 “贫困化”一词是经常见诸于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的著作和学术杂志中,那么,同样的概念是否也适用于公司财务学领域呢?我的看法是,虽然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看,内核相对确定和稳定的公司财务管理学理论同样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由于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及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相隔阂有关,并且其结果事实上已经大大削弱了财务管理学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1.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安排严重偏离实际。我不否认现有财务管理学所努力解决的问题都是现实世界中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问题是现有财务管理学究竞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现实问题呢?其次,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现有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真的就能解决现实问题吗?姑且不论前文已经阐释的财务管理学在指向上(上市公司)和重心定位上(决策)对解释和解决非上市公司和非决策问题上的软弱能力,仅就上市公司而言,现有的财务管理学内容安排也可能不是它们所期望的。即便是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也不是它们年年、月月、天天、时时所发生和所关注的事项。这些事项,多少总有些“偶发”的性质。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而言,它们时时关注的“经常性事项”是什么呢?根据我在做多家公司的内部控制项目时的实地观察,可能主要是:(1)如何管好用好资产(资产管理)?(2)如何控制好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管理)?(3)如何确保经营和发展所需要的现金(现金流管理)?财务管理学未将这些经常性事项作为其关注的重点,而将重点定位在投融资决策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决策等偶发性事项上,是否意味着内容安排错位了呢?! 2.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严重脱节。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同理,财务管理学也是存在于一个学科群或学科域之中。在这个学科群中,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都是其上游学科,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及公司管理的相关功能学科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其旁侧学科,财务管理学正是在这种学科的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效应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财务管理学发生和发展历史深受它的上游学科诸如数学和经济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近一、二十年开始弱化了,可以说,财务管理学的上游学科在近一、二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大部分没有在财务管理学得到应有的响应,财务管理学对它的上游学科变化的反应有些过于迟钝了。比如,经济学领域中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学的“绿化”或“生态化”趋势,社会学中的社会成本问题,社会学中的冲突问题,管理学中的战略导向和战略联盟问题,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网络结构问题等,所有这些应该在财务管理学中得到反应的研究,均未在财务管理学领域得到实际的反应。相对于它的上游学科,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可以说已经严重滞后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将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出现的隔阂视为经济学贫困化的标志③,而类似的特征又何尝不是出现在财务管理学领域?! 3.财务管理学对影响它的环境变化反应滞后。近一、二十年,公司财务管理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学者玛格丽特.梅(2001)曾将这些变化归纳为九个方面,即:客户需求模式的改变;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降低成本的压力;新基础的冲击;战略联盟的出现;新市场的开拓;经济全球化;政府法规的增多;高度流动的资本市场。此外,对商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关注、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视趋势等,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对财务职能提出新的要求。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管理学甚至会计学都已经做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财务管理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改进呢?让我们看看玛格丽特.梅的分析吧:进人新的世纪,我们已经无法忍受这样一个事实:用超过财务部门80%的资源和陈旧的计算机财务系统仅仅从事交易记录和控制工作,而没有使公司的价值显著增加。按照玛格丽特.梅的观点,财务职能必须转型,也就是“从传统的专家控制职能转变为着眼于未来的公司增值职能”。转变后的财务职能将在经营框架的构建和运营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经营框架将卓有成效地将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等内容连接起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很显然,财务管理学还没有对这种事实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财务职能转型有所反应。 我无意全盘否定西方财务管理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本文所说的贫困化,意在指出迄今为止的财务管理学体系在面对相关理论发展和实务变革方面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意在说明财务管理学体系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扩展。 三、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之思考 改造和扩展现有的财务管理学体系,无疑是一个十分迫切但又难度很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涉及到对许多财务管理学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很显然,主要“向内看”的前苏联版财务管理学和主要“向外看”的美国版财务管理学,都无法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问题及其在中国企业的适用性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努力就是整合,以搭建内外统一、结构完整、视角合理的新型财务管理学体系。围绕财务管理学的扩展问题,本文仅就内容结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三个方面作些概略性的说明。 1.财务管理学内容之扩展。“一个目标、四个模块、四把工具”架构的财务管理学,相对于内容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属于“窄型”财务管理学,并且是主要是“向外看”的财务管理学,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能力是相当弱的。扩展财务管理学的内容,需要寻找恰当的路径,我的看法是,可供选择的路径至少有:(1)功能扩展路径。我曾多次论证和强调,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培育、配置和运用财务资源,以实现公司价值创造与增值。实现这一功能,需要财务管理的内容能够涵盖三张基本财务报表,也就是涵盖四个板块的内容:资产管理(资产负债表左边的管理)、权益管理(资产负债表右边的管理)、收益及其分配管理(利润表管理)和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量表管理)。所谓的财务管理,实际上也可以称为财务报表管理。现有框架中的三类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事实上是寓于四个板块的管理体系之中。 (2)主体扩展路径。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显然是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公司企业,但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特征,要求我们要跳出公司企业主体、站在价值链甚至价值网的立场和范围上,思考和探索对公司企业主体的财务管理。当我们研究海尔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时,绝对不能就海尔公司谈海尔公司,需要考虑海尔公司的整个价值创造网络和财务支持网络。仅此而言,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又可以向财务支持网络管理和价值创造网络管理两项内容扩展。 (3)行为主体扩展路径。当问及“公司财务工作是谁做的”这一问题时,我们的答案显然不能局限于公司的财务部门。事实上,公司财务工作是分层次来展开的。若把公司财务工作分为决策和执行两项权能,则履行决策权能的行为主体显然是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班子(合称“经营者”),履行执行权能的行为主体是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一些中间层次的职能部门,甚至包括营销部门、生产部门、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如果我们不 是将财务管理局限于现金流管理,而是将财务管理的重心界定为公司价值创造或公司增值的话,则履行执行权能的职能部门就不能再局限于财务部门,所谓公司财务也就不能再定义为“财务经理的财务”。尽管新的商业环境需要我们把财务管理纳入战略和经营框架之中,但财务与经营在公司组织体系中仍分属于不同的层次,相对而言,财务决策的组织层次要高些,这可以从《公司法》对董事会职责和权限的规定中得到验证。也就是说,公司的财务决策实际上是融入于公司的治理框架之中,而经营决策通常在经理层面就可以得到解决。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的话,则公司治理结构应是在构建财务管理学体系时绕不开的话题。 (4)组织扩展路径。如果有人问你“公司财务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你的解释显然不能局限于财务部门、岗位的设置及职责界定,而应当着眼于从四个层次上展开:一是制定公司及财务战略。战略决定组织架构;二是设计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并进行职责界定;三是设计财务管理流程,甚至包括每一项具体的财务管理业务的流程;四是搭建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需要将财务与经营有机地整合一体,如ERP系统平台等。相对应的,财务管理学需要围绕财务战略管理、财务组织管理、财务流程及其再造、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扩展。 (5)流程扩展路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不同的财务事项显然有不同的财务管理流程,但总体看,基本的财务管理流程总是内含战略与目标、预算、执行中的控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激励、前瞻性的财务预测尤其是财务危机预警等。如果预警下来公司出现危机的征兆或特征,公司还需要设计摆脱危机实现反超的战略和策略。在整个财务管理流程中,“风险”是贯彻始终的概念。诸如“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等概念,是整个财务管理体系流程体系所无法回避的。其次,预算管理已经从单项预算管理转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全面预算管理阶段。因此,按照流程路径扩展,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就应当包括财务战略与目标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财务激励、财务危机及其预警、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反超等。 (6)经营方式扩展路径。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与策略深受市场结构形态及其转型的影响,短缺市场结构和过剩市场结构的选择总是有所差别。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市场结构总体看是过剩,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商品经营总体上看是“微利型”的,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角度考虑,企业需要选择新的经营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盈利空间,于是资本经营应运而生并倍受重视,甚至于,越来越多的公司专业地从事资本经营。相对于商品经营来说,资本经营的方式和结构更加复杂,风险也更加大。德隆、科龙、中航油等资本运作的失败,足见资本经营的风险。因此,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顺应时代变迁,关注资本经营及其风险管理。 总结以上扩展路径,再加上管理所必备的“工具箱”,则扩展后的财务管理学体系大体由五大模块组成:(1)财务管理概览模块。包括公司财务的性质、功能与目标结构、财务管理环境及其演进、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发展、财务管理体系及其扩展等内容;(2)财务管理工具模块。包括财务会计报表与比率;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报酬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3)财务管理组织模块。包括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治理与组织管理、财务流程及其再造、财务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4)财务管理功能模块。包括资产管理、资本或权益管理、收益及其分配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现金流量管理、资本经营及其风险管理、财,.务支持网络管理、价值及其创造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内容;(5)财务管理流程模块。包括财务决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财务激励、财务危机及其预警、财务反超等内容。 2.财务管理学研究视角之扩展。财务管理学的认识和研究视角需要转换,新的观察和分析视角至少包括管理学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战略视角、本土化视角、跨学科整合视角等。关于其中的利益相关者视角,我已在“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李心合,2004)一文中进行了解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四种研究视角。 (1)管理学视角。这涉及到财务管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在西方,财务学的学科归属曾经历从会计学到应用经济学的转型。(Peter.Atrill,2004)由于公司财务学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的,这导致了财务学与金融学的一体化状况。西方的学科划分传统显然不适用于中国。改革前,中国的财务管理学更多地是借鉴前苏联的传统,将财务管理学确立为具有微观性的管理学的分支。中国有将金融学与财务学分而治之的学术传统,我的看法还是继续沿用这个传统,也就是立足于从管理学的立场来研究和设计财务管理学科。 以管理学的视角来研究财务管理学,有两点需要引起关注:一是财务管理学的视野应涵盖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领域,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公司的财务业务,并将公司财务业务与公司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等要素连接起来;二是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而不是从风险最小化的目标出发。后一点对财务管理与控制流程及方法体系的设计很有意义。因为,从目前学界的研究和实务工作来看,对财务管理与控制流程及方法体系的选择通常是从风险最小化的立场选择的,表现为控制程序的烦琐设计上。转换财务管理学的研究视角,需要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等概念纳入财务管理体系,以使风险性与效率性相统一。 (2)战略视角。20世纪管理学的重大变化之一是确立了战略导向,对此财务管理学也应当有所体现,以实现财务管理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从具体事项管理到整体管理转变。仅以财务分析为例,现有的四个板块(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体系是缺乏应有的战略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确立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体系,需要以财务报表为基本依据,并整合有关的经营资料,将财务分析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联系在一起,系统考察公司的价值、实力、效率、质量、风险、成长性或失败性以及基于现金流和价值创造的公司战略分析等。 (3)本土化视角。会计是一种国际商业语言,会计的标准也逐渐趋于国际化,这使得会计学的研究可以选择普世主义的或趋同的模式。财务管理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管理活动,深受文化的影响。跨文化管理的研究证实,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管理方式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其中也包括财务管理方式,诸如财权配置模式和运作方式等,在大权距式中华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性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财务管理的研究应当考虑文化差异性的影响而选择特殊主义的或本土化的模式。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学的构建应当以文化为基石,充分考察和分析文化因子诸如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权力距离、风险意识、宗教、语言等因素的实际影响。在中国,一系列的文化特质诸如集体主义、大权距、政府主导、儒家伦理等及其对财务管理实务的深刻影响,是我们研究财务管理问题时所无法回避的。 本土化模式的财务管理研究,首先是民族主义的,它需要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相适应。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关注中国财务管理背景及其财务影响的考察分析;其次,这种研究模式是嵌入式的。也就是要将企业的财务问题嵌入到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分析公司财务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零嵌入性的财务立场或研究方式,只能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再次,本土化的研究模式还是制度内生性的,它要求我们将制度 作为公司财务行为的内生性因素而非外生变量来看待,关注正式和非正式的、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制度结构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实际影响以及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化结构。 (4)跨学科整合视角。综合化和细分化历来是科学发展的两种并存并交叉的趋势,这个趋势越来明显。体现在财务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就是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它的上游学科及旁侧学科(诸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行为学、文化学、法学等)的冲击和影响,并借助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避免陷入“就财务论财务”的困境。 3.财务研究领域之扩展。在细分模式的影响下,科学的发展已经显著的多元化了。诸如社会学,有文化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等。再如经济学,有数理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经济伦理学、经济心理学等等。回到财务学领域,不难发现,迄今为止仍沿用单一的发展路径——数理财务学。其实,这应该也是财务管理学贫困化一个表征。问题是,财务管理学还可以寻找到别的发展路径吗?还需要寻找别的发展路径吗?拓展财务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勿容置疑的,因为公司财务行为当属最普遍、最典型的经济行为,明显地具有社会性、伦理性等特征,且制度结构内生于其中。既然以经济行为为对象的经济学可以沿着多条路径发展,那财务管理学又何尝不可呢?我曾在《会计研究》(2003年第7期)上的一篇题为“公司财务学理论及方法论的认识与批判”论文中提出四种新的发展路径和研究领域,即制度财务学、行为财务学、财务社会学和财务伦理学,这些都是可以也值得尝试和研究的新学科。 财务管理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财务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提高财务管理学教学质量既是提高管理学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又是讲授该课程的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就如何提高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财务管理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学主要介绍以公司制企业为代表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实践性极强,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现财理念、方法和技巧的财务管理人才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提高财务管理学教学质量既是提高管理学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又是讲授该课程的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本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财务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自开设以来,有数位教师正在或曾经讲授过该课程,并为该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完善做出过贡献。可以说,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人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与摸索,发现我系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学生对先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固 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都需要掌握其先导课程的相关知识及理论精髓。财务管理学的先导课程是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和会计学,可以说学生对这三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于一些已经学过的概念和理论模糊不清;并且各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的间隔使得学生的知识没有条理,没有相互融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给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单向的知识的传递。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控制教学的整个环节,可以在有限的学时里传播大量的知识点;缺点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完全被动化,既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异常枯燥,达不到课堂教学应有的效果。目前我们虽然已经认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虽然已经认识到教师的角色需要转换,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和突破,但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目前,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走进大学校园,面对充满朝气,充满创造性和表现欲的一代,现有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展现出它的弊端。 (三)缺乏实践性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通过短短的54个学时,很难培养其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讲授该课程的教师而言,大部分都是毕业之后从一个校门直接走进另一个校门从事教育工作,没有真正的接触过企业,缺乏实践能力,这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本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针对目前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延伸,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作为一门专业课,财务管理学与其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财务管理学中有的内容是先导课程的延伸和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大量使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组织教学,在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之后再慢慢的引入新的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财务管理学中有的内容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对于该部分要加以强调和提示,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慢慢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并提高其知识的系统性。 (二)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转变教师和学生间的课堂角色观念,使教师从主动的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得者。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迎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讲授法的应用。讲授法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传授大量系统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内容,比如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内容,应采取讲授法教学,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又可以为其他章节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是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类;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气氛,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又不能混乱;教师要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要给予及时的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需要应用基本技能综合分析的部分,比如对于上市公司如何进行筹资等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财经板块的新闻,了解最前沿的财经信息及上市公司的一些发展动向的兴趣,并积极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理论分析简单问题,比如前段时间蒙牛公司液态奶被查出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消息曝光之后,基金公司大量抛售其股票,股价大幅下跌,通过这一系列事件可以预测对公司的财务上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弥补学生缺乏实践的不足,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主动找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除此之外,作为讲授财务管理学的教师,由于该课程实践性极强,在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之余,所以最好能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考察、访问,承担企业经营中的一些问题研究等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等。这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积累案例资料,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摸索。正如一位教育界知名人士说过得那样: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在教学上勇攀高峰,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永葆青春”。 财务管理学论文: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学》教材的设计研究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学院为本地、本省的输出适应的人才,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类专业中的一门课程《财务管理学》为例,说明了教材改革在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学;教材设计;教学改革 一、《财务管理学》教材的基本情况 开设《财务管理学》课程的主要专业有:财务管理、会计、工商管理、审计、税务类专业,属于管理类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在教育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学改革应该以教材改革为起点,适用的教材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国财务管理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教材层出不穷,当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以西方理财理论为基础,以筹资、投资、日常营运资金、股利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增加了财务分析、财务战略、财务预算等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形成以财务活动为横线,财务管理环节为纵线,纵横连贯的矩阵式体系。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自编教材兴起,许多院校一起联合自编教材。自编教材的格式各异,但内容仅仅是对重点院校教材的重排或删减,有些虽然减少理论上的难度、或是增加例题、或是增加课后习题,但体系、内容与研究型大学的教材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二、当前《财务管理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和我国国情的理论背景有显著差异 《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从而导致财务管理有些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国情,例如,资金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学》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章节,但是,由于不同国家银行关于计息方式、方法的差异,这对资本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产生重大影响。 (二)教材系统主要是基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能力的培训和培养 财务管理学课程是一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管理学必修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解释,还要注重学财务知识和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目前的财务管理教材着重强调理论介绍,并且这些理论还是比较抽象,学生非常不容易学习和理解,针对财务管理类和会计类专业学生调查发现财务管理学是仅次于高等数学难度的课程。 (三)教材内容更新非常之缓慢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且公司的财务管理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却没有什么变化。例如,当前电子商务、P2P、证券市场等金融环境比起十几年前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些在教材中完全没有反映。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对“财务管理”教材的要求 不同层次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办学目的是为本地企业提供“易上手”的财务专业人士,走大众教育之路的目的。这种定位决定了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接受基础的财务方法和财务技能训练,具备基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该企业中参与基本的财务管理。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定向生的培育必须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学》教材的编排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始基础和他们的个性特征: (一)教材内容要与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变化,跟上财务管理人才工作的应该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需求,不断修改内容管理和财务资料,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财务人才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深化财务管理各方面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然后“知其所以然”,注重思维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未来工作的实用性。 (二)教材的内容必须是适合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不及重点大学学生,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因此,他们的《财务管理学》教材内容不能拘泥于理论公式的推导、数学模型的建立。相反,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实用性”的技能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实际财务工作,树立能够胜任财务管理工作的的信心和能力;然后逐渐加深理论知识和工作环境,“由浅入深”的设计《财务管理学》教材。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学》教材的设计 地方性本科院校要更加注重培养能力。能力大致可分为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其中提高综合能力是建立在提高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为了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财务管理教材可分为两本教材《财务管理基础》和《财务管理实施》。《财务管理基础》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等基础性知识,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分析,《财务管理实施》侧重培养学生透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经济实践和整体知识发展的能力,真正成为复合型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财务管理学论文:就业竞争力视角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拓展未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主动性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引入案例教学法和ERP实验教学法,采取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以此来推进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能力 财务管理学 教学模式 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在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中,财务管理学不仅是财会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必修课或限选课。与此同时,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财务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理财的观念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而目前该课程普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应用型知识的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因此,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对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由于存在授课对象的特殊性、课程的应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课程综合性与学生先修课程不足和教学内容较多与课时安排较少这两个突出的矛盾,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难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财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邢有洪,2013;李卫娜,2014;孙承飞,2016)。课程改革后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增强学生今后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是企业,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在读懂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决策,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因此,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对培养和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辅以财务管理网中网实训平台模拟的形式展开,由于模拟软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与真实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环境的融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体现,缺乏情景模式下的综合训练。因此,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和拓展未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主动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就业竞争力视角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财务管理学课程“理论讲解+情景训练”教学模式的设计遵循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即通过采用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财务知识的应用能力,一方面促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理论水平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从提升基本执业能力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角度拓宽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渠道,最终使学生在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如下页图1所示)。具体改革方案设计如下: (一)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结合该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探索以专题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相对独立性,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为财务管理价值观念、财务决策、财务预算与财务分析三大教学模块,其中,财务管理价值观念模块是基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财务决策模块中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股利分配决策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采取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多样化互动式授课方式,就该模块的基本知识点为学生进行配套情景训练;财务预算与财务分析模块是对财务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采取情境式授课方式。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是在教学双方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下展开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二)课程情景训练部分引入案例教学法和ERP实验教学法。针对应用性较强的教学模块内容,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在开课初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通讯工具等移动互联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小组辩论和情景实训等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中,并注意控制好教师主讲与学生主讲模式的内容比例。授课教师在各教学内容的理论讲授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广泛搜集的授课示范案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地了解财务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实践,另一方面,课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和财经热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课上采用“思考-讨论-分享”的形式进行小组汇报,为学生提供信息分享和共同学习的平台;课程即将结束时,授课教师根据一个综合的现实案例贯穿各教学单元所涉及的所有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情景模式下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财务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做出和财务分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通过角色模拟和分组经营对抗练习,从财务角度透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旨在训练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的综合财务决策能力。 (三)采取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考核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应设计一套与案例教学方法相匹配的注重平时、注重过程、注重个性的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将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实现学习和评价的一体化。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时应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一考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既要突出评价的形成性和过程性,又要注重评价的教育性和指导性,积极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动作用,实现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考核与评价具体实施方案如下:课程成绩总评由平时表现、课程考试、小组讨论汇报、软件操作四个部分构成,总评成绩由以上四项内容加权平均计算,过程化动态课程考核与评价难点在于各构成部分权重的确定,在权重确定时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考取一定的职业资格认证,则可以适当减少课程考试成绩权重,加大平时成绩权重,另外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适当增加主观题目的比例,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与“理论讲解+情景训练”教学模式相契合。 三、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匹配。“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教学模式开放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旨在解决教学育人与社会需求衔接的问题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合理匹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将是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因此,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设计和实施过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所有的课程参与者,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在各个教学模块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并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反馈情况实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二)设计适合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体系。“理论讲解+情景训练”的教学模式强调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因此,该课程案例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围绕加强案例教学的环境建设、建设高质量的案例库、规范案例教学流程和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组织能力这四个方面展开。 (三)注重师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目前,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能力差。该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这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W模式改革过程中,课程组要定期组织进行教学改革试点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通过多学科青年教师间的共同交流和互补,不断改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财务管理学论文:浅谈财务管理学的发展道路 摘要:财务管理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讲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管理。最早在春秋时期出现货币,到后来秦的统一圆形方孔钱,再到后来的纸币,再到现如今的电子货币。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财务的管理不论是方式还是对象等都在不断完善跟进步。现如今,更多的体现的是对财务的投资、使用、运营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注重方法与管理理念存在的学科,财务管理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在此当中包含着重要的学问学识。在此我们展开对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的探讨。 关键词:对象 演变 体现方式 手段 影响 一、财务管理的理念要素 财务管理理念主要有几点:一是以人为本,毕竟财务理念,财务经营每一点都是人为操做管理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跟这些人的知识跟财务能力是相关的。二是共赢,每一笔交易,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在共赢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发展。三是把握风险,有投资就有风险,要抵制每一次的风险,需要树立正确的理财风险观念,稳中求胜,不急不躁。四是借力使力,相互合作,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五是信息理财,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信息传播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只有不断的学习跟M最近数据才不会导致落后。六是战略理财,盲目投资理财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根据企业经济状况做出属于自己的经营方案才是正道。财务管理的要素自然就是需要管理的内容。 二、财务管理的对象演变 在最早的时候,刚刚出现货币,不管是用称重的方式还是其他方式,其实在当时人们已经有等价交换的意识,说白了那就是财务的管理意识。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投资,包括到后来出现当铺,有了抵押等都是实物的交易,只是当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后来出现纸币的时候就相对改善,面额的大小就成了简单的标准。货币的出现标志着金融市场的萌芽―以银行为中心的市场初步建立,便有了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市场―1602年荷兰世界第一个有形、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推动着金融市场―信用形势的股票和债券等便形成发展。所以后来有了虚拟的货币,便是实到虚的转换演变。再有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的关注点是物,现在包含的就很多了,比如人的想法观点都可以用来交易,人的名誉、版权、著作权等也是现在财务方向的另一方向。社会在发展、经济也会发展、之前我们只是内部发展交易,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QFII制度在中国拉开序幕,中国资本市场向全球化体系迈出了第一步,跟国际的接轨,从内部的财务交易转换成了到国际性的外部发展。在古代用的是算盘,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发展,我们从人工转变成计算机的管理,更加快速方便。所以,不论是从方式、对象等方面都在随着社会发展在转变,之后必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来进步,财务管理是没有边际的,会永恒的进步发展下去。 目前我们国家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混业经营”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也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企业管理案例分析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并购雅虎,共同联盟。马云和阿里巴巴我们都很了解,是电子商务的开启者,阿里巴巴的目标是涉及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庞大的系统需要更好的引擎,毋庸置疑,雅虎成为首选,而当时的雅虎也正处于瓶颈期,他涉及的全面,想要在其他方面更好的竞争,阿里巴巴的能力能让他有更多的精力保留在其他方面,毕竟,电子商务不管是在欧洲还是美国等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团队有很强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雅虎成为阿里的股东占有40%的股权,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了一家人。合作双赢,便是最明显的体现。 1976年,苹果品牌的问世至今,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力量。乔布斯和沃茨尼亚克创立了苹果公司,刚开始投资的时候由马古拉、美利坚银行、洛克菲勒家族等共同投资,现如今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苹果最大的成功在于很强的管理理念,不断的创新,一次次的创造惊喜,引领潮流。在跟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不断创新。可能这就是苹果经久不衰还能一直在潮流前沿前进的原因之一吧。 1985年,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诞生―深圳特区经济专业证券公司。之后业务不断发展,公司扩大到一百多家,但就是因为太过心急,业务发展过快,在2002-2004两年的时间便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所以说再大的企业都要关注一个财务管理,要有属于自己发展的战略管理。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企业而言,财务永远影响着本国或本企业的命脉,企业需要注重财务方面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理念,合理控制公司成本,促进公司发展。 四、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因素 马云说“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本就是创造价值的,企业的价值基本是用利润来衡量的,如果一个企业一直处于亏损,那么这个企业便是浪费人力物力,浪费资源,是不道德的。公司是否盈利首先看的就是成本和收入的准确,然而这只是数据,要从资本和经营业务两方面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毕竟盈利能力的体现也就表示着财务的能力。资本就要看我们初期的投资和当期的盈利或净资产收益率。财务分析如果没有结合经营业务,那么就是两张皮,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和价值的。一个企业首先要结合产品及市场、结合企业的发展经营策略、企业预算才能准确的分析盈利状况。 债务常常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企业出现债务的原因有很多:内部原因有实力不够、资金不足、涉猎太广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债务的积累,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后总有一天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直至倒闭。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来进行投资。比如2001年的无锡尚德在2005年成功上市,短短10年时间成为行业第一,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便宣布破产。最直接原因就是公司快速扩张,资金需求过大,大举借债,资金链断裂,直至倒闭。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企业这样急于求成、前赴后继。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急刹车转战稳健发展型战略。 企业周转销售快,营运能力强就是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的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共同努力。周转快还是要考虑行业的特征,不是所有行业周转过快是件好事。财务重要的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这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能力。宏创始人施振荣卖鸭蛋的故事和丰田老板创新供应链的故事都提出来了销售是关键,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企业持续经营发展要关注的有收入、利润的增长。企业发展能力提高必然资产规模就不断增加。时刻警惕莫陷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困境,资金链一旦中断,绝大多数企业就陷入困境,没有现金流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导致资金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销售量降低,囤货情况严重,应收账款大量占用流动资金,二是融资结构不合理或过度使用财务杠杆,三是企业出现泡沫经济,导致企业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四是无节制、过度的为别人担保不考虑自身实力,不把别人的炸弹绑到自己身上。五是外面环境的负面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当前的煤炭、钢铁、水泥等的行业都因为房地产的下滑纷纷陷入困境。李嘉诚作为商业奇才,说“一家公司即时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他的“现金流”理念非常值得借鉴:现金为王、低负债、互补行业的投资。 五、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行业是永久不衰的行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企业的发展看的还是经济,在一个不论是经济、网络、科技、信息都时刻更新换代的时代,只有不断完善经济机制,制定更严谨的管理制度。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每个人的责任明确到位。现在很多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人多职,这样会造成很多情况下走不了正常程序,资金出现差错。财务管理不只是财务的事情,是需要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遵守的,财务跟每个部门都有关联,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配合,那我们出来的数据就是准确的,就能更好的了解到公司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大的企业自然有很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财务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大公司如果不进取,也是会被淘汰的,小公司需要注意的就更多了,所以企业要通过外部环境跟内部问题,了解行业的生存法则,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知彼知己,才能知道自己要改进的是什么,扬长补短,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即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就要有短期目标,有步骤的完成每一个周期的目标,最后才能实现长期目标。战略是方向,没有战略的发展是盲目的,不会长久的,所以战略分析和决策相当重要。符合实际,不能过高到让人心灰意冷,也不能低到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对人、物、财产等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对于方案要有绩效考核体系来支持,这是其一。 企业的长久不单单是靠财务的,财务管理也不只是涉及财务一个部门。是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责任,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引导员工,鼓励员工,与其靠制度约束大家进步,不如让员工自己心甘情愿的去学习,员工跟领导之间没有什么高贵卑贱之分。如果每个人都能精诚所至的为长远考虑,为公司谋取利益的时候也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金不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发展就此消失,但是也不会影响虚拟货币的盛行。只是数据的变化,只是网络的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代替了人为的工作,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要紧跟脚步,适者生存,适应社会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体化、证券化、创新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的使用,已经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经济贯穿在一起了,之间的传播调动尽是一个数据的转变,几秒之内便可完成的,不受国籍、货币面值的影响的这样的一体化全球经济市场。在债务危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的收缩,让不少筹资者纷纷转向证券市场,一系列金融工具的出现,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能处理市场很大的交易,及时处理信息,对新情况作出反馈。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创新。 在未来交易主体的变化可以是家人、企业或个人,买卖身份也可互相转换。21世纪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不少海外留学的学子选择回国创业,同时带回大批风险投资,极大催化中小企业的成长,促进国内创业热情。带动国内投资业的发展。金融行业发展也在进入高潮时期。 六、结束语 未来的财务管理方向我们也不能确定,但是肯定会收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之后不管怎么样,财务都是在创新发展的路上,所以,之后,作为学生要更好的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不断钻研。作为企业,要不断完善建全财务规章制度,不断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是一场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知识的对抗,是深不见底的发展和进步,取长补短,不急不躁,规避风险。战略是企业的梦想,是企业未来要走的路,做正确的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追逐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从古至今,企业管理不断创新,但是万本不离其宗,就是猿治颐堑奈幕,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文化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财务管理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财务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之探索 【摘要】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导入十分和谐的新型教学理念,对于该类课程的学生来看,创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其理解教学内容,掌握财务管理的核心。我国财务管理学课程基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导,在分析我国社会见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需求,并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特征等因素上出发,构建了一种十分注重全方位且多层次的交互教学模式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即交互式教学模式,文章主要围绕财务管理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展开,分析了财务管理学课程交互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财务管理学 交互式教学 教育 高等院校 一、前言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可知,高等学校在组织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教学的“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两种基本思想,就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来看,需要对国家的教育理念进行更新,由此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喜欢创新、善于沟通且十分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提升人才的管理水平。财务管理类课程学习的重点在于强调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和创新型教育理念的导入,以上三点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建构主义属于一种创新性十足的学习观,其主要特色是将学习者当做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一个能动性因素。财务管理课程具有多学科、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应用能力,因此不断研究建构主义理念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时展的必然,也是提升财务管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客观需求。 二、交互式财务管理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指出,知识不全是单一的通过教师的力量传递的,多数情况下是很多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利用获取知识的过程或者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利用专项资料的学习或者通过意义建构的形式获取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环境四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主要是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部分,情境主要是利用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起度知识意义的构建;协作的作用发挥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利用学生来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利用协作的方式来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根据学习资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会话环节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也是知识意义构建的重要方式,学习小组成员主要通过会话的方式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将不同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分享,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习的具体任务。意义建构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利用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的形式,使其认识到新知识,由此建立起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意义建构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交互性财务管理学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以上建构主义的分析可知,建构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学习的主动性和交互性,文章根据建构主义的内涵,设计出一种创新性交互式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建构中心在于确立教学目标,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滋苑设计和学习策略的设计,根据以上四点的分析和拓展设计出来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服务目标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确立 交互式教学模式设计出发点是问题的提出和对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建立在财务管理课程学习上的目的主要体现在阐明并解决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数据分析,由此对学生群体的特征和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分析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尊重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本身具有的体系特征,将其和预备技能、目标技能和学习态度等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初始能力,由此确定能合理使用的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决定是否继续采取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二)学习情境创设 就交互式教学的学习情境创设部分来看,该体系十分注重教学设计内容的凸显,在把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特征基础上设计出和学习主体有关的且真实性较强的任务情景,例如,创设出真实的任务场景,生活化很强的企业融资情景,投资情景和股利分配的情景。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督促学生外化内部的知识。利用真实性很强的财务工作任务设计来实现任务的分析,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强的学习课程,由此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获取深刻学习体验的能力。 (三)学习策略设计 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的实用性很强,设计学习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监控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入学习进城之后的主要学习措施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自主性,提升学生学习企业资金管理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认知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作用在于基于学生资助学习的基础上选择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的不同形式,利用不同的教学措施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其对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等认识;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体现,评价工具分别是学习自测和成绩管理的方式、作业评分、网上访问、学习反馈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估教学模式的不足,及时补充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由此完善交互式教学。 (四)学习资源设计 就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资源来看,其中包含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两方面,同时还需要会话和协作工具的支撑,信息资源主要包含信息传输的多种形式,多媒体的利用展现了情景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强化教学效果,将财务管理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化资金管理的具体运作过程,简单明了,帮助学生理解。认知工具主要包含财务活动模拟软件、数字图书馆等。会话与协作工具主要包含共享文件、在线聊天软件等。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还需考虑到使用交互式教学和企业理财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层面的联系,分析以上几部分能够为交互式教学提供的帮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充实教学。 四、结语 就交互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来看,其十分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的课堂讨论,注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动性,符合我国对人才的需求。 财务管理学论文:核心能力、建构主义与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教学实践 【摘要】《财务管理学》是三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检验其教学质量必须以其是否培养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为标尺。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教学实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引入团队任务式学习模式,设计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力求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融合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之中。 【关键词】核心能力 建构主义 团队任务式学习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 三亚学院坚守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一办学使命,探索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正是对于坚守和探索的回报。就业力来自于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养成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该紧密围绕着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养成。《财务管理学》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检验其教学质量必须以其是否培养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为标尺,并且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法,树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的教学观念。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专业的主要和特有的能力,是其它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尽管在设立之初是会计学下的一个专业,但其跨学科属性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会计学专业很难达到的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 财务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财务分析能力体现出分析者对企业全局的掌握,对行业整体的判断,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在三亚学院财务管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财务分析仅限于分析方法的运用,还不具备根据财务信息推断并通过挖掘企业信息验证企业经营事项的分析能力。 资本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资本预算的主要方法是净现值法,净现值的计算需要1、现金流信息2、折现率信息,二者缺一不可。现金流信息的获得,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市场需求、行业竞争、自身生产、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约束的分析和研判;而折现率信息,依据对市场的整体风险的判断,还要考虑企业资本结构以及由企业资本结构决定的资本成本。资本预算能力体现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资本市场运作涉及到企业的证券发行,要求财务人员准确预测资本需求,合理估算证券价值,恰当选择发行时机,这些都建立在财务人员对资本市场市场规则、金融机构职能、金融工具机制、市场风险充分了解和研判的基础之上。 企业活动既面临经营风险,又面临财务风险,既遭受系统风险,又遭受个别风险,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风险管理既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又需要定量分析的运用,还需要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的选择,综合性很强。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以团队任务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在开课之初,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团队,并倡导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课下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提供阅读资料,布置任务,要求团队分解任务到每个成员,并告知学生,成绩评定以团队为单位。团队任务教学模式内嵌约束机制――个人的自我约束和团队的组织约束,在团队情景中,学习既是个人活动,又是集体活动,个人必须完成份内任务,个人的怠倦将增加团队伙伴的负担,甚至导致团队任务无法完成,团队的指责甚至排斥将抑制个人怠倦。当然,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激励团队成员为团队利益而努力行动。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财务管理学》教学力求学生自学(课上和课下的)成为教学的主导形式。在课堂,教师安排阅读教材环节,要求学生精读某章节,并提示该部分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难点在哪里;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将准备好的问题展示给学生,问题或者是理论陈述,或者是知识应用,对于理论陈述类问题,要求学生必须脱离教材,以自己对理论的理解陈述理论。对于知识应用类问题,问题一定要提得“细”,要力求追溯到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的思维起点――“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比如,在讲授敏感性分析时,先明确敏感性分析的分析对象――净现值,进而,针对净现值的内涵、计算公式、应用性进行提问。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思考的方法养成和能力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提纲挈领,对知识关联的归纳整理。《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学生需具备金融学、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的知识,基于此,温故而知新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新知识点的讲授结合对已学习过的基本定义、理论、方法的复习,并且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力求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对财务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设计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引导学生建构对财务学理论及应用的总体认识。 折现是金融理论最基本的思想,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工具,它位于图的中心,向右延伸的箭头指向折现的要素――现金流和折现率,二者缺哪一个,折现都无法进行。向左延伸的箭头指向折现的应用――资本预算和公司估值,无一不体现折现的思想。学生可以继续延伸该图,比如,现金流向右引出箭头,指向财务管理学中定义过并应用的现金流种类――不规则现金流、规则现金流(年金)、经营性现金流、UCF、LCF;折现率可以引发学生温故――什么可以充当折现率,它们具有什么财务含义,如何确定它们的数值?这样,期望报酬率、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杠杆权益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概念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命题II等理论被牵出来了。向左继续延伸改图,从资本预算回顾NPV及NPV法则,而计算NPV又不可避免地需要1、预测现金流2、确定折现率,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以互相依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 三、结语 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既围绕培养核心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又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变革教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融合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亚学院一直在路上。 财务管理学论文:核心能力、建构主义与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教学实践 【摘要】《财务管理学》是三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检验其教学质量必须以其是否培养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为标尺。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教学实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引入团队任务式学习模式,设计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力求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融合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之中。 【关键词】核心能力 建构主义 团队任务式学习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 三亚学院坚守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一办学使命,探索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正是对于坚守和探索的回报。就业力来自于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养成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该紧密围绕着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养成。《财务管理学》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检验其教学质量必须以其是否培养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为标尺,并且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法,树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的教学观念。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专业的主要和特有的能力,是其它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尽管在设立之初是会计学下的一个专业,但其跨学科属性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会计学专业很难达到的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 财务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财务分析能力体现出分析者对企业全局的掌握,对行业整体的判断,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在三亚学院财务管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财务分析仅限于分析方法的运用,还不具备根据财务信息推断并通过挖掘企业信息验证企业经营事项的分析能力。 资本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资本预算的主要方法是净现值法,净现值的计算需要1、现金流信息2、折现率信息,二者缺一不可。现金流信息的获得,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市场需求、行业竞争、自身生产、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约束的分析和研判;而折现率信息,依据对市场的整体风险的判断,还要考虑企业资本结构以及由企业资本结构决定的资本成本。资本预算能力体现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资本市场运作涉及到企业的证券发行,要求财务人员准确预测资本需求,合理估算证券价值,恰当选择发行时机,这些都建立在财务人员对资本市场市场规则、金融机构职能、金融工具机制、市场风险充分了解和研判的基础之上。 企业活动既面临经营风险,又面临财务风险,既遭受系统风险,又遭受个别风险,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风险管理既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又需要定量分析的运用,还需要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的选择,综合性很强。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以团队任务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在开课之初,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团队,并倡导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课下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提供阅读资料,布置任务,要求团队分解任务到每个成员,并告知学生,成绩评定以团队为单位。团队任务教学模式内嵌约束机制――个人的自我约束和团队的组织约束,在团队情景中,学习既是个人活动,又是集体活动,个人必须完成份内任务,个人的怠倦将增加团队伙伴的负担,甚至导致团队任务无法完成,团队的指责甚至排斥将抑制个人怠倦。当然,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激励团队成员为团队利益而努力行动。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财务管理学》教学力求学生自学(课上和课下的)成为教学的主导形式。在课堂,教师安排阅读教材环节,要求学生精读某章节,并提示该部分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难点在哪里;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将准备好的问题展示给学生,问题或者是理论陈述,或者是知识应用,对于理论陈述类问题,要求学生必须脱离教材,以自己对理论的理解陈述理论。对于知识应用类问题,问题一定要提得“细”,要力求追溯到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的思维起点――“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比如,在讲授敏感性分析时,先明确敏感性分析的分析对象――净现值,进而,针对净现值的内涵、计算公式、应用性进行提问。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思考的方法养成和能力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提纲挈领,对知识关联的归纳整理。《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学生需具备金融学、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的知识,基于此,温故而知新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新知识点的讲授结合对已学习过的基本定义、理论、方法的复习,并且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力求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对财务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设计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引导学生建构对财务学理论及应用的总体认识。 折现是金融理论最基本的思想,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工具,它位于图的中心,向右延伸的箭头指向折现的要素――现金流和折现率,二者缺哪一个,折现都无法进行。向左延伸的箭头指向折现的应用――资本预算和公司估值,无一不体现折现的思想。学生可以继续延伸该图,比如,现金流向右引出箭头,指向财务管理学中定义过并应用的现金流种类――不规则现金流、规则现金流(年金)、经营性现金流、UCF、LCF;折现率可以引发学生温故――什么可以充当折现率,它们具有什么财务含义,如何确定它们的数值?这样,期望报酬率、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杠杆权益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概念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命题II等理论被牵出来了。向左继续延伸改图,从资本预算回顾NPV及NPV法则,而计算NPV又不可避免地需要1、预测现金流2、确定折现率,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以互相依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 三、结语 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既围绕培养核心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又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变革教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融合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亚学院一直在路上。 财务管理学论文:普通本科高校《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教学难度大的应用型课程,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建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的相互融合,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引言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普通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研究对象为公共组织的资金运动过程及其规律[1],开设的目的是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处于完善阶段。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210人,有效问卷数为205份,无效问卷数为5份,获取学生对该课程现行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如下:(1)教学内容方面。90.73%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和条理性较强,能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点,并能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但案例教学比重还较少,理论教学比重很大,希望可以增加案例教学比重。(2)教学方法方面。73.6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授课教师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但也有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太快,不能完整记录笔记,影响课下复习效果,建议放慢多媒体教学速度;大多数学生希望授课教师可以在目前采用的讲授法、案例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实地参观法和模拟实训法。(3)教学态度方面。95.61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备课充分,精神状态很好;但上课过于严肃,和学生交流不够,授课语速有点快,声音不够响亮。 2.原因分析。(1)教学内容多且对数理统计要求较高。《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需要学生系统学习公共组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熟悉我国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规则,理论内容多,且涉及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其教学对象为非财会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数理统计的要求并不高,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数少,以安徽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总课时数仅为51个课时,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授课教师不可能对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导致学生不容易学,教师不容易教,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理论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是其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要素,但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较低,以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仅为17/51。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去配备模拟实验室、购置仿真软件、安排师生参观实习等,而纯理论教学的经费投入则相对较少;其次,实践型师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其师资队伍非常年轻,青年教师们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没有机会接受系统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再次,开展实践教学的单位大多需要任课教师自行联系,而该课程的研究对象为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其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政府组织和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殊性,单凭任课教师自身能力,很难争取到学生观摩和实践的机会。 三、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建议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完善现行的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模式,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机械死板地记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应用型课程,因而有人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认为实践需要什么理论就讲什么,这使得理论教学缺乏系统性[2]。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系统地教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整体框架;而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作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结合实际,完善自身对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本身并不具备教育的动力,它只有借助于讲授的方法才具有教育的效力[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主导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这种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要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必须在当前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应结合每个课时的教授内容,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理论教学方法基础上,灵活使用案例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实践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使其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讲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练习法可以督促学生课下复习和巩固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讲授法和练习法是该课程教学的基础,是灵活使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同时,由于学生缺少对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了解,很难真正理解其财务活动内容,也不能深刻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所以通过参观法,带学生去公共组织财务部门实地观摩,并通过在实验室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法是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课上讨论、发言,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和教师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目前该课程授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缺少社会实践经历,很难驾驭实践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实践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出台鼓励政策,对教师外出参加社会实践给予经费支持,并制定相关考核机制,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教师可以挂职锻炼、顶岗培训、产学研合作、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其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 4.建立校地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借鉴国外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在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过去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地方合作,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5]。由于该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单凭授课教师个人能力,很难联系到去公共组织实地参观的机会,需要高校领导充分整合校友资源,与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联系,为该课程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践基地。各类公共组织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地,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机会;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公共组织进行人员培训、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聘请公共组织的相关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 财务管理学论文:关于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摘 要 “财务管理学”课程不仅是财务管理、会计学以及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而且还是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等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将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运用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希望能对提升“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兴趣有所帮助。 关键词 Excel 财务管理学 课程教学 0 引言 “财务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各种不同财务关系,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企业在筹资过程、投资过程、资金营运过程以及利润分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财务活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培养学生理解与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科学地财务理财理念,增强自身财务管理的意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因此,该课程不仅是财务管理、会计学以及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而且还是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等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财务管理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丰富,公式繁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难以记忆,存在一定困难。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会计人员可以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人员可以进行财务分析,证券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证券数据分析,办公人员可以进行工资计算与日常绩效考核等。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将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运用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1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 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数据录入、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数据录入具体体现在如何提高数据的录入效率与有效性;数据管理具体体现在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与汇总以及数据透视表等;数据分析具体体现在各种函数的运用、模拟运算、单变量求解、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而“财务管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企业面临的财务关系以及管理企业涉及的财务活动,其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所有者、债权人、债务人、员工、政府、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产生的关系,其财务活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以及利润分配活动。因此,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Excel数据处理的知识融入不同企业财务活动之中。 1.1 筹资决策 筹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筹资决策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决策之一,包括计算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从而进行最佳资本结构的决策。筹资决策中运用的Excel函数有财务函数,主要包括:FV(终值),PV(现值),PMT(年金),PPMT(本金),IPMT(利息)等,以及非财务函数,如:IF(逻辑函数),INDEX(查找函数),SUMPRODUCT(乘积),ROUND(整数),MAX(最大值),MIN(最小值)等。 1.2 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不同投资项目决策分析、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和投资风险分析等。在固定资产决策中主要运用的财务函数有SLN(直线折旧法)、DB(余额递减法)、DDB(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SYD(年数总和法)等;长期投资项目决策中主要运用的财务函数有NPV(净现值)、NPER(期数)、RATE(利率)、IRR(内含报酬率)、MIRR(修正内含报酬率)等以及非财务函数VLOOKUP(查找函数)、COUNTIF(计数函数),MATCH、INDEX等。 1.3 流动资金管理 流动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应收账款管理和最优订货批量等。本章节内容不仅运用到Excel的公式与函数,而且涉及到Excel中一些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例如: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中运用到规划求解的知识点;应收账款管理中运用到数据的关键字或者自定义排序、自动筛选或者高级条件筛选、分类与汇总等;存货管理中运用到数据的有效性等。 1.4 销售与利润管理 销售和利润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进行企业的销售分析、销售预测以及利润预测与决策等。本章节不仅应用到Excel提供的LINES、FORCAST、SLOPE、INTERCEPT、TREND等预测函数、还要运用数据透视表的强大技术和单变量求解工具等。 1.5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为基础,利用Excel软件创建财务报表分析模型,主要涉及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综合分析以及杜邦分析等方面内容。本章节主要应用到Excel提供的基本公式之外,还有名称定义等功能。 1.6 财务预算与计划 财务预算在财务资源安排上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财务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节可以运用Excel工具建立财务预算或财务计划模型的方法,单变量求解、方案管理等工具在财务预算或计划编制中的应用,以及其他预测方法和函数的使用。 2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过程可以财务管理理论为主线,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将Excel软件工具与财务管理方法相结合,针对主要教学内容分别进行专题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个具体专题可以分为驱动项目、理论依据、技术原理、建模方法以及思考练习五个部分进行深入探讨。驱动项目是指具体专题所可能涉及到的案例,理论依据是对具体专题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技术原理是指具体专题在Excel中可能用到的公式或方法,建模方法则是详细探讨如何运用Excel进行具体专题的构建,思考练习是针对具体专题布置的相关练习。 本文以企业资金需求量预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下面分别阐述该内容的驱动项目、理论依据、技术原理、建模方法以及思考练习五部分。 2.1 驱动项目 例如:某公司2014年度的销售收入是300万元,销售净利率是8%,股利支付率是20%,假设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和股利支付率保持不同。已知该公司产销量和资金需求量的关系表和简化的资产负债表,预计该公司2015年预计的销售收入将增加80万元。2015年该公司的零星资金需求量为5万元,预测该公司2015年的资金需求量。 2.2 理论依据 回顾预测企业资金需求量的主要方法:因素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以及资金习性预测法等。 2.3 技术原理 讲解Excel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是相关函数:财务函数(SLN、SYD、DDB、VDB、PMT、IPMT、IRR等)、数学与统计函数(SUMPRODUCT、SUM 、ABS等)以及其它相关的函数(VLOOKUP、IF等)。另一方面是涉及到的工具与方法,例如:回归分析、单变量求解、模拟运算等。 2.4 建模方法 运用Excel进行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型的演示。首先建立原始数据区,整理和输入该模型所需的原始数据;其次,建立求解区域,预测出公司资金的需求量。第三,求解预测的外部资金需求量。 2.5 思考练习 筹资决策首先要确定筹资的数额,关于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有几种方法?如何在Excel中构建模型进行求解?根据本章驱动项目的资料和讲解,进行该题目的分析。 3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授课为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替代现行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份的转变和学生学习的转变两个方面。 3.1 教师身份的转变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管理、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预测等不同教学内容来设计某个具体的财务管理专题。根据不同的财务管理专题,教师进行情境的创设,并向提出问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此时,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 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2 学生学习的转变 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后,可以分组讨论、分工协作,运用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Excel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来完成具体任务。因此,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听、背,转变为探究式、自主式以及合作式的主动学习。一方面,运用财务软件以及在线数据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财务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浅析 【摘要】 财务管理学理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应用性的经济管理学科,具有理论性强、实务操作性强、综合性强等诸多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师财务管理学理课程教学质量,本文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学 教学现状 改进 财务管理学是会计、财务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专业课,它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中心内容,以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和分配为框架,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决策等业务方法。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理财价值观,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经济生活的能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企业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这势必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出挑战。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财务基本理论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在部分院校中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一些任课教师已习惯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不愿意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验教学,特别在个人职称和科研双重压力下不愿意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在一些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机制仍不能很好地鼓励教师全心投入理论教学,更不要说是实验教学。 2、教学内容与现实存在较大偏差,相关课程内容存在交叉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以及股利分配决策展开。内容的理论源于西方,和我国国情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我国的资本市场远未达到西方某些国家的发达程度。决策依据仅以价值标准作为准绳,丝毫没有考虑非价值类的社会责任目标的衡量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司的外部性因素诸如环境污染成本以及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可量化的影响又是公司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其次,当前财务管理学内容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对于非上市公司的相关内容基本没有涉及,而实际上我国的公司以非上市公司占绝大比重。 最后,相关课程存在交叉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还有些高校中存在设置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存在内容的交差。 3、案例教学不够,对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有限 为了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被当作学生提高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且案例分析不需要单独开课。许多专任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能穿插一些案例分析,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但是,案例教学用得不多,用得较少,用得不够。并且由于有些案例是事先组织和规划好的事例,相关条件和问题不需要学生去确定,要求学生按照约定的条件去解决问题;如果案例篇幅大,学生缺乏案例背景的现实感性认识,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案例教学对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有限。还应该加强案例教学效果。 4、注入式教学方式仍占较大的比重 目前,注入式、填鸭式课堂教学并不受大学生的欢迎。受财务管理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完成每一时段教学任务,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互动时段少。即使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由于个别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开发投入不够,课件缺乏图像、声音、动画等,难以体现教师讲解更形象、更生动、学生更易理解的特色。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注入式教学方式。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进 1、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以会计学为基础,融合金融学、管理学、证券投资学理论,强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丰富和发展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建设以体现公司理财新思维、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为内容的课程体系。同时财务管理是一门既强调经济学理论、又强调在现有法律环境下财务实践操作的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论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的关键因素,财务管理因其本身的特点,除了应强调这“三基”的理论教学以外,还应该注重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分析。另外,在分析中还应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相结合。 2、协调解决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编写适合教材 首先,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还要处理好在有些高校中设置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问题。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以资金的规划与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太多的重叠,这样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其次,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使得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而这些内容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最后,教材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帮助学生理解,非常重要。前面讲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编写一本内容合理科学的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3、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迎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首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中案例和实验要源于日常生活,形象直观,力求深入浅出。财务管理源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但其理论及方法又高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校学生既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会计工作,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学习财务知识确实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应摒弃《财务管理》中纯理论的讲授方法,辅之以理论与日常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收集通俗易懂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作为实例,运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进行分析、综合演绎和归纳。从而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讲课效果。其次,讲授法的应用。讲授法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传授大量系统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内容,比如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内容,应采取讲授法教学,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又可以为其他章节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财务管理》的教学以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完全启动。启发式教学是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类;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气氛,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又不能混乱;教师要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要给予及时的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精神,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4、注重专业教学与学科研究相结合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剖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切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估,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广泛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取人之常,补己之短。另外,教师通过申报财务管理相关研究课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专题的研究等活动,为专业教师学科思想碰撞和学科知识的进一步交叉与融合提供了有效平台。面对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研究的效益一方面体现在过程的教育性,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于成果的实践性,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转化为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智力支持,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财务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在阐述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学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管理 一、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不进行财务管理学的课程建设,财务管理学教学就会落后于整体的改革步伐。通过对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建设,可以不断完善和丰富其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原有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授课效果,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学课程是管理学及经济学类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建设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梯队结构要稳定合理。任课教师应围绕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突出财务管理的实践性特征;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将财务管理理论的前沿学术信息和动态体现于教学之中。 伴随着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财务管理学的模式与研究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二、财务管理课程的建设目标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吸收国内外名校的财务管理前沿观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主要包括: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吸收国内外名校的财务管理前沿观点,反映财务管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最新动态,不断进行更新,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合作,从理论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第二,在教学方式上,以目前的多媒体授课、在财务实验室开设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为基础,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与不断丰富的教学内容相适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财务管理学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财务管理的内容应该与财务管理的实践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但是财务管理已经脱离中国实际。如何让财务管理的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这是目前对我国财务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挑战和要求。 2.财务管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上,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或注入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和粉笔为工具,侧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传授。虽然教室能够比较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对于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输方式来说,其最大额问题是缺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克服讲授法的缺点,不断推进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应该尝试多元化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 3.财务管理的师资建设 目前,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它对财务管理的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那就是除了应该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理论功底以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把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讲深讲透。 四、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内容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才能与现代企业对财务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相适应。应着重完成以下几项工作:教学资料建设;教材建设;实践环节建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学课程的网上教学系统和教学管理制度等。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把握专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与完善教材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科学务实原则,编写或选择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根据教材配备相应习题与案例等。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教学内容。跟踪和搜集国际学术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环境,积极开展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的研究,及时把教改成果、科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同时根据实务界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结合课程特点与变化,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交流,使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实践教学,完善实验室的建设。有针对性地购买国内外上市公司数据库、公司财务管理应用软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不断丰富与完善财务管理课程网上资源;形成一个体系完善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库;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条件。 另外,还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教学内容方面 (1)教材建设。在选择了适用的财务管理教材之外,还应该有配套的辅导资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重点,解决疑难,拓展思维。在教材的相关章节还应附加有财务热点问题、著名案例分析和最新财务制度等等,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了解最新动态。对于教材的系统性结构、现实性范例、思考题等等方面都应严格把关,应适合本校本科层次教学,有利于传授基本的财务理论与知识,培养基本的财务技能与技巧,同时还应将已取得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2)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材。配合“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针对财务管理的特点,加强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应积极编写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教材。 (3)课外参考书籍阅读指引。为了促进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不断丰富给学生指定的参考书籍目录,在校园网上建立财务管理课程网站,并将书籍信息、评价和相关资源链接公布在课程的网站上,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 2.师资队伍方面 (1)学术成果。可以由学科带头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跟踪和搜集国际学术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的研究。 (2)教学能力、教师授课质量。组织讲授同一课程的老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交流心得体会;建立集体备课制度。结合学校每学期期中学生评教、专家听课以及同行听课等环节的成绩的反应,在教研活动中对突出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 (3)培养计划。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继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教学管理制度方面 (1)建立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2)不断提高教师专业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继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 (3)建立教学效果监测和反馈。结合学生评教、专家听课以及同行听课等环节的成绩,在教研活动中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 4.教学媒体方面 (1)多媒体教学。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继续完善PowerPoint电子教案。课题组准备巧妙地结合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特点,在财务管理课件设计中大胆地尝试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先进技术,比如,采用超文本技术、动画、视频播放、水晶易表、流媒体技术等。 (2)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络教学。制作财务管理课程网页,开发一系列网络学习资源,如课程介绍、课程特色、教学大纲、教学教案、课后作业、模拟试题、参考文献、相关案例等,为学生自我学习和完善提供良好的条件。 (3)案例教学。财务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较强,除了掌握理论内容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其实际应用。基于此,应该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案例,进一步完善案例库。 总之,通过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经济管理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财务管理学论文:浅谈双语教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影响 摘 要: 我国国际化的进程,决定了双语人才必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通过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存在理据、合理模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的分析,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我们的观点和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质量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 财务管理学 高校 存在问题 双语教学从很早就引入我国,但真正兴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认为,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I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就我国而言,双语教学就是指教师用中、英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向学习者传授学科知识。一般而言,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要求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课件;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采用英文出题和答题;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因此所谓双语教学,实际上就是用不同于母语的语言进行的教育,能运用两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所谓的双语人才就是指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学习的人。自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双语教学已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学科课程教学中得到迅速推广和运用。然而,由于双语教学发展的时间短,积累的教学经验有限,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尚需优化、改进。尤其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国外交流的深入进一步加大了对具备财务知识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这使得提高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认识尤为迫切。 我国很多高校目前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进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知识的能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需求不断放大,我们要在高校教育中,尤其是财务管理的教育中引进国际化的因素,首先就是语言。 我们目前的高校数量不少于1500家,开设财务管理或经济类专业的高校占到总数的2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基本雷同,没有高校特色,国际接轨性较差,因此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其他方式比如用其他语言进行专业课的介绍,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具有一定的专业英文知识,能都用英文看,听,读相关的专业文献和专业知识,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目前, 我国高校开设的双语财务管理教学都处在摸索阶段,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双语教学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首先,国家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准财经人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记忆公式,模型和定义,对公式,模型的来源根本不了解,练习考试只靠平时记忆,考过就完全忘记,完全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如果能够了解公司的来源,推导的过程,那么学生的记忆将会保持较长的时间。但是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大部分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大量的模型等都是采用英文字母表达的,很多学生不了解专业英语的知识,因此对于这些专业模型很头痛。如果引入双语教学,这些问题就能被很好地解决,学生能了解知识的基本起源,能对知识保留较长的记忆时间,还能根据相关的知识,自己推导相关的模型。国内教材侧重于演绎——即从基本的概念、原则或公理出发一步一步地推理,而国外的教材侧重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引导学生逐步往自主思考的方向发展,利用双语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告诉学生题目应该怎么解答。 其次, 现在很多企业不光“走出去”,还能把国外的企业“引进来”,不管企业处于国内还是国际的环境,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的发展都逐渐和国际接轨,需要财务人员不仅仅熟悉我国的会计制度,还要能够了解国际会计制度,编制英文状态的财务报表。而专业的财经词汇的翻译和普通的大学英语的词汇翻译往往相差很远,比如“balance”这个单词,一般普通的词典给出的意思就是“平衡”,而实际这个单词在财经中特指“资产负债表”,两者翻译结果大相径庭,不是专业人员根本不了解。因此,为培养专业的财会人才和国际接轨,我们有必要开设财务管理的双语教学,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国际财务的基本流程。 第三,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本能的就有一种抵触情绪,很多同学都基本不敢开口英语,跟有甚者直接说看见英语就头疼,这和我们平时没有机会开口说英文,学习英语就靠死记硬背有很大的关系。其实英文很好学,只要我们多加练习,多开口,英语就和我们的母语一样简单。因此,我觉得开始双语教学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听力,同时尽量给学生创造练习口语的机会,使得他们不仅能够用英语表达日常生活,还能够用英语做专业的称述。目前很多大型跨国公司招聘都是采用英文面试,从日常交流到专业介绍,因此,开始财经双语课程也是迎合时代的人才发展需要。 前文我们论证了开始双语教学财务管理的必要性,下面我们论证开始双语教学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目前经济发展迅速,大量跨国公司进入,大量的国外的财经专业知识被带入我国,同时我国也有大量的学者出国深造,能过接触和学习到较为系统的西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因此从知识储备的观点看,我国高校不缺乏能够用双语进行教学的专业人才。同时,各种翻译的书籍在市场上也能被找到,教材的选取非常丰富,而且互联网极大的帮助了我们,各种我们需要的知识都能在互联网上被找到,同时当面选取大量英文教材的时候,还能帮助我们吸收国外教材的优点,尤其是吸收最新的教学内容。 其次,各个高校目前的教学环境有很大的改善,计算机的运用在教学中屡见不鲜,听力,图片,影视文件等各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也被屡屡使用,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教学,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自学,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 加快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信息量,并且形象生动,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常国外原版教材配有相应的教学软件、光盘和网上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设立互联网,网上有中英文课件、英汉对照词汇表、习题集、模拟试卷等学习资料,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线相互提问,相互回答,也可以向老师提问,老师在线回答。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三,目前有很多高校和海外的高校开设了联合办学的项目,不管采用“半外型”还是“全外型”教学,都力争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专业财经英语的知识,这对高校采用双语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因素。 综合以上的几点,我们觉得高校既具有开设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也具备双语教学的可能性。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的匮乏。目前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高校依然使用中文开展财务管理的教学,能够熟练使用双语教学的高校教师人数比例很小,所以能后被双语教学的学生数量很不高。目前高校的教师中,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不超过10%,而在不发达地区,情况更不乐观,因此,小班教学不现实,基本大班教学。第二,资金的匮乏。双语教学最好需要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或材料,而英文原版的书籍价格一般较高,一般都在三位数以上,不管对学生还是对高校都是一笔比较大的开销。双语教学所需的成本远高于普通教学,学校方需付出更多的成本,学生方也同样。第三,学生的基础不同。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不同,导致对英语的教学投入也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普片英语基础较好,能够快速的适应双语教学,而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普片较差,有的甚至完全听不懂简单的英文,因此,大班教学效果很差, 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小班教学也很困难。因此,我们面临两难的地步。如果从教学效果来说, 尤其是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小班教学的效果肯定要高于大班教学,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锻炼口语和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综合我们目前面临的各种情况,我们认为,全面推行财务管理的双语教学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但是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能在适当的基础上推广财务管理的双语教学,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同时掌握两门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挑战。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的英语水平。给学生树立很好的典范;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互动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然趋势, 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在进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探索中, 要认识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改革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入实践,逐步探索出高效的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学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学习及研究 摘 要:怎样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水平稳步提高,让用户满意、让员工满意、让上级主管部门满意,让社会满意。如何在做好企业管理的同时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衔接与平衡,这是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如何学习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济水平;经济效益;会计学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也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如: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会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和核算、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系统有效的财务管理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1 财务管理目标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根本指导。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的资源和行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的部分。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当前电力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越来越高,为了电力企业综合实力和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加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势在必行。 2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一个单位建立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组织、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财务管理原则,运用什么样的财务管理方法、以及建立什么样的财务指标体系。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决策的最基本准则,每一项财务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而开展的,因此,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从实践需要的角度看,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体准确地表述和界定财管理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3 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手段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的制约。本来,由于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部分,二者的目标当然是有一定差别的,一般把企业管理的目标表述为盈利、生存、发展,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活动,所以企业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内在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很小的甚至可近似地认为二者根本上是一致的。比如,利润最大化就是典型的财务管理目标,而一般人们关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假设显然是指企业管理的目标。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就把企业价值最大化当作企业管理的目标。 我们理解财务管理目标,应把握财务管理活动的逻辑基础即管理授权,因此,虽然我们承认它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与核心意义,但它不是什么假设,企业财务管理由于其授权关系问题,必然服务于企业管理活动。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由企业管理活动来决定的。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企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目标决定部分目标,这是显然的。总之讨论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是以企业管理活动为起点的。 4 财务管理的学习 通过对总论的学习,我们知道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以对外提供企业财务报告的形式满足有关方面和层面的决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会计规范。 财务会计学是指主要以对外提供企业财务报告的形式来满足有关方面的决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为主要目标的会计学。企业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量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则要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应在日常的企业财务管理中认真的学习和应用。 总之,我们要通过企业财务管理的学习及研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更深入的认识。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及控制方法,知道诸如商标权、专利权之类的知识产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美术学本科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地位不对等,即专业基础课地位不受重视,这直接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客观环境下,怎样改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地位,作者在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当中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教学方法 造型 观念 实践教学中,笔者针对班级的一些情况,在课程开始前有了一些思考,着重解决教学能否从新角度、学生的主观态度是否能积极配合、学前知识量能否根据需要给予串联为这一课程服务,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和互动。 具体到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因为它似乎距离专业课较远,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充分激发出来;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紧密度不够。 这一课程是民间美术造型课,侧重在观念引导人的造型,是艺术设计学生未来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关形式和观念的意义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以下经验: 强调本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举例说明一些典范作品与民间美术观念造型的联系,使学生在一定高度上重视这一课程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优劣作品中的造型特点及感人内容,说明作品中哪些内容和民间美术的内容有联系,使学生有一种“土东西也能登大雅之堂”的感觉,这在潜意识加强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视这一课程,从而为课程的深入开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决定其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单纯的造型出发,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得到一个或多个有创意的造型,是创造性思维观念引导下的个性化结果,而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个碗,其口是圆形的,但它的底部却是直线的”,这是民间美术造型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民间美术的一个观念:“碗口应该画成圆的,这是为了能盛入东西,而碗底应该画成直线的,这是为了能放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从客观、现实出发表现的一种造型观念,即现实是不能改变的——碗口是圆形的,画到平面上也一定是圆形的,如果画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就不对。这种观念在古代埃及、印度等文明中也普遍存在,如埃及人画池塘,池塘是椭圆形的,池塘边上的树是围绕着池塘边立着生长的,那么在平面绘画中,埃及人也会将树画成围绕池塘边立着生长的样式,而不是西方绘画中通常的一点透视法画出来的样式。再如印度绘画,有时候画一个侧面人物,本来只能画一只侧面的眼睛,但为了求全,艺术家往往把另外一只眼睛也画在那只侧面眼睛的旁边,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民间美术当中比比皆是,楼梯口的透视在画面中可以是近小远大,因为它不是生活中的焦点透视作用下的物象。在民间美术中,画在纸上的碗,不是被某一个视角固定的碗,而是从各个角度抽取出来的观念意义上的碗。按照西方绘画的理论,这是简单造型的立体主义(是否立体派的产生也运用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视觉内容的创作,是观念作用下的结果,具有功能的作品产生。这种功能存在于人们见到的物象,并且自然地被经验衔接在头脑中,因此创造的思维需要大量造型观念支持,这些观念的运用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有很多,而且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学会使用它们。 用民间美术造型思维去思考,重新审视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西方美术史时,我们总是按照西方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能否按照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在让学生看法国现代主义画家塞尚的绘画时,学生发现他的绘画的视角不是在同一个角度取景,这些和传统的中国画的画法相似。这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全方位空间”思维方法可以解释,即同一画面有不同的视角组合在一起,这与吕胜中在《造型原本》中总结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思维方法相符。有的学生认为挪威画家克里姆特“母与子”系列作品,按照吕胜中的“时间与运动”理解,表现人从出生到老的过程。在西方的“观念艺术”中,观者与作者的参与、互动是一大特点。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剪纸能人剪了一位手拎七星秤卖鱼的场面,有人开玩笑对作者说只有卖鱼的,怎么没有买鱼的?作者说谁看他的作品谁就是买鱼的……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互动的概念,学生也做出了许多好的作品。如学生张思明的作品《无题》,内容是一个男人挥拳打自己的影子,却被自己打倒。这个学生是利用影子的造型方法反映民间“以虚为实”的观念进行创作,说明人应该不断和自己斗争才能发展;学生袁东明的作品《错乱》从民间美术中“信天游”的造型手法得到启示,反映了“秩序与混乱”的观念意义等。 从本质意义来说,年轻人多有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最前卫的东西,也就是说具有先进性,他们在享用这个时代生产的社会和文化财富,并利用这个时代产生相关的新观念去思考,要了解他们这些知识的背景下,与有意义的观念结合,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贡布里希曾说,社会发展不是技术上的进步,而是观念上的进步。观念意义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旧的观念让人迂腐顽固,新的观念使人开明进步。时代要求我们有新鲜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观念,而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去体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美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设计色彩;实践;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苏州科技学院色彩课程改革于2008年立项,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学思路、内容、方法和规律,建立具有较强学术内涵和应用价值的课程架构。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专业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上的探索是本人研究的重点。 基于调查研究,本人认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对于设计色彩训练与造型表现的形式,并未有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由于涉及色彩与色彩构成之间本来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如果不能在色彩理论认识和造型表现的形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有可能混淆于色彩构成,造成观念上与教学上的混乱。 因此,只有理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形成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模式,才能有效促使设计色彩教学与其专业特性的衔接,充分发挥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不单单只是对色彩基本原理、基础知识、造型塑造表现上的认识,更要注重它对设计专业主体课程的引导作用,从色彩教学的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训练。 二、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更多应用的是主观色彩,针对学生主观色彩意识的树立、色彩审美情趣个性的培养和自主驾驭色彩的表现能力的锻炼就是设计色彩教学的方向。过去的教学一般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构成理论为主,当时很多人认为设计色彩教学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附庸,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设计色彩应该是设计课程的基础,它为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设计思维与审美意识及造型表现的功底。 因此,针对上述分析及本科学生特点,本人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针对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色彩认识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结合对20世纪不同派别和风格的绘画大师经典作品的剖析,为学生讲述基本颜料色的属性、品性、类别知识,让学生对颜料色有一个全新的、理性的认识,了解颜色衍生和梯度变化的规律。 2.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精读其局部的色彩语言,如形体结构与颜色明暗法的语言合理转换关系、形体结构与颜色的强弱变换的平面化语言、颜色冷暖在形体构造中空间推移关系等,通过局部色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色彩在画面中的形成原因。 3.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感知色彩。通过临摹分析画面色彩的色性,认识色彩作品结构中的基础色、派生色以及不同色域之间的渐变关系,理解色彩结构中的颜色固态和流动的关系,使学生明确色彩形态结构中的明度秩序关系和色彩明度和梯度之间的关系,形与形态的关系。 4.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解读色彩。认识色彩结构中参与组构的每一块颜色具有的形状和大小对比关系。理解特定的色彩构造具有的整体形态结构关系,来让学生理解色彩画面构造视觉扫描路线在画面的锚定作用。 5.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表现色彩。理解色彩构造是一次主动的绘画过程,理解色彩现象中具有颜色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对比关系,形状与大小之间的关系,形状具有的方向性和颜色具有的强弱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吸引与排斥的关系,理解色彩构造之间的色域与色域转换以及颜色的渐变推移关系。 设计色彩课程是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能够达到应用色彩规律设计、整合自然色彩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感知,以提炼、归纳的手法练习,并借助这个训练过程,体验、掌握设计色彩的内在规律,具备对纷繁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具备对物体立体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塑造能力;具备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的能力,为后续的课题训练做铺垫。通过写生课题,结合摹写大师作品的色彩经验,自由表现色彩,全面提高对于形与色的自我借鉴、转换及造型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对组织色彩能力的把握,激发学生的观念性的视觉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为后续的设计课程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 针对本科设计专业学生特点,鉴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在设计色彩课程训练中强调的重点要有所差异,但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激发式的教育手段为主,培养学生在写生色彩中的主动性。 本人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全体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法,讲述色彩的基本知识,明白色的由来和色彩的三大属性;展示大师作品图片,带领学生认识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并布置练习任务;二是实践练习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单个的辅导。练习的过程分为两步,其一熟悉颜料色的性能及颜色混合的规律,通过单个物体写生,注重调色盘里颜色混合链的形成,在原始色彩的基础上去发展新的颜色和色域。其二以临摹的方式,深入学师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三人一组,合作研究,分析画面无彩色和有彩色的价值,冷色和暖色在画中的作用;感知物象色彩语言所构成的形体轮廓和结构具有的内在凹凸变化所导致的明度转换关系及空间转换关系,用纯平面化的色彩语言构建新画面。其三结合作研究的经验,以写生的方式,单独完成命题作业。根据所给静物,自由组合,合理构图,以主观意识运用色彩的属性客观的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关系及空间关系,最后形成画面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性和观念性。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训练调色。调色是学习设计色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调色就是认识颜料色色相、明度、纯度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一个实践过程,有利于感性的吸收和理性的分析。 2.通过写生单个物体,积累新的颜色混合链产生的经验。一是限色练习,通过颜色控制在不同的蓝与无彩色构成画面。二是根据写生对象所呈现的色彩冷暖变化,依据色彩调和的规律,扩展出多种不同品貌的冷暖颜色链。 3.在学生做完上述练习后,对颜料色的基本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积累了颜色混合规律,对色彩的三大属性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为进一步对色彩造型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小组合作方式欣赏、分析、临摹大师作品,感悟解读大师作品的色彩组合奥秘。 4.了解大师作品中有彩色和无彩色的结构形式分布,进一步对色彩中具体的形态结构和明度结构所展现的色彩语言进行学习。要求根据塞尚原作,以小组分工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各自总结画面,并互相讨论。 四、成果总结 通过两年的设计色彩教学及总结、讨论、改革及再实践,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本课程教学有了明显的成效。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之前的学习偏重于写生色彩,因为时间限制,学生自己信心不足,自认为没有“色感”。而上述方法能使全体同学得到针对性的色彩锻炼,使其不再惧怕写生,信心十足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本课程主要针对设计专业新生,与之前的色彩学习方法有了大的变化,从死记硬背式的模式色彩训练到初级的调色练习,使其在色彩认识的兴趣上有了改变。从临摹到解读大师作品,由不懂大师作品的色彩形态表现到逐渐看懂的过程,使学生充满好奇并表现积极。 3.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注重自主设计意识的加强,缩短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距离,同时还使学生研习了许多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在有意识的色彩语言解剖中,无意识地学会了品味高尚作品的手段。 设计色彩以培养设计人才为主要目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色彩训练,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设计色彩课程的训练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主观视觉思维方式理性地创造具有色彩空间、色彩意境的画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组织色彩的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广西高校美术类本科生心理特征研究 【摘 要】近几年,由于大学教育逐步向普及化教育发展,加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普及、高校学习费用增加的同时,艺术生这个群体也随之不断的扩大。然而,对于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盲区。由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明显的专业特点,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成为近些年各大院系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当代艺术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利于高校开展各项艺术学科教育。 【关键词】广西高校 艺术生 心理特征 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高校艺术生的人数逐年扩增。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思想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又要注重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对于广西艺术生来说,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解决昂贵的学费。广西一直以来趋于全国经济水平以下,并且全区高校中艺术考生占大多数,所以高额的学费成为艺术生求学路上的第一道坎。虽然目前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贫困学生高度的重视;在各大高校开设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面对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许多学生仍然表现出学习情绪不高,对未来不知所措。 另外,广西整体的教育水平较全国来说相对偏低,由于经济环境、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在广西开展艺术类教育显得尤为困难,造成了广西高校中许多艺术生对于新兴的艺术形式、艺术活动了解甚少,使得很多艺术生对于本专业的知识构造以及发展前景不太明了,因而产生了不安感和失落感。 为此,对广西高校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了解广大艺术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各高校艺术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搞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师有着极其深远的作用。 一、广西高校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身心特点 广西地区地处祖国华南,占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但整体经济水平不高。这对广西高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术专业学生作为广西高校学生中的一个整体,直接影响广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身心健康,而美术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较其他专业学生又有其特殊性。 (一)学习生活压力大 美术专业学生因其专业特点,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兴事物。但广西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这就造成各大高校的学习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美术类专业而言,新的艺术设计潮流,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眼光。通过对广西几所本科院校的考察,了解到广西高校中的美术专业教学的开展有其以下几点欠缺:教学基础设施欠缺;师资力量的不足;缺少外部交流等,这就造成广西地区美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就业压力较大。 再者,由于美术类专业的学费比普通专业的学费高出很多,因此美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自然要比普通专业学生的压力大很多,另外美术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开销也比普通学生要大。因此,不少学生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无法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这对美术类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自律性不强 美术类专业本科生思维活跃,往往对某件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自身要求较为松散,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较为随性。加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发散性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自主实践的课程,这样导致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随意性逐步养成,经常会以自身的需求和对事物的感悟作为学习工作的主导。 (三)集体荣誉感不强 首先,由于艺术创作追求的自由与唯美,艺术手法追求的创新与个性。所以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虽然真诚,但往往自我、冷漠、不关注集体活动,少与人交流与沟通。 其次,由于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生活状态单调,很多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美术专业本科生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和独立的专业创作,导致生活内容的单一。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活动,交际面相对狭窄。 二、如何加强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数量也逐年上涨,在这一情况下,关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这使得我们教育者要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类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专业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对于美术类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对专业老师有较强的认同感,在进行学习生活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产生共鸣。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应简单的进行思想交流活动,应该通过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了解其生活状况、学习状况。思想教育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 (二)加强管理与引导,发挥导师作用 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应生硬的进行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特性和喜好,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完善,提高每次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并学会总结。将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窗口,对于少数家庭贫困的学生应该时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并给予一定的社会援助。加强这类学生的性格引导,增强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关注,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群体的关注也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充分认识。对于一名艺术教育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与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祖国的发展运输更多的有用人才。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学前教育系本科层次美术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摘 要】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本科课程中的改革方案,最后提出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在2012年2月召开的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工作会议上,通过以项目促改革,我国学前教育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国幼儿园增加1.6万所,在园幼儿增加400多万人。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尤其在舞蹈、音乐、美术、英语、管理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缺口较大。因此,我们成都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系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景,培养立足本地区,面向全国,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外,还要具备美术基础、儿童画、幼儿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及音乐舞蹈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做到既能熟练掌握又能灵活运用美术等各种技能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实施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提高幼儿园各科教育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理论学习,轻技能培养 在目前学前教育的专科层次课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每周2课时的美术课学习,只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能画简单的平面形画,能做简单的手工;这显然不能适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在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及“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能够在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相关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教学中,我们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比重进行改革,进一步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美术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才能适应本科学前教育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特点。 (二)目前各高师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技能课教学中,一直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各年级学生在每一学期应达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评价方案,都只是按照本学校任课教师擅长和喜好的课程进行美术课教学,存在着盲目、单一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本科培养上通过对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三)教材建设缺失 就美术基础这部分内容来说,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专业理论与技巧,对于学前教育学生都太难,内容专业性太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类高考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或美术基础较弱,这就让他们对美术学习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 (一)增加美术课的课时 一、二、三学期每周2课时的美术基础学习,四、五、六学期通过选修形式,美术基础好的学生每周4课时,其余学生每周1课时。美术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要经常进行练习,如果长时间不动笔、不动手,会“手生”,学生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大量实践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可以细分为:《美术基础》(包括平面形画、素描、色彩、装饰色彩四部分),《儿童画》(包括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与应用》(包括编织、泥塑、布艺制作、剪折纸、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制作六部分)。三大块的构成,既突出了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加强了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 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在专科美术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对美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美术课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在评价中,既要看到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又要看到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一个新提法。其中,后者的提出与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有直接关系,具有深远影响,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必须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为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正是美术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忽略这一点,就会把美术看成只是学习技能的学科。因此评价体系的完善还要从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审美情趣这四大方面入手。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教材 应有别于美术专业学科的美术教材,需要学习多种形式的绘画类别,但不易太深;需要囊括平面形画、素描、水粉、水彩、图案、国画、装饰画等。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等,要配备针对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PPT授课讲义、知识点的Flash动画、插图的电子挂图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教师节约备课时间,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路 强调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美术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教师要充当课堂的组织者,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调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强烈欲望。”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设法为学生创设情景,创造机会,让学生实现这种愿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先示范再要求学生模仿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只会照葫芦画瓢,脱离了教师的示范,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艺术的创作。例如,我在教《黑白装饰画》一课时,不是先讲解、示范,再让学生动手绘制,而是先出示大量黑白画作品,请学生自己看都用了哪些元素和形式构成,再请学生讲解对黑白装饰画绘制方法的认识,我只是对学生的讲解进行引导和归纳,比如,黑白装饰画有哪些颜色,点、线、面在画面中是怎么表现的,等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明确了画黑白装饰画就如同画素描一样,首先要把握住黑白灰的关系,再对点、线、面进行创造性的变化,比如点的密集与疏散,大点与小点的排列,直线、折线、曲线的不同排列,都会形成不同的面,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改变了学生不动脑子、不去体验和感受事物的习惯,使学生不再忙于用笔在素描纸上按部就班地摹出一张作业,而是更多地去体验对象的特点、美感和意义。此时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毫无顾忌地画出所想、所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即使同一个图案,但由于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排列,对黑、白、灰色彩分布的比例不同,也会形成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学生只要掌握了黑白装饰画的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把看到的、喜爱的任何图案、图形加以创造,绘制成一幅精美的黑白装饰画。通过调整教学程序,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创造性。 (二)设置美术鉴赏课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专科层次的课程中几乎不涉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导致专科毕业学生几乎不具备美术鉴赏的能力,更不用说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学。因此增加开设《美术鉴赏》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积极创作,开设作品展 幼儿园的玩教具基本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完成,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学生具有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力,能把生活中看似没用的东西通过想象,制作成为幼儿需要的玩具或教具。因此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每学期开设1次汇报展览,一方面是对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测评,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积极性。每位学生都要选出一到二个在这学期自己认为不错的绘画作品或课堂作业参展,通过对学生美术作品的展示、评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和创作冲动。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内容摘要】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文章针对当前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优化 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包括课程设置和宏观教学过程。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原则、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指导下,通过整体优化,形成升级、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是,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与基础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登上讲台后出现了人文素养不足、专业技能狭窄,教学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究其缘由,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受传统美术学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原有“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师资的工作母机,理应深情“凝望”基础教育需求,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做好服务工作。在新课程知识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何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才能满足基础美术教育需求?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就成为了必然。 二、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症结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 传统“教师教育”的概念一般界定为教师对教育科学原理、普遍的教学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这其中,对“专业”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为一种现代主义(技术主义)的范畴,狭隘地将“专业”定义为一种静态的、僵化的、有待教师被动掌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框架,这往往会在无形中限制或削弱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或自主权。基于这一考虑,此次课程设置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认知,课程弱化传统技艺传递与训练式的美术教育范式,而强调教学培养方式的“探究取向”。课程培养方式力争实现“基础拓展、研究导入、创新引领”,提倡“学生成为研究者”,这是当前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事师范美术教师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从教育观的最根本来充分认识美术教师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把握师范美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本质,彻底改变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倾向专业美术工作者而不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认识它的终极目的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作用于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要把握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地位,要看到美术“育人”的终极目标与育人功能,即育人价值和育人本质。只有如此,才能从客观存在的本体事实中全面、准确地把握师范美术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性质与内涵。 2.教育内容方面 现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失或设置结构不合理。第一,过于强调方向性。现行各高校美术技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并不少,许多院校的美术技能课程都占到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但为什么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美术技能课程学习集中在绘画类,设计与手工制作类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设计类课程开设面窄,有些是作为任选课开设,手工制作类课程除雕塑课程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从而导致高校美术技能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要求的脱节。当今,基础美术教育需要的是美术技能宽广型的教师,而不是美术技能专攻型的画家或画师。第二,师范性不强。师范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师范性”。如果丢掉了应传授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也就等于否定了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存在价值。强调师范性,就是强调要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要克服课程单一性,丰富和扩展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师范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一种多元性的组合,考虑课程内容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便更完美地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师范美术教育目标的互动关系。第三,人文素养缺失。我们曾对湘版初中美术教材做了分析,初中美术课程所涉及的边缘学科达到了19门,其中人文课程占11门,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以及除美术外的艺术学科等众多领域。初中美术教育多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求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却未有体现,除去几门基础的公共必修政治素养课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屈指可数”,如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次数最高的文学课程,在调查的高校中设置与之直接对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 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 1.针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精心设计、优化课程模块与课程内容 师范美术专业课程要促进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加强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课程设置必须将教育目标具体化,即改变原来专业课程远离中小学教学需要的现象。在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课程的学科系统性,一方面,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性不强,部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相关性课程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忽略了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会有很多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特点,必须着力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通过“课程集成联动”解决这个问题,即破除原有按学科设课、内容重复、连贯性不强的弊端,实现部分课程整合、重组,达到连贯、互动的效果。 课程以模块组合的形式设置,是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与多样化的矛盾、保持课程体系的弹性的有效方法。课程设计实施模块化,模块的执行形式设计为“平台+柔性模块”。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平台、实践创新平台,柔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等12个模块(表1)。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高校美术学专业外国美术史本科教学方法新探 高校外国美术史教学承担着提升美术类学生艺术理论素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思维、推动基本技能发展等重要任务,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史教学主要有两个层次——研究生阶段和本专科阶段。本专科阶段的授课对象又可分为艺术理论专业学生、非美术类专业学生和美术类专业学生三类。本文所涉对象主要是最后一种。 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美术史教学在教材选择、讲授侧重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都应有所区别,正所谓“因材施教”。艺术理论专业的美术史课当然是理论性最强;非美术类专业学生主要是综合类院校公共选修课上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技法和基础知识比较陌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倾向于艺术鉴赏,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为导向;美术院校和美术科系本专科学生普遍重技能轻理论,甚至对美术史这样的必修课也较为漠视。 外国美术史这门课较其他课程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尽管国内各院校在课程教学模式、教材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归纳出“四结合”教学法,即“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外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与发展,使外国美术史充分发挥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理论课的价值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得相当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与动力,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曾谈到这点:“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①外国美术史不同于中国美术史,它几乎涵盖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国的美术,除了需要重点讲授的西方美术以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都有所涉猎,以适应全球美术史观的教学要求。外国美术史内容多、材料杂,学习与记忆难度较大,如果美术史教学只是以史为主、照本宣科,将讲授仅仅局限在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鉴赏上,课堂教学未免内容浅显、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适当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及趣闻轶事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强记忆。再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补充一些文化史的知识,其中包括神话、宗教、历史、风俗等大量的文化资源。例如,在讲古希腊罗马美术的时候加一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讲欧洲中世纪美术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基督教文化知识,等等。将美术史与文化史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授课生动有趣,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愉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平时注意搜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如《埃及秘辛》《特洛伊》《角斗士》《迷恋莫奈》《梵高和提奥》等都是很好的辅助资料,不妨截取一些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当然,美术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层面,鼓励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对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 如果在某些部分采用比较法会使讲授内容更加鲜活。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柏林大学举办艺术史讲座时,同时用两部幻灯机给学生演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然后讨论它们在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他的演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了大量的听众。②灵活运用比较讲授法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和跨文化视野的拓展。比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比较是指将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放在一起分析,就会清晰地看到一个艺术家或一种风格流派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横向比较是指将不同作者、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对照彰显各自的艺术特点,加强学生的领悟力。在外国美术史中,处处存在着可比性,如古希腊雕刻与古罗马雕刻的比较,日本浮世绘与梵高绘画的比较,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艺术的比较,现代派雕塑与原始雕塑的比较,等等。例如,外国美术史上的《大卫》雕像不止一尊,多纳泰罗、米开朗琪罗、贝尼尼的作品各具代表性,如果把他们三人的《大卫》雕像同时展示给学生,就会清晰地显示出各自的特色。《最后的晚餐》也一样,虽然题材相同,但由于画家的画面处理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三、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 外国美术史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人文、历史、美学、哲学等都会牵涉,仅仅一本教材是不够的,这就使得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知识性。但是,教学对象不是搞理论研究的,而是从事美术创作的,如何使课堂讲授既深入浅出又能与他们的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才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而来,应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讲授者不妨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增加些技法分析。例如,在讲西方油画时,如果对一些优秀画作的构图、色彩、画面处理等方面多加分析,这样不仅会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其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史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学生没有直接感受体会美术作品的条件,所以只能借助于图像,教师在制作PPT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图片质量,力求选择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图片,不妨在印刷精良的画册上翻拍,因为在无法看到原作的情况下,拙劣的图片会产生误导。再者,结合当代艺术作品分析一些优秀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维更加通达。 四、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都是在课堂上,课堂讲授的优点是可以浓缩庞杂的教学内容,便于整合、比较和归纳,不足是学生缺乏亲临艺术品和艺术遗迹的现场感,感性经验缺失,细节也不易观赏,材料、肌理等触觉感受更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开课期间可安排一至两次观摩活动,并让学生写出观摩体会。但是,外国美术史的学习毕竟有地域方面的局限性,国内几家博物馆的收藏也有限。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应当克服困难,尽量为学生提供观摩原作的信息和机会,使他们走出课堂,近距离观赏实物。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教堂、清真寺,或参观国外来华艺术展等,面对实物分析讲解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外国美术的魅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总之,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巴班斯基说过:“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现代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只要努力探索教学新思路,改革旧模式,外国美术史教学就一定能从单一的教学方法中辟出新径,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正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主要形式、教学原则、实行要点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实行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并对发展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 本科 导师制 探索 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但作为一种正在建构中的制度,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一、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 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成为具有创造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新时期艺术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显然,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很有建设性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培养新时期需要的艺术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学习的目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我国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主要形式 (一)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实行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是高等美术院校的一种常见形式。其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应该是发展得最快的,他们基本实现了工作室制,根据专业方向和导师研究领域的不同全院共分了十几个工作室。在学院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各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或者说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 (二)科研创作辅导制度。 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开发设计深度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外作业,积极参加各种美术与设计创作竞赛、评比活动;协助导师完成横向科研任务,主要是指社会上的设计和制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与社会上各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做到学有所用。 (三)全程辅导。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参加竞赛、科研创作进行指导,培养德、才、美、育等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模式,加强高水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导师指导形式上,可以“一对多”,也可以“多对多”。在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上,既可通过“学校导师工作日”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沟通。 三、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教学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是个性化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 (一)导师在专业教学阶段的引导过程中不要把写生课与创作课在概念上截然分开,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个性开发的过程,教师是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而非强制式教学。非设计类写生课可以带有主题性;设计类专业课则带有案例性。比如油画班画半身写生可以规定要符合话剧雷雨中的一个场景中人物的神态:设计专业预算课可以根据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做一套预算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去钻研、去动脑。 (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导师制,都要求导师能站在专业学科理论的高度上把自己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同时吸呐美术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影响学生,使他们在素质教育和其他知识拓展能力上不断提高,触类旁通,以此来宏观把握教学。 (三)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 四、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行要点 由于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清晰,对“本导”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数量不少,但真正落实的不多。笔者认为,当前在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不应该是摆设,要落到实处。许多高校制定本科生导师制,但对导师制如何实施,如何考核和计量导师的工作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导师制难以有效落实。一方面,对本科生教学和培养重视不够。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和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另一方面,缺乏导师制实施的工作程序与考核制度,这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首先要对本科生导师制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才有望有效落实。 第二,选聘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的导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合适地选聘导师机制,保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乐于奉献的老师走上导师岗位。对于有资格做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人数远远不够的高校,可以暂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或者在条件具备的院系部分实行,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部实行。此外,指导学生数量较多的研究生导师也不应该再担任本科生导师。当然,一些研究生数量比较少,教学、科研任务不是很重的教师可以兼带一部分本科生,但数量一定要少于专职本科生导师所带学生数,这样才能保证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界定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研究生导师的不同职责范围。本科生导师是专业教师,主要以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主,以思想品德等其他辅导为辅,可以是不同班级或者专业的,对学生进行个人引导教学;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以思想品德指导等为主,学习和专业指导为辅,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集体管理。本科生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样,应该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动手能力及研究能力为主,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为辅。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的考核也应以专业指导为主要考核指标,其他方面的指导为参考指标。 第四,把握美术本科导师制自身发展的特点。导师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要区别对待,对美术专业的性质、状况、前沿和有关动态等要有清醒的把握,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对长期形成的现有教学模式的全面改进,使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艺术前途的长远发展,让他们一毕业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需要,成为新时代有用的美术人才。 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机遇,同时因其迅猛发展和大量扩招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育大众化时期继续培养美术专业精英人才,已经成为美术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全新课题。高校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发展无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最好契机,我们期待着高校一种良性发展的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得到更深入更广泛的实践。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求 2009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动漫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预计市场空间为每年1000亿元,但我国动漫产业与美日韩等动漫强国相比,差距明显。 蓄势待发的中国动漫产业求贤若渴,由此带来动画教育热潮涌动。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的93所到2007年的447所,4年间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加了4.8倍。快速增长的数字显示出中国动漫发展高涨的热情,却也暴露出缺乏理性的一面。仅2009年,全国20―30所高校同时新增的13个专业就包括动画专业。 全国1000余所院校加之各类动画培训机构产生动漫相关专业学生47万人。人才培养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制作型人才多,策划、创意、营销类人才少的现状。多数学校开设动画专业存在盲目性,缺乏思考与市场定位。 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首先是上游缺少高端的创意、编导、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场营销、国际授权和等方面的人才;其次,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和院系发展速度过快,部分动漫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和硬件水平都较低,造成毕业生数量剧增,但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却相对缺乏,大部分毕业生的形象设计、编创能力较低,多处于模仿阶段,缺乏创意。在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千余所院校(包括中专及中专以上)中,多数仍在培育制作人员,使制作类人员过剩、创意及管理类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才整体结构失衡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备的问题亟待改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教育体系,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需求。 在近年的研究与实践中,笔者立足市场需求及动画生产环节,深入思考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等,重点提出了“分层板块式课程结构”等理念,促使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更新观念,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电子工程、自动化和机械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者衍生专业,涉及了文、理、工三大学科方向,由于该学科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考虑上博而滥,甚至于混淆学科自身概念,缺乏自身培养特点,似乎是培养了能适合任何岗位的人才,其实根本无法胜任任何工作岗位,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忽文忽理,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行使。 我们对当前动画市场用人标准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系统分析,立足美术类生源的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点,力争做到错位化、阶梯化、模块化、联动化、动态化。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实现五大培养指标:造型基础、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技艺兼顾、团队意识。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思路 1.错位化――强化创新型、创意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安徽省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塑造体系。 2.阶梯化――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分步骤、有计划地逐步解决问题。 3.模块化――将课程分解为五大模块,从而更为清晰地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便于教学的掌握与分析。 4.联动化――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公司实训“三位一体”,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5.动态化――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以市场为人才培养的坐标轴,适时、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五级指标 1.厚造型基础。打好深厚的造型基础是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本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2.重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动画专业人才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育人义务。 3.拓创新思维。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价值便是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宽度、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 4.求技艺兼顾。所有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其检验方式就是就业,因此一切都是立足于就业方向。 5.立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是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课程作业在一、二年级强调个人完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动画生产所有环节中游走一圈,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小方向定位;三年级开始强调团队合作,有助于个人在各自的强项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符合设计专业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早日树立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就业及个人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三)培养方向上的“小方向与大强调”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需考虑课程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从行业、市场反馈的信息中,找出知识结构链,构建课程框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删除、增加或整合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明了、教学内容丰富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学科比例、教学课时合理规划,灵活掌握,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可塑性。调整好专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方向、专业基础、专业实践等课程设置比例,不能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强调“全才”的引导,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差,缺乏教育的指导性。 动画专业知识结构涵盖面广、更新迅速。课程设置要有意识地针对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每一门课程要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化成一方知识结构;尤其在专业课方向上,明确教学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实际设计项目的解决。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做一些调整,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按照“二二”制,即自学生三年级开始进行学科方向分流,控制每个学科方向的人数,达到一专多能、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分层板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时空维度上的“四阶段分层培养” “分层”的概念,即四年阶段的分层培养。一年级打造型基础,二年级打动画基础,三年级打创作基础,四年级实现与市场完全性接轨。 一年级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如动画造型、动态速写、场景速写、人体解剖课程等,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造型问题上,这也就是学生通过美术专业考核进入该专业的主要优势点。在此基础上辅以专业了解和欣赏性质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动画概论、动画欣赏等课程,建立学生对于动画专业的基本认识。 二年级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如二维手绘表达、二维动画软件基础、动画运动规律、二维动画短片创作基础、雕塑、三维动画软件基础等课程,主要集中解决学生在进行动画学习环节中的基本制作问题,是从基本造型意识向动画制作意识转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辅以专业理论课程――动画史,从而实现动画创作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年级安排专业创作课程,如动画剧作、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非线编辑、后期特效等课程,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对于动画的整体认识和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辅以联合作业、动漫产业概论等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其对于动画创作的整体驾驭能力。 四年级安排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专业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等课程,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与市场的有机接轨。 (二)知识结构上的“并联式板块结构” 课程模块化:一个核心模块、三大依托模块。 1.专业核心:动画类课程 相关课程:手绘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分国别动画研究、原画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本创作、二维软件基础、三维软件基础、Flash动画、动作设计。 2.三大依托 (1)美术类课程 相关课程:美术名作欣赏、民间美术研究、素描、速写、雕塑、风景写生、图形想象、构成基础等。 (2)电影类课程 相关课程:数字影像、动画表演、视听语言、音乐欣赏、经典动画导读、后期合成、音乐与音频制作、故事类型与策划。 (3)人文类课程 相关课程:安徽文化、人文概论、文学作品分析、文化产业概论。 (三)评价方式上的“开放式与反馈制” 1.考核方法:技法课程现场制、独立作业展览制、联合作业汇报制 素描、速写、插图漫画设计等静帧画面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即举办展览,展览现场评档组予以定档。 二维动画软件、影视后期等动态视频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以公开放映、学生介绍的形式予以定档。 采取作业展览和课程作业汇报制,评分过程是开放式,上下届学生都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平行班级相同课程统一打分,以此确保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 2.评分方式:集体定档,教师打分;开放评分,及时反馈 其中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结课成绩需由评档组评定等级,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定的等级给予相应的成绩。评档时教师不少于三人,本班授课教师不参与评档。具体做法为评档组按照比例对学生作业进行优、良、中、差、不及格五档分类,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档组评定的等级给予具体的分数。开放评分,当场给予学生反馈点评。 三、实施实践教学新思路 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思路,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实现两大平台、三项制度,形成具备创新性、操作性、高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的“引进来”,就是将一些知名企业引入校园,开展实训课程。同时强化校内自身实训平台的建设;所谓的“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直接进入企业或者实训机构,了解市场规范,尽早做到思想上与市场接轨。 动画教育目前是动漫人才培养环节中较薄弱的,也是产业创新和产业走向腾飞的最大软肋。动漫教育本身的实力比产业发展现状薄弱,要依靠一个还相对薄弱的动漫教育来承担现在和向未来行业的人才输出重任,不进行前期的投入,仅仅依靠院校本身是不行的。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无法第一时间监测到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能更好地让院校接收到动漫的发展方向,缩短学生跟市场的距离,更好地实现动漫的开放性教学。 (一)两大平台 1.校内平台建设 (1)学校:工作室――公司 以工作室为基础形态,进行公司的雏形搭建,最终目标是实现学院公司,从而形成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意义上实现动画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 (2)公司:研发――生产线 积极鼓励公司在校内投资兴建项目研发工作室以及动画生产线。 2.校外平台建设 学校应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指定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聘请实习基地中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二)三项制度 1.导师制 实施工作室――导师制。配备基本设备,“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各一名,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制。每年规定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创作,未能完成的第二年补齐,如仍未能完成需在第三年全部补齐,如还未完成予以收回教师的管理及使用权。 教师可以招募学生参加个人的动画创作,也可使学生带着项目进入。打破年级界限,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以实际项目进行支撑。 工作室的建立可谓“三赢”: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良好的实践机会,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工作室中得到教学的实践,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应用;学校获得部分经济效应,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2.联合制 设立联合作业机制。从学生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定量的创作实践课程,以便给予教师相应的工作量进行认可。 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一次创作课程,也就是学生3年内必须参与动画创作及制作3次,要有3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可的完整作品。要求一次参与、两次主要参与,大四必须是担任主要岗位。 强调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机制,全面打造学生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 3.学分制 学生如需参与创作动画,实现绿色通道,根据学生在创作中的分工任务及完成情况由系内直接认定给予相应的专业分数。设立学院动画项目及基金。动画项目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将给予启动的基本资金,对于未能完成的,将收回经费。同时设立相应的成绩进行学分认证。 结合动画产业人才需求及流程中各环节的实质内容、具体步骤和能力要求等情况,认真思考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主干课程、课程类型与性质等问题,理清高等教育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 摘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美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国现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高师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质量。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合理、美术学科课程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等问题。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增加“设计基础”、“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关键词:高师;现状;问题;构想;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概况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美术师资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了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课程性质是:“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课程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课标中课程的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来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课标中课程的内容结构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新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改变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的弊端,调整了传统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大纲以美术门类来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本次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淡化了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改变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合格师资,因此,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对美术师资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定位与设置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 设置的现状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是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课程有: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等课程。华东师大硕士研究生李海英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高等师范教育教师课程研究》中,选取了中国大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显示:目前,在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中,通识课程约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人文课程缺乏。我国不同的高师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区别不大,其比例占总课程数的25%左右,这是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种普遍现状。 (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三类。学科基础课程有素描造型I和素描造型Ⅱ、色彩表现I和色彩表现Ⅱ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有国画基础、油画基础、色彩基础、版画基础、摄影基础、人体素描基础、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10门;专业选修课程有4个模块共48门,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专业课程占总课程数的50%左右,设计类课程明显偏低,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课程种类的多样性不足。 (三)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的现状 专业拓展课程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应用提高课程、理论提高课程等。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有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美术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约占总课程数的10%左右。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全面实施美术新课程的今天,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课程体系仍然过于重视美术技法课程的设置。 (四)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的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有教学技能训练(一)和教学技能训练(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写生、采风)、毕业论文等课程,占总课程的10%左右。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不密切。 培养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是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通过对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师美术学科课程的设置面窄,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过于偏重于技法,没有完全照应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这将会造成毕业学生面对基础教育美术学科内容出现认知的盲点;第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强调“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两大领域,所占的比例超过50%,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强调的是以“造型”为核心的技法课程,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不相协调;第三,美术《课标》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强调的是课程的“人文性”,而高师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人文课程偏少,这也造成了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错位。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合理 比较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可以看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最多,高达50%左右,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比例占20%左右,而教育类的课程设置比例仅占10%左右,这种课程设置不符合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合格师资的需要。 研究美国、日本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见附表一),可以看出,其“公共基础课程”“美术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比较均衡,“教育课程”得到相当的 重视,所占比例最多。 (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效仿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的模式,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 课程设置,是在以美术专业院校的美术学科课程为参照的基础上,增设一定的理论课程和教育课程而形成的,教学的重点仍然是美术技法、技能的传授,学生以训练美术技法、锻炼美术技能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和美术技法、技能与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没有得到重视,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师范特征不突出。 四、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 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师范教育发展的战略总目标是:建立开放化、终身化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培养面向21世纪的在数量、规模、质量和结构上全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师资。”培养基础美术教育新型师资是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办学目标,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改革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创生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 1.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美术“课标”是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准则。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让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价值、基本理念与内容结构,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可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其主干课程的特点是美术“技法”性质的课程与几门“教师教育”性质的课程简单相加所形成的“拼盘”,这将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影响了基础美术教学的质量。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是培养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美术师资的需要。 2.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包含“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而在我国大多数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中,油画、国画等传统的造型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大,课程的多样性不足。具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师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基础”类课程的不足,这种“差异”,容易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3.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教育的美术“课标”把“美术教育”界定为“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由此可以看出,基础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美术文化的“教育”,而非“技术”的传授。基础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需要的是广博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与我国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不相协调的。纵观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其课程设置的重点,仍然在于对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上,强调的是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法实践,“人文”性的课程不足。这将不利于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高师毕业生“营养”不全的局面,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需要和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摘 要:针对美术学专业在高校的本科教学中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现状,以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为切入点,分析目前该类课程所面临的具体教学问题以及原因,主要从教学管理者、教学主体的角度剖析,并提出应该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 关键词:美术学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 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实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往往只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忽略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下,不单纯是专业美术学院,包括大量的综合研究型大学的美术学院其实大都存在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当成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形式而已,因论文质量问题没能够毕业的情况几乎很少。 1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其实这里提增加实践环节和自学时间就是要强调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与方向,就美术学专业而言实践不是简单的技法实践与创造,而是与学生能力直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学生的职业取向,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换句话说美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只有画家、雕塑家而已(这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也只有具备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管理者才能在其课程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与思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系列对学生能力的衡量指标应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美术学专业本科生除了专业技巧能力,科研的能力同样重要,而四年的综合科研水平和人文素养正是从毕业论文的质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上我们不难看出,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就是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2 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理论素养的培养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综合型高校的美术学院里开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重视美术教育、美术史论、美术批评方向的美术学(理论)专业模块的尝试,但大部分美术学(绘画)培养目标中仍然缺失对科研理论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样的不重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1)就管理者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战略意识薄弱和模糊,扩招导致的本科生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让他们把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转向研究生,从而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体现在毕业论文的课程指导安排上也不够重视,质量也就不高。同时,由于重视度不够,也就没有拿出一个衡量学生科研素养、理论研究的目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依据。这既不能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也不能规约教师的教学活动。 (2)就论文指导教师而言,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传导到教师这里,让本该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师由于失去了激励机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和重视,就更谈不上根据学生情况而进行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甚至由于多年自身重技轻理的惯性思维也会让毕业论文指导变得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论文质量得不到严格把关。 (3)就学生自身而言,从进校以来所接受的所有课程就是围绕技法课程展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没有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科研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兴趣与目的性不明确,探究性科研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让学生到了大四就是有心想做好毕业论文也显得力不从心,为时已晚。这些都是值得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深思的问题,如何从人才培养意识、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师教学策略与组织形式等方面转变观念、改革课程模式、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2 实际课程培养方案缺乏合理规划 目前高等院校(专业美术院校、综合型院校、师范院校)在对本科“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个多年来突出的问题,即单一而片面地强化技能训练和艺术语言的个性创造,模糊了不同类型院校的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上扩招以来艺术类专业在各式各样的高校里都有设置,不同类型院校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方向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其中毕业论文指导这一重要的后期课程在设置、安排和实施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1)高校的美术学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在设置上缺乏规范性。当下很多高校的美术学专业本科论文指导的随意性很强,没有具体的课程时间、地点,一切都是自主的教师安排。虽然给教师适度的教学自由度是合理的,但缺乏课程安排的科学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常常出现论文指导留于表面形式的情况。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状况的初步调查 【摘 要】为了提高美术学专业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对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焦虑感、自信心和学习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美术学专业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CET-4考试和大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欲望不强,外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外语学体状况较差。学校应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外语学习的效能感与自信心,尽可能使外语学习活动个性化,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动机迁移,帮助学生树立个人发展与自身特长相联系的观点。 【关键词】美术学 大学生 外语 学习动机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学外语、教外语、用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也在经历着重大改革。灌输式或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已不再受欢迎,取而代之是按学生需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已得到广大师生的共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外语的两件法宝。学习方法让学生怎样学得更好,学习动机则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学。在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看来,学习外语仅仅是完成学分,将来很少能派上用场,加上少数专业教师过于强调专业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在外语学习遇到困难、进步较慢时,就灰心丧气,其外语水平提高自然就不快。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教学对策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本文拟对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动机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改善其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二年级美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理科和工科学生为对照,研究美术学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特征。调查方法:以调查表(略)调查为主,结合对同学进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90份,每个专业学生30份,共收回68份。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特征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有一定差异。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理科、工科和美术学专业学生比例分别为23.8%、20.8%和21.7%,差异不大。但理科、工科认为学习英语很有用的学生分别达到85.7%和79.2%,明显高于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相应比例65.2%。不同专业来自父母的压力与劝导而学英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在三个专业的学生中来自工科学生的这一比例稍高。学英语主要是为CET过关的学生比例以理科为最高,其次是工科,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这一比例仅为43.5%。为考研而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在不同专业间差异很大,理科学生最高,达到66.7%,工科学生为41.7%,而美术学专业学生为考研学英语的学生比例最低,为17.4%。为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比例与为考研的学生比例在三个专业中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受调查的所有学生中,为获得学分而学英语的学生比例均为100%。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种各样,但没有一个学生彻底放弃英语的学习。但同时让人十分担心的是所有被调查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仅在20%左右,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英语水平整体提高较为困难的主要原因。美术学专业为考研和出国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仅分别为17.4%和0%,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接受高层次美术学教育没有追求。 2.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焦虑感特征 不同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类型有明显差异(表2)。理科专业有较高比例的学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近六成的工科学生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而美术学专业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不到一半。感觉英语学习压力大、学习受煎熬学生的比例正好成相反的趋势,美术学专业这类学生的比例达到26.1%。在三个专业中感觉没压力、认为天无绝人路的学生比例均很低,都不到10%。感觉无所谓、并已有出路的学生比例以工科专业为最高,其次是美术学专业,理科专业最低。值得注意的是,有26.1%美术学专业学生一方面感到压力大而想学,另一方面又觉得学习受煎熬而可能难以坚持。 3.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自信心特征 表3中数据表明,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英语学习的自信心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理科专业有66.7%的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不到5%。而美术学专业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的学生比例仅为30.4%,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达到21.7%。工科专业学生介于其间。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极有可能是其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最大障碍。 4.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特征 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类型存在差异。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理科和工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较好,多数学生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能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的学生都在九成左右。相比之下,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不够理想,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的学生只有26.1%,能听懂大部分英语新闻的学生只有8.7%。实际英语水平的差异并没有反应到是否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这一指标上,因为美术学专业采用了完全不同于理科、工科学生的英语教程,大幅度降低了教学要求。尽管如此,跟不上老师英语授课进程的学生仍达到17.4%。 三、讨论与小结 动机作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人的需要有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需要,据此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但往往更加强烈。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外语学习活动中会有多种动机并存,不同专业来源的学生有人把提升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出国留学等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而有人把通过英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老师肯定与表扬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前者往往更加持久。 面对思想十分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成就需要及自主需要。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美术学专业学生虽然外语学习的起步稍迟,在多种外语考试中的成绩不及其他专业,但绝非因为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如其他专业学生。 造成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欠佳的原因初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就读美术学专业后,客观上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主观上认为考研、出国希望渺茫,从而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2)对英语学习有较多的否定情绪体验,特别是考进大学时英语成绩就不理想,进入大学后又没有及时补课、调整好外语学习时间与精力,在英语考试中往往成绩不佳,学习积极性再次受挫。(3)对于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大量精力被用作简单的创作与作品的准备之中。(4)受部分老师导向的影响,认识不到外语学习的价值,认为花时间于外语上,不如多花点时间到自己的专业上。(5)学习动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教师不仅要注意正面性引导,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来自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影响。不仅强调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而且要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责任。(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外语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3)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外语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学生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和好的考试成绩都是强化物,都能起到积极的强化和固化作用。(4)加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学好外语有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会提出较高要求,确定较高目标,并能持之以恒完成各种学习任务。(5)使语言学习活动个性化。尽量安排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所授课程就会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7)促进动机迁移,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班主任可借助于学习动机迁移,因势利导把学生己有的对其它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8)更新观念,树立个人发展应与自身的特长相联系的观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不强,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能正确归因。要让学生明白,积极修炼内功,让个人发展能与自身特长相结合,无论在何处求学、在何方工作,成功的希望就更大。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备受教育界的重视,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对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问题,从培养的目标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四方面问题: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学生学习艺术急于求成、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最终从改变美术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两方面提出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 1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1)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及知识结构。德育教育始终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哪一门学科中起的作用都是首要的。自古以来,我国所倡导的就是德才兼备,德在教育中是处于第一位置。而对于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来讲,他们在将来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育类型的工作,他们只有拥有了较好的人格品质,只有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为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来讲,必须要让学生把基本的专业技法以及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等都掌握好,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心理学、多媒体应用以及审美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当然,在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上面,也要有一定的基础。 (2)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实践能力。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功底。同时,在备课以及教材的把握上要能够张弛有度,要有能够给学生师范的作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效地指导和点拨。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能力,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归纳和反思,在归纳和反思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最终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3)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及创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其艺术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作能力所体现出来的是他们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把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把学生的智能,把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充分的调动起来。而我们知道,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在未来,他们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美术教育事业,所以,对他们的审美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对其创新能力,对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其问题分析的能力等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 目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目前的师范院校美术生情况来看,为了追求时尚,很多学生都标新立异,而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都只是表面性的都行,看不到实质性的内涵。而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仅仅只是在感官上面,给人以一些刺激,而让人无法深入欣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艺术创造本身的真实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生学习艺术太过急于求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比较心急,从而盲目的急于求成。而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学生也通常对表面性的东西比较重视,往往喜欢在赶时髦的同时,把自己的所谓个性体现出来,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连最基本的画笔都无法画准确。不仅如此,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也不能够引起重视,对美术理论以及传统艺术等等,他们也没能够认真的学习,更别说理解和深入体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往往太过花哨,在文化功底这一方面显得异常薄弱。 (3)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而轻创新。在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模仿这一问题是比较典型的问题,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讲,必要的模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把各种刊物或者是各大网站上面看到的作品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从而在创作中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忽视了知识的逐步积累,更忽视了真实。这种仅仅只想通过捷径来获得成功的做法,必然不能够获得显著的成效的,甚至是毫无效果科可言。 (4)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没有了信息;有的学生是打从心里就不喜欢美术这一门学科。对于这两类学生来讲,他们的这种心理,会逐渐转变成对学习的厌倦,那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就没有了激情,也没有了兴趣,往往都是敷衍了事。一味的照抄,从而统一形式,同种内容的作品时有出现。 3 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 (1)改变美术教育观念。对于师范院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讲,其最根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服务于中学和小学的美术教学。基于这一目标,师范院校在进行美术专业培养的时候,就必须要具有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而这里所说的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在绘画上面,同时也应该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上面。这些专业知识可以是艺术设计,也可以是工美,也可以是民间美术,还可以是摄影或者雕塑等等。这所有的课程,在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所以说,要想把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地提升,就必须要让其能够和未来基础美术教学相适应相符合,对于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院校加以更深入的探索。 (2)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从传统的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结构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必修和选修,必修毫无疑问就是关于专业方向上面的平台课程,也就是中国画和油画;选修则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延伸,更深入的加以创新。而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校都是通过学分制的方式来实行的,只要学生拿到了相应的学分,学生就能够毕业。所以针对这样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为了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满足,就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结合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性强的这一特征,在课程结构上面,应该要在体现专业性的同时,还能够兼顾选择性和综合性。所以说,针对传统的课程结构特征,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下,大学后两年是单独对中国画和油画进行选择的,所以这一做法,可以改变。改进之后,可以立足于未来基础美术教师的培养的目标,全面对新方案的学习内容做出精心的统筹、设计。第二,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之下,在关于学科基础平台的课程以及教师教育平台的课程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很大,但在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方面,在学生素质的延伸方面,却只占据十分小的比重。而按照这样的比重所设置的课程,必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利的影响的,所以,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加以调整,把相关课程的比重加以提升。 4 结语 总之,目前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问题上,必须要把传统的观念予以更新,必须要把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必须要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专业文化结合的方式,通过技能素质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做出培养和发展。最终有效地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作者简介: 张伸(1992—),女,湖南常德人,丽水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 要:数字媒体专业近来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在这种关注之下衍生出的弊端反而阻碍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这种弊端就是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轻视与脱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与深造是数字媒体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要遵循基础原则,使三大构成、美术欣赏与绘画基础能够成为基础教学,加强艺术与技术体系的统一优化建设,突出教学模块的重点,最终以能够完整掌握数字媒体为目标,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媒体专业的基本功不扎实问题,使数字媒体专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的主流专业。 关键词:美术基础;数字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 诚如网络刚开始兴起时人们讨论的那样“网络是把双刃剑”,现在即便重新定义这一观点,也是很贴切的,网络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正是这些优势,使人们逐渐忽略了“手工时代”的基础。数字媒体专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方面的提高,让作品呈现出更完美的效果,然而这些程序软件绘制出来的作品如果少了美术基本功的铺垫,也只是生冷的画面,而少了艺术的灵魂。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忽略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象,提出一些自己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观点与看法。 一、因材施教,加强理工类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预示着网络时代的正式到来,事实也的确如此,网络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作为互联网发展较晚的国家,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可以说是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让许多固有的工作方式、学习方法都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工作就业谈合作,很多在曾经认为只有面对面才能进行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将世界紧密相连。面对强势袭来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就是与网络有关的各类新生事物,电商、网络营销、网络媒体,这些在曾经让我们无法预想的衍生业正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教育业也因为互联网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了很多热门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就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业方面最好的代言人。 数字媒体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这一学科主要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因此很多高校就盲目的认为技术、软件等科目是属于理工科范围,因此将理工科类别中加设数字媒体专业。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是有些拔苗助长倾向的,高校只注重了热门专业的设立与以市场就业前景为中心作为教学目的,而忽略了这一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契合度要求。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也同样犯了这样认识不清的错误,仅仅在招生简章中选择热门、容易就业专业报考,没有与自己的实习情况相结合,导致入学后学习费力,不得方法,最终浪费了大学时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就业带来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该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目的是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数字媒体人才,让他们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更准确的把握未来。 二、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本科理工类学生在选择数字媒体专业时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不能否认的,这种优势就是在对于技术软件方面的领悟会相较于其他文史类或高职类学生更透彻,接受软件知识也会更快,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强也是理工类学生的特点,这些都为学生能够学好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方面问题打下了基础。然而,理工类学生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美术功底的不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匮乏,更不用说长年累月才能够培养出的艺术触感,这都让理工类学生在美术方面相较于专业出身的艺术考生缺少了很多对艺术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画面、色彩、搭配等专业方面的设计灵感,无法完成作品设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去了解什么是美术,理工类学生在美术专业领域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学习。美术基础课程是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将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以美术功底作为分界点,进行分班制教学,让美术零起点的学生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这三方面的学习,并且是将这一学习作为重点项目,加强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度。教学内容制定方面也应该以精炼、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式为理想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接收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举例说明此观点: (1)在素描与色彩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线条准确性和造型的严谨性,以练习为主,重在打造学生的素描水平,舍去对于光影这样深度教学的详细说明,浅显易懂的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找到素描技巧。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也不要过多强调专业技法的运用,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寻找写生对象的主色调,善于分析色彩变化,从整体色调开始,逐步分析固有色、环境色、色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了主要课程讲解后,适当的配合深度教学,联系主课程进一步讲解色彩技法等专业知识。 (2)调查表明,对于三大构成教学很多院校并不重视,这是狭隘的做法,因为三大构成对于美术专业零起点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短时间内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机能的重要途径。三大构成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进而对立体造型有一定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感受教学内容,为下一步的理解与操作提供帮助。三大构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观念,加强他们对几何空间的想象力与概括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3)美术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学习美术欣赏,事实上,美术欣赏课是联系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纽带,它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理论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也有利于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提高,三者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缺一不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创新,不能过多的运用解说式教学,而是应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美,发现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中得到灵感,进一步提高艺术敏感度。 对于本身就是属于艺术类的考生而言,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提高和升华,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能够在基础美术之上达到提升的目的。在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同时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要多于零起点考生,这杨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分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数字媒体与美术基础教学的相互融合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详解和的新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这一定位的成立就意味着数字媒体专业需要技术与艺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的选择性学习与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二者兼顾,让教学的每一个模块都能够与专业知识点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础,有了绘画与色彩功底基础上通过操作相关联的软件完成后期设计,这对学生最终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美术功底再强,无法运用到数字技术上,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人员。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在联系,参照教学内容与教师指导,逐步完成艺术到技术的平稳过渡。 数字媒体专业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这就需要各大院校结合学校的自身教学环境,切实可行的设置相关专业,这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是关键性的存在,不要仅仅因为热门就盲目跟从,随意设立专业,影响学生的发展。设立专业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可行性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必需掌握美术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为本科学习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美术专业基础的要求也就越高,美术专业技术知识决定着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只有做好基础性建设,数字媒体产业才能得到更高一步的升华。 四、结语 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一定要合理整合三大构成、美术欣赏和绘画基础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教学任务,突出教学模块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本科院校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 【内容摘要】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三种基本模式。而现今被各美术院校运用最多的就是“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发挥“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作用,完善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加强实践检验成为各美术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 “两段式” 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多所高等美术院校探索施行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而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较早开展“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美术院校,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果,具有自身的特色,对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系统,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方法层出不穷,但是通过研究东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起来不外乎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对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时展,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美术人才的需求(表1)。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0年尝试开展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延续至今。具体来说,主要是在一年级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分为书画、造型、设计、图像与媒体、建筑、理论六个大类,通过基础学习,掌握大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经过双向选择性分流后,学生进入二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可能是工作室制、小组式、课题项目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并结合实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通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美术学院从教育学和自身美术专业的特点形成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即融合建构主义、终身教育、人本主义的主流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特有的美术教学思考,形成的用来指导完成本校高等美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思想。 一、“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汲取了其中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即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协作,使得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发展。所以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等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根据这一思想,学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设置“专业工作室”或是其他的特定教学空间,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美术资源平台,如美术实验室资源平台、图书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等,使学生自觉形成情境学习或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为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 二、“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提出把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采取有利于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让所有的人都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并以其所长回报社会;注重教育的民主化,通过教育的民主化实现社会的民主化,提出每个人的教育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 当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总量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了。就美术本身而言,纯绘画的造型艺术大概发展了数千年的时间;而从设计纳入美术的范畴算起,大概发展了百年;但是当代美术已经将影视媒体、动画摄影也包含了进来,这大概就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未来美术的发展肯定会更快。所以,美术教育的终身化也将成为常态。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将终身教育思想定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强调美术基础教育,保证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能力的掌握,了解了美术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就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量身定制的。深化专业美术教育阶段,则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教学,完全摈弃了传统美术教育单一的对纯美术技能的学习,融入现代科学和人文素养,更加多元化。 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是对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继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为了应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危机,希望教育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的人,提倡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人中心,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让学生在自我促动中成就自己。 随着当代美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功利,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美术中的人格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忽视,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塑造完美人格。“两段式”的设立,一方面在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对美术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对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有所了解,为进入专业深化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到了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工作室或是选课制、课题式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而不是单一的个体,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顾及了学生个性培养,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思想对“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影响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学习美术的写照。李可染早年接触绘画是从中国画开始的,可是后来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画,工作之后在徐州民众教育馆、政治部三厅以及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的也主要是宣传画,抗战爆发之后,其辗转到内迁的重庆国立艺专之后又开始专攻中国画。李可染的经历和言行说明美术中的各种美术形式是相通的,学习可以触类旁通,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也不能仅局限在自己的领域,要去拓展新的领域。 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了这种思想。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的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锤炼美术思维,了解自身的潜质和兴趣类型;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则是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阶段。李可染195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在“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后面加上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正好被用来强调专业化深化教育阶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阶段,但它同时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讲授指导式的教学,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以获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完成自身美术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两端深入” 按照社会对美术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美术潜质、天赋的研究,当代社会既需要美术大师、设计大师来提出“美”的概念、“美”的风尚,探索“美”、追寻“美”,也需要美术工作者来生产“美”、宣传“美”,来帮助大众享受“美”。所以,作为专业美术院校需要从两端入手,既要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进行创新,培养出美术大师,又要满足社会对创新美术实用人才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美术工作者,两端都要深入,只不过各有侧重,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也部分取自“两端深入”的美术教育思想。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美术工作者,终极目标是培养美术大师、设计大师。通过“两段式”的教育,作为实用型美术工作者已经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专业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胜任社会的美术工作。同时,通过“两段式”的教育,前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奠定学习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锻炼了美术创造思维,当然在未来要成为大师就是把这些基本美术功底和专业美术技能深入再深入、锤炼再锤炼的过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①所以,毫无疑问地说,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开启了成为大师的大门,在以后的大师培养之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内涵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何,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所谓“和”就是指不同的、对立的因素之和合统一;“同”则是指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同一。所以要“去同而取和”,主张多样化,强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单调划一不如多样丰富、和谐交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提出美术教育也应具有“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想:任何形式的美术形态都不是孤立或是割裂存在的,为了保持美术的发展,应该让不同形态的美术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和谐共存而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美术专业系科的限制,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形式使得不同形态的美术得到交流互动,学生也能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体验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术,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注重“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提炼,也在具体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确立一些原则,作为理念的补充。 坚持美术教育的目的性原则。经过几年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后来发现是由于学生入校后就明确了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无论一年级成绩如何、学习态度如何,并不影响学生进入各工作室的学习,学习的动力自然就弱了很多,此外,对素描、色彩、构成等炒冷饭式的内容兴趣不高。所以,学校建立了6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打破专业界限、大类教学,并且在一年级结束后实施双向分流,以确定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同时要求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教学目的意识,将“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由总的人才培养目的层层分解到各专业、各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目的,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如火烛一般照亮每一名教师、教辅人员、学校管理者,明确我们教育培养的目的。 坚持美术基础教育与专业深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原则。在开展“两段式”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学院不断接到师生的反映,认为“基础美术教学教得太基础,专业美术方向深入教学教得太深入,中间没有过渡,学生学习习惯、观念的转换有困难”。的确,各系工作室的教师认为进行过基础美术教学的熏陶,学生的本专业素质应该发展得不错,可以立即进入专业精深圆熟的学习,但是实际是基础美术教学教的已非本专业的基础,而是美术的基础。所以遽然让学生走入工作室接受课题式的教学,学生非常不适应。因此,学校提出上端院系下基础部,直接进入基础教学,定期进行讲座、展览,让一年级学生熟悉未来的专业。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效果,不仅要靠外部的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研究学习,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也不能完全让学生无目的地自主学习,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杜绝各类空洞的课题式、工作室教学的存在。 “技”“艺”兼备,“艺”“德”兼备原则。针对在校学生艺术品质、思想境界不高,创作思维不足、作品趋同等问题,学校提出既要重视学生美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传统美术文化的传递、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等来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艺术品德。 总之,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纯满足温饱需求向享受精神生活过渡,“美”越来越生活化,艺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渴望美的享受。国家、社会、民众对美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不断增加。大学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是研究和传播审美文化的主阵地。改革大学美术教育,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美术类专业人才质量是大势所趋。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而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其他美术院校改革教育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韦乐,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 美术本科毕业论文: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从分析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的要求,设计结合地方高校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财政投入少,综合实力差,区域优势不强,而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又属于特殊专业,因此更应该面对现实,积极推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缺乏实效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师应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才能够达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开始之前,基础阶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承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岿然不动,依然故我。长期以来受“美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虽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参照,没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杨贵仁所作的《推进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术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现象。” (三)教育思想观念较陈旧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对师范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教育实际,对学生不能给予师范性的积极诱导。美术教师普遍不关心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仍根深蒂固地延续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目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距离。 二、建构适应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是应该突出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强调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量;第二要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强调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专业技能的强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有4点:1.坚持学生成人与成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设计时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等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强化“宽基础、重实践”,在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学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区域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备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第一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第二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第三平台即实践创新平台分为八大模块进行细化: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其他活动。 (三)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 《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600—2800学时,公共课程学时数为720学时,专业课程学时数约为1900—2100学时”。《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2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060学时,约占专业课程的50%,确保其应有的学时和学分,保证师范生美术和教育的基本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剩余的约450学时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707课时,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平台设置了1600课时,学科基础课程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模块,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模块。(转第页) (接第页)而在最具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设置的八大模块共有实践课程41周,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科学、系统评价,学院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它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创新思维与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这一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大学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本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一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类组成。单一评价,指在美术理论课的闭卷理论性考试中实行的、由任课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评价。集体评价,指在美术专业技能性训练课程中实行的、由多名教师对学生作业或考试进行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展览、申报专利、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或作品等诸多校外获奖成果的认定。综合评价,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进行总评,最终形成学生基本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凭借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因此,健全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监控功能,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质量监控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系统监控、类型监控、环节监控。1.纵向监控。纵向监控是指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监控。它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实行的监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共同督查实施。2.模块监控。模块监控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划分课程类型模块,美术学专业分理论讲授课程、技法训练课程、外出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程等,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实行监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实施。3.环节监控。环节监控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所作特殊规定的监控。例如,技法课中对理论讲授部分课时比例和教师作画示范的规定、外出写生课程对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的规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积极推动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自身的调整、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在逐步增强,但还处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新形式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探究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但发展和进步,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实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网络营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最有效的营销模式之一。为了进一步探究新形式下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本文以某房地产为例,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下;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房地产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和低风险的特征吸引了大批资金的持续涌入,使得此行业的投资逐步增长[1]。但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网络营销模式,做好房地产的营销工作是房地产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式下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探究,提高房地产的营销质量。 1某房地产营销现状 某住宅小区开发项目于2011年获得建设用地,2011年开工建设,分两期进行具体开发,第一期是高档洋房,第二期是高层住宅,2012年底两期都已开发完成,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销售阶段。此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2337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43864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84735平方米。此外,该住宅小区规划有3000平方米的高品质休闲商业街。目前该房地产营销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营销手段比较落后 目前,该房地产的营销手段还简单停留在以媒体推广为主的初级阶段,促销的手段比较落后。首先,该房地产还存在着垄断经营的思路,对新时期下房地产竞争的严峻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没有意识到现代营销的推广成本是一种投资,广告推广严重不足。其次,该公司的营销活动缺乏一定的整体性,营销宣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房产方面,对于公司的形象和品牌的宣传则比较缺乏,而且营销对象主要是人民大众,而很少针对特定的客户展开有针对性的营销。 1.2缺乏高素质营销人才 房地产的营销需要营销人员具备丰富的营销知识以及地产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市场营销能力。另一方面,房地产的营销是一个跟金钱打交道的行业,因此从事房地产的营销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然而目前该房地产的营销人才比较缺乏,虽然该房地产的营销人员有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培训,因此市场营销的能力比较弱。另外,活跃在房地产销售一线的工作人员知识结构、销售经验以及业务能力等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制约该房地产的营销质量提升的一大障碍。 1.3外部营销环境不佳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规范化和国际化的改革,虽然这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的改革,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太多,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体制不够完善,自身的行业发展缺少自律。这些现实的情况给该房地产的营销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缺乏良好的外部营销环境成为制约该房地产的营销质量有效提升的最大障碍之一。 2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有效策略 网络营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最有效的营销模式之一,加强网络营销在该房地产的营销中的应用,对于提高该房地产的营销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 2.1加强与媒体网络公司的合作 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体网络公司的传播效益是非常强大的,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只有加强和媒体网络公司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够真正做好房地产的网络营销。具体来说,房地产公司首先应当将自身的具体情况全部无保留地告知媒体网络公司,让媒体网络公司针对房地产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合适的营销模式。其次,媒体网络公司要加强对新兴媒介,如微博和威信等,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提高房地产公司的销售人气。 2.2进一步开放和研究新型营销手段 为了加强网络营销,我们必须要建设良好的电商网络,开发各类新型营销手段房地产公司首先应当与其他的媒体机构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开发各类新型营销手段,比如电商合作、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客户体验营销、渠道营销、圈层营销,并充分应用目前新兴的网络媒体,比如微信、微博等开展各项营销活动。其次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良好的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实施,同时要注意保障良好的网络通信能力,这样就为建设良好的电商网络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打开了一个良好的新局面。 2.3加强营销环境建设 加强营销环境建设可以为加强网络营销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前提[3]。首先,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环境建设。因为内因是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个企业的内部环境的影响比外部环境更深远。具体来讲我们要明确公司营销的战略定位,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一般情况下,房地产的营销活动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非常大,想要促进该房地产营销能力的提高必须要努力改善宏观的外部环境。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相关的监管思路来促进我国房地产的发展,为我国房地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2.4开发各类新型营销手段 开发各类新型营销手段是提高房地产网络营销质量的非常有效的策略。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各类新型营销手段额开发和利用。首先,该房地产首先应当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良好的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实施,同时要注意保障良好的网络通信能力,这样就为建设良好的电商网络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其次,我们要真正搞清楚消费者日常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这是一个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信息时代,因此我们要从这一方面入手,将房地产的相关营销信息,深入融合到消费者喜欢玩的QQ、微信和微博终端,通过开展有奖活动,使消费者乐于关注和分享房地产的销售信息,这样就会使我们的房地产销售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2.5完善相应的网络营销机构 完善相应的网络营销机构是加强网络营销的关键措施[3]。完善相应的网络营销机构首先要在公司设立客户总部,负责公司所有个人客户以及机构客户的开发与维护,做好所有个人客户与机构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同时要对客户进行科学分类,并对客户做出评价。其次,要在管理部设立营销管理部,由该部门来对本地区的营销策略以及营销计划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确定,同时要对本地区的个人客户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和上报,并做好本地区的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的开发维护、产品服务营销和渠道管理等。第三,要在营业部门设立专门的经纪人团队,由经纪人团队来负责具体房地产的营销和市场推广,并做好具体的客户开发与服务。 2.6努力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 网络营销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因此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房地产加强网络营销的重中之重。首先,做好营销人员招聘。这是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的关键。招聘的定位要高,要认真筛选并合理配置,为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招聘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既可以通过媒体广告、人力资源市场和校园招聘等方式进行营销人员的招聘,也可以通过网络招聘的方式或吸引大量的高素质营销人员。其次,做好营销人员的培训,向营销人员讲解公司的基本情况,使营销人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营销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同时通过培训可以使营销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并明确公司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及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能够迅速地融入到公司中来。第三,加强营销人员的管理,为此我们要建立综合的管理系统,借助于强大的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化技术为依托,建立一套包括日常管理系统、考核系统、培训学习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综合管理支持系统,确保整个营销队伍的良好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和低风险的特征吸引了大批资金的持续涌入,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该房地产营销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营销手段比较落后、缺乏高素质营销人才以及外部营销环境不佳等。网络营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最有效的营销模式之一,为了加强网络营销在该房地产的营销中的应用,提高营销质量,我们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平台,加强营销环境建设,加大网络硬件和软件投入,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网络营销的应用质量。 作者:夏靖星 单位:厦门市集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银联支付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一、营销策略的改进与创新 首先,在微博、微信营销上,基于用户不喜欢太官方的、枯燥无味的话题,可以添加更多有关产品服务的趣味话题、图片和视频。也可以根据活动策划、事件营销及企业发展实际制订高性价比的微广告投放策略。同时定时更新信息,吸引微粉丝,扩大自身的品牌网络影响力,增加微博、微信的被关注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其次,在会员制营销方面。公司可以借鉴目前国内做会员制营销做得比较好的同类网站:招商银行。招商银行用户在初次使用时,需要绑定银行卡。随后,用户就可以轻松通过用户终端实现网络查询、借款还款等服务。同时,招商银行还会对订阅的用户定期推送一些促销、优惠信息,与用户保持紧密的联系。最后,银联电子支付公司虽然通过搜索引擎营销、会员制营销与网站联盟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缺乏与同类的网站的差异性,如此并没有占据较大的优势。因此实现差异化营销是关键的一步,公司可以针对用户的特点,在满足顾客基本需要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与服务。比如跨境电商的热门,银联在线能否把握机遇,开拓新市场或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是个成功的转折点。 二、加强网站品牌形象建设 优质的网络品牌来源于社会公信力的培养。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大部分用户首先想到的是支付宝,而对于银联电子支付相对比较陌生,因此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公司开展网络营销的前提,公司首先应该转变营销理念,树立以客户为对象的营销理念,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支付产品与服务。 三、强化市场细分与外部合作 渠道是市场营销4PS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对于网络营销也不例外。银联电子支付虽然有其自身的自有渠道和合作渠道,但是渠道策略讲究的是精准营销、准确定位,如今第三方支付平台繁多,支付模式单一,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公司有必要结合自身优势,细分市场,充分发挥其具有的背景优势,鉴于市政项目缴费零散、繁杂,懒于做细分市场的漏洞,并且联合外部银行、科研公司把目光延伸到电子商务领域之外,如暖气费、车船税等。 四、促销手段的创新 网络促销是指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向网络用户传递相关的促销信息,激发用户的购物潜能。银联电子支付公司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几项促销活动,但用户的回馈度不是很大,也就是说没有直观的吸引力,现在对于消费者来说,免费是最大的吸引力,那么公司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因此可以加大促销力度,也可以用数字的差异以及用户的心态来吸引眼球。比如,支付宝的诚信担保,为用户传递了“你敢用,我敢赔”的理念,无疑是给用户提供了支付安全保障,刺激了消费者的使用意愿。但是这也需要庞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另外,公司也可以开展诸如“秒杀“”竞价”等网络促销活动,但对活动规则及细节必须考虑周全。 五、服务的优化 顾客是上帝,只有顾客才能带来利益,因此顾客服务的质量是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银联电子支付公司虽然提供全天候24小时的服务热线,并设置了相关的帮助,但是并没有与同类网站有明显的差异,而且网站的会员也并没有享受到会员有区别于他人的服务待遇,而且帮助中心的问题解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包含所有顾客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顾客服务的差异化竞争,银联电子支付公司首先可以分析了解竞争对手顾客需求,对比自己的公司与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其次,可以通过电话语音、WEB、电子邮件、传真、短信等各种方式为客户提供立体式全方位服务。着力加强主动服务型外呼功能,成立专职外呼组,外呼内容包括致电欢迎新签约商户、商户回访及巡检、客户调查、客户关怀、重大事项通知等,及时了解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 作者:俞亚男 单位:浙江省宁波经贸学校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特色食品网店网络营销策略 1黑龙江省特色食品网店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特色食品资源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电商走进生活,快递网络覆盖到农村乡镇,地域差异、保鲜运输、收购储藏等问题也一一破解。近几年,黑龙江省特色食品网店如雨后春笋般萌发,规模效应也开始渐渐凸显。而现阶段,其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品牌优势较弱,数量总体较少,种类类目单一,价格红利缺乏。目前比较大的几家本土厂商已加入到网络营销的模式中,如“秋林里道斯”、“绿知源”、“五常大米”等,货种集中在加工包装食品、礼品类目,市场上可替代品多,部分产品存在同质性,不能够集中突出其优势特色。总体而言,现阶段黑龙江特色食品网店的建设与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营销的策略也将成为激励其发展成熟的关键钥匙。 2黑龙江特色食品网店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2.1价格制定不合理 特色食品网店与使用传统门店销售渠道相比,减少了租金费用、装修费用、营业税等线下实体经营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人力资源、仓储租赁、大规模物流转运等成本。而且我们身在哈尔滨,能够方便地与特色厂商加强联系,优化货源结构,科学合理统计进销数据来判断和调整营销策略。在价格方面具备一定的让利空间,也更具备将价格贴合需求在一定承受范围之内波动的条件。但目前特色食品网店的促销活动较少,相比其他同类网店,价格让利、优惠幅度也较小,很难充分通过调节价格杠杆吸引到消费者。 2.2未利用有效资源进行推广 目前市场还没有真正打开,广告宣传方面主要依靠熟人宣传,有限的通过网络较小范围传播,难以形成规模。此外,广告投放较少,品牌认知度不强,对平台内外部有效资源和渠道利用率不足,使个人网店很难在众多网店中脱颖而出。 2.3客户服务不到位 客户服务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全程服务。目前,特色食品网店由小组成员为客户答疑解惑,不能保证时刻守在电脑前接待客户,有时不能及时进行回复或不能主动为客户提供商品的相关知识,使客户感觉不到诚意,导致客户流失。在商品售出后不能及时回访客户,了解客户没有再次光顾的原因,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3黑龙江特色食品网店网络营销策略 3.1价格策略 (1)低价价格策略 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是网上购物便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网上的信息是公开和易于搜索比较的,从网上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更多的产品信息进行比较,从同质商品中选取信誉更有保障,价格更为低廉的商品。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较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2)在线定价策略 一些特色食品有自己的特性,如季节性、保质期限较短等。因此,在公布价格后,应该对部分产品进行在线定价策略,即通过在线价格洽谈根据实际环境来与采购者进行价格商讨。针对不同需求消费者提供不同类别的服务,如增加快递运输公司的选择(自费服务),包装的服务(用于亲朋赠送,商务往来)等,以此来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 3.2加强网店宣传推广 (1)利用平台内部资源推广 特色食品网店选择内容资源丰富、访问量大的阿里巴巴淘宝网站作为平台,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平台的资源进行宣传推广。如:利用平台内的商品展示设计,图片完善等装饰网店,尽可能多的利用店铺或者平台所提供的页面空间布置广告。购买“直通车”、“促销服务”“、流量推广”等服务充分的结合平台自身能提供的优化渠道建设,让特色食品网店的链接更准确,更好的吸引消费。 (2)利用平台外部资源推广 初期可以通过熟人进行较小范围的宣传,利用自己的QQ、人人、微信、微博等为网店做宣传,请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帮忙转发和关注,还可以借助浏览率较高的论坛、社区等进行广告铺开和广告推广来增加关注度。之后,可以利用客户口碑进行宣传,开展好评返现、将本店商品推广到三个相关论坛或群截图后返现等活动。 3.3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售前售中服务阶段,客户来咨询商品,要诚实守信交易、耐心细致解答,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吸引并留住客户。售后服务阶段,在商品售出后尽量主动回访客户,在用户投诉时快速响应和处理;注重与客户情感沟通,可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流失客户访谈,了解客户没有再次光顾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争取挽回流失客户;同时要心系客户,充分利用感情投资如发货时放点小礼品,发货后可以说明快递信息及大概到货时间,收货时注意事项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真正满意,并成为个人网店的免费宣传者。 4结论 为使黑龙江省特色食品网店更快地发展,应继续做好宣传,拓宽市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网络营销策略,通过多种渠道来突出优势,利用红利,引导相关产业在互联网的格局下走向成熟。 作者:李梁 赵成全 杨波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网络营销策略试析 一、网络消费者的心理特点 (一)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商品市场的丰富,使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购商品或者服务。消费者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富有想象力,渴望变化和创新,对自己选择的商品不单单只是注重其本身具备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商品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来体现个体与众不同的价值,当前,个性化消费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的主流。网络销售的应用为满足消费者这种心理需求提供了可能,在网络消费中,教育程度较高和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网络消费满足了消费者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方式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或者服务的需求,其消费行为不受限制,这种个性化的消费方式受到购物者的青睐。 (二)“退缩化”的消费心理 网络消费群体是追求个性化的人群,他们对“自我”的关注度比较高,很多都是依据自己的想法行事,在消费中充分的展示自我,追求自我个性,网络消费者群体普遍年轻,追求时尚和新鲜感,并且兴趣较为广泛,好奇心较强,但是又缺乏耐心,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的关注到某一事物上,这种消费的心理特点类似于儿童时期的心理特征,即需要不断有新的事物来唤起自我的关注,这就是“退缩化”的消费行为。 二、影响网络消费心理的因素 虽然网络消费发展迅速,但是就其发展情况来看,仍有一些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存在,消费者在面对网络消费时仍然存在一定的顾虑。 (一)网络营销信息及网络商品的可信度 网络营销中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所有的关于商品或服务的信息都是通过网页或虚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无可避免的会产生虚假信息或虚假商品,使消费者无法鉴别其真伪,无法通过近距离的观看、抚摸、操作等行为对商品进行直观了解。网络店铺相对于实体店铺而言,更加容易建立和经营,但也更加容易产生虚假的信息和虚假商品,因此消费者对此方面存在谨慎的心理。 (二)网络营销的安全保障度 网络消费的安全性一直是网络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因为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致使消费者个人的一些重要资料被泄露,甚至钱财等被非法套取或转移,给自己造成不必要损失的现象并不少见。目前,网络交易的安全机制还不健全,很多网络病毒和恶意后台程序也窥视着电脑中消费者的个人数据,而当前的网络防护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还不能完全的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这在很大程度上将营销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三)消费者“本我”需求的满足度 网络购物过程中,沟通的方式是通过设定好的程序而实现的人机对话,它是建立在满足消费者共性需求基础之上的。但是相对于消费者的“本我”需求,很多时候网络是无法满足的。网络购物的过程中,不能满足消费者在人际互动方面的需求,无法让消费者体会到在实体店中可以获得的享受,如讲价还价的乐趣,受到尊重的乐趣,买到商品后马上拥有的乐趣等。这也会对其消费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法律法规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程度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使得网络营销快速发展,但是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并没有跟上网络营销的发展步伐。当消费者通过网络购物购买到某种商品或服务时,若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者产品的性能与宣传的实际不相符,那么消费者维权的过程相对于实体店铺而言要麻烦很多。虽然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出台,其中对网络销售商品的质量问题及其售后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网络购物的地域性问题是消费者在进行维权时面对的最棘手的因素。这也将影响其消费心理。 三、实施网络营销策略的措施 网络平台的背景下,企业要想借助网络更好的营销,就必须抓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的心理需求。同时,实施行之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开拓网络市场,争取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一)加强网站建设和安全防护 网络营销和网络购物都离不开网络平台的建设,而网站的设计、维护和不断的建设就是网络营销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很多企业是通过著名的购物网站或者自建网站来实现网络营销的。一般而言,如果拥有自建的网站,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功能等的要求来设定个性化的网站,方便企业开展行之有效的营销活动。若是在知名网站上营销,则消费者对该网站的信任度一般要高于企业的自建网站,同时,知名网站在宣传和推广方面的优势要强于自建网站。由于一些网络病毒和恶意程序的非法入侵,造成消费者流失个人数据和信息的事件的发生,因此企业要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保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防护系统的兼容和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和便捷的网络购物环境,保证网络购物环境的安全。 (二)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普遍都存在求新、求奇的心理,追求个性化消费,传统的营销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网络营销不仅可以展示商品的具体细节、参数、性能及服务等内容,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具体需求,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企业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建立消费者个人档案,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要通过市场细分,确定不同的客户群,并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不同风格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要坚持诚信营销,杜绝欺诈行为发生,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企业及商品的美誉度,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商品物流配送系统 网络营销是由一系列的过程构成的。包括售前查询信息、网上支付、商品配送及售后等几个大环节,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应不断的完善丰富这几个环节,实行全程营销。对于企业而言,商品的物流配送也是网络营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物流配送时间的长短和物流过程中对商品的保护程度,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营销企业的信任度。因此,企业在进行商品物流配送时可以选择口碑和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也可以企业自建单独的物流配送组织,在商品配送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对商品的保护,控制配送时间。企业要为消费者提供物流跟单服务,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的掌握自己购买商品运输情况,减轻消费者等候时的焦急心理,这也是提高网络营销质量的重要内容。 (四)构建融洽的顾客关系 网络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其沟通方式采用的是“拉”的方式,是通过网络信息吸引消费者而达到营销的目的。构建并保持与消费者良好的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营销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如网络聊天室、留言板、微信、QQ群等沟通工具,培养消费者对企业的知晓度、关注度和忠诚度。同时,在企业传递的信息以及与消费者沟通的内容上也要精心设计,不断创新。要增加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或当前的一些热门话题,要设计出新颖多样的信息传递及沟通的形式,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对参与度较高的消费者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才利用企业良好口碑的形成。要把企业的诚信精神告知消费者,要兑现企业对消费者做出的一切承诺,要视顾客如亲人,这样才能真正让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信任,构建起融洽的顾客关系。 作者:王蕊 乔瑞中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电信个人网络营销策略论述 1现行的电信个人网络营销的主要方式 1.1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不同于传统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以虚拟的网络为市场,不存在成本的投入。再是间和金钱上都得到了节省。同时,还能通过网络及时的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节省了电信企业营销的其他渠道的成本投入。降低成本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有利的法宝。 1.2潜在的客户资源丰富,有利于客户的积累。个人网络营销是刚刚兴起的营销方式,还未被大力的推行和使用,因而,在网络客户资源上的挖掘还有很大的空间,潜在的、待挖掘的客户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1.3更加的符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符合现下个性化的追求。当今消费者的消费渠道已经不在单纯以市场为主,而是开始转移在互联网网购上。人们乐于足不出户的购物方式。个人网络营销网络正好迎合了现在的消费导向。消费者可以全球范围内的搜索自己想要的产品,和业务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时时不受限制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达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1.4服务品质可靠,质量有保证,倚靠电信企业现有的企业信誉,而进行的个人网络营销,不存在欺骗,个人和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同事,依靠互联网的售后服务更趋完善,可以点对点的进行答疑和介绍,出现问题时,消费者可以更加的方便的找到相应的人进行负责。 1.5有利于客户关系的维护和客户之间的转介绍。所有的营销方式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在网络上宣传和推广电信企业的业务,推广面大,互动性强,有利于客户资源挖掘和维系。同时,有利于客户之间的推荐和转介绍,更好的推广企业的业务,能拉入更多的新客户,有力企业的信誉和个人服务口碑的树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6业务的办理更加的方便、快捷。网络营销的进行的同事,对于成功的业务可以立刻进行办理,既方便了客户的业务的办理,也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工作品质的展现。 2电信个人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2.1虚拟的营销市场,缺乏信任度,不利于营销活动的开展。社会日益发展那,经济形式发挥在那迅速,人们的安全感指数日益的下降,且网上的欺骗行为屡禁不止,使顾客对网络交易行为望而却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足,为个人网络营销的开展设立了障碍,很难立刻达成共识,需要长时间的进行跟踪和维护。 2.2推行的力度不足,没有形成趋势。虽然,大多数的电信企业已经开展注重个人网络营销,但是重视的力度不够。还是将大部分的精力和焦点定位在实体市场上。对于个人网络营销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没有形成完整的、规范的体系。竞争意识不强,使单散的个人无法形成合力。 2.3行业规范欠缺,违规违法现象存在。现在我国对于个人网络英雄啊没有独立的、适合的法律和法规。电信企业没有把个人网络营销作为主要的营销方式,因而,企业内部对于这一新型的营销方式没有合适的规章制度。 2.4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存在漏洞。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平台,消费者的买卖行为和售后行为都是和单个人进行。不利于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涉及的相关的一些支付和产权等问题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法。 3解决电信个人营销问题的有效措施 3.1对于所有的营销方式要进行整合讲究策略,建立长效的机制。在电信企业,应该整合所有的营销方式,将传统的和网络的营销方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合理优化和分配所有的优势资源。对于传统和网络方式的选用要选用一个“度”,既要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结合传统的有效的销售方式,不能因为新方式的选用而放弃其他的方式。一切以最高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根本前提。电信企业内部应该给与这新兴方式足够的重视,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合理的长效的营销模式。 3.2加大个人网络营销的资金投入,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电信企业的个人营销呈现的是散兵作战的方式,个人根据需要自己完善和充实其营销的基础设施。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统一建立销售网站,不断的设计和充实网站的内容,并根据时期的情况,不定期的进行更改。 3.3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和道德培训,保证从业规范和服务质量。企业应该对从业人员加强管理,对于应聘者不仅要注重其销售能力,同事也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能力培训,讲解电信行业的业务内容,服务方式、企业宗旨、销售技巧。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不仅加快了经济体制的变革,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经济格局。电信行业的垄断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信行业要想在外界冲击和国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改变传统的的营销模式,在营销中注重开展网络营销,不断的鼓励和宣传个人营销的手段。并在实践和应用中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争取为电信企业的发展提供不懈的动力。 作者:韩黛娜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综述 一、企业网络营销的定价策略 1.网络营销动态定价 网络营销动态定价是指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企业考虑产品销售季节、时间,市场竞争状况、市场供求状况和购买数量等因素。通过收益换算比例,在网络上设定调价系统,按照市场进行动态的价格调整。动态定价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变化,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同时也使竞争对手很难判断企业的价格变动规律,很难采取价格跟随策略。网络营销动态定价不但要考虑自身的情况,同时要将其他商家的定价策略与销售情况考虑进去,计算出最合理的价格进行销售。因为这种定价最为灵活,同时也最费人力。 2.网络营销免费价格 网络营销的免费价格策略是指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企业将产品以免费的形式提供给顾客使用,以达到以下两种经营目的。第一种是对新产品上市的推广策略,通过网络免费推广即节省推广宣传费用,同时又可增加消费者对商家的关注度和访问量,同时又可带动其他产品销售。第二种不以销售产品为主要获利手段,而是以销售产品的消耗部件来获利的,所以采取免费提供产品策略。还有是以为产品提供有偿服务的,以服务费或维护费用来获利的,也可采取免费价格策略。因此免费价格策略是最有效的抢占市场手段。 3.网络营销个性化定价 网络营销个性化定价是利用在网络营销中所特有的互动性,结合网络消费者的需求,来定制商品的功能及价格的策略。通过网络互动性可使企业实时掌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信息以及对现有商品的满意程度,及时了解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以便展开个性化营销。 4.网络营销顾客主导定价 网络营销顾客主导定价是指在网络上顾客通过了解市场信息来评估自己对购买此产品的心理价位,通过让顾客自主上报价格来增强顾客的参与性,但顾客感觉到自主控制力空前加强。使产品的交易可能性及提升产品价格都有良好作用。目前,网络营销顾客主导定价策略主要适用于拍卖类产品。 二、企业网络营销的分销策略 1.选择性分销策略 选择性分销策略主要针对顾客所选择的较固定、专业性较强的设备和零配件,实施选择性分销策略。 2.广泛性分销策略 广泛性分销策略较适合价格低廉、购买频次高或一次性购买数量较少的产品,适合采用此种策略。 3.针对性分销策略 针对性分销策略主要通过现场演示、客户体验或加强售后服务等方式,针对消费品中的名牌产品等,多采用针对性分销策略。 三、企业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 1.网络抽奖的促销策略 网络抽奖的促销策略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促销形式,是顾客参与性较强的一种促销方式。主要是在市场调查、周年店庆、新品促售、推广活动时进行此种促销策略,来增强顾客的参与性与关注度。 2.网络折价的促销策略 网络折价的促销策略也是目前网上较常用的促销方式。主要通过产品的打折信息来吸引顾客关注和购买。通过价格的优惠来规避网购不可试用、触摸等弊端,增强客户网络购物的动力。 3.网购积分的促销策略 网购积分的促销策略只需通过简单编程和提供数据库就可以实现,一般都会设置价值较高的奖品,来吸引消费者多次参加活动,并通过多次购买来增加积分以便获得奖品。网购积分促销可信度高、可增加消费者对网站的忠诚度、提高商家知名度等作用。 4.网购赠品的促销策略 网购赠品的促销策略一般适用于新产品推出、产品更新、开辟新市场、应对竞争品牌等情况时,采用此种促销方式来增强客户关怀。既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又可鼓励消费者光顾网站以获得更多的优惠信息,还可根据消费者索取增品的热情来分析营销效果及对产品本身的反应情况。 四、总结 总之,通过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开展网络营销、抢占网络市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抓住目前有利时机,强化对网络营销的宣传、提高企业在网络上的知名度与关注度、要在网络上建立良好的客户沟通关系、通过多种形式和策略吸引广大消费者在网络上消费习惯。网络营销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如果当前不在网络上培育企业的市场,当将来转为以网络销售为主的市场形势时,将对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建议企业一定要将网络营销提高到应有的高度,集中人力去培育这块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开拓市场,及为将来的过渡做好铺垫。 作者:邓志文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长春市分公司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婚庆服务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婚庆观念的加强,婚庆服务业也逐渐成为我国一项朝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对婚庆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营销也逐渐成为新时期婚庆服务业营销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十分有必要结合当前的网络营销策略,探索婚庆服务业的信息化发展,为婚庆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正确指引。 关键词:婚庆服务业网络营销营销策略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婚育高峰,婚庆服务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契机,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婚庆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行业内部竞争也愈加激烈,婚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应该结合当前网络时代背景对网络营销策略加以探索,进而有效提升企业婚庆服务工作的发展水平,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提供相应的保障,全面推动我国婚庆服务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1当前我国婚庆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婚庆服务业作为正处于成长时期的朝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元素。来自我国民政部分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每年结婚的人数高达2000万,其中城市结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左右,具体来说就是每年仅城市结婚新人就大约能够达到380万。而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整体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在婚庆方面所投入的支出项目不断增多,在此基础上婚庆经济得到了持续稳步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但是,尽管近几年我国婚庆服务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成效,但是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当前我国婚庆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婚庆服务行业的流动性过大,服务品种相对单一,也没有人对婚庆服务工作实施统一的管理,导致婚庆服务的规范化程度较低,社会大众获取婚庆服务信息的渠道也相对零散,已经严重限制了婚庆服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部分业内专家在对婚庆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后指出,现阶段,基于我国婚庆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要想进一步提升婚庆服务业的工作质量,还应该探索强强联合的发展道路,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各项服务之间构建统一的发展链条,保证各个商家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婚庆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 2网络时代婚庆服务业的运作模式和网络营销策略的优势 2.1网络时代婚庆服务业的运作模式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进步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3]。婚庆服务业也是如此,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婚庆服务业中的广泛应用,婚庆服务业中各项婚庆服务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对市场加以拓展,为企业的良好运行奠定基础。在此社会背景下,我国各个婚庆服务业紧抓机遇,应用互联网技术纷纷创建了独立的网站,并开设了相应板块,如婚纱摄影、婚庆布置、婚庆礼服提供等,通过在网络上展示本企业服务理念、各项产品及综合服务,让社会大众对其所能够提供的相关婚庆服务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为企业婚庆服务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婚庆服务业网络营销策略的应用优势 网络营销工作具体来说就是相关企业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在线活动中与企业消费者都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进而通过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来满足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对相关产品的概念、服务等信息交换的需求,促使消费者能够对企业产品和服务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有效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从这一网络营销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网络营销工作的重点就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与消费者建立一定的关系,重点强调营销的过程,并关注营销效果的发挥[4]。而对于婚庆企业来说,从当前相关部门对婚庆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和行业情况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婚庆服务业探索网络营销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网络营销有利于婚庆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网络营销在婚庆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在产品展示、支付方式以及产品交互方面的优势,并且对消费者的习惯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借助网络营销优势,婚庆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其次,借助网络营销策略,企业的成本优势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凸显。在网络营销工作中,婚庆企业能够直接将相关产品向消费者展示,极大地缩短了营销工作流程,对营销工作范围也进行了适当拓展,因此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营销成本,促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成本竞争优势[5]。再次,网络营销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婚庆消费需求。网络营销工作一般将消费者作为营销主题,营销的个性化较强,各项营销策略的制定也一般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因此,在网络营销下,婚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往往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婚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最后,网络营销可以促使营销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网络营销工作能够借助互联网信息传播优势,以多元化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营销工作的时空限制,促使营销工作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婚庆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营销工作的重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注意积极探索科学的营销策略,为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以及在新时期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网络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展 婚庆服务业网络营销的策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营销工作的变革,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产生的新营销方式对企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的网络营销方式一般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且重点关注企业与消费者在营销工作中的良性互动,为企业利润最大化地实现奠定基础。而面对新时期婚庆服务业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市场,婚庆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策略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消费者的具体消费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分析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网络营销策略,保证营销策略的制定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进而产生良好的营销效果,促使企业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6]。具体来说,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婚庆企业基于当前婚庆服务的发展需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为网络营销效果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3.1利用网络信息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心理期望加以引导 传统的市场营销工作一般会在销售前期向消费者提供一定的产品信息,并且将广告营销作为最主要的营销方式[7]。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销售前的服务工作加以丰富,通过对消费者消费欲望和预期心理的调节为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增强企业营销策略与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契合点。对于婚庆企业来说,消费者是企业产品营销工作的终端,因此,为了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心理预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整,还应该基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其实施一定的教育,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向着企业产品的生产理念转移,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企业营销工作的认同感,为企业营销成效的获取创造条件。特别是对于婚庆服务业来说,婚庆服务业是我国新兴产业,因此,许多消费者尚未形成正确的婚庆消费观念,基于此,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策略之前,就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对消费者的婚庆消费观念进行合理的影响,增强消费者消费理念与企业产品生产理念的契合性,保证企业所提供的相关婚庆服务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取以及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借助网络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我国传统市场营销模式中营销服务工作一般过于笼统,无法结合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市场营销工作方面存在的优势,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而保证营销工作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市场营销服务[8]。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有市场企业就必然会面临着一定的竞争,而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中,以降低价格的方式获得竞争优势必然无法取得长久的成效,也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只有真正通过良好的营销服务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才能够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为企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婚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针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并在充分探索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营销服务,如基于消费者对婚庆类型的多元化需求,可以提供烛光婚礼、中式花轿婚礼、海滨婚礼、教堂婚礼、水上婚礼等多种类型的婚礼服务,让消费者能够在多元化的婚礼类型中进行合理选择,促使婚庆企业的婚庆服务能够获得消费者的满意,为婚庆企业市场竞争的获胜以及婚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借助网络营销获得消费者的忠诚 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运行,不仅应该保障各项市场营销工作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取得每一项营销工作的成功,还应该借助网络营销工作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粘性,能够长时间关注并使用本产品,保持对企业产品甚至企业品牌的忠诚。只有这样,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长期稳定运行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借助网络营销,消费者能够定期到网络上了解相关产品信息,在形成了对本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忠诚后,才能够自觉成为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重要环节,向其他社会群体传播相应的企业产品和服务信息,促使企业营销工作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为企业在现代社会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操作方面,婚庆企业可以借助网络社区、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将网络营销思想全面渗透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和网络运营管理方面,在网络上逐步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相关服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为婚庆产品营销工作的优化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9]。这样,在相关结婚对象完成了对企业婚庆服务的体验后,还能够及时在网络上对自身体验进行反馈,为其他消费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增强其他消费者对婚庆产品的认同感,为企业营销效果的获取创造条件。这样,婚庆企业的网络营销工作就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认同,网络营销工作的优势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可以有效促进婚庆企业的持续稳定运行。 4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对我国当前婚庆服务业的营销工作产生了较强的影响,给婚庆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婚庆服务业要想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对网络营销工作的重视,积极探索更为科学的营销模式,为企业营销工作的合理开展,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促使婚庆服务业能够在新时期获得更多的支持,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作者:邹春 单位:桂林千禧之恋婚纱摄影会馆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创业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目前,我国创业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还存在不少的漏洞与不足。如何进一步开展创业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创业企业的网络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与措施。 一、创业企业的概念 创业企业是指那些正处于创业阶段,并且具有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的开拓型企业,创业企业应以奖励股权和购买股权相结合为重点,建立创业型企业家激励制度,实现创业型企业家价值的主要形式是以奖励股权和购买股权相结合,根据创业型企业家过去为企业所做的实际贡献,将国有或集体资产增长净值的一部分折合为相应股权拿出来奖励给他们,以此作为对其价值的承认和贡献补偿。 二、网络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简单来说,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助于企业实现既定的业务内容和内容。网络营销是基于互联网的基础,通过网上环境开展各项业务的营销。具体来看,包括企业的网络品牌树立,企业产品的推广,企业业务的市场开拓等等。新世纪以来,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从最初的雏形渐渐走向成熟。网络营销已经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方式,包括博客与微博营销、网络广告营销、视频营销、媒体营销等。总体来看,网络营销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开展的营销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网络营销的特点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基于互联网的移动介质而产生的营销活动;另一方面包括其营销范畴,是众多营销手段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企业来说,网络营销活动具体包括企业网络推广活动和电子商务活动这两方面。前者是基于互联网进行业务的宣传和推广,而后者是指通过简捷方便的电子通讯手段来进行业务的沟通及各项业务活动。从这一点来说,网络营销具有的特点是传统营销所没有的,是一种前卫的营销方式。 三、创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1.有利于创业企业以低成本开拓广阔的市场。我们知道,网络营销是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而开展各项营销活动的。因此,在互联网上,创业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在互联网网站上创业项目的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并且快速地将产品信息传达给广大的客户,从而消除了传统营销手段中信息滞后的不利影响。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其在资金规模上不具备与大中型企业相抗衡的实力,就可以通过网络营销来进行扬长避短。网络营销首先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创业企业以更加简捷方便的沟通方式与客户交流,从而使企业和客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了先决条件。在创业企业的网络营销中,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使得客户的多样化个性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企业可以比传统营销节约更多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 2.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差异优势。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他们的资金规模通常不会很庞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适应网络营销的发展模式,也能发挥大规模定制要求下的产品差异优势。另一方面,创业企业的组织机构灵活,信息传递速度快,也能快速地了解和明确客户的需求。 四、创业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 1.网络营销意识不强,认识不清。许多创业会认为,在互联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就是开展了网络营销,这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营销。真正的网络营销是在建立企业的网站之后,对其进行有效地推广和宣传。根据Garner Group国际权威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公司都在使用网络营销工具,并且将其作为公司的核心策略之一。但是在我国,这个比例就显得十分渺小,仅仅占到2%左右,这就充分表明了我国创业企业网络营销意识不强,没有认清其真正的含义。 2.网络营销目的不清。对于一些创业企业来说,他们没有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也没有弄清楚网络营销的真正目的。具体来讲,这些企业没有重视实质有效信息的发展而只做表面工作。他们在网络营销建设企业网站的时候,仅仅将一些大致的企业背景进行概括,而没有把生产产品的种类,数量和价格清楚地传递给外界,也没有设置消费者产品使用反馈的功能栏。凡此种种,都表明企业的网络营销目的不明确,直接造成企业发展机会的损失。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建设了精致有效的信息网站,但没有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也使得网络营销不能顺利地长期开展。 3.网络利用程度不高,手段单一。总体来看,我国许多的创业企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他们仅仅把网络营销的发展中心规划为网络广告的宣传,产品的促销等方面。并且这些企业的网络营销手段也比较单一,大致包括网络产品的推广与宣传。而对于网络新产品的开发利用,网络服务的深入开展都没有明确的手段目标,这也充分反映了这些企业没有真正利用好广阔的网络资源进行网络营销。 4.网络营销具体实施中的相关问题。 (1)网络营销发展动力不足。当前,我国创业企业成长性不强,许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只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而奋斗,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网络营销的发展中去。这些创业企业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部门负责营销活动,进而导致网站建设、维护不力,直接造成网络营销的效果降低。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网络营销时选择了错误的发展方法,没有对网站的影响力进行合理的评估,导致投入成本大于回报,降低了长远发展的动力。 (2)物流信息传达滞后,物流配送水平较低。网络营销活动中产生的购买信号来自全国各地,营销方应有足够的能力为求购者配送发货。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的配送点配置不当,那么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配送服务将会有诸多的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创业企业的物流信息反馈能力较差,同时物流的效率低,无法及时地与客户进行对接和交流。另外,有一些货物递送成本高,无法凸显网络营销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因此未来的竞争区间也很难被打开。 (3)产品及售后服务效果不佳。创业企业随着网络营销成交量的增加,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逐步开始显现。因为客户不能见到实物,在收到产品后,因质量问题引起的退换货流程十分麻烦,而这些企业也没有尽力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工作,直接导致客户不会再次购买该产品,久而久之,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就会被大大削弱。 (4)网站推广不足。许多创业企业在建设完企业网站后,就不再对其进行充分的管理和维护,更谈不到网站的宣传与推广。有些创业企业虽然开展了网站宣传推广,然而相关的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水平,并且由于一些推广方式的不合理,造成成本的提高,为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负面阻滞作用。 (5)企业合作不够。目前,创业企业之间,创业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非常少。而在网络时代,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十分有必要的,是取得双赢的有效途径。 五、创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策略分析 1.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理念。首先,创业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营销对自身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清楚地认识网络营销的内涵,从根本上了解网络营销,并把这种观念传达给每一个员工,深入他们的内心。只有在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理念的基础上,企业网络营销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合理定位网络市场。产品的发展要牢牢依托创业企业自身的营销现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来说,企业要找到属于自身定位的营销市场,对自身产品的需求对象,需求层次,需求者的个性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竞争者的网络营销情况,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 3.重组企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企业日常运作发展的核心要素,创业企业也不例外。创业企业必须基于网络营销活动的需要,充分打破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结构界限,组成一个与网络市场相接轨的服务模式。在这种结构下,员工的真正潜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创业企业可以在这个模式下尽可能地宣传自身的产品,并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发挥网络营销的最大功效。 六、结语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如何改善当前网络营销活动中存在的不良现状和弥补网络营销手段的漏洞,是十分关键且迫切的。对创业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其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源动力,有利于创业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 作者:司杨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鲜活产品实施网络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结合现阶段我国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提出了几点完善对策。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计算机;网络营销;必要性 1计算机网络为鲜活农产品销售开辟新途径 1.1有利于拓宽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网络销售的信息流通非常快,可以实现鲜活农产品的现时性交易。实施网络营销模式的背景下,营销双方可以实现双向互动,有利于节省交易时间,提高即时成交量[1]。同时,网络营销并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可以满足农产品地方特色产品营销以及农产品的反季节销售。我国鲜活农产品一直以来都存在“卖主找不到买主、买主找不到卖主”的境地,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可以高效整合全国各地资源,根据每个地方鲜活农产品在不同气候、季节的生产规律实现反季节销售以及土特产产品营销。 1.2有助于扩大鲜活农产品贸易额度 虽然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起步相对较晚,但是网络营销的收益比较大,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鲜活农产品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实施网络营销模式,这将对于鲜活农产品中小企业以及农户提供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会。网络平台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都是公平的,并没有规模的限制,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也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这样可以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网络营销环境,对于加快我国鲜活农产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3有助于改革创新农产品企业营销管理模式 鲜活农产品企业实施网络营销模式有利于促进国内农产品贸易全球化发展,进一步拓宽鲜活农产品市场,使鲜活农产品市场竞争更激烈。鲜活农产品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模式就代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引入了新技术手段以及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当然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方式以及促销手段也会发生改变。经营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参加各种订货会以及商品交易会,这样促销活动会更自然、灵活、方便。 1.4有助于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的市场规律仍然是以顾客为中心,很多农村地区仍然采用的是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网络营销可有效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渠道,也可为农村经济进军国际市场提供重要机会[2]。同时,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可尽可能减少商品交易环节,生产者会把产品直接交给求购者,不需要中间商介入,这样可有效防止流通领域会依次加价,降低流通费用。其次,鲜活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也有利于减少商品交易时间,加快资金周转速度,进而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互联网已成为农产品营销重要渠道之一 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具有六个方面的重要特征。①跨时代:网络营销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交易,任何企业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公平竞争,并且进行全时段、全球性营销;②交互式:网络营销能够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广告的最佳效果;③整合性:网络营销能够与客户进行快速沟通,了解客户需求,把握市场动态,能够将企业生产与营销进入深度整合;④经济性:网络营销采取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营销,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能够以低成本实现高利润;⑤高效性:网络营销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进行营销,而且“大数据”可以存储取之不尽的信息,能够更有效提高营销效率;⑥多媒体,网络营销可以利用文字、图片、影音等多种方式进行营销,信息变动成本较低。鲜活农产品产业实施网络营销模式的主要载体为网络技术及互联网,通过各级政府建立的农业信息网、鲜活农产品企业网站以及行业网站可以进行双向信息流通,这样便于鲜活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主体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现阶段,相对安全的一种网络营销模式就是企业对企业的B2B形式,通过网络进行洽谈,然后在线下成交支付。 3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加大市场经营范围 3.1加强计算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鲜活农产品企业想要顺利实施网络营销模式,不仅应该在相关的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官方网站、农产品市场信息网以及农产品加工网等地方及时公布相关的供求信息,同时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农产品宣传网站,或者也可以在第三平台开一个网店专门进行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的结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顾客交流平台、顾客服务信息、公司基本资料、产品促销信息、产品信息、线上采购页面、销售情况以及售后服务信息等几个模块。网站建设风格一定要和企业经营产品的特点保持一致,不管是网站布局还是色彩搭配方面都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 3.2通过互联网加强农业信息化培训 鲜活农产品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模式非常有必要制定一套相应的农业信息化培训制度,重点培训对象应该锁定在经纪人、农村基层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以及中介组织等鲜活农产品营销主体上,应该将农民科技信息经纪人的职能及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农业信息服装中间载体,而且应该借助电话、信函、网络以及报纸等多种途径及时向国内外市场公布农民的实际需求信息,进而为当地农民提供准确、有效、全面的农产品信息服务。 3.3通过第三方物流专业配送鲜活农产品 近年来物流行业有了飞速发展,涌现了大量专业的配送中心,这些物流配送中心的经济实力比较强,而且也投入了很多信息基础设备,可以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思想,其在成本以及信息传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鲜活农产品的购买需求。因此,农村农户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处理速度较快、网络系统信息搜集较快等优势全面、及时的搜集、了解农业市场信息,从而更加专业、快速的配送鲜活农产品。 3.4加强计算机网络覆盖面,整合信息资源 为了全面推广鲜活农产品,可以通过网络广告联盟、网站链接以及优化搜索引擎等多种方法进行鲜活农产品促销活动,而且可以建立一个网上社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自由参与的网络互动平台,这样更有利于吸引潜在客户,和客户更好的沟通。这样的营销方式不仅省去了中间商渠道环节,同时也综合了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顾客资料以及产品信息等各方面服务功能,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5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商品营销最大渠道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营销越来越成为我国企业实施营销策略的重要模式,特别是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例如,吴裕泰茶庄、美丽共、裕盛祥茶庄、净心茶庄等诸多茶庄已经将网络营销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举措,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而且还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平台,有的还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微营销”,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各级企业已经开始高度重视网络营销,营销策略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鲜活农产品来说更加应该深入的开展网络营销。 作者:张华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数据的合理利用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微企业能否利用大数据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是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比较晚,因此我国小微企业在网络营销时还有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从大数据和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意义入手,分析我国在大数据时代小微企业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数据;小微企业;网络营销 一、大数据时代和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意义 1.大数据的意义和特征 (1)大数据的意义 如今的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在各国进行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数据都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人们利用数据学习、工作甚至休闲娱乐,在利用数据的同时,人们也会留下数据,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数据会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也就是从数据变成大数据的过程。如果把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我们就会发现大数据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甚至人们的喜好。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将企业销售、营销、服务以及供应方面的数据相结合,就会得到企业的大数据,大数据具有极大的价值,企业大数据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大数据的特征 ①大量化: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就是数量的巨大,但大数据中,数据进行了详细的组织和分析,以达到数据的精准。②多样化:大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数据在近些年的发展中逐渐变得复杂,种类也越来越多。③快速化:大数据的快速有效是大数据有意义的前提条件。④价值化:大数据系统中,数据虽多且繁杂,但好的大数据系统中,数据都极其精简,有价值的数据占有最大比例。 2.小微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重要性 网络营销是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意义的营销方式,网络的大环境影响着小微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也影响着企业内部的各项决策。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快、成本低、宣传面广的优点,深受各企业的喜爱,因此,利用网络进行的网络营销成为了不少小微企业的主要营销方式。基于网络营销所具备的优势,网络营销给小微企业带来了许多机遇,通过网络营销,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走进了消费者的视线,并逐渐被人们熟知。但小微企业规模不大,资源方面也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不过,国家在政策上对小微企业做出支持,因此,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小微企业具有营销方式灵活的特性,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不会因为企业过于庞大,规章制度和经营模式不好轻易改变而拘泥于一种形式,因此在网络营销方面,小微企业具有更多优势。不过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和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目前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作为数据的实体化事物,让许多企业体会到了数据整合带来的发展潜力。不过,网络营销的确给不少企业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也很大,因此,在机遇到来的同时,这些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的困扰。 1.网络营销缺乏对消费者的数据分析 在以往的网络营销过程中,企业缺乏对消费者有效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以至于营销决策时,企业十分盲目,难以形成量化趋势,成本更是飘忽不定。有许多企业依赖着网络用户庞大的基数对网络用户进行信息的狂轰滥炸,具体表现为电子邮件的大量发送,以及垃圾短信的大量发送,这使得不少消费者对其产生厌恶心理,如此网络营销不仅不能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会适得其反。 2.网络营销缺乏和消费者和双向交流 顾客是企业网络营销的中心,而不是被管理的对象。网络营销应该符合消费者的喜好,但以往企业网络营销的宣传手段往往都是企业单方面向消费者发送广告信息,而无法听取消费者的反馈意见,这就使得企业无法精确的掌握消费者对网络营销宣传的感受,不能实现网络营销的天时地利人和。网络营销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够对顾客的整体购买意向做出判断,并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物质需求,而目前的网络营销状况却无法让企业做到这些。 3.网络营销缺乏对企业内部数据的合理利用 如今,企业网络营销时往往以第三方机构为营销平台,在进行企业决策时,企业一般以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数据为基准进行决策,但从生活中人们可以发现,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存在极大误差,很难从中分析出消费者的真实意愿,其主要原因是第三方机构与消费者的关联性并不高,真正与消费者密切联系的是企业本身。企业若不能利用各部门的营销状况对消费者的喜好和消费意愿进行分析,那么企业对消费者的定位就会不准,企业的宣传成本无形中就会提高,营销价值也会降低。 4.企业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合作 网络营销讲究的是企业的化零为整,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反馈来规划企业整体的发展状况。在小微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因此,各部门的分工也比较明确,但正是因为小微企业的特点,各部门之间只实现了分工,却无法真正实现合作的关系,加之企业内部人员分配可能会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就无法进行数据的交流,也无法进行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企业内部缺乏了数据的共享,也不能进行互动,即使有相同的目标,但部门之间进度不一也让企业网络营销效率有所下降。 5.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 这里的专业人才指的是能将数据整合并进行合理分析的人才,也就是大数据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企业业务熟悉,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并分析出信息中的有效内容。但我国目前这类人才并不多见,这类人才一般集中在大型企业中,他们心中期待的薪酬也十分高,因此,在小微企业中,为了降低成本,许多企业都不会聘请这样的人才入驻,即使有的企业聘请到了这类人才,但由于他们对大数据的认识错误,导致企业管理层将这些人才安置到了并不适合他们的岗位,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小微企业实施大数据营销策略 想要真正利用大数据为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开创一条宽广的道路,首先需要顺应大数据整体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关战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内部数据整合情况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结合消费者的实际购买数据和反馈意见,制定发展目标,进行相对综合和全面的企业发展计划,对以往业务状况进行改进。 1.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 数据能够体现消费者的具体喜好,从平时的统计企业可以看出,消费者喜爱的东西,销量一定很高,而销量也是衡量一个物品是否具有优秀品质的准则,销量高的物品也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去购买。基于这一点,企业应该加强对销售数据的统计,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营销活动。小微企业本身的资源并不丰富,就更应该回避大量的投入,针对某一项目进行网络营销,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能让消费者理解到企业特色,改变消费者对企业看法,并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2.加强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 沟通,即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网络平台使购物更加自由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因此而得以实现。以往的营销策略中,企业一般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主要的经营策略,但这种手段局限性极大,同时客户无论在消费前和消费后都希望自己能在与企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不希望被企业管理。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和消费者沟通,首先企业就要为这种交流互动提供合适的平台,并保持平和且平等的心态,这是大数据时代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基础。客户从认识产品到购买产品,再到企业售后服务,企业都要和消费者保持互动关系,以便于企业能够及时判断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以及以后是否依旧有购买意愿。 3.对企业内部数据合理利用 企业内部的数据书网络营销的真实数据,关系到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可靠的数据能够实现企业在各项影响活动中制定全面的战略布局,而要想让战略方针落实,就需要数据能够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企业的内部信息应覆盖企业,并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各部门整合,以达到将企业的大数据战略布局和企业的总体目标结合的目的。也只有数据能够整合,才能利用大数据解决企业网络营销所遇到的问题。所以,与其利用第三方机构的不准确的数据作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基础,不如将企业内部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达到降低宣传成本,迎合消费者消费意愿的效果。 4.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合作 利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营销需要企业内各部分的分工合作,其中,合作是网络营销最重要的缓解。大数据战略方针的实施需要突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隔阂和界限,并开展合作,重新规划企业部门之间的组织形式,并对目前企业内部结构的规划进行评估,推陈出新,以便企业能够在大数据时代增加企业内部的收入,增加新的企业运营机制和企业网络营销模式。在此过程当中,企业的交叉能力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各部门人才中具有优秀才能的人进行抽调,合成新的部门,有利于企业重要决策的制定,能够弥补企业内部不少缺陷。 5.综合性人才的利用 熟练掌握大数据,并能利用大数据解决企业网络营销的人才少之又少,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企业的成本应当在可控范围内,但人才的聘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的作用上来讲,企业专业人才的利用有助于企业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并能够利用网络对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方案的制定,从企业整体的部门分配来讲,一个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配备相当于将多个部门的作用集中到一人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类人才的合理利用无形当中为企业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这类人才的利用或许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结语 按照大数据的意义来看,人类的各项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随着时间的积累,数据由量变到质变,从无任何意义的数字,到对人类情感或者生理的分析,大数据对时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大数据的综合利用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企业营销方面的不少问题。当企业的营销人员能够将大数据作为企业网络营销的根本,打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隔阂,企业才能够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以达到网络营销的最终目的。其实,在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在各个领域都有量化的趋势,如今,在各个企业营销模式推陈出新的今天,企业的大数据化管理让企业的定位和发展布局更加精切,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数据的利用无疑会让企业在市场中抢占先机。 作者:杨静 王淑芹 李玉红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浅谈 摘要: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加之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的变格以及商业竞争等诸多因素而促进了网络营销的产生与发展,网络营销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来展开市场研究、营销传播、产品销售以及贷款支付与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而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随着网络营销的不断兴起,同时也为国内小微企业带来极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对网络营销做出了详细概述,并通过分析当前网络时代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现状,进一步研究并探讨国内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进而提出展开网络营销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微企业;网络营销;营销策略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掀起了汹涌的网络经济浪潮。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2014年上半年,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规模,市场占有率已趋于饱和,增速呈减缓趋势,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的拉动效果减弱。预计2015年年底,中国网民的渗透率将接近50%。伴随着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的持续快速发展,从大幅度上降低了商品在流通与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并使小微企业缩短了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差距,这些都推动了我国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资金少、竞争力低等,他们逐渐将目光转向网络这个大舞台,以便能够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机遇。近年来,借助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已迅速的发展出数量相当庞大的小微企业,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的的市场竞争规则,原来的市场营销已逐步进化到网络营销时代,小微企业需要网络营销这一助力。但要如何利用好网络营销以使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针对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进行了分析,揭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有利于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过程,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网络营销的概述 (一)网络营销概念。 网络营销一般被理解为通过网络开展的营销活动,但是这里所说的网络并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国际互联网,还包括许多其它类型的网络,像增值网络等。本文中将网络营销界定为通过互联网展开市场研究、营销传播、产品销售以及贷款支付与售后服务等一些营销环节,以网络用户为中心,将市场的需求作为主要导向,借助互联网络来细分网络市场并选择目标顾客,进一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的一种手段。网络营销的实施为企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幅度降低了经营成本,并相对提高了营销效率,对于消费者来说,网络营销为其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购物环境与渠道,也同时降低了购买成本,正因为如此,也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二)网络营销特点。 网络营销是借助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种营销模式,它具有以下四项优势与特点:第一,互联网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交换,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时间与更大的营销空间;第二,企业通过互联网络不但能展示商品,并提供相关商品信息的查询功能,同时还实现了与顾客间的互动沟通,收集大量的市场情报;第三,由于互联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同时它传递的信息数量与精度也不是其他媒体可以相比拟的,有利于企业及时并有效的了解一满足市场需求;第四,依托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换,大大的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 二、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 虽然在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缓慢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借助于电子商务技术与现代物流便捷成为了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以及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是国内小微企业在计算机与互联网信息化的基础应用普及状况方面还与大规模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国内7人以下的微型企业的计算机使用率与互联网使用率相较其他规模企业来说是最低的,只有少数小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同时对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另外,在对于网络营销推广方式的选择上,近两年来中小企业一直热衷于即时聊天工具与搜索引擎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利用上,其它的网络营销方式也就对BBS的使用率有明显提高,这表明当前小微企业更看重对销售导向较为明确的网络推广方式的开展与采用,当然,这也与我国小微企业的自身特点有关。总体来讲,我国小微企业目前的网络营销与大中型企业还有一定的层次差距,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以这样的情况来应对日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十分不利的。 三、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营销占整体比例偏低。 在国内还未见到有比较权威并且详细的关于小微企业上网的具体统计数据,而在互联网中建立网站的小微企业数量在持续增加,其中通过网络进行开展的营销活动越来越多,到现在为止,国内建立起网站并利用网络与检索供求信息等行为的小微企业的数量已十分可观,而且各小微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起网络营销活动所带来的利益,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占小微企业总数的整体比例仍然偏低。 (二)网络营销意识差。 由于现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小微企业要生存下去要面对较大的压力,这对他们信息化的积极性有着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小微企业的领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有的甚至认为网络营销就是单纯的网络销售,根本没有认识到网络虚拟市场对企业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三)网站建设落后,缺乏目的性。 目前,有一些小微企业在建设网站的时候,缺乏十分明确的目的性,只是为了赶时髦而创建自己的网站,当发现网站没有获得最初想象的效果时,就极端的认为网络营销没有任何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小微企业仅仅是通过网络与平台一些简单的信息,却完全忽视了一些产品展示以及群体互动等重要功能,缺乏一些客户需要的重要信息。还有一些网站由于速度较慢,使得相关群体失去访问的积极性,这样也就使网站访问者越来越少,企业也更加缺乏对网络营销活动开展的积极性,许多小微企业在网站建成之后,由于认识不足而不愿加大网站推广的相关投入,或者是没有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网站推广,这都严重影响到企业营销活动的支持功能。 (四)网络利用率差。 在网络营销的实践过程中,许多小微企业都将其单纯的认为是网络销售或是网上打广告,甚至只将网络营销当作是供求信息的一个普通平台或是一种简便的通讯方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营销方式单一、网络利用率差的结果,使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小微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普及网络营销的销售模式,提高占总体比例。 自网络营销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并依赖网络营销,但在我国的小微企业中网络营销还没有真正的被广泛应用起来,其中一大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销售模式认识不够全面,要让企业从开始认识到网络营销方式到步入网络营销,最后能够熟练的使用网络营销,必须在我国小微企业中普及网络营销的销售模式:第一,通过互联网进行低成本扩张,利用互联网更精准的找到目标客户,提高合作成功的效率,迅速的完成全国的商业布局;第二,利用互联网嫁接产品,强化不同行业与形态的企业横向交流,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相互转化,创立新的网络品牌,增加产品的销量;第三,使用互联网整合资源,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小微企业上网比例;第四,打造互联网信息平台,借助先进的工具与技术手段,打造业内资源信息平台,解决供需双方的问题与需求,以获取长期收益。 (二)更新营销观念,增强网络意识。 首先,要强化小微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学习,更新市场营销的观念并提高自身专业能力,通过网络可以使企业营销各职能部门与其他企业部门之间保持长久的合作与协调,以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营销的整体作用。同时网络营销需要掌握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小微企业要通过多渠道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同时强化对现有人才进行网络培育。 (三)开发新的网络建设技术,明确网络营销的目标。 在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面对大量的商业信息,不可能耗费时间与精力进行一一甄别,自然就更加青睐于已有正面认知或受到认可的品牌,小微企业就需要围绕顾客需求来进行市场定位,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树立鲜品牌形象。利用先进的网络建设技术进行营销,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网络建设技术建立较为全面的网络营销系统,使网络通信技术与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更好的实现顾客信息的数据收集与挖掘,以开展精准营销活动。 (四)加大对网络的维护和完善,提高网络利用率。 小微企业应加大对网络营销的资源投入,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网络营销系统,让尽可能多的潜在用户了解并访问企业的相关网络,要让顾客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到企业产品及服务等信息,并最终形成购买决策,企业不但要确立一定的网络营销方案,同时还应有技术人员与营销人员来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必须保证企业网络的整体运行,这就必须要有专人来负责企业网络的运营与更新,做好网站的及时维护与信息回复,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逐渐优化网络推广工具,并创新企业的网络营销方式,提高企业网站的利用率。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少、竞争力低等因素,使他们逐渐将目光转向网络这个大舞台,以便能够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机遇,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相关人士进行深入研究,推进我国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进程,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熊萌萌 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但发展和进步,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实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网络营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最有效的营销模式之一。为了进一步探究新形式下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本文以某房地产为例,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下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房地产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和低风险的特征吸引了大批资金的持续涌入,使得此行业的投资逐步增长[1]。但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网络营销模式,做好房地产的营销工作是房地产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式下房地产网络营销策略探究,提高房地产的营销质量。 1某房地产营销现状 某住宅小区开发项目于2011年获得建设用地,2011年开工建设,分两期进行具体开发,第一期是高档洋房,第二期是高层住宅,2012年底两期都已开发完成,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销售阶段。此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2337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43864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84735平方米。此外,该住宅小区规划有3000平方米的高品质休闲商业街。目前该房地产营销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营销手段比较落后 目前,该房地产的营销手段还简单停留在以媒体推广为主的初级阶段,促销的手段比较落后。首先,该房地产还存在着垄断经营的思路,对新时期下房地产竞争的严峻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没有意识到现代营销的推广成本是一种投资,广告推广严重不足。其次,该公司的营销活动缺乏一定的整体性,营销宣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房产方面,对于公司的形象和品牌的宣传则比较缺乏,而且营销对象主要是人民大众,而很少针对特定的客户展开有针对性的营销。 1.2缺乏高素质营销人才 房地产的营销需要营销人员具备丰富的营销知识以及地产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市场营销能力。另一方面,房地产的营销是一个跟金钱打交道的行业,因此从事房地产的营销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然而目前该房地产的营销人才比较缺乏,虽然该房地产的营销人员有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培训,因此市场营销的能力比较弱。另外,活跃在房地产销售一线的工作人员知识结构、销售经验以及业务能力等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制约该房地产的营销质量提升的一大障碍。 1.3外部营销环境不佳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规范化和国际化的改革,虽然这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的改革,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太多,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体制不够完善,自身的行业发展缺少自律。这些现实的情况给该房地产的营销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缺乏良好的外部营销环境成为制约该房地产的营销质量有效提升的最大障碍之一。 2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有效策略 网络营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最有效的营销模式之一,加强网络营销在该房地产的营销中的应用,对于提高该房地产的营销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 2.1加强与媒体网络公司的合作 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体网络公司的传播效益是非常强大的,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只有加强和媒体网络公司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够真正做好房地产的网络营销。具体来说,房地产公司首先应当将自身的具体情况全部无保留地告知媒体网络公司,让媒体网络公司针对房地产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合适的营销模式。其次,媒体网络公司要加强对新兴媒介,如微博和威信等,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提高房地产公司的销售人气。 2.2进一步开放和研究新型营销手段 为了加强网络营销,我们必须要建设良好的电商网络,开发各类新型营销手段房地产公司首先应当与其他的媒体机构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开发各类新型营销手段,比如电商合作、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客户体验营销、渠道营销、圈层营销,并充分应用目前新兴的网络媒体,比如微信、微博等开展各项营销活动。其次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良好的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实施,同时要注意保障良好的网络通信能力,这样就为建设良好的电商网络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打开了一个良好的新局面。 2.3加强营销环境建设 加强营销环境建设可以为加强网络营销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前提[3]。首先,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环境建设。因为内因是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个企业的内部环境的影响比外部环境更深远。具体来讲我们要明确公司营销的战略定位,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一般情况下,房地产的营销活动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非常大,想要促进该房地产营销能力的提高必须要努力改善宏观的外部环境。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创新相关的监管思路来促进我国房地产的发展,为我国房地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2.4开发各类新型营销手段 开发各类新型营销手段是提高房地产网络营销质量的非常有效的策略。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各类新型营销手段额开发和利用。首先,该房地产首先应当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良好的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实施,同时要注意保障良好的网络通信能力,这样就为建设良好的电商网络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其次,我们要真正搞清楚消费者日常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这是一个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信息时代,因此我们要从这一方面入手,将房地产的相关营销信息,深入融合到消费者喜欢玩的QQ、微信和微博终端,通过开展有奖活动,使消费者乐于关注和分享房地产的销售信息,这样就会使我们的房地产销售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2.5完善相应的网络营销机构 完善相应的网络营销机构是加强网络营销的关键措施[3]。完善相应的网络营销机构首先要在公司设立客户总部,负责公司所有个人客户以及机构客户的开发与维护,做好所有个人客户与机构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同时要对客户进行科学分类,并对客户做出评价。其次,要在管理部设立营销管理部,由该部门来对本地区的营销策略以及营销计划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确定,同时要对本地区的个人客户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和上报,并做好本地区的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的开发维护、产品服务营销和渠道管理等。第三,要在营业部门设立专门的经纪人团队,由经纪人团队来负责具体房地产的营销和市场推广,并做好具体的客户开发与服务。 2.6努力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 网络营销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因此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房地产加强网络营销的重中之重。首先,做好营销人员招聘。这是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的关键。招聘的定位要高,要认真筛选并合理配置,为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招聘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既可以通过媒体广告、人力资源市场和校园招聘等方式进行营销人员的招聘,也可以通过网络招聘的方式或吸引大量的高素质营销人员。其次,做好营销人员的培训,向营销人员讲解公司的基本情况,使营销人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营销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同时通过培训可以使营销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并明确公司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及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能够迅速地融入到公司中来。第三,加强营销人员的管理,为此我们要建立综合的管理系统,借助于强大的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化技术为依托,建立一套包括日常管理系统、考核系统、培训学习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综合管理支持系统,确保整个营销队伍的良好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和低风险的特征吸引了大批资金的持续涌入,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该房地产营销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营销手段比较落后、缺乏高素质营销人才以及外部营销环境不佳等。网络营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最有效的营销模式之一,为了加强网络营销在该房地产的营销中的应用,提高营销质量,我们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平台,加强营销环境建设,加大网络硬件和软件投入,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网络营销的应用质量。 作者:夏靖星 单位:厦门市集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乡村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大连小南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却起步缓慢,存在着经营手段单一,网络营销粗放及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对大连小南村乡村游产业网络营销相关调查,提出冲破传统网络营销,与有关网站对接、开展网络视频、网络以及线下配合线上活动的相关策略,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南村;乡村游;网络营销 一、当前乡村旅游网络营销背景 相对于国外乡村旅游行业经过百余年的稳步发展形成完善的营销宣传体系,我国的乡村旅游还是处在经营散、基础弱、欠宣传的初生阶段。大多数依赖与传统的口碑营销策略,辐射人群小,对潜在市场的开发能力过于弱小。和正常的旅游相比,乡村旅游包含一些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要素,如乡村传统文化、居民生活习性等乡村旅游的独特之处都是无法直接通过文字传送的。只有通过网络平台,才能将这些特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感受乡村旅游的独到之处。 二、旅顺小南村发展乡村游SWOT分析 1.Strength(优势) (1)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 大连市旅顺口区,呈现北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日光充足,雨量适中。自然气候宜人,兼有大陆和海洋性气候双重特点。而小南村就位于旅顺水师营街道,水师营街道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地处旅顺口区版图的中心,是区委、区政府的所在地,它三面环海,风景秀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亲历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水师营在中外近代史上备受瞩目。如今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在此拔地而起,成为旅顺对外局部开放的前沿。 (2)独具一格的旅游景观。 旅顺小南村的多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点缀在森林与田园之间,资源组合度较好,是集全国首家太空植物王国,全国最大的万福鼎,东北首家蝶恋花蝴蝶文化创意产业园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落,村中绿树成荫,生态环境良好,乡土气息浓厚,为游客亲近自然,回归田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Weakness(劣势) (1)营销手段单一。 近年来,小南村营销手段虽然有了微信平台,但是宣传力度小,关注度低,人们对于小南村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各类网络营销技术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兴起,靠单一的营销手段不足以在信息时代之中立足。 (2)网络营销开展粗放服务质量不高。 小南村乡村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开设的网站服务质量不高,网站功能不完善,难以做到对信息的及时回复,缺少对顾客的双向沟通。缺乏专业人才,网络营销做为新兴的营销方式,需要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管理等多方面技能需求。而目前小南村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往往缺乏这种必须的相关技能。 3.Opportunity(机会) (1)乡村旅游建设的新形势。 2015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挖掘农业蕴藏的多种功能,充分开发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景观、地域文化、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打造多种多样、独立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2)以生态、休闲为主的乡村游受到青睐。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常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中,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在社会发展中渐渐地丧失。都市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可以暂时摆脱城市压力和城市环境的空间,寻求一个能够欣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休闲领地。小南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使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利于小南村的长远发展。 4.Threat(竞争) (1)周边景区的迅速发展。 小南村位于旅顺,周边不仅有一批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而且还有一些新兴的旅游景点,凭借着来自各种传播方式的运用,发展的十分迅速。而对于小南村来说,营销渠道单一,导致知名度低。周边景区的迅速的发展无疑给小南村带来巨大威胁。 (2)产品代替性强。 乡村游是一种较高消费频率的旅游产品,同时它也是一种替代性强的旅游消费品。单纯的“农家乐”、休闲度假村、果园实时采摘等各种活动在许多乡村旅游地区都可以得到满足,乡村旅游项目本身就面临着比风景名胜区更为激烈的同质竞争,这也对小南村乡村游的鲜明特色、优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网络营销的策略 1.冲破传统形式的网络营销 现今的互联网高速发展,各类的旅游门户网站和各色旅游信息平台,手机APP软件风靡一时。小南村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的开展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突破单一的宣传形式,及时准确的在各类旅游信息平台上有效的宣传信息,使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有一个更健康,更全面的认识,同时简化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过程。 2.与著名门户网站进行链接 要想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网站,就必须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在主要的搜索引擎上注册,并尽量与一些知名的旅游门户网站,政府旅游网站的旅游频道进行链接,增加网站的点击访问率。 3.设立网络视频 通过视频,最大限度的将小南村直观动态的展现在顾客或者潜在顾客的眼前,增加小南村的吸引力。制作的栩栩如生的动画图像不仅增加了网页的整体吸引力,还会给浏览者形成强力的视觉效果,加深对小南村的印象。 4.开设网络支付平台 开设销售网店,以其作为网络销售平台。一是推行节假日旅行计划和安排,让游客用空闲时间浏览推行活动,提高购买力度。二是采用“多景区联动”的经营模式,让游客话费相同的成本,取得最为丰富的参观体验。三是采用薄利多销的团购销售模式,让游客以最低的购买成本,获得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5.建立网络 通过“58同城网”、“赶集网”等网络平台,招聘有能力并且能够提供客源的人。让其发挥“以点射面”的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爱旅”之人、“爱游”之客,让他们能更好的了解健康的旅游产品。从而来开拓未知的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6.线下配合线上活动 小南村的乡村旅游可以拟定相关的价格营销策略,线上在各类旅游信息平台上开展价格营销策略如:免费派发代金卷,开设消费抽奖活动,消费上限折扣活动等,都可以极大的吸引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线下举办宣讲会等各类活动。一是举办亲子游。小南村可以推出亲子一日游系列活动如手工胶画、地震体验平台和儿童成长乐园等,为到小南村进行乡村游玩的家庭中的孩子们提供了休闲乐园;二是田园社交。旅顺樱桃是全国著名商标,闻名海内外,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推广宣传,联合旅顺小南村发起“爱心樱桃认养计划”。游客只要花费八百多元,就可以认养一棵小南村樱桃树,不仅可以获得这棵树今年和明年连续两年的樱桃采摘权,同时还能获得太空植物园和蝴蝶园门票套票,最重要的是,抽取一部分认养资金成立“爱心樱桃基金”,每年邀请一批品学兼优的农民工子女去小南村摘樱桃、游大连。 作者:曹洪珍 张晓翰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旅游管理系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传统品牌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以信息功能强大、互动性强、随时随地、成本低、效益高等优势迅速成为各大企业提高销售量、创造最高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传统品牌企业也加入了发展网络营销的浪潮中。但是传统企业中的保守思想与网络营销中开放、创新思想的激烈冲突为网络营销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包括线上与线下的营销模式、合作程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传统企业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改变原有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充分的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成为其领导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浅析传统品牌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传统品牌企业是相对于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一些网络企业而言的,它们大多有非常成熟的线下团队以及非常庞大的销售额和数量不小的实体店,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和知名度的品牌企业们。传统品牌企业往往是以生产有形产品为主,如服装、鞋子、家电、建筑材料等,在传统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群体,它们大多是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服务,产品也多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基于此,传统品牌企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时代下,网络营销具有宣传范围广、宣传速度快和宣传成本低的巨大优势。网络营销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企业一旦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其宣传对象和消费对象就不再单单是某一个地区,而是面向广大的全球用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除此之外,网络中的社会化网络媒体也是网络营销的一大优势,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可以把企业、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可以促销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并借助这些平台获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更好地品牌信誉。同时网络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向的沟通,企业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安逸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高度和信誉度;消费者则可以随时随地的选择和购买自己需要和喜欢的商品,并及时与企业沟通定制具有个性化的商品。企业与消费者良好的互动使企业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及相关的意见,并对客户的意见和要求及时作出反馈,从而极大地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传统品牌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可以有效的打破其发展深度和广度所受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如此普及的当下,互联网市场已成为传统品牌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市场,若企业跟不上时展的趋势,仍然只注重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那么必将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产生冲突,消费群体和销售额将会快速缩水,给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机。因此传统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发展网络营销,使本企业在市场销售中更具有优势。首先,传统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资金上的优势。传统企业规模大、发展时间长,有一定程度的财富积累,相对于新兴的网络企业来说,资金实力雄厚,进行网络营销有强大的资金后盾,而网络企业的资金都是滚动的,因此它们要必须保证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健康、正常的运行,否则极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现金短缺的问题。其次,具有生产方面的优势。传统企业发展多年,不管是在生产线方面还是在产品管理模式方面,都相对成熟,因此企业可以把诸多的资源优化升级去更好地进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传统企业要利用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在牢牢地把握原有市场份额和消费群体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最后,在起步和诚信方面具有优势。传统企业经过多年的宣传积累,在消费者心中有着很好的品牌形象和很高的知名度,可以快速的打开网络市场,极大地降低网络推广成本。再一个,传统企业有成熟、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能很好的规范网络营销工作程序,使之快速适应新的销售角色。网购毕竟摸不着、碰不着,只有一张图片,因此很多消费者对电子商家的信任度很低,但是传统企业不同,它们本身在消费群体中已有很好的形象和信誉,而且在现实市场中有很多实体店以及相关的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戒备和警觉,可以促使消费者安心的去网购相关的产品。 2、当前传统品牌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1组织结构僵化 传统企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标准化、大规模批量生产,但是在网络营销中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是小数量的,这就导致传统企业不能及时的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反应、快速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需求。因此传统企业僵化的组织结构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的网络市场的开拓以及本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线上线下文化和模式冲突激烈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市场越来越具有诱惑力,很多传统品牌企业加快了开拓网络市场的步伐,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传统企业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传统与创新的激烈对决的结果。传统企业在进军网络市场时,由于原来的团队缺乏专业的人才和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在向外界招募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会从本单位抽调销售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网络营销业务,因此传统企业的电商运营团队不但有从未做过网络营销的线下企业高管,也有空降的网络营销经验丰富的业务高管。两条线上的人员为了运营模式和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必定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其中电商团队为了靠业绩说话,肯定会采取“饥饿营销”的营销思维,即在一段时间内加大投入,亏本销售,待到打开销路和知名度的时候再调整策略开始盈利,而这种营销思维在有投入就有回报的传统运营思维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电商团队很难得到传统企业高层的肯定和支持,其相关的工作计划也很难彻底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在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只是抱着试水的态度,并没有对电商业务做详细战略规划时,更是增加了开展网络营销的难度。两种模式在体制、文化和利益等方面的激烈冲突,导致电商项目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和波折,任何用于网络营销的产品的采购和供应工作都很难顺利进行,最终使得电商项目处于尴尬的鸡肋位置。一套资源,两种模式,使得传统与创新的冲突越加激烈。若倾向于传统,网络营销对传统价格的极大冲击,会遭到传统渠道的极大反对,网络营销很难做出成绩,若倾向于电商,将会面临着极大地持续业绩压力。其中,两种文化的冲突对运营团队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平衡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就要看传统企业领导的眼光和魄力了。 2.3线上线下融合度有待提高 在传统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割裂了线上和线下的业务体系。线上与线下在业务和客服方面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工与合作,而且有的员工认为线上与线下存在着所谓的竞争因素,在业务资料和客服信息方面对彼此都有所保留,使得企业的各种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有些传统企业仍然用传统的销售观念去看待网络营销,如给电商团队硬性规定本季度应达到的销售额,并没有考虑对电商业务是否给予了足够的人力、财力,为电商团队提供的商品是过时的还是流行的,是否对电商团队创新业务流程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便利等等,这些人力、财力和物力都会影响到电商营运的规模。 3、做好传统品牌企业网络营销的措施 首先,建立独立的网络营销团队并利用好社会化网络营销。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团队,使之独立于企业原有的营销部门,对营销模式和有关策略有绝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的激发网络营销团队人员的工作激情。网络营销团队只做开拓、运作企业网络渠道的工作,使之成为能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体系,也成为一个与市场直接对话、直接服务客户的独立部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注重利用移动网络,开设微信平台和企业微博,在其中与企业品牌或产品相关新闻的同时,注意网友对相关产品和客服的讨论,加强与网友之间的互动,使企业牢牢地把握和了解有关产品的表现与实际营销效果,同时细心留意网友们的建议,并将建设性的意见付诸实施,不断完善网络营销。然后,平衡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在实施网络营销策略之前,传统企业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即是重新为网络营销打造一个品牌,还是使线上线下一体化。网络营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价格实惠,因此传统品牌企业一定不能让网络营销产品和现实市场产品在价格和消费群体方面产生冲突,注意区分线上和线下产品在价格、样式、消费群体等方面的不同。这样,传统企业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销售渠道的优势增加企业销售总量,更好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最后,做好物流和客户关系信息化管理。完善的物流体系会为网上销售提供更好的宣传渠道和消费体验。传统企业可以利用本身已有的物流体系,也可以同时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争取提高送货效率,尽可能的让消费者不要等太久。同时建立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可以让消费者随时随地的了解购买物品的状态,是发货了还是没发货,到了哪里,是在路上还是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便利消费者根据购买物品的状态安排日常的活动。传统企业应最大程度的利用网络营销这个销售渠道,收集消费者的各种信息,建立客户关系信息体系并及时对信息体系中的数据进行更新、整理和分析。如该消费者在本企业网站中买了几次产品,分别买了什么,是否可以定义为是本企业的回头客,还有该消费者点击了哪些产品,逛了什么类型的网页,他在里面逛了多长时间,即使他最后没有下订单,也要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传统企业通过体系中的数据不但可以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潜在的消费热点,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变化,而且还可以看出网络营销客服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和缺陷对后续客服进行优化升级,通过良好的后续服务获得更好地口碑和信誉。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对传统品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传统品牌企业也意识到了网络营销的重要性,积极地探索和发展网络营销,总体来说小有成绩。网络营销中传统与创新的激烈冲突极大地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传统品牌企业要与时俱进,对电商团队中创新管理模式的行为给予大力支持,建立独立的网路营销团队,使团队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贯彻落实,让网络营销在传统品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作者:巩恩伟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网络营销策略论文:网络营销策略广告探究 1中小企业网络广告制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1网络广告要服务于企业的营销策略,市场针对性要强 目前,每个企业都需要能够面对市场,以市场为目标进行投资生产,开展专业化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是企业占据市场的必然选择。同样,网络广告的制作也必须要面对市场,能够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需要开展广告宣传工作,能言研究自己的消费者,或者是潜在的消费者的需要,要认识到一个人是否会成为某种产品的消费者是受很多方面的影响,诸如年龄、收入、生活方式、价值观、教育程度、地域等等,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策略的过程中,就要认真研究消费者情况,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营销策略才具有实际价值。同样,网络广告要能有效地服务于营销战略,能够根据网络营销策略有的放矢的制作广告,网络广告必须符合目标市场战略,其广告的风格、语言、画面设计、音乐背景等,都要能够符合一定群体的文化品味和审美需要,只有满足一定目标群体的网络广告设计,符合网路营销策略的网络广告设计,才是成功的广告设计,才能真正发挥其营销的价值。否则,如果网络广告的消费群体的针对性不强,不能按照一定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设计,只为了广告而广告,眉毛胡子一把抓,必定导致营销失败,失去其广告的意义。 1.2网络广告是网络营销策略的具体实施 网络广告是网络营销战略的具体实施,其广告制作必须要能够围绕网络营销策略开展工作,才能取得成功。具体而言,网络广告的设计理念要能够与网络营销的理念相一致,网络广告设计主题、创业、表现都需要围绕网络营销理念展开。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营销策略的制定需要遵循企业内在的精神,在营销策略中,能够把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服务等优势意义展示给消费者,而利用网络广告要能根据某一方面内容,或者是兼顾几方面的内容,对企业产品优势进行形象展示,这样,网络广告就能发挥其广告的价值。另外,网络广告的设计在视觉效果上要追求卓越,能够通过精彩的画面设计给消费者以视觉的冲击,这也是网络广告的优势所在。最后,网络广告在体现网络营销策略的基础上还需要追求个性化的广告设计,能够实现个性化和新颖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网络广告设计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 2网络广告对网络营销策略的影响 2.1网络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网络营销策略不能孤立地研究消费者消费需求本身,必须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的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众多因素,能够研究消费行为的潜在性和消费行为的延续性。另外,企业管理者进行网络营销策划,还需要能积极利用相关营销理论作指导,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论,能够应用新知识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能够不断掌握新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知识,探究相关学科新内容新知识,指导自己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市场营销策略的科学性。网络广告对消费者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网络广告需要研究消费者的个人需要,研究这种需要是怎样发生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需要在研究消费者需要动机基础上做出销售决策,为刺激消费者的动机进行大量的信息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导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消费。 2.2网络广告对网络营销功能的影响 传统的广告,一般都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进行的,网络广告是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是建立在网络普及的基础上的,随着网络营销手段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网络广告是广告创新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网络营销成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广告是消费者获得产品信息的重要渠道,能够有效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能够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于提升网络营销功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广告设计的视觉效果突出,很多平面元素的应用极大地吸引观众,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网络广告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目标性设计形式,其设计标题、内容、文字、设计极具创新意义,能够有效吸引人注意,网络广告目的性很强,设计上追求被人认同,能够有效提升营销功用。尤其是当今世界,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精神放松的重要形式,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网络广告,能够引导消费者进行积极的消费,能够对企业形象和产品优势做深入的宣传,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品牌效应,突出产品品牌的个性,吸引消费者,提升网络营销效率,网络广告对于提升网络营销的功用价值是显性的。 3网络营销策略对网络广告策划的影响 网络营销的中心目标是,能够在最佳时点地点,以最合适的价格,最灵活的方式,适销对路地引导消费者选择自己的产品,而网络广告是网络营销策略中推销产品的战略中的重要方式,网络广告策划要能够与网络营销策略相一致,网络营销策略的理念决定了网络广告策划的内容和策划方式,网络广告策划形式直接受到网络营销策略的影响。网络广告策略随着网络营销理念精神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网络广告策略要能够根据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展开,能够对企业产品文化中的亮点进行有效的宣传,营销策划,指导广告形式,这种形式下,网络广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用。 3.1网络广告的成本预算要做到科学预算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很多中小企业都很重视网络广告的营销策略,能够积极思考自己的网络广告投放方式。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花最少的钱,取得最大的回报,赢得最多的利润,就必须要选准网络广告投放方式,并能根据需求,科学制定网络广告评估体系,能够掌握全面的,准确的信息数据,对投入情况进行充分研究,选准最佳的网络广告预算策略,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投入最小化,而受益的最大化的广告目标。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产品特点,客户主要特点,竞争对象的相关情况,进行广告投放方式选择,进行科学成本预算,分析,才能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网络化时代,如果根据产品特点留住受众,进行网络广告的策略,是网络广告需要考虑的具体内容,网络广告要能够选最佳的投放方式,达到网络广告的广泛覆盖,能够选择网络组合产品形式,实现网络广告宣传的多样化,这样,网络广告的效果才能凸显出来。 3.2网络广告在媒体策略上要实现多元化 在现代市场竞争如此激励的形势下,网络广告投放的渠道要广,能够借助多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活动。作为广告人当然希望能够用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广告效益,中小企业制定网络营销策略必须要细分受众,找到自己产品的现实客户和潜在客户。找准客户对网络广告主而言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需要积极利用网络与网络广告整合的契机,调整自己的网络广告的投入策略,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根据市场需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多元化的营销策略,通过营销策略,指导网络广告策划活动,以实现多元化的网络广告投放,提升广告的效果。 3.3网络广告要重视隐形信息传播方式的选择 当前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人们在面对庞大的信息时,都显得有些麻木,一般的广告信息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影响是不大的,尤其是对于传统的硬性广告信息,消费者是越来越反感,因此,网络广告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就要有所创新,能够尽量传播一些隐性信息,通过软文信息,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及企业信息的关注度。尤其是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而言,采用传统广告信息传播手段,效果很不明显,但采用科普形式,进行软文传播,信息量较大,形式新颖,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这种广告形式的选择是成功的。因此,在网络广告信息策略选择上,要能够以一些隐性信息传播手段为主,尽量做一些隐性广告使人们在不自觉中,肯定产品的品牌,选定产品。 作者:卢习良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实践 [摘要] 基于对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多层次、多模块实验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最终实现实验项目多元化、层次化、开放化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工程素质;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成果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单位、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中心在多年的建设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发展定位,依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及相关专业的实践体系设置,对比实践教育体系的实践领域、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分层次制定实验教学目标。同时,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逐步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1.基本型必修实验。通过基本参数的测定,验证相关的理论公式及结论,满足实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普通混凝土用砂石”、“钢筋”、“水泥”、“受弯构件正截面静力性能实验”、“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等。 2.创新型选修实验。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自定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最后独立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该类型试验为在实验技术方面有特长又在实验研究方面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如“C30自密实镜面混凝土配制及酸雨环境下老化问题研究”、“体感技术和压力传感器在智能动力滑板上的应用研究”、“水雾淬火机械臂的研制”等。 3.综合设计型实验。该类型试验为实验教学大纲中列出的限选实验项目,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项目开展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如“土体固结”、“高性能混凝土设计”、“水平框架的内力分布实验”、“建筑结构模型动力特性实验”、“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综合试验”、“传热性能实验”等。 4.工程应用型实验。结合工程实际和应用研究的实验项目,关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深化专业知识的工程应用。如“高强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测试”、“植筋拉拔用大量程位移传感器的设计”、“桥隧工程预应力钢束摩阻损失测试装置研制及试验研究”、“多功能倾角测量仪”等。目的在于为那些愿意进一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拓展知识范围、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5.科研型实验。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与实验相关的内容,精心设计实验项目,使学生在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实验,在为科研项目提供实验数据的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开展的项目如“固化疏浚淤泥-磷石膏混合土膨胀机理研究”、“火灾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变形性能试验”、“火灾后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下强度变化与机理研究”、“应用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物体表面三维变形场的研究”等。 二、搭建四个模块的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计划实验平台 1.学科竞赛模块平台。让学生自由组队(鼓励跨学科组队),并在实验中心进行实验、实训,然后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竞赛,如结构设计大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等。该平台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模块平台。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的项目如“承载支架结构优化设计”、“力学分析及应用研究”、“餐饮废水强化处理装置的研制”、“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刚度试验”、“以高压氮气水混合物为冷却介质的一种新型淬火装置研制及其效果的试验研究”等。 3.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块平台。学校每年拨出专款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分析测试基金”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专业特点自由申报,中心遴选高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项目。开展的项目如“高温后改性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试验研究”、“共聚聚丙烯疲劳裂纹扩展研究”、“SMC冷拌沥青混凝土强度形成过程与车载破坏机理研究”、“以牛粪纤维制备泡沫灭火剂的实验研究”等。 4.教改项目实验模块平台。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中心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并选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或建设过程。项目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如“设计性、综合性力学实验的开发与实践”、“应用型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面向工程实践的校内土建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力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 三、建立着眼于实验能力培养的资源设备共享机制和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1.资源设备共享机制。近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德贷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科研平台建设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中心建设,实验仪器设备得到了较大充实。中心现有实验设备2500余台(套),价值约6000万元。拥有4m×4m地震模拟振动台、激光粒度仪、三维激光扫描仪、MTS材料试验系统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70余台套。同时,学校建立了大型设备共享机制,分析测试中心及其他学院的仪器设备均可共享,为学生的综合设计型实验、工程应用型实验和科研型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测试平台。学生在实验中不但可以学习不同的测试方法,还可了解先进的测试手段和测试技术。 2.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进行了专门阐述。中心结合省级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项目,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开发了“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将中心资源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中包含实验项目、设备功能与使用、实验教学(实验预约、报告提交与批阅、网上答疑等)、设备管理等模块。同时,为每个实验室均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对典型实验制作教学PPT、录像和部分实验虚拟仿真动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并放在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实验系统较全面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结语 我校通过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都得到较大的提高。近五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校教学成果9项;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4项;获得省级竞赛奖19项;完成国家及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8项、校开放性实验项目30项、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94项、力学创新实验项目51项,本科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费维水 王时越 李瑞勤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虚实教学体系改革 摘要: 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结合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平台,提出了“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及考评体系。 关键词: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虚拟仿真;虚实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迫切需要。工程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践教学重要的环节的工程训练,在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是,由于土木建筑工程的特点(体量大、空间组合复杂、建造过程繁琐、内部构造多样、生产周期较长、建成后难以移动、建造成本较高、现场危险源多等),目前土建类专业学生在进行实验实训以及综合创新技能培养时,很多实验及实践教学过程在真实条件下是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完成旧有体系的蜕变。 1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困难 在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生产实习及土工实验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施工中,往往“一个构架拼装要1周,一个基坑施工要1年”;对于实验,传统的校内实验经常会受到设备与技术的制约,同时,通过观察也发现,学校实验形式单一、内容有限、知识分散,对建筑业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完全不能适应。这就迫使人们结合现代技术做出创新,与实践相互补充,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具体包括:(1)土木类专业实验具有综合性强、设备体量大、实验环境恶劣、资源消耗大、成本较高的特点,特别是危险性高、体量大、结构复杂但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实验在实验室内无法让本科生直接深入参与。(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人数多,企业接待能力有限,面对规模如此大的实习队伍,对企业来说要安排集体生产实习难度是很大的。任何一家企业也没有这样的接待能力,即使以分班轮流的方式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周期叠加起来也会很长,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也会有影响。(3)由于建筑自身组成及建造过程的影响,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只能看到建造某阶段建筑表露在外面的建筑形式,大大拉低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2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决定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鼓励高校深入研究虚拟仿真技术,切实做到“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研究与实践对教学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使实践训练与相关技术的发展相适应。虚拟仿真技术对于实践教学的主要功能包括:(1)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应紧密结合土木类专业实验教学需求,使学生能够利用实验室对实验的相关参数利用虚拟仪器进行操作,搭建实验系统。如利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静载实验模拟系统,学生可以自行设置梁的截面尺寸、配筋、长度等几何参数以及混凝土、钢筋等材料参数,达成特定实验的特定实验场景配置,并在虚拟场景中通过学生亲自选择支座形式,布置分配梁、加载点等加载条件,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更加有效地增长学生的学科技能。(2)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工程设计的数字化和虚拟施工。通过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设工程施工虚拟仿真平台,对土木工程关键施工过程进行动画模拟,基本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关键过程的虚拟再现;通过对校内外实验场地条件以及各种工程测量实验仪器设备参数的模拟完成工程测量虚拟仿真平台的搭建,再现现实条件下人机交互操作场景,将工程测量课程中主要实验环节的工作流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3)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网络化,协同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验室通过构建网络访问平台,满足用户通过平台进行教学信息交流,使老师能够通过平台教学任务、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接受教学信息、提交成果,方便教学的进行。 3“虚实结合”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 面对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及大型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进行虚拟仿真实习及实验,目前国内许多相关尝试和探索已经在很多高校内逐步开展。广西科技大学结合区外高校建设虚拟仿真中心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广西区内第一个土木建筑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为推进“虚实结合”实践教学需要进行的相关举措如下: 3.1“土木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中心”建设研究开发LED微间距虚拟现实仿真沉浸式硬件环境以及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的建设,提升学校基础设施技术水平。 3.2支持“虚拟实验+实物实验”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增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6项 在原有实物实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进一步调整、结合实验室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增设16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于BIM技术的仿真建模及漫游虚拟仿真实验、基于BIM模型的碰撞检测虚拟仿真实验、基于BIM模型的施工进度虚拟仿真实验、基于BIM模型的施工现场三维场布虚拟仿真实验等),为学生的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题材。 3.3建设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所有网络教学资源局域网内7*24小时不间断访问 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语言与CG技术,确立虚拟仿真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据库及Web,把虚拟仿真中心打造成开放的虚拟仿真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平台与学校原有管理平台的对接,让管理员,老师,学生时刻可以访问平台,完成平台管理及教学任务,使得原有低速的教学任务,在网络的支持下,变得顺畅、高效。 3.4在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活动开展 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学院在实验室全面开放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兴趣,以学科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空闲之余,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5基于“BIM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 2013年以来,学院抓住“互联网+”机遇,在土木工程施工及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中添加当今建设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BIM技术,依托学院BIM研究所,创建“大学生BIM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当地企业全面开展合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参与到实体项目中去,现已完成的建筑项目有广西金融广场、广西凯业花园、百色干部学院以及柳州中医院东院等多个大型项目。通过这些实际项目,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4结论 总之,土木类专业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坚持“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理念,完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积极跟进时代步伐,结合社会需要,不断把优秀毕业生投向社会,让学院成为科技进步的风向标,引领时代的进步。 作者:陈华 王鹏凯 赵军 钟壮林 杨东辉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摘要: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当前一些施工企业施工技术不完善、施工技术落后,严重影响着工程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了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分析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若干问题,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新技术。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新技术 土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专业工程,随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快速发展,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及时解决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另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推广应用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新材料,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1土木工程现场施工特点 1.1工程复杂性 土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要求,造成了不同类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不同的土木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施工要求,再加上不同的地域环境,使得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1.2环境恶劣 大多数的工程建设是露天作业,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造成施工中断、改变施工技术,从而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在施工前,结合工地实际情况和当地气候状况,制定具有预见性和具备可行性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施工单位还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 1.3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低是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 土木工程施工的具有人员流动性大、施工人员素质低等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现场操作人员大多来自农村,而且年龄偏大,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二、土木工程作业的地点都不固定,作业内容不明确,导致施工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三、现场施工作业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工作,现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去选择这种高强度的工作。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施工技术落后及技术理论不符合实际施工环境 我国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成本相对较高,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使用落后的技术和工艺。施工技术的不全面和落后,直接影响着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忽视新技术对工程的影响,容易给整个工程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利用施工技术理论,导致施工技术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环境。在实际施工环境中施工技术不能系统得分析出施工所需的数据和内容,致使严重影响了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2.2施工技术管理机制不完善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施工企业的相关管理层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不到位,企业负责人、项目责任人、项目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情况不了解,管理和监管存在疏漏,使施工不能顺利进行。其次是施工单位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研究不够透彻,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无法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等。 2.3施工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操作规程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不同的分项工程采用的施工技术不同。许多施工作业人员在不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还有一些施工人员怀着一些错误的想法认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简单,不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作业,这些行为同样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工期和质量。 3推广应用建筑业新技术 施工企业应在结合工程特点的基础上,积极使用施工新技术,解决工程建设和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新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更为企业创建品牌打下了基础。以下简单介绍几项建筑业的新技术。 3.1推广应用混凝土技术 混凝土作为建筑的基础材料,提高混凝土技术能大大促进我国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新型混凝土新技术的实施,在推进生态和节约混凝土的同时,促进我国混凝土更好、更快、更科学的发展。 3.2使用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通过使用高强钢筋及预应力筋材料、推广连接与锚固技术、实行钢筋工厂化加工与配送,在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前提下,可显著减少钢筋用量、降低成本,在节能减排、节材降耗的同时,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3.3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的优势 新型模板的应用在加速模板周转、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混凝土构件外观及质量方面有重大的进步。新型钢管脚手架技术的应用,不仅在结构上更安全可靠,而且强化了使用功能。 3.4推广应用绿色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的目标是“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引导性,具有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时,应先因地制宜的选择适用的绿色施工技术,在示范工程中实现后,再结合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下面简单列举几项推广应用的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即保证了基坑周边安全又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基坑施工降水和回收利用技术,对雨水、现场生产废水的回收和再利用,有效的节约了施工用水;应用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保温、隔热、遮阳等,节约了建筑物在使用时的能源,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3.5推广使用先进的信息化应用技术 信息化技术包括:虚拟仿真施工技术和建设工程资源计划答理技术、项目多方协同答理信息化技术等。其中虚拟仿真施工技术是虚拟现实、结构仿真等高端信息化技术,可展现并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经营竞争能力、提高施工生产效率、提升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等重要作用。而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对推进建设工程总承包的实施、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建设工程资源计划管理技术,既改变了传统的建筑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又提高企业工程管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并对推进科技进步水平具有重大作用。所以通过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对建筑业的信息化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方面具有深远的导向作用。 4结束语 施工技术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特点,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优化和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土木工程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王君 单位:辽宁奥林体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渤海分公司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当前,土木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发展着,如何科学的提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现状以及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 土木工程;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1前言 土木工程管理工作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损耗。但是,在现阶段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漏洞,例如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招标工作中存在漏洞以及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会对施工过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提出科学的质量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2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的现状 基础设施建设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推动工程施工的发展,土木工程管理已经成为重点工作对象。土木工程管理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将新兴理念融入到土木工程管理的实践工作当中,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人事管理,从而推动整个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但是,我国土木工程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整个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管理决策执行能力低下,企业对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2.1管理工作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土木工程施工工作中,工程质量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为了更好的控制工程质量,建立相关的工程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者为了节约成本、最大的赚取利润往往购进价格便宜的原材料,以次充好,为工程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其次,为了减少用人资金损失,企业管理者最大程度的缩减工作人员,造成整个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然而建立健全的工程监督管理机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监督约束企业,最大程度的减少豆腐渣工程的发生,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的发生以及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土木工程招标工作存在漏洞 土木工程招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很容易造成贪污受贿的风气滋生以及可能为后续的工程项目带来质量问题。现阶段,招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部分地区仍存在地域保护的僵化思想,并没有真正的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造成招标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违背了工程招标工作的真正意图。其次,招标过程中,承包商之间进行恶性竞争,为了中标一再压低价格,势必会造成承包商在其他方面缩减成本弥补差价,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土木工程招标管理工作。 2.3工程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大多数的施工人员都是知识水平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学过土木工程相关的知识,所以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问题,施工人员不能很好的解决,从而耽搁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甚至影响施工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为其自身的安全埋下隐患。其次,施工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施工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却忽略了土木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要求。 3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必不可少。质量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严控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合同的严谨性等方面。 3.1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施工人员是整个工程项目的主体,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内容既要包括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又要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严控施工质量。施工人员作为工程质量的核心要素,培养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质量负责的责任感,对于避免质量事故,保障工程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2提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的质量 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最直接的因素,需要通过正规渠道并从合格的厂家购买,要确保所购买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性能等因素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数量上既要满足工程的进度、避免延误工程的事情发生,又要避免造成闲置和浪费。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是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强有力保障。 3.3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强图纸审核 落后的技术会耽误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适时的采取新技术、购买新设备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的施工水平对于整个施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完善的施工图纸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施工前要进行对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合格的设计图纸既要在设计上没有错误,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能够直观的表现其意图和内容。合格的施工图纸有助于施工人员顺利开展工作,保障工程质量。 3.4完善施工合同,提高施工质量 合同作为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凭证,施工方和委托方所签订的合同要满足以下内容:包括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明确双方各自承担责任的比例,必要的监督条款等等。另外,双方在签订前应就合同的内容仔细商讨,以保证合同条款的严谨性。合同涉及的内容越广泛,每条条款描述的越仔细,越有利于双方日后工作更好的协调配合,并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4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是一次性的、复杂性的,施工环境是露天的,因此存在很多难以控制的因素会影响施工质量。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多工种的交叉作业,如果不加以检测,很可能对工程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性,为此,施工企业必须学习先进的质量管控方法,提高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 5结束语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土木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学习科学的质量管控方法,对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以及满足市场对土木工程的质量要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克华 单位:江苏宏大建设集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学生个性化实践 摘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文章首先分析了个性化培养的意义,并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最后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实习平台,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个性化培养;双导师;实习实践;毕业设计 当代大学生思想灵动、个性鲜明、不愿遵从于呆板的模式,因此不愿拘泥于常规教学,因材施教是教育培养面临的新课题和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设置的老牌专业,专业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各高校在培养思路、方法和模式上做法不一。通过在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从事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笔者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有一定的感触,现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探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法[1]。 一、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特点,积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势。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其成为特点突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个性化发展就是指发展每个人的主体性,即个人特有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自由发展[2]。本科阶段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建立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机制,要在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下,用灵活多变、创新的教育模式,保护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 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教委在1996年组建的专业,由原来的建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与隧道工程、公路与公路工程、岩土工程等合并而成的一个大的专业。培养目前由原来的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一专多能,即在主攻某一方向的同时,兼顾其他方向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由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而不至于太吃力。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铁路、公路、机场等工程和房屋、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技术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实践环节的教学贯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始终,是学生领悟理论知识、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我国正处在工程建设的高潮中,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新环境下实践教学在培养新型人才中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4]。 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策略 (一)构建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实习平台 在本科课堂教育的基础上,与省内业界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平台,实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所建立的人才培养体制是要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海西建设为目标。一方面,在为学生配备思政辅导员、生活辅导员的基础上,每班配备1~2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作为专业辅导员,即校内专业导师。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为学生指导当前学习任务的重点与难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未来拟选择的择业方向给予意见和建议。专业导师一般担任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课后需留有足够的课程答疑时间,这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拓展和加强专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学生也可在此期间咨询专业相关的其他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保证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保证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学校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平台,使学生能够“走出去”,真正实现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已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工程质量检测、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招投标等多行业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企业校外导师。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问题的解答等多方面的帮助,学生可以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亲身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课程+专业素质培养+实践平台”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使其有更加明确的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个性化培养。近几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宽广,综合竞争力增强,社会声誉良好。 (二)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综合训练[5],更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体现其个性化的最重要的形式。做好毕业设计工作,不仅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学校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个人发展方向,以及个人的特长和想法,将理论运用在实践中,从而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在个性化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统筹安排,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前一学期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择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方向,利用寒假时间按各方向要求查找相关资料、熟悉相关文献、联系实习单位等,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设多个毕业设计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将毕业设计分为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报价及毕业论文六个方向。其中工程招投标方向以工程实例为题目,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其他五个方向同样以工程实例为题目,由校内教师和校外高职称教师共同指导。这样既达到了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目标,又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工作需求的时间。最后,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毕业设计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懈怠,这就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创新管理机制。在毕业设计前期明确进度安排,具体到周,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进度完成各阶段任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考勤制度,明确奖惩机制,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警告、扣分,情节严重者可取消毕业设计资格。毕业设计结束后,通过过程跟踪、成果评阅、组织答辩的方式,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完成的独立性、成果的质量、对理论的把握程度及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考核。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除实习实践、参与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外,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科技创新大赛、结构设计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也是一个良好的途径。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目前已组织各年级学生申报、参加多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和三等奖;获得福建省招投标大赛二等奖;在CAD软件大赛、竹签设计大赛,测量技能竞赛、工程造价软件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创新实践训练,保证了学生的素质拓展,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在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型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必须与专业结合,通过增强教师辅导、构建实践平台、完善毕业设计工作等方式,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个性化。 作者:巫生平 蒋国平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 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背景,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针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院校实际特点,基于基本能力、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核心层面,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当代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供研究依据. 关键词: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过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大学的入学率已接近40%.伴随着高校扩招,一大批新升本科院校也开始开展本科教育.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短,其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结构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行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企业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力度.在新的形势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1-4].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发〔2014〕1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5].这为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分析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构建,并提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6]. 1实践教学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7-8].平心而论,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客观原因,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在制定时没有真实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标准的需求,与社会需要脱节.另外,实践环节内容的设置比较分散,几乎每学期都有,但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衔接性.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体系,不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1.2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资源不足,实验仪器过时落伍,不能反映当下新技术、新工艺的情况.实验课程以围观教师演示为主,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且实验课程中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校外认识实习、施工实习也多以参观走访的方式,学生只能参与极少部分的工序,其余的大部分工序不得不采用放映施工视频的方式,缺少直观接触现场的机会. 1.3校内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高校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懂理论知识、缺实践经验,导致其在实践教学中照本宣科,不能逼真地讲授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内涵.另外,在目前的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未真正地建立起来,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没有一个顺畅的通道到高校传授实践知识. 1.4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为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办法.实践环节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往往依附于理论课程同时讲授,成绩评定过多地参照理论课程的成绩.学生的实习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成果通过抄袭的手段就能过关.此外,缺乏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分奖励机制,阻断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2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1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紧密联系社会,挖掘专业潜能,拓展实践平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路是:围绕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实践环节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实践环节教学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传授知识向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9]. 2.2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2.1优化课程结构 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是对各个实践环节的简单排列,而应整合多门理论课程的实践内容,突出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及实用性.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首先,要精简理论课程的课时,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实践训练要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和学分比重,使得实践环节所占学分达到总学分的40%以上.再次,要将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地补充到实践课程教学环节上,以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的动态优化. 2.2.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行业用人单位对土建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构建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模块为核心的实践能力结构[10].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过程的纵向体系[11].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建筑五大员及CAD绘图员等资格认定,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2.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硬件环境 基于“实践环节分层组织、实践场地整合重组、设备资源利用共享、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人力资源优化组合、管理机制利于教学”的原则[12].构建“电脑仿真平台”“实验室平台”“工程实训基地平台”“校外产学研基地平台”四个硬件平台.(1)电脑仿真平台.主要承担工程CAD、工程概预算、PKPM软件、BIM软件学习及计算机技能训练等10余项实验任务和数学建模大赛、建筑结构大赛等竞赛任务.仿真平台采用计算机仿真和实物计算两种方式达到实训目的.例如工程造价采用计算机软件和手算相对比,还可以模拟建筑施工各个环境等.(2)实验室平台.包括建筑材料、力学、模型、土工、交通土建、工程测量及道路与桥梁等实验室,分别承担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工程测量与测绘、混凝土结构设计等相关课程的拉伸压缩、纯弯曲梁正应力测试、水泥试验、土壤密度测试等实验任务.(3)工程实训基地平台.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训基地[13],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成包括基坑开挖、地基处理、模板制作与拼装、钢筋加工与绑扎、混凝土浇筑、门窗安装及工程测量等实训项目.实训基地平台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例如工程测量实训基地,让学生对工程测量的全过程进行训练.(4)校外产学研基地平台.建立教学与社会行业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让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的育人共同体.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中,教师可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在利用自己的深厚理论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了解企业的技术工艺、施工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2.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在教师队伍上,应用技术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行业企业选聘一批高职称、高学历,既懂理论又精于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二是鼓励实践教学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参与项目建设,服务生产一线,到生产现场熟悉实践技能,及时了解施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 2.2.5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信息监控、督导监控和管理监控三个子系统组成.实践教学信息监控主要通过建立实践教学秩序检查、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满意度,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调整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实践教学督导主要对实践教学环节和管理制度进行督促和引导,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不断优化完善,实践教学督导监控是促进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管理监控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中心,它主要任务是通过搜集、分析和整理实践动态,为实践教学提供决策依据;并保证实践教学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结束语 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对保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方案,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核心层面,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这对于提升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加速高校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新征 贾涵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研究 摘要: 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产学研的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提出了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须强化的内容及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政策保障的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强调,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与大学生招生就业问题捆绑在一起[1],其实,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个大课题,为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地方高校应全面推进九大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及时制订与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成效。创新创业评价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分析 1.1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不足点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已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求[2];2)创新创业方面的核心课程欠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评价问题没有解决。 1.2创新创业评价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 1)大学本科的专业目录里未设置创新创业,学科目录里也未设置;2)目前,在大学的教师评价机制中,科研学术评价占主导地位,虽有创新创业教师评价,但两者之间无量化转换标准且没有提高到相应高度而形成反差,阻碍师资力量。 2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2.1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不足点 1)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2)延续性[2]较差,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3)土木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 2.2创新创业评价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专业教育之间衔接不顺,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2)针对创新创业课的教师培训与管理力度不够;3)创新创业的环境仍需完善,创业经验匮乏、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3]。 3延边大学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3.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阶段性、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与成果,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指导原则 衡量教学与办学水平、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已被纳入我校本科生专业教育教学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并合作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教育数据公司,把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列入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重点内容,公示于众,接受公众监督。 3.3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依据创新创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特点,确定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3.3.1总目标层(最终目标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试点,通过创新创业意识与投入、创新创业培养方案、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钢结构、防灾减灾GIS)、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制度设计、创新创业实施与实现以及管理与成果,形成以“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区域绿色建材与结构、创新创业实践与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3.3.2总则层(分析观点层) 1)创新创业意识与投入,其观测点包括:教师与大学生共同具有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的投入。2)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其观测点包括: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技能体系。3)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其观测点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钢结构、防灾减灾GIS等。4)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制度设计,其观测点包括: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学制度的设计。5)创新创业实施与实现以及管理与成果,其观测点包括:创新创业实施能力、创新创业实现能力、创新创业管理能力、创新创业成果。 3.3.3指标层(评价准则层) 部分评价准则层,举例说明如下:1)通过专业师生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动机、欲望、意识以及肯吃苦、求知欲强、持之以恒的创新创业精神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意识;2)通过学校人力与物力及财力的投入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投入;3)通过本科生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新实践及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与结项、论文与专利以及创新创业大学生与教师、专利的激励措施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成果。 3.4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按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经梳理而最终设计出一级指标五项;二级指标十四项;评价观测点(三级分项指标)三十四项。选用AHP层次分析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由美国运筹学资深教授萨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3]。经层次权重汇总,首先剔除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权重值,其次对各层次的各类指标权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有效指标权重值的算术平均值,最终得到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所涵盖的三级指标下各项权重值,构建评价体系。 3.5实施创新创业评价的方案 评价等级分设为优、良、中、差,由评价组的专家集体识别判分、数理统计、综合评定。在此基础上,以式(1)进行最终评价。同时,编制评价等级A,B,C,D量化为分数的标准,再由该评价方程计算总得分,至于总分与优、良、中、差,对应关系由评价组专家讨论决定,建议采用模糊性综合评价方法。 4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4.1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应根据各自学校专业办学情况和定位的需要,可参照表1的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组成表进行横向比较,在同类地方高校中找准自身定位,找出不足,努力加强,因地制宜,遵循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制订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4.2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须强化内容 4.2.1加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与评价 推进创新教学法、强化师资建设,使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应用大数据技术,倡导创新创业课教师把国际前沿的学术发展与动态、最新科研成果、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与潜力以及热情。同时探索创新创业idea、非标准答案(创新创业概念发挥)等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4.2.2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的评价 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少且逐步加大权重的评价准则层指标之一是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建议在教师年度工作量考核中给予合理的科研学时费,突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动力极限,增强土木工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4.3加大与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政策保障的建议 1)创新创业课程的经费支持。a.对创新创业课程,学校给予每门课程提供建设经费,分二期拨款,主要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各项支出。学院对立项课程给予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学院提供配套经费。b.对创新创业课程,开课第一年建议学校给予1倍~2倍教学工作量;开课第二年起核算工作量时增加0.1~0.2系数。2)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的数量和质量,将作为重要评估指标纳入学院年终教学质量考核。3)实施弹性学制与选课制。a.建议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为3年~6年。b.正确导向大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选课且选择授课教师,并可试点实施保留学籍、适时调整学年课程而创新创业,也可探索休学创新创业方法等。4)实施学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制订既科学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学业能力评价体系,如:通过大学生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或工程训练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竞赛,公开、发明与专利,获取证书与相应学分,并给予学校学业能力评价证书。5)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与奖学金。积极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引领与创造氛围。6)建立评价机制、合作机制、长效机制。建立基于产学研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合作机制、长效机制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力争在若干年内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并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使更多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大学生从中受益。 5结语 本文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并构建了基于产学研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创业评价方案。同时,提出了制订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参考方法、加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与评价、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的评价、加大与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的建议等。希望对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进一步开展与规范设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及其完善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方光秀 单位:延边大学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职业教育土木工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探讨职业型教育同学术型教育区别,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纽带,将施工课程理论学习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型本科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职业型教育;施工课程;教学改革 1概述 职业教育型本科,是指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置于最突出位置,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回归职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企业单位紧密联系,能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其讲授的主要内容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工艺、方法及具体操作流程。随着科学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土木工程施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更新非常快。因此在职业教育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前提下,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师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2职业型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区别探讨 2.1学术型教育以培养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人才为目的,从学科出发划分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型教育以培养能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从技术岗位出发划分专业。 2.2学术型教育主要培养理论研究人才,致力于探索新规律,而职业型教育主要培养实践人才,致力于发明新工艺,解决现实问题。 2.3学术型教育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为出发点,而职业型教育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更看重知识的针对性。 2.4学术型教育的教师队伍强调学术研究能力,而职业型教育的师资队伍强调“双师型”,教师除了有较强教学能力外,还要求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实践指导能力。 2.5学术型人才培养较为封闭,常通过实验室途径完成研究任务,职业型人才培养为开放型,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施工项目为纽带。 2.6学术型教育采用“理论+实验”教学方法,通过验证前人理论成果,掌握学习方法,获得研究能力,职业型教育采用“知识+项目”教学方法,通过完成实际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能力。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3.1学生实际工程锻炼不足,知识应用能力差,课堂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 目前土木工程施工以课堂教学为主,尽管大纲的学时安排中,有少量工程参观学习、现场教学内容,但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参与、融入至现场管理中去,其动手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在现场教学中,学生只见到工程阶段性施工,理论与实践教学仍存在脱节。并且实际教学中,施工单位出于现场安全及施工效率等各方面的顾虑,不会同意大量学生进入施工现在学习,而学校鉴于安全性及可行性也经常只安排课堂教学。 3.2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少工程管理经验,施工前沿知识不足 土木工程施工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但鉴于土木工程施工课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达到职业型教育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还必须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但对于许多年轻教师而言,其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了教师岗位,没有实际工程施工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其教学中常常照本宣科,很难从实际工程案例出发,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讲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施工现场的技术更新,对学生考核方式单一 随着现代建筑科技突飞猛进,新技术不断出现,而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相对滞后,造成《土木工程施工》教材内容过时[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建设部每年都会推广一些科技项目和十大新技术,但是目前出版的教材很难在内容选取上做到同步升级。并且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基本以卷面考试为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查少,记忆性成分所占的比重过大,客观题比例大,主观分析论述题少,技能考核少,死记硬背多[2]。 4职业教育型本科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措施 4.1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施工项目为纽带,加强学生现场问题解决能力,丰富教师现场管理经验 目前江西科技学院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土木工程学院也与多家省内施工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可以同生产实习有效结合,灵活安排生产实习任务,施工课教师给实习小组同学布置任务,如收集实习过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及先进的管理措施,并做成多媒体课件,等实习结束提交任课教师。并且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同步安排教师到施工企业锻炼学习,丰富其现场管理经验。 4.2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施工授课,课内及课外有效结合,课堂内采用多媒体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对于较为简单内容采用课外学生收集资料,课堂答疑讨论。若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切实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技能,学以致用,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3]。 4.3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方式,既是学生学习的压力也是动力,为了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4],按照理论考试、实习答辩、校外导师考核三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习情况,待课程结束分析学生学习效果,针对理论教学及实习环节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 5结论 职业型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与社会、施工企业的联系,满足社会需求,以此为前提,本文探讨职业型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区别,基于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应课内、课外相结合,以施工项目为纽带,加强学生现场问题解决能力,丰富教师现场管理经验,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按照理论考试、实习答辩、校外导师考核三种方式,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陈非 王强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探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也在逐渐加快,随之而来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也在大量的增加,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而对土木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强对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有限的工程管理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措施方法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质量。本文阐述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分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及方法,为土木工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整个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项目工程中,明确了解土木工程的施工特点,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促进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 一、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就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各个工程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的管理,遵循资源最优化的原则,结合工程的特点,有效的管理土木工程施工的要素,以求减少成本,消耗最少的能源,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1]。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需要明确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对其工程施工由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首先土木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土木工程的使用功能较多,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要求不同,形成了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土木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次,土木工程施工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土木工程建设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区域内,没有相对稳定的施工场所。另外,土木工程施工还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土木工程的体积大,施工具有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因而就形成了土木工程施工周期性长的特点。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施工单位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对施工质量不够重视,对施工质量管理的理解不够,工作人员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较为淡薄。首先在施工设计时考虑不够全面,会直接导致施工质量的下降。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的制度规定进行操作,容易引起一些违法或不安全的施工情况发生。例如,在施工单位没有经过系统的认证检查就开始施工,没有充分的计划和详细的施工方案,不能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最后,对施工质量管理的工作的认识不够,具体的工作开展不力。没有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开展相应的施工管理工作,不能全面把握整个施工过程。 (二)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综合素质差 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工程施工人员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流程、工序以及细节上的东西缺乏了解,不能解决施工中出现的一些简单性技术问题。不能及时预见施工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施工的防范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差,文化程度低是现阶段从事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对具体的施工认识不足,对施工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较差。 (三)施工质量较差 对招标的管理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缺乏具体的规范。在招标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地方保护主义、价格的不合理以及不当的竞争等都容易造成施工单位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盲目施工,偷工减料的施工行为,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差。对钢筋的捆扎不合格,钢筋摆放的位置不准确,长度不够以及砖砌不合理等,都是其施工管理不当所导致的问题。除此之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例如监管人员的素质较低,具体的监管水平不高,缺少合理的监管机制。如果施工管理的工作没有较好的监督机构,整个工程的质量就会漂浮不定,随时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没有相应的人员进行监督,就会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及方法 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提出预防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探究性的分析,促使其更好的得到应用,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严格执行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是土木工程发展的关键内容。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利用完善的机构组织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及科学合理的安排,把对质量的管理过程分成有限的板块[2],制定科学的质量目标,安排好工程项目的建立工作,优化质量控制的网络信息,将工程建设工作落实并做好监管,做好各种施工信息的反馈工作等。 (二)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队伍建设 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对施工人员的选择和管理是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土木工程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严格选择施工队伍的人员,经过初试、复试、面试等环节层层选拔,对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有一个整体的要求。对施工人员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施工的流程,做到对自己的工作心中有数。 (三)创新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方法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第一,推行责任制为主的项目管理制度,按照合同的要求,决定施工管理的内容,简化生产关系,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施工的协调和顺利进行,企业内部利用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施工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项目的管理体系,明确项目的责任人,保证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第二,加大对施工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关心管理人员,培养新型人才,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开创施工管理的新局面。第三,应用新型的科学技术,从工程中标开始到工程竣工,建立网络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 结语 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对其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探究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能积极推动土木工程业的发展。 作者:张磊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信息集成管理研究 摘要: 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经营活动,参与者涉及众多专业和部门,工程建设项目的生命期包括了建筑物从勘测、设计、施工,到使用、管理、维护等阶段,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本文研究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信息断层和信息流失问题,实现面向建设项目生命期的信息交换、共享和集成化管理,基于BIM信息集成平台,验证建筑工程信息集成和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于提高建筑产业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信息集成;工程管理;BIM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朝着大型、多元、复杂的方向发展,该类项目的发展使得生产过程信息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各阶段、各责任主体在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信息通道不畅、信息滞后、信息管理混乱、责权难分成为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中日趋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适应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的要求,协调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多方、多目标的信息管理内容,必须有相适应的能覆盖项目的建设全寿命错过程的、并将各参与方的目标控制考虑在内,并使其各方协调一致对工程项目进行一体化管理的方法。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协同参与单位多元化、目标难度大。在实际管理中组织结构复杂,指令传达与信息反馈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参与人员的构成变得更为复杂,这给工程信息集成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信息处理效率低,在项目管理的传统模式中常以单线书面呈递、处理、下达、备案,这就造成了管理环节上的信息决策反馈不及时、归类整理不精确等问题;信息交流不充分,单线处理与多头协作使的在实际工程问题处理和信息管理脱节;信息处理成本高,分工却无法很好的协作,分类查询消耗人力、物力,反复核对和返工是难以避免的管理问题。进一步使得工程管理和信息集成难度加大,成本提高;阶段信息割裂目标难保证,该类建筑长周期、技术复杂使得各阶段存在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信息无法良好的从本阶段的各关节流入到下阶段的相关技术人员手中,使得信息管理和利用效率降低,导致目标控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最终使得目标失控。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必须面向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现阶段应用系统均为基于几何数据模型,通过IGES、DWG、DXF等图形图像信息交换标准进行数据交流与处理。该类信息传递和共享只是几何数据,建设项目的相关勘察、结构设计、材料信息以及施工等工程信息仍无法知直接交流。要建立切实高效的信息集成,关键在构建新的信息模型理论和建模方法。在几何模型基础上建立面向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的工程数据模型,并基于国际标准实现工程信息的交换、共享和管理。而BIM便是信息有效管理的关键技术。通过BIM在工程建设生命周期内的应用有效的建设工程进行信息管理和使用增值。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三维模型的而建立有效的辅助建筑工程领域的各方的信息集成、交流与协作工作,实现建设工程生命期管理的技术关键。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一方面指政策、过程和技术的集成,从而建立一种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的信息集成与技术管理方法。协同建筑设计和管理技术以及过程控制三方面的内容。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中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是对工程项目结构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该技术对分布式、异形结构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管理中多元、多阶段、多组织结构信息交互提供可交流的单一工程数据源,解决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一致性和全局共享性问题。 一、BIM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a.工程数字模型的完备性。三维数字模型对工程项目进行了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同时还完整的包括了工程项目信息的描述,如工程对象的具体名称、结构类型、材料信息、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工程施工顺序、进度目标、成本管理、质量控制以及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施工信息;材料耐久性、安全性及相关维护信息;各项目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b.模型信息的关联性。三维模型中结构构件的各信息内容是相互关联的,系统通过对模型信息的统计和分析,生成相应的图形和文档。并在模型中某个信息或者构件发生变化地点同时实时更新相应内容,保证了模型的完整和准确性,为管理提供基础平台。c.模型信息的一致性。在建设工程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同一构件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能够自动演化信息模型,并可在模型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且不需要重新创建,进一步减少了信息的交互的滞后和不一致性的问题。以上几点特性使得BIM在建设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内为建设工程项目带来更好的效率和效益。如进在目标控制的前提下提高交付速度,从而加快工程进度节省时间。通过的集成的模型数据信息,更好的提高了各组织间的协同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发生、节约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并未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涉及到业主、咨询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众参与方,工程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特点使得所产生的BIM模型数据结构复杂、格式各异,不同管理组织单位对数据的使用需求不相同。而对于需要共享的数据模型,在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各方组织谁来创建BIM信息、如何创建使得项目能够满足各方使用是实现BIM应用的途径问题。而如何确保BIM数据的存储和分布异构数据的共享,是建立BIM的技术问题。 二、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在BIM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项目信息的创建、共享、管理几方面。 实现的过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a.建设项目的BIM信息创建需要专业的软件系统才得以实现。现阶段基于BIM的工程软件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使用,例如RevitBuilding、ArchiCAD等。其他工程阶仍缺少足够的专业软件支撑信息集成。b.实现BIM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BIM信息的存储与传递。基于IFC建立的中央数据存储,允许由分布式的、异构的应用系统访问和修改,从而实现数据集成,是目前BIM信息存储的主要方式。集中信息模型存储方案还不成熟。c.共享和集成建设项目BIM信息的方式还较少。目前主流使用的CAD厂商开发了BIM系列软件,例如Autodesk公司的Revit系列软件包括RevitBuilding、RevitStructure、RevitMEP。这些系统虽然对项目文件进行了数据的集成和共享,但却不能够支持面向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分布式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与共享。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着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使用不同阶段的应用出发,建立相应的模型数据提出以BIM子模型为核心的面向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和应用的创建方法。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是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和需要分阶段的创建各阶段的BIM信息。针对各阶段的不同应用建立BIM子模型数据,随着项目的进展从规划到勘察设计、施工、运营使用不同阶段分别建立各自的模型数据。各子模型数据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建立者通过对上一阶段的模型数据的提取、扩展、集成最终形成本阶段的信息模型,也可以针对具体的某项应用完成数据模型并生成子模型数据。在工程的进展过程中根据项目建设发展最终形成面向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完整的信息模型。项目的模型的建设从规划阶段到设计阶段,从施工阶段到运营阶段,工程项目模型信息随着项目建设逐步完成,最终形成完整描述建筑生命期的工程信息集合。每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中模型系统根据自身的信息交换需求,定义该阶段和面向特定工程应用的信息交换子模型。应用系统通过提取上一阶段信息和集成子模型实现数据的集成与信息的共享。例如规划阶段主要产生各种文档数据,这些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设计阶段则根据规划阶段的信息进行设计并根据建筑、结构、给排水等专业产生大量的几何数据,且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建筑设计与给排水设计、建筑设计与暖通设计信息之间存在着数据协同访问的需求。这些需求通过不同的子信息模型与整体BIM模型进行交互与共享。施工阶段则可以根据需求提取规划和设计阶段的部分信息,供施工阶段的应用软件使用,例如4D施工管理、成本概算分析等。这些应用软件会产生新的信息并集成到整体BIM模型中。到运营维护阶段,BIM模型集成了之前个阶段的的工程信息,供运营维护应用系统调用。由于BIM的应用使得各阶段的工程信息得以集成和保存,从而解决信息流失和信息断层等问题。实现建设项目生命期各阶段的信息共享和充分利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化设计、合理制定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程,合理安排施工资源以及科学进行场地布置,对于提高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建筑行业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冯波 单位:西京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无论是在建设数量还是建筑技术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容易出现的部位进行概述,并且对裂缝出现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以便抑制工程中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的发生,有效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 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成因;防治措施 0引言 当前混凝土是我国建筑行业中较为常用的施工材料,其裂缝问题也是混凝土施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土木工程的楼板建设一般都会使用混凝土,经常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裂缝,为后续施工埋下了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影响建筑施工整体质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混凝土裂缝问题,保证混凝土建筑质量,从而提升整个施工企业的社会形象,促进建筑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的研究,对于整个工程以及建筑企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混凝土楼板裂缝部位分析 目前,经过对土木工程施工情况的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比较容易出现在以下部位:与楼板板面呈45°的混凝土板面四个角周围;板底跨中并且与受力钢筋垂直的位置;混凝土板面对角线周围;楼板底容易出现不规则裂缝;混凝土板面容易出现规则状的龟裂裂缝;内隔墙周围的板底裂缝;靠近围墙的板面位置等都比较容易出现裂缝。 2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出现的原因分析 2.1楼板设计存在问题 土木建筑施工都是依据设计图纸进行的,如果图纸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平衡分布受力结构,楼板在建成后,会受到剪力作用,使楼板受力失衡,只能依靠楼板自身的结构,平衡自身的受力,从而产生裂缝;并且混凝土楼板在施工设计时,存在楼板厚度与高度比例不适宜的问题,使较大的力作用在楼板板面上,从而形成破坏剪力,造成楼板裂缝;同时,楼板建筑设计承重材料的选取存在问题,没有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整体质量,而是直接借鉴类似的设计经验搭配强度。正是没有对建筑承重材料的科学选取,使建筑地层的钢筋受到较大的力,周边的硅结构也受到挤压,从而产生裂缝。 2.2混凝土施工材料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还需要自行调配水泥和粉煤灰的比例,调配比例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楼板的承载能力。一些施工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在配置混凝土时,降低了水泥材料所占的比例,配置而成的混凝土不符合国家标准,降低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无法可靠地支撑建筑结构。同时,一些施工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的过程中枉顾企业以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以次充好,购买的水泥强度无法达到建筑设计要求。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强度不够的水泥,会造成楼板伸缩,出现裂缝问题。还要注意购买的钢材截面积要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减低楼板的整体强度。 2.3混凝土楼板施工技术存在问题 施工工人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主体,其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也是有重要影响的。当前,一些混凝土施工工人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施工方法、施工技术缺乏深刻的理解,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降低混凝土结构质量。例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使混凝土保持均匀,从而实现楼板质量要求。但是对混凝土的振捣不是次数越多越好,如果振捣过度会使混凝土中的骨料分离,导致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产生。 2.4混凝土楼板养护存在问题 根据施工规范要求,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对混凝土结构开展28天以上的养护工作,具体的养护方法以及养护时间应该根据混凝土施工材料以及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决定。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混凝土结构养护不到位的问题,使混凝土结构在固化的过程中出现干裂、受冻等问题,降低了混凝土楼板的建设质量。 3混凝土楼板裂缝治理措施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楼板的裂缝问题十分常见,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混凝土楼板中存在的裂缝问题,并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提高整个楼板的质量。下面将对楼板裂缝具体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楼板细微裂缝处理。在正式处理楼板上的细微裂缝时,必须先清洗裂缝,清掉裂缝表面的杂物等,然后再对细微裂缝进行封闭处理,并且还要进行一定的养护。对楼板细微裂缝的处理主要是为了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从而威胁到整个建筑结构。二是对楼板大面积裂缝的处理。在修补这种裂缝时,必须采用挖槽填补方法,即沿着裂缝的方向,在混凝土楼板上开挖施工处理槽,并且清洗施工处理槽,之后再用新的水泥砂浆填补施工槽。填充完毕后,也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养护,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三是对于危害较大的裂缝处理措施。如果存在危害整个楼板结构的裂缝,首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楼板进行加固。可以在裂缝的位置敷设钢筋网,并且在钢筋网表面上浇筑混凝土,彻底固定楼板,提高楼板的安全性。 4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措施 从混凝土材料的特性出发,其本质上应该属于不均匀的脆性材料,抗拉能力较差,如果出现裂纹往往不只一种,而是多种裂纹并存。并且对于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而言,其裂缝产生的原因较为多样化,因此要想有效消除楼板的裂缝问题,必须采用综合性预防处理措施。 4.1完善施工前期工作,优化施工设计 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设计图纸都是工程建设开展的基础,也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开始之前,必须做好包含地质勘查在内的施工准备工作,充分勘察地基、地质情况,作为施工材料选取的主要依据。同时,设计单位也应该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方面,再次确认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方案的可靠性,为保障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4.2加强施工材料监管,保证材料质量 材料问题是影响混凝土质量诸多问题中“最可控”、“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与施工材料相关的各个部门需要强化联系,共同努力,从材料采购开始,严控材料关。材料选购者应强化施工材料监管,在选购混凝土时,不单纯从利益角度出发,而是以混凝土的质量为本,选择工程实际所需规格的、符合国家标准、设计标准的混凝土,以高质量的材料杜绝问题工程的产生。 4.3强化项目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技术工艺 为了有效地降低混凝土楼板裂缝发生的概率,施工企业在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足够重视如下几方面:一是严格遵循国家规定与施工操作规范,尤其不能对设计图纸擅加改动,如遇到必须改动的地方,施工方必须积极联系设计方与相关的单位共同商议,制定出最佳的修改方案,再落实建筑修改工作;二是利用混凝土进行楼板浇筑时,需使水充分滋润模板,并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对后浇带进行施工;三是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时候,不仅要保证混凝土搅拌均匀,还要保证搅拌适可而止,切不可振捣过分,影响混凝土的性质;四是混凝土楼板现浇结束后,不仅需抹平其表面,还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用保温膜或是塑料薄膜覆盖于混凝土表面。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建筑工程而言,混凝土楼板是其必然选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整体性能。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裂缝问题一直影响着混凝土楼板的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的防治工作,不断完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楼板的稳定性、安全性,保证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的安全性。 作者:王海平 单位: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状与创新 摘要: 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在对土木工程方面的施工也提出了新要求,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文章主要就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加以阐述,然后对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和创新技术应用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理论研究,有助于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提高。 关键词: 土木工程技术;现状;创新 引言 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就要能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整体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施工中还存在着问题,加强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对施工的问题解决就比较有利。 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1.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分析 土木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已经形成了诸多鲜明特征,土木工程的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多是采取露天施工的方式,所以在环境方面就比较恶劣,并且在整个过程的施工中,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比较深。会由于受到恶劣的环境影响,而在整体的施工方案上进行变更。再有就是施工的流动性特征表现的比较突出,在施工的地点上是不固定的,在施工的专业技能方面也较为缺乏,一些施工人员多是来自农村,所以在具体的施工专业化程度上还相对比较缺乏[1]。除此之外,在土木工程施工的复杂性特征上表现的也比较突出,由于土木工程具体施工中的工种比较多,每个工种的施工有着很大差别,这就造成了施工的复杂性比较突出。 1.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就比较关键,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主题是相适应的。建筑行业要想得到创新发展,就要能充分注重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只有在施工技术层面得以有效创新,才能在具体施工质量上有效保证,才能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2]。创新土工工程施工技术,也能对建筑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以有效提高。当前的经济发展社会背景下,建筑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充分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在竞争力上得以提高,才能有助于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 2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和创新技术应用 2.1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的情况来看,具体施工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施工的技术标准方面没有规范化。有的土木工程在技术标准上没有严格遵循,缺少技术标准等,这就必然会在施工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施工技术以及工艺比较的滞后,但一些施工企业为能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所使用的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比较的滞后以及不合格,从而出现了施工质量问题。再者,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施工技术理论层面没有和具体的施工条件相符合。这就使得具体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很难良好呈现。土木工程的施工内容相对比较多,在对施工材料的性能以及控制层面的要求就比较高,这对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质量就有着很大影响[3]。加上施工中的管理机制层面没有完善呈现,在具体施工监管工作上没有做到位,监理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在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现场的情况没有详细了解等,这就必然会带来施工问题。除此之外,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操作规范方面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由于土木工程的施工相对比较复杂化,在施工的程序上比较多,这就对整体的施工质量保障有着困难。由于在施工的技术操作规范方面没有得到加强,这就必然会影响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对于这些层面的施工问题,就要能从多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对问题要能针对性的解决。 2.2土木工程施工创新技术应用 第一,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理念的创新。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就要能从多方面考虑。要注重在施工技术的应用理念方面进行创新。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要能充分重视自身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在技术层面的创新能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对长期的经济效益获得就打下了基础。土木工程的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吸取经验,促进技术理念的创新应用。要在施工技术的机制创新层面进行加强,对施工技术体系的完整性能够得以有效保证,只有如此,才能为土木工程的施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土木工程新型预应力技术应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对新型预应力的技术应用方面就要加强重视。新型预应力的技术应用,是把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的截面外,这一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和以往的构件布置相比,在技术水平上有着很大进步,对体外预应力的特种结构以及混凝土道桥施工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而粘结体外预应力作为体外预应力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技术,在管道结构外不会有太大的摩擦产生,并且能够在后期维护层面相对比较简单化。体外预应力的技术应用相对比较简单化,并且在经济效益上也比较高。第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过程中,对深基坑支挡技术的应用也比较重要。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就在具体施工要求上有着提高。通过深基坑支挡技术创新应用,将桩锚支挡体系加以科学应用,对深掘深度相对比较深的土木工程施工,相关施工人员就要能够对施工的地质条件加以明确化[4]。在发现施工的地质条件达不到施工要求,土质比较松软,以及在坑壁的密度不高的情况下,就要能够对灌注桩体系以及对预应力锚杆的技术加以应用,从而能够对施工质量得以有效提高。在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文土层的施工,就要充分注重将套管水冲法成锚的施工技术加以科学化的应用。第四,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自动化以及生态化的发展要加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在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就要能注重施工技术的自动化以及生态化的呈现,自动化施工技术已经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应用,将自动化施工设备加以应用,就能有助于对密集型的人工操作加以替代,从而在整体的施工效率水平上能有效提高,对人工成本的开支可有效节约。在生态化的发展技术应用层面,就可将生态化的施工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加以应用,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作用也比较突出。土木工程施工中新型材料的应用中,对新型土木墙体无污染以及无甲醛等材料加以应用,就能对施工的整体造价得以降低。在水平孔混凝土墙体以及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材料的应用方面,有着抗压以及耐腐蚀的特和那个,对整体的施工质量就能有效提高。第五,注重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创新。土木工程技术施工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要能紧密的和具体施工情况相结合,在技术的管理层面加以创新应用,对管理的制度能加以完善化,只有制度上完善实施,才能真正有助于保障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的整体效果上才能良好呈现。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全面改革背景下,要充分注重土木工程技术的创新应用,只有从技术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土木工程技术优化创新的目标也将会实现,这就能从基础上为提高施工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钢桥课程设计实践 【摘要】 随着钢桥应用的推广,钢桥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钢桥课程设计是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目前钢桥课程设计参考较少,为了配合新版教材和规范的教学和应用,对钢桥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实践。实践过程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结合钢桥课程的特点,既考虑课程的共性,也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方案的设置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充分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方案设置;改进措施 0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大跨度桥梁大多以钢桥为主,中小跨进桥梁的钢桥应用也在逐步推广。随着钢桥应用推广和实际工程增多,钢桥的知识教育受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钢桥》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从事桥梁设计施工必须掌握的课程,是一门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与认识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工程类专业课。《钢桥》课程近几年在各大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历了无专门课程到设置为选修课的过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将《钢桥》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并设置了《钢桥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和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2]。由于《钢桥》课程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钢桥》课程设计参考资料较少。河海大学《钢桥》课程已经开设多年(包括选修课阶段)。在选修课阶段,由于课时较少,学习要求较低,应用目前已有的相关教材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但自2012版教学大纲将其调整为必修课后,目前教材的适应性存在一些问题。而新钢桥规范的颁布,也必须对原有钢桥教材内容进行变更。为了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河海大学桥梁工程研究所编写了《钢桥》教材[3]。为了配合新教材的教学,设置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由于《钢桥》课程设计教学经验缺乏,在参考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并基于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些反思,提出了改进思路。 1钢桥课程设计方案设置 1.1设计思路 在开展《钢桥》课程设计之前,对《钢桥》课程设计资料进行调研,发现《钢桥》课程设计主要以钢桁架铁路桥为主,个别采用钢箱梁的课程设计也是采用计算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尚未学习有限元软件的本科生来说较为困难。基于以上情况,尝试采用土木工程类基本软件可计算的连续梁钢箱梁桥的《钢桥》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采用三跨连续钢箱梁桥,重点设计为桥面系部分。由于课时限制,不关注基础与桥墩的计算,内容由其他课程设计进行。钢箱梁设定为单箱钢箱梁,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设计资料与截面拟定、主梁的内力计算、结构刚度验算、结构应力计算、桥面系计算、次要构件计算以及设计图和材料表绘制。计算内容与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和钢结构课程设计存在交叉,并紧密衔接钢桥知识点。主要内容为桥面系的计算,重点突出钢桥相关计算,包括加劲肋的验算、横隔板的验算、刚度与应力验算。与最新出台的《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相结合,强化设计过程中的规范应用。 1.2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时长为8天,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查阅相关资料、基本资料设计、界面拟定到应力、刚度等验算内容,时间较为紧迫。对此,我们对《钢桥》课程设计方案进行了如下安排。因本次课程设计对象为本科生,学生所掌握的求解方法与应用软件较少。遇到的较大的问题有超静定结构的求解、加劲肋的验算与桥面系的内力计算三个方面。 1.3问题解决方案 1.3.1超静定结构求解 因采用三跨连续梁,故需要进行超静定计算。虽然学生在《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中有进行内力计算,但是大多数《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均采用简支梁桥,内力计算时为静定结构,学生手算即可。但是对于连续梁桥超静定结构,虽可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进行计算,但是计算内容过多且难度很大。因此,在此次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一种可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力学软件进行计算。学生只需将尺寸、荷载等数据输入进软件中,并且确认最不利荷载布置方法即可进行超静定计算。既完成了对连续梁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又让学生巩固了结构力学中影响线的概念。 1.3.2加劲肋验算 加劲肋是钢箱梁桥的一大特征,所以《钢桥》课程设计中必然涉及到加劲肋的验算。《公路钢桥设计规范》5.1.6中对加劲肋的验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对于对钢结构桥梁构造了解较少的本科生来说,对加劲肋进行验算时,大部分学生在设计中都难以做到综合考虑和“瞻前顾后",经常出现设计参数前后矛盾的现象[4],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调整尺寸构造上。所以,在进行加劲肋的计算前,笔者将几座类似桥型的构造参数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加劲肋的构造参数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并提供参考。 1.3.3桥面系的内力计算 本次课程设计最大的难点在于桥面系的内力计算。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刚度在互相垂直的二个方向上有所不同[3],造成构造上的各向异性因为“加劲肋"钢箱梁这一特殊构造的存在,使得桥面系的计算变得极其复杂。对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求解通常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求解,采用了很多新的数值法,对于尚未学习有限元软件分析的本科生验算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桥面系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P.E(Pelikan-Esslinger)法与格子梁体系法。对于本科生来说,P.E法求解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较难理解且利用较多的高等数学的知识,当荷载分布较复杂时难度过大。格子梁法通常采用有效分布宽度的方法计算[5],仍需配合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笔者基于以上情况,提出了一种针对闭口加劲肋的简化箱梁方法,计算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简化为连续梁的荷载的计算。取两个横隔板间的加劲肋进行考虑,将桥面板进行简化,将闭口加劲肋与桥面板焊接部位简化成为一个刚性支座,在横隔板处简化为固定支座。当纵向加劲肋布置的间距较小时,简化后的连续梁刚性支座过多,作用在其上的弯矩和剪力都很小,所以当纵向加劲肋的间距较小时可不进行纵向加劲肋的验算,只需要考虑横向加劲肋的验算。第二步:将闭口加劲肋简化为箱梁。闭口加劲肋的形状与斜腹板箱梁的形状基本一致,故可以将闭口加劲肋看作是一个小的斜腹板钢箱梁,但是箱梁存在剪力滞效应,所以闭口加劲肋的翼缘需要根据《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进行计算得到翼缘有效宽度。第三步:荷载组合与修正计算。根据前两步骤的计算可以得到荷载与闭口加劲肋的界面特性。但是针对闭口加劲肋的简化箱梁方法存在一定误差,且需要考虑到汽车荷载的冲击作用,故需要将荷载进行组合和修正。通过该方法,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即可求解桥面系,加深了对剪力滞效应的理解,并熟悉了新版的《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 1.4效果评价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抄袭现象,在课程设计中可采用分组设计和一人一题的方法[6]。本次课程设计分为综合设计计算书与答辩两个方面对学生课程设计效果进行考察。其中计算设计书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方案,大到桥梁整体布局,小到加劲肋的设计、变截面的尺寸变化。要求学生能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与材料表的计算。但是,仅仅依靠设计书对学生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比较片面,学生可能存在懂得算法却不懂得原理的现象,因此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就要综合考虑各个影响课程设计效果的环节,比如可以借鉴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增设学生的课堂答辩[6],并要求学生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与建议。 2实践问题总结 2.1实施效果 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对此次课程设计进行了评价。对于现在少有的钢箱梁连续梁桥课程设计,网上资料少、计算难度大都是这次课程设计的问题。为了解决超静定问题与钢箱梁的截面特性问题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资料,试用了许多软件最终确定计算方法,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答辩中,加入了许多钢箱梁特性的问题,体现了本次课设的特色,例如剪力滞效应、桥面系简化算法的思路等。通过答辩发现学生们对剪力滞效应的概念十分清晰,达到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本次课程设计囊括了桥梁工程、钢结构、结构力学的知识。整个课程设计以桥梁工程知识为主线,主梁内力计算需要结构力学知识、加劲肋与顶板的焊缝验算也需要掌握钢结构的内容,本次课程设计达到了将知识进行整合利用的效果。课程结束后,学生评价良好,依托《钢桥》及其课程设计教学,笔者获得土木与交通学院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任课教师"第三名。 2.2存在的问题 (1)本次课程设计虽然每位同学的工况及参数都有所不同,但是计算过程方法相同,计算内容相似,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对于不同工况的部分学生为了计算方便采用相同的截面形式,存在雷同现象。绘制图纸时发现学生将已有做好的图纸进行修改,并没有从始至终地绘制一幅完整的设计图纸,没有达到让学生亲力亲为地设计一座桥梁的效果。(2)本次课程设计为了适应本科生所学知识采用了较多的简化算法,计算结果误差可能较大。大多采用简单易行、功能单一的软件计算,缺乏使用新技术新软件的的意识。(3)课程设计的探索过程主要由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待其确定计算方法后其余学生再开始计算,缺少了让每一同学探索、创新的过程。应加强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全面锻炼的训练[7]。 2.3改进方案 (1)在设计中安排多种工况。例如要求钢箱梁分为直腹板与斜腹板,对设计车道有所区分等。让每个学生既要独立思考,又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合作。(2)将迈达斯等计算软件课程提至钢桥课程设计之前,让学生既能够准确计算又能够熟悉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3)改进反馈答辩机制,答辩时要考察学生理解整个课程设计的设计思路,将学生共同的学习成果全部吸收,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4)定期检查学生对资料文献的阅读情况,结合设计题目进行分析,选择与题目相适应的内容运用到设计中,培养学生“查-阅-析-用"的自主学习模式[4]。 3结语 本次《钢桥》课程设计不同于现有《钢桥》课程设计模板,提出了更适合于学习公路桥梁和知识储备量较少的本科生。让学生从提出方案到设计计算,全面体验设计一座桥梁的过程,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提出计算方法并进行验算,真正做到回归工程本质,平衡工程教育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内容,构建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优化了课程结构,以应对知识经济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挑战。 作者:傅中秋 吉伯海 姚悦 单位:河海大学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改革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措施。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采取了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立特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元化等举措,从而实现高素质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土木工程;实践教学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永州,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在培养规格上,普通本科培养的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应用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是从2009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总人数已经达到692人,近四年平均每年招收173名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虽然招生较晚,但发展较快,现在土木工程专业已是我校单个专业招收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近几年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引进了很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院教师人数自2008年由刚成立时的8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45人。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大赛等,并多次获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学时不足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看,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5%比例。很多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仅有理论学时没有实践学时,如:《土木工程地质》、《理论力学》、《混凝土结构》等课程;或者安排部分实践学时,但讲授理论教学的教师不愿意带学生去工地实践,感觉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困难,实践教学中还要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任务前前后后的工作量大且课时少,最后大都按照理论课去上了,仍然还是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仅仅是到企业走马观花参观认知,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2缺少必要的校内实习实训场地 由于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处城市发展水平较差,学校资金有限,一些必要的实习实训场地较少。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仅有基本满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教学的实验室,还缺少结构实验室、结构设计与施工仿真实验室和校内土木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测量实习就没有合适的场地进行开展,而这些实习是不能在实验室完成的。 1.3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较少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虽然与永州市宏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鸿腾建设工程公司、永州市银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省阳明投资置业集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建设公司等七家企业签署了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由于每个实习基地接纳的人数不超过10人,每届的土木工程专业约有170人,难以满足需要。 1.4土木工程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虽然有教师45人,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结构失衡,目前没有力学专业的教师,而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偏少,目前仅有两位高级工程师,大部分年轻教师基本上刚从高校毕业,就担任高校教师,这些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因为没有到建筑企业实际挂职锻炼,导致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因此难免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时,存在指导不到位,实践操作不理想。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2.1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教学学时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划重新制定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教学学时。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包含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岩土工程三个方向。 2.2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和行业的需要,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 2.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工程实训平台 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解决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经费紧张等问题。进一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目前,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正与永州市电力设计院、永州市建筑设计院、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广联达公司等洽谈建设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双方都有意向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2.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相关计划,合理安排教师到建筑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丰富教师工程建设经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5建立特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元化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划制定相关制度鼓励以工程实训、大学生研究课题、大学生专业竞赛、湖南科技学院创新节等创新形式进行专业课学习,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传授方式。改变以试卷加平时成绩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建立多元化成绩评定方法:如试卷+平时成绩+大作业+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3结论 要实现上的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学校财政预算上向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上倾斜,建设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大楼、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工程设计与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特色是高等学校立校、兴校关键,学校要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要有特色,需要学校、二级学院和系部共同深入研究讨论,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学校各专业发展必须凝练和培育自己的特色,主动融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特色发展。 作者:靳鹏伟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分析 摘要: 从混凝土标号、施工时间、施工监管、后期维护四方面,分析了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点及配比设计方法,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及耐久性。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施工要点,配比设计,养护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大力发展,随着我国近年来的房地产行业的崛起,施工中对钢筋、混凝土、特种玻璃、木材等大量工程建筑用材料需求逐年增加,而建筑方面,对于混凝土的结构与施工要求都非常高,针对用途如此广泛的混凝土,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以及完备的施工设施,才能够发挥现代土木建筑中混凝土材料的优势,以防止由于质量及施工技术问题导致的工程返工、质量整体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发生。 1现今混凝土结构质量及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国由于房地产方面的混凝土用料大幅度增加,间接地带动了混凝土市场的大热,使混凝土需求量大大提高,也造成了施工人员技术方面的问题与混凝土的各个厂家指标不统一等硬性问题的产生[1]。建筑在最后落成时的优劣大部分取决于房屋建造初期,若混凝土的质量指标不过关,会导致严重的建筑总体质量问题,因此施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混凝土使用标号不达标。施工后的混凝土强度取决于建造初期时工程人员所采用的标号。对于不同类型的施工要求会有各种不同的混凝土标号,混凝土的使用在建筑中有强度等级之分,是根据单位立方体的抗压程度来界定的,单位为C,其不同的强度也对应了不同的应用场合,如果使用了低于所需要的标号混凝土,会使建筑发生无法预计的质量后果。2)施工混凝土时间不准确。我国地大物博,在南北方进行土木施工的工期时间多多少少都有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一些地区的气候条件等不适合在同一时期内继续进行混凝土浇筑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但有些地区施工人员为了经济效益,会选择气候状况不适宜时进行施工,由于天气寒冷且重新配比成本问题等,施工方往往不进行寒冷时期的混凝土重新配比,而是直接利用常温配比法进行施工,不但施工困难加剧,养护工作也会由于外部条件而无法进行[2]。3)施工过程中监管不严格。由于我国对建筑外包以及监管内容不严谨,施工方与材料商之间存在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使得施工方给出的价格及竞标成本弹性大,极易造成因利益关系引起的成本提高、质量低下的问题,加之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工人工伤,工期延误等问题,因此,在建筑过程中,施工的监管才是整个施工过程的重中之重。4)混凝土后期维护不到位。混凝土作为一种需合理配比的建筑材料,和大多数配比类材料一样,在建成后需要大量的后续工作跟进,才能够保证混凝土建造结构的稳定。由于混凝土框架的特殊性,会使其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更改配比中添加的硅灰量和后期施工结束时的喷水养护等方面的后期作业,同时决定日后建筑的使用寿命。如果后期混凝土维护不到位,会使混凝土结构提前出现裂缝、蜂窝、不规则麻面、墙体框体脱落等事故的发生。 2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点及配比技术分析 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技术要点及材料的选择是整个建筑质量的重要保证,施工过程中,工人的施工方法及水平参差不齐,混凝土的规格多种多样,因此,酌情配比,既达到目的又能够控制成本,这是混凝土选择的重要技巧。在楼梯框架的地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深挖时的顺序,由于每个工程的地下情况都不相同,如果直接下料深挖有可能会造成地底水大量喷发和地底不可预知的线路及空间破坏。因此应遵照先浅后深的原则来进行挖掘打桩,在挖掘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地基中的积水程度,做好排水工作,为接下来大规模的钢筋混凝土浇筑营造良好施工环境[3]。在前期工作完善的情况下,混凝土施工方面的要求便随之而来,首先是标号方面,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当前施工样式,例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体有12个等级,分别是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这些不同规格的强度等级标志了混凝土结构用途的不同。例如C15和C25标号混凝土普遍用于楼梯、房架等,C30以上便是高强度高承受负荷的特种结构,在日常的建筑施工中基本应用不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偷工减料选择低于要求标号的配比进行施工。一般情况下,建筑梁需要C25以上才能够符合要求,其用料配合要根据砂石的粗细、大小等来确定水泥的用量,施工用C25比大体约为水泥∶水∶砂∶碎石=0.44∶1∶1.42∶3.17,在此基础上适当掺入粉煤灰、缓凝剂、膨胀剂及纤维素等,提高混凝土强度。不仅如此,在设计时也应该参照施工图纸以及招标文件的要求合理增减强度,浇筑之前需要遵循国家标准要求,必须进行试验后才能进行大范围配比,如果在其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及时修改[4]。浇筑作业完成后,应开始保湿养护作业,待混凝土平展以后,开始洒水作业,然后采用塑料薄膜、草垫等物品进行覆盖,内部相对湿度应达到80%左右,混凝土的后期维护非常重要,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的干缩程度,提高质量。在入模具之前要根据当地施工的温度灵活调整混凝土的浇筑环境,例如,天气极为炎热时,要做好防晒工作,混凝土搅拌时需加入冰水降温,而对相对严寒的地区施工则要保证其配比浇筑作业时的温度适当提高,可采用热水调和温度,从而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更加稳定,为交工后的质量提高提供保障[5]。在结构设计方面,应尽量选择刚度匀称适中、外形稳定的结构形式。如果需要进行大范围一次性浇筑,应考虑在混凝土的配比过程中适当增加纤维材料和膨胀材料的用量,做好防裂措施。在施工时,长结构的框架需要多配钢筋,补偿长距离混凝土强度的不足,并且要做好后期的温度起伏监控,适当养护,其余大体按照正常的施工流程进行即可,另外,一定要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3结语 混凝土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由于混凝土质量存在着差异,也让企业对混凝土的质量以及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合理、合法、合规的制作混凝土,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有效稳定。 作者:李冰冰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的应用 摘要:产品成本是被设计出来的,价值工程重视产品的设计阶段。本为以传统产品的直接材料为例,找出控制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途径,为设计阶段降低产品材料成本提供思路建议。 关键词:价值工程;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 0前言 我们知道,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8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机器加工方法越来越先进,原来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三分天下的情况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原料和制造费用为主的结构,人工成本已经大大的降低。直接材料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来说,传统工业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60%-80%,占销售额的40%-70%,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材料成本的比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本文应用价值工程围绕以设计阶段降低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为中心展开。价值工程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即进行的价值与成本分析活动,它力求以用最低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更是在开发设计阶段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利器。 1价值工程的理论基础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是:价值V=功能F/成本C。这里所说的功能是产品功能,是指产品的用途和作用;成本为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从产品研发、制造、使用、维修直至最后报废为止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如下图示)。价值工程将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考虑。也就是说价值工程是在确保产品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兼顾生产者和用户的利益。从价值基本原理即价值V=功能F/成本C可以看出,提高产品价值的有多种途径,比如:(1)提高功能值,降低成本,大幅度提高价值:即F↑C↓=V↑↑;(2)功能值不变,成本降低,提高价值:即F→C↓=V↑;(3)功能值有所提高,成本保持不变,从而提高价值:即F↑C→=V↑;…不论通过哪种途径,价值工程都能有效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有效运用价值工程技术全面降低成本,使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最低,已成为企业提高成本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2在产品设计阶段导入价值工程收效更好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导入价值工程活动,创造的经济效益各有不同。但是在产品研发阶段推广价值工程活动取得的效果都更为显著,主要因为是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上进行修改、优化和革新,使之合理化,涉及面不大、所需费用较低。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引入价值工程的理念。 3直接材料成本组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程度的提高,直接材料成本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来说,传统工业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60%-80%,而且占比由扩大的趋势。因此,直接材料成本在设计阶段成本关注重点之一。首先,直接材料成本由直接材料消耗量和直接材料采购价格两者共同决定,其中,直接材料消耗量又分为净用量和额外损耗两部分。具体如下: 4降低直接材料成本的途径 由直接材料成本构成,可以降低材料消耗量和降低材料采购价格两方面入手,通过各部门分工配合,跨部门协同来开展降低直接材料成本的活动。途径1:减少直接材料消耗量a)减少净用量。净用量是设计直接决定的,因此,优化设计可以从源头减少产品的材料消耗。b)减少额外损耗。工艺性损耗很难根除,却可以通过工艺优化改进而使之最小化,如改进模具设计、优化工艺排布可以大幅度减少冲压边角料;通过加强标准化作业管理和现场质量提升,提高质量保证能力,使质量成本最小化,可以大幅降低质量损耗;加强物流管理,减少账面和实物的差异、变质、破损等损耗,可以有效控制物流损耗。途径2:降低直接材料的采购价格(1)变更材质。在满足功能要求、保证质量和寿命前提下,使用更充足、价格更便宜的材料来代替现有材料,这是降低直接材料采购成本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需要经过严谨、系统的技术保障措施,必要时需要获得客户或技术设计部门的认可,因此实施周期比较长,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投入。(2)供应商降价。(3)多家采购。 5研发设计阶段中的具体应用 A)优化产品设计是降低成本活动的重中之重。我们知道,产品设计是成本的源头,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的材料使用量,资源消耗及标准成本。从产品策划和产品开发设计阶段抓起,通过优化产品设计,通过技术性措施从源头控制成本,是降低成本活动的重中之重。优化产品设计是指围绕产品实现的功能,对现有产品进行结构分析,以满足功能,降低成本为目标,找出其中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如何做到优化产品结构设计,这里有三种方法推荐:(1)运用ESCR(取消合并简化重排)原则是改进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在作业改善和流程改善中被广泛运用。将之运用于产品的设计改进,同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常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在推行产品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运用ESCR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改进空间,即通过功能分析对比现有结构,看看那些结构是不必要的,是可以取消的(E),哪些细小结构是可以合并的(C),哪些结构太过复杂而可以简化(S),整体结构是否可以重排(R)以便更加紧凑。ESCR原则的核心是价值分析,用最简单的方式、最低的成本实现功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价值最大化。(2)运用比照法。比照法也是产品结构优化的最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竞争对手,行业排名靠前的产品的解剖和比较,发现其优越之处,取他人之长,为己所用。利用比照法,直接学习竞争对手或行业顶尖水平的长处,系统地找到优化设计、降低成本的具体项目,由跨部门项目小组全面推进,最终达到降低总成本、领先竞争对手的目标。(3)产品小型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品小型化成为明显的趋势:一是源于客户或消费对产品便利性、舒适性的需求,二是源于资源稀缺和环保意识提升带来的节源环保的需要。小型化是价值工程在节省产品直接材料方面的重要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和必要的技术论证,在确保实现相同功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寿命的前提下,通过使产品更短、更小、更轻、更薄,从而减少产品材料消耗,所以也可称为短小轻薄化。需要注意的是,对现有产品进行结构优化,经常要考虑到生产工艺/设备/模具/工装夹具/工序作业等相关内容,需要一定的硬件投入,并需要一定的改造成本或投资成本。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经济分析,考虑行业趋势、技术发展方向,从中长期的角度计算产出投入比和降低成本效益。同时,还要看到,现有产品的结构优化将为新产品的开发带来直接的经验,前期投入会在后续新产品的生产中获得很大的回报。所以产品的技术创新是项面向未来的工作,不可不做,不可迟做。优化结构设计、降低总成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工艺技术、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只要坚持不懈、系统推进,一定能提高企业的成本竞争力。B)材质优化选择变更。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的价值,不同的材料因此也不同。如果能以满足功能为前提,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通过设计更改和工艺优化,采用市场供应更充足、价格更为经济的材料进行代替,则可以有效降低直接材料成本。(1)材质优化变更的功能考虑:a)用高强度材料代替低强度材料,如用不锈钢材料代替黄铜材料,其强度提高了,而材料的用量大幅度减少,总成本更低。b)用高性能材料代替低性能材料。c)用便宜材料代替贵的本材料,在相同的使用量(一般情况下为体积或重量)的情况下,使用便宜的材料代替昂贵的材料,并通过短小轻薄化降低总成本。d)新材料的应用。以满足功能为前提,利用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或价格优势,经过综合经济技术分析,通过材质变更可以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2)材质优化变更的工艺考虑:工艺技术是产品的实现途径,材质变更需要工艺的支持。工艺先进也是一种节约,它能减少生产环节,确保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职称材料变更的实现,是降低材料成本的重要保证;同事,新材料的采用又能简化工艺、降低加工成本,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引进、消化高科技设备和工艺服务于生产,走生产、研究、开发并举的道路。企业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必须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既要投入巨资增添新设备、新工艺,更要用好新设备、新工艺。材质变更的实现除了需要考虑功能的因素,还要考虑工艺方法的可行性和硬件投资的产出投入比。所以,一定要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同时综合比较内部制造和外部采购的优势,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进行决策。C)优化产品设计注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材料利用率是工艺损耗高低的直接反映。提高材料的利用率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提高工艺能力和质量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损耗。(1)优化产品设计。对某种加工工艺来说,零件的形状、尺寸和精度直接影响其材料利用率,因此,根据工艺特点优化产品设计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2)工艺革新。用新工艺取代旧工艺,工艺改革往往带来突破性的降低成本效果。因此,借助工艺部门的技术力量,生产部门的大力参与,集思广益,不断将新工艺导入企业而取代原有工艺,是提高材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3工艺优化。工艺优化是在现有工艺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通过比较性试验找出更适合、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材料消耗。 6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占比也越来越高。本文应用价值工程的理论,旨在帮助产品设计者,在设计阶段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些建议参考。 作者:扶锋 单位:厦门松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保障性住房项目评估中价值工程的应用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足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评估缺乏有效性,仅凭主观经验和知觉,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客观。而价值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方法,在保障性住房项目评估中的应用,能够从项目定位、成本控制等角度角度予以评估,提高评估结果客观性和科学性。文章从价值工程概念与特点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价值工程在保障性住房项目评估中的应用。 关键词:价值工程;保障性住房;项目评估 近年来,我国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以此缓解居民住房压力。但随着保障性住房不断发展,国家对此类住房的土地政策是无偿划拨,且可以减免一般行政事业费用,但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且土地收入作为地方财政主要收入来源,引发了政府财政来源与保障房建设站在对立面,失去了保障意义。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科学、合理评估,造成资源浪费,且影响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效益的实现。 1价值工程概述 价值工程是指一门全新的工程技术理论,集中研究如何确保产品预期功能与实际付出成本能够达到最优结合的学科。在实践应用中,通过工程项目类型、产品开发等多个角度对项目功能、成本等进行综合性评估,能够促使项目功能达到最优化目标[1]。相较于传统评估方法,价值工程具有较强的独特性:①以提高产品价值为目标,项目建设费用降低不能够以价值工程为目标,要围绕着用户需求为核心,赋予产品基本功能,然后比较多个方案,最终确定最低寿命周期费用;②功能分析特点,与一般性措施有所差别,价值工程并非单纯地对产品费用进行简单的累计,而是结合产品功能,通过系统性、全面性分析,最后选择成本最低的措施;③系统特点,运用价值工程对项目进行评估,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所有参与建设的部门都需要运用理论技术,按照计划安排生产活动,以此提高产品的价值。 2价值工程在保障性住房项目评估中的应用 2.1明确应用步骤 首先,前期准备。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要切实了解保障性住房项目实际情况,如考虑住房建设标准是否偏高、面积合理与否等。在具体施工时,确保施工方案符合功能和成本要求,同时,还要建立专门小组,如设计项目经理、专家及企业业主等[2]。围绕项目制定预期目标、小组目标的工作计划;其次,评价最优方案。针对现有工程功能、成本提出改进建议,如住房室内格局、空间设计等。同时,还需要重新计算改进方案的价值,根据结果对改进方案进行评价,以此来确定出最优方案;最后工程验收,小组成员要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以便修正方案,待实验结束后,要对实施的经验成果予以分析和总结。 2.2在设计环节的应用 现如今,我国保障性住房规划和设计尚处于发展阶段,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要积极引入技术手段予以。建筑项目规划和设计涉及资金、材料及人力等各类资源,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项目规划、勘察和设计。由于我国引进价值工程理论时间较晚,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极少,导致部分开发商过于倾向于方案的成本经济,或者方案新颖,是否合理,与项目自身性质是否相符。而利用价值工程对项目进行评估,能够明确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据美国建筑业统计,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对项目进行评估,能够在原有投资成本上减少5%~10%成本,整体效果较为乐观。 2.3在成本控制中应用 与一般商品房、回迁房等项目不同,保障性住房自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正因如此,建筑企业在销售时,存在价格限制,在同等质量情况下,经济利润较少。因此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关键问题在于成本问题[3]。在实践中,运用价值工程能够以业主需求为切入点,减少功能投资,加强对施工成本的合理预算,以最少成本投入,获取最大功能的效果。价值工程理论建立在多学科技术基础之上,在项目各环节中的应用和渗透,能够确保各环节有效衔接,提高运营和管理有效性。不但如此,价值工程利用强调对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整个运行流程的分析,通过计算机、工程类软件对数据予以高速处理,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准确的结果,为保障性住房项目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4案例分析 为了了解价值工程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文章选取具体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该项目性质为限价普通商品房,属于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主体建筑为住宅,并建设幼儿园、社区服务等配套。利用价值工程理论重新对施工成本进行计算和修正。经过计算,其中项目安装费在可变动成本中的比例为87%,在确保功能的同时,降低安装费用,减少工程造价成本。因此将安装施工作为预算成本审查的重点。通过评估小组对分项工程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度进行打分,并采用单位成本计算成本计算,确定各个分项目功能、成本及价值指数。根据评估结果发现,该工程指数大于1,项目成本偏低,可能存在功能不足。而对于保障性住房项目来说,应以最少成本投入,满足最大功能。如果需要投入多余的成本,要对应提高项目功能性。反之,当指数小于1时,成本较高,或者功能过剩,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针对项目中室外管网等分项工程来看,要结合项目特殊性进行改进,以免出现功能过剩问题,从而节省更多成本。当指数等于1时,证明功能与成本达到了最佳匹配点。针对本项目,要充分考察周围环境后,确定理论成本,并利用基点推算法修正部分工程的成本,确定出项目的预算成本,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经过调整,在原有成本上节省了1382万元。 3结束语 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不断推进,对此类项目客观、科学评估迫在眉睫。价值工程作为一项全新的评估方法,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能够切实考虑到用户的需求,针对项目中不必要的项目减少成本投入,减少成本投入,促使保障性住房项目综合效益充分发挥。目前,国内对于价值工程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还要加强对价值工程的积极引入,不断改进和优化建设工程,减少成本投入,优化各分项工程之间的关系,确保项目功能合理性,且能够满足更多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压力,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付正信 单位:烟台市住房保障中心 价值工程论文:国民经济中通信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 摘要: 通信行业是当今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通信工程技术更是国民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不仅是通信行业的核心技术还是电子技术工程类应用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通信工程;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应用价值 1引言 通信工程,也有人称之为弱电工程、电信工程和远距离的通信工程,它在电子工程中是一项重点工程,电子信息专业作为它的基础性学科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周知。其中,电子信息运用通信过程信号处理和信息传输应用等原理,在电子通信的领域里做设计、制造以及运营等工作,主要是通过了对通信网、通信技术以及通信系统知识进行学习。 2通信工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2.1在生产工作中的运用 近几年,邮箱作为一种曾被广泛使用的联系方式如今已经逐渐退出社会市场,相反,群众越来越喜欢通过微博、QQ或者脸书,特别是全中国聊天使用率最高的微信等社交软件来和亲朋好友聊天、联系或是在线支付等。最重要的是这是发挥了通信技术的生产作用,不仅在办公方面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进一步地提高了生产的质量,而且在办私方面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便捷化,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此外,在传统企业的办公会议中应用通信工程的技术,就将传统的会议模式转换成了网络信息会议模式,这样不仅降低了办公成本,而且也提高了企业办公的效率,符合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在生活当中的运用 通信工程技术不仅能运用在生产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的运用。通信工程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民生活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丰富度。而且,通信工程的技术使我们只需要通过手机就能够摘要:通信行业是当今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通信工程技术更是国民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不仅是通信行业的核心技术还是电子技术工程类应用的重要方式。关键词:通信工程;技术发展;国民经济;应用价值doi:10.3969/J.ISSN.1672-7274.2017.06.072中图分类号:TN91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码:1672-7274(2017)06-0161-02实现与远距离的人的沟通,即时通讯变成可能,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人们把通信工程技术的成果应用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当前市场中销售的通信终端产品都可以实现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的人们进行视频沟通,如:电脑、手机、IPAD绝大部分都安装有上网设备和摄像头,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距离。可想而知,在不久的将来通信工程技术必定实现更多的创新,得到更多完善,加上在生活中不断使用的的前提下,人民的生活一定日新月异。 2.3在航空领域中的运用 目前,通信技术系统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性最大、涉及面最广、技术最为先进、可靠性最高、最有效率、同步时间最为精度和应用前景最广阔乐观的通信系统。在载人航天、卫星等的项目中,通信技术主要是针对飞船、卫星和火箭等目标的飞行轨道和工作状态进行监控,对飞船、卫星和火箭等进行录制飞行实况景象,跟踪卫星、飞船等并接收和传送飞船与航天员部分科学实验数据等。利用网络的卫星通信、光纤传输电路等多种手段,使它不仅涵盖了整个国土和三大洋的通信网络,而且使通信技术先进性和运行效益等方面的测验达到最佳测试效果。为了不断满足未来载人航天和卫星工程的需要,载人航天工程通信技术将秉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实践的精神,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4在导航定位方面中的运用 通信工程技术也广泛应用在空间导航定位和远程监控等方面。GPS系统是它最突出的代表,它通过卫星和通信技术来实现综合性的应用系统。众人皆知,卫星和通信工程技术的结合可以高效地获得清晰而准确的地面信息,为导航、测量、控制等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为了获得逼真的立体画面让人更具体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势风貌、高山流水,城市景观,可以对GPS数据和卫星通信数据的进行加工,所有这些都是通信工程技术应用的结果。 2.5在国家安全方面提供保障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通信工程技术还运用在国家安全方面。这项技术通过卫星监测形式来实时监测我国领空、领土和领海等要害防护区、城市安全监控探头录像、城市道路交通、治安状况等,并且能随时随地地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在这些领域中有任何异常的情况,还可以通过通信传媒技术对全体民众进行通告。总的来说,应用通信工程的技术在国家安全保护中,不仅可以严格精确的监视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而且还可以高效率的保障各个地区的安全,为国家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3通信工程行业的未来展望 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今后的通信发展中,第一,将会使用无线宽带的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以及云电技术等高新科技实现全城全国无线网络的覆盖的战略计划,最大限度地突破空间距离带来的交流沟通的障碍,从人们通信方式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第二,为了充分践行生态环保的理念,将最大效益的降低通信工程的消费以及环境保护的成本,并且与生态环保的科研成果和通信工程的技术成果进行结合,与国民经济中众多领域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最终建立起综合通信工程的技术类项目。通信工程还可以服务于当今社会,造福子子孙孙。 4结束语 虽然通信工程技术已经深入地运用在国民经济的各环节和各领域,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大大小小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想最大限度地将通信工程技术融入到实际产业生活发展中,发挥通信工程技术的核心作用,那就要使通信工程技术和各产业各领域做深入的融合,唯有这样才能发挥出通信工程技术的潜在核心价值。与此同时,还能在提高各行业的发展质量以实现通信工程技术,让通信工程技术展示出更大的价值潜力与作用。 作者:李永耀 单位:广东海格怡创科技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价值工程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价值工程是研究如何利用最小的成本获得产品最大的性能,进而提升产品的价值。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核心问题是发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创造最大的效益。论文首先介绍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然后分析价值工程的应用,分析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从而证明价值工程可以实现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关键词】价值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1引言 伴随着经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工程项目获得的利润逐渐减低,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稳定的发展,不仅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还要想办法降低自身的成本。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交付承包商的产品,工程项目作为产品来说,具有单一性和特殊性,很难利用传统的方案对其进行项目管理。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可以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将其降到最低,使施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2价值工程的基本理念 价值工程也可以称之为价值分析,它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施工项目中。通过了解产品的性能,对其功能和价值进行分析,实现以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为目标的成本控制体系,该体系被广泛地应用到市场中,特别是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2.1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最高的目标就是提升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减少成本投入。这里所说的价值,指的是产品的功能和消耗成本的比值,可以用V=F/C来表示,式中,V为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F为产品或服务具有的功能或性质;C为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成本。价值工程的3大基本元素是价值、功能和成本。透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知道,产品具有的功能增多,成本降低,所产生的价值就会上升,反之,价值就会降低。价值工程是透过对产品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分析,寻找提升产品价值的措施,从而加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质,减少产品的投入。 2.2价值工程的特征 价值工程的关键是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系统地分析功能、成本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用户购买产品的想法是使用最少的钱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考虑功能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考虑价值系统的高低,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产品的价值:(1)保证产品的功能不变,减少投入的成本;(2)保证产品的成本不变,提高该产品的功能;(3)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投入成本;(4)将成本投入稍微提高一些,产品功能大幅度提升;(5)将产品功能下降一点,成本投入大幅度降低。通过分析产品功能、成本和价值的关系,判断产品的功能,哪些是必备的功能,哪些是次要功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操作方案,将必备功能发挥到最大,减少不必要功能,补充不足的功能,完善产品结构的功能。价值功能是提高产品价值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提高产品价值,完善产品功能,减少周期成本。 3加强价值工程对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 3.1对工程设计进行价值分析 价值工程可以增加成本控制的范围,控制该项目的使用资金,使工程设计更合理化,科学化。通过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每个施工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其进行改善,消除工程设计中不必要的环节,达到减少成本投入的目的。如果产品功能低于功能评价值,就需要增加成本或提高产品的功能水平;如果产品功能花费的成本与投入成本基本相同,就不需要进行太大的变动;如果产品功能不足或产品投入过高,就需要对其进行重点控制。在保证产品必备功能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产品功能。 3.2在确保质量功能的情况下减少资源的投入 在以往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分别由2个不同的部门负责,提高质量管理由技术部门负责,减少成本管理由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在实际施工中,技术部门只关注提高质量,忽略了成本的考量,经营管理部门只关注如何降低成本,很少考量产品质量,二者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价值工程的使用原则是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成本,节约资源,把握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产量、质量、成本之间的和谐统一。 3.3完善内部组织管理 价值工程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价值工程在操作过程中,每个步骤都需要人为进行操作和控制,因此,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组织体系,该体系中涵盖各种专业人士,将每个专业人士的优势发挥出来,将价值工程管理充分地应用到现场管理中,实现对项目成本的控制。 4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从控制项目的使用周期费用来看,应用价值工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提高项目的价值,实现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2种方式来实现:(1)对每种施工方案进行价值工程分析,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2)对现有的施工方案实行价值工程分析,对其进行完善。本文就第二种方式进行探讨[1]。 4.1价值工程分析的对象 价值工程分析的对象就是该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和改进,对其进行具体完善。 4.2绘制功能系统图 按照工程项目的特征,首先了解该功能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画出功能系统图,突出该项目的功能,进行整理。 4.3计算功能系数 依照施工项目的规定,分析不同功能在整个工程中起到的作用,确定不同功能在该工程的比重。其中涉及的原始数据由用户、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决定;确定好功能比重因子,按照比重因子和功能分析表,计算每个功能的功能系数。 4.4核算成本系数和价值系数 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工程项目总预算成本和分部工程预算成本,核算分部工程的成本系数,其成本系数值为分部工程预算成本与总成本的比值;根据分部工程的功能系数和成本系数,核算分部工程的价值系数值,其价值系数值为分部工程功能系数与分部工程成本系数。 4.5完善改进措施 如果价值系数过低,也就是花费的成本过大,功能过低,对于这类工程,要将其列为重点改进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5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只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将成本管理落实到实处,才能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价值工程是智慧的结晶,将重点工程作为评价对象,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提高必要功能的使用效果,降低成本,提升价值的经济分析手段。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赵政东 单位:内蒙古金航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水峪口水库坝价值工程应用 [摘要]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价值工程在我国水利工程实践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均有较大差距,结合价值工程在水峪口水库的坝型选择,阐述价值工程在水库节能设计的应用前景,为今后水利工程节能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价值工程;水利工程;节能设计;水峪口水库 1价值工程 美国麦尔斯创建的价值工程作为一种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思想方法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与工程设计的各个领域。长期以来,人们按照价值工程公式V=F/C(其中,V为价值,F为研究对象功能,C为成本)所确定的定式,遵循价值准则性、功能本质性和功能与费用动态相关性原理,从功能分析入手并以功能分析为重点,按固定程序步骤进行价值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工程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较为广泛,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设计阶段,并逐步向施工阶段延伸。有组织地实施价值工程,可用建设成本0.1%~0.3%的VE研究成本,实现工程项目初始投资5%~10%的节约额。 2应用实例 2.1工程概况 水峪口水库位于朔州市山阴县境内,是山西省海河流域小型水库更新建设规划中山阴县唯一山区控制性枢纽工程,具有灌溉、城镇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枢纽工程由拦河坝、右岸溢洪道、左岸导流泄洪引水洞等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1225.53m,最大坝高69.3m,总库容594万m3,灌溉面积1533.33hm2,城镇年供水量186万m3,属Ⅳ等小(一)型工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相应洪峰流量480m3/s;校核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相应洪峰流量942m3/s。水库的兴建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峪口为黄水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恒山北麓,代县磨坊乡胡家滩村消凌沟,自东南向西北经代县一道河、山阴县水峪口出山口,向西北经南洲庄、小帐头铺,于山阴县黑圪塔村汇入黄水河。主河长32km,流域面积140.7km2。水库以上流域全部为变质岩山区,其中源头处有部分森林,其余为灌丛山地。 2.2坝型节能设计 2.2.1功能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将坝型方案定为三种,分别为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方案A)、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方案B)、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方案C),将坝型选择功能参数定为地形地质条件、筑坝材料、防渗性能、抗震性能、应力变形特性及施工条件六个方面。利用专家评分法,建立功能评价体系,得出各方案功能系数。坝型对地形、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能:坝址两岸存在高陡边坡,左岸坝肩以上边坡高陡,表层强风化层内局部块体不稳定,以崩塌为主;右岸岩体整体呈不稳定状态,需对右坝肩及坝肩以上岸坡约20m范围岩体处理。不稳定体对面板坝的面板、趾板及接缝止水结构构成安全威胁较大;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防渗体在坝体内部,崩塌物对坝体防渗系统威胁不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对坝基和岸坡的要求高于土石坝,基础需开挖至弱风化层中下部,左右岸的不稳定体需全部清除,采取工程措施处理后可保证坝体部分岩体稳定,不影响坝体安全,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两岸趾板基础开挖深度较深,存在较高的边坡,开挖及支护量大。因此,沥青混凝土心墙坝运行环境较混凝土面板坝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适应性相对较差。筑坝材料的工程特性及坝料加工:坝址区有丰富的筑坝材料,坝壳料级配良好,渗透系数大;混凝土骨料可采用,可满足土石坝坝型混凝土骨料使用。方案A与方案B均可就地取材,直接利用当地材料。混凝土重力坝需人工筛分骨料,混凝土骨料制备较土石坝多。坝体渗透稳定性: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和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坝型渗漏稳定性较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由变态混凝土面层结合碾压混凝土联合防渗,渗透稳定性好。坝体抗震性能和坝坡稳定: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项目区为8°区,大坝设防烈度为8°,要求坝体抗震性能好。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和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坝型均为散粒类材料,均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从抗震性能比较,混凝土重力坝较优。坝体应力、变形特性分析: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三种坝型,坝体的应力和变形,防渗体的应力和变形均可满足设计要求,坝体结构设计合理可行,大坝是安全的。施工条件:从气候条件对施工的影响分析,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除雨天不能施工,其余时段均可作有效工期施工,有效施工期为10个月,全年施工期较长。对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混凝土面板施工需避开冬季,坝体填筑可全年进行。混凝土重力坝在坝体填筑期对混凝土的温度控制较严格,夏季需采取严格的温控措施,冬季需采取坝体的保温措施,因此,气象因素对混凝土重力坝的施工影响较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和混凝土面板坝大。从施工导截流工程来看,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围堰可与坝体相结合,临时工程规模小。混凝土面板坝及混凝土重力坝围堰与坝体分离,临时工程规模较大。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布置围堰及截流戗堤的空间较紧张,围堰位置上移后,高度较心墙坝低。从施工总布置来看,混凝土重力坝需较复杂及规模较大的混凝土骨料筛分系统及混凝土拌和系统,施工临时占地较土石坝大,且布置复杂。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强度平衡计算,坝基处理、坝体填筑和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护坡或混凝土面板)等工期,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为36个月,混凝土面板坝为32个月,混凝土重力坝约38个月。根据以上功能参数,各功能按10分制进行评分,最优时按10分计,较好按9分计,满足功能按8分计;根据业主、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确定的工程技术指标及安全指标确定方案功能重要系数。 2.2.2成本分析 方案A的建筑工程费为7125万元,方案B的建筑工程费为6895万元,方案C的建筑工程费11314万元。各方案成本系数C(C=Ci∑Ci)如下:方案A的成本系数CA=7125/(7125+6895+11314)=0.2812;方案B的成本系数CB=6895/(7125+6895+11314)=0.2722;方案C的成本系数CC=11314/(7125+6895+11314)=0.4466。2.2.3价值分析价值工程要求方案应满足必要性功能的费用,消除不必要的功能费用,即要求功能费用比越高越优。通过价值系数计算,VA为1.1856,VB为1.2674,VC为0.7201,可知方案B优于方案A与方案C。综上所述,通过对地形地质条件、筑坝材料、防渗抗震性能、应力变形特性及施工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比较,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及混凝土重力坝均有建坝条件,但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具有良好地形适应性、防渗性能和抗冻能力具有坝体结构简单、技术可靠、投资相对较少等特点。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方案优于混凝土面板坝方案及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方案,因此,本阶段选定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为设计坝型。 3价值工程综合评价 在能源日趋紧张的现代社会,采用价值工程与水利工程节能设计评估体系结合方法进行方案的创新成为一种趋势。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找到最优的方案实现经济效益,更为价值工程和水利工程节能设计评估体系的运用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水利工程节能设计中,借助价值工程评价可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作者:刘静妍 单位:山西省水利建设开发中心 价值工程论文:桥梁工程教学价值所向 【摘要】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桥梁工程学习中的难度与不足,结合桥梁工程自身的课程特点,学生们在桥梁工程的学习中要着手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即一体化的cdio模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桥梁工程的教学效率与其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能力,并通过cdio模式教学在对桥梁下部结构的认知中的实践应用,得以证实了cdio在桥梁工程教学中应用的良好成效。 【关键词】 桥梁工程;构思;设计;实现;运作 “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年对桥梁的地位已经做了充分的肯定,今天的桥梁仍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它作为土木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了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制造、检测、养护、维修等许多环节,这样完整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作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就要求教师能系统传授国家各类常用桥梁的构造原理、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施工方法[1],并能让学生们了解近现代桥梁的发展及世界名桥、现代有代表性桥梁的构造原理、设计计算以及施工要点,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类型的桥梁构件到整体的设计计算、方案优化,施工方案的编制等。桥梁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强于理论性的课程,很注重教师带动下的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为了能满足实现桥梁工程的实践性强这一要求,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桥梁工程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程每一环节,费心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正确地改进教学方法,真正通过桥梁工程课程循序渐进的教学改革来实现。 一、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桥梁工程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贯彻老师讲———学生做笔记———完成课程设计———进行顶岗实习的模式进行,在这个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上局限的教学内容、还有学生有限的学习自制力,桥梁工程教学效果总是停滞不前,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道路桥梁专业教学的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桥梁工程学习的难度与不足。 (一)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能完全接受桥梁的基本构造、设计计算方法、施工方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不切实际,达不到学生们本应满足的学习要求,这种情形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发挥,学得不彻底,学得很累,就会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反感的情绪。 (二)由于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迫使专业课程教学时数更加减少,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清楚,并能给学生传授与时俱进的更广泛的专业知识,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步入岗位后快速的适应能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三)由于学校实践场地的缺乏,市场体制的调整,教育经费制度的改革,学生们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施工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使得实践教学环节渐渐减弱。这种越来越弱的实践教学无疑对工程专业的学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的理论难以和实践相结合,对桥梁的构造原理和施工工艺缺乏直观的认识,专业知识难以融会贯通。 (四)由于应试教育这种单一考核方式的限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总是在被动与督促、应付考试中完成作业,缺乏自主性和学习的独立性,教师们应该经常变换测试方式,不管是小型的问卷还是很简单的一个比赛,都会让学生们蠢蠢欲动,积极地去接受知识。 二、针对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一一CDIO教学法 随着这些问题的增加与深入,教育专家们在深入探讨研究更有效的应对方法,而且也在就某个大学某个专业某个班级进行了求证,这就是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它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3]-[4]。将这个亮点运用到桥梁工程的教学中来,主要分如下五个步骤。 (一)求索中思考,伴随着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从桥梁的构造认知到桥梁的设计理论及桥梁的施工过程无不例外地都要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去倾听,去观察,去创造自己的学习模式,同时和同学们一起去揣摩,讨论有待解决的问题,这种氛围中不仅提升了老师讲授的激情,而且点燃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提炼教师教学素质的同时也升华了学生们的学习所求,在欲知中求学,在欲学中思考,真正领悟到学习的目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二)已知中设计,追寻着有效式、结论式教学 通过带着问题的求知,如愿以偿地将问题一一解决,开始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结论要进行系统地设计,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精心地备课,必须要了解到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什么程度,自己首先设计一套版本,将教材的书面语言转化成自己的通俗易懂的学习语言,这样可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有利于今后对知识运用水平的提升[5]。这一过程的关键要让学生们大范围地动起来,爱动手操作的带动不爱动手操作的一起活动起来,设计从自己的理解角度来形成的知识汇总,然后可以比较不同的总结设计方案,说出优缺点,并由学生们自己进行讲解,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加固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根基。有竞争才会有活力,有比较才会出真知,有结果才会有信心。 (三)真知中出成效,透露着新颖式、成效性教学 对任何课程学习的关键都是出成效,桥梁工程是一门专业课,成效会有一些延缓,但只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让学生们能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将其应用,可以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桥梁模型,熟知桥梁的类型与构造;从设计理论进行不同类型桥梁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亲自撰写一份某一类型桥梁施工过程的报告;参与周边可以联系到的桥梁工程建设现场的操作中来;做一个关于对某一类型桥梁发展的认识的课堂报告,实现自己的创造价值,从枯燥的课堂学习中走出来,由封闭式、智能型教育转变为开放式、创新型教育。这一过程的关键是教师给学生们提供原始资料,创作意图,逐步让他们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隐性的理论变化成显性的实物,既锻炼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还凝聚了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创新中运作,完成着时效式、动态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发现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来运作问题,有了创作的作品,我们要进行实力的推广与绝对努力的运行,不断地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对外推广,参加更具挑战性的桥梁模型大赛,参加一些可行的简单的桥梁的整体设计计算;参与到实际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参与到桥梁工程的各个方面的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去建立自己的研究项目,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并能带动更多相关学科的深入学习。这一过程的关键是要求学校科研部门根据桥梁工程专业的发展动态为老师们和学生们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五)成果中享受,分享着阶段性、战略式教学 思考,设计,实施,运作,过程艰难却又充满乐趣,不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都在进行着密切合作,大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再去将这种经验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去粗留精,强强结合,相互借鉴,展示成果,分享成果,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更精准的方案。 三、CDIO在桥梁工程教学中的实践成效 下面通过教学实例来更加清晰地说明cdio在桥梁工程教学中带来的学习效果与成效。以学生们能对梁桥的下部结构进行明确认知为例。 (一)明确问题 1.桥梁的下部结构包括哪些基本构件及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2.在设计图纸上基础、桥墩、桥台如何进行说明?3.桥墩、桥台、基础使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性能最佳呢? (二)解决问题 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图表来将上面的问题一一进行解决,根据工程图识读对应桥墩的桩基位置、编号、桩径、桩长、桩底设计标高,桥台的桩基构造、承台及肋板(台身)的形状、构造尺寸、顶部设计高程,还有台帽、耳墙、地系梁、墩身和盖梁的有关构造信息等。 (三)实施方案 有的同学就上述问题简写了一份对梁桥下部结构的认知的小论文,虽然简短,但很精准概要,让人一目了然,很快就能通过这篇短文对梁桥下部结构了如指掌;有的同学则是自己动手进行梁桥模型的制作,过程简单,构造简单,但让人一睹为快;还有一部分同学利用所学CAD绘制出很生动的梁桥图,简直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四)运行成效 最后通过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及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过程,我把他们的期末考核成绩同往届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实际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图来说明:学生们在使用cdio模式教学前和使用cdio教学后低分比例降低,高分比例明显提高,足以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性,所以虽然使用这种模式对于老师来说非常辛苦,但是也要去尝试,也要努力将这种工程模式教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让学生们受益,让更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们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四、结论 中国从2005年由汕头大学工学院开始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予以实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今年1月8日-9日,“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广东汕头开幕,会议由汕头大学主办,在“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来自包括“985”、“211”等130多所高校的500余名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6]。推广这种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高职院校,也要逐步跨入到这项改革中来,让更多的学子和老师能尝到这种教育模式的甜头,带动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更上一层楼,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才。 作者:邢蓉 单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价值工程论文: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价值研究 摘要: 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进行阐释,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关键词: 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对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升级和优化,其能够对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将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尚未对信息技术进行普及应用。建筑工程负责人要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升级和变革,以达到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效果。 1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环节。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质量管理和施工进度管理难度比较大,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和不确定因素。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质量和效益。 1.1对整体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满足了现代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诉求。其能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立足于全局对建筑工程管理项目进行具体实施和规划,并对其管理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和升级,确保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经济预算、资金控制和监工监控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整体效益的提升。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核心任务为背景,对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模型进行构建,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质量[1]。 1.2有利于信息系统的构建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在建筑企业内部系统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对传统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实现建筑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建筑公司要注重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构建,以精细化管理模式为背景,对原有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局化管理和控制。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有效缓解了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实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整体决策质量。 1.3降低管理成本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费用和资金比较多。其一直是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建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对采购环节进行落实,最大程度降低了建筑工程管理成本。例如,应用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建筑企业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双方贸易便利度,同时,也增加了建筑企业的选择空间,有效节约了原材料采购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信息技术实现了双方交易的透明化,有利于建筑市场的正当交易和公平竞争,实现了对建筑工程管理采购环节的优化。建筑工程负责人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大型设备、现场施工和合同等进行管理,并对其进行控制,最大程度实现了建筑工程的标准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成本[2]。 2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2.1建筑企业管理水平逐渐提高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建筑企业都认识到了信息化管理的优势。部分规模比较大的建筑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并实现了建筑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共享。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很多建筑企业开始对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模式进行构建,使建筑企业能够借助信息化和网络化平台,实现建筑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 2.2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开始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但是人们对信息化程度的认知仍然比较模糊。当前,很多人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存在认知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实现网上接发邮件和网上交易就是信息化管理。但是,其并未应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工作流程、资源、工程成本和项目风险等进行评估和预测,导致建筑企业并未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很多建筑企业负责人认为,信息管理会使建筑工程管理过程更加繁琐,导致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情度并不高。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很多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仍然比较落后,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进行全面实施。 3加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 建筑工程比较复杂,其涵盖范围比较广,涉及到的施工要素和工程管理要素也比较多。例如,建筑工程前期需要进行招投标工作和图纸设计等,其中涉及到很多繁杂的管理要素和数据计算。建筑企业要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对一体化信息系统进行构建。同时,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涉及到施工规划、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人员管理等,都加大了建筑工程整体管理难度。建筑工程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涉及到的相关要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将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建筑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建筑企业提供广阔的信息化管理空间。 3.2注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其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企业要注重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实现整个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相互协作,进而实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其涉及到的合同和相关要素等进行信息化评估和管理,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升级和优化,推进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受到企业发展的制约。不同建筑企业都有其各自的信息技术管理和应用模式,建筑企业要结合实际发展特性和建筑工程的实际管理诉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确保其与建筑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建筑工程管理目标相契合,以达到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效果和应用效果。 4结语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促进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筑企业负责人要打破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思维局限性,将新型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成谷南 单位: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基建科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建筑成本控制之我见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价值工程的绿色成本建筑控制,首先对绿色节能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节能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其具体使用,并对当前的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走向等做了简单分析,最终提出在价值工程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相关的看法。包括价值工程的基本理论,对目前的绿色建筑的功能分析,价值工程理论的具体应用,以及绿色建筑成本掌控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 价值工程;绿色建筑;成本控制 绿色建筑是在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倡导绿色建筑的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环保型建筑的主要功能包括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以及舒适性强三个功能。目前这些功能都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实现,但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一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绿色节能技术 (一)节能技术 绿色建筑能够通过建筑空间结构的巧妙设置实现居住的舒适性,并通过对区域环境内的空气净化等措施实现健康的要求。而其多样化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节能建筑技术的充分运用。当前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降低负荷。降低负荷涉及到对外墙保温系统、外窗系统以及外遮阳系统的负荷的降低技术。二是环保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技术。主要涉及到太阳能系统、地源热泵系统以及中水回用系统等方面,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能源节约。三是节能系统和节能技术的优化,例如置换式新风系统的有效运用和升级。 (二)具体使用 节能技术在通过的建筑设计中有着不同的具体使用方式,但总的来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节能技术的运用可大致分为六个方面。一是通过科学的布局减少建筑能耗,主要体现在对建筑的外观和朝向的设置;二是对绿色建筑的外部进行保温能够有效减少能耗;三是对建筑的区域环境进行合理掌控以实现系统性能耗减少,主要体现在空气处理技术和室内通风设计等;四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洁净资源等,例如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五是引入中水体系,减少水资源耗费;六是设置科学的照明方式,降低照明的消耗,主要是通过日光的有效利用减少白昼照明的消耗。 二、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含义是指,在建筑的整个使用时期内,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发挥在最大程度,提供健康舒适、高效节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其基本内涵可总结为: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般来说,其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能源节约、回归自然以及健康舒适,旨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实现建筑技术的升级和建筑功能的升华。绿色建筑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科学的节能技术,不仅实现建筑能源和使用能源的节约,还能给居住者带来良好的舒适性,以及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促进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近几年,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 三、价值工程下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 (一)价值工程理论 价值工程这一理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名叫做迈尔斯的员工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价值工程的主要指导意义,是通过不同事物的功能解析的研究,最终实现在最低的成本耗费下,实现研究对象的必需功能和作用的一类技术性的经济管理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价值工程这一理论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其对社会的生产和发展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而在建筑领域,价值工程被广泛认为是涉及到整个建筑过程的重要决策方法,其涉及到了建筑过程中的功能分析、成本控制等。功能和成本是价值工程的中心术语,三者的关系式为V=F/C。其中,V表示价值,F表示功能,C表示成本。 (二)绿色建筑功能分析 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的主要指标包含六大类,即能源的高效利用、节约区域环境、节约水资源、节约建材、室内空气质量、运营管理六个内容。其体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功能,主要体现在可持续使用能源系统的引用,包括环保型的建筑原材选择等。以使绿色建筑在从施工到使用的整个过程中,能够保证能源消耗的一定控制,体现可持续性原则。二是节能功能,我国的绿色建筑的节能性主要体现在使用过程中,居民的正常能源消耗的降低和控制,例如水、电以及天然气等。三是舒适功能,包括良好的采光、照明技术的采用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的保证等,以使居住者有良好的居住体验。 (三)价值工程理论应用 给予价值工程的绿色建筑的理论应用,主要从分析建筑的基本作用的角度出发,充分借助社会各界的智慧,研究如何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相关资源,包括施工技术、施工原材料等,以为客户提供既节能,又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绿色建筑的造价越高,其环保功能和综合使用价值则越高。对于绿色建筑来说,价值工程是掌控建筑成本的有效手段。要从客户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将建筑的必需功能与客户的需求相结合,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价值工程在绿色建筑中的运用关键,是如何将科学的施工方案设计与节能技术进行有效结合。 (四)实现方式 价值工程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在保证建筑的基础功能的基础上,提升绿色建筑的使用价值,主要通过对各项节能技术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优的技术。二是对各项技能技术的最终作用进行比较,选择耗费成本较低,同时能够促进环保性增强的技术。三是在保证建筑增量稳定的基础上,对各项节能技术进行解剖分析和优化,以通过技术效果的提升,实现绿色建筑功能的提升。四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节能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以实现建筑功能的扩大,但此时建筑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总之,其价值工程的实现核心,是在使绿色建筑功能最大化的同时,保证将绿色建筑的成本掌控在一定范围内。 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经济发展与天人和谐相处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建筑对社会发展和人们居住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成本的控制是绿色建筑得以充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发展节能技术,并将其与成本掌控、项目控制等有效结合,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者:甘华明 单位:四川欧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与价值工程管理应用 摘要: 现如今,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一般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而这与现代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人员一般根据自身工作经验进行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经济型,而将价值工程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对此,本文首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对价值工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价值工程;项目管理 1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具有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施工周期长等特征,在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时,应借助价值工程取代原有的重成本和重质量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管理成效。因此,对价值工程的具体应用方式进行详细探究至关重要。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具有一次性和单件性的特点,因此,既要承担风险又必须发挥创造性。项目的创造性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支持。水利水电工程执行项目的时间比较长,且在任一时期均有指定的使命和目的,为确保项目使命的完成,在项目的执行当中运用动态控制的方式,阶段性地查验实际值和计划目标值的差别,运用一定的策略来修正它们之间的差额,并拟定新的规划目标值,从而让项目的执行结果渐渐的与最终目的相吻合。 3价值工程概述 3.1价值工程基本概述 价值工程由美国工程师麦尔斯提出,价值工程的含义是指本着工程功能有效发挥和实现的目的,通过进行相应的成本维护及成本管理等活动,在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耗费最低的状况下,达到最终的管理目标和效果。价值工程始自功能需求,通过功能分析,找出工程功能和工程成本间的关联性,然后开展针对性的成本管理及成本量化等措施,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和优化。从这一层面上看,价值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在理念及目标上趋于吻合。 3.2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性 3.2.1协调施工目标 施工时间短、施工成本低和施工质量高是项目施工追求的目标,单个目标容易实现,但刻意追求一个目标往往会背离其他目标。例如,为了追求施工质量往往会延长施工时间。这三者协调统一,均衡发展才是施工追求的真正目标,价值工程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点。通过对项目进行功能分析,了解设计要求,组织、及环境特点,整合步骤,在追求质量的同时节省时间。另外,通过项目分析,还能明确目标,优化组织管理结构,提高管理质量。 3.2.2提高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价值工程,可以对不必要的功能进行剔除、精简,节省施工成本,这是工程投资者愿意看到的。用最少的投资换取想要的回报是每个投资者选取施工企业的参考标准,做好价值工程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办法。 3.2.3推动企业转型 企业转型是当代企业的发展主题,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离不开创新。创新包括技术性创新和管理创新,价值工程的应用就是管理创新的体现。价值工程针对某个具体项目展开分析,剔除掉那些习以为常的多余功能。每次工程的实施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创造一个新的价值———功能体系来节约成本。 4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4.1在组织设计中的应用 组织设计要考虑到施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状况,以此对施工的细节问题进行组织规划。价值工程能够降低工程投标价格、增强施工合理性、提高团队创造力。在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积极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设计文件、施工现场考察、外部环境考察、市场价格调查、行业竞争情况等。②合理定制施工方案。③合理分配资源。④新科技技术的使用。⑤对临时工程和工程分包商进行功能分析。 4.2在材料及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施工材料成本耗费较大,约占整个水电站工程总投资的50~70%。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应用价值工程中的成本分析方法,收集工程涉及到的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在施工管理中使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树立成本控制理念,结合工程实际需要,选用施工材料,以最大化地保障工程成本与工程目标的契合。另外,在施工机械设备上,应该从现有的机械储备考虑,综合考虑工程特征进行采购和功能更新,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材料及施工设备的节约性、环保性及安全性。 4.3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施工管理的对象是管理制度,价值工程在施工管理中有以下几方面作用:①明确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效率。②引入更多测评指标,增强决策合理性,提升决策水平。③集合众人智慧开展头脑风暴,增强团队凝聚力。④为投资商解决投入成本,提升施工企业竞争力。确定施工目标是价值工程开展的首要步骤,包括传统目标和战略目标的确立,不仅要协调施工质量、施工时间与施工成本,还要从客户的看法、企业自我提升、企业的利润等方面综合考虑。明确施工目标后要衡量各个施工目标的重要性,常用的方法有:逻辑评分法、环比评分法、多比评分法等等。 5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5.1工程概况 某施工企业城建某水电站大坝土建工程以及安装工程,主要施工内容有坝基开挖、混凝土浇筑以及闸门安装等等。该施工企业项目部结合施工实际需要,设计多个部门对工程进行项目管理,包括开挖部、合同部、施工部、财务部、技术部、物资部、综合部、安全部、质量部。在坝基开挖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都应该相互配合,协调分工,这样才能够完成项目管理任务。在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项目运作逐渐开始暴露出管理问题,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对此,项目管理层采用价值工程调整项目机构,以期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施工效率。 5.2价值工程的具体运用 5.2.1功能评价 项目部专门成立价值工程小组,在项目管理中充分应用价值工程。首先,功能评价。对于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解和统计,然后计算出各个部门实际成本。在9个部门中,有8个部门具有多项功能,因此,需要将各个部门的人事、行政功能进行分解,然后单独成立行政部门进行管理,物资部仅具备一个功能通过各部门的功能计算出显示成本指数。综上所述:①开挖功能与技术功能的价值指数比较低,由此说明,功能要求远小于现实成本。因此,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适当减少人员投入。②质量功能的价值指数远超过l,由此说明,功能要求大于现实成本,因此,为了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可以适当增加人员投入。③财务、安全、成本、行政等功能的价值指数约为1,由此说明,现实成本与功能要求差距不明显,而这就说明,现实成本能够基本满足功能要求,不需要进行改进。 5.2.2改进措施 该施工企业通过功能评价,项目领导层最终决定,将质量部与技术部合并为一个部门,取消开挖部,并且将开挖部工作人员分配至其他部门。通过这种改进措施,能够有效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减少各个部门实际成本,利于功能的实现。 5.2.3应用效果评价 目前,该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已经顺利完成。由此可见,合理的改进措施在不增加成本投入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满足施工需求。 6结语 价值工程创造性较强,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项目情况,把握项目基本点提出管理策略。优秀的价值工程不仅会作用于项目本身,而且还会对工程施工行业以及材料行业等相关行业产生影响,有利于企业结构的优化、转型。 作者:杨旺龙 单位:湖南北山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浅论 【摘要】 现阶段我国政府在新时期正在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使我国建设工程领域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建设工程市场的高度繁荣使很多企业加入到竞争中,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的工程利润空间逐渐压缩,因此,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施工企业需要通过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确保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就基于价值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价值工程;方法 施工项目成本是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所有费用支出的总和,其一般主要以材料费用、机械设备使用和购置费用、工程人员费用等,如果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没有对其进行管理,则会导致其工程成本在施工阶段失去控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会大大降低其利润空间,所以施工成本控制已成为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其中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法便是施工企业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可以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生产周期,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法是可以帮助施工企业实现对成本系统控制的方法,并且在很多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均证明了该种成本控制方法的优势性能。 1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分析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又被称为价值分析,是指将产品功能分析作为核心,以提高产品价值作为整个活动的最终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来实现产品各项必要功能的一种组织活动,价值工程的基本公式为V=F/C,其中V代表产品的价值,F代表产品的功能,C代表产品的成本。结合价值工程的公式可以确定企业一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不断提高产品的价值,企业在保持产品功能不变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控制,利用降低成本的方式便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价值;企业在保持产品成本不变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提高其功能,可以提高产品的总体价值;企业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利用降低成本的方式也可以提高其价值。 2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在发展中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施工企业认为只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工期来完成建设目标即可,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工程收益,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可以说是可有可无,这也是当前很多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不重视成本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工程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虽然施工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施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其在成本控制中考虑最多的是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所以这种管理观念落后的情况极大的制约了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 2.2组织管理不合理 施工企业要认识到施工成本控制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全生命生产周期,项目部负责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工作,并且要直接参与到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中,而这种组织管理结构下会导致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方面出现一定缝隙。项目部对公司管理结构进行合理的缩减,合约部在运行中不仅要负责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同时也要负责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成本控制,这样可能会引起合约部在工作中出现人员配置不足、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可以说组织管理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施工企业成本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2.3成本控制其他问题 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成本控制观念的影响,导致一些施工企业过于重视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无论其采用那种成本控制方法均没有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的始末,在投标、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相对较为薄弱,这也是造成一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成效较差的主要原因。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控制成效与企业自身效益、工程质量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要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以便于帮助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有效降低成本,帮助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3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法应用流程 3.1确定价值工程分析对象 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控制中首先要确定价值工程的分析对象,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建设工程项目方案便是其分析对象,通过对各个分系统功能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后,最后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实际需求对其进行综合优选,在满足建设工程项目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来找出最优的方案。 3.2收集数据 施工企业在基于价值工程成本控制中确定其分析对象后,需要对关于分析对象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例如,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技术资料、经济指标资料等,产品的维护费用、材料价格以及基准折现率等,施工企业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确保其准确性,这样才能保障价值工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提高整个成本控制工作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3绘制功能系统图 施工企业在数据收集结束后需要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特点和设计要求,确定建设工程项目的功能目标,并要在此基础上来完成功能系统图的绘制,在功能确定过程中主要以结构、装饰、隔音以及样式等方面,并要通过对其进行整理来确定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这样才能确保绘制出的建设工程项目功能系统图可以满足其要求。 3.4计算功能系数 施工企业在计算功能系数过程中需要确定功能比重的因子,根据功能在分部工程中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其比重,建设工程项目功能比重因子的确定一般需要用户、设计单位以及施工企业来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功能比重因子可以满足其成本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在完成上述步骤后需要对功能系数进行计算,该阶段的计算中不仅要将分部工程功能分析表作为依据,同时也要结合功能比重因子来合理计算出功能系数,施工企业在该环节中需要利用分部工程分数和施工项目总得分之间的比,来确定该分布工程项目的功能系数。 3.5计算成本系数和价值系数 施工企业在对成本系数进行计算过程中需要结合财务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该阶段主要是确定某项工程的预算成本总额,在结合分部工程预算成本的基础上来完成计算,其公式主要是:成本细数=分部工程预算成本/总成本的计算方式来完成计算。施工企业在对价值系数进行计算过程中以分部工程功能系数和成本系数的比值来确定。 3.6确定改进对象 施工企业在完成上述几个步骤后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分析、诊断以及改进,通过上述功能系数、成本系数、价值系数的计算可以充分反映出各部分功能的价值系数大小,如果在计算过程中确定该建设工程项目的V小于1,则证明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要大于功能,施工企业有必要结合相关信息来对原施工方案进行持续的改进。 4基于价值工程的施工过程成本控制方法 某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控制方法,其主要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主要流程: 4.1功能系统图的绘制 施工企业在基于价值工程成本控制方法具体应用中,需要结合其实际情况完成功能系统图的绘制,这也是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第一步 。 4.2功能比重的计算 功能比重是指工程某项功能,在整个建筑工程分部工程项目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利用量化分析的形式来确定其所占有的比重,在工程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支撑下确定了上述几个功能的比重。 4.3确定功能作用比重的修正表 施工企业使用基于价值工程成本控制方法过程中,需要对已经分析出的功能比重来对其进行比对,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来完成分部工程项目中功能作中比重比重修正表。 4.4确定价值分析的对象 施工企业在面对上述计算过程中其系数小于1的环节均要对其进行价值改进,该工程项目中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以及装饰工程等需要进行改进,施工企业在确定其改进对象后需要有项目经理召开会议,在相关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撑下,深入分析导致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特点来制定完善的解决对策,以便于帮助施工企业达到提高建筑工程功能或降低工程成本的最终目的,这样才能确保该建筑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通过上述工程案例的分析明确了价值工程成本控制方法,其不仅实现了主体结构和装饰工程功能设置的要求,同时也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建筑工程使用价值的目标,对提高所有分部工程项目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使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可以有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5结语 结合案例说明了基于价值工程的施工过程成本控制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具备很高的应用优势,帮助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通过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来进一步提升整个建设工程项目在具体应用中的使用价值。 作者:钟宇凡 单位:惠州市城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安全经济效益探究 【摘要】 安全经济效益和传统型的经营投资存在差别,安全投入无法带来直接显著的收益,安全的经济效益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安全经济效益是潜在的一种力量,因此需要对其采取量化分析的方式来深入研究,有助于体现企业中安全投入的实际价值。分析金属矿山的生产状况来看,其安全生产的形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恶性事件,安全生产的形式相对严峻,根据资料显示,2013年,金属矿山企业一共发生伤亡事故798起,死亡人数912人。很多金属矿山企业对于员工的安全重视度不足,缺少安全意识,认为只要没有安全事故发生,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十分安全的,前期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投入都是浪费行为,忽视了安全投入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基于价值工程的金属矿山来分析其安全经济效益,利用量化价值的方式来展现金属矿山的安全经济效益。 【关键词】 价值工程;金属矿山;安全经济效益 一、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安全生产的理念更加突出,国家在安全生产领域也在不断努力,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来提升生产的安全性,对企业的生产安全提供规范和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概念着重体现在矿山企业中,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金属矿山的死亡人数庞大,是国内除了道路事故和煤矿事故之外的第三大安全事故集中地,安全事故的产生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很多金属矿山企业面对安全事故采取忽视或者简单处理的方式,在安全投入上缺乏实际行动,因此文章立足于此,分析金属矿山的安全经济效益,安全经济效益能够帮助企业认识到职业安全的价值体现,督促企业实施安全监督和管理,有助于降低安全事故的产生,促进社会和谐。 二、安全经济效益 安全经济效益表现在很多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出企业的综合效益,例如,其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金属矿山的安全经济效益可以通过量化的形式来反映,例如,事故的直接损失下降了多少等,但是多数的企业安全经济效益无法通过量化的数据来显示,甚至部分可以采用数据显示,但是无法用具体的货币量表示,例如,劳动条件的改善,员工劳动强度的降低、生产的安全性操作和劳动者安全意识的提升幅度等。根据安全经济效益的定义可知,对其进行量化的绝对值可以表示成,安全效益=安全产出量-安全投入量,相对值可以表示成,安全效益率=安全产出量/安全投入量*100%。就某种层次上来看,诸多关系到安全经济效益但是无法通过量化指标来展示的东西更能够展现出企业的安全经济效益本质。分析安全经济效益的表现形态可知,其在时间上存在很大差异,分成近期和远期两部分,在效果上也存在很多差异,例如,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种。分析安全经济效益的间接性,其本身不会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其主要通过减少事故发生来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由此来体现安全经济效益的价值,体现出一种间接价值。安全经济效益还具有后效性,安全在降低安全事件、减少经济损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长时间的考验下或者意外事件发生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价值,因此安全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后效性。分析安全经济效益的长效性,其在措施实施过程中有效,在措施功能缺失之后依然会发挥作用,例如,对核污染进行防治之后,当下产生作用,同时产生了长效利益,为后代人造福。 三、安全经济效益的估算 (一)安全投入的估算 企业的安全成本主要包含了生产计划阶段的成本开销、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开销和生产损失部分,因此需要分别介绍各个阶段的成本和损失,首先分析生产阶段的成本开销,主要包含对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其中包含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设备工具的购置、物料、方法和制度的确定、环境的确定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其次来分析针对可预见事故的预防成本投资,例如,生产设备停止工作、危险作业和员工受伤的情况时,企业需要在设备和救助上花销。企业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上的投资、企业运营过程中安全成本的投资,企业在固定费用上的开销,变动费用开支、保险费用开支、特殊费用开支等构成了企业的安全投入。 (二)安全事故经济损失的估算 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主要包含:第一,直接经济损失,其主要项目涵盖伤亡支出费用、财产损失费用、救援费用和善后费用。第二,安全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主要指员工生命安全、健康和环境等不良影响上的损失,很难对其进行精准的量化,常使用“直间比”的系数进行粗略的估算。 四、金属矿山安全经济效益分析 安全经济效益分析显示出安全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安全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能够对企业的安全活动进行衡量,分析其好坏、安全设计、安全目标和安全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求。金属矿山工程十分复杂,作为系统性较强的工程来看,其发生安全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是必定存在的,且危险因素处于变动的状态中,因此为了避免危险因素,需要通过安全投入来阻止,形式上是一种劳动消耗的状况。首先来分析金属矿山安全投入“减损效益”,安全投入的减损收益主要通过金属矿山的安全投入来计算出事故总量和事故损失,通过事故损失的减少来衡量收益,因此减损效益等于前期的无安全投入中事故损失和安全投入之后事故损失的差额,根据事故损失理论来看,事故损失的大小主要受到事故类型和事故严重程度和企业的事故防范能力的影响,在其他因素固定的时候,金属矿山的安全防范能力主要受到安全投入的影响,因此可以将事故造成的损失看作是金属矿山安全投入的函数I,事故损失定义为L函数,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L=f(I),由此可见,当f(I)≤0的时候,公式呈现单调递减的状态,说明事故造成的损失会随着安全投入的增加降低,当安全投入无穷大的时候,事故损失接近于固定的数值,主要原因和金属矿山的危险作业有关,更高的安全投入也无法降低安全事故的产生。当企业的安全投入数量保持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安全水平相对固定,在此基础上增加安全投入效益有限,甚至出现安全效益降低的状况。根据安全经济效益的性质,将企业的减损收益和安全投入通过关系曲线来表示。其次来分析金属矿山安全投入的增值收益,增值收益主要表现在安全投入对金属矿山企业的技术保障和功能保障,是对金属矿山企业的一种维护,不断企业什么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其生产保障和维护作用都是一直存在的,且该种作用贯穿于企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针对于金属矿山企业而言,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水平提升、生产作业条件的提升等都是安全投入的内容,都可以利用安全增值效益来对其进行衡量。 作者:张贵永 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价值工程论文:微观绿色物流价值工程实践 摘要: 绿色物流可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本文在微观层面对绿色物流,即微观绿色物流,做了个较深层的阐述。其包括微观绿色物流的涵义,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根据微观绿色物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价值工程理论,给当前绿色物流理论探讨与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并对这个思路做个初步探讨。 关键词: 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价值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同时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倡导和实行绿色物流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物流理论与实践方面需要多角度对目前的传统物流体系进行改进,这是21世纪物流管理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绿色物流简述 (一)绿色物流涵义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同时生态伦理学也迫使社会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了人类自身健康和安全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一个国家和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理念与发展趋势。 (二)什么是微观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绿色物流的各功能要素: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等,还包括宏观层面的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物流。因此,绿色物流还可以这从两个层次来定义:一是微观层次,在物流的具体层面来实现物流的经营管理与控制,即微观绿色物流,也就是微观层面的绿色物流,其主体主要是企业内物流(如生产物流)、物流企业或承担相应物流功能的企业。绿色物流从物流活动的开始就要求做到没有环境污染,通过先进设施和科学管理,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中实现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宏观层次,社会层面的绿色物流,即可相对称之为宏观绿色物流。 二、微观绿色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微观绿色物流具体内涵 微观绿色物流,在微观层面,包括企业物流之间与企业内部物流的各个过程,包括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生产管理、绿色运输管理、绿色储存管理、绿色流通加工与配送管理等过程。绿色供应商管理是要从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源头上加以控制。并在对供应商的考察上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如:潜在供应商是否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被罚款?供应商是否采用绿色包装?在生产管理上,绿色产品的生产要求原材料具有绿色特性,绿色原材料应具有环境友好性,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吸收,易加工且加工无污染或污染小,生产应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以利于原材料的循环使用。绿色设计要求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等。绿色运输管理要求合理配置配送中心,提高运输效率以降低货损率和货运量,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绿色储存管理要求仓库布局合理,建设前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实现绿色储存等。绿色流通加工与装卸管理要求在活动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微观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在物流的微观层面,在上述物流的各个物流功能环节中,每一环节的运行效率须以前一环节的成本投入为基础。在绿色物流理念指导下,前一环节每多一份的有效成本投入,对后一物流环节的实施能带来更好的便利性或效率,或能有效降低后一环节的绿色运营成本。同样,前一环节在绿色物流运营方面的有效投入做出相应减少,则后续物流环节为了实现正常的绿色物流运营而必须付出比正常水平更多的成本。如更好的包装材料,提高了物流包装主体的成本,但确提高了后续物流装卸效率,降低了运输货损率等,有效降低了后续物流主体的成本。如上所述,微观绿色物流在实践中主要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最低的投入成本(或相对最低投入成本)满足物流功能需求;二是如何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或同一企业内部物流的各环节主体之间做到一个合理的利益平衡,在绿色理念下,有效提高各主体的积极性。此二者是目前微观绿色物流管理理念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宏观层面这些问题已有个很多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论述与建议,在微观层面绿色物流实践中在也有一些很好的具体办法。在此我想结合价值工程理论对上述微观绿色物流中存在的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主要是对前一个问题进行论述,依此思路对微观层面的绿色物流理念与实践做一个初步探讨与拓展。 三、微观绿色物流管理中的价值工程实践 (一)价值工程概述 现代管理学对价值工程的定义是“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分析,正确处理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节约资源、降低产品成本的一种有效方法”。价值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要的功能。这门学科以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价值工程中“价值”是对象的比较价值。数学表达式:V=F/C,V为价值,F对象的功能,C即成本,其核心是对产品的进行功能分析,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提高价值的途径:双向型、改进型、节约型、投资型、牺牲型。 (二)价值工程理念在微观绿色物流的应用 价值工程理论的本质涵义即是用设法通过成本功能分析,用有效经济的方法达到产品要求的功能。在绿色物流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理念,即通过成本功能分析,如何用最少的费用满足后续物流环节需要达到的功能。 1.改进型:理论原义是指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进,提高产品的功能,提高利用资源的成果或效用。改进型理念应用到绿色物流管理中,即在每一个物流过程中,在不改变物流成本的前提下,使物流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或价值。如同样的包装成本,同样的包装材料,通过包装形式或结构的改进,提高搬运装卸的便利性,从而有效提高物流效率。也可以通过对包装的改进,有效降低货损率。这种理念物流的微观层面,即企业物流过程中是很普遍的,当然宏观层面,社会物流的各个流通环节都可以应用此理念来进行管理与指导实践,整个国家的物流业更环保更高效。 2.节约型:在保持产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达到提高价值的目的。节约型理念要求在微观绿色物流过程中,在满足各环节物流功能的条件下,通过改进管理手段、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达到物流成本最低的目的。这种价值理念应用到绿色物流实践中,其效用最高。它可以在运输、包装、储存、流通加工、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微观层面得到有效应用。节约型理念可以说是微观层面绿色物流核心观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物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8%左右,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年在18%左右,高于美、日、德9.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物流企业盈利能力弱,利润率低,如不对此现状加以改进,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投资型:产品功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产品成本有较少的提高。在绿色物流实践中,即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各物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提高本环节或本企业成本,为下一环节或下游物流企业提供超出标准的服务或效用。这种理念是以企业牺牲自身较小的利益换取高效用的物流功能价值,为下一环节主体或下游企业赢得额外利益或价值。显然这对于企业个体是存在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问题,除非是较大型企业内部的统筹协作,否则在微观层面的各企业主体之间,具体实施还存在较大的交易成本问题。但对整个社会这个理念是具有实践价值的。 4.牺牲型:在产品功能略有下降、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也可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这个涵义引申至微观层面绿色物流管理理念中,即要求在物流过程中,通过牺牲下一环节某些功能指标,最低限度满足下一环节物流功能需要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本环节物流成本。这种绿色物流理念在微观层面,存在与投资型理念同样的实践矛盾,即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担问题,只不过利益相对方交换了位置。同样,该理念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统筹管理或整个社会绿色物流实践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从价值工程角度,在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主体采取任一种成本功能模式都可以通过降低相对成本,来获得相对高的功能效用。但应注意的是不同的模式,其沟通协作、谈判等交易成本是不同的,不同利益主体间对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都须具体商定。本文只是针对微观绿色物流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给管理者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并对这个思路做个初步探讨。 作者:吴义军 单位:湖南省娄底技师学院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水电项目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 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数量及规模上都有所扩展,纵观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现状,其中尚存在价值理念不强,价值工程实际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的短板。本文围绕价值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结合相关案例,探究其应用的意义、途径及要点。 【关键词】 价值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具有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施工周期长等特征,在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时,应借助价值工程取代原有的重成本和重质量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管理成效。 1价值工程基本概述 价值工程由美国工程师麦尔斯提出,价值工程的含义是指本着工程功能有效发挥和实现的目的,通过进行相应的成本维护及成本管理等活动,在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耗费最低的状况下,达到最终的管理目标和效果。价值工程始自功能需求,通过功能分析,找出工程功能和工程成本间的关联性,然后开展针对性的成本管理及成本量化等措施,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和优化。从这一层面上看,价值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在理念及目标上趋于吻合。 2价值工程的重要性分析 2.1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平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原有的管理方式主要集中在成本及质量管理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充分兼顾工程功能和工程成本,造成两者的割裂。应用价值工程管理手段,可以就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区域、施工设计、施工结构、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统筹,从而使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既定的管理目标下达到工程成本节省与工程质量提升的管理效果,由此也使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账目管理上更加科学透明。 2.2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组织管理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与其他工程形式相比,其整体性、复杂性、风险性及动态性要更高,涉及到众多分部工程项目,如水工基础施工、水工管道铺设及测验、水工建筑物施工等,其组织管理难度较大,如不能对其有效协调,极易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效益受损。借助价值工程,从水利水电工程的寿命周期、功能及价值出发,能够使水利水电工程组织管理更具针对性,在价值工程理念及方法的指导下,各施工分部之间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会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组织管理质量的提高。 2.3统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促使工程项目实现成本、质量、周期、效益的协调统一,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牵扯到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资金、工程人员等多个方面和环节,极易在管理实施中出现各部位施工目标相交叉的情况,引发施工目标间的摩擦和分歧。价值工程模式可以对施工目标及工程功能进行量化及价值分析,从而可以使各环节的施工目标趋于一致,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目标的达成。 3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要点 3.1案例概况 山东大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在实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注重运用价值工程这一管理模式,积累了众多管理经验,并总结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的相关要点。巨野县麒麟湖水库围坝截渗工程是公司承建的首个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工程,在该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中,公司管理人员注重从施工材料选取、施工设备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管理等多个方面运用价值工程管理方法。 3.2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1)水电工程材料及设备管理中价值工程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材料成本耗费在水利水电施工项目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约为50%~70%。麒麟湖水库围坝截渗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价值工程中的成本分析,对工程涉及到的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进行信息收集,在施工管理中使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树立成本控制理念,在施工材料上根据该工程所需的混凝土坍落度需求,选择了塑性混凝土这一施工原料,以最大化地保障工程成本与工程目标的契合;在施工机械设备上,从现有的机械储备考虑,结合工程特征,进行了必要的采购及功能更新,确定了混凝土拌和站、抓斗、汽车吊等施工设备,保障了水利水电工程材料及施工设备的节约性、环保性及安全性。 2)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价值工程的应用。在水利水电项目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全面涵盖了工程施工周期、投资造价、施工资源配置等环节,在这一阶段采用价值工程,可以对工程的整体投资加以有效控制和优化,保障各部位施工人员发挥其主动性,最终完成工程预定目标。具体到本案例中的工程施工组织,工程管理人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运用了价值分析方法:首先,对工程施工区域的地质状况、水文情况、电力保障、料场设置及区域内的气象情况、环境因素、法律法规等诸多信息进行收集。其次,对设计文件加以整理。如设计图纸、施工文件及必要的法规及规范等。第三,对各类价格因素进行统筹。如该区域施工人员劳动力价格、施工材料价格、施工机械设备采购及租赁价格等。第四,结合本公司以往的施工实践,对施工成本及施工流程进行比对,确定适用该工程的施工方法,并重点分析塑性混凝土这一新施工材料带来的施工成本及施工程序的变化。在对以上施工组织设计要点进行汇总后,施工管理人员制定出了质量、进度、环境、成本相结合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3)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价值工程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涵盖了工程承包方式、项目施工实施机构、各施工分项目标管理、施工资源调配等环节,在这一环节应用价值工程,在优化施工决策、增强项目管理水平及效率等方面作用突出。在对麒麟湖水库围坝截渗工水利工程进行施工管理时,工程管理人员将各分项工程的施工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出各自的目标权重,从而使各施工目标的关联性更强,日常施工管理的目的性及针对性得以提升。结合企业战略及定位,施工管理又进一步对各个目标所具有的功能指数及目标权重加以确定,以此来对施工目标所需耗费的现实成本加以明确,确保该水利水电工程既满足基本项目功能,又达到成本优化的管理效果。例如,在对目标权重进行分析后,施工管理人员着重对施工铺料及碾压施工进行质量控制,选用进口维萨板作为基本模板;采用斜层碾压技术,缓解坝基固结灌浆及塑性砼基于工程的影响。此外,为使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成本与目标权重相符,工程管理人员还强化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并将工程后期保修保障期限加以延长。 4结语 综上所述,价值工程凭借其节约成本、项目质量、功能需求、寿命周期等方面的作用及功效,能够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建设相结合,发挥其统筹质量、成本、效益等环节的作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广泛普及推广价值工程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管理质量。 作者:王丽丽 陈佳荣 单位:山东大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价值工程成本管理审计应用 摘要: 成本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生存的根本,其不紧关系着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情况,更决定着企业的社会地位与竞争力度。探索将产品功能与成本进行对标审计的方法,进而以剔除过剩功能及降低现实成本为改进方向,使成本与功能比例更加合理化。 关键词: 价值工程;成本管理;审计 军工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然而,在长期的行业垄断过程中,形成了军工企业重质量控制,轻成本核算的思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主营业务成本以及利润、所得税费用等项目的正确性,在推进全价值链体系精益管理的今天,成本精细化管理在企业价值链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企业的内审部门,应在成本管理审计上下功夫,做好领导的参谋,企业的经济卫士。 一、成本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产品的成本管理控制分为三个阶段:事先控制——对投产前设计成本的控制;事中控制——对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人工费、动力费、辅助消耗等的控制;事后控制——对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的控制。在市场经济中,产品处在不同生命周期内,其竞争中所关注的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在产品成长期和成熟期内,企业只有从成本管理为竞争着手,严控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合理降低产品成本才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二、价值工程存在的必要性 (一)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也称价值分析,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是指以产品或作用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生产或使用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的所需功能要求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数学表达式:V=F/CV——功能价值F——产品功能目标成本C——产品的功能成本 (二)价值工程的意义 (1)价值工程是结合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为一体的综合分析过程,在确保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控制其生产成本与使用成本,提高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经济效益。(2)价值工程强调在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获取新方案,创造新功能,从而简化产品结构,节约材料与能源,使得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提高。(3)价值工程是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各方面、各环节人员的知识、经验和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进行产品设计,以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 三、价值工程在成本管理审计中的应用 (一)准备阶段 生产活动涉及采购、生产、保管等多个环节,了解某型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分厂适用的成本核算制度,收集领料单、退料单、存货盘点表、材料费用分配表、材料成本差异计算表、产量统计记录、材料单位消耗定额等反应直接材料消耗的资料,工资计算表和工资分配表等反应人工消耗的资料,以及动力消耗分配表和制造费用分配表,不合格品生产记录、半成品内部转移情况、产品入库等其他资料,掌握构成成本费用的精髓。 (二)复核资料阶段 将生产部门提供的产量统计表与财务部门提供的产品成本计算表和产品明细账进行对比,验证产品数量是否相符;将产品入库单与生产车间的完工记录台账进行对比,查明产成品完工数与入库数是否一致;将库房材料领用量与生产部门统计记录进行对比,查明材料领用量与消耗量是否一致;将财务部门记录的人工成本与生产部门记录的工时和工资标准之积进行对比,查明人工费用是否准确;分析各月动力费和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生产线的分配是否一致。 (三)数据分析阶段 1、产品功能成本C的计算 根据成本核算资料,将产品的零部件成本转换成功能成本。当一个零部件只具有一个功能时,该零部件的成本就是其本身功能成本;当一项功能要由多个零部件共同实现时,所用零部件的功能成本之和就是该功能的成本;当一个零部件具有多项功能或与多项功能有关时,就需要将零部件成本根据具体情况分摊给各项有关功能。 2、功能目标成本F的计算 功能目标成本,是指可靠地实现用户要求功能的最低成本,可以是企业预期的、理想的成本目标值。功能目标成本值得确定主要是采用功能重要性系数评价法。常用的打分方法有0-1评分法、0-4评分法、多比例评分法、环比评分法等,下面以0-4评分法进行探讨。熟悉产品的人员参加功能评价,按照功能重要程度一一对比打分,F1比F2重要的多,F1得4分,F2得0分;F1比F2重要,F1得3分,F2得1分;F1与F2同等重要,F1得2分,F2得2分;F1不如F2重要,F1得1分,F2得3分。 3、分析功能价值 当V=1时,表明功能的现实成本与实现功能所需的最低成本大致相当,一般不需要改进;当V<1时,表明评价对象的现实成本高于功能要求,对此需要剔除过剩功能及降低现实成本,使成本与功能比例趋于合理;当V>1时,表明功能价值高于成本价值,原因可能是功能与成本分配已较理想;当V=0时,应进一步分析是否可以取消该部件。在审计分析中,我们会将V<1和V=0的情况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找出改进的方法。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变化情况,结合实地存货盘点,查找差距,制定改进目标,落实改善措施,形成PDCA循环审计,可以为企业领导提供真实的成本信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全过程成本控制与价值创造。 作者:刘丽娜 单位:辽宁北化鲁华化工有限公司 价值工程论文:绿色建筑价值工程投资决策应用 摘要: 绿色建筑工程是一种满足生态保护要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对于降低工程建筑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绿色建筑工程作为着手点,集中研究了价值工程理论在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价值工程理论;应用 绿色建筑工程是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的新型建筑工程,旨在为使用者营造舒适健康的最佳使用环境,而价值工程的意义在于寻求到最合理的成本以实现扩大建造效益的一种经济技术方法,由此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含量。 1价值工程的内容 价值工程又称为价值分析,是在将经济目标与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情况下,要求现代的管理技术必须注意经济效益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对功能系统的准确分析。该方法是以提高建筑工程价值为最终目的,以最低的建造维护费用实现建造功能的一项科学分析方法。实现价值工程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建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落实方法论,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数据内容。工程价值和费用往往具有固定的关系模式,经过专业人员长时间的研究,这种关系以公式方式表现出来即为:V=F/C(其中V表示价值,F表示建筑的功能,C表示使用费用)。这套公式为评价建筑产品的价值和成本、功能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衡量标准,同时也为实现最低的建造花费提供了方法保障。 2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可行性 2.1绿色建筑工程与价值工程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 将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绿色建筑工程的投资决策中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绿色建筑工程与价值工程在本质和内涵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这两者在核心要求上也是一致的。“绿色建筑工程”这一概念也带给人们一种新型的居住生活理念,绿色建造的过程顺带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同时也成为价值工程的题中之义。价值工程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所研究建筑物的价值,而绿色建筑工程是经济价值与环保价值完美结合的产物,兼顾多种价值的绿色建筑工程自然成为经营开发者和投资者所追捧的对象。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把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绿色建筑工程中,更加利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植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上的绿色建筑工程始终将其绿色理念作为根本立足点,这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现今大热的建设理念。完成绿色建筑工程对过去陈旧建筑物的替换,也更有利于填补过去建造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缺失和减少各种资源的损耗及浪费。 2.3绿色建筑工程和价值过程能够共同发挥作用 在现实中,人们时常会面对买得起产品却用不起的情况,这是因为要维持产品的使用往往还要花费资金投入,建筑物行业也存在这一现象,一栋建筑物的花费不仅仅是在购买时候产生,之后维护运行也会花费大量的费用。绿色建筑工程不仅涉及到最初的建筑成本,还有后续不断投入的运营、维护成本,这些又统称为全寿命期的成本,具体包括了:初期设计、招投标投入、签订合同、施工至竣工的验收以及建筑报废需要翻新或者拆除所产生的费用。就目前来看,制约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绿色建造的成本造价过高,由此很多购买方会望而却步。但价值工程的介入则能够为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更优的方案,设计费占到工程费用的1.5%到2%,其比重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较小的,但对整个工程的最终造价影响率却高达75%以上,从而保障了绿色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价值工程理论在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3.1估算目标成本的方法 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是实现投资决策准确化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建筑项目在分析价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估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能起到分析、控制和指导的作用。在估算时要进行模糊样本的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对统计的材料和估算目标认真分析,这种方法对于绿色建筑工程成本估算是具有现实适用意义的。模糊识别,具体是指模糊模型A1A2A3•••An作为估算域U中的子集,其中被识别的对象B也被预设为模糊,再计算对象B与模糊模型Ai的贴近程度(其中i等于1到n的任意值),经计算得出B与哪一个具体子集存在最小的贴进度,则认定其属于同一类。当对于绿色建筑工程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对以往出现的具有同样相似特点的建筑进行资料收集,对其外形特征、结构特征和性能特征按照上述模式方法和一定的科学原则进行分析评估。其次对各个因素对应的隶属函数进行确定,紧接着根据其贴近程度大小选择出与要估算的建筑项目最相似的三个子集,最后再将这三个子集所代表的工程单方造价采用取其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求出其平均值,所求的数值则为绿色建筑工程估算的项目成本值。 3.2确定功能要素权重的方法 在绿色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其功能指标还是较为繁多的,其中有些指标的权重还十分模糊。通过对设计阶段的各项指标进行的功能评价,往往能够帮助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配。一个好的设计方法应该同时兼顾了购买者的要求与设计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价值工程功能评价内容的系数值也是各项指标的评价系数的平均值,评价功能与其权重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虽然这种将权重评价进行量化的方式比较困难,并且难以实现精确的估算,但同样模糊计算的方式能为其评价提供有效手段。模糊评价是具有综合性的,其方法是根据所要评价的对象,即绿色建筑工程的特征,列出评价的矩阵,通过对这些函数的评判,给对象评判的指标并按照最优顺序进行排列。 3.3模糊评价的实施步骤 概括说来,模糊评价步骤包括:第一,寻找到所要功能指标的合集,即因素集U,和各项指标内容U1,U2,U3•••Un。第二,设立一个权重集A,并且为其相对应的权数A1,A2,A3,A4•••Am,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三,设立新的评价集V,以此包括对评判对象所作出的评价合集,V1,V2,V3•••Vm。第四,建立特殊的评判矩阵R,再根据V对于合集中的因素作出的评判内容通过R中各个子集同V中子集相比之和算出R集合的值。第五,根据各个因素模糊的评判集合B,单单对R进行运算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反映出整个评价结果,所以对B的评判也是十分重要的。据此,对B的评判可以得出:B=A•R(其相乘包括子集中每一个要素的相乘,B作为评价的综合结果,也是n维的行向量,A作为评判因素的权重集合是一维的行向量,R是U到V的关系矩阵。第六,对所有模糊的综合评判进行归一。 3.4价值工程的决策模型方法 绿色建筑工程在设计阶段往往面临着许多种类的方案可供选择,价值工程的运用可以对绿色建筑工程的经济性和技术性等做出综合评价,通过控制造价和分析功能等具体方式实现选择最优方案的目的。概括来说,首先由专家、设计人员、购买方就各方的意见达成合意,并对对象进行评价,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分数表现出来,接着再计算出所要评价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集合平均值,并且选择最优的对象。其中平均值最大的就是最优。 4结束语 绿色建筑工程为国家建筑物行业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建造的内容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做好价值工程的工作和推广绿色建筑工程的使用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是面对复杂的建筑环境和架构内涵,要更好的达到“绿色”目标,还需要专家们深入研究调查、全面认真分析,以此实现价值工程理论在绿色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更加完善的运用,促进整个绿色社会的发展。 作者:张志静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应收账款管理中小企业论文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一)销售量增加。商业的竞争是产生应收账款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当今经济市场背景下,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企业不得不扩大再销售。在同等条件下如: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购买者会理智的进行对比选择,如果可以赊销,就能将销售量提高。 (二)库存减少。库存量大,势必会积压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同时保险及管理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在成本核算时,其仓储成本也会大幅增加,而且还需要承担商品贬值风险。而对于赊销,在核算成本时,以上费用即可节省,也不必承担商品贬值所带来的相应损失。综上所述,企业进行赊销策略,是减少各项开支的有效途径。 (三)开拓新市场。销售最好的法则为高质量与低价格,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新市场中的占有率,实际是通过应收账款这一形式来向客户提供两项交易:销售产品和提供货款(在相对有限的时期内)。由于在销售过程中企业无形中取得了一定的商业信誉,也就是说实际是给购买方提供了一笔无利息的贷款,这样做会吸引客户并将其留住,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应收账款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应收账款的存在实际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想利用赊销来实现销售量和收入的提高,达到提高销售利润这一目的,但是同时承担由于赊销带来的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死账与坏账这一现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将应收账款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目标。制定合理的、可行的和相应的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不仅要考虑通过信用政策而增加的销售盈利,还要考虑此政策所要产生的成本。当信用政策的增加成本超过销售盈利所增加的,方能实施和推行使用此政策。此外,企业对销售状况及市场前景的预测、对应收账款可回收性的调查,都是应收账款管理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为保护企业利益,将损失最小化,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采取进一步的放款收款信用政策。反之,则要加强信用政策,根据不同客户的不用信用程度,及时作出调整。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三、目前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的赊销,对客户的信息的不进行调查。盲目的赊销是造成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的一个很大的原因。采取赊销的关键是对客户的资信程度的好坏,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的中小企业却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盲目的去给客户做赊销,就造成了一些客户弄了一些假的资信信息给到企业,企业对此调查不严谨,故造成了发出产品而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另外一些销售人员也是为了完成业绩,不深入了解客户,也是造成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原因之一。当然在这里面不乏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客户,但是企业发货后客户却有意以各种理由推迟付款,导致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 (二)未严格执行销售程序,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企业销售商品如果采用赊销方式,应按规定签订销售合同。但有的中小企业在与客户未签合同的前提下将商品发给客户,信用差的客户以种种理由推拖,造成了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 (三)催收不力,法律保障刚性不足,坏账损失严重。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存在着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现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催收政策和手段方面缺乏,这就致使企业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部分企业在意识到可能收不回款项后,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但是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诉讼费花了,但却一样的没办法收回全部的款项,或者是仅仅收回一小部分。更有一些企业因为生产经营不顺利,生产的产品没有销路,或者是资金严重周转不开,导致了企业的倒闭。这就使得企业更难收回应收账款,进一步加重了损失。 四、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一)深入信用调查,重视信用评估要想合理地评价客户的信用,必须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调查人员直接与客户接触或以客户及其他单位保存的有关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基础来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状况。企业应建立客户信用档案,经常进行调查评估。信用评估可以采用5C评估法。即重点分析客户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状况。 (二)完善销售程序并严格执行企业严格遵守销售程序和规定,对应收账款进行“一条龙”式的管理,即从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开始,到制定收款政策、收款计划、跟踪分析、售后服务及纠纷处理等,都要落实到人,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管理。 (三)建立逐级审批制度及科学的考核机制企业应授权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并实行“谁审批,谁负责”,使每一笔应收账款都有明确的责任人,直到账款收回。财务部门应定期统计各笔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以实际收到的账款作为考核指标,与奖惩挂钩。 (四)建立应收账款坏帐准备制度坏账损失,总是随着商业信用行为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稳定性原则是企业必须因此,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帐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建立弥补坏帐损失的准备制度,即企业要按照期末应收帐款的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 五、总结 总之,应收账款的存在是现在经济社会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成为企业被拖垮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依法维护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余力单位:唐山曹妃甸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一、把握管理思想 企业以应收账款管理助推区域经济增长、培育增长极时,必须做到:不仅要从销售制度、收账制度、激励制度、公关制度上干预和纠偏,依“法”对人和事施行“硬”管理,预防和阻止有碍于企业应收账款发生、收回和管理的因素存在和情况发生;而且要以人为本,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加强企业和客户及其相互关系的管理,配合以说服、倾听、对话、教育、奖赏等精神文化手段,使主客双方在良好的“软”管理环境中,“讲诚信、求大同、长携手、强合作、获双赢”,充分张扬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责任性。不仅要企业销售人员加强自我管理、抓好规范,不断提高其销售决策能力、公关能力、思想修养、信用品质;而且与赊销业务和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有关的管理者也要管住管好自己,并在全社会加强对社会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的塑造、征信、评价与监管,将有违商业信用、经营规则和有背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实效提高的人和事有效控制住,促使广大现实的或潜在的参与者自觉维护和促进良好的信用市场秩序。 二、强化管理意识 1.成本收益意识。快速发展和不断发达的市场经济,一方面给企业提供和创造了更多更好获取收益的途径和方式,企业收益的内容和金额也随之增加。而另一方面企业又因竞争的存在和作用,其赚取收益的困难复杂程度无形中被加剧了;尤其是在企业商品销售不畅、市场萎缩、竞争不力的情况下,或在企业试销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时,这种困难复杂程度就更加突出和直接;由此而论,企业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难免,这种代价就是应收帐款的成本。因此,企业必须要有正确而科学的成本收益意识,,适时适需适度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赊销方式和全面的成本管理方法;既不盲目冒进,大量采用赊销;又要充分考虑和计算企业持有应收帐款需要支付的成本、未来可能承担的风险。 2.竞争意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各种竞争对手相互集中在该区域,直面竞争的时间和空间增加;而竞争程度和强度的加剧,又反过来促使各竞争者进行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带动整个区域的竞争力提升。因此,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就必须既有把它作为企业重要促销手段、是市场竞争必然产物的意识,又要有通过各种赊销方法来招徕客户、扩大销售、对抗竞争、增加应收账款的意识,更要有以应收帐款促进市场竞争、以应收账款加强对外合作的意识。 3.风险意识。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环境因素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增长极的形成的不利事件或损失的可能性也总会存在,因此,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建构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应收帐款管理也不例外,也需树立风险意识,抓好风险管理。这主要因为在应收账款发生之前,由于企业对自身生产经营的悲观估计或急于求成,都可能使得企业先天性地预留下了欠款难收或无收的隐患。而在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后,也会因自身的收账政策和外部的市场环境与客户因素等区位条件而使企业应收账款产生拖欠甚至坏账。 4.权力意识。企业应收账款的存在,不仅仅只说明了企业减少了库存、降低了积压、增加了收益,更主要的还在于它表明了企业拥有一定的债权和索偿权。因此,企业要保持好、维护好、使用好这种权力,就必须有强烈的权力意识,不因不敢对外赊销、不敢正当催款收账而将自己限于保守被动的局面。 5.客源人脉意识。作为区域经济增长范畴的企业应收账款的发生和存在,是基于对己有利的目的来加快生产和流通、加强合作与沟通、加深了解与疏通的;因此,可以说,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处理和协调好企业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培育和养成更多更好理性客源与活络人脉的问题。唯其如此,企业应收账款才能收放有益、停流有效,才会对区域集聚经济和扩散效应产生积极作用。 三、灵活管理组织 企业空间扩张和区位决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增长极培植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的空间组织分布和作用尤为明显。作为应收账款管理的空间组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组织就可围绕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存在和变化而主要制作或具体实施相关的销售政策、信用管理、收款策略等,并视具体情况而灵活采用不同的具体形式:一是从总体上笼统看,应是为实现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而由若干人组合形成的一个系统,是对企业应收账款的有无与好坏进行把持和把握的企业内部组成单元;具体从目标上看,则应是企业的销售部门;若从灵活性和有效性考虑,还可采用任务小组的形式,专门对某一项或多项应收账款进行收取,其人员不限于销售人员。当然,在具体操作时,还可借助一些外来组织,如收账公司、信用评估公司等。 四、丰富管理内容 从区域经济增长和增长极建构角度设想,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可从其数量、质量、时间和空间四个方面来概括,每一方面又可进行细分。 1.企业应收账款数量的管理 企业应收帐款数量主要指企业一定时期(如一年)内最佳的应收帐款占用水平或每次最大的赊销数量和较低的损失量,以及能够忍让或承受客户拖欠款项的最大数量。这要求企业不论是自愿主动、还是逼迫被动采用了赊销,都必须根据一定时期销售和生产的目标任务、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大致情况来总体决定其有多大的实力和能力对那些符合条件的客户予以赊销;都必须区分所有客户和老客户中的一般客户、重要客户和新客户来决定每次赊销的数量;都必须考虑要以较低的容忍度或承受力去承担拖欠款项的额度与时度;都必须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客户的欠款数量,适时做出修改,使其经常保持在企业能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 2.企业应收账款质量的管理 结合企业应收账款数量而考虑的质量问题,就是对哪些客户赊销后能最大程度地收回欠款?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能及时、足额地收回欠款?如何减少应收账款发生后的损失、降低其风险?这就需要企业首先在应收账款发生之前,对客户的资信程度经过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审批等程序,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较为清楚的了解和掌握,以确定对信用较高较好的客户赊销。这需要在更加深刻地考察各指标内在质量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经验,对各项指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其次,在应收账款发生之后,企业应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趋势适当明了,力争做到友好地结算欠款;当账款被客户拖欠或拒付时,企业应先分析现有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曾经的信用调查和评估是否有瑕疵;然后重新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调查、评价,并分别情况地采用协商、强收、诉讼等方式解决拖欠或拒付账款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足额收回。最后,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并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以减少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和风险。 3.企业应收账款时间的管理 对应收账款时间的管理,主要就是围绕涉及应收账款时间的赊销期和折扣期来进行:一是认真预测、正确比较销售量变动和应收账款成本变动,科学进行赊销期和折扣期的决策;二是根据客户的信用品质、以及现金持有量与调剂程度情况,跟踪分析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三是考察研究应收账款的分布结构,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四是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实际收现率和收现保证率,确保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满足同期必要的现金支付要求。五是制定开明或开放的销售政策,实施积极主动的收账策略,采用灵活新奇的收账形式和方法,缩短应收账款存在的时间,加速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和保全。 4.企业应收账款空间的管理 企业应收账款的空间是指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距离和位置,它取决于企业对外赊销对象的类型、企业赊销的金额和方式等。比如,是对大企业(公司)、中小企业(公司)销售,还是达几千几万或上十万百元金额的销售等?是就近销售、同城销售,还是就远销售、异地销售?这些既需企业及时、科学地做好决策,又要企业对决策后情况进行细致、严格的管制和理顺。同时,按照区域经济学对地理空间区分零次空间、一次空间和二次空间的方法,企业应收账款的空间也可理解为:一是购销发生在单一地理的空间点,可看成是销售在同城,但非同一供应链条;二是购销发生在“线”空间,可看成是同一供应链条上购销所形成的空间,不一定是同城;三是购销发生在“面”空间,可看成是地理空间与业务链条空间相互交织成的应收账款分布状况。对于第一、二种空间,其管理较易,按一般通行的方法即可;而对第三种空间,则需做更多的“细活”管理。 五、创新管理模式 佩鲁把能够对周围地区生产要素产生吸引作用,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地区的企业“磁极”,称为增长极。以此类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就可成为“磁极”中的“磁极”,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利用产生聚集作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所用的目标管理模式的内容和做法是: 1.把好目标制定的依据。即在制定应收账款管理目标时,必须正确区分和洞悉影响企业应收账款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状况和客户信誉,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确定这些可控因素的标准,使企业应收账款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2.遵循目标制定的原则。对应收帐款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做到“四明确”;必须保证目标涉及的相关要素和因素能平衡协调、可量化考核;必须将应收账款的收款责任具体和主要地落实到销售人员,坚持谁销售、谁收款、谁受益;必须尽量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考评;从而使应收账款的管理具有手段——目的链状的层次性、整体——细微树状的结构性、远期——近期网状的时间性目标。 3.活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可借用动机激发、人性假设、委托授权等理论是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可采用适当的方法和路径将目标在各方面、各层次之间进行分解和展开,一般采用系统图、自上而下层层展开的方式,以责任制、自下而上保证的形式;并用目标展开图和目标管理卡作为目标展开具体内容的书面记录。等等。 4.严格目标结果的质量。在将制定出的目标付诸实施后,应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目标困难复杂程度和下级的努力程度等,对目标开展和展开所产生的影响或结果、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科学正确的考核评价;评定目标“达到程度”、“复杂困难程度”、“努力程度”等,以此确保企业应收帐款及其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1、扩大销售,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企业持有产成品存货,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当企业产成品存货较多时,一般都可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 (1)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4、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一方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帐损失等弊端。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对立又统一的问题,便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四、公司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办法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的好,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与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交款,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用户提前固款是给与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方面做得不够细,比如说,对用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1)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包括子公司)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3)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4)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5)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坏帐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如实际坏账损失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帐损失率,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从而修正信用标准。(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收账管理包括如下两部分工作:(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遇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2)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针对故意拖欠的讨债,可供选择的方法有:讲理法;恻隐术法;疲劳战法;激将法;软硬术法。 3、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账户中子公司欠款额占总额的60.42%,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改善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解决好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账款回收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该公司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2)改进内部核算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如公司与购货经销商直接的销售业务,办事处及销售网点的销售业务,公司供应部门和贸易公司与欠公司货款往来单位发生的兑销业务,产品退货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与程序以示区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3)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帐,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4)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5)建立健全公司机构内部监控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一环节,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1、扩大销售,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企业持有产成品存货,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当企业产成品存货较多时,一般都可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 (1)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4、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一方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帐损失等弊端。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对立又统一的问题,便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四、公司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办法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的好,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与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交款,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用户提前固款是给与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方面做得不够细,比如说,对用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1)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包括子公司)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3)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4)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5)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坏帐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如实际坏账损失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帐损失率,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从而修正信用标准。(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收账管理包括如下两部分工作:(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遇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2)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针对故意拖欠的讨债,可供选择的方法有:讲理法;恻隐术法;疲劳战法;激将法;软硬术法。 3、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账户中子公司欠款额占总额的60.42%,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改善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解决好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账款回收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该公司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2)改进内部核算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如公司与购货经销商直接的销售业务,办事处及销售网点的销售业务,公司供应部门和贸易公司与欠公司货款往来单位发生的兑销业务,产品退货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与程序以示区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3)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帐,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4)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5)建立健全公司机构内部监控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一环节,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中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1、扩大销售,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企业持有产成品存货,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当企业产成品存货较多时,一般都可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 (1)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4、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一方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帐损失等弊端。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对立又统一的问题,便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四、公司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办法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的好,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与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交款,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用户提前固款是给与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方面做得不够细,比如说,对用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1)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包括子公司)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3)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4)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5)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坏帐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如实际坏账损失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帐损失率,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从而修正信用标准。(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收账管理包括如下两部分工作:(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遇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2)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针对故意拖欠的讨债,可供选择的方法有:讲理法;恻隐术法;疲劳战法;激将法;软硬术法。 3、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账户中子公司欠款额占总额的60.42%,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改善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解决好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账款回收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该公司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2)改进内部核算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如公司与购货经销商直接的销售业务,办事处及销售网点的销售业务,公司供应部门和贸易公司与欠公司货款往来单位发生的兑销业务,产品退货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与程序以示区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3)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帐,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4)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1、扩大销售,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企业持有产成品存货,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当企业产成品存货较多时,一般都可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 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 (1)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4、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一方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帐损失等弊端。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对立又统一的问题,便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一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的必须合理制定的方针策略。 四、公司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办法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的好,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与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交款,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的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用户提前固款是给与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方面做得不够细,比如说,对用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1)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包括子公司)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3)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4)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5)考察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坏帐损失率,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如实际坏账损失率大于或低于预计坏帐损失率,企业必须看信用标准是否过于严格或太松,从而修正信用标准。(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收账管理包括如下两部分工作:(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遇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2)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款项的目的。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针对故意拖欠的讨债,可供选择的方法有:讲理法;恻隐术法;疲劳战法;激将法;软硬术法。 3、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应收账款账户中子公司欠款额占总额的60.42%,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监控,改善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解决好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账款回收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1)加强管理与监控职能部门,按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原则。该公司在财务部下设立财务监察小组,由财务总监领导配置专职会计人员,负责对营销往来的核算和监控,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进行分析和核算,保证应收账款账账相符,同时规范各经营环节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经营活动系统化规范化。(2)改进内部核算办法。分别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如公司与购货经销商直接的销售业务,办事处及销售网点的销售业务,公司供应部门和贸易公司与欠公司货款往来单位发生的兑销业务,产品退货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与程序以示区别,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3)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帐,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4)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5)建立健全公司机构内部监控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的每一环节,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账务问题,这些问题将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影响。尤其是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如果管理不恰当就会产生死账、乱账的现象,影响公司整体的资金周转及流动,从而造成企业资金流动不通畅,制约公司发展和规模上的扩张。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如何实施应收账款管理进行了论述,以保证企业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同时减少企业乱账、死账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公司 应收账款 管理 控制 资金的充足性是保障企业在日常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前提,而在日常经营中会影响到资金管理的一项关键因素就是应收账款,这对于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销售量及经营规模等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如果不能对其实施有效合理的管理,那么企业的经济利益获取量就会减少,这对于企业经营资金的流动性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会让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大的财务压力。目前,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多个领域及行业都有存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出现各种不良资产、乱账、坏账的想象,无法有力保障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1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必然性 1.1应收账款产生的必然性 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下,由于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的深入影响,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肯定会采取多样化的渠道提升自身的销售业绩,以便于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中一项普遍存在的途径则是赊销。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为了强化自身的竞争力,便通过赊销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资金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商业信用的应收账款,也就是说应收账款实际上是在商业竞争中产生的。 1.2应收账款的作用 第一,极大地促进了企业销售量及综合实力的提升。在日渐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能够通过日常经营获取较高的销售业绩,便想到了赊销这一形式。企业通过赊销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产品的需求,还可以定期为客户提供资金上的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销售量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新产品的销售与市场的扩展,赊销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大。第二,应收账款对于企业库存的日常管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保证库存不会积压,减少存货风险的发生几率,还能够促进开支的科学合理。企业库存管理过程中肯定会需要足够的资金源作为后盾,而合理科学地进行应收账款管理能够避免这一开支。因此,企业如果存在严重的存货现象可以通过利用赊销形式减少存货量,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消耗。除此之外,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太过复杂,那么会对企业的日常经营造成影响,严重的存在各种乱账、死账、坏账等问题,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导致企业现金流动性受到严重的干扰。 2企业应创建适合自身的应收账款报警系统及控制机制 2.1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报警系统,对应收账款实施动态监控 (1)企业应结合自身日常的经营状况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亲密度规划企业内部的赊销方案。针对于那些与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公司或个体,企业可以适当的放款赊销标准;为了能够发展更多的新客户,企业应设置常规的赊销方案,等到打下一定基础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发展;对于有意拖欠企业账款的公司及个体,企业应采取强制性的催收措施,必要时实施法律手段。(2)企业应安排专人负责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日常经营过程中肯定会形成很多的应收账款,为了能够提供工作效率,保证企业利益不受损害,应安排专人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实和统计,还要安排财务和审计人员形成应收账款催收部门。(3)对企业内部的应收账款实施动态、实时管控。对于应收账款的实际金额、时间及类别企业都应该定期进行核实和统计,并对借款方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如果金额超出了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要立刻反馈给领导层进行决断。另外,企业还要结合自身之前的应收账款管理经验制定相应的坏账备用金,一旦出现意外可以进行及时补救。 2.2创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为了避免企业出现严重的死账、坏账现象,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创建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和规范。第一,企业应在内部设置针对于赊销的审批流程,根据企业不同级别分为不同的赊销速度,如果超出了限制的金额则要通过企业高层领导人员进行评估和决策。第二,企业应派遣专门的财务及审计人员对所形成的应收账款的形成时间及越期时间进行统计,对于已经越期的账款要采取措施进行催收,企业要安排专人定期对客户合同履行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评估客户的信用水平及偿还能力,为企业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奠定基础保障。第三,企业应在内部创建相应的考核机制,并将应收账款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与自身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能够责任到个人,避免存在各种假公济私等不良行为。第四,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定期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清楚掌握客户拖延还款的原因,以免出现由于企业产品质量因素而到最后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现象的发生。第五,企业要定期聘请高级别会计师到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进行审核和评估,以便于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另外,企业还要为财务人员提供良好的自我展示机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让财务人员对实际的回收情况及账款时间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3企业事先对应收账款设定履约保证 对应收账款进行回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当麻烦大到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程度时企业肯定会采取法律手段予以解决,这样会使企业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能够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设定相应的履约担保,这样在应收账款行为启动前树立有力的保障,对于大额应收账款来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履约保证制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企业不受到坏账的影响,这对于提升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履约保证制度不仅可以针对于企业所有的债务企业,还可以在员工考核中加以利用,让员工在启动应收账款活动前缴纳适当的保证金,保证所签署的合同款项肯定能够收回,这样不仅约束了工作人员的行为,同时也调动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出现为了一己私欲而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的现象发生。 4针对不同情况企业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应收账款进行追收 不能对所有的应收账款一概而论,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强的方式方法进行解决,比如,企业在处理近期的应收账款时可以通过电话形式联系到对方,并耐心的向客户了解具体的情况,这样不会引起客户的反感,能够与客户保持长久性的合作关系,对影响到款项回收的原因妥善处理解决。此外,企业还应重视对来往款项的核实力度,保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资金支付公开透明。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信用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样不仅保证应收账款能够及时的回收,还可以让客户体会到企业所表达的诚意。为了保证对不同类型客户所采取的应收账款收回方式的有效性,需要企业内部市场营销人员与客户进行实时的沟通和交流;企业还应在内部形成专属的应收账款催收部分。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开展应收账款管理时企业不能采取单一的方式,应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坏账损失的发生率得到较低。 5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以实现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前在社会上各个行业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企业要想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做账,从而促进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效率及水平的提升。例如,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置模块化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客户信息等进行分析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让工作人员通过系统操作便可以实现对账款的控制。此外,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财务人员所提供的数据创建相应的管理模型及图表,并在企业内部公开展示,让企业更多人认识到自己管理的应收账款实际进展情况,为应收账款的催收提供很大的便捷性。现如今,大部分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结合自身丰富的应收账款经验,并借助先进的技术设施对应收账款进行了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通过借助先进的技术,企业在内部可以设置相应的信用管理软件和企业销售模型等,让企业内部的各项信息能够在企业平台上进行数据共享,让全体员工清楚地了解到应收账款的进展状况。通过利用信用管理软件还可以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管理,对客户的实际情况清楚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坏账、死账现象的发生,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作者:马丽 单位: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应收账款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意义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外赊出而没有收回的应收款项,它应列入流动资产的范畴。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需要,以及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在应收账款上的数额越来越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是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形成 现在企业中应收账款的数额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的存在,十分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1.商业信用管理不规范。在我国,企业为了能笼络住客户,多销售出产品,而采用了赊销的办法,并在经营当中经常用汇票来进行结算。可是采用空头商票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使企业在多销产品的同时,增加了应收账款。 2.想快速求成。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使企业的产品在某一时期出现积压的现象,为快速的将产品销出去,放宽了回款要求。有的客户乘机进行大量交易,不按时付款,由此给企业造成应收账款。 3.采取赊销的方式。这极易产生坏账,目前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为了生存下去,企业想尽办法增加销售。除了一些常用的办法外,还采用了赊销的手段。这样做虽然吸引了更多客户,但也产生了坏账。 4.监管方面有缺失。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个别业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出现了财务部门和与业务部门关于产品的出入不符的情况,使企业出现了核算漏洞,资金的管理也没有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 二、应收账款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1.增加了企业的催收负担。这类账款的存在,使得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去进行催收,从而引起了额外的费用负担。而且,由于这部分费用的存在,减少了企业用在经营上的资金,有的企业因此而进行生产贷款,这又增加了支付的利息。 2.利润不实。在企业的利润中,由应收账款产生的利润很有可能收不回来,这就使企业的利润很不真实。如果这部分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则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艰辛。 3.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计划。应收账款本身是属于流动性的资产,若能够及时的收回,则不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若不能及时收回,则这部分资金就失去了流动的作用,从而使企业原定的资金流动计划难以执行下去。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策略 首先,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盈利的一项特殊策略,它的实行初衷也必须是服务于企业经营的整体目标。其次,应收账款也必须进行成本核算流程,只有应收账款的收入大于其成本时候,才能通过进一步扩大它的实施范围增加赊销量,实现应收账款的价值。要想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必须加强如下几点工作: 1.首先,实行和健全企业内部管控机制。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是现代化企业规范运营的基础,它的主要功能是维护企业财产安全和稳定,通过企业内部的各项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进行审核,从而达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目的。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措施和内容比较复杂,但基本上都要包括如下流程:首先客户提出赊销申请,企业销售和财务部门进行审验、批准,再通过双方签订协议的方式,企业按期进行开票、发货,后期还要包括催款、付款等一系列过程。除此之外,企业内部控制还应涉及内部业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相应考核依据等。完整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目的在于保证所有业务流程的有效可靠,其中每个步骤都要设定专人负责,防止各类扯皮的现象发生。但在办理每个流程时候,也必须实施相应的监督机制,至少有两个人员同时经手才能生效,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目的。其次,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应收账款岗位职责意义重大。它的实施初衷就在于明确业务人员职责,通过严格的管理条例,对应收账款的发生、实施和回收等每个环节实行实时监控。岗位职责至少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客户提出申请后,企业主管部门必须与其签订合法的《赊购通知单》。第二,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资质和信誉,以及赊销产品的数量、种类、原因、担保物、结款方式和日期等逐项审验;第三,完善审验工作后,报送企业主管领导进行审批;第四,通过审批后,销售或财务部门开据产品出库单,并做好销售记录登记;第五,销售或产品仓库根据《赊购通知单》办理产品出库手续;第六,出纳或者业务人员负责后期的催款工作;第七,在赊销催款期间,一旦出现坏账、赖账迹象,立即报企业主管领导进行批示。第八,企业内部制定应收账款的定期审验制度,实行动态监管。 2.建立有效的应收账款监管制度。企业内部组建应收账款监督机构,组长必须由财务总监担任,小组应包含出纳、财会、销售和合同审验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具体工作包括合同审查、生产布置、发货审验和售后催款等几大重要环节。在此制度中,财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该部门的履责情况将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整体效益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财务职能的发挥,财务内部必须建立如下几个制度和工作流程:如发货管理制度、余款清退的催办制度、资金风险防范措施等。财务部门还必须对所有的赊销客户进行在线监控、通过对他们的资质、资产流动、市场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便遇到意外状况时,能够及时作出调整策略。 3.建立科学的库存管理制度。根据经济学原理,货币的周转速度决定其价值增值的效率,因此,保证合理的库存也是企业实现利益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外多数先进的企业实行“零库存”管理方法,其目的就在减少资金占有量,减少或降低库存管理滋生的运营成本。但企业在实施各类较少库存的管理措施中,必须事先对市场和客户进行全面有效地调研和分析,坚决杜绝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而无限制增加赊销量的情况出现。 4.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价制度。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利益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催化作用,然而,过度的赊销将使会企业面临更高的资金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的可能性,企业内部必须对赊销的客户建立信用评价制度。首先,在签订合同之前,企业必须事先对该客户的资质进行审验,对客户的社会信用和债务偿还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对客户的资本运营和动态,也要进行实时监控,预测对方盈利的可能性。再者,对担保物进行资产、信用评估等,最后决定可以给予该客户最大的赊销量和应收账款额度。在所有赊销业务中,应当严格按照该项审定流程,从而有力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和稳定。 5.多种策略相策应,努力消除逾期账款。企业要实施积极有效的清账制度,首先,财务部门要定期对应收账款实时审计,然后根据明细进行归类,并制定出追款责任人。催款业务原则上要执行“谁卖货、谁催款”的原则,销售人员的工资绩效要和催款的进度挂钩。但是对于那些的确存在经济周转困难的客户,要根据其自身实际,经过协商制定合理的还款周期,接受对方按公允市价等方法,所进行的非现金形式的还款行为。总而言之,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的有效回笼能够提高企业内部运营的效率,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整体效益有着重大意义。企业应当从自身入手,通过建立紧密的赊销制度,与客户建立互利的贸易合同,并加强企业财务和销售的流程控制,使他们每人都各负其责,更加积极地去做好应收账款的催款工作,最终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 作者:程娜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物流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思考 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赊销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然而,企业在采用赊销方式的时候要面对很多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但是如果不采用赊销方式就会让企业的竞争力减弱。因此,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策略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振兴物流业的国家政策的实施,物流企业要获得积极发展,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应收账款管理问题。 一、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其及特点 物流企业主要提供货物运输、储存、中转及保管等多种物流服务业务。物流企业的应收账款主要是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进行的先提货或先提供服务后付款的销售方式,是一项间接信用。企业通过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方式实现信用交易。赊销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相互协调和风险共享的机会,使得供应链中资金充足的企业,可以通过信用销售合同激励资金不足的企业增加采购量,赊销能够刺激购买力,提高卖方的竞争力,为保持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提供保障。物流企业赊销通过提供服务实现,物流环节类型较多,内容复杂,比如仓储、货运等,对签约客户和零散客户的赊销区别,运输中海运、车运业务对客户应收账款期限不等;应收账款周期较长,比较集中。应收账款有一定的短期融资作用,但是上游物流企业给下游物流企业的客户带来融资机会的同时,上游物流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用风险,应发挥应收账款的积极作用,寻找销售与应收账款之间的平衡。 二、物流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现状 本文遵循上市公司披露数据连续完整,排除相关指标无法计算的公司、ST、*ST、PT类公司的原则,挑选了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4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所选样本包括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道路运输业、铁路运输业、仓储业物流上市公司类型。数据来自2012-2014年沪深股市信息披露中的年度报告,直接提取或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后获得。釆用excel工具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加工计算。 (一)应收账款规模根据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基本呈上升趋势,总量庞大,形成巨大的资金链风险。2013年的应收账款增长率达到24.13%,但2014年有所降低。说明样本上市公司在2014年对应收账款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从表2分析,整体看,物流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状况较好,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不是很高,但数据有一定的波动,各公司情况有一定的差异。横向看,物流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最大值与最小值差0.445、0.4323、0.4265比例不一。比重越偏小说明应收账款质量较好,流动资产的质量也较健康。就纵向来看,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最大值略有下降,总体变化不大;均值有所增加。具体看,航空运输业应收账款总额较大,道路运输业应收账款总额较低。由表3可知,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整体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不断加大,说明物流企业上市公司赊销的销售规模扩大,应收账款风险有所提高,应注重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规模。与所占流动资产不同,仓储业赊销比重较大,其次是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最小是铁路运输业。 (二)应收账款风险1.应收账款增长率由表4可知,应收账款增长率直观地反应物流业上市公司销售收入欠款情况。根据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近年来赊销的应收账款在行业内差距较大。从总量上看,仓储业增长比重较大,其次是道路、航空、铁路。近年随着政策要求,仓储业开始逐步进行转型升级,进行技术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因此,资金链容易出现问题,仓储业需对应收账款应加以重视,防止信用风险。2.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分析出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回款率的高低,即是分析评价销售信用质量的关键性指标。2012年和2013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有较大幅度变化,到了2014年其周转率有所降低,物流业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差异较大。综上所述,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营业收入的比重相对较合理,但2014年增长幅度较大,应注意合理控制;应收账款增长率超过营业收入增长率,说明有应收账款风险,有虚增收入,逾期应收账款会影响物流上市公司资金周转,增加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盈利水平。应收账款总量大,有一定的增幅。说明近年物流上市公司在对于应收账款的控制力度还不够,对其质量的监管还不够严格,缺乏强有力的事前、事中、事后预测管理手段,应注重应收账款管理,使应收账款与流动资产的比例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物流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应收账款管理意识淡薄目前,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形成了“授信方不重视,获信方履约意愿不强”的尴尬状态。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企业赊销平均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坏账率又远高于发达国家。一方面,企业没有正确看待应收账款管理,另一方面,企业间的信用关系严重扭曲。缺乏应收账款管理意识,要么放任赊销,忽视销售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要么采用现金交易或信用证结算,防止信用风险。 (二)缺乏应收账款的有效监控物流企业监控的缺乏表现在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这就造成了很难对应收账款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不利于应收账款风险的控制;将应收账款管理作为财务部或者销售部门的附属工作。而这两个部门在应收账款的监控上都有一定的局限,财务部主要是负责结算和应收账款的记录,对于客户的认知较少,跟客户也很难直接沟通;销售部门虽然部分了解客户的情况,缺乏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的了解,更有甚者,为了完成销售任务,与客户骗取信用额度。可见,这两个职能部门都不适合完成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监控职能。需设置专职的信用管理机构或者职位,以便落实各项信用管理制度。 (三)缺少信用管理制度物流企业内部信用销售管理制度缺失的后果是带来物流企业逾期应收账款的增加。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及履约能力缺乏全面评估,因而风险防范能力差。信用管理制度包括信用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岗位职责、合同管理、授权委托、信用档案、与客户有关过程的控制等,大多物流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相关制度缺失或者零散。有的缺乏对信用档案的动态更新,赊销战略比较随意,现金折扣、信用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信用管理制度的缺失会影响企业信用销售质量,从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四、改善物流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权衡其成本与收益,在内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收账款动态管理模式,减低赊销风险。现有研究中,较多研究者提出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谢旭,2000;李心合,2008;迟国华,2009;李皖,2011等)。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体现信用销售的全过程,在关键业务环节和部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物流企业的应收账款全程动态管理模式包括客户开发至资金回笼过程,主要是通过赊销前期对客户资信水平进行严格的调查与分析建立客户档案并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对客户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在信用销售中期对购货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对物流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动态追踪;在信用销售后期迅速追收应收账款,并根据应收账款的追收情况对该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 (一)信用销售前期1.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单独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者岗位可以保证信用管理的合理化与专业化。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主要承担客户资信信息的整理与更新;信用政策的制订及信用额度的审核;应收账款的监控;逾期账款的催收职能。这样可以避免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职能局限,有利于保障应收账款管理的质量。该部门的设置要注意提高部门人员的素质,通过建立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准确的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分析数据、客户资料等。2.加强对客户资信的评估分析物流企业在客户信息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客户信息零散;客户信息不全;客户信息陈旧;客户信息管理不够科学、规范,缺少标准和专门的客户数据库。因此,物流企业在对客户进行授信决策之前需要由相应的职能人员为其及时提供足够的、最新的客户信息资料,该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并提供客户信息。物流企业要建立和维护客户的数据库并定期收集、汇总客户的交易记录和经营信息、财务信息,使客户档案始终保持完整和更新。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要对客户的资信水平进行调查。防范与降低物流企业销售风险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客户的资信水平进行调查评估,同时要注意对客户资源的保护。3.依据物流企业现状选择宽严适度的信用政策广义上的信用政策明确了物流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任务,是引导信用管理工作及相关活动的基本依据。狭义的信用管理政策是为了方便物流企业在一定经济状况中管理应收账款相关政策。信用政策的选择应该由三方面来决定:一是销售净收益和销售规模变化情况;二是自身的生产和经营能力;三是外部经济环境。物流企业应当根据上述三方面的情况来选择松紧适度的信用政策。 (二)信用销售中期1.制定合理的信用条件客户支付货款的时间与信用条件密不可分,应制定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主要包括现金折扣和信用期限两个要素。确定适宜的信用期限应首要解决,较短虽然可以减少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等,但会带来损失客户资源、增加库存的风险;较长则会影响利润的质量。现金折扣是为了缩短收账期限,给予客户一定的优惠条件,吸引客户提前付款,从而减少逾期风险。现金折扣政策应与信用期限决策相互联系,折扣期必然短于信用期,结合物流企业的特点,信用期限不适合较长,具体的时间结合成本效益分析。2.实施应收账款的动态跟踪管理应收账款一旦形成,不能仅仅事后控制,应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应对逾期账款和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坏账风险。根据应收账款期限设立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逐级递增,达到每一级别,及时和客户保持沟通联系。 (三)信用销售后期1.应收账款的催缴管理首先确认是否有逾期账款,对合同规定的付款期内未按时收到款项确认为逾期账款,及时对逾期应收账款进行登记,从而进一步分析、催缴、回收。其次,分析逾期账款的状态,具体包括:时间上,逾期时间短的账款追回几率较大,反之,时间长的追回可能性较小;从性质分析来看,区分客户拖欠账款的真实原因为正常拖欠或恶意拖欠,从而分别采取措施,将坏账损失率降到最低,根据收账程序跟踪管理应收账款,比如信用良好、长期合作的客户遇到临时周转困难,可以采取修改信用政策,延期、分期支付等缓解信用风险;逾期账款的追收处理并不仅是以追回欠款为首要目标,而是在控制追缴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完成欠款回笼。2.信用级别的重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在信用销售后期时对信用级别进行重估、调整。设置客户合作的期限,对期限内资信状况好的客户可以提高信用级别。对于有逾期应收账款的客户,在催缴后,适当降低原有的信用级别,对恶意拖欠的客户可以终止合作。客户按照调整后的信用级别享受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等,鼓励客户实现长期合作,实现供应链内部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信用级别的调整中注意谨慎性原则与一致性原则,不能仅就一次销售信用随意调整客户信用级别,尤其是大客户,以免造成客户资源流失。 作者:王丹 单位: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1、占用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降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应收账款代表企业的债权,未实现现金的流入,属于应收而未收的资产,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使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减慢,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2、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1)应收账款的发生意味着企业销售收入的成立。流转税是以销售收入为计算依据,按期以现金方式缴纳。(2)应收账款使企业利润增加,企业盈利后需缴纳企业所得税。(3)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即信用调查费用、信用收集费用、账簿记录费用、收账费用等)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 3、形成坏账损失,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坏账是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企业对发生的坏账依法处理后,作为企业的一项经营发生的管理费用会冲减企业利润。 虽然应收账款的存在将产生种种潜在的财务及经营风险,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种商业信用和促销手段,仍被企业广泛采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提供几近苛刻的优惠条件,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账款,销售人员催收不力,产生大量呆帐、坏帐,使本已微薄的利润更被严重侵蚀,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应收账款产生的各种风险不可低估,但应收账款在每个企业普遍存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在家电行业,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为提高市场占有率,生产厂家除发动“价格战”争夺顾客以外,还通过降低赊销信用的标准争夺批发商和零售商,从而导致大量应收账款的产生。 2、企业内部管理不力。过分强调市场开拓,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和追求产值和账面利润,放松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对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进行资信调查的环节在某些企业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等,都是造成大量应收账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3、忽视对客户信用的调查和管理。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往往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缺乏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跟踪三道基本程序,对客户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客户的偿债能力等,缺乏必要的科学分析和评估,对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不予重视,更不能针对不同的往来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所有的这些都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延长,资金占用数额增加,坏账损失率增大。 4、企业风险意识不强。有的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往往只注重账面上的销售额,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的风险及财务成本的增加。企业盲目追求指标,有的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为获得政绩,只注重销售指标的完成,而忽略企业流动资金被客户长期占用;有的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为了争得某一客户或抢占某一块市场份额,常采取赊销等营销策略来达到目的,使企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 5、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从起诉、受理、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到判决、裁定与执行有一个时间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导致很多企业放弃了通过诉讼程序寻求债权保护的合法权利,使本来可以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变成呆成、坏账。 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利润为王”、“现金为王”的目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所取得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 一、加强销售合同的管理 1、按照新《合同法》的规定,制定、修改、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及职责。在经济往来中,除能即时结清者外,都要签订书面合同。在签订合同时,应尽量使用规范文本,如果使用自拟文本,内容一定要详细、具体、完备,尤其是对方提供的文本,一定要弄清每一款内容的含义。实行严格的合同审批程序,层层把关,对标的额较大、内容重要的合同,要请法律顾问审查把关,由公司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2、要建立、完善合同台账制度,建立各部门及公司台账。注意收集、记录、整理、保存各类凭证,特别是在变更、解除合同时,一定要及时向对方索取书面凭证,做好法律防范的基础工作。由于订立合同把关不严或因证据不足无法追讨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要视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合同之所以成为控制经营风险的手段之一,就在于它依照合同法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对合同的管理就应该更加慎重。 二、划分赊销制度,审批权限,分别确定责任人的权限范围 赊销业务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查和同意,根据赊销业务量,确定不同的审批权限,在严格赊销审批基础上,加强赊销的管理以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和控制应收账款。实行专门负责制。可以成立专门财务管理或指定专人负责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监督,并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负责人,便于企业领导人掌握情况,适当适时地采取对应措施。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健全的内部约束机制 笔者所在单位很长一段时间都实行销售人员工资总额与销售挂钩的做法,在业绩考核当中,只注重销售额,片面追求账面上的高利润额。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往往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对于这部分应收账款,既未要求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又未明确规定监督账款回收的部门,从而造成高销售额、低经济效益的局面。自2007年以来,逐步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改变只将销售人员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挂钩的错误做法,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不但要与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直接挂钩,而且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将应收账款余额与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并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催款力度加大,应收账款大幅降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 1、企业发生的各种应收账款应当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冲减坏账准备金;未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明确划分企业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职责。必须彻底改变回收应收账款的工作仅仅是财会部门的职责的错误认识,明确划定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安全和及时回笼负有直接责任,应收账款形成的决策者和主要经办人员,就是回收债权的责任人,财会部门应按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长短,及时定期编制企业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一览表,将债务人名称、债权形成时间、应收账款余额、超过信用时间、债务人经营状况、应收账款总额占流动资产比重等内容在表上详细反映,以便于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准确、及时、全面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欠款催缴政策。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 1、信用政策是在综合考虑了利益、成本、风险之后,对应收账款管理所做出的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可以通过评估机构、往来银行、其他企业、主管部门、客户的会计报表等多种渠道取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状况等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分析,以此为基础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帐损失。 2、企业为防范各种风险,防止不法侵害事件发生,应充分认识每种结算方法的特点,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选择货款结算方式时,尽量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支票等,慎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说明结算方式的选择:如果本企业的产品处于卖方市场,属于紧销商品,对于新客户和已知信用度不高的客户,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转帐支票和汇兑结算;如果本企业产品属于买方市场,同时在对方不同意先付款的情况下,为了不丧失销售机会,又能保证货款回笼,首选银行承兑汇票;对于资信情况好的企业,选择托收承付或商业承兑汇票结算。 六、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加大追索债务的力度要求企业业务人员,强化法律意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清理欠款,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新晨 财务部门定期对逾期的货款列出详细清单,由业务部门逐笔提出处理意见,交领导分析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凡债务人没有明确的还款计划或有效承诺的逾期货款,公司应立足于诉诸法律进行追讨;对那些由于追缴不力,错过法律有效诉讼期造成损失的,要视情节和后果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提高法律意识,利用诉讼程序,是目前解决债务纠纷,减少坏账损失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应收账款是企业与企业在产品交易中经常发生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依法维护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应收账款问题改善及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应收账款产生大量呆账、坏账问题,提出具体的改善对策及建议,以降低企业财务及经营风险。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具有资产的某些属性,其一,在应收账款的持有时间内,会丧失部分时间价值;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可能因为债务人的破产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形成坏账,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应收账款的规模,规模越大,负面影响越大;同时也取决于应收账款账龄的长短,账龄越长,坏帐损失产生的风险越大。大量呆帐、坏帐的产生,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占用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降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应收账款代表企业的债权,未实现现金的流入,属于应收而未收的资产,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使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减慢,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2、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1)应收账款的发生意味着企业销售收入的成立。流转税是以销售收入为计算依据,按期以现金方式缴纳。(2)应收账款使企业利润增加,企业盈利后需缴纳企业所得税。(3)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即信用调查费用、信用收集费用、账簿记录费用、收账费用等)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 3、形成坏账损失,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坏账是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企业对发生的坏账依法处理后,作为企业的一项经营发生的管理费用会冲减企业利润。 虽然应收账款的存在将产生种种潜在的财务及经营风险,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种商业信用和促销手段,仍被企业广泛采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提供几近苛刻的优惠条件,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账款,销售人员催收不力,产生大量呆帐、坏帐,使本已微薄的利润更被严重侵蚀,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应收账款产生的各种风险不可低估,但应收账款在每个企业普遍存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在家电行业,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为提高市场占有率,生产厂家除发动“价格战”争夺顾客以外,还通过降低赊销信用的标准争夺批发商和零售商,从而导致大量应收账款的产生。 2、企业内部管理不力。过分强调市场开拓,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和追求产值和账面利润,放松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对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进行资信调查的环节在某些企业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等,都是造成大量应收账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3、忽视对客户信用的调查和管理。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往往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缺乏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跟踪三道基本程序,对客户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客户的偿债能力等,缺乏必要的科学分析和评估,对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不予重视,更不能针对不同的往来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所有的这些都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延长,资金占用数额增加,坏账损失率增大。 4、企业风险意识不强。有的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往往只注重账面上的销售额,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的风险及财务成本的增加。企业盲目追求指标,有的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为获得政绩,只注重销售指标的完成,而忽略企业流动资金被客户长期占用;有的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为了争得某一客户或抢占某一块市场份额,常采取赊销等营销策略来达到目的,使企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 5、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从起诉、受理、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到判决、裁定与执行有一个时间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导致很多企业放弃了通过诉讼程序寻求债权保护的合法权利,使本来可以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变成呆成、坏账。 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利润为王”、“现金为王”的目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所取得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 一、加强销售合同的管理 1、按照新《合同法》的规定,制定、修改、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及职责。在经济往来中,除能即时结清者外,都要签订书面合同。在签订合同时,应尽量使用规范文本,如果使用自拟文本,内容一定要详细、具体、完备,尤其是对方提供的文本,一定要弄清每一款内容的含义。实行严格的合同审批程序,层层把关,对标的额较大、内容重要的合同,要请法律顾问审查把关,由公司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2、要建立、完善合同台账制度,建立各部门及公司台账。注意收集、记录、整理、保存各类凭证,特别是在变更、解除合同时,一定要及时向对方索取书面凭证,做好法律防范的基础工作。由于订立合同把关不严或因证据不足无法追讨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要视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合同之所以成为控制经营风险的手段之一,就在于它依照合同法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对合同的管理就应该更加慎重。 二、划分赊销制度,审批权限,分别确定责任人的权限范围 赊销业务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查和同意,根据赊销业务量,确定不同的审批权限,在严格赊销审批基础上,加强赊销的管理以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和控制应收账款。实行专门负责制。可以成立专门财务管理或指定专人负责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监督,并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负责人,便于企业领导人掌握情况,适当适时地采取对应措施。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健全的内部约束机制 笔者所在单位很长一段时间都实行销售人员工资总额与销售挂钩的做法,在业绩考核当中,只注重销售额,片面追求账面上的高利润额。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往往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对于这部分应收账款,既未要求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又未明确规定监督账款回收的部门,从而造成高销售额、低经济效益的局面。自2007年以来,逐步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改变只将销售人员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挂钩的错误做法,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不但要与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直接挂钩,而且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将应收账款余额与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并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催款力度加大,应收账款大幅降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 1、企业发生的各种应收账款应当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冲减坏账准备金;未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明确划分企业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职责。必须彻底改变回收应收账款的工作仅仅是财会部门的职责的错误认识,明确划定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安全和及时回笼负有直接责任,应收账款形成的决策者和主要经办人员,就是回收债权的责任人,财会部门应按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长短,及时定期编制企业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一览表,将债务人名称、债权形成时间、应收账款余额、超过信用时间、债务人经营状况、应收账款总额占流动资产比重等内容在表上详细反映,以便于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准确、及时、全面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欠款催缴政策。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 1、信用政策是在综合考虑了利益、成本、风险之后,对应收账款管理所做出的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可以通过评估机构、往来银行、其他企业、主管部门、客户的会计报表等多种渠道取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状况等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分析,以此为基础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帐损失。 2、企业为防范各种风险,防止不法侵害事件发生,应充分认识每种结算方法的特点,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选择货款结算方式时,尽量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支票等,慎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说明结算方式的选择:如果本企业的产品处于卖方市场,属于紧销商品,对于新客户和已知信用度不高的客户,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转帐支票和汇兑结算;如果本企业产品属于买方市场,同时在对方不同意先付款的情况下,为了不丧失销售机会,又能保证货款回笼,首选银行承兑汇票;对于资信情况好的企业,选择托收承付或商业承兑汇票结算。 六、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加大追索债务的力度要求企业业务人员,强化法律意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清理欠款,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财务部门定期对逾期的货款列出详细清单,由业务部门逐笔提出处理意见,交领导分析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凡债务人没有明确的还款计划或有效承诺的逾期货款,公司应立足于诉诸法律进行追讨;对那些由于追缴不力,错过法律有效诉讼期造成损失的,要视情节和后果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提高法律意识,利用诉讼程序,是目前解决债务纠纷,减少坏账损失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应收账款是企业与企业在产品交易中经常发生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依法维护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摘要】受到市场竞争因素、煤炭库存量以及销售收款时间之间差距等的影响,煤炭企业中的应收帐款不断增加。而应收帐款的出现,将会产生大量的应收帐款成本,进而虚增了煤炭企业的实际利润,有助于加速现金流出。所以,煤炭企业必须要对应收帐款实施科学化管理,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化的信用政策,明确应收帐款水平,并采取有效收帐策略,建立科学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做到应收账款管理的高效化。本文就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在相对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竞争中,赊销已经逐渐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应用到了企业销售工作中,有利于扩大企业销售量,在吸引顾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应收帐款主要是指企业由于外赊销商品或者是提供劳务等原因,必须要对购货方或者是接受劳务企业所收取的相关款项。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应收帐款的数额也得到明显增多,逐渐成为流动资产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所以,企业必须要强化应收帐款管理,从根本上提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一、应收账款对煤炭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对企业成本造成影响 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销售,最终形成相应的应收帐款,从而使销售以及收款行为之间出现一个结算时间,销售企业必须要垫支一部分资金或者是花费一定费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应收帐款成本。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本:第一,应收帐款机会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完成促销,必须要采用赊销这种销售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预示着这笔成本不能够及时收回,而且还应该在一定时间之内为顾客垫付相当数量资金[1]。由于这笔资金已经投放到了规定的应收帐款上,从而丧失了其他盈利机会,往往就会出现应收帐款成本,通常是根据有价证券利率来制定的;第二,应收帐款管理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需要对应收帐款实施管理,在此基础上引发的费用支出,包括客户资信调查费用、帐户保管费用、信息收集费用以及收帐费用等;第三,应收帐款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的最大风险在于可能会出现的坏账,进而造成坏帐损失成本,所出现的坏账是难以回收的货款。 (二)对企业利润造成影响 企业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一般情况下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性原则的。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权责发生制主要指企业的收入费用明确应该将收入以及费用的实际情况作为计量标准,所有当期实现的收入与已经发生或者是应负担费用,不管相关款项是否收付,都必须要将其作为当期收入以及费用进行处理。从赊销方式上来看,尽管当期款项还不能够收到,然而销售收入却已经完全发生了,并且确认了入帐,这种情况下就会让企业获得帐面利润,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2]。与此同时,应收帐款受到多种原因还有可能不能够收回来,最终形成坏帐损失,最终造成帐面利润虚增。所以说,若是企业应收帐款数量较大,则可能会夸大企业实际利润。 二、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措施 (一)加强对销售客户人员的资信管理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实质上每个一个企业都会面对两种类型销售客户,一种是资信状况相对较好的客户,而另一种则是资信状况相对较差的客户,通常情况下,前者客户很少出现坏帐报失,催讨货款费用同样也就不会发生,然而后者则非常容易出现坏帐,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进行大量催讨帐款,形成大量后续费用。所以,销售客户具体资信状况以及企业应收帐款成本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在加强应收帐款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在第一时间之内就销售客户资信进行详细调查,对客户信息资料实施统计收集,然后再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分析,最终就客户信用状况评估判断,得出客户守信程度以及偿债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经营情况与客户资信状况,促进科学化信用政策的有效制定。 (二)制定科学化的信用政策 企业为达到扩大销售目的,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应收帐款成本,从而降低应收帐款对于资金周转的影响程度,制定出合理化的信用政策。具体来说,信用政策主要包括现金折扣、信用标准以及信用期限等。而信用标准一般是指企业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市场发展状况与客户资信等方面的因素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企业需要向赊销客户大量提供相关的商业信用标准,一般情况下需要借助坏帐损失率来代表;信用期限则是指煤炭企业应该给予赊销客户一定的付款时间;所谓的现金折扣主要是指赊销客户需要给予提前付款的那些客户一定的优惠,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应该实现现金折扣、信用标准以及信用期限三者的有机结合,综合评价不同因素改变对于实际销售收入与相关应收帐款成本的大力影响,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效化信用政策[3]。 (三)实现收账措施的合理化 通常情况下,应收帐款有一部分是可以按时收回的,然而还是有一小部分企业应收帐款始终处在呆滞状态之下,而且在收回管理上也相对较难,所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采用有效化的收帐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坏帐损失,大力维护企业利益。此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确保客户间信誉的良好化。在企业应收帐管理工作中,第一,应在法律基础上开展,从而使企业以及客户都能够受到法律的制约以及保护;第二,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客户具体情况,对客户拖欠原因实施系统化分析;第三,结合应收帐款实施拖欠期长短情况,实施具体化分析研究,结合不同情况进行帐款催收,从而保证企业应收帐款可以及时收回,增强企业经济利益。 (四)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在应收帐款管理中,不仅要建立起科学化的信用政策,保持最佳化应收帐款水平,还必须要就应收帐款发生之后的状况实施严格监督管理,从而保证应收帐款可以在第一时间之内按时收回,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把应收帐款管理成本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坏帐损失减少到最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应收帐款在管理工作上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加强应收帐款管理,可以相对快速的提供大量应收帐款信息,促进企业工作效率大大提升[4]。此外,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应收帐款监督管理,可以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大量客户动态化的赊销总额、帐龄以及资信状况综合分析报告资料,保证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制定出科学化的收帐措施与政策,随时掌握客户具体资料信息,提升监督管理水平。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垫支,占用企业的资金。然而,这种占用又会扩大销售额,给企业带来盈利。因此,只有在应收帐款所带来的销售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帐款赊销。 作者:刘颖 单位: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煤矿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摘要:为了取得市场份额,大部分企业在销售中会采取赊销的形式进行产品交易,于是应收账款应运而生。但应收账款一直是企业有待完善的问题,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应收账款的良好管理有了更好的条件,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网络;应收账款;管理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信息奠定了信息支撑,这无疑改变了现代会计的内容与环境。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资金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发展,随着社会竞争力的日益激烈,应收款管理无疑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而互联网对应收账款管理有着积极推进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科学安排与管理应收账款至关重要。 一、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向客户收取的相应货款与代垫款项,其管理不容忽视。应收账款的合理管理有利于保障企业资金的有效流动与收益,在此基础上才能维持较好的财务情况。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份额的拓展,过于注重赊销形式的运用;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度,部分企业故意拖延还款时间,盲目占领他人资金;缺乏健全的企业管理方式,过于注重销售,忽视内部管理,当然也涉及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没有合理的方式方法催讨应收账款;缺乏相应的激励体系与处罚体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存在违法行为,即借助应收账款拓展自身企业的业务收入进行业绩粉饰,与基于坏账准备的提取进行利润调节。为了解决这种现状,很多企业逐步创建了应收账款管理体系以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并将其视为企业会计管理的主要环节,虽然获取了相应的成绩,但发展却较为失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时除了采取传统方式外,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应收账款管理。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是当前企业的首要任务。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创建网络客户信用制度体系 企业依据对进口公司经营状况与应收账款收取状况的了解,借助会计网络体系创建一套有效的客户信用制度体系,并依据信用等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赊销规划,从而减少企业赊销之后产生坏账的几率,以及避免企业陷入困境。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员工的管理功能与使用权限加以规范,使企业相关人员更加规范业务销售,依据赊销审批的流畅依次赊销,不可弄虚作假,影响企业的声誉与利益。企业自身也需严格监督,对于局部投机心理的人员需要严加处理,从根源上降低企业风险。 (二)紧密联系专业信用机构 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大部分企业领导会选择拓展企业业务领域,甚至是开发海外业务,但地域的局限性,无疑增加了企业进一步认识与了解海外客户的信用度与账款问题,加之每个国家与地区都存在自身特殊性,有着不同的法律法规与操作规范,所以企业无法深入了解,导致在处理经济纠纷时没有较好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寻求专业信用机构帮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专业信用机构依据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长期累积的各个行业财务数据资料等,可以较公平地了解被调查者的实际财务情况,给予企业相应的参考意见,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在企业无法催讨已经到期的账款时,同样可以寻求专业信用机构帮助,基于信用机构有效化、科学化的方式与途径为企业讨回账款。除此之外,网络业务销售也需要专业信用机构的支持,以维护权益。 (三)提升员工技能 拖欠货款一般存在以下三种情况:首先有缘由的拖欠,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需要时刻把握时机,尽量避免出现长期拖延的现象,制度合理的催收对策,如心平气和地跟客户讲述实际情况,以及相应事实与道理,用感情打动客户的心,以获取客户的认可与支持,从而收回欠款;其次经营不佳产生的拖欠,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需要高度关注与重视,制定合理收款规划,或到现场收款,避免造成企业的损失;最后赖账的拖欠,对于赖账的客户,企业需要毫不犹豫的处理,先采取协商的方式,若客户仍然无动于衷,就需要如实采取法律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现阶段,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所以企业员工也需要进行网上交流与相互学习,寻找最有效的处理方式。 (四)创建应收账款信息动态管理机制 现阶段,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商品的一系列购销业务常常发生于企业销售部门之外的地点,所以业务员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赊销业务发生在异地,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业务员与企业客户对信息的实际需求。而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有效弥补了这点不足。无论业务员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向相应的销售部门或者总部及时传送发生经济业务完整资料,使他们掌握最新的信息,动态展示应收账款实况,不仅有利于加强企业和业务人员的及时联系,而且有利于企业领导者更好地管控,即使出差在外,也可以基于网络化管理及时了解与掌握各个业务部门的应收账款的实际变化状况与汇总状况,且管理部门也可以及时给相关下属部门安排工作与传达有效信息。基于互联网,各业务单位可以将每天的业务与客户互动状况及时、准确地汇和到总部数据库之中,以促进数据汇总灵活化与自动化的实现,此外,还可以随时查询客户授权的实况,以获取有效性较强的应收账款的周详资料与对账单,随时掌握自己的还款状况,以便随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信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无疑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额,所以基于网络环境科学管理应收账款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企业负责人除了需要时刻注重产品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合理管控应收账款增长,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力度,从而真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探析职业核心能力在财会专业 excel应用 课程中的渗透尝试 论文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 财会 excel应用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院高职财会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对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渗透在《excel应用》课程教学中做了尝试。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工作时,除岗位所需技能之外的基本能力素质,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一、我院高职财会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我院财会专业学生,其职业核心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较远,显现出多方面弱势。 (1)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弱。根据几年来对我院会计系学生的调查,接近80%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模糊,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欠缺。这一点也符合一般情况,由于大部分学生比较偏重专业课学习,教师对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足和课程教学组织设计能力不足,使学生接受职业专门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较少,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2)沟通与合作能力欠缺。90后的高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达却又欠缺沟通的年代,很多同学不愿意和父母、老师当面交流,多数同学喜欢网络交流。在教学之初,我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调查测试,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不善于和人沟通,60%以上的学生不能满意地表达自己的预想意图,部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影响了小组合作训练的效果。麦可思总裁王伯庆曾认为,很多岗位要求有基本的沟通能力,高职毕业生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比较低,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领悟新知识存在一定困难。 (3)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不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根据情境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优化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大部分学生问题实质把握不准确,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问题出现的情况下,应变能力不强。 (4)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欠佳。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高职财会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职于财会行业,每一项业务或重要工作都会涉及对众多信息的获取、整理、评价和分析。就目前的培养情况看,高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对于教师布置的有关市场调查训练项目,多数学生不仅在设计项目调查表方面显现能力不足,对所调查的文字和数据资料也难以准确分析说明问题,或难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根据环境对市场进行比较好的分析和判断。 二、职业核心能力在《excel应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尝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靠知识的获取,而是靠行为的训练。这一过程必须在职业活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课程,通过现实获得模拟的职业项目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下面结合《excel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我院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做一下探讨。 2.1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提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高职学生自学能力不足,一般有多种原因造成。比如对人生、对职业缺乏整体规划,学习有盲目性;学习、娱乐以及项目工作任务之间时间上的安排不合理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并在过程中给予学习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excel应用》,是一门以excel为工具,以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线的实践应用学科,是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之初,我就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帮助学生建立了本课程学习的长远目标:既要了解excel的操作,又能利用excel处理日见财务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运用excel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的财务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又给学生一张教学计划安排明细表,让学生明白阶段教学结果和当前学习目标,通过整体规划,有效地激励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沟通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excel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一弊端。但是,学生在大众场合的发言交流还是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中,我还设计了以下方法,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大众场合的交流机会。比如小组之间的探讨、班级之间的交流、情境开展的心得交流、情境成果的展示说明等。并且机会尽量惠及大多数学生,避免总是那几个学生发言。 2.3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一般包括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际效果的能力。这一能力内容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类似,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有比较好的培养载体——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不善于主动思考,习惯按照老师的思路解决问题;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的分析能力不足,往往造成问题定位不清,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习惯总结,手忙脚乱的处理完一个问题后便束之高阁,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可能又来一次手忙脚乱。 对于上述问题,我在《excel应用》情境工作过程的实施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示例分析,理论推导等方式,给学生做示范,再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反复训练;2)在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中,每个同学或者小组遇到的问题都可能不一样,老师不可能帮学生一一解决,必须交给学生处理意外问题的办法,比如参加网络学习论坛,与其他小组共同商讨进步等; 3)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避免学生被表面现象所误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认识。 2.4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人员面临的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原则”为会计基础,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大大增加,在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为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了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三、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不断的研究如何根据教学中的得失来完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大量的培训和指导,但由于目前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环境、教学制度还达不到职业核心教育的要求,实施难度较大。只有各级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创造必要的条件,每个教师不断的学结、坚持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具备社会所需求的素质,才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财会专业 培养方法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自《教育法》颁布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开展实施,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并提高其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受教育者培养方法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下面从创新思维教学角度论述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在素质教育风行全国的现在,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受教育者将现实实际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于人才培养也应当采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结合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财会专业人才。 应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换教学主体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教育呼吁的是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提问、开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督促学习转变为自主自发地思考学习,并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加以陈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吸收,还能温故知新,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复习力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二、设置情境,寓教于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考纲要求给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规定答案,学生的思维已然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毫无任何对问题发散思维来理解的想法。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情境,将问题带进情境来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理解跨越到实际情境里来。如可以让学生将上学期同专业各班的考试成绩编制分布数列,以此让学生具体理解统计学中有关编制变量分布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勤于思考,并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合理应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无论所学专业理论多么全面充实都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将理论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切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多设置一些实习课题,或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周围生活环境里经常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精要,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及时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并予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体会、思考并创新。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中,财会专业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图表,学生在学习疲劳的这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处在一个活跃、灵活的学习氛围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对课本中乏味的文字图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数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同一种教学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知识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应该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强的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发散受教育者的思维,养成其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试析心理学研究对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启示 论文关健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逆反心理 心理研究 论文摘要: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提高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我国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会计专家潘序伦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他把“诚信’‘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会计工作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近年来从国际上的安然到中国的银广夏、郑百文、蓝田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件,让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质疑。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我国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为了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已经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期望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心目中变成了为考试成绩而死记硬背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校最初的良好出发点背道而驰,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职业道德学习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和标准的美好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学生把职业道德教育完全等同于德育教育.认为接受德育教育十几年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接受教育了。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有待改革,过去传统的理论说教已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让学生乐于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学习.不能仅仅通过考试、考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 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分析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有针对性地消除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性。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碰到逆反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可能比其他专业课教师遇到更多逆反的.不愿学习的学生。要消除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厌学情绪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逆反心理的种类。社会心理学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逆反心理是态度引导的结果。在态度引导中诱发目标对象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可能是其障碍,如偏执型人格。但最直接的诱因则可能是由于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境的某些特征引起的。从态度转变的过程来看,常见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这也恰恰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1.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因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超限逆反是最容易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如宣传教育中的同类信息反复灌输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教育方式等都极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例如从开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一直到最后一节课仍在强调。教师的本意是通过反复强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结果却是学生关起课本不认真听讲。老生常谈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超限逆反心理,也使教师感觉枯燥.没有教学成就感。过度简单重复是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努力避免的教育方式。 2信度逆反 信度逆反是指由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对信息及信息传递者的怀疑,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造成“信度逆反”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学生看到社会上的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职业道德也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是有些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受到打击和排挤心中不平.从而认为只有屈服于权势才能生存和高升学校学习的职业道德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社会现实中的丑恶面和制度的不完善与德育教育的正面宣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使许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怀疑与抵触。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针对信度逆反心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良好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安身立命之本的信念,树立邪不胜正的信心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法制不健全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的现象是有可能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些现象肯定会消失。我国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过程中,学生作为未来会计从业者更应该严格自己、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同时教师自身要做学生的榜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怀疑.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旁听法庭对违背职业道德案件的审判和邀请一些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让学生自己感受道德决策的历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违规者的惨痛教训了解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而且还能够解除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怀疑,消除学生的信度逆反。 3.情境逆反 情境逆反是指不适当的引导时机与场合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之前对环境、客体的总和的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的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从教育信息传递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方面看教育接受的氛围不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心理需求会有所差异。如果受教育者在某种氛围中有不良情绪就有可能产生不愿意听的心理反应。因此,职业道德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境不同的目标对象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与手段。不要在学生不能适应的氛围中强行让学生接受教育。例如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模拟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4.自主逆反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使个体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当然.自主逆反的诱发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突出、自尊心过强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自主逆反心理。作为讲授职业道德的教师万不可有自以为是、强为人师、咄咄逼人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一定要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去塑造人;一定要具体对象具体对待坚持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等多种教育方法,以避免自主逆反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有疑问,对教师讲授内容有怀疑时,如果教师采取忽略和压制的态度认为学生讲的都是错误的,是旁门左道的想法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正确、正统的内容。势必会使学生产生自主逆反更加不愿意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应该采取尊重学生探索、怀疑的态度共同讨论有怀疑、有疑问的内容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内心真正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5.禁果逆反 诱发禁果逆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诱因是无充足理由的禁止。禁止本身往往就提示人们注意某种对象。而当禁止的同时又未说明充足理由时就反而会激发人的好奇心理而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所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待禁止绝不可简单地否定和排斥一定要做合乎逻辑的分析与反驳。不仅要阐明是什么、怎么样.更要揭示“为什么”;不仅要说明不该怎样“.更应指明”应该怎样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地去做教育引导工作。例如对待不做假账,在教育时不能简单说作假账是极端错误的,是不允许的、被禁止的。而应当分析为什么作假账是被禁止的作假账的危害进一步阐述作假账对个人和社会恶劣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假账的危害性.在未来工作中自觉抵制作假账。 从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成果中,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并非不可逆转只要认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种类有针对性地消除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消极特征,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可程度。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培养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而且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品质,激励学生、相信学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追求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激情。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增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建议教育工作者积极开拓视野从学生心理研究出发.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将新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启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从而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简析财会专业教师为例谈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的认定 培养及评聘 [论文摘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然而,在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培养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文章首先探讨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阶段培养的思路以及对“双师型”教师的评聘工作的几点看法,旨在为促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财会专业 高职院校 拥有一支质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发展目标。然而,“双师型”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如何认定“双师型”教师,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定义多达十多种,包括“双证书说”“双资格说”“双能力说”“双素质说”和“双职称说”等,其中“双证书说”(即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为判断标准)在职教界比较流行。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正在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双师型”师资不足依然是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难题。为此,本文试从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内涵界定出发,探索如何合理认定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了界定,即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解读该评估指标体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1)双证书或双资格(教师资格证和行业专业资格证);(2)双职称(讲师和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3)双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或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它为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即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培训或应用研究等方式及时了解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成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即“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强调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强调教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总之,“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明确的双重技术职务或双重资格。 二、“双师型”教师分阶段培养的途径 鉴于以上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指导性界定,笔者在此仅以财会专业教师为例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骤。 (一)第一阶段:“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 “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因此,学校应鼓励新任专业教师参加有关资格证书考试,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厂矿企业调入的教师,首先应要求他们参加“新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并且要获得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新分配来的师范类毕业生除了应参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要重点学习业务操作技能,并取得专业技术上岗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证书。例如,财会专业的教师除了应获得教师资格证外,还必须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有三:第一,它是进入会计职业领域、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第二,它是会计人员报考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需条件之一;第三,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参加“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而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财会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更新。 虽然具有“双资格”或持有“双证书”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教师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但如果一个专业教师不具备行业的从业资格证,那就更谈不上向“双师化”方向发展了。因此,具有行业资格证是保证教师实现“双师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第二阶段:“双素质”阶段 “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的理论性很强,但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更要吸收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新知识和新科技,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使其毕业后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本专业的工作。然而,高职校现有的专业教师虽然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也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高职院校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素质”教师队伍作为第一要务。要真正让“双资格”或“双证书”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就必须让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较长时期的专业培训(即教育部文件中规定的“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深入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等,并建立长效的培训制度。 具体来说,实践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驻点,连续进行为期几个月的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又能方便、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学生;二是要求教师联系一家企业,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联系点,每年进行四次以上的短期实践活动,具体可以采用顶岗作业、工作实习、合作研发、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以及时掌握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实际应用情况,充分了解业务技术流程,并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革新等活动;三是由各系部联系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互动的协作关系,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专家到校内开展实践环节教学,届时由相关专业教师充当助手。这样既能让专业教师迅速增加实践经验,又能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具备“双素质”的教师,他们在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熟悉高职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示范。一名“双师型”教师既应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又应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素质。 (三)第三阶段:“双职称”阶段 具备“双资格”或“双证书”的专业教师在经历必要的企业实践基础上,还应获得讲师(实验师)等中级教师职称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例如,财会专业教师要获得双职称,就必须在取得讲师(实验师)职称前后报考并取得“中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获评副教授(高级实验师)职称前后,还可以考虑报考“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通过一系列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仅提高了财会专业教师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其运用会计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不仅使其熟悉了会计法规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度,还增强了他们依法理财的意识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能力。在“双职称”阶段,不仅丰富了专业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还提高了其开展实践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利用信息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双职称”是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条件。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报考其他相关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让少数教师先行报考做示范,然后再将重心由教师个体转向教师群体,根据教师各自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以专业群为基础,引导教师报考不同类别的职称(资格)证书。例如,在财会专业系(部)中,教师可以报考中、高级会计师,也可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还可报考经济师、物流师等。这些专业职称(资格)证书的取得为学校建设专业群和拓展专业方向提供了可能,并能使相近专业、相近学科的教师组合形成“双师型”教师团队。此外,随着社会职业岗位群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化,以及不断满足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学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报考相关新兴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以满足学校调整专业方向的需要。 (四)第四阶段:“双能力”阶段 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专业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自觉地按照企业及社会的要求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转化能力(指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转化为学生实际技能的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编写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能力等)。“双能力”阶段的特征还可以表述为“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力”。有学者认为,“双职称”(或“双证书”)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而“双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双职称”(双证书)和“双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放眼未来,“双师型”教师还不是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的“双”。因此,我们可以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具备教师资格和所教专业的实践经历、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的复合型教师。 三、“双师型”教师的评聘与激励 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中担任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80%。但目前 “双师型”教师还有近1/3的缺口。所以,要充分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高职校教师的评聘与激励工作中,第一,学校应当逐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资格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为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例如,对那些已经取得“双职称”的且已进行过两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的教师,学校可以将其评聘为“双师型”教师,同时针对教师的企业实践工作采取一次性或分次发放奖励与津贴的方式。这样才能调动“双职称”教师积极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证’不一定就是‘双师’,实际能力与资格证书之间不一定等值”的问题。学校应重用已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同时督促那些尚未取得该资格的教师尽快提升自己。 第二,高职院校及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经费投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让“双师型”教师的“高素质、高要求”能够真正地和“高待遇”联系在一起。 第三,高职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考核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并将“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薪酬评级、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对那些考核成绩不佳的“双师型”教师,应适当实施惩罚措施并限期改正;而对那些考核成绩突出的“双师型”教师,要提高其课酬标准,优先给其提供职称或职务晋升、学习培训以及评优的机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素质的建设,这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提升高职师资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高职教育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规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努力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人才,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财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财会教学 现状 对策 一、高职财会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传统财会教学的套路,大多数学校采用缩减课堂理论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时间的办法来表明本校是符合高职教学特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所谓零适应期的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理论没学好,实践动手能力也成为空谈。每年毕业的财会专业学生很多,但能够立即融入财会工作的很少。 通过对一般财经院校、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财会专业临毕业或已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基本达不到实际工作中一般业务处理需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而且在实践操作上也并无过人之处。主要表现为不会编制基本财务报表,看不懂企业会计账簿,不了解各账户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看不懂记账凭证,粘贴原始凭证毫无专业可言,更谈不上美观。财会教学上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1.1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仍以模拟为主,大致可分为: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单项模拟主要是在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完之后进行模拟实训;综合模拟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前根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教学形式。这些模拟实践教学仍以在实验室或教室里用习题式练习方式进行,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距很大。 1.2 会计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许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财会实验室,但并未得到很好使用,实践教学组织散乱,不系统,不连续,缺乏创新,学生实训过后就忘,学生未能利用综合实训充分学习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未能融入模拟企业情景之中,缺乏热情,未对该情景留下深刻认识,在其专业成长之路上未留下值得回味的烙印。 1.3 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很多高职院校财会教育较注重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财会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又划分很细,课程结构专业知识性比较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训的比例不合理,技能训练往往只放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或流于形式,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最终导致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理论比不过财会本科的毕业生,而又缺乏高职生应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做法都失去了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的特色。 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 高职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联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财会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过分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因此,需要加入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注意开放性地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高职财会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原则上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要考虑到高职办学特色。 2.2 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财会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2.2.1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学习目的明确,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充分快速吸收、掌握和运用知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打破目前传统性的教学方式。 2.2.2 案例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是丰富教学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设计的得当与否,则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案例。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要考虑实务性。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因此,在相应的案例教学中,应参照会计实务需要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反映会计职业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 2.2.3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创建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到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3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 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财会人才,即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吸取优秀实践教材的优势,结合本校实际,自编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材,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并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努力贴近企事业单位实际,增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2.4 改革成绩评价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成绩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成绩要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全过程;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引入到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中,以学生获得的薪金情况评定课程的成绩;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国家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以及在实习实训中的同学和同事,这样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必须完成一个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这也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关于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心要性与可操作性探讨 [论文摘要]本文对现阶段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时所产生的厌倦和困惑心理进行了分析,感到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的改革迫切而且必要,并就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转换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 实验主题 结合 当前,随着教育制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育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职校的教师,深切感受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方面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普高学生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厌学情绪。本人自进入职校以来,一直担任财会专业的教学工作,反观多年来财会教学的实际情况,财会专业学生在学习i存在着种种问题,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切而且必要。 一、职校学生在学习财会知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会计专业目前的尴尬地位让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 自上世纪几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管是“泡沫经济”时代,还是“民营经济之春”时期催生了大量的财会工作岗位,中国从大学到中专无一不开设财会专业课,结果导致几年后会计专业毕业生大量涌人社会,市场需求迅速饱和,就业压力日增,很多毕业生从事一些与会计无关的丁作,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不例外。这导致了财会专业学生普遍产生了悲观厌学情绪,他们经常流露出“学习没有用,不如多玩玩”的心理。就我所任教班级来说,全班42人中只有三到四个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与财会稍有关联的丁作,其余学生大都存企业的加工岗位工作,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实现。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一种想取得“免费午餐”的心理。 《企业财务会计》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业量是比较大的,也比较繁杂,很多学生“怕”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于只等着“抄抄”了事。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有这样一种思想:平时老师上课最好少讲点儿,作业少布置点儿,考试前两天告诉他们重点,然后“抱抱佛脚”混过考试。这种对专业课消极懈怠的心理增大了会计教学工作的难度。 (三)财会专业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意志力的问题。 职校学生中的大多数在基础学习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使得他们在财会专业课的学习中产生困难。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浅谈 (一)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自身的素养和志向水平紧密关联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帮助学生认可和选择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让他们把学习与个人前途、事业的追求联系起来,将勇敢、顽强、正直等社会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品质,使其与会计学习兴趣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二)激励学生主动追求自身思维品质的优化。 职校学生已普遍具有从事独立的智力活动的能力,对于认识自己的智慧、力量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及时、准确的赞赏,往往能令学生情绪振奋,表现出极大的乐趣,并使其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三)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将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验结合起来)。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先进行一年的企业财务会计专业课的学习,然后花一至二个月的时间进行会计模拟实习。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感到枯燥难懂,等到模拟实习时又已经将前面所学知识忘掉了很多,造成作账的困难,这往往使得模拟实习变得虎头蛇尾,甚至部分学生只等着抄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的财会班自今年9月份开学起,采用了市财经学校的企业财务会计实验教材,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探寻一种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从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反应良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建立会计模拟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企业财务会计分为二十一个实验,每个实验一个主题,把每个理论环节都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 第二步:分步完成各个实验。(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完成实验一至十,第二学期完成实验十一至二十一,以完成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操作。) 1.理论教学。这是学生进行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加油站”,没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实务操作无从谈起。教师在授课时可将常用的、基本的财务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教给学生,以鼓励、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自己,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吸取营养。教师有耐心生就会“倾心于你”,决不能让他们“知难而退”。 2.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会计信息失真是现在企业会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所培养的财会专业的学生,就是将来参与财务工作的人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对提升将来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3.实务操作的演示。教师根据本次实验的主题,例举出一些经济业务,教给学生如何审阅原始凭证,然后正确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并对某些特殊格式账页的填写作出指导。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习惯于“看着题目做作业”,对财会专业的课程也不例外,看着题目写出会汁分录就算完成了任务,而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题目可供参考的,而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学生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原始凭证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采用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原始凭证,如何根据原始凭证所提供的信息确认经济任务的内容,进而正确的填制记账凭证。 4.明确本次实验的任务,要求学生协同作业,完成任务。首先需明确各项经济业务需要哪些原始凭证,然后审阅凭证内容,再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这个过程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内的同学进行角色分工,模拟成一个会计核算小组。各会计岗位可由同学轮换担当,登记总账的同学是负责人。这样就将全班同学都蒯动起来,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力争完成的快速准确,小组内部的讨论也进行的非常热烈。这样就将“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主动学”,这也是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教学的一个最著收获。 5.教师指导和补充说明。教师需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及时荚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给予说明。 6.给出一定量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对夺实验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第三步:学习效果的评估。在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对学习结果的评估比较容易,而对学习过程则难以公平、客观地衡量,所以我认为两者应结合进行。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计每个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自己打分,并可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然后教师可与学生推选组成的评价小组一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过程和实验成果作出评估,作为他们期中(期末)考核的成绩(理论考试占40%,实务操作占60%)。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学生的进步为着眼点,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他们,切不可因为少部分学生基础差而采取放任的态度,让他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能够自我肯定,有“成就感”,这也是进行下一步学习的良好基础。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采用实验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二十一个实验,以理论为基础,以完成任务目标为驱动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巩同。另外还需结合讲授教学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自学一研讨法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多角度,多层面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五)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及时传递师生信息。 由于会计实务的模拟操作涉及到大量的凭证和帐务处理的演示,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教师分析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和账簿的过程,也可将学生的“作品”及时的演示出来,发现问题及时探讨,这样学生会感到学习的过程非常直观,并且乐于帮助别人指出错误,加以纠正,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的学习、进步。总之,教师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需多想办法,付出爱心,在学校领导和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下,将财会教学推向更加有效、实用的轨道。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中职财会专业实行分段模块式教学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会计 中职学校 分段模块式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但中职会计的教学也显现出它的陈旧和不足,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较弱。因此论文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会计教学实行分阶段与模块式相结合的构想。 1、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途径都远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时间安排错位,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的重要性。 二是教材信息严重滞后,教材中不少内容还是传统的旧知识,远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 三是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重教轻学,教学中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教学程式,仍以传统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 2、中职财会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重庆作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财会技能型人才会出现空前的短缺。在这大好形势下,中职财会专业类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活模块、多渠道、重技能的教学,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初级财会人员。 3. 1中职财会专业纵向实行分段式教学 财会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此把中职财会专业分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理论与分项实训阶段、综合实训与考证阶段、顶岗实习拓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安排前两学期集中学习理论,然后再进行实训。不过这样的安排,会造成财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的间隔期过长,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实践培训而使理论显得过于空泛,二是在后来的实践实训中又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这不但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也挤兑了实训时间。因此,可以考虑在每一单项理论讲述完毕后就进行分项实训。分项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容易组织实施,并且可以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之后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操作,这样一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安排就比较紧凑,便于他们接受和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 第二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训后,学生只是分项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因此第二阶段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也就是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会计主体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所采用的会计资料是完整的,包括企业的总体概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说明、账户的期初余额、经济业务等。经过充分模拟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使学生接近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亲身体验和熟悉会计核算的方法;再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带领下模拟操作实训的各个步骤,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这个阶段之后,学生往往已经具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能力,所以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采取自主联系和学校推荐的方式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这是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墙养到岗位就业的过渡,顺利实现学生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途经。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将实践教学扩展到顶岗实习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3. 2中职财会专业横向实行模块式教学 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这门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人门学科。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块时,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贯彻“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再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而是把模拟演练、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核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加强他们对岗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考虑将《基础会计》课程和《会计模拟实训》分项实训整合为一门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并分成五大模块。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是以会计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五大模块有机整合而成的。第一模块:基础书写实训,让学生掌握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写数字和大小写金额的标准写法,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第二模块: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使学生熟悉经济业务,学会常见原始单据的填制技能,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掌握收、付、转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第三模块: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使学生学会启用账簿和编排账页目录,掌握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建立和登记的方法;第四模块: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模块:报表编制和申报纳税,使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报。 总的来讲,分阶段模块式教学将专业课知识有机整合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会计职业核心能力。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视域下的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会计电算化理论论述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五、结论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也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时代,谁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财会教学综述 一、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财会专业设置的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会计人才,而是要把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往各个管理部门输送,因为会计支持着这些岗位的工作。所以说这些人才只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和生成的过程,并不需要精通会计中的记账和算账。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授课老师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讲课并没有按照侧重点来传授内容,课程的内容也只是各个方面的拼凑,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覆盖的面过大过广,可是由于学时很短,所以说最终只能是多而不精;二是侧重点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学和应用的偏差。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学的内容枯燥、乏味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相背离。 2、教材与实际不匹配 现在好多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材与专业的特点并无关系,不能够与本专业相辅相成。有的教材的重点是讲解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却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所以说与其毫无关系。 3、机构单一的教师力量 经济管理类教师一般都不同时具备财会类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兼具两种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财会的课程是会计学院的教师所负责的,这些教师虽然会计水平很高但是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教师缺乏会计知识并不能教授会计课程,因此学生们学习时就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很难将专业知识与财会知识相互结合应用。 二、会计专业课程和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有区别的 1、教学的目的不同 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主要是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要求学生能够用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工具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而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思维方式,理解各类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并要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学生学习会计不仅仅应该知道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而且应该具备分析信息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安排不同 普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十几科甚至更多,他们会安排更多的课程来学习会计知识并且会计知识在学习中占有主导的地位。然而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并不多,并且会计课程也只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辅助的地位。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性减少并且很难去理解精髓,更加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因而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财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 1、重新确立培训的目标 高校管理学院专业培训的目标是训练在校生成为高级的管理型人才,但是毕业生毕业后会受到经验不足和就业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成为高级管理人才。所以说,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培养具备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2、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财会课程体系 按照会计信息的运行规律、经济业务流程和会计的功能来构建管理类专业的财经课程体系。现代的会计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相互之间能够互联互动,从而衍生出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体系。所以说,现在的会计功能,不光具备管理的服务职能也是会计的核算功能,应该为企业的信息提供可靠和真实完整的财政信息。管理、服务和核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管理是核心,服务是目的,核算是基础。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监督如果想要被监督的话,管理的职能将会被当做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各个课程中。现在,我国很多院校的财会专业必修课都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等课程,尤其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类专业和财会的必修课,能够有利于进行资金的决议从而来确定资金的需求和企业的存货和企业采用的政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素质。 3、课程的内容体系的架构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点都是在科学的课程下培养出来,所以说,经济管理专业财会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应该依据学生懂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基础会计学》也只是初级的会计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成为高级的会计人才,也不能满足毕业后从事会计行业的需要。所以说必须要增加管理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来满足其毕业后从事其行业需要。由于考虑到各院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是有限的,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新架构了教学体系。(1)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体系侧重于会计的计算,是以会计循环为主要的线,重点的讲解传授企业的经济会计的核算手法,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会计的职能和基础知识等。并且能够了解和掌握复试记账的监督和计算的基础法则;通过其平时的实践和实验,教会学生利用会计原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从而为后来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管理系财务课程体系的主线是资金的运转,在考虑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原因的前提下,以对财务的决议为核心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框架。其中的内容包括对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和运营的管理和决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财务的分析、运算等基础的方法,从而为经济管理来服务,使得能够成为具有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3)管理系会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企业的生产规划和控制,核心内容是经营和决议。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用企业的活动决策、预测和控制为主要的内容来架构的。分为四个内容,其中包括管理会计的预测与分析、规划和控制、管理会计的基础内容、业绩考核等。 4、加强和改进教学的方式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方法的含义就是教师不光光是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去引导和启发并且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来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来引导他们的思维扩展,探索性的去学习。采用个别的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充分的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如何去改进经济类管理专业会计的教学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在经济和管理学院设置了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师不光要承担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还必须要承担经济管理方面的会计课程,这种模式在各种高校内是普遍的存在的。很多的会计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的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已经达到了轻车熟路,但是如果把这些长期积累教授会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照搬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不加区分的教授每一个同学,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说我们针对上述这些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调整教材的内容强化开头的作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会计教学应该是《基础会计学》这本教材,现在,很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一般都是根据会计专业的课程来编著的,比如开始提到的一些象基础知识、会计等式、会计假设等,然后再按照实际操作的业务顺序,例如取得原始的凭证、将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记录账簿等。但是这种流程和安排并不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误解和偏差,使得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变会退缩产生畏惧的情绪。没有从一开始便使学生纵观全局,使得其陷入孤立看问题的境地。为了去解决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应当适当的调整下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具体的来说就是把《基础会计学》分为四个内容:(1)通过案例和实际操作阐述会计的最终产物——报表。(2)讲述会计的基本原理,例如:会计等式复试、记账的原理等。(3)简单介绍会计的流程最后来说明下报表的分析和编制。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来比较以上的内容作了一点点调整,第一就是开篇内容就介绍了财务的报表,这部分并不来讲解报表的编著和分析。主要是用生动的案例来讲解财务的报表对其产生初步的认识。第二就是对其流程只做简单的介绍,因为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的学生并不是生产者而是使用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看适当的去压缩下也是合情合理的。 2、通过课程的内容整合来体现管理的特点 可以整合《财务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使得更加适用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其中的内容分为三个单元,(1)会计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会计的基础的知识。(2)按照业务的来回运转组织的业务计算。(3)财务的报表分析与编著。通过整合以上的内容来使得学生具备阅读和使用报表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从而计划出用来决议的方法。第二部分的会计的业务计算,现在很多的教程都是按照负债、权益、利润、资产等方面来计算的,并且每一个内容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但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来说,这种详细和全面并不利于全局的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所以说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来处理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其中添加审计的课程,由于经济管理专业并无审计的课程,所以说这个课程的添加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整合后的内容将会计和管理相结合,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要求从而也体现了独特的管理特点。 3、通过改进方法来实现教学的多面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针对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应该在讲课的时候有侧重点。因为是专业授课,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学习,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并不应该局限于老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去听。对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程来说,可以展开分组的讨论。这种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加有力的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来提高其创造力。并且同时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五、总结 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财会专业知识的改革和实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和各个企业的不断发展,这项任务也会不断的革新。所以说,我们应该更积极的去改进和经济专业相契合的财会课程,这不仅仅是经济市场的需要,也是做为学校需要重视的事。学校应该去通过对课程的改革和深化,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找到会计课程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学习,使得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能够更好的在社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肖溢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一、传统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是以高校为本或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本的模式。该模式往往因只重视知识和理论讲授,难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而受到较多批评。近年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改进。比如,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加上外出实地考察、参观或岗位实践等环节,同时辅之以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如会计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师、物流行业的物流师、电子商务行业的电子商务师等)。这些改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技能,还提高了被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的双师证率,使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再一次受到被培训学校的认可。虽然如此,该种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该模式的继续教育是上级教育部门为推广某项教育改革或某种教育模式而组织的,虽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却不一定符合各受训学校的实际,结果经常由于受训学校的条件难以达到要求而出现“教师个人业务水平提高了,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用不大”的情况。二是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时间大都在1—2个月,用时较长,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所碍,不能外出接受该种继续教育;而且该种模式所需经费较多,受经费所限,能接受培训的名额就有限,致使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覆盖面有限。 二、校本培训模式 1.校本培训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的校本培训计划由英、美等国首先发起,并很快在世界各国盛行开来。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另一种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主要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与活动。无论是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还是在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的,都属于校本培训。第二种定义被普遍认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即校本培训是一种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培训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 2.校本培训模式探讨 无疑,校本培训能有效避免传统继续教育培训的缺陷。第一,它由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身发起、组织,方便了解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利于安排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内容;第二,受训教师不用长时间外出,所需经费也会大大降低,受训范围也可大大扩展;第三,它并不排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校本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不同学校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摸索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我们也在力求探寻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1)个体式培训。 据调查,被列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比较高。每位教师都制订了书面的个人成长计划,并按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教师们不仅随时关注最新的改革进展、勤练会计技能,而且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听别的教师的授课,撰写教学日记、教学小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那些没有被列为示范校的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不够。这就说明,个人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来触发,示范校改革对教师们做出的硬性要求恰好提供了这种压力,同时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指导了方向。在没有这种改革的学校,为鼓励个体学习,学校就应采取适当的考评和奖励措施,以及适当的资源支持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定时为教师提供精练技能的训练室、机器、软件、训练用物料等;定期安排一些教师技能比赛并对优胜者予以精神、物质奖励,同时将之作为加分项并与职称评聘挂钩;对考取双证的教师予以费用报销(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正在这样做)或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当然,学校还应规定予以奖励或支持的继续教育项目,以使教师们的自主性继续教育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 (2)师徒式培训。 师徒式培训基本上就是一种一对一的培训形式。一般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愿意指导新教师的教师担当师傅角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新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去的账房先生是由徒弟直接跟师傅学习而成,且由于直接在实践环节进行,效果良好。对于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技能,还是财会学科技能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然而,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被学校所忽视。在很多学校,几乎没有校方指定的师徒式的传、帮、带培训形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经验传授一般局限于偶尔的展示课或新教师的主动请教。由于没有校方的强制性约束,老教师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指导的积极性,这对于校方而言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校方应该重新重视起这种培训方式,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使这种培训方式常规化,在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小组式培训。 小组式培训,就是根据教师共同的需要、兴趣及学科等,由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划分成小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活动。这种培训在划分小组时主要依据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特征,重视组间的特殊性,且其组成以自愿结合为主,这就为教师之间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提供了心理基础,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很多学校中,小组式培训主要体现在教研小组活动和课题小组活动上。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以教研室为依据简单划分成小组,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共性,但忽视了个别成员的特殊性,且小组的形成不是教师自愿结合的,自然很难实现教师们的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学校应重新审视教研小组活动,使之成为财会教师们继续教育的平台,比如可设立问题研讨室、教师论坛等专门的小组活动空间,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问题研讨室每两周定期开放,设立一至两名负责人,由教师们自愿结合,交流讨论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式方法。鼓励大家不论问题大小,不论语言长短,自由发言即可。最后由负责人组织教师们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室内的问题研讨园地上,并以电子稿的形式留存,形成随时可供查阅、学习的资料,要求研讨室每月至少形成一篇文稿。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三次,每学年至少在问题研讨园地上发表一篇文稿,否则不予评优。如此,将会激发教师们参与问题研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全员式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针对全部财会教师的集中式培训。比如可设立财会教师学习报告室。学习报告室在教育教学、财会学科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需做专题讲座或外派学习人员回校报告、宣讲所学知识时开放,对全体财会教师进行集中式培训。其中,专题讲座可由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来讲,也可由经验丰富、与时俱进的老教师或外请专家来讲,讲座所用资料力求每人一份,同时保存留档。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要求外派学习人员回校后宣讲所学知识,一方面可以督促外派人员在外出期间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既可节约外派经费,又可变相扩大外派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还能使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人员也学到前沿的知识。当然全员式培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培训过程缺乏互动,效果较差,往往是“听着激动,听后不动或学后不用”,对教师实际教学与技能的提升影响不大。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后续措施,比如小组研讨、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优质课评比、技能比赛等相结合,实现培训内容的内化。 (5)校际式培训。 校际式培训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的校际培训项目和与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的校际合作交流项目。高等院校一般被认为是科研的前沿和知识的发源地,所以教师进修一般选择到高等院校去。但传统的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这种纵向交流存在些许缺陷,前面我们已述及。要改善这种交流方式,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就要在原来“派出去”的基础上,外加“请进来”。根据教师的需求,请高等院校的教师到中职学校来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种培训会局限于中职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条件,可能不能进行一些较前沿的技能传授,但由于在自己学校的缘故,会使更多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对解决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更有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保持“外派”进修的同时,加强“请进来”的方式。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目前也只是局限于落后的学校派教师向先进的学校学习,真正的互利合作较为少见,还在不断探索中。 (6)校企合作式培训。 校企合作式培训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以增强教师们的实际会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实际会计能力的学生。所以,当前校方都非常重视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选择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去实践;校方也会请企业或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到学校来授课。但有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等原因,可能无法接触到一些核心业务的会计处理操作,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是学校最好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事务所,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也会耗费学校很大的精力,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如果学校能另辟蹊径,选择参股、控股企业或事务所,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既可节约资源,也可节省精力,还能使教师们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业务培训。 (7)职称考试辅导培训。 财政部门应该允许财会专业教师参加职称考试,而不该限定为在职会计人员。允许财会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便于教师接受财政部门安排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同时,也为教师学习财政、税法和会计知识提供动力。因为能够参加会计职称考试,所以他们愿意学习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愿意接触财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校本培训方式各有利弊,学校应统筹安排、综合利用。笔者认为,学校应以传统的外派方式为辅助,实施以学校为主导、以教师需求为方向、以教研小组活动为平台,各种方式综合利用的校本培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继续教育效果。 作者:万庆平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力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众所周知,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使命。只有在学校就学习好必要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工作以后服务好社会。本文主要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财会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形式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财会专业能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财会人才,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指导其明确在具体的财会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具体的制度和规则。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及特点 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是指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具体职业中的体现。包括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品德及职业责任等方面,是具体行业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中如“医者仁心”、“工人力量”、“为人师表”等等词语都是对职业道德的诠释。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从业者个人和所在行业以致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继承性等特点。 1.职业性 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相关的,每一种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某一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本职业从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 2.实践性 职业道德通过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体现出来,职业道德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重在行动,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 3.社会公共性 各类的职业道德虽然都体现着该行业的特点,但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大体目标都是相通的,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应当有相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每个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有了社会公共性,职业道德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及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法愈发显出其弊端来,照本宣科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职业道德教育课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存在着共同的难题,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上往往都是大段概念理论,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欲望,而学生主动性的丧失进而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产生应付心态,这样的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学是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具体到财会专业来说,财经法规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显得较为抽象,如会计、税收、结算、财政等各方面都有复杂的法规和条例,会计职业道德也包括职业理想、工作责任、工作纪律等复杂的构成因素,若只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的灌输教学,没有鲜活案例,没有思考启发,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就更难做到身体力行。更进一步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对会计职业道德概念特性的分析,仅凭对法律条文的熟知并不意味着对财会行业职业道德的理解,在财会专业领域工作中,经常会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实践认知,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对职业道德进行深刻的领悟,从业后就难以坚守职业道德。 2.教师缺乏重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群体中,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会更多地关注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认识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财会专业学生的考试居多,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以应试为导向,从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查。 3.评价方式简单 当前中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仍是以卷面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卷面考试结果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的识记程度,无法反映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个人理解和实践能力。而评价主体则是教师个体,缺乏来自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也会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化,所以评价结果与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解情况之间有较大偏差。学生在从业之后要面对行业和社会评价的时候,其标准往往更倾向与实践能力,这种评价标准的转化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认识财会专业的行业使命和行业道德。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长远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把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列为核心课程,在向学生传输职业道德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在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统计等课程中,增加道德内容,通过实际案例中出现的道德冲突,分析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在课程实施进度上,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跨度,不能仅仅通过一学期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课就结束教育进程,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影响,如从《基础会计》开始,就对财会类从业人员的权利、责任以及应具备的各项素质进行渗透式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整个教育阶段,才能保证学生长期的接受到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另外,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长期的评价和反馈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技能、自我认识、职业发展规划等项列入考评标准,采取综合评价形式,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领域强化正确职业道德观念。 2.形成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创新,创立“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职业道德教学中穿插鲜活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尤其要注重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热点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主动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或是安排“企业人员进课堂”、社会调查、岗前培训、定期讲座等教育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职业道德宣传活动、组织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问答竞赛和辩论赛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提高。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在校内营造舆论导向,比如广播、校园网、图书馆、板报等等,营造一个整体化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和意识上都能耳濡目染。 3.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相相比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主要是因为实际生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的认知观念在不断更新,因而仅通过学校的教育不足以满足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而企业中真实的工作环境,能给予学生较为真切的职业道德目标和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多次的实训中学生会遇到课本中没有提到的实际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在实操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操作中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的从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和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对于财会专业来说尤为合适。这种方式可以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由学生向会计从业人员的角色转换也会更加平滑。然而财会专业又有其自身特殊性,与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作不同的是,该专业对从业人员的严谨性、保密性要求较高,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加上企业本身具有逐利趋向,因此财会专业大规模的实习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校企双方应当尽量创新合作方式。比如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同时派教师去指导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中可以获得实际操作能力与工作经验,教师在企业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以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能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贴近实际。再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规划与课程设置等事项、校企双方共同聘用优秀的企业员工作为学校德育部门的兼职教师、由企业参与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估工作等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对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自身特点、存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找出改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培养出兼具扎实的职业技术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方晶 单位:肇庆职业学校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探讨 经济法是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对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涉及的内容指导了会计工作,也是会计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专业性高,逻辑性强,给学生学习带来相当的难度。财会类专业要有效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就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需要编排课程体系,综合使用有效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课程特点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分为多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由于该课程是会计资格应试课程,从事会计类工作须具备相应的会计资格,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的学习要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要能够满足相应会计考试大纲的要求。二是技能要求。学校不同于培训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设这一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技能,能够使所学与其将来从事的日常工作相结合。比如,对于票据的学习,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就不仅仅是了解它、认识它,还要能够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填写和使用。三是素质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并且要求从业者严谨认真、条理清晰。严谨性、逻辑性亦是法律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守法、严谨、有条理的职业品格。 二、编排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需要基于知识目标要求和知识逻辑特点进行有效的编排。经济法的内容非常广泛,会计资格考试中涉及的也很广。比如,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支付结算、税收及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范围更大,包括基础知识、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还有其他相关法律制度。面对如此庞杂的内容,首先在时间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水平来确定安排几学期的经济法课程。其次,在具体课程开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编排。比如,可以满足初级资格考试需要的课程内容,其几大类知识块彼此关联性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分布来灵活安排课程的编排顺序。但是适应中级资格考试的内容涉及范围大,则需要对各块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特点进行编排。一般经济法教材按照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活动行为—经济活动争议的主线来安排章节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完全依照这样的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易接受,应当把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能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内容安排在前。因此,比较合适的编排是首先做基本概念介绍,如法、法律关系等。其次学习合同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与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很多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虽然一些知识点难度较高,但是由于与生活联系密切,很容易从学生的切身生活中找到实例,可以将知识点难度降低。再次,依次学习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保险破产等相关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票据结算法律制度。因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章程、合伙协议是企业设立的法律基础,权益主体变更如股权转让是涉及公司利益的重要法律行为,如果学生对合同有了基本认识,这些内容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同样,保险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险合同。破产法的学习,会涉及到合同中学习的许多概念,如,优先受偿权、担保权人、债权,同时需要对企业的基本认知———票据法安排在最后,因为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法制度的设立思想与合同等法律规范不同,有很多不能以生活经验推知,所以在前述规范学完之后,对比着学更易掌握。最后,在实体法部分学习结束后,进行程序法诉讼仲裁的学习。在实体法后学习程序法,对于程序法的一些设置理念问题也容易有更好的理解。整个内容的详略则可以由教师根据资格考试重难点、学生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时间来安排。 三、灵活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下,很多人认为教师讲授的部分应该尽可能减少,还有人十分倡导西方的案例教学模式。但是,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不是判例法国家,英美的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判例法基础上的,加之法律概念十分专业,法律语言要求严谨准确,没有相当时间的教师讲授作保证,学生是很难系统清晰地理解相关知识的,所以讲授仍然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采用讲授的方式不意味着不以学生为主导,问题不在于讲授法本身,而在于讲授的方式。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路清楚、内容衔接,并且也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由于一些法律概念较为抽象难懂,讲授的过程中要不断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所知所见摘取实例,引领学生思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案例教学法 真正的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展开的。虽然很多教师在知识点展开之前会先导入案例,但其实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不能由此真正展开案例教学。因此,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组织学生剖析典型案例,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活学活用。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案例选取。选取案例不仅是一个基本工作,也是案例教学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案例的选取要能够反映学生所学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或主要知识点,难度要适中,且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设置题目陷阱。二是准备安排。案例讨论的组织要结合案例囊括的知识点的多寡、难度的高低来进行。知识点较少或者难度较低的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组织进行。知识点多、难度较高的就应该提前布置给学生,因为一般经济法教学的课堂时间都较为紧张,而学生进行题目阅读、思考、查阅知识点需要相当的时间,且学生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时间又有差别。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准备,这部分工作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讲明这样做的意义,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三是课堂讨论。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就近自由组合讨论,个人代表自己发言;也可以教师组织分组,代表发言,在此过程中建议小组人数不超过四人。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教师应注意不直接表露个人意见,并且包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正确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思考问题,自我组织语言阐述问题,并且在与他人的意见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思路,逐渐找到正确方向。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涉及重要知识点或者讨论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案例,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形成书面作业。 (三)视频教学法 视频教学以多媒体为支撑,通过影像声音的动态表现,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通常有两类情形。一类是程序法教学中,选取较引人注意的案件,进行整体编辑,将整个庭审过程展示给学生。程序流程在学习中如果要口述需要时间长、枯燥乏味且学生仍然似懂非懂,运用视频效果更好。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预习,通读教材相关文字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庭审过程,适时的暂停进行知识点的说明。如果课堂学生人数少、学习程度好,可以直接展示视频,要学生自己总结阶段,提出每阶段庭审需注意的问题再对照教材掌握。当然就这部分内容来说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赴法庭旁听,但是真实旁听最大的好处在于感受现场气氛,就知识点学习而言,教师难以把控,且受到时间、交通诸多问题限制,因此,相对来说视频展示的教学效果更尽如人意。还有一类就是通过视频展示精心挑选的案例,通过案件的动态展示进行实体法部分的学习。这其实是案例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实施。最后,案例教学法和视频教学法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学生能否认真参与进来,这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在准备、讨论的环节中不参与或借着讨论谈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述教学方法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首先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案例讨论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足够明确充分重视;其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要对此有所体现。分组讨论后通常都是部分同学发言,会有一些学生消极懒惰倚仗他人,因此,教师要能够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小组中的成员表达观点。这种课堂考评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到期末总成绩的考评中,以此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 四、指导学习方法 一是归纳对比。知识点细碎众多是经济法课程的一大特点。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相近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形式上采用图表,内容上教师可以对需要总结的项目进行列举由学生自己完成归纳;也可以在程度好的班级,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要注意的项目,进行总结。比如,劳动合同法中的医疗期,内容简单却容易记混,就需要列表总结。医疗期的长短受实际工作时间及在本单位工作时间长短的影响。实际工作时间分为十年以上、以下两个档,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分为七个档,二者结合,对应医疗期七个档,画出表来就简单明了。有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归纳对比也更有利于理解掌握。比如,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从合伙组成、责任形式到退伙有众多的不同,把这些不同一一进行总结,不仅可以掌握两种合伙形式的区别,也将合伙大部分重要的知识点都进行了整理。二是举一反三。虽然经济法课程中一般每一章(或每一个项目)就是一项独立的法律规范制度,但是一些法律规范自身是有逻辑联系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点各个击破,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思路。比如,在企业法的学习中,合伙企业和公司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是法人,真正理解什么是法人,进而理解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区别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制度设计上公司与合伙会呈现出种种不同,也更便于理解它们各自的知识点。不仅如此,对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三资企业的学习,学生思路上就不会出现混乱。通过这样的引导,最终让学生能够自己尝试在学习中用已知的知识点来帮助思考理解新学的知识点,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 作者:牟爱州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职业能力培养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探究 一、完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课堂 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首先教师要正视课堂中的不足,从而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课堂进行改革,再者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便利。 1.促成实践与理论课堂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学习能力提供锻炼的机会。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在两者相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技能的职业化发展。在财会专业的教材中一般是直接以习题的形式考验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的,所谓的“纸上谈兵”只能让学生的思想僵化,不能灵活变通,对于生活实践中和工作中的运用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变革,例如教师根据课堂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寻找一些企业工作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解决锻炼职业能力,学生对于实际案例的接触将会感知到一些不可控制因素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工作提供经验。 2.促成合作与竞争的结合,让学生感受社会工作的氛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通过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感受胜利的喜悦。在课堂中增加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将课堂模拟成一个小社会,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工作环境的“优胜劣汰”的工作法则,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从而为促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工作氛围的创设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形象和立体。例如在会计核算的三大重要环节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教师将学生分成相对应的小组,然后为小组分别设置相关知识点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各组的完成状况进行评定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 二、更新教学方法,培养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使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让课堂在充满趣味性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1.打造趣味性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完成初步的探索。根据财会专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门科学性强、严谨度高和较为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的设置也是严肃而认真的,但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对于传统的死板式教学是十分抵触和反感的,因此教师应该适当改变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接受学习、乐于学习。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课堂内容学习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应该先提升课堂学习的可利用率,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热情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重视过程性学习,加强职业能力在课堂学习中的渗透,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学习成为循环渐进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进行共同交流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意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接受职业能力的培训。例如在文化课的教学中,“思想政治”这一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谈谈对“职业”的认识,通过学生的看法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通过财会这一专业的工作内容进行举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加对知识的记忆和把握,对于道德修养、职业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三、打造社会课堂,实现科学评价 社会作为一个最为生动和形象的课堂深深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的特点将课堂设置到企业中去,通过学生参与到真实工作环境之中增加对今后的职业了解,这样不仅后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工作的压力,还会在认识自身不足的基础上更加认真学习。科学的评价是不仅可以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教师对于评价的组成可以分为课堂评价、实训实践评价和综合评价进行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对于职业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配合情况,还包括实训实践中的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实训工作的完成、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从而通过组织分析完成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下对中职财会专业课堂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摈弃传统教学中存在僵化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打造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目标培养每个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职业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为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刘家如 单位: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 一、引言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目前高校财会专业(财会专业在本文中是指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十分重要。近年来,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究竟该保留还是取消的讨论不断升级,但是目前高校财会审专业主要采取的仍是通过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来获取毕业所需学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的财会专业即是将毕业论文写作作为本科毕业生毕业前的必修课程来开设的,并且近几年来日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学生、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来提升该环节的教学质量,以培养更优质的本科人才。尽管如此,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起始相对较晚;学生选题困难,甚至难免为了写作而写作;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写作训练,因此毕业生在写作时以及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均感到难度较大,有时甚至疲惫不堪;开题后学生的毕业实习往往没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据;互联网信息手段虽为写作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弄虚作假的成本变得很低。上述情形会影响到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需要予以充分关注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与提升。 二、课程地位及作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必备的一环,课程性质多设为必修课。该教学环节的设置无外乎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检验、巩固甚至升华学生本科四年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专业素养。第二,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作为毕业实习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总结。第四,训练学生学习撰写以毕业论文为载体的经济应用文,使其具备独立完成一篇具有一定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且论点鲜明、论据丰富、论证符合逻辑,理论结合实际的论文的能力,以符合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培养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环节与流程――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现状 以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为例,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指导学生选题并填写开题文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二是指导学生写作调查报告;三是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四是以系为单位组织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具体的时间安排见下页表1。 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如下页图所示,总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论点方面的问题,二是论据方面的问题,三是论证方面的问题。论点方面的问题即立论方面的问题,包括论文的选题、论文框架的搭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据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没能很好地搜集毕业论文所需的论据资料;论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逻辑论证方面不够清晰。 具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毕业论文选题依据欠充分。毕业论文开题时间过晚,选题缺乏依据,导致开题质量不高。原因有二:第一,开题时间安排欠合理。如表2所示,学生进行选题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时间约为2个月(10月16日至12月16日)。在此期间,学生需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选题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紧张,普遍存在学生选题困难、对所选题目研究领域没有经过实践调查、开题报告等三个文件的写作仓促完成等问题。第二,论文选题缺乏实践和思考。学生在仓促选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后,离开学校进行毕业实习。实习之后返校r须提交一篇调查报告。问题是,学生在实习单位调查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往并不相符,或者说,在毕业实习中没能搜集到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对即将展开的写作有帮助的数据资料,导致学生在开始进入毕业论文初稿写作时“犯难”,难以开展下一步的写作。导致该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题依据欠充分,使后续写作难以“从一而终”,从而出现中途换题等现象。以笔者2016年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5名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选题之后即“奔赴”实习单位进行为期2―3个月的毕业实习,实习后返校时有4名学生都提出需要修改甚至更换论文题目,后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沟通讨论之下,对原先的论文题目进行了适当修改之后,学生才开始进行论文的写作。 (二)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联系欠紧密。学生实践时缺乏目标,论文写作时缺乏论据。 (三)写作能力缺乏训练。写作能力不足导致了毕业生撰写自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终稿等一系列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件的困难。毕业论文开题需要撰写3个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实习结束后需要撰写1个文件:调查报告;毕业实习结束返校后需撰写毕业论文。 (四)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性不足。一是学生对于如何引用参考文献没有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因此常出现自己撰写的内容与他人撰写的内容“混成一片”,违背学术规范的情形时有发生。二是学生对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不甚了解,导致格式方面易犯一些低级别的错误。三是学生对论文的撰写在严谨性方面不足,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和说服力。 五、毕业论文改革探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 完整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程序包括:准备、搜集资料、选题、撰写文件、毕业实习、进一步搜集资料、思考、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初稿、修改若干稿、定稿、答辩准备(幻灯片及演讲)、答辩、修改、打印留档。 (一)增强选题依据的充分性。 1.选题准备须提早。选题工作须前移,建议学生与指导教师早接触、早准备、早选题。这样,学生就不必在第七学期仅凭与指导教师接触的一两个月时间内仓促定题,显得毫o准备。建议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提前1―2个学期,比如可将选题工作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甚至在学生刚入学进行学前教育时即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便于及早设定目标。如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1―2个学期相对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的实践对所选题目的研究领域展开实践调查,以进一步确认所选的研究领域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资料作为支撑,进而对初选题目进行调整。因此,在开题的时间安排方面,需要留给学生选题、实践、思考的时间以做好充分的开题准备,这样才有可能使“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可能。 2.文献阅读须充分。学生需要大量搜集与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充分的准备。阅读文献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3.选题来源多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一是可以由系里制定出相关的选题指南作参考;二是让学生在低年级寒暑假实习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三是让学生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四是通过组织一些研讨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思考选题;五是有些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从而确定选题方向;六是学生在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SRP项目)时发掘研究方向等。 (二)毕业论文撰写须紧密联系实习(践)活动。目前,撰写毕业论文在经管学院仍是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建立在实习(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应当带着论文研究的目标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带着问题去实践”给学生的实践活动赋予了“目标性”和“任务性”,从而使实习实践任务更为明确,从而更加充实;通过实习(践)活动充分搜集论文所需论据资料,如果在此期间发现无法对所选题目搜集到充分论据的话,则需要考虑重新进行选题,使之后的论文写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三)开设写作相关课程。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准备环节之一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建议在第二至第四学期期间开设写作课程,安排学生学习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应用文的写作。通过开设写作课程,加强学生对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基本准备。 (四)养成学术规范性。本科生写作毕业论文需要重视学术规范性的养成。关于学术规范性的培养至少应该自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写作第一篇论文时起就进行要求与训练,到了写作毕业论文时应该已然是自然而然且必须遵守的常规。但是目前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使得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为此费时费力。究其原因:一是缺设讲授专门的、系统的关于如何进行学术规范的写作课程;二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写作课程论文时,教师对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的要求与检查不够严格,常常是总体上要求了,但在论文上交后对于课程论文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检查与督促不足;三是学生们因“无知”而“无畏”,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学生们知晓写作时需要遵守学术规范,但由于并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因此对如何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并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对于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严重后果也不是非常清楚,以至于到了大四写作毕业论文时往往问题很多。 关于学生学术规范性的培养与训练,首先,学校和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学生进入高校后(其实应该更早,从中学时起就该有相关教育)就着力开展关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教育。其次,尽早开设相关的写作课程进行训练和指导。再次,学校和教师应在整个大学本科四年期间里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不断“敲打”学生,使其明白遵守学术规范性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更是对前辈探索知识的一种尊重,体现了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最后,建议重视对本科学生的论文进行“”,通过“”软件等对没有很好地遵守学术规范的情形进行识别,加强检查与监督。 六、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作为目前财会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对于这“最后一道”教学环节须予以重视。古语“文如其人”,放在当代依然很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和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学生拿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踏实地去一一面对并解决一个个难点,这样才能通过这门课程“锤炼”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写作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终完成一篇“代表作”。教师须在学生学习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教与学的规律,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俱佳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砥砺前行。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财会专业一直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和提高,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人文素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素养。高职财会专业要分析财会人才市场需求,确立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将师资队伍培养,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善,以实现对高职会计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都是照搬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但是高职教育应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找到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向,以及高职教育的教育指导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进入社会就可以迅速融入社会的职业技术人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是工作上手要快,素养较为全面。笔者将从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入手,对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方法。 一、财会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时代不断前行,经济发展愈加迅速,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方向,地球已经被人们称为地球村。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财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在社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面对的知识量庞大,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财会专业人员要终身学习,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财会专业人才需求单位的范围极为广泛,任何一家单位都需要具备专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级学校,社会企业,行政机关单位,这些都需要自身设立财会部门,将财会工作梳理好。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一般位工商企业,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财会实际工作。这就需要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充分面向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财会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存在着部分矛盾,职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较少,而具备基本素质而无法拿起全部工作的初级人才供给过剩。介于高人才和初级人才中间的综合素质较强的财会人才也比较少。高职财会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会计实际事务人才,适应我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1]。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一)对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改革 高职财会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根据定位进行培养理念的改革。高职财会专业培养人才与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财会专业要基于就业导向,培养实务型的财会人员。培养理念也与其他级别的院校有较大差别。高职财会专业应该将专业技能部分的提升作为重点目标,毕业生进入社会能够迅速融入,迅速将工作拿起来。与此同时,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也应该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品德方面,用户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与社会的总体发展思想保持一致。在职业道德方面,财会人员面临的诱惑较多,高职学校财会专业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拒绝不良诱惑,做好本职工作。 从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以适宜社会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2]。 (二)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严师才能出高徒。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极大影响了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教师具备教授会计专业的理论水平,但是在实践方面缺乏经验,难以将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反馈给学生。如果教师本身都无法了解就业需求,就很难根据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培养财会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方面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鼓励财会专业的教师们深入生产生活工作实际,走上工作一线,通过旁听旁观、直接顶岗等方式,去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人才工作能力的详细需求,将实践技能提升上来,将会计理论联合实际,加深对企事业财会专业人才需求的理解。教师再回到校园之时,带着对财会专业技能的新认识,必定会对当前高职财会专业设置的问题提出改良意见,并且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改革。 (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高职财会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除了本身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培养,还要注重实际演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其他方式补充教学资料。学生学习财会知识不应仅仅学习教材知识,要讲知识延伸到实际应用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财会教学资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资源也极大地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汲取大量的营养,对自身专业技能进行提升。 教师可以登录政府网站,让学生实际操作如何纳税申报。学生在学校即接触过的基本知识,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可以迅速拿起工作,完成纳税申报工作。各个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研讨,将彼此之间教学优势和教学心得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在进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各工作单位的工作实景,根据真实企事业单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让学生亲自体会进入社会后的工作需求。 拥有了现代化的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做好主导作用,对巨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合适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料,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添砖加瓦。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职财会专业就业环境愈加复杂,工作环境也多有变化。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要从实践出发,已培养毕业生工作能力、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坚持创新,基于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让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能够熟悉社会,根据社会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知识迅速应用于工作当中。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的调查分析 摘要:为适应社会对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需求的增长,高校应当调整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增设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高年级的课程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取向进行学习,掌握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就是一门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开发的课程。 关键词:财会专业教学法 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师资 教育部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学生在校人数约154.4万人,财经商贸类专任教师约3.68万人,生师比高达42 1,财会专业的生师比还要高于这一水平。据调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师范类院校和普通高校,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上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教师,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了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但是财会专业知识较为薄弱,更缺乏财会实践教学方面的训练;二是普通高校培养的财会专业毕业生在职业教育生涯中,虽然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财会专业系统知识和较好的财会实践能力,但是缺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等理论知识,难以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可见,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对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增长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体系,增设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选修课程,让学生在高年级的课程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取向进行选择,掌握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就是一门为培养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而开发的课程。 一、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职业能力结构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师资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专业教学任务所具备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为开发“财会专业教学法”这样一门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程,笔者专门对山东省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专业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实施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0.5%。 (一)专业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满足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满足度是指职业教育教师在求学期间所掌握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目前财会专业教学的需要程度。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认为在求学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分别占80%和73%,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分别占20%和27%。可见,培养财会专业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的高校,需要不断地根据人才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调整课程结构。 2.掌握教学方法的数量与程度。根据财会专业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实训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职业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及课程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奏效,需要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掌握3―6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中掌握1―2种教学方法的教师占16%,掌握3―4种的占54%,掌握5―6种的占23%,掌握7―8种的占7%。通过访谈发现,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较少,主要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讲授方法;掌握较多教学方法的教师都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善于探索教学研究的、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调查中还发现,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与同行交流、教学观摩、教学培训等途径不断积累的,基本没有在上学期间学习过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 调查中发现,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特点,特色教学法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实验实训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由图2可以看出,完全掌握上述教学方法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从访谈中了解到,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上学期间基本上没有经过项目教学法方面的训练,对其原理和应用了解较少,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同样的,掌握实验实训教学法的教师仅占24%,其中主要是年轻教师。 (二)实践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1.指导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的教学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专业课程中,财会职业技能课程占一半课时,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教学能力。由图3可知,完全具备与基本具备指导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能力的专业课教师分别占68%和55%,部分具备或不具备的分别占32%和45%,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中有三分之一还多的教师欠缺或不具备这一教学能力。通过分析发现,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校期g,只是接受了专业课实验实训和毕业实习中实践操作和工作能力的培养,没有接受如何指导未来的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相应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力的训练。即在校期间只掌握了如何做的方法,不知道如何指导别人做的方法,使得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在教学工作岗位中通过接受培训或者在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中形成实践教学能力,年轻教师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十分突出。 2.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应当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仅应具备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还应具备从事财会专业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所调查对象中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职业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在上学期间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比例较低(18%),大部分教师是在工作以后取得的(51%),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正在准备取得(26%)或未取得(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育教学能力调查分析 1.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与途径。从事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应具备财会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后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获取呢?调查中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排比,依次为教学感悟与总结(41%)、观摩教学(25%)、自我钻研(21%)、同行切磋(13%),这说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是教学感悟与总结,而这又建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高校在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职前的学校教育中参与更多的教学实践活动。 调查问卷显示,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排比,依次为教学实践(70%)、进修学习(22%)、职后培训(8%)、职前师范教育(0),这说明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实践,这也说明了这些教师主要是从高校的财会专业毕业,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过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只能通过就职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2.专业课程课前教学准备能力的自我评价。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对象,具备一定的课前教学准备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手段运用能力、编写教学文件能力等。由图4可知,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这些能力的自我u价排比,对于能力很强,自我评价比例较高的是教学手段运用能力(80%),对于能力一般,自我评价比例较高的是教学设计能力(70%),对于能力很差,自我评价比例较高的是编写教学文件能力(32%),这说明,在这三项教学能力中,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和编写教学文件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课堂教学关键能力的自我评价。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对象,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等。由图5可知,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这些能力的自我评价,多数教师评价不高,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能力框架构建 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在接受财会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其具备专业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通过“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能够培养其具备更好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本文构建以下基本框架,以达到培养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能力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三、 训练方案与合作方式 (一)训练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如何安排和有效利用教学时间、空间及其条件,是通过“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实施的训练方案要解决的问题。“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课程训练形式,如对于教学法原理的讲授适宜采用班级授课制,即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课时,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其优点是在班级集体中学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教学法的应用和角色演练,适宜采用小组教学制,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实践教学内容,适宜采用导师制,即由每位导师负责对3―5名学生进行毕业教学实习的设计与指导。具体的训练方案如图6所示。 (二)合作方式 “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具备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等技能和专门知识,能够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教和学的双边过程,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各方的协同合作。 1. 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对于“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中涉及到的教学方法在主要财会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运用等问题,由于每一位财会专业课程教师通常主讲其中的1―2门课程,不能熟悉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该课程首先需要主要的财会专业课程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就各门财会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2. 院院合作。“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是一门融合财会理论、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原理与方法、职业教育理论等知识体系的综合课程,不能仅依靠财会专业课程教师独立担当。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后续课程的开设以及授课等环节,可以借助于本校教育学院的教育专业教师的参与合作,在教学方法概述、教学设计原理等内容上,发挥其专业优势,财会专业教师则对教学法原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深入探索,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3. 校校合作。“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的某些环节,需要组织学生到职业院校进行教学实习实践。因此,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应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增加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实践活动的机会。 4.建立导师制。“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是在财会专业本科高年级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但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不能只培养本科层次的人才,还要在此基础上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有关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从本科高年级财会教育模块课程选修开始,为他们确定专业导师,在后续的各个学期的学习中给予指导。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匮乏,需要大力加快人才培养,不断地向中等职业学校输送合格的教师。在培养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普通财会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培养毕业生具备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经过系统的教学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就是其中一门培养学生具备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专门课程,在这门课程的设计中,应根据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中现有教师队伍的状况,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达到的能力要求等,以使学生具备未来从事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