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分析论文:ETAP仿真软件在“电力系统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使用ETAP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使抽象难懂的理论学习变得直观易懂。以电力系统的电压调节方法为例,进行ETAP仿真软件教学案例设计,实现可视化仿真与课堂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分析;ETAP仿真软件;电压调节方法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骨干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的基础。学习这门课程需掌握电路、电机、电磁场和高等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强,又包含大量的计算和画图,学生学起来抽象、难理解,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规模日益增大,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该领域中,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电力系统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要求。ETAP是电力系统运行分析的专业仿真软件,它提供完整的图形化编辑器,以简洁的方式对电力系统进行建模,且能快速准确地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能以多种形式直观地输出。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ETAP仿真软件,将有助于学生直观系统、深入地学习“现代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而“电力系统分析”教学中引入ETAP仿真软件辅助教学,目前国内处于开始阶段,仅有有限高校引进并开始使用ETAP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ETAP仿真软件和教学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ETAP仿真软件介绍 ETAP仿真软件是美国OTI公司从1996年开始发行的第一个真正32位Windows环境下电力系统分析计算应用程序,也是全美第一个特许提供给核电站进行电力系统分析的商用软件。[1]ETAP仿真软件确立了电力系统设计和分析软件的标准,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完善,可以提供全图形的用户界面,以最简洁的方式建立单线图、阻抗图、继电保护图、分析计算图等100多种不同的图形。利用用户界面的编辑工具条,可以很方便地增加、删除、移动和连接元件,放大、缩小和翻转图形,显示或隐藏网络,在用户界面上点击元件后可直接输入元件的各类参数、属性及运行状态等,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灵活。[2] ETAP软件还具有强大的计算分析和设计功能,可以进行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继电保护配合、谐波分析、暂态分析、电机起动分析、接地网设计和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等。ETAP软件可以将分析结果以直接显示、文本报告的形式、曲线的形式等多种形式直观地输出。[3]因此,ETAP仿真软件其良好的人机界面、强大的计算分析和设计功能、直观简单的电气操作等优点在我国电力系统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系统事业的发展,电力系统的容量及单机容量越大,电力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学习、掌握优秀的电力系统仿真软件ETAP,将对电力系统规划、分析与实时监控等有很大的帮助。[4]一些高校为了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以及在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需要,引入了ETAP仿真软件。 二、ETAP软件仿真与课堂授课的结合 在引进ETAP软件之后,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的若干关键知识点和难点进行了仿真教学案例设计,并应用于课堂教学。电力系统的电压调节方法是“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重要内容,下面就以这部分内容为例,讲解ETAP软件仿真与课堂授课的结合。 1.理论分析 在图1所示的电力系统中,分别采用改变变压器变比、改变无功功率分布的方法调节母线3的电压。画出系统的等值电路,如图2所示。等值电路中,变压器的励磁支路和电缆线路的导纳支路都略去。变压器归算到低压侧的阻抗为ZT,线路的阻抗为Zl。按照“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变压器等值电路与参数计算的理论分析,参数计算如下:, ,通过以上两式计算得到:。电缆阻抗参数为。变压器和线路的总阻抗为,系统中的负荷。母线1的电压为35kV,且保持不变,则理想变压器二次绕组的电压为11kV,线路和变压器阻抗上的压降,母线3的电压,以百分数形式表示。[5] 通过以上公式推导、计算,求得母线3的电压为95.8%。很显然,此电压偏低,若通过并联静电电容器的方法改变其功率分布,需要计算并联的静电电容器应该提供的无功功率,才能将其电压提高到98%。根据静电电容器无功功率计算公式,求得。[6]经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可知,为将母线3的电压升高到98%,并联的静电电容器需提供1.7Mvar的无功功率。 若通过改变变压器分接头进而改变其变比的方法将母线3的电压提高到98%,需要通过计算选择合适的变压器分接头。系统中的变压器有五个分接头,此时接在主接头上,母线3的电压为95.8%,现若将母线3的电压提高到98%,分接头电压应为,因35-2.5%分接头对应的电压为34.125kV,与此分接头的电压最接近,因此为使母线3的电压提高到98%,分接头改接到35-2.5%。 以上是电力系统电压调节方法的理论分析,整个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有数字和公式,普遍反应抽象、难以理解,若此时通过ETAP软件仿真分析一下,增加学生对电压调节方法的感性认识,将会使电压调节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和丰富有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大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2.ETAP软件仿真分析 首先建立该系统的ETAP软件仿真模型,模型中无穷大功率电源用等效电网U1表示,母线1对应的节点设为平衡节点,负荷1和2分别用电动机Mtr3和等效负荷Lump3表示,并设置好各元件的参数。下面只需点击潮流分析功能模块按钮,再点击运行潮流按钮,即可进行潮流仿真分析。分析结果在建模图上直观显示输出,如图3所示,母线3的电压为95.81%,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不过,此电压值偏低,为改善电压质量,现在通过改变功率分布的方式调节母线3的电压。将静电电容器并联在母线上,设置好其参数,进行ETAP软件潮流仿真分析,其结果如图4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并联静电电容器后,母线3的电压升高到98%,此时并联电容器提供的无功功率恰好为1700kvar,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下面通过改变变压器变比来进行调压的ETAP仿真分析。原来变压器分接头接在主接头上,通过刚才的潮流仿真分析结果看到,对应母线3的电压为95.81%。根据刚才的理论分析,为将母线3的电压升高到98%,需将其分接头改接到35-2.5%上。在ETAP软件中,改变变压器的分接头为35-2.5%,如图5所示。对改变变压器分接头后的系统进行ETAP软件潮流仿真分析,其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此时母线3的电压为98.03%,其电压质量提高,和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电力系统的电压调节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授课方式往往以繁琐的公式推导结合抽象的数学描述进行讲解,学生学习时感觉抽象、枯燥,难以深刻理解并掌握。对于这部分内容,充分利用ETAP仿真软件,多角度地对电压调节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和论证演示,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系统原来的运行状态,也可以看到并联电容器和变压器变比改变后系统的运行状态,很显然系统的运行状态得到了改善,电压质量得到了提高。整个仿真过程很直观,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部分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ETAP仿真软件能很方便地对各种电力系统进行建模,快速准确地对电力系统进行多种不同运行方式下的仿真分析,且能对比不同运行方式下的结果,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 本文探讨了ETAP仿真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ETAP软件仿真演示,使得相关教学内容实现了直观可视化效果,增强了学生对电力系统运行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反馈也表明学生对相关概念方法的理解更加迅速、概念更加清晰,充分体现了ETAP仿真软件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同时,ETAP仿真软件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对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和计算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成为电力系统方面的工程技术、研究复合型人才,为以后从事电气工程设计、运行、分析、控制和保护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广域测量系统在电力系统分析及控制中的应用综述 [摘要]:广域测量系统WAMS(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时钟同步,进行广域电力系统的状态测量,以满足电力系统在空间上广域以及时间之上的同步需求。以下通过对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全网动态过程记录和事后分析等方面的WAMS的应用综述,可见WAMS为电力系统分析和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式,十分具有研究意义。 [关键词]:WAMS GPS 电力系统 一、引言 广域测量系统WAMS是近年以来运用在电力系统前沿技术当中属于最是活跃的领域之一,其核心技术就是PMU,即相角测量单元。目前对于大规模互联电力系统进行动态分析以及控制还存在困难,而广域测量系统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难题。 二、PMU测量的原理 PMU是在GPS的相量测量单位的基础之上进行,它属于一种多功能的信号采集系统。除了需要对电压相角的实时测量并且以此来获得参考相位角,还需要实现对电压、电流、有功的实时测量和计算,最终再将得出的数据帧送到调度中心。 PMU的测量原理是:先要通过GPS接收器给出1pps(1个脉冲每秒)信号,然后经过锁相振荡器将这个信号划分成一定的数量以便于采样,被滤波处理之后的交流信号又通过A/D转换器的量化,最后通过微处理器按照递归离散傅立叶变换原理计算得出相量。测量当中相角的测量是一个关键,因为只要有1ms的误差就会相应的带来18°工频相角误差,如果误差需要控制在0.1°,则时间同步的精度需要为5μs。为了保证最后的相位测量,GPS脉冲信号和国际标准同步误差应当小于1μs。 三、广域测量系统的应用 (一)全网的动态过程记录和事故分析 因为WAMS中的PMU能够在同一参考时间框架之下获得在各种扰动之下全网的动态过渡过程信息,所以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AMS就相当于是一个大的故障录波器。PMU不仅可以实时上传得到的动态过渡过程信息起到一个监视作用,而且在事故发生之后也能够被用在事故分析之上。 (二)稳态分析 PMU的测量精度较高,一般可以直接对所装节点的电压幅值以及相角进行测量,并且可以避免一般的潮流计算或者状态估计的迭代过程,如果和现有的SCADA系统结合使用的话,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状态估计的精度。由于现在谐波问题日益严重,可以在相量测量的电力系统的谐波状态估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把全系统范围内的谐波状态估计问题转化成为多个单母线系统的状态估计问题,这样做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降低问题的求解难度。 (三)暂态稳定预测以及控制 如今已经被实际应用在工业当中的稳定控制系统可以分成两种模式:一是“在线预决策、实时匹配”;二是“离线计算、实时匹配”。不过当遇见那些不可预见的连锁故障所引起的大停电之时,这两种模式可能无法得到响应。为了达到对各种系统的运行工况、各种类型故障的完全自适应,可以选择采用WAMS。首先,WAMS提供的系统动态过程的时间序列响应,可以直接应用在某种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或者人工智能方法系统未来的受干扰轨迹,并且判断出系统的稳定性。但受到电力系统在动力学之上的复杂性影响,此种方式可靠性尚且需要考究。 其次,WAMS通过对系统故障之后的状态初始值的提供,经过在巨型机或者PC机群之上进行一个电力系统超实时暂态时域仿真,通过仿真的结果来得到系统未来的受干扰轨迹,然后根据这个轨迹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根据WAMS所提供的系统动态过程时间序列的响应,先利用某种辨识方法得到一个简化系统动态模型,再对这个模型通过超实时仿真,通过这个仿真最后能够得到系统未来的受干扰轨迹,并且以此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四)电力系统动态模型辨识和模型的矫正 一个正确有效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是对所有的电力系统进行动态分析和控制的起点。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可以通过在各离散时间点之上差分化为一系列的非线性方程,然后利用WAMS所获取的全网动态过程的时间序列信息对其动态模型进行辨识和模型的矫正工作,最终使负荷建模的准确性得到提高。 (五)低频振荡分析和抑制 随着大电网的互联,区域间的低频振荡对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一般情况如果只在本地信息的阻尼控制器基础上去抑制区域间的低频振荡效果不会非常好,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选择采用WAMS信号的区间阻尼控制器附加至发电机励磁控制器当中,从而达到抑制区域间振荡的目的。在使用WAMS信号作为控制器输入的时候,需要注意信号的时滞问题,当时滞太大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导致闭环系统不够稳定。 (六)电压、频率稳定监视及控制 因为静态电压问题以及频率稳定是属于慢动态的范围,所以相较于暂态稳定的问题,前者更容易利用WAMS信息来实现稳定的监视以及控制。可以利用WAMS提供的实测信息辨识出一个用于稳定电压分析的系统动态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之上预测系统电压的稳定性。也可以利用WAMS得到各个节点的电压相量测量值,并且将系统通过等值的方式分成两节点系统,这样的方式可以快速给出电压稳定裕度。在电压稳定控制方面可以利用WAMS提供的实测信息辨识出一个用在低频减载系统的动态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之上预测出系统的频率稳定性,然后对某一个给定的频率门槛值给出应当要切除的负荷量。 (七)全局反馈控制 对于全局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可以在WAMS信号的全局电力系统稳定器控制的基础之上,通过仿真得出全局电力系统稳定器比分散/就地电力系统稳定器的控制效果更好。考虑到电力系统的固有非线性,可以在WAMS信号的全局非线性励磁控制器的基础之上,通过仿真的结果表明,和完全分散的非线性励磁控制进行比较,它明显可以更大的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八)故障定位及线路参数测量 故障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阻抗法,这种方法有一个缺陷,是不能排除故障对于过渡电阻的影响。第二是行波法,行波法相较于阻抗法是可以达到不受过渡电阻影响的目的。而WAMS的使用,可以通过PMU来获取电流相量以及输电线路实时的电压,然后再通过一种经过改进而得到的离散傅立叶变换提取当中暂态电气量的基频分量,这样做就可以大大提高定位的精度。 结语 通过以上对WAMS在全网的动态过程记录和事故分析、故障定位及线路参数测量等方面的应用综述,可以看出WAMS的优势很多,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它的优越性以更好的分析和控制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关于并行处理在电力系统分析中的探讨 摘要:近十几年来, 电力系统并行计算技术发展很快, 一些机电暂态仿真并行算法不断地被提出。从实现原理来看, 所提出的并行算法大致可分为空间并行算法、时间并行算法或两者的结合—时空并行算法。其中, 空间并行算法是将系统分割为小的子系统后并行处理各个子系统; 时间并行算法则是通过同时求解多个积分步长来实现。从参与并行计算子任务的计算量来看, 又可把并行算法划分为细粒度并行算法和粗粒度并行算法。 关键词:电力系统分析计算并行处理分 布式处理 引言: 并行处理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复杂故障计算是电力系统仿真计算中最重要、计算量最大的部分之一,己经成为大型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的瓶颈。由于求解故障端口间等值阻抗的复杂性, 传统方法不适用于并行处理。作者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大型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的复杂故障并行计算方法。算法中采用了故障处理局部化、降维网络方程的构造和线性方程组并行处理等多种技术, 以减少并行计算量和通讯量。 1 并行处理技术概述 并行处理仅有不足20 年的历史, 是半个世纪来在微电子、印刷电路、高密度封装技术、高性能处理机、存储系统、外围设备、通信通道、语言开发、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环境和应用问题等研究和工业发展的产物。并行处理已成为现代计算机的关键技术之一, 并以不同的方式, 在不同的级别上渗透到其他应用领域。 计算机应用可以归纳为向上升级的4 类: 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知识处理和智能处理。无论是哪种处理, 都具有能同时进行运算或操作的特性, 称为并行性。并行性在不同的处理级别中可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先行方式, 流水方式, 向量化、并发性、同时性、数据并行性、划分、交叉、重叠、多重性、重复、时间共享、空间共享、多任务处理、多道程序、多线程方式和分布式计算。开发并行性的目的是为了能用并行处理来提高计算机的求解效率。并行处理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处理器之间的通信系统的协作完成问题的求解。它着重于发掘被求解问题中的并行性, 使其达到较高的级别。 分布式处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并行处理的一种技术。网络中各计算机以并行方式共同完成某项事务处理, 或将一个大处理流程分开由各点计算机处理, 在网络内各计算机彼此能相互存取信息和寻址, 多个计算机同时工作这一点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并行处理技术是硬件、软件、语言、算法、性能评价等多方面技术的综合。可以分为: 并行系统结构、并行算法、并行操作系统、并行语言及其编译系统等。 并行系统结构研究以何种方式将众多的处理机与存储系统、1/ 0 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并行处理系统的技术问题, 如硬件的器件和互联拓扑结构的选择, 同步通信机制的设置, 以及并行软件的配置等。并行操作系统用于支持并行处理, 实现进程(或线程) 间的通信和负载均衡等问题。目前并行操作系统主要有多处理机并行操作系统和多计算机操作系统。 2 并行处理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1 在潮流问题中的应用 潮流问题描述了电力系统的稳态情况, 因而潮流公式或经过一些修改的潮流公式是优化潮流和暂态稳定等重要问题的基本成分。一个有效的潮流并行化方法同样也会有助于加快其它问题的求解, 因而早期关于并行处理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并行化潮流问题的求解上。虽然问题并没有解决, 但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明显减少了。 潮流计算是求解一组由潮流方程描述的非线性代数方程。传统的串行解法充分利用了稀疏矩阵技术、三角分解前代/ 回代技术、节点优化编号技巧和快速分解法, 使得潮流计算已经能够在线运行, 从而大大减小了并行化潮流计算的动力。 已有的并行化潮流计算的许多工作都集中在并行化三角分解、前代/ 回代上, 如: 通过对矩阵的重新组合分块来发掘并行性; 降低由最大因子路径长度决定的顺序执行步数; 采用适合于向量机的向量化算法; 多重因子分解方案和稀疏逆因子方案; 基于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及人工神经网络的潮流并行算法; 利用超立方体结构寻找稳态稳定大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在超立方体结构并行机上的一个实践表明, 快速分解牛顿潮流法的并行算法可以获得近似10 的加速比。在B al a nc e 和A li a nt 共享内存并行机上, 松弛牛顿法也可以获得几乎相同的加速比脚。 2. 2 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需要求解描述旋转运动的时变微分方程和描述电网的代数方程, 这组微分代数方程(D A E ) 具有多种非线性, 数值方法中的逐步积分法被用来获得时域解。如果通过并行处理技术, 能极大地提高速度, 在线暂态稳定分析也将具有很好前景。 将暂态稳定问题并行化有两个途径: 1. 将系统的变量分组, 称为( 变量) 空间并行化; 2.使几个时间段可以同时求解, 称为时间并行化。非常明显的空间并行化是将微分方程分解成每个发电机一组的多个方程组, 而由代数方程提供它们之间的藕合。时间上的并行是形成每个时间段的牛顿方程, 然后同时求解。龙格库塔法和隐式积分法也被并行化过, 但问题的分解和随之而来的松弛会产生许多新的变量, 使求解复杂化。有的先将网络方程分解, 然后在微分方程或差分化的方程组上实施松弛法, 如对微分方程实施的波形松弛法。有的将差分化的微分方程和代数方程一起, 对每一个系统变量在所有的时间段中通过皮卡德( Pi ca rd ) 松弛法分解并同时求解, 从而提供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程度并行化的方法。有的在频域中将暂态稳定问题向量化以获得并行性。上述方法的共同困难是收敛性较差, 通常要经过更多的迭代次数才能收敛, 有时甚至难以收敛。 对暂态问题的细粒度并行化, 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所获得的效果不很理想。为此粗粒度的并行化也被研究过, 如通过同时计算在不同节点上的故障来并行化, 当S Y R E IJ 稳定计算程序在一个16 节点的超立方体计算机上实现时, 可以获得一个数量级的加速比。与之相似的是在一个基于D O S 共享内存的多处理机上的实验也表明, 多区域可靠性计算、采用蒙特卡洛法的水电发电费用仿真和针对不同故障的矫正方案计算, 是可以被高效并行化的。 3 对并行处理在电力系统应用的若干看法 3.1 充分利用已有的分解/ 聚合技术 在并行处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之前, 已经从时间和存储角度出发, 针对电力系统的一些问题开发了分解/ 聚合的方法, 即将大问题分解, 在串行机上分别求解, 然后聚合得出整个问题的解。所以在并行处理中, 应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分解/ 聚合技术, 对所要求解的大问题进行合理的分解, 调节子问题间的祸合度、相关性, 使整个问题的求解效率最高。 3.2 结合问题本质选择合理的并行粒度 由以上分析可知, 在电力系统基本问题的数学结构中, 并没有显著的内在的并行性。开发细粒度的并行算法(如在潮流问题中和电磁暂态问题中), 难度很大。并行计算理论、并行处理系统(硬件、语言、编译器)等方面的不成熟, 也为开发细粒度的并行算法造成了障碍。而类似于在暂态稳定分析中, 对不同算例计算的并行; 能量管理系统中, 基于功能划分的并行; 系统规划中, 基于不同方案的并行等, 都是在粗粒度上的并行, 各并行子问题间的相关性很少或没有相关性, 从而可以获得很高的并行加速比, 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计算机资源、软件资源,使系统的性能价格比较高。 3.3 加强测试与评估 以往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并行算法的开发上, 算法在并行处理系统上的测试很少, 仅有的测试结果并不很理想, 在并行加速比的强壮性方面, 也并未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实际上, 计算的效率取决于并行算法对并行处理系统的适应程度。对于一个特定问题的一种并行化方案, 必须在实际的并行处理系统上对大量不同的算例进行测试、评估。 3.4 考虑生产的实际需要 并行处理的根本目的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高的生产效率。并行处理的开发要依据生产需要, 并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或适合于并行处理。由于单个处理器能力的提高, 使得某些问题采用串行算法在一台计算机上也能满足要求, 因而对这些问题进行并行化研究的实用价值就很小。 4 结语: 并行处理技术的发展, 为解决电力系统问题提供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机会。但由于并行处理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 并行处理的理论、软硬件技术和有关并行处理应用的实践经验, 都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如何有效地将并行处理技术同电力系统问题结合起来, 满足电力生产的需要, 需要认真考虑。本文首先简述并行处理及其分布式实现, 接着对并行处理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电气工程专业“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实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论、实践、应用”三大模块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强化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能力培养 高等工科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其将来从事的是一些专业性质较强的工作,其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复合人才。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科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的主干专业、试点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校级精品课课程,也是考研课程。该课程在电力系统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教学,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系统性、实践性强,它涉及到整个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的多个方面,内容丰富,综合性强,适合实施新型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能力的培养,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设置的内容及实践环节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主要思路是: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合理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加强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构建“理论、实践、应用”三大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是改革的关键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理论、实践、应用”三大模块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 合理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的学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以往理论教学的内容由两门课程分两个学期进行,即“电力系统分析”与“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计算”,前者包括电力系统稳态与暂态的全部理论内容,学时数为75学时;后者包括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电力系统短路电流、潮流、稳定计算的计算机算法的原理、计算程序及上机实践,学时数为30学时,两学门课程的总学时数为105学时。 改革后将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将“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计算”中计算机算法的原理内容放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进行教学,将“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计算”中程序的使用、上机实践操作放在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设计中进行。此外,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精减,学时数压缩到72学时。在教学中,对于重点内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于难点内容的处理有两种方式: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内容,强调基本概念和原理,是难点但不是重点的内容,以够用为度。 几年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修改。基本原则为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强化应用能力培养。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注重应用”为指导思想,着重阐明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内容由浅入深、逻辑性强、重点突出、易于理解。 2.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 实践教学的改革是“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综合实验。 课程设计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结束后进行,时间为2周。以往的课程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力网络方案的确定,另一方面是对最佳方案进行潮流计算(手算法)、无功平衡验算、变压器分接头的选择。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一是进行网络方案选择的常规设计,二是对最佳方案进行潮流、短路电流的计算,计算方法采用计算机算法,要求学生结合所确定的网络方案编写数据文件并上机实践。计算机算法上机实习不占用理论教学的学时,这样既减少了理论课的学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为毕业设计及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以往的课内实验是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受学时数限制通常做两个实验。由于电力系统实验较多,每个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为使学生能够连贯完成各项实验,也为了节省理论课学时,我们将课内实验取消,改为在理论课和课程设计结束后集中一周时间进行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并增加了实验项目。改革后的“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开设同步发电机的启动和调整实验、稳态运行方式实验、电力系统功率特性实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复杂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实验等。通过综合实验,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对于电力系统设计、规划、优化运行与控制的认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该领域的工作建立一个专业基础背景。 3.应用能力的提高 电力系统的综合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参数的调整和在教师指导下的问题排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使学生工程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学院制定了有关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制度,从人、财、物上确保实验室开放工作到位。为了满足学生做实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需要,有关实验室调整开放时间,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合理安排开放的时间和内容。实践表明,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实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不断提高,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的成绩也不断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高等工科院校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注入式应试型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讲授原理、法则、公式、方法,对知识的背景与产生过程,知识的实际应用,知识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协调关系重视不够,妨碍了知识传授中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1.启发性的探索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横向思维的能力,特别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出一定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调压与调频有何不同?“串联电容补偿与并联电容补偿在调压上有何异同?”等。或者是要求学生自己对问题提出看法,向教师提问,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也向教育者自身提出了有利的挑战,为教育者提供了实践的教学素材。经常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同时也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这种教学方式实质上就是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 2.课外研究性、设计性学习法 由于“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涉及到整个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行,内容丰富,综合性强。要学好这门课程,学生需要较大的课外投入。由于课堂学时十分有限,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设计了研究性课题,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如:“改变变压器变比调压,低压侧要求的电压作为已知条件给出时有几种给出方式”,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去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教材上介绍调压的方法有四种,那现场实际是否也是采用这四种方法?”这个问题让学生上电力网站查询。这种教学方法可结合工程实际将现代科技、运营机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有效而合理地体现在教学之中。 3.自学法 由于学时数有限,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内容都在课上进行详细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部分章节内容安排学生自学、讨论,教师辅导或做小结。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在的教学手段绝大多数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减少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增加了信息量,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由于信息变化太快,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对所学内容都是一知半解,从而加重了学生课后负担。因此,采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多样化的教学,对于简单内容,让学生自学;对于重要的概念、公式等需要严密推导、细心消化的内容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平面图、程序框图、结构原理的介绍,直观形象、动态变化的内容和最新的技术发展内容采用多媒体投影设备、相关的影像资料及CAI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复杂的计算,运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演示;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们建立互动关系。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的CAI课件。为配合课程教学,自行制作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CAI课件,并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完善。CAI课件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2)MATLAB计算软件平台及计算程序。“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现代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手段。我们编写了节点导纳矩阵形成、节点阻抗矩阵形成、故障计算、潮流计算、稳定计算等15个程序,并运用VC语言开发了可视化的软件平台,使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毕业设计和今后实际工作中计算机开发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3)“电力系统分析”独立网站。建成了“电力系统分析”独立网站,网站涵盖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即: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实践教学等,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库等10多个模块。 借助于学校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局域网,学生可进行课程学习、自测等自主学习,借助“网上答疑系统”可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另外,本网络教学平台还提供了辅助教学资料,通过这些教学资料的阅读,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几年来,在教学观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构建了“理论、实践、应用”三大模块的教学模式。“电力系统分析”的课程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成效。实践证明,只有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探索课程建设,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 摘要:为了应对现代工程教育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课程理论体系构建、实验环节强化、考评方式优化等几方面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实践证明该课程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为其他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 关键词:电力系统;专题讨论;综合实验 大学教学改革是大学教学发展的最主要途径,[1]课程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山西大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本校”)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其人才特征和培养模式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围绕山西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建设和山西电网中长期规划,本校开展对涉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其中“电力系统分析”是首门试点课程。它是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由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和实验课组成。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就业和工作。 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及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新原理、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企业,与此对应的电力系统学科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学科体系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电力工程教育发展的要求。[2] 为此,笔者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等几方面,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现状分析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丰富、抽象,公式繁多,客观上使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另外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实际工作。 部分知识陈旧,目前的教学内容大多处于上世纪90年代水平,而近十多年来是电力系统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现在的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反映这些变化;课程内容安排不太合理,部分知识点在逻辑上有不连贯之处;教学手段比较机械单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广或效果较差,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电力系统企业厂网分家,发输分离,市场化等改革及学校实习经费的减少,使学生现场实习的机会更少,实践环节被严重弱化,[3]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1.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 根据本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课程以知识面为单元,理论课紧凑、系统化,体现小而精的思路,各单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本课程组将“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两门课程共计118学时压缩到72学时;将“电路”、“电机学”等基础课程安排在前一学期完成,按照潮流计算、调频调压、短路分析、故障计算、稳定性分析等次序安排章节,删减前期课程学过的内容。例如:“电路”课程讲过的导纳矩阵的计算机形成及修改,“电机学”学过的电机等效模型及电压磁链方程等内容,去除无功补偿装置手工整定等工程经验性强、应用性差的内容。 课程组还补充了近十几年来电力系统专业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成果,以体现现代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介绍新能源发电中,补充了高渗透率下大规模风电场接入电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风光互补对提高新能源并网稳定性等;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经济性分析;智能微电网的运行与控制策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概述等内容。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时请行业知名专家举办讲座,介绍电力系统的新发展及典型案例等。例如,8.14美加大停电、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解读、印度7.30-31东北部大停电等,讲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专业教育,扩展了专业背景,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很多年来形成的成熟知识,具有很强的工程性,逻辑性相对较弱,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改革: (1)打破传统的单向授课方式,与学生适当互动。笔者针对每堂课的内容,在上课前,为学生提出2~3个经过精心准备的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积极主动思考,并进行少量的问答讨论,让其在积极的气氛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兴趣。 (2)采用相似教学法,易于学生理解。将抽象难懂的问题转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相似性变换讲解,这样对学生理解难点非常有帮助。例如:将电力系统功角稳定问题类比为多匹马共拉一辆车的情况;无功变换类比为弹簧伸缩问题等,这些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笔者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制作了大量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丰富了教学内容。 本校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和学生代表,从各种资源库中找到的彩色实物图片和相关视频,制成多套动画及ppt,将原理、控制过程与实物结合起来一起讲解,使电力系统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控制过程等形象化。例如:讲解PARK变换时,将abc轴系与dq0轴系各向量之间的关系用形象的动画表达出来,使原来需要用30分钟讲解的内容缩短到15分钟,而且过程清楚形象,学生容易理解。 三、实践环节设计 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室资源,加强学生对概念、原理等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电力系统现场运行情况。 1.进行综合性实验 在以往的实验课中,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单调、机械。本校从2010年开始,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资金建立了电网综合自动化实验室,购买了PSASP,PSCAD/EMTDC等电力系统分析软件,丰富了实验资源。电网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有3台发电机,可以模拟多个电压等级的开、闭环系统,可以进行电力系统要求的相关实验,实验教师设置故障及异常,学生根据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设计电路,观测实验现象,教师进行指导评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工程素养。 2.优化实验内容 教师应从实际电力系统的特点及“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特点出发科学安排实验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开设实验,具体顺序为:系统潮流分析、发电机运行方式改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分析、切负荷、电力系统短路分析、故障分析等。 3.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资源 多年来,课程组教师们承担了大量的省级纵向研究课题及山西电力公司等企业横向项目,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验中。例如,电压型SVC补偿装置研究,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此项目改进了调压实验;特高压操作过电压柔性限制措施研究,获得山西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利用该项目成果开设电力系统过电压仿真实验,同时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通过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风力发电机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建立了微电网实验平台,并开设了微电网运行与控制方法实验。这些都丰富了实验内容,强化了与电力系统实际工程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测实验数据和分析现象,进行机理分析,紧密与理论课相结合,极大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实施方案及应用情况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本课程组的改革方案已于2010年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中开始实施,从改革之初就受到学校和系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山西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资助,并且“电力系统分析”已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整个课程的考评由笔试、专题讨论和实验三部分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40%、30%和30%。笔试根据教学大纲进行。专题讨论的题目提前两周给出,论题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特高压输电过电压限制措施、潮流计算机算法等。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及小组答辩情况给出成绩。实验部分以综合实验为主,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最后提交的实验报告确定成绩。 该方案实施两年多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学校的认可。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对本校2010级、2009级电专业各30个随机抽查的学生进行的综合测试中,2010级学生的合格率达到89%,高出2009级近十个百分点,这表明该课改方案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它同时也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典型,在本校动力工程系、自动化系等工科类系推广。 五、结论 围绕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课程组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结构、实践及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地改革。该方案优化了理论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更加适应现代电力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应用型本科“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摘要:“电力系统分析”是电力工程的基础理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同时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皖西学院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的背景,对新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并就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为更好地适应学校定位,培养出合格乃至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本校于2009年新申办的本科专业,2011年春学期首次开设“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校没有任何经验,只能借鉴其它学校的做法,但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方案不同,其经验往往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地调整和修改。在本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下,如何合理地协调“电力系统分析”和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得该课程能够较好地满足建设示范应用型本科的工程实践要求,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电力系统是由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各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1]与别的工业系统相比较,它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是一项更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这项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其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由通识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其一方面讲述了电力系统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其内容涉及到“电子技术”、“电机学”、“控制理论”、计算机等课程的知识,使学生必须将已学习的相关基础课程知识应用到该课程中,是电力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技能,对电力系统工程学科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借鉴其它学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该专业的培养方案,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提出了“立足基础,了解全局,工程优先,兼顾理论”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原则,确定了采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互补、课堂讲授和现场演示结合、强化教学互动等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多年来大部分高校一般都将“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即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各元件的特性和数学模型、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和控制、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和优化、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以及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等。[1-3]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中国电力出版社的《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等,课时通常为96~120个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于理论分析和手算部分的教学。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用人单位对本科人才质量需求地不断变化,原有的“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些已难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对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该课程的理论课程教学上,目前普遍面临着如下问题: 课程的理论分析内容过多,面面俱到且系统性不强,内容抽象、难点很多、学时多,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容易失去学习信心;公式多,且其中有较大部分源于工程实践(有些为经验公式),逻辑性和系统性不强,教学时比较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新科研成果更新较快,而多数教材的内容仍处于21世纪初的水平,没有充分体现近十年来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例如,未能重视电力系统分析中的计算机计算与仿真方法、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的基本原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HVDC)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仅对教学内容进行抽象地理论分析和推导,很难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生不知道如何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学效率和效果偏低,更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设置探索 本校属地方性本科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为了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申办的新专业,其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因此,本校在该课程内容设置时,除了需要考虑上述的通性问题还必须兼顾以下特点: 为了适应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实践类课程较多,而理论类课程偏少,相应地在电力系统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也较少。本课程作为该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任务,还必须兼顾使学生全面了解电力系统及其运行控制原理等基础知识的重任。 考虑到本校的办学层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学生的理论基础与重点大学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就业领域也主要面向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因此,该课程开设过程中需要强化基本分析方法的学习和应用,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很多毕业生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升造,而“电力系统分析”几乎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必考的专业课,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应该尽可能涵盖考研需要的知识点,为学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未来的研究奠定较好的基础。 基于上述要求,本文提出“立足基础,了解全局,工程优先,兼顾理论”的教学内容设置原则,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尽量合理简化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注重新知识的适当引入使其能学有所用。拟设置的课程内容及其相关要求如表1所示。[4,5] 三、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本校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推动力,其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避免被动学习的低效率和缺乏创造性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适当介绍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前沿动态,阐述电力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方案,并说明其与本课程内容的关联性;组织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座谈,让其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认识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从进一步深造的角度让学生体会这门课程的地位,从中体会到学好本课程的必要性,等等。 2.注重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及时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且电力系统不同于其他的控制系统,十分复杂、宏观,学生很难凭想象建立起基本概念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和应用基本的理论方法就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课外实践环节去巩固学生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本市的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设施,通过一线操作师傅的现场讲解和答疑,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变电站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对电力系统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对理论课程中概念的理解;通过同步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另外,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软件仿真实验相结合,例如,将PSASP、PSCAD和MATLAB等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引入课程教学中,可以更直观、生动地阐述电力系统分析计算过程,使电力系统分析内容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其做到学以致用。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知识表达方式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可以有更多时间用于讲解重、难点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章的重点内容。并且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图片、影像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地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6]但是,多媒体教学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点,往往取决于应用的合理性,其首先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方面。目前很多课件仅仅是将教材内容通过PPT按部就班地进行展示,并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的特点,这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还可能适得其反。为了提高“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效果,在开发课件时,笔者采用大量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以便于学生建立基本的概念知识体系;同时,可以将电力系统的动态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另外,必须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由于多媒体课件演示速度快,单纯地采用多媒体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思维,从而降低教学效果。[7]因此,在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必须有机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活动 教学互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后练习、基于互联网的习题与模拟题库等途径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互动。课堂讨论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没有听懂或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同时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课后练习则是使课堂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堂点评等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地理解,也非常有利于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知识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已经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线”已成为常态,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教学互动更加便捷,同时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结束语 “电力系统分析”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性强且知识更新较快,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借鉴其它高校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该课程开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适合于本校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从而为更好地促进该课程建设,切实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基于Matlab电力系统分析机电暂态仿真机理 摘要:研究了Matlab 中电力系统工具箱用于机电暂态仿真的可行性。针对机电暂态仿真的特点,在算法上采用了滤去直流与谐波分量计算的相量法.应用自适应变步长技术避免了通过试算确定仿真步长的繁琐工作,简化了工作量。陈述了SPS机电暂态仿真的主要步骤,并分别对单机无穷大系统和三机九节点系统进行了小扰动和大扰动下的功角稳定仿真,同时讨论了其仿真环境的设置与加速技巧。结果表明,SPS可用于电力系统机电暂态分析。且提高了仿真速度。 关键词:PSB模型 Matlab软件 电力系统 仿真分析 0引言 国内常用的电力系统仿真软件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综合程序PSASP[2-,它涵盖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常见功能.并允许用户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特殊的模型而无须了解PSAsP内部结构和编程设计的条件.但是用户建模时的数据环境必须使用系统表内规定的信息,所以在仿真较复杂的控制手段时灵活性较差[3]。与PSASP相比SPS建模方便灵活。在Simulink环境下SPS可以结合其他功能强大的工具箱构造出令人满意的模型,实现对复杂控制的仿真,SPS还允许用户使用现有的基本功能模块与自己编制的算法生成自定义模块并将其加入到元件库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模型误差、提高精度[1]。 1 主电路设备选择和分析计算 低压无功补偿装置主要用丁^10 kv线路的配电变压器低压侧,补偿公用变、专用变低压用户设备运行中需要的元功功率。这砦公用变、专用变的容量一般在500 kV-A以下,设计有30 kvar,45 kvar,60 kvar和90 kv8r等4种标准无功补偿装置。对4种标准容量的无功补偿装置,大容量的装置按4—2一1分组组合,可对无功功率实现7级阶梯式调节;小容量的装置可采川2—1分组组合和固定补偿加2—1分组组合的调节方式。斟3给出的是总容量为60 kvar无功补偿装置[2]。 2 PSB模型与算法特点 定补偿加2一1分组组合的调节方式:其中.固定补偿容量为15 kvar,采用BsMJ0.4一15—3型电容器;单元l的补偿容晕也是15 kvar,电容器型号与圊定补偿电容器牛u同;单元2的补偿容量为30 kvar,用BSMJ0.4—30一3型电容器。补偿装置分组容嚣和接线确定之后,依据各回路中的额定电流,主电路没备不难选择和确定。主电路设备、元件选择的原则是保证补偿装置能可靠工作对本例补偿装置的主开关为Dz20J一200刊125 A的空气断路器;与单元l和单元2配合的交流接触器,分别为CJ20—40和cJ20—63型接触器;装置熔断器、避雷器、导体等器件的正确选择,都是保证装置可靠]:作的前提本例机电一体开关控制单元无功补偿装置,电存器组采用A,c两相控制的二三角形接线方式,机电一体7F关单元的晶闸管元件总是在电流过零时断开,所以断开电容器上的电压常处于最大值(或正或负),由于电容器内部装设的放电电阻自放电现象,电容器上的电压会逐渐降低[3]。 3 仿真环境设置 在晶闸管重新投入时,需要考虑电容器上的剩余电压,当系统电压和电容器残压相等时,就是晶闸管开关投人的触发点。否则由丁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在系统电压和电容器残压羞值较大时触发晶闸管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4 开设Matlab技术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简称Matlab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它对T程设计、工业生产、机器制造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Matlab技术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许多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对Matlab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在T科类专业普遍开设{Matlab)课.重视和加强(Matlab}课教学,是目前高校,特别是T科院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培养2l世纪高素质T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3][4]。下科类专业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培养目标都是面向工程设计、工业生产、机器制造和科学研究等领域,Matlab技术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 仿真结果分析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Matlab技术已成为工厂、企业、科研单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开发速度。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社会竞争力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目前.Matlab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Matlab应用T作正在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世界发达国家已把掌握Matlab技术手段作为抢占制高点、增强竞争力、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Matlab技术应用水平已成为体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5]。面X寸CAI)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6 结论 了解和掌握Matlab技术是对工科学生提出的一项最基本和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工科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促进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系统介绍Matlab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的{Matlab)课必须及时反映Matlab技术的最新成果,保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承担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对(Matlab)课的教学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培养和建立一支经验丰富和相对稳定的(Matlab)课教师队伍,组织教师积极开展{Matlab)课的教学改革.I:作,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卜精心研究、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逐步提高(Matlab)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高职院校《电力系统分析》教材立体化建设有感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电力系统分析》理论教材改革的思路,并提出通过《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开发建设,加强理论与实训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 电力系统分析 教材立体化 视频库和仿真教学软件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电力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从基础理论课、技术理论课通向专业课学习和工程应用的纽带。在内容上它有大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计算,理论性较强,也有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由于课程内容与电力系统生产运行过程密切相关,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不少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和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对高职院校“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建设。所谓教材立体化的建设是指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新教学模式的需要,开发出一套理论与实训结合、书本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适用于高职院校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它不仅仅包括教材、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习题集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料,还应该包括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软件、视频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现状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各大高校力争的目标,现已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高校有清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但高职院校《电力系统分析》教材的建设工作者未全面开展起来,以往专科教学很大程度上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本科压缩型的痕迹明显。而当今高职学院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按照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进行电力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电力系统分析》教材立体化的建设成为笔者学院努力实现的目标。 二、《电力系统分析》理论教材的改革思路 《电力系统分析》理论教材建设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始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相关专业对学生从业素质、能力的要求,强调职业教育的特色,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技能的教学,重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教材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舍弃繁琐的理论和公式推导,引入当前电力系统的各种新趋势(如智能电网、新能源、特高压等)和新格局(我国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为学生树立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拓宽就业渠道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教材中加入电力系统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软件的介绍,拉近理论和电力系统实际应用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调度和运行工作岗位的操作界面的认识。 图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图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体系以电气值班员、调度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从电网基本操作到复杂操作,再到异常和故障处理、系统化的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分别通过电力系统各个工作岗位的初步认识、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的监视与分析和用户电能质量下降的处理、电力系统常见故障分析4个学习情境构成教材内容。通过四个学习情境,每个情景包括若干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电力系统运行、调度的基本技能。 三、利用《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加强理论与实训的结合 电力行业是高危行业,从供电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考虑,直接在实际的电力系统中进行各种实验和实践训练可能性非常小。由于建立真正的电力系统实验室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非常高,许多高职院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室,但电力系统分析又是一门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强的重要课程,许多学生反应传统教材学习困难、晦涩难懂。那么如何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电力系统分析》新型教材体系就成为本文研究和探索的主要方向。 针对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可以利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手段,将原本抽象和繁琐的大量理论知识用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视频库等现代化技术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模拟电力生产的真实工作场景。仿真技术是多门课程的组合体,是现场生产环境的情景再现。仿真教学系统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避免了在现场实验或培训中可能造成的误操作引起的危害,又可以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运行操作,减少了实验仪器和设备,提高了教学效果。《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完成后,学生可运用仿真教学软件在实训室或仿真机上学习处理较复杂事故的能力,可以用计算机模拟电力系统中各种潮流变化,用各种手段来调整用户端电压,并能计算或输出电力系统的各种参数等。 首先,我们配合教材中的四个学习情境制作了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效果。 其次,我们还进行了电力系统图片库建设,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各种理论—实训教学积累的素材,对电气设备、电力系统新趋势、实际工作场景、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图片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充实了教学资源。 这次《电力系统分析》教材立体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就是视频库的建立。电力系统分析教材中有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复杂,光凭书本和简单课件无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学院与企业和软件公司合作,结合当前电力系统的实践和前沿趋势,制作和拍摄了几个《电力系统分析》教材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对风力发电机之前的认识接近空白,利用实物或现场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们就制作了教学视频,对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再如电力系统中的调压是教材中的一个重点知识,它对电力系统中的许多工作岗位都尤为重要。利用改变变压器分接头调压是电力系统常用的调压手段,但学生往往只对变压器外观部分有初步了解,调压机构的内部构造和操作很难掌握。而且变压器是电力生产和运行的关键设备,带有很高的电压,且机构庞大,很难在教学场所进行拆解来让学生认识,所以我们利用“变压器分接头调压机构和操作”视频进行讲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还邀请电气设备制造厂家和电力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如视频库中的“故障录波器的调试”就是这样拍摄完成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结合能力,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并拓展对电力企业服务和培训的空间,2011年底我们完成了针对本教材配套的“电力系统分析仿真教学软件”建设,开展了对实际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仿真和稳态分析仿真的实践环节,这是我们这次立体化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仿真教学软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电力网数学模型、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调整和电力系统的调压、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电力系统分析仿真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实验和仿真的平台,实现了全界面图形化、设备与设备属性资源管理化、操作与设计人性化和科学化。它是在基于电力系统原理结构图基础上的集图形化设计、图形化调试、图形化资源管理于一体的软件,该软件还具有报表形式的输入输出、利用滑块特征型来微调设备参数、运行状态输入与输出的保存等功能。 学生可以利用“电力系统仿真教学软件”和实训指导书对教材中许多环节进行计算和分析,不需要经过大量复杂的公式运算,直接在软件中运行即可得到相应参数和结果,通过显示和输出的结果分析出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得出正确的处理措施。 四、结束语 为了检验《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在制定了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后,我们完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包括授课计划、任务书、实施建议、引导文、工作单、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习题集、评价表、学生反馈表等。同时我们安排了2011-2012下学期电自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按照新建的《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体系进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利用工作任务驱动的六步教学法进行实施,并注意充分运用教学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视频库、实训指导书等各种教学资源。实践证明,利用立体化的《电力系统分析》教材体系和配套的新型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教学实施中,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体系使用情况和意见反馈普遍良好。 (作者单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基于Labview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仿真 摘要:Labview是测量领域的图形化编程软件,将其应用到“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中,可将传统教学中繁琐的公式用更为形象的图形、波形和向量图来表示。主要从复数功率、传输线模型来说明Labview仿真在教学中的优点,通过改变输入,可以看到不同参数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Labview;电力系统分析;仿真 “电力系统分析”在电气专业中属于一门较为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多以教材为主,较为偏重理论的分析和例题计算。而在实际情况中,电力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而随着近年来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推广,新的科技发展给其带来了较大的变化。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静态的PPT演示和计算辅助程序起到的作用有限,也有采用PowerWorld来做动态潮流演示的,但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强的理解能力。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来看,学生的普遍素质不高,对于系统的整体运行没有基本的概念,甚至对电压电流波形都不甚清楚。因此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通常的数学推导计算辅助手段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当前有许多具有图形显示功能的软件,但是具有编写简单,且能显示各种图形以及波形功能的软件并不多,其中Labview是比较突出的。本文采用此软件来编写电力系统分析教学辅助仿真程序。通过数字、电气量波形和向量图的显示,学生们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有功功率传输和无功功率补偿的意义,而不是只能通过复杂的公式来体会电力系统的各种现象。 Labview软件除了具有强大的波形显示能力外,在配置上数字信号转换卡后,还可以直接测量外部电气信号来辅助教学,对电力系统教学也能起到较好的帮助。除此之外,如果使用CGI、Active X和Java等方式,还可以使学生在远端与服务器端的Labview程序进行通讯,因此使用Labview来进行电力系统教学仿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其编写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仿真课件,主要从复数功率和输电线路等值模型两个项目来体现其教学辅助功能,而后续还会加上故障分析、潮流分析、标幺值转换等内容。 一、程序主框架 图1是主程序的界面,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是提供学习的互动式部分,右边则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们思考并检验其学习成果。使用程序者只需要按下相关按钮就可以进入相对应的子程序,使用十分简单。图2是主程序对应的后面板,通过一个循环结构,可以从主界面切换到复功率的子界面,其中使用的是Labview软件中的事件结构,可以有效地在主界面和子界面之间进行切换。通过主界面上按钮和子界面上的按钮来实现程序的转换功能。 二、复功率 复数功率计算子程序的显示面板可以同时执行两个复数功率计算,分别显示在面板的上下两个部分。面板的左边是电压电流大小(RMS值)及角度的输入,中间的波形图则对应电压电流波形,右边是复数功率计算的过程,先将电压变成相量方式表示,电流则变为电压相量的共轭值,这两个参数相乘就可以得到复数功率,接着就可以显示复数功率的两个分量P和Q。上下两个复数功率的相加和相减也显示在界面上,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部和虚部的基本概念。图3是该界面的一个运行实例,分别输入两组相量,一组为电压10,角度30,电流5,角度60;一组为电压20,角度60,电流5,角度30。从图中可以看出复功率的不同表示和简单计算。图4为复数功率计算程序的后面板,图中左边为电压电流输入点,其值可以直接输出到相量输出表示点中(因为需要取共轭,电流相量角度要取负号)。该程序框图没有采用子程序来计算,显得较为凌乱。而图5采用子程序来处理,就显得比较简洁。子程序越多,简化效果越好。 三、输电线路等值模型 输电线路等值电路的界面中,使用时需要输入线路参数比如每公里电阻、电感、电容大小以及线路长度,另外还需要提供负载状态如负荷侧电压、功率因数、视在功率等。该程序可以计算出线路首端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线路损失、电压损失率。如果是中、长线路,还可以计算出输电线路的[ABCD]参数。 图6是等值线路的后面板程序,短、中和长线路三种模型的计算分别放在面板的上、中、下位置。首先,由前面板输入的RLC参数根据阻抗子程序计算出每公里的Z和Y,再根据不同长度线路模型的计算方法求出对应的[ABCD]。其中短线路中B=Z,其他A、C、D都为0。一般情况下在计算短输电线路的时候也不使用[ABCD]参数。但是可以使用同一个子程序来计算三个不同的模型。计算得到的参数和负荷的数据作为电压损失子程序的输入,就可以得到首端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线损和电压损失等结果。 图7是阻抗子程序的面板,主要功能是将L和C乘以2πf,输出时每公里的阻抗和容抗。图8是电压损失率子程序的面板,输入的负载参数首先由一个负载子程序来计算出负载有功功率、负荷电流和电压,输出为一个包括负荷端电压和电流的矩阵,该矩阵和参数[ABCD]相乘就可以得到首端电压和电流,由此再可得到首端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而线损只需要用首端功率减去末端功率就可以得到。当矩阵元素为复数时,需要使用复数矩阵计算公式。而电压损失可由公式(1)计算得出,其中A为参数[ABCD]的A。 (1) 四、总结语 本文介绍了通过Labview实现的电力系统教学辅助仿真软件,其包括复数功率和输电线路等值电路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的若干主要内容。该辅助软件可使学生通过输入不同的计算参数,得到感观的输出结果,用数值、波形或者相量来显示。软件使用简单,学生可更清楚地将理论和实际系统相结合,抛开繁复的公式,对电力系统有一个更为简单清晰的了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该软件适合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来提高“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未来除了加入更多内容外,还可以向远程辅助教学发展。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经验与探索 摘要:“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作为农电和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连接纽带,学好该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课程多年的教学和探索,针对课程特点,定位了课程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东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连接了之前学习的电工、电子、电机、自动化、计算机、高等数学等理论基础课程,又对后续的主要专业课程(如继电保护、架空线路、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等)做了理论的基础准备,因此该课程是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和工程应用研究的过渡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等实验和实践环节也要大量应用电力系统分析的课程内容,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电气化及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开启电力系统学科大门的一把珍贵钥匙。 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反映“电力系统分析”课程难学、难懂、难算,教师也感到难教。这门课程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对教学体系的多次改革,授课学时数大大减少,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削减,使得课堂教学中课程进度较快,习题做的较少;学生方面,由于课程中概念多、计算多、公式多、数学推导多,且理论性和工程性较强,因此学生感到课程难度很大;课程方面,本课程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知识太多,例如电路、电机、电子、电磁场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产生了畏难的情绪,进而影响了学习的热情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优化,适应农电人才培养 电力系统分析由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构成。稳态分析主要针对系统在对称稳态运行下参数的分析和计算及有功、无功功率对系统运行的影响,主要内容有线路变压器的参数和模型、网络潮流计算的手算和计算机计算以及有功、无功对电压和频率的影响。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是对系统发生故障时,系统中主要参数的分析和计算以及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内容包括对称和不对称短路时参数的计算以及系统的静态和暂态稳定性。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这两大体系构成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全部内容,把握了这样一条主线,对学习课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注重电力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方法的讲解,而对于较繁琐的理论推导或者实际应用性不多的内容可以适当精简。如在推导长输电线路的等值电路时,用到了许多电磁场和高等数学的知识,内容复杂抽象,学生学习、理解非常困难,学习上出现畏难情绪,在授课中可将公式推导适当简化,主要掌握结论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再如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中,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系统规模的增大,手算潮流已经不能适应对现有网络进行计算,因此教学中对应用性不多的手算潮流部分做了精简,保留原理公式的推导,而把计算的重点主要放在用计算机来求潮流,既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又减少了学生的负担,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1.情感交流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亲其师,信其道”是说当学生对老师感兴趣时也会对他讲授的内容感兴趣。因此,作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多与学生沟通,多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能信服、甚至崇拜老师,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讨论法,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在每节课的最后,给学生提出下次课程的一个重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地查阅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同针对题目和查阅的资料进行讨论和分析。这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使教与学的过程都得到了提高。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在传统的黑板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数学公式的推导和画图,教学效率较低,且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广,这种集文字、图形、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省去大量的黑板画图和公式的书写时间,节省的时间可以用于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自身的弊端:信息量大,课堂进度较快,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进而影响了授课的效果。因此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要发挥传统黑板教学的优势,使二者共同参与到“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在讲授同步发电机的原始方程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图像和动画的效果,通过对发电机模型和实物的展示,使学生对同步发电机内部的结构及各绕组间的位置关系有了直观而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对学习同步机的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理论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好知识的关键点,而良好的实践是对理论的升华。因此在课堂授课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设有专业的“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室,对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分析中各种主要的运行特性和状态进行了模拟实验,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如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方式的实验、电力系统功率特性和功率极限的实验、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及短路波形的测试实验等。 加强实践教学的另一个做法就是使学生深入到生产工作的现场,为此专业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与省内多家电业局结成友好合作单位,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了解并熟悉了专业工作特点及要求,对今后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而单一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因此我们采用了闭卷+开卷+实验+实习等多种手段的考核方法,培养学生从死记书本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方向发展,加大动手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降低笔试成绩所占比重,为培养高素质的电力人才进行探索工作。 四、探索初步成效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满足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实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注重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理论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针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及课时少,且没有实验和实践环节支持的实际情况,本文探讨了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一明确,二联系,三重视”的教学方法,以学生掌握知识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该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分析;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引言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在整个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将先修的课程,如“电路”、“电机学”、“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编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知识综合运用于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计算,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案例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课程涉及电力系统分析中最基本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可为学生学习后续电力系统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将来从事电力系统相关研究或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特点是,涉及面广、理论计算多、工程性强、内容抽象难懂,电力系统背景强的院校一般分为两个学期来讲授,时间一般在80个学时以上,并同步开设实验环节和工程实践环节。 结合前人的经验及笔者自身用心的摸索,笔者提出“一明确,二联系,三重视”的课程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受到学生和学校督导组的肯定,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学校效果也良好。现总结出来,希望能给其他开设有少课时“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兄弟院校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所提出的教学方法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特点是,涉及面广、理论计算多、工程性强、内容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思路涣散,抓不住重点,听不懂,最终失去学习兴趣等。针对少课时“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特点,笔者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一明确,二联系,三重视”教学法。 (一)一明确 “一明确”是指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明确课程总的教学目标,又要明确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以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即,采用“总分总”的授课思路,让学生清楚课堂每一时段教师所讲的内容是什么,讲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这些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电力工程实际中有什么用途等,从而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清楚的把握,置身其中,融入其中,从宏观和微观上掌握全部课程内容。例如,“电力系统分析”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两大部分,主要讲述了电力系统的三大常规计算,即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和稳定性计算,而课程中诸如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数学建模和计算方法等都是为这三大计算做的铺垫,这些计算的结果又是为电力系统的各项工作。对教师而言,把握了这个教学目标,也就掌握了教学方向,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做到心中有数,传授知识时效率更高。对学生而言,有明确的目标来指引课程学习,学生也就清楚了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及其用途,同时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笔者认为,在讲授“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第一堂课时,应该首先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本课程在电气工程专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用途,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从而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个大致了解,对重点、难点知识在哪里,有较为清晰的知识的方向感。在讲每一常规计算时,也要首先明确每一子主线,如在讲潮流计算时,这一子主线是:各电力系统元件的参数计算和等值电路电力系统的等值电路节点间的电压降落和串并联支路的功率损耗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潮流计算(采用直角坐标或极坐标;迭代求解:牛顿拉佛逊法和PQ分解法)电压调整频率调整经济运行。潮流计算是主线,潮流计算前面的内容是基础知识,潮流计算后面的内容是进行潮流计算的目的。明白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关系,整个章节内容就能连成一条线进行理解和分析,潮流计算贯穿于整个内容,学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些。其它两个常规计算(分支线)也可按如此方法讲解。 (二)二联系 “二联系”是指在授课方法上,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要前后知识联系。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是三大常规计算,多数教材的主干内容围绕着此三大计算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分析,理论性较强,很少联系实际应用。对于少课时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来说,第一,绝对不能按照传统“电力系统分析”教材照本宣科,应着重推导思路的讲解,揭示其中的难点、重点和注意点,应更加格外的着重联系实际应用,向学生讲解清楚,所讲理论计算在实践中有什么用途,什么场合会用到,如何运用。第二,可结合实际电力系统,进行实例教育,而不是仅仅浮于书本上文字。比如,可以以某个地区的电网为例进行讲解,如何建立该实际电网的等值电路和数学模型,如何进行潮流计算和分析,如何将计算结果运用于电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行控制中去,并且给学生提供计算机例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电力系统的计算和分析。这样,将一个实际的地区电网作为教学例子,始终贯穿于教学中去,从稳态分析到暂态分析,再到稳定性分析,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课本内容,真正掌握电力系统的计算分析方法,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避免出现课堂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常见弊病。 二是要前后知识联系,包括本课程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本课程知识与先修课程“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等知识的联系。例如,“电路”中,学生熟悉的是直流电路和简单的单相、三相交流电路的计算,已知量和待求量是电压、电流,多采用解析法进行精确求解。在“电力系统分析”中,涉及的是复杂电力系统三相交流电路,属于工程计算,工程计算的一个特点是近似计算,应向学生阐明这一点,避免有的学生钻入牛角尖。在“电力系统分析”中,已知量和待求量不再是电压和电流,而是功率和电压矢量,方程的物理本质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节点电流守恒,而是节点功率守恒。所以,在学习“电力系统分析”时,应引导学生注意转换思维,从所熟悉的“电路原理”的思维,转换到系统的、高压的、三相的、具有工程特点的“电力系统分析”的思维,避免理解错误和错误理解,这是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实践非常常见的问题。再例如,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中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中,所用的分析方法是不一样的,在稳态分析中用的是相量分析法,而分析电力系统暂态过程不能直接使用相量分析法。“为什么呢?”通过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接着,可简单回顾“电路”中讲授的相量分析法的基础,以及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电力系统稳态可以运用相量分析法,而电力系统暂态过程不能直接运用相量分析法,而相量分析法又是三相交流电路分析计算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使用相量分析法呢?这样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能够理解到事物的本质,既知道其然,也知道其所以然,从而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讲这一节时,还应补充讲解相量和向量、矢量的区别,避免出现混淆和用错。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巩固先修课程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先修知识的理解,又能加强对现学知识的理解。再例如,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暂态分析和稳定性分析中,所使用的发电机模型是不一样的,在讲后面章节内容时,应解释清楚本章节所涉及的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特点,为何在本章节使用了与前面章节不同的发电机模型,或为何前面章节的发电机模型不适于本章节所述的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等。从而,通过联系、对比前后知识,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概念清楚,避免出现用错和错用的情况。 (三)三重视 “三重视”是指在教学要素上。教学是以教案内容(知识)为载体,教师将教案内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教案内容的活动。以“教”而言,教师为主体,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展开其内涵;以“学”而言,学生为主体,不仅承继知识,而且深入其内涵。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教案、教师和学生组成了教学的三大要素。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既要重视教案的质量和水平,又要重视教师的自身水平和讲授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即,要同时重视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任一要素不理想,都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教案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对象,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教案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在主观上愿意并乐意持续去学习并掌握的东西。因此,应清晰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在教学内容上,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预期。经调查,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注重实用、能学到东西、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如果简单易懂、充满趣味,那么更好。而“电力系统分析”的主干内容是三大常规计算,理论抽象,枯燥难懂,那么,如何将课程内容往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去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经过几年来的用心探索,总结出来以下几点:1、教案内容不应是课本内容的简单重述和再现,应是补充了当今生产实践中活的实际内容,应与生产实际相同步,让学生能了解到校门外、课本外、学术外的生产实际,而不仅仅是课本上死的文字和虚而不实的理论知识;2、教案内容应充满知识性,应向学生适量提供一些与本课程或本专业相关的科学与技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获,而不是感到虚度光阴;3、由于本课程大量运用了先修的课程内容,如“电路”、“电机学”、“电磁场”、“数值分析”等,在准备教案时,应将先学的课程知识巧妙的融会贯通于本课程内容中,一来加深对先学知识的理解,二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学活用的实例,让学生可以以此为例,在以后的工作中举一反三,提高知识应用能力;4、应补充本课程领域国内外同行当前的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从而让学生了解就职于工作岗位上的前辈们正在从事的事情,从而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意识到在学校里、课堂上还应补充的知识;以上四点是在准备教案时应注意的地方,高水平的教案是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的体现,需要多年用心的摸索、推敲和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编写教案、课堂教学以及解答疑惑。除了按上文提出的原则准备教案内容和进行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注重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包括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讲授水平的提高。高水平的教案内容和讲课水平需要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用心积累和不断摸索,平日里应心系学生,认真推敲,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准备教案。课堂师生互动环节,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的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二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死板地坐在下面,麻木的机械式的收听教师的讲演;三是,可以对课堂节奏,稍事停顿和修整,让学生紧绷的脑神经也得以休整。当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预期出现偏差时,应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和节奏、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结论 根据“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笔者结合前人的经验与笔者自己多年的摸索,针对缺乏实验和实践环节支持的少课时“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探索出了“一明确,二联系,三重视”的教学方法,其涵义是:“一明确”是指在教学内容上,要明确教学目标;“二联系”是指在授课方法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后面知识联系前面知识;“三重视”是指在教学要素上,要同时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要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掌握知识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电力系统分析论文:《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等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学好这门课程将为本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目前承担我校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电力系统分析》的理论教学任务,目前我校正处于建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际,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正在不断推进,《电力系统分析》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也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目前高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一、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 《电力系统分析》在整个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承接着从技术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另一方面又承接着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实际问题的过渡。它研究的对象是实际的电力系统,因此具有明显的工程特点。这就要求从工程实际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调整优化《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电力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运用电子计算机解决电力系统工程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在大量调研和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提出如下改革: 1.简化电力系统各元件特性和数学模型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章的公式推导较多,学生难于理解,经过分析,理出一条思路,注重基本物理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对公式的应用,而对公式的推导则尽量简化省略。例如,在讲解线路参数计算的时候,只给出各参数的公式而不去花时间推导,学生能够理解各参数的意义和正确应用公式即可。 2.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增减相关学习内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如果在实际教学中都涉及到会需要大量的理论课时,这与目前高职教育改革是相悖的,因此必须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这就需要删减一些教学内容,比如,电力系统的潮流的计算机算法这一章对高职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可以删减。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内容,这可以根据每个学校学生的就业特点而定。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理论教学是目前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书教学。“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与实际电力系统联系非常紧密,很多实际设备用语言和黑板讲授根本没办法描述清楚,学生对系统的整体认识很难。为了提高理论教学效果,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书教学。一方面沿用了板书教学的优点,同时对语言讲解比较抽象的内容用多媒体形象演示,使得教学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讲解电力系统结构时,先将具体的电气设备用图片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电力系统中的各电气元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给出系统的地理接线图和电气接线图时,学生就能够将接线图中的各电气元件的符号与实际的设备对应上,从而将抽象的系统接线图与实际的系统结构联系起来。 2.增加网络辅助教学环节。为了方便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自学、预习与复习,将课程的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习题等都挂到了校园网上,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在每章内容讲解之前,教师都会提出相关问题放到网上以使学生提前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学习有任何疑问,也可以在网上给教师留言询问,教师会及时给学生解答。网络教学创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环境,便于学生吸收更多信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注重实践环节训练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实践观念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更应该得到重视,实验教学应贯穿于理论教学中。为了达到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目的,建立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和电力系统分析仿真实验室是有必要的,若资金不足可先建立电力系统分析仿真实验。 通过“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的研究,使该课程的教学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板书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配合板书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网络辅助教学环节,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综合实验环节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成为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创新、复合型技术人才,这也正是我们高职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摘 要 中小学教育科研正逐步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定位问题,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成果形式。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比较研究中,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知”,主要包括思辨哲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实地调查知识;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智”,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对原有知识的体悟、产生的教育实践机智、养成的个人教育风格等。 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科研 定位 转知成智 近年来随着“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逐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关注的焦点。各地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在理论上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却不甚明确。定位问题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及评价等,是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首先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主要观点有: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反思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界定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进行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特点,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研究活动。这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断式理解,没有放在概念系统中去理解,从而也就不能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区别开来,也就无法在相互比较中真正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 按照亚里士多德对概念的“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对一个概念要从它的“邻近的属”概念、同一层次的“种”概念间的差别上去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概念的上位“邻近的属”概念为“研究”,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种”概念有: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学研究。“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呢? 一、在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探索实践智慧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科研,虽然都属于“研究”,但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选题来源、提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方面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大学教师或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分别承担着“当事人”和“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当事人”的角色,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处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程是在中小学教师参与、主导下进行的。而专业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研究时,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他们的这种“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主要是指他们不是直接去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在旁边以一个“智者”的身份去观察、评说教育,或者指导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教育问题。 2.在选题来源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选题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探索已有理论的正确性,并发展和完善已有理论。如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主要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此,科研的内容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有其鲜明的应用性。[2] 3.在提出研究假设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最典型的研究假设是和自然科学研究假设一样,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假设很多时候是不明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有时甚至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假设。在研究假设的提出方式上,很多时候是藏在研究方案中的,是研究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在研究方法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多是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是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或近似)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验证研究假设、探讨研究现象关系,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表现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该类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的规律与趋势的研究模式。[3]历史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1] 中小学教育科研使用的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4]校本研究,基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解决学校现实的问题,以教师群体为研究主体,采用观察、访谈、案例、行动等研究方式为主。叙事研究是通过描述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规律。[5]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归根结底,这些差异主要源自于二者的研究目的不同。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以求知为研究目的,教育科研专业研究者也是想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和规律,即教育知识。这种教育知识就是要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经过证实的教育观念,体现为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机智,形成研究者教育风格。 二、在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知识探索实践智慧 目前基础教育界,由于还没有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区别开来,还是从“探究教育规律”来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所以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关系,还是从“探索规律”与“遵循规律”的视角去理解。教研、科研都强调一个“研”字,都是对学校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研同属于一种研究,即探索教育实践智慧的研究。下面从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指导人员的素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不同。 1.从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上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泛,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个“难题”,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给出新经验、新智慧。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教师教学工作,表现为某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吃透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研内容多以分析教材为主,内容相对固定、封闭。在这种教研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性难以被激发。”[6]这些问题是相对固定、封闭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身边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员(教研组长)都已经遇到过,并经过实践探索,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2.从研究方式上来看 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式主要是开展课题研究,基本流程是中小学教师按照相关课题管理部门的课题规划指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选择并申报课题,经过课题管理部门审核后立项,立项以后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是要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其中包含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假设、研究目标、内容等),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计划,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及机智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师徒帮带”以及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开展的活动。实际操作的基本组织方式有:先讲后研、先研后讲、互动对话。“先讲后研”,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对要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阐述讲解,再由参研教师进行探讨、反思、体悟的研究方式。“先研后讲”,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让参加教学研究的教师去思考,然后再召开教学教研讨论会,会上参研教师可以各抒己见,最后组织者根据教师研讨中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发言,提炼出共识性东西。“互动对话”,是对话式教研,它是指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组织者和参研教师都围绕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教学问题,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最后达成共识。[7] 3.从指导人员的素养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人员,一般来说是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与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客观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也按照他们的学识去指导、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强调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的严谨性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指导人员主要是教研员或教研组长,他们一般都具有长期的从教经历,取得过较好的教育教学业绩,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是有关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不如教育学专家学者。从现实调研状况来看,有研究者对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科教学能力是教研组长的首要基本功(占34.6%),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较为重要的占29.9%,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研组长认为教学理论功底很重要(占24%)。[8] 综上所述,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研究方式、研究指导人员素养的这些差异来看,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研究思维方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要有可靠的研究依据,即研究以“教育知识或理论”为基础,即“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凭借的是经过验证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主要依据的是“教育经验”,即“以日常经验探索教育智慧”,这种经验主要是个体以往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偶然性,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的内涵 1.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知”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被证明了的对世界的系统认识。按照人类认识成果的可证实程度和可靠性,可把知识分为思辨哲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以及实地调查知识。 (1)思辨哲学知识。哲学是以概念为对象的“形上之思”。概念作为人类文明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水库”,构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阶梯”和“支撑点”;对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就是以理论方式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是对人类文明的反省和引导。[9]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思辨哲学知识主要是指在哲学或教育哲学中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如,对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的理解。 (2)实证科学知识。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严格忠实于观察和经验的陈述,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这类知识首先是数学,它由于不依赖于任何其他预设而成为最基础的学科,然后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社会学。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知识主要是以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或类似方法,获得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学知识等。 (3)实地调查知识。洪业利用实地研究方法,把实地调查的知识划分为:事之测量、时之测量和地之测量。[10]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实地调查知识,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利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对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的关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知识。 2.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智” 根据靖国平博士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有两重意义――“德性”以及“大知”(与“闻见之知”的“小知”相对应)。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对“智慧”意涵的理解逐渐融入学科而被赋予了新意。如在信息科学上,智慧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一由低到高的金字塔的塔尖;心理学上,智慧是指人才智聪明,才思敏捷,思维有独创性,能够机智地解决认识上的难题;在社会学上,智慧是指某人在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是敏感的、机智的和通情达理的,其思想和行为等是切合实际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有效和实用的。[11] 综合以上中西文明对智慧内涵的理解,智慧是指懂得巧妙、机智地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去创造生活和提高生活的质量,去提升生命的意义,能够运用知识去拓展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去丰富心理、理解他人和完善自我人格,去追求人生的美善和崇高。具体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智慧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智慧是指对原有知识的接纳、认同和内化,以及在实践运用中,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体悟、新发展等。即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领悟,实现概念(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其次,智慧是指把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感悟、新发展运用到情境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实践具体情境的驾驭,灵活机智地处理实践问题,从而产生教育教学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即教育机智。 最后,智慧是指在以上对知识的领悟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学生、教师等教育中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 从“知识”与“智慧”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作为外在的事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实然的、已知的认识成果;后者是作为人以内在的价值世界和心理世界为尺度,去主动地、合情合理地运用知识,获取理想性的人生幸福的能力和本领。 3.转知成智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转知成智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之中达成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高度的“交汇”或主体间性,尤其是指将客观、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现转知成智,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运用多种知识,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灵活机智地应对教育生活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经过反思、体悟、灵感等方式丰富和发展已有知识,从而生成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并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教育风格。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智慧。这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容易达到的,也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最直接意义的成果。而以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专业研究者为标准,以学术论文为最重要的标准,而撰写学术论文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来说,也不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从而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区别开来,并具有可操作性,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再一味地依靠教育经验、日常习惯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利用坚实的理论,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了将近20年,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科研更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中小学教师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然而,我们冷静仔细地思考,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有“五多五少”的现象,即根据更能深入研究的主题,回顾,报告更多,贯彻平时越少,“装门面”和“时尚”,不能联系实际;更多的短期效应,难以坚持;应对更高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主要有以下四个不佳表现:(1)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不正确的。虽然很多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研究”不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但为了满足专业的评估模具Ping Xian,获得行政奖励的需要,特别是很多中小学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领导,简单地把科学理解为,老师产生了误导。教师参与科学研究,虽然目的清晰,但是不正确的;(2)话题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小学教师理论水平和研究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科学研究为主,而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然而,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为了实现早期目标,快速得到结果,就选择理论主题。这个话题是不合适的;(3)片面追求成果。有些教师申报课题后,对课题没有深入研究,甚至根本没有研究,急于写论文、出成果,更有甚者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或者参加上级研究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活动,就到网上下载几篇文章,窃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上这些片面追求成果的做法,完全与教育科研的目的背道而驰,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策略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科研存在认识误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显现出一些管理盲点。这已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水平的制约因素,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关注。我认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必须先树立五种意识。 1.树立“先导”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教育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工”的磨刀石。现实中一些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的敬业精神的确令人敬佩:每天忙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之中,穿梭于教室、寝室、卫生包干区、办公室之间,“勤”字当头。但他们很少这样思考过:我是不是可以用更好的办法,更轻松的方式,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的方法、更轻松的方式从何而来,需要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探索,没有这样的想法,就是科研“先导”意识不强,科研意识淡薄的表现。实际上,不开展教育科研,根本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树立“科研先导”意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2.树立“主动”意识 教师没有教育科研意识,进行教育研究是不切实际的,没有意义。那种迫于评职称需要,迫于学校硬性规定的需要,不得不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他的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被动参加教育科研与主动参加教育科研相比,其工作质效是有天壤之别的。树立“主动”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师只有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才有可能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3.树立“服务”意识 教育科研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三个服务”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实现其服务功能?必须靠近学校,教育工作,接近教师实践。脱离实际教育科研,好比植物丧失了土壤,必然会丧失基础,丧失生命力。 4.树立“过程”意识 许多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很深的,只有那些教育专家的人才能成就;许多教师认为研究是冥想,关起门来,老师认为,这项研究是创建、形成家庭的理论。这些都是误会。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不仅是一个写作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必须实现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追求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追求过程的基础上再追求结果。 5.树立“创新”意识 教育和科学研究过程本身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老师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不仅满足于简单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陶醉于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削减、复制,而且需要有能力、有勇气发现问题,在复杂多样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的研究价值,找出规律,解决问题;敢于摆脱原来旧模式的束缚,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墨守成规是教育研究的禁忌。 最后,教师和领导要逐渐养成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习惯,使之成为一种作风。 总之,只有把工作和教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育科研才可能真正发挥先导作用,“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才可能成为现实,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害怕影响教学质量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浅谈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 “科研兴校”、“校兴科研”,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共识。所谓教育科研管理,即教育科研管理者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效益、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教育科研工作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教育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动力,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结合近几年的我校的教科研管理工作,我将从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谈对小学教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目的 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即学校内部的软性因素给科研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要求学校教育科研必须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分析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寻学校教育教学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在科研的指向上应该始终围绕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变革来进行,至少要通过科研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针对本校的发展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明确地认识到借助于研究想去解决学校的哪些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人员有必要把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作为一切科研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检验中小学教育科研行为的最终依据,从根本上杜绝没有问题针对性的学校科研。 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能够促进教师学习、思考、研究、实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开展科研活动也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帮助青年教师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灵活自如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既能开阔教师的视野,又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在解决学校当前问题的同时,提出后续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后续科研要探索的路径,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学校的科研活动也就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学校教科研的管理者将教育科研活动当作经常性行为,将科研活动作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二、学校科研管理的内容 科研管理工作一般包括教育政策研究、学科方向调整、项目渠道拓展、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绩效评估等内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是科研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科研管理的宏观层面是科研业务部门的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在课题审批过程中要鼓励教师选择与教学实践有密切联系,能够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课题;二是业务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学校课题方案,并对学校课题管理问题进行培训,减少管理的盲目性;三是对于课题的实施过程,要重在检查,实地察看第一手材料,作为课题评奖的重要依据;四是对于课题成果,要做到全方位的评价,做到研究成果要有实效性、宣传性、推广性和辐射性。科研管理的微观层面是教科室。教科室要做好课题的“计划、执行、总结、评价”的管理。 三、学校科研管理的方法 管理方法是实现管理功能的手段和达到管理目标的途径。学校科研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行政管理方法、专家管理方法和经济管理方法等。 1.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计划指令的设置,管理条例、办法的制定,监督实施,指定的经费使用办法,科研成果奖励等都是用行政手段来规范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 2.专家管理方法 专家管理法是指在学校科研管理中,利用专家进行科研项目评审、科研成果评奖等,以专家的意见进行学校科研管理。用这种方法参与科研管理,一定要防止出现偏差和腐败现象。 3.经济管理方法 学校的科研的经济管理方法主要指以经济为准则,激励学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追求最大化的科研效益。主要包括科研经费的资助、科研奖励金额的提高等。但也可以造成一定的弊端,让科研人员形成不良的金钱观。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将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行政手段规范经济方法,经济方法补充行政手段的不足,这样,才会更好的管理学校的科学研究。 以上三种学校科研管理方法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将其合理的综合运用,才能相得益彰,提高管理效果。 总之,学校要将科研管理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将科研与学校发展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学校的品牌特色结合在一起,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才会大有可为,中小学的教育也将蒸蒸日上!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浅析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 要:中小学科研管理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从无到有,再到有今天的发展,与这些年从事教育科研管理者的努力与付出是分不开的。但在中小学科研管理飞速发展的同时,无疑也暴露出了各种各样阻碍其发展的问题,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成为当今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本文对中小学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 科研管理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为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教育科研,就要对其进行管理。教育科研管理对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提高有着促进作用。 各级教育部门对“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在理论上得到了确证和实践者的认同。在推进中小学科研管理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阻碍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问题。就好像崎岖的小路上有助你前进的铺路石,同样也有阻碍前进的绊脚石。笔者认为只有直面困难和问题,解决困难和问题,才可以让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健康发展,减少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中小学科研管理呈现的问题 1.科研管理的目的不端正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教育科研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尚未真正确立,也存在着“理论研究不如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错误认识。科研目的的不端正,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也导致行为上的形式主义。具体来说,教育科研活动应该是要求独立自主不畏权威的活动,应是一项追求真理,追求事实的活动。但是,因为整个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或评价学校工作的时候,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和尺度,急功近利的将教学放在首位而无视教育科研的价值和目的,受功利主义的评价导向,中小学科研管理可以是不急之需或装饰门面的手段。上级科研工作的整体部署,督导及检查的评价,课题结题验收的需要,政绩方面的宣传需要等等,都带有浓重的形式主义意味。好大喜功,不断的通过提高课题的格次和规模来扩大学校的办学声誉,而忽略了真正有益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进步的有效问题。于是,学校科研为研究而研究,为职称而研究,为评比而研究都成了司空见惯的事。而不是真正为了提高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来进行教育科研。由于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目的不端正也直接导致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强,学校科研氛围不浓,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 2.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严重脱节 中小学科研管理与教育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也就是说没有将科研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有机的联系起来。科研管理归科研管理,教育教学归教育教学。而不是为了将教育科研的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或将教育教学的实践转化为科研理论成果。还有就是学校科研管理者与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存在比较费时间、费精力、费金钱、无效果的问题。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学校科研管理者和教师对教育科研力不从心。学校科研管理者有兼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沉重。尽管教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但教师教科研毕竟不同于教学实践,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的提升以及撰写论文都需要专门的时间。认为教育科研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把教育科研看成是脱离教学实际工作的事,没有看到教育科研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可能。还有的学校对于教育科研只停留在一般工作性、经验性研究上,丰富的教育实践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就事论事,不注重理论的归纳、提炼,往往以工作代替研究,较普遍的存在“有课题无问题,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叙事无提炼”的毛病,当然这与中小学科研管理者和教师的科研能力、素养、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是未充分的认识到科研管理对教学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未将两者相互融合,只是为科研而科研。使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3.课题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教育科研室对学校课题没有规划,科研过程管理随意。一味追求课题立项数量,忽视课题研究质量,课题研究没有学校的总体目标,没有重点。有一些学校,课题一旦立项就万事大吉,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和检查督促措施,课题不按时开题,开题后不做进一步的论证,随便应付马虎了事。中期检查不认真对待,阶段性成果随便凑数,侥幸过关。结题时,仓促上阵,临时突击,草草收场,严重影响课题质量和效益。尤其学校领导对课题规划与指导不到位。学校领导普遍缺乏带领全体教师课题研究的专业能力。难于做到既精通教育理论又熟悉教育实践,也缺乏科研兴校的系统设计和指导能力。学校校长没有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为学校谋发展的科研带头人,面对科研管理,似乎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后勤保障人员,一个拳拳的幕后支持者。而科研主任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科研室只是一个机构,而缺乏管理职能,自己兼课,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以教育科研为主,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上。课题工作的管理毫无头绪。 4.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教育科研经费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用于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经费。它包括科研事业费(含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等)和科研基本建设费(包括设备购置)等。一般来说,对于立项的课题,相应的教育部门应给与相应的经济补助;但目前科研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教育部门所能支出的范围,中小学科研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大量的资金。有的学校经费来源相当紧张,学校生存和工作正常运转全靠编发教辅资料、试卷来维持生计。经费紧缺已成为困扰教育科研的事业发展的瓶颈。总之,无论是从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迫切需要来看,还是从学科发展科研队伍建设来看,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不够的。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妨碍 了教育科研的繁荣和发展。 5.科研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教育科研队伍虽然庞大,但就整体的研究水平来说是有欠缺的。科研人员的整体素养,对于教育科研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小学科研管理人员,包括中小学教师对于教研总是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理论学习跟不上,纵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形成不了系统的行文。十分缺乏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培训和知识储备。对教师而言,它要求在教师群体当中形成一种合作探究、共问发展的教师文化。而长期以来,在质量.效率的主导价值取向下,在学科、班级、教室、年级、教学单元、任务的活动方式下,教师群体所形成的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个人主义与竞争的教师文化。这样,尽管一些学校有教研活动,但是这种研究活动往往变成了领导和同行之间相互检查、评比、监督的手段和闲聊的方式,并进而加剧了教师群体的个人主义文化。因此,教师教科研活动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新的教师文化,相互合作,共同成长。 二、如何改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问题 1.端正中小学科研管理的目的 教育科研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强大动力。常言:“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战略意识。而不是走形式,只是强调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可以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科研的态度,有效的提高教师科研的参与度。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秉公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不能仅仅因为的多少来考核,不然会挫伤那些真正从事教育科研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中小学科研管理的目的,要将科研管理的目的落到实处。 2.科研理论联系教学实际 要着力强化中小学科研成果的运用,使教研成果的功能充分凸显出来,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才是常青的。”忽视教师直接参与研究而得出的教育理论,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很难指导实际的教学实践。长此以往,会使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对教育理论不感兴趣,造成教育理论严重脱离教学实践的局面。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在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对发展中小学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中小学教师多数则是围绕课堂教学,依托课堂开展教学研究,重在以事论事,重在教育实践而缺乏理论探索的现象。使教育科研理论联系教学实际。 3.加强课题工作管理制度 对课题研究进行管理,开展教育教研,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 中小学校长和科研管理部门或学校教导处先作出规划。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设计来确定科研目标,使之紧密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培育人才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意图,引导大家的思路,可由学校组织部分科研骨干,提出一系列课题。按照不同的学校或学校工作的几个方面,把研究重点表示清楚。以便供教师们在选题时参考。并对课题的立项,过程,成果等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和管理。 4.加大投入与拓宽科研经费渠道 教育科研经费是保证教育科研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还不十分充足,教育科研经费更是十分有限的情形,各教育部门要体谅国家的难处,尽力争取社会投资。应当尽快建立政府投入为主,课题所在单位给予相应配套支持,课题主持人横向筹措,争取企业支持的机制,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基金制度,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必要的资金帮助。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使达到用教育科研经费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改变科研经费渠道单一的现象,拓宽科研经费渠道,努力为开展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 5.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科研不仅需要好的平台,而且加强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也十分重要。首先,教育科研主管部门通过不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举办科研讲座,普及和推广最新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作为科研管理者也应不断的加强学习,增强教育科研的兴趣,重视自身的能力修炼,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素养,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积累经验。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以丰富多样。脱产进修,业余轮训,自学,到教育教学一线学习。强化教师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基本方法,步骤,执行等,用理论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业务素养,为教育科研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加强学校科研管理不仅是促进教育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调动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性、强化教育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社会效益的需要。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重视学校科研管理,必须重视学校科研管理中呈现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只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不会阻碍中小学教育科研前进的步伐。才能使中小学科研管理健康成长,推动教育科研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为了了解我市中学科研工作现状,促进我市中学教育科研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珲春市教科所历时一个多月对全市中学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活动的重点是“十二五”期间省、州、市级课题立项以来的开展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本次调研活动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调研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一是查看科研材料;二是听取学校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三是座谈;四是集中反馈。通过本次调研,了解了各中学科研工作的基本状况,掌握了各级课题实验的进展情况,为我市下一步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取得的成绩 1. 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各项制度。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我市各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大部分学校都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举措,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科研管理体系,做到责任明确、渠道畅通,保证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运行。如,珲春四小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管理办法》、《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学校根据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在教师考评中加分,以此来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珲春五中为加强课题研究工作先后出台了《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细则》、《学校教育科研办公室工作规程》,编辑出版了《学校“十二五”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汇编》等;珲春一实验重新修订《科研奖惩制度》、《子课题管理制度》以及《小课题指南》,并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要求教师们采用个人或团队的方式确立自己的小课题,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珲春六中为保障“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研修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学校“自主学习”课题研修组,校长任组长,负责整个研究的宏观决策。教导处下设5个研修小组,由学校中层领导担任,分别负责各学科具体研修工作,形成了“校长外聘导师组教导处各教研组各备课组教师”的纵向研修管理体系。学校还制定《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课题管理制度》、《教学奖励办法》等制度。 2. “科研兴校”意识逐步增强。大部分学校、教师,已经明确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教育科研来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大部分校长的共识。许多学校校长对科研工作认识深刻,真正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各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来激发教师的进取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导教师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搞教育教学研究上,引导教师走上一条成才之路。 3. 注重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它直接关系到教科研工作的成败。近三年来,我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围绕我市的主课题《“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从多角度、多层次确定立项承担了省、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校课题研究过程比较扎实、规范,研究资料翔实。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珲春五中、珲春六中、珲春四中、珲春六小、珲春一小、珲春一实验、珲春四小、珲春十小、珲春英安中学、珲春一幼等学校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珲春市所有中小学(园)一把手亲自主持课题,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深入到课堂与课题组一起开展研究,并进行课题指导,形成了浓厚“科研兴校”的氛围。各学校已拥有一支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成为了全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4. 各校群众性科研活动蓬勃展开。通过检查我们欣喜的发现,多数学校淡化了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神秘感,能够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科研理念与学校的具体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绩即成果”的,以行动研究为手段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模式。各校积极开展以学年、学科等不同形式的小组为单位,组成校本小课题研究团队。各学校紧密结合各自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困惑及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确立研究课题,极大地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走出了科研是少数教师的事情,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的,仅限于有经验,有兴趣的教师,把教科研看成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事情的误区。 5. 阶段研究成果显著,内容丰富与呈现形式多样。数学校无论是立项课题还是校本小课题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成果内涵丰富,有分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阶段成果都显得厚重。成果的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教育教学随笔、教育教学案例、课题研究经验论文、阶段研究报告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 研究内容不够清晰。日常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界定不严,以公开课、学校各种日常活动当做课题研究活动。 2. 课题研究不切合实际,表面化,形式化严重,没有与教育教学零距离对接。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理论水平偏低,科研条件又差,但学校为了赶时髦,却选择了一些难以操作或者根本不好操作的课题。具体表现在课题方案过大、过空,结果开题之后,就遇到操作上的障碍,致使研究无法进行。有的学校课题难度高,连开题的方案也无力做好。这种选择分明是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 3. 以“教”代“研”。在教学第一线,尽管我们主张教研与科研的一体化,但是教研和科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实际操作之中,许多学校把教研当科研对待,没有真正明确科研是“对未知的探索”,而教研是“对已有问题的具体研究”,或者说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比如说,同样是备课问题,如果研讨如何才能备好课是科研问题,而研究备课的具体内容就是教研问题。在两者的关系上,没弄清楚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研的深化与发展。由于认识的模糊性,致使许多学校教研风气虽然很浓,而表现在科研方面的含金量却很低。 三、对策及建议 1. 狠抓校长培训,提高校长的科研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校长是不是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影响着学校教育科研的推进程度和质量。校长领导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校长工作首要任务、核心能力。校长参与课题研究,不仅仅是姿态,更是责任。校长必须从学习和实践上下功夫,做一个读书人,只有校长爱学习,教师才会跟着学习,这样才能更新教育观念,用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课改实验研究。校长仅仅有教育理论还不行,必须勇于实践,校长和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中去,校长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才会更有说服力。同时,鼓励教师全员参与,通过搞教学研究,锻炼广大教师素质;但全员参与绝不是全员实验,绝不能不顾教师专业素质而搞“大帮哄”,要选拔优秀实验教师作为学校研究骨干,以此为核心,汇聚学科其他教师,进行层层帮带式的全员参与。 2. 增强学校科研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是学校教科研工作常态化的根本。目前,个别学校科研主任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够,经验不足,上级科研部门的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敷衍了事。上级科研部门的工作得不到及时落实,给学校整体教育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在某种程度上科研主任应该是基层学校的主要培训者,承担着对广大教师的科研培训任务。因此,基层学校应当选拔具有一定工作热情、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培训能力的人做科研主任,进而使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较顺畅地展开。 3. 重视并加强全员参与的学校校本课题研究。“以校为本”的校本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各中小学校校本科研中的小课题研究虽然已经蓬勃开展起来了,但整体看来,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教师选题盲目、问题过大、选点不准,还不能完全把教育科研与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结合紧密起来,使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个性。小课题研究水平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个别学校还是处于松散型管理。“以校为本”校本科研要结合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实际、要结合学校的主导课题、要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要结合校本研修。选取应富有个性化的微观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学校科研管理要逐渐走向规范化、提高教师培训,使教师逐渐走上教育科研的科学轨道。 4. 培训、科研、教研为一体,深化学校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培训、科研、教研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互相紧密联系“三位一体”,我们紧紧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培训、教研、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以科研为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培训紧密结合,坚持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结合,使三者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 作者简介:杨舒伊(1974-),女,吉林省珲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一级; 金光泽(1964-),男,吉林省珲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重在行动研究 摘 要: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定位不当,侧重了教育理论研究与宏观研究。这样的定位,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与应用性、劳民伤财,形成大量的“教育科研垃圾”。中小学教育科研应重视行动研究,以微观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只有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有利于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科研 中小学 行动研究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 当前,有不少中小学,为了“科研兴校”,出现了“校兴科研”的形势。只要是办学条件稍好的学校,大多几乎是“校校有课题,人人有项目”。虽然这样的“校兴科研”的行为,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并未产生“科研兴校”的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定位失误,方法不当。 为了清除中小学大量的 “教育科研垃圾”,为了中小学中小学师生发展,应该推行教育科研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从教育工作需要中寻求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一线教师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为的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一定需要理论假设,不需要严格控制变量,不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检验,便于掌握与应用。是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二、中小学行动研究法的意义 今天,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运动趋势。这种研究方法受到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特别是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欢迎。它所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改变了教育研究为专业研究者所把持的局面,促使中小学教育研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解决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固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价值: (一)行动研究克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当前的教育科研远离具体的学校情景、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研究者高高在上,研究工作从研究者的理论建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由于受特殊的教育教学情景的限制而难以推广,难以发挥应有的指导实践的作用。行动研究实际上是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研究模式的变革,它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专业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 (二)行动研究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可行性强 科学实验在教育研究中受到了较多的限制,实验要求有理论假设的指导,对实验研究者的理论素养、统计分析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往往难以胜任。行动研究,则为之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它不仅能帮助广大教师改进工作的现状,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改进研究技巧,强化专业精神,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三、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问题 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始环节。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教师从问题诊断入手: 第一,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如此? 第二,存在哪些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 第三,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 第四,众多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但一时改变不了?哪些虽然可以改变,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之? 第五,创造怎样的条件,采用哪些方法才能有所改进?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自己发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计划 计划就是制定解决问题的研究计划。教师持续地关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较细心地计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研究行动步骤的设想。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计划是暂时的,是允许修改的。如果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备课中寻找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而“螺旋模式”行动研究中的计划与教师日常的备课是同一件事情。 (三)行动 行动是实施解决问题的研究计划,也是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变革,在变革中促进工作的改进。注意三点:第一,行动是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馈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的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实际步骤,这样的行动具有贯彻计划和逼近解决问题的性质;第二,教师和专家在合作中一同行动,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也可作为合作的对象,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实现改进工作这一目标;第三,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随着对行动及背景认识的逐步加深,及各方面参与者的监督、观察、评价和建议,不断调整行动,是灵活的、能动的,是创造性的执行事先的计划。行动研究法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理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引起教育实践的改进,在改进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的计划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被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四)反思 反思是就行动过程及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 反思这一环节至少包括: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感受到的与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循环过程和结果,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第二,评价与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和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决定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应作哪些修正。第三,写出研究报告。行动研究的报告有自己的特色,允许采取很多种不同的写作形式。 行动研究法的应用程序是由“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构成一个螺旋圈,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螺旋式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对某个问题的追踪,即持续地关注研究这个问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道 摘要: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支撑。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到目前阶段已处于深水区,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教育质量、教师队伍提升等诸方面问题呈胶着复杂状态。解放教师的头、手、脚、嘴、时空,鼓励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是教育科研突围的必由之道。 关键词:教育科研;困境;突围 《诗经·大雅·文王》中有句名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蕴涵丰富的哲理,“革新”意识是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教育改革同样将伴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教育科研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前途和命运。 纵观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从上到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从教人员都意识到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大家已经形成科研促改革的共识;忧的是教育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加减乘除,需要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方法和研究的土壤,而这些正是当下教育科研,特别是基层学校的现实困境。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实困境 困境一:科研初衷与教学实践“两张皮” 纵观学校的科研活动,每一轮教育科研计划的初衷都是良好的,都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革新改面的理想效果,所以制定了一系列看来很美的实践方法和实施流程。但是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种种现实原因的掣肘,教学实践过程“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循着惯性穿新鞋走老路是最容易的。科研初衷与教学实践“两张皮”,其结果可想而知。 困境二:科研活动与教学质量“无正相关” 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客观发展过程的,任何的改革创新都不是呼风唤雨就可以立马见效的。我们科研时间预设正常为五年,少则三年,多至十年甚至更多,想要一、两年短期内就有成效难以自圆其说。教育科研需要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挨得起冷眼的勇气和毅力,任何急功近利的科研都是“伪科研”。 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多种多样,就如八仙过海,可以各显神通。现实生活中,很多教书更用心、更科学、更人文的教师,教书教不过那些“死扣书本”的、简单重复反复练习的、没有科研的教师。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不是说那些讲究科学教书的教师错了,实在是教育教学影响的因素太多,而评价的手段却相对单一,造成了这样的表象。评价体制的简单划一,很难将“无形”的质量进行“有形”的比对。 困境三:科研期望与提升队伍“无显性关联” 学校期望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具体实施中如果科研仅仅停留在书面的东西,科研等于写论文、交案例,做的还是表面文章,那么科研仅仅带来了外在的荣誉,却不会带来教师队伍实质的发展。教师内在素养很多是隐性的,天长日久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哪怕一低头的温柔,对学生却是最温暖的肯定;哪怕一句简短的问候,对学生就是天籁的福音。 教育科研的实施如果纯粹是行政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内在的需求,那么要想通过科研提高教师队伍就只是一个美好愿望而已。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问题剖析 造成当前教育科研的现实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简单剖析如下: (一)评价体制的禁囿 当前教育的评价体制还是“一分定终身”,新加坡教育专家评价中国教育是做“点”的事情:相差一分,就不能上名牌高中,就不能上大学……而不是“面”的工程:全面评价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多少?除了主修课的分数,选修科目情况怎样?学生领导能力怎样?分数是否达到一定的区间内? 教研最终如果仅仅是为“点”服务,那么任何教科研就会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很难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从“人”的角度,去科学地思考改进的方法。 (二)教师职业的倦怠 教师的职业是个很容易倦怠的职业,简单地看那些书本知识,都是很有限的几个知识点,一个教师工作三年就基本达标了。而要想不断进步,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无止境的,那么教科研也永无止境。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回答她公开课的准备时间时说:“我今天的这节课花了40分钟准备,但是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用了40年的时间。”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浮躁思想,教师收入也算小康,享乐主义的思想影响了部分教师队伍的成长,有教师感觉做个机械的教书匠比天天埋首科研的教师要轻松多了。部分学校教师没有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教科研只是行政领导几个人的事情。 (三)教学工作的繁杂 客观地讲,很多教师还是非常有上进心的,都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不为名利,只为心安;不问收获,只为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无奈,学校工作很多,除了教育教学,还有许多的杂务牵扯很多教师的精力:学生纪律好不好?不好的话要训练;学生生活有没有困难?有困难第一要保证安全,等等,这些都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家务活”。 上级部门各条线的工作都希望从教育的出口寻找贯彻的途径,譬如妇联,团市委、宣传部等这些部门,另外国土局的知识宣传、城管局的宣传等等“小手拉大手”类型的活动,无不通过学校,通过学生开展宣传和推广。很多时候,教师的精力被琐事牵绊,苦于没有分身之术进行教育科研。 (四)科研方法的缺失 有些研究的问题不是基于学校教师自己的教学现实,研究工作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相分离。许多一线的教师,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学习,没有深入地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在进行学校要求的教科研活动时,往往处于无头绪状态,既不知道研究的方向向哪里去,也缺乏好的教研途径和方法,教研效果不难想象。 三、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困境 以上分析中,个人以为,第一和第三点我们基层学校可以作为的地方很少,紧紧依托日常教学活动开展切实可行的教学研究,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的困难才是务实的教育科研。在第二和第四点上基层学校是大有作为的,通过研究方式的变革顺应学校的发展需要。开展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科研是可行的教研之道,让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学校中,笔者认为:只要创设好科研氛围,形成制度化的保障,领导主持,教师合作,专业支持,开展好校本化的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行动、观察、反思,逐渐走出教育科研的困境指日可期。 “计划”指的是重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文献考察、计划制定、方案预估;“行动”指的是根据预设进行教学实践,大胆尝试,同时深入了解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调整、修改;“观察”是有目的地观察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将观察的结果形成各种形式的记录(研究日志、课堂实录、教育教学案例等),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反思”是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度解剖,结合相关理论形成分析材料。其中案例是反思性研究最主要的基础和工具。 陶行知有句名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把它引用到教育科研上来也无比贴切。要解放我们教师的头脑、双手、脚、嘴、空间、时间,让教师得到自由驰骋的天空,投身到热爱的教育研究中去。 (一)解放我们的头脑 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更新是教育科研的第一步。从个体内在需求入手,不遗余力激发教师内驱力是科研领导者的首要任务。由于研究的场景和条件在学校中,参与者是全体教师,所以科研首先可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出发,如:利用书吧等场所,开展经常性的读书交流会。校行政各职能部门应善于发现有利于开阔视野的好书资料,定期推荐给教师阅读取经,使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享受智慧碰撞的过程。 再如:带领教师们去高校听讲座、去名校听报告——“洗脑”。基层学校的教师最缺的就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高校教授们高瞻远瞩地分析教学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经典案例,往往迫使教师倾情投入地去聆听,去思考。每一次“洗脑”都是一次提升,精神“大餐”带来的愉悦也推动着教师们前行。 三是请来专家,零距离指导,锤炼青年教师。学校实施学校导师工程,聘请名特专家为导师,每学期至少来校辅导两次。专家零距离指导加上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除此之外,学校出台相应的科研考核制度,通过制度推动,文化引领,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的绩效依据。我校将专业发展分为名师型、骨干型、胜任型三个层次,由教师对照条件自行申报,不同的层次职责和义务不同,考核达标后的奖励也不同,一年考核一次,三年一个周期,然后再申报晋级。其中,考核的内容70%为学校指定,属于必须完成项目;30%的内容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科研实绩和其他反映个人成长的成果。教师自选申报类型,自觉记录成长档案。目标明确有挑战,数据清晰可达成,阶段成果可检视,后续跟进有措施,形成一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完整体系,很好地调动了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解放我们的双手 学校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放手科研,教学考核不只看学科平均分,而要跟原有基础成绩进行比对,看有没有进步,进行成败得失的因素分析:是良性的提高,还是“高能耗、低效率”的提高分数?在同年级组同学科中的发展状况如何?达到一定标准的都给予肯定和奖励。 学校推出各种不同的平台让教师大胆尝试研究:领导干部亮相课、共产党员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经典演绎模仿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实践,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研究展示氛围,充分发挥领导、党员、骨干在教师群体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体教师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地进行教学科研。 (三)解放我们的脚 走出去取经是促进教师思想革新的不二法则。教师看得多了,眼界自然就高了,对自我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我校每学期选送重点骨干教师走出江阴进行短期培训,时间半个月至一个月不定。每年轮流安排全体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一次,校课题组成员、学习意识强烈的骨干优先安排,多渠道安排。 一是走进名校,感受名校文化,移植优秀经验。从2008年开始,我们启动了“走进名校”培训计划,每学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上海、南京的名校挂职锻炼。走进名校,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也改善了教师的心态。比如他们看到名校的工作节奏更快、课时工作量更多、家长要求更高时,自然感到自己平时那点压力算不了什么,因此能够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培训归来,教师通过专题讲座、移植优秀课例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收获与全校教师分享,在学习、总结的过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二是走进高校,借助专项培训,拓宽教师视野。我校与华东师大、浙江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培训合作关系,多次组织教师到高校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培训。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难教,我们组织心理学培训,“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班主任工作专题研究,“建设民主型班级”的经验和方法,激起了班主任的共鸣;针对青年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我们接受“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将教师、学生、课堂进行国内外的现状比较,启发教师反思;针对教师们不擅长进行案例分析,缺乏撰写论文的技巧,我们开展“案例研究专业成长”的专项培训。专家们丰富生动的教学启迪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四射的激情点燃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激发着我们的教育理想和事业追求。 (四)解放我们的嘴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勤于笔耕,善于将个人的思考付诸文字是教育科研的落脚点。教科研的主体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领导要积极营造广开言路、百家争鸣的研讨氛围,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备课组活动等固定时间进行交流、讲演;教师则要敢说、善说、多说,积极利用沙龙活动历练自己,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权。我们学校组织的“澄翰大讲坛”,让一线的教师上来讲自己教学“宋诗提升学生古诗文修养”;讲“整理和复习课”怎么上效果好;讲“优等生的培养”,等等,教师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此外,教师积极撰写科研随笔、思想浪花等小文章,是记录科研实践的好方式。我们开展每月一次优秀反思交流,进行网上发帖点评。每位教师至少必须对本备课组内(或相关组)的教学反思进行一定思考,开展对作者有所启示的点评,期末由全体教师推荐优秀点评人。每月由教导处、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组成评委评出优秀反思,作为精华文章推荐阅读。学校通过评比的方式,督促教师养成记录教学情况的好习惯。 (五)解放我们的空间 教育科研不能狭隘地闭门造车,现在资讯这样发达,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网络论坛、沙龙论剑、草根对话都是很好的民间交流平台。我们积极开展以网上“澄江论坛”为载体的教学研讨活动,倡导“创自己的教法,说自己的做法”,积累个人的教学经验,同时让分享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多人一课”研讨、读书交流会、校园网论坛、教育沙龙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增强教师自主研究意识,增强教师教育研究的自信。 校级交流互访也是不错的科研方式,如果说走进名校主要是“取经”“吸氧”,那么走进同类型学校更多是探讨成长,走进稍弱的学校则更多是倒逼成长。交流活动通过讲座、课堂研讨、评课等形式互通有无,形成教研共识,锤炼新人,历练骨干。空间大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也宽阔起来。 (六)解放我们的时间 定期定点定岗的教研固然重要,无奈每次仅有的1、2小时总显得那么匆忙,有时探讨的激情刚刚点燃,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到点了,没有轮到发言的教师难免郁闷。所以,不拘一格、不限时空的,浸润于教学工作每时每刻的研讨更像细水长流,天长日久就汇聚成大江大河。我们倡导茶余饭后、课间假日的小研讨——一个学生的错误怎么纠正?可以探讨出几个好方法;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可以尝试好几种方法;一个新的知识点如何教?可以设计哪几个层次……研究活动是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的。 开展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我们相信,只要真正做到六个“解放”,心中有研究的弦,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研究,那么教科研的春天一定会来到,宏愿实现指日可待。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谈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问题及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提升,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一趋势也遍及了每一个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角落。这种现象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科研热潮“后浪推前浪”,忧的是科研流于形式忽视内容,注重现象看轻本质,已经暴露出浮躁的迹象,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而且还会导致教育科研偏离正确的方向。 部分中小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时,往往特别注重开题,但对实施过程却无人问津,最后便是草草结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开题“热热闹闹”,过程“连唬带蒙”,结题“连编带抄”。也有人用三个“拍”来描述这一过程,即开题是“拍大腿”激情万丈,实施过程是“拍脑袋”困难重重,结题便是“拍屁股”走人了事。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因循守旧的观念在作怪,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清,教育研究能力存在问题;教师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管理者科研素养较低、急功近利、指导不到位、深入靠前指挥太少;学校管理不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及管理者应在教育科研中采取积极的策略。 一.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1.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研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双翼,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两件法宝。如果能对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做一番考察的话,你便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成名都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密切相关,学校要培养出众多名师,成就名校长,办成一所名校,就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 2.意识决定行动,行动胜于语言。管理者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教师的行为活动。往往一名管理者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二.组建教研组,合理有效地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 1.积极进行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形成教师集体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的研究单位。教研组组长应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2.合理有效地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让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培养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将大的课题分解开来,形成若干个连续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这样研究起来简便,容易见效果,能够持续激发教师个人乃至整个教研组的研究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大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推行课题实验课。 课题实验课具有双重目标,增加了教学策略预设与分析、策略实施及实施意图、教学观测点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新教案提醒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关注教学方式的运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课前准备——确定教学目标与课堂观察目标 课堂实施——进入课堂教学并开展课堂观察 课后反思——数据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五.注重阶段总结。 对于课题实验课中的策略预设,可以是从大到小,从教研组到备课组再到实验教师进行分解精细化预设。阶段性总结与之相反,在层级上它是由实验教 师个人每节课的课后反思汇集到备课组,再汇总到教研组总结;在时间上它是由课后反思累积形成的周反思、月反思,最后形成学期阶段性总结,它可能是若干个小 课题成果的集合体,如此持续进行便可顺利完成结题。 六.在实践中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反复检验、评价、提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阶段性成果是否可行,是否有实效性、普适性,必须采用控制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实践应用,检验其效果,不断发现新的影响因素,找到克服办法,实现应用效果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七.淡化评优意识,强化研究功能。 公开课是最现实的校本教研,但提到公开课,却褒贬不一,有人爱,也有人恨。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公开课呢? 我们应以积极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公开课。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桥梁,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舞台,并非只是一个证书,更不能说一节课便会造就一位名师。对善于反思、学习和改进的教师来说,走的桥多了路更长,登的台多了艺更高,淡泊功利,潜心研究方能成为真正的大师。 八.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能力。 形势的发展给中小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中小学教育管理者要成功扮演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和组织者的角色,就必须具备必要的教育科研素养。 1.教育科研理论素养。 教育科研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尤其需要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性质与特点及方法的应用理论。 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科学研究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这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科研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相关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复杂性,要求管理者掌握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科学学等。 2.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发现问题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就成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科研的能力。管理者应学会组织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在项目的选择、科研队伍的配备、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组织科研工作。 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也包括对信息的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在获取、掌握、处理、应用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 开拓创新的能力。研究的课题,常常是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文字表达的能力。要求中小学校长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形成文字,通过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 3.教育科研道德素养。 管理者的教育科研道德素养,是指要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尊重他人劳动,密切配合协作;虚心好学,大胆创新。 科学需要创新,科学贵在创新。教育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迷信权威都不足取。既要虚心学习国内外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又要敢于创新,努力攀登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高峰,还要深入教学一线,静下心来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分析 摘要: 中小学教育科研一般是指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就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的研究或尝试性实践。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专职教育研究的移植物,中小学教育科研在移植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异化现象,这既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降低了其的社会声誉。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产生异化现象的变现及原因,以便今后在此基础上探索克服异化现象的有效方策。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原因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已被广大中小学管理者所认同,它的价值也越来越凸现出来了。近年来,大批中青年教师迈向教育实践,开展教改实验,这无疑是教师走向实践的积极探索。然而,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呈现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异化现象。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甚至对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的表现 1.教育科研内涵的异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倡开展教育科研, 并非中小学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 需要中小学去发现和建构,中小学教师通过对教育理论成果的学习吸纳、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琢磨与体验, 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促进教师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 最终能够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目前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颇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学校领导根本没有科研意识,认识不到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科研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领导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热情, 甚至导致一部分教师竟然不知教育科研是何物; 其二,学校老师和领导的这种态度一种变相的轻视教育科研,视教育科研为儿戏,在一部分领导的意识里,搞教育科研只是为了挣面子、图排场,有的学校居然明文要求人人有课题,看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其实根本不讲求现实性和可能性,忽视了教育科研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教育科研作用的的异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目的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促进学校的管理发展, 然而当前不少地方存在着短视和虚荣之风, 仍然把教育科研作为面子工程, 当成个人职称评定, 成为教师晋职评优的敲门砖,学校升级的“捷径”。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并非把教育科研看作是内需, 而是不得不行之路, 这样最终导致学校管理者越来越不重视学校教育科研, 教师也不愿意切切实实钻科研, 从而助长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务虚之风。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很多学校都出台政策多方面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并且还将课题的成果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是一些教师将教育科研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将教育科研作为扩大自己知名度的手段。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做课题而做,这些科研多半是花架子,而非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学归教学,科研归科研,使得教学与科研分离,教育科研同教学实际相脱离,表面看似有了研究成果,但并不能为教学服务,不能达到促进教学发展的作用。 二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的原因 1.教师传统思维的惯性与提高教师素质的现代要求之间的冲突。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 教育科研是教育管理人员或专职教研员的事情, 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关爱, 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做好“教书匠”就可以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他们只能是“经验型 ”、“辛苦型” 的“教书匠” 。 我认为, 角色转换的基本特征是走教育科研一体化的道路。对于教师来说, 如果仅教书不育人, 那是标准的“教书匠”; 如果只教书育人而不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那其教育教学便不会有什么进步。因为教师既要具有敬业、爱岗、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与真挚的教育情感, 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与善于创造的能力, 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输出新的教育信息, 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不断地开创教研、科研新领域; 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 点拨其思想火花, 激发其创造灵感。因此,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 不仅要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外, 还应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总结经验教训, 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 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然与应然。 任何一所学校会都认同教育科研的目标和功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观点表述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和功能的教育科研,在实践时,却不一定如此。根据调查,多数学校都对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出了高要求。但回归现实中,很多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目标和功能的实际定位却是: 教育科研是中小学必须存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原因一是为了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二是为了迎评、应检、评职称、评优。可见,学校虽强调教研的重要性,不过,将这种重要性视为学校办学的外在要求,在迎评、应检、评职时的应激式教研,虽可为学校锦上添花,但这样的教研,并非从“兴校”出发,也未以“兴校”为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完成这样的应景目标,其教研是不大可能起到兴校作用的。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校本研究定位 摘要: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担负着“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重任。校本研究,是建立起科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血肉联系的一系列试验行动;校本研究能催生众多的由研究型教师群体构成的研究型学校。校本研究“学习理解实践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试验探索考察过程、结果再反思”研究程序的实施,能使中小学教育科研,既经历了特定问题的研究过程,也获得了解决某个问题的结论或结果。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校本研究 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伴随中小学教师走过了十余年的试验历程。同时,伴随中小学教师经历这一历程的,还有三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关键词:校本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对这一改革历程的概括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穿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系了这个逻辑。”[1]钟教授虽然没有提“校本研究”一词,但是他所提及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从课改的实情和实效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着“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重任,也就是说,“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非“校本研究”不能真正完成。 中小学教育科研,经过课程教学改革的洗礼,能否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首要的问题必须思考其在研究目的、研究功能、研究方法、成果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特殊性,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理定位。“校本研究”从“教师即研究者”思潮诞生,逐步演化,进化而成一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历经半个世纪后,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到空前的高度。行政层面有“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种种规定而自上而下地加以贯彻,基层学校展开了大量的具体实践。这种现实的存在,很自然地引发人们思考:中小学教育科研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范式,采取什么样的研究形式和方法,也即中小学教育科研该如何定位,如何使我们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有质量的教育科研,是求真务实、对教育改革发展有用的科研,是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协调发展的科研,是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结合的科研,是产生创新成果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科研”。对此,我们反复思考,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校本研究为基本定位,其主要缘由分述如下: 一、校本研究具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性教育实践活动特性 校本研究的积极倡导者斯腾豪斯曾强调指出:“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研究的传统。”我国在课程改革试验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校本研究概念,虽然研究对象扩大,但其基本内涵一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为研究的专业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实际状况改变的研究活动”[2]。这既表达了我国课改对校本研究内涵的继承与发展,更表明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要义,诸如“研究程序”的提出。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能否做出这样的思辨: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发展的校本研究,是指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中小学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换句话来说,校本研究就是建立科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血肉联系的一系列试验行动。 教育科学理论揭示的是教育现象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因而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中间环节,即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的环节,这一环节也是一个研究的环节,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解决如何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情境的问题。面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所依据的东西,进行考察和反思,以求使科学的教育逐渐内化为自身素质渗透到教学常态中,改变那些“非理性”、“无意识”的教学常态,使自己的教育行为由自发走向自觉。可见,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实质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最大的目的和功效应当是把科学理论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3]14。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质特性,说明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校本研究为基本的范式和方式。 再考察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体的各学科教师工作实景,以及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既没必要也鲜有可能探索具有普遍共性的未知领域,提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规律,在宏观上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中小学教育科研侧重于教育经验的概括、提炼和升华。目前,许多有志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科研型教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学校声誉,形成名校、名师、名校长、使学校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14。这种基础教育生态的客观规定性,也明确昭示,只有校本研究,方可承载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研功效。 二、校本研究具有创生科研型中小学孵化器的作用 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个要素三位一体,构成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这三种基本力量沿着这三种行为方式不断前行,不断地发展,催生了众多研究型教师群体构成的科研型学校。崇州市蜀南小学自2003年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以来,持之以恒地抓住和实施校本研究。第一步把研究对象直指课堂,创生并形成“五环节”校本研究模式:“案例学课——自主备课——互动说课——抽签上课——案例评课”,并将其作为构建校本学习研究体系的载体,为校本研究的实践提供了操作平台,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他们试验得出的五条结论是:促进了教师理论学习的实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的形成,创生教师的思想;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活方式的改变,成就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教师由“经验状态”进入到日常“反思状态”,形成了开放的心态;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在此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蜀南小学将原来针对课堂的研究“五环节”,演进为“学、培、做、研、评”为一体的“五环节”校本研究,论证形成了“‘五环’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并被立项为2011年成都市教育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目前该课题的研究正在深入实施之中。蜀南小学经过校本研究实践,由一所合并而来的城郊小学,逐步成长为崇州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四川省、成都市校本研究基地学校。学校现已发展为有近3000名师生的崇州市一流小学,教育质量在崇州市小学中名列前茅。 一些较为薄弱的学校,究其原因是校本研究的薄弱。首先,巨大的外在压力成为教师投身校本教研的阻力。一方面,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指标,过于强调学生和班级教学成绩,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此指标而奔波。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很重,据调查,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达到每周20课时以上,有的还兼任班主任工作,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备课和研讨。在诸多压力下生存的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兴趣、热情与精力参与到校本研究中去,致使教师参加校本研究的内驱力不足。其次,教师缺乏进行研究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接收者和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教育者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成为好的“教书匠”,而缺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教师即便有参加校本研究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清楚如何去做。 类似的问题在部分学校都存在,解决该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就研究工作而言,如果我们的学校都能够充分认识校本研究的意义,把握其要点,把日常的教研活动向着校本研究的要求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便会走出困境,取得成效。 三、校本研究具有适合中小学教师团队与个体进行科研的程序和方法 目前,很多参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师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教育问题,在教育科研方法上极力“专业化”,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统计和分析,然后归纳抽象出一般性的原理和技术;试图发展并推广所获得的实证性的教育教学知识,把自己感受性的东西(实践和经验)不科学地升华为某种方法理论,并一厢情愿地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研究成果。但更多时候,这些方法或“理论”属于经验的范畴,还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作为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校本研究,或者称作“做中学”式的研究。教师将自己作为“研究者”,在工作中研究,达到研究好工作的目的。校本研究具有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运用的特点。 首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经过探索与实践,可以总结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研究程序框架。归纳起来,校本研究程序比较典型的是:学习理解实践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试验探索考察过程、结果再反思[4]。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体,扎实走完每一道程序,既经历了研究,也完成了某个特定问题研究过程,获得了解决某个问题的结论或结果,为该问题研究的深化或相关问题的研究打下基础。由此,校本研究使教师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动作,能够将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按照校本研究的基本程序进行研究,启发教师寻求与使用适合的研究方法,使之不断积累“点”的成果。随着校本研究程序的循环往复演进,点的成果连成线,推引教师向着自己理想的教育教学迈进。校本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循环演进,其实质就是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体反省的行动或行动的反省。 再次,校本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体反省的行动,或者说行动的反省,类似大家熟知的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方法就是“学—做—研”合一的方法。这种研究既具有合理的研究行动逻辑,又具有教育教学规律的创生逻辑。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试验主义”的研究主张一样,“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我们常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应有研究的意识,这种意识具体是什么?我们很难道明。其实陶行知先生的“六生”说,就是研究意识的生命和具体表现形态。这也是我们的老师能够做,而且完全做得到的事情。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校本研究定位,有利于唤醒教师的研究行动,也有利于改变目前研究成果出现的“复制+粘贴”现象,以及课题研究重立项,轻过程,书面材料在成果鉴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尴尬局面。 (作者单位:崇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成都 611230)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效性的思考 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帮助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优化教育教学,为行政部门提供教育决策参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不同程度地存在立而不研、华而不实、研而不用等问题。增强和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管理,不断提升科研队伍的素质。 一、观念导向,走出认识误区 (一)打破神秘感,树立“科研强师”观 多年来,教育科研一度被神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的事情,是实验法的研究,是纯理论的探索,与己无关。一方面,很多现实的教育科研成果脱离教学实际,另一方面,教师们片面的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发生着悄然的改变,这种传统的“教书匠”意识与行为制约着教育发展。彻底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让广大中小学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让教育科研成为“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牢固树立起“科研强师”观,教育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二)走出低层次,树立“科研兴教”观 课程改革十年的推进,教育科研已被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接纳。但教育科研被动、简单、低层次倾向明显。如:很多教师认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执教研讨等就是教育科研。甚至很多学校领导也认为:撰写的经验总结和论文就是教育科研成果。这种停留在经验性认识层次上科研活动简单、肤浅。没有在理论学习上充实提升,也没有在研究方法上丰富,更没有在一个问题上持续跟进,特别是缺乏文献资料和技术指导,没有将自己的经验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提升,使得教育科研水平不高,研究成果泛化重复。教育科研要走出低层次,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必须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用研究的眼光,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理论与实际结合,实践与研究结合,用多维的视角和操作工具,沉下心来,不带功利,把眼睛关注在教室,关注在师生的生存与学习状态上,教育科研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科研才能兴教。 (三)进入百姓家,树立“科研名校”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显然,教师参与科研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也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那么,教育科研理应进入“百姓家”而非是学校极少数者。当然,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有差异。但同样,学校教育科研也需要层次性而非“一刀切”。只有学校教师的全面参与,多层次推进,才能建设一支积极从事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科研队伍;只有让教育科研扎根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才能铸造出厚重的学校教育文化。这样的学校,即便没有高悬的奖牌,没有这样那样的名校头衔,但相信: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有着厚重文化气息的“名校”。 二、机制护航,保障教育科研健康运行 教育科研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必须要有科学化,规范化的科研机制加以保障。 (一)建立经费保障运行机制 建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制,才能确保教育科研健康运行。目前,各中小学有专门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而专门的教育科研经费机制迟迟未建立,使得教育科研在研究过程中难以扎实推进,教师教育科研热情也受到相应制约。 (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 从行政管理、学术指导到学校操作,都建立相应的级层机构。教育局专人分管,学术机构专门科室指导,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落实。同时从科研过程的指导到结果的评估考核,机构完善,系统管理,有着完善的科研管理机构,才能让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完善激励评估导向制度 评价会起着方向杆的作用。目前很多地区有着“教育科研十佳”、“科研带头人”,“科研基地校”等评选活动,但相应的评选条例和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对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力度薄弱。如何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情况和成绩与教师绩效,教师聘评结合起来,如何把学校教育科研情况和科研成果、学校考核、校长绩效甚至提拔任命结合起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三、研在人为,培养科研队伍 (一)分层指导 教育科研要真正落实,必须建立起一支从决策层到操作执行层的教师队伍。具体建设一支“校长—教科室主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群团队伍。从意识培养到行动参与,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分层建立校长教育科研沙龙、教科室主任论坛、骨干教师科研项目专题到青年教师科研培训等,分层指导,让教育科研队伍梯次成长。 (二)系统培训 目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的课题培训和指导,相对过于空、大,真正能够指导学校具体操作和实践的东西较少。鉴于此,课题选择、研究方法、实践操作、成果提炼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并结合具体的学校教育科研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人跟进,让教育科研队伍在做中反思,在干中提高。 (三)实践提升 科研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和调控机制,让广大教师队伍投入教育科研实践,在具体的研究与实践中尝到甜头,从而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教育科研。如:建立结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究机制,对接高校教师的专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小专题研究等。让一线教师在科研实践中不断自我总结、反思和提升。当然,科研学术机构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角色,自身的教育观念,科研素养就应该不断超越和完善。科研室科研员的自身学习和培训就应不断提升。 四、贵在得法,盘活教育科研常态 (一)研教一体 脱离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研教一体就是立足于学校实际问题,让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研究的结果又作用于教育教学。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研究、教学等过程,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同伴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这些课题的研究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但前提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认同和需求的。 (二)群团作战 教育科研从来不是孤军作战,自耕自种。教育科研需要所有教育人的共同参与,上需要专家在方向上指引,领导在机制,经费上给力;下需要同行的互助与参与,实现群策群力,智慧共享。即需要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参与进来,行动起来。 (三)活动多元 要盘活教育科研,在研究形式上还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打破传统教育科研开题立项的条条框框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学术沙龙、科研论坛、成果、专题辩论、课堂观察、经验分享等多元丰富的科研活动,既能让教育科研人静心研究,又能搭建舞台让教育科研人展示自我。沉下去与亮出来的教育科研定能让所有教育人满心接纳。 (四)成果推广 当前,教育科研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实效不显。很多获奖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成为“藏品、赠品和展品”,没有很好的运用于一线教育教学。如果我们的成果推广能够像“疯狂英语”一样,把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进行不同形式的推广:成果,实地讲解,现场观摩……让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或直接照搬,或改良移植,或间接渗透,同时,把在教育科研中成长起来的教师组织起来,对教师们进行切身的分享和感召,科研成果的提升就会越来越具备操作性和感召力。 (作者单位:双流县研培中心,成都 610200)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落实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 摘要:从工作层面反映课题研究的实施举措,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准确性。宜兴市基于本土设计方案,引领真实研究行为;着力推进展示过程,呈现真实研究行为;关注实践,提炼成果,彰显真实研究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区域推进;研究行为 注重课题申报和结题,轻视具体而真实的研究过程,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其实,从研究课题的确定,展开扎扎实实的研究和探索过程,到水到渠成的结论形成,是一条具有深刻内在关联的行为之链。本文以宜兴市承担的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例,从推进真实研究行为的角度,反映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一、基于本土设计方案,引领真实研究行为 (一)解读本土教育特点,寻找课题研究的生长点 作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宜兴的基础教育有着扎实的底子,有着人民群众满意的口碑。但是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也面临着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以下两点显得格外突出: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宜兴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对照宜兴教育的实际,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宜兴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解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落后的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的重要举措。客观地分析宜兴教育的现实,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促进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通过量的扩张及优化重组,来保证受教育机会的普及性、平等性,如何紧扣质量优化来努力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问题。分析我市的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文化底色并未得到真正改变。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学效率仍然偏低。鉴于这样的现实,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市传统的办学优势和特色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提升,教学效率要从新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用一个鲜明的、统一的思想来统领。为此,我们向教育部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二)着力问题解决,探寻课题研究针对性 根据宜兴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现实态势,我们把课题研究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使之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学校的各项改革活动必然要涉及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是学校整体优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与主要阵地。而就宜兴区域整体而言,所有学校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显然就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论证,“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思路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认为,优质均衡的课堂应是平等的课堂,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所处的地位、享受的权利应该是相同的,应享受同等课堂教学资源以及公平的评价标准;优质均衡的课堂应是个性化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都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又都具有了各自的优势,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是整齐划一的课堂,而应基于每个学生自身发展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引导,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优质均衡的课堂应是有质量且高效的课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均衡发展的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要把学生是否进步、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提高,作为衡量开展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是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这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一种现实判断和理想追求,是一种探寻课题研究针对性的宏观认知。 (三)力求切实可行,强化课题研究的操作性 就研究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们主要沿着六条线路展开:1.文献资料研究。2.现状调查研究。3.制度设计研究。4.有效教学的专业平台建设研究。5.校本化专题研究。6.有效教学的效果评价研究。 就研究的组织结构而言,我们主要分三条线推进:一是教育行政推动。市教育局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总课题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宏观协调、制定相关政策等推动课题研究。总课题组是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机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设计策划、实践活动推进、常规组织管理及成果提炼和推广等工作。二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实施。由校长担任校内课题研究的第一责任人,带领行政班子成员认真分析校情,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当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来,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作用,精选课题,精细实施,积极探索,力争多出成果。三是以市中小学教研室各学科为单位组织实施。各教研人员根据本学科的具体情况,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就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科学研究,突出针对性,凸现有效性,提升学术性,从而有效推进全市各学科的建设。 就研究的具体方式而言,结合本课题特点,我们倡导“带有泥土芳香的草根式研究”,即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学校课题研究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要改进教师工作,让教师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促进日常教学中真实问题的解决和工作质量的提升。要关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将研究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积累,形成鲜活、富有实效和创新价值的教学改革经验。就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即是对教育科研方法的选用,让观察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成为教师的自由选择。 二、着力推进展示过程,呈现真实研究行为 (一)总课题组: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课题实施 区域推进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离不开行政的力量,也离不开学术的力量。将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结合起来,可形成变革教学现实、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生动局面。 1.统一思想认识,开好课题研究工作启动会议 作为全市区域范围内人人参与的课题研究活动,统一思想认识,开展真实行动,协调实践步伐,显得尤为重要。为形成全市上下浓烈的研究氛围,市教育局及时召开了课题研究工作启动会议,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工作意见,介绍了课题实施方案,强调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2.学习先进理论,汇编文献资料 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对有效教学问题的关注度极高,但就有效教学的概念而言,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作为上世纪20年代西方科学化运动产物的有效教学,其本义与我们今天教育发展背景下所表述的内涵已相去甚远,又不能与日常教学中所讲的“教学技术、策略、方法”等混为一谈。为了科学把握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先进性和操作性,为全市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范例借鉴,总课题组通过阅读各类刊物,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等网络工具,将一批反映当今我国教育理论界有关有效教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整理汇编成册。 3.开展子课题研究,形成群众性课题研究氛围 为将总课题研究付诸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浓烈的研究氛围,我们适时组织全市各校开展子课题申报工作,专门了关于做好子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并围绕课题研究六大内容,提供给学校82个子课题选题指南,要求学校认真填报《子课题申报评审书》。各校子课题申报着眼总课题的推进,同时又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努力促进学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实质性改变。经学校积极申报和总课题组认真评议,154个子课题通过审批,成为宜兴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实施以来,由总课题和子课题组成的网络,有效地让研究走近了教师,走进了课堂,区域研究氛围逐渐形成。 4.定期分析研究,推进课题研究走向深入 课题立项以来,市中小学教研室定期组织总课题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提出相关工作要求,确保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工作实践走向深入。制定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时,我们重点突出总课题实施的设计和思考,汇聚大家好的工作建议,强调分工合作,理清工作思路。 5.搭建多样平台,开展学术研讨 为推进课题实施,反映广大学校和教师的研究成果,总课题组积极搭建各种研讨平台,活跃研究氛围。我们先后以“有效教学概念解读”、“教师专业平台建设”、“校本化专题研究”为题,开展了4次现场观摩研讨活动,并得到相关专家的有效指导。为及时了解各子课题的研究动态及进展情况,促进校际之间的学习交流,我们在宜兴教育信息网设立专门网站,供学校投稿,互相学习借鉴,交流信息。为做好课题的专业引领工作,我们举办了两期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省内外教科研专家来讲学。培训活动开阔了学员的眼界,启发了学员的思维,帮助学员较好地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因而深受学员的好评。 6.明确工作重点,提炼研究成果 市局总课题组在认真规划和部署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推进面上实践不断走向深化的同时,紧紧抓住自身的工作重点,突破重点难点,围绕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关键研究内容,加强理论探索,并对实践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提炼。 (二)教研员团队:带着课题走向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我市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丰富活跃的教改实践现状,客观上要求我们教研机构改变原先的管理理念和业务指导方式,将研究教学现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作为教研员的工作核心。配合市局总课题的实施,各学科教研员纷纷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基层学校、同一学科教师一起开展探索研究。 1.在教研工作中培训教师的相关研究 依托教研人员自己的工作,来培养教师,具有其它师训机构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培训地点看,它主要不在培训班级中,而在课堂实践中;从培训时间分配看,更多的不是使用较长时间的集中培训,而以灵活机动的现场培训为主;从培训的主要内容看,不去刻意追求知识与方法的系统性,而更注重一线教师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的养成。在教研工作中培训教师,是各学科教研员工作的共性特点,同时,初中和高中数学、高中英语、中学历史、初中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研员以此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系统地探讨了这种培训的价值、内容、形式、方法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中学生物和小学品德学科分别以“教材二度开发与应用研究”、“课程资源的区域性开发、整合、运用研究”为题,着重探讨了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如何用好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相关问题。 3.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英语,初中化学、英语及中小学艺术和信息技术学科分别以“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为主线开展实践探索。在充分讨论“有效教学”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这些学科明确提出“有用不等于有效,有效不等于有价值”的理念,并根据子课题研究所列目标与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 4.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高中语文以有效评课推进课堂有效教学。该课题初步构建语文课堂评课的6个基本分析维度,从3个关键点落实评课要求,从大量的课例实践中探究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该课题研究学科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研究工作给人以很多启发。 中学地理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及诸环节有效整合”为研究切入点,分别以“教学准备、方法设计、课堂活动、课堂训练及评估反馈”为内容设计评估要点,制订了“课堂教学环节及其整合”的有效性评价观察表。 (三)全体基层学校:精细实施,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 全市中小学是区域推进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主体。课题实施以来,全市各校积极参与,学习先进理论,纷纷确立适合校情的研究课题,将校本化专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研究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作为重点,形成了生动的课题研究局面。 1.以学校共同体为核心的帮扶式研究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学校的发展一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部分城市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生源条件都明显优于农村偏远地区。为了改变这种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市教育局将部分优质资源学校与部分农村薄弱学校结成了发展共同体,就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师资培训、文化和特色创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相融共进的帮扶互促活动,课题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各校有自身学校办学优势的具体分析,有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共同会诊,有研究方法的集体培训,研究目标和内容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并将研究问题进行合理分解,责任落实到各校具体个人,以此建立必要的子课题群,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2)共同开展研讨活动。外出学习培训或请专家到校讲学,共同体内教师一起参加。定期组织校际交流或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客观记录相关数据,保存过程性资料,并在共同体范围共享分析结论和数据。各校能按预设的方案全面有序展开课题研究过程,按计划完成阶段性研究任务。所制订的相关制度各校统一执行。 (3)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先进经验各校交流,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注重论文撰写,物化研究成果。 2.以课题为纽带的校际协作式研究 29个课题协作组,覆盖到了全市每一所中小学。因为研究内容相近,所以校际对话、交流有了许多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将研究的问题进一步聚焦。课题协作组交流活动中,各校领导亲自带队参加研讨活动,并作主旨发言,既充分展示了学校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实力,又从兄弟学校处学到了新的思想和经验。真正起到了人人参与,校校参与,校际合作,共同提高的作用。 3.以课堂为中心的校本式研究 (1)分层次研究备课。为提升教师的备课能力,各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精心研读及教法的具体探讨,突出了个人独立备课和集体备课环节,将备课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抓手。 (2)多渠道锤炼课堂。第一,“推门听课”抓常态。这一活动贯穿整个学期的始终。每堂课随时要准备有人听课,使教师课课要精心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日积月累,课堂实践能力自然得到提高。第二,“教研听课”重个体。采用期初统筹安排、提前一天在电子屏公布上课内容、节次的方法,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拉开过程,从备课、上课到评课,变成组内的研讨活动。通过这样一次次的磨练,不断提高教研组的教科研水平。第三,“抽签上课”促全体。公开课前人人要准备,抽签决定谁上公开课。通过这种方法,使上公开课不再成为个别人的家常饭,而成为加速全体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3)多形式评价教学。能正确深入地评价一堂课,才能去除课的表面繁华,触摸课的本质,才能从这堂课中真正得益。为提升教师们的评课能力,我们积极鼓励年轻教师参与评课;有时采用一人主评,将课评写成文章,其余补充评;不求面面俱到,有一说一,有时采用人人准备,抽签发言的方式,有时采用教研组内充分评课,形成文字,代表发言的方式。这样一改以前评课只说好话,不说不足的局面,鼓励教师说真话,说实话,立足学习和提高。 (4)多反思表达心得。教师及时撰写教学后记,记下课堂的得失或亮点,常常反思,时时记录,养成了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同时,以各级各类征文评比为契机,教师把随感整理成文,既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又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素养。 三、关注实践,提炼成果,彰显真实研究行为 (一)教育科研的氛围得到显著优化 宜兴的教科研工作有着较好的基础,连续几任教育局主管教育的副局长和教研室主任都领题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十一五”以来,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级规划课题、教研课题及教育学会、陶研会、电教部门等负责管理的课题齐头并进,呈现了课题数量快速发展,研究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而本课题的实施,以29个协作组为纽带,以154个子课题为布点,覆盖到全市所有学校,让全体教师都关注课堂有效教学,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实践,从而使群众性教育科研得到了空前普及。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在实践中深深意识到,要深化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和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力,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和效益、依靠教育科研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学校的自觉追求。因此,本课题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我市教科研氛围,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开展。 (二)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行走方式得到改善 本课题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各校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服务教学工作,构建理想课堂,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行走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是一种课题引领下的学习,通过专题性研究,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在学习与反思中,把理念转化为实践。第二,校本研修更加扎实。结合日常的教研活动,各校集思广益,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教师研修的校本特色。第三,课题管理更加细化。抓开题,抓培训,抓活动,促反思,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台帐,使研究更加深入。第四,总结提高更加自觉。不论是开展校内各种公开教学活动,还是校际课题协作活动,教师撰写经验总结或论文的积极性、自觉性更高。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提炼加工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说自己有真实感悟的话,说实在而有依据的话,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得到提炼和积累 为了提高课题物化成果的科学性和文本的规范性,宜兴市中小学教研室于2010年10月9日了《关于发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两点说明》的通知,就课题研究成果中核心概念、研究内容与本课题的相关性及标注的格式要求等事项,作了统一的要求。 结合市局开展的《最能感动学生心灵的教育》和《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两本书的读书活动,市局总课题组开展了“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的征集评选活动,在684篇送评材料中,评出优秀教育案例378篇,并将之汇编成册,发至全市各校,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品读赏析。 我们在丁山小学召开全市课题现场研讨会,总课题组及时汇编了“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的相关成果,精选了部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不少学校立足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型,因校制宜,因人而异,智慧地创建适切教师发展的舞台,具体做法重于实践,理论概括也不乏深度和创见。 依托《宜兴课改》,我们定期出刊反映全市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的最新成果。2012年6月,我们以专题研究栏目形式,在《宜兴课改》上发表了一组“校本化专题研究”的经验文章。这组文章配合在陶都小学开展的全市现场观摩活动,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去年,我们开展了市局总课题研究“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共收到各类教学论文、案例1650篇,我们将其中的263篇优秀论文、案例汇编成册。这些与市局总课题研究有高度相关性的文章,大部分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或大市级以上各类评比中获奖,是全市各校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凡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凡是管理工作做得好的领导,凡是教学成果比较显著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且是实践教育科研工作的典范。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江苏洋思中学、盘锦实验中学等许多名校都是科研兴校的结果。这两所学校的校长蔡林森、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在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增强,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研究的人数越来越多,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并且普遍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是校长的现代办学理念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理论的提升。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指导。 三是办学品味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武装。 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来实现。 记得20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琼?皮亚杰曾经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个教师工作者队伍,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都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其实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现实教育生活中存在着。在我们的学校里面,有很多勤勉踏实肯干的教师,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不注重学习教育理论,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当学校布置的教研科研任务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退而求其次。我想,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淡薄、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也是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这些尴尬充分暴露了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各校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名校比较重视科研工作,行政参与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先导性的认识不到位或者是错位。科研兴校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真是在笔头上重要,口头上必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纳入工作日程。有的认为科研可有可无,或认为搞科研不是教师的事,甚至认为搞科研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科研薄弱校依然存在。 2.科研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地位不稳定,有“边缘化”的趋势 有的学校科研部(室)专职科研人员少,素质不高。而县(市)区科研部学校科研室主任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事务繁多,领域不清。 3.基础教育科研经费匮乏,基本上是零运作 基础教育科研经费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市县科研部门没有任何科研专项经费,基层学校在科研投入上也很有限。 4.教育科研的激励与制约机制不完善 有的学校追求课题级别或证书级别,而对是否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却不在乎,原因就和我们的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5.科研的功利思想严重,浮躁跟风现象普遍 如有的学校追求课题数量,不顾质量;追求课题级别,不顾实际;追求课题立项,不求结果,课题主持人(校长居多)及教师缺乏真实的课题研究,造成了“空壳”课题;追求证书,不重实效。 6.基础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 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增加了参加研究工作教师的劳动量,使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负担,这不仅弱化了学校教科研活动所具有的功能,而且还打击了一部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信心和热情。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科研质量的提高,需要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妥善解决。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严肃的教育科研态度 教育科研工作是扎扎实实的事情,容不得半点含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就必须对教育科研工作有正确的前瞻性认识,切实转变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首先,要强化科研工作的领导,领导首先要有科研意识——走出教育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可管可不管的误区。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应把教育科研工作做为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校长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要认识到教育科研要讲求实效性、应用性——走出教育科研急功近利的认识误区。第三,搞教育科研要有自觉自为意识——走出“搞教育科研是负担”的误区。教师进行研究是工作所必须的,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理念。教师的研究不是为自己增加额外负担,而是力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就可以熟练地解决种种教育、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就必须树立科学、严肃、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进入“创新思考—实践研究—成果运用—指导实践—提高水平”的良性运行机制。 2.校本科研,课题教研,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著名教改实验家华东师大顾冷元教授指出:“要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身的实践”。那种不顾学校和个人实际一味追求级别高的课题去研究或图虚名的做法是错误的,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体现,实现课题牵动。从学校和教师的总体情况上看,能够主持和参与省、市科研规划课题的还是少数。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主要是要进行校本课题的研究。参与或主持校本课题研究,就是要落实校本科研的基本理念即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实验室;教师就是研究主体;师生成长就是研究目的。有校本科研就要有校本课题,校本课题不要追求数量,关键是质量;不要求大求全求名,而要求实求真求精。有了校本课题就要有课题教研,课题教研就是采用科研的选题方法,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小专题、跟进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团队,或者说是一批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从开题论证到课题实施再到得出结论,这个研究过程就是队伍历练和提高的过程。就是培训科研型教师的一个完整过程。科研、教研和培训能更好的体现集体的协作力和凝聚力,我们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3.推出精品,加强建设,形成市县校三级管理网络制度化 南方和教育发达地区教育科研机构都是相当受重视的,相对于我们北方来说教育科研机构的地位需要强化。我省市、县两级教育科研机构多挂靠在教师进修学院(校)。仅大连市教育科研所独立的。沈阳市、葫芦岛市教科所已并入教育局。在学校科研工作开展日趋重要的新形势下,加强市、县、校三级教育科研组织的建设很重要。各县(市)区应设立独立的教育科研部(室),整合县(市)区教育研究资源,并有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健全我市三级科研工作网络,为课题实验校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在理解贯彻省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科研规章制度,我市好多学校建立了几种科研室建设方面的制度,如队伍建设制度;条件保障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成果评审制度;表彰奖励制度。还有学校建立了两类教育科研规章制度,一类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制度,如科研室主任职责,科研骨干带头人职责。另一类是促进教师参与研究的制度,如科研成果、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等等值得推广学习借鉴。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没有普及,科研工作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没有提高就不能展示科研水平的高度。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课题研究的高度,推出成果精品,让成果精品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在全国上下呈现课程改革热潮的今天,学校要应对来自各方面激烈的竞争,学校领导者在学校建设方针中,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新观念,必须把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素质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举措,努力建设一支善教育、精教学、能科研的教师队伍,使学校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现状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在新课程教育改革当行之际,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育科研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的同时暴露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一些急须解决的问题展开探索。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问题解决途径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其独有特色和体系。很多教育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非常作用和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改革的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暴露出了一些急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问题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整体水平还不够高,这远远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们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的认识上来看,中小学教研人员普遍对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某种程度上说,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较以前大有提高了。他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活动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认识到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学理论更加完善成熟。但是,从大体上来看,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许多观念上的错误。 首先是,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和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师而已,充其量不过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搞教育科研只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是,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人员只是把教育科研与评先进、评优秀挂钩,把科研工作的进行作为考核教师的手段之一。这会导致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工资的一种手段,是换取名誉的一种途径。 再次是,不少中小学教师把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的数量多少。他们盲目地通过在各种期刊上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为了增加的数量,不惜把大把的时间与精力花了各式各样的期刊上。 (二)从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的过程来看,中小学教研人员在教育科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科研的管理角度上看,学校管理者忽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很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重视立项和结果鉴定时的管理,忽视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成功,获得立项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进入停滞状态,申报人员将其放置一边,学校管理者也没有进行指导和管理。直至结题阶段,申报人员才开始找资料,补记录,编写研究报告,东拼西凑,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个国家、省级或市级的奖状或证书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 2.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理论指导不足。 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中小学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一方面,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较少或者比较肤浅,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论或方法,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无法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 (三)从中小学教育教研成效角度上看,不少学校的教育科研流于形式,科研活动相对贫乏,数量与成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 一方面,从理念上来说,很多学校对于科研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存在。从调查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对于教育科研持重视的态度,尽管部分学校提出了各自的口号,但在具体的行动上却缺乏对于教师从事科研的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行动上欠缺实际作为,这和学校领导自身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质量方面看,虽然一些学校尽管立项了一定数量的课题,但从省、市、区三级课题网络的构建角度看,还不理想,学校对区级课题的研究还不够重视。但是一些学校由于管理不够严格,管理制度存在但没有切实地执行和保障,研究过程不扎实,导致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不高。在科研部人员进行课题中期阶段检查时,发现一些研究课题的教师随便拿一些无关的资料充其课题档案,造成课题资料充实丰富的假象,有的根本没有过程性的资料,只是口头汇报。 再一方面,从结果方面来看,一些学校一学期下来,没有举行一次科研活动,使得课题研究出现申报热、过程冷的现象。学校教科处平时所做的工作就是催报材料、检查课题。教科处在每年需要申报课题的时候才和教师有了接触,才对教师有了要求,而平时没有针对性指导。教科处与教研组相互孤立,各教研组也没有可以深入研究的专题或课题,导致一些教师认为科研的真实意义不大,做与不做并无实质差别,对教学没有多大影响。 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许多重要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还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科研的宗旨是要改进实践。教育科研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 (四)从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上看,中小学教育科研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 虽然学校非常支持教师搞教育科研,但经费问题仍然是阻碍教育科研顺利开展的一道难题。总的说来,直属学校要好于管理区及区内中学。在“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省、市级课题申报交纳评审费,或者外出参加课题培训学习需要报销差旅费和学习资料费时,有的直属学校就可以把立项课题教师的这些费用给予报销,多数学校不能这样做。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是,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以上多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并不高,已较难适应新形势下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要求。 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许多学者们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走出误区,不断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素养和科研的水平,本人考虑到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一)确立科学的教育科研观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新形势下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实践与理论分析创新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要向 “学者型”、“研究型”方向发展,以研究者姿态出现 在学校舞台上,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育创新 。 一是,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既不同教育专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是在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理论的充实和创新。这样,既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专家化、专门化,又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教学工作之外的附加工作。 另是,中小学教师要在发展自身、发展学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摒弃科研是为了“晋级评优”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教育科学理念培训,以先进的理念指引中小学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科研加强理念培训是指,中小学教师要接受教育理念的指导,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对教育实践遇到的问题或教育创新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随意的经验总结。具体说,中小学可以聘请教育理论工作者进校指导或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培训,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以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教育素养。 (三)改革和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体制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我们认为,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现状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从课题选择、评审、立项开始,到课题的检查、鉴定及奖励,整个教育科研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在一些教师刚开始申请课题时,学校表现很积极,整个科研过程却不闻不问,加上教师自身也很懈怠,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极为松散,科研成为空谈。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整个科研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督促,对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师取消其研究资格,结题时不予上报。 严格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师资格。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质量不高,考核成绩较差,但数量不少,申报课题很积极。对于这种教学工作考核成绩不好的教师,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在课题申报或者验收时不应给予过高评价,必要时取消其上报资格。 可以设立专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同时打通科研、教学、教师培训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申报教育科研课题时得到必要的指导,从而营造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科研环境。 (四)建立建全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部门和学校共同推动教育科研 要改变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通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进行教育科研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 一方面,学校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来评价成果的价值,不能根据发表文章数量来评职晋级,否则会挫伤一部分真正想从事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教育科研基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支持,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进修学校科研部应坚持宣传、推动,通过专题培训、专项检查等过程性的管理督导,确保课题科学、规范性的实施,使课题达到真做,出真成果,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一系列规章制度、奖励条例的颁行,使中小学教育科研得到了激励与制度保障。例如每年根据学校课题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极大的提高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的的热情。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把成果推广和应用到教育教学教育教育工作当中。 科研成果价值偏低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未涉及或未作深入研究,大部分提出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口号式的,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可操作性很低,实用价值不大。事实上,评价一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应该看其对本校甚至中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否有帮助,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只有科研成果面向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判断教育科研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把研究的成果应着眼于推广应用并产生价值效益。再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系统的成果推广应用,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建立更科学、规范、有效的机制,逐步化解推广应用的误区,真正让优秀的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思考 摘 要: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引领作用。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热潮中,有很多课题研究却没能坚持搞下去,对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找出原因,寻找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原因;策略 问 题 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愿搞科研,不愿作“与现在教学距离很远的工作”。对于课题研究只有立项而没有成果,申报了课题就把材料束之高阁,不去研究,致使课题研究虎头蛇尾。面对这些现象,教师们有着自己的认识。张老师说:我搞教育科研,我能考第一,我不搞教育科研也能考第一!李老师说:我们农村教师整天上课,放学后,还要忙着写几科教案,什么时间搞呢?小王老师说:我一毕业就搞课题研究,整整三年,我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可在科研成果评选时,不搞科研的老师的一篇论文也和我一样被评为二等奖,与我三年的工作得到的待遇是相同的! 原 因 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出现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尤其是教育领导者对科学研究认识的不够,未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放在“科研兴教”的位置上,只是喊喊口号,壮壮门面,认为我搞科研了,我就“科研兴校”了;教师也没有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高自身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效性的工作,只是把它作为获得荣誉的一条途径。 其次,在于教育科研本身。一方面,我们所搞的课题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时间过长,课题研究的过程往往不一帆风顺,这样就会使教师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我们搞课题研究需要理论基础,需要论证,需要设定实验模式,这些高深的东西让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索性“还是让专家去研究吧”;第三方面,教育科研需要的手续太繁琐,实验报告、开题报告、音像资料等,在老师看来,写这些的时间不如辅导几个特长生或学困生见效快;第四方面,教育科研需要的代价让一般学校和教师不能承受,没有活动资金,农村小学连最起码的档案盒都难以购齐,更不用说买资料之类的了。 最后,在于教育科研管理评价体制。没有给予研究者必要的关爱,评价教师时,一般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把教育科研列为一项,致使搞不搞科研对评聘职称、受奖等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有些科研主管部门在评科研成果时,为了充数,显示自己成绩突出,只要是论文就可以评成果,这些都打击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策 略 中小学搞教育科研不同于其他科研:没有专门的人员;没有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要想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兴校、兴教的作用,我们就应从不同的渠道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实效性。 (一)从领导者的认识入手 教育科研关系的是教育的兴衰,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的工程,不能把它只作为喊口号、壮门面的事。作为领导者不仅要认识这一点,还要从思想上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要为课题主持人或课题组成员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让其知道如何去研究了,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从科研课题本身入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科研课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程序,降低科研管理者手中“自己也不知道达到什么程度”的标准,只要是结合实际工作,只要能说明问题,起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应该给予肯定,毕竟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为了发展。 (三)从激励机制入手 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一般没有科研经费,因此,就要在教师的评奖、聘职等方面对科研成绩突出的给予肯定,尤其在科研成果的评选上,要顾及课题组成员,不能只是主持人获益;更不能为了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搞不搞科研都可以评成果,这样必然打击课题研究教师的积极性。
教研管理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问题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本科应用性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动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和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教研经费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教研经费;管理;对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本科应用性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动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和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更深入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飞跃,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资助经费十分有限,但另一方面项目研究经费的日常使用又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部分经费并没有使用在“刀刃”上。因此,如何在当前经费尚不富余的现状下,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有限的经费并发挥该项经费应有效益,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 各级管理者包括教改项目负责人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教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自己申请来的经费,应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管理,学校财务不宜过多干涉,如果干涉过多,就会造成教研项目流失或转移。因此,在日常教研经费的报销中,只要原始票据合法、签字审批等手续齐备,财务人员在审核报销时一般比较宽松。 2、教研经费存在多头管理。没有协调统一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教改项目管理和教研经费管理往往是分离的。学校教务处负责教改项目管理,财务处负责教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教研经费使用采取项目负责人签批制度。教务处工作中侧重于争取项目的级别、数量、到位经费及成果鉴定,对经费到位后的使用主张宽松,忽视了经费的合理使用及效益性。财务部门缺少完整的教改项目信息,不熟悉教改项目的运作过程,有些财务人员认为教研经费只是作为代管经费,对各个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不作了解,有些会计科目设计不合理,项目管理不够细化,缺乏与教务处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 3、教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各高等学校为拓宽教改资金渠道,往往过多强调教研经费管理的“自主权”,而忽视对教研经费使用的监督与控制,使教研经费的管理成了学校财务管理的死角,使用和项目收益情况学校难以控制。经费使用由课题负责人随意支出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课题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缺乏了解,使教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4、教研经费支出不规范、不合理 当前,部分院校教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松散,财会人员在经费支出时审核不严,造成经费支出账目十分混乱。一些教研经费成了“人情款”“、私房钱”或者招待费,真正用于教研项目的经费比例达不到五成。有些经费实际报销内容和预算内容不一致,与实际业务情况也不符,核算超标购置设备、办公用品等,还有发票开具时间与教研立项时间不一致,往往把立项之前的旧发票充作报销单据。大部分人认为教研经费是凭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跟学校无关,只要发票正规不是虚假的,都可以在自己的经费本上报销,这使得教研经费支出出现随意性。尤为严重的是一些教研人员通过虚开发票、购买假发票和虚造劳务费发放单据等手段套取教研经费。 5、教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教研项目经费预算通常是课题组编制的,在申请项目时希望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项目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编报,而是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很少考虑实际执行的需要。当项目立项后,下拨经费往往少于申请经费数额,致使原预算经费与下拨项目经费差距较大。同时,在对教研项目经费的核算与管理中,教改项目的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财务部门按项目经费预算内容控制开支范围,这就导致教研项目经费支出执行难度较大,教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6、教研经费管理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长期以来,关于教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只是由一些行业规定来规范,或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财务人员对教研经费管理的理解制定一些管理规定,国家没有出台正式的规范文件。这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教研经费的管理要求、资金使用、开支范围等项目上标准不 一、各行其是。 7、教研经费决算不及时 部分教研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完成后,不及时结题或结账,不及时办理财务结算手续,剩余资金长期挂账用于项目以外的其他支出,致使财务部门无法完成项目经费决算。还有的教研人员想方设法将结余的教研经费用完后才结题。对已经完成的教研项目,在验收时只注重技术、成果的验收,而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二、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教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加强教研经费管理,提高教研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加强经费管理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教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强化高校教研经费是学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研活动健康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项目主持人个人经费的观念。学校领导、教务处、财务处及项目主持人都应当认识到教研经费管理是教改项目管理的核心,做好教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是保障教改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前提。教研经费不是项目主持人个人的经费,应严格按照立项申请书批复的经费预算和项目专款专用。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形成对教研经费管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研经费的使用中依据教改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开支标准,规范教研经费管理程序。 2、加强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强化教研经费管理 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教研经费的特点,制定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合理、程序严密、操作性强、制约有效的教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加强教研经费转拨管理,加强教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加强管理,制度要先行,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教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根据教研经费的特点,按照既灵活又规范的原则,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教研经费管理办法。 3、注重预算编制管理 无论申报哪种级别的教研项目都要认真编制教研经费预算。教研项目预算编制同时涉及教改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知识,财务部门或教研部门独立编制预算很难全面地完成,而教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教研项目资金的争取。同时,教研项目申请包括项目目的、项目实施程序、项目组成人员、需要的设备、材料及需要多少教研经费等,理论上只有课题主持人清楚。但实际上,由于大部分教研项目对于主持人而言也都是新的教改课题,这就使得教改项目主持人在确定教研经费时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根据这些特点,首先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必须与课题组主持人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一起编制项目预算,由主持人提出计划:需要什么教研手段、预计申请资助金额、自筹经费等,财务部门管理人员根据需要按照同类课题项目实际支出水平,结合目前市场价格对能源费、材料费、测试化验费、调研费、管理费、仪器设备购置、房屋使用费、资料打印复印费等测算开支标准及费用,对每项支出列出明细清单(以备今后支出时参考),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核定费用比例,经反复讨论、调研测算、调整数据,最后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的教研项目细化预算。 4、理顺教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课题组三者关系 教研经费管理是教改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财务管理部门和教改项目管理部门之间要及时加强协调与沟通,使教研管理和经费管理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教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从教研立项、资金划拨开始,财务管理部门就要和学校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密切配合,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教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承担起教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一起参与教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和课题组主要成员,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支出方向,保证教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最后,当项目完成或结题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有关教研经费结余奖励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防止教研经费的浪费和流失。 5、加大对教研经费的审计力度 建立教研经费审计制度,加强对教研经费的监督,加强教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和跟踪反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纪监审处可以设立专门的教研经费审计人员。每学期对教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重点审核教改项目课题主持人在教研经费使用上执行预算方案的情况。对支出已超出预算范围者及时通知财务管理部门冻结教改项目课题主持人的账户,并与课题负责人及时沟通。重点课题经费按进度拨款,并在课题执行中对课题进展随时跟踪监督。 6、严格财务报销制度 教学改革管理部门要及时与财务部门联系,制定校内教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及时清理结题经费,防止教研结余资金的浪费与流失。建立健全教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教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教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教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教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三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教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教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7、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和奖励制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教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从政策上加大对在教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学研究者的奖励力度,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内外部环境。可从教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经费数额、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应综合考虑是否给学校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是否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是否增加了学校其他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关注、是否提高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在教研收入的分配制度上,以充分调动教研人员积极性为主,同时兼顾学校、二级系(部)、教学研究人员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另外学校可考虑建立教学改革基金,为教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机遇,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探索教研经费管理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完善本校教研经费管理机制,提高教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教研工作能真正取得成就,推动高校教研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教研管理论文:教育局开展教研管理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教育局今年工作要点提出的工作任务,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调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形成协作探索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扎实,专业素质高,协作精神强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线,加大教科研力度。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驾驭教材和教学反思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新的课程资源,以远程教育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3、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载体,强力实施优化课堂结构教学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1、成立教研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 2、健全制度,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 为了确保活动持续、稳定有序和高质量的进行,完善本校教研活动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听评课制度》 3、教研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7、8节课。 (二)教研活动内容 1、学习新理念,研究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怎么编制和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探究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目标与形成测试的编制;怎样讲解;新常规课的设计等。 2、确定帮带教师,落实帮带目标,做好定期考核 3、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本期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上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本期优化课堂结构的研究课题。在微观上使优化课堂结构走向成熟化、完善化、合理化、实用化。 4、以搞好教学开放周,校长进课堂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切入点,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提高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创设同伴互助与集体研讨的氛围,扎实有效地进行教研活动,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5、初三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研究教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考纲准确把握命题范围;研究前两年中考试题,准确把握命难易度。知识迁移扩展要准确、适度。与课内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生活实际以及课外知识,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能够运用学过的课内知识得心应手的解决问题。 6、学习方式为自学与集体研修探究结合。自学要求教师按规定进度认真通读研究教材并摘录出重点内容填好报告册。研讨分学科分小组进行每次研讨要做到有议题、有记录、有结果。期末进行学习成果上报,对于上报的成果进行评比展示。加强教师自身的再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及驾驭教材、落实新科改、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7、“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目标:按模式人人上好优质的公开课。严格规程操作。切实为“优化课堂结构”服务。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引入多媒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 8、请专家到我校讲学,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本校的教科研水平进入全县先进行列,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教研管理论文:中职学校教研组管理策略研究 一、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能更清晰地了解中职学校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的现状,以及在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团队学习管理奠定现实基础,我们在大量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走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梳理出团队学习与管理分析维度,据此编辑项目形成问卷,对JM地区17所中职学校教师代表共8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已有初步开展,但是整个团队学习管理水平不尽理想。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研组团队学习实质性活动开展情况较差 根据调查,17所中职学校中,开展了团队学习的占68.0%,只有教研学科组但并未开展团队学习的占32.0%。而在开展了教研组团队学习的学校中,也只有56.0%的教研组团队开展了实质性的学习。 (二)对教研组团队学习报有期望,但认识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58.3%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团队学习。但是,大部分教师对团队学习中要实现的功能并不完全了解,比如超过70.0%的教师并不明确教研组团队学习活动中的任务目标,认为教研组团队并不能实现有效沟通。认为教师能通过教研组团队学习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也不到一半。 (三)教研组团队学习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随意性大 调查结果显示,各学校教研组团队学习形式比较传统,以报告式经验分享及常规性的集体备课、评课比较多,两项合计占比达80.0%;学习内容以完成政策性任务为主占61.7%;时间安排宽度长、随意性大。 (四)教研组团队学习缺乏合作精神 调查结果显示,教研组团队学习合作情况不太理想,资源共享仅36.6%,思想交流合作仅23.7%,情感交流也仅25.3%。 (五)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研组团队学习组织结构不完善,各个教研团队没有科学设置团队管理人员的占88.4%;教研组团队没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学习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占76.7%;86.7%的学校教研组团队学习活动是没有相应经费的。 二、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中职学校的团队学习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研组团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团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导致团队学习管理效率低下的关键原因。有效的团队学习必定要设置合理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不断引导、促进团队成员自觉参与团队学习,强化有效学习行为,才能最终实现团队学习的总体目标。只有当大家的目标明确了,从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寻求创新,为达到目标共同努力。 (二)教研组团队学习制度建设落后,缺乏保障机制 团队学习制度建设落后,管理不规范。整个团队学习在制度上没有保障,不能让团队成员形成规律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团队学习之所以能让学习的效果产生倍增效应,最主要的是因为在团队学习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能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监督的关系,让彼此的学习行为持续、有序、有效开展,从而使学习的发生变得更加容易。[1] (三)教研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淡薄,缺乏资源共享 团队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合作,是团队成员在物质、精神上的资源共享行为。如果团队成员各自为政,互不信任,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研究氛围不能达到一种和谐、默契的状态,成员之间不能通过合作互动、资源共享、反思对话建构起新的知识,那么团队学习活动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团队学习效率等问题。 三、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策略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真正实现有效团队学习,需要我们在团队学习管理上狠下工夫,特别是要引导团队成员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的学习目标。 (一)明确教研组团队学习目标,完善团队管理机制 1.确立愿景,设立目标“教研组团队将来会成为什么样?”首先要确立共同的愿景,这是激发团队学习的内驱力。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团队目标的设立,要在团队中承担角色来帮助整个教研组获得成功。在教研组团队目标设立过程中,每个成员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研组团队组织的长远发展。有了明确清晰的教研组团队目标和团队愿景,就有了教研组团队行动的具体方向,以及教研组团队行为的评估依据。2.完善教研组团队管理机制团队建设管理为先,管理实施制度为本。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机制的完善显得非常重要。建立统一机制、反思机制、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机制,保障教研组团队学习的顺利进行。[2]比如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制定教研组团队学习规划,规范团队学习制度,包括学习的时间、形式、内容等等;制定团队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职称评聘、教师进修、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及年度绩效考核等;建立共享制度,包括电子课件、优秀教案、论文、心得体会等内容的共享,优秀作品经过团队审核后,在教研团队研修平台;改革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团队教师成长档案,及时掌握教研组团队每一位教师的所思、所想和所需,及时掌握每一位团队教师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帮助他们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跟进,使其明确今后在专业发展上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师能力提升目标,探索团队专业发展模式 1.学做结合,提升团队专业实践能力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共同阅读、骨干教师引领、主题学习、动态反思等形式的“学做一体化”教研学习模式,提升团队教师专业水平。比如团队制定读书制度,要求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规定读书方向,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保障阅读的有效性;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聘请专家对教研团队学习进行全程化指导,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派送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并将其先进经验通过汇报的形式向全体教研组教师进行传播;确立研究的主题,在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自觉地开展研究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使学习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倡团队教师多听自己学科以外的课,学习其他科目教学中能够对自身学科有所启发性的地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构建以研促教的团队学习模式教研团队除了常规学习形式外,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优方式。以研带教、以教促研,构建课题型教研文化,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具体方式如下:第一,动态式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让教师相互交流、自我反思和吸纳他人的意见,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第二,团队学习活动优化模式。建立学习反思,说课研究,讨论定案的模式。第三,主题式的教研活动。通过找主题、定主题,为教研活动指明方向,构建“发现-学习-实施-反思”的团体教研模式。[3] (三)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建立团队共享、学习交流互动平台 1.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网络的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刻。学校教育空间从原来的三维空间拓展到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无论教师在哪里都可以通过虚拟空间进行学习和交流。其次,团队学习也不会局限于每月一次或每周一次这种局限的时间里,在虚拟空间中可以随时学习,随时交流,极大地方便了团队教师的交流沟通。这种学习形式让团队教师更自主、灵活地学习。由此,教研组团队学习需要良好的网络平台来支撑。2.多元化学习平台实现活动共享良好活动平台是沟通交流、共享发展的基本。要充分调动教研组团队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要搭建多元化学习支持平台。团队除了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外还以专业课题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网络为依托,多渠道搭建团队教师多元化学习支持平台,包括组织内部研修,学习资源支持,对外提升平台,自我研习(教学实践与反思)。(四)以培养团队凝聚力为目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1.参与共建活动,提高归属感参与式管理是要发扬教研组团队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共同参与教研组团队决策及文化建设。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民主就是每位教师能以某种方式,参与形成学校的管理目的、方法和内容的过程中去。”[4]同时由于参与了更多的文化建设与决策,一改教师以往作为教研组团队管理活动旁观者与局外人的状况。从决策执行者变为决策参与者;从课堂管理者变为教研组活动的管理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极大增强了教师主人翁精神和对教研组的归属感,提升了教研组的凝聚力。2.目标导向教研组活动,增强凝聚力有目标的活动,效率、效果要远远优于一般随意的活动。以目标为导向可以指明方向,使得活动少走弯路,促进成员融合。加速教师间的融合就必须依仗目标导向式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活动的目标应直指教研组精神的培养。开展定期的目标导向式的教研组活动,让沟通、信任成为团队的座右铭,合作的意识深入每一个人的心里。总之,要想实现有效团队学习,提升团队学习管理水平是关键。通过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设置,不断引导团队成员自觉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团队学习的终极目标,达到提升团队、提升团队成员学习的效果。 作者:潘军英 单位:江门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教研管理论文:党校教研档案管理论文 摘要:党校教研档案主要是指党校在行政、科研以及教学中形成的,对社会发展和党校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字、表格、声像为载体的记录,其不仅可以促进党校教育水平以及管理工作的提高,同时还为科学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主要针对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提出相关优化对策,给予我国党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研档案;档案管理;党校 党校教研档案主要反映和记录了党校在管理以及教学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历史经验,是开展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关键参考。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开展业务培训以及理论学习的关键基地,教研档案的有效利用,不仅对党校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关系,同时还对党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水平具有密切影响。但是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教研档案的功能和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此背景下对教研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提出相关对策,对提高我国党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党校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档案意识。当前,我国党校对教研档案管理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缺乏科学的档案意识,党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存在认识偏差,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致使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档案文件出现残缺、破损以及流失的情况;党校科研人员以及教师没有及时移交科研和教学文件,导致档案搜集归档存在困难。2.制度不健全。当前,对于教研档案管理,党校只是大致制定了一些项目和内容,对于归档时间、奖罚措施以及文件要求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档案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制度依据。同时,制度不健全也导致管理工作不能形成系统的工作细则和工作程序,档案在分类、整理以及收集方面比较混乱。3.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毕业于档案专业的人员不多,而可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人员更是稀缺。同时,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缺乏学习精神和学习意识,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甚至出现档案堆积以及丢失的情况。 二、优化党校教研档案管理的相关对策 1.提高档案管理认识。想要进一步提高教研档案的管理水平,党校领导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意识,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以充分的重视,并且认识到教研档案管理工作对党校发展和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并且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以及规范化发展,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相关领导要充分贯彻《档案法》,并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校工作人员对教研档案的重视程度,转变陈旧的思维观念,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档案的归档以及整理工作中,配合管理人员做好教研档案管理工作。2.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凭证,是促进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党校只有根据自身管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才会有效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党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教研档案的特点,并且根据现有制度,分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第一,在管理制度中,要清晰划分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制度的充分落实和严格执行,将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划分,实现责任到人;第二,在开展管理工作的同时,党校领导要加大监督力度,针对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及落实情况进行严格检验,如果发现问题,要马上组织整改;第三,党校领导要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管理人员的晋级晋职、年度考核挂钩,制定科学的奖惩措施,进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教研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党校领导一定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党校领导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以及政治教育,培养人员具备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培养出一支作风顽强、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团队;第二,党校要加强建设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物质,并且提供给管理人员以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的平台,针对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现代化的专业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扩展其技能领域,提高专业能力;第三,党校还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在搜集以及归档工作中,不能坐等资料的移交,要深入到科研以及教学一线,帮助科研人员以及教师完成资料的归档和收集工作,并且以超前的意识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开展,对教研档案的形成进行全程监控。4.确保档案资料完整。管理人员要保证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第一,一定要明确各项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并且严格区别归档文件与不归档文件的界限,对于归档文件要提出相关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文件归档情况开展指导和监督;第二,明确规定文件归档时间,保证文件材料收集及时,对于没有归档的文件,管理人员要进行督促,进而实现文件的尽早归档;第三,管理人员要对归档文件进行严格审核,主要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以及齐全性,文件内容是不是准确清晰,文件材料用笔以及纸质是不是符合规范,文件内容与具体情况是不是相符,管理人员如果发现文件存在潦草、敷衍以及虚假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纠正,进而保证文件准确、真实、完整。5.提高教研档案质量。第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树立质量优先的思想认识,管理人员要对教师开展质量教育,进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质量的关键性,同时,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与党校领导沟通,将档案质量与教师的绩效挂钩,以经济手段调动教师配合档案工作的热情,对于一些编写能力有限的教师,档案管理部门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进而提高其材料编写质量;第二,管理人员要积极与学校各个行政部门建立联系,将科研规划、教学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及时归档,并且针对其变化和实施情况,把变化和补充的内容填写到材料中,举办教案、科研报告以及科研论文的评比活动,通过经济鼓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激发教师编写文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对于党校各种活动所形成的材料,管理人员要积极认真的收集归档,进而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原始资料;第四,为了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人员要针对教研档案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并且将其以材料的形式发放到教师手中。 三、结语 教研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党校开展日常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更新观念,针对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党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张锦华 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教研管理论文:幼儿园教研工作规范化管理探讨 摘要:幼儿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的场所,所以幼儿园的管理是否规范,教研工作的管理是否规范对于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水平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幼儿园教研活动想要进行有效的开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进行规范化的教研管理,可以说规范化的教研管理工作从一方面来讲是幼儿园园长的主要思想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又是在幼儿园这个特殊阶段的教学老师的共同需求,这就需要相关的幼儿园应该从自己的具体实际出发,重视在教研实践过程中的规定制度,本文就如何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研工作;规范化;管理 1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 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幼儿园的相关管理者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的客观存在的规律,采用相关的科学手段和方式,合理的利用资源条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研工作目标的行为,可以说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对于幼儿园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相关的幼儿园负责人应该将其落实。 2对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幼儿园具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研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与幼儿园内的保教人员的自身素质息息相关,教研管理工作规范可以保证幼儿园具体教研工作的质量,从而保证了保教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这对幼儿园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就目前幼儿园发展的形势来讲,大多数幼儿园在教研管理工作方面都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五无来进行概括,首先,存在着无人管理的问题,对于教研管理工作,没有具体的负责人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上至幼儿园园长,下至教员;其次,对于教研工作无视管理,就是幼儿园整体对教研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对整个教研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一知半解;第三点,无法进行管理,因为没有对教研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就产生了无法管理的状态,主要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政策,所以想要进行管理是非常难的,再者就是无序管理,也就是在进行教研管理工作时由于缺乏规范计划,所以在管理上也是盲目和随意的;最后,无效管理,这样的问题是前四项综合的表现,由于在教研工作的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就导致整个管理时无效的、没有意义的。总体来说,在幼儿园的教研工作的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是教研工作盲目、被动、教员不能主动地去配合。 3对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规范 3.1对幼儿园教研组工作的规范:为了促进幼儿园教研组工作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求各级幼儿园将自己园内的教研管理机构进行成立并且完善,这个组织就是幼儿园的教研组,这个组织是负责整个幼儿园开展教研工作的管理组织,并且教研管理组织的具体数量应该给根据幼儿园的实际规模进行设定,通过幼儿园的教研管理组织,可以促进保教人员的思想认识,通过实际的调研、学习和研究发现幼儿园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在实践中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提高,促进幼儿园的良好发展。 3.2对幼儿园教研组相关负责人工作的规范:想要保证幼儿园教研工作顺利实施,相关的教研工作管理者至关重要,因为他是整个教研管理工作的具体指挥者,所以对幼儿园教研组组长的具体工作必须要严格的进行规范,首先,要规范教研组组长的任用标准,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素养,在工作态度上要积极进取、认真负责;其次,还应该对幼儿园的主要教研工作熟悉了解,并且善于学习,懂得如何处理相关的问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等等。 3.3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具体内容的规范: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幼儿园自主负责,主要的负责人是幼儿园的相关负责人负责,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对教研工作实施规范化的计划管理,首先应该要根据幼儿园的具体现状来进行,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将幼儿园的长远发展的目标和本区域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发展的情况来进行,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指导教研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对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关的教研工作计划,并且制定出计划后,相关负责人还应该监督计划的具体实施和执行的情况,督促计划顺利的实施,将计划真正的落到实处。要想保证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相关的教研管理机构,将教研管理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必要时还应该将教研管理会议制度进行建立,经常开展教研管理工作座谈会,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交流并进行有效解决,对于教研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扬,对于在教研工作中所需要的资金应该积极进行配合,目的就是保证整个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实施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应该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并且就这些教研管理目标进行定期的检查,定期进行完成情况评价,并且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积极的进行分析处理,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可以对这些情况进行适当的控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教育的综合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具体变化对教研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的规范的评价。 4结语 对于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工作的规范化与否与幼儿园的整体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存在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这就要引起相关的幼儿园管理者的重视,积极地采取对策,将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最终保证幼儿园的保教工作顺利的进行。 作者:王薇 单位: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幼儿园 教研管理论文:语文教研组长学年教研管理述职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观念,回顾自己半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学期里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都进步、提高了许多。现从师德、课堂教学、班级工作、语文教研组等方面进行以下总结: 1、师德方面: 本人担任了三年级和四年级语文教学,担任了一个四年级的班主任,兼任丰羽学部语文教研组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后进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坚守学校的“三条高压线”,遵守“三规范一要求”,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出满勤,根据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严格做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2、教学工作方面: 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评价,运用启发学习、尝试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在教学中求创新,在活动中促发展,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有层次有坡度,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把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3、班级工作: 根据学校德育和少队的工作精神,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创新主题队会的活动形式,推行“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想办法调动每一个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纪律性的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我每周都要挤时间与学生进行谈话和交流。 与课任教师、家长密切配合。主动与课任教师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通过电访、家访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家长对我班的课任教师和班级工作满意率较高。 4、语文教研方面: 主动带头上教研课,本学期主讲了两堂教研课:一堂是本组内的教研课,另一堂是为白沙完小上的公开课。常动笔写写教学后记和教学经验体会,论文一篇选送市参加评选。每周四组织了集体备课,重点研究课堂教学,陈瑞芳老师为学部推出了一堂精品课,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组的五位老师,团结一致,献计献策,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修改,还主动向市教研室李小葵老师、我校的教学主管李主任和教研员刘老师请教,并在这堂课的基础上,我们组向整个学校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想学、学会和会学”的教学设计思路。 回顾本年度的工作和学习。从个人而言,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但有时还有吃老本的思想,业务学习得不够,不能持之以恒,希望在领导和教师的监督、关心、帮助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学校增光添彩,愿和全校教职工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明天。 教研管理论文:学校课堂教研质量管理工作汇报 依靠全体教职工的一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注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学校本期制定了教学目标任务,各年级对目标任务向班级和学科教师进行了分解,学校对上期学区教学质量考试的质量情况向全校老师进行了通报,各年级召开了总结会,制定了本期教学计划,拟定了措施。老师们向课堂要质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各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好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发散点,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习题精选,题量适中,评讲及时,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好新教材 突出新课程改革工作重点。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领会其改革的精神实质,科任教师熟悉新教材,逐步摸索出适应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路子,重视学法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切实抓好教研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对新课程实施不断总结。 三、充分发挥教研活动作用 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教研活动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教务主任认真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业务的管理。重点抓备课、教法研讨、命题研究、质量分析。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同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认真制订活动计划并积极实施。学校每月对教学工作全面检查。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领导和新课程设置管理,继续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加强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调研和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进行通报分析,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 五、搞好考试安排,严格考试管理 严格考试的考务工作。强化考纪教育,增强考试的严肃性,确保考试的客观、真实、有效。严格考试管理,加强了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对考试情况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面向全体进行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切实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认真组织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开展校内教师公开课活动、学区、校际教师观摩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了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七、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 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科学、高效”。根据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形势及时调整备考策略,优化教学行为。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所有老师有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认真研究检测形势,认真研究考试策略,千方百计提高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的教学质量。 八、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崇德尚美、才高艺精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优秀教师认真开展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思想上引导。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师德规范,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开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业务能力。学校善于发现青年教师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彰。 九、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水平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研最普通的形式,按教学进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教材、学生、教法三大教学要素,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要求及时、自觉地对师生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十、开展教师讨论活动,促进教学交流 教师讨论活动在周五进行,教师轮流演讲,每次发言教师两名。讨论内容主要是一周以来的教学心得、教育故事、教育反思、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学科探索和学校管理。教师发言时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能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通过这项活动,老师们能够在反思教育教学,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讲述亲历的教育故事,给教师以亲近感、亲切感,促进了教育教学交流,让教师们分享了教育的成功与喜悦,在倾听和诉说中,探究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十一、重视学情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学校每月、期中、期末对学生开展学情调查,对学情分类进行归纳,及时反馈并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的调查,从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素质多方面进行研究,准确地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十三、不足之处 1、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和吸收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2、在计划、安排工作时还要注意多思考、多商量,以便更周到、更细致、更完美。 3、要进一步实施好教研结计划,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落实检查和考核。 4、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教学研究,求真务实。 5、加强对新课程的培训、指导、检查,切实转变师生教学观念。 6、严格按新的课程标准和计划排课。 教研管理论文: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抓教研 一、基本情况 叶枝镇原有学校共计35所,通过几年的努力。完小6所,两师一校2所,教学点27个,结合本镇实际情况,根据当今办学方向,认真分析校点布局情况,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使用效益,2008年共撤并年级7校。撤并学校13所,2008年有学校计21所,2009年又撤并4个校点,现我镇有学校17所,其中完小3所,校点14所。开学后根据收集整理得知,有适龄儿童862人,已入学860人,入学率达99.8%实际应在校918人,实际在校844人,流失学生达74人。校教师编制数72人(实有在编教师60人,未能上班1人,代课教师9人,临时工9人)小学高级教师19人,小学一级教师20人,小学二级教师8人,报账员1人,工人4人,新录用8人。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年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狠抓教研,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不断推进我镇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现将一年来的工作作简要总结。 二、一年来工作及工作成效 (一)强化学习,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牢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为了此项工作落实,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并列如学校的主要工作中,要求各村有计划、有检查。二是加强宣传,形成共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三是强化教师的业务学习,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本学年我校结合实际,教科室组织各种教研活动,通过活动组织,促使各教师参与准备,在此过程中就要去查阅学习一些资料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普九”成果,改善办学条件 1、认真做好“普九”和“等级学校督导评估的档案续建工作,并做到档案规范、齐全、数据清晰准确。 2、精心设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并做到:一是加强室内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布置,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民主管理 1、我校知人善任依据实际,安排教师积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稳定教师的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讲政治、创业绩,树新风的领导班子形象,严格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研究学校的大问题做到公开、接受监督,严格控制领导独断专行的良好行为。 3、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全体教师查思想,查作风,查职业道德,查履行职责,为人师表。二是开展调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到目前为止,教师敬业爱岗,团结向上,使教师思想得到了转变,工作上有了进步,业务上有了提高,纪律上有了增强。 (四)、加强德育管理 1、一是以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为主线,大力开展文明活动。二是从学生的一日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严谨的校风校纪。三是通过品德课很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为落实该项活动,各校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四是严格升降旗制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2、重点工作重点抓,积极创造好的工作氛围,一是抓好社会、家庭、学校的联系,结合实际,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学校了解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二是开展好环境整治活动,加强学校的食堂管理,清理校内外的卫生死角,通过清理整顿有明显的改观,宣传安全知识,使学生了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以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课程改革 1、开学,我校及时安排教研活动,要求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总结,找出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要转换教师的角色,多想办法,让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在月会中,客观的评价等问题大家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对于不足之处,要进行客观地分析,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比如我们推行学习的参与式合作学习,不要担心不成功,要注重培养习惯,从小学会合作等,以免再走弯路,对于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应进行推广和交流。在全村或全镇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探索,提高质量的教学钻研氛围。 2、教研组及时安排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但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注意突破重点,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最终推动我镇整体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出来,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使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为教师服务的氛围。 3、继续坚持“走出去”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原则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研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2009年度先后安排省外学习1人次,省级3人次,丽江1人次,香格里拉1人次,县城30多人次,教科室计划2次“校本教研”其中一次是为了不断加强镇小学教育,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因此我镇中心完小教科室就如何提高民族贫困山区教师教学能力,与师生交流谈话,查阅资料,探讨分析的基础上把说课竞赛列入教科室工作计划,于2009年2月28日在全镇教师会议上作了说课教学竞赛安排和前期工作准备。各村进行选拔,参赛教师达35人。于2009年5月8日—9日在叶枝完小举行小学教师说课教学竞赛,共18人参加竞赛活动,参加评委有9人,参与听课教师据统计达71人,最终取得很好效果,并得到县教研室的好评和赞扬。全体教师都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次培训学习和活动的开展,为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打下基础,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4加强常规管理,促进管理更加规范,学校严格执行教学常规,强化教学法规意识,采用“定时检查和随时抽查”方法,加强课程管理,做到开齐、上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困难 (一)在一年的工作中,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及学习,各种业务能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严肃各种纪律,在全体教师相互关心,团结协作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作整体看: 1、全镇教育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2、完成叶枝完小十五万的电教工程(校园广播、多媒体、电教室)。 3、完成叶枝完小五万的食堂改造工程。 4、完成木左洛29733.56元校舍维修工程。 5、完成梓里完小的36.31万学生住宿楼343平方米。 6、完成了等级学校的督导验收,被评为二级二等学校。 以上成绩的取得,有力地促进了叶枝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有了成绩,但同样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1、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守旧,教学质量差。 2、学校内部管理落实不到位,认识不足,得过且过的不良风气依然存在。 3、由于历史原因和封建思想的影响,高半山区群众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对教育的必要认识,有些孩子间断性上学,不同程度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叶枝学生的入学巩固依然非常严峻。 四、对以后工作的打算 1、与政府保持一致,争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领导,关心和支持教育,营造领导重视教育,群众支持教育、社会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叶枝入学巩固得以提高。 2、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实行教师绩效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狠抓学校常规管理,严格按常规管理要求促进学校内部管理。 4、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和文明学校评比活动,促进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 5、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努力使我镇教育事业发展更具有生机、活力。工作中的成绩将化为我们的动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是我们今后自身整改的目标。今后,我们将不断地完善各种管理,努力提高工作水平,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教研管理论文:课堂教研质量管理总结 依靠全体教职工的一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注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学校本期制定了教学目标任务,各年级对目标任务向班级和学科教师进行了分解,学校对上期学区教学质量考试的质量情况向全校老师进行了通报,各年级召开了总结会,制定了本期教学计划,拟定了措施。老师们向课堂要质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各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好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发散点,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习题精选,题量适中,评讲及时,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好新教材 突出新课程改革工作重点。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领会其改革的精神实质,科任教师熟悉新教材,逐步摸索出适应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路子,重视学法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切实抓好教研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对新课程实施不断总结。 三、充分发挥教研活动作用 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教研活动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教务主任认真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业务的管理。重点抓备课、教法研讨、命题研究、质量分析。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同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认真制订活动计划并积极实施。学校每月对教学工作全面检查。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领导和新课程设置管理,继续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加强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调研和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进行通报分析,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 五、搞好考试安排,严格考试管理 严格考试的考务工作。强化考纪教育,增强考试的严肃性,确保考试的客观、真实、有效。严格考试管理,加强了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对考试情况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面向全体进行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切实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认真组织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开展校内教师公开课活动、学区、校际教师观摩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了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七、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 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科学、高效”。根据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形势及时调整备考策略,优化教学行为。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所有老师有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认真研究检测形势,认真研究考试策略,千方百计提高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的教学质量。 八、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崇德尚美、才高艺精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优秀教师认真开展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思想上引导。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师德规范,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开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业务能力。学校善于发现青年教师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彰。 九、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水平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研最普通的形式,按教学进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教材、学生、教法三大教学要素,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要求及时、自觉地对师生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十、开展教师讨论活动,促进教学交流 教师讨论活动在周五进行,教师轮流演讲,每次发言教师两名。讨论内容主要是一周以来的教学心得、教育故事、教育反思、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学科探索和学校管理。教师发言时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能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通过这项活动,老师们能够在反思教育教学,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讲述亲历的教育故事,给教师以亲近感、亲切感,促进了教育教学交流,让教师们分享了教育的成功与喜悦,在倾听和诉说中,探究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十一、重视学情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学校每月、期中、期末对学生开展学情调查,对学情分类进行归纳,及时反馈并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的调查,从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素质多方面进行研究,准确地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十三、不足之处 1、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和吸收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2、在计划、安排工作时还要注意多思考、多商量,以便更周到、更细致、更完美。 3、要进一步实施好教研结计划,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落实检查和考核。 4、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教学研 究,求真务实。 5、加强对新课程的培训、指导、检查,切实转变师生教学观念。 6、严格按新的课程标准和计划排课。 教研管理论文:语文教研能力管理论文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它反映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发现它,认识它,就能遵循它施教,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怎样才能发现,当然要研究;怎样才能深入地认识,当然更要研究。 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研究高不可攀。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有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锻炼。 (1)选题的能力 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十分复杂,要探索其客观规律,必须有确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才能对语文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 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 要根据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先搭选题的框架,形成选题网络,然后由总到分,纵横交错,找聚汇点,找熟悉点,确立课题。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是:①问卷调查。面可宽些,取得数据,作定量分析。②开座谈会。口问手写,取得具体的材料。③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 资料收集后须排列梳理,归类集中;须剖析材料意义,分清主次;须认真筛选,选取最有意义的。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要遵循几条原则: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研究论文中列举的数据和例子,应该是千真万确的。②内容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论文内容的逻辑性是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必然反映。③语言要准确、明白,不能含糊其辞。④引用文献资料要注明出处。 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有描述性的。如果是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那就是实验性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论题,即论文题目。②引论。③本论。④结论。文前可加“内容提要”,文中可加注,文末可说明写作时间。 初稿完成后,应反复琢磨,认真修改。 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指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迈开大步。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学业修养,在语文能力方面尤其要刻苦锻炼,达到较高的水平。 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师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强弱和教师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自身须有较深的语文能力修养。 语文能力修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等。下面着重讲讲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众多因素,众多系列,既可分解,又可综合。从语文教学过程看,有钻研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案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测试考评的能力。要使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须有制订语文教学计划的能力。从语言文字来说,有阅读教学能力,写作教学能力,听话教学能力,说话教学能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形成系列,纵横交错,相辅相成。语文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而且表现在课外,如课外阅读指导能力,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能力等。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结构。中学语文教师要练就多项本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能力 语文教学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学生在一定的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缺少切合学生实际的计划,就会顾此失彼,贻误学生学业。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提高制订的能力。 学习和深入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把握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训练的项目要与课文对应,寻求最佳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学习语文的主要心态,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以此来调整教学要求的高低,调整训练项目的难易,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三年是一个整体,根据学生语文程度,可采取先慢一点,后快一点的做法,也可匀速发展。不管怎样安排,读、写、听、说,应各自形成系统,有明显的坡度,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须认真制定。把握三年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分年级、分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线条清晰,可操作性强。 制定的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可作适当的增删,可作部分的调整,目的在有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语文教材,关系到语文教学大纲能否得到贯彻,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掌握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切实掌握,须有独立钻研的能力。 一是从总体上把握。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梳理得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全局。通晓全套教材的思路,脑中就会有教文育人的大框架。 二是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单元的内部组合,要正确把握读、写、听、说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要妥贴地把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分别联点成线,做到纵线清晰,横向能有机联系。 三是把握课文的个性。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须透彻理解。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探究思想内容,又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推敲语言文字的表达;反复琢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剖析语言文字独特的表现力,洞悉课文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写文章的内在规律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慧眼识特点。《庄子·列御寇》中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语文教师对课文的钻研要能由表及里,见人之所未见,把握到细微之处,须具有入深渊探取骊龙之珠的勇气和劲头。 四是正确查阅资料。涉及课文中的种种知识,要查阅各类工具书,查阅有关书籍,力求准确无误,力求真正弄懂。切不可搞教学参考书搬家。钻研教材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读课文的过程,广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自觉提高教学业务的过程。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借鉴他人,才有真提高;照抄别人,只会在原地踏步,体会不到获得真知的欢乐。 (3)设计教学的能力 吃透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学须有的放矢,有很强的针对性;只从教材出发,忽视学生实际,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教学生学好,因此,设计教学必须对教学对象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当代中学生与过去的比,在年龄、生理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心理、习惯、追求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区别。要了解和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他们的理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他们的语文基础、学习方法,他们的可塑性等等,在课内外做有心人,眼看,耳听,心想,让一个个活泼泼的学生形象印在脑子里,既能抓住他们的共同点,又了解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 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确定教学目的不管是单元教学目的还是课文教学目的,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目的,都应体现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目的不能“泛”,要紧扣课文或单元的特点;不能面面俱到,要集中又单一;不能任意拔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准星”定得准,教学就不会偏离。 ②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不管是知识点还是训练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目的才能真正达到。难点的确定一是视教材本身,如某篇课文的某个段落、某些词句难以理解,二是视学生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难点可能就是重点,但也不一定就是重点。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剖析难点,化难为易。 ③安排教学程序教学思路不等同于写作思路,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心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训练,均要妥善筹划,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各个单元在每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各篇课文有各自的体裁,各自的特色,学生学习各类课文的兴趣,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安排教学程序不能拘泥于一个模式,要有效果第一的观念,要有创新的意识。 ④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桥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讲述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等,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性。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加以选择。教学方法不宜单一,应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优化组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就是: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的,是如何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问题”是学生通往阅读课文、深究课文的铺路石子,设计得精彩,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举一而反三。 ⑤设计作业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只理解为新课结束以后的作业和课外的作业。语文作业的主旋律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应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里安排训练的作业。设计语文作业应着眼于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的;应有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应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克进入应试误区;应形式多样,开发学生智力;应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过重负担;应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⑥设计板书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起提示、启发、强调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记忆。板书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课文、就单元复习进行总体设计的,一种是随写随擦的。前者重提纲挈领,重醒目,后者往往是生字、难词,须说明的,须强调的。板书可用不同色彩的粉笔,但忌五彩斑驳,使学生眼花缭乱。成功的板书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熟悉,源于教学思路的清晰、新颖。 教学设计行之于书面,就是教案。教案根据教师教学经验是否丰富、根据教学实施的需要,可写详案,可写简案,可部分详,部分简。教案须眉目清楚,教学步骤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均有所反映。书写力求规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多遍教的课文,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及教师自己理解的程度而作修改、补充,乃至重写,体现改革精神,以求逐步完善,精益求精。 (4)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的蓝图能否有效地实现,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要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积极,主动进行语文训练,须着意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①组织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面对班很几十个学生,如何把他们组织到教学过程之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关系。这种合理关系就是: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课堂里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传递信息的渠道通畅;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切磋琢磨,而且能充分发展个性与才能,能者为师。这种合理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这种辐射式的教学网络,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情境。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不能误解为只是课起始阶段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只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它应该贯串一节课的始终,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②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体,在教学进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时有发生,语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妥善处理多种矛盾,使教学秩序井然,教学目的实现。其中尤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多,教师须具有教育机智,善于应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思想高度集中,会对教材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提出种种疑难,会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看法持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是课堂教学中闪光的所在,应把握时机,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把学生组织到讨论的热潮之中,促使学习深入,促使课的质量提高。应变能力强不强,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教材熟悉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二是反应的灵敏度,能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综合来自众多学生的正确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及时调整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信服;三是有相当的知识储存,并能信手拈来为我教学所用。摆脱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取决于教师应变能力发挥得如何。 ③语言能力教师的教学法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起凝聚作用。语文教师语言要活泼、生动、流畅,能悦于耳,入于心,对学生产生说服力与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语文教师语言要善于激趣,要新鲜、优美、风趣;要深于传情,要传真情,要亲切,要向学生传递健康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要工于达意,要准确无误,简明、严谨,词汇丰富;要巧于启智,善于点拨、引导、启发。教师语言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起榜样的作用,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基本功,课堂教学能否闪发光彩,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就在于此。这种能力的培养靠精心的探索研究,靠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磨砺。 (5)处理作业的能力 学生的语文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经验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只打分数,要做到: ①明确学生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反馈,不过方式是学生独立操作,独立训练,以巩固或加深理解课内所学的内容。处理时要加强目的性,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重视反馈教学质量的信息。 ②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口头的、书面的,单项的、综合的等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分别处理,可集体讨论,可互批互改。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落到实处,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③批改作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积极引导为主,千方百计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切忌横加指责,对错误与不足要说得具体,指引修改的路子。 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有的学生的作文可面批面改,重点帮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分阶段地采用不同方法处理,以求得最佳效果。 (6)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封闭在课堂小天地里。从大语文的观念看,可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赘述,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 要在思想上重视,明确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具体,形式要多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语文课外活动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搞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以规定的作业束缚学生,加重他们的负担。 要让学生做语文课外活动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主持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当参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组织活动时,应积极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语文教学能力表现在众多方面,上面仅仅就几项主要的加以简述,其他如考核学生语文程度的能力、对教学评价的能力、运用教具的能力等,也都应该积极锻炼,不断提高。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科学修养 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需要以相当的文化科学修养为基础。由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外,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教师知识面越宽,视野越开阔,教学时就能内容充实,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 (1)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中缺乏科学意识、对科技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几乎是寸步难行。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能力的建设者,从小就要培养很强的科学意识,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课内启发,课外阅读推荐,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科学的种子。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广,可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当然不可能通晓各门科学,但是读一点科普读物,关心与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读一点科技发展史,对某一门或某几门科学知识了解稍多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2)社会科学知识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须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 要熟悉我国的国情,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现代史;学习经济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点;学习法学,尤其是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学习文化学,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等。总之,要博览群书,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做知识富有的人。 语文教师“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居高临下,学生必能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十分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必须用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做到既懂得教什么,又懂得怎样教,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学习教育学,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教学论,懂得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学习现代教学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 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中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学习语文学科教育学,懂得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掌握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原则、方法;熟悉语文教育的对象,研究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语文训练特点实施德育和美育的规律。 要学以致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须树立正确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1)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看待教育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应体现工具价值标准与理想价值标准的统一。工具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政治、科技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理想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本体的价值标准,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两个标准统一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思想端正,语文教学才能大面积丰收。 (2)学生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实现者,传授文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较少变为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完善到知之较完善,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客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地进行学习。主客体这对矛盾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由未知、未能转化为知和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方能实现。教师的教对学生来说,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是学好或学不好的根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设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了不教”,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是“教会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千万不能把他们作为知识的容器,向他们灌输,要他们死啃书本,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把他们当作听众、观众。学生是具有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能力的人,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语文教学中就能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学可取得良好效果。 (3)质量观 评价教育质量用什么标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衡量教育质量,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从整体上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不是重视一点,忽视其他;应遵循长效性原则,着力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性的提高,而不是一时一事,满足于短期行为;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性的社会价值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凭主观经验。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的质量观,违背了教育方针,远离了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语文教学的教文育人才能落到实处,才可避免高分低能的弊病。 教研管理论文:语文文科教研管理论文 教材是教学之本,倾力研究应是理所当然的。解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多次修订,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然而毋庸讳言,投入的研究力量是不足的,至少没有发动全国性的研讨。造成这种局面有复杂的原因,而思想认识问题恐怕是主要因素。似乎教材的取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事,无需民众考虑,于是只好在教法上做文章,这是否有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之弊呢?就中学语文教材而言,多年一贯制,一种倾向,一种格局,一种风格,这对国家、对民族无疑是损失。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要把握,这就是考虑问题的基本点。现就中学语文教材谈一些个人管见。 建国前因袭英美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外加“国粹”(主要是儒家经文)。建国初期又全盘“苏化”外加“革命文艺”作品。五十年代初曾有过一阵“自力更生”的劲头,于是出现了文学与汉语分课制,重视了基础知识和传统文选,但又排除了一切现代文,后来一到“反右”,便“全军覆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教材中只存“刀光剑影”,外国人只留马列和高尔基。改革开放后,教材有了明显变化,充实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又比较重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开始走向正规化。这是应该称道的,然而却十分不够。还有许多深层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标准不一,是教材设置上的首要问题。究竟以什么标准选材?是以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求为标准,还是以思想教育的要求为标准?现行教材虽然在编排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体例上按文章体裁组元。但是,在具体选篇上无不反映出以思想教育为中心的倾向。“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某个具体的“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个“道”的直接图解。我们的教材在两个标准的“结合”上煞费苦心,作了艰苦的努力,然而事实表明,二者往往难以统一,常常顾此失彼,结果适得其反,“文”没有学好,“道”也没有传好。“道”没有良好的载体,无以显示其威力,难免苍白无力或者变成空洞说教。一味地强调文章的思想性,难免削弱语言文字学习的系统性。文道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长期以来使人深感困惑的敏感问题,在某个时期甚至是一条碰不得的“高压线”。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确立以语言文字的优劣作为主要的取舍标准,大胆选用文质并美的文章,以最完美的形式表现最健康的内容,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比例失当是教材设置上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困惑,因此,在教材具体安排上的比例失当就不可避免了。现行教材今古选文的比例大约为4:1,我建议调整为3:1,初高中应有区别,随年级增高,比例可作相应调整,如高中可调整为5:2或2:1。至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比例失调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当代作品入选几乎为零。文体上的比例也失调,散文、诗歌、戏曲偏少,元曲是凤毛麟角,优秀的地方戏曲更是无人问津,尤其是堪称“国宝”的京剧在教材中似无反映。所选现代文中、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唱主角,其他名人名篇偏少,更有一批优秀作家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排除在外,至今,人们对他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无所知。中外作品的入选比例也失当,需更多地吸收外国优秀作品入选课本,尤其是增选当代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国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另外,在选文所涵概的内容上也有失偏颇,对各国的文化特质、民族风情、天文地貌、山川奇景、社会百态等反映不足,这不利于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脱离实际是现行教材的要害问题。纵观中学的全部语文教材,几乎没有反映青少年(中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只有“老祖宗”,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血肉饱满的当代英雄,更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教材还没有体现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需求,基本上没能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 总之,现行教材在发挥了它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之后,再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套比较陈旧、比较单调、缺乏时代气息、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需求、缺少针对性、没有预见性的教材是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左的干扰和影响是教材研究和教材改革进展迟缓的总根源。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容改变的原则,如教材必须“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把德育放在首位”、“政治第一,艺术第二”、“防止西方思想意识渗透,反对和平演变”等等。对这些原则,在本文中不可能作全面评论,这些相当复杂的问题有待日后细细研究。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人们采取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来对待这些原则,产生了不小的片面性,直接危及了语文教材的建设,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许多教材的设置是服从政治需要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的政治图解,单纯知识体系的教材几乎是不存在的。以我国教材为例,多数教材都渗透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为民牺牲,勤劳勇敢等,然而这并不是思想教育的全部,思想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斗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以及充分发展的个性、待人友爱、诚实、忠诚、国家意识等。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即使是在思想教育这个问题上,也陷入了片面性。通过教材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修养个人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怎样建立社会责任感、坚定民族信念,甚至于怎样遵守公共道德等,目前在国内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材恰恰严重忽视了客观上十分需要的内容。 曲解“厚今薄古”是又一倾向。我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学的结晶,其中不乏精品,过去因过分强调批判“封建糟粕”和作者的政治立场,排斥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入选,亏待了“老祖宗”。我认为即使有些观点陈旧的作品,如果主流是好的,文辞是上乘的,又适合阅读就不应排斥,机械地用马列观点、用现代人的认识去苛求古人,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荒唐的,那样做的本身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古代作品入选的面窄量少,式样又较单一,许多时代的代表作都未入选。对于入选作品,又存在着重文学轻科技,重史实轻史论,重人事轻伦理的倾向,中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科学观反映太少,根本就不足以体现文明古国的特点。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哲学见解、谋士的韬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军事家的雄才大略、科学家的丰功伟绩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四书》、《五经》中的许多言论早就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令许多“洋人”倾倒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人却不甚了了,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混淆爱国主义与盲目排外的界线是一个思想障碍。在片面强调爱国主义因素时,洋人的东西就会贬值,往往会被视为“糟粕”而拒之门外。殊不知洋人的文化遗产中、洋人的现代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是精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和思想是没有国界的,拒绝它是可惜的。在选取外国作品时慎重有余,积极不足,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勇气,清规戒律太多(一些西方和东方国家在选择教材的排外性上尤甚)。我们课本中的外国优秀作品偏少,入选的几乎都集中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框架内,这样做,即使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面目也是不够的,对学生真正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状况不利。如果能全面了解,借鉴精华,舍弃蹄毛,反而更能坚定我们自己的政治方向。 语文教材历来按文体组元,这未必是最佳组元形式,若按基础知识或写作要求组元,也有其优越性,这是值得商榷的另一重大问题。 我热切地希望我们能更新观念,创立新教材体系,建立中国式的世界一流的语文教材。下面就此谈些具体意见。 一、要从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树立新观念,从根本上改造原有教材及教材体系。 二、确定教材要顺应规律。要顺应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到成才的发展过程;要顺应人类的生活规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要顺应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要顺应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汉语的发展规律。 三、要扩大选材范围。教材要能反映各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反映最新成果和最新文学式样,尤其要增加科技说明文、日常应用文、诗歌影视戏剧等内容。要敢于闯破一些“禁区”,如友谊爱情婚姻等青年学生必定会遇到的一切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决不要把学生关在保险箱里培养,进行经院式的教学,以致到头来在社会生活中毫无鉴别力、抵御力。将世界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精粹的作品吸收过来,把我国的语文教材变成以国文为主,又集世界语文教材精华之大成者。 四、对瑕瑜互见的作品可大胆选用。搞“清一色”是回避矛盾,无益于培养人的鉴别能力,辨正、评价作品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选材应尽量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性三结合,教材应具备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力,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求新欲望,这点上,武侠言情小说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六、组织专家审定教材。①防止教材深浅不一,难易倒置。②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分编ABC三套课本(或AB两套课本),由地区和学校视实际情况选用。③允许教材多极化。鼓励自编教材,重奖入选教材的推荐者。④体例上可以突破单一的单元分课型,采用能力训练型(按知识选材),入选的文章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节选。按知识点编排的体例可以螺旋式加深。 七、建议来一次教材全民大调查。对现有教材由学生、教师、家长裁决好中差,并推荐新教材。 总之,教材不仅是个例子,而且应该有它的科学体系,它担负着培养人的语言能力、传授道德观念、教会学生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完善自我、创造新生活的重大使命,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兴衰的重大课题。对待如此重要的大事,必须集国人之智慧,取世界之菁华,编就一部富于中国特色的旷世之作,为完成千秋功业而添砖加瓦。 教研管理论文:校本教研思考管理论文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已经存在并且从未间断过。它是把在新课程实践中生成的诸多新的、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加以提升,并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可以说“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教学的生命之源。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的主体。因为,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生成引导学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并使其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的行动。 校本教研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教研工作决不能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也不能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达到校本教研预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本体系 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多层次、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倡导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追求学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实效、追求教师的教研实效。 1.在科研课题引领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保证全体教师每月集体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每月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每学期至少参加校级或组内论坛一次,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自报课。 2.各学科科研核心组成员每周学习一次,隔周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各科研子课题之间的横向联系。 3.坚持每学期一届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教研兴校”教学研究课展示交流。通过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月开展一次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落在实处。 5.走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名校行”学访活动、境外培训活动、名师新秀教学课展示活动以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6.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那些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每学期颁发“特别贡献奖”。 (三)尝试撰写“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革以往教师备课重形式轻研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及重教轻学的现象;同时进行教案撰写的改革实验工作,引导教师将备课、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上,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生的“学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关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保障。应将教学评价重点由单纯评价教师转向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教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最终达到他评向自评转变、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评价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探讨: 1.随机性评价;2.针对性评价;3.组内发展性评价;4.学生个体、小组双向式评价;5.“自主性评价”。 采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1.感知中评价;2.实践中评价;3.“学习日记”中评价;4.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5.测评中的评价(检测包括单元测评、学期中及学期末测试)。 (五)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论,增强研究的意识,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每位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展开学习研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案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教师们总结出了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 2.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互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感性认识。 3.打破“以原有教材为中心”的旧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促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便于学生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2.“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发展。 教研管理论文:校本教研方法管理论文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 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现已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生涯中。 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有: 多角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学生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日记/教学反思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数码照片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 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二)尝试校本教研的“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 对于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提出了校本教研的一种操作模式:“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 第一、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意味着校本教研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或经验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日常教学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只属于日常性教学活动,算不上研究。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能使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校本教研中的课题意识区分开来。不过,这不是说问题意识就不重要。在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障碍既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弱,也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强。课题意识太弱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日常经验解决那些琐碎的日常问题,自下而不上,不善于在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设计、追究的研究课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与设计,那些日常的教学问题虽然不断被解决,但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反,课题意识太强的教师容易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自上而不下,对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满足于大问题、大课题的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和产生的真困惑。 第二、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 在确认了日常的教学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个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澄清的是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即备课)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师的教案。校本教研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不过,设计与其说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案,毋宁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不是形式化的)集体备课和说课。集体备课和说课实际上是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种备课活动或教学设计活动就具有校本教研的意味。 就此而言,校本教研就是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活动。但校本教研中的设计又不只限于备课或集体备课。或者说,当教师期望借鉴他人的经验、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以便解决某个教学难题时,教师还可以从另外的地方获得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比如与专家对话,以及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也就是说,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教学,而想方设法又意味着教师既反思自己的经验,又琢磨他人的经验。当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做比较时,自己想方设法的教学便有了着落、有了灵感。 第三、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 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如果校本教研所设计的方案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的合作者的听课(即一般所谓的集体听课,此时教师的上课被转化为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在教学对话中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保持某种教学对话的情境,在教学对话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第四、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 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的过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不过,所谓反思一般指回头思考,它指教师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就需要进一步搞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 由于校本教研常常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因此这种反思也可以称之为集体讨论,它与此前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呼应。事实上,校本教研需要经常性地与中小学已经存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相结合。这样看时,校本教研与其说是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的改变,不如说是对传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种落实和恢复。在课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们一般能够提出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却往往感到无计可施。教师们的困惑是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或者不知道他人的经验是什么。 由此看来,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其关键都在于开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行动。其实,由于对别人的经验缺乏了解,教师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无法提出问题,导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因为习以为常反而视而不见。只有反思自己的经验并使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关照,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校本教研的“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模式 上海教科院周卫先生根据美国圣路易部新城小学“推动多元智能行动研究”提炼出来教师校本教研的过程应当是“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五个阶段。他还以台湾台北县一所小学的案例对这一模式作了说明: 第一阶段是发现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课、观课和研讨交流,参加者要发现学校原有教育现场中的问题;而后是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接着要确定研究的方向,并且拟订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大学研究人员和学校的教师自愿组织成专业发展团队,努力寻求校方关于课表的安排、人员、经费、时间和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向实验学生说明开展这次研究项目的意图,并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这是学术道德,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时候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和学生的愿意,而不是随便把学生当做一种实验品)。 第三阶段是学习的准备。第一,要研读、研讨多元智能的理论,构建团队的共同愿景。第二,让每个儿童都亲历各种智能的教学。第三,团队成员要填写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核对表,教师通过其在实践中的表现,来诊断和发现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第四,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专家和教师平等对话,分享经验。 第四阶段是设计和实施。这个阶段主要摘了两个单元教学活动,第一个单元叫“欢乐中国年”,就是围绕过春节的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先是讨论教学方案: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目标,而后把教学目标转换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要和家长座谈,让所有学生、家长理解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和实施计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研究人员和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予指导。随后,学生要完成“欢乐中国年”寒假作业,整个活动持续几个月。春季开学后,他们又开展了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围绕“亲情”这一主题的相关报告,并组织全班交流,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他们各自能力提升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第五阶段是总结和反思。即对两个单元数学活动的所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撰写,然后进行经验的分享。最后要反思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并思考后续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要非常注意资料的收集。第一,要把所有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在每次活动中,对研究者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记录(这叫做“第三只眼睛”):研究人员和教师是如何互动的?最初的观点是如何发生碰撞的?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研究如何提炼出一个主题?等等。第三,是教师和家长的反思札记。第四,是多元智能的分布表和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检核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袋(从最初的表现到完成一段学习任务后的情况,前后可以作对比)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别深度访谈记录。 另外,每次活动后都要进行初步的资料分析,就好像我们上完课以后,都要有一个简单的评课活动:这节课上完以后的感受怎么样?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遇到了哪些困惑或者突发事件?这里面有哪些有价值的事件或故事,把它们整理出来,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观点?等等。还要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类,然后理出一个研究的线索,或者逐步概括出一个主题来。此后,通过反复的比较和思考,形成一个描述性的研究报告框架。最后,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检核和加工,完成研究报告。 (四)叙事研究——表达校本教研的成果的一种方法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当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及其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目依赖于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教师讲述的教学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将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如有的实验区就抓住共性问题,针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主题,开展群众性的说课、评课、议课,通过“我讲我的故事”,教师们把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并将这些故事作为“叙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教研管理论文: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已经存在并且从未间断过。它是把在新课程实践中生成的诸多新的、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加以提升,并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可以说“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教学的生命之源。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的主体。因为,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生成引导学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并使其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的行动。 校本教研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教研工作决不能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也不能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达到校本教研预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本体系 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多层次、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倡导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追求学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实效、追求教师的教研实效。 1.在科研课题引领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保证全体教师每月集体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每月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每学期至少参加校级或组内论坛一次,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自报课。 2.各学科科研核心组成员每周学习一次,隔周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各科研子课题之间的横向联系。 3.坚持每学期一届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教研兴校”教学研究课展示交流。通过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月开展一次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落在实处。 5.走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名校行”学访活动、境外培训活动、名师新秀教学课展示活动以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6.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那些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每学期颁发“特别贡献奖”。 (三)尝试撰写“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革以往教师备课重形式轻研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及重教轻学的现象;同时进行教案撰写的改革实验工作,引导教师将备课、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上,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生的“学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关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保障。应将教学评价重点由单纯评价教师转向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教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最终达到他评向自评转变、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评价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探讨: 1.随机性评价;2.针对性评价;3.组内发展性评价;4.学生个体、小组双向式评价;5.“自主性评价”。 采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1.感知中评价;2.实践中评价;3.“学习日记”中评价;4.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5.测评中的评价(检测包括单元测评、学期中及学期末测试)。 (五)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论,增强研究的意识,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每位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展开学习研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案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教师们总结出了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 2.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互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感性认识。 3.打破“以原有教材为中心”的旧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促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便于学生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2.“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发展。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研究 [摘要] 商务英语翻译是在持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商业交流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文章从语用与商务英语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语用因素。从语用的角度提出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语用因素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语用原则 一、 前言 忠实性是所有英语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词句的语用意义,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些障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障碍时,必须考虑语用因素,用适当的语用原则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 二、 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和语用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关于语用学的定义有多种,索振羽编着的《语用学教程》中指出的定义表达得较为明确。“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简言之,语用指的是超越于语言本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着名语用学家Sperber Wilson (1995:2)认为“交际方式甚至比交际内容更重要”,为了不同文化的商业交际的成功,译者务必首先做到让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距离,而后考虑“再现原作者对其意向读者所做出的假设集”。其中可能要涉及到每个具体假设的可及度的调整。这条原则被称之为翻译的语用推理距离等距原则之补充原则。在识别作者信息意图时的推理线索可分为句法线索、语义线索、字形线索和语音线索,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整个翻译过程始于原语交际,原语交际又始于交际者角度上的明示过程而后是听话人角度上的推理过程,因而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正确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译者有义务根据双方的认知环境再现必要的推理线索,提供这些线索也是译文再现原文连贯的必要保证。商务英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此,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时,不仅应精通语言本身,更应熟知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在跨文化商务交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而恰当地运用语言,化解文化矛盾,正是语用学的任务之一。语用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准则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要想成功地运用语言必须通晓其背景文化。跨文化的语用实际上就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掌握灵活变通的手段,完成语意的恰当表达。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译者在通晓语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同时,也应掌握一些语用知识。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者都知道,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蕴含语用涵义,这其中就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使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也必然有很大差异。当词语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达不一致时,译者就应善于进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由此可见,语用、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紧密,文化是基石,商务英语翻译是转换生成器,而语用是商务英语翻译这部机器的一个必备的应用程序。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语用与社交语用因素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一门语言学科,它研究说话人如何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同时也研究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折射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进行的思想、文化的传递活动。译者在其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他首先是听话人,他需要利用自己的原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在翻译过程中揣摩原语作者的翻译意图,通过自己的智力参与,运用语用学原则进行推理,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继而,译者又转换其角色,变成说话人,他通过自己的目的语语言知识,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把握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程度,按照原作者的意图、风格,将对原文解码的结果呈现给目的语读者,让他们达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各自对原作的理解把握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涉及到理解问题、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用意的传达等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语用学内涵,立足于原文语境,充分挖掘原作作者的语用用意,利用文章中的各种语意关联,深刻理解文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理解程度,呈现给读者通顺流畅、接受程度高的译文。这样同时也就达到了文化翻译的标准与意义。例如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各自的词汇体系,相互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如汉语中的“三角债”,若商务英语翻译成“Triangle debt”,外方会不知所云,因为英语中经常用“chain debt”来表达此意。再如商务英语翻译“文物保护单位”这个词组,如把它译成“a cultural unit”,英语国家的人会把其理解成“一个文化单位”,这就是由于把汉、英词语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误,正确译法应当是“a historic relic”。再如,“宣传”一词,如果不看语言环境直接把它译为“propaganda”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因为汉语中,“宣传”并无贬义,而英语中的“propaganda”却带有“欺骗性”的含义。这种把汉、英一一对应的语用失误还有:当你帮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对方向你表示了谢意,你用汉语的回答自然就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而用英语却不能说“Never mind”、“Don’t thank me”之类,因为英语中Never mind常用来表示道歉,而Don’t thank me根本不符合英语的社交场景与表达习惯。另外一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发生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失误是由于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结果表意不清,令人不知所云。如下面这句话“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试看译文“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hina’s diplomacy is most active”本句在汉语中很常见,但如把它照译成英文,则显得有些Chinglish的味道,因为英语中active的主语应是有生命的,把diplomacy和active搭配在一起并不恰当,如果译为“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则既传达了原意,又符合语用规则。 四、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它要求译者具备熟练的语言知识,熟悉多种文化,掌握语用技巧,从而完成具有一定语用目的的商业文化交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技能和语用能力就应关注文化的异同,灵活变通,以达到原语的语用目的。语用原则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在商务英语翻译工作中应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把握语用原则,根据语境做必要的调整,避免语用失误。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中文化和翻译 商务英语指的是在商务交际中所使用的英语,但是商务交际不可能仅仅通过商务上的专有词汇或者是术语就能完成,而是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跨文化知识在商务英语交际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它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交际。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除了必须了解商务英语的规律和特点外,还需要了解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因素才能做好翻译。 一、对动物的认识与翻译 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对比关系离不开其内涵比较,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动物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有的相同或相近,但有时则大相径庭。例如,提起“公鸡”,国人往往会联想到“闻鸡起舞”、“金鸡报晓”、“雄鸡一唱天下白”,但“金鸡”牌闹钟,“金鸡”牌鞋油销往英美国家,若商品名译为“Golden Cock”,“Shoeshine Cock”则恐怕无人问津。因为在英语中cock有“雄性动物生殖器”之意,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联想自然会令商品滞销。再如,“龙”的形象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广为人知,所以“望子成龙”宜意译为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切不可将“望您子成龙,女成凤”译为:Wish your son a dragon, your daughter a phoenix。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势必会使西方人误解,因此,有人主张把中国的“龙”译成long而不是dragon的建议不无道理。 二、对颜色的认识与翻译 在东西方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汇非常丰富,这在商务翻译中需要译者特别注意。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而西方文化中常说a red battle(血战 )、red alert(空袭报警);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西方人常用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a white lie 无害的谎言等;黑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严肃、正义,又象征着邪恶、反动,西方文化中black是禁忌色,如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 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give me a black look(怒气冲冲地看着我);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没有经验、妒忌。如a green hand(生手)、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在颜色方面,商务译者应首先明晰其在源语及译入语中是否具有特殊语用含义,之后才能确定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传达。又因商务策划,广告及语言宣传应具有企业形象代表性和形象持续性,因此在颜色应用及表述方面一着不慎将导致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 三、对数字的认识与翻译 在商务翻译中,另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字。由于受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我国有 “666”、“999”、“金六福”、“三枪”、“十三香” 等这些数字被用作商标的商品。在欧美国家同样可以看到“7-Up”、 “Mild Seven”、“7-Eleven”等商标的商品。但要把three、six、thirteen用作商品的商标或者定为约会的日期就会遇到麻烦,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而three在贝宁、博茨瓦纳等地视为不吉数。再如尽管汉语与英语中4都是不好的象征,但汉语中是因其与“死” 谐音,而英语中 “four” 则代表粗俗,廉价。例如: Four-letter words 指的是粗俗的下流话。由此而衍生出four-letter man(专喜使用粗俗的下流话的人)。由four组合的另一习语是:Four-sale(廉价的啤酒;每品脱原来只卖四便士的啤酒)。一个很好的商务案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一家美国公司为表示出口到日本的高尔夫球价廉物美,而将其包装定为四球一套。岂不知,日本文化脱胎于中华文明,二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文化中,数字“四”同样代表“死亡”,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这家美国公司的高尔夫球在日本的销售情况大家便可想而知了。 四、结束语 商务翻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众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中,文化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涉及动物、颜色、数字翻译时我们有必要研究两种语言中的相关文化因素,特别是其在译入国家的文化暗含。从事商务翻译时要注意以上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有效的传达正确商务信息,有力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浅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 在对外经贸经济活动中,企事业单位对于各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各类应用文体的实用翻译课程已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中职学生构建开放的整体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获得良好的语言翻译能力。 一、从科目要求出发,浅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教材使用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开设较晚,为便于学生参加相关的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的考试,课程一般设在二年级的下学期,课堂授课课时较少(一般为 60学时或80学时),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掌握仅为皮毛;另外,在学习翻译课之前,尽管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及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但是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学校未曾开设英汉对比、修辞、词汇学等相关课程,因此,翻译课教师的授课难度较大。2.教材内容过时、教学模式陈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材虽然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原则,但所选用的实例不够新颖,内容仍保留一些传统教学色彩,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的重视也不够;教材虽然注重实践与形式多样化的结合,但教师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够,课堂教学依旧以传统的授课方法为,!主,容易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3.以考试为指挥棒,课堂教学与职业教育相脱节。目前,各种形式的外语测试直接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同样沿袭着这样的趋势:即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测试哪方面的能力,学生就集中学习哪方面的内容。4.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翻译课教学的要求高、难度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懂得语言学、教学法、翻译理论、商务贸易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口译、笔译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翻译课程的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难度大、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根据目前现状,浅议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重点 在中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如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 确实是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针对目前翻译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教学实践:1.以理论研究作为教学实践重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中职学校翻译教学的整体语言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翻译教材和教法。2.以师资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能实施翻译教学与整体语言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3.以学生培养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单一“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整体语言教学的方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帮助中职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应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独立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商务翻译论文:谈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必要的条件之一是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新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释和分析当前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做出检验。这一过程为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路径。前期一些建构主义研究对于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环境要素进行了相关描述,理想的载体要素为“真实任务”,学习目标要素必须符合“清晰明确”的条件。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项目”指的应当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也是有一定结构的项目,特别是源自真实工作中的翻译项目,不仅具备真实性的特征,反映了社会和学习的真实需求;此外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指引,译文必须符合一定的翻译标准、能完成特定的交际功能,必须遵守国家公布的《翻译服务规范》,具体的翻译项目产出的译文还应适应具体的翻译生态——含译者、读者、委托人、社会文化因素等在内的翻译生态整体。从项目教学、国际翻译教学发展现状来看,真实情景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不仅符合最新的教学发展趋势,也为翻译课堂中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问题解决性的情景。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的有效条件之一是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围绕当前问题获 取有关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同时又要不断运用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建构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对学习者个体的有效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团队合作互动,相互学习,共同协作,引发学习者个体不断反思,促进个体主动内化,最终在解决问题中完成“意义建构”。在真实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中,翻译学习者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协作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分析翻译项目中需解决的问题,解读源语项目文本,通过查找翻译工具、网络资源获取背景知识、平行文本等,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完成译文初稿,共同按照翻译的标准、发起者的意图、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检查润色译文初稿,最后完成翻译项目,并完成交稿。在合作完成翻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学习者个体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构,所建构的翻译知识、技巧和经验也将更加完善。 二、教学实践 1.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从教学内容上看,通过项目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翻译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从结构走向建构的趋势。传统教学体现的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倾向,要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素质,通过简单的语言对比、知识传授、技巧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能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能体现翻译学习者目标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涉及翻译学习者思考、协作、翻译和决策的过程,需调动翻译学习者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能使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完成学习者能动建构。在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内容的选取上,应特别特别重视内容的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因此,需广泛开展企业单位对翻译人才具体需求的调研、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等,确定课程的项目。基于广泛扎实的调研,针对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选取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鉴于以上考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已编写并使用了《商务英语翻译实务》项目教材,主要涉及商标商号、商务名片等13个翻译项目。在项目来源方面,商务翻译教学团队还可以通过行业兼职教师咨询、专职教师实践等途径获取真实翻译项目。例如近年来,来自金融、商务、旅游等行业的资深行业兼职教师参与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为翻译课程带来最原始的翻译项目教学材料;同时,我院还通过虚拟实体的翻译社“金苑翻译社”对外承接学院内外一定量的翻译业务,这些翻译业务经过委托人的允许也可以作为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的材料。此外,教师在开展翻译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上途径对项目不断更新,以保证翻译项目的时效性。项目要素把握方面,根据德国翻译家斯蒂娜·莎弗纳的“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真实翻译项目教学中再现必须具备项目中翻译情景的各个要素,如翻译项目的发起者(翻译社、企事业单位等),译文使用者(英美游客、某产品的外国使用者等),译者,翻译目的(某文本翻译需达到的目的)等。这些要素将为翻译项目学习者进行学习时提供学习情景,同时也是学习在解决问题完成翻译项目过程中必须兼顾的因素。 2.以过程性为导向,引导学生能动建构。依托真实项目的翻译项目教学中,翻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主动建构的过程。可见在项目教学中,应以过程为导向,参考经验译员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阶段,将项目任务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或者环节,让学习者按照工作环节解决翻译问题。国内外翻译研究已经对翻译的过程有较多的研究,大体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重新表达阶段和检查核实阶段。但是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无法体现e时代下翻译工作者的工作环节中某些信息化的元素。例如在完成某公司简介汉译英的项目中,译前查找国内外类似企业的公司简介译文,作为平行本文进行参考,将对翻译项目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环节就没有被归纳在传统的“三阶段”之中。此外译前对翻译生态的解读,译中翻译决策和网络等资源的使用,译后反思 总结,都成为了译者翻译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具体内容与传统翻译过程进行整合是翻译项目教学的重点所在。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创性地将传统译论中的三阶段论和行业资深译者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PWP模式教学模式。PWP分别代表译前(pre-translating),译中(while-translating)和译后(post-translating)三个阶段。课程的内容组织以课程组自编教材《商务英语翻译实务》中的13个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和PWP的翻译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将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渗透在这两条主线之中。在某一个项目教学中,PWP项目教学中以过程为导向,让翻译学习者能在翻译学习中针对翻译项目的每个阶段,通过翻译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主动建构(如下表)。 3.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互动建构。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采用工作坊、头脑风暴赛等开展教学。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监控者,翻译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共同完成翻译项目。(1)翻译工作坊。翻译工作坊是指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机构,由若干名翻译者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形式。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5~6人的小组,即虚拟的翻译社,并让各组为自己的翻译社命名。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训中,根据真实翻译项目需求的情况,每个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工。每组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将翻译项目分解分配给小组各个成员,联络项目需求方,并完成最终交稿。每组中翻译水平相对较好的同学负责后期统稿和审稿。在完成某一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共同完成了最终的翻译项目译文,且共同讨论、协作,与需求方进行交流,工作坊的形式能够促进翻译学习者就当前的翻译项目进行沟通和学习,促进学习者个体在互动中进行建构。(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集体主动建构的方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中,可以运用全班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尽量多地收集同一项目的不同版本的译文,并向学生展示,让全班同学畅所欲言,对译文的优劣进行点评,最后共同分析总结和反思。笔者曾使用商号翻译、商标翻译等进行尝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主动建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在翻译中常常有畏难的情绪,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行主动建构。教师在设计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项目教学的每个环节或阶段设计和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项目学习起到一定支柱作用,同时学生也在完成任务时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利用相关资源进行知识构建。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某公司简介翻译项目学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资源:公司简介翻译常用词组列表,公司简介常用句型列表,平行文本等,甚至可以提供专业词汇对照列表。这样就能有效降低学生完成翻译项目的焦虑度,支持学生主动建构。 5.以多元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课程的考核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导向。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因此在项目教学中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首先,注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在项目学习中的参与度、个人表现、小组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内,激励积极进行项目学习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重视项目学习过程和小组合作;在终结性考核中体现项目考核的导向,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其次,注意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结合,让小组间进行项目作业互评,通过互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和总结,主动建构。 三、总结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地主动建构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点。无论从建构主义教学观、项目教学理论还是最新理论来看,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并且从项目教学内容、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着手,有效地激励和促进翻译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尽快掌握满足目标就业岗位的基本商务英语翻译技能。 商务翻译论文:探索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国家、地区之间联系紧密化态势不断增强,商务英语在经济组织交往活动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商务英语实现经济组织交往的无缝对接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立足商务英语翻译现状,以企业文化理论为分析背景,以企业文化适应性特征为切入点,探讨了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以期为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商务英语 翻译 文化适应性 商务英语翻译问题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的实质是国家文化、地区文化的互动、交流与接触。在不同文化的交互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弱化和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英语作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有效工具,具有存在形式的多样性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征不仅反映着国家、地区间文化的差异性,也影响着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重国外企业与本国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同区域、行业、特征和性质的文化交织影响、能动渗透的有机能动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较强的波及力和辐射力,会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造成影响效应,商务英语翻译也不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是社会文化在企业组织管理实践中的折射,也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和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又流溢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既是企业组织的基因和灵魂,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和重要保障;既是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批判性和继承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结合。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应关注和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重视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 密切关注国外企业文化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学习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培育和创新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如何借鉴、学习、吸收和内化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可移植性等关键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学术上加以明确描述和科学阐明。目前,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对待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局限和满足于介绍和翻译,而忽视根据本土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进行商务英语翻译,以及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吸收、修正和创造性地应用。 忽视文化盘点,即忽视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制约性,不注重原产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分析,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未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其来龙去脉,缺乏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深层次的文化学透视。 缺乏对我国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准确认识,未经系统科学地分析就直接从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中演绎出各种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的手段、设想、方式与模式,企图在较短的时期内来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实践证明,单纯考虑国外企业文化,不会产生与国内企业商务交往活动的英语翻译理论及实践操作方式,也不会促进国内企业商务活动的持续、深入和有效地开展,反而给企业商务交往与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大障碍,造成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巨大破坏。 把握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 事实上,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环节就是文化的适应性。当然,文化适应性的观点决不是否认不同商务英语翻译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但国外先进企业文化不能原封不动地渗透到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东西方管理文化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彼此各有优势,很难找到一条客观、有效的商务英语翻译标准。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究其本质是由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所致。因此,在我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反映国外企业文化特性,才能更好的造就企业商务英语翻译在企业商务创新实践中实现实质性转变和历史性飞跃。本文认为,商务英语翻译的首要前提应该是注重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有效体现国内外企业商务活动交往之间的文化适应性。 全面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的内部环境 文化适应性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要素,说明商务英语翻译要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相一致。商务英语翻译是体现企业亚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社会宏观的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射,因而商务英语翻译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宏观大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基础就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本原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借鉴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表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无为而治”的管理意识和“有生于无”的创造观以及孙子的“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培育和建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的重要基石。 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缺乏中国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和应用到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中。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扎根于现实土壤、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才能使企业发展具备永续的原动力和发展的持久力。例如,海尔的“In Good Faith Forever”,集中反映了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也正是由于海尔把传统文化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体系,从体系到高度,从高度到延伸,将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于身后。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翻译应置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去深入探讨。研究商务英语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商务英语翻译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体系和模式,加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应用、测量、评估、诊断和追踪的实证性研究,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管理模式,推动经济组织交往的无缝对接。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的译翻译技巧 [摘 要]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等跨国商务运作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和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商务英语是一门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形成了自身的文体特征,它要求选词恰当、精确,具有用语礼貌、表意清晰。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具有一定的翻译技巧,才能在商务交流中体现它的实用效果。 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并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文体复杂。商务英语翻译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知识,为了提高翻译质量,翻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 第一,翻译者的汉语功底要好。很多人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凭着自己原来的底子应付翻译中的问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在真正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有时好不容易想出来了也觉得不够理想。由此可见,汉语表达能力和对汉语理解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翻译的好坏。下功夫学好汉语,打好汉语基础对于翻译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英语语言能力要强。全面的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量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大量的词汇量,而没有较好的英语语法知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理解肯定是错误百出,而且牛头不对马嘴。因此我们要提高在英汉翻译中对于英文句子理解的准确性及汉英翻译中英文表达的准确性。 第三,知识面要广。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商务理论和贸易实务等理论知识及贸易实践经验。同时译者还要具有丰富的百科知识,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不说通晓,也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一定的常识,译者的语言水平即使再高,也是无法做好翻译工作的。 一、一词多义 同一个词,由于语境不同,其词义可千差万别。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1.They cannot obtain credit at all in the trade. 他们生意信誉已荡然无存。 2.They have opened the covering credit with the Bank of China,London. 他们已从伦敦中国银行开立了有关信用证。 以上两个句子credit 词义都有所区别。 二、词类转译 词类转译是国际商务翻译中常见的译词技巧。常见的有名词与动词、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1.名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如: Before the payment of these tariffs, the imported goods will bein the custody of the customs. 交关税前, 进口货物由海关保管。( 由于语法限制, 只有用名词形式,但译成汉语时,“payment”译作“交”) 2 . 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在许多场合下, 介词转译成动词时, 需要依据上下文进行引申,具体地进行翻译。如: We should advise you to get in touch with them for your requirements. 建议你方与他们取得联系, 洽购所需商品。 三、词义引伸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词典上难以找到贴切具体上下文词义,如生搬硬套,译文往往语意不清,甚至导致误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固有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引伸。例如: The arrivals do not conform to the sample. 如果将arrival这个词的词义直接放入译文,显然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意义,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引申。 四、词量增减 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词量增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翻译技巧。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原文上下文意思、逻辑关系以及译文语言句法特点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时有时增加原文字面没有出现但实际内容已包含词,或者减去原文虽有但译文语言表达用不着词。 1.增词 根据具体上下文,可增加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别词类,但在什么时候增加什么样词,才能恰到好处,而不超出一定界限,则需要在长期的翻译过程中实践和积累。如: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所有现金红利,均须缴纳所得税。(根据汉语行文习惯,增加动词) 2.减词 减词译法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改变翻译中逐字翻译作造成的累赘、拖沓或不符合行文习惯,甚至产生歧义的现象。 如:On condition that you sign this receipt, I will pay the money. 你在收据上签字,我就付款。 五、商务英语中的常用术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中包含大量的词汇,因此对于常见词汇的精确运用在翻译中很重要。作为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就要大量的掌握这些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和复合词和缩略词语。 如价格常用术语FOB,CIF 有其特定的专业内容,又如C.W.O定货付款;B/L 提货单;L/C 信用证;C.O.D 货到付现;W.P.A 水渍险;blue chip 蓝筹股、绩优股;bad debt 呆账,等等。总之,商务英语翻译不能拘泥于形式,在保证原文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文中的前提下,翻译者可以灵活运用译入语,已达到语义信息、风格信息和文体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对等,同时商务英语翻译要遵循商务专业用语。所以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及翻译技巧。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和翻译 【摘 要】商务合同是商业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一种文体。商务合同英语属半法律性语言,用词准确、正式、严谨,具有鲜明文体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实例分析,探讨了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及翻译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文合同 词汇特征 翻译 商务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商品交换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贸易国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而签订的明确规定了贸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国际商务合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商务合同英语既具有商务英语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法律英语的特点。本文拟从庄重正式、准确严谨和简洁明了三个角度阐述分析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方法。 一、庄重正式 Martin Joos按照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提出了英语的五种变体,即庄重文体(frozen style),正式文体(formal style),商议文体(consultative style),随便文体(casual style)和亲密文体(intimate style)。一般认为商务合同英语属庄重文体,即五种变体英语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商务英文合同的庄重正式的词汇特征体现在专业术语和外来词古体词的使用上。 1.商务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technical terms)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其意义精确、单一、无歧义,且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为了准确描述商务活动中的各个交易环节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类单据,商务合同英语文体中使用了大量表意清楚的商务专业术语。例如,policy(保险单),negotiable(可转让的),liability(责任、义务),right of recourse(追索权),factoring(保理)等。这些专业术语可避免冗长的解释,简化交易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2.法律专业术语 为了准确描述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商务合同英语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法律专业的术语。狭义的法律术语指仅出现在或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法律文件中的法律科学的特有术语,此意义上的法律术语在商务合同文体中的数量不多,如:imputed negligence (转嫁的过失责任)特指可向与行为人有利害关系的人或有合同关系的另一方追究责任的过失。商务合同中这类狭义的法律专业术语不以大众是否理解或接受为转移,它是商务合同语言准确表达的保障,是其独有的现象。而广义的法律术语则包括在法律文体中被赋予特定法律意义的常用词语,如action(诉讼),party(当事人),financial responsibility(经济责任,指违约责任,具体可指“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和“支付迟延支付金额的利息”)。这类词语把握不准确的话很容易导致翻译和理解当中的模糊性,因此要格外留意。如,“The contract is concluded in case of acceptance of the offer.”很容易译为“提议一旦接受,合同随即订立。”而实际上,“acceptance”与“offer”是合同法中两个重要的法律术语,其规范的译文分别为“承诺”、“要约”,前者是指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表同意,而后者则指一方希望与另一方订立合同。 3.外来词和古体词 商务合同英语中使用的商务类专业术语有不少源于拉丁语或法语,有些则是由其词根派生或合成,许多术语都有相同的前缀或后缀。它们的意义比较稳定,利于精确地表达概念,例如:ad valorem duty (拉丁语)从价(关)税,bona fide holder (拉丁语)汇票的善意持票人,pro rata tax rate比例税率(拉丁语,即proportional tax rate),insurance premium per capita (拉丁语)人均保险费,force majeure(法语)不可抗力,pro forma (拉丁语)估算表。 商务合同英语具有古体特点,这种古体特点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古体词语的使用。古体词(archaism)是一种具有鲜明文体色彩的词汇成分。尽管古体词在现代英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极少使用,但在商务合同等法律文体中,古体词却大量出现,充分体现出其庄重严肃的文体风格。合同英语最具特色的古体词形式当数自由词素where、here和there与in、by、with和after等构成的复合副词:(1)here +介词:如,hereto,hereof,herein,hereinafter等。这里here相当于this,指本文献、合同或有关文件,因此,“hereto”(本合同)相当于to this,依此类推。(2)there +介词:这类词由thereto,thereon,therein,thereof等。其中there相当于that,指句子前面已出现的某个名词或名词词组,因此,“thereto”(根据那一点)即为to that。(3)where+介词:whereby,wherein, whereof,whereupon中where相当于which或者what,“whereof”(关于它)也就是of which。如,payment in respect thereof(关于此项的付款)。 古体词语的使用除了体现其庄重严肃以外,还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意义更加清楚、简明。例如:“依照本合同相关规定”在英文商务合同中几乎见不到“according to relevant terms and conditions in the contract”这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是“pursuant to provisions contained herein”或“as provided herein”等。对“合同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转让本合同”,西方工商界一般会选择使用“Neither party hereto may assign this contract.”,而较少使用“Neither party to the contract may assign this contract.”。 4.复杂介词短语 商务合同英语正式性还体现在倾向使用较复杂的介词短语来代替非正式语体中常见的简单介词与连词。例如,用with regard to和prior to分别代替about和before。又如:All disputes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contract or the execution thereof shall be settled by way of amicable negotiation.在此句中,用“in connection with”就比用“of”要显得更为正式。 二、准确严谨 1.情态动词 合同英语中各情态动词意义界限非常明确,体现了合同语言的严谨性。“shall”在商务合同英语中使用率最高,含有“本条款具有法律规定的指令性和强制 性”之意,其含义相当于“must”,但合同中不能使用“must”。如,“The seller shall present the following shipping documents to the bank for negotiation of L/ C”中的“shall”表明“卖方在向银行议付信用证时,必须履行递交所要求的装运单据这一法律义务,而且应做到单据相符、单单相符,否则银行即可拒付。”“will”则只表示对合同一方的某种建议或合同双方之外第三方的行为的说明,不构成法律约束。“should”意为“应该”,带有主观意思,表示“这样做最好”。若用于条件句中,则表示较低的可能性。“may”表示“可以”、“可能”。这两个意思在日常用语中都可用“can”来表达,但是在合同中几乎只用“may”而不用“can”,因为前者比后者语气更正式。例如:Unless otherwise agreed, delivery of the goods and payment of the price are concurrent conditions, that is to say, the seller must be ready and willing to give possession of the goods to the buyer in exchange for the price and the buyer must be ready and willing to pay the price in exchange for possession of the goods.译为:除非另有协议,货物的交付和价款的支付应是同时履行的条件,换言之,卖方必须乐意让出占有将货物交至买方以交付价款;同时,买方须乐意支付价款以交换对货物的占有。 2.近义词或相关词并列 在商务合同英语中有词汇并列使用的现象(juxtaposition),即同(近)义词或相关词往往由and或or连接并列使用,例如furnish and provide,fulfill or perform,transferable or assignable,null and void,in full force and effect等。这种词汇并列使用使得两个或多个词语的含义来共同限定其唯一词义,从而排除了由于一词多义可能产生的歧义,这正是合同语言必须表达严谨、杜绝语义歧义或漏洞的需要。又如:This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Buyers and the Sellers, whereby the Buyers agree to buy and the Sellers agree to sell the under2mentioned commod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ow.句中若单独使用by,则仅表明合同是由谁达成的,单用between也只对合同签约当事人的范围进行了限定,而并列结构by and between的含义则比单独使用的by或between更加明确,更加丰富,表明参与合同谈判全过程并最终签约的都是the Buyers and the Sellers,并无其他当事人。类似的还有terms and conditions、injury or damage、neglect or omit。上述并列同义词只有细微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往往忽略不计,但合同的准确严谨性决定了合同中不允许出现哪怕是最细小的失误或是遗漏。 三、简洁明了 缩略词(主要为首字母缩略词和截短词)以其规范、简明、省时的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在商务合同中:价格、支付及保险方式、货币、度量衡、常见的重要机构或组织、公司和国家等多以缩略词形式出现。例如,T/T(Telegraphic Transfer电汇)、FOB(Free onBoard船上交货)、WA(With Average水渍险)、a/r (all risks全险)、 AS (after sight见票即付)、ACN(air consignment航空托运单)、 ICC(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国际商会)等。这些用语的解释在国际上己形成惯例,所以其意义单一,含义准确,适用于商务合同这一特定文体。因此,熟知缩略词全称,领会其含义,也就成为起草、翻译经贸合同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商务合同英语正是为了准确严密地规约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采用的一种文体形式,研究商务合同英语的词汇特征,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恰当、得体、准确地使用商务合同英语。熟悉商务合同英语的词汇特征可以帮助广大经贸工作者准确有效的阅读理解、翻译和起草合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与争端,从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 商务翻译论文:试论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文章针对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以及翻译教学的合理规划,从而为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复合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职教育 商务英语 翻译教学 在对外经贸经济活动中,企事业单位对于各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各类应用文体的实用翻译课程已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中职学生构建开放的整体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获得良好的语言翻译能力。 一、从科目要求出发,浅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教材使用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开设较晚,为便于学生参加相关的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的考试,课程一般设在二年级的下学期,课堂授课课时较少(一般为 60学时或80学时),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掌握仅为皮毛;另外,在学习翻译课之前,尽管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及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但是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学校未曾开设英汉对比、修辞、词汇学等相关课程,因此,翻译课教师的授课难度较大。2.教材内容过时、教学模式陈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材虽然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原则,但所选用的实例不够新颖,内容仍保留一些传统教学色彩,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的重视也不够;教材虽然注重实践与形式多样化的结合,但教师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够,课堂教学依旧以传统的授课方法为主,容易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3.以考试为指挥棒,课堂教学与职业教育相脱节。目前,各种形式的外语测试直接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同样沿袭着这样的趋势:即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测试哪方面的能力,学生就集中学习哪方面的内容。4.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翻译课教学的要求高、难度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懂得语言学、教学法、翻译理论、商务贸易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口译、笔译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翻译课程的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难度大、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根据目前现状,浅议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重点 在中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如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 确实是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针对目前翻译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教学实践:1.以理论研究作为教学实践重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中职学校翻译教学的整体语言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翻译教材和教法。2.以师资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能实施翻译教学与整体语言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3.以学生培养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单一“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整体语言教学的方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帮助中职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应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独立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结合专业性质,试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的合理规划 针对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性质、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学科探索与规划。 首先,进行系统的课程设置。翻译教学要贯穿于中职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其特有的教育思路,课程设置必须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多样性,即课程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使各门相关学科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衔接。在低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语言基本功、普及人文社科等基本知识,为高年级各种应用文体的翻译打好扎实的基础。同时,针对商务、文秘、旅游、国商等不同专业方向,组织编写富有时效性和实用性的校本教材,注重翻译知识与翻译技巧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完善新的教学理念。要使翻译教学从传统的弊端中走出来,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应包括:科学的教学方法、新型的师生关系、多样的教学模式、优化的语言输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综合的测试手段。翻译教学要从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改变成为精讲多练的师生互动型课堂;在语言实践教学环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需求、目的、意志及学习策略等个人因素,从而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课堂教学可以采取模拟现场、演示报告、翻译评论、项目协作等多种多样的任务型活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情景翻译练习;教师利用教学课件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翻译项目,指导学生上机练习;或者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一些翻译项目……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既能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同时又能使学生在整体语言环境中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进行评测。 最后,建立强大的师资阵容。学校必须不断充实师资队伍,满足当前中职学校外语教学实践发展和翻译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借鉴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 在教师翻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翻译理论研究;注重师资的培训与交流,学校可通过加强校内外翻译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合作,邀请翻译人员来校授课,派教师到校外、国外学习进修等方式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作为教师本人还要自觉加强自身业务修养与理论学习,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使自己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取得相关证书和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也理应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必需。 总之,随着社会对高技能复合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在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向,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断开拓出符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商务翻译论文:谈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的培养 商务日语翻译是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商务日语专业知识的基本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在商务场景中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曾经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修刚教授在中国国际商务日语研究委员会在会议专题报告中指出:高水平的商务日语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日语的交流能力、日本企业文化、日本社会文化、商务知识。通过对院校在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显示,80%以上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为了将来在日资企业就业,但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懂日语,了解日本的习惯就能在日本公司顺利工作。事实上,很多日本企业在招聘日语毕业生时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并不把日语能力作为雇佣员工的首要或主要标准,也就是说,不单单要掌握日语语言,还要掌握其国家的文化思想,因此,在高校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 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培养的原则 1.1对比性原则 注意两国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既有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教师在导入日本文化时,要遵循对比性原则,通过中日文化表面现象的对比,挖掘和分析两国文化差异的原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日本文化 背后反映的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1.2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文化思想导入部分的量和度,过少不利于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过多则会喧宾夺主,留学生论文 变成日本文化课。作为教师要不断研究,结合教学经验抓住导入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导入文化教学。 1.3实用性原则 文化思想培养必须与教材内容和商务日语日常交际的需要相结合。在上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选择与实际工作过程结合紧密的文化内容,例如,日本人的日常礼仪、商务社交礼仪文化、企业文化等,理解了有关的文化可以进一步促进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学生对和日本人生活、商务活动相关的文化也会非常感兴趣。 2. 文化思想培养的内容 2.1语言文化: 日语语言的含蓄性。重视人际交 往中的和谐关系,是传统日本文化的显 着特征。他们说话多留有余地,交际过程 中注意尊重对方意见,尽量避免相互之 间发生直接的冲突。日本人对别人的请 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 人际关系这一点,“以和为贵”的思想已 经融入了日本人的灵魂之中,日本人的 “拒绝”言语行为恰恰反映的就是这个“和”的精神。 总之,客观地说,日本文化虽然包含了大量外来文明吸收的成果,但是已然 具有了其自身鲜明的特色,不能够妄称其为“拼凑的文化”。日本民族不光有其固有的文化特性,而且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色打 造、铸炼着自己的文化。至少日本人自己 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是独特的。而不是任 何一种文明的翻版或抄录。日本文化之于日本人的思想行为,从国内到国际上 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要搞好日语翻译教学环节,就必须先虚心地研究日本的文化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从更贴近日本人调。 2.2交际能力的培养: 除了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中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日本人与人初次见面时会鞠躬,在倾听别人讲话时会频繁地点头,这种“鞠躬”、“点头”等交际方式就是非语言交际。日本人向来注重“以心传心”、“心领神会”、“不言自明”,比起语言交流,他们更注重非语言交流,他们会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神情及肢体动作领会对方的言外之意,判断对方的态度。因此,为使学生在今后的商务沟通中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穿插非语言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日本人非语言行为的文化特征以及中日非语言文化的差异。非语言交际的内容较广,大致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大类在商务日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导入在非语言交际中起重要作用的“表情”、“视线”、“手势身势”、“身体接触”等一些内容。例如,日本人在公众场合常常面无表情或始终保持礼仪性的微笑,这两方面看似矛盾其实却反映了日本人不直接外露情绪的共性。这根源于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为了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日本人往往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日本人在和别人交流时不喜欢直视对方,他们认为对视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多采用回避视线的行为方式。在手势和身势方面,日本人也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2.3团对协作方面的导入: 他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团退意识 强烈,形成了亲族式的纵向集团社会结 构,人们之间那种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已 不常见,亲情般的感情纽带渗透其中,使 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种彼此之间 的相互谅解和关心在日本的人际交往中 时常可见。另外集团意识对于日本国民是多么地重要,而且集团内部不突出“个性”。在日式 的集团里,个性很强的人常常会与其他 人格格不入。要想融人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磨掉棱角。在所属的集团中日本人 为避免与大家不一样而受到集团的排 斥,都尽量采取与大家一样的行为。只有 将自己完全融化在集团中,他们才能找 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理解日本民族 的集团性这一点对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是 很重要的一环。. 结束语: 总之,我们教师既要讲解语言结构和语法,还要在讲解的过程 中向学生渗透相关日语语言习惯和日本文化背景知识,使日语学习者对于语言中所蕴涵的背景文化有所了解,因此,在商务日语翻译教学过程 中,要将传统的以日本语言和文学为核心的教学形式转变为有机地将语言基础 知识与日本文化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 合理地将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从 而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习惯。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团队凝聚力的调查研究 摘 要:高层管理团队作为企业的领导核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家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企业开始拥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为企业和国家创造效益,显得迫切而必要。 目前,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在企业经营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范围内对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运作模式和影响力等已经有了深入研究和较高的认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的方式,对企业团队特点和团队凝聚力这些中间变量的相互关联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团队凝聚力 一、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难度,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国际化的新形式。 以往领导自己孤身奋斗的方法不再具有可行性,多元化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才是当今企业进步的关键所在,所以说要建立一个优秀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才能使企业高效的运作。 原来的企业根据国家的指令和地域性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经营成产,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企业面对的是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大的风险,所以说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决策很重要。为了减少因为决策错误而带来经济损失,就需要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种类逐渐增多,需要的员工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行业、生产工艺、销售渠道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管理和提出准确的决策。 企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都要求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因为他们关乎着企业的命运。 二、研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和团队凝聚力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团队凝聚力是指特定的团队对成员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聚集力,表明成员之间的吸引程度。一个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如果有很强的凝聚力,则表明团队成员之间有很强的信任感和满意感。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作为一个重要的队伍,这个团队是否有很强的团队凝聚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决策的实施性和队员的执行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组织财务效率。所以说,研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团队凝聚力的相互关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的是为我国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和提高企业高层团队的凝聚力的方法,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 在我国,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领导者的个人行为,很少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整体角度来进行研究,但西方的发达国家最近把高层管理团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说研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构思与假设 (一)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研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团队凝聚力的关系的关系 这项研究将会参照我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具体情况,进行抽象的独立的研究。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企业团队凝聚力的相互关系,及具体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进行一个假设:(1)假设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受教水平、成员年龄和工作经验都相同或者说相似,能够提高企业团队凝聚力。(2)假设团队成员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能够提高企业团队凝聚力。(3)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管理规模,能够影响企业团队凝聚力。 (二)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等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其中包括董事长、书记、副书记、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和工会主席。 (三)研究的主要结构 根据上述的假设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人员进行数据统计,统计因素包括年龄、学历,任期中的行业任期、企业任期、班子任期,目标认同中的了解目标、认同目标以及企业规模和所属性质分布。 之所以没有把专业背景作为研究的目标,是因为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的特殊原因,很多人并没有接受到专业的高级院校教育,后来自学的学历大都是企业管理的单一学历。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 1、收集数据 由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各部门之间互动起来有一定的实际困难,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所需数据。 2、分析数据 对采集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主要的分析重点如下: (1)通过数据表对团队进行凝聚力因素分析。检验具有鉴别度的题项,进行后续分析。 (2)对团队凝聚力和构成团队变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搜寻出显著性的变量。 (3)对具有显著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式分析。 (4)根据分析和诊断结果进行建造路径形式。 3、分析流程 资料的整理和数据的录入管理者的年龄和工作年限团队凝聚力团队构成和团队凝聚力根据结果回归项目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创建路径分析模型。 四、调差问卷中的分析结果 这项研究选取90份有效调查问卷和15个企业进行简要的分布调查。 (一)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现对影响团队成员关系的因素介绍如下:把团队成员之间的气氛是否和谐,成员之间是否彼此信赖,成员竞争是否高于合作,是否喜欢与其他成员互动沟通称为感情一致性。把团队成员爱岗敬业,将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统称为行为一致性。把工作内容需要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统称为任务一致性。 (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以上的三个因素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总体的信度比较良好。 2、人口统计因素与团队凝聚力无明显关系,假设一不能够成立。 3、任期与团队凝聚力中的感情一致性存在关系,但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相关性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所以说不完全与假设1相符。 4、团队成员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任务一致性、行为一致性有很明显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时也发现,有共同的组织目标确实制约着行为一致性。所以说假设二的观点成立了。 5、团队规模与团队凝聚力也无明显关系,假设三不符合。 五、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建议 (一)关于高层企业团队的凝聚力 团队的凝聚力主要是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预示着领导者吸引成员凝聚力的能力。高层企业管理团队是一个企业决策和实施的关键点,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更是心理和信念的融合。整体的功能不能代表所有部门相加起来的功能,所以说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运作是否科学合理,直接会影响到企业凝聚力和工作执行效率,进而影响发展。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高层管理团队的凝聚力主要由感情、任务、行为这三个一致性构成,现在我对这三个“一致性”进行以下简要的分析: 1、感情一致性,这个因素是整个团队交往中是否对员工有一定的吸引。主要体现了团队间的成员关系是否密切、气氛是否和谐,以及彼此之间的接纳程度。所以说感情一致性是决定高层管理团队之间是否能够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假如说一个高层管理团队的感情一致性很差,那就会增加内部矛盾,在展开工作和作出决策的时候就会遭到反对,就算你的决策正确,但是因为他对你有意见,反对且不配合你的工作,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内部损失。 2、任务一致性,这个因素是企业在有集体任务时,有一定的接近性、相似性和结合力,团队要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任务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工作的目的、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高层管理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但是他们的整体工作目标是相同的,为了实现企业股东的最大利益化和企业的最大利润化,就必须要求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能够在多个领域里面涉足。从这些能够看出任务一致性的现状就是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能力沟通和合作程度。假如说一个高层管理团队的任务一致性很差,那更多的人就不会顾及企业的整体利益,而只会顾及自己的利益或者只顾及到部门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3、行为一致性,这个因素反映的是整个团队的目标、活动效率和个体与团队任务。行为一致性主要体现团队里的成员是否把团队的整体目标作为自己工作的人生目标,是否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努力奋斗,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说行为一致性是决定企业高层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成败的关键,假如说一个高层管理团队的行为一致性很差,整体的团队成员奋斗力不强,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企业责任和团队意识,整个团队将会像一盘散沙。 (二)人口统计因素和团队凝聚力的关系 对人口统计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和学历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这两者并不存在制约关系,与之前的假设不能相符,我认为不相符可能是下面的一些原因: 1、由于调查问卷比较少,行业和地域相对集中,有可能出现了以偏概全的现象。造成了调查结果和企业现状存在误差。 2、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制约,年老的工作者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同时还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操作经验,加之最近几年我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比较重视年龄的梯度,年龄差距较大,采用年老的带动年轻的管理机制,加上民主化,促使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所以说团队成员的年龄影响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凝聚力这一观点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3、我们中国对高层企业领导团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这项研究是建立在国外的思想基础上,有可能由于中国的社会背景和现状,这种观点是否能够成立,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证实。 4、参加这次调查问卷的人中,45岁以上占了50多人,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五以上。这些人原来曾经提到由于社会时代的不同,他们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他们在填写学历的时候大部分都不是全日制的,大部分都是函授或者是成人教育,还有的是领导干部培训班中获得,所以,采集到的数据不够准确,也造成团队成员学历对高层企业团队凝聚力不构成影响,但我个人认为这一个结论缺少客观性和可信度,有待继续研究这一项。 (三)团队成员任期与团队凝聚力的关系 团队成员的任期主要包括行业任期、企业任期和班子任期,通过研究分析,后两个任期和团队凝聚力中的情感一致性有比较突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这两个任期可能促进团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促进产生信任,但最后的分析显示并没有直接的直接作用关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以下几点: 1、调查对象以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居多,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的调动依然是上级任命制度,也就是说他们的调动并非自己的选则而是听从于上级的安排。在工作的过程中心情是否愉悦,就算不愉悦,没有上级指示也不能自主选择离开,所以说,团队的情感是否一致并没有与任期产生直接作用关系。国外的研究表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导致更长的任期。但是这一研究表示是建立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而本文的研究没有满足这一条件。 2、在任期、团队凝聚力和情感一致性之间忽略了中间变量,导致出现任期和情感一致性没有因果关系,确有相关关系。 (四)团队凝聚力与目标认同的关系 经过分析显示,了解企业、班子目标和认同目标对企业团队凝聚力中的任务一致性和行为一致性有明显的关系,并且认同目标与了解班子目标和行为一致性有因果关系,进行以下的简单分析: 1、只有团队成员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和企业的发展战略部署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认同这个目标,也就是说了解目标是认同目标的基础。 2、了解和认同目标是提高整个团队意识和维护团队利益的基础。只有知道了企业的发展目标才能够好的知道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但在实验分析时发现三个目标和任务一致性没有找到明显的因果性,我觉得可能中间存在一些变量。 3、了解目标和认同目标能够促进成员的爱岗敬业精神。知道了企业的目标才能够整理出自己的工作目标,把企业目标转化成自己奋斗的个人目标,分析中显示认同目标和行为一致性也有因果关系,这对提高成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 (五)团队凝聚力和团队规模的关系 经过分析整理发现二者并不存在直接关系,可能是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选取的样本不够科学。 六、结束语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下,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在领导企业员工协同合作,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工作业绩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构成特点与企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模式、提高团队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组织绩效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研究的局限性,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把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如何提高企业凝聚力,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组织财务绩效的目的,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制订出更合理的更科学的实施举措。(作者单位:南京冠石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网络结构视角下的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社会资本研究 摘 要:基于网络结构的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社会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民营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的团队互动程度、联系程度、网络权力、派系分化、网络规模等社会资本内容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和团队特征的聚类分析,归纳出不同团队的特征,为小微企业管理团队制定决策和资源分配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关键词:小微企业;网络结构;社会资本 2015年中国政府的两会工作报告明确表示要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从现阶段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小微企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就业和激发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发展小微企业对于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小微企业始创团队的社会资本研究,可以优化小微企业的经营策略,提高其获取商业资源的能力[1],挖掘其创业潜力。基于民营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的团队互动程度、联系程度、网络权力、派系分化、网络规模等社会资本内容进行研究,将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团队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一、案例选取 1.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取不同行业21家民营小微企业(制造业、国际物流业、服务业、国际贸易业等)进行调研。在2014年3月针对21家民营企业管理团队共发放问卷260份,到2014年7月31日为止收回问卷206份,剔除无效问卷39份(空白项超过5%的7份,前后回答矛盾的6份,管理团队成员缺失的17份,效度检验后无效的6份,连续7个问题回答同一答案代码的8份),有效问卷160份,分别归属在12个民营企业管理团队里,也就是说只有12个管理团队的问卷回收是完整、有效的。 2.资料收集 资料搜集实施方法是问卷调查与线人法相结合。问卷调查在兼顾学术性和保护被访者隐私的原则下,作者与被访问者单独交流,再填写问卷。为了保证调研数据的可靠性,将有异议的数据通过线人的进一步讲述做了重新修正。为了能够保证调查数据的效度,我们对一些数据进行了重新定义。例如,“对方是交往对象”在“关系矩阵”中重新定义为往来紧密或感情较好或很好,“双方不是交往对象”指的是来往很少、感情很淡,或不认同对方的行为方式、有过冲突,等等。 3.个体编码 鉴于保护受访者个人隐私权的目的,同时也要保证能够直接反映分析结果,我们将用三位数字对被访者名字进行编码。数字代表管理团队编号(第一个团队编号为1,依此类推),字母代表管理者个体,中间以下划线连接,如1_A表示第一团队的第一个成员。 4.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通俗地讲就是对问卷调查所采集结果的可信程度、稳定性程度和一致性程度的检验。中国民营小微企业管理团队本身有其特殊性,可能会由于成员人格特质、心理素质、经济影响因素、政治影响因素等,影响到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对本次搜集的评价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就是要排除误差的影响,检验所收集评价数据的可信程度(或一致性程度),做到评价结果可信。稳定性系数又称为重测信度,在该案例中我们采用重测法:针对同一群体,利用同一测量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两次测试。重测相关系数越高,可以得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测量结果的稳定程度也就越高。 首先,对Group(1)两次测得数据进行处理,将12×12的社会网络矩阵转化为144个数据,存在关系的为1,不存在关系的为0,分析两次收集的数据的频率分布是否一致。 二、案例评价 1.团队网络权力 一个社会网络围绕一个中心的紧密程度就是该网络的社会网络中心性。中心性的程度可以衡量社会网络中的一个成员独立访问其他成员能力的高低。社会网络成员的中心性程度越高,访问其他成员的路径就相对较短,获取信息就相对容易[2]。网络的中心性可以保证网络信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为轻松地传递,对信息的转移发挥积极的影响。网络中心性包括两种情况:群体中心性与个人中心性。以往研究总是喜欢探讨个人中心性。个人中心性归类于个人层面指标,也就是说该社会网络中各个成员拥有大量连带关系,即该网络成员和其他成员间彼此联系情形,个人中心性越高,就证明其与其他成员间的密切关系。群体中心性代表着团体层面的指标,该项指标是计算网络中各成员的最高中心性拥有者与个人中心性间的差距,成为整个社会网络中心性程度的代表。学者们对该项指标内涵的认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Freeman将各学派观点总结分类:(1)群体中心性指标应当反映出成员间紧密程度;(2)群体中心性指标也能够反映出个人中心性彼此间的差异程度;(3)群体中心性可以作为衡量网络内部权势指标,因为一名团队领导者解决问题的速度、效率以及成员满意度,都和领导者在团体中表现的卓越中心性程度有关[3]。 在网络中,每一个单独的行动者为一个节点,两个行动者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关系。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连接的数量就是该节点的度。每个节点都会处在一个社会网络中,假如这个节点具有较高的度,那么它就会与其他节点之间存在大量的直接联系,在这个社会网络中的关键位置就会由具有较高度的节点所占据,这个关键节点在网络中就拥有更大的“权力”。 Wasserman和Faust(1999)认为,中心型人物往往比其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主体更为活跃,活动最多,与别人联系的数目最多,因而也是最容易识别的[4]。一般情况下,他们利用网络中的地位积累庞大的权力。这个人在关系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是一个关系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这个主体在网络上较少依赖别人,所以高中心性表示对网络其他个体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其他所有网络成员都需要通过此中心性人物来联系其他成员或从中心性人物手中获取信息。 创始人的中心性水平高低将影响管理团队社会网络的大小和范围。团队社会网络的大小和范围往往是小而窄的,作为管理团队成员可能觉得不必要与其他不同的内部或外部主体进行联系,因此,创始人中心性与团队社会网络的大小和范围呈反向关系。中心性水平高将意味着高管团队成员将更多向创始人征求对重大战略问题的意见或方向。 出于研究的需要,同时计算出管理团队1(group1)的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势和接近中心势的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团队1(group1)的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势和接近中心势的指数。 如表3所示,通过UCINET6.0软件对group1三个不同时间点上的图的中心势进行测量,根据得出的数值可以做如下判断: group1在三个时间点上“接近中心势”数值分别为,出度无(time1);入度13.74%(time2) 、出度20.64%(time2); 入度27.17%(time3)、 出度27.02%(time3)。根据接近中心性计算规定,网络图形必须是完全相连的图形(fully connected graph)才能计算接近中心性,由于group1在time1时,不是完全相连的,所以无法计算出中心势;第二次测量的入度值和出度值相比较第三次的入度和出度值都要小,这说明第三次的接近中心势要优于第二次的接近中心势。 group1在三个时间点上“中间中心势”分别为16.76%(time1)、7.37%(time2)、13.59%(time3),团队在第一次测量时表现最高16.76%(time1),可以将其理解为,团队创建初期,大家各种交流较少,许多信息的流通要依靠几个关键的连接者来完成;随着各种关系的建立,信息的交流渠道增多,关键“中间人”在减少,所以会出现后面的“中间中心势”数值下降的趋势,这也标志着团队内部交流渠道的增多和顺畅。 2.派系分化程度 群聚系数可以衡量网络中各节点之间关系疏密状态,同时也能反映出网络中的资源拥有的平均状态。群聚系数和结构空洞密切相关,在结构洞富有的网络中,群聚系数小于1,当结构洞数量逐步增大时,群聚系数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且逐渐接近0;相反,在一个关系密切的网络中群聚系数比较大,当网络拥有完全相互关系时,群聚系数则为1。对网络成员个体的分析结果并没有呈现出宏观的网络结构。聚类分析虽然从总体上描述了分析结果,可是聚类分析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聚类分析严重依赖成对的行动者之间的对比,更倾向于有层次的数据对比;而且进行聚类分析时,还必须有一个假设的前提条件,数据必须具有一维特性。所以,必须考虑用其他方式呈现网络整体结构。普遍采用的方法有多维量表法(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convergent correlations 或convergence of iterated correlation)、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以及本研究选择使用MDS方法[5]。 MDS 将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截面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同性”模式以二维的形式展现出来。假设分析的是“相异性数据”或“距离数据”,如果两点间的距离越小,那么对象间的相似性越大;两点间的距离越大,对象间的相似性程度越小。假如分析的是“相似性数据”,那么距离越大的点对之间的相似性程度越大。 由于MDS 输出的是二维图像,客观存在数据失真问题,然而不可能毫无误差地将数据压缩成二维图像。所以,研究者们给出了一个指数用来描述失真程度,即“压缩指数”(stress),该指数的取值允许范围是(0,1)。研究证明,如果点数介于9―20之间,压缩指数应该小于 0.12;如果点数介于 20―100 之间,压缩指数应该小于 0.2。如图1所示,对group(1)在三个时间截面的“咨询网”进行非量纲 MDS 分析,产生的是邻接矩阵的二维图。 基于分析结果,“压缩指数”(stress)值为0.17699,在失真允许范围之内,符合要求。根据图1可知,点对之间的距离越大则证明相似性程度越低。那么对图1而言,中间区域的点对接近于重合,点对间的距离很小,由此可见该主体之间在网络位置、网络角色方面相似性非常高;而周边两个点与其他点对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远,所以该团队成员之间网络角色几乎没有相似性。从管理团队关系表现出了一定的派系性。对小微企业的管理团队中派系现象应予以重视,假如帮派现象严重则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基于信息传递的视角,在组织内部沟通应打破帮派限制,使关系较远的高管成员有较多的接触机会等。 3.团队网络规模 纵观企业家网络研究文献,已有一些理论得到验证。企业管理者具有更大网络规模与新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所以拥有丰富的网络联系人与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是相关的。Falemo(1990)发现,扩张型企业的管理者与衰退企业管理者进行比较,管理者和更多公司以外的人保持联系,而这些人能够为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更多资源[6]。 网络外部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体追求社会资本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不断增大网络规模。网络外部性,简而言之就是:联接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联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网络外部性是指当采取相同行动的人数量增加时该行动产生的净价值增量的增加[7]。 管理团队在构建社会关系网络时也要依靠业缘关系,即在市场与非市场活动中与之交往的利益群体相关者包括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新闻媒体等。我们可以将他们看做管理团队所要交往的业缘群体。下面选取主要的7种相关机构进行团队规模分析。 A:媒体、B:科研单位、C:政府部门、 D:行业协会、 E:合作商、F:竞争商、G:金融机构。此处定义网络规模为对网络中每一个行动者接近中心度与其有外部联系的每一个事件的乘积进行求和。 基于社会资本关系和认知的视角,网络密度就是指社会网络中发生在一组行动者之间实际关系数量和其最大可能性数量之间的比率。当关系的实际数量越接近于网络中所有关系的最大可能性,网络整体密度值也就会越大。高度连接的网络大大推进了团队中富裕价值信息的流动。随着网络密度的加大,交流的有效性也会变得越高[8]。小微企业管理团队成员之间交流密切程度和交流频度决定其网络密度。网络密度值越大,则反映管理团队成员间的互动程度也就越高。由管理团队成员个体的信息能够被其成员和整个团队共享,也是对其身份、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认可的正向强化。在第一类8个团队中,团队的互动程度有7组相对较高,1组较低,总体上体现出团队良好的互动态势。在团队联系程度上看,6组数据较高,2组数据较低,体现团队的联系比较活跃。通过前两项可以看到这些团队在对内对外的交流活动中信息的获取较为顺利。 在派系分化方面,除第group(10)、group(11)、group(12)数值稍高外,其他各组数值都较低。数值低则证明了团队内没有明显的派系分化,有利团队的集体决策。在团队网络规模方面,数值普遍偏高,体现了团队网络发展的积极态势。 三、管理启示 1.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应对 小微企业管理团队在不断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和非市场经济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不断扩充和强化自身社会网络、提升自身团队社会资本的过程。小微企业管理团队在与外部交往的过程中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就对自身企业全部而言是最优的。由于社会资本代表着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关系,所以,在一个社会网络中,一个组织或者单个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就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是否处于关键位置。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分布状态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地带资源分布稀疏,有的地带资源分布稠密。相对而言,小微企业管理团队更应当好好发挥自己结构优势地位,建构一个不但有效而且更有效率的管理团队关系网络。 在企业的整个运营活动中,各种资源在这些不同群体之间不断进行交换,想要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就须存有网络关系,而维持与这些群体之间的联系[9],就要求中介人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性,这样便于团队与外界的联系。要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性的管理团队成员予以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管理团队在有限人力和物力情况下,社会关系网络是有效、高效的。 2.管理团队中的权力层级问题讨论 社会资源不是均匀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的,而是按社会地位的高低呈倒金字塔形态分配给社会成员的,每一个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决定其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数量。在当今社会中,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工作的单位都可以直接反映出其所处的社会地位[10]。基于网络结构的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社会资本呈现出层级制,也就是权力关系单向,从那些地位较高的人向位低的人传递。层级化程度越大,该非正式的网络图就越像是一张注重地位差异的机械化组织结构图。国内外学者研究显示,人们普遍期待支配型关系式层级制的,如果支配型关系违反了权利层级制的那种单向传递的方式,人们将很难了解和适应这样的社会网络(Desoto,1960),因为该类网络完全违反了我们固有的“权利等级”观念。 通过对民营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社会资本网络中心性、角色及权利的研究,我们在家族企业中发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创始人的中心性将决定管理团队的社会网络规模、范围和联系的强度。管理团队所建构的社会网络类型是创始人中心性水平的一种象征性指标。管理团队成员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或资源的意愿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取建议都会受到创始人的权力与地位的影响。家族企业创始人在企业中占有内部社会网络的中心位置,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家族企业创始人实质上是权力的中心,占有企业的资源,可随意雇用、解雇、提拔其他人,并且决定企业的总体战略方向。这就是创始人在公司的战略决策过程中扮演一言堂的角色。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队伍的团队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队伍的团队文化建设是提升信息系统效能的重要因素,是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的组成部分,文章从团队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入手,对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队伍的团队文化建设阶段的划分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团队文化 信息系统 运行管理 在现代企业中信息系统普遍应用,它为各层级人员提供信息服务,而系统的运行管理队伍往往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出现,团队的工作无疑是要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而开展,在整个企业文化的氛围下建设运行管理团队文化,能够高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加强员工的交流与协作,更重要的是使得管理队伍保持与整个企业文化一致的文化基因,能长期、稳定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因此运行管理团队文化建设对于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一、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队伍是团队文化的天然载体 团队文化是通过共同的规范、信仰、价值观将团队成员联系在一起,对事物产生共同理解的系统。体现出来的有进行交往时的行为准则,包括使用的语言或者类似一些仪式的做法,群体规则,主导性价值观,还有共享意识,技巧能力等等。由此可见,有相同的目标和密切的协同以及反馈机制是团队文化的基本要素。 而信息系统是复杂的人机系统,本身就是为了实现某种信息管理职能而建设的基于软硬件资源的信息处理系统,具有统一的信息规范,标准的信息处理和反馈流程,共同的功能目标,共享的数据资源,风格一致的交互平台。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队伍集结在一起,为打造团队文化提供了天然平台。 二、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团队文化建设的阶段划分 企业信息系统和企业的发展二者是同步的,企业信息系统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其运行管理队伍也必然有一个历练的过程。因此,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团队文化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也是要经历一个逐渐成长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打磨阶段、规范阶段和成熟阶段。 秉承信息系统的文化基因,伴随着信息系统的具体实施运行,运行管理队伍的团队文化建设开始于萌芽阶段。此时,团队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凝聚团队力量,着重在队伍成员的专业能力挖掘与潜力发挥方面下工夫,人尽其才是主流。特别要注意团队共享资源的培育,为团队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沟通条件,这既是信息系统平稳运行的需要,同样也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需要。 系统运行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涉及运行规划,资源采购、费用控制、质量监测、安全管理、效益评价等多方面的工作,运行管理队伍中人员是多专业领域的,工作各有特点,又需要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工作协同,难免磕磕碰碰。在打磨阶段,文化建设的主题是共同愿景的描绘,在团队目标的设计上下功夫,紧扣企业战略目标,培养共同努力,协作共赢的文化理念。要从建立权责分明、协调有序的组织结构上入手,加强团队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教育,做好绩效考核工作,使每个成员都能切实感受到职业能力的进步和个人发展空间的增长。 经过打磨阶段,文化建设逐渐走向规范阶段,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是组织机构的完善和稳定;二是成员在工作及生活中履行各自责任时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逐渐固化。这个阶段是重要的提升阶段,决定了文化建设所能达到效果的关键时期,所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去伪存真,凝练前面阶段积累的文化成果,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从激发团队的文化认同感出发,推进行为标准的制定,这些标准涉及大量的行为,从工作时间到挑战上级的判断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协作等等方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阶段,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特别重要,他帮助团队阐明目标与价值观,保证团队成员的行为过程不会偏离目标与价值观,他还要管理与外界的关系,排除影响团队建设道路上的障碍,避免团队成员受到无故责难,消解可能降低团队工作质量的管理压力。 经过规范阶段的文化建设,当每个团队成员以及整个团队的认同与信任完全建立起来,就进入成熟阶段。表现为团队成员的个人行动与团队整体行动相一致,并自觉建立起责任与自治。在运行管理中,成员乐于抓住机会展示团队是如何积极行动的,自觉协调理想与实际行动之间的不一致,甚至愿意坚持对自己的工作、对团队整体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是各扫门前雪,他们互相提出忠告,在团队内建立一种社会秩序。成熟的团队文化反映了团队的个性,因此,成熟团队的行为是稳定和可预测的。 三、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团队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不能忽视企业目标对于团队认同感培育的作用 运行管理队伍的团队文化为其成员提供了一种认同感,认同感激发了对团队的责任感,使成员有理由向团队贡献其精力和忠诚。而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团队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目标的组成部分,来自外部的认同感同样重要,不能眼睛只向内看,要不断调整团队工作方向,使其对准企业目标,团队的努力目标对外表现得越显著,人们就越认同团队的成绩,成员对成为其中一员的成就感就越强。 (二)需要设计合适的团队愿景 首先,这个愿景要必须能够拿出来交流,否则,只是存在头脑中,就一文不值,要做好知识管理,激发成员的主动性;其次,共同愿景要可行。一般来说,团队愿景需要长期性和战略性,但要考虑到实现目标有哪些约束、资源和机会,愿景不能没有挑战性,但也不能没有可行性;再次,团队愿景要能够激发成员的激情,激情是形成有效愿景的重要因素。最后,合适的愿景往往隐含在竞争或者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中。 (三)充分重视沟通交流 包括团队内部的沟通和与团队外的沟通。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需要进行科学及时地收集、储存、检索、分析和分发,有时还要对始料不及的信息需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和保持团队成员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可以保证有效沟通,使矛盾能及时地得到缓和,逐步形成清晰的理解和共同的认识,一个人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可以想象,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在一起,往往产生诸多矛盾,如果能沟通交流,在分享经验中反思,获得智慧的启迪,则有助于团队文化的建设。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团队的文化建设不仅能够解决团队内部存在的问题,确保系统高效可靠运转,而且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新时期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管理方案之我见 [摘要]传统营销概念是通过一层层比较严格的渠道,并以大量人力、物力和广告投入市场来满足或实现潜在需求,其产生背景是处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卖方市场环境下,而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及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营销工作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团队整合能力。面对产能严重过剩且产品同质化的外部市场环境,水泥行业已经处于买方市场环境下,这意味着营销团队管理成为了水泥企业提升营销团队绩效、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必然举措,故文章将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买方市场;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管理方案 相较于其他行业,水泥行业销售具有如下特点:销售半径取决于运输成本和产销地的价格差,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干法旋窑产品成为水泥市场的主导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目标客户主要为大型商混公司、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大中型水电站、高速公路及高铁项目、大型水泥经销商及水泥门市等,在销售中处于强势地位;普遍采取“直销模式为主、经销商模式为辅”的双重渠道管理模式,销售渠道较短;广告投放费用较少,人员销售占主导地位。正是由于水泥行业的特殊性,导致营销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在水泥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研究买方市场下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方案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团队成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水泥企业营销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较强的谈判技巧、销售技能和投诉处理技巧,而且需要丰富的水泥知识、混凝土知识和财务知识。但目前多数水泥企业的营销人员学历较低,所具备的知识和观念比较陈旧(例如认为产品价格决定一切,不理解任何产品提供的都是综合价值),同时水泥企业也缺少有关水泥、混凝土及财务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导致营销人员难以出色地胜任本职工作。 第二,营销人员与经销商存在抢单冲突。水泥企业普遍采取直销与经销的双重渠道管理模式,而水泥销售区域受到运输半径的限制,狭小的销售半径决定了营销人员和经销商处于同一销售区域,因此抢单冲突在所难免。而面临营销人员与经销商间的抢单冲突,多数水泥企业并没有采取适宜的管理措施,而简单采取“打压业务员、支持经销商”的做法,此种做法虽然不会造成企业整体市场份额的丢失,但严重影响了营销团队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来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不少水泥企业都以结果为导向,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仅以个人销量和回款比例环比核算。在此种背景下,营销人员容易出现短视行为,采取控制发货量以及延长合同回款时间等手段来应付绩效考核,不仅会给对手造成可乘之机,也不利于企业对整个市场的统筹管控。 第四,销售经理缺乏团队管理经验。不少水泥企业的销售经理都是从一线业务做起,优点是熟悉产品和业务的操作,但由于之前并没有销售方面的管理培训,因此缺少销售团队的管理经验和技巧。一些销售经理因缺乏团队管理经验,带领销售团队遇到问题时会惊慌失措,自身也会因觉得带领团队困难重重而丧失信心。 2新时期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方案 2.1选择适宜的营销策略 买方市场下,传统营销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水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此水泥企业必须实时调整营销策略,制定能够变现的竞争战略和战术。具体说来,水泥企业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包括如下几种(如下表所示)。 2.2建设学习型营销团队,加强营销人员的系统培训 一方面,水泥企业要积极建设学习型营销团队。学者彼得・圣吉研究发现,很多企业销售团队成员的个人智商都不低,均在1.20左右,但是团队的整体智商却只有60左右,因此营销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协作是很重要的,它能够让所有成员的创造力得到升华,切实提升营销团队的整体实力。基于此,水泥企业要组织营销人员进行团队学习,让营销人员通过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和分享各自的成功销售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使团队成员实现心灵的沟通,达到团队成员共同成长的目的。 另一方面,水泥企业要切实加强营销人员的系统培训。水泥企业要加强对营销人员培训的重视,在鼓励营销人员自我学习提高的同时,也应由人力资源部根据营销人员需求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并在每次培训结束后,通过测试检验及时评估效果。具体说来,水泥企业营销人员的系统培训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企业文化培训,主要融入公司企业文化,销售产品及传导公司文化、企业价值观和产品综合价值;②营销理论知识培训,针对营销一线人员,主要有公关礼仪、营销技能、市场调研等课程,维护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提高营销技巧和业务熟练程度;针对区域销售经理,主要有品牌宣传、渠道建设、应收款管理、市场规划等课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中高层管理领导,主要是营销团队文化建设、营销管理、品牌管理以及领导艺术方面相关课程;③理论知识培训,包括营销专门培训课程以及财务相关知识、水泥、混凝土、应收款管理等培训课程;④实战训练,包括经典案例分析、商业谈判和拓展训练,旨在通过真枪实弹的训练来提高营销人员的销售能力。 2.3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1)设计合理的KPI。目前不少水泥企业营销团队人员薪酬设计的KPI只包括销量和违约应收款,而从市场营销角度而言,能够体现企业长期目标的指标是利润和消费者满意度,并非销售量。基于此,水泥企业应该将利润和客户满意度纳入到营销人员的KPI中,将企业长期目标和营销人员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发和激励营销人员的功效。 (2)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现阶段不少水泥企业强调营销人员的个人激励而忽视了营销团队的整体奖励,实际上营销团队效益最大化比营销人员个人业绩好更有意义。因此在薪酬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整个营销团队的业绩最大化,力求将营销人员个人收益和团队收益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抽取营销人员个人收入的10%作为团队共同分割的收入,然后将团队共同分割的收入由营销团队成员平均分配;片区经理挂靠片区50%的绩效工资,这样做的效果可以鼓励营销人员团结合作,迫使管理人员加强区域管理,提高工作绩效,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2.4加强渠道冲突的管理 笔者认为,水泥企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渠道冲突的管理:①企业对直供客户进行应收账款考核,对承运方进行配送管理考核,对经销商进行管理和考核。经销商对各自区域的分销商和门市进行管理和考核。每月营销人员不定期到区域市场进行检查和指导,监督的同时帮助其渠道管理和拓展;②企业与直供客户根据量价款签订买卖合同;与承运方签订承运合同,包含承运责任和违规处罚;与经销商签订经销合同,包含年底销售目标、促销计划、渠道拓展、维护及处罚、销售目标完成奖励兑现,应收账款考核等,实行量化考核指标管理;③所有渠道客户都要按照公司销售渠道管理制度进行合法、合规、合理的运营,营销中心严格按照制度化管理营销渠道,对违规者加大处罚力度。 3结论 现阶段不少水泥企业并不重视营销团队管理工作,导致诸如营销人员工作积极性较低、营销人员与经销商存在抢单冲突、营销人员绩效激励不够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本文笔者从买方市场下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从员工培训、团队建设、冲突管理及薪酬激励等多角度出发,对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浅谈企业管理中团队精神的塑造 摘 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团队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经理在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和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关键词: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塑造 一、团队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团队精神是指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意图,价值判断和目标追求的精神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包括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真诚合作的态度,积极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必需的。内化的力量,外树形象,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它的功能。具体而言,企业团队精神有以下功用: 第一,指导方向。公司通常已经建立或需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指导员工遵守企业发展方向、服从和维护企业发展大局,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会有意识的对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器作为他们的行为,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二,凝聚力量。员工在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的信仰、动机、习惯,兴趣是多向的,多元化,色彩丰富多彩。通过志愿服务的企业团队精神,可以极大地增强企业的身份和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设置心聚力,共同寻求企业发展。 第三,激励和进步。积极、健康的团队精神,将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环境。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提高。让工作和生活在人们相互感染,相互影响,自我激励,和严格自律,从而使企业形成加强冲,不愿落后于生动的情况。 第四,自律和自我约束。企业规则是硬约束员工的行为,和企业团队精神是软约束精神意识的员工。团队精神的旗帜下,员工硬约束规则和条例的同时,也可以在主观意识产生自律。和这种软约束是来自内部员工,其耐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的。 二、培育企业团队精神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结合实际的原则 企业团队精神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不变的。一些企业根据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制定企业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指导下,要求工人的贡献的发展他们的智力。一些企业的团队精神,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经过分析总结后,确立为企业团队精神,以此激励职工在今后企业发展发扬该项企业精神。 (二)坚持重在落实的原则 在企业团队精神的确立以后,其培育和坚持却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一个口号如果企业团队精神,企业的精神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企业团队精神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发展,实现它持续整个企业管理,促成员工自觉行动,才最为关键。 (三)坚持领导垂范的原则 企业管理者是团队精神\“\”,并实现\ \“基础”的团队精神。管理模式的行为产生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这将是更有意识的旗帜下凝聚团队精神,以实际行动来实现团队精神。挫折时遇到了麻烦,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管理模式行为可以激励员工信任和更多。 三、培育企业团队精神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员工。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只有尊重员工,员工可以更好的尊重你。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员工是最重要的和最有创意的公司\“资产\”,他们的贡献之间的直接关系公司的商业上的成功或失败。此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培训成合适的员工在一个团队工作。平稳过渡的员工,让他们逐渐适应这种转变个人的组织。依靠文化建设将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把平等、合作、默契树为团队理念。 (二)企业经营目标应明确合理 确立目标的关键是一定要明确而合理。明确和合理的管理目标是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奋斗方向,在目标的基础上,认知和共识,才能为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指明方向。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通过有效沟通,企业的战略目标、利润目标,目标成本、产品开发、创新和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具体到每个基层组织和个人。确保员工的目标和利益与团队的目标和利益一致,协调好员工之间、员工与团队的利益关系,使团队成为维护和实现大家利益的共同体。当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就容易产生对公司的信任,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工作氛围处于最佳状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也将得到大幅提高。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 完成工作的员工能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激励,是对企业团队精神最有效的塑造方法。激励的源泉在于企业如何发挥员工的感情。如果企业期望员工成功,员工就不会辜负企业的期望。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价值,动机是一种信任员工。员工可以识别老板对你的信任,将极大地刺激创造力和主动性的工作。将形成\“激励――努力,提高性能、满意度和动机\”良性循环。通过激励提高士气,员工就会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和整体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得团队成员趋向于共同目标和期望,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让每个员工都能强烈感觉到他们的企业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宏伟目标。一起是建立员工之间的业务目标的基础,这是密切相关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集体创造力源泉。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素质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善于运用资源,创新性和灵活性相对于大型企业都比较高,但是中小型企业中存在着一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团队素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提高团队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企业管理;团队素质;素质提升策略;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很多问题,企业的基础薄弱、团队素质有待于提高等问题都成为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团队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能力,有利于增加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 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素质存在的问题 1.1 高素质的员工难以获得 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这是商业界的共识,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公司抢夺的宝贵资源。和大型企业相比,小型企业的资金比较薄弱,难以给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大型企业主要在一线城市,相比于分布在二线城市或者乡镇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中小型企业由于地理位置和资金等原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小,对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1.2 中小型企业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人才流动高达50%以上,有的热门行业和单位,人才流失的状况更加严重,中小型企业的分工不明确,一个人可能担任公司的多个职位,一个优秀的员工往往左右企业的整个领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一旦流失,企业的损失将是严重的。 1.3 用人制度不健全,奖励和惩罚措施不完善 用人制度不健全,奖励和惩罚措施不完善使得员工对公司的整体满意度降低,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公司规模的扩大。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烈,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都存在不足,使得员工与企业之间难以建立深厚的感情,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大降低,跳槽现象时有发生。 1.4 缺乏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缺乏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状况,企业更愿意把钱投入到实际的生产当中或者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把大量的资金运用到培养和激励员工的身上,这种做法是得不到认可的,这些中小型企业的目光太过于短浅,没有认清高素质的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重要性,有些企业认为,高学历就是高素质的人才,高学历的陷阱在企业中很常见,建议企业多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不是一纸文凭,企业的发展不要走入不必要的误区,不要总想着招聘高素质的人才,而在员工高素质的培养上吝啬资金的投入。 1.5 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能力,单个来看,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是组成一个团队以后,什么事情都处理不好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团队的合作意识不强,团队之间出现问题,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从自身角度寻找问题,相互抵触甚至恶语相向,合作不成反成敌人。员工之间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在团队处理问题上,要有合作的意识概念,不要独断专行,多和团队中其他人交流合作,出现问题共同解决,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员工的素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1.6 公司的管理人员缺乏与员工之间的交流 最起码的良好沟通能力都不具备,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年龄、性格、生存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存在一定的思维差异性是在所难免的。公司的领导人员要常下基层,多与员工交流,发现员工之间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有利于扩大团队的规模,提升团队管理中的人员素质。受资金和制度的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往往被忽视,从而使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精神内涵不理解,不能有效地协调员工之间的合作,不利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综合技能的提升。 2 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团队素质的具体措施 2.1 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要想提高管理中的团队素质,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一是企业要有一套完整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有强烈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在公司管理中,寻找优秀的人才,把他当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标准,对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且要发挥榜样的作用,给其他员工做出示范和管理;二是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增加企业对优秀员工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在培育高素质人才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在聘用员工方面,不要只重视学历,更要看中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能力。在企业的发展中,慢慢培养自己的优秀员工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有困难时与企业携手共进,共度难关;三是培养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取向一致性,招进来的员工要留住,要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要学会舍小取大,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促使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企业带来更多的 效益。 事情都有两面性,中小型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是人员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员工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都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多与员工交流,充分地了解每个员工的状况,发现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虽然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比较薄弱,能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待遇有限,但是可以在精神方面对员工多加鼓励,把员工引向正确的道路,了解员工所想所需,把企业营造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增加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感情,以此来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让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针对员工之间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受教育情况,企业要不定期地进行企业内部的培训,要重视对团队的培训,提升团队素质,要使团队成员形成梯队建设,要有共同的企业目标,要有企业发展战略,为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引导员工自主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通过营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找到适合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价值观,企业有了自己的文化发展核心,可以促使企业与员工之间达到共识,让员工把企业的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让员工在枯燥的工作当中发现工作的意义,更加努力地工作,所以文化建设工作是不容忽视的。 企业要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团队之间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有系统明确的业绩考核制度,团队工作要分工明确,要打造出高效率的工作团队。一个企业要想更长久的发展和生存,就必须要创新,企业要加大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大科学技术和人员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人员素质。 企业要做好人员招聘工作和完善人员考核机制,在员工招聘环节,严格把关,加强管理。中小型企业在招聘时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招聘人员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在招聘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把优秀的人员吸收到企业当中,要健全员工的考核制度,赏罚分明,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提高团队的素质。 2.2 从员工的角度分析 对于员工自身而言,要在工作中严格地要求自我,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企业员工自身的素质修养要不断提高,这也是个人成功的前提条件,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我们要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水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员工自身要严格要求自己,少说多做,在工作当中要勤奋努力,恪尽职守;在为人处世中,懂得进退,与人友好相处。领导和员工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管理者要有民主思想,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要有一个平等的沟通平台,不要有太多的等级限制,平等交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领悟并且投入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总之,员工和管理者之间不要有沟通管理障碍。 员工作为公司的一员,要有昂扬的斗志并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自己的使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保持高度的工作积极性,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工作当中,要注意细节,主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尽自己的所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老员工要主动地带领新员工,传授给新员工的公司文化、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提高新员工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工作经验更加丰富,同时可以形成相应的竞争机制,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员工要严格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切实地践行企业的文化内涵,熟练掌握各种工作技能,员工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参加企业的培训,努力地干好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团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3 结语 良好的团队素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有助于企业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有助于中小型企业朝着良好、健康、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团队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各个细节做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素质。 作者简介:黎子玲(1976-),女,广东电白人,广东省清远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质量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企业项目管理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全面性,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阐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含义,分析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对策 一、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含义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就是指担负项目管理使命的团队成员,为实现预期项目目标,通过特定的模式组织而共同合作,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领导、管理、合作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与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中的五个阶段同步,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也一般也要经历从初创期向磨合期发展,从规范期向成熟期演进,最后经历解散期等不同的过程和环节。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项目领导和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共同责任,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应努力培养一种开放的观念和自信的态度,增强全体团队成员的统一感和责任感。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要结合做好团队成员思想工作主线,把团队建设活动融入到日常项目管理工作之中,把项目目标的实现作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成果的检验之一,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实践证明,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和融合越深,团队建设就越出色。团队建设在促进团队成员间相互交流沟合作的同时也为成员的社会化创造条件,团队成员通过团队建设也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增强沟通和融合,团队成员的社会化同时也了促进团队建设。 二、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1.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盲目扩张。企业项目管理机构过于庞大臃肿,虽然也多次精简,但是收效甚微,导致了虽然精简,但有增无减的局面,没有必要设立的职位和人员大量出现。 2.体制和制度执行不够健全。项目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官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企业需要建立起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团队和全面规范的项目管理规则。因此,项目管理体制不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力度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3.项目团队运转效率低下。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扯皮推诿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导致己具备客观解决条件的问题久拖不决,因为小集团利益拒不执行项目决策等重重阻力。 (二)任务目标模糊、考评流于形式 “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系统”是困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一个难题,具体问题体现在绩效目标难以衡量;管理者缺乏相关的训练、疲于应付;碍于情面;考评标准不同;结果与过程脱节等等方面。 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往往以偏概全的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只看到了对部门和员工表现考核的一面,而忽视了激励和持续改进等更为重要的本质目的。如果绩效考核只是单纯地为了评估员工表现,主管和下属会形成“审查”和“被审查”的关系,这样容易产生对绩效考核的抵触情绪,对考核应付了事,绩效考核就流于形式,而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绩效管理是团队领导和成员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充分的交流达成绩效目标内容的共识,还要在团队工作中以目标作为导向,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实现共同的目标。良性顺畅的沟通渠道和科学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能促进项目管理团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绩效管理既是作为整体系统的一个体系,也是贯穿与日常项目团队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效实施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成本的投入及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三)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人的长期培养和发展。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担责任,做事“和稀泥”,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人员素质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效率的提高。 三、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推行创新型组织结构类型,打造更为高效的团队建设模式 由于项目组织结构是项目团队建设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相关项目要素结合形式,项目功能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项目职能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伴随着项目的进程,各个项目要素的结合分化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团队也会经历组织结构的设计、运行、更新、终止的环节,因此,项目团队组织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使项目管理工作合理有序地开展,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保证组织结构的建立能客观反映项目目标任务和规划,保证有效的决策和运行控制。创新型工作团队管理通过淡化集权,鼓励成员间的合作来完成各项任务。创新型工作团队强调共同宗旨和绩效目标,通过打破原有的部门之间的界限,改变信息链传递和运作方式,让团队成员的思维和工作能够更接近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目标市场,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实现项目高效率运转。 (二)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要营造和谐环境,首先要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充分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合作协调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前提,而制度体系的完善,角色分工的明确,则能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得各个层面都能够按照规则和谐运行。 在项目管理团队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树立团队统一感,避免“圈内人”、“圈外人”、“你们”、“我们”的划分,不能过分夸大不同部门和职能单位的差别,忽视共同之处,否则会引起彼此无谓的争端,甚至纠缠于资源争夺,无法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只有在项目团队中建立起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三)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团队建设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 IBM咨询公司曾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的成功得益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和优秀文化,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团队理念中不仅包含了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包含了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利益、团队精神和鼓励创新等精神财富。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 面对组织间激烈的竞争和科技时展,现代项目需要项目团队及成员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如应变的意识和能力、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认知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决策意识和能力、持续学习意识和能力、领导管理的观念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试论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 摘 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策略。 关键词 企业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问题对策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现代企业不仅仅是老板和下属的企业,而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项目团队是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组织细胞,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对影响和改变团队成员态度和行为至关重要,因此企业项目管理必须面向团队建设。 尽管项目管理进入我国时间不长,但国内不乏取得成功经验的优秀企业。如创业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从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发展到拥有96大门类15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出口销售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全球营业额已达2007亿元的国际化产业集团。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海尔集团拥有一支优秀团队,以及团队对“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要么不干,要么就争第一”等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团队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水平快速提升,但仍然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团队效率较低 我国传统企业的管理弊端主要表现为组织机构较为臃肿,冗余职位和人员偏多。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滋生了部分20企业管理人员的官僚主义思想,没有务实精神和缺乏创新意识,束缚了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导致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缺乏活力和效率。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推诿扯皮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问题久拖不决。 (二)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 很多企业项目管理团队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缺少长远规划,具体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统一。追求短期内的规模扩张和业绩提升,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质量效益平衡发展,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由于忽视企业项目管理人员长期培养和发展,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得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担责任,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成员能力和素质不适应项目发展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三)任务目标不明确,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绩效管理是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间持续双向沟通的过程。通过充分交流不仅要对绩效目标内容形成共识,还要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从而实现绩效目标。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常常忽视了绩效管理激励和持续改进的本质目的。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只停留在员工绩效评价的表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权责模糊、目标不明、效率低下、管理无序的状况,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的风气。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团队领导和员工之间就无法达成共识,形成发展障碍,给团队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二、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策略 我国企业项目管理的应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理论也尚无成熟机制和体系。希望通过对项目团队建设策略的研究分析,寻找和归纳解决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组织结构,建设自我管理团队 混合型组织结构兼容并用职能式组织结构和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于其灵活性常常被应用于项目管理团队中。因为可以把那些刚启动且并不成熟的项目安排在某个职能部门的下面,随着团队建设的发展,当条件成熟之后,把职能式结构转化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最后还有可能设置成为一个单独的部门。混合式结构就是要灵活地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项目组织结构是项目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体现了项目要素相互之间的结合形式,又显示了项目功能的结构特点,也表明了项目职能的横纵联系。随着项目推进,各项目要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中。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团队也会经历组织结构的设计、运行、更新、终止的环节,因此,项目团队组织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高效的项目团队最主要特点就团队成员自主选择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相互讨论、相互监督,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特长。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应给予团队成员更大的自我管理权,引导项目团队逐步成长为自我管理型团队。通过自我激励约束、自我考核评价、自我调整完善,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更好地把握企业战略机遇实现企业目标。 (二)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够获取更高的预期效益。企业项目团队建设要强化团队学习,团队学习具有任何个人都无法取代的团队智慧和整体资源优势。通过在团队内部建立完善的知识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可以为团队向学习型团队方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创新能力。创建学习型团队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还有利于形成团队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 没有学习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成为优秀团队。项目团队建设要使每位团队成员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和提高的前提,面对发展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是保持团队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团队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内部成员组成应该不断更新,以促进创新持续发展,从而在保持项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型项目团队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构建团队和成员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团队成员充分分享知识和经验。二是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素质,给予更广泛范围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三是倡导主动学习,鼓励员工主动获取信息和新工作方式。四是突出创新和协同作用。提高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创造能力,知识成果推广和转化能力。 (三)明确奋斗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任何企业项目团队的产生是以共同的需求为前提条件。所以,每位团队成员都应该清楚了解团队的奋斗目标和个人任务,特别是团队目标奋斗的预期收获,否则团队难以稳固,团队精神更是无从谈起。目标既是团队对每一个成员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大家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如果项目团队的目标一开始就不明确,大家开展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方向也不统一,团队目标必定难以实现。 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应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理智地解决冲突,平等坦诚沟通,行事准则不局限于个人目标,必须更多考虑团队的集团利益。项目领导团队之间应相互帮助支持、相互理解和容忍,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努力确保团队实现优秀业绩,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四)树立核心价值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团队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每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准则,核心价值观与团队目标要始终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能帮助项目团队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团队产生累加的积极效应,特别是团队精神可以激发成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使得团队的业绩远远高于单个成员的业绩。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不仅是团队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团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优秀企业项目团队理念中应包含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相关利益方共赢、提倡团队合作和鼓励创新创造等价值理念和意识。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要从以人为本、兼顾个人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积极进取、全心投入、团队精神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最终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企业项目管理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日 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全面性,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关键词】企业 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团队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保障项目的有效协调实施而建立起来的团队,团队成员只有围绕共同明确的目标同心协力、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形成合力,才能成为有效协作的团队。由于项目管理内容涵盖了项目范围、时间、费用、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很多方面;项目团队的具体职责、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资源配备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会根据项目的任务、难易程度、规模大小和周期长短而有所不同。因此,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把独立性很强的个体塑造成一凝聚力很强的项高效目团队。 一、企业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一种通过项目领导和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运用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为实现项目目标,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特定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复杂性,项目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和高系统风险的工作,有多个部分和环节构成,其工作涵盖多种职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任务。二是创造性。体现在积累和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成果基础上,综合多种技术和多学科成果,实现飞跃式发展。问题解决方案和新的构思能够贮备企业经验和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企业应对外界风险和变化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三是目标管理。项目管理是一种多层次、可分解的任务目标管理方式。由于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没有人能够成为每一个知识领域的专家,项目管理需要综合协调,授权与被授权,其实现方法具有很大灵活性。 二、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盲目扩张。企业项目管理机构过于庞大臃肿,虽然也多次精简,但是收效甚微,导致了虽然精简,但有增无减的局面,没有必要设立的职位和人员大量出现。 (二)权力集中缺乏制约 权力过多地集中在职能管理层面,而相关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官僚主义观念和思想仍然存在,没有务实和创新的精神,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科学管理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使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活力和效率。 (三)体制和制度执行不够健全 项目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官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企业需要建立起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团队和全面规范的项目管理规则。因此,项目管理体制不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力度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项目团队运转效率低下 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扯皮推诱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导致己具备客观解决条件的问题久拖不决,因为小集团利益拒不执行项目决策等重重阻力。 (五)任务目标模糊、考评流于形式 “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系统”是困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一个难题,具体问题体现在绩效目标难以衡量;管理者缺乏相关的训练、疲于应付;碍于情面;考评标准不同;结果与过程脱节等等方面。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往往以偏概全的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只看到了对部门和员工表现考核的一面,而忽视了激励和持续改进等更为重要的本质目的。绩效管理是团队领导和成员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充分的交流达成绩效目标内容的共识,还要在团队工作中以目标作为导向,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实现共同的目标。 (六)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人的长期培养和发展。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责任,做事“和稀泥”,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人员素质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效率的提高。 多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只关注与短期目标,缺乏对长远目标的规划,具体项目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统一。过于片面追求短期规模扩大,速度增长,业绩提升等短期利益,往往忽视会质量效益和平衡发展,使企业缺乏持续增长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二十一世纪全球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共同的愿景、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开放式新角色、倡导知识管理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项目团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需要充分释放潜能。这就要求项目团队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改善行为方式,优化组织体系,以获取更高的预期效益。建立团队学习制度体系,综合利用多种学习的途径,如开展组织培训、内部学习、外部咨询、行业学习和客户学习等,并将多种学习途径有机地整合,从技术到管理、从安全到质量、从思想到行为,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在项目团队内部营造学习氛围,系统地促进组织学习,形成教全面的教育和组织学习机制,增强团队学习能力―即“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吸引能力和整合能力”。团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能更有效地帮助项目团队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培养情商和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二)增强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称其为优秀团队。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不仅要涵盖高效和弹性,还要体现团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团队成员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和提高的前提,面对发展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只有观念改资,行为才会改变,只有习惯改变,结果才会改变。高度的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团队成员发挥出来的,它体现在提高生产作业水平、新产品和服务开发、市场拓展等各个方面。任何领域都会存在创新的空间,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自由讨论的艺术可以激发和富于团队创新的精神,让创新的观念伸展到所涉及的每个领域。不断提高团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适能力是体现和培养创新的关键。如果当团队已意识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却难以采取必要的行动应对,其主要原因在于团队缺乏对环境的调适能力,这就要求提高团队的调适能力以增强其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新观念和新事物的能力。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协调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新型工作团队的稳定不仅涉及内部团队成员的稳定性,还包含团队整体素质的相对稳定性。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团队高素质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保持团队素质稳定性的关键,同时,在团队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内部成员的组成必须不断更新,以促进创新持续发展,从而在保持项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何创新都可能存在风险和代价,但是不能因为害怕承担任何风险就错失创新和发展的潜在机会。创新能够给项目带来特殊的附加价值,所以对待创新需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原则,在权衡创新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要营造和谐环境,首先要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充分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合作协调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前提,而制度体系的完善,角色分工的明确,则能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得各个层面都能够按照规则和谐运行。人与环境的和谐主要依靠长期和持续的团队建设,项目团队要围绕远景,营造好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大家形成归属感和向心力。在项目管理团队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树立团队统一感,避免“圈内人”、“圈外人”、“你们”、“我们”的划分,不能过分夸大不同部门和职能单位的差别,忽视共同之处,否则会引起彼此无谓的争端,甚至纠缠于资源争夺,无法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只有在项目团队中建立起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价值观,并与团队的目标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能帮助项目团队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使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团队产生累加的积极效应,团队精神可以激发成员的共同努力,使得团队的工作成果远远高于单个成员的工作成果。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不仅是形成团队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队成员要在项目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能够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取满足感,同时能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观点、态度、决定;并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理智地解决冲突,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不能只局限在个人目标上,还应该更多的考虑团队的利益。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支持、相互理解和容忍,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团队士气,鼓励成贾创造卓越工作,创造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五)形成团队建设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 IBM咨询公司曾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的成功得益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和优秀文化,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团队理念中不仅包含了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包含了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利益、团队精神和鼓励创新等精神财富。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 面对组织间激烈的竞争和科技时展,现代项目需要项目团队及成员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如应变的意识和能力、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认知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决策意识和能力、持续学习意识和能力、领导管理的观念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形成团队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是保持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浅析民营企业团队管理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的团队建设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民营企业团队管理建设现状为出发点,分析民营企业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民营企业团队建设的对策,旨在希望通过对民营企业团队的高效管理,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个运营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民营企业 团队管理 团队建设 随着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企业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建设,民营企业也开始关注企业自身的“团队合力”和“团队精神”,提倡团队的管理和建设发展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仅凭个人能力,或是几个人的才干超负荷运转,已经无法获得民营企业经营的活动的成功,团队的力量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成功运营获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团队是一个集体的活动,具有公共的目标、方法,并承担公共的责任。 一、民营企业团队管理建设的现状 (一)民营企业团队的建设情况 团队建设的目标是构成民营企业团队的核心因素,针对民营企业而言,首先必须确立团队的建设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效地完成发挥其在民营企业中的导向功能,将民营企业成员的凝聚在一起,各尽其才,发挥团队的作用。因此,作为民营企业的团队建设发展而言,团队的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这也是民营企业团队建设的基础和有利的方向指导。 (二)民营企业团队管理运行现状 民营企业,例如:销售企业,基本上由专业职能团队、领导团队两种团队,虽然存在着不同的运作方式,但团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和制约,在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团队管理缺乏系统的团队管理规范和方法,对于团队成员的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民营企业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团队的内涵认识不足 民营企业对其团队的不同类型的建设中赋予明确的目标,但是由于其团队的文化、人员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内涵认识不足,导致团队文化建设滞后、沟通协作存在问题。团队的内涵是需要每一个成员的深刻认识和领悟,更加深入的理解其建设团队的作用和意义,这样才能做到民营企业高效团队的建设以及其团队功能的发挥。 (二)团队管理中缺乏沟通 由于民营企业的团队建设模式还处于初期运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存在企业内部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外部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沟通,但是民营企业的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渠道狭窄等现象给整个民营企业带来信息传达不通畅,这就导致领导团队不能有效发挥领导作用,专业职能团队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行,更甚至出现民营企业破产等。 (三)团队管理中缺乏合作意识 民营企业的团队建设,不仅仅需要团队内部的合作协调,还需要民营企业团队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民营企业的建设目标,如果领导团队未能发挥领导作用,职能团队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在民营企业建设的初期,出现缺乏合作意识也是一种常态的现象,作为企业,已经有了很多年的顽症,想要很多根除这些顽症很困难,需要民营企业对成员的绩效考核和团队的综合评价为指引,并对全体成员进行有关团队合作和协调方面的培训,逐步改进成员之间的各自为政的思想,指引成员们有意识地建立团队的合作意识。 (四)团队管理中存在“裙带”的现象 从民营企业的建设来看,民营企业也同样存在着“裙带”的现象,一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巩固,必然会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小团队,为方便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成员的合作意愿下降,大大降低了企业团队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民营企业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长效的团队内部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的团队管理建设需要建立长效的团队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团队的控制功能,在团队管理的建设的初期需要自上而下的硬性强制力量与一种柔和软性的内化控制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方法和规范,随着团队管理达到成熟的阶段,这种控制不能以自上而下的硬性强制力量为主,而逐渐地转向一种柔和软性的内化控制。将团队的成员绩效考评纳入到整体团队中去,实现民营企业成员与团队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完善团队的内部与外部管理的有效结合,综合实现对团队的高效管理。 (二)鼓励团队成员的培养,增强协作意识 团队的成员是团队管理中最核心的要素,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是团队管理的基石。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机制,民营企业的人才素质不高,民营企业应该逐步改善民营企业的人才结构,建立了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有能力的年轻一代人才;另一方面,为团队的成员培养提供有利的平台,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团队成员的协作意识。 (三)完善团队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团队管理发展中团队的人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整个团队的作用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步改善国有企业中员工整体综合素质的差异性较大的现状,鼓励成员继续学习的意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员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这有这样才能保障民营企业团队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良好的团队文化,提升团队的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团队管理发展的初期,应该有意识地构建良好的团队文化,是成员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团队管理的深层含义,使团队成员为共同的目标付出努力,并自觉维护团队的成果,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提升团队的管理的水平。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中国与法国企业团队跨文化管理模式比较 [摘 要]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占据世界经济强国第6位,驻华企业拥有15万中国员工,而其研究与开发的支出超越英国与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第三位。法国一些家喻户晓的品牌如标致雪铁龙、家乐福、欧莱雅等也早已为中国人民所熟知。本文基于中国与法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比较,探讨两国企业的差异及两国团队合作的契机所在。 [关键词]中国企业;法国企业;跨文化管理 1 中法两国团队管理文化比较 1.1 中法两国文化维度比较 1.1.1 权力距离―大与小 中国和法国都属于权力距离大的社会文化,即中国和法国的文化更尊重和接受社会上的等级制度。虽然法国是西方民主制国家,但其在权力距离调查中的得分却远远高于其他西方民主制国家。 1.1.2 不确定性回避―强与弱 在不确定规避方面,中国与英国、美国更为相似。而法国是具有强烈的“不确定规避”文化,因此,法国企业较少更换雇主,服务期限较长,高层管理者关注日常运作,侧重决策内容,企业家受现有制度的严格约束。而中国不确定性规避较低,因此,中国管理者只对员工交代大概情况,员工需要自己去领悟。 1.1.3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国是非常注重集体主义的国家,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要尊重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法国社会中的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1]。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强调协作劳动,每个个体要为集体目标而努力。而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强调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宣传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深深影响法国文化乃至西方思想。 1.1.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 中国倾向于事业成功,认为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事业,必须为事业而奋斗,在事业成功时,人的价值才会实现。而法国倾向于生活质量,主张享受慢节奏生活,劳逸结合,他们不喜欢做太多工作,做完自己本职工作即可,其他时间更倾向自由和放松。 1.1.5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长期取向的文化关注未来,重视借鉴和毅力。相反,短期取向的文化价值观倾向过去和现在。中国偏向于长期导向即转世轮回,而法国偏向于短期导向,即及时行乐。因此,法国人会更现实,享受当下,希望更快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1.2 中法两国国民性格 从CSIS沟通与社交方式理论分析,中法人的性格是含蓄与直率、谦虚与桀骜不驯、依附强与个性独立、尊重等级差别与追求平等、少言寡语与能言善辩、保守与前卫、直觉与理性[2]。 中国人属于含蓄型,不喜欢大发言论,他们善于倾听,相信沉默是金。面对不同观点,也不轻易表达,而是视场合而定。法国人属于直接型,在面对意见相左的事情时,会立刻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在公共场合大发言论,他们认为,不发言即说明没有思想,会被贻笑大方。 1.3 中法两国团队管理文化比较 由以上文化维度及国民性格分析得出,对中国员工可以利用他们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使他们去完成相应工作任务,但要避免传统中国式陋习。而对法国员工,要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让他自由发挥想象,但也要加强员工间的互相沟通。同时,管理者也要深入了解员工想法,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观点,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奖励,且不能干预其生活,管理者应以一个朋友的态度去关心员工,不能表现出作为上级的优越感,要平等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员工[3]。 2 中法两国整合同化团队管理实施方案 法国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比较注重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对于浪漫的法国员工,管理者会更多尊重员工思想,员工也乐于在公众面前畅所欲言,而且法国员工敢于质疑权威,敢于直接表达对老板的意见。 中国企业管理注重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如果说法国员工和老板之间是良师益友的关系,那么中国的管理者与员工便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但中国员工充满责任心,他们有极强的进取心,希望获得更高职务,所以他们勤奋耐劳能吃苦,孜孜不倦地工作。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重视人情关系,维护双方面子。 (1)中法两国整合团队管理要相互借鉴,中国员工要学习法国员工勇于质疑权威的特点,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老板的错误观点要及时提出异议;而法国员工则要提高责任心,不能过于的自我,有时要为企业利益同其他员工共同作战。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要了解两国不同的管理文化,让员工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法国员工要增强自身对企业的责任感,认真对待工作,同时,要让中国员工找到自己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3)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化、系统性,要平等对待中法两国员工,虽然中国员工重视等价,但在与法国员工同一个环境下会受其影响。因此,要改变重视亲属血缘、拍上级马屁等陋习。要保持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也值得法国员工借鉴。同时,中国企业要大力开发自身创意,努力发展自身优势。 3 结 语 中法两国受不同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在跨文化交际中留下不同印象。因此,尊重文化差异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物业企业管理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摘要:团队协作是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能将日常繁琐、无序的工作反馈到团队里,再通过团队的分工协作最终有效地进行消化和处理,并且通过不断强化团队协作更快更好地提升企业效益与竞争优势。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团队协作;团队凝聚力;激励机制 1 物业企业管理中团队协作的意义 1.1 有利于既定目标的完成 物业企业的目标始终围绕着各项收费的收缴率来进行,这不仅是团队的目标,体现着团队协作的最终的结果,更是企业的生命线,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收缴率的直接原因在于业主对服务质量的认可和满意度,而在服务的过程中涉及业主对小区中环境美化、卫生清洁、电梯运行、车辆停放、有序出入方便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任何相关服务满足不了业主的消费需求,就很难有效地予以纠正和弥补,并且绝大多数业主关心的不是服务的过程,而是注重服务最终的结果,这就要求物业企业整个团队的共同协作来完成既定的目标。 1.2 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物业服务的工作许多情况下是围绕着免责来进行的。随着近年来员工成本的不断提高,而物业本身又只是一项仅靠收取物业服务费和停车占道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薄利甚至微利行业,当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或事故,处理不当可能面临着高额的赔偿,而这是企业所不愿和无法承担的。良好的团队协作能有效地进行分工,化零为整协同作战,利于防患和降低风险。 1.3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效应 企业永远以盈利为首要前提,因为这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否,只有在生存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谈发展。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已经拥有71000余家企业。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机制使物业企业面对如此之多的行业对手,需要保持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这就要靠企业的所能提供的最大限度服务及服务的品质来决定。良好的团队协作能为高效高质的服务奠定基础,通过对比感受到质价相等甚至质高于价的服务,从而树立良好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品牌效应,使得物业企业在被选聘和竞聘的社会化特征条件下拥有更多的优势与商机,开拓更大的市场发展 业务。 1.4 减少人才的流失 物业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比其他行业还是比较滞后,所以人才稀缺,再加上物业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较低,容易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的流失是企业无法估算的成本,而良好的团队协作不仅能提供给员工充分发挥技能的平台,更能让员工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工作,满足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从而有效避免人员的流动与人才的流失。 2 物业管理中团队协作的方法 2.1 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凝聚力,就失去了团队的核心价值――团队精神,也就没有团队。因此要全面了解、掌握进而协调团队成员的心理关系,调节好团队成员的经济利益,统一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归属感,以此来努力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可通过集体活动如旅游来增进团队成员间的交流,也可通过座谈会、茶话会与单独约谈等形式,及时准确了解团队、团队成员面对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团队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而且借此来达到企业运用情感管理的目的。 2.2 满足团队及成员的合理诉求 在团队的协作过程中,注重团队及其成员的合理诉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注重团队需求的同时团队领导更加要了解和掌握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许多物业企业里的员工都普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甚至是退休后继续工作。在这样的年龄结构里,部分人都有其子女提供的经济保障或退休保障,他们来工作的目的或需求并不是简单注重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而只是想有事可做避免单调无聊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领导就更应注重满足其成员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2.3 明确成员各自的职责与消除认知误区 物业管理的属性是交易,提供的商品是服务。根据物业服务的内容和特点,物业企业对工作进行了细分之后,需要团队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不仅隔行如隔山,即使在同行里不同的分工,都可能使工作的类别不同,而且在性质上有天壤之别。如保安或保洁员并不十分了解管理员因何收缴管理费,在上班时间无法找到业主或工程人员,由于小区内的设备突发故障等需要在正常上班时间以外,进行加班加点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这就必然造成团队成员间的薪资标准各异。为消除认知的误区,可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和开例会做工作汇报等方式来使成员对所从事的行业有全面的理论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操作技能及各自工作性质和特点的 认知。 2.4 反馈机制的健全 许多业主在投诉或反映问题时,常常对具体要找的部门和相关人员很模糊,只要是物业工作人员,他们就将问题罗列反映,并且都急需答复和解决。团队成员既不能对业主满口答应后置之不理,亦不能因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而推卸不管。健立健全反馈机制,不仅能将问题落实到团队内的相关责任人,使其解决后向团队领导反馈的同时又向业主进行回访、答复,提高业主对服务的满意度。而且对于团队内许多关联性的工作,更需要及时反馈,才能让具有不同职责的成员协调协作,依序解决使之能有效跟进,减少时间的拖延,提高效率。 3 物业企业管理中团队协作应注意的方面 3.1 团队的正能量 在团队精神的引导下,努力地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正能量的发挥,时刻注意避免个人利己主义或社会闲散效应的产生。“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情况下都是人多力量大,尽管三个和尚的目标、目的相同是想要水喝,但却因为各自的自私和懒惰而造成没水喝的局面,这就是团队里应避免的负能量。物业服务过程中涉及的人不仅来自于团队里的成员,也包括团队以外的人员(即业主),涉及面广泛,人的素质参差不齐,难免会产生来自团队内和团队外的负能量影响,这些都严重考验着整个团队的协作。 3.2 善用激励机制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公平感直接影响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如果员工通过比较,感受到自己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会大大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薪酬体系,善用激励机制,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来给予报酬,并确保不同员工的投 入/产出比大致相同,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 3.3 受旧观念的影响 许多物业企业是在原有隶属房地产下属部门的体制转型而来,企业的人员也是由地产的人员转调或借用过来,在原有观念里还保存着房地产人员的身份,还认为自己是甲方人员高高在上,以为物业就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另外是来自人员自身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员不仅在物业企业里从事着服务工作,同时在自己居住的小区置换成被服务的角色。但对于物业服务费的收取问题上,自己本身就持有先受益后缴费的观点。无论哪一方面都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协作乃至企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陈文鹏(1976-),男,福建漳州人,漳州市城市改造建设公司科员,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企业联合攻关团队(IPT)员工绩效管理体系运行问题研究 摘 要:IPT(Integrated Product Team),称为联合攻关团队,是一个由少量能力互补的人员组成的小组,所有成员被委托以共同的目的、行为目标和工作方法,并相互负责。本文介绍了IPT员工绩效管理的概念,分析了成熟IPT员工绩效管理的特点,并从组织成熟度、员工意识和信息化程度的角度,阐述了IPT员工绩效管理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联合攻关团队;员工;绩效管理 一、概念 (一)IPT团队的概念 IPT(Integrated Product Team),称为联合攻关团队,是一个由少量能力互补的人员组成的小组,所有成员被委托以共同的目的、行为目标和工作方法,并相互负责。IPT具有四个基本属性:(1)承担有限的任务;(2)由具有多种交叉能力的成员组成,其中包括参与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核心成员组;(3)具有可定义和可度量的输出;(4)有唯一的团队领导。 对于产品开发团队, 其成员数目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太大的团队不利于成员之间的交流。因此一个团队在确定任务时, 一定要遵循有限任务的原则。典型的IPT 团队在制造阶段的成员包括技术类( 设计、制造) 和非技术类( 财务、市场、销售) 人员, 团队领导往往来自设计开发专业和管理人员。在所有IPT 成员中, 其核心成员是由设计、管理和制造专业人员组成, 他们在产品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担负主要工作。非核心成员即辅助成员, 在产品开发的某一阶段发挥作用, 可以来自硬件和软件设计专业、工艺设计和工业工程专业、材料、质量保证、市场、会计/财务、采购/材料、公关、维护和备件供应、安全和环境、用户培训等, 还包括供应厂商和用户的代表。 (二) 员工绩效管理的概念 绩效(Performance),也称为业绩、效绩、成效等,反应的是人们从事某一种活动所产生的成绩和成果。绩效管理首先是管理,涵盖管理的所有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 员工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是由员工和他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 员工绩效管理不仅强调工作结果,而且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员工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强调达成绩效结果,更通过目标、辅导、评价、反馈,重视达成结果的过程。 通过持续的员工绩效管理循环,使公司每个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能够自觉有效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按职业化要求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 通过员工绩效评价和沟通反馈,为员工的绩效改进、培训计划制定提供参照,同时强化各级管理者指导、教育、帮助、约束与激励下属的责任,不断提升员工的价值。 (三)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的概念 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属于员工绩效管理的范畴之内,同时又有IPT团队的特殊之处。IPT团队员工主要是能力强的成熟人才,因此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强调员工的任务绩效,需要完成各项研制任务,侧重对绩效结果的考核。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强调时效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因此,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比普通员工的绩效管理要求更高。 二、成熟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的经验借鉴 成熟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以产品任务为导向组建团队 根据产品划分IPT团队,以满足多产品任务需求,明确团队内部职责分工,整合技术、采购、财务、安全质量、人力等资源,实现产品任务协同管理。 (二)建立独立财务账号 在成本上独立核算,强化IPT团队负责人的责任,对团队任务完成情况、经营业绩、人才队伍管理负直接责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人力资源部是直接管理人,IPT团队负责人是直接负责人。在IPT员工绩效管理上,IPT团队负责人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完全自主管理,主动执行。人力资源部在管理中起到监督和组织的作用。 (三)考核分配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团队收益情况,将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关联,兑现绩效工资、奖励和股权分红。绩效工资和奖励总额按照收益核定,与岗位级别无关,打破级别壁垒,在平等的条件下,以多劳多得为导向,激励员工完成任务,各项工作保质保量保节点。 三、IPT团队人员绩效管理影响因素 (一)IPT组织成熟度 IPT组织成熟度主要指IPT组织的管理基础和管理水平。IPT项目组织建立和人员到位后,IPT项目管理没有能够通畅地运行起来,来保障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IPT组织成熟度,要优化IPT项目团队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配置,完善项目经理人和技术岗位设置、人员选用、工作机制、绩效考核、资质培训等方面制度,提高项目团队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IPT组织机构设置,理顺其团队分工,严格管控团队人员配置,实现职责的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其次,IPT团队应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整合团队资源,降低了项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再者,IPT团队应该逐步适应于为多产品任务服务,并能够承接外包任务,使IPT团队绩效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以效益为导向。 (二)IPT项目团队成员的意识 IPT团队成员来自各职能和业务部门,不同部门的成员之间沟通相对较少,导致技术、财务、采购、安全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人员处于相对独立的工作状态,难以建立良好的项目团队意识,难以提高项目团队工作效益。因此,IPT团队负责人要优化团队人力资源配置,明确团队成员分工,定期召开项目工作协调会,逐步提高团队成员的意思,使整个团队高效的运作起来,实现工作效益最大化。 (三)IPT团队信息化程度 建立IPT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技术重塑IPT团队的组织与管理,实时监控IPT团队项目工作开展的相关情况,督导项目进度,有效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合作,整体提高IPT团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IPT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益,并实现人力资源部对IPT团队成员绩效考核的信息化管理,构建网上监督、组织的管理体系。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企业营销团队的有效管理问题探析 摘要:营销从企业的始端关联到终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营销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企业营销团队管理是否有效。营销团队就是一个以团队主管为核心,其他营销人员等密切配合为支撑的区域市场营销团体。企业要想达成自己的营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本文在分析了目前企业营销团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加强营销团队文化、完善制度、人员培训以及明确营销团队管理目标和流程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企业营销团队如何实现有效管理的科学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营销团队;有效管理;问题和对策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中,企业内部的协作和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要达成自己的营销目标就必须要构建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企业营销团队构建和管理的优劣不仅制约着企业营销水平高低,并且还可能制约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在实行高质量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外,更要着重建立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提高营销团队管理,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收益并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充分显现出来。 一、企业营销团队的含义 营销从企业经营的始端走到末端,是企业经营的关键。营销成败可以说是企业营销团队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所说的团队,指的就是为了一个相同目标互相制约和相互协作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建的单位。营销团队的精髓指的就是在整个营销程序中可以有效沟通、分工、合作、协同进步,形成一个有着明确目标、有着强大战斗力的团队。 二、加强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的意义 (一)增强企业营销活动的灵活性。 在新的经济背景中,企业营销行为面对的各种外部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企业在应对这种变化的同时一定要实施团队工作方式,营销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不仅要能够适应企业内部重组和革新,另一方面还要可以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企业营销组织变的更加的灵活,在应对变化的时候提升了营销组织的变化能力,从而可以让企业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营销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和位置。 (二)提高了员工的技能和素质。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辅助的作用,提高营销团队管理就能协助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掌握更多的营销技巧和营销知识,提高团队成员的素质。另外,在整个团队营销的行为中,团队成员积极想办法,从而提高了他们对营销的认知。 (三)提高营销工作效率。 加强营销团队管理和建设对于企业的营销队伍来说是一个新的改革。不仅使企业组织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并且改善了营销领导和营销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相互的伙伴关系,团队成员相互帮助、相互信任,互相之间交流经验,为了企业共同的营销目标,从而提高销售量,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服务。 三、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工作不到位 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工作不到位,企业文化不是植根于企业多年发展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能体现企业精髓和精神,反映企业发展观和价值取向,促使企业员工和工作的团队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而是一些“大而空”和“口号性”方面的文化多一些,营销部门的团队文化和部门文化更是无处谈起。 (二)企业营销团队中普遍缺乏合理的工作激励和奖惩机制 企业营销团队中普遍缺乏合理、公开、透明的工作奖惩和激励机制,工作薪金论资排辈,营销机构本来是一个以市场成绩评定级效、发放薪资的部门,但因为缺少这样的评定体制,所以那些有企业工作丰富经验的营销人员就会会对待遇薪金产生不公平的感觉。 (三)营销部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营销部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营销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制定的不够全面、清晰,过于狭隘、模糊,就比如营销部门的工作更多的是注重于销售而不是营销策略,再加上岗位职责制定的不够合理与明确,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人数少、规模小,依靠一定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即使最简单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企业也尚且能维持有效运转,但是当企业的营销部门发展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规模 组织机构的设置,使得营销团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人力资源的效果却大打折扣,就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在无形中增加了销售和管理的成本。 (四)营销机构的中高层成员文化素质不高 营销机构的中高层成员文化素质低,缺少专业性知识和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营销部门管理高层的人事任命任人唯亲,不相信外部招聘来的有专业性知识的工作人员,部门还缺少有效的晋升机制,外来聘任人员升迁部门主要管理职位非常难,经常会因为对发展前途的茫然和缺乏“归属感”而导致人才流失。 四、加强企业营销团队有效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团队文化构建,形成团队的凝聚力。 拥有相同的工作目标、集体活动实行情况以及学习制度的实施情况是团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同的工作目标指的是指团队全体成员主观能动的把自己的才能奉献给团队,努力争取获得良好的业绩和收益。集体活动指的是团队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就比如举行一些运动健身比赛等。学习同时也是团队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和发展。培训作为学习中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只有学习型的团队才会获取良好的成绩,这主要是因为学习的态度代表了团队的精神面貌,是团队工作技能提升的保障,同时也是沟通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的激励奖惩机制。 激励机制在企业营销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目前企业提高营销业绩的一个重要方法。企业激励机制要与企业营销考核机制结合在一起,根据考核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制度。第一,在企业营销活动中,要向在营销活动中做出贡献,或是业绩突出的成员进行激励,对业绩不好的成员做出惩罚,使个人业绩与营销人员的个人利益相联系,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和相结,在激励机制中不仅要给营销成员物质方面的激励,还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们精神方面的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三)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目标。 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首先必须要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不论是在企业的长期营销活动中,还是在短期营销活动中,都需要明确团队管理的目标,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营销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制定的管理目标也可以作为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的最终考核准则,确定了正确的管理目标在团队管理中才会有方向感。另外,企业营销活动的内容较多,而且营销活动形式都不相同,在团队管理中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从而对团队成员的活动加强规范和管理,对营销组织机构的运行实行约束,从而确保企业营销团队的高效运行。 (四)在营销团队人员培训上加强管理。 人员的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为了提高营销团队人员的培训效果,必须要进行精心的组织设计和有效管理,要把培训作为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让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其职能。 五、结论 营销团队的建设和有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面对新型社会环境的时候企业应该致力于建立一支高效的创新型的营销团队。在建立营销团队的过程中要明确营销经理的核心地位,积极吸收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在管理中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营销团队成员的营销活动进行约束和限制,同时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激励、培训等措施,激发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信性,使得他们在营销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和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团队建设 摘 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纽带,是高层计划和决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其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凸显出来。而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本部门的员工时,必须依托一个高效的团队,团队精神对于各个部门和整个企业至关重要,拟从树立领导者的权威、共同的愿景、知人善任、绩效管理和有效的沟通者几个方面来阐述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如何根据中层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 关键词:中层管理人员;团队精神;能力;绩效管理;企业 一、概述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层管理人员的作用越来越被凸显出来。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并不仅仅由一位英明的老板和几位灵魂式的高层管理人员就能够决定的。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实现,经营计划能否被有效地执行,措施的实施是否到位,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危机能否被及时地化解,关键还要看中层管理人员能否有效地管理各个部门,创建并带领自己的团队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激发基层员工的潜力,使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人尽其才,创造卓越的业绩,从而使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创造出卓越的业绩。首先,从企业组织架构来看,中层管理人员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是高层决策的执行者,是基层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中层管理人员上有领导,下有基层员工,在一个单位处于上与下,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点。他们既要执行上级领导的指令开展工作,又要给出明确的指令领导本部门的员工开展工作,既被别人领导,又要领导别人。其次,中层管理人员是执行高层管理人员各项计划和决策的中坚力量。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订的计划和做出的决策,关键要靠中层管理人员去推动、去实施、去执行。计划和决策最终实施的效果如何,与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和各项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是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与综合实力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中层管理人员作为本部门的领导,必须要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这样才能带领员工高效地工作。“人离不开合作,而团队是合作的最高形式。每个成功人物都要依托一个成功的团队。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伟大的团队。发挥团队精神,会使我们的合作更有成效。”(张智慧)可见,一个高效的团队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要求每位员工都要有团队精神。所谓的团队精神,简单说来也就是大局观、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综合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员工、认同员工,灵魂是团结合作,而终极目标是向心力与凝聚力,体现出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的统一,从而保证企业这台机器的高效运转。任何一个团队都需要凝聚力与向心力,团队精神通过对员工团队意识的培养,使得他们使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习惯、信仰、观念、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相互沟通思想,促进人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从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激励员工的功能,使得员工自觉地要求进步,争优创先,与其他员工竞争,获得团队的认可,赢得其他员工的尊重。 二、如何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 1. 树立领导者的权威 中层管理人员作为其所在部门的灵魂和核心,要想使员工自觉地服从自己的领导,必须树立自己的权威。“领导者的威望主要靠自己卓越的才能以及为组织内部所作出的贡献来树立的,而非靠自己已有的权势来征服别人而取得。”(叶子)中层管理人员必须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经历、经验等来树立自己的权威,通过为本部门和整个企业作出杰出的贡献来打动员工,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服从自己的领导。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还必须是优秀的执行者,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由于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接到高层管理人员的目标与指令后,需要在本部门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明确执行者就是要找到能够执行的部门和人员,组织的目标与计划确定后,要将这些目标与计划逐项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再由部门逐一分解到每一成员。”(王平)要执行计划和决策,就要建立适合实际情况的流程标准,流程要量化、简化和优化。对于有效执行和无效执行,要公正合理地进行考核,考核要赏罚分明、及时到位,总结经验教训。在执行的过程中,流程如何设计与工作效率以及执行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流程量化、简化、优化,工作效率就高,执行力就强;流程复杂烦琐,工作效率就低,执行力就差。 2.共同的愿景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共同的愿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共同的愿景是组织成员发自内心深处的远大景象和真实愿望,是‘愿在心中的景象’,包括组织存在的价值、目标和使命,组织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墨墨)共同的愿景反映了企业的历史使命,体现企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使员工看到企业所背负的历史责任,增强自己的自豪感和对企业的信心。这种共同的愿景会潜移默化地在员工的心中内化成一种强烈的愿望,进而成为员工的驱动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来源,激发每一位员工的潜力,促使他们为实现共同的愿景而奋斗。 为形成共同的愿景,首先要树立共同的目标。“现代企业也正如一个海盗船一样,企业管理者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就要发挥团队的力量,而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发挥团队力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叶子)可见,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景对于一个团队、对于一个企业是如何的重要。“共同的目标是任何一个组织一切行为的支柱和力量的源泉,共同的目标能使组织整体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叶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整体的目标制定出本部门的目标,目标要具体,符合实际情况,切实可行。 3.知人善任,合理分配权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是企业在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企业,人才是企业实现顺利转型与改革的‘领头羊’,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键,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叶子)由于中层管理人员直接与基层员工接触,在他们的管理对象中,有的人可能知识、技能、学历、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等都不高,情况较为复杂,要用心去观察每一个人,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用人之长,扬长避短。为了准确地认识一个人,要在实践中从素质(Competency)和能力(Competence)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人。“素质是有助于个人或团队获得成功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价值的综合体。”(罗双平)素质具有可塑性、抽象性和基础作用性等特点。一个人的素质是由先天性的遗传、后天环境因素和自己的主管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塑的。 由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直接管理基层员工,员工的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并且,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所有员工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针对企业内部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企业经营者要加强企业与员工的培训,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的培训,优化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知识与技能的更新换代。”(叶子)提高员工的素质与能力,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所面对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要靠员工长期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固然重要,另一方面,忠诚也很重要。“每一个优秀的企业,既需要忠诚的人才,也需要具有一流个人技能的人,只有将人才的忠诚度与实际的技能相结合,这样才能选择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人才。”(叶子)只有素质、能力和忠诚皆具备的员工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中层管理人员在打造自己的团队时必须慎重考虑这一点,要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引导下属培养忠诚意识,只有忠于企业、忠于岗位、忠于他人的员工才能获得重用和晋升机会。团队中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的建立依赖每一位员工的忠诚意识,而这种信任对于打造一个高效的、优秀的团队是至关重要的,会使得团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顽强的战斗力,会使得团队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勇往直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4.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绩效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中层管理人员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必须采用绩效管理来确保员工对目标和计划的有效实施和执行。“绩效管理是指识别、衡量以及开发个人和团队绩效,并且使这些绩效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一个持续性过程。”(赫尔曼·阿吉斯)这种管理手段可以强化员工完成工作的动力,增强员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管理者对下属的工作有深入的、及时的了解,能够更加清晰地界定工作的内容及其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绩效优良的员工,要及时给予奖励,正向激励;对于绩效不佳的员工,要及时指出,并给予合理的惩罚,甚至调换岗位,使整个团队在变化中永葆活力。“赏罚分明是褒扬贬抑的真实体现,对正当进取的强化,对错误选择的弱化,如指示灯指示人们行动的方向。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赏罚的公正性是其成为管理公司有效手段的因素之一。”(墨墨)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更进一步提升员工和整个团队的执行力。“执行力,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个人、团队执行任务的能力和效率。对于企业中不同的人要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具体能力,执行力严格说来包含了战略分解力、时间规划力、标准设定力、岗位行动力、过程控制力与结果评估力,是一种合力。这六种力是六种职业执行(做事)技能。”(常元红)一个团队有了较强的执行力,就可以在管理人员的领导下高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领导地去执行任务,去完成自己在岗位上应该做的事情。 在进行绩效管理的同时,中层管理人员还必须引进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潜能。“激励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王少东、吴能全、蒋晓光)前者一般是企业的薪酬和福利等等,后者主要是表扬、嘉奖以及晋升和培训等等。员工用自己的素质、能力与忠诚为企业奋斗,当然希望获得高薪,丰厚的福利待遇、领导的肯定、企业的认同、晋升和培训的机会等等,使自己和家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此外,认同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认同的结果是双向的:员工认同领导、领导认同员工、员工认同企业、企业认同员工。”(吴维库)员工认同领导会使得员工成为领导忠实的追随者,领导认同员工是在人格和能力上尊重和认同员工,增强员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领导者要赏识员工,提供平台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供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让员工感觉到公平,从而心情舒畅地为企业努力工作。 5.有效的沟通 沟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很多时候都要与基层员工进行沟通,这些人的素质与能力往往偏低,因此,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如何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创建一个高效团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现代企业之中,管理共有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贯穿在其中的一条主线即为沟通,沟通是实现企业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与途径之一。任何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都离不开沟通。”(叶子)可见,沟通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在组织架构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起着一种纽带的作用,一方面,他们要与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他们也要与基层员工进行沟通,这样才能确保本部门员工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协调一致地工作。 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沟通则是相互理解的方式。而沟通又始于倾听,人际沟通的成败往往是由倾听是否有效决定的。”(墨墨)要想实现有效沟通,不仅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心去倾听别人的话语,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聆听者,善于退一步倾听下属说话。“管理者倾听下属谈话的时候,应对对方言辞中的真正含义予以分析、理解。仅从表面意思理解还不够,应当用心去体会对方话语中的真正含义。”(墨墨)倾听员工谈话必须用心去体会,因为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并非一成不变,语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词语与对象之间并非天然地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词语的意义随着使用的变化而变化。”(张少杰)人们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除了语言本身外,肢体语言,即人的面部表情、姿态、语气、服饰、发型、穿着打扮等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传递信息,而通过肢体语言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往往要大大地超过语言本身,表现力更强。 三、结语 作为一名长期担任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经理人,我对企业中层的管理工作有着深入的认识和深切的体会。中层管理人员是高层决策的执行者,是生产一线和基层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联系高层和基层的桥梁和纽带。上有高层领导,下有基层员工,既要接受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又要领导基层员工,既是作战者,又是指挥者。高层领导的决策能否被有效地执行,能否落到实处,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与中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一般都比较强,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并且对企业作出过巨大贡献。他们在完成企业烦琐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并且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我摸索着前进,努力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在企业大目标的指引下,中层管理人员要给本部门的员工树立目标,形成共同的愿景,在工作中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树立领导者的权威,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各项技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将每位员工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同时,要加强绩效管理,在现有的条件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与工作热情,使自己的团队充满活力、激情与战斗力,为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促进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 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 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 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 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析高校保健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保健体育课 心理健康 特殊群体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体育与健康论文: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健康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认识体质 身体健康 德育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培育学生德育,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为祖国培养“四有”人才。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始人类在为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游泳以及其他各种技能。这些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能与现代人的体育活动都是身体的活动,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谋生,后者主要用以锻炼身体。体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高校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高校体育通过教学以及一些训练和竞赛环节,教育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不断增强体质,确保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前提下,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坚持经常锻炼的自觉性,除一定程度上来自其本身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外,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的目的性的认识,解决好为什么锻炼?为谁锻炼?是至关重要的。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我们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目的。如果我们对锻炼的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某一项或几项有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且在校期间通过日常坚持锻炼养成了锻炼习惯,则这种锻炼自觉性的内在驱动力将是持久的和无穷尽的。 二、科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科学有效的锻炼就是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遵循科学锻炼的原则,运用体育的内容,采取适合发展身体的不同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以促进人体的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有机体的生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增进大脑的营养供应,提高大脑的记忆力。除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还可以增进对运动系统的技能。同时运动还能增进呼吸系统的功能。科学的锻炼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指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技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另外科学锻炼要遵循经常性原则。体育老师出了带领学生上体育课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身体对运动锻炼和效果有“不进则退”的规律,所以,只进行几次或只是短期进行锻炼不会取得效果的。高校一般一周只给学生安排一次体育课,这样的锻炼是不能增进学生的体质的。高校的体育教师除了积极参加体育教学外,还应该每周为学生安排一种趣味活动或者是一种类型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进行锻炼。只有这样坚持锻炼才能够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增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乍一看与德育好像没有什么重大的关系,其实体育教育所涵盖的德育教养的内容时多层次、多方位的。科学的体育教育能塑造文明健康的民族形象,体育教育是挖掘人生命潜能的最后锻炼手段。体育锻炼中的体育竞赛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精神。另外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爱校热情的有效手段。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集体观念,这是从未代表任何集体进行比赛的人很难得到的直接、生动、感性的集体意识。在热烈紧张的竞赛场内外,集体与个人、代表者与被代表者融为一体,在学生心灵中鲜明的印下集体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场合。与中学相比,高校人才更加丰富,并且学生都来自各个地方,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集体气氛。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各种大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另外体育活动也是一个有组织性的活动,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组织能力。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够达到目标。譬如篮球比赛,篮球比赛除了运动员要拥有一定的技能外,相互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只有队员默契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够将比赛打好。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想。通过相互协作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德育,让学生拥有社会美德,心理更加健康。 四、总结 高校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社会美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平台。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四有”人才。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谈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 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 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健康状况和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影响着人才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是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问题。本人结合中职教育实际情况,初步探讨怎样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提供身体素质的保障。 新理念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促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使现代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保持完善的健康状态,就必须认真地开发学校体育规划与科学布局以及体育课程资源利用。 一、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指导思想的落后 其一,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实行开放招生,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区。许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接受的健康教育与目前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存在根本上的理念差距。部分学生连完整的体育课都没有上过,技能的差异导致学生间接受能力的差异。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必然容易对所学事物失去兴趣。其二,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健康教育的弊端在于对“健康”概念认识模式的模糊不清,这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是十分不利的。 2.课程内容的陈旧与教授方法的落后 教育部在修订后的《纲要》中明确规定:“在中职二年级实行拓展模块(学生自主选项教学),让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课程。”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领导对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性人才的专业教学方式更加重视,把更多经费投人到校专业课设置与配备上,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相关功能却无法全部一步到位,导致健康教育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合理化地结合。校方的思想怠慢使多数教师丧失了教学积极性。有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忽略实践教育,重视理论的教学,没有很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的不灵活 多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主要采用定量评价,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考核标准,而对新的考核制度不很适应而难以接受,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的评价体系过于复杂而退求其次。 二、相关建议及对策 1.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发展趋势应以以下教学方法为主流: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启示下,先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然后教师总结明确结论。研究式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思考、研究、探索、讨论,教师后讲解、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职校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以往评价单一化的做法。要求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不要怕麻烦,尽量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考试与测验相结合。努力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 3.结合各校特点,开展阳光体育 长期系统的健身锻炼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提高骨量,预防骨质疏松,从而使骨变得强壮、牢固;身体活动使得关节更加灵活、稳固;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可使肌肉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表现为肌肉的健壮、有力。 4.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转变教师观念十分重要。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教师的责任任重道远。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 总之中职体育校本教材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编写,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中职特征、学校特征、专业特征,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添彩,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共同进步、社会繁荣发展。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中 体育与健康 选项教学 意义 论文摘要:选项教学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体育选项教学实践,论述了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包括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两个方面。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实施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以及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校为其提供的若干运动项目中选择1~2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也为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开拓了用武之地。 一、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实施选项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材、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内因。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凭借教师的主观愿望,注入、灌输,甚至强迫、命令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才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合作,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增长技能,实现终身发展。 实施选项教学,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因此,学生内心蕴藏着渴望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极其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有了这份热情,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与学与练,大胆尝试和探索,敢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运动心理学指出:“一个人有了认识某种事物的需要,这种占优势的倾向性就会引起一个人与满足该需要有关的意志活动,并使人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也使智力积极活跃起来。”高中生经过了义务教育学段九年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学生“项项都要学,项项学基础”的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萌发和追求的是身心的满足和获取成功的体验。选项教学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需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萌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在选项教学活动中,学生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凭借这种积极高涨的学习情绪和敏锐的智力活动,就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3.实施选项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技能水平。 通过实施选项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某一运动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集体性的项目。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田径项目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自我超越的意识等。实施选项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例如,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功练习,如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简单的裁判规则训练等,然后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进行分组比赛,并依次循环。每一轮循环下来,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指导。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水平,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4.实施选项教学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选项教学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进步很快,涌现出了一批体育骨干,这些体育骨干在课余自发组织了各种比赛,例如,年级篮球联赛、年级足球杯赛等等,同时还组织同学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不仅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还提高了同学们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5.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选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在足球选项教学中,长时间足球练习和比赛磨合,培养了学生对足球运动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点可从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上来证实。由于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应运而生。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和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能力,并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终身体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好胜的天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选项学习使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能掌握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 1.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 在过去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管体育教师是什么专业出身,有什么专业特长,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项项都得教,可教学效果却是吃力不讨好,严重地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体育教师都很清楚,并不是任何教师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很“内行”,也有“弱势”项目存在。开展选项教学后,学校能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去安排课务。这既能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熟练地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结构和特点,开拓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娴熟地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拓展。 随着选项教学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会逐步提高,不少同学对一些运动项目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非常的不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亚于我们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这将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欲望。面对这样的压力,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就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在与学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吸收新鲜信息,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并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改革,积极进取。师生互动还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和愉快。 3.选项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选项教学,可以使教师专心致志地研究某一个单项,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发挥自己的专项特长,对本专业的各项内容达到精通的程度。做到既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合理安排教材,设计出切合学情的教法,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 体育教师应时刻注意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质量观,紧跟形势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形成新技能。 三、选项教学有利于业余运动队员的选拔和体育特长生的专项选择 高中学生的比赛往往是一些单项的比赛,如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过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师对同一项目的各个年级之间的学生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因此在参加各种比赛时教师挑选队员往往比较困难,不能及时从各个年级中选拔出优秀的队员参加比赛。而在选项教学中,教师熟悉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很容易从不同年级的同一项目中挑选出优秀的队员,为各种比赛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另外,普通高中还有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和职责,而现在体育高考都需要考生有自己的特长,选项教学以后,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课堂学习和训练,把自己体育课上所选的项目作为自己体育高考的专项来报名,从而争取专项考试的优异成绩。 四、选项教学有利于场地器材的安排与使用 普通高中各学校往往是班级多、人数多而场地器材缺乏。过去的体育授课方式是每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师根据自己年级的情况去安排教学计划与布置场地器材,这样就会出现不同年级之间因同时上同一类项目的内容而出现场地器材不足或冲突的情况,而有时又都不上某一项目,造成器材的闲置。实行选项教学后,则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充分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弥补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谈关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对比分析 【论文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对比 【论文摘要】本人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基本理念进行简要的阐述,再对新老课程诸多因素进行对比,以期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 教育部于 2003 年 4 月重新制订和颁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还是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课程资源以及教材建设,全面进行改革。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课改前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对比 1.指导思想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而过去的体育课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没有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不够重视。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再者是以前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开发教材,深化教学内容不够。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课程教学要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方面作为基点,其表述更多的是从学生方面考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2.目标体系不同 体育新课标目标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形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从三个目标的关系看,体育新课标目标统领着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它制约着其它层次的目标。领域目标则制约着水平目标,是属于“中级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受控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同时又控制和指导水平目标,水平目标是属“下级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提出了“一个教学目的和三项教学的基本任务”,即“以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三大教学任务,其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使得总体的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3.学习领域不同 体育新课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有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以往的体育课程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倡导的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领域可以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并且,老体育课程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年级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不能进行有机的衔接。 4.内容标准不同 体育新课标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老体育课程则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制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5.评价方法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老体育课程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是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三、结束语 总之,现行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无论在指导思想、理念、内容、实施标准,还是在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有诸多的不同和突破。只有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体育与健康论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探析 [论文关键词]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 学习评价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新一轮课改,体育与健康课程就评什么,怎样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探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话题。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或水平六)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数的框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体能的评价。体能主要包括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和健康有关的体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可以从学习目标中选择几项体能进行评定。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定时,可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体能成绩评定。另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项目。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运动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评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把这种学习的态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可从能否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能否积极投入健康教育活动、等几方面进行学习态度的评价。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为: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善于运用体育活动等手段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趣等。学生的合作精神则主要表现为: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中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等。 5.健康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健康行为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健康行为评价内容主要有: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是否学会制订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否注意个人的卫生,是否为维护公共卫生而努力等。 (二)怎样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 1.评价时运用好两个标准。 (1)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标准、相对性标准、个体差异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2)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2.评价时选择好几种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健康行为等。这样就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是在对某些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以后再对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二是对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再终结性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于一体。这样既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课程标准》提出,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 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既体验成功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有运动天赋而体育学习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就多些,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个体差异的反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随着体育的发展,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面获得体育的知识与体育技能。如果单单以体育教师的评价来对待学生,是很片面的,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 4.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而是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全面地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更为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体育与健康论文:论体育与健康水平综合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新课程;学习评价;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学习评价体系。通过在实验班采用该评价体系,对照斑采用原有的以竞技、体能为主的终结性评价的对比实验,来论证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是否明显好于对照班。实验表明,实验班在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体育课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和对照班比较,都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该综合学习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0.前言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关于水平四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在《教育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结合学生体质测试及模块评价.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水平四综合评价体系,使学生评价与贯彻新课程理念相对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取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初一(1)班为实验班男生23人,女生21人,初一(2)班为对照班男生22人,女生24人,实验时间为一年。 1.2研究方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 1.3新课程理念下的水平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1.3.1构建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可测部分,还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表现进行记载。将参加校以上运动会比赛作为加分条件,视情况加5一l0分。 1.3.2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生理指标的考核,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但将其分值调整为占总分的40一50%。1.3.3拓展原评价中的出勤及上课表现,将努力程度、参与态度、合作探究、心理健康、等纳入评价体系,分值为20%。 1.3.4对平时上课认真但由于受先天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取得优晃的同学,经本人申请小组讨论,可以自己的特长展示而获得加分.视情况加5—10分。 1.3.5对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常识进行考查,但采用讲授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分值为20%。 1.3.6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等级分优(85分以上)良(75—84分)及格(60一74分)不及格(59分以下)。在期末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简短评语,交班主任一并写入该学生的报告单中。 2.研究结果 2.1学生的学习兴趣指标的统计(表1) 采用中学生兴趣量表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兴趣进行统计并检验。量表来源自汪晓赞(2005)的博士论文《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分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体育学习积极兴趣、运动参与程度、自主与探究学习、对体育的关注和对体育的认识六个维度。 由表l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各项统计并无差别.而实验后具有高度显著性的差异,说明实验班采取的综合评价体系效果显著。 2.2身体素质和体能指标的统计由表2看出,实验前各项指标的T检验中P均大于0.05,而实验后P值均小于0.0l,说明该综合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实现技能及身体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 2.3学生体育课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统计由表3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在体育课成绩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该综合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学生体育课成绩和体质水平的提高。 3.分析与讨论 3.1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指南针”的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应该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每一个学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 3.2通过特长展示加分,能够使既使通过努力也无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成绩,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课中获得乐趣的理念。 3.3变原来一味填鸭式的灌输体育与健康知识为多种渠道的学习方法,更能是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基本知识。 3.4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不仅有教师参与,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进行多主体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建立自我评价表及小组评价表,组织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自评及小组评价。然后,教师结合自评及小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主体性和民主性。 3.5过程性评价使受先天条件影响的学生也能够从中看到取得优异成绩的希望,受到鼓舞和激励,同时也对自恃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具有一种约束和鞭策,从而能够激励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 4.结论 4.1该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运动参与领域、心理健康领域及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 4.2该综合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健康领域、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 4.3该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课成绩和体质健康测试水平的提高。 4.4该综合评价体系中建立成长记录袋、特长展示加分、调整各项分值等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4.5该综合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发挥课堂评价的反馈功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析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品德教育 能力培养 强化素养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将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更需将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及四种能力融入其中。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一个灵魂是指政治思想素质,两个重点是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个掌握是指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四种能力是指继续学习的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立业创业的能力、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个健康是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体育与健康》作为基础课,国民必修课,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体育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现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素质教育实施的点滴体会及思考。 一、贯彻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批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读高中考大学的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已经没有分数的“门槛”, 进来的学生生源素质逐年下降。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85%以上的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成绩总在班中垫底,他们是义务教育中的“失败者”。 由于初中乃至小学都饱受“白眼”,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除了学习成绩不理想之外,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较差,各方面的能力欠缺,如:缺乏劳动意识,缺乏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缺乏对师长的尊重理解、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挖拙教材内涵,强化思想教育 目前使用的体育教材是有我校一位老师参编的教材,其间有“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章节,故而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与健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使学生不仅得到了体育锻炼,而且得到了“做、立、行、走”等肢体语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2.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学生自信 课堂上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在开学第一次课堂上,便告知学生,现在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大家应该重拾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随后以诚信到操场上课为要求宣布了上课的注意点,宣布一学期没有无故旷课现象,平时分为100分。让学生从不逃课做起,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 此外,我还注重课堂提问艺术和考核方式,多表扬,多肯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馈”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反馈在教学中适时给学生的能力掌握情况作出评价,随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而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并能将这一措施体现在教学反馈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功,发展学生学习中获取知识而带来的直接兴趣,也产生了由即时奖励而带来的间接兴趣,从而培养和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贯彻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点,体育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在我国的开国之初就发挥过重大作用(乒乓外交),其应用则显得更加的重要。 1.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讲究合作的社会,单枪匹马的方式已经不再为人们所崇尚。尤其到了工作单位之后,没有很好的合作能力,就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而我们的学生以90后为主,家庭条件的优越,家长的偏爱,使得他们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对同学的困难视而不见,喜欢独来独往。 针对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我特意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按照学生的性别、爱好、锻炼经历、技能状况、家庭背景及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分三个层次锻炼(水平比较好的一组,水平一般的一组,刚学的一组)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现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现在的中职学生,作为90后,又是家中的独苗,缺少与人交往的能力,同学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多数是因为语言不好听,表达方式不适宜等情况。 看到这一点,在进行锻炼的时候、分组对抗的时候,引导学生讨论、沟通自己所需要的队友应该具有什么优点,你是怎样发现他人这些优点的,从而使学生得出人际关系的决窍在于自己能真正的去发现和尊重他人。 3.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职教理念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了让学生日后能够进行自主锻炼的目的,能够跟上时代节拍,我们就必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及创新的思想。培养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及立业创业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观念,改革教法,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指挥者“的角色,从教师的”启发式“发展到”参与式“,从’封闭式”发展到“开放式。”动之以情、导之以趣、授之以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对学生灌输终生锻炼的作用。 三、贯彻素质教育就必须关注职业素养培养 1.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来感染学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职校学生学习基础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上课调皮、旷课、做小动作己是见怪不怪。但如果教师走进课堂时精神饱满、笑容满面、声音响亮、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就能吸引学生自觉认真地听课,积极锻炼,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渲染学生。通过多媒体的事例展示、实物动作的运用、实际操作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技能的乐趣。同时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不同程度的角色,如: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参与的过程。 3.够用的教学观点和实用的内容。若所学非所用或不能预见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对相应内容的学习兴趣就会淡化。适时地把学习内容与身边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加以说明,学生对学习该内容就会感兴趣。如乒乓球扣球时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动作体会不同的方式,或要求学生用用不同的力量、不同角度体会乒乓球扣球的动作。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愉快中成长。 总之,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时,思维才会处于激活状态,学习效果才会最明显。体育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参与终生锻练的能力,同时培养判断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中 体育与健康 选项教学 意义 论文摘要:选项教学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体育选项教学实践,论述了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包括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两个方面。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实施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以及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校为其提供的若干运动项目中选择1~2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也为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开拓了用武之地。 一、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实施选项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材、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内因。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凭借教师的主观愿望,注入、灌输,甚至强迫、命令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才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合作,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增长技能,实现终身发展。 实施选项教学,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因此,学生内心蕴藏着渴望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极其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有了这份热情,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与学与练,大胆尝试和探索,敢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运动心理学指出:“一个人有了认识某种事物的需要,这种占优势的倾向性就会引起一个人与满足该需要有关的意志活动,并使人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也使智力积极活跃起来。”高中生经过了义务教育学段九年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学生“项项都要学,项项学基础”的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萌发和追求的是身心的满足和获取成功的体验。选项教学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需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萌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在选项教学活动中,学生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凭借这种积极高涨的学习情绪和敏锐的智力活动,就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3.实施选项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技能水平。 通过实施选项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某一运动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集体性的项目。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田径项目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自我超越的意识等。实施选项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例如,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功练习,如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简单的裁判规则训练等,然后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进行分组比赛,并依次循环。每一轮循环下来,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指导。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水平,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4.实施选项教学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选项教学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进步很快,涌现出了一批体育骨干,这些体育骨干在课余自发组织了各种比赛,例如,年级篮球联赛、年级足球杯赛等等,同时还组织同学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不仅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还提高了同学们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5.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选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在足球选项教学中,长时间足球练习和比赛磨合,培养了学生对足球运动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点可从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上来证实。由于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应运而生。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和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能力,并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终身体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好胜的天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选项学习使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能掌握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 1.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 在过去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管体育教师是什么专业出身,有什么专业特长,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项项都得教,可教学效果却是吃力不讨好,严重地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体育教师都很清楚,并不是任何教师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很“内行”,也有“弱势”项目存在。开展选项教学后,学校能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去安排课务。这既能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熟练地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结构和特点,开拓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娴熟地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拓展。 随着选项教学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会逐步提高,不少同学对一些运动项目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非常的不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亚于我们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这将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欲望。面对这样的压力,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就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在与学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吸收新鲜信息,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并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改革,积极进取。师生互动还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和愉快。 3.选项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选项教学,可以使教师专心致志地研究某一个单项,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发挥自己的专项特长,对本专业的各项内容达到精通的程度。做到既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合理安排教材,设计出切合学情的教法,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 体育教师应时刻注意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质量观,紧跟形势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形成新技能。 三、选项教学有利于业余运动队员的选拔和体育特长生的专项选择 高中学生的比赛往往是一些单项的比赛,如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过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师对同一项目的各个年级之间的学生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因此在参加各种比赛时教师挑选队员往往比较困难,不能及时从各个年级中选拔出优秀的队员参加比赛。而在选项教学中,教师熟悉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很容易从不同年级的同一项目中挑选出优秀的队员,为各种比赛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另外,普通高中还有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和职责,而现在体育高考都需要考生有自己的特长,选项教学以后,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课堂学习和训练,把自己体育课上所选的项目作为自己体育高考的专项来报名,从而争取专项考试的优异成绩。 四、选项教学有利于场地器材的安排与使用 普通高中各学校往往是班级多、人数多而场地器材缺乏。过去的体育授课方式是每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师根据自己年级的情况去安排教学计划与布置场地器材,这样就会出现不同年级之间因同时上同一类项目的内容而出现场地器材不足或冲突的情况,而有时又都不上某一项目,造成器材的闲置。实行选项教学后,则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充分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弥补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体育与健康论文: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健康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认识体质 身体健康 德育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培育学生德育,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为祖国培养“四有”人才。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始人类在为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游泳以及其他各种技能。这些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能与现代人的体育活动都是身体的活动,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谋生,后者主要用以锻炼身体。体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高校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高校体育通过教学以及一些训练和竞赛环节,教育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不断增强体质,确保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前提下,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坚持经常锻炼的自觉性,除一定程度上来自其本身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外,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的目的性的认识,解决好为什么锻炼?为谁锻炼?是至关重要的。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我们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目的。如果我们对锻炼的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某一项或几项有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且在校期间通过日常坚持锻炼养成了锻炼习惯,则这种锻炼自觉性的内在驱动力将是持久的和无穷尽的。 二、科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科学有效的锻炼就是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遵循科学锻炼的原则,运用体育的内容,采取适合发展身体的不同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以促进人体的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有机体的生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增进大脑的营养供应,提高大脑的记忆力。除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还可以增进对运动系统的技能。同时运动还能增进呼吸系统的功能。科学的锻炼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指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技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另外科学锻炼要遵循经常性原则。体育老师出了带领学生上体育课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身体对运动锻炼和效果有“不进则退”的规律,所以,只进行几次或只是短期进行锻炼不会取得效果的。高校一般一周只给学生安排一次体育课,这样的锻炼是不能增进学生的体质的。高校的体育教师除了积极参加体育教学外,还应该每周为学生安排一种趣味活动或者是一种类型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进行锻炼。只有这样坚持锻炼才能够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增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乍一看与德育好像没有什么重大的关系,其实体育教育所涵盖的德育教养的内容时多层次、多方位的。科学的体育教育能塑造文明健康的民族形象,体育教育是挖掘人生命潜能的最后锻炼手段。体育锻炼中的体育竞赛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精神。另外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爱校热情的有效手段。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集体观念,这是从未代表任何集体进行比赛的人很难得到的直接、生动、感性的集体意识。在热烈紧张的竞赛场内外,集体与个人、代表者与被代表者融为一体,在学生心灵中鲜明的印下集体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场合。与中学相比,高校人才更加丰富,并且学生都来自各个地方,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集体气氛。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各种大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另外体育活动也是一个有组织性的活动,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组织能力。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够达到目标。譬如篮球比赛,篮球比赛除了运动员要拥有一定的技能外,相互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只有队员默契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够将比赛打好。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想。通过相互协作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德育,让学生拥有社会美德,心理更加健康。 四、总结 高校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社会美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平台。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四有”人才。 体育与健康论文:关于江苏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建议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实施有效的干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体质健康 1前言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对人们健康的威胁,15%——20%来自遗传因素,20%一25%来自环境因素,50%——55%来自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0%——15%来自卫生和医疗保健条件。可见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HealthPromotionAndPhysicalActivity)”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了“使体力活动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那么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处于18—23年龄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如何,与体质健康究竟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进行深入的研究。 2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为样本具有代表性,根据截至2004年江苏省高等院校结构比例,首先分层抽取10所高校,然后在每所院校抽取150名全日制大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期刊、杂志、报纸等途径查阅有关生活方式研究、体质健康研究、行为理论和动机理论等相关文献资料100余篇(本),确定研究空间以免重复,寻找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2.2.2社会调查法 2.2.2.1问卷调查法 参考Prentice,W.E.于1990建立的生活方式自评量表(来自FitnessandWellnesforLife)J,在11位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出我国大学生生活方式自评量表。包含:饮食方式,睡眠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嗜好方式,就医方式和应激方式等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所有的二级指标有“从未”、“有时”、“坚持”三个选项,分别以3、2、1或1、2、3记分,得分高者生活方式相对健康,反之其某些生活方式要素有待改进。本文选取其中的体育锻炼方式指标进行研究。2005年10月下旬,采用研究者现场发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收回的方法,向10所调查院校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99份,回收率为99.9%,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为95.5%。 2.2.2.2体质健康调查法 向各院校索取对应调查范围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教育部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需归档保存)。 2.2.3数理统计法 首先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录入,然后运用$PSS12.0作数据整理与统计。 根据量表中锻炼方式的3个二级指标的得分总和对样本进行分组,高于或等于7分者归为经常锻炼组,低于7分而大于4分者归为有时锻炼组,小于或等于4分者归为偶尔锻炼组。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这三个群体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无显著性差异。 3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有19.3%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59.0%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有21.7%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相似的研究成果有:天津7所高校12.3%的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65.9%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而21.8%的大学生从未参加体育锻炼;长春市大学生经常锻炼的占22.2%,有时锻炼的占60.0%,几乎不锻炼的占17.8%。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氛围和政策法规的实施等:首先,目前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现象十分突出,教学围绕考试圈,为了考试而教学。体育锻炼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近期效益,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中考体育加分等,而诸如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技能这些能使学生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其次,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作为一个外界刺激因素,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较大影响的是学校“体育群体”,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发组织。这种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利于学校资源的利用,也不利于高校体育的科学指导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和质量,必须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最后,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曾多次以不同法定形式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规定。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包括体育课)。国家体委于1995年6月23日了《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强调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二次远足、野营活动,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1995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竞赛。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想把体育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而不仅仅留于形式或行政口号,要依赖于法律监督、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以及有效的舆论宣传和导向。 4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总的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及格率为31%,良好率为51%,优秀率为17%。合格率达到了教育部预计值(98%),其中及格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23%)8个百分点,良好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50%)1个百分点,优秀率低于教育部预计值(25%)8个百分点,可见,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相似的研究成果有:“湖北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2.17%,及格率为37.21%,良好率为47.29%,优秀率为13.27%”(吴建喜,陈伟,曾吉等);“辽宁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0.25%,及格率为58.68%,良好率为21.13%,优秀率为9.94%”(刘贺,孙德瑞,高亭昕等);“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45%和0.2%,及格率为2O.57%和28.7%,良好率为51.95%和5O.5%,优秀率为26.02%和20.6%”(胡湖,颜飞卫)。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运动不足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主要因素;其次,饮食不合理,部分大学生热量、脂肪摄人过多,有些大学生为减肥营养摄入不足;再次,不吃早餐、过度上网和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5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逐渐趋于平和,运动效果显著。”“健身锻炼每星期至少3次,如每周少于3次,效果就不显著。而全身持久性锻炼(耐力锻炼)的效果与频度有关,频度越多,收获越大。” 为什么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率和良好率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呢?由于体育锻炼能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产生全面的效应。首先,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生理功能: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和灵活性,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保持和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加深,使肺通气量大大增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包括使骨密质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并能延长骨化时间,从而增强骨的抗压和抗扭曲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并能使关节变得灵活坚固,使人体健壮健美;体育锻炼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彻底,代谢排除得更干净;体育锻炼能使内分泌活动更加旺盛等。 其次,Taylor(1985)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增加或提高学业成绩、自信心、情绪稳定性、独立性、心理控制源内控倾向、良好心境、知觉能力、身体意象和身体能力感;Berber(1993研究报道,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HRn~ax的6O%一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改善;McDonald Hodgdon(1991)对有氧健身锻炼与特质人格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氧健身运动在人格与评价上有积极型效果。最后锻炼还能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种长期、系统、不懈追求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6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 2)建议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干预策略。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制定更为严格的实施细则,明确校长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校长实施“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的轮训,考核校长的健康管理绩效。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督促学校树立“培养:生体育锻炼习惯优先”的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运动锻炼参与率”、“运动习惯巩固率”和“体质健康指标改善率”的三项考核。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谈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 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 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健康状况和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影响着人才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是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问题。本人结合中职教育实际情况,初步探讨怎样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提供身体素质的保障。 新理念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促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使现代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保持完善的健康状态,就必须认真地开发学校体育规划与科学布局以及体育课程资源利用。 一、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指导思想的落后 其一,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实行开放招生,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区。许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接受的健康教育与目前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存在根本上的理念差距。部分学生连完整的体育课都没有上过,技能的差异导致学生间接受能力的差异。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必然容易对所学事物失去兴趣。其二,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健康教育的弊端在于对“健康”概念认识模式的模糊不清,这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是十分不利的。 2.课程内容的陈旧与教授方法的落后 教育部在修订后的《纲要》中明确规定:“在中职二年级实行拓展模块(学生自主选项教学),让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课程。”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领导对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性人才的专业教学方式更加重视,把更多经费投人到校专业课设置与配备上,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相关功能却无法全部一步到位,导致健康教育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合理化地结合。校方的思想怠慢使多数教师丧失了教学积极性。有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忽略实践教育,重视理论的教学,没有很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的不灵活 多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主要采用定量评价,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考核标准,而对新的考核制度不很适应而难以接受,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的评价体系过于复杂而退求其次。 二、相关建议及对策 1.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发展趋势应以以下教学方法为主流: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启示下,先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然后教师总结明确结论。研究式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思考、研究、探索、讨论,教师后讲解、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职校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以往评价单一化的做法。要求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不要怕麻烦,尽量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考试与测验相结合。努力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 3.结合各校特点,开展阳光体育 长期系统的健身锻炼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提高骨量,预防骨质疏松,从而使骨变得强壮、牢固;身体活动使得关节更加灵活、稳固;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可使肌肉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表现为肌肉的健壮、有力。 4.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转变教师观念十分重要。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教师的责任任重道远。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 总之中职体育校本教材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编写,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中职特征、学校特征、专业特征,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添彩,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共同进步、社会繁荣发展。 体育与健康论文:浅谈关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对比分析 【论文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对比 【论文摘要】本人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基本理念进行简要的阐述,再对新老课程诸多因素进行对比,以期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 教育部于 2003 年 4 月重新制订和颁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还是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课程资源以及教材建设,全面进行改革。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课改前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对比 1.指导思想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而过去的体育课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没有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不够重视。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再者是以前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开发教材,深化教学内容不够。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课程教学要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方面作为基点,其表述更多的是从学生方面考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2.目标体系不同 体育新课标目标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形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从三个目标的关系看,体育新课标目标统领着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它制约着其它层次的目标。领域目标则制约着水平目标,是属于“中级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受控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同时又控制和指导水平目标,水平目标是属“下级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提出了“一个教学目的和三项教学的基本任务”,即“以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三大教学任务,其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使得总体的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3.学习领域不同 体育新课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有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以往的体育课程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倡导的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领域可以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并且,老体育课程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年级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不能进行有机的衔接。 4.内容标准不同 体育新课标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老体育课程则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制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5.评价方法不同 体育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老体育课程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是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三、结束语 总之,现行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无论在指导思想、理念、内容、实施标准,还是在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有诸多的不同和突破。只有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体育与健康论文:试论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 健康教育 关系 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前 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教育部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决定在全国学校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健康第一”作为中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被统一了起来。这引起学校体育界和社会上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学课,不仅有助于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道德水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两者之间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需要我们对它作一个详细的了解。 2.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含义 现代社会,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多偏重于躯体方面。例如《辞海》对健康的解释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健康问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在关心自己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认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存着直接的影响,于是,人们的健康概念开始趋向完善。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有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采用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教育促进和干预活动,通过有目的的干预过程,使人们能保持有利健康的行为,从而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学校体育使青少年身体完美、身心健康发展,学习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养成一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3.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其中最有积极意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育促进的学生发展,是一种整合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技能技术的片面发展,所以不能仅凭借学生的运动成绩来判定体育的优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因人施教”、“率性而教”,而不仅仅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体育发展。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必须培养人去适应变化。学生的体育发展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其体质、健康会逐渐体现在他们今后很长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而不仅仅以学校课堂中技能技术和成绩的获得为终点。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要立足学生现在,还必须面向学生未来。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对实施全民健身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学校健康教育,应该在体育教育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以人的健康的整体发展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 4.结 语 健康教育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德育智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健康教育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科技发展论文: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1607-1966 摘要:16世纪末以来,西方科技知识系统地传入中国,中国科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制度及其在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均呈阶段性变化。本文讨论“”前中国选择科技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特点及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并探讨战略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发展,战略选择,近现代中国 众所周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于国计民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缘于此,制定合理的科技发展战略,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策的顺利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回顾近现代中国的重要战略选择的历程及分析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获得些许历史启发。 1.取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1607--1840 17世纪前后,当中国科技继续沿着传统的模式缓慢发展的时候,欧洲发生了科学革命,产生了科学学会和科学院之类的科学组织,使近代科学实现了建制化。成立于1660年的伦敦皇家学会和1666年组建的巴黎法兰西科学院代表了社会团体化的分散型体制和国家支持的集中体制。俄国的彼得大帝选择了法兰西科学院的模式,1724年在圣彼得堡创设了科学院,聘请国外一流科学家到圣彼得堡工作,使俄罗斯的科学研究有了一个高起点。 16世纪,由于航海技术的发达与贸易的扩张,中国与欧洲这两大文明传统得以直接交流。为了达到传播天主教的目的,欧洲来华传教士有规模地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力学、地理学、钟表技术等。1607年《几何原本》的译成标志总欧洲科学系统传入中国的开端。明代末年,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优越性的徐光启以 “取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作为他传播欧洲天文学知识的理念[1],其意为,将西方的科学知识纳入到中国传统知识的框架之中。这一名言也概括了此后250年间致力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中国学者吸纳外来新知识的态度。 入清之后,传教士继续在中国传播欧洲的知识。康熙帝对于研习西方的科技知识的提倡使得朝野上下形成了一个探讨西方知识及中西知识比较研究的高潮。然而,康熙帝无意也无力改变中国传统的知识价值体系。当时建于宫中的学习欧洲知识的机构及皇家天文观测机构北京观象台均与欧洲的国家科学机构存在本质的差异[2]。 18世纪,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发生了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工厂组织为发明创造活动提供了条件,技术学校训练了工业化所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 在18世纪的中国,国人对欧洲知识的了解还是完全依赖于在华传播天主教的传教士。随着罗马教庭与中国儒家学者对彼此的信仰及伦理哲学的了解的加深,二者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固,康熙帝下令驱逐欧洲传教士。其后的乾隆帝也严辞拒绝英国使者提出的通商请求,中国对外部世界关上了大门,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由此几于中断。在封闭的条件下,中国科学家虽然很努力探讨科学问题,却无法了解欧洲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其研究水平和研究方向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越离越远[3]。 在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科学技术并没有被视为对国家发展和安定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之一,相应的,也就不存在国家性的科技发展战略。天文观测、历法制订等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而受到重视的。实际上,在传统文化中,它们是皇权合法性象征的一个指标,故历来受到皇家的特别关注。当时中国的的科学研究多属个人行为。意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优势的中国学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著作,“会通”中、西知识和方法,达到“超胜”西方的目的。但科学技术研究及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并不为学术界主流所重视。同时,当时“翻译”的内容基本上由传教士决定,天主教一旦被禁,依附于传教的科学技术传播也随之中断。 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840-1895 19世纪,欧洲和美国都在经历着迅速工业化的历程,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不断涌现,欧美国家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工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力鼓励和资助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1809年洪堡开创研究生制度,使普鲁士的大学成了“科学研究的养成所”。这种制度被欧美国家效仿,科学技术在教育制度中的地位被日益强化。 在19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对欧洲的贸易中仍然是顺差。为了填补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面对千古未有的变局,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奕?、曾国藩、李鸿章等自强派官员下决心引入西洋的近代“坚船利炮”。其目的,首先是为了剿灭太平天国,其次是为了应对外敌入侵。自强派官员所选择的是近代军事技术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基于数学是一切军事技术的基础的认识,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倡导数学及其它近代技术的基础性学科,物理、化学等“格致”之学的研究与教育。 从1860年到1895年间,虽然科学技术研究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但清朝的科技战略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首先,当时科技研究的内容基本上限于兵器研究及相关的矿冶、铁路、电报等近代技术领域,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的研究被忽略;其次,过多依赖外国工程师和技师,人才培养滞后;再次,对近代科学的认识滞后,新知识的传播主要依赖译书等有限的方式[4]。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包括对近代科学技术和西方世界的理解肤浅,传统文化与制度的包袱过重等。 在当时的中国,保守派士大夫担心引入的西方理念和技术会冲击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道理伦理秩序等。倡导及参与西方科技传播的官员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西方知识的传播危及儒家传统伦理规范之时,二者均选择了维护传统。留美幼童计划的夭折为反映这一问题的典型案例。当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童中出现了剪发辫等有违传统道德的行为时,自强运动的领袖奕?遂下令中止留学计划,将学生尽数撤回。 日本引进近代科学技术的起步并不早于中国。从17到19世纪中叶,日本人还需要借助于中国人和传教士翻译的中文书籍来学习西方的科技。尽管日本也有人拒绝接受西方科技,但他们没有背上中国人那么沉重的传统包袱。部分日本人甚至提出了“脱亚入欧”的口号。从明治维新到19世界后半叶,日本人在吸收近代技术和科学的成效明显好于中国。 3.选择近代科学技术制度:1895-1949 19世纪末和20世纪,鉴于科学技术对提高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和军事实力有重要意义,工业化国家率先把科学研究当作国家的重要任务,并建立国家科学研究机构。1911年德国设立威廉皇家学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前身)。苏联科学院继承了圣彼得堡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并建立新研究所。法国于1939年成立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也建立了一些国家研究所或实验室。而纳粹党的错误使得德国的科学和人才损失惨重,使得德国丧事了基础科学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19世纪后期,德国的大型化工企业创建了工业实验室。20世纪初,其它欧洲国家及美国、日本也建立了工业实验室,这种新的制度使企业有了越来越强的转换科研的能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苏联大规模引进欧美的技术,大量聘用欧美科学家和工程师,建立国家研发机构,迅速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1895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战略选择以学者和官员的倡导为主,大多局限于具体的需求。甲午战争的失利,使清王朝意识到政体改革势在必行。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按照下述几个阶段,从全面接受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到选定近代科学技术制度[5][6]。 第一步是选择近代科技教育制度。清朝“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学制改革和1904年废除科举制,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的建立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新学制使得近代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建制。从1896年的天津中西学堂,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交通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等,中国建立了正轨高等科学技术教育制度。新学制为社会造就了一代一代的懂科学的人才。 第二步是组织科学技术研究的学术团体。在“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新生的职业科学家和工程师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1915年创办的中国科学社和1912年詹天佑等创办的中国工程师学会。这些团体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和支持,在促进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步是建立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的创建者试图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科学研究机构,也就是说,选择了类似于英国皇家学会的自治的科学体制。实践表明,这种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很成功。1928年,国民政府在科学制度方面做出了一项重大的选择,即决定组建国家最高科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它类似于法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1929年,国民政府又成立北平研究院。实业部、资源委员会、兵工署、航空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和部分大学也建立了小规模的科研机构。这几类科研机构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力量。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大学的研究机构给科学家们以较大的自主研究空间,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等经过国内外的培养和历练,逐渐成长为大师和帅才。 产业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薄弱,科技不能为经济建设和国防提供有力支持,这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科技领域的突出问题。中国企业大多规模很小,以直接或间接引进、消化国外技术为主,基本上是低水平仿造国外产品。鲜见的成功范例是永利制碱公司在1923年建立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其功能类似于欧美的工业实验室。侯德榜成功研发制碱工艺,展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潜力。 4.制订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49-1966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峙的冷战状态,两者发展科学技术的思路有所不同。美国、西欧和日本推行贸易禁运政策,阻止先进技术向苏联、东欧和中国的转移。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择了“一边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模仿计划经济体制,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大力发展国营工业。 中国共产党重新选择了科技体制和科技发展战略。1949年,以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为基础,新中国组建了中国科学院[7]。1957年以前,中国科学院主导了全国的科研事业。后来,高等学校、部委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在科研事业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为了大量造就工业化建设所需人才,中国共产党参考苏联的经验,改革了教育体制,显著扩大了工科和理科的教育。 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采取规划科学技术的体制,具体例子就是1956年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远景规划”)[8]。规划的制订者选择了“以任务带学科”为主的方针。并利用学科规划促进难以用任务带动的学科研究。苏联专家和苏联科学院等机构为此提出很多意见,并且帮助中国开展了一些领域的研究[9]。十二年远景规划的成功实施,满足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对中国科技事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全面地推进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填补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空白,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使国家具备了发展核技术、空间技术、制作技术、电子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能力,产生了以两弹一星、合成牛胰岛素等为代表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安全等提高了科技保障。其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民生问题等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在重大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农业技术进步、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显著成效。 当然,新中国在科技战略选择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偏差甚至失误。比如,20世纪60年代起放弃研究生制度,大学停止招生,意识形态一度严重冲击科学研究,等等。 5.影响战略选择效果的因素 综上所述,自1607年到1966年,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会通中西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建立科技制度及调整科技制度四个阶段,进行了知识传播、技术转移、学科建立和制度建设,使近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知识体系与社会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简单归纳一下影响战略选择的方向、范围、及时性、社会影响力等的若干因素。除了国家需求、国情等重要因素之外,我们特别关注三个因素。 5.1 对世界及科技前沿的了解 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我们才可以了解国际科技前沿的成果及动向,从而做出合理的科技战略选择。 明清两朝,中国人对自己的“天下”之外的世界近代科技了解甚少,无法洞察科技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决策者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朝廷的需要,做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战略选择,先是沿续传统科技发展的模式并有选择地接受部分欧洲科学知识,后是片面选择军事技术,以至于错失发展的机遇。 民国时期,中国已经对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留学归国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们对近代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他们和政府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建制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国外参与过高水平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归国,他们对国际科技前沿有了更深入理解,国内培养的专家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我们尚不熟悉的领域,苏联专家贡献了他们的见识和经验。 5.2 领袖式科技专家的水平和见识 在科技战略决策者中,除了那些有决断权力的政府领导人之外,领袖式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水平、见识和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早已被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主持人的实践所证明。 19世纪中叶,曾国藩筹划如何引进近代技术的时候,听取了留美学者容闳的意见。容闳所学专业是文学,但对西方技术的初步感悟还是比一般的中国人准确。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在30年展得比较好,这与蔡元培等人的战略眼光和发展思路是分不开的,他们了解欧美的科学制度和教育制度。 20世纪50年代,在制订十二年远景规划时,在众多的领域里做出轻重缓急的选择是很不容易的。比如,究竟是优先发展远程轰炸机,还是优先发展火箭技术?中国政府决策者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决策者采纳了钱学森的优先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做出了合理的战略选择。钱学森之所以能提出可行的战略思路,是因为他在国际前沿做过多年的研究,了解航空和航天两个领域的特点和难度。 5.3 开放环境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领域是一个后进国家。无论是了解世界和国际科技前沿,还是提高科技专家的水平和见识,都需要一个开放环境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及时、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与规律,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 明清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上依靠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和其他外国人,中国人能走出国门学习的人很少,在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处于被动境地。20世纪50年代,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三、四十年代中国科技专家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苏联专家的帮助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填补了当时中国人与西欧、美国、日本等国专家交往的空缺。 20世纪50年代我国制订科技规划的境况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异。那时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太大,要追赶的目标比较明确、比较具体。今天,我们有了与科技先进的国家交流和合作的多种可能和机会,自身的科技水平与国际科技前沿的差距缩短了。实际上,越是靠近未知的前沿,越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规划的不确定性越明显。这就更要求我们研究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与趋势,认知其中的规律性特征,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适时制订和调整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使中国科技能沿着合理的路径快速发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为人类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对于历史上科技策略的选择的情况及相应后果的分析为我们现代科技战略的确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实际上,历史还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某些阶段和某些条件下中国人能成长为科学技术的大师?“以任务带学科”为导向的科学技术规划究竟怎样影响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如何促进科技进步、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产生的?在通过什么途径可以从模仿过渡到创新?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文化价值对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有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同样也会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科技发展论文: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新要求 论文 关键词:科技 发展 伦理建设 理论建设 制度建设 主体建设 论文摘要: 现代 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理论、制度和主体这三个不同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从规范伦 理学 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并立足于多学科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加强科技立法,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要求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 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把握并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今天,2o世纪已经揖别,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大力发展 科学 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处理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学问题。正如所指出的那样:“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伦理学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忧虑甚至恐惧。正如英国著名 历史 学家汤因比所指出的: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进步不平衡,后者远远滞后,前者毫无约束地被加以发展和滥用,从而产生致命的危险。因此,探讨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新要求,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伦理建设就是建设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规范和准则。其目的是以像 法律 调节人们的行为而使人们有法可依一样,在以伦理调节人们的行为时也同样“有法可依”。伦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说来,它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主体建设。 一、现代科技发展对理论建设的新要求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关于道德的 哲学 思考。但是最初的伦理学调节的只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把人类看做是惟一值得道德尊重的物种,它以人类自身的利益作为惟一的尺度,去对待其他事物。即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道德现象的反思日益加深,道德调节的范围始终囿于人伦之理。这里把这种只关怀人伦之理的伦理学称为传统伦理学。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伦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人类的道德关心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以,我们把现代科技文明下,以保持地球和人类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由传统伦理学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与人以外的其他物种和 自然 界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的伦理学,称为现代伦理学。由传统伦理学走向现代伦理学,是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双重需要。现代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相比,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在传统伦理学中,伦理规范体系主要涉及的大多是人与人之间的或人与社会之间的直接关系,我们称之为近距离伦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的主体司直接的近距离伦理关系随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出现了延伸。在时间上,未来世代的权利和当代人的责任已经成为反思科技与未来的重大命题;在空间上,为了克服全球问题,一方面,人们正在寻求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整合,希图构建一种普遍性伦理,另一方面,人们日渐意识到,人不仅仅对人自身有义务,而且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和大自然也有保护的义务。-es]94如人类在2o世纪9o年代制定的《2l世纪议程》,提出了人类社会今后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人权保护和人道主义思想;“国际和平年”、“生态年”等的提出,使人类能同时按照统一的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二。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传统伦理学侧重于规范伦理学、理论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研究。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使伦理学不能停留在哲学层面的“高山之巅”,而应该通过新的道德规范向应用层面发展,以解决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伦理学向应用层次的拓展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于是,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应用伦理学方兴未艾,为人类的道德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旨和目标。如:生态伦理学提出了尊重生命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和要求;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反映了对新技术的使用进行社会控制的要求;核伦理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 计算 机伦理学要求人类重新思考计算机技术的本质和人类的价值观。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21世纪新兴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与高科技相关的应用伦理学还会不断产生。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的研究的转向,既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伦理学的前途和发展。 第三。现代伦理学的研究是立足于西方伦理学、东方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2o世纪是一个既对传统伦理观念进行全面的批判反省、又空前地呼唤价值重构和伦理现代化建设的世纪。2o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冲撞和科学技术向人类提出的许多使人目不暇接的道德问题,催生、孕育了众多异彩纷呈的伦理思潮。现代伦理学正是吸收了西方伦理思想、东方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 其中东方伦理特别是 第三。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所谓“软着陆”机制就是 科学 技术与社会伦理的价值体系之间的缓冲机制。这个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向公众揭示科学技术的潜在风险,并且自觉地用伦理价值规范及其伦理精神制约其研究活动;其二,社会公众就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展开深入、广泛、具体的讨论,使支持方、反对方和持审慎态度者的立场及其前提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和磋商,对科学技术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这样一种讨论一方面能够启导 政治 活动家们参照着技术上可能的和可行的情况,纠正他们对其利益所持的那种由传统决定的想当然的态度;另一方面,政治活动家们将能够根据讨论中所表达的和得到重新解释的需求的认识,实事求是地做出判断:将来,我们想在哪个方向上和在多大规模上 发展 技术知识。”在实际的科技活动中,科技的“软着陆”机制已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 三、 现代 科技发展对主体建设的新要求 人作为现实主体,在与科技的关系中始终居于能动的主导地位,因此,主体建设是科技发展中伦理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第一。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科技主体之所以负有伦理责任,是因为他们具有专业科学知识,能比一般群众更全面、更长远、更准确地预见到科技发展和运用对人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后果。他们有责任去预测和评估有关科研选题及其成果所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当然,在这方面,科技主体所负的伦理责任的分量是不同的。 对于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他们很难预测自己所研究的基本理论的应用前景,虽然不能苛求他们对该基本理论应用的全部后果负伦理责任,但是他们毕竟为后来依据该理论没计研制作恶或有明显负作用的人工制品或工艺程序提供了基础概念,因而也多少负有一定的伦理责任;对于把基础理论应用于实际(例如 工业 和军事等)的工程师来说,他们的科技成果或科技活动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明确的、清晰的、善恶分明的,虽然他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治家或经营者控制的,而不是完全由他们自己自由支配的,但是他们仍然必须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同时,科技主体之所以负有伦理责任,还因为他们经常参与政府或 企业 经济 活动的重大决策。一般说来,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主体不但要对科技活动的后果负有趋利避害的责任,还要对全人类的未来负责。 第二。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反复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经过一些思想家的提炼和概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科技伦理规范体系,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普遍遵循的评价和判断善恶的标准,调节着科学家或工程师之间、科学家或工程师与社会集体之间的伦理关系,促进着人类科技事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当然,在不同社会、不同 历史 时期,不同阶级的科学家或工程师有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伦理规范。但是,由于科技活动毕竟具有超越阶级利益的共同性,科学家和工程师毕竟是一个职业共同体,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毕竟有着共同的要求和行为准则。因此,从全世界的高度看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有着共同的伦理规范。这规范有:(1)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应用和后果并不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2)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对我们这一代及我们的后代的安全带来更多的危险,因此,科学成就不应该应用于或有利于战争和暴力,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应与国际协议提到的人类基本权利(包括公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相冲突;(3)科学家应该认真地估计其研究将产牛的后果并将对其公开负有特殊的贵任;(4)当科学家断定他们正在进行或参加的研究与这一伦理规范相冲突时,应该中断所进行的研究,并公开声明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做出判断时应考虑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规范:例如锐意创新,勇于进取;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真诚协作,友好竞争;民主讨论,自由探索;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尊重前辈,奖掖后学;热爱 自然 ,珍惜资源等等。美国学者j.t.哈代在他的《科学、技术和环境》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我们生活在一种技术化的环境之中,因此不免要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人类是这种新技术的主人还是奴隶?技术使人的选择和自由得到了发展,还是受到了限制?到目前为止,从表面上来看,人类有能力驾驭和引导技术向需要的方向发展。然而人类现在掌握的知识,已经赋予了人类几乎能摆布自然的本领,因此必须谨慎小心地衡量各种技术抉择是否合乎需要,这种强大的力量必须用于高尚的目的。这种“高尚的目的”就是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危害于人类。 第三。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社会是由各种不同利益需要的主体构成的,他们的利益需要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对于科技发展来说,尤其要处理好科技主体与政府主体、公众主体的关系,使他们能够相互对话、沟通、理解,对科技“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达成共识,确立多极主体间的和谐关系。“科学家与政治家之间的对话必然启导政治活动家们参照社会在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方面的潜力,纠正他们对自身利益和目标所持的那种由传统所决定的、想当然的态度,同时使他们能够根据对话中所表达的和得到重新解释的需求,实事求是地判断,将来他们想在哪个方向上发展他们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具体地说,就科技主体而言,主要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就政府主体而言,主要是指政府或国家的决策者应从政策、经费、人力等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形成高效、有力、合理的科技发展机制,让国家的科技活动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就公众主体而言,应该积极关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状,参与到对科学技术的后果与影响的评价中去,自觉加强科技伦理的修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还应拓宽科技界与政府、公众之间联系的“绿色通道”。 科技发展论文: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基本建设需求分析 摘要:渔业科技创新是现代渔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动力。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基本建设提出了要求,包括现代化实验用房建设、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基地配套建设以及可移动设施购置。本人在对我国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现状分析基础上,从重视并加大对渔业基本建设投入、开展渔业基本建设项目专项科研课题研究、进一步加强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基本建设 一、引言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渔业作为现代农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现代农业形态的普遍特征,又具有渔业自身特点‘”。正确把握现代渔业建设的内涵,可从技术特征角度认识,也可从产业特性方面理解「2]。 从技术特征上,林学钦认为,“现代渔业是科技先导型渔业。在生产活动中,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的位置,不断提高生产手段的高科技含量;采用新技术和现代装备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观念进步,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质的提升而不是量的增长”〔3]。赵明森认为,“现代渔业建设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武装提升传统渔业,用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经营渔业,不断提升渔业科技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引。王学光认为,“发达的渔业生产力是现代渔业的基本特征”〔5]。 从产业特性上歹农业部原副部长范小建认为,“现代渔业是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认为,“加强现代渔业建设就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 从上述学者、领导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渔业建设的好坏取决于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快慢,取决于支撑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物质装备一一基本建设力度的强弱。渔业科技创新是现代渔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动力。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六五”末的35%左右提升至“十五”末的53%,与此同时,水产品年总产量由705.2万吨增加至4419.9万吨,渔业经济年总产值由126.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8%)提升至4016.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8%)‘6]l7]。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就必须要充分认识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基本建设的需求。 二、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基本建设需求框架现代渔业科技发展是以现代化物质装备为基础的,迫切需要基本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现代化实验用房建设渔业科学研究实验对象是生活在水体中的水生经济动植物,实验环境复杂且不易控。对比其他行业,渔业科学研究对实验条件要求更为严格。表现在实验用房方面:一是需较大的业务用房建设规模。按照实验人员情况、工艺技术流程以及科研仪器设备使用要求,综合考虑科研辅助用房、科研设施用房以及公共设施用房配套需求,如学术交流中心、水生实验动物用房等,需加大实验用房建设力度,扩大建设规模;二是确定合理建设标准。根据不同类型实验室(如按命名权限不同,划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按实验目的不同,划分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按学科群划分为综合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及野外科学观测实验台站等)功能定位以及承担课题情况,充分考虑建设前瞻性、国际化等要素,通过专题研究,确定各类实验用房合理建设标准。 (二)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配置 科学仪器设备是现代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实验条件,受配置的数量和精密度两项指标影响。数量决定研究工作效率,精密度决定研究工作深度。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仪器设备配置提出了更为苛刻要求,如水产生物科学研究已进人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本研究手段的基因组时代,要求所配置的仪器设备须具有高通量、高自动化特征。推进现代渔业科技快速发展,一要根据需求,提高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配置比例;二要在加强对现有科学仪器设备管理,推进共享共用,提高使用效率的同时,增加配置数量。 (三)实验基地配套建设 提高渔业生产力,服务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是现代渔业科技发展根本目的。因此,要高度重视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实验基地是渔业科研中试实验、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平台。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加快渔业科技发展速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建设,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完善配套设施。2008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由于受灾地区大部分水产实验基地设施未达到防寒抗寒标准,很多水产养殖动物被冻伤、冻死,甚至一些珍贵的水产种质资源也因此而丢失,重创了我国南方水产养殖业。实验基地建设中还需权衡建设标准与建设成本关系,设置一定的安全阑值,确保实验设施能够抵御一定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保障实验基地内水产生物的保存安全。 (四)可移动设施购置 远洋渔业资源环境调查数据为我国国际渔业权益谈判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尚未有扭转,水域环境恶化还在加剧”〔81的形势下,以及受《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以及《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签署和生效的影响,远洋渔业可能是我国下一个重要的渔业经济增长点。因此,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不仅具有直接经济效益,更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考察船是开展远洋渔业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手段,是发展远洋渔业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仅有两艘海洋渔业资源环境专业考察船,远不能满足远洋渔业发展需要。尽快立项建设一批渔业科学考察船,加快我国现代化渔业科学考察船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此外,为加强内陆渔业资源环境考察与观测,也迫切需求配备一定规模的内陆渔业资源环境专业考察船以及采样车、采样艇等设施。 三、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的现状与挑战渔业基本建设的加强需最大程度地利用全社会各方面资金,本文仅就中央投资部分进行讨论。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建设,我国渔业科技基本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渔业投资规模与建设规模增长快“十五”以来,农业部的渔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61.56亿元,完成了一大批渔业发展急需的实验用房和试验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科研条件和研究手段。以农业部所属公益性的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十五”以来共落实基本建设投资约5.6亿元,完成业务用房建设7.76万扩,试验设施建设3.58万耐,仪器设备购置2901台套。渔业基本建设资金的投人以及渔业科研设施的建设,为快速推进现代渔业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渔业基本建设支撑行业发展能力增强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一2010)》中,规划建设的6个部级渔业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已基本完成,相关质检中心仪器设备配置达到一流水平,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高,在大菱坪药残、松花江硝基苯污染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我国水产品国际声誉;在支撑水产良种选育方面,《全国水产原良种工程建设规划》,规划建设了一批遗传育种中心、原种场、良种场,为水产原种的保存、优良品种选育搭建了平台,提升了我国水产业发展质量;在渔业资源监测与环境研究方面,完成了“南锋号”科学调查船建造以及5个渔业资源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建设,加强了渔业资源环境野外科学观测条件建设,提升了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能力;在水生动物疫病研究方面,建设了1个病原库、3个流域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定数量的县级防疫站,支撑了我国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提高了对我国部分重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的研究能力。 与此同时,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还面临着如下几方面挑战:(一)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近10年来,在国家加大“三农”投人的大背景下,农业部的渔业基本建设投资从2003年的8.54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4.16亿元l9j。虽然2009年开始加大了渔政渔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但到2010年渔业投资也仅9.68亿元,略高于2003年投资规模,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却在下降。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渔业基本建设研究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宽渔业基本建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当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基本建设环节、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而对渔业发展与渔业基本建设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对基本建设需求方面,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现代渔业的发展。 (三)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快速推进渔业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尽早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是发挥渔业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关键。据统计,2009年底渔业基本建设结余资金约0.79亿元,积累资金占已下达投资 16.2%。因此,进一步提升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能力,提高有限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是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过程中又一重大挑战。 四、完善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的对策建议(一)重视并加大对渔业基本建设的投入渔业基本建设资金是现代渔业科技发展中物质装备的最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在国家加大对“三农”投人的新形势下,渔业基本建设投资不仅没有获得同步增长,甚至绝对数也呈阶段性下滑趋势。现代渔业建设,要求从水产良种选育、渔用饲料研究、水产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业机械研究与加工、水产品市场完善、水产品冷藏与加工研究、水产品物流发展、远洋渔业发展、平安渔业建设等多方面人手,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夯实发展基础,用科技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现代渔业科技基本建设的投人力度。此外,为落实好、利用好国务院提出的,要编制有关领域发展建设规划,并将批准的建设规划作为投资决策重要依据‘’01的有关规定,我国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尽早制定渔业相关专项建设规划,并争取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投资部门批复,逐步完善渔业基本建设投入机制,不断增强现代渔业发展后劲。 《二)开展渔业基本建设专项课题研究一是将现代渔业科技发展与基本建设相结合,设立相关科研专题,通过分析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特点以及趋势,明晰新形势下我国渔业科研单位对基本建设的需求,为相关政府机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如科学调查船体系应如何布局等;二是加快修订完善渔业工程建设标准。相关标准的缺失或数据的滞后,对现代渔业发展极为不利。如:目前渔业科研用房建设标准主要依据是《科研建筑工程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1】708号)。经过近20年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科研等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当前仍参考该标准建设科研用房,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现代渔业建设需要。另据查询,在我国渔业工程建设领域中,当前只有渔港工程部分单项制定了专门建设标准,而在其他渔业工程建设领域或无建设标准或仅在行业标准中简单涉及,渔业工程中许多建设标准当前只能借鉴大农业,甚至工业建设标准,不符合渔业发展实际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履行好基本建设程序,按照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实施项目,执行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以及施工安全制”,规范基本建设行为,并在保障资金安全前提下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通过自查、专项检查、重大项目稽查等形式,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并及时纠偏;重视项目验收,严格审查财务执行、工程质量验收、档案管理等情况,总结经验与教训;开展项目后评价,及时进行投资成效分析;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职能,健全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衡机制,保证基本建设的廉政;加强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队伍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为高效规范执行项目做好智力支撑。通过对渔业基本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确保渔业基本建设资金安全使用以及投资效益尽早发挥,保障我国现代渔业建设快速推进。 科技发展论文:推进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发展的对策研究 原文作者:窦艳芳 摘 要:种业作为农业的先导产业,是农业科技应用最集中的载体,也是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和战略制高点。畜牧种业是产业的源头,是现代畜牧业高效生产、实现增产增收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全面客观总结了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种业科技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畜牧种业;科技创新;科企合作;育繁推一体化 1 天津市畜牧种业及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1.1 天津市畜牧种业发展基本概况 “十一五”以来,天津市畜牧良种供给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有畜禽良种繁育场45个,年供种能力为种猪18.4万头、蛋鸡雏1 568万只、肉鸡雏5 690万只;年供奶牛冷冻精液能力260 万剂。畜牧种业产值10.4 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2.8%。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的生猪、奶牛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优势种业,宁河原种猪场、农夫种猪场、天津市奶牛育种中心等畜禽良种场生产的种猪或冻精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畜禽良种的优先发展,有力支撑了天津市现代畜牧业的持续发展。2010年底,全市肉类产量42.6万t,禽蛋产量20万t,牛奶产量67万t,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4.7,16.3,54.5 kg(按2010年常住人口1 229万人计算),猪肉、禽蛋、牛奶自给率分别达到65%,74%,100%,居京津沪三市之首,保障了天津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 1.2 畜牧种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1.2.1 种猪、奶牛等畜牧种业科技获得快速发展 当前,天津猪育种水平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总体上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了猪高产仔抗应激分子育种工作,培育出了高产仔抗应激品系。2008年,按照《天津市农业种业基地建设意见》要求,天津市7个种猪场参与了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猪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优良种猪引进、猪舍等基础设施改造、育种关键设备引进以及育种实验室建设等;生猪数字化育种管理系统建设。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提高猪种业的科技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力提升了种猪供给能力。 近年来,天津市奶牛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奶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奶牛遗传改良工作对奶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10年,天津市奶牛年平均单产已达到6 904 kg,而同期全国平均单产仅为4 575 kg,全市奶牛生产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8.4%。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等通过奶牛遗传改良及改进饲养管理措施,所属部分牧场奶牛单产已达到12 000 kg,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天津市种公牛培育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58头优秀种公牛进入全国良种补贴名单,其中验证种公牛25头。种公牛后代生产性能突出,平均年产奶量及乳蛋白率、乳脂肪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天津市奶牛遗传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天津市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体型鉴定等规模达到2万头,参测牧场达到32个。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青年公牛后裔测定场达到10个。 此外,天津市在开展牛、羊新品种选育及扩繁工作,在牛、羊胚胎移植产业化、胚胎生物工程、家畜克隆、家畜转基因育种和健康养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世界首例胚胎克隆波尔山羊,并获得了批量生产体细胞克隆波尔山羊的成功,成果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1.2.2 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技术储备 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农学院、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等近年来在山羊克隆领域、肉牛胚胎移植以及转基因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同时具有一支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从事克隆、转基因技术等育种技术研究和良种畜禽饲养、繁育的科研队伍。 目前,天津市有3个原种猪场,其中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是国家级种猪核心选育场,有较完备的育种设施设备和试验猪舍、化验室等;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负责为天津市培育优秀种公牛,是我国最早的主要种公牛站之一;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肉羊良种的引进、扩繁、选育和推广工作,是中国首家引进杜泊绵羊原种的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进行选育的公司;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建有先进的实验基地和现代生物实验室,并 在试验室配备了显微操作仪、二氧化碳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等先进仪器;这些畜牧种业企业和研究中心均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储备,为畜牧种业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 天津市拥有丰富的畜牧种质资源,为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生猪有世界三大名种猪,即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奶牛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和娟姗奶牛。肉用羊为杜泊绵羊、波尔山羊和澳洲白绵羊。蛋鸡有海兰褐、海兰灰等鸡品种。肉鸡有爱拔益加、艾维茵品种等,还有一些地方猪种、地方鸡品种以及长毛兔和狐、貉等品种。 2 畜牧种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种业和种业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一些优势品种方面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1]。但就整个行业而言,仍存在着种业企业实力不强、种业科研创新机制和创新水平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产业化程度低和引进品种优良性状保持不佳等问题。 2.1 畜牧种业企业实力不强,龙头企业少 目前,天津市畜牧种业企业规模较小。由表2可见,天津市主要畜牧种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是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2家,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在业内较知名的畜牧种业公司年销售收入均不足千万。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调研中发现,畜牧种业科研实力不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偏少,且产业化程度不高,种业育、繁、推产业链条较为松散,且规模小,缺乏竞争实力。畜牧种业中仅有3家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育繁推一体化”的畜牧种业企业,不适应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2 畜牧种业科技水平和创新机制不适应种业发展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业种业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生猪、奶牛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如:每头母猪年提供断乳仔猪头数和年提供出栏商品猪的头数:养猪发达国家普遍在22头和20头以上,例如:2009年,丹麦为26.1头和24.3头,荷兰24.5头和23.4头,法国为24.2头和22.4头(表3);天津市能提供的商品猪仅为15~18头,差距较大。2010年天津市奶牛平均单产虽已达到6 904 kg,还远低于北京、上海奶牛业平均8 000 kg的生产水平。从整体来看,天津市畜牧良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薄弱,集中表现在:天津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优良品种或品系,畜牧优良品种、育种关键技术、设备主要靠引进;尚未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体系;畜牧种业科技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包括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研发设备以及实验室能力的提升。 当前,天津市还尚未真正建立起商业化的农业种业研发体制,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协作机制还不紧密,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还不健全。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不足,80%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绝大多数育种企业仍采用常规育种技术,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成果转化速度慢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还没有被广泛采用。 2.3 引进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不佳 近年来,天津市每年从国内外引进大量的畜牧原良种,但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引进——维持——退化——再引进,即引进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不佳,从而也导致了畜牧种业的低效生产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第一,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系谱建设、体型鉴定等选种技术和管理滞后,转基因、体细胞克隆、胚胎移植、性控等生物技术相对落后,导致良种选配效果不佳,繁育的后代或配套系不能保持原种或良种的优良性状;第二,由于对引进原良种(种猪、种牛)的饲养模式落后,如养殖设备不先进、养殖环境不佳、疫病防控技术落后、饲料营养不能跟进等原因,导致原良种生产性能不断退化,目前天津市种母猪的繁育年限仅为3~4年,种公猪为4~5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在对引进良种的利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调研的基础上,会加大对育种选配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支撑,确保引进良种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4 种业科技人才缺乏 当前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人才普遍缺乏,课题组调研了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市农夫种猪场、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畜牧种业企业的科研人员情况。调研结果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3.1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39%;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67%(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天津市种业企业科研人员尤其是高端科研人员普遍缺乏,人才缺乏是制约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瓶颈。调研中还发现,天津奶牛发展研究中心、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市农夫种猪场等种业科研实力较强的畜牧种业,其科技人员占比相对较高,拥有的高学历和高职称科研人员比例也高于其他企业,进一步印证了种业企业的纵深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 3 推进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提升畜牧种业科技创新水平 3.1.1 创新科企合作模式 目前,天津市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形成,科研与生产、应用推广相脱节,是制约种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一方面,种子企业优势表现在具备市场推广能力,在组织生产、推广营销、构建渠道等方面得心应手;劣势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建立育种研发机构的条件和能力,另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则具备育种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但在品种的产业化、市场推广手段和经验上却明显欠缺,由于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化和推广,积淀了大量的科技资源[3]。在这种背景下,为迅速提高畜牧种业整体竞争力,最现实、最有效的捷径就是推进科企合作,把科研院所的优势与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强强联合。天津市应在借鉴国内外成功范式基础上,把科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推向深入,探索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新模式[4]。同时,还要通过政策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的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鼓励龙头企业承担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3.1.2 加强畜牧业育种关键技术及种业基础研究 首先,强化畜牧育种关键在于技术攻关。不断培育动物新品种,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创建目标基因高效转化平台;加强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选育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物新品种[5],鼓励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成长性好、有望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 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其次,要加强种业的基础研究,开展动物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动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研究,为养殖业遗传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以种猪、肉牛等主要畜牧为重点,开展以功能基因组为核心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获得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最后,要强化种业高技术研究,加强畜牧分子标记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家畜体细胞克隆等高技术研究,创制畜牧优良种质,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生长点,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6]。 3.1.3 培育畜牧良种生产龙头企业 结合天津市畜牧种业建设规划,遴选基础设施较好、人员队伍素质较好(如天津嘉立荷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集成先进的良种育种、扩繁、繁育和健康苗种生产技术和工艺,打造种猪、种奶牛、种公牛、种羊等良种扩繁、健康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开展良种检测技术研究和扩繁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制定良种扩繁生产管理技术,提升良种质量,为天津市及周边地区的畜牧养殖业提供优质健康良种。推动各种子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强化企业自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还应加强畜牧种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进生猪育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奶牛育种繁育基地、以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优质肉羊良种基地、顶级种羊(牛)体细胞克隆基地和转基因畜禽新品种培育及繁殖基地建设,为种业科技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2 加强现代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科技和人才是引领现代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科技又依托于人才,因此,人才是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于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普遍缺乏,已成为制约种业科技创新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加大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现代种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核心。首先,天津市应围绕现代种业发展需求,加强畜牧种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种业人才高地。其次,畜牧种业企业应不断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种业企业通过组织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教学单位,采取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加强对企业检验、生产、加工和贮藏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养;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队,为种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天津市种业从业人员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最后,还要发挥天津市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引导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设置、课程选择、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现代种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促进高等院校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符合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的高等人才。 3.3 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及机制创新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完善科研立项、评价、投入与联合协作机制,提高科技管理与资源利用效率,以管理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首先,要建立种业科研新体制,强调建立基础性研究以公益性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机制,引导和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7]。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通过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和育种材料的改良、创制,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等,夯实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基础[8]。建立适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其次,要完善种业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价、经费管理机制,真正建立以种业发展需求和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注重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其根据种业发展需求提出科研项目和研究方案,同时要加强对项目的过程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使种业科技项目真正能够服务种业科技发展,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最后,要健全种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联合协作制度,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开展联合协作,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全市种业科技“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建立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主体的活力,促进各层次人员的协作。 科技发展论文:关于我国森林防火科技发展规划的思考 论文 关键词:森林防火科技 论文摘要:基于国内外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对今后我国森林防火科技发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科技的进步首先应体现在构筑坚实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运用的平台,包括造就一大批胜任不同技术层面工作的人才队伍和建立起与行业科技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科研服务 网络 。通过行业引导,加强技术装备的规范化建设。把宣传和 教育 摆到与技术装备同等高度予以重视,提升宣传和教育的影响力。东北森林防火工作,应在加强应急和扑救能力的同时,强化可燃物管理、火险等级预报和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并在相关作业中实现有效性和 经济 性统一。 1普遍意义上的科技进步 这几年,伴随着我国的森林防火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空前繁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森林防火的应用基础研究不够深人和连续,尤其是针对林火 科学 中关键性的问题以及目前诸如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火灾现象这类研究热点。这首先表现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的关于林火科学研究的文章在国际火灾研究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占有率很低。这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的林火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相当小,从深层次上更看到了目前我国相关研究工作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工作的差异。 正如其他应用学科或交叉学科一样,有效发展森林防火科技、确保森林防火的百年大计,需要一个基础来支撑。这个基础就是对于我国森林火灾 规律 可靠性和系统性的认识。这是未来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化的灾害管理的基石。这一切不但会反映在诸如学术论文和科技专著等出版物中,而且最终都会体现在防火理念的更新、装备的发展以及应付紧急状态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林火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予以长期性投人和扶持,确保相关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学,积累人才和技术,也有助于进行技术革新和着手新形势下的防火手段的更新和提高,最终建立起我国独特的和 现代 化的森林火灾预防、监测、扑救和善后的完整体系。 技术运用和储备对人才队伍的依赖关系也提 不言而喻的。正如一个浅滩撑不起一艘大船,对于 应用性很强、涉及面很宽的工作,明显需要大批专 业人才来实施。一个先进的科技装备,不管是引i} 的还是自主开发的,只有拥有一批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支持设施,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和组护,并把采集的结果运用到工程实际中去。比如目前呈现的全球性的地理信息资料数字化趋势,勃需要大批专业人员来完成相关信息的输人、更新、分析和与相关管理决策系统的链接。笔者非常赞同在今后若干年内通过吸收和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以充实森林防火科技管理和研究队伍。当然,这需要通过组建或扩充一些有效的运作平台以确保这类工作有序和高质量地实施。 在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有一个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技的战略构想,那就是组建专门从事林火研究的实验室to。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然而要落实它,不但要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充分的考虑,更要有长远的规划。就笔者参与不容忽视的是,森林防火事业相关的管理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例如,消防力量的配备和维持与特定地区的森林面积、生态和 经济 价值以及火灾危险程度等是密切相关的,量化并优化相关管理工作对于合理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投人效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曾在另一篇文章中阐述过这样一个理念[[6j,即特定地区火灾防控效果是对诸多工作的综合检验,不但与当地消防扑救力量的储备水平有关,还与各基层管理部门有效协调,尤其与应付紧急状态时的人员和物资配给、后勤保障等有关。应该就诸多管理技术和相关规范开展必要的研究。 3防火宣传和 教育 的地位 传统意义上的宣传和教育包括在一些场所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品,通过媒体介绍防火知识,设立关卡对火灾易发地区进行火源管理以及对违规人员的说服和开导。我国近若干年来每年发生数以万计的森林火灾,其中9g%是人为因素造成的f},}l。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如果老百姓的防火意识提高了,相当一部分灾害是可以避免的。目前笔者在对国内煤炭矿井火灾调研时,深切感到国民的素质、尤其是特定群体的防火防灾意识有待提高。 如何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和教育其实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让老百姓在脑海深处真正意识到火灾的危害、那些事会导致火灾以及遇到火灾该如何应对等等,不仅仅是简单的 科学 普及,更涉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巧以及心理认知学问的应用。这方面的投人应包括对如何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宣传工作所做的相关研究。 在一些发达国家,宣传和教育一直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操作。以澳洲为例,相关工作通过设立专门政府机构指导、协调和落实。在召开的火灾科学研讨会上,宣传和教育作为主要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fgl。笔者工作过的联邦科学和 工业 研究机构(csiro)曾承担一个课题,耗资折合人民币数万元,只是为了设计出一个恰当的防火宣传标签。在澳洲的公共场合和集会上,经常看到肩负丛林火灾扑救使命的消防队员的身影以及融防火教育与娱乐一体的展览。拥有大片丛林面积并且经常处于非常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澳洲,每年发生人为火灾的数量少得惊人。2003年1月曾发生横跨两个州的丛林大火,烧毁房屋500余间。只有4人死亡,其中还包括因突发疾病引起的[[9]。这些事实至少部分说明国民森林防火教育的成功。 提高我国百姓的防火意识的确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防火宣传的工作量极大。并且基于该项工作的性质,见效也较慢。这与百年树人是同一个道理。在贯彻“政府主导,媒体联动,教育渗透,全民参与”方针的前提下,有必要突出重点。比如,从林区和居民点交界域等火灾多发的场合人手,在强化宣传工作的同时,探讨经济高效的宣传模式和实施渠道,再由点到面将成功的经验予以推广。 4关于东北的森林防火工作 素有祖国绿色宝库之称的东北林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植被和大规模极具经济价值的原始林和人工林。由于所处地缘的特殊性,常因雷击、跨国界火灾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引发森林大火l叨,一直是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森林防火科技 发展 的中长期规划中,针对东北林区的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11。可基本概述为,在加强火灾监测装备多元化、立体化和监测网覆盖率的同时强化对火灾发生的预测预报工作;在加强森林防火分隔和阻火带建设的同时,强化专业防火扑救队伍应付紧急状态的技能和装备力量。大面积和拥有高可燃物载量的森林植被的保护要充分突显“预防为主”的原则,而以林场为基本单元的林区百姓防火意识的提高以及针对交界域的可燃物管理和火源管理则是火灾预防至关重要的措施。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以建普通阻火带和植物防火林带为主要手段的防火分隔要从科学的高度予以提炼并规范化,以求实现相关作业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统一。 科技发展论文:结合科技发展动态提高《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效果 作者:白岩,田薇,徐建伟,斯金平 【摘要】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文章探讨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引入其它学科的前沿动态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思路,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学; 科技发展动态; 前沿知识 《药用植物栽培学》(culture of pharmaceutical plant)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1]。这门课程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昆虫学、病理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借鉴了农业、林业、园艺等栽培植物的技术和措施,成为自成体系的学科[2],为人类的防病、治病和保健生产优质的中药材。因此,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在于: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物种减少,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甚至有些种类濒临枯竭,所以,今后的中药材在相当长时间内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尤其疗效显著需要量大的药材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培养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的人才,生产出栽培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的优质中药材。 为达此目的,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在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基础上,引入近年来的科学进展和高新技术新成就,以便拓宽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1 结合gap标准化种植知识,了解相关法令法规 药用植物的栽培比普通农作物的栽培要求高,要符合gap标准化种植,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保障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通过革新栽培技术,获得高产量、高质量、低农药和低重金属残留的原药材。同时,补充学习国 家出台的中药质量管理规范内容,包括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和与药用植物栽培直接相关的法令法规,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增加相关的规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2 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扭转学生错误观念 针对学生认为药用植物栽培就是简单重复大田、林学、园艺等植物的栽培经验,没有科技可言这种状况,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2.1 增加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理化防治的内容在药用植物栽培管理过程中,如何控制病害、虫害和草害,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在讲授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时,除介绍一些常用化学药物防治方法外,同时强调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旨在尽量减少药用植物中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例如:利用植物之间的对等效应[4,5],间、混、套作种植一些具有防病虫害作用的植物;使用天然植物型农药;利用天敌或一些致病真菌防治害虫;利用紫外线诱杀害虫;利用辐射或性激素干扰害虫交配等措施,均可达到不使用农药、无残留、生态和谐的目的。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对于病虫害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同时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 增加节水农业的相关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在某些久负盛名的地道药材产区更是如此,为此,在讲授灌溉的内容时,引入节水农业[6,7]的概念,包括工程节水、农艺节水、节水基因型筛选、植物精量给水、区域智能化给水技术等。同时重点介绍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和澳大利亚的局部根区变干给水技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新型灌溉技术以及技术改进后对于产品质量的改良效果。 2.3 增加生物入侵与防治的内容在药用植物引种和驯化的过程中,要做好植物材料的检疫。从国外或外地调运种子、种苗时, 必须经过检疫,在确认无检疫对象和主要病虫害后,方可调运。近百年来,由于没有入侵生物检疫的概念而人为或无意引进我国的新物种非常多,对我国的生态和经济都造成极大的损失[8,9]。这些实例能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外来物种可以改变生物的种群、群落甚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威胁。外来植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因此在学习和生产过程中必须形成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2.4 增加绿肥和菌肥的内容在药用植物栽培时,结合间、混、套作种植绿肥[10,11],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腐殖质含氮量、提高土壤肥力、药用植物品质和产量,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可以通过绿肥饲喂牲畜“过腹还田”、或放养蜜蜂生产蜂蜜,达到提高经济收入的目的。利用菌肥[12,13]则可以通过菌肥中的微生物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参与养分的转化,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分泌激素刺激作物根系发育;抑制作物有害微生物活动,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 3 结合生物技术,开拓药用植物栽培新领域 无土栽培、细胞的工业化生产[14,15]虽然属于生物技术范畴,但可以引用到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中不但可以打破土壤栽培的连作障碍,节水、节肥、省工,还可以在不适宜于一般农业生产的地方进行药用植物种植,避免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和工业污染,生产出符合gap标准的药材。在授课过程中添加这些方面的内容,会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中的技术所在,思路更加开阔。而脱毒快繁、细胞融合等技术也广泛应用到药用植物生产研究领域中。目前,蜜环菌、紫草、人参的细胞悬浮培养、地黄的脱毒苗、曼陀罗和百合等的花药培养、桔梗的多倍体培育以及一些转基因药用植物的培育均取得成功,为药用植物栽培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4 结合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增强中药质量监控意识 药用植物引种栽培不单单以成活为目的,同时要求能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一定产量,而且药效成分、含量以及医疗效果达到药典要求,因此需要与中药质量检测技术相配合[16,17]。通过补充该课程的相关发展动态,使学生了解有关中药质量状况、中药质量控制的思维方法与发展趋势,增强质量意识,明确“药材好,药才好”的相关性,为今后从事药用植物栽培、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5 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药用植物栽培学》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知识为课程基础,同时又要求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现在的学生真正接触农事活动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周的百草园内种植实习[18],可以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药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之前,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结合前沿的技术,自行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试验,在实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记录相关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于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理论理解和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6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主动学习多学科前沿知识 在《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学习中,不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科技发展前沿,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同时结合课程论文,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将前沿知识与药用植物栽培结合起来。例如,有的同学设计了太空药用植物种子,将gps、rs和gis技术与药用植物栽培结合,或结合生物技术生产超级人工包衣药用植物种子,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加课外知识,逐渐重视药用植物栽培的技术性与重要性。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药材生产、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的前沿知识,同时增加药物知识、医药最新动态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将单一的专业课程与其它学科相联系,不但缩短了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时间,能够快速进入实际应用,而且使学生系统掌握了中药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和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课程结束时学生调查结果反映良好,满意度高。对《药用植物栽培学》进行教学改革,符合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能够尽快为我国中药gap标准化种植培养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可行的。 科技发展论文:浅论从二十一世纪高科技发展最新突破探讨教育伦理学的新变化 论文关键词:突破 高科技 教育伦理学 探讨 论文摘要:从信息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到生物高科技技术时代突然到来1我们似乎一直是高科技技术被动的顺应者。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使我国成为高新科技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就必须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自己动手培养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新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教学伦理学的更新变化。我们认为教学改革,不能简单囿于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1还要致力于创新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 20世纪末以来,正当信息技术席卷全球、世界为信息网络技术疯狂,热衷于信息网络开发和信息网络攻关的时候、美国众多的高科技专家预言,在未来的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时代。2000年6月,很快传来惊人的突破性消息:继生物克隆技术全面成熟之后,人类遗传的基因密码组全部被翻译出来了。在我们还在热衷于信息开发和网络攻关的时候,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却已不再是纸上谈兵或什么预测了。 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竟争一直处于劣势或被动状态。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的近代以来的教育模式有间题。我国的教育,历来是以教书育人为基准指导方针,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为方向,一直缺乏对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手段和理论研究。教书育人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影响我国近代以来高科技顶尖人才培养和高科技发展的沉重桔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科技竞争特别是高科技创新人才竟争将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关键。改革现有教育模式,改革现有教育伦理学观念,通过我们自己的院校培养我们自己的尖端高科技人才是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问题已引起国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教育伦理学观念的变迁 从’.学而优则仕”开始,孔夫子为天下读书郎设下诱饵,中国古代教育一直是围绕师古人而明大志、师圣贤而明是非”进行的。几乎同期,欧洲则是“昨天教育”(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好的,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代一代传教下去)的天下。与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不同的是,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后,产生了冷天教育”的思想、“今天教育”与“昨天教育”最大不同是强调过去的一切只能说明过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为现实服务。而此时中国则几乎全是“八股文”的天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欧美开始诞生了“明天教育”的思想。“明天教育、、强调学习以昨天,,的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为指导方向的全新教育模式。 二、教育伦理学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模式改革 目前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以教书育人为基准指导方针,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为方向的思想。仅相当于二百多年前欧洲的今天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使具有创新创造性天才难以脱颖而出、反映在科技界则是步人后尘,被动发展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这震耳发聋的呐喊,是唤醒中华民族教育界的战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社会科学各学科到自然科学各学科,关于在我国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关干西方创新教育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开展创新教育,科教兴国成为时代主旋律。 三、教育伦理学所面临的挑战 科教兴国,开展创新教育,目前还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我国完全实施创新教育还有相当距离。 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感到茫然,不可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目前一直在搞教改,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手段也改革了,还需要搞“创新教育吗?教书育人还要不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口号还提不提? 其实“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矛盾,是‘明天教育”与“今天教育”之间的矛盾是一致的。教书育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是社会对大专院校的最低要求,而不是院校的最高目标。传统教育是基础的、是必需的,创新教育是提高的、创造的。对.今天教育”学习都十分吃力的学生,你是无法实施..明天教育”的。学有余力,而且具有相当创新创造性才赋的学生,是实施“明天教育的主要对象。本来院校培养的学生就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创新性人才,一种是对社会合格人才。这是我国教育伦理学应正视的现实。 值得指出的是,开展创新教育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欧美的模式与经验。欧美创新教育培养甚至从小学就开始了,教育手段主要是两大法宝:启发预见、师生互动。结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连自己国家在地球仪的哪个部位都不知道。启发预见与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本没有错,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但这必须要以传统教育为前提,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 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幕式上指出:“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让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锐意改革进取,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造性人才。 科技发展论文: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新的趋势,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一是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不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不少国家都处在相近的起点上。后发国家完全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带动整体科技竞争力的跃升。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核能、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以及正在兴起的纳米技术,都是源于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科学理论越来越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化环境下,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日益普遍。但是,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国家间竞争的本质,只是改变了竞争形式,也就是通过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占有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总之,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 (二)科学技术的竞争已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焦点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转变,以及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一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市场。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二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资源。如果说过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用暴力掠夺殖民地资源,那么今天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利用技术手段控制国际资源及其流向。目前,对空间、海洋和生物等战略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三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媒体。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美欧等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种传媒的控制,在传播西方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以此影响他国重大决策。 (三)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做出了基本相同的战略选择。一是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美国政府把保持美国在科技前沿领先地位作为国家战略目标;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韩国政府提出必须在国家层次上制定和执行以科技为基础的政策,为国家发展探索新的道路。二是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2003财年美国联邦科技预算为1180亿美元,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联邦政府研究开发支出;英国政府决定从1999年起,在3年内追加14亿英镑投资,是“有史以来政府对科学基础投入金额最大的一次”;欧盟提出到2010年将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三是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一些国家在航空、核能、汽车、微电子、软件等产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国家超前战略选择和实施的结果。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后发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也可能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最终被边缘化。 (四)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致力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后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都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都在30%以下。在科技产出方面,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97%。 我国尽管与创新型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意味着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放到2020年连续40年7%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研究表明,如果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仍保持目前39%的水平,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就要求投资率达到52%的特高水平,这是难以做到的;即使投资率可以保持近年40%左右的高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必须达到60%,即在目前水平上提高20个百分点,才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 第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我国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在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水资源仅为四分之一。与此同时,由于技术落后和长期粗放经营,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实践表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依靠科学技术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途径。 第三,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许多新的问题。确保国防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我国空天、海洋权益,以及应对各类公共安全和新的社会风险等,都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急剧变幻的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战略主动权。 (五)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 目前我国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大约位于世界第28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我们在未来15年内,创新综合指数排名要提高10位左右。我们认为经过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这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研究表明,我国虽然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期,但是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国际上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也是我国独具的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我国完全有条件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依靠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统一思想和意志,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2004年底以来,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总理在2005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也强调,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贯彻落实到各方面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困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主要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和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一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比较优势也将逐步丧失,我国越来越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中获得应有的利益。比如,我国生产一台电视机的利润不到10元钱,计算机的毛利只有5%,贴牌手机的专利费占到售价的20%。二是由于收益率过低,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顺利实现。三是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装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在wto规则下,知识产权、 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重大障碍。 第二,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可能引进。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培养锻炼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在发展高技术特别是战略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强调国家意志并没有过时。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一个立足点。 第三,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从冷战时期的“巴统组织”到今天的“瓦森纳协议”,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出口的控制不断加强。近年来,针对我国连续发生的美国劳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发射事件、以色列预警机事件、捷克维拉(vera—e)无源监视系统事件、美国smic公司在华投资建设芯片生产厂受阻事件、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等,都应当引起我们严重注意。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得到的。我们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来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 (二)正确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就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二战”后的日本及20世纪80年代的韩国,都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1∶5—1∶8,这使本土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与他们相比,我国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面严重脱节,2002年两者的投入比仅为1∶0.08。今后我们还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在消化吸收上多做文章、做足文章,否则将很难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 (三)必须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实现强大的永恒动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必须树立敢于跨越、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心。一个民族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和使命感,才是主体意识健全的民族,才能在多极化的全球格局中有所作为。我们总结“两弹一星”的经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民族自信心、极大的勇气和魄力。40多年前的20世纪50、60年代,在当时我国经济和科技十分落后的条件下,我们的科学家有这样的勇气是何等不易!今天我们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科技、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完全有条件把前人、把外国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 三、调整思路,重点部署,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正处于新的战略起点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一)努力实现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第一,在发展路径上,从着重跟踪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跟踪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全球化环境下,以跟踪为主的发展路径,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家安全和自身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难以实现后来居上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第二,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单项技术研发是科技活动的必要方式。但是,以单项技术为主的研发,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和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将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因此,我们应当注重集成创新,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 第三,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近20年来,我国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的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我国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基础上,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第四,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方面,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不可或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全体公民的科技素质,实现科技公平。广大公众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才能充分理解科学、支持科学和参与科学,也才能充分享受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福祉。 第五,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全球化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国际大科学工程的深入开展,使我国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先进科技成就,分享研究开发资源和管理经验。为此,我们应当加快形成国际化研发体系,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二)确立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中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依托自身特定的国情,适应自身的战略需求,选择自己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道路,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 据此,我们确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源节流、保护环境,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忽视环境的增长向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抢占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大幅度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为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四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大幅度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加快发展空天技术和海洋技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保障国防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六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与现代综合交通技术,以及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公共安全。 (三)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工程专项 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事关国家长远和战略利益。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愿,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科技资源相对匮乏,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我国科技发展不可能在所有领域进入世界前沿,必须突出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以实施。我国举全国之力实施的“两弹一星”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是跨部门、跨学科的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典范,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我们根据各方面意见,确定了一批重大项目,将在未来15年陆续启动实施。我们相信,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将对提高我国竞争力、保证国家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 近代科技发展历史表明,任何新兴领域的产生,特别是对处于萌芽和初生阶段的技术而言,总是需要及早给予大量投入和精心呵护。在科技领域进行超前部署,是先进国家保持领先地位和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共同做法。一些国家在航空、核能、汽车、微电子、软件等产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些国家超前战略部署的结果。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超前部署,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举措:一是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加大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对基地、队伍给予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二是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在科技经费、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决策自主权,提高科技资源整合的能力,增强科研院所自主发展的能力。三是优化科技评价体系,对于基础研究要以学术水平作为主要评价标准,鼓励科学家能够潜心于学术研究,把探索自然规律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四是鼓励探索,为创新性“非共识”项目提供特别资助,促进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五是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各类人才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和机会。 (五)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争取进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和技术大国行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国家公共财政必须把科技投入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科技投入总体目标是:2010年和2020年,r d/gdp比例分别达到2.0%和2.5%。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来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将高度重视科技资金的高效使用问题。一是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财政支出优先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投入问题,如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科技基础设施,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技术、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等。二是提高科技预算的权威性,使科技预算与国家科技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提高国家的科技动员能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三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多元化科技投入宏观架构,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 (六)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但“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个问题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系统内部完成,形成了两条彼此不完全重合的并行线。从产业技术进步方面来看,主要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0.78%,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大部分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活动;从科技创新活动方面来看,科技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在科技系统内部完成的,没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环,科技创新活动还没有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循环体系之中。 各国经验表明,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各国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央将自主创新提高到关系全局的战略高度,关键要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安排。我们应当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通过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把支持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也面临巨大创新风险的企业群体。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潜力,只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其中一定会有一批企业能够由小到大滚动发展起来。 (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人口负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更应认识到,巨大的人口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各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但是,唯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的环境。一是要造就开放的学术环境。开放是创新的灵魂和源泉。与国外学术交流非常频繁的情况相比,目前我国学术交流还不够活跃,门户思想、小团体主义还时有滋生。如果这种局面长期得不到扭转,我国的科学事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二是要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科技事业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怀疑和批判则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当今不断开放的环境和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求我们必须永远保持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三是要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我们并不主张人们禁锢在科学的象牙塔里,但每一个步入科学殿堂的人,首先要以科学的精神要求自己,不忘对科学真、善、美的追求,不应当把人文性与科学性分离甚至对立起来。因为只有把科学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才能产生对科学的热情和灵感。 (八)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科学发展的灵魂在于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撞击。激烈的科学争论与兼容并蓄的科学宽容,往往能够引发重大的创新突破。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吸纳他人的智慧和技术优势,符合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得传统的科研组织结构和创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形成了技术创新收益的溢出,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近年来,我国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特别是大科学工程方面,我国还面临很多障碍。我们对此应当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各种稍纵即逝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科技发展论文: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及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作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土壤、肥料、农具和灌溉技术方面,在这个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使铁农具开始出现,而铁农具的出现使农业耕作技术更加精细;在播种方面,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利用节气和四季的气候开始播种,在播种的具体操作中,开始注意种植物之间的密度,掌握合理的米制标准有利于节约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量。在古代,农业科技还表现在对土壤的分类和处理,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开始根据土地的质地、色泽以及土壤的肥力来对土壤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土壤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农民更加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技术上,这种技术的成熟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出现了大量专业省力的农具,农田水利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水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古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农具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重经世致用,超越性与前瞻性不足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和现实中农业的需求密切联系的,古代的农业科技像农具和栽培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中农业生产,当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而导致农业的生存受到阻碍的时候,人们会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已有的农具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土壤耕种的需求,前代耕犁对南方的水田耕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则很难进行,因此在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具的独特构造促进了耕作范围的扩大,新增的构造增加了它的灵活性,至此,中国的传统犁具已经开始标准化,在技术上已经处于成熟的水平。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现实中的发展需求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我国,实用性的思想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特点也有重要的影响,农业工具的发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惯有的现实主义思维。当农业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的严重制约时,农田水利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省处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区,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然而该地的河流分布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河流的分布特点在汛期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为了解决现实中气候导致的水流的问题,当地的人们开始建筑水利工程,从而使得农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农业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实需求的推进难以推进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思维空间的拓宽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在特定的时期虽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现实的制约,中国农业科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严重落后于世界农业科技水平,特别在西方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技突飞猛进,自己在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还广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我国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严重落后,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始不断缩小,仅仅依靠现实需求已经难以促进农业科技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用性思维过多强调使科技满足现实的工具性需求,这种科技思维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因此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思维的超越性和预设性,从而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 (二)重实际实效,逻辑思维难以推进 在中国自古以来农本的思想体系中,发展农业科技主要通过直觉思维来推进,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强调直觉体验,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中国的思维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证方法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精细学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像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农学家在发展农业科技的时候忽视了数学的作用。在学科分类方面也受到务实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思想家在学科分类上没有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这些学科发展特征导致了人们在逻辑推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重田园生活,忽视学科基础研究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撑,这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行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这些生活状况在一些诗词著作中有很多的体现。小农经济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缺少对事物的想像,人们通过耕作更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缺少浪漫主义情怀,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只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相对忽视学科的基础研究,科技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科技不仅仅需要实用性思维,而且还需要更新思维方式,不断的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这既与古代人们的思维特点有关,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的影响。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析,大多数的农业科技都是根据农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研制出来的,在技术分析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科技成果分布零散,不利于后世对农业科技发展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自己历来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本,然而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离不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主要致力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系限制了人们思维的想像空间。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从而为今后农业科技的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 作者:吴林华 单位:山东省农业展览馆 科技发展论文: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农业科技的组织传播优势 目前,全省科技示范区的实用技术入户率已达到95%,实用技术到位率达到80%①。再次,多种传播模式的调动优势提高了对农民科技传播的效果。省及各级政府部门在经费、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扩大传播效果,促进了吉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吉林省农委与吉林省电视台共同开办了《农业科技大讲堂》栏目,系统宣讲和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政策。全省遴选重大技术和农业政策共24个专题,组织24位专家每周一讲,从目前已制作播出的15个专题看,由于大讲堂内容紧贴“三农”实际需要,加之形式新颖活泼,深受农民欢迎和好评②。最后,在科技服务方面,由吉林省政府统筹安排科研资源提供农技服务。全省集中组织了34个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中专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对全省60个县(市、区)进行技术包保,每个单位包保1-3个县市区,确保实现了省级科教资源能够有效地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吉林省农业科技的组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要表现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严重不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很难承担农业科技传播这一重要角色,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吉林省农业从业人员为938.67万人,乡级农技人员4754人,乡级农技人员人均承担农业从业人员1970人(见表1)。吉林省耕地面积8300多万亩,乡级农技推广人员人均承担耕地面积17458亩,人力明显不足。为了维持日常工作开展,全省农技推广系统中尽管如此,基层农技人员却是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由于吉林省乡村人际传播网络的缺失、村农民技术员在补助几近于无的情形下形同虚设;多数农户对大众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的方式不认同,电视对于农户来说主要是娱乐工具,而不是通过电视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传播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也没有想象的大,上网的农民只有6%,如果以全省的农户为基数,这个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上网并不是为了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因此农户对基层农技人员的依赖性很大,近90%的农户遇到技术问题首选基层农技人员。 解决吉林省基层农业科技组织传播中的问题,需要对当前基层农技体系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决策层对现阶段乡镇政府机构人员设置的基本判断是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严重,因此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精简机构和人员。客观地说,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面临的情况,不论是从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上看,还是从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上,都颇有过渡的意味。⑤因此在原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外供给模式已经在事实上解体的情况下,目前的体制安排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才刚刚拉开序幕,乡镇政府目前这种尴尬的角色亦不会是长久的制度安排。 三、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科技传播能力的对策 无论如何,当前的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很难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依靠大幅提升工资待遇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必须适应当前农村的整体环境,认清形势,在过渡时期采取过渡办法。现阶段对于基层农技人员来说,需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自律,发挥政府的组织传播的优势,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传播方式。 1.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优势,有效整合各种传播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农技推广服务所具有的特殊使用价值,导致其消费活动的双重性:农民对农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所进行的消费构成直接消费,农产品消费者则构成农技产品的间接消费。在整体提高基层科技传播系统的传播能力同时,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和长远目标应该是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农业,通过扶植培养新型农民科技带头人带动乡村科技传播事业。尽可能在短时期之内在现代农业科技传播领域形成合力,把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技术外部产出的受益者中,除了消费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受益者,那就是国家与社会:农业的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四大功能。因此应把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和项目建设(诸如新农村建设、高产创建、增产千亿斤粮食工程、世行、亚行等项目)结合起来,在经费投入机制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政府、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2.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现代农业的综合素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较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期之内其人员结构是很难改变的,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将决定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此,外企出于占领市场的目的,对自己产品的推广介绍而进行的各类培训极具可借鉴之处。当前应该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农业基本技能的考核测试,对其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的分层分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制定,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具备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当然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的。 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化。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活动。要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将科研工作与农技信息传播结合起来;要将农业技术人员纳入大学生“村官”选拔体系,在就业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充实农技队伍;要引导涉家企业,结合经营活动加大对农技信息的传播力度。 总之,结合吉林省现实省情,未来几十年的农业科技传播依然会是政府主导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化主体参与进来,但是政府主导的组织传播依然会是决定性的因素。 作者:王凯锋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科技发展论文: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一、农业科技的组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要表现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严重不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很难承担农业科技传播这一重要角色,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吉林省农业从业人员为938.67万人,乡级农技人员4754人,乡级农技人员人均承担农业从业人员1970人(见表1)。吉林省耕地面积8300多万亩,乡级农技推广人员人均承担耕地面积17458亩,人力明显不足。为了维持日常工作开展,全省农技推广系统中,县乡一级目前都是超编状况,县级超编为21.5%,乡级超编20.1%。 尽管如此,基层农技人员却是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由于吉林省乡村人际传播网络的缺失、村农民技术员在补助几近于无的情形下形同虚设;多数农户对大众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的方式不认同,电视对于农户来说主要是娱乐工具,而不是通过电视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传播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也没有想象的大,上网的农民只有6%,如果以全省的农户为基数,这个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上网并不是为了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因此农户对基层农技人员的依赖性很大,近90%的农户遇到技术问题首选基层农技人员。 解决吉林省基层农业科技组织传播中的问题,需要对当前基层农技体系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客观地说,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面临的情况,不论是从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上看,还是从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上,都颇有过渡的意味。因此在原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外供给模式已经在事实上解体的情况下,目前的体制安排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才刚刚拉开序幕,乡镇政府目前这种尴尬的角色亦不会是长久的制度安排。 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 部门科技传播能力的对策无论如何,当前的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很难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依靠大幅提升工资待遇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必须适应当前农村的整体环境,认清形势,在过渡时期采取过渡办法。现阶段对于基层农技人员来说,需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自律,发挥政府的组织传播的优势,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传播方式。 1.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现代农业的综合素质。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较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期之内其人员结构是很难改变的,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将决定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此,外企出于占领市场的目的,对自己产品的推广介绍而进行的各类培训极具可借鉴之处。当前应该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农业基本技能的考核测试,对其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的分层分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制定,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具备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当然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的。 2.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化。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活动。要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将科研工作与农技信息传播结合起来;要将农业技术人员纳入大学生“村官”选拔体系,在就业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充实农技队伍;要引导涉家企业,结合经营活动加大对农技信息的传播力度。总之,结合吉林省现实省情,未来几十年的农业科技传播依然会是政府主导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化主体参与进来,但是政府主导的组织传播依然会是决定性的因素。 作者:王凯锋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科技发展论文:科技发展对林业经济的影响 加快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林业科技进步对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5.69%,林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广西林业经济发展中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广西林业发展必须要率先建立健全适合市场规律的科技进步管理机制,加快实施政府制定的科技兴林战略,挖掘和发挥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建立健全科教投入激励机制,加大科教投入帮扶力度 “科教投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促进广西林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等激励机制,整合科教创新资源,优化R D资源配置,提高科教资源利用率。积极培育科教创新主体,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广西林业经济的效率与公平发展。 优化科教创新环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知识经济其本质就是人才经济,依托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两项英才工程,加速林业技术人才引进与集中,积极引进高层次林业科技专家,努力培养一批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创建活力四射的科技创新团队;特别是加大林产工业等产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会极大促进与提升广西林业经济增长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人才合理流动、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有效机制,促进林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强化政府在农户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扩大林业科技进步的受益对象 政府加强林农林业科技教育培训,林业科技进步的受益对象将是十分广泛,是解决广西”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不仅要增加对农户科技进步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建立林农教育培训和科教兴林专项资金,而且还要提供林业科技技术指导。为了做好林农增收的林业科技支撑工作,着力提高林农的科技素质,推动广西林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广西区林业厅应该责成相关部门负责选送和培养优秀的林业科技特派员,成为促进林业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本文作者:奉钦亮覃凡丁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科技发展论文:电工科技发展与展望 本文作者:李延斌作者单位:大庆府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我国电工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种情况下电力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优化供电结构和形式,还能带动企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下文中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就我国电工新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超导体和半导体材料在电力工业中被广泛的应用。下超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下文中笔者将进行详细论述。a.20世纪60年代初,实用超导体被研发出来并且应用于电工领域,至此超导体材料进入了电工生产,以其应用中的优势逐渐的取代了其他材料。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的发现,更奠定了超导体材料在电工生产中的地位。b.半导体的发现和应用给电力设备和仪器提供了新型的电子元件,使得电力设备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向着自动化前进。 2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在电力工业中被广泛的应用。下文中笔者将对该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a.电磁场的数值计算对于电力设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近些年来有关单位和部门的研究重点,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一计算中的复杂分析和精密实验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大大的推动了电磁场的数值计算的发展。b.数控系统的发展同样使得电机控制向着更加自动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使得电机系统的整体使用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c.电力电子技术作为能源扩展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对于提高用电效率和能源的使用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电工新技术未来的展望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电工新技术的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现状,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未来我国的电工新技术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将其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1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作为目前最受瞩目的新能源,其发电技术对于日后的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太阳能的获取的便利以及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其在众多的新能源中成为了开发重点。而太阳能的使用也将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能源利用方式,所以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风能发电技术。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其最主要的应用特点就是其具有较好的清洁性和可再生性,因此也被广泛的应用于新能源的开发领域。就目前风能的发展速度来看,已经超越了太阳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对于风能的发展也给予了多种政策上的支持,所以风能发电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成就。 3核能发电技术。受控核聚变的发展以及利用可以提供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从根源上解决经济与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核聚变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现实性,它依靠核工业技术以及电工新技术的结合,为能源的利用提供更加便利的方式,核聚变电站的建立还可以促进新兴电工产业的发展。 4水力发电技术。我国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在水力资源集中的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已经建成了多所发电站。对于水力资源未来的发展以及开发规划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策划和前期的准备工作。重点对金沙江以及黄河上游和湘西等水电基地进行开发,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对可开发的资源进行利用,促进水力发电技术的发展。 5磁流体发电技术。磁流体发电是热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可以进行高效率的热电转换,具有低污染以及用水少的特点。磁流体发电技术经过发展已经可以持续发电数百小时,最高的发电功率达到几万千瓦。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电工新技术以及化工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以燃煤为主的我国来说,热媒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利用以及产业化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能源的不断开采和使用,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的增加,有关部门必须从技术的角度进行革新,推动现有的电工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中的供需矛盾。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电工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希望能够引发广大同仁的讨论,为推动我国的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技发展论文:CTP科技发展历程与运用状况 本文作者:高峰邢晓坤作者单位: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 1引言 目前,直接制版技术(CTP)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及采纳,其未来发展受到业内的高度关注。CTP技术从1995年进入产业化应用,至今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从技术发展诱导期进入了高速平稳增长期。本文主要对光敏CTP技术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梳理,旨在对我国CTP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能有所裨益。 2光敏CTP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目前,CTP在世界各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CTP装机量更是高达70%以上(占制版机总量比例),全球应用的CTP制版机已经超过5万台。新闻报业是CTP应用的重要领域,全球10%以上的CTP用在新闻行业。欧洲应用量远多于其它地区,世界一大半新闻CTP都用于欧洲地区。与欧美相比,日本在新闻CTP应用方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数量上都要相对落后一些,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CTP在我国报业的应用的情况与日本相似,2010年5%以上的CTP用在新闻报业上。目前,全球主要有四家公司拥有紫激光CTP技术,它们是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德国爱克发公司、美国柯达公司、中国乐凯华光公司。富士公司的紫激光版材技术在上述四家公司中,最为成熟。版材各项性能比较平衡,突出高分辨率,感光度(90μj/cm2)略低,版材可以在200线/英寸的精度下再现2%~97%的网点;同时,还可以使用20μ的调频网加网,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商业印刷的要求,版材的耐印力可达15万印;还采用特殊的显影加工技术,40L显影液的使用寿命从1000m2增加至2000m2。爱克发公司的紫激光CTP版采用与富士紫激光版截然不同的配方体系,具有感光度高(约50μj/cm2),中间调网点增大小、显影性能优良、耐印率高等优点,但分辨率低,广泛用于报业印刷。柯达公司也于2006年正式向全球推出紫激光版VioletNews和Violetprinting,突出优势是高感光度(约40μj/cm2),加网线数最高可达200lpi,耐印率最高可达20万印,但稳定性欠佳,适用于激光头功率超过30mW的紫激光制版机,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环境和印刷业务的需要。中国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是国内最早涉足光聚合CTP版材研制的单位,其研制开发的适应488nm激光光源和532nm激光光源的光聚合版材通过上海市科委的技术鉴定。广东中科银实业有限公司是将银盐扩散版实现产业化的公司,近3年来共实现销量几十万平方米。乐凯华光从1998年开始研制光聚合CTP系列版材,经过持续的不懈努力,先后研制开发出PPA(488nm)、PPY(532nm)、PPV(410nm)、PPVS(410nm)版材。其中,PPVS于2009年实现产业化,进入批量正式生产阶段,近3年来共销售近300万m2。 3技术发展带动设备更新 直接制版机是负责将数字页面直接扫描输出在适当的介质上从而满足后续工序,如显影和印刷的要求。直接制版机主要分为光敏、热敏和其他扫描成像方式3大类,其中光敏直接制版机又细分为采用发光波长在390~410nm的半导体激光器(紫激光二极管———UV-LD)的紫激光直接制版机和采用传统高压汞灯、激光器的CTcP制版机。热敏直接制版机定位于搭载发光波长在830nm的半导体激光器(红外激光二极管———IR-LD)的制版系统。其他成像方式主要是采用喷墨成像的直接制版系统。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我们综合分析判断,2011年在我国直接制版机的市场保有量为4050台,其中,热敏制版机2800~2900台,占69.14%~71.60%,紫激光制版机700~750台,占17.28%~18.52%,CTcP制版机500台,占12.35%。这些数据仅供大家参考。值得一提的是,CTcP在我国直接制版市场占有12%以上的份额,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全球的统计数据,UV-CTP在中国为什么这么“火”[1],这大概与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PS版制造和出口国有着密切关系。光敏CTP制版机多采用内鼓式或平台式激光扫描装置如图1,分别应用于商业或报业制版系统。由于激光器体积小,通常紫激光CTP设备采用内鼓式成像结构。它是把滚筒作为承托印刷版的鼓,印刷版被固定在内轮廓的某个固定位置上。曝光时,声光调节器根据计算机中图像信息的明暗特征,对激光器光源所产生的连续激光束进行调制。调制后的激光束先照射到旋转镜上,随着镜子的旋转,激光束就被折射到滚筒上,形成曝光图像。调整聚焦就可以改变激光束的直径,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分辨力;调整镜子的转速,则可以调节曝光时间。热敏制版机和紫激光制版机在市场上的高占有率与它们在技术上的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稳定且寿命较长的高功率激光光源是一个重要因素[2]。UV-LD的功率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数毫瓦,在2006~2007年进入到数百毫瓦的范畴,不到10年的时间提高了100倍。功率的提高意味着对版材敏感度要求的降低。在UV-LD的低功率时代(数毫瓦级),只有敏感度非常高的银盐CTP版材可以满足高速扫描成像的要求;在中等功率时代(数十毫瓦级),光聚合CTP版材即可满足相关要求;在高功率时代(数百毫瓦级别及以上级),传统的PS版就可以满足高速扫描成像的要求,因为UV-LD的发光波长正好处于传统PS版敏感的光谱范围内。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采用高功率UV-LD(超过100mW)和高感度PS版的直接制版系统,必将成为CTc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UV-LD功率的发展是否依然维持直线上升状态,目前还不能轻易下结论。IR-LD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近红外固体激光光源,但由于光热成像敏感度低,其功率分类比UV-LD普遍提高了2个数量级,即低、中和高功率定义在数百、数千和数万毫瓦级。 目前,热敏直接制版机普遍采用集成光源模块和多光源模块组合技术,激光功率处于数千毫瓦甚至数万毫瓦的水平。先进的扫描技术是热敏制版机和紫激光制版机引领市场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先进的热敏直接制版机主要采用光栅光阀(GLV)分光技术和外鼓扫描技术。紫激光制版机主要采用内鼓扫描方式,向内圆弧弯曲且固定不动的版材与始终处于版材圆弧半径中心、平稳高速旋转的斜面转镜是技术的关键。内鼓成像的光路特点保证了激光束始终从圆弧弯曲的版材的半径中心出发,使达到版材任何一点的光程完全相同,即减小了成像质量对光学系统的压力,也提高了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斜面转镜采用气垫轴承转子技术,不但转速高,且转动平稳、准确,磨损小,寿命长。UV-LD激光器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使紫激光直接制版机的市场占有率在过去几年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从而导致热敏直接制版机的市场占有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其在市场的主导地位一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近年来市场上推出的主流紫激光CTP机列入表1[3]。 4成像特质决定工作环境 光敏成像,更准确的应称谓为光粒子成像,是光敏剂吸收光子后跃迁到其光化学活泼状态(高能量状态),继而发生化学反应生产希望的产物的过程。原理上说,只要光子携带足够能量或具有足够短的波长即可引发希望的光化学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只与吸收的光子数量,即曝光量有关,与光子的空间数量密度,即功率密度或辐射强度没有阈值要求,只要曝光量达到成像曝光量即可。最低成像曝光量是重要的成像特性,不同材料体系由于成像原理和增幅机制不同而各有其典型的敏感度范围。银盐材料的最低成像曝光量一般为10-1~0μJ/cm2;光聚合材料的最低成像曝光量一般为101~2μJ/cm2;热敏材料的最低成像曝光量一般为102mJ/cm2。前两者属于光量子成像系统,由于存在很高的增幅机制,敏感度明显高于后者;后者在多数情况下属于光热成像系统,很少具有增幅机制或只存在及其有限的增幅机制,与前两者相比敏感度低了3个数量级以上。 5紫激光CTP明显的技术优势[4] 紫激光CTP明显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低廉的激光器维护成本、可靠的设备稳定性、优越的出版速度以及稳定的显影环境和最低的显影液成本。 5.1高精度成像质量 405nm紫激光特性是光点的大小可以控制到1μm,该物理特性很好地保障了紫激光CTP的成像品质,配合高精度的内鼓式结构及光聚合紫激光CTP版材,用户可以从容应对3001pi调幅加网和20μm调频加网的制版精度要求,完全满足印刷企业对制版质量提升的渴求。目前,紫激光CTP版材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向国内外销售。从设备结构上讲,内鼓式成像结构本身在成像原理上要优于外鼓式的螺旋式成像原理,在平网和极细线条的复制方面为用户提供更高的精度保证。 5.2低廉的激光器维护成本 405nm的紫激光波长短,属于冷光源,光源的稳定性更好,适用于光聚合紫激光版材曝光成像的激光器。功率只有30~60mW,仅为热敏CTP激光器功率的千分之一,如此小的激光器功率完全可以确保紫激光CTP的激光器做到瞬时开关———激光器仅在版材曝光时才点亮打开,其它时间激光器则完全处于关闭状态。因此,理论上讲在紫激光CTP设备8~10年的使用周期内根本无须更换激光器。相对于热敏CTP的大功率激光器而言,仅激光器一项,紫激光CTP每年将为企业节约非常可观的激光器更换成本。没有了高昂的激光器维护成本,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优。 5.3可靠的设备稳定性 在设备长达8~10年的使用周期,紫激光CTP将为用户节约多个激光器的高昂更换成本,从而确保设备长期可靠稳定地运行。并且,由于光聚合紫激光CTP版材的感度只有几十μJ/cm2,因此,在设备8~10年的周期内,紫激光CTP将有非常恒定的生产效率。而在热敏CTP的使用过程中,设备的出版效率会随着激光器功率的衰减而逐渐下降。此外,内鼓式的机械结构在紫激光成像过程中版材和滚筒都静止不动,使得设备的稳定性获得长期有效的保证,完全避免了外鼓式热敏CTP经常发生的卡版、飞版及螺旋式成像所带来的平网不匀等现象,同时也进一步保障了制版成像的精度。 5.4优越的出版速度 生产中设备实际的出版速度快是紫激光CTP的又一重大优势。富士公司“多激光AOD(A-coustoOpticalDeflectors———声光偏转器)”成像技术在紫激光CTP上的成功应用,大幅提升了CTP设备的出版速度。每小时40张商业精度对开版材的出版能力,是普通热敏CTP设备的3倍左右。对于急件、快件而言,则有了更好的应对手段,这是热敏CTP所无法匹及的。1台富士紫激光CTP,完全可以轻松满足企业后端8~10台四色胶印机用版量的需要,从而在CTP设备的拥有台数和印刷生产能力之间实现最佳配套。5.5稳定的显影环境和最低的显影液成本光聚合版材特有的砂目结构和涂布工艺使得显影液的使用周期大大延长,在所有CTP版材的冲洗药液中,紫激光光聚合版材的药液宽容度无疑是最大的———显影液可以6周左右更换一次,相对于所有热敏CTP版材2~3周的药液更换周期而言,将为用户节约大量的冲洗成本。目前紫激光CTP用户的显影液更换周期大约都在6周左右,这其中不乏曾经用过热敏CTP的用户。相对于以往热敏的应用,用户普遍反应光聚合紫激光带来了大量冲洗成本的节约。显影液更换周期长不仅带给用户使用成本上的极大节约,与此同时,由于药液更换周期长达两个月以上,大大提高了工艺稳定性,大幅度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6CTP版材的应用促进行业向前发展 CTP版材对直接制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接制版技术出现之前,光量子成像是主流,主要使用倍率YAG激光(发光波长532nm,又称为绿激光)和氩离子激光(发光波长为488nm,又称为蓝激光)。由于激光功率不高,对版材敏感度要求非常苛刻。因此,银盐材料是首选的成像材料体系,主要有银盐和PS版复合版材,以聚酯片基为基材的向上扩散银盐版材和以铝板为基材的向下扩散银盐版材等几种类型。1997~1998年,光热成像直接制版设备,特别是搭载IR-LD激光器的光热成像直接制版设备得到市场的广泛采纳,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光量子成像直接制版设备,成为市场主流。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半导体紫激光(UV-LD,发光波长390~410nm),随着其输出功率的快速稳步提高和配套的内鼓扫描成像技术给光量子成像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进入本世纪后光量子直接制版设备的市场份额呈现了上升的态势。2003~2004年,随着UV-LD激光器功率进入数十毫瓦时代,以光聚合材料为代表的具有高增幅机制的感光高分子材料开始进入光量子成像直接制版领域并迅速成为主流版材成像系统。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UV-LD激光器与感光高分子的搭配基本上成为光量子直接制版技术的不二选择。同时,针对UV-LD激光器的感光高分子材料体系和针对IR-LD激光器的热敏成像材料体系逐渐成为了CTP版材的主流。 随着IR-LD激光器功率进一步提高,传统PS版也有可能会成为主要的CTP版材。CTP版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显影前需要预热的第1代版材,显影前无需预热的第2代版材、免化学处理的第3代版材和免处理的第4代版材。第1代和第2代版材在扫描曝光后需要使用碱性水溶液进行显影处理,显影废液含有有害的化学成分,必须经过恰当处理才能排放或废弃。第3代和第4代版材在扫描曝光后可以使用中性水进行显影处理或无需显影即可上机印刷,显影废液的废弃处理压力小或者根本不产生废液,属于绿色环保性版材。目前在第2代和第3代版材之间,又出现了一个称为低化学处理CTP版材,也有学者称其为所谓的2.5代版材[5],这种版材在扫描曝光后依然还需要使用碱性水溶液进行显影,但是碱和其他化学成分的浓度已经大幅度降低,废液处理压力小于第2代版材。目前我国CTP版材的主流处在第2代和2.5代,正在向第3代和第4代迈进。 免化学处理版材是一种使用中性水显影的版材,要求版材非印刷区的光敏涂层必须分散或溶解在中性水中以满足显影要求。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材料体系,一种是采用热熔成像原理的非均相光热成像系统,属于中性水可分散的材料体系,应用于光热成像CTP版材,另一种是采用中性水可溶的成膜树脂的感光性高分子成像材料系统,属于中性水可溶解的光敏成像材料体系,应用于光量子成像CTP版材。免处理版材应该是在扫描曝光后无需任何显影处理即可上机印刷的版材,因此要求激光扫描曝光后能够在版材的曝光区和非曝光区产生足够的亲和性反差,以满足非图文区亲水和图文区亲油的要求。目前市场上主要有2种版材,一种是采用热烧蚀原理以硅树脂为非图文表面的光热成像版材,是一种典型的无水胶印CTP版材。这种版材的光敏涂层由硅树脂、吸热层和具有良好亲油性能的聚酯涂层构成。硅树脂涂层处在版材的表层,构成斥油表面。金属层吸收激光后温度迅速升高并发生气化反应,使表层的硅树脂涂层成为碎片气化离开版材表面,亲油的聚酯底层裸露成为亲油表面。这是一款具有实际意义的免处理版材,无需任何显影处理,主要应用在直接成像印刷机中。但是,该版材曝光产生的化学气体和碎片会对直接制版的光学系统形成污染,需要在激光曝光部位加装抽滤系统以便及时处理;另一种是在激光扫描曝光后,图文区和非图文区之间的亲和性反差还不能完全满足印刷需要的亲油和亲水要求,依然需要采用适当方法将非图文区的感光涂层去掉的版材,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利用印刷机开机前润版水的浸润作用和油墨的粘连作用将非图文区光敏涂层转印到过版纸上,从而达到将非图文区的感光涂层去除使更加亲水的铝版基裸露出来成为亲水表面的目的。因此,这种版材在激光扫描曝光后需要在印刷机上完成“显影”处理,但这种显影处理不需使用专门的显影机且在印刷机上自动完成。这种版材与免处理版材的定义还有一定的差距。 科技发展论文:改善人文环境促进科技发展 1、我国人文环境及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从现实社会来看,跟欧美相比,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有所落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但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非理性开明的态势使这种所需的“人化环境”不容易形成,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应试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亚洲文化不是不鼓励创新,主要是怕失败,失败不起。其实亚洲的年轻人并不比美国的年轻人怕失败,但社会因素和文化环境,总是会让这些科技创新的人付出的代价太多,在亚洲失败付出的代价要比在美国的高,美国人失败几次都没关系,且引以为荣。所以对科技创新来说,我们需要接受各种文化的冲击,对各种思想进行讨论,打破常规追求科技方面的进步。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社会氛围这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科技成果方面,从2008—2010年的数据来看,在全国四大区域经济中:环渤海地区在这三年内登记成果数占登记成果总数比例最大,但成果数增幅不大,且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长三角经济地带登记成果数每年都呈递增状态;东北地区登记的成果数位居第三位,其数值远低于环渤海及长三角;而珠三角地区登记成果在登记成果总数所占比重最少,近几年来所占比例都不足5%。在高新技术领域分布上,技术成果仍然主要分布在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占27.63%,农业占16.18%,光机电一体化占13.58%,新材料占12.21%,四大高新技术领域合计占69.60%。 2、人文环境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环境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动力;但我们知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即能通过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新领域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于自然和社会时其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有的科技方面的发展带来的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转基因及克隆等生物技术在某些方面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来支撑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之所以伟大,但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我们需要做的是确保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任务;所以在科技创新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要注重科技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有一句话说明了这一点,“科技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市场,市场不等于效应”。这个话说明了科学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到社会财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人文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经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及谁做决策,以及如何销售、如何分配利润等方面问题;都需要人文环境为之做铺垫。人文环境可以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人文环境在创新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没有当今世界多项有用的发明;人文环境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是间接的。所以我们应注重发挥其重要作用,使人类社会能长期受益[2]。 3、创造环境,整合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人文因素 (1)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及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对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行科技创新就离不开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而人文环境是科技人才成长的土壤,“以人为本”口号的提出是中国整合人文环境的初步思想;那么中国的人文环境特点是什么呢?在我国,人本观念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3]。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应从教育做起,加大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不是把其看作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应该把人才看做一种资源,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使更好地学习及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社会注入先进的生产力。培养科技人才应该像华为所崇尚的“狼性文化”,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即发展一群科技领域的狼,因为狼有三大特征: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奋不顾身、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敏锐地觉察社会的需求及市场的变化,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行列,寻找社会需求的科技点,加强团队合作互助,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所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及国家的快速向前发展。 (2)营造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文化环境 创新是自由思想流动的产物,而能够使思想自由流动则离不开所谓的“文化环境”,任何创新都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自由的文化环境;使一整套的人力资源和资本潜力最大化的优化机制得以发挥。我们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都为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及成果方面的转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形成创新文化环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接触创新信息的来源;二是科研人员的大量储备;三是能够吸引风险投资的基础性科研成果。充满人文精神的科技创新环境,会更有效地激励科技工作者创新,也会更加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创造型思维和批判型思维的系统,大力提倡敢于创造、敢于冒险、善于学习、勇于竞争、不怕失败和挫折,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形成全社会一片创新的良好局面。 (3)努力建立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社会组织 有创新活力的组织,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不管是企业、事业单位,还是科研院所机构,都对使用、扩散新技术发挥很大的作用,国家在政策方面也应该鼓励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项目能更多的进入大型集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及时更快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团队是以重大科研项目或创新平台为载体,以杰出人才为团队带头人,具有共同目标、良好互动性和凝聚力以及分工又合作的创新研究群体。建立虚拟科技创新团队(VTIT),它不仅能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而且能提高参与者的技术创新能力。VTIT是基于科技创新性任务,具有共同目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特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障碍,面向重大机遇整合优势力量的创新研究群体[4]。科技创新是一种组织和社会行为。要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组织,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调节各种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机制等。以科技政策、制度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来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4)建设科技创新型文化 以企业为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IBM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市场状况,确立了技术领先战略目标,科技创新型文化建设围绕技术领先战略目标,其特点是重视创新,强调“人”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出“三个注重”:注重顾客利益、注重员工利益、注重股东利益,将员工利益放在较高位置。着力营造和谐融洽、锐意创新的文化环境:将办公室小型化;创造大公司的小型经营,设立员工意见箱,鼓励争论、竞争:激励员工间进行专业讨论,深入思考如何提高产品性能及产品创新[5]。 总之,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动力,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投入市场,才能带动经济的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关键问题就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是一个前进中的国家,在我国的发展中,应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创新型道路,以优化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文环境为首,人文环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发展论文: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实施方案 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就是组织县乡百名农技人员结对帮扶1000户种养加销专业户、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并通过他们幅射带动10000户农民共同致富。现就组织实施我县年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以培训、指导服务农业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重点,认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为农民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县乡联动,协调配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要求县、乡(镇)农技人员共同参与,开创“百名农技人员送科技入户”的局面。其中,乡(镇)农技人员除同县农技人员一样从事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外,还要落实农业科技入户的联系协调工作。 (二)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今年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要在上年实施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指导服务对象,继续以“一村一品”专业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以科技示范户、种养加销专业户为对象,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品一片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和实践指导,着力于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村、专业户的生产规模,培育农业产业“亮点”。同时,做到点面结合,兼顾其周边村及农户的发展,注重辐射带动,全面提高全县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整体推进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注重实效,方便农民。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的组织实施,由农民点“单”,农技人员“配菜”,采取各种贴近和方便农民的方式方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服务。 (四)围绕重心,高效结合。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的组织实施,是我县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重心,全年农业工作都要围绕这个重心开展。一是春耕备耕等生产活动要与之相结合,在指导春耕备耕过程中,要把春耕备耕的科学方法送进千家万户,特别是送给种养加销专业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二是测土配方施肥、“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农业标准化、粮食高产创建、沼气建设等工程的组织实施要与之相结合,明确这些工程都属于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的范畴,共同利用教学资源,降低项目实施成本,提高项目实施效果。三是强农惠农政策宣传要与之相结合,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农惠农政策是首要生产力。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与之相结合,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依托科技入户,科技入户的目的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目标任务 今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的目标任务:一是组织县、乡(镇)农技人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加销专业户、农业科技示范户结对帮扶。要求每名农技人员帮扶6户科技示范户或种养加销专业户,共帮扶400户。联系对象必须是种养加销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由农技人员报考评小组认定,存局科教股备案,并建立档案。通过结对帮扶,促进种养加专业户或农业科技示范户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户均增加纯收入5000元以上。二是县农技中心、县经作局、县畜牧水产局、县农机局四个单位,要按照“围绕主导产业,进村办班指导、培训专业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每个单位负责培训5个专业村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专业村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有30名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种养加销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参训,共培训600名种养加销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促进专业村的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达到参训种养加销专业户或科技示范户户均增加纯收入3000元以上。三是通过上述1000户种养加销专业户或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促进其周边10000户农户户均增加纯收入1500元以上。通过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的组织实施,使全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四、主要措施 1、积极鼓励农技人员踊跃参与实施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要求有专业技术职称或有一技之长的农技人员必须参加。一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向联系户发放技术明白纸,结合农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介绍推广新品种、新方法,做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园)。二是宣传强农惠农政策和新信息。及时将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及有关富民信息等传送给联系户甚至广大农民,调动联系户甚至广大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三是讲解和传授文化知识、新观念、新风尚以及健康生活、生态环境、经营管理、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四是积极指导农民成立并发展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面向市场的能力。要求每名农技人员每年对每个帮扶对象的技术指导服务次数不少于12次。县农技中心等四个单位每年对服务对象的培训或指导服务次数不少于5次。 2、建立农业科技入户台帐。每个农技人员要建立科技入户台帐。台帐上要有受培训指导的户主姓名和住址,从事的产业与规模,培训指导的时间、次数及效果,并有受培训指导的户主签名。 3、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典型。每个农技人员要培养出至少一名靠发展农业产业致富的典型(标兵),致富典型(标兵)年收入要在10万元以上,纯收入要在3万元以上。 4、撰写科技入户工作总结或论文。每个农技人员年终至少要写一篇科技入户工作总结或试验示范推广报告(论文)。 5、建立农业科技入户激励机制。一是农技人员科技入户成效与其年终考评和职称评聘挂钩,对于考评“不称职”的农技人员,其技术职称在下年度不再续聘。二是把科技入户工作总结、论文(试验报告)和服务对象的评议作为对农技人员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三是对县农业局进村入户的农技人员安排适当的工作经费,对全县科技入户作出贡献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6、成立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和考评小组。为使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项目顺利组织实施,决定成立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领导小组 五、要求 1、科技入户指导服务内容必须与农技人员的专业特长相对应,并与农业局管理的业务有关。 2、科技人员服务对象必须是大、中户,即服务的农业产业相对一般农户要有一定规模。 3、参加项目实施的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填报科技入户申报表。 4、各个科技人员的服务对象原则上不要重复。 5、平常考核由农技人员根据各自的科技入户开展情况和效果向考评小组提出考核申请。 科技发展论文:医学科技发展战略分析 1医学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医药卫生事业的基本任务是保护人民健康、防治重大疾病、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健康素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卫生问题,以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卫生科技主要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及其本质、人体结构及其功能、健康基础及其维护、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防治、人类健康与环境和营养的关系、生育机理及其调节等。大量事实说明,医药卫生科技研究的突破及新技术的应用,对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带来巨大的变化,成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建国50多年来正是由于医药卫生科技的迅速进步,我们才很快消灭或控制了一大批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使卫生状况彻底改观,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没有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依托和先导,要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完成其战略任务是不可能的。因此,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整个医药卫生事业中具有战略性的关键作用。 2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2.1生命科学 19世纪中叶,细胞论、进化论和经典遗传学的创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基因论的创立和DNA功能的确定,特别是20世纪中叶,DNA双螺旋结构及遗传信息存储、复制、转录和翻译机制的阐明,蛋白质、核酸人工合成的成功等一系列突破,导致70年代和80年代以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代表的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今天又在向着阐明基因奥秘、人脑奥秘、重大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的方向进军。 2.2生物医学 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印度和中国都曾有过医学的辉煌时期。16世纪创立人体解剖学,从整体水平进入器官水平;17世纪发现血液循环,促进了生理学的发展;18世纪开展实验研究;19世纪创立细胞学和微生物学,从器官水平进入细胞水平;20世纪上半叶,随着病原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等研究的突破,磺胺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和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的研究成功,促进了传染病的控制,从而推动了以传染病防治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开始过渡到以肿瘤、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防治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20世纪中叶以来,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向医学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促使医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以至量子水平,正在从微观水平逐步阐明许多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本质,慢性病的防治亦已取得显著的成效,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如美欧发达国家癌症治愈率达到50%,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在20年间下降了40%~50%,平均寿命达到70~80岁。今天,医学科学受其自身发展内在逻辑力量的推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中许多学科的高新理论和技术方法广泛渗透及应用的促进和社会巨大需要的强力驱使,正从生物学单方位研究、精细分科、高度分化,在微观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向宏观不断拓展,出现了社会心理、生物学全方位研究、多学科融汇、高度综合的态势。 这一态势正在以个体为中心,从小到细胞、分子以至量子水平,大到群体、环境以至宇宙水平,日益清楚地阐明人体不同层次,特别是微细层次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日益广泛地研究从个体发生直至死亡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及其物质基础和自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日益深入地提示癌症等重大疾病和衰老的发生、发展、转归机制、规律性及干预措施;日益成功地探索生殖机理、调节生殖、优化生育、卫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原理及方法,从而在调节人口发展、提高人口素质、防治人群疾病、维护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医学的发展将有如下几个特点:(1)卫生保健服务的重心将转入社区,社区医疗将成为重点,既方便群众,又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及人人享有保健;(2)人类基因组工程将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3)癌症、艾滋病的死亡率将下降,瘫及神经因素性疾病的发病率将上升;(4)胚胎工程有可能加速发展;(5)随着老年性疾病的不断增多,老年性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治疗,在卫生保健中将占据越来越显著的地位。 3科研重点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转移 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重视,对卫生保健、身心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从5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逐步把科学研究重点转移到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方面来,如美国1982年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992年达到15%,到2000年时将达到19%,超过任何其他领域。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关于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结构和机能及其各种特性认识的一系列突破,促成了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人类在生产中从被奴役的被动地位逐渐转变成驾驭生产的主宰地位,从而使人类有可能并且需要来研究生命和生存的价值。人类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存、发展,特别是享受的基本需要,应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过程。人类在“征服”和“控制”自然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的后果,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水土流失、酸雨频繁、臭氧空洞等等已成为全球性的危机,使人类更加重视自身生命和生存的价值。了解和调控生命过程,认识和控制疾病,保证和维护身体健康,创造和谐健康的生存环境,调整人和自然关系,解决农业、环境、资源、医药问题,调节和优化生育、开发人工智能等紧迫的巨大的社会需要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4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 4.1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总方针以及“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确实把医药卫生保健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鉴于医学科学研究是人们健康素质的科学保障,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和条件,应考虑医药科技的超前发展。 4.2总体战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以世纪之交国内外科技(尤其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科技)、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发展的战略态势为背景,按照医药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适当超前发展的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环境条件、人口结构、疾病构成、卫生需求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的历史性转变,以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防治重大疾病及其他常见病和多发病、加强卫生保健中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为主线,采取系统思想和重点战略相结合的战略,贯彻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方向,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集中精干力量,积极跟踪世界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进一步开展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以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并有效地发展适宜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努力促进新技术产业及其基地的形成。 4.3战略目标 加强现代医学研究,积极跟踪世界医学领域的先进科技,明显提高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在某些有优势的领域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大大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在下世纪逐步接近身心健全及其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健康目标。 4.4重点任务和发展策略 4.4.1加强节育技术和生殖健康研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总数1/5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为科教兴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4.2加强对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关键防治技术的研究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是大有作为的,对世界医学也是有很大贡献的。如解放初期对沙眼病毒的分离,目前在世界上依然遥遥领先的大面积烧伤治疗,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代表的绒癌化学治疗,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教授为代表的断肢再植及我国的显微外科,以汤钊猷教授、吴孟超教授为代表的小肝癌的防治研究,以王振义教授为代表的白血病的分化诱导,以医科院肿瘤医院吴〗淌凇⒙绞啃陆淌?为代表的食管癌的防治研究,以及青蒿素的研究,这些都是在世界上影响比较大,或者说对世界医学有很大贡献的。目前,精神病的发病率始终保持一种上升趋势。如何指导脑科学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精神病和与精神病相关的一些其他疾病能够得到解决,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极大的益处。至于一些神经科疾病,包括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由于脑科学的迅速发展,将会提供新的诊断和治疗途径。 4.4.3加强药学与制药研究,满足国内需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这里只说一个问题,中医药学。这是我们的祖国医学,是中国的一个最大的优势,这不仅是我们的宝库,而且是我们发掘最有用的药材、药品,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可是在这方面,非常遗憾的是,美国FDA引进的中国的中草药,只占全部中草药的3%左右。所以,中草药的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是我们发展中国医药学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医应尽快现代化,中草药应尽快国际化,这对我国的医学将是更大的贡献。 4.4.4加强基础研究,抓住前沿学科、前沿课题、优势领域,结合重大疾病和卫生保健需要开展基础性研究。中国可以为整个人类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问题是我们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开展我们自己的医学科学研究。从我国的现状出发,我国的人口多,民族多,病人多,所以我国的流行病学、地域医学在全世界占据相当的优势。在小环境医学研究上,我们得天独厚,这在很多国家是办不到的。我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今年协和医科大学评选优秀博士论文,有一篇论文提到,彝族人没有高血压。这里有一个问题:彝族人为什么没有高血压?如果在彝族人体内能分离出一种抗高血压基因,那么高血压的防治将取得重大的进展。但事实并非如此。追踪仍居住在该地区的彝族人,他们依然没有高血压,那么他们到了其他地区会不会有高血压呢?追踪了数千人,结果发现彝族人到其他地区后,高血压的发病率与当地人一样。这说明不是基因的问题,而是环境问题。其价值在于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至少在高血压的防治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篇文章无论怎么讲都是一篇好文章,中国要做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大大地做下去。所以我想,所谓世界尖端,就是你能做而别人做不了,越有自己的特色,就越有可能和别人交流。当然,我国还可以集中更大众的病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某些病例的分析判断,提出更正确的方法。这种可能性包括我国拥有350~370张脑外科病床的医院,这在全世界也不多,还可以在这方面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世界医学提供我们中国人的特殊产权,属于中国人的专利。邓小平同志讲:“我们中国有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问题是怎么干。我想,卫生部在“十•五”期间集中物力、财力,也办一个象美国NIH那样的医学研究中心,建一个中国医学科学城,将对中国的医学科学研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4.5加速发展医学高技术 首先是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组织工程等等。当前,我国基因工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还没有。生物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将成为下个世纪影响医学,特别是药物学的重要领域,如果我们在这方面重视不够,势必无法与外国竞争,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一个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就是蛋白质工程。随着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蛋白质工程越来越复杂,而在我国,目前可能将蛋白质工程忽略了,做蛋白质工程的研究人员可以说微乎其微,寥寥无几。我国目前提取白蛋白,还是用人血提白蛋白法,但大家都知道,猪血的白蛋白与人血的白蛋白只差几个氨基酸,如果把这几个氨基酸对换一下,把猪血差的那几个氨基酸,换成与人血白蛋白一样的氨基酸,那么,将来的屠宰场就有可能是分离人白蛋白的最重要的原料基地。可是我们偏偏在这方面没有几个人在工作。至于组织工程,将来我们可以做细胞、分子、组织的培养。现在我们就可以做耳朵,将来可以再做鼻子,或者其他的器官,那么整形外科不是方便多了吗?比组织工程再大一点儿的,还可以有。 这势必对未来医学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材料和更高的质量。其次,纳米技术的微机器人已经在医学上得到应用,将来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工具。现在就有人把一个微小的机械人放到冠状动脉里。大家知道,现在做PTCA时,先插入一个管子,溶栓,然后如果还没有把握,再放入一个支架,这就是所谓的PTCA冠状动脉支架。如今放入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不仅能解决再狭窄的问题,而且可以监视动脉血中的血凝状态,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再溶栓。当然,将来也许会有更小、更有用的工具。至于材料,我只说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人工心脏。有一次我参加一个人工心脏的手术,当时是在牛身上做的。做完以后,心脏的节律、博出量、大小都和牛一样,既可以放在皮下,也可以放在胸腔或腹腔。这个人工心脏现在是否就可以进入临床应用了呢?答案是还不行。什么问题呢?是材料不行。这个心脏只能用2年甚至不足2年。如果人换一个心脏,用了2年就不行了,还得再换,这显然是不行的。人工心脏的技术没有问题,现在是材料的问题,是人工心脏的寿命问题。如果过了这一关,人工心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对于心脏病患者又是一个福音。另外,我说一下医学伦理的问题。 现在许多国家已经把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而我国现在还是以心脏停止搏动为死亡标准,这个标准不知浪费了多少卫生资源。做医生的都知道,我们做蛙的动脉心脏灌流实验时,把蛙的心脏取出后,心脏依然能保持长时间的跳动,但蛙已经死了。而我们现在仍在抢救那些大脑已死亡,没有意识,并且永远也救不回来,现时心脏还在跳动的病人。我们可以用呼吸机维持,用各种药物维持,可以维持多久呢?我听说最多可维持2~3年。如此维持,高干病房每天需花费3000~5000元。这一个人3年消耗的卫生资源,相当于3个县老百姓的医疗费用。但目前死亡标准没有立法,由于亲属的要求,治疗只能继续。尽管目前移植外科非常发达,但制约移植外科发展的不是技术,而是供体严重不足。一个人如果脑死亡,这时人的肾脏、肝脏等器官取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供体。但如果循环停止了,这个供体可能就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如果也象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把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卫生资源,为脏器移植提供更好的供体。我希望大家共同呼吁,在中国及早实施脑死亡法。
采煤论文: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管理论文 1.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管理的特征 1.1情感化特征 在机械化采煤作业的过程中,施工现场的环境和管理办公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使得采煤作业现场的工人对管理人员颇有微词,从而挫伤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对整个采煤作业造成不利影响。而采煤作业的现场管理不但可以拉近普通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距离,便于管理人员向普通工人传输工作经验,而且可以让普通工人体会到来自管理人员的尊重和关怀,从而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积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机械化采煤作业的现场管理对于消除环境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极为有效,既体现了管理人员可以以身作则地深入生产一线,又体现了管理人员投身工程建设的决心,从而鼓舞普通工人在工作中的热情。 1.2走动化特征 机械化采煤作业在管理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为无法将采煤作业现场遇到的问题和管理工作有效对接,而且作业现场的复杂性使得管理人员无法及时解决采煤作业中出现的矛盾,从而使管理人员失去了对采煤作业过程的控制。因此,机械化采煤作业的现场管理具备走动化的特征。通过走动化的现场管理,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处理机械化采煤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化解采煤作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从而使采煤作业可以顺畅的进行。 1.3主动性特征 在煤炭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普通工人的有效管理,提高其在工作中的热情与积极性,使普通工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采煤作业中,另一方面普通工人会采用各种方法逃避管理人员的监管,规避可能受到的惩罚。而通过对机械化采煤作业进行现场管理,既可以发挥现场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平衡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之间的关系,指导普通工人安心工作。 2.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管理的工作内容 机械化采煤作业的现场施工涉及到诸多的环节,而现场管理的内容也包括许多方面,而管理部门需要依据管理的内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综合的角度分析,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管理涉及的内容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管理人员需要深入到机械化采煤作业的现场,走动的范围需要覆盖所有采煤作业施工组与施工岗位,切实了解每个施工组的运行情况,加强与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施工人员的近距离接触;其次,管理人员需要和机械化采煤作业的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以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了解采煤作业施工人员的想法和心理需求,及时解决其在采煤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尽可能多的与采煤作业施工人员进行交流,保证交流的人数高于所有施工人员的10%,以确定所了解的问题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再次,管理人员需要做到换位思考,真实体验采煤作业施工人员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环境。管理人员可以在采煤作业的现场选择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以现场施工人员的身份完成其一天的工作安排,从而体会到现场施工人员真实的工作感受。最后,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在采煤作业的现场召开座谈会,围绕着现场施工人员的心理需求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让现场施工人员畅所欲言,以提高管理措施和问题处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具体的角度分析,机械化采煤作业的现场管理工作内容主要为:认真核查采煤作业的工作量和完成质量,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仔细检查采煤作业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的科学性,监管现场施工人员依据规范标准和要求进行采煤操作;严格控制好机械化采煤作业的施工进度,协调好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好机械化采煤施工材料质量的检查工作,杜绝机械化采煤作业中的野蛮施工;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保障机械化采煤作业的施工效率,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管理工作的实施策略 机械化采煤作业的现场施工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现场施工管理的工作也非常困难。因此,管理人员需要注重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一方面,管理部门需要做好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选择到施工现场走动的合适时间和地点,并将走动工作常态化,确保走动次数≥2次/月。同时,管理部门需要依据走动的结果,结合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管理的要求,制定现场管理的实施计划、现场管理的内容与现场管理的方向。此外,管理部门需要依据制定的管理计划和管理措施,加大对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管理的力度,贯彻落实各项管理的措施,保证管理措施落实到机械化采煤作业涉及的各个环节,监管采煤作业人员按照工作要求和标准开展工作,从而在确保采煤效率的基础上,提高采煤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管理部门需要充分发挥机械化采煤作业现场管理在了解现场施工情况和加强与施工人员沟通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为了保证现场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管理部门在进行走动巡查之前,不能将时间安排和检查的内容事先告知现场工作组,以免施工工作组做好准备,使检查失去了意义。同时,管理人员需要与普通工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既有利于管理人员向普通工人传达煤炭企业的决策信息与管理意图,让普通工人了解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的流程,又便于管理人员听取现场施工人员对采煤作业工作的意见与要求,改进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结束语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煤炭企业在迎来发展良机的同时,也对其机械化采煤作业的现场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机械化采煤作业的现场管理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煤炭开采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只有在工作中定期深入到机械化采煤作业施工的现场,对施工的过程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走动视察,通过与现场施工人员的沟通交流,才能真正了解机械化采煤现场施工人员的心里想法,获取有价值的现场施工信息,这样既可以为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机械化采煤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力的依据,又可以提高机械化采煤现场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促进煤炭企业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赵峰 单位:山西陵川崇安苏村煤业有限公司 采煤论文:采煤机工业设计论文 1工业设计在采煤机上的应用 (1)结构设计在采煤机上的应用 在采煤机造型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采煤机外观的改进,以简洁的形态,赋予采煤机外观设计的整体美感;通过对采煤机零件或结构的改进,提高采煤机的性能与产量;通过对采煤机各部件的模块化设计,提高了整机产品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对采煤机在使用中人机交互设计,实现了人机关系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一种健康可靠,又不失当代工业化美感的新型矿山机电模式。某公司的采煤机,牵引部采用双T形导槽插装式滑靴架结构,通过对采煤机牵引部中平滑靴与箱体近凸形连接、间隙配合方式,此机构首先使滑靴架在采煤机机身方向上有良好的地位,并有效地保护了联接螺栓定位销的使用寿命,并且也有效地改善了该部位的装配工艺,同时能更有效地提高其安全可靠性,使在定位销及螺栓失效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地起到连接滑靴与机身的作用,在外观上也使采煤机外形上更加紧凑美观,也加强了采煤机的刚性化; (2)色彩在采煤机上的应用 长期以来,使用者及设计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准确有效地实现采煤机的既定功能,往往忽略了在这种复杂、恶劣、昏暗的工作状态下,工作者长期工作产生的不良心理暗示,此时如果选用适当的颜色就能起到积极有效且潜移默化的舒缓效果,而不同的色彩又能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作用。与其他机械产品一样,矿机产品的质量首先是功能,外观色彩是为体现产品的功能服务的,色彩设计必须反映和表达产品的特点和作用,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从采煤机整体色彩来看:由于采煤机的工作环境是在井下,井下黑暗一片,采煤机在井下工作时,采煤机的色彩即不能和工况色彩冲突太大,使井下工作人员产生视觉疲劳,也不能和工况色彩太近相似,导致区分不明显,使人产生不稳定、压抑的感觉。适当正确的色彩应该能使使用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保持亲切明快的感觉,调动并保持积极的情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操作者有一个舒适轻松的感觉。如采煤机以整体红色设计为主,红色为纯色,鲜而不亮,与工况环境颜色不会产生太大的颜色反差,滑靴为黑色设计,体现出采煤机的厚重稳重感,滚筒以天蓝、黄色或乳白色设计,色彩鲜亮,起到对采煤机以及工况环境的点缀作用,其占面积小,不会对视觉产生太大的视觉冲击; (3)人机工程学在采煤机上的应用 煤矿机械人性化设计应以人机工程学原理为基本的设计原则,同时运用人机界面学、产品语义学、造型美学、环境学和工程技术等原则,它是一项以人为核心的“人-机-环境”综合的系统设计。通过系统的最优选择和最佳设计等手段,使人与及其设备之间相互适应,功能分配合理,为人们设计合理、和谐的人-机-作业环境系统。比如某公司采煤机的牵引传动箱,设有安全型旋转式防护装置。此装置利用铰接销将防护板铰接安装在采煤机机身的箱体上,并用限位销限位,每组采用5个螺栓进行紧固,当采煤机出现故障需要打开机身防护装置检修时,只需拆掉5个螺栓,然后握住把手将防护板拉出至限位末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180°即可,此时防护板由铰接销支撑,由于限位销的限位作用,防护板被拉至规定位置后不再移动,利用重力的作用,整个防护装置就悬挂在箱体上。与传统的采煤机防护板相比,此装置具有良好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和紧凑美观的外形;重量轻便、容易安装、操作简单、维修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这将大大减轻了煤矿井下维修工人的劳动强度,为井下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2工业设计针对煤机产品的意义 在传统的矿山机械中,功能与可靠性为其长久以来的主要攻关对象,而当前的形势是各家产品无论从开始的销售、设计、生产到使用与售后都逐渐标准化成熟化的时候,如何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及等多关注其用户体验性,关注其使用过程中的方便性,灵活性,舒适性,健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代机械产品的工业设计此时就充当了提升产品附加竞争力的重要角色,其综合运用产品形态、色彩、人机工程学等多个方面,不仅更充分地发挥了其使用特性,同时加强其人文价值,使产品更加易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更成为一种对用户有效的长期的保护形势。在煤机发展基本成熟的今天,工业设计将成为采煤机设计的新方向之一。 作者:张丽明景明谢进单位:太重煤机有限公司 采煤论文:煤矿采煤方法科学技术论文 1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煤炭明总储量在9000亿t以上,含煤面积55万多平方千米,而且煤种齐全,我国一次性能量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以上,从煤中可以提取二百多种产品,因此煤炭工业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原煤产量飞速增长,到2003年原煤产量已达30多亿吨,居世界首位,近几年来,由于对采煤方法进行了改革以及更新了一批现代化采煤设备,已使一批煤矿跨入了现代化高产高效煤矿的行列,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矿安全条件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煤矿采煤生产技术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1954年英国装备了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长壁综采在世界上采用半个多世纪,已经成为煤矿开采的本质安全技术。发展长壁开采的早中期,也是煤炭科学研究异常活跃的时期。长壁工作面支架支护的目的,就是要把冒顶限制到最低限度,衡量支架效果的尺度是“冒顶”。 我国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初期实践也表明,控制顶板的关键,就是防止工作面端面的破坏,因而选择支架不仅仅要有足够的工作阻力,更重要的是对端面无支护空间顶板的有效支护。近年来,我国煤矿发展高产高效的重要经验之一,是以高阻力、大功率、数字化自动控制、高可靠性的装备支持工作面高速长距离推进,高产高效开采必须有可靠的地质保障系统,中国矿业大学韩德馨院士和彭苏萍教授提出,“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是根据高产高效矿井机械化、集中化程度高的特点,以地质量化预测为先导,以物探、钻探等综合技术为手段,并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它要求为矿井设计、采区布置、生产准备、采面布置到回采等各个层次或阶段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因此,要实现煤矿生产的高产高效,除选择优势资源区块为开采场地外,更重要的是对影响煤炭开采的地质因素有系统和清楚的掌握”。需要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矿区和矿井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都能创造“世界纪录”。依赖于一定的煤层赋存条件,一个矿区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开发强度,也决定了工作面应有一个合理的生产能力,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矿区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应该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分散开发、就近转化、保水采煤的开采总方针,坚决杜绝小煤窑滥采乱挖,组建大型集团公司统一开发,作好煤炭液化、气化、水与煤关系的研究工作,确保矿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煤炭开采也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夏玉成教授在“构造环境对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的控制作用”一文中指出,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同样强度的地下采矿活动在地表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现象是有明显差异的。在不同构造条件的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不同,因而对地下开采的承载能力也就不同。抗扰动能力强的煤矿区可以承受较大的开采强度,而抗扰动能力差的煤矿区,同样强度的地下开采,就会导致严重的地表损害甚至环境灾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地下采矿有关的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源于采动,但其形式与发展受控于构造环境。而采动损害是指由于地下采动在地表产生的开裂、沉降和塌陷等严重损害地表生态环境的地质灾害。在构造介质、构造界面特征相似,开采强度也相同的条件下,煤矿区采动损害与其所处的构造应力场性质有关。在构造挤压区,一定的地下开采强度可能不会对地表造成强烈损害;而在构造伸展区同样强度的地下开采则可能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长壁开采应该提升到一个新的科学平台,进行开采环境评价以保证合理的开采强度,不损害地表环境。 2规范小煤矿采煤方法 李毅中局长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讲话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放宽办矿政策,提倡“国营、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大中小煤矿共同发展”,受“有水快流”的影响,个体煤矿大量出现。原有的集体所有制煤矿通过承包租赁、转让出售、股份改造等方法途径,转变为个体或民营煤矿。1995年全国乡镇煤矿多达72919处,产煤6.66亿t,占当年全国煤炭产量的48.9%。2005年8月煤矿整顿关闭攻坚战开始之际,全国共有小煤矿约2.3万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截至2007年6月底,累计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矿井9075处。据统计在建、改扩建小矿约为3270处。以上合计,目前全国共有小煤矿1.7万处左右。经过整顿关闭之后保留下来的小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总体上得到改善,安全保障能力有所提高。这是对我国小煤矿发展现状的总体认识。目前“合法”存在的有以下几类:长壁留煤柱采煤法:其基本技术特征是工作面长壁布置、长壁推进。一类是每推进一段距离,保留一部分煤柱,形成问歇式推进;一类是在采空区保留一部分煤柱,以支撑顶板防止工作面切顶。现代房柱式采煤法:主要是指引进国外连续采煤机房柱式采煤法或短壁采煤法,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现代房柱式采煤,以连续采煤机或掘进机开掘巷房和回采煤柱、机械装煤、采用梭车或胶轮车运输、锚杆支护技术或专用自移支架为主要特征。条带采煤法和条带放顶煤采煤法:这是国内外“三下”采煤,为了控制地表下沉,广泛采用的一种采煤方法。开采区域采用类似长壁布置的方式,上、下部边界分别布置通风和运输平巷,垂直于通风和运输平巷划分若干个开采条带,条带间保留一定宽度的煤柱支撑顶板。还有在若干个条带开采后,保留一个宽度更大的隔离煤柱。采用条带布置,在开采特厚煤层时,沿底板布置开采层,放落其上放的顶煤,称为条带放顶煤采煤法。上述三类采煤方法,实际上也是国内外除典型的长壁采煤方法外,广泛采用的。都已形成自身的关键技术体系,鉴于文章分量限制,就不再赘述。长壁留煤柱开采,是国外在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前,采用的四类采空区控制方法之一。主要是单体支柱支护的条件下,支护阻力不足以抗御顶板压力时采用。长壁留煤柱采煤方法长壁工作面不能连续推进,遇煤柱就搬家,一般采用单体支柱,制约生产能力,需要进一步改进。 3复杂地质条件下工作面高效开采技术 3.1地质条件 煤矿93下07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2.98m,煤层平均倾角11°,最大倾角15°,工作面整体为单斜构造,小构造极为发育,密度大,落差不太大。掘进过程中,上、下巷道及切眼共揭露小断层53条。工作面直接顶为细砂岩,直接底为粉砂岩。最大涌水量为72m3/h,低瓦斯,有煤尘爆炸危险。 3.2过断层技术的论证 根据断层密,而落差较小的地质状况,综合各种过断层方法的利弊,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技术可行性研究以及对设备性能进行充分研究的前提下,决定采用加强支护强行过断层的方法开采93下07工作面。工作面强行过断层,由于断层带附近裂隙发育,煤岩的整体性破坏严重,断层附近的煤岩破碎严重,综采面向前推进很容易形成端面冒顶,影响工作面的正常生产,为了分析综采面过断层时产生冒顶的原因,下面以综采面过下断层从上盘向下盘推进为例来说明,当综采面从上盘接近断层面时,断层破碎带弱变区A范围内的煤层因破坏严重,其内聚力几乎为零,容易发生片帮,使端面空项距增大,破碎的顶板岩层很容易造成冒顶。 3.3端面控制 综采工作面破碎顶板的端面冒顶是影响生产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因顶板控制不好造成工作面停产时间占总停产时间的2614%。93上07工作面由于断层的影响和顶板本身性质的原因,顶板管理难度较大,因此端面控制也是实现工作面高产高效的一个重点。(1)端面距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随着端面控顶距离的增加,顶板冒落度也随着增加。在93上07工作面开采过程中,要密切监视和严格管理顶板,在断层顶板破碎处及巷道三角点处时要用坑代品、工字钢、板梁及时接顶,防止空顶。顶板出现冒落时,要及时打木垛控顶。此外,端面距增加也是煤壁片帮的一个原因,因此在开采过程中要控制好采高,利用好支架的护帮作用,尽量减少片帮的面积和数量。 3.4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其他因素 (1)采高。由于开采过程中顶板条件不是很好,采高不宜过大,适当的降低采高可以有效地控制端面距,防止顶板的大规模破碎,产生冒顶。(2)工作面推进速度。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复杂,根据矿山压力显现特性,工作面推进越快,压力作用越不明显,掘进越慢作用越明显。(3)移架推溜方式。为了保护好顶板,应该先移架后推溜,这样及时支护减小了空顶面积,对维护顶板的完整性有很好的作用。(4)超前支护。根据矿山压力显现特性和岩体的连续性原理,超前支护可以有效地缓解矿压在切眼处的作用,从而对地质复杂而引起的顶板破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端头支护。两巷道及切眼的连接处的三角煤处,压力最大最易显现,也最容易出现冒顶事故,在两头一定要加大支护强度,采用密集柱子支护加迈步抬棚支护。煤矿93下07工作面小断层极为发育且密度大,通过严密的论证和科学的施工,取得了252m长的工作面月进尺180.45m、生产原煤20.6万t的好成绩。 4开采方法选择 采煤方法的选择必须坚持符合安全、经济、煤炭采出率高的原则。采煤方法的选择在基于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应大力提高可采煤炭的回采率,看到具体煤层的优点以及它所适应的最合理的开采方法,减少资源浪费,加强环保。归纳为以下几点:(1)在煤层埋藏比较浅,地质条件比较好的煤矿中应大力提倡综采,依靠引进全套的先进设备,比如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大柳塔,依靠先进的设备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实现了单井首次破千万吨,2002年综采工作面年产量达到847万t,刷新世界纪录。(2)对于煤层比较厚,且埋藏不是很浅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放顶煤开采技术。比如兖矿集团兴降庄矿综采一队产煤超639.92万t,并创造了综放工作面最高月产63.2万t的全国纪录。(3)对于急斜煤层则可以采用水平分层放顶煤开采工艺,提高回采率,并且大大提高工作面年产量。 采煤论文:采煤生产数控技术论文 1数控技术简述 1.1数控技术的概念 数控技术,也就是通过计算机编码的形式,实现同设备的对接,并且进行自动化操作和远程运行过程的技术。这是一个将机械化同信息化相结合的技术,可以说比较广泛的运用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而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数控技术的复杂程度和精密程度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在工业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因而能够进一步的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1.2数控技术的运用状况 现阶段的数控技术已经不仅仅是机床加工而已了,可以说从机械制造到使用方面,都可以有数控技术的具体应用。相对而言,自动化运行的成果,也是由于数控技术的产生而带来的,因而机械自动化方面,可以说是运用比较广泛的领域。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说,在工业生产方面本身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就技术水平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数控技术实际上也处于这样的状况,发展迅速但是距离高端水平尚有距离,因而在重视程度方面的加强,以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可以说从环境方面加强了数控技术的发展空间。 2数控技术在煤炭工业中的意义 2.1对于精度和效率的提高 应当说在精度方面的提高也是很明显的,数控技术之下实现了机械的自动化运作,因而实际上误差相对于一般的人工操作就会有很大的缓解。由于自动化操作本身只是对于指令的重复执行,基本上只会因为机械本身为误差而出现问题,就精度来说,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工操作失误的状况,对于精度也是有提升的。效率方面同样也是如此,数控技术本身的传导和操作都运转自如,也可以说是浑然一体,因而从煤的采集到输送方面实际上都是完全的数字控制,对于生产效率来说,必然的也是大幅度地进行了节约的功能。 2.2对于安全生产的促进 安全性的提升可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数控技术的运用,使得操作人员能够相对远离操作一线,从而使得相对有一定危险性的采煤行业在对于人员的威胁方面有显著的下降。数控技术一般而言更加适用于露天的煤矿开采,在露天开采方面的使用也更加广泛,因而就这方面来说,对于开采的本身危险性的降低,以及通过精密化的操作来减少运行风险,都可以说不可忽视[1]。即使在井下开采,数控技术的运用同样对于及时的预警以及危险操作的替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使需要特定人员对于数控系统进行监控,也并非亲临一线,靠近生产的最前沿,因而在环境方面也可以说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再加上自动监测系统的出现,也进一步使得生产系统的故障排除有了更多的依靠。 2.3对于采煤成本的节约 成本方面也可以说有相当的结约。首先是人力成本方面,在机械大量使用之前可以说是典型的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而在机械使用之后则会对于人力成本有明显的需求降低。而在数控技术发展普及之后,需要进行操作的人员需求则会进一步降低,从而更多的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而在技术成本上也可以这么说,大量的设备操作被简化到计算机控制,可以对于机械操作方面作出很大的节约。而智能控制之下也能够提高采煤的效率,从而减少对于原煤的筛选工作,进一步的减少成本支出。 3数控技术在采煤生产中的具体实用 3.1采煤机械制造方面 在机械制造方面,可以说数控机床的出现以及大范围的使用进一步加强了采煤机械制造的效能,从而可以在重工业的源头方面有着更进一步的发展。就采煤行业来说,采煤机是其主要的工作机械,而数控技术运用在机械制造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加强了机械本身的精密程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将一些需要更高精度的技术运用在新的机械方面,从而加强采煤机械的效能[2]。比如说对于气割的控制就属于数控运用的典型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使用,可以说对于采煤行业本身来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2采煤机械运行方面 而在采煤机械的运用方面,可以说数控技术的使用则是更加的广泛,通过数控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以使得采煤机械真正的实现系统化的运转,并且完全实现自动化的效率使用。可以说对于控制来说,最主要的几方面包括对于数控的自动关停、以及对于采用量的控制以及传输的一体化方面都是可以看得见的。而同样的,在数控技术的自动故障检测方面,也可以说是大幅度的排除了安全风险,使得效率和安全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结语 可以说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因而对于采煤行业来说,将技术及时的运用和普及,通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推广是非常的有必要的。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于工业本身的促进十分明显,也可以说是对于采煤行业的革命性发展,因此及时地进行技术革新和管理适应,可以说十分的有必要。 作者:陈德航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采煤论文:采煤工作机电设备论文 1.回采工作面“三机”的选择 (1)对于采煤机的选择,首先采煤机的选择,要针对煤层赋存条件来决定采煤机截割高度,采煤机截割深度以及煤壁硬度抗剪强度进行参照开产;然后选用较为简便、维修方便、价格便宜的采煤机;其次,选择功能最为健全的采煤机;最后采煤机要满足本煤层的进尺工作强度,使作业能够有序进行。(2)对于刮板输送机的选择,首先要确保设备能够满足工作面落煤量的需求,其最大工作能力应该满足1.2倍采煤机生产能力;其次,刮板输送机的特征应该针对工作面的倾斜角度,根据铺设的长度等方面进行选择;最后所选择的刮板输送设备要完全能与采煤机配合使用,刮板输送机的结构及使用维护要方便。(3)液压支架的选择一般来讲,首先要考虑的是所要支护的地质条件,确定支护的强度;其次结合液压支架的支护面对通风口的空间位置,进行配合,确保在采风量达标的情况下完成支护工作;然后,根据煤层赋存,选择价格合适的液压支架;最后液压支架的选择要和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相互配合,支架的宽度要和刮板输送机溜槽长度相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完成回采工作面的生产任务。 2.机械选型 第一,采煤机的选型要考虑到采煤机的切割速度,结合实际情况在提高采煤的同时,根据煤矿开采的进度来选择合适的采煤机。而这个时候我们还应该考虑到采煤机的额定生产能力,根据我们采煤机的能力计算方程:Q=60VHBP(H是开采高度,V是进尺速度,B是滚筒横截面宽,P是所采煤质的密度),来确定采煤机的选型。采煤机的功率大小一般取决于煤层硬度和开采厚度和采煤机牵引速度决定,在我国还没有确切的计算采煤机功率的计算方法,而上面的方程也只是粗略的计算,国外先进国家,因为其高度机械化,其计算也比较合理,其推算出的数值也更为精确。第二,液压支架的选型上,根据工作面的围岩压力进行选择,其中要考虑到的因素有巷道标高,围岩压力系数,顶板岩层垮塌率,底板冒底系数,煤层瓦斯储存量。这些都是我们选择液压支架的一项重要表准,是保证液压支架能在服务年限内正常工作的一项参照数据。而液压支架的支护强度计算公式,我们通常用的就是Q=K1H1og*0.001cosα(K1指的是支架上部顶岩厚度系数,Q是说所需支护强度,H指才高最大值,α就是煤层倾角)。根绝这个结算方法,计算出我们回采工作面所需要的是哪一类液压支架然后进行安排。第三,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选择上,近年来综合采煤技术的进程不断加快,综合采煤即机械采和人工采的配合采煤法,所以对刮板输送机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主要仍旧是刮板输送机的负载量和额定输送功率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对刮板输送机的选择。随着综合机械化装备技术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刮板输送机的输送长度有了新的标准,所以在选型上就有了新的参数标准。 3.创新几点设备开发和使用 3.1采煤机的防滑处理 首先在采煤机开机过程中,现场需要对采煤机牵引组、行走组、液压制动组、运输机组等机组进行检查,看是否需要维修。然后在割煤过程中,采用合适的回采工艺流程进行规范化的作业,进行轨道移驾,运输机弯曲尽量靠近采煤机。其中表现突出的就是双翼双向上行割煤,此割煤的时候,滚筒上下全部落地。针对倾角较大的采煤工作面,通过对采煤机的PLC程序的调整,可以启动采煤机进行割煤进程,应当先牵引后松闸,从而防止机器下滑。而采煤机要及时检查实心花键轴是否需要更换,防止大倾角采煤中出现滑轨事件的发生。最后,采用具有制动能效的四项变频技术进行采煤机的控制,可实现在恶劣作业环境下的均速割煤,启动前要检查制动系统的弹簧是否需要更换,从而确保采煤机的制动正常。 3.2液压支架的防滑处理 若要保障回采工作面的顺利和安全,防止液压支架的倒塌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以下的有序操作和技术工艺来完成防倒滑工作。首先对于支架底部进行防倒滑处理,一般采用在下侧锚链加固,顶部进行稳定点支撑,中间进行螺丝加固。然后是工作面的机巷超前风巷回采,在根据回采工作面倾斜角度变化的情况下,不断的调整机巷的超前量,进而保证支架运输机的稳定。再然后跟顶跟底回采,第一次来压和断层褶曲面以及严重冒底片帮区时,采高应该严格控制。最后加强工程质量,严格控制顶底板切割线划分,同时保证液压支架和运输机的固定,进而保证各项作业不滞后。而针对顶底板起伏不稳定的地区,适当做出修正工作,确保液压支架的防滑工作。 3.3刮板输送机的安全治理措施 为实现有效的溜煤输送,在刮板输送机的刮板上适当的改进,应对大倾斜角度的运煤进程,而大倾斜角度的运输,往往是上下山运输,那么上坡时的功率就会加大,此时刮板输送机功率加大,就可能导致机械老化,或者起火,其液压润滑油要保证其充足,而电机负荷量应当在应对此类情况而进行更换,从而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刮板输送机严禁站人,此项制度在井下作业中已经提出了好些年了,期间对工人的伤害也不是一例两例,输送机皮带载人,不仅加重了皮带的符合,还会影响到所载人的生命安全。刮板输送机中部煤岩破碎装置,可以减小煤块大小,从而使输送机的负载降低。从而保障刮板输送机的安全进程。 4.结语 我国现行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的进程,其目的是把回采工作做到更为合理、科学、高效。而如何将这些任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实现采煤回采工作的重中之重,各设备之间合理的匹配,可以将工作效率科学化的提高到一个极限。机电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套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回采工作的作业条件,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回采工作的稳定有序进程,从而降低危险系数。 作者:张迎春 单位:陕西延长石油巴拉素煤业有限公司 采煤论文:采煤设备机电一体化论文 我国煤炭开采量始终维持在世界高位,在使用传统采煤技术作业的时期,煤矿事故呈现比较高的发生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采煤设备的机电一体化,其发展进程由引进原机、学习研究,到实现部分设备的国产化,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软硬件关键技术,我国目前尚在科研攻关与研究实验阶段。虽然我国的采煤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该技术带来的煤炭生产高效性与安全性,是无与伦比的;该技术给煤矿职工带来的舒适性与方便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机电—体化技术对采煤设备的促进作用研究,让该项技术发挥更大的效果。 1采煤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 1.1传感系统。采煤设备的机电一体化传感系统可以实现对电压、电流、功率、速度、温度、压力、液位高度、支架支撑力、液压流量等实施有效的测定。在传感系统的性能提升方面,首先,应提升对设备细微动作变化的感应检测,例如:采煤机机身倾斜度,摇臂摆动幅度、动力牵引、设备行径、煤岩分离、运输行程、油缸支撑度、液压支架压力和流量等;其次,在信号传输方面,应该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规范性与精准性。 1.2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依据计算机数据模式,收集采煤设备在日常工作状态中的各项情况,与计算机预先设定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全面测量,同时,将计算机数据转化为人们可以识别的文字、数字与图案,方便操作者实施有效监测。监控系统是传感系统与控制系统的连接纽带,是人们探知设备工作状态的有效途径。 1.3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有效控制,在采煤设备正常工作的状态下,控制系统只要依照计算机事先设置好的指令,对设备进行有序的操控就可以了。能够凸显控制系统技术水平的时候,首先,能否控制采煤设备维持长时间运行的稳定,若能,则说明该系统性能比较优异。比如,在日常采煤的时候,对挖掘进程、传输过载、机具姿势调整等是否能够实现柔性调整;其次,当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控制系统能否及时实现智能化的有效控制。比如,在遭遇设备故障、煤层坍塌、异物堵塞等情况时,能否及时下达正确的指令,能否采取精确的动作,实现停机、倒车、减速等动作。目前,对于采煤设备可靠性控制是一个科技难关,如何开发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更多功能,使之在设备自检自诊、故障自我检测与排除、作业环境监视与反馈、智能化无人化等方面实现突破,是科研工作者与设备操作者需要面对的研究方向。 2机电一体化技术对采煤设备的促进作用 2.1可以提高自动化操作程度。使用安装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采煤设备,通过简单的电脑操作,下达执行指令,就可以实现高效率的采煤作业。该项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可以大幅度提高采煤效率,可以有效规避因工人经验不足而引发的安全隐患。有些比较先进的装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采煤设备,甚至可以实现远程操控与智能化无人操作,彻底颠覆了煤矿工人的传统形象。 2.2可以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开采效率。使用安装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采煤设备,首先,可以减少人力劳动成本;其次,可以整合各个分散的小设备,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减少无效功的浪费;最后,自动化作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大幅提高开采速度。因此,使用该采煤设备,可以有效提升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可以降低维护强度与维修成本。使用安装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采煤设备,可以实现全设备的系统化监控与报警,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设备故障,系统通过识别,启动自我维护功能,将微小的故障及时消灭掉,避免设备带病作业。对于简化维修程序、降低维修成本、延长机器寿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职工工作环境都具有管理优势。 2.4可以提高工人队伍的整体作业水平。使用安装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采煤设备,必然会带动煤炭生产中的自动化改革进程。新的设备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学习性与经济性,对职工自身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督促与带动作用。新设备的工作模式必然拉动供电、排水、通风、提升等各项保证系统的升级换代,否则就会影响生产效率。对煤矿的软硬件系统进行必要的改进,在改进与以后的维护工作中,职工的作业水平必然会随之得到提高。 3结语 机电一体化采煤设备在煤炭生产企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我国煤炭生产做出了不凡的贡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采煤设备的升级研究与应用必然会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 作者:孙绪斌 单位: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采煤论文:煤矿开采采煤技术分析论文 1缓倾斜长壁薄煤层的开采 对于采煤机的选择,可靠性高、体积小并且功率大的薄煤层采煤机或者刨煤机更受煤矿公司的青睐。除此之外,还应该采用适宜的采煤机来加强采煤机的稳定性,另外还需要依据开采的薄煤层的实际状况与所选用的采煤机运营合理且高效的配套开采技术,这样更能发挥出采煤机或刨煤机的作用,提高煤矿开采的工作效率。 2煤矿采煤工艺的主要技术 一般而言,井巷布置、开采的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瓦斯与火灾防治等是对深矿井进行开采的关键,同时也是煤矿井下开采生产技术所必须克服的技术难点,目前我国的煤矿井下开采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有很多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我国的煤矿井下开采技术有一个新的提高。 2.1巷道布置开采技术 巷道作为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要通道,它的合理性与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煤矿井的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也直接影响到煤矿井的开采成本的高低。所以,煤矿公司应该重视巷道的布置,应实地考察矿井,结合自身的井下采煤的方式,做出最合理的矿井巷道布置。在研究巷道布置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煤矿的开采技术的娴熟程度和该煤矿内的作业环境以及该矿井的地势情况,不仅能节约运输成本和节省工程时间,还有利于提高煤矿的工作效率。 2.2采场围岩控制技术 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对于我国的煤矿安全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场围岩的不稳定必然会造成采矿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在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化理论和分析法、计算测量技术,可以得出煤矿的地质结构情况。所以,应进一步完善围岩控制技术理论,这不仅能够保障煤矿开采的安全性,而且能将对煤矿采场的岩层情况置于掌握中,为井下开采提供便利。坚硬岩层顶板和破碎岩层顶板是煤矿井顶板主要的两种类型。深孔预裂爆破处理技术、高压注水处理技术是最为常见的传统岩层处理方法,但是因为在实际运用中其繁琐的操作程序以及高成本费用的缺陷,与现在高技术、低成本的要求相悖,因此无法满足采矿工程所要求的标准而很少被运用。因此岩层顶板处理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十分重要的,是必然的趋势。 2.3“三下”采煤技术 “三下”采煤技术比较适用于保护村庄的情形,其主要是通过模拟数值计算以及模拟相似材料来进行各项填充技术与组合的填充技术,另外还包括村庄的房屋的加固以及重建方面的技术。 3结束语 中国的储煤量大,分布广泛,所以我国的煤层储存条件十分多样。我国主要的煤矿煤层是缓斜、倾斜和急斜三种,其中缓斜占主要部分。但煤层的多样导致我国采煤方式的多样性。随着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采煤的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采煤的方法也有很多的创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采矿的技术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地革新。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煤矿的安全条件,也有利于提高煤矿的效率,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崔振华 单位: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 采煤论文:采煤塌陷区地质灾害论文 1北山煤矿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1滑坡北山煤矿采煤沉陷区存在3处滑坡,分别编号HP1、HP2和HP3。HP1属于黄土滑坡,平面形态不规则,滑坡长26m,宽31m,滑体平均厚度6m,体积约4700m3,相对高差18m,平均坡度37°,主滑方向292°,滑体岩性自上而下为粉土和粉质黏土,滑面为圆弧形;HP2为岩质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滑坡长22m,宽53m,滑体平均厚度4m,体积约4660m3,相对高差12m,平均坡度28°,主滑方向253°,滑体岩性自上而下为砂岩和泥页岩,滑面为折线形;HP3为楔形体岩质滑坡,平面形态呈“八”字形,滑坡长35m,最宽处约25m,楔形体最厚处为6m,体积约3800m3,相对高差32m,平均坡度56°,滑体岩性自上而下为砂岩、泥岩和砂岩,主滑方向66°,并沿结构面下滑3.5m,楔形体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工况条件改变时可能再次发生滑动。 1.2不稳定边坡受采空塌陷及工程开挖共同作用的影响,采煤沉陷区内沿沟谷两岸断续分布有16处边坡,大部分为岩质边坡,少量为黄土边坡。岩质边坡的坡体主要为砂岩、泥岩,坡度较陡,一般为44~58°,坡高为4~12m不等,坡面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发生崩滑破坏;黄土边坡的坡体为马兰黄土,坡度较陡,近乎直立,坡高3~8m不等,大孔隙结构及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发生崩滑,一处边坡已经发生滑坡。 1.3潜在泥石流采煤沉陷区内分布一条走向近南北的沟谷,沟谷三面环山,一面开口,呈长瓢状,沟底高程在1099~1186m,沟床纵坡比降平均140‰,沟坡高差24~49m,坡度40~65°;沟谷谷底及东部沟坡上存在3处煤矸石弃渣、建筑垃圾及切坡弃渣组成的松散状堆积体,体积大约25900m3;沟谷汇水面积约2km2。在暴雨等极端气象条件下可能诱发泥石流,对沟谷的建构物及下游村庄造成严重危害。 2北山煤矿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对于原本生态环境脆弱的山西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北山煤矿工程、道路的建设及弃渣的随意堆积,使原本森林覆盖率达43.1%的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出现大量大面积的斑驳,与周围生态环境严重不协调;煤矸石堆自燃产生的SO2、H2S等废气使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部分区域弥漫着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在降雨条件下,煤矸石堆的淋滤液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成分,能够腐蚀土壤、污染地下水。 3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北山煤矿采煤沉陷区位于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治理方案的选择综合考虑了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的威胁、山西旅游发展战略及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 3.1采空区的注浆及地面塌陷、地裂缝的回填复垦采空塌陷坑面积广阔,且位于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考虑到需要在塌陷坑内建设娱乐设施、蓄水池等构筑物,确定对采空塌陷坑进行工程治理后重新利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采空区采用注浆进行工程治理,地表塌陷坑、地裂缝采用回填、整平、复垦、绿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注浆的范围包括采空区地表建构筑物附加荷载大的区域及蓄水池的区域,注浆面积为43034m2,总注浆量为91465m3,注浆材料采用水泥粉煤灰浆,水固比1∶1.2~1∶1.5,水泥含量占固相的20%,帷幕孔间距为20m,注浆孔间距为25m,呈梅花形布置;塌陷坑及地裂缝采用表土剥离,开挖,分层回填碾压的方式回填至设计标高,并回填10cm厚度的种植土,最后平铺草皮绿化。 3.2滑坡的综合治理方案采煤沉陷区内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锚固。HP1和HP2采用削方+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植被绿化+截排水的综合治理方案,即通过削坡清除滑体、减小荷载、整平坡面;锚索锚固段长度为6~8m,锚索总长根据滑面位置和滑体厚度确定,框架梁尺寸为4m×4m,截面宽400mm,厚500mm,框架梁将锚索的拉力均匀分散到坡面上,与锚索一起为滑坡提供足够的锚固力;坡面绿化采用草-灌多层次立体防护,草本种类选用高羊茅并混播一定比例的紫花苜蓿,灌木类型则选用沙棘;坡顶距离框架梁5m处设置一道截水沟,截水沟断面尺寸依据汇水面积和降雨强度计算确定。HP3采用肋板墙+预应力锚索+生态绿化的综合治理方案,即通过削方使滑坡不同坡段的坡度保持一致;肋板厚400mm,宽6m,肋柱宽600mm,厚700mm,设置间距为3m;锚索设置在肋柱上,垂直间距为2.5m,锚索长度的设置与上述原则相同;待上述工程施工完毕后,沿着坡顶、坡底各栽植一排五叶地锦进行生态绿化;坡顶设置截水沟,方法与HP1和HP2的截水沟设置方法相同。 3.3不稳定边坡的综合治理方案对采煤沉陷区内16处不稳定边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剖面,采用极限平衡法,在不同工况条件对其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治理方案依据边坡的稳定程度可以分为2种:当边坡的稳定性系数Fs<1.05,处于欠稳定或者不稳定状态时,采用削坡+复合锚杆框架梁+排水的综合防治措施,即通过削坡,整平坡面并将坡度削为1∶1或更缓,框架梁尺寸为4m×4m,截面宽400mm,厚500mm,为了呼应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景观,在框架内使用浆砌片石砌筑一个拱顶直径为3m的拱形骨架,骨架内码放生态植被袋,坡顶依据地形设置截水沟,如图1所示;当边坡的稳定性系数Fs在1.05和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t之间,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时,采用削坡+生态植被袋+排水的综合防治措施,即通过削坡清除坡面植被、整平坡面,自坡底向上按一定规则依次码放生态植被袋,如图2所示。 3.4潜在泥石流的综合治理方案综合考虑周围生态景观、地质灾害威胁、场地利用状况、治理费用等因素,确定潜在泥石流的治理方案为固源。即对3处松散堆积体物源依据地形条件按照1∶1.5的坡率分层碾压夯实,坡面采用浆砌片石拱形骨架进行护坡,拱形骨架宽3m,具体尺寸见图3,骨架内填铺一层厚30cm的种植土,然后铺设草皮进行生态绿化。 4讨论 采煤沉陷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过程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同时存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又会严重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榆次北山煤矿采煤沉陷区来说,地下采煤活动、人类的工程开挖和肆意堆填导致区内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众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具体来说,地下采煤活动导致大面积地表沉陷形成塌陷坑和地裂缝,进而造成地表水土流失,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愈发恶劣;区内植被覆盖率骤减导致地表水更易进入坡体,进而引发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煤矸石等松散堆积体不仅破坏植被,污染空气、水源、土壤,而且作为泥石流物源在暴雨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可能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上述地质灾害发育过程及发生时,更会进一步加剧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由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性可知,采煤沉陷区内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方案必须全局统筹、综合考虑、综合防治。对采煤沉陷区的治理而言,不能仅对区内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措施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否则恶劣的生态环境将导致新的地质灾害的产生;也不能仅对区内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而无视地质灾害的威胁,否则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区内生态环境将在短时内发生严重破坏,之前耗费大量资金的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将失去意义;区内生态环境恢复和地质灾害治理分开前后来做也是不可行的,前后分开治理的方案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还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工程与生态恢复工程之间存在缝隙,不能和谐统一、共同发挥作用,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本文所述的综合治理方案,是在对采煤沉陷区内地质灾害现状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旅游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统筹考虑下制定的,与其他治理方案相比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优点:(1)设计方案充分体现生态防护的理念,生态植被袋不仅增加了区内绿化面积,而且对边坡的稳定性起到了主导的防护作用;框架梁内、复合框架梁内及拱形骨架内的坡面植草不仅在生态环境恢复中起到主导作用,还能够对坡面起到积极的防护作用;(2)设计方案中五叶地锦等生态绿化措施有效地增强了肋板墙等工程措施的耐久性;(3)框架梁、复合框架梁、拱形骨架等工程措施在锚固边坡的同时,为坡面绿化提供骨架,使得整体坡面绿化看起来更有活力;(4)带状的生态植被袋防护系统、矩形的框架梁护坡系统、拱形的复合框架梁护坡系统、拱形的骨架系统使得区内生态绿化结构复杂多样化,为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添加色彩;(5)工程措施与生态恢复措施相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生态环境恢复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在经济上要优于其他方案。5结语(1)山西省在进行大规模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煤塌陷区内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劣,在对采煤塌陷区进行治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恢复、经济转型发展、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2)山西榆次北山煤矿采煤塌陷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滑坡、不稳定边坡及潜在泥石流等;生态环境恶劣主要体现在植被破坏严重、废渣的肆意堆积、废气污染大气、废水腐蚀土地等方面;(3)综合考虑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山西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当地社会需求等4个因素,工程治理方案与生态环境恢复方案相互耦合、共同作用,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治理方案;(4)治理方案能够消除北山煤矿采煤塌陷区内地质灾害的威胁,恢复区内原来的生态环境状况,符合山西的旅游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可以为山西省其他采煤塌陷区的治理提供思路和参考。 作者:秦朝亮龙建辉经明赵金亮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 采煤论文:采煤概论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采煤概论》是中职煤矿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于采煤方面的理论阐释十分透彻,论述翔实。在现实的中职煤矿专业教学中,学生对采煤概论这门课的关注度比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无论如何,学生如果不学习好这门专业课,就无法良好构建专业理论基础。为了提高这门专业课在学生中的影响,当务之急是探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煤矿专业;中职教学;专业基础教学 中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也就是说,除了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学生需要拥有雄厚的理论基础支撑自己的操作。一些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煤矿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好采煤概论,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提高有重要意义。 一、采煤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采煤概论这门课程对于煤矿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但却一直被学生忽略。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中缺失良好的理论基础,很难有本质上的提高突破。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不能单一地从学生一方面寻找原因,教师教学的方式也有待改进。面对采煤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采煤概论中涉及的内容是煤矿专业的基础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作为刚刚从初中升学至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即使已经进入这个专业,也没有见过开矿采煤的场景,很难想象专业操作的场景。例如,采煤专业中涉及的上山、下山、石门等名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障碍。一旦学习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就会不足,就会本能地抵触这一课程。2.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采煤概论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学生更加难以提起对这门课的兴趣。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由于采煤概论的理论性内容比较多,教师主要采取讲授式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讲,学生记。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十分困难的,学生在听课时对专业词汇一知半解,课下难以将其与自己的经验结合在一起,时间一长,遗忘的内容就会比较多。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中,学生难以对这门课产生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对采煤概论课程教学的关注策略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学生并不是不想学好采煤概论这门课程,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太多。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注重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破除学习障碍。1.为学生设置任务,进行任务教学。由于采煤概论的教学效果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能够获得成就感的环节。任务教学法就是很好的方式。任务教学法可以将理论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分解为具体的教学模块,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将整体的学习内容汇总到一起,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阶段性的成就感,感知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例如,教师讲解煤矿巷道中的各种名词时可以让学生先在课下预习各种名词的定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抽选学生上台为大家谈一谈自己对这些设施的理解。学生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查相关资料,为大家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强化自己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会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具体成果,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现代教学的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是常用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声、光等优势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采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投影、电子白板等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直观地看到教材中的理论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简单、快速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教师讲解巷道中的设施布置时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巷道中的实景图片或者实地录制的视频。在这些图像中,教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指出每一种设施的作用,让学生直接看到这些设施的实际应用。在这样的教学方式里,学生再也不是凭空想象煤矿的场景,而是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未来的工作情况,这为学生的未来工作提供了一些间接经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迎接自己未来的工作。 综上所述,学生对于课程不感兴趣,教师不能仅从教学内容上找原因。在现代教育方式下,很多教学中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解决。学生如果不能理解抽象的理论,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影像资料和更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韩承花 单位:山西省阳泉煤矿技工学校 采煤论文:煤矿采煤自动化技术论文 1煤矿自动化系统主要控制方式 1.1恒压频比(V/F)控制 恒压频比控制属于开环调节,通过保持异步电机电压和频率之比近似相同以调节煤矿电机转速的调节方法。V/F控制最大的优点,就是使用简单,没有复杂的算法流程、坐标变换及电机模型辨识过程,用户使用起来十分的容易。而且,由于属于开环控制,即便在负载出现任意扰动的情况下,输出值也保持固定,不会受到什么影响。所以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稳定度要求高的情况下,会采用该种控制方法。但由于其开环控制特性,控制精度低,无法像矢量控制那样实现无偏差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主要运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的煤矿设备,如风机、水泵等。 1.2转差率控制 根据电机转速计算公式,转差率控制是通过改变电机转差率的大小来实现对电机转速进行改变的控制方法。主要通过改变电机定子电压和转子电阻的方式进行。小功率电机或者电机转速较慢的情况下会采用转差率控制方法。恒压频比控制和转差率控制方式都是基于电机系统的稳态模型和在稳态运行规律下进行控制的。这两种控制方式无法对电机内部磁场的大小和位置进行控制,因而电机只能实现较为精确的转速控制,而转矩控制能力差。要想精确控制转矩,就必须在动态过程中对电动机的磁场大小和位置进行控制。 1.3矢量控制(VC) 矢量控制是目前煤矿自动化领域中比较先进的控制方法。交流异步电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矢量控制的基本控制原理就是通过对异步电机定子电流在不同坐标系下进行矢量变换,最终将电流分解为可以分别控制的用于励磁分量和用于产生电磁转矩分量。矢量控制策略的基本思路就是将交流异步电机的耦合变量解耦,实现各个变量的独立控制,使异步电机和直流电机一样,获得良好的控制性能。 1.4直接转矩控制(DTC)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是基于矢量控制理论而建立的一种新型交流异步电机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将不会像矢量控制那样考虑变量解耦的问题,而是直接控制电磁转矩。直接转矩控制不需要将交流异步电机转化为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而只关注电磁转矩的变化。因此,和矢量控制不同,直接转矩控制无需进行复杂的坐标变换和电机数学模型。但是,直接转矩控制也有其缺点,例如低速情况下转矩脉动大,启动电流冲击大等。目前,兆瓦级的大功率电牵采煤设备中直接转矩控制方法运用的较为广泛。 2自动化系统在煤矿采煤中的应用 2.1试验台机械结构及总体布置 变速器试验台是一个综合了机械、电气、液压原理的机电系统。其具体工作原理是驱动电机连续输入额定转速和扭矩,以模拟变速器在煤矿采煤工作中的输入工况。由于驱动电机最高转速的限制,往往无法达到发动机最高转速的要求,因此,在驱动电机后加入一个升速齿轮箱,以满足采煤系统的试验能力要求。为了更接近矿区采煤的真实工况,在变速器输入端增加一个惯量盘,其旋转时的转动惯量与在离合器飞轮和传动轴旋转时产生的转动惯量相同。试验台的末端是加载装置及其匹配的冷却系统,它能给变速器施加阻力矩,以模拟设备采煤时的负载和道路阻尼。 2.2驱动设备的选择 驱动设备需要给试验变速器输入试验所要求的转速和扭矩,驱动设备可以采用内燃机,也可以采用电动机作为输入动力源。两种不同的动力源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优缺点。采用内燃机作为采煤系统驱动端,使得试验更加接近变速器在采煤应用中的实际工况。但是内燃机也有较多缺点,比如噪声大,产生的废气污染环境,而且内燃机转速和扭矩不易控制,会导致试验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采用电动机作为试验台动力源有噪音小、占地面积小、启停方便、无污染、易于控制等优点。正是因为采用电动机作为试验台动力源具有较多的优点,目前电动机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种煤矿传动系统试验设备上。 2.3加载装置的选择 加载装置在整个采煤系统中为被测变速器施加负载转矩,目前主流的工业设备一般采用测功机作为加载装置。测功机一般用于测试发动机的功率,也可作为齿轮箱、减速机、变速箱试验设备的负载装置。测功机主要由功率吸收、负载调速、转矩调节和冷却部分组成。根据负载转矩输出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将测功机分为水力测功机、电力测功机和电涡流测功机三种。自动化采煤系统一般采用开式布局,在保证试验需求的情况下,基于上表的三种测功机的性能对比,采用电涡流测功机较适合于基础的自动化采煤系统。该文采用一台长沙湘仪动力测试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CW-150系列电涡流测功机作为研究对象,其额定吸收功率为150kW,额定扭矩为520N•m,额定转速为2500rpm。 2.4发动机速度特性分析 该文所建立的自动化采煤系统模型,选用交流异步电机作为试验台架的驱动系统,驱动试验变速器及负载机构的运转。这里所选用的驱动电机应能完全覆盖被测变速器所匹配采煤设备发动机的全部性能和运行工况,同时还应具备转速和转矩的调节能力。为了使试验结果更加准确,这里我们先要对发动机的速度特性进行简要分析,从而为异步电机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2.5驱动电机主要参数的确定 在确定了采用交流异步电机作为驱动电机之后,就必须确定驱动电机的各种参数,从而完成异步电机驱动的变速器试验台动力学仿真。而部分电动机参数的确定必须参照发动机相关参数的确定原则,这样才能提高驱动电机模拟发动机驱动的精确度。对于任意的一台异步电机,它的参数例如定子电阻、转子电阻、定子漏感、转子漏感、定转子互感、电机极对数以及转子的转动惯量等是异步电机所固有的参数,需要通过电动机试验进行选定。而对于额定功率、额定转速和额定转矩等动力学参数,需要根据电动机所使用的特定场合进行选定。由于这里是用异步电机模拟汽车发动机作为驱动源,则其动力学参数参照发动机的参数确定则。 3结语 现阶段,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煤矿采煤的效率。通过模拟设备在实际采煤中的各种工况,从而能有效的检测煤矿设备的各项性能。该文主要研究了煤矿采煤系统及其驱动电机矢量控制系统,通过分析自动化采煤系统的总布置方案,确定了布置结构及其各个组件的选型。对比了发动机和不同类型电机的特性,最终确立了异步电机作为自动化采煤驱动电机的可行性。 作者:赵建平 单位: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生产技术管理部 采煤论文:采煤机摇臂壳体耐磨层焊接工艺论文 1耐磨层焊接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1)工艺方案 摇臂壳体已精加工完毕,壳体的壁厚仅为70mm。如果直接在煤壁侧壳体上堆焊耐磨层,因焊接面积太大,焊接热量和应力释放将使摇臂壳体各轴承孔变形,因此决定在摇臂装配后进行焊接,以控制焊接变形,并采用耐磨板塞焊的工艺进行处理。具体工艺:用一块厚10mm材料为16Mn的钢板,按图纸要求将轴孔和外形尺寸切割好,各轴孔单边留10mm间隙,并将塞焊的孔钻好,板上按要求堆焊耐磨层,然后在装配好的摇臂壳体上进行塞焊,同时在耐磨层钢板的周边进行焊接,并在加工好的轴孔周边进行点焊。此工艺虽然避开了摇臂因加工后进行大量焊接而引起的变形,但是却存在很多问题。 (2)焊接后存在的问题 装配好的摇臂在焊接耐磨板时,由于耐磨板的翘曲变形,导致耐磨板和煤壁侧大平面不能贴合无法焊接。以至于在焊接时,对耐磨板翘曲部分进行不断的敲击使焊接部位贴合,工作量大而且很难保证焊接的质量,同时由于不断的敲击冲力,对摇臂装配精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再加之在点焊轴孔端周边时,虽然焊接量比较少,但是对摇臂轴孔端的轴承影响很大,更容易诱导轴承在加载时的噪音和抱死烧毁的发生,而且点焊和塞焊的效果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效果并不好,因为在截割煤的生产过程中,大量原煤的冲击和摩擦,导致点焊部位和塞焊部位过早开裂,使耐磨板剥落,防护时间有限。 2改进后的工艺方案 由于用户要求在后续的摇臂生产中新增焊接耐磨层,因此决定对耐磨层的焊接工艺进行改进,避免在精加工后焊接耐磨层。精加工后焊接耐磨层不但在实施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也与一般加工工艺理论相背离,因此要求将耐磨层的焊接放在精加工之前完成。 (1)耐磨层焊条性能及要求 DELCROME90为高铬铸铁合金堆焊材料,由于碳含量和合金元素高,具有铁基合金中最优良的耐磨性,堆焊层不宜进行切削加工。注意事项:①堆焊前焊条须经250℃左右烘焙1h;②可不予热施焊,但堆焊层会出现横向裂纹,用预热540℃和焊后缓冷措施可使焊层横向裂纹缩小到最小程度;③对于较大刚性的高碳钢和合金钢工件堆焊宜采用一定的预热和焊后去应力热处理。 (2)摇臂壳体的加工工艺流程及分析 摇臂壳体的加工工艺流程:划线-粗加工-焊水道盖板-去应力热处理-半精加工-精加工。如果放在半精加工后焊接,会因焊接壳体壁厚太薄(70mm)而变形,同时焊接后的应力释放又会引起精加工后轴孔的变形,因此放在半精加工之后不合理。同时从焊接耐磨层的焊条DELCROME90的性能和要求可以看出,耐磨层焊接的应力集中及热变形非常大,焊接后应进行去应力退火,这和摇臂的加工工艺流程中焊接水道后进行去应力热处理相吻合,因此将耐磨层的焊接添加到粗加工后的焊接水道盖板工序,是最合理的。但是摇臂煤壁侧大平面作为轴孔的加工测量基准及A、B面加工的安装基准如图2所示,如果按图纸设计要求焊接耐磨层,焊接后摇臂壳体在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就失去了测量和安装基准,如果做其它的辅助基准也将给测量带来很大困难且不准确,因此需要对粗加工后的耐磨层焊接工艺进行探索和研究。 (3)工艺方案的制定 从上述的工艺分析可以看出,耐磨层焊接放在粗加工后的问题主要有2个方面:侧面加工基准和轴孔测量基准。首先对于侧面加工基准的解决,结合摇臂壳体加工图纸和焊接耐磨层的尺寸要求进行计算对比,发现摇臂在焊接耐磨层后,端面两端还有100mm和80mm宽的平面,即C、D面可以作为侧面A、B面加工基准,其次是轴孔的测量基准,考虑到测量基准的统一性,因此考虑在焊接时沿中心线留出40mm宽的平面做为轴孔的测量基准,同时根据现场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留出的40mm宽平面,并不影响耐磨层的防护功效,因此,评定此方案可行。 3工艺方案的优化 为了保证焊接耐磨层尺寸准确及外形美观,制作了如图3所示的划线样板,在一个5mm厚的钢板上,按焊接耐磨层的尺寸进行切割,各孔边留出5mm的间隙,并将不需要加工的部位留出来,焊接前按样板进行划线,按划线范围进行焊接,保证了焊接质量,同时也给加工带来了便利,避免了因焊接超过加工尺寸,加工时损伤刀具。 4改进后的效果 经过工艺改进,耐磨层焊接质量得到了保证,避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提高了摇臂的生产率,在煤矿生产使用过程中效果良好。 作者:安学玲 单位: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采煤论文:采煤机械装备自动化技术论文 1我国目前的采煤机械装备 1.1电牵引采煤机 二十世纪末,煤炭科学研究院上海研究院与国外公司合作,致力于研究更为先进的采煤机,终于在二十世纪90年代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变频电牵引采煤机。从此之后,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技术也在日益的改进与实际运用中越来越成熟,基本实现了采煤机无线技术的目标。同时电牵引采煤机还具有截割电机、牵引电机、冷却系统的温度测验以及对机械等的保护功能。 1.2刮板式输送机 随着我国采矿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各方面的安全系数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的刮板式输送机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刮板式输送机引进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技术含量在不断上升。刮板式输送机的成功,使我国的煤矿开采彻底摆脱了在大型输送机方面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1.3带式输送机 带式输送机一直都是我国煤矿开采运输中的主流。随着我国采煤技术的不断提升,安全矿井的生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输送机的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型输送机主要采用先进的变频驱动控制技术,能有效实现输送机的软启动。为了使输送机始终平稳的运行,即始终保持适度的扰度,在输送机上采用了先进的液压自控张紧装置。随收稿日期:2015-02-05作者简介:张宁(1980-),男,经济师,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读。着各式各类先进技术的运用,现在我国的带式输送机已经形成了系列,同时也提升了水平,最重要的是可以适应我国多样的矿井。 2采煤机械装备中的自动化技术 近年以来,我国的采煤装备以及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同时采煤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2.1液压支架中的电液控制系统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方面的功能主要有支架的自降功能、自动推移刮板输送机、自动化跟机作业、远程操作作业等等,并且液压支架的电液控制系统已经完全摆托了对进口的依赖,实现了国产化。国内有很多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南、山西、广东等地,其中北京是主要的分布范围。 2.2智能型采矿机的自动化控制 智能型采矿机已经基本实现了记忆割煤、检测采煤位置、摇臂调高控制以及机身水平测试等等功能。国内的采矿机厂家有很多,都实现了挖矿机的这一重要功能。 2.3刮板输送机中的自动化技术 刮板式输送机的自动化功能不仅仅包括减速器、温度测试,还有电机的降压启动、链条张力检测以及破碎机自动推移等等。刮板式输送机的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多家成套装备供应商家那里已经取得了突破,“三机”控制系统已经实现国产化。目前,多家公司组织专门的技术研究人员参与自动化控制方面的研究,并将无线、视频、音频等手段应用于输送机的自动化控制,致力于实现“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值守”的理念。 3与国外先进机械装备对比 不可否认,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式以及带式输送设备等都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即使是在国外,也是有很强的竞争力的。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矿开采机械设备同国外的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可靠性、安全性、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等方面,这些都是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面。 3.1液压支架 国产的液压支架主要是在材料、元部件、高级控制方面输与国外高端产品,而中国的液压支架的全自动控制系统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更不要说与外国先进设备一较高下了。 3.2采煤机 国产的采煤机主要是在智能化功能方面弱于国外高端采煤机。如记忆割煤、远程遥控等等方面。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必须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要有自己自主创新的过程。 3.3输送机 与国外高端输送机相比,国内的刮板式输送机主要是在自动伸缩机头以及在线故障诊断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对于带式输送机,主要是在动态分析、自控张紧技术等方面属于国外。 3.4自动化技术 在自动化技术以及设备的自动化方面,国内的科研单位在三维检测、自动找直等方面弱于国外技术。另外,我国的采煤设备,主要是以单机控制为主,缺乏联动控制;缺乏运输设备智能的一体化控制等等。 4我国采煤机械装备以及技术的发展方向 要想实现我国采煤技术以及开采机械设备的真正独立,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以期能够实现即使是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安全信息传输、煤岩识别以及对安全的感知等等;形成一套依靠视频、音频、感知等手段的集检测、控制于一体的智能控制装备。通过对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将我国现有的液压支架、电牵引采煤机、刮板式输送机、带式输送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我国采煤机械装备以及自动化技术的现有水平。努力为我国参与世界竞争创造条件。 5结语 科学技术是一切生产力的关键,虽然我国的采煤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从上面所述我国采矿业在各方面的不足可以看出,我国的采矿业要取得更大的进步,需要让核心技术与科学技术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发展。 作者:张宁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采煤论文:煤矿采煤的安全管理论文 1煤矿采煤技术安全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在煤矿采煤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安全生产在整个采煤过程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煤矿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但在此过程中如何做好安全生产呢?这就需要相关煤矿工作人员必须加强煤矿开采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方式的提高,针对各个开采环节出现的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解决。 2煤矿采煤技术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相关资金投入不够。 现阶段,随着企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一些煤矿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滑现象,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自负盈亏的现象。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在技术上以及管理上超越其他同行业的发展水平,但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备的技术支持与补充。技术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工作人员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拥有先进的设备仪器作为支撑,整备的落后不仅仅导致管理上的缺失,更容易出现亏损。虽然在某些煤矿企业,领导极其重视管理安全以及采煤技术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也很难在实际开采中提升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 2.2安全生产纪律缺乏。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纪律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但往往在实际的煤矿企业中,一些领导却忽视对纪律管理,从而导致安全生产上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一片混乱,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其导致的不安全因素有很多,例如,员工在上下班以及轮休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单位的制度执行,随意性很大,将安全生产纪律流于形式,不能发挥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且很容易因为这种散漫的工作态度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必须建立严格的考察管理制度,将纪律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绝不能轻纵。 2.3员工素质普遍偏低。 大多数煤矿生产企业,员工素质相对都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底层的工作人员提拔到管理层的,对于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不熟悉了解,但凭借经验进行管理,所以说管理水平差,很难在企业中发挥应有的效用,这样就为安全生产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对于煤矿企业发展而言,必须提高其员工整体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安全意识贯穿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行业的发展。 2.4安全教育培训缺乏。 一些煤矿生产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不仅仅忽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还不断地进行裁员,缩短办公人员的人数,减少开支,从而使其大多数的煤矿工人要身兼数职,很多教育培训的开展也只是单独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一个很好的贯彻落实。不断的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在企业发展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有效的进步空间,这将大大降低员工的责任心以及安全意识,影响企业长久发展。 3加强煤矿采煤技术与安全管理的策略 3.1科学设计煤矿开采方案 对于煤矿开采的设计,开采设备的选择,相关的安全技术措施等等,都要进行整体规划和选择,满足煤矿开采的实际需要。在设计开采方案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等情况,在巷道的布置上力求简单,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注意节约资金。防治安全事故的措施要得力,对相关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都要进行对比分析,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3.2有效治理煤矿事故隐患 煤矿井下作业本身就受到水、瓦斯、顶板等的影响,如果生产环节中的某些工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危及职工的安全。因此,必须排除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对于小的隐患,也要及时排查和处理,以防止隐患上升,造成较大的安全事故。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事故监测手段,采取有效的安全事故防治措施。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局部瓦斯超限的情况,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等情况,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临时管理措施,并加强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3.3抓好煤矿安全生产要点 第一、在煤矿开采企业中,建立一通三防管理制度,并明确管理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协调好各方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管理工作中的合力。第二、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做好对通风系统的设置和管理,对于不合格的通风系统,要及时进行改造,保证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广大员工要爱护通风系统,做好通风系统的防尘工作,避免人为破坏。第三,加大对通风防尘设施的资金投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提高整个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3.4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 科技进步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对采煤工艺进行改进,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运用,改善生产作业环境,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需要因地制宜,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采煤技术的运用和安全管理工作对煤矿开采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后在实际工作,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积极运用相关采煤技术,并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以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煤矿生产的综合效益。 作者:高迎阁单位: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王蟒沟煤业有限公司 采煤论文:采煤机截齿的设计特征论文 论文关键词:截齿模态分析有限元法动态设计 论文摘要:采煤机截齿截割煤体时,截齿承受随时间而变化的动载荷。为了掌握采煤机截齿工作时应力、位移的分布情况,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对它进行模态分析和动态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所述模态分析和动态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可为采煤机截齿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 采煤机截齿是直接破碎煤体的刀具。它在工作中经常受到强烈的冲击和磨损,更换截齿的工作也很频繁,它消耗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采煤成本的高低,因此,设计出结构合理、选材正确的截齿具有重要意义。 二、采煤机截齿的截煤原理和外载荷 通过讨论采煤机截齿的截煤原理,正确确定截齿所承受的外载荷,为截齿的动态设计及优化配置做好准备。 综合截齿截煤过程可以看出,采煤机截齿在正常工作时的受力是相当复杂的,截齿的截煤过程是“密实核”的形成、发育、收缩、再发育、再收缩直到消失的过程。同时,截齿所承受的截割阻力、推进阻力和侧向力也随之变化,即截齿将承受随时间变化的动载荷。 采煤机截齿外载荷的特性与截齿的几何参数有一定的关系。当截角较大时,刀具前面对煤体的力朝向煤体内部,煤因受到强烈的挤压而形成“密实核”,这时截割阻力较大,推荐值为55—65。;前角因与截角互为余角,所以前角的影响正好与截角相反;当后角小于5。时,截割阻力和牵引阻力要显著增大,推荐值为6—12。 截齿在滚筒圆周表面上的排列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截齿外载荷的特性。为了减小外载荷的波动,提高机器运转的平稳性,截齿排列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端盘截齿应倾斜安装;端盘截齿所截出的截缝宽度不宜过大,以免增加截齿载荷,一般取80—120rlln3为宜;截齿应均匀地分布在滚筒的圆周上,使同时截入的截齿数基本保持不变,以保持采煤机工作的稳定性;截线距的大小是根据煤质硬度决定的,在中硬煤质里,截线距以40—60rlln3为宜,截线距过大,会造成单齿负荷增加,影响采煤机的工作稳定性;在螺旋叶片上的截齿,一般按0。安装,既不倾斜于煤壁,也不倾斜于采空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截齿的截割作用,减少侧向力。 三、模态分析在采煤机截齿动态设计应用中的方法 以模态分析为基础的结构动态设计是近年来振动工程界开展的最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模态分析在采煤机截齿动态设计应用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载荷识别 由采煤机截齿的截煤原理知道,要想得到截齿所承受的外载荷的精确值,仅仅依靠理论计算的方法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利用载荷识别的方法达到此目的:首先测得系统的频响函数和模态参数,然后测得其在实际载荷作用下的响应,依此识别对应响应的外载荷。 (2)灵敏度分析 当截齿的某阶固有频率比较接近工作频率时,需要修改结构物理参数,这就是灵敏度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考虑:修改质量对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的影响最大,而且,对高阶模态的模态频率和振型的影响大于对低阶模态的影响;模态振型中变形较大的部位是敏感部位,修改振型中变形较大部位对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影响较大;修改刚度对低阶模态振型的影响大,刚度变化对各阶模态特征值影响相同;修改阻尼对高阶与低阶振型的影响程度相差不明显。 (3)物理参数修改 有限元法(FEM)模态分析和实验模态分析(EMA)是模态分析的基本方法。前者比后者要方便得多,特别是在修改截齿结构时,能够快速、方便地预测修改后结构的各种动态特性。为了有效地利用FEM这一有力工具,可以使用EMA结果对截齿FEM模型进行修正,以得到准确的FEM模型。 (4)物理参数识别 物理参数识别是指仅从实验模态分析结果中识别物理参数,其实质是一个实验建模问题。 (5)再分析 再分析的目的是根据截齿物理参数的修改量估算修改后结构的模态参数,再分析与物理参数修改互为逆问题。如果是基于FEM模型的再分析,则只需要重新求解一遍特征值问题即可。如果是基于EMA模型的再分析,双模态空间分析法是最基本、最通用的方法。 (6)结构优化设计 截齿结构修改量是以物理参数(质量、刚度、阻尼)表示的,而工程设计中最终需要的是以结构参数(尺寸、形状、材料特性等)表示的修改量。如何修改结构参数,使结构特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特性)达到最优,是结构优化设计要解决的问题。结构动态优化设计是以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动力响应作为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通过优化设计降低振动水平,保证结构性能,改善工作环境。 四、模态分析在采煤机截齿动态设计应用中的内容和步骤 (1)截齿结构初步设计按照设计任务要求,从截齿结构原理出发进行初步设计,绘制初步设计结构图。 (2)应用FEM对初步设计结果进行动态性能校核和修改。 ①建立截齿力学模型根据截齿安装方法的不同,截齿分为径向截齿(即刀形截齿)和切向截齿(即镐形截齿)。这里以径向截齿为例。径向截齿由刀头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其中刀头由前面、后面、侧面、主切削面和侧切削面组成。根据径向截齿的固定方法和结构特点,整个结构被简化为齿柄固定,齿头自由的悬臂梁结构。②建立截齿有限元模型为了提高精度和加强曲线边界的适应性,并结合采煤机截齿的尺寸特点,采用8节点等参块单元进行有限元网格剖分。此单元是一个六面体,每一个面是平面或直母线的翘曲面。单元间在节点处铰接,每一个单元有8个节点。根据计算精度的要求,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大小的单元,相应单元网格的疏密程度也不相同。采煤机截齿的齿尖部分直接破碎煤体,它受到的冲击和磨损也最大,也最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对于截齿齿尖部分的单元要划分得小一些、密一些。截齿齿尖的材料与刀头的其他部分的材料不同,因此把这一分界线作为单元的边界线。 截齿不同部分的位移和应力的分布事先难于估计,首先以粗略的网格进行第1次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调整网格的疏密程度,再进行第2次计算,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③计算截齿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与物理参数修改对采煤机截齿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其各阶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检验这些模态参数是否符合模态参数模型准则,如各阶固有频率是否远离外部激励频率,对结构振动贡献较大的振型,应保证其不影响结构正常工作。如不满足,通过特征灵敏度分析,求得修改质量阵和刚度阵,由再分析的方法或重新求解特征值问题,得到修改后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④计算截齿的动态响应与物理参数修改根据理论计算或经验预估结构载荷,并由经验假设系统的阻尼,按上面得到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系统的动态响应,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变形、应力等,检验是否满足响应准则(预设的安全要求)。如不满足,通过响应灵敏度分析修改有限元模型,得到修正质量阵和修正刚度阵,重新计算结构响应,直到满足要求为止。此时可以制造截齿的实验模型。 (3)截齿实验模态分析 对截齿实验模型进行模态实验,得到实验模态参数。检验实验模态参数是否满足模态参数准则。若不满足,通过特征灵敏度分析和再分析估计修改后结构模态参数,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4)截齿结构动态修改 由满足要求的模态参数可继续开展以下工作:①物理参数修改:结合实验模态结果对由FEM得到的质量阵、刚度阵求修改质量阵和修改刚度阵,得到修改后的质量阵、刚度阵;②物理参数识别:直接求解广义逆特征值问题,求得、K、C;③载荷识别:根据实验模态参数和响应要求,估算系统的实际振动环境。 在上述3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FEM计算系统响应,或者在修改截齿模型后实测系统响应,检验是否满足响应准则。如不满足,需通过响应灵敏度分析,修改截齿结构和再分析,估算模态参数和响应,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5)截齿结构优化设计 在上述截齿动态修改工作中,一般只能得到物理参数的修改量。若以截齿参数(尺寸、形状、材料性质等)为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设计,可直接得到满足动态要求的结构形式。公务员之家 (6)生产正式产品 满足上述各步要求之后,截齿即可投人正式生产。 五、结语 (1)模态分析为截齿的性能评估和结构设计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其可靠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产品性能评估的有效标准,围绕其结果开展的各种动态设计方法更使模态分析成为结构设计的重要基础。有限元法模态分析和实验模态分析是结构动态设计的基本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截齿的动态性能,缩短设计周期。 (2)采煤机截齿截割煤体时,截齿承受的外载荷是随时问变化的动载荷。采煤机截齿在静、动态载荷作用下的结构特性具有很大的不同,必须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动态设计。 (3)截齿在工作过程中,与周围的煤体长时间摩擦,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在截齿的响应计算中,还应综合考虑温度应力的作用。 (4)文中所述模态分析和动态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可为采煤机截齿的设计和生产部门提供参考,对一般复杂结构系统的动态设计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采煤论文:急倾斜煤层采煤研究论文 一、急倾斜煤层开采的主要特点 1.急倾斜煤层的构造复杂,断层和褶曲多,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开采煤层的赋存条件普遍较差、储量少、开采困难、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小。因此,开采急倾斜煤层的矿井多数是中、小型矿井。 2.急倾斜煤层的倾角大于岩石安息角,采煤工作面采下的煤能自动下滑,从而简化了工作面的装运工作,但下滑的煤和矸石容易冲倒支架,砸伤人员,急倾斜煤层和围岩的节理发育,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与不明显,易发生无预兆的大面积突然冒顶垮落,造成顶板事故,给生产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生产的不安全因素多,安全性差。 3.急倾斜煤层顶板压力垂直作用于支架或煤柱上的分力比缓倾斜煤层小,而沿倾斜作用的分力大,煤层开采后,煤层顶、底板都有可能沿倾斜方向滑动垮落,支架稳定性差,易发生扭曲与倾倒。因而工作面支护工作的难度大。 二、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损失率高。主要存在于那些采落的煤炭与采空区冒落矸石无隔离设施的采煤方法,如斜坡式、小分段爆破、水力采煤、仓储式等。这些采煤方法的煤炭损失率有的高达40%-50%,与此同时,生产的煤炭往往有较高的含矸率。煤炭损失率高,不但给煤炭自燃创造了条件,而且浪费资源,缩短矿井寿命。 2.巷道掘进率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斜坡式、小分段爆破和沿倾斜推进的掩护支架等采煤方法中。这些采煤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巷道是在支承压力带内掘进和维护的,维护这些巷道的工作量很大。掘进率高,增加了巷道掘进维护的费用,影响工作面的接替,给通风管理工作造成困难。尤其在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煤层中,巷道对煤体切割过多,增加了冲击地压的危险。 3.通风条件差。这一问题,大部分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斜坡式、小分段爆破、仓储式和长孔爆破采煤法尤为严重。这些采煤方法中,通风系统复杂,有的采煤工作面为独头通风,工作面风流中,煤尘和瓦斯的含量较高,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危害较大。 4.工人劳动强度大。这是所有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共同的缺点,由于煤层赋存条件的限制,急倾斜煤层中大部分巷道和工作面坡度大、空间小,工人在工作面落煤、支护、运料、行走均十分困难,劳动强度大。 5.开采效益差。与倾斜或近水平煤层比较,急倾斜煤层的开采不仅单产低、工效低,而且成本高、煤质差,因此,这类急倾斜煤层矿井规模小、效益差。 三、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的分析 1.合理划分采区,加大采区尺寸尽量加大采区尺寸,加大采区的煤炭储量。划分采区时,根据生产设备及回采工艺的要求,避免人为地划分采区边界,适当加大采区的走向长度,加大阶段垂高。 2.优化回采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我国急倾斜煤层开采工艺相对比较落后,绝大多数矿井采用炮采工艺和风镐落煤工艺,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状况差。优化回采工艺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回采机械化程度。要提高矿井开采的机械化程度,可以从局部机械化和全局机械化两个方面来考虑。局部机械化指的是从支护方式、落煤方式以及运输方式几个方面单独考虑改进方法,以提高矿这几个方面的机械化程度。全局机械化是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方式,从破煤、装煤、运煤以及支护四个方面来实现机械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开采技术条件进行评价,寻求最适宜的采煤方法,并且通过对工作面开采工艺、设备及系统配置的分析,采取改造系统的薄弱环节、完善工艺系统和开采技术等措施来有效地提高工作面单产。如加大采区走向长度,改进回采工艺,合理确定采煤工作面的支护方式等。在通常情况下,急倾斜煤层采区的走向长度比较小,可采储量少,只能满足几个月的正常生产,造成采面搬迁频繁,而且需要留设大量的保护煤柱,影响资源回收率。这不仅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增加无效工时,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了工作面设备的使用效率,影响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矿井地质条件的变化,加大采区走向长度,不仅可以增加采区储量和服务年限,减少工作面搬迁次数,而且还能减少区间煤柱的损失,减少准备巷道的掘进工程量,进而增大采区生产有效工时比率。加大采区的走向长度,还可以增加采区同时开采的工作面个数,能提高采区的生产能力,有利于采区和矿井的集中生产。 3.改进巷道布置,优化生产系统 选择巷道布置方式时,首先要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保证每个采区、回采工作面均至少有2个安全出口,实现工作面全负压通风。其次,巷道布置方式要与采煤方法一致,同回采工艺结合,充分考虑水平巷道、倾斜巷道各自的优缺点,尽量不采用垂直巷道,提出系统简单、布置合理的准备、回采巷道。 四、结论 我国开采急倾斜煤层的历史悠久,由于经济欠发达,受科学技术、国家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限制,大、中、小矿井并存,且中、小型煤矿特别多,因此采用的采煤方法很多。本文总结与提升急倾斜煤层的采煤方法与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的规律;并针对目前开采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提出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发展方向与对策,指导急倾斜煤层的安全生产实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的发展。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成人教育教学档案管理研究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档案具有来源广、层次多、形成复杂等特点,目前在成教档案管理中存在着不受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和信息技术应用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从管理层和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入手加以解决。 关键词:成人教育;成人高教;成教档案;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是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包括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材料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材料。教学档案反映学校主要职能活动情况,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教学档案是指在成人教学活动、教学研究和管理中直接形成的上述材料。做好成人教育教学档案管理对于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改善学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成人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起来具有其特殊性,其产生的档案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教的特点。 1.1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 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学员大多为在职人员,学习方式多为自学,并辅以集中面授。另外还有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进修班等。唐山师范学院与唐山市教育局对师范类本科生教育实习进行了创新改革,将本科师范生顶岗实习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融合成一个整体,在师范生下点顶岗实习的同时,被顶替出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来校接受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成教管理部门对顶岗实习的教师建立了培训档案,对教师晋职晋级起到了凭证作用,对今后继续进行类似培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校也因组织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成绩突出获得了2009年唐山市科学发展创新集体二等奖,成功经验受到教育部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1.2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时间存在差异 成人院校脱产高起专和专升本的学生学制两年,高升本的学生学制为四年,函授和业余形式在相应层次上的学生学制为两年半或三年。唐山师范学院还与泰国皇家清莱大学合作办学,定期接收学习期限为一学期的泰国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其档案更是严格。此外还有农村中小幼教师脱职培训、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虽然都是短期培训,最多一两个月,少则十几天,但也要形成规范的学员学习档案,为将来教师评职、评先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成教学籍档案在形成时间上存在差异性。 1.3教学档案系统性强 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从每个学生入校到毕业离校,都要经过一套系统的程序。整个程序的教学档案包括招生指标、招生简章、入学成绩、录取底册、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籍表、学位评定表等一套系统完整的材料。 1.4教学档案具有复杂性 成人高校的生源复杂,学员一般都是在职人员,其社会背景相对复杂,职业涵盖范围广,本身就具有一套完整的档案材料。从学员构成情况看,其初始学历各不相同,年龄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同时参加成人教育学习,因此造成了成人教育学籍档案具有复杂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工作质量。成人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实践过程,从长远来说需要有一个综合的方法来评定其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成人教学档案不仅能够满足这一需求,而且还可以为教学奖励、评估提供可见的事实依据。同时对从事成人教育教学的教师来说,建立教学档案,一方面可以展示其教学实力和教学成就;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交流,促进其不断进行业务提高。 2成人高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层对成教档案工作不重视 全日制院校办成教,领导往往对全日制教学非常重视而对成教则相对放松,对成教档案工作更不够重视。其结果就是各级部门对成人教学档案的轻视,缺乏管理意识和管理制度,工作上也敷衍了事,档案材料没有系统,甚至残缺不全。 2.2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高校成教部门因为编制数量的限制很少能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都是由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兼任,这些人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不能全力以赴地从事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档案管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工作效率低下,质量不高。 2.3档案管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滞后,工作效率不高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和档案管理部门,但因为成教部门档案管理工作不被重视,造成信息技术设备配备较少,“也没有应用档案管理专用软件,加之没有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使得成教档案基本都是手工操作,教学档案材料基本上也都是纸介质,一些教学档案材料大部分是打印稿,有的还是手写稿,没有电子档案信息资料,照片、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其他一些现代教学档案信息资料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直接关系到成教档案的管理水低,影响到档案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的发挥。 3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档案水平 3.1管理层对成教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是提高水平的关键 成教档案管理工作是成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成教档案能够为成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凭证和参考价值,如唐山师范学院承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所形成的档案对今后继续开展此类培训工作可提供参考,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对已参加过此项培训的教师在其晋职晋升中可以提供凭证,这就是成教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所在。因此管理层要重视成教档案工作,把档案建设看成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档案工作纳入成教的规划和管理制度中,应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重视其档案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提供条件外出进修或参加档案专业的学术会议以提高其档案意识和管理水平。 3.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提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档案工作既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因此对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求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外,对其业务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不论是专职还是兼职从事成教档案管理的人员都要采取多种方式学习档案学专业知识,对档案进行档案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档案管理理念。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增强档案工作者和广大师生的档案意识,明确档案开发和利用工作的服务方向和服务思想,明确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充分认识到搞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教学文件资料的平时积累,杜绝敷衍了事、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等错误做法。 强化档案意识,自觉积极、主动地将在教学及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时上交归档,为管好用好教学档案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更新观念,不断创新。要想改变当今档案工作局面,必须强化档案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部门工作需要的人员不断减少,但是工作量却不断的增加,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成教档案人员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新的思维方式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再次,档案管理人员要努力练就过硬的业务技能。档案工作既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更是一项业务性工作。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以及出现的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和全新的管理手段方式,给专兼职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专兼职档案人员,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3.3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保障 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大增加了成人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所以必须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档案的电子、网络化管理,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使档案资源管理规范、利用方便,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最大的效益。成教档案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强的专业性工作,是一项不易获得成就感的工作,既需要耐心细致,又需要踏踏实实,这就需要成教档案管理人员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较强的政治责任感,树立有为的服务理念,为成教教学工作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作者:马蓉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农村成人教育。从农村发展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看,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培养有技能、懂法制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和谐度与幸福感。为更好地发挥农村成人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作用,可从把握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应性等方面促进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脱离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无疑是舍本逐末,建设新农村必须依靠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面临的首要任务,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捷径。 一、农村成人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成人教育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试金石 农村成人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农村有没有建设好,成人教育的发展可以体现,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应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不仅体现在成人学校本身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加强等方面,还应该在当地经济、乡风民俗、生活方式、法制治安等方面反映出来,映射当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与水平。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尽管不同地区的发展因历史因素、地域因素等存在差异,但农村成人教育是否有所发展,是评判当地是否获得发展的共同标准。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了,而农村成人教育却没有任何进展,那么,这种发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属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政绩、形象工程和泡沫经济;反之,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确实增强了,当地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无论纵向还是横向与其他地区比较肯定会有明显提高。 (二)农村成人教育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能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法宝,新农村能不能建设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村成人教育。建设新农村虽然观念、资金方面的支持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因素无疑是人才。无论是观念的更新、有限资金的合理利用和资金的引进、积累都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人才下乡、人才支农这种人才引进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庞大人才需求。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数量大、种类多,外部支援只能是杯水车薪;同时需要的也是愿意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民谋福利的人才,城镇人才下乡虽能解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农村出身的大学生、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农村学生鲜有毕业后回乡就业、创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建设人才供求不足的矛盾,必须大力就地培养人才,这样的人才“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这种内发性力量及其影响的持久性、广泛性是外力所不能达到的”[1]。农村成人教育是培养农村本土人才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和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能开创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建设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农业 中国农业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发展模式整体上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依赖自然生态系统耕作,主要采取人工劳作,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依赖,农作物产量不高、效益过低,处于解决温饱、自给自足的水平。“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做出什么贡献,唯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像发射卫星的助推器,推动经济腾飞”[2]。因此,必须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需要的是大批掌握农业专业技术、会机械化操作、具有市场化经营理念和方法,有头脑、能创业的农民。农村基础教育以普及性内容为主,倾向农村的专业特色不强,培养专业农民这个重任落在农村成人教育肩上。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规定。如果只注重追求农业的最高利益,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上注意不够,过度使用和开发各种资源,进行破坏性生产,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将受到破坏,长远利益受到影响。因此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过程中,不能只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搞掠夺性开发,应重视生态平衡,改良土壤,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至关重要。这也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培养有技能、懂法制的新农民 农村人均收入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比较大,但问题在于这并非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结果,外流的农民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不是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是流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打工所获。外流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体,留守农村的以老人、儿童、妇女居多,由于劳动力大量外流,新农村建设出现人才断层,农村发展缺乏后劲与潜力。农村老人、儿童滞留家中导致的留守“人员”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因素都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难题。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首当其冲。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农村、发展经济最终都得依靠留乡农民。然而“据农业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3]。依托乡镇企业、地方经济特色培养农民除农业技术之外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留守人员”难题,形成农村人才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推动人才扎根的良性循环。职业技能培养是成人教育的一大优势与特点,培养大批有技能、能创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是时代赋予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加强农村法治教育也是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可以说,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法治是稳定的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应表现在法治理念的普及上,让农民知法懂法,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依法守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农村不识字的文盲越来越少,并且表现为年龄层次偏大,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以达到初中水平居多,相比之下,“法盲”比比皆是,多数农民缺乏法律意识,部分农民虽然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但掌握的法律知识也极少。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几乎成为法治的真空地带,农民群众既不能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履行应尽的义务,依法行使权利,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不知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农民法治教育,用法律培育现代农民成为目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成人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引导农民群众学习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农民使用法律捍卫自身权益的意识,培养农民遵纪守法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它的重要任务。 (三)构建和谐、幸福的新农村 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培育懂技术、有知识、能谋生的现代农民都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入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和谐度、幸福感。毋庸置疑,建设和谐幸福的农村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须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做依托,但是由于农村建设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长期被边缘化、空白化,新农村的建设始终在“瘸腿”状态下进行,全面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成人教育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补上这一课。经济体制转变后,农村打破了吃“大锅饭”的格局,市场经济占领农村,竞争意识侵蚀农村,民间文化被清理。农民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获取私利,经常出现大家族欺压掠夺小家族,弱肉强食的局面,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传统文化丧失合法地位,农民思维被市场化,注重的是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导致农村老人自杀率持续增高。这种变态的代际掠夺也成为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世代传承,积淀在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对社会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方式都具有约束作用,是对抗现代性负面影响的法宝,是发展和谐社会的有机元素与精神源泉。成人教育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媒介,是保护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异化的一道屏障,理应肩负复苏、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使命,使之成为农村和谐稳定的精神纽带。一般认为获得稳定的收入、自身能力得到发展等因素都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人们往往忽视正面的幸福观对幸福感的引导作用。只有正面的幸福观才能指导人们正确认知幸福、合理追求幸福、真正体验幸福。成人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责任改变对幸福观教育忽视的现状,将之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农民对幸福的正确定位,教育农民确立理性的幸福目标,促进幸福农村的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把握教育需求的层次性 在现代农村,成人教育需求层次性明显,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农民数量庞大,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需求是扫盲,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成人扫盲教育大力开展后,时至今日,传统文盲的数量大幅度下降,并且以老年人为主。成人启蒙层面的教育虽然仍有一定需求,但已退居次要地位,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盲,其中以功能性文盲为主,功能性文盲是指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但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却不足以保证其在现代社会中行使功能的社会成员”。二是具有少量技能或者没有技能的成人。三是渴望自身获得全面、长足发展的成人。对应的教育需求分别是新型扫盲教育、技术层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更高层面上的现代农民培养。面对不同的对象与需求,成人教育首先应做好针对性措施,对于不同层面上的农民教育需要,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在内容、程度、要求上妥善配置。显而易见,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逐级上升的,成人教育既应明确三者间的界限,区分三者间的差别,又要按照渐进的顺序展开。农村成人教育应准确把握农民教育的层次性特点,理顺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遵循教育发展的渐进性规律,达到各个层次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学校式教育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传统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它的性质、特点、规律已被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和掌握,形成了较稳定的教育模式,现今仍是成人教育办学的主要模式。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种办学模式也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从而继续发挥它作为主要模式的作用,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探索一条教学、实验、示范、服务、经营一体化的农村成人学校办学之路,仅仅依靠成人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校企联合办学、校村联合办学模式能解决多数成人学校在师资队伍、实验基地、经费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促进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形成。单纯的学校教育不一定取得理想的效果,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探索社会式教育模式,开展诸如演讲、展览、电影、村落体育、地方戏剧等文化体育活动以及生产技能比赛等也是教育农民的好方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互联网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成教中心学校基本实现联网,不少家庭也已联网,为远程教育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模式提供了可能。远程教育的优点是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通过网络,成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避免因工作和生活上的安排与学习相冲突出现不能按时上课导致经常缺课的现象;另外,远程教育以计算机为中心,连接教师与学生,开展交互式的同步或异步教学活动,能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较为理想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也能将教学内容与其他网络信息、资源相连接,能充分发挥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远程教育非常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个人特点。 (三)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应性 农村成人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需求无服务、有服务无需求”的弊端,成人教育供给和农民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不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最终导致农民参加成人教育培训收获不大,对成人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因此,农村成人教育应加强市场研究,实现教育内容供需对接。农村成人教育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陈旧复杂、脱离实际的问题。“所用的教材跟普通教育相似甚至相同,很多理论处于这种纸上谈兵的状态,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5]。这对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来说,吸引力不大,这样的培训对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市场营销能力作用不大。只有以精简和实践为原则设置教育内容,才能适应农村的需求。农村成人教育要获得农民喜欢,符合农民需要,也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针对不同群体可以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例如,对妇女进行卫生护理、子女教育、自我保护、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对老人可进行安全、养生方面的教育,对于青壮年进行养殖种植、农机维修等方面的培训。针对“孝”文化、民俗等的没落,将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作为教育内容。针对农民生活日渐富裕、闲暇时光日渐增多,但休闲方式主要停留在打牌、押宝、看电视、聊天等形式上的情况,开展休闲教育,引导村民开展各式各样更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水平。 作者:张洪冲 鲜红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新时期,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实现了社会的现代化、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优良的成果。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借助电子产品、移动终端来辅助学习,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将移动学习应用到成人教育中,能为成人教育提供重要的学习手段。为此,本文就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移动学习;成人教育;运用 2012年,我国互联网网民的数量达到5.6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0%以上,其中手机网络应用数值在不断升高,通过各项指标与数据的分析与对比,手机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力度最大。手机、电脑、IPad等移动产品的出现,为成人教育提供了重要条件,移动设备正在悄然的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模式[1]。为了提升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应对移动学习的实际情况予以分析。 一、成人教育中的移动学习概述 移动学习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手持移动设备为基础,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即可实现学习的一种方式,及时通过移动设备与网络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学习资源,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模式更具灵活性与高效性。移动学习具有数字化、可移动性、高效性、交互性等特点,其也可称之为数字化学习[2],但与数字化教学还存在差异,就是学习的人员无需在电脑前,应根据学习者的喜好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学习模式等等,相较于数字化学习更具人性化。成人教育适合移动学习的特点,首先是成年之人,教育的对象在不断开放,其主要是职业性人才、成年的学生等,这一群体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思想,自觉性较强,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为自己的人生而不断努力。将移动学习应用其中,能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重要优势,定能受到成人的喜爱。其次,移动学习方式更具自主性,其是未成年的学生很难做到,成人的思维相对成熟,自控意识较强,能自主、独立的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展学习。再者,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受限制,相对灵活,可以选择上夜大,也可选择函授教育,也可借助移动学习终端开展远程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 二、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 移动学习已然成为现代教育工作的趋势,尤其是思想相对成熟、自主性强的成人,将移动学习应用到成人教育之中,定能达到理想的状态。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应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重要优势,借助移动学习的有效资源进行合理化的设计,移动学习应借助其独特的硬件设施、学习软件、技术条件、资源库、移动多媒体等等资源来辅助教学,可大大提升移动学习的应用价值,将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的价值进行全面的体现。 1、以MP3、MP4模式开展学习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移动设备在逐渐得到创新,MP3、MP4等移动设备的出现,起初是被当做娱乐设备来对待,后来将MP3、MP4等设备软件应用到教学之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MP3、MP4中存储足够的教学资源,可让学生具备更为灵活、充沛的时间,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来开展学习,能为成人教育的开展带来诸多的便利。 2、以短信息与彩信的形式开展学习 短信息的发送是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另一项重要体现,其较为适合正处于忙碌状态的人群,借助短信息的方式实现资源、信号与符号的传递,在用户与服务器之间搭建一定的桥梁,对有限的字符进行合理的传递。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足够的信息,将服务器作为重要的转让中枢,短信发送到中枢处,中枢处应对短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然后再将短信息发送到学习者的移动终端处。彩信与短信不同,其需要GPRS网络进行支持,彩信的主要传递内容为图片、文字、声音等数据[3],以实现对多媒体信息的及时传送。另外,我们常见的一种彩信模式是手机报,其可以是前期定制的,在成人教育中可将相关的课程资料以手机报的形式进行推送,也是辅助学习一种有效途径。 3、以实时在线信息交互模式开展学习 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交互学习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成人学习者可能会经常外出,若携带电脑很麻烦,且无法消费起昂贵的费用。因此,在线实时的信息交互模式随之出现,其主要的交互对象为教师与学习者,或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为了提升移动学习的实施价值,应对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为信息交互模式的呈现提供前提,这也就衍生了我们常常使用的微信、QQ等在线沟通软件。成人学习者能通过微信、QQ等实时聊天平台,与学习者、教师展开及时的信息交换与互通,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此外,微信、QQ等聊天平台的功能在逐渐被更新,可以试试在线语音、在线录制视频、图片与信息的共享,能为移动学习模式价值的充分凸显而提供条件。 4、为成人教育提供优质信息浏览平台 传统的成人教育课堂安排相对死板,都是按时按点的开展课堂教学,由于成人学习者的时间不够灵活,课堂的相关信息无法及时获取。而移动学习的出现,可为学习工作的开展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能通过在线浏览的方式获取信息,使得移动学习模式更具方便性与移动性。在移动学习的条件下,成人能通过移动的学习终端开展学习,借助互联网,通过浏览器的方式及时获取足够的教育资源,通过众多的搜索引擎,如百度、雅虎等,键入相关的关键词即可获取实时的动态信息,教学资源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具全面性与多样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模式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其是适时的重要学习工具,将其应用到成人教育之中,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移动学习为成人教育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可实现信息的在线交流与实时交互,能为成人教育提供在线信息浏览的机会,还能不分时间、地点实现学习,借助手机、电脑、IPad等移动终端开展随时的学习,使得成人教育更具高效性与实效性。 作者:高斌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医学成人教育管理思考 摘要:医学成人教育是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及学历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扩展,也是医学教育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医学成人教育的特点及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宣传、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修订教学计划、重视教学执行情况、构建各类平台使管理实现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医学;成人教育;管理;思考 近年来,随着普通医学院校的扩招,我国医药卫生专业的人才数量较前有明显增加。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更是医学终身教育的主渠道[1]。随着社会对医务人员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基层卫生人员将通过成人教育这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线[2],对于医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医学成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促进医学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成人高等教育现状 第一,生源情况。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增加,使得成人教育的生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成人教育的生源总体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形势更加严峻。第二,学生特点。成人学生年龄普遍较大,知识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岗且工作压力大,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但大部分成人学生工作忙碌,家庭任务重,投入学习的时间相对很少,效率也不高,不能保证上课的时间及授课质量。第三,教学特征。成人教育的教材普遍借用普通本专科教材,教学计划及培养模式缺乏成人特色,理论部分偏多,实践能力培养较少,不符合成人教育应变能力强、灵活性强的特性。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则 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新战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成人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把满足广大学员提高学历、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于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三个统一、规范办学”。在办学思想上与学校大局相统一,在发展目标上与学校发展战略相统一,在办学行为上与学校改革步骤相统一。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强化监督、评价和检查,提高学校继续教育办学和服务行为。 三、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宣传,拓宽办学渠道,扩大生源数量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寻求多方合作,建立多个教学站点,扩大招生规模,并做好教学站点的管理、监督工作,确保成人教学毕业学生的数量稳步增长,为医学行业提供一定的人才储备。 (二)及时了解成人教育办学动态,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 建设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及时了解国家成人教育办学动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从成人自身实际出发,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突出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成人教育制度体系,制定符合成人特色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高成人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自培和外出进修相结合,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的水平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成人学历教育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专业相关发展的前沿动态,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学以致用。 (四)根据专业特色,不断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医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社会调研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课程机构,适时修订教学计划及大纲,保证专业课程开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专业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重视教学执行情况,使教学督导常态化 教学的中心是教学质量,关系到成才培养的水平。为掌握实际教学执行情况,了解教学动向,建立专家及教授督导制度,随堂听课,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经常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推广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六)构建各类平台,使成人教育管理实现信息化 在学生及教学的管理上实现信息化,开发和完善各类管理、学习平台,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体系,为成人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赢得先机。在新时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以上具体措施,加强成人教育管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成人教育的管理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蒲文静 蔺多鑫 单位:甘肃医学院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改革策略探索 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遇到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对成人教育的认识。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高校教育资源更加紧缺,为了减轻高校资源紧缺的压力,很多高校在发展规划设计中降低了成人教育所占的比重,比如说,减少对成人教育的投入,占有成人教育资源。有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成人教育,还有些高校虽然没有压缩成人教育的编制,但是仅是把成人教育作为高校创收的来源,只重视成人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关注成人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导致重招生与收入,轻视管理与质量的现象,导致高校成人教育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静止不前。另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主要为了发展学历教育,导致岗位培训或者是继续教育以增加劳动技能为主的教育形式很难形成,影响高校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出优势,影响到成人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扩招给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 一是由于普高的扩招导致入学生源的质量水平有所下降,由于高校扩招,招生的分数线不断下降,而成人教育为了争取获得生源,只能把分数线降得更低,所招纳到的生源的质量水平不是很高,而又只能采用降低成人教育的教学要求,甚至是降低对成人教育的管理水平,比如说:高校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对成人教育学生放任管理,只要学生按时交纳学费,不管学生学不学习,都会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书;二是高校扩招导致成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由于普高的扩招,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更加的紧张,有些高校成人教育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能得到保证;三是高校扩招导致成人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偏低,由于普高扩招,教师资源更加的紧缺,成人教育在招聘教师时不断降低招聘的条件,这就导致成人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无法提升,直接影响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 (三)成人教育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目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所设置的专业与普通高层等教育存在很多的相同之处,并且成人教育的培养模式也是按照普高教育的模式,比如说培养规模、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都是相似的,并没有制定一套具有成人教育发展特色的培养模式,也可以说成人教育培养模式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化版。而现如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虽然很多企业追求高层次以及高学历人才,但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得到人才市场的亲睐,因此,普通成人教育需要不断在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从而探索出更具成人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促进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改革工作的思路 (一)树立正确教育的观念,重视成人教育的作用。 高校成人教育担负着终身教育发展的责任,高校成人教育需要坚持搞好在岗培训教育以及在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一是普通高校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并要重视成人教育的作用以及地位,建立健全终身教育管理与运行体制,不断增强成人教育的社会效益;二是树立开放办学理念,随着高等教育以及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式教育过渡到大众式教育的发展,高校成人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封闭式的办学逐渐向开放式办学转变,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采用远程网络教育,减少成人教育学生在实践与空间上的限制;三是充分利用成人教育学生资源,同时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专业学生为企业输送大量新生力量。 (二)优化成人教育的结构。 第一,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优化教育结构,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优化专业结构,需要依据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学校实际调整专业,但是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要远远大于人才的培养周期,因此要对市场需求变化规律进行预测,从而培养出更多全能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二是优化教育层次结构,近些年来社会需求逐渐朝着高层次转移,但是仍旧需要大量的专科人才,为了体现出高校成人教育优势,普高成人教育应该转变学历教育为主的现状,转变为以本科或者是专升本为主并兼顾专科发展;三是教育类型结构优化,在高校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时以岗位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兼顾第二专科以及第二本科学历教育的开展,在工作开展的同时要注重时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使在职者知识结构得到补充,成为全能型人才。另外要对下岗与转岗的职工提供再教育机会,促使他们重新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四是课程结构得到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要注意强调课程知识的整体综合性,根据成人教育的显著特点设置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具实用性,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加快课程知识的更新速度;第二,认识到成人教育的功能,成人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再就业工程的重要使命,高校成人教育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形成特色教育外,还要肩负起培养与训练专业技术人员的重任。成人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岗培训的方式,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的技能,不断拓展就业的途径,从而促使人才加速流通,体现成人教育学生的价值,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优化,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深化成人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对成人教学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不断提升成人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成人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要不断改革高校成人教育的培养模式,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要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能力,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时代科技发展,要摒弃传统单调的方式,采取灵活且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把现代先进的科技注入到成人教育教学手段当中,从而满足成人教育学员的需求,促使成人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二是做好成人教育改革管理工作还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不断完善成人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善管理竞争极致与淘汰机制,不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加强对成人考试的管理,严格督促学生遵守考试纪律,并在考试中保持有一定的淘汰率,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保障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结语 总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不断更新成人教育的观念,优化成人教育的结构,不断深化成人教育教学改革,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改善成人教育的运行环境,提升成人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从而促使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推动高校成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作者:张蕾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思考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教育部门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水平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期中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环境,各个高校中的成人教育也开始着手创新,将以往的应试教育体系改为了科学和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的崭新教育体系。此外,在高校中,教育管理者是教学任务顺利开展以及人才计划有效实施的基础保证,因此,拥有一个高素质、高能力的教育管理队伍对于提高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是及其重要的。 一、建设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重要性 1.顺应新时期国家和社会的各类需求。 如今,国家已经完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知识环境中,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方针的有效落实,高校成人教育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不仅需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强技能的创新性人才,同时还需要为国家的教育体系的改革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在开展教育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学校中的教育人员以及教育队伍的管理者。教育管理队伍的工作职责范围较广,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教学课本的编辑和改进等等。为此,由于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能够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所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建设是所有高校都需要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2.顺应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求。 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教学制度为学分制,但是为了能够让此套制度更好的符合新时期中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结合当前的现状对其中的细则进行改变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这也就意味着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将会面临着更有难度的工作内容和更大的工作量,为此,在建设管理队伍的工作内容中加入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能够让管理人员更加熟练的运用相关的管理知识来应对教育模式创新中的各类需求。 3.符合新时期成人教育的管理条件。 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十分符合新时期下成人教育管理的各项基本条件,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培养人才。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不但能够将国家对于成人教育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实现,同时还能够赋予整个管理队伍以崭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第二,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制定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严格的要求,从而让成人教育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第三,实现民主化管理。通过树立积极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管理民主化的目标。 二、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 高校成人教育在我国整个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并且同其他的教育形式相比较,其能够对我国的经济和整体素质的向前发展带来更加有效的推进作用。如今,我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成人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技术能力较差以及个人素质较为匮乏的现象,而高校成人教育的出现正好能够有效的改善国家的这一现状,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是整个高校成人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他们不仅为顺利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还有效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我国的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挑选了几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详细分析: 1.缺少重视。 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针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误区,在他们的认识当中,学校中的管理者所负责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可有可无的,无非是编排课程、制定考试时间以及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解决等等,而这些工作完全由普通教师就能够完成,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对教育管理队伍进行所谓的建设。基于此种情况,校方中的人事部门就开始忽略对管理者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的各种要求,从而将一些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人员硬加到教学管理的队伍当中。长此以往,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就越来越低,从而就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局面。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始转型和升级,包括增加学校规模、扩大师资团队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等等。其中最受到校方所重视的就是师资团队的扩充工作,他们认为,教师队伍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保证,所以更加把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关工作抛在了脑后。 2.缺少创新性。 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都沿革了老一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制度,这种死板且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学管理方法不但让我国的高校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状态当中,同时还严重的扼杀了高校对于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科学的创新意识。长此以往,校方的管理人员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只有对国家的指示言听计从,对领导的命令完全执行就是最为正确做法。然而,在新时期当中所出现的教育创新和知识改革让这些按部就班且充满惰性思维的管理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从而根本无法适应这种现代的教学管理模式。 3.缺少稳定性。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中的成人教学管理队伍都存在流动性大以及人员变更频繁的现象。一些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知识素养的管理人员认为,在此岗位之中根本无法将自己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由于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校领导的重视,从而更加让他们形成了存在感缺失的心理状态。另外,这些管理人员的升职机会和加薪机会很小,并且所享受到的额外福利也比其他岗位中的教师要少的多。长此以往,这些在岗员工的负面情绪就愈来愈多,从而严重的缺少应有的工作积极性,在开展工作时也是抱着一个应付了事的态度。尤其是针对院系级别的管理人员来说,频繁换工作的现象更加的严重,一些人甚至仅仅做了几个月就被调离了岗位。这种极度缺乏稳定性的教学管理队伍不但严重的影响了高校成人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在频繁的工作交接中遗失了很多重要的管理资料。 三、如何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相关措施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时期当中,我国高校成人教育队伍的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成人教育的教学水平,需要完成的就是结合实际现状来针对当前的问题制定出正确的解决措施。 1.改变旧思想,增加对建设管理队伍的重视程度。 开展成人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也是新时期下知识经济环境向前发展基本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守旧思想,正确的认识到成人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伴随着高校成人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队伍的效能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为了能够让在岗的管理人员更具工作积极性,校方应该从基础培训、职位提升、薪资待遇以及学历要求等多个方面来对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建设,从而为管理人员创建出一个优秀的工作环境和平等的升职机会。 2.引进新式人才,创新原有队伍。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成人教育在社会中的高度普及,继而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了成人教育的团队当中。然而,由于高校中的管理队伍存在着管理人员匮乏以及管理模式守旧的现象,从而无法很好的适应学员增加以及教育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此,高校应该对原有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及时的更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招聘更多的不同专业人才。此外,在开展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的过程当中,校方还需要将责任进行细化,继而让每位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避免出现管理不好以及不会管理的现象。 3.稳定对现有的教学管理队伍进行。 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都设有教学中心或教学管理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理人员的薪资、福利待遇以及晋升标准同其他职工教师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一现象不但让管理人员在心理上存在较强的落差感,同时还严重的影响了整个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为此,校方如果想要将管理队伍建设的更好,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管理队伍中的这一问题。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适当的关怀管理人员的日常生活;其次,赋予管理人员更多的晋升机会,结合他们的工作内容适当的增加薪水;最后,允许管理人员能够参与到实际教学当中,帮助他们找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所应有的存在感和自豪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是整个成人教育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之一,一个具有较高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团队不但能够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间接的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向前发展。为此,在新时期当中,我国的各个高校应该进一步的加强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从而让其能够辅助高校的成人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作者:尉迟文珠 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成人教育课程设计策略论文 一、成人教育课程理念要体现成人学员的生命意识 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主导因素,是后继课程各种因素得以展开的依据,确立具有生命意识的成人教育课程理念对后继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等都具有先导性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从观照生命的角度出发,成人学员是一个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而不应是知识的附庸。成人学员的学习过程也不该是一个单纯的经验积累的过程,而应是融入了成人学员生命亲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抛弃以往那种把成人教育课程单纯理解为知识、理解为凌驾于成人学员之上的只能服从和接受的既定的知识体系的课程观,确立一种旨在丰富和发展成人学员的生命、培养学习过程中的生命内涵、具有生命意识的成人教育课程理念。 (一)要注重成人教育课程的完整性 每个成人学员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各种不同的社会经历,都在社会中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这就体现了成人学员生命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因此,成人教育课程设计理应从成人学员生命的完整性出发,顾及到成人学员方方面面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于以往成人教育课程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以满足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需要。通过成人教育课程,要使成人学员不仅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提升全面的素养,还能够练就其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品格。另外,注重成人学员生命完整性的成人教育课程还应该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生命状态,惟有如此,才能实现“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 (二)要注重成人教育课程的动态生成性 人和社会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成人教育课程理应随着成人学员的“生命之流”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成人教育课程不是最初就界定好的,也不是一下子全部涌现出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从成人学员生命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中逐渐摸索或“发酵”出来的,并随着成人学员生命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只有这样的成人教育课程才能满足成人学员的生命律动:反之,成人学员生命律动的不断满足也才能够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地促进成人学员生命的主动、积极、健康发展。 二、成人教育课程内容要源自成人学员的生活实际 成人学员的生命是具体的、鲜活的、现实的,要关注成人学员的生命,就必须关注他们的具体生活、鲜活生活和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当下生活是成人学员正在经历着的世界,是其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建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根基。由此,成人教育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建构必须以成人学员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并按照其生活实际来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之前只注重成人学员的科学世界而出现的成人精神方面的危机,也才能够满足成人学员的精神欲求,从而体现出对成人学员的生命关怀和价值关怀。 (一)以成人学员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来设计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 成人学员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独特的生命,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和经历,因此,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或关怀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独特性,当然,这种独特性都根植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所以,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要根据他们的生命经历和当下的生活来建构,必须要选取与他们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相关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淹没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也才能够引起生命的共鸣,从而使成人教育内容真正进入个体的生命世界。当然,也只有这样的成人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才能为成人教育之前所强调的科学世界和目前所注重的生活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使得二者在成人教育课程中实现真正的观照和包容,最终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这不仅有助于培养成人学员的科学素质,也有助于养成成人学员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从而真正实现成人学员生命的全面发展。 (二)以成人学员的生活实际来安排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 众所周知,成人学员在社会上扮演着复杂的多重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不同的生活世界中担任着不同的任务:他们既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世界,社区生活世界,也有自己的职业生活世界、学习生活世界和闲暇生活世界;当然,他们也还有自己的心灵生活世界、情感生活世界等等。然而,所有这些就毋庸置疑地导致了成人学员较为突出的工学矛盾和时间纠纷,因此,成人教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必须要联系成人学员的生活实际,照顾到其众多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他们更大的学习弹性和学习空间,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随意性,也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课程的生命活力。 三、成人教育课程实施要注重成人学员的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是生命个体追寻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它包含着对万事万物存在的领悟、对自我存在的确证和对生命意义感的寻找。因此,在成人教育中,我们强调注重生命体验的课程实施,以期引出个体的精神生命,引导其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实现其生命境界的提高。实际上,成人教育课程的实施就是成人教育教师和成人学员的活动状况,他们在成人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参与和投入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而他们的参与和投入程度又与他们的生命体验成正比,所以,成人教育课程实施要注重师生的生命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成人教育教师和成人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师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其生命内涵。 (一)成人学员是知识的参与者、体验者、创造者 对于成人学员而言,成人教育课程实施不应是过去那种单纯对知识、技能的识记和掌握,而应是每个成人学员个体调动自己的阅历、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参与、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他们不仅应体验学习的内容,还应该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还应在体验交往中建构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把这些内化成自身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种通过生命体验凝聚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深刻持久的知识,也才能够激起和唤醒新的生命体验。也就是说“,一旦我们看到我们自身与我们称之为实在之间的统一性,一旦我们从形成(和毁灭)的角度来看待存在,那么课程所代表的就不再是‘在那儿的原初现实’(布鲁纳),它代表的是我们自身体验到的行为。”因此,在这里,成人学员不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价值探寻、意义建构与知识创造的参与者。 (二)成人教育教师在体验中实现生命确证和价值提升 对于成人教育教师而言,他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成人教育课程实施中进行自身的生命确证与价值提升。成人教育教师在成人教育课程实施中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应该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与创造者。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感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加之自身的经验与阅历,不断开拓性地研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重组课程内容,从而引导成人学员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丰富自身经验。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成人教育教师不仅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践行着自己的职业使命,而且还使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生命意义得以凸显,同时,成人教育教师本身作为“人”的生命存在与创造的过程也得以丰富与完满。 四、成人教育课程评价要促进成人学员的生命发展 成人教育课程评价是成人教育课程实践的重要一环,是衡量成人教育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一把标尺,而这一尺度的掌握关键和核心就在于要关注成人学员的“生命”,并能促进成人学员生命的发展。这就要求成人教育课程评价在功能上要有一个质的转变,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也要有不同的新的内涵。任何一种评价,都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以,成人教育课程评价的最终旨归是促进生命个体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自我更新机制的完善。为此,成人教育课程评价应进行根本性的功能转变,即从之前针对成人教育课程实施结果所进行的评价转向为促进成人学员生命发展的评价。也就是说,成人教育课程评价要以每一个成人学员的生命发展为本,重视每一个被评价者的生命经历和生命体验,关注每个个体的生命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允许存在生命差异,当然,对生命差异性的尊重也正是成人教育体现人性化的根本所在。具体地说,促进生命发展的成人教育课程评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成人教育课程评价要形成个性化的评价目标,以尊重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体现个体所特有的生命价值;其次,成人教育课程评价要实现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避免原来仅关注整齐划一的知识、技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一方面尤其要把与成人学员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相关的内容纳入到成人教育课程评价的范畴,从而使得评价深入到被评价者的内心深处,激励他们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另外,成人教育课程评价要采取多样化方式方法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即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等结合起来,并且要在评价过程中淡化甚至消解成人教育的鉴定、甄别和选拔功能,为生命个体提供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成人学员生命的美丽绽放。 作者:刘东进 季爱君 单位:潍坊医学院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成人教育管理论文 一、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现状 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进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政指令性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明显的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为主要特征。但是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应该突出自我的特色,这种模式使医学成人教育缺乏灵活性。 1.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的目标不够明确 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很多学校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其目标是不断扩大学校的规模,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这种片面性的办学理念影响着医学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管理机制等,使得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失去特色。医学成人教育目标是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进行专业调整,但是其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也应该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 2.医学成人教育的对象层次不一 医学成人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面对的对象更为广泛。其一是医学专科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进行了医学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有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且这一部分学生通常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开始进修和学习,这一部分学习的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其二是一些高中或者中专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迫于社会形势的需要,为了能够找到工作而不得不开始学习。这一部分学生没有医学的基本知识,学生的基础知识底子也比较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这部分学生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方面会出现一些困难,也不能按时完成一些课余作业。正是由于学生层次的层次不齐,也要求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要更加灵活。 3.医学成人教育的在校人员学习时间约束性强 医学成人教育的在校人员大部分都是医疗单位的在职人员,他们不仅在单位承担着繁重的任务,而且还得兼顾工作和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在校人员的精力被严重的分割,学生只能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学习。即使是一些高中和中专尚未取得工作和成家的在校成员,也面临着找工作和满足自我物质需求的压力,在学习时间上也无法像普通高等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这些特征也表明了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二、促进医学成人管理的有效策略 1.突破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医学成人管理大都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先不说这种模式中学员的被动和机械,学员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结合,因为学员面对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学员对于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也无法全部参加,这就要求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制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建立网络课程和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学员的学习。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购买由专业成员开发的网络资源。各商业网络公司和专业训练团队、重点大学合作开发的医学精品课程,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为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是由本校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的教学课件。专业成员开发的医学教学资源,是面向全国医学教学的一般需求,教学的针对性较差,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能够得到运用,或者经过本校教师的微变动进行运用,这就需要本校医学教学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制作充满学校特色的医学教学资源。 2.结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医学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展的,但是医学成人教育是由自我特色的。医学成人教育更加主要对学生业余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过高,不能满足解决学生实践困难和指导实践的功能,同时,理论课程讲授的内容范围广泛,而内容浅显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医学成人教育要结合自我发展的特色,系统考虑学员的特征,制定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从实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其技术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利用学生的实践经验推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管理办法 医学成人教育的学员大都是医疗单位的一线人员,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意识,对自我的认识和社会的认知比较成熟。因此,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以出勤率和在校实数作为学生管理的硬性指标是不恰当的,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要更加灵活化。在学业的学习上,允许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课程的学习和作业的完成,增加关于形式的一些硬性要求,以考察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主要标准。同时,可以征求这些学员对课程设置、学生管理、考试评价的意见,并及时的采纳,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研究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 作者:王鑫家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成人教育培养模式下艺术设计论文 一、分析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学生的知识层面,因材施教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群体比较庞杂,一部分学生群体来自社会的企事业在职艺术设计类人员,岗位也不尽相同,他们具备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另一部分学生群体来自社会自由经营的个体青年;还有一部分来自高考的学生。总之,这些学生各自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梦想,有的是为满足补充学历的需求,有的想提高专业水平,有的因经济方面的原因。面对这样一个就业与择业并存的复杂的求学群体,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层面予以关注和了解,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情况准备相应的理论辅导材料,并完善辅助实践教学的设施。 二、激活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教学环节的结构,有的放矢 由于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群体的特殊性,教师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的前提下,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结构多元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艺术设计课程直观生动的优势,采取一个问题方式多个方位解决,一个课题多个方案组合完成的学习形式。如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应将实践课题纳入作业,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市场采风、调研等,再让他们将实践中的不同问题、不同答案带回课堂研讨,将实践性的案例教学与理论性的教学灵活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有效而合理,使艺术设计类的成人教育有的放矢。 三、调动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的自主性 培养创新意识受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潜意识里已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定式化、等待式的学习模式,有的学生由于在职工作等因素的干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甚至部分学生存在着修满学分即满足的敷衍状态,以及上网抄袭作业和论文的憜学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早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实用型、技能型和创造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面的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专业探索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不是培养只能纸上谈兵,空有一纸文凭的应试型“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仅仅完成“传道”“解惑”是不够的,应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图形创意课程,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专业设置创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教师艺术素养,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教学过程 教师要切忌照本宣科和依赖PPT进行宣读式的教学,要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角色,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做能使教师的艺术素养得以发挥,使学生从中得到学习要领,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教学中多种模式的实施,和任课教师的艺术素养和学识水平是分不开的,因此艺术设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艺术素养,一是不断储备自己的专业知识,厚积薄发,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鲜而有生气的教学内容,使教师“教”和学生“学”形成良好的互动。二是在已有教学量化之外补充生动的案例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及时将课程内容付诸实践,指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作业方案,使学生的学习目标、领会程度、掌握技能有全方位的提高。三是教师应储备积累艺术设计纵向高、精、深的专业理论,广纳吸收横向学科的广、博、宽的相关理论,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将无限的知识储备资料发挥到极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在传统定式的教学轨道上“顺其道而行之”,应不断探求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培养的新模式,“行其道而思之”。 作者:曲向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成人教育金融专业论文 一、系统知识化整为零 微课程的设计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例片段,是对课程系统的一种化整为零。这种形式的授课思路比较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因为大篇幅的金融理论讲授是十分枯燥的,如果能够分步介绍,或者简化理论知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但微课也是“课”,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授课内容进行分段,把四十分钟的课变成4个十分钟的课,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每个“十分钟”进行再加工。教师可以引入动画、视频、音乐等元素,但这仅仅是体现在形式上的新颖,真正内容上的创新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效仿了美国的社区学院,设计出游戏环节和游戏化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人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只要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当然可以把游戏的理念引入课堂。游戏化课程具体可以分为课程体系游戏化和课程内容游戏化:1.课程体系游戏化是指模仿游戏的某种规则来设计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每一段微课程之后设置得分题目,学生答题以累积分数,当分数累积到指定值时,可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同时,每学期设置一定次数的开卷考试,每次考试之后要进行论文写作和答辩。开卷考试和论文答辩的成绩加总作为期末总成绩。这里的开卷考试不同于以往的考试,是在未进行学习之前进行的考试。在没有进行全面学习之前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答卷,答案的内容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中,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答卷过程中观看微课。考试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考试内容和相关论文要求写出若干字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论文答辩。之后,进行补充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不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面授进行强化。再如,可以设立虚拟“微货币”,对在微课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这些微货币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流通,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同学的学习资料或者其他。2.课程内容游戏化是在录制微课的时候进行游戏化的加工,也就是对授课内容进行游戏化有一些知识点本身可以被设计成小故事、脑筋急转弯。如在金融基础课程中,有一个“信用”的概念。这里的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如何理解呢?这里可以借用一个脑筋急转弯:一群孩子到老爷爷那里买杏子吃,老爷爷许诺三个杏仁可以换一个杏子,一颗杏子卖3毛钱,聪明的孩子们用3元钱吃到了15个杏子。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吗?答案是孩子们在最后剩下2个杏仁的时候,向爷爷借了一颗杏子吃掉,然后还给他三颗杏仁。从而引出信用的概念———借贷行为。具体操作中可以以动画的形式体现这里的人物和情节,而且答案可以不在微课里公布,引人入胜。当然,更多时候,理论性的内容是不容易被改编成小游戏或者小故事的。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地使用拟人化和大众化的口吻来描述理论,目的是使之通俗易懂。也可采用图表法、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归纳,目的是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方法很多,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当地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微课程的魅力就会逐渐凸显出来。 二、新型知识传输载体 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2013年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平板电脑、可穿戴技术(如谷歌眼镜等)将对教育方式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方式上需要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前文所提到的游戏化教学改革纵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依然无法保证他们的学习有效性。很多时候,学生的现有工作和生活会影响到学习时间,他们需要利用零散时间来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微课程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一段常见的mp4格式的微课,既可以以学校统一的微课网站平台作为载体,也可以植入平板电脑硬盘,随时观看。还可以上传至微信公众圈、微博、博客等信息平台,进行即时交互和交流。在时间上,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限制。在空间上,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学生们完全可以实现在家中、在公园、在车站等地无障碍进行学习与交流。大家完全可以不见面却保持交流,师生当然也可以不见面却在一起上课。以智能手机为例,介绍微课程的使用:第一种方式,手机上网,访问学校指定的微课程开放平台。平台上事先已经存储了每个课程下的若干微课程内容以及任务说明和知识点学习单,学生只需要输入相应的网址进入就可以学习了,并可以通过发帖留言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第二种方式,手机微信,以教师为发起人创建微信公众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师生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沟通,学生也可以上交作业和完成任务。目前的公众平台支持发起人单方面看到参与人(即微信平台关注者)发出的信息,或者向其推送信息,但参与人无法看到非发起人推送的信息,这对于学生上交作业和反馈都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另一种微信学习模式可以是微信朋友圈。通过朋友圈的发帖和留言,师生可以实现“全见式”的沟通,既可以上传微课程视频,大家共同学习,又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目前手机微信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人都在闲暇时间浏览微信,学习完全可以在这种环境下简单地进行。除此之外,微博、博客也可以作为学习的平台。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们在实习工作之余,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终端,完全可以无障碍地与教师和学校取得联系或者直接登录知识信息库,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Google眼镜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把智能手机上的功能转移到眼镜上。我们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学习真的可能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做的事。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从此学习将不再是一种模式化的状态,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体验。成人教育金融专业的课程在微课化之后,通过各种信息平台与学生形成对接,将会扭转现有的尴尬局面,金融专业的课程改革瓶颈也会得到解决。 作者:董华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畜牧论文:基于WSN的畜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研究 摘要:针对畜牧养殖监控技术手段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应用于畜牧养殖场的智能监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实时、全面的监控家畜的生长环境,提高养殖场的自动化、信息化。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网络结构 传感器节点 智能监控 引言 近年来,畜禽各类流行性疫病(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猪高温病等)不断暴发和传播,给畜禽养殖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许多专家认为,畜禽疫病的暴发和传播与畜禽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关系密切。畜禽舍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畜禽健康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如冬天畜禽需要保温,畜禽舍内通风不畅,二氧化碳、氨气、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含量超标,空气中尘埃、飞沫及气溶胶浓度增加,温、湿度等环境指标超标,这些均会导致畜禽产生各种应激反应及免疫力降低并引发各种疾病。因而有专家提出,畜禽养殖环境的控制是有效防控重大疫病传播和流行的先决条件。 目前中国的畜禽舍采用密闭方式饲养的同时,也采用了纵向通风、夏季湿帘降温等一系列先进环境控制技术,为畜禽舍的环境调控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从管理的角度看,在畜禽舍的环境控制上多数控制系统必须由饲养管理人员手动操作或机电式操作,自动化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畜禽舍环境指标的监测主要采用手工测定,如畜禽舍内氨气浓度的测定,常采用负压空气机采集定量空气,然后将空气压入水中,用盐酸中和,依据盐酸消耗量推导空气中氨气浓度,该过程繁琐费力、误差大、时效性差。 1、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了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协同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给观察者。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农业、环境监测、医疗卫生、工业、智能交通、建筑物监测、空间探索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应用价值。 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信息采集有3个显著的优势: (1)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数量大、分布密度高,每个节点可以检测到局部环境的详细信息并汇总到基站。因此,传感器网络具有数据采集量大、精度高的特点。无线传感器的节点本身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可以根据物理环境的变化进行较为复杂的监控,传感器节点还具有无线通信能力,可以在节点间进行协同监控。 (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部署采用非人工、随机方式实施。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可以通过一套合适的通信协议保证网络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组网、自动运行。在节点失效等问题出现的情况下,系统能自动调整,实现无人值守。 (3)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低功耗、节能、成本低、无线、自组织等特征,非常适合用于农业信息采集。 2、基于WSN的畜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2.1 系统分析 本监控系统主要是对养殖场进行实时监控,按照现代化科学的养殖技术精确控制养殖场的各项环境指标,对养殖场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早期的预警。在养殖场分布着多个气体、温度、光强等传感器节点,这些传感器节点可以自组织的构成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每个节点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该网络传送到总控制器。总控制器对当前的水质信息进行处理,然后给出相关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再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送到相应的控制节点上,实现对养殖场的控制;同时,总控制器提供远程通信功能,可以将当前状态或异常情况通过网络发送到远程的智能终端上,远程智能终端能够对总控制器进行指挥操作。 2.2 网络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外部网络和用户界面。大量传感器节点随机部署在感知区域内部或附近,能够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传感器节点将采集到的数据沿着其他传感器节点逐跳进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所采集的数据可能被多个节点处理,经过多跳路由后到汇聚节点,再由汇聚节点通过外部网络把数据传送到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每一个室内的传感器节点,执行器终端组成一个独立的监控区域,再将各个区域的汇聚节点组成一个网络并通过网关与控制器相连接组成该智能监控网络结构。 2.3.1 传感器节点 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根据所监测项目的不同应用需求,可以外扩不同的传感器如光、温度、湿度、光照、NH4和SO2浓度等。 2.3.2 接入网关 接入网关sink应具有无线收发和接入通信网络的能力。如图示,设计的sink使用的32位ARM9芯片作为系统控制核心,采用嵌入式Linux实时操作系统,支持10/100M以太网接口,而且增加了必要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部分。 2.4 系统软件设计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测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和无线控制系统组成。其中,数据采集系统使用无线传感器节点采集环境信息,并无线自组网,把数据传输到汇聚节点;汇聚节点把数据融合后的数据信息发送到控制器;同时,汇聚节点接收来自控制器的指令,再向传感器节点转发该指令。控制器集中管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数据存储与查询、网络拓扑结构显示、网络状态监控以及实时查询等功能,并以表格形式显示数据结果。 3、结语 本文建立了一个养殖场无线传感器智能监控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养殖场能够很好地解决布线困难和难以实现检测区域完全覆盖的问题,采用高性能、低功耗的元器件,具有成本低廉、响应速度快、通信稳定可靠、操作便利等优点。 畜牧论文: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更大的收益。 关键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素质教育前瞻性改革的创举,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向社会化和实用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畜牧兽医学专业也是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创新和进步。畜牧兽医专业的种种教学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引进此专业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会带来许多科技优势,以及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与“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专业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描述,或者用图片和简易模型道具等来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性,如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青贮饲料加工过程、鸡的人工授精等知识点,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无法做到教学生动,更难以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掌握专业技术要点。这一弊端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凸显出来,许多学生在工作初期无法很快投入到工作第一线,无法真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践中,甚至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质量产生质疑。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 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时,门类品种庞杂、投入巨大、运行成本高,这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器材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微生物学研究具有微观性、传染性,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具有高风险性等,这些特殊的实践教学难点难以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场、复杂的工艺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视频,实时互动地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二、图文并茂,增加教学直观性 畜牧兽医课程不同于文化基础课,它要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课本内容僵化,特别是一些图片资料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致使学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可使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例如我们在讲“家兔的品种和习性”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网上查阅不同品种的家兔图片资料,把能说明问题有代表性的图片粘贴下来,组成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体貌特征,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得出不同品种家兔的体貌差异,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的多。在讲解家兔的习性时,可播放一段教学短片,展示家兔的几个生活习性,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从难到易的转变。 二、信息广泛,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程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以及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疾病知识方面经常出现新的疫病,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比如在讲“禽流感”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采集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禽流感发生发展和蔓延的趋势,掌握其发病规律、发病机理和发病特征,并且掌握防治措施。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但这些知识对教学工作是相当有利的,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某些疾病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它的资料不可比拟的,也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增强探索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把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新出现科技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畜牧兽医行业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比如近年来通过致病病毒和细菌的更新换代,不断出现新型微生物和高致病性微生物,导致各种家畜的传染病频发。从2003年牛羊猪的口蹄疫到2005年的鸡鸭禽流感,从2006年的猪蓝耳病到目前牛布氏杆菌病,无不使畜牧业一次次遭受重创。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我们不是十分清楚,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和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四、言简意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多媒体技术还应用于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由于某些技能知识需要靠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做演示实验才能完成,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了演示试验的规范性,而一些专业音像资料可以代替教师完成,使学生获取技能知识。再有,学生提高技能需要一个从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过渡,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一旦接触实践就表现的很茫然。目前比较规范和标准的音像资料大量存在,教师可根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知识有选择地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在学生实习实训前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完善的认知,学生再进行操作时就避免了盲目性。比如在讲“鸡传染性喉支气管炎”一节内容时,需要学生掌握疫苗点眼技能,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疫苗点眼技术操作规程,对学生强调技能要领,再让学生实际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很快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技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专业教师应深入教学一线,掌握畜牧兽医行业动态,了解新的科技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传播新知识新内容,培养出更多的畜牧科技人才。 畜牧论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生产一线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需强调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畜牧兽医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实践 1、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1是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与其它类型学校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对培养的人才规格要找准的定位,与其它教育相比,要突出自已的优势。要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就必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2是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人才规格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也保持着良好发展的势头。在我区,原来许多小型的鸡场、猪场、牛场,现也发展成了具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种鸡场、千头种猪场与千头奶牛场。在这些大规模的养殖企业中,有着大量的就业缺口。但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象以前小规模的家庭式养殖,简单局限于“会做”就行,现大型养殖场更多需要的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参与及有效组织、管理一线生产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快畜牧兽医专业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服务成了我们农业职业教师的历史使命。构建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按行业岗位能力去强化实践技能操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顺应行业、企业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规格的需要。 2、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 2.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原则。根据我区畜牧业主要以猪、禽、牛三大块为主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养牛生产实习、养猪生产实习、养禽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猪、鸡、牛)方向技术强化班、试验研究等环节。实践教学各内容的实施顺序、时间应与教学计划相衔接,合理有序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 2.2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时所占的比例要超过40%,甚至在达到50%左右。并且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要按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成绩的总评中,或单列作一门课程,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必需条件,以确保实践教学不只是流于形式。 3、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与方案 3.1根据行业岗位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教学计划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依据,而实训大纲则是开展技能训练的依据。 3.1.1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制定的原则 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过程中,我们广泛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着重根据畜牧兽医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岗位能力应用为主线,以技能为单元。基础课强调应用性,专业课突出实用性,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进行融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力求做到教学与生产实现零距离对接。 3.1.2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学计划的制定,就是要解决畜牧兽医专业应开设哪些专业基础课,开设哪些专业课,每门课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应开设哪些实验项目,应达到什么效果,学时数是多少,对必需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效果,怎样进行考核等等。在教学计划的的制订中,要构建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3.2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里所指的“双师型”教师,不单是有“双师”的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实践、专业技能操作等方面更要有过硬的技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更高,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单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通过“专、兼、聘”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解决。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学识,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请进来”就是通过吸收行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聘用兼职教师、引进客座教授等方式,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学教师队伍。 3.3 建立配套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需要依托于实验室、实训基地这个演练平台。为此,学院积极打造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首先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配套有各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仪器与设备设施等,如我们有动物营养、病理药理、解剖、兽医等方面先进的化验、检测仪器设备,同时还有牛生产、猪生产、禽生产的饲养实战演练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校内课堂的实训操作演练。我校畜牧兽医实训室还获得了区优质实训基地的称号。其次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与区内外多家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奶签订了生产实习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校内外优质的实训基地为畜牧兽医实践技能体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培养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 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后,只有把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为此,必需注意以下二个问题:一是考核必需要严格执行,不准走过场、流于形式。二是教学过程中必需认真贯彻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技撑,实践教学就会显行很空洞的,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后劲就会不足,今后的发展就没有空间。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贯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办学的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份量,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在1:1以上,通过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为我区乃至区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畜牧兽医高技能型人才,这些学生就业的岗位遍及区内外许多大型养殖场。如奶牛养殖方面,区内有名的几个大型奶牛养殖场中,场里的技术骨干80%以上都是我校毕业生,他们在企业中担任技术骨干、技术主管、甚至副厂长、厂长、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他们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深受企业好评。目前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畜牧论文:农业\畜牧业和农副加工产业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摘要:按行业性质对陕西省利用外资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基础行业,关乎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于外资流入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状况分析和实际设立相关外商投资企业分析对陕西省调整吸引外资战略和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对外商直接投资有选择性地引入,重点引导外资投入农产品的深加工、高科技含量、新品种等领域,同时有关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用外资利用规划和发展计划。 关键词:陕西省 农业 畜牧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 实际利用外资 一、利用外资整体情况及特点 截止2010年10月,我国共设立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外商投资企业8232家,实际利用外资额160.25亿美元,占外资流入额的1.63%。我国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额不论从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都有大幅增长。 从近年来数据看我们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 外资额呈显著上升趋势 从数据看,外国投资者对农业2010年1月至10月实际利用外资8.14亿万美元,同比增长79%;对农副食品加工业2010年1月至10月实际利用外资15.79亿万美元,同比增长63%;对畜牧业2010年1月至10月实际利用外资2.28亿万美元,同比减少2%。这表明外资大规模的流入农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势必对三产业的产量和价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投资领域日趋多样化 三个产业占外资流入的比重保持平稳但占比较低。农业、畜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分别围绕0.68%、0.25%、1.33%小幅浮动,基本保持平稳态势。 2009年累计三个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4.54亿美元、2.32亿美元、9.69亿美元;2010年1月-10月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8.14亿美元、2.28亿美元和15.79亿美元。 畜牧业利用外资额基本保持平稳,但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幅巨大,外资由过去单一的投资于农业在向多领域发展,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投资也在增加。 (三)投资区域不平衡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从相关数据统计看,农副产品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以沿海省份为主,占比前三位的省、市分局分别为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 二、主要价格指数情况分析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速平缓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环比增长幅度不大。食品、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菜和鲜果的增长幅度都比较平稳,并没有因为外资的大量流入而急速增长。 (二)外资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有限 CPI上涨最直接的后果是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在水、电、油气等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会带动下游产品连锁涨价。物价全方位上涨,工资收入却停滞不前,两种矛盾的生存现实挤压着民众的生存空间。 三、外资加速进入我国农业市场的影响 弥补国内资金不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截止2010年10月外方对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累计实际出资160.25亿美元。外资进入农业领域弥补了国内资金不足,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影响价格指数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推动:物价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的:劳动用工成本提高、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农产品成本提高。 (二)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中国货币过多,过多的货币加大通胀压力,催生资产泡沫。过剩的流动性,可能在产品领域进行投机,像前一阵子出现的炒作大蒜和绿豆。要管理好通胀预期,就要严防投机在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领域发生,要减少农产品的中间流通环节,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要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控,可以考虑保持货币流动性的适度和均衡。 (三)滞后效应 从货币发行变动到物价反应,一般有6-9个月的滞后效应。在短期时间内,CPI回落的可能不大,持续高位也在意料之中。从国际国内情况分析,未来中国物价走势也不容乐观,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发生恶性通胀。 五、我国利用外资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指引,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外资 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由注重的数量转为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对外商直接投资要有选择性地引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重点引导外资投入农产品的深加工、高科技含量、新品种等领域,同时有关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用外资利用规划和发展计划。 (二)拓宽农业利用外资的渠道和方式 农业利用外资的渠道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外国贷款和援助以及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的贷款和援助。对一些农业综合开发、创汇农业项目,特别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积极采用融资租赁、合作开发、项目融资、境外上市、跨国并购等方式。 畜牧论文:有关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的研究 摘要:作者针对乡镇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乡镇兽医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乡镇兽医队伍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镇 畜牧兽医队伍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乡镇畜牧兽医队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乡镇地方偏远、人才匮乏等原因,导致我国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并不完善,也并不稳定,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兽医队伍没有一个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乡镇兽医队伍人员过少,必须要解决,而且迫在眉睫。 1、乡镇兽医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水平落后 现在的乡镇兽医大多数都是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知识不高,大都是不是自学成才就是子承父业,而且基本上都是凭借传统的经验行医,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整体专业素质普遍不高,而对于养殖户遇到的新问题,这些乡镇兽医们仅凭借他们的有限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随着畜禽养殖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养殖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养殖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逐步提高了科技含量。现代动物疫情日益复杂化,对兽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这种背景下,乡镇兽医的处境就变得非常危险,逐渐被淘汰。 1.2经济收入水平下降 乡镇兽医的经济收入水平由于农村传统散养户牲畜存栏量的减少而受到了影响。首先,随着乡镇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传统的靠养殖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再加之近些年物资的价格一路飙升,靠养殖的话根本挣不了多少钱,从而使得绝大多数的农民放弃了养殖业:其次,随着科学技术在农村中的广泛应用,农民种田也逐渐实现了机械化,传统的牲畜耕种模式逐渐被机械化模式所替代,这样一来,农民生活中所需的牲畜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少,因此,这也是牲畜减少的一个原因:再次,乡镇实行禁牧政策,导致放牧牲畜的地方有限,如果全都靠在家进行饲养的话,就会加大饲料、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且这样饲养的牲畜还不爱上膘,因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高,导致农民饲养牲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没有牲畜,无论兽医的技术有多高,都没有施展的机会,也就导致经济收入水平明显下降。 1.3不良竞争 乡镇兽医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畜牧兽医经营性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的挤压,而由于地域和交通的限制,乡镇兽医要扩展服务领域也是有一定的难度。而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兽医为了拉拢生意就会想出各种优惠措施,例如,上门服务、竞相压低药价、赊欠药费等,这样导致乡村兽医一年下来确实很忙,欠条一大堆,甚至有些账根本要不回来,成为坏账。另外,还有一些人为了减少成本,将目标锁定在价格便宜的假药、次药上,造成兽医行业的混乱局面和不良竞争出现。 1.4无经济保障 目前乡镇兽医没有纳入财政供养体系,是自收自支性质,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都没有保障,绝大部分乡镇兽医都没有足够的资金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将来的养老问题成了他们目前较为担心的事情。 2、加强乡镇兽医队伍的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类面临了又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资源地不断短缺和环境地不断恶化,而且市场竞争力也越来越加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前提下,畜牧业的发展变得尤为困难,亟需新技术和人力的支持,因此,加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2.1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工作环境的好坏是决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强弱的有效凭证,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谐氛围的营造取决于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如果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家”的感觉,就会有归属感,做起事情来也会事半功倍,对于投身畜牧兽医队伍的决心也会大大增加,更加有利于携手并进,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 2.2加大人才培养 工作人员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兽医队伍的服务水平,建立一个高素质、高技能、高服务的畜牧兽医队伍,是乡镇保证畜牧兽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才到什么时候都是第一生产力,乡镇兽医队伍自然也是离不开人才的参加的,因此,将强化人才作为增加畜牧兽医队伍的基本政策是完全可行的,优化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的对兽医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不断积极探索乡镇内有名的兽医专家、能人异士,为畜牧兽医队伍的加大不断的提供可能性,逐步提升畜牧兽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2.3建立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 (1)持证行医。根据本人申请由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经过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然后按照程序办理乡镇兽医《动物诊疗许可证》,对动物诊疗的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核定,然后把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定出来。(2)协会管理,加强培训。以县为单位建立兽医协会,各乡镇成立分会,入会成员必须保证是吸收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乡镇兽医,兽医协会的管理依据行业自律的方式来进行。县兽医协会要定期派一部分的人对乡村兽医们进行业务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对新发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能力。(3)公布联系方式。对于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乡镇兽医的联系方式向公众公布,由于农村很难做到每家都会上网,因此,这种方式是最直接的让群众的信息畅通,这些工作主要由诊疗活动范围内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来完成。(4)履行防疫义务。动物防疫义务主要包括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抑制和疫情报告等,乡镇兽医必须依法履行这些义务,在治疗动物疾病用药时必须开处方。(5)实施诚信监督。在每个乡镇兽医中建立“诚信监督卡”,这主要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来进行,监督记载乡镇兽医在开展诊疗活动中的工作实绩和工作态度,将此作为考核职业道德以及重新办证审核的重要依据。 2.4对畜牧兽医队伍进行分流 所谓的将畜牧兽医队伍分流是指将那些通过考核,评定为优秀兽医员工的身份划分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隶属于事业单位,将其他没有经过考核的员工作为服务性人员参加服务性工作,明确其在兽医队伍中的职责和义务,提高兽医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3、结论 乡镇兽医是我国农村养殖业最基层的技术力量,但是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乡镇兽医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畜牧论文:全力推动高效生态型畜牧业 天然草原是我国的最大生态绿色屏障,草原畜牧业是边疆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活动。然而随着牧区人口的增长,掠夺式头数畜牧业的发展,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平衡,草原日趋沙化退化,连年的干旱和沙尘暴的侵袭使本来已经十分脆弱草原畜牧业雪上加霜。 就在大家都为今后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担忧之际,从内蒙古自治区的四子王旗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就是该旗在旗委书记肖万寿的多措并举下,经过七年的艰苦探索和科技攻关,一举突破了“肉羊季节发情、肉羊繁殖率低下、肉羊生长速度慢、肉羊品质低、牧区肉羊舍饲、羔羊早期断乳、羔羊百日龄内出栏”等多项技术难点,确立了以安全(抗灾能力强)、生态(合理利用草场、确保恢复草原生态)、优质(瘦肉率高、肉品质优)、高效(产肉性能高、生产周期短、饲料报酬率高)为特点的“四子王旗草原高效生态肉羊养殖模式即杜蒙肉羊生产模式”。杜蒙肉羊生产模式的产生,为四子王草原的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具有划时代的革命,从此也让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发展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的四子王旗,是自治区33个纯牧业旗县之一,也是全区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县(市)之一,属于国家级贫困旗,边境线长104公里。全旗总面积25513平方公里,全旗总人口21.4万人,境内居住着蒙、汉、回、满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8万人,全旗拥有天然草场3214万亩,牲畜饲养量250万头(只),其中85%是羊,年出栏100多万头(只)。 长期以来,广大牧民以靠天养畜自然放牧为主,特别是“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畜牧业得到空前大发展。牲畜头数增多,超载过牧直接导致天然草场的沙化退化,草原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四子王旗多灾并发,旱灾、风灾、雪灾、虫灾、鼠害频繁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加剧,本已脆弱的草原畜牧业更是雪上加霜。逐渐形成了“草原人口增加牲畜数量增加草场过牧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原灾害不断、程度加重抗灾能力明显减弱越牧越穷”的恶性循环格局,使历史延续下来的粗放经营的草原畜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 草地生产力的严重下降,由此产生的牧区因灾致贫现象十分突出。据2002年自治区草普调查,四子王旗退化草场面积为2900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6.8%,草本植物由过去的224种减少到目前的180余种,亩均产鲜草量由80年代的56.85公斤减少到目前的25公斤,个别地方已经失去了人畜生存的条件。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强对草原保护和建设,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一时难以改变,以数量型为主的畜牧业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牧区在实施草畜平衡制度后,单位面积草场内饲养牲畜头数的减少,直接导致牧民收入下降,生态安全和牧民增收存在较大的矛盾。按现在情况基本是:人均50只羊以下“贫困户”,50只羊以上“温饱户”,100只羊“维持户”,150只羊以上“富裕户”,但其分类的户数、养殖规模、效益、人均经济收入极不稳定。 以四子王旗牧区一个典型的中上等的按传统方式经营的牧户为例,在平年来说,6000亩草场,养殖400只羊,其中30%--40%为山羊,年均成活羔羊320只并当年出售,只均售价为320元,收入为10.24万元;加上1万元的羊绒收入,总收入为11.24万元。但其饲养生产成本就需7万元。扣除成本年纯盈利仅为4.24万元,存栏母羊只均纯收入106.0元。实际上,这样的牧户一年辛辛苦苦,扣除教育成本、生活成本所得收入所剩无几。为了得到4.24万元的收入,赔垫着近30万元基础母羊的资产、6000亩草场约1.2万元的价值和两个劳力2万元的价值,而且一遇灾年颗粒无收,甚至倒挂帐。 在现实生产中,以十年算大帐,在传统的经营管理水平下,羔羊几乎八到十个月断乳,加之由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延期配种或灾年饲养空怀母羊也是很正常的保畜措施。实际上,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牧民十年能产八胎羔羊已经相当可以了。仅此一项一户牧民在十年中损失16万元之多,如果经营管理稍有不善,损失将达到20万元之多。四子王旗又是一个十年九旱灾害不断干旱草原区,三年两灾是正常现象,三年平均计算牧业收入不倒挂,就算富裕户。就这样一个典型牧民将400只基础母羊近30万元的资产置于高风险经营之中。 面对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这种困境,作为旗主要领导的肖万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力下决心,不管面前有多大的困难和障碍,一定要探索出一条保护草原生态和牧民稳定增收的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路子来,让草原重焕青春,牧民尽快走上富裕幸福之路。从2006年到现在,肖万寿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岗位,来四子王旗上任工作已有五个多年头了,五年中四子王的农畜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草原生态畜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让这个少说多干,求真务实的旗委书记再一次走在了全自治区的前列。 他的首先做法是大刀阔斧地改革,科学布局,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生态畜牧业之路。按照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调整畜牧业产业布局,加大力度改变经营方式,积极探索草原畜牧业发展之路。在农牧区结合部发展养牛业,牧区南部以发展杜蒙杂交肉羊生产为主,大力推广高效生态肉羊养殖模式,北部以地方优良品种---戈壁羊为主,进行本品种选育提高,为南部牧区源源不断提供良种的戈壁母羊。通过大力宣传、培训和典型示范、引导多措并举,以彻底更新农牧民的传统经营观念为核心,以转变传统经营方式为手段,以改良肉羊品种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实践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早在2005年,四子王旗就确立了黑头杜泊羊作父本,蒙古羊作母本的最佳品种优势组合,进行杂交改良,生产商品杂交肥羔。为了探索一条真正符合草原牧区生态畜牧业之路,肖万寿顶着大漠风沙,有时是沙尘暴,还有荒漠草原的严寒酷暑,深入边境牧区牧户家中多次调研后,在2007年间确立了生态型养羊模式,并在14户牧民养殖户中试验推广取得良好效果,从2008年起在以前小范围试验的基础上,又将此推广范围扩大到三个苏木十六个嘎查的761个牧户中,杂交改良肉羊规模达到10.1万只。 肖万寿再一个做法,就是创建新型模式,改变旧观念,即改变了传统畜牧业的低投入低产出的数量型养羊畜观念为高投入高产出的质量型效益的养羊观念。对五种经营方式 实行转变, 实现了四个目标。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草原杜蒙肉羊这个高效生态肉羊生产养殖模式,同时也使草原畜牧业转变了五种经营方式,这就是生态管理方式,第一是在严格的草畜平衡条件下,以草定畜,40亩草原/羊单位品种改良方式;第二是以当地的戈壁羊为母本,利用粗毛型黑头杜泊羊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生产杂交羔羊;第三是饲养管理方式:母羊冬季放牧补饲三个月,在怀孕后期和哺乳期进行三个月舍饲,夏秋季节放牧六个月;第四是缩短生产周期方式:羔羊45天至二个月内早期断乳,断乳后集中育肥,实现羔羊不上草原放牧直接育肥,到三、四个月龄出栏;最后是提高繁殖率方式:母羊七到八个月配一次种,实现二年三产或一年一产实现双羔率30%。 模式应用了六项畜牧业技术,品种优势组合杂交技术、牧区肉羊舍饲及补饲技术、肉羊大规模同期发情及人工授精配种技术、羔羊早期断乳技术、母羊二年三产技术或提高双羔率技术、羔羊快速强度育肥技术,实现了安全、生态、优质、高效四个目标。“安全”是摆脱了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使养羊业风险降到最低。将被动抗灾为主动防灾,通过压缩养殖规模集中财力物力保母畜,丰年获丰利,灾年不遭灾,将养羊业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生态”是科学利用天然草场,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压缩养殖数量后,草场载畜量降低了。每个羊单位使用草场不得低于30亩,天然草原得到较好的生息繁衍机会,草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产草量增加,同时也降低了养羊的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格局;“优质”是杜蒙杂交肉羊达到四项提高:羊肉的瘦肉率提高了,羊肉品质提高了,羊皮质量提高了,羊肉价格提高了;“高效”是达到“一快两短三高”:“一快”是羔羊生长速度加快了,羔羊五月龄内日增重由过去的150克提高到350克,最高可达450克,产肉率提高了,屠宰率也提高五个百分点,五月龄羔羊只均胴体重由过去的13公斤提高到24公斤左右。 按照此模式杂交羔羊比传统方式饲养的土种羔羊只均增收(按2010年市场价计算)300元以上,最高可达440元。应用这种模式,常年放牧羊群规模压缩三分之二后,可保持或超过原有养殖规模的纯效益。牲畜数量减少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新兴的杜蒙肉羊养殖模式创造出不凡的双效益 四子王旗通过应用多项畜牧业技术,改变了传统养羊业的一种老观念和陈旧经营方式,基本实现了四大目标。就以一户有着6000亩草场,饲养着200只绵羊的中上等牧民养殖户为例,一个羊单位30亩草场,应用粗毛型黑头杜泊公羊杂交改良当地蒙古母羊生产肥羔,实施早期断奶乳技术,实现二年三产或提高双胎率,利用综合技术提高养殖效果。白音朝克苏木牧民李强饲养的150只杜蒙杂母羊,生产的杂交羔羊45天断乳,二~三月龄出栏,7个月产一次羔,大大缩短了肉羊的繁殖周期,实现了二年三产的目标。2009年11月份产第一次羔,2010年五月份产第二次羔。母羊在哺乳期间全舍饲不出坡放牧,断乳后一个月内母羊全部发情配种。在2009年五十年不遇旱灾雪灾年景下,单胎产羔率达到150%,羔羊成活率达到95%以上,羔羊三月龄出栏平均体重达到33.2公斤,每公斤售价20元,只均售价达到664元。真正实现了灾年不遭灾。这个旗的查干补力苏木巴音嘎查牧民布和朝鲁,承包草场6400亩,租赁草场4680亩,有标准化接羔育肥暖棚2处/285平方米,五配套小草库伦1处15亩,青贮窖2处。2005年前每年存栏羊1000多只,年产羔羊600多只,羔羊售价仅为260多元,扣除成本和开销年纯收入仅有6万多元。由于人力少,一遇灾年羔羊成活不了多少,成本增加,收入甚微,甚至倒挂,致使1000多只羊的固定资产也摇摇欲坠。2005年以后,他将基础母羊压缩到410只(其中基础母羊350只),开始尝试杜蒙杂交改良和羔羊不出坡直线育肥出栏,连续五年出栏1800多只杂交羔羊,只均增收150多元,刚改良增收27万元。2010年出栏杜蒙杂交羔羊396多只,蒙古羔羊35只,5月龄杂交羔羊只均售价达到了800元,蒙古羔羊售价350元,总收入达到33.9万元,扣除成本开支13.6万元,纯收入20.3万元。今年他已经出售80只2月龄杂交羔羊,每只售价达到1000元。且草场载畜量由原来的11亩/羊单位下降到现在的27亩/羊单位,成为周边区域发展高效养殖业的典型示范户。压缩了牲畜数量,天然草场得到生息繁衍机会,2009、2010年四子王旗草原普遍干旱,但布和朝鲁的草场仍然是牧草丰美。在他的带动下,全嘎查牧民养殖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全嘎查97户牧民,其中60%采用杜蒙杂交养殖模式进行肉羊生产。 新型养殖模式比传统养羊业不但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而且体现出了它的明显优势,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保证了基础母羊固定投资的安全性,也保护了草场,使草原可永续利用,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杜蒙肉羊生产体系规模已具 杜蒙肉羊良种繁育全面推开 在推进新型草原畜牧业发展中,肖万寿采取多项举措,组织了精英科研团队,为畜牧业的变革,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技术支持。他们采取了企业主导政府扶持的措施,加强肉羊良种扩繁和增育能力。以原有的基础为起点,通过政府扶持措施,以企业自繁和应用胚胎移植技术扩繁结合起来的办法,加快良种肉用种羊的扩繁速度。该旗的龙头企业赛诺牧业科技公司,其成长和发展,就凝聚了肖万寿的不少心血,它作为四子王旗杜蒙肉羊经济合作社的发起人,现拥有国内最大黑头杜泊羊纯繁场,种羊场占地面积3万亩,均为天然草原,有种羊舍2000多平方米,胚胎移植室等,现有纯种黑头杜泊成年母羊385只,有成年杜泊公羊10只,育成公羊253只,育成母羊300只。采取自繁、胚胎移植、克隆等技术结合的措施,年生产种羊能力已经达到600只的水平。全年可提供杜泊公羊300只。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四子王旗已经把胚胎移殖技术,由高新技术转变为了应用技术,并且实现了产业化。在肖书记的全力支持下,赛诺公司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利用胚胎技术扩繁种羊,为四子王旗牧民解决肉羊育种,快速繁育良种。赛诺免费为牧民的母羊进行移殖肉羊胚胎,解决了部分牧民买不起种羊的困难,也为牧民提供了种羊来源。同时公司还采取与牧民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公司提供胚胎及移殖技术服务,而从事这项技术的全部为草原上土生土长的牧民,赛诺以此方式与牧民进行合作,这在全国全自治区也属先例,独树一旗。其肉羊杂交规模全国第一。 四子王旗坚持不懈抓肉羊,持之以恒搞改良,成绩裴然。 经过七年多的努力,杂交肉羊达到一定规模,杜蒙理想型肉羊数量已经拥有一定数量,新品种培育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两年来,赛诺公司以购羊发包,育种户承包繁殖,合同订单生产,高价回收羔羊选育的形式,建立了240个杜蒙肉羊合作育种户。今年仅赛诺公司一家就能实现肉羊育肥5万多只。 肖万寿在工作中,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来抓,他认为不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和发展都是空谈。对此,他这个多年担任旗县领导的他深有体会,因此四子王旗加大对科技方面的投入,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推动杜蒙肉羊规模化发展,旗里与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站等科研机构合作,并以四子王旗家畜改良站和赛诺牧业公司合作为牵头单位,聘用了近百名技术人员为基本技术队伍,建立起以南部三个苏木镇建立起三处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为纽带,以分布在19个嘎查的29个肉羊杂交改良配种中心站,290处肉羊配种输精点为基础的肉羊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开展肉羊全程技术服务。 从2007年开始,旗里每年又拿出300多万元资金用于肉羊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建起29处肉羊中心配种站,290处输精点,配套290套人工授精器材,投放杜泊种公羊400多只,给予配种技术人员配种技术服务费进行补贴,对苏木补贴行政组织费,对杜泊公羊集中管理费进行补贴,每只公羊每年补贴300元,投资同期发情药品实施大规模同期发情配种技术推广,大力支持杜蒙肉羊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育肥场建设和肉羊地理标识、品牌注册等,促进了杜蒙肉羊产业快速发展。“牧户繁、公司育”是四子王旗发展杜蒙肉羊产业化生产的明显特点。“公司”低于市价500到1000元的价格出售杜泊种公羊,旗里每只补贴3000元,鼓励牧民自购公羊,大力繁殖杂交肉羊。通过订单生产回收三月龄以下羔羊,以在育肥场集中育肥,产生规模效益,部分利润返还牧民的做法,为提高杜蒙肉羊的组织化程度和开展合作化生产和建立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四子王旗杜蒙肉羊杂交生产已成规模,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四子王旗从2004年开始进行杜蒙肉羊杂交,到2010年杂交改良规模已经达到10.1万只,涉及南部三个苏木镇(白音朝克、查干补力、红格尔)十九个嘎查,覆盖671户牧民。杜蒙杂交肉羊养殖户户均增收1.8万元,养羊规模压缩了三分之二,小规模草原生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了解,该旗在今年保证完成15万只羊的杜蒙杂交的基础上,力求达到20万只。 今天的四子王,这个令世人注目的“神舟”家园,生态畜牧业的成功之路,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从新疆、宁夏、河北、山东等省区慕名而来取经的纷至沓来,他们看中的就是瘦肉率高、脂肪少,口感鲜嫩,膻味少的羊中名牌杜蒙羊。是肖万寿用科学的精神,真抓实干,在四子王旗全力推动生态型效益畜牧业,真正实现了草、畜、人的和谐共处,同时也延续了草原文化,提高了牧民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草原畜牧业生产上的绝症和瓶颈,走出了一条保护草原生态和牧民稳定增收的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之路。 畜牧论文:新形势下我国畜牧业发展策略初探 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 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 三、新形势下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是科学地转变经营方式。首先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最后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二是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首先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其次是抓好“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再次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三是全面提高畜产品的质量。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四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畜牧论文:畜牧投资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案例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畜牧投资纵向一体化经营企业的特点,结合山东莱阳春雪食品有限公司经营实际,从微观层次和组织运行角度,对畜牧业产业链上的纵向环节进行建设的上下游畜牧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等多个项目主体之间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性地提出畜牧投资一体化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畜牧投资;管理;农业产业化 1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管理的评价 山东莱阳春雪食品有限公司是从事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生产、种鸡繁殖、雏鸡孵化和饲养、肉鸡屠宰加工、调理食品生产、蔬菜速冻保鲜、自营进出口和销售服务的纵向一体化企业,是中国大型的一条龙肉鸡生产加工企业之一。由于纵向一体化管理的企业涉及的内部企业很多,产品的种类和规格庞杂,中间环节原料的品种也很多,管理过程复杂。同行业同类企业之间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千差万别,很难用单一指标进行量化评价,所以采取管理者评价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我们通过与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让他们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对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进行评价,问题项全部为选择项,尽可能地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各问题项,采用直接打分的办法,最后得分取算术平均数,评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1产业链的整合和协作水平评价 (1)企业的原料供应商(如基地农户、上游企业等)指标。供应商交货总是非常准时;供应商交货总是非常准确不出差错;供应商提供产品的品质很高;供应商提供的原料成本达到市场最低水平。 (2)产业链内部各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整合和协作水平指标。企业各部门之间存在非正式的协作;企业各部门共享运营、决策等信息;各部门共同协作降低物流总成本而非部门内部成本;企业各部门能建立一致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企业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网络;企业管理普遍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能很方便地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 (3)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力指标。能对目标市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物流战略计划;在产品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达到最少;货物全面实现包装标准化;企业已经对产品广泛使用条形码管理;使用ABC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对市场信息变化时刻保持关注并快速反应;能顺利解决临时增加的订单;能够满足小批量的定单;能够准确预测完成某个顾客订单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准确地对库存水平进行预测。 (4)企业内部各部门与外部客户(如超市、市场、配送中心)等的协作水平指标。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共同制定一致的战略目标;与合作伙伴间存在非正式的合作;与合作伙伴共同发现和解决物流方面的问题;与合作伙伴就产品、市场开发共同协作(如客户积极提供市场信息);与合作伙伴共同降低成本并分享所带来的好处;与合作伙伴分担市场风险;合作伙伴之间共享库存和销售预测等信息;有效地与合作伙伴沟通信息。 1.2企业整体绩效评价 企业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有:企业在保证客户需求的同时把库存降低到最少;企业在运输方面的成本降低到最少;企业的产品发生损耗的情况降低到最小;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价格水平非常满意;客户对交货及时性非常满意;客户对交货准确性非常满意;客户对产品的品质和新鲜度非常满意;客户不同批量、不同产品组合的需求均得到很好的满足。 从评价结果来看,管理者认为产业链的整合和协作水平较高,从此类项目的得分可以看出,特别在生产协作、信息交流方面,在制订生产计划、交货计划、库存计划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对物流的评价来看,企业的物流能力增强。但企业管理者对于中间环节企业的表现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企业都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整体评价是满意的,特别是企业在降低成本和减少损耗方面,纵向一体化企业表现尤佳。所以对于这类企业来讲,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同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起讨论,对于企业纵向一体化管理的利弊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市场供给紧缺时,实行一体化后的企业就不用担心不能得到充分供给,企业因此可以抓住有利的市场机会,巩固和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实行一体化后,通过确保原料质量,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从而提高了本企业同非一体化企业的差别化能力。 纵向一体化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上述利益,但也会带来一些额外的成本支出。主要是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难度。企业实现一体化经营,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总投资额。由于投资额大,占用资金时间长,资金周转缓慢,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商业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讲,如果产品销售由于贸易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企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资金都要占压,会引起连锁反应,所以这时企业的商业风险比独立经营的企业要大。企业还要进一步面对自然风险,企业因为要建立自己的养殖基地,对于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等自然风险当然要自己承担,如果是采用收购原料,则自然风险可以转嫁给养殖户。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管理环节增多,管理过程复杂化,内部信息的传递不流畅,就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决策;随着企业产品价值链的延长,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竞争对手,相对地减少了合作伙伴。同时企业在其产品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特别是无法减少和避开实力强大的对手的竞争,这样对于纵向一体化的管理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各个企业组织结构、核心技术和管理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如何使一体化企业走上正常生产经营轨道,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纵向一体化意味着企业是通过固定的关系来进行购买和销售。这样,企业不用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就会降低企业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缩减成本的动力就相对降低,内部交易比市场购买降低了企业对成本的重视。实际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最大的难题是在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中各企业建立以利益分配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促使各企业为共同目标做出最大努力。 目前实践中纵向一体化企业采用的利润分配方式主要有按项目中间产品的出售价格计算农户获得的利润合同保护价格,按项目中间产品的出售价格计算的利润和项目部分利润的返还的合同价格,项目利润返还项目主体互相协商确定项目利润分成比例项目利润分成,按照投资入股比例确定利润分配比例的按股分利,按照投资入股比例和项目中间产品的出售价格获得利润的按股分利+产品价格等几种畜牧投资纵向一体化项目的利益分配模式,从产权角度可以分为按照股份分配利润(按股分利、按股分利+产品价格)和按照契约(协议)分配利润(合同保护价格、合同价格+项目利润返还、项目利润分成)两种模式。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对比一体化企业股权分配和契约分配的优劣,进一步证明按照股权分配收益的优越性,由此证明了一体化经营按照契约方式分配利润,最优生产率水平会低于其在股权分配方式下的最优生产率水平。也就是说,相对于股权方式,契约方式只是次优的收益分配方式,从而指出一体化企业利益分配模式的发展方向。 但目前这种利益分配模式数量不多,根据农业部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的《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各类组织中,利益连接方式采用合同(契约)关系的组织有68229个,占59.85%;采用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的组织有22059个,占19.35%;采用按股分红的组织有23712个,占20.80%。 所以,要在纵向一体化经营的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以畜牧业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作为联结纽带和利益分配调节机制,以资本为纽带,企业的利益分配与要素贡献相联系,参与主体按照各自的投入可以获得各自正常合理的利润。以股利、红利作为最主要的利益调节手段,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契约利益分配的随意性与不公平性。而且,各个主体的目标由于产权纽带而趋于一致,形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降低了一体化经营的市场风险与社会风险,增强了系统功能。 畜牧论文:发展牧业循环经济实现半农半牧地区草原畜牧业和谐发展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地区草原现状、草原资源利用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联系、循环经济基本特征,阐述了发展草原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草原畜牧业循环经济是必然发展方向。 关键词:半农半牧地区 草原 循环经济 1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治理现状 草原是半农半牧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受全球变暖、盲目开垦等因素的影响,半农半牧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草原面积和产草量锐减,盐碱化日趋严重,不仅影响到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构成严重威胁。虽经多年治理,但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草原利用方式,草原退化仍呈“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趋势,因此寻求既符合当地植被自然生长规律又有利于发展生产的草原利用模式,是改善并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2发展草原畜牧业循环经济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发展草原畜牧业循环经济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 面对经济发展中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已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循环经济发展道路。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6年,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说明,缓解我国资源全面紧张的状况刻不容缓。以此为契机发展草业循环经济正是时展的需要。 2.2半农半牧地区有发展草原畜牧业循环经济的优越自然条件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半农半牧地区大部分草原均是无污染的天然草原,饲料资源丰富,饲草饲料种类多、贮量大,特别适宜发展草原畜牧业。农区秸秆多, 特别是玉米秸产量很高,种植业与草业耦合潜力大。因此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投入,深度改造开发,全面而充分地发挥草地、耕地的牧草、农业饲料的生产潜力, 强化农草复合生产循环系统,前景可观。 3地区发展草原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地区存在重农轻牧的错位现象。从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看,半农半牧地区更适合大力发展畜牧业,且重点发展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模式,更符合半农半牧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走“退化草场治理――优质牧草加工――发展畜牧业――粪肥处理――改良草场”的草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恢复草原生态,发展草业经济,实现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最终达到科学运作生态资本,不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草原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指导思想 以构建和协社会为指针,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为切入点,以科技为先导,坚持治理、保护、优化、开发的方针,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科学运作生态资本,把草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粪便由原来的污染源,经过处理后变成一种再生资源,改良草场,实现草业和畜牧业的良性循环(退化草场治理――优质牧草加工――发展畜牧业――粪肥处理――改良草场),最终实现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零污染。 4.2基本原则 (1)坚持草业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功能恢复的基础上,科学运作生态资本,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开发绿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建设促进草业循环经济发展,以草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生态建设。 (2)坚持“三利 ”统一,“三效”并举的原则。要责、权、利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也就是建、管、用一致,不能脱节。不能顾此失彼,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效益。(3)坚持区分类型,因型开发的原则。对现有的草原要详细踏查,视不同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退化程度,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开发。 (4)坚持技术整合,整体开发的原则。发展草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部门之间的配合及全民参与,更主要的是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项科技成果的技术整合和综合应用,形成合力。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草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新兴产业,要求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 畜牧论文:论科学养猪对推动察隅县畜牧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养猪业在察隅县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对察隅县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该县养猪业的调查基础下,对该县养猪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剖析,为更好地推动县养猪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水平,还探讨提出一些改进该县养猪业的方法,探析如何加强该县科学养猪的进程,以增进对该县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养猪 畜牧业 作用 1、养猪对我县畜牧业发展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根据去年我县统计数据显示,我县牲畜存栏数达15,3384万头(匹、只),其中生猪3.64、牛3.9172、羊3.1309、禽类4.6503(万头只)。全年出栏牲畜3.8346万头(匹、只),出栏率达25%,其中生猪出栏20020万头,出栏率55%。可见,养猪在畜牧业种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可以说算得上是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目前,生猪价格仍维持在十二元,肉猪10.70元/kg、土三元肉猪12.50元/kg,20公斤左右的苗猪价维持在20元-24元/kg。目前的价格是自2009年以来比较稳定的价格,在现在的市场价格下,对农户来说养猪的经济效益是非常不错的,农民每养1头肥猪可得利润在400元以上,就是规模猪场,每出售1头肥猪的利润至少也应该有300元。这样的经济效益是在畜牧业里比较高的效益,养猪的经济收益也是构成我先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养猪业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种粮以外的主要副业,是许多地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养猪利润比较丰厚,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很大帮助,因此,我县应重视对养猪业的关注和投入,以更好的带动我县农户增加收入。 2、当前我县养猪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农户养猪方式传统,缺少现代化技术手段 虽然,我县生猪在2009年全年出栏20020万头,出栏率高达55%,占据我县畜牧业的主导地位,但是从生猪养殖的质量和方式上来看,其呈现出养殖科学技术力量低下,生产水平低的现象。我县地处山区,各类农作物丰富,多数农户都习惯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养殖方法及技术都不了解。在养猪方面亦是如此,多数养猪农户的养猪方式都非常传统,不管是在规模还是饲养、防疫、卫生、环境、病害防治等各方面都没有科学的管理和指导,缺失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与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养猪业成熟的地方相比,我们县生猪养殖的方式非常的传统。在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他们的养猪业已经迈向养猪生产流程工厂化、自动化,甚至猪肉产品可以实现标准化,而且在市场流通和服务领域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可以构成体系,更有先进的地方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管理。这是我县养猪业存在的重要问题。 2.2 圈舍环境不够卫生,防疫意识低 我县的养猪几乎都是农村散户养殖,基本上都会存在对畜禽疫病控制能力薄弱的问题,尤其是在猪疫病的观察、诊断、预防、消除等方面,不仅相应的设施简陋而且技术落后,一旦出现疫情,则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尽管随着养殖户养殖经验的增加,他们对养猪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由于比较传统的饲养方式往往因设施、技术等的落后。造成猪舍小气候环境恶劣,猪的抵抗力下降,饲养的猪可能会处于亚健康状况,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一旦有病菌侵入,则会导致疫情出现,如果防治不当,就会造成经济损失。农村散户养猪圈舍的卫生条件差,这一方面影响生猪的正常健康生长,另一方面会容易滋发细菌。潮湿、脏乱的圈舍不利于生猪的养殖,不利于生猪的快速健康生长。较差的圈舍卫生环境是生猪患病的危险诱因,而很多养殖生猪的农户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有的养猪户可能会比较忽视免疫的作用,存在侥幸心理。有的农户饲养的仔猪几乎不会想到要做预防注射,也不重视免疫工作,这对仔猪的生产来说是危害极大的潜在因素。在一些地区反复暴发、持续流行的疫情,以及缺乏有效的快速诊断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和根除计划,是我县养猪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县养猪业发展的需要重视的问题。 2.3 养殖技术上缺少科学意识,单产水平低 我县的养猪业,基本上不成规模,生猪出栏头数不是来自上规模的养殖场,而是各个散户的集合。在各个养猪散户里,大部分养猪者专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猪的单产水平较低。例如,有的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母猪年均产仔胎数为2.4-2.5窝,而我县养猪户母猪年均产仔2窝已属高产。我县生猪生长育肥的平均出栏日龄大概为170天,先进的养殖方式则需时为135-150天等等。 另外,有些养殖户会存在以下这些问题,首先,选种上比较盲目。在选种上,除了重视我国杂交生产体系中的优良品种外,引进一些“洋”种猪是值得考虑的,但是要注意避免盲目性,要跟进科技的新发展,不要总是停留在曾经养殖过的一两个品种上。而且在引种时,既要防止新病引入,又要防止引入与我县广大农村养猪生产实际距离太大的种猪。其次,仔猪的开食较晚,补给养料较差。一些农户,在仔猪喂养上,开食比较晚,补给的料也较差。这种情况下,仔猪就会模仿大猪的采食方式,跟随母猪舔食大猪的食物。母猪料和仔猪料相比,其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含量相差较大,仔猪的营养跟不上。就算有的农户即使给仔猪补料,其质量也不高,过早地添加一些农副产物和劣质粗饲料,不能很好地达到仔猪快速生长的需要,从而影响到仔猪的生长发育,严重的会导致仔猪体质弱,抵抗力低,容易染病,最坏的会沦为僵猪。第三,不注重对圈舍环境的维护。我县虽地处亚热带,但是由于是山区,冬天较冷。在寒冷的冬天里,有些农户的猪舍没有防寒保暖设施,圈舍阴冷潮湿,这样会致使仔猪长得慢,出现较高的病发率,严重的会出现仔猪的死亡,整体的效益下降。第四,仔猪上市的体重过小,影响猪的生长。仔猪于10kg重的时候上市,浅层次上看可以提高母猪年产仔窝的数目,能给养殖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深究起来却不然。30-40天的仔猪才是每日净增体重的最快时期,可以达到1:1。我们比较一下仔猪料和仔猪的价格即可知道,补给质量较高的仔猪料是比较划算的。 因此,过早上市不一定能带来最高的经济效益。在上述的几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我县养猪缺乏科学指导,而且单产水平低。 2.4 我县养猪业市场化程度低,没有规模 我县的养猪业大多都是散户养殖,没有算得上规模的养殖场,也没有专业的养殖户。养猪业没有形成市场,与真正的市场联系很少,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下。这样的养殖模式会暴露出的问题。首先是猪肉产品缺少相应的市场规范,质量控制难度大;其次是饲养规模小,饲养的技术含量低,整体经济效益低:第三是由于养殖户较为分散,市场化能到达的产、供、销一体化无法实现,加大市场的风险。另外,农村散户养殖,不需要办养猪许可证,不需要注册账目登记,农村养猪的数目 很难核计,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会造成养猪生产经济波动的不稳定性,市场很难预测。使得市场竞争力低,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供需的变化。 3、如何有效解决我县养猪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我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解决,多管齐下,重点突出地加以干预。力争取得良好效果。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对养猪科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户饲养管理水平 我先养殖的很多分散养殖户对科学养殖都缺乏认识,对饲养生猪的管理也缺少正确的意识,因此,我县在促进养猪业发展的时候,应该把对这些养殖户的畜牧知识的培训方在首要位置。第一,我们可以请一两个养殖专业知识丰富的学者给广大农户进行普遍培训,并重点培养我县畜牧站的工作人员,通过对他们的培训教育,让他们持续发挥传递科学养殖知识的使者,经常对县里各户养殖户进行科学养殖知识的传递,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科学的管理饲养的牲畜。第二,鼓励广大养殖户自学专研,对将科学养殖知识发挥到实践领域较好的养殖户进行表扬,在广大养殖户群体里树立榜样,一方面可以激励大家,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大家争先学习科学养殖技术。第三,招揽人才。引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智囊,为我县以养猪业为首的畜牧业发展做出贡献。 3.2 政府大力引导和扶持集约化养猪方式 集约化经营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集约化经营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因此“分散、按区划设”和“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必须坚决改变。 虽然我县养猪业比较兴盛,但正如之前所言,主要是农村散户养殖为主,没有规模。要真正让养猪业形成规模,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就要大力引导和扶持有潜力的农户搞集约化的养猪方式。因为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是当前和今后农村养殖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的趋势。对初具规模的养殖户在发展和扩大养殖规模时可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如圈舍修建的用地问题、扩大规模的资金问题,以及帮助农户与县内外的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市场购养合作关系等问题,以解除养猪户扩大养殖规模的后顾之忧,使我县的养猪业往集约化的科学养殖方向发展。 3.3 加大对疫情防治方面的控制 对养猪疫情方面的防控可以首先从改圈舍开始,良好的圈舍环境是保证养出健康肉猪的条件。目前我县许多养猪散户圈舍上面因陋就简的做法非常普遍。对饲养肉猪的圈舍,要考虑到到通风、温度、光照、打扫冲刷、防疫等方面的因素。修建圈舍时考虑到防压和防寒。在平时要保持圈舍干净和适宜的温度,冬季尽量减少舍内用水,设法保持舍内干燥,或者罩上塑料膜来保温,也是冬天里改善圈舍环境的好办法。到了炎热的夏季。要应注意防暑降温。其次,组建基层兽医队伍,健全畜牧防疫服务体系。由于种种原因我县兽医站及基层兽医队伍缺失,使得畜禽防疫、产地检疫以及一些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开展不到位。对此,国务院就兽医机构改革专门进行了研究,并下达了专门的文件。因此,我县要积极组织建设基层兽医队伍,建立全新的动物防疫服务体系,要提高我县养猪业的总体养殖水平,需要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委派专职的分管领导去组织开展这项工作,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第三,重视对仔猪的免疫工作。在仔猪上市之前,就应该按照要求做猪病的免疫工作,在20-30天的时候进行首次猪瘟免疫。55天时进行二次猪瘟免疫,同时进行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肺疫等猪病的免疫,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有效控制猪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避免因防疫不当带来的经济损失。 3.4 帮助养猪业市场化的形成,推动养猪业的发展 在生猪养殖方式上慢慢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式靠近之时,还要重视帮助养猪业市场链条的形成。帮助搜集、反馈县内外、临近地区的猪肉市场需求信息,并指导养殖户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我县的养猪业走向市场化。另外,分散经营使产供销难以实现一体化,会造成市场竞争力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等问题,故应帮助尽量集中生猪养殖,认识到养猪生产要认真处理好生产、市场、销售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减少养猪生产的盲目性,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我县养猪业的发展。 4、结 论 我县养猪业是我县畜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带动作用。在认识到我县养猪业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我县主管部门积极领导以及各部门配合发展,多方努力,积极采取措施,与养殖户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县养猪更科学、更合理、更有经济效益。 畜牧论文:九龙江上游畜牧业发展对流域环境的影响与治理措施初探 纵观当今天畜牧业生产环境(特别是养猪业),几乎污染了所有的江河湖泊,是危害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养猪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以福建省省环保局的调查证明,2004年闽江流域畜禽养殖废水排放量30.17万吨/日,COD排放量760.57万吨/日,氨氮排放量76.57万吨/日,分别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7倍,其中猪场废水占80%。福建的养猪业中,中小型猪场占大多数,这些猪场多分散在闽江流域的福清、莆田、南平,以及九龙江领域上游的龙岩专区,虽然有些是在山区,但大部分无污水处理装置,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环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养殖排放量93万吨/日,处理量为18万吨,处理率仅为20%,2004年在九龙江里捞出的死猪就达2000多头,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和环境卫生。 一 九龙江上游畜牧水产业发展对流域环境的影响 龙岩市内九龙江流经新罗区、漳平市,(其中新罗大池镇属汀江流域)。该流域从1990年以来,畜牧业快速发展,其中新罗区生猪出栏从1990年的21.1万头增至2005年的140.5万头,家禽出栏从1990年的103.6万羽增至2005年990万羽。漳平市生猪出栏从1990年的7.8万头增至2005年的25.76万头,家禽出栏从1990年50.8万羽增到2005年219.5万羽。流域内畜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新罗区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其中畜牧业收入占67%。漳平市农民人均收入4198元,其中畜牧业收入占35%。 传统的畜牧业是与农业紧密结合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畜牧养殖专业户快速发展,畜牧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化肥的广泛应用,农业经营者使用农家肥量越来越少。九龙江流域北溪段,地势较不平坦,可用于建猪舍的地方不多,迫使农民将畜禽舍建于靠近河床,或是房前屋后。加大了畜禽粪便用于农、林植物的成本,也加大了对水体的污染。 养殖业快速发展给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带来巨大压力。全省养殖业最密集的龙岩市新罗区去年生猪存栏数达75万头,比2002年增加38.9%,尽管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进行搬迁、治理,但由于缺乏规划引导,搬迁和新建养猪场布局不尽合理,造成污染转移,形成二次污染,影响了整治工作成效,九龙江龙岩段水质污染仍较严重。从表1数字看,1996年至2000年猪禽出栏已翻一倍多,生化需氧量,非离子N变化不大,说明按当时养殖、治污现状还是环境容纳范围内。2001年至2005年,猪禽出栏只增长60%左右,水质的变化却是如此之大(氨氮的增加有相当部分是城市人粪尿和农业化肥流失)。其中2005年雁石桥断面,生化需氧量超过Ⅲ类要求的2.5倍,已超Ⅴ类,氨氮是Ⅲ类标准的7倍,是Ⅴ类标准的3.5倍。华寮断面,生化需氧量达到Ⅱ类标准以下,氨氮达Ⅲ类标准以下。这说明这五年来所增养的部分或是说目前有相当部分畜禽粪尿是排向水体,沼气处污后的氨氮、总磷也还有相当部分流向水体。 从表1数字及上文分析来看,现在养殖业相当部分没有同种植业结合,通过植物吸纳,不同程度影响了九龙江北溪段的生态环境。 二 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治理措施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污染也逐渐增大。新罗区、漳平市、区政府都高度重视。从1999年开始投入资金用于治理。新罗区1999年专门成立龙津河管理委员会,区环保局、畜物水产局配合。1999年4月新罗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养殖业污染治理实施意见》。至2005年累计投入环保资金4060万元,兴建沼气池21万m3,占应建数的89.2%,生化塘30.8万m3,占应建的61%,累计投入6100多万元,搬迁中心城市规划区内1616个猪场,拆除猪舍50多万m2,投入1422.32万元。 龙岩市畜牧水产局于2000年就在全市畜牧水产工作会上,介绍丹麦、瑞典养殖污染的管理与治理经验,要求各县畜牧水产局大力推广生态养殖,走猪沼草(菜、林、果)之路,力争零排放。2003年5月开始制订“龙岩中心城市及九龙江流域养猪业发展规划布局及污染防治的意见”,经多个部门4次修改,于2004年4月下发,规划中提出了最大可养量,计算依据是土地吸纳原则,并提出每头存栏猪应建沼气池0.4立方米,生化塘6平方米。2005年,新罗区、漳平市又重新修订了市、乡、村三级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绘制了三级规划图,划出了禁养区、控制区、可养区,各级都计算出最多可养量。严格规定了新上养殖场的审批程序。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新罗区生态养殖已达4079户,出栏猪110.8万头,其中种植杂交狼尾草(用于吸肥,割草养猪)1.5万亩,兴建四个有机肥厂年产4万吨生物有机肥,年可处理30万头的猪粪便。漳平市生态养殖达175户,出栏猪7.9万头,其中种植杂交狼尾草500亩,正在兴建一个有机肥厂。经过各级政府和养猪户的共同努力,养殖业对九龙江北溪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 九龙江上游畜牧业发展对流域环境影响的治理措施 1.要坚持统筹发展要求,完善规划,制定措施,落实责任 要用科学发展观引导生猪养殖业发展,走保量增质的路子。要制定完善养猪业发展及污染治理工作规划,要严把好新(扩)建养猪场的审批关,合理划定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禁止在九龙江干流沿岸1000米、支流500米或沿岸一重山范围内新建畜禽养殖场;“两禁区”及沿河第一重山范围内一律不能新(扩)建养猪场,各部门要加强执法,依法依规查处违章乱建养猪场。对于已建的养猪场有条件治理的要限期治理,直排的要及时查处,达不到治理要求的坚决给予关闭,违章新(扩)建的养猪场要坚决拆除。 2.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加大农业和农村废弃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进一步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发展猪(禽)粪生物有机肥生产,大力推广“猪――沼――草(果、林、蔬、茶)”等生态养殖模式,确保畜禽水产业规模总量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载范围内。“猪――沼――草”工程模式用生物发酵配套技术处理粪便,生产有机肥外售,发酵过的沼液用来浇灌种植牧草,进行综合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畜牧业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此外,种草还能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牧场和牧草基地的其它工程建设也为当地提供良好的环境,无论对于养殖业发展或是环保都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模型。本课题组合作的民惠食品公司所属的几个生态猪场被厦门市环保局列为“生态型养猪示范场”、“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场”。牧场和牧草基地的其它工程建设也为当地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养殖业发展找到了出路,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3.加强畜物养殖场的污染管理 目前,在饲养场污染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例如,日本和美国要求新建大中型畜牧场经过审批;日本提出粪尿应经过净化处理;芬兰提出新建养殖场要有粪便处理设施等。我省也制定了《九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办法》等相关管理规定和制度,在流域内划定“畜牧养殖禁建区”,严禁在九龙江两岸新建养殖场等。但从养殖业目前的污染现状来看,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还要进一步加强。要通过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或进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等措施,加强污染治理,防止超标排污。同时,饲养者必须加强对易发生泄漏和渗漏的储粪池及饲养间的管理。储粪池和生化塘应远离生活水源并避开水道,防止由于雨水、洪水的流入而引起的粪便溢出;要进行防渗处理,防止污染地下水;要有合理的储存容量等详细要求。 总之,就是要通过对养殖业的有效治理,促进畜牧养殖使九龙江流域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畜牧论文:加快推进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建设 今年是畜牧业发展较为困难的一年,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质量安全事件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建设这一中心,以推进两个千万工程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扶持政策,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和“三鹿奶粉”事件影响,积极应对产业波动,使得全省畜牧业呈稳定发展态势,动物防疫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据我们行业内部统计,到6月末,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87.7万吨、57.7万吨和272.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2%、-2.4%和11.0%。 ――奶牛和生猪产业克服不利因素,实现稳定发展。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三鹿奶粉”事件影响和进口奶粉冲击,我省牛奶价格同全国一样持续走低,上半年全省平均价格为2.0元/公斤,同比下降23.1%,目前为1.97元/公斤左右,饲养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平均亏损1 000元左右,大部分奶户都在艰难维持。生猪方面,受产业生产周期影响和进口猪肉冲击,去年以来出现了商品猪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2月起猪价持续走低,上半年全省平均仔猪18.4元/公斤,同比下降54.0%;活猪10.4元/公斤,同比下降33.8%;猪肉15.9元/公斤,同比下降23.5%。6月起生猪价格有所回升,目前活猪为10.89元/公斤,猪粮比在7.1:1左右。据测算,上半年出栏一头100公斤的肥猪,平均亏损30元左右,目前逐渐转亏为盈。尽管上半年两大主导品种生产形势较为严峻,但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及时有效措施的扶持和保护下,我省奶业和生猪发展基础并未动摇,并未像其他省份一样出现大量倒奶和淘杀母牛的现象,仍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荷斯坦奶牛群;在全国生猪生产下滑的大形势下,我省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增长,生猪产业未伤“元气”,“北猪南调”、“南猪北养”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据行业内部统计,到6月末全省奶牛存栏231.1万头,同比增长9.2%,生猪出栏1 512.2万头,同比增长13.2%,产业在逆境中仍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预计经过一段时期的低迷运行,我省奶牛和生猪产业将在全国率先恢复。 ――家禽业快速恢复,肉牛肉羊生产效益稳定。今年以来,我省家禽业克服了价格低迷的不利因素,效益逐步好转,养殖积极性不断提高,市场供应充足。鸡蛋价格从4月起逐渐回升,上半年平均价格为6.0元/公斤,同比基本持平,目前在6.3元/公斤左右,饲养一只蛋鸡平均利润为6.15元;白条鸡价格10.1元/公斤,同比下降17.2%,饲养一只肉鸡平均利润为1.64元左右。与去年同时期比较,目前蛋肉鸡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养殖效益趋于合理。牛羊肉一直是我省市场行情比较稳定的畜产品,上半年全省牛肉平均价格28.3元/公斤,同比上升0.3%,饲养一头肉牛平均利润为480元左右;羊肉平均价格为26.2元/公斤,同比上升3.9%,饲养一只肉羊的净利润为110元左右。据行业内部统计,到6月末,全省家禽存栏2.2亿只,同比增长9.0%,出栏1.4亿只,同比增长11.7%;肉牛、肉羊存栏分别达到566.6万头和1 067.2万只,同比增长1.3%和3.2%,出栏212.2万头和401.8万只,同比增长5.4%和4.9%。预计下半年,我省家禽业和肉牛肉羊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已初步实现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全省已发展各类专业户41.8万个,养殖场7.1万个,养殖小区4 019个,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了70%;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 751个,拥有会员13万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TMR全混日粮饲喂、青黄贮利用、生猪人工授精等先进适用技术,标准化养殖比例已达到65%左右。这次产业波动在导致个别市县养殖数量下降的同时,也为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一部分散户经过一段时期的养殖低谷被淘汰,而规模养殖场资金、技术条件较好,承受风险能力强,受到的影响较小,预计产业恢复后将迅速提升生产能力,这将会促使我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加快淘汰性能差的个体,畜禽良种化水平也将有所提高,目前我省奶牛、蛋鸡和生猪的良种率基本达到100%,肉牛的良种率也已达到65%。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快速发展,使我省畜牧业初步实现了向质量效益型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饲草饲料建设稳步推进,草原防火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我们以松嫩平原草原禁牧工作为重点,加快“三化”草原治理步伐,极大地改善了我省西部地区,特别是哈、大、齐高速公路两侧的草原生态环境。全省共改良建设草原168万亩,防治草原虫害94万亩,防治草原鼠害180万亩,草原禁牧面积达2 850万亩。与此同时,大力推进青黄贮补贴政策,拟购置青黄贮机械805台,建青贮窖35万立方米;种植青贮玉米363万亩,比年初计划增长3万亩;草原防火工作克服了春季气温高、干旱少雨、草原地表可燃物多等不利因素,仅发生草原火警2次,过火面积20.7公顷,无重、特大和一般草原火灾发生;饲料工业稳定发展,据统计,上半年全省饲料总产量达265万吨,全省饲料质量总体合格率为96%,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上述成绩,是我们全省畜牧战线上下在逆境中积极应对,共同努力取得的。2009年上半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上半年,针对我国部分省市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严峻形势,制定了2009年兽医工作要点,加大工作力度,有效规避了疫情风险。一是强化工作措施。坚持集中免疫和常年补针相结合,做到了“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应免率均达到100%;确保免疫效果,做到了“真苗、真打、真有效”;强化监测报告,及时全面掌握疫情动态;加大了A型口蹄疫疫情和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监测力度,共采集样品13 950头份进行A型口蹄疫实验室监测,采集猪样品2 400份进行猪流感疫情检测;在候鸟停息地、栖息地和湿地周边市县建立免疫保护带,建立健全外引牲畜检疫审批手续,严防外疫传入。二是严格督导检查。制定出台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区域督导责任制方案,层层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区域督导责任制方案,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任到人,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三是大力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下达了第三批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对还没有得到中央投资建设的266个乡镇兽医站进行了项目申报工作。四是部署防控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工作。紧急下发了畜牧兽医部门防控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实施方案(试行),组织有关人员对198家种猪场、484家商品代饲养户、707户散养户和10个交易市场、152家屠宰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继续保持了全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稳定。 2.推进奶业、生猪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认真落实《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规划》和《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规划》,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全省奶牛业和生猪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上半年新建奶牛养殖场(小区)201个,完成任务的52%,新建生猪养殖场(小区)602个,完成全年任务的50.6%。除落实国家和省里政策,开展奶牛保险、规模场建设、青贮机械补贴等工作外,为落实省政府专题会议精神,省局召开了新闻通报会,向新闻媒体阐述了我省扭转奶业形势采取的系列综合措施;组织召开全省进一步加强生鲜乳价格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加强生鲜乳价格管理,稳定奶农积极性;制定了全省奶业及乳制品的宣传方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乳品品牌知名度和生产企业形象。在此基础上,积极与财政部门研究扶持奶牛和生猪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包括省级投资提高乳制品企业收购鲜奶贷款贴息比例、启动学生奶计划、支持生猪中介组织发展等。据调研了解,这些扶持政策受到了广大养殖者的认可和欢迎。 3.确保投入品及畜产品质量安全。为了整顿和规范投入品市场秩序,确保人民群众食用放心的畜产品,今年上半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召开了4次推进会议,印发了14期专题简报。为加强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上半年对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养殖场(户)使用的饲料产品及屠宰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畜禽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检测的畜产品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同时,大力推行以GMP、HACCP等质量标准为主的质量安全管理,加强了对全省饲料、兽药生产和经营企业的资格审查。上半年全省饲料、兽药管理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7 798人次,检查企业8 420个,立案查处违法企业37个,提出整改企业58个,取缔违规企业11家,没收非法饲料产品61吨,罚款25万元,完成国家饲料质量安全抽检任务805批次,总体抽检合格率96.14%,未检出“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违禁品;查获假劣兽药953公斤,货值6.7万元;通过提升饲料企业设立条件和市场自由淘汰,目前全省饲料生产企业已由869家下降为600余家。今年4月,农业部对我省哈尔滨市、绥化市和大庆市进行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检查,检查组共抽取了5种畜禽产品,抽样135批次,合格率均为100%。通过近几个月的执法整治,我省的投入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从源头上保证了投入品和畜产品安全,有效维护了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4.大力推进科技推广等服务体系改革建设。一是继续实施以“三进”为形式、以实现“五到位”为目标的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让专家和技术直接服务于养殖户,重点开展奶牛、肉牛和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组织专家团走访重点养殖县区,开展畜牧技术服务“走村进户”活动,通过现场指导、实例讲解等办法,重点讲解了奶牛、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疾病防控措施、青黄贮饲料应用等技术,全面提高养殖第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二是启动了生态养殖示范项目,上半年选择了10个规模化养猪示范场推广生态养猪技术。三是与移动集团共同启动了“畜牧通”业务,组织24个移动专家在全省范围内帮助农牧民解答养殖技术问题,真正形成了为农牧民开展技术服务的长效机制。通过科技支撑,真正解决长期存在的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加快推进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建设。 (编辑/刘新) 畜牧论文:应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畜牧业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畜牧业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它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长的经济,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它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把农业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一种以农业经济效益为驱动力,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资源的多级循环使用和农业活动对环境最小侵害的农业经济模式,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二、应用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典型模式 1.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模式。模式是利用沼气池这一农业接口工程,把农业和农村产生的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换为有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主要有“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等“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等“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沼气池―果园―暖圈―蓄水窖―看营房”的贫水地区“五配套”系统模式。其中“沼气池―猪舍―果园”农业循环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将养殖业、果业生产结合起来,达到系统内能源、饲料、肥料良性利用的一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它利用庭院、果园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果园”三结合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达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而“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该工程把养猪的猪粪在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照明、炊事、取暖等,沼渣、沼液作蔬菜的有机肥料或猪饲料添加剂,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畜牧业模式。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农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加工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是建设循环型农业、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应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1.法律支撑。发展生态畜牧业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应制定必要的农业循环经济法规来构筑法律环境。德国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有关废弃物末端处理的法律,并于1996年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要求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日本于2l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并颁布实施了《新农业基本法》等多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中国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成为循环经济立法的良好开端。今后应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条文,以早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2.污能源利用工程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生态畜牧业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第一,要不断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发展生态畜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第二,要广泛宣传生态畜牧业的基本知识,举办生态畜牧业模式培训班,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组织经验交流会;鼓励农民购买、订阅多种农业科技报刊和书籍,提高人们对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水平。 清洁生产是指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之中,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的危害。在畜牧生产过程中提出清洁生产的要求,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关键环节。今后应加强对中型养殖场、粪便污染的生态化治理,提高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促进畜牧业清洁生产,积极研制高效饲料添加剂和低碳、低残留新型兽药,推广动物重要疫病的综合防治,控制兽药、重金属污染的程度。 3.加强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技术进步,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研发相关技术,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实施产业化经营;同时,开展生态畜牧业的试点,对生态畜牧业基地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树立典型,并组织有关人员到畜牧点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大力报道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的新技术。 4.完善生态畜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进―步加强对沼气池、育贮池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养殖户之间的物质和资源交易搭建平台,并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为使农民了解国内外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及使更多的生态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还有,应加强国际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为中国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新的思路。 总之,农业循环经济是2l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只有强化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加强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发展畜牧业清洁生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发展生态畜牧业,才能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化学专业论文:化学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近年来,在南京大学以“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建设“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完善机制为保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和实践了化学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针对理科化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改革方向 我国传统的高等理科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化学科研工作者为目标,课程体系与培养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科学、国家以及产业发展对化学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具体问题包括:(1)现有课程体系大多是为通过高考入学的本科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而设置的,而在国内高水平高校中,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已具有很好的无机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知识基础,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对拔尖学生的培养要求;(2)传统化学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化学学术类人才的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较为单薄;(3)在传统课程体系中,交叉课程少,对学生交叉类学科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到位;(4)对化学产业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产业素养的培养措施缺失,实习实践基地比较缺乏。 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直秉承戴安邦院士的全面化学教育思想。在对现行理科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我们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以培养与科学发展及社会多元化需求相适应的领军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构建“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显着提升。 二、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并实践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1.构建两类理论课核心课程体系,适应具有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 (1)建设适宜拔尖学生的核心课程体系。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拔尖学生具有较好的无机及有机化学基础,对此类学生,我们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融合无机化学与基础物理化学知识,构建一门全新的“化学原理”课程;精简有机化学内容,将授课时间由1学年调整为1学期;将结构化学、结晶化学、高阶物理化学内容整合为“高等物理化学”。通过数理课程学习内容的强化、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与提升,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数、理、化、生等理科基础,学科视野开阔,专业知识扎实,为他们在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常规的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大部分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我们合并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内容,设立“大学化学”课程;结构化学由大三调整为大二开设;增设“高分子导论”为核心课程。形成以大学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导论为骨架,从微观到宏观的核心理论课程体系,并按照以知识单元构建知识体系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调整之后的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体系,内容更趋合理,课程分布更加均衡。 2.构建多元化选修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培养需求 (1)丰富专业学术类选修课程体系。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大学和学科还不是很了解、有比较强的好奇心。为尽快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激情,开设了“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能源与化学”、“化学与环境”、“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以及“原子与分子的量子世界”等6门新生研讨课。我们聘请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名师主讲这些课程,注重以科学的知识单元组织课程,构建了知识体系完整、前沿性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我们还建设了高年级研讨课并对本科生开放了部分研究生课程。通过对这些前沿性课程的系统学习,有助于从专业学术方向发展的本科生系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激发科研兴趣。 (2)强化学科交叉类选修课程体系。学科发展趋于融合,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以及能源科学越来越多地交叉,依托院内从事交叉领域研究的教授,开设了“现代材料化学基础”、“纳米科学前沿”等课程;委托生科院开设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我们还选择“环境化学”、“材料加工”、“药物化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相关院系的课程作为学生跨院系的选修课。通过这些跨学科的课程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科视野,为学生将来从事交叉学科的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建设化学产业类选修课程体系。针对化学产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开设了“化学化工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化学安全与防护”、“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商业化”、“现代实验测试技术”等与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认证等行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适应社会要求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聘请企业“千人计划”入选者、行业专家和管理者等校外有关师资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创业就业打下基础。 3.完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我们较早实施了“基础-综合-研究”三层次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和实验室管理体制,并按化学一级学科的整体性对各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整合“无级化学实验”和“定量分析化学实验”为“大学化学实验”;取消二级学科专门化实验,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上开设综合化学实验;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验,开设和学科前沿融通的研究性实验。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提高-扬优-早期介入科研”的各类实验室开放机制,有力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个人兴趣的养成。 三、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标完 善多元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1.建立导学机制,营造化学文化环境 学生个性化成长,必须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同时也离不开外界因素的正确引导。我们积极聘请教学科研经历和人生阅历丰富的老师做新生导师,同时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课、专业规划指导课,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帮助学个性化发展。建立院史以及化学展览馆,设立化学文化节,建设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化学文化氛围,着力激发学生个人兴趣、努力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2.完善创新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 以化学人才基地能力提高项目为支撑,依托国家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涵盖化学主要前沿的课题做载体,设立学生自由创新探索项目,结合本科生创新计划,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定期组织本科生科学研究报告论坛,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采用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并资助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形成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机制。 3.构建交叉学科平台,培养学生多学科视野 我们以本院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实验室及外院(系)的相关研究平台为依托,在化学人才基地能力提高项目以及创新研究计划中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合作,采用“双导师”模式,培养学生交叉科学研究能力,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其毕业后从事交叉学科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积极寻求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实习实践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一批包括江苏梅兰化工集团、和氏璧化工集团等企业在内的实习实践基地,并与中国石化、扬子江药业等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学生实习合作,实施了“实习前评估-实习中监督-实习后考评”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社会要求。 由于构建并实施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在近3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获得6金3银的好成绩,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收获了多项成果:新增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2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5部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专业被纳入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获得了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有力促进了化学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化学专业论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东北石油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本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培养我国能源化工人才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六、实践成果 1.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在 能源化工专业2009级中进行了三年的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化工专业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对促进石油化工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以来,石油化工类专业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教材3部;完成了《分离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3门重点课程建设。 2.促进了石油化工专学科建设。石油化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的石油化工类学科建设。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艺,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已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轻烃加工与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3.学生创新实验与竞赛获奖。通过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能源化工09-2班25名学生,8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0余名学生参加国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公开7篇,申请专利2项。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100%,六级一次性通过率80%;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并有40%的学生自愿考试通过国家三级计算机考试。同时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3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等奖,5名同学获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黑龙江赛区C语言程序设计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级英语竞赛、物理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获奖30余项。经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严格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级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班级的学风日益浓厚,多次获得校级荣誉。 七、理论水平与推广价值 项目研究从能源化学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立的目标与东北石油大学化工学院特色优势实际出发,构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果既有高度概括的模式框架,又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操作办法,为全国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构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参考,尤其是是对工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专业教学改革具有推广价值。 化学专业论文:浅谈养成教育理念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 养成教育 论文摘要:对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实验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思考.面对化学专业的大类招生,养成教育理念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坚定的职业信念、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养.其中,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是知识基础;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是目标.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社会特别是高校青年学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给高校学生养成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首先,在市场经济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消极的、错误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而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处于形成期,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而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假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我们的青年一代就有可能会被西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所同化. 其次,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表班:心理不成熟,遇到困难就表现出脆弱心态,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一部分同学生活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强,同时在性格特性上又表现为任性、自私、偏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等.这些缺陷如果不进行“治疗”,大学生即使学到了很深的专业知识,也难于在社会上立足. 再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对我院2008级404名新生所做的心理健康普测显示,结果异常的占总人数的11.1%,在大学几年,面对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这个比例会变得更高.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发的多起刑事案件和自杀事件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大学时代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完美人格的塑造,用养成教育手段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人意识,特别在低年级尤为重要. 通过长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我们发现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是实施养成教育的良好平台.通过在实验教学中正确教育和引导,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可以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大学生的顺利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校自2007年开始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实施按化学大类招生,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基于专业的特点,整合学术取向和专业取向,构建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必修课和专业方向课3个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实验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在校教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对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贯彻养成教育的理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化学类专业学生实验课程设置思路 自2007年,我院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以后,对相应年级的学生开始使用新的培养方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养成教育的理念,对原有的培养方案做了大幅度调整.在新方案中,将学科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全部调整到前两个学年,第三学年开始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其中,在学科必修课和专业方向课程中,加大实验课时的比重,特别是在学科必修课的977学时中,实验课为497学时,已经超过了50%.体现实验课程在对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实验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化学实验课作为把创新思维变成具体创新能力的第一实践场所,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堂.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改革陈旧的已不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实验内容.设计思维新颖、现象明显、知识全面综合、无害自然的实验,是大学化学实验改革的方向.在新方案中,我们从实验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增强了绿色、环保和节约的实验理念,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部分学生学有余力,又有继续学习的愿望,我们在新方案中强化了开放实验的重要性,对于已掌握常规的实验操作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学生,对他们开放实验室,在课外时间能够从事部分课外科研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和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 2养成教育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方式 为了解决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养成教育贯彻于整个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利用实验教学贯彻诚信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教学较为随便,主要表现为课前不预习,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编凑实验数据等.其原因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责任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把诚信教育融人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中.例如,在讲解实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坚持真理的典型事例,也可给学生介绍一些现实生活中由诚信缺失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让学生明白分析结果的准确与否在生产中将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将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在医院中将关系到疾病诊断的正确性等,使其充分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学节寓验过程中,从试剂用量、实验步骤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醒学生,一旦出错立即要求其堕做,指出错误的严重性,如果结果符,应分析误差原因,给出合理解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把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列为重要考核标准纳入平时成绩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责任意识和诚信态度. 2.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目前高校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大学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以前的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的使用到实验的方法步骤“一包到底”.学生只需按实验书上的步骤完成操作即可.这样操作机械、内容单调的实验教学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我们采用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实验中,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要求,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带着任务做实验,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来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可使同样的实验内容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实验中一般采取“问题一讨论一实验一结论一应用”的程序进行.结合探究性实验步步启发、层层推导,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的想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化学基础实验的操作规范要求上,我们抛弃了过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讨论、思考、总结出相应仪的操作规范,并予以讲解.老师在学生讨论讲解的基础上,针对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更正,然后,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结论. 这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也为开放性实验创造条件,在开放实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综合性实验,也可以自带课题进行设计性实验,也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实验.这样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培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2.3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化学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探究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正好渗透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正是养成教育的要求和体现.例如,在铁矿石中铁含量测定实验中,要求学生按照传统的有汞法测铁进行思考,在理解了实验原理以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改进,在保证测定准确度的前提下减少实验药剂对环境的污染.经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设计出无汞法测铁的实验方案.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钻研精神,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这对于学生树立辩证的人生观,以及将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良好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生,这正是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贯彻养成教育的宗旨所在. 2.4在实验教学中形成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 互相尊重、虚心谦让、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既是现代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不仅需要高效率、高智慧的创造性人才,更需要这类人才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凝聚力的大小是衡量一个集体发展水平和团结、战斗力的重要标志.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我们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中,通过对实验内容的讨论、根据各自的特长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分工,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处理、综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实验的成功率.例如,在综合实验中的“植物叶片中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和表征”实验项目中,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根据不同同学的特长和爱好进行分工,在有机物的分离方面有特长的进行叶绿素的色谱分离、在仪器操作及解谱方面有特长的进行表征和测定等,这不仅能使他们融人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渐渐形成开朗、活泼、勇敢、积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心理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结论 通过在实验教学中贯彻养成教育,化学类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实验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学生在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教学中亦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工作量大,学生需要适应的过程.当然,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仅仅靠实验课堂的教学功能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化学专业论文:浅析材料化学专业在高等林业院校的定位与建设实践 论文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 论文摘要:文章从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在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的专业定位,在对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适应林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 材料化学是一门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对于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21世纪化学发展中的重要新兴学科之一。本专业密切联系国民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研究材料制备、加工、性能和应用等的化学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率先开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随后,众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该专业。由于材料种类很多,而且各个高校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的背景和学校的优势学科不相同,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是各学校所制定的培养方案和体现的专业特色各不一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所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现代林业,地处中南地区的高等林业院校。在高等林业院校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相对于其它综合性高校的材料化学专业和本校的主流学科一一林学来说,该专业无论是在师资队伍,还是在科研水平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我校开设的材料化学专业,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在材料化学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专业定位明确,体现办学特色 人才的培养需要找准位置,明确方向。这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我校2004年初申报材料化学专业并获得省教育厅批准,2005年正式招生。经过5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材料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型综合学科,就材料而言,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各种新材料在农业、林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生物质材料、木材阻燃材料、仿生材料和可生物降解材料等的开发都是材料优先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我国林业领域从事新材料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门人才比较匾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对我国林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既要考虑材料科学学科本身的体系,又要体现高等林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为此,我们把专业定位在复合材料、生物质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三大方向,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培养能在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领域,尤其是利用林产品资源进行新材料研制和开发以及新材料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林业生产现代化及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学习型人才的需要,在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和强能力”教学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主要采取下列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实验教学,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因此,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方面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与化学工程类其它专业一致;专业基础课开设了材料化学、物质结构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物理性能等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注意宽口径与突出特色相兼顾,如复合材料方向开设的复合材料学和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高分子材料方向开设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材料结构表征课程;生物质材料方向开设的木质复合材料、竹材及非木质材料等课程。同时,还加强了工艺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课程,如开设材料加工与成型、材料加工与成型实验、材料合成与制备等课程;增加了阻燃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仿生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活性炭制备改性与应用专题等特色课程。总之,在课程体系的总体构建原则下,经过两次培养计划的修订,对课程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整合,系统地确定课程门类,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的内容及课程间的分工与联系,删除一些内容陈旧或与其它课程内容重复的课程,增加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方面的课程,如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创建一些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课程,并加大前沿科技知识的教学比例。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能力培养 材料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在加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前提下,组建了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结构表征和检测两个专业实验室。同时,利用多种渠道与企业建立联系,在株洲冶炼集团、湘潭钢铁公司和株洲化工集团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第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新型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将传统的实验教学向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部分实验课试行开放式教学,实验课教师仅仅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到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规程、实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按基础型、设计综合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规划实验,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积极推行从验证模仿性实验向设计创新性实验转变,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第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自查资料、自拟实验方法进行探索性、创造性实验。第五,结合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鼓励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到单位联系生产实际选择课题,鼓励教师到实习基地结合实际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由此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构建了“计划教学一开放实验一科研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实践空间,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为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确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措施。材料化学专业刚成立之初,师资主要来自基础化学教研室。为此,学校加强了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派老师到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进行培训,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了50%,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占50。专业教师所学专业包含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表征、材料合成与制备等学科,为专业课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资队伍的结构基本上达到了优化和合理的要求。同时,我们还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进修。 总之,高等林业院校建设材料化学专业只要定位准确,培养方案富有特色,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化学专业论文:浅析材料化学专业在高等林业院校的定位与建设实践 论文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 论文摘要:文章从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在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的专业定位,在对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适应林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 材料化学是一门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对于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21世纪化学发展中的重要新兴学科之一。本专业密切联系国民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研究材料制备、加工、性能和应用等的化学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率先开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随后,众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该专业。由于材料种类很多,而且各个高校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的背景和学校的优势学科不相同,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是各学校所制定的培养方案和体现的专业特色各不一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所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现代林业,地处中南地区的高等林业院校。在高等林业院校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相对于其它综合性高校的材料化学专业和本校的主流学科一一林学来说,该专业无论是在师资队伍,还是在科研水平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我校开设的材料化学专业,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在材料化学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专业定位明确,体现办学特色 人才的培养需要找准位置,明确方向。这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我校2004年初申报材料化学专业并获得省教育厅批准,2005年正式招生。经过5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材料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型综合学科,就材料而言,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各种新材料在农业、林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生物质材料、木材阻燃材料、仿生材料和可生物降解材料等的开发都是材料优先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我国林业领域从事新材料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门人才比较匾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对我国林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既要考虑材料科学学科本身的体系,又要体现高等林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为此,我们把专业定位在复合材料、生物质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三大方向,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培养能在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领域,尤其是利用林产品资源进行新材料研制和开发以及新材料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林业生产现代化及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学习型人才的需要,在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和强能力”教学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主要采取下列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实验教学,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因此,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方面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与化学工程类其它专业一致;专业基础课开设了材料化学、物质结构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物理性能等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注意宽口径与突出特色相兼顾,如复合材料方向开设的复合材料学和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高分子材料方向开设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材料结构表征课程;生物质材料方向开设的木质复合材料、竹材及非木质材料等课程。同时,还加强了工艺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课程,如开设材料加工与成型、材料加工与成型实验、材料合成与制备等课程;增加了阻燃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仿生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活性炭制备改性与应用专题等特色课程。总之,在课程体系的总体构建原则下,经过两次培养计划的修订,对课程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整合,系统地确定课程门类,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的内容及课程间的分工与联系,删除一些内容陈旧或与其它课程内容重复的课程,增加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方面的课程,如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创建一些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课程,并加大前沿科技知识的教学比例。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能力培养 材料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在加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前提下,组建了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结构表征和检测两个专业实验室。同时,利用多种渠道与企业建立联系,在株洲冶炼集团、湘潭钢铁公司和株洲化工集团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第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新型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将传统的实验教学向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部分实验课试行开放式教学,实验课教师仅仅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到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规程、实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按基础型、设计综合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规划实验,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积极推行从验证模仿性实验向设计创新性实验转变,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第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自查资料、自拟实验方法进行探索性、创造性实验。第五,结合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鼓励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到单位联系生产实际选择课题,鼓励教师到实习基地结合实际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由此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构建了“计划教学一开放实验一科研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实践空间,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为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确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措施。材料化学专业刚成立之初,师资主要来自基础化学教研室。为此,学校加强了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派老师到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进行培训,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了50%,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占50。专业教师所学专业包含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表征、材料合成与制备等学科,为专业课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资队伍的结构基本上达到了优化和合理的要求。同时,我们还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进修。 总之,高等林业院校建设材料化学专业只要定位准确,培养方案富有特色,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化学专业论文:提高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能否培养出基础扎实、思维敏捷、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最活跃的领域,其发展异常迅速,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机化学课程有限的学时与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和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应不断为之探究的课题。二十余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校化学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与改革工作,对如何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优化教材结构与体系,设计合理的教学架构 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化合物种类繁多,反应复杂,机理抽象,学生学习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过程中普遍感到掌握较困难。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关键是如何去研究、认识和掌握。因此,优化教材结构与体系,设计合理的教学架构,是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重要知识点讲清讲透。例如,对典型反应除讲清反应及机理外,同时强调该反应需注意的问题。在烯烃与卤素亲电加成反应中,要求学生注意:①加成反应是有选择的“反式加成”;②反应本质为离子型亲电加成反应;③反应速率取决于c=c上电子云密度;④鉴别;⑤合成意义等;在芳烃f-c反应烷基化反应中要求学生注意:①反应本质;②多元化;③可逆性;④重排;⑤分子中强吸电子基团或碱性基团阻碍反应进行;⑥合成意义等。这样学生不但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反应,同时还学会对该反应具体应用。(2)教学内容重组。例如,在醛酮和羧酸衍生物这两部分内容教学中,因醛、酮和羧酸衍生物均含有羰基,结构的共性决定其性质相似,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打破教材体系,先介绍醛酮或羧酸衍生物的共性反应,在反应后均及时给出反应机理,再讨论其个性反应,这样一对比,学生感到学起来轻松也记得牢。(3)强调理解规律的本质。例如,不对称烯烃与酸加成时可用马氏规则来解释,但教学中我们强调不要死记马氏规则,根据反应本质从电子效应的角度分析双键碳电子云密度的高低或根据生成的反应中间体和稳定性来判断加成产物,这样一方面可避免遇到反马氏加成时出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后续内容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中,将遇到用典型亲核取代反应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 此时,学生可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从容应对即从反应本质入手,根据产物中间体稳定性来判断。因此,注重规律本质的把握,有效培养了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4)注重每章的反应小结。作为每章的必交作业,要求学生每章学完后,以典型化合物为代表,总结本章重要反应,完成“反应联络图”。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熟悉每章重要反应,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归纳、总结能力。 2 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新鲜和有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1)多媒体课件教学。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越来越普遍,其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明显、简单直观等优点。使用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大大提高讲课效率,但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我们的做法是:①强调自制。有机课件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己制作,以体现教师上课的思路和对内容的把握,这样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才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来达到教学目的;②强调辅助。过分强调多媒体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忽视教学主体学生的存在,因此,教学中应适当使用挂图及模型教具,同时完成必要的板书,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变换教学方法,如对比教学法、归纳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等。如在介绍环已烷构象时,船式构象和椅式构象碳碳间均保持正常键角109.5€埃榷ㄐ韵嗖詈艽螅岩岳斫狻n耍颐瞧舴⒀庸瓜笊险以颍毖隽秸叩墓瓜蠛蠡腥淮笪颍环矫妫问焦瓜笾?,3和5,6两对碳原子的构象处于邻位交叉式,能量较低,而相应碳原子在船式构象中却呈现全重叠式,能量较高;另一方面,船式构象中两同面桥头氢相距0.183nm,而椅式构象中两同面氢相距0.250nm,前者因距离较近使相互排斥力加大,体系内能增高。 这样学生不但很好地理解椅式构象为优势构象的原因,同时,也提高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机化学中的一些难点及易混淆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如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机理的因素,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机理中的应用等,学生普遍认为收获很大,效果很好。 3 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废弃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有研发创新能力,这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科研立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举措,其充分体现教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化学专业学生进入大三后,已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近三年来,我院每年都有近80%的学生参加科研究立项,其中从事有机化学方面课题研究的比例最高,我们也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这种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他们今后踏入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改进实验教学,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去掉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未知物的鉴定实验;(2)增开综合型实验;(3)根据实验条件开设设计型实验。实践表明,内容上的调整不但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报告、相关实验内容的提问、实验结束后的总结以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等环节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对于增开的综合型实验,不仅注意到实验的类型,还注意了实验的连续性,尽量做到实验的序列化,即上一个实验的产品是下一个实验的主要原料。这样不仅降低了实验成本,而且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增开的设计型实验,一般由实验教师选题,学生提前一周拿到实验题目并查阅相关资料,在实验前均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这项实验改革,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我们采取平时与考试相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50%,实验理论占20%,实验操作占30%。(平时成绩含:实验预习、平时操作、实验习惯、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等方面;实验理论成绩含:本学期做过的实验中涉及到的一些理论性问题和关键问题;实验操作成绩含:本学期实验中涉及的基本技能操作、重要装置的安装、常用仪器使用等,实验操作采取随机抽取答题卡片的方式进行。实践证明,效果十分显著。 以上所述仅是我们对化学专业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一点粗浅看法和经验,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是实现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前提,以素质做保障,真正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是我们每个高校教师应为之认真思考的问题。 化学专业论文:浅谈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论文关键词:专业能力 就业能力 评价 素质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曾有过耀眼的辉煌,但近几年来,其就业形势大不如前。其主要原因有人才市场容量不足的问题,也有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下降的问题。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入手,对专业能力实现的几个层次,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做到大学生充分就业、合理就业,不仅需要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上更新观念,加强指导,同时还需要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理性思考,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的组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上一个特殊劳动供给群体,其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及相关知识学习、积累,对自身潜能进行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技能和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于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一些什么能力,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总的说来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从本专业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入手,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顺应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开设电子信息专业的院校逐步增多,未来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竞争会更加激烈。毕业生的质量是电子信息专业竞争成败的关键。从培养规格看,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各方面的能力,由此我们将培养规格中的各种能力进行分类,整理出与之相对应的各门课程,具体分类如下: 1.工程计算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数学计算及应用能力、建模能力、时域、频域分析,主要涉及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信号与线性系统。 2.外语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本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大学英语、eda技术与应用等。 3.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的设计能力、典型微机系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 4.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常用电子仪器使用能力,电子电路分析、应用能力,单片机应用能力,eda应用能力,阅读与绘制电气图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电装实习、电气绘图与电子cad、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 5.电子信息产品的分析、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工业标准的理解能力,电子信息产品分析、方案的理解及初步的设计能力,方案实现和系统测试能力,电子设备维护检修能力,跟踪新技术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工程制图与cad、科技信息检索、通信电子线路、电视技术、电子测量、家用电器技术实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通信电子线路实验与设计。 6.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数字电视、家用电器技术实训、无线电调试中级工实训与考工、毕业设计。 7.技术技能能力。主要包括:获得无线电调试工技术技能能力和考工证书。主要涉及的课程有:测试技术与仪器、大屏幕彩色电视接收机、数字图像处理、无线电调试高级工实训与考工。 8.研究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电子应用基本模块训练、数字化测量的实践训练、常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践、科研实践、产品开发。 二、专业能力实现的三个层次 1.基础训练。主要通过课堂实验、电子工艺实习等环节,训练学生识别选用电子元器件,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试简单电路、掌握焊接安装工艺等。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测试和对各种电路性能指标测量,巩固学生所学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和科学测量电路方法,为后续实训环节打下基础。 2.模块训练。就是对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专项实训,也就是课程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掌握一些专项技能,积累一些实际电路知识和工程知识。通过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电路等为主的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与调试,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做好准备。 3.综合训练。主要采用项目、大型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形式。项目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申报校级或院级项目,或是参与教师课题等;大型设计竞赛指的是,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盛群杯单片机竞赛等;毕业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最后阶段的教学实践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撰写报告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电子电路工程实践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目前,各类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还包括人际交往、组织协调、沟通、适应、团队合作、创新等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各项活动,才能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为此,必须改革大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以前在评优评先中只看学习成绩的做法,增加学生个人素质评价等相关内容,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如学生个人素质主要包括:基础文明素质、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调查、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和课外读书活动等内容。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就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实现的几个层次进行了探索。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还应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对如何提高这些非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也期待同行的指点。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初步探析 论文关键词:材料化学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论文摘 要:根据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材料化学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完善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了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体现了“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高校纷纷设立材料化学专业。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于2003年增设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并在当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材料化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理科人才,所以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革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材料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3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 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化学专业论文:化学化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文章结合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分别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等4个方面对新时期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阐述了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为提升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以及指导普通本科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化学化工类;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当前,化学化工行业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和加大复合型技能人才供给成为应对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高等教育作为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人才基地,以及提升化学化工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平台,深入探讨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明晰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应对当前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原重庆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基础上组建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逐渐成为重庆及西部地区化工高等教育和化工人才培养输出的重要基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化学化工产业发展新形态,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针对新时期下的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改革探索,为提升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以及指导普通本科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等提供参考。 1.教育教学理念改革 化学化工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众多领域密切相关。随着化工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针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持续增长,对于既懂管理又掌握化工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然而,当前化学化工学院教学环节仍存在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教师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为辅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主动发展意识不足、创新创造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技能欠缺的现象,造成高学历低技能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对此,应结合新时期下的人才需求特点,面向化学化工行业长远发展和行业变革的趋势,努力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题”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明确高等教育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多元交流平台的意识,做到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系统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转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以学生的需求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从“学生被动地学”向“学生主动地学”转变,促进化学化工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向以学生为主转变,最终培育出发展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社会适应技能丰富的化学化工人才。 2.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脚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因此,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应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协调,加强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突出专业教学特色,结合行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围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提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弹性,积极发扬专业教育的特色,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培养体系,以此来适应化学化工行业及市场的发展需求。此外,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大学来说,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应积极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行业需求发展的关系,积极开展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1)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现代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既要做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引导,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化媒介增添课堂魅力。化学化工类专业同其他专业类似,都面临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知识需求,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而言,唯有从多元视角积极拓展新型高校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教学模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要取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化工化学类专业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既要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又要做到综合考虑学生需求。 (2)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化工化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验性和技能性特点。为提升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可通过如下几点对高校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改革:①深入开展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建立与本行业优秀企业的联络渠道,争取在合作中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实践基地;②邀请工程界专家为开设讲座和技能培训,并积极与工程类企业合作开展师资和学生培训,拓展师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③以“行业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科竞赛”为主要抓手,建立应用型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新模式;④实现企业岗位和高校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一方面,针对性地服务于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收集一手教学资料,为课堂教育教学创新提供现实案例,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教育教学管理是确保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软技术。当前,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监督工作主要是由校级管理,二级学院自主权很少。例如在学生的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实践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既定要求执行,这就导致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教学考核实施效果差异较大,体现不出专业核心特点和教育教学特色,此外,对于专业有特殊要求或需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需要层层提交书面申请,并经相关职能部门批准后才能执行,导致课程开设效率低。打破现行的集中管理模式,实施权力下放,对当前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成为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途径。 作者:肖芃颖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专业论文: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的讲授实践与总结,首先分析了当前我校《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实中大致存在着的两个方面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强调本课程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注重与基础英语、专业课程、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衔接和配合,并运用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灵活多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自学能力。 关键词: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化学专业英语》是我国各个高校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选)修课程,是化学专业与英语知识密切结合的一门文理兼顾课程[1]。分析《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这个薄弱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这业已成为当前有关教学改革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关键课题。 1教学实况综括 2004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实中大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2-4]:一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基础素质呈现“三差”,教学效果欠佳。目前,各高校和学生对《化学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基础英语,教学地位明显偏弱,开设难度和随意性极大,任课教师积极性屡受打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不高,多数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习惯于被动听课,过多依赖任课教师的讲解,学习效果很一般,尽管最后修得了学分,但其实际应用能力并无多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多而专业,学时短、教学任务较艰巨。化学专业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学时少却要求颇高,教学难度过大。要想在36学时内兼顾较为系统的讲授内容和扎实的教学质量,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此一来,任课教师明显感到疲于应付,而学生大多觉得复杂生硬、枯燥难学,常常恍如听天书,造成了师生双亏的不良局面。 2教学革新与努力 鉴于此,从2014年初伊始,笔者针对所发现的两大问题,结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尝试。 2.1强调重要性并激发学习热情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很有必要向学生分析当代社会形势及本课程在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态度上和行动上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师生双方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1)第一堂课时,笔者通常从《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实用性等方面有意识地强调该课程在今后文献阅读、产品使用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引导他们把学习过程看作是提高其外语水平的一次极好机会。(2)笔者经常例举一些本系英文功底较好的专业教师标兵在教育教学科研上所拥有的优势和业绩、往届优秀毕业生成功考取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以及一些专业英语成绩很好的毕业生在单位或企业成功就业的典型事迹,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5]。 2.2注重课程间的衔接和配合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建立在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且需依赖于牢靠的公共英语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因而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铺垫至关重要,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三者密切关联。 2.2.1与基础英语的对接 针对学生基础英语不够牢固的实际情况,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学习过渡和迁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意重复了基础英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英语内容大量分析和讲解句子结构和语法,强化基础英语语法在专业语篇中的应用;从词源角度将专业术语和基础词汇联系起来,使学生将基础英语词汇的学习经验应用到英文专业词汇的学习中;在真实语境中比较交叉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把基础英语学习的经验迁移到专业英语的学习。 2.2.2与专业课程的承接 在《化学专业英语》的讲授过程中,笔者有意铺垫讲解了一部分专业基础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术语并强调学习中应多加留意,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专业名词术语和涉及到的专业内容,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并增大他们的学习期待,如此一来,任课教师就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将他们轻松、更好地导入专业英语,从而完成了学习迁移。 2.2.3与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配合 从笔者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来看,高校的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两门课程存在不少相互联系和交叉的地方,确实有着两者接(融)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因此,笔者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英文文献查阅力度的专门训练,适当阐述各外文文献类型检索工具并教授英文文献的常见查阅方法,还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完成多次实践型英文文献检索过程,提高他们的英文文献检索能力;加强英文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的训练,把检索到的文献记录用作英译汉的练习作业,将文献利用中的摘译、编泽、综述等练习作为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等综合技能的操作对象,切实提高学生的外文翻译质量。此外,基于高水平英语文献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作用,笔者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刻意加强学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6.1学术论文写作概述”、“6.2化学学术论文写作”两节中的具体实例、句型和文章阐述有关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要点、结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摘录一些权威期刊文献中的中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并且让学生揣摩当中的句法和语法特点,尝试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或者中文翻译成英文,还列举一些往届学生毕业论文中含有句法语法错误的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让学生分析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再慢慢地让他们模仿写作课程小论文或实验报告。 2.3运用灵活多样方式调动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自学能力 作为公共(基础)英语的后续(延伸)课程,专业英语实质上还是一门英语语言课,即:专业英语=英语语言+科普知识+专业内容。 2.3.1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在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材或干脆自编讲义(教材)《化学英语教程》(双语版),并以实用性、新颖性、广泛性及难度适中为原则精心设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完全依赖于教材内容和篇幅,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课外拓展”的多方面开放式课程教学新体系,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由主体(课文及其词汇、阅读要领、课堂练习等)、辅助(主题专业词汇、泛读资料等)和延伸(主题对话、专题教学片演示、专题调研实践、课后作业等)三部分构成,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并注意教学侧重点,详略得当、逐渐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丰富他们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3.2变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笔者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灵活地采用启发(引导)式、研讨式、激励(竞争)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内外教学,以多提问、多讨论、多测试和多运用的互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重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依据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优劣互补、男女混合的分组)、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以及课前预习、课内精讲精练与课外实践拓展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用性,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层次化教学进度,注重对规律性问题的归纳并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还精心编制了综合教辅材料《化学英语教程》(双语版)导学手册》和《化学应用计算机上机操作教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效缓解学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教学矛盾,试图建立一种自主、开放、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2.3.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笔者采取各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到《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注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环节。在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合理地加入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更能直观、生动、形象、多样地反映教学内容的多种现代化媒体形式,并通过动画、颜色、放映方式分析语法结构,从而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听讲内容印象深刻、思维活跃并且更容易理解;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借助本校校园网初步建立起《化学专业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化学专业英语及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网站,与本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源、网站链接,学生可与任课教师及时、真诚地互动交流学习感想、提出建议意见并答疑解惑,扩充教学容量、利用其为教学相长服务并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借鉴。 3结语 实践表明,近两年来我们对提高化学英语水平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是成功的,全方位的互动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能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英语词汇,较自如地查阅英文文献资料并正确理解英文原意和掌握专业英语翻译的基本技巧,并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课程结束后词汇量尤其是常用专业词汇量有较大增加,理解力有所提高。一些英语及专业水平较好的学生,能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撰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专业论文或综述。毕业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设置合理,任课教师素质高,教学效果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与此同时,从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在从事与本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上,专业知识熟练、业务能力突出,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 作者:万永坤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专业论文:化学专业安全教育的方式 一、化学专业安全教育的方式 1.1安全教育原则 (1)长期性。安全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时间不断地予以强化。因此,安全教育要贯穿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入学教育,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技能的培训,再到毕业设计,甚至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安全教育要贯穿每个教学环节。 (2)系统性。鉴于化学学科涉及危险化学品多的特点,化学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能、安全知识融入化学知识、实验技能的教学中。在讲授化学品的性质、化学反应时也要讲授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知识到技能,避免片段零碎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得到系统的安全教育。 (3)多样性。安全教育的多样性是指安全教育的内容、安全教育的形式的多样性。安全教育的内容涉及化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包括化学品的危险性及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安全事故的早期处理等。安全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课堂讲授,也可以是网络学习、场景模拟、报告讲座、技能竞赛。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丰富的培训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记忆、强化安全意识。 1.2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安全教育途径 1.2.1理论教学中渗透安全理念 在高校化学专业的理论教学中要适时进行安全的教育。例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讲到低沸点试剂的易燃易爆性质后,要及时强调这些试剂的存放要求、使用注意事项;讲到砷及其化学物时,介绍砒霜的剧毒性质时要强调剧毒化合物的管理规定和实验注意事项;讲到碱金属时要强调活泼金属的储存方式,提示禁止将实验后的金属碎屑扔到垃圾桶或冲入下水道中,以免引发火灾。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穿插安全问题,可以丰富讲授的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也容易理解安全管理的内容并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 1.2.2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规范操作和防护技能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近一半的学习时间是在化学实验室度过的,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设备,因此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场所。 (1)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要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化学试剂的放置位置及取用要求、实验防护措施(比如护眼镜、实验服、防护手套、通风屏蔽设备)的使用、实验废弃物的收集存放要求、发生各种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洗眼器的使用、灭火装置的操作、实验室疏散路线等。要求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熟记实验室布局、环境、实验内容,每次实验前强调本次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存在的危险及事故处理办法。 (2)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熟练化。化学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很多是由于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例如实验装置安装不正确造成化学品溢出或泄漏;有毒有害物质的操作没有在通风橱中进行;腐蚀性化学品的操作不配戴防护手套、护眼镜;实验废弃物随意倒入垃圾桶或下水道。另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敢操作、缺乏条理以及实验台面杂乱无章,都极易发生危险。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规范的实验操作要领,并将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熟练程度作为实验技能考核的一项指标。 (3)采用微型化实验教学。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就是在能实现实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微型化实验,减少化学品的用量,减少反应废弃物。随着人们对化学实验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认识的提高,化学实验微型化已经成为实验教学的一种趋势。在微型化实验中,化学品的用量往往是常规实验化学品用量的1%~10%。化学试剂用量减少、废弃物也随之减少,自然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微型化的化学实验要满足实验现象显著、快速、安全的要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安全防护设施、救护设施的使用操作。化学实验室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或是在出现事故苗头时未能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救援措施和逃生方法不正确也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因此,正确地使用防护设施和正确的施救方法是化学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安全模拟演练和疏散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各种防护设施和自救方法。学校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安全防护技能纳入到学生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中以强化师生的重视程度。 1.2.3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提高安全意识 营造安全氛围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院系可以聘请专业人士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进行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以真实的案例引起学生对安全的关注。可以组织师生进行安全培训、安全知识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在活跃的气氛中熟练掌握安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结合实验室的情况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对于减少事故的危害、提高学生救援和防护能力非常必要。例如演练使用洗眼器或喷淋装置来降低腐蚀性化学品对眼睛或皮肤的伤害;演练扑灭有机试剂的失火,让学生正确使用不同类型的消防器材。这些训练将提高师生在危急情况下的应急能力,避免在事故发生时惊慌失措。 1.2.4建设安全实验环境,营造安全氛围 实验室设备和水、电、气管线等设施的安装要符合规范和标准,符合实验要求,方便操作,尽量减少设备、设施的挪动、延伸和改造。实验室内部布置要合理、通畅、整洁,物品和设备摆放有序、位置固定,统一安装智能通风系统、易燃和毒害气体报警装置、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护装置等,以预防和早期发现安全事故并及时处置,减少事故的危害程度和范围。根据实验室功能的不同,要安装相应的安全设备、设施。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必须配备防辐射装置和空气清洁装置;化学实验室必备灭火设备、喷淋设施、洗眼器、急救箱,并且放在容易取用的位置,标志齐全、醒目,定期检查,保证状态良好。在实验室的醒目位置张贴实验操作规范、防护用品和设施使用示范的图片或说明、安全事故处理办法、实验室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方便学生学习。整洁、有序、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保持愉悦的心境,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2.2.5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丰富安全知识 对于化学这样一个危险性实验较多的专业,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来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安全教育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从安全的角度介绍化学品,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危害、存放和运输要求、操作规范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化学实验室安全防护用品和设施的使用及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措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采用面授或网络自学的教学方式,前者有助于学生系统学习安全知识,后者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学生可以有重点地学习,课程内容也可以设计成模拟案例,这样对于学生更有吸引力。结合实验室准入制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未参加学习和未通过考核的学生将不允许进入实验环节。 二、结束语 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高各项素质的基础和保障,对于化学这门存在潜在“危险”的学科尤其如此。在对学生进行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渗透安全教育,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也要培养学生细心、谨慎的实验习惯,这也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所在。在专业学习中培养的安全素质将伴随学生今后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作者:牛焕双 吉琳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化学专业论文:Seminar教学模式下生物化学专业教学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本校2010级七年制中医类专业4个班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为2010级中医骨伤和中医外科七年制班级,共95人。对照组为2010级中医临床和针灸推拿七年制班级,共90人。两组均为全日制统招生,教材均选用《生物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继峰、唐炳华主编),使用我校七年制中医专业配套教学大纲。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具体方法为:首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做出如下调整:将教学内容分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块实施,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医学相关专题篇。在每一部分内容教学时,首先安排一定课时由老师讲解新知识,让初学者在老师的讲授中建立起该部分内容的整体认知;然后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最后采用随堂选择题和问答题回答方式总结反馈教学效果。即:知识点讲解——提出问题——讨论——总结反馈模式。然后每部分内容讲授完2周后再安排3学时“研讨会”,研讨会的基本模式是将每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男女搭配、班干部分散),老师根据该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共同商定讨论主题,如“蛋白质与中药四性相关性的思考”,“蛋白质与中医药学原创性发展与现代化”,“中药材生物多样性与核酸的关系”,“酶与中医中药”等讨论主题,然后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准备材料,各小组由组长负责自行找时间讨论并推荐一位主讲者,在课前一周,主讲者以大纲的形式把要讲的内容在班级QQ群上共享,最后进入Seminar教学的实施阶段,老师先概要介绍主题,但不做评论,每小组主讲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文献资料,以Powerpoint形式深入、系统地阐述主题,提出观点,主讲学生与其它参与者(包括其它小组成员和教师)围绕主题讨论,提出各自意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点,讨论结束后布置每位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完成讨论报告,根据小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法为按教材编排顺序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教学内容。随堂提问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1.3效果评价 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从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评价教学效果。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同一套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改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通过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后组件比较用t检验,P 0.05为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实验组两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95份,收回95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87.4%认为Seminar教学模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79%的学生认为Seminar教学模式提高了知识的应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82.1%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75.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文献查阅能力,83.2%的学生认为Seminar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热情,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生物化学知识研究中医药的机制,75.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8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学术交流能力,93.6%的学生认为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71.6%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竞争意识。考试成绩分析: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为87.17±9.61,对照组考试成绩为80.14±8.13,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 0.01)。 3讨论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的主要教学模式,但是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复杂,中医药院校学生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的学习,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时却远远少于西医院校,同时中医药院校学生前期接触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相对较少,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还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和提高。七年制专业学生属于本硕连读,通过七年学习获得中医学硕士学位,除了需要掌握基本学科知识外,还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创新思维,为今后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以往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实施Seminar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热情,增进了师生的交流,以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实践我们发现Seminar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Seminar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在考试成绩上,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问卷调查表明,经过教学改革,主讲学生通过精心准备,对生物化学知识及其与中医药及后期课题研究的关系有了深刻认识。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一次主讲者。另一方面,参与讨论的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在学术交流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表达观点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寻求真理、质疑权威、充分表达观点的过程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3,4]。讨论报告的书写也为学生今后书写毕业论文和科研论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本学科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Seminar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必须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指导学生准备;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汇报的大量资料也给教师诸多启迪。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在Seminar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花大量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讨论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我们Seminar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由于七年制学生是初次接触到生物化学知识,而且仅仅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对其他生命科学知识和中医专业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有限,所以有时讨论不够深入,还需要教师更多的加以引导,可能还需要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②某些主讲者没有认真准备造成课程的质量不高。③难以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思维。④学生专业英语接触较少,很多同学不愿意选择外文文献阅读,更不愿意运用外语讲解。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具有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背景和组织协调能力,并善于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总之,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中医院校七年制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探索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方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提高教师了的综合素质。 作者:宋岚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 化学专业论文:高师化学专业教课模式的探微 1入学即入教的基本理念的灌输 在新生入学初即对其进行职业意识教育,确立意识:(1)主体意识。这是教育职业意识的核心。主要体现为教师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进取。正确对待逆境和挫折;不满足现状,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关注主体精神世界的合理构建,主体人格的完善等。(2)师表意识。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引导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躬行实践,为人师表。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刘达同志为我校题写的校训为“敦品励学、重教爱校、求精务实、为人师表”。做为一个师范人师表意识要在从进入师范院校起就在心中生根发芽。(3)育人意识。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只教授专业知识而不传授做人的道理,那不是一个好老师。高等师范学校有必要帮助师范生确立教师完整的职业意识“,爱业,敬业,乐业。”让学生明确在校的学习目标,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着重培养和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以及投身于教育事业决心。要求全体师范生与任课教师都牢固树立一种信念,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出适合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需要,缩短学生的上岗适应期,让学生走出校园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就能讲出成形的好课。 2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的重新组合 (1)对学生教师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三条主线来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原本第二、第三学期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前移至第一学期,同时开设专业基础课与教师基本技能课(如书写、教师语言艺术等),并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中,这样在第一学期学生就能掌握成为一名教师的基本技能。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开设教法课与新课标解读课,使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法并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紧密结合做到理论知识与中学教学内容不脱节。在第三学期开设教学实践课,在每门专业课的教学中都要融入教师技能训练,一切课程围绕教法课展开。第四学期进行为期六周的教育实习,同时继续开设教学实践课,并对实习后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第五、第六学期进行为期30周的顶岗实习,检验学生教师技能的掌握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反馈和完善;让学生完成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育实习)——顶岗实习三步走。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期安排一次教育见习,为期一周,让学生边学习,边纠正,不断弥补不足。 (2)在三年的学习中实现知识、技能、能力三位一体。将中学教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课堂,每一次课都有具体的中小学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悟中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带着收获离开课堂。第一、第二学期为学生的通识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总体认知训练。第三、第四学期为学生的选项阶段,学生对自已喜欢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重点提高。第五、第六学期为学生教师技能提升阶段,通过顶岗实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不断完善和提升。经过这样的训练力求达到,毕业时学生会对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达到熟知,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或达到就业的零适应期。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本教学模式要求所有从事化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都要承担三个角色:一是知识的传授者,即教师要传授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教师技能的训练者,即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三是教法指导者,即要在训练中给予学生准确恰当的教法指导。所以对全体教师要进行教法培训,同时让所有的教师熟知各项教师技能的内容与标准。我们要使每一位教师不仅能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教师教学能力。加强教材建设与改革。 4新的教学模式进步性 新的教学模式从某重意义上说打破了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学方法教学的界限,使我们固有的教材观也随之打破。一门课程的讲授如再拘泥与单一的一本教材则没有办法进行全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为学生指导参考书目,一方面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章可偱;一方面能加强教学能力的指导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选择教材,应该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与时代特点,具有现代意识,与蓬勃发展的社会生活同步,与世界文化发展接轨,与突飞猛进的现实生活和飞速发展的科技信息相符合。让教材满足我校的教学原则“够用,适用,能用,会用”,同时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我们还编写了校本教材。 5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各学科的评价方式多数仍采用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势考试方式,基于目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我们积极改革考试办法,引入学年学分制的评价方式,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试卷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考核。我们将学生的成绩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试卷成绩,一部分为基本技能成绩,一部分为平时成绩,比例为3∶4∶3。用最后的综合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作者:姜国玉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化学专业论文:化学工程专业新培养方案 1.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1.1注重培养规格,强化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强调德、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其次,强调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属于工具型能力,会广泛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重点强调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在专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初步能力。再次,强调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1.2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学,培养通才,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首先,新培养方案提高了原来要求的规定修满教学学分,其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学校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一致性,后两年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强化了四大化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同时整合了两个培养方向在《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专业外语》、《仪器分析与实验》、《电工学》等课程的一致性,体现了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的特点,增强了人才强大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既要突出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又要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扬己之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满足化工不同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两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特色课程交叉选修。如:石油加工方向选修《煤化工基础》、《洁净煤技术》,煤化工方向选修《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基础》,使所有的学生,既懂得了本专业的知识,也跨入了另一个相邻领域,扩展了知识面,也强化了就业优势。 1.3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化工人才新培养方案中,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实习之外,引入了仿真教学,综合实验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学校先后与地方6个化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去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到企业委托实践,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课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胆创新,允许学生参与教师或者企业的科研课题,发散思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实践”、“科技小论文大赛”“资格认证”、各种论文和实验等大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及调查报告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仿真教学环节,学校引入了化工仿真实训软件,提供计算机房,使学生足不出户,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模拟实际化工工艺路线与实际化工装置,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处理问题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应用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动脑和动手能力。在专业实验环节,既体现两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也强化了专业方向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方向学生开设化学工艺学专业实验与石油加工专业实验,而煤化工方向学生开设煤化工专业实验的同时,也进行石油加工实验,这样既淡化了专业方向性,强化了大化工的概念,也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了竞争力。 2.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新培养方案从2011届开始实施至今,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程度增强,理论课学分普遍提高,受学业警示率明显下降。学生在假期的实践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其就业的竞争力。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并有多项成果获得校级以上殊荣。学生设计能力明显增强,小论文专业说服力明显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作者:贺小平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 化学专业论文:小议化学工程专业的教课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地利用起来。它不但能够与网络联系在一起,提供大量的信息,生动形象的教学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对于教师来说,为了能够通过多媒体将更多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软件应用能力,只有将课堂授课所需要的表格在屏幕上进行展现,针对工艺流程图可以做出动态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大量的抽象信息都可以利用生动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软件应用水平以及网络技术水平,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2.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现在的化工专业的英语学习课时,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因此需要学校在课时的安排上进行合理的调节,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必要的措施: (1)英语学科化。化学工程专业存在着很多的专业术语,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平常学习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将这些学科术语的英文表达及时地教授给学生,这样就能够为其储备必要的词汇量,在其进行专业阅读的时候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鼓励阅读原版教材。虽然说我国现在的教材编写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化工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快,教材编写难以跟上其更新速度。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加前沿的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原版教材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深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来制定。 3.使用计算机软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很多教学行为都可以用计算机来代替,现在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很快,在化学工程专业总往往存在大量的计算,而这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已经发展起来,利用软件的完成时间与以往的传统方式相比是天壤之别。因此只有学会相关软件,才能从庞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4.学会文献的检索运用 随着化学工程领域的发展,相关文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基于此,学生应该掌握必要的文献检索能力,这样才能及时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常用的检索工具,并为其介绍这些文献的利用方式,这样才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 5.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化学工程的过程中,如果有相应的发现、总结等成果时,需要进行写作并发表出来,就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多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诸如可以让学生自身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诸如文献的分类、归纳等工作,经过这样的调教,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夏库热·阿不里米提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专业论文: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新成立的材料化学专业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从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付诸于实践。 关键词:材料化学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 实践 0引言 材料化学是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新开设的一个专业,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工程、信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我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和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我院于2009年申报了材料化学专业,由于各方面的迫切需求当年就被获批,并于2010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新生。 尽管从90年代初由复旦大学成立第一个材料化学专业开始, 目前在国内已有约90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此专业,但是由于材料本身的多样性,以及各高校开设此专业的背景和所依托的优势学科各不相同,所以尽管专业名称都叫材料化学,但是各个学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都相差很大[1-5]。而我校设立此专业的初衷就是发展和完善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高等教育,为当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急需人才,为了满足这一初衷就依赖于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基于此,对于刚成立不久的材料化学专业,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明确培养目标, 体现专业特色 坚持“结合材料科学发展的大方向和工科院校在材料领域的人才需要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定位”的原则,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学及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材料设计、开发、检验等基本技能,能在材料、化工及相关的领域从事新型材料研制、质量检验、产品开发、教学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通过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方面基本训练;掌握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具备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掌握材料制备、材料加工、材料结构分析,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以及材料、化学化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 以上这些培养目标可以说是各个高校的材料化学专业共同的、基本的培养目标。然而,为什么具有共同的培养目标还要在众多高校中开设材料化学专业呢?而且还会陆续允许在其他没有此专业的高校开设?这主要是由于各大高校所注重的专业方向、专业特色不同而导致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地处稀土资源丰富、国家级以“稀土”冠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头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头形成了稀土冶炼、稀土材料加工和器件开发的产业链,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仍以产品的简单加工为主,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这主要源于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少专门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该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制约着稀土事业的发展。我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目的就是通过该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加速将稀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此背景下,我院的材料化学专业是工学学科并将侧重于稀土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尤其稀土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如光催化和热催化方面。通过此专业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理论上、从分子水平设计和构筑稀土材料,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学习型人才的需要,在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和强能力”教学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主要采取下列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实验教学,设立专业方向模块,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1]。因此,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分别以材料和化学的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并侧重于稀土的原则,设立了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理论、稀土元素化学、稀土冶金物理化学、基础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稀土元素分析、材料力学、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和催化原理;在懂得材料和化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设立了专业必修课,其主要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性能学、材料表面与界面化学、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材料工程基础、稀土功能材料、化工过程与装备和光催化与光电催化。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对前沿的了解和某方面知识的升华,进而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其主要包括:纳米材料与应用、能源材料、稀土资源与保护、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专业英语。从以上的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稀土的基础理论、稀土功能材料、稀土资源与保护构成了稀土的模块,催化原理、光催化与光电催化和现代催化研究方法构成了催化的模块,体现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以材料和化学广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的相关课程体现了专业的宽泛。 3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材料化学是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化学跨越了材料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具有明显的交叉性、边缘性和应用性。尤其对于工科院校,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不同的阶段为学生设立了相应的实习和实践的环节。包括:大一的军训、大二的工程教育、大三的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一部分基本上是每个工科院校都应该开设的。除此之外,我院将传统的“专业基础实验随课同上”的传统方式进行了改革,将各部分实验都从相应的课程中删掉,将实验从大二下半学年到大四上半学年连续五学期集中开设。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些学科交叉的实验,更能让学生将所学的单独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实验更好的融会、更好的消化吸收。并且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设计一些实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反过来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知识性,而且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学习的方式,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由于我院的材料化学专业刚刚成立,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正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目前仅十余人,随着学生招生人数的增加,将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由于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交叉专业,对于高学历的本专业的人才相对单独的材料和化学专业比较少,因此对于高学历的人才我们将遵循本科是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是材料类专业或者本科是材料类专业、研究生是化学类专业的人才进行引进的原则,并尽量挑选一些研究方向与我院的专业特色相吻合的人才,以保证专业课和实验环节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参与教研教改工作,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在加强学习的同时,通过教研教改活动,把握专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统一协调地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5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学方式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PPT讲述和黑板板书,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课件,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授课并不是填鸭式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要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材料化学专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它的发展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以及学院注重软、硬件建设的情况下,而且随着西部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材料化学专业将会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重应用、能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并为西部的高等教育质量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计专科论文:专科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特点,结合连云港师专非师范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应调整课程设计理念,重构课程内容,着重探讨了综合案例教学的选择与运用,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研究 1 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教学目的 在当今全球化市场条件下,企业对于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式下,国内外许多会计教育学者提出会计应 “由以前单纯的企业簿记人员 、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成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因此,本科的会计专业教育主要是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设多门会计课程,要求学生全面、精细地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和规则。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而是扩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参与管理和经济活动的能力,培养懂会计、会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到今后的管理工作、经济生活中,这也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我校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连云港师专开设基础会计的非会计专业一览 三个非师范专业均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在课时比例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这是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 2 当前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非会计专业学生多数都是管理类专业,针对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如何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针对这一点,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最主要的两种观点是,一种认为专科的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主要应以会计的基础知识为主,因为他们的就业多数不会和会计沾边,所以只要他们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基础的业务处理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专科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无须了解太多的会计原理,只需要掌握会计报表的解读,能够从会计信息中找到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就足够了。在这种分歧下,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2. 2 轻视非会计专业、实践条件薄弱 各个专科院校包括连云港师专的非会计专业普遍存在无专业实践场所,这严重影响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基础会计是强调手工操作、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性并重的课程,必要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兴趣,并且能够带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基础会计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最重要的那部分实践的作用反而被束之高阁,不是因为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因为专科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作罢。 上表为我校非会计专业实践实训条件,其中会计实践技能并无专门配套的条件。 2. 3 教与学的问题 作为教师,面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反思的是自己,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与会计专业究竟有何不同?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准备的讲课当然重要,但教学不只是传达知识,也应是知识的转化与扩充。 3 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3. 1 教学基本内容重难点重新组合 对专科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不用像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但是应该要求其学习并理解一定的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实践技能,能阅读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的内容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学生应该对管理活动中常规业务的处理有较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会计入门知识。主要介绍会计核算原则与几个基本假设、账户与复式记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基本原理,教学重点是基本原则、会计假设和复式记账的内涵及意义,尤其是不同会计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而关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循环则可以相应简化,这部分内容可通过实践得到感性认识。 (2)生产型企业常规业务的核算及报表编制。本内容应该作为基础会计的重点内容。在内容设计上主要以生产过程中企业会计核算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能正确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教学中最好做到改变传统的按会计要素组织教学内容的模式,采用按业务循环来讲授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方法,将企业经济业务按性质及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分类,具体包括:现金核算与现金管理 、采购付款业务的核算、生产的核算、员工及薪酬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销售收款、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3)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在会计报表的讲解上,重点阐明几种常见的企业会计报表之间的不同,说明会计报表结构与会计报表分析的关系,解释财务指标如何计算和分析,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巧。 3. 2 强化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是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用案例作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 3 通过模拟教学,弥补实践条件不足造成的缺失 模拟教学主要是根据课程学习的要求,模拟出工作场景,使学生在一个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对相关课程所遇见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比较具体综合的理解,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会计是在掌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定量的实践做基础。而它的实习场所主要是企业,一般的企业不可能接受一个班或一个大组的学生同时实习,学校也不可能建立大规模、规范化的学生实习基地。因此应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如在《基础会计》课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原始凭证,提供实用的账簿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与装订,账簿的设置登记、对账和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的账务处理。通过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相结合,学生会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会对账、结账、查账、更正错账以及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对所学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的基本技能形成感性认识,提高高专生的职业意识。在连云港师专不具备实践教学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方便了教学,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会计专科论文:基于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 摘要:信息化全面发展对我国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当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进行转变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改革专业及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采用多样教学方法等建议。 关键词:专科层次 会计信息化 教学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本文从我国对新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当前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在教学思想、专业及课程设置、设施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 一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今天,教育界对于新形势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而要科学确定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加以把握,并结合当前社会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前身——会计电算化,其概念于1981年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的简称,包括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次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会计领域,用计算机代替了人的手工劳动。从会计信息系统划分角度看,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对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单纯模拟并部分代替人的分析判断,应归于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结合的初级阶段——会计仿真阶段。会计信息化概念最早于1999年4月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信息的过程。从会计信息系统划分角度看,会计信息化采用了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强调与企业整体信息系统的融合,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财务报告目标,是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的高度统一阶段。总体来看,会计电算化虽然是会计技术手段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没有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基本结构产生本质影响,其发展对传统会计模式、会计工作及教学的影响并不深刻,在高校专科层次会计教学中则突出表现为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传统会计教学各据一方的“割裂”现象。而会计信息化在会计技术手段上具有重大变革,其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甚至开始动摇传统会计的理论根基,使得既有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合理性受到进一步质疑,促使现代会计学在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打破学科藩篱,从管理学、信息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中寻求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由此表现为会计学、计算机学、信息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教学间的“互融”现象。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比会计电算化更准确地反映了当前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等多学科融合与发展的现实,其全面推进必然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现行教学模式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已建立起以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培养的是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具有培养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应用性强和主要面向社会基层单位就业等特点,对于我国普及会计信息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下,我国必须确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新人才培养目标,用以指导现阶段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以满足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确立既满足社会需求又符合教学实际的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新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对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推进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 二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基本培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确立 随着信息化教学成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经济管理等财会类专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基于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化全面发展趋势和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认为,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基本培养目标应当确定为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融合与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操作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根据现阶段高校实际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做以下调整及设置。首先,教育部门应当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作出统一调整。目前,在部分高校专科专业设置中,会计电算化专业仍是招生热门专业之一。在部分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也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新形势,教育部门应当参照《指导意见》要求,加紧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的调整。高校应当尽快把会计电算化专业统一更名为会计信息化专业,制定新的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学方案。同时,要在专科层次财会类专业中全面开设《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和专业课程。其次,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确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阶段培养目标。第一阶段是会计信息化低阶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计算机原理、会计基本理论、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教学、SAAS在线会计、财务软件操作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及专业课程。第二阶段是会计信息化高阶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应用与开发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中高级会计理论、数据库技术、高级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会计软件开发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及专业课程。这两个阶段共同组成了掌握会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实践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最后,由于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实现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两阶段培养目标。由于高校客观上划分为综合类、文科类、理工科类、财经类等,在信息技术、管理学和会计学等学科基础、优势和侧重点不同,在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层次上设定的具体目标也可有所差异。会计信息化基础薄弱的文科和财经类院校,可以着重强调第一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讲授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基本操作技能,更好的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服务。会计信息化基础较好的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则应在第一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继续讲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以及会计软件开发等内容,逐步使学生达到第二阶段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摘 要:会计专业具有适应面广、技能性强等特点,按照“以学习者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开放大学会计专业专科培养的初级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可分五个模块开展教学,具体包括:职业基础模块,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认证模块及能力拓展模块。 关键词:开放教育 会计专科 模块化教学 以电大系统为依托建设的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专科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以提升初级会计职业人综合能力为目标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其参与学习的个体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他们对提升会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迫切需要。以湘潭电大2009至2011年新生入学测试的试卷分析看,在学习者职业背景项目中,有超过80%的学生有会计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经历,而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项目中,选择提高素质和职业能力选项的就高达100%。由此可见,无论是否有专业理论知识或专业工作经验背景,学习者对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都非常重视。 1.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1.1实施模块化教学是执行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需要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从2009年起,就试行模块化管理。教学计划将全部学分和课程分类为7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综合实践、职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一。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综合实践、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五个模块的绝大部分课程是必修课程。而通识课、职业延展课模块全部是选修课程。虽然这种模块化的管理是基于知识结构体系的,但也为基于职业需要的模块化管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中的综合实践模块就体现了会计岗位的职业认证和技能的需要。 1.2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适应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规则明确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一定经济和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业务操作能力、适应会计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而模块化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更能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2.1模块化教学法能适用会计职业岗位趋向的变化,使会计专业教学“因地制宜”。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基于职业岗位目标细分产生的,在这种方法下,教学内容是按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岗位工作目标,因而,该方法能及时体现职业岗位目标的变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1.2.2模块化教学法能针对学习者素质的差异,使会计专业教学“因人制宜”。 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将系统的会计理论和知识按职业岗位目标的要求重新组合,在这种方法下,能根据不同学习者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调整教学目标。通过对2009年以来的开放教育专科入学测试报告分析,会计专业的学习者虽然大都来自不同岗位的职业人,但他们对会计理论知识及会计法规政策的理解能力较强且乐于实际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变“教师讲课、学习者听课”为“教师指导、学习者操作”。 1.2.3模块化教学法能适用会计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使会计专业教学“因事制宜”。为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力度很大,目前已基本与国际趋同。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学,必须设计出符合时代特点、新颖实用的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根据会计专业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可将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分成五个模块,其具体内容为: 2.1职业基础模块。包括核算技能、验钞技能和书写技能等多个方面。具体涵盖珠算和计算器使用、键盘盲打、点钞、识别伪钞及数码和汉字看题的书写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综合实践模块的“社会实践(会专)”和《硬笔书法》课程组成。 2.2通用能力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文本录入(含数码字输入)技巧、办公软件应用及数据库操作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公共基础课模块的必修课程组成。 2.3职业技能模块。分两个小模块。一是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模块;包括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开设账户、登记账簿、对账与结账、成本计算、利润分配、报表和扎账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专业基础课模块除《经济数学基础12》、《统计学原理》课程外的其他课程组成。二是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模块。包括会计软件的结构体系,会计软件操作技巧、会计专业电算化处理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专业核心课模块除《会计报表解释》课程的其他课程组成。 2.4职业认证模块。包括学习者必须取得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操作等级证等。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综合实践模块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组成。 2.5能力拓展模块。包括会计专业英语、经济应用数学、应用文写作、经济法知识、统计分析方法、社交礼仪及互联网知识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通识课模块和公共基础课模块的对应课程组成。 教学模块化后,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特征更加明显,教学任务更加明确。教学时各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整体。 3.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3.1教学原则 3.1.1“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基于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学习者专业感性认识不全面的实际,按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教学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坚持“从实训到实习,再到理论”的教学组织原则。 3.1.2“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技能为目标”的原则。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目标,以实用为导向,强化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学习者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指导原则。实行“模块教学”,采取“教师操作示范、学习者现场消化、师生互动、重在实用”的教学方式;使用“示范、实训、点评”的教学方法。以典型实例引导知识、在实训的示范操作中传授相关知识,重在对学习者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3.2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单项速成的技能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技能训练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线,特别强调“教师示范”的教学方式,第二阶段,整体优化的专业实习实训阶段。本阶段为首先是在学校进行系统的综合性模拟实训,包括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的全过程及各项经济业务综合性核算的全方位实训;其次是在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训实习。通过实习,学习者可检验校内学习效果,找出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为下一阶段随岗实践找准努力的方向。第三阶段,系统提高的知识学习阶段。经过第二阶段的实训和实习后,学习者对自己有了一个较正确的估价,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学习综合知识应用技能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将主要精力放在随岗实践岗位的难点上,随时和指导老师联系解决。 3.3教学目标 培养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是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做人、熟悉财税及相关法律知识;二是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独立地承担会计综合性业务核算的工作;三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熟练地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会计核算、点钞、计算机应用等,均应达到二级以上水平,能独立完成一个会计年度经济业务的手工和计算机财务处理全过程;四是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沟通能力。 3.4教学特色 一是规范书写。通过模块化教学实施,使学习者练就一手规范的硬笔书法,尤其是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要有特色,做到字迹整洁、美观,各种会计资料的填写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二是快速核算。培养学习者对数字的特别敏感性,珠算、计算器和电脑小键盘操作均应有相当水平;三是准确记账。准确、规范地填写凭证,设置、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四是仔细操作。培养学习者养成一种遇事格外小心谨慎的办事风格;五是手段更新。培养学习者熟练掌握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的技巧。中英文录入准确、快速,相关软件的应用,尤其是财务软件的应用得心应手;六是精明管理。培养学习者养成遇到任何经济活动,树立收益、成本、资金的经济观念,养成精打细算的作风;七是廉洁奉公。培养学习者养成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在利诱面前不违法的过硬思想,真正做到“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养成勤俭节约、敢于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良好习惯。 4.模块化教学效果检验 模块化教学效果检测可分三方面进行。一是校内检测。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根据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教学目标,制定考试文件并据以考核。二是组织学习者积极参加省、市及各种技能赛以及各种认证考试;三是采取问卷调查毕业生的岗位要求与职业发展情况。通过三方面效果检测,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补充、调整、完善会计教学目标、内容及体系。 5.应注意的事项 5.1注重师资培养和团队建设。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教师传统的理论教学被大量的实训示范演练所取代,这对教师角色的转换及教学技能和知识能力素养都是全新的挑战。 5.2注重实训条件改善和产学研结合。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的实训基于各种客观原因,学习者除自身从事会计及相关岗位外,一般很少有机会随岗实习。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设仿真度高的校内模拟实训室。 5.3注重模块化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模块化教学应以模块化的教学媒体资源为前提。但从目前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使用的媒体资源看,模块化特征不够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模块化课程资源建设。其一是课程模块涉及的广度。原则上,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开设的各种必修课程,都要进行模块化建设;其二是课程模块涉及的深度。不同课程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构建不同模块,以适应不同岗位职业的需要。只有建立了足够数量的课程模块,才能形成“课程超市”,才能充分体现模块化教学利于专业改造和职业人能力提升的优势。 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也是优化教学支持服务,提高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 会计专科论文: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摘要]探讨了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与重点,提出了应该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探讨了如何通过“考证”提高专科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一、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社会需求调查,认为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以培养经济单位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电算化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依据教育规律,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内容创新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应主动适应考证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整、压缩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制定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础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课程板块整体优化、循序渐进。基础培养以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为主体,重在夯实职业理论基础;专业培养以职业主干课和职业能力延伸课为主体,确定专业口径,突出个性发展。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有关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对“Excel2000”“数据库”等课程经过专家论证,认为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决定停止开设,并新开设了“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税收筹划”等课程。 三、“考证”是手段,培养动手能力才是核心 会计专科教育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思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通过考证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报表的分析等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真正的“实战”经验还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践教学采取三结合,即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业务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如果脱离企业,会计就不存在,如果学生对企业的情况不熟悉,那是很难理解会计相关概念,及其处理原理的。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模式,让学生了解熟悉公司运作,熟悉公司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编制模拟公司概况,模拟公司经济业务。培养专业兴趣。手工操作实训中,学生明确了工作身份,由无从下手,看不懂原始凭证,到得心应手,编制记账凭证。逐渐进入会计工作状态。还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通过加强上机操作,让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教师指导下,在完成手工账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会计软件同步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通过模拟实训的实践,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增加感性认识,以一套完整的会计实务账作为原始资料输入电脑,从建账、输入凭证、记账直到输出会计报表。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四、全面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 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种会计职业界与教师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保证教师投身会计实践,了解会计实际问题,掌握会计实践技能,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鼓励教师在校外从事技术兼职,以增加教师阅历和实践知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税务师等兼职教师,进行实训业务指导。真正做到“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教室与车间的融合;作品与产品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院与社会的融合”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师资队伍,促进考证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 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实际需要,编写模拟实习讲义,革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三段式”(概念讲授、实际操作、交流提高)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并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各种凭证、账页、报表,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对探讨性的理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这样举一反三,使理论掌握的更为扎实。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财务公司进行业务实习;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考证模拟测验与考试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产生困惑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越来越感到吃力和困惑。文章从隐性知识缺乏的角度,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会计专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产生困惑的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隐性知识 会计专业 原因 对策 1 隐性知识在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的理解 隐性知识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在名著《个体知识》中,从哲学角度提出的概念,Polanyi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一种是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通常指那些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但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这些与显性知识相辅相成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一般而言,显性知识能够被人们以一定的编码进行表述,而隐性知识则是我们知道但是却难以表达的知识,如手工技巧、个人学习习惯等。 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的一门热门专业,近年来由于新的会计准则不断得到更新,难度不断加大,对会计专科的学生学习而言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实践教学中,专科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一些本科院校有时是很难遇到的,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实际就是和货币有关的交易,而专科学生却认为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活动,本身这个问题的理解就存在一个潜在的差距,是什么呢?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隐性知识的缺乏,可能是阻碍会计专科学生学习的很大障碍。鉴于此,隐形知识缺乏问题的解决就成为了当前会计专科学生学习的关键。 隐性知识在会计专科学习中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含义,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准则靠拢,中国会计实务也正在迅速走向国际,会计准则由规则导向变为原则导向,过去一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已经在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大比重的上升,一些靠具体内容支撑的会计知识被灵活性较强的内容替代,会计估计、会计政策转变、关联方交易等知识使交易界限不再清晰,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成为会计学习的重点。这对于本身高考成绩就比较低的专科学生学习着实提出了挑战。良好职业判断的形成归根在于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此,本文所指的隐性知识是从会计专业专科角度出发的,特指本身在过去显性知识学习中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养成的良好习惯。隐性知识缺乏即是指本身在过去显性知识学习中尚未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尚未养成的良好习惯。 2 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原因 2.1 隐性知识缺乏是根本原因 会计专科学生本身高考分数就差些,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相对较低,我们不认为高考分高就一定能力强,但是我们的专科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果连基本的汉字都经常写错,计算数字就算简单的都不能很好的计算正确,就更别提如何理解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了。一句话的理解都能产生歧义,比如把自然灾害和自然损耗混为一谈,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学习会计准则,确实是让人感到困惑的。这只是主观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会计准则趋同国际化,许多知识需要动脑思考,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起来自然会感到吃力,比如:对于收入的确认不一定依据于开发票的时间,而是根据其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再如:根据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做出确认预计负债或者披露的判断。这些内容较难以表达,同时在传递的时候又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惑就不足为奇了。 2.2 努力程度不够是直接原因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老师的教授,正式的学习而获取,而隐性知识是专科学生在过去欠下的学习债务,特别是一些需要动脑筋思考的内容,需要个人的亲自行动,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获得,具体来说就是“干中学”、“学中思”,而实际情况又怎样呢,专科学生大学时间一般为三年,本身时间就短,而大三又忙于找工作,做毕业设计,学习的时间可能最多为两年,在两年时间里,又有一些学生限于生活、感情等问题无法专心学习,特别是少数上课“三无一有”的学生,没有书、没有本、没有笔,只有手机,听课蜻蜓点水,更是无法掌握本身就有难度的会计准则。当然通过努力获得更好发展的学生也是大有人在,不过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努力程度不够的确是目前会计专科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存在的直接原因。 2.3 课堂教学僵化是重要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计课程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借贷性质、会计科目等相关专业名词,本来就是需要记忆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结合实际案例教学,仅靠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不能提起兴趣的。当然如果只是注重外在形式的教学,方法倒是有了,学生也有了兴趣,可知识是否就能学到呢?学习本身不管是什么专业都是需要付出辛苦的,特别是隐性知识,如果能十分快乐的学到这些枯燥的知识,而且会灵活应用,对于体系性的知识恐怕是困难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是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学懂、会应用,这只是外因,外因要靠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学形式问题只是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重要原因。在高职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经常和他们交流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3 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对策 3.1 有意识的加大会计理论的学习,补充隐性知识 会计课程虽然在高职专科阶段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学习,但是理论指导实践,如果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操作,学生在实践中就可能无法灵活应用,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实践操作而轻视理论,只会让学生变成机械性的劳动力,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实务操作。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在回忆过去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实践操作,同时增强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不断使晦涩难懂的会计准则实现更好的掌握。同时要加强隐性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对过去没有掌握好的显性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良好的习惯。 3.2 要加强培养专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差,但是培养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需要适应新会计准则运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在原则的指引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专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所犯的错误,经常会连自己都感到可笑,这和隐性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关系,因此经常独立思考,进行反思,对实践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自身的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3 培养专科学生的情商 多数会计专科专业学生期盼的愿望,进入本科院校的希望破灭,自信心受到一定影响,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文明礼貌也不重视,在与人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而隐性知识的补充,很多情况下来自于人际的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比如:自己犯的错有时很难发现,但是别人却很容易辨别出来。因此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能很好的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对这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更多的小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等来实现。 3.4 在教学上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上要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奖励,鼓励学生多读书,开阔视野,增强相关经济、金融等学科背景,了解会计处理的原理。同时对于课程的设置应本着“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避免内容交叉,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掌握隐性知识。 4 结论 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产生困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隐性知识的缺乏却是根本原因,它一方面影响着学生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影响着老师更好的传授知识,一个问题本来讲两遍就可以了,可能因为隐性知识缺乏的原因,需要讲十遍八遍。因此,有意识的在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加入隐性知识的传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会计准则的学习的确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专科阶段的要求并不高,如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会计知识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个理论和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亟待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张书慧(1977-),男,河北磁县人,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会计教育。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业中职、高职专科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会计专业中职生、高职生和本科生能力和就业去向的区别,确定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中小企业性质,从就业单位确定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目的性很强。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中小企业 目前,我校现在的定位是高职专科阶段,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少量学生是对口中职的毕业生。十几年前,我校还是本地数一数二的中职学校,当时,学校的招生很不错,学生的出口也很好,不少学生都能顺利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因此,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程度也很高。当时,学校宣布要晋升高职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只是觉得学校升格,名字要好听些,并没有细想更多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于2004年升入高职行列,随之带来了太多改变,作为普通教师,最大的体会是学生的层次提高了,收进来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学习习惯比中职生要好很多,对老师的要求提高很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在学习中考虑更多的是我们怎样在中职、高职专科及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特别是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考虑更多的是跟专业相关的人才目标定位。 会计专业的高职是中职的后续学习阶段,也为本科培养输送人才,是这个链条的中坚,培养的学生定位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前途。根据我校的情况,这几年会计专业的招生都比较火爆,无论是会计电算化还是会计审计、甚至是经管等金融专业都不愁生源,学生的就业也是比较满意的。那让我们想想,到底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中职、本科毕业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我们是从中职走过来的,对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有发言权的,中职的学生就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学校里就是不断训练技能,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是练习电脑打字、小键盘和计算器的使用、点钞等,你的技能好,就能找到好单位,能马上发挥你的优势。中职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讲太多理论知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也没有效果,反而让他们动手练,他们还乐此不疲,如果再告诉他们,技能的好坏是跟工作挂钩的,那学生更是有无限动力。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大部分毕业的学生都是相关专业的技能能手。所以中职的人才定位就应该是重技能的操作型人才。 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能熟悉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并具备从事会计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是操作第一线的会计工作,对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更为看重,所以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学校都会让学生去相关的操作技能的证书,学生的练习也有目标。学生的技术娴熟,就意味着可以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这是几年前的社会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业、企业为新入职的员工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打字快、点钞快就能胜任工作的,中职毕业的学生的简单技能也远远不能满足单位需要,这样就带来了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春天。 高职培养的学生和本科教育出来的学生又有什么不同呢?目前,有不少大学将要姓“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应用型本科”。那么,本科阶段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是从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确定的。本科的人才定位是应用型、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因此,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本科的毕业生要求更高,这些学生是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甚至会成为企业的领导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那作为高职的我们,学生的能力应比中职学生高,同时也是本科学习的前导,究竟我们的定位在哪里呢?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这种性质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这就是我们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出路,也是高职毕业生培养的方向。 1 高职会计专业应以中小企业为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完全符合市场的需要 1.1 高职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大多理论基础好、专业技能娴熟,同时还具备上岗资格证书,可直接上岗工作,无需再进行岗前培训,这是中小企业看中的。同时,高职属于大专层次,工作后可以直接参加中级或高级技术资格的考评,发展前景巨大。 1.2 高职会计专业确定以中小企业为其培养目标定位,有效地避开了本科会计教育的竞争,并且高职生对薪资的要求略低于本科生,符合目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的客观实际,为高职会计人才是就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1.3 中小企业数量多,地域上处于城乡、农村等,会计、出纳(收银员)等又是每一个企业单位所不可或缺的岗位。不仅如此,目前大多数的会计记账、审计助理及税务等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都是中小企业,而这些高职就是高职毕业生可以胜任的。也就是说,高职层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大大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避开了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具备远胜于中职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优势,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必定是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强大候选力量。 2 高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高职会计专业的优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和中小企业会计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培养相关专业毕业生时,首先要从培养良好的社会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做起,同时面向中小企业等就业方向,加大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找准自己区别于中职生和本科生的优势,只有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被企业接受和认可,学校的发展才有后劲,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学校、学生多赢的局面。 会计专科论文: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文章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为例,对如何根据成人学生的需求,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出发,设计出符合成人学生特质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成人教育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学历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选择空间,已经成为当前成人高校学历教育的根本培养目标。如何根据成人学生的需求,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出发,设计出针对成人学生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是提高当前成人高校职业教育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会计专科的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为例,对成人高校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一探讨,为成人高校的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可行、高质、高效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成人高校的学生主要由刚毕业的职业高中、中专、中技学生和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组成。他们中的大部分底子薄、基础差、时间少,但是他们又都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成人高校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掌握或扩展其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其岗位应聘能力,提高其就业层次。他们与目前的高职在校生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没有高职生所拥有的充裕的学习时间和轻松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但他们又必须掌握与高职生一样的职业技能。可见在成人高校的教育者面前横亘着一道难题:怎样才能在成人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完成职业学习的目标?显然用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成人职业教育肯定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创造属于成人高校的、符合成人学生特质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 二、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紧紧围绕着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出发,构建并实施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本文在此以该教学模式的设计为例,对如何进行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进行探讨。 (一)专业理论教学与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 专业理论教学与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可以克服理论教学的抽象化,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成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以下简称:石业大)以会计专业理论课为基础,以会计岗位职业技术为专业课程建设的主线,精选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同时设置了与专业理论课程相配套的系列实训课程。例如:分别设置了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理论课程相配套的《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等实训教学课程模块,纳入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由此形成了基础理论教学与会计职业技能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衔接配套、平行互动的教学模式。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实现了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引领会计实训教学,促进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会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系统、熟练地掌握会计职业技能,并逐步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职业竞争的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构建适合成人学生业余学习的“横向多模块、纵向多层次”的实训教学过程 按照成人学生的特点我们业大设计了“横向多模块、纵向多层次”适合成人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地掌握会计岗位技能的实训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岗位技能在单项学习、综合复习、毕业全面内容演练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复习、巩固和提高的螺旋式上升,使成人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得到了高效率的利用。 1.单项实训。按照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设置了《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六个单项实训课程模块。在第一至第三个学期与专业理论课同步进行上述单项会计岗位技能的实训。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单项会计岗位技能,并通过单项实训,对抽象的会计理论具有感性认识。单项实训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为初期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困难,而失去继续学习的自信心,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汇总实训。在第四个学期设置了《会计实务操作》、《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三个汇总实训课程模块。其中《会计实务操作》、《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管理软件操作》两门课程模块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汇总的手工操作、会计电算化操作,以提高学生综合的会计核算能力;《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实训课程模块则要求学生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营,体验财务预算、融资、投资、销售、物流安排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营运结果编制财务报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理论进行财务活动的基本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沟通和协作的能力。汇总实训是单项会计岗位技能的集成化。整个实训过程既是汇总复习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 3.毕业实训。在最后一个学期,设置了由三个模块组成的毕业实训。 (1)会计手工记账操作模块:学生从建立的测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套并独立完成。每套测试题包括建账、填制凭证、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日常经济业务核算的全过程,进行手工账务处理。 (2)会计电算化操作模块:学生运用用友ERP-U8管理软件或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认证考试平台、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独立进行电算化账务处理。 (3)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模块:学生运用ERP沙盘,组成微型企业,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中开展竞争。 毕业实训内容的设计,一方面有效克服了成人学生白天工作,难以进行高职生通常进行的企业实习的困难;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会计岗位技能得到了再次的复习、巩固和更加全面、深入的训练,其“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能”再一次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为毕业后的上岗、岗位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符合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评价方式 1.形成多样化的日常学习评价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石业大建立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于理论课程,成绩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课堂练习、形成性作业、期末考试。其中每部分按照课程的特点在总分中的权重不同。对于实训课程模块,主要是教师依据学生完成实训大纲要求的程度进行形成性评价。 2.形成有效评价会计岗位能力掌握程度的毕业评价方式。成人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习得的“关键能力”应是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潜能,因此石业大以专业技能演练来代替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根据演练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毕业评价方法。[1]见表1。 (四)建设职业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环境 1.师资环境。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者,其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此,第一,要做到专职教师队伍“双统一”。即:专业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统一;主干专业课理论教师与专业实训课教师相统一。双统一保证了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材建设能够按照教学改革的目标紧密衔接、有机整合,有利于教学改革思想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教学改革效率与质量的提高。第二,要做到从制度上保障并鼓励专职教师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应聘请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以及已经毕业在会计岗位上卓有工作成绩的学生回校成为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以上三个方面保证了教师队伍专兼结合、结构优化,进而形成职业教学模式高质量实施的良好师资环境。 2.教学环境。石业大投资建设了会计手工记账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模拟企业财务经营的ERP沙盘实验室。引入用友ERP-U8管理软件、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平台、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这些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工作的基本环境,有效解决了成人高校学生难以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现实问题。 3.教材建设。专业理论课程与岗位技能实训课程都应配有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的系统、规范的指导教材。特别是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特点的岗位技能实训课程的教材建设尤为重要。石业大按照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编著了《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等系列实训教材。他们从成人学生业余学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出发,编写的实训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实用、精炼、循序渐进,保证了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内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使岗位技能实训教学能够在教材的规范下开展,保证了实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种教学任务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2]它包括: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即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功能目标,即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学程序,即完成模式功能的步骤和过程;实现条件,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材料、教学媒体和教学时空的要求等;教学评价,即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对学生的外显行为做出反应等。“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且这五个要素以一个明确的“主题”为中心,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显示出其独特的教学特点: 第一,该模式的教学过程以“完成一系列与作业相关的活动的能力,以及在职业中支持这种行为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与理解力”[3]为核心进行设计。是一个由定向单元―单元集成―综合测试组成的螺旋式递进的过程,形成了学习―复习―在复习中学习―在学习中复习的教学程序,使成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反复学习和训练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岗位技能,非常适合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该模式将教师所讲的专业理论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活动融入教师的讲授过程,形成了既强调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人人动手、互帮互助的师生组合关系。 第三,该模式将学生日常学习内容和能力训练与毕业评价方式协调一致,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正确地从中判断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在最后阶段帮助学生弥补存在的漏洞并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技能的水平,也可以通过这个评价方式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反思,并迫使教师主动改变已经习惯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关注企业的实践活动,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提升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不断发展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该模式的实施得到了学校从资金到制度上的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施的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成人学生无法进行现场专业实习的困难。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成人学生职业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成人高等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会计专科论文:我国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剧,专科层次院校承担着培养基层会计人才的任务,通过对我国专科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对策。 关键词:专科层次;会计人才;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专科层次院校承担着培养基层会计人才的重要任务,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下面从我国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已滞后于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明确 专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参照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由于师资力量与学生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尽管教学模式一样,培养出的财会人才却良莠不齐。这就类似于一个技术实力强劲的企业与一个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产品必定无法与技术实力强劲的企业产品抗衡,对于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来说,采用这种市场战略无异于自取灭亡[1]。目前多数专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所处地域,以致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欠缺,实务不精,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专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多就业于中小型企业,尽管此类企业会计业务比较简单,但由于配备的会计人员少、工作分工不明确,一名会计要承担多项工作,不仅要会记账,还需了解银行、财税业务,甚至要负责财务预算、业绩考核等管理工作。然而多数专科院校会计培养模式仍沿用传统的模式,培养出的会计主要是会计核算型人员,对于财税及银行业务不精。缺乏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技能与经验的培养,导致学生从业后感到和学习所学有一定出入。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课程内容设置重复。例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部分内容重复,专业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存在重复教学的现象,浪费教学时间。二是专业课设置偏向于通用性基础课,专业实训课设置偏少,某些必要教学内容的欠缺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分析及决策能力。三是课程设置不全面,会计制度、财务分析此类主要课程有所欠缺。选修课程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不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2]。 (三)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专科学校的会计专业是从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专业划分出来,会计从一门基础课衍生出多门专业课,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加,教师教学任务加重,教学质量短期内无法保证。 脱离社会实践是专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时间参加会计实践。此外,许多专科院校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时间、经费都无法保证,导致教师脱离会计工作实践。 (四)教学方法单一 专科会计教育由于专业教师少、学生多,课堂内不得不采取大课讲授的教学方式,较少科学地进行现代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课堂上讲授多、讨论少,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不到提高。课程考试偏重记忆性的知识点,缺乏分析性的问题。 课堂外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少,有的虽然到了企业,但由于教师都在校上课,不能给予学生实践上的指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处理。会计问题及解决办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会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所必备的思维和方法。 二、解决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制 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员培养除了借鉴先进培养模式外,更重要的是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先在校内学习两年专业知识,最后一年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对口企业实践,同时企业选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学生不仅进行了实践还解决了工作问题,校企共同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此外,以学分制来考核学生,扩大学生选学的范围。相对于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学分制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学分体制下,保留必要的核心专业课作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则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才能够毕业。部分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培养高校虽然推行了学分制,但仅仅是将以往各个固定课程的计划学时转化为学分,其他方面没有变化,此类学分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二)更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容融入更多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上,师生共同分析会计案例的方法。教师可将案例预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师生共探讨以寻求正确的问题解决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案例讨论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将学生作为讨论的主体。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会计这门学科的操作性与应用性较强,很多会计操作方法仅从书本中学习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实际操练才能真正掌握。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内模拟操练。提供会计从业人员实际工作的材料,检验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于操练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予以及时解决和反馈[3]。二是校外在岗实习。学校安排专业的实习带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一年左右的岗位实际操练提升学生的能力,实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不管不问,要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即便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再丰富,但实践能力很弱或是不懂实务,就无法发现实际操练中的重难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专科层次会计教师很有必要应该定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进行实际操练,学校也应储备充足的师资力量给老师提供轮流深入企业务实的机会。 会计专业教师应推行从教资格认证。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资格证,还应取得会计从教资格证。目前我国强制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后续教育,但不要求会计专业教师接受后续教育,无疑不利于新一代会计人才的培养。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学校必须出台会计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后续教育的制度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会计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是专科层次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会计专科论文:对接社会与强化职业认证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对会计专科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对现在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会计专科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社会对这方面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同时提出会计专科人才应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实际经验。分析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该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实践经验、搭建实践平台三方面提高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试过关率和实践经验,培养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会计;人才;企业;职业 一、会计专科专业的社会需求 1.中小企业对会计专科人数的需求。在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据《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部分省市人才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①分析显示,该季度各大人才市场所需财会人才总数达290 352人,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意愿较强,由此也促使了会计专业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各高校会计专业从博士、硕士、学士到专科等进行着多层次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也有所区别,那么在庞大的会计人才大军中,会计专科学生毕业是否有立足之地? 根据中国人才市场网对各地区用人单位所做学历情况统计显示,社会对会计专科人才需求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并对58同城、智联招聘等网站的招聘信息进行梳理,根据统计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应聘会计岗位的人员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会计专科人才毕业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前景。 2.企业对会计人才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会计是理论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招聘单位除了注重应聘者的理论知识之外,同时要求应聘者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关会计工作经验。在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强调应聘者应该掌握相关会计技能,比如整理、装订公司会计凭证的技能,会计记账能力,日常财务核算的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等;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中小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更讲究实用原则,对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会计专科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准定位,毕业即就业,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会计专科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 二、会计专科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1.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内容比例较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施的基础,是决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方案。我校会计专科专业主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会计制度,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方法,具备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实践操作能力和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技能,能在中小工商企业、金融业、服务行业、事业单位、基层政府部门等盈利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从事出纳、会计、纳税等等会计实务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原有会计专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于会计理论知识占比例较高,而对于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够,这样就导致会计专科专业学生毕业时理论知识过硬,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结果。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之后能走上会计相关岗位,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除了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之外,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而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缺少“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生直接任教的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较高,这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会计人才愿意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人较少,高校很难从企业一线引进人才,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这直接加大了会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务。(2)现有教师实践平台单一。“走出去”策略是目前各高校会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一般企业不愿意将重要的财务工作交给实践时间较短且工作不具有持续性的会计教师。教师无法参加到企业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没有真正提高教师的账务处理能力、运用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提高会计专科专业学生对接社会和强化职业认证的措施 随着社会对会计专科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理论知识够用、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整个教学环节实施的重要基础,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学历教学、社会需求和职业认证三方面的关系。(1)学历教育与会计从业资格证相结合。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既要满足培养大专学历教育的要求,同时要满足社会对于会计毕业生有从业资格证的要求,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认证考试紧密结合,对接能力培养与行业证书培训,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大课证融合的深度,使学生毕业时既能取得毕业证,也能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同时部分同学还能拥有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成为既熟悉一般业务会计核算方法,精通会计准则,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2)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会计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会计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会,并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订意见。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目前我校会计专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有六层保障,课内实训、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习、ERP沙盘实习、V财和V综实习、毕业实习,从而保障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会计专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对于“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取得教师资格及会计职业技术资格,又在企业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担任过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的教师。目前我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主要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1)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针对大部分会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从事过会计相关工作,实践经验与操作能力不强,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职称和实践经验,学校一方面要求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在教师有了从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之后,鼓励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让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通过在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将社会高技术人才“引进”学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将社会上有经验、高技术人才引进高校,担任会计实训、实习等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让年轻教师与高技术人才结对,相互学习,互帮互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工作经验的需求。(1)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教学平台。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强调了实践性,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同时学校通过多方面努力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平台,编制了会计实训资料,保证课内实训,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V财、V综实训室,同时建立了大商科实训室,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2)建设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完成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在大三学期,学生需要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并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习过程中有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学校为学生安排的指导老师,双方面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在单位实习之后,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如果对于某一部分实践内容不熟悉,需要单独进行培训,我们将安排老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单独辅导,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解析 摘 要:会计学专科是国家开放大学的热门专业,会计学专业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实践操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会计专业教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举措,以期开放大学真正为社会输送受欢迎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学;实践教学 0 引言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实际业务进行演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行业需求,开放大学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会计教学质量。 1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习者情况分析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学历教育,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的,面授时间有限制。笔者目前带了一个会计学专科班,全班共39人,大部分学员在普通企业上班,实行单休,在面授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满足全部学员的需求。很多学员的工作单位不是很稳定,请假会影响到月末薪酬。另外,学员对实践类课程的兴趣比理论性课程高,求知欲强,而且39名学员中80%目前并未从事会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就读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会计工作,使自己的薪酬待遇得到提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光想拿到会计专科文凭,更想学到实务操作技能,希望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但他们的专业底子又非常薄弱,急需开展会计模拟,渴求学习中多一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培训。 1.2 实践课程情况分析 会计学专科目前执行的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专业规则。在这个专业规则中,会计专科的课程分为六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和综合实践。以浙江电大为例,实践课程只有《电算化会计》《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训》《会计操作实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这5门课程,总学分为20学分,只占最低毕业学分76学分的26.3%。 电算化会计采用的是一种游戏闯关式的学习和考核方案,课程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考核中必须前一个任务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顺序无法自己调整。大部分学生光应付考核就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任务内容死板,跟会计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 社会实践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也没有认真开展社会调查,随便交差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职业技能实训由5门专业核心课组成,学生登录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进行练习及考试,考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及判断题,学员基本抱着任务观点,过关即可。实践证明这种虚拟职业技能训练,究其实质是一种无纸化的练习测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会计操作实务由省电大牵头的教学团队编写,经济业务内容较全面,属于典型的手工模拟做账。要求学生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开始,到建账,到填写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等,从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但理想化的案例与实务还是有较大差距,而且课时远远不够。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终结性考核时总是有部分学生带着任务观点完成手工做账,存在抄袭现象。 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后,在学校机房内登录中央电大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做账环境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全部会计核算流程。该软件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大部分学生进入这门课程学习后都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实用,但面授和练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实践要领。加上该软件目前只安装在学校,学生在家练习的愿望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也无法在紧张的课时中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完成全部核算练习和考核。 2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一直以来,电大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都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也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加上课时紧张,所以课堂教学免不了有应试倾向,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会计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给学生自主、个性化能力提升带来了制约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会计专科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虽如前述开设了5门实践类课程,但部分流于形式,部分虽有核算模拟,但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没有按学员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分工岗位职责,学生的操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 会计教学实践教材的构建单一滞后 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规则中所占比重低,实训教材少,难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计是一门时效性极强的学科,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当下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适应。但目前开放大学的会计教材,其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模拟实验中的案例基本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编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内容都只是书本上的印刷格式,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简单的训练,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践的作业本上,使得学生掌握的方法与技术远远落后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的要求。如《会计核算模拟实验》作为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软件中其会计核算方法还是按旧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仿真性较差,内容偏于陈旧,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操作性实验的需求,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2.3 教学手段落后,信息服务不够便利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研究和尝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员需求的教学模式,录像带、面授辅导、小组讨论、QQ群、课程讨论区等到当前较流行的微课,这些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员个人特点量身定做的。但实践中目前还是以面授应试为主,大都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顺序进行理论灌输,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后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操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学效果平平。当前,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化,笔者分析了班级39名学员的年龄,其中“70后”的仅3人,“80后”的18人,“90后”的18人。年轻人的特点是网络学习和操作能力强,注重学习的便捷性。而反观各种网上会计学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网上课件、网上视频教学,收费高,学习者众多。我们的部分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借鉴这种方式,进一步体现我们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 2.4 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开放大学里,基层的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双肩挑的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缺乏定期培训,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对企业中的一些实务性问题难以把握。双师型教师极少,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讲究的是实践性,但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单纯的成长经历,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后,都没有机会真正深入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因而,教师尽管有想要教好学生的“心”,却没有熟练开展实践教学的“力”,实践教学开展较困难。 3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3.1 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开放教育是面对社会在职人员开展的开放式、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类型,基于此,开放大学应着力于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实行素质教育。开放大学应将会计教学的理念、计划和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会计专科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刚接触会计知识,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提高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实践内容时,应注重全面性和直观性,从手工模拟做账逐步过渡到计算机模拟。同时可以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如结合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等。 3.2 优化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开放大学设置专业规则开始,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规则中占据的比例,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学有所用。当前,各种电子结算、电子支付、移动终端的会计软件不断出现,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放大学应及时更新知识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开放大学可以省电大为单位,整体规划,统一资源管理,加强案例库建设,及时更新会计专业教材。 3.3 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法 我们的教师需转变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练”的传授方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个体差异需要。比如实训时不局限于全班一刀切模式,可以按学员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分成若干小组,分开实训项目,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也提高了实训效果。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现在年轻一代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更希望学习知识简便易消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快捷性。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已经做到了“时时、处处学习”,运用专门的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移动的学习资源,让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成为可能。我们的开放大学也亟需建立更专业的会计学习平台。 3.4 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过硬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架构,及时进行新准则、新制度培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省级电大可根据学科需要构建教学团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会计实务案例,基层电大的专业教师之间可多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或者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短期培训,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与水平。 总之,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都在推动着我国会计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最受欢迎的知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开放大学不仅要给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会计人才,更要输送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会计人才。 会计专科论文:新会计制度下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分类型分析研究 摘要:在卫生事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的进程中,新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渐渐成为了管理医院的一项有效手段,其能够促使肿瘤专科医院实现优质、高效和低能耗发展,使医院内涵建设得以实现。此外对医院成本核算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医院成本分类及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与实际内容相结合,使医院成本核算对策得以加强。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分类型 一、肿瘤专科医院加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医院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对成本加以控制,使效益得以提升,可以利用成本管理及成本核算,进一步降低成本能耗,使医院项目经营成本相对社会平均成本更低,从而使经济效益得以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及发展的过程中,医疗卫生改革也得到了持续深化保障,医疗市场竞争渐渐激烈。客观现实对医院经营和治理观念的改进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医院成本核算等相关工作当中,表现出越发重要的效果。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管理,使医院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须路径,同时也是医疗服务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需求。在精细化管理进程中,成本核算制度是一项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使资源得以节约的重要方式。在院科两级展开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可以使自身财务管理得以加强,并发挥经济管理的效果。可以使医疗费用有效降低,进一步从促进医院优质高效地发展。使医院经济管理观念得以更新,使职工成本意识得以提升,并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可以提供良好依据,使卫生行政部门更好的进行价格制定,进一步为医院耗费进行补偿,确保正常运行。可以让医院领导有效地进行正确决策,对医院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保障效果。 二、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的分类 医院的成本指的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进程中产生的消耗。 1依照费用计人的方法,包含了直接与间接成本两种。其中直接成本是核算单位展开医疗服务活动二产生的成本费用,不论是否计入,都作为直接成本,比如材料消耗、人员支出及公用支出。相对直接成本来说,间接成本是为了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产生的费用消耗,依照受益者承担的原则及标准进行分摊。 2依照成本形态,则包含了固定和变动成本两种类型,其中固定成本是在某种时期和业务范围内,成本相对固定而不被业务量所影响的项目,比方说依照固定资产原值进行计提的经费和修购基金等。变动成本则是在相关业务量和时期范围之内,总额与业务量之间产生正比例变化的关系,比如业务费、材料费及药品费等方面。 三、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重视力度不足 医院高层领导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成本核算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开展管理工作的进程当中,缺乏正确态度,管理可能只是形式上的事情。依照相关数据显示,建筑医院通常是在设计过程中开展的成本核算,并且进一步预测建筑的施工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工作人员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建材管理以及使用相关工具,并没有重视其他的财务支出内容。对医院的管理人员而言,成本核算与施工各个过程息息相关。想要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以及合理性,成本核算部门就必须要认清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作为医院负责人,也应当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监督。 2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医院成本核算制度都有缺失并且缺乏执行力。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否会对医院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管理水平,与医院日常经营活动息息相关。虽然很多医院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展开有效管理,重要问题是有关人员的重视度不足,管理方面比较懒散。医院的责任分配制度应当尽量明确,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并进一步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很多医院的管理方法不够先进,没有及时引进新的管理方法,无法符合市龅慕一步改变的具体节奏。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应当与时代经济发展规律相符合,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管理的执行力和效率作为保障。 四、新会计制度下肿瘤专科医院加强成本核算的措施 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本身意义重大,不过在很多医院在成本核算等方面并没有真正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造成成本管理工作有纰漏的发生,导致资金意外流失,对医院的资产安全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是改进成本核算方法上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成本核算体系健全,能够确保医院对资金开展一系列的有效管理。预算管理属于医院成本核算的相关重点,预算考核机制对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有效进行有一定的效果。要想使医院管理目标得以完善,应当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医院相关核算部门,比如投资与利润部门应当进行财务预算机构的设置,使成本管理工作得以细致划分到所有部门。无论是项目完成或者持续当中,都应当进行层层的审批以及监督。医院内部基层和管理层人员在工作中应当进行信息交流的完善,并进行管理标准的制定,使部门责任得以细化。另外,医院还应当对不同部门展开有效考核,将年或者季度作为单位,汇报成本管理结果并加以记录。 2加强医院内部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 医院内部的资金管理包含了预算和日常管理。如今我国医院资金管理以信息系统为基础,资金流通和支出状况都加入到系统当中。信息系统建立对医院成本核算人员对医院的信息了解有一定的帮助,并且能够对比资金实际状况及预算情况。如果想要对资金展开科学化管理,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将电子银行核算报表作为基础,进行与资金预算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在项目实施以及项目预算进程当中都应当展开监控,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反映。 3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升级 医院的财务管理包含了财务会计和费用审计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如果要升级相关体系也要将这些作为重点。第一,医院管理部门应当使工作人员职责得以明确,在具备参与成本管理资格的人能够接触资金合同或处置资金成本。另外,要确保成本会计和造价会计有相同的记录,统一规定报表的编制框架等内容。在会计人员收集财务数据进程当中应当依照有关流程,进一步确保数据所具有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要进一步健全成本管理核算系统,在成本管理环节加入预算活动以及核算活动。并且要升级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得以优化,同时使财务费用审计制度得以优化,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解决医院在成本管理环节当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加强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 4实行全成本核算 如今,很多医院成本核算都只是普通意义上的不完全核算,数据往往会有失真的情况,对经济管理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医院成本核算办法应当在实践过程中与实际内容相结合,通过测算、论证、修改获得经验的积累,并进行改进。所以,医院成本核算应当从不完全到完全进行推进。完全成本核算是包含了一切要素的核算,也就是医院加入成本的支出综合。医院展开全成本核算,也就包含了核算活动的所有环节及支出,并展开监督及控制。对成本造成影响的技术及经济因素,比如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及固定资产,都要加入到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从而让成本核算数据更加及时和准确,有更为合理的分摊及费用归集办法,让成本核算指标得以真实的反应。医院展开成本核算,会加强其节约意识和劳动效率得以提升,进一步提升社会及劳动效益。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科创业教育探新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会计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特点,因此,以院校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办学机构纷纷开办或增设会计专业,加大会计人才培养的规模,由此造成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加剧。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队伍中,高职院校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有优势,是我们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学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促进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形成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他们不仅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同时还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意识和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掌握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国家宏观政策优势 目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环境与创业机制的创设上,在创业政策的制定中,以及创业资金的提供等方面,都予以了大力支持。首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央及地方政府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多办富民实事,推介创业典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投资兴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在创业政策上,各地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支持力度。各地政府特别制定了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均有机会创业。在创业机制上,政府通过建立创业保障机制,使创业实体不论形式、大小、地域,均可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对初次创业中创业者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和指导,促进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健康良性发展。在创业资金上,政府也积极与相关银行信贷部门共同搭建融资平台,为初始创业者和再创业者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二)会计专业自身优势 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紧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会计的触角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会计专业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筹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如何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税务规则来有效规避风险、合法经营,如何进行日常业务收支与财务成果的核算,如何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等,都与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会计与财务管理活动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物质资源、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资产不断增值。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创业者只有精核算、懂管理才能提高其创业行动的效率和效益。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时,应坚持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创业教育类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一)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专业教育主渠道来实施和实现。这也意味着应将创业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来,将其融入课内外教学中来培育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素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以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点,贯彻以创业为导向的设计思想。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时,遵循创业型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原则,明确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合理设计对应的教学模块与环节,并将其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入常规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模式。 2.制定以创业为走向的教学计划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分阶段设计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对应课程,体现创业走向。 (1)设计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主要在大一、大二期间完成。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专门课程模块和相关课程模块。专门课程模块包括专门开设的职业与择业指导、创业实务知识、创业教育等课程,相关课程模块则涵盖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从而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2)设计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模块第二阶段,在主要专业课程学习终结(即在大三第五学期),通过整合校友资源、家长资源、公益团体资源,在校内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硬环境,实施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在此阶段,核心教学内容是根据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走出校园,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通过承担行业课题等形式,为学生创业实践拓展训练项目。 3.开展以创业为定向的创业实践和指导 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实施创业活动期间,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应开展全程的创业实践和指导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1)创业认知阶段通过相关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创业政策、法规与市场营销知识,学会了开展市场调查的方法,明确了选址、选项目、组建团队等创业方法与流程,在此基础上进入创业认知实践阶段。在此阶段,首先是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经营模式(个体工商户或有限公司等组织形式);再尽可能指导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配对,实现实体公司与学生创业项目的一对一配对和指导。 (2)创业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包括两项创业实践内容:一是企业申办实训,主要包括向政府、行业、企业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以及向金融机构申请专设的创业融资贷款等主要渠道筹措资金;然后办理工商登记,到工商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获取企业营业执照;再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及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拟定企业营业计划书,完成企业营业前的整理和筹备工作,并形成书面材料;二是企业经营阶段创业项目的具体运作,包括业务运行、企业管理等内容,在创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组织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同步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交流、分享创业经验。 (3)创业实践跟踪指导阶段对在第二阶段中创业实践创办并初步经营成功的学生离校后继续为其开展后续的跟踪指导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三第六学期(即传统的顶岗实习教学期间)以及企业经营阶段,进行创业跟踪指导工作。跟踪指导的教学内容包括:一是对运营中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产销不畅等问题的企业进行经营诊断,帮助其恢复正常或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为运营较好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三是为学生开办的企业提供商机配对等服务,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应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 在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的主要功能包括:1.普及创业实务知识(如法规、政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知识);2.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新型人才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门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而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则围绕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业文化,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设计与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开辟校内外创业基地,解决学生的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如在校内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为学生建立创业市场等创业实训基地,或借助行业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校外“创业园”等。由此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采取弹性学分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创业教育,在时机成熟之际,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应与企业创业人士教学有机融合 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师资是决定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而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却不够理想,校内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行业企业专家却又缺乏教学经验,无法满足现实教学需要。因此,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方面,我们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工商、行业企业专家或成功的创业者进入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加强与企业合作,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影响或带动本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如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将教师送到行业企业一线去培养锻炼;或制定激励措施,给予本校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提高创业实战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在其人才培养工作中可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以期解决学生的就业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矛盾或问题。 作者:李莉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 会计专科论文:电大会计学专科实践的效果 一、专题讲座 我们分初、中、高三个阶段的讲座。 1.专业认知讲座入学初,我们每学期都要对新生开《会计人员的专业发展》、《如何规划会计人生》、《如何做个会计“达人”》等讲座,结合最新的会计法规,对每学期入学的新生进行专业认知培训,给每位会计新生规划了会计人生,指明了将来要走的发展道路及其技巧,很受学生欢迎。同时我们做好后续服务工作,每年都指导学生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职称考试,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和咨询,使学生在职称晋升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和错路,每年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能考上从业资格证,三分之一学生考上会计职称,为这部分同学的就业和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格准备和能力储备,使学生毕业能拿到毕业文凭、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初级或中级会计职称这样“三丰收”。我们每年还举办资格证和职称考试的考前培训,为学生服务,同时招收社会考证人员,即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又为我们的招生作出实实在在的宣传。 2.专业知识讲座进入学校学习后,针对我国会计改革的理论与实际,适时开出一些专题知识讲座,如新《会计准则》培训讲座,《纳税筹划》、《证券基础知识》、《市场营销策略》讲座等等,从多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平时多读相关书籍,勤动脑,深入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3.应用能力讲座对毕业班的学生,要求会应用、能动手,有一定创新能力。我们配合学生毕业作业和调查报告的写作,开出一系列的论文辅导讲座和社会调查报告交流等,尤其是社会调查报告交流讲座,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调查实践,上台交流心得体会,每个人都是讲座的主讲人,同时也是他人讲座的聆听者,同时受益于自己和他人的调查实践,得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务经验和习惯做法,特别是温州市一些小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一些小技巧,学生非常欢迎,踊跃参加。 二、模拟实验 我们分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 1.手工模拟实验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等。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毕业于中职的学生最后一年是毕业实习,但86%的学生实习不是选择会计工作,而是在屈臣氏、联华等商场超市从事营业员之类的社会实践工作,这样一年下来,原来背住的理论早就忘了。就是选择会计工作实习或已经在企业就职的学生,由于近几年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步伐相当大,新《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一系列新的法规、规章的出台,使会计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也急需根据新制度设计会计模拟实验,规范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扭转我们很多企业现行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弊病。以第一学期新生的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调查举例:98.56%的学生认为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对他们学习会计“很有帮助”,58.67%的学生觉得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与基础会计平时作业一样重要,30.68%学生觉得实验的作用大于作业。以前我们的模拟实验是并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作为基础会计的两个作业,这学期开始适应学生需求改革如下:第一学期学习基础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做完基础会计课程的两次模拟实验基础上,第二学期再单独将《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专门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展教学和进行考核,共5个学分,一学期实施下来,学生非常欢迎。这种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模拟实验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入门学习会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会计基础理论,增强感性认识,规范实务操作,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这里还有一个成效就是这门选修模拟实验课还可用来招收社会上的非学历培训人员,满足有些学员只要求做会计实务培训,不必要拿文凭的这种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实验我校专设的三个电算化会计实验室,提供专科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上机实验,每位学生至少完成10次上机操作,使学生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以适应将来工作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学生问卷调查看,专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实验的兴趣度达42.61%。电算化实验还有一个成效也是可以对社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所要求的会计电算化证书培训等。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对专科毕业班学生还开出了《会计核算模拟实验》,5个学分,两个月时间会计模拟综合实训,采用专门的核算软件,模拟实验一个中型企业一个月的实际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包括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以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学生非常欢迎,能做到学以致用。 三、小组讨论 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基本是在职的,平时同学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我们非常强调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消除学生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孤独感。具体分组的时候要将从事会计工作与非会计工作的学员分为一个学习小组,以便互通有无。讨论地点可以是在网络上,也可以是实地组织;讨论主题可以是对教材上的某个知识点或重要方法的理解,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会计核算和管理较规范的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后发表感想与体会,或是去校外实践基地观摩学习,听取经验介绍后所做的交流。如我校与我市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道盛会计师事务所都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到华明和道盛参观或实习,反映都很好,有的学生甚至就此留在华明工作。 四、财务分析报告 我们要求学员在学习《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同时,将所学的分析技巧和能力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每年或每季度对自己工作的单位做一份财务分析报告,为切实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打好基础,也为自己将来晋升高级会计师做好资料准备。选修《财务管理》课程时这个分析任务一般是作为小组讨论课题来完成的,修完这门课程这个分析任务就要自觉去操作了。这项工作有些坚持下来的学生,收获很大,毕业后几年晋升为高级会计师,或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推荐并业余指导这个分析工作,让学生有目的有时间为自己的工作和职称晋升等早做准备。 五、知识、能力竞赛 为丰富校园文化,我们每学期都举办一系列的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如新会计准则理论知识大奖赛、珠算技能竞赛、模拟实验技能竞赛等等,这些赛事也是我们校内实践的一种很好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如这学期我校参加省电大专科手工会计操作技能竞赛,参赛三位同学均获奖,其中一人获二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近年来我校还一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英语等级、珠算等级考试,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六、交流沟通与咨询 我们开展学习、工作、就业和考证及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与咨询。 1.学习上的交流沟通与咨询开放教育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但是学生自主学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在小组协作学习中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还有很多个别化的学习疑问。我们利用电大在线论坛、QQ群、电话、E-mail等多种形式,实时非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做到24小时内解决疑问。从素质教育出发,新生入学初就强调生生交流,所提学习上的疑问尽量由学生先回答,并且要求使用所学会计理论和知识来回答问题,要讲清理由,然后老师24小时内核定,肯定成绩改正错误,学生交流沟通情况计入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所以学生参与度较高,也逐渐改善了有些学生以前不肯问、不会问的缺点,而回答正确度较高的同学也逐渐有了自豪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应用会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反过来促使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形成良性循环。三年下来,认真参与交流的同学,其交流沟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业面试时就不会怯场,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2.工作上的交流沟通与咨询电大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业余学习的,很多学生入学前仅毕业于中职,参加实际工作后感觉有很多困难,觉得实际工作与书本的理论有些脱节,或者有些问题是从没学过的等等,如税务、工商、或原始凭证的设计、月末结转、年报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问题就是很好的实践素材,我们非常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多交流沟通此类疑问,老师也尽量实时参与讨论解决,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 3.就业、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与咨询如前所述,电大学生基本是在职学习的,但是很多学生的单位并非正规的企事业单位,想改善就业环境提升就业水平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平时对就业方面提供较多咨询,经常与本地企业或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联系,推荐我们的学员就业,并鼓励学生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招聘,学生受益较多。另外,要求学生先具备就业资格与水平,所以新生入学时的专业认知讲座中就要求学生安排时间和精力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或会计职称的考试,因此很多学生又会碰到会计职称培训与电大学习的矛盾,职称是5月下旬考,电大考试在7月上旬,我们一般都在业余时间帮助学生制订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指导,考证的书籍和要求与电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同学能善加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差,大部分学员能职称、学业双丰收;对原来基础较差的学员,我们建议他先好好学习电大课程,打好基础,考证等可以留待来年再考。这样,学生明确了目标,平时学习就更努力,对专业认知更清楚。 七、调查报告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用来考核与评价毕业生社会实践环节是一种较好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现状,通过对某一个调查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经验,同时能找出其存在的关键或焦点问题,并尽量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实施下来,学生反映较好,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其个性发展。这种社会调查的校内实践方式我们也广泛应用于各门课程的课程实践,如老师在课堂上或通过网络布置社会调查题目、调查目的及要求,并可借助小组讨论、E—mail、电话、书信等实时非实时联系方式,辅导学生应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去解决本单位、本系统或社会上某一领域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毕业论文 上文已经述及,我们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做专业认知讲座,并落实到每一门专业课上,结合模拟实验或调查报告等形式,中间始终贯穿着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样实施下来,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平时能积极收集素材,如做些报刊、杂志文摘或剪报的收集整理工作,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尝试写一些小文章,提一些小建议,或写一些学习心得体会和社会调查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了素材。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学生普遍能得到专业知识和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会计是一门实用科学,理论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校内会计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经过我校多年实践,学生非常喜欢并踊跃参与,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辅导教师亦体会颇深,有时一个问题仅凭语言怎样也解释不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下,就能豁然开窍。但是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实验员,无论是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还是电算化会计实验室,都无专人管理,基本由任课老师暂代实验员,这样不利于实验室的管理,而且由于任务重时间紧,有些课程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就没有单独开出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了;还有电算化上机实验次数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还是较少,不能满足其平时练习的需求;实验用教材体系也有待开发、完善,比如到本地企业就业时需要的外贸会计、税务处理等实验教材都亟待开发。 作者:韩素莹单位:温州广播电视大学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会计学专科是国家开放大学的热门专业,会计学专业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实践操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会计专业教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举措,以期开放大学真正为社会输送受欢迎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学;实践教学 引言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实际业务进行演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行业需求,开放大学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会计教学质量。 1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学习者情况分析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学历教育,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的,面授时间有限制。笔者目前带了一个会计学专科班,全班共39人,大部分学员在普通企业上班,实行单休,在面授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满足全部学员的需求。很多学员的工作单位不是很稳定,请假会影响到月末薪酬。另外,学员对实践类课程的兴趣比理论性课程高,求知欲强,而且39名学员中80%目前并未从事会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就读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会计工作,使自己的薪酬待遇得到提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光想拿到会计专科文凭,更想学到实务操作技能,希望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但他们的专业底子又非常薄弱,急需开展会计模拟,渴求学习中多一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培训。 1.2实践课程情况分析 会计学专科目前执行的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专业规则。在这个专业规则中,会计专科的课程分为六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和综合实践。以浙江电大为例,实践课程只有《电算化会计》《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训》《会计操作实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这5门课程,总学分为20学分,只占最低毕业学分76学分的26.3%。电算化会计采用的是一种游戏闯关式的学习和考核方案,课程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考核中必须前一个任务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顺序无法自己调整。大部分学生光应付考核就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任务内容死板,跟会计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社会实践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也没有认真开展社会调查,随便交差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职业技能实训由5门专业核心课组成,学生登录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进行练习及考试,考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及判断题,学员基本抱着任务观点,过关即可。实践证明这种虚拟职业技能训练,究其实质是一种无纸化的练习测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会计操作实务由省电大牵头的教学团队编写,经济业务内容较全面,属于典型的手工模拟做账。要求学生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开始,到建账,到填写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等,从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但理想化的案例与实务还是有较大差距,而且课时远远不够。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终结性考核时总是有部分学生带着任务观点完成手工做账,存在抄袭现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后,在学校机房内登录中央电大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做账环境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全部会计核算流程。该软件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大部分学生进入这门课程学习后都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实用,但面授和练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实践要领。加上该软件目前只安装在学校,学生在家练习的愿望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也无法在紧张的课时中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完成全部核算练习和考核。 2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一直以来,电大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都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也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加上课时紧张,所以课堂教学免不了有应试倾向,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会计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给学生自主、个性化能力提升带来了制约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会计专科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虽如前述开设了5门实践类课程,但部分流于形式,部分虽有核算模拟,但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没有按学员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分工岗位职责,学生的操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会计教学实践教材的构建单一滞后 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规则中所占比重低,实训教材少,难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计是一门时效性极强的学科,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当下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适应。但目前开放大学的会计教材,其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模拟实验中的案例基本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编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内容都只是书本上的印刷格式,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简单的训练,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践的作业本上,使得学生掌握的方法与技术远远落后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的要求。如《会计核算模拟实验》作为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软件中其会计核算方法还是按旧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仿真性较差,内容偏于陈旧,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操作性实验的需求,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2.3教学手段落后,信息服务不够便利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研究和尝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员需求的教学模式,录像带、面授辅导、小组讨论、QQ群、课程讨论区等到当前较流行的微课,这些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员个人特点量身定做的。但实践中目前还是以面授应试为主,大都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顺序进行理论灌输,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后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操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学效果平平。当前,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化,笔者分析了班级39名学员的年龄,其中“70后”的仅3人,“80后”的18人,“90后”的18人。年轻人的特点是网络学习和操作能力强,注重学习的便捷性。而反观各种网上会计学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网上课件、网上视频教学,收费高,学习者众多。我们的部分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借鉴这种方式,进一步体现我们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 2.4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开放大学里,基层的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双肩挑的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缺乏定期培训,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对企业中的一些实务性问题难以把握。双师型教师极少,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讲究的是实践性,但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单纯的成长经历,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后,都没有机会真正深入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因而,教师尽管有想要教好学生的“心”,却没有熟练开展实践教学的“力”,实践教学开展较困难。 3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3.1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开放教育是面对社会在职人员开展的开放式、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类型,基于此,开放大学应着力于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实行素质教育。开放大学应将会计教学的理念、计划和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会计专科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刚接触会计知识,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提高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实践内容时,应注重全面性和直观性,从手工模拟做账逐步过渡到计算机模拟。同时可以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如结合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等。 3.2优化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开放大学设置专业规则开始,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规则中占据的比例,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学有所用。当前,各种电子结算、电子支付、移动终端的会计软件不断出现,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放大学应及时更新知识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开放大学可以省电大为单位,整体规划,统一资源管理,加强案例库建设,及时更新会计专业教材。 3.3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法 我们的教师需转变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练”的传授方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个体差异需要。比如实训时不局限于全班一刀切模式,可以按学员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分成若干小组,分开实训项目,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也提高了实训效果。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现在年轻一代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更希望学习知识简便易消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快捷性。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已经做到了“时时、处处学习”,运用专门的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移动的学习资源,让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成为可能。我们的开放大学也亟需建立更专业的会计学习平台。 3.4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过硬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架构,及时进行新准则、新制度培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省级电大可根据学科需要构建教学团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会计实务案例,基层电大的专业教师之间可多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或者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短期培训,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与水平。总之,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都在推动着我国会计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最受欢迎的知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开放大学不仅要给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会计人才,更要输送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会计人才。 作者:王旦云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桐乡学院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福利保障与服务,达到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社会机制增进社会福利、消除社会弊病、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目的应用型学科,其在教学中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较高。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注重研究如何加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切实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和技巧。 关键字: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因起步较晚,所以在专业程度上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1.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学生能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方法、具备较强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能有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参与和从事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的途径分别为:理论课程的教学、专业见习和社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 以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为例,其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上课方式一般均由教师主讲或学生试讲评分,在特定时间进行模拟个案或小组活动,在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另外挑选案例或就本案例要求学生交上一份活动策划或活动报告,这虽然看上去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倾斜,但教学依然是偏于理论的。此外,尽管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前往基地见习的时间偏少,基本上每学期一次,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天,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调研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不足,对社会工作的相关学习提不起兴趣,实务能力的欠缺和培养阻力都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是n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的手段太过单一。操作性和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显著特征,要求学生在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务能力,但目前院校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受到了忽视。 三是实践基地单一、配合力度差、专业见习时间短、实践对理论的检验能力不足。学生在见习时因时间关系只能象征性完成一些任务,对基地的设施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观赏,并不能接触到实际的案例。在其他机构也是类似见习的方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长时间得不到检验,显然违背了实习基地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直接运用到实践中的原则。 四是教学设备不足,实验室建设不足、实际训练得不到保障。目前由于一些院校教学设备缺乏,实验室建设不足,学生只能在教室象征性的模仿案例、想象性的进行活动策划,忽视了案例发展的不可控性。没有条件捕捉模仿过程中的错误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变得异常艰难。 五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实务经验和教学经验对教学的影响非常大。但很多教师在实务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论在授课和实训方面都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我们有必要思考和研究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相关对策,目前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是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注意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统筹。社会工作专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具有全面性,单一领域的专业方法并不能满足需求,应对教学课程进行目标化和规范化管理,例如在学生大一时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大二时以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的操作训练为主,大三时以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而大四时应以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为主,做到层层递进,全面发展。 其次是建设实验室和增加实训基地。台湾学者曾华源认为标准的实践机构和基地应具备下面几种条件:“信奉社会工作的的专业价值观和伦理观;有合格的工作员为学生的实践做督导;工作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与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有一定的硬件设备基础;机构运行状况良好;机构有让学生进入实践的医院等”。有鉴于此,高校在建立实训基地应该从地域、数量、和类型三方面选择,比如:行政型的民政部、院舍型福利院、社区服务型街道办事处等;社会工作服务型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救助站、戒毒所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必要性,社会工作实验室分为小组工作区、个案工作区、多媒体教室兼工作区、控制区四个区域。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独立或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多种社会工作实务服务项目,如残疾人士的康复工作、社区禁毒工作、社区老人照顾活动、学生成长小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等,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增长,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 最后是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实践教学督导,这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和灵魂所在。督导的设置不应局限于专业教师,还可以是实践基地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其长期身处一线,具有相当的经验可供学生参考。例如可以为学生建立“双督导制”,即教师和实习地负责人共同辅导学生开展实习,这可以有效弥补教师在实务能力方面的经验欠缺。 社会工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在我国仍属起步阶段,但是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本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实务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定会不断向前迈进。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以循证实践理念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摘 要:循证社会工作(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EBSW)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实践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理念,其本质为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诞生于“循证医学”。以循证实践理念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未来的主流方向。 关键词:教改;社会工作;循证实践 循证实践(EBP)模式是最好的证据、客户的价值观和期望、社工专业知识三者的组合,可以为社会工作提供决策,拥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实施模型,并能够对实施效果及时跟踪有效评价。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以Corchrane协作网和Campbell合作网为支持的科研智库系统,从原始证据的生产到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再到证据的推广、转化和执行、反馈的一套系统流程,实现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研究和决策体系,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应用广泛,收录了大量社会工作的证据,被誉为将社会工作教育科学化、标准化的重要工具。2000年,以美国著名循证实践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Donald Campbell的姓氏命名的Campbell协作网正式成立,致力于生产、保存和传播社会学相关干预措施效果的系统评价,为司法、教育、人口与社会政策等领域提供证据支持。Campbell循证数据库的相关标准也被公认为是将实证数据证据化的最佳资源之一。Campbell协作网作为重要的国际协作性研究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在美国、英国、挪威、芬兰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成熟的循证实践研究所,为各国的教育部、卫生部和社会福利部门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特别在美国政府社会政策领域的决策中得到了应有。因为循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透明性,常常被研究者作为首选的研究方法。Campbell协作网首任联合主席、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Haluk Soydan教授热衷于循证实践方法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已于2011年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合作建立了收集医学、心理学和卫生学证据的智库,同时,计划与中国某大学合作推广收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相关证据的Campbell中国智库。 在我国,基于循证实践理念的社会工作研究主要以南加州大学和兰州大学的CCET教育与实践平台为主(Chinese Clearinghouse for Evidence Translation in Child Aging Health,具体可参见网站:),为CCET平台将来成功转化为Campbell中国智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 CCET对决策者而言:(1)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做出决策支持,资助有能力且提供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社会服务机构。(2)从研究项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评价,为政府决策是否继续资助相关研究项目提供依据。 对于研究者而言:(1)开展循证社会工作研究和干预项目培训及课程开发,培训的课程有:社会工作干预研究方法培训、系统评价在社会工作研究中的应用(Campbell系统评价撰写方法)。(2)参考儿童及老年人健康循证证据,联合当地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基于人群问题的干预性研究。(3)应用研究的报告规范和评价标准提高研究质量。 各高校依托CCET,搭建循证社会工作教育平台,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改革和发展。就基础项目而言,需要国内高校教师作为美国Campbell循证社会工作智库平台的推广人和培训师之一,在全国各地举行循证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同时与合作单位一起推进CCET平台的建设。就发展层面而言,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建设,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掘对以证据被本社会工作感兴趣和有这方面学术理想的人选,建立2~3人师资队伍和10~15人的社会工作学生协会。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积累,编译国外相关书籍。就学术地位而言,依托CCET平台建立Campbell中国智库,可邀请来自美国、台湾、香港、人大、北大及南京大学等地的社会工作专家组成学术专业委员会,组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工作研究平台,甚至是一个国际社会工作对话的学术平台,并在全国各地选择一些高校作为片区的负责分支机构。就实施层面而言,教改项目内容包括数据采集与分析实训室、社会调查模拟实训室、社会工作证据室、社会工作实训与应用实验室等四大模块。数据采集与分析实训室通过建设安装SPSS、STATA、社工个案工作管理软件、EBP社工工作软件、社会工作案主身心测评软件等专业软件系统的多媒体机房及电话访问系统(CATI),提供文献检索、民意调查、社会舆论调查和数据处理等专业技能训练;社会调查模拟实训室通过提供社会调查仿真场景,提供问卷调查、个案访谈、集体访谈等社会研究方法的模拟训练;社会工作实训室通过建设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社区工作室,为社会工作实验教学与专业实习、社会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系统的社会工作服务技能实训;社会心理应用实验室通过感知觉体验、个人成长与职业规划指导、团体辅导、人际训练与专业测评,促进自我了解,提高社会工作实践能力。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伯顿“二分法”在中国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在中国,社区除了是居民“共同体”之外,还是基层行政组织单位。社区行政组织既是传统社区社会工作的实施者,又是新时期社区社会工作的对象。因此,西方先进国家的社区社会工作理论很难直接用于指导中国的社工实务。伯顿(Batten)“二分法”就是因为中西社区存在不同的特性,需要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有甄别、有区分的加以利用。 关键词:伯顿“二分法” 社区治理 社区社会工作 一、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之伯顿“二分法” 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是关于社区社会工作基本原则、工作方法的理论,它包括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对社区社会问题的假设、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手法等内容。社会工作理论家们在讨论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时总结了不少理论模式,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社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常用的实务理论主要有伯顿(Batten)的二分法、罗夫曼(Rothman)的三分法和泰勒与罗伯茨(Taylor Roberts)的五分法。本研究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验证了伯顿“二分法”这一社区社会工作理论在X社区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伯顿“二分法”(Batten,1967)是指通过直接干预和非直接干预的方法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直接干预法是指由社区工作人员直接去界定社区的问题、满足社区需要;直接教导、协助社区居民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干预法的基本前提是社区社会工作者对社区问题有充分了解,所提出的目标切合实际,所采取的方法是最有效的。非直接干预法是指在社区工作者的协助下,社区居民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潜能,自主决定事情的缓急,自主解决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共同寻找需要的资源和支持,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社区居民行动的过程中,社区社会工作者只起到协助和辅助的作用,工作者提供资料、联络其他组织和团体、对居民的方案提出修改建议等,并不直接干预社区问题的解决。 比较两种方法可以发现,直接干预法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率。诊断社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速度快,但是缺乏民主。非直接干预法的优点是民主合作性强,但工作效率低,需要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讨论、协商的过程中。在西方社会,社区社会工作开展的主体是社区居民,所以伯顿的这两种工作方法被认为是相对立的,或者说需要分阶段方能结合使用。 在中国社会情景之下,这两种工作方法是存在并用的可能性的。首先,中国城市社区是自上而下建构起来的,是实施城市基层行政管理和社会控制的社会治理单元,社区主体组织(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徐延辉、龚紫钰,2014)。其次,中国物业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社区的类型以及物业公司之间的差异都会使物业在社区中的服务效果有所不同。那么,可以通过直接干预社区主体组织和物业公司,与其共同诊断社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对社区居民采取间接干预的方法,促成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发挥其参与者、监督者的角色。这样既可以发挥直接干预工作方法的效率性,又可以体现社区工作的民主性,不乏为探讨中国本土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的重要尝试。 二、南京市X社区环境问题与社区工作关系分析 (一)社区环境问题分析 X社区收容了南京市13个区人均住房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贫困家庭,社区人口中60%以上为低保户,60岁以上人口超过社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近些年,在房地产市场交易的作用之下,社区的居民结构发生了变化,另外,在该社区租住房屋的外地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加,目前,该社区居住人口已经超过2万人。由于X社区的环境、卫生等问题凸显,2015年9月,社区通过招募专业的社工机构入驻社区,开展社区环境治理工作,这也是该实务研究在X社区开展的契机所在。通过对X社区引入专业社工机构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社工机构介入之前X社区的环境问题表现在: 第一,从社区的外观来看。社区内车辆停放无序,主干道车辆通行困难,尤其超市、菜场、商铺的周边常常堵塞;垃圾随意堆积、丢掷现象严重;公共设施毁坏严重,如照明灯、防盗门、防护栏等多数被毁损;公共空间滥用现象严重,如楼道、房前屋后私物堆放;毁绿栽种、毁绿造停车场等问题普遍;宠物随地便溺、普遍撒养危害安全现象;另外,菜场、公共厕所等地气味异常难闻,卫生状况堪忧。 第二,从社区的内部关系来看。(1)居委会方面认为:物业公司未尽责是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保洁人员数量少、年龄大、工作效率低,其他社区环境维护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拖沓现象严重;另外,居民素质普遍低下,人口结构不合理。(2)物业公司方面认为:X社区的物业费为本市最低,而且很多居民拒绝缴纳物业费,因此没有足够经费雇佣更多员工提供较好的社区服务;居民素质差,表现为生活习惯差、公共环境维护意识薄弱;居委会惯常独裁治理,把一切责任归于物业公司。(3)居民方面认为:居委会管理不当;物业公司未尽责;居民自身素质差。 总之,居委会、物业、居民三方就社区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为互相否定,值得关注的是居民不但否定居委会和物业公司,也否定了居民自身,也就是说X社区居民对该社区评价很低,严重缺乏社区归属感。基于以上,可以对X社区的环境问题做一假设,即“不良的社区工作关系是X社区环境问题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后文将要对这一假设进行推理证实。 (二)社区工作关系分析 经过以下分析可以发现,X社区的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作为社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表面虽相互指责、相互推卸责任,其实他们之间同时也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1)在中国情境下,居委会在社区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整个问题当中居委会的压力最大,利益受损情况严重。作为基层行政组织,X社区居委会未能对社区问题进行妥善治理,势必影响居委会的绩效和在社区的公信力。 (2)物业公司以居民素质差、居委会管理不当以及物业费低且不能足额收缴等为由推卸责任,逻辑上看似合理。但是经过查证,该小区作为福利安置社区,南京市政府对X物业公司有物业费“保底”的补贴政策。所以物业公司在X社区的工作虽然存在难度,但是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3)居民是直接受社区环境问题困扰和影响的一方。在X社区这样特殊的安置社区,传统的“领导与群众”式的社区关系较为明显。居民遇到切身利益受损的状况,不论巨细,首先要到居委会去找“领导”,然后再去物业公司那里“闹”。同时,居民虽然也认为大多数居民的素质较差,可是闹归闹,如何改善社区环境仍然要依靠居委会和物业。 三、社区社会工作关系的建立与伯顿“二分法” 良好的社区社会工作关系非常重要,社区工作关系的建立与协调与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相比要相对复杂。社会工作者不得不分别与多方建立工作关系,并在他们之间进行协商和调节,进而为实现共同利益目标搭建协作平台。本研究所涉及社区社会工作关系的建立有两层意义:第一,社工分别与社区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工作关系;第二,在社工的协调与调节之下,X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建立了相互协作的工作关系。虽然伯顿的“二分法”即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的工作方法一般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实施阶段,但是就X社区的案例来说,社区工作关系的建立阶段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直接或间接干预。这与在中国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社工机构作为第三方介入解决社区问题的认知程度有很大关系。与各方建立工作关系的过程充分证明:建立社区工作关系阶段与介入实施阶段的区分不是非常明显,在建立社区工作关系阶段便需要区分使用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的方法。 依据伯顿“二分法”,基于已经对X社区的环境问题有较为全面和充分的了解,并对X社区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与利益制衡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针对责任程度和压力较大的居委会、物业公司采用直接干预的工作方法。直接干预的工作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居委会与物业公司之间较强的利益制衡关系和缓解矛盾的需求,如果居委会与物业公司达成协作关系,其对社区环境的治理效果会比较明显,而且能够增强其共同协作解决其他社区问题的信心。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认为采取间接干预的工作方法更加有效。原因在于,如采取直接干预的方法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另外,间接干预的工作方法可以通过倡导和宣传促成居民形成代表,自主参与到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工作机制当中,进而增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社区归属意识。在与居民建立工作关系的过程,社工侧重于引导居民如何以有效的方法和方案与居委会、物业公司进行沟通与协作,使居民代表以独立的一方加入到三方协作工作关系当中。具体的实施办法如图2所示。 既然确定不良的社区工作关系是X社区环境问题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那么社区工作为第三方,分别向三方利益相关者澄清协助解决社区环境问题的立场,帮助各方分析在社区环境问题中的职责与角色。社工能够为三方提供的协助内容有:(1)帮助三方关于社区环境问题进行沟通与调节,缓解之间的矛盾与纠纷,协助建立三方协作工作机制;(2)协助居委会理清社区环境问题的具体成因,共同制定治理方案;(3)促进物业公司与居委会和居民之间的沟通,主动接受居委会与居民监督;(4)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指导居民招募成立社区环境治理的志愿者组织。 社工在与各方建立工作关系的过程中,参考利益相关者理论(Ansoft,1965;Freeman,1984;Mitchell.et,1997),尤其强调各方达成“改善社区环境”这一共同利益目标与达成他们各自根本利益目标之间的关系。即,只有通过协作,居委会才能实现其管理的良好效果,物业才能实现其企业的利润、居民才能实现获得较好社区服务并拥有较好社区生活环境的利益目标。社工在介入X社区环境治理工作中,成功运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并依据该理论澄清三方利益制衡点协调社区工作关系,为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三方共同改善社区环境构建了良好的工作机制。目前X社区的经验已经被作为社区工作的成功模式在其他社区进行试用与推广。 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了伯顿的“二分法”不仅可以用于社会工作开展的介入阶段,也可以用于社会工作关系的建立阶段。此外,“二分法”在中国社会社区管理模式的背景下,与其理论的内涵并非完全一致。伯顿“二分法”社区工作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居民为社区工作主体的背景,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的方法不能并用。而在中国情境下,以X社区为例的社区工作主体不一定只是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行政组织,往往成为社区工作的主体,而在社区环境问题上,物业公司也是主体之一。所以在中国社区工作中,伯顿“二分法”的理念虽然可以借鉴和参考,由于其“二分法”针对的主体不同,所以可以针对不同的主体同时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 四、结论与思考 研究表明,开展社区社会工作除了需要适切的理论支持外,还需要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社工在作为第三方介入X社区环境工作的过程中,基于对社区环境问题的了解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制衡关系的分析,依据伯顿的“二分法”分别对居委会和物业公司采用了直接干预方法、对社区居民采取了间接干预的工作方法,在关注介入效果和效率的同时,充分顾及社区社会工作,重视社区民主和居民参与的专业理念。在西方社会情境下,社区社会工作对象的主体多为居民,所以伯顿的“二分法”认为,一般不可能对同一主体同时使用两种干预方法。但是在中国社会情景下,由于存在基层社区组织的主导性作用、物业行业服务标准的不一致性等因素,为针对不同工作对象同时使用“二分法”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可谓是探索本土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一次有益尝试。因为中西方社区存在不同的特性,在参考西方社区社工理论指导中国的社区社工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有甄别、有区分地加以利用。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实践考察认为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既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工作者在挖掘青少年真正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生理机能及心理特点;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态度比技巧更为重要;社会工作者应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活动体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等,为青少年提供多层次、广范围、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工作;青少年;实践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尤文静(1978―),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调研 1.背景介绍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3年7月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建立了分中心,成立以来对辖区青少年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分析社区青少年基本情况和建议,评估其需求。通过补位传统教育,运用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发展等手法,开展了体验式学习、潜能开发、家庭亲子教育、人生规划指引等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关护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2.调查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青少年的发展水平、身心健康、学习情况、人际态度和家庭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了解,较客观地掌握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使社会工作者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契合需求的服务。 3.调查方式 调查分为访谈式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式问卷调查主要由社会工作者按照问卷内容对调查对象进行转述解释,并按照其意思填写。访谈是拟订访谈提纲,随机抽取服务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以便获得更全面的信息,确保所得到的信息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社会工作者深入9个社区,对260名青少年进行了访谈式调查,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本次调查青少年群体年龄段分布为13~15岁。 二、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依据 通过对访谈式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在自我保护、个人健康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特别是留守青少年的表现更为强烈。 1.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呈现多元化 (1)学习压力大。 尽管教育部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过高期望,使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青少年学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 (2)亲子间交流障碍。 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易产生矛盾。随着青少年成长中独立意识增强,他们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子女包办,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产生了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还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仅是定下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子女的人身自由,这些都使矛盾更加尖锐。 (3)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众所周知,网瘾已经成为一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病症,它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孩子来说危害极大。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会出现厌学等现象,甚至陷入虚幻的网络中不与外界接触,使网络真的成为“逃不出的网”。 (4)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只要求他们搞好学习,不让他们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子女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自理能力变差,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就会觉得生活处处充满困难。 2.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存在隐患 (1)未能形成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体系。 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系统接受过安全自护方面教育的青少年不到10%。大部分青少年接受到的安全自护知识是零散的、非系统式的,使青少年在面对危险时无法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社会工作者在系统地组织学生做小组活动时,以专家指导和现场模拟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将所学的安全自护知识和能力及时付诸实践,有助于学生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形成自救能力。 (2)青少年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及能力差异较大。 青少年之间由于个体及环境的差异,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及能力差异较大。自学能力强,愿意主动从外界吸收信息的青少年能更好地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实践调查显示:经历过逃生演习的青少年比未经历过演习的青少年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多。然而,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没有机会参加灾难模拟演习,也没有专业的队伍对其进行素质拓展和安全自护教育的引导。 (3)青少年未能形成安全自护习惯及本能。 安全自护知识访谈中获得高分的青少年在面对面征询中承认:他们曾有过明知不对却仍去做的行为经历,如违规横穿马路。同时90%的青少年在访谈中提到如遇到灾害发生时会惊慌失措,奔逃中完全忘记自护要点。因此,要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安全自护习惯及本能,非一朝一夕之功。 3.留守青少年社会问题多样化 (1)心理健康方面。 留守青少年缺少与父母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情绪变化,这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常常引发种种负向心理情绪,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病症的出现。 (2)学习生活方面。 留守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较差,甚至出现厌学和逃课的倾向。由于留守青少年的学习一般由间接监护人辅导和监护,而学校对这部分群体关注度不够,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其管理与教育,致使留守青少年生活中不够自信。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摘 要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具有强烈实践性的专业,其实践的展开成效直接影响到该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社会可用性。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存在着实践设置不合理、实践过程缺乏控制、实践结果质量偏低等问题,需要以管理学的系统观对实践安排进行系统设计、对实践的过程进行系统控制、对实践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等。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实践 系统观 社会工作专业源于西方,是一门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宗旨的具有利他主义倾向的学科,它以专业的科学知识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开展助人服务活动,在西方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需求日趋强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升,迫切需要更加专业的高素质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那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教育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就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其实践教学的高水平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起源于社会实践的专业。从社会工作专业在西方社会的起源来看,它出现于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之后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圈地运动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无业游民,进入城市的人们面临着贫困、犯罪等问题,城市化的加速又带来了如养老、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原有的教会和个人慈善行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推动了现代社会工作的产生,可见,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就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具有浓厚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色彩。 (2)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对其的重要性。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服务活动,其职业性表现非常突出,它需要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在具体情境中改变案主及其环境状态的能力,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在劳动、社会保障、民政、卫生、教育、司法、文化等政府部门,工会、妇联、残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以及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福利机构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和管理工作方面的职业型人才,这就要求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一毕业就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这又决定了其学习过程中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3)社会工作实践是社会工作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所有的专业一样,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门,其中实践过程是学生内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深刻领悟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实践,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既是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必不可少。 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做好专业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教育中,其实践环节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 2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设置不合理 国内的社会工作专业起步晚,很多大学甚至是最近几年才设立这个专业,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当前很多学校在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方面,形式仍然比较传统,多集中于大四进行,而在前三年的实践安排很少(大学前三年的实践仅以短时间的认识实践为主),这种安排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且学生在大四的时间,考研和找工作的压力都较大,很多学生对专业实践只是应付了事,极大地影响了实践学习的效果。 2.2 过程:社会工作实践的控制不足 首先从实践机构来讲,在很多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专业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社会中可供实践的机构都非常专业,对于指导学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技能,如这些机构中都建立了完善的督导制度,学生可得到经验丰富的督导员的全程指导,能够很快地增长专业实践技能,但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督导制度,实践机构往往对整个过程缺乏有效控制;其次,从学生外出实践的派出者――高校来讲,很多高校对外出进行实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具体情况不够关心,且不加控制,只要可以找到实践单位,都默许派出,教师也缺乏实时督导,实践的效果也就无法保障。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学校社会工作的入场困境与实践策略 摘 要: 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当前阶段,学校社会工作普遍面临角色地位边缘化、专业作用遭受质疑、实践权力缺乏等入场困境。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这些困境作出进一步解释,可以发现:在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中,由于占据不同位置的主体对社会工作的功效存在争议、专业惯习与本土实践场域之间“水土不服”以及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所造成的诸多制约等原因,学校社会工作者只能在满足校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服务探索。这不仅有其结构性制约方面的因素,还与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对本土实践智慧和在地文化因素的忽视有关。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为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场域 21世纪以来,我国学校社会工作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探索性发展。2002年5月,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一校一社工”制度,由学校教职人员承担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与职责,并将学校社工纳入到德育工作体系中。[1]深圳市自2007年在“1+7”文件的推动下也开始试点探索不同于上海的驻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派驻一名社会工作者进入学校开展工作。[2]然而,无论是上海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还是深圳的派驻型发展模式,学校社会工作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入场困境,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效用的发挥。本研究主要是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到学校系统后遭遇到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入场困境 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出现了学业负担过重、人际交往日趋淡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学校社会工作者则可以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同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人员一起,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并非取学校教育而代之,相反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功能拓展,是创新学校现有工作体制以及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3-5]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也表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在预防、补救青少年问题和促进青少年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内地学校社会工作者在进入到自成体系的学校教育系统开展服务时,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角色模糊不清,地位边缘化 虽然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内地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地区也已经开启了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探索,但是社会工作并未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他们对于“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等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学校社会工作者处于何种角色地位,是在他们进入到学校后才被赋予的,取决于他们在学校中所承担的工作与所发挥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者会被安排承担德育处、团委的学生工作或者教务和后勤等行政性工作,扮演与专业角色相冲突的其他工作角色。[6]社会工作者角色的模糊不清,不仅使校方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还造成了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原有体系中的德育老师、心理咨询老师之间的角色混淆,面临着是否属于重复设置、是否会取而代之等尴尬境地。[7]此外,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社区、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与家长等不同主体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并不一致,他们对此都有着各自的认知与期待。[8]而在实践中,学校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角色冲突、角色混淆以及角色定位不统一等困境,又进一步导致他们在学校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即学校并未将其视作学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难以融入学校原有的圈子;甚至有的学校还会认为社会工作者只能作为学校原有教师的帮手,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专业作用无法发挥,专业性遭受质疑 学校社会工作实务在我国内地起步较晚,社会工作者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其自身具备的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广大中小学生日益发展的需求。[9]与此同时,学校的主体工作是教育教学,“应试教育、升学为本”是当前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饱受诟病却又难以改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抓教学、抓分数、抓考试、抓升学自然就构成了校园生活的主流,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否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是否善于与人共处等深层次发展内涵,学校则无暇给予更多关注。[10]而学校社会工作旨在减少管理、增加服务,锻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等,以刺激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11]两者在工作重心上的差别势必导致社会工作者难以进入学校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其专业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在实践中,他们往往从较为容易开展服务的领域入手,服务形式也多限于简单欢快的活动。这虽然有利于拉近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打开社会工作服务的局面;但是,游戏化、表面化、轻松化的活动形式难以体现服务的专业性,造成服务对象及相关群体对社会工作的负面认知。而且,在面对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如学生矛盾、学生自杀,或者因学生伤亡引起的家属与校方冲突时,又常常由于专业技能不足及相关制度的限制,使社会工作者介入其中的效果难以得到凸显。 (三)实践资源难以获取,自主性缺乏 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过程与技术,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有赖于各种类型的资源。然而,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推进却在资源获取上受到了多种制约,其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获得服务对象与服务时间方面,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这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学校又有着沉重的教学任务,不会轻易地让渡时间给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里都有寒暑假,社会工作者作为机构员工却不可能同时放假;而如果他们在假期内依然召集学生开展活动,则不仅需要获得校方同意,还必须负责学生的安全问题。其次,在获得活动场地与其他物质资源方面,社会工作者作为独自面对学校教育系统的个体,常常面临着难以调度场地、物资、经费等资源的困难;当他们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借用学校的场地与物资时,“寄人篱下”和“欠人情”等负面心理愈加严重,使得他们感觉无力与学校系统抗衡,被迫接受学校方面行政性事务的安排。最后,在获得实践的自主性方面,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时间、场地、方案和经费预算等都需要事先通过校方的审核;然而,由于校方的观念不同,就可能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自主性受损。 二、从场域理论看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逻辑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是其反思社会学的重要分析模式,该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即为场域、惯习和资本。[12]借鉴其核心概念,构成了分析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所遭遇困境及其成因的概念工具。 (一)场域的空间性与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 场域作为行动者的“实践空间”,布迪厄将其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12]。这表明,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不同主体对空间中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植根于他在空间中的位置。在我国内地,社会工作进入学校场域是政府应对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问题而快速、强力推动的结果。快速,意味着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并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一项空降的制度安排;强力,则意味着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忽视了校方的意愿,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他们并不能及时对自上而下强势进入的社会工作形成全面的认识。同时,布迪厄还指出,“每个场域都是具备一定自主性和规定性的客观关系空间,能够发挥相应的制约作用。” [13]学校空间作为一个独立自主、拥有自身规范性的场域,占据不同位置和资本的主体,往往会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展开对社会工作介入及其实践效用的争议;他们都希望社会工作者能为己所用,或者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工作要求来开展相关工作。 (二)场域的时间性与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 场域的时间性是对场域的历时性分析,在布迪厄的理论框架内,正是“惯习”使得不同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成为可能。所谓惯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长期内在化的结果,尤其是特定社会中教育制度在个人意识中积淀下来的生存经验,从而形成稳固持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14]据此,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惯习主要是指他们在个人成长经历尤其是接受专业教育或培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对象和实践环境等的知觉与评价,以及由此指导下的实践行动。然而,我国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本土实践场域与他们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差别:一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可跨越的鸿沟,[15]尤其是在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学内容缺乏对本土实践经验的总结,教育与实践成为两个分割的领域;[16]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学校原有教育体制的核心追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惯习与新的场域遭遇,新的场域与惯习最初被内化的环境之间的“配套”程度,决定了惯习能否顺利适应现实环境。[17]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往往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们心中有着与现实相冲突的关于“何为专业”的情怀,期待所学专业知识与理论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但是,当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学校系统时,专业惯习与实践场域之间出现严重“脱节”,使得他们在专业教育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工作的期望难以实现。 (三)场域的内部权力关系与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 布迪厄认为,资本是一种生成性的劳动,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主要可以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形态。[18]这三种资本形成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场域中赖以凭借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拥有资本的总量以及运用资本进行再生产能力的不足造成了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具体场域中灵验有效,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在所考察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 [12]具体到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政府在其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专业社会工作不仅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种新的方式与手段,其在我国能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政府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权力场域从纵向上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行为产生着各种影响,例如,政府在对服务效果量化强调以及期待在短期内看到显著改变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话语权,这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及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选择。而校方主体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场域中占据着“守门员”的地位,他们的认可与支持成为专业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19]学校社会工作者要独自一个人面对学校系统内的所有组织部门,通过与学校领导、老师搞好关系获得开展服务的许可令,制度化的社会资本积累尚未形成;同时还面临着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充分的自我怀疑,文化资本的“缺场”现象也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这使得社会工作者容易被行政化,被迫接受学校方面行政性事务的安排;行政影响渗透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过程之中,导致服务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应对学生个人的问题层面,对环境和结构层面所进行的干预并不常见。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21世纪以来,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有了鼓舞人心的发展,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工作制度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学校社会工作所遭遇的入场困境却表明,我国社会工作者普遍面临着具体的专业实践场域中结构与资源的限制,需要想办法获得掌握外在资源和话语权的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可与支持;同时,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教育或培训累积内化而成的专业惯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行为,他们需要努力地对自身专业惯习进行调适以使之符合现实工作所需。在双重作用的限制之下,社会工作者既没有完全自主的实践空间,也不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专业服务上的探索;这些都阻碍了他们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成效。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成效和作用发挥成为摆在社会工作者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限制之下,学校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帮助学校解决“重注生”(重点关注学生)的辅导工作、筹备和主持大型晚会等展示个人能力的策略,或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协助班主任将班会课、考前减压等教学任务做得有特色、有效果,以此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时添加理念、方法与技巧等专业元素,致力于寻求校方需求与专业服务目标之间的结合点,获得更广泛的实践权和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关系。这一实践策略不同于排斥学校体系一切工作要求的盲目构造专业壁垒,也不同于在日常经验、传统方法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间出现张力时选择原有工作方式的本土社会工作实务方式,[20]更不同于完全缺乏专业自主性和专业追求的“被行政化”;而是在我国社会工作仍然处于专业弱自主嵌入的背景下,获得广泛认可和拓展专业服务空间的有效途径,这恰恰是社会工作者的策略性调适。 (二)讨论 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实践场域中普遍遭遇入场困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既有体制结构的制约因素,也与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形态密切相关,对此我们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1.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结构制约问题 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与社会体制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除了提供直接服务,还经常需要处理与用人单位领导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行政性工作及相应的关系处理往往占据了社会工作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们需要懂得如何获取关键人物的认可,从而进一步取得更为广泛的专业实践空间。这表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这种支持主要还是停留在宏观方面,其他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持相对较少;这种发展现状并不利于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场域中相对位置的提升和相关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作用的发挥。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配套制度,在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中争取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清晰界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以及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和功能,并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增加伙伴关系的支持、减少行政管理层面的限制。 2.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本土实践智慧的忽视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性不够、实务技能不强,但同时他们又都对自己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往往容易出现生搬硬套西方专业理论的问题,缺乏基于服务对象问题本身的反思。此外,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独自应对自成体系的学校教育系统,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与校领导、老师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行政性工作对于专业服务的顺利开展非常关键,却是产生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应对的。因此,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过程中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本土性社会工作理论缺乏所导致的“反理论”倾向[21]非常明显;社会工作者并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服务的提供相应地也就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支撑。因此,只有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现实的本土理论和服务模式,才能够减小专业教育场域与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之间的差异,增进专业理论知识在本土现实处境中的适应性。 3.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文化因素的忽视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而言,学校社会工作者嵌入到学校系统复杂的组织架构中,与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协调共存,需要其自身能够回应本土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以及学校背景所提出的需求。[22]然而,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却由于专业教育过程中对理论运用有主观上的强调,并且专业实践过程中对理论运用有客观上的要求,因此过于信守和抱持专业知识而导致了“文化识盲”问题[23]普遍存在,反倒忽略了服务对象本身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同时,在处理校方需求与专业服务目标之间的冲突时,很容易就产生对前者的排斥心理,不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实际上也阻碍了专业服务目标的实现。因此,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进入到我国学校教育体制中提供服务,还需要社会工作者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教育制度的现实处境保持敏感。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之一,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从2012 年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等等专业相关重要环节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现分享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一些做法,以期对加强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其他门类的专业综合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人才培养;课程教学 一、引言 为了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专业办学特色,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湖南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施中,按照明确定位、重视内涵、强化优势和突出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规划学科建设方案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社会服务、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为我校建成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专业特色鲜明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奠定了基础。 二、建设措施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团队通过省内外广泛调研,专家反复论证,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并对相应课程进行了重组和调整。在专业定位上,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社区社会工作和妇女社会工作为主要方向;在培养目标上,由单纯培养“应用型人才”调整为培养多元化复合高级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专业性、职业性的特点,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三四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三个基点,四大课程模块和五种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女性人才的主线,紧紧抓住理论教学、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三个基点,形成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含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四个课程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五种能力。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务能力。(1)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均持有国家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以适用专业教学的需要,使教师具有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素质。目前为止社工专业教师均取得了国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成为具有社工实务能力“双师型”教师。(2)建立和完善了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社工机构挂职锻炼或兼职工作,强化专业教师的社会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现有两位教师在社工机构一线从事社会工作实务。(3)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资助。一方面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社会工作专业每位教师均参加了相关社会工作的学术会议或培训,使教师及时掌握本专业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紧跟学术发展和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6人次。(4)建立了一整套聘请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兼职教师的制度,在课程安排、经费安排、交通等服务方面进行了政策倾斜。让社会工作实务骨干兼职担任专业课教师,直接参与专业课教学或担任青年教师技术导师,承担实训实习教学督导工作,对学生的阶段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行双督导(机构督导、学校督导)制度。(5)建立鼓励教师申请各类课题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奖励制度,并进行了年度检查考核。 (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1)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开设。在大一学期开设了《成长小组》课程,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在大三开设了《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大四增设了《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2)扎实做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根据社会工作发展趋势,结合本校实际,将课程纳入专业环境中进行系统的思考,明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课程的能力、知识、素质目标,切实做好课程标准的制定。目前已经做好了《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18门等课程标准的修订,以此构建具有我校特色及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标准体系。(3)抓好关键课程建设,培育优秀课程。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建设基础,开展了优秀课程建设。经学校评比,《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已成为校级优秀课程。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4)突出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完成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修订和论证。结合我国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发展形势,突出“实务性、职业性”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加大能力培养型课程的比例,突出社会工作操作性、实务性的培养和训练,新增《活动设计》课程。(5)加强教材建设。学校立项批准了《社会学》规划教材,并按正常进度组织编写。规范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审核,使该专业选用近年出版的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选用近四年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占教材总数的80%以上。 (四)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面向职业化培养社会工作人才。(1)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在六个学期增加了阶段(集中)性的专业实习,为期9周,学生毕业实习周数改为18周。第7学期开始启动毕业论文选题工作,让学生逐步介入教师科研课题中收集和熟悉资料,保证毕业论文质量。(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各项大学生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如省级“挑战杯”比赛、全国社会工作论文或实务案例比赛、项目策划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务技能。(3)加强校外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通过调研考察,该专业在广州、深圳、长沙等已建立了9个实习基地,为阶段性集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组织编写了阶段性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指导书,规范了实习要求。(4)着手筹建校内社会工作实验室。完善已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通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50多万元,资金已到位,开始筹建新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将在省内外更具专业性、现代性及先进性社会工作实验室。(5)依托专业教研室创办了仁泽社会工作机构。我系依托社会工作专业创办了社会工作机构,这是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管理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服务社会、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尝试,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和就业的平台,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职业具备前期准备。 (五)重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1)改革传统的质量观和教学观,树立“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方式上由灌输式向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模式上,实现由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多样化人才培养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有持久个人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2)建立了社工实务项目与教学内容相对接的“服务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学以致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要求每个导师制下的学生小组须向系部申报一个社会工作实务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促进实务项目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3)重视教学研究,实现科研与教学互动,“产学研”有效衔接。在课堂教学上要求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已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个,学生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个。去年我系推出社工专业改革校企合作横向课题,向社工机构及同类高校,共同思考研究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4)以社会工作文化节为平台、以国际社工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我系将社工文化节、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作为常态化的专业教学活动,借此机会和平台,开展一些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精品活动,比如个案情景剧的表演、高校社会工作团体论坛、课程专业实习成果展、社工实务项目策划大赛等等,以此践行社会工作专业精神,提升专业技能,展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成效,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5)积极探索了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考试内容上注重考察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从考试形式上采取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及回答问题、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逐步建立由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的转变,《成长小组》、《活动设计》等主要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和综合分析能力。 (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措施得力,执行严格。(1)成立了项目质量工程领导小组,稳步推进社工专业综合改革进程。2012年5月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12]266号)后,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团队就开始针对任务书承担工作任务。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各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决定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和总体规划。(2)学校、系部每年召开了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项会议,制定了教学质量工程的相关配套文件,以保证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我校先后修订、制定了教学质量工程的相关配套文件,以保证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2012年12月,学校召开了湖南省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研讨会,2013年3月,系部专门召开了湖南省“十二五”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研讨会,今年4月1日,学校教务处又召开了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会,4月22日,学校召开了 2014年专业建设研讨会,专门剖析了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唐利斌、副处长杨承玖应邀出席,学校领导为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分析指导,对项目进行把脉。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接受了学校教务处的监督检查,确保了综合改革的有序进行。(3)加强了校系教研室教学督导,构建了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系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控,形成了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教研室会同校系教学督导组织从听课、评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到每学期期末领导、同行、学生评价,以及不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等,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考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强化专业课程的考核工作,严格执行学校关于考查、考试的若干规定,坚持加强考纪、考风教育,对监考老师提出具体要求,保证了考试的严肃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运行力度大,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教师已经将教学质量的规范化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优秀的教风和上进的学风已经形成。,全面提升我系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 三、建设成效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优化。完成 2012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大纲的修订、制定和论证工作。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女校特色。将女性主义理论、女性心理学、女性教育学、女性社会学等女性学课程纳入专业建设,将女性主义的理念融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中,培养女大学生的 “四自”精神,树立社会性别意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二是突出实践特色。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把“重实践”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新方案中,实践类课程及环节的学分达到了40学分,实践课时总量超过了800个小时,并将义工服务纳入实践学分,规定每个学期每个学生必须完成40个小时的义工。三是强化校企合作。拓宽育人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坚持“能力为本、服务社会、开放办学”的理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已取得初步成效。四是强化导师制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和责任性的教育和培养,注重社工人才的培养质量。每个社工学生在入学后,通过对师生双向选择,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业、就业、职业等指导,对学生创新性课题进行指导及开展社工实务项目进行督导,系里制定导师职责,有检查有评估。 (二)社会工作专业平台建设逐步提高,研究特色与成绩不断呈现。社会工作省级特色专业确定以后,结合社会学学科建设,学校领导深谋远虑,精心规划和指导,采取多项积极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通过不懈的努力,目前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响力,团队领导者在科研、教学等方面起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年来,项目团队的研究主要沿着家政学、女性学和社会工作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在、课题申报和成果奖励获取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委托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项,省部级课题10项,教学改革课题3项,横向课题2项;出版专著1部,32篇,其中CSSCI论文6篇,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1项,校级奖2项。 (三)社会工作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通过建设,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成绩、实践动手能力、考证过级通过率稳步提高,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一是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生对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专业课的考试消除了不及格现象;二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普遍提升。通过实践性教学,尤其是“三课堂联动、四阶段递进”的实习体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也普遍提高,课程论文、社会工作服务方案、项目策划方案的质量均得以提高了;三是过级考证参与率和通过率都比较高。在英语四级考试,2011级61名学生中,通过率达到了85%,有 11人通过英语国家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32.5%,普通话二乙通过率98.6%,二甲39.4%;16人获得会计证,6人获得心理咨询师证。四是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并且成效显著。有4个学生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功申报主持了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项,教务处的社会实践课题1项,有2名同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第十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获两枚铜奖,陈韵同学组建的桥牌团队获全国桥牌赛冠军,2名学生的论文在第五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上进行宣读;四川雅安抗震救灾工作优秀志愿者1人,长沙市红十字会四星级红十字志愿者1人,雨花区福利院优秀志愿者3人,第二届湖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抢答赛团体优秀奖2人,湖南省“走进社工”个案情景剧大赛第一名,获最佳剧本奖1个、最佳演员奖1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社工专业技能大赛获团体二等奖。 (四)学生专业成长较快,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项目实施以来,社工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理解与同感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分析与总结能力在不断提升,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投入感的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加强。 (五)理论联系实际,“项目化”教学模式影响深远。基于学校特色和本专业建设需要,我们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成果显著:一是主持完成了两项社会工作实务科研课题。2012年项目团队主持完成了国家民政部的“从外生性嵌入到内生性根植:5.12震后恢复重建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的实证研究”(11MZBBR059)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重点课题“社会工作促进灾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SW0814),专业教师在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社会工作组织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富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决策者制定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和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创建了“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项目化”实践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实务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项目(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活动项目,带着项目任务进行了课程实习。如“爱晚晴”社区孤寡老人项目、“快乐一小时”社区青少年项目、“反家暴”社区宣传项目、雅安“壹乐园”儿童服务项目等,创新性的提出了“实习活动化、活动项目化、项目社会化”的课程实习“三化”新理念,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培养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反思社会工作基本技巧。项目完成后可全面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职业素质,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1)构建了“三个课堂素质拓展”的横向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三个课堂”以学分制管理为纽带,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连成一体,第一课堂以引导性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课堂以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第三课堂以预设性项目激励学生自觉成才,“三个课堂”联动互补,构建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把实践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到机构企业甚至社会。(2)构建“四个阶段能力递进”的纵向立体式实习体系。我们按社会工作实习环节划分为四个类别,即义工实践、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基本形成了大一自发性义工服务与观察实习,大二指导性义工服务与认知实习,大三自觉性义工服务与专业实习,大四顶岗实践与毕业实习等四个阶段,基本构建了“四个阶段能力递进”的纵向立体式实习体系。通过这些实习,使学生获得专业价值、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长沙、广州、深圳、张家界、四川雅安等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社工专业实习基地,不断推动了实习基地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实习基地的教学质量。制定比较完善的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实习文件,并确保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4)依托专业教研室创办的仁泽社会工作机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目前我系专业机构在长沙开展了“爱晚晴”社区独居孤寡老人服务项目、“快乐一小时”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自闭症儿童项目、多动症儿童项目等,还在四川雅安天全建立了社工站,开展“壹乐园”儿童服务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机构的创建促进了教师的实务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问题。学生对实践课程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实践课程里不断地发现自己,展现自己,不断地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5)专业实验室建设初见成效。在学院规划专业实验室基础上,完成申报了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建设,学校通过招投标后,将开展实验室建设。社会工作多功能教学实验室建成后,将是省内外最先进的专业教学观察模拟实验室及计算机辅助调查实验室,既可以充分满足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训教学需求,同时还能带动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验提供更为方便的平台,为全面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工作展望 (1)继续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紧跟社会和行业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选配好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建设两门优质教学资源课程和试题库建设。(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支持社工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实验室真正发挥专业教学作用,确保各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得以落实;充分利用好我校申报的民政部的社会工作人才支持“三区”计划项目平台,凸显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办学实力与水平,发挥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辐射作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社会工作的认同度。(3)加大行业机构结合度,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对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立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举办一次学校与机构参加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论坛,使实习与实践教学安排不断线,人才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并逐步加深加强校机合作,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4)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建设好教学团队。一是支持教师参加与社会工作教学有关的高水平的培训,让教师了解该专业行业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理论成果。二是继续选派专职教师到社会工作机构挂职锻炼,强化专业教师的社会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三是选聘兼职教师。建立一整套聘请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兼职教师的制度,争取在课程安排、经费安排、交通等服务方面进行政策倾斜。(5)抓好教材建设。坚持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关键课一律使用全国通用的水平高的国家教育部重点推荐的新近的高等学校课程教材,以确保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体现本专业的最前沿的知识。针对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实际,组织力量编撰出版一本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完成教材《社会学》和《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的编写和出版工作。(6)支持教师科研与教研,加大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奖励。目前,社会工作专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科研立项、公开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科研论文,但总体来说,目前科研课题的档次偏低,缺少高层次的科研、教研课题。科研成果获奖数量不多、等级不高。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对与试点项目相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实施奖励,引导科研团队的成立并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结语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成果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加强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支撑,走提升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 从而全面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因此,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高校之一,应该努力创造自身的专业特色,结合我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我省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逐步把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成为了同类院校一流的示范专业。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分析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探索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施包括入学前实践、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六者之间互为一体、相互促进的“六位一体”实践教学。 【关键词】政法院校 社会工作专业 “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承接主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同样蕴含新的挑战,即新形势下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挑战,亦即如何培养更多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高校关于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培养,二是理论培养,三是实践培养。作为既重理论培养,又重实践培养甚至实践培养重于理论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对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培养提出一些拙见。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是诸多学科的必然环节。从宏观上来讲,高校关于人才的培养,既包括思想方面的培养,也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如此可见,实践方面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我国《教育法》也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保护,第四十七条明确提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要对学校组织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从微观上来讲,我国各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都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因此,说实践教学是各学科的必然教学环节是有理论根据和实践根据的。 (二)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性所需。一般而言,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其学科特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一门学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性包含理念、方法等多个方面,本文仅从理念和方法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从理念特性可以看出,为达到“自助”的目标,首先得“助人”。这一“助人”的过程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具备“助人”的能力,而这“助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获得的。这种专业训练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从社会工作的方法特性来看,专业社工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直接方法和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两大间接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明显都建立在社会工作实践基础之上,即使是社会工作研究,有时也需深入实地获取一手资料。显然,社会工作方法上的特性更加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有其特殊性。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其实这也可以视为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同其他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同,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公、检、法、司等司法领域工作。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教学方面就增加了不少的法律课程,而且注重对学生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培养。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单靠理论教学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必须靠实践教学、班级活动、校园活动等课外活动共同带动。 (三)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各地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办法和措施,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高潮。加之我国当前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力度,并且出台了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系列办法,作为我国民非企业主体力量之一的社会工作机构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尤其是创业型社会工作人才。近几年,我国虽然有不少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真正加入到社会工作队伍的较少,优先社会工作人才更少。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加入到社会工作创业队伍中来。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想 (一)“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入学前实践。入学前实践指的是学生利用录取之后和入学之前的假期,在所在地公、检、法、司等政法系统,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入学前的实践。这种实践方式虽然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学生和对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意识。其次,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经过实践,学生可以根据实践感受,决定是否选择该专业,避免入学后的选择困境。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对新录取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另一方面这也可以成为学校的招生特色。 2.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指的是专业课教师利用上课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里以课程为例比较便于解释。如讲授个案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模拟相关角色。又如讲授小组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然后由各组去承担组别角色。当然这种分配方式可以选择抽签等多种方式。再如讲授社区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一线社区进行现场教学。课堂教学灵活多样,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实践中来。 3.课程实践。课程实践指的是每门课程必须进行针对本课程特点的实践活动。社会工作专业至少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心理咨询与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方法课,还有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方法课,还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等理论课。这些课程各具特点,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提高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把握能力及实践能力。 4.实验室实践。实验室实践指的是利用实验室模拟社会工作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实验室看似是工科类的教学专利,其实不然,作为强调实践教学的社会工作而言,也可以进行实验室教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如同政法院校的模拟法庭一样,目的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验社会工作情景,感受社会工作的专业魅力。 5.寒暑假实践。寒暑假实践指的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深入到相关专业领域进行实践活动。寒暑假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也可以自行联系实践基地实习。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在假期前就做好工作安排,给学生布置假期实践任务。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前一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连续性,避免因假期带来的学习断层。 6.毕业实践。毕业实践指的是利用一个到两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带有总结性的实习活动。毕业实践是学生所有学习和实践的总结。毕业实践的做法在各高校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在这里只提出一点,那就是处理好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实践报告、就业等之间的关系,此处不做赘述。 (二)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六者之间互为一体。从入学前实践到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最后再到毕业实践,看似多阶段的实践,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入学前实践、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入学前、学习中和毕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入学前实践,第二阶段对应课程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第三阶段对应毕业实践。三个阶段存在一定的次序性,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打下基础。因此,六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六者之间互相促进。第一阶段的入学前实践有利于第二阶段的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实践又有利于第三阶段的实践。在第二阶段中,课堂实践可以促进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同理,第二阶段中的某一实践也可以促进其他实践。因此,六者之间不是相互制约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之下,为确保各项政策的制定及措施的实施,必然离不开顶层设计这一环节。政法院校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入学前实践,这是一个较新的方式,若不加强顶层设计,后期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实践教学对内几乎涉及学校所有部门,对外涉及实习基地及相关部门。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层面要形成正式的文件,让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有据可依,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其实,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较为成熟时,也可复制推广到其他专业中去。当然,学校层面也不只是制定单一的政策即可,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这些配套的方案包括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教师考评机制、学生管理制度等。 (二)院系层面:负责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相对于学校层面来说,院系层面才是真正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是沟通的桥梁,上要面对学校,下要面对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应重点强调的是,院系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要负责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涉及校内外的关系,对内涉及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后勤处等多个部门,对外涉及实习基地管理及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从内容上来说涉及六个阶段,还涉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机制。因此,院系一方面要联系校内外相关部门,理顺好行政层面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组织专业教师及相关专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 (三)教师层面:建立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就教师层面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粗略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教学教师(当然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第二类是实践教学教师,亦可称实践指导老师,第三类是负责行政性事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类教师各司其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不过,笔者更想强调的是,要建立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般有单行的考核机制)。无论是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还是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均需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当然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不是教师个人的责任。当前,研究型教师和讲授型教师如何评价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加之当前很多学校设置了许多关于教师的“条条框框”,严重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学活动以及新事物的发展。换句话说,有时候很多教师愿意去开展相关工作,但是基于制度的制约,他们也只能选择放弃或者置之不理。 (四)学生层面:充分做好学生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政法院校六位一体实践教学的参与主体是学生,任何措施及方法的成效最后都在学生身上予以检验。“90后”大学生有个性鲜明、思想多元、热情奔放的一面,但也有孤独冷漠、自相矛盾、心理承受力偏低的一面。借用物理学上的术语来说,那就是他们这个群体的波动性非常大。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抑或是学生管理工作,都需要改变思维,利用新的方式和方法开展学生工作。而且,“90后”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以往那种单做学生工作不做学生家庭工作的方法已经不太适用,现在需要将学生工作延伸到学生家长那里,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笔者在实践中就见过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不理解学校的很多做法,认为他们的小孩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做其他事情或者受苦的,甚至批评学校的住宿条件太差。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生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民生情怀。这里所讲的民生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关民生领域方面内容的教育。 (五)方法层面:充分运用社会工作自身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实践教学。社会工作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的专业,社会工作自身包含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社会工作专业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和促进自身的实践教学。这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专业自身特色决定的。社会工作拥有三大直接方法和两大间接方法,既可以成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也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方法。当然,除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理论与方法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其他的方法,形成一个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体系。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福建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和社会思潮逐步多元化,青少年群体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问题青少年群体的数量在持续攀升,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就需要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强力介入,不断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为加强对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研究,笔者在全省各设区市团委的支持下,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具体情况如下: 针对福建省从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状况的调查问卷。发放120份问卷并回收84份有效问卷。设计26个题目,涉及基本个人信息、社工队伍建设情况、加强队伍建设建议等内容,覆盖福州、厦门等从业人员较为集中地区;男性23人、占27.38%,女性61人、占72.62%。 针对各级社工管理人员的调查问卷。发放460份问卷并回收440份有效问卷。设计23个题目,覆盖全省九个设区市,涉及到受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资料、本管辖区内的社会工作管理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居民个人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发放560份问卷并回收527份有效问卷。设计14个题目,覆盖全省九个设区市,涉及对现有从业人员及工作满意度、对各级社工管理人员的满意度、其他意见或建议等方面内容。 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现状及从业人员的特点 近年来,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得到较快发展,社工从业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加。截止2015年年初,有近5000人通过了全省社工专业等级考试。目前,来自各市县的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少年宫等团属组织的社工人员,构成全省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的主要来源。本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以女性居多,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 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高、专业背景强、政治面貌好。调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到86%以上,有78%以上的从业人员系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毕业,党团员比率占到85%。其次,从业人员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比率较高,达72.62%。第三,总体满意现有工作,有65.5%的从业人员满意或基本满意现在的工作。第四,从业人员工作领域宽广,着力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服务、权益维护、教育矫治、关系调试、困难救助、就业咨询、创业辅导等方面工作。总之,福建省目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一支有朝气、有作为,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的和谐社会建设生力军。 相关从业人员少,力量单薄。据报道,截至2014年底,我国专门从事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从业人员仅有约2万人。与此同时,福建省本领域的专业人才也较为匮乏,制约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社会工作者获得职称总体水平较低,无职称比率占到6成左右,大部分从业人员工作年限不足5年。第三,总体薪酬水平较低,有7成左右从业人员的月薪在3000元以下。第四,队伍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整体社会尊重度不够、从业人员少、年龄结构不合理、性别结构不合理等。第五,职业未来较为迷茫,在被问及“是否继续长期从事社工”问题时,只有少数人想长期从事本行业,有一半以上的人回答“说不准”;究其原因,薪酬待遇较低、社会尊重度低、发展前景不明朗、因从业人员数量少而工作压力倍增。 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社会影响力不足,导致支持力度较低。由于本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受多方因素制约,整体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相关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够,缺少刚性政策的有力支持,已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再者,政府资金投入缺位,制约了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发展。当前,我省政府资金用于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资金极其有限。资金保障不足、工作机制未理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尤以资金保障问题最突出;此外,来自社会公益资金的支持力度不足。由于外围宣传不足,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导致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社会知晓度较低,其重要性没有被社会普遍认知,难以吸引社会公益资金的投入。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服务能力不足。青少年事务社工总量太少,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全省青少年事务社工数量较少,青少年事务社工和全省6-25周岁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15000,比率相差较大,远远无法满足我省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中,还突出地存在社工机构不足、服务覆盖面小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本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深入展开;再者,社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影响其服务绩效发挥。由于职业前景较为迷茫,社会尊重度低,薪酬待遇低,导致从业人员流动性高。尽管省内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学等社工相关的专业,但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加之社会认可度低,大部分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极少从事社工的职业。 新形势下加快推动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 2014年,团中央、中央综治委“预青”专项组等六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争取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国培养出20万名的专业社工人才。共青团福建省委提出到2020年,拥有7000人左右的青少年事务社工规模。为此,福建省每年需新增相关从业人员1000余名,多层面积极推动工作的深入发展。 探索建立“财政支持为主、政府购买服务为辅”的工作模式。福建省政府投入此项工作的资金占比应在90%以上,才能维持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常态化地安排经费,用于购买青少年社工服务项目,使财政支出成为社工机构主要的经费来源;其次,必须明确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范围,分层次、有步骤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创新,大胆采用用者付费、补贴制等方式。加强机构准入审核,建立社工机构准入制度和主体多元、程序公正、科学标准的综合评估制度体系。社工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根据要求提供各种服务,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舆论监督和评估;再者,有效发挥各级共青团组织在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政府应倾斜性支持各级共青团组织,以项目招标的方式,向民间机构购买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加强实时督导与阶段性评估,促进相关机构规范运营,促使各级共青团组织更多地向青少年福利服务发展的宏观政策设计和管理的角度转变。最后,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不断投入,加强资金使用的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形成经费来源上“政府购买为主、社会资本有益补充”,实际工作中“政府舆论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良好局面。政府还应制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鼓励实力雄厚的组织和个人的踊跃捐赠,逐步发展为社会募集资金。 加强对外宣传,提升相关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公众认可度。宣传工作要围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重要会议活动和工作动态、个案成功经验、各地典型方法和品牌项目的推介、先进集体或个人主要事迹介绍等方面来展开,不断加以充实,力求宣传有的放矢,务求实效。与此同时,强化宣传要求。讲求时效性,做到第一时间报道。凸出生动性、新颖性、保密性等;在新时期,要丰富宣传媒介载体。在发挥好宣传栏、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宣传阵地作用的同时,重视运用各类网络新媒介,如开辟全省性的青少年事务工作专题网站、开通相关微博、微信公众号,实现网络平台互动等,以迎合网络信息化时代青少年的需求。此外,借鉴港澳和沪深等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在现有专职社工基础上,鼓励相关工作者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并吸纳进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不断提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培育社会工作组织。要深入实际加强社工组织自身改革,推动建立学习型、知识型与创新型的社工组织。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变革驱动发展引入民间资本,尝试创办公益创投中心,促进各类型社会组织的孵化和成长;二是加强服务与监管,运用政策杠杆催生发展。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把公益性的社工组织逐步纳入体制化发展轨道,对公益性社工组织进行分类管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社会工作的积极性;三是依靠社工组织自身努力,内驱推动发展。积极推进社工组织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提升自我管理绩效。与此同时,社工机构也要积极拓展多种筹资渠道,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创收、开发特色服务项目吸引社会游资投入、通过合法途径向社会募集公益资金等,促进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大力支持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发展。在政府积极购买社会服务成为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主路径的大背景下,努力发挥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协会的积极作用。大力催生或培育民间社会服务组织,重点扶持非营利性、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灵活多样、服务专业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体系;五是构建起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工作体系。疏通与问题青少年群体沟通的渠道,着力加强共青团12355服务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和有关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帮助青少年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加强制度保障建设,促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保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首先,鼓励从业人员考取相关资质和申报职称,并将资质职称等与相关福利待遇挂钩,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度体系。着力强化从业人员培训考核,促进从业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进程;其次,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督导的常态化进行。建议由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协会牵头,成立全省性的专家督导委员会,负责对全省从业人员的督导工作,逐步建立起标准化的督导体系,不断推动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再者,形成灵活多样的从业人员管理机制。要形成社工站民主选举和问责任免制度和社工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和执行手册等评估体系;引入社工和志愿者联动发展的思路,鼓励开展各类型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活动,做好志愿者培训工作。最后,重点加强社会工作组织负责人的培养。要注重政策导向,出台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对全身心投入社工工作且作用发挥明显的某些社工负责人,可以从提升薪酬待遇、推荐参加评先评优、创造更多高层次培训机会等方面,加以激励,使其留得住、扎得深、干得久、出得彩。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个案管理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 个案管理方法针对信访社会工作的特点,可以借助评估来规范服务过程、检验服务效果;通过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寻求更好的工作思路;借鉴管理的特质,推进工作的有序开展。专业工作方法应用于本土性社会工作领域,以坚持社会工作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把持助人自助与待人真诚的理念,运用资源动员与整合的系统策略,坚守严谨而不失关怀的人文科学性为依据,实现更优化的“嵌入”。 关键词: 本土化; 个案管理; 信访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系统规范又不失灵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受到社会的认可。但在我国特殊的制度模式和文化传统影响下,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推广仍然存在一些阻碍,故此,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十分必要。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在本土性社会工作的现实基础上,探索融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专业工作方法和处遇技巧,从而形成两者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本土服务模式。 基于基层信访工作实践,笔者进入N地区办事处信访办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参与观察。观察工作人员的接待过程及整个互动过程,并完成观察记录。期间共收集13个个案,其中互动三次及以上的5个。此外,还针对个案的历史档案做文献研究,全面剖析该信访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和机构工作过程,并从中选取4个互动三次以上、涉及问题领域各异但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讨论。还对机构2位全职信访工作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工作者所秉承的伦理价值、采用的方法技巧、面对的工作环境等信息。本文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视角出发,探索个案管理方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的可行性。即:个案管理的理念、程序、方法如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的应用会给信访社会工作带来哪些变化,能否起到推动信访工作革新的作用? 一、传统信访工作及其弊端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信访工作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按照现行国家《信访条例》规定,属于信访问题的信访事项。二是非信访事项,但属于基层矛盾调处范围内的,需要行政机关参与协调处理的问题。信访作为基层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和权利维护手段,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社会“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制度设计、工作方法上的问题也迅速凸显出来,择机访(指上访者选择重要节日、会议期间到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上访的行为)、群体访(指具有相同诉求的上访群体有组织、有目的地聚集,共同到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上访的行为)等表现形式层出不穷。 对传统信访工作弊端的厘清,是寻求社会工作介入信访的现实背景。梳理众多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到传统信访工作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价值的非中立性。一方面受制于信访制度核心价值的政府权威取向,信访部门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将自身工作性质定位成“上传下达”的中转站,使得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针对上访者的“围追堵截”时有发生。[1]另一方面表现为信访部门对案主信息的掌握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导致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访者常带有负面评价,[2]这显然不利于问题公平公正的解决。价值的非中立性直接影响到专业关系的建立,成为了工作者和来访者之间达成相互信任的最大障碍。 其次,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方面,传统信访工作存在程序不够完善、工作方法简单粗糙、信访渠道过窄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信访工作“一事一议”的原则容易导致工作者过度重视上访者的诉求本身,[3]而忽视其个人经历、家庭关系和所处的环境系统,从而使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并易于引发重访。可见,传统信访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更没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这也就必然导致了其僵化和矛盾重重的现状。 再次,工作者的非专业性。在很多本土性社会工作中,工作者队伍能力不足和缺乏专业知识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曹彦从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方面考虑认为,信访工作者的非专职化和非专业化,会导致他们缺少科学工作方法的指导,仅从经验层面出发处理问题,难免出现片面性的问题,[4]最终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最后,可用资源供需不平衡。多数上访者都希望通过信访渠道获得实际利益,但问题就在于传统信访渠道所能提供的资源不足以满足持续扩大的需求量。[5]这种供需的不平衡深深制约着信访工作的发展,其原因是工作者不但没有给予资源的权利,也没有全面链接资源、调配资源的能力。这还会诱发工作者和上访者之间的信任缺失,十分不利于工作的推进与问题的解决。 二、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方法及其应用 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是由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评估案主及其家人的需要,适当安排、协调、监督、评估及倡导多元的服务,以满足特殊案主多重需要的一种提供服务的方式。个案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从整合视角出发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个案管理中,工作者的角色在不断变换,可以充当倡导者、经纪人、协调者、辅导员、解决问题者,等等,这就对从事个案管理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按服务输送方式来划分,个案管理可划分为“角色为本”“组织为本”和“责任为本”三种模式。其中组织为本的模式注重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对服务对象进行多面向的评估,制定并且检查整个服务计划。管理员的职责从协调各项服务到领导一个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社会工作个案管理讲求从案主水平干预和环境系统水平干预两个面向出发。从案主干预出发,按照社会工作通用过程作为指导开展工作,并且注重协调和监控服务发送过程、为案主主张权利和资源,并且重视评估。从环境系统水平干预,需要通过分析环境的优劣、描绘想要达到的结果、选择改善的策略并且持续修改策略和结果的过程来完成个案管理。[6-7] 我国关于个案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实务研究也十分有限,现存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老年人照顾、戒毒、社会救助、社区矫正、医务社工及灾害应激介入等领域。[8-12]以探索性研究为主,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表现出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的方法已经开始在多个微观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得到重视与应用,但模式归纳和方法分析还比较缺乏。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者多偏向于从案主层面出发,究其原因是,工作者缺乏足够的权威、资源与影响力来改变既有的政策环境和组织环境。 三、个案管理应用于信访 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的探索笔者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中,进入到N地区办事处信访工作办公室,对办公室工作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并在此期间参与机构科务会、初访接待、重访接待、集体访接待及社区下访、联席会议、敏感时期重点人看护等工作。每周回顾反思参与观察过程,并做好参与观察记录。 观察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访工作中,虽然各类问题较为突出,但工作理念、方法、技巧的转变和革新已经悄然开始。工作者所运用的特殊矛盾化解机制就来源于长期的实践探索。这种在应对范围和应对机制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信访工作的工作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本土性社会工作。将继续探讨的是个案管理如何“嵌入”其中,并产生应用价值。表1所列内容为后文分析中所列举的个案案主及其基本情况。 案主为时期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到本市后,在插队期间的工龄不被计算,要求享受本市职工退休医疗及社会保障案主退休后社会保障水平低,生活困难,儿媳失业在家,家庭生活压力大,案主为群体访组织者和领导者 新一年度,适合案主的医保政策从农民合作医疗转为了职工医疗保险,这一改变导致他只有在医疗费用达到1 800元之后,再消费的部分才可以得到报销,但按原有政策,他可以得到直接给付的每年2 000元医疗费用,来访要求政府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案主为物业农民职工,工资水平低,配偶无工作,孩子在上学,更加雪上加霜的问题是,他的妻子在春节过后查出得了重病,他的工资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可谓杯水车薪 案主所居住地区面临拆迁,近几年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案主邻居李某在没有得到吴家允许的情况下拆除吴家的三七墙,贴着吴家起了小二层,也就侵占了半米的排水距离,致使一旦下雨,从李家屋顶流下的雨水就会直接侵入吴家院子,至此两家反目,邻里纠纷无法调和,吴某要求相关部门拆除李家违建,恢复原样案主表现激烈,情绪激动,扬言如果得不到解决,就要采取激烈手段 案主所居住房屋为“村改居”住房,因为房屋漏水,无人负责而前来上访 事后了解到,案主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与邻里也存在长期的矛盾,物业并非推脱,但期间修理了两次没有起效 (一)信访社会工作的特点及其与个案管理理念的契合信访社会工作具有涉及范围广泛性、复杂性和边缘性的特点。广泛性体现在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包括拆迁遗留问题、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物业纠纷、邻里矛盾、干群矛盾、工作纠纷、政策咨询等。复杂性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信访社会工作处理的问题多数涉及不同利益主体,难以制衡。其次,信访社会工作的问题多为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纵观分析,“一事一议”很难根治问题。边缘性是信访社会工作最突出的特点,这和我国现行体制有很大关系。第一,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职权不清晰,致使很多问题可以由信访解决,也可以不归信访解决,出现了一种“解决是情分,不解决是本分”的说法。第二,信访社会工作中时常出现工作范围和政策、法律的边缘相交叉现象,这使得工作变得异常困难,通常需要等待时机、等待政策和法律的完善。例如,案主A的问题表现为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退休后回到城市,不能享受医保政策。这可以进一步概括为政策修改后,与原政策不衔接,伤及个体利益的问题。这一个案在处理上,只停留在无法承诺、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劝解。在基层没有得到良好调处的情况下,发生了群体访和越级访的情况。这也真实地体现出关乎政策、关乎制度、同样关乎个体利益的信访社会工作对更具灵活性、综融方法的迫切需求。 信访社会工作的广泛性、复杂性和边缘性特点就要求从个别化的需求出发,选取恰当且富于变化的工作方法。相应地,个案管理的方法注重通过对现实环境的分析、对预期结果的描述、制定个案计划、帮案主链接各种资源并在过程中不断修订计划和策略的方式来完成个案工作。从理念上看,个案管理不光涉及案主自身,还强调对其家庭关系、社会职业关系、社区关系的工作,系统的工作可以帮助案主从心理、身体、社会支持多方面得到改善。所以个案管理的方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二)开展多面向评估与记录的重要性在专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中,学者们多将关系建立阶段的来访者特点概括为:主动求助性、情绪低落、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和对工作目标达成的迷茫性。[13]而信访社会工作中的工作对象有其区别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访者的鲜明特点。 信访社会工作中,多数来访者可归入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范畴。例如,案主B,为每年1 800元的医保报销起点而备受压力,进而质疑医保政策。案主C因邻里纠纷得不到解决就扬言要“自杀”。类似来访者屡见不鲜,集中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特征。从年龄上看,来访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从社会地位上看,他们普遍处于社会的底层,失业、无业、退休的现实情况致使他们通过劳动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弱,进一步表现为收入低、文化水平低、社会认同度低且缺乏向上流动的条件。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下,来访者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多体现为焦虑、抑郁、敏感多疑、暴躁易怒等。更有一些来访者有特殊的经历,例如离异、坐牢、经历过重大灾难,这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反社会”倾向。 可以看到,针对信访社会工作的案主,开展个案管理所提倡的多面向的前摄性评估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前摄性评估可以使工作者对案主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婚姻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化水平等多项指标进行掌握。这不但为后续工作中服务目标的设定和服务计划制定打下基础,更为服务效果的评估做好前测。 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过程评估和结案时的影响性评估也是个案管理过程效能的重要评定依据。很多信访社会工作的个案之所以会持续很长时间,进展渺茫,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应用良好的跟进和评估制度来将个案进行良好的梳理。评估的过程可以成为个案推进的动力,起到监测的效果,还为整个工作过程起到指导作用。评估还为个案的结案提供依据。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不但可以在接案之初就让案主和工作者清晰大体的服务路径,使案主有一定的期待范围,从而预防由于现实与期待的差距所诱发的缠访(指上访者反复多次为同一信访事项到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上访的行为)和闹访(指上访者在信访事项处理过程中,采取过激言行以期满足诉求的一系列行为),还可以使个案的结束时点清晰可断,有助于信访社会工作的规范化。信访社会工作已经建成了市区两级的网络平台,随着个案管理经验在信访社会工作领域的积累,经过匿名化处理的个案记录可以在已经建成的信访工作平台进行共享。这样,在这一领域范围内可为更多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依据。(三)工作者角色在服务过程中的变换专业社会工作者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在工作中遵守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并且运用专业方法开展工作的。他们所在的机构大都独立于政府之外,期望和案主之间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专业关系。而信访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及与政府的关系都与专业社会工作中的工作者存在明显区别。现阶段我国的信访社会工作者从职业类型看,属于国家公职人员,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立场和职业责任。从阅历上看,他们大都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并且“了解情况”。这种阅历让他们掌握多方的资源,做起工作来表现得游刃有余。如果将这种处理问题的策略从角色变换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规划,可能会为信访社会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在个案管理中,工作者的角色需要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变换,这和信访社会工作的实践十分契合。在现实工作中,正是因为信访社会工作者需要处理好和政府、案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案主单位、所在社区、住所物业公司等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所以其角色也要不断变换。例如,在处理案主D的个案中,案主因为房屋漏水,无人负责而前来上访。但随后工作者就了解到案主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与邻里也存在长期的矛盾、物业修理了两次没有起效等情况后,首先安抚案主的情绪。在随后的跟进中,一方面联系邻居和物业共同商议防水修理问题,另一方面帮助案主妻子联系社保所,为其介绍可就业的岗位,这样使得个案得到良好的处理。可以看到,在某一个案中,信访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一角色可以是政策变革的倡导者、服务链接的协调者、案主能力挖掘的使能者、面对案主实际困难的问题解决者,等等。可以想见,如果信访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有意识地针对每一个个案,有意识扮演自己可以充当的角色,那么服务的效率将必然得到提升。(四)从协调各项服务到领导一个团队在专业的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所秉持的价值是“同案主一起工作”,这使得专业关系因为工作者真诚、接纳、平等的态度而变得易于建立。工作者从“人在情境中”出发,帮助案主链接各方面的资源,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去完善案主的网络支持系统。但在信访社会工作中,由于案主诉求的明确和迫切,工作者同案主的关系建立,单纯凭借对案主的接纳、包容、支持、陪伴和同理心显然是不牢固的。要得到案主的信任,需要工作者在建立真诚专业关系的同时,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为案主建立一个平台,协调好各相关利益主体。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工作者充当管理者的角色,整合资源,领导各利益主体,就个案情况组成一个工作团队,责权分明,有效沟通,彼此协调,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在信访社会工作中,联席会议制度就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工作方法。在接案之初,信访部门就个案现实情况协调各相关部门参与联席会议讨论,从多维度、多利益主体的角度分别剖析、评估,拟定应对方案和实施路径。在后续工作中,由于联席会议探讨充分,各相关部门都对这一问题达到了解的程度,对自身的支持方式也比较清晰,有利于后继的沟通与协作。当然,个案管理是一个过程,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团队服务构架的搭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是资源提供的网络。在个案C中,案主与邻居邻里不和,缘起是双方的房屋改造都没有达成相互的谅解。在单方面工作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工作者组织联席会议,邀请城建部门、司法部门、案主及其邻居、所在社区工作者来进行协商。在会议中,工作者引导各方从房屋的丈量、双方权责的划定、邻里关系的修复、家庭问题的调查几方面进行了澄清,陪伴现场情绪激动的案主进行了情绪的宣泄,最终商定了问题解决的路径。 可见,个案管理的方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需要工作者在必要时充当管理者,领导一个团队一同工作。不仅调动服务对象参与,还协调各主体参与。赋予信访工作者调动资源的能力,从而避免因为资源辐射不足而限制个案的推进。这也充分体现了信访社会工作桥梁和平台的特殊作用。 四、结论与反思 信访社会工作来源于社会工作本土化趋势与传统信访工作僵化落后的双重背景之下,由于看到专业社会工作与传统信访工作的现实契合性,政府和社会工作学者开始探讨信访社会工作的可行路径。 首先,信访社会工作需要做的是借鉴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使被动工作开始向主动工作转变、专业技术方法代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赋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第三方立场同样取代了政府职能。[4,5,14]在工作中对案主采取平等、尊重、接纳、非评判态度,对其信息保密,给予聆听与疏导,注重过程中同理心表达,协助其协调社会关系和整合资源。 其次,着力搭建起政府与上访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张明锁和杜晓楠通过对郑州市“万警进社区”活动及信访工作的“义马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在信访工作中完善民众诉求渠道是重要且必要的,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是建立健全民众诉求表达渠道的可行性路径。[15]信访工作中遭受“污名化”的案主往往对法律失去信心,对政府失去信任。社工要做的是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与社区的联系,让他们能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个案管理的方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实践,其程序、方法和理念都有良好的适切性。针对信访社会工作具有工作范围广泛、复杂性和边缘性的特点,个案管理针对每个个案提供从接案、评估、设定目标、工作计划、检查与再评估的系统服务,符合实际需求。个案管理使用多阶段评估,在信访社会工作中,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规范服务,更清晰地梳理服务过程,也为案例总结存档,并为类似个案提供借鉴创造良好的基础。借鉴个案管理中注重工作者角色转换的思路,为信访社会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基于信访社会工作中联席会议等方法与个案管理的结合,研究建立更多有效的服务策略,整合和调配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信访社会工作中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不仅如此,个案管理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可以一改信访社会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工作者的专业性。在看到个案管理方法应用于信访社会工作实践所具有的优势与意义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本土化社会工作在借鉴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时的“弹性”。不可以生拉硬拽,过分推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也不可踌躇不前,否认本土化社会工作借鉴好方法、好技巧的可能性。 合理的借鉴与应用需要把握社会工作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助人自助与待人真诚的理念、资源动员与整合的系统策略、严谨而不失关怀的人文科学性。对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的摸索中,在方法借鉴与理念综融的实操应用外,对社会工作本源的回应, 对服务对象生活环境系统的改善与充权,对社会政策倡导和社会福利体系完善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和可发挥作用的思考,对社会制度的革新与体系性建设更是社会工作者的使命和价值所在。社会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加深对国情、社情的理解,丰富自己,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实践研究 【摘 要】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等特殊性,在毕业实践中存在多数集中于政法部门、缺乏专门的毕业实践指导、专业实践偏少等问题。因此,应建立符合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情的毕业实践机制,实行专业化的指导,将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撰写和未来就业结合起来。 【关键词】政法院校 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实践 司法社工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学历层次结构中,社会工作已经涵盖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甚至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后,如北京大学等。在全国200多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同。当然,不同的学校类别开设的社会工作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如综合性院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往往倾向于培养综合性社会工作人才,民族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医学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医疗社会工作人才,政法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司法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无论是培养层次的不同,还是培养院校的不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都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教学阶段来分,包括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大的行业来分,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企业等几大行业的实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具体的领域或者说按照课程设置来分,包括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实践。因此,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本文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研究情况,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为例,研究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实践问题。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一)法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因为这个“法”字,使得其各方面披上了“法”的外衣。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的学生以法学类专业学生居多,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法学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纯粹的法学类专业如法律事务、贸易法律、东盟法律、律师助理等专业就占差不多40%,法学类相关专业如法律文秘、司法信息技术、司法警察、刑事执行等专业占了近60%。其次,政法院校往往比非政法院校的非法学类专业开设了更多的法学类课程,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非法学类专业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均开设了法学类专业。最后,非法学类专业学生生活在以法学类专业学生为主的校园,非法学类专业学生耳濡目染往往也“法律化”。正因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多了“法律性”这一层外衣。 (二)政治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如因为“法”字而披上“法”的外衣一样,也因为“政”字而披上了“政”的外衣,即政治性。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历史的原因,即政法院校产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法干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就是在原来的广西政法干校的基础上成立,进而与广西司法学校合并而成。政法院校的历史性证明了政府院校的政治性。其次,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现实的原因,即政法院校较非政法院校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生手册明文规定,每周二下午各班分别召开主体班会,并且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统一拟定班会的主题。最后,我国一向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综上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又多了“政治性”这一层外衣。 (三)组织纪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因为其特有的“法律性”和较强的“政治性”,使得其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例。首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所有学生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具体来说,每天早上实行早操制度,阻止学生睡懒觉的行为。每天晚上10点以后开始晚检,杜绝学生深夜外出或夜不归宿的行为。其次,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警察类专业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即早、中、晚均要出勤,而且早上要拉练,下午或晚上要进行军事训练。最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学生(包括警察类专业学生和非警察类专业学生)经常外派执行执勤、安保等警务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和组织纪律性。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表现其更强组织纪律性的一面。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当然也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综合影响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专业实践偏少。在各专业的毕业实践中,专业实践偏少,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通病。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毕业实践中也难以避免专业实践偏少这个通病。对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调查发现,他们最多的是类似“我们没有实习到什么,根本没有专业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回答。造成这种专业实践偏少的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领域方面的问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领域首选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其次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再次是社会工作相关领域。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非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这直接影响专业实践的专业性。第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即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或相关领域进行毕业实践,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难以融入工作。第三,毕业实践的时间偏短。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为三到六个月,实践单位往往因为其时间太短而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实习生身上。当然,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偏低,除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之外,其他领域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甚少。这些综合因素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实践偏少。 (二)实践领域:多数在政法部门。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倾向于选择政法部门,即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即使不选择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大多数学生也选择在企业进行毕业实践。每届只有一到两个学生选择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毕业实践,毕业后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每届也就一两个学生。之所以选择在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笔者认为是由前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法律性”所影响的。其他的选择在企业进行实习,笔者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待遇方面的考虑。而真正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实践的学生,则是真正出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同。 (三)实践指导:缺乏专门的指导机制。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包含了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毕业实践是社会工作所有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总结提升的阶段。就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来看,首先缺乏的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机制,尤其是毕业实践的指导机制。具体体现在:指导老师如何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毕业实践如何计算酬劳、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评价机制等。其次是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10年开设,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则开设有近十年的历史,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教师仅有一人,专业教师极其缺乏,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四)与毕业论文关系:脱离毕业论文。现在对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到底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一直是高职学校及教师们所讨论的问题。其实,不管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毕业论文应该与毕业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是,如前所述,首先,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都在非专业领域实践。其次,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进行毕业实践,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未能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很好的结合。最后,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多的是被动选择学校给予的参考选题,而不是主动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等进行选题。就笔者近几年所指导的30余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情况来看,真正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结合的学生不超过10%。 三、促进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对策 (一)实践机制:符合实情的毕业实践机制。良好的机制是社会工作各类实践良性运行的根本保证。首先,应根据政法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一整套实践机制,并且要将毕业实践作为这一整套实践机制的重点内容。社会工作专业这一整套机制应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以明确的文件形式加以规定。其次,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经费支持机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征要求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再次,要制定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实行动态管理,避免只建不用的状态。第四,实行弹性的毕业实践机制。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情况来看,毕业实践一般为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应根据实情进行调整,建议不低于半年的毕业实践。此外,实践机制应体现政法院校的特色。我国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定的最低专业标准,但是专业特色与优势科目的发展并不突出。 (二)实践指导:专业的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虽然进入毕业实践,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况且毕业实践是学生诸多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应在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下进行。对于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来说,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从学校层面来考虑,二是要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来考虑。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实践指导老师的专业化、专职化。不过,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可考虑从相近专业或其他专业培养专业化最好是专职化的毕业实践教师。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指导教师评价机制。无论是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还是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均需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层面来看,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专长,认真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指导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专业层面的指导,还要包括思想层面的指导。其次,实践指导教师要积极处理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当前正在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及未来将要参加毕业实践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实践领域:司法社工和常规社工并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一般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共性,也有如民族院校、医学院校、工科类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一样的特殊性,因此其毕业实践领域应包括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和特殊的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当然,考虑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可偏重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在这姑且不论,主要探讨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具体来说,第一,社区矫正。从社区矫正的有关分析中可以看出,社区矫正的方法应是以法律规定的方法为主,辅之以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工作方法。第二,法院人民调解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较为符合法院人民调解员职位需求。第三,禁毒、戒毒社会工作。禁毒、戒毒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也需要禁毒、戒毒的法律知识。此外,司法社会工作还包括安置帮教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实践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 (四)实践形式:关联就业和毕业论文撰写。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也同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一样,应将毕业实践与论文撰写和未来就业联系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完成毕业实践,也可以促进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这也是当下诸多高校比较提倡的做法。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当前用人需求量大,政法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强学生毕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尤其是重实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好的选题,撰写更具实践意义的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介入 摘 要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作为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性领域,运用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找到农村适宜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农村社区社会工作 白林村 农村产业 城乡互助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很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性的领域,探索新时期社会工作思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农村社会工作在农村发展方面,可以增强农村社会的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提供动力与支持;同时,农村发展也为农村社会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建构既要从三农问题中汲取经验教训,也要从农民、农村和农业所面临的全球化、市场化等现实处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一、我国农村发展现状 (一)脱离农业生产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以农村社会工作课程实习地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白林村”为例:农户生计多样化,综合考察研究区农户生计方式发现,8%的农户以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养殖家禽为生计;16%的农户农业生产规模小;23%的农户通过农忙时以农业生产为主、农闲时就近打工获取经济收入;31%的农户基本脱离农业生产;22%的农户以非农经营收入为主,完全脱离农业生产。[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脱离农业生产的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会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更少的在农村种地进行农业生产,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多是妇女、老人还有小孩,形成“空心村”。而“空心村”现象是现如今大多数农村村落的现状,脱离农业生产进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负面的影响。 (二)集体村镇企业的衰落 在白林村经济发展中,会兴起很多的集体乡镇企业。但市场竞争中,有许多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技术水平低,企业效益降低。而在兴起集体企业时,由乡镇政府牵头向乡镇农民借款,但随着乡镇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乡镇企业亏损不止,难以偿还这些借款。[2]乡镇企业造成的乡村债务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 在白林村,实地考察中发现许多集体村镇企业的衰落,以至于出现空厂房、倒闭企业。村镇企业的衰落导致乡村债务加剧,而白林村债务则是村委会的一大心病。 (三)村干部、村官镇用 缺乏实干性 农村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转变农业经营观念;农村产业发展的配套制度不成熟。[3]因此,在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村干部应该作为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但大多数村干部和村官的活动范围多集中于镇上或者村委会的工作,很少深入到村民中去深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不了解真实的农村生活。只是简单的做好了乡镇的书文工作,却缺少了深入乡村实践的实干性,不能从根本上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市场化和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对农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例如,在绿寨传统中,村民在高科技农业推广过程中被建构成为 “文盲农民”;地方政府强力推广的新品种农作物不仅没有增加村民的收入,反而因为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污染了水源和土壤;许多村民迫于生计毁林开荒种植经济作物,违反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等等。[4]这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不仅深刻影响着底层农民生计的发展,还造成农村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形成不可持续发展的恶性循环。 二、解决方法 (一)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 农村社区一体化 在大学课程实习中,课程社区社会工作和农村社会工作的实习是分开的;虽然没有明确说,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却把这两个紧密联系的总体拆开了。而事实上,农村也是一个不同于城市领域中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应该依靠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把农村工作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探索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方向,推动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 通过培育各种农村地域社区组织,促进当地农村社区发展;可以为村民提供各种文化活动用具,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农村社区领袖,提升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等。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为农村发展以农村社区为本的乡村经济奠定社会工作的专业基础。 (二)积极发挥农村社区积极分子和社工的作用 农村所属社区的发展不能全然依靠村官或者社工,就现实情况而言,在每个村子里都设置一个社工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为了农村更好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村官在村期间很好地利用村官在农业、经济、社会的理论知识,使原本扎根于农村的农村本土居民变成农村社区积极分子。农村也应该好好把握政策和机遇认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利用社工的专业知识多方面全方位发展农村经济。 我们可以不一直依靠同一批人才班子发展自己的农村。在一批人才班子在任期间,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人才班子的工作能力、想法、经验,结合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最大程度的利用好在职工作人员的能力,发展农村社区。 (三)重视妇女在农村经济的地位 成立乡村妇女受益小组 社会性别的介入视角,把妇女看成有活力的行动者,尊重她们建构的生活,致力于在生活、家庭、社区、政治、经济等各种层面上达到妇女的充权,将性别角色的视角纳入农村社区发展。[5]充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运用在社区工作和妇女运动的发展中。 虽然在当今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由于农村较为的根深蒂固思想且长期存在的性别歧视,农村妇女的职业多有限制。 我们就白林村为例,去实地探访时,很多家庭的妇女都大多无工作留在家中。就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来看,我们应该就农村社区的特色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白林村盛产竹子,村里的妇女大多会编织箩筐、背篓等农业和生活用品,我们可以成立当地妇女受益小组,以小组工作的方法就当地优势发展编织业、手工织品或手工纺织。 (四)城乡互助 城乡社区合作支持农村农业发展 农村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无论是瓜果、蔬菜,还是粮作物,都会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地方特色农业。而农村居民多半是自己自足的乡村生活,农作物质量多优于城市经济利益化产物。大面积生产或生产剩余的农产品可以借助社工工作方法和“城乡互助”模式,更好地进行生产和销售。 借助乡村生活体验游的契机,推动村民与居民携手合作,互惠互利,既突破 “施与受”的助人模式,也有利于增进理解,减低城乡社会之间的排斥。社工借助城乡合作的平台,综合社工几大专业方法和技术,整合推动微观的个人、家庭社区能力的提升和宏观的社会政策的改变。协助农民改善生计,从而实现生计、社会互助、生态保育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我们在发展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时,不能将社会工作服务流于社区、小组、个案三大方法,三大方法不完全适用于农村工作,所以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宜采取地区发展模式,提高居民主动性参与。[6]我们要把农村社会工作推向专业化,从优势视角出发改变看问题的角度,积极培养利用农村社工、官员和当地的精英,发挥农村社区的当地资源和优势,促进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批判教育学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督导实践研究 摘 要:社会工作督导是社会工作实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通过督导促成学生或者实习社工(被督导者)的专业成长,是摆在实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引入批判教育学,改善社会工作督导的对话关系,从批判能力培养、可能性语言的设立以及激发被督导者的潜能等方面全面改善社会工作督导的实践,提升社会工作督导效能。 关键词:批判教育学;社会工作督导;对话关系;增权 社会工作督导是社会工作实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美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提出:“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传统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术由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作者传授给新的社会工作者或实习生。”社会工作是一个实务取向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务教育至关重要,这一点,基本上已经是内地社工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如何才能搞好实务教育,却成了摆在社会工作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有悖于西方的“职业化―专业化”途径,是先有专业而后设职业的,早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多半是理论家,这就造成了没有实务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做实务的怪相。在笔者看来,加强社会工作督导是改善社会工作实务教育断层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工作督导是社会工作实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督导不仅仅是对学生实务工作的指导,也是教师学习操作社会工作的机会,因此督导是一个教学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 然而,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处境也表明,社会工作督导的相关经验依旧是欠缺的。许多高校教师名义上挂职督导,却并不知晓如何在督导中促成学生的专业成长,如何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带进督导之中,甚至他们本身对社会工作的核心信念是怀疑的、不确定的。缺乏被督导的经验及整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训练,缺少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机会,导致他们难以胜任社会工作督导的工作。此外,国内有关社会工作督导的研究也不多见,没有形成立足本土的社会工作督导理论、方法和模式,这也让社会工作督导研究显得迫切和急需。 笔者自2010年开始,在学校社会工作系推行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并担任服务―学习课程的督导,每周与服务―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会谈,帮助学生整合本周的实务经验,内化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促成他们的个人与专业成长。5年的实践摸索当中,发现批判教育学的教育理念、方法与社会工作专业的信念非常接近,在督导中尝试结合批判教育学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二、社会工作督导相关研究的综述 1.境外对社会工作督导的研究 第一,对社会工作督导发展历程的梳理。香港学者徐明心对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做了梳理,并将社会工作督导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社会工作督导的管理渊源(1878-1910)、督导训练背景的变化和文献基地的出现(1911-1945)、实务理论和方法的影响(1930-1950)、无休止的督导与自主实践之间的争论(1956-1970)、回到责任承担年代的管理功能(1980-1995)(徐明心,邹学银,1998)。新近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历程,笔者尚未找到较为适合的总结。 第二,社会工作督导的模式。徐明心整理了社会工作督导的几种模式,包括标准模式、实证的模式及实用的模式,徐认为这些不同的概念化途径未能包含社会工作督导的全部,因此徐明心提出一种整全的督导模式,期望为社会工作督导的范畴提供一个全面的观点(徐明心,何会成,1998)。 台湾地区学者萧文提出一种谘商督导的循环发展模式,通过三个同心圆五个步骤,帮助被督导者整理对个案的思考,形成全新的个案地图和进一步的帮助计划(萧文,2004) 加拿大学者提出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过程中的理论与实务整合模式(ITP环形模式),将社会工作督导视为回溯、反思、联接、专业回应四个步骤不断循环的一个过程(玛丽昂・博戈,伊莱恩・韦达著,曾家达等译,2011)。 2.内地对社会工作督导的相关研究 第一,对社会工作督导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强调。不少学者意识到社会工作督导在实务教育中的重要性,蒋艳通过对某次福利院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案例分析,指出社会工作督导是有效且必须的(蒋艳,2010)。一些受督导者也开始用自己的实例分享被督导的感受,也表达出对督导的高度认可(喻欢,2010)。 第二,对社会工作督导内容及功能的认识。基本上,内地对社会工作督导停留在传统理解上,也即教育性督导、行政性督导和支持性督导,当然,也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督导在传统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出领导、管理、咨询等新功能(乔世东,2007)。 第三,本土社会工作督导经验的总结。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督导实践的不断展开,亦有部分文献开始关注基于中国本土的督导经验的整理。有学者提出成为有效的督导应是社会工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马林芳,2010)。 学者们从系统的视角、过程论视角、优势视角等角度总结了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督导的经验,提出了联合督导、同辈督导等督导方法,探讨了督导关系、角色定位及有效督导的特质等问题。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中国本土处境对社会工作督导制度的建立是有制度性障碍的,这需要引起实务界的重视(朱爱华,2009)。 总体而言,不管是督导实务还是督导研究,国内都是比较欠缺的。相关的探讨大多流于空乏,宏大叙事,部分基于实务的研究文献又太过局限,缺乏一种能同时能与宏观制度和微观服务对话的督导模式,大多关注于督导如何让实务更有效,如何让学生更能内化专业价值观,理解专业知识,将学生视为必须受改造的个体,这是一种强势的文化霸权督导关系,对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是不利的。 三、批判教育学的基本理念与精神实质 批判教育学,又称为解放教育学、增权教育学,代表人物有保罗・弗雷勒(Paulo Freire)、亨利・A・吉鲁克斯(HenryA.Giroux)、阿普尔(MichaelW.Apple)等人,批判教育学认为,传统教育并没有起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反而是社会排斥和对立的根源,教育传播的是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对普罗大众形成了压迫,批判教育学强调人的存在是不断“成为”人的历程,人性应该是充分而完整的,而非扭曲和片面的,其目的是让被压迫者去反思压迫及其根源,通过这种反思,引导他们投身争取解放的斗争,从而达到启蒙的目的。 批判教育学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话,对话带来对话双方关系的改变,促成平等关系的实现,对话也是对受压迫者的增权,培养受压迫者的主体性思维特别是批判性反思的能力,最终解放受压迫者,也解放了施压者。 在社会工作督导中,也常常使用对话的方法,但大多数时候,是督导让被督导者阐述,督导帮助被督导者解惑,指出被督导者实务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督导关系是一种非平等关系,对话成了上下级问话,而被督导者也被要求必须内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被督导者的自主性被抹杀。 批判教育学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督导,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平等对话能带来督导与被督导关系的改变,因此对被督导者来说,也是一个系统性增权的过程。尊重被督导者的主体性,培养被督导者的批判性反思习惯,从而真正实现被督导者能力的提升。最终解放教与学双方,实现意识提升、专业内化、公民责任的多重成长。 四、批判教育学对社会工作督导的启发 1.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 批判教育学强调对话关系的平等性,师生之间、督导与被督导之间并不是靠权威支撑,教师所掌握的是旧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可能生产新知识,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协同创造新知的历程,师生关系也应是彼此平等的。 在社会工作督导过程中,督导者常常受到书本知识和自身经验的限制,被督导者身处的实践场域,反而是更具挑战和跳出常规的,其应对模式往往是超越书本和督导教师的旧知识体系的,因此,督导者需要在督导过程中,与被督导者平等沟通,建立共识,同行成长。 2.批判能力的培养 批评和质疑的概念被批判教育学视为教育模式的中心,学生被视为批判的行动者,学生通过批判和反思,首先解放自己,然后寻求社会的正义与解放。用弗雷勒的术语说,培养批判能力其实就是发展“批判意识”,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带着质疑与批判的态度,面对并揭露所有“去人性化”的社会设置。 在社会工作督导过程中,应当引导被督导者系统的反思自身实践与社会设置的关系,批判性的看待当下的情景与社会政策。具体来说,反思的层面可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3.可能性语言与行动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批判教育学强调培养批判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自我认知,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导向“社会实践”,即将批判理念与社会行动结合起来,最终发展出批判的行动力。 传统的批判可能因为“看到问题无力回应”而导向悲观主义,或者因为“看清世界迎合世俗”而导向犬儒主义,批判教育学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形的出现,批判教育学强调“可能性语言”(languageofpossibility)。可能性语言是指人类敢于根据现实,描绘对未来的希望与梦想,通过批判能力与社会行动力,团结力量共同行动,从而逐步迈向梦想的美好未来,并根据实践不断批判性的调整方向。 可能性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引导个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突破禁锢,使个体跳出樊笼,看到更高的可能性,并付诸实践谋求未来,因此批判教育学强调的是行动取向的批判。 社会工作督导中,督导者不仅仅要引导被督导者批判社会现实,还要看到行动空间,并通过自身的服务行动,联合相关力量,改善不平等的社会设置,哪怕这种改善只是微小的、短暂的、稍纵即逝的,但却是在为社会改良积累经验和教训,最终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 4.增权与潜能激发 批判教育学者葛兰西(A.Gramsci)认为,支配者通过知识、媒体、权力、政治的有效运作,塑造和控制大众的日常思维,而大众在长期的规训过程中,逐步内化了这种思维,从而主动遵从和维护支配者建立的各种不平等关系,这就使得支配者建立的文化霸权能够长期存在并持续运行。面对充满霸权的、非人性的社会制度,许多学生常常感到无力和无助,同时,在传统的文化霸权督导模式之下,被督导学生由于缺乏能力和资源,常常是处于“无权”和“去权”的状态之中。 增权的视角强调被督导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强调被督导者有能力、有机会做出决定、采取行动。增权的核心是通过提供资源以及培养知识和能力,使个人由能力被动的弱者变成主动的强者,提高他们的行动力与控制力。由此可见,增权并非赋予被督导者权力,而在于挖掘或激发被督导者的潜能。增权主要是督导教师帮助被督导的学生(社工)发掘自身潜能的过程,可以运用的一些对话语句如:“只要你相信,你是可以去面对这些问题并且找到不止一个解决方案的。”“你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你能够做出的改变是什么?”“你将采取什么行动来应对?” 五、小结 社会工作常常强调自己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感动生命”的专业,是一个实践取向的专业,其与其他专业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社会工作者的培养过程中,少不了社工教师对社工学生的生命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工作督导过程中体现得更为密切。 批判教育学强调对话,强调平等关系,强调对社工学生的系统性增权,社会工作督导教师应当将批判教育学吸收进入自己的血液,形成自身的生命影响力,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兼具批判能力与行动能力的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证据为本的实践: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新指引 摘 要: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以证据为本就是要求实习工作的组织者要以本土状况为实习设计的基础。针对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目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师资非专业化、督导力量缺少等现状,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应以本土现实状况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实习教育负责人为主导,为实习工作构建支持网络,包括制度保障、督导保障和机构保障。 关键词:证据为本;实习教育;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学科,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化为导向。在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层面也有学校希望能够培养出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人才。但无论侧重实践还是研究,都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经验的积累,因此实习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十分重要。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中国大陆自1989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至今已有超过200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多所学校已经探索形成了特色不同的实习教育模式。北京大学采取多种督导模式,发展社会行政与社会政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强调实践环节的系统化、实践运作的制度化、实践操作的规范化、实践基地的网络化,在社区矫治、戒毒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厦门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能力建设,开展探索性实践;云南大学采取经验学习与行动反思的模式,在农村社会工作、戒毒社会工作、流浪儿童服务以及边缘群体服务方面具有开拓性的经验。 在现有的学术研究中,研究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讨论比较集中,认为阻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专业机构少、督导水平低、学生积极性不高、案主需求不明确、实习制度不健全等(徐迎春,2013;童敏,2006;樊富珉,2003),提出的改善和应对策略都倾向于改善督导、建立实习基地、规范实习制度、多主体共同参与几个方面(徐迎春,2013;林顺利,2011;肖萍,2006;史柏年,侯欣,2003),当然也有一些对实习模式的新探索,例如,以提升机构专业水平为目标的增能式社会工作实习模式(孙唐水,2014),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实习模式(石彤,2000)。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应建基于一套完整的、实际的、可操作的实习教育设计,实习设计因教育程度、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地区发展状况、院系实力等本土的实际状况而不同。 二、证据为本指引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现实依据 社会工作实习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在设计实习工作方案时应充分分析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学生能力、学生需求、督导力量、机构资源、就业岗位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现实状况,以此作为设计依据,坚持证据为本的实践。 (一)教学能力不足与培养目标的异化要求加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全国大量高校开始设置社会工作专业,但各地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客观条件并不完备。主要表现在缺少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的实习合作机构、没有完备的实习制度、实习指导手册,更不必说建设校内的实习基地、社工实验室等。社会工作离不开实践与专业督导,非本专业出身的老师给予的指导无论是在专业性还是在适切性上都有所不足,往往不能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没有专业的实习合作机构、专业的督导人员,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成长,各个子系统都囿于非专业的困境和焦虑,却都期待在专业上有发展,这必然会让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但现实情况却是每个学校只能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对培养目标做出调整,甚至最终培养的学生离目标中的期望相去甚远。究其原因,除了本身教学力量薄弱,开办专业准备不足外,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以本校的现实依据为基础,制定适当的实习教育计划。 (二)证据为本下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可以有效地满足专业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主体,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是影响实习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进来的,对社会工作并无了解,甚至有些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不适合这个专业,再加上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处境的相对艰难和严峻,这使得学生对于社会工作实习抱有不同的态度,有学者概括为“跃跃欲试型”“浑水摸鱼型”“犹豫不决型”和“学做分离型”(史柏年、侯欣,2003)。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知识、专业自主、专业自我、专业认同和专业成长”这样实习的理想目标不易实现。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还必须进一步挖掘社会工作实习的功能。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都会有就业的需求、成就的动机和成长的需要,如果能让他们从社会工作实习中获得这些需求和动机的部分满足,能促使其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工作实习,也更有可能达到或接近提高专业素养的理想目标。 (三)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求以证据为本 实习基地的建设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实习基地的现状、获取校外资源的多寡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设计依据。由于目前内地需要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能够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机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其中进行服务的机构都相对较为稀缺,因此无论是各高校在进行实习基地建设中采取伙伴关系模式,还是实习教学中心模式,实习机构的选择都是最重要的。只有以证据为本,依托本地区现实状况,选择对社会工作有较多了解、合作态度积极、自身拥有一定资源的实习机构,才能够使社会工作实习达到预期目标。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外部资源发掘与整合方面,各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现状积极寻求机构专业人士、友好院校师资、国外及香港的社工督导参与到本校的实习教育中。变被动为主动,寻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不忘“走出去”和“请进来”。 (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要求加强证据为本下的专业实习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社会工作教育也达到了一定规模,但始终没有从制度层面建立起社会工作这一职业。从国际通行的经验看,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成规模的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机构;二是政府和民间机构要重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社会工作人员本身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而对于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而言,职业化意味着他必须具有职业化的素养、职业化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化的技能。推动良性的实习教育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接触正式工作的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强化其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伦理守则的认同,进而使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理论学习,使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从而为我国社会工作由专业化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提供条件。 三、以证据为本,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支持网络 结合上述四个方面的现实依据,社会工作实习教育设计需要以全面、客观、具体的证据为本,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提供涵盖制度保障、督导保障、机构保障的现实支持网络。 (一)制度保障 依据目前各院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弊端,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申办各层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校提出新的要求,在申办资质上加入实习教育评估体系。同时对已有社会工作招生资格的院校从实习条件、督导师资、资源获取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审核,根据评估和审核结果督促院校进行整改。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开始之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实习制度,它应该包含实习的目的与要求、实习工作中各相关人员的责任和权益、实习文书档案的规范等内容。第三,各院系要与合作机构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在实习工作中的责任,合作的形式、内容等,实习制度和合作协议中,还要包含质性和量化两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和标准,例如个案、小组、社区服务的次数、项目的数量、文书的要求、督导次数、评估标准等。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与实施,结合本地、本校的现实依据,有效地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开展,推动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督导保障 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应多元化(张曙,2012),督导是实习教育的必要环节,而且可以创造多种可能。第一,学生在选择实习机构的时候常常会难以抉择,不能确定哪家机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因此,在实习工作准备之时,邀请各实习合作单位的机构督导作为机构代表做宣讲,详细地介绍机构情况、优势、为实习学生能提供的条件,让学生更好地做出选择,促进学生的主动介入(余瑞萍,2008;曾华源,1987)和主动实习。第二,课堂集中督导不仅是教师对学生、专家对“菜鸟”的指导和帮助,还为同学们之间进行同辈督导提供了场所。学生之间比较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使得同辈督导的效果有时优于专家督导。第三,在学生走到机构实习的同时,教师、院系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单位之间的友好关系,整合资源,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一线工作人员、评估人员等走进课堂,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自己实习的状况与之对话,也打破单一督导的局限。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为机构督导,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实习机构中的工作状况,及时回应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与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与实践操作。课堂督导结合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实习反思与评估,获得专业成长。针对督导人手不足的情况,可以采取1+1+1的督导模式,即一名机构督导、一名督导助理、一名课堂督导,督导助理可由有过实习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或者有过社会工作从业经验的人士担任。 (三)机构保障 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良好的合作平台,即能够接纳实习的合作单位。实习合作单位的选择应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实习制度、就业选择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要求。接纳实习工作对合作机构来说也有一定的挑战,例如需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给予实习学生引领、督导;实习生融入后又撤出会打乱工作节奏。这会导致机构对实习生资源的不当使用,实习生通常被安排临时性、补充性的工作(鲁艳华,2007)。因此,机构资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经营的过程,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搜集整理机构资源,并促进社会工作院系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合作机构需要尽可能具备专业性、多样性、主动性的特征。专业性在这里不仅指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更要具有指导实习的专业性,能够对实习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督导,充分发挥、挖掘实习学生的作用和能力。因此,实习合作关系的建立应坚持互惠原则(向荣,2000),做好充分的准备、沟通工作,明确合作双方在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和角色,避免滥用实习资源的情况,保证合作关系长期、稳定。 四、结语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教育先行,专业化、职业化滞后,普遍存在盲从域外经验、地区发展不平衡、师资非专业化、督导力量缺少等现象。面对以上种种困境和挑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应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以证据为本的实践作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新指引,依据复杂的现实状况,构建现实支持网络,提升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专业成长与发展。 社会工作实践论文:NGO在医疗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 摘 要:本文主要以快乐童年公益阅读坊为例,通过介绍阅读坊的成立、工作内容及方法,研究NGO在医疗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旨在介绍NGO参与医疗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工作开展中面对的困难,呼吁更多力量关注NGO在医疗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以阅读学习等方式来帮助患儿远离病痛,拥有一片快乐的天空。 关键词:公益;儿童;阅读 引言 (一)非政府组织(NGO)概述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为行文简洁,后文均用NGO指代),一般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那些非政府的、非营利的、有志愿性质并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也常被称为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等[1]。 早在20世纪80年代,NGO就已在全球范围萌芽并兴起。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级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在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致力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以及解决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情况下较少被顾及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妇女儿童保护、扶贫、教育、计划生育、农村发展,以及人道主义救援和人权保障等,而在医疗社会领域的实践是其最重要的事项之一。 NGO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它也不是经济体,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需要发达的非政府组织。在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早已遍布社会需要的每个角落。据调查,美国非政府组织总数超过200万个,经费总数超过5 000亿,工作人员超过900万人。如此庞大和活跃的非政府机构(NGO),与美国“大社会,小政府”的制度结构相配套,大大帮助了美国的发展与繁荣。美国有力量强大的各种私人基金会支撑NGO的发展。同时,国家从税收上确立捐赠部分可以抵税的制度,以此来鼓励捐赠[2]。 (二)引入民间公益力量服务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起步较晚,数量少,特别是在医疗卫生领域,专为医院服务的非政府组织规模小、数量少,还不能满足需求。我国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普通百姓对于医疗的需求及关注要求我们有更多的公益力量来进入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分担医院面临的困难。社工可以通过医务社会工作,以心理疏导或其他帮助形式,与患者沟通,从而帮助解决医患矛盾问题,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助于扩展医疗服务领域、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医患和谐。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成为国内医务管理者的共识,并在新医改方案的国家政策层面得以确立。各地一些医疗机构通过设立专职机构、引入社会工作人才等途径,进行着积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本土化的实务经验。 然而,当前大多数医务社会工作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还没有实现服务普惠的目标,医务社会工作还没有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在过去,这项工作的推进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医疗卫生部门服务意识的自主提升,民间力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引入民间力量,既有助于短期内提高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也有利于民间组织自身得到成熟与长久的发展。现阶段,除了进一步规范制度之外,当务之急是整合资源,尝试以医务社会工作为抓手,通过引入民间公益力量来增强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能力[3]。 (三)快乐童年公益阅读坊应运而生 2011年至2013年期间,在安徽省省立儿童医院康复区内诞生了一个非政府组织――合肥市包河区快乐童年公益阅读坊,由安徽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总队负责人王大成发起,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及中国儿慈会资助。阅读坊的主要服务内容是为在省立儿童医院住院的儿童提供无偿借书服务、召集志愿者为患儿说故事。 一、快乐童年公益阅读坊的实践探索 (一)发挥民间公益力量,开展专业服务 阅读坊里分工明确,发起人王大成主要负责申请项目资金及日常管理,台湾特教老师义务远程管理,合肥亲子阅读专家纪念老师义务对说故事志愿者做阅读培训,苹果树故事团每周日下午过来为小朋友表演故事剧,两名社工负责阅读坊的日常具体事务。 阅读坊内有上千本儿童读物,包括各种绘本、儿童画册、亲子读物等。这些书主要来自基金会的捐赠。阅读坊的一切服务都是公益免费的。每天早上是进病区送书时间,社工会拿20―30本儿童读物进病区,首先为想要看书的孩子免费办理图书借阅证,只需登记姓名、病床号及联系号码即可,再登记借出的书,第二天再去拿回并借出新书,直到孩子们出院时,归还所有的书,再借给新的患儿。最初借书是不用办理借阅证的,每个病区都设有图书角,供生病的孩子阅读,但由于没有记录,丢失率高,转而变为借阅形式。这种借阅形式起初是不受欢迎的,送书进病区,首先会受到医院工作人员的排斥,因为这跟他们的工作或多或少会有一点冲突。其次是患儿家长的质疑和反感。据资料统计,全国范围内,专门从事面向儿童的民间公益阅读推广组织有27家,快乐童年公益阅读坊是其中一家。它是安徽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医院内提供此类借阅讲故事服务的公益组织,多数患儿家长对于免费服务存在戒备心理。所以在起步阶段,愿意填写信息、办理借阅证的人非常少。经过几年的坚持,早已打破这种局面,得到众多家长的认可,登记办理借阅证的人数早已超过千人,志愿者累积服务人次也早已过千。 (二)阅读坊让患儿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学习成长 在病区阅读很受欢迎,在康复区就更是如此,康复区内有一间闲置的大办公室,医院免费提供给阅读坊作为书屋,阅读坊就坐落在这里,所以康复区的小朋友到阅读坊里看书非常方便。每天下午是阅读坊对外开放的时间,有许多小朋友过来阅读。 工作人员会把阅读坊打扫干净,迎接孩子们,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愿意做手工的孩子,会为他们准备胶水、剪刀和手工书,他们可以在这里做小手工;愿意看书的孩子,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儿童读物和软软的儿童坐垫;愿意听故事的孩子,会有志愿者给他们讲故事。 亲子阅读专家纪老师每周都会过来给大家讲课,主要是培训志愿者如何给孩子讲绘本故事,告诉大家一些亲子阅读的益处及技巧,并且推荐一些亲子读物,家长们有的驻足倾听,渐渐了解了亲子阅读的好处,也开始加入亲子阅读行列。亲子阅读需要家长和孩子的配合,意义不仅仅在于阅读本身,也培养了家长对孩子的耐心,树立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特别是对于住院的孩子,在患病阶段,家长和孩子都被束缚在小小的病房里,生活中少了许多乐趣,有时会处于一个相对焦躁的情绪中,阅读能帮助孩子找到乐趣,让他们安静下来,也能帮助患儿家长找到信心,享受这一段蜗居在小病房里的时光。孩子们总是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用心去想象和理解故事中描绘的场景,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如果家长不急于求成,能耐心陪伴孩子阅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爱阅读的孩子视野远大,心胸开阔,因为他们可以从书中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学习判断是非好坏,懂得做人的道理,这远胜于家长和学校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许多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受益,从开始不愿陪孩子看儿童读物、不愿学说故事到主动为孩子选书,陪孩子读书,给孩子讲故事。安静下来的孩子不再为病痛而哭闹,因为他们的思想在书本描绘的广袤空间里翱翔。 (三)阅读坊长期规划,确保常态运行 阅读坊有自己的豆瓣同城小站,名为“阳光的天空”,持续在上面招募说故事志愿者。基本上每天都有志愿者过来,在社工的带领下,到病区为小朋友们讲故事,孩子们非常喜欢听故事,这会让他们暂时忘记打吊瓶的疼痛和无法玩耍的苦恼。志愿者大多是合肥各大高校的在读学生,也有十几个固定的志愿者社团,每周会在固定的时间过来,进入病区或者在阅读坊内为小朋友们说故事;还有比较专业的苹果树故事团,每周日下午到康复区大院内给孩子们表演故事剧,吸引许多孩子和家长驻足观看。 在一些节日,阅读坊会开展一些联欢演出活动。大型活动一般会请合肥电视台、万家热线、广播等媒体来全程报道,有社团志愿者来表演儿童歌曲和舞蹈,苹果树故事团表演故事剧,还有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来捐款捐书,机构内有专门负责财务的人员,捐赠的东西都会登记备份。 阅读坊发展得很快,得到患儿和家长的喜爱,也得到了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但机构财力和人力基础较薄弱。阅读坊的经费,是靠申请基金会的项目,资金来源不稳定。阅读坊的人员,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志愿者,都是饱含一腔热情想要做好阅读推广及服务患儿的爱心人士,在大范围上属于公益,具体来说,属于社工,有社工专业知识可以把专业工作完成得更好,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患儿,需要社工的个案辅导,帮助其走出患病的阴影;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社工专业背景的人员(包括组织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远不足半数,由于阅读坊没有固定的财力支持,没有编制,待遇不稳定,也没有社会保险,所以能够在这里服务的人员,大都是有稳定收入的兼职人员或是大学生,经费没有保障,人才又满足不了需求,这大大制约了阅读坊的发展,也是此类机构共同面临的难题。若政府、基金会及其他社会公益人士能帮助阅读坊及此类民间组织实现常态运行,相信一定能给更多儿童带来实惠。 二、结语 快乐童年公益阅读坊自开设以来,为患儿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让患儿在阅读中淡忘病痛、汲取知识养分,健康成长。如今,阅读坊的工作还在正常继续,但由于省立儿童医院康复区病房的扩建,阅读坊已搬迁至社区,阅读坊虽已搬迁,但无偿借书及志愿讲故事服务并没有结束,并已成功扩展至安徽医科大学住院部、肿瘤医院等其他医院。 阅读坊的未来愿景是以安徽省省立儿童医院为基点,逐步向其他医院、民工子弟学校和社区拓展,利用志愿者和社会公益资源,努力使全市的少年儿童都能享受到这种无偿的公益阅读辅导服务,让广大儿童,特别是患病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样快乐的童年。
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方法解析 在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效设计任务,问题或任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实验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第一,发掘化学实验与生活的完美结合点,优化实验任务设计。知识源于生活。同样,化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同时,由生活现象入手,进行实验分析与探究,更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热情。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依托教材,立足生活,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实验探究,从而增强实践体验,感受化学实验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学会创造。 如教学“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时,当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①长时间放置的草帽与报纸为什么会变黄?②在北方市场上,常常可看见外面非常白但里面却是黄的粉丝与馒头,里外不一致,其做法是先将粉丝或者馒头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然后放入燃烧着的硫,将其熏一下即可,我们是否可以马上食用或用来做菜?这样,由生活现象入手,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进入学习意境。师:这些都与二氧化硫的特殊化学性质“漂白性”有关,它可以用来漂白草编制品、丝、毛、纸浆等。那么有哪些化学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而教师可提供有关实验药品与仪器,并提示与指导。当教学酸雨知识后,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怎样鉴别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简述实验步骤。 第二,基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优化实验任务设计。众所周知,化学在社会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社会生产中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善于观察,注意时事,学会发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社会热点问题或生活现象中的化学知识,然后结合实验教学,优化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探究与实验,使其积极思考,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整合课堂内外,优化实验任务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其时间有限,空间有限,若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则需整合课堂内外,将教学拓展延伸至社会生活。 同样,在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将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设计一些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查阅与收集所需信息资料,然后联系自己原有知识,结合实际生活,独立或分组设计较为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灵活选择适宜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这样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彰显个性。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污水净化”的实验探究,明确实验要求:分析实验原理,自选实验药品与仪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与步骤,展开实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并进行自我评价。 化学教学论文: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都新增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使专业性院校的专业多样化,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和高分子材料方面知识、了解化工及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化工、制药、材料、能源、炼油、环保等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化工专业人才,需要有一套适应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先进合理的教学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①②③④⑤本文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探讨。 1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实际,在“培养‘大工程’背景下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有一定人文素质的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总体要求下,根据以往教学实践,我校先后于2006年和2010年重新修订完善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化学化工学院特色,加厚了理科课程,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淡化产品背景,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适当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加了创新学分。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衔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设计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学研究、科技和产品市场开发能力,适应能力更强,就业面更广。该方案已从2011级学生开始执行,逐步形成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导、以明确的培养目标为定位、以科学的培养方案为核心、以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途径、以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关键、以合理的评价机制为导向、以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为保障”的高等化工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该方案设置了以下几个课程模块:(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包括:中国近代史、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防教育、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体育、就业指导、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2)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其实验、电工学基础、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工程制图与CAD、生产认识实习等课程。(3)专业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化工专业实验、科技写作、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专业英语等课程。(4)专业素养教育平台:课程包括:无机化工工艺学、有机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概论、环境工程概论、反应器分析、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开发与放大、工业催化、工业分析、分离分析技术等。(5)素质拓展平台: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化工系统工程、聚合物工艺学、化学工程前沿、非金属材料概论、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计算机在化工中应用、化工安全技术、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等。后两块内容学生可根据特长、兴趣和职业规划需要选学部分课程。 新修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特点:(1)教学总时数有所压缩,总学时由2800学时压缩到2700学时;(2)口径拓宽,基础得到强化;增设了200学时左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素养课,有利于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陶冶其情操。(3)实践实训课时或学分比例有较大提高;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生产见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化工生产单元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等。(4)选修课比例进一步增大。(5)适当增加了创新学分。从大一到大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每年都要完成一篇学年论文,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发明和创造,其成果经认定后可计创新学分,代替部分素质拓展学分。(6)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取消合并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更为精炼,联系更为密切,课程体系适应面更宽,有利于个性化发展。 新大纲明确了工程技术应用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两条知识主线:第一条课程主线包括工程制图及CAD化工原理与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机械设备基础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生产实习化工工艺化工设计化工专业实验化工生产单元实训化工设计实验毕业设计;第二条课程主线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化工单元操作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专业素养拓展课仿真培训模拟生产实习化工系统工程毕业设计。 2 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次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的同时,我们对培养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原来为统一培养模式,改为“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分专业培养,以后又改为“2+1+1”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主要学习通识教育模块和学科基础模块内容,第三年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素养模块内容,第四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学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在四年级下学期集中精力作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分散在四年中完成,交叉学科内容和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插分散在前三年完成。通过不同层次的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就业层次。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适当压缩教学时数,还更多的空间于学生,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综合考虑,均衡发展,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提高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有效时间。明确各门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和相互联系,消除不同课程内容重复叠加现象,增加一些新理论和生产新技术内容。如无机化学课程只讲元素部分,几大平衡放在分析化学??来讲,热力学放在物理化学中讲,溶液理论在物理化学中已讲过,在化工原理中只简单提一下,不做详细讲述,均相双组分混合体系的分离技术与理论在化工原理课程中详讲,在化工分离工程中只讲多组分体系的分离过程,化工设计内容放在化工设计概论课程讲,在化工原理课程中只作简单介绍,其练习放在化工课程设计中来完成,精简化工工艺课程,无机和有机工艺各选1个有代表性的工艺来讲授;增设化学反应器分析、工程制图与CAD、计算机在化工中应用、化学工程前言、化工技术经济、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等新课程。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将专业英语内容融入到双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取消文献检索课程,将其内容并入到科技写作课程;将化学反应工程学拆分为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和化学反应器分析两门课程,后者作为方向选修课,等等。 化学教学论文:对生物化学教学创新初探 1安排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十分重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努力使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2]。酶的功能和活性测定是教学难点,仅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识,我们将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和活性测定研究课题分解成一些小课题,如碱性磷酸酶的概况,机械法分碎动物材料的方法,等电点沉淀、中性盐沉淀和有机溶剂变性去除杂蛋白,透析法去除有机溶剂,分光光度法侧提取蛋白含量,磷酸苯二钠比色法侧酶比活性,让学生根据这些课题完成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堂,以本组为单位对本组研究方案进行讨论,对基本实验方法进行实施,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酶学知识点,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引领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进行科研实验设计,而且通过介绍重要的生物化学期刊、网站,扩展学习途径,深刻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如何查询、收集、分析和综合资料。 2紧跟科学发展前沿,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的更新远远赶不上生物化学发展速度的现状,除了介绍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外,我们还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前沿引入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在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思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4]。例如,在学习RNA的种类、分布和功能时,RNA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scRNA和microRNA等多种已知功能的RNA,还包括未知功能的RNA。着重讲述rRNA、mRNA和tRNA结构与功能时,还要介绍snmRNAs,从RNA的结构上多样性,提出RNA的功能是不是也应该是多样的?从而讲述RNA在多样性的功能,在这方面应该不亚于蛋白质[5],同时介绍在科研中经常应用RNAi技术。我们还以《核酶抗肝炎病毒的研究》和《RNA和肿瘤关系》为题目,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行查阅文献资料学习RNA的功能,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完善对RNA概念的认识。在讲述DNA二级结构时,重点学习DNA的双螺旋结构,又对DNA的双螺旋多样性、三链DNA分子、四链DNA分子进行介绍,了解为什么会选择双螺旋结构?什么是反基因技术?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科学前沿与教学相结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紧跟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将新知识和新科技转化到生化教学内容中,形成了理论水平高、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日常课堂教学内容,取得了显着效果。 3对七年制学生实施双语教学 七年制医学专业对外语的要求比较高,开展双语教学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而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生物化学历来是医学院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施双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用英语理解生物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老师要努力地开展教学,学生也应该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较难学的课程,我们认为中英文的使用要适当,也不宜完全用全英文授课,一方面该课程开设较早,大多数学生的英文水平有限,另外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如果不能很好理解所学内容,必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随后课程的学习。同时,老师的英语运用和发音很难达到外国教师的水平。我们的方法是严格以查锡良主编的《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中文教材[6],将讲授的内容分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部分,按教学大纲编写英文概要,把要讲授的内容按章、节标题,节以下的大小标题翻译成英文,学生可以边听课边参考概要。教学课件全部采用英文PPT,PPT制作紧扣教学大纲,重点内容力求详尽,尽量采用图表来阐述,图的信息量既丰富又直观,可以把生物化学抽象的问题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此外,还适当用一些3D和Flash动画阐述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反应过程。对于重点内容或重点概念常常是用中文讲一遍,再把中文内容用英文讲解一遍,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对于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学生调查问卷显示:认为双语教学对学习专业外语有帮助的占60%,觉得老师上课外语使用量适中的占75%,希望英语少一些的占15%,希望英语多一点的占20%,赞同双语教学的占85%,感到学习有困难的15%,可见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不太认同。有的学生觉得开始学习时有一些吃力,随着学习深入,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动力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探索精神,最终逐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4以科研求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也是大学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系统性地讲述生物化学专业知识外,还要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热点科学问题,帮助同学们熟悉国内外科研进展的最新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延伸。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支撑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7]。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批资深和新近回国的青年学者为本科生授课,对学生进行科研思想和英语读说渗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挖掘了其创新、创造的潜能,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都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以科研促教学,既促进了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在创新性实践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直接提高了专业人才的社会竞争力。综上所述,我们从教学内容精心准备,采用多种先进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 发式、问题探究式、双语教学等方面阐述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方面的初步改革和探讨。作为一名好教师,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对生化内容有深入了解,细心引导和教导学生如何学习、研究和发展生化理论。还要有讲课的艺术,讲话要生动并具有感染力,也要讲授深刻到位,为培养高素质科学人才做贡献。 化学教学论文: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类正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接受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本文重点谈谈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 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 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们应该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质疑时,常以“原理型”为主。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了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同学们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溶液反应充分?在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学生可以思考:Cl2、CO2在NaOH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S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能否形成喷泉。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要学生学会这种思维并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途径;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对学生解题有创新的,即使在萌芽状态,都要积极扶持,千万不能有意无意的扑灭在中国学习联盟脑中冒起的各种神奇的创新性的火花;考试也应鼓励创新,凡有新颖解法和独特见解,即使答案不完整,不全面,有不准确之处也应酌情给高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求异,达到创新的境地。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怎样培养创新能力呢? 这里谈谈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的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称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时,要求学生弄清实验仪器的各结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要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情况,引导学 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在实验时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例如,在进行“氯气实验室制法”的演示实验教学时,学生弄清楚了实验装置设计程序(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验证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理解了控制反应条件,对比试验等实验方法,我先让学生观看本节8页的装置图示,再让学生思考:(1)该装置是否能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l2?(2)添加哪些仪器和试剂可收集到纯净而干燥的Cl2?(3)如何验证Cl2的漂白性?不一会有的提出“浓盐酸易挥发,气体中气有HCl气体和水蒸气。”有的认为:“排空气法收集Cl2容易混空气”。有的说:“难以确定收集满否”等等。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要求上台进行演示。第一次实验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后面学习HCl、SO2、NH3、CH4、CH2=CH2等气体的制法时,学生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又如我们在演示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79页[实验3—5]时,由于生成的SO2具有刺激性气味而影响课堂气氛。我们趁机诱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这一缺陷?学生积极思维,设计改进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有的说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棉花;有位学生设计了用“W”型试管组装的实验装置,在演示浓硝酸与铜反应时也被我们采用。 而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合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化学教学论文:关于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 《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学科,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思维严密,逻辑性强,并具备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因而学习难度较大[1];另外《化学工程基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基本上是没有接触过化工生产实际的,对设备和生产流程缺少感性认识。虽然有课程实习,但由于实习学时和实习经费的制约,不可能去很多企业参观学习,一个企业也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单元操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工程的认识缺乏[2]。对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化学工程基础》课程包括三部分内容:化工单元操作、基本反应器和典型化学工艺,浓缩了化工学科中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学工艺学3大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而教学学时数有限(50学时),内容与时间之间产生了矛盾。另外农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工科课程有一定的难度[3],而且从学生考研究生角度来看,大多数学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考化工基础而是考化工原理。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达到少而精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化工单元操作内容:如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吸收、精馏等,而这些单元操作恰恰又是学生考研的主要内容。 同时,对于一些主要内容,我们还会安排专门的习题、例题讨论课,还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通过做习题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请记住我站域名/ 2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化工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考虑到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还采用“书本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欠佳。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引用图片、设备模型、投影、动画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人理解单元操作过程的原理,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设备原理与结构,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每一章内容在讲授前会先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让大家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展开具体的介绍,而在每一章内容讲解完以后,又会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总结,引导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活记,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记忆。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这门课程知识离散、内容支离破碎、杂乱而不成体系的现象,在教学中加强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衔接,同时也指出其差异。 另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忘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联想教学的手段。我们根据所学内容,巧取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联想,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知识[4]。事实证明,在教学中联想生活常识,无形当中就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联想生活常识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3创新实习方式 对于化工生产企业来说,为了确保生产的正常运行,一般不允许学生在较短的实习期间内进行实际操作。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是以参观与听课的形式学习,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会出现走马观花,应付了事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不好。这样一来,学生感到乏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质量不高。对此,我们在安排学生去工厂实习之前,先安排他们到一个中试基地(目前已经不再作为中试基地使用了,仅供学生实习使用)去体验,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些简单的操作,这样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使其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另外,我们还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帮助学生在实习之前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一旦真正到了生产现场,就会很快适应生产环境,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明显提高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化学工程基础教学,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实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评述 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还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实验创新式教学的研究,改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趣味性启发学生、以模仿性锻炼学生、以操作性培养学生、鼓励探索式创新实验,这样才能改变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以趣味性启发学生 趣味实验不仅操作简便,而且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积极引进趣味实验,以实验的趣味性来启发学生思考.首先,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单调的演示实验进行改革,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其次,教师可以以趣味实验代替教材中的文字叙述,以生动形象的描述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最后,教师还可以将有趣的化学知识引入到日常生活中,以趣味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模仿性锻炼学生 模仿不仅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更是科学实验的开始.化学实验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模仿实验,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在模仿实验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选择具体操作方式的原因.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知其然,更要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操作能力.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当做到操作规范、步骤清晰,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要领,为今后的探索式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3.以操作性培养学生 当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实验.学生刻意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目的、实验方式、进行实验策划,进行逻辑思维的锻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以规范的操作、合理的目标来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正确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打下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这样学生就由经验型的思维转化为理论性的思维,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就得以初步实现. 4.鼓励探索式创新实验 探索实验是实验教学中较高层次的实验,探索式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体会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这种探索式的学习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高中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我们应该加强此方面的创新教学,为国家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化学教学论文:加强习题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效,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选好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解后评析可采劝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习题教学中几点注意事项 1.习题要“少而精” “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 2.要启发讨论 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3.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并重 培养能力、传授方法是习题教学的目的。习题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解几道习题,而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应多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习题的讲、练、评、议,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总之,正确认识习题教学,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能巩固知识,培养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化学教学论文:分析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技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理论。所谓螺旋式课程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的“概念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计,学科知识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有显着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与此相适应,学生有效的学习就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要为处于每一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课程内容。布鲁纳一方面坚持学科结构的理论,另一方面坚持儿童可教的观点,这两者结合就产生了课程编写的螺旋型模式。 一、高中化学的螺旋式特征及其教学困境 (一)高中化学螺旋式特征 螺旋式是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结构”的原则,化学必修1与必修2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必修化学课程来体现。而选修模块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选择性。高中化学必修与化学选修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是在初中、必修两个学科结构体系基础上螺旋式发展形成的,体现了课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困境 螺旋式课程的一个弊端是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又缺乏深度,一英里宽,一英寸深[1]。螺旋式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但一英寸深,一英里宽的知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螺旋式课程强调了学的需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前后知识之间时间跨度大,对教学效果考虑不足。以往的化学课程更多的是具有直线型课程的特征,而高中化学新课程更多地具有螺旋式课程的特征。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些教师不能准确领悟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上对知识的难度、深度控制失当,必修教学中试图一步到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接近高考要求,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被动与困难,在选修教学时又常常是炒冷饭,更加剧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出现“高一的课像高三,高三的课像高一”的怪现象。不恰当的教学定位也造成课时不足,科学探究无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空谈。部分教师忽视了高中化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缺少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衔接,造成学生学习化学缺乏条理性、系统性,学生认为化学知识杂乱无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做好高中化学模块教学的定位及各模块衔接教学可以有效破解这一困境。 二、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内涵 (一)衔接教学的实质 “衔接”本意指事物首尾相连。“衔接教学”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即化学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相互连接。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是指对高中化学各模块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整合,规划出适宜学生发展的各阶段内容和能力水平,适宜教师教学的各阶段的操作方法和模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提供有效的学习机制。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不仅是指模块内和模块间知识上的衔接,还有学生学习能力上的衔接,更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 (二)衔接教学的原则 衔接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是指遵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既指学科的逻辑系统,又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还指范围上的从窄到宽、深度上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而实施的教学活动。螺旋式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符合知识间内在联系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但要把课程编排意图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有差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在教学中应遵循层次性原则。螺旋式课程的方向是螺旋式上升,逐步深化思维的深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建构学科模型、实现应用情境的类化和拓展,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衔接教学的类型 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的衔接教学从目标上分,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衔接;从形式上分,包括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内的衔接、高中化学各模块间的衔接;从要求上分,包含初中化学已经掌握的水平、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高考化学要求的衔接;从主体上分,包含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的衔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衔接等等。 三、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地定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的是全体高中学生,它是有兴趣学习化学、有志于从事化学研究的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必修模块的教学需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它还为高中阶段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必修的教学定位应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的三维目标要求有显着的差异。如“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必修阶段大多为“知道”或“了解”层次,“理解”与“应用”层次的较少。选修阶段要求上除一定量的“知道”、“了解”层次之外,“理解”与“应用”层次的数目增加,多于必修阶段[2]。在“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同样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高中化学必修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高考考查目标有所不同,在实施必修教学中应合理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例如,必修2原电池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是为了建立“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转化为电能这一观念而设置的,以原电池模型为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化的观点,它的重点不在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更不是进行定量计算。虽然高考化学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电极反应、定量计算等,但是高考考的是《化学反应原理》要求的知识水平。在必修阶段如果讲到这个层次,显然违反了课程设置的初衷,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必修模块内的衔接教学应注重知识的生长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有关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是终结性要求,描述的是终结水平,即学习某一必修模块后,应该达到的水平。而教材的编写中,出于分散难点、突出重点等考虑,有时把某一内容分散到不同模块中(如苏教版中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或分散在某一模块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知识的呈现次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难易程度,将其处理成不同阶段对应不同要求水平。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点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则,立足课堂,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衔接教学。例如,苏教版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呈现多次。第一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次出现时要求判别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第三次出现时要求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每一次的教学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循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第二次教学时,第一次的要求就可成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通过学生回忆,适当的检测,为本段的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通过模块内衔接教学的研究,加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认识,增强对化学学科体系、教材编写原则、教材编写用意等的认识,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品质。 (三)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应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化学必修1与必修2体现,必修1与必修2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内容的广度已经覆盖了整个高中化学。但基础性不等于内容的广度,选修化学在模块功能定位、教育价值、内容深度等方面与必修化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从必修、选修到高考这三个层次在处理内容时的能力水平的发展性。 必修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部分必修内容知识目标要求较低。例如,溶液显碱性、明矾作净水剂必修中只要求“知道”,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部分的要求是“理解”和“应用”。在选修教学中,将必修原有知识设计为教学情境,在原有知识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组织和结构下,同化或顺应新的化学知识,实现知识的生长。也可在新知识点学习后,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必修化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选修课程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选修化学的能力目标要求较高。必修模块部分内容会在选修课程中再次出现,但知识范围扩大,难度加深,能力要求更高,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形态。例如,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要求是初步建立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可以移动,但对怎样移动不做要求;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对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认识要求达到本质化、定量化,对认知水平的要求更高。在选修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内容深广度的层次性、问题处理方式的多样化、概念理论的本质化,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选修模块的衔接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 选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间也存在衔接教学。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自然科学,选修模块的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如《化学反应原理》侧重研究变化的规律,《物质结构与性质》侧重研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时不可避免会涉及其他选修模块的内容。例如,《有机化学基础》研究乙醇是从官能团、性质的角度展开;《化学反应原理》研究乙醇是从热效应、燃料电池、化学平衡等角度展开;《物质结构与性质》研究乙醇是从分子的结构、分子间作用力的角度展开。前一选修模块的学习可以为后一选修模块的教学提供思维的多维化,不仅实现了内容上的衔接,更提升了思维的层次,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多维度,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思维,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 化学教学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伴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工作中。虽然教材、实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可以为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化学;应用 化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对扩展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的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可以使学生更为扎实的掌握化学知识,更为直观地了解化学现象,对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一、理由实物投影仪实时展现实验过程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各式各样化学反应的变化过程,比如物质的状态变化、溶液的颜色变化等,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资料的观看可以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 以往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做化学实验时,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试验的过程和变化结果,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近距离观察实验。实物投影仪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讲解到石灰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时,当石灰水接触到二氧化碳,石灰水会变浑浊并且产生沉淀。当教师在课堂中做这个化学实验时,由于烧杯和试管较小。如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实时展示试验的过程,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大屏幕清楚的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即使是教师最后一排的学生都可以清晰的看到实验过程,实物投影仪可以很好的促进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 化学是研究分子级别微粒运动的科学,因为微观分子的的运动是人眼所不能观察到的,所以通常会借助模型的挂图来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模型和图片来解释相关化学变化,但是这种方法无法生动展现微粒的运动变化过程。比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的化学变化,以学生单纯的想象无法全部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如果通过多媒体模拟动画来展现分子分开和结合过程,就可以清晰而直观的展现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分子的重新组合。 三、利用动画课件讲解化学原理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有效的解释抽象的化学原理。比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程中,教师采用探究实验的方式授课,1、3组做“氯化铁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的实验,2、4组做“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的实验,试验结束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宣读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科技论文如此以来,学生通过亲身测定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质量的关系,证明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的议题。这时学生只是在宏观上理解了这一理论,教师在从实验角度引出定律后,可以及时的通过教学课件来分析理论的实质,利用动画来演示水分子怎样电解分解成原子,原子又如何进一步构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可以在动画中直观的看到,分子分成了原子,而原子并没有再分,而是又组成了新的分子。这种演示可以圆满的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很容易看懂了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利用CAI课件演示有害、有毒、危险的实验 在化学实验演示中,必须要保障安全性,安全是化学教学实验的一个必要前提。高中化学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中毒、爆炸强腐蚀和燃烧等。并且随着我国对环保事业的重视,化学试验中所泄漏的废气、废渣和废液也被视作实验的危险因素。其对学生和教师产生的健康危害是持久而广泛的。使用CAI课件来播放这些试验的视频,既可以让学生理解爆炸的形成原理,也能解决无法进行此类实验的难题。 五、利用信息技术演示错误操作 在化学实验中合理的引入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深化知识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一些无法演示的错误操作,比如制氧试验,在加热固体药品时应保持试管口向下倾斜,操作结束后应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如果采取的错误的操作,会出现什么后果呢?通常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冷凝水会回流,从而导致试管爆炸。 如果教师只是反复强调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学生的印象肯定不够深刻。如果运用计算机软件模仿以上的实验学生就可以亲身感受到错误操作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在以后的实验中便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六、结语 化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一门学科,对推行素质教育起着重大的意义。信息技术和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发展,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带入了教学领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开创性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有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应注意化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成熟,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我们相信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大有作为。 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思考与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 尽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可或缺的.打个比方,教师在课堂上,就像是舵手操船,学生就像是一艘徜徉在学海中的小舟.舵手要指引船的前进的道路,还要保护船不偏离航向,就像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途径,更要担当从旁辅助的责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其解决问题和困难.这都是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达到的要求.从外部的大环境讲,随着社会的极大发展,知识的更新变化也极快,教师的整体素质要不断的加强提高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而做到在课堂上有效的指导学生,让学生在日后步入社会之后,不会出现知识脱节学习落后的情况.做好素质教育,就要先从提高教师素质开始;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先加强领路者的能力. 二、调整课堂结构 传统课堂对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然后让学生通过习题不断的练习巩固.这种单调枯燥的课堂结构只会使学生对知识失去兴趣,失去学习的动力.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对课堂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全方位调整.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设置情景导入,利用身边和周围熟悉的物品来引出将要讲解的知识点.这样不但能够一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知识融入生活,变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最终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将知识展示给学生.这样做能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掘能力.教师还可以适当的搭配一些教学用具,特别是多媒体这类的科技产品,能够更加直接有效的将学生带入到寻求知识的情景中去.对于课堂练习要采取多种方式,比如知识竞赛或者实践总结,而不是单纯的解答课后习题. 三、提高课堂效率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引导学生参与 尽管素质教育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让课堂失去最起码的秩序,否则学生只在课堂上“玩”而不是“学”.教师对于整体教学进程和各个环节包括每个问题的提出,引入直到最后解答,都要有一定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约束,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等同于吵闹的课堂气氛,乱中有序,动中有静,学生能够听从教导,才能得到教师的帮助,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盲目的给予学生自由只会使教学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就是指每个学生对于同样的知识,在同样的教学坏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这种差异性是普遍存在且难以消除的.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实施了教育改革之后,所有学生的成绩都会得到提高.对于进步的学生,当然应该给与表扬和奖励.对于没有进步甚至是退步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帮助他们调整自己,去适应教学方法的改变.要鼓励他们改变自己,挑战自己,不害怕失败,不为一时的落后而气馁.特别是在传统教学中领先的学生,有些一旦进入到新的教学环境中,就会出现退步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问题,给予他们心理上的疏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三)合理利用实验设备 化学学科有着大量的实验操作项目,其中很多有相当的危险性.一般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危险只会单独进行一遍演示.这种方法虽然保险,却没能使学生得到锻炼,让实验失去最基本的作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切都要以实践为标准.学生如果只懂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会动手进行实验操作,那何谈课堂效率的改变和提高.真正的素质教育,真正的优秀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当然教师要特别注意实验的环节,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实验前首先要让学生对实验设备进行仔细观察,详细讲解每样物品的作用.教师可以先自己单独进行一次完整的实验演示,然后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简单的没有危险的实验,以便熟悉流程和器具.小组实验熟练后再分为单人实验,同样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练习,直到学生有能力进行一些复杂实验.教师要在旁边进行辅导,保证实验合理安全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学习的快乐,还能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验当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素质教育. 化学教学论文:绿色化学教育怎么运用在化学教学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成为当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因此,绿色化学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使绿色化学的观点与新课标的教学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怎样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呢? 1.绿色化学教育体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其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从化学科学观点来看,绿色化学是化学科学基础内容的更新;从环境观点来看,它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经济观点来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2.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2.1 以点带面逐步树立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利用化学学科优势,教师可以以点带面,介绍环境污染及其危害,逐步树立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鼓励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明确化学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提倡绿色化学,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 2.2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内容。化学不仅在资源开发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学中要时刻体现出绿色化学的原则,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例如:在讲"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时说说能量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卤素"中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等;"硫和氮的氧化物"中讲讲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应如何合理应用化学,用绿色化学观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为人类能生存在一个绿色的地球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2.3 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2.3.1 改进教材实验,消除实验污染源。保护环境,要从一开始在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教材中的一些有毒气体的性质和制备的实验,例如必修1中: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如果按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势必会产生一定量的氮氧化物气体,会造成大气污染,危害师生的健康。如果对这个实验做出一定的改进(如图所示),就可以避免氮氧化物气体的溢出,从而消除了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2.3.2 推行微型化学实验,有效控制污染。微型绿色化学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有很高的趣味性。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微型化改进装置图。新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利用新型绿色环保材料与绿色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目的,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实现绿色化学教育的发展,使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培养绿色化学意识,逐步实现绿色化学教育的目标。 绿色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落实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在化学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视绿色化学实验,倡导环保,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法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成长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研究绿色化学的目的。 2.3.3观思结合找出现象的本质。感觉与思维总是密切联系着的,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观察时,要一边观察,一边用已学知识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或进行的程度、条件,并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的特点和异同,综合、推理得出结论,这样来找出现象的本质。例如,把人体呼出的气体吹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生的现象有吸气声音,形成气流以及出现浑浊现象等。经分析比较,推理知"出现浑浊是由于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沉淀的缘故。这就是实验的本质。它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的缘故。而吹气时的声音,以及形成的气泡,都是次要的。 3.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绿色化学思想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一种战略、一种方针、一种指导思想、一种研究策略。不久的将来,重大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不但是科学文献,也将进入教科书,走进我们的生活。这种预防化学污染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正日益被人们认识、接受和重视。绿色化学不能取代系统教学,但必须融入其中,如此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更新观念;二是教师本身要进行终身教育,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化学教学论文:有机化学教学中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是“鱼”还是“渔”?是教学生还是教学生学?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方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1.自学能力的培养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矗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化学教学论文:化学教学中的非线性现象及对策 摘要 :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主体演绎、教师身、学生体现、学习环境作用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充分发挥化学知识的非线性作用、教中积极应对非线性、把握预设和生成、加强教学反思、学中兼容非线性、巧用随机事件、培养学生非线性思维有效措施,变化学教学复杂的、不可预测性为一个简约的、可预测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 非线性 化学教学 不确定性 随机性 无序性 从数学角度上看,线性指变量与变量成比例关系。相对应的,非线性是指变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由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育活动中,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它们有时交叉耦合、有时相互促进、有时相互排斥,成一种非线性关系。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影响非线性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化学知识结构、教学主体、学习环境三大点,他们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无序性等特征,这些性质都成为化学教学中难以把握的因素。 一、教学中的主要非线性因素 1.化学知识结构的非线性特点 化学知识的非线性指知识本身之间有不确定性、割裂性和不连续性。知识是变动的,化学知识在先人不断的探究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随着化学知识的传递、保存、选择、批判、融合、更新、创造,呈现一种螺旋形的盘升,在不同的认识阶段是有不同的定义方法。中学化学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酸碱的定义,在初中我们直接说“电离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是酸,阴离子全部是OH-的是碱”,到了学习了“盐类的水解”的时候,酸碱的定义则变为“在溶液中c(H+) c(OH-)的为酸溶液,反之则为碱溶液”,随着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大学化学还衍生出多种对酸碱定义的理论如质子理论、正负离子理论等不同分类方法。 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化学知识的非线性特征,打破了旧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编写思路。它以必修课程作为门槛,突出化学与生活的结合,把我们引进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在选修阶段再以必修的基础上做深入探究。这种做法,照顾了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但又将化学知识引进似乎更加混沌的状态,同类知识被割裂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继而出现初高中、必修与选修的化学教与学的衔接问题。 化学知识还具有社会性、复杂性、默会性。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化学已成为自然科学中举足轻重的核心基础科目。辩证法要求学生们学习化学时坚持一分为二的思维看待事物,化学的发展有可能是天使的降临也可能是撒旦的挥阔,化学知识的缄默性增加了测量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困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自身的情感态度进入课堂,令化学教学更加复杂无序。 2.教学主体演绎非线性 人的实际能力,如感知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预见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这些能力一定都会有细微的差别,在教学中也显得尤为明显。例如,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类别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1]。这五种课程从上到下、从理念到实践,就是一种呈跳跃式的往下传递的,其到后面教师所能理解和领悟的化学教学内容与学生所体验、吸收的化学知识之间都不是一个线性关系,而是交融在一起,或增加或减少,不成比率。教学中的心理效应也不是百试百灵,就如量子力学认为的原子中个别电子的运动轨迹是无法确定的,即测不准定理,它所涉及的个体因素在无序中演绎着杂乱无章的曲调。 (1)教师身上的非线性 教师在化学教学系统中表现出非线性的特征。我国申继亮和辛涛等教授提出,教师专业知识应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则为化学知识、与化学相关的情境和与之相关的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根据“木桶原理”可知,教师的教学成败常受制于与这三种知识最弱的一项。这种非线性现象在新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新的化学教师往往有过硬的化学本体知识,却很难在实践中探索学生的性格特点,难以把握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按部就班的戏剧表演,面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教师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甚至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出现与教科书上相悖的现象,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或辟而不谈。“意外”超出教师的线性思维不能用教学机智妥善处理,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使得课堂走向失控,把已预设好的教学情境推向混乱状态。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的非线性还表现在教师投入教学中的时间精力、教师的教龄和教学效果不成正比。在教师群体中,从教几年的教师有可能比老教师更具有把握课堂的能力。待到教师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常常出现职业倦怠而停滞不前。 (2)学生体现的非线性 学生在学习化学中也会出现和教师成长阶段相似的非线性特征。学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高中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比较丰富细腻,理智感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化学史的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发作用,有时成为一种学习的助推剂。学生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教师难以以一种教学方法满足各类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导致化学教学目标为不确定性。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各项智力发展不平衡又具有互补性,这个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利弊参半的非必然关系。各种个体组成的受教育者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群体,增加了教学的随机性。 另外,学生在化学教学中非线性还表现在,学生本身知识体系不连续缺乏将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而产生的负迁移、自身努力程度和成绩好坏不成正比甚至出现的高原现象、学习动机水平与成功机率成倒U型关系。例如,在一定阶段,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将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元素、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加以区别;对自己期望太高而导致实验操作的错误。 3学习环境作用 化学是一门紧贴生活的自然学科,教育者应该将学生放飞到真实生活当中去。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社会中的复杂多样,都会交杂在一起对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影响,或是促进,或是阻碍。学生带着各自复杂的心情走进化学课堂,又带着不同的态度回归生活。在这样的循环中,交叉耦合的因素难以把握。 再者,环境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也随着时间的变迁发生变化,也因人们的认知状态对化学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进而影响化学的学习。比如,紫金矿业排放含铜废水导致汀江河大量的鱼死亡,由此学生恨透了化工厂给生活的带来的危害,但 如若学习了“沉淀的溶解平衡的应用”又会为治理家乡水污染树立了学习目标,提起学习化学的热情。当然这是一个学生的内部心理变化,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活动增加了教学的不确定性。 二、应对非线性策略 1.充分发挥化学知识的非线性作用 要发挥化学知识的非线性首先要迎合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线,以知识建构为基本机制,改变过注重知识传授和强调学科本位的旧做法。其次继续发扬教材中丰富的栏目的作用,这些是无序中构建化学知识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对于阐明化学知识的多样性和培养学生丰富的爱国等情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再是因知识讲知识,而是由学生真正吸收内化、移情、延伸,由知识再生知识达到“树上开花”的效果。再者非线性知识通常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往往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培养学生的非线性思维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记住元素周期表各元素的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有个性”的元素,教师要有意识的点拨,学生也应该自觉对其归纳总结。 2.教中积极应对非线性 (1)争做“自来水” 教师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像是一个自来水源源不断地供给学生以养料。化学知识更新地很快,教师也应该时刻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联系最近发生的相关事实作为情境的设置,例如市面上出现的三聚氰胺、瘦肉精、毒黄瓜、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教师充实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理论中要从实际出发,把握 学生“最近发展区”,为迁移而教,实现学生能力的“突变”。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中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2)把握预设和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化学教师要在备课之前,认真研读教学的编写思路,读出其中的含义,抓住主干。在备课时要尽可能的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状态,在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基础上精心创设与本堂课的教学情境和支架。对于课堂演示实验一定要自己事先做一遍,增强课堂的预设性的针对性、开放性,才能灵活处理课堂更丰富的生成性,这是减小化学教学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所必须的,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注重化学课堂的生成性不仅建立在教师充足的备课上,而且要发挥教师敏捷的观察力和应急能力[2]。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不能随意编造不科学的结论和解释,这样既给自己的教学造成混乱有误导学生。 (3)加强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无论对于新手还是在讲台上已经站了几十年的老师来说,无论他的教学多么的丰富没有经过反思的教学工作只能说是周而复始的同样的工作,永远都是在原地踏步。教学反思能打破教师投入教学中的时间精力、教师的教龄和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的非线性现象,克服职业倦怠心理。教师的反思也是一种自学本领,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反思自己,自己的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用理论分析解决化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探索揭示和掌握化学教学的规律。 3学中兼容非线性 (1)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化学知识一直被人看成是文科式的理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它是分散型的,像散落的珠粒非常紊乱,例如碱金属元素、卤元素或化学平衡移动影响因素,学生似乎觉得这些知识非常零散不便记忆。通过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们自觉地用归纳、分类和对比等方法按照自己的记忆习惯把化学知识分散的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用元素周期表规律或化学平衡移动规律进行总结,这些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进而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或者达到知识的突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教师“为迁移而教”成为可行。 (2)利用同伴效应 高中生有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比其他群体有更敏感的神经,周围任何人特别是师长的言语态度都会引发“蝴蝶效应”。教师可充分利用这点,在探究性学习中,采取小组合作或一对一的方式,用激励性的语言促使他们相互竞争相互弥补,掀起化学探究的狂潮,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习成为一个开放的互补性的系统。 (3)关注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人本主义心理学侧面反应的就是教学中非线性的现象,它是一种人本取消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整个非线性学习中占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化学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只要到达他们内心深处的知识、能触动心灵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为此,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的教育,如爱国情感、生命道德感、集体荣誉感,显得急迫。在化学课,教师一定要将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给学生,那样学生才会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接受化学。 (4)回归生活 学生只有回归到生活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真谛。只有环境才会对他们产生最大的非线性影响,产生的刺激才是最全面深刻的。课堂中的实验是人为加工以后的产物,往往也脱离了实际,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的也只能是感官上的体验,也有人说将厨艺和化学放在一起学习,讲的就是化学和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回归生活,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才会有意义。 4.化两个世界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减小非线性不可预测性的有力保证。沟通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激起思想火花的助燃剂,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公平对待学生,善于和学生交往,了解学生最新动态,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计划;学生应该尊重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和老师交流,减少彼此的隔阂。 5.巧用随机事件 在这个复杂的非线性教学中,教师要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化无序为有序,利用随机事件促进教学的生成。利用正值讨论热门的话题如食品添加剂的话题引入课堂,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用随机事件“顺手牵羊”,使教学事半功倍[3]。 6.培养学生非线性思维 非线性理论相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横向性、跃迁性和可塑性,对激活学生的思维功能、扩大知识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也是很重要的[4]。学生在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效碰撞时,往往出现思维障碍,其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过程是模糊抽象的。非线性思维在创新实验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粉笔在化学实验中的妙用,利用其主要成分,粉笔可做焰色反应、钙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做电极等;利用粉笔的形状和廉价的特点,它还可以充当硫或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燃烧匙[5]。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的非线性思想意义深远。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解释,在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中赋予非线性思想以合理的地位,促进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协同发展。 化学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复杂的、相互交织的,较高的精确预测可能比较比较困难,但是在短时间范围内,预测是可以的,转变化学教学复杂的、不可预测性为一个简单的、可预测的教学活动,让化学教学 有规律可循。 化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教学论文:利用微格教学培养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微格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蓬勃开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及实际教学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一条较迅速地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本人根据在蒙城师范学校开办微格教学的培训以及3年来的教学研究,浅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运用微格教学理论,准确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几年来,我们化学组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运用了微格教学理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们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解,划分为导入、提问、讲解等分项教学技能,然后将分解的内容分配给各位老师,由他们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讲解,这样对青年教师来讲,如何上好这节课就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微格课型为提问类型,内容为高二化学“乙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总结归纳部分。他首先让学生复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概念及酯化反应的过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6min的微格录像中,提问的语言、问题的明确性,新旧知识的连贯性,语速、启发与暗示等提问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贯彻微格教学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学思想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校电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甲老师:语言生动、教态自然、板书规范,他用流利的语言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乙老师:语言和教态略显紧张,他选在实验室上,他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去做,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根据微格教学具有模式规范的目标要求,运用教学评价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虽不如甲,但在“启发教学应用”、“知识输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见,微格教学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模仿与纠正,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极为有效。 三、运用微格教学理论,科学地评价教学行为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评价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整体与分项的优劣上,以前没有精确的限定规则,在评价上过于笼统空泛,利用微格教学理论就能比较科学地、真实地评价教学中的每一环节。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采用微格教学中设定的教学行为评价系统,以一定的数量参与者作为评价员,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几年来,我们采用蒙城师范学校杨景宇老师编写的《微格教学之路》中的微格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表和评价单的规定,对授课者的教学技能进行科学的、真实的评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5人次获市级优质教学课,有7人次获县级优质教学课,发表和获奖的论文在10篇以上。实践证明,利用微格教学的评价系统,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四、灵活的变通形式,有利于化学教师的技能培养微格教学的操作系统包括六个步骤:讲解教学技能;观看示范录像;编写微格教案;微格实践录像;反馈评价和修改复录。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学校的条件,利用悉尼大学特尼教授的变通应用理论,对微格教学的步骤进行变更和简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对不同的教师采取了不同的变通措施:对初级化学教师,由于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基本教学技能急待加强,我们听课重点放在教学技能上,通过评价,能够得到及时矫正,这样多次反复的强化,能迅速提高初级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中级化学教师,已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基本教学技能已基本成熟,对这部分老师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方面;对高级教师来讲,已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重点应放在学科教学技能研究方面。这样对不同职称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变通形式,更有利于化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迅速提高。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基于控制系统分析的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建设及实践 [摘要]自动控制理论课是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控制理论基本思想,指导该课程的建设过程,分析了教学过程的系统构成特性、制约因素及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系统分析;反馈;课程建设 0 引言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强化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学校教改的重要主题,而更重要的是教育思维模式的更新与变革。 所谓“教有法无定法”,但每位肩负“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都希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专业课自动控制理论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也在不断理解社会发展变革对其的新要求,调整具体的授课思路与方法,摸索新的教学策略。本文将控制理论恰当地应用到自动控制理论教学之中,采取反馈控制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 课程特点及控制系统结构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是电气类、机电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都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这门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知识系统连接较为紧密、计算性强、作图方法多;课程中知识点多且抽象,而且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复变函数等;与工程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在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规律,对先修课程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以系统的、整体的观念实施教学。 控制系统按照有无反馈可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开环系统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量不产生影响,即信息单向流动;而闭环系统中,不仅存在着输入对输出的前向控制作用,输出同时对输入产生反向的影响,即在系统中,信息形成双向闭合回路。反馈控制是一切闭合系统自动控制的精要所在,任何系统只有根据反馈信息才能比较、纠正和调整它发出的控制量,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有效控制,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过程显然不能用单向信息传递来描述,否则授课与教育的过程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一直强调的互动与调研正是信息的双向交流,也就是反馈控制的应用。如何正确地应用反馈控制理论,合理地设置反馈环节和控制环节,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正是要讨论的问题。 2 课程建设中的系统结构分析与对策 下面结合控制系统的一般分析与设计过程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控制理论制定对策,指导教学过程。 2.1 被控对象分析和目标制定 控制系统设计首先是要掌握被控对象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进而制定明确而又实际的控制目标。过低的目标失去了控制调节的意义,过高的目标又会增加控制成本。作为授课教师,面对的研究对象是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和学生(称为基本被控对象),目标是合理地利用课上及课余时间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而作为教学管理者,其研究对象是包括教师和基本控制对象在内的广义被控对象,目标是排除多方面干扰的影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生,同时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 由于课程开设在公共基础课之后,大多学生在先修课程中习惯了定量化、精确化的分析方法,而疏于用物理概念进行系统定性分析,特别是如何针对实际系统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分析和设计更是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薄弱之处。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定性分析与图示解释较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自然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并且课堂授课中,教师需在黑板上做大量的数学分析推导,绘制大量的曲线,因此课堂教学往往是索然无味的公式推导、定理证明和手工绘图。在实验教学环节中验证型实验多,设计型实验少,甚至存在“一键式”实验,这样难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设计能力的开发都存在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对授课具体内容而言,自动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的负反馈系统,包括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两大方面,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是系统设计,而系统分析是设计的基础。分析与设计都是围绕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三方面展开。分析方法主要是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分别从时域、复域、频域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个控制系统,但最终归结于时域性能分析。 由此就清楚地勾勒出研究对象的轮廓,在这个基本轮廓之下展开教学,根据课程、学生及教师的特点,抓住了课程的关键,用统一的思想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教、学、辅联成一体,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目的的认识,掌握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管理者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建设。这正是控制理论系绕性观点的体现。 2.2 反馈环节设置 反馈是控制理论的基础和精要所在,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与预先设计的目标进行比较,利用二者形成的偏差不断调整,才能产生有效的控制,形成一个信息传递的闭合回路。没有反馈信息的非闭合回路或者反馈信息过于粗糙甚至错误的闭环系统,都不可能实现预期控制。 在教学实践中,反馈监测点的设置和反馈信息的提取与处理应遵循点面结合的原则,即既要考虑与多个控制目标(学生培养、教师队伍、课程建设)相关的评价指标的设计,又要兼顾评价、反馈量提取的可行性,同时要重点关注制约控制效果的关键点,并在反馈信息综合中加以不同权重。对于反馈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3个方面,如图1所示,并形成三环反馈控制,及时调整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偏颇。 内环反馈信息来源于课堂教学。教师在充分备课、清晰讲解的基础上,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收集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信息,及时对课程教学进行调整。课堂学生反应最能直接地体现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给出适当的提问、采取启发式与联想式讲解、提供一定的讨论和练习等不同方式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控制理论,内环反馈控制对于系统的调节最为直接,因此授课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心理环境,以便更多地获取真实反馈信息,使课堂信息由单向传递变成双向传递,形成闭环调节,提高课堂效率。中环反馈信息来源于学生定期的网上评教和教学督导意见。发挥网络平台作用,通过设置学生信息反馈平台和网上评教系统,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研室或者教师本人。同时结合教学督导的意见,对授课过程加以优化。外环反馈信息来源于最终的考试成绩以及课程结束后的教学研讨。尽管考试成绩不能说明一切问题,但通过考试过程及试卷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教学形势分析和教学方法研讨可以掌握社会知识需求,同时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2.3 干扰分析 控制系统中,干扰不可避免,并且直接影响控制效果,因此干扰抑制问题是控制系统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控制理论中通常可以采用预测和补偿的方法削弱其对输出的影响。在这里,需首先分析干扰及不确定因素的产生。在该系统中,人(教师、学生、管理者)是主要的系统组成部分,个人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如,学生基础知识、教师知识结构与研究兴趣、反馈信息的客观表现、管理决策的执行差异等等都是客观存在且随机变化的。应重点关注整体的不确定,并做好相应的“补偿”准备。首先了解学生预备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需要补偿。课程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很多,如积分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复变函数等等,但所需知识点相对较孤立,因此可以利用较短时间进行“突击培训”。实践证明,适当的“基础知识补偿法”对于课程重点、难点的讲解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和学生都减轻了压力;其次是课堂干扰补偿。课堂上的互动是必要的,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有利于信息的双向沟通。但不能以点带面,让片面的反馈信息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提问式讲解,教师总是希望得到正确的回应,但不可将个别回应作为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因此要剔除这种期待已久的“特殊喜讯”,注意观察大部分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情绪,排除干扰;第三是排除评价干扰。来自学生、督导、同行等方面的评价是系统中重要的反馈信息,为避免个别的不公正评价,需设置信息过滤机制,过滤掉带个人感情成分的“奇异值”,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反馈信息加权处理。当然这个过程应以学生反馈信息为主,其他方面反馈为辅;最后是执行干扰补偿。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教师是策划者和执行者。但教师水平、教学经验甚至责任心的差异,都可视为一种干扰,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适当的教学示范课、教学基本功训练、定期的教研组讨论、教学方法交流都是必要的补偿方法。 2.4 控制调节制定 控制调节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教师的作用,二是教学管理者的作用。 教师方面。强调信息的双向流动,要达到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方法这一目的,因此教师应该成为驾驭课堂、掌控知识的角色。授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特别是绪论的讲解。作为控制论的入门课程,必须要让学生在首次接触课程的同时,将一个异常开阔的视野展示在他们面前,而不是让其产生这仅仅是公式推导、纯粹理论堆积的错觉,进而刺激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激情。鲜活生动的应用实例,具体的视频展示是冲击和震撼学生这种发散思维的最好手段。需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发展历史的简单罗列,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图文、视频展示,既融入了大量专业信息,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通过适当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讨论,使每位任课教师在熟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培养教师运用适当方法,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的课堂应变能力。 管理者方面。教学管理者除关心教学效果外,更要关心如何打造一门精品课程,如何培养一支精干队伍。因此其调控行为相对要宏观,在控制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控。 1)教学实验环境改善。作为重要辅助手段的实验教学在课程建设中作用不容忽视,除了更新实验设备之外,更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通过增加开放性实验、设计型实验、自主开发型实验,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实践能力。 2)教学计划适时调整。尽管目前学时压缩是个大的趋势,控制理论课程同样受到影响,但对于基础内容、经典方法的学时不能压缩。通过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合自己专业的特色教材,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做到得心应手。 3)建立一定的奖惩激励机制。结合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及教研室评价,对课程综合打分,并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投入热情,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气氛。 3 结束语 在多年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控制理论”学以致用,在充分分析课程特点、考察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控制理论基本思想,发挥专业优势,分别针对目标制定、反馈设置、干扰抑制、控制手段等方面找到教学活动的对应环节,摸索出适合电类、机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同时,对其他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有效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摘 要: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涉及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特点是概念抽象、术语多、数学成分大、工程实践性强,要求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研究并探索了该课程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效教学方法,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可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有效教学;探索与实践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是支撑我校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重点学科的主干课程,自1959年起即为测控工程专业学员开设,目前已面向全院本科学员,是全院性的专业基础课,选用胡寿松教授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教材。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基本概念和术语多,数学推导多。它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复变函数、模拟电路、电工技术等课程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工程素养。特别是随着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充实(教材的第一至六章和第八章),讲授对象也日渐广泛,而课程学时却一再压缩(课内60学时),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所选用教材的内容特点往往使学生因缺乏工程实践,缺乏对实际控制系统的感性认识而感到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分散、公式多、推导多,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总之,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特点让学员感到难学,教员感到难教。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是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指技合一”复合型军事人才培养,我们对该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实践。 1 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教学方法探索 1.1 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分析思路 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总是遵循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这一规律,这种过程也是认识论所倡导的规律。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目的是让学员掌握控制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对实际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理解控制的概念比较容易,但要实施恰当的控制则比较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这一认识过程,帮助学员掌握整个课程的分析、学习思路,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般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分析是定性分析,但是光知道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实际的系统要能够进行工作,必须对它进行定量分析,也就是要分析其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指标。为了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必须对系统建立模型,这个模型就是数学模型,包括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和频率特性,正好是教材第二章和第五章的内容。数学模型是实施定量分析的基础,有了模型并能够对其进行求解(拉普拉斯变换和反变换)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够对系统进行定量的认识。例如对快速性的认识,是通过对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性能分析来建立起动态性能指标;对于稳定性的认识是通过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和劳斯—赫尔维茨判据、奈氏判据、对数频率域稳定判据来进行的;对于准确性的认识是通过终值定理和静态(动态)误差系数法求稳态误差来进行的。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因为定量分析有公式,计算简单,容易得出结果;而定性的结论,多属定量分析的结果、文字性结论以及相关的描述性结论。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定量分析比较容易,难的是从定量分析上升到定性的结论和定性分析上去,也就是对这些定量的公式、结果的分析。例如,稳定性与参数之间的定性的关系;动态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稳态误差随系统参数变化如何变化;稳定性、稳态误差和动态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高阶系统增加闭环零点和闭环极点对系统有什么影响等。 1.2 从开环系统分析闭环性能的策略 控制的核心思想是反馈,反馈就可使一般的开环系统变成闭环系统。因此,系统的开环与闭环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开环系统容易分析和理解,也容易获得其数学模型,因为开环系统一般是由各种典型环节组成的,可以很方便地求得开环系统的零点和极点。因此,为了分析系统的闭环性能,常常从开环系统传递函数、开环性能出发来研究和分析。 例如,为了分析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劳斯判据需要知道闭环特征方程,而闭环特征方程正好是1+Gk(s)=0,其中Gk(S)就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而用奈氏判据直接通过开环幅相特性曲线Gk(jw)就可判别系统的闭环稳定性,也是从开环传递函数出发的。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时,对于型如tm或其线性组合的输入来说,可直接通过对开环传递函数的型别v和开环增益k来得到静态误差系数从而算出稳态误差。绘制根轨迹时,由1+Gk(s)=0可推导出根轨迹方程,最终可直接采用开环传递函数Gk(s)来绘制闭环根轨迹,并根据闭环根轨迹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稳态性能、稳定性等信息。 从开环系统分析闭环性能的策略可以帮助学员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出发基点和分析目的。由于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概念、术语多,从什么条件出发分析系统的什么性能在学员学习过程中经常引起混淆,往往课程教学已经结束了,学员还不知道用什么传递函数来绘制什么(开环、闭环)系统的根轨迹,用什么传递函数来计算(开环、闭环)系统的稳态误差。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1.3 从对控制系统的要求出发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内容繁杂,基本概念、定义、术语、公式多,学员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全貌,难以建立课程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大部分学员只有靠机械记忆来掌握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从控制系统的一般要求出发,将课程体系有机联系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要求是“稳、准、快”,因此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就是对这三个字进行分析,即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稳态误差)和快速性(动态性能指标)。首先要求知道它们的准确含义,其次要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最直观的是时域分析法(第三章);其次是在系统参数发生变化的时候,系统的性能如何变化,可采用根轨迹法进行分析(第四章);除此之外,如果系统的输入是正弦波,对系统的分析可采用频域法进行(第五章);如果系统的性能不符合要求,则必须对系统进行校正(第六章)。 当然,对于每一种分析方法,其分析特点和目的也不一样。时域分析可提供时域指标的全部信息;根轨迹法分析具有时域分析的特点,但它可以提供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时的闭环系统的根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分析系统的时域指标;而频域分析由于方法的特点,可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稳定裕度,但不能提供直观的时域指标。 1.4 线性叠加的思想 自动控制理论讲授的主要是经典控制理论,研究对象是线性定常系统,其主要特性是叠加性和均匀性。在系统分析过程中,经常采用的策略是叠加。从一般的多输入产生的输出是采用叠加原理,到开环对数幅相特性曲线的绘制也是将幅频特性相乘变成对数幅频特性的相加从而简化运算。对系统进行校正的时候,串联校正采用的是线性叠加,而反馈校正不具有叠加性,但通过进行一定的简化,最后进行反馈校正进行设计时,也是通过近似的线性叠加的办法。因此,叠加的思想在课程中运用得相当普遍。 2 教学实践体会与教学效果 2.1 多从工程的角度进行教学 自动控制的基础是微分方程的求解,但精确求解微分方程却不是本门课程的重点。自动控制理论是从工程实践中发展并提炼出来的。因此,虽然求解微分方程具有逻辑严密性和精确性,但数学特性却不是该课程的主要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的是其工程性。它的工程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近似、简化的方法,例如对非线性系统的小偏差线性化法近似成线性系统,这种近似在工程上是应用得非常多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再例如在一定条件下将高阶系统简化为一阶或二阶系统。二是大量公式的推导过程应该注重工程背景,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推导教学,严密的数学推导并不是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即不能将本课程讲成一门纯数学的课程,而应该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简化、近似、适用范围等工程使用条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 2.2 适当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控制系统的分析;二是控制系统的设计。我校所选用的教材是以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为主线,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面内容比较详尽,各种分析方法都有介绍,知识点成体系,但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则讲得较少,也就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如何利用分析方法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学员学完该课程之后,掌握了许多控制系统分析的方法,但对实际控制系统的设计基本没有思路,总感觉无从下手。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强调基础分析方法的同时,引入另外一条控制系统设计的主线,以一个导弹控制系统仪器为例,从其控制原理、数学模型、时域响应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以及频率域校正方法出发,对该仪器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既增加了学员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此外,原教材的知识内容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面虽然篇幅较少,但是涉及相关设计的内容都已经融合在相关知识点中。比如对一阶、二阶系统的参数分析与调节,对系统开环增益的调节作用等,实际上对被控对象或系统增益的调节已经是系统设计的内容了。事实上,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对系统的参数进行调节。如果参数调节不起作用,则需要采用校正方法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过多地强调系统设计的内容会牺牲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引入以实际控制系统的设计这条主线,应当处理好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之间的“度”,这个“度”就是在不牺牲课程内容体系、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设计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精选,引入Matlab编制的辅助教学软件等措施,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有益的尝试。 3 结束语 近三年来,在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与以往的教学情况相比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有学员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很容易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知道该掌握哪些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全貌。对于青年教员来说,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够让他们尽快地理解掌握课程体系和内容,尽快帮助他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员。当然,随着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能够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加强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浅谈《自动控制理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为理工科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自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智能控制等专业课的先修课程。该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都很强,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 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是我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几年,我们通过课程建设,建立了新的自动控制课程体系,确立以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综合为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主线,构建由时域分析、复域分析、频域分析、离散系统和非线性系统5个模块构成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对控制系统的组成、分析、设计、综合等各个环节有全面的理解,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课程体系科学化 《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多、更新发展快、理论性和抽象性都很强,具有一定深度和复杂性的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随着本科生教育的继续巩固和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制定了新的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建立了一套适应性强的包括理论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和强化训练等方面在内的全方位教学新体系。 1.开发研制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自动控制理论CAI课件的设计是一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的教学媒体,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活动的交互方式。《自动控制理论》课是专业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三基础”教学,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保证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考虑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在进行CAI课件的设计时,我们依据以下三点:(一)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二)在教学中要做到保证基础教学,加强近代教学,联系实际教学,涉及前沿教学;(三)完善CAI模式,使课程结构体系更趋合理。教学课件以教材为蓝本,含简明、清晰的授课讲义、例题演示、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和控制系统分析计算等内容,既有课本内容的直接再现,又增加了很多有助于讲解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表现手段。课件以计算机为载体,既可用于课堂教学,又可通过上网及安装于学院计算机中心的方式,供学生进行自学和课后复习使用。 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如在对自动控制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着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这条主线展开课程内容,花大气力以一个典型的系统为例进行系统模型的建立,通过采用不同的控制器引出常用的一阶、二阶系统进行典型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综合,然后对相关的内容讲思路、讲方法、做比较,这样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同时布置适当的习题去强化对主线的认识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少讲、精讲,鼓励学生自学。对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课堂提问,对带有普遍意义或难点的问题事先布置,积极展开课堂讨论。 二、更新教学理念 1.抓住重点掌握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理论》引入了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基本概念,如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输入与输出,动态与稳态,反馈与前馈等,这些基本概念形成了本课程的知识要点,是学习理解的重点。要掌握好基本概念,首先应该从这些抽象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加深对其理解,建立概念与其反映事物间的联系,搞清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其的认识。 2.抓住主线建立不同方法间的联系 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是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稳、准、快贯穿了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的始终,也是系统综合设计要满足的性能要求。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以稳、准、快为主线,建立各种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自动控制理论》既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既有一定的复杂性,又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结论,更要掌握其中体现出来的研究方法,培养系统的观念,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会自学 要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式学习,广阅参考书,拓宽视野,从更多控制系统的实例分析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提供的网上教学资源深入学习。 5.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反馈的现象比比皆是,反馈也是控制的精髓。在本课程的学习中,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观察反馈系统的构成,将有利于对反馈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并自觉地将反馈应用到各种实际系统中去,学以致用。 6.主动参与教学 对学习中的收获、体会及心得、对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上的在线区或通过任课教师向课程组反映,课程组教师将随时给予答复。 三、 实验教学多样化 自动控制理论的实验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制订了新的实验教学大纲,重新编制了实验指导书,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增加了每个实验内容的涵盖量,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尽量只讲基本的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课上,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每次实验内容,独立完成实验结果的分析,并且回答老师针对实验细节中的问题的提问,得到自己的结论。保证实验课的质量,全面检查实验操作。这样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每次的实验操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科学、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激励和改进的作用。我们不是“一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而是建立了从学习过程、作业练习到期末考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克服了应试心理,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从重“知识”走向重“能力”。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与效果的考查,增加了实验考核,并将其按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对考试从内容、形式和管理上改革,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公平。 五、结束语 多年来我们不断对控制理论课程进行探索和改革,做了大量细致而有效的工作,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总结本科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跟踪国内外控制理论的发展,借鉴兄弟院校在该课程的先进教学经验,对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使“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从课程的准确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到教学效果的评价,形成了一套新的、更为有效的教学规范。它不仅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信电学院 山东济南)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较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健词: 自动控制理论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 1.引言 自动控制理论是非常活跃的一个学科,它不仅仅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还在航天、农业、交通、电气、机械制造等工程学科中都有非常广泛、重要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理论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正向着“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快速发展和开拓。但是,由于该课程具有概念抽象、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多、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感到“难教”,学生也感到“抽象”难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根本的保证。因此,在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工作中,针对社会发展变革对其新的要求,针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2.1坚持课程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时候还未接触过专业课程,因此,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只对其灌输纯粹理论,讲述公式推导。过深的专业术语、过多的数学公式会使他们对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摒弃传统教学中发展历史的简单罗列,代之以声情并茂的图文、视频展示,如此既能融入大量专业信息,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在自动化专业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2.2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结构的约束。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将控制原理中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大部分内容分割开来,自成体系,独立开课。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讲授方式不利于学生建立自动控制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总体框架。因此,我们在对课程的教学中,尽管仍然分为自动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门课,但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上已经完全打破了旧体系的约束,将经典与现代控制理论融会贯通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述控制对象的微分方程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的同时引入系统状态空间的概念,继而讲解状态空间和传递函数这两种系统描述之间的相互转换。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将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思路有机地结合。实践证明,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控制理论的体系结构,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2.3加强数学知识的学习。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复变函数及矩阵论等数学知识。大量的数学知识常常令学生倍感学习压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更是顾虑重重,毕竟自动化系的学生是工科学生,不是纯理科学生。但是由于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好该门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进度,有计划地给学生补习诸如拉普拉斯变换、傅立叶变换、三角变换、积分变换、留数定理、矩阵分析等数学知识,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心理环境。 2.4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工程能力。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虽然与数学等课程联系紧密,但该课程决不等同于数学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从理论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角度,注意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的求解中,详细分析微分方程的解所对应的实际系统中的含义,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意义与物理意义以及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 2.5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地发展和网络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现代教学越来越多地依托于各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这些技术设备不仅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手段,还可以很好地开展网络远程教育。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图形示意、图解分析较多,传统的板书方式很难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因此适当地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述动态“过渡过程”的概念时,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可以将系统的过渡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给学生提供最形象、直观的教学演示,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6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知识需要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实践性教学对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有重要的作用。而自动控制理论又是一门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是学生接触较早的一门专业课。初学专业课的学生对实际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常见的控制元件、控制器、执行机构等都没有直观的认识,对于该课程如果仅限于对知识的讲解,那么无论讲得怎么透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还是感到抽象难懂,在具体问题中,也不能够灵活运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因此,引入实验教学,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既使学生亲身体验控制理论的具体方法和思想,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2.7考核形式的改革。 科学地运用考试的检查评价、教育激励、反馈调控、培养督导等功能对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会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试形式及成绩的评定,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将考试成绩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平时成绩20%(包括作业、出勤率和平时课堂学习表现)、实验20%(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这种考核形式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考核制度,而对平时的学习及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表明,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很好的掌握,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减轻了学生考试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结语 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切实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控制理论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控制理论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发展和更新教学内容。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电力事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对电力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对火力发电的研究正在逐渐加深,并且进行了一定的技术改革,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机组容量的不断加大,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火电厂;热工自动化;应用 现阶段,我国新建火电厂一般采用的都是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往常规控制系统也逐渐转变为自动化控制系统。随着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快速推广,其性价比越来越可观,进而在工业生产与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本文主要对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现状进行分析,阐述自动化控制系统作用,介绍自动控制理论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实际应用。 1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现状 首先,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领域中,主厂房基本上均使用DCS控制系统,而辅助车间均使用PLC控制系统。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早期的时候,DCS控制系统比较昂贵,并且人们认为辅助车间的作业是可以间断的,不需要具备很强的可靠性,要求模拟控制量也相对较少,为了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一般均是使用PLC控制系统进行生产。而对于发电机、汽机、锅炉等控制系统而言,均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可靠运行,要求具有较好的模拟控制量,进而从系统性能方面考虑,一定要选择DCS控制系统维持运行。 其次,在锅炉燃烧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AP论域的控制,也就是两个运行周期的锅炉压力变化差论域。对燃烧周期进行自动调整,可以对燃烧速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锅炉技术性能与煤质均会影响控制效果。因为隶属的函数曲线变化是互相交错重叠的,所以,在进行实际控制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锅炉运行情况分析,保证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最后,在测量锅炉汽包液位的时候,因为汽包液位系统缺乏平衡能力的被控对象。当供水量出现变化的时候,因为锅炉传递给汽包的热量是一致的,非常容易导致出现液体大量汽化的情况,致使汽包液位测量结果不准确。其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当供水量骤减或者出口蒸汽量增加的时候,其测量结果就会相对偏大;二是,当供水量骤增或者出口蒸汽量减少的时候,其测量结果就会相对减小,这也就产生了“汽包虚假液位”的现象。通常,在设计锅炉汽包液位检测回路的时候,经常忽略这一问题,导致影响了锅炉的正常运行。 2 自动化控制系统作用 首先,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就是在PLC控制系统与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尽管其可以继续向上扩展一些管理信息系统,但是也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事实上,DCS控制系统也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一种架构模式,其控制器可以使用传统DCS控制器,也可以使用PLC控制器,或者是其它类型的控制器。由此可以看出,PLC控制系统也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一种架构模式。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出现了很多高级算法模块,比如,NT6000模块,其是一种具有设备极的模块,在一个模块上实现设备的控制与故障报警功能,并且在网络通讯中,也可以实现模块的相互传递。一个设备极模块就好比是0.5K梯形图编辑量,此时,要想让PLC控制系统也具备此项功能,就要进行很多的复杂操作。在运行调试、下载修改、远程诊断等方面,PLC控制系统无法进行有效的作业。而DCS控制系统可以进行有效的处理,并且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其处理方案越来越完善。 最后,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节能降耗工作越来越重视,火力发电行业也进行一定的调整。在发展火力发电行业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火电电源的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置电力输送,保证我国所有地区供电的可靠性。并且在自动化控制技术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研究力量,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员投入,促进了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进而在火力发电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火力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 3 自动化控制理论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3.1 主蒸汽压力调节 主蒸汽压力指的就是可以保证火电机组能够安全运行的重要监测参数,同时也是调节机组负荷与平衡锅炉汽机能量的重要指标。在调节主蒸汽压力的时候,主要就是利用锅炉燃烧调节系统进行调节。锅炉燃烧调节系统主要包括:引风调节、燃料调节、送风调节。 调节主蒸汽压力的策略就是基于能量平衡调节策略、基于给定值偏差和主蒸汽压力调节策略。本文主要对后者进行分析。此调节策略主要包括两种:单回路调节、双回路调节。单回路调节指的就是在给定值偏差和主蒸汽压力之间的调节,其控制信号就是燃煤量的调节偏差,具有一定的克服扰动能力差等不足,并且具有参数少、整定简单等优势;双回路调节指的就是在单回路调节的基础上,增加对燃煤量的导前信号控制,在此调节过程中,无法有效整定内外回路的参数,并且控制系统操作也比较麻烦,不过其也具有控制速度快、超调小等优势。 在进行导前信号选择的时候,有很多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传统方法: ,其中,D表示主蒸汽流量信号; 表示锅炉蓄热系数;Pd表示气泡。二是,直接将燃煤量当成是导前信号。 3.2 热工自动化技术 热工自动化技术主要就是利用控制理论、智能仪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热能技术等相关技术,对热力学参数展开一定的控制与检测,进而实现对生产过程对控制、检测、调节、整理、优化,进而达到安全生产,实现生产产量的提高,降低消耗的一种高新技术。其主要就是实现锅炉、汽机、辅助设备运行的自动化,保证机组自动化运行的高效性、可靠性、安全性,并且确保生产运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热工自动化的全面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原理生产一些新的传感器与变速器等,使得控制系统与控制设备越来越先进,实现了热工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同时,随着新控制理论与策略的不断提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促进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3 节能增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因此,全世界对能源与资源的消耗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电力事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增加,智能化、透明化、无线化、网络化等概念的不断提出,越来越重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并且对数据通信、测量、保护、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关注。在机组运行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的新测量方法与理论,实现了其运行与故障处理的自动化控制,促进了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火电厂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强热工自动化产品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火电厂生产的安全系数,防止发生一些故障与事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火电厂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中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可以促进火电厂生产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进而实现电力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基于LabVIEW的自动控制理论虚拟实验系统开发 摘 要 根据上海开放大学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实验要求,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及其Control Design Toolkit(CDT)开发一个虚拟实验系统,系统包括六个模块: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典型连接、控制系统零极点模型、控制系统分析、二阶瞬态响应。该系统作为控制理论基础课程的辅助教学软件,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效率,达到了将实验环节引入课堂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虚拟实验 LabVIEW 自动控制系统 传递函数 0 引言 在理工科专业的教学科研过程中,要想紧跟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和实验设备。而随着各学科实验项目和学生人数的增多,传统的实验室和实验仪器数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虚拟仿真教学和实验室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在各大高校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成为高等教育实验课程发展的新方向。 虚拟仪器技术自1986年面世以来,已在各工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①②在教学实验系统中也得到了应用发展。 在控制理论实验系统开发研究中,许多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LabVIEW开发了多种实验系统。②③④⑤⑥ 上海开放大学具有11万注册的在校生,教学与实验的条件受场地、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较普通高校更为严峻。网络课程与虚拟实验在开放大学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根据本校实验要求内容,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开发虚拟实验系统,从而方便学生进行不定时、不定点地实验。 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上海开放大学学生多为在职,他们利用晚上和周末进行继续学习,这使得他们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学习更侧重理解并应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受限制。赵教授的实验指导书正是基于学生的特点而编写的。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控制系统构成、控制系统稳定性、典型二阶系统与参数的之间的关系等的理解。根据这些内容,系统设计了一个初始界面和五个功能模块:传递函数建立、典型连接、零极点模型、控制系统分析、二阶瞬态响应(如图1)。 控制仿真工具包能够很好地完成上述功能。 2 系统模块设计及展示 2.1 初始界面 系统设计一个初始界面,它通过选项卡和菜单按钮方式进入各功能模块。初始界面显示该实验系统可完成从传递函数构建、系统特性分析到系统运行仿真的整个过程。 2.2 传递函数构建模块和连接典型 LabVIEW提供一个控制仿真工具包。应用此工具包,在传递函数模块,通过输入系统微分方程的分子和分母系统,构建传递函数。如图2所示左端构建函数,右侧进行典型连接,完成各个环节的串联、并联及反馈连接。 2.3 零极点模型模块 此模块用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微分方程得出传递函数,得出系统的零极点图和伯德图,以便于判断其稳定性(如图3)。 2.4 控制系统分析模块 本系统设计了典型的一阶、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调整其参数,可得到不同的响应曲线,以便进行对比分析。模块运行界面如图4所示。 2.5 二阶瞬态响应模块 此模块专门分析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影响二阶系统的各个参数都可以进行调节,以便观察系统的响应特性,从而更为清楚地理解系统特性。模块运行界面如图5所示。 3 结语 仿真的实验界面能够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通过调节不同参数,可直接观测到各种实验过程。采用虚拟仪器代替传统实验仪器,有效的降低了硬件配置和实验成本。 实验充分利用了LabVIEW语言的灵活、开放,人机界面友好等特点,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扩展性。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电力业中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效果评估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力行业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发电量均取得了较高的增长。随着电力行业的继续发展,电力系统走向智能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而建立一个坚强的智能电网也一直是国家电网的奋斗目标。由于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对提高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引起了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本文针对电力行业中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业 自动控制理论 应用效果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国外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走向电网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而想要提高电网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必须要应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理论。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的积极尝试,自动控制理论在电力业中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将针对自动控制理论在电力业中的应用及其应用效果展开分析。 二、自动控制理论的简介 自动控制理论作为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期形成的基于线性代数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到60年代中期综合了人工智能、运筹学等多挣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智能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理论不断走向完善与成熟,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在电力、机械、采掘等诸多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电力业中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 (一)电力系统的自动化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是通过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各项运行数据指标实时进行采集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电力系统进行控制,从而使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经济效能也得到较大提高,是自动控制理论在电力业中应用的目的。 “十一五”期间省网以上电力自动化投资汇总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投资额/万元 150000 123000 90000 71000 50000 “十一五”期间电力自动化设备市场需求结构图 (二)电力业中应用到的自动控制理论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自动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很多先进的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逐渐被应用到电力行业中来: 1.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现代控制技术,集合了非线性控制技术以及并行控制控制技术等在内的多种控制技术,自学习能力较强。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可以将大量的电气设备像神经元一样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并且通过自身学习的算法,对整个神经网络中复杂的线性关系和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电力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2.专家控制技术。专家控制技术能够完成电力系统的警告控制、特殊状态的识别、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等多项任务,对电力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专家控制技术还在电压无功控制以及故障点隔离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由于专业控制技术对电力系统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电力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3.最优化线性控制技术。最优化线性控制技术,作为如今自动控制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技术,是线性范围内最好的控制方法,对于电力系统中,远距离输电能力的完善以及改善智能电网动态电能品质方面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对电力系统也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4.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综合智能控制技术,能够吧现代控制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在实际运行中,可以通过综合运用神经网络控制技术、专家控制技术以及其他控制技术,使其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电力系统的控制。综合智能控制技术作为其他技术的总管,在电力行业中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三)电力业中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效果 自动化是电力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能够推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将自动控制理论应用到电力行业中后,能够促进电力系统的不断完善,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1.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对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对电力系统运行时各项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与采集分析,并通过控制系统不断进行调整,从而使电力系统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下,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性,并且降低了设备的损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2.实现变电站自动化。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内部结构较为复杂。通过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在变电站远动装置控制、信号检测控制以及继电保护控制等多个方面有了较大的优化和提高实现了对变电站运行的实时监控,促进了变电站运行的自动化,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输送电能的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3.实现配电网自动化。通过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实现了对配电网的自动化控制,从而大大降低了配电网过去对人力劳动的依赖,减少了工人的劳动负荷,提高了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于提高输送电能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自动控制理论在电力业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可靠性,降低电网系统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自动化、智能化的道路才能不断满足国家发展对电力行业日益提高的要求。自动控制理论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推进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相信随着相关理论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电力行业必将取得新的进步。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探析 [摘 要]随着技术工具的进步如半导体微电子学、光学和光电子学、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信息采集、存储、传输、计算和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强力推动着自动控制理论研究向前发展。然而由于研究系统、对象越来越来复杂,这样就对自动控制理论以及其实际运用的研究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然后对Matlab软件作了一些简介、最后简单阐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它在各不同领域的运用。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Matlab;模糊控制;鲁棒控制;最优化控制 随着控制系统复杂性的增加,不确定因素的增多,要求各控制理论分支有进一步的发展,弥补各理论分支的缺点与不足,以满足更高的控制性能指标。现有的控制理论在线性系统控制中大都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但对离散、非线性复杂系统领域的研究大都刚刚起步,或处于初级阶段,远未达到人们的期望。而实际工业生产过程的模型一般都很复杂,通常具有非线性、分布参数和时变等特性。因此将控制理论的研究领域推广到非线性复杂系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外与宏观复杂系统控制相对的量子控制(Quantum Control)也正在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蓬勃崛起,它的发展也依赖于完善的控制理论和优化控制策略。近年来随着微电子、半导体、计算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强有力的推动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一、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产生可追溯到18 世纪中叶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76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应用离心式飞锤调速器原理控制蒸汽机,标志着人类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化时代的开始,后来工程界用控制理论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角度讨论调速系统的稳定性题,1872年劳斯(Routh E J)和1890年赫尔维茨(Hurwitz)先后找到了系统稳定性的代数据,1932年奈奎斯特(Nyquist H)发表了放大器稳定性的著名论文,给出了系统稳定性的奈奎斯特判据。美国著名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Wiener N)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认为客观世界存在3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虽然在物质构造和能量转换方面,动物和机器有显著的不同,但在信息传递、变换、处理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48 年发表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书中论述了控制理论的一般方法,推广了反馈的概念,确立了控制理论这门学科的产生。 1.经典控制理论。第一代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时期,时间为20 世纪40~50 年代。它研究的主要对象多为线性定常系统,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问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传递函数、频率特性、根轨迹为基础的频域分析法,它的控制思想首先旨在对机器进行“调节”,使之能够稳定运行,其次是采用“反馈的方式,使得一个动力学系统能够按照人们的要求精确地工作,最终实现对系统按指定目标进行控制。” 2.现代控制理论。第二代称为“现代控制理论”时期,时间为20 世纪60~70 年代。经典控制理论对线性定常系统可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但是它对多输入多输出、时变、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却力不从心。所以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学者卡尔曼等人将古典力学中的状态、状态空间概念加以发展与推广,将经典控制理论中的高阶常微分方程转化为一阶微分方程组,用以描述多变量控制系统,并深刻揭示了用状态空间描述的系统内部结构特性如可控性、可观性,从而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 3.第三代控制理论。以上所提的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都是建立在数学模型之上的,所以统称为常规(传统)控制。它们为了控制必须建模,但许多实际系统的高维性及系统信息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和不完全性给基于数学模型的传统控制理论以巨大的挑战。是否可以改变一下思路,不完全以控制对象为研究主体,而以控制器为研究对象;是否可以用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启发式知识、专家系统解决难于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呢?智能控制的出现正源于这一思想。1967年Leondes 和Mendel 首次正式使用“智能控制”一词,1971 年傅京孙教授指出,为了解决控制问题,用严格的数学方法研究新的工具来对复杂的“环境2对象”模型进行建模和识别以实现最优控制,或者用人工智能的思想建立对不能精确定义的环境和任务的控制设计方法,这两者都值得试一试,而重要的是把两种途径密切结合起来协调的进行研究。沿着这一思想出发,现代控制理论将微分几何、微分代数、数学分析与逻辑推理、启发式知识建立和发展了智能控制理论相结合从而形成第三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 二、Matlab工程软件 1.Matlab起源。早在70年代中期,Matlab的开发者美国人Clever Moler及其同事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研究开发调用LinPack和EisPack的FORTRAN子程序。到70年代后期,Clever Mloer教授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编写能够方便调用LinPack和EisPack的程序。Clever Mloer给这个接口程序取名为Matlab,这是从Matrix(矩阵)、Laboratory(实验室)各取前三个字母组成的,意思是“矩阵实验室”。 2.Matlab的特点与功能。Matlab自从1984年由MathWork公司推向市场以来,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和竞争,现在逐步风靡世界,可靠的数值和符号运算能力、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强大的图形和可视化的功能以及为数众多的运用工具宝石Matlab区别与其他科技应用软件的显著特点。其相关的功能如下:(1)数值和符号计算功能。Matlab的数值计算功能包括:矩阵的创建和保存;数值矩阵代数、乘方运算和分解;数组运算;矩阵操作;多项式和有理分式运算;数据统计分析、差分和数组导数;用于求积分、优化和微分方程的数组解的功能函数等。(2)Matlab语言。除了指令行操作的直接交互使用方式外,Matlab作为高级应用软件有它自己的编程语言。Matlab的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它的指令表达式与数学、工程中常用的习惯形式十分相似,简单易学。完全不需要对矩阵的乘法和求逆进行烦琐的编程。因此用Matlab求解问题比C语言、FORTRAN语言要简便的多。与其它高级语言的关系仿佛高级语言与汇编语言的关系一样,尽管它的执行效率比其它的高级语言低但是其编程效率、程序的可读性,可移植性要远高于它们。(3)图形和可视化功能。图形和可视化功能是现代应用软件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前后版本间的最大差异之一。利用可以轻而易举地绘制二维、三维曲线,三维曲面,并可进行图形和坐标的标识、坐标控制、图形的迭绘、视角和光照设计、色彩精细控制等等。另外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动画的绘制工作。Matlab还提供了对图形对象(Graph object)和图形句柄(Graph Handle)进行操作的“底层(low level)”指令,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图形进行各种操作,为用户在图形表现和可视化方面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没有丝毫束缚的空间。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的全英文教学方法实践 摘要:随着留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全英文专业课程的教学已在中国大学逐步开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全英文专业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与挑战。从该课程的特点出发,讨论了保证全英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和经验。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法 自动化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自动化专业教育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并且此课程是后续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传授反馈控制系统的最基本概念以及反馈控制系统分析设计最基础的思路方法,是自控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企在中国投资和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已经成为现实。这种现状使得高科技人力资源在不同国家流动的趋势越来越强。中国大学留学生数目以及中国高校毕业生使用英语在外企和国外工作的数目呈不断上升趋势,中国大学与英语国家的校级交流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都使得中国大学教育对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大[1-3]。全英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教育国际化的形式而设置的。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处于走向国际化的初步阶段,探索并交流适应现阶段形式的全英文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全英文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程特点与教学对象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面向电类专业中国本土学生和留学生开设。该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课程用全英文开设,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英文听力和阅读理解力,作业和实验报告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该课程设有实验环节,在有留学生参与的实验小组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团队工作,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口头沟通能力。《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控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大学三年级上半年开设,是其他自控专业课的基础,只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才能继续学习好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目前我校留学生人数虽然呈上升趋势但绝对数量还不是很多,全英文教学班一般由本土学生和来自非洲、欧洲、美国、亚洲等不同地区的留学生组成。由于学生们的背景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英语程度、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和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讲,本土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一些,英语阅读能力较强,但因生活环境为中文,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相对阅读能力弱一些;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留学生,因其有限的英语程度,在课程学习和交流中具有一定困难。从已开设的英文课来看,一般留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中国学生弱一些。对来自不同背景学生进行自控原理的教学,如何因材施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面向不同背景的学生来源开展《自动控制原理》的全英文教学,要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师资配备、教学对象认识、教学组织、教材选择、教辅资料与软件工具选择、实验安排等方面全方位地合理安排。全英文教学应该从教学对象背景的需求出发,在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教学交流质量的提高,以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目的。 1.教学团队的素质。自控原理的全英文教学,涉及数学及专业知识的传授、使用英语的沟通,在教学对象来源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对教学团队的素质要求比较高。(1)教师英语能力基础及保持:全英文授课的教师,一般应具较强的责任心,具有较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尽管有些老师有海外学习经历,全英文任课老师由于一般工作在中文语境中,也要注意英语听说能力的保持。(2)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一门比较传统和基础的课程,任课老师一般都学习过此门课程。因此老师对相应的知识点都比较熟悉,但对于课程知识的应用还需予以加强。教师应该有课程相关的比较全面系统的知识背景,不仅可以讲述课程的知识点,也能够讲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知识点的应用环境、应用方法及应用工具,使学生不仅获得课程的知识点,还获得关于知识应用方面的技巧。(3)面向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课程教学的方法。一般教学方法由理论学习和课堂经验积累两种途径获得。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关键的是教学方法要适用于教学对象。因此除了一般教学方法的掌握,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积累总结教学方法及其适用对象。(4)教师的组织与沟通能力:主讲教师是课程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助教、实验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工作安排和沟通。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收集所有学生的联系信息,包括留学生的国籍,并向学生公布课程助教、实验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保证课程参与者的双向沟通。 2.课程教材与辅助材料:(1)课程教材的选择要考虑到教学对象,选择难易适中的教材。在本课程的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推荐了一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学参考书。在参考书中有相对比较深的教材满足专业和英语基础比较好、好奇心上进心比较强的学生;也有参考书比较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满足基础相对弱的同学。考虑到中国本土学生将来也有可能在中国企业工作,本课程推荐了具有中文翻译版的英文原版经典教材,便于学生能在课后了解专业词汇的中文表达,也帮助英文程度差但具有一定中文语言能力的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另外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控制原理主要贡献者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控制原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们学习该领域大师的创新精神。(2)教学辅助资料与工具的提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习课堂教学的内容。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中英文对照专业词汇,帮助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使用英文专业词汇进行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表达。自控原理是一门对数学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可以把一些课程常用的数学公式表,如拉普拉斯变换表等,作为辅助材料提供给学生。本课程还在课程网页上提供全部课程的英文录像,如果学生在上课时没有完全消化,可以在课后自己观看相关课程录像,理解和消化上课的内容。 3.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课程知识传授的主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英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下环节:(1)任课老师的课堂表达:教师上课应注意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板书要整洁明了。语言采用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句型。考虑到班级里有英语听力不太好的学生,上课语速要适中,并配有相应的关键字板书或多媒体演示稿,以补充学生由于听力原因造成的信息损失。发放多媒体演示稿关键部分的纸质打印件,方便学生做课堂笔记。教师上课应该基础部分简单清晰、教学内容应有扩展性,同时注重介绍知识的应用环境,既要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应满足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的需求。(2)课堂教学的互动与反馈: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对数学基础要求高,大部分学生使用第二语言第一次接触新的概念,如果没有进行足够时间的预习很难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主动提出问题。而电类专业的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一般没有时间做足够的预习。教师可以围绕课程内容,设计课堂讨论题目,采用分组课堂练习的形式,一般为二到三人一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加强对所学概念方法的理解,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巡回检查,期间学生可以向老师询问不懂之处。这种形式的全英文互动,既减少了学生的表达压力,又能达到互动反馈教学效果的作用,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点。 4.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为保证实验质量,首先要向学生提供清晰的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分组时应避免将留学生分在一组,而是将中国本土学生与外国学生搭配开来,加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帮助留学生融入本土学习环境,克服由于外国学生对环境的不熟悉造成的工作障碍,顺利完成课程实验任务。实验报告也是课程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对实验现象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详细分析、解释。 5.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与评估。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分课堂学习评估、课程阶段学习评估和课程学体评估。课堂学习评估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进行。教师通过学生课堂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课程阶段学习评估主要通过阶段小测验来进行,通过阶段小测验可以测试学生对一个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学体评估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小测验情况以及实验情况和期末考试,是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估。期末考试内容应该含概课程基础知识、课程知识灵活应用和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等层次,以测试不同层次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 现阶段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在中国大学尚属于初步发展阶段,本文主要讨论全英文自控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方法。论文分析了全英文课程班的学生组成和特点,阐述了自控原理全英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措施及经验,为中国大学全英文专业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综述 摘 要:综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指出自动控制理论发展阶段和现代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最后指出,各种控制理论的复合能够取长补短,是控制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智能控制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动控制理论自创立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为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的经典反馈控制理论;第二代为50、60年代在线性代数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代为60年代中期即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能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本质上是频域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时域方法)都是建立在控制对象精确模型上的控制理论, 而实际上的工业生产系统中的控制对象和过程大多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变结构、不确定性、多层次、多因素等特点,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自动控制专家和学者希望能从要解决间题领域的知识出发,利用熟练操作者的丰富经验、思维和判断能力,来实现对上述复杂系统的控制,这就是基于知识的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的智能控制。本文将对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及基本内容进行介绍。 一、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述 自动控制是指应用自动化仪器仪表或自动控制装置代替人自动地对仪器设备或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状态或性能指标。对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一些恶劣环境下的控制操作,自动控制显得尤其重要。自动控制理论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从19世纪Maxwell对具有调速器的蒸汽发动机系统进行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及稳定性分析以来,经过20世纪初Nyquist,Bode,evans,Wienner,Nichols等人的杰出贡献,终于形成了经典反馈控制理论基础,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域方法,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但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宜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特别是对非线性、时变系统更是无能为力。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时域法”,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容:多变量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以及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从理论上解决了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以及许多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生产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复杂的大系统,导致了控制对象、控制器以及控制任务和目的的日益复杂化,从而导致现代控制理论的成果很少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在应用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影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其主要原因有三:这些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都是建立在精确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的, 而实际系统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不完全性、模糊性、时变性、非线性等因素,一般很难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研究这些系统时,人们必须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应用中往往与实际不符;为了提高控制性能, 整个控制系统变得极为复杂,这不仅增加了设备投资,也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基本内容 经典控制理论虽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在下面二个方面:第一,经典控制理论建立在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的基础上,而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均属于系统的外部描述(只描述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充分反映系统内部的状态;第二,无论是根轨迹法还是频率法,本质上是频域法(或称复域法),都要通过积分变换(包括拉普拉斯变换、傅立叶变换、Z变换),因此原则上只适宜于解决“单输入——单输出” 线性定常系统的问题,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宜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特别是对非线性、时变系统更是无能为力。 现代控制理论正是为了克服经典控制理论的局限性而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时域法”。它引入了“状态”的概念,用“状态变量”(系统内部变量)及“状态方程”描述系统,因而更能反映出系统的内在本质与特性。从数学的观点看,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变量法,简单地说就是将描述系统运动的高阶微分方程,改写成一阶联立微分方程组的形式,或者将系统的运动直接用一阶微分方程组表示。这个一阶微分方程组就叫做状态方程。采用状态方程后,最主要的优点是系统的运动方程采用向量、矩阵形式表示,因此形式简单、概念清晰、运算方便,尤其是对于多变量、时变系统更是明显。特别是在Kalman提出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概念和极大值理论的基础上,现代控制理论被引向更为深入的研究。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多变量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以及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理论。由于篇幅所限,有关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请参见有关文献,这里从略。 三、结论 以上我们介绍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和现代控制理论,各种控制理论都有其优点、缺点和适用范围,如果能够取长补短,则必然能够扩大其应用的范围,因而是控制理论的发展方向。事实上,现在已经出现了集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于一身的各种复合控制理论,如模糊PID复合控制、模糊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模糊预测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专家PID控制、专家模糊控制等等。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基于CDIO的“自动控制理论”工程教育研究和实践 摘要:针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不足,运用CDIO教育理念对该课程的工程教育进行研究和实践,明确“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重新设计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模式。解决了目前该课程工程教育面临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工程教育;CDIO理念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工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在我国的传统工程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而忽略了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特别是忽视理论知识的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作为自动化学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是为培养从事控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而设置的。在“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传统教学多局限于课堂授课,结合线性系统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和频率特性分析等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系统动态、稳态特性分析等分析性实验,而强调工程实践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内容不足,偏离实际工程应用。 黄山学院(以下简称“本校”)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与学术性高校“错位竞争”,明确办学定位为应用型。因此,结合本校“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思路。本文将利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2]明确“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重新设计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考核方式多元化,以提升该课程工程教育的质量和内涵。[3-6]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由MIT和瑞典几所大学在Wallenburg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于2004年创立的工程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的教育理念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12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获取工程能力。 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它创造了能够深化技术基础和实际能力的学习经验。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接近工程实际的学习经验,这些具体的学习经验创建了一个与技术基础相关的学习抽象概念的认知框架,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这些抽象概念的实际应用机会,由此提供掌握深厚基础知识的途径。 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1.重新设计教学模式 根据“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特点,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及组织形式等进行全方位思考与设计,形成基于CDIO的“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如表1。 2.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加强“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合项目教学、虚拟仿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在模拟工程实践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1)项目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是建立在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践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托项目以3~5名学生为一组,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构思(C)。通过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的使命、需求、功能、技术和构建等概念设计的理解,其主要形式是要求学生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思考,形成对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感性认识,加深对控制系统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理解。 2)设计(D)。要求学生使用控制方法,完成自动控制系统的需求定位、模型开发、系统分析、系统架构等。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工具,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3)实现(I)。将设计成果加以实现,着力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工程能力和团队精神。 4)运行(O)。每个小组对所开发的控制系统进行实际应用,并建立相应的应用、营销和服务渠道。实在难以在实际应用的要求建立模拟实际应用环境,实施模拟应用。运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市场,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 (2)虚拟仿真。虚拟仿真,就是用一个系统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的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将使控制系统设计的手段和思想发生质的飞跃,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虚拟仿真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比实际情况更安全的环境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说在“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是可行且必要的。 (3)案例学习。案例学习可以提供很多关于实际工程的具体经验,一个典型案例还可以提供详细的背景内容。通过讨论案例,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系统或产品的CDIO过程,并参与疑问的解答,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 传统“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考核方式笔试偏重理论知识考核,难以考察对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建造等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本课程注重工程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技能培养的要求,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综合学生在知识、创新、应用等多方面能力,采用笔试、课堂互动、实验操作、项目开发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方法不仅促使学生重视课堂知识的掌握,还重视知识的工程应用与创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总结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作为工程背景较强的课程,只有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严谨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后续课程中熟练地运用自控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为往后能在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控制理论在“自动控制元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对“自动控制元件”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控制理论思想作为指导,在深入分析课程、学员和教员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课程教学反馈控制系统模型,采取了优质提问教学法等多种反馈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员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元件;反馈控制教学 所谓控制,就是根据系统内外部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整,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不确定性,纠正偏差,使系统始终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一种活动。[1]控制理论认为,任何系统、过程与运动都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理论思想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生产或军事设备控制方面,也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过程及特性。学生的心理过程是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控制的,问题在于掌握借以控制这种过程的规律。由此认为,控制理论对于教学来说,在原则上也是适用的。因此可以将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推广至教学领域,建立教学控制系统,结合教学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改革传统教学过程,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和全面优化,从而更好地控制教学质量,提升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反馈控制教学的基本原理 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组成,控制方式分为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复合控制,传统的知识注入型教学过程通常为开环控制方式。以学员作为控制对象,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期望值,以教学效果为控制量,可建立课程教学开环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系统中,教员进行课堂授课时,学员扮演的是被动接收知识的角色。从控制理论观点来看,传统的知识注入型教学存在着控制作用的断续性与反馈联系的偶然性问题,因而不是最佳的教学方式。由于缺少有效且连续的反馈信息,教员无法及时掌控教学情况,学员学习主动性差,教员教学水平提高缓慢,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若在系统中增加前馈补偿和反馈通道,则可建立闭环(反馈)教学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由于建立了良好的反馈联系,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偏差,从而根据反馈控制原理适时改变控制方式(调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以保证: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教学目标的固有轨道前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适合教学对象,且不断趋于完美;教学研究与教学本身得以同步发展。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依据课程、学员和教员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课程教学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细化前馈和反馈环节,建立课程教学控制系统模型,图3为针对“自动控制元件”课程建立的教学反馈控制系统结构图。 由图3可知,在“自动控制元件”教学反馈控制系统中,以自主预习的前馈补偿方式以及自主复习的局部反馈方式促使学员在自控(学员自学)和他控(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激励)方式作用下,初步消化和掌握教员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讲授的理论知识。教员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采用有效的课堂提问等方法,及时掌握学员学习动态,实时调整教学过程,以保证教学效果;课后,通过每周答疑、课后作业、课程实验、课中考核、课外实践以及学员针对课程提供意见建议等多种反馈方式,获取学员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精神状态等,并根据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从而缩小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偏差。在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教员的授课能力也可通过自身的总结交流、教学督导组的评价以及学员的意见建议等三个反馈渠道得到及时反映,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反馈控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控制系统中,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控制活动的过程。要实现有效控制,首先必须建立较为准确的系统模型,然后根据课程、学员和教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控制方式。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才”施教,“材”指的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指的是学员和教员。实现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通道。 1.教学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系统模型越准确,控制效果越好。因此在系统建模时,必须深入分析教学反馈控制系统的各部分结构,了解“材”和“才”的实际情况,确定系统期望和反馈信息及其之间的关系。教学控制系统中需要明确的主要信息和组成部分包括: (1)系统期望,即教学目标。严格依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各章节、每次授课的教学目标。 (2)被控对象,即学员。通过课前召开座谈会、课中答疑以及与学员代表交流沟通等方式全方位了解授课对象。 (3)控制方式,即教学实施方案。制定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方案。而在课堂教学实施计划开展之前,教员应该进行精心的教学准备,具体工作包括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案、熟练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开发交互式课程学习网站和建设试题库等。 (4)评价方式,即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把实际值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对教学工作做出客观评价。按照教学目标衡量实际成效,最理想的情况是在偏差较小时就有所察觉,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但是,仅凭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制定客观公正、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对学员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2.反馈控制方式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授课是知识传递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反馈方式,以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在“自动控制元件”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组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采用了优质提问教学法(Quality Questioning, QUILT)。QUILT是一种“通过提问、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方法,包括精心准备问题、适时抛出问题、激发学员回答、对学员的回答进行加工以及对提问行为进行反思五个阶段。[2]通过QUILT,可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更多的学员参与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获取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反馈信息。同时,教学组采取其他方式获取更多反馈信息,主要包括每周答疑、课后作业、课程实验、课中考核、课外实践活动(“三性”实验、“三小”活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大赛)等,使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初探 【摘 要】随着技术工具的进步如半导体微电子学、光学和光电子学、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信息采集、存储、传输、计算和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强力推动着自动控制理论研究向前发展。然而由于研究系统、对象越来越来复杂,这样就对自动控制理论以及其实际运用的研究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然后对Matlab软件作了一些简介、最后简单阐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它在各不同领域的运用。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Matlab;模糊控制;鲁棒控制;最优化控制 随着控制系统复杂性的增加,不确定因素的增多,要求各控制理论分支有进一步的发展,弥补各理论分支的缺点与不足,以满足更高的控制性能指标。现有的控制理论在线性系统控制中大都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但对离散、非线性复杂系统领域的研究大都刚刚起步,或处于初级阶段,远未达到人们的期望。而实际工业生产过程的模型一般都很复杂,通常具有非线性、分布参数和时变等特性。因此将控制理论的研究领域推广到非线性复杂系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外与宏观复杂系统控制相对的量子控制(Quantum Control)也正在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蓬勃崛起,它的发展也依赖于完善的控制理论和优化控制策略。近年来随着微电子、半导体、计算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强有力的推动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一、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产生可追溯到18 世纪中叶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76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应用离心式飞锤调速器原理控制蒸汽机,标志着人类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化时代的开始,后来工程界用控制理论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角度讨论调速系统的稳定性题,1872年劳斯(Routh E J)和1890年赫尔维茨(Hurwitz)先后找到了系统稳定性的代数据,1932年奈奎斯特(Nyquist H)发表了放大器稳定性的著名论文,给出了系统稳定性的奈奎斯特判据。美国著名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Wiener N)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认为客观世界存在3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虽然在物质构造和能量转换方面,动物和机器有显著的不同,但在信息传递、变换、处理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48 年发表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书中论述了控制理论的一般方法,推广了反馈的概念,确立了控制理论这门学科的产生。 1.经典控制理论。第一代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时期,时间为20 世纪40~50 年代。它研究的主要对象多为线性定常系统,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问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传递函数、频率特性、根轨迹为基础的频域分析法,它的控制思想首先旨在对机器进行“调节”,使之能够稳定运行,其次是采用“反馈的方式,使得一个动力学系统能够按照人们的要求精确地工作,最终实现对系统按指定目标进行控制。” 2.现代控制理论。第二代称为“现代控制理论”时期,时间为20 世纪60~70 年代。经典控制理论对线性定常系统可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但是它对多输入多输出、时变、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却力不从心。所以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学者卡尔曼等人将古典力学中的状态、状态空间概念加以发展与推广,将经典控制理论中的高阶常微分方程转化为一阶微分方程组,用以描述多变量控制系统,并深刻揭示了用状态空间描述的系统内部结构特性如可控性、可观性,从而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 3.第三代控制理论。以上所提的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都是建立在数学模型之上的,所以统称为常规(传统)控制。它们为了控制必须建模,但许多实际系统的高维性及系统信息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和不完全性给基于数学模型的传统控制理论以巨大的挑战。是否可以改变一下思路,不完全以控制对象为研究主体,而以控制器为研究对象;是否可以用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启发式知识、专家系统解决难于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呢?智能控制的出现正源于这一思想。1967年Leondes 和Mendel 首次正式使用“智能控制”一词,1971 年傅京孙教授指出,为了解决控制问题,用严格的数学方法研究新的工具来对复杂的“环境2对象”模型进行建模和识别以实现最优控制,或者用人工智能的思想建立对不能精确定义的环境和任务的控制设计方法,这两者都值得试一试,而重要的是把两种途径密切结合起来协调的进行研究。沿着这一思想出发,现代控制理论将微分几何、微分代数、数学分析与逻辑推理、启发式知识建立和发展了智能控制理论相结合从而形成第三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 二、Matlab工程软件 1.Matlab起源。早在70年代中期,Matlab的开发者美国人Clever Moler及其同事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研究开发调用LinPack和EisPack的FORTRAN子程序。到70年代后期,Clever Mloer教授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编写能够方便调用LinPack和EisPack的程序。Clever Mloer给这个接口程序取名为Matlab,这是从Matrix(矩阵)、Laboratory(实验室)各取前三个字母组成的,意思是“矩阵实验室”。 2.Matlab的特点与功能。Matlab自从1984年由MathWork公司推向市场以来,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和竞争,现在逐步风靡世界,可靠的数值和符号运算能力、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强大的图形和可视化的功能以及为数众多的运用工具宝石Matlab区别与其他科技应用软件的显著特点。其相关的功能如下:(1)数值和符号计算功能。Matlab的数值计算功能包括:矩阵的创建和保存;数值矩阵代数、乘方运算和分解;数组运算;矩阵操作;多项式和有理分式运算;数据统计分析、差分和数组导数;用于求积分、优化和微分方程的数组解的功能函数等。(2)Matlab语言。除了指令行操作的直接交互使用方式外,Matlab作为高级应用软件有它自己的编程语言。Matlab的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它的指令表达式与数学、工程中常用的习惯形式十分相似,简单易学。完全不需要对矩阵的乘法和求逆进行烦琐的编程。因此用Matlab求解问题比C语言、FORTRAN语言要简便的多。与其它高级语言的关系仿佛高级语言与汇编语言的关系一样,尽管它的执行效率比其它的高级语言低但是其编程效率、程序的可读性,可移植性要远高于它们。(3)图形和可视化功能。图形和可视化功能是现代应用软件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前后版本间的最大差异之一。利用可以轻而易举地绘制二维、三维曲线,三维曲面,并可进行图形和坐标的标识、坐标控制、图形的迭绘、视角和光照设计、色彩精细控制等等。另外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动画的绘制工作。Matlab还提供了对图形对象(Graph object)和图形句柄(Graph Handle)进行操作的“底层(low level)”指令,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图形进行各种操作,为用户在图形表现和可视化方面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没有丝毫束缚的空间。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控制理论精品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本文选用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自动控制理论”为研究对象,运用CDIO教育理念对该课程的教与学进行探讨和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主的“活跃课堂、积极实践、学术探讨、项目研究、网络助学”的教学模式,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教改成绩,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了宽广舞台。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自动控制理论;教育理念 1 研究背景 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是由教师简洁明了地介绍要学的相关概念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人。各个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操作流程、选择器材,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开始剖析概念、讲解原理,并和学生一起探讨。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大系统的运作能力并最大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I生。自动控制理论是指导人们在一定工程背景下实现对复杂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方法论,理论性很强,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精髓——CDIO代表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正是自动控制理论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一种新的高等工科教育模式。它包括个人的工程科学能力和技术知识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显然,CDIO的教学目标与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指导,以教材创新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国内快速发展的工控领域对自动化人才的要求。 2 教学理念的转变 2.1 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如何学”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很多教师认为“教什么”最重要,至于“怎么教”、“怎么学”全在个人,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习惯于个人传统方式的延续。认为“怎么教”是教师的事情,“怎么学”是学生的事情,“教”与“学”分离,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交流认识不足;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认识不足,认为教材、讲义、网上资料师生可以自由使用,殊不知,这是教师不负责任、偷工减料的表现;对课程的规律性与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讲课面面俱到,“填鸭式”教学方法反而贻误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为此,提出如下理念。 1)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融合。教师视每次授课为一场表演,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学生是观众。这样教师就要在如何演的精彩、如何引人入胜上下功夫,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活动不断融合实现动态转换,随着知识的潜移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自主性逐渐扩大,教师的传教活动制约性逐渐缩小,最后转化为学生能够完全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习的开放性与教学的关键点融合。信息时代提供了众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课堂和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名师、资料、实验、学科、专业等优质资源环境与学术氛围,把学习的场所从课堂扩展到大型实验室、图书馆、讲坛等。自主研学、拓展训练、思维创造,为学生知识创造和能力建构拓展了更加宽松的环境,这是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强化自主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视工程实践、课程设计、项目训练以及大学生生产实习;将学生个体的学习扩展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等合作学习的形式;着力提高各种课外学习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面,通过研究小组、讨论班、报告会、俱乐部、沙龙、社团等各种载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施展多方面能力和才华的舞台。教学的关键点是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有些知识问题的具体细节,忘记了可以查书,但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旦领悟并加以应用后,具备的是解决更多新问题、领悟更多新知识的能力,这才是教与学的关键。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答疑、学生网上作业、教师网上批改的新途径。 3)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与透明性融合。既然讲课就是表演,演员演得如何观众最有发言权,采取学生匿名网上评议制,对每位授课教师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给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可以随时查阅学生评价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种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4)学生成绩评定的多样性与灵滑性融合。采取平时考核(20%)+实验考核(10%)+学期考核(70%)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避免了一考定终生和逃课现象。 2.2 明确精品课程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省级精品课《自动控制理论》是由自动化系负责开设的院级平台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其特点是概念多、抽象,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比重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若不注重教学模式的改进,就会让学生感觉似乎在学一门“数学”课,跳不出抽象的理论框架,不知道如何把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那么,这门课程的讲授就是失败的。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CDIO模式,以小型控制课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觉加深理论学习,依次完成控制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仿真实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课题研究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引导、指导和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诸如典型化、线性化等处理方法和意义,体会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处理工程问题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提高学习积极性,既巩固了知识体系,又树立起工程思想。 3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 探索了CDIO理念下的以研究型学习,以实际的物理对象为背景进行控制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仿真实现的教学模式,并相应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式进行了配套改革。 3.1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载体,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为了充分贯彻课程改革建设,发挥团队的特色,自2003年开始狠抓教材建设,相继出版了两部理论教材:《现代控制理论》(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自动控制原理》(21世纪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两部与之配套的书籍:《自动控制理论学习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自动控制理论实验及综合系统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一部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控制系统数字仿真及MAT-LAB语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习指导、CAD实现的系列特色教材,为知识的有效传播奠定了基础。 3.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绪论的重要性 在绪论中重点介绍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及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理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等领域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多个视频资料,包括阿波罗登月、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美国NASA的月球车、国际机器人大赛以及人在大脑支配下的行为过程等,并简要介绍了这些系统中用到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课程的重点及学习方法,学生由此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3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围绕工程实践和创新精神培养这一目标,实践教学构建三层体系,突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训练,加强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有序衔接。提出以学生为主的“活跃课堂、积极实践、学术探讨、项目研究、网络助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基于“学术探讨、项目研究”的教学改革。将教学分成三个阶段: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精心设计了一整套与之对应的三级项目体系:以随堂进行的项目为三级项目,促进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专业课程设计为二级项目,培养学生构建并运用知识模块的能力;以毕业设计为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开发设计复杂系统和产品的能力。为探索CDIO教学模式,将授课教师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出来的基于团队的三级项目与课程实验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课外进行三级项目的研究,使学生自主建立起以确定项目方案、设计和仿真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体系。三级项目的最后,要求学生以撰写项目报告和制作PPT的形式进行项目研究的汇报,改变了以往以课后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类似于“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结合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教学骨干自行开发了所有课程的多媒体助学课件,如针对根轨迹绘制制作了全动画多媒体课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种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自主性、研究性、多样性的宽广舞台,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燕山大学学生先后在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许多重要赛事中均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 3.4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共享建设 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行研发了网络综合教学平台,提供了15个子系统供师生使用,形成了一个集教学、学习、实验、设计、考研辅导、信息交流于一体的自动控制原理在线教学的专业网站,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供丰富动感的教学内容,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课堂结构,创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教学讲义、教学视频、课后练习测试、同步训练、在线答疑、提交作业、考研专题等多个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3.5 开展研究型学习 教学中引入的工程实例倒立摆装置是一个复杂的、不稳定的非线性系统,是进行控制理论教学及开展各种控制实验的理想实验平台。通过对倒立摆的控制,检验新的控制方法是否有较强的处理非线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的能力。同时,其控制方法在军工、航天、机器人和一般工业过程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和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等。教学中,将倒立摆作为工程实例贯穿整个课程,在各阶段理论教学后,完成倒立摆的系统建模、分析及控制器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学以致用的信心。 研究型学习分三个阶段:(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2)学生分成研究小组,在6周的时间内,跟随课程的学习进度依次完成被控对象的建模和性能分析,并完成控制器的设计,然后用Matlab/Simulink建立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对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撰写研究报告,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汇报,汇报中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加,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同时对研究情况进行打分评价。通过汇报,不仅可以活跃研究氛围,加强各组学生之间的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检验每个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参与程度。 最后,可以在一、二、三级倒立摆实验平台上,实现学生自行设计的系统验证。在课堂上,教师们也把工程项目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介绍给学生,注重知识讲授与项目实践有机结合。在课下,教师们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研发或专业竞赛活动,培养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教学模式,CDIO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很好的借鉴作用。将这种工程教育思想贯穿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各个方面,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地方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提升方法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工业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愈显重要,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工业产业的稳步增长,自然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的技术性人才。工业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形势对于我国的技工学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要接受挑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面对摆在现在技工学校全体老师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工业企业管理是技工学校工科类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其通过讲解企业发展中的经营、生产、质量控制等环节的管理和资产、成本、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控制,使学生对工业企业的管理有个全局性的了解,为日后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后,了解、配合企业的管理,乃至进入企业的管理层奠定了基础。 一、工业企业管理课程设置 与技工学校其他工科类课程相比,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最大的特征就是其浓厚的文科色彩。工业企业管理从工业企业的概念讲起,对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质量控制管理等工业企业管理的主要知识进行讲解,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抽象的学习。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穿插在机械类等工科类专业学生以实操性为主的课程安排中,正好起到很好的润滑和调剂作用,令技校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元化,更趋文理并重。 这门课程与大多数文科类院校的管理课程相比,自有其特有的优势。技校与其他文科类院校相比,其特有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实践动手、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工业企业管理因其面向的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其内容比起一般的管理课程,更多地涉及质量统计分析、生产计划编制、技术经济分析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能将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优势发挥到最佳。 二、工业企业管理的教学现状 1.教材与企业实践脱节 实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试金石,特别是工业企业管理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才能有效地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转化为技校学生必备的一项工作技能。但现在大多数技工学校对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定位并不准确,将其作为一门理论性、方法性的课程,课后的联系也多以课堂讨论、简答题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性强、生涩难懂的概念。 2.教师授课方式单一 在学校中进行工业企业管理授课的老师大多没有工业企业工作的背景,他们大多是从师范类院校出来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教学大纲简单地备课便能满足各种课程教学的要求,却缺少专业课程所必需的从业经验,在授课的时候,教师照本宣科也就不难理解了。 3.教材内容抽象,学生不好理解 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涉及工业企业管理,虽然内容较为基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涉及较多生涩难懂的现代工业管理的专有名词。技校学生不仅学习能力不如一般高中学生,而且技工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工业化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之前从来未接触过工业机械等内容。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就会比一般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但课程有教学进度的安排,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学生还没有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进度就已经进行了一大半了。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匹配,大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材的选用、课程的编排引入企业决策机制 技工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都将输入到企业,企业作为日后技校毕业生的接收方,应该有义务,也更加有权利提前介入技校的人才培养。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编排环节加入企业的需要,根据工业市场日新月异的环境,提出自己相应的要求,让学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大对技校教育的关注,校企双方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双方可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由企业给以实习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支持,由企业参与学校教材的选用……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可使学校的教学与日后企业的工作时间更加对口,缩短学生踏入企业的适应期。 2.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授课教师的选任,技校可以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指派有经验的员工为在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学校在聘请教师的时候,也可将具有工业企业工作经验作为聘用的条件之一。从企业中聘用的教师可能在授课技巧上不如师范院校出来的教师,但是对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解比较透彻,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将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没有相关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我们建议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到“老师先于学生顶岗”。老师必须对顶岗遇到的问题提前知晓,方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更好地教授课本中涉及的实践知识。 3.丰富授课形式,重视顶岗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适应时间长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丰富授课形式的方式来解决。随着多媒体教学环境在国内的普及,教师有了更加多样的渠道给学生授课。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因其天然的理工科属性,与生产等实践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可以通过PPT动画演示、视频现场教学等方式现场模拟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授课内容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把传统课本中抽象的内容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另外,教师应善用技工学校特有的实践基地等硬件设备。实践基地是学校为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而建设的模拟生产现场的设施。企业若承担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将能使其更加贴近真实的生产现场,对于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生产,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若学校没有条件建设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参观,让学生对生产线有概括的认识。 高级技术人才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持续动力,在高等教育饱和甚至泛滥的今天,职业技术教育将是我国教育新的 增长点。工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作为技校学生非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甚至于对培养成职业技术人才进入企业后担任管理层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和产业间互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涉及行业之多、波及企业数量之广前所未有。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革命进行中的攻坚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本轮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本土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水平滞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背景下,需要企业积极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保障本轮产业革命能够按照计划平稳、有序地实施完成。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着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 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是推动企业规范管理基础工作,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保障机械工业“三大战役”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活动。管理基础工作是任何一个企业开办和运行的起码条件,因此,该项活动就其内容而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企业要在行业统一目标要求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认真自查,找出差距,制订措施,限期整改达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各级机械工业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全行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能。为此,特制定《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简称《规范化》)。 一、目标 “九五”期间,所有机械企业都要使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和巩固,全面达到《规范化》要求的内容(简称“达标”),其中,在实施“三大战役”中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的企业、500家质量信得过“明星”企业、100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巨人”企业、300家建立起具有较强开发能力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已获得国家一级、二级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应提前达到要求:一年见效,两年完善、三年巩固。 二、要求 (一)标准化工作 1.正式生产的产品必须有按规定程序批准并适合用户需要的产品标准,及与产品标准相适应的有关基础标准,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标准;主要产品的包装、储运标准;产品的工艺、工装标准;安全、卫生、环保标准;检验和测试标准等,并认真贯彻执行。 2.制定了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物资、能源、经营、财务等各项管理标准、职能处(科)室的工作标准和各类人员的工作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 (二)计量工作 1.达到三级以上计量合格。 2.有合理的计量检测点、网络图,计量器具配备齐全。 3.计量器具综合配备率达到100%。其精度以适合为限。 4.计量标准器具的周检率及其合格率达到100%。 (三)定额工作 1.建立健全了劳动、物资、能源消耗、资金、费用、设备等各类定额体系,主导产品定额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执行率达到100%。 2.定额实行归口管理,定额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台帐齐全,有定额执行情况的分析改进措施,完成情况良好。 (四)信息工作 1.建立了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传递、存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能及时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2.各类信息,包括原始记录、台帐、统计报表、计划指令、档案等信息齐全、准确、及时。 3.有信息、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逐步实行信息工作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五)基本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了各项基本规章制度,包括: 企业领导制度: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企业,制定了三个条例的实施细则;实行《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建立了规范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领导制度。 管理工作制度:经营决策、计划、生产、技术、质量、物资、财务、设备、动力、劳动人事、销售服务、思想政治工作、 生活福利事业等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经济责任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职权清楚,企业的方针、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车间和班组;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惩合理,使职工的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相挂钩。 2.规章制度具有严肃性、权威性,有保证贯彻执行的可行措施和考核办法,并能适时修订、充实和完善。 (六)职工教育 1.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2.对全体职工进行了本专业应知应会和安全教育,并达到岗位技术(业务)要求。 3.新职工进厂先培训、后上岗,特殊工种和关键岗位的操作人员必须取得操作合格证书。 (七)班组建设 1.建立健全了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班组管理制度,形成班组建设管理体系。 2.加强班组的思想、文化、业务建设,有班组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 3.班组实行民主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充分发挥职工加强班组建设的积极性。 (八)现场管理 1.“工艺突破口”工作达到了五条标志: ①建立健全了统一、有效的工艺管理体系。 ②有一套充分调动工艺人员积极性的办法。 ③完善工艺文件和规章制度,严格考核办法,严格执行了“三按”(按图样、工艺、标准)和“三定”(定人、机、工种)。 ④建立起文明生产秩序。 ⑤消除因工艺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事故,建立起正常的工艺工作秩序,使产品质量基本稳定并有所提高。 2.现场管理工作落实了六项基本要求: ①治理现场环境,实行“定置管理”,改变生产现场“脏、乱、差”的状况,做到人流、物流运转有序、畅通,现场环境整洁,建立起文明生产秩序。 ②在“工艺突破口”工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产品技术和经济生产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③以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为目标,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合理进行劳动分工,消除各种无效劳动和时间浪费,做到生产指挥灵,劳动效率高,安全均衡生产。 ④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计量检测、统计台帐等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制度化、标准化,并严格考核,保证信息流及时、准确、畅通。 ⑤完善管理保证体系,把质量、工艺、消耗、生产、设备、财务、安全等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协调,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对投入产出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 ⑥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双增双节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技术过硬、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 三、实施原则 (一)企业自主实施与行业管理部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二)各项管理基础工作要求的目标尽量采取量化的原则。 (三)无假冒伪劣产品,无重大人身、安全、设备和质量事故,无严重违犯财经纪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应作为管理基础工作规范达标的基本条件。 (四)达标监督检查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从严要求、保证质量,注重实效、不走过场,不给企业增加负担。 四、工作程序 (一)企业按照《规范化》要求的内容和目标,对照检查,找出薄弱环节,制订措施,认真整改,限期达标。自查一般一年进行一次,并将自查结果书面上报企业的行业管理部门。自查达标的企业向行业管理部门申报达标结果;未达标的企业要上报自查情况、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整改措施和达标期限。 (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国家试点机械企业集团在收到企业的申报书后,要组织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组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组,选择一定比例的企业进行抽查。其中:对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的企业、500家质量信得过“明星”企业、100家“巨人”企业、300家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已经获得国家一级、二级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要进行认真细致的逐一检查。对未达标企业要进行帮助、教育和督促,以及有关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措施等报部政策法规体改司企管处。 (三)部政策法规体改司企管处组织有关司局和专家组成“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委员会”,对各省市厅(局)的评价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进行必要的抽查,在进一步审核后,通报检查结果。 五、组织领导 (一)按照“分级组织,分类领导”的原则,机械工业部负责全行业《规范化》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其职责是: 1.组织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对全行业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基础工作知识的培训; 2.组织“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委员会”,对全行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具体工作委托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进行; 3.组织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机械工业部经济管理研究院及各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咨询、诊断活动,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4.根据《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全行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适时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5.在全行业推广企业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的经验,同时对因忽视管理基础工作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进行曝光,以引起全行业的警觉; 6.根据管理基础工作规范达标情况,在全行业的评优、试点等工作中提出对有关企业的推荐或否决意见。 (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或国家计划单列机械企业集团在机械工业部的统一指导下,负责推动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和组织对企业的评价,其职责是: 1.负责组织本地区(集团)中小型企业厂级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有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2.负责组织本地区(集团)管理基础工作评价组,对企业进行抽(检)查,并将抽(检)查结果上报机械工业部; 3.根据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本地区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4.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地区(集团)企业进行管理基础工作咨询和诊断活动,尤其对于后进企业应加强指导、督促和帮助; 5.及时总结、汇报本地区(集团)开展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根据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情况, 对有关企业的评优、试点等工作提出推荐或否决意见; 7.可以委托中介组织具体从事有关工作,以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六、本办法由机械工业部政策法规体改司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自1997年起实施。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障碍因素分析 1.文化因素。企业管理者及员工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既从这种文化中吸取养分,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和束缚,其主导意识、价值观、行为模式,无不透出这种特定文化的底蕴,其创新目标、创新行为也必然受到这种特定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创新成果也受其约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抑制现代创新意识的理念。 2.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有比较规范健全的基础管理是管理创新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要么规模太小,老板包揽一切;或者是民营企业,管理比较灵活,但家族制特征明显;要么是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总公司到子公司、生产厂、车间、班组,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科室主任、科员,至少都有四五层组织机构,其严重的官僚化倾向,不仅迟滞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速度,而且容易造成信息流动过程中的严重流失与失真,给企业决策与管理带来严重的隐患。 3.员工的阻力。由于创新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因而也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员工的阻力。因为他们担心失去现有的地位、收入、权势、个人便利或其他看重的福利。 4.企业外部因素。管理创新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首先,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样的管理需要,然后才谈得上管理创新。其次,生产力水平状况对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素质、能力的发挥也有约束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约束着创新条件的具备程度。 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1.建立优秀的工业企业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融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管理创新,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新模式。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含量和职工的整体素质。 2.强化基础管理。企业管理创新是对现有管理基础的继承和发展。要把握企业明天发展的主动权,首先要抓住今天。事实上,建立和完善以前应该完善而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如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企业本身来说,也是管理创新。 3.建设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时代,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客观要求企业和个人持续不断地及时更新知识。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把企业建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内外部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要营造出一种适合创新的氛围,激活企业上下的创新意识,而且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产品、技术、经济领域的创新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企业管理的创新蕴含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企业综合自己的内外部环境,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属于企业自身的网络平台,力求管理更合理、更科学,走出一条独特的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战略成本会计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本文在参照前人对战略成本会计及战略成本会计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某某公司成本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战略成本会计的目的与作用,并针对其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及发展方向,以提高工业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以求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成本会计工业企业管理经济 一、新工业环境对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与制造业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新工业环境。面对企业新工业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1)产品成本的计算不准确。因为在新工业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工业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工业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很难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2)传统的成本会计,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而在新工业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使废品损失进一步扩大。 二、工业企业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 (一)推进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会计工作中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并能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对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成本、分析成本,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二)保留成本会计的职能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事实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企业也应当把激励制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 (三)完善战略成本会计的组织 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三、工业企业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案例分析 (一)企业概况 某某公司是国外某集团在中国持续发展的重点新投资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3000万美金,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引进德国dieffenbacher等公司最先进的年产22万立方米的高强度环保型刨花板生产设备和技术,项目竣工投产后,结束了广东没有连续压机生产高强度环保型刨花板的历史,改变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生产基地长期进口刨花板的状况。 (二)成本会计体系的现状 虽然公司成本管理系统已呈现出良好的开端,但目前的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进行的,没有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加强管理。由此引起一系列问题:(1)由于公司总部采用以传统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只涵盖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使得成本分析领域相对狭隘,不能将产品成本看成一个系统过程进行规划,不利于公司成本控制。(2)公司为应对市场竞争,采取薄利多销政策,使近年来的生产任务大幅度增加,致使成本核算的工作量成倍上升,加之公司对财务人员定编人数少,使成本核算质量难以保证。 (三)公司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 战略成本会计作为企业战略管理情况下的成本管理信息体系,有两个分体系:成本会计信息体系和营运控制信息体系。这两个分体系的目标是服务、产品和其他管理者感兴趣的目的物作价以及计划和控制,这两个成本体系的输出满足于制定决策。首先对于外部的财务报告,成本会计体系分配产品成本以确定仓储价值和售出产品成本。这样,根据财务会计准则确定产品成本可能导致低估或看高估单个产品的成本。对于财务报告中的仓储价值和售出产品成本,这种低估和高估是在合理的准确范围内。其次营运控制信息体系是成本管理信息体系的子体系,主要提供管理者和其它与计划和控制有关活动执行情况的准确及时的反馈信息。营运控制关注应该执行的活动及其执行情况,重点是改进和找到改进执行活动的途径。 (四)公司战略成本会计体系的应用效果 采用战略成本会计系统模型后成本计算法考虑成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分配制造费用,因而,它能较客观、合理地反映高新技术环境下各种产品的成本。比如在传统成本法下完全无法得到的各作业单位和各产品消耗作业的信息却可以在成本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公司从而可以分析在那些亏本的产品型号中,究竟是哪些作业的使用偏多,进而探讨减少使用这些作业的可能。再比如与传统成本法相比较成本较高的某些产品,可以看出其主要的消耗在材料处理和整备两项作业上,这样公司就可以考虑今后如何改善工艺,减少此类产品存该两项的消耗,从而减少产品成本。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成本会计论文 一、各部门成本会计核算职责 (一)行政部门 在通常的情况下,对工业企业行政部门进行考核的最重要的尺度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受成本的影响。因此,行政部门应当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对技术进行改革、降低成本,具体落实,总结出成本增减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从而进行工作上的奖惩。除此之外,行政部门还必须熟悉支出,掌握趋势,从而强化管理,为降低经费的开支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工厂和车间等,这些都是产品的生产第一线,最了解产品产生所需的消耗,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可以说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因此,生产管理部门应该关心自己的材料和生产费用。 (三)基层生产单位 对于基层生产单位而言,其主要包括工段、班组,最直接的就是消耗材料和人工费。班组是成本考核的主要对象,会计必须向其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和数据。 (四)内部员工 主要包括财务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在现代市场体制环境条件下,人员配置及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关系到成本核算体系运行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员工应当关心其生产与具体的消耗,这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五)其他相关的会计分支 工业企业财会人员,应当向成本会计提供企业资产方面的信息内容,这对于后者成本核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中就应当提供成品的生产成本等相关资料,以编制财务会计的相关报告。 二、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工业企业成本会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体现在具体的工作细节当中。 (一)在账户设置当中 生产成本的每笔支出都会有明确记录。制造费用也是如此。主要包括基层工作部门的支出。但在支出之前,要经过完整的程序审核。比如在车间,首先要通过专门账户对具体费用进行核算,然后根据成本制定分配费用,打入到制定账户当中。如果是辅助的生产车间,则不需要该环节,直接打入账户。因为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所以程序也会随之改变。 (二)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中 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中,重要性原则得到了很大的体现。费用的分配有很多方式,包括顺序分配、直接分配等。 1.顺序分配 顾名思义,该方法是按照顺序来分配的。通常按照收益情况。先把收益比较少的费用进行支配,最后分配收益最大的费用。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辅助生产的内部提供的产品影响大小来进行计算。收益大的影响大,反之亦然。只计算影响大的而忽略影响小的,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计算程序,但是,因为各企业实际情况不尽相同,这种方法不可能适用所有企业。所以在使用时,要有所选择。该方法比较适用产品和劳务差距明显的辅助生产车间,而不明显的不太适用。 2.直接分配 直接分配指的是辅助生产车间的支出与使用经费。当中主要包括辅助车间配给其他单位的相关费用,车间内部生产经费,当中最重要的是工作人员的工资。该方法的计算比较简单,但是在精确度方面有欠缺。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辅助生产车间互相提供较少产品和服务的工业企业。因为生产的成本占比重少,所以对于最后统计的结果影响小。另外,这种方法可以使生产费用的分配简化。 3.计划成本的分配 计划成本的分配方法是指以为生产车间供给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等为依据,计算生产费用分配。在将产品投入生产前,成本会计将对生产的成本做出统计、预测,但在投入到生产后,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会使得之前预测有偏差,但二者差距影响不大,根据重要性原则,这样可以减少成本和管理费用。 三、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成本管理的方法还相对比较落后,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不规范、不合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多数工业企业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不规范问题,缺乏科学性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一些复杂数据的核算无能为力。究其原因在于,工业企业报账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而且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通常是工业企业原出纳人员,而非真正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以对于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缺乏深入的认知,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分配选择标准不适当。因此在报账过程中,难以准确填写相关资金的开支、来源以及具体的属性。实践中,对于为数不少的现代工业企业而言,通常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管理都是和企业的其他部门相互独立的,这造成其对多数企业的内部业务、工作项目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开支,成本控制无法统一标准,资源浪费严重。因此严重影响了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准确性,导致会计账务处理不当。 (二)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因此很多工业企业均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会计成本管理缺乏正确的认知,有的企业领导层和员工成本会计意识淡薄,认为成本核算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并无关系,导致管理力度不够,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无据可依,随机性很强;有的虽然建立了成本核算制度,但不够健全,可操作性差,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仅限于对企业材料成本出入的简单核算,没未涉及与成本核算密切相关的企业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环节,这样就无法发挥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作用,严重削弱了成本核算的应用价值。 (三)在操作中,没有确立严格的监督体系 企业成本核算不仅是生产成本的核算,还包括企业的开发、设计和售后等环节的成本核算。目前多数企业只注重核算的结果,忽视了核算过程和核算内容成本,从而导致对成本核算监督缺乏力度。由于监督系统的缺失,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管理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忽略企业整体利益,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进行,严重影响现代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信息数据的准确度,缺乏客观公正性,尽而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全面提升成本会计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可知,现代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形式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实践中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观念转变,明确外部环境 工业企业应该认真学习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新模式、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和工艺条件,并且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不断加快思想观念层面的有效转变,对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加强重视,加大投入,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制度、积极落实责任机制,以此来保障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工业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瞬息万变的形势,使得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在做好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强化对企业外部相关信息内容的有效关注,以避免因对政策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决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在制定了发展任务之后,要将其和市场的大环境进行比较,抓住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制定的成本目标出现问题之后,要及时的根据市场环境作出调整,对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案进行全面的考察。 (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比皆是,并且日益恶化。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会误导企业的决策者,以至于对企业的发展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改变部分管理者的不良工作作风,教导企业的管理者客观地看待企业经营的成果。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是较为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它已不再是某一个层面、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足够重视、正视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深挖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成因和影响因素。 (三)提高收款的速度和成功率 工业企业要制定新的成本管理的方案,把企业的订单数据进行分解,变成多个子订单。这样每个订单都可以分配到具体个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积极性,确保工作完成。同时,要塑造完美的企业形象,建立品牌效应,提高自身信誉,使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就可以收回账款。同时,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也可以负营运,也就是在没有进行产品销售之前就取得账款,使企业缩减资金的成本。 (四)通过逆向拉动模式,降低企业库存成本 所谓逆向拉动,即适时制,根据订单数据信息实施各项生产活动。这一方式的本质是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中心,以此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确保生产的每个工序都可以以根据标准完成。这是一种系统的生产,可以保证各个环节相互联系,降低存货现象的发生几率。实践中可以看到,针对当前工业企业库存成本问题,建议采用逆向拉动的方式,来有效减低工业企业的库存成本,以确保工业企业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成本的控制理念 成本管理的传统方式是通过企业的节约来缩减成本,过度地重视节约,使得很多必要的开支也要缩减,这样会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企业应该正确地掌握花钱和省钱的关系,努力研究成本和收益关系,制定出更有利于企业效应的控制方案。在现代工业企业运行实践中,应当全面掌握和了解,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成本会计核算、成本管理新理念、新模式以及新技术工艺,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在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以及成本会计管理实践中。尤其是现代工业企业高管人员,应当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管理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核算、管理方面的针对性机制,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六)采用作业成本法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很广泛,指的是将直接与间接成本都计算在成本的费用中。其中,直接成本包括各种原材料,而间接成本以及广告代言费等。把这些当做产品的消耗作业,范围较广,可以使得成本的核算结果更加精确。所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也应该得到推广。与此同时,该方法也存在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将会使得工作量变大,从而加大了实施成本,导致很多企业不愿使用这种方法。所以,使用这种方法要兼顾成本和效益,谨慎判断该方法是否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益,因此该方法并不适用所有企业。我国的经济目前还是粗放型的,企业原材料的成本所占的比重大,因此,要加大成本控制。在一些高科技的企业当中,所需材料的费用更加昂贵,产品的种类多,还要支出技术人员等人的工资。这些企业就适合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核算。既可以降低生产的成本,又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那些不适合该方法的企业,不能够盲目地使用该方法,否则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企业的领导阶层进行积极地配合。因为这项工作比较庞大,涉及到各个部门,如果领导不支持,该工作无法完成。同时,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并且提高意识,将本部门的成本信息如实地反馈,配合会计工作,保障作业成本法顺利实施。除此之外,还应该转变传统的理念,采用科学方法解决企业的问题。最后,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因为一个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员工素质。如果每个员工都有节约成本的意识,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的浪费,是企业最终获益,这是该方法的精髓所在。 五、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成本核算,是会计在众多的经济活动中应掌握的一种重要的会计技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有效降低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库存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应用的有效周转,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总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随着现代工业企业对会计核算重要性的不断重视,本文主要对当前国内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做了详细探讨。首先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对象进行了界定,并且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成本会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在最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求提高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水平,促进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崔钟月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建设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不断提高,会计逐渐从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财务会计通过编制报表的形式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的数据,主要是对外的,而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内部的,但是目前关于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因此,构建一套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将试着从经营决策报告、业绩评价报告和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三方面建立适合于工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关键词: 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决策;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财务会计理念正在逐渐转变。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会计正在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2013-2015年财政部连续发文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管理会计是什么?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发文《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进一步说明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尚无统一的认识,更有人误以为财务会计报告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一种。很多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同的,基于财务会计所形成的财务报表不能称为管理会计报告,只有基于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所做的报告才能称之为管理会计报告。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与原则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 1、有助于公司战略的实现。在日常管理会计的活动中,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刘瑞温继锦需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将此融入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中,并进一步将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从下而上的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公司的总战略目标。2、提升组织运营效率。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同才能进展,所以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各部门的有限沟通、配合,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又可以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重新实现资源的有限配置,正如中国中医所讲,通则不痛,提升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效率,可以有效提升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3、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管理会计正在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编制,可以使更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组织好管理会计工作将有助于公司提高效益的目标,并且在管理会计工作中通过对先进思想的运用,比如平衡计分卡等,让企业不仅仅注重财务业绩的提升,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非财务业绩,事实上非财务指标对企业来说是非常至关重要的。4、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提供参考。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划分责任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责任中心的划分,责任中心可将分配过来的任务指标继续向下分解,直至最小执行单元,这样,形成了各个层级的绩效考核依据。再加上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可以提高工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原则 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内部的报告,在企业战略目标、绩效评价实现的总目标下,工业企业在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时,应坚持以下3个原则:1、相关性原则。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服务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因此在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制时,应该做到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管理者的经营决策等。由于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因此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并且会计准则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实现管理会计的编制的初衷。2、及时性原则。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在经济中的介入,商业信息瞬息万变,企业管理者有效的管理依赖于迅速的决策,所以支持决策的信息也必须是快速及时的,失去时效性的决策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不仅无法支持公司的管理需求,有时候更是一种误导。3、明晰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虽然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但是为了实现其报告的目标,在编制报告时应该做到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进行理解和应用。在内容上、格式上、书写上都应该符合这些要求,否则就失去了报告的意义。 三、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框架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工业企业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应当包括经营决策报告、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如表1所示。 (一)经营决策报告体系 1、生产决策信息。企业进行生产时,不是盲目的进行生产,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在进行决策时,肯定会用到财务会计的数据,但绝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进行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决策主要包括品种决策,生产组织决策等。品种决策又包括生产何种新产品决策,亏损产品决策等。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何种新产品决策是指当企业有剩余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又是有限的,如果企业同时又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那么企业不能随意的进行生产,要选择使得企业贡献毛益最大的产品安排生产。亏损产品决策就是利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来决策对于财务会计认为亏损的产品是否应该停产或者是转产其他产品等。2、产品价格决策信息。对于工业企业来讲,要想持续经营,利润的获取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当企业安排生产之后,如何获取最大的利润,定价成为企业一个很重的决策。可以参考市场上的一些定价方法,但又不能完全效仿,因此管理者应该在工作中利用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定价,可以使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法,有成本加成定价法、损溢平衡定价法、特殊订货定价,也可使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如利用价格弹性定价法。3、投资决策信息。经营决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投资决策,投资又分为内部和外部投资,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投资,也就是长期资产的投资。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投资就是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固定资产经济寿命决策。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也就是固定资产是否需要更新的决策,也就是说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采用新设备呢,站在企业角度,是一个成本的考虑,因此就需要核算不同的方法下成本的多少。固定资产经济寿命决策也就是决策最佳的使用年限,因为在后期,随着设备的陈旧,维修费、燃油费等随之会增加,因此要找到一个最合理的淘汰旧设备的时间。最终的目标是在使用期最佳的年份内设备总成本最低,也就是经济寿命。 (二)全面预算管理报告体系 所谓全面预算是对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各项经济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所作的总体预测。全面预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经营预算,进一步又细分为销售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等。第二方面是财务预算,进一步展开为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全面预算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通过定量化的计划安排,最终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管理者的目标,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在目前条件下,企业要实现利润,必须进行“以销定产”,因此,全面预算首先要做的是销售预算,其次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与管理费用预算。最后再进行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这样就会对企业的整体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三)业绩评价报告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活动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是企业的生存之道。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指标对员工进行评价,已经过时,企业应该结合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业绩考核,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励员工,从而让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业绩评价报告体系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财务业绩评价主要可以通过净资产回报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来实现;非财务业绩评价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供应商管理改善等保障。确定各项具体指标之后,再分别设置不同的权重,使之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指标体系。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应用 工业企业必须做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且明确自身优势,进一步应用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报告方法实现内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的较晚,加上管理者意识的淡薄,管理会计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会计机构不健全。工业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会计各方面的建设,加强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并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使管理会计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刘瑞 温继锦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农村工业企业管理 内容提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农村工业的一般发展规律。研究证明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工业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发展阶段,“单一的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配套的企业群”和“拥有巨大企业集团的企业群”。随着企业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企业本身以及企业与市场的联系。然而对于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由复数企业的存在和活动所形成的外部环境,虽然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本论文拟将讨论有限空间范围内一个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间,配套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与影响,并对我国加入WTO以后如何发展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工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国际化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成功地实行了二十多年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许多原来属于国家制定的计划逐步地为企业内部的计划所取代。什么是企业?企业是经济体系中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单位,是管理和协调要素提供者活动的持续的经营组织。企业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的,在许多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自从AdamSmith出版了《国富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起企业的经济性质和它在市场体系中的作用。AdamSmith提出了,“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改善,以及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提高,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AdamSmith/1776年)。KarlMarx在《资本论》中研究了企业内部“协作”的生产效益,他提出了“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KarlMarx/1975年)。Coase注意到了资源在企业内部配置与市场内配置之间的差异。他认为之所以需要通过企业来组织生产是因为,“市场的运行要花费成本,通过成立一个为组织、允许某一个权利(企业家)指导资源配置,可以节省某些成本。”(Coase/1937年)。Williamson把市场与企业看作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两种不同形式,“对于这两种形式的选择是受到节约交易各方间的交易成本的行为所支配的”。(Williamson/1975年)。Richardson提出,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一某种形式协调,当这类活动“应该被唯一地控制并可以融入一个严密的计划中去时,所采取的协调方式是指令”,这类活动“应该被合并;也就是说,共同由一个组织(企业)来执行。”(Richardson/1972年)。Teece提出了“多产品企业”的经济学理论。当一个专业化企业拥有过剩资源,当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因素导致需求长期下降时,“追逐利润的企业将选择多产品分散化”的方案。(Teece/1982)。 许多经济学家把企业看作是“市场关系海洋中的有计划协调的岛屿”(Richardson/1972年),以往的很多这类研究都集中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方面。然而,对于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由复数企业的存在和活动所形成的外部环境,虽然对于企业本身是至关重要,却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本论文拟将讨论的是,在一地区内一个产业的形成过程中,生产同类产品的复数的企业之间,以及同配套企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与作用。本研究把我国农村工业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理由是世界上很少有一个经济部门如同我国的农村工业,奇迹般地在短短的十数年内,在那些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地区生长出几十个产值在数亿以上,拥有几十到百个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企业集团。我国的农村工业用十数年的时间做了发达国家需要用近百年完成的工作。因此,研究我国的农村工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单一的企业 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重庆等农村工业发展较好的沿海和内地省市,都可以发现有部分产业在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如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湖州市织里镇的童装产业,江苏省丹阳市的眼镜制造产业和重庆市的摩托车产业。从上述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地区的产业的起始点必定是有一家企业首先成立。我们称这类在一地区首先出现的企业为“单一的企业”。这里“一地区”的范围可以是一个自然或者行政村,也可以是一个乡镇。这里提到的“企业”既可以是较大规模的企业,也可以是被称为“个体户”的小企业。第一家企业可以看作是“孤立的企业”。所谓“孤立”就是指在这一地区的范围内不存在其他的生产同类产品或者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同样也意味着这一地区没有第二个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同它竞争。然而当这一地区冒出了另外一家,或者数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时候,“单一企业”的“伊甸乐园”生涯就结束了。 为什么单一企业会出现的呢?这同“过剩资源”有关。Penrose认为,在“任何时点上,都有着某些生产资源闲置。企业用这些资源提供的服务来寻找生产机会。”(Penrose/1959年)。生产资源包括固定资本、流通资本、劳动力。我们周围一般都存在一些可以用于生产产品的资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富裕劳动力,有土地和其他的资源。对于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所要求的资源配置不同。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如服装、另配件等,所要求的资源配置非常低。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很多人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凑合起最低的配置。 建立一个企业,哪怕是最小的两人合作形式的个体户,除了拥有或者有能力凑起最低生产资源配置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同产品生产有关的知识,包括产品生产技术以及同产品有关的市场信息。Alchian和Demstz认为建立一个企业的条件之一是雇主(企业家)需要“获取关于投入品生产性绩效的更好的信息”。“雇主不仅决定各个投入品生产什么,并且还分析哪些异质投入品结合到一起会更有效率。”(Alchian Demstz/1972年)。除了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以外,企业外部同产品市场有关的信息同样也至关重要。企业家或者合伙人首先需要知道他的产品卖到什么地方去,卖出去以后是否可以获利。敢于冒风险也是单一企业能够建立起来的重要条件。因为在建立企业和决定产品以前,企业的发起人面对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他是否能够收入回他以及合伙人的投入,在产品出售以前的把握是非常小的。 然而政策导向也对企业能否建立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除了中央的政策以外,各个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本地政策。同时,由于地方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也有可能对中央的指令做一些有利于本地区的解释,或者对一些现象故意视而不见。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民营企业可以在一些地区较早地发展起来。(胡定寰/1999、2000和2001年调查)[1]。 三、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 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指大量的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一地区内集中。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工业部门并不少见。如织里镇集中了一千多家大大小小童装厂和个体户。(胡调查1999年)。柳市镇在1983年时生产低压电器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000多家,生产人员5万多人,销售人员也近了10,000多人(柳市镇志/1999年)。丹阳市司徒镇的眼镜生产企业群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对个体企业的控制政策的放松,许多掌握了眼镜生产技术的工人纷纷在自己家里开厂,高峰时期全镇眼镜厂企业达350多家”(胡调查/1999)。 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在单一的企业在一地区的大量复制(Copy),起因于单一企业所掌握知识(包括管理、生产技术和市场知识)的传播。Teece研究过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他提出:“组织(企业)知识的另一个特征是,在一个重要的程度上,它常常是可以转移的。”“就管理才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对于使用设备和其他生产技能来说,也是如此。”(Teece/1982年)。企业知识传播的速度同所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壁垒成反比。生产设备投资越高,生产技术的难度越大,企业知识就越是不容易被其他人所利用。事实上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大部分产品非常简单,技术壁垒很低,所以企业知识是很容易被周围的邻居所掌握的。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和商业的不发达性,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意识超过对他人的防范,加上村落内长期形成的亲属、亲戚和友情的存在,一项不太复杂的生产技术很快就会在一地区内转播开。因此,当邻居们看到他们中的一家办起企业,并能够盈利的时候,开始纷纷模仿,从而,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然而,它的前提是:(1)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2)有足够大的生产资料供应源;(3)没有受到政府或者其他人的干扰;(4)有勤奋和敢冒风险的民风。 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中提到了“质量变化”问题,数量的变化会导致质量的变化。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是单一企业的大量复制品,它们生产同类的产品,但是二者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相异的。首先身处于企业群中的企业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更大,更加直接。这就促使它们的所有者,企业家,为了免于被淘汰出局而做出各种努力,包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 除了所提到的激励因素以外,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一地区的集中也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是信息优势。各个企业在寻求各类信息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企业之间的交流,或者对其他企业的观察,使它们付出较小的“交易成本”获得比其他地区更多的信息量。形成技术优势。同一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企业采用更有效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这些知识由于企业的集中,很快在企业之间得到传播。降低了物流成本,包括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的成本。企业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原材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有关的市场信息,几家企业联合起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也可以节省物流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的技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形成以后,劳动力可以在各企业之间流动,由于大家采用基本相同的生产工艺,无形中培养出一大群熟练工人。 四、配套的企业群 “配套的企业群”指的是在同一地区内集合大量的生产某一种产品的企业,以及提供配套的零配件、生产设备和各类服务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群。为了对配套的企业群有更加形象的认识,下面摘要了笔者的“关于湖州市织里镇童装产业调研报告”: “历史上的织里镇是江南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妇女精于手工。由于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剩余,该地区的农户有农闲时外出做小买卖的习俗。从70年初开始织里镇家家户户从事床上缝纫品的生产,妇女在家生产,男子外出销售。80年代中期织里人改为生产童装。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全镇童装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件套。 织里镇童装产业起始于家庭式作坊。最初有个别妇女在家中生产童装,丈夫外出销售,获益比较好以后,周围的邻居、亲戚和朋友纷纷模仿,迅速地使得童装生产在整个地区蔓延开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投入童装生产中去。织里镇生产童装的“作坊”(我们认为作坊这词在这里比工厂更加精确)的规模都很小,平均在雇工人数在15人以下,有30台以上缝纫机的作坊算大规模了。随着织里童装的出名,大批的外地商人也开始来织里购买童装。随着市场交易数量的增加,原有的服装交易批发市场容纳不了交易摊位,逐年增加批发市场。2000年织里镇的童装批发市场已经发展到了8个。 织里镇童装配套产业开始逐步得到完善。镇上除了1000多家童装生产作坊以外,还有布料批发市场,童装辅料批发市场,绣花作坊,印花作坊,童装样品商店,专业的童装设计和电脑制版商店,包装材料作坊,缝纫机销售商店,缝纫机维修门市部们,童装的打包和托运部门等。这些配套作坊和企业也将近有1000多家。此外,织里镇还拥有两个劳动市场,不同等级的饭摊,酒楼,旅店和两座三星级的宾馆。在织里镇的童装生产作坊无论是购买材料、生产设备、招聘工人、销售产品、还是向全国任何一地区发货,由于配套产业齐全,都不需要走出总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织里镇一步。”(胡定寰/2000年调查)。 配套的企业群是在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群中间发展和延伸出来的。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群在创造“集体力”的同时,也产生出大量需求,这类需求包括原材料、零配件、生产设备、产品销售、以及配套的生活、娱乐设施和各类的生产与非生产性的服务。受到大量需求牵动,满足这些需求的新企业和产业逐渐地在这一地区形成和出现,形成了的配套企业群。延伸的企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是朝着主导产业的上游部门,如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方向发展;零一类是朝着主导产业下游部门,如对主导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营销以及专业市场的方向发展。 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AdamSmith在研究了制针厂的劳动分工以后,提出了:“只要引入劳动分工,在任何企业中,劳动生产力都能相应提高。”(AdamSmith/1776)。KarlMarx指出,同一个资本内部“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是集体力。”(KarlMarx/1975年)。 在一地区范围内生产主导产品企业与提供零配件、生产设备和各类服务的企业之间也会逐渐地形成一种分工和协作的关系。这同前面引证的,由AdamSmith、KarlMarx提出的分工和协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提出的分工和协作是存在于独立企业与独立企业之间,属于企业外部分工和协作,AdamSmith和KarlMarx研究的是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如下面所论证的,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同样也能够在提高个体企业生产力的同时,在一地区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同一地区内企业之间分工和协作的形成,使各企业有可能把资金、技术集中在生产少数的,擅长制造产品上,从而更加容易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专业化程度越高,技术就越精,生产速度就越快。企业外部的分工和协作通过“看不见得手”来协调的。企业在长时间交易过程中不难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形成相对稳定买卖关系,逐渐地把自己的生产计划同对方供需能力协调起来。 市场交易需要交易成本。Coase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说:“使用价格机制(市场)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是发现有关价格的成本。”“为市场上进行的每一笔交易谈判和达成一份独立合同的成本也必须考虑在内”。(Coase/1937年)。然而Coase并没考虑交易成本的数量关系。两企业之间一年只达成一次合同的交易费用显然高于每周签订一次合同的成本。相隔几千公里距离的两企业之间达成协议的交易成本无疑比间隔两公里距离的高。这也属于配套企业群在同一地区内集中的优点。Williamson提出了形成交易成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市场交易的两个企业由于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一方为了获得对方同等的信息量的费用是非常高的。”(Williamson/1975年)。虽然一家企业企图获得交易对方所掌握的信息需要投入,然而,如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非常之近,交易又非常频繁,那么信息的获得费用显然要低一点。 此外,配套企业群在同一地区内集中的有利点同时还包括:(1)减少购买原料、零配件、生产设备和服务的流通费用;(2)减少由于购买不良零配件所引起的各类损失。需求方很容易对供给方的生产过程进行检验,在发现不良产品时,需求方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补救;(3)减少企业备用零部件,原材料等的库存。企业为了保持其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特别防止停工待料等意外而造成的停工待料损失,需要备有库房,存放部分备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产生了仓储成本(包括库房租金、电力、动力和搬运原材料、零部件进出仓库时所需的劳动费用)。供需双方间隔的距离愈远,运输过程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愈大,所需的仓储数量就愈多,成本也就越高。(4)有利于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开发除了企业本身需要做工作以外,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原材料、零配件和设备供货部门的配合。在一地区形成配套企业群集中以后,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可以在周围大量的配套产业企业群中找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的配套原材料、零部件和生产设备,获得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技术服务和支持。(5)更加容易获得各种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才;(6)有利于促进整个地区服务性配套设施的建立与完善 五、拥有巨大企业集团的企业群 进入配套企业群阶段后,巨大的生产力同有限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苛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和企业分化。部分具备一定优势的企业无论在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都显著地超过了其他企业。从而资金、技术、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市场份额不断地向这部分企业“集中”和“集聚”。这类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通过分离、收买和兼并等手段把周围的企业逐步地归并到自己旄下,组成以该企业为核心的,大批下属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它们逐渐变成了,Chandler称之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的”“现代企业。”(Chandler/1977年)。这些企业雇佣了数十甚至数百名中高层经理来监督数以十计和百计的雇佣了几十个或成百上千个工人工作的事业部门或者子公司。这类企业每年的营业额都以数亿元来计算的。 随着若干个大企业集团的出现,这一地区内的企业按照规模、从属与被从属的关系可以区分集团公司、下属公司和相对独立企业三类。集团公司指的是由阶层的职业经理管理的,拥有和控制着一大批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和半控股公司的巨大企业。下属公司指的是在生产、资金、人事管理、销售和信息上受到集团公司不同程度控制的企业。相对独立企业指的是名义上的独立法人,然而,它们在产品的交易关系方面往往脱离不了对集团公司的依存。从企业规模上来区分,集团公司的规模是庞大的,下属公司的规模是中等的,而相对独立公司的规模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为什么会出现现代化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Chandler在研究了1790年以来近200年的的美国企业发展史之后,提出了它们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需要协调大规模生产、流通以及信息处理。(Chandler/1977年)。在日本从事企业集团理论研究的学者中间,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学派,(1)交易成本论学派;(2)株式会社论学派;(3)管理机构学派和(4)现代企业集团学派。交易成本论学派提出,需要企业集团是因为“企业一方面可以节省利用市场的交易费用,同时又需要避免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今井、伊丹和小池/1982年)。株式会社学派从控股和支配的角度研究企业集团形成的动机和原因(坂本和下谷/1987年)。管理机构学派提出了,企业集团化化反而使得管理权由集中变为分散,提高管理人员的主动积极性和企业经济效益。“因为子公司同事业部制一样,管理人员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益。”管理机构学派讨论的对象是从集团总公司内部分离出来的子公司。(土屋/1966年)。现代企业集团学派认为日本企业集团的出现可以归因于“现代的技术革新”,“产业构造的变化”和“企业构造的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坂本和下谷/1987年)。 20世纪90年代起,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工业中间形成了企业集团,温州市的低压电器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温州市志/1999年)。企业集团化是企业经济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的趋势。随着农村工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没有相应的市场营销体系与之配套,导致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产品积压、利润下降,许多企业面临破产。这时“看的见得手”来组织分散的企业,用计划生产来取代“由市场组织的生产”的需要产生了。企业集团就是由于这种需要的促进,在配套产业企业群的基础上形成了。Alchian Demstz提出,“资源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合作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力,这导致促进对合作的经济组织的需求。”(Alchian Demstz/1972年)。 从组织结构上分析,我国农村工业部门的企业集团可以划分为“系列企业集团”,“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大类型。 “系列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图如同金字塔一般。金字塔的塔尖部分是集团总公司,总公司的下一层由总公司的直属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建立长期合同供货管理的企业组成。在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下面也有它们的下属企业。这种企业层与层之间的联系可以往下延伸到若干个层次(胡定寰/2002年)。“系列企业集团”主要适应于产品相对技术含量较高,需要比较多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行业。 “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是以组织产品销售为目的形成的企业集团。同“系列企业集团”相比,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约束比较疏松,有的仅仅存在产品来料和来样订单加工的关系。集团成员企业采用同一个品牌和销售网络。为了获得这样的权限,成员企业必须向集团总公司缴纳一定的成员费用,或者以很低的价格把产品交付给集团总公司代销。“产品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集团”一般在生产工艺、流程比较简单,然而,产品更新的速度很快,需要较高的产品设计技术和大力度的市场营销和促销手段的行业。 在一地区范围内出现若干个相互竞争的企业集团的作用在于,(1)在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下加强了集团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合作企业之间的协作,减少不确定因素和节约交易成本;(2)可以提高产品市场的开发力度和效率,企业集团可以拿出较多的资金来事营销活动,打造品牌和建立各类销售网络;(3)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集团公司可以在集团范围内进行质量管理,除了制定零配件和成品质量标准,对每一生产阶段进行检测以外,还有力量对下属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4)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企业集团可以组织产品和零部生产件企业共同完成新产品的开发方案,以及图纸设计、生产工艺、试产等一系列工作;(5)有利于向银行和社会融资,一般情况下大企业集团的信用度高于中小企业;(6)有利于吸引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7)有利于开拓产品的国际市场和(8)有利于开拓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朝着多角化的方向发展。 六、集团企业势力向外扩张与转移 在一地区形成若干个企业集团企业群后,企业集团的巨大生产力同这一地区的物质基础的矛盾逐渐地显示出来了。首先是产品物流管理成本上升。在大规模生产同产品主产地分离的状况下,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和市场对产品反馈信息需要大量的投入,一般的情况是主管人员不到现场,掌握不到市场的真实情况。第二点是运输成本过高,产品的长距离运输除了费用外,还有沿途征收的大量的关卡费用以及风险保证金等。第三点是新产品开发成本过高。开发一件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需要大量技术人才集合,农村地区不容易集聚大量的优秀技术人才,而向条件较好的大都市招聘优秀技术人才的成本太大。第四点是难以打造信誉度较高的品牌。在消费者意识中往往会把优质产品同产品的产地联系起来,因此,位于知名度不高的农村地区的企业集团在打造品牌的投入效应是“功倍事半”。第五点是不利于集团公司扩大对外交往,农村地区远离政治和金融中心,为上层管理人员的交往和攻关活动代来了不便。第六点是产品出口受到某种政策的限制,如有些国家限制汽车和摩托车的整车进口,或者对它们加以高额的保护性关税等等。 针对上述的这些矛盾,企业集团采取的对策有:(1)企业集团的部分机能外移;(2)企业集团指挥总部外移;(3)企业集团总部和部分下属企业外移;(4)整个企业集团外移。企业集团的部分机能外移是指企业集团内部分职能机构或者下属企业搬迁到其他的地区去。如集团公司把部分产品生产线搬迁到主要的销售市场,这样做法一方面可以节省成品的部分运输费用,特别对于精密度高和易损的产品来说可以减少长途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对产品造成的损伤。同产品生产线外移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销售部门和产品的设计部门搬迁到信息更加丰富,人才更加集中的地区。前者的作用是更好地利用市场信息,后者的作用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设计新产品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利用所在地区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单位与院校。企业集团指挥总部主要外移作为政治、金融中心的地区,其作用在于集团公司可以更容易获得同重大决策有关的信息。企业集团总部和部分下属企业外移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地受到原所在地区资源、信息和政策方面的制约。然而整个企业集团外移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此外,在集团公司产品出口受到主要出口国贸易限制时,也有可能导致在国外安置部分生产流水线的做法。 七、结论 事实表明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公共投资和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受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各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相当之好,如浙江省的温州市,而有些地区即使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成效甚微。甚至个别的原来效益很好,看上去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以后,很快就遇到众多的事先无法想像的困难。本研究发现了一个事实,也即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而这环境正是在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外部环境的生成是一个进化过程,当一地区从单一的企业阶段,经过生产同一种产品企业群,配套产品企业群到达有企业集团的企业群时,它们就由一个低级向更高级阶段进化。一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越高,可以提供给企业的积极因素就越多。因此,如果我们发展一地区的农村工业,就必须注意到为它们创造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谈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趋势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使得工业企业正常的运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所以说,如果要使企业的发展跟上市场的变化,那么对工业企业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企业如何增强自己的信息化,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信息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当中,就曾经提出过现在的工业企业应当做到信息化和工业化交融,只有这样,工业企业才能真正变得强大。这也是第一次把信息化的地位标榜地如此之高,它的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前景[1]。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交融是各个工业企业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减少能源损耗、加强市场的竞争力、减低环境污染的重要一环。 1企业管理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现存的管理与市场的整体大环境不协调,甚至完全不匹配,内部人员之间沟通不当,造成上面下达的命令难以很好地贯彻实施,在管理方面大家都各干各的事,很多信息没能达到及时的共通,很多人员是完全浪费了的,也多增加了很多产品和人工的成本费用,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工作效率总的来说也是非常低~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习惯在有问题发生以后才开始计算损失,而没有在事前做好明显的风险规避工作,不能主动管理。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让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当中变成新的趋势。 2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架构和其应用的平台 企业的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把整体的生产、产品运营、资金来往、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等等一系列事物全部通过计算机实现,以生成新的信息系统,从而各个部门的人都能更轻松更直接地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信息,提高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率,让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而想要做好信息化工作,企业必须建立以下几个平台:ERP、MES以及信息的运营和维护平台。这三个平台如果顺利建成并且有效运作的话,那么工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会非常容易了!(1)ERP,它指的是基于基础的信息技术,通过系统性的管理思想来为公司的管理层和普通工作人员提出更好的运营手段的平台。它包含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维,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最重要的功能是对一个企业的人员、资产等所有资源进行深度优化,从而让各个部门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它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管理的好工具,将电脑技术融进思想当中。这个平台的核心所在就是管理整个企业的供销,具体表现在:对供销产业链进行系统性地管理、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同步、在生产前进行总体的计划以及在过程当中的把控。(2)MES,指的是执行管理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枢纽,它是更好实现制造生产战略化和便携化的技术平台。它可以为所有的用户提供一个体验感更棒的整体环境,企业也能因此降低生产运营的成本,能保证输出的产品质量更高。这个MES平台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各行各业都用得到,无论是那些只生产单一的大产品的企业还是那些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它都能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如果说你的MES系统是很精良的,那么它可以在产品生产、质量检测、故障修复等环节发挥作用,使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看到最统一的信息数据库,协调工作,提高运行的效率。(3)信息运营和维护平台,是每个企业自己设立的计算机系统,有了它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 3创新工业企业管理的具体方式 (1)建设企业的优异氛围,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今的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基于目前中国整体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于外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管理[3]。建设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全新管理模式,弘扬自己的企业精神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素养。(2)加强自身的企业基本管理。所谓管理创新,其实就是对现在基础的发扬和继承,要想企业发展得好,现在的每一步都很关键。其实,很多基础的管理是以前就应该建立和完善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成,比如说一些规章制度。(3)组织大家系统性学习。现在这个时代是信息的时代,知识在其中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自身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企业应当组织员工进行系统的学习。(4)建立企业员工的奖励机制。氛围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非常重要,很多员工对工作懈怠就是因为企业没有一种激励机制,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4工业企业进行信息化的好处 (1)可以增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及时性,让企业管理变得更加科学;(2)可以让企业的生产运作更加直接便捷,提高企业办事的处理能力;(3)加强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达到最大化的利用,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管理运作效率。 5结语 当今,工业企业逐渐跟随潮流走向信息化的道路,是现在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它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站得更稳。所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跟上潮流,走向信息化。 作者:常建忠 单位:启东尤希路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扶持发展规模工业企业管理意见 一、积极扶持和培育小企业进规模 (一)帮助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拓宽融资渠道,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扶持市场销路好、发展潜力大、缺少发展资金的小企业,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壮大。 (二)奖励新进入的规模企业。1、每年对新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3年内从规模工业企业统计范围内退出后再次进入的,不予奖励),用于企业加强和完善统计工作。2、对新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工业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新增部分,前两年给予企业奖励,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三)规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申报条件和程序。 申报条件:①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②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③有专(兼)职统计工作人员,并能按要求及时提供企业的各种统计报表;④会计核算规范,依法申报纳税。 申报程序:①镇(场)对拟申报工业企业进行初审;②县统计局、县经委进行复审,复审要深入企业调查,认真核实申报材料,复审合格后,报县政府分管负责人审核,经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向市统计局申报。 二、加大对规模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对符合条件的规模工业企业实行奖励机制。 为鼓励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做强做大,以年数据为基准,从年起,对当年纳税额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2%以上(含2%),且不低于上年纳税额的企业(已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除外),根据当年度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分三个层次分别给予奖励。 1、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亿元以内,同比增加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1万元;同比增加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2万元。 2、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至5亿元,同比增加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3万元;同比增加1亿元以上的企业,奖励4万元。 3、主营业务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同比增加1亿元以上的企业,奖励5万元。 主营业务实现税收高于500万元以上的按《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暨推动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发〔〕16号)文件有关税收奖励政策落实。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1、规模工业企业建设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推荐享受财政资金对项目建设的补助和贴息资金的支持。 2、新纳入的规模工业企业,环保部门按最低标准收取企业排污费。 3、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期,优先保障规模工业企业用电。 4、引导、鼓励和帮助规模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对符合入园条件,要求进入园区的规模工业企业予以优先安置,并享受《入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优惠政策。 5、优先将规模工业企业列入银企合作推荐名单,协调解决其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6、优先帮助规模工业企业解决发展用地问题,对成长型的规模工业企业优先向工业功能区、产业聚集区和两条省道集中,土地出让金的缴纳参照《入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7、按照企业的经营规模、实收资本、财政税收、社会贡献等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十大年度经济人物”和“十大创业明星”评选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规模工业企业培育和扶持工作由县工业经济和全民创业领导小组负责,县经委和县统计局做好日常协调和服务工作。各镇(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做好规模工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工作。 (二)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县统计局要加强对规模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各镇(场)经济信息服务站负责本辖区内规模工业企业的统计报表报送工作,并指导企业做好统计报表的填报。 (三)加强跟踪考核工作。县政府将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数列入年度工业经济目标任务考核内容,并将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每新增1家规模工业企业,由县财政给予县经委、县统计局及相关镇(场)各1000元奖励,专项用于全民创业及工业经济工作经费补助。 四、本实施意见由县经济委员会负责解释。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和产业间互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涉及行业之多、波及企业数量之广前所未有。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革命进行中的攻坚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本轮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本土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水平滞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背景下,需要企业积极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保障本轮产业革命能够按照计划平稳、有序地实施完成。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著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作者:袁博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 一、设备维保模式管理 1.优化设备保养模式,保证设备维护到位 (1)固化设备保养模式。坚持例保、“进站式”和“日轮保”相结合的三级保养模式,固化周期、保证时间、明确分工,保证设备维保到位。(2)明确标准。将各级保养的部位、标准及周期录入装备信息化系统,并在系统中进行实施记录。(3)关注细节。对工作中需要关注的细节,形成固化文字内容,做到学习、执行到位,如规定了:GDX2包装机胶盒洗刷注意事项、关于机台加注卷烟胶注意事项、关于自动排除压缩空气中冷凝水的注意事项、关于停产时关闭卷烟机和咀棒接收机总电源的注意事项、机台收尾特别注意事项及卷接包车间设备收尾保养标准等。 2.严格设备“日轮保”管理,保证“日轮保”效果 (1)有序进行设备“日轮保”规定不动摇。在无设备调试任务情况下,每周六由维修工段长按顺序确定下一周设备“日轮保”计划,报生产管理部和设备管理部审批后在车间公示。“日轮保”计划只有在其他机组出现预计维修时间>4h故障、经过车间同意后方可提前执行,同时该机组本轮“日轮保”计划取消,原“日轮保”计划日期向后顺延执行。(2)做细“日轮保”设备问题收集。“日轮保”机组问题收集有3种途径:第一种是机组进行“日轮保”前,各班操作人员在装备信息化系统中填写“设备异常问题报告”提交系统。第二种是设备点检员将点检异常需转入维修的异常报告转入装备信息化系统中。第三种是装备信息化系统管理员把车间备件库收集的由承包机台维修工、工段长、质量协调员等编写的维修计划作为异常报告提交系统。(3)“日轮保”设备维修部位详细分工,明确职责。在“日轮保”工作开始前,轮保组人员首先打开装备信息化系统,对计划轮保设备的异常报告进行全部统计、查看,按照固定分工内容处理设备问题,做到分工明确、协作有序。(4)严格“日轮保”维修工业绩考核。“日轮保”维修工绩效考核按照《卷接包车间设备“日轮保”管理办法》执行月度百分制,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结果以正向激励为主,在设备管理部月度考核中兑现。(5)利用“日轮保”实施设备点检计划,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日轮保”设备停机的时间和周期是进行设备点检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该时间,实施设备的专业点检计划,做实点检工作,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 3.设备“日轮保”工作形成闭环管理 为了确保设备“日轮保”效果,卷接包车间对轮保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建立起涵盖故障处理追溯机制的设备“日轮保”新模式。(1)逐点排查。每天“日轮保”验收时对设备各部位逐点进行检查,将设备完好、液气泄漏、表面积尘、性能缺失及维修质量全部纳入检查范围,经过细致摸排,对设备所有部位和功能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检查。(2)逐项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当时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需登记备案,由相关人员限期整改。(3)追踪验证。结合EAM系统数据,对上次轮保时需要整改的问题进行追踪验证,未处理的问题要查明原因,统计备案以便下次追踪验证,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止。通过持续轮保,逐步消除设备性能瓶颈,确保设备维持良好运行状态。 4.强化责任意识,做实预防性维修 (1)严格以承包维修设备的绩效为主线,与日常生产应急维修相关联,实行设备的全方位管理,使车间所有设备均有跟班管理人,实时关注设备运行状况,做好设备状态监控。(2)实施设备三级点检,完善设备状态监控。 二、设备状态监控管理 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的设备状态监控体系,持续提升设备预知性维修水平,逐步实现设备状态可控目标。 1.项目实施的主要原则 (1)实用原则。确定监控点准确实用,能够对重点设备关键部位状态和安全稳定运行进行有效监控。(2)三级点检有效结合原则。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及精密点检相互依托,形成涵盖全范围的状态监控模式。日常倾向工艺质量控制;专业点检注重设备运行状况和安全运行;精密点检则重点关注需要通过专业手段进行监控的控制点。(3)准确评价设备状态原则。对各监控点在整个设备中的影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科学评估被监控设备的工作状况。(4)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在建立相关技术标准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确立设备状态监控目标与任务同时,建立一套保证工作效果的管理体系评价机制与业绩考评机制。(5)持续优化改进原则。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改进和创新监测手段、标准维护、数据分析应用及队伍建设。 2.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关键点 (1)准确确定研究对象。这里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是指设备状态监控的点检点、点检人、点检方法、点检标准等内容。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按照当前设备“日轮保”对设备部位分工原则,两个轮保组的维修工对设备组成分部分解体研究,根据各自掌握的维修经验列出所负责部位三级点检的“五定”要求。将收集到的内容整理后进行公示,让所有维修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设备主任、点检管理员、点检组长、机型技术组长、机型点检员论证后确定研究对象,这个阶段关键是尽可能准确确定研究对象。(2)以事实为依据,不断优化“五定”内容。准确写实设备运行状况,严格要求跟班维修工对设备出现维修时间10min以上的故障,在设备维修记录中如实准确记录,保证研究对象研究的基础数据真实。专职点检员在研究过程中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分析,每天对所有故障进行分析,确认故障与研究对象是否有关,如果有关根据情况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进行修改,对设备点检标准不断进行深化、细化、优化,初步开始建立设备状况评价标准并对其准确性验证。不断优化“五定”内容。(3)状态监控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采用“故障反追踪法”把状态监控管理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是在设备出现应急维修后,对维修部位的故障原因与状态监控工作关联,确定是应监控而未监控,还是监控过程中点检工作未做实,前者,继续监控确定是否增加研究对象,后者,追究相关人员工作执行不到位责任。 三、设备工艺质量监控管理 完善卷包设备工艺质量控制系统点检制度,确保“金叶制造”产品工艺质量监控无死角。卷包设备质量控制系统点检网格化,确保设备质量监控持续有效。第一,由电气维修工对卷包设备质量控制点进行周点检的专业化点检,从专业角度检查设备质量检测是否有效。第二,每班由操作工使用特制质量缺陷样品对质量检测系统进行验证,让操作人员验证设备质量检测系统是否可靠。第三,对品牌更换、设备日轮保维修后的特殊时段由操作工对质量检测系统再次进行验证,做到质控无漏点。第四,班中质量管理人员巡视机台质量缺陷产品剔除数据,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及早发现质量失控问题。第五,严控工艺指标验证。对品牌更换、设备日轮保维修后的特殊时段,严格检查卷烟机排出梗的梗中含丝量和烟支的丝中含梗量,保证两者均在工艺制度控制范围内。 作者:吴军伟单位:河南中烟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职校工业企业管理课材教学的探索 工业企业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和教育的综合性工作。职校培养的工业企业管理人才既有别于偏重理论的技术人才,也有别于未经培训的人员,因此,提高《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到管理知识,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都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工业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须结合当前职校生的基础状况,既注意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又局限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中筛选出所需的知识,剔除部分脱离实际和难度太大的内容,充实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改革的新构想,把新知识和新工艺等吸纳到教学内容中来。例如:在讲解“销售管理”这节时,可将“业务销售”和“网络销售”等引入到现代型销售管理的教学内容中,并及时向学生灌输“传销”和“变相传销”对企业、社会和家人的危害,使学生要学习认请是与非,提高学生辨别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走上社会后提供知识后盾。 二、科学设计教学模式 《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较高,讲授内容面比较宽,细节内容也比较多。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自学,多看参考书,结合实际案例,把生产运作与管理信息系统领域方面的最新发展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笔者在设计课程教学环节时,就实行“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模式,先引入学生到企业和实训车间进行参观,由学生针对某项运作模式和某项管理方式提出问题,再回到课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回到实训车间用知识去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最后回到课堂上,写出总结报告。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管理运行过程及管理职能,从而建立了初步的企业管理意识。 三、培养学习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惰性较大,得过且过,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内不作笔记,课后不复习,考试总想作弊。针对以上现状,教师要提高《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授课时,要尊重目前职校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客观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实际,适当降低教材理论难度,增强实用性和操作性,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学习成功的突破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常识,适当提出一些在生产实训课可能会遇到问题,例如:安全生产中的安全操作规程、职业病的预防等等,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同时,在配套的《习题册》中,教师要改变只出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等传统的练习办法,而多引用案例分析题和操作训练题,让学生加深对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判断和理解,从而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重视实习教学 《工业企业管理》的课程顶岗实习教学中,要合理采用现场教学,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管理等过程接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参观,实地讲解,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和“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可以了解到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与工作方式,有效地检验了所学习知识。将企业管理理论课搬到企业的现场讲,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在《工业企业管理》的授课中,只有学与用相结合,在理论课程中适当地穿插实习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懂学会。例如:在讲授“企业经营方式”这部分内容时,可增加相关项目的市场调查活动,在讲授“模块管理和网络管理”这节时,可插入相关论点的案例讨论等等。教学中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主,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管理能力。 总体来说,《工业企业管理》的课程教学,是培养很快能适应企业管理工作的高质量管理人才,因此,要科学安排内容,真正做到必须、够用为度;授课中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应用,对于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探索先进教学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企划方案 为切实加强我市工业气体生产经营的布局管理,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气体行业的健康有序安全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新一轮富阳市工业气体生产经营企业布局管理方案。 一、布局现状 工业气体通指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溶解乙炔气以及为特殊用途而配制的混合气体等。我市工业气体行业以深冷空气分离、低温液体充装、溶解乙炔气生产企业和经营站(门市部)等经营企业组成。工业气体作为国民经济领域和相关制造业不可缺少的配套产品,应用于冶金、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电子等领域。同时,工业气体被灌装于容器(钢瓶)供运输、仓储和使用,许多气体易燃易爆,为甲类危险化学品。 目前,我市共有工业气体生产企业三家。其中:杭州贝斯特气体有限公司规模最大,品种最多,主要产品是工业氧气、医用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液态氧氮、混合气。杭州三泰工业气体设备有限公司单一生产乙炔气。富阳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生产氩气、碳三气,二氧化碳。xx的工业结构主要是造纸、通讯电缆行业为主,整个工业经济领域气体的需求量不大,但也不可缺少。 三、管理措施 1.全市停止新增工业气体生产企业,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新增的,由企业提出申请和理由,乡镇(街道)或企业主管部门签具意见,经市安监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同意。 2.凡气体经营布局规划已满额的地区,在未出现停业或关闭企业之前,停止审批经营企业。凡规划未满额尚可新增经营企业的地区,在严格准入条件的前提下,按谁先申请谁先审批的原则,申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气体经营企业布点满额后停止审批经营企业。 3.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共同做好工业气体生产、经营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市发改局负责按本方案做好工业气体生产经营企业的立项工作。市安监局负责全市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负责本方案的实施;负责工业气体生产企业申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定点批准书》的初审和申报工作;负责经营单位申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初审、申报和换发证工作;负责组织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评价、安全生产许可、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考核工作;负责组织工业气体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有关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市质监局负责按照《产品质量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对设备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生产经营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实行气瓶固定充装制度,推行气瓶标识管理,做好自有气瓶、托管气瓶普查建档管理工作,对质量上以次充好、数量上缺斤少两、气瓶不检或过期瓶超期瓶使用,收购改装销售废旧气瓶等违规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以规范气体生产、经营行为。 市公安局负责工业气体的公共安全管理,负责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的消防设计审查和验收工作,负责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市交通局负责工业气体公路、水路运输单位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对工业气体运输安全实施监督,负责工业气体运输单位、驾驶人员、船员、装卸人员和押运人员的资质认定。工商富阳分局负责依据有关部门的批准、许可文件,核发和年审工业气体生产、经营单位营业执照,负责监督管理危险化学品市场经营活动。市各有关部门应根据不同职责和权限,相互沟通,配合协作,协助做好本方案实施工作,严格规范生产、经营秩序,监督生产、经营行为,引导发展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气体生产、经营装备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促进气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标准化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工业企业绩效改善和理论创新的需要,工业企业管理标准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下文主要介绍了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工业企业的管理现状,同时介绍了标准化管理的理论方面的内容,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给出了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现状、研究三个方面的分析。旨在改善我国的工业企业管理现状,应用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革新,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体系的进步。 [关键词]标准化;工业管理;应用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社会各行各业的努力,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更是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早期我国的经济基本上都是由第一产业支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国家,随着第二产业的兴起,工业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如何才能让我国的工业企业走出今天的牢圈,重新踏上前进之路继续发展呢?这就要从工业企业的管理问题说起了,实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更能帮助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 1、 工业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的工业企业相较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并且发展的状况也不是非常理想,而且现在的管理体系也并没有非常成熟,所以我国的工业企业急需要按照标准化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发展较好、实力较强的工业企业对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他们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注意收集同类产品的先进标准,甚至有些工业企业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是标准的制定者。另一方面,大部分工业企业受条件限制,无力采用或因为成本问题不愿采用国家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甚至部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几乎都未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之中。处于标准前沿的小部分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超强竞争力会使其发展的越来越好,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也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善,但是发展状况不佳的大部分企业由于其发展状况不好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发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优秀的更优秀而落后的更落后。 2、标准化管理理论综述 2、1 标准化内涵 标准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在经济领域中的延续,标准又是一个国家实施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对保护民族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当代,企业标准化已成为工业生产的必要基础,企业标准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基础。提升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以企业为主体,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1]。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按照国际和国家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先机,才能保证企业的未来。 2、2 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的制定以及实行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建立自愿性标准体系,明确法律对标准的引用关系;政府对标准化活动的支持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可代表标准利益各方的标准化管理机构;营造标准商品管理的运行机制,健全标准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化教育和培训,提高社会标准化意识。从内而外的培养标准化意识,并将标准化切实的实行在日常的工作当中。 3、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分析 3、1 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内涵分析 有很多企业在运作时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并不能着眼于大面看到管理的重要性,有多少企业是由于疏于管理而最终销声匿迹。管理是人类组织生产劳动的重要活动,伴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合作的日趋增强,管理在人类生产劳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按照我国标准化管理专家李春田曾对管理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标准化使管理经验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标准的权威性为管理树立权威,标准化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2]。同时,他还提出了标准化对于管理的作用:显著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绩效;有利于管理体制改革和组织结构调整方案的落实;能有效促进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能够有效进行知识管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一个企业能否屹立不倒,主要取决于其管理体系,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帮助这个企业在竞争与运作中显示出超乎于他人的竞争力。 3、2 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分析 最早把项目管理所涉及的知识形成体系的是美国国防部和NASA,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专业协会及其知识体系开始正式形成并获得快速发展,到90年代为止,几个主要的项目管理专业协会及知识体系开始形成,包括: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英国的项目管理协会;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澳大利亚项目管理协会。但是我国的项目管理方面起步比较晚,只有集合众企业共同的力量才能在处于落后的条件下奋起直追,形成属于适合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良好的管理体系是一个企业能够正常运作的前提,也是这个企业能够长期存在的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合的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研究设计 工业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设计有效管理工业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最终提高项目管理绩效。按照对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内涵界定,要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企业需要选择、建立并实施能够适应自身特点和项目需求的相应管理标准,从而形成自身有竞争力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设计步骤主要有八个:识别需求、定义目标、标准参照、总结经验、形成体系、组织学习、执行标准、修订标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设计是我国专家在外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工业企业自身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前些年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办法,运用动态标准化管理思想而提出的一个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型。这个模型具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当前社会现状、以及符合我国特色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帮助改善我国的工业企业的管理现状并加强其竞争力。 4、结语 上文主要通过对工业企业管理现状的不足开始分析,介绍了标准化管理的原理以及意义,并对现阶段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设计更加全面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工业企业的绩效的提升和理论的创新。上文从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现状、和具体的研究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现阶段工业企业的管理弊端以及落实标准化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给出了一套较为具体详细的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普及的进程。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从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策略与工业企业管理创新途径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重要性;创新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企业的主旋律,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奠基石。创新是现代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前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环境愈发复杂,工业企业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创新管理方式,把创新理念深入工业企业管理各环节,彰显企业的核心优势,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企业潜力,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适应新时展要求,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 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以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1、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就是在企业现有的有限资源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企业资源进行配置,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目标,而通过管理创新能够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大大减少了资源消耗系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并且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使企业能够在进行创新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例如,通过优化创新生产组织可以提高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而通过进行企业战略创新和安排,可以提高企业的长远利益,由此可见,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和管理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重技术轻管理。由于技术的投入使用的效果能够快速地呈现出来,因此,企业在技术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先进技术引进工作,企图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其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年我国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面临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进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的根基稳固,保证企业能够在不断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行管理创新是企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便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创新就是企业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不积极进行管理创新,那么企业就会由于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而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制度、管理观念、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效的竞争机制,进而使企业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4、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是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效果的直接体现,企业家阶层的产生不仅使得企业的资源配置在专家的管理之下能够更加充分地被利用,而且能够使企业将管理权从企业的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使得企业能够在创新管理之下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地发展。从企业的角度上说,在企业创新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家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站在企业家的角度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跟他们个人的发展紧紧相连,因此,为了企业和自身的发展,企业家必定会想方设法进行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1、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 民主管理的思想、人才第一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时间和信息是现代经营重要资源的思想、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现代经营的思想的建立是工业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企业中领导者们需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改革观念和经济战略观念等。 2、建设合理化的管理组织 企业的管理者们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一些情况,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为目的,依据集权以及分权相结合,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让员工按照职责明确分工,统一灵活的指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合理的设定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建立高效率的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以责任制为中心的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能够健康、有效的进行下去。 3、采用科学化管理方法 在企业中,要积极的总结原来企业中所实施的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推动先进的、有效的管理办法。例如目标管理、决策技术、市场预测、优选法、ABC管理方法、滚动计划、价值工程、统筹法、线性规划等。把成功的管理办法进行汇合,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办法,并且要先在企业的一些部门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出一个新的管理办法。 4、提倡管理人员专业化 企业的管理人才是一个工业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在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是一个重要的保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的成功,需要有大量的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清晰的头脑、开阔的视野以及丰富的经验的人才。 四、工业企业管理创新途径 1、组织结构创新 当前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创新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进行管理创新。当前,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首先,要将企业的组织结构小型化,具体说来就是要将企业这个大的组织结构分成许多个小的结构,由各个结构分别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组织管理,相互分工合作,促进企业工作的高效性;其次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当前,为了避免企业出现官僚式管理而导致管理的低效率,许多企业在组织结构的创新上选择管理层次比较简单的扁平结构;最后一种是组织节后的有机化或柔性化,就是根据生命有机体的原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建立起一个类似生命有机体的有机化组织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组织结构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不被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机制淘汰。 2、管理模式创新 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创新管理时,要建立起一个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在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当中,不能单纯地依靠企业制度来约束员工,还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智慧和潜力,有奖励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才能使员工更加用心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力量。 3、技术创新 技术是企业的主要生产力,技术创新也是工业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企业的发展当中,企业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在发展中一定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对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主动的地位。 4、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助力,企业要做好管理创新工作,就必须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进行创新活动的策划,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创新型人才,挖掘和发现企业内部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企业除了要发现和挖掘内部创新型人才,还要注意引进大量创新型人才,寻找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推力,使企业在不断地管理创新中充满活力,进而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创新管理是企业的灵魂,对工业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创新绩效能够培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化发挥员工个人潜力,促进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显著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因此,在工业企业创新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企业软环境、硬性投入、创新新管理方式选择以及创新绩效分析,从而促进工业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对创新农村工业企业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工业企业不仅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面临着一系列经营困境,亟须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人本管理模式与技术管理模式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了农村工业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农村工业企业 管理模式 创新 一、农村工业企业实施人本管理模式 (一)农村工业企业的人才困境 一是低薪资与低人才素质无限循环。农村工业企业薪资水平普遍较低,难以引进人才或留住人才,导致所聘用的人才素质偏低,加上多数农村工业企业不愿培育员工,人才素质无法继续提升,倘若转职也难以寻求高薪资工作,形成低薪资与低素质无限循环,同时也把优质人才往城市地区推。二是农村工业企业青年人才招聘极为困难。相较于城市,我国农村工业企业面临青年人才招聘极为困难。在我国经济大环境的背景下,我国高等人才多往城市求职,农村工业企业难以招聘专业技术与管理的青年人才,仅用较低薪资招聘剩余人才,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人才水平长期无法提升,薪资水平也处于平均以下。 (二)农村工业企业人才工作的强化措施 第一,制度层面的优化。一是加强县级政府的角色。加强县级政府在农村工业企业服务和经费统筹的角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帮助解决农村工业企业投入不足和员工工资较低的情况。二是改变人才管理体制。农村工业企业必须端正人才管理方向,转变人才观念,并且不断深化农村工业企业综合改革。三是结合农业、科学,进行农村工业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农村工业企业除了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外,还需要全面改革现有农村工业企业人才管理模式,确保员工能够结合地区状况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四是争取各级政府支持。积极获取各级政府支持是促进农村工业企业人才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有效途径,还应提升员工工资和促进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提高员工质量和待遇。提升员工专业素质是农村工业企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程。农村工业企业员工质量极有需要提升和改善,以便于农村工业企业人才改革和未来发展。提升员工待遇是改善员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战略。虽然当前并不存在拖欠员工工资情况,但是至今农村工业企业员工待遇仍然十分微薄,工作条件差而且工作艰辛。政府需要积极鼓励大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业企业工作和加强农村工业企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以确保员工专业地位和素质的提升。 第三,推动战略联盟,提升员工专业化水平。采用战略联盟,可使农村工业企业在相互支援下发挥更好效能。适当的战略联盟对减少人才物力浪费、拓展人才视野、促进员工能力提升、提供学习机会及强化农村工业企业竞争力均有帮助。员工专业素质是农村工业企业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战略联盟由不同特色、专长的农村工业企业交流,对促进员工专业成长与发展颇有助益。就农村工业企业员工而言,容易受到地理位置不利及团体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能积极有效参加在职进修提升专业素养。通过战略联盟建构优质学习社群,是提升员工专业成长的有力渠道。 二、农村工业企业实施系统化技术管理模式 (一)重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在农村工业企业经营中不断地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部分农村工业企业产品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以及以吃原料、吃资源为主的高耗能、污染重的粗加工和初加工等问题,因此必须要下大力气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并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核心,要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并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二)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 农村工业企业应当采用WCPA架构的企业管理循环。企业管理循环中,将评估注重的三大方面,化为六大管理元素:情境、规划、投入、过程、产出与成果。并借助这六个元素回应许多在企业管理上的问题,包括:企业的选择与定位;怎么样的规划能符合企业设立目的;需要哪些资源来进行企业管理;如何利用资源进行管理,以达成农村工业企业的管理目标;在投入资源进行管理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与管理结果是否符合原来的规划目标。这些问题和企业管理元素的连动,该架构说明了六大元素的企图与其所希望能回应的议题,也列出了企业管理元素评估的项目与关注的焦点。以情境元素为例,不仅需要回应农村工业企业现在的特质与定位,还需要评估农村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威胁、易受损的程度及其具有的代表性等问项。 (三)重视对生产设施的安全管理工作 农村工业企业设施维护管理的实施步骤,一般应从简易的检查开始依序实施(遭遇紧急状况时除外),分为检查、安全检测、维修等三阶段进行。一是检查阶段。本阶段主要由维护主管单位执行。本阶段目的在于早期发觉问题,大概地掌握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而判断有无实施进一步检测及维修处理的必要性。检查作业依其实施的内容、时机与频率等,可分为平时检查、定期检查及临时检查等三类。二是安全检测阶段。本阶段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详细掌握检查阶段所发现的问题情形,除判定处理对策的必要性及紧急性外,并可获取维修设计与施工所需的资料。安全检测可分为标准检测与详细检测两个主要阶段,标准检测是在检查阶段判断有进一步调查的需要时,所进行的正规检测,标准检测的方法系以较简易的检测机械器材来实施;详细检测系于进行标准检测后,仍无法确切取得维护管理所需的充分资料时实施,主要在取得修复设计所需的详细资料,详细检测的方法是以较精密的检测仪器以进行安全检测。三是维修阶段。本阶段的目的在于对问题可能引致的功能性损害进行妥当处理。维修处理对策依检测后的安全评估结果加以决定,可分为四类:加强监测、限制使用、维护补强、改建或重建。
建筑结构论文:探析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面对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变得更加注重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这是由于基础设计是房屋建筑整体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就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进行概述,然后提出了加强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主要措施,最后提出了关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的几点建议,旨在与广大同仁交流。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各样的建筑一夜之间在中华大地拔地而起。房屋建筑功能的完善、造型的独特以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房屋建筑的设计变得日益复杂。基础设计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加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的探讨,不仅为有效提高房屋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房屋建筑经济适用性的挑战提出了核心的观念和思路。 一、概述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房价的调控力度,与人们的房价期待值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人们的购房意愿并没有因此而消退。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安居乐业,就应加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力度,尤其是房屋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基础结构的设计与上部结构的设计作为主要的设计内容,通常采用概率极限状态法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房屋建筑的上部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房屋结构自身重量,以及房屋使用者及其家居设备等荷载的竖向静力作用与地震力、风压力的水平荷载的动力作用下产生的作用力,因而在设计时主要从房屋建筑结构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等方面进行,而房屋建筑的静载作用通常从上往下传递,地震作用又是经过基础传递到结构上部,为满足房屋上部结构和下部地基条件,通常把基础结构作为其结构形式。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时应在整体设计方面抓大放小,以刚柔相济的方式进行协调,通过设置多道防线,从而打通重要环节,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注重设计人员专业设计水平的提升,尽可能确保房屋建筑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同时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建筑现场施工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难以保证不出现问题。因而应认真分析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好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通常情况下,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设计结构平面图时通常将抗震设防烈度这一因素考虑的不够周密,尤其是砌体结构模型建造时没有直接设计,而是采用了结构软件进行设计,并对整体与具备的受压问题考虑的不够全面; 二是在设计屋顶结构图时,应尽量符合客户的要求,在结构形式、板配筋、钢筋大样示意图等方面的设计上往往是难以整体的视角、全局的观念进行,导致设计的意图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 三是在绘制大样详图时,由于建筑详图设计不合理,导致大样详图的绘制出现误差,从而导致尺寸与建筑物不符; 四是绘制楼梯样图时,经常会出现挠度控制不当的情况,楼梯梁梁下的净高度难以满足建筑的需要,楼梯梁上下位置就难以得到统一。 五是在设计地基基础时,由于不注重混凝土的标号,混凝土耐久性不达标,基础配筋的设置与最小配筋率相关要求不符,重复使用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对基础图构造的定位不精准,导致基础设计不实,给工程质量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加强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主要措施 (一)注重结构平面图设计 在绘制和设计房屋建筑结构平图时,若房屋建筑所处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是6度,则应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并基于与相关抗震措施相符的原则下,不必使用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由此可见,就砌体结构而言,不必使用结构软件进行建模,可直接设计,但还是在设计时应该注意整体和局部受压的相关问题;若房屋建筑所处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甚至更大,那就必须使用结构软件进行建模。 (二)做好屋顶结构图设计 由于近年来各地"平改坡"的呼声较为严重,为符合客户需要,目前很多房屋建筑大都采用坡屋面的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板式与折板式,若建筑板的跨度较大且 建筑平面不规则,屋脊线的转折和屋面坡度复杂,因而基于此种坡屋面大都选择梁板式。反之,则采取折板式。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这两种板都是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时,为有效抵抗拉力,应拉通部分或全部板负筋。板厚度应根据构件而定,通常不低于120mm,并在梁板折角处布置钢筋大样示意图。 在设计屋坡面板时,为确保施工操作人员更好的理解图纸,应采取大样详图与剖面示意图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因而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空间感,就房屋建筑的整体构造做到心知肚明。以整体的视角掌握房屋建筑结构大局,以细微的设计体现其实用价值,坚持这一设计理念,所设计的图纸方能使施工技术人员一目了然的明白设计者的意图。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屋面起坡会导致阁楼层的部分墙体超过高度,因而在设计时就应与门窗顶相结合设置圈梁,从而降低墙体计算高度。 (三)加强大样详图设计 建筑详图是否准确无误是绘制大样详图的基本前提。绘制大样详图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原有建筑详图的基础上进行;二是在以前做过详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进与绘制。并在绘制大样详图时,应在确保建筑外形不变的原则下,尽可能的设计合理的结构以便于施工,并且不管是标高或是外形,在尺寸方面必须与建筑协调一致。 (四)强化楼梯样图设计 在绘制楼梯样图时,应注意楼梯板挠度的控制,楼梯梁梁下的净高度必须满足建筑要求,确保楼梯梁位置上下层互相统一。若局部不符合则应采用折板楼梯,并注意折板楼梯钢筋,尤其是内折角处应断开并分别锚固,从而预防局部应力的集中,注意楼梯板的宽度和梁下净空要求,如果是首段梯板,应充分考虑基础带来的沉降,并在必要时设置梯梁。 (五)做实基础设计 在设计基础时,应注重混凝土标号的选择,并确保与结构耐久性要求相符。基础配筋必须确保与最小配筋率相关要求相符,条基交接处的钢筋设置必须选用标准图或详图,且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能重复利用,并注意基础宽度的调整。若局部墙体的局部荷载较大也应就基础宽度进行调整,对于基础图中的构造柱,若定位不明确应进行精准定位。 三、优化设计的相关建议 (一)从结构计算和构造上进行合理优化 当房屋建筑多层结构刚度均匀时,才能应用底部剪力法;当房屋建筑结构底层框架附带混合结构且厚度较薄时,应注意考虑塑性变形带来的集中性影响。这是由于底层的框架结构只含抗震墙,因而底层的框架混合结构剪力的分配不能根据一般的框架抗震墙进行计算,而选用"双保险"的方式进行计算,抗震墙承担所有剪力,框架根据刚度比例承当一定的剪力。在进行刚度技术时,框架刚度不产生折减,抗震墙产生折减,通常折减至刚度的20%到30%,并考虑到由于地震作用而形成的倾覆力矩造成底层框架中的附加轴力。不能用简单的单向板的计算方法来代替连续板的计算方法。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避免在荷载计算中发生错误:漏算、少算荷载或荷载的折减不当,建筑物的实际用料与计算结果不符。 (二)从抗震要求出发,确保结构设计的合理 多层砌体住宅一般采用横墙承重结构体系和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做到尽量对齐,沿竖向做到上下连续;房屋的尽头和转交的位置不宜设置楼梯间;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对于钢筋混凝土多、高层结构的住宅,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于来自平行于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能够更好的各自承担;框剪体系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连接的可靠性。 总之,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作。作为设计人员,做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是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在设计工作中做好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的提高房屋建筑的功能,从根本确保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质量,进而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结构论文:浅议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 [摘 要]建筑结构是高等职业院校工民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本文就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对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对高职学生培养的质量,高职学生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强化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教育部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实施“质量工程”,而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了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建筑结构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工民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1 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精品课程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规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拥有数千门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结构课程面向工民建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影响大。该课程在工民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房屋建筑及相关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另外,它又是学生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对高职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包含了砼结构、砌体结构等内容,它有着抽象的结构计算理论,烦琐的构造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高职院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进校之前对计算机的把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另外,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职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改革,是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2 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的建设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五个一流”为核心: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和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成果显著的主讲教师。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首先提出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工民建专业教师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建筑结构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研制水平、课程决策权力和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必须按照“双师型”师资梯队打造。形成由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组成的兼职教师、专业主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主讲教师必须通过国内外研修、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教科研等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高级工程师这一兼职教师资源,使课程内涵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来自一线的技术骨干和高级技师主要负责施工实训讲授与指导,使教师和学生能获取真实的经验。对于青年教师,要切实施行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假期挂职锻炼和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理论方面应充分体现“必需为先,够用为度”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强化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同时,要加强与企业专家座谈,参观大型工程建设,从中了解现代建筑结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的教学中,坚持使教学内容与国家最新规范接轨。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流的教学方法”要求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筑结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抽象知识多,为适应课程的特点,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首先,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这里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真实再现;基于网络的课后教学:利用丰富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与复习提供方便。电子课件(包括教学计划、教案)、网页课件(包括视频、动画、案例与施工图片、模拟练习、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网上答疑系统、课堂教学录像等),学生可以实现网上自主学习和模拟练习。同时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聊天室、邮件、网上留言实现答疑;实训教学:注重体现岗位情境。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一般到工地上走马观花就算完成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个仿真的施工工地,让学生接受最真实的现场教学。 “一流的教材”要求坚持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在自编教材工作中,应针对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加工,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块,以真实的施工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结合真实的施工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同时实现教学内容与“双证书”结合,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课程内容里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3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内容必须以建筑生产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项目模块和训练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价标准,构建“建筑结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设计,有力推动“建筑结构”课程的深层次改革与发展。 建筑结构论文:论述建筑结构类型与设计 摘要: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安全应用的基础。因此,设计人员要从一个个基本的构件算起,做到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规范和规程的含义,并密切配合其他专业来进行设计。在工作中应事无巨细,善于反思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建筑结构设计,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文章作者对建筑结构的类型及其结构设计进行了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类型;结构设计 引言 建筑结构是一个建筑物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基础,结构设计是建筑物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变化不断的大千世界里,大多数的事物都是依靠骨骼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等级较高的事物骨骼结构相对来讲就较为复杂,对于建筑物来讲也是如此。建筑结构造型及内容等方面,皆是依靠其骨骼存在的,由建筑结构承载着整体载重。犹如不同的生命事物有着其专属的骨骼构造,建筑物也尤其独特的建筑结构。我们在注意建筑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稳定性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注重其结构类型,可以这么讲,在建筑结构没有类型的情况下,其空间是完全缺失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无论是在使用性能、空间构成、类型选择及结构形式等问题上都会具备该建筑物的独特个性,但建筑物的主要构成单元:基础、墙体或柱、楼地面、屋顶、楼梯、门窗都是由这六种因素构成的。除此之外,通常建筑物还包括阳台、雨棚、散水等其他的装饰及配件等单元。 住宅建筑结构有许多种不同的类型,比如,按照建筑施工方法将其分为现场浇制和预先浇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两种类型和预应力结构等。通常的情况下,从建筑所选用的结构墙体原料上划分为:砌体结构比如,砖混结构、砌块结构等;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轻钢结构等; 从建筑受力体系上划分为: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等。接下来针对常常使用的载重系统类型进行相关论述。 一、砌体结构 在我国的多层住宅建筑当中砌体结构是被大范围选用的剪力墙结构形式。通常会运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楼板、屋面板作为楼、屋面结构层,以竖向的方式承载建筑构件采砖砌体。砌体材料通常有:普通粘土砖、多孔砖、普通混凝土小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等。 一般砌体厚度有以下几种:370 毫米、240毫米、190毫米、120毫米。通常情况下人们将 370 毫米厚度的墙体叫做“三七墙”、240 毫米厚的墙叫做“二四墙”。建筑工程当中当厚度高于或者等于240毫米的话会使用承重强,对于低于240毫米的墙会当做非承重墙。承重墙被划分为纵向承重墙和横向承重墙,它们各自承载建筑上层荷重及纵横方向来的地震力。外墙所发挥的承重应当会受到密切的关注,非承重墙只是承载了自身重量是不需要承载上层结构载重的,所以可以当做隔墙来运用。 二、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 通常框架都是由拌、柱及梁组合而成。框架的特征是其巧妙的灵活特性,具备充裕的空间,非常便于日常运用。在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楼板中大部分使用的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框架相互间的填充墙大多数运用的是比较轻质的砌体墙。因一些框架结构的柱截面非常大, 不适合对家具进行布置,这样将严重影响着室内空间的运用,在之前的住宅建筑中使用也是非常少的。有效结合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今后的住宅建筑当中逐渐浅显出——异形柱框架轻型住宅结构和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 跟其他传统结构对比来看, 异形柱框轻住宅具备了一下方面的特征:t形边柱、十字形中柱、l形角柱组成框架受力体系,其柱间填充墙与体壁同厚,在室内不会有柱楞的形成,使用起来比较便捷。填充墙选用轻质保温隔热材料,由于墙体变薄,远远比砌体结构面积大很多。在今后的多层及高层建筑住宅当中,异形柱框轻住宅结构体系和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将有着非常大的使用空间。 三、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实际上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墙的一种,承担水平地震荷载,这种水准的水平荷载对于墙柱都会形成水平剪切力,枞横方向墙体构成的剪力墙结构其抵抗外侧向力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其刚度性能高,空间综合性较好,非常方便用户的使用及对房间进行布置。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高,可是其存在的劣势是建筑结构自重较大,预应力剪力墙结构通常能够进行大空间住宅布局,在很多的高层住宅当中将大范围的运用剪力墙结构形式。这个时候,在进行室内空间分隔的时候需要使用预制的轻质隔墙。 怎样促使建筑结构达到相关的准求及标准呢?在这个问题上就要讲到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通常被划分为整体设计和部件设计。 整体设计包含了建筑结构体系的挑选、柱网的布置、梁的布置、剪力墙的分布,基础的选型等。 整体设计通常划分为主体和基础两个单元来展开。设计工作者依据建筑的特性、高度、 重要程度、该地区的抗震设防列度、风力状况等因素来挑选最佳适合的结构体系。是选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框支结构、筒体,还是巨型框架,都需要根据具体方面的要求来挑选。 通过对建筑主体结构内力预算以后,主体结构底截面内力就成为进行基础选型及计算的关键性材料依据。在进行内力计算的时候通常能够缩减平面体系,但是在特殊的时候一定要选用空间受力体系来计算。但是不管如何,内力计算都是对柱、梁、板、墙(剪力墙)和块体这五种部件来进行的结算。这就是说,开展建筑结构设计之后,一定要开始进行部件的设计。梁柱通常可以当做是细长的杆件,内力状况跟计算系统一定要相吻合。单向板可以简单的运用简单的单位宽度梁来计算,双向板计算理念是较为成熟的,异型板的计算就变得较为复杂化,争取可以避免。针对单片的剪力墙,通常将其当做薄壁柱取近似值,有的时候需要兼顾到翼缘的影响力;针对筒体结构的剪力墙一定要选用空间力学来进行计算。 当下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的设计方法大都为“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其产生的作用效应s一定要比结构抗力r小,建筑结构设计一定要满足其强度及位移条件。内力计算使用的力学模型通常为弹性模型,需要兼顾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的时候,通常将运用弹性模型计算得出的内力乘以调整系数。 手算跟计算机计算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计算模型等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结构计算量非常巨大,运用手动计算的时候很难做到面对巨大工作量的前提下计算出精准的数字。手算工作效率较低,受力体系通常会被简化为平面力系,但是伴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建筑结构复杂化程度提升,手算已经显然不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为此,计算机与手算对比有着显著地优势,有效展现出计算机的独特优势,开展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内力计算,就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结构计算程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满足人们居住需要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到减少作用效应,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减少工程造价,以便于从整体上节省建筑投资。运用高质量、高性能、高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因建筑结构计算在建筑工程中起着极为关键性的影响力和作用,所以运用轻质、高强建筑材料,对于建筑结构设计来讲有着质变的意义。 建筑结构论文: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增多,城市中的建筑的高度不断加高,形态也愈加复杂,建筑的结构中的抗震设计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抗震设计也趋于多样化。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从业经验来和大家探讨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理念,分析几大影响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因素,并且简单介绍抗震设计的主要的趋势。 【关键词】:设计趋势;建筑工程;抗震性能 我国地处于多地震带的区域,东部连接太平洋地震带,而南部邻欧亚地震带,整个地震区域分布广泛,活动的频度较高、范围较大,在全球范围内是遭受到地震灾害颇为严重的一个国家。由此也可知到,处于地震带上的相关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的问题,是目前处于地震带上城市再建建筑的时候应该关注的。 一、建筑结构中的抗震的设计理念 现实生活中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性强,而且不可以准确的预测的外部力量的作用。目前,采用的计算方法大都还是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形式的计算方法,所以如果想要获取更精确的抗震的结论还需一段研究时间,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设计的工程师提出了这一理念“建筑抗震设计”。这种设计的理念主要依赖于工程概念,就是在原本有助于结构的抗震力提升的基础之上,采用顺应工程的客观规律跟建筑本质的措施,从而对建筑设计的对象来展开宏观的控制工作。所以结构的抗震的设计普遍结合于综合性的概念设计、结构措施以及测量计算等一整套细节工程。概念的设计重点的强调了在建筑工程设计时候,应该合理的选择施工场地,把握结构建筑体系化、能量输入点、刚度分布的合理性、房屋整体的体型美观度以及构件的递延性等各个方面,从基础细节的方面消除建筑里的各个抗震薄弱的环节,还要加上一定技艺的计算和建筑构造措施,从而使得房屋的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以及安全可靠性。 二、设计过程中影响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性能的几大因素 (1)抗震设计的标准化 目前,建筑的结构中对相关的抗震的设计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国家针对各个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来展开的初步预测工作,从而进一步确定各个地区最基本的设防性能的强度。设防性能的强度的确定一直都是设计抗震的标准的主要的参考凭证,也就是说只有使抗震的烈度的测量预测愈加精密、准确,这样才可以确保抗震设计愈加的科学性、标准化、正确度。另外一方面,建筑的施工单位就需要按照抗震设计的一切标准和工程项目开发商对建筑物的使用性能的主要要求,展开抗震设计的工作,强化建筑物的抗震设的计烈度目标的实现力度,从而确保设计烈度正比于建筑物的抗震的性能,并且反比于建筑的工程的成本造价。 (2)抗震设计的合理性 抗震的设计其实主要就是针对建筑工程的结构物体系实施最科学、最合理的设计的规划,并且选择最适合的工程施工的建筑物抗震措施,从而确保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具有一定的抗震的性能,在建筑物在受到地震灾害威胁时能屹立不倒,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一般的情况下,高层的建筑物相比于普通的建筑而言,对抗震的设计标准有着更高的规定、要求,大多会选择所谓的“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也就是剪力墙结构作为高层的建筑物的首选的结构类型。这些类型的建筑物工程结构的强度比较高,在强烈的外力的作用条件下,就可以一定程度上维持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平稳度,从而获得的抗震效果异常高效、明显。总而言之,建筑物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划的合 理性,基本上确保了建筑物工程优质的抗震的性能。 (3)建筑物施工质量的合格度 在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整体的施工的质量对建筑物的使用周期及性能有直接的影响,被地震的强烈振幅波及影响,建筑物稳固度偏低,从而很难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因此,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建筑物的整体的施工质量及其合格度,精致的规范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强化质量的管理、监督与检验的工作的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的安全性能。 三、建筑抗震设计趋势分析 (1)以位移为基准的结构抗震 我国目前实行的建筑物结构抗震设计,设计者普遍是以承载力作为基础的一种设计方法。也就是用线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位移、内力;用组合的内力来验算构件截面值,让建筑物的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建筑物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阶段的要求的标准,同样也是为了对建筑物非结构的构件加以保护;结构的延性和耗能的能力是通过构造的措施获得的。为了可以实现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目标,第一步就必须要研究简单建筑结构(例如框架及悬臂墙)的各种构件变形跟配筋间的关系,实现按变形要求进行构件设计;进而研究整个结构进入弹塑性后的变形与构件变形的关系。这就要求除了小震阶段的计算外,还要按大震作用下的变形进行设计,也就是真正实现二阶段抗震设计。 (2)分析材料参数随机化的抗震模糊可靠程度 这一方法主要以结构的整体性能为出发点,摒弃以前那种对结构抗震安全可靠度的一种研究依据:仅仅考虑荷载程度的不确定性,忽视其他的各类影响因素,综合性地结合各种影响因素的建材变异性能,了解地震烈度随机性与其等级界限随机性跟模糊程度对结构抗震安全可靠度的主要影响。这一方法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在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可靠度评估这一方面,还可以用在指导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这一方面。 (3)建筑结构中针对隔震与消震的抗震设计 想要将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上升到一定的层次,隔震与消能减震这一类的抗震工作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有着特殊的应用功能。耗能元件及其体系可错开地震动卓越周期,进而避免共振引起的破坏、损失,降低了地震振动感应以及风振影响。 这里提及的隔震,其实就是隔离地震,也就是说在建筑物的基础结构跟上部结构间加上一层隔震层,将房屋跟基础结构相隔离,隔离地面运动能量向建筑物的传递,从而减弱房屋结构经受的地震作用力,进而使得地震时发生理想化现象,那就是建筑物仅仅轻微发生运动和变形现象,确保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及人生财产安全。消能减震使地震输入到建筑物的能量一部分被消能部件所消耗,一部分由结构的动能和变形能承担,以此达到减少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类对各种建筑构筑物具有的抗震减震的性能标准越来越精准,使得“延性结构体系”在建筑工程之中的应用日渐拘谨、局限,因此传统的建筑抗震的结构理论跟体系已经满足不了基本的建筑设计的要求了。因为隔震消能和各类减震的控制结构体系相比那些传统的抗震体系来讲,有着独特的且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将来的建筑工程结构里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广泛。阻尼器在消震与隔震的设计技术中应用而生,而且阻尼器的性态已通过在最大风荷载和最大地震下的足尺试验得到验证;另外,提高结构的阻尼,采用高延性的构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减轻地震的作用力。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建筑物结构中各种抗震的设计方法,结合各国所有的大地震对社会、国家、人民造成灾害以及损失的实际经验,使得全球的地震的工程学者跟设计人员都获得了一致的见解:经济与安全是衡量建筑物结构中抗震设计合理、科学性的主要因素。 建筑结构论文:高层建筑结构爆破震动效应及安全分析 摘 要:在我国城乡改造建设中,时常会面对拆除建筑物的难题。往往这些建筑物都是结构完整、可破坏性较低,除此之外就是这些将要拆除的建筑物处于其他高层建筑结构周围,这时候我们一般选用的是定向爆破的手段。但是定向爆破会在爆破初期产生巨大的震动,这不仅会扰动地质结构,还会对高层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就爆破对周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层建筑;爆破震动;安全距离 1 爆破震动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爆破震动的问题一直存在于工程当中,也一直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其难度往往存在于对周边高层建筑的影响。它的涉及范围也是相当的广泛。包括有结构力学的研究、岩石力学的研究、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冲击动力学的研究、损伤力学的研究、爆炸力学的研究等等,所涵盖的面很大,在考虑其对建筑物的影响的同时就要顾及这些附加因素的影响。在爆破中,每次选择的埋设炮眼不同、炸药药量不同、埋设方法不同都会改变爆破震动带来的效果。这对高层建筑物也会有很多危害。 1.1 爆炸震动对高层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炸药在埋设在岩层中,起爆的瞬间会产生大量的能量,这样的能量会使岩层朝不同的方向飞出,使得周边的岩层产生扰动,这个扰动会以波的形式向周围所有的方向辐射出去。在理论研究中,我们会将这样的形式以质点的运行轨迹表现出来。比如质点的初始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等参数指标。在传播一段时间后会以波形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周边高层建筑物在受到外力波的作用下,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扰动,这样的扰动程度以波的传播距离和大小为依据,当波的能量大,高层建筑就会波动的幅度较大,当波传播的距离较远,且传播的能量较小,高层建筑物受到的扰动就相应减小。 高层建筑物的地基一般的埋深比普通的建筑物要深,对于土的厚实度方面要求也相对比较高。在地基建设初期,会使用夯实机不断的夯实地基土层以达到密实的效果,但是在受到爆破震动的影响下就会使地基基础受到影响,使得土层出现松动的现象,情况较轻时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如果受到的影响很大,还会出现塌陷的现象。 1.2 爆炸震动对高层建筑物伸缩缝的影响 高层建筑物在设计之初就会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不均匀沉降和变形,设计人员就会在施工中有目的性的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以便对建筑物起到柔性保护。但是在受到了爆炸震动的影响后,由于地基出现了不稳定的现象,建筑物就无法发生正常的沉降,整个高层建筑还有可能出现整体的偏歪。这时候早前设置为保护建筑物的施工缝都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在爆炸的时候,岩石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在短时间不会迅速的散发出去,会继而影响周围的建筑物。在高层建筑中,受到地基温度升高的影响,会产生许多的危害。导致材料受到不同温度的影响会出现变形、失效。混凝土在受到高温后,会失去很好的抗压能力。钢绞线在受到高温时会失去原有的抗拉强度。还有些预应力材料受到高温会有能量损失的现象发生。材料的变形就会引起整个结构出现变形,施工缝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 1.3 爆炸震动对高层建筑物受力的影响 在爆炸震动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中,最不可逆的就是建筑物的受力上发生了改变。高层建筑结构在受到爆炸震动的作用下,受到弯扭应力是很常见的。这些都是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使周围的土质结构在受力上重新分布,由于高层建筑物在刚度上是整体性的,基本上没有柔性基础作为保障,设计中的假设阶段也没有对结构产生弯扭荷载有一定的考虑,致使结构在原先受拉压荷载的同时还要承受弯扭荷载的影响。在很多的受力结构上,本来受到轴心受压的构件,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变成偏心受压。另外还有构件受到了弯扭组合的作用,使得结构极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2 如何降低爆破震动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 2.1 加大施工投入力度 在爆破时,我们可以选用较之前量少的炸药,并采取少量多次的爆破方式。虽然这样的爆破会增大成本的开支,也会带来诸多的不方便,但是这样可以很有效的对爆破外产生的影响合理的把控。在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多选择耐久度较好的材料,在最可能发生弯扭变形的地方,选择材料上要尤为注意。也可以再高层建筑物 外围设立地下隔离墙,以阻挡外来能量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 2.2 设计中考虑多方面因素 现如今,很多国家的建筑施工规范中都有提及结构受到弯扭变形的偶然性,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弯扭组合对结构物的严重影响,对以往设计为轴心受压的时候,适当的考虑偏压的作用,其中包括大偏压和小偏压两种。在加强高层结构物的设计中,增加刚性结构外还要设置一些柔性基础结构,起到抵御外界荷载的作用。 2.3 控制爆破效果 在爆破震动中产生大能量的波,会是周边的高层建筑物发生小幅度的位移。为了控制爆破震动对结构物的影响,事先要对结构物作位移测量,观测好高层周围的地质情况,来确定高层建筑物较为可靠的破坏标准。这个标准就包括建筑物附近地质的情况、建筑物与震动的破坏关系等等因素。还要考虑到地面传播震动的快慢、强度,预测地面震动强度与爆心距。最为重要的是在源头上改善这些危害。要充分考虑到爆破时炸药的用量,和设计爆破孔的选择,以及制定出爆破震动的安全距离,通过这上面的方法减少爆破产生的危害以及控制震动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 3 考虑高层和震动之间的关系 对于结构自身的频率也要进行测算。当高层建筑物的频率与爆破震动传递过来的频率较为相近时,结构物受到的影响就会增大,我们要人为的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避免高层建筑物出现剧烈的震动。在利用波的相关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就是,当爆破震动产生的波传递到高层建筑物时,建筑物本有的波形会与震动的波形汇合,如果两个波形都出在波峰(波谷)的状态下,结构物就会随着震动发生共振的现象。当两列波处于波峰碰波谷的情况时,相互的能量就会抵消,产生不出任何的效应。为了保护高层建筑结构,技术人员就要尽可能的将两列波的波峰、波谷错开,一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在爆破地点与高层建筑物之间设立多个震动检测站,对传递过来的能量作出初步的估算,好让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可以采取措施降低传递过来的能量,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结语 爆破震动会对高层建筑产生很多的危害,但是这些危害的程度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降低。本文中对爆破中产生的震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震动在传递后对高层建筑物结构的危害也具体进行了说明,重点是文中提出了改善这一现状的方式方法,目的就是最大可能的降低震动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影响。 建筑结构论文:关于建筑结构及减震技术的探讨 摘 要:建筑工程是恒久的话题,古代的土木建筑,现代的石制材料的房屋和楼房建筑等结构,在给人带来方便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其它的麻烦和困扰,例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本文立足于基本的理论知识,结合现实的情况分析讨论了建筑结构中减震的结构和相应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震;相关材料 1 建筑结构的含义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建筑结构建筑结构中常见结构受力体系类型及施工方法:(1)混合结构:砖混或砖木块材砌筑墙体、梁柱钢接而成的受力体系,预制柱、梁、板装配;现浇混凝土柱、梁,预制板;全现浇钢筋混凝土。(2)框架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墙,现浇混凝土柱、梁,现浇板剪力墙结构:全装配大板;内浇外挂;全现浇。 建筑结构的影响因素:机械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建筑机械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和水泥搅拌中使用的器具;而且机械质量的好坏会最终关系整个施工质量的结果。即使原材料的质量通过了严格的监测过程,但是如果没有精确地加工机械器具,也是会浪费原材料,造成残缺的次品,阻碍了建筑工程项目。所以,高质量的材料加工机械不仅要求原材料的质量标准,而且需要加工器具的保证。因为,质量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命脉。 2 关于地震 2.1 地震的概念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的发生往往会伴有破坏性。通常来讲,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剧烈运动时产生并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在能量释放过程中会造成地表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2 现实情况 据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而且大多数地震都需灵敏的仪器才能测量到,而人能直接感知的也就大约占1%左右。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区分布广大,地震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这就要求结构构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而传统的结构抗震是依靠结构自身的抵抗能力,让建筑物基础固结于地面,但地震反应的特点是由底向上逐渐放大,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必须加大构件的截面,这样既造成了较多的材料消耗,也使建筑物自重增大,得不偿失。隔震和耗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所谓隔震就是立足于“隔”,利用专门的隔震元件,以集中发生在隔震层的较大位移为代价,阻隔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使建筑物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增加了“隔震与消能减震”的相关内容,说明我国正日益重视隔震与耗能减震技术与理论的研究,并致力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2.3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原理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大致包括: (1)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2)传播途径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3)反应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1)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2)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3)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2.3.1 设计原理 隔震设计是指在房屋底部设置由橡 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力,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即通过隔震层的大变形来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减轻地震破坏程度,使建筑物只发生轻微运动和变形,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万方数据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典型的橡胶垫隔震减震器是一层橡胶一层钢板的多层反复重叠,并在其中心部位钻孔,安放铅芯棒所组合而成的装置。我国较成熟的隔震支座包括中硬度橡胶隔震支座、低硬度橡胶支座、滑板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等。 其它隔震方法:(1)铅芯橡胶支座这样就使支座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风荷来和制动力等常见载荷作用下保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强地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滑动,体系进入消能状态。(2)滚珠(或滚轴)隔震有自复位能力的;有加铜拉杆风稳定装置;横向油压千斤顶位的。另外,还有加消能装置的,消能装置有软消能杆剪,铅挤压消能器,油阻尼器,光阻尼器等。(3)滑动支座隔震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相互滑动的滑板。风载、制动力或小震时,静摩擦力使结构固结于基础上;大震时;结构水平滑动,减小地震作用,并以其摩擦阻尼消耗地震能源。 2.3.2 产生的作用 隔震能使结构的基本周期延长,以避开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明显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使上部结构处于正常的弹性工作状态。隔震体系抗震措施简单明了,还能降低房屋造价,而且震后修复方便,震后只需对隔震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更换,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隔震与消能减震的设计步骤 隔震方案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建筑物高度和层数、最大高宽比、结构类型、场地等因素。隔震技术对体型基本规则的低层和多层建筑比较有效,对高层建筑的效果不大。 3.1 确定隔震层位置 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橡胶隔震支座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其规格、数量和分布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 3.2 隔震支座的选型、布置 由上部结构计算出每个支座上的轴向力,确定出每个支座的直径,进行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隔震支座布置时应力求使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一致。 建筑结构论文:建筑结构的检测与加固研究 摘要:对建筑结构实施科学的检测和加固,首先必须了解火灾对建筑结构造成损害的机理和破坏作用。建筑结构加固前的检测十分重要,它可以避免加固中的盲目性。修复加固设计应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要注意被加固构件的节点构造和施工方法,保证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共同工作并考虑加固对建筑物总体应力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结构;检测;加固;研究 一、火灾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了解火灾对建筑结构造成损害的机理和破坏作用。混凝土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加粗骨料(石子)、细骨料(砂)、掺和料、外加剂等用水和,硬化而成的人工石。它在火作用下的机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表面受火处温度升高比内部快,内外温差引起混凝土开裂。火灾时,混凝土中各种水分迅速汽化,体积明显膨胀,冲破障碍迅速逃逸,导致强度下降;第二,水泥石受热分解,使胶体的粘结力破坏,出现裂缝,表面发毛、起砂、呈蜂窝状、出现龟裂、边角溃散脱落等现象;第三,骨料和水泥石间的热不相容,水泥石受拉,骨料受压,导致应力集中和微裂缝的开展。破坏的程度取决于温度升高的速率、最高温度和火作用持续的时间:当温度低于500℃时,浇水冷却的混凝土强度低于自然冷却后的强度,而高于600℃时,浇水冷却后的强度高于自然冷却后的强度。火对钢材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原子热振动加剧并扩散,产生软化,到一定程度后可抵消硬化的影响。高温时,原子间的结合力也有所降低,从而增加滑移变形,减少了抗滑能力。在1400℃时,钢筋进人液态,失去了抵抗荷载的能力。火灾时,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且对光圆钢筋的影响比螺纹钢筋更为突出。火灾对砌体的作用由砖块材质和砂浆性能决定,砂浆的弹性模量比砖的弹性模量小,热膨胀比砖大,因而在高温受压时产生比砖块更大的横向变形。 二、建筑结构的灾后检测 建筑结构加固前的检测十分重要,它可以避免加固中的盲目性。但是,通过检测所作的鉴定只能大概地确定结构的现状。为此,鉴定检测工作必须尽可能多的调查、实测,以便对结构的现状作出较客观的判断。鉴定工作包括资料收集、现状的检测、抗力的验算和加固的建议。 发生火灾后,首先应由业主会同消防、设计、质检等部门对建筑物受损情况进行调查及检测,主要内容应包括:火灾温度,结构材料性能,受损结构外观及变形情况等。 三、建筑结构的加固和修复 (一)火灾损害分类 ①轻度损害:在局部范围内的表面损害,边沿剥落和产生裂缝;②中度损害:结构部件没有塑性变形,但有严重的截面损害以及钢筋强度降低;③在单个建筑部件和结构范围中的严重损害:承重构件部分或完全失去作用,但不致倒塌;④化学损害:目前最重要的情况是聚氯乙烯燃烧气体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 (二)受损构件的修复加固 1.基本原则 修复加固设计应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要注意被加固构件的节点构造和施工方法,保证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共同工作,并考虑加固对建筑物总体应力变化的影响。 2.确保施工质量 由于修复加固的构造及施工方法与正常建设时不同,故必须强调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如某一框架梁用“加大截面法”修复加固,要求在原构件表面外包5cm左右一层混凝土,施工难度较大,需采用专门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如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或用人工插捣等。 (三)结构加固方法 1.各种结构加固方法的原则 铲除损坏的混凝土,必要时加钢筋来保证结构部件具有完全的承载力,按照需要的尺寸用相应的混凝土给截面复原,加固可采用置换、绕丝、粘钢和粘玻璃钢等方式。对于不影响结构部件的承载能力的轻度损害,只要铲除松弛的混凝土部分,再进行填补,作好混凝土表面,以保证钢筋不受锈蚀。火灾区混凝土在受热后因水泥石收缩变形而产生的内应力和由于火灾升温、降温阶段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温度应力等,使其烧伤区内微观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微细裂缝,降低混凝土强度,增大其三塑性变形。为确定混凝土被破坏的程度,采用超声脉冲法进行了烧伤深度的检测,采用拔出法辅以钻取混凝土芯样,对梁、柱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对于能够造成结构承载能力降低的中度损害,应小心地铲去损害的混凝土层。这种混凝土层从火烧的颜色即可看出,不必对其强度作精确的调查,而火烧颜色因混凝土组成和达到的温度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受损的混凝土呈储红色存留的,混凝土表面最好利用喷砂清洗干净并弄粗糙。如果钢筋强度降低,需要置放附加钢筋。最后用相应强度的新混凝土给截面复原。新、旧混凝土之间必须有良好结合,钢筋必须有良好结合,并且握裹力强,另外采用粘结钢和玻璃钢结合的方法有很大的优越性,根据结构部件的不同,大多采用喷射混凝土或者模板浇注。严重损害应该根据现场情况个别处理,常常需要局部加固或拆掉重建。 2各类建筑部件的加固 (1)柱子的加固 一般是采用安放圈套进行的,圈套尺寸的选择应保证能有足够地方放置附加钢筋,并能顺利浇灌混凝土。圈套大都做成模板,柱子较高时可分节制作,加固时小心谨慎地铲去全部受损松弛的混凝土,保证柱子中不留内部裂缝,必要时采取加支架等安全措施。柱子的加固还应按照应力要求放置附加钢筋,要采用细钢筋做箍筋,布置密度要大。 (2)梁 尤其是板梁大多总是在下侧被烧损,即火灾损害主要在受拉区。由于混凝土层剥落,常使钢筋外露,加固时应加必要的附加钢筋。在铲除松弛受损的混凝土层后,再将附加筋放置到梁上,保证附加钢筋的良好锚接。另外在梁上应优先采用喷射混凝土。在板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混凝土覆盖层不能保持住;二是下面的钢筋可能外露,在一些地方混凝土与钢筋之间不存在任何联接。这两种情况下都应高度注意钢筋的强度,要配置足够的附加钢筋。对砌体等其它建筑构件的加固也应按类似的方法进行。 建筑结构论文: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传统的抗震方法 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 1)总体屈服机制。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著作用。而且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 3)框架-剪力墙结构从抗震概念设计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了多道抗震防线。有框架和墙体组成的抗震结构中,框架的刚度小,承担的地震作用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却较小。整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的较小弹性极限变形,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承担的地震力增大,同时由于结构刚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剪力墙还是框架,都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损伤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花费也不小。 二、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鉴于上述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结构震动的全过程。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四点: ①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被动减震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结构隔震、减震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①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 ②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④用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一)、隔震 1、基地隔震 1)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用于隔震装置的橡胶垫块,可用天然橡胶,也可用人工合成橡胶(氯丁胶)。为提高垫块的垂直承载力和竖向刚度,橡胶垫块一般由橡胶片与薄铜板叠合而成。 2)铅芯橡胶支座这样就使支座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风荷来和制动力等常见载荷作用下保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强地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滑动,体系进入消能状态。 3)滚珠(或滚轴)隔震有自复位能力的;有加铜拉杆风稳定装置;横向油压千斤顶位的。另外,还有加消能装置的,消能装置有软消能杆剪,铅挤压消能器,油阻尼器,光阻尼器等。 4)悬挂基础隔震 5)摇摆支座隔震同原理还有踏步式隔震制作,用于细高的结构物,如烟囟、桥墩、柜体筒体建筑物等。 6)滑动支座隔震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相互滑动的滑板。风载、制动力或小震时,静摩擦力使结构固结于基础上;大震时; 结构水平滑动,减小地震作用,并以其摩擦阻尼消耗地震能源。 为控制滑板间的摩擦力,使之满足隔震要求;在滑板间可以加设滑层。目前常用的滑层有:涂层滑层(聚氯乙烯)、粉粒滑层(铅粒、沙粒、滑石、石墨等)。 2、悬挂隔震悬挂隔震使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是地震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上,产生较小的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悬挂结构在桥梁、火电厂锅炉架等方面有大量应用。著名的43层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采用的就是悬挂结构。 悬挂结构悬杆受力较大,须采用高强钢,而高强钢忍性差,在竖向地震作用时易拉断。为减小竖向地震作用,可在吊点设减震弹簧,并配合使用阻尼器。 3、隔震应用的注意事项: 1)隔震实际上会使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演唱,在下列情况下不宜采用隔震设计: ①基础土层不稳定; ②下部结构变性大,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比较长; ③位于软弱场地,延长周期可能引起共振; ④制作中出现负反力; 2)隔震装置必须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这样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当强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消震,体系进入消能状态。 3)隔震装置能使结构在基础面上柔性滑动,在地震来时这样必然会产生很大的位移。为减低结构的位移反应,隔震装置应提供较大的阻尼,具有较大的消能能力。 4、隔震体系的优点: 1)明显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从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结果及美国,日本建造的隔整结构在地震中的强震记录得知,隔振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只相当于传统结构(基础固定)加速度反应的1/3——1/10.这种减震效果是一般传统抗震结构所望尘莫及的。从而能非常有效地保护结构物或内部设备在强地震冲击下免遭任何毁坏。 2)确保安全。在地面剧烈震动时,上部结构仍能处于正常的弹性工作状态。这既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结构,确保居民在强地震中的绝对安全,也适用于某些重要结构物和重要设备。 3)减低房屋造价。从汕头,广州,西昌等地建造隔震房屋得知,多层隔震房屋比传统多层隔震房屋节省房屋土建造价:7度区节省3——6%,8度区节省8——14%,9度区节省15——20%.并且安全度大大提高。 4)抗震措施简单明了。抗震涉及的对象从考虑整个结构物的复杂的不明确的抗震措施转变为只考虑隔震装置,简单明了。结构物本身与一般非地震区的做法无疑,设计施工大大简化。 5)震后修复方便:地震后,只对隔震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更换。而无需考虑建筑结构物本身的修复,地震后可很快恢复正产生活或生产,这带来极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筑结构论文:新型高层建筑结构与材料的抗震分析和设计探讨 一、前言 高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市区地价日益高涨,促使近代高层建筑的出现,电梯的发明更使高层建筑越建越高。宏伟的高层建筑是经济实力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宣传效应,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自从1886年世界上第一栋近代高层建筑——美国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homeiurancebuilding,10层,高55m)建成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高层建筑不仅在材料和结构体系上逐渐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也有大幅度增长。而一次又一次地震灾难及教训,警示人们:防震减灾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从上个世纪开始,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抗震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进入90年代,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提到各国建筑设计的历史日程。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及其以上的地震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0%),高层抗震设计设防更是工程设计面临的迫切的任务。作为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高层建筑抗震分析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材料的选用和结构体系问题在地震多发区,采用何种建筑材料或结构体系较为合理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高层建筑中常采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和筒体等几种体系,这也是其他国家高层建筑采用的主要体系。但国外,特别地震区,是以刚结构为主,而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几混合结构却占了90%.如此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国内外都还没有经受较大的考验。钢结构同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优越的强度、韧性和延性,强度重量比,总体上看抗震性能好,抗震能力强。 震害调查表明,钢结构较少出现倒塌破坏情况。在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核心筒体系,因其比钢结构的用钢量少,又可减少柱子断面,故常被业主所看中。混合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内往往要承受80%以上的震层剪力,有的高达90%以上。由于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值为基准。但因其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减小侧移,不仅增加了钢结构的负担,而且效果不大,有时不得不加大混凝土筒的刚度或设置伸臂结构,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 此外,在结构体系或柱距变化时,需要设置结构转换层。加强层和转换层都在本层形成刚度而导致结构刚度突变,常常会使与加强层或转换层相邻的柱构件剪力突然加大,加强层伸臂构件或转换层构件与外框架柱连接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因此在需要设置加强层及转换层时,要慎重选择其结构模式,尽量减小其本身刚度,减小其不利影响。 唐山钢铁厂震害调查资料统计参数结构形式总建筑面积(万?)倒塌和严重破坏比例(%)中等破坏比例(%)钢结构3.6709.3钢筋混凝土结构4.0623.247.9砌体结构3.0941.220.9在高层建筑中,应注意结构体系及材料的优选。现在我国钢材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建筑钢材的类型及品种也在逐渐增多,钢结构的加工制造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尽可能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src)、钢管混凝土结构(cfs)或钢结构(s或),以减小柱断面尺寸,并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超过一定高度后,由于钢结构质量较轻而且较柔,为减小风振而需要采用混凝土材料,钢骨(钢管)混凝土,通常作为首选。工程经验表明:利用钢管混凝土承重柱自重可减轻65%左右,由于柱截面减小而相应增加使用面积,钢材消耗指标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近,而工程造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可降低15%左右,工程施工工期缩短1/2.此外钢管混凝土结构显示出良好的延性和韧性。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震害说明,在钢骨混凝土构件中,采用格构式的型钢时,震害严重,采用实腹式的大型型钢或焊接工字钢的,则震害轻微。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若用钢骨混凝土构件,建议使用后者。 三、关于新型结构与材料的探讨和应用 3.1脊骨结构(inestructure)特别适用于具有高大门厅、空旷地下车库,顶部阶梯式的高层建筑。脊骨结构根据建筑布置条件可由支撑、外伸框架或单跨空腹梁构成,可采用全钢或钢筋混凝土组合体系。由于抗侧力构件沿高度连续,避免了薄弱楼层,有利于结构抗震,保证刚度和稳定的抗侧力构件是高层建筑的脊骨,包括竖向构件抵抗由倾覆力矩引起的轴力及由对角支撑或刚性连接的构件或抗侧力的墙组成剪离膜(shearmembrane),一个脊骨结构包括位于建筑外端少数钢、混凝土或组合巨型柱,这些柱不应影响各楼层的使用。 巨型柱由支撑、空腹桁架或刚性连接的外伸框架梁连接成为一个脊骨结构,以下是脊骨结构组成的几个要点。 1.为了有效的抗倾覆力矩及剪力,脊骨结构应当是上下贯通的。 2.为了有效的抗倾覆力矩,巨型柱相距越远越好。 3.脊骨结构主轴应与结构主轴相重合。 4.楼板结构应能直接将楼层荷载传到巨型柱以提高抗倾覆能力。 5.脊骨结构在平面上包括的面积应能提供良好的抗扭刚度,否则应附设周边框架。 6.剪力膜(空腹梁、支撑、刚性连梁及作为脊骨的竖向构件)应不影响地下空间(车库)并应与建筑设计相适应。 3.2剪力膜的三种型式: 1.带支撑框架(bracedframe),巨型柱由跨过多层的对角支撑连在一起。 2.带外伸框架的支撑筒体(bracedcorewithoutriggerframe)。 3.单跨空腹梁(freeaingvierendeels)。不论是风力控制或地震力控制的高层建筑,脊骨结构体系都是非常有效的。可用于20层至100层的高层建筑。在国外,脊骨结构已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如:美国费城53层的拜耳大西洋塔楼(bellatlantictower)采用全钢脊骨结构和56层的米尼亚波里斯(mieapolis)的西北中心(northwestcenter)大楼具有多层次阶梯形屋顶是采用组合巨型柱脊骨结构。 3.3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复合材料,由于钢纤维阻滞带基体混凝土裂缝的开展,从而使其抗拉、抗弯、抗剪强度等较普通混凝土显著提高,其抗冲击、抗疲劳、裂后韧性和耐久性也有较大改善。钢纤维对基体混凝土的增强作用随着纤维的体积含量、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但在工程实际中,纤维含量有一定限值,超过这一限值,用一般方法搅拌、成型就有困难。对于一般常用的钢纤维混凝土,其体积含量建议取1.0%-2.0%,长径比建议取值。应用于一些结构部位(如柱梁节点、柱子、扁梁柱节点、桩基承台、屋面板、转换梁、筏形基础等)。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框架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相比,结构的延性提高57%,耗能能力提高130%,荷载循环次数提高了15%,在框架梁柱节点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可代替部分箍筋,既改善了节点区的抗震性能,又解决了钢筋过密,施工困难等问题。钢钎维几何参数参考范围表3钢纤维混凝土工程类别长度(mm)等效直径长径比一般浇注钢纤维混凝土20~600.3~0.930~80钢纤维混凝土抗震框架节点35~600.3~0.950~80 四、结语 经济和安全的关系,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技术政策。从长远观点看,如何从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现状及国际高层抗震设计发展的趋势出发,探求一种新型的结构与材料的应用,应该成为地震区高层建筑发展的新方向。 建筑结构论文:试论混凝土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施工技术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清水混凝土 模板体系控制 施工技术 论文摘要:本文是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具体工作实例,主要介绍了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常见的质量缺陷及其监控对策.并重点阐述从模板体系的设计、制作、安装到混凝土原材料选用、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和表面缺陷修补全过程所采取的措施等相关问题作出了相应的阐述和分析。仅供参考。 所谓清水混凝土系一次成型混凝土,通常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直接应用于房屋民用建筑工程的比较少。 清水混凝土结构有着诸多优点,如:省去了装饰阶段的二次抹灰工序,避免了大面积抹灰空鼓、天棚脱落(经常有这样相关报道)等通病,材料节约、经济环保.施工质量效果好,符合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成为建筑节能市场上的亮点。 1 工程实例概况 某大厦为两座现代化高层办公建筑,总建筑面积42276.2m2,地下2层,地上19层,总高度79.8m,主体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 整体质量达到优质工程标准。要求所有结构成型为清水混凝土,对模板设计和混凝土施工要求高。 2 清水混凝土质量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清水混凝土质量验收规范,在普通结构混凝土验收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质量标准: 轴线通直、尺寸准确;棱角方正、线条顺直;表面平整、清洁、色泽一致;表面无明显气泡,无砂带和黑斑;表面无蜂窝、麻面、裂纹和露筋现象;模板接缝、对拉螺栓和施工缝留设有规律性;模板接缝与施工缝处无挂浆、漏浆。 3 混凝土常见质量缺陷 为做好施工预控工作,必须认真分析清水混凝土面层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和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上述缺陷。 清水混凝土表面缺陷主要为表面平整度、轴线位置不满设计要求、表面蜂窝、麻面、有气泡密集区,表面缺损,非受力钢筋露筋。小孔洞、单个气泡等;混凝土内部缺陷主要指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振捣质量差,造成混凝土内部架空和孔隙率偏大的缺陷,内部缺陷应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清除。 4 模板工程控制 4.1方案审查要点 (1)清水混凝土施工用的模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不允许有一点变形,以保证结构物的几何尺寸均匀、断面的一致,防止浆体流失; (2)选用的模板材料要有很高要求,表面平整光洁,强度高、耐腐蚀,并具有一定的吸水性; (3)对模板的接缝和固定模板的螺栓等,则要求接缝严密,不允许漏浆; (4)模板设计要充分考虑在拼装和拆除方面的方便性.支撑的牢固性和简便性,并保持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整体拼装后的平整度; (5)根据构件的规格和形状,建议配制定型模板,以便周转施工所需; (6)模板制作时应保证几何尺寸精确,拼缝严密,材质一致,模板面板拼缝高差、宽度应≤1mm,模板间接缝高差、宽度≤2mm;模板接缝处理要严密,建议模板内板缝用油膏批嵌外侧用硅胶或发泡剂封闭,以防漏浆,模板脱模剂应采用吸水率适中的无色的轻机油; (7)严格控制模板周转次数,周转3次后应进行全面检修并抛光打磨。 4.2模板工程方案选择 为实现清水混凝土的目标,初步模板体系确定为钢木组合大模板。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公司的施工经验,地下室及裙房选择竹胶板木楞骨模板体系,采用12mm厚1220mm×2440mm竹胶板作为面板,50mm×100mm方木及48mm钢管为楞骨,48mm钢管、自制蝴蝶夹、14mm对拉螺栓作为加固系统;标准层剪力墙、柱采用钢木组合大模板(12mm厚竹胶板作为面板、6号槽钢为辅龙骨、10号槽钢为主背料),剪力墙采用16的高强全丝螺杆为加固系统。 梁、板模板同地下室,以48mm钢管搭设的整体扣件式满堂脚手架作为墙柱的水平支撑及梁、板的垂直支撑系统。 4.3柱模板支设要点对±0.00以下混凝土柱模通用性、互换性较差。 采用12mm厚高强度覆膜竹胶板作面板,50mm×100mm方木作楞木兼拼口木,以48mm钢管作为柱箍,柱截面尺寸≥700mm时,增加对拉螺栓拉结加固。±0.00以上混凝土柱模通用性、互换性较好,采用定制可调截面钢大模支设。 ①截面尺寸≤650mm的柱采用双管柱箍中间加设坡口木楔紧固,柱高3m以下范围内柱箍的间距≤400mm,柱高3m以上范围内柱箍的间距≤500mm。 ②截面尺寸≥700m的柱,采用脚手管作柱箍紧固,柱高3m以下范围内柱箍的间距≤400mm,柱高3m以上范围内柱箍的间距≤500mm,在枝中加设+14mm(外套+25mmpvc管)对拉螺栓,柱外侧四角双向均加设保险扣件,对拉螺栓布置间距同柱箍。 5 混凝土施工全过程控制 5.1原材料、配合比控制要点 新拌混凝土必须具有极好的工作性和黏聚性,绝对不允许出现分层离析的现象;原材料产地必须统一,砂、石的色泽和颗粒级配均匀。 在材料和浇筑方法允许的条件下,应采用尽可能低的坍落度和水灰比,本工程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控制坍落度为(150±10)mm,尽量减少泌水的可能性。 同时控制混凝土含气量不超过1.7%,初凝时间不超过6h-8h。 重点审核商品混凝土厂家制定清水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生产方案,生产过程中检查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投料,不得带任何随意性,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搅拌时间,随气候变化随时抽验砂子、碎石的含水率,及时调整用水量。 5.2清水混凝土浇筑控制要点 检查落实施工技术保证措施、现场组织措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合理调度搅拌输送车送料时间。逐车测量混凝土的坍落度;严格控制每次下料的高度和厚度,保证分层厚度不30cm;振捣方法要求正确,不得漏振和过振;可采用二次振捣法,以减少表面气泡,即第一次在混凝土浇筑时振捣,第二次待混凝土静置一段时间再振捣,而顶层一般在0.5h后进行第二次振捣;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和振捣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的深度,保证深度在5cm-10em,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翻浆不再下沉和表面无气泡泛起为止,一般为5min-10min左右。 5.3清水混凝土养护控制要点 为避免形成清水混凝土表面色差,减少表面因失水而出现微裂缝,影响外观质量和耐久性,抓好混凝土早期硬化期间的养护十分重要。 现场要求清水混凝土构筑物的侧模在48h后拆除,模板拆除后其表面养护的遮盖物不得直接用草垫或草包铺盖。以免造成永久性黄颜色污染,应采用塑料薄膜严密覆盖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6 结语 此大厦清水混凝土主体工程,经过细致周密的方案设计,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一次成型,阴阳角方正、顺直,棱角挺拔,分格缝宽窄深浅一致、边线顺直,装饰图规整,墙体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一致,主体工程被评为优质结构,为今后类似的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 综上所述,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民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得到了使用方的认可。 建筑结构论文:论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 [摘要]本文围绕高层建筑结构,总结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以及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和各种体系相对应的方法,为实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 结构体系 剪力墙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1.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一方面,因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2.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之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3.侧移成为控制指标。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楼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4.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高楼结构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二、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1.框架-剪力墙体系。当框架体系的强度和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往往需要在建筑平面的适当位置设置较大的剪力墙来代替部分框架,便形成了框架-剪力墙体系。在承受水平力时,框架和剪力墙通过有足够刚度的楼板和连梁组成协同工作的结构体系。在体系中框架体系主要承受垂直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剪力。框架-剪力墙体系的位移曲线呈弯剪型。剪力墙的设置,增大了结构的侧向刚度,使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减小,同时框架承受的水平剪力显著降低且内力沿竖向的分布趋于均匀,所以框架-剪力墙体系的能建高度要大于框架体系。 2.剪力墙体系。当受力主体结构全部由平面剪力墙构件组成时,即形成剪力墙体系。在剪力墙体系中,单片剪力墙承受了全部的垂直荷载和水平力。剪力墙体系属刚性结构,其位移曲线呈弯曲型。剪力墙体系的强度和刚度都比较高,有一定的延性,传力直接均匀,整体性好,抗倒塌能力强,是一种良好的结构体系,能建高度大于框架或框架-剪力墙体系。 3.筒体体系。凡采用筒体为抗侧力构件的结构体系统称为筒体体系。筒体是一种空间受力构件,分实腹筒和空腹筒两种类型。筒体体系具有很大的刚度和强度,各构件受力比较合理,抗风、抗震能力很强,往往应用于大跨度、大空间或超高层建筑。 三、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1.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基本假定 (1)弹性假定。目前工程上实用的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均采用弹性的计算方法。在垂直荷载或一般风力作用下,结构通常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这一假定基本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但是在遭受地震或强台风作用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位移,进入到弹塑性工作阶段。此时仍按弹性方法计算内力和位移时不能反映结构的真实工作状态的,应按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进行设计。 (2)小变形假定。小变形假定也是各种方法普遍采用的基本假定。但有不少人对几何非线性问题(p-δ效应)进行了一些研究。一般认为,当顶点水平位移δ与建筑物高度h的比值δ/h 1/500时, p-δ效应的影响就不能忽视了。 (3)刚性楼板假定。许多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方法均假定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无限大,而平面外的刚度则忽略不计。一般来说,对框架体系和剪力墙体系采用这一假定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对于竖向刚度有突变的结构,楼板刚度较小,主要抗侧力构件间距过大或是层数较少等情况,楼板变形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结构底部和顶部各层内力和位移的影响更为明显。可将这些楼层的剪力作适当调整来考虑这种影响。 (4)计算图形的假定。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整体分析采用的计算图形有三种:①一维协同分析。②二维协同分析。③三维空间分析。三维空间分析的普通杆单元每一节点有6个自由度,按符拉索夫薄壁杆理论分析的杆端节点还应考虑截面翘曲,有7个自由度。 2.高层建筑结构静力分析方法 (1)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的方法很多,由于采用的未知量和考虑因素的不同,各种方法解答的具体形式亦不相同。框架-剪力墙的机算方法,通常是将结构转化为等效壁式框架,采用杆系结构矩阵位移法求解。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的受力特性与变形状态主要取决于剪力墙的开洞情况。不同类型的剪力墙,其截面应力分布也不同,计算内力与位移时需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剪力墙结构的机算方法是平面有限单元法。此法较为精确,而且对各类剪力墙都能适用。但因其自由度较多,机时耗费较大,目前一般只用于特殊开洞墙、框支墙的过渡层等应力分布复杂的情况。 (3)筒体结构。筒体结构的分析方法按照对计算模型处理手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等效连续化方法、等效离散化方法和三维空间分析。 等效连续化方法是将结构中的离散杆件作等效连续化处理。一种是只作几何分布上的连续化,以便用连续函数描述其内力;另一种是作几何和物理上的连续处理,将离散杆件代换为等效的正交异性弹性薄板,以便应用分析弹性薄板的各种有效方法。具体应用有连续化微分方程解法、框筒近似解法、拟壳法、能量法、有限单元法、有限条法等。 等效离散化方法是将连续的墙体离散为等效的杆件,以便应用适合杆系结构的方法来分析。这一类方法包括核心筒的框架分析法和平面框架子结构法等。具体应用包括等代角柱法、展开平面框架法、核心筒的框架分析法、平面框架子结构法。 比等效连续化和等效离散化更为精确的计算模型是完全按三维空间结构来分析筒体结构体系,其中应用最广的是空间杆-薄壁杆系矩阵位移法。这种方法将高层结构体系视为由空间梁元、空间柱元和薄壁柱元组合而成的空间杆系结构,这是目前工程上采用最多的计算模型。 建筑结构论文:建筑结构中主要裂缝成因分析与治理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筑结构裂缝 产生 治理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建筑施工积累的经验,对由于地基沉陷引起的裂缝和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产生的原因,然后结合相关工程案例对裂缝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耐久性较好的结构体系,但是由于混凝土是由各种不同材料性质组成的混合体,其匀质性较差,抗拉强度较低,又有膨胀收缩、徐变等特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往往由于设计不周、施工粗糙、使用不当等原因,致使混凝土构件与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给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有些裂缝则危及结构的安全,甚至造成建筑物的严重破坏和倒塌。 1.地基沉陷引起的裂缝 1.1 裂缝产生 通常我们都认为地基土层在自重的作用下压缩已稳定,因此,地基沉降的外因主要是建筑物荷载在地基中产生的附加应力。其内因是土由三相组成,具有碎散性,在附加应力的作用下土层的孔隙发生压缩变形,引起地基沉降。 1.2 治理措施探讨 (1)结构方面措施 1)采用轻质高强的墙体材料,如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多孔砖等,以减轻墙体自重。 选用轻形结构。如可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和各种轻型空间结构等。工业厂房屋盖的重量较大,可将过去常用的大型屋面板外加防水屋盖改成各种自防水预制轻型屋面板,重量可减轻许多。减少基础和上覆土的重量。可采用空心基础、薄壳基础、无埋式薄板基础等自重轻,回填土少的基础形式,以及用空地板代替厚填土以减轻基底压力。 2)加强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l/h 2.5;设置封闭圈梁和构造柱。圈梁设置在基础顶面,顶层门窗上方。地震烈度8度地区应每隔一层加一道圈梁,甚至层层设置圈梁。圈梁应设置在外墙,内纵墙和主要内横墙上,并宜在平面内连成封闭系统。圈梁的宽度等于墙厚,高度不小于120mm。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5。纵向连续浇注,一次完成以形成整体结构。构造柱应设置在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其钢筋与圈梁连接成整体。 3)减小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应力,设置地下室。以挖除的地下室空间的土重抵消部分甚至全部建筑物的重量,达到减小沉降的目的;改变基底尺寸,使不同荷载的基础沉降量接近,减轻不均匀沉降值。 (2)施工方面措施 1)保持地基土的原状结构。粘性土通常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尤其是高灵敏度土,基槽开挖时,应避免人来车往破坏地基持力层土的原状结构。必要时,基槽开挖深度保留200mm左右的原状土,待基础施工开始时再挖除。如果坑底已扰动,可先铺一层中粗砂,再铺卵石或碎石压实处理。 2)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当建筑物各部分荷载差异大时,施工顺序安排应先盖高楼、荷载重的部分,后盖低层、荷载轻的部分,这样就可以调整部分沉降差。 3)注意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在己建成的轻型建筑物附近,不宜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或土方,以避免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在进行井点降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挖深坑修建地下室时,应注意对临近建筑物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拟建的密集建筑群内如有采用桩基础的建筑物,桩的设置应首先进行。 2.施工技术引起的裂缝 2.1 裂缝产生 混凝土裂缝的种类和分布位置:现浇楼板混凝土穿透性龟裂;现浇楼板混凝土预留孔洞的放射性裂缝;墙体混凝土上部裂缝。 (1)楼板拆模过早或拆模后再次支撑未作同条件混凝土试块或不依据同条件混凝土试块达到设计强度100%就提前拆模,但拆模后又承受不了荷载就可能造成顶板混凝土开裂;此时利用支撑对此种情况的混凝土楼板进行局部受力往上顶,因为是局部支点,而且是人为掌握支顶力度无法确定支力大小,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此支撑支顶过力而使楼板混凝土出现裂缝。 (2)楼板底模和支架的整体强度、刚度不够 作者总结,存在下面的原因时均能造成楼板底模和支架的整体强度、刚度不够的结果,同事使得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未进行模板强度计算;支撑间距和龙骨间距大于经过模板计算的施工方案间距;支撑或龙骨的材料规格小于经过模板计算的施工方案的材料规格;立向支撑的接头缝、支撑与龙骨接触缝、大小龙骨接触缝、小龙骨与竹胶板接触缝因有缝隙而不实;立向支撑接头轴心不直,且无拉杆或拉杆无效。 (3)泵送混凝土布料杆安放处未设附加支撑 混凝土布料杆本身重量和布料杆系统中混凝土的重量形成的荷载均承压在布料杆4条腿的4个支点上,在送混凝土时布料杆受混凝土输送泵压力冲击的影响,使得布料秆的4条腿支点经常出现2条腿受力的状态,此时的现浇板混凝土强度均未达到设计强度,所以此开间楼板混凝土很容易产生裂缝。 2.2治理措施探讨 (1)模板的支撑、大小龙骨材料规格和间距必须通过模板强度计算确定,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 (2)与竹胶板接触的小龙骨厚度必须加工得一致、准确,以确保与竹胶板接触紧密。 (3)在确保按施工方案设置支撑的拉杆以外,尽可能采用无接头支撑和顺百古撑,如使用有接头支撑,必须确保两半段支撑的轴心基本一致,且必须保证接头缝隙密实,并在接头部位必须设置双向拉杆,并将拉杆端头与墙顶实,确保有接头的支撑受力后轴心不弯曲。 (4)楼板混凝土开盘前必须将支撑、上下端接头缝、大小龙骨交接缝用木片等物塞实。 (5)将泵送混凝土布料杆安置在每层的固定房间,将布料杆的四个支脚位置固定,在每次顶板施工放线时,弹好固定位置的4个十字线(十字线长不小于1米),将十字线处单独增设支撑,并在每次布料杆吊放时将4个支脚处增铺不小于50mm厚、200mm宽的木垫板,并与十字线对正。此作法是预防混凝土布料杆因泵送压力冲击造成单支脚受力致使楼板开裂的有效方法。 (6)为防止楼层吊放物料的冲击集中荷载造成楼板混凝土开裂,在每楼层基本固定的吊放物料的房间楼板模板下,在原有支撑数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临时性支撑,待上一楼层吊放的物料分散使用或使用完成后,再将此支撑拆下倒往其它部位周转使用。 结 语 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十余种类型,其特点和形成规律也各不相同,但在实际工程中,往往裂缝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因此分清主次因素,对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给出科学正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对症下药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筑结构论文:浅谈建筑结构加固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时代的脚步正在的不断迈进,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的都市建筑物拔地而起。而且城市中一些早期的建筑物,虽然还未到使用的年限,却早就已经不堪重负了。或者是已存在的建筑物,因为各种缘故,需要改变现有的受力的现状,甚至需要改变内部的空间结构,为了延续原有建筑物的价值,那就需要采取一些建筑措施,在我们这行业称之为——建筑结构加固。 【关键字】建筑结构加固 【引言】早期的建筑物有木结构的,砖混结构的,现在建筑物有混凝土结构的,因功能性的问题,例如改建、接建、增加荷载等,或者是因出现质量的问题,例如混凝土的强度不足,钢筋配筋不够,灾后的补修等,都需要进行建筑的结构加固。对于需要加固的构筑物、建筑物,应根据构筑物、建筑物的不同情况,从而制定不同的加固方案。方案的确定要遵循安全、快捷、经济、施工方便的原则,只有这样,建筑物、构筑物的加固工程才能够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份优秀的加固方案,具体体现在它的施工作业方便、经济效果好、加固质量高、施工技术先进等四方面的特点。但是对于不同的加固对象,方案中则需要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加固的一些基本的方法。根据对加固对象的区分,其基本的方法如下: 1 地基基础的加固: 1.1 增加补充锚杆桩; 1.2 地基的置换; 1.3 外部的支撑等 锚杆静压桩是一种沉桩方法,就是利用原基础的底板或桩基的承台及上部的结构传递来的重量,作为压桩的反力,通过预埋的反力架、千斤顶、锚杆等压桩设备,将相应桩段从压桩孔处压入到地基土中,然后将桩与桩基承台或基础底板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使新的桩基与原来建筑物的基础共同承担荷载,从而提高加桩区域的承载力,达到减少或阻止沉降的目的。锚杆静压桩与其它的基础加固或者托换的技术相比又具有施工时无噪音、无振动、设备简单、移动灵活、操作方便、施工所需空间小等特点。施工单位利用锚杆静压桩新技术的特殊工艺,充分的利用其特点,改进桩材、桩型、压桩设备,并将其应用到高层建筑中桩基托换和加固中,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为那些高层建筑病害的工程桩加固提出一种更方便、更经济、更有效、更合理的加固方法。 2 混凝土的结构加固的基本方法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两种方法,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的条件和使用时候的要求来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 2.1 直接的加固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2.1.1 增大截面的方法 在钢筋混凝土受弯的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就可以增加截面的有效的高度,从而扩大截面的面积,从而提高构件的正截面抗弯、截面刚度和斜截面抗剪,最终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 2.1.2 置换混凝土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的方法相近,而且加固后并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是同样存在施工的作业时间长的缺点。这种方法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的强度偏低或者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的构件的加固。 2.1.3 外包型钢加固的方法 外包钢加固就是把型钢或者钢板包在被加固的构件的外边,外包钢方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一般是采用湿式外包法,也就是采用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把型钢与被加固构件相互粘结成一个整体,加固好后的构件,由于受拉或受压钢截面的面积大幅提高,因 正截面的承载力和截面的刚度大幅度提高。该法也称之为湿式外包钢的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方便,现场工作量小,但是用钢量较大,而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的高温场所;适用于那些使用上不允许显著的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而且又要求大幅度提升原有构件的承载力的混凝土的结构的加固。 2.1.4 粘钢加固的方法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外部粘钢加固的方法,是在构件承载力不足的区段(正截面的受拉区、正截面的受压区或者斜截面)的表面粘贴钢板,这样就可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而且施工方便。该法发施工速度快、现场无湿作业或者仅有抹灰等少量的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十分小,而且加固之后对原来的结构的外观和原有的净空无显著的影响,但是加固的效果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胶粘的工艺与操作的水平。适用于那些承受静力作用而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者受拉构件的加固。 2.1.5 碳纤维加固的方法 碳纤维加固修补结构的技术是一种采用新型的结构加固的技术,它是利用树脂类的粘结材料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表面上,从而达到对结构及构件加固补强的目的。这方法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的梁、板、柱的抗剪、抗压、抗弯加固,材料自重轻所以不增加结构的荷载;强度高,能够灵活地用于种类加固的设计,柔韧性好,不受结构外形的限制,抗高温、抗腐蚀、抗震性、抗蠕变好。碳纤维是高科技的材料,最早应用于航天工业的领域。碳纤维加固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高强高效、不增加构件的自重和体积,而且耐腐蚀性好等优势。碳纤维布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主要是采用配套胶粘剂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的表面,从而起到结构补强和抗震加固的作用。 2.2 间接的加固法分以下几种: 2.2.1 预应力水平拉杆的加固方法 2.2.2 预应力下撑拉杆的加固方法 与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术一般有:(1)植筋技术;(2)托换技术;(3)裂缝的修补及混凝土表面的处理技术等等。 3 砌体结构的加固的基本方法 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也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两类方法 3.1 直接加固的方法 建筑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摘要:钢筋混凝土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与建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在当前,钢筋混凝土技术是无法替代的,对于超高层建筑,重要市政工程等建筑工程来说,熟练运用钢筋混凝土技术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工程要求。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好坏是整个建筑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笔者将在本文探讨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对于房屋建筑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在质量方面的要求也不能降低。随着房屋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技术这种成本低廉,取材方便,耐久性强,可塑性强,强度好,形变小,整体性能优异,施工速度较快的建筑方式被我国房屋建筑工程大量运用,对于房屋建筑的施工以及投入使用起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1模板设计与施工 钢筋混凝土建筑模板是临时性的结构,按照建筑要求进行设计,制作完成后,使混凝土构建依照规定的结构,位置,形状,尺寸成形,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准确。末班要承担自重和处于其上的重量负荷。末班工程的作用是为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做保证,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末班设计的质量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外观,因此在进行模板设计时,要依据国家标准甚至是更加严格的企业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保证末班的强度和刚性,模板的安装和拆解要简便易行,能够多次使用,周转使用,操作迅速,体系牢靠,使用时极其稳定。进行模板施工前,首先要对图纸进行研讨,要做到熟悉图纸以及相关技术要求,掌握建筑物结构的形状、尺寸以及环境条件,制定方案设定立模和支撑的程序,以及与钢筋扎在一起,混凝土后续浇筑等工序的前后顺序和配合,避免各个工种之间干扰对方操作。模板建设起来之后,要对模板的位置的尺寸进行校正。垂直方向使用矫正工具———垂球进行校正,水平方向使用钢尺测量方式进行校正,各方向校正两次以上,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1]。 2钢筋安装 首先要保证钢筋材料优质。材料的优劣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在采购钢筋材料时要保证材料达到工程标准,为工程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采购所得钢筋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需要进行抽样检验,检测其机械性能以及成分是否符合要求。对于各种型号的钢筋的配置要科学合理,进入施工现场的钢筋材料的配置要符合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刚性,强度以及最终工程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施工之前以及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对图纸和设计极为了解,在进行钢筋安庄大街时要注重钢筋间距和排列方式。如果在建筑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要保证变更后的条件符合整个工程的质量要求,工程建设人员要充分论证设计变更是否符合要求,才能进行变更。在建设过程中,钢筋的级别差异会导致钢筋的玩够,使用长度和搭接长度都有所区别,需要依据钢筋不同型号的成分和性能进行完善的、合理的设计。 3钢筋制作 首先要合理安置钢筋材料以及钢筋半成品材料,对于半成品的分类和保存,要做好安置和维护工作,避免半成品出现锈蚀问题,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钢筋在使用之前,一般都会存在表面锈蚀情况,合格的钢筋产品锈蚀情况不严重,在使用前要进行彻底清理,保证表面清洁。为了确保钢筋半成品质量并且降低钢筋的浪费,提高钢筋利用率,要在钢筋制作时采用焊接方式进行接头。建筑现场严格控制钢筋和钢筋半成品的质量,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对于浇梁板的构造以及弯起的钢筋,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保护工作,禁止踩踏,避免造成不符合要求的形变。所有施工过程中使用的钢筋都需要附带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证,严厉杜绝不合格钢筋进场使用。对于钢筋的指标,尺寸,位置,要沿革与设计图纸进行核对。总而言之,钢筋材料的品质,出现的位置,施工经过要严格依照设计要求进行,不可有任何偏差,如有偏差,要立即进行整改。 4混凝土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严格依据施工流程和施工要求进行。①在基坑混凝土浇筑时,要保证建筑材料合格。对于模板,钢筋,混凝土的标号和质量要进行抽验,并做好记录,验收结果经过技术人员认可并经过技术领导审批过后,才能够投入施工,杜绝因为材料质量带来的安全隐患。②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处理好模板情况,清理模板中的垃圾,减少模板中的杂质和积水,才能进行浇筑。基础施工面要清洁,否则会造成建筑不问。③混凝土调配的比例要符合比例要求,从而控制好混凝土的最终强度。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足够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的刚性符合质量要求。浇筑基础部位时,要特别注意钢筋所处的位置,以及连接位置的强度,防止在浇筑过程中造成钢筋移位以及偏斜,发现偏差产生时要及时进行校正。轴线标高要保持在筑基智商,经过严格检查,检车合格后可以拆模。混凝土试块要搜集,并且妥善保管,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根据试块进行追溯,找到问题所在,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2]。 5混凝土养护工作 混凝土浇筑工作完成后,在2h之内要保证气温高于15℃,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并浇水,养护混凝土,保证混凝土表面湿度,从而实现水泥水化作用。进行浇水养护的时间段中,无论是何种标号的水泥都不能少于一个星期,对于添加了其他矿物质或者添加剂的混凝土,所需水化时间更长,一般为两星期以上,不同品种的水泥的养护时间不同,要根据水泥的水化状态进行合理判断。尽量采用不透气,不透水的薄膜进行混凝土养护,将混凝土表面用薄膜包裹密封,做到不失水,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养护效果。一般建筑上层的钢筋采用较细的钢筋,不需要过多负重,因此钢筋强度没有那么高,这种钢筋在施工中不好操作,容易发生形变。如果马凳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会让负筋得不到保护,导致人员直接踩踏到负筋上,使负筋出现各种问题。在混凝土楼板施工时采用悬挂法,防止负筋变形导致的楼板裂缝问题。 6结语 我国当前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关注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的技术重点,对各个环节,各种材料,各种施工过程都进行严格的管控,各个部门紧密协调配合,落实技术要点,提高施工的质量,从而保证工程整体质量,减少质量事故发生,为国计民生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建筑结构论文: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摘要: 本文分析了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同时阐述了优化建筑结构设计降低工程造价的举措。旨在明确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与工程造价间的关系,通过因素分析提出有效的工程造价控制方案,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回报效益。 关键词: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工程造价;关系 1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建筑施工水平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社会建筑的需求也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重视建筑结构的安全和性能。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也就是市场的需求变化,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使得相应的工程造价成本支出也更高,因此需要分析和明确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造价的关系,通过高效和高性能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有效控制其产生的工程造价成本,实现对整体工程项目经济控制的最终目的。 1.1功能性差异 建筑结构设计存在功能性简单和复杂的差异所在,建筑工程的功能性差异是造成工程造价结果变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通俗的说,正是因为人们对于建筑物功能性要求的不断提升,才使得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也越发的复杂,因为简单的建筑结构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复杂的功能需求。但是功能的完善和扩充是在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上进行的,复杂的功能需求意味着建筑结构设计的难度也更大,相应需要完成的设计内容更多,根据设计完成的实际施工项目也更加的困难和复杂,投入的施工人员和完成的施工任务量也更多,这些多出来的施工内容无不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施工成本投入,这也是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施工单位为了在成本投入增加数额和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寻找一个平衡点,通常会采用结构优化和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方案来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调节,这样既能够保证满足对建筑功能性的需求,同时还能维持较低的成本投入,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效益,经济性更强。 1.2抗震性能需求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性指标任务,必须要在满足当前建筑抗震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建筑内部的格局布置。结合当前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实例来看,对称性较好、结构较为简单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更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不与建筑结构的复杂性有所关联,反而是在简单的建筑结构中抗震举措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因此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一般都会采用更加简单化的建筑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立面不应当采用较大的缩进结构,或者是竖相抗侧力构建连续性不强的结构。这项抗震标准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工程造价费用的高低,根本原因是工程造价控制在简单且规则的建筑物施工中进展的更为顺利,对于结构复杂且规则性不强的建筑而言,存在实际施工花费超过工程成本预算的问题,因此说结构复杂且规则性不强的建筑的工程造价更加的难以控制。 1.3层数与高度 由于建筑建设施工本身要求的不同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建筑物的层数与高度存在多种区别,一般来说,我国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的不同,将建筑物分为多层建筑、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所要遵循的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也有所差异,使得不同类型建筑结构设计的结果也不一致,因此造成最终的建筑工程造价也有所不同。如果碰到建筑高度设置趋于两个类型建筑物的临界点的情况,比如某建筑的实际层数、高度只是略微小于该类建筑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的上限值,此时应当按照更高一级的建筑标准规范来进行该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这就意味着会增加该建筑的成本造价,使得该建筑物的工程造价成本高于该类建筑内的其他建筑,因此在进行建筑层数和高度设定时,应当注意合理的控制层数与高数设计数值,避免出现这种趋于临界点的情况。 1.4平面结构形式 建筑的平面结构形式的选择会影响建筑物外墙的长度,而建筑物外墙的长度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不规则的平面结构在增加建筑墙体长度的基础上还会增加建筑结构施工的难度,使得建筑内部的管道、线路铺设以及材料使用等方面的成本支出费用增加,因此造成了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的增大。在不影响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应当合理的进行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并且进一步的简化建筑物的外形结构,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的控制。 2优化建筑结构设计降低工程造价的举措 2.1科学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是现代先进施工技术与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建筑的抗震设计的重点在于抗震载荷量的设定,同时抗震载荷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造价的结果,因此,科学的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优化建筑结构设计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举措之一。具体说来,科学的抗震设计应当将抵抗侧向力结构设计作为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重点环节,同时建筑物抗侧力结构的造价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大而增加,这就意味着设计人员进行抗震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的抗震载荷量,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指标,既保证满足基本的建筑抗震要求,同时尽可能的减少经济成本揉入,比如房屋的结构体系、构建延伸性等都要综合考量,对于建筑物内涉及到的较为薄弱的环节也要计算的清楚、明白,确定最为合适的抗震设计标准,实现和保障抗震结构的设计既合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建筑施工的成本投入。 2.2合理的结构形式 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确定和选择更加合理的建筑结构形式。目前,建筑结构中应用的最为先进和合理的建筑结构形式是框剪结构,该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能够运用不同的、多种的形式来配合结构主体的功能性,进而实现更好的抗应力作用,进一步的提高和保障建筑的施工质量和稳定性。以民用建筑设计为例,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应当根据改建筑物所属的建筑类型,确定相应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确保建筑物的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要高于短肢剪力墙的等级。同时根据实际施工状况,在进行平面布置时,适当的降低和减少短肢剪力墙的使用量,因为减少短肢剪力墙的使用量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钢筋的使用数量,意味着节约了一定程度的施工成本,实现了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需要主义的是,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结构优化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因此在选择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时,要结合该建筑物所属的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更好的判断和选择建筑结构形式,在保障建筑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控制和适当的降低建筑造价成本。 2.3钢材使用比例降低 钢材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特别是在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当中,较大的钢材需求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目前,我国钢材市场上的价格一直处于一个波动状态,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时,由于钢材价格的变动,使得工程造价的家国存在不准确或者有误的状况,也就是说,建筑工程造价直接受到建筑钢材需求量的影响。因此可以在保障建筑稳定性和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钢材的使用比例,通过减少钢材的使用比例强化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同时,钢材使用率的下降意味着在钢材存储、运输等方面投入的费用支出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人员应当在符合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设计荷载以及其概念设计等,使得整个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达到最优状态,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更好的控制。 3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多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因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之中,不仅要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同时还要讲建筑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造价进行有机的结构,充分考虑到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保障建筑构件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
幼教论文:中高职双语幼教学前教育论文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笔者对比了双语幼教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两者在语言表述上基本一致,缺乏清晰的人才差异定位。没有体现出中高职的教育层次性,也没有体现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体现不出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在访谈相关教师的时候,也问过是否了解本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的落脚点在哪。相关教师认识到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低,但是却不能较为明确的说出不同点在哪。这直接影响后期的课程设置,这说明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楚,直接会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中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经过企业调研,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反推出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双语幼教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大抵相同,根本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在访谈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反映高职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甚至有些课程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材,中职学习一遍,高职又学习一遍,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倦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是可以必须的,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重复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背离了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乐理与试听练耳、钢琴、声乐、现代体育舞蹈、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重复最严重。在对比中高职专业必修课程发现,高职开设的17门专业必修课,有11门与中职有所重叠,共计课时754,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3%。有中职钢琴基础开设126课时,在高职阶段又开设了64课时,合计有190课时。乐理与试听练耳中职126课时,高职82课时,合计208课时。声乐,中职126课时,高职64课时,合计210课时。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中职126课时,高职208课时,合计334课时。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学习中,前面所述的课程就学习了4年,虽然这些课程是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重复性的课程,过多的课时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在访谈教师时,问到中职之前开设了这门课程,高职又开设了同样的课程,你认为这样有没有必要,中职和高职课程的区别在哪里,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应该如何对接呢,或者说中高职课程有没有对接的必要。超过50%的专业教师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课程的重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并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专任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一定的重复时必要的,但至于为什么重要,又不能说出具体的缘由,只是感觉很重要。他们有些认为高职的课程应该比中职的课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理论上是如此。但具体如何拓宽深度和广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更多地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准备授课过程。在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都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职学习,有没有必要开设和中职重复的课程。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中职已经学习的课程,如果高职再开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会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非要开设的话,希望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更多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在问到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时,则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也是目前我们碰到的一个现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高职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中职阶段已经学过,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再炒了一下剩饭,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觉得高职没有必要开设同样的课程。总之,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即使有些老师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缺乏正确和清晰的理论指导思想去引导,使得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出现了教师上课再认真,学生还是没有兴趣听的局面。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用心,学生不认真的原因,而是从源头上就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识不够,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恰恰是中职学生的想法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更需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牵头领导,因为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针对之前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南针。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因此,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要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区别性。其次要确保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兼顾性,即突出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最后,要确保高职教育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石,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特点,量体裁衣,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对接。中高职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只不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的衔接 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职能范围大抵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早教机构,亲子园等涉及到婴幼儿的相关行业。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的就业范围较广,但不管是中职学生还是高职学生,从业之初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初始岗位都是一样的,初始工作起点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的初始岗位相同,那么如何体现出人才的层次性呢。在初始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就会提升到一些工作要求较高的岗位,再进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一些出类拔萃的人员会再次的做一个自我提升,步入更高级别的岗位,甚至是一些管理岗位。此时,中高职学生的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高职生在思想素质和心智上更为成熟,整体素质较高,因此今后在岗位上的提升空间也相对要大一些。中职学生如果能脚踏实地努力实现自我提升,今后的发展也不可小觑。因此,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体现在步入工作岗位的中期和后期。因此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更多地要确定其发展岗位,并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后续发展上来。笔者认为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上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地实现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课程体系的真正衔接。 作者:董晖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幼教论文:幼教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1学习是手段,使用是根本,实施是关键 学为所用,博采借鉴,是我园一向的学习作风。对于学后如何巧妙运用的问题,关键要看领导的重视程度、组织安排和管理指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领导的重视程度,至少会为组织实施提供保证。具体做法是:首先,园委会非常重视每次学习的实效,要求参加学习的人员先介绍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再结合本园实际安排上示范课,组织教师就示范课的课堂活动形式,教学方法,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幼儿接受的效果进行评议,分析、探讨、总结出适合本园的教学方案,然后在全园进行推广。其次,幼教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那么,教育就必须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幼儿在教学中的地位,将促进幼教的发展作为设计、组织和评价的依据。为此,我们提出“破除依赖教材罗列目的的习惯,确立根据具体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工作程序”。其具体的目标要求:一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教育重点,从幼儿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活动形式;二是积极尝试以孩子的体验、探索、操作为主,教师适时给予启发、诱导、帮助的教育方法,创设了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向导的教学模式;三是打破一切活动都全班统一进行的僵化的、整齐划一的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活动组织形式,适时地给每一个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与条件;四是采用主题活动,根据教育目标选好教材,在制定周计划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考虑教育目标的连续性、阶段性及各科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另一方面穿一208插有关季节、时事、节日等内容,组织纵横有序、互相联系、寓教于乐的教育内容。 第三,加强指导,促进实施。为了使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目标扎根于每一位教师的思想,园委会在积极做好宣传的同时,安排保教处就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对活动形式的设计,进行指导性的讲解。对一些具体问题,主管领导亲临课堂,跟踪指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列人教研,共同商议,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和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最优化的效果。第四,评价目标的改革。一项改革从提出到完善,需要经过评价不断地予以调整、修订、论证。正确的评价对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我们以“孩子的发展为本”提出评价目标:一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既有完成本学科知识技能的任务目标,又有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的目标;二看教师对活动形式的设计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幼教独立学习、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幼儿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三看教育活动中的操作,教师确定的重点是否考虑符合多数孩子的实际,看孩子参与训练的广度如何。第五,结合“课堂教学达标创优活动”的开展,实行“说、授、评”一体化的教学竞赛,将改革全面付诸实施。“课堂教学达标创优活动”是我园近年来一贯坚持的教研中心任务,如何使这一活动真正起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我们把“课堂教学达标创优活动”的开展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把精力用于指导幼儿操作、发现、讨论和表达这些实实在在的环节上,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使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良好平台。 2收获与体会 第一,改革所具有的挑战性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乐业善思,教学目标的定位,由原来以教材定目标,变为以幼儿的发展选材料、定内容,从而增强了教师的创造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人才优势。第二,对儿童观有了新的认识。改革使教师在关注幼儿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多关注获得知识过程。由于教师注重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来获得知识,“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因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增强了,他们乐学善问,愿意与人交往、合作,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第三,更新了人才观。素质教育的实际告诉大家:面向少数不行,面向多数也不够,必须面向全体。作为基础教育奠基工程的幼儿教育,必须树立“不求个个拔尖,但要人人成才”的观念,幼儿园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促进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丁小琴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幼儿园 幼教论文:幼教绘本的幼儿教学论文 一、正确选择绘本材料 对幼儿实施绘本教学时也要依据我国教育改革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实施绘本教学也要突破传统教学风格的束缚,大胆进行改革创新,让幼儿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成长,可以在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如:在绘本《三只小猪》的阅读中,要求幼儿自主阅读,在没有接触这个故事前,幼儿都认为大灰狼是非常凶狠的,样子长得一定非常凶恶,孩子们对此感到害怕。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们在阅读完绘本时,了解了三只小猪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利用自己聪明的头脑战胜了大灰狼,因此,认为大灰狼也没有那么可怕,而且有的幼儿还会觉得大灰狼是可爱的。在结束绘本教学时,教师要求孩子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借此教师可以掌握幼儿的学习情况,同时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深层挖掘教育元素 教师在应用绘本教学法时,不要只注重故事对孩子的吸引力,而应该利用故事的讲解让孩子明白更深的意义,在孩子们看图和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绘本当中包含的道理。所以,首先要求教师应该理解绘本的含义,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给孩子讲解正确的信息。还有,在应用绘本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效应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感受故事的情景。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分别扮演绘本中的人物,这种方式可以使孩子充满兴趣,使幼儿之间加强了交流和沟通,锻炼了幼儿的沟通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幼儿形成互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完善提问机制 利用上面针对绘本教学的多方面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应用绘本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和阅读时间,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发挥提问的作用,可以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如:在绘本《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小蝌蚪没有立即找到妈妈,它找错了几次妈妈?都分别找的谁?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去理解、去思考,才能确定正确答案。 四、做好引导工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幼儿,第一,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利用提问的方法,教师指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对故事中的细节要深入分析,对绘本的图片要认真观察,与绘本内容联系在一起,理解故事中的每个片段,让幼儿在阅读中自己确定重点和关键点,理解故事情节的曲折,以及各个情节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第二,引导幼儿进行合理想象,在幼儿了解绘本的基本内容以后,要求幼儿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绘本,通过认真观察图像,了解图像对文字内容的补充,以及文字内容对图像的说明,利用自己的想象,寻找两者没有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幼儿成为一个会阅读的人。第三,引导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主要有下面这些方法: (1)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阅读文本,认真理解绘本内容,然后鼓励幼儿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幼儿之间要相互倾听,互相指出不足,可以边说边加以动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2)让幼儿对故事进行扩写,并说出扩写的根据,依据一定的顺序讲述完整的故事; (3)可以让幼儿对绘本内容进行表演,幼儿充分理解绘本内容以后,可以有效应用语言、动作、道具等展开想象,创造性的进行表演,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与生动。 五、做好阅读顺序安排 在绘本《长长的》学习中,教师创造性对其内容进行删减和后置,取得了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应用此绘本时,将与扉页画面“猴子”相同的内容删去,同时删去了此节课不易讨论清楚的“食蚁兽”画面,笔者认为,“猴子”画面已在扉页中出现过,如果再次出现在内容当中,属于重复,会引起幼儿的视觉疲劳;将有争议性的“食蚁兽”画面去掉,编入下一个教学课时,有利于本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时间安排更加充裕;再有,将绘本小企鹅画面后置,移到本节的最后,是为了与下一节绘本的应用相连接,可以顺利实现过渡。“孩子们,快看,小企鹅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过来了,我们能不能像小企鹅一样呢?”上面这样处理绘本教学,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图书阅读过程中,不必依据图书叙事的固定顺利进行,可以改变原来图书的秩序,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可以删减某个画面,也可以移动某个画面,使阅读更加充满了乐趣,给教学设计增添了新办法。 六、搭建阅读平台 《教学纲要》指出“要想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必须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敢说、想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给幼儿提供多种画面,让幼儿自由选择主题,同时给幼儿宽松的阅读时间,鼓励幼儿进行讨论,让幼儿依据自己的理解去读书,依据自己的视觉去读书,与同伴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讨论的是自己的话题,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们在进行交流与讨论时,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与产生的新经验相互冲突,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利用眼神、表情、动作等给予幼儿启发,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七、结语 总之,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绘本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教学方法仍将作为一种主流教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 作者:董雪芬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第二幼儿园 幼教论文:幼教音乐教学建设论文 一、用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情感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的兴趣爱好真正成为孩子进行学习探究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为孩子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进行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图片来为孩子呈现相关的课本内容,或者有效的用一段音乐来吸引孩子的目光,让孩子提前感受新课内容中的描述,有效的为后续的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进行学习的欲望,在这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同新课相关的任务,让孩子自行进行音乐练习,并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教师一向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而孩子则是一味的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因而,现如今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和谐的,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多的鼓励孩子,并以此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为幼儿音乐教学出自己的一份力,更好的进行学习。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当多多鼓励孩子,赞美孩子,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渐在教学中树立自信心,为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音乐教学质量。 二、加大个性化发展实践 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孩子本身是不同的,教师应当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以及音乐这一学科本身的特征进行教育教学内容设计,例如:有的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教师应当以鼓励孩子发展个性,逐渐变得更加外向,让孩子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树立自己的学习自信心,而有的本身信心极强的孩子,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孩子谦虚做人,虚心求教,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个性化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孩子在教学中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音乐教学质量。同样,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体验性的教学,孩子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带着一腔热情去学习,凭自身的经验来同幼儿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交流时间,让孩子用自身的感官来体验课本的内容,直接的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孩子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例如:教师在讲解音乐的音节时,教师一般会要求孩子良好的指出认识每一个音节,并且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学习,学习自己喜欢的音乐,唱自己喜欢的歌,这样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三、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关键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的要素,俗话说,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同时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进行幼儿音乐教学,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其自身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更好的营造课堂教学环境呢?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幼儿音乐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举办活动以及竞赛等多种形式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孩子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音乐教学质量。例如: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实践活动,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如同,教师在教授孩子认识音符以及节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诸如:鸟叫、雨声以及雷声之类的。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孩子强化音律节奏的记忆能力,而且能更好的学好音乐,抓住幼儿音乐学习的中心,让孩子能更好的从身边的声响中联想到现代熟悉的情境,从而对幼儿音乐学习产生良好的兴趣,提升音乐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学实践时,应当注重对孩子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落实创新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是当今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的当前趋势。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切实的以情境为载体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进行质疑并自主学习、加强师生间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对孩子的个性化教学。并以此来提升幼儿音乐教学质量。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有效的启动创新教学模式,开创个性教学,充分的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创新实践能力。 作者:窦亚群工作单位:彬县幼儿园 幼教论文:幼教专业成长路径研析论文 摘要:发展学前教育,首先要保证幼儿教师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与以专业引领的专题培训和以园本教研为主的现场研修并进,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反思并行。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策略 前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发展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研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认知、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于解决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过低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对于全面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培养反思型教师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而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如何培养反思型教师呢?下列三种途径被证明是有效的:第一,要支持幼儿教师反思的需求,把反思作为一种激励教师检验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为他们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第二,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家长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教师可通过所呈现的典型反思案例,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第三,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们不断地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 二、高效的职后培训 什么样的教师培训方式更有效呢?这也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问题,尽管现在的培训方式仍以讲授法为主,但是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在职培训的目标逐渐从学历补偿向能力提高发展,内容上由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的学习向实用性、多样性、全面化、综合化的学习转变,在方式逐渐走向参与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去年7月份的园本教研培训我们也尝试了新的培训方式即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教师培训使用的是参与式方法。“参与”指的是个体卷人群体活动的状态,既包括个体是否在场并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也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卷人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角色扮演、填写图表、画图、互相访谈、辩论等游戏和联系。上次培训中就是用画图的方式进行的,效果非常好。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教师投入到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中,感悟主动学习、共同建构的真谛;在培训者的支持和引导下,感悟到如何改变教学与知道方式,促进学习者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学习。每一个专题培训活动,还侧重于某一两个学科领域的经验建构,增进教师对学科领域基本性质和关键经验的把握。而“换位体验”则更多地增进教师对幼儿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理解。 在未来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中,我们也会不断尝试新的、更有效的培训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开发在这里指幼儿园教育课程开发,包括所有课程要素的活动,如环境的创设、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评估、师幼互动等。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开展的概念,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开发的权力逐渐由专家转到教师手中,教师成了课程的开发者与研究者,在这种情形下,课程开发是一个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融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因此参与幼儿园教育课程开发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在园本教研中获得专业发展 现阶段,任何一个幼儿园其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都不可能得到很多外援的帮助,更不可能依赖外援。应努力打造和培养幼儿园与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更加重视教师经过培训之后,在园内进行集体研修,将在专题培训中获得的新理念、新策略付诸实践,即进行以园本教研为主的研修。主要特点有:1)以园为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这是园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态;2)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用科学研究的方式研究和开发案例,这是园本教研的有效方式;;3)教师得到有效的专业引领和促进,这是保证园本教研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园本教研活动作为教师讨论的一个平台,能促进教师间的共同建构,共同成长。我们希望这一有效途径能不断充实、丰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五、从个人发展变为组织发展 过去我们谈到教师专业发展仅仅指教师的个人发展,研究表明,单单改善个人行为不足以产生期望的目标。质量改善专家指出,94%的改善障碍在于组织结构和过程,而非个人表现。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提倡运用系统理论,将教师的个人学习和组织变化同时进行,互相支持。经验表明,以往强调教师的个人学习和改进,这种学习会带来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但是如果组织的理念与运行方式不改变,必将限制教师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教学实践。这就会造成教师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但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因为他发现没有别的人在用这种方法,或者因得不到领导的有力支持而难以为继。组织发展的模式有多种,可以向全体教师传授专门技能,培训教师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反思、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就问题生成的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参与对问题的诊断、对研究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在研究过程中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 幼教论文:合格优秀幼教评定指标探究论文 [摘要]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注幼儿尊重幼儿 作为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有一半是教师一半是妈妈的角色,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和检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心身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同样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应努力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注、理解、赞赏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幼教工作者往往由于自身素质较差,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所作所为在不经意中给幼儿的幼小心灵造成了伤害。形成了对幼儿的“心理虐待”。然而,我们的这些幼教工作者却毫无察觉,并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这些行为给幼儿的成长发育带来的不良后果,所谓“心理虐待”是指那种在对幼儿实施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习惯性的语言、行动、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如,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偶尔有个别幼儿说话,有些教师便会把幼儿叫起来说:“**就你话多,好,给你机会,去外边说去吧”教师边说边把幼儿拽到门外。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幼儿不守规则,幼儿应该受到批评。但是,这只是成人的看法,他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一切以成人为中心,由成人决定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忽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尊重与平等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幼儿无条件的顺从,在老师的绝对权力下循规蹈矩。但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我们认为当孩子有话要说时,教师要尊重幼儿这一权力,并善于将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应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教育的契机生成和渗透教育。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园都会有淘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幼儿,有时成人处于某种原因和想法阻止幼儿发表意见与参与活动,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侵犯了幼儿受教育的权力。站在幼儿的角度,我们可曾想过幼儿会是什么感受呢?!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歧视以及不公正,他会不相信周围的人对他的爱。带给他的负面影响只能是心灵深处的伤害,这将直接影响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以至影响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以上的事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已经对幼儿造成了‘心理虐待’”。心理虐待给幼儿造成的伤害往往比体罚还要严重。许多幼教专家、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虐待”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理虐待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集中表现 1.故意疏远、冷落孩子。疏远冷落是指对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较差、不太听话的幼儿或其家长比较爱提意见的幼儿,教师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以致造成对幼儿的心理伤害。 2.威胁恐吓孩子。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斥责、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班去!”有的教师把孩子拖到另一个班去罚站。其他班的教师还很配合,一起对幼儿进行批评,并以此警示本班小朋友。“见了吧,谁不听话,就去××班。”或者某幼儿经常打人,教师就说再打人把你送到公安局,交给警察叔叔。甚至,有些幼儿打了小朋友之后,教师会恐吓他说:“再打人找把刀切掉你的手。久而久之,虽然这些教师能把幼儿管的服服贴贴,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3.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纠纷时,主观臆断,“对人不对事”一些较顽皮的幼儿常常被误解、对号入座。这些做法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使孩子自暴自弃,本来存有的悔改之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根除“心理虐待”的对策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正确把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2.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立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所说的尊重和平等不只是态度上的和蔼、亲切、而是要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3.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常规,让幼儿在和谐有序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会自主、自信、自尊、和自律。且常规不应是僵死的,只要有利于幼儿发展,不妨碍他人、教师完全可以灵活掌握。 4.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为幼儿创设表现能力,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迫切想做好孩子的愿望。 5.做好家园共育,构建家园共育的桥梁。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发扬高姿态,对于家长所提的意见应本着有则改则,无则加勉的态度。绝不能把对家长的成见带到工作中,拿幼儿出气。 渴望爱是幼儿最基本的需求,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该是以情感为纽带,教师是幼儿心中的偶像,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尊重、信任、理解能使他们变的自信,有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人格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教育方向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幼儿的未来发展依赖与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如何担当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辱使命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光荣、伟大、而神圣的职责。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不能只重视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的过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感到快乐。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更多孩子赢的尊严、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幼教论文:我国幼教行业发展走向探究论文 一、幼儿教育行业的演变 中国建国初期幼儿园作为福利制度,由国家或集体举办,但只覆盖少数部门的子女。自从中国步入市场化经济,企事业逐步剥离社会职能,也因国力羸弱,百废待新,幼儿教育领域几乎彻底推给市场解决。这是民营幼儿园经营环境最好时期,然而,由于资金匮乏,经营者的素质和专业先天不足,民营幼儿园并未真正形成对公立园的竞争压力。民营幼儿园呈现数量众多,硬件落后,质量不高,品牌薄弱的局面,各地仍以公立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它们的市场份额不高,却在知名度,性价比,硬环境,教育质量方面拥有极高的美誉度。 民营幼儿园之所以没有成为初期市场化的主角,一个是老百姓钱袋还没有厚实起来,同时,教育标准和权威仍然掌握在国家教育部门手里,民营幼儿园并没有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运动员兼裁判的双重身份下,公立幼儿园在市场竞争中显得从容不迫。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结合独生子女的累积效应,几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从而提前推动中国进入幼儿教育的旺盛需求期。这是民营幼儿园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这也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市场转折点。 上海浦东新区拥有公立幼儿园十余所,收费低至三四百元。当地私立园只有两三所,收费却是10-20倍。这也将是中国未来10-30年绝大多数城市的缩影。纵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是必由之路。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经济实力将幼儿教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民营幼儿园分享市场盛宴时,更应看到未来发展的隐忧。快速规模化是赢利递增的重要保障,却无法确保市场的终极位置。试图通过连锁发展建立庞大帝国的设想,最终会以黯然出局作为收场。美国的教育行业,无论幼儿园,还是到大学,最富有影响力的均是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作为金字塔的塔基,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为主,私立学校却占据塔尖位置,以贵族化、赢利化、品牌化为特征,教育品质是核心标志。今日的民营幼儿园如何市场定位,如何确定目标,这关系到未来市场成长和格局分配。目前众多民营幼儿园通过建立连锁品牌、资本介入、经营效率、统一标识、高档装修、西化教育、爱心教育等,积极塑造市场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却远离真正的竞争焦点—教育领域。与名目繁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的民营幼儿园推行的幼儿教育模式相比,公立园建立在扎实的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幼儿教育,虽然不好看,效果却客观实在。 这种窘境并非只存在于幼教领域,整个中国教育行业,民营学校都有类似困境,也就是在教育领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即使目前做得声名卓著的新东方也没有脱离这样的边缘处境。如果民营教育不改变只图赚钱,不图品质的经营方向,则随时可能成为市场过客。集中有效资源投入教研,经营者静下心关注教育,让教育家做教育,勇于创造教育改革试验田,等等,这才能逐步赢得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从而逐步占据教育的主导位置。以美国哈佛作为基业常青的发展楷模,这是中国民营教育的最好选择和最终归属。 二、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主要引自西方,此时,幼儿教育还无法成为关注领域。延续几千年的私塾教育一直是中国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建国初期的幼儿园严格说应是育婴所或托儿所,在教育研究和发展方面近于空白。以陈鹤琴和陶行知等少数代表的教育大家,他们各自提出对幼儿教育的主张和设想,并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尝试,但是比起同期的西方幼教专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等,无论在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无法相提并论。随着思想的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客观上变成简化版的小学教育。 二十一世纪前后,西方幼教思想和教育模式逐步被中国民营幼儿园引入,这是教育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蒙台梭利、卡尔威特、约翰洛克、斯宾塞、瑞吉欧、华德福、七田真、井深大、塞德兹、卡曼、斯托夫人等,这些西方著名的幼教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一股脑地涌入中国幼教市场。众花迷人眼,中国幼教模式精彩纷呈,然而,多数却是昙花一现。水土不服、张冠李戴、舍本逐木、物是人非、不符国情,这是西化教育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也极大地促进国内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本质上却没有改变中国幼教的落后局面。民营幼儿园也没有借此赢得幼教市场品质竞争的法码。 谈论中国幼教市场就无法忽视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影响,让幼教服务于高考竞争,这是当今多数家长的关注焦点。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这些目标并不矛盾,也不是非此即彼,可以同时实现,相互促进。然而,中国幼教市场既无力实现服务高考竞争的市场需求,也无法摆脱这种市场压力,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却在破坏儿童的身心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幼教市场的困惑。任何教育理念、模式、过程、效果,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个人的素质成长、竞争能力、幸福感受等目标,因此,回避、漠视、放弃市场真实需求的幼教也注定是虚伪的、无法获得发展的。 当前幼儿园可划分为:一、自由发展型,以北京李跃儿芭学园作为代表。她们完全放弃知识学习,给孩子极大的自由空间,追求培养易于生存和个性发展的孩子。二、传授知识型,这是多数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内容。艺术培训、学科知识、社会活动等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远非幼师能胜任。三、思维发展型,这是少数幼儿园在尝试的教育新领域。传授知识虽然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却很难形成绝对优势。学习能力是影响婴幼儿学习发展的重大因素,而思维能力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标志。教师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到高级状态的必然趋势。少数成功案例均揭示一个现实,这须孩子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参与。这两者都是稀缺资源,导致无法全面推广。四、主动发展型。这种新型教育有别于由外向内、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主要依靠婴幼儿在特定时期对外界的敏感性和主动发展而创设的新型教育模式。 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是当前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它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教育所无法克服的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两大难题,但能否全面超越传统教育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上的验证。日本千叶县有间著名的天才幼稚园,专门招收2岁幼儿,毕业孩子的智商均在140以上。这些孩子在入园时智商并非超常,而是经过专门培养后才达到超常水平。教育过程很平常,但因教育得法、环境适宜,教育效果显著。国内个别园也已取得如此教育成果。归纳该模式要素:1、教育关键期;2、混龄组合;3、自由空间;4、全面发展;5、无为而治。主动发展型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自由发展型非常相似,但是后者的教育效果远逊色于传统教育,而前者却创造出传统教育从没有实现的教育高度。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幼儿教育界的主流思想,他们虽然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有别于小学教育,但是两者没有本质差别。幼儿园就是简化版小学。不可否认,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的规范性、实践性和效果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以河南为例,占据主导品牌地位的几乎都是隶属于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其中包含很多民办学校的幼儿园。他们具有资源优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区域,幼儿园的品牌影响和认可还取决于该园的历史渊源和特殊地位。传统教育模式里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优秀导师和学生悟性制约教育效果,这已经成为阻碍传统教育模式发展的无解难题。 (二)、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教育效果的显著性,促使蒙台梭利成为对中国幼儿教育影响最大的西方幼教专家,她揭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幼儿世界。蒙氏教育法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杜威、克伯屈等大教育家的严厉批评。它的理论基石—形式训练理论—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被证明有缺陷。但同时,蒙氏教育法独特的教学效果又使得它大受父母的欢迎,它强调知觉发展、动手操作、注意力培养,是让儿童自由选择,促进优化的有效学习模式,但在语言发展、个性培养和想象力塑造方面则没有显著提升。因此,蒙氏教育“中国化”需要长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早期教育 东方爱婴、金宝贝等早教中心,以西方早教专家的系统理论为依托,利用丰富多彩的早教形式,在中国开创了0-3岁全新的婴幼儿早教高端市场。特点:高利润、低成本;经营模式简单化和市场的高速发展;连锁经营促进规模化。他们资本雄厚,手握资源,成为幼儿园市场竞争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但是未来软肋恰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早教模式,早教理论和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论证,教育形式过于商业化,教育过程过于取悦家长,教育效果无从考证。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没有脱离传统范畴。如果不克服简单、浮躁、轻率的教育态度,他们注定会成为幼教市场的边缘角色。 (四)、双语教育 国人对英语的狂热和外教资源长期短缺将是双语教育高成本的根源。南京一家收费十万/年的贵族幼儿园打得就是外教牌,利用全天候外教、中外混合班、游戏化教学、大型表演剧等吸引高端市场的家庭。把握婴幼儿的语言敏感期,有效促进外语能力发展,这是具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教育目标。虽然语言氛围是婴幼儿最优的成长模式,但是高昂的外教成本让它成为不可能的教育选择。如何摆脱成人学英语模式,建立适合婴幼儿外语语言发展的可行的低成本学习模式,这是幼儿教育界努力探索的教育课题。 (五)、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是美国立法实施的教育模式,也称天赋教育,精髓就是自我教育,它是利用学生的自身天赋结合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加速个体发展的教育思路。天赋教育没有强迫教育,也没有放任教育,是一种顺其天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它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平等和个性。教育平等是通过倡导用不平等的教育对待天资不同的学生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精英教育。日本千叶的天才幼儿园、北京八中少儿班、中科大少年班等与美国天赋班的教育模式极为相似。中国民营学校要想改变公立学校的主导地位,只有在教育领域掀起革命风暴,占据教育制高点,才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处境。 四、幼儿教育的发展机遇 西安交大少年班从初中生中招录预科-本科-硕士连读的少年大学生,目前这种学生素质还只能零散培养。北京八中少儿班是集体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特例,四年学完八年课程,一半学生考进北大清华,最次的均达一本线。这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高度,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教育尝试。然而,这种教育模式为何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可能教育本身的推广难度远小于政治因素的阻力。这是中国民营学校获得发展助推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选择。 2010年北京市小学四年级有1700个优秀学生报名参加北京八中少儿班30个名额的竞争。可以说,北京八中少儿班是建立在特殊群体之上,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展型教育模式,它们筛选学生标准:高智、独立、自学。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就、26年的品牌沉淀,这些都是民营学校无法轻易实现的教育资源。既然短期难以复制,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看问题,北京八中模式给民校的最大启迪:四年级的学生素质和未来高考成绩密切相关。 民营学校尤其努力做第二个北京八中少儿班,还不如尝试更有开创性的工作,就是以培养八中少儿班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成功整个社会已经不再置疑,利用它们的历史成就和社会影响,提出崭新的教育培养目标,这就象站在巨人肩膀,会迅速被推升到聚光灯下。无论是营销炒作赚取眼球,还是教育目标的实际价值,这都是值得为之的工作。何况,小学四年级前教育环境宽松,家长心态平和,这种以培养高素质的主动学习型学生为目标的教育尝试和革新很容易获得社会和人们的热烈响应。 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均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民校利用附属幼儿园增加教育革新时间,教育效果必将更加突出。但是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幼教和小教的差别,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教育越向源头延伸,婴幼儿潜力和可塑性越大,然而,传统幼儿教育模式已经将教育效果做到极至,目前仅个别家庭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飞跃。只有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幼儿教育才能实现质的提升。日本千叶天才幼稚园及国内个别园均在教育效果上超越传统教育的极限,而它们基本上都是采用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 本文作者从事该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很多年,鉴于最新幼儿教育模式的复杂性,这里不再阐述,欲了解另外补充。民营学校如果能够利用领先的教育模式而获得幼儿园市场经营方面的突破,幼教行业的庞大市场和高额利润必将催生一个高速发展的教育集团。幼儿园的后续教育也将自然跟进,随着连锁经营的扩张,这种系统性的教育公司将遍布全国各地。全国幼教行业实施连锁经营的幼儿园很少,类似于香港伟才幼儿园的加盟连锁机构更多只是在市场经营、品牌运作、人员培训、教具提供等浅层次的市场开展合作。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民营幼儿园至少拥有10-30年发展期。 利用这段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成长为影响中国百年的教育集团公司,这是每个企业家和教育家的梦想。只有敢于创新、勇立潮头,万众一心,厚积薄发,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集团化的发展目标,打造百年品牌。公务员之家 幼教论文:幼教专业态度培养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是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未来我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幼儿教师教育院校肩负看专业化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重任,学校通过实施德育课程、学习训练、教育实践等策略来实现学生形成由专业理想、专业情揉、专也性向和专业自我等内容组成的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目标,进而完成培养合格专业化幼儿教师的任务。 关键词:幼师生幼儿教师专业态度培养对策 当今时代,教师专业化已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承认,并在教师教育培养的学校和觇沟开始了按专业化的标准进行培养。由于幼儿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幼稚性的特点所决定,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索质标准要求中,专业态度是最重要、第一位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积极的专业态度是幼儿敷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幼师生形成积饭的专业态度,还可促进学生发奋学习,提高劲学苦练教学基本技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内涵 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指在对所从事的幼儿教师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幼儿教师专业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它是由幼儿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组成。第一,专业理想。是幼儿教师对成为一名成熟的幼教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幼儿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二,专业情操。是幼儿教师对幼教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是幼儿教师专业态度发展成熟的标志,主要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情操。第三,专业性向。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第四,专业自我。在教师专业素质的态度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对教学工作者来说,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 二、幼师生专业态度培养的内容 2.1专业理想教育 (1)树立名师目标。教育学生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堋练,将来成为教学能力、专业索养和专业技能强的幼儿教师,能够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名列前茅,成为教学名师。 (2)确立专家型教师志向。教育学生注重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善于接受和吸纳新的幼儿教育信息,并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幼儿教育教学领域有建树、有思想,使自己成为在幼儿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型幼儿教师。 (3)明确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标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个性特征、心理变化、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制成案例,收集积累,以此为素材,进行深人的研究,形成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 (4)形成高学历、高职称意识。学历的提高和职称评定对幼儿教师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揶具肯很大的推动作用,利于教师实现名师和专家型教师的理想除此以外,高学历、高职称乜是实现名师和专家型幼儿教师理想的一块铺路石,有助于理息的吏现。 2.2专业情操教育 (1)高尚的敬业椅神。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珍惜和墩厦,不惜为之付出与奉献,从中获得一种荣誉和成就感。其具体表现于勤奋工作、忠于职守、敢于负责、勇于奉献。 (2)强烈的热爱情感。包括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和热爱幼儿两个方面。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是对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强烈的热爱情感,是对成为幼儿软师所具有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热爱幼儿就要了解、爱护和尊重每一个幼儿,而不是出于个人情绪偏爱个别幼儿。 (3)踏实的工作作风。要勘奋学习,认真钻研业务,以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赢得领导的赏识和同行的赞誉。 2.3专业性向教育 (1)乐观向上、活泼开朗的工作面貌。不把一切不愉快带到孩子中问去,永远保持照好的工作状态。 (2)具有个性特点、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既要遵俯,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具有鲜明教学特色。 (3)树立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自信心。信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只有树立成为优秀教师的自信心,方能腱各项工作做僻更好。 2.4专业自我教育 (1)专业认同感教育。无论所从事的职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本人暂时的劳动收入怎么不如意,都要坚信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事业是光荣、伟大的职业,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它会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求的职业。 (2)对幼儿教育事业的信心。困家、社会、家庭对幼儿教育的日益重见,必将会带来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阳大发展的饥遇,树立信心,坚信幼儿教育的每天马上就要到来。 三、专业态度的培养对策 3.1德育课程策略 德育课程策略足借助学校德育课程中相关的教育内容,将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教育内容纳入其中,来实现专业态度教育之目的。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德育课《大学生思息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一章中,要针对学前专业的特点,将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内容编写到其中,并运用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入情入理的讲解,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的作用,对学前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态度的教育。 3.2学习训练策略 学习、训练最略是通过对学前专业学生的专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严格管理来提高其两方面的水平,以此助学生形成积傲的专业态度。学生形成积极的幼儿教师专业态度前提是具有丰厚的专业知汉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专业知识和专技能的习得是要通过日常努力的学习和到菏的洲练来实现。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幼儿教师从教技能训练可以捉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信心。不难百出,学生的专业知汉和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二者之问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起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而后者对浦青又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实践教育策略 实践教育策略是通过实践教学的环节,让学生深入幼儿园去亢分了解幼儿园、幼儿和幼儿教育,使其在亲身体验巾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的方法。实践教学是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幼儿师范专科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含见习和实习)的教学课时量一般邯很大。学生通过大量教育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了解幼儿生理、心特点和活动状况,了解幼儿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进而增强坎命感、责任感和自我提高的紧迫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坚定献身幼儿教育事业的信心。公务员之家 3.4榜样影响策略 榜样影响策略足通过优秀幼儿教师的事迹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其形成积极的幼儿软师专业态度。这一策略应用于新生刚刚入学接受入学教育和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就业教育之时去实施。 3.5活动教育策略 活动教育策略是组织学生参加展现专业技能、突出教育作崩的各种活功,促进其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形成。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与一些重大节日(如:教师节、一二九纪念活功)和特殊时期(如:新生入学)结合组织进行。 幼教论文:幼教专业化发展前景分析论文 摘要: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幼儿教师队伍发展的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途径,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化途径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现代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幼儿教师专业化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职前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探讨这三个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对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一、职前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职前教育主要指师范教育,一般由幼师职业中专和师范大学实施。其发展途径主要有: 1.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幼师教育不仅要提高“学历”还要提高“学力”。为了使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目前两到三年的师范学院文凭正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三到四年的学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教育。但是澳大利亚KenGannicott教授和DavidThroaby教授在《教育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效率》中曾谈到:“至今没有证据表明教师资格水平的提高能导致教和学效率的任何提高。”由此可见,形式上提高学历水平,专业化水平未必能够随之而提高。所以,幼师培养不仅要在形式上提高学历,还要在素质上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校教学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完善幼师实习制度。职前教育要促进学生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的发展。但是,我们常常过于强调学科的学术性与专业性,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专业技能教育。对于完善幼师实习制度,我们需要明确教育实习的地位和作用及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固定的实习场所;设立专门的实习辅导机构,制定合宜的实习时间与计划。 3.健全幼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霍姆斯小组曾在《明天的教师》中指出,要严格掌握师范教育的毕业标准和教师录用规格,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当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试图建立由教师的学历制度、执照制度和职务晋升制度组成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我们只有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注重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查,对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幼师专业化的质量。 二、入职培训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西方许多国家已把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并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人职教育课程和模式,从培训主体上看有导师制、岗前集中培训模式和学校中心模式;从培训方式上看有集中培训和分散培动I模式。以美国为例,现已基本形成了由定向课程、支持和辅助、训练课程、评价等四个环节构成的新教师人职培训模式。 我国人职培训通常以师徒帮带的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目前,人职培训又有了新模式即微格培训,指通过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对准备成为教师或已是教师的人,提供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三、在职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幼儿教师在职教育是对具有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在职幼儿教师所进行的再教育。 1.幼儿教师在职进修 在职进修是幼儿教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其自身来说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在职进修一般有全日制脱产进修、部分时间翻半脱产进修和业余不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也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有课程学习与编制、学科会议、专业讲座、研讨会、示范观摩课、展览活动和参观等。定期参加在职进修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也大大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幼儿园园本培训 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基本组织形态是以园为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是开展园本培训的三种基本力量。为了结合好这三种力量,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式。 (1)行动研究。即为弄清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共同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要求幼儿教师从自身教育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来促进其专业成长。由于行动研究是在研究中采取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所以极其适合幼儿教师使用。 (2)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建立在实践一反思取向的理论框架下。教师专业成长是要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再反恩中澄清概念和问题,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行动方案,从而实现自身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通过反思,幼儿教师能够对保教行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研究,矫正有失偏颇的教学行为,引发更有价值的思考与行为重建。公务员之家 四、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思考 1.目前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被认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两个独立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割裂和孤立幼儿教师成长的连续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连续过程应该是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逐渐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一体化”不仅指的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还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体化; 2.注意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认同,进一步提高职业的学术性和师范性,正确定位幼儿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验者的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化要注重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融合; 3.助儿教师要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注重自我教育,培养终身教育的意识。幼儿教师要经常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学习现代前沿的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并从自我教育实践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 幼教论文:根除幼教对学生心理虐待的对策论文 [摘要]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注幼儿尊重幼儿 作为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有一半是教师一半是妈妈的角色,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和检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心身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同样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应努力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注、理解、赞赏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幼教工作者往往由于自身素质较差,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所作所为在不经意中给幼儿的幼小心灵造成了伤害。形成了对幼儿的“心理虐待”。然而,我们的这些幼教工作者却毫无察觉,并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这些行为给幼儿的成长发育带来的不良后果,所谓“心理虐待”是指那种在对幼儿实施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习惯性的语言、行动、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如,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偶尔有个别幼儿说话,有些教师便会把幼儿叫起来说:“**就你话多,好,给你机会,去外边说去吧”教师边说边把幼儿拽到门外。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幼儿不守规则,幼儿应该受到批评。但是,这只是成人的看法,他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一切以成人为中心,由成人决定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忽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尊重与平等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幼儿无条件的顺从,在老师的绝对权力下循规蹈矩。但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我们认为当孩子有话要说时,教师要尊重幼儿这一权力,并善于将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应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教育的契机生成和渗透教育。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园都会有淘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幼儿,有时成人处于某种原因和想法阻止幼儿发表意见与参与活动,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侵犯了幼儿受教育的权力。站在幼儿的角度,我们可曾想过幼儿会是什么感受呢?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歧视以及不公正,他会不相信周围的人对他的爱。带给他的负面影响只能是心灵深处的伤害,这将直接影响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以至影响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以上的事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已经对幼儿造成了‘心理虐待’”。心理虐待给幼儿造成的伤害往往比体罚还要严重。许多幼教专家、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虐待”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理虐待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集中表现 1.故意疏远、冷落孩子。疏远冷落是指对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较差、不太听话的幼儿或其家长比较爱提意见的幼儿,教师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以致造成对幼儿的心理伤害。 2.威胁恐吓孩子。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斥责、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班去!”有的教师把孩子拖到另一个班去罚站。其他班的教师还很配合,一起对幼儿进行批评,并以此警示本班小朋友。“见了吧,谁不听话,就去**班。”或者某幼儿经常打人,教师就说再打人把你送到公安局,交给警察叔叔。甚至,有些幼儿打了小朋友之后,教师会恐吓他说:“再打人找把刀切掉你的手。久而久之,虽然这些教师能把幼儿管的服服贴贴,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3.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纠纷时,主观臆断,“对人不对事”一些较顽皮的幼儿常常被误解、对号入座。这些做法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使孩子自暴自弃,本来存有的悔改之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根除“心理虐待”的对策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正确把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2.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立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所说的尊重和平等不只是态度上的和蔼、亲切、而是要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3.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常规,让幼儿在和谐有序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会自主、自信、自尊、和自律。且常规不应是僵死的,只要有利于幼儿发展,不妨碍他人、教师完全可以灵活掌握。 4.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为幼儿创设表现能力,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迫切想做好孩子的愿望。公务员之家 5.做好家园共育,构建家园共育的桥梁。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发扬高姿态,对于家长所提的意见应本着有则改则,无则加勉的态度。绝不能把对家长的成见带到工作中,拿幼儿出气。 渴望爱是幼儿最基本的需求,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该是以情感为纽带,教师是幼儿心中的偶像,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尊重、信任、理解能使他们变的自信,有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人格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教育方向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幼儿的未来发展依赖与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如何担当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辱使命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光荣、伟大、而神圣的职责。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不能只重视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的过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感到快乐。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更多孩子赢的尊严、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幼教论文:提升幼教道德发展路径论文 摘要: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是基于专业知识与专业职责的一整套伦理标准和规范,蕴含着教师对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承诺、对儿童及促进其发展的伦理责任。专业道德是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动力。完善教育法规、建构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基础保障,发展专业精神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准的途径,走向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道德;专业伦理 在当今大力提倡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机会均等的背景下。专业道德的提出昭示着幼儿园教师在当代社会将面临更多的职责挑战。因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他们要为培养一代新人的性格和精神作出贡献”。从保障儿童权利角度看,学龄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最需要法律保障与伦理关怀。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和专业发展中加强专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要。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基础上。在专业领域内合理行使其专业权力以完成专业职责与使命的一整套伦理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对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对儿童及与其有关的教养者的伦理责任。它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实际,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幼儿教育作为特殊的文化或精神活动,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是首要的、基础性的要求。如果缺乏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本质的认识,那么其专业道德就难以真正确立,伦理方面的审视就缺乏标准,因此,只有认清专业道德规范。才能保障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生活价值并确保他们正确行使专业权利。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向度 幼儿园教师论文专业道德发展的向度包括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与信念、对幼儿发展的责任和伦理道德态度两方面。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信念是基础。专业责任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包括对教育专业的承诺、责任及对儿童的责任。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应担负的专业责任通过教育法规、教育政策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予以规定,例如我国《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教师法》第一章“总则”部分和第二章“权利和义务”部分规定了教师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可以享受的权利等。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为例,其中包括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项要求,但这六项要求都在强调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具有职业化色彩,缺乏专业性特征,在教师专业标准方面还没有相关的准则。在教师对待学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上,也没有相关的、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的法律法规依据,更多的是从传统道德的信念体系和职业道德角度看待问题。国外的一些相关文件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全美教育协会。1975年制定的《美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守则》不仅提出了教育的专业道德规范,也对教师履行专业职责提供了判断标准,它规定“教育者有无限接近最高大的标准的责任,教育者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保护学与教的自由和保证所有人在教育上的机会均等”……为了得到同事、学生、父母以及社会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并保持最高水平的专业操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对专业的承诺。在“对专业的承诺”中指出“基于深信教育专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国家人民的福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提升专业水准、带动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入教育生涯、防范不合格的专业实习”。这些规定,表明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确立了教师在专业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的道德职责标准,体现了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与幼儿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相比,他们对幼儿的伦理道德与发展责任的意义与价值更为深远。鉴于我国目前没有针对幼儿教育专业责任和专业伦理守则之类的条文,笔者以美国为例对此进行分析。美国不仅具有整个教育行业的专业伦理守则,而且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于1990年针对8岁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专门制定了《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伦理守则》,该守则制定的初衷是“引导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责任及行为,并为解决早期教育可能遇到的主要道德困境提供一般原则”。 该伦理守则分为幼儿、家庭、同事、社区与社会四个方面,并说明了这四方面的专业责任和专业关系。每个方面又包括守则的理念和原则两部分,具体阐述了幼教专业人员在该领域的主要责任,并指出幼儿园教师论文教育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以对几个方面核心价值的承诺为基础的:承认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独特而且重要的阶段,以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共处。尊重幼儿的尊严、价值和独特性,在以信任、尊重和关心为基础的关系中协助幼儿和成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在“对儿童的道德责任”方面,规定教师对幼儿的道德责任理念包括六个方面:熟悉幼儿教育的知识基础。并通过继续教育和在职训练跟上时代的潮流:以幼儿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对每位幼儿的特殊了解作为实务的基础:认识及尊重每位幼儿的独特性及其潜力;承认(认知)幼儿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创造及维持可促进幼儿的社会、情绪、智力和身体发展的条件;支持特别需要参与与其能力一致的正规幼儿教育方案的儿童权利。 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守则成功之处在于不仅确立和表达了专业道德规范,还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履行专业伦理责任的指标和判断标准,并把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责任、信念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在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和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过程中借鉴。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路径 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是在完善教育法规、建构教育专业伦理体系、发展专业精神、走向专业伦理的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完善教育法规、建构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当前的状况看。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多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待的,或者说是基于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认识而对教师人格的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幼儿园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在对教师的期待与评价上,存在过分突出教师的道德标准、忽略教师专业标准的现象。支持教师职业感的是“园丁”“春蚕”之类强调辛劳和奉献的道德准则,而非真正的专业标准。这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无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上述提及的美国的两部守则。所规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职责都是基于法律和专业的视角,以充分考虑幼儿园教师论文工作专业特点为基础的,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各种行为规则都被定位在法律框架之内。如守则中关于教师与儿童、家长,教师与同事等伦理道德关系的处理准则。就是由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这种在法律和教育行业理论守则指导下的教育活动显然是一种专业道德活动。而不仅是一种职业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从最初的一般性德行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伦理规范。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笔者认为,我们也应结合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使幼儿教育专业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违背教育伦理道德不仅涉及道德问题,更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意义上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其次,发展专业精神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准的途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即按照社会赋予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角色和教师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主要职责来确定其基本的伦理规范。体现为一种专业精神。“教师的角色化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存在。它凝聚着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某种敬畏。敬畏必然表现为道义、良知和职责。事实上它通过教师角色的‘耻感’来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自律,体现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所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应包括让其对自己的角色和专业使命形成一种敬畏的精神,敬畏不是迫使自己服从权威、承担责任,而是一种人性的内在要求,是尊重本专业的基础与实践的动力。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精神,需要规范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要求选聘教师。真正强调专业伦理(而非一般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将专业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的视野之内,将比单纯地呼唤伦理道德更能发展出独特的专业伦理学术建制。 再次,走向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建设目标。专业道德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方面。专业道德更强调专业性与主体性,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因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化提升如果没有专业道德规范及其提升。如果不能赢得社会对其的高度信任和尊重。那么该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取得相当的专业地位。也就是说。一种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除了专业人员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外,公众对于该专业人员的道德也能够抱有很高的信任与期待。幼儿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与专业无缘,幼儿园教9币的专业性难以得到社会承认,他们常常被定位为“保姆”“孩子王”的角色。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其专业道德发展由强调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幼教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对于本身所受到的不当对待很少知觉,也无力改变,专业伦理可以督促幼教人员避免做出对成人有益但对幼儿不利的事情。公务员之家 正如IBSTPI教师道德规范所指出的:教师应该思考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问题——“我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以便为特定受众有效提供特定内容,以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教师能力体系中的知识内容领域有问题,学习者很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不是分割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甚至可以说其专业道德的建立依赖于专业知识。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特性理解程度的不断提高,目前幼儿园教师论文道德发展的非专业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变。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研究成果及已经建立起来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形式来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之路已经铺开。 幼教论文:大专层幼教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论文摘要: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的主流,其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的机构中呈现不同特点。对20个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课程计划的调查发现:普遍重视专业理论课程,艺术技能课分科细,受重视程度高,各科教法、活动设计类课程及专业实习受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必须扭转课程设置中的艺术化倾向,加强实践环节,增进教师的教育能力。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艺术技能课程;专业实习 幼儿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它决定着幼儿教师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就幼师层面来看,我国1995年的幼师课程计划中第一次允许各校自主设置课程,自此,不同的幼教机构开设的课程有所不同。 近年来,大专层次的幼儿教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的主流,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笔者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获得了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计划与招生简章2O份,对当前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总体情况进行了网络调查。尽管由于从网络中获得的课程计划或招生简章写作格式和内容不完全一致,有的包含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分类和全部课程,且有完整的计划表,有的则只列出了课程名称不能完全反映课程设置的准确情况。但是,课程的出现率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人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1调查分析 本研究按照网络文本中课程的出现率来确定职前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共分为五个等级: 很重视——出现率80%以上; 较重视——出现率60%一79%; 一般——出现率35%一59%; 不太重视——出现率10%一34%; 很不重视——出现率低于9%。 1.1专业基础理论课受到普遍重视。值得重视的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中的传统“三学”被给予了很高程度的重视,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三门课程在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幼师课程计划和高师学前专业课程计划中就出现了,而且多次的课程计划变革并未对这三门课程做大的变动。因此,这三门课程一直延续得很好,只是“幼儿卫生学”的名称有一些改变,在95教学计划中改成了“幼儿园卫生保育”。 此外,幼儿园管理、幼教科研方法和儿童文学的出现率也相对较高,前者出现率高与培养目标有关,正如第一章所述,“培养幼儿园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陈述率是很高的,所以,需要以相应的课程来配合;幼教科研方法出现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也反映了当前我们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视,事实上也反映了对教师通过研究进行专业发展以及幼儿园通过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反映,而且,这门课程有普通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在教学中也容易把握;儿童文学是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基础,而语言教育在幼儿园中又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儿童文学也是必然的。 幼儿园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是与当前对幼儿教师的需要紧密联系的课程,但重视程度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原因之一是这两门课程与其他主干课程的内容重合。幼儿游戏已经被包含在学前教育学中,幼儿园课程则是在近年来课程改革开始之后出现的一门比较新型的学科,而且,其体系与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都有重合之处,因此,在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只好舍弃;原因之二就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虽然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有关文件中早已规定的,但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将一日生活游戏化,因而,教师也无需掌握太多的关于游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和游戏问题虽事关重大,但重视程度仍不够。 其他的一些课程没有广泛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类型:一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兴的学科在出现,其价值和意义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如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第二种原因是:一些旧有的学科体系不健全,如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法规,或学科内容不稳定,如学前比较教育学,或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合,如学前教育评价等等,因而导致施教中的困难。 1.2各科教法和活动设计类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从调查结果看,对这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都在一般以下。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园各科教学法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是两个不同教学计划的产物,前者是从5O年代延续下来的,后者是从95计划开始的。由于单纯的活动设计难以满足幼儿教师掌握教育活动组织策略的需要,因此,目前这两种课程的开设存在?昆乱现象,有的是按照原有的六科教学法开设,有的是将其合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一门科目,有的是选择某些教学法再加上活动设计。另外,《纲要》又提出了五大领域,与原有的“六科”不一致,因此,有的学校又按照五大领域开设五大领域教育,但由于五大领域中将科学与数学合并,美术与音乐合并,而他们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的学校又将五大领域与原来的六科教学进行了融合。这样,导致大家在这类课程的设置上差异较大。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这类课程中,有三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即幼儿园玩教具制作与环境创设、幼儿体育与健康教育、幼儿社会教育。这三门课程内容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什么它们受重视程度偏低?笔者分析认为,一是由于这三门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导致的。其一个共同特点是内容重要,但构成一门学科又显得单薄,因此,目前较难构成一个较为独立和完整的体系,因而容易被忽视;二是受传统定势的影响,幼儿健康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属于六科教学法,同时,教育者还没有把创设环境的技能作为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误认为只要有了美术技能就会创设环境,而没有意识到在环境创设中所包含的教育意蕴。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缺乏对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技能和能力的重视。 1.3艺术技能课分科细,受重视程度高。美术和舞蹈是这类课程中达到“受重视程度最高和较高”的两门课程,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幼师教育中重视艺术技能课的传统是相一致的。在调查结果的显示中,音乐类的课程受重视程度一般,但这并不是由于人们真正的不重视造成的,而是由于对音乐学科的分科过细造成的。本来在教学计划中只是一门音乐,却被分成了音乐、乐理与视唱、键盘、声乐、幼儿音乐、音乐欣赏等不同科目,有的还分出了器乐、管乐,甚至有的还将视唱与练耳分开,这种分割导致了出现率的下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率并不能完全说明人们的真实重视程度,一门学科被划分得如此之细,已经可以对其重视程度窥见一斑了。 有的学校注意到了幼儿的特点,因此,在学科中意图突出这方面,表现在幼儿音乐、幼儿舞蹈、幼儿美术等学科设置的提法上,这是一个好的趋向,但也可以看出,出现率是不高的。此外,对幼儿音乐和舞蹈的创编提得也很少。可见,在艺术技能课的教学中,仍然是突出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而没有更多地考虑这些技能怎样转化为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或其他教育的策略。 1.4专业实习课程出现率最低。在有关课程计划和招生简章中,只有20%的大专机构提到专业实习,这个比例还是所有层次中最高的。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很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并没有把专业实践看作真正的课程,并未认识到专业实践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忽视实践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扭转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 多年来,在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这与过去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认同有关,因为幼儿园用人标准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各个幼师教育机构对艺术技能课的绝对重视。在传统观念中,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教师之问的能力结构具有个体差异,有技艺突出的技能型教师,有偏爱思考的科研型教师,有长于上课的教学型教师,有擅于组织的管理型教师……同是技能型教师,有的突出音乐技能,有的善于绘画,有的擅长舞蹈教学等,这也构成幼儿教师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因此,不能在课程设置上强求一律,尤其是艺术技能课,一般要求有前期的基础,否则,要达到一定水平需要相当的功夫,如果学生把时问和精力都投放在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项目上,往往造成不仅难以补短,而且更难扬长。 当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实现更需要教育活动能力强的教师。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把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力,而现代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及强调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育能力更为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幼儿教师能力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但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除了唱、弹、跳、画之外,还包括说、写、操、编、做等,涉及到语文、音乐、舞蹈、美术、体育、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既要发扬原幼师能歌善舞、能说会画的传统优势,又要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技工型”培养模式,避免艺术技能课程的过分细化,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训练;可以通过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来发展他们的某种艺术特长,使得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适应市场需求;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造、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切实加强艺术教育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其次,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准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意义,拓展实习的时间和空间。建议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将实习的课时数加大到至少16周,以发挥实习环节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要拓展实践的空问范围。通过组织学生多种有益的教学实践演练和比赛、短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改变传统的将实践局限于幼儿园的状况,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幼教场所和社区机构,接触家庭,注重对过程的控制,开拓实践的空间;也要改变将学生局限于某个班级教室的状况,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班级和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幼儿园的不同的场所,使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心理场中获得广泛的社会实践经验。 要树立“全实践”理念,将分散实习贯穿在理论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各门教法课、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管理等课程与幼儿园见习、实习的结合,将分散实习的时间用于这些科目的分散的教学实践,避免无目的的分散见习和实习。各门课程不仅应有理论教学的计划,还应有实践教学计划,并将这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进行统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不间断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断地经验积累中感悟、体会,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方法、策略的运用,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 要组织建立实践共同体“幼儿教师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准教师中的作用。“学校”成员由大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准教师组成,一个幼儿园和一组学生及几名大学教师组成一个实践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组内互动或组间互动,大学教师和实验园教师共同担负起培养准教师的责任,包括:对实习生进行教学经验的解释、计划的制定、提供反馈意见、完成对实习生的观察,另外,指导教师还应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实习生了解单元计划、观察评价和指导幼儿的策略、幼儿园组织结构、幼儿的不同需要等。这些教导可以在多种时间,以多种形式进行,如课前课后、指导教师——实习生对话时间、各种会议、会谈等。在整个实习时间中,幼儿园指导教师应有足够的活动组织时间与实习生分享。大学教师的责任是为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和面临的挑战提供支持,他应该每天去学校,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实习生以及幼儿交谈,作为“幼儿教师发展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有资源为大家服务。 幼教论文:职校幼教专业舞蹈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舞蹈创新教学.以情动人必不可少;老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材;舞蹈教学要精心设计导语;舞蹈教学课也要收集教学信息反馈.强化训练的实效性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和美的感受、提高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老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学生审美的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信息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舞蹈教学是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从事职业高中幼教专业班舞蹈教学进二十年来,我在践行中深思,在思索中探求,感触良深如何在幼教专业班开展舞蹈创新教学,让学生在这门专业课中学有所得、得而能用,并为今后从事幼儿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职教专职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这里.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舞是生命情调中最直接、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舞蹈就是一种以模仿动作为主、经过艺术加工、整理、组织而成的特殊动作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生动的舞蹈内容.不仅能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和美的感受.而且还能提高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进而锻炼优美的形态和气质.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教专业班舞蹈教学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课,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置于幼儿角度去感受艺术的美.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培养对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因此.以新的理念对待幼儿舞蹈.就需要在创新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尝试。 首先,舞蹈创新教学.以情动人必不可少。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一位美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感是富有感情特征的”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一冶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和思维的起伏,逐步地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首先抓住“情”字.通过师生间的和谐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心灵发展.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老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课时精神饱满、态度积极、心情愉快.在舞蹈的教育中.应时时注意保护和滋润每个人的自尊心,要时常以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把关爱与鼓励多多给予学生.是这门专业课教学的基本点。我们学校的幼教专业班学生多数来自山区农村.过去很多人从未上过舞台,更谈不上唱歌跳舞了。热情的关爱和鼓励,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进入到体会舞蹈美的心理平台.为进一步学好舞蹈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师生间的情感融洽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感情是舞蹈的基础.感情也是舞蹈的灵魂感情是可以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上舞蹈训练课中.要启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特别是高一新生的内心情感.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眼睛.让学生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的方向移动.随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而移动.以达到寓情于舞蹈之中.在舞蹈动作的训练中体会情感的目的。 其次.老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学生审美的兴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时刻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幼儿舞蹈的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比如舞蹈《摘苹果》,开始我就自编了一则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果农阿姨.要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表现自己.要求学生在跳这则舞蹈时有身临其境、重返童年的感觉.感觉到苹果丰收了.又身临其境地在喜摘苹果.进而产生出成就感。 第三.舞蹈教学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落实到学习和训练的实践中精当、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体现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开始教学时.巧设一个引人人胜的艺术导语.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整体艺术效应的关键一步如在教学《扎西桑狼》这一舞蹈时,我用的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了解西藏吗?你们了解藏族的风俗人情吗?藏族人民纯朴、奔放.善于载歌载舞.特别是藏族小朋友跳起舞来体态优美,动作协调那么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去体会一群小朋友在放学路上突然遇雨的情景,表达互相友爱。你们应怎样模仿他们的行为?怎么用舞蹈动作把这些展现出来呢?”这简单的一句句问话.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舞蹈技能探求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就可唤起学生跃跃欲试的追求,马上产生了要手舞足蹈的愿望。此时.正是教学的良机,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教学中.我还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教材.设计了训练项目和标准.自编了许多体现节奏有快有慢并融合所学舞蹈动作的游戏及体现各民族舞蹈基本风格和特点的小组合.配录了旋律线条有起有伏、音乐情绪各异的曲目伴奏从而唤起学生不同感官的充分感受,并产生情感,进入主体角色地位.达到“教中求新、学中更新”的目的 第四,舞蹈教学课也要收集教学信息反馈.强化训练的实效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学信息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要使整堂舞蹈课的教学过程,从基本动作到舞蹈组合训练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渠道、准确接收学生大量的反馈信息。接收反馈越及时、越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得就越全面、越深入.从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过程,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老师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点窍”提示.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帮助。例如,我在教学“马步组合”一课时.通过示范讲解后.使学生模仿理解.再由学生自行参照挂图自由练习.掌握动作规律。我及时进行察颜观色,力图借一斑而窥全貌.果然我发现有个同学手臂动作僵直.眼神也不灵活.显然还没能掌握“眼随手动”的要领。随后我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进行检测:即播放一段乐曲.让学生随音乐即兴想象表演形体动作.其中要把新课学过的“马步组合”穿插展现出来.结果有人由于动作不规范而显得拘谨.我立即进行“点拨”最后用分组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激励巩固.使之对本节学习的舞蹈进行强化训练,结果各组均获“优”。这就是说,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细心留意学生的各种反应.密切注视学生的神态变化.犹如从中看到教学效果的“晴雨表”.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程序.便于强化训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舞蹈教学是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具有特殊性和专业性.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课程它的广泛传播,不仅对幼儿的教学事业.而且对舞蹈事业的未来,都将起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如何在职业学校中开好这门课.上好这门课.发展并创新这门课,是我们每一位舞蹈专业老师仍需长期学习研讨的课题如何将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我们只有进一步钻研自己的业务.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为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使充满希望的职教舞蹈艺术土壤上开满绚丽多彩的花儿.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的接班人而努力耕耘.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青海省旅游景区规划中需注重的几点问题 【摘要】文章从旅游规划的角度,阐述了在青海省的旅游景区规划时需注重的四大问题,一是注重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二是注重整合、低碳节能、合力发展,三是注重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四是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关键词】青海旅游 旅游规划 注重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带动,以及对文化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环境多样、地里地貌复杂、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的旅游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重大战略部署并开始全面打造“大美青海”旅游精品品牌,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重要战略,青海省旅游业也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全省掀起了旅游发展的热潮,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达到90.57亿元,同比增长30.1%;接待入境游客51692人次,同比增长10.5%,旅游外汇收入2658.5万美元,同比增长30%,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高点起步,良好开局①。 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好的发展离不开好的规划,我省自始至终都在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积极构建青海省旅游规划体系,截止2011年底,先后有100余项旅游规划成果通过了省级评审,实现了全省所有8个地(市、州)和46个县(区、市、行委)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有相应的旅游规划可依②。已完成的规划也囊括了旅游规划的各个阶段,总体发展规划有《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2020)》、《青海省环西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旅游区规划有《青海湖景区旅游整体策划》、《年保玉则景区旅游整体策划》、《青海省坎布拉旅游区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有《青海省乡村旅游规划》、《青海省旅游标识系统规划设计》、《青海省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日月山旅游区修建性详规》《互助北山修建性详细规划》《黄河源头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等。这些诸多旅游规划的完成实施,同时也是我省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对应写照,体现出了旅游发展的速度,规划视野的广度以及规划研究的深度。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③。笔者作为省内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一份子,对省内的旅游规划工作也小有研究,现提出在我省旅游区规划中需注重的几点问题,供探讨: 一、注重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境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一时很难恢复。为此,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项目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故此,笔者认为在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注重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尽量避免规划大体量的、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设施,尽量做到适度开发,避免旅游区的大拆大建;尽量顺应自然生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且应该限定大众观光游客活动区域,科学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不过度依赖传统大众观光旅游市场;再者,旅游设施设计建设应突出生态化、集约化,充分保证规划建设项目的原生态型和高度体验性,既节约建设资金,也将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二、注重整合、低碳节能、合力发展 青海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一些项目的落实来之不易,旅游业又是新兴产业,可争取的项目资金更是有限,因此,在旅游规划当中,要有整合项目的全新思路,大胆创新,突破产业传统边界,走项目整合之路,让旅游项目“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大力延伸产业领域,深度拓展涉旅要素体系,强调旅游业与城镇建设、农牧、交通、文化、林业等其他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合协调,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实现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项目,还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也是实现低碳节能的有效手段。整合项目,是借力发展,也有利于与其他项目形成合力,对项目本身有更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三、注重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昆仑文化到石器文化,从卡约文化到热贡文化,从民族文化到宗教文化,无不彰显出青海文化的博大精深,青海省委省政府也实时提出了建设高原文化名省的战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文化是旅游的活力源泉,在旅游规划工作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凝练,做到生态景区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努力升华景区文化精髓,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 景区规划时对文化的把握至关重要,规划注重提升文化的同时,所规划建设的项目也应该是彰显文化、弘扬文化最好的现实载体,民族文化的体现、宗教文化的表现、历史文化的展现,都需通过规划建设项目来传达,故此,规划中注重文化、深挖文化,实现文化旅游,彰显旅游文化,才是“文化活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双赢之举。 四、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发展、和谐是以人为出发点、以质量为基准要求、以文明为基本要素、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那么在我省的旅游规划过程中注重细节,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游客为中心,满足各种层次的游客在旅游全程活动中的需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创新,促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 旅游是游客与景区的互动,其活动的核心是人。坚持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要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周到、安全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愉快、满足和享受。结合我省景区实际情况,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是体现注重细节规划的典型案例: 1、供氧设施规划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之上,大多景区海拔较高(如青海湖湖面海拔近3200米),内地游客易出现高原反应,为此,在旅游规划时,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旅游区需规划建设吸氧室、氧吧或车载氧吧,此类设施还应按照应急服务半径配备,要具备在突遇游客高原反应时能够及时救治。 2、观景、摄影平台的规划 青海广大的三江源地区及柴达木盆地,地势广袤,一望无垠,景观对象有组合多、尺度大等特点,如果只是“身在此山中”,断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故此,在此类地区需考虑选址建设观景、摄影平台,才能让游客“大块朵颐”、“大饱眼福”。 3、寺院规划 青海省世居的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30%,全省各地也是佛教寺院林立,此类宗教文化资源也是绝好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在对寺院的旅游开发时,尤其要注重规划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寺院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布局建设旅游厕所、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打造佛教“净”地;二是做好寺院内部的游览组织,游览线路尽量多的串联各个殿宇,既不走回头路,又能实现顺畅游览;三是寺院的电力线、电信线等线路尽量规划为地下敷设,以消除摄影时的视线干扰。 4、标识系统规划 青海省多数景区出行旅游线路较长,地处偏僻,不易到达;近几年来旅游市场逐步趋于成熟,自驾车、自助游客增多,青海省作为自助体验式旅游目的地,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特色化、个性化的标识系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细节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穿至旅游规划中,就能够通过旅游产业开发,促进旅游景区的宜游性,提高本地人民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落实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旅游景区的标识系统是一个旅游景区的名片,也是旅游景区自身的重要部分之一,这种标识能够更直接、更直观的使游客对于景区有一个认识,也能够有助于游客更有主题、有目的的去完成旅游项目,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由此可见,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意义是很重大的。本文从介绍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概念以及国内外的现状出发,对于国内的一些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做出优化的对策。目的是为了使国内的旅游标识系统的设计规划更趋于合理。 【关键词】旅游景区 标识系统 规划设计 优化对策 旅游景区标识涉及到旅游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景区的浓缩展示,是通过符号或是标记的方式对旅游景区的一个抽象说明。通过标识可以让旅游者对于景区有直观的感受,并且能够有助于旅行者完成旅游,它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概述 在中国的古代,标识和标志没有明显的区别,几乎可以认为是含义相同的。在现代汉语中,标识与标志存在这一些细微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使用的领域与使用的习惯上,在私人的活动或是受众面比较小的领域,一般采用“标志”,而在一些受众面比较大,且与商业活动有关的领域,一般叫做“标识”。所以,代表一个旅游景区的符号或是标号,我们就称之为旅游景区标识。简言之,旅游景区内能够客观的反应旅游景区特点的图片、文字、标记等等,我们称之为旅游景区的标识系统。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引导功能。也就是使游客通过对于标识的认知,继而对于景区有一个直观了解,旅游时更有针对性。 其次是管理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旅游管理部门能够通过旅游标识的统计,对于旅游景区的服务项目以及主营项目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便于以后开展管理工作。 再次是宣传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旅游的过程中,如果让一个人去耐心看一本旅游的宣传册,可能一般的人会拒绝。而每个人都能通过最简单的方式,用最少的时间去认识一个旅游标识,无疑后者的优势是明显的。好的旅游标识系统,可以起到广告的作用,为旅游景区增加客源。 最后是解说功能。旅游标识系统除了具备上述三种主要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起到解说的功能,游客通过对于旅游标识的阅读与欣赏,会大概的了解该景点的重点在何处,该景点的特色是什么,有的时候旅游标识系统可以代替导游员的一部分作用。 按照旅游表示系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我们可以将旅游标识系统分环境保护标识、引导标识、管理标识、宣传标识等等。 二、国内外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综述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发展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国内与国际的两方面分别进行探究。 首先是国内方面。对于旅游标识系统的知识,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比较匮乏的,由于当时没有大规模的商业项目与旅游项目的结合,所以就导致了旅游标识没有很好的被开发,许多景区都是一些简单的标牌设计,比如“欢迎光临”、“XX景区欢迎您”等等这些,没有特色,不能够通过这些标语去展示一个景区的特色。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旅游开发的重视,旅游标识系统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一些地区将自身的文化特色或是历史名人融入到旅游景区标识中,还有一些地区将当地的一些土特产品纳入到了旅游标识系统。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旅游标识系统规划的进步。 其次是国外方面。对于国外方面的旅游标识系统,从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国家的例子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国外的旅游标识系统的合理之处与先进之处。 丹麦属于北欧地区,由于是童话的故乡,丹麦政府以及丹麦旅游部门对于童话的元素运用的十分到位。在丹麦的发行的纪念币上,就有一款是“撒尿男孩”的图像。丹麦还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将一位擦亮了火柴的小女孩的形象作为哥本哈根市的旅游象征。 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的第一强国,属于移民国家,每年去美国旅游或是探亲的人数很多,美国的旅游部门对于美国景区旅游标识的设计从美国文化入手,比如在纽约的哈德逊地区,其旅游部门就以哈德逊河口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为标志,而对于纽约市区,就以帝国大厦作为标志,再比如在美国景区随处可见的“山姆大叔”,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的有美国特色的符号,看到这些符号就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身处美利坚。使旅游标识的设计达到了目的。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法国的旅游标识系统可以说是全球最为丰富的,比如在法国很容易的见到一些用“法棍”(法国主食面包)的造型设计的一些旅游标识牌。还有比如方尖碑的造型、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等造型,都会很恰当的出现在相应的旅游标识中。除了这些之外,法国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音乐作为旅游的标识,到了一些严肃的场合或是关系到了法国国家荣誉的场所,都会奏响马塞曲(法国国歌),激昂的旋律,让游客同样感受到来自法兰西的荣誉。 三、国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景区关于旅游标识的开发与设计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国内外交流比较少,自身的研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有限等因素,旅游标识这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下面以甘肃天水的著名景区以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为例,从一个具体的层面看一下中国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标识系统缺乏整体性。 在国内的大多数景区中,标识的设计随意性很大,缺乏了整体的考虑。伏羲庙在标牌的设计上也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标识牌在景区中散布,有的游客形象的称之为“补丁”。还有的一些旅游标识牌,只是纯粹的之路或是纯粹的景区说明,没有艺术效果,使游客看了十分乏味。 (二)英文标识问题。 由于改革开放的原因,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为了使其能够在旅游期间“零障碍”,伏羲庙也同样设置了一些英文的标识。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问题却出现了很多,没有尊重英文的习惯方式,使一些外国游客在看了标识后摸不着头脑,比如“游客止步”,简单了译成了“visitor stop”,这种中国英语也许只有中国人能够看得懂,而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参观的景点,因为在英语中,“stop”与“station”都是站点、景点的意思,英文直译为“游客的景点”。正确的翻译方式是按照其功能将游客止步的原因写在上面,比如“stuff only”(员工使用)或是“no admittance”(未开发)等等。还有的标牌导游词将史书记载翻译为“SHIJI”,而英语中的“SHIJI”单指的就是中国的《史记》。造成了文化上的误会。 (三)标识的特色性不强。 对于天水的伏羲庙,在设计标识的时候应该将其当地的元素考虑进去,比如这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一座有伏羲像的庙宇,就应该以此为特色进行旅游标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但是在其旅游标识系统中,却很少能够看到这类的元素运用其中,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的塑料、不锈钢等等元素的运用,将其古朴的、传统的文化氛围打破,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四、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优化对策 (一)做好前期调查工作。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在旅游景区设计出合理的、能够融入景区的旅游标识,必须对于景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现代人文等方面做以充分的,全面的了解,结合现代的旅游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以及材料学,对景区的标识进行规划设计。 (二)标识系统的管理与完善。 景区的标识系统还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在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应用性。要满足引导、管理、宣传以及解说四个方面的功能。并且在此基础上,使游客能够通过旅游标识来认识和认可景区,这样就达到了目的。 (三)外文标识要规范。 这个问题是需要重视起来的,对于外文标识,一定要准确、详实。可以根据当地的特点,除了英文之外,可以适当的再考虑一些国家的语言,比如在东北地区,可以考虑在旅游标识牌上加入朝鲜语和俄语;在内蒙古地区,经常会接待一些蒙古国的游客,可以在旅游标识中加入一些蒙古语;而一些西部地区,比如西藏等地,法国、德国的登山队很多,在旅游标识的设计上,可以适当的增添一些法语和德语。景区的管理人员中,如果没有熟悉外语的、或是外语水平不高的,可以同当地的高校合作,组织旅游标识的翻译工作。防止出现错误,影响国际形象。 五、结论 旅游标识系统是一个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景区的门面。一定要具备引导、宣传、管理与解说的功能,协助游客更好的进行游览。但是我们国家的旅游标识系统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这些都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整改的,从培养人才、规范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升旅游景区的管理与服务,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财富。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基于文化景观的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方法探索 摘要:乡村旅游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度假方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之间的互相交流。随着旅游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如何有效平衡旅游开发、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前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我国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文化的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方法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受人青睐的旅游类型。其重要意义体现为: 扩大旅游发展领域,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文化差异较大,促使形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较大的优势,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就业困难问题,还为乡村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加强城乡交流,繁荣乡村文化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仅表现为空间物质上,更体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正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性,才使得城乡之间的居民被彼此吸引。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到乡村观光旅游,体验不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还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开始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文化保护的理念。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探析 早在上世纪末期,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建立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供人们欣赏、游玩,这就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雏形。在98年的时候,国家旅游总局举行了“98华夏城乡游”的活动,全国各地的很多乡村抓住有利时机,开发乡村旅游,一时间,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随后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展起来,如度假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农家乐等。但是,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在开发建设中也暴露了许多缺点和问题: 旅游开发认识片面,资源开发浪费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片面开发自然景观,对乡村文化、民俗等非物质层面的资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乡村的原生态和一些文化资源的真正价值,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缺乏市场研究,追求当前利益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把农村的旅游资源投放市场,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的商业过程。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开展工作。但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只把眼光停留在了当前的市场中,忽视了对潜在市场的开发。这使得乡村旅游景区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着眼于眼前的市场,没有长远的规划,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与国外的乡村旅游产品相比较,国内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地域特色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未能挖掘乡村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理经营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很多乡村旅游项目是由当地的村民或者企业直接经营,缺乏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意识,一般采取的都是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很多诸如服务、环境卫生问题也逐渐暴露。 基于文化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法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开发经验,从文化的角度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增强文化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保护文化资源与开发旅游相结合 对于城市而言,乡村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区位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这是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出发点。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乡情民风,例如:传统的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开发乡村文化景观切实做好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防止文化景观的过度商业化,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内涵,提供可以代表乡村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充分认识景区特征,尊重景观格局 景区规划不只是为满足游客单方面需求而做,也不只是为拉动一时的经济而做,而是为了满足景区当前需要以及未来发展而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景区规划的前提就是尊重景区原有的格局及肌理,通过项目合理安排和空间布局,与景区有机结合,使旅游项目、设施安排与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为游客营造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在保护和继承的认识基础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项目的合理安排 旅游项目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文化景观出发,旅游项目是游客和景区环境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实质是游客与游客、游客与村民、游客与环境的行为活动的安排。而规划的目的就是强化这种行为的组织,使之有序和创新。通过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可以引导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参观、参与,从而实现体验、认识和交流的功能。 结语 文化景观是历史沉淀后的一种展现,需要被重视、保护和发扬,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景观与旅游的关系,以文化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不但可以使乡村景观资源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同时也是实现文化继承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基于景观生态思想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摘要:将景观生态学原理用于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 既先了解景观格局, 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功能分区, 按照生态安全格局的原则在各功能区进行景点设计, 使各分区发挥各自的旅游功能, 又更利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更符合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目的, 因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态旅游的目标是一致的。 关键词:景观生态; 旅游景区; 规划设计 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闲暇, 人们都有一种渴望回归自然的想法, 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但是生态旅游不仅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来平衡经济利益。生态旅游的规划就是要把地理自然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而在规划建设中要靠什么来指导呢? 这就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把具有空间属性的景观作为研究对象, 以协调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这两个领域为目标。它能很好地指导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使旅游景区永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的兴起引发了研究热潮, 从众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三重含义。一是哲学理念的, 即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二是科学层面的, 指科学技术的研究, 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 三是商业意义的, 指一种旅游产品。在旅游规划规程中, 生态旅游既被看作产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观生态学在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景区规划设计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旅游是由主体、客体和媒介三大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旅游主体是人。媒介则更多体现在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结构的网络和信息流。客体是旅游活动进行的载体。对其规划的目的是保护景观的特色和品质,适度调整景观的格局与功能,保证旅游网络的畅通,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区规划与设计应未雨绸缪,在其开发模式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坚持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紧扣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这正是当今生态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体优化原则 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从而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密切相关。旅游景区规划是对基地景观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多个组分、要素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遵循景观生态学二大基本思路:保证景观生态整体性和设计空间异质性结构。同时景观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景观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要对旅游设施和游客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要设计合理的旅游生态容量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要对旅游活动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等。从整体的高度上,强调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修复。 1.2 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 景观具有区别于其它景观的个体特征,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重复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景区的个性魅力将散失殆尽。特殊指旅游景区内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景区生态系统具决定意义的斑块,应进行有效保护以及规划设计再利用。 1.3 保持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个理想的旅游景区应是含有各种景观成分所组成的综合体,这样既可增强景区整体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稳定性,又能保证旅游类型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 1.4 综合效益原则 即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生态平衡,结合自然,协调人地关系,体现自然的生态和谐美、生趣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这在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再把旅游服务设施和景观生产价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2、景观生态学的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对保持旅游地的景观特色、景观品质以及确保景区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在其开发中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是基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之上的一种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景区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本质上,它是一种包含“旅游”、“景观”、“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设计。其中,“旅游”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及对游客行为心理进行揣摩、分析和设定;“景观”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和设施设计;“生态”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要素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护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 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和缘来描述。在旅游规划中同样可以以这四元素建立一个网络结构。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体设计上。景区斑块的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旅游基础设施,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以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破坏自然保护区各种景观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更应防止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而在对自然风景区进行斑块设计时,除了考虑其旅游美学功能外,对于负有保护物种的功能区域,应该注意保留一定面积的斑块,避免因生境面积过小而造成物种灭绝。对于廊道,斑块内廊道的设计要以林间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如河流等。 结束语: 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而生态旅游是在生态景观中引入人类活动从而在生态旅游景区实现其旅游经济效益。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于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中,既有利于景观生态的保护又可达到生态旅游的预期目标,它能够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有利于规划与自然的协调,体现规划结合自然的本质。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浅谈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导视系统 【摘 要】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体验感受是检验一个旅游地是否合格的标准。导视系统作为一种服务系统,旅游景区中的信息设计和导视系统设计是主要的战略性成功要素。旅游景区的导视系统拥有导向功能、解说功能、教育功能和警示功能。 【关键词】导视系统;旅游景区;规划 1. 绪论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消费力提升,旅游业也蓬勃发展。每到小长假,各大景区都出现了爆满的情况。旅游再不是是单纯的某一类人群的专属。因为旅游消费力的提升,日益增加的旅游人数,各种旅游景区都将面临新的考验和课题。 与之同时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那么只有提高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在竞争中,如果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是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第一参照“硬实力”,那么在“硬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软实力”就变得各位重要。“软实力”直接影响到体验者的满意度。一个游客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感受是检验一个旅游景区是否合格的标准。 2. 旅游地导视系统现状分析 一个好的导视系统并非突然产生,就好比城市公共机构一样都需要不断的曲折变化。有一句格言很适合用于这里:变化时一种独特的永恒(隆格,2010)。 2.1 导视系统分类。 2.1.1 标识类。标识系统是建筑内部和建筑外环境、景观环境、城市交通等所有空间中,具有信息指示功能的所有标识设置的总和。说到标识系统,在一部分人的观念里面标识系统和导视系统是同样的概念,虽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包涵的范围是不同的。导视系统在刚开始提出的时候是“Way-finding System”(也有国内的一些学者将其翻译为导向系统),而标识系统是“Sign system”光从字面上来解释导视系统包涵的内容更加丰富,不单纯的只是标识而已,是以“Way-finding System”为研究基础建立的系统。标识系统应该属于导视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一种寻路的解决办法是利用标识,所以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 2.1.2 辅助助手类。 除了标识系统,其他的导视内容笔者将它们归纳成辅助助手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导视系统的研究深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完善着导视系统。例如GPS定位等可以实现体验者随时查询自己所在位置,但是并非每一个体验者都有配备GPS设备的能力。旅游地导向咨询也算是辅助类导视系统的资源之一,灵活机动,但是游客众多,旅游景区不一定能配备足够的咨询台和人员来满足需求。辅助类的导视系统虽也有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标识系统的不足,是体验者的体验更加流畅与方便。 2.2 旅游景区规划导视系统设计准则。旅游景区导视的设计原则可以归纳为五个:系统化、、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协调性。我国于2006年完善了GB/T1000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系列标准,为我国的标识设计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按照该系列标准中规定的图形符号建立的导视系统,能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各种公共空间内方便、快捷、自如地活动,从而达到以人为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一般来说,导视系统的建立应该是和旅游地规划设计一起考虑的,这样就能将导视系统更好的融入到旅游地当中。 2.3 国外导视系统简析。 在一些发达国家,导视系统设计相较我国比较科学、成熟、规范。所以在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中也是以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外国学者编制导视系统的原则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会对当地的历史、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深入研究,同时还根据游客对旅游地的需求、期望和行为为依据。例如汉诺威动物园按照体验式动物园的结构模式进行了改建设计,这个设计给游客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觉信息获取方式。导视系统设计表现的是本世纪初的非洲风光,这样的导视系统形象醒目,造型牌造型多样,使用的新颖的材质,质感相当丰富。人性化的设计才是适合体验者的优秀设计。 3. 导视系统对于体验者的作用 3.1 体验者的需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旅行意义和目的。在前辈的许多研究中都 在旅行过程中,游客们在吉尔摩和派恩的《体验经济》这本书中将体验分为了4种类型:Entertainment(娱乐)、Education(教育)、Escape(逃避)、Estheticism(唯美主义),又可以简称为4E。从性质上看,旅游体验类似于一种“镜像体验”,通过目的地这面镜子,旅游者在凝视“他者”的同时,也在认识着自我。从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具有多重层次结构:其一,从时间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包括预期体验、现场体验和追忆体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并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升华,进而演化成人们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二,从深度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呈现出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基本上可分为感官体验、身体体验、情感体验、精神体验、心灵体验五个层次,越是深度的旅游体验,越能让游客感到旅游的意义;其三,从强度结构上看,旅游体验通常可分解为一般性体验和高峰性体验两个层面,越是能达到高峰性的体验,越能使游客感到旅游的价值。但是不管体验者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顺利以及愉悦的过程都是体验者需要的。 3.2 导视系统的作用。 (1)那么导视系统在旅游体验中又是一个什么角色呢?答案就是导视系统在体验者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旅游体验。打个比方就如同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中的裁判,他即需要规范球员的行为,但是又不能过多的干预比赛的节奏,让看完整场比赛的人只留下裁判的映像。导视系统就是对于旅游体验者再体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许多人对于导视系统有刻板的印象,认为就是环境空间中树立的各种各样的指路牌子,设计和设置这些标识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2)导视系统解决的用最简单的问题来叙述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人们在按照行动路线图移动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含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当人们在环境中行进时会运用不同的寻路策略来导航他们的群路行为,这些策略包括有注意地标、使用地图、或者留意环境中的空间配置。”如何利用空间中的配置高效、有序地指引人们在公共空间环境中自如行动,如何让体验者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这对每个旅游地都是至关重要的。 4. 导视系统与旅游地旅游形象设计 4.1 旅游地旅游形象规划设计。 (1)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景区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旅游体验者的体验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是行程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应可以是其在旅游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持久力。 (2)旅游形象设计的内容繁多,如果单从CI的理论角度出发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旅游地的理念识别系统,它本质上是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精神体,属于思想文化的意识层面;二是旅游景区的行为识别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将旅游地理念识别系统的具体化,主要体现在旅游地的政府、民众和企业的行为;三就是导视系统,它包括最为直观的标识识别系统,旅游地的建筑造型、员工制服、公共标志牌等。导视系统是其中表达形式最多;接触范围最广;产生效果最直接的部分。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旅游形象规划非常有利于旅游地形象的推广和传达, 也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品牌化建设。 4.2 旅游地导视系统。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存在是体验者的需求为前堤的,旅游区的导视系统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导向功能:帮助旅游体验者在陌生的空间中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解说功能:景区的标识系统有着丰富的信息,游客们能从上面了解到有关景区的信息,还能了解景区;教育功能:在特定的景区对于各种知识的普及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收到教育启发;警示功能:警示危险的地段和危险的行为,确保体验者在旅游过程中安全。 5.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导视系统的目的是不变的,由于导视系统也可作为一种服务系统,旅游中的信息设计和导视系统设计是主要的战略性成功要素。导视系统是旅游景区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套完整的、人性化的、有特色的、美观的导视系统即能辅助体验者顺利完成美好的旅途,又能提升旅游景区的形象。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个案研究—《谢维俊故居红色旅游景区规划》 摘要:本文以《谢维俊故居的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为例,对红色旅游规划如何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如何运用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原则,如何以现代旅游思想为规划理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图对红色旅游规划的编写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谢维俊故居;红色旅游;旅游规划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游。除了风景优美的自然名胜之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革命胜地和遗址去参观,因此,很多地方都在对原有革命遗址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规划开发,以促进当地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而红色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又不同于一般的景区规划。它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不仅应该与生态旅游、名俗旅游、战争题材旅游等形式相结合,而且更应体现出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内涵,并按照能让参观者产生对革命先烈无限追思和缅怀的理念,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革命先烈产生敬仰之情。 一、项目现状 (一)项目概况 谢维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干部、红军年轻将领、在井冈山早期秘书。谢维俊故居是他从小生活、学习的地方。谢维俊1908年10月出生,1921年13岁的他到衡阳湖南第三师范学校学习,1922年4月见到了,并在听取讲演中大受启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湖南年关暴动,后随、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1932年任江西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兼红军独立五师师长,1934年随中央军委第2野战纵队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调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工作,1936年任中共陕甘宁三边特委书记,在吴起镇一次剿匪战斗中被叛徒出卖而光荣牺牲,年仅28岁。为了表达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纪念,也为了勉怀耒阳市在这次湘南暴动所牺牲的3700多位烈士,更充分地利用耒阳市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响应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倡导,耒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以谢维俊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本文所研究的就是由衡阳市地球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对该项目所编撰的概念性详细规划。 (二)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谢维俊故居坐落在湖南省耒阳市肥田乡肥美村南岸的一块区域,规划面积为22.5亩,地势北高南低,故居坐落在山腰岩地上,背靠森林郁闭度很好的山丘,迎面是开阔的池塘,河滩农田,远处峰峦叠翠,环境十分优美。 根据实地考察调查,该规划区域环境保护的较好,树木、池塘及故居建筑保持基本完好,但作为红色旅游开发,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规划区内除谢维俊故居保护较好外,还有几处住房破损十分严重,同时在故居两侧还凌乱新建有几栋农民住房。对外交通不发达,进出均不很方便。故居内有数量较多的珍贵文物,但堆放凌乱,缺少必要的文物保护措施。 二、规划特色 经规划小组的努力,半年时间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我们认为该规划有如下特色: (一)主题定位特色鲜明 本规划设计在整体上尽量避免了一般纪念性园林常用的设计手法,而是力求营造出平易近人、舒适亲切的景观环境,真正让参观者融入其中,以看一个常人的心态来看待革命先烈,从他的平凡生活中看他的不平凡。这种设计理念,成为本规划不同于其他红色旅游规划的独特之处。所以本规划的主题定位力求重点反映谢维俊烈士少年时代的学习成长历程,尤其在井冈山期间坚持维护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的正确路线与“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中成熟并成长起来,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政治家、革命家。引导广大旅游者,尤其青少年接受教育,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规划理念清晰明确 根据规划区的地域环境特点,以及耒阳市政府的规划要求,确立了本红色旅游景区的规划理念: 1、互为依托的景点布局。景区分为谢维俊故居核心区、生态休闲参与区、旅游接待服务区。各景区都有独立的主题,而又彼此联系、互为依托。 2、有地域特色建筑设计。故居的整修坚持按照湘南特色,青砖黛瓦、修旧如旧,其他建筑业一律要求青砖坡顶。新老建筑之间相互协调,搭配得体。 3、丰富色彩的功能思考。作为纪念性的景区规划,首先体现了是纪念功能,其次是满足参与者在瞻仰和体验过程中得到感悟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再者就是生态休闲的静心功能。 4、自然生态的园林景观。兼着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理念,总体设计时突出了与自然结合的园林之美,通过草坪、树木、花卉、廊道、小桥、河塘、小径、亭台等造园要素来表达亲切、安静的环境氛围,为参观的人们营造一个休闲、冥想的场所。 5、以人为本的细部设计。在景区内草地旁、湖水边、大树下、风雨长廊中都设有大量坐凳供游人休憩,多处设计有独具特色的烈士成长小品,以借景抒情的手法衬托了烈士从平凡走向伟大的一生,也为广大游人在景区中提供了与烈士留影拍照的人性化场所。 (三)总体布局有效合理 1、传统的轴线序列与现代的非对称观念相结合。轴线在规划设计中往往能使整个环境具有严肃、恬静的气氛,本规划布局核心部分由一条南北走向的贯穿景区的主轴和一条东西走向的横轴控制。景点布置随轴线有序展开,并结合地形变化,空间层层递进,使人们在参观过程中随着地势的不断增高,情感也得到不断地升华。 为了让游客在紧张、严肃的瞻仰活动之后能尽快的放松下来,规划了几处非对称性圆弧形的布局,如表现烈士足迹的一组小品按园形展布,休闲区域设计的荷塘月色、风雨长廊均成圆弧状,配上绿树、花卉、灯光、音响,很好的把人们带入了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现实的幸福生活境地。 2、因地制宜的功能分区。由于规划面积较小,根据人文资源和自然状况规划因地制宜的将其分为几个功能区;1)、故居核心区;2)、旅游接待服务区;3)、烈士足迹游览区;4)、生态静心休闲区;5)、农家乐休闲区。分区力求达到疏密相间、弹性有机的布局效果。 (四)内容丰富的景观设计 根据景区的主题定位,让人真正的融入其中,创造亲切的景观环境,规划独具匠心的设计了几个不同主题景区: 1、烈士故居生平事迹景区:包括故居、烈士展览馆、半身塑像及由聆听教诲、参加红军、走上井冈、反对极左、长征路上、保卫延安六组雕塑组成的雕塑群,构成整个景区的主体。 2、休闲游憩回味景区:以故居前面的水体为中心,设计拱桥流水、风雨长廊、荷塘月色、古树曲径等景观元素为主体的休闲景区,供游人静心歇憩、联想回味。 3、人性化的游客接待服务区:精心设计的景区大门、宽敞明亮的迎宾大道、生态停车场、功能齐全的接待服务楼,声、图并茂的景区介绍,使游客对游览活动有所了解,能使游人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游览路线。 三、规划的不足 本规划范围过小,很难通过旅游乘数效应,拉动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对如何解决景区的可进入问题缺乏实质性的意见;如何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包装,使红色旅游的发展顺应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游客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游得开心等方面仍存不足。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旅游意象图: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景区规划新设想 [摘要]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为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链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5个基本步骤,指出可从资源类旅游意象、产品类旅游意象、市场类旅游意象3个层面确定具体的旅游意象,并分析了旅游意象调研的4大基本方法:传统问卷调查、绘制心智地图、旅游意象游戏法和旅游意象访谈法。 [关键词]旅游意象;游客感知;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规划理论属应用性交叉学科理论,是对旅游系统在规划范畴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凯萨(Kaiser)、赫伯(Helber)的旅游地演变生命周期理论,范利尔(Van Lier)、泰勒(Taylor)的旅游地资源配置与设施建设门槛理论,摩菲(Murphy)的旅游地和谐发展社区思想等。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总结或提出了一些旅游规划的理念,如1993年4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由《旅游学刊》编辑部和北京旅游学会联合发起的“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陈传康指出,在旅游规划中,项目的确定很重要;毛赞猷认为,在搞旅游规划时应该把旅游地图列为其中的一部分;尹泽生强调了旅游规划“规范”的问题;周盼、赵克非、于英士、李明德、白祖诚、刘德谦、毕凤祥等与会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共谈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此后,一大批专家、学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吴必虎认为,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有旅游系统理论、旅游人类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规划;吴人韦指出,旅游规划理论范畴可概括为经济、环境、人文3大板块;顾朝林等认为,旅游规划基本理论表现为旅游规划目标、旅游规划理念、旅游规划层次、旅游规划系统以及规划设计技术路线等层次;韩光明提出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规划思想;此外,还有“超旅游”规划理论、“反规划”理论,等等。 旅游景区规划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根据旅游景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资源特点所进行的有关保护、开发、管理等内容的设计、布局与安排。关于其理论研究,刘沛林提出了文化旅游地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郑迎红总结了旅游景区规划的模式问题,认为比较典型的有资源导向型模式、市场导向型模式、形象导向型模式、产品导向型模式和体验导向型模式;罗光华探讨了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规划中的整合运用问题;牟红就旅游景区规划多维视角的纵向转换进行了研究;其他还有旅游景区规划中客源市场的定位研究、生态旅游景区规划问题等。在景区游客感知方面,也存在一些探讨,如汤普森(Thompson)、斯科菲尔德(schofield)指出,游客对旅游地交通的感知评价与总体满意度及重游意愿关系密切;杨斯(Youngs)、怀特(White)、渥德瑞希(Wodrich)从旅游者视角研究如何将交通服务融入文化旅游;霍华特克(Howat)、默里(Murray)、克里利克(Crilley)从消费者视角研究旅游地的评价工作;陈(Chen)从供需双方的视角出发分析如何构建多维度旅游问题等。国内关于游客感知的研究仍处于个案分析及理论推理阶段,如程兴火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研究了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竞争优势;毛端谦等从旅游者映象的角度研究了他们对江西4座名山形象感知的差异;黄震方从旅游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角度研究了旅游者感知的特点;宋章海等对游客感知的形象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等等。整体上,将游客感知与景区规划相结合开展的相关理论探讨仍不多见。本文在既有研究案例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尝试从游客感知出发,探讨“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 1 旅游意象图的提出背景 目前的旅游规划是基于资源和发展目标的规划,很少将意向理念应用到规划中去。从意向图的角度进行规划,将游客的感知作为构建意向链的关键要素,从游客感知出发进行规划是旅游规划应该探讨的一个新角度。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因此,一般认为“意象”因人因物因时因情的不同而不同,但从内涵来说,整体意象的获得都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Lynch)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调查,在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识(landmark)5大组成因素,即“城市意象”;并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图论起源很早,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图论问题,它是研究由线连接的点集的理论。点集中的点称为节点,连接两点之间的线称为边,一些由节点及边构成的图称为线图。线图可以用来表示和研究一个系统的结构及它的性质。图论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事物的节点、有多少个节点、在哪些节点间有边相连以及整个线图具有的某些特性。图论作为一个数学分支,它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广泛的内容,应用范围也很广,不但能应用于网络、编码、交通、测量等自然科学,也能应用于社会结构、经济、运筹、行为等社会科学。 本文中的“旅游意象图”设想就是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融合了“城市意象”的5元素分析视角和图论的构图、解图思想。 2 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 在旅游意象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5元素,本研究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是:旅游道路(tour-path)、旅游节点(tour-node)、旅游边界(tour-edge)、旅游标识(tour-landmark)和旅游区域(tour-domain)。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创新模式下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摘 要:通过中华商圣文化园的可行性方案的论证、规划、设计过程,侧重新型文化园的概念,以旅游文化为基调,建设集多种娱乐商业项目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商业园地。 关键词:开发项目;中华商圣文化园;规划设计 1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设计思路 1.1 项目规划的主体定位 “中华商圣文化园”开发项目将在商圣故地——山东省定陶县境内建成一个集“文化研发、影视制作、高端论坛、动漫创作、演艺娱乐、产业金融、休闲度假、景区观光、商业居住”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商业地产项目,将满足“行、住、游、食、购、娱”等六大旅游环节的需求的影视娱乐文化综合功能产业园区。 1.2 总体设计理念 文化园坚持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人与历史人文、人与人和谐相处,给游人提供丰富的物质享受和精神陶冶,给游客最大的愉悦。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将实现景观、生态、文化三大资源要素的完美整合,竭力创造中国文化旅游的典型,塑造鲁西休闲度假的第一品牌。 1.3 开发与管理理念分析 1.3.1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 资源是旅游产业的生命线,而生态的好坏则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没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中华商圣文化园”就无法持续创造效益。因此,该项目在投资开发之时就把“在保护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人文遗址资源的前提下,实现高起点、高规格的规划、设计,以及大资金的投入,规范化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作为开发“中华商圣文化园”的基本原则,并把保护落实到开发的每一步中。 1.3.2文化旅游是开发的主旋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不仅仅指观赏历史文化景观的旅游活动,它还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文化的互动交融在旅游开发中的代际均衡。“中华商圣文化园”将先后开发出商圣影视文化基地、陶朱公祠、儒商文化博物馆、儒商文化广场、范蠡湖、定陶古城、儒商文化研究院等文化、影视娱乐主题公园旅游项目,并在开发经营中把商圣文化展示、演艺、娱乐落实到实处。 1.3.3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开发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落实到景区开发经营的全部过程中。经营者认识到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遗址是人类的瑰宝,是园区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因此从景区规划开始,就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人文遗址保护放在开发之前;在经营中,开发文化型旅游产品;通过儒商文化的宣扬,促成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高度关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商业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项目规划设计 2.1 项目规划概述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项目规划格局为古今各区,动静分离。文化立意,人文贯通。项目规划策略是滚动开发,均衡布局,维护生态,兼顾效益。项目规划内容为规划“影视基地”“历史人文”“互动娱乐”“古镇旅游”“度假疗养”“商贸居住”六大功能,结合现有资源状况开发八项旅游、度假板块。 2.2 景区规划设计 2.2.1 景区划分的原则 本景区根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划分,在划分过程中遵循同一景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征及其功能分区基本一致;同一景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就特点基本一致;规划分区尽量保护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单元的界限的完整性的原则。 2.2.2景区划分的结果 根据以上景区划分原则,考虑到“中华商圣文化园”资源的分布和未来发展的情况,将“中华商圣文化园”区划分为:商圣文化展演区、定陶故城观光及购物游览区、商圣朝拜区、影视文化娱乐体验区、高档生态居住生活社区、儿童欢乐谷游乐区、度假小镇区等七大园区。 2.2.3分区规划分析 2.2.3.1商圣文化展示区 商圣文化展示区的规划面积为250亩,为儒商文化的核心区之一。规划按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建设与陶朱公事迹有关的人文景观,以艺术性的手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工艺,通过雕塑、蜡像、动漫和电、光、声、影等糅合一体的艺术形式,全面介绍和展示陶朱公的生平业绩和商业理论,让游客充分感知和了解陶朱公这一商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重点建设陶朱公文化主题公园。恢复和建设主题“商圣文化馆”,以及商圣庙、陶朱公祠、红蓝寺、陶朱公亭和陶朱公故居等重点项目;同时,以雕塑、蜡像、动漫和电、光、声、影等相配套。全面介绍和展示陶朱公的生平业绩和商业理论。让游客充分感知和了解陶朱公这一商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2.3.2定陶故城观光及购物游览区 定陶故城观光及购物游览区规划面积为66.6hm2,为全园精华之一。在整合散落的景观资源的同时,在区域内建设春秋战国时代建筑风格的定陶故城,把发生在古曹州及古陶都大地的春秋历史浓缩在定陶故城内。 核心区为定陶故城的开发建设,以实景和春秋文化元素展示繁荣800年的有“天下之中”盛誉的第一流都会,定陶故城整个城池充满战国后期及秦汉遗韵,共分:城楼、城墙区;行宫;贫民区;曹王府;曹氏祠堂;陶朱公故居;左丘明故居;军营区;街道、广场等区块。 在城内建设仿古特色文化旅游购物街区。按春秋至汉初的建筑风格营建各类商业店铺、客栈、酒吧、小吃街,销售地方民族特色商品和各种旅游商品与陶朱公文化有关的自制旅游纪念品等,在商业街内建一个广场和几个古戏台,以地方戏曲和现代歌舞等文艺形式,每天滚动式的演出,让游客了解定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开挖范蠡湖、西施井、陶朱公养鱼处及菏山、布鸽山、白头山等山水景观。恢复建设定陶古景,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特别是古八景和新八景,再现昔日定陶水乡泽国、林翠水秀的秀丽风光。 2.2.3.3商圣朝拜区 商圣朝拜区用地面积3.33hm2(约50亩)。为儒商文化展示区之一,在陶朱公出生日和卒葬日,推动形成“商圣节”和“追思节”。届时,每年邀请海内外商业家、国内外著名文艺团体、地方文化文艺界人士和四方游客等参加大型祭拜活动。 景区重点建设三级商圣台,上塑十九米高的陶朱公像,以喻示陶朱公在定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塑像基座刻有陶朱公商训、生意经等。塑像前广场地面以地刻形式表现陶朱公经商活动地图。 2.2.3.4影视基地和影视娱乐景区 该景区规划面积33.3hm2(约500亩),为体验式影视娱乐区,拍摄电影和电视剧《一代商圣》冗余的场景、道具和新建的高科技影视娱乐项目等人文景观。 建设规模宏大的“影视文化城”,配套各种现代设施,使影视城成为国家级摄影基地。同时为游客开放,让游客在影视城中亲身体验现代影视大片的拍摄场景和拍摄营地,体验乘车历险游、飞越时空隧道、上刀山下火海、八级地震、星球大战、魔幻世界、地球未来等拟幻场景。通过体验让游客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文明成果,追求未来文化文明。 2.2.3.5儿童欢乐谷游乐区 该区域用地面积6.66hm2(约100亩),建设为青少年儿童娱乐、游玩的最佳场所。开发建设螺旋滑行车、世纪之星滑行车、空中自行车、旋转陀螺、水族馆、飞碟、大荡船、飞行塔、大海贼、新干线、旋转苹果、激流勇进、吃惊房屋、旋转秋千、大观览车等项目。 2.2.3.6高档生态居住社区 该区域规划范围66.6hm2(约1000亩),由于定陶暨菏泽地区没有一个高品质居住社区,本项目规划建设一个区域规模最大的高尚居住小区和商业商贸区。整个小区采用花园式规划,以景观为核心,融合休闲泳池、风情园林、景观小品、特色雕塑,休闲广场等,营造稀缺的自然景观和南加州风情生态居住环境,吸引周边人群入驻,形成人气,拉动消费,对旅游、文化产业长期的支撑。 总建筑面积约100万m2的大型生态居住区,配套二个幼儿园、一个小学、一个社区医院,以及邮政、银行、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配套设施。 2.2.3.7度假小镇区 该区作为“中华商圣文化园”景区的配套设施,是集休闲、度假、养老、商务、参观、餐饮、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度假区,现规划面积为33.3hm2(约500亩)。 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华侨大厦,老年公寓、疗养所、温泉会所,设有客房中心、餐饮中心、康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中心、服务管理中心、温泉度假、温泉疗养别墅区等。核心建筑设计力求做到环境与自然的融合,在公园与溪水旁,让人在感悟独特文化的同时,呼吸清新的田园气息,营造一种把瞬间的美凝聚在心底的意境。 2.3 旅游商品发展规划 2.3.1 旅游商品资源 本景区旅游商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以土特产品为主,以及陶缣、陶布、绳艺牡丹、勾边工艺、书画作品等。这些土特产品是建立风景区内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基础。 2.3.2 旅游商品规划 旅游商品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开拓创新、形成规模、发展产业。开拓创新就是要发展系列旅游商品,改变一些原材料的用途,用来制作旅游商品,形成规模就是摆脱那种小打小闹的状况,形成气候、形成品牌。发展产业就是开发的旅游商品要让旅游者喜欢,要适销对路,才能产生好的效益。 图1-空间规划图 图2-功能规划图 3 结语 “中华商圣文化园”开发项目所蕴涵的丰富历史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文化园这一特殊的载体,将文化与旅游、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有机结合,融合影视、娱乐、旅游景点,是一种现代化新型的文化展示形式。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红色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 摘要:“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传统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新的民族精神。文章简要分析了红色文化与旅游景区结合前提下的景观规划具体措施。 关键词:红色;旅游;景观规划 2004年12月19日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正式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这是关于红色旅游定义最具权威的概念说明。 进入20世纪,在地理学基础上产生的景观生态学说(land-scapeecology),将景观看作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和空间单元,将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则被称为区域。 一、景观规划设计总体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开发红色旅游中的景观问题实质上是景观的规划设计问题。从总体系统的角度,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以之为核心原则。单纯基于经济的驱动力而盲目开发旅游必然导致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对旅游区点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旅游设施建设的病态膨胀等等,这些无疑直接威胁旅游业进一步健康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样的发展是非可持续的,是不可取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概念渗透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1995V4月24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会议确立了许多被普遍接受的有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上所通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红色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产值增加,而应是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所构成的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资金筹措 由于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红色旅游最区(点)的建设首先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2005~2006年国家在国债资金中共安排红色旅游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了101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专项资金依然是红色旅游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来发展红色旅游是远远不够的。 开发红色旅游所需资金的融资渠道不能脱离市场化道路,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一方面,通过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各类民间机构投资,正确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红色旅游开发:另一方面,应面向旅游市场,树立现代经营理念,既服务于广大游客的需求,也要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借助合适的机会考虑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 三、景观规划设计核心要素――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无疑会产生影响。首先,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诸如开山辟路,大兴土木,乱垦滥伐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一方面直接破坏景观资源,另一方面还可造成水土流失。其次,游客旅游活动本身的影响,比如旅游者的踩踏造成土壤板结,树木枯死-更有甚者,由于部分游客自身素质偏低,乱折植被造成植被损坏,乱扔废弃物造成水源以及景点的污染。第三,当地居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当数量的红色旅游点位于偏僻、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地居民仍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生态意识薄弱,保留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譬如乱砍乱伐,使用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燃料,乱扔垃圾等缺乏文明的不良行为相当普遍。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竭力杜绝对生态环境潜在的不利影响。 四、景观规划设计的抓手――突出地方特色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主任石培华向准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城市指出:“红色旅游不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仅仅是基础,红色旅游产品还要精心设计,要结合旅游规律。不是所有红色旅游景点都能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要经过红色精神的挖掘,红色文化的展现,防止红色旅游开发中的庸俗化。要明白红色旅游的文化意义是什么,整个产品的卖点在哪里,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什么,要将红色旅游的特色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消费方式挖掘出来。” 五、景观规划设计的创新――参与式设计理念 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简单,以静态观光的内容居多,大多采用博物馆陈列、橱窗展示等,内容空泛,展示方式单一。表现手段落后,单纯以文字图片为主的平面介绍,枯燥乏味,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游客的消费心理,容易产生视觉、心理上的疲倦,难以对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较大。 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有必要注重体验、参与、互动元素的挖掘、开发,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融入注重游客体验、参与的休闲旅游项目,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单纯依靠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体验参与式旅游能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游客在精神层面的对话与互动,通过策划富于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活动项目。能够帮助参与者更深刻地领略和体会红色文化资源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旅游景区规划论文:寻根类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初探 [摘要]李家龙宫是唐太宗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宝地建立的宗祠庙,现存为明建李家龙宫遗留下来的中部祭祀区部分建筑及院落。目前面临发展滞后,规模过小、改造资金投入大等问题。规划在充分论证景区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景区范围,调整用地空间结构等措施,形成以“寻根祭祀、文化展示”为主题,全方位展示盛世李氏文化内涵的文旅型景区。 [关键词]寻根;文化旅游景区;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是唐太宗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宝地建立的宗祠庙,是中华李氏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它位于陇西县城区西北部,南侧为已建成龙宫仿唐商业步行街,东侧为原住村民住宅,北侧为生态农田。 景区占地4000m2,建筑面积1491m2,除钟楼、鼓楼为新建建筑,其余九龙殿、李崇殿、李琼殿、两座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头天第一门等均为古建筑。建筑上的屋脊砖雕出自北宋镂空雕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目前相继有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我国各省区李氏族人约10万余人次到此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 1.李家龙宫历史演变 其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钦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唐末遭毁。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明万历年间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明建李家龙宫总体建筑布局为“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外围建有北天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撰写“仰弥高”竖匾额悬挂在“北天第一门”上,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解放后龙宫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后改为学校才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李家龙宫、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 2.1发展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景区为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同时处于陇中四县丝绸之路人文景观长廊风情线的重要区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2.2制约条件 景区规模过小,游览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未能从整体上形成形象和品牌效应;景区周边以自然村庄风貌和现代仿唐建筑为主,建筑风格各异,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 景区周边村民住宅建筑面积约为7.3万,人口密度大,未来开发建设将面临系列的拆迁安置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诉求是景区建设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 3规划构思理念 3.1规划构思 规划在还原李家龙宫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拉大景区框架和格局,形成“以道教文化为渊源,以祭祖寻根为脉络,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多元型、复合型文化旅游景区。 3.2规划目标定位 以“李家龙宫”为载体,以“李氏寻根”为主题,以“寻根祭祀、文化展示”为核心产品,集“旅游观光、寻根祭祖、文化交流、文化展示、文化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型旅游景区。并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⑴ 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大宗祠,海内外李家组织和李氏族人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 ⑵ 与陕(西安大唐贞观文化)、豫(鹿邑老子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三大优秀文化遗产区; ⑶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全方位演绎“李氏文化”的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 ⑷ 甘肃省文化旅游新地标。 4规划方案探析 4.1特色分区及项目策划 规划形成“一轴、三心、十区”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 ⑴ “一轴”:南北向景观延伸轴,将仿唐商业街中心轴线延伸至北环路,形成南北向与威远楼相呼应的绿色开敞通廊; ⑵ “三心”:北极池景观中心、伯阳广场景观中心、关帝庙景观中心; ⑶ “十区”:广场集散区、文物保护区、祭祀活动区、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李氏文化交流区、李氏文化展示区、李氏文化创意区、李氏文化研究区、古玩艺术品交易区、民俗商业区。 ①广场集散区:龙宫广场―――集旅游服务、集散、游憩、休闲为一体的李氏文化文明展示的大窗口。其打造应与李家龙宫整体规格协调统一,突出皇室的尊贵及气势的恢弘。在形象及景观的设计做足“龙”文章,广场中心轴线铺设汉白玉龙形浮雕图腾,浮雕两侧布置18根汉白玉龙雕景观柱,代表“十八子李”,象征李姓子孙繁茂昌盛。广场地面雕刻李氏族谱以及李氏名人诗词歌赋等。 ②文物保护区:为现存明建李家龙宫文物保护区,应严格保护,并适当修缮整理;同时在龙宫大门及陇西堂大殿中轴线上新规划戏楼一座,并以戏楼为中心对称规划子奇亭一座;将现有“沙柳”列为“古树名木”进行定期修剪和养护,修护其“龙”的姿态。 ③祭祀活动区:结合陇西堂大殿及规划的两侧配殿,在殿前形成开阔露天祭祀活动场地,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更衣沐浴需求,规划涟漪苑一座,以仿明清建筑风格为主。 ④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园林游览区―李家龙宫的历史传承区,根据历史记载构架“后五山”格局,并在构园过程中将李姓文化元素通过景观布置的手法进行全方位展现,此区域将成为陇西县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具体布局手法为: a 以老子朴素辩证法“道法自然”思想为主线,将佛教、道教中的元素进行集中体现。运用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方式创造微地形景观,将太乙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等五座假山和北极池、九州同李阁等历史景观进行重新诠释,形成一副山水相依、别有洞天之美幻胜境; b 将各地李氏先贤中有影响的李氏宗祠,如闽越江王祠、西平郡王祠、吴王祠、渔阳滕王祠和入闽始祖祠等围绕北极池形成若干院落。并对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茶道、养生体验、诗社、曲艺表演等项目,使主题景区不仅具有祭祀游览功能,更多的是一个大众市民休息娱乐参与的主题公园; c 以祭祀大殿为背景,规划水秀表演区,并运用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策划情景舞台剧《李颂》,如秦王破阵乐、霓裳雨衣舞等,表达陇西李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d 园内广植牡丹、李树。陇西与牡丹有着异常久远的渊源,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每年“五一”节前后,恰逢陇西民间四月八朝山会.又称“浴佛节”,时值春花正茂之际,田园苗青花放,各处牡丹勃发怒放,争奇斗妍,生机盎然,真有“一展倾城色,骚人费评章”、“贵游赏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的壮观景象。 ⑤李氏文化交流区:礼唐宫(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以龙宫游宴、歌舞演艺、商务吧等为特色功能的集演艺、展览、休闲、娱乐和食宿于一体的高档星级酒店,是最能表现和反映陇西当年商贾云集、大唐繁荣盛景的一个重要业态。同时也是政府接待中外嘉宾及展示城市风采的接待中心。 ⑥李氏文化展示区:陇西李氏博览馆――世界李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为全国最大的单一姓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该馆是集收藏、动态展示、阅览于一体的文化展示馆。以“追本溯源”为主题,将李氏文化的起源与李氏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展示。具体展示手法可通过文物,小型室内场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几种,以再现李唐文化的华丽场景,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耳目一新的直观感受。 ⑦李氏文化创意区:引进知名美院等国内外机构,开展系列创意设计活动并落户文化创意园,对文化创意园中的各个建筑院落进行相应的主题化,并利用国内外设计大师的创意水准和知名度,吸引高端设计群体关注李家龙宫文化遗产,开展国际化的创意设计活动。将文化通过产品形态进入文化创意园各个院落,这些产品将带有鲜明的国际时尚色彩、李氏文化和陇西传统文化要素,并通过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购物和体验模式,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⑧李氏文化研究区:李氏文化研究会馆,除正常的文化研究室之外,兼具文史资料开放阅读功能,内置相应的图书检索系统以便游客参观时实时查阅资料。馆内定期开设大众讲堂,邀请知名教授讲授与李氏文化相关的文化课程,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李氏文化,并在当地形成相应的文化研究氛围,弘扬和传承李氏文化。 ⑨古玩艺术品交易区:集文物商店、鉴定评估中心、拍卖行、典当行、古玩艺术品展厅、艺术画廊、民间艺术品集市、古玩经营配套店等于一体,打造甘肃省档次最高、功能最齐备、服务设施最先进的专业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⑩民俗商业区:由美食沙龙、特色小商品零售及作坊区和休闲娱乐时尚街区组成,在此集中展示陇西特色美食、小商品、茶楼客栈、手工作坊等民间文化载体。 4.2节庆活动策划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节庆活动的策划及宣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李家龙宫景区主要从两方面开展节庆活动策划。一是主题节庆:以“盛世话李氏,名城祭始祖”为主题的“寻根祭祀大典”系列活动,既弘扬光大了李氏始祖文化,又传播了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使古老文化与城市文明交映生辉,节庆品牌与城市品牌联动增值,借助李氏文化的张力有望将活动办成一次城市文明与城市品牌传播的盛会;二是专项节庆:在主题节庆的支撑下,开展多种专项旅游活动,如牡丹花卉节。在节会期间,举办赏花、灯展、书画、摄影展、洽谈会等活动。同时开展云阳板舞、陇西秧歌、戏曲、草编、土陶、剪纸等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5结语 李家龙宫景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举措,它对于体现陇西古城历史发展、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区的开发建设应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开发,并建立合理的运营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经验与理念,使景区显示出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李家龙宫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刘航,建筑师,陕西省旅游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规划师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创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1]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权利主体、行为主体和生命主体,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具备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自主意识。创业教育的培养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发掘其创新创业的潜能,增强其创新创业的动机。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2]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探索性机遇,并为建立创新性社会拓展了发展空间。 二、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实验室和科研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其次,理工科高校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教学和课程受到市场的影响大,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如当今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第三,理工科高校与地区发展紧密相连。理工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地方产业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都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发展程度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在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三、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也缺乏切实的保障制度。高校课程普遍是参考国外的课程,未能与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目前大学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些课程普遍安排在高年级学生的课程中,对于要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而言,已经没有心思放在创业上了。除此之外,课程也没有形成灵活完善的体系,相应的选修课和辅修课都无法满足创业发展的要求,科目种类也相对单一,无法为学生提供选课的自由度,缺少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创业体系的不完善和创业课程种类的单一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创业能力较低。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从大学开始的,而在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西方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注重加强创业理念的培养,在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上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这对于培养创业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至关重要,为创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没有前期的逐步铺垫,只是集中在大学时期,创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能力结构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相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无疑是滞后的。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在理工科院校,担任创业指导教师的大多是无相关创业背景的辅导员或者缺乏创业教育知识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没有系统地对相关课程进行过学习,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在创业教育指导中,只是以课本的基本理论为主,这大大降低了创业教育的实效。而专业教师缺乏创业教育资源,不了解创业教育知识,只是具有专业知识,同样无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虽然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由于没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因此,必须组建起一支高品质的创业教师队伍来保证高水平的创业教育,从而推动理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实现我国创业教育事业发展。 四、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稳定和兴旺发达的系统工程。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过程必然复杂艰辛,创业者必须具备勇于开拓、不怕失败的精神。而高校更应该在理念、思维和观念上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不仅仅是为了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创业实践,更主要的是通过高校的创业教育,将创新的精神和素养带入之后的工作岗位中。 (二)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打造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而我国也应大力加强创业学的学科建设,并加强引导与推广。高校的创业教师队伍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对现有任教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与相关机构、企业联合,加强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同时要加强校外教师的聘任,选拔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或专门的职业发展规划师到学校上课并参与科研教学活动。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科高校往往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人文社科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学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入手。首先,理工科高校可以设立部分跨学科、跨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在专业背景下设立创业教育课,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活学活用,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其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大学生创业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把技能、创业心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和财务知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增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再次,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为了让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可以开设人际关系学、情商教育、基本文明礼仪知识教育等。最后,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学科体系。创业知识是实现创业的理论基础,完善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科研体系、保障体系等,探索规范化培训、主题化教育、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基地化依托、专业化辅导、网络化促进、多样化激励等有效途径。 (四)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理工科创业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注重“学”与“思”相结合,突出课程实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增强就业素质,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二是开授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中开设KAB教学,从创业概论、小企业管理、企业营销、创业团队建设、企业模拟运营、企业会计实务等方面进行培训。诚邀校外相关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创业课堂的指导专家。三是建立和利用创业孵化基地等大学生创业机构组织,让学生从中获得锻炼,了解创业全过程,应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制定创业教育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需要依靠各级政府有效的政策扶助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如税务部门在大学生办理税务登记时,应该提供便利条件、领取发票减免工本费等;学生创办的小微型企业,凡是其销售额或营业额满足一定政策条件的,对其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为其落实各项优惠;为创办高新企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更多帮助等。另外,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建立多元融资体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和运作提供资金保障。只有将相关政策和措施机制化、体系化,才能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长期发展。 (六)营造校园创业氛围。理工科高校应开展各种校园创新活动,这对于拓展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创业潜能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重视突出专业实训,提高创业素养和潜能,科学构建活动体系,依托实验室和行业大赛,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创业引导过程中,既要突出专业实训,又要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潜能。另外,理工科高校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校外行动和社会性活动,丰富课外的创新创业体验。学院依托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项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通过社团校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作者:祝誉琳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 一、大学生创业问题 我们所说的大学生创业,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两大群体,统称为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高级知识群体,他们受过多年教育,受到社会的各种期待,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好事,是国家支持、学校帮助的好事,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当中,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完善和发展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数量和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还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上,没有付诸行动或者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创业,只是有一个单纯的想法而已,这样子的学生大有人在。同时尽管多数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创业,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一些列的活动,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大学生创业就会失去意义,大学生创业教育绝对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再者许多高校没有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蒙者,出现角色空缺或者角色选择不当,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本文笔者要同大家探讨的正是辅导员这个角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具体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这件事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现在来谈一谈。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辅导员制度是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新生入学时,从高年级学生或教师中挑选专职或兼职人员担任学生的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而新时期的辅导员肩负着更多的重任,是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窗口。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启蒙老师 从辅导员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参加高考走入大学殿堂,第一个接触的老师就是辅导员老师,而非专业课的老师们,同时与学生们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不同,辅导员老师大多时间是在处理学生的管理和生活问题,帮助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和工作,所以一个辅导员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影响深远,所以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赋予了辅导员老师是学生们启蒙老师的特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辅导员老师的影响功不可没。创业教育可以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学生活结束,有时我们可以把创业理解成一种精神,所以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启蒙这件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社会经验丰富,知道如何把握和拿捏大李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学生创业教育启蒙,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萌生创业意识。以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有利于他帮助创业和明确学生创业方向,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 有了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并且与老师积极地交流探讨,此时就需要给大学生一个创业角色定位。这个角色定位十分关键,因为这将决定大学生付诸实践的方向。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此时就要做好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给学生建议,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当然在担任学生创业指导者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也是保证学生创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 受到辅导员的正确启蒙和指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充满了向往,心中充溢着创新创业的激情。然后创业不是儿戏,也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是需要经验和高智力,又不是正在上学的大学生所能立刻拥有的。然后辅导员可以帮助大学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时间的活动,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通过时间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和尝试的精神。同时真正引领大学生参与到多种社会实践中,能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了解外部世界、了解本专业的真实情况、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和未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可以说大学生创业实践体验对大学生未来创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奠定大学生未来创业的基础。辅导员要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而是对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有少数优秀大学生会利用自己的新创意、新设计或者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业,使其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不辜负家人和社会的期望,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李成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一词被人广泛讨论。所谓的素质一般指的是具有先天遗传因素的特质,在后天培养方面,这种先天素质随着环境的影响以及知识的丰富逐渐形成一个人的主要特征。创业素质也具有这种特征,首先要具有创业方面的基本素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创业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因为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过程,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摸索,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所以只有那些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人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还有创业的道路上还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必须要有仁厚、谦虚、诚信的品德才能和人友好相处。 其次,创业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和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像法律、营销、财会、金融和贸易以及人文知识等,这样遇到困难自己能迅速相出解决的方式。第三,要具备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机遇并能迅速抓住机遇。第四,要具有创新思维,敢于打破陈旧观念,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掌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除了这些,还要具备自警自省意识,在创业中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为了成功就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走上歧路。最重要的是要有敢于担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当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即使创业成功,也不能放松追求和进步。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思想和创业素质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几次质的变化,开始的高等教育是作为“就业教育”而存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凭借专业知识找到对口的工作;随着市场的变化,尤其是自主择业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又成为“择业教育”,学生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然后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因此高等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业人才为主。 二、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创业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资源。当前,全社会的人都在对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创业人才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具备他们那种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这样一方面和大学生缺少创业素质有关,另一方面和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业素质其实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就有长大后要改变家庭的愿望,这就是创业素质。但很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的创业素质的形成,害怕失败,不能正确地去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失败的思想,总是希望孩子平安度过一生,哪怕生活不富裕,只要不是太穷就行。像目前很多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而是家长的强烈要求。在这些家长眼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还顽固地存在,总以为成为国家干部才体面,至于工作是否和孩子的志愿相符都可以不管,工资不高也没关系。这种求稳、要体面的思想严重妨碍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很多高等学校还存在教学误区,主要是教师尚不具备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在思想上、观念上将创业和专业相结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教学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工程,要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目前我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都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国外的创业教育都受到国家扶持,但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缺少国家支持,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 三、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开展。家庭教育大多数是受到社会观念影响造成的,只要社会上不再有那些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家庭教育中也不会盲目跟风。因此,在社会上要多宣传创业的重要性,帮助人们树立创业观念,这样才能使创业素质植入到家长心中,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将这种观念向孩子传输,培养孩子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才是创业素质的首要目标。在学校教育方面,首先要培养一批高品质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最好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关于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培养和对外聘请两种方式获得,将社会上那些创业成功者请到课堂来现身说法,效果比理论知识强得多。在教育理念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向国外的创业教育吸取经验,目前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哈佛大学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而斯坦福大学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最主要的还是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创新意。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之外,国家应该在创业教育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出台一些适合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贷款、创业培训和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这样才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作者:廖华 王晓燕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市场前景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于市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重视,一方面,让市场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的任其发展,也让市场弊端性日益彰显。这一消极影响,让个人经营理念与素质、企业市场发展方向等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于已创业成功者和正在创业者都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在接受高等学院的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着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不管是社会的阳光面或是社会的黑暗面都能够对大学生创业造成思想上的影响,这便形成了大学生创业心理与创业素质。好的社会面便会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创业方向,错误的社会面将会误导大学生走向黑暗的创业之路。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理念又将会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前景,所以,我们要指引大学生走向正确的、光明的创业之路就必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转变大学生创业理念。了解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心理与素质就必须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发展现状,从市场上找到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误区,然后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心理,针对性的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转变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最佳措施。 一、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前景 (一)市场职位供应多,但专业性较强。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我国现在还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我国在市场职位上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各大企业与公司为了能够广纳贤士,提供大量的就业创业岗位,但是,为了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让公司能够加速发展,他们对于职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导致大量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素质不够高的人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企业对于专业性的要求也会随着市场的加速而加强,因为,社会要求不断变高,供应商的能也必须加强,那么,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是相当重要的。 (二)市场竞争压力大,公关危机处理能力要求足够强。大学生创业本身社会知识都比较薄弱,对于市场危机的处理能力还不够强,应变能力还有待改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状态下变得非常激烈,这无疑让这些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感到无比的压力,没有创业经验的积累,没有处理危机的能力,这是很难实现创业的。 (三)市场投资资金不够,竞争能力薄弱。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问题,大学生不像成功的商业家们一样有足够的创业投资资金,有的也许家里也没有提供他们创业的资金,所以,大学生在资金上面会感到很吃力,这便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进行高效的市场定位,合理的进行投资,所谓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业素质与创业心理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单一,大学生对于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自身的能力的高低的认知都比较薄弱,在创业上只求稳扎稳打,没有大胆的挑战,只是停留在不赔本、不亏本的原则上,这便蒙蔽了大学生的双眼,让大学生不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自然而然,在创业方面也不是实现大的突破。俗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所以,大学生这种单一的创业观念是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大学生创业的强烈欲望还有待激发。 (二)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不够高,创业是一个极具风险的挑战,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比如说:短时间的亏本赔本现象、遭到不公平对待等等方面,这些是创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大学生在学校安于享乐,都是受高等教育的人,个人修养都会比较高,对于这些不公平的现象他们都会产生反感,他们对于这些社会恶习都是相当的排斥,其实,这是对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挑战也是机遇,在挫折中积累创业经验,让自己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还有待提升。 (三)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比较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成效。当代社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会受到特别的呵护,对于社会知识都知道的较少,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这一问题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在现代大学的教育方式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很多,这无疑培养了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首先,专业理论只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基础,大学生可以多多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比如:学校开展创业的知识讲座、参与创业的社会实践等等方面,让自身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形势,才能正确的市场定位;其次,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的核心之处,创业能力包括处理危机的能力、创业方向的规划、自身素质的培养等等方面,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效。大学生可以多了解成功经营者的事例,多与人沟通,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等等;最后,大学生创业必须拥有个人的独特之处、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大学生创业面对比其他创业者更加艰巨的局面,所以,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必须高,在创业过程中,能够有诚信经营、真诚的服务、高度的责任感等等重要点,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 结语: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但是,如果大学生将创业的挑战当成一种机遇,那么效果将完全不同,根据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找出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措施,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创业道路,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滕雯婷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 一、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构建起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创业实践教育的方法与内容体系大多照搬国内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当前本科院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相对成熟完整,从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普及、创业技能培训,到学生开展创业模拟实践、创业项目孵化均有一整套成熟可行的实践模式,并且本科院校在硬件配套、政策的支持与落地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均能满足学生对创业实践的各种需求。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统一颁布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背景下,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行业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在学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先天短板,以及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水平评估不足的现状,导致了高职院校很难建立符合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导,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制定出旨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指向性的实施意见。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没实现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对接。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知识储备,自主获取创业技能以及承担创业风险等方面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创业实践指导意见,对象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却没有将“本科生”与“高职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如果能贴近占据高等院校学生人数一半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将实现教育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的细分与对接。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简单模式化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无法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和地位没有明确定位,导致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照搬本科院校现有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层次和规模差异明显。再加上相关硬件配套和政策的限制,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照搬本科院校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无法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所以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教育的成果不被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认可。二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效不被学生所认可,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实际过程中还会遇到由于学生学制短而导致的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短、无法亲自操作实施实践项目,创业创新理论与现实实践严重脱离等实际问题。【2】三是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师资团队无法有效构建,由于只满足于形式上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就无法从学校师资建设的层次去构建。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简单模式化,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其自身造血功能。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匹配 创业教育是一项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工程。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政策指向性的缺失,高职院校自身开展创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烈,学生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满意度不高,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成效。最终都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创建与其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匹配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发掘与提升,是建立在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学生学习、实践目标评价合理、创业实践平台成熟的基础之上。倘若没有这些要素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只能停留在空泛的层面之上。比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的现有条件,尝试将有条件的“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拓展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或者将现有的创业实践基地拓展功能,使其具备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的功能。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将创业实践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行业指向性和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匹配度。 二、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刚刚起步,对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明确的认识。盲目照搬和简单沿袭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探索具有高职特色并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势在必行。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是指在以某项行业或产业为办学背景的高职院校中,围绕行业特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和综合素质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实践活动。【3】开展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首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丰富高职院校办学内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的种种困难,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拓宽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容体系。通过丰富办学内涵,反哺教学,从而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可以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高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高质量就业与学校办学竞争力关联性越来越大,通过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倒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实践有效展开,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渠道全面拓宽”的三赢局面。开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政治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具有行业背景和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条件保障。当前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一批具有高端制造业背景的产业将重新布局与重构。随着国家中高端制造业转型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将需要一大批具有行业产业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以产业对接和产教融合为有力依托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将有更加宽阔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第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竞争之间的矛盾,为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实践思路与实践路径。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民生问题。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也是有效化解毕业生就业难题,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三,在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方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技术人才。在行业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实践教育,能有效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能进一步能提升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内涵。第四,在培养整个民族创新创业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转型与重构同在。如何能突破机遇期的瓶颈,成功实现国家产业战略调整,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很大程度归结于我们整个民族是否具备成功实现转型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理应承担起全民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与能力提升的历史使命,从而在转型创业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实验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有力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平台优势,紧紧围绕“创新在南科院,创业在基地,实业发展在产业园区”这条主线,充分利用科技园在政策、资金、服务的有力条件,积极打造特色明显,多元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有效开展行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一)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背景简介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科职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学校建有江苏省大学科技园,科创园(以下称为“两园”)。学校依托“两园”积极建设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目前在两园内建设有“全国高校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围绕两个创业基地,根据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学校努力探索建设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方法路径与实践内容体系,初步形成了与学校办学的行业背景相适应,与学生专业相衔接,与高职办学特点相吻合的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 (二)具有行业特质的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及其初步成效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可以尝试从“工作理念创建”和“工作机制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先进的工作理念可以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高质量的工作机制可以进一步促进工作理念的总结和凝练。工作理念的创建既要符合自身学校的办学实际也要具备一定的原创性,而工作机制的构建既要围绕工作理念展开也要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不断调整与更新,以达到工作长效开展的目的。1.理念先行,发挥优势:全面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开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从而能有效指导创业教育实践的方法路径选择、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平台的建设。南科职院从“两个创业基地”的建设为突破口,确立开展学校创业教育的工作理念,有序推进各项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两园”建设的具体目标要求,学校确立了由“两园园区”、“学校教学系统”和“学校学工系统”三方协同指导的创业教育实践领导机构,三元协同的领导模式推动了以“教学系统”为主导的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与相关学生学分认证和创新教育教学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建设工作,完成了以“学工系统”为主导的“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培育和“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与实践”活动内容制定工作,强化了以“两园园区”为主导的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与创业孵化器建设和创业学生精准帮扶工作。从而形成了由“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育与教学评价”—“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打造”—“创新创业大赛检验与学生创业工作室立项”—“学生创业精准帮扶与项目孵化”四个维度的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这种“三维四层”的高职院校创业工作格局,可以发挥行业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长处,有效帮助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2.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长效机制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这种长期性决定了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创业园区沟通协调,统筹构建学校大力扶持、两园有序引导、政府与社会事业多方资助的创业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共建的“南京市大学生就创业指导站”落户于两园园区,“指导站”的建设搭建了学生就创业政策咨询、企业创办服务和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申请帮扶等创业长期性服务工作平台。同时南科职院与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了优秀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帮扶工作机制,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对学校推荐的优秀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创业项目进行落地孵化帮扶,并帮助项目申请地方优惠政策支持,如小额贷款申请担保,创业场所免费使用等。此外,南科职院与由政府举办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了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帮扶接力机制,南科职院将已步入正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优质学生创业企业推荐给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省大创园引入风投公司,对学生企业进行评估,从而进行企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投资。同时省大创园优先推荐学生企业申报相关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政府专项资金,助力企业加速发展。目前南科职院已成功推荐2家学生企业入驻省大学生创业园,学生企业成功申请了政府专项资金,实现了转型升级。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从“生存型创业”转变为更优质的“创新型创业”。 (三)实现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保障体系建设与措施 建立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工作保障体系,可以尝试从“保障机制建设”、“硬件建设”和“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的宗旨是要保证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所以在探讨具体保障措施建设的过程中,都要从“能否服务于行业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从而提高保障措施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保障机制建设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应在学校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指导与管理下,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核心目标,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的特征,以“创业课程教学、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实训和创业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创业孵化平台为主要形式,竭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政策、场地和资金扶持,致力于培养一批技术服务型和产品开发型创业者。一是建设一支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创业管理与服务队伍,在投资融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企业诊断、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产权交易和法律咨询等方面为入园创业学生提供服务。学校以省级科创园和科技园为依托,将“两园”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全部为入院创业学生开放,并为他们提供免费、全程和一对一的企业注册、入园、投融资、税费减免等服务。同时也积极帮助入园创业学生配备校内创业导师和行业创业导师各一名,帮助初期创业学生能快速让企业走向正轨。二是聘请园区企业、共建高校、化工园区专家,建立一支学生创业导师支持队伍,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指导,对学生创业中的项目选择、风险评估等难点提供技术支持。学校积极与南京市人社局展开有效合作与工作对接,依托南京市人社局在园区建设的“南京市就创业指导站”工作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在人社局的统筹下,建设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同时学校进一步提高自身创业导师的培育工程,在人社局的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展了多期“SYB”师资班,培养了一批具备创业理论与实践指导技能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学校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教育实践的要求。三是制定、完善和落实促进学生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保证学生实习、实训有成效,创业、就业有途径。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科创园与科技园创新有关入园企业促进学生实习实训的政策与制度,与入园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责任状,以企业经营面积为基准,按面积进行学生实习实训的人数包干,有效倒逼入园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拓宽了在校学生的创业就业路径。四是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特色和对地方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来构筑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坚实基础。学校科技园与地方政府组建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积极引进能有效依托区域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尤其在绿色化工、生物制药、环保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时与企业深入对接,使得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有实质性的关联。五是完善风险资金运作机制,制定对风险投资机构的专项鼓励政策,满足大学生创业初期和项目孵化阶段对风险资金的需求。引入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投资软环境,更好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我校依托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引入风险投资机构,联合市人社局和学校职能部门,组成三方风险投资评价机构,与南京银行签订协议,为学生提供小额无息贷款服务。截至目前,我校共为入园12家学生创业企业担保小额无息贷款220万元。2.创业实践硬件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完善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的支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校创业实践硬件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一是积极争取政府统筹规划,有效推动政校企联动建设。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已经纳入地方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通过统筹规划,实现政校企联动建设。目前,在科技园建设中地方政府已经注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其中300万元指定为高校教师及学生创业基金,鼓励高校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创业和就业。二是争取多方面融资渠道,助力大学生创业实践。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南京银行达成协议,成为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发放九家试点高校之一。截止到目前,共为基地创业学生担保小额无息贷款8笔135万元,占南京银行年度小额无息贷款总放款量的27%。三是建设高质量创业园区,提升创业实践平台服务能力。园区建设三年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初步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开始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将为学生创业基地的建立创造条件、提供支持。3.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创业长效机制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基地”在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在硬件投入、政策宣传、师资培训、创业教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努力打造我院学生创业的“政府—社会—园区—基地”四级联动体系,逐步形成创业长效机制。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十分重视基地建设,专门规划学生创业用地总计面积达5000平方米。基地建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和学生创新工作室,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创赢南京企业家创业导师高校行”活动并举办创业大赛三届。举办各类创业专题培训班6期,截至目前,共举办SYB师资培训2期,学生培训3期,共有30名学院教师获得SYB师资证书,270名学生获得SYB培训结业证书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四、结语 当前,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是摆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避免重复照搬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属于高职院校行业特质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需要我们从高职学生的知识特点、能力构成和综合素质出发,大力推进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统揽的创业教育实践改革。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为契机,积极尝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改革。南科职院从建立创业教育工作理念、工作格局和工作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符合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有效提高了行业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和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为其他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作者:毛厌草 许建民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 1.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已经发展的越来越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对于创业教育还没有系统性和时效性的研究,需要我们在认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合理的探索。 2.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的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欲望、磨练大学生创业意志、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转变观念,从就业转向创业,鼓励学生把创业精神和理想更好的发挥出来,不但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还可以帮助他们就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3.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处于初步阶段,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1)教育观念陈旧。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作为新出现的教育内容,势必会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一定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并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创业教育,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学生不能更好的领会创业教育的精神。(2)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当前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很多高校没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的课程设置。很多高校要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创业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单独的、正式的对于创业教育的课程。(3)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使创业教育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要求教师能具备激发学生创业欲望的能力,并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可以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都是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兼职创业教育课程,对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不能给予应有的帮助。(4)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开设了相关的理论课程。但是对于创业教育来说,需要走向社会,目前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缺少必要的实践平台。社会各方环境对于创业教育的支持较少,没有提供较大的实践平台,很多大学生由于缺少资金、资源紧缺等原因造成创业停滞,而社会对于创业学生的不理解更是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5)创业教育功利性强。自1997年,清华大学引入创业教育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实施了很多措施和政策,以扶持创业教育的发展。1999年开始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在众多比赛中,有很大的功利性,在保研或奖学金评选过程中会有加分的优惠政策,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了偏竞技的精英化教育。 4.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路径的探索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创业教育。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高和巩固创业教育的地位,把提高学生创业意识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集中精力研究创业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最后,学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创业可以实现人生价值。(2)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该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和构建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使创业教育从课程设置的比重体现出其重要性。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良好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3)培养卓越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在创业教育中,教师队伍占据重要的地位。应该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创业经历等实践经验,通过深刻的研究和自身经验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还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长远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刻把握时代的发展,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4)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调整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处理好和社会各部门的关系,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业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方便和帮助。创业教育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配合,使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更好的和社会接轨。 作者:许庆斌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 1.正确处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攀升态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提出要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但就目前毕业生创业的实际情况来讲,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只有3.8%,所以就业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盲目跟风,就业教育依然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要继续着重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2.创业教育应该突出重点 就目前的现状来讲,我国的创业教育并不适合全面展开。各地应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帮助扶持有志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切实加强创业培训工作,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编制专项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培训资源,使每一个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工作,加快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辅导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交流活动,帮助创业大学生积累经验、获得支持。加强对创业成功人员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明星”的宣传,突出创业明星的带动效应。 3.要加大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师资问题。现阶段的师资力量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更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欠缺,无法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难引起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相反还会挫伤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和向往。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各高校要建立起一支既有一定创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要大力鼓励担任创业课程的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对于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其职称考评指标必须加入更多实践内容的权重,如在企业挂职的时间、自身创业的经历和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成绩等都应纳入职称考评的指标,予以量化,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有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最后,创业教育还要“请进来”,各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4.正确处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是教授一些专业范围中的专业应用性知识,以使受教育者接受了专业教育之后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它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专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专业教育现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其关注程度,使它真正得到落实。 5.创业教育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抓起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都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程内的一部分内容,在学生即将参加毕业实习或者毕业的时候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影响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大学学制前半段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宽松,后半段则随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开设,学生的个人时间相对较紧,毕业实习时又要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创业的意愿在这个时候倒变得不是那个迫切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其后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善于扩大知识视野和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作者:叶华 高叶 单位: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他们的法律运用能力,以适应在创业过程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于既缺市场经验,又缺乏创业资本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的难度与风险显然很高。这里的风险不仅包括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而且也包括创业是否成功的风险,更包括创业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两项风险有时是可预见却无法控制的,但法律风险却有可能通过事先的知悉来预防,或者事中的得当处理来避免。因此,创业法律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地位边缘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精神培育3个方面入手,其内容包括创业政策法规、创办企业、遵纪守法。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高度关注金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创业法律教育没有进入课堂教学,采用自学形式,没有纳入课堂教学;二是,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团队建设受关注度不够,参与创业教育交流、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严重不足。创业法律教育内容仅以创业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存在,独立的创业法律教育系列课程滞后;四是,创业法律教育的科研重视不够。由于创业法律教育的功能作用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因此,高校对于其研究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较少。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性指导欠缺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创业也是一种实践行为。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时,如果能突显两者的特点,注重实践运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然而,事与愿违。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法律教育多是由学校老师承担。有的老师虽有法律专业教育背景,但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因此,他们不能向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法律指导,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例如,开展创业政策法规教育时,强调学生关注“按规定,有优惠”;进行创办企业教育时,以告知学生“按规定,走程序”为目标;而在遵纪守法教育上,则简单告知学生“按规定,不违法”为限。有的老师虽有法律实践经验,但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思考少,因此,也不能有效地解答或预见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相对于鲜活、生动的营销策划、项目选择等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创业法律教育就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关注,其效果自然受损。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业法律知识的缺乏,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可能遭受法律风险,而且还可能招致创业失败。为了保障大学生创业顺利,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而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解决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理论过度两个突出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前者,将创业法律教育工具化;后者,则是过分强调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我国许多大学生涉世未深,创业意味着走进社会。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素养是每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素质。一个创业者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创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其他素质和谐统一发展,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应该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讲授法律知识,较高层次是塑造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最高层次是激发大学生的法律创造能力。讲授法律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掌握法律这一社会规则,这是步入社会、创业的基本技能。然而,创业教育不能仅追求生存、赚钱,还必须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创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创业法律教育,不仅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实务问题,更注重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培育。法律理念缺失或偏差,忽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误入歧途,甚至可能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来说,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的塑造和法律能力的培育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国新一代的创业者,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的法律素养还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激发一批具有法治精神,而且法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大学生创业者积极、主动地对法律进行探索,在创业实践中创造法律,这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法治的健全与完善。只有明确并且理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3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 (二)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引导大学生创造性 地运用法律和完善法律为了保障良好的市场秩序,各国不得不依靠法律来约束、规范和指导经营者的行为。引领和规范是法治发挥作用、显示价值的两种重要形式。法律指引国家发展方向,规定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动准则。健全的法治能规范经济行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引领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业法律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法律的引领作用。通常情况下,法律对于某些行为的禁止或推动,都会直接带来或隐藏着某种商机,重在发现。正如人们常说的,当世界对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可能正在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现实中,不少企业家从貌似枯燥的法律中捕捉到无限商机,从而获得成功。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规律性、概括性的总结,既有前瞻性,又有滞后性。创业法律教育应该重在引导大学生从法律中寻找商机,而不是学会钻“法律空子”,违法经营。如果创业法律教育能启发大学生充分利用法律,从法律中寻找创业机会和空间,那么,它就与“创业”融为一体,解决了“创业”、“法律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也能较好地解决创业法律教育过于理论化的现象。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培训,也不是一种“老板速成教育”,而是一种满足以创新为标志的“创业革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创业法律教育也是生产力。总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业的需要[2]。因此,创业法律教育既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也要融合创业的“价值”追求[3]。 三、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师资多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社会兼职师资为辅,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这种路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各高校基于操作便利考虑,而不是从最大程度地提升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出发。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路径选择的改变是一种可能。 (一)组建导师团 组建以法律知识、法律理念和法律能力3个层次为内容的,由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导师团。教育部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多次指出高校高等学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现在,许多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支持充满热情,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创业导师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各高校的创业导师制度设计。高校在设计创业导师团时,要重在整合社会创业导师的优势资源。在创业法律教育导师团的组建中,可以分为3个组:校内法律专业老师和校外律师、法官等以讲授法律知识为主;校内外专家学者侧重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的塑造,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公平理念、诚信原则等;外请企业家则主要与大学生分享法律能力的培育,提升大学生法律风险意识,把握法律中的商机。高校要组织这3个组的创业导师定期交流,让他们形成有机整体,但又各有侧重,增强创业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 (二)开展法律教育 在创业教育中,要以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或创业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战型创业法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者的目标与施教者的目标相统一才能有效。创业法律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与施教者的目标统一。首先,我们要对受教大学生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我国允许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有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创业。现在,创业法律教育面向的大学生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已经组建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第二类是有创业意愿;第三类是没有创业意向。对于第三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以让其掌握基本创业法律知识,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为目标。对于第一类大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的创业经验、创业需求和创业中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创业中灵活运用法律,甚至创造法律。第二类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可以从对他们的创业项目计划进行法律诊断、法律指引入手,开展创业法律教育。此外,各高校在进行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大赛时,可以要求参赛大学生对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的法律环境进行评估,让学生在事实归纳能力、法律解释能力以及将法律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法律论证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意识的锻炼,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选定法律教育内容 以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实际为主线,选定创业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法律非常繁杂。创业法律教育在内容的选定上,如果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就能达到既有效地解决他们创业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也能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能力的效果。法律是创业大学生必须了解的,并且会伴随他们创业的整个过程。目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通常包括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工商注册登记、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的保护、税收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的逐渐形成,知识产业发展迅速增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应该新增互联网管理法、电子商务法,以及广告、知识产权、营销等法律在互联网的运用等。许多大学生是以个人名义或校园的方式开始创业,随着业务的扩展,他们成立注册企业的需求突显、创业融资的需求突显、规范劳动关系的需求突显、理性对待竞争者的需求突显。这些实际创业中的需求,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基于法律责任的分析,开展企业组织法的教育;基于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分析,开展融资法律教育;基于劳动者权利分析,开展劳动法教育;基于市场竞争的分析,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等都将自然而然,甚至事半功倍。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因此,要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生法律教育围绕创业主题,强调以大学生创业经验、创业实际和创业需要为核心,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在创业中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探究法治精神和发展、促进法治建设为目的,因此,要坚持灵活性、实用性和原则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创业法律教育的实践性特质与法律能力的隐性、柔性特征,发挥创业法律教育的显性作用。 四、结束语 有什么样的创业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上,高校应树立为未来几代人设立“创业遗传代码”的理念[4]。所谓“创业遗传代码”,是指经过特有的教育方式,将某种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传承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5]。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要将“法治”写入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创业遗传代码”中。 作者:谭利 单位: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培养 创新创业是促使当代大学生成才及成长的主要途径。在我国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就业问题始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且大学生既要成为竞争者,又要成为创造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在创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服务于社会。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要性 1.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当前就业形势的强烈需求 近几年,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高校扩招,目前的高等教育不再是原来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变为大众教育,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第二,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创设的就业能力不断下降,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等收纳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城乡各单位创设的就业能力同样有所下降,且事业单位不断推动改革,所需人数也大幅减少。因此,等待就业已不符合现实就业情况,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不断更新其就业观念,转变被动的就业观念。 1.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急切需要 新兴的知识经济已改变了劳动的就业领域,使得创业不只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新的就业形式。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使得行业、职业以及产业不断变化,以致部分职业岗位被淘汰,且部分知识型岗位逐渐产生,那么创新型就业已然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因此,新兴的知识经济使得创业型就业变成解决就业及经济问题的主要思路。 1.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只有提高其创业意识与精神,实现成功就业和充分就业,才能在本质上确保社会的稳定及繁荣,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致力于建设文明、富强及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本是我国人民的集体创业活动,且需要个人的创业意识与精神。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及科教兴国思想的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承受更多的社会义务及创业责任。现阶段,下岗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难题,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农村外移剩余劳动力等问题都急切需要创业,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来解决。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因为知识经济重视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使得智力成为获取财富的根本条件,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转移、生产及传播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创业更加容易。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以引导大学生变成创业者,是各高校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4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价值及各院校培养方向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各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且各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高校招生竞争比较激烈,那么就业率会直接影响高校的质量、规模以及发展前景。而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直接决定着自身及学校的发展、生存,高校要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为主要目标,以使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创业促进就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且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意成功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因此,采用创业促进就业的办法来解决社会失业及就业问题的重大责任,必然落到了大学生的身上。 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下面我们以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来具体论述武夷学院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取得的一些收效。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初步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相关创业课程体系,并在构建的全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将创业案例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便更加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创业者成功创业的精神。此外,我院机电工程系还根据具体的创业教育目标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活动,比如,在课外开设包括创业计划、网络教学、企业家论坛及实地考察等课程在内的创业计划大赛。以社团及项目为主要载体,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各种创造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及实践活动,同时在创业教育的相关实践讲座中,通过社团、项目为组织形式的各种创业教育的实践群体,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意识。另外,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于2015年2月至2015年6月举办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的相关活动,例如,企业直通车、校园营销大赛、“我的创业故事”征文、模拟招聘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及大学生物品网络交易展等活动,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和创业热情。与此同时,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还开展了创业咨询及创业投资沙龙,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及创业导师库,以期给予学生有效、正确的创业指导。除此以外,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预想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开启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以建立校内外的实践创业基地。且武夷学院设想将校内外创业基地作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校科技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的专业学科及科研的相关竞赛活动及各种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关调查及实证分析表明,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精神水平普遍较低,最近几年,我国着重培养创业型及创新型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且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探索、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相关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多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及创业教育方面,依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单一地以趣味活动及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却不是以培训或课程化的方式实施相关教育教学。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首先,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并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有关模拟环节,同时给予具体、正确的指导,确保达到教、学、练三者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以此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其次,各院校可聘请本校毕业且在社会上较为成功的创业人士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知识,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品质。再次,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作为全新的素质教育境界,以融入整个的人才培养过程。此外,创新创业精神不仅要融入校园文化中,还要切实融入到办学理念、毕业论文、培养方案、实习、课程设置、实验以及课堂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包括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在内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断渗透,可体现出创新创业的精神,以至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后,对于机电学院设置的电信、电气、微电子及机械等专业,各院校可根据其专业特点不同,设置不一样的创业教育,以使学生可正确认识创业的合作伙伴、形式以及领域。我院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已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推行了很多合理、恰当的优惠政策,比如,简化创业手续、开展创业培训、放宽融资条件以及税收优惠等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体现了大学生追求创新实践及素质拓展的要求,也推动着各高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为各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若各高校可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工作,不仅会为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新局面,也会培养出更加符合创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为我国的腾飞提供便利条件。 作者:孙晓倩 单位: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探索 创业是人们创造社会事业和社会财富的社会活动,要想成功创业,需要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素质是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的综合集成。迄今为止,学界关于创业素质大致有这样一些观点:如麦可利兰(McClelland)把将创业者按创业素质分为六组“成就动机族、帮助与服务族、冲击与服务族、管理族、认知族、个人效能族”[1]148;张玉利认为成功的创业者心理行为方面具有一些共性,“富有激情、洞察风险、机会导向、坚忍不拔、诚实可信、执行职能、平衡领导、营销技巧、产品/顾客聚焦和善于学习”[2]27;王林雪等将大学生创业素质归纳为五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环境掌控力[3];张明林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包含创业意识和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三大组成部分”[4]等等。以上这些关于创业素质的观点,都从某些方面和角度揭示了创业素质的内涵和特征,在吸取以上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创业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大致应包括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这三个方面的要素。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HowardH.Stevenson等学者认为创业就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意愿及获得成功的信心[5],而意愿和信心正是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可见创业心理素质在创业素质中的重要地位。由此,本文不打算对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这三大要素做全面讨论,笔者在此仅就创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育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对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有所助益。 人的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6];而创业心理素质则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心理素质虽也包含着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根本而言则是与后天环境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关系更为密切。创业心理素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满足。心理满足属于心理需求的范畴,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包括生理层、安全层、爱和归属层、尊重层和自我实现层。五个层级呈现金字塔结构,自我实现处于最顶端,属于高级需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满足正是属于人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这种高级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研究创业者心理特质得出结论,“成就需求高的人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7]84;甘特通过对创业者与大企业中的经理人之间的比较后认为,“对成就感的高度需要使得很多人选择创业来获得这种成就感”[8]。创业典型的心理激励。心理激励可以说是榜样和责任的双重鞭策。大学生创业有着各种不同的动机,有出于改变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有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付出而能尽人子之责的,也有对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向往,当然更多的是希望能有所成就回馈社会贡献民族和国家。榜样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常常让大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零距离感,“他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如长沙理工大学“切糕王子”阿迪力•买买提吐热的创业事迹,就激励了许多长沙理工大学在校学生的创业热情。责任主要有对父母的责任,对弟弟妹妹的责任,对家乡父老的责任,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等,这也常常激励着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激励,促使着大学生产生创业冲动,形成创业意识,寻找创业的机会和路径,并最终走上创业的实践之路。饱满的创业激情。 要想干好干成任何一件事,对这件事情就必须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也就是饱满的激情。饱满的创业激情是创业欲望和创业行为的动力所在,是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所有成功创业者的共同特征。只有保持着饱满的创业激情,才会对创业有着持久坚定的热情,才会有对创业成功的不懈追求,才会充满着旺盛的创业精力,才会有全身心的创业投入,这是大学生创业者宝贵的心理素质。坚强的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是指为实现创业目标,支配创业行为,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创业中风险与成功并存,创业过程难免有困难挫折,大学生创业者要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地执行目标,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困难和挫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要有敢于面对任何挑战的勇气,要有失败了再重来的准备和信心,要有应对和处理创业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因势利导大胆创新的意识,所有这些,如果没有坚强的创业意志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坚强的创业意志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具备了坚强的创业意志,才会在创业的征途上,即使陷入暂时困境,也终会有“山重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才能经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而最终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对创业热爱乐观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人的名言和经验智慧,从事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者莫不是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和兴趣,他们已不是完全为了谋生而从事某项事业,他们从事业中获得了极大乐趣,他们把事业当成了人生第一需要,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大学生创业也理应如此,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准创业的方向和目标,而不是着眼于暂时的利益,这样就能在创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这才是创业的最高境界。 如前所述,人的心理素质,既有先天禀赋的因素,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创业心理素质同样如此,这就使得创业心理的培育成为可能。怎样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培育,这不仅要从大学生本身主体因素出发,更涉及到学生的家庭甚或家族背景作用,涉及到高校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创业实践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社会创业文化营造等方面的氛围环境。探究培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理应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中的重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当然也可由学校的创业教育、创业的社会文化、家庭创业教育、创业社会实践等不同途径来对其进行影响和培育。换言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育就是要在其先天禀赋的客观基础上,由家庭(或家族)、学校和社会通过一定的说教、训练、实践和引导,对其施以影响,让上节所述的创业心理素质得以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并成为其创业行为的心理出发点和心理依据。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应分为间接的和直接两个方面:一是间接的成长背景因素,二是直接的创业环境氛围因素。成长背景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学习养成的因素,成长背景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文化背景等;创业环境氛围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训练巩固过程的因素,主要是指创业行为产生和创业心理生成的外在诱导制约因素,如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情况等等。理清和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探讨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探究在这些作用和机理影响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如何生成和外化,从而更好更科学地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这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刘双春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浅析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失,师资力量短缺 从全国范围来看,创业教育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效果难以估量。同时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手段的影响,创业教育一般的考察方式就是考试或者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仅仅是以作业和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这种被动而且缺乏实践形式的方式并不能检查创业教育方面知识的获取程度和能力。另外视力障碍学生的客观条件又不允许用计算机或者纸笔写论文,常常需要别人,并没有针对他们做出特定的评价方式,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第二,相对于高校庞大的学生数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而且专业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开始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所以教师一般的专业方向与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对于北京市高校视力障碍大学生来说一般的师资力量是辅导员,课程的讲授和创业大赛的组织一般都是以创业的知识、法律、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由于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尽相符,事务性工作繁多,很少能真正参与创业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无法对视力障碍学生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二、首都地区视力障碍专业的创业教育尚未形成一门课程 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普及时间较短,对于北京市的视力障碍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中作为一章的内容呈现,并没有过多的篇幅进行介绍,在课外也没有其他的选修以及辅助课程进行指导。当今社会普遍认同视力障碍人群主要从事针灸推拿和钢琴调律专业,因为按摩针对其特点,发挥手部触觉灵敏的优势针对穴位进行手法治疗,而钢琴调律也需要听力有关的专业技术,要求音准以及辨音能力要强。视力障碍大学生虽然没有视力,但因其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正常,某些方面较健全人来说还有优势,所以高校针对其特点设立专业课程,但与此同时又没有针他们进行创业教育辅导,教学人员通过讲授、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创业心理与技巧、创业政策与法规等内容进行指导,内容都是与健全大学生的一致,没有针对如视力障碍这种特定类型的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分析以及行业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以及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强,这些职业都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且作为残疾人的特殊性,与健全人相比不能消化吸收大众化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并且很难适应相应的教学模式,所以书本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一章不足以呈现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的帮助以及价值。 三、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单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二课堂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的机会。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在活动中实践按摩与调律能力以此巩固知识尤为重要。作为视力障碍的任课教师也应该在课下组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运用专业知识将课堂知识的传承延续到第二课堂。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得非常少,仅仅是一般性的创业大赛,而且任课教师较少地进行组织,针灸推拿学和音乐学的专业教师更没有参与其中,致使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单一。 四、缺少创业园区、实践基地以及创业平台 实践是学习和检验相关创业知识、锻炼能力的必要手段。作为企业和单位来说,他们市场敏感性更强,更加关注社会的风向标,开放、快速、与时俱进地适应市场,学校则相对滞后,而且并没有条件让学生真正体会社会上的真实环境。而且在创业方面,大学生面对的压力还包括场地的租用、资金的扶持、经验的积累等等,所以在校的视力障碍大学生创业环境急需改善,需要参与到实践基地中去。相对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1、改变评价方式,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针对教学内容应该改进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考核办法要以实践考核为主,即使学生不能创业,也要懂得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能力,这样能为学生毕业后甚至于很长一阶段后的创业提供较好的基础。高校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可以设立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考核。另外还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优化创业教育的师资配置。首先,要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加大培训力度。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往往由辅导员来进行教学,在日常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教学任务质量不高,校方可以要求很多其他专业的教师参与进来,让其参加创业培训班,如KAB课程等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比如针灸推拿学专业任课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把握对学生进行创业讲解,相对于辅导员来讲,更加有专业性和说服力。第二,鼓励创业教育教师走进企业单位,让其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经验的获取。美国斯坦福大学允许教授每周有一天时间在企业兼职,因而对企业的运行状况有丰富的经验,然后指导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的成效十分显著。第三,要从社会上聘请有相关经验以及创业经历的专家进入校园,并与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因为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都没有创业的相关经历,在市场的动态把握和残酷性上缺少实战经验,所以要通过此途径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创业的风险和乐趣。 2、制定针对视障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 相对健全人比较,视力障碍大学生由于数量较少,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类人群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毋庸置疑,在当今教育资源的紧缺下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但针灸推拿学和音乐学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根据当前社会职场发展变化来看,符合体力劳动类职业减少,脑力劳动或创意性工作增多,这种职业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发挥视障学生的生理以及身心特点,使视力障碍人群实现自我价值。所以高校要有前瞻性,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开设技能培养为主的专业特色课程,以中医和音乐等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实践,强化学生按摩手法以及听音调律实践能力。本门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和训练。 3、举办多样化形式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 请相关领域内有关专家或者优秀校友进入校园做报告与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的知识主要讲解创业教育的理论和知识要点,而对于行业内部最新的市场资讯任课教师就相对捉襟见肘,对于创业的现实状况了解不够,需要有关专家进行前沿知识的讲解以及优秀校友介绍创业经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还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实践探索。引导视力障碍学生创立创业协会。由于视力障碍学生的生理特点导致该群体对于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高校可以引导该群体学生创立盲人的创业协会。目前视力障碍大学生的专业比较适合创业方向,通过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对于本专业产生更大的兴趣,创造积极思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并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开阔其眼界。 4、大力开发实践基地,将企业单位等融入学校创业教育 高校应大力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残疾人创业的孵化器,通过提供机会让盲人大学生亲自去经营自己创业领域的微型企业。首先,高校通过介绍该群体专业性以及未来的商业前景并联系校外企业,将产、学、研三方面结合,鼓励引导企业单位进入校园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支持,开发视力障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总之,我们高校要定期组织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到医院、社区、按摩店等相关地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进入琴行、钢琴调律公司等单位进行实习,让相关企业单位进入校园等,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以及创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消化,学习和掌握创业的技巧和相关经验;另外要进一步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比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免费或者相应优惠的场地以及可供启动的项目资金,注重后续的成果转化以及畅通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的通道等等;最后高校间要加强联系,大力开展相关专业和类型的学生的交流,探讨创业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加强学术研究,共同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作者:赵磊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思考 1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1)用人单位希望使用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成手”,这样就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另寻出路,又可以为政府减轻就业压力。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中,工作待遇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创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政府部门,纷纷把“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化解当前社会就业难的主要政策。 (2)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抱着替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的心态,认为给自己干,做起来会更有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这种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再者,失败了,也是自己能力、经验不足,需要结语经验,继续努力。 2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行分层培养的模式,既面向大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创业教育,使所有在校生均能接受创业普及教育;同时,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创业精英训练,使他们能够不但具备主动创业意识,还能掌握创业技能。根据创业教育目标的要求,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团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 (1)在通识课程中开设通用性质的创业课程。如: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将创业教育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标准和面对挑战,再大的困难也会变成脚下的踏脚石,而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他们在面对未来漫长的路途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以讲座、“创业沙龙”、“创业俱乐部”、辩论赛、创业经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教学。也可以通过创业模拟实战的形式,教会学生们掌握经营管理、团队建设、项目分析、降低成本等大量的创业的基本环节和技能。 (3)加强课外创业实践环节,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参加省、市、校级大学生创业类竞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活动,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将学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相结合,举办实验班,鼓励大学生积极体验。 3积极探索创业模式 (1)集中扶植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校内导入各类创业活动。比如举办创业项目大赛、商业策划大赛、模拟网络营销大赛等,以此掌握创业技能,以创业促就业。 (2)积极寻求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或者社会企业设立创业基金,充分借助各类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各方以多种形式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校、各市场经济实体组织均可投资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各地从创业扶持资金中安排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资金,用于改善孵化基地条件,引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良性发展。 (3)形成保障机制。高校制定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使用办法,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创业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大学生创业指导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保证创业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作者:孔英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 创业教育首先在1991年的东京会议报告中被提出,具体是指培养有创业开创精神的个体,尤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等同于对正在工作的人,那是由于当今用人机构对于受雇者的要求越来越偏向于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自主性及独立功能能力,还有相关技术、社交及管理能才能。其后国内学者对其定义、培养方向、核心任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现代教育是着力于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冒险开拓精神以及事业心等多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按照国内学者的理论,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终身教育,其是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及创业技能的教育过程,最终教育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获得创业基本素质及创业能力。 1991年,创业教育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紧接着1997年,创业计划大赛在我国著名的清华大学展开,这也被认为是我国创业教育最早的一次实践活动,也代表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全面展开;1999年,“挑战本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全国性活动更是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同样是一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同年初,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有明确指出,应当强化、鼓励创业教育,开创创业教育的全新局面;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著名高校成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有层次、有步骤的展开了全面实践。 试点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也收到了较好成效,各地高校纷纷效仿而行,在开展相关活动的同时也自主开设相关开成,竭力促进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力求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及其个人事业心、开拓精神等多个方面素质能力。这种局面也代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开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拉开了帷幕。同时,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创业教育,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的实践,例如部分地区的劳动人事部门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加上一些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实验室的出现,逐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1]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况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从发展至今仅仅走过了十数年时间,在这些年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无论是试点院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业教育时间活动,还是部分条件较为成熟的高效所开设的创业课程,都不断出现了促使大量学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途径的实例。这是我国创业教育总体上的进步,更为今后创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宝贵的经验教训。然而,就现今创业教育开展与大学生创业活动上来看,虽然发展态势较好,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却仍然处在一个起步与试点阶段,尚没有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如下: (一)教育认识不足,定位有所局限 首先,就高校高层领导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尚还没有对创业教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更遑论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政策和全新的教育目标。我国创业教育还仅仅局限在缺乏理论指导的创业实务层面,且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上还存在较为严重功利性价值取向,无论是从相关部门的政策进行分析,还是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来看,这样的认识问题均是较为明显的。其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同样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一,不少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则一定是创办公室,甚至于将勤工俭学亦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其二,在大多数学生眼中,他们认为创业仅仅需要资金,似乎有了资金则可以立即开展创业,却完全忽略了知识、技术以及全新的服务理念在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其三,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当不足,他们认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仅仅在于高效课程的时间是否宽裕,作为一种附属、业余而存在,他们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而将其至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二)课程设置混乱,缺乏明确目标 相较于国外创业教育的开展和课程设置上来说,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是有所缺陷的,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等多个方面原因,我国的课程设置方向仍停留在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课程设置较为混乱,更没有收到创业教育活动应有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虽然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但其工作仍是有所局限的,也仅是停留在对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的鼓励、扶植上,如鼓励学生开展创业计划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办公室等等,这些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固然能有一定助益,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和提升。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创业教育的学科化、正规化尚还有一段路需要走,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创业教育的体系化也较为薄弱,缺乏切实,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目标定位与任务安排也都并不明确。这些问题均致使不少大学生虽然受过些许创业教育和训练,然而在实际生活过程当中,无论是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都还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开看,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其一,缺乏统一教材,没有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指导;其二,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容的定位,教学杂乱无章;其三,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然而由于对创业教育的探究和认识不足,没有明确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仅仅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由此可见,我国在对创业教育逻辑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上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三)缺乏实施规程,难于融入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让其得到更大的成长,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学生的整体育人体系当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教育预警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知识水平和创业技能等等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创业教育仍可归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之一,因而在创业教育活动当中,我们应当着力于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继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然而,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初期开展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往往是取得极佳成绩的极少那部分学生,其余学生成为了“看客”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创业素质培养,这种“精英化培养”显然并不符合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实施仍然覆盖较窄,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一种“业余教育”,是大学生所认为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脱离于“正规教育”之外,更没有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相当程度的重视,更遑论于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创业教育活动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正规的课程体系当中,实施困难显而易见,这样缺乏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创业教育活动也必然导致了其实施过程的困难,更限制、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发展。 (四)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1.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 在理论研究方向,我国创业教育目前还缺乏一些独具见解、有深度的系统创业理论。另外,对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力度和深度不够,这致使我国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并不能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有实际指导作用与意义。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自然也较为匮乏,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微观、具体的方面则缺乏相关研究。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贸学院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研究创业教育的机构,但是在基于本校实际研究如何实施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还主要是经验的探索,缺乏专业化、针对性强的理论指导,因此加强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必需。[2] 2.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缺乏 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的的特点显露无疑。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是在高校开展,小学、中学等各个阶段都已经展开了较为系统,且行之有效,能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3]英、美等国已开发出一些符合国情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的教材。而我国在高校相关课程教材的选择上则显得较为驳杂,缺乏明确方向了。在隐性课程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更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而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进行创业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对20所浙江省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创业氛围与其他创业教育方式相比被排在最为重要的位置,有75%左右的学生希望校方能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这反映出高校在创业教育氛围营造方面的欠缺和学生对此种氛围的需求。 3.教育师资力量资源缺乏 总的来说,我国创业教育开展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则是源自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这是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更多的的是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如《团队训练》、《创业管理入门》等等课程,然而,这些授课教师大都是精通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他们自身也尚未有过真正的创业经历,创业是一项极为需要实践经历的事,脱离实践与实际操作的单纯理论说教并没有教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实践经历的缺乏无疑严重的阻碍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因而我国创业教育要得到质的飞跃,首要任务应当是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多应当注重的是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等实践活动,教育者再辅以适当的创业形式、技巧以及相关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顺利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创业教育史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使其从创业思维、技能、意识等多个方面的提升最终实现创业能力的提升。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尤其注重于怎样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摒除既往的一味求职应聘的就业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如此一来,高校必然得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进行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目标。 (一)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 首要的是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改变,让其充分认识教育价值观及人才观,秉着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理念,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服务。除此之外,要实现学生就业观的转变,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形势,我们应当培养学生不懈奋斗,艰苦卓绝的精神,积极鼓励他们尝试自主创业,在亲身实践的创业活动中收获经验与教训,这显然优于单纯的理论说教。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能力,让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则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创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要实现这样的结果,创业教育的思想应当是全方位的融入到高校管理教育过程当中,而非局限于教师课堂。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引,我们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革新教学模式,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行改革完善,以之促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立,在教学计划及改革实践中必然需要适当加以体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创业意识、基本理论与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教授。创业教育活动应当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得学生明确整个创业过程,在教育和实践过程当中逐渐锻炼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掌握相关技能。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高校本身的模式,以便很好的实施创业教育。应当通过一系列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其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对创业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应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情况和特长的课程,根据创业目标的不同,应将创业课程也有计划的区分开来,制定不同培训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成功的创业案例,实践教导一些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手段、创业过程,主要突出表现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应融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高校教师,应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学术交流,在本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思想,尤其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创业教育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行之有效且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以期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学生讲述创业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开展极具实践效果的创业活动。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创新的教育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能培训式学习方式,选定一个特殊的创业技能为教学内容,邀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亲身授课,介绍自身的亲身历程,能得到学生很好的共鸣;互动式学习方法,与学生充分互动,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一些创业的激情,自主领悟一些创业精神的真谛;休学创业方式,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允许部分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在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进入社会创办企业或加入创业团队,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需和校企进行联合教学。一是提供给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注重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向校企、校内研究所及科技开放公司筹集资金,设立创业基金等相关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制定详细的创业培养计划,并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或自行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创业实战;三是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帮组学生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亲身体验创业活动,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四是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各院系校内刊物的创意和策划,学生会各社团的组织管理,学术研究的申报,法律金融实践的模拟,使各科学生在日常一些实践活动中为将来的创业活动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以很好的检验创业教育成果,客观评价创业教育本身,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来进一步改进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认证制度的对象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指标是学生创业的业绩,构成一个测评的体系。主要通过书面考核及实践操作考核两组考核方法。书面考核相当于当前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稳定的、潜在的能力。实践操作考核,可以通过一些创业方案的设计、创业计划的实施来进行检验。最后综合书面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对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评价,评价结果分不同的层次,并根据不同的层次发放相应的大学生创业素质证书。推行大学生素质认证制度,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进行积极测评,对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引导创业教育健康高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认知制度利于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及能力,能够衡量创业教育是否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不断进行反馈来改进创业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游戏教学法论文 “游戏教学法”是教师在常规教学时经常放弃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传统教育理念集中在教师的“教”,所以不会把课堂上的时间给学生,而是全部交给教师去“说”。20世纪末一场教育改革的强风开始席卷中国,这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要求我们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让他们“爱学”“会学”“能学”。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高校教师开始了自己教学方法的改变,越来越越注意让学生活动起来,特别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以任务目标为中心开展动态活动,这就是“游戏教学法”独有的魅力——“动中学,学中动”。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参加的为期三天的,大学生SYB创业培训中利用“游戏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作例举和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成为企业家[1],拥有不可企及的财富,是每一个有抱负的大学生念念不忘的幻想。之所以称之为幻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大学生只是想自己如何成功,却没有去估测自我的能力和实践自己的想法。在SYB创业培训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这个概念框架下,学会认识自己能力与自己能力被认识。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叫“我能行”,游戏内容主要是:环节一,让学生从背后试试两只手上下能否摸得到;环节二,头不动用一只绕过颈一圈模同侧耳朵。这两个环节是要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存在,以一种非常规的动作体验突破自我的状态,在游戏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反应过来,只有少数人能够迅速达成任务。由此,在游戏结束之后还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这样不知不觉就把创业的“创”字独特之处,让学生清晰明了的理解到了这种“求新”“求异”的思维,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业者应构思的企业 当大学生们对创业产生兴趣之时,适时地将建构企业的模块充分地呈现给他们,让大学生自己去组合和拼装,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初步的想法细化,然后变成一个计划或工程。大学生的抽象思维相当活跃,在企业构思的活动中,必须要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生活经验,并创造成游戏情景,让他们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商机”。在这方面,我做了些小尝试,例如:在“生活大八卦”的游戏里,两组学生分别扮演娱乐明星和娱乐记者,双方就假定的娱乐事件开始相互发问,由第三组学生进行胜负判别,胜负的条件是谁能从对方那里获取更多的潜在商业机会。生活当中娱乐新闻经常是铺天盖地,大部分人已经觉得麻木了,但是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当中潜在的市场,特别是个性化的小市场,对于“小”“微”公司的发展机会良多。游戏之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一定要去开个明星隐私保护公司、娱乐记者咨询公司等等。 三、创业者应评估的市场 市场[2]是商业活动的核心,尤其是在创业初期选择市场也就决定了日后的入行问题,在许多企业发展失败的案例当中,最大的失误往往都是市场定位错误,例如:中式快餐店败给洋快餐、体育品牌李宁被迫重组业务等等。因而,最初的创业过程中一定要审时度势,做好市场调查,认真地分析行业数据和发展前景,在培训阶段要想让学生做到这几点,应该做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例如:安排学生进行假定商品贩卖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直销人员和顾客进行交流,并将自己的商品成功推销出去便可以得分。学生在做这个游戏时,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够成功地推销出自己的商品,并且让消费者感到厌恶。游戏结束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一下,任务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和销售人员不善言辞。 四、创业者应搭建的组织 创业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一定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团队内部的关系。创业者一般来说都是以团队形式出现的,特别是企业型的创业活动中,团队凝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分组投蓝游戏”这类集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想要获得胜利,最基本的保证就是团队的组织力。学生被分成两个小组,一对为红组,一对是蓝组,两队同时进行投篮,但是允许其他队员在旁边采用非肢体动作进行鼓励或者干预,以五分钟之后的投进篮框得分多的为胜者。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如何有效组织便成为学生们考虑的第一点,让投篮技术好的同学去当投手,声音大的去当对方的破坏者或自己的鼓励者。学生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相互协作并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体验时,得到一定的心理补偿或损失,产生认知冲动,然后对已有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 五、创业者应具备的形态 法律意识是经营企业的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固定形态的制约因素,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必须加以重视。在SYB创业培训中,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经营不能触碰的“红线”,也必须认识到企业经营者拥有的权利。在这方面的训练,必须依赖实例作为支撑,例如:安排学生就自己想要创办的企业,写一个“申请书”,把企业的全方面信息包括其中,特别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作出特别注明。学生将自己的“申请书”交由教师审核,然后把不合格的发还给学生,再改再审,反复几次之后对于相关的法律学生便可以认识得很通透了。 六、创业者应清楚的责任 企业经营不仅仅只有利益,还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3],这种风险与责任并存的行业,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新人“入市需谨慎”。因而,在创业前的培训一定要明确这种风险意识,设计一个“冒险类游戏”是最恰当的,让学生扮演侦探处理一个假定的违法犯罪案,学生必须找出所有的线索,最终才能破解谁是幕后首脑。这个游戏趣味性和思维性极强,学生如果不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很有可能遗漏掉重要证据,并无法破案。“游戏教学法”被引用到SYB创业培训中,并是不为了为难学生,而是让他们以深层次的感受,去磨练自己作为未来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 七、创业者应统筹的预算 “模拟医院”是一款很时髦的电子游戏,玩家在游戏中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医院的管理工作,医院的工作很多很杂,例如:盗窃、病人受伤、医务人员不够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管理者的统筹运算,特别是预算的执行,在游戏中玩家所拥有的建设资金和开销都以虚拟货币出现,并且是模拟真实的收支情况。玩家如果没有能够做好预算,最终导致入不敷出的话,游戏就会宣布结束。笔者认为,将“模拟医院”这类真实感很强的游戏引入培训课堂相当有必要,不单单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更重要的是将潜在的不平衡因素凸显了出来,给学生以强烈的危机意识体验。 八、创业者应实施的策略 大学生创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创业进入实践阶段前,必须还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即是计划书,这份计划书一定要非常的完整而且系统。对于身处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要完成这么一份计划书相当有难度,特别是涉及的综合性内容比较多。SYB培训时,那就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是最佳的方式,例如:我将学生带上大街,把十把雨伞给他们,并让他们在1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销售,最后的利润归学生自己所有。学生大都很积极地去卖伞,有些同学想出用文化搭配的模式去卖伞,将伞上面印上精美的“中国风”图案,引起很多路人围观,伞很快就卖了出去。真正的创业是在街道上,在市场里,并不是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就能成功,只有实战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创业的辛苦与幸福。 九、小结 创业就像是一条去西天取经的路程,一路上会有很多未知的风险和危机,但是我们能够在SYB创业培训课程[4]中帮助学生们去模拟、去还原真实的场景,非常好地让他们通过在游戏中的磨砺,不断得到锻炼,为我们的创业大军增加一股新锐力量。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人才培养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一、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应用型专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必须改革应用型专业最大的特点在于侧重对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强调实践性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并不要求学生们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2.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财务管理教学必须改革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务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很多院校虽然开设有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每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少,但就业率却持续低迷。原因在于传统的培养和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弱,思维模式单一等诸多缺陷,使得他们没法满足这些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使用的要求。3.就业形势需要财务管理教学必须改革基础扎实,业务精通,应用能力强一直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现实保障。在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大环境下,必须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来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们毕业后能学以致用、顺利就业。 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必须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实际来不断地调整,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而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习班一是通识教育基础课。教育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哲学、伦理道德、语言学、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知识、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等。这些基础课并不要求学生们门门精通,但至少要懂得基本的常识,这样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胜任不同的任务。二是夯实专业基础课。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包括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政学、税法、市场营销学等,很多财务管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这些专业基础课做保障,这些内容掌握扎实了,对其他更专业的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三是突出专业特色课。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课比较广泛,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案例、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专题、财务软件应用、投资学等。这些课程包含了很多以后进入公司企业工作的主要技能,极具实用价值。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学校应该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真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在保证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多设置实践教学的课程,并且要给学生们创造实践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2]。2.改革教学方法要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多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真实案例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教学。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要求一线教学的老师不能光有满肚子的财务理论知识,更要有比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并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适应财务管理这个应用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引进财务管理的教师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特别是有公司企业财务职位任职经历的专门人才来任教,另外加强对那些缺乏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多给他们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3]。 三、结语 总之,财务管理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财务管理专业的优势会越来越凸现出来,以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也会随着改革的发展而一步步得到解决,相信财务管理专业在改革后将会迎来它的又一次新生。 作者:姚晓宁 单位: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析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校内实验室建设薄弱财务管理校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仿真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岗位流程,通过此方式使学生对财管岗位实际环境获得初步的认识,并使学生掌握该专业岗位实际操作要领。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教材的建设等方面确定为本专业建设的重点,而且这几方面的建设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职员工的招录现已比较成熟,但对校内实践教学研究与建设投入力度不够[2]。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都是利用会计实验室进行一些基本的核算操作和简单设计,如从事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等。当然,会计实验模拟操作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实践技能,但对于有别于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专业更需要建设能够体现筹资、投资及利润分配等实验内容的专用的财务管理综合实验室。显然,当前各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二)校外实践基地投入不足按照财管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该专业学生除校内实践课以外,还应有到校外进行实习的环节。学生通过校外实习能够亲身感受中国企业现实的理财环境,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效果并不尽人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岗位难找。目前大多数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采取的是合设模式,即: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合并,这种合并的结果极易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实习岗位。第二,机会难遇。财务管理的业务与会计业务的不同就在于它并非经常发生。有关筹资、投资决策活动可能几年才发生一次,发生的相关财务管理相关业务并能亲自参与,对于实习学生来讲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即使遇到有相关财务管理业务,又多因为其涉及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基本都是企业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实习学生多被屏蔽在活动以外。第三,实践难学。由于企业财务资料多涉及商业机密,财务部门更属于敏感区域,因而企业大多不愿意接受这个专业的实习学生,即使迫于某种压力或关系无奈接受了一些实习学生,也多是提供一些凭证、账簿等资料供学生翻阅,使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完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还是依赖于教师的岗位实践水平。教学的实践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岗位实践能力。如:财务管理常用软件运用能力、计算机的机上操作能力、解决企业财务实际问题能力等。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起步较晚,另一方面招生规模增长迅猛,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正规教育及社会岗位的实际工作经历,多数是从会计、管理的教学和研究转为财务管理的教学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理论方面可能会较快掌握,但社会岗位实践经验不可能从书本上简单获得,且大部分教师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繁重的课内教学使其没有时间到企业去切身感受,这将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加大实践学时比例实践教学即是让学生把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岗位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各种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高校首先要树立实践观念,进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分析、解决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应用人才[3]。基于此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践现状,我国高校财管专业有必要将实践学时比重提高至30%左右,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所学理论,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二)加强实验室建设1.实验室软件与硬件建设。针对实验室建设,要充分利用各学校现有的资源情况,建立专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的实验室,也可利用现有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进行完善,实现一室多用,或与金融等同样需要进行实验的专业共建综合性实验室。可以借鉴一些财务软件供应商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的方式,这种方式无论从软硬件的配置还是实验室整体规划,企业都会有助于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4]。软件方面,除了社会常用的必要财务软件之外,还可以自行开发或购置一些其他应用型软件,如EXCEL、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等。2.合理设计实验内容(1)单项实验内容依据财务管理理论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设置一些单项实验,包括:资金需要量预测、资本结构决策、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存货经济批量模型、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全面预算的编制等。(2)综合实验内容综合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单项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验中去。建议设置项目投融资决策模拟设计、ERP综合项目设计等内容[5]。(三)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1.加大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高校师资力量帮助其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某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成的企业文化、办公环境、管理体系、人力资源进而弥补校内实践场所、实践条件的短缺,从而达到互惠共赢。2.多渠道安排实习企业。学校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丰富社会实践的课堂。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考核机制,以确保学生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比如,可以采取实地抽查、电话回访企业相关人员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对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到企业得到实践锻炼。3.学生或学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加强信用建设,积极签订实习合同。合同应当包括各方权利、义务及保密条款,一方面对学生、学校、企业的权利是一个保障,另一方面也能约束学生在实习环节的不当泄密行为。(四)注重实训师资队伍建设1.鼓励理论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实训机会,安排教师带队,让教师借机参与财务管理实践,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安排教师到工商企业参加实际工作、咨询、项目开发或员工培训工作。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既能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又能增强校内外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发展横向课题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聘请企业中的财管实务专家充实教学岗位。相关高校应设法和本地区一些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定期有选择性地聘请企业中那些不仅有实践经验而且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财务管理岗位员工到学校给学生做兼职实践指导。这样既能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又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积累一定的学习和应试经验,以此指导部分有考取资格证书意向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领域,为后续实践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当然,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能固化在证书上纸上谈兵,考取了相关证书也不等于就是真正的“双师”,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实践教师,还需要时时关注财经政策,经常到企业进行调研,参与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 作者:邱丽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体系与优化 一、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现行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阶段实验的锻炼。根据调查,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实验教学体系缺乏有机联系,协同效应差从目前大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看,实验教学体系分别由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验三大平台构成。但实验教学三大平台之间以及每一个平台内部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整体,没有对专业人才培养产生1+1>2的协同、合力效应。总之,这三个平台,看上去比较完美,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学习与认知规律,但在实际中,由于多种原因,实验效果不佳,达不到应有的训练目的。2.实验教学体系无特色,与市场财务管理职业需求不适应大多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实验课程与会计专业实验课程相差不大,没有自己的特色。究其原因,大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后首先会走上的岗位是会计。但是,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实务界的应用型高级财务人员,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在成为未来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财务总监为主要目标。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不仅要追求实验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形成一个以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突出基本技能和应用性为目的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3.实验教学内容层次性不强,专业实验不够专业大多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实验安排层次比较简单,一般为三个层次,即“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而且专业实验与综合实验的设计都比较简单,且内容有重复。为了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构建从本科低年级学生至高年级以致研究生的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应该体现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应用+创新”特点。 二、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特征及基本框架设想 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体系。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践调查论证,一个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实验体系设计的市场需求导向性、创新性专业的优劣,最重要的评判依据是其就业率和就业反响。依据市场需求来分析与设计实验课程与环节,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导向性;实验体系设计既要注重每个层次基本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不同就业取向特殊能力的培养,即要有创新环节设计。只有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培养出专业特色和优势,才能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2.实验内容设计和时间安排上,要注重层次性、渐进性为了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构建从本科低年级学生至高年级乃至研究生的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操作到主动设计或模拟再到创新性的综合运用,逐渐加深实验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综合程度。3.能力培养的全面性与人才培养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能力要求,都高于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综合全面性。根据课题组的研究,财务管理专业应该构建一个“三大能力、五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将财务与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知识进行有机集成和整合,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较好掌握会计、金融和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该体系中,“五位一体”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动手能力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和“创新创业实验”等不同实验模块分层递进、融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三大能力为“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4.实验项目和内容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根据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点,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数量上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学时数,如会计学基础、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课内时间学时数达到总学时的35%-40%;质量上,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学时数。根据目前研究和实践的情况,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可以构建成一个“三大能力、五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详见图1)。 三、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优化的思路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论证,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培养方案,结合“三大能力、五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优化的具体研究思路及措施。1.成立项目组,收集资料项目组应该由熟悉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的人员和资深专业教师组成。项目组应该采用文献收集、市场调查、会议论证等方法,确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分析诊断现行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2.根据市场就业需求方向,设计专业实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好坏直接影响专业的发展前景,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好坏取决于其培养是否有特色或毕业生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要突出自身特色,据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去向设计专业方向,根据各专业方向设计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验环节和实验实践教学模式。3.根据“三大能力、五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框架完善实验资料根据“三大能力、五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框架,对每个层次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方式等进行研究,设计一个更优的实验教学体系。项目组成立各个实验层次课程建设专门小组,确定各实验课程建设具体负责人,按创新性、复合型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收集相关资料,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验指导书等。由各课程组负责人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汇总初审,然后上交总负责人。4.集中讨论,修订定稿总负责人(即项目组负责人)召集各实验课程具体负责人集中审核各实验课程建设情况,并提出相应修改建议。如果有问题,则应要求具体负责人按讨论建议修改,如果没有问题,则可以定稿。5.试行修改,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优化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在实验教学体系定稿后,应组织试行,进行检验,让其在实施过程中查找不足,不断增减,最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作者:崔飚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财务管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综合人才培养工作,逐渐应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诚信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之一,因此诚信教育在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鉴于此,文章对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诚信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诚信教育;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运行中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从社会经济和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传统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了诚信教育,本文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为提升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1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较强的诚信意识,对企业健康发展、高效运行等都具有直接影响。[1]然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诚信意识,应从高校教育阶段开始,在教学中努力通过理论、实践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应用自身的诚信意识,高质量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2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为诚信教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认知,并利用诚信教育,更加高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财务管理诚信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坚定的信念,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诚信教育能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障。 1.3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企业运行中,通常采用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的方式,而企业经营中是否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内部管理水平具有紧密联系,财务管理就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2]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时,制订更加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大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力度,最终能够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1.4有助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理念。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部分企业存在财务信息失真和财务管理质量低下等特点,对市场经济环境稳定性造成了威胁,同时这也违背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将诚信教育同财务管理教学进行融合,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2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实施诚信教育的途径 2.1优化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是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必须努力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将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同道德教育进行融合,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提升诚信教育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诚信的重要性等产生深刻认知。同时还应将法制教育同财务管理教学进行紧密融合,注重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以及后期工作中,树立依法理财的观念,坚持不徇私情的职业信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实践教学进行充分的应用,通过引入犯罪案例,促使学生对相关的法律条文和规定产生深刻理解,并意识到违反法律法规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后果,促使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诚信和法律意识。 2.2聘请企业财务人员展开诚信教育 高校应同当地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定期来校为学生分享工作心得,并分享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这种全新的诚信教育模式,能够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可以从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身上学习到职业道德和素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对诚信产生深刻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前,就对财务管理工作环境、需要面对的诚信问题等进行了解,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聘请企业财务人员展开诚信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和趣味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通过亲身经历对诚信重要性进行讲解,能够提升相关案例的吸引力,生动的描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抵御利益诱惑,高效展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外,高校在将诚信教育同企业财务管理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职业道德专题讨论会的利用,促使诚信教育工作得以高效落实。例如,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诚信知识学习中来,并通过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对财务管理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诚实守信品格进行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措施。 2.3对诚信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还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实训教学中,应在有效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将道德素质列为学生总体考核内容当中,引导学生灵活面对诚信与市场经济环境之间的冲突,并坚持自身的职业道德。例如,在会计类实训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充当不同的企业角色和工作岗位,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检验,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做事态度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并在这一环境中学会坚持诚信。 2.4重视校园诚信环境建设 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要想高效展开诚信教育,营建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关键。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签名活动和诚信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从整体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学习环境。学生在长期学习中,会不断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终形成良好的诚信品格。同时,高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小事做起,随时随地地对学生展开诚信教育,从多个角度出发展开诚信教育,能够有效提升诚信教育水平。 3结论 面对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高校在积极展开财务管理教学时,应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深入落实诚信教育,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法律意识和内在道德修养,这不仅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作者:蔡立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概念图在财务管理教学的应用 1概念图引进财务管理教学的可行性 财务管理教学中,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在脑海中构建的越强,越清晰,就会使他们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的能力越强,也就说明学的越扎实。而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概念图理论正是通过同化和顺化的过程实现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从而达到建构主义认为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各种概念的连接,各种公式的搭配,一览无余,在学生的脑海中可以完整地展现出来。 2概念图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近些年大力提倡的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配合的情况下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传授,而案例教学,或者是驱动式教学方法则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运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而且他的弊端就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一些概念和一些知识学会,才能应用。现实情况中,由于学校对课时的压缩,导致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无法很好的进行有效的平衡。而对于理论教学,也很少有人提出一些高效的教学方法。所以,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作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的概念图就可以被引进到我们的财务管理课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或者师生共同绘制概念图。在绘制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设计、编制、修改、反思、再设计的循环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概念图。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进而成功的使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研究表明,经常绘制概念图或者看概念图的学生在知识保持的时间、知识面、思维活跃度等方面都要比没有进行过概念图方面训练的学生表现出色。 3概念图可以作为财务管理最终评价的手段 利用概念图理论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财务管理的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最终的考察手段,一种评价工具。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特点是概念多、计算公式多、计算量大,是学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非常头疼的一科,挂科率也极高。从而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恐惧心里,认为难度大,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教师在最后的期末复习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往往会给学生一些复习范围,在评价的时候采取一些人为的手段,等等。这样周而复始的,就导致了,这一门学科学生不愿学,教师教起来困难,最终评价的结果会让师生都不满意。概念图最初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针对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概念比较多,可以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概念图。在期末的时候上传自己的概念图,教师给与评价。当然这会增加学生课下的负担和教师批改的负担,但是,效果是显著的,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把离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它完全可以成为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一种评价和考查的手段,当然,概念图的评价是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个补充,这样会使成绩的给出更富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4概念图可促进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现在教师除了上课的任务以外,还有科研、评职等一系列的任务,导致了教师在进行课程反思的时候捉襟见肘,而且也没有一个有效的反思工具。 作者:张玉霖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自2001年加入世贸以来,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如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而企业众多内部管理体制建设中,加强财务管理是体制建设的灵魂,而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又以加强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为关键。因此,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的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事实证明: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可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乃重中之重。 一、高校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意义深远 众所周知,诚信,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是构成企业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是取得交往双赢结果的起码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意义深远。 (一)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将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保驾护航。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不是一日建立起来的,在校大学生们,应该从计划步入财务管理行业的第一天起,就要强化个人的诚信意识,为未来走进社会做好准备,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以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姿态跻身于行业之林;才能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健全增光添彩;才能为企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光天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了环境基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只要时刻将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约束力,就能促使其以坚定的信念去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提高了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准备条件。现代的企业制度,是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因经营管理者的过错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现象,深入研究发现,大都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失控造成的,其中财务管理造假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加强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有助于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投资人的利益,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健康运行。 (四)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添砖加瓦。十八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依法治国。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不高、信息失真是我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财务管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作用,更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是相悖的。在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中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有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有助于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 二、高校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有信度,将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从业道德水准的高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优良的诚信品质。因此,高校必须把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摆在首位。 (一)优化课程设置。无知者无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失真,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者有信观念不强,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针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有信观念不强的问题,高校要侧重道德教育,高校道德教育内容要顾及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他们的真实感受,根据专业特点、专业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来进行诚信教育,从而激发学生诚信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专业课中要增加法制教育课时,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树立坚持原则、依法理财、不拘私情、一心为公的职业信念。在教学实践中,不但要大力宣传各种法律条文,还要结合身边具体案例,教育大学生触摸警戒线付出的代价。 (二)聘请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实例讲解,增强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会计教学方法上,我们国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而我们的会计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到学校,实践知识比较欠缺,有时显得说服力不够,因此应多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来讲学,用他们亲身经历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判断教育,并聘请法院和审计局的工作人员用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法制教育,例如,汕头市的虚开增值税发票案。虽然有些抓虐指示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偏难,但学生对实际的教学案例往往都非常感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在金钱利益面前正确的把握自己。我们的学生大都已经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我们的会计教材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印次,教师应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地将报纸、电视、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多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有针对性的知道学生阅读某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从而坚守职业道德标准,这样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高,从而更好的运用所学会计知识为社会经济服务、另外,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在平时的作业、考试、实习过程中都要以诚信为本,自己独立完成,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于此同时,开展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会有很大提高,学生很乐于通过辩论这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中,尤其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案例,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践行诚信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离不开实训课程,实训课上,教师不要只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实训过程视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方式和场所,将职业道德成绩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等同起来,让学生在市场环境下接受利益与诚信发生冲突时的考验,感受遵守职业操守的重要意义。在《审计》课的实训教学中,通过尝试模拟企业、事务所、审计机关的不同角色和岗位职责,一方面检查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另一方面也了解学生做事的态度。使学生身临其境,切实理解“诚实、守信”对维持市场秩序的意义。 (四)诚信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新问题也不断涌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变化而变化。在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今天,高校孤立地、一成不变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就会陷入到空喊“诚实、守信”的口号泥潭当中,不管教育工作者怎样努力,学生都很难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高校要想搞好财务管理从业准人才的诚信建设,要将行业诚信观念与个人荣辱观融合起来,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将个人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融合起来,使会计诚信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 (五)加强校园的诚信教育建设,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可以通过诚信专题讲座、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签名活动、诚信主题班会等形式,赞颂诚信新风,鞭挞失信现象,激励学生从自我做起,塑造个人诚实形象,从现在做起,倡导校园诚信新风尚。要通过倡导、赞扬、鼓励坚持诚信的行为,贬抑、鞭挞、谴责查处会计造假等不良行为,将有助于人们分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同化。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社会上某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使学生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在学校生活中,诚信教育必须贯彻始终。要从学生进校起,就对他们普及诚信教育,要教育他们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按时交学费等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诚信教育真正融入学习生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诚信基础,让他们以诚信的姿态和品质步入社会。 (六)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首先,国家要确定一个有效率的财务管理诚信教育机构,精选财务管理人才能接受的内容,定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培训。其次,要发挥网络资源方便、快捷的特点,进行舆论宣传,让舆论的宣传营造一种各种诚信氛围,配合会计诚信教育机构的教育,加强法律知识的传播和法律处罚通报,只有财务管理人才具有了法律意识,法律才起到了约束作用。结束语:总之,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诚信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任何的理论研究都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课堂的一线实践,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如想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财务管理人才,就必须及时更新诚信教育内容,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人才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维护和提高财务管理人才的诚信水平,以此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相信,在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关注下,在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就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 作者:郝倩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试议财务管理教学方式 一、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构建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情境对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要尽量创设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情景;注重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是:利用网络平台创建“学习社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案例情景展开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学习者只有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中,应精选案例,通过多种媒体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应用知识来分析案例,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二、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开展,可以整合现有的案例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同传统课堂案例教学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实施过程包括案例设计与、学生自主探索、网上互动交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总结评析五个环节。1、案例设计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好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教学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选择和编排案例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教学案例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难度与深度不应过于超出学生目前知识与能力的接受程度。二是典型性。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以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三是启发力。财务管理案例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外露的,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隐含的,即把问题隐藏在案例中留待学生挖掘处理。案例设计中的问题不在于多,关键在于能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得到答案。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案例,改变传统案例纯粹文本信息的展示方式,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事先把案例资料公布在精品课网站或教学平台上,让学生提前阅读思考。2、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案例分析相关材料,并在网上设立课程资料区以及留言板、答疑室、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助式和协助式的学习。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阅读案例,以掌握案例中蕴藏的问题和关键事实,同时结合相关参考资料和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理解案例及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阅读案例、自主探究,学生不仅能学会分析案例,对案例形成自己见解,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可充分领悟和内化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网上互动交流学生可利用网络平台分别进行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实现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分组讨论的目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对案例会形成自己的认识,也可能会有一些疑问,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向教师提出疑问,也可以在讨论区上发言,以获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开拓自己的分析思路。教师除了解答学生所提的疑难问题,重心应放在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上,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分析,并通过留言板、教师公告等多种形式提示问题以引导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当小组成员都准备充分之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时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以及对问题的看法。通过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案例分析更深刻、更全面,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网上案例的讨论,在吸收借鉴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完善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够理顺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文字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的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分析、问题诊断与分析、备选方案的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等。5、总结和效果评析案例课程的结束阶段,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总结评析。总结评析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后续效果。实践中,有些老师认为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省去了这个阶段,这样会大大削弱案例教学效果,可能使得学生产生应付过关的心理,不愿认真思考和分析案例,不认真学习和巩固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对整个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参与讨论情况进行评价;点评学生案例讨论情况,分析各组讨论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指出本次案例的思路、重点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归纳总结指导性的结论或答案,并引导学生对案例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另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从教学效果角度分析案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可以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案例的选择是否合适、案例的教学准备是否充足、案例讨论是否充分、气氛是否活跃、教师的指导是否恰当、案例总结是否有助于解决方案的形成以及学生知识的掌握。案例总结可以巩固案例教学的成果,发现案例教学中的不足,为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学生在案例讨论后也要及时进行总结,撰写案例心得体会,对学习过程总结反思,总结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1、教师素质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理论,而且要熟悉实践操作。学校可以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同时支持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财务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此外,还可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进修或访问,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恰当的评价。2、财务管理丰富的实践内容,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前提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着重研究企业的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财务管理的实践内容非常丰富且生动,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活动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股利分配政策,以及公司兼并重组和财务危机等事件无不引发学生的关注,这些财务管理活动或财务状况蕴含了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公司各种典型的财务管理活动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案例素材,剖析这些具体的公司财务管理案例,思考和解决相关的财务问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财务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提高财务决策、控制和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3、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手段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需要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需要学校提供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精品课程网站或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基础设施。网络教学平台应设立课程资料区提供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案例、参考文献,还要设立留言板、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分别进行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以实现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分组讨论的目的。学生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教室或者宿舍,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作者:蔡报纯郭磊单位:九江学院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漫谈财务管理教学体系的营建 一、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涵义 纵观全国高校,由于定位不同,不同高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财经类的高校,学校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不仅强调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更加重视其实际操作能力。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简单地说,就是把课程中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综合考虑,使两者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相互补充,构建综合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实践环节的落实最终实现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是应市场经济而生的课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门人才,是每个高校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财务管理教学的工作设计中,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主题框架,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也是不能放松的关键环节,没有基本的道德法律常识,专业技术能力再强也不是一位优秀的人才。 二、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财务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很强,目前我们传统的课程设置与体系内容存在明显缺陷,即体系不够合理、内容不够全面、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教学方法太过单一,不能兼顾理论与实务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导,即以教师单方面教学为主,整节课几乎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课,当前这种方式因受到西方教学方式的影响而引发了诸多争论。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方法下会造成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往往上课的时候能听懂,但课后不能形成一种系统的、连贯的思维方式,若不及时复习,则很难掌握老师的授课内容。在这种授课方式下,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较难适应岗位的需求。(二)缺乏校外实践环节当前,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有些院校的经费可能相对不足,而财务管理专业所需资料的保密性要求又较高,因此,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校内的实习生,学校也没有在校外专门设立学生实习基地。在校生的实习方式一般都是教师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力量,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能够实习的基地,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总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找不到有效的实习基地,这就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实习目标。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很难一下子掌握整个企业的资金运作机制,因此他们往往都是先从记账开始,这样就很难了解有关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例如与企业有关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内容几乎都没有涉及,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几乎为零。(三)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目前,从我国整体的教育体系来看,很多财经类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时,仅仅开设了一两门课程,如会计实验课、ERP模拟实训等。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专业课程,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内的专业实践是相当薄弱的。(四)教师自身欠缺实践教学能力高校若要加强自身实践教学的能力,最关键、最活跃的影响因素非教师莫属。因此,作为一名从事财务管理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然而,从现阶段教师队伍的整体来看,能够具备上述能力的教师并不多见。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毕业就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实际中参加过工作,因此,这些教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透彻,不能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全方位地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原则 本科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特殊的过程。与以往的教育相比,要从层次和类型上进行区别。好的实践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将很多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在综合教学体系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有四个原则能够很好地概述构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和目的,是各本科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遵守的一般性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我们所要创建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个有机的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实训基地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要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只有优化和完善这些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原则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学院方面,本科院校的目标就是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来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其次,在教学方面,要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以往传统理论教学的思想观念。最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置课程内容和流程时,应该综合考虑到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特征,在流程的设置中要结合学生的能力,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在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实践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指导教师、实训基地等方面。课程设置通过分析岗位实践能力的需求,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依照教学的具体内容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之前要开展经济需求调查工作,课程设置的内容也是关于教学实践的工作,是学生实践的指导内容,因此体现了实践性原则。教学过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模式有实验、实训、实习,在每种教学模式下,都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因此也体现了实践性原则。指导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示范具体的操作过程,以便学生能够亲眼目睹具体的操作流程,因此对指导教师也体现了实践性原则。学校在实训基地的设置中主要包括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它们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场所。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学校应该尽量使实训基地的工作环境接近真实环境,这样才能很好地营造出职业工作气氛,模拟企业文化与企业交往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要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三)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功能要全面。我们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主要是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这些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仅要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类的需要。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时,要让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最大化。二是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要全面。实践教学理论体系中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子体系,主要有目标体系、设计体系、资源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每一个子体系都是实践教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子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建设。(四)前瞻性原则前瞻性即先进性,是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时必须遵守的原则。现代社会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分每秒都有可能诞生新的科技技术、新的发明。在这种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现代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人才,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不断地更新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训练项目。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不能闭门造车,要紧跟企业生产技术更新的步伐,聘请在企业工作的一线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将最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四、完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以一门应用型学科来定位。所谓应用型学科,就是在设置课程目标时既不专门基于技能的培养,也不专门基于理论的培养,而是要培养介于技能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能够为现代经济服务的综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实践、实务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要结合实际应用和理论基础的体系框架,不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和反应能力。(二)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过分依赖理论的教学模式,加强和改善课程设置和课程流程,使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框架要能够贯穿整个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包括所有教学课程和教学环节,学校也应该根据构建出来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运用其主要观点编写出系统的实践教学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学生指导用书、实验报告书等一系列实践教学资料,并在学校内部构建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三)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力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也能在教师的身上学习到各种价值观念。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引进实践能力较强的专职实验教师。现有的教师一般在理论上都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但缺乏实战经验,引进一些从事过具体实践工作的教师,让他们担任专职的实验教师,能够弥补现有教师在实践上的不足。同时,高校也不能放松对现有教师的培养,要加强培训、进修、研讨、考察和交流等工作。对于专职的实验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工作量,以及业务考核和技术等级晋升等政策,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可以采用导师制和助手制,这样不仅可以使教授进驻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科研项目的研究力量,而且可以培养出许多年轻教师,让这些年轻教师当助手,提高学校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虽然存在很多困难,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同时也要保证学校设施的配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在保证教师质量的同时,也应该为实验教学提供基础的设施。(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对于一些高校来说,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工作,这不仅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投资,而且教师、管理人员的招聘也是很难实现的一个环节。学校可以尝试采取校企结合办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实训基地,而企业也可以引进一些专业知识比较强的优秀学生或者老师,来促进企业的制度设置更加完善。专业教师可以被企业聘为顾问,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和讲学,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学校也可以优先聘请企业财务负责人或财务总监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定期讲课或者做讲座,毕竟在财务管理中有些业务(如筹资、长期投资等)不是经常发生,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一定能够全面把握所学知识,导致学生实习内容不完整。校企之间如果能够建立长期的合作办学模式,学生就能通过翻看企业的历史资料来了解企业在遇到重要问题时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这种优惠互补、互惠互利的事情,不仅仅为企业也为学校带来了不少收益。(五)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新方法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串联多门学科知识,由浅到深地为学生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很好地融会贯通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而且不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六)开展多媒体案例教学现在多媒体教学方法已经普遍应用到各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中,采用这种方法,减少了教师的板书量,扩充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息,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在图文并茂的学习方法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听课转为现在的主动思考。多媒体的应用也给教师提供了许多的方便,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七)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研活动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的进行,科研能力将会是未来社会高级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要想成为一名高级的财务管理人才,在校期间就要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采取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来培养本科生,采用自愿的方式给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课题,并传授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争取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写出一篇在能够发表的论文。同时,也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课时补助来激励导师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能够公开的导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物资奖励。 五、通过分层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构建分层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首先应该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因为目标体系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只有目标体系恰当才能够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才能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目标体系的建设要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这里我们将目标体系的构建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1.总目标。高校在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框架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财务管理专业及会计专业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所以,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目标。2.分目标。分目标就是把总目标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等。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每个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学校在设置每个分目标时,应该强调每个分目标中所包含的内容。学生的基本素质就是指学生基本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交往能力等;专业基本技能就是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技能;专业技能是指有关财务管理中税务筹划、企业财务分析、项目投资等的技能;创新技能是指学生通过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未来学生面对自己职业生涯时不可缺少的能力,学校只有构建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才能对实践教学整体理论体系的构建发挥指导作用。(二)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确定了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后,接下来就应该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我们以目标体系为依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分成五大模块,具体为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实习模块、毕业设计模块、课外素质拓展模块。1.基础实验模块。所谓的基础实验模块,其内容主要包括:(1)为了加强学生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2)为了使学生慢慢接触到财务管理这个工作岗位,首先应该强化学生的会计基础,为此,学校要设计一些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的模拟实验。通过这两个基础实验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工作技能的前提下,积累经验,逐步走向财务管理的工作岗位。2.综合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的设立建立在基础实验模块之上,是将财务管理中的基本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来设计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可以通过“沙盘”实验的方法来实现,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方式经营一个虚拟的企业,学生在虚拟的市场中从事筹资、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再结合ERP软件实现对公司的记账工作,最后通过教师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成果。这种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直观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在玩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不仅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而且能在实践操作中体会每种理论的实际运用。财务管理“沙盘”演示教学法的实施包括以下七个步骤:(1)组建模拟公司;(2)召开年初财务计划工作会议;(3)编制年度财务预算;(4)开展财务活动;(5)编制年度财务决算;(6)召开年末财务工作总结会议;(7)教师分析点评。3.实习模块。实习模块是指学校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单位等,完成认识见习、课程论文、专业调查等工作。实习模块是一种“亲验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既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通过参加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4.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模块是指学生在参加完毕业实习后,总结自己实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完成毕业论文。学校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过程。选题时要结合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实际状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此外,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竞赛活动为主要方式,如财务管理知识竞赛、实践操作技能竞赛等,在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全面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水平。5.课外素质拓展模块。优秀的人才是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课外素质拓展模块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讲座的机会。 作者:田祥宇郝晓雁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财务管理教学的创新 如何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改革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 高校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来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要墨守成规,要根据学校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来选用可以使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的教材。在教材中可以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融入其教学特色,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知识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是按照教材来固定地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这样不但老师比较累,学生的接受效果也不好。所以,应该更新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会更多的财务管理技能。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大胆探求知识的能力,并使他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互启发,大胆质疑,并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行情的变化作出决策,使学生的模拟操作更具实际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财务管理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重点介绍企业理财的基本理论,然后根据这些理论去寻找一些日常生活的典型的案例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将几个案例进行仔细的对比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搜集一些具体得案例,并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以及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具体得案例思考中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事情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法,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都有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角色的扮演,对自己进行职场角色的定位,在具体的协作中提前感受到职场中沟通和配合的重要性,教师指导学生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的发展前景、竞争对手情况、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资金来源情况等方面对小组协作的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理解,可以增强学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自己接受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以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取代了,在互相的帮助和合作中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有一种共同进步的团体意识,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增加财务管理教学的实践活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使对理论知识的教授也过于呆板,教师没有形象的表达与举例,学生对其缺乏直观的感受,对高深的理论知识缺乏到位的理解。所以,要将财务管理知识用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课堂理论日常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财务管理知识源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但其理论及方法又高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有限,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历,对企业的日常的经营运用缺乏直观的感受,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自然也不能得心应手,老师如果直接将企业生产中的具体得例子举出来不但不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困惑,不利于实践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举一些比较常见的接近其生活的例子,用一种比较形象和直观的方式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对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可以更轻松地掌握和使用。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水平。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教学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的缺陷。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活动能力,要强化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现针对具体得知识点来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综合的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串到一块,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把握,并对其有着熟练的应用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有着大致的了解,还逐步掌握了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可以学生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也可让学生全面检验自已的决策能力。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训练一方面是校内的实践训练场地,更主要的是校外的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长期的职业实践协议,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定期向企业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可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实习单位的核算方式,具备独立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技能,为学生将来适应财务管理岗位打下扎实基础。 (三)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专业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占据主导的位置,很少关注学生的具体感受,这样的方法教学效率比较低,也容易使学生失去教学的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该首先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把以教师“教”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教与学是双向活动,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策划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才能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教与学的良性沟通并产生质的飞跃。由被动教学到主动教学,有主动教学到互动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除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外,还要从学生未来的就业出发,注重对其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在财务管理课程之外,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师要结合当前社会及职场中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讲解,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职业道德在其以后的就业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给其讲解一些财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对其有着充分的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使用这些法规来约束自己,能够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该行业的需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够进行相关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处理事情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让学生能够知法守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具体得法规来约束自己,增强自身的职业操守,提高学生的就业机率,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曲晓昱单位:抚顺市新宾县酒管办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小议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讨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课程研究企业资金的运动,通过财务管理课程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理财专业人才。本文提出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改设想。 财务管理是财经类各本专科和研究生专业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学生在修完财务会计等有关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管理类课程。随着我国进人世界贸易组织,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企业的经济主体多元化,财务活动多样化,财务关系复杂化,如何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教学,培养适应现代化的新型财务管理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探索,提出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1、传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延续多年,是有其值得保留和发扬的优势,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辅助手段你的多样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高标准化,传统教学方法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那么对此该如何改进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下尝试: 1.1吃透教材,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从头到尾讲述内容、布置作业、出题考试,学生上课听、课后做作业、期终复习考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将老师置于中心地位。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体现在: 1.1.1作为财务管理这门课的主讲教师,他对这门课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了了如指掌,甚至对该课程相关的学科内容也非常熟悉,在这样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 1.1.2教学活动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讲述课程内容,他的语言、声调、表情等都会提醒学生哪些是基础、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教师绘声绘色的授课会感染学生,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他的板书思路清晰、布局合理,会用各种彩色粉笔边讲边写出大小标题,关键术语,不常见的专业词汇,同时还会根据授课内容画出相应的各种图形,学生边听边看边记,学习起来也很轻松。教师这样的讲课不仅会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注意力,同时还会随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形式和思路。传统教学方法的这一优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 1.2设置问题,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反应,注重答案的一致性和标准性,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不利于学生拓展其知识层面,从而难以提高学生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要适时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设置疑问。问题设置要精心,同时要抓住学生中有价值的疑问,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引导争论,使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向纵深发展。例如,在讲授资金时间价值概念时,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家庭在购买房产时,往往面临多种付款方式的选择,常见的是分期付款或一次性付款。假定银行利率为6%,分期付款每年初付20万元,连付5年,一次性付款只要支付82万元,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财务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联系实际,掌握财务活动中常用的各种财务管理工具、模型的应用。教师要不同的授课内容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手段取长补短,提高效率。针对本课程的以上教学特点.对书中有些内容如资金时间价值、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等,尤其是公式推导,笔者认为用板书教学效果更好,因为教师推导公式的过程,学生会随着教师的思路对知识不断的消化、吸收。只要学生课堂上注意听讲,课外稍加复习,基本上就能掌握所学内容。但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一笔一画推导公式的过程不存在了,学生只能看到已经显示出来的公式,这样传递出来的信息一些基础较差或反应较慢的学生,就会消化吸收不了,一堂课下来,所授的内容一知半解。而对另外一些教学内容,比如讲到企业筹资方式等,需要加强认识,靠板书讲效果很差。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授课时,财务管理活动所用到的数据、分析过程放映给学生看,这样一目了然。这些新方法的使用,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能帮助学生理解讲课中较难理解和较抽象的、多维空间的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编排制作需要靠教师的不断总结积累,不断跟踪学科的最新发展,获取更新的资料以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相关教学资料图片录像等都需要长时间收集,工作量很大。但这样的教学课件是“活的、有生命的东西”,学生自然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大幅提高。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之综合运用 目前,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正确处理它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时,讲授方法会更为适用,又如,在讲授股利分配的常用方法时,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列出青岛海尔集团历年分配方案,并写出青岛海尔集团所采用的股利分配方法,以及为什么会采用这些方法。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前面学过的现金流、业绩评价指标等内容与青岛海尔集团的股利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分析.由此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素质不仅仅包括其道德、智力方面的高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会诱导学生、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探索求知的精神。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有目的地选派教师进修、学历深造或参与社会实践,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此同时,学校应引人竞争和激励机制。就某一学科来讲,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和专业知识等方面都不可能出于同一水平上,如果能让学生来选择教师,就会大大激励教与学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论文摘要:围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提出应采用自主创新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并指出教学中应采用的具体操作程序。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模式自主创新 《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政策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同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等很多学科都有紧密相连的关系,是为培养学生财务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专业水平。但目前很多大学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还有很多学校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仍采用“一个老师、一本教材、一种学法、一张试卷”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仅限于课本和老师所讲,不能形成对财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完整的认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其将来的自我提高与发展,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必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创立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自主创新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 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即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关注师生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它包含丰富的涵义,即:自主指的是主体具有不依赖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学习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在学习中主要的表现有:意识到自已是独立自主的学习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有权对自己的一切学习行为、效果负责;能自主地对自已的学习行为进行支配、控制和调节;创新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即对财务管理问题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财务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二、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确定学习目标 财务管理实践性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学习的基本目标,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钻研问题的习惯,注重自身的体验和实践,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激发情感开始,其目的是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最大的内在需要。因此,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情境化,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象。 3.理论教学 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读书报告等内容,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新模式,分专题进行自主学习与团队研究性学习,了解财务管理的新进展,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写出小论文,在研究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在系统思考中学会学习和合作。 4.案例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除要讲授好基础知识外,还要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发展实践,在财务管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树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发展教学观,知识与能力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那么要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除了可以让学生参加实践,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既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案例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听老师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分析报告的撰写,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还可以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科的知识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和技巧,所谓实践教学内容即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际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亦即是学生的实习基地。多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习活动,到实践基地参与实际的财务运营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运用。鼓励学生组织企业财务运作的模拟团队,每个团队可设置CEO、CFO、市场总监、生产主管、会计主管、出纳和审计主管等职务,团队成员按专业或特长分配角色,相互协调配合,模拟企业采购、订货、生产、销售、融资、投资等各个环节,并在团队之间进行比赛。 6.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即是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教与学双方的努力程度和教与学方式的科学性进行的评价。评价应贯彻鼓励性原则,通过评价可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可在评价前进行达标检测,并在组织互批练习后作反馈评价。 以上六个程序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而作调整,这六个操作程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自主创新教学模式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对教材知识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状况的分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这一工具。因此,教师备课要细致,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明确教学特点、难点和重点;明确教学思路;明确实践训练任务。上课要精心,要精心设计导人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使用媒体;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规律。为学生创造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的宽松环境,使学生在财务管理学习中,不满足于教师、课本给出的方法,或者不受常规做法的约束,勇于探索新颖、独特或者进行实质性改进;使学生不受教师讲授和书本内容的约束,敢于并善于发现和提出一些使人意想不到的深刻问题;使学生不满足于肤浅认识,追求对问题的透彻理解,或者认真对待有争议的问题,乐于参加讨论,勇于自已探索等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思考问题时的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善于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并加以证明和创新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在课堂上,教师起着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难者的作用,即教师必须充分凋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创造性地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使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完善。 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对教材的要求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自主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把好教材选用这一关。选用的教材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指导实践、内容新颖、同国际财务管理接轨、应用性强的特点。财务管理教材是指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练习册、参考书、计算机软件等,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因此,教材从内容体系、训练形式、设计等各方面都需要创新,即教材的内容和课后练习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长远的发展。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材的编排和体系应该尽可能体现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教材的内容应富有时代感,增加跨文化交际内容和现代科技信息。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材中的语言和练习等应当使学生能由机械模仿型转向任务活动型,使其更富于实践性和启发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财务管理教学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财务管理》是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深入研究和探讨其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规范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满足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可为培养理论与实践技能型财务人员打下基础。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对《财务管理》教学的创新提出树立新观念、调整内容、改进方法等思路,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 《财务管理》是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深入研究和探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进,进一步讲好《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规范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仅符合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可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新型财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对《财务管理》教学的创新提出以下观点。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树立 知识经济时代一系列的变革使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以适应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挑战要求。这些新观念包括:人本理财观念、共赢理财观念、风险理财观念、融智理财理念、信息理财观念、战略理财观念等。 (一)人本理财观念 人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发展结果的最终体验者,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财务管理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理念,使学生明确这是企业顺利而有效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共赢理财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成为投资的一种手段,因为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合作与共赢理念,培养学生处理和协调与各方关系以及在各方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能力。 (三)风险理财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对企业来说,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担保风险、偿债风险等无处不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风险对企业的威胁也日益加大,很多企业正是由于抵挡不住这些风险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预测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能力以及风险防范意识,以便适应市场的新要求。 (四)融智理财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能力、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在现代社会,企业发展必须依靠人力资源开发。“融智”就是重视人在决策中的知识含量,全方位地挖掘内、外部潜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为此,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做适当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五)信息理财观念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媒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等电子商务手段,从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信息理财理念,掌握搜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使未来所服务的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时,只有树立新的理财观念,才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与时俱进,以备将来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经营方案,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教学内容的适度调整 近年来,《财务管理》在内容体系和理论方法上逐步同国际接轨,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理论和理财方法。为适应市场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院老师在教学中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一)关于资金的时间价值 理解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是学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在教学中,我院教师适度加大资金时间价值中一次性收付款的终值和现值、年金终值、年金现值、资金成本、资金结构和财务杠杆等财务基本原理的讲授力度并结合具体实例讲清楚基本原理,为学生学习投资、融资管理方法和理解具体理财方式打好基础。 (二)关于流动资产管理 我院教师细致讲授现金、应收账款、存货持有功能、持存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和存货的经济采购批量;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教学时数,对应收账款管理中的信用政策、信用评估方法以及存货ABC控制法、逐步测试法做了一定的删减。 (三)关于资金的筹集管理 我院教师重点讲授资金需要量预测中销售的百分比法、因素分析法以及借入资金集中的商业信用资金成本计算、发行债券份额的确定、融资租赁的租金确定,同时适当增加相应的技能内容。对于权益资金的筹集资金需要预测中的回归分析法,由于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差,加之理解、认知能力有限,作了适当的删减。 (四)关于外汇资金管理和企业并购与控制资产重组的管理 这部分教学内容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我院教师采取可略讲或学生课后自学方式进行,也可适量删减部分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各主讲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随时对课程的其他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删减,得到学生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财务管理教学必须转变思想、更新手段,探究新的方法,推动学科内容之间的调整与整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院教师尝试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就某一个问题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可以分组,组际间可以交流。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进行实验或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研究型教学法 研究型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借助于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学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在网上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经过网上的资料收集,并通过分析和判断,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论文的形式在网上。同一课题的学生在网上成果后,教师再组织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可通过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当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研究热点问题建立一个研究型课程学习网站。该网站可设置课题管理频道、资源检索频道、提交作业频道、网上交流频道、成果评价频道在线帮助频道、学生注册频道等。 另外,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和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我院教师以启发式为主,并综合研讨具体情况,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对《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有如下几点具体做法: 1.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过去,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讲授法,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和粉笔为工具、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这种单项信息传输方式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双向交流、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创设,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其结果必然是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性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克服讲授法的缺点,不断推进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我院教师尝试多元化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和实验法等。这些方法以其实践性、综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学生接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财务软件等现代化工具 制作各种《财务管理》课件,以减少教学画表等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涉及的表格、数字、公式较多,以往教师每次讲课,要么课前或课中在黑板上先画好表格讲授,要么学员打开书按书讲。通过运用财务会计课件,能形象地展示出各种表格,边讲边用键盘、鼠标输入各种数据,这样既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使其系统掌握财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工作量,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3.教学中的举例力求源于日常生活,形象直观,深入浅出 财务管理源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但其理论及方法又高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校学生既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理财工作,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学习财务知识具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我院教师摒弃了《财务管理》中纯理论的讲授,辅之以理论与日常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掺入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列举一些通俗易懂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如,讲到财务风险、资金时间价值时举“个人存款”之例;讲到财务杠杆正负效应时举“借鸡生蛋”之例;讲到现金流入量中的现金节约额时,举“某人买同样商品时比别人少花钱”之例等。通过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抽象理论有一个形象、直观的理解。 4.增大启发式教学的比重 《财务管理》的教学以往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精神,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完全启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采取注入式与启发式并用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对难点、疑点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提问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然后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逐一肯定正确的回答或否定错误的认识,将学生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上来,从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5.适时进行章节内容的总结,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每章节前创设疑问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各章节讲授结束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系统总结,并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简单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要求主讲教师每隔两周利用自习时间在班级进行答疑,专门回答学生学习中未弄懂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理财知识的感知认知能力。每章课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思考 摘要财务管理学是研究如何有效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体系上来讲,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四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财务 管理 教学 质量 财务管理学是研究如何有效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体系上来讲,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1.1 财务管理知识具有综合性 财务管理知识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它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又和经济管理、税收、经济法规、会计学、统计学和经济数学等学科中的许多知识紧密结合,知识涉及广泛,内容丰富。 1.2 财务管理课程实用性强,强调操作性 财务管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用途十分广泛。比如,在贷款买房时,如何选取更为有利的还款方式;在购买保险时,如何根据不同的收益率选取合适的险种;选购股票或基金时,如何在收益和风险间权衡等等,这些都与财务管理知识密切相关。财务管理的实用性就决定了课程必须强调操作性,要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1.3 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性较强,难度大 财务管理需要通过理性的分析作出财务决策,该课程特别注重定量分析,其中涉及的公式多达165个,很多公式的推导要运用统计学、经济数学中的知识,要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又全面地学好本课程并非易事。 2 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思考 2.1 注重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 授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观念教学注重让学生逐渐形成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资金成本观念以及通货膨胀等在内的理财观念,逐渐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在分析经济现象和个人理财决策中能够充分运用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经常使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及理财观念。 2.2 从大处着眼,在解决问题中传授知识 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这些都将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 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满堂灌”、“一言堂”向学生灌输的是正面的、平铺直叙的知识,但这并不代表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解负债类筹资的“节税效应”时,采用案例教学,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就能将这一抽象的内容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 例:A公司的资本总额2000万元均由投资者投入,B公司的资本总额也是2000万元(其中,所有者投入1600万元,借入资金400万元,借款利率为10%)。2009年,两家公司的息税前利润均为500万元,所得税税率均为25%。那么它们承担的所得税费用是否相同呢? 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家公司资本总额相同、息税前利润也相同,由于资本结构的差异使得它们所承担的税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B公司有400万元借入资金,由于利息在所得税前支付,B公司少交了125-115=10(万元)的所得税。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知道了负债筹资具有“节税效应”这样一个结论,并且知道了“节税效应”产生的原因。 2.4 及时总结规律,化繁为简,去粗取精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繁、公式多,且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规律,及时总结,化繁为简。比如,在对个别资本成本的测算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将零散的知识点,如:长期债券、长期借款、普通股、优先股和留用利润的个别资本成本测算中的共性抓住,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个别资本成本的测算原理。实际上,无论是长期债权资本成本,还是股权资本成本,都是运用“年使用费/筹资净额”这个原理来进行测算的。一旦抓住规律,学生就可以将此类知识点一网打尽,举一反三。 2.5 从学生实际出发,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作为教师,如何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阐述财务管理知识,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次讨论和不断总结,我们也想出了一些化难为易的好方法,比如,在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很多公式的推导都要用到经济数学中对自变量进行求导的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自变量求导,更别说怎样对自变量进行求导了,过去许多学生都对这部分的公式死记硬背,不带理解地记忆,运用时生搬硬套。 以存货模式下,最佳现金持有量的计算为例,我们来看看如何化难为易:要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就必须计算出现金管理的最小成本。 现金管理总成本=持有机会成本+转换成本 TC = 式中,TC―现金管理总成本;Q―最佳现金持有量;K―有价证券利息率;T―特定时期内的现金总需求量;F―每次转化有价证券的固定成本。 以前的讲解,都是根据这个公式对自变量Q求导,得出最佳现金持有量。化难为易的做法是:根据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在现金持有总成本中呈此消彼长的关系知道,要使现金管理成本最小,持有机会成本必将等于转换成本。那么,求最佳现金持有量只需要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2.6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要教好一门课,简单地依靠“黑板+粉笔”是远远不够的,合理地设计模拟实验,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设置专题讲座也都是不错的办法,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结合学生实际,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 小结 一部教材就象一个剧本,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剧本,不同的演员却会演出不同的效果,一名教师就象一位演员,要想取得好的授课效果,必须懂得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时,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认真研究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将授课内容进行严密组织,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创业教育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 要:财务能力欠缺已成为阻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改革创新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学生综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三维一体”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较低,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当普遍,比例高达20%―30%,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大学生财务能力欠缺,影响了大学生成功创业。在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应用课程,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下产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时展的需求。为满足创业教育需求,我国一些学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有吕洪雁(2006)提出的三维立体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姚丽琼(2011)提出的“合作性学习模式”、蒋敏周(2011)建议将大学生理财创业计划作为实践教学案例引入到财务管理教学中;宋小萍(2011)和闫华红(2013)提出了ERP沙盘模拟教学模式;蒲林霞(2013)认为,CDIO工科教育模式也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王璐(2011)提出了问题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财务管理课程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 (一)增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意识缺乏是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大学生缺乏筹资分析能力、融资能力差、缺乏投资分析能力、忽视内容部资金的管理与循环等。财务管理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资金的管理、掌握和运用财务管理活动的四个方面,即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 (二)财务管理内容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全过程 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启动资金的预测到利润的分配、从成本的核算到风险的控制、从财务报表的分析到企业经营的决策,每项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同时,财务管理也延伸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大到整个企业,小到每个员工,每项经济活动都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指导、约束和审核。 (三)提高了大学生财务管理的能力 如何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资金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能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创业过程中涉及的有关财务管理问题。 (四)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了保障 大学生创业是否成功直观体现在财务成果上,财务成果是所有创业活动综合的结果。创业要成功,就要保证经营决策正确、经营要合理、风险能控制、产品要畅销、企业制订的计划能贯彻、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了解和应用相关财务指标进行控制和考核,为大学生创业成功提供了保障。 二、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财务管理能力表现分析 (一)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意识 据中国大学生创业网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2%―3%,即使在创业环境较好的浙江省,成功比例也仅为5%左右。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多样,但主观原因是缺少业应具备的财务管理知识,特别是一些非财经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财务计划和财务风险分析较少,甚至没有,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可有可无,最终因财务问题导致创业失败所占比例居多。 (二)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能力 财务管理环境分析能力无论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还是企业管理都十分重要。大学生作为初创业者,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能力,主要表现在缺乏金融市场与企业理财活动关联性的分析能力,如获取资金的筹资能力、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的投资能力和长短期资金的转化能力等。财务管理环境分析本身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它涉及面广、不确定性大、需要的知识多,也有很强的“艺术性”。 (三)现金流观念淡薄 许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不是项目选择不好,而是片面追求规模,不顾自身经济实力,盲目投资,对现金流管理不重视,现金流观念淡薄,最终因资金链条中断而导致创业失败。具体表现在只注重销售、不注重应收账款的管理、对存货等短期资产的管理不重视、对已有现金流缺乏规划上,造成现金多余或不足。 (四)财务核算缺乏精度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和会计标准体系,会计账记录简单或记录不清,漏记、错记现象严重。这表现在成本核算不够准确,将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列入成本项目,个人和家庭其他来源的收支与创业投资项目收支混淆;在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财务分析;对短期资产的管理没有周密计划,随意安排,影响资金流的周转效率;不注重筹资成本的核算,筹资方式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等方面。 三、创业教育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适应大学生自主创业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及应用的需求,培养适应创业需求的创业型人才,本文提出建立三维一体的高仿真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 (一)重新设定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理财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这一笼统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过程中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实际培养出只会解释问题而不会实际解决问题的财务管理者。创业教育的兴起和创业型人才对财务管理知识的需求,应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的设定通过设立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将财务理论知识和方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通过实际问题直观呈现出来。能力目标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认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并具备对环境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能独立思考、吸收和运用新知识,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素质目标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基本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专业素质是作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二)优化教学内容 当前大多数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仍沿用传统的框架,即财务管理目标、货币时间价值、筹资方式、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投资决策、营运资本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分析。为适应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首先,结构上需要调整,如将投资决策可以放在货币时间价值后讲授,有助于学生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理解,财务分析较综合地体现了会计学的知识,可以将它放在投资决策后讲授;其次,教材内容要更新,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如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一个趋势是物流融资,但教材仍未将其纳入融资内容,讲授时不能仅仅介绍一些大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要考虑到创业初期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介绍更符合它们的融资方式;最后,注重相关知识的联系与补充。如在讲授项目投资时,可以联系会计中的收入成本、折旧等知识,讲授资金成本与资本结构时联系增加利息与企业利润、所得税间的关系等。同时,学生创业除财会知识外,还涉及创业教育学、市场营销、管理会计、经济法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虽然部分课程会单独开设,但在讲解相关问题时要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或补充,这样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三)注重行动导向型的高仿真演练设计 传统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主要是灌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合作性学习”模式,设计以行动导向型的高仿真演练为主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单独完成创业的前期工作,如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财务计划和风险分析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的良性循环。其次以“合作性学习”模式作为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构建4―5人的创业团队,以模拟企业为载体,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竞争经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培养不同环境下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经营思维能力。最后,根据前两个环节的综合表现,指导优秀团队申报学校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真正实现教学―经营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完善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设计的内容要以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为基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为载体的,要确保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因此需要对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师论文:试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摘 要: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和弹性化,课程评价越来越注重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完善。随着体育课程的深入,体育教师的角色势必需要重新定位。 1 前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启动,我市某些县、区也被浙江省教委列入2003年教学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将会如生机勃勃的春风走进广大教师的生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去解读体育课程标准并转换角色去适应新课程标准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一些认识,以供广大同仁们参考。 2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2.1 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正日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 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2000年《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2.3 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 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3 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3.1 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优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诊断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2 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大卫?奥麦基曾说:“真正的教育决不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拮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 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的角色也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4 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训与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建设中的进一步确立,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也越来越显性化。它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和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如此改革,迫切需要培养适应新需要的体育教师,也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新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地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 5 小结 体育课程目标除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用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体需要,更加强调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和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弹性化。体育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指向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强调课程评价应该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完善功能,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体育教师在组织与实施中需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塑造者,成为创新型和科研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论文:分析体育教师在推动校园足球运动中所起的策略 一 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整个校园足球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首先要认识教师自身应具备的素质,认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 1.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关系。教育过程具体到体育教学中,就是由体育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构成的能动体系。要研究体育教师的行为,就要探讨这种交互关系最后产生的结果。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受三种因素影响(教学情境、教师、学生学习),只有教师的行为方式符合教学情境要求才是最佳的、最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由教师决定。教师的行为表现要符合学生的期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体育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分析。通过对渭南市校园足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由于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文化教育和开展校园足球训练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渭南市乃至全国学校推广校园足球所面临的主要压力,学校及家长感受到的高考压力比北京等大城市大得多,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大多数学校、老师的价值观与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有直接关系,导致在中学开展足球这一传统项目的学校与小学相比形成大面积萎缩,受学校足球场地及学校价值观取向等因素影响,真正把足球作为传统教学项目且教学质量较好的不超过5个,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学校与社会对推广校园足球运动不是很积极,进而影响了教师推广校园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3.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影响。当前学校体育教师多为体育院校毕业,他们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多与足球无关,因此,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的能力很难达到要求,这也是影响校园足球发展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形式,包括考试形式,学生都没有发言权,教师只关心教什么,怎么教,根本不关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完全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处于次要地位,导致一部分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师队伍的形象。加之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进而影响了整个校园足球运动的推广。 二 通过对校园足球活动推广不利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现状,首先要从教学的实施者体育教师做起。 1.从基本的教学做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体育教学形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的关系,改变被动的、僵化的师生关系。聚焦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和策略,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掌握了课改的主动权。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面[ ]向全体、关注个体、主动参与、分层落实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观为核心理念,以主动参与、和谐互动为基本要素,以精心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度的习题训练为操作策略,以每句话都有用、每分钟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为要求,力求课堂活动中的情景生成,多元活动中的问题生成,达到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渡的境界,以有效集体备课,以备学生为前提,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力求有效课堂教学,把教师工作重心前移,把备好课作为关键点,将植入性个人研究、集体研讨、校内教研结合,分块备课,教后反思,人人参与,资源共享,化集体智慧为个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成绩的进步与提高予以肯定,哪怕提高有效,也反映了学生努力的成果,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慢慢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为学校推广校园足球运动打下基础。 2.推广校园足球活动不是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就能实现的,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必不可少。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消除学校与家长的后顾之忧。教师要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完成训练。 3.体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教师技能表现得好坏对学生能否喜爱上这项运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在自身专业能力方面不断加强,并在自身足球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体教结合的方法,聘请具有足球专业能力的运动员作为外聘教师进行技能训练,自己进行理论教学,在整个足球活动中通过训练学习提高自己的足球技能水平,为胜任校园足球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教师作为实施推广校园足球活动的最基本一环,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把校园足球运动推广开来。 体育教师论文:试析体育教师教学机智的运用及其制约因素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机智 运用 制约因素 论文摘要: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为顺利地发挥教学机智,必须认识影响其发挥的主客观的制约因素。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课堂管理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理论与实际、深思与果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独特结合和特殊呈现。它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头脑灵活,急中生智,灵活而巧妙地实施教育。教学机智也是课堂管理艺术中的重要一环。 1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1.1细致入微的观察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便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从而及时地把握和调节教学内容、进度、节奏,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和管理的良机。例如,在做侧向滑步推铅球的辅助练习,双手抛球练习过程中,在实现预定的练习数量上,同时要观察学生心理反应,若练习情绪较高,则可多加几次练习,反之,则可减少练习。 1.2机警敏捷的反应能力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或意料不到的问题要善于根据问题出现的“预兆”,做出敏捷的反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对策。例如,在做技巧练习鱼跃前滚翻时,要对可能出现的腕关节及颈部损伤作练习前的准备,万一出现损伤,则应及时处理。 1.3迅速准确的判断力 在进行观察和反应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练习中音语、表情、行为等外部特征,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课堂的偶发事件,体育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及时判断发生问题根源、目的和影响范围,选择对策时采用有利的方案,把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降到最低点。 1.4鉴定理智的自制力 在体育课堂上经常出现纪律问题,当教师处理方法不对不公正,或学生认识不到错误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和教师“顶牛”的现象,学生甚至会演出恶作剧,戏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机智冷静地审视度势,主动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例如,在上课当中,往往会遇到个别体育基础较好、个性好胜、好强但又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对这种同学,笔者一般不在课堂上严厉指责,尊重他的自尊,课后再与其交心、谈心,使其改正缺点,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师生之问的对抗,又改善了师生间的友谊,取得较好的效果。 1.5灵活果断的应变力 体育课堂上任何一瞬间,都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事情,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极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应变力并非是单纯的“机灵”而是体育教师素质,学知和经验的综合反应。应变力表现在: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处理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以学生的练习情绪,学习态度练习效果为依据,随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度,遇到被动局面,不惊慌失措,更不能为了掩饰自己不足而不负责任地欺骗学生,而是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转危为安。 2教学机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使学生的消极情感变为积极情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有时会出现粗暴、傲慢、顶撞、报复、攻击、冷淡、冲突和无理取闹等言行,面对学生的这些消极情感,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总是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此时,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抑制对学生的不满,利用幽默、暗示等方法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用庄重而亲切的态度、良好的教态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体验。选择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宜的练习运动量、密度、难度等,通过控制及时地促成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转化,迅速提高学生对体育认识活动的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2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使师生思维导向始终指向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每个班里总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身体素质差,动作技术不规范,上课不认真听讲,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过度紧张、害怕;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往往性格孤僻、怪异,有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针对这些不同学生的心理与能力,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总是能根据教材内容、运动环境,巧妙引导,合理运用教学机智中的“堵~‘导”变通机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运用“堵”“导”变通的教学机智,对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堵”即控制,也就是控制学生思维,将学生思维的涓涓细流纳入有效的思维流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即点拨诱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继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行列。 “堵”和“导”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注意点拨诱导,讲究“导”的艺术,又要注意堵漏塞流,强化“堵”的机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巧妙刨设和谐情境,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尊重的满足。教师也总会利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要注意不偏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思考,积累经验,灵活机智,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良好主导作用。 2.3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些突发事件往往会使教师陷于窘境,要处理就会拖延上课时间,还会伤害到学生的情感,如果不予理睬,有损教师的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就要采用教学机智,含蓄幽默地使自己暂时摆脱窘境,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采用幽默渗透的方法,往往会使师生都能“会心一笑”,双方关心更融洽、更和谐,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增进师生感情,其妙处在于有经验的教师遇到特殊情况,能保持冷静,巧妙地加以解决,既维护了课堂上学生的自尊心,又确保了教师的维系。不可采用冷冰冰的说教,简单粗暴的压服,而是要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方法,如:(1)类比渗透,即用一种相近或相似的人或事暗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2)侧击渗透,即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直接点出来,只是从侧面敲击以使其注意;(3)先褒后贬,即把批评的话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表明,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体育教师教学机智发挥的制约因素分析 3.1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3.1.1体育教师的知识经验这里的知 识经验是从广义的角度谈的,既包括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还包括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机智的产生似乎是“灵机一动”,它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体育教师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长期的教学实际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合金”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结合。个体获得了知识经验经过转化、吸收,变成个体的认知成分促进知识向智力的转化。个体具有这样的“认知特质”,一旦有诱发教学机智的教学场境,便可触动直觉,产生灵感。所以知识经验是教学机智产生的重要前提。 3.1.2体育教师的思维与情绪特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机智的产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但是,它的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的心理品质以及思维的心理过程上有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其次,需要迅速准确的判断力并采取灵活的解决措施。第三需要情趣盎然的表达力。体育教师的思维类型、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对教学机智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的思维是影响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教学机智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为情绪的稳定性、自控性、持久性等品质。体育教师的情绪特征对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在感觉良好时容易发现分类的原则并适用这样的原则去整合、回忆信息与心境状态一致的信息,由于享有共同的情感状态,而更易于被提取。积极心境会加速对有关材料的加工,促进思维的流向,使人不费力地回忆起许多材料,从而简化信息输出的复杂性。因此,体育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的平稳,才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经验,机智地应付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3-2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客观条件教学机智作为一种教学灵感,它的产生与课堂教学气氛是分不开的。体育课上,师生交往和谐,师生心理同步,能够激发教学机智的产生。 交往和谐是构成师生心理同步的前提条件。教学社会学认为,课堂教学进程是师生互动、人际交往的进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交往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使师生间不仅认知同步,而且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达到了一种心理同步。这种心理同步会产生~种“效应”,它能激发老师的灵感,激发教学机智的产生并得到充满魅力的发挥。所以,作为特殊课堂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也是影响体育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地客观因素之一。 4结束语 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而且体育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单一的能力,课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它渗透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是体育教师的素质,学识和经验“合金体”。影响体育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因素有其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排除主观制约因素,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更好地实施教学服务;体育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去灵活,巧妙地处理和解决体育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险情”,从而使教学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体育教师论文:关于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定位问题的探讨 摘要: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体育教师一直在积极摸索、改革,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聚焦话题。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认识,使体育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尽早准确定位。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有条不紊。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师 角色定位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师的巧妙构思、设计下由学生共同参与,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从而增强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意识品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好似一个机械的作业过程,教师在掌控作业流程。在课堂上,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而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学生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维度体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意识、全民健身意识和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培养,确保人人享受体育的乐趣,皆有所获。这无疑给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而适应这一形势和要求,真正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如此,体育教师才可以把握教学“命脉”,尽早做到角色定位。 一 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了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 2全新的课程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二 转变体育教师的观念,提升一个更高理念 (一)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支烟,两颗球,三根跳绳混到头。”反映出当时教学的情况和效果。也可反映部分体育教师对待体育工作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落后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着重研究教学工作,紧扣大纲,跟随教材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巧妙设计课程,不辞劳苦地示范、讲解,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更多的知识,并用既定的条款评价不同类型特点的学生。其中,教师在主宰着课堂,他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做,而学生只需去完成即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形成了我说你听,我做你看,我问你答,我给你收的情况。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融在自己的练习、学习中。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沟通、互动。师生关系是疏远的,淡漠的,紧张的,也是不平等的。 (二)客观阐述 1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学生是求知做人的,没有学生便没有教师。只有学生的存在,才会有教师的存在。新形势下民办学校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了学生,才有教师的存在,才会有学校的存在和发展。体育教师也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2在以曾前提倡“尊师爱生”,但现在置换一下“爱生尊师”显得更为妥当。一名教师只有用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才能形成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若想到学生的尊敬,应先反思自己是否用心热爱学生。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着想,那他必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 3过去,有些教师对学生只是一味地教,教,教,多多教,拼命教,而学生只是学,学,学,多多学,拼命学,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受挫,狭窄,不利于他的末来健康成长。脑子越用越灵。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思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会在课堂取得更好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师生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观念。体育教学中学生多学、多动、多想,用他自己独特方式去完成任务,殊途同归。体育教师则不仅要参与活动,而且要把握教育方向、教育进度等,应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 (三)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健。 过去,体育教师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贬称。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多学科知识的接触,同时加强自身的思想素养,才可以在新课程的体育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互相尊敬与理解是师生关系构建的一个先决条件。 教师应充分尊敬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应尊敬教师的辛苦,了解师恩不图报,做到相互沟通。教书育人是一种途径,促使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得到提高与发展。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 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 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 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知识和技能,才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一个好的示范、宣染作用。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力,并促使学生产生“我也想做,我要做好”的念头,清楚,条理的动作要领,促使学生产生“我该怎样做好”的想法。充分展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其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完成目标。我曾听说一节支撑跳跃课上体育教师动作没做成功被撞了一下,却边揉胸脯边说,没事的大胆点。我想学生敢做并能做好那才是怪事呢!因此,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二) 注意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做到知识综合化、网络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基础包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了解这些相关知识,才可以在教学中从容自如。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激发其运动欲望,把住学生的“命脉”。如在跳高教学中尤其体质较差的学生有惧怕、胆怯心理,这时教师给予心理上的暗示、辅导、鼓励,同时不经意间悄悄降下高度,“欺骗”学生,使其越过。这时他的心理是何等快乐而又兴奋啊!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拨他的“我还要做”的心理,同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使其完成目标,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物理学中的单摆原理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明白“骑撑后倒摆动上”技术中绷脚尖直腿压腿的技术动作,并促其去思考、想象。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清晰、活跃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知识的综合化、网络化,为适应新标准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教师的思想素养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体育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做人成才方面受到启发、熏陶。 三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 平等的合作者、引导者 新标准下的课堂,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相互合作 才可以体现新标准理念,积极实施新标准。情境体育、快乐体育即是在师生合作下完成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引导、启发,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 知识渊博的评述者 新标准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综合。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知识能力,形成知识专业化、网络化、综合化。现代教育形势下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知识库。在课堂上的表现奇花异放。这时教师应需用渊博的知识去解决那些突如其来的问题,随机应变,力争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同时教师还应与学生互相学习,做学生的“学生”。 (三) 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教育在本质上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才会使个性得以发扬。因此,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得到尊重,有发言权、自主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去做练习,完成目标,殊途同归,得以学生个性培养。 (四) 真诚常识者 新标准里注重对学生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关注赏识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的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真正做一个学生的真诚赏识者。 结束语 新标准颁布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改革,然而我们只有深层次地认识、理解新标准,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才可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才可以使自己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角色定位;才可以实现新课程的使命:学生的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 体育教师论文:关于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 素质 文化性 行为性 依附性 论文摘要:随着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识到了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性。体育隐蔽课程教育具有文化性、行为性、依附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敬业精神、较强的业务素质、一定的审美素质和良好的情感素质。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完善,体育隐蔽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它是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教师的行为方式和在体育教育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内隐的间接的文化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教师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尤其是对那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更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隐蔽课程的涵义 隐蔽课程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但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起作用。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是隐蔽课程教育所要涉及的方面。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对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 二、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特点 (一)文化性 高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因此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继承、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和社会规范,也是人的社会化的手段。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它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格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复杂整体,而隐蔽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构成的。所以体育课隐蔽课教育也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文化价值(含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陶冶与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是将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中“唤醒”的过程,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它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行为性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包涵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位性、智慧能力性等,是以其外延的行为来评价的。体育课不同于别的课,它是以操作行为、身心互动和课堂指标为特点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要求体育教师把内心的精神境界外化在身体行动上,进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即“身教”的影响。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素颇多,但教师外延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给学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行为的动作、表情、举止等。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正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三)依附性 体育隐蔽课程的存在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其功能。离开了这些客观的载体,体育隐蔽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体等。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价值并非完全直接显现于学生身上,它所携带的教育信息只能部分地被学生直接吸收,而相当部分则依附于其他载体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行为、校园文化、各种人际关系都携带着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受到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意向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结构。 三、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1]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因此,体育教师要作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常规,首先自己要遵守。例如不迟到、不早退,体育教学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以及着装要求等,教师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作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爱和体贴学生。教师的爱心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巨大磁铁,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不能真正和蔼平易地对待他们,是不可能从心底里获得学生的喜爱的。 (二)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特点,体育教师往往要冒着寒风顶着烈日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承担课外活动和体育训练等繁重任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科教师更多的心血和劳动。高尚的敬业精神、坚定的奉献信念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三)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了较强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几分钟精彩的讲解、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较强的业务素质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体育器材的合理摆放美、学生队伍的组织美、练习时的队型设计美、教师的仪表仪态美、教师的语言美、示范动作的形体美等等。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满足,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美学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五)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 体育教师情感素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LP.索普指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合作,这是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2]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师生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会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而且,师生沟通,情感融洽,有助于形成师生的亲密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情感上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人格平等的原则,事事尊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发挥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导向作用。 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表现的倾向、方式、分寸,以便有效地感染教育学生。善于控制支配自己情感,抑制无益的情感,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体育教师论文:体育教师教育智慧的意蕴 【论文关键词】反思性学习 教育智慧 人文情怀 哲学境界 【论文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教学实践不断地追问审视,因此反思性学习就成为体育教师追求教育智慧的学问。这要求教师应具有人文情怀,经过反思训练,进入哲学境界,在实践的反思中升华体育教师的教育智慧。 一、前言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不断地提出要求,不仅要拥有专业特质,更应该具备一些其他素养,其中包括反思能力,反思能力能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只有“亲其师”,才可能“信其道”,教师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等人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是具有很大的力量的,它通过教师的性格、气质、品德、能力等特征表现出来。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个人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是提高人生修养、人生境界的必须途径,体育学科在不断地反思中使体育科学渗透着人文精神智慧的灵性,在教育活动中始终渗透着人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性的品格。教师要做真我,不要刻意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态度,要让学生感受到独一无二的你,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㈣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若干尖子生,而是帮助所有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个具备鲜明个性、有创造力并能融于社会的成功的人。虽然我们教师作为人的现实存在都是有限的,但我们总在试图从有限的存在中去追求无限的精神境界,因为那是我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二、反思性学习是体育教师追问教育智慧的意境 反思性学习是指体育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以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并能以独立及合作的方式,采用多种方法积极主动地对自己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解释、分析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学习过程。反思(relfection)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原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光的反射的间接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反思性行为是一种比解决问题更为复杂的逻辑理性过程._20教师智慧既是知识又是能力,体现在对教育的认知、评价和操控活动中。体育教师只要能真正走人反思性学习,将被领入探究、追问的境界,才能使教师真正能体会到人心灵内部那种理性智慧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这比物质带给人的快乐更深刻、更持久体育教师是反思性学习的主体。作为主体的实践者,教师身处在体育教学实践环境中,比其他外部研究者更了解教学的复杂性,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哲学之“思”运用于实践,更能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系统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完成教育任务。体育教师的反思性学习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与他人的经验为基础,反思是一种意识活动,教师的实践从某种程度讲是受观念意识的支配,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与他人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师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剖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从先进教育理论和他人的实践经验中吸取营养,摆脱传统的束缚,在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体育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个人独立和群体合作的结合,是个性化或社会化的统一,反思对教师个人来讲是个性化的意识活动,但是这并不排斥与其他主体间的协作与交流,在合作中促进主体间相互理解,通过共同探讨,提高认识水平。体育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最终将落脚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受自身教育观念的指导,是一种人性化较强的认识,它在信念中导向性地影响实践,突出体现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理解。因此,反思性学习将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对行动、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从教学实践中探寻教学理论本质,从而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 然反思性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教师自我学习逐渐提升的过程,是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反思可促进教师不断地质疑、提炼、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反复实践和理论指导下提高能力与技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与社会要求。人的精神品位是对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开掘,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不断地探究的过程中从传统的惯例行为中解放出来,用审慎的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洞察水平,改进教学实践,使其更有效,更富于创见,从本质上追求更合乎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正是反思性学习,使这一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三、反思性学习是以体育教师的人文情怀为条件 (一)爱和关心。作为体育教师的情怀就是一种以人为本,对学生负责的人文情怀,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都能一视同仁。正如我国教育家夏尊先生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他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这些个体起先都是柔弱的,教师要维护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独特价值,引领他们实现源于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化过程,激励他们不断地追求比当前更高、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肯定和欣赏,这种肯定和欣赏能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励他们成为更加优秀出色的人,而这样的关注必定是将学生平等看待为前提的。其实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学生,教育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尊重学生。当教师站在学生眼前,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抹嘴角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叹,将蕴藏在心底的情感抒发出来,能使本已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当然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严而有格,严而有度,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心灵深处。作为体育教师更应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学生、保护学生受教育权和安全,人们对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及体育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见,认为体育专业层次低、水平低、就业难,进入体育专业学生会情绪低落、态度消极、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深切地热爱学生,体育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没能考取其他专业,退而求其次选择体育专业的,是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自律性弱、学习积极性低。当教师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看见学生都在NJL,教育者的眼神,拥抱了所有的人,并把他们看在眼里,这个眼神包含了使命感,包含了教育者伟大的爱,从感情上贴近学生,从人格上尊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师积极探求教学模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爱护;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就像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一样,是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以学生成长和发展变化的价值为前提;教师能看到学生人格和个性自我成长,不断出现新的成熟迹象. (二)希望和信任。教师给予学生的希望是指对学生各种发展可能性给予教育者所拥有的耐心和耐性、信念和信任..一般情况,对一个教育者来说,我们只对自己真正热爱的学生怀有希望希望有时说起来就是一个词儿而已,但在充满爱的教育的情境下,对一个学生寄予希望就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面对学生的方式,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教师崇高的人格体现。教师应懂得用优势视角去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学会有效利用学生的“缺点”,有人曾经说缺点实际上是一个还未成熟的优点。缺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教师可以换一个视角,让学生的缺点在某种角色下闪光,善于发现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将体育专业学生的争强好胜、竞争意识引导到学习中,给予机会让他们发挥特长,让他们感受被欣赏、被认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宽容、允许犯错、允许质疑。有些事情他们是有潜力完成的,也许他们做得有些慢,或者会出一些差错,这时教师需要用克制和耐心来代替急躁,用平静的等待来代替干预。师生之间相互弓l导,臻于成熟,相互贡献各自的才干,而不能预先设定一个“永久”的结构。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学习好坏,家庭背景的优越与否,能容得下性格、脾气、爱好、兴趣不同的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用真诚和热情赢得学生信任。我们能够感受和体验到学生由教师给予希望所产生的激励和自信,学生也会在希望和信任的情况下不断努力,不管这种努力会经受多少次失望的考验。教师要使希望和信任的伟大意义得以显现。 (三)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信奉之、遵循之、笃行之,在此基础上升华为爱岗敬业的高尚精神、教书育人的高超水平、为人师表的高洁品行。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教师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开发,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师才能思维敏捷、富于想象,充满理性而不乏激情,严谨而不乏幽默,执著而不乏灵性。 我们从一个伟大的老师那里所得到的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体育科学知识体系或一组成熟技术技巧,还不如说是这位老师体现和代表知识的行为方式——生活热情、严于律己、献身精神、人格力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会从教师那里得到许多知识之外的观念,形成自己的信仰和人生哲学,并能将这些付诸实施于他们的将来。教育的关系并不是将来利益的手段,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关系不但有学科之间的,而且有人与人之间的,以一种教师个人的方式体现所教授的知识,它的意义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尊重、热爱和相互间体验的快乐情感,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地位必须通过从学生的给予中赢得,这要求教师必须投入热情、激情和感情,所以教师出错在所难免,教育者有时也会感到缺乏某种教育的品质,会表现出心情郁闷、生气、失望,但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深深的责任和使命。 四、反思性学习是体育教师获得教育智慧的途径 (一)问题意识。人在这个世界中会产生许多问题,问题的存在是教师产生反思的先决条件..没有问题的提出,就不会有思考,更不会有对思考的再思考——反思的存在。教师的问题意识表现在,必须时刻从学生发展的更高层面反思教育实践活动,自觉关注学生和自身的逐步完善,从深层次确立人活动的意义根据。教师积极的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反思能力,一个富有思想的人比一个缺乏思想的人更能显现出对他人在一个具体环境中的理解,教师教育的敏锐力则是典型的教育理解、聆听和感知学生知识、道德发展状况的能力。体育教师关注更多的则是在体育教育特定的关系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也许起初只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矛盾,在不断的追问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的问题不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在“这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中提炼普遍的教育规律,在对规律与实践的反思中升华体育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观察能力。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情境一般不允许教师停顿下来进行反思,分析情况,仔细考虑各种情况的可能性,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然后付诸行动。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不断地采取行动,必须当机立断。当教师走进教室,对学生的活力和气氛有些敏感,教师需要某种方式把大家联结起来。不论教师的准备有多充分,可教学的情境使教师时刻意识到学生的感受。这种意识是一种智慧,不是一种仔细计算和缜密的反思,是一种自然的体验,不是在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描述把握教育时机,从学生的声音、眼神、动作中领悟学生间的细微差别。 (三)思考能力。体育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地寻求与思考,不断地追问与批判,这需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力,因为这个过程难免承受精神的痛苦和心灵的孤寂;教师应拥有博大的胸襟与高远的气度,开阔视野,并包容这一切;教师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专且心静,任自己思想遨游驰骋,反思的过程随着思考已被融入到另一种隐含或直觉的能力中去了,处理不足的教学资源、对待特定的学生,对教育的情境或时机中的相互作用的现实予以特别关注,最终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利用正确的知识,采取有效的步骤、技术或方法,得到满意的结果。 五、反思性学习的哲学境界是体育教师教育智慧的旨趣 (一)哲学境界。体育教师的反思性学习以哲学境界为旨趣能体现和提升教师的内在精神世界,使认识、思考、解决问题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哲学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运用最一般的原理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哲学境界是对人本性的“表达”,这意味着哲学境界的指向是同人的超越本性指向是一致的;哲学境界是对人的境界的“凝练”,这意味着哲学境界表达着人追求“境界”的客观要求;哲学境界是对人的“境界”的“体认”,这印证着哲学境界汇聚了人追求“境界”的理想和价值。 体育教师运用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方法反思,审视和处理教育问题,蕴涵着教师的精神价值的追求指向。在这里哲学作为教师的自我意识的理论,给教师提供的不仅是关于人的知}只、人的规范、人的模型之类,它给予教师的足促进自我不断超越自身,升华自我的人生境界.崇高而积极的时代精神,对真实的渴望,对真诚的憧憬对理念的追求哲学之思无处不在,它渗透我们思想所及的一·切领域,蕴涵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使教师不断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把握其内部发展规律,预示发展态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哲学始于追问,终于解答,但在看问题时候所产生的既涵盖问题本身又超越问题的意义。也是教师从未来角度设计时候给自己活动提供的“意义”设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意义就是不断对旧的设计的批判,从这个角度说“意义”总是被超越的哲学境界就是形而上学。长久以来,对教师而言,提及学生,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接受,而是如何改造,都是按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学生。因为要改造学生我们必然会预先设定一个“结构”,它诠释了我们对学生未来成长的设计和期望。但对哲学终极意义作为人的类本性的追求,更应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将主体间性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起来,主体与主体的联结和统一是实现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体现前提,存在的空问维度的主体间性使生活意义的沟通、交流、理解成为可能。从本质上来说,哲学是强调境界的,是对教师精神境地的某种追求,体现人的追求、人的价值。 (二)培养反思批判精神。反思批判精神是一种哲学精神,它蕴涵教师自我主体意识,批判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根源于教师的实践活动,从实践着手有着对实践肯定和理解的方面,但主要是对现存相对立的,因而更多指向对事物否定的理解。哲学的批判过程就是人的自身否定过程,对教师来说也就是教师对自身否定和不断超越的过程。这种批判精神不仅仅是方法,更体现哲学式的人生态度。哲学反对盲目保守传统和在生存关键问题上退缩。人的行为和目的绝非是盲目的必然产物,当然这种哲学反思批判所担负的任务是“不愉快”的,但又是人的活动所采取的必不可少的理论方式,哲学已经担负起这样的不愉快任务,把意识的光芒普照到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上,而这些东西已根深蒂固,似乎已成为“自然的、不变的、永恒的”。人类思想就是在哲学批判的肯定性与否定性的辩证统一中展开,它推动人类不断反省和超越自身,不断确立自身活动的意义根据,不断地在历史中对设立的理论前提进行反思批判,我们教师在批判中否定世界,生成为真正的人,升华人性,寻求着教育者的意义。 体育教师论文:浅析“体育社会化”形势下高师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化;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综合分析新时期体育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体育教师的知识及素质结构:旨在为适应21世纪“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探索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及其改革途径,重新树立21世纪体育教师新形象。 社会化(socialization)既是一个学习的积极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人们彼此互动、熟悉其所生活的社会的时候,当他们形成“我是谁”的观念、对他们的目标和行为做出决定的时候,社会化就进行着。所以,社会化指的不是一个社会塑造人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人们积极和其他人接触,并做出塑造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生活世界的决定的互动过程。体育运动作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体育带给人们的健康与快乐是其他项目所不能比拟的,因而,体育的社会化也就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体育教师为适应当今体育社会化的新形势,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也就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1、体育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为适应体育社会化新形势,体育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而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教师,仅有知识并不能胜任教师工作,一定要有职业道德、相关知识、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构成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从被动的“教书匠”转变为拥有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懂得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课程管理、并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者。 1 .1各项体育课程的策划设计者 体育教师首先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也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才。是一个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培养具有健康体魄、渊博知识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1.2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者 体育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未来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标的,教师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健康观,实现自己的健康目标,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1.3体育教学设计和任务的执行者 体育教师的直接任务就是要培养对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既然未来社会需要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不但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体育人才,还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拥有专业知识且健康体魄的各级各类人才。 1.4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 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传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技能、方式、方法,同时更应该让学生理解那些离开课堂后有利于健康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从而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自主地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并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 1.5学生成长、社会化过程的引导者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求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阶段。教师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引导者,他们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并逐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体意义上的主动发展。 1.6全民健身的服务者 教师是社会的一部分,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作贡献是教师的职责。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人开展,人们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特别是退休在家的老龄人,特别想通过文化娱乐、身体锻炼来消磨时光,这正是体育教师大显身手的时候。通过业余时间的理论指导和业务辅导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社会体育活动内容也不断涌人校园,加之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态,使一些如登山、越野等探险刺激类运动项目,郊游、体育舞蹈等交往类运动项目,贻拳道、武术等健体防卫类项目,在校园内外具有广泛的群体影响力。教师应在顺应这种大趋势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角色方向,加强对此类运动的知识学习研究,为人们的身体锻炼与健身提供理论指导,将自己的专业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达到观念与行动上的转变。 1.7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技术的创新者 社会环境的外在压力与体育教师内部的动力相结合,就决定了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学科拓展的必然性。现代体育教师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科的相容性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要学会并能适时、适度、适量、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代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熟悉和掌握多媒体等先进仪器设备,这是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必不可少的能力;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它不仅需要体育理论工作者不断探索新教育模式下的实践方案,更加急迫地要求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有机地灵活地处理和掌握、探求新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体育教师需要的职业素质 一名体育教育必须具有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高尚师德等良好职业素质。具体说来,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有3类8种素质(如表1)。 3、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不同社会角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就要有所改变,就要适时调整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目标。按人才培养目标来分,可以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人才、体育管理与经营人才、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和业务训练教练人才;按人才培养的多元性来分,可以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通才和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按人才培养的规格来分,可以培养体育教育小学类人才、体育教育中学类人才、体育教育大学类人才、体育教育科研类人才、体育教育信息类人才。社会在飞速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不同人才。就体育领域来说,不仅需要体育专才,还需要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等领域的通才。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要随着社会的不同需要而随时改变。 4、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 体育教师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理论和能力不是单纯某一个学科所能够覆盖的,需要的是跨学科、多层次、综合的知识体系。所以,体育教师培养必须跳出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总培养目标,专业基础深厚、专业口径宽广的以培养一种职能为主又具有多能化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培养内容上应主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去实施(如图1)。 5、体育教师的培养对策 5.1明确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对于整个教育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体育教师应当加厚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以一种职能为主又具有多能化的新型人才。 5.2改革体育教师课程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改变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改变过去基础理论窄,自然科学类薄弱,政治思想课程偏重的现状,使课程内容非专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统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同时,加大“专修课”深度,拓展“选修课”广度。 5.3改革体育教师培训政策,创造宽松的培训环境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高层次、多级别的人才互访。任何大学即使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不能直接去当教师,必须去师范院校或有关培训机构学习一到两年并获得教师资格证后,方可走上教师岗位。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再培训力度,使体育教师教育知识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科研能力创新化。 5.4转变主管体育领导的思想观念 体育教师的培养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要想使体育教师的社会角色多样化,就要彻底改变主管领导认为学校体育工作是“小三门”的错误思想,加大改革力度,使学校体育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 体育教师论文:浅谈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师 专业化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改革 取向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背景,分析专业、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及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及支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认为:构建并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发展策略。 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课程总是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并受一定价值取向制约,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往往是课程变革的先导。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其课程的改革都受到一定时期教育观、体育观的影响。因而,确定明确的价值取向,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提。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强调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背景下,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位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也理应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确立明确的改革取向。由于按一定方向构建的课程体系是专业的存在实体,因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取向的确立就决定着体育教师教育的方向,因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取向在体育教师教育实践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先导作用,而且这一影响并不会因为以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忽视而销声匿迹。那么,现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确立怎样的取向呢?在教师(包括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国际师范教育专业化取向的现时背景下,以专业化为取向无疑应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导向。本文首先从专业及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概念的分析来认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和策略,以期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1 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 1.1专业及其评判标准 明确专业的概念是理解专业化的前提。专业的概念常在教育学和社会学范畴论及。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由专门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也可指专门的职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就其内容而言也可称为“专业教育”,可以说“专业”就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可见,在教育学范畴,专业常指高校为培养专门人才设置的各种专业,是培养专门性人才的基本单位,由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组成。在社会学范畴,专业指专门性的职业,指必须经过专门化的高等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职业。在汉语中,专业也有“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专业和专门的学问”两层意思。从专业的两种取义来看,教育学范畴的专业与社会学范畴的专业虽有视角的差异,但二者的联系是密切的。 虽然,近年“宽口径、厚基础、淡化专业”的提法常见于高等教育的文献,但伴随高等教育重心的下移,多数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要考虑专业的培养方向即职业指向,并以专门性职业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技能为自己专业课程体系的资源;而社会分工导致的专门性职业的从业者又通过专门性的高等教育培养。即社会分工造成的职业种类很多,但并非每一个职业都被称为专门性的职业,即专业性职业或专业。而非专业性的职业人员也不必在高等教育设置专业来培养,尤其在高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那么,怎样的职业才能称为专业,或者说专业或专门性职业以什么标准来判别?显然,这关涉到怎样理解专业的标准问题。 由于国情及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对专门性职业即专业的认识界说不一,对专业所下的定义及特征的描述也不尽相同。由于职业分化由社会分工所致,对社会职业的专业性研究也多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国外有学者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也有学者把专业理解为:“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深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具体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体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近年来,我国的学者认为,所谓专业,是指对社会的进步具有较大的贡献,地位较高,具有不可替代的职业特点。在专业的标准或特征方面,我国学者对专业的标准也提出了概括性的论述,认为:一种职业能否被称为专业不仅仅以学历或业务要求为标准,而是由与职业性质相关的综合性要求决定的。因而提出公认的专业至少有3个方面的规定。首先,作为专业的职业实践必须有专业理论知识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因此,从事专业工作的人任职前必须接受过规定的专业教育,同时,每一个专业还必须具有与其它专业有区别的专业要求,方能具有独立专业的资格。其次,作为专业的职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把社会利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即对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最后,作为专业的职业在本行业内具有专业自主权。 总体来看,学者们对专业特征的描述及标准的确立,往往以比较成熟的专门性职业(如医生、律师等)的特征为参照,因而所提的特征或指标体系往往是一种理想化的专业模式。但同时也认为,这些专业模式也的确为职业的专门化提供了理想目标,使“半专业”或“准专业”的职业有了专业化的方向。而专业化就是这些“半专业”或“准专业”迈向专业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并有阶段特征的过程。 1.2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与理想的专业标准相比,教师职业是否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呢?从国际组织方面看,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已对教师职业的性质作了明确说明:“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性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显然,这一表述实际上更多地是关于教师应该成为专门职业的一种强调,反映的是一种理念,并不能反映教师职业的实际专业地位。实际上,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并不被西方社会视为一种专业,半专业或准专业地位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专业的尊重,专业工作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和优厚的经济待遇,非专业工作者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较低。这种社会现实反过来形成了一种社会意识:尊重专业工作者,并认为优厚的经济待遇是专业工作的一个主要指标。而恰恰因为这方面,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这反过来又造成了另一个现实的存在,真正有才华的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子弟不喜欢进入教师队伍。西方国家教师们不满足于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在为争取自己的专业地位而努力。以致于20世纪60年代,还造成了教师与官方的对立。 以较成熟的专业标准来衡量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及专业属性。日本学者认为,如果以专业标准来衡量教师职业,它还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实践中包含的知识、技能缺乏作为一门专业的那种独特性,不能维持有别于其他专业的严密性;第二,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程序都事先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教师的自由时间和工作独立性都比其他专业少;第三,教师的修业年限远比其他专业短;第四,教育许可资格容易获得;第五,教师多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第六,教师经济待遇低下。教师仅在非赢利性服务这一点上符合专业标准,在专业技术和长期训练及特殊才能和素质上尚逊色于其他专业。因而,教师只能达到“准专业”的水平。 美国学者较一致的看法是:“依照目前的表现诊断,教育只能算是半专业。不过,就其贡献及社会功能而言,在本质上,教育应该是一项专业。平心而论,教师一职并未充分发挥其潜能。我国学者多从教师的特性及教师培养的角度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进行分析。基本的观点有:“教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具有其固有特性的专门职业。教师劳动产品是活产品,某个教师的某种直接作用的效用是较难确定的,也不易看到即现的成败效应。与医生、律师等专业相比,是有一定替代性的专门职业”;“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还只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的师范教育还只是一种‘职业’定向,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使教师走向专业化道路的所谓‘教师专业’,以及适应这个专业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教师的社会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教师的地位尚具有明显的伦理性质”。 从国内外情况看,对于教师专业的现状并非实质上的“有”或“无”的问题,而是专业化程度上的高低问题。从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看,它确实具有其它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就专业现状来讲,与其它较成熟的专业如医生、律师等相比,还不得不承认由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足,使其处于“半专业”或“准专业”的状态。即“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还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这种可替代性源于教师教育缺乏较强的专业性”。也正因为如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才有了必要,而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最终提高教育的质量,也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3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取向 职业并不等于专业,专业代表着一类特殊的职业,这类特殊的职业之所以被称为专业,在于该职业及从业人员必须达到公认的一系列“专业”标准,专业化就是这类职业及从业人员迈向这一公认的“专业”标准进而成为专业的不断努力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半专业”或“准专业”不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的过程,即其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职业从性质上看已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专业,但其专业化程度不高也是公认的,因而还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而这一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或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既然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专业性职业(专业),而其专业化程度尚不高,那么其专业的发展就应具备专业性职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是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业工作,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两点:首先强调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过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这样一个专业人员所必须经过的发展历程。因为,新教师虽然经历了职前的教育训练并获得了合格的教师资格证书,但并不意味他就是一个成熟的教学专业人员,即成熟只是相对的,而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 既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阶段、多内涵的持续发展过程,那么教师教育就应该提供相应的全程支持。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概念就随之而出。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概念,是指教师教育的方案要根据教学工作的性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实施。既然以专业化为取向,那么教师教育就得具备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基础。但由于教师教育的学科基础——教育科学的地位尚不如教师教育制度那样稳固,发展与完善教育科学体系就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化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取向,就成为教师教育的理念。而重视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构建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师教育制度,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取向所强调的。 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必然性 不言而喻,教师教育专业化取向这一理念具有普适性,并且要通过各具体的师范专业体现和落实。即教师教育专业化取向的理念涵盖了各具体师范专业教育的取向,各师范专业教育的改革取向也应顺应这一专业化理念。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专业教育的一种,自然不能例外。这是因为,培养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本位目标,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通过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体现。那么,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取向所指什么呢? 既然,教师专业的发展把教学工作及教师当作专业性工作和专业人员,教师教育专业化取向是指教师教育的方案要按教学工作的性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实施;而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又属于“教学”和“教师”的范畴,那么,作为师范专业教育的一种,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取向即指该专业的教育方案要按体育教学的性质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规划、实施。 由于专业是按特定方向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换言之,按一定方向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就是专业的实体。因而,从教育内容的视角看,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取向从根本上说还要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即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最终要靠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化来落实。因此,以通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来促进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为目的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必然要求其课程改革以专业化为取向。所以,以体育教师是专业人员为前提,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直接目标,以专业化为取向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核心思想,可以认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是: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统整,尤其注重能体现其专业性的课程构建,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课程支持和支撑。这是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学科基础 3.1早期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 教师教育史研究已表明,教师教育的产生、发展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完善相伴,教师教育制度的确立巩固也是教育学科不断完善的结果。虽然教育科学的地位还没有教师教育制度那样稳固,但教育科学的发展的确为教师教育提供了学科支持。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史研究也表明,满足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是体育专业教育发生、发展的动因,因而体育专业教育制度也基本依附于教师教育制度,其学科基础也多依赖于教育学、心理学。由于对学校体育功能早期的追求更多地趋向于强身健体,因而与生物学和医学相关的学科也是体育专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学科基础。例如,美国早期的体育专业教育课程中就多由生物学和医学学科组成,生理学、解剖学、卫生学是其传统课程,且多由医学专家执教,这一传统对今天的体育专业仍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是早期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 我国体育专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也表明,体育专业教育的最初社会动因也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体操)师资,因而其专业制度也与教师教育制度相伴。由于我国近代教师教育制度模仿日本而来,尤其是早期体育专业教育多由日本人或留日归国学者执教,因而体育专业教育带有明显的“日化”痕迹,其专业教育的课程也多以兵操和普通体操为主,虽有教育学、心理学及医学、生理学类课程但并不太受重视。20世纪20—30年代,随教师教育模式的“美式化”以及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传人,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类学科课程开始大量出现在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计划中。之后,这些学科课程继续受到重视,体育理论、体育学科教学法、卫生教材及教法等能针对体育教育、教学特点的课程也开始广泛出现并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体育专业教育的“苏化”以及学校体育受技术传授为中心倾向的影响,体育专业教育的课程结构重心发生了变化,运动项目成为课程的中心,但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生理学及解剖学仍是主要课程,体育教育学科类课程则集中于“体育理论”。至改革开放前期,这一状况尚无实质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的1988年,为突出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以及更加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国家教委颁发的体育类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来的“体育”专业更名为“体育教育”专业,并提出该专业的主要学科基础有教育科学、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学,所列的主要学科课程也相应以此3方面为主构成,最能体现体育教育学类学科的课程被命名为“学校体育学”。 3.2现今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从上述体育专业发生发展的概述中可以看出,早期体育专业教育更多地依赖于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现统称人体科学)学科,这些学科也成为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随后体育教学法、体育理论、学校体育学等体现体育教育、教学特点的课程开始出现并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说,以培养体育师资为本的体育(教育)专业是建基于教育科学、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学之上的,这不仅反映在专业的课程中,也反映在国家的有关文件中。但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发展中也可以发现,在以上3类学科中,对体育教育学类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曾度重视不够,相当时期内能体现此类学科知识的课程往往是“体育理论”或“学校体育学”,也反映出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有所忽视。而被我们所忽视的这个体育教育学类学科(课程),却恰恰是最能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特征的支撑学科(课程),尤其在当今体育专业教育已广泛分化、非师范类体育专业相继出现的背景下,更能彰显这一点。 专业性的职业不仅应有相应的基础学科(组)支持,也更应有能突出体现该专业独特性的支撑学科来支撑;同样,专业教育不仅要有相应的基础课程,也应有能体现该专业教育之所以存在的支撑课程,否则这一专业教育就无存在的理由。这个支撑课程也就是所谓的专业课。所谓专业课,一般是指高校各专业为教授学生该专业的专门知识、专门理论、专门技能所设置的课程。显然,强调专业性是专业课的特征。就体育教育专业来说,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在于“体育教育”。因而,这个支撑学科(课程)理应是体育教育学(课程)。 4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策略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根本要求,就在于必须明确并构建专业化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有宽厚的专业基础课,还应有体现并反映体育教育、教学特性的专业课。因此,明确专业的支撑学科及课程并按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对其合理构建,是以专业化为取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以专业化为取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把体育教育、教学及体育教师当作专业工作和专业性职业来看待为前提,这就要求专业教育不仅要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课,更要求提供能体现并支撑其专业发展特殊性的专业课。而体育教育学类课程则是其专业课的集中体现。 由于学科是课程的资源,且由于长期对体育教育学学科研究的重视不够,构建体育教育学类课程首先要从该学科的建设人手。因而,构建并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是专业化取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提工作。 概括地说,体育教育学是研究体育教育现象、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学科领域。虽然对其的研究范围尚难作定论,但体育教育的目的、体育教育的内容、体育课程编制、体育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体育教育的手段、体育教育的评价等,应是其研究的主要问题。虽然体育教育学学科与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密切相关,但并非它们的简单相加。影响体育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以往常将它们等同,或视为几者的相加。事实上,它们应有所区别。学校体育学主要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总括性学科,它虽涵盖了体育教育学的内容。但由于其“总括性”而难以对体育教育有关问题深入探索。而体育教育学是学校体育学的局部,同时也是该部分的扩展和延伸。体育教学论则注重体育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和特点的探索以及教学法则的理论研究。而体育教材教法则着重各具体运动项目的教法分析。 从以往的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学科内容来看,已难以适应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的需要。因为在现今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体育教育的本质、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体育课程的改革等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解决已非传统的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所能单独胜任。因而,需要一个统整的学科(组)来对此做出解释、预测和指导,体育教育学即是这样的学科(组)。 体育教育学的构建至少应包括3个层面或领域:一是从哲学意义和原理意义上探讨体育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体育教育目的任务、内容及原则方法的关联性;二要探讨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和评价问题,即体育课程的编制问题;三是体育教育方法与体育学习方法的统一问题,以及各自的特殊性问题。这样构建的体育教育学将会是一个学科体系,它可能会有体育教育史、体育教育目的论、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研究、体育(运动)学习论、体育方法论、体育教育评价论等多个分支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对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来说,不必以课程的形式与之一一对应。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并非是只针对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而言的。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长期发展过程,本科教育阶段只是其专业发展的预备或初期阶段,可以说只是预备性教育。据此来看,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应是针对“为体育教师专业全程发展提供支撑课程”而言的。 5 结语 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任何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3方面的因素:一是该职业对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功能的重要性;二是该职业的从业要求高低;三是该职业的社会位置数量的多少。社会职业也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对社会的作用。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获得亦然。尤其是现今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使得体育教师的职业地位与专业发展将更受人们的重视。因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给学校教育及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专业化的体育教师则是履行这一职责的主体。以往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地位的提升不足及其职业功能的发挥不够,与其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即是提高其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而以专业化为取向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则是其基本的途径。 体育教师论文: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江西省高校 体育教师 工作满意感 调查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1"3-卷调查等方法。对影响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公体)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工作满意度口ob Satisfaction)是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心理指标,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罗宾斯将工作满意度定义为“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并且认为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水平高,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的态度;工作满意度水平低,对工作就可能持消极的态度。 大学教师职业是一个高知识密度、高压力的职业,承受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我国巨大的社会变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赋予了体育教师职业以新的内涵,使得大学教师的职业满意感问题日益凸现。体育教师是学校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支柱,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服务学生的质量。因此,定期地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对稳定教师队伍和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挑选我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4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100%,在有效样本中,男教师26人,女教师14人,初级职称18.8%,中级职称52.3%,高级职称27.3%,其他1.6%0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1.3问卷设计: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设计可效度的检验,本问卷设计出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常见的几大因素:工作负荷、自身工作的适应性、继续教育、人际关系、报酬待遇、学校行政运作、学生行为、教师压力方面等,在每个大的因素下面又分设了几个小问题。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体育教师工作负荷现状的调查 在2005年度,每周授课次数为5次以下的教师占16.8%,6次课以上的占37.3% , 9次课以上的占45.9%。有45.1%的教师反映自己的工作在上班时间内无法完成。有30%的人反映每天都要带训练队,负担很重。有25%的人反映目前的课程让他们感到很生疏,自觉教学比以前吃力。有58.9%的教师反映他们在课后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准备教案。有40%的教师反映新课程的改革让他们觉得有压力。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训练工作量都很大。在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下的大学体育,不仅要求教师在操场上身体力行地为学生做示范动作,而且还要求教师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提出了新的要求。 2.2对自身工作适应性的调查 有75%的教师反映自己是很适合做教育工作的。有51.3%的教师反映在教学工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49.5%的教师反映他们能从工作中找到成就感。55.3%的教师反映教师的工作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与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从主观愿望上来讲,我们的教师是很乐意从事教师这个行业的,很多教师都能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但当扮演的角色期望和需求不一致的时候,即造成角色冲突。 2.3对继续教育方面的调查 有60.8%的教师反映希望能够继续进修,但是没有适当的时间。有48%的教师反映自己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有55.5%的教师反映对教师进修渠道感到不满意。有31.6%的教师反映对教师工作晋升的机会感到不满意。有25.7%的教师反映学校并不是很鼓励教师进修而且非常配合教师的进修工作。在知识经济的年代里,信息变化日新月异,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及时地获取信息,不断充实自己,就将会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有些教师也反映从教快十年了,还从未参加过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培训。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也成了当前教师队伍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2.4对报酬待遇方面的调查 有44%的教师反映对目前的薪水制度感到不合理。有26.2%的教师反映对学校给自己的奖励和鼓励感到不满意。37.4%的教师反映对教师的各项福利和利益感到不满意。有30.5%的教师反映自己的工作付出和得到的回报并不相称。有38.8%的人反映学校的人事考核及奖励不公平。访谈中,教师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工作付出与工作收入不相称,同时教师还反映对晋升认可的不满意,有些学校内部对体育教师的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这表明在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5对学校行政运作方面的调查 有35.3%的教师不满意学校行政部门对教学工作的配合。有31.9%的教师不满意学校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有35%的教师不满意学校的各项制度。有38.3%的教师不满意校长协助教师解决问题的状况。有32%的教师反映对学校的各种通知方式不是很明确清楚。有39%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环境和自己的期望不符合。行政是手段、服务,需要以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来结合组织内的人、事、财、物等有限资源,以达成既定教育目标。教师对行政运作的满意度也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总体看来对学校行政运作管理的力度和幅度还有待加强。 2.6对人际关系的调查 有30.5%的教师反映学校同仁缺少沟通,思想无法适当交流。有24.6%的教师反映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学校同事不会主动来帮助自己。有19.8%的人反映无法获得学校和同事给自己的支持。有73.1%的教师反映学校的同事之间有很多小团体,常各自为政。有19.6%的人反映学校各教研室之间缺乏协调,往往因此而妨碍教学工作。有38.6%的教师反映对教研室主任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状况感到不满意。群体对组织中成员的行为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个人必须与同事、教研室和上司之间有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和互动是组织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处理不得当,也会造成体育教师对工作的不满意。 2.7对学生行为的调查 有20%的教师觉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自己的教学不感兴趣。有59.2%的教师反映在教学时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需求。有18.9%的教师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位学生的需求,这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教学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学校学生的扩招,学校的教师和器材设备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违背我们教育中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8对教师压力的调查 93.4%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有压力的。排在对自己工作压力影响最大的前五位因素分别是:科研论文、学历和职称、教学工作量、个人的发展前景、学校的期望值太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是体力与智力相融合的,老师们既要教学(训练),又要科研,创造性强,工作要求高,压力大。一般而言,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提升挑战力与成就感,但是太大的压力则可能引发生理疾病与心力交瘁的困境。尤其是学校教师工作上所承受的压力,若无法有效地调适,将影响工作表现与身心健康,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3.对策研究 3.1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在工作中,要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调整,展开积极的预防性心理疏导。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水准,关注、分析体育教师群体中的“特殊者”,从找根源入手,多途径展开心理调整,让教师保持一颗平常心。 3.2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进行管理的变革和创新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进行管理上的变革和创新。如:领导充分信任教师、关心教师,激励教师做好工作,让他们民主参与学校的管理,行政部门加强服务意识等。只有一切工作都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并发展人,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活力。学校的管理不仅要服务于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与自由选择,还应充分尊重教师的需求,关注教师的利益、情感和价值追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3.3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 亲密关系与友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工作当中的相互接触和影响。当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于健康状态而且令人偷快时,教师对工作就会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满足感。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会提高教师对集体的满意度。如:为了增加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学校可多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如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演讲会等。体育教师帮助多开展一些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体育娱乐活动等等。 3.4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继续教育和培训已成为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成为他们衡量自己职业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了。因此,学校要不断强化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坚持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短期培训为主”的原则;立足岗位,注重实践,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如:让教师参加全国性体育论文会议和其他体育培训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和体育界知名人士到教研组做专题报告,指导体育教学、科研、业余训练等工作。 3.5建立一个合理的、公平的报酬和奖励机制 公平感取决于两个比较,一是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纵向的、历史的比较;二是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同他人付出的劳动进行横向的、社会的比较。公平的报酬取决于学校的绩效评估是否合理。而解决分配是否公平的关键在于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不同教师的工作量是否建立了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因此,一方面对体育教师目前的考核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应加强考核的规范操作,特别是保证年度考核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和严肃性。 体育教师论文:简析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风格;形成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学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指出文化与心理基础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主观能动性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对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制约和促进作用,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教学风格的整体。 体育教学风格,就剥本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方式、方法、手段、技巧及作风等方面稳定地、综合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教学个目三与审美风貌。几乎所有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河聋受学生翻里和喜爱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他们有的讲解简明精炼,重点突出,有的示范动作优美,潇洒大方;有的授课稳健、豪放、有的幽默,有的流畅,别具匠心,互不雷同。这种各具特色的体育教学风格,之所以受到学生的称赞,既与教师善于选择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关,又与教师的教学风柏有关。可以说体育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体育教师教学成熟的标志。体育教学过程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沦知识,又要向学生传授实际的运动技术与技能,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就决定了体育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复石别三、多样性。体育教师的文化知识,专业素养,心理特征,教学经验,教学个性,对教学艺术的主劝酝亘求,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都会对体育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其中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下面分三个部乡朽左行阐述。 1文化与心理基础是构成体育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 所谓文化基础是指体育教师的社会文化素养和体育专业修养水平。心理基础是指体育教师的一般认知椒正、意向日:特征和个性特征。 教师职业是‘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体育教师同时还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劳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过程。要想胜任教学,就需要有较高的社会文化素养和体育专业修养。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知识结构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构成了一个教师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其中,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如对教育、体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对学生的挚爱与关心,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与责任心等,就构成了教学风格的精神动力复茹出。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状况,如各种知识的储备量,体育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教育、生理、心理、等理论知识的多寡,以及各种知识间复杂而独特的联系等,就构成了教学风格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弱和风格恃氛,如组织管理能力、认知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等,就构成了教学风格的一般能力涅茹出。 由于每一个教师的先天素质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经历也不同,每一个教师的认知品性、意向品性和个性就各不相同,这就构成教学风格的一般心理基础。其中,一个教师的认知品性,如感知觉的能力与特点,思维的为式,是偏向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是习惯于求同思维还是求逆思维;还有思维的灵活性,反应的速度,观察力的敏锐程度,记忆的特点,注意力的分配能力,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能力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教师的意向性品质,如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情感的丰富程度,晴绪的控制能力,激情的特点等,也是构成教学乒漪的因素。一个教师的个性特征,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使他们的教学风格显示出差异。 综上所述,教学厉沸的一般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共同构成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成为教学风格的“根基”。如果把教学风格比作独具特色的“建筑物”,而央定一栋建筑所能达到的高度则取决于“根基”的深度和稳固程度。同样,体育教师教学“根基”的深度和稳固程度也制约着其教学艺术,乃至于教学风格所能达到的境界。如果“根基”不稳就很难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由此可见,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作为教学风格的“根基”,其“稳固程度和建构方式”,对以后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相当的制约作用和影响。 2主观能动性是构成体育教学风格的内部因素 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个胜、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等几个方面。它是构成体育教学万游的内部因素。 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必要前提。教学经验泛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认识与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如一个体育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探索而形成的对诸如怎样维护教学秩序与组织教学,如何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如何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的认识和教学行为方式。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年限。一般来说,教学年限长的教师就比教学年限短的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些。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成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但反过来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不一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原因就在于教学风格作为教学艺术达到成熟的标志,虽离不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仅靠教学经验还不行,还需要教师在科学性教学的同时,通过对教育艺术的不断追求与探索,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并最终使这些教学个性达到成熟的、稳定的状态。 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才能汽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教师个性与教学个谁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个性是其教学个性形成的心理基础,而教学个性的形成是教师个性及其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具有什么样个性品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总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与其类似的教学特征。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某种个性特征的教师都能形成某种教学个N}特征。因为只有具备号起教学艺术水平的教师,才能形成某种教学个性。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学风格的体现,但教学个性并不等于教学风格。只有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与追求中,教师主体浦日性在教学方式、方法、风格等的结合体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教师的教学达到稳定的个性化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与探索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教学风格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首先是要求教师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整体素质有~个实事求是的评价,对自己教学个性优势与劣势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作风能够不断地进行反馈调整,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其次是要求教师要有勤奋、顽强的教学科研精神,在教学艺术的追求中,要大胆改革实验,并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把教育教学科研作为推动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乒储。 3外部环境对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教学风格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传统,时代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及教学对象等。在现代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发展,以及现代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新认识,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从而促进了各种教学风格的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充足的场地器材,能促进教师形成多种多样的教学风格,反之,则会抑制教学风格的形成。 构成教学风格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上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统一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相互制约,彼此促进。 结语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样的,匕主所论只是从尸个视角,一.个角度对它的阐述。只有在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与探索,实现创造性的结合,才能形成教学个性,拜巨呈稳定状态的表现与结果,这种创造性的结晶就是教学风格。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学风格的追求要适应改革的需要,也要适合教学的发展。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应提倡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对教师个体来说,要积极学习他人的教学特长,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成功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体育教师论文: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恐惧、爱慕、厌恶、悲伤、忧郁等。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活动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一、热爱之情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引起学生积极反应。 二、期待之情 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期待之情所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 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燥、压抑,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宽容之情 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违犯纪律,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 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教师充分体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对学生怀有宽容之情能驱使自身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 体育教师论文: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它制订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评价范围。 《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有着七大主要不同之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领域、学段、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规定、评价方法等。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对当前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面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并尽快地适应、接受这种改变,保持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保证体育教学的高质量,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方法是迅速帮助广大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争取大面积地改善他们对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困惑与焦虑,端正他们对《标准》的正确认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标准》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向“研究”要“教学质量”。 怎样有效地帮助广大体育教师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他们对《标准》的研究信心,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实验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的职业观,要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职业仅仅是各个行业当中的一份职业,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承担教育家的使命与做一个“教书匠”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教育家,他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他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他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他的职业价值;他应该是一位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能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给学生以力量和启迪,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跳动,他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他所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应试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2)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要从当一辈子教师转变成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也同样如此。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时代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德才等各方面的素质。从“德”来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中既有做人的道理,又有做学问的道理。要培养“大气”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无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都应该在这方面下一番大功夫,而不能急功近利。从“才”来说,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文科教师要学习理科知识,理科教师也要学习文科知识。特别是要努力学习外语和电脑。中小学的非语言课如果用英语或其他外语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还必须学会从网上获取资料,学会自制课件。这样才能使教师不只有一桶水,而是有常流常新的活水。此外,教师如能写一手好宇,做一手好文章,琴棋书画都懂一点,才更能使学生“服”。 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学生学不好,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为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科研。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是研究者。教师职业愈来愈与科研人员趋向一致。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从凭借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参加科研会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把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把握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3)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体育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体育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体育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在信息时代,体育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逊于他的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能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4)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课程基本理念三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度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于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体育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体育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利,没有自觉责任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必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根据《标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从体育教育角度来说,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5)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智慧。智慧与方法应是同步的。教师要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疲于做题和应付考试,能得到高分,却难以避免低能。满堂灌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往往只是训练学生成为解决考卷问题的“熟练技工”,从而戕害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变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 (6)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仅仅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体育教育活动如果只是为学生的学业和体质考虑,那就只能培养受到身体训练,但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低能的人,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有可能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现象。如果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没有受到心理方面良好训练,学到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知识,体育教师要负责任。所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中小学期间为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除了教知识、技术、技能之外,应更多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会待人处事,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只有身体健康,而缺乏道德,缺乏感情,人际关系就会不断摩擦,这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悲道而驰的。 总之,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与理解《标准》提出的健康概念和内容,深入地学习《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清晰《标准》的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目标,把握好《标准》的内容标准,从思想到行动上自觉地按照《标准》的要求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体育教师论文:浅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 信息能力 培养提高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应培养和提高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本文探讨了在信息时代中,体育教师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也为体育教师完善自身能力和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也越来越凸显出了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信息化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在高速发展过程的又一关键词。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总体形势,高校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更应该提高自身对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高校教师的信息能力也已经成为高校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体育教师在自我完善过程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 因为体育学科的性质就注定了体育课的基本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体育一词,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所以体育课是以身体教学为主的课程,而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教授的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能力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主动获取信息意识不强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一系列的变革,而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迥然不同,在教育领域中,不同学科的教师表现出了不同层次的主观接受意识。有的表现出了主动接受的态度,有的表现出的是被动的接受态度,体育教师对于现代信息表现出来的态度不容乐观,不是十分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所具备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科研成果也就越多。但是从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总体上对信息的获取和提取、存贮、分析、加工能力十分有限,有待提高,而且在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获取信息数量不足 获取信息的数量也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获取信息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信息获取的能力,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获取能力差,而且使用先进的搜索引擎的娴熟程度不高,对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认识不足,同时,缺乏准确的获取信息的方法,也不能使用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使用的获取信息的方法也比较陈旧,以上的诸多问题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师在获取信息时表现出获取总量不足的状况。 二、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有助于开发自身潜力 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在培养和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提取和存储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开发了自身的潜力。而信息在传递、交流的过程中,必然具有再生的能力。这里的再生能力就体现在自我内化信息之后,会对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使自己能够充实原有的知识库,改变陈旧的信息观念。 (二)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 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提取、存贮、分析、加工的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因为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将来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能力的塑造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缺乏充分的信息来源,就不能及把握当今体育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体育教学的最新方法,这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极大影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合理的内化和吸收有用、重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是可以产生一些平时不能预知的、积极的体会,对自身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 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的另一主要作用还体现在提高教学。因为教师在加紧苦练内功的同时,如果具备了一定的、甚至比较高的信息能力,必然使自己对教学大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能对教学的方法有所创新,体育教师甚至可以将自己对书本中某个概念的理解,和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动作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前提是必须使体育教师掌握比较娴熟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比较高的信息驾驭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 三、结论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一系列的变革,而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拥有及时掌握前沿科技和相关信息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体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傲视群雄,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信息能力的掌握很容易被体育教师忽视,但是现代社会考察人才的标准已经颠覆了以往传统的评价准则,不再是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有了一个庞大完整的评价体系。信息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所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即信息能力成为新世纪的人才规格标准。因此,培养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对体育教师这个岗位来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体育教师论文: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恐惧、爱慕、厌恶、悲伤、忧郁等。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活动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一、热爱之情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引起学生积极反应。 二、期待之情 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期待之情所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 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燥、压抑,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宽容之情 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违犯纪律,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 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教师充分体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对学生怀有宽容之情能驱使自身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
幼儿教师论文:浅析“十五”以来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述评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师 角色定位 职前培养 专业化成长 队伍管理 【论文摘要】“十五”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涌现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选取2001年1月一2009年4月期间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 随着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涌现了很多研究成果。分别以“幼儿(学前)教师”“幼儿(学前)师资”“幼教师资”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进行2001年1月一2009年4月期间的文献检索,获得相关的研究论文911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82篇,论文827篇;分别以“幼儿(学前)教师”“幼儿(学前)师资”“幼教师资”为主题检索词,获得相关专著10部;在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十一五”立项课题中,相关课题达25个。这些成果和课题反映出我国学者研究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能力)结构、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教师队伍管理、农村地区、民办幼儿园及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等方面。 一、关于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素质结构的研究 (一)幼儿教师角色定位 幼儿教师的角色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反映出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的角色问题集中体现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同时也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公众对教师的期望水平。幼儿教师角色确立的主要依据是基于对作为学习者——儿童的理解。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幼儿教师除了担任保教工作者这一基本角色之外,主要还担任儿童的倾听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伙伴,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激励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等多重角色。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认为:幼儿教师应是幼儿权利实现的保障者,幼儿自由活动的观察者、幼儿内在秘密的研究者、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幼儿自我成长的指导者及家、园双向合作的联络者。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结合目前时代特点,我们的幼儿教师角色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教育活动的“独奏者”向“合奏者”“伴奏者”转换,由“权势权威”角色向师幼平等互动角色转换,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师不仅是施教者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工作者;教师应由儿童的统治者向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伙伴转换;教师应由实践者向既是实践者也是学习者转换;幼儿教师不是幼儿的“保姆”和一般意义上的游戏伙伴,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导者”或“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个“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他们应该同时担任以下几种角色:生活中是妈妈,课堂上是老师,游戏中是朋友,学习中是榜样。并且在幼儿游戏、科学探索、绘画教育、英语教育等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幼儿教师角色要求不同。 从多元文化背景看,人们对幼儿教师角色有多元期望要求,学者们提出: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亲,是幼儿对话的伙伴,是研究者和理论的构建者,是家园公共关系的调节者。从信息时代特点看,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作为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是引导型、创造型、方法型和因材施教型教师;作为研究者,幼儿教师应该是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信息时代下的幼儿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全面把握信息时代教育具有的新特色的同时,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到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位一体。 以上所谈的幼儿教师角色,是指他们的社会角色,幼儿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要求用社会对幼儿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自己。同时,幼儿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根植于个体的生命中,反映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世界。幼儿教师角色应该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幼儿教师要承担与其角色相适应的行为模式,符合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个性,教育活动不是幼儿教师的角色表演,是他们的生活本身,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是现代化幼儿教育的目标,如果教师自身都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完成幼儿教育这一艰巨的任务。 (二)幼儿教师素质(能力)结构 幼儿园教师素质是指幼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比较稳定的职业形象和综合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一般认为: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职业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优秀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高度的事业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语言文化修养、较好的艺体教学及组织幼儿艺体活动的能力,通晓幼儿教育科学理论和各种课程的教学技能,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还要具备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的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幼儿教师不但要具有童心、爱心,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保育能力。 由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其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指以人格为核心内容,经由先天和后天的合力作用所形成的,与幼儿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并对其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她是幼儿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广泛兴趣和合理知识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五方面。 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途径有两方面,一是幼儿园方面,要规范管理,营造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氛围;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竞赛机制,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措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经验交流和观摩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培养中坚力量,发挥带头作用。二是教师自身方面,要多读书,不断吐故纳新;多交流,不断取长补短;多反思,不断完善自己。要开展教育行动研究。要加强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我教育;认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二、关于幼儿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目前,幼儿师范学校等幼儿教师的岗前培训机构在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课程、方式方法上仍存在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联系幼儿教育实际不够等问题,片面强调艺术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各科教学技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金庆玲在其《论学前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一文中指出:幼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实习基地建设的措施不到位,实习指导教师素质不高,实习时间短,形式单一,效果差,缺乏客观的标准化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正是这些问题导致幼教专业毕业生教育理念不先进,专业思想不巩固,技能特长不过硬,教学实践不充分。因此,提出应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加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正逐步走向市场。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规模、课程设置、技能训练等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市场需求加以改革。吴荔红在其《对新时期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设想》一文中提出:要改革招生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允许专科院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允许本科院校对报考人员进行面试,保证生源的质量,要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科研人员以及其它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要建构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培养适应分科教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各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要改革教学方法,改革重课堂轻实践教学的模式,采取“模拟课堂”和“实践操作”,增设“观察记录幼儿行为”的课时,扩充“儿童发展”的内容,重视“课后阅读笔记”的检查等等,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有研究指出,幼儿教师培养要创新管理体系,打通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通道;要创新培养规格,既要有现实性,也要有前瞻性,既要有地域性,也要有国际性,既要有统一性,也要有层次性;要创新课程设计,构建合理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课程体系;要创新技能培训,赋予传统技能的新内涵,增添时展需要的新技能,提出技能考核的新要求,实施素质证书的新制度,制定技能免考的新方案,推出毕业生基本功汇报表演。 三、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通过职前师资培育、任教和在职进修等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专业结构、更新其专业素养的发展过程。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人们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职业,却没有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专门化的职业”,甚至还称其为“高级保姆”。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明显。这类问题在民办园与农村幼儿园更加突出。民办园师资来源渠道狭窄,教师身份不明,基本权益没有保障,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主体性不强,缺乏专业化意识;多数民办幼儿园对教师只重使用,不重视培养,缺乏促进专业发展的环境。 造成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不良的原因大致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考察:从教师自身来看,幼儿教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思维方式单一,知识更新慢;从社会来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社会公众对于幼师职业的认同度和期望值低,政府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幼教管理的随意性,对幼教从业师资把关不严以及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幼儿园自身来看,幼儿园管理封闭,促进专业发展的活动少。 要走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发展。首先,政府要重视幼儿教育,把幼儿教育作为政府的责任,真正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依法落实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民办幼儿园教师。对城乡非国家编制的幼儿教师实行民办教师制、定期聘任制,给予政府岗位津帖,实施社会化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等。第二,幼儿园要在教师招聘、团队精神养成、专业培训、薪酬管理等方面作出有效探索,改革课程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三,幼儿教师自身也要做出努力。要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以此作为切入点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个人反思。还可以通过“博客”“课例研讨”以及新老教师“传帮带”等基于同伴互动的团队专业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关于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管理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管理理论也逐渐渗透到幼儿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办好幼儿园,仅凭经验是不行的,还必须进行科学管理。管理是一种对资源的投入或资源的利用,以取得最佳管理效果的活动。在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资源有时间、空间、财力、物力、人力、信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这种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的观点,对现代幼儿园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园所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好用人、培养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等方面的工作。幼儿园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知人善任,确立现代人才观;充分信任,确立正确教师观;任人唯贤,确立先进管理观;多元评价,确立科学评价观,以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幼儿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努力进行园本师资的开发,聘用优秀的幼儿教师,开展多元化的园本师资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多样性的考评标准。 在幼儿园管理中,制度约束是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制度过多、过密、过细、过严,单纯依靠“制度压人”实施管理,就会把教职工统得过死,限制教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而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教职工发展的“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适度规范”管理模式,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渗透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精神,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每个教师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对幼儿园教师的管理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幼儿园的用工行为,明确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幼儿园人性化管理必须树立“依靠人”的全新管理理念,“尊重人”的最高管理经营宗旨,明确“开发人的潜能”是主要的管理任务,“凝聚人的合力”是组织有效营运的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管理的终极目标。幼儿园实施人性化管理主要应注意营造环境,挖掘潜力,合理激励,科学评价。 五、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十五以来,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种关注推动了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上问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下列问题也需要今后的研究者做出努力。 (一)关于政府、社区和家长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角色与措施的研究 关于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主体有幼儿园、教师、政府、社区、家长,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关注的是幼儿园和教师在队伍建设中的角色与途径,其他方面的研究关注不够。据所有可查成果,从政府角度谈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有一些,但都包含在其他内容的探讨中,独立成篇从政府角度展开讨论的很少,而关于社区、家长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 (二)关于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怎样处理好借鉴与超越、继承与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这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启示和借鉴中推动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三)关于农村等落后地区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我国目前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所数都占到全部幼儿圆所数的80%左右,可以说,幼儿教师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和民办幼儿园,然而这两类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极少。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随着办园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幼儿教育和民办园必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它们对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最容易出问题。因此,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应该加大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四)进一步拓展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学科视野 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在学科视野上以教育学占绝对优势,多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实证研究与质的研究较少,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究,不能单从教育学、心理学这类教育学科中寻求解决方法与策略,还要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文化学,探究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从而解决实践问题。 (五)关于幼儿教师队伍结构的研究 教师队伍结构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及来源等方面的分布情况,这些方面的比例失调会制约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从目前研究来看,对这些问题缺乏关注,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幼儿教师论文:关于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建设初探 [论文摘要]入职教育是教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任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入职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更是一个充满困难和考验的过渡时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为初任教师提供有计划、有系统、适时而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促进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成为有能力的专业教师。文章即对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入职教育 课程建设 一、我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我国新教师参加工作后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也被认为是“任职培养”,具有“入职教育”的含义。但是,幼儿教师“试用期”的着眼点,基本上是从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着眼于新任教师的专业提高。幼儿园的新教师一般是一上岗就被看做是正式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计划。有些幼儿园对新教师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帮教,这种“手把手”的传授方式,一是受到老教师个人经验水平的影响,二是难以满足大量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摸索过程:没有人指引他们形成独立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意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生与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没有专门的辅导,只凭感觉做事,做错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等。幼儿园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适应远比其他行业困难得多。据统计,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五倍多。 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尚未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局面。我们急需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结合起来,改革职前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强联系实际;规范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建立促进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一体化的机制;借鉴人才市场管理原理,总结过去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动员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基地幼儿园三方力量,形成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驱动、同谋发展的伙伴关系,联合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平台。 二、师范学院与幼儿园联合打造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我们的研究,还仅是试图站在幼儿师范学院的立场上,打破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分离状态,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摸索出一套规范的、适合我国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架起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 1.基本思路。本研究在技术上沿着两条思路同时进行:一条是研究入职期教师掌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技能的实践历程;另一条是研究幼儿教师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 2.目标定位。从幼儿教师终身教育的角度着眼,以入职一年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建立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岗位培训机制,形成不断进取的教师团队;保证幼儿园高品质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帮助新教师顺利进入教师职业的岗位技能适应期和心理适应期。 3.课程形成的步骤。第一阶段,采用访谈、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入职一年以内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需要及情绪反应;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在“传、帮、带”上的可贵经验;了解幼儿园管理层在这个方面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为课程的编写提供现实的依据。第二阶段,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和完善写作提纲。第三阶段,在实验幼儿园组织相关活动,对课程的相关章节做实践的检验。第四阶段,通过循环,进一步完善课程。 4.组织机构。由幼儿园和师范学院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共同编制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立幼儿园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具体指导并实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工作。 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的塔尖是幼儿园园长、师范院校的专家;中间部分是总教练;下面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 管理网络的运行方式:园长聘任业务骨干充当总教练、教练担当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与他们签约;总教练对教练的阶段性培训进行检查和验收;入职教育结束,园长组织对新手进行考核,并据此对总教练和教练的工作进行评定。 5.课程内容。入职教育的培训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方面:(1)教师素质训练:包括职业定向强化、教师行为管理、成功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礼仪、适应新团队训练等。(2)班级工作技能训练:包括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与配班教师、幼儿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训练等。(3)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制订课程计划,教学时间最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技术,环境布置、评价和等级评定技能训练等。(4)保育工作技能训练:环境卫生,意外事故,疾病等的训练。 6.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入职教育课程分为“入职集体培训”和“实习期同步培训”两部分内容。 “入职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包括需要强调的重要工作内容讲座。“入职集体培训”应起到唤起工作热情、激发斗志、奋勇向前的作用,主要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园所文化。“入职集体培训”课程可以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形式是总教练邀请幼儿园相关人员或园外专家对新教师进行集体讲座,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渗透相关内容,如“入职宣誓活动”等。 “入职集体培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具体内容涉及:(1)园所文化宣讲;(2)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3)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及岗位职责;(4)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5)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规章制度;(6)安全教育;(7)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8)高效工作法介绍与幼儿园物品定位管理;(9)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介绍;(10)保育员工作技能以及评价标准讲座;(11)教育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 “实习期同步培训”课程以时间为顺序,将新手在一年中应掌握的保育、教育技能分解在每一个工作日中,形式为“个别训练”与“小组训练”。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个别训练”是由新教师所在班级全体教师充当教练,负责按照教程每天对新教师重点进行技能培训,主要是以结对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教练每周要与新教师谈话,主要内容是鼓励新教师的进步,分析新教师在本周即将学习的内容方面的不足,讲解技能要点,提出改进的建议,交代评价的方法等。示范讲解后,每天细心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新教师则要将教练所教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揣摩,对自己的工作体会要及时记录并加以反思。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小组训练”,由总教练负责组织,每两周进行一次对新手的心理辅导或技能强化。目的是为新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针对当前新教师的心理状况,组织一些心理游戏,舒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等。 7.考核评价。教练对新教师进行分期考核,最后综合评价。具体方法采取专项业务考核、综合量化考核、技能评比、个人述职和协商评定等。总教练对教练的评定主要参考新教师的进步及新教师对教练的评价。按考核成绩状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8.总结反馈。师范学院的专家、总教练每两周要与教练一起分析总结阶段带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定解决的办法。每期入职教育课程结束后,幼儿园与师范学院要作一个大的总结,修订下期培训方案。对于涉及职前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师范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 三、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1.规划。幼儿园必须在新教师进入岗位前就对新教师的成长有所规划。这种规划首先取决于对新教师能力与特质的分析,在与新教师坦承交流的前提下,指导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划,并制定出时间表。 2.辅导。幼儿园的工作头绪多,并需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涉及,新教师应付这样的日常工作很困难。教练对新教师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观察、分析,提出适当的建议。教练要特别注意抓住每周的重点学习内容,采用指导、研讨和考核的方式,强化培养。教练还要注意培养新手的整合教育能力,引导新教师关注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儿童的关系,关注是何种方法促进了教育效果的产生和优化。 3.示范。教练应当有准备地将每周学习重点呈现给新教师。示范是准备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工作技能的每一个细节及其原因;知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教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得对教学策略应用情景或条件的理解,获得对职业文化的理解。 4.谈话。教练与新手积极的、鼓励性的谈话,有助于帮助缓解新教师的心理紧张。教练的谈话内容包括介绍幼儿园的人、事、物,幼儿园的政策、资源、活动程序等;介绍幼儿生活管理、教学策略、压力处理等新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某项比较专门的技术或策略上为新教师提供帮助等。 5.同伴互动。两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就是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新教师被分配到独立的教学班级,所处的同事是自己的教练,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产生自己远不如人的自卑。新教师彼此的交流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通过听取别人的学习体会和总教练点睛的话语,还会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关于构建入职教育课程的再思考 1.入职教育的处所是幼儿园,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新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专业态度形成的过程。幼儿园应当成为“个人成长的学校,心灵寄托的家园”,幼儿园应当有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协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工作理念、合理的工作目标和铁的工作纪律等,这些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2.教练团队建设是影响入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师徒制”的培训方式是目前培养新教师的基本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是选拔“师傅”的标准仅限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忽视了“带教的经验”,加之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所以,在实施有效的入职教育前,一定要培养一支能够领会教练课程,善于施教的教练团队。 3.把握新教师的心理是“开锁”的钥匙。入职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输入过程,而是新教师积极主动的养成过程。新教师行为的变化,必须有新教师心理自身的“动力系统”“保障系统”“调控系统”的密切参与,由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教师的“学生—教师”角色变化规律;研究新教师形成技能、知识结构的规律;研究新教师不断变化的态度和需要;研究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办法等。顺应新教师心理的教育,才是入职教育质量的保证。 4.“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是成功的关键。新教师入职的第一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适应期。从一开始就对新教师进行入职教育,可以大大缩短其适应过程,从而奠定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幼儿园必须把入职教育看成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环节,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教师队伍稳健地持续发展。 幼儿教师论文:浅论“学习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论文关键词:学习型 终身教育 幼儿教师成长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而作为教育基础的幼儿教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对此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才能促进幼儿教师的成长,推动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与社会经济领域前进相伴的是教育观念的巨大变革和更新。在探索与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进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时代的发展呼唤“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以及“学习型”个人的产生。其中,“学习型”个人的形成与发展,对整个“学习型”社会的前进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学习型”教师的诞生,而作为教育基础之基础的学前教育领域,亦迫切渴求“学习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一、困境与挑战——走向“学习型”幼儿教师的必然 当前,知识经济正蓬勃发展,信息化技术设备、手段等日益先进、丰富,这些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步伐的同时,也对人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也肩负着意义更为深远的使命。而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挑战之一:教育理解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育视野中,人们崇尚以所谓理想化的模式去改造儿童,以达成预期的发展目标。西方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整个世界的教育趋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后现代话语与现代教育的交融中,人们不再倾力于形式单一的课程开发,课程领域开始为理解所占有。[1]在很大程度上,它给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带来了观念的冲击。后现代教育思想在对传统僵化、呆板、一元教育思维的批判与解构中主张多元主义,强调不确定性,“以期更充分地揭示各种可能的意义。”[2]思维的转换给尚囿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幼儿教师造成了许多困惑与迷茫。由于习惯用确定的目光看待孩子的发展,习惯施行教材的既定方针。当一元为多元所取代,确定性为可能性所更替时,他们往往感觉无从下手。 挑战之二:角色定位的多元化 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过程里,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并在转变理念的探索中实现角色的重构。以往,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知识传递给儿童,在进行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时完成上级安排,贯彻教材的主要精神。“教”将幼儿教师固定在一个单一的角色定位上,以致于造成了教师创造力的缺失,教学的形式化等诸方面问题,并严重影响着儿童经验能力的和谐发展。 与多元化教育理念相应,身处课程改革一线的幼儿教师应该拥有多重角色,并能根据实际情境,灵活地变换角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过程里,教师不应再处于权威的“领导”地位,其作用不在于传授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3]国外有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挑战之三:能力素质的综合化 当今时代是教育理念百花竞放,教育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这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能技巧,能够胜任幼儿园教学的各项任务,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的理论水平,以支持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不仅要有处理教学过程里可能出现问题的各种技能,还要能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具备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实践反思和操作能力。不仅要有独当一面组织班级幼儿的能力,还要能在与园长、家长以及其他教师相协作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如此种种,都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现在,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接受的师范教育是重技能技巧,轻专业理论的训练,从而导致了教师专业理论基础的薄弱,知识能力结构的失衡。毫无疑问,当她们处于变革之期时,将深感所学难以致用,困难重重。而综合化则更是要求教师摆脱安于服从、习于“各自为政”、疏于家园合作的封闭状态,通过形式各异的实践促进自身能力的和谐成长。由失衡到均衡,由分散走向综合,需要历经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挑战如此之多,如此之大,幼儿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关键在学习。学会自我更新是时代、形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4]第多斯惠曾经说过:“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5]幼儿教师如能将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巨大动力,不断地进 行自我塑造和锻炼,加强自身修养,就会在教育实践中展现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蓬勃朝气和姿彩。 二、探索与反思——走向“学习型”幼儿教师的自我修养 1、克服教育惯性,树立积极的学习意识。美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性。惯性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能通过实践的重复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6]在长久相对封闭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中,幼儿教师的工作相对安逸、稳定,缺乏变动与创新,幼儿教师缺乏危机意识。这铸成了他们的教育惯性并严重影响其参与改革的能动性。 在改革中,不同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教育惯性的影响下,有的教师抱着畏难心理,觉得自己不具备充分的能力,新任务做不来,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有的教师则出现自我认同的混乱,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重新给自己定位,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设想,身处混沌,因而也不知道到底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还有的教师则仍然遵循传统的职业习惯,上级指示,下面执行,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依赖管理工作者的安排与领导,在上级安排的“保护伞”下延续教育惯性的轨道。所不同的是,上级安排比以往多了许多,而当这些游离于她们思想之外的发展“任务”占用他们许多时间时,他们就会感到厌倦不已。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基于教育惯性而产生学习惰性的表现。不论是在上述何种情况下的教师,从思想实质而言,对课程改革背景中自我的专业化成长都缺乏危机意识,在被动应答的状态下难以形成学习的内在需要与动机。无庸质疑,这样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现今教师的职业压力并不只源于在园事务的增多,还源于精神上的压抑。而能动性的缺乏恰恰是教师精神压抑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克服教育惯性,教师首先要形成一定的危机感,意识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和所面临挑战的复杂艰难性,变“我不得不去做”为“我想要去做”。《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在其《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告诫人们:“当个人预知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情况时,他就会争取更好的行动。”[7]通过增强危机感,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以内在动力推动自己更好地进行实践探索。其次,教师还要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将个体价值的实现融入到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变“为别人而学”为“为自己而学”,使学习成为“自在”之状态。面对改革浪潮,一线工作者不应逃避与退缩,而要应难而上,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把学习作为提升自我以适应整个时代潮流必须之途径,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体验发挥人生价值的愉悦。感悟到这一点,相信教师的思想将发生很大的改观,因惯性而产生的“职业倦怠”也将转化为一种“职业幸福”。 2、利用各种可能的契机,形成多元的学习能力。一名新时期的学习型教师,不仅要有学习的主观意愿,更要能够学会学习,通过有效地学习实现自我成长。 学习型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针对目前专业理论素养相对薄弱的客观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学习,除仔细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巩固专业基础之外,还要积极地浏览最新的学术动态,了解教育前沿,与时俱进,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带动更好地学习。在信息知识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缺乏学习的资源,而是缺乏发现资源的眼睛。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在各种地方找到学习资源,服务于自身。 学习型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合作交流获得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在论及“学会共同生活”时,报告指出,“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8] 学习型教师也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成为实际的行动者。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与孩子打成一片,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营造出适宜的环境来支持孩子的发展。实践赋予教师学习的空间。善于学习的教师,一定是能够不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试图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师。实践赋予教师学习的智慧。在实践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经验,将为教师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并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实践赋予教师学习的动力。善于学习的教师,应该从实践起步,结合理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得失,最终回到实践中去。 3、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在循序渐进中前进。美国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论及学习型组织时,曾把其技能要求归结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9]这五项修炼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对学习型幼儿教师的自我修养不无启发意义。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团体学习离不开个体的自我超越以及心智模式的改善。而这两项恰恰构成了个体愿景达成的基础。个体是差异的存在。要实现个体愿景,首先就要深入地了解自我、剖析自我,通过适合自身的方式提升学习的品质与技巧,发展起综合化的能力素质结构。在多元化的能力素质结构中,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密切地联系,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层次。其中最为基础的是教师对基本知识的把握能力,包括了教师对教育的一般原理以及方法论的认知、理解和感悟能力。进一步的是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即教师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包括了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教学的技能技巧等。最为深层的是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从理论理解到实践操作再到研究与创新,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当我们在某一层面出现问题时,完全可以返回到其基础层面上去思考,挖掘本质原因。这将对我们完善自我产生极大的帮助。有了能力分层,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也各不相同。明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个人规划。在分析自己的基础层能力,中层能力和上层能力分别处于什么水平以后,教师可以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朝着个人愿景的方向前进。 在个体发展中,学习与思考是综合化能力形成的关键。每位幼儿教师其实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学习与思考而不断获得发展的。作为新时期学习型的教师,不仅要有积极的思考意识,还要努力建构系统思考的能力,从宏观整体的视角把握教育活动以及自身发展的进程。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在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地发展轨道上,每位幼儿教师都将获得理想的成长。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关于男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音乐课程 项目目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男幼师生需求量不断高涨,男幼儿教师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幼儿师范忧校的音乐教师,要适时改变观念,顺应学校发展,从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模式上入手制订出一套适合男性特征的音乐素质培养模式。 2002年5月,牡丹江幼儿师范学校并人牡丹江师范学校,2007年,月,牡丹江师范学校升格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9月为适应市场需求我校招收了第一个男生幼师班(往届招收的男生与女生同班上课),由此拉开了我省幼儿师范院校职业化背景下招收男生幼师班的序幕。随着近几年来社会对男幼师生需求量的不断高涨,男幼儿教师也成为幼教队伍中的“香悖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由于观念上对男女所从事职业的局限性,在幼儿园男女教师不成比例,更使得男幼儿缺乏男子汉气概,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一点男孩子的感觉都没有。这些都让幼教工作者看在眼里,疼在心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校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招收男幼师班。学前职业化教育中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种,但它又有别于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型后的学前教育专业既具有师范性,又具有职业性。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素养,以及幼儿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弹唱、伴奏、艺术鉴赏能力等。因此,探讨男幼师班的音乐教学培养模式就尤为重要。 1.男生班教学师资占首位 现阶段我校音乐专任教师都是音乐学校毕业,也有一些兼职教师是来自其它音乐团体的。学校升专后,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业务素质,都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按岗位、年龄、需要和本人意愿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培训,有条件的要到其他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进修,以达到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专业,教学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针对男生班这个特殊群体,一些艺术课就要安排相应人员来上课,比如舞蹈课、声乐课,可以安排男舞蹈教师、男声乐教师专门上课,根据男性的特点安排相应的课程,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男性在幼儿教师队伍中的优势。 2.针对男生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合理安排敬材 (1)文字型教材 一些理论课如乐理、和声,包括一些技能类教材文字表述部分都是不可忽视的。男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文字性的知识重视不够,这时教师就要使学生理解:理论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源泉,幼儿教师音乐理论素质直接关系到其他音乐学科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在未来幼儿园工作中的音乐教学水平,因而一定要提高对理论的重视程度。 (2)目标式教材 在一门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多个目标项目通过一段时间或一学期的学习来完成目标项目,最终达到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目的。 (3)见习实习 通过见习实习活动,男生能摆脱从事幼教事业的心理压力,并把学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指导男生班音乐课教学 (1)指导发现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男生好钻研的特征通过指导的方式对所授音乐教材进行组合,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书面或影像资料,学生在课前结合自己对音乐知识的个人理解进行预习,将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寻解。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既能缩短技能形成所需的时间,又易于学生深人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发展。 (2)项目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认知规律和音乐技能形成的规律,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小项目,使之成为便于学习的大的项目载体,并建立相应的评估反馈系统。如果达到预定的项目标准,即进行下一步学习;如果没有达到项目标准,则考虑建立新的项目目标,并配以相应的矫正措施。 (3)评价学习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不服输的特征.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初始技能水平测试的结果,把音乐课程教材内容分解为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并指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对教学状态进行评价,其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追赶中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程度。 (4)“问题”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好学好问的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提出解决学习问题的五步程序,即“提出问题一确定问题一提出可能答案一分析各种答案一选择合理答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求得对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和技能。 (5)案例实践教学 在儿童剧创新编排的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剧目作为教学内容来分析、排演,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6)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分组一小组讨论一学习结果评价”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主张教学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提倡“合作”学习。 当然,每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均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也必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所学情况来合理运用。 4.提高实践在男幼师班音乐课教学的地位 通过实践,教师可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在他们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学习、检验、提高、再学习、再检验、再提高的方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 (1)课堂实践 将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分散到各课程、各教学环节之中,组织、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科目编写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也可提前进人教师角色体验,。并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2)艺术实践 专门为男生设计一些具有男生特征的工作项目,并创造他们与女生班级的项目竞赛,提高他们自身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同时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儿童剧或文艺演出,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从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以及在未来工作中与其他教师协调配合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 (3)社会实践 适时安排学生下乡支教,安排去幼儿园实习,体验教学的乐趣。并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寻求教师的解答和指导。 总之,幼儿师范男生班音乐教学改革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性别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要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开拓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立足优势形成特色—男幼儿教师应对挑战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优势 挑战 特色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队伍迫切需要男性的介入来改变单一的性别结构,男幼儿教师以其性别优势在幼教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优势,但他们也面临社会传统观念、专业技能有所欠缺与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压力等方面的困惑。基于对男幼儿教师优势与不足的分析,提出男幼儿教师应立足于自身专长,形成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发展教师个体专业自我以应对挑战等策略。 长期以来,充满爱心、耐心、细心的幼儿养护与教育工作主要由女性承担,近年来,男幼儿教师作为一股新鲜血液注人到学前教育工作者队伍,成为幼儿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女幼儿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在客观上也面临诸多困难,男幼儿教师必须付出极大努力才能经受住挑战。 一、男幼儿教师的优势 1.从幼儿园发展的角度看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任何机构内异性比例达到20%以上,这一群体的工作效率才能正常发挥。多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结构单一,除承担管理与后勤工作的极少数男性外,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多为女性。男性加人,改变了幼儿园单一的性别结构,为幼儿园注人了新的活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思维方式上,男性更擅长抽象思维,女性更擅长形象思维;在认知风格上,男性倾向场独立性,而女性倾向场依存性;另外,在空间关系、自信心、支配性以及机械能力等方面,男性要优于女性。男女教师优势互补,可以提高幼儿园行政组织管理和幼儿保育教育工作的成效。 2.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 ers )”(重要他人是指教师、家长、同伴等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男性机械能力较强,男幼儿教师体育教学在密度、速度、力度等方面表现出的“阳刚之气”是治疗日益凸显的儿童肥胖症的“一剂良药”。男性的观察能力、数学推理能力、空间关系均优于女性,男幼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开发儿童智力极为有益。操作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桥梁,男性幼儿教师良好的操作能力将帮助幼儿更广泛深人地探索认识世界。男性能临危不惧,如果一个幼能以这样的方式得到教育,可以培养其冒险精神和好奇心。另外,男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定型具有促进作用。人的男性性度与女性性度不以性别而定,而是受环境与个体经验的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在家庭中,幼儿的男性特制主要通过模仿父亲获得,而父亲投人工作与陪伴子女的时间比例严重失衡,由于“父亲缺位”,“孩子缺少男性同伴而造成性别确认和行为方式认同发展障碍。”幼儿园中长期“清一色”的女教师队伍,对幼儿性别确认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也具有负面影响,而男幼儿教师身上的男性气质能够弥补家庭中“父亲缺位”与幼儿园教师性别单一的问题,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定型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男幼儿教师面临的挑战 1.来自社会传统观念的挑战 “一般说来,决定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的社会功能、职业的经济地位、职业的社会权利、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虽然人们把幼儿教师看做一种职业,却未把幼儿教师看做一个“专门化的职业”,相当一部分人对男幼儿教师抱轻视的态度,认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没出息”。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应该担负支撑家庭的重任,而现实中,男幼儿教师不但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地位也很低,工资、住房甚至婚姻等问题都成为其必须面对的生活问题。 2.来自幼儿园工作与交往环境的挑战 姚雅馄通过网络访谈了解到,最让男教师感到头疼的是人际关系问题,而首当其冲的是“与女同事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男幼儿教师在与同事交往相对封闭,这种封闭的交往状态不利于男幼儿教师形成集体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长期生活于女性环境中处于边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性别认同危机和心理障碍致使男幼儿教师产生性别压力”。另外,幼儿园要求教师对幼儿讲话要柔声细语,如果男幼儿教师不能“立场鲜明”,久而久之还有被女性同化的可能性。 3.来自幼儿保教工作的挑战 幼儿保教工作之所以备受女性青睐,原因之一是女性具有适应这一职业的一些特点。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主要通过表达性的口语与体语以及沟通性的认知语言来探索世界和表达自我。在心理学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发现女子在言语方面优于男子。20世纪40年代,社群心理学家对男女定型作用的特征经过系统研究结果认为,女性较多话、圆滑、柔顺、易体会别人的感情、容忍暴怒,女性的这些特点使其更能适应需要爱心、耐心、细心的幼儿教育工作。从男女两性的差异来看,学前教育工作向男幼儿教师提出了挑战。另外,由于男幼儿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艺术技能的缺乏,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其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 三、男幼儿教师应对挑战的策略 1.终身学习,追求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以往许多人认为“学习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事情”,自朗格朗提出“终身学习”以来,这一观点发生了改变。国内学者叶澜等人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接受正式的教师教育泛前是“非关注”阶段;师范学习及实习时期,师范生思考对合格幼儿教师的要求,他们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一些经验,学习教育理论,训练教育技能技巧,这是“虚拟关注”阶段;新任男幼儿教师处于“生存关注”阶段,他们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胜任幼教工作的专业动机与专业态度;随着“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男幼儿教师的自信心将逐步增强,即由关注自我生存转而更多关注教育教学,转人“任务关注”阶段;最终他们将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我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规划,追求自我发展,关注幼儿的发展。“男教师首先应该认同、热爱自己的职业,并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才能坚定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决心。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修养和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及能力结构(包括良好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等基本素养。所有这些素质不可能在职前一应具备,只有不断向书本、向社会、向同行甚至向幼儿学习,才能逐步提高。而且,作为一个现代的幼儿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教育前沿、尤其是学习学前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工作和学习。如果幼儿教师是人人可以担任的,那么,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将难以提高,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相应地不会为社会所尊重。男幼儿教师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来提高专业化水平,才能真正成为幼儿教师队伍不可替代的成员,受到应有的重视。这要求男幼儿教师不应把幼儿教育工作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它当做一项事业,倾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感情,练就过硬的本领以增强胜任工作的信心。 2.发挥优势,培养特长 男幼儿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然后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男性在运动方面具有优势,男幼儿教师可以开发既能达到增强幼儿体质目标,又具有个人特色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比如动作力度与强度较大的贻拳道、武术以及具有一定挑战性与冒险性的跳山羊、足球赛等。随着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发展,英语逐渐成为工作与社会交往的一项重要技能,适应全民学外语需要,男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承担幼儿园的英语或双语教学。全球化与科学化,使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日益广泛,适应全民用电脑的形势,男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学习计算机操作与现代教育技术,承担幼儿园计算机与网络的使用教学与维护工作。做研究型教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任务,男幼儿教师要做善于思考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新课题的“有心人”,通过科研将感性的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开拓专业视野。总之,男幼儿教师要争取发展个人特长,形成与打造自己的“品牌”教育教学活动与科研特色。 3.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合理扮演角色 教育专家O.N.赛瑞切(Saracho )认为,教师在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儿童发展的诊断者,课程的设计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儿童学习的管理者,儿童的咨询者和建议者,决定的作出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师的角色更是被赋予新的内容,幼儿教师应明确自己身兼众任,关系着儿童一生的发展,男幼儿教师更应该主动地跟随时代的步伐,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根据工作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优良的教师,除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能、精熟的教学技术外,更重要的要需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教育功能的扩大、家长期望值的提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等因素导致教师心理压力增大,相当比例的教师心理健康指数下降,男幼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新生事物出现都会受到阻力,男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中的新生力量,必然要面临许多挑战。只要能端正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个人专业发展,立足独特优势,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男幼儿教师必将成为学前教育的生力军,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实现个人价值。 幼儿教师论文:浅谈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及其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个性心理;素质能力 【论文摘要】男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男幼儿教师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学前教育,在新时期被定义为莫基教育,倍受世人的瞩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本身的不断改革,各个学科领域的不断创新,各种教育机构都在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幼儿园也不例外。近年来,男幼儿教师的出现打破了在幼儿教育领域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时之间褒贬不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幼儿教师的教育优势慢慢的显现出来,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有些举步为艰。 就我省的幼儿教师性别比例来看,基本是以女性为主,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在男幼儿教师培养和应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世界发达国家,在他们的幼儿教师体系中都拥有一定比例的男教师,从他们的教育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幼儿教师以女性为主,女性以其特有的耐心、细致、温柔的特质扮演着幼儿教育中的“慈母”形象,直至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全女性”幼儿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才开始研究男性在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男幼儿教师在幼教领域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该怎么培养?家长、幼儿园对他们又有那些要求呢?他们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就这些问题,我们经过一年的实践调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幼儿教师与女幼儿教师的个性差异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男幼儿教师的个性特.饭。众所周知,男性与生俱来的阳刚之气,其勇敢、刚强、坚毅、豁达、开朗是其自身最大的优点,大量的事实表明,幼儿所崇拜的是警察、解放军、交警,这些以男人为主的职业角色,无论是在学习或游戏中,幼儿都会争先恐后的模仿、学习。由于男性的个性特点,所以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也有着独特之处,例如:接力跑、甸甸爬、攀岩以及模仿战争的游戏,而幼儿对这些游戏都特别喜爱。因此,跟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也愉悦了心理,这种个性的形成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才能称之为健康,幼儿只有具备了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格,才不至于在今后的成长中惧怕挫折,失去信心和勇气,幼儿也只有具备了这些个性特点,今后才能更积极面对生活,才能逐步向一个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男女幼儿教师的个性互补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当然在男性的这些个性特点背后,也确实缺乏女性温柔、细致的一面。这就形成了男幼儿教师与女幼儿教师在个性上的互补。比如在幼儿园的大班当中,男性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胆识、思维、科学等方面来进行教育,而女性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较平静的教育活动和生活上的照料,这样可以使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化、科学化。男女幼)L教师的个性各有所长,他们的共同教育会使孩子的心理发展的更加健全。 二、男幼儿教师的师资现状及其教学效果的调查 (一)我国男幼儿教师的师资现状调查。经调查研究表明,男性涉人幼儿教育行业在中国幼儿教育领域当中只是初露苗头,所以从整个中国内地来看不是很突出,只是个别的省、市幼儿园尝试着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而且这些男幼儿教师当中个别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是,从各类媒体的报道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还不错。初步的尝试表明,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男幼儿教育师范生80余名,其中上海的第二幼儿师范学校为主体(约40余名),可是从就业的情况来看,不是那么看好。另外,从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上也不是很对称,在广州,l60多所幼儿园28422名幼儿教师当中,男性只有10几名(包括园长),由此可见其比例。而我们辽宁省,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我们调查省内9所幼儿园当中男性教师为2人(其中1人为后勤人员),经计算,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1:26。发达国家的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美国为10 %;日本为8 %;荷兰、澳大利亚为6%。 (二)男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查。由于诸多的原因,就读幼儿师范学校的男生们在毕业或未毕业的时候都跳槽了,但仍有一些男幼儿教师坚持留在了幼儿园,实践证明他们的教学效果是喜人的,例如,广州的一所幼儿园,有一名男性教师,他是某体育学院的毕业生,在到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后,承担了全园的体育课,在记者采访这些幼儿以及幼儿家长的时候,回答是这样的,幼儿们都说“我们幼儿园里有一位会讲故事的黄飞鸿,我们可喜欢他了”家长则说“听说幼儿园有一位男老师,孩子回家后可爱运动了,也不知这老师用的是什么魔法”在幼儿园园长的口中,我们真正的了解到男性教师的作用了,园长说“自从彭老师来到了我们园,幼儿园的气氛一下子就提高了,孩子们特别喜欢体育课,并且让孩子们的运动细胞全部活动起来了。” 在本省的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男老师,在模拟课上,幼儿们表现的异常活跃,在男老师的带动下,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也能够站起来回答问题,可见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会改变幼儿园的教学模式,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幼儿也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对男幼儿教师的着法的调查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受到传统观念及男性择业观的影响,男性介人以女性为主的幼教领域的情况极为罕见,那么,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对男性的幼儿教师究竟是持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一)幼儿家长对男幼儿教师的看法。我们在对126位家长的调查当中,共有1乃位家长接受了调查,其中提倡应当发展男性幼儿教师的约占83%,表示有没有都一样的占3 0la,持反对的家长占}4 0}a。其中,提倡发展男幼教的家长认为,男性教师是未来学前教育的必然发展现象,因为男性的思维、胆识、开朗、勇敢、刚强都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相信男性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良好的作用,但是反对男性的家长认为男性没有那么持久的爱心和细心。 (二)幼儿园对男幼儿教师的看法。在对省内9所幼儿园的调查中,有8所幼儿园表示需要男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首先肯定男幼儿教师的性别优势,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女老师很难达到的。但因为目前幼儿园仍以女老师为主,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此外,由于幼儿家长不同的看法,所以男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领域受到局限。因此大多数的幼儿园还是希望男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担当体育教育、美术教育、电教、行政管理这一类的工作。同时多数的园长也表示,很关注将男幼儿教师引人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趋势,肯定男幼儿教师必将在今后幼儿的培养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对男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一)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发挥男性特有的性别优势。例如,对幼儿来说,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的依赖性很强,遇到困难时总是先找父母,平时对母亲撒娇等。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教育需要相当的耐心和爱心,而女幼儿教师母性的关爱具备了这样的优势,这也正是男性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有凭借这种刚柔并济的个性特点,充分的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去,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发展,避免幼儿软弱、依赖、自私等不良个性倾向的产生。 (二)幼儿园管理及科研能力的掌握。首先,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教育的目的、方法不断的在变化和发展,幼儿教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孩子会写几个字、会算几道题、会背几首诗的目的,以幼儿为中心,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成为了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说,幼儿教师具有科研能力应当说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男性的思维特点是想法活跃,知识面宽,其理性认识优于感性认识,所以男幼儿教师应当发挥其创新思维,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深人研究幼儿教育的新理论和最新动态等等,在现代幼儿园科研和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因综合教育活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组织活动的能力。男幼儿教师除应具备最基本的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外,还应发挥其知识储备涉猎面广的优势,凭借个性化的幼儿活动的组织方法,使幼儿教育活动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展开。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也被广泛的应用。男性的思维敏捷,对于课件的制作、微机的运用等既感兴趣,同时接受的也快,这些技能的掌握,促进了幼儿教育科学化、现代化。从这点上看男幼儿教师在“一专多能”的道路上先行一步。这些能力的掌握,无疑会使社会、家长及幼儿园对男幼儿教师有更高的评价,同时也使男幼儿教师们在幼儿教育的广阔领域中实现其远大抱负。 (四)对男幼儿教师职业信念和外在形象的要求。从调查中表明,家长拒绝男幼儿教师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男幼儿教师不能够给予幼儿足够的爱心,不能给孩子带来无微不至的关怀,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那么男性幼儿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信念和形象呢? 第一,必须爱孩子,热爱幼儿教育这个工作。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爱心和耐心是必须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乐于为幼儿着想,乐于了解幼儿的心理,并运用各种幼儿教育的理论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 第二,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幼儿容易模仿,特别是对男性幼儿教师,幼儿既喜欢又祟拜,所以更加愿意模仿。因此,男性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对男幼儿教师学历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在调查中,有82%的幼儿家长认为男幼儿教师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3%的家长认为应具备高中学历,巧%的家长认为应具备中专学历,通过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幼儿家长对男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学历的要求的提高,证明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修养要求的提高,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具体体现,作为现代的幼教工作者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素质方面,大约有料%的家长希望男幼儿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即做带班的教养员老师,还有16%的家长认为男教师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好,不需要直接接触幼儿。 五、如何培养优秀的男幼儿教师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前教育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男幼儿教师的培养作为学前职业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其培养的方向、方法、内容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可采用分类分科的特殊辅导。一方面可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男幼儿教师的心理特点进行幼儿心理方面的教育,使之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帮助男幼儿教师塑造良好的个性,使他们真正的了解幼教事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适应未来幼儿教育的要求。 (二)根据男幼儿教师的性别特点,发挥其性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例如,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军事知识、课件制作、自然科学、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知识等课程。从知识层面弥补女幼儿教师的不足。 (三)培养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可塑性强、适应性强、灵活性强。在幼儿教育这个领域同样也要求男幼儿教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开设综合课程,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组织活动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提高其综合教育活动的能力。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幼儿教育作为奠基教育为未来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的塑造是立体的,对幼儿的培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应该是心理上的,而男幼儿教师将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无可替代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男性介人幼教领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幼教改革的深人,男幼儿教师必将在幼儿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开创学前教育的新纪元。 幼儿教师论文:男幼儿教师在困境中的自我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自我专业发展 自我反思 关键事件决策 [论文摘要]男幼儿教师走进传统以女性教师群体为主的幼儿园,必然面临各种困境。其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更为严峻与艰辛。本研究基于对一名男幼儿教师的深度访谈,针对其专业发展中的种种困境,提出了男幼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即自我反思与关键事件决策。 一般认为,个体发展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t}走进传统以女性教师群体为主的幼儿园,男幼儿教师在与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幼儿园环境及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作用,进而面临较之女幼儿教师更多困境的过程中,其自我专业发展必然要通过自身的各种主体活动来实现。那么,男幼儿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存在哪些方面的困境?面对困境,男幼儿教师应该通过哪些主体活动来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呢?以下是本研究基于对一名男幼儿教师的访谈对其自我专业发展的困境与途径所作的简要论述与分析。 一、男幼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如何适应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 男幼儿教师走进以女性教师为主的幼儿园,除了幼儿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必然还会面对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对性别的自我认同。 Y(研究者,下同):作为男性,你进入以女性群体为主的幼儿园有没有感到不适应? L(某男幼儿教师,下同):刚开始不适应。虽然大学本科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可真正成为幼儿教师,还是一时不能适应。尤其幼儿园只有我一个男教师,就更不习惯了。刚到幼儿园,好多女同事听说来了个男老师,都觉得新奇。开始大家都不熟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同事们接触,挺尴尬的。小朋友对我创民好奇,我们班的孩子都跑来问我“你是我们的老师吗?”其他班的孩子在操场上看到我都喊“来了个大哥哥”。家长来接孩子,看到我也挺吃惊的。 Y:这些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L:觉得不自在,不自然,好像自己走错了地方,挺难受的。对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从上述访谈可以看出,男幼儿教师进人以女性为主的工作环境,必然会因其性别的特殊性,而影响与周围异性教师和长期适应女教师的幼儿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和师幼关系,进而影响其角色的自我认同。有研究指出,在一个公共服务性社会团体中,来自团体内部的政治关系及个人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一个人对职业的忠诚度。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男教师,他们的职业压抑感会比女教师强,l2]由此更易使其降低对职业的专注程度,影响其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导致男幼儿教师从幼儿教师队伍中流失。对男幼儿教师来说,如何尽快适应环境,并建立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适应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是其面对的首要困境。 (二)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1.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 Y: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你觉得哪些方面的困难较大? L: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艺术领域的教学。大学里艺术技能课开得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跳舞、唱歌、弹琴,学得很少,所以带小朋友做操、跳舞唱歌,都很困难。另外,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中,特别是讲故事要求有表情、动作,要不然小孩子不喜欢听,一会就乱了。可是我一个大男人,总是觉得不好意思。 男幼儿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要求,是其不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表现,其中很多方面的不“达标”主要是由于男女性别气质的差异及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行为的期待造成的。林崇德教授认为,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会“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男性气质)和女子气(女性气质)”。f3)这种差别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男幼儿教师在学习阶段缺乏对相关艺术技能的学习,而其自身的气质特点和艺术技能本身的难度,对其以后弥补艺术技能的缺失又造成了困难,这使得男幼儿教师不适应艺术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要求是男幼儿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会阻碍其专业的自我发展。 2.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幼儿园作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决定了幼儿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也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构成部分。 Y:你觉得在幼儿园教学中有没有管理上的阻碍? L:有一些。教研组负责教学,我们要把一周的教案先交给教研组的教师“审查”,才能上课。她们多是老教师,喜欢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要求我们,而且在教案设计上求稳,怕出错。像我设计的体育活动的教案经常会被退回来,要求修改,我就很反感,这样自己有很多想法都不能实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不好创新。 Y:你有没有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呢? L:开始没办法,后来,对于那些我很用心设计的活动,我很想试试,因为没有试怎么知道不行呢,我就努力去说服教研组的那位教师,表明我有信心上好,并请她来看我上课。结果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之后,我们经常在一起聊聊,沟通一下,她们提的有些建议对我帮助还是很大的。 教学与管理的冲突是幼儿园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在这位男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是突出,这可能是因为他所持的教育观念与其他教师不同,而又渴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愿意接受挑战。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刻板更容易束缚男幼儿教师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进行教学创新。男幼儿教师如果不能用积极的心态调节这种矛盾,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得过且过,缺乏进取心与动力。可见,面对教学与管理的冲突,男幼儿教师如何适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是其一大困境。 二、男幼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男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历等做出较为客观合理评价的基础上,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发挥特长与优势来弥补。 (一)自我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知、监控与调节,它有利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使自己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男幼儿教师更需要对自己作为男性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工作中的情绪情感及自我发展,进行有计划的、持续不断的反思。 Y:在工作中你经常自我反思吗?一般涉及哪些方面? L:经常进行。我们大班的孩子每天都要学习拼音、算术,很多孩子不愿学这些。我就思考幼儿园教育到底该教给孩子些什么。我认为教育方法求新还不够,关键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上是否真正适合幼儿的发展。我还主动要求参与了教研组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的课题,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有了我们园自己的课程教材并在全园实施,增加了不少信心。对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也经常反思,看怎样做才能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如我们幼儿园提倡教师自制玩教具,而制作玩教具是我的弱点。我在大学时对计算机很有兴趣,学了一些东西,我想可以用课件、动画代替手工教具,于是试着把语言活动制作成电脑课件,结果孩子们很喜欢,其他老师也觉得很有新意。 男幼儿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幼儿园教育到底该教给孩子什么”“教师该做什么、怎么教”的疑问,这就意味着他开始了自觉的反思。通过这种自觉的反思,男幼儿教师更敏锐地发现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变化,提高了自信心。男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这一过程本身的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自我发展意识的引导下,对自身专业发展状况和水平的思考,使其对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然,反思是一个过程,而且要有相应的方法。只有不仅具备反思的意识,而且掌握反思的方法,才能提高反思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Y:你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反思? L:我会作记录,因为我平时就比较喜欢记日记。当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或组织上有所进步时,我就会思考我是怎样进步的,记下在这个过程中我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每周我都会记录下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记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记下自己该补充的知识与能力。这对我帮助很大。 日志记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记录日志是一种反思,阅读日志也是一种反思。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博客”( blog)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反思手段。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博客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更深人的反思。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并通过交流促进自我反思。}a}因此,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并有助于自我发展的方法进行反思,对男幼儿教师而言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关键事件决策 “关键事件”的概念是由沃克(Walker, R)提出的,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选择。rr }9}关键事件是相对的,一个事件是否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在于教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把握和决策,这会影响其做出某种选择与改变,由此引发教师个人包括其教育观念在内的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 Y:你觉得有对你的专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些事件吗? L:有。像我参与的园本课程开发,对我的帮助就很大。(在这期间,)我看了许多关于校本课程、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上网查了别的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弥补了自己理论方面的不足。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真的是一个折磨人的过程,但不可否认在其中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自己也进步了不少。 男幼儿教师将园本课程开发作为其专业发展的契机,并在对课程开发这一关键事件决策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其专业知识、能力、态度与动机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对自我发展有较明确的规划,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的自我发展道路。可见,男幼儿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事件”,不失时机地对其做出决策,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 三、结语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作为一个局外人走进了男幼儿教师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了解到了他们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独树一帜的同时,面临着更多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受到关注的,但“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人们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职业,却没有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专门化的职业”’。{司男幼儿教师首先应该认同、热爱自己的职业,并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才能坚定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决心,同时还应具备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自己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合理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自我反思,并寻求与同事的合作与帮助。与此同时,社会与幼儿园也应该为男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在困境中不断地自我成长与发展。 幼儿教师论文:试论幼儿教师不幸福的原因—以重庆市北赔区为例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教师 职业幸福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幸福指幼儿教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舒畅心理体验,然而,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观条件在于幼儿教师良好的教育操守、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育技巧、如一的教育执著;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客观条件在于社会的合理期待、领导的治园有方、恰当的物质待遇。 1978年,中国幼儿教师一共27.7万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到2006年,中国幼儿教师增至77.6万人。数量如此庞大的幼儿教师,他们幸福吗?从检索到的关于幼儿教师幸福的文献看,答案是否定的。 一、幼儿教师的幸福指幼儿教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舒畅心理体验 关于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类的思想家几乎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阶级立场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同一阶级中不同阶层的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幸福指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孙英博士认为,“全面地看,幸福是享有人生重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孙英博士对幸福的见解精辟而深刻,以此观点探讨中国幼儿教师的幸福状况会深受启发。 教师最大的欲望就是育人,教师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人生最大乐事;教师以不能育人或育人失败为人生最大痛苦。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教师对自己育人成功的舒畅心理体验;教师的职业不幸指教师对自己育人失败的沮丧心理体验。育人成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客观要件;对自己育人成功的心理体验是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观要件。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指幼儿教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舒畅心理体验,即幼儿教师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 二、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 (一)中国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 为了探讨幼儿教师的幸福状况,作者于2008年3月对重庆市北暗区教师进修学院幼教名师工作室—徐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进行了《中国幼儿教师幸福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对该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徐宇进行了“关于中国幼儿教师幸福现状”的访谈。 本届徐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共7位,地区级幼教名师6位,省级幼教名师1位,其年龄分别为39,32,31,40,42,30,32岁,从年龄看,这7位教师可谓年富力强,在各自幼儿园可谓中流砒柱;其工龄分别为19,14 11.19,24,11,13年,从教师专业发展看,依据麦克唐纳(McDonald, F.)的教师阶段发展理论,这7位教师都走过了过渡阶段(transition st2ge)、探索阶段(exploring stage )、创新和实验阶段(invention and experi-menting stage ),她们都处于专业教学阶段(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ge ) ;其学历构成为大学本科5人,大学专科2人;其担任的职务为,教研组长4人,年级组长1人,科室主任1人,园长1人;其职称构成为:6人小学高级职称,1人小学一级职称;其获得表彰与奖励的最高级别为:国家级3人,省级2人,地区级2人。这7位优秀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现状如何?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现状,本研究采纳并修改了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本课题的问卷调查表—《我国幼儿教师幸福现状问卷》共设计了23个项目,21个5级正向记分选择项,1个多项选择项,1个被试自由表述项。 经问卷调查,这7位优秀幼儿教师21个5级正向记分选择项(满分105分)平均得分71分,最高得分85分,最低得分58分,这表明:她们的业务虽然优秀,但她们的幸福指数不高,换言之,她们不太幸福,她们的幸福与她们的业务不成正比。之后,作者将该问卷用于测试重庆市20余个区县的另外141名优秀教师,平均得分仅56分,其幸福指数更低。 (二)制约中国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 徐宇名师工作室的7位学员对问卷的第22项回答为,当面临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时,5人次求助于爱人,4人次求助于同事,3人次求助于朋友,1人次求助于网络,没有人求助于父母及其他人员或机器。这表明,当幼儿教师面临烦恼时,他们主要依赖自己圈子的力量克服,其他人员或机构所起作用甚小,她们缓解压力的渠道有限。 问卷调查的第23项是“最后,请您简要谈一下您本人对幼儿教师幸福或不幸福原因的看法。”关于给幼儿教师带来幸福的首要因素,这7位教师的回答分别是:“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提高并用于实践,得到家长、领导和学生的肯定与承认,;“表面的荣誉(虚荣心)”;“工作有成绩或成就感”;“家长信任,孩子快乐,与同事相处愉快”;“教育过程的享受”;“社会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归纳这7位教师的观点,幼儿教师幸福的内因是教师本人教育道德高尚,教育理论先进,教育技能娴熟,教育方法科学,教育劲头十足,教育成绩显著;幼儿教师幸福的外因是教育管理科学,教育环境宽松,教育机会充足,教育支持充分。 关于给幼儿教师带来不幸福的首要因素,这7位教师的回答分别是:“工作量太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保持荣誉的压力”;“工作量大,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大,任务重”;“工作压力太大,工资低”;“待遇低,福利不太好”;“没有自主与保障”。这7位教师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层内容,即幼儿教师不幸福的原因,一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大,表现在任务重、工作头绪多等方面;二是幼教师压力太大,表现在责任重大、保持荣誉的压力等方面;三是幼儿教师的待遇低,表现在工资低、福利不太好等方面;四是幼儿教师缺乏自主,表现在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保障等方面。 在初步了解到幼儿教师不幸福的原因后,作者感到惊讶,传统观点认为,幼儿教育轻松,没有压力,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事实上存在择校、升学的压力;也与中学教育不同,中学教育面临中考与高考的压力,殊不知,幼教教育也有工作量太大、工作压力太大的问题。过去的观点还认为,幼儿教师的收人虽不如大学教师的收入高,但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定愿意为子女读幼儿园掏钱,幼儿教师的收人一定不会太低,而且还很有保障,殊不知,从这7位优秀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得知,幼儿教师收人其实太低,与他们的劳动付出实在不成比例。 为了进一步探讨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因素,作者又访谈了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教研员、重庆市北暗区教师进修学院幼教名师工作室导师徐宇。徐宇从事幼儿教育和儿教研工作20多年,成绩卓著,是一位享誉全国的知名幼教专家。徐宇认为,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这些都是现实,也是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她本人就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克服种种困难的;关于幼儿教师的物质待遇太低,她认为,这是中国目前幼教界的普遍现象;关于幼儿教师缺乏自主,她认为,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教师的管理自主和专业自主都将会不断增强,这有一个过程。 三、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观条件在于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技能、足够的刻苦努力;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客观条件在于社会的合理期待、领导的治园有方、恰当的物质待遇 (一)从主观条件看,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技能、足够的刻苦努力等主观条件 首先,从长时期看,从社会整体看,德福一致,有德者获福,失德者失福,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亚道德;其次,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因此,人们说,思想指导行动,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深度,认识的境界决定人生的境界,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第三,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哲学也是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会有精彩的人生,因此,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高超的教育技能;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是创业阶段,创业就是忍辱负重,温州商人成功的经验其实很简单,即“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想遍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行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因此,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刻苦努力。 (二)从客观条件看,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需要具备社会的合理期待、领导的治园有方、恰当的物质待遇等客观条件 首先,社会的过分期待往往超出幼儿的心智成熟程度,也往往超出教师的素养技能范围,给师幼平添过量负担和压力,因此,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合理的社会期待;其次,幼儿园的领导必须保障教师的公民权力、政治参与,做到民主治园、专业治园,以此克服“缺乏自主”这一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不利因素;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基本的用于衣食住行的物质资料,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类基本的物质资料无论从质还是从量的角度看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恰当的物质待遇;同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数倍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依据按劳分配原则,提供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报酬数倍于提供简单劳动的劳动者,幼儿教师提供的属教育人的复杂劳动,其报酬理应数倍于社会的简单劳动提供者,有鉴于此,幼儿教师过低的物质待遇是不可接受的,社会理应为幼儿教师提供适度的物质待遇,以此克服“待遇太低”这一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不利因素。 幼儿教师在具备充分的主客观条件后将取得骄人的育人成就,这就为其获得充分的职业幸福创造了条件。总之,幼儿强则国家强,幼儿智则社会智,幼儿福则国民福,然而,没有幸福的教师何来幸福的幼儿? 幼儿教师论文:从人类发展生态主义观点分析形成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风格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中新的关注热点。布朗芬·布伦纳借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的观点。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系统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方法,探讨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能够较好地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深入认识教学风格。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在宏观系统层面是社会现实.在外展系统的是师生关系,基于中间系统的是园所环境,而微观系统是教师自身的特征。 关于教学风格的概念,目前有多种认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教学风格是在教学中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结物和结晶品;是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既具有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的教学个性或特色。从上述的各种教学风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认为的教学风格大都是从“教”这个角度来说的,并没有涉及其他对象和方面。而在《西方教育词典》对教学风格的定义则有所不同:“教学风格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将师生关系和社会风气列人了教学风格里。但是不论教学风格的定义究竟如何,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不可能脱离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的制约,不可能离开人的个体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在一个层层叠叠、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发展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他将生态环境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营销的网络。每个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幼儿教师形成的教学风格是在该系统环境中形成的,通过这个过程幼儿教师逐渐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解释环境特性、参与环境的活动、维持或改变环境的动机与能力,从而在系统互动中实现教学的高度艺术化。下面笔者从宏观、外展、中间、微观系统对影响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宏观系统—社会现实 宏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文化背景。宏观系统中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有形的,属于“硬件”;文化则是无形的,属于“软件”。教学风格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时代背景的“硬件”设施,又离不开文化“软件”这些“硬件”、“软件”提供了幼儿教师形成自身风格的最重要的外部生态。 任何时代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因此,必然要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体心理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过程。 1.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教师观念的影响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改变.人们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我国在将幼儿教育机构推向市场之后,为了生存和利益,幼儿园要讲质量、讲效益,教师相应地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对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逐步地由灌输转向重视通过游戏、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 2.社会文化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传统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等,都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教师风格的形成。我国一直强调尊师重道,强调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无论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思想被教师广泛接受,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有些优秀教师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灵活运用了这些思想和主张,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兴趣、能力、爱好。这些观念正在逐步地渗人幼儿教师的意识之中,逐渐被广大幼儿教师接受,促使幼儿教师从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中走出来,走向儿童中心的教学风格,注重“一切从儿童出发”。 二、外展系统—师生关系- 外展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但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与个体成长的那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来说,师生关系可以视为外展系统。 师生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学风格的考察,涉及幼儿在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互相配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常用的管理模式、活动中的心理气氛等。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情况。 师生关系也是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的条件和依据。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由慈母型发展到教师型再到导师型。与此相应的教学风格也表现为教导型、指导型和引导型等。这就说明了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定都是在“吃透”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最佳选择。 三、中间系统—园所环境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间系统是由直接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除了现在的联系外,一些内隐的联系也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时的中间系统主要是身处的园所环境。 1.幼儿园的管理 有些幼儿园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设立一个模板,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认为和优秀教师做得一模一样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教师的教学风格趋同,或者说并没有形成特色。而目标设置合理,有着完备的考核评估奖惩制度,将会形成一种推动教师主动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2.园所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说,能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化教具,已成为教学行为中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崭新的组成部分,而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受到园所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效益好的幼儿园也许会添置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帮助教师组织活动,进行教学,但是条件不够好的幼儿园则有心无力。这将不利于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群体与人际关系 在幼儿园组织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群体,如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和领导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在群体条件下,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因为群体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个体条件下的明显特点,形成群体心理效应。如果在幼儿园里,某些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技巧,不断补充新知识,则其他教师也会效仿,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力争教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群体的促进效应。 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人际交往的结果,而某种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对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教师如果有机会与风格类型不同的优秀教师一起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必然会起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促使教学风格不断发展和更加完美的重要途径。而上下级关系则对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有影响,正常、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气氛,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一心一意钻研业务,这就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反之,就会给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四、微观系统—自身的特性 微观系统是发展中的个体直接接触的和产生体验的生态环境,是个体对自身从事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人际关系的真切感受和经历。所以,教师的心理基础、教学经验、教育观念等都属于微观系统。 教师的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认知、意向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师的认知特点,如感知觉的能力与特点,思维形式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是属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观察力的敏锐程度,记忆特点,言语的表达方式,等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意向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等,也是构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执教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虽然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不一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学经验确实是形成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一般来说,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从教的时间都比较长,实际上,考察一个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参考标准就是执教的时间长短,一般认为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开始具有自己的风格。 观念是指导行动的向导,没有信念的教师无法坚持自身的行为,更无所谓形成自己的特点。刘晓东博士认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一个坚信“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师不可能形成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教学风格,而一个认为儿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教师可能更易于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教学风格被看成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动态性。教学风格系统由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转换的过程组成,也就是说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促成了风格的形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过于强调某一层面,都不利于有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 幼儿教师论文:浅析幼儿教师教学语言使用问题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学 语言艺术 学前儿童 【论文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师生交流思想的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老师们一直在努力尝试让自己的思想与幼儿的认识贴得更近些,有的在寻找深浅适度的教材;有的试图通过形式有趣的游戏;有的精心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具;也有的尝试运用稚气化的语言。这些有益的尝试为实现师幼思想的沟通提供了保障。但笔者以为,与动态的活动过程相对应,教学更是一门对话语言的艺术,教师教学语言使用的好坏,对及时调控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注意哪此问题呢? 0.引言 语言在广义上指人们通过无声的或有声的方式,借助于体态,文字和口语表情达意。在教育中语言构成了一个以「7头语言为主,以书面语和体态语为辅的综合语言系统,教育教学主要是以这一综合系统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之精华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应。”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人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适应课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的特点,赋子语言以情感色彩。尤其是学前儿童,他们的认知、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热悉和了解的符合感性经验范围内的事物容易理解,而对于距离自己生活经验比较远的事物则很难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就要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动感,富有色彩的教学语言开启儿童的智慧之门。在教学中运用具有美感的,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再现教材当中描写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与探究的动机;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人向往的境界;能够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语言表现的“美”与“丑”评判。所以说,教师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把深奥的道理与热悉的经验结合起来,将色彩与节奏渗透到教学中,将情感与期待寄子于语言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形象、生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儿童认知和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幼儿对于鲜明的、闪烁着色彩和发出声响的形象感受}一分深刻,并能牢牢地铭刻在记忆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鲜明的形象,要渗透着色彩与声音,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第一要义。 教师能绘声绘色的描述过程现象,使幼儿听后能产生有关事物的鲜明形象,能随着教师的语言在头脑中如“过电影”“放录相”似的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幼儿透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探知教师的思维进程,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幼儿的形象思维;理性概括的语言会影响到幼儿的抽象思维;教师的机言智语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教师的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领儿童领略丰富多彩的外部I日_界,从而拓展幼儿认知和思维的空间,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2.以儿童的人格发展为目的,注意语言的人本性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要求教育越来越指向人的精神世界,重视培养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益的因素,因而,教师教学中说的、做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幼儿的人格发展。教学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提一个问题,紧接着说;“能回答的小朋友请举手”立马小手如林,孩子们的目光追随着老师,身体跟着老师打转,小脚不山得随老师挪动,恨不得老师一喊就喊到自己的名字。甚至会有一些憋不住的孩子,抢先说起来。可是当孩子们如此热情合作时,老师又会冷不丁地大吼一声:“我喜欢让坐得好的小朋友来回答!”这种前后迥然的态度往往会令孩子们措手不及。幼儿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儿童发出的请求和需要。 3.富有情感和期望的教学语言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灵世界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性格、情感、道德品质等都将随着他生理上的逐步成热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情感,形象地讲,这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哪里不注意细心关切地去感知周围世界,哪里就会产生默然无情的人。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将老师的话奉为“真理”,教师就要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如和风细雨般地用美好的情感,甜美的语言去滋润孩子的心田。美的语言能再现美好的情感,能够感染儿童,激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在语言的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 在幼儿园里,教师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敏感的东西,即儿童的大脑,儿童的大脑就象一朵拄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需要多么小L}谨慎,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的正事这种审慎的态度,以及在这种审慎态度之下用真挚而热切的语言去教育儿童。通过语言,让美好的情感在教师和幼儿之间流淌,让心灵得到沟通和交流,当这此美好的情感常驻幼儿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敞亮起来。 那么教师的语言应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混合着对幼儿抱有极大期望和希望的、对幼儿、对教育事业真正热爱的情感。 3.1热爱教师职业和自己专业的深情 对于自己职业的热爱是人们在某方面开拓创新的推动力。 教师如果深爱自己的职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它产生了责任感,就会成为自觉地奉献全力给教育事业的人,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同时,还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专业学科有着深厚感情,这样才会“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语言便处处透露出积极生动,鲜明的色彩。 3.2热爱幼儿的真情 真挚热爱的情感,是开启幼儿心智的钥匙,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幼儿的喜爱和信赖,才能爱屋及乌地喜爱教师组织的活动。教学语言中富含了这种真情,就如春风化雨,让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对幼儿的热爱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如对孩子的信任与理解,关心与体贴,尊重与爱护,鼓励与激励等。教师心中有这此爱孩子的真情在,自然会在她的教学言语中流露出来,有声言语可以表现,无声言语也可以表现,她的动作、她的目光、表情都洋溢着这种真情。 教育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双向活动。“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念的任何过程。 师幼互动就是指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语言鼓励幼儿积极讨论,积极进行探索,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一起探索;使他们在精神上相互回应,相互碰撞,从而作用于彼此的心灵,开启幼儿的智慧,情感之门;使儿童的智慧、情感在师幼心灵的相互交融的溪流中得到生机勃勃的发展。 教学语言作为教学的一种存在,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艺术,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语言艺术,让幼儿的世界因你的语言而变得更加精彩,让幼儿在快乐中不断健 5.结束语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幼儿教学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去摸索和研究。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略的看法。 幼儿教师论文:关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应付方式;社会支持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应付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的幼儿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对302名幼儿教师进行了工作压力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合理化、幻想、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这四个因子对工作压力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良好的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幼儿教师工作压力。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工作压力这一现象日益凸显。有人提出,为什么在同样压力情境下,有的人感到压力的存在并产生强烈的反应,而有的人却相反,原因可能与个体所采取的应付方式和所受到的社会支持有关。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在与工作压力相联系的众多因素中,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是两个重要的中介变量。本研究试图从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来考察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旨在通过研究为缓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建立符合幼儿教师心理需要的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问卷:系自编问卷,是在分析国内外有关压力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对幼儿教师进行半开半合问卷调查、访谈基础上,经有关专家指导编制而成,该问卷由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幼儿园组织氛围、社会地位和社会要求、幼儿和家长、工作负荷等维度组成。 2.应付方式问卷:该问卷由肖计划和许秀峰(1996)设计,全部问卷共62个项目,采用“是”或“否”选择,选择“是”得1分,“否”得0分,每项得分表示该项应付方式的情况。有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0,六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构成各因子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35以上,说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社会支持问卷:该问卷由肖水源(1991)编制。共l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采用多项选择方法。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在0.89—0.94之间,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其效度也较好。 (二)研究程序 1.编制问卷:如前所述。 2预测:在南充市选取3所幼儿园的32名教师进行预测。对预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了由六个维度、43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问卷。 3.正式施测:采用先分类再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四川(61名)、山西(88名)、广东(37名)、辽宁(59名)、安徽(57名)五个省选取部分幼儿园教师作为被试,最后有效被试为302名。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1.o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 本量表将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没有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重度压力、极重压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总体状况如下表: 表1显示,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中度以上压力的有148人,占所调查人数的49.1%,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仅有23.8%的人没有压力。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内其他关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结果基本趋于一致。 (二)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的相关。 表2表明,工作压力总分与应对方式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59,P 0.01)。进一步考察工作压力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大多数因子(除求助外)相关密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从各个不同的压力源来说,各压力源与应付方式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应付方式关系最密切的是自我期望、幼儿园组织氛围、工作负荷、幼儿和家长、社会地位方面的压力,关系最不密切的是来自工资福利方面的压力。从不同的应付方式来看,应付方式中的问题解决与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子呈正相关,除求助外,其他因子与压力的关系均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与压力关系最大的是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与压力关系较小的是问题解决。 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对应付方式的回归预测。 表3表明,应付方式中的合理化、幻想这两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并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说明这两个因子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三)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表4显示:工作压力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54,P 0.01)。进一步考察工作压力的各个维度与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均呈负相关,且相关都较为密切(P 0.01),达到统计学上的极其显著水平。从各个不同的压力源来说,与社会支持关系最密切的是工作负荷、工资福利、自我期望、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最不密切的是社会地位。从不同的社会支持来看,与压力关系最大的是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压力关系较小的是客观支持。 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对社会支持的回归预测。 从表5可见,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两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且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这两个因子可以有效地预测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02名幼儿教师中,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中度以上压力的有148人,占所调查人数的49.1%,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这提示幼儿教师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 (二)建议 1.建立积极、有效的应付方式。 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应付方式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应付方式是否有效与压力大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呈显著正相关;与求助虽也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解决问题和求助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较好适应性、反映成熟人格特征,有助于减缓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应付方式;幻想、退避、自责是消极的、被动的和不利于减缓压力的应付方式。而合理化是集成熟与不成熟于一体的应付方式,在应付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合理化、幻想这两个因子可以有效地预测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合理化、幻想表现为消极的、负向的特征,属于防御性应对方式,是力图减少焦虑情绪,保护自己不受压力影响的应对策略,然而由于它并未减弱压力源本身的影响,因而暂时的回避不但不能从根本上减缓压力,反而还会产生副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加强积极应付方式的合理运用是个体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心理策略和行为模式。从教师本人来说,为预防压力的产生或缓解已产生的压力,应避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学习和掌握积极的应付技能,理性地看待压力,认真分析,主动采取放松、宣泄、转移目标等降压措施来应对压力。比如,合理安排工作与休闲,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改变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模式,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等。 2.提高主观感受性,构建并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个体面临压力的缓冲剂,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压力。多项研究认为,在压力存在的情况下,良好的社会支持可降低个体对应激过程的认知评价,帮助个体解决当前的危机事件,使压力得以解除与释放,从而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所承受的伤害程度减弱进而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幼儿教师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工作压力越大。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有显著的影响,说明社会支持确实有利于工作压力的缓解,而且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实际的客观支持对工作压力的缓解更为重要。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另外,只有被利用了的支持才是真正的支持。这就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信息量、敏感度和矫正认知偏差,增强自己对来自他人支持的感知。即在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社会支持存在的情况下,要不断培养和增强个体对这些支持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提高主观支持的积极影响。 第二,加强对支持的利用度。压力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但同时它的可控程度又较小,因而在对付应激源的可利用的客观因素中,教师要积极地争取并勇敢地接纳来自如家庭成员、亲朋好友、教师同学、党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方面的关心、照顾、支持、援助等。此外,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与外界广泛接触,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和谐处理人际关系,主动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并积极利用。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与周围的人广泛接触、交往,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在必要的时候善于寻求和接纳来自他人的支持,才能通过现实的社会支持帮助自己脱离困境、减轻压力。 幼儿教师论文:探析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师素质 规划纲要 【论文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幼儿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幼教改革的浪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它仍是国家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发展不平衡等。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机遇。在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对象,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受益者,同时教育改革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幼儿教师是很难应对改革带来的改变和挑战的。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专业,2010年还特别批准了5所幼儿中专,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努力做到3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5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可以看出国家、社会、家长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视。 那么,什么是素质?素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更不是简单的量化。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品德上的严格自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备诸多优良的素质修养,比如思想品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 一 思想品德素质 1.较高的思想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思想会影响行为,幼儿教师的思想素质会直接表现在她的言行举止中,幼儿教师应以真善美为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以健康积极的思想指导教育工作和生活,使它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好模仿,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幼儿最生动、最直观的学习榜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幼儿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最长,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幼儿教师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聪慧的、权威的,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更具有威信,所以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现在幼儿教育机构和家庭都很重视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孩子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爱护幼小,还有很多幼儿园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蒙学教育,教幼儿从小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著作。大多数孩子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真正落实在行动中的却不多。孩子们都会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但是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时还是会互不谦让。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教育幼儿,效果会更好。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幼儿教师应该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但实际上,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却不容乐观。纵观当今时事,虐童、辱童的事件频频发生。某幼儿园7名儿童因上课说话被该校女老师易某用电熨斗烫伤。家长发现孩子受伤时质问,易某谎称是因孩子们上厕所时相互拥挤不小心摔伤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天有540名儿童死于虐待。 儿童受虐不仅仅指身体的殴打、体罚等,还包括精神方面的,诸如对儿童的疏远、冷漠、贬低与压抑等方面。我们知道,幼儿年龄小,他们有特定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点,犯错在所难免,爱讲话、睡觉不老实更是他们的天性。作为幼儿教师本应亲近他们,爱护他们,耐心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师的职责所在。但如此粗暴地虐待孩子,不仅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更会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不可磨灭的危害,影响其终身。 我国还未制定专门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法规的形式规范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势在必行。幼儿教师应该热爱幼儿,弯下腰来、蹲下来对幼儿说话,轻拍孩子的脑袋提醒他们注意,抱抱孩子以示夸奖,这些简单的动作都能体现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流露出对幼儿的体贴、关爱,应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二 健康的身心素质 曾经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如果将健康比作1,将其他的如学识、财富、地位、容貌等比作0,那么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就拥有的越多。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由此可见健康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健康的内涵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其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 1.健康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对于每个人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6月,《早期教育》编辑部曾在某市对11所幼儿园的103名幼儿教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教师都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累,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时间长,每天基本超过8小时;二是班级人数多,班级人数最少的为25人,最多的46人;三是案头工作多,有教案、观察记录、教学笔记、准备教具、教科研活动记录、家园练习册、计划总结等;四是开课多、比赛多,尤其是示范园和实验园;五是业务学习多。 繁重的工作量和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使很多幼儿教师不能在这个岗位上长期坚持下去,很多幼教工作者在从事几年幼教工作后就转行了,甚至有的幼儿园为了避免给幼儿教师的工资支出随聘任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每几年就更换一批教师。幼师队伍没有保障,很难形成合理的年龄层次,没有老中青年龄层的合理分布,大多是中青年教师。甚至有人认为,当幼儿教师就是吃青春饭,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说:“喜欢这个专业,但不喜欢这个职业。” 2.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应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爱心就要热爱幼儿,热爱幼儿纯真的笑脸,包容幼儿犯的每一个错误,在对幼儿付出爱心时,就会从繁重的工作中获得幼儿教育的意义和快乐,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奉献青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幼儿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这些语言最能体现出教师对幼儿的爱。 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每个幼儿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其发展的速度、强度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种教育方法,有的幼儿接受快,有的幼儿接受慢,对那些发展缓慢或性格内向或经常犯错的幼儿,幼儿教师应循循善诱,耐心地倾听、教导,切不可性情急躁,更不可大发雷霆,以威怒震慑幼儿。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当你驾驶着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飞行时,突然飞机上没油了,而机上还有十几名乘客你怎么办?”小孩不假思索地说:“我让旅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就乘降落伞跳下去。”观众席上一片哗然,主持人也哈哈大笑。当大家都认为孩子会自己逃命时,小孩委屈地哭着说:“我要赶紧去找油啊,然后飞机就可以继续飞了。”小孩的想法是天真淳朴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耐心和他们交谈是无法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幼儿教师应该有一双“鹰一般敏锐的眼睛”,观察幼儿,关注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需要并适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幼儿身体娇弱,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幼儿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生活中可能对幼儿有威胁的隐患,如椅子上突出的螺丝帽,幼儿松开的鞋带等,幼儿教师要及时处理好这些隐患。还要善于发现教学问题,合理分析,灵活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幼儿教师还应有积极充沛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使幼儿受到感染,促进幼儿健康地快乐成长。 三 基本文化素质 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现代幼儿教育内容有五大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幼儿教师接触的幼儿多是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处于吸收性心智,好奇心强,会有很多个“为什么”,幼儿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幼儿提出的千奇百怪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幼儿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很难轻松地承担教育工作和应对幼儿的提问的。 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游戏等,音乐、美术、舞蹈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不仅如此,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也非常高,幼儿教师普通话能力测试水平至少是二级甲等,否则是拿不到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这是幼儿教师职业不同于普通教师职业的地方。一般来说,幼儿教师的学历总体水平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是偏低的,幼儿教师一般具有大专学历,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也不在少数,但是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却非常严格。这是由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所决定的。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幼儿。 四 人文素质 人文,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和肯定,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幸福和发展为出发点。幼儿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幼儿为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幼儿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幼儿教育阶段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不能简单地把幼儿教育看做是为上小学做准备,幼儿期就是游戏期,要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现在的幼儿教育为了盲目地满足家长的需要和追求短视的效果,让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被识字、算术、英语、特长等填满,幼儿教育成了超前教育。幼儿教师应以幼儿为本,把时间还给幼儿,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使他们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幼儿教师才会真正领悟到幼儿教育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承担教育教学工作。 幼儿教师论文:关于心理效应与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心理效应 学校管理 幼儿教师 论文摘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蚂蚁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霍桑效应等都是被广泛运用于管理领域的经典理论。本文旨在探讨利用心理效应来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培育组织精神,创设和谐环境,确立梯级目标,慎重分配任务,提供展示机会等,引领、凝聚、调控、提升幼儿教师队伍。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如能利用心理效应来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 1 对几个心理效应的解读 1.1蚂蚁效应 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每只蚂蚁都依赖集体生存,蚂蚁内部分工明确,每个个体都在为集体的生存和幸福而劳动。有的负责寻觅食物,有的专门负责运输,有的专门负责照看幼虫,有的负责抵御外敌,甚至还有一些专门在蚁群中穿梭……但令人惊奇的是,蚂蚁一旦形成组织,随着成员的增加,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随着个体越来越多的加入,似乎到了某种临界值或法定数时,思维便开始了。这样的蚂蚁组织可以瞬间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啃成一堆白骨,也可以横扫整片森林或一幢幢高楼,这就是“蚂蚁效应”所产生的威力。“蚂蚁效应”对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的启示是:管理者不但要培养全体成员认同的组织文化,还要了解每位教师的所长、所短,并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分工明确,使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树立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2皮格马列翁效应 皮格马列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赛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期望与少女生活在一起,由于他的真诚渴求,竞使这个少女的塑像变成了活人,期望得以实现。这一效应的理论假设是:管理者把自己对教师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并且给予一些特殊的帮助和指导,而由于这种不同的期望和对待,教师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管理者作出反应,这就加强了管理者对教师的期望,从而导致了更多的期望行为,因而教师的成长就朝着管理者期望的方向提高。 1.3霍桑效应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有一个名为霍桑的工厂,当时,这个工厂设备先进,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和福利制度,但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长期低下,达不到期望的状态。从1927年到1932年,有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称之为霍桑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最重视的是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需满足的要求中,金钱是一个因素,更多的是感情、安全、归属感等。领导者要善于倾听下级的意见,使群体的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取得平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 1.4社会促进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指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对个体来说,感受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或被人评价的焦虑,而表现出对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与社会促进相反,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小的现象。社会惰化的原因:群体活动责任意识下降,评价的焦虑被减弱。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的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者分配任务时应定岗定员,抓岗位责任制,强化全员责任意识;建立奖惩机制,杜绝责任不清、意识淡薄等问题。 2 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现状分析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与广大女性一样,同时承受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就工作性质来说,她们和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差异,除了教育还承担很大部分的保育工作。就教育对象来说,面对的是2~6岁的孩子。而这时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感受性敏感时期,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行为举止均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深刻性。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得幼儿教师的情感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今天,人们对其劳动给予更大的尊重,同时也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从管理现状分析:重刚性管理轻柔性管理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管理者过分强化制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忽略教师情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会使整个校园犹如一潭死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紧张,相互猜忌。二是管理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导形象,利用领导者的权力对教师实施影响,而忽略了与教职工的情感交流。三是管理者忽视教师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需要。以上问题和矛盾在幼儿园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情感发展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在当今,尽管人人都在强调管理应做到“以人为本”,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所偏离。 3 心理效应在队伍管理中的运用 鉴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应围绕“以人为本从心开始的管理原则,借鉴心理效应对教师队伍管理的启示,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培育组织精神,引领队伍 组织精神是组织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积淀、提炼出来的体现组织意志、激励组织成员行为的精神成果。它是组织的精神支柱,体现了组织成员的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关注态度和价值取向,渗透到组织成员心灵中,附着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中,对组织成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发现并捕捉其中所蕴涵的组织精神的胚芽,并对其加以培育和提炼,以形成全园教师所认同的精神目标。然后幼儿园的管理者有意识地将这个目标贯彻于幼儿园工作的各个环节,使精神目标从口头上、纸面上转变为全园成员的一言一行,成为弥漫在整个幼儿园的组织氛围,进而成为一种优良的园风。 3.2创设和谐环境。凝聚队伍 教师队伍是一个文化群体,其素质的培养和发挥往往受环境氛围的制约。因而,在园内,既需要教师个体的勤奋努力,更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凤正、人和的工作环境。作为园领导,要善于把全体教师吸引在自己的周围,通过计划、组织、协调、评估等工作,使实现办园目标的工作过程成为形成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尊重、协作、互助的关系,造就一个人人心情舒畅的人际氛围。 日常生活中,管理者应力求营造“爱”的氛围,既是领导者,又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对待教师以诚换心,用真诚的感情去关心她们,尽可能满足教师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需要,通过“和风细雨式”的交谈、节日慰问、生日点歌、婚礼祝福等途径与广大教师建立情感联系,对她们的衣、食、住、行、家庭生活、婚姻恋爱给予关心和帮助,使教师感受到心灵上的温暖,人格上的尊重。以这种情感纽带促使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情。 3.3确立期望目标,协调队伍 当教师接受一项任务后,便千方百计想知道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期望程度,尤其是领导的看法,以便能更好地控制、支配、衡量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依据教师的所长、所短,在确定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人的实际出发确定对教师的期望目标。而对教师的期望必须是为达到最终目标所形成的有层次、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管理者还要不失时机地将对教师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地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3.4慎重分配任务,调控队伍 当一个教师接受一项既艰巨而经过努力又能够完成的任务时,他就会由被信任而产生一种荣誉感,进而激发起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圆满完成任务的责任感。这里,任务的分配十分重要,它是衡量领导是否知人善任的重要标志。为此,园领导在用人时要做到识才、爱才、用才。每分配一项工作,首先考虑的是:某人能干什么?而非某人能否和我合得来,不以个人的好恶划分亲疏。 其次,幼儿教师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性格爱好和特长各有不同,如有的老师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好;有的专业水平高;有的家园沟通细致,家长信任度高;有的课堂调控能力特别好等等,所以,幼儿园管理者要做有心人,要了解每位教师的所长、所短,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避免教师职业角色混乱,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再则,人员的组合,注意合力效应,力戒“内耗”现象。如班级教师的配备,可采用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由教师选择愿意配班的候选人,而后,领导根据各部门人员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和教师的年龄结构,优化人员的配备。或“老带少,少促老”,老教师在低段任教,年轻教师在高段任教等方法,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力求1+1 2,避免1+1=0。 3.5提供展示机会,锻炼队伍 在教师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拥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特长,因此,管理者应当坦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承认和接纳个别差异,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给他们创造进修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如针对老教师对学科缺乏探求感和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课堂调控能力等,开展“扶老助弱”系列活动。对老教师进行本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教材教法运用等方面的培训;请他们当师傅,对青年一代进行“传、帮、带”;通过老教师上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激发老教师再学习的动力;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提高,上示范课、上精典课,引领青年教师科研兴教;破除论资排辈、伯乐相马的传统选拔方式,大胆启用年轻教师。在青年教师当中,实施发现、培养、创造、使用“名师”工程。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基本功比赛。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承担指导老教师业务培训的任务,帮助老教师掌握一些现代教学手段。组织开展“教学中坚”、“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对有些业务能力强,但怕吃苦、对幼儿缺乏耐心的教师采用“逼、拉、拽、推”等措施,让他们身上蕴含的潜能发挥出来,让“快马”一领风骚,使“弱马”迎头赶上。 将心理效应运用到管理层面,归纳起来两句话:管理者用“心”去管理;教师用“心”去体会。当“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一种自然时,组织和个人共同成长成为可能。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男性幼儿教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男性幼儿教师 稀缺 文化分析 对策 论文摘要:教师性别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为妻纲、“身体化”倾向以及“二人”关系倾向等特征对男性幼儿教师出现稀缺问题的影响深远。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街健康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0.3:9.7,在大连的比例是0. 05:9. 95,武汉市的比例是0. 6: 9. 4。而在国内公认幼儿教育最为发达的深圳,比例是0. 04: 0. 96。在美国幼儿园教师中男性约占1/10,而在幼儿教育更为发达的德国,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超过两成川。幼儿教师性别比例的失衡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健康发展。 男性幼儿教师缺乏问题的存在有很多的原因,比如文化观念、国家政策、已有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等。在诸多的因素中,笔者认为文化观念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笔者将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男性幼师缺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男性幼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 1.夫妇有别,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传统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维系着封建宗法制度。其中与男性幼师稀缺息息相关的传统观念就是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笔者认为夫为“纲”的观念对男性的要求起码有两点,男性必须表现出刚性以及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成就。由此观念引发了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成就感低以及男性被认为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 首先,成就感低。经济待遇低是男性幼儿教师成就感低的最主要表现,也是影响幼儿园男教师流失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因此男性面临成家立业时必须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目前幼儿教师待遇较低,很多的男性幼师不得不放弃这份职业去寻新的发展,以期能解决家庭经济及生活问题。男性幼儿教师的成就感低还表现在自我得不到实现。幼儿园的工作琐碎且繁多,重复性强,缺乏挑战性。男性幼师的很多优势和潜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以及管理者对其的较低评价。而较低的评价又反过来会挫败其工作积极性,如此反复产生的连锁不良反应使得男性幼师不得不离开幼儿园。 其次,男性被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就必须具有细腻、温柔、耐心的品质,只有女性教师可以胜任这个职业。因此,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对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总是带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幼教就是女性的职业。实际上幼教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腻、温柔、耐心等这些女性特有的品质,男性的刚性也是必须的。而且男性在很多时候也不缺乏细腻、温柔、耐心,但已有的观念并不认为如此,男性不能胜任幼教事业也被视为理所当然。 2.“身体化”的倾向 中国文化具有“身体化”的倾向:见面一般的问候语就是“吃饭了吗?”人不健康需要补时,对“补身”的注重远远超过了对其心理卫生的照料等。这种“身体化”倾向导致男性幼儿教师缺失的原因就是对幼儿身体的过于关注而忽视对其心理需要的关注。 首先,过于关注儿童的身体需要。这可以表现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给孩子吃好穿暖是抚养儿童的唯一重要任务。饮食的重要性使得在中国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母乳哺养是一贯的传统,儿童交给女性来哺育也被认为是唯一的选择。男性一般没有承担照顾和教育儿童的任务,而在幼儿园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男性的存在也被认为是不合常理的。其次,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给他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殊不知,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心理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者一个抚摸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安慰,而父爱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扩展到幼儿园,孩子除了需要女性的照顾外男性幼师的存在至关重要的。 3.“二人”关系的倾向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强调要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才能浮现他的“存在”,而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常常表现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等。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及定位在于他人而非自己。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观念下引发出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男性幼师被社会以及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必要、不体面的。这种看法直接导致男性教师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因为自己工作的价值衡量在于社会及他人而不是自己。男性幼儿教师无论是其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不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在目前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包括自己的亲人对男性从事幼师这份职业都是不能给予其应有的认可及肯定,这直接给男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其结果是报考幼教专业的男生极少或没有。并且目前社会上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不太体面的一件事,这就致使报考了幼教的学生毕业后严重流失或就业后改行。 二、男性教师稀缺的对策 1.客观看待男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和劣势 笔者认为,更为理智以及客观地评价男性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及劣势是很重要的。不可否认,男性教师从事幼教事业相对于女性来说确实存在性别上的一些劣势。比如,男性的情绪往往更容易冲动及不稳定,变化无常的情绪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在缺乏亲切、温柔和善解人意方面男教师也是逊于女教师,男性教师要比女性花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才能和幼儿拉近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幼感情交流;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来说缺乏耐心和细致,而幼儿园里的工作特别需要这种耐心和细致。男性教师性别上的重重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事物都是两面的,男性从事幼教事业存在劣势,但也具有他们的优势。首先,男性教师更为独立、果断,这对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男教师也更善于敏捷而准确地判断情况并迅速作出决断,这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男性教师更为自信、阔达。与女性相比,男教师心胸比较开阔、豁达,这种豁达的心态有利于培养孩子开阔胸怀、乐观向上和富有阳刚之气的品质。而这就可以有效克服目前幼儿园中存在的“阳刚危机”现象,培养男性儿童应有的阳光气质。第三,男性教师思维更为敏捷、好奇心更强。男教师与女性教师相比思维更灵活,兴趣也更为广泛。这对发展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方面具有女教师所没有的优势。 2.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性 我们的文化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身体化”还需要理化。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关注,我们要认识到儿童除了在生理上对女性以及女性教师的依赖外,在心理上同时对女性和男性的依赖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要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要对男性幼师工作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承认其社会价值。幼儿的健康发展少不了男性幼师的贡献,我们必须抛弃传统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的思想,女性也分担家庭经济负担让男性幼师可以继续留任幼教事业但不为经济犯愁。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男性教师的参与,肯定男性教师在幼儿园以及在社会中的价值是对男性幼师最大的支持和鼓舞。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是关键。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最佳体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仅能体现社会对幼儿事业的重视,对幼师的重视,也是对男性教师的充分肯定。改善男性教师的经济状况也是留住男性幼师的最有效的途径。 3.肯定自我 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习惯于通过他人来界定,而从更为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片面的。对个体的评价不仅要通过他人而且也要通过自我对自己的评价及肯定。因此,对于男性幼师来说对自我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男性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一份职业是其得到他人以及自我肯定的首要因素。男性幼师必须做到干这一行就爱这一行,树立远大目标,肯定自我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定位在较高的层次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如福禄培尔、陈鹤琴以及张宗麟等靠拢,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养。其次,做好心理准备,保持乐观的心态。男性幼师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社会及家人对自己从事幼教这份职业所给予的不良评价,当然,当别人给予正面评价时也需要保持不骄不躁。再次,男性教师对自我的肯定是最为关键的。像一句俗语所说:“连你自己都不爱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爱你?”套用一下,我想对男性幼师说的是:“连你自己都不肯定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肯定你?” 幼儿教师论文:浅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的幼儿教师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教学行为 转变 论文摘要: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与传统的灌输者、指挥者、领导者的教师定位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由传统的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将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和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真正的支持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且教师也能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 新《纲要》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广大幼教工作者探索幼教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又进人一个新阶段。作为新《纲要》最终实施者的幼儿教师,在新《纲要》的真正贯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与传统的灌输者、指挥者、领导者的教师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由传统的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学习了新《纲要》后,笔者在本班的一个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究。我们班(中班)当月的活动主题是“给你一封信”,我们以信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叫做“符号会说话”,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的含义及用途。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标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户外活动时.笔者发现孩子们十分注意观察幼儿园里的一些标志(符号),有的孩子还就一些不认识的标志展开的讨论,当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跑来向笔者求证。笔者想,标志(符号)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它们有不同外形、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含义,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的素材吗?由此,“标志(符号)”这一探索性主题活动产生了。 《纲要》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此次活动主题的生成正是源于教师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对孩子们兴趣点的捕捉。也体现了教师对孩子们探索发现的支持。 回到班里.笔者组织孩子们就刚才在院子里看到的标志符号进行了回忆及讨论。讨论的范围随着孩子们的发言也渐渐扩大,从生活标志到交通标志.孩子们说的多但重复的也比较多。壮壮说“我家有一本书,里面有好多标志,明天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看。”笔者鼓励大家都回去收集一些标志。 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块可以展示和交流自己收集品的巨大空间。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而是让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知识。 当孩子们希望能够自己进行标志的设计及创作时,教师便及时地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工具,保证幼儿能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设想。此时,教师便成为了幼儿活动中的合作者。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努力将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使自身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对话”式教学。通过这次活动,使笔者进一步认识到: 1 教师应成为支持性环境的创设者,使环境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 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必须尊重儿童,营造民主、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孩子在教师面前敢说敢表现。在此前提下,教师通过创设、改变丰富的物质环境来关注儿童,观察他们对哪些问题感兴趣.用什么方法作用于物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等,从而使环境成为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桥梁。 在“标志”这一活动中,当孩子们对标志产生兴趣时,教师及时地发动幼儿收集了大量的标志图案布置在教室中,为满足幼儿了解多种标志的需要提供了环境支持。当孩子们有了创作欲望时,教师又及时准备了各种材料,为孩子们提供了物质支持。 从而使孩子们在自我满足的同时获得了成长。 2 教师应学会观察幼儿.与幼儿一同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更关注教学过程。在过程中幼儿会生成出最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注意观察、关注,要给予响应、回应,并及时调整计划.以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们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与幼儿一同成为活动的设计者。 虽然原本的活动主题是“给你一封信”。但当教师发觉幼儿的兴趣点逐渐转向“标志”时,教师在不影响原主题的情况下,叉依据孩子们的兴趣生成了第二主题“标志”。并跟随孩子们的兴趣与发现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孩子们的发展遭遇停滞时,教师略加助力(提示孩子们对标志分类并从中发现规律),使孩子们取得一定突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设计完成了这个活动。 3 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欣赏者、等待者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在此次活动中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因此幼儿的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此过程中不急于介入,学会等待.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相信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他们身上。 总之,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和幼儿一同学习,一同探究,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伙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且教师也能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正因如此.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男性幼儿教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男性幼儿教师 稀缺 文化分析 对策 论文摘要:教师性别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为妻纲、“身体化”倾向以及“二人”关系倾向等特征对男性幼儿教师出现稀缺问题的影响深远。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街健康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0.3:9.7,在大连的比例是0. 05:9. 95,武汉市的比例是0. 6: 9. 4。而在国内公认幼儿教育最为发达的深圳,比例是0. 04: 0. 96。在美国幼儿园教师中男性约占1/10,而在幼儿教育更为发达的德国,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超过两成川。幼儿教师性别比例的失衡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健康发展。 男性幼儿教师缺乏问题的存在有很多的原因,比如文化观念、国家政策、已有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等。在诸多的因素中,笔者认为文化观念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笔者将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男性幼师缺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男性幼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 1.夫妇有别,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传统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维系着封建宗法制度。其中与男性幼师稀缺息息相关的传统观念就是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笔者认为夫为“纲”的观念对男性的要求起码有两点,男性必须表现出刚性以及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成就。由此观念引发了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成就感低以及男性被认为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 首先,成就感低。经济待遇低是男性幼儿教师成就感低的最主要表现,也是影响幼儿园男教师流失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因此男性面临成家立业时必须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目前幼儿教师待遇较低,很多的男性幼师不得不放弃这份职业去寻新的发展,以期能解决家庭经济及生活问题。男性幼儿教师的成就感低还表现在自我得不到实现。幼儿园的工作琐碎且繁多,重复性强,缺乏挑战性。男性幼师的很多优势和潜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以及管理者对其的较低评价。而较低的评价又反过来会挫败其工作积极性,如此反复产生的连锁不良反应使得男性幼师不得不离开幼儿园。 其次,男性被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就必须具有细腻、温柔、耐心的品质,只有女性教师可以胜任这个职业。因此,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对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总是带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幼教就是女性的职业。实际上幼教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腻、温柔、耐心等这些女性特有的品质,男性的刚性也是必须的。而且男性在很多时候也不缺乏细腻、温柔、耐心,但已有的观念并不认为如此,男性不能胜任幼教事业也被视为理所当然。 2.“身体化”的倾向 中国文化具有“身体化”的倾向:见面一般的问候语就是“吃饭了吗?”人不健康需要补时,对“补身”的注重远远超过了对其心理卫生的照料等。这种“身体化”倾向导致男性幼儿教师缺失的原因就是对幼儿身体的过于关注而忽视对其心理需要的关注。 首先,过于关注儿童的身体需要。这可以表现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给孩子吃好穿暖是抚养儿童的唯一重要任务。饮食的重要性使得在中国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母乳哺养是一贯的传统,儿童交给女性来哺育也被认为是唯一的选择。男性一般没有承担照顾和教育儿童的任务,而在幼儿园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男性的存在也被认为是不合常理的。其次,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给他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殊不知,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心理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者一个抚摸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安慰,而父爱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扩展到幼儿园,孩子除了需要女性的照顾外男性幼师的存在至关重要的。 3.“二人”关系的倾向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强调要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才能浮现他的“存在”,而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常常表现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等。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及定位在于他人而非自己。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观念下引发出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男性幼师被社会以及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必要、不体面的。这种看法直接导致男性教师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因为自己工作的价值衡量在于社会及他人而不是自己。男性幼儿教师无论是其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不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在目前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包括自己的亲人对男性从事幼师这份职业都是不能给予其应有的认可及肯定,这直接给男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其结果是报考幼教专业的男生极少或没有。并且目前社会上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不太体面的一件事,这就致使报考了幼教的学生毕业后严重流失或就业后改行。 二、男性教师稀缺的对策 1.客观看待男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和劣势 笔者认为,更为理智以及客观地评价男性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及劣势是很重要的。不可否认,男性教师从事幼教事业相对于女性来说确实存在性别上的一些劣势。比如,男性的情绪往往更容易冲动及不稳定,变化无常的情绪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在缺乏亲切、温柔和善解人意方面男教师也是逊于女教师,男性教师要比女性花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才能和幼儿拉近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幼感情交流;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来说缺乏耐心和细致,而幼儿园里的工作特别需要这种耐心和细致。男性教师性别上的重重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事物都是两面的,男性从事幼教事业存在劣势,但也具有他们的优势。首先,男性教师更为独立、果断,这对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男教师也更善于敏捷而准确地判断情况并迅速作出决断,这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男性教师更为自信、阔达。与女性相比,男教师心胸比较开阔、豁达,这种豁达的心态有利于培养孩子开阔胸怀、乐观向上和富有阳刚之气的品质。而这就可以有效克服目前幼儿园中存在的“阳刚危机”现象,培养男性儿童应有的阳光气质。第三,男性教师思维更为敏捷、好奇心更强。男教师与女性教师相比思维更灵活,兴趣也更为广泛。这对发展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方面具有女教师所没有的优势。 2.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性 我们的文化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身体化”还需要理化。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关注,我们要认识到儿童除了在生理上对女性以及女性教师的依赖外,在心理上同时对女性和男性的依赖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要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要对男性幼师工作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承认其社会价值。幼儿的健康发展少不了男性幼师的贡献,我们必须抛弃传统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的思想,女性也分担家庭经济负担让男性幼师可以继续留任幼教事业但不为经济犯愁。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男性教师的参与,肯定男性教师在幼儿园以及在社会中的价值是对男性幼师最大的支持和鼓舞。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是关键。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最佳体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仅能体现社会对幼儿事业的重视,对幼师的重视,也是对男性教师的充分肯定。改善男性教师的经济状况也是留住男性幼师的最有效的途径。 3.肯定自我 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习惯于通过他人来界定,而从更为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片面的。对个体的评价不仅要通过他人而且也要通过自我对自己的评价及肯定。因此,对于男性幼师来说对自我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男性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一份职业是其得到他人以及自我肯定的首要因素。男性幼师必须做到干这一行就爱这一行,树立远大目标,肯定自我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定位在较高的层次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如福禄培尔、陈鹤琴以及张宗麟等靠拢,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养。其次,做好心理准备,保持乐观的心态。男性幼师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社会及家人对自己从事幼教这份职业所给予的不良评价,当然,当别人给予正面评价时也需要保持不骄不躁。再次,男性教师对自我的肯定是最为关键的。像一句俗语所说:“连你自己都不爱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爱你?”套用一下,我想对男性幼师说的是:“连你自己都不肯定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肯定你?” 幼儿教师论文:试论南宁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及其特点 论文关键词:南宁市 幼儿教师 幸福感 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对广西南宁市127名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南宁市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较低,在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大连市幼儿教师。而且,在南宁市幼儿教师中,工作3 -5年者在身体健康、心态平衡、人际适应上的幸福感都比其它教龄段的教师低;大专学历的教师人际适应、自我接受、成长进步方面的幸福感显著低于其他学历教师;收入影响着南宁市幼儿教师的自我接受体验;月收入低于800元的教师幸福感明显低落。 幸福感是心理学家从独特的视角对幸福的界定—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它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关注幼儿教师幸福感有助于了解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为有效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提供心理学依据。为此,我们采用整群取样的方式抽取了广西南宁市4所幼儿园的带班教师共127名,选用邢占军编订的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量表(SWBS一CC)简本测查了她们的幸福感状况。幸福感量表包括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生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等十个维度。 一、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现状 1、被试的描述性统计资料(见表1) 2、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的基本现状 比较本研究与国内其它关于幼儿教师幸福感的研究,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水平明显偏低;各个城市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在各维度的得分趋向呈较大的相似性,在成长进步、家庭氛围和人际适应上体验的得分相对其它维度来说较高。 二、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的特点 1、幼儿教师幸福感在教龄上的特点 不同教龄组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各维度以及总体幸福感体验是有差异的。但F检验发现,身体健康体验的差异达到显著性(F二5.40,p =0.001 0.01),总体幸福感和其它维度的差异并不显著。通过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身体健康体验差异的显著性是因为2年以下教龄教师与3一5,6一1011,15年等教龄段的教师均存在显著差异:2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在身体健康维度上得分最高,3一5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最低,此后随教龄增加身体健康得分逐步提高。 幼儿园教师在人职之初,身体健康体验上的得分都比其他教师高,在心态平衡和人际适应上得分也比较高,但工作3一5年间的教师却在这些维度的得分上都表现出下降趋向,而5年之后又开始回升。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年轻教师在刚进人幼儿园时,是满腔热忱,豪情满怀,随着她们对幼儿工作的不断了解和深人,她们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困惑与危机也接踵而来,再加上人际处理的复杂性,这些心理因素必然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工作2年左右后会进人到一个工作的低谷。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生存空间和选择空间都受到较大限制,这些制约了年轻教师的人生价值追求、工作态度和工作目标,导致幼儿教师的幸福感下降。在工作三五年后,教师通过心态的调整和阅历增长,人际处理能力的提高,能体会的幸福感有所增加,但从整个职业人群的幸福感来看,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并不高,这应该与幼师的职业特点有关,其他研究者的调查数据也揭示,我国幼师当前的职业生活质量并不容乐观,幼儿教师的消极情感体验较强烈。 2、幼儿教师幸福感在职称上的特点 F检验发现,不同职称教师的幸福感中身体健康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心态平衡体验等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未定职教师的身体健康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称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人际适应得分显著高于未定级教师;幼教二级教师的心态平衡得分显著高于未定级教师和幼教一级教师。 3、幼儿教师幸福感在学历层次上的特点 南宁市幼儿教师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F检验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幼师的成长进步(F=2.72,p二0. 049 0. OS )、人际适应(F=3.23,p = 0. 045 0. OS )、自我接受(F=3.06,p= 0.05= 0. 05)、总体幸福感(F=3.764,P=0. 027 0. 05)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大专学历教师的人际适应得分显著低于中专学历教师,而自我接受得分显著低于本科学历教师,同时,其成长进步和总体幸福感得分都显著低于中专和本科学历教师。 现在广西幼儿园的人职门槛在升高,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相继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从2006年开始,就有本科毕业生进人各大幼儿园,且其人数在不断增加。在社会上“学历论”的影响下,这些本科生的进人,给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表现在自我接受维度上,由此影响了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而幼儿园的中专学历教师,基本上都已经是很早就人职的老教师,已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调整好了各方面心态,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因此她们各方面的体验反而比大专学历的年轻教师来得幸福些。 4、幼儿教师幸福感在收人上的特点 F检验发现,收人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接受体验这一维度上,月收人低于800元的幼儿教师的自我接受体验显著低于月收人超过1500元的教师(F = 3. 24 , p = 0. 044 0. 05)。 曹光海、公王民等学者的研究显示,收人不影响教师幸福感。在本研究中,收人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体现在对自我的接受态度上。曾有研究者在综述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收人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心理变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收人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高收人会带来自信,增强工作、生活的安全感,高收人的人更容易悦纳自己,从而提高幸福感。目前南宁市幼儿园教师中,低收人者大多为毕业不久的大专、本科学历的学生,她们观念新,拥有更多的理想和发展潜能。现实中,她们大都担负着对幼儿教育、保育的重要职责,然而她们的工作现状与她们受到的待遇,如低收人以及现阶段人们对低收人教师的认识等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冲击着她们对工作和生活的心态,大大降低了她们的幸福感体验。国内也有研究表明,不同收人状况对人际安全、确定控制、社会关系状况、自我接纳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数据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低收人教师缺乏安全感,自我接纳幸福感水平低。 5、幼儿教师幸福感在幼儿园规模上的特点 在幼儿园规模方面,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差异体现在社会信心(F=3.80,p=0.013 0.05)、自我接受(F=4.82,p=0.004 0.01)、成长进步(F=2. 68,p = 0. 050)维度上。多重比较发现,具有13一18个班规模的幼儿园教师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班级规模的幼儿园教师。 各维度在婚姻和园所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由于样本中男教师仅5位,男女性别比例悬殊,同样的由于担任行政职务的仅9人,样本太小,因此本研究未对性别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在各维度上进行统计学检验。 从整个研究结果来看,自我接受维度在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体验中时有体现,学历、收人、园所规模等都影响着教师的自我接受体验,可见自我接受在幸福感体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广西幼儿教师对自我的接受体验,这是幼教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她们的工资收人进行改革,真正根据教师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工作年限、职称等确定收人的多少,并通过宣传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以充分地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她们的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一些专业培训帮助幼儿教师完善自身人格因素,掌握情绪调控的技巧。许多研究者相信,人格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幸福感的指标之一,它与人的幸福感水平有着很高的相关。幸福感的提升除了有赖于外部条件的改善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调整和适应来提升。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质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自我效能感 质性研究 论文摘要: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质化研究的方法,观察和访谈两位教师,了解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大致状况。本文的特点不在于提出普启遍性的结论,而在于通过质性研究为读者提供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1问题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在控制和调节个体的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对自己作好教育工作与积极影响儿童发展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y师自我效能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感受,它对教育工作、儿童发展、教师自身的作用毋庸置疑。那么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状况如何?他们到底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确定将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划分为教育、家长工作、教育科研等三大方面.围绕这些具体的方面来了解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状况。 2抽样和进入现场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对象一直是一个问题。新手型老师与经验型老师的自我效能感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笔者确定选择符合这两类标准的教师,同时尽可能兼顾教师的不同个性、教龄和能力水平。 A老师,30岁,教龄11年,幼师毕业,进修过大专课程,性格外向、豪爽,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经常参与园内、园外、区上、市上的活动,如赛教、活动设计、论文等,获了很多奖。B老师,25岁,刚参加工作半年多,本科毕业。2005年参加全国硕士考试,未能考上,9月份在上海某城区幼儿园任教师,性格内向、文静。 3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收集包括间接资料和直接资料的收集。间接资料的收集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直接资料的收集又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接下来是观察和访谈一手资料的收集。在观察现场中发生的事件、现象或对话,我都会尽可能地记述下当时的过程和细节。如果当时不方便记或没有记完整,回去后赶紧补记。深度访谈记录一直是研究中关键而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老师不同意录音,所以笔者尽可能地将访谈时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作重点的速记与描述,尽可能保留她们原始的语言风格。而一部分网上聊天的记录更容易收集,把聊天记录全都打印出来就行了。 4初步分析的结论 4.1共同点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笔者收集了两位教师的观察和谈话记录,作为本研究的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存在以下共同情况: 4.1.1组织教育活动的有效感 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发现,参与研究的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自信,认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她们在吸引孩子注意力、组织孩子活动方面做起来比较顺手,效果也比较好。不仅经验型教师如此,新手型教师也认为尽管刚参加工作,存在不足的地方还很多,但是随着教育实践机会的增加,对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的逐渐了解,在组织教育活动方面做起来感觉也比较顺利,因而这方面的信心也慢慢有所提高,“觉得组织孩子能力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强的(深度访谈)”。 4.1.2家长工作的成功感 在家长工作方面,大多教师都表现较强的自信心,自我评价上显示出较强的成功感。A老师感觉“做起来比较顺手”,“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应该说历年来都是比较好的。”对此,教师认为原因“可能一方面是比较有带班经验,另一方面也都自己有孩子了,家长总觉得是同龄人嘛,有一种同龄人的信任和默契·二”“只要孩子高兴了,家长工作没一点问题。”而B老师经过努力尝试,“把工作做的尽可能细致”,也逐渐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好评,家长的良好反馈使她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成功,体验到了成功感,因而也增强了做好家长工作的自信心。 4.1.3个别儿童教育的无效感 “……好的性情能适应社会。在幼儿园明显感觉到这一代孩子跟5年前的孩子不一样,交流真的有问题,受挫感极差,如有小孩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互相合作很差。现在孩子心理上的缺陷、牵乳迄上的缺陷越习时鳖炙萍之种东西我觉得……家长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这是A老师在访谈中多次流露出来的对个别儿童的教育无效感。尽管A老师表示自己不休个别儿童,但是从笔者的观察却可以看出,A老师也会对个别儿童表现出无可奈何。 是班上非常淘气的孩子,经常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老师的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偶尔只能暂时起些许效果。对此,老师感到自己已经是心力交瘁。而新手型教师B对班上的个别特殊需要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则更低,她觉得在这方面的成效非常低。“这些孩子,你跟他说的时候还管点用.但过一会还那样.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2差异 研究发现,经验型教师A和新手型教师B在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上,存在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 常规培养方面。对于A老师来说,常规培养是她的长项,自我评价比较高,因为“抓的时间比较长了,比较得心应手,带孩子比较独立、有秩序,该撒的时候撒,该收的时候收,不像年轻老师,撒开了收不回,把握不好这个度。”而对于B老师来说呢,在管理孩子上经常觉得“束手无策”,她体验的是失败感,“刚工作的时候,一日常规都不太清楚,孩子应该遵循的常规也不熟悉……常规不是很好的话,很难把课上好,我想得再好常规不是很好的话也没用。” 指导孩子方面。在这方面,A老师由于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对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不少有效的教育方法、策略,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因而其教育效果比较明显,自我效能感也相应较高。而B老师则因为“刚来几个月,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很难有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相对来说就较低些。在教育活动中,她经常会觉得“教育目的好象没有达到,感觉孩子跟我在一起好象没有进步的感觉”,而且“教育目标本身就不好把握,不是高了就是低了。而且孩子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对不同孩子的指导把握不好。” 以上是对研究内容的初步结论,在研究以及分析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商榷,大小问题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在应用这种质的研究方法时,自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对教师的观察与访谈,所获得的是活生生、非常有色彩感、充实饱满的信息,是在与一个个情感丰富、复杂的人对话,而非冷冰冰的数字。与她们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也在学习,当然也有自己的困惑,如研究结论的普遍性怎样解决?只针对两个人进行的研究可以算作研究吗?针对这个研究主题一一自我效能感,可以深人的方面也还有很多,如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研究对象,也可以继续探讨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等,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继续探索。 幼儿教师论文:从人类发展生态主义观点分析形成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风格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中新的关注热点。布朗芬·布伦纳借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的观点。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系统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方法,探讨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能够较好地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深入认识教学风格。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在宏观系统层面是社会现实.在外展系统的是师生关系,基于中间系统的是园所环境,而微观系统是教师自身的特征。 关于教学风格的概念,目前有多种认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教学风格是在教学中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结物和结晶品;是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既具有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的教学个性或特色。从上述的各种教学风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认为的教学风格大都是从“教”这个角度来说的,并没有涉及其他对象和方面。而在《西方教育词典》对教学风格的定义则有所不同:“教学风格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将师生关系和社会风气列人了教学风格里。但是不论教学风格的定义究竟如何,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不可能脱离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的制约,不可能离开人的个体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在一个层层叠叠、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发展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他将生态环境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营销的网络。每个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幼儿教师形成的教学风格是在该系统环境中形成的,通过这个过程幼儿教师逐渐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解释环境特性、参与环境的活动、维持或改变环境的动机与能力,从而在系统互动中实现教学的高度艺术化。下面笔者从宏观、外展、中间、微观系统对影响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宏观系统—社会现实 宏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文化背景。宏观系统中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有形的,属于“硬件”;文化则是无形的,属于“软件”。教学风格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时代背景的“硬件”设施,又离不开文化“软件”这些“硬件”、“软件”提供了幼儿教师形成自身风格的最重要的外部生态。 任何时代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因此,必然要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体心理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过程。 1.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教师观念的影响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改变.人们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我国在将幼儿教育机构推向市场之后,为了生存和利益,幼儿园要讲质量、讲效益,教师相应地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对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逐步地由灌输转向重视通过游戏、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 2.社会文化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传统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等,都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教师风格的形成。我国一直强调尊师重道,强调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无论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思想被教师广泛接受,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有些优秀教师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灵活运用了这些思想和主张,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兴趣、能力、爱好。这些观念正在逐步地渗人幼儿教师的意识之中,逐渐被广大幼儿教师接受,促使幼儿教师从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中走出来,走向儿童中心的教学风格,注重“一切从儿童出发”。 二、外展系统—师生关系- 外展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但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与个体成长的那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来说,师生关系可以视为外展系统。 师生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学风格的考察,涉及幼儿在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互相配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常用的管理模式、活动中的心理气氛等。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情况。 师生关系也是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的条件和依据。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由慈母型发展到教师型再到导师型。与此相应的教学风格也表现为教导型、指导型和引导型等。这就说明了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定都是在“吃透”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最佳选择。 三、中间系统—园所环境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间系统是由直接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除了现在的联系外,一些内隐的联系也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时的中间系统主要是身处的园所环境。 1.幼儿园的管理 有些幼儿园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设立一个模板,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认为和优秀教师做得一模一样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教师的教学风格趋同,或者说并没有形成特色。而目标设置合理,有着完备的考核评估奖惩制度,将会形成一种推动教师主动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2.园所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说,能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化教具,已成为教学行为中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崭新的组成部分,而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受到园所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效益好的幼儿园也许会添置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帮助教师组织活动,进行教学,但是条件不够好的幼儿园则有心无力。这将不利于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群体与人际关系 在幼儿园组织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群体,如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和领导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在群体条件下,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因为群体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个体条件下的明显特点,形成群体心理效应。如果在幼儿园里,某些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技巧,不断补充新知识,则其他教师也会效仿,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力争教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群体的促进效应。 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人际交往的结果,而某种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对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教师如果有机会与风格类型不同的优秀教师一起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必然会起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促使教学风格不断发展和更加完美的重要途径。而上下级关系则对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有影响,正常、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气氛,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一心一意钻研业务,这就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反之,就会给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四、微观系统—自身的特性 微观系统是发展中的个体直接接触的和产生体验的生态环境,是个体对自身从事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人际关系的真切感受和经历。所以,教师的心理基础、教学经验、教育观念等都属于微观系统。 教师的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认知、意向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师的认知特点,如感知觉的能力与特点,思维形式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是属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观察力的敏锐程度,记忆特点,言语的表达方式,等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意向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等,也是构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执教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虽然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不一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学经验确实是形成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一般来说,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从教的时间都比较长,实际上,考察一个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参考标准就是执教的时间长短,一般认为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开始具有自己的风格。 观念是指导行动的向导,没有信念的教师无法坚持自身的行为,更无所谓形成自己的特点。刘晓东博士认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一个坚信“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师不可能形成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教学风格,而一个认为儿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教师可能更易于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教学风格被看成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动态性。教学风格系统由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转换的过程组成,也就是说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促成了风格的形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过于强调某一层面,都不利于有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 幼儿教师论文:简论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及其启示 论文摘要: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的形式主要有服务学习是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不可少的部分、将服务学习纳入到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以及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等。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启示有:引入服务学习理念并探索服务学习体系、重视教育实践中的反思、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 论文关键词:美国幼儿教师教育 服务学习 启示 1995年,美国教育部长理查德·赖利(Richard Riley)在一次公众讲话中指出,“服务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培养参与意识、激发完成学业的动机”。“在1999年全美服务学习会议上,来自中小学、大学、国家、州和地方政府、公共和非盈利机构的人员一致认为服务学习适合于各阶段教育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学习在美国教师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而言,服务学习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阐述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 “服务学习”一词首先是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于1963年提出的。在美国,对服务学习的认识不统一。如1993年美国国家服务法案界定服务学习为一种方法:“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有组织的服务活动,满足社区的需要,需要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与学生的课程学习整合,为学生提供思考、讨论或写自己的服务活动以及所看到的事情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通过学生到社区的学习促进课程学习,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m1999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将服务学习界定为“以课程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它统合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活动,这种服务必须配合学科或课程而安排;有清楚叙述的学习目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探讨社区真正的需要,通过定期安排的反思活动或批判分析活动,例如课堂讨论、发表或指导写作等帮助学生学习”。尽管对服务学习的界定不统一,但也有共识,一般认为,“服务学习主要包括主动参与、认真组织的服务活动、关注社区的需要、学校和社区协调与合作、与课程整合、反思、有机会运用技能和知识、增加学习的机会、培养对他人的关爱情感等成分”。 服务学习经常被认为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教育理念,服务学习反映了教育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民主社会的公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服务学习经常与课程整合,即满足社区的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服务学习与社区服务、教育实习有所不同,社区服务是学生给个体、组织和社会提供服务,侧重服务,主要有利于社会。教育实习重在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服务学习包含社区服务和教育实习,对社会和学生都有益。当社区服务、课程与反思有联系时,社区服务就可成为服务学习。 二、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 1.服务学习是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不可少的部分 幼儿教师教育中常见的服务学习方式就是将服务学习作为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南卡罗莱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hna)的服务学习已经成为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方案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教学实习的一部分。学生的服务学习开始于第一门普通教育课程,所有的教育专业都要学习普通教育课程。“最初的服务学习就是学生在社区里与无家可归儿童互动、在附近的中心提供帮助,指导儿童、或者参与一些类似的由社区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幼儿教师教育的学生还有两个其他的服务学习地方——个是去幼儿班级,另一个是对3岁、4岁、5岁儿童开展一对一服务。在教学实习中,让学生设计和实施服务学习方案。“服务学习包括准备、服务、反思和庆贺环节”。准备在服务学习前和中间,有上课、讨论、阅读相关的学习活动,以便具备一定的知识更好地开展服务活动。服务活动有直接、面对面的服务,也有间接的服务。反思是重要的环节,一般学生每次服务活动都要有反思,反思关于自己的成长、问题和想法等。反思一般在学期中间或完成服务活动后,同学们一起分享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有儿童的进步。此服务学习使刚开始专业发展旅程的新生能走出校园,进行体验和教育,拓宽了对儿童的认识,培养了社会参与和服务以及民主的意识。 2.将服务学习纳入到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 有的学校将服务学习纳入到课程学习中,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如“服务学习在纽约州北部的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实施,在各种情境中开展,选择适合儿童、家庭和社区的策略与方法,课程需要15~20小时的实习,通过服务学习方案来完成”。服务学习方案分三个阶段:计划、实施和反思。“计划阶段给学生介绍服务学习的概念、服务学习的要求、评估当地的需要,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方案;实施阶段就是实施各种服务学习方案,与领导技能发展有关。如公共政策/辩论论技能、管理技能和其他教育技能;反思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工具,评价教学和领导技能的有效性”。此服务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 幼儿教师教育中的课后服务学习相当普遍,要求学生课后去儿童教育中心、幼儿园开展服务学习,并有课时的要求,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凯文·斯维克(Kevin J.Swick)通过学生的课后服务学习的反思案例发现:“服务学习丰富了学生对真实情境中关爱的理解;使学生在与孩子和成人的互动中培养能力和关爱品质;学生能够反思具体的服务经验对他们的职业和个体成长的意义。” 3.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 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方式并不多见,但仍有实践。如维基等人(Viekie et al.)探讨了美国一所大学将服务学习与幼儿教师教育整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幼儿教师教育的教师把服务学习的教育方法教给参与服务学习的学生。学生通过服务学习方案的实施,把服务学习的理念传给儿童。儿童通过社区服务把服务学习理念传给其他儿童”。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学生们要设计服务学习方案并在幼儿园或一年级课堂实施。学生设计的方案有春季方案和秋季方案。春季方案分为三类主题,分别是污染、园艺和写信。污染主题包括“认识海龟/海牛”“注意、请不要污染”“课堂上的回收利用,学校大扫除”;园艺主题包括“母亲,父亲节”“美化校园”“美化地球”;写信主题包括“给部队写信”“给长辈写信”“给政府官员写信”“给家庭写信”“给其他班级写信”。秋季方案分为“写信”“为不幸的人们开展社区服务”和“环境意识”三个主题。写信主题包括“给农民写信”“给部队写信”“给当地退伍军人写信”;社区服务主题包括“为不幸的人们的社区服务包括罐装食品募捐活动”“为遭遇飓风的人们的帮扶活动——钱、食物和学习用品”“为医院里的儿童提供帮助”“为癌症患者的服务”;环境意识主题包括给“小鸟喂食”“认识和画蝙蝠”“用废旧品制作艺术品”。这些方案都强调社区和环境意识。结果发现服务学习方案给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是一种建构主义方式的教学途径。 三、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启示 1.引入服务学习理念并探索服务学习体系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服务学习的理念较为熟悉,在实践中也有探索,如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行政能力工作坊”、南开大学的“服务学习”课程、汕头大学的“医疗扶贫体验行动”、云南大学的“与课程相结合的服务学习模式”,这些服务学习的实践不是针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在我国幼儿教师教育领域,服务学习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教育理念。美国关于幼儿教师教育中服务学习的已有研究表明:服务学习是“教师、学生、社区和学校获得新的达到目标的方法,促进了互动学习和共同发展”。我国学者张华认为,服务学习“有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从事社区服务而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养成公民责任感和健全个性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并认为它是“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academic study)的整合,即把“学会服务”(learn to serve)和“在服务中学习”(serve to learn)两种行为整合起来,把“为了培养更好的学生”和“为了培养更好的公民”两种目的整合起来。因此,将服务学习理念引入到幼儿教师教育中,并开展实践和探索,对幼儿教师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幼儿教师教育,可借鉴美国的做法,采用服务学习与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或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方式,以统一组织或课后服务学习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重视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服务学习重视反思环节,反思不仅在服务学习结束后、也在全过程中进行。反思的内容有课程学习、个人发展、公民意识以及社会活动参与等方面。我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主要就是教育见习和实习,但对反思重视不够,一般只限于见习和实习结束后的反思,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收获或困惑等,中间很少安排反思。要完善教育实践,反思应贯穿于教育见习和实习的始终,也要提供机会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等人员的交流。反思应有计划地进行,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3.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 服务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我国,一些高师院校每年寒暑假都安排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不难看出,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够重视、目标不明确和评价的缺失,导致实效不显著。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具体的专业目标、相关的培训、综合系统的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了解幼儿、家庭以及社会的需要,确定好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主题,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幼儿、了解社会,同时,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也可借鉴服务学习的经验,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使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变电站论文:浅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变电站 自动化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完整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除在各控制保护单元保留紧急手动操作跳、合闸的手段外,其余的全部控制、监视、测量和报警功能均可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来完成。变电站无需另设远动设备,监控系统完全满足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的功能以及无人值班之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以下特点: (1)分布式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开放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分布在开关柜或尽量靠近开关的控制保护柜上的控制保护单元,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就地单元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各就地单元相互独立,不相互影响。 (2)集中式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集中式立柜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集中在专用的采集、控制保护柜,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 (3)简单可靠。由于用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继电器,可大大简化二次接线。分布式设计在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接线;而集中式设计的接线也仅限于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其特点是开关柜内接线简单,其余接线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部完成。 (4)可扩展性。系统设计可考虑用户今后变电站规模及功能扩充的需要。 (5)兼容性好。系统由标准化之软硬件组成,并配有标准的串行通讯接口以及就地的I/O接口,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配置,系统软件也能容易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急速发展。 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子系统,应服从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总体设计,其配置、功能包括设备的布置应满足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以及信息分层传输、资源共享的原则。 (2)分散式系统的功能配置宜采用下放的原则,凡可以在间隔层就完成的功能如保护、备用电源自投、电压控制等,无须通过网络和上位机去完成。220kV枢纽站及220kV电压等级以上的变电站,其网络层和站级层宜采用双重化、冗余配置,以提高系统可靠性。 (3)按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变电站还不大可能完全无人值守,即使是无人值守,也有一个现场维护、调试和应急处理的问题,因此设计时应考虑远方与就地控制操作并存的模式。同样,保护单元亦应具有远方、就地投切和在线修改整定值的功能,以远方为主,就地为铺,并应从设计、制造上保证同一时间只允许其中一种控制方式有效。 (4)站内自动化及无人值班站的接入系统设计应从技术上保证站内自动化系统的硬件接口满足国际标准。系统的支撑软件符合ISO开放系统规定,系统的各类数据、通信规约及网络协议的定义、格式、编程、地址等与相应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保持一致,以适应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5)要积极而慎重地推行保护、测量、控制一体化设计,确保保护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和动作可靠性。分布式系统的SOE分辨率通过保护单元来实现。保护、测量、控制原则上可合用电压互感器(TV),对电量计费、功率总加等有精度要求的量可接量测电流互感器(TA),供监测用的量可合用保护TA。 (6)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中应优先采用交流采样技术,减轻TA,TV的负载,提高测量精度。同时可取消光字牌屏和中央信号屏,简化控制屏,由计算机承担信号监视功能,使任一信息做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提高信息的实时性、可靠性,节约占地空间,减少屏柜,二次电缆和设计、安装、维护工作量。 (7)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部件之间的联系大部分采用串行口通信方式(RS232C,RS422,RS485总线等),其通信速率和资源共享程度均受到限制,故建议采用局域网(LAN)通信方式,尤其是平等(peer to peer)网络,如总线型网(介质共享型),即网上每个节点都可与网上其他节点直接通信,例CSC-2000型采用的Lon Works网,DISA-2,DISA-3型采用的CANnet(control area network)网等。 (8)变电站内存在强大的电磁场干扰。从抗电磁干扰角度考虑,在选择通信介质时可优先采用光纤通信方式,这一点对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尤为适用。例LSA678,DISA-2,DISA-3型等均采用了光纤通信方式。但鉴于光纤安装、维护复杂及费用相对较高,因此配电站宜以电缆为通信介质。 3、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1)馈线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使供电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进一步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馈线自动化的发展。馈线自动化必须在馈电线路上装设电动开关,配置馈线终端设备FTU,对一些分支线路,还应装设故障指示器,并利用通信系统,向系统提供馈线运行数据和状态,执行系统下达的馈线开关遥控操作命令非线性负载。电动机直接起动,不平衡负载,焊接设备以及家用电器设备增多,降低了电压质量。电压质量对现代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影响极大。为此,提出系统应对电压进行连续测量和质量分析,噪声越限告警,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无功补偿方式。 (2)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众多的设备和子系统,个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对任一家制造商而言,根本不可能包揽一切。在馈线自动化方面显着降低了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综合成本,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故障定位和自动恢复送电可以明显地缩短停电时间。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数字式继电保护、馈线自动化和DMS系统为基础。对于故障定位,国外有人提出使用三种技术综合处理:故障距离计算法、线路故障指示器法以及不同线路区间故障概率统计法,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进行模糊逻辑处理。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了世界每个角落。电力系统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微机控制时代,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 变电站论文:试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实践 论 文 摘 要: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正处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密集阶段,结合阜阳供电公司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中继电保护专业的经验和体会,同大家一起探讨,同时提出继电保护专业在改造工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关 键 词:继电保护;自动化改造;安全运行 近年来,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开展,大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综自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与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改造关系密切,它主要表现在信号的传送方面。对于老变电站来说,就是把一次设备的信息状态通过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装置传递到网络监控后台机上,以达到减少运行人员对现场设备操作和巡视次数的目的。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概述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老变电站的改造来说,它牵扯到对用户的停电、运行人员的操作、一次专业设备改造的工作和二次专业技术改造的工作。为了保障对用户的可靠供电,电力生产者有义务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地规划和控制。应提前对要进行综自改造的变电站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做好“三措一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后,对于需要停电的工作,就要制定停电计划并报上级生产部门审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运行方式部门提交停电申请,提前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用户,并且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进行沟通,确保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种之间的衔接配合,以最大化地缩短工期,减少停电时间,及时为用户供应优质的电能。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个需要多专业班组相互配合的复杂工作,以阜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为例,运行人员属运行工区管辖;一次人员由修试所管辖,又分属变压器、开关、试验和油化专业;二次专业人员由计量所和调度所管辖,在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二次回路中,表计由计量专业负责,计量回路以外的二次回路由调度所负责,而调度所又分为保护专业、自动化专业和通信专业。众多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工作中同时出现,安全问题就成为了综自改造工程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笔者作为继电保护工作者20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主要从保证人身安全、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和杜绝继电保护“三误”发生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工作。 1.防治人身触电,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综自改造工程施工开始前,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按照《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现场保安规定》的要求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符合实际的“现场操作票”,具备经过审核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工程施工所必需的设备、材料、施工风险分析,等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措施。 工作负责人是现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入变电站实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后,确保人身安全,就要充分履行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职责。工作负责人在开工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开工前“三交待”:交待工作任务要清楚明了;交待安全措施要具体详尽;交待技术要求要全面细致。 (2)接受任务“三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安全措施明确,操作步骤明确。 (3)严格执行现场工作“八不准”,即精神不振不能工作、应办工作票而未办工作票不准工作、应停电不停电不准工作、应验电接地不验电接地不准工作、不经许可不准工作、安全距离不够不准工作、无人监护不准工作、安全措施不明确不准工作。 (4)要求对工作班成员进行“三查”,即查着装是否符合要求,查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查使用的安全工器具是否符合要求。 (5)工作许可人许可工作后,工作负责人要陪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再一次确认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和施工安全后,方可对工作班进行工作安全交底。待交待完现场工作任务、工作地点、人员分工、带电部位、现场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后,确保每一个工作班成员均已知晓并签字确认后方可对许可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不准凭经验工作,不得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和随意变更安全措施,必须改变安全措施或扩大工作范围的要重新办理工作票并重新履行许可手续。 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必须要有工作负责人在现场监护。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的监护,现场施工地点分散、工作班组混乱、人员分散,工作负责人不可能监护到每一名工作班成员,因此分工作负责人在综自改造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由各个专业设立本专业的工作小组负责人(为了有效区分工作负责人与分工作负责人,我公司的工作负责人穿印有“工作负责人”的红马甲,分工作负责人穿印有“专责监护人”的红马甲),该小组负责人对自己的专业工作任务和人员进行监护,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提醒,以保证工作安全,由此达到人人有人监护的目的。 2.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 综自改造施工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小组之间的配合工作一定要做好,合理地安排工作顺序是笔者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在我公司,工作许可手续完成后,首先由修试人员进行一次设备的改造工作,同时保护及计量人员分别到保护室和端子箱拆除的需要拆除二次回路接线,自动化人员进行后台调试,保护及计量拆除的二次线工作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敷设电缆,大约修试所进行的一次设备工作结束,二次电缆基本敷设完成。一次人员撤离现场后,由二次人员在开关端子箱和保护室同时进行二次电缆工作,三个小组同时工作,互相配合,电缆头制作、对线工作完成后,三个小组又分开,各自完成所属专业的接线工作。最后进行调试和做传动工作。在做继电保护装置调试的过程中,自动化专业小组联系运行人员核对保护装置上传到后台的信号与保护装置发出的信号、集控站收到的信号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再次更正。 为了保证在保护装置调试过程中不发生微机保护装置设备的损坏事故,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试验前应仔细阅读试验大纲及有关说明书 。 (2)尽量少拔插装置模件,不触摸模件电路,不带电插拔模件。 (3)使用的电烙铁、示波器必须与屏柜可靠接地。 (4)试验前应检查屏柜及装置在运输中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或螺丝松动。特别是CT回路的螺丝及连片,不允许出现丝毫松动的情况。 (5)校对程序校验码及程序形成时间。 (6)试验前对照说明书,检查装置的CPU插件、电源插件、出口插件上的跳线是否正确。 (7)试验前检查插件是否插紧。 (8)试验前检查装置规约设置是否与后台相匹配。 3.杜绝继电保护“三误”的发生 通过以上各点的严格执行,保护装置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事故,但是这还不能保证继电保护“三误”不发生。要杜绝继电保护“三误”,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防误传动:严禁使用短接出口接点的方法来传动保护装置,以防止不小心跑错位置而误动运行设备。插拔继电器和插件,应先断电,防止继电器和插件插错位置,严防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的发生。 (2)防其它保护误动作:保护装置上电试验前,应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校验功能、出口压板是否正常。对交流回路加电流、电压时,要注意把外回路断开,防止反充电或引起其它保护装置误动。 (3)防误整定:因为试验的需要而修改定值,一定要牢记在调试工作结束时务必改回原定值。工作终结前会同运行人员对定值核对,确认无误,并打印、双方签名并交运行人员存档。 (4)防短路、短路和接地:在保护装置试验完毕后,将打开的二次回路、连片按照继电保护安全票和措施票进行逐项恢复,并要求第二人进行核对,保证其正确性,防止出现开路、短路、断路等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 三、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具体措施 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调试试验结束后,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继电保护装置不会发生人为原因的设备事故。继电保护“三误”得到有效控制后,还应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安全运行,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做一些工作,确保改造设备安全运行。 带负荷测向量工作在改造工作完成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作程序,电力设备投运后,必须进行保护的带负荷测向量检查,通过向量图分析交流回路接线,确认正确后,方可将保护投入运行。例如,笔者在进行110kV东平变电站综自改造时,由于10kV高压室内设备改造成保护测控装置与开关柜一体工作,承包给安装公司施工,在#1主变低压侧141开关改造结束后,#1主变保护投入运行前进行带负荷测向量的工作中发现,#1主变低压侧差动保护回路和低压侧后备保护回路中电流回路的向量为反极性,给保护设备的正确动作带来了隐患,因此保护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电流回路的极性及时调整回路,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对设备运行后发现的缺陷和异常要及时消除;不能解决的,在经过分析后,在不影响运行的前提下,需要报请上级部门并做好记录向运行人员进行交底,运行中重点巡视,并尽快消除组织消缺验收时发现的缺陷和异常。例如,2004年我公司110kV阜南变综字改造工程中需要将原先为电磁型的变压器保护更换为南锐继保公司的RCS-9000型微机变压器保护。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带负荷侧向量工作时,发现高压侧电流为反相序。阜南变是一座单电源终端变电站,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变电站都处在反相序的特殊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很难把110kV进线线路和35kV、10kV出线全部停运,把反相序调整为正相序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RCS-9000型微机主变保护是按照正相序电力系统进行设计的保护装置,可能造成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在征得生产部门领导(总工程师)同意的前提下,将主变保护的定值11点钟接线方式强制改为1点钟接线方式,加强巡检力度,待条件允许后再将反向序调整为正相序,此项工作终于在220kV白果变投入运行后,于2009年7月完成。现在反相序已调整为正相序,为阜南变主变保护正常运行创造了合格的运行条件。工程中的反事故措施要严格按国家电网十八条反措的要求执行。 公用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只允许在控制室内有一点接地,为保证接地可靠,各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线不得接有可能断开的开关或熔断器。已在控制室一点接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宜在开关场将二次线圈中性点经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接地,其击穿电压峰值应大于30·Imax伏(Imax为电网接地故障时通过变电站的可能最大接地电流有效值,单位为kA)。应定期检查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防止造成电压二次回路多点接地的现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及微机监控系统的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变电站监控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着重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关键词:监控系统 遥测 遥信 遥控 微机监控系统 一、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 变电站是企业的动力心脏,其监控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 在早期,变电站没有办法及时地了解和监视各个车间或线路的运行情况,更谈不上对各个车间和线路进行直接控制。全厂供电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各个生产车间,各条线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等情况调度中心都不能及时掌握,调度员和各个车间的联系主要是电话,每天由各车间值班人员定时打电话向调度员报告本车间的电流,电压,功率等数据,调度员需根据情况汇总,分析,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全厂供电系统运行状态的有限信息。严格说来,这些信息已经属于“历史”了。调度员只能根据事前通过大量人工手算得到的各种系统运行方式,结合这些有限的“历史”性信息,加上个人的经验,选择某种运行方式,再用电话通知各个车间值班人员进行调整控制。一旦发生事故,也不能及时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及时进行事故处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运行。显然,这种落后的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运行。 监控系统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远动技术的采用。安装于各个车间的远动装置,采集各车间的负荷情况,各线路电流,电压,功率等实时数据,以及各开关的实时状态,然后通过控制电缆传给调度中心并直接显示在调度台的仪表和模拟屏上。调度员可以随时看到这些运行参数和全系统运行方式,还可以立刻“看到”开关等设备的事故跳闸(模拟屏上相应的图形闪光)。调度中心可以有效地对全厂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调度员还可以在调度中心直接对某些开关进行投入和切除的操作。这种布线逻辑式的装置的采用,使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可以实现遥测,遥信,遥控的功能。 监控系统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电子计算机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现代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对电能质量及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能源紧张,人们对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也越来越重视。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复杂的分析和计算。监控系统需要装备类似人的“大脑”的设备,这就是电子计算机。 二、 微机监控系统的应用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WINDOWS98及WINDOWS NT窗口管理平台。系统软件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简单易用,几乎所有的功能只需使用鼠标移动或单击即可完成。系统信息量大,主机采用一机双屏方式。系统配置灵活。作为分散型控制系能统的性,该系统是开放式的,可以实现在线编辑。在不退出实时系统的情况下,用户可编辑,修改,建立各种实时数据,图表报表,并可随时打印或实时观察所修改的内容。遥信各开关的状态,事故信号,电能脉冲的计量的等。可对任意一条线路的负荷进行控制和分析。系统设有事件浏览和系统日志功能,主要将整点数据存盘记录,对系统内发生的故障事件进行分类存档,对各项操作记录在案。画面管理功能由专人进行对模拟图、报表、操作票,数据显示的定义和生成。全厂的供电系统图,平面图以及各种操作票,管理图表均可在系统内生成并随时打印输出。该系统可对关键设备的负荷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对设备运行情况和工艺执行进行分析。 三、 结束语 企业变电站安装微机监控系统后,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变电站的各种动态参量加以组织分析,再以数据,图表,色彩及音响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值班人员面前。借助于该系统,值班人员能提前发现事故隐患,作到防患于未然。万一发生事故也能迅速找出事故原因,及时处理缩短停电时间减少经济损失。还可对有限的电力资源合理分配使用,为科学管理,经济调度提供理论依据和现代化手段。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中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摘 要 以调度监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源为中心的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仓库技术集成各类继电保护二次系统信息数据源,使用方法库支持各个不同等级客户的分别应用,利用 intranet 实施数据交换,并且开放 MIS 的数据接口。可实现“三遥”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二次设备图形、试验的管理和事故、缺陷记录、运行状况的分析。该系统实用性强,可靠性高,具有开放性和先进性。 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应用普及,继电保护二次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许多当前由人工处理的模拟信息转化为大量的数字信息,而技术管理人员也有许多用计算机实现的资料和试验记录文档。信息的数字化使得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通过综合分析数据,对设备实际运行状况加强了解,消灭故障隐患,进一步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1 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1.1 信息数据源的分布 二次系统所具备的信息来源可大致分为3部分: a)由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经 RTU 发送至调度端的实时运行数据; b)继电保护管理端(生技部门和继电保护班组)所存放的设备管理资料、各类试验记录和运行制度等; c)其他系统中需要了解继电保护数据或可以提供继电保护有关数据和参考资料的数据源接口。 1.2 系统结构 怎样有效地将信息数据源联系起来,而对于各级用户都能予以充分利用呢?我们可以考虑以调度监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源为中心,建立图1系统。 通过数据仓库技术集成各类数据源,使用方法库来支持各个不同等级客户的分别应用,利用网络功能实施数据交换,并且开放 MIS 的数据接口,基本实现对二次保护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 1.3 系统方法与功能 1.3.1 数据仓库和方法库 a)数据仓库是比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更高一级的数据组织形式,它不仅支持海量数据的处理,而且对于动态存储、应用程序接口、非结构化数据等方面都具有更强的性能。 b)方法库是封装了一系列分析处理方法的规则库,也是应用程序软件功能的集中表现,可通过设置各用户权限来限制其对数据仓库的查询和读、写操作,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同时也限定了客户的应用范围。 1.3.2 软件应用功能 a)“三遥”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各类二次信息的查询,和以前定检、定试记录的比较,动作时间和次数的统计,故障、事故等报警事件的指示和响应等。 b)二次设备试验的记录管理、定试预告、定值单管理、材料管理等。主要由继电保护班组人员填写,其他部门共享查询。 c)二次设备图形管理系统具备 GIS 功能,支持图形和数据库相连,直接在图形上查询参数。 d)二次设备事故、缺陷记录分析,各保护装置运行状况分析。主要是继电保护技术专责完成,其他部门共享查询。 e)设立一次设备参数接口。如电流、电压、功率因素和高压设备试验记录等,配合一次主接线图查询,可作为二次系统的辅助分析数据来源。 f)可使用电子函件和新闻公告板方便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1.3.3 软件开发工具 采用 Microsoft(微软)公司系列工具软件进行开发,在实用性和兼容性上都可以体现应用的先进性及广泛性。 1.3.4 系统建立模式 随着 Internet 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利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在建设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时,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要向大的外部空间提供可用的信息数据,也要从外部世界汲取各种综合信息,故考虑采用 intranet 模式。 2 系统特点 2.1 实用性强 针对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二次部分各类数据源的共享和使用,特别对于继电保护技术工作人员,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系统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提高保护运行水平。 2.2 可靠性高 易于维护和升级。由于采用数据仓库和方法库。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可靠性不再分散于各级用户之间,而集中于网络中心数据库和规则库,任一客户工作站的突然损坏,也不影响整个系统其他部分的工作性能,而且恢复非常简单。对于软件开发人员而言,升级换代只限于方法库的改变,快捷方便。 2.3 开放性和先进性 数据仓库技术使得数据源的来源更加广泛,使用更加方便,易于和 MIS 等系统接口。系统的构造结合了 Internet/intranet 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 结束语 现在各个发供电企业的 MIS 系统建设已普遍考虑采用 Internet/intranet 模式,因此在建设企业内各个专业子信息系统时也应采用这种模式,以统一系统的规划及数据的流动,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 。 作者:广州电力工业局 陈菁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改造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为了保证变电站改造的顺利进行以及改造期间变电站安全运行,笔者具体分析了改造前、改造过程中和改造后期的验收出现的问题,并对如何控制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变电站改造;问题分析;控制对策 随着用电量的加大以及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电网运行的需要,变电站设备改造工程势在必行。但改造过程中运行操作工作量大、方式多变、现场施工面多、施工人员交叉作业等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情况,为保证变电站改造的顺利进行,现将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分析如下,并就改造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变电站改造前期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在变电站改造过程前,要做好改造人员的技术培训,掌握过硬的本领,同时改造人员的思想状态也很重要。这些准备做得妥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改造工作的进程和质量。 ①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问题。有的工作人员认为改造工程比较轻松,就是循环作业,从而在思想上麻痹大意,事实上,在改造过程中不小心谨慎,极容易出现纰漏。要让工作人员意识到改造操作比较频繁,工期长,人员劳动量大,同时,重复同一类型的操作极容易导致人员思想麻痹,造成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针对这种情况要做好宣传发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进教育工作人员千万不能思想麻痹,安全意识要放在首位。工作之前,我们要让工作人员明确整个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总体目标,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动员全体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自身出发,依照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工作过程中容易导致人员思想麻痹、松懈的不安全因素。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改造现场危险分析不足问题。对于改造现场,通常都是作业面多、人员散乱、车辆多、旧设备拆除、新设备安装、二次回路交叉接线等,存在很多危险性,对这些情况,如果分析不够到位,很容易有危险出现,从而影响整个改造过程,同时又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改造现场危险要素主要有: 机构箱门、端子箱、万用钥匙使用、电缆进出口经常打开,易进水及小动物;管理不善;接地线螺丝松动;现场施工电源使用不规范等情况。另外改造现场工作面复杂,工作人员任务不同,措施变化频繁,工作人员对改造站现场的措施、工作进展及运行情况不能熟练掌握,对现场危险因素不能及时控制等都存在危险性。 针对以上现象,要全面分析现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确保安全措施,并提前做好改造过程中的现场危险分析和应急预案。结合改造现场工作性质和系统方式变化参照变电站典型危险分析档案,全面了解,提前预测,并制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来防范。以全力保障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并将工作前所有的技术组织措施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认真写入《变电站改造工程风险措施专题卡》和《倒闸操作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卡》中。 ③改造物资、安全用具等准备不充足、不完善问题。关于安全用具的准备如果不充分、不完善的隐患也很多,例如:绝缘手套不合格则容易触电,给改造工作人员人身危害造成影响;物资和用具准备不充分,则影响工作进度,无法保证停、送电的及时性、有效性;物资和用具不合格,则容易导致操作过程中隐患重重,如验电器不合格,在验电时不能正确判断设备是否无压,而无法保证挂地线时的安全等。这些都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和不完善造成的隐患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提前做好改造物资和安全用具的准备工作,要精细到位,工具设施类准备充分完善,做好所有物资和用具的全面检查。如安全工器具要合格、充分;备品备件充足;接地线完好等。并要求派专人负责检查、完善,填写记录并签名。做到个人负责制,哪个过程出问题,就有负责人员承担责任。 ④新设备投运与培训不同步,工作人员未能及时熟练掌握新设备运行管理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变电站的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更换,工作人员对新上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要领的掌握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方面有些欠缺,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新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这都与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岗前培训十分不开的,其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就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随着新设备投人运行,对工作人员在业务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实践培训,使工作人员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尽快掌握新设备的原理、运行维护和管理,保障新投入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改造过程中问题控制 在改造中工作人员万不可麻痹大意,为了保证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就要确保做到以下几点:①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要明确。使用前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万无一失。②万用钥匙使用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按手续启用万用钥匙,加强监护,用后及时封存;操作过程如出现问题在未查明原因前,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解除运行。③现场看板管理制度要严格。当日看板上明示的问题要有专人负责。④风险处要有专人监护。各风险点都有人监护,如有问题,马上制止。⑤改造现场安全措施要到位。室内、外高压设备要完善,主控室内的安全措施要齐全,检修区与运行区责任明确,警示牌醒目,安全通道畅通,便于检修人员的工作质量。⑥制定齐全的监督检查制度。在进行大的改造时,管理人员提前到站,开好准备会、开展安全风险分析,审核“两票”,站队长提前组织好现场各项工作及措施,监督检查到位等。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抓大不放小”。⑦违章处罚要加大。下大力度查违章,具体查作业性违章、查管理性、指挥性和装置性违章。重点查:新设备验收、传动试验是否有人监护、万用钥匙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交接班制度是否准时、运行人员是否明确操作任务、检修后的设备状态是否恢复到原始状态”等。 3改造后期的验收问题 验收的重要之处就看检修工作完成质量。为了保证送电过程顺利,同时不会影响到人身安全,这就要我们在验收是工作细致考虑周全,试验合格。这就我们要求务必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设备验收质量要严格。设备验收要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根据工作内容及性质,明确验收项目和验收重点,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马上处理。 其次,设备送电前的检查要细致。要精确的检查开关、刀闸的状态,送电范围内(站内控制)的接地线全部拆除,并存放归位,接地刀闸全部拉开并经闭锁;检查各压板、插件、开关投切位置正确;检查模拟屏元件位置应与实际设备位置相符;检查检修记录等是否合格、保护定值是否交代,并与调度核对正确,作好记录。 最后,设备送电后要加强巡视。由当值值班负责人负责组织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巡查,做好记录。如出现问题却没有发现并按相关流程处理,将追究值班人员的责任。 总之,在变电站改造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危险因素的分析,制订严格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确保在改造期间变电站安全运行。 变电站论文:管窥变电站通信设备抗干扰措施 1变电站的主电磁干扰源 研究发现变电站一次回路处于暂态时期时必然会产生电磁干扰,这和呈开放状态的耦合途径有着重要关系,而一次回路到二次回路的过程也是产生干扰的因素之一。二次回路中要用到大量的控制或检测仪表,包括用于通信和继电保护的设备,从本质上来分析它们都具有弱电性,所以在抗干扰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屏障。对电磁波的防范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导致二次回路设备的非正常运行状态,一旦超过设备极限还会造成绝缘击穿损坏的严重后果,这种永久性的故障无法修复。为此我们详细分析了变电站主要出现的电磁干扰源以及其本质特征,为防干扰工作做好基础铺垫。 1.1谐波的干扰 高次谐波电流受变压器铁芯本身非线性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电源电压波形畸变的现象,继而在电容耦合的帮助下接近二次设备并加大感应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干扰,一旦超过二次设备的最大承受值即会发生损坏的结果。 1.2开关操作引起的干扰 开关操作引起的干扰巨大,当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出现短路故障时断路器必然要通过跳闸动作来避免重大隐患的发生,而本身开关动触头和静触头断开的瞬间会引起电弧重燃的现象,这个过程的高频振荡电流和脉冲电压将达到很高数值。干扰的产生来源于高脉冲电压、振荡电流和脉冲量、开关量的重合,微机监控系统的两项参数也将处于同频段状态,此时正常运行的二次系统将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对用于传递数字逻辑信号的计算机和微机也会产生重大的干扰,直接影响到信号传播和信息接收工作。 1.3雷击干扰 雷电对变电站的干扰和损害难以避免,当雷电产生的巨大电流经过接地点开始接触电网时电位会迅速飙升,此时二次回路接地点距离大电流入地点的距离至关重要,过短的距离会使得二次回路接地点电位随之同向升高,这种现象会直接导致二次回路过程中共模干扰的结果,电压的异常升高是发生二次设备绝缘击穿的主要因素。 2干扰耦合方式 依据耦合原理划分变电站电磁干扰类型,主要包括辐射耦合、电容耦合两种,还有常见的电感性耦合和电导耦合方式。通常来说电导耦合是单一电路干扰电流引起的,借助公共线路来操作阻抗流行为,继而对另一电路产生耦合作用;辐射耦合方式是在一次系统产生电磁干扰中衍生出来的,干扰对象是二次系统。变电站设备内部电路出现分布电容,所以当干扰电压发生微小变化时都会作用于分布电容,最终达到电磁波传导干扰的目的。电感耦合受众最广,只要依靠导线微小电流变化就能对旁边导线产生作用,使其发生感应电压干扰的情况,实际上在很多突发事件过程中只要一次回路电流发生了异常变化,此时感应电压也会随之变化,附近的一次系统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二次回路的耦合方式和干扰源之间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而多类耦合方式共同存在且互相干扰的现象并不罕见,在耦合方式的引导下研究消除干扰的方法有利于控制不同干扰源的负面作用。 3变电站的电磁干扰的抑制措施 3.1抑制二次干扰的措施 多类电磁干扰源的存在必然会影响二次回路的正常运行,而通过利用电磁兼容性来抑制二次干扰十分关键。一般来说互感器和二次交流回路的连接为耦合电容侵入设备内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采取滤波措施的第一步是用并联方式处理非线性电阻元件和滤波电容器,使其形成浪涌吸收器,对抑制差模和供模干扰有一定作用。对通信线路采取滤波措施也能很好的阻止电磁波的进攻。科学的接地方式既能将外部电磁阻挡在外,又能阻止变电站电子电气设备内部电磁波外泄,保持足够的距离来避免雷击感应电压作用于二次回路接入点的现象。 3.2计算机等弱电通信设备的抗干扰措施 变电站内部对电力系统的要求极高,各类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的使用导致了电磁交错传播的现象,而带电设备本身即是干扰源也是被干扰对象,承载了电流的导线会向四周发射电磁波。从设备的按照和使用问题处理解决抗干扰问题是必然趋势,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通信机房进行屏蔽处理,这一步是应对空中辐射耦合方式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使用不间断电源和直流开关电源也能很好的抑制交流干扰信号的作用。采取正确、有效的接地方式也是保护计算机等弱点通信设备的重要方法,例如分开接地和多点节点方式,都是分解感应电位的良好途径,或者采用公用接地或单点接地模型,降低电磁波击穿绝缘设备的概率。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及意义 摘要: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建和飞速发展,变电站不断投入运行,从而出现了运行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实行集中监控,实施集约化管理,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通过设备改造和完善,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和运行可靠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减人增效。 关键词:变电站 安全 可靠性 增效 1 背景及意义 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和远方监控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和电网的不断扩建的必然趋势。无人值班变电站借助远动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监控技术由远方调度(监控)中心值班取代现场值班,变电站内一切操作和控制均有远方控制中心来实现。在集控站建立集控自动化系统,运行人员集中在集控站或由调度人员在调控中心对各受控站进行遥信、遥控、巡控、维护和事故处理等。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35kV~750kV)实现了无人值班。美国绝大部分220kV变电站为无人值班;法国变电站内的所有信息全部集中在225kV变电站的RTU,通过RTU传到调度中心,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日本97%的变电站为无人值班,275kV或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均为无人值班,只有275kV枢纽变电站和超高压(500kV)变电站有人值班。 变电站无人值班的技术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集中体现在提高了电网运行可靠性,进一步保障了系统安全,减少了人员的误操作,减少了大量的运行值班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带动了企业科技进步。 2 衡水供电公司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实施 衡水供电公司经过2006年和2007年变电站无人值班综合自动化改造,分别对220kV、110kV变电站进行了RTU改造,建设通信光缆,建设和改造通信设备,改造开关、CT、线路、主变、线路保护、直流充电装置、蓄电池组、五防装置,直流分环改造,安装变电站遥视系统等建设与改造,在220kV衡水、前铺、安平、景县、杨村站建立了5个中心,全区50座无人值班站分别接入相应监控中心;07年2月6日通过省公司组织验收,并开始集中监控—无人值班管理模式的试运行,历时7个月,转入正式运行。 无人值班改造工程汇集多专业、涉及面广、分布性强,是一个系统工程。 3 运行管理工作 3.1 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过渡 根据衡水供电公司实际情况,值班方式采用监控和操作合一的方式,后改为操作队,监控工作由工区成立监控中心进行监控。操作队设置站长、副站长、技术员各一名,值班人员实行三值运转模式。 对110KV县局代管站,公司采用了“分段实施,平稳过渡”的措施。第一阶段:监控中心成立后,县局值班员留守至6月底,参与大型和事故紧急情况下的操作;第二阶段:监控中心运行稳定后,代管站值班员撤离,变电站雇佣保安公司人员看守。第三阶段:成立操作中心,只负责变电站的倒闸操作和日常维护等工作。监控工作由监控中心进行变电站设备运行监控。 3.2 无人值班变电站规章制度的制定 变电运行模式调整过程中,各级人员严格贯彻“精心谋划,稳步实施”的原则,确保变电运行工作的安全稳定局面和变电站无人值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了做到运行模式改变后各项工作管理标准规范,有章可循,公司成立了制度编写小组,由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任组长。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科学、规范、可行的制度体系,保证中心的安全稳定运行;公司修订了《变电站标准化管理规范》;运行工区把省公司、国网公司有关规程、制度、文件整理分类,编辑了《制度规程汇编》、《文件汇编》等4个分册,编写了《变电运行工区标准化管理规范》;各操作中心制订了自己的《操作中心管理规范》、《操作中心现场运行规程》和所辖无人值班站的《现场运行规程》等制度规程。内容涉及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规范了新运行模式下的工作方法和职工行为,很好的保障了变电运行各项工作的安全、有序、规范开展。 3.3 积极调整观念,搞好岗位培训 ①监控和操作中心成立初期,多数职工还没能树立工区管理意识,谋划工作局限于一个监控中心站,造成监控中心工作一时的被动。对此工区指导各监控中心,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突击抓调整职工意识和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监控中心运行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逐步走向正规。②运行工区为了满足监控和操作中心有关综自、自动化等知识的培训需求,及时购买发放了几十种相关书籍,并先后送84人次参加公司和省公司举办的综自培训班,同时还邀请厂家人员进行现场讲解、答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4 加强监控和操作中心管理,保证安全生产 为了保证监控和操作中心安全生产,在挑选高素质人员担任监控中心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业务培训,提高运行人员业务水平;每周设立一次大讲堂,休班人员到工区交流学习现场操作经验等。同时为保证监控中心各项工作和公司、工区工作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公司将视频会议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都延伸到操作中心。上级的各项精神和要求都能在第一时间精准的传达到操作中心。 以上诸多措施的实行,有力保障了监控中心的安全运行。 4 集中监控—无人值守运行模式体会 4.1 领导重视是搞好监控中心工作的关键 模式确立初期,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班子成员先后到五个中心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引导值班员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工作目标;为职工排忧解难,鼓舞了职工工作干劲,稳定了职工思想。 4.2 减少运行人员数量,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变电站集中监控、无人值班改造完成后,运行人员数量由过去的296人减少到现在的114人,约减少了6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和人力资源利用率,实现了减人增效的目标。 4.3 推进电网科技进步,提升公司驾御电网的能力 随着监控中心的成立和无人值班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老旧设备逐步改造和完善,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和运行可靠性;监控中心大量的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110-220千伏变电站“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电网科技含量和系统通讯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运行工作实现了远程化管理,提升了公司驾驭电网的能力。 4.4 创新运行管理体制,解除安全生产隐患 因变电运行人员不足,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变电站实行双代管,值班员由县局派驻,专业管理由工区负责。造成多方管理,执行标准不一,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集中监控—无人值班运行模式的建立,改革创新了公司变电运行管理体制,理顺了管理关系。创出了科技创新、电网管理的新路子,彻底解除了由于体制问题带来的安全生产隐患。 至今衡水供电公司所有70座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运行管理,中心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齐全,查阅方便;图纸、资料和运行记录等按站放置,使用方便;值班员生活设施到位齐全。 无人值守变电站集中监控的的运行模式,开创了衡水电网变电站远程控制、无人值守的新篇章,促进了电网管理现代化发展,是河北省电力公司和衡水供电公司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电网科技含量、提升运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无人值守变电站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和信息技术,运行工作实现了远程化,集约化管理。标志着衡水供电公司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转变。 作者简介: 武蒙,女,河北省衡水市人,生于1981年6月,电力工程技术助理工程师,变电运行技师,就职于河北省衡水市供电公司营销部。 孙勇强,男,河北省衡水市人,生于1980年3月,电力工程技术助理工程师,变电运行技师,就职于河北省衡水市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 牛佳庆,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生于1983年6月,电力工程技术助理工程师,变电运行高级工,就职于河北省衡水市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工区。 变电站论文: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正处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密集阶段,结合阜阳供电公司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中继电保护专业的经验和体会,同大家一起探讨,同时提出继电保护专业在改造工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继电保护;自动化改造;安全运行 近年来,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开展,大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综自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与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改造关系密切,它主要表现在信号的传送方面。对于老变电站来说,就是把一次设备的信息状态通过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装置传递到网络监控后台机上,以达到减少运行人员对现场设备操作和巡视次数的目的。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概述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老变电站的改造来说,它牵扯到对用户的停电、运行人员的操作、一次专业设备改造的工作和二次专业技术改造的工作。为了保障对用户的可靠供电,电力生产者有义务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地规划和控制。应提前对要进行综自改造的变电站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做好“三措一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后,对于需要停电的工作,就要制定停电计划并报上级生产部门审批,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运行方式部门提交停电申请,提前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用户,并且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专业进行沟通,确保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种之间的衔接配合,以最大化地缩短工期,减少停电时间,及时为用户供应优质的电能。 综自改造工程是一个需要多专业班组相互配合的复杂工作,以阜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为例,运行人员属运行工区管辖;一次人员由修试所管辖,又分属变压器、开关、试验和油化专业;二次专业人员由计量所和调度所管辖,在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二次回路中,表计由计量专业负责,计量回路以外的二次回路由调度所负责,而调度所又分为保护专业、自动化专业和通信专业。众多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工作中同时出现,安全问题就成为了综自改造工程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笔者作为继电保护工作者20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主要从保证人身安全、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和杜绝继电保护“三误”发生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工作。 1.防治人身触电,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综自改造工程施工开始前,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按照《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现场保安规定》的要求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符合实际的“现场操作票”,具备经过审核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工程施工所必需的设备、材料、施工风险分析,等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措施。 工作负责人是现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入变电站实施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后,确保人身安全,就要充分履行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职责。工作负责人在开工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开工前“三交待”:交待工作任务要清楚明了;交待安全措施要具体详尽;交待技术要求要全面细致。 (2)接受任务“三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安全措施明确,操作步骤明确。 (3)严格执行现场工作“八不准”,即精神不振不能工作、应办工作票而未办工作票不准工作、应停电不停电不准工作、应验电接地不验电接地不准工作、不经许可不准工作、安全距离不够不准工作、无人监护不准工作、安全措施不明确不准工作。 (4)要求对工作班成员进行“三查”,即查着装是否符合要求,查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查使用的安全工器具是否符合要求。 (5)工作许可人许可工作后,工作负责人要陪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再一次确认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和施工安全后,方可对工作班进行工作安全交底。待交待完现场工作任务、工作地点、人员分工、带电部位、现场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后,确保每一个工作班成员均已知晓并签字确认后方可对许可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不准凭经验工作,不得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和随意变更安全措施,必须改变安全措施或扩大工作范围的要重新办理工作票并重新履行许可手续。 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必须要有工作负责人在现场监护。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的监护,现场施工地点分散、工作班组混乱、人员分散,工作负责人不可能监护到每一名工作班成员,因此分工作负责人在综自改造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由各个专业设立本专业的工作小组负责人(为了有效区分工作负责人与分工作负责人,我公司的工作负责人穿印有“工作负责人”的红马甲,分工作负责人穿印有“专责监护人”的红马甲),该小组负责人对自己的专业工作任务和人员进行监护,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提醒,以保证工作安全,由此达到人人有人监护的目的。 2.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运行的设备安全 综自改造施工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小组之间的配合工作一定要做好,合理地安排工作顺序是笔者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在我公司,工作许可手续完成后,首先由修试人员进行一次设备的改造工作,同时保护及计量人员分别到保护室和端子箱拆除的需要拆除二次回路接线,自动化人员进行后台调试,保护及计量拆除的二次线工作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敷设电缆,大约修试所进行的一次设备工作结束,二次电缆基本敷设完成。一次人员撤离现场后,由二次人员在开关端子箱和保护室同时进行二次电缆工作,三个小组同时工作,互相配合,电缆头制作、对线工作完成后,三个小组又分开,各自完成所属专业的接线工作。最后进行调试和做传动工作。在做继电保护装置调试的过程中,自动化专业小组联系运行人员核对保护装置上传到后台的信号与保护装置发出的信号、集控站收到的信号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再次更正。 为了保证在保护装置调试过 程中不发生微机保护装置设备的损坏事故,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试验前应仔细阅读试验大纲及有关说明书。 (2)尽量少拔插装置模件,不触摸模件电路,不带电插拔模件。 (3)使用的电烙铁、示波器必须与屏柜可靠接地。 (4)试验前应检查屏柜及装置在运输中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或螺丝松动。特别是CT回路的螺丝及连片,不允许出现丝毫松动的情况。 (5)校对程序校验码及程序形成时间。 (6)试验前对照说明书,检查装置的CPU插件、电源插件、出口插件上的跳线是否正确。 (7)试验前检查插件是否插紧。 (8)试验前检查装置规约设置是否与后台相匹配。 3.杜绝继电保护“三误”的发生 通过以上各点的严格执行,保护装置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事故,但是这还不能保证继电保护“三误”不发生。要杜绝继电保护“三误”,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防误传动:严禁使用短接出口接点的方法来传动保护装置,以防止不小心跑错位置而误动运行设备。插拔继电器和插件,应先断电,防止继电器和插件插错位置,严防继电保护“三误”事故的发生。 (2)防其它保护误动作:保护装置上电试验前,应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校验功能、出口压板是否正常。对交流回路加电流、电压时,要注意把外回路断开,防止反充电或引起其它保护装置误动。 (3)防误整定:因为试验的需要而修改定值,一定要牢记在调试工作结束时务必改回原定值。工作终结前会同运行人员对定值核对,确认无误,并打印、双方签名并交运行人员存档。 (4)防短路、短路和接地:在保护装置试验完毕后,将打开的二次回路、连片按照继电保护安全票和措施票进行逐项恢复,并要求第二人进行核对,保证其正确性,防止出现开路、短路、断路等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 三、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具体措施 在变电站综自改造工作调试试验结束后,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继电保护装置不会发生人为原因的设备事故。继电保护“三误”得到有效控制后,还应保证改造后的设备安全运行,工作人员还要进一步做一些工作,确保改造设备安全运行。 带负荷测向量工作在改造工作完成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作程序,电力设备投运后,必须进行保护的带负荷测向量检查,通过向量图分析交流回路接线,确认正确后,方可将保护投入运行。例如,笔者在进行110kV东平变电站综自改造时,由于10kV高压室内设备改造成保护测控装置与开关柜一体工作,承包给安装公司施工,在#1主变低压侧141开关改造结束后,#1主变保护投入运行前进行带负荷测向量的工作中发现,#1主变低压侧差动保护回路和低压侧后备保护回路中电流回路的向量为反极性,给保护设备的正确动作带来了隐患,因此保护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将电流回路的极性及时调整回路,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对设备运行后发现的缺陷和异常要及时消除;不能解决的,在经过分析后,在不影响运行的前提下,需要报请上级部门并做好记录向运行人员进行交底,运行中重点巡视,并尽快消除组织消缺验收时发现的缺陷和异常。例如,2004年我公司110kV阜南变综字改造工程中需要将原先为电磁型的变压器保护更换为南锐继保公司的RCS-9000型微机变压器保护。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带负荷侧向量工作时,发现高压侧电流为反相序。阜南变是一座单电源终端变电站,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变电站都处在反相序的特殊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很难把110kV进线线路和35kV、10kV出线全部停运,把反相序调整为正相序电力系统下运行。由于RCS-9000型微机主变保护是按照正相序电力系统进行设计的保护装置,可能造成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在征得生产部门领导(总工程师)同意的前提下,将主变保护的定值11点钟接线方式强制改为1点钟接线方式,加强巡检力度,待条件允许后再将反向序调整为正相序,此项工作终于在220kV白果变投入运行后,于2009年7月完成。现在反相序已调整为正相序,为阜南变主变保护正常运行创造了合格的运行条件。工程中的反事故措施要严格按国家电网十八条反措的要求执行。 公用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只允许在控制室内有一点接地,为保证接地可靠,各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线不得接有可能断开的开关或熔断器。已在控制室一点接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宜在开关场将二次线圈中性点经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接地,其击穿电压峰值应大于30·Imax伏(Imax为电网接地故障时通过变电站的可能最大接地电流有效值,单位为kA)。应定期检查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防止造成电压二次回路多点接地的现象。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教学培训工作分析 论文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硬件结构;插件;培训 论文摘要:本文说明了各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的硬件具有相同的典型结构,讨论了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回路,开关量输入及输出电路,微型机系统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算法,人机对话、、通信和电源插件,操作回路等各部分培训的内容、作用和培训方法,并具体介绍了测控装置。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培训教学中,学员要熟悉变压器、线路、电容器等设备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保护测控装置及各种自动控制装置。若在每个具体装置中都全面介绍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但重复太多,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容易全面深人地介绍清楚,且不利于学员理解掌握。因此在培训中,都要对各种装置的共性部分进行统一介绍,即介绍装置的基本结构、原理与接线。下面就装置部分教学培训工作进行IV"结,与大家分享。 一、装置的典型硬件结构 装置部分教学培训中,首先要把装置的典型硬件结构弄清楚。成套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微机保护系统、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装置都是由若干模块组成的,它们的硬件结构都是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软件及硬件模块化的组合与数量不同。一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各种子系统的典型硬件结构主要包括模拟量输人/输出回路、开关量输人/输出回路、微机系统、人机对话接口回路、通信回路和电源,如图1所示。 装置采用统一硬件平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硬件采用整体面板、国际标准机箱。装置强弱电彻底分离,CPU板采用印刷板、表面装贴技术,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可自检和互检,同时减少各部分的关联性。通信接口方式选择灵活,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合,可实现远方定值修改和切换、事件记录及录波数据上传、压板遥控投退和遥测、遥信、遥控跳合闸。可通过变电站监控系统对保护装置所具有的功能实施全遥控操作。装置采用统一软件平台,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延长了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从“作坊生产阶段”进人到“大规模生产阶段”。装置采用统一数据库处理,在设计装置功能模块时提炼不同功能应用信息的共性,建立一个统一的应用功能数据机构模块,包含每种功能所需的一切信息,形成功能程序的统一的开发平台,降低了功能模块程序开发的难度,提高了功能模块程序的可靠性。 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回路 1.模拟量的输入电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集的一次设备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温度等都是属于模拟量,由于微机只能识别数字量,故模拟信号必须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输人到微机中进行处理。典型的模拟量输人电路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电压形成电路、低通滤波电路、采样电路、多路转换开关及A/D变换芯片五部执电压形成电路除了起电量变换作用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将一次设备的电流互感器TA、电压互感器TV的二次回路与微机A/D转换系统完全隔离,提高抗干扰能力。通过低通滤波器与采样定理、采样保持器、模拟量多路转换开关、模/数变换(A/D)的详细讲解,使学员熟悉模拟量输人电路如何隔离、规范输入电压及完成模/数变换、与CPU接口,完成数据采集任务。 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讲变换器时向学员展示变换器插件实物,讲清楚变换器的输人信号和输出信号。讲解低通滤波时也将实物插件展示给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可取得很好的培训效果。 2模拟量输出电路 培训中简要说明模拟量输出电路的组成、数/模(D/A)转换器工作原理。模拟量输出电路的作用是把微型机系统输出的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输出,该任务主要由数/模(D/A)变换器来完成。由于D/A转换器需要一定的转换时间,在转换期间,输人待转换的数字量应该保持不变,而微型机系统输出 的数据在数据总线上稳定的时间很短,因此在微机系统与D/A换器间必须用锁存器来保持数字量的稳定,经过D/A转换器得到的模拟信号一般要经过低通滤波器,使其输出波形平滑,同时为了能驱动受控设备,可以采用功率放大器作为模拟量输出的驱动电践 D/A转换器的作用是将二进制的数字量转换为相应的模拟量,其主要部件是电阻开关网络和集成运算放大器。 三、开关量输入及输出电路 开关量输人、输出电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学员只有明白了断路器、变压器分接头的位置状态是如何被采集和输出后才能更好地工作。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采集中,除模拟信号外,还有大量的以二进制数字变化为特点的信号,如隔离开关、断路器的状态,按钮、普通的开关、刀闸、断路器的触点以及人机联系的功能键的状态等,称为开关量。 1.开关量输入电路 开关量输入电路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变电站内需要的状态信号引人微机系统,如断路器状态、继电保护信号等。开关量输人电路由消抖滤波电路、信号调节电路、控制逻辑电路、驱动电路、地址译码电路、隔离电路等组成。培训中讲清消抖滤波电路与信号调节电路、电隔离技术的应用、驱动控制与端口地址译码问题,特别是要了解简单的开关量输人电路。开关量信号都是成组并行输人(出)微机系统的,每组一般为微机系统的字节,即8, 16或32位,对于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开关量的状态,体现在开关量信号的每一位上,如断路器的分、合两种工作状态,可用0, 1表示。简单的开关量输人电路包括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辅助触点、跳合闸位置继电器触点、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等输入、外部装置闭锁重合闸触点输人、装置上连接片位置输入等回路。 2开关量输出回路 开关量输出电路主要是将CPU送出的数字信号或数据进行显示、控制或调节,如断路器跳闸命令和屏幕显示、报警信号等。开关量输出电路与输人电路基本一样。简单的开关量输出主要包括保护的跳闸出口以及本地和中央信号等,一般都采用并行接口的输出来控制有触点继电器(干簧或密封小中间继电器)的方法,但为提高抗干扰能力,最好也经过一级光电隔离。 四、微型机系统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算法 微型机系统的CPU是由一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成,不仅能进行算法逻辑运算,还能执行各种控制功能。配备一定容量的存储器、输人/输出设备的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计算机监控系统都应具有数据采集和输出控制部分,这两个部分构成了基本测控单元的主要内容。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一种经过优化后用于处理实时信号的微控制器。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计算机对采样值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所需的电流、电压的有效值和相位以及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量,或者算出它们的序分量,或者线路和元件的视在阻抗,或者某次谐波的大小和相位等,并根据这些参数的计算结果以及定值,通过比较判断决定装置的动作行为,而完成上述分析计算和比较判断以实现各种预期功能的方法就称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算法。其主要任务是如何从包含有噪声分量的输入信号中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所需的各种电气量参数。培训中要说明研究算法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运算的精确度和提高运算的速度。算法的运算速度将影响自动化装置检测量的检测和自动化装置的动作速度。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保护和监控对算法有不同要求。 五、人机对话、通信和电源插件 1.人机时话 人机对话的主要内容有显示画面与数据(包括时间、日期);单线图的状态、潮流信息;报警画面与提示信息;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记录;趋势记录;装置工况状态显示;保护整定值;控制系统的配置显示,包括退出运行的装置的显示以及信号流程图表;值班记录;控制系统的设定显示等。主要介绍人机对话微型机系统的硬件原理、键盘响应电路、屏幕(液晶)显示电路、打印机的接口电路、多机通信和巡检开关、人机对话插件等。重点讲清人机界面操作和命令菜单使用说明。 2.通信插件 通信插件承担着装置的管理和通信任务,是承接装置与夕卜界通信及交换信息的管理插件,如与面板、PC调试软件、监控后台、工程师站、远动、打印机等的联系,根据保护的配置组织上送遥测、遥信、SOE、事件报文和录波信息等。通信插件可根据需要设置有Lan网口、以太网口、RS485口和RS232口,满足不同监控和远动系统的要求。另外,还设置有GPS对时功能,可满足网络对时和脉冲对时方式的要求。 3.电源插件 每个装置均有一个独立的开关电源,向其他插件供电,此开关电源与插件面板构成电源插件(又叫电源模件)。培训中要重点说明输出电压的作用。输出电压十SV为CPU及其外围芯片提供工作电源;15V为模拟输人回路运放提供工作电源;+24V为开出、开人回路提供电源。 六、操作回路 培训中分两个方面介绍操作回路。一是介绍断路器操作回路的原理框图,让学员明白操作回路的基本原理;二是让学员看懂实际的操作回路。 1断路器操作回路的原理框图 首先介绍断路器操作回路总体上分为合闸回路和跳闸回路两大部分,介绍合闸回路和跳闸回路的工作过程。手动操作时可选择遥控操作或就地操作。当就地/遥控选择开关打至遥控”位置时在后台机上手动遥控操作;当就地/遥控选择开关打至“就地”位置时工作人员在装置上就地操作断路器。然后介绍自动操作时保护接点通过连接压板直接接人控制电源进行断路器操作,并介绍防跳回路的作用和原理。最后介绍位置信号、控制回路断线和事故信号。 2.断路器操作回路实例 断路器操作回路的原理框图与实际操作回路还有一些距离,为了学员更好地工作,还需要讲解断路器实例操作回路,如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RSC-941A型装置操作回路和南自IOKV线路保护测控柜断路器操作回路。 七、测控装置 测控装置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综合考虑变电站对数据采集、处理的要求,以微机技术实现数据采集、控制、信号等功能。采用现场测控网络与安装于控制室的中心设备连接,依靠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间隔测控单元实现全变电站的监控。装置完全按照间隔单元实现测量、记录、监视、控制等功能,能够满足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要求。 1.测控装置硬件结构与功能 测控装置主要由交流变换插件、CPU插件、显示面板、通讯插件、开入开出插件、电源插件等模块构成。测控装置功能有开关量变位遥信;电压、电流的模拟量输入;断路器遥控分合,空接点输出,出口动作保持时间可程序设定;脉冲累加单元,空接点开入;遥控事件记录及事件SOE;支持行业标准通讯接口。 2.PSR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 PSR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适用于各电压等级变电站等测量控制领域,实现四遥及同期合闸等自动功能。 PSR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为19英寸机箱装置配置,2一3块交流采集模件(AC),共采集12路电流、12路电压、1块直流温度采集模件(DC, TDC)可选,共12路采集、2块数字量采集模件(DI),共40路采集(包括脉冲量采集);2块智能控制模件(OUT),共20路开接点输出;CPU模件、POWER模件各一块。该装置插件图如图3所示。 PSR652数字式综合测控单元面板由液晶显示屏、二级管指示灶复归按钮和键盘等四部分组成。PSR 650系列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的键盘操作和液晶显示界面采用对话框结合菜单式操作方式。 八、总结 培训过程中从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先讲授一般装置的原理与组成,再讲一个具体的测控装置的组成、原理、特点、功能。针对受训人员所在的工作环境、所使用的设备及上述电路的实物插件,拍一些相关实物图片放在课件里,让学员摸得着、看得见,以便更好地实施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更新,知识更新包含两个内容: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培训更是体现在应用中。职工培训注重实际及相关技能的培养是职工培训与传统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职工培训的特性所在。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过程的实施、培训方式的设计等都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学习内容不是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变化,即从标准模式到量身定做,直接使用实际案例,案例分析要与当前的业务相结合。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业务导向、结果导向和日常工作导向,现场培训采用团队学习、专题讨论等方式,很好地促进了技能的传播,使员工具有多种技能。 几年的培训实践表明,要做好培训,培训师的学习力要强,要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在课程中充实新的理论和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方法多样,案例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培训使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竟争力。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两网”改造的深入和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大量采用远方集中监视、控制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可能。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的方向,也是电网发展的趋势,但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标准问题,以及运行和检修的管理体制等问题。基于运行经验,该文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站内监控功能;通信规约;设备选型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电力行业中的热点之一。它既是电力建设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我国每年变电站的数量以3%~5%的速度增长,每年有千百座新建变电站投入运行;同时根据电网的要求,每年又有不少变电站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自动化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无论从国外引进的,还是国内自行开发研制的系统,在技术和数量上都有显著的发展。 但工程实际当中,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存在问题较多,缺陷率很高,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值班。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标准问题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标准问题(其中包括技术标准、自动化系统模式、管理标准等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1 生产厂家的问题 目前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型当中存在着如所选系统功能不够全面,产品质量不过关,系统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主要有以下问题: •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用户又过分追求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品的性能及实用性,因而一批技术含量虽较高,但产品并不过关,甚至结构、可靠性很差的所谓高技术产品不断被使用。厂家只要有人买就生产,改进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起码的质量保证措施,有些外购部件更是缺乏管理,因而导致部分投产的变电站问题较多; •有些厂家就某产品只搞技术鉴定,没搞产品鉴定; •另外,生产厂家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作用、结构及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宣传和介绍不够,导致电力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对系统认识不透彻,造成设计漏洞较多。 1.1.2 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 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RTU、保护、小电流接地装置、故障录波、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与主站、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要在数据接口方面沟通,需花费软件人员很大精力去协调数据格式、通信规约等问题。当不同厂家的产品、种类很多时,问题会很严重。 如果所有厂家的自动化产品的数据接口遵循统一的、开放的数据接口标准,则上述问题可得到圆满解决,用户可以根据各种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以满足自身的使用要求。 1.1.3 抗干扰问题 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问题,亦即所谓的电磁兼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然而却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传统上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出厂时抗干扰试验手段相当原始,仅仅做一些开关、电焊机、风扇、手提电话等定性实验,到现场后往往也只加上开合断路器的试验,一直没有一个定量的指标,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措施是保证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和稳定运行的基础,选择时应注意, 合格的自动化产品,除满足一般检验项目外,主要还应通过高低温试验、耐湿热试验、雷电冲击电压试验、动模试验,而且还要重点通过四项电磁兼容试验,分别是:1 MHz脉冲干扰试验、静电放电干扰试验、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快速瞬变干扰试验。 1.1.4 传输规约和传输网络的选择问题 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传输规约。目前国内各个地方情况不统一,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各种形式的规约,如部颁CDT、SC-1801、DNP3.0等。 1995年IEC为了在兼容的设备之间达到互换的目的,颁布了IEC 60870-5-101传输规约,为了使我国尽快采用远动传输的国际标准,1997年原电力部颁布了国际101规约的国内版本DL/T 634-1997,并在1998年的桂林会议上进行了。该规约为调度端和站端之间的信息传输制定了标准,今后站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与远方调度传输协议应采用101规约。 站内局域网的通信规约。目前许多生产厂家各自为政,造成不同厂家设备通信连接的困难和以后维护的隐患。 1997年IEC颁布了IEC 60870-5-103规约,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颁布了国际103规约的国内版本DL/T 667-1999,并在2000年的南昌会议上进行了,103规约为继电保护和间隔层(IED)设备与变电站层设备间 的数据通信传输规定了标准,今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站内协议要求采用103规约。 电力系统的电能计量传输规约。对于电能计量采集传输系统,IEC在1996年颁布的IEC 60870-5-102标准,即我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719-2000,是我们在实施变电站电能计量系统时需要遵守的。 上述的三个标准即常说的101、102、103协议,运用于三层参考模型(EPA)即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结构之上,是相当一段时间里指导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准。这些国际标准是按照非平衡式和平衡式传输远动信息的需要制定的,完全能满足电力系统中各种网络拓扑结构,将得到广泛应用。 IECTC57即将制定无缝远动通信体系结构,具有应用开放和网络开放统一的传输协议 IEC 61850。该协议将是变电站(RTU或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到控制中心的唯一通信协议,也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甚至控制中心的唯一的通信协议。目前各个公司使用的标准尚不统一,系统互联和互操作性差,因此,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和设备选型上应考虑传输规约问题,即在变电站和控制中心之间应使用101规约,在变电站内部应使用103规约,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应使用102规约。新的国际标准IEC 61850颁布之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过程层到控制中心将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 1.1.5 开放性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的互操作性(互换性);系统应能包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新的发展要求;还必须考虑和支持变电站运行功能的要求。而现有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却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各厂家的设备之间接口困难,甚至不能连接,从而造成各厂家各自为政,重复开发,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另外,各种屏体及设备的组织方式不尽相同,给维护和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在我们现有的综合自动化设备中,厂家数量较多,各厂不同系列的产品造成产品型号复杂,备品备件难以实现,设备运行率低的问题。 1.2 组织模式选择的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方案随着变电站的规模、复杂性、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的重要地位、所要求的可靠性以及变电层和过程层总线的数据流率的不同而变化。如果一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模式选择合适的话,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节约材料,而且由于系统功能全、质量高、其可靠性高、可信度大,更便于运行操作。因此,把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择关,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主要有集中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和全分散式三种类型。现将三种结构形式的特点简述如下。 集中式:集中式结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指采用不同档次的计算机,扩展其外围接口电路,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开关量和数字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与处理,分别完成微机控制、微机保护和一些自动控制等功能。这种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可减少占地面积、造价低,适用于对35 kV或规模较小的变电站,但运行可靠性较差,组态不灵活。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配电线路的保护和测控单元分散安装在开关柜内,而高压线路和主变压器保护装置等采用集中组屏的系统结构。此结构形式较常用,它有如下特点: •10~35 kV 馈线保护采用分散式结构,就地安装,可节约控制电缆,通过现场总线与保护管理机交换信息。 •高压线路保护和变压器保护采用集中组屏结构,保护屏安装在控制室或保护室中,同样通过现场总线与保护管理机通信,使这些重要的保护装置处于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对可靠性较为有利。 •其他自动装置中,如备用电源自投控制装置和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采用集中组屏结构,安装于控制室或保护室中。 全分散式:全分散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以一次主设备如开关、变压器、母线等为安装单位,将控制、I/O、闭锁、保护等单元分散,就地安装在一次主设备屏(柜)上。站控单元通过串行口与各一次设备相连,并与管理机和远方调度中心通信。它有如下特点: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部分的配置,大大缩小了控制室的面积。 •减少了施工和设备安装工程量。由于安装在开关柜的保护和测控单元在开关柜出厂前已由厂家安装和调试完毕,再加上铺设电缆的数量大大减少,因此现场施工、安装和调试的工期随之缩短。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设备之间的互连线,节省了大量连接电缆。 •全分散式结构可靠性高,组态灵活,检修方便,且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上述三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推出,虽有时间先后,但并不存在前后替代的情况,变电站结构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各种系统特点和变电站的实际情况,予以选配。如以RTU为基础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用于已建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而分散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更适用于新建变电站。 由于微处理器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全分散式自动化系统的出现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选择余地。伴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增多,无论是新建、扩建或技改工程,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都应该严格执行有关选型规定,力求做到选型规范化。经选用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价格比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用性好,而且要求生产厂家具有相当技术实力,有一定运行业绩和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1.3 电力管理体制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系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使得继电保护、远动、计量、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传统的技术分工、专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业虽然有明确的专业设备划分,但其内部联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有设备缺陷均需要两个专业同时到达现场检查分析,有时会发生推诿责任的情况,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且两专业衔接部分的许多缺陷问题成为“两不管地带”,不利于开展工作。 在专业管理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尤其是远动系统的实时性、遥测精度、遥信变位响应速度、信号复归和事故总信号等问题仍需要规范和加强;对传动实验及通道联测的实现、软件资料备份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内容。 1.4 运行维护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 解决好现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绝大部分设备的维护依靠厂家,在专业管理上几乎没有专业队伍,出了设备缺陷即通知相应的厂家来处理,从而造成缺陷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 要想维护、管理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成立一只专业化的队伍,培养出一批能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宽相关专业之间的了解和学习。 其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划分应尽快明确,杜绝各基层单位“谁都管但谁都不管”的现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明确,对于加强电网管理水平,防止电网事故具有重大意义。 2 结束语 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在朝着网络化、综合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鉴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当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这就需要与之相关的各岗位的电力工作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其规律性,不能因循守旧,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循科学、严谨的工作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以保证电网安全、经济、优质地运行。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一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设计。该通信系统具有信息传送效率高,安全、可靠性好,可扩展性强的特点。通信软件应用RTOS开发平台,采用先进的、标准的和成熟的通信网络技术,充分考虑网络的开放性、可扩充性等相关问题,并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变电站。 关键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通信网 接口 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0. 引言 变电站是输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电网的主要监控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电压等级和电网复杂程度也大大的提高。传统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已无法满足降低变电站造价和提高变电站安全与经济运行水平这两方面的要求。 而现在变电站所采用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将站内继电保护,监控系统,信号采集,远动系统等结合为一个整体,使硬件资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式软件来实现常规设备的各种功能。用局域网来代替电缆,用主动模式来代替常规设备的被动模式。具有可靠、安全、便于维护等特点。 分散分层分布式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这就对通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一个可靠、高效的网络结构,是解决问题关键。90年代中期,国内外曾掀起一场“现场总线热”,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以及采用设备总线时信息量大且传输较慢的特点,造成了现场总线存在多种标准,阻碍了其发展。以太网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技术上日臻成熟。随着嵌入式以太网微处理器的发展,以太网已十分便利的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太网具有高速、可靠、安全、灵活的特点,使其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变电站通信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 1)管理和控制一体化局域网将无可争议地选用以太网。 2)间隔级控制总线在FF-H2总线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工业级以太网和Profibus MMS(Manufacturing Messageing Specification制造厂信息规范)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3)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被发展成PCC(Programable computer controller),即用智能模块实现逻辑及自动控制功能,它比常规的PLC具有可交流采样、通讯组态方便等优点。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的基本设计原则 通信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包括当地采集控制单元与变电站监控管理层之间的通信,变电站当地与远方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系统通讯网架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本文从以下方面考虑变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的设计: 1)电力系统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讯网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 2)系统通讯网应能使通讯负荷合理分配,保证不出现“瓶颈”现象,保证通讯负荷不过载,应采用分层分布式通讯结构。此外应对站内通讯网的信息性能合理划分,根据数据的特征是要求实时的,还是没有实时性要求以及实时性指标的高低进行处理。另外系统通信网设计应满足组合灵活,可扩展性好,维修调试方便的要求。 3)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技术上设计原则是兼容目前各种标准的通信接口,并考虑系统升级的方便。 4)应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变电所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系统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是 灵活多样的且具有延续性。 5)系统通信网络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 6)对于通信媒介的选用,设计原则是在技术要求上支持采用光纤,但实际工程中也考虑以屏蔽电缆为主要的通信媒介。 7)为加速产品的开发,保持对用户持续的软件支持,对用户提出的建议及要求的快速响应,就要求摆脱小作坊式的软件开发模式,使软件开发从“小作坊阶段”进入“大生产阶段”, 采用先进的通信处理器软件开发平台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并开发应用与其之上的通信软件平台。 3. 通信网的软硬件安装 3.1.硬件的选择 为了保证通信网的可靠性,通信网构成芯片必须保证在工业级以上,以满足湿度、温度和电磁干扰等环境要求。通讯CPU采用摩托罗拉公司或西门子公司的工控级芯片,通讯介质选择屏蔽电缆或光纤。 3.2. 接口程序 采用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技术上设计原则是兼容目前各种标准的通信接口,并考虑系统升级的方便。装置通信CPU除保留标准的RS232/485口用于系统调试维护外,其它各种接口采用插板式结构,设计支持以下三类共七种方式:标准RS485接口,考虑双绞线总线型和光纤星型耦合型;标准 Profibus FMS 接口,考虑双绞线总线型、光纤环网、光纤冗余双环网;标准Ethernet ,考虑双绞线星型和光纤星型(通信管理单元考虑以上两种类型的双冗余配置)。 3.3. 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 系统通信网络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应建立符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的计算机间的网络通讯,根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要求,在保证可靠性及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尽量注意开放性及可扩充性,并且所选择的网络应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和通用性,尽量靠国际标准。长期以来,不同的变电站监控系统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如何实现不同系统的互连和信息共享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应采用规范化、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规约。为此在系统中选用了应用于RS485网络的IEC61870-5-103规约、应用于Profibus 的MMS行规以及应用于TCP/IP上的MMS行规。它们都具有可靠性、可互操作性、安全性、灵活性等特点。 4.通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通信软件的设计涉及到多种设备的配合问题,本文只以DF300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为例,介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软件设计与运行原理。 4.1. 软件功能与运行原理 在DF300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采用二级分层分布式网络。针对110KV中压变电站的要求,我们可采取图2所示的组网方式。后台与主站都是一种监控系统,其主要功能为监视各智能单元的运行状态,并能对各智能单元进行控制。而监控系统为完成其主要功能所需要的各种数据都是由通讯转换器DF3211或保护管理单元DF3210来提供的。因此,从数据流控制的角度来看,通讯程序主要完成智能单元运行状态信息的上报和监控系统控制信息的下发两种功能。智能单元的运行状态信息一般包括遥测数据、遥信数据、电度数据、突发数据等。监控系统的控制信息则包括遥控命令、对时命令、查询命令等。本文中的变电自动化系统通讯程序所要完成的数据结构与函数过程如图3所示。 4.2. 软件开发平台——RTOS 随着应用的复杂化,对控制精度、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微处理器往往要同时完成很多任务。体现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产品中,由于信息采集量越来越大,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简单地用单一任务来轮询,往往造成通信的“瓶颈”现象,如保护和测量设备采集到的实时信息无法及时向上传递。多任务编程的特点是:程序在功能上以任务的形式存在, 各个任务之间相对独立,可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任务间的信息交换和相互控制,可通过优先级、时间片来控制各任务执行的顺序。多任务编程的特点打破了传统软件顺序执行的框架,便于程序的系统开发、调试及维护。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是面向21世纪嵌入式设计的基础和标准开发平台。高性能软件开发平台可以使嵌入式软件程序的开发进入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有了高性能开发平台,可以极大的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RTOS体现了一种新的系统设计思想和一个开放的软件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一种更为通用的通用软件平台,软件工程师可以在不大量变动系统其他任务的情况下增加或删除一个通信规约;一个大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有多个工程师同时进行系统的软件开发,各个人之间只要制订好规程和协议即可,既缩短了开发时间,又降低了最终通信软件产品对于具体某个人的依赖性。 4.3. 与因特网结合 通信管理单元提供内置的WEB-SERVER,可动态向外部系统数据,这部分可采用在RTOS之上外购WEB—SERVER模块来开发完成,更为方便的是,在设置各种系统参数和浏览现场实时数据时,只需要一个标准的浏览器软件,如Microsoft 的IE即可。 5. 改进的网架结构 当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可靠性要求进一步提高时,可采用图4所示的网架结构。即对通信管理单元和通道实行主备切换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对通信管理单元和通信切换器的要求较高。在这种模式下,当通信管理单元损坏或通道故障时均得到切换,因此这种模式更可靠、更安全。 6.结论 本文所述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系统采用代表国际技术发展潮流,先进的、标准的和成熟的通信网络技术。采用双网网络,双机热备用,光纤双环冗余自愈系统,采用国际标准通信规约协议,充分考虑网络的开放性、可扩充性及工程化的相关问题。本通信系统具有速度快,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强等特点,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多家变电站。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几点理解及认识 摘要:本文讨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有关的技术要求和基本的功能配置,结合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对其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理解及认识。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智能单元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各级调度中心要求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提高变电站的可控性,进而要求更多地采用远方集中控制,操作,反事故措施等,即采用无人值班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为误操作的可能,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当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已改变了传统二次设备的模式,为简化系统,信息共享,减少电缆,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造价等方面已改变了变电站运行的面貌。基于上述原因,变电站自动化由“热门话题”已转向了实用化阶段,电力行业各有关部门把变电站自动化做为一项新技术革新手段应用于电力系统运行中来,各大专业厂家亦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做为重点开发项目,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相应地推出各具特色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满足电力系统中的要求。 国外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研究开发,到目前为止,各大电力设备公司都陆续地推出系列化的产品。如ABB,SIEMENS,HARRIS等公司,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新建变电站大部分采用了全数字化的二次设备;相应地采用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我国开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及开发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较晚,但随着数字化保护设备的成熟及广泛应用,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成熟应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被电力系统用户接受使用,但在电力部门使用过程中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则:一是中低压变电站采用自动化系统,以便更好地实施无人值班,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二是对高压变电站(220kV及以上)的建设和设计来说,是要求用先进的控制方式,解决各专业在技术上分散、自成系统,重复投资,甚至影响运行可靠性。并且在实际的工程中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功能重复,表现在计量,远动和当地监测系统所用的变送器各自设置,加大了CT,PT负载,投资增加,并且还造成数据测量的不一致性;远动装置和微机监测系统一个受制于调度所,一个是服务于当地监测,没有做到资源共享,增加了投资且使现场造成复杂性,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2) 缺乏系统化设计 而是以一种”拼凑”功能的方式构成系统,致使 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不高,部分功能及系统指标无法实现。 (3)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工程设计缺乏规范性的要求,尤其是系统的各部分接口的通信规约,如涉及到不同厂家的产品,则问题更多,从而导致各系统的联调时间长,对将来的维护及运行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进而影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投入率。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的功能 2.1 微机保护:是对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包括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容器保护及备自投,低频减载等安全自动装置。各类保护应具有下列功能: 1).故障记录 2).存储多套定值 3).显示和当地修改定值 4).与监控系统通信。根据监控系统命令发送故障信息,动作序列。当前整定值及自诊断信号。接收监控系统选择或修改定值,校对时钟等命令。通信应采用标准规约。 2.2 数据采集 包括状态数据,模拟数据和脉冲数据 1).状态量采集 状态量包括:断路器状态,隔离开关状态,变压器分接头信号及变电站一次设备告警信号等。目前这些信号大部分采用光电隔离方式输入系统,也可通过通信方式获得。 保护动作信号则采用串行口(RS-232或RS485)或计算机局域网通过通信方式获得。 2).模拟量采集 常规变电站采集的典型模拟量包括:各段母线电压,线路电压,电流和功率值。馈线电流,电压和功率值,频率,相位等。此外还有变压器油温,变电站室温等非电量的采集。 模拟量采集精度应能满足SCADA系统的需要。 3).脉冲量 脉冲量主要是脉冲电度表的输出脉冲,也采用光电隔离方式与系统连接,内部用计数器统计脉冲个数,实现电能测量。 2.3 事件记录和故障录波测距 事件记录应包含保护动作序列记录,开关跳合记录。其SOE分辨率一般在1~10ms之间,以满足不同电压等级对SOE的要求。 变电站故障录波可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集中式配置专用故障录波器,并能与监控系统通信。另一种是分散型,即由微机保护装置兼作记录及测距计算,再将数字化的波型及测距结果送监控系统由监控系统存储和分析。 2.4 控制和操作闭锁 操作人员可通过CRT屏幕对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分接头,电容器组投切进行远方操作。为了防止系统故障时无法操作被控设备,在系统设计时应保留人工直接跳合闸手段。操作闭锁应具有以下内容: 1).电脑五防及闭锁系统 2).根据实时状态信息,自动实现断路器,刀闸的操作闭锁功能。 3).操作出口应具有同时操作闭锁功能 4).操作出口应具有跳合闭锁功能 2.5 同期检测和同期合闸 该功能可以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实现。可选择独立的同期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微机保护软件模块实现。 2.6 电压和无功的就地控制 无功和电压控制一般采用调整变压器分接头,投切电容器组,电抗器组,同步调相机等方式实现。操作方式可手动可自动,人工操作可就地控制或远方控制。 无功控制可由专门的无功控制设备实现,也可由监控系统根据保护装置测量的电压,无功和变压器抽头信号通过专用软件实现。 2.7 数据处理和记录 历史数据的形成和存储是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上一级调度中心,变电管理和保护专业要求的数据,主要有: 1).断路器动作次数 2).断路器切除故障时截断容量和跳闸操作次数的累计数 3).输电线路的有功、无功,变压器的有功、无功、母线电压定时记录 的最大,最小值及其时间。 4).独立负荷有功、无功,每天的峰谷值及其时间 5).控制操作及修改整定值的记录 根据需要,该功能可在变电站当地全部实现,也可在远动操作中心或调度中心实现。 2.8 人机联系 2.9 系统的自诊断功能:系统内各插件应具有自诊断功能,自诊断信息也象被采集的数据一样周期性地送往后台机和远方调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 2.10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 本功能在常规远动‘四遥’的基础上增加了远方修改整定保护定值、故障录波与测距信号的远传等,其信息量远大于传统的远动系统。 根据现场的要求,系统应具有通信通道的备用及切换功能,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同时应具备同多个调度中心不同方式的通信接口,且各通信口及MODEM应相互独立。保护和故障录波信息可采用独立的通信与调度中心连接,通信规约应适应调度中心的要求,符合国标及IEC标准。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有同调度中心对时,统一时钟的功能,还应具有当地运行维护功能。 2.11 防火、保安系统。从设计原则而言,无人值班变电站应具有防火、保安措施。 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及模式 3.1 目前从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开展情况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结构: 1).分布式系统结构 按变电站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功能分布的多台计算机单功能设备,将它们连接到能共享资源的网络上实现分布式处理。这里所谈的‘分布’是按变电站资源物理上的分布(未强调地理分布),强调的是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研究分布问题的。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要做到完全分布式结构,在可扩展性、通用性及开放性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应用及技术实现上就会遇到许多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分散安装布置时,恶劣运行环境、抗电磁干扰、信息传输途径及可靠性保证上存在的问题等等,就目前技术而言还不够十分成熟,一味地追求完全分布式结构,忽略工程实用性是不必要的。 2).集中式系统结构 系统的硬件装置、数据处理均集中配置,采用由前置机和后台机构成的集控式结构,由前置机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功能,后台机完成数据处理、显示、打印及远方通讯等功能。目前国内许多的厂家尚属于这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有以下不足:前置管理机任务繁重、引线多,是一个信息‘瓶颈’,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即在前置机故障情况下,将失去当地及远方的所有信息及功能,另外仍不能从工程设计角度上节约开支,仍需铺设电缆,并且扩展一些自动化需求的功能较难。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结构形成的原由,变电站二次产品早期开发过程是按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部分分类、独立开发,没有从整个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下进行,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要求,在进行变电站自动化工程的设计时,大多采用的是按功能‘拼凑’的方式开展,从而导致系统的性能指标下降以及出现许多无法解决的工程问题。 3).分层分布式结构 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和对象设置全站控制级(站级)和就地单元控制级(段级)的二层式分布控制系统结构。 站级系统大致包括站控系统(SCS)、站监视系统(SMS)、站工程师工作台(EWS)及同调度中心的通信系统(RTU): 站控系统(SCS):应具有快速的信息响应能力及相应的信息处理分析功能,完成站内的运行管理及控制(包括就地及远方控制管理两种方式),例如事件记录、开关控制及SCADA的数据收集功能。 站监视系统(SMS):应对站内所有运行设备进行监测,为站控系统提供运行状态及异常信息,即提供全面的运行信息功能,如扰动记录、站内设备运行状态、二次设备投入/退出状态及设备的额定参数等。 站工程师工作台(EWS):可对站内设备进行状态检查、参数整定、调试检验等功能,也可以用便携机进行就地及远端的维护工作。 上面是按大致功能基本分块,硬件可根据功能及信息特征在一台站控计算机中实现,也可以两台双备用,也可以按功能分别布置,但应能够共享数据信息,具有多任务时实处理功能。 段级在横向按站内一次设备(变压器或线路等)面向对象的分布式配置,在功能分配上,本着尽量下放的原则,即凡是可以在本间隔就地完成的功能决不依赖通讯网,特殊功能例外,如分散式录波及小电流接地选线等功能的实现。 这种结构相比集中式处理的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1)可靠性提高,任一部分设备故障只影响局部,即将‘危险’分散,当站级系统或网络故障,只影响到监控部分,而最重要的保护、控制功能在段级仍可继续运行;段级的任一智能单元损坏不应导致全站的通信中断,比如长期霸占全站的通信网络。 (2) 可扩展性和开放性较高,利于工程的设计及应用。 (3) 站内二次设备所需的电缆大大减少,节约投资也简化了调试维护。 3.2 基本的模式 1).基本配置: (1) 集中处理集中布置:将集控式屏、台都集中布置在主控制室。 (2) 分布处理集中布置:将分布式单功能设备集中组屏仍集中布置在主控制室。 (3) 分布处理分散布置:将分布式单功能设备布置在一次设备的机柜内或采用就地就近组屏分散设置的方式。 2).基本模式: (1) 对于新建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式: A.对于容量较大、设备进出线回路数较多、供电地位重要且投资较好的变电站,可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的双机备用系统,辅之相应的保护、测量、控制及监测功能,并完成远方RTU的功能。 B.对于容量较小,主接线简单,供电连续性要求不高的变电站,宜取消常规的配置及前置机,采用单机系统,完成保护、测量、控制等功能的管理,并完成远方RTU的功能。 (2) 对于扩建及改造现有的按常规二次系统设计的自动化系统设计方式: A.改造项目可采用新配置的具有三遥(或四遥)功能的RTU,完成对老站保护动作信息、设备运行状态及部分功能的测量,并对原有的常规二次设备进行必要的改造或RTU增加数据采集板,使之能与增设的自动化设备构成整体。 B.当扩建项目的范围较大,用户对自动化的要求较高,投资又允许时,通常采用自动化系统方案。 4. 几个问题的认识及探讨 4.1 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变电站自动化是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进行各种运行作业,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的范畴包括综合自动化技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指将二次设备(包括控制、保护、测量、信号、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利用微机技术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执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它是自动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变电站领域的综合应用。其具有以下特征: 1).功能综合化:是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要求,将二次系统的功能综合考虑,在整个的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下,进行优化组合设计,以达到协调一致的继电保护及监控系统。‘综合’(INTEGRATED)并非指将变电站所要求的功能以‘拼凑’的方式组合,而是指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达到整个系统性能指标的最优化。表现在: (1) 简化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硬件配置,尽量避免重复设计。如远动装置和微机监测系统功能的重复设置,没有达到信息共享。 (2) 简化变电站各二次设备之间的互联线,节省控制电缆,减少PT、CT的负载。力争克服以前计量、远动和当地监测系统所用的变送器各自设置,不仅增加投资而且还造成数据测量的不一致性。 (3) 保护模块相对独立,网络及监测系统的故障不应影响保护功能的正常工作;对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由于其重要程度,应考虑保护、测量系统分开设置;而对于110kV以下低压变电站,就目前的技术应用水平及工程应用角度而言,可以考虑将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为一体的智能单元,这样不但利于运行管理及工程组合,而且降低投资成本。 (4) 减少安装施工和维护的工作量,减少总占地面积,降低总造价或运行费用。 (5) 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保证电能质量。 (6) 有利于全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 2).系统构成的数字化及模块化:保护、控制、测量装置的数字化(即采用微机实现,并具有数字化通信能力),利于把各功能模块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起来,便于接口功能模块的扩充及信息的共享。另外方便模块的组态,适应工程的集中式、分布分散式和分布式结构集中式组屏等方式。 3).操作监视屏幕化:当变电站有人值班时,人机联系在当地监控系统的后台机(或主机)上进行,当变电站无人值班时,人机联系功能在远方的调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的主机或工作站上进行,不管那种方式,操作维护人员面对的都是CRT屏幕,操作的工具都是键盘或鼠标。 4).运行管理智能化:体现在无人值班、人机对话及操作的屏幕化、制表、打印、越限监视和系统信息管理、建立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开关操作及防误操作闭锁等方面,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及人无法做到的工作。 4.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内通信网络的建立 变电站内传送或交换的基本信息有:测量及状态信息;操作信息;参数信息。根据信息传送的性能要求,大致可分两类考虑,一类要求实时响应较高的信息,如事故的检出、告警、事件顺序记录和用于保护动作的信息,要求传送速度较高;另一类是对时间响应要求不高的信息,如用于录波、记录及故障分析的信息,可允许较长的传送时间。对于不同的数据亦有不同的安全性要求,站内通信网联系站内各个智能单元、后台监控及远方通信装置,是整个系统的关键,根据实际系统结构及工程实际需要,大致按以下原则考虑: 1).电力生产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信网的可靠性应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满足温度、湿度和电磁干扰等环境要求,另一方面应考虑备用措施。 2).站内通信网应根据通信负荷的特点合理分配,保证不出现‘瓶颈’现象,通讯负荷不过载,对于大型变电站考虑100~256个负载节点,一般中小型变电站考虑不超过60~100个负载节点。通讯距离设计考虑不超过1kM.。 3).站内通信网应满足组合灵活、可扩展性好、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以及调试维修方便的要求。宜采用总线形网络。 4).通信媒介的选用原则是尽量采用光纤,考虑到工程的经济性,仍可采用电缆作为主要的通信媒介,但电缆接口一般设有隔离变压器,以抑制共模干扰. 5).站内通信网的协议及规约应尽量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 6).站内通信网的站级通信网由于处于较佳的运行环境,其信息流较大(分布式集中布置),故可采用高速网;段级通信网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并且可能处于运行环境比较恶劣(分布式分散布置),因实际的信息量不是很大,可考虑慢速网(如现场总线或485通信方式)的环境。 4.3 实际工程设计的考虑 为了使实际工程工作可靠,维护方便,扩展灵活,易于用户操作和管理,在系统不同的层次,需解决不同的问题。 1).前置智能单元 前置智能单元是系统的基层,执行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如保护、测量、控制等。我们希望这些基层模块尽量不受网络状态的影响,特别是继电保护装置,要求在无网络的状态下能完成保护的基本功能,因此在设计基层装置时,尽量采用自成一体的办法。 为了提高基层功能模块的质量,尽量采用通用化的模块,因此硬件平台的模块化设计,在基层尤为重要。本着这种思想设计出有限品种的模块,拼装成不同的功能装置,这对模块设计成本的降低、生产的组织等均具有好处。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少基层模块软件对工程的依赖性(即工程有关部分的软件),一种办法将与工程有关的软件改成系统配置文件存于可擦写的存储器内,另一种办法是将与工程有关的(例如通信规约)软件用一个独立的模块来实现。 2).网络通信层 为了保证网络层的完好,应该注意对网络层的监视,这可以从后台和前置两个层次来实现,在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以采取两个独立通讯网络工作,或同时工作,或者互为备用。 3).后台监控 后台监控的操作、管理、维护是系统中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为了减少用户对厂家的依赖,在后台软件的设计中特别要注意人机界面的友善性,操作要方便、易学、易懂,功能的开放性,当系统中功能模块的增加和减少或具有不同通信协议规约的设备加入,后台监控系统应能方便的增加及删除,操作也简单明了,不至于遇到上述问题时要修改后台软件。 变电站论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变电站 综合自动化系统 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了世界每个角落。电力系统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微机控制时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其简单可靠、可扩展性强、兼容性好等特点逐步为国内用户所接受,并在一些大型变电站监控项目中获得成功的应用。 1.1 系统概念 1.1.1系统设计思想 完整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在各控制保护单元保留紧急手动操作跳、合闸的手段外,其余的全部控制、监视、测量和报警功能均可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来完成。变电站无需另设远动设备,监控系统完全满足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的功能以及无人值班之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以下特点: (1)分布式设计。 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开放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分布在开关柜或尽量靠近开关的控制保护柜上的控制保护单元,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就地单元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各就地单元相互独立,不相互影响。 (2)集中式设计。 系统采用模块化、集中式立柜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集中在专用的采集、控制保护柜,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 (3)简单可靠。 由于用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继电器,可大大简化二次接线。分布式设计在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接线;而集中式设计的接线也仅限于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其特点是开关柜内接线简单,其余接线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部完成。 (4)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可考虑用户今后变电站规模及功能扩充的需要。 (5)兼容性好。 系统由标准化之软硬件组成,并配有标准的串行通讯接口以及就地的I/O接口,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配置,系统软件也能容易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急速发展。 1.1.2系统规范 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工业标准软件,UNIX操作系统,X窗口人机接口及TCP/IP网络通讯规约。为满足开放系统之要求,系统设计一般采用:可携性软件设计——容许硬件技术发展后之软件转换;标准计算机产品——容许整个系统高度兼容性能。 1.2 系统功能 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为视窗图形化显示,利用鼠标控制所有功能键等标准方式,使操作人员能直观地进行各种操作。一般来说,系统应用程序菜单为树状结构,用户利用菜单可以容易到达各个控制画面,每个菜单的功能键上均有文字说明用途以及可以到达哪一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报警显示。 所有系统之原始数据均为实时采集。 系统应用程序的每一项功能均能按用户要求及系统设计而改编,以符合实际需要,并可随变电站的扩建或运行需要而灵活地进行扩充和修改。一般情况下系统可按以下基本功能配置:(1)系统配置状况;(2)变电站单线图;(3)报警表;(4)事件表;(5)遥控修改继电器整定值;(6)操作闭锁;(7)电量报表;(8)趋势图。 1.2.1变电站单线图 单线图可显示变电站系统接线上各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并动态更新,例如: (1)馈线开关之状态,开关的状态可用颜色区别。 (2)开关的操作由鼠标选择对应之开关或刀闸。 (3)每路馈线之测量值可在同一画面上显示。 (4)继电器整定值可修改。 1.2.2数据采集、处理 采集有关信息,如开关量、测量量、外部输入讯号等数据,传至监控系统作实时处理,更新数据库及显示画面,为系统实现其他功能提供必需的运行信息。 1.2.3运行监视 系统的运行状况可通过文字、表格、图像、声音或光等方式为值班人员及时提供变电所安全监控所必需的全部信息。 (1)报警。 按系统实际需要,用户可以指定在某些事件发生时或保护动作时自动发出报警,如一般可设置在以下情况发出报警:开关量突变(如保护跳闸动作);断路器位置错位;模拟量超过整定值;变压器保护动作(如瓦斯、温度)。 模拟量之越限值可在线修改。每个报警均有时间、报警信息及确认状态显示。 (2)事件。 系统中所有动作事件,如继电保护动作,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的操作等。均可自动打印及存入系统硬盘记忆,如设置对以下情况的事件进行记录:所有报警信息;操作人员确认有关报警;开关的操作;继电器动作和状态信息;系统通讯状况。 每个事件均有时间及有关信息文字说明,并可自动打印记录。 1.2.4调整继电器整定值 可通过系统主机或集中控制柜修改各继电器的保护功能和整定值。所有遥改功能均为在线方式,修改完成后的定值将直接传回对应的继电器储存。 1.2.5操作闭锁 系统对所有操作对象均可设定闭锁功能,以防止操作人员误操作。 1.2.6模拟量采集及报表产生 采集的数据储存於系统硬盘作为编辑报表的基础。按变电站实际输入的信号,可制作出不同的报表:有功电量日、月、年报表;馈线电流日、月、年报表。 1.2.7趋势图 趋势图提供操作人员快速及直观的数据统计,趋势图可分为图形式或表格式两种。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 2.1 国产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用现状 国产化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我院设计中用得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如下:(1)由于甲方、设计院对传统的继电器控制保护系统有长期的运行、设计和维护经验,故一般认为老系统的可靠性高;(2)国产化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仅在个别地区供电部门的大力推荐下,在当地的一些变电站中开始尝试这一新技术;(3)进口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价格昂贵,只有部分大型新建的并由外资贷款的工程,由于外方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全套引进这部分的技术及设备;(4)目前操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对新系统缺乏了解。由于以上一些原因制约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的发展和运用。 2.2 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应用实例 在我院一个35kV变电所改造工程中,成功地将国产的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运用于终端变电站。施工图设计初期采用的是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保护,并设置了信号屏。 2.2.1微机保护系统与传统保护系统的比较 传统的保护系统与微机保护装置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用微机控制的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并取消了传统的信号屏等装置,相应的信号都输入至计算机。为便于集中控制,采用集中式设计——将所有的控制保护单元集中布置,整个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非常简单清晰,所有设备由微机保护屏、微机采集屏、交直流屏和监控系统组成。屏柜的数量较传统的设计方式大量减少。由于各种微机装置均采用网络通讯方式与当地的监控系统进行通讯而不是传统的接点输出到信号控制屏,因此二次接线大量减少。同时由于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当地监控系统来取代占地多、操作陈旧的模拟控制屏,使得所有的操作更加安全、可靠、方便。 2.2.2微机保护的系统配置及监控系统 系统保护由下列装置组成: (1)线路保护装置。 (2)主变保护装置——可完成变压器的主、后备保护。 (3)综合保护装置。 (4)线路保护装置。 (5)电容器保护装置。 (6)备用电源自投装置。 (7)小电流接地检测装置。 (8)综合数据采集装置。 (9)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控制操作、画面制作、监视显示、事故处理、制表与打印。 2.2.3设计微机保护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控制和保护单元都是采用微机装置,故一些必要的开关量和模拟量应从开关柜引至微机采集、保护屏。根据控制和保护要求的不同,输入的量也不同。 (2)开关柜与微机装置之间的端子接线较简单,大量的二次接线在微机采集控制单元和保护单元内部端子连接。 (3)传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结果不能直接输入到计算机,须转换为计算机整定值。 该变电所投产运行后,除开始操作人员对微机系统不熟悉原因使用过控制保护单元的紧急手动按钮外,基本上都在微机装置和监控计算机上操作,整个系统运行良好。 3 结束语 变电站微机自动化系统目前运用得还不够广泛,但在先进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其系统化、标准化和面向未来的概念正逐步取代了繁琐而复杂的传统控制保护系统。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关于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必要性与方法——基于个案研究的归纳分析 论文摘要:在我国学生心理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教师应对处理学生情感问题的能力亟待重视和提高。同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提高情感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以及教师创造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心理危机;情感教育;方法;个案研究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书中提及:“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并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现在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必须跳出狭义的学习“知识”的范畴,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懂得体会“人心”,学生才能收获幸福,教育必须注重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应对学生心理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情感教育的能力,笔者选定一位优秀英语老师的个案进行研究,对其开展情感教育的整个过程做分析归纳,并总结出三种有效提高情感教育能力的方法,即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以及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希望基于个案的研究,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借鉴。 一、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必要性 (一)应对日趋严重的学生心理危机 现今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幸福感,据调查,存在个人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比如:学生要面对日趋严重的升学就业压力,部分学生还要面对父母感情不和甚至离异等家庭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在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不自信等,比较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暴力或自杀等极端行为。面对目前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现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对有情感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效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可是,由于现今的学校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与学科知识教育能力相比,我国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情感教育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一步提高。 (二)科技进步转变教师职能 古人云:“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在传统观念中主要把教师职能归结为传授知识,由于受此观念影响,长久以来一位“好老师”的标准总是和其学生的成绩划上等号,以致我国的教师教育也一味只注重教师个人学识能力和品格修养的提高。但是,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全球化的实现,已经彻底打破了学生单一地从老师、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今后很有可能会逐步被高科技所取代,“老师是知识权威”的传统理念也会被打破。一方面,不断有更多的学生正在向老师的知识权威发起挑战;另一方面,向老师发出心理危机信号、希望得到情感救助的学生的数量也在猛增。顺应这种时代局势和学生需求,学校教育开始提倡以人为本,教师职责和工作重心开始逐步转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换句话说,今后优秀教师的标准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方向,除了个人学识和修养以外,还必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能力和对学生开展必要情感教育的能力。 二、个案研究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方法 “化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①的个案主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详述了某小学英语教师张爱勤通过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小P克服恐惧的成功经历。 (一)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 对话、眼神、表情、倾听、肢体动作等都是人类表达和传递情感常采用的方式。这些多样的情感交流方式也常被教师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情感教育,治疗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以下将着重对个案中张老师所采用的两种情感交流方式(对话和眼神)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功能。 案例:对话 第一次,张老师抓住课堂外一次与小P闲聊的时机,围绕小P对自己以及英语学习的态度展开了一次辅导性谈话。谈话中出现一些反应小P内心活动的行为语言,包括:点头,羞涩,沉默,摇头,眼光中流露出委屈等。 第二次,张老师在随后的一节英语课上,围绕“like”一词与小P展开一次英语对话练习,并且小P的正确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案例中张老师正是通过先后两次不同类型的对话有了对小P更深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小P缓解对老师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对话作为情感交流方式的一种,其优势在于为师生搭建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有效拉近师生距离,较直接地反应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助于老师及时准确地找到并解决问题。 案例:眼神 张老师课上要求学生举手与自己对话练习时,自然地走近小P,用鼓励的目光期待她。小P慢慢将小手伸出桌面…… 可见,眼神交流不仅帮助张老师默默地鼓舞了小P,而且避免了言语鼓励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有的不便。一方面,假如当时张老师直接点名要没举手的小P回答问题,显然这对其他积极举手的同学略有不公。另一方面,小P也会对毫无预兆的点名产生恐惧,反而会因为紧张而回答不好问题,甚至心理危机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所以说,此处眼神的运用,真可谓一举三得。 纵观以上对话和眼神的个案分析,可得启示如下:第一,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其特点和功能各有不同;第二,情感交流方式是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活动的有效手段;第三,教师若能适时、恰当地选用正确的情感交流方式,将提高教师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二)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 教师开展情感教育绝不仅是任意简单的聊天关心或说心里话,情感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和学科教育一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即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正因如此,教师必须像对待学科教学过程一样地对待情感教育过程,对其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目的的实现,否则就是无效的。纵观个案发展的整个过程,显然张老师已经有了一番精心的预设,归纳分析如下: 案例:张老师对小P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设计 1.诊断原因:因不愉快的经历,小P对老师产生恐惧心理。 2.明确目的:消灭恐惧,恢复小P对老师的信任及自信心。 3.选择方式:以对话为主。 4.设计实施步骤:1)先赢得小P对“我”的信任,再扩大到对全体教师的信任; 2)个别对话(缓解恐惧为主)——课堂公开对话(增加信心为主)。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两点:第一,对过程进行科学的预设是有效实现情感教育目的的前提保障; 第二,教师教育若想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师对情感教育科学化的重视,使其上升到和学科教育一样的理论水平。 (三)教师创造力的培养 与学科教育相比,情感教育对教师的创造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与理性的认知活动相对,人的情感是感性的,具有极端抽象性、复杂性和个别性。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必须开展因人而异的情感教育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学生量身打造,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个案中张老师的创造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对话的设计。 案例:教学资源利用中的创造力 张老师在对小P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种不同类型教学资源。第一,是英语课:张老师与小P进行英语对话,利用学科教学的过程帮助小P克服恐惧,恢复了自信。第二,是张老师自己和班级同学:张老师通过自身的言行与同学们的掌声,对小P达到潜移默化鼓励和肯定的效果。第三,是小P的父母:张老师让小P在校外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关怀和爱。 个案中张老师积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不仅善于将学科知识教学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有效资源和手段,而且更不拘一格地把小P周围的环境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教育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 案例:对话中的创造力 (第一次) (第二次) 张:小P,喜欢学英语吗? 张:DoyoulikeEnglish? P:……(点头) P:Yes. 张:喜欢张老师吗? 张:Doyoulikeme? P:……(点头) P:Yes. 张:Doyoulikeyourmummyanddaddy? P:yes. 比较分析以上案例中张老师与小P的两次对话,我们发现特别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两次对话内容重复;第二,英语对话中多次重复使用以Do开头的一般疑问句句型;第三,两次对话核心词“喜欢(1ike)”的重复。 以上三处看似偶然的重复,其实都是张老师的创造力在对话设计上的表现,分析如下:第一和第二点,即内容和问句句型重复,目的都在于降低回答问题的难度,确保小P回答的正确性,为进一步表扬并帮助她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埋下伏笔。Do的一般疑问句,其简便回答只要说yes或no,即便对于勇气缺乏的小P来讲回答起来也很简单。反之,‘如果采用问题和答案都相对复杂的特殊疑问句提问,小P很有可能由于紧张而不敢回答或回答错误。第三点,为何选like作核心词?要知道理由,不妨先找到小P的心理症结:不喜欢老师,害怕老师,不喜欢学习(doesn’tliketeacher,afraidofteacher,doesn’tlikeschoo1)。因此,张老师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反复强调核心词like来淡化小P对老师和学校的恐惧心理,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 纵观以上两处个案分析,我们可得启示如下:第一,创造力可以使情感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其形式可以是对话,是学科教学,甚至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人;第二,创造力可以使情感教育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发挥创造力,为不同的学生和心理问题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法案。 四、结语 迫于学生心理危机的严峻和教师职能的转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将日渐重要,这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其次,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和发挥自身创造力可以综合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最后,教师应该是一个对话者、策划者、创造者,而不是一个命令者、执行者。今后教师教育有责任促成这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校教育更具人情昧,使学生身心能够伴随知识的增加而健康发展。 愿未来教师教育能够使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幸福人!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浅谈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 【论文关键词】因素分析法 比较教育 发展历史 【论文摘要】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使得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由全盘借鉴的阶段转向了分析影响教育各个因素的阶段,由解释“是什么”发展到分析“为什么”的研究。 因素分析法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它体现了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反映了如何对教育中各种因素的数量、质量关系进行整合的动力特征,提供了一种分析教育的特定认知参照系、认识角度,决定着研究方向、设计及对结果的阐释。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框架,就会进行什么样的理论分析观察。所以,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建构并维系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运转、发展,解决现代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阐释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反映比较教育发展对现代教育运动的作用,是比较教育学科用以表现其价值、功能的根本特征。 一、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萨德勒提出因素分析法 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也是一位跨“全盘借鉴”和“因素分析”阶段的中介性学者,对学科的转型、升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他是发现单纯移植中的问题而积极倡导因素分析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认为:对比较教育来说,重要的是花大力气来考察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发展的诸因素或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因,才能对教育改革做出最有力的反映,真正认识教育并推动其发展;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而是在研究别国教育的基础上,以改善本国教育为目的。基于以上观点,萨德勒提出了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康德尔大力发展因素分析法 康德尔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提出的因素分析法,他认为: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特别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其著作《比较教育》中,康德尔提出:“探究一国民族特性与教育的关系,是了解本国教育制度意义的唯一法门。”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应是“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康德尔的方法论受三种目的论支配:一是报道——描述的目的,主要是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并提供关于各国教育制度的信息,是研究的开端;二是历史——功能的目的,主要是深入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注重找到构成一种教育制度基础的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动力,从中看到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联系的纽带,是比较教育的重要特征;三是借鉴——改善的目的,主要是强调通过比较研究,借鉴经验,改进本国教育制度,并培养国际主义精神。他坚信对各国教育制度间差异的比较和因素分析,可以找到一种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并认为这种力量就是民族性。所以他主张比较教育要努力去找到“民族特性的内涵,因为这是教育制度的基础,否则比较教育便是无意义的。” (三)施奈德、汉斯进一步发展因素分析法施奈德也提倡因素分析法。他的特点是提出了教育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这一因素,这与强调外部影响的英美比较教育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学者吉田正晴称他的方法为“辨证法的因素分析法”。施奈德在1947年出版的《各国国民教育的动力》中就提出:教育制度是社会各种因素复合作用的产物,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阐明各种教育制度之异同,剖析决定并影响教育的现实因素,尤其是内在因素。强调教育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注重从统一性与多样性、个人与集体、必然性与自由性以及教育因素与社会实践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来探讨教育发展的动力。通过这种内发因素与外发因素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教育制度就像生物体一样,经历着成长、飞跃发展、开花、停滞的过程。 汉斯是继承康德尔的历史比较观与现实比较观的集大成者,受萨德勒的影响较深,他认为:比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各种力量和差别的原因,即找出支配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原理。他强调对事实的无价值判断,要通过因素分析来掌握教育发展的一般法则,在说明各国教育制度时,必须对历史的诸因素进行积极的分析。 二、因素分析法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一)因素分析法的特征 1.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因素分析法的最大研究特征就是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衡量有关研究是否可归为该分析法的重要标志。因素分析法认为,比较教育不是简单地罗列某些教育数据和现象,而是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特别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注重历史分析和解释而不是具体方法。因素分析法非常注重对特定主义的历史分析和解释。康德尔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而非常注重解释,努力寻找某一教育事件产生的原因。汉斯不仅注重解释,还注重找到原因和基本因素,他不强调统计学,而十分注重思想的力量,因为“因素无法测量而却可以用来解释一切”。同时,因素分析法强调历史分析的解释作用,其目的是要说明以某种决定因素为主构成的多种因素是如何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该社会特有的教育制度和产生的教育结果,并把对各国教育体系分析中获得的一般原理的假设进行比较,相互检验其适应性,推知更有意义的结论。 3.注重分析传统对教育的作用。因素分析法非常注重传统对教育的作用问题,把民族性作为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汉斯继承了康德尔的民族特性的观点,又从施奈德研究中得到启发,把比较教育的基本步骤阐述为:“从历史背景、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制度的密切联系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收集不同国家现有教育制度的资料。”民族性的核心就是民族传统的力量,即“某一民族所独具的、普遍的、在几代人的继承中或多或少持续地表现出来,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倾向的总和”。因此,只有从哲学传统上分析,才能找到教育制度形成的根源。 4.注重分析文化区域的作用。所有持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学家都非常注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强调文化与教育的互动性,其中最突出的是莫尔曼在《比较教育制度》(1963年)中对文化区域的研究。他指出。教育根植于文化之中:每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其固有的文化区域中以一种很复杂的方式构造成的,必须同时使用文化和主题调查这两种方法才能进行研究。 (二)因素分析法的局限性 因素分析法20世纪60年代前在比较教育学界中占主要地位,是比较教育学的主要分析框架,但到70年代后逐渐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第一。运用因素分析研究教育仅仅属于知性认识水平,缺乏辨证的理性认识,不能概括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更不能对将来的教育发展做出科学的决定并提出富有预见性的见解。 第二,因素分析的研究是极其宏观的研究。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为什么是那样”的理由,但因素本身是及其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即使想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各国教育,也只宏观性质的研究。同时要把各种因素和教育的关系密切地结合起来并作实际证明,也是很困难的。 三、因素分析法对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意义 1.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因素分析法提出并形成了以因素分析法为特征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使得比较教育研究从第一阶段的朦胧的整体把握教育现象转变到了对部分教育现象进行深刻的研究,具体分析、研究教育整体的各个作用因素,使之更准确地了解各国教育的异同,以便能借鉴某些符合本国需要的东西。 2.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比较教育研究,使得比较教育学科在学科认识上有新的发展。因素分析法的形成,使得比较教育研究从感性直观的整体把握教育现象进入到对教育现象进行部分的深刻的分析,把全盘借鉴阶段作为目的的观察描述转变为研究的基础,成为因素分析法研究的第一层次,开始深入教育的内部来探究国家教育发展的动因。在了解教育“是什么”的同时,又探究其“为什么”,分析决定教育的因素。在了解各国教育的发展动力及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吸收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经验中对本国有用的经验。 3.因素分析法的运用推进了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进程。因素分析使比较教育研究开始深入各国教育的内部,力图对各种作用于教育的因素进行详尽地研究、比较,对各种教育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归纳,论证教育发展,抽象概括教育特征。所以,这个时期比较教育研究出现了三个趋向:一是力图建立规范化的比较研究方法,使之形成从收集资料到探究作用因素再到分析动因、做出评价,进而与本国教育比较并抽取经验的过程;二是形成不同的分析范型,呈现多种方法论相互作用并存的发展趋向;三是随着教育发展,比较教育研究的因素分析法再发展,从萨德勒到康德尔,到施奈德以及汉斯等理论,呈现出一个比一个更复杂严密、更加重视文化因素、更强调因素的多样性的趋向。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浅析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已成为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离不开教材,而教材内容都是按一定的规范编写的,有其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但未必就说他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认真编排,注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强调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生源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水平参差不齐。针对大学生进校时的不同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情况在学习深度上进行选择,也可以更好地执行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分层次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避免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的教学局面,对计算机完全零基础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补习。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切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以任务加案例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每次上课时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任务,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了解Office中各个软件的每一个菜单和按钮的具体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四、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作课程,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机实习课,教师要针对课堂授课的内容,认真布置实习内容,让学生认真练习,仔细体会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同时,教师要做好辅导工作,随时注意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逐个进行辅导,可以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生帮学生,滚雪球式”的方法。 五、改革考核方式,施行教考分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的现状,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管理,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非常必要的。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等级考试的试题质量高,考核面广,真正能够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考试通过可获得全国通用等级证书,可作为学生将来升学、用人单位选用的重要参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目标统一,任务明确,采用全国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考试既权威、公平、合理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六、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基础工程来建设,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法改革初探 [论文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在高等教育战线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求。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些学生判断政治是非的标准模糊,分析能力缺乏。他们思想的困惑,就是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着力点。文章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实践中,提出了“参与式”、“讨论式”、“例证式”、“互导式”等多种教学创新方法。 [论文关键词]精神成长;参与式;论证式:互导式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普遍奉行灌输式教授法。灌输式教授法的根源是受传统的“仓库理论”影响。把人的大脑视作储存知识的仓库,把教育目的限定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上。这种偏差,效果并不理想。2004年笔者对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大一与大二两个年级共计600名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采集到样本598份。其中对该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做调查统计如下: 从表一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的世界观是复杂多样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同时存在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对“唯心主义的东西如迷信、命运,有时也应该相信”这个选项的选择的百分比高达25.08%,这就说明正确的世界观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还没有能够形成,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从表二来看,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人生观的选择趋向于多元化,这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很有关系。调查表中有19.23%的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18.06%的学生有集体主义思想;同时有21.07%的大学生特别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并带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还有18.73%的人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这说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许多正面教育,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入脑得有限。 在表三中有26.76%的学生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这可以说是我们以往政治理论课取得一定成效的一种表现;有29.26%的大学生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标准,认为知识多的人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现在的青年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更看重知识,大家都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上大学的目标,以便将来进入社会以后不被社会所淘汰。但他们往往更加看重一技之长,即专业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反而放松了思想素质、个人修养的全面提升,因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分离的现象。如:有14.22%的学生认为有权力的人更有价值;12.54%的学生认为金钱多的人更有价值;17.22%的学生认为朋友多的人更有价值。可见政治理论课如果不能联系实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树立。人们对知识的“力量化”倾向,使知识的学习遵循纯功利的标准,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占有”,而失去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照。由此又产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孤独自傲、目空一切;又时常自卑、缺少自信,自我控制力弱,加上缺少实际经验,政治上不成熟,世界观未定型,这些都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更多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许多大学生一方面很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他们对高校开的一些政治理论课又很厌烦呢?尽管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还很肤浅,但却对说教式的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反之,对一些国外的时髦、新颖的政治、社会理论兴趣甚浓,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我们施教者只要不是照搬一百多年前的本本理论,而是拿出大量的、生动的、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就能赢得学生的信服。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一般专业教育在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育思想上都应该树立人格比学问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道德比成绩更重要的理念。邓小平同志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生成新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养能够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据一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说:“以前在国内觉得自己很优秀,因为学习勤奋,考试成绩也好。可是,出国后同国外的研究生一比,发现自己所欠缺的主要是在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这说明我们的教育限制了人才的拓展和创新能力。 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现在目的与手段都被颠倒了。如果不停地灌输,用大量的知识堵塞了学生对“不知”的兴趣,就没有心灵的飞翔,没有思想的灵动,没有智慧,也就没有了创造。知识得到之时,也是人自身、人的生活被异化之时。这才是教育的悲哀,是知识僭越的又一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更多地肩负起培养人的思想的重任,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要始终牢记,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的内在渴望,而不是填塞什么内容。把目的和手段再颠倒过来,使教育回归人自身,这才是教育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应该遵循这条路的要求去创新,使学生从学习上一窄、二死、三负担重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进入知识和心智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之中。 当然,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要素。但知识不等于智慧,不等于能力,博学而低能者不乏其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主张,要求我们教师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引路人”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尤其是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探究性的思考之中。一旦把学习方式定为探究性学习,教育的主体就变了,即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跨越几千年的重大转变,也是教育史上巨大创新。过去工业社会是批量生产,信息社会教育越来越个性化。过去常把教学要求比喻为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此,所有的老师都不仅仅是施教者,他们不得不重新当学生,而所有的学生都不仅仅是受教者,他们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让很多人的智慧在课堂上交流激荡,学生就在这样的海洋里学习成长,这就是“互动式”教学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说比专业教育更容易实现这种转变,因为,政治理论课一贯要求重精神生活,重品格发展。我们应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外在的灌输、熏陶变为帮助个体内心形成主动追求“善的愿望”,为学生的成长服好务。 教学创新如何进行?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征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方法论的运用。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从这个方面着手,教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本身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此有人提出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的生机。实际上要想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重要的是要解决为什么讲、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指导学生辨别是非、认识自我。讲课要在新、精上下功夫,利用新成果、采取新角度、补充新材料,较好地联系世界实际、中国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采用多种方法施教,将自育和教育相结合,针对重点、难点和热点,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知、情、信、德、意、行相互渗透,增强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有效性。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创新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在许多地方都可以运用,但它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表现最为集中,过去传统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总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程式化教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这种教学本身(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导致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实际上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是有着巨大潜力的人。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应全面体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要想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必须作根本的改变。 为了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我们在不断探索,从2000年起有意识地在政治理论课中试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通过“讨论式”教学,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确,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近代英国科学家K·P·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促进的。故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老师提出为什么,更鼓励学生指出为什么,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本的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读一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教师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设疑,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寻找解答。鼓励一问多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对同一问题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经常采用讨论、辩论、演讲、问题抢答等方法,训练学生思维速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究难,大胆联想,培养摆脱原有思维定势的心理倾向,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去产生新联想、新思路、新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利用“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和思维能力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参与的动态中掌握知识,内化情感,树立信心,指导行动,达到政治课知行统一的要求。它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在参与式教学中,保证学生不少于1/3的时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生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观摩、评论、示范等形式主动参与。这种教学方式要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具体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学习活动。 在有条件的地方,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在实践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动性,从而把学习范围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使政治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3、推行“例证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 例证式教学是将某一理论提出,让学生论证其理论的存在与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叶,当今的学生对过去社会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多,对马克思批判的资本主义也自然了解甚少。推行例证式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去寻找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案例,来求证其理论的存在与正确性。例如,“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马克思再生产理论,首先由教师提出再生产理论的模型,然后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例证来论证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某些规律。如从“二五”时期开始的重工业发展过快,轻工业发展滞后的案例,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落后于其他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之后,才使国民经济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学生们由此得出了两大部类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的结论。有的同学发现只有当第二部类中的粮食生产能满足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新增劳动力的需求时,社会再生产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得出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结论。有的同学例证了只有电力、能源、原材料等这些生产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才能保证加工工业的顺利与持续发展的结论。通过这些例证,学生们不仅了解到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实质,更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经济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 4、通过“互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互导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位置互换,教学内容由教师指定,学生轮流上讲台主讲,让学生们通过不同方面的讲学,起到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作用。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成为许多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许多教师也开始喜欢使用这种方式,因为它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有非凡的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感受和理解,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概念很多,如果采取传统方式教学比较枯燥。如果能采用一些优秀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起到较好的作用。“两课”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有别于教材编写,尽可能贴近学生在课堂上对理论问题的思维认知过程,选择一些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社会中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纳人多媒体课件,通过设计教学问题和其他引发思考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理性的科学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本身也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的过程。当然,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放”,把教师变成幻灯片放映员,而是要注重讲课艺术的运用和学生参与的实践,切实体现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互动。 正如台湾华东大学罗宝凤教授所说:好的教学是一段关系的联结,这种联结能够产生具有疗效的重新建构,以“修补”学生可能在早期人格发展上的缺损,还会让双方互动,产生一种意识的建构,形成人格变化的动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该在这方面起到当仁不让的重大作用。但要起好这个作用,就必须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方法研究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是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它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近我们对竹溪县县城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状况及其发挥先进性作用的方法进行了调查。 一、目前在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党员队伍的整体状况是好的,尤其是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党员队伍的各项建设成就很大。但是,仍有一部分党员保持先进性作用不明显。有的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发挥了先进性,对群众漠不关心,对组织安排的社会工作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有的政治素质不高,思想出现了偏差。他们放松学习,政治热情下降,因而不愿从我做起,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 影响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健康的思潮渗入到党内,影响了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党员,淡化了党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是基层党组织管理教育不力,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三是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方法陈旧。许多单位仅靠“”、民主评议等传统方式教育党员,以至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保持和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方法,就是党组织在对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一项系统、艰巨、长期的工作,应在做好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党员的具体实际,重点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正面引导法。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加强党员的自我教育。只有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武装起来的党员,才能在工作、生活和学习、社会活动中自觉地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但这些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的灌输,通过党员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从而接受先进的思想,克服消极、错误思想,完善自身的思想结构和行为规范,达到自我教育提高的目的。正面引导的途径除了扎扎实实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传统的“”以外,举办党员事迹报告会、党的各种知识竞赛、电化教育、演讲等方式都为广大党员所喜爱。各级党组织应紧密结合新形势,针对党员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言传身教法。以干部的人格力量影响广大党员。党员的思想教育要靠全党的共同努力,而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广大党员,客观上起着示范的作用。要动员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领导干部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正人先正已”。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做党员思想教育工作时,必须牢记千年古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关心激励法。在党内,每个党员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上下级之间应当是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关系。尊重、关心、爱护党员,首先就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党员。党员有喜怒哀乐,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希望得到党组织对自己的关怀体贴。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倾听党员的意见,耐心细致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关心党员的疾苦,为他们分忧解难。特别是在当前,许多离退休老党员、亏损企业党员、下岗党员的生活遇到了困难,各级党组织要积极采取多种办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激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地保持先进性、发挥先进性作用。 ——目标责任制法。党员包户、“一帮一”、党员责任区、设岗创星、党员挂牌上岗等是近几年来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新举措,对于增强党员意识、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充实、完善、推广各类党员责任制,使每个党员有奋斗的目标、有明确的责任。这样有利于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营造一种人人争先的氛围。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造就和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的丰富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同时人的本质也是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发展,包括体力和智力能力多方面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人应该是会做一切工作,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高度文明的人。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研究人的本质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有助于认识人的思想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根源,有助于科学地认识人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掌握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可见,从哲学来讲,人的本质是劳动,从现实性来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矛盾,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是指人的本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原理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呈现出不同形态。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的思想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生产关系都呈现出鲜明的阶级色彩,因而人的本质也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同时,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人且有共同的自然属性。所以,我们不但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问题,也要克服片面性,综合考虑人的各种自然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极其丰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不仅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层次和方面,而且还表现为在每一个方面,人的本质都各有特点,人的本质是他的各种本质特征的综合。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结合每一个具体情况作针对性教育。人的本质是发展的。从宏观来看,人的本质可能会异化,也会克服异化,而且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或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时期.人的本质也互不相同。从微观来看,个人的本质出于所受教育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而向不同方向发展。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而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研究也是旨在追求和培养社会主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素质的教育,是从主体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中引申和凸显出来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最崇高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研究的理论依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过程或者环节中始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学说为依据和导向,充分张扬人的个性,重视人的能力的提高,关注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促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发展。 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有个性的人。”[2]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早期社会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很强,人们相互依存,每个个体呈现出来的个性并不明显,而在私有制社会形态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社会有了一定发展,但人对物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人的个性还是难以形成,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的个性才可以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者是统一的。一方面,全面发展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发展难免走向极端和片面。另一方面,个性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也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展现人的个性,人才能在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中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主体总是个性化的主体,其需求往往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只有尊重主体的合理需求,才能培育既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健全品德和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弘扬人的个性,为个性的健康充分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努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重视增强人的能力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既能使人和自然存在区别开来,也能使人和其类存在区别开来。人的自然存在以人自身的自然和人之外的自然为关系对象,而人的社会存在则以他人以及社会关系为对象。人的类存在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为对象,而人的社会存在则不仅基于此,更重要的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为对象,人的社会存在表明了社会关系角度的个人的存在,表明人的社会生活过程,表明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观点,意味着人不再是作为类存在的那种抽象的存在,是从事具有社会性质的具体的劳动的存在物。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性来说只是具有个性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与主体性相对应的能力,以帮助主体性可以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促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人的能力主要包括生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精神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其中创造能力是最高形态。同时,这种能力是与时俱进的动态的能力。从过去强调以物为本,到当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发展对人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关注提升人的主体性 人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体,还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和重要条件就是人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特别强调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彰显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关注提升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3]罗杰斯曾说:“当促进者是一个真实的人,坦诚无疑,同学生建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具,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4]马克思的话表明,只有主体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结果。罗杰斯则从主体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角度谈到了主体素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效性的影响问题。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是靠主体来运用和实施的,方法的实效性就首先受制于主体。如果主体具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和主体意识,他就会时常主动地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结果的实效性问题,发现现行方法在发展着的实践中新出现的实效性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结果的实效性。反之,如果主体缺乏角色意识和主体意识,缺乏应具备的运用方法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方法的实效性就可能发挥不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没有保障。方法的实效性正是依赖于主体才得以发挥出来。主体对方法的实效性具有影响作用,作为教育的对象—客体同样也存在着相似作用。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从课题训练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为指导,引领学生在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获得发展。课题训练的模式可以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采用课题分解、逐步实施;量化打分、层层推进;结题验收、强化考核等方式开展。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题训练;教学改革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以下简称《科研方法》)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增强教师实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科研方法》课程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问题,甚至被许多学生称为是教育类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指导思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自英国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以来,迅速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教师通过反思实践教学,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是现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科研方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其应该直接为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研究者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 从实际的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会做科研,这成为阻碍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技术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师从认识上对于这一理念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教育课程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现在教师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多数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际技能性的训练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的教学在脱离了实际的科研训练之后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讲演。学生在学完了《科研方法》课程之后,对于如何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仍然无所适从。因此,《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为中心,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实际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从而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此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在训练中求发展 从性质上看,《科研方法》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其目标应该从总体上既需要服务于学生认知思维层次的提升,引领学生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同时也需要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科研方法》这两方面的性质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成人的学习往往更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而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动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思潮在学生的学习中影响深远,“有用的就学,没用的不学”也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取舍的主要标准。虽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对现实情况,与其否定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认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引领和改进。因此,立足于学生具体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掌握,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应该是此课程开设的基本逻辑。 二、《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 《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一般需要先开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其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继续教育活动的中后期。这与学生后期完成的毕业论文在时间上有衔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堂训练作业与其以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状,为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方法》课程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以此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从可行性角度来分析,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其性质来看就是在完整的参与某个特定的课题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课程在“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的独立的从事课题研究。以完整课题研究的形式作为《科研方法》课程的训练内容 以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一个全方位的训练。因此,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课题研究就成了联接《科研方法》课堂训练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实际参与某项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既强化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具体课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科研训练的质量,可以从教学考核这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课堂教学训练在学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政策,课题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科研立项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科研立项与课题训练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题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课题分解、逐一实施 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过程,即课题的选择(选题)、课题的论证(开题)、课题的完成(结题),而其中又可以具体的分解为:课题的选择与界定、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研究计划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书写、研究结论的论证等阶段。这一过程与《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学生的课题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任务让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并结合《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内容进度逐一的予以实施。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训练进一步强化《科研方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做出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同时将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分阶段的逐一实施,有利于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层层推进 在将一个完整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之后,为了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在各个不同的任务之间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局面。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具体的任务时,只有上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了,并且顺利通过特定的考核,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强化考核对于整个课题完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课题训练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训练质量,需要对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做出单独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但是无论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考核的退出机制。以便让那些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合格的作业重新接受练习,直到这个环节合格了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研究。这样操作可能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进度会出现个别化的差异,但是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却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训练作业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3.结题验收、强化考核 在课程结束之际,通过课题分解、层层推进的方式,学生的课题训练任务也基本接近尾声。此时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验收,并对其整个的研究活动进行考核打分。结题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让学生写书面的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来完成其课题的结题工作,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模拟参加结题活动中的答辩工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结题方式,严格考核在这里至关重要。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生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进行推荐发表,或者推荐到学校相关的刊物或学报上发表,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对于整个的课题研究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机制和惩戒机制,让其通过帮助获得提高并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史学界所重视。随着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深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得到发展,研究的方法亦不断丰富。其中,口述史在教育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使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当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反思,探讨口述史这一研究方法在教育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口述史教育史学研究方法 1 关于口述史的回望与发展 口述是人类传递经验、传承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的说就是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的一种传承、回归历史的活动。口述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在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时就已经有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事件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自八十年代始,口述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这一点在史学界也有所体现。最早涉及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是20世纪80年代时北京大学张继谦对西南联大的口述采访,及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先生在1996 年开设的“口述史学研究”课程。此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口述史专着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定宜庄所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版),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2 口述史的功能与运用 口述史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口述史一方面能够为历史学提供生动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还能纠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见,最主要的就是它推进了史料的搜集,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为未来史学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口述史作为教育史学的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还具有哪些功用呢?简要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印证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许多重要会议、红军长征、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及当时在白区的活动等。(2)让传统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普通平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为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探究领域。比如妇女儿童状况、秘密组织等。(3)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 3 口述史面临的挑战 当代口述史学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可谓是一场口述史学运动。但就整个口述史学界而言,也的确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口述史学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记忆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记忆的不可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受访者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其次,便是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记忆。第三,口述者的记忆受到现实及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口述者个人心理的变化。其次就是口述历史工作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口述历史是一个容易沾惹是非的领域,因为它除了叙述一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对他们的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却渗透着极强的个人好恶。还有一点就是口述历史虽然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交际过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对第三者的褒贬性评价,当这种评价一旦公开,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孙后代的抗议,严重的就有可能牵扯到法律诉讼的问题。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国不断升温,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论著也不断涌现,在接下来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4.1 加强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论探讨 当今时代,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论上的探讨,尤其是与之相关研究间的关系探讨。 4.1.1 教育口述史研究与教育自传、教育回忆录 一般来说,自传和回忆录是以个人回忆为主要内容,以个人自身的成长为主要线索的一种文体。概括地说,二者都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回顾。而教育口述史研究则是建立在当事人的回忆基础之上的一种研究范式,当事人的回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来说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内容。 4.1.2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首先,就研究方法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必须要利用访谈的方法,但访谈法却是教育口述史研究所必须的。其次,从研究的主体看,教育叙事研究既可以存在两个主体,也可以仅存在单一主体。而口述史研究则至少要有两个主体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最后,从研究内容看,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口述史研究之间有一个极为显著的区别: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都是以说明问题为根本的;而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来说,研究内容的真实性是我们最先要保证的。 4.2 利用教育口述史研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口述史研究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之前的静态课堂转变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在国外,口述史不仅被用于语言、音乐、化学等各学科的教学,同时也被用于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的效果评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等。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多多借鉴国外的这些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充分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当前而言,我国的口述史研究还仅限于应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比如抗日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学。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类似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评价中,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史学界所重视。随着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深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得到发展,研究的方法亦不断丰富。其中,口述史在教育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使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当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反思,探讨口述史这一研究方法在教育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口述史教育史学研究方法 1 关于口述史的回望与发展 口述是人类传递经验、传承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的说就是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的一种传承、回归历史的活动。口述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在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时就已经有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事件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自八十年代始,口述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这一点在史学界也有所体现。最早涉及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是20世纪80年代时北京大学张继谦对西南联大的口述采访,及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先生在1996 年开设的“口述史学研究”课程。此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口述史专着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定宜庄所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版),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2 口述史的功能与运用 口述史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口述史一方面能够为历史学提供生动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还能纠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见,最主要的就是它推进了史料的搜集,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为未来史学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口述史作为教育史学的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还具有哪些功用呢?简要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印证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许多重要会议、红军长征、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及当时在白区的活动等。(2)让传统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普通平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为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探究领域。比如妇女儿童状况、秘密组织等。(3)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 3 口述史面临的挑战 当代口述史学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可谓是一场口述史学运动。但就整个口述史学界而言,也的确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口述史学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记忆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记忆的不可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受访者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其次,便是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记忆。第三,口述者的记忆受到现实及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口述者个人心理的变化。其次就是口述历史工作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口述历史是一个容易沾惹是非的领域,因为它除了叙述一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对他们的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却渗透着极强的个人好恶。还有一点就是口述历史虽然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交际过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对第三者的褒贬性评价,当这种评价一旦公开,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孙后代的抗议,严重的就有可能牵扯到法律诉讼的问题。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国不断升温,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论著也不断涌现,在接下来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4.1 加强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论探讨 当今时代,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论上的探讨,尤其是与之相关研究间的关系探讨。 4.1.1 教育口述史研究与教育自传、教育回忆录 一般来说,自传和回忆录是以个人回忆为主要内容,以个人自身的成长为主要线索的一种文体。概括地说,二者都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回顾。而教育口述史研究则是建立在当事人的回忆基础之上的一种研究范式,当事人的回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来说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内容。 4.1.2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首先,就研究方法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必须要利用访谈的方法,但访谈法 却是教育口述史研究所必须的。其次,从研究的主体看,教育叙事研究既可以存在两个主体,也可以仅存在单一主体。而口述史研究则至少要有两个主体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最后,从研究内容看,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口述史研究之间有一个极为显著的区别: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都是以说明问题为根本的;而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来说,研究内容的真实性是我们最先要保证的。 4.2 利用教育口述史研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口述史研究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之前的静态课堂转变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在国外,口述史不仅被用于语言、音乐、化学等各学科的教学,同时也被用于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的效果评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等。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多多借鉴国外的这些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充分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当前而言,我国的口述史研究还仅限于应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比如抗日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学。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类似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评价中,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系统科学方法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复杂性理论展示了新世纪科学研究的广阔全景,并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理论自身局限的可能性。教育技术具有系统科学方法的重要特征——最优化,这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同时,教育技术具有系统科学理论中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特征——开放,使得教育系统处于从无序向有序的动态平衡运动状态。最后,论述了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对教学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复杂科学;系统科学方法;阐释学;模糊逻辑 被称为“制高点”、“突破口”的教育技术涵盖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心理和艺术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科学规律和各种技术,把教育和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只是从应用层面和技术层面发展教育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从系统方法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才具有高度和深度,才能实实在在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指导。 一、复杂科学的提出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 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它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1] 正是基于对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人们提出将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系统的研究中,从复杂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系统效能的目的。 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提出了解决复杂自然系统的理论、方法,为统一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建立系统科学准备了材料。物理学以前讨论的系统是可逆的、退化的,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判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和特点。这类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向与生物界、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发展、进化等演变现象相矛盾,人们无法用统一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i.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时,由于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以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在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系统中可以发现存在着与生物学一样的进化现象,并可以利用耗散结构来统一讨论。h.haken提出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的相变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协调作用的结果。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教授在80年代提出了系统科学体系的框架,分析了在不同层次上的学科内容,提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系统科学走上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这就可以站得更高,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入。对这些复杂系统的分析不仅是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同时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新的方法,所得到的新的结论也会丰富系统理论本身的内容,使系统理论真正成为解决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2] 二、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技术,以实现最优化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 论、协同论)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性、定量化和最优化。其中最优化体现了系统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出优化目标,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最优。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即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最优化是指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最优化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用最少时间得到最大效果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如前所述,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都能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系统可从原有的熵增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和功能方面的远离平衡的有序状态,即形成一种组织化和有序化的耗散结构。孤立的系统只能出现负熵,最终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3]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必须以和谐的方式从教育系统的外部引入负熵,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系统内部长期积累的熵增的逐渐减少,通过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育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进行。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以上转变。教育技术具有开放性和旺盛的科学活力,它与全新的认知理念同步发展,并及时把相关科学和高新技术引入到教育系统中,促进人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教育领域成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的基地。 开放是系统减少熵增和内耗的调节剂,开放使系统不断更新,也使系统获得良性循环的保证。系统要达到开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开放和交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开放和互动。开放的本质是系统吐故纳新,教育技术的灵魂是整合,它意味着教育对各个学科的开放,接纳和综合。[3] 教育技术具有开放的显著特征:(1)开放的教育观念 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培养每个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了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开放。(2)开放的教育对象 从教育走出校园,面对社会每个公民,面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按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教育环境。(3)开放的学习 重视学习的过程,从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开放,如集体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传统的认知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而电子学习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模式,激发了认知潜能。(4)开放的学习能力 从重知识的获取能力到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强调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的能力。(5)开放的信息资源 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数据等传播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三、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构成,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 的优化设计。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应摆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仅构成教学开发与应用的前提,更直接影响到开发与应用的质量。人们获取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的手段、环境及学习目的都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传统的系统理论研究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4]20世纪90年代以来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一)阐释学与教学设计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从广义来说,它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阐释包括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使隐藏的意义显现出来,二是使不清楚的意义变得清楚。“阐释学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通过阐释学原理的应用,在解释者对世界所熟知的意义和世界拥有的某种未知的意义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隔阂的距离。” [4]在阐释学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家研究总结出以下法则和原理: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的法则。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里过程。(1)历史性原则——结合作者所处的具体条件理解文本的意义。(2)整体性原则——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3)代入性原则——进入作者创造时的情景,重新体会其原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所学内容获得正确的理解,或者帮助学习者对所学内容阐发个性化的意义。根据学习者的理解过程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理解,教学便有“建构”的意义。阐释学为教学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对教学设计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没有学习者的理解活动,理解不可能产生。学习的产生在于学习者能参与到理解的活动之中。阐释学认为,当理解者与文本以共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时,理解便产生了。(2)背诵不等于理解。以促进理解为目标的教学,应当关注文本创作者和解释者所处的不同文化或社会情境。文本的理解不是通过文本的背诵而获得,而是通过解释者的阐释。(3)教学不要奢望某种统一的意义理解或学习结果预定。理解并不是一种僵硬的过程,它涉及所处时代的社会和历史的影响。要从一个群体中期待一种可信的、客观的学习结果预定,是不可能的。(4)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社会性的活动。每个对话/交流都是不同的,忽视这一现象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错误地判断学习者理解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运用阐释学原理为教学设计寻求一种解决方案,意味着我们在为学习者深化某一问题的理解寻求方法。教学设计的思维和操作可以沿着以下原则展开:(1)利用理解的空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表现他们个人化意义的理解。这种处理理解“空白”的活动,是基于阐释学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者在对待理解“空白”的问题上,要求表现个人化的解释/意义生成。教学设计就是要为学习者对文本形成个人化的意义创造/组合大量的机会。例如,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问题的课堂讨论练习,就有利于学习者展现个人化的反应和发展学习者的个人化意义。(2)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主题内容时,都会带着自身的偏见和切身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课程内容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引发讨论的问题,来发展学习者的主观性意义。(3)为了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应当在“文本创作时代”与“理解者所处时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任何一种学习活动之中,学习者都会把其自身的时代和文化代入其中,对意义的解释产生影响。 (二)模糊逻辑与教学设计 模糊逻辑(fuzzy logic)是美国工程师lotfizadeh(1965)提出的一个概念。模糊逻辑对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逻辑假设是:人的思想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确的。它以命题的二值性为基础,以排中律为基本原则之一。因此,传统的逻辑所遵循的是二值性原则和排中原则。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世界假的,并且一个及其否定必有一真。而模糊逻辑却与概念、命题意义的不精确性相一致,它推理的结论并不严格依据前提。模糊逻辑的出现,为解决复杂性、交叉性的问题开拓了道路。 模糊逻辑对教学设计的启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模糊逻辑理论对教学设计中的需求分析和评价具有启示意义。这些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居核心地位。从模糊逻辑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理念与行为只常常存在一种或然的、非线性的关系。因此,运用模糊逻辑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更能有效地解释行为。(2)模糊逻辑理论对认识/处理学习者的感知问题更为有效。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及自信心,与学习者获得好成绩同样重要。(3)运用模糊逻辑超越决定论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在评价“现实生活”的问题方面显得更为有效。[4]世界并非是黑白两极的,而是绚丽多彩的。 (三)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数学与物理学的混沌理论,与相对论、量子理论并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理论。混沌理论的产生始于量子物理学不满牛顿机械决定论对物理现象的解释。牛顿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每种实践都是有序的、规则的并可以预测的。量子物理学认为宇宙并非是一个巨大的、事先决定的存在,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不可决定的,也是不可预测的。这种非决定论为解释世界的混沌现象提供了认识/研究途径。所谓“混沌”,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理解混沌,应当注意两点:第一,混沌系统中隐藏无序;第二,混沌是存在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理解混沌理论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概念: 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sensitive dependence on initial conditions):一个系统中的混沌是指系统内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会引发后续的大变化。这也常被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的异常敏感性说明,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当一个系统的初始条件不清楚或不确定时,我们是不可能预测到会发生什么结果的。 2.分形(fractals):分形理论创始人是美籍法国数学家b.mandebrot.fractal,本意是不规则的、破碎的、分数的。用此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平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分形,意指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尺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两个普通特征:第一,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第二,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却是一个常量。 3.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s):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而奇异吸引子则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 混沌理论对分析学习系统提供了另一种科学视角,对我们在分析教学系统中常用的决定论科学方法提出了质疑。(1)如生物学系统一样,教学系统也是充满了混沌。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和假设在两个方面与混沌理论相抵触:一是教学系统的决定主义假设;二是学习者和学习过程是可预测的。(2)混沌理论挑战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线性教学程序——设计者或教学者认为只要按照预定的教学程序,对学习者施加干预/影响,就可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但事实上,预成的线性教学设计很容易被教学中的混沌实践所颠覆,导致教学过程难以预测,难以单靠线性的操作程序来控制教学过程,并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混沌理论认为教学设计必须认真考虑学习过程。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式通常在本质上把学习描述为一种线性过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绩效)。但是,学习的发生过程是学习者个体差异以一种混沌的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4)走向重视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处理教学系统设计/实施混沌理论的最有效方法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反思其学习活动,发展其元认知意识,提高其元认知/反思水平。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是一种帮助它们处理复杂现实世界问题的方法/途径。元认知是指关于我们如何人感知、记忆、思考和行动的知识。掌握这些过程并在学习中及时应用,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5)情感与混沌。在学习中处理混沌现象最有力的促进因素要靠人类的情感。已有的情商研究表明,经常性的情感挫折或情绪波动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损害/削弱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是情商的关键性能力。了解和控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于成功做出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就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情形来看,以上这些研究还未完全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但是,积极地吸纳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适应时展和健全自身发展,却是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浅析高职技能课程中运用心态教育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餐饮服务 心态教育 发展空间 实施模型 论文摘要:本文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特点和行业需求,提出以心态教育方法来促进和推动教学质量。 面向市场需求去育人,是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检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标准是能否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切实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本人将心态教育用于《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授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心态教育的内涵 “服务”的根本是对人的服务,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灌输,使学生理解工作的意义,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更新服务理念,关注自身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学生外在折射出来的是积极的职业形象、过硬的服务技能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本文探讨的心态教育。心态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及时适应工作环境,愉快地与人相处,快速熟悉工作流程,灵活应对宾客的要求。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操课,每一节课必须有一个教学环节为心态教育,教师应寻求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引导学生善学、乐学上下功夫,通过多课时多次数的强调和练习,培养学生一贯的恒久的品质。 二、心态教育的实施模型 心态教育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融入教学过程中,它既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又涵盖了通常的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部分。 以下是心态教育教学环节描述: (一) 准备阶段:职业形象塑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标准化的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理解工作内涵,展现内心真实的状态。 (二) 热身阶段:团队训练小游戏。以合作式的游戏让学生明确团队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工作、生活和人生。 (三) 导入课程:案例(任务)引入。案例要贴近工作和生产实际,能引导学生明确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具有实际指导和借鉴意义。 (四) 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采用角色扮演法、应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就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力、反应力。 (五) 反省阶段:录像点评。整个教学过程用dv记录下来,观赏过程进行自评及互评。通过影像的记录,分析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这里,教师必须辅以及时的、积极的教育评价,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提升自我,消除自卑心态。 三、心态教育的实施效果 1、帮助学生调节职业心理素质 通过对历届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表现为优秀的仅占受调查人数的3.5%,表现为良好的占受调查人数的15%,表现为中等的占受调查人数的49%,而表现为较差的竟占受调查人数的33%之多。大部分学生的性格、承受压力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耐力都不是很好。同时我们也发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与职业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学以致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很强。而心理素质稍差的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能力也会稍弱。应用心态教育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素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充分的训练和自我纠正。 2、师生互动效果好 应用心态教育,需要打造开放型课堂,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研究、探讨和合作成为师生新型的交往模式。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得以充分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年轻人的思维模式,把握时尚的观点,将市场流行趋势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另外,师生无障碍沟通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心态教育。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偏好不同,性格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点不同。通过在心态教育中采取分组协作的形式,大家可以在小团队中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与任务,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竞赛中各显其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利于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生存渠道。学生参与的深度,受益的程度是最直接的评判标准,教师通过这种可观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思路。 4、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 在两个学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学习中,通过心态教育的训练,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长处与弱项;同时,学生自己也可以知道未来工作目标定位是怎样的,如何去一步一步做好工作,能有计划性、有稳定性地去朝目标迈进。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短期与长期的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涵义及其四个主要特征入手,通过对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再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 【摘要】作者探究了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认识偏差,提出了全面巩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动和融合、重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等方法措施,以期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 问题 方法 工作模式 探幽 1 写在前面 当前我国在校研究生124万,今后十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将在2020年使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44万人,即平均每年将扩招2万研究生。同时,特别是研究生来源也越来越广泛,仅以我们学院为例,2009年招收博士生16人,硕士生155人,来自于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所高校。由于来自于不同经济、社会和地域文化环境,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比例有上升趋势,因而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对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检索显示,研究生群体中73%左右的同学基本具备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意识;大约27%左右的同学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约有18%左右的同学认为心理健康与高尚人格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15%左右的研究生认为违纪行为、个性孤僻与心理因素无关;30%的同学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是因为思维存在障碍、精神欠正常;其中不足5%的研究生愿意找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和研究生辅导员沟通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研究生在心理健康认识上存在较多问题和偏差。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纠正这些问题和偏差的不二选择就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方法。 2 提出问题 近三年来四所高校的研究生规模有逐年扩大的明显趋势,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也发现在工科研究生群体中存在诸多较难解决的心理问题,有关学校和学院加大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各自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这项工作在四所高校的开展还较为不平衡。有的高校或学院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内容、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深入探究,导致教育过程存在以下偏差。 2.1 忽视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有的认为,研究生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素质之外,必然还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各学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包括入学前或入学后的心理测试工作也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人格测试量表》阅卷结果不能受到充分重视甚至束之高阁。还有的认为,研究生就是搞研究的,因而其财力物力不如直接投到请专家开学术讲座上。而在研究生群体中也有不少人认为研究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科研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是个性表现,可以不接受治疗。上述种种看法和现象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被明显忽视。 2.2 混淆了有关概念和定义 比如,片面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疾患,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等同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意识较浓,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意识则较淡,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调适研究生心理障碍的问题较多,解决他们在学习、科研、经济、婚恋、交际、求职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以致于部分研究生无法接受“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事实,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甚至持鄙视态度,更不要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2.3 单一了有关理论、手段和方法 表现在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套契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对研究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手段和方法。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与本科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倾向从本科生时期的交往障碍、思想不成熟为主转变为对未来无把握而产生的不安感和恐惧感;此外90%多的研究生求学经历顺利,受到社会尊敬,易形成较强的优越感;研究生们更多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的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以期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讲求实效等等。 2.4 出现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相互偏颇的现象 当前四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老师侧重于德育工作者队伍,比较容易把本来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从而导致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德育化现象。当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时,一些人又认为传统的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取代传统的德育方式,片面地把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问题与心理问题划等号。有些人更过分地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取代德育,这种倾向又使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 3 方法探幽 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和偏差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症结,因而必须采取积极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工作方法予以解决,以期达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1 全面巩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要大力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促进交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更新设备。重视和加强对规模大、周期长、有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的支持,保证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各高校要充分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教育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寻求适合本校、本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广大高校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观念,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切实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进一步确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 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就是培养研究生健康、完善的人格,这与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中的心理诊断和治疗不同,使他们克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排斥感,逐步接受并认可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当前高校应更加强调一些最起码的、最基本的以人格主要内容的教育和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婚恋、求职、交往中的发展心理问题的教育,如研究生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职业选择、以及应付挫折、情绪调节等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以期实现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3.3 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动和融合 首先,研究生德育应突破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三结构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它组成部分互动和融合,以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四元模式。师生逐步认识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的优势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其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促进研究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借鉴和吸收心理学学科理论知识和心理技术不断探究研究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提供健全的新指向、新观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不断走向规范、科学、有序,更加具有实效。 3.4 重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五个方面重构其工作模式。第一,建立组织保障。制定契合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课程计划和管理规则。在各高校应配备专职的研究生心理辅导老师和稳定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为做好相关工作夯实基础。第二,建立转变机制。采取措施使研究生院(部、处)老师、各学院分管领导、研究生辅导员实现在工作依据、重心、原则和习惯等方面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转化。第三,健全研究生新生“入口”审查和教育考核实施规范。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活动。第四,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和活动内容。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加强研究生学术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第五,强化导师负责制。高校和研究院所应定期对指导教师加强提高研究生指导能力培训和考核。指导教师应发挥好示范指导作用。研究生如遇心理问题等导致重大事故发生,指导教师要视情节被问责。 3.5 积极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力能力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马斯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心理健康的 10条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条件下,对个人基本需要做恰当满足;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条件下,能做有限的个性发挥等等。我国心理学界普遍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博士生硕士生作为教育系统中高层次的培养群体,他们在学习与生活的压力面前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正常的。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措施加以教育引导:一是要根据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自主式学习、科学实验、身心发展、环境变化、社会实践、创新性发展等规律的把握,有针对性地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二是要面向全体研究生普遍开展心理健康的理论教育和团队合作的培训活动,使其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知,促进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得到稳步提高。三是要关注那些可能为27%左右研究生的个别差异化情况的变化,根据不同研究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工作,尽快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四是要以研究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和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综上所述,针对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认识偏差,只要我们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就能够驾驭研究生群体和个体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规律,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浅析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 论文摘要: 笔者从阐释“创新教育”的涵义入手,通过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及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两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已为广大师生所认识。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水平、社会化水平,增强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实行体育创新教育,其特点在于“创新”,新在它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在它突出了课堂教学结构;新在它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而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存在许多弊端: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打破陈旧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趣味性、可行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 体育教学方法的确立和发展源于教学思想,一定的教学方法,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社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体育教学思想不断地变化与更新,这种变化与更新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整体向前发展。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性效应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等综合方面发展,必须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 三、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 1.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要在体育课中开展创新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摒弃机械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充满情趣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形势,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勇于实践,开拓新的教学、教育思路。 2.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师来实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中也难免有“落伍者”,他们失去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热爱,不安于体育教师这个岗位,怎能够产生教改意识,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所以作为教师,就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要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方法,加强自身建设,让教师了解教学思想,掌握新知识,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建立有效的岗位竞争机制,以深厚的知识能力储备来推进体育创新教学。 3.以课堂改革为重点 (1)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等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适应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能够学习到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成果。 (2)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必然会被现代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和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上的运用,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大学体育电子软件、多媒体教案、电子课件的研制和使用,要求我们认真思索,努力寻求教学新方法。根据学生需要,让学生走向娱乐场、健身场、走向大自然,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了解当前体育课的课改方向,并结合实际来学习和训练。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为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大胆改革现行体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给学生较充分地提供自学、自练、自评和互帮、互评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的创新型人才。
网络工程论文:论对通信网络工程施工管理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施工 管理控制 论文摘要:一个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施工企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普遍实行了项目经理负责制,特别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在施工企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工作已越来越被企业的老总们所重视。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企业的兴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已成为确保工程质量的头等大事之一。 一、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原则 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社会主义商品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通信工程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长,是"百年大计",是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自始自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以人为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人作为施工的直接组织者、操作者、指挥者,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不断学习通信施工的规程、规范和标准,以提高人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因此,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项目管理者联盟 。 3、"以预防为主"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这是确保工程项目的有效措施。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质量标准是评定工程项目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二者是经过科学论证后而制定的。工程项目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要经过严格检查,以测试的数据说话的。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工程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面对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地、公正地、不持任何偏见地、遵纪守法地处理问题,杜绝不正之风,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的态度。 二、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因素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事前对上述因素严加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1、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作为控制对象,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动力,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对施工队伍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养,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激励人们的劳动热情外,还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工程质量出发,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来完成,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无技术知识,有意违章的行为和苗头,要坚决制止。总之,在使用人的问题上,项目经理应从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全面加以控制。 2、材料控制,对于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是关键,器材是保障,项目经理要了解器材的质量、性能、特点、技术参数。必须把好材料的质量关,正确合理地使用。特别是通信线路方面的器材,更应该注重适用于使用地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因素,掌握信息,验证产品的合格证,使用许可证、入网证,杜绝"三无"产品,以旧充新,以坏充好的伪劣产品,避免器材质量问题而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3、机械控制,工程项目经理不但要用好人,正确检验好器材,还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好机械设备和仪表等,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测试方法、技术要求,选用合理的机械设备和仪表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和仪表的校正。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4、方法控制,项目经理要懂得制定施工方案,做出施工组织设计,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还应切合实际,解决施工难题,加速进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确保质量。 5、环境控制,通信工程项目,由于点多面广,施工周期长、流动性大等特点,对不同的工程,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也不同,要根据工程技术环境、劳动环境、工作环境等具体条件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杜绝"野蛮"施工和违规施工,保持器材工料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的方法 1.对施工项目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者,是施工项目的管理中心,在整个施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具备一有知识二有经验的前提下,抓好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安全控制。特别是质量控制,因为工程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甚至同国家财产和安全,社会环境的安定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最重要一环。******主席说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战略……"。工程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项目经理在实际工作中,应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既要对建设单位的成果性目标负责,又要对企业效率性目标负责,切切实实抓好每项工程的质量。 2.例如程控交换机软件测试时,调测人员贪省时省力,对常用的、重要的数据指令都逐一测试,而对个别尚未开放或开发的新业务功能以及日常维护中难于用到的数据命令,不作测试,在软件测试签收本上以"OK"填上交差。在竣工验收时不可能对每条数据命令一一验证,交付使用后,需要用到这些命令时,就暴露出问题,命令无法使用。上述的两例不难看出,不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控制,不在施工过程中严肃认真排除一切有害于工程质量的因素,不按施工规范要求,是很难保证工程质量的。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涉及的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工程项目生产流动,结构类型,质量要求,施工方法,建设周期,自然条件等不同情况,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必须抓住、抓好。施工质量控制控制原则。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施工。 3.要经过严格检查,以测试的数据说话的。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工程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面对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地、公正地、不持任何偏见地、遵纪守法地处理问题,杜绝不正之风,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的态度。 4.通过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和直接进行现场检查等方法来实施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因而对技术资质证明文件,开工、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器材质量检验的报告,工序质量动态统计资料和控制图表,工程质量检查,问题的处理报告,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而现场质量检查,是通过目测法,实测法,试验检查等对工程项目开工前、工序交接、隐蔽工程质量检查的具体方法,必须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回检查,追踪检查来实现的。 网络工程论文: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的实用性 1基于云桌面虚拟化技术视角下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中应用瓶颈 1.1城市云网络造价信息管理数据不够完整 城市云网络造价信息管理数据不够完整,当前许多的造价信息系统资料存在误差,没有做到全面的分析处理。一般城市云网络工程投资费用都是由造价信息来决定的,因此不完善的信息则会错误的指导造价工作。 1.2在造价过程中信息管 ! 在造价过程中信息管理方法不够合理,导致整个造价结果难以达到理想要求。例如一些城市云网络企业在进行造价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忽视一些细节因素,最终给整个造价工作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1.3动态造价信息没有形成监控管理,造成造价失控 一般情况下造价工作是一个动态工程,会随外界变化而变化,然而许多的城市云网络企业却未能对这种动态造价信息实施监控管理,轻视了它的动态影响。最后,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化发展研究市场,整个发展市场比较的混乱,不利于整体管理。例如现阶段很多的造价运用技术比较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的局面,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现状,非常不利于它的运用发展。 2有效改善这些应用问题的主要措施 2.1城市云网络企业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造价信息数据管理系统 例如组织一些专业造价信息人员对所有与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信息基础有关的资料进行详细地整理与不断地完善,确保它的准确程度,大大提高它的实际运用作用。 2.2对造价过程中信息管理方法的选取必须要建立在实际情况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造价管理要求 例如城市云网络工程企业必须要重视一些细节因素,不可其实它的实际作用。另外对于那些毫无意义的信息必须要革除,针对性的采用有价值的造价信息数据,以免它干扰造价工作。 2.3城市云网络企业要很好地把握好动态造价信息,时时刻刻要对其进行监控管理 例如企业设立一个动态造价信息管理研究部门,对各种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处理,并且第一时间反映给造价研究部门,以便他们及时地调整造价设计方案,提高整个造价的准确程度。任何一项技术都得需要形成一个整体研究发展的体系,否则就会出现恶性发展的现状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城市云网络造价管理市场,使之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例如可以建立一些法律机制,来有效规范这种恶性竞争市场,从而把它们逐步引向标准化发展市场,最终使它的运用范围更广。 3未来云桌面虚拟化技术在城市云网 络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发展方向基于城市云网络行业的发展又满足了城市云网络企业的利益需求,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建设要求的。因此未来我国针对云桌面虚拟化技术在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情况除了要进行有效的解决与改善外还要明确确定出它的发展方向,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发展的质量,更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大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让云桌面虚拟化技术在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中形成一种标准化运用体系,要将所有的运用技术与方案进行去粗取精,使之变得越来越规范化与系统化。另外还要使它逐步走向国际化,为我国城市云网络事业发展打开前进的大门。 4结束语 自从我国缴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对城市云网络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它成了国家重点投资的的对象。但是一直以来它在造价过程中所存在的设计管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普遍存在造价失控的不良现象,招标、设计、施工等阶段都没有对造价工作进行很好的把握,为企业带来许多额外的花销。虽然我国现接阶段还没有完全运用,但是只要长期不断地进行改善与创新,并且合理地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运用技术,就可以提高云桌面虚拟化技术在城市云网络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效果,也为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信息化管理论文 1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工程项目中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对各种记录、数据的实时采集,以配合项目工程管理对海量数据信息的依赖。对部分关键项目步骤的信息实时采集,可对工程项目的有效运行起到监督和检查的作用,从而提高管理质量。 (2)全面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各项目单元的交流速度,提高沟通效率。还可以帮助监管人员实时管控项目工程的进程,及时更正问题的同时也可降低相关项目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供工作人员完善信息细节,对历史信息及时更新,降低手动操作的工作强度并有助于快速查询,保证项目管理的高效运转。 (3)全面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各项目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使信息在各部门间的传递更加快捷。省去项目人员会面交流的步骤,同时也可以保证所传递信息的及时准确性,从而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4)项目进程中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对相关详细信息实行数据存储数字化,便于存储和使用。在后续的项目进行中可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比对,为后期的运转提供有效依据。 2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步骤 2.1项目信息管理模块的建立 在项目信息管理建模前,首先应通过调查全面了解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相关事项,明确开发应用目标,根据调查得到的有效信息包括项目信息、管理信息、经济信息,确定工程项目的整体模块结构,通过连接服务器、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必要设备实现信息的处理。项目信息管理的建模有助于降低成本,同时可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建立 工程项目的信息编码,即将项目进行中的各种信息操作步骤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是信息管理的基础工作,便于信息的储存,也方便操作人员理解运用。通过对不同用途类型的信息进行分类编码,使组织信息结构更加清晰,促使工程项目的进行更加流畅。 2.3项目门户网站的建立 建立项目门户网址即将项目信息汇编后进行分类管理,再以网页的形式清晰的显示出来,是组件信息服务平台的最有效方式。通过能表示项目核心思想的图片、视频等展现项目中的技术优势。项目信息管理能够通过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各种数据和系统进行分类管理,让信息更便于处理和交流,提高信息的流通程度和流通速度,加快工程项目的发展。 3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始终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管理,因此对于信息化的全面的认识以及较高的技术水平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一环。只有全面信息化的理念能够渗透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进程,才能保证信息处理的流程高效有序的进行,才能实现良好的信息管理。针对那些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入的员工应加强认识与态度的教育工作,达到项目范围内信息化意识的基本普及。事实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还有利于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3.2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相吻合的企业文化 与信息化管理相吻合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整个信息管理工作的展开,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好的企业文化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和的企业文化则会起到抑制甚至阻碍作用。为避免信息化设计与实际管理向分离,建设合适的企业文化对于整个项目进程的推进至关重要。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基础上进行的,从而使办公室办公及设备具备自动化。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的同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使我国各项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信息化的管理建设中,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智能化将企业实现信息的共享,不仅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联系,促进相互结合、相互发展的趋势,还能够使信息得到快速传播,增加信息流通的高效性。②网络通信系统的建立对于企业也尤为重要,通信系统的建立主要以企业为主要核心,加强各个部门的联系,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通信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高效化特点将信息进行传送,并且能够通过同一窗口的建立使信息共享,既能够加强联系,使企业内部信息管理高效化运转,还能够节约资金的投入,达到企业的高经济、高效益发展。 3.4培养合格的信息人才 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始终是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一环,只有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团队,完善相对独立的培训机制,使企业员工都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储备,最初对于内部信息系统的低难度工作能熟练的操作,直至后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工作,进而在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能力水平,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徐磊 单位:黑龙江电信国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工程论文:BP神经网络工程造价论文 1工程造价的模型 1.1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模拟模型 对BP神经网络模拟模型建立的基础,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大多数人们都是没办法确定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把这个值具体是多少确定下来,而是从另一个方面考虑,根据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估计实际的造价落在某个范围的机会会大一些,这个思想就是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模拟模型的理论基础。 1.2人工智能模型 工程造价估算专家系统,是通过人工智能,加上知识库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可是这种人工智能模型主要靠专家的知识,来对工程造价进行估计计算的,但是估算的结果是被估算人员的主观意识所影响的,不同专家的性格,知识面的宽窄,经验丰富与否、都是不确定因素,几乎可以会所不一样的估算专家所得出的结果都不会一样。这种方法很容易带有个人偏见和片面性。受专家的主观偏见性较强。 2BP神经网络模型构造与算法 2.1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1985,D•E•Rumelhart等人组成的PDP小组提出的一种神经网络模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结构是利用误差反向传播来消除误差的,它有三个层次,有一个输入层,第二个是隐层,最后一个当然就是输出层。在训练估算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输出值和我们预期的期望值,他们之间所产生的误差,逆向思维,去求解输出层单元的一般化误差,然后再把误差进行反向传播,把隐含层单元的一般化误差求解出来,并最终调整输出层和隐含层,包括输入层之间的连接权,还有连接权与隐含层和输出层的阈值,最终目的就是让系统误差达到我们可以接受为止。当先前的系统误差达到我们所需求的时候,权值和阈值就变成了固定不变的了,这样我们再通过反向逆推,就可以测出我们这个项目的未知信息。这就是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2.2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的步骤 (1)我们首先确定模型输入层,隐含层还有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并且以此为依据,确定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参数;(2)神经网络只能处理-l~l之间的数据,所以在输入网络时,我们不仅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还要对隐含单元和各个单元输入信息进行求和;通过反向逆推之后得到本单元的输入信息。所以对原始数据,隐含单元输入模块规范化细致化是非常重要的;(3)隐含单元的输出值可以根据神经网络操作模型得出,只要我们把net信号经过一次激发函数的处理,可以得到这个隐含单元的输出值;(4)对于输出单元节点,我们只要对前一层的隐含层单元输入信息,并且加权求和后,就能得到该单元的输入信息。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快捷;(5)对权矩阵的调整,因为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近似实现任意空间的数学映射。所以我们假设,如果神经网络输入单元数为M,输出单元为N,则在m维欧式空间尺中会有一个有界子集A,存在着一个到n维欧式空间,那么R中一个有界子集F(A)的映射。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工程造价估算模型 3.1定量化描述工程特征的因素 什么是工程特征,在BP神经网络中所说工程特征,就是指不但能表示工程特点,而且还能反映工程的主要成本构成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参照历史工程资料的统计和分析,进行工程特征的选取工作。选取完成之后,再根据专家的经验来确定,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了。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典型住宅工程的造价组成进行分析,然后对建筑结构参数的变化和别的工程做一下对比,通过以上两点得出的结果,分析这些因素对造价的影响,依照以上的理论方法,我们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最终把础类型,结构形式,建筑层数,门窗类型,外墙装饰还有墙体材料以及平面组合等,这7种因素作为工程的主要特征。不同的建筑工程有着不同的类型,比如说结构,可以是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等;砖条基和钢筋砼条基础等都可以作为基础特征,对于这样的特征选取的多样性我们称之为特征类目,通过工程特征不同类目的列举,再跟据定额水平,工程特征对造价影响的相关性,这些对平方米造价的改变,对工程定量化的描述可以主观的给出对应的量化数据。 3.2建立估价模型 工程造价估算的指标体系到该项目的单位造价的非线性映射,就可以统称为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估算问题。BP网络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以任意的精度去逼近任意映射关系,究其原因就是上文说的BP网络采用的是三层BP神经网络结构,不同于其他的电脑估算网络。不仅是因为该模型的输入单元为7个,还有他们的项目样本特征也不尽相同。神经网络可以根据已经经过我们优选的模型特征,做为参考估算要素,然后再通过项目工程造价估算中,我们所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已知样本,采取对样本的神经网络训练,最后根据以往的大的数据库,提取类似的项目估算值,然后才能对其它特征的项目进行估算。这样我们只需要输入指标体系的各指标值,BP神经网络就可以在该项目的单位造价的非线性映射中给出该项目的单位造价。 3.3检测结果的分析 上面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际实验得知了这两个固定不变的数字,然后我们可以用程序值被收敛后的网络,对现在要进行求解的数据进行检测,在测试后,如果发现总体误差比率较小,那么就满足我们初步设计的概算需求了,同时对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需求也已经基本符合了,这些结果能有好的保证,全是依赖我们所选择的模型的宽度够用,模型在所有的因素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估价模型的计算才较为成功。几个工程估算的好坏也不能代表所有的项目都是完美的,也有个别工程造价估算误差大,因为电脑毕竟是人在给其输入程序,电脑的经验,还有就是对一些特征的学习不够用,本身的知识储备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对样本数量的学习始终是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挑选的样本也不可能针对这个工程而言都是符合这个项目的特性。虽然说BP神经网络模型有这样无法控制的缺点,但是和其他的造价估算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点还是可圈可点的,其优点和其他的造价模型相比较优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在以后的估算中,随着样本的不断充实,数据的不断积累,经验的不但丰富,其估算的误差也将不断缩小,这些方面的补充,在以后的估算中,必定会取得非常完美的成绩。 4总结 因为企业如果采用神经网络估算,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样本来训练网络,所以在工程特征的向量选取,还有训练样本的选择上,神经网络模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代经济经济的发展,神经网络模型在现代经济非线性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继续向前走,争取让神经网络模型在中国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作者:余剑 单位:安徽众望工程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网络工程论文:通信网络工程监理论文 一、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现状及特点 1.技术含量具有差异性 由于通信工程的类别较多,因此对于不同的通信工程所应用到的通信技术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通信工程监理的过程中,需要在了解不同通信工程所应用的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施工质量和施工人员的相关操作进行客观地监督管理,从而保证整个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2.管理范围较广 由于通信工程所涉及到的施工范围较广,例如移动公司的3G工程,其通信范围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各个地区,因此与通信施工相应的监理工作的管理范围也随之增大,加大了工程管理的难度。 3.监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监理工作并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相关的工程监理工作则需要通信企业根据自身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现有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摸索,进而提升其整体的服务水平,在摸索相关的监理经验的过程中,企业难免会出现“碰壁”的情况,从而降低了通信施工的质量。 二、网络图技术在通信工程监理中的应用 1.网络图技术特点 应用网络图进行通信工程的监理工作能够直观反映出工程的整体施工时间和施工进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各个施工环节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描绘从而确定最佳的施工线路并提升通信施工效率。另一方面应用网络图进行通信监督管理工作也有利于整体劳动时间的确定,从而方便了相关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的合理分配,提高了通信监督管理的工作效率。 2.网络图应用于通信监理中的工作流程 一般按照网络图可将监理流程划分为施工前期的准备阶段、网络图完善阶段、施工时间计算阶段、编制可行网络计划阶段以及对基于网络图的网络施工技术优化和实施阶段。 3.应用网络图实现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优势 3.1优化工期 将网络图应用到通信工程的监理工作中可以使相关的监理人员对通信工程的工期具备整体的了解,从而合理地推迟对非关键性环节的施工时间并提前对关键性环节进行施工,从而提高整个通信施工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当不同施工环节存在相同的施工时间时,监理人员可以根据网络图率先对资源消耗强度较低的工程环节开展施工工作,从整体上缩短施工工期。 3.2资源优化整合 根据网络图,监理工作人员可以直观地对通行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中所应用到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全面了解并从施工的整体工期出发,实现对相关人员、设备和材料的优化配置,从而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内容进行阐述,并结合我国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特点及现状,对网络图的技术特点以及将网络图应用于通信工程监理工作中的优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可见,未来加强网络图技术在通信工程监理工作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的通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作者:纪玩波 单位: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第七分公司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教课的革新 1“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老旧,没有及时与现有的技术衔接。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喜欢实际的动手操作得出结果,这与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冲突。教学考核过程比重不合理,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年轻教师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很多年轻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进行教学工作,实际教学经验不足。由此可以得出,“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建设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同时解决以上的几个问题。 2“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教学改革 针对“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教材选择方面,要选择一本主教材和几本辅助参考书,主教材的选择要注重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辅助参考书的选择要有助于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针对实验设备的缺乏,可以采取选择用虚拟机VM和思科的模拟软件Packet来解决,虚拟机VM主要用来解决“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中网络操作系统中常用服务器的架构,比如Web服务器、DNS服务器、FTP服务器、DHC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WINS服务器等。而模拟软件Packet主要用来解决“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中网络设备的配置,比如交换机、路由器基本配置的模拟,还有一些网络工程项目组网的模拟。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达到实际想要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及时的更新教学大纲,与现有的新技术做衔接,针对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在案例中贯穿理论知识点。同时可以尝试任务驱动法,把课程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实践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意识以及大胆改革创新的能力。 要优化教学考核的方式和比重,使考核方式和比重更趋于合理化。针对年轻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和工作经历,应多鼓励年轻教师去企业实地学习,并坚持良好的听课制度,向老教授们学习。根据当前《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来看,越来越重视实践操作和安全管理,而社会对组网技术和网络管理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也逐步转变为坚持理论够用、实操为主。同时考虑我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定位,学生的实际专业知识的接受度,我们采用了案例式和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把大的内容细化为小的模块,在讲授每一个模块中都穿插案例,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们把“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的课程划分为五大模块,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第二、三、五这三个大模块。在第一个模块里,我们讲解网络工程的基础知识,比如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工程的概念、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子网划分、常用的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网络接入设备、网络互连设备中交换机和路由器,网络安全设备和无线局域网设备。采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够用VISIO绘制网络拓扑图,同时让学生实际观看常用的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在第二个模块里,我们讲解交换机配置的基本命令,交换机的VLAN技术和生成树技术,路由器配置的基本命令,路由协议的配置,访问控制列表、网络地址转换。我们采用思科的模拟软件packet来完成实际的案例教学,案例有三层VLAN的通信、生成树配置、静态路由的配置、动态路由协议RIP、OSPF的配置,访问控制列表ACL和网络地址转换NAT的配置。 在第三个模块里,我们讲解网络操作系统中服务器的技术与应用,包括常用的DNS服务器、DHCP服务器、FTP服务器、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WINS服务器、流媒体等服务器的架构。我采用虚拟机VM来完成这些常用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这样既方便又易于理解。在第四个模块里,我们讲解网络安全技术中的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采用的案例为软件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在第五个模块里,我们讲解网络的规划和设计、网络综合布线、网络工程的测试与验收,案例教学采用实际的网络工程规划书来讲解。在整个基础性案例完成以后,再来几个综合性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牢固的掌握所学重要知识点。 为了更好的适合本课程的课程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程考核达到良好的效果,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占比50%,期末考核占比50%,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上机,其中重点考核上机,占比60%,学生通过上机来完成每个模块化中的案例,而考勤和作业各占20%。期末考核则采用报告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完成一个网络工程的规划,把五大模块全部贯穿进去,从而可以实现模块的分散练习到集中练习,进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本文分析了“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举措,引入模块化和案例式教学,优化课程考核体系和比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继成 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系 网络工程论文: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置思考 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 近两年来,我系邀请了一些知名IT企业人员来校进行课程设计指导,其中,先后两次邀请了长沙“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人员来校协助指导2007级、2008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公司派来了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与我系的任课教师一起进行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指导工作。课程设计以“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2],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的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内容很“泛”,且与其他课交叉的内容较多,不同的教材其内容大不一样[3-5]。我们目前使用的是石炎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用教程》(第2版)。 在选题时我们重点考虑了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体现“目标性”,从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整体考虑该课程要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二是要体现“工程性”,计算机网络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工程性质的课程,是需要在实验室动手操作的;三是要体现“可行性”,包括实验条件的可行性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可行性;四是要体现“自主性”,对课程设计题目教师只划定一个大致框架,要求学生自主确定设计题目。最后,我们确定此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XX公司/学校网络设计方案”,可以是一个校园网设计,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网的设计。要完成该课题的设计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知识,如网络需求分析、网络规划、设备选型、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选题、专题讲座、项目实验、规划方案撰写、答辩等几个环节。(在确定选题后,由公司人员进行5个专题讲座,每个讲座3~4课时,内容包括:①网络技术行业分析与企业网络规划,②企业远程接入网络解决方案,③企业分支本地网络解决方案,④企业总部本地网络解决方案,⑤广域网数据链路层协议HDLC与PPP。每一讲均有精致的PPT,图文并茂,站在企业的角度讲解,介绍大量工作经验和案例,传播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并非理论课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扩展了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听了之后收获很大,初步了解了公司在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每一专题讲座之后,要进行1~2个项目实验。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结合实际编写了较详细的网络工程实验指南,还开发了用于实验的模拟器。每一专题讲座之后,需要在模拟器上完成1~2个项目实验,如“小型企业局域网项目实验”、“企业分支局域网项目实验”、“企业总部局域网项目实验”、“小型企业广域网项目实验”、“小型企业网OSPF项目实验”、“企业网Internet接入与NAT项目实验”等[6]。所有实验(包括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全部安排在网络工程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的电脑上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真实的网络设备来做实验。在实验时我们加强了实验指导力量,公司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一起来指导实验,保证了实验效果。如果课堂上没有完成实验任务或者需要巩固实验内容,学生还可以回寝室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模拟器,继续做实验。(学生完成专题项目实验后,基本上掌握了构建企业网的技术要领,可以进行网络方案设计了。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网络设计案例参考,并简述其基本框架,使学生明了设计方案从结构上应包含哪些模块。我们按学号顺序分组,每4人一组,按学号顺序分组可避免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在几个组而成绩差的集中在另几个组。 设计方案完成后,学生需要进行公开答辩,4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模拟网络公司的形式设计一个网络规划竞标方案,并设“总经理”、“售前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售后工程师”4个角色,每个同学扮演一个角色在讲台上演讲,并现场回答提问。学生充当上述角色时感到兴奋且有压力。他们积极性非常高,小组人员既分工又合作;既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又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攻克难关,认认真真讨论技术要点,加班加点写设计方案。(方案初稿形成后,指导教师进行审阅,经反复修改后打印成册,参加课程设计答辩。每个小组答辩时间在20分钟以内,均要做好答辩PPT,4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陈述各自的内容,并现场回答答辩组的提问,评委根据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课程设计的成绩是根据出勤、实验和规划方案撰写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的。其中出勤占30%,实验情况占30%,网络规划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占40%。成绩评定客观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课程设计的情况。 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 设计的特色上面是我校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一些做法,从两届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来看,它体现了一些特色——“二一一”特色,即“二合”、“一作”、“一演”。“二合”是指“校企联合”和“虚实结合”,“一作”是指“小组协作”,“一演”是指“角色扮演”。校企联合,互利多赢。我系已在多门课程中实施校企联合式的课程设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请IT行业的公司来校指导课程设计,以达到校企双方多赢的目的。首先,它确保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切切实实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这是我们开展校企联合式课程设计的初衷。其次,学生足不出门就了解到IT行业的行情,了解项目开发的最新技术,从而能早一点看到自己存在的差距,明确该往哪些方面去努力。第三,高校教师有高学历高职称,但不一定有高技能。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需要一批“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师资,像网络工程这样的工程型专业,需要教师具有工程能力,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这种能力。 请企业人员协助指导课程设计也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了解行情,改进教法,提高项目开发能力。第四,公司派人协助指导大学课程设计是一次宣传自己公司的好机会,公司可以物色优秀学生,也可以吸引学生去公司实习实训,带动经济效益。虚实结合,实验为本。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需要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建一个中档次的网络工程实验室一般需要40~60万元,而且台件数受经费的限制不会太多。进行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需要用到大量的网络设备,建设多个网络工程实验室成本高。为此,我们通常采取“虚实结合”的办法来解决,“虚”是指用仿真软件来进行虚拟实验,“实”就是用真实设备来进行真实实验,两者结合可以构建出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虚”来解决台件数不够的问题,节约投资成本;通过“实”来解决一个真实可信的问题,使学生眼见为实。如Cisco公司的PacketTracer是一个很好仿真软件[7]。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也开发了一款很优秀的虚拟软件,在课程设计时我们用这款虚拟软件进行了专题项目实验,效果很好,由此构成的虚实结合的网络实验环境为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小组协作,共同攻关。前面讲到,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是分组进行的,按学号顺序每4人一组,每组一个设计课题。小组同学之间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攻克难关。IT行业本身需要团队协作精神,而这种协作的机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是不多的。课程设计的任务比较艰巨,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协作,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有利于同学们健康情感的形成。从实施效果看,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确实营造出了一种良好的协作学习的氛围。特别是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在课程设计中不甘示弱,热情高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参与课程设计。角色扮演,各显神通。课程设计结束时需要进行答辩,答辩时每个同学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需要全程参与方案的形成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总经理”、“售前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售后工程师”4个角色,小组成员可以“因人择岗”,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角色,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实践表明,尽管各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但每位同学都表现得相当突出,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过了一把“总经理瘾”,尝了一次“工程师味”,也长一次见识。 结语 我系2009年12月和2010年6月分别在2007级、2008级网络工程专业中进行了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较好的课程设计效果。2007级网络工程专业2个班(93人)部分学生在2010年上半年“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有23人过了“网络工程师”级别,还有1位同学考上了“系统分析师”;在2010年上半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有2位同学获得“网络四级”证书,还有一批同学获得了“网络三级”证书,这表明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好的,同时,它也间接反映出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效果良好。基于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学校给予政策支撑和经费保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深受师生欢迎,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课程设计模式。(本文作者:陈代武 彭智朝 李曾妍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人才就业问题思考 对于人才培养质量,55.17%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一般,33.33%同学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较好,3.45%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非常好。由此可见,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关于就业优势,认为专业知识或专业应用能力是优势的的同学几乎各占一半,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今后的培养工作要两方面同时兼顾、同等对待。毕业生认为自身还需进一步增强的能力(本题为多项选择),由高到低的需求依次为实践能力(68.97%)、创新能力(55.17%)、专业技能(55.17%)、相关学科知识水平(41.38%)、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9.08%)、组织与协调能力(33.33%)、外语水平(28.74%)、团队协作能力(28.74%)、学习能力(27.59%)、计算机应用水平(19.54%)、科研能力(16.09%)。调研结果说明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亟待提高,这也反映出我们目前培养方案中急需改进的地方。对于已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单位的能力要求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工作能力的要求上,56.32%的同学认为工作中对学习能力要求较多,47.13%的同学认为工作中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多,这主要反映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45.98%的学生认为工作中对组织与协调能力要求较多,44.83%的同学认为在工作中对实践经验要求较多,43.68%的同学认为在工作中对专业技能要求较多。调研结果表明,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工作中是要求比较多的。毕业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也将准确反映出学校办学的成败得失,表1为本次调研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是很满意,这说明我们目前的培养方案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在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引起重视。 用人单位的调研 我们调研的用人单位涉及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不同类型,以企业为主。调研的方式主要采用面对面拜访和网络问卷两种,总计61家。覆盖的城市有省会,直辖市及地市级城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次参与调研的单位中有我校毕业生的单位占78.69%,毕业生在单位从事专业工作的占41.67%,从事和专业相近的工作占36.67%,非专业工作占21.67%。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都在从事本专业或专业相近的工作。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我们统计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视程度,如表2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责任感、事业心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到了和专业应用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提醒我们在学生培养工作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责任感、事业心的培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观念。表2还反映出用人单位更喜欢能将专业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学生,而对于学生所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多少并不是特别关心,这说明当前企业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这种信息提醒我们今后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能再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方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也是判断一个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我们将用人单位对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4届毕业生的评价信息进行了汇总。大多数单位认为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知识基本恰当,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公司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待加深加强。另外,社交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也很重要,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有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上,学生还是存在很大不足,对于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行业,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在本次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单位非常热情,愿意就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沟通,这说明当前各用人单位也迫切希望高校能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良好沟通机制将有效解决目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这一尴尬问题。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参与活动的单位有意向和我校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比如开展工程项目讲座、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参与课程改革,进行岗前实习合作;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小组等。另外,也有很多单位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比如如何增加实践锻炼的培养、如何增加专业课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等。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由调研结果看,学校传授的文化素质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已基本满足学生在工作中的需要。但目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结构、课程内容及实践培养环节等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比较严重。这也是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的原因。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繁杂的理论知识偏多,在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较少;专业课程内容能反映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较少;专业核心必修课过多,学科前沿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偏少。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意识、责任感、事业心等专业知识之外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网络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地方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项目经历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教学方法、手段过于传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点建议 建立起有效的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机制。通过该机制,地方高校可以面向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多元化的网络工程领域内的急需人才。这种信息交流机制的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高校可以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企业专家到学校做报告、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等。建立经常性的课程更新制度。学院成立专门的课程委员会,负责定期修订本专业所开设课程及具体授课内容的选择、教材的更新、教材的编写等工作。更新那些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增加能反映网络工程领域前沿技术的方向选修课程。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加强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增加,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建立从培养基本能力到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融入教学计划,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p#分页标题#e# 可将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学科实践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两大部分[1]。其中,学科实践技能指学科基础实验及综合设计,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专业实践技能指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在实践培养环节的具体组织实施上,可借鉴加拿大高校中的合作教育项目[2]方式。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比如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将学术学期与工作学期的结合在各学期轮流进行,既结合个人的愿望,又需要有效的学术准备。工作学期职位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进行调整,让学生在他们职业兴趣的范围内获得较为丰富的阅历,学术学期主要是基础的和理论的学习,实践经历和学术学习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另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UROP)、独立活动期(IAP)、工程实习项目(EIP)等方式[3]也值得学习借鉴。加强通识教育,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相应环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虽然这些能力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好像没有关系,但它们却是用人单位在聘用人员时更加关注的。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为缺乏将计算机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师,缺乏对实际编程、实际操作等深入了解的师资队伍,而要求学生将计算机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特长,都是空谈而已。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讲授多门课程,并积极参与科研和课题研究,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广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不应盲目模仿国外名校或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认清地方高校的现状,建立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角色的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实验设备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和训练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分析讲授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及就业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我国网络工程专业从首次招生到现在也不超过10年时间,因此,该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工科专业,各个培养环节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从各个角度来讨论分析网络工程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下一步更成功地办学。我们在文章中通过调研的形式,重点对网络工程专业就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为下一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作者:寇光杰 李阿丽 王伊蕾 杨洪勇 田生文 单位: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论文:职技高师网络工程教学体系创建思路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以网络工程训练为中心[1][2][3],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挖掘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实践教学模块。建立“建网→管网—用网”三大教学模块,突出技术应用与技术实践,并以各模块为基础开展项目实训,开发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内容。建网模块。以网络组建相关知识、技术为主的建网模块,涉及的课程有:网络基础、综合布线、路由与交换、无线路由技术等。需要学生掌握的实践基本技能包括:网络拓扑图的绘制、网络设备的配置、网络命令的使用、网络地址的规划与设计、常用网络服务的架设。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有家庭网络组建、办公网络组建、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组建、网吧网络组建、校园网络组建等。对应的工作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网络集成工程师、网络系统设计师、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等。管网模块。以网络的管理、运行、维护、安全为主的管网模块,涉及的课程有:协议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分析、网络管理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 该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核心专业技能,如网络中心机房和链路的管理与维护、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维护、网络服务器的管理维护等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管理执行能力等。对应的岗位有高级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等。用网模块。以各种网络应用为主的用网模块,涉及的专业课程有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网络编程、WEB编程等。该模块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网络通信原理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应用的开发,具备C/S模式、B/S模式的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对应的专业岗位有网站设计与维护工程师、网络系统分析师、网络编程应用工程师等。按照各实践模块对应的岗位工作流程以及训练目标的要求,构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实践内容;用工程项目贯穿实践训练的各阶段,将项目内容分解成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完成涉及专业课程的相应知识点。将专业知识点的训练和任务的完成融合在一起,通过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探索,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 实践训练环节设计 网络工程方向的实践教学涉及课内实验、项目实训、拓展实习三个阶段的训练。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企业专业岗位工作相适应,项目实训内容与就业导向接轨,拓展实习是为了还原真实的网络工程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内实验[4]以专业课程的原理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通过课内实验环节的学习、验证与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难点与重点,为后续各环节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实验内容的安排可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IPV4网到IPV6网,根据行业的发展适时调整实验内容与方向,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项目实训[5]涵盖了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认证培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该阶段主要是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真实项目为主线,强调模拟专业情景的设计。实训内容主要是根据当前的网络应用,设置应用性强、技术性高的网络实训项目,如中小型企业网组建实训、网络运行与维护实训、网络认证与计费实训等。拓展实习主要涉及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接触实际的生产环境和工作内容,将书本上抽象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经历工作流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方法设计 以应用型网络技术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采用指导式、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并融入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研究、探讨、查阅资料等方法,协同合作,共同达到任务要求,最后阐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以及实现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负责任务的制定以及学生执行过程中的答疑与指导。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实践教学。采用虚拟机模拟主机间的通信完成基础实验;采用模拟软件解决网络设备硬件不足及操作连接繁琐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模拟软件设计网络结构,完成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管理;利用专用的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完成网络综合布线、网络安全实训环节的教学。将多种教学管理软件应用到实践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利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播放教师讲解实验操作的过程,方便学生学习;利用项目组开发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满足学生自动签到、实验报告上传、教师实时批阅与师生答疑交流的功能需求。 鼓励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契机,带动学生从事创新实验研究。同时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拓展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实践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将实验工具、实训软件、实践教学指导内容等共享,同时建立交流互动平台,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积累经验、共享方法,使实践教学环节有续、良性发展。实行导师制,以指导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为内容,运用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进行一些拓展性训练,使学生接受初步科学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时也为项目式教学积累丰富的素材。(本文作者:刘君玲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培养课程体系探究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绝大多数网络工程专业都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者通信技术等专业分化出来的,基本没有跳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老专业的框框,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比较盲目,或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造成毕业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企业和工程部门要求。对照培养目标,我校根据市场调研对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合,在学校工科学生培养的框架内删除一些陈旧课程,删除一些课程中的陈旧知识。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新整合的网络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主要是一些大学生必备的工科课程,如“大学英语”、“数学”等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有“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课模块:主要涉及网络工程专业必修的一些专业课。 专业群组课模块:是一些对于学生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很有技术性的课程。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只开设了两个方向:网络设计与管理和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专业选修课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好开设一些比较前沿的课程。限选课模块:主要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些文科课程,如“大学语言”等。同时以英语、语言、网络技术和实践环节不间断这四大主线,不间断贯穿大学四年,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一、二年级开设“英语”、“c语言”、“java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导论”和“计算机网络原理”等课程,三、四年级有“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网络协议编程”、“企业级JAVA开发技术”、“网络工程设计与技术”等网络专业课程,保持大学四年中语言和网络知识的连贯性,具体如表2所示。 实践体系的构建 在大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较突出,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实践环节设置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上机学时不够,实验和课程设计进行放羊式管理,学生不认真,教师不仔细,导致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实验条件有限,实验室设备不全,有的课程实验难以开展等等。根据培养目标和本校实践情况,对实践课程体系从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建设、保障措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 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中采用“点”、“线”、“面”立体化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层次模式,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开放实践等。“点”就是某一门课开设的具体实验。在“点”的选择与设计上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避免片面强调教学内容覆盖度或技术细节的面面俱到。在有限学时内,学生学精通的所有应用点或所有技能点既无必要也不现实。“面”是对应教学内容的功能线所进行的划分,实践能力的功能构成是主要依据。相应地,实践教学内容分成网络设计与管理和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两个“面”。“面”主要包括一些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线”是由一些“点”组成的,即某一类相关课程组成“线”。“线”主要包括一些课程设计和大型实验。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新型教学方法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要求教师尽量使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建设和利用好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教学方法改革具体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制。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跟随教师做工程项目,解决学生学习盲目、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能学什么的问题,使学生尽早地进入工程师的角色。第二,校本仿真实训。利用现有实验条件,以开放办学的形式,将企业的技术骨干、主流技术、项目规范和工程项目“请进来”,由企业技术人员同专业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工程项目实践训练。第三,顶岗实习。“走出去”,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锻炼。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形成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能力,从而解决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第四,联合定制就业,开展人才定制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与成长性好的IT企业开展人才定制就业。在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更多学生提早进入职业规划阶段。 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考核,采用以工程为主线的过程监控与评价机制。对学生能否完成项目流程设计的内容进行监控与评价,阶段之间环环相扣,每一个阶段内容的完成情况由任课教师讲解、指导并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对主要环节内容、进度、考核点进行监督。与此同时,邀请校外专家包括企业团队成员对教学流程进行评价、监控与指导并参与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我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院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逐步分年进行试验室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等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学生要求。把实验室建立成真正为学生服务的开放实验室,建立完善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开放管理制度、教学指导方法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生在实验室能自主地进行综合创新性开放式实验。坚持从一年级就开设网络技术前沿系列讲座。#p#分页标题#e# 从二年级起实行导师制,及早发现有潜能的学生并给予专门指导,使他们尽快进入科研训练,学生也可自己提出研究型项目方案,学校给予资助。成立网络工程小组、网络软件开发小组、网络安全小组、网络攻防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在不同年级开展各种比赛,一年级开展程序设计比赛,二年级开展网页制作大赛,三年级开展网络设备配置大赛,四年级开展网络系统设计比赛,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新专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建设过程是一个需要仔细琢磨、循序渐进、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几年的专业建设,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上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面临着很多挑战,要建设好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研究。(本文作者:周建存 陈伟宏 吴鸣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实验室创建思考 建设目标和原则 为实现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目标,综合考虑近几年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在实验室设计和建设中,应坚持以下七个原则。(1)可靠性。网络系统必须要求其具有高可靠性,才能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同时高可靠性也可以使网络设备在系统的负荷变化时,具有自适应和自调整能力,确定系统的运行。(2)标准性。为了保证与其他网络的互通,网络产品应支持TCP/IP、RIP、OSPF等国际上通用的网络协议,从而实现网络融合和数据整合。(3)可扩展性。根据实验室建设的需要,现有的网络平台可以平滑地扩展,在扩展和升级时,不用或尽可能少地对网络平台进行调整,充分保护现有设备的投资。(4)先进性。为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实践技术和教师科研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配备的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同时应积极跟踪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情况,不断开设一些高水平的实验项目。(5)可管理性。对网络实行集中监测,分权管理,并统一分配宽带资源。选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具有对设备,端口等的管理,流量统计分析,及可提供故障自动报警。整个网络可以进行远程控制。(6)安全性。安全是网络系统生存的保证,应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网络的安全,制订统一的安全策略。不但要防范从外网进行的攻击,而且还要考虑内网的制度建立和实施。(7)统一性。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尽可能使用同一厂家的网络设备,以确保其统一性。 建设方案 福建农林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使毕业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能够从事本专业的网络系统设计与分析、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等工作。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计应该满足如下两个要求。(1)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实用的前提下,应当在设备使用的长久性方面进行考虑,在技术上、构建能力上要保持五年左右的先进性[2]。(2)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应用操作,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完成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而且完成设计性和综合性等高质量的实验。 根据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规划需求,所设计的实验室拓扑图如图1所示。实验设备全部采用锐捷公司产品。整个实验室分为4个区域,即教师区、学生区、实验教学管理区、出口区。学生区分为10组,每组6台计算机通过S2628G-E接入交换机连接到核心交换机S5750上,可以满足60名学生同时实验。实验台(RACK)也分为10组,每组有一个访问控制服务器(RCMS),2台IPv6三层交换机RG-S3760E-24,2台IPv6二层交换机RG-S2328G,4台模块化路由器RSR20-18。4个区由一台核心交换机S5750连接至校园网,再通过黑盾防火墙(NG-FW4000-Q)连接到外网。实验教学管理区是一套基于B/S架构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RG-LIMP)。第1期实验室建设所配置的实验台均为标准实验台,主要针对交换机、路由器进行实验台搭建;同时具备多个功能扩展模块,通过相应的配置,可以在每个标准实验台功能上进行很好的扩展,平滑地扩展到具有无线、安全、存储等功能的实验台,完成第2、3期的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如无线实验台(标准实验台+无线网络)、安全实验台(标准实验台+网络安全)、存储实验台(标准实验台+网络存储)、IPV6实验台(标准实验台+IPV6)、网管实验台(标准实验台+网管认证)、综合实验台(标准实验台+综合组网部分)等。 能够完成的实验内容应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交换机、路由器、局域网组网工程等课程的要求,可以完成的主要实验项目有:(1)各种网络接口的认识实验。完成对常用的网络设备、相应的接口和连接线缆了解,以及如何通过线缆连接设备等[3]。(2)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完成交换机基本配置、交换机堆叠、利用TFTP管理交换机配置、升级交换机操作系统、交换机集群管理、交换机端口镜像、交换机QOS、交换机端口聚合等[4]。(3)路由器基本配置实验。完成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利用TFTP管理路由器配置、升级路由器操作系统等。(4)路由协议实验。完成静态路由协议、RIPVersion1\\2路由协议、OSPF路由协议、路由备份技术、路由过滤配置、路由重分布、策略路由、VRRP等。(5)局域网技术实验。完成虚拟局域网VLAN、生成树配置、生成树的高级技术、VLAN配置、组播技术等[5]。(6)VPN实验。完成通过Windows实现VPN功能、通过路由器实现VPN。(7)NAT实验。完成网络地址转换、网络地址转换的应用等。 (1)可以通过实验台上的访问控制服务器对实验台内的网络设备进行管理、实验,避免学生配置设备的时候不断地插拔网线,而影响网络设备的使用寿命[6]。同时在调试过程中,教师可以登录到各个实验台相应的设备,观察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并协助学生解决实验故障。(2)以Web方式简单地登录到RCMS,同时RC-MS提供“一键清”的功能,可以方便地把设备还原为缺省状态,极大程度地降低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维护工作量。(3)实验综合管理系统(RG-LIMP)是一套基于B/S架构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所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不但可以实现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对实验过程的监控、对实验故障的解决和对实验报告的管理,而且还可以自动捕获设备配置文件。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登录这个平台进行预定实验、预览实验、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及查看实验成绩等。(4)由于实验室已连入校园网,学生可在课后时间通过校园网络远程连入实验室,通过LIMP平台及RCMS实现远程实验,不但可以完成正常实验课未完成的实验项目,也可完成自行设计的实验项目[7]。 下一步建设的建议 在已完成的第1期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争取经费通过增加无线网络模块、网络安全模块、网络存储模块和IPV6模块等尽快完成第2期和第3期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为更好地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还应完成以下三项工作。(1)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开发配套的实验项目,编写实验指导书[8]。(2)作为校级示范实验中心,除了完成本地的实验,还应充分利用远程实验的功能开展远程教学和实验,满足学生和教师课余和校外实践的需要。同时还应辐射到其他兄弟院校,为其他院校提供实验环境,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9]。(3)实验室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培训和网络认证培训,为社会培养中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实现有效的投资回报。#p#分页标题#e# 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一年多来,由于具有实践性强、实验效率高和设备先进的特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而且保证了学生所学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增强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实力。同时,也要求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教师深入研究网络的各种新技术[10],不断地改进和补充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水平。(本文作者:詹仕华 蒋萌辉 梁忠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网络工程论文:网络工程项目驱动式教学体系创建思路 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 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将知识消化、技能培养与工程应用高度结合,使原本较为分散的知识点得以融会贯通,使学生“既知局部,又识整体”。在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突出作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1)加深专业认知。以项目任务为依据的目标体系,为“学什么、做什么”提出了更具象的全局要求,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对项目的持续描述有助于学习者建立起更全面、感性的专业认知。2)提升“教”与“学”的动力。一方面,课程体系围绕着项目展开,每门课程围绕一个任务展开,加强了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内部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为专业教学提供了持续推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因为项目的引导而更接近工程现实,对成果的预期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3)指导实验室和师资队伍建设。以项目情景为依据的保障体系,对实验条件和教师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项目所需的设备要求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指导框架,有利于实验室规划和分步建设;另一方面,为师资培训和引进计划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依据。4)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以项目结果和过程规范为参考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明确了方法和指标。一方面,可以检验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使规范理念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使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更体现应用型专业重在应用的特点。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可以概括为四步。第一步,选定并设计工程项目,进行任务分解,以任务为蓝本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第二步,每门实践课程对照任务安排综合设计或者大作业作为收束环节,其余教学环节围绕任务来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材建设,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第三步,参照项目的情景要求,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构建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第四步,以项目的验收标准为依据,构建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这里以网络专业为例进行说明。网络工程专业属于自然科学门类中的工学学科,国内高校制基本都是围绕工程类人才培养来定位的[3]。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其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能力定位为“一个轴心、三个结合”,即:以建网、管网、用网技能培养为轴心,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相结合,与信息安全技术相结合、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下面结合该院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讨论。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面宽,应用技能点多,该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其广度和深度要基本覆盖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具有典型的工程示范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余地。尽量从现实中寻找合适的项目原型,通过必要的设计使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编写项目说明书,使之成为实践教学的背景。在实践中,我们以数字化校园项目作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原型。校园网开始建设,已发展成为具有万台终端的中型网络,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支撑和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信息来源,学生对校园网有清晰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方便进行见习。从规模和应用上,数字化校园项目具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特点,以现行的校园网项目作为原型并进行一些前瞻性的设计,可以让项目对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层次化、系统化的要求。 通过项目分解,将项目细化为若干局部任务,合理设计任务粒度,应将每个任务设计为一门课程可承载的工作量。任务分解要兼顾与课程体系的协调,体现层次化和系统性。根据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将任务分别定位于基本操作任务、综合应用任务、初步设计任务和创新任务。在实践中,我们结合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校园网项目分解成几个大的任务,对这些任务分别编制任务说明书,建立与具体课程之间的关联。依照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和训练方式,来设计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任务来进行知识和技能准备。举两个实例来说明。其一,Windows网络技术课程分配到的项目任务是“Windows服务器管理”,用大作业的形式来提交任务结果。大作业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个Windows服务器群,为校园网提供服务。完成该任务需要的技能包括:DHCP配置、邮件服务配置、域名服务配置、文件传输服务配置、IIS配置与管理、域的创建与管理、Windows防火墙配置等。其二,网络流媒体技术课程分配到的项目任务是“网络视频教学系统构建”,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提交任务结果。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创建一个网站,网站上可进行几门课程的视频教学。完成该任务需要的技能包括:视频录制、视频处理、流媒体服务器配置、网站等。知识点和技能点明确后,就可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如:实验指导书、设计任务书、大作业、见习任务书等,逐步推进实践教学教材的体系化建设。 以项目的情景为依据,根据情境中的设备要求和任务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实验室建设。为了提高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效率,软硬件共享度高的任务规划在一个实验室,允许不同的实验室之间存在部分软硬件重复的情况,但必须控制重复度,对于产品依赖度比较高的任务,可以考虑与企业合作进行共建。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要遵守扩展性和多样化原则;可以平滑扩充和升级,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网络架构和现有设备的调整;易于增加新设备、新用户[4]。实践中,我们规划的实验室有网络基础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管理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多媒体实验室和Cisco实验室,其中Cisco实验室由校企共建。借助校内外实习基地开展见习、实习。 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是关键。项目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展、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到任务验收和考核等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丰富的工程经验。教师要对整个项目深入了解、全盘掌握,才能立足全局、指导局部。这些要求对大学教师是很大的挑战。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三种措施,一是集体研究,即集体备课、集体实验、集体编写实验指导书等;二是送出去,即参与深造、参与企业培训、挂职工作等;三是请进来,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部分实践教学课的指导,在产品依赖性较强的任务中,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p#分页标题#e# 结语 项目式教学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几年越来越被重视。我校网络工程专业通过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后续的工作重点是在此体系下进行教学实践,使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得以充实和完善,不断提高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本文作者:袁志 邹延平 张明军 周伟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体育保健论文: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 【摘要】高校教学是社会主义教学的主要阶段,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是现代化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同于以往提到的体育教学,保健体育课程与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关注更多的也是学生的知识功底,它的教学不需要空间和场地的限制,对学生的体育思想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对体育教学的传播,终身体育教育无法与保健体育课程结合起来,且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课程紧张,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也很多,难免会忽视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为了缓解这一不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热情,高校教师必须转变固有观念,明确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意义,并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从而将终身体育弘扬下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学 传统保健体育 终身体育 早在1985年我国就开始对全国青少年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一般,体质健康呈下降的趋势。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百姓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变化,营养摄入量的影响、压力的增大,都不利于百姓的健康。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团体,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发展的未来,他们的健康状况更是不容忽视。目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人们对体育也有了新认识,终身教学的思想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将祖国医学与养生学结合起来的建设运动,能够很好的补充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传统的保健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思想息息相关,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高校教学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树立学生的体育新思想,并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搞好高校体育教学,真正发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优势。 一、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新思想,该观点认为教育不仅仅针对于学生,对人一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顾名思义,终身教育就是对一个人一生进行的教育,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是教育的综合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普及性、连贯性、自主性以及整合性,这也就使得终身教育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很多国家教育改革遵循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终身教育与现代化教学相适应,能够谋求新的发展道路,并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动力。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终身教学相辅相成。所谓的终身体育,就是将体育运动与人的一生结合起来,经过长年的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愉悦身心,受益终身的目的。在终身体育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不断通过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方式完善发展,搭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运动体系。现如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高校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终身体育业伴随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被人们多认同。另外,人的自我修养的提高,自我意识的确立,也使得终身体育实现了传播,对人的一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 高校教学中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精神,树立终身运动的观念。另外,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对终身体育教学也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终身体育在学校的传播,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 1.传统保健体育的锻炼形式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现代体育项目多受身体条件、性别、场地、时间、器材等的影响,运动体育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学生非常容易受伤。传统保健体育受到的外在影响则比较少,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其中的要领,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能力、审美、性情,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观念,养成他们终身体育的观点。 2.传统保健体育有助于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多样丰富,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众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教学内容中包含初级长拳、太极拳、五禽戏、二十四式太极拳、易筋经等,文化内涵丰富,传承的都是经典文化。一些高校甚至在课程中安排了高跷、空竹、龙舟等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课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体系,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主动创造性,从而对体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传统保健体育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目标 传统保健体育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要求精神传意。它侧重于对生命的整体调节和对大脑潜能的开发,采用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先动后静等动静结合的锻炼方法,体现了科学体育本质的规律和法则。传统保健体育锻炼通过调身、调息的活动克服身心紧张,增强心脉功能,使身心内外协调平衡。只有在进行外部动作教学的同时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健身机理进行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传统保健体育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作用,进而实现终身体育运动的目标。 4.灵活教学的传统保健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高校实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通过筹办活动、开展比赛等方式可以增强体育运动的活力,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传统保健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发展终身体育教育的方法 想要从根本上发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作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它的特点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找到有效教学的策略,不断彰显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魅力。 1.加大对传统保健体育的研究力度 对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明确这一运动的优势和作用,组织学科联合进行学习,加深对保健体育的认知,然后明确其中的运动原理、理论体系以及技术办法等等,从而掌握其中的精髓,对实现高质量教学奠定基础。 2.编写科学的教材 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多样,其中包含的知识非常多,没有系统、科学的教材做指导,就无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不能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针对这样的现象,高校体育部门可以组织一大批专家进行集中学习和研究,编制最新、最科学的教材,其中还要加入实验课程,并对教师教学提出要求,严格按照教材实施教学,对学生保健体育学习提供指导,全方位的优化教学。 3.注重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理论传播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是指导体育运动的关键和基础,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忽视理论的特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突出理论课程的意义,适当的增加课时数量,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其能够做好理解和应用。另外,通过增加理论课时和知识内容,还能够创新课程体系,普及传统保健体育的技术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他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四、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体育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高等院校体育的教学中,融入传统的保健体育,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使学生能够对生理的方面以及心理的方面进行自我的控制,使学生的体质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自主的将体育的锻炼继续进行,增强自身的体质,进而将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以及体质进行有效的提高。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表现和保健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交叉性学科,是体育专业学生学好其他理论课的基础,历年来一直被教育部列为体育专业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体育保健学作为体育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其内容繁多、概念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觉得难学,老师觉得难教,一直以来是高校体育院系理论课程教学的难点。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院系教学计划的调整,体育保健学的教学学时大大减少,教材内容也趋向于简化,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培养更多的符合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迫切需要在高校体育院系教学中对体育保健学教学进行系统的改革,以克服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技能训练不得力、学生能力甚差的状况。如何改变体育保健学教学的这种当前困局,是值得所有高校体育院系体育保健学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对体育保健学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促进体育保健学在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现状;思考 1 精简教学内容 体育保健学包括的内容广泛,以赵斌和姚鸿恩老师主编的《体育保健学》(第一版)为例,除开绪论部分,共有11章,涉及的内容从体育运动与健康到运动按摩。以我系为例,学习的时间为一学期,包括实验在内,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不超过36学时,社体专业不超过32学时,在如此短的学时安排下,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想必大部分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体育保健学教学内容的精简已势在必行。但如何精简?从哪些方面进行精简?是大部分高校体育院系体育保健学教师不得不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根据现有课程的时间安排,体育保健学一般是在第三学期开出,本人认为,对第一到第五章有关运动与健康、体育运动的卫生要求、医务监督,运动与合理膳食和运动性病症部分的内容可进行精简,这些部分的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而对六到十一章有关运动伤害的现场急救,运动损伤概述,常见运动损伤,身体各部位运动损伤,体疗康复和运动按摩等应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又由于保健学一般是在运动解剖学之后开出,所以,与运动解剖学相关部分内容也可考虑为精简对象。总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取舍合理,是有效、全面和系统进行体育保健学教学的重要保证。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获得知识,而是在于应用和创造。在体育保健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现行的体育保健学是由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两者融合而成的新型交叉学科,主要是以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生理表现与规律、保健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类、综合性的学科。尽管教材经过不断的修订,但现行教材中医疗保健的内容偏多,其中一些内容对体育院系的学生来说难于掌握,且不够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畏难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摆在我们高校体育保健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体育保健学内容的抽象性和难懂性,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而如果教师采用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不照顾学生的情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更别说奢谈掌握知识了。因此,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教师应在体育保健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快乐教学”、“合作式教学”和“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体育保健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也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普及是教学手段改进的重要标志。在体育保健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用生动的动画或视频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直观化解说,这样可以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容易,使体育保健学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更突出。 3 改革实验教学 体育保健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现有学时的安排,实验课占整个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其实践性也体现在理论和实验的不可分割上。尽管体育保健学实验课内容无统一的硬性规定,只需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在院系实验室条件进行正常开设,但在仪器设备和硬件设施较齐全的体育院系,可开展有一定难度或较高级的实验,而在条件和设备较落后的地区,应选取简单可行的实验项目开展实验教学。具体来讲,应结合所选体育保健学教材的内容,重点考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如按摩的基本手法、保健按摩、运动按摩、穴位按摩和治疗按摩等,并在实验教学大纲上要有所体现;而专业性较强的院系,在仪器设备较齐全的情况下,可有条件地开展一些较高难度的实验,实验项目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如运动性疲劳的判定和运动损伤的特殊检查手法等,以激发学生对体育保健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保健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概念不但多而且较为抽象,对于文化底子较为薄弱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如处理不当,易使学生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实验教学有利于缓解长时间理论学习带来的压力,调节学习的气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对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益。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体育保健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课程,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习体育保健学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运动中和运动后人体进行体育保健的有益探索,使理论写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加深学生对体育与保健的认识与理解,为更好地开展运动训练、全民健身和运动处方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这三方面对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提出了粗浅的看法,以期为提高体育保健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体育保健学能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服务。 体育保健论文:促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高校中体质特殊群体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他们比正常学生更需要增强体质,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的开设对这一群体学生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的开设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原因也比较复杂,为了促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的发展,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促使促进其发展。如:加强宣传,提高关注;规范制度,加强管理;完善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加强高校体育保健课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建立一个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辅助系统;建立科学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考核与评价系统等。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发展,对策 随着保障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呼声的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伤、残、病、弱、高龄者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享受和普通学生同样的入学待遇。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体质较特殊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被划入体质特殊群体的学生,其通常具有特殊的身体状况,他们往往因为伤、残、病、弱等原因在身体练习方面存在障碍,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教学。但与普通学生相比,特殊群体学生往往更需要增强体质。我国历来都比较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但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的开设现状不容乐观,各种问题突出,如:开课率低,普及程度不高;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成绩评定缺乏客观的标准等等。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管理;体育场馆、设施缺乏;师资体系有待加强;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因此,我们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的发展。 一、加强宣传,提高关注 目前高校对体育保健课和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高校由于资金、师资、场地等限制,没有专门开设针对特殊群体的体育保健课。从全国来看,体育保健课的总体开课情况不容乐观、开课率低,普及程度不高。即便是开设有体育保健课的学校,由于学校长期不重视,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公共体育保健课程的存在。针对这一现象,一方面我们应该提高关注,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体育保健课。在已经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更要加强宣传,在学生入学时,就将该课程在学生中进行介绍,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质特殊群体学生和体育保健课,也使体质特殊群体学生能够科学地正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了解体育保健课对自己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体育保健课的开设情况和意义,为体育保健课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二、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课程的管理机构、课程的教学时间、教学时数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供参考这一现状,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可在该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规范制度,加强管理。建议高校将体育保健课的管理机构、教学时间、教学时数、准入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列入相关文件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更加细化、本土化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保健课程管理体系,使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过程有章可循。 三、加强高校体育保健课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作为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今后高校要有一定数量的专门从事体育保健课教学的教师,师生配备要达到合理的比例;对体育保健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要进一步增强,在人才入口上,可以引进一定数量的体育保健专业教师,对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进修和培训途径,使他们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四、建立一个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辅助系统 高校可以尝试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制度。体育保健课有其特殊性,参加保健课的学生属于体质特殊学生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不仅与正常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而且他们内部彼此之间的体质差异也很大,能够承受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项目也不尽相同。要达到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目的,就必须科学分析每名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机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每位特殊群体同学开出适合自身的运动处方,从而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人员、设施方面的制约,我们目前开设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普遍采取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必须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这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照顾大多数同学,必须“一刀切”,教与学的沟通并不流畅。这些问题却可以通过大学生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制度来解决。指导员和志愿者可以根据专业老师开出的运动处方,帮助特殊群体同学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话,由于彼此是同学身份,沟通会更加流畅,甚至完全没有以往师生沟通之间那种障碍。他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督促、一起锻炼,既可以交流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分享运动带来的成就感,相互交流运动经验和感受。 五、完善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 学校要尽量为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校内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建设。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运动设施资源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尽量完善,以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需求,保障体育保健课的基本教学条件。这样才能保证体育保健课的效果,而且学校因为有了适合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他们就会更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这对他们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 六、建立科学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考核与评价系统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考核和评价方法太过量化,是按全国统一的标准来执行的,考查的多是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方面的内容,重考核、轻评价。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保健课通常用的是自编教材,在体育保健课的考核和评价系统方面也存在空白,全国没有一个确定的考核项目分类和判断标准,在体育考核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更注重体育教育过程的评价系统,改变以往只重视考核结果的传统方式。学校要更加重视体育保健课的过程环节,注重对特殊群体学生在教学过程表现出来的锻炼意识、习惯、心理健康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结合身体素质考核,建立一个评价为主考核为辅,更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体育保健论文:高职院校体育保健专业实践教学“三协同模式”的构建 【摘 要】以项目教学法为理论支撑,以国家文件为政策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体育保健专业实践教学的“三协同模式”,并对其教学环节、构成要素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保健专业 “三协同模式” 实践教学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契合,究其原因,在于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实现。高职教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重点在于学生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佳途径则是实践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以及参与式教学。”这为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但在实际中如何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并需要不断调整创新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情况,构建体育保健专业实践教学“三协同模式”。 一、高职院校体育保健专业实践教学“三协同模式”的设计依据 高职院校体育保健专业实践教学“三协同模式”是指以产学研训相互融合为依托,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核心构建与企业行业协调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项目教学法为理论支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项目教学法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力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得到了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普遍认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通过师生对一系列完整项目的共同操作完成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围绕项目进行开展,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 (二)以国家的文件政策为导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出:高职院校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和制度建设。培养职业的适应能力,综合的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体育保健专业实践教学“三协同模式”的设计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通过与营养、康复、损伤的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对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工作任务及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其岗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要求,并对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进行界定分析,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与之相匹配,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二、高职体育保健专业实践教学“三协同模式”教学环节的分析 “三协同模式”设置了三个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均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企业行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合作企业的配合下分析完成的。第一个环节为模拟项目的一体化教学,第二个环节为真实情境的实地教学,第三个环节为分段式集中顶岗实习。通过三个环节的逐层递进,教学内容贴近真实工作岗位,逐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一)模拟项目一体化教学环节的设置。模拟一体化教学是指学习工作一体化、实践理论一体化以及教室工厂一体化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将知识体系框架进行重新组合,以企业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导向,将其工作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并有所选择地将知识点与技能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安排进教学内容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术、领会要点。模拟一体化教学环节尽管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来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整个教学活动是在学校的实训室中完成。 (二)实地教学环节的设置。实地教学环节是以单项的实际工作任务来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场所以体育保健专业相关的医疗、康复、保健会所或跟随专业运动队随队出发为主,将企业行业的工作任务作为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校内教师与企业行业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 (三)分段式集中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设置。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时,均安排第六学期整个学期为顶岗实习时间,在此期间完成实践教学活动。分段式集中顶岗实习则在第四学期开始就安排学生至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个时期主要实施与“学研”相融合的集中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对其所掌握的技术技能有所研修。在第五、第六学期实施与“学训”相融合的集中顶岗实习,在此期间,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对工作环境的情感代入以及对工作责任的逐渐领悟。通过分段式集中顶岗实习的安排,一方面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消化所学知识,熟悉所学技巧,体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三、体育保健专业实践教学“三协同模式”构建要素的分析 (一)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三协同模式”开展的基础。在资源依赖的视阈下,世界上所有的组织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个与其他组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网络体系之中。教学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在改变,各行各业不再单纯地注重学历,而是以能力优先,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以及特殊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则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温床与基础。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首先应根据体育保健专业的专业特点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一体化实训室,按照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所来布置教学环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与流程来组织教学。其次,应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将分段式集中顶岗实习与核心课程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可满足分段式集中顶岗实习所需的实习岗位要求及校外指导教师的要求,以确保实习质量。 (二)“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是“三协同模式”开展的核心。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解决“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考核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实现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具备较好的教育素质与专业素质,精通特定专业的技术技能,并熟悉其原理定理,能够胜任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任务的教育者。加大对“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同企业建立相融性的校企合作关系,从企业不断引进长期工作在一线岗位的“能工巧匠”到校授课;另一方面还需推进双岗双职、双向兼职,有计划、有梯次地安排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培训或挂职锻炼,拓展校内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的内培外引,来提升整个“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素质,并形成梯次培养的计划,以保证“三协同模式”的始终都有一批高质量的校内外指导教师参与其中,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是“三协同模式”开展的必要保障。体育保健专业“三协同模式”开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其作用,而不仅仅是为学校提供一个实习实训场所就完成了所谓的“校企合作”。当今的职业教育除了教育育人这一教育的基本属性外,还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当地行业建设、丰富就业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特殊属性。但企业的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因此在当前的校企合作关系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双方的合作理念不尽相同、对指导教师的使用与管理上缺少必要的协调与统筹、对一些利益的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均影响到了“三协同模式”的开展效果。如何有效地协调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其合作内容,达到双赢的目的,则成了许多校企合作单位所需考虑的问题。在体育保健专业方面,由于其专业对人力资源的特殊要求,可通过以完成单次项目为主的产学、产训以及产教活动,对不同难度、不同客人、不同要求的项目选取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完成项目任务,对于水平尚不足以完成项目的学生,使其采取观摩或学生之间相互操作的方式以增强其职业技能。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又能使企业的收益达到最大,并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真正地完成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 综上,“三协同模式”的开展,对高职院校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均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合作企业的利益保障、自身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进效果,同时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梯队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整个人才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体育保健论文: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研究 [摘要]不得不说现代青少年由于养尊处优的环境,捂出了一身富贵病,他们往往体能较差,身体素质很弱,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身体机能的缺陷。随着这群人逐渐进入高校,给高校原本的体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增强体能,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不少高校开始开设体育保健课程。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体质来支持学习。目前吉林省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正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开展的,有利于改善当前青少年普遍身体素质低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保健 高校教育 体育一向是学校教育中的一大弱点,习惯性地被家长、学生乃至老师忽视。即使目前吉林省高校普遍开设了体育保健课,但是还处在应付式的阶段,教学内容随便,考评制度轻松,并且未纳入学生学习成绩统计中。这说明,现在的高校体育教育还没有被完全重视,体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因此本文对吉林省保健课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目前该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根据对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发现,已经有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其中有一小部分学校的课程有过中断。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尽管社会普遍对高校的体育教育较为重视,但实际实行情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结论,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对体育教育课程未能开设或开设后中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些学校缺少体育保健类人才,也没有合适的材料,所以迟迟未能开课。此外,学校领导一贯重基础轻体育的的观念还没有改变,所以没有为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给予政策和物质支持。 二、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保健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体育保健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具有专业资格的教育人才还十分缺乏。即使有,学校也难以对他们进行重视,导致人才流动率很大,无法留任的现象严重。另外,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体质虚弱,甚至一定程度出现了健康隐患,所以授课过程中处理不当出意外的几率很大,为了避免风险,学校往往就会对这类课程采取消极的态度。 (二)体育保健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针对性 和大多数基础课程一样,想要完整且高效地进行体育保健教育,优秀的教材是必要的。目前吉林省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体系还处在自说自话的阶段,缺少统一的教材。一些学校自编教材供教课使用,但这部分教材漏洞百出,教学方法照搬十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一套,教学内容也缺少新意。 由于通体呈现一种陈旧的特征,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兴趣。 (三)体育保健课师资力量薄弱 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源头来看,资源较为紧缺。现在很多在高校执教的体育保健老师并非体育专业出身,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所以他们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上,忽视了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师资力量的薄弱,从根本上导致了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无法正常有序地开展。 三、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改进意见 (一)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如今倡导教育资源要公平分享,特别关注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体育作为一门依靠身体机能活动的课程,对残障的学生有着尤为大的影响。新《体育法》中明确要求:要让病弱伤残的学生能够和正常大学生一样接受体育保健教育。 (二)加快体育保健课课程教材建设 前文已经提到过体育保健课程教材的重要性。下面就教材编写给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有一个总领性的大纲。这部分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和《体育法》规定的要求编写,可以作为吉林省内高校统一流通的范本。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则要根据各高校学生体质情况来组织。可以采用推荐选编或主编负责制与编写组相结合的办法,以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三)全面提高保健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基于当前吉林省体育保健课程教师的总体教学能力,学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具体培养方式可参考其他基础科目教师培养方案,如定期开展学习班,邀请体育界专业人才进行授课;组织优秀骨干教师进修;同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医学、食品保健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这种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建设虽然前期会投入较大,但慢慢就会看到成果。 (四)拓宽教学思路与对象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类课程的开展都是以不变应万变。在当今尊重差异化、理解个性化的社会环境中,高校体育、体育教育界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健康绝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在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中身体伤残有恙的学生会被关注,但是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却隐藏在正常学生的队伍中没有被发现。据有关部门统计,普通高校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约占20 %左右,对待这些学生应该以通过一些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轻松性运动项目教学为主,使他们在天性释放中缓解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培养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四、结语 保健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面对的是一些伤残、病弱和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只有认真开展科学研究,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内容规范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掌握保健课的发展规律, 提高保健课教学质量,能有效使大学生身体康复、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成为促进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体育保健论文:大学生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对策:完善保健课教材内容;建立体育课程评价系统;提高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保健课的监督宣传。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保健课是为个别身体异常或者身体病、弱的学生开设的选修和必修课程,高校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该项课程建设体系。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开设该项课程,但是存在内容形式较为随意,更看重实践内容的传授等问题,忽视体育保健中“健康第一”和“终身健身”的对策研究模式。 一、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的现状 1、课程开展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充分了解到体育保健课程的开展占普通高校开设的89%,其中有9%的院校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程,2%的院校运用不连贯方式开设。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充分了解到目前体育保健课程的开展有很多不乐观因素。调查中详细分析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专业的保健教师,另外一方面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学校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不能给学生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场地,因而这也是制约学生保健课程开设的关键性因素,这会导致体弱病残的学生不能与健康学生一道接受体育课程,参与体育活动。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目前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院校,大部分都没有教材,并且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都不能达到预定要求,都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作出部分调整,比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和羽毛球这类器材轻便和便宜的体育项目。其中有23%的自由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掌控下开展,但是开展过程中也没有详细的教学内容以及更妥善的教学要求。只能更加学生的具体伤残或者病弱情况定制合理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保健保健等课程只能占总体课程的4%左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保健课程比较随意,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也不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忽视理论保健课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学生更不能以保健为理论指导,开展实践保健活动。 二、大学生体育保健课改进对策 1、完善保健课教材内容 高校体育保健课需要遵循的课程标准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并且改革实践教材体系,新的教材内容在建设方面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民族传统健身内容,并且吸收国外趣味健身活动,两相配合,协调发展,原因是我国的很多传统健身主要是养气,通过气韵调节呼吸,带动身体的气血通畅,并且运动过程也不是很激烈,很适合高校的保健课程要求。但我国传统健身活动动作枯燥,看似简单,但若想长期坚持下来很困难,因而可以结合国外娱乐性的健身运动,调节运动的趣味性,让整个健身过程容易学、容易用、灵活多样,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保健健身意识,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学生在了解自己健身状况的前提下,掌握保健体育运动要领,让学生在锻炼中做好自我医务监督和保健健身评价。 2、建立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评价系统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需要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让体育保健课程更趋向正规化和科学化,在前行发展中积累经验,更是反映教和学的重要依据。教学反馈机制主要入手点是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两方面,运用途径是通过灵活运用学习到的保健保健知识,并且灵活运用该项知识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结合教师建议,制定合理的保健运动系统,以期实现身体功能的恢复和发展,考评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参与情况、综合考评项目。一方面评价学生保健效果,另外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并且热爱运动,强化自己身体素质,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需检验教学质量,调整教学目标,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依据。[1] 3、提高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开展高校体育保健课时,要加强教师的高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很多体育保健教师都不是专业保健康复教师出身,多数教师都是从体育教师转行到这一专业,即使体育运动领域有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经验,但欠缺保健保健方面知识,因而面对这一情况需要重视体育保健教师的再教育情况,培养专业素养过硬,掌握全面保健知识的体育教师。此外,开展相关的课题研讨会议,运用系统和合理化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提升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4、加强保健课的监督宣传 根据调查了解到,现在很多部门包括学校都不能正确的认知体育保健课的重要性,认为部分学生不能参与高强度体育锻炼,那么就要在教室里面静养,其实这部分学生也需要做体育锻炼,提升他们的锻炼技能,这也将提升他们的免疫能力,让恢复更好。因而学校和相关部分需要加大这部分宣传,应该多途径和多渠道的加大体育保健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保健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保健课程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身心机能,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技能,由于这部分学生身体上的不足,所以与同龄人相处时性格容易出现孤僻、暴躁、自卑等消极情况,体育保健课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不良情绪,配合学院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 体育课程开展之前要求做好各项安全检测要点,努力消除可能引发的健康隐患,客观评价学生的身心技能,这将从客观生减少运动员损伤,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减免身体伤害,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和指导,让学生运用科学的训练方式恢复自己的身体各项机能。 三、结语 体育保健课究其实际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而教学中需要分析和调查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结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后考核等因素提出应对策略,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情况,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各类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在开始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这是打好体育教师队伍化建设的核心;第二要重视各项资金投入,开设一些柔性学习科目,包括太极柔力球、太极剑这类运动量小的体育项目。 体育保健论文:高校特殊群体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课题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北科技学院36名特殊群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当前特殊群体进行体育保健课程工作中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为加强体育保健课程设计,组织形式以及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使体育保健课程逐步走上正规化,合理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特殊群体;开展现状 1前言 1.1研究意义和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来多,在受教育方面也越来越平等,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高校进一步扩招是对一些有先天性疾病的学生同样享受着和正常人一样的对待,“体育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特殊群体是其中的一部分,享有和正常群体一样的权力。《学体育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学校体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这就从法律层面上保护了每个人受高等教育的权力。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湖北科技学院特殊群体学生36名,其中男生15名,女生21名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查询相关文件检索相关学术期刊等大量文献资料,经细致分析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为本课题的结果与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2.2.2访谈法 通过访谈的形式对湖北科技学院的学生及相关体育教师进行访问咨询,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现状的问题积极向各位老师请教,并做好详细的笔记,将整理的结果整理分析。 2.2.3数理统计法 将整理的数据输入SPSS15.0中进行统计性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文献综述 李金龙,敖德秀,刘宜德等学者所写的文章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哪个时期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而且基本都是在特殊群体体育保健课程设置最初步的探讨上面,而且在健身与康复的研究上面比较弱。 刘永峰在《高校保健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提出,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将进行不断的探索。形成一套以运动处方为辅,医疗保健,体育疗法为主的主的教学模式。对于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教学方面的相关因素及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汪流,陈海燕 3.2湖北科技学院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3.2.1特殊群体学生情况分析 据访问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得知湖北科技学院特殊学生群体主要包括残疾者,伤者,病者和体质虚弱者这四类。根据调查可以得出残疾者3人占总人数的8.3%,伤者16人占总人数44.5%,疾病者8人占总人数的22.2%,体制虚弱者占总人数的25%。 3.2.2教学内容与方法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课程部的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帮助这些特殊人群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力所能及的体育技能,帮助他们学会在伤病期间或者残疾时如何进行身体锻炼,掌握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根据表2可以看出体育保健课程设置中有球类,健身养生气功类,小游戏类;以及体育保健理论课四类。其中球类有篮球投篮、足球传接球、兵乓球;健身养生气功类有健身走、太极拳、养生气功;小游戏类有各种体育游戏。 3.2.3成绩考核与评定 从表(3)看,也就是说在考核评价标准方面平时作业所占比例最高为40%,其余三项:出勤率、上课状态、学习态度都只占20%.说明老师都是以学生平时上课的状态来考核学生是否能够及格,这一方面不会给这些学生带来考试所要面临的压力,也可以保证学生的上课精神状态,提高上课积极性。 3.3影响湖北科技学院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因素分析 3.3.1特殊群体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 通过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走访调查,经过整理笔记了解到这些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总结为:意识决定行为,特殊群体对身体健康获取的途径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合理的利用体育锻炼并且充分认可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对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程。 3.3.2开设条件 体育课的开展,必然少不了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在体育保健课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表3可以看出湖北科技学院运动场地的类型和数量,其中篮球场16片,足球场和田径场各两片,网球场12片加上羽毛球场16片以及综合器材室一个。这些都是室外活动的运动场地,大部分的特殊群体都是想去或是愿意参加户外运动的,但是由于场地的限制加上心理上的压力,不愿意和别人一起锻炼或是在同一片场地上运动,这些就无形的扼杀了他们对运动的渴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保健课程就是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身体异常和残、病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目的是让这些学生在保健体育课程中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开设的情况比较随意。 体育保健论文:PBL教学在体育专业体育保健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体育保健学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一直以来多沿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但是不能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运用于体育实践。PBL教学是一种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尝试将PBL教学应用于体育保健学教学,为教学注入活力,在体育保健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体育保健学PBL模式下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校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新的思路。 关键词: 体育保健学 PBL教学 体育专业 一、引言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理论课内容的兴趣普遍淡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1]教学是美国神经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开发的全新的教学模式[2],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PBL教学模式受到国内体育界的重视。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性科学[3],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1],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其大多数高校一直沿用被动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堂的讲解与灌输方式)[4],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兴趣淡薄,也很难把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到运动实践中。因此,如何将PBL教学模式应用到体育保健学教学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目前PBL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和技术课的教学有一些研究,但对PBL教学模式在体育保健学课程的研究甚少,仅仅停留在把PBL模式应用于某个个案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广泛的应用研究。 二、PBL教学法概述 PBL教学也叫问题导向教学,它摒弃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其教学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主动学习过程[5]。在PBL教学中,问题情境法能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PBL教学法在体育保健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PBL教学法在体育保健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教学开始前对授课对象先进行分组。依据性别比例和学生基础能力,将授课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至6人,自由组合。教学设计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实施。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角度互换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结合现实,使学生身临其境,在逼真、互动的岗位环境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1.问题提出与引入分析。 用教学视频采用情景教学法重现足球运动员“双人对足”动作时发生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扭伤情景,引出问题1:球员发生了什么伤情? 教师启发引导:发生在什么部位?是否有伤口?伤口外周有无出血情况?运动功能丧失程度如何?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下列结论: (1)运动员发生了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急性扭伤的运动损伤; (2)根据损伤部位局部无伤口、出血情况,可诊断为急性闭合性损伤; (3)运动损伤发生后局部功能未完全丧失(但膝关节屈伸功能明显受限),根据受伤动作及痛点位置(膝关节侧搬分离试验膝关节外翻时,若膝内侧疼痛,痛点在股骨内髁韧带附着处),可判断为软组织损伤。 归纳知识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的主要症状为红、肿、胀、痛和功能障碍[4]。关键在于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这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作出诊断。 引出问题2: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扭伤的处理方法? 学生可结合前面所学的运动损伤常用处理方法,运动损伤的急救包扎与固定方法等拟出初步处理措施。 2.问题的解决。 在教师的讲解下,继续播放视频,演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扭伤的正确处理方法: (1)制动:运动员停止运动,休息; (2)冰敷:立即用冰袋置于肿胀处; (3)加压包扎:“8”字形固定法对膝关节加压包扎; (4)抬高伤肢:将患肢抬高; (5)其他如封闭、外贴消炎止痛膏药或外敷新伤药和按摩等选用; (6)边处理边观察伤情,以判断有无严重损伤如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的发生。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自己的解决方案如何?与演示动作有何不同? (2)伤后为何要立即制动? (3)伤后为何立即采用冰敷? (4)为何用“8”字形包扎固定法? (4)伤后为何要将患肢抬高? (5)封闭、外贴消炎止痛膏药或外敷新伤药和按摩等处理的最佳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扭伤的早期处理方法:患处休息,使肌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止痛、消肿、消炎等; (2)制动可减轻疼痛、肿胀,防止伤处发生第二次损伤; (3)冰敷可减少出血和止痛,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可有效减少出血和肿胀; (4)外敷新伤药和按摩等宜在伤后24―48小时后进行;按摩时先对膝部的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采用轻揉、轻推、轻拍、轻揉捏等手法放松后,然后点按足三里、血海等穴,最后运拉膝关节,患者轻微活动膝关节等,有较好的效果。 归纳知识点:掌握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处理原则和方法:制动、止血、消肿、镇痛和减轻炎症[6]。RICE处理原则(R-休息、I-冰敷、C-加压包扎、E-抬高伤肢)。关键是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伤情进行及时处理,这对后期康复很重要。 熟练掌握技能:用角色互换法,让授课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人充当伤员,另一人充当救护人员,用上述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处理原则与方法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扭伤进行处理,再交换角色进行操作练习,练习内容主要包括冰敷操作练习,加压包扎操作练习和患肢抬高操作练习等。 3.小结。 对本章节PBL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4.课后总结。 对掌握本技能的学生布置如下课后思考题:①不同部位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上肢等损伤后应采取何种包扎方法?②如出现严重损伤(韧带断裂、骨折等)又该如何处理等。通过反思作出总结,巩固已学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学生课后对本专业技能的拓展与创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得到启示,不断提高知识技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体育保健学教学开展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评价 2014年,我们开始在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法实验。为了对照,1班学生(对照班)继续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2班(实验班)则采用PBL教学法。期末时,对学生发放了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对收上来的有效问卷随机抽取60份进行统计与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和学生期末成绩统计表见下表。 如上表所示,实验班在PBL教学模式下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互动与沟通能力和学习兴趣;对课程的喜爱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期末平均成绩都明显超过了传统教学班(1班)。PBL教学在体育保健学中的教学效果明显要好于传统教学法。 (三)体育保健学教学应用PBL教学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教学内容的粼选。 根据体育保健学教学现状及PBL教学模式特点,全课程开展PBL教学有一定困难。学生在学习体育保健学后,要求掌握体育健身指导、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的处理、运动中急救,运动损伤的简单处理、运动按摩等专业技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求“教、学、做”融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操作技能。教学内容选择应设在这些章节,以便PBL教学的实施。 2.考核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现阶段大多高校体育保健学期末总评成绩核算一般是结合期末闭卷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和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考核的,缺乏PBL教学的相关考核评价体系。这些考核虽然能体现学生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欠全面。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PBL教学法的实施,需改革期末总评成绩构成:适当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增设PBL教学的课时数[7]。且将每次实施PBL教学得到的课堂评价成绩(包括讨论发言次数、发言质量及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按一定比例纳入期末总成绩[8]。 3.缺乏配套的教材。 因PBL现代教学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现在我们所用的体育保健学教材与PBL教学要求并不匹配,给任课教师造成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重新粼选教学内容,对课程采用的教案也需重新组织。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广应用PBL教学。 PBL教学尽管在国内很多高校取得一定的效果,其实践应用研究,又多局限于医学专业教育或成人教育领域,而在体育保健学教学中的应用却很少见。因此,为保证体育保健学PBL教学的全面开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大对PBL教学模式在资金上的投入与扶持。如完善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建设,为PBL教学模式提供自主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信息资源环境[9]。 四、结语 体育保健学PBL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主思维能力大大提高,营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氛围。通过对案例问题的探讨,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将书上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既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体验体育保健学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有局限性,尽管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PBL教学和传统教学,或将两者教学模式有机整合,探寻适合我国高校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目前急需探索的问题。 体育保健论文: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黄淮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 摘 要 在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体育保健学进行课程改革,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举措与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保健学 应用型人才 课程改革 近年来,为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已发展至大众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对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新要求。应用型人才是指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1]。为加强黄淮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2014年申请了相关课题,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教学实验,对体育保健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体会和看法。体育保健学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学生培养的视角,以黄淮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为例,对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通过教学研究促进课程发展 (一)体育保健学课程的特点 黄淮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体育保健学课程是向学生传授保健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学生走上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辅导等岗位做足充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储备,从而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 要培养熟练掌握体育教育方法、健身指导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制定教学大纲时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无疑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得上的知识。现在经过几年的探索,黄淮学院体育系重新修订了2013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中指出掌握健身指导与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之一,删去了一些内容,保留了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损伤、运动按摩和运动康复五大部分,将医疗体育变为运动康复,原先的医疗体育侧重于医院的康复治疗,运动康复侧重于亚健康人群的运动锻炼。 二、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在确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 (一)案例教学法 体育保健学是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运动者进行医学监督,以达到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进身心健康、防治运动性伤病并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的重要作用。运动性疾病包括运动型腹痛、晕厥、痉挛等。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某一疾病形成一个生动全面的印象,便于记忆。例如运动中扭伤踝关节后,病理、处理和康复。目前,毕业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用人方希望招到人可以直接用,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字、图片与音响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和案例教学一起,多种信息输出方式结合,能够营造更加真实的教学情景。口头和挂图讲解是一种直观、静态的展示,不够生动,像体育保健学这种讲解运动的学科,动态展示效果更好。可以使用图片、动画、录像等载体来体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缓解了课本授课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在运动按摩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播放各种按摩手法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了解按摩技术。 (三)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课程网站,把各类体育保健学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做题和提问。增加技能录像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慕课、微课等形式的教学体验活动,进而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教学评价体系 改变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增加期末成绩中实验成绩和课堂表现所占比例。实验成绩占30%,课堂表现占20%。体育保健学这门课程的实践内容较多,比如急救,运动按摩,需要认真学习掌握。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测试教学效果,对教学工作进行平衡的一个重要部分。检查和评定成绩,可以督促和鼓励学生复习功课,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内化,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使教师获取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现在体育保健学考核通过评价体系的改变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应用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体育保健学的课程改革建设,在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积极申请课改课题,以研究促发展,既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也提高了本专业建设水平。 体育保健论文:影响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及其对策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制约因素,针对具体情况对体育保健课程提出相关指导思想和指导目标,提出合理化对策和建议,完善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参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保健课 原因 对策 部分身体状况不佳的学生不能参与传统的体育课,因而设置体育保健课程是特殊形式的体育课程开展模式。但是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前提下,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一、体育保健课程开设的意义 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第一,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弱势群体的整体身体素质,借助体育保健课的平台给弱势群体传授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升这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并且给学生传达自我保健理念,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生理技能;第二,推助心理矫正工作的全面开展,体育弱势学生都是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所以内心深处都有复杂情绪,发生抑郁或者焦虑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因而系统化的体育锻炼一方面让学生在运动中放松身心,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另外通过和教师沟通有意识的恢复自己的各项不足,对树立学生自信心有极大帮助;第三,深化高校改革发展需要,伴随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逐年深入,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环境,所以开设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能够最大限度的深化改革发展需求,是社会化发展的推动主体。第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热情,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程,可以给学生传授更多实用性理论方略,让特殊群体的学生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坚持锻炼的益处,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制约因素 (一)无场地设备和明确的教学大纲 高校保健课程开展的主体是身体弱势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低,缺失运动能力,因而不适用普通大学生运用的各类运动器械,需要借助辅助器械开展运动,但是各大高校没有把这部分学生的康复训练提上工作日程。因而目前训练活动的开设都是根据学校现有设备设置课程内容,导致教学活动缺失科学性以及规划性,部分院校没有专门保健班教材,都是教师随机开设课程,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以及个人喜好开设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由于不同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因而当前保健教学开展不甚理想。 (二)考核评价法方法缺失科学性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体育保健课程缺失合理性,通常情况下评判标准都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勤率和具体体育技能评定学成绩,但是这类评价方式有失全面性,没有综合评价学生的进步幅度以及努力情况,甚至部分学校在体育保健课程中没有明确的分数设置,直接写上“及格”或者“保健”的评定字样,这也严重侵害特殊学习群体所享受的教育权利,甚至有损学生自尊,让学生厌烦该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高校开展保健课程的建议 (一)构建体育保健课的领导管理机制 高校内相关职能部门领导,需要全面重视这一课程改革计划,并且建立高校保健课程教学体系,争取更多的设备和经费,调配专业教师,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二)构建体育保健课程的管理体系 1.调整教学目标 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主要推行目的是让身体病弱的学生不放弃锻炼,逐步增强自己的身体机能,减缓病痛,并且和学生一道制定在学校学习期间的保健锻炼计划,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也不能忽略身体锻炼,很多病弱学生从主观上认为自然身体病弱可以减免体育锻炼,但是这种思想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无益,即使身体病弱可以不参加运动强度较大的体育锻炼,也要适度活动身体,恢复自己的体能,让自己不但在专业领域上有新的突破,在身体素质上面也能符和现代化人才选拔标准。因而通过体验保健课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有活动意识和活动习惯,最终养成独立锻炼的良好健身意识。 2.编制合理教学内容 保健和构建体育课教材的情况下,需要根据保健体育课的长远课程目标为出发点,第一先要考虑参加保健学生的具体身体状况,然后再编排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编排过程中结合学生意见,选择学生自己喜欢或者有益处的动作,创新的基础上,让教学内容更丰富。由于高校病残学生的康复过程不仅要借助体育器材,更要引入心理疏导、营养以及生理卫生方面的配合,因而开设过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部分。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材需求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在进一步完善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设置科学合作的学习内容,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并且以此为基础设置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在合理的学习环境内,能够快乐的参与其中,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锻炼身体,体育保健课程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体育保健论文:浅析开设中学体育保健课程的意义 摘 要 全面贯彻学校教学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一个人的生命前提,同时也是文明生活、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的前提。体育是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基于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二十一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同时它指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和特殊功能的作用、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学校体育的要求。突出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扩大了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来实践指导,引导学生整体既学到体育技能,又懂得专业知识,这对学校体育管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中学 体育保健 课程 意义 一、体育保健学概念界定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以及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在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涵盖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涉及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它研究不同的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对体育运动的反应与适应,探讨各种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预防、处理与康复,探讨适合于不同个体的体育运动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以之促进人体健康,体质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意义 (一)丰富中学生体育课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拓宽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渠道,相继开设了体育保健学课程,使得体育保健课程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和发展,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我国高校体育学科的内容。体育保健知识是高校保健教学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实用的保健技巧。体育保健知识对于如何锻炼身体、使身体更加健康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把这些知识注入到中学体育课堂,无疑是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甚至是其体系的一种极大丰富。现今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匮乏一直是困扰中学体育工作者的重要难题,如何丰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课程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历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就缺乏理论的支撑,而体育保健知识的内容多为成熟的健康理论知识,这正好弥补了中学体育教学理论匮乏的状况。体育保健知识可以充实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为中学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一直以来中学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体现在学校与教学方面,更多的也体现在学生自身之上。因为长时间的挤压体育课空间与放羊式的教学,学生对于体育课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许多学生宁愿选择在教室里看书也不愿意走进体育课堂。体育保健知识包含了许多对于如何强健身体、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及处理、如何注意生理卫生等前沿性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处于猎奇心极强的中学生阶段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如何把枯燥乏味的体育保健知识潜移默化的纳入到学生的体育课堂之中,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而且新颖的知识也增添了体育课堂的活力,勾起一些平时不热爱体育运动、对体育课程有着排斥心理的学生的兴趣。 (三)有益于中学生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双重学习 中学体育教学在我国的开展遇到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学体育教学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纵观现今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许多地区的教师对于如何教授体育课程都十分迷茫。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一些地区的中学体育教学之中没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是在上课之中不使用教材,这使得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表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形式。这种多样化的现状是一种病态式的发展。如果中学体育教学没有一个正确、健康发展的方向,将十分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体育保健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等科学的体育知识体系,这种成熟的知识体系势必会给中学体育教学一个正确的引领,使中学体育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许这样,中学体育教学才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四)有益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提高声誉 很多学校采用寄宿制,方便学生的管理。但往往因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保健知识的学习不足,容易频繁发生意外受伤或者出现心理问题导致跳楼自杀等情况。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关心超过任何追求。学校十分重视声誉,一旦在校发生意外事故,对学校和家庭来说都是很大的打击。在中学体育课堂上引入体育保健环节,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保健知识的消化吸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容的深入,能够让他们懂得爱惜生命和身体健康,为学校降低了管理难度和压力,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声誉。同时开展这项内容的学习能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内容,相信会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 体育保健论文:普通高校建立体育保健康复室的探讨 [摘 要]体育保健康复课课程教学有别于普通体育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难点。为促进体育教学的横向发展,丰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内容体系,更为了体育保健康复课学生能全面接受体育教育。本文探讨了高等学校建设全方位体育保健康复室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 体育保健 1.建立体育保健康复室的必要性 1)前国家教委199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体育保健康复课列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的1种类型,并解释:“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1995年颁发实施的《体育法》第十八条指出:“学校应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但是调查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高校尚未为在校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体育保健康复课,有些高校即使开课多年但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专业人员配置不足,经费投入微乎其微,锻炼器材和测试仪器等极其匮乏,组织建设和课程建设还很不完善,大多可以说是形同虚设,开课的效果自然很不理想,更不用说面向社会服务大众了。 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开设的体育保健康复课实践部分选用教材单一,主要以太极拳、太极剑和气功为主,且重统一要求,轻个体差异,很难激发保健康复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其体验到运动的愉悦感,并影响其健身习惯的养成;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和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 2)体育保健康复室是高校完成体育保健康复课教学任务的主要机构,保健康复教师通过其组织的教学活动,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和巩固体育保健知识和技术,结合体育医疗,使患有残障、慢性病和处于病后恢复期的学生达到康复,提高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质,同时也对正常学生进行心理及生理上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关体育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科学锻炼方法,有计划地开展体育保健综合治疗和自我体疗活动,使健康的学生能学到终身体育必备的保健康复知识和方法。高校在体育保健康复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都和体育保健康复室的建设滞后相关。因此,明确高校体育保健康复室的职责,建立机构和完善制度,依托其为健康学生和病残学生创造健身、健心和康复的良好环境,是落实《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体育法》,深化高校健康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保健康复室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参加保健康复课的学生属于学校体育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得到关心,更应该接受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特殊教育,在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促进其心理健康,而这正是体育保健康复室的双重任务。只有通过保健康复室的有效工作,督促教师认真观察和分析每个患病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及病情的好转程度,积极自觉地配合教师上好保健康复课,才能使其身心早日康复。 2.改进高校体育保健康复室工作的对策 1)完善保健康复室的建档立案工作: 首先,参加体育保健康复班的学生要在医务人员的配合下进行有重点的身体健康检查,然后由体育教师对其进行身体素质测量,按体质、有氧能力、力量和速度4个方面分出等级,最后由心理教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标的测量。在身体检查之后要建立学生“健康检查卡”和“自我监督卡”由学生自己定期填写,教师每周进行检查,同时做出情况记录统计分析,以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在体育保健康复室为每位学生建立保健康复档案,这样做不仅能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安全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 2)改进保健康复课的教学内容: 确立体育保健康复课程目标,它是体育保健康复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体育保健康复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质量评定标准的制定。体育保健康复课课程目标的确立不能雷同于普通体育课课程,在健康、教养、教育和娱乐等目标上,应体现其特殊性。 体育保健康复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应根据其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教材可分为“理论部分教材”、“实践部分教材”和“个别选用教材”,前两者是适用于体育保健康复班的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教材,后者是对不同病情者个别使用的教材。理论课的讲授应着重讲述体育保健及康复知识,其中应熟练掌握推拿手法和病症治疗方法。 体育保健课教材的“理论知识部分”可以包括以下课程供学生选修:《体育保健学》,侧重点是常见的运动性病症,运动损伤的预防与一般处理方法,以及常见病的体育疗法。《体育康复、运动处方、医务监督》,侧重点是运动系统伤病和其他疾病的体育康复,常见运动处方的练习方法,运动性疾病的医务监督等。《运动创伤学、推拿与按摩》,侧重点是推拿与按摩在运动实践中和运动创伤中的应用。《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人类遗传学基础》,侧重点是病理学基础和药理学基础、常见疾病(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等)的预防和控制、遗传与环境和运动。 体育保健康复课的“实践部分”主要以太极拳、太极剑和中华保健气功为主,中华保健气功又应以动功为主,其中包括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导引养生功(包括舒心平血功、益气养肺功和安胃健脾功的练习)等。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练习强度和运动负荷的个体差异,选择“个人选用教材”的有关项目,如篮球、软式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有氧健身操和体育舞蹈等。此外,参加体育保健康复课的学生还应参与那些改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辅助练习”,如慢跑、爬楼梯、登山、健身走和力量练习等。 3)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 体育保健康复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教学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采用统一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实践部分”和“理论部分”以统一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个人选用教材”则应以分组教学和个别专门指导为主要形式。教学方法以讲解示范为主,结合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并开发、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使学生尽可能快地掌握教材内容,增强其对体育锻炼的信心。 体育保健康复课学业成绩评定标准的制定是规范课程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1个重要环节。它应区别于正常体育课成绩的评定办法,内容要能够充分体现体育保健康复课的课程目标。笔者建议成绩评定的内容大致可包括:1】学习态度。主要看上课出勤率、参与的积极程度和课后教师布置锻炼内容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0%。2】体育保健知识。主要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试或考查,其中重点是推拿和针灸治疗方法,占总成绩的20%。3】学科论文(其中包括运动处方)。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拟定论文题目,课后学生自行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按时完成论文,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主要依据学生论文的质量打分,占总成绩的20%。4】健康状况。主要测试学生通过体育保健康复课的教学,在身体形态!机能增长幅度以及身体健康指标方面的恢复情况。占总成绩的20%。5】实践考核。以“个人选用教材”项目为主,以“实践部分”为辅,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10%。这是因为前者是有针对性且起主要作用的教材。 4)配备一定的健身教材,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体育保健康复室不仅是保健康复课教学和科研场所,培养体育骨干的基地,还是学生实习和接受综合康复的场所,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每周制订课外康复练习计划,即运动处方,对症施治,对体弱多病学生进行综合体育治疗,这就要求配备一定的健身器材。 体育保健康复室的社会化服务还包括举办“体育保健气功按摩系列讲座”;利用在校内学生中培养的体育保健康复骨干,开展保健康复社会实践活动,如在教师节开展义诊活动、在学校和本市各大区开展咨询和义务体育保健康复活动,宣传体育保健康复科普知识;还可以和兄弟院校联谊。互相举行讲座、咨询和义务治疗活动;上门为老年人进行体育保健康复治疗和在各种运动会中为师生提供保健康复服务,以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保健课导入飞镖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法律规定,高校有义务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伤残病弱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目前,高校伤残病弱学生的体育教育严重滞后于大学体育,基本处于自流状态。为提高体育保健课教学质量,探索适合伤残病弱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笔者自2013年起对体育保健课导入飞镖项目教学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做法能给兄弟院校体育保健课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3、2014级体育保健课学生2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损伤型”(骨折、脱臼、韧带损伤等)14人,占50%;“残疾型”(先天性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等)2人,占7%;“病症型”(心脏病、慢性肝肾炎、手术后遗症及各种内脏器官病症等)12人,占43%。调查发现,学生对飞镖项目了解不多,仅5人表示曾经接触过飞镖,其他人均表示从没接触过。尽管身体不方便,但学生对这一新兴、时尚的运动项目还是非常感兴趣。 二、伤残病弱学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们一提到伤残病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就会马上与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是中国古代养生功法联系起来。虽然古代养生功法早已被科学实践所验证,很适合体弱病残者的锻炼,但从学生的年龄考虑,单纯的养生导引不易达成应有的效果,因为养生功法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锻炼的欲望,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与运动过程的愉悦和乐趣,因而学生上课处于消极应付状态,保健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现行教学模式与学生特殊身体状况之间的矛盾 体育保健班学生因为特殊的身体状况,需要定期复诊治疗或者是中途插班进来,经常会出现请假看病或休息养病的情况。而现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一般存在“基础”“应用”“提高”等的纵向层级关系,缺勤或中途插班的学生往往由于没有前一次课的基础而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极易造成教师难教,学生消极“混课”现象。 3.重健身,淡健心 体育保健课一般由体育教师兼任,由于缺少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习惯沿用普通体育课教学思维,因而过多地强调运动技术的传授,主观地认为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加快康复目的,但伤残病弱学生容易放大自我障碍,对与体力相关的体育活动和动作技能学习普遍心存畏惧,往往是消极参与,这就导致学生离体育课堂越来越远。 三、导入飞镖项目教学的实践 1.导入飞镖项目的依据 笔者认为,保健班学生的身心状况决定了在教材选用方面应注重参与性,淡化技术性,兼顾娱乐性。飞镖与传统的保健课教学内容如太极拳、气功等相比,除了具备规则简单、负荷低且能自行调节运动量等一般特征外,其新颖性、时尚性、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又是其他项目所不及的,特别适合保健班学生的需求。从心理层面讲,教授飞镖项目可以缩小和减轻学生自我障碍意识,解除对体育课堂的防备心理,提高体力状况心理阈值,满足青年学生追求时尚心理,形成强烈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导入飞镖项目符合学校“节俭办学”的理念,符合“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校本开发”的课改理念。 2.开展飞镖项目教学的基本思路 伤残病弱学生障碍部位的身体机能不太可能短时间内恢复,甚至有些终身得不到恢复,在这种场合,学会对障碍的接受和对自己的价值的再认识是最核心的问题。因此,飞镖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提升,应以自我实现的积极态度养成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促进为目标,配合科学合理的身体练习,实现健心与健身的双重效应。另外,飞镖项目具有的新鲜感、神秘感、时尚感对青年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规则各异的游戏式飞镖竞赛的办法保持飞镖对学生的持续吸引力,让学生体验飞镖运动的乐趣和成功感,改善心理状态和调节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3.飞镖项目的专题化设计 保健班学生常出现需复查复诊、临时身体不适需请假、因伤中途插班等特殊状况,结合飞镖易学、易练、易参与的特点,经课改小组反复讨论,以游戏式飞镖竞赛为主线,将飞镖项目教学内容分成4个专题,每个专题下面包含2~8个课时。各专题、各课时的内容也相对独立,互不牵连,前后专题、前后课次之间不存在“基础”“应用”“提高”等纵向层级关系,学生的上课如同平时听学术讲座,即使缺席某一专题或课时,也不影响其他专题、课次的学习,仍旧可以轻松融入课堂,从而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专题化设计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增强飞镖课程内容的普适性和可选择性,在现实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可行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实践证明,伤残病弱学生对这种能在阳光下活动而不出大汗,劳而不累,玩而不怠,乐而不疲,探索未知而收获知识的飞镖教学模式非常喜欢,参与度高,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四、飞镖项目教学策略 1.并联式教学策略 并联式教学是笔者将物理学的“并联”概念移植到体育教学中而提出的创新性概念。本文将教师比作是电路中的“正极”,学生是“负极”,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材内容是“电气元件”,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把一个知识点通过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的完整“回路”。在这个“回路”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环境等因素任意选择一个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形成“并联式”教学。并联式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因迟到、缺席而影响学习的问题。课改前的教材内容由于存在“基础、应用、提高”,或“分解、完整、配合”,或“动作、技术、战术”等纵向层级关系,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串联式教学,只有在完成前一项基础上才能开展下一项教学,依次递进,互为前置。当发现学生缺勤情况时,串联式教学极易造成教师难教、学生消极的“混课”现象。由于在前期的准备中我们选用了易学易练易实践的飞镖项目作为教材,又将飞镖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互不牵连的专题和课时,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在各专题、各课时之间进行任意切换,让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内容,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风格,每一节课都有新鲜感。例如,教师第一课时可以首先开展“竞赛组织与礼仪,飞镖个人赛”的教学,让学生自行组织一场飞镖比赛,然后第二课时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详细介绍个人对抗(上海)的规则,组织学生练习。或者先进行个人对抗、团体对抗的规则学习和练习,再开展教学比赛。实践证明,并联式教学收到实效,没有出现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厌学的情况,不断变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 2.成功体育教学策略 在飞镖教学中,实施成功体育教学策略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首先给学生确立一个切合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激发其学习欲望以及行动力,让学生充满热忱和兴趣地主动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实现目标并获得成功,形成“目标―成功―新的目标―新的成功”的良性循环;其次是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即引导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努力、意志、方法、习惯等与智力、能力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因素,使学生感到失败是可以改变的,成功是可能的。以投镖体验课为例,每人投10轮,每轮投3镖,在每次投镖开始前要求学生在心中自定一个目标环数,投镖完成后用实际环数与目标环数相比较,超过目标环数的就是成功,低于目标环数的就是失败,最后比较总成功次数和总失败次数。如果前者多则算成功,再定新目标,追求新的成功。如果后者多就找原因,是姿势问题,还是力度问题,还是策略问题,然后重新尝试,直到成功。 (2)帮助学生多渠道取得成功。①从自学中获得成功。通过课外自学,每节课要求一名学生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了解到的课堂以外的飞镖知识,当他们发现自己掌握了老师都没教的知识时,学生会觉得自己很成功。②从反思中获得成功。每次练习结束后展开学习讨论,让率先完成任务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战术策略,分享自己的经验,并能改进或创新规则,当学生发现自己成为别人老师的时候会觉得很成功。③从团队合作中获得成功。设置一个任务如“环球旅行”练习的任意顺序投中相连的5个数,小组成员相互鼓励,相互合作完成任务获得成功。④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功。举办一场小型比赛,明确每个人的分工:策划和组织人员、裁判员、队长、队员、工作人员,每个人按要求完成任务即获得成功。 (3)强化学生成功后的感受。当获得成功后,我们要想办法来强化学生的成功快感,努力使其心理获得最大满足。如学生在“上海”的练习一轮投镖中投出90环的高分,作为“权威”的老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用肢体动作如大拇指、点头、微笑和语言评价给予表扬,引导其他学生鼓掌赞扬,然后让其分享成功的经验,做示范动作,指导其他学生练习,帮助学生纠正动作,“怂恿”其他学生去主动向他请教。学生在获得他人的认可、欣赏、表扬、称赞后,进一步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自己的价值,从而向新的更高目标进发,争取新的成功。 五、教学评价 飞镖项目的教学评价主要根据教师的经验从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进行定性评价。教师每节课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练习的积极程度、学习任务的达成程度、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程度、心理状态和情绪的调节程度等,并给予即时评定,对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愿意分享学习经验、团队协作中作用突出、参加校运会飞镖比赛的学生酌情给予总评成绩加分。虽然定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但其对教学效果产生的重大正面影响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六、收获与反思 收获一:自体育保健班开展飞镖项目教学以来,学生出勤率明显提高,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参与飞镖项目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厚、练习更认真、气氛更活跃、教学内容实施更顺畅、教学效果更明显。飞镖教学成为我校体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收获二:既然学生因特殊情况请假缺席是客观的、不可控的,那么唯有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想方设法克服不利因素才能实现教学目标。飞镖项目的专题化设计和并联式教学很好地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普适性和可选择性,充分体现了教改的可行性、实效性和灵活性。 收获三:导入飞镖项目教学的实践成果受到学校的肯定,飞镖也被列为校运会趣味比赛项目:2014年校运会,飞镖团体赛共有104队516人次参加,飞镖个人赛共有22组643人次参加,飞镖一跃成为校运会第一大项。其中,10名保健班学生参加校运会飞镖比赛裁判工作,另有5人次参加校运会飞镖比赛2人获奖,12人次参加各二级学院运动会飞镖比赛3人获奖。 反思:从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了解到,部分伤、残学生反映飞镖项目运动量不足,尤其是对下肢锻炼不足。课题组研究认为,今后飞镖教学应在每节课下课前安排15分钟的垫上运动或台阶运动,增加静力性力量练习,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和现有条件,开发拓展类、休闲类体育项目,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已成为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导入飞镖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更多的新兴休闲体育项目进校园投石问路是笔者的初衷所在,希望文章能给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帮助,仅此而已。 体育保健论文: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研究 摘 要: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民来完成。高素质不仅指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也包含了身体素质,其也是所有素质中的基本。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民身体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突出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从而探讨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的措施,有效的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体育保健;推广;农民;身体素质 在我国社会人口中,农民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同时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如何,将会对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人的素质则主要包括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等,身体素质则是这几种素质中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当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去开展和从事各项生产活动。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情况下,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下降非常厉害,在这种情况,积极的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活动,则是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 一、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如果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不高,就会对农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农民群众身体素质不好,就没有办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我国农村现阶段还有很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家庭,并不是因为没有生产资料或者没有耕地,而是因为家里的劳动力身体素质不行,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次,农民身体素质不好,还可能会降低家庭收入,这样就不能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如果农民长期患病,就更不能为家庭创造收入。虽然现在农村已经有了医疗保险,但是还是存在一人生病,全家贫困的情况。最后,高素质农民不只从事农业活动,还可以去从事其他事业,不管从事某种工作都会以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如果农民群众身体素质不好,就可能没有办法从事某些工作。因此,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农民群众具有良好身体素质时,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减少生病的几率以及从事其他事业增加家庭的收入。 二、我国农民身体素质的发展现状 (一)常见病发病率高。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市场化的改革以后,我国农民的常见病发病率开始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之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传统疾病也开始出现反复发病的情况。比如肺结核、痢疾、肿瘤、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这些和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的上升;农村职业病以及艾滋病等一些新的病害也开始出现。 (二)流行病发病率有所回升。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部门加强对流行病的重视,使得一些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降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市场化以来,这些流行病的发病率有所回升。 (三)农村体育健身设施缺乏。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体育健身也不重视,对于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各级政府部门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的体育健身设施还比较缺乏,让农民在闲暇之余没有锻炼的机会,对农民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四)农民身体素质下降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逐渐得到了改善,但是农民的身体素质却在不断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的空余时间变得更多,但是在空余时间里没有去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休闲娱乐,这样就使得农民的身体素质严重的下降。 三、如何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一)加强农村体育保健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情况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如果农民的居住环境比较良好就能够为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大农村体育保健基础设施的建设,设置独立的管理部门,让政府部门的引导、示范以及调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逐步完善农村的体育保健基础设施。 (二)积极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增强农民体质。农村体育活动就是以农民为主要的参与主体,在农村开展,为了增加农民体质,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农民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在闲暇之余通过积极的开展农村体育活动,能够让农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增强。 (三)健全农村体协组织机构。我国农村现在基本上都存在设施落后、居住不集中以及体育保健场地不足等各种不利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进行有效协调,那农村体育保健也就不能有效开展。所以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时要有健全的农村体协组织机构,在组织机构的带动和组织下才会有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体育保健活动中。 (四)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健身意识。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强宣传工作,这样才能够让农民的健身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在宣传农村体育保健工作时,应该要尽量联系和配合新闻媒体,当有节庆日活动、农村体育会议以及大型赛事时就可以和新闻媒体及时沟通,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宣传工作,来对体育保健活动进行报道,这样才能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让农村体育保健的影响力扩大,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健身意识。 (五)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民的体育保健设施。在农村中建立的体育保健设施比较的匮乏,主要是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要加大设施的建立,就需要增加资金投入。目前,在设施建设中是由村委会提供的小部分资金,要增加资金投入,就需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以增强设施的建设,如可以通过各种体育协会、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意愿进行赞助投资。 (六)改善条件吸纳或培养从事农民体育保健的专业人员。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时,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农民体育保健工作的人员。后期,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和组织,培养从事农民体育保健的专业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农民体育保健活动顺利的开展。 (七)加大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活动的力度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来提高生产力。在农村加强推广体育保健活动的力度,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让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提高,提高生产力,从而让农业生产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应该要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到推广体育保健对农民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为加大推广体育保健活动的力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该要认真把各项工作落实,解决实际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物力和人力上去支持推广工作。再次,各个相关组织部门应该要团结一心,让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够充分调动出来,如群众积极性,领导积极性等,这样推广活动才能更好的开展。故而,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不断加大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活动的力度,让农民身体素质提高,最终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有效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农民群众良好的身体素质来作为保障。在农村推广体育保健活动,可以让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体育保健论文:基于“治未病”视角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革新探究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我校当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从中医学“治未病”的视角,探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治未病”的机理与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保健体育的方法进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康复的能力,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与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我校保健体育课程建设,为其他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治未病;传统保健体育;教学 中医学与传统保健体育同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治未病”的功能也被广泛认可。“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它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同时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传统保健体育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调整呼吸,牵引形体,用于改善人体的整个机体功能,它既能健身养生又能治病防病,具有体育和医疗的双重属性。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与中医学 “治未病”的理念密切相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突出“治未病”思想,完善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机理与作用的理论研究,培养学生运用传统保健体育的方式与方法进行“治未病”的能力,将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相应调整与革新,进一步完善我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治未病”与传统保健体育关系 《黄帝内经》中最早阐释“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概述;国际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中也明确提出西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它们都较为明确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健身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瑰宝,其独特的健身理念与方法具有很好的治病与防病效果,是“治未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保健体育服务于人类健康,防治未病达到健康的状态是我们的目的,“治未病”是传统保健体育的目的,传统保健体育是“治未病”的手段。 二、“治未病”视角下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 (一)增加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知识的讲授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保健体育技能的讲授以外,增加“治未病”知识的理论讲授,传统保健体育通过一系列的健身方法牵引形体,调和呼吸,调整意念可以很好的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传统保健体育技术的讲解以外还要重视它的理论内涵的讲授,动作讲解结合中医经络、脏腑的内容,明确该动作的健身机理和功效,进一步强调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价值与作用,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传统保健体育技能,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功能与价值等内涵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理论结合实践,既丰富了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结合“治未病”理念深化我校保健体育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评办法 将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理论与方法列入考试内容,学生除了要完成传统保健体育技术测试以外,还要结合中医理论知识针对一些慢性病、常见病运用传统保健体育的技能方法制定一系列的运动处方,教师根据病症结合传统保健体育特点,对学生设计的运动处方进行审核打分,包含动作的组合,强度,持续的时间,频率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三)完善我校保健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人才引进与自己培养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吸引具有高学历、中医理论背景的传统保健体育人才优化我校传统保健体育师资梯队,督促年轻教师随堂听课,充实中医理论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出去参加相关学科的知识讲座与培训,定期邀请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来我校组织理论培训或者技术学习,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专项技能,培养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不断完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师资建设。 三、结语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理念,增加“治未病”理论知识讲授,将“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与考评办法相结合,同时注重对我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师资中医“治未病”理论知识的培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建设,对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总体发展,学生的工作与学习都有着积极意义与长远的影响。
科学研究论文:略论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的依赖性 关键词:费耶阿本德 科学规则 自然观 后现代科学 解释学循环 摘 要: 本文发挥了费耶阿本德关于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对世界结构的依赖性的观点,提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解释学循环。在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标准和规则——客观性原则、实验原则、可重复性原则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之后,本文指出这些貌似不证自明的原则的有效性依赖于其背后的自然观假定,揭示了这些原则和假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并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它们会完全失效。最后文章展望了科学研究标准改变的可能性。 一、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赖性 在费耶阿本德对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辩护中,有一个基本的论证,即强调不应该先验地规定科学研究规则。“只有在一个具有某种结构的世界中,我们所使用的标准和我们所推荐的规则才有意义。在一个不呈现该结构的领域中,它们便成为无用的,或开始成为无效的。” [1]也就是说,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状况所决定的。费耶阿本德在这里叙述了一个相当平庸(甚至有点琐屑)的真理,即科学方法论原则依赖于自然观假定,但是这平庸的真理,加上一些大家可能会很容易接受的辅助假说,却蕴涵了非常有趣的逻辑结论,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例如,甚至象科学研究应当导致理论的经验内容增长的基本原则,拉卡托斯认为这是不同研究纲领选择的根本标准,我们一般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费耶阿本德认为这其实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效的。“认为自然界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无限丰富的,这种想法导致作出新发现的愿望,因而导致内容增长的原则。该原则给了我们另一个据以判定理论的标准:与已知的内容相比,具有超量内容的理论优于没有超量内容的理论。这个标准也不是不可触犯的。一旦我们发现我们居住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中,这个标准便遇到了麻烦。” 有趣的是,这个看起来是哲学家构思出来的理想实验,现在却成了科学家的实际研究课题。例如,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认真地讨论起科学终结的前景。他指出:在物理学中,我们认识事物的层次是由施加于研究对象的能量所决定的。能量越大,揭示的层次越深。但是由于宇宙本身的性质,我们用以研究物理世界的能量有一个极限值。因为,“如果人们有一个比1千亿亿(1后面跟着19个0)吉电子伏的所谓普朗克能量的粒子,它的质量就会集中到如此的程度,以至于会脱离宇宙的其他部分,而形成一个小黑洞。这样看来,确实当我们往越来越高的能量去的时候,越来越精密的理论序列应当有某一极限,所以必须有宇宙的终极理论。” [2]如果霍金的推理没有错误的话,那么由于宇宙本身的规律性,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在这个角度上原则上就是有界限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看上去不言自明的科学标准就不再适用了。 我们在这一案例中所关心的并非物理学是否可能在原则上存在极限,——虽然这本身也是一个合法的、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而是通过这一案例更加清楚地揭示了科学研究标准对于世界状况的深刻依赖性。或者更严格地说,一切科学研究准则都以相关的世界状况的假设为前提。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解释者对被解释对象的“认识预期”是需要解释的意义的一部分,理解活动的完成因而依赖于理解的“前结构”,即一组在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决定理解的因素。因而,这一基本的“循环性”就始终存在于“前结构”与解释者的“情景”之间。但是,这并非“恶性循环”,而是作为“此在”的人进行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而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发现,为了要认识自然世界,我们必须要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活动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科学研究的规则又必须建立在我们对自然世界基本状况的假定上;而自然观假定又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也存在如图1所示的解释学循环。 在本图的模型中,带箭头的连线表示前者对后者具有影响和决定作用,但前者不是后者的唯一的决定因素,同时还有其它因素发生作用。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就会导致下一个环节的变化,最后整个循环都会发生变化。在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一般来说,对于科学知识的历史性和相对性的认识最为充分,其次就是对于自然观假定的历史性和相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很少有人承认科学规则同样也有历史性和相对性。这也难怪,因为科学规则本来就是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中最为稳定、变化最为缓慢的环节。同时,这也表明了科学研究规则更深刻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所以它成为了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鉴于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的内容非常丰富,所涉及的理论也很复杂,作为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探讨科学规则的假定性和改变规则的可能性。 二、科学标准和规则的假定性 加达默尔认为,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都会有不可避免的“偏见”。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各种力量积累而成的,这就是“效果史”。在“效果史”中,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当前的认识受制于过去的传统因素。真实的理解乃是各种不同的主体“视角”相互“融合”的结果。而科学作为现实的人的研究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知识条件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预设下展开的;科学作为对自然的解释活动,总有其“先入之见”;所以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绝对中立客观的。许多情况下,我们往往规定了各种研究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确实对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毫无批判地固守这些原则,就很可能封杀了科学研究的新的可能性。如果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真是象我们所标榜的那样要坚持研究结果的开放性的话,就不应该先验地规定世界的状况;因此,也不应该先验地规定在一切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科学规则和科学标准;或者更加现实地说,对于任何科学准则都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其对世界状况的假定性。以下是对一些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逻辑假定性的纯理论探讨,在逻辑上并非意味着作者对这些基本原则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对所讨论的非主流观点的支持。 1,客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假定 科学活动的最基本准则之一是客观性原则,即坚持认为合理的、可接受的科学研究结果应当是与主体无关的,与研究者自身的信念、情绪如何无关。如果某一研究结果依赖于研究者,则可以说这一结果是非科学的。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以下假定基础上的:自然世界的状况是绝对客观的,自然本身的状况与研究者自身的信念、情绪如何无关,或者说研究者的心理活动对于自然世界没有影响。 这一假定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相当牢固的经验基础的,而且客观性原则指导下的科学实践确实也是硕果累累。但无论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还是哲学的思辩,从来都没有确定性地证明客观性的假定。而且在客观性原则指导下的科学实践,在原则上恐怕也是无法证明客观性假定的。因为这种证明的结果是很难摆脱循环论证的怪圈的。 相反,在科学内外对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性假定倒是存在一些批评和挑战。例如,无论是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对于身体机能的影响都是公认的经验事实。至少在对于研究者自身的心理-生理状态的研究观察上,客观性假定已经破产,客观性原则已经失效,或者说客观性原则的适用范围要作调整。例如,我本人就曾经对自己是如何从清醒状态慢慢进入睡眠状态很感兴趣,想要观察它,可是这反而导致我无法入睡,从而所观察到的生理-心理状态和正常情况下的状态区别很大。所以内省作为对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怀疑,也就是说观察者的内心状态乃至生理状态对于观察者本人而言,不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 一般科学家乃至科学哲学家并不认为,这一限制有什么本质的意义,并且认为这一限制就是要保证客观性原则能得到遵循。但是,为什么要附加这一限制呢?答案是:因为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有影响。问题是:为什么对观察者自身心理-生理活动之外的一切自然研究不存在这一限制?这是否意味这在整个自然界中,观察者的心理-生理活动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特殊性?它不是那么“客观”?显然这又涉及到复杂的心身关系问题,涉及到整个自然界的统一性破缺的问题。但如果我们相信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因果作用,生理活动受心理活动作用因而不那么“客观”的话;则由于人的心理-生理活动和自然界中的其它一切现象与过程都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那么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与过程就都因而丧失了其绝对的“客观性”,最终导致客观性原则的彻底失效。因此,这一原则只能作为一种实用原则予以保留,因为我们可以强调这一事实:心理活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影响,除了对心理活动者的心理-生理活动的直接影响外,一般可以忽略不计。但其原本宣称拥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恐怕就此也就彻底丧失了。 在争议很大的“灵学”研究中,存在著名的“山羊-绵羊效应”,即研究者如果相信存在心灵感应等非主流的观点,则研究结果往往倾向于支持这一观点;相反,如果研究者对这种观点持怀疑观点,则研究结果往往倾向于否定这一观点。对此效应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主流科学家们认为,这证明了所谓灵学研究的非科学性、非客观性;而灵学的支持者们则坚持认为这种效应本身也正是心灵感应的结果,它再一次证明了他们观点的正确性,并因此而反对客观性标准。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可以说在这两派相互对立的观点之间,并不存在着中立的裁判标准。双方都不可能在不借助对方否定的原则的基础上批驳对方的观点。主流科学家们用以批驳灵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恰恰是建立在灵学研究者们所反对的客观性假定基础上的;另一方面,灵学研究者们所宣称的发现,又因其研究缺乏主流科学家非常珍视的客观性原则而被嗤之以鼻。如此,在这两者之间的选择就不可能是基于理性的证明,只能是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费耶阿本德就认为,“科学的经验论淘汰了自己的泛灵论的竞争对手,淘汰了尼茨海姆的阿古利巴的信徒约翰·迪依、罗伯特·弗拉德,并不是因为它更好地说明了不依赖于这两种观点而存在的世界,而是因为使用了一种不允许产生‘唯灵论’结果的方法,它清除了这种结果,然后描述了这个枯竭的世界,暗示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1],95页脚注。) 对于解决这一认识论的僵局,一味使用原则性的概念互相指责是无用的,只能是在具体的认识实践中发展各自的传统,扩大各自的影响力,最后由社会实践对两种传统进行选择。(其实在这一问题上,过去和现在一直也是如此解决的,如果我们不被表面上的修辞学所蒙蔽的话。) 2,实验原则与实验能够获得自然本质知识的假定 近代科学常被称为实验科学,因为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特征。所谓实验,是指用物质的手段来主动控制和改造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它与消极地被动观察研究对象相比,可以揭示许多自然状况下难以发现的规律和联系,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实验可以作为研究自然对象的一种合理的方法,要依赖于这样一种假定:即我们所研究的自然世界在我们加以物质的干预后,在原则上并未丧失其本来的特性,或者说从被改造的自然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应用于未被改造过的自然对象。这一假定远非不证自明的,例如并不为道家等学派所接受。他们提出,被改造过的自然,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因此实验结果无法揭示自然真正的奥秘,需要补充以直觉的体悟等。这一原则在近代科学中的成功,也并非彻底地证明了这一假定。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可能就是对实验原则的一种挑战。所谓“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一种客观规律,即在微观世界中,原则上我们对于某几对共扼物理量测量的精度不能同时无限制地提高。例如,如果我们提高了某一粒子的位置测量精度,则其动量测量的精度就会大大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这和研究者观测能力无关,因为原则上观察者对任一物理量的观测精度可以无限提高。对于这一原理,物理学家这样来解释:对于微观对象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而要提高位置测量的精度所施加的控制条件,恰好严重地妨碍其动量的测量。反之亦然。 其实在经典物理学研究中,实验对对象的状态的干扰也是存在的。如,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需要将一枚温度计放在水中,让温度计和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温度计的温度和水温相同,温度计的读数可以指示水的温度。但在此过程中,热水和温度计的热交换,改变水的温度,因此温度计的读数与实际热水的温度是有偏差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尽量将温度计做得小些,温度计的原始温度与水温尽量接近,甚至计算温度计前后温度变化所交换的热量来恢复原有的水温等。由于经典物理学处理的都是宏观现象,所以实验的干扰的影响实际上可以忽略不计。 但实验对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干扰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实验的原则所适用的范围也是相对的、有限的。对于某些极其敏感的现象和过程,实验方法是否是足够的研究手段?量子力学家们采取的策略是,宣称自己研究的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仅只是在观察实验活动中被改造过的现象和过程。如玻尔的名言:“量子力学使我们想起一个古老的格言:当寻找生活的和谐时,人们决不应当忘记,在生活的戏剧中,我们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3]。实际上,按照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所谓自然不再是那种与主体毫无关系的纯自然。这样来解释,当然可以成功地解决或回避实验干扰所带来的认识论问题。但它是以重新界定科学研究功能,并重新界定自然世界(即重新修改自然观)为基础的。这再一次地说明了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状况所规定的。[1]但是,除了这种坚持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并以此而修改自然观的方案之外;其实至少还存在另外一种逻辑上的可能,即保留原先的纯自然的概念,并坚持认为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去认识那“原本的自然”,但修改科学研究的标准和规则,如引进直接领悟自然的非主流方法等。 实验原则还依赖于另外一个还原论的假定:即研究对象原则上是独立的,可以独立于环境的,因此也是可以隔离研究的。所以,在实验室环境所得到的研究结果是能够真实反映对象的规律联系的。但是量子力学中EPR关联所揭示的非定域性,告诉我们世界是整体联系的,所以任何对象本质上都是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的,因此是不可以隔离研究的。爱因斯坦曾对这一性质感到严重的不安:“假设,两个粒子以同样的很大的动量相向运动,并设在它们通过已知位置时,它们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相互作用。现在考虑一个观察者,他在远离相互作用区域的地方逮住了一个粒子,并测量它的动量;这是根据实验的条件,他显然能够推导出另一个粒子的动量。但是,如果他选的是测量第一个粒子的位置,他就能说出另一个离子在哪儿。这是从量子力学原理作出的一个完全正确而直截了当的演绎;然而这难道不是很悖理的吗?在两个粒子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已消失之后,对第一个粒子作的测量怎么会影响第二个粒子的状态呢?” [4]既然现在实验已经证明了自然的规律确实具有这种“很悖理的”特征,那么原则上任何对象都是无法隔离的,实验原则又如何成立呢? 3,可重复性原则与自然规律普遍性假定 为了保证科学事实的可靠性,防止错误,科学研究强调科学事实的认定必须遵循可重复性原则。即只有在不同研究者、不同实验室、不同时间和地点都能重复验证的事实,才可以认定为科学事实。这一原则为科学知识的可靠性提供了筛选机制,意义很大。这一原则同样也是建立相关的世界状况的假定基础上的。只有假定自然规律是普遍的,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自然现象的表现是一样的、或者非常相似的;可重复性的要求才是合理的。 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发现科学所认定的事实,或者说在科学研究中有意义的事实,只是客观事实或经验事实的一个很小的子集。所谓客观事实,是指在特定时空发生的过程,不管是否为人们所认识。而经验事实是指为人们所经验到的客观事件,不管是否具有可重复性。由于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必须是可重复的事实才能认定为科学的事实;这样,科学研究活动才确保了可靠性的同时,也极大地缩小了自己的经验基础。因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重复的经验事实会被无情地排斥在科学的门外。而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的生活中都知道,存在大量非常可靠的、却难以重复的经验事实。 当然,这里存在着对于事实的可重复性的正确理解问题。可重复性,从来都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不可能是绝对的。因为绝对意义上说,每一个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都是不可重复的。但这样对可重复性提出批评似乎是在吹毛求疵,没有意义。其实,科学研究之所以非常重视现象的可重复性,其本质原因是想要通过可重复性来证明相关现象的真实性。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如何坚持可重复性的要求是很复杂的,它与我们试图从这一事实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者如何界定事实的关系很大。就我们现在的浅见,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作为某一普遍规律证据的事实,需要高度的可重复性。例如,著名细胞生物学家贝时彰先生宣称则观察过细胞重建现象,但一直未能予以重复,所以不能认为它是真实的。这一事实的意义在于,它对细胞来源的规律性认识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类宣称的可重复性要求是较高的。2,作为对某个单一特定事件的描述,不需要也根本不可能要求可重复性。如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就是这类例子。换言之,只有观察条件句应该满足可重复性要求,而观察句则不需要。3,介乎两者之间的可能性事件,则必须在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多次观察,通过统计计算才有可能证实。 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可重复性作为标准来论断事实的真伪,我们发现有一些科学界公认真实的事件是很难重复的。例如,在非线形科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些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的事件。只要在初始状态有一个极小的扰动,结果就会天地悬隔。那么这样的事件就是很难重复的,因为在实验条件下,我们很难那么精确地再现原先事件的初始条件。有时候,我们往往要借助于功能非常强大的计算机模拟才能重复这一事件。[2]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吴彤教授在回答笔者请教时指出,这类初始条件极其敏感的事件,在初期还是有相当强的可重复性的,但越到后来分歧越大。而随机现象则恰好相反,每一次事件单独发生时,是难以重复的。如每一次抛硬币的结果不见得能重复以前的结果,但随着重复不断次数积累之后,则统计的规律越来越确定。由以上事实看,以可重复性来作为事实真实性的检验是过于苛刻了。至少就以上情况看,对小概率的随机事件及初始条件极其敏感事件长过程的检验,就很难以可重复性来检验事件的真实性。 除此之外,“后现代科学”的著名代表人物英国科学家鲁伯特·谢尔德拉克所提出的“构成因”假说认为,宇宙规律并非象过去所设想的那样是永恒的、无比坚硬牢固的,它其实也是一种不断演化的习性的表现而已,是随着时间演化而改变的。按照这种观点,分子、晶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有机物所具有的特有的形式是由被称之为“形态发生场”的特殊场所形成和保持的。这些场的结构是由与过去类似系统的“形态发生场”衍生出来的;过去系统的形态发生场通过一种叫做“形态共振”的过程变为后来出现的类似系统,并且“形态共振”的作用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而受到影响。 这一假说可以解释许多过去难以解释的现象。如新化合物结晶非常困难,但一旦某个实验室制备了一种化合物的结晶后,在其它的实验室再制备同一化合物的结晶就越来越容易了。传统的解释是说,前面晶体的碎屑起着一种“种子”的作用,附着在科学家们的胡须或衣服上,从一个实验室带到另一个实验室。如果没有科学家互访的现象,则认为这种种子是在世界中漫游的空气中极小的尘埃颗粒。而“构成因”的观点解释说,在第一次结晶之前,晶体不存在特别的形态发生场。但是,在第一次晶体形成之后,结晶受到前面晶体的形态发生场的影响,物质结晶的次数越多,结晶就越来越容易。这个假设是可以检验的,如果科学家们互不接触,而且尘埃颗粒通过空气净化之后,这种现象仍然不断发生,则可以证明这个假设。 这一假说对于1920年著名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在哈佛大学所做的老鼠实验结果的解释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麦独孤发现老鼠从一个特殊设计的迷宫中逃生的速度一代比一代明显提高。由于下一代的老鼠是由学会了逃生技巧的老鼠所生育的,所以麦独孤曾认为这是后天习性的获得性遗传。后来,他又从每一代学习最慢的老鼠中挑选生育下一代来进行测试。基因选择也许应该使得老鼠学习能力下降,结果发现学习能力仍然提高了。后来其他研究人员,如爱丁堡和墨尔本的研究人员在重复实验时发现,他们做实验时第一代老鼠学习的速度远比麦独孤实验时第一代老鼠的学习速度要快。而且无论是受过训练的老鼠的后代和从未接触过迷宫测试的老鼠的后代都是如此。拉马克的理论显然是无法解释了。而“构成因”假说与此却很一致。 [5] 这种假说尚未得到科学界的一致认可,但如果它是真的话,在诸如此类的情景下,坚持可重复性原则就可能意味着对非常可靠的事实的否定,显然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是非理性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为科学家或科学哲学家们拳拳服膺的基本准则都是可以突破的,本文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相信在对上述最根本的准则的分析之后,很难再坚持什么绝对不可违反的原则了。 三,科学研究标准改变的可能性 破坏总是容易的。虽然在科学沙文主义甚嚣尘上之际,对于科学基本准则的批评是需要勇气和洞见的,但更为困难的是在指出现有准则不足之后,如何建立更加合理的新准则。费耶阿本德的主要不足也正在于此。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重破坏,轻建设,是因为他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永恒的准则,所以树立任何准则归根结底都是徒劳的。在他的心目中,其实还是存在一种对永恒的迷恋;既然无法通过正面肯定的方法来达到永恒,那么就通过不作任何肯定的方式来达到永恒。 我们提倡“立字当头,破在其中。”这是因为,我们欣然接受无法达到永恒的这一事实。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在这一循环中包藏着最源始的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只有在如下情况下才能得到真实理解,那就是:解释领会到它的首要的、不断的和最终的任务始终是不让向来就有的先行具有、先行看见与先行把握以偶发奇想和流俗之见的方式出现。它的任务始终是从事物本身出来清理先有、先见与先行把握,从而把握课题的科学性。” [6]我们尝试地提出一些我们事先知道终有一天必然会被突破甚至抛弃的准则,只是为了我们今天和不远的将来科学研究的暂时需要。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建议: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与人类研究的实践行为相冲突时,除了坚持这些标准和规则以捍卫科学的严谨性这一常规选择之外,也要考虑这些规则背后的假定是否可能已经丧失了其原先具有的合理性。 我们面对大自然也许应该更加谦虚一些才好。也许,我们不应该规定大自然必须如何,以使得我们指定的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可以运转良好;相反,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适时调整科学研究的准则。也就是说,科学哲学的研究应该不仅包括为科学现行实践辩护的功能,更重要的可能是为了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改造科学实践的规则。[3]从这种意义上讲,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的口号,对于松开绑在科学研究者身上过紧的束缚,还是有其启发意义的。 在放宽了科学研究的标准之后,如何建立一套新的规范,在科学研究中如何防范作伪,过滤掉幻觉、巧合(目前为止科学界非主流派的记录不是很令人信服,但也有对手抹黑的成分)等等,是摆在后现代科学面前至关重要的任务。尤其应该借鉴近代科学起源过程中科学规则逐步建立的宝贵经验,在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中逐步完善新的传统。 我们认为,科学研究准则的改变存在着两种可能的途径:“和平演变”与“暴力革命”。所谓“和平演变”的策略是,通过发挥和引申在坚持现有科学研究准则的前提下所获得的科学新成就来改变自然观假定,从而支持科学准则的改变。“和平演变”的主体是主流科学家,所援引的观念资源主要来自科学界内部,科学准则的改变是渐进的、平和的、甚至是不知不觉的,或者说在科学准则逐渐改变的过程中科学准则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延续性(近代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是这样,只不过似乎很少人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这么做的),因此不会引起过于强烈的文化冲突。反对者会问,既然科学准则是自然演化的,那么这篇文章有何意义?答曰:由特定的科学成就转化为自然观假定,并最终导致科学准则改变的过程,决非是一个不需要研究者自觉主动创造的自然过程。如果科学研究的这一解释学循环能为研究者们充分认识的话,这一过程就会发生得更加顺利。 而“暴力革命”的策略是,在主流科学共同体之外,引入科学界非主流的自然观假定,或者发挥和引申科学界之外其它文化的自然观假定,在相应的研究准则指导下,获得大量新的发现,从而支持科学准则的改变。通过建立自身的解释学循环,逐步扩大这一传统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最终使得其成为社会上具有权威性的知识标准,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策略导致自然观假定与现行主流科学准则的冲突,进而对现行的科学准则提出挑战和批评,最终实现科学研究模式的改造。这是费耶阿本德的扩散原则在自然观与方法论关系的层次上的应用。这种途径必然招致科学界和科学哲学界保守人士的猛烈抨击,阻力极大。并且在革命阶段,由于旧准则受到批判,而新准则尚待探索建立,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失范现象;所以正如在政治的暴力革命难以避免非常残暴的行为一样,科学准则改变的“暴力革命”也难以避免各种欺诈现象混入其中。但是,这一策略有可能导致对原有束缚的突破,开拓新的视野,扩大科学认识的经验基础的范围,带来人类认识能力的极大提高,并且克服近代科学研究准则所带来的两种文化分裂。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策略可能会是交替使用,也可能会是混合使用。 虽然,后现代科学只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影响很小的一个支派,而且严格地讲是否算得上真正的后现代主义也是有争议的。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以她为例探讨一下科学规则改变的现实可能性。按照后现代科学的观点,科学活动虽然象社会建构论者所说的那样,受到纯认知之外的因素影响,搀杂着对于权力的追求等,但仍然是以对真理的追求为主的。科学也确实需要数据和经验的证明,在一定意义上讲,证据也要有一定的可重复性。但是对科学研究活动的限制本身也需要附加一定的限制,或者说,科学活动本身在以下方面是不应该受到限制的([5],33-35): 1,科学研究方法应适用于一切领域,即科学不应该局限于只借助于动力因运作的纯粹物质事物的范围内。因此,科学可以研究自然对象的内在经验,可以将自然规律当作演化着的习性来进行研究。 2,科学研究需要反复的经验证明,但不应该局限于特殊类型的证明方式,如实验室的实验。所以,可以拓宽科学的范围,包容各种不同类型的证明方式,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结果不应当作不严格的经验而抛弃。 3,科学对真理的追求不应该依附于任何有条件的信仰,科学应该不局限于任何特殊类型的解释。所以,科学研究中原则上不排斥下列观点:自然的基本单元是有感知能力、内在价值和内在联系的,自然的规律是演化中的“习性”,存在“向下”的原因,存在超距作用,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是一个对其组成部分产生影响的有机体,宇宙及其进化有内在的意义。 迄今为止,后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仍然是非常粗糙的,“科学”依据不足,理论根基不够扎实,也许作为科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候选者来说,她未必是够格的。但她可以启发我们思考目前主流科学的缺陷,并认真地展望一种新的科学认识实践模式。 科学研究论文:浅谈环境化学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为现代环境科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环境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对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进行专业的化学分析,从而系统归纳存在的全部环境问题,为彻底解环境污染问题做好准备。为此,本文将具体来分析环境化学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先从分析环境科学技术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环境化学技术在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期能够促进环境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建设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环境化学;环境科学;地位和作用 环境科学是在全球环境污染加剧的形势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相关的自热、社会科学相关理论与技术为环境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发展至今,环境科学已经形成了三大分支:自然环境科学、社会环境科学、综合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则是自然环境科学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代表性技术,并逐渐成为了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此,下面本文将首先对环境化学展开详细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环境化学在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能够充分发挥环境化学的积极作用,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人类一个清新环保的生存环境。 一、环境化学概述 (一)环境化学的概念 环境化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它既是环境学的分支,又与化学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概括说来,环境化学是指研究有害的污染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产生、发展、迁移、转化、归宿等问题,并详细阐述控制污染物进一步发展的化学原理及化学方法的综合科学。环境化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对污染物的分析与鉴定,又包括对化学环境污染物的运动规律的研究,还包括对化学污染物的发生、分布、转化机制、状态结构的变化及归宿的研究,因此,环境化学是一门综合的研究化学污染物的全部化学行为与化学现象的科学。 (二)环境化学的分类 环境化学包括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生态化学四大类。环境分析化学是现代环境化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它主要是借助各类分析仪器对坏境污染中的污染物含量、形态、价态、结构等进行详尽的分析,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环境污染化学是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产生、迁移、转化、累积、降解等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它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化学、水污染化学、土壤污染化学和生态污染化学以及多介质污染化学四大类。环境控制化学的侧重点在于环境控制上,它主要是在相关化学原理的理论基础之上研究污染物的控制原理和控制技术,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一体化污染预防战略”的高度上。生态化学主要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和对人体的危害。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将污染物的直接毒性转化为间接毒性。 二、环境化学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环境化学在环境污染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而且它的危害性变得更加的强大,已经形成了一场环境污染灾害。为此,我们不能再被动承受这些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灾害,而应该积极去掌握污染物的产生、产生危害的机理,掌握它是如何在环境介质当中进行迁移转化的。环境化学恰恰就提供了这方面的科学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污染物质在环境中是如何引发危害并不断转化和富集的,这样便可科学地增强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 (二)环境化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化学是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环境化学分析与研究的结果可以详细的还原出环境污染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物的产生、迁移、转化、累积、归宿的整体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得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使得环境治理能够有的放矢。因此,环境化学既是环境治理的基础,又是环境治理的保障。例如,在治理大气污染时,可以运用污染物的发展规律,采用吸收剂吸收和转化为无毒无害气体两种方法来处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在治理水污染时,可以通过吸附、化学凝聚、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电渗析、氯消毒等方法来处理水中污染物,带到净化水体的目的。而这些治理措施的开发与实施都是在环境科学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来的。 (三)环境化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科学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是反映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环境质量评估、制定环境治理对策的重要依据。通过环境监测可以明确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组成及含量,从而制定合理的污染治理措施。环境化学则为环境监测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信息资料,是环境监测的理论依据。环境监测是建立在环境化学基础上的一种常用研究手段。在环境化学的基础之上,环境监测衍生出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基本方法,同时也研制除了诸多的环境监测仪器。 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工业的规模化发展与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呈现愈加恶劣的发展态势,环境污染物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环境科学的发展已经被推到了时展的前端,受到了广泛重视。环境化学是现代环境科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环境化学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进程。通过上述本文的探究,笔者主要论述了环境化学的概述、环境化学在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期完善能够促进环境科学获得崭新发展,推动环境化学为现代环境研究和人类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科学研究论文:试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研究 论文摘要:确立合理的评价原则是科学、公正地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在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体育社会科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原则:1)社会效益优先,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社会意义和作用;2)重视创新,将鼓励创新和重视原创性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之中;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4)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区别;5)科研管理部门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内容、评价标准的层次、评价的时间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社会科学成果鉴定和评奖的重要环节;是调动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保证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一直是学术界和管理部门思考和探讨而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体育社会科学有着自身的诸多特点,使得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尤为复杂和困难。不论是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现状还是近几年学术界的观点来看,我国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已成为学术发展的瓶颈,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已催生了一些学术不端现象,同时阻碍了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其中的一个症结在于没有合理的方式来评价体育学者的学术水准和学术贡献。因此,构建科学和公正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合理的评价原则是整个体系构架的基础之一。 1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省市有关部门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上不仅标准不同,规则不一致,而且具体运作过程也不相同,总的状况是存在某些不统一、不规范、不公开、不公平的现象,下面是我国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评价标准不统一 首先是论文评价标准不统一,什么是国家级学术论文,什么是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的结果自然也不可能公平。 1.2评价中的“马太效应” 在评审过程中来自名校或名人的文章、课题申请、奖励申报往往受到重视,来自一般学校、一般人的文章、课题申请、奖励申报往往不能得到同样的待遇。 1.3评价中缺乏回避机制 在学术评奖、课题评审、职称评定的过程中,有的人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1.4评价中的暗箱操作 表现在学术评奖、课题评审、职称评定的过程不公开、不透明。评定的标准是仲么,评审的过程怎样,评委的权利是什么,评委的责任是什么,评委的召集人是谁,参评者的情况怎样,参评者都是不知道的;更重要的是,目前的评价机制缺乏监督机构、投诉机构和复议机构。 建立起一套科学、公平的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因为科研成果的评价问题,不仅牵动着千万个单位和学者的心,而且影响着社会发展诸多方面。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说,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劳动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需要有评价和鉴定机制,否则,如何确定知识产品或科研成果的价值呢?知识的评价标准或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代表着主流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 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概念 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来使用,必须作进一步说明和界定。 2.1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难以明确区分,二者都与人类的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有关。其区别在于人文科学直接研究人的需要、意志、情感和愿望,强调人的主观心理、文化生活等个性方面;社会科学强调人的社会性、关系性、组织性、协作性等共性方面。 在体育科学体系中,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之间虽存在差异,但二者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需要强调的一致性和共通性。我们充分肯定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差异和区别,不过在本研究中,我们更为强调的则是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相似性、共通性、统一性,强调在人文与社会、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社会科学之间保持张力,将之合称体育社会科学。 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为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体育社会现象,其研究主要范围包括:群众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奥林匹克研究、体育史学、体育新闻传播学、竞技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信息学、体育法学、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体育社会心理研究、比较体育、体育文化学、体育哲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体育人类学等。在现阶段,开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要目标是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把体育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研究总结出来。 2.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界定 通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方面的文献综述表明,描述和论证社会科学成果特征的文献多集中在国内。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评估的对象是社会科学的成果,但何为“社会科学成果”,却众说不一。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研究者认为成果形式都不足以说明它是“成果”,判断是否“成果”,需要考察成果的实质内容。我们对所涉及到的“成果”的定义内容的资料做了一个初步统计,主要选取了20种相关的资料文献,具体篇目可参见参考文献(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有75%的文献在“成果”的定义中提及了“创造性”,这是一项成果被确定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核心标志,还有的文献将创造性界定为:“新思想、新结论、新观点、新事实、新材料、新信息、新方法、新理论、新概念、新发现”等。研究者进一步强调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界定标准的核心是:创新性——理论不新则要思想新,思想不新则要观点新,观点不新则要资料新,资料不新则要框架新,框架不新则要方法新,方法不新则要视角新”。“那种一无新观念、二无新资料、三无新方法的东西,根本不能算科研成果。界限在于是否有新意”。有的研究者从知识的新旧联系出发,将这种有新意的东西概括为“运用己有的知识,研究创造的新知识”。总之,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创造性结果”己经被认为是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具有价值的”、“科学的或正确的”和“广泛占有资料”等因素也被认为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特征被描述为:创造性的认识结果;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用科学方法产生的。在借鉴这些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界定为:科研人员运用科学方法,收集、加工、研究与体育社会科学有关的信息而生产出的具有新的价值的认识结果。 3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现状简析 目前,由于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学术质量评价体制、机构以及科学的评价方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一般都采用自我评价、专家鉴定验收、成果评奖、专家直接评审等方式,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但是由于学科专业的局限、学术观点的制约等因素,在成果评价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一些消极的影响。 实践表明,单纯地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容易产生标准难以掌握、浮动的偏离程度大和易于受传统观念、人情关系的影响等弊端。近年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正在积极探索用定量化方法评价研究成果。譬如,将科研成果的创造性、难易复杂程度、成果的“时间效应”、对决策管理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别评分,然后再乘以一定的权数,得出该成果的分值;有的则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分别提出了直接或间接评价指标体系,等等。例如,朱唯唯等利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4年的数据,对我国体育学研究领域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以及各类基金资助项目进行多角度的定量分析研究。该研究完全基于CSSCI客观量化数据,通过量化分析评价。这些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对于改变单纯的依靠定性分析的评价方法,减少专家直接评审产生的消极影响,无疑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如,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宜用于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已被有关部门采用,而且取得了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 4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原则的提出 评价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活动。按照价值论观点,价值是客观的,但评价不同于对客体的认识,而是对主体需要及其与客观属性关系的反映。评价原则是一定实践经验的总结,需要转化为利益,主体需要的丰富性就转化为主体利益的丰富性,形成了主体的评价原则。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达到准确、公正的评价目标很不容易,首先需要确定科学可行的评价原则,方可指望奏效。这里根据评价学的基础理论、以往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研究和本人的课题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原则,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4.1社会效益优先 体育社会科学的作用是认识体育、创新理论、与服务社会,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尽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但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决不能置社会效益于不顾。我们可以通过价值量的大小来衡量研究成果的好坏,对于难以量化且表现复杂的成果,可以通过其影响面、宣传面的大小以及贡献加以评判。 一般说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是通过直接评价体现出来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则是通过间接评价体现出来的。因而,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必须坚持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标准相结合。 4.2重视创新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是由多方面的标准、规则和内容组成的,其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认可、奖励的依据和标准等,对于引导科研人员如何做学问,对于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把创新作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最高理念,将鼓励创新和重视原创性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之中。这样才能有利地促进整个学术研究沿着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正确方向前进,才能真正体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意义。 4.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方法是以评价者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强调的是基于理解的“直接认识”,评价者依据个体的经验与学识水平对评价对象的学术价值、水平给出直接的判断。而定量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找到衡量差别的可操作性定量指标,然后再以该指标的量值来客观表征原来难以量化的“量的差别”。目前常用的定量分析指标包括成果被引证、论文收录转载、获奖和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等,体现为“间接测量”。 由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单纯的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都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价社科成果。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一定要把定性和定量标准相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 4.4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区别 体育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性研究成果是指在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中取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这类成果或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思想、理论和学说,或者对传统理论进行质疑、补缺、完善,或者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方面有新的设想和进展,或者选题有特别重大意义,研究难度大,填补了某项专业的空白,在理论上具有开拓性创见等等。这种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学术论文和专著。应用性研究成果指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以及参考功能,将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进而取得的成果。理论研究常常耗时巨大,其价值也是潜在的;应用研究则常常是立竿见影,效益是显在的。对这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研究,评价标准与方法显然是不同的。 4.5科研管理部门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 使用定量指标所进行的客观评价,只牵涉到成果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两方,仅仅依靠计算机就可以完成评价工作,适用于对大量的一般成果的评价;同行专家用定性指标进行的主观评价,需要由一定数量的专家组成评价委员会,牵涉人数多,过程复杂,适用于对重大成果的评价。因此,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价不同的成果。无论是专家评价还是科研管理部门评价,要达到评价的预期目的,前提就是要保证评议的公正性。 建立一个较为全面、完善、公正、科学的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从方法论上逐步解决现行体育社会研究成果评价方法所造成的弊端和错误导向,有利于对学术研究者、学术评议人、学术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 科学研究论文:浅析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论文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 创新能力培养 论文摘 要: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从事科研活动,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为例,对其从事科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笔者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相关科研课题或自主申请科研课题为切入点,分析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2009—2011级硕士研究生,共185人,其中男生100人,占54?;女生85人,占46%。调查内容是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情况,主要包括:研究课题选择的科学性;参与课题的积极性;科学研究经费;导师对学生科研指导状况。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结合已有基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现状 (一)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截止到2011年底,该学院仅有60%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而且从整体看,参与的也大多是横向课题,而参与纵向课题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国家级、国际性的科研课题少之又少。硕士研究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导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或者方案开展工作,独立思考比较少,在有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中,甚至出现“成果范本,相互借鉴”的现象,导致较多硕士研究生形成一种依赖思想,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也使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同时,随着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科研课题的增长率跟不上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率,导致部分研究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另外,从该校情况看,在校级层面上设有硕士研究生创新管理基金、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科研课题。从该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申报情况看,2009年至2011年,仅有45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生科研课题,仅占总硕士研究生人数的24%。 (二)科研课题选题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科研课题题目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存在一种“急功近利”心理,大多会选择一些风险小、时间短、易结题、易出成果的课题,而回避那些风险大、耗时久、创新性强的课题。如此选出来的课题难度较小,即使是科研经验不足的硕士研究生也能独立完成,从而影响科研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最终导致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此外,这种选题方法主要是围绕一些常规研究点开展相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 (三)科研经费不多、分配不均。 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不多,分摊到所指导的每位硕士研究生身上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导致部分硕士研究生无法在预设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四)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责任人。导师吸收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学术前沿性强、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每位导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过多,加之一些导师的科研课题本身就比较有限,从而使一些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少;也使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间不多,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课题选题的指导和管理,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拓宽思路。 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课题的选题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常规的问题或研究点,这也是受硕士研究生普遍欢迎的。这类课题的特点就是先前已有人从事过类似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在研究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参考数据和资料。如要取得新研究成果,则必须在充分了解先前类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新思路、新方法,综合新数据、新材料,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才能达到有所创新和突破,否则,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重复。二是选题比较新颖,当前研究比较少,成果也很少,可参考的资料也比较匮乏,在这类选题的研究中,受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影响也比较小,必须广泛收集资料,易于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更能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选题的指导和管理,特别是导师应注重引导其采取第二种选题方法。同时,在选题中还应把握好三个原则,即“重要性”、“可能性”和“实用性”。重要性就是指是选题在科学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可能性就是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以及能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实用性就是指选题对于推动“产学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搭建创新平台,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针对研究生参与课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首先,高校内的硕士研究生相关管理部门(如研究生院)应设立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积极吸收他们参与基地活动,可以让相近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相互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激发创新思维;要大力支持硕士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加强科学研究指导力度,为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宽阔的平台,从而激发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设立创新基地,带动高校优质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其次,高校应设立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课题,通过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强有力的支撑。再次,要完善周期性学术报告制度,让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组织,在学术报告活动发掘和拓展创新点,实现师生充分互动和彼此借鉴。最后,要大力开展与学科专业相关、与从事研究的内容有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硕士研究生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验证,逐步实现创新。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营造气氛。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硬件建设,在尽可能地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并且加大科研课题的资助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科研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硕士研究生查找相关资料、开展相关研究奠定硬件基础。二是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软件建设:(1)积极淡化功利性因素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压力影响,让硕士研究生专注科学、潜心研究;(2)完善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基本上都是以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来评价和衡量,但对其学术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等方面考虑得较少,对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研热情、团队精神、学术道德、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考虑得更是少之又少,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制定全面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全面考量、综合评价,同时必须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更好地激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校应当重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制定完善符合实际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明确遴选条件,强化日常管理,规范任期考核等,积极淡化导师身份,把招生名额与导师能提供的科研课题及经费等培养条件、现有学术成果、工作实绩等结合起来,同时要将任期考核结果与招收硕士研究生数量结合起来,对于没有条件继续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要坚决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二是要大力支持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硕士研究生导师申请和承担各类科学研究课题,逐步形成主要依靠科研课题经费支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新机制,在科研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三是要积极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提供参与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机会,使其能站在学术发展前沿,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要广泛地开展科学研究,让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当中,让他们知晓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科学研究论文:关于对社会事实与社会科学研究客观性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事实 客观性 [论文摘要]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研究者要摆脱一切主观的偏见和预断,通过客观的观察方法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这一准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学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醒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和坚持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原则,克服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只有客观地研究和把握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自从社会学鼻祖孔德提出了实证主义思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认为社会学可以像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实证方法便成为社会学学科存在的根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孔德并没有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作深入的探讨,完成这一任务的则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迪尔凯姆(1858-1917)于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他一生致力于建立法国社会学,由他所创立的社会学年鉴派对法国乃至西方社会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为社会学确立了研究方法和准则,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本文试图从迪尔凯姆提出的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这一角度出发,谈谈对社会科学研究客观性的一些看法。 一、迪尔凯姆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1.关于社会事实。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本书中指出,如果我们对社会事实作如下界说,这个定义就包括了它的全部内容: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1](P34)。迪尔凯姆认为,这类事实由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1](P25)。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他的论述,社会事实是不同于人们的起居、饮食、思考等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具有客观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等特点,不能把它与有机体现象、心理现象混为一谈。也就是说: (1)社会事实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它不取决和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社会生活当中。(2)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这种“强制性”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的将会受到惩罚。(3)社会事实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社会的。 2.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基本规则。迪尔凯姆提出,第一条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是: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他认为,凡是供我们观察的一切,凡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或更确切地说,凡是我们观察的一切,都是物。把社会现象作为物来研究,就是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社会现象无可争辩地具有这种特性……因此,我们应该使社会现象与在头脑中把它们表象出来的主体分开,而对社会现象本身进行考察。我们要把社会现象作为外在的物从外部来研究,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作为这样的东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1](P48)。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不是人们意识的产物,而是待发现的客观事物,并且从外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也就是具有“物”的性质。如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现象都是外在于个人而存在的客观的社会事实。说社会事实具有物的性质,并不是指社会事实是物质之物,而是说社会事实是与物质之物具有同等地位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物。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强调的是要以一定的心态观察它们,就是在进行研究时,对事实的存在要持完全不知的态度;对事实所特有的各种属性,以及这些属性赖以存在的未知原因,都必须通过观察、描述和比较来研究,而不是以解释、分析和综合自己的观点取而代之。 3.要摆脱一切主观的偏见和预断。对于社会学家来说,无论是在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时,还是在进行论证的过程中,都必须绝对禁止使用科学之外的和不是为科学所需要而制造的概念。他们应该从支配群氓思想的明显谬误中解脱出来,彻底打破日积月累而最后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经验范畴的枷锁[1](P51)。迪尔凯姆认为研究社会、收集实证材料的过程,就如同自然科学家所进行的化学或者物理实验研究一般,虽然可以有假设,但研究过程中不应该带有研究者个人的意志和观念。也就是说在任何研究工作之前,对事实存在应当持“不知”的态度,不能以“先人之见”,而应当回到事情本身,改变以往用观念或感知来研究社会的做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参与,要做到这点常常十分不容易。他列举斯宾塞和孔德的例子加以说明,认为斯宾塞在对社会所下的定义里,先入为主地把“合作”当作是社会的前提,以预断代替了社会的实际情况。同样,迪尔凯姆在批评孔德的研究时认为:当他脱离这种哲学概括,试图运用自己的原理并使科学摆脱这种哲学概括时,他还是把观念作为研究的对象了[1](P39)。 二、这一准则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虽然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但在社会学研究中迪尔凯姆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显然不仅仅只适用于社会学研究领域,可以推而广之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应该采取的态度与方法。应该说迪尔凯姆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有意义。 1.既然社会事实是待发现的客观事物,就应当采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社会事实这一物的属性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在进行新的研究时,能像自然科学家从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研究一样,具有那样一种精神状态和价值态度。使自己进入一个未知的社会世界,而不是一个已经预设好的境界,随时准备去作新的发现。由此提示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排除来自生物学或心理学方面的影响,通过超然的、客观的科学观察方法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社会,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来获得关于社会事实的经验材料。 2.对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进行客观观察、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题中之义和根本任务。社会科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客观地描述和分析社会,是其根本的任务[2]。也就是说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在内,其根本任务就是不带个人偏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从而客观地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如果人们的观察和分析,有意或无意地偏离了客观实际,或者把握不了事实和现象的本质,那么就可能受到应有的惩罚,社会科学研究任务就无从实现,即便有任务实现的形式,也无任何实际意义。 3.社会科学研究由于与意识、情感相关,特别需要注意排除一些因素的干扰,才有可能获得成果。由于社会科学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过程,同时也是一项意识领域的工作,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有重要的影响。因而要真正做到客观地描述和分析社会,实际上有许多难处。尤其让许多人记忆犹新的是在过去那个特定的时期,不健康的意识形态肆虐,严重侵蚀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社会科学研究要么变成简单的、庸俗的、荒唐的政治说教,变成极左政治的代言人,成为“遵命学术”,要么就只能放弃自己的存在权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研究方法、研究规范的科学化、客观化上,仍然存在值得探索和反思之处。 三、对社会科学研究客观性问题的思考 1.确立研究对象是“物”的观念并贯穿始终。如前所述,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如同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样,都是客观的,都具有“物”的客观实在性。因此,从理论上说,不管人们属于哪个种族、哪个国家、哪个党派,用正确的方法客观地研究和观察社会,分析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就应该能够得到同样的研究结论,好比在自然科学中,不同的科学家尽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重力加速度进行测定都将得出一致的结果一样。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虽不具有一般“物”的形态,但具有“物”的特质。因此,任何研究者都必须尊重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必须把它当作“物”来看待,不作任意取舍,把研究对象是“物”的观念贯穿于研究始终。 2.在研究中必须自觉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客观性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偏见或成见,更不能任意歪曲或虚构事实[3](P11)。社会科学研究把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会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对宏观社会现象的调查和分析,客观地描述和分析社会。可见客观性是社会实践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的方法论。它要求研究者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分析,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让资料和数据“说话”,并且使用统一的量度标准。社会科学存在的全部意义和本质就是对客观的社会变化进行说明和预测,因而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个物质化、市场化的时代,排除各种干扰,始终重视社会研究的客观性是很困难的,也显得特别的重要。在现实的社会研究中,所存在的带着已有的结论去收集资料,或为迎合上级意图对客观事实任意取舍,或只从书本知识出发“注释”权威理论等弊病,都是违背客观性原则的表现,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必须彻底摆脱。同时必须正视这样一种事实,在客观性原则指导下的研究,有时可能得出一些在某一方面与当时主流思想或理论不一致的结论,同样需要我们采取客观的、宽容的学术态度来对待。 3.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学术规范。自然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相对来说是比较明显的。社会科学与此尽管不同,各种利益和政治的牵扯使研究者很难“净化”自己的思想“实验室”,但仍然有必要做到相对的学术中立[4]。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有所不同,必须面对社会现实和活生生的人,研究者受到各种利益、意识形态、心理等因素的干扰,容易把个人的、一己的主观价值态度夹带于研究当中,从而影响对社会事实做出客观的判断,甚至因一己私利而歪曲客观的社会事实。但是,价值中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一个要求和规范,也是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与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态度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因此,一旦我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就必须终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是遵循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不把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无论研究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都应该如此,从而回答“是什么”,而不是“应当是什么”。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还必须注意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联系。“价值中立”,虽然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好恶和主观态度的暂时悬搁,以把握对象即社会现象或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实际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家完全放弃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价值中立并不是说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回避对社会的责任,在对研究结果的使用上,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不同。 4.客观地研究社会事实是理论创新的前提。我们应当看到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中,有许多问题是前人没有遇到过没有做过的,不可能在书本中或在别人那里拿到现成的答案。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向人们展开了广阔的研究天地,使社会科学研究与理论创新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新的形势和环境迫切要求,也允许我们去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理论创新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决不像“痴人说梦”,可以随心所欲地、轻易地获得惊天动地的所谓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社会事实为重、以社会事实为是,客观地分析和研究社会的发展变化。(1)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着眼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2)深入社会实际,充分掌握社会事实的客观材料,敢于坚持真理。(3)提高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采取严谨的科学方法和程序。只有经过长期刻苦的研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哪怕是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 5.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肩负真实记载社会变化的重任。我国正处于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社会矛盾复杂,问题纷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实证的、制度化的研究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科学研究正好满足这种需要,它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服务,记录社会的轨迹。时代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客观真实记载当今我国社会变化及其发展方向的要求,正如同志所希望的那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适应变化着的时代条件,积极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努力为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5]。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走出书斋,摆脱臆想状态,走向社会实际,努力为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适应变化着的时代条件,积极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要在研究实践中探索并确立客观性的、经验性的研究规范,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科学研究论文:浅述高校学报在社会科学研究与创新中的责任及其应对之策 一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而且也在全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令人迷惑的假象。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自主创新不足,多数学术成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成果比较缺乏。我国每年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课题很多,如国家级的、省级的、地市级的等等,国家也确实在这方面仡了大力气。每当这些课题结题时,都会产生一批社会成果,但真正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成果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国际上能产生一定影响的社会科学成果更是风毛麟角。 第二,有许多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走低水平重复的道路。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投入,我国社会科学成果也是层出不穷,但绝大多数都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j一低水平地重复着,有的甚至比已有成果更差,无论研究结果还是研究手段都谈不上什么创新,简直就是一种直观的模仿、重复。因而,整个社会科学成果的数量在成倍地增长,而高质量的文章并没有同时增长。 第三,在学习和研究西方的理论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的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中国化,应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但现状是只注重盲目翻译、介绍外国著作,而对国外的社会科学理论成果既没有辩证地看待,也没有做到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在对国外的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研究过程中,对某些理论仅停留在研究层面,没有加以改造为我所用。这样的学术研究充其量只能为国内人员充当外国文化传播者、介绍者,而对于解决当今我国的现实问题却起不到什么实际的效果。 第四,许多学术成果只具有一个理论空壳,并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以前有一位知名教授说过:“社科研究就像小孩子吹泡泡,谁的泡泡吹得大,谁就获得了成功。”此话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却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社会科学研究确实存在“吹泡泡现象。有些科研成果遇到现实问题,便会支离破碎,根本就不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加以榆验的能力,更不用说服务于社会现实。 二高校学报在我国学术研究与创新中的责任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及国内外学者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它既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学术水平,同时也是学校对外学术交流的一个窗口,可以说它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因此,高校学报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高校的学报由校长或书记亲自挂帅的原因。原厦门大学校长匡亚明说过:“要办好大学,必须抓好两件事,一是教学,一是学报。” 人们普遍认为,学术创新是科学研究中的事情,和高校学报无关,“都已经写成学术论文了,还有什么可创新的”。其实,高校学报应该并且已经承担了学术创新的历史责任,学术论文中也有学术创新任务。可以说,高校学报和学术创新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高校学报可以推动学术创新,而学术创新也有利于高校学报迈上更高的层次。 在引导学术研究方面,高校学报有三个显著的职能:一是引出学术话题,对学术研究方法进行引导;二是推动学科问的交叉发展,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三是培养学术新人,举荐学术人才。因此,高校学报在推行学科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科研方法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报跟学界、学者的良性互动的优势,能在社会科学方法创新和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方面有所建树。 (一)引出学术话题与引导学术研究方法 1.引出学术话题 高校学报在引出学术话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结合本校的科研实力,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高校学报应站在学术领域的最前沿,紧抓国家和人民比较关心的选题,同时在选题上要紧密贴近实际,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使学术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在选题时要注意克服学科间的壁垒和隔障,尽量避免选题的单一化,引导学术研究从多角度、多学科来进行。 高校学报在引出学术话题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就某一学术话题,应听到不同学者的不同声音,既要鼓励学者从正的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也要鼓励学者从反面进行创新和研究。通过对不同学术流派、不同观点的争论进行策划,在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下,刊发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能活跃学术空气,开阔学术视野。 2.引导学术研究方法的责任 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大多都比较单一,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是理论到理论即“空对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一方面固然与研究者所学专业及思维的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包括高校学报)对此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方法的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展开:一要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实证的前沿研究,紧密结合新的实践进行创新;二要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三要运用综合化、整体化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 就高校学报如何引导学术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长兼执行总编姚申教授介绍了几点设想和经验:一是教育部的“名刊工程”取得了一定实效,二是高校期刊有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三是有联合办刊的趋势,四是栏目共建发展方向,五是优势学科发展方向,六是数字化发展方向。对于这些经验和设想,许多高校学报正在积极响应,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许多综合类高校学报由此可以走出办刊面临的困境。 (二)推动学科交叉发展,促进社会科学发展 1.推动学科交叉发展 近年,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跨学科研究,已为许多学者和研究者所接受。这种新的研究模式会对将来高校学报的稿源或者采稿标准带来一些新的变化。高校学报可以根据这一研究模式选择高质量的稿件,还可以更多地与跨学科性质的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实现高校学报与研究机构之间的无缝对接。高校学报与科研机构的这种对接比专业期刊应该更具有优势,因为本校的专业设置更容易引导老师在科研方面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综观我国现在的高校学报,专题性的栏目越来越多。有很多专题性的栏目虽然有不同学科参与,但是很多学科之间还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基本上还是从自己独特学科的视角来研究问题,学科之间没有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因此,高校学报在这一节骨眼上应该大有作为,引领学术研究从不自觉上升到自觉的高度来整合,以此推进中国社会科学的新发展。 2.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办刊过程中面临着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等多方面的挤压,使学术性的自主办刊方针很难很好地坚持下去。高校学报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社会要求高校学报发表原创性的稿件,但实践起来难度很大。关系稿、人情稿打破了原有的办刊模式,有些高校学报不得不沦为学校领导摆平各种关系的一个平台。因此,打造一个鼓励创新、鼓励学者摆脱急功近利的学术环境,对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和创新意义重大。 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要向前发展,高校学报不光是最新理论成果的登载者,同时也应是正确的学术规范的建立者,规范的采稿、用稿标准的范式制定者。期刊界应联合起来制定一系列可以反复使用的学术规范,制定一个有效的采稿用稿标准,使社会科学研究者有一个共同交流的基础和平台。有了这个基础和平台,社会科学研究者才不会在学术的大潮中失去方向,社会科学的真正繁荣才能实现。 在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中,国外先进的办刊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在国外,学术期刊主要由学术共同体来创办,学术共同体对某一学术前沿问题的把握,能使学术期刊的交流功能和积累学术产品功能凸显出来。借鉴和学习学术共同体建构学术刊物的经验,参与到学术共同体的活动中去,这样既能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能使高校学报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三)举荐学术人才的责任 任何事物都有“里程碑”或“标志性”的东西,如长城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的标志性建筑。学术研究也不例外,它总会出现里程碑式的或者说是标志性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在学术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浪里淘沙”、树“里程碑”的作用。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这个学科里里程碑式的成就。而这种里程碑式的成就,就是通过学术刊物或出版著作而为公众所知晓的。 在某一学科研究领域,我们经常能听到“某某学说”、“某某理沦”之说,这些理论或学说往往代表着这一学科的标志性成就,其后续者要想在此领域有所超越,就必须有所创新。用某一学者的名字命名一个学科的重要理论或规律,很大程度上是后续的学者和编辑们给了他们这个莫大的荣誉。因此,高校学报在刊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同时,也承担了举荐学术人才的社会责任。编辑们也有义务把这种命名的荣誉贡献给科学家,从这方面不断对学术论文的作者提出创新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学报的编辑涉及了学术创新的过程,承担了学术创新的责任。 三高校学报如何应对在社会科学研究与创新中的责任 高校学报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教师。高校以其得天独厚的人才、信息资源优势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主要原发地。如何及时、准确地报道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发挥好学校窗口这一神圣使命,高校学报的编辑也同样负有重大的责任。 (一)高校学报本身的应对之策 高校学报以学术性为其主要特色,其作用主要是传承学术、促进学术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术发展。因此,高校学报的定位很重要,不论其学术质量的高低,其学术性是必须要坚持的。对于那些毫无学术性而言的文章,高校学报应将它们拒之门外,不要给它们打开方便之门。在坚持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第一生命力的基础上,高校学报的整体策划对社会科学研究与创新意义重大。 1.注重学报的学术载体功能 高校学报是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积累和传播文化的功能。因此,高校学报在刊发什么样的稿件时,应该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尤其对于具有文化积淀功能的稿件,应该优先采用。因此,应充分考虑与科研的紧密结合,通过了解本校和各级课题的相关信息,多选取一些具有前瞻性和理论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刊发。通过刊发学术含金量较高的论文,能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源,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所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动态,也为从事科研的工作者指明了科研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2.注重学报的学术服务功能 高校学报是反映一个学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窗口,在选题方面必然要有所倾斜。对于学校改革与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质稿件,高校学报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应该优先予以刊发。另外,作为一般的地方高校,还肩负着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而高校学报作为刊登高校科研成果的主要渠道,对于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功能不容小觑。高校学报应尽量做到前沿性与时效性相结合,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注重学报的选题策划学报的选题策划,对于办好每一期刊物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而学报的选题策划工作,具体要落实到每一位责任编辑身上。编辑的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的每一个过程,都关乎学报在社会科学研究与创新中的责任的落实。比如,学报编辑可以根据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造一些热点话题,邀请或约请一些老师来参与此热点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向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师约稿或请他们主持某一栏目,以达到收揽高质量稿件和体现最新学术研究动态的稿件的目的。诸如此类的方法,首先都要求编辑要高起点规划,对每一期刊物要全盘考虑,注重选题的系统性、前沿性。 学报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编辑主体的实际操作,编辑对每一期学报的具体操作,都体现了编辑的工作思路以及办刊风格。如果编辑自己不了解社会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不及时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不能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就不能培养出自己的职业敏感性。要及时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就必须经常阅读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所写的科研报道与科研论文,经常浏览世界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与大公司的网站等。另外,编辑也应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实现从单学科的编辑到有综合性的知识背景的编辑的转型。 3.注重稿件刊发后的后续工作 在社会科学研究与创新中,高校学报通过刊发高质量的稿件,对繁荣社会科学功不可没。然而,仅仅通过刊发高质量的稿件,高校学报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道路上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求学报编辑主动出击,继续为该刊所刊发的高质量稿件造势,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学报编辑应主动加强同各检索机构的联系,增加学报被转摘、被引用的机会;同时在刊物的发行等方面,应做到及时、准确,让读者及作者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要利用互联网络,把每期所刊发的文章及时送上网,让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得到关注。 科学研究论文:21世纪民商事法律近期展望及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 一、21世纪民商事法律发展展望 (一)民法典尤其是物权法的制定已为时不远 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民法典的起草和制定已纳入了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当前,法律界对于制定民法典和物权法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论的问题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立法条件到立法体例,从整个法律到具体制度,几乎涉及民法典和物权法制定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目前制定民法典和物权法是适宜的。只有制定民法典,才能为交易当事人从事各种交易行为提供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其明确自由行为的范围,逾越法定范围的后果和责任,从而对其行为后果有合理预期,这就能从制度上保障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不仅如此,民法典的制定也有利于我国民法体系的完善。至于民法典的立法体例,普遍的看法是采用德意志模式,但是对于具体的编章则不必十分拘泥。在将来的民法典中,人格权法、侵权行为法应该独立成编,而对于民事责任制度,虽然在《民法通则》中独立成编,但我并不赞成在民法典里继承这种体例。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民事证据法也应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基于民事证据法的性质,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对原民事诉讼法的重大修改,也不会影响到民法典的体系。当然,民法典的制定不可能一步到位地进行法典编纂,而需要通过分段制定最后汇编整理的方式来完成。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物权法的立法工作。 物权法是我国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认为我国的物权法由于涉及国企改革中的产权关系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经验不足。我们认为这并不足以影响物权法的制定,理由有二:其一,这些问题不可能仅仅依靠物权法就得到解决;其二,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产生了大量的财产关系需要物权法来调整,比如,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国有土地使用权关系。因此,我国物权法应及时反映所有制的改革成果,从法律上确认各类主体对其财产所依法享有的权利,保障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转让,维护财产交易的正常秩序,进一步促进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和新旧体制的转轨。当然,对于物权法制定中的理论问题,如物权行为无因性问题,他物权的体系问题,都需要经过长期、激烈的讨论后才能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 (二)加入世贸组织(WTO)将给我国的民商事法律带来机遇和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然选择和必然结果,它将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推动我国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从法律上看,加入世贸组织将给我国的民商事法律带来机遇和提出挑战。我们认为,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减少国际市场对我们的冲击,最重要的是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以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 目前,加入世贸组织会给我国法律带来一定的冲击。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在诞生前后形成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的成员所必须接受的一揽子经贸协定和协议,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与竞争的“游戏规则”,它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共同接受的国际贸易的惯例与规范,并且成为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因此,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后过程中,我们必须清理现有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一些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规定应当予以修改、废除和补充,对一些不合适的做法应予调整。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需要履行在双边和多边协议中承诺遵守的义务。作为法律部门来说,也应当清理现有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于那些有歧视性的、违反公平贸易原则的规定,尤其是那些不符合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所作的承诺的规定,应当予以修改甚至废除。例如,我国现行涉外经济法规中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应以出口为进口的先决条件的规定,显然是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的。 从长远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将给我国的法制建设提供极大的机遇,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的“游戏规则”已经成为其成员国的国内贸易法的渊源之一,而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许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明显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这就首先需要借入世的契机与国际接轨,并在这个过程中使我国的法律体系得以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在金融、保险、电信、商业、外贸、航空等十个方面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服务业将会遇到巨大的冲击,现有的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这就需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修改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应当尽快制定民法典。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民事关系将更为活跃,而作为调整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则的民法典,其作用也将更加突出。因而,制定民法典不仅能为交易当事人从事各种交易行为提供明确的行为规则,而且能够从制度上保障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第二,完善知识产权法。在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原则、实施程序及补救措施等都作了规定,并增加了受保护的知识产权的类型、保护标准及方法,力求统一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为了加入世贸组织,我们需要按照TRIPS的要求对我国的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予以修改和补充,使对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与国际通行做法基本一致。 第三,完善我国的公司、保险、破产等商事法律体系。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由于激烈竞争的展开,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危险,调整企业破产制度的破产法应当尽快出台。由于加入世贸组织需要对外商投资者实行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政策,这就使得原来将外商投资者与国内的公司、合伙以及个人独资企业分开的做法无法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使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独资企业法逐步与公司法、合伙法、独资企业法合并,形成在民法典的主体制度的统辖下,由公司法、合伙法、独资企业法共同构成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基本法律制度。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逐步放开保险和金融业,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和证券法,建立一套真正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保险制度和证券制度。 第四,制定和完善其他有关法律,如有关服务业的法律、反倾销法、外商投资管理法、外贸管理法、社会保障法等。 (三)计算机网络对民商事法律的影响将日益深远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现有的许多法律制度日益暴露出其不足,迫切需要新的规则来进行规范。对于民商事法律来说,这种影响尤其深刻,具体体现在: 第一,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市场交易的发展,但是相关的规范性法律尚需制定和完善。在合同法中,虽然对电子商务的问题已经有所涉及,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严重妨碍了网络交易的发展。比如,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在网络交易中,双方可能互不相识,因此,保证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就相当重要。虽然在某些国家使用电子签名来确定身份的做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还存在信息中途被他人截获和修改的危险。又如,网络服务商(ISP)在电子商务中的责任问题。由于网络服务不仅仅是提供信息传递的方式,还涉及资料的传输等其他问题,因此ISP与电子商务直接相关,确定ISP在交易中的责任就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二,计算机网络对知识产权法提出了挑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知识产权法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各种问题,尤其是在著作权法领域。比如,传统形式的作品被数据化、多媒体化以后,如何保护这种新的作品形式的问题,网络上的哪些信息可以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进行保护的问题,网络作品的法定许可的问题,网络作品的合理使用应该如何定义以及如何规范的问题。在专利法领域,计算机网络也提出了挑战。比如,在网络上公布的发明能否得到专利法的保护?如果进行保护,如何妥善保护发明人的利益和保证网络的安全性?等等。在商标法领域,由于域名在网络上的广泛应用及其所具有的无形价值,对网络域名的管理势在必行,商标法必须从法律上解决域名的法律地位和保护问题。 第三,计算机网络为人格权法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具体人格权方面,与计算机网络最密切相关的是隐私权的保护。简而言之,大致涉及如下内容:一是对个人计算机的个人资料的保护;二是对网上通信的身份和内容的保密;三是保护权利主体不受网络的不当干扰;四是保护权利主体对个人隐私的正当利用,排除他人的非法利用。当然,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也影响到了其他具体人格权和一般人格权的保护。 第四,计算机网络向侵权行为法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网上侵权也日益增多,且侵犯的民事权利涉及诸多类型。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不仅造成了侵权事实认定的困难,有时甚至很难认定侵权主体和权利主体。另外,网络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侵权后果难以确定,因此,对网上侵权的赔偿数额的确定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总之,计算机网络引起的民商事法律问题是十分广泛的,其对民商事法律的影响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和各个具体制度。可以预想,今后民商事法律的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计算机网络来进行。 二、建立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基地对民商事法律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作为市场经济调整规则的民商法将迎来一个繁荣时期。解决民商法目前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需要集中大量的学者、专家,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进行集中研究。为了适应这一形势,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响应教育部建设文科重点基地的号召,申请并获准成立了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基地,以期对我国21世纪民商事法律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基地概况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基地主要是在人大法学院民法教研室、诉讼法教研室、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地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其一为民商法学,由民商法研究室承担;其二为知识产权法学,由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承担;其三为诉讼法学,由诉讼法学研究室承担。基地通过三个研究方向之间的结合,在研究机构、研究内容诸方面达到了优势互补,实现了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 在研究力量方面,基地的9名专职研究人员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15名兼职研究人员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目前,基地的研究人员大部分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为了保证研究工作的数量与质量,基地还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15名委员组成,其中校外委员占2/3,主要由其他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 在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方面,基地目前承担的重点研究项目有10项左右,都具有充足的项目资金,可以为来自各地的民商法学者在基地研究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基地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拥有宽敞的办公用房,为基地主任、副主任及各专职研究人员和兼职研究人员配备了独立的工作室。基地拥有自己的法律信息港和中国民商法律网(域名为www. .cn)以及与法学院共建的法律图书馆。 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基地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些重大课题,促进我国21世纪民商事法律的发展。目前,基地正承担着起草“物权法草案及立法理由书”的立法项目,并承接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民事证据法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工作。同时,考虑到我国加入WTO对我国的民商事法律的深刻影响以及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重要性,基地的另一个重点项目就是“WTO与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另外,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对我国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为此,基地将与国务院法制办合作共同承担“电子商务立法的理论研究”课题。电子商务立法将具体研究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电子商务的知识产权、证据效力,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合同成立的条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隐私权的保护,网络犯罪的预防及对策等。总之,基地将始终站在民商法学发展的前沿,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服务于立法实践,推进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二)建设一流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基地,为我国民商事法律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为了把基地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民商事法律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地将力求发展和改革。 第一,积极参与国家立法活动,承担重要的立法项目。基地目前承担着起草“物权法专家建议稿”和人大法工委要求的“民事证据法的专家建议稿”两项立法研究项目。基地将承担的立法研究工作有电子商务立法的理论研究工作和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委托的有关《公司法》、《证券法》修改的课题。 第二,为司法改革和司法公正献计献策。基地将进一步加强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构的合作,就当前的司法改革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将对如何保障司法的独立公正,如何提高裁判的质量等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例如,基地将与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就《合同法》等法律的司法解释工作提供论证。 第三,建设一个全国一流的有关民商法的专业性网站。网站要真正达到开放性的目的,成为所有从事民商法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学者自己的资料库和学术讨论中心,成为所有学习民商法的学员与专家学者进行直接交流的场所。根据规划,网站将创建以下数据库: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库;已经发表的论文库;民商事法律人才库;民商事法律法规资料库;案例及案例评析库;民商事司法解释库。此外,网站还将介绍有关民商事法律的学术活动和民商事法律学者的作品,组织法律论坛和学术讨论。 第四,办好基地的两份刊物。为了推动基地的科研工作,繁荣学术,我们将努力办好如下学术刊物:《判解研究》和《法学前沿》。现在《法学前沿》已经发刊了4期,《判解研究》第1期已经出版,第2期也即将面世。 第五,努力培养法律人才。基地将努力通过学术研究与学术活动培养高层次的民商事法律人才,要在全国范围内物色一些优秀中青年学者,吸引他们到基地工作,基地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物质条件,同时也将努力为基地的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出国访学的机会。 科学研究论文:学术自由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问题 一、引言 我们先来读一下新三层楼的寓言: 从前有个大官,非常聪明。到了美国,看到了极其美丽壮观的三层楼。第一层是学术自由,第二层是高水平、严格的科学研究标准,第三层是世界一流大学,那真是庄严壮美,雍容华贵,里面点缀着辉煌的诺贝尔奖,令人生出多少羡慕和赞叹。心里便想:我们也有许多的学者,钱也有一些,我为什么不造这三层楼? 于是通过决议,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召来学者,开始建造。大官在边上看着学者的行动,心生疑惑,终于开口询问:"你是在造那三层楼,世界一流大学吗?"学者说:"是啊,我们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现在正在做第一层:学术自由和相关建设。" 大官说:"我不要下两层的学术自由和高水平、严格的科学研究标准,我只要第三层楼:世界一流大学和诺贝尔奖。"学者答到:"天下没有这样的事情,最下面的基础:学术自由没有做好,怎么可能有第二层的高水平、严格的科学研究标准,又怎么可能建设第三层楼----世界一流大学?" 大官坚持说:"我不要(我反对)下两层的学术自由和严格的科学研究标准,我只要第三层楼:雍容华贵的世界一流大学和诺贝尔奖。你们立刻给我拆了学术自由的基础,一定能够造出第三层楼----世界一流大学的。" 前不久,清华大学就在拆学术自由的基础,而且信誓旦旦地要造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空中楼阁: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秦晖,由于进行了"自由"的学术研究和"自由"的教学,已经被限定不得带研究生了,而且教授津贴也被扣了60%。这是对学术自由的破坏,是对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破坏,也是对中国科学事业的破坏。 毫无疑问,科学家、学者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必须服从社会的整体意志的代表也就是政府的领导。但政府的领导也不能够让政治干预、破坏学术自由,也就是干预、破坏学者的自由研究。科学研究就是为了求真知,破坏了学术自由,必定破坏正常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标准,还会带来中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不学无术的外行领导内行、支配内行等等问题。本文主要是讨论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所谓科学研究标准就是一个确定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不是科学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是不能够被接受为科学研究的,什么科学研究是高水平的或是低水平的标准而已。 学术自由的重要,早在蔡元培、梅贻琦那个时代就已经被反复阐述了。进一步地说,在有起码的学术自由的情况下,某一学科的具体的科学研究标准是非常专业化的,是由研究相同专业的学者们自己决定的。但如果学者严肃认真的研究,因为不合官府的意,就要不许带研究生,扣教授津贴,学者都要生活的,这样下去,就会使得曾经在中国一再出现的情况重演,学者不得不使得自己的研究符合官府的要求,权力支配科学研究标准。这样的研究,就是唯上、唯书而不唯真,就不是科学研究。这样,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科学研究标准。 中国本来就只有很可怜的一点点学术自由,再把这可怜的一丁点学术自由的基础破坏,怎么可能有第二层的高水平、严格的科学研究标准,又怎么可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涌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包括诺贝尔奖)? 中国为何未能得到诺贝尔奖曾经是一个热点话题,但中国曾经出现过够格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就,一九六五年,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成功。而后的三十多年中,虽然中国有世界一流的科技成就,但为何中国再未能出现如此的杰出成就?中国是否得到了诺贝尔奖并不重要,但中国是否作出了一些世界第一流的科技创造则非常重要。 二、学术自由是如何丧失的 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1] 在欧美,由于有了全面系统的实验,才能在以往的认识和系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出来自经验的科学理论,有了严密的逻辑推理体系,才能依照理论作出严谨、全面、彻底的推理以得到严格的结论和预见,加上了数学方法则得到精确的推论和预见;由此以及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又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实验、解决问题、提高精密度等工作以发展科学知识。 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哪怕是平庸者,都能对科学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随着科学知识的增进与发展,在旧的科学理论不符合实验结果等情况出现后,就会有科学家创造出新的,更正确也更准确的科学理论来代替它。就这样,一轮又一轮的系统的实验发现和科学理论的推理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更全面深入(也常常是更正确),更准确,现代科学就这样在欧美飞速发展起来了并且继续这样发展。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科学,是指系统的实验和结果,理论立足于系统的实验基础或可重复的切实可靠的经验基础,并具有严密推理的体系等科学知识的总成。 所以,普遍地而不是具体到每个学科地说科学研究标准,唯真而不是唯上的研究才是科学研究,实验必须有不以观察者为转移的可重复性,理论必须建立于经验基础之上,经验基础必须真实,必须有严密的逻辑,例如与公认的概念意义不同的重要概念必须明确界定其意义,提出的论点必须进行论证。唯有创新以及与创新有关的研究才是科学研究,当然,没有创新但却是与创新有关的必须进行的科学研究(如新发现被报告后必要的重复实验等)是低水平的研究,富于创造性的研究是高水平的研究,等等。 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系统的实验发现和科学理论的推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因此,中国古代令世人震惊的创造性成就只能归因于古人非凡的创造性。与我们伟大的祖先相比,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只能够说是缺乏创造力而且愚蠢。但是,难道上苍仅仅赐给我们祖先非凡的创造才能,却剥夺我们的创造能力?我们就这样知道自己愚蠢、无能、缺乏创造而继续愚蠢下去? 长期的贫穷落后绝非一日可以改变,这固然是最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中国在两弹一星这些关系国家安全的项目上投入了太多的一流科学家、技术专家,等等。 但本文只讨论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历史上历次政治运动对中国科学的破坏,加上现在中国的大学、科学研究机构和科学活动都还缺乏学术自由,出版自由,导致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很有问题,与世界科学不合拍。 中国的自然科学,科学研究标准存在着难以明确指证,却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的"刻板"和"教条"的缺陷,理论上过分注重"确证"和理论的"可靠",却常常忽视理论的创新经严密推理后推导出日后可被实验验证的推论的极端重要性,在实验上易于忽视全面、系统地进行实验的重要性;但自然科学还可以说是有起码的科学研究标准。纯粹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注经式学术传统死灰复燃,其中有相当部分人缺乏起码的对科学研究标准和科学学术规范的遵守,抄风太盛、炒风太盛,基本上连起码的科学研究标准都不存在。当然,我国的杰出科学家们并不存在这种情况。 科学研究标准和科学精神都是科学传统的一部分,是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真正的科学传统,只存在科学的萌芽以及几千年的注经式的学术传统。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和科学精神是由留学欧美的丁文江、胡适、竺可桢、翁文灏等人在中国艰辛草创的。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受到巨大外来影响的、历时仅有三十几年的中国科学传统,太容易因为政治因素对科学活动的影响,导致中国科学传统的扭曲,使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和科学精神不再与世界科学相吻合。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自然科学与技术事业的重视和努力使得中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使注经式的学术传统变本加厉,并给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九五一年开始的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一向少有人提,但这一场所谓的春风化雨式的运动,却实实在在是中国科学悲剧的开始。从学理上说,凡是希望科学昌盛的执政党与知识分子都根本不应当进行、参与这样的运动。科学的坚实根基在于与实验者无关的有精密度(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的精密度)、可重复的实验结果,科学的发展需要新理论和它的推论以及相应的实验。 只有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才能保障这一切,即保证科学的坚实基础和发展。否则,以任何理由("站在人民、工人阶级的立场","科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改造(抹杀)严肃认真学者的不同的思想和声音,就能够以同样的理由改造、抹杀不合于主流理论、思想的实验结果和新理论、推论、实验,这样就使科学的坚实根基与发展都被破坏。 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虽然基本上只是在个人的政治思想领域,但随后很快就以同样的理由自然而然地越过了这个界限,进入了科学领域如经济学、遗传学等。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破坏了学术自由,阉割了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学术自由。一旦学术自由受到限制或丧失,科学就能够以"立场"、"态度"、"科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的理由,变成"社会主义的科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遗传学"等一系列冠以"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各种科学理论、推论和实验,就不再是科学。不为求真的目的、仅仅满足政治权力要求,无视科学研究基本要求的"科学研究"也就是注经,甚至是恶劣的学术打手,而不再是科学研究。 从历史结果上看,对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改造,运用政治权力要求(强迫)知识分子表明与政治权力相同的立场和态度,而且是非此即彼的立场与态度,伴随着组织清理(即强迫不服从的知识分子失业),就用政治权力在思想理论上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地位,知识分子必须改造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以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也就是权力的要求,隐含着权力决定了学术,而后的对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等措施,只不过是出于形势需要的来自政治权力的随时可以收回的恩赐。这场运动,也是中国知识界"官本位"的开始。 当我在史料上看到,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始作俑"的倡议者,竟然是老中央研究院院士,时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先生时,我略为吃惊,为那一代科学家和中国科学的命运感到悲哀。马寅初先生在新人口论上,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住了科学的底线,还是令人尊敬的;但他所遭受的大批判的待遇,却与他当年为了改造中国的理想所倡议发起的思想改造运动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马寅初先生后来能够为科学而不惜一切代价,当初却提议进行破坏科学的坚实基础和发展的"思想改造运动",并砍断了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 (我之所以对马寅初的行为仅仅是略为吃惊,起因于我对胡适著名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考,胡适对科学方法的约简到了不准确的地步,我认为这样不够科学的约简是不允许的。科学方法因不同的研究类型而不同,主要的应当是在已确立的经验基础上作出大胆的假设,通过严密的推理或计算得到结论,用全面的实验来验证。如此的文人式表述如此著名,使得我怀疑那时中国社会科学界的科学素养。当然,这主要是因我本人深受爱因斯坦的影响,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得到的结论。并且我看不到胡适先生的文集,不知道胡适先生的全面表述。可能我的判断有误。我认为较准确的简约表述应为"经验为基础,大胆作假设,推理并求证。")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非常强,这本是一大优点,能够吸取创造者、杰出者的经验教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文明的进步和历史上人类的光辉闪耀之处在于创造者、杰出者的奋斗与成功,而不是别的。历史就是创造史,否则不过是人类愚蠢和灾难的记载。但对于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人来说,最大的困难、痛苦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太多,并且几百年来,西方人才是创造者,各方面的创造都是西方所作出的,中国人只有很少的创造。 因此,从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创新、发展这个角度来看,近代、现代中国的历史,发生在西方。令中国人痛心、加剧困难的是:让中国人明白这一切的情况,少数是靠善意的交流、学习,大多数则是西方人包括日本人用枪炮和无数民众的死难、用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和掠夺,才迫使中国人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落后。 与此有关,中国始终未能成功地主动适应并参与创造世界大趋势:以人为本,自由民主化。因此,中国人普遍不懂得自己的历史,不知道历史包括自己的历史的意义。因此,中国人总以为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而缺乏包容世界的胸襟,不知道、不认同中国学术历史甚至中国历史更多的是西方各国的创造史。因此,中国人始终很难真正认同世界科学传统--西方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历史传统。因此,中国的各种教科书总是不说中国的缺乏创新导致落后,却有意无意地把自己落后、愚昧、挨打的原因都说成是西方侵略的结果。 这样,中国人的历史意识非常强,反而常常成了一个缺陷。因此,中国的历史学,面对我们古代的孔丘、司马迁等伟大的创造者,历史学的"道"早已经失传。更可悲的是,现在中国的历史学有时甚至连起码的"真"都做不到,例如中国历史书籍对一些中国近现代历史事实的叙述,纯粹就是骗人、撒谎、蓄意捏造,比春秋战国时代还不如。 思想改造运动没有在中国共产党刚夺取政权,迫切需要巩固政权时进行这种大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政治运动,而是在朝鲜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和的威望空前高涨的时候进行,说明朝鲜战争的胜利这个政治影响是决定性的。没有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不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而骄傲自豪,也没有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不为中国近百年来的灾难深重而痛苦万分;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革命救国"并参加革命活动,不惜牺牲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另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则主张"科学救国",在书斋、实验室中潜心研究学问。但就在朝鲜战争前几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有美国、苏联的支持,全民抗日,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败于日寇,有近一半的国土被日本鬼子占领。几年后,贫穷落后、刚结束内战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这是对比何等鲜明的巨大胜利,是中国对西方前所未有的巨大胜利,在当时来看,事实证明了"革命救国"的正确和成功,导致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当时的知识分子都被这个胜利冲昏了头脑。 以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因此自以为掌握了客观真理,能够"教日月换新天",不计代价,改造中国,改造知识分子自然不在话下。当时的知识分子,第一流的领袖人物如胡适、傅斯年、梅贻琦去了台湾,剩下的除了如陈寅恪这样坚如磐石的极少数例外,大都为了那看上去无比美好,事后全部无比悲惨酷烈地破灭的希望,丧失了定力,真诚地自我责备、自我批判,忏悔,自觉而真诚地或者被迫地参加了这场破坏科学与教育----中华万年大计的思想改造运动。 其实朝鲜战争的真正成果,只不过是确定了中国东亚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但这只是几十年以后才十分明确地看清楚。并且,如果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如果不能够继续进步,这一成果必定会丧失。 所以,我觉得没有理由苛责前辈科学家、学者,但现在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 有些经历过这些政治运动的知识分子在大彻大悟后,奇怪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其自身在内,为什么如此"愚忠"?为什么如此缺乏定力?我觉得,除了朝鲜战争的胜利、缺乏科学传统和良好科学造诣、 对历史感悟不够真实确切等原因以外,还与中华文明丧失儒学轴心,却未能够确立或自主地产生自由、民主、科学新轴心密切相关。中华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创了轴心时代[2],在汉代确定了儒学为中华文明的轴心,儒家学说既是普通人的思想、认识、方法、观念、理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约两千年来几乎都如此。在清代,中华文明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一再失败,儒家学说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全面清算,在知识分子那里,过于陈旧的儒学已经被打倒,不再是中华文明的轴心,但中华民族却也丧失了文明的轴心:以胡适为首的自由知识分子,以自由、民主、科学为新轴心,身体力行,却未能够产生出自己的创造性的进展与理性的新设计;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有把人不当人、当政治工具的法家学说,不惜牺牲(包括自己的牺牲)地闹革命;以为首的国民党,遵循的是中国儒学传统和西方影响的怪异混合;但中国的广大民众,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过着与千百年来没什么区别的生活。因此,这些知识分子的理念都是与大多数人无关的漂浮的理论和观念。 中华有大约两千年的轴心文明史,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语言、统一的价值,等等。中国知识分子因此自觉认同统一的文明轴心。中国是在与西方的战争中不断失败的情况下抛弃了已经陈腐的儒学这个原先的轴心,面对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对西方的前所未有的胜利,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应当重新改造中华,中国知识分子因此也自觉认同改造,并且,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反复的政治运动这个办法,以及对农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反复地强迫要求几乎每个知识分子站对立场,表明态度,真正地在中国全面铲除了以前的儒学传统,也在知识分子中暂时铲除了自由、民主、科学的轴心,确定了文明的新轴心----马列主义、思想加法家,它的最大功绩是使中国不再受西方包括日本鬼子侵略,还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至于它的最惨痛无比的代价,三大浩劫:陷害右派运动、三年人为惨祸、大革文化命,我们都清楚。并且,由于大革文化命把大部分老干部打倒了,最后导致了拨乱反正,中国终于没有了政治运动。但没有了政治运动反复的强迫,就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知识分子有了起码的政治自由,中华文明的新轴心----马列主义、思想加法家,立刻就不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轴心,中华文明又一次丧失了轴心,成了相互冲突的马列主义、思想、不把人当人的法家思想和自由、民主、科学怪异的混合体。从苏联、东欧巨变来看,未来中华文明的轴心必定是自由、民主、科学,但自由、民主、科学要成为中华文明的轴心,成为普通人的思想、认识、方法、观念、理论,又是一种生活方式,由于中国人口太多,中国社会存在太多的困扰,肯定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思想改造运动后,历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反复念"紧箍咒"、逼迫知识分子自我批判、批判,流放、苦役、投入监狱、甚至诛杀知识分子,使得政治权力曾经长期地成了学术问题的最终的裁判,政治权力对重大的学术争论拥有最终的裁决权,扭曲了科学研究标准、科学精神,学术问题常常成为政治问题,政治权力决定了是非标准,少有人敢踏入与雷区无异的学术"禁区"。这一切在"陷害右派运动"和"大革文化命"中达到了悲惨的顶点。求真、说真话变成了犯罪,真诚的意见变成了恶毒的攻击、罪恶的攻击,述说自己的一点见解、或者真知灼见甚至会被残暴地杀害,如遇罗克、张志新、林昭和一些"右派"等,或者在苦役中默默死去,如一些"右派"。 马克思说:"科学的大门就是地狱的入口,……",这话的原意是比喻,我在高中时就知道了,但长大后才知道按字面理解,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曾经真正出现过的实际情况。 建国后的三十年中,还由于马列主义变成了桎梏人们思想的教条,中国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基本上不能够说是真正的社会科学,没有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传统、科学研究,当然,社会科学所丧失的严格的科学研究标准和科学精神给中国带来了诸多的沉重负担和问题。例子之一就是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遭到有组织的全国性的大批判使中国的人口压力无比沉重,带来了许多可怕的后果,如计划生育变成中国第一难,农业出现近于破产的危机,失业率不断提高等等。虽然二十年前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初步恢复了科学研究标准,但由于还缺乏起码的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加上"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和八九年事件等的干扰,中国文科的科研标准远未达到与世界科学相符合的地步,还不能够说是科学的标准。以至于现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也没有非常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科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政治权力之脚粗暴踏入科学领域只是使得政治和科学都被破坏。 政治与科学的关系,主要就是其实行者----统治者与学者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在很久以前的古代就有过很精到的评论:先知可以拿起剑,建立国家,成为国王;但国王不能够自己去做先知,为民众确定道德,这肯定不会成功。统治者拿着刀剑,能够逼迫学者说假话;用高官厚禄利诱,如做好八股文、党八股就能够做官,可以让知识分子去研究假知识,假学问;这办法对付国内的知识分子,使他们不起来反对政府很有用,但这样的国家与追求真知的西方国家相竞争,就会一再失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成功的先知,哲人王,用政治运动反复的强迫方法,暂时地确定了中华文明的新轴心,但他绝对没有做到"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这一点谁都做不到。 三、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现状讨论 现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界,应当说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并产生自己的科学研究标准,关于这一点,举几个例子也就够了。 前些年一直到现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提倡者竭力提倡学术规范,反对者则刻薄地贬之为"占坑规范",觉得所谓的学术规范不过是首先占据学术地位者用来限制别人的规矩。本人赞成朱学勤的观点,朱学勤"把学术规范落到实处",大致五条[3]: "1. 选题之前尽可能全面地检索中外文献; 2.论述观点注意形式逻辑,不要前后矛盾; 3.立论必须有据,概念必须界定,不能武断臆测; 4.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5.论著附有文献索引,涉及西学者,中、西文索引齐备;" 朱学勤列举完后,"内心随之出现的是三条悲哀": "1. 这些要求是初入学门的基本纪律,与其把它们说成是"学术规范的框架",不如把它们称为"学术纪律的底线"。因为它们是做学问形式上的起码要求,低得不能再低了;(应为:技术性的起码要求,徐建新注) 2.即使是这样低微的形式要求,80年代至90年代都没有完全落实,以致今天还要为这样的要求大声疾呼; 3.一些学界朋友将这样的最低要求作为最高纲领或者是较高纲领来奋斗,用心良苦,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90年代的学术成就高估不得。" 学术规范的讨论确实有必要,钱宁在1996年出版的《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中说[4]:"一些文科专业的留学生,尽管在国内发表过不少"大作",到了国外,都发现自己一下子不会写文章了。中国学生论文易犯的毛病,一是文章中充满了各种含混而不加界定的概念;二是喜欢将前一段提出的假设性论点不加论证地便在下一段转换成论据。"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科学界还在纠缠于从事学术工作的基本要求、技术性要求,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一些人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是在把从事学术工作的基本要求、技术性要求,当作从事学术工作的较高标准或最高标准。至于更高的实质性的科学研究标准,还没有成为学术界中心议题。 清华大学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第一理工大学,是中国科学的重镇,从秦晖的事情来看,看来经历了反右和这两次空前的浩劫,还是有些人不知道:陷害他人,或听从权力的号令迫害、批斗别人,最终必定自食其果,或许有些人是明知故犯吧。看来还是有些人不知道,学术自由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学术自由,只能说是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的行为。 在中国现代科学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第一理工大学的清华大学,就在前不久,都出现如此破坏学术自由,如此破坏中国科学的事情,真是悲哀; 现在中国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抄袭、剽窃等学术浮躁、腐败现象泛滥,如北大的王铭铭事件等等。这进一步说明科学研究标准真的不存在。可以肯定,符合学术规范的编写教材、撰写综述论文,介绍和(或)评价了最新研究成果的应该是低水平的学术研究。但连最新成果都没有介绍的、不过是抄来抄去的教材编写和论文,就连学术研究都不是。因王铭铭事件,我在新语丝网站上[5]看到,有人披露:北大还有权力"教授",也就是指定把教授晋升指标给北大的官员如系主任、学院的院长等,下面不报,教授晋升指标就作废,这样,官员不做任何学术研究就能够晋升教授。至于其它的大学一般只会是更差,这样的情况,有一丝一毫的科学研究标准的影子吗? 中国科学的重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竟然如此,这说明至少中国社会科学的 ABC----权力与学术自由与科学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连科学研究标准都基本上不存在,还奢谈什么世界一流大学和诺贝尔奖? 中国的大学等科研部门中,众所周知的是晋升职称、奖励等问题上,是看数量,看、专著的数量,看等级,即的刊物的等级,次要的是专家评议。而美国主要是看论文质量,看本专业专家的评价。在一个有良好科学研究标准的国家,评价科学研究的成果当然应该看质量,看成果的创造性,重要的是本专业专家的评议。中国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却是要数量、要等级,这又是中国缺乏科学研究标准的表现。 中国的自然科学方面,情况要好得多,因为自然科学不是社会科学,受历次政治运动的毒害比较少,但1961年,北大化学教授傅鹰在教育部的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已经足以告诉我们反右和给中国自然科学带来了什么: 傅鹰说,任何一个党团员都是"党代表",不听他们的话,就是"", ""谁受得了!教授写完了讲义,要"呈请鉴核",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拿起红笔勾勾抹抹,这个不要,那个不要,其实他什么也不懂,可是他是"代表党"的。 傅鹰说,这几年科学研究中的浮夸之风不得了。北京大学化学系一报告,就说一年内完成了一千多项科研项目。根据教师的力量与水平,一年之内完成十几项象样的研究就不错了。表面上进展很快,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近几年来,每年都有献礼,献礼应该是拿最好的成果,可是常常拿去的连次货都不是,而是废品。[6] 由这一类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反右,对自然科学界的恶劣影响主要体现在反右进行了一次恶劣的大清洗,用大批判以及流放等办法,在自然科学界短暂地全面确定了权力、政治高于科学,决定科学研究标准。中国的自然科学丧失学术自由的结果当然是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一样变成了制造垃圾、废品的活动,还使许多研究者毫无科学精神,在所谓的"科学研究"中浮夸无比却不受到任何惩罚。 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的强迫,在强迫下科学家被迫的表态,使得科学家们被迫在科学研究之外,写一些"唯书"、"唯上"的东西,"教条"与"刻板"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渗入了中国的自然科学。 在自然科学中,"教条"对科学研究的危害是较难感受到的。目前大部分的科学研究属于常态科学研究,有成功的案例可供效仿,在常态科学的研究工作中,基本上要求科学家"教条"地对待它所依据的范式[7],教条地进行科学研究仍然能够产生科研成果。但是想要产生世界第一流的科技成果,仿效性的工作和教条地对待科学研究工作是没有指望的。 我以为:贫穷落后的中国,最可能率先出现一批世界第一流科技成果的领域是理论物理和生物科学。但在理论物理方面,中国的教育、科学大环境,对产生并接受中国的爱因斯坦完全是贫瘠的土壤甚至是有毒的土壤。中国的大学教材大多较为陈旧,追踪科学新进展的情况远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此,论者大多(有一定道理地)以为中国注重知识而美国注重创新,实际上,这标志着中国科学界相当的一部分人对科学新进展的"公认"、"确证"的要求过于教条,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忘记了科学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忘记了为创新做准备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忘记了作为科学界的一员应当用自己的科学鉴别力去对科学新进展作出鉴别取舍,并显示了对自己的科学鉴别力缺乏自信。 此外还让人觉得整个中国科学界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有些麻木不仁。虽然每个人都会认为产生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是国家、民族的光荣,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真出现了类似于爱因斯坦的人物,如果不重视理论的创新经严密推理后推导出日后可被实验验证的推论的极端重要性,我怀疑仅凭两条理由便足以拒绝接受并默默地扼杀中国未来的爱因斯坦: 1、新理论虽然来源于可靠的实验结果,有实验证据的支持,并且公认的理论无法解释实验结果。但新理论与公认的理论相矛盾,又无实验证据确证。(在历史上,如果不发表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美国的密立根再聪明也不可能去做否定光电效应理论的实验,并变成验证实验。) 2、此人是一个业余的科学研究者,又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没人会承认他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非常缺乏基本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几乎把科学当成死的知识来传授,错误地以为学生的科学基础就只是死板的科学知识。中国的教育非常缺乏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基本科学程序、科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常常看到业余的科学爱好者、研究者在非常缺乏科学素养和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就贸然去解决他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徒然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与精力。中国的各种教育研究杂志,在中国连科学教育ABC都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就奢谈、大谈创造教育,没有认识到中国的科学教育根本没有把学生的科学基础打好,还起劲地讨论如何进行创造、如何教学生创造;这些杂志只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地谈论如何建好空中楼阁而已,这样的中国教育情况,又怎么可能产生爱因斯坦那样高水平的业余研究者? 为什么只有中国独有"业余科学家"这种现象?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热爱科学,在科学研究上有创新精神,而中国的科学教育没有教会他们起码的科学研究基本功,不知道怎样做真正的科学研究,而且导致他们没有起码的科学鉴别力,做出来的"研究结果"不过是漏洞百出而已,自己鉴别不了自己的错误,却自以为是创新或者是重大创新,这是中国科学教育悲哀的集中体现。西方发达国家的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接受了较好的科学研究教育,一般是做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而中国的业余的科学爱好者、研究者在非常缺乏科学研究素养和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就贸然地努力研究去解决他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如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我所遇到的大部分的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是老实地做自己的研究的,他们有"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有"新"见解,但略为一看他们的文章,连现有的知识都没有理解掌握,不懂得科学方法、不具备起码的科学基本功,有逻辑错误、基本常识错误等业余水平的错误比比皆是。 但更糟糕的是,虽然大部分的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是老实地做自己的研究,本人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但也有一些"业余科学家"以自己的错误为正确,自以为是伟大的发现、是中华文明的复兴的标志、狂妄自大地抨击爱因斯坦等科学巨人以及坚持科学原则的中国科学家,还非常善于鼓动、影响媒体、官员、和非此专业的科学界人士。而且,由于中国的理工科、文科分开的高考的影响,高中就分文科、理工科,而且中国文科水平特别低,因此训练出来的大学文科生特别缺乏科学素养,更不要说科学鉴别力,偏偏中国的报纸杂志,除科技方面的专业刊物外,基本上都是文科生担任编辑、记者,当然他们很容易被善于吹嘘、唬人的"业余科学家"迷惑,而且或许因为容易炒作,便进一步推波助澜,而且,有些官员、有些非本专业的科学界人士也因为缺乏科学素养或者缺乏必要的谨慎而被鼓动,支持了这一切。结果,中国出名些的或有名的"业余科学家",不是妄人,就是骗子。例如著名的"水变油",如王曼新的磁力使禾本科植物产生根瘤,而且具备共生固氮的能力的"发现",被中科院院士李庆奎教授和微生物学家樊庆笙教授否定后,王曼新便在媒体上大肆攻击他们,等等。 中国大陆在现在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学术自由,面对历史悠久的"用马列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研究"之类的无知话语,如果真的万分不幸地产生了爱因斯坦那样的人物,他也会因为对自由的热爱而宁愿做一个管子工,或者沿街叫卖的小贩。我在大学一年级还傻乎乎地相信用马列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研究,到了三四年级,以我的无法与爱因斯坦相比的科学素养,以我从科学哲学、科学史中悟得的一些哲学想法,我已经开始用科学驱逐在中学、大学学到的马列主义哲学垃圾。例如:怎样才能够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的亩产几十万斤被饿肚子的人们普遍相信、恐怖的灾难却给大多数人形势大好的感觉等已经告诉我们,科学的历史证明了:前提条件是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要清醒地要求有不以观察者为转移的可重复性。感性认识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是靠直觉。理性认识如何被检验?靠直觉把握规律、概念所导出的个别推论与具有可重复性现象之间的对应。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不过是最多适合于定性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废话,根本不适合于定量的自然科学,一旦用于自然科学必定闹出许多笑话,记忆里面中确实也出了很多笑话。 学生在中学、大学应当学习的是与科学历史相结合的科学哲学,而不是陈腐、落后的马列主义哲学,这样才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素质。 (我曾经在北京遇到一个用马列主义哲学否定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业余爱好者,看完他的论文和某个大学教授的类似论文,我忍不住要笑,但因为他的真诚而笑不出来。我告诉他,科学以是实验为基础的,你的实验基础在哪里?不能够靠哲学做基础的。你有一个牛顿的公式,但要用这个公式统一物理学,解释全部的现象,必须仔细推理、计算,然后得到结论,全部适用,不能够你说全部能够套用、全部适用这一句话就行的。你不能够说我做了这些,要物理学家做什么?爱因斯坦这样做了,可没让物理学家没饭吃。你要否定爱因斯坦,就要比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本领还要高,你从你的公式里面产生了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多的可以被未来的实验验证的推论吗?一个都没有。所以,你还是好好地去做你的经理,别想什么统一物理学了。) (我觉得:说"用马列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研究"之类的无知话语以自重的哲学家,比这真诚的业余爱好者还不如。正因为中国的教育非常缺乏基本科学程序、科学基本功的训练,却有这些无知的话语反复灌输,中国才有太多令人同情的业余科学爱好者。) 中国的科学传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孱弱。一方面,由于几千年的注经式的学术传统和政治运动的影响,对理论创新的"确证"、"可靠"要求过高,不切合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中国本来就不存在系统地进行科学实验的传统,现代科学传入中国后,由于全面、系统地进行实验耗资巨大,由于中国的贫穷落后,中国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难于象欧美各国那样进行全面、系统的实验,导致中国人特别缺乏全面系统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意识而不自知,在需要自发地独立进行严格、全面、系统的实验的地方,却特别容易疏忽这一点。 大约二十年前,全国的"特异功能"研究热集中地展现了中国科学实验传统虚弱的悲哀。在当时,"特异功能"并非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热及全国,经久不退,则显示了研究者和支持者[8]一时疏忽了实验发现并非是有了"眼见为实"的实验现象就够了,科学实验要求的是全面、系统的实验去确立实验发现(可重复性只是全面、系统地进行实验的最重要要求)。至于某些"特异功能"的研究者和支持者,反对科学实验必须具有不以观察者为转移的可重复性,这就是反对科学的坚实根基,连最起码的科学素养都没有,没有资格说是科学研究。 而反对者们[9]也大多不知道以严谨的科学研究标准去反对,只是以马列主义的大道理去压人,导致了研究者和支持者的不满和反弹。如果没有后来的何祚庥院士等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标准来反对并成功,这场大争论就会成为中国科学的莫大悲剧。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中央电视台采访朱丽兰时的报道,时间已经忘记了。)中国的科学家率先发现了一个实验现象,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实验并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却是外国科学家。一个实验发现,和经过全面、系统的实验得到的重大发现,在科学上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如果中国在教学、科学观念、体制及经济基础等方面上不能更进一步,这样的情况还会重现。 现在,中国科学的浮躁和腐败在全面蔓延。张颂之在《学术腐败的社会根源》[10]中说:"当代中国学术界的腐败现象已是有目共赌(赌即睹)的现象,……数十年不断的社会政治运动及意识统一与控制,可以说把知识分子的灵气与良知都改造了。这方面的影响多年来已有人注意,如对于学术的扼杀及扭曲等,但是对于思想统一于意识,所塑造的学人道德的沦丧,却注意不够。……在党性原则失范的今天,几乎是道德真空地带的学术界,既失去了外在的政治强性束缚,也没有内在的学术规范以自律。假冒伪劣就成为学术界在经济时代的大爆发。……其次是现行的学术体制自身的弊端。我们的学术体制无疑是教化的产物与机器,行政命令第一,往往是外行领导。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今天,黄仁宇所谓的"数目字管理"就成了行政管理法宝。各单位似乎都制定了种种量化标准,诸种行为数量化。……如果说我们今天有学术规范的话,那最基本的规范就是不要违背经旨。经学要求不贵创新,资助了抄袭之风。" 这样低下的科学研究标准,必定导致科学水准的下降。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年度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从上一年度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25位。2000年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再次下滑,由25位降至第28位。 四、科学鉴别力问题 科学学的创始人J.D.贝尔纳曾经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讨论过各国科学的特点[11]:"英国科学的特点是……特别讲求实用和类比。英国人的一个缺点是他们几乎完全缺乏有系统的思维。英国人的方法在容易解决的科学问题中最容易奏效。法国科学从未失去过其出众的特点--非常清晰而漂亮的阐述。美国科学发展特别带有个人主义的特征……。印度科学既由于它的不少概念和实验方法别出心裁而受人注意,也由于它独立进行工作时极端不可靠和缺乏鉴别力而受人注意。……大部分日本研究工作似乎都具有德国科学和美国科学的缺点,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内容过于繁琐、故弄玄虚而且缺乏想象力。而且不幸地,在不少情况下,也缺乏鉴别力和精确性。" J.D.贝尔纳对未来中国科学的期许最高:"只要有了表现在中国文化的一切其他形式中的那种细心、踏实和分寸感,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中国还会对科学发展作出即令不比西方更大,至少也和西方一样大的贡献。" 重读贝尔纳对各国科学特点的讨论,尤其是看到贝尔纳对中国科学未来的美好预言,与中国科学的现状相比,如此天壤之别的差距,真让人心情沉痛。贝尔纳对日本科学缺点的评价可以原封不动地套在中国科学上。这一切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华文化的特点:细心、踏实和分寸感没有能够表现在中国科学上?当然,本文前面的阐述已经是部分性的回答。贝尔纳如此看重"细心、踏实和分寸感"是有原因的,在科学研究中,"细心、踏实和分寸感"是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标志,有分寸感意味着相当高的鉴别力,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必须运用、非常重要的科学鉴别力,对科学研究成果良好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把握能力。 贝尔纳评价苏联科学的"一个大缺点是没有足够的鉴别力,不过这也是意想得到的。鉴别力是由长期经验和历史悠久的学派所培养出来的。缺乏这种鉴别力是热情的年轻人的毛病之一,只有依靠时间和经验才能把它纠正过来。" 就从丁文江创立地质调查所开始,现代科学传入中国已近百年,时间和经验累积已经不能说还少,但中国的自然科学仍然显得鉴别力低下,表现如:对自己完成的工作不是进行客观评价,而是进行自我拔高(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在处于"常态科学"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大谈哲学而不是老老实实地探讨科学、技术的成果与问题,基本上不过是故弄玄虚而已(美其名曰"用马列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研究",或说是做学问做到高深境界,就必定需要哲学指导或有哲学出现,却不知道或躲避这一点:没有创新,学问和哲学再高深也不过是鹦鹉学舌。);还有一些更恶劣的现象如:自以为得意地创立了"××学"、"×××学"、"××史"、"××论"等等,却并无扎扎实实的创新成果,只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或只是泛泛作些简单的列举分类,当然,这在中国的人文社科中比较普遍,但中国的自然科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还有,一些人为评职称而大量制造学术垃圾论文、专著,以致于泛滥成灾,可那些学术垃圾制造者,不但很少会遇到严厉的批评而使他们的学术信誉、科学信誉大减,这些学术垃圾反而帮助他们甚至使他们获得奖励和职称,等等。关于这些方面,新语丝等网站有较详细的资料。 至于中国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学鉴别力非常低下,几乎不存在,但还有极少数人正常地从创新出发,评价中国人文学科丧失了原创力,认为中国的文科虽然"论文""专著"泛滥,但把一个小问题研究透了并且有所创新的都很少。 学者、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决不是一些人所以为的,和巫术一样,是由科学家所做的、象巫师那样呼风唤雨的事情;它也不是很多人臆想的交给科学家一大笔钱,科学家们拿出一堆谁也看不懂的论文专著。它还不是工程建设,给了钱,给了设备,给了拥有充足知识的人,就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某项工程建设任务;更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科学家坐在实验室的仪器面前,死板板地做实验,实验结果出来了就是科学发现。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中,科学研究、学术研究也绝对不是某些人以为的抄许多的书,集中在一起,符合学术规范的就是研究。(说这样话的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科学研究、学术研究。) 实实在在地说,只有创新以及与创新有关的研究才是科学研究、学术研究,如:发现新的实验现象,提出新理论、解决未尝被解决的新、老问题,提高精密度,等等。相对水平低得多的一些与创新有关的必须进行的研究也是科学研究,如:自然科学中发现新的实验现象后,别的科学家必须做重复实验,以进行验证工作;还有必要的评价:如指出新的创造所存在的优点、缺陷、问题,还有必要的综述,等等。但知识复制,如教学,如在中国非常盛行的抄来抄去以拼凑论文和著作,这就不是进行科学研究,学术研究。 在科学研究的创新中,是经常要运用科学鉴别力来作出判断的。如在科学实验研究中,会经常遇到奇怪的反常,但大多数不值得深入研究,只有少数能够出成果,极少数会引导到巨大的发现。一般只有科学鉴别力很高的科学家能够敏锐把握住机会,也不会被令人激动的反常引入歧途。在实验或理论方面的科学研究中,选题,以及做怎样的实验来验证理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是否是真的发现,进行理论研究时需要判断理论的经验基础是否坚实、逻辑推理是否严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意义、价值如何,以及自己所做的研究的意义、价值如何等等问题,都需要科学家运用鉴别力作出判断。 在科学史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 杨振宁、李政道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设想后,女物理学家吴健雄领导了一个实验小组,要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在一次实验中,由于仪器故障,实验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否决宇称守恒定律有余。有人大为激动,主张报告,而吴健雄则正确判断是仪器故障而未报告,显示了吴健雄极佳的鉴别力。 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想出了已经被实验验证的正确的公式,他本可止步不前,但他却很不满意,从科学的标准出发,对自己的公式的价值作了很正确的鉴别评价:"但是,即使辐射公式绝对精确的可靠性被认可,只要它仅仅具有由侥幸的直觉所揭示出来的规律的地位,它就不可能表达出比形式意义更多的过程。由于这种原因,正是在我系统阐述这个定律的时候,我开始全力以赴地赋与它以真实的物理意义。"最后得到了具有突破意义的量子论。 普朗克非凡的科学鉴别力,使他继续努力,终于得到了意义深远的伟大发现。 当然,因为缺乏科学鉴别力而在科学界闹笑话的也不少。伦琴因密封的照相底片曝光而发现X射线后,曾有法国人发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N射线,还获得大奖,最终的研究结果发现,所谓的N射线不过是心理影响而已。也有一个日本人突发奇想:"萤火虫不也是发出荧光----射线吗?于是进行实验后,煞有介事地报告:萤火虫能够发出射线,导致底片产生阴影。其他科学家重复实验后指出:萤火虫产生的气体(至少部分地)导致底片产生阴影,并不是萤火虫发出射线,使得这个日本人和他的合作者大为丢脸。 科学鉴别力在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创新成果的传播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良好的鉴别力的。现代的科学研究是职业化的研究,受科学研究组织的影响相当大。科学的繁荣主要依靠进行研究的正式的学术机构和非正式的学派的昌盛,正式的学术机构和非正式的学派的兴盛又要依靠其重要的富于创造的大学者,运用其良好的鉴别力鉴别年轻人的创造性成果并提拔富于创造的年轻人,为富于创造的年轻人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替补年老的、创造力衰退的学者,并为后来者提供榜样,激励学术领域的新人努力创造,这样,学术机构和学派才能够保持活力,不断创新,而不是暮气沉沉,尸位素餐。 科学创造是以前人的、已有的创造为基础的,否则很可能是毫无意义的重复或者因为忽视、没有掌握最新成果,只是研究早已经被解决的老问题,而科学上只有在世界上首先作出的创造有重大价值。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创造性的成果有可能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或者未被重视;而错误的结果、观点也可能未被研究者察觉而引用为研究的基础,因此需要大师们进行鉴别、讨论、推重,写综述,作评论,并影响鉴别力较低的学者,以利于科学研究。 在中国,如此重要的科学鉴别力,理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累积稳步提高,但为什么中国科学的鉴别力反而比八十年代下降了?科学鉴别力作为一种对科学研究成果良好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把握能力,可以说是个人或整体运用科学研究标准而表现出来的,良好的鉴别力的前提当然是中国科学要有良好的科学研究标准,在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退步、低下,中国科学界实行等级化的量化考评的制度,同行评议非常缺乏的情况下,中国科学肯定不能够表现出照理说是本应具备的良好鉴别力。 那么,如何促进中国科学的进步? 一言以蔽之:难。叫喊得最响亮、几乎延续了十年的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学术规范讨论只是重新打学术规范的基础,很重要,但对于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其实几乎没有用处。如果学者没有自己的创新,论文中再规规矩矩、巧妙聪明地引述他人的思想和成果,也不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抄袭,它与不合学术规范的抄袭,都是抄,唯一的区别只是技术上是否遵循学术纪律的底线规则。其实,中国的严肃、认真的学者基本上都知道,八九年的六四事件是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妨碍中国科技进步最大的难关,它给中国知识界的进取心、创新、信心、勇气、朝气等都打击不小,一些一流人才外流,是导致中国科学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最大的难关,它使人文学者、科学家丧失了勃勃朝气,连自然科学都没有例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没有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也不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制度改革,却指望通过自以为是的量化(等级化)考评、奖勤罚懒的办法来提高中国科技水平,但这却是导致中国科学技术水平下降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任何学习过科学的人都能够理解:在科学中引入数学(定量化)是为了得到精确的知识,它的前提当然是要做到定性正确。量化(等级化)考评的前提是:对学者、科学家的论文等工作成果的评价,定性准确。但对科学家、学者的富于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定性的准确评价都很难,因此,学术成果、科学知识的创新是很难进行量化考评的。普通的学者,往往十几年、几十年后才清楚他人的创造的意义、价值,唯有第一流的大师才能够迅速地鉴别、鉴赏第一流的创造,例如伟大的爱因斯坦,只有明可夫斯基、普朗克等人才确实清楚他的三篇论文的意义、价值。在中国,这样的世界第一流大师还没有产生。 在中国缺乏高水平鉴别力的一流大师的情况下,对学者的科研成果的评价连做到定性的准确都很困难或没有做到,那么中国的学术机关,没有对学者、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定性的评价,没有以定性评价为基础,进行定量的量化考评,就只不过是为了量化而量化,把科学研究水平不同、质量不同的论文、专著,当成是质量相同的论文、专著,不管三七二十一,"捡到(核心刊物的)篮子里面都是菜",这就是鼓励滥竽充数。 本人对此量化(等级化)考评制度的思考结果简洁地说就是:以趋利避害的理性经济人为前提,加上两个前提条件:一、每个人总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略微高估,对别人的研究成果略微低估,并且能够估计出学术刊物中本专业较低水平论文的水准和编辑、评审对论文的偏好;二、杂志、出版社必定要持续地办,一定要、著作;由于量化考评制度是自动地把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看质量高低,只看作达到此等级杂志的平均水平,由此即可严密推论出:1、理性人的最优策略是尽量多做达到最低要求水平的研究和多发表达到学术刊物最低水平要求的论文,最差的策略是尽量做自己能够做到的最高水平的研究。2、这个制度既是自动认可学术垃圾和学术腐败的制度,也是自动缓慢地降低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鉴别力的制度(注意: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等产业的工程技术方面可能并不一定如此,由于直接运用于各个产业的工程技术实用性强,有可能做到能够根据某项创新的具体应用情况,如增加的效益等进行定量考评,这样的量化考评制度如果做得好,是有可能有利于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发展的);3、如果学者人数不变的同时,学术刊物、出版社数量增加,学术水平、科学水平将下降更迅速。如果学术刊物、出版社数量不变的同时,学者人数增加,学术水平、科学水平将缓慢上升。当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推行这一政策的结果必定是:中国科学的论文和专著数量有了大增长,质量和总体水平却大幅度下降。就象当年中国的那样,粮食、钢铁产量高得惊人,但却不是虚报,就是将大量的废铁当成钢铁,结果鼓励产生的或逼迫产生的废铜烂铁特别多。因此,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甚至在大学中的工程技术领域中,量化考评制度必须尽快废除。 当然,量化考评制度的优点是简单、经济,因此,在研究很不重要而教学很重要的大专等级的大学甚至很低水平的本科院校,可以实行这样的制度。 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流行的砸铁饭碗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下降。如果学者们还是端铁饭碗,工作有充分的保障,还会有比较多的优秀学者坚持科技研究质量高于数量,一个创造性成果高于许多重复性、低水平结果这样的常识的。但砸铁饭碗的改革和量化考评制度同时实行,生存或者毁灭(出版或销声匿迹)的压力迫使学者们只能够做低水平的研究,多发表低水平的论文、专著。 量化考评制度对中国科学的危害几乎已经成为共识,但国际互联网和学术杂志上却还有辩护声,认为量化考评当然更加精确,最新的辩护是来自吴志攀(北京大学副校长) ,他在《文科学科制度评价标准的几个问题》[12]中说:"从适合于文科学科管理的方面看,主要是学科成果计量化分析,统计和计量化管理是必要的,也是科学的,计量化才能客观地衡量学科发展,才能与同国际同行进行比较。……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在SCI的数量,采用"工程化"的方法来进行(例如,"千篇SCI论文工程")。从哲学中的数量与质量的辨证关系来看,促进数量,来提高论文的质量,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本人反复看了多遍,也看不出"统计和计量化管理是必要的,也是科学的"、"促进数量,来提高论文的质量"的理由和逻辑,吴志攀在文中没有拿出任何经验的证据,也没有从公认的前提出发做任何论证,就想当然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定性的正确是精确量化所必需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怎么可能是"科学"、"精确"的?促进数量的措施,完全可能导致降低论文质量的结果。中国现在的情况正是论文数量多了,科学水平却下降了。当年中国的时期,也是粮食、钢铁产量高得惊人,但却是虚报,或将大量的废铁当成钢铁。这对中国的危害已经是众所周知。本人当时觉得很奇怪,如果这是几百字的短文,只是说一下自己的观点而不作论证,那还正常,但这是几千字的文章,不应该这样。笔者不由得想起钱宁在《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中说的话:"一些文科专业的留学生,尽管在国内发表过不少"大作",到了国外,都发现自己一下子不会写文章了。中国学生论文易犯的毛病,一是文章中充满了各种含混而不加界定的概念;二是喜欢将前一段提出的假设性论点不加论证地便在下一段转换成论据。"但吴志攀文章的后面部分情况还算可以,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写,或许是不在意地犯了中国文科学者写论文时极其容易犯的错误吧。 中国实施量化考评制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杂志上与国际互联网上的讨论认为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中国科学要与国际接轨。大学教授是铁饭碗,有些人不好好做研究,却在外面兼职挣钱,因此要量化考评;晋升机会有限,教师之间相互评比矛盾大,必须如此。外行领导不懂学术、科学,就搞这样的办法,自己既轻松,又能够表现功绩,等等。 但这样一些(善意的解释)原因与它给中国科学带来的危害相比,这些理由都不重要,那些困难也能够克服。在我看来,量化考评制度之所以实行,是因为有关各方:官方、大部分的研究人员都获得利益的结果,只有中国的科学技术以及富于创造力而又坚持科学研究原则的研究者还有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科技的未来受到严重伤害。这个制度让领导者既轻松舒服,又能够用数字表现其领导下的政绩,领导者的上级也一样。而科学家、学者的人事权是在单位领导的手中的。大部分的研究人员,在打破铁饭碗、大锅饭的改革的旗号下,几乎快变成一年、两年、三年任期的临时工了,既然无力与这样的考评体系抗争,也不可能与掌握自己聘任、升级、解聘权力的领导相抗争,那就只能够适应现实环境,多研究、多写、多发表低水平的研究,靠扎扎实实地做自己的研究完成不了任务,就聪明巧妙地进行自我复制。水平低下的人就笨拙地抄袭,反正中国任何的大学生一进入大学都至少要受到抄来抄去的政治教科书的抄袭教育,这样一个量化考评制度又是自动承认这一切的制度,就进一步地奖励、鼓励了这一切。 结果,目的是提高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量化考评制度就导致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下降。从赵平波的《院士的道德堕落与中国的学术腐败--从学术打假谈起》[13]一文来看,赵平波认为"……把学术研究等同于制造产品,既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要求,全国一级刊物以上,最好是国际SCI收录。这种"学术产业化"的要求不逼着人搞学术腐败,那才叫奇怪。"还有,科技界流行的、国家的科技投入很大一部分所流入的"大项目"、"大工程"、"大计划","……设立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容易获得研究经费,……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评奖,"……"小钱大评、中钱小评、大钱不评","中国的学术腐败更严重地表现在"大钱不评"。院士等学术精英们拿了大钱,无人能评,也是无人敢评的"大项目",……具体生产出来的"成果"却是没有研究经验者的研究生或们的伪劣之作。"赵平波还详细讲述了它对中国研究生培养和对知识分子人格的巨大危害。当然,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下降必定会进一步降低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他的最后的某个结论本人并不赞成:"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们是各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显然,他们对中国科技竞争力的下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认为,中国的院士至少要免去一半,才能清洁中国的学术环境。" 本人不赞成赵平波的最后的一个结论,也不赞成在网络上见到过的一篇《如何防范科学家欺骗政府》(记忆里是在北大三角地看到)的观点,原因在于:本文贯穿始终的阐述,一直在说中国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至今还缺乏学术自由以及带来的恶果,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方面中国还未能够建立保护学术自由的一整套制度。中国仍然是官员的权力凌驾于科学研究标准之上。惟有中国大陆才出现得了这样的事情:一个官员,就凭着他是学校的领导,就能够说:我们这些搞行政工作的人非常重要,我们也是教授,不但是教授,而且是教授的教授[14]。这样的混帐话语,在中国的香港、台湾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更不用说在美国、欧洲。本人刚看到这样的话时,第一个反应是勃然大怒,而仔细思考后发现,他有意无意地说出了中国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的真相,说的是真话。中国的学术管理体制就是这样混帐、弱智的管理体制。 张五常在《衡量学术的困难》[15]中说:"一九六八年,我在芝加哥大学作助理教授,问大教授D. Gale Johnson关于升级的衡量准则。……到最后,我问:「那由谁决定呀?答曰:「我们这些正教授。但通常佛利民等大师怎样说,不会有人反对。" 佛利民即弗里德曼,是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确实,大师们是教授的教授,也有其它的资料表明: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如美国、德国等高水平的研究性大学,是由大师们决定学者的升级、聘用等的。而在中国,众所周知,这是由主管学术机构的官员们决定的或者是由官员们所决定的学术委员会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官员确实拥有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大师、科学大师所拥有的学术权力,从学术权力上说,他们确实是教授的教授。但中国的官员们能够承担好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大师、科学大师所承担的学术职责吗?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大师、科学大师们能够做到自己所做的研究在全世界处于领先的第一流甚至超一流的水平,并且能够凭着自己的科学鉴别力选拔同样富于创造性、能够接替自己的优秀人才。但谁都知道,中国的官员们根本承担不好、承担不了这样的职责。因此,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下降,如果要追究责任,首先就应该追究拥有最大的学术权力的官员们的责任。但要追究官员的责任,他们会觉得非常冤枉,因为他们的不应该拥有的学术权力,是中国历次政治运动遗留下来的体制导致的结果。因此中国的官员们根本不应该有这样的学术权力,学术权力必须归学者。因此中国的官员们,真正必须进行的改革是向西方学习,把学术权力归还学者。 在中国较为普遍的选拔学术大师、科学大师担任学术机构的长官的办法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学术大师担任官员后必定缺乏时间与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就会逐步离开研究的前沿,不再富于创造性;再者,以前是富于创造性的,不一定一直会如此;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专业繁多的境地,几乎没有人能够同时精通多个领域的研究,一个领域的专家对同学科的另一个领域可能只有普通的了解是很正常的。这样,又会使他们承担不了这样的职责。从学术权力的来源来说,中国这个办法,学术权力来源于政治权力的授予,最后的决定权还是来源于政治权力,因此还是不好的办法。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大师、科学大师们所拥有的学术权力来源于在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学术权威,韩水法在《谁想要世界一流大学?》[16]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教授职位固定而且开放,教授(教师)自治,民主自治,不留本校生等等。特别谈到了:聘用或不聘用某一人选的决定权掌握在所在系所(院)的全体教授(师)手中。另外有人介绍,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的获得没有名额限制,只要有足够的创新与水平,都能够获得。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在教授们珍惜自己的学术机构的声誉的前提下,每个教授的学术权力平等,都是一票,在重大的事项如聘用人员、人员升级,就要对其专业成果进行民主讨论,学术大师、科学大师就会凭着非凡的创造和高水平的科学鉴别力,进行高水平的评价、鉴别,建立或进一步地增强学术权威。至于同学科非本专业的大多数教授,虽然不能够精深掌握被讨论的成果的专业知识,但还是能够基本理解那些知识与大师的评价,最起码能够理解大师以及其他人的评价,并清楚作出这些评价的理由是否成立。这样,大多数教授的投票是受学术大师影响的,学术大师的学术权威就正常地转变成了学术权力。而且,一个大师、教授,如果不再进行研究,不再有创造性成果产生,学术威望、说话的分量就会下降。 在这样的一个制度环境下,同行评议、学术共同体、良好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学者们的最优策略是做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的研究,做创造性的研究,谁还会拼命制造学术垃圾?困扰中国科学技术的大问题:有数量、低质量甚至没质量就得到了解决,被一些人所提到的中国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几个原因:缺乏同行评议,缺乏良好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缺少学术共同体,缺乏学术自由(至少制度保障缺乏)等,就在关键的制度上得到了解决(如果仔细分析这四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中国的科学技术就会逐步进步。 一种制度、体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提供激励和约束,决定人们取得什么种类的技能和知识、采取何种行为以获得最大的报酬,决定被淘汰的行为、知识、技能和想法。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强制个人和组织适应并重新学习的机制,能够使得整个社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制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奖惩,人们执行制度时最重要的是人事方面的:聘任、升级、奖励、惩罚直至解聘,人事权力也是对事业影响最重要的权力。 所以,中国的学术浮躁与学术腐败盛行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大退步,是政治权力紧紧抓住对中国科学技术至关重要的科学家、学者的人事权不放手的必然恶果。而且,中国的缺乏学术自由以及制度保障也导致很难对学者未良好承担学术责任提出良好的职责要求和道德评判。 决定中国科学发展的制度必须采取西方早已实行,而且非常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办法。 本人偶然在新语丝网站上看过一篇文章,介绍美国的人文学科杂志中评论和书评很多,占大约五分之二。本人认为:这是美国科学研究标准水平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学杂志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有许多客观、高水平的学术评议的话,确实能够全面提高中国科学的科学研究标准和鉴别力,但这要求出版自由为前提,美国有,中国却没有。 中国目前能够看到的学术评议,不外乎三大类:说好话的,不痛不痒的,具有杀伤力的学术批判,却非常缺乏由高水平的人士所作的高水平的学术评议。因为高水平的学术评议基本上只会是高水平的学者对高水平的学者进行学术批评,虽然这样确实能够逐步提高中国科学水平,但他们愿意这样做吗?在没有出版自由的环境里,别人出版论文、专著很难,说真话也拘束,不能够畅所欲言,编辑、评审也要对一些文字进行斧正。这样的一种情况,谁的日子都艰难,高水平的学者恐怕不愿意做什么学术批评,给其他的处于困难中的高水平学者添乱。 依靠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夹缝中的机会能够偶然获得世界一流的成果,但绝不可能出现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成果。还是老老实实地把科学的基础打好吧。 中国何时才能产生一大批杰出的创造性人物和创造性成果?希望本文对此能够有所裨益。 真正的学术自由,彻底否定、认真反思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反右运动,而不是破坏科学的基础和发展,打"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棍子; 中国科学需要学术自由、出版自由、民主,历次政治运动遗留下来的政治权力高于科学研究的遗毒必须肃清,不能够由政治权力决定科学研究标准,必须由学者自己决定、重建科学研究标准,重视创新,科学才能够得到发展。大学要以教授为主,教授治校,民主治校。 进行理论创造立足于经验基础,注重严密推理并得到日后可以被实验验证的预见,而不是堆砌新名词、使用不严密甚至虚假的学术词语哗众取宠; 进行实验研究时重视理论推理和注重全面、系统的实验,而不仅仅是注重可重复性以及得到一个实验发现甚至仅仅重复外国的实验就满足; 有了这些,或许中华的科技就能够在更高的科学研究标准上发展。 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科学研究论文:试析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新哲学 论文 关键词: 科学 研究 创新 哲学 特征 论文摘要:本文界定了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概念;揭示了人们在从事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过程所出现的一些重要特征,并分析了出现这些特征的内在本质;剖析了影响创新性研究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创新性研究得以成功的主要手段。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即使是研究者做了许多重复性或模仿性的工作,但只要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提出了与众不同并具有独创性的新观念或新见解,这也是创新性研究。当然,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其研究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是一个多元和多维的非线性复杂系统。这种系统的运行既有其内在的 规律 性也有其外在的影响因素和进化的条件,它们将通过过程的特征所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哲学。通晓这一道理将会极大地促进创新性研究的成功。创新性科学研究过程的特征何一项创新性科学研究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透过这些特征认识其本质,将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和应用更有效、更简便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1)偶然性与必然性谈起创新性研究问题,我们会想起几则故事:①当查尔斯·古德伊尔不小心把天然橡胶倾洒到厨房的火炉上时,他发现了橡胶的硫化方法;②威尔海姆·伦琴在一次做阴极管实验时,无意将一把钥匙和一卷未曝光的胶卷放在一个阴极管上,当他的助手把胶卷冲洗后,胶卷上显示出钥匙的轮廓。由此,伦琴发现了x射线;③有一天早晨,梅斯卡涅一醒来时,一部《卡瓦尔莱里亚·拉斯蒂卡纳》 音乐 作品的构思已经全部完成,几天内就把它写了出来;等等。听了这些故事之后,人们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概念: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这种巧合通常是由上帝已经为你安排好了这个机会,只要灵感一到就成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些故事都没有强调人们在产生灵感闪光之前却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例如:古德伊尔在发现橡胶硫化方法之前曾长期从事橡胶研究工作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正因为如此,才使他具有识别现象的能力和发现橡胶硫化方法的机会;同样,伦琴在发现x射线之前也曾长期从事物 理学 方面的研究工作,否则他不可能因此发现x射线;此外,很多人并不知道,梅斯卡涅在完成他的音乐作品之前全家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而他却一首接一首地创作着在别人看来完全单调乏味的音乐。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人类大量的有关创造性活动后会发现:大凡具有创见性头脑并能够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人,当他在按照任何有效方式重新组织或扩充人类智慧之前必须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领域具有超越常人的了解,对需要做的事情有强烈的意识并具有出色的表达才能和恰当的实现手段。例如,对于一名经理人员来说,当他在做出创新性的决策之前必须通晓问题的实质、 历史 、重要性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否则,决策将会脱离实际;如果这名经理长期以来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参与了对这个问题的诊断,那么他对该问题已经是非常熟悉了;如果他对该问题只是刚刚开始接触,那么他必须先熟悉问题的全面背景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创新性决策。综上所述,表明在探索性的研究中偶然性的发现其背后存在着必然性。 (2)审思人类从事创新性研究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和方式:①设计并制造一种新产品,然后将它很好地应用于实践;②改进现有的工作方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大凡能够提出新观念的发明家们都十分注重对研究方法的选择;③冷静、慎重地思考问题,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④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全面观察事物的现象,深人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⑤了解某种偶然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掌握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尽管这些方法并非是获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所应遵循的必然途径,但是它无疑是创新性研究中分析问题、确立关系与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因为实践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人,如果他仅仅拥有知识,但不善于思考和应用,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想和创造性成果。 (3)潜化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会使研究者的思维停滞或是陷于迷茫。这时应该停下来放松一下思想,暂时停止有意识和有目的的研究,忘掉受挫的无效劳动。这种让下意识来起作用的办法是实现创新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措施。 虽然有时候在研究工作中很快就会产生新的创新灵感,但并非所有情况都是如此。有时候尽管我们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和艰苦的思考,但仍然没有发现一个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时候如果强迫自己继续思考下去,可能只会增加思考的混乱,这种僵局是研究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不仿把问题暂时放到一边,或去钓鱼,或去看戏,或到花园里拔草,或去散步,或去听音乐,或去做任何能够放松脑子的事情,不要过度沉溺于一个问题而不能自拔。如果我们这样做脑子会清醒一些,那么也许就在这时我们脑子里会进发出创新性火花。例如,法拉第为了探索磁和电之间的关系,孜孜不倦地进行了10年的实验却仍未找到答案,然后他不得不去休假。然而,当他重返实验室时几乎毫不费力地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拉普拉斯曾经说过:“我常注意到把某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搁置几天不去想它,当我再拣起它重新进行考虑时,它竟变得极其容易。”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中具有“潜化”之理。我本人有时试着这样做,效果的确不错。 (4)突现在科学研究中有关豁然开朗的例子很多。据说,蒸汽机冷凝器的发明是詹姆斯·瓦特在某个星期天下午散步的时候想出来的;倒正弦函数的重大意义是大数学家亨利·波因卡烈在他一天下午登上一辆公共汽车的时候突然悟出来的;一家在制造公司的董事长声称一项他为 企业 合并的筹资计划是他在刮胡子的时候想出来的。这些故事说明,有时候一个人智慧的闪光并非都发生在有意识地去思考某一问题之时。 说来奇怪,往往非常简单的主意就是事先没有想到,一旦当别人提出来之后,我们却恍然大悟。其实这就是一种创新经验,因为一种新的有价值的观念就此产生了。我们往往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当一种下意识在我们的脑子里一闪现,便立即在大脑中存储起来,同时以惊人的速度被我们所认识。此时,大脑活动的速度不亚于一台 计算 机。我们知道,在我们大脑的存储器中所贮存的观念远远超过今天任何一台计算机的容量。如果在下意识状态中,理性思考的约束一旦松懈就可能产生无数新的组合和新的观念。我们称这种奇怪的现象为“突现”。不知为什么,“突现”一旦出现,所有杂乱和无用的观念就被筛除,那些有序和有用的观念就会形成。这种现象就好像大脑中有一种过滤器,在下意识中它只允许合理的观念上升到意识水平,也好像下意识所展示的是一种完备的程序,它不仅仅是新观念的萌芽,而且能够识别和选择一组可以彼此配合进而成为一个可行计划的观念。 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下意识是创造性思考的过程和特征,也许将来科学能够证明关于下意识的推测可能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在科学研究中,每当一种新观念产生时,我们必须具有一种能够识别它是否有价值的能力。经验表明,一种有价值的观念有可能被忽略,我们必须设法提出具有创新思维的方法来尽量避免这一点,从而使“突现”在创造性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 (5)验证新观念并非完美无缺,它好比一个新生婴儿,刚出生时你会觉得他很奇妙,当你把他领到现实世界中去的时候却并非如此。新观念也好比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样,当它刚出现时的确很新鲜,但时间一久就会发现它有不少缺点,它是否真正有用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科学家需要把他的发明放到实验室去测定是否有用;作曲家需要把他脑子里的旋律谱写成乐章去演奏,并证明它听起来是否悦耳;企业家需要把他新的经营观念放到企业管理和市场中去检验; 政治 家需要把他的政策投放社会,并证明它听起来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等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使一种新的观念适用于问题的实际情况。但是往往客观无情的实际检验揭示出某种观念的雏形并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在创新性研究过程中,我们就是在寻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其中可能有一部分工作是把原始思想形成具体的建议,以供进一步研究。但是,进一步验证或完善原始见解并非一定要把它形成一份完整的行动计划,而是需要在以后的实验或应用中进一步验证,因为迷人的空想并非一定是创造性的东西。 2创新性研究的障碍 虽然心理学家们没有发现一种可靠的方法能够使人产生灵感,但是他们却找到了许多能够阻碍创新性思维的障碍物。如果我们能够排除这些障碍物,那么就可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创造性成果。 (1)文化障碍大千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逐社会潮流并谋求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态度,那种穿着小丑的马裤或光着脚去办公室上班的人毕竟是罕见的。这种从众的意愿和压力对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极大的限制。例如,在美国,多年来个人消费项目的信贷曾被限制用于转卖价值大于债务的生活资料的购买。按照谨慎的清教徒传统,美国人对用分期付款的方法购置如珠宝一类的任何奢侈品总是侧目视之,很多人认为任意扩大信贷对道德的堕落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又如,在 遵循旧习惯是知觉障碍的另一个例子很多,如:制造第一批汽车的人们习惯于按马车的原理进行思考,因此他们最初很 自然 地便设计了一辆“无马马车”,仅仅是以发动机来取代马匹;造成知觉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在研究问题时经常愿意采取“非此即彼”的两端论法。又如,当某工厂制造部门的经理向总经理报告工厂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极限时,总经理花了一星期的时间在“吸引外来投资再建一个分厂”和“放弃进一步生产计划”两个方案中进行选择。其实还有:第三种方案,把一些工作分包出去;第四种方案:采取“先卖后租”的办法,公司先把老厂和新厂卖给某投资人,然后再长期租用它们。但总经理就是没有考虑后两个方案。实际上公司后来就是在别人的建议下实施了第四个方案。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造成知觉障碍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研究问题时经常愿意采取“非此即彼”的两端论法。 3促进创新性研究的手段 (1)善于发现意外东西有时候,当我们正在探索一种用于解决某一问题的好办法时,突然受到另一种完全不相干问题的启示。例如,在很长时期内,细菌学家都把霉菌单纯看作是一种破坏纯培养液的物质,因为霉菌杀死了培养液内所有的细菌,以致研究人员不得不把它们扔掉,而从头开始研究。但是,就在某一天,亚历山大·弗莱明忽然想到也许这种破坏培养液的东西可以用来作为一种杀菌药,于是便把它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以致发明了青霉素。当然,在药品提纯和试制方面的大量工作是以后完成的,但最初的灵感是出自对丢弃霉菌的先入之见;再如,埃尔顿·梅奥在西部电气公司进行著名的霍桑实验时,他和他的助手们试图测定工作环境与工人生产能力之间是否有关系,于是,他们在某些工人群体中多次变换工作场所的光线、噪音和其他工作条件,甚至有时故意造成工作条件的恶化,其结果对工人的工作态度和生产能力几乎没有影响。然而,意料之外的重要发现是,工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以及工人与管理部门的合作意愿却是影响工人工作态度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在某些工人群体中,产量的多少与工人的合作态度以及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联系。正是梅奥的霍桑实验为20世纪70年代 工业 心 理学 理论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许多管理领域都具有表现悟性的机会。例如,一位从事 会计 预算和控制工作的管理者发现,如果一家公司缺乏有条理的公司组织是不可能为其编制出好的预算方案,而必须有清晰的有关公司目标和政策的说明书才能作出有意义的预算方案。也正是这种偶然的悟性使这位管理者后来创立了世界一流的管理咨询公司。由于这种意外发现是出于偶然的悟性,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没有一家 企业 敢于把自身的不断 发展 寄托在这种悟性上。但是,它确实是很有用的。明智的管理者必须对这类不期而遇的悟性时刻给予密切关注,同时也应该在自己具有较明确方针的活动中热情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 (2)举行振脑会议当大家在议论某个问题的时候,一个人首先提出一个不寻常的方案,另一个人很快又想出了另一个主意,大家正在热烈地议论这些建议时第三者又提出一个可能是荒唐可笑但能部分改进前面建议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可能会产生不是哪一个成员所能单独想出来的巧妙方案。所谓“振脑法”就是利用群体相互作用的许多特点从而产生创造性方案。 当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方法来解决某个问题时,应该把它交给群众,让他们尽量把所能想到的方案都提出来,欢迎他们各抒已见,主意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科学 家、工程师和管理者们都应该把这种方法用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如何探索一种用于自动清洁摩天大楼外墙玻璃的方法;如何设计一种新的汽车制动器;如何防范委托中的信用风险;等等。一个短短的振脑会议可能会产生许多项建议,大多数可能不切实际,甚至有一些建议是老生常谈,但有少数意见可能值得认真考虑。 当问题的性质简单而又具体时,振脑法的效用可能最大。如果涉及面太广、问题结构复杂以及时间耗费太多,则振脑法就不那么有效了。许多管理者都感到虽然振脑会议不是每次都能激发出非常有用的建议,但会议的刺激作用对今后工作会具有深远影响。这种刺激作用有助于人们脱离墨守成规的思维习惯,并推动他们以新的看法对待自己所有的活动。 (3)营造随意的气氛在开发创造力方面,最主要的是营造一种随意的气氛。大家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对各种观念和意见进行评价,更不要说“这不行”这类的话,谁也不要害怕自己所提出的意见会被大家否定。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对各种意见不要进行判断和分析,而是把它放到最后再做,因为这是充分符合心理学的。由于各种社会文化障碍很容易使人们附和传统观念,因而如果有人提出一个新奇的建议就会受人嘲笑,新的观念就会受到抑制。在这样一种气氛中,一个人将会仔细地思考他的各种想法,如果没有确实把握他就不敢提出来。因此,必须设法消除这些社会文化障碍。 随意的气氛有助于新观念的产生,新观念的产生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成功。因为在一种随意的气氛中:①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思想,不太顾忌以往传统观念,或与集体规范是否一致,或与领导的观点是否有分歧;②谁愿意试试新花样都会受到主管和同事的积极鼓励;③相互间都很尊重他人的个性和独创性。 (4)取长补短就某个人而言,都可能有束缚自己思路的某种感知性障碍或其他障碍。但在一个群体中,一个成员可以接受另一个成员的观念,以此补充或变化自己的观念,如果另外一个人再提出一个新点子,新主意就会层出不穷。有时候这种开发新观念的方式远比那种死守着自己的方式秘而不宣,准备一鸣惊人的“吃独食”的方式要好得多,因为创新观念需要广泛地取长补短,单独一个人很难产生既新颖又实用的新观念,即使是自由交换意见也只有当参与者对总目标的关心超过对个人荣誉的关心时才能顺利进行。因而,为获得取长补短的全部好处,我们要有协作精神和对总目标的献身精神。 结束语 创造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源泉与动力,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笔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草撰了此文,试图以其中的一些体会和观点与大家共勉,以便在科学研究中大胆探索,不怕挫折,坚持创新,促进发展。 科学研究论文:浅谈经验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 摘要:经验主义是近现代科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经验主义对科学研究和人类认识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经验主义在哲学及科学史中的发展历程,在揭示其内涵的同时不断将内在矛盾和问题呈现出来,以便人类能正确认识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性质以及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从而更好的为科学研究服务。 关键词:经验主义;原则;科学研究 经验主义被认为是实证科学基础,它主要包括感觉优先原则、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三个方面。感觉优先原则强调感官经验是一切认知活动的起点,拥有对认知活动、经验和理论的科学资格的裁判权;客观性的经验作为实证科学研究材料的经验,是通过严格筛选及加工后获得的;经验证实原则是根据实验对理论的真理性的判定原则,由此对整个科学研究定性。正是如此,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曾一度将经验主义当成从事研究的“神兵利器”,虽然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纵观科学技术史,经验主义带有不可遮掩的片面性,给科学研究带来了重重阴霾,阻滞了科学研究的进程。 一、经验主义在科学史中的发展 1.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发生、发展 在欧洲科学技术史和哲学史上一直交织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斗争,它们就认识的来源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进而成为欧洲哲学史上两个基本的认识论派别。在科学研究未形成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倾向自古就有了,认识论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是经验的与超验的矛盾复合体。在古希腊早期,哲人们已经表现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随着哲学的发展,这两种倾向的对立便逐渐展开,赫拉克利特的经验主义色彩比较突出,毕达哥拉斯派的理性主义色彩比较突出,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开始产生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接对立。亚里士多德等人虽看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各自的片面性,但也未能克服这种片面性,最终表现为亚里士多德在二者之间的摇摆不定。到了欧洲中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在经院哲学中以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近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来说,力学、数学和天文学较其他学科发达,这就使得人们在用科学和理性认识世界时,必须付诸于当时的自然科学。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把经验和理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验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主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也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理性主义。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以及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认识论上的两种比较典型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开论争。他们在对认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暴露出自身严重的局限性。可以说16—18世纪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正是这两个认识论派别的哲学论争,也相应引发了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的斡旋,从这个层面来说,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也是科学研究史上思维与方法论的斗争。厘清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史的脉络,有利于提升自然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 2.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外延、内涵的伸缩 经验主义强调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以及感觉优先原则。在培根那,经验论仅是一个认识论原则,它的意义在于确立不同于神学知识的科学知识的来源。宗教知识来自于天启,而科学知识则来自于人的感官经验。起初人们只是要求一个科学知识应该有其经验来源,后来这个要求就演变为判定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理论的标准,即如果一个命题没有相应的经验背景支持,那么它就不能算是一个科学理论。到了洛克的时代,人们开始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宗教知识。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经验论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知识来源的唯一理论,“经验”也仅指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经验。比如一个人说“看到”上帝或“感到”上帝就在他身边等相关经验,是不能被科学家承认的。科学会判定类似经验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异常活动的表征或是观念的非科学的排列组合而否定其合法性。在这种认识论原则下,上帝、灵魂这类东西就渐渐地丧失了实体地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验论逐渐越过自己的疆域,获得判定存在者是否存在的特权。也就是说,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中作用与职能均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非经验的素材将不能被其认可、真正的科学知识被拒之门外,阻碍了人类探索与认识自然的进程。 (1)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判定的是理论是否是“科学理论”的资格问题,而不涉及是真假问题。但在现实研究中,经验主义却往往能根据经验给与那些理论以真假判断,扩大了经验主义的适用范围。且论按照经验论原则,凡是没有感官经验基础或来源的理论都不能认作是科学理论,故而在这里“科学”一词也不能称的上是真正称得科学上的正确或真理,而只能指一种归属性,隶属实证科学范畴之内的理论。 (2)就事物的存在性来说,经验主义原本并不具有直接判定事物存在与否的能力,一个事物是否存在和人们对它们是否有感觉是不能等同的,却在研究中或是生活中具备了这种“神力”,它对事物存在性的判定资格源于人们凭着个人经验主义或者大众认可的日常的朴素经验对其的误用。但抽象的反对并不能阻止人们日常思维中的“惯性错误”,人们在无意识中,依然很自然地用经验之有无来判断事物之是否存在,听到“这个那个不存在”之类的武断判断。所有这类断言都是与科学精神是不相称的。通俗点说,经验主义者只有断定某物存在的能力,而不具备断定某物不存在的能力。 (3)经验主义中的原则作为一个理论判定原则实质上是个程序原则,它重点关注的是认识事物的方式、程序,只有通过特定认知路径获得的经验、理论才能被承认,这无疑是抹杀了其他非经验等路径获取知识的可能性,哄抬了经验主义在获取真理中的作用。这也就是所说的感觉优先原则:即只有经过感官经验确认的事物才能被接受为客观的存在,成为科学研究的合法对象;它要求感官经验在认识过程中或科学理论建构过程中具有绝对的否决权,甚至一个理论或一组经验如果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感官的确认,它也不能成为“科学理论”加工的材料,进入科学领域。所以,感觉优先原则是个程序性的资格认定原则,仅仅针对一个知识产生的来源、路径进行判断。这就是经验主义影响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必要组成。正是由于经验主义酿成的恶果,才有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复杂坎坷的命运,导致中医的科学地位至今不能被完全承认的悲凉局面。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外延内涵的膨胀,指定特制的科学路径,导致“只手遮天”的科学结果,其实已经悄然违背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初衷。 二、经验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种种责难 1.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强调经验的绝对“客观性” 以感觉优先原则作为实证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并不盲从直接的感性经验,它对“经验”有着特殊的要求,即必须是客观的绝对的经验。所谓客观的经验就是“可公共感知的”的普遍经验。 (1)在科学材料的对象选择上,经验主义设置外在的壁垒,对其加以筛选。“可公共感知性”是指某一经验必须是所有的人都可能感知到的,它强调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即如果某经验是某人用身体感官直接感知的,那么它必须是其他人用感官也同样能够直接感知的。否则,该经验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材料。如神话中的牛鬼蛇神的经验历来都属于个别人的经验,是不可公共感知的,是非普遍的,所以,它不能被科学承认为合法的研究材料,不能进入科学领域。即所谓的“可公共感知的”,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合法材料。只有这样的经验才能满足实证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可重复性”要求,并且成为最受实证科学欢迎的加工材料。这就是在实证科学中经验主义对科学研究中材料的外围限制。事实上一些“非可公共感知性”的事物依然可以成为科学青睐的对象,只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已。 (2)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科学材料的处理程序上,经验主义强行添置复杂筛选工序,对其进行取舍。经验主义认为一个具有普遍感知性的经验虽然获得进入科学领域的资格,但由于经验的相对性,它还必须被进一步处理,把和主体有关的因素都过滤之后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可公共感知的经验必须依托具体主体的感官、凭借一定的感觉方式、依赖于主体的感觉能力。我们知道人的经验受人的身体和感官的状态、心理状态、观察视角等多种个体因素的影响,它导致人的经验具有“可变性”。在同一环境中,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物体的感觉会是变化不一的。如何使参差不齐的具体经验达到齐一、使之能够相互交流、相会认可从而成为科学研究的“客观”材料呢?人们采取的方法主要通过对经验的非主体化或外在化处理实现的。通过设立一个外在于所有人的衡量尺度,比如人们用气压计来衡量对象或环境的气压大小,而不再使用和人体感觉有关的压抑和舒张这类主体性较强的概念。这种经验就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经验,而演化成一组数据。这样的数据既摆脱了具体个体,又可以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换算。这样的“数据”才是真正客观的经验。相关仪器以及参照系的发明成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成果。这正是经验主义对科学探究中科研工序的第二层限制。数据固然重要,固然客观理性,但理性的处理与非理性的遐想,也是伟大的科学发现必不可少的。 (3)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对科学或是经验主体的特殊处理。忽视特殊群体(如极少数感觉特别敏感的人、感觉特别迟钝的人)所获得的别人或非感官性感知能力获得的经验,假设人的感知能力相同,经验的来源、渠道相同。这实质上是把普通人的感官能力作为衡量一切人的感官能力的尺度。这样主体之间的差别以及个体的特殊性被抹平了。这也使主体的因素被从经验中抽出,从而也使经验成为 “与主观主体无关的”成分。这是经验主义对经验主体第三层限制。所以,在近现代科学和哲学的主体必然是以普通人为基准的抽象的人,人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仅仅像一符号,经验的主体因素被彻底抽象掉了。实证科学中盛行的经验主义通过对科学和经验主体的限制,使普通经验论上升为科学经验论:实证科学所研究的经验是可公共感知的、与任何主观因素无关的被抽象的数据及符号。看似客观,却在无形中丢失了“被遗忘的角落”中的科学以及科研中关于人自身的意义。 2.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主义中诸原则的冲突与紊乱 作为一个判定原则,感觉优先原则不同于经验证实原则。经验证实原则是对理论或命题真理性的判定,并由此对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做出判定;而感觉优先原则是对认识对象或认识材料的“科学”合法性或资格的判定,而不是“真理性”。在严格的经验证实原则下,一个理论如果它本身或其推论能够在实践或实验中获得经验证实,那么就可以确认它为科学研究,而不是伪科学等。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不是建立在可公共感知的经验基础上的,他的“理想实验”是公然对感觉优先原则的否定。按照感觉优先原则它必然不能被科学所承认,因此它曾四处碰壁。随着现代科学提供相对论所使用的概念、公式的科学运用,以及后来相对论在各个领域实践的成功,它才慢慢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地接受。如果说人们基于感觉优先原则不能承认,人们却基于经验证实原则给予承认,相对论就只有在科学门外徘徊的份儿了。因此,经验证实原则和感觉优先原则并不总是一致的,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冲突与紊乱,影响科学研究中的定性和判断。 总之,作为实证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是科学经验主义,它表现为感觉优先原则、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三个方面。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实质上是要求作为科学研究材料的经验因“可公共感知的”而成为科学的材料。感觉优先原则具有对科学研究材料和理论“科学合法性”的资格认证权时,不能认证其真理性,是程序认证,当遇到“非可公共感知的”类的材料或是客观性经验时,难免会出现混乱;当遇到感觉原则自身无法认可而又被经验证实原则结果认证为具有真理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时候,这两种认证方式以及这三个原则并不总是一致的,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几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与紊乱,人们至今也没有找到协调几者冲突的最佳方法。这不能不说是经验主义在实证科学运用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主义的批判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反对的经验批判主义,是以唯心地曲解“经验”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经验批判主义者把经验理解为与客实在无关的人类体验、人类感觉的总和,他们断言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世界的要素”或“经验要素”,每个物体都是“要素的复合”。马赫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经验主义,没有意识到即使是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科学并不全是经验归纳的结果,它迄今具有的不可靠性、可错性、局限性、片面性等缺陷,主要是经验主义的过错。自然科学的重担不能只让理性来背负,作为“大胆假设”,非理性也经常起到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后 ,一无所有的旧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获得辉煌的科学成果。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中国科学研究中,旧的经验主义始终笼罩着科学精英,束缚着他们的思想,阻碍着重大理论的构成的现状。事实上,科学史上但凡卓越的发明家和科学家都离不开对经验主义、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等的强烈对抗。特别是对经验主义 ,恩格斯早在19 世纪就进行了严厉批判。观察、实验若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 ,非但不能获得科学真理 ,甚至会使科学家对经验的盲目崇拜,误入感性知觉的歧途,最终走向真理的反面。然而迄今在科学研究中 ,许多科学家依然一味地信奉经验归纳 ,较少注重各种非理性方法的应用。其实早自本世纪初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之后 ,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和归纳方法就开始受到抨击。英国的罗素把一些科学家好比自作聪明的“火鸡”,仅凭经验归纳,常得出荒谬透顶的结论。库恩认为科学主要来自科学家的灵感和顿悟;而费耶阿本德则径直走向非理性和认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使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由此在科学研究中一些典型的非常规的方法和思想势如破竹般地流行起来,并直接对传统的经验主义针锋相对。 传统经验归纳的给科学研究设置的重重障碍。科学史上 ,从培根起 ,直到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都认为科学理论是经验归纳的结果。先是通过科学实验获取经验事实,后对经验材料进行分析、筛选和分类 ,进而对筛选材料进行逐级的抽象和综合 ,直至得出一般的科学理论。而所有这些认识都不能超越经验范围,经验成了人类认识的惟一来源和界限。这种经验归纳方法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受到波普尔以及历史主义学派彻底否定。特别是费耶阿本德直接把批判矛头指向科学哲学中影响最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正是在这里存在最严重的经验主义。在他看来,认识史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觉和事实,即对着同一幅图像,由于不同的理论背景、文化经历也会产生不同的知觉印象和经验事实。如古希腊的“地心说”事实,到近代就发生根本变化,同一“感官印象”变成完全相反的“日心说”事实。所以科学家的劳动都是作为一种在复杂社会和物质条件下的决心和行为的结果而变化着的。因此必须去除那些僵死的、无所不包的原则、术语、概念及解释。对于那些与旧的知觉、事实相对立的新的知觉、事实 ,必须采用新的术语、概念和范式。人们正是用广阔开放的感官和丰富旺盛的智力探索世界,且取得了令人惊异的发现。费耶阿本德因此极力主张“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论,旨在摧毁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敦促人们锐意创新和采纳生动活泼的思维方法。 经验主义推崇的经验的、固定的科学研究范式定位亟待变通。历史主义学派否定科学的经验性,企图用格式塔心理学和集体心理主义完全取代科学实在论。在库恩看来,科学家认识的世界内容是由科学家的共同信念所约定。既然范式的改变,不表明是人们对同一世界认识的加深,而仅是科学家心理信念的波动,新旧范式之间也没有通约和比较的必要了。美国科学哲学家范•弗拉森也从建构论的角度,否定了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认为科学实在论对理论术语所作的形而上学诠释,并不能保证构成的科学理论就是对实在世界的真实描述。好的理论不一定为真,经验的真实性并不是衡量真理的标准;科学的证实也只是限于经验,不能说明经验之外的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概念框架的‘透镜’来了解自然。这些概念框架以及嵌在框架之内的语言 ,可能给我们所认识的事物染上一种不可避免的‘色彩’”。经验的、固定的科学范式也失去了它亘古不变的重大作用,对它的定位亟待调整与变通。 四、小结 因此 ,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经验主义并非是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的唯一形式,不能仅立足于感性经验来否定某项发明创造或假说。在研究中,切忌因经验主义就错失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经验的不可靠性,早就给人类早早的上了一课。在一个由人为设置的理想世界里,人们可以将某个在探索科学奥秘时,也只能从尊重自然界本身开始,而决非人类的智力所能够完全办到的。科学具有可错性,即使卓越的科学家在下结论的时候,也不应该武断地下断语。即使在人们自以为已经完全掌控了必然性的时候,要懂得一切必然性和规律性都是在“茫茫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自然科学的揭秘过程,要正视经验主义的存在与内涵,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不仅只需要经验,更需要辩证思维、理性及非理性去综合推敲、把握,也需要那么一些特殊的顿悟和直觉,它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科学研究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其成果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分为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本文比较详尽地列举了上述研究方法的内容以及优缺点,力图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成果评价 评价方法 一、引言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标志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相应的也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大 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评价方法,一类是定量评价方法。 二、定性评价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诸多特点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比较复杂和相对困难,就学科性质来说,最传统的定性评价方法比较适合哲学社会科学。 1、专家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是“一种由科学共同体来做出有关科学真理性评价的制度”。其实质就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学术领域,组织该学术领域学者与该学术领域相关的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活动。 (1)专家评价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应用。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专家评价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设立评审专家库,按学科划分为学科评审组,届时抽取一定量的成员参加会议评审,对同行评议专家实施信誉制管理。 (2)专家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传统的专家评价方法有其独特的众多优点:首先,同一学术领域的专家比较了解自身学科的研究现状,能够客观地评价出成果的创新之处;其次,对于无相关文献可供参考的评价对象,可以充分发挥同领域专家的经验智慧开展评价工作,减少或避免了因资料缺乏而带来的局限性、片面性;最后,当评价指标难以量化时,专家评价就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 但不可否认专家评价法也存在着自身局限性:首先,马太效应不可避免,专家的名望在增加参与专家评议的机会的同时,也引发由机会不均匀带来的评审不公;其次,专家评价法存在着严重的主观性,当研究成果与个人因素相冲突时就会出现较严重的观念偏差,带来评价结果不客观性;最后,专家评价的最终结果有较大分歧时一般是采用学术民主的方式,原则上是少数服从多数,而这与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活动的特点是不相符的。 2、公众评价方法。公众评价方法是对专家评价方法的补充,其自身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1)公众评价方法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公众评价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果评价的一种必然趋势。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法,由评审组织部门建立相关评价网站,对参评成果建立网上公众评价,或者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信息采集,然后将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作为定性分析的补充,同时用来弥补专家评价法的不足之处。 (2)公众评价的必要性。学术研究成果大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学术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价值性,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并不是为了评价而发表的,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中增加公众评价的内容,可以促进学者们在理论研究上下狠功 夫,从而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的出现是为了避免定性评价法的主观性而产生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客观性。 1、引文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概括、抽象、归纳等的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的研究方法。目前引文分析法广泛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以其客观性著称。 (1)引文分析法的分析指标。一般来说,对科学期刊进行分析时常用的分析指标有五种:自引率、被自引率、影响因子、引证率与即时指标。在对专业和学科结构进行研究时,除用引证率外,还可用引文耦合和同被引等分析指标。 (2)引文分析法的局限性。尽管引文分析法具有客观性强且易量化的优点,但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第一,引文数量随机性导致平等“量”化困难。在实际的论文撰写时,作者所列出的引文在数量上是完全随机的,没有任何比例或限制。另外,引文数量会受其它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外语水平、引文来源等等。第二,受时空的限制新发表的论文的被引率较低,刊物的发行范围也对被引率有较大影响。还有一些观点有明显错误的论文,被他人作为批评的对象而列入参考文献之中,这样的被引用也将影响引文分析数据的准确性。第三,参考文献不够规范,引文著录不规范会对引文分析产生不良的影响。 尽管引文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客观而科学的国际通用的文献计量评价方法,其客观反馈性和定量分析弥补了人为定性评价的缺陷,成为众多评价研究成果的多种方法中极为重要的评价方法。 2、文摘法。文摘法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专家评价法,也被认为是“优选”。在理论上,文摘被认为可以作为“一种对论文的科学水平进行间接评价的手段”,文摘法在期刊评价中被广泛运用和认可,使得很多学术期刊不得不采取迎合文摘刊物的“文摘战略”。作为评价工具,文摘法的操作性很强,同时权威文摘刊物的评价效力也是为学术界所广泛认可的。 (1)文摘法所采用的主要摘录方式。文摘标识是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著名的、带有权威性的转录刊物、文摘或者题录刊物收录情况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和质量的重要标识。一般摘录的方式有全文转载、全文摘载、内容摘要和文献题录四种。 全文转载就是从众多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中挑选出一些质量高、学术价值大的重点论文,原文不作任何改动,集结成册出版发行,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跨世纪战略文献》等。全文摘载与全文转载性质差不多,在不改变原文的结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压缩后出版发行,如《新华文摘》和《中国经济文库》等。内容摘要即是提炼出文章包含的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或者新方法,汇集出版发行。在我国,刊登这类专业性文摘的刊物较多,收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中的文献就属于这种。题录就是对论文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和揭示,然后汇集出版,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中所附的文献题录。 (2)文摘法的局限性。文摘法是以通过专家推荐为基础的方法,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文摘评价具有瞬时性,推荐与否必须在短时间内决定,一旦形成,无法更改替换,更无法查缺补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性的评价,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二是有些潜在的新兴学科或者极其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在发表之初可能会乏人问津或知者甚少,进而失去被某些权威文摘期刊选中的机会。三是文摘对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抵抗力不强。由于文摘的摘编者是固定的机构和人员,而文摘对某些单位、期刊和个人又十分重要,因此就不可避免得会出现“关系文摘”和“人情文摘”。在这种情况下,文摘机构和个人若不能超脱利益和关系的桎梏,就难以做到按质摘发。 3、指标计量评价法。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是多指标、多层次综合评估。从管理学的历史角度看,多指标代表着评估方法一种新发展,使评估结果更符合现实况。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一个个的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在应用多准则多指标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时,层次分析法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优越性。 (2)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利用模糊矩阵对科研成果进行专家评议,通过模糊矩阵复合运算,定量地描绘出科研成果优劣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指标以定性指标为主的评价系统,同时需要同行专家对每个评价指标的内涵有较高认同度。若评价系统是以定量指标居多时,用此方法就失去了其特有的优势。 (3)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力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因此,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而且这种方法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此分析方法目的在于揭示因素关系的强弱程度,其操作对象是因素的时间序列,最终的结果表现为以关联度对各比较序列排序,由各样本关联度排出优劣顺序。 四、结束语 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有助于肯定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是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科研成果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的差异性,不能将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评价办法生搬硬套到哲学社会科学中来,更要注重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各取所长,综合考量,这样才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
电子工程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近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工程素养作为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规格中的核心指标之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者的关注,尤其是地方性本科学校正在接受更加严峻的挑战,且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大打折扣,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探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构建,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程素养的定义 众所周知,工程素质是工科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有比较扎实和比较宽广的技术学科基础;接受过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主任沈伯弘先生曾结合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内外着名高校的培养模式,明确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工程素质的基本涵义:是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初步的研发能力,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工程素养就是一个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严格有素的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及综合的工程能力。 二、学生工程素养薄弱的原因分析 1.对工程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人对其根本涵义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认为只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而忽视了其核心的设计与创新内容,或把设计与创新和工程素质割裂开来,也没有包含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等内容。这就无法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2.工程素养培养模式较单一 现行的工科教育模式本身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专业面过窄过细,在培养方式上,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教学的相对独立始终是一个通病,教学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尤其是实践环节,设计和创新成分少,只停留在实验教学的层面,且现有的校外实践过于形式化,起不到实际作用。 3.任课教师的工程素养不足 当前,高校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的知识结构多为理论知识,很少接受工程训练,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只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师很难说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工程概念,且对学术前沿较少涉及,无法激发学生的工程兴趣。 4.培养工程素养的工程氛围较淡 一方面,课堂授课内容多为理论教学,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参与面也不广;另一方面,学校的实验室并未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开放,更没有单独的学生创新实验室。 三、工程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1.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高校可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部陆续公布了两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然而,学校的师资队伍并不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人事部门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优先聘用有工程经历的优秀教师,鼓励企业专家参与高校教学任务,并创造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工作;同时,改革工程型教师的评聘与考核制度,将对他们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2.以加强教学改革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学校教务部门应主要从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教务部门引入“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包括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主修专业课,增加了“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等类似课程。一方面,在制订专业计划时给予统筹安排,将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列入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配套建设强化工程概念的新教材。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工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实践培养学生的工 程素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同时,向他们多传授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三个层次的拓展能力和素质训练计划进行:大学一、二年级强化基础;三年级培养专项技能与工程实践;四年级训练综合能力,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比重,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做探索。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3.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抓手,多渠道推进工程素养培养 “产学研”结合要求高校从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和多元的校企合作培养,教育部和行业部门都在积极促成此事。这一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多样化,合作可以全方位,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创教学实验室、共施培养过程、共督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提供各自的条件,互为补充,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如,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生产管理的真实氛围,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从事和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在学以致用中进步和成长。 4.以职业指导体系为主线,增强学生的工程思想、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由于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多数停留在职业规划理论的教学上。而建立一套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对于树立学生工程思想有重要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注重专业教育,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可覆盖的一些职业,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这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要求以及发展前景。如,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同时,告诉他们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将来还有可能遇到的挑战等。对于大二学生,要根据专业要求及其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培养其职业素质。深入专业学习,探索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外部工程环境,营造一个工程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如,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司、新闻、着名人物等,同时,让学生了解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相关大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身其中。对于大三学生,提升专业素质,明确就业方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开展职业角色模拟演练等。对于大四学生,引导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把前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习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工程素养。 总而言之,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需要具备较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教务部门的统筹安排、社会工程企业单位的支持、学生的自觉配合和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 电子工程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频实验的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本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高频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频实验教学应采用的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现代电子线路设计的需要。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 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该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其主要内容包括:高频电路的基本知识、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和解调、环形混频器等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教学现状与需求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仍然沿用较为经典的内容。例如。在功率放大器章节中,动态负载线和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依然是其核心内容,而在目前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中,由于c类放大器具有非线性特性,所以应用较少,D类和E类放大器已经成为当前设计应用的主流;当前教学中,调制与解调主要以模拟调制(AM/FM,PM)方式强调,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 “数字调制”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有待加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渐渐成为当今的主题。因此。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中的创新也变得极为重要。这就需要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充分与实际相链接,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如:开展电子设计大赛等相关的活动,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充分的调动了大家对于实验的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2 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试验室的设备损坏的程度比较严重,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问题成为关键。 其次,再进行高频实验中,试验设备很容易受到干扰,如何解决设备的干扰问题也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实验设备的选择问题。现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中采用的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将高频实验所需的直流电源、频率计、低频信号源和高频信号源设计成一个公共平台。而且,这种整机实验如果某部分电路或元件被损坏,实验员检修很困难,模块不宜更换,且很难配置。因此,实验器材的选择也要予以考虑。 1.3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从事高频实验教学工作来看,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自身也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害怕接触实验仪器。可能出于实验设备昂贵的原因,学生都不敢随便动用设备上的任何一个旋钮或开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造成;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对实验的重视和兴趣成为关键问题。 (二) 高频电子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就其浅谈一下对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2.1 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 首先,针对设备的老旧及维修问题,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可以维修的器件进行维修,破损严重或不可维修的设备再进行更新;在设备的选择上,除了配置的实验箱外,应当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及辅助工具。 本校在设备的维护上有专职的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在课程的安排上。将数电、模电、信号与系统等基础理论课程,放在高频课程之前,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的渗透和吸收。而且,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外部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以及一些辅助工具。避免了设备的单一化,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次,对一些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作为专业课实验,应结合电子线路基础课程,通过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更加熟练的掌握电路的连接,及一些基本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的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 2.2 高频实验教学的手段 针对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总结出如下的教学手段: (1)制定实验室设备维护手册,放置于实验台上。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发现设备有损坏的现象,就在手册中进行填写,这样既有助于维护人员的工作,又可以达到及时维修的目的; (2)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在实验时,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按步进行操作。并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及予以分析;在实验后,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 (3)将实验的课时与理论课的课时中分离出来,实验室在休息日全天开放,学生可以进行实验的复习或者自主设计电路; (4)为了维护设备的清洁。应制定好实验室的值日计划,定期打扫实验室,保持室内清洁。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应当佩戴鞋套。 (5)加强考试的力度。在实验考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做的实验,自己设计一个电路,实现相应的功能。 (6)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部分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的帮助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合理的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信心,又能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电子工程论文:对推进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的思考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招投标管理理念的不断提升,应全面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大力推进建设工程项目电子化招标投标工作,使招投标当事人最大限度地共享市场资源和信息,同时促进建设工程招投标业务管理和操作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构建招标投标活动在信息公开透明、市场公平开放的环境下自主运营、自我约束的机制,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成一个公正开放、有序竞争、服务到位、监管有力、透明高效的招投标全过程的服务平台。 一、推进建设电子招投标的作用 电子招投标是招投标的电子化、网络化。大力推进电子化招投标有利于解决当前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打造高效透明的招投标市场竞争环境, 改变传统的纸质招投标方式, 全电子化过程,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电子招投标系统运用工程造价、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快速运算等多种原理和方法,可在数秒内对几十万个数据进行全面核算、分析、比较,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 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子招投标打造阳光采购、阳光交易。电子招投标可实现无纸化招投标, 从而节约大量纸张和装订费用, 真正做到绿色低碳环保。整个招投标活动从招标公告、下载标书、投标、开标都在网上进行,招标机构不再预售标书,开标时投标人可以不在现场,开标前任何人都不知道有哪些企业进行了投标,投标人具有不确定性和保密性,减少了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的机会,遏制了招标人、招标机构与各投标人之间的幕后交易。评标过程和结果网上公开,招标人和投标人可随时查看投标信息和结果,使招投标过程时时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预防了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与传统的招投标方式相比, 电子招投标的整个流程可大幅度削减招标人和投标人的人力成本。电子评标可以更公正透明, 减少评标人的主观臆断和评标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因素, 能有效减少工程招投标中的腐败行为。电子招投标和计算机辅助评标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权力寻租与腐败, 最大限度地减少暗箱操作、虚假招标、权钱交易, 有利于推动招标投标工作的公开化、法制化, 使得招投标工作更加公正、透明。电子招投标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交易形式, 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全新招标方式, 极大地提升了招投标的价值, 它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目前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1、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缺乏保障互联网开放性带来的核心问题是网络安全,要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电子化招标投标的实务操作,必须联入互联网。系统接入互联网后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受竞争对手或黑客等外界攻击或入侵、内部人员有意的破坏与泄密、数据信息的安全被泄露;除了联入互联网的网络安全外,还有电子化招标投标系统本身的安全性、系统身份认证、信息数据的加密、存储数据的加密等问题无法确保;由于第三方运营服务认证的机构尚未健全,电子签章的真实性、安全性、通用性无法得到有力的保证。这些因素都有可能给电子化招投标工作带来很大的危害,影响建设工程招投标电子化的顺利开展。 2、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标准不统一、系统重复建设,信息不共享 许多地方都在构建电子化招投标系统,但都属于自行研发、自己使用、各搞一套,自成一体。招投标行政管理体制由于条块分割,行业之间、地方之间的招投标流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协调,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佳整合,各地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将来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 潜藏着缺乏!法规支持的风险到目前为止,不论是《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还是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都是基于传统招投标活动而制定的。尽管 2005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解决了建设工程招投标电子化的大部分法律问题,但相关权威部门并没有出台直接适用于建设工程招投标电子化的行业规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不少政策不甚明了。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电子化工作每向前一步都有可能会受到质疑甚至诉讼的潜在风险。而一旦电子化工作陷入质疑或诉讼,其调查、取证和处理将是一个既繁琐又漫长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建设工程招投标电子化的推进工作。 三、完善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认证管理,利用先进技术化解网络安全风险 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过程中大力推行 CA 证书,一定要选择获得工信部《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证》的正规电子认证机构,确保认证的权威性和公证性。同时,完善数字证书关联技术。除使用PIN 码保护外,要在电子证书中加入使用者的头像、指纹,甚至是虹膜纹等生物特征,确保电子证书和使用者关联的惟一性。为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建立若干套系统实现应急备份。在此基础上,制订黑客病毒攻击、电子标书传送失败、设备故障、通讯不畅等常见情况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预案演练,发现异常及时补救,最大限度地化解安全风险。 2、健全立法,化解法律法规风险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中央部署,联合有关部委并组织有关专家已经完成了《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其《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的制定。这些规定的出台将为推进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和较高的行业标准,有助于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的推广应用。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根据《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电子签名法》等法律出台地方性规定,对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的适用范围、电子标书的制作要求、远程评标操作程序、评标专家的管理规则等进行有益的探索,在条件成熟后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 3、建立招标人和投标人统一的信用服务平台 要想实现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标投标,首先要建立招标人和投标人统一的信用服务平台。信用服务平台需要建立建筑企业、招标机构和项目 经理三大信用档案数据库,实现网上信息化管理。信用服务平台涉及工商、税务、银行、CA 认证、行业服务、行业监督等相关监督管理系统,要求形成互联、互通、互认关系,以实现招投标信息资源交互共享,为建立健全招投标社会公众监督机制以及招投标诚信体系提供基础。信用服务平台同样不应当是一个惟一和孤立的平台,而应是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电子招投标信用平台通过网络对接交互,共同构成网络平台体系。这样可以避免招投标过程中因信息不共享、不透明、不对称而导致弄虚作假情况的产生,逐步推进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净化招投标环境。 4、逐步推进和完善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 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系 统应分层次、分步骤稳步推进,预留发展空间,逐步完善,保证各阶段、各层级、各地方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平台之间以及与项目交易平台之间信息统一对接,交互畅通、高效、安全、可靠。国家对整个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的发展规划要有整体的指导意见,倡导和鼓励各地因地因时有序发展电子化招投标工作,要求不同系统之间能有序发展、互联互通,共享信息技术成果;要防止因管理、技术和利益壁垒而形成信息、资源和应用孤岛,避免无秩序、无标准重复建设,以免今后付出沉重的代价进行重建和整合。 结束语 可以说,推进建设建筑工程电子招投标使评审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计算机自动开标、评标,评标结果自动生成,具有不可更改性,限制了专家的自由裁量权,使领导干部批条子、打招呼等人为因素干扰失去效用,使暗定中标人,以及其它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违纪违法问题降到了最低限度。 电子工程论文:对电子工程教学革新模式分析 自主式课题教学法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自主式课题教学法。其基本理念就是改革课堂教学,即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电路设计方法,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解题。此外,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电路模块设计课题,通过完成自己的课题达到初步实践电路设计方法的目的。同时,由于学生都是带着设计课题听课的,这样也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在课程教学初期,指导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提供若干模块设计课题供各小组挑选。选定的模块设计任务伴随该小组整个课程学习过程。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①尽量保证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形成学习小组,这样小组成员在课题设计过程中才能有较好的默契,相互配合,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设计任务。②该阶段是课程教学初期,学生对各个模块设计课题还不了解,教师应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对课题进行解释和指点,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选定设计方案。③当学习小组初步完成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后,则安排一次课堂报告,由各个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其对课题的理解以及初步选定的设计方案,并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其下一步工作重点。④模块设计课题应涵盖所讲授课程的各个章节,这样利于在讲课过程中通过讲解各个模块设计方法串联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同时,讲课内容与学生正在进行的设计任务相关联,容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程教学中期,将模块设计课题融入到各个章节的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具体的电路设计方法,同时在实验课上指导学生进行电路调试以及指标测试。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①要求各小组通过课堂学习不断改进自己初期拟定的电路设计方案以及元器件参数计算方法。充分体现了自主式课堂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自主采用课堂讲授方法改进自己的电路设计,使其感受到如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电路设计中。②向学生灌输团队设计的理念,针对电路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同时在教师和团队间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使学生的问题能得到解答,从而有信心完成课题设计任务。③安排课堂报告,各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课题设计进展,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中期考核并指出下一步工作重点。 在课堂教学后期,对各学习小组制作的模块电路进行验收和总结。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①督促各学习小组做好指标测试工作,验证自己设计的电路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总结整个设计过程的经验教训。②安排课堂报告,各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课题制作成果,由任课教师对设计成果进行总结。③各小组提交课题设计报告,详细介绍整个电路设计原理、参数计算过程,并记录系统的性能指标,总结电路调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 自主式课题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我们在通信电子线路课上使用了这种教学法。首先,根据整个课程内容设计8个模块的设计课题,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都融合在这几个课题中,课题名称。 第一阶段: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并从这8个课题中选择一个,作为该小组在课程学习期间的设计任务。由小组成员相互配合进行资料收集以及设计方案的论证。在课程开始后的第二个教学周,组织各小组制作幻灯片报告该小组拟定的设计方案以及设计时间安排。需要说明的是,各小组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相应的知识点还没有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地讲授,完全由学生先自学各自课题相关基础知识,然后进行资料收集整理,通过内部讨论,最终确定课题的初步设计方案。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熟悉课题、讨论方案以及确定初步方案。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个阶段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方案汇报时的现场气氛也很热烈。此外,由于设计课题涵盖了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相应课题方案的初步确定过程也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预习阶段。这样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相应的知识点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阶段:主要完成各个章节知识点的讲授,这一阶段应该注意在课上重点讲解如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完成模块设计课题,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书本知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只要稍加变通就可以有效地指导生产实际。例如在讲到求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题目时,计算电路输出功率用到公式(1):200cmVPR=(1)其中P0为电路输出功率,Vcm为电路输出电压幅值,R0为电路负载电阻。而在真正设计功放电路时,电路的输出功率及输出电压幅值常常是已知条件(见表1),而具体的电路以及电路中所采用元器件的参数如电阻阻值是需要进行计算的。因此只需要将公式(1)转化为公式(2):200cmVRP=(2)转化后即可用于电路中所采用负载电阻的计算。整个课程讲授过程都要将知识点具体化,让学生意识到,只要将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变化(常常是翻转)就可以用于电路设计过程中元器件的参数计算,从而使学生可以一边学习课堂知识,一边将所学知识应用起来,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此外,在实验课中要指导各小组的电路焊接以及调试工作,并监督其设计进度,从而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这个阶段,真正实现了本教学法所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即学生可以做到边学习,边使用,边检验,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最后一个阶段是课程的结束阶段,主要做好各小组课题的验收工作,并对各小组所设计:请记住我站域名的模块进行点评,最后安排一次期终汇报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束。本教学法已经实践了两年,学生对这种教学法的满意度较高。此外,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模块设计课题制作情况挂钩,因此各学习小组都投入了较多精力用于电路模块制作,成功率也较高。并且学生通过电路模块的制作过程也了解到了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电路设计。 改进和展望 本教学法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各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设计课题,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偏向于学习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内容,而对其他知识点不够重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计划在各小组课堂报告时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报告内容进行提问,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提高学生对各设计课题的兴趣。通过两年多自主式学习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对课堂所授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电子工程论文:浅析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可靠性工程 电子信息装备 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 分析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是实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必要条件,对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种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电子信息装备日常应用中的质量问题出发,结合电子信息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建设,对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以及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电子信息装备促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装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竞争发展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竞争中,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等条件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体系的整体运用以及实施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可靠性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1.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 电子信息装备实际应用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装备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根据有关调查,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使用管理以及电子信息装备的配套装置中。其中,电子信息装备设计以及生产、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比电子信息装备在相关配套装备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机率要相对较大。在有关调查中,电子信息装备的实际应用中,那些新型的电子设备装置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多是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缺陷造成的质量问题,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部分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大部分是在应用中的使用管理阶段开始暴漏质量问题,而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由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以及生产阶段造成的。电子信息装备应用过程中,另外一部分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主要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和电子信息装备的复杂性的增加,电子信息装备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对于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护费用提高,而且也面临着一定的质量和使用完好问题。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影响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的错误操作或者使用、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等造成的。 2.可靠性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 2.1 可靠性工程以及与质量的关系 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主要是针对缺陷的一种预防以及对于出现问题的一种有效改正,是对于产品以及工程质量的一种保证。它为了达到产品设备的相关质量或者可靠性要求实施的一系列建设工作。进行可靠性工程建设其实就是对于产品工程可靠性的确定和对于产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保证,在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主要是通过对于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可靠性管理以及可靠性试验进行产品工程可靠性和产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获取保证的。其中,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设计就是通过对于产品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模型建立,可靠预计、分配和分析等实现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设计,以保证产品工程应用的可靠性。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管理主要是通过一些可靠性的计划制定和文件制度的建设,以实现对于产品设备以及工程的设计、生产等阶段的管理。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试验主要是产品工程的生产环境以及运行应用等可靠性的鉴定试验,是进行产品工程可靠性确定有效途径。 在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可靠性管理是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首先应该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管理,通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的应用、监控,通过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目标来逐渐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的可靠性的实现。在进行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管理和质量管理之间的区别的划分,以能够真正的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的管理,保证电子信息装备应用质量。 2.2 可靠性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应用 电子信息装备系统是一项拥有较为庞大并且复杂的系统结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性要求要相当的高,因此才能保证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来讲,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是通过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运行的分析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相关纠正措施,可以避免后期的生产以及应用过程中各种故障的发生,对于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有一定的作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中使用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情况选择的。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设计过程中装备的各种故障模式的分析,对设计中的薄弱环节的纠正,并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的关键系统部分进行控制,以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质量的可靠性管理。保证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 3.结束语 总之,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部分系统装备的可靠性,并不能够保证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同样并不代表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质量的可靠性管理是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功能的可靠性维护上的。 电子工程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法研究 1.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8年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自开设以来学校非常重视该专业的建设,十几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电子信息行业急需的人才。2012年6月,经市级专家组对本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该专业被入选校级“卓越工程师”试点培育计划。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具备信号检测、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电子系统工程等专业理论知识及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最终具备“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为国家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模块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学院按照“综合化、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的原则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要求突出专业定位与特色,形成以“信息流”——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最终通过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类型课程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模块整合,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在教学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课程组成,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还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支撑,加深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课程组负责,同时邀请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参与讨论制定教学方案与内容,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衔接与整合,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中,通过校企合作与工程教育完成人才培养。其中本专业课程体系中“EDA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虚拟仪器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是本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 3.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 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须与相关企业更紧密结合,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所推广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关专业中,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相关方向,只有紧跟最新的工程技术发展,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应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以工程项目驱动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将教师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实践环节或课外科技活动中完成教师所承担的实际项目,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4.结语 与国内着名高校相比,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历史相对较短,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因此还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由我系教师申报的天津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获得立项资助。凭着“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契机,同时借鉴国内外着名高校的办学经验,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条件,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坚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等,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而努力。 电子工程论文:全电子化策略下的核电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核电工程文档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整、有效的核电工程文档管理体系,并建立了与其相适应的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核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复杂的电子文件和档案(以下简称电子文档)。为了应对电子文档作为有效的工作文件被广泛使用的现实,在采用了第三代EPR核电技术的台山核电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作为项目业主方,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提出了建设全电子化策略下的核电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思路,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所谓全电子化策略,即所有核电工程文档在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内均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运作的策略。从文档使用范畴的视角来看,应是全部核电工程文档的电子化,在此视角下建设的文档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具有普适性;从文档处理流程的视角来看,应是文件从产生到保管、利用直至销毁的全流程的电子化,在此视角下建设的文档管理系统才能真正与业务融合,体现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的电子文档管理理念。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电子文件”是指原生电子文件(digital-born),而不是纸质文件经过扫描而生成的数字化(digitalized)电子文件。 系统建设的动因分析 首先,以数字化电子文件为主要管理对象的传统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效率已无法满足核电工程建设要求。由于核电工程的特殊性,根据核电质保要求,纸质文档仍是工程建设的最终依据。通常的做法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产生,其后打印成纸质文件签署生效或进行数字化加工后向业主提交。因此,业主方在接收到工程文件后,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与物力对工程文件接收着录或二次数字化。同时,纸质文档的传输效率十分低下,核电工程建设的合作方遍布全球,一份文档从国外产生到国内录入系统,往往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时间。另外,纸质文档的分发也存在实体复制与传送的限制。显然,面对众多合作单位在文件产生阶段已经是电子文件的事实,传统核电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很难适应核电工程建设的步伐,尤其在工程文档数量倍增的第三代核电工程建设中,这一矛盾尤为突出,迫切需要以全电子化作为核电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逻辑起点。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核电工程电子文档提供更加广泛的处理手段,使面向全电子化的核电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得以实现。全电子化的电子文档丰富了文档管理手段和方式,极大提高了文档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例如,台山核电项目传递工程文件时,各方可通过e-mail、共享空间乃至VPN等多种方式交换文档,使得跨国、跨地区间的文件传输简单易行,随传随收。 再次,建设系统,有助于开展前端控制和内容管理,从而提高核电工程文档的质量水平。传统的核电工程文档管理,对原生电子文件(digital-born)的产生缺乏有效的控制,许多由文件产生者生成的元数据,无法在后续过程共享与复用,使得文档管理人员必须重新着录,不仅导致文档管理人员重复工作,而且降低了文档着录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全电子化策略下核电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重视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使得文档管理者在文件产生甚至文档管理信息系统规划阶段即进行业务规范,如对文件产生的模板、格式、文档系统的审批流程等进行设置。而且对文档流转和归档的全部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如跟踪文件办理进度、全程检查文档质量等。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的工作方式能及早发现并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保证了文档业务的工作质量。同时,全电子化策略下的核电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淡化了传统核电文档管理各阶段间的界限,强化了各阶段间的因果关系,为文档管理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技术基础。 系统的优势 1 核电工程文档处理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第一,系统实现了文件和档案的同信息技术平台管理,文件业务和档案业务在流程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第二,单个流程的更新调整不影响其他流程的使用,所有流程共用相关的系统功能。从而使得文件与档案业务可以同时进行,提高了文档及其数据的复用性。第三,可在系统中直接生成工作文档,从源头上提高了文档的电子化率,减少了文档传输时间和文档数字化的时间,提高了文件传递的时效性。第四,采用标准分发、智能关联分发、指令分发相结合的方式分发文件,提高了文件分发的时效性与准确率。 2 全项目文档管理理念得以落实 核电项目规模大,周期长。从事设让施工、安装、调试等各类工程的合作方超过百家,各方的信息化及文档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文档管理规范的一致性和文档交换质量,增加了信息沟通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业主方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全项目文档管理的视角。其一,不仅是业主方,项目的全体合作方都是文档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要在业主内部与承包商之间统一数据标准,预留系统接口及应用外延,实现文档系统与各业务系统间的无缝对接与一体化管理;其二,对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工程全过程中产生的文档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从数量上保证整个核电工程阶段文档的完整性;其三,对各类文档产生、流辕归档、保管、利用等文件业务实行全过程管理,从质量上保证文件各业务环节的规范可控,即文件全程管理思想。 3 与工程管理业务有机融合 在核电工程管理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信函、技术文件、商务文件等工程文件的生效、传递与反馈,可以说,核电工程管理过程就是文档的利用过程,因此工程文档业务与工程管理业务的深入融合是核电工程文档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工程核心业务需要与文档业务融合以保障其高效运作;而核心业务的提升则可以进一步促进文档业务流程的优化,推动文档流程集约化管理。 以台山核电为例,设计文件的审查与文件管理融合,文件接收、文件分发、文件生效流程与设计审查业务的审查文件、答复文件流程紧密结合,形成闭环,成为设计文件审查的办公平台和此类文件的管理平台。 4 文档利用更加便捷、高效、安全 系统是一个具有网络化、数字化和充分共享特征的工作环境,各方共享一个统一的文档信息沟通和处理平台,实现文档信息的深度共享和广泛交流,为全体工程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文档利用方式。 通过工程文档管理系统的建设,大量的电子文件将通过系统直接产生或由外部导入,以建立工程文档目录数据库、原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海量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对工程文档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体系。 系统还从系统安全和文档安全两个层面提供了灵活、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在系统安全层面,可以通过冗余方案、多机热备份进行系统架构上的安全保证;通过系统自动对进入其中的各项操作进行详细、如实的日志记录,实现系统的审计功能;在文档安全层面,将主要文档进行加密处理,对文档的打印、内容复制、离线等操作进行控制;采用多 种安全机制,实现文档版本和修改历史的管理,确保电子文档数据在生成、流转、接收、保管、利用过程中的安全可控。 系统建设的难点思考 1 电子文档的法规标准建设问题 2002年,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企业的电子文件的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我国也在2008年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电子文件的管理进行规范。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电子文档法规标准,总体还不完善。截至2009年,在电子文档管理方面,我国只有五个国家标准,两个管理办法和两个行业标准,尚未有一部电子文档管理的专门法,而且已有的法规标准也基本上是对电子文档归档阶段的规范,对电子文档的形成、维护、长久保存和利用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另外,在核电工程文档管理系统建设方面,我国也没有相应的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和系统实施指南。在此背景下,业主方在全电子化策略下开展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既要以现有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又要密切关注国家、行业的电子文档管理新要求、新方法,避免闭门造车,事倍功半。 2 双轨制、双套制问题 全电子化策略下的核电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工程文档的无纸化运作。但是,目前我国的电子文档管理技术水平和法规标准还不能完全支撑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尤其是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问题。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及长期留存,目前行业内普遍是采取双轨制或双套制的纸电文档管理策略。因此,在电子文件的长期留存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之前,现阶段可采用纸电共存的管理策略,并根据电子文件的种类或保管期限等要素对有需要的文件实施双套制管理。 3 电子文档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系统的建设既要满足文档业务规范,又要考虑法规遵从;既要进行业务管理,又要进行技术管理;既要考虑提升文档工作效率,又要兼顾文档工作的准确性。这对文档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目前核电工程文档工作者一般是档案学的专业背景,其研究重点在文件归档以后的档案管理阶段,以阶段性的静态管理理念为主,而电子文档的管理则需要关注全程,特别是前端控制,需要宏观的动态管理理念。面对挑战,文档工作者应迅速转变角色,熟悉业务过程与业务需求,学习电子文档管理的方法、理念,掌握文档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专业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具备研究、管理和技术实施能力的复合型电子文档管理人才。转贴 电子工程论文:核电工程电子化招标系统建设 作为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大型公用工程建设项目,核电工程建设项目与招标投标活动密不可分;而基于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以此为基础,将核电工程信息化建设与招标采购工作相结合,企业应着眼于采购信息系统尤其是电子化招标系统的建设。 1. 电子化招标系统的组成及发展现状 信息系统的建设应以工作流为基础,以工作流建立信息流。按照招标流程,可以将招标工作划分为立项、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归档七大环节。依据各环节的工作内容,电子化招标应实现以下功能:立项阶段的立项审批功能;招标阶段的资格预审文件及招标文件编审功能、招标信息功能;投标阶段的招标文件购买功能、投标文件递交功能;开标阶段的网络远程开标功能;评标阶段的专家库维护及专家抽取功能、电子评标功能;定标阶段的中标结果公示功能;归档阶段的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功能。 目前,国内电子化招标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已经投入使用的系统基本上以信息类型为主,部分地区建立了专家库系统,但协同运作的电子平台在国内尚未得到有效应用。从企业的角度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电子化采购的方便、快捷和低成本的特点,一些集团企业开始引进或开发电子采购系统。但这些系统对于复杂的招投标过程管理尚未实质性介入。 2. 核电工程电子化招标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颁布了《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为和招标投标活动指导意见》,对研究起草电子招标投标政策办法和技术标准,推行电子招标投标作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也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电子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及意见的描述,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电子招标投标的发展趋势,实质上指出了推行电子招标投标的重要性。 与一般建设工程不同,核电工程通常具有规模庞大、技术复杂、概预算体系复杂等特点。在开展招标工作的过程中,常常由于上述特点,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各个招标项目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标的效果。另外,由于核电项目地理分布广,职能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交叉导致招标工作的标准化难以有效推进。通过电子化招标系统的建设,企业能够借助信息化推动流程整合和再造,促进工作的标准化和经验的分享。电子化招标还能够借投标报价的电子化,节省概预算人力成本,提高概预算的准确性,提升合同管理的效果,为企业开展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3. 核电工程电子化招标系统的建设 3.1 电子化招标系统版块划分 依据招标流程的分析,将各类功能予以分类,有助于企业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及时优化,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效果。因此,较为适宜的方法是以功能面向的对象作为版块划分的依据,以权限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 电子化招标内部系统 在招标过程中,需要招标人做好充分的基础工作,但由于保密等原因,并不需要投标人直接参与其中,我们将这种主要由招标人参与的系统称为内部系统。内部系统主要用以实现立项审批、文件编审、专家库及专家抽取、电子评标、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等五大功能。其中立项审批、文件编审功能需要通过工作流实现;专家库及专家抽取功能由于涉密原因,必须独立建设并做好安全预案;电子评标功能可作为完全独立的封闭系统,也可与专家库系统协同建设,但需要考虑系统间的信息存储和共享问题;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功能依赖于数据支撑,因此必须考虑数据接口问题,以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 电子化招标外部系统 在招标过程中,有部分工作需要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开展互动,我们将这种需要招标人和投标人共同参与的系统,称为外部系统。外部系统主要用以实现招标信息、招标文件购买、投标文件递交、网络远程开标、中标结果公示等五大功能。其中招标信息及中标结果公示功能为单向信息流,可作为独立的系统开发;网络远程开标功能主要利用网络视频会议技术;招标文件购买及投标文件递交功能为双向信息流,应与其他系统予以区分,且投标人反馈的信息流与内部系统存在信息接口,应作为开发的重点。 3.2 核电工程电子化招标系统建设流程 在对电子化招标系统进行版块划分后,应结合核电项目招标的特点,以由易到难,分批次实现为原则开展建设,对于独立功能可以考虑独立开发,独立运行。 电子化招标内部系统 立项审批和文件编审功能方面,核电工程具有成本控制严格、文件涉及部门多等特点,以施工招标为例,需要合同管理、设计管理、进度控制、成本控制、施工管理、质量安全等多个部门参与,接口繁多,可以考虑后行开发。专家库及专家抽取功能方面,专家库是独立系统,产品市场相对成熟,可列为先行开发功能。电子评标功能的定位是该功能开发的核心问题,由于核电专业性强,工程量清单庞杂,若考虑通过电子评标实现电子化工程量清单比价,则难度必然增加。因此定位是首要问题,并不急于开展开发工作。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功能方面,较依赖于前期数据的积累,因此可以考虑作为最终节点全过程贯穿开发。 电子化招标外部系统 招标信息、中标结果公示功能属于信息功能,仅需要投标人接入系统并接收信息,开发比较简单,仅需考虑核电行业潜在投标人的范围及接入方式。这一系统功能可以前期独立开发,并独立投用。招标文件购买及投标文件递交功能涉及投标人的保密问题,需注意信息安全,且涉及评标环节,建议与电子评标系统一并考虑。网络远程开标功能的开发难度不大,但涉及对原工作习惯的改变,需要投标人的支持,因此不建议急于开发,可视信息化进展程度决定。 3.3 核电工程电子化招标系统建设重点 信息安全 由于招投标环节涉及保密,系统建设过程首要解决的应是信息安全问题。在电子化招标系统中,外部系统应是重点保护对象。招标文件购买、投标文件递交均涉及信息保密,而可能与之存在接口的电子评标,以及可能与电子评标存在接口的专家抽取系统均应将信息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信息库建设 系统建设前,应关注信息导入所形成的信息库的建设,尤其是“投标人库”和“专家库”的建设。投标人库方面,应考虑潜在投标人的引入。招标信息的除利用企业自有电子化招标平台外,应考虑在知名站点或报刊上同步以保障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核电项目中来。专家库建设方面,需要着力解决专业的划分。合理的专业划分,有利于评标专家抽取时的专业选择,使对口的专家参与到评标过程中,以达到评标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跨行业专家参与到核电行业的评标过程,使核电行业能够更多的与其他行业互通有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有利于核电项目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区分,扩大核电行业的覆盖面,促进核电行业的发展。 电子评标 电子评标实际上是电子化招标系统建设最为核心的环节,企业对电子评标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建设 效果。电子评标的数据流入和流出,一方面要求信息系统具有强可控性,另一方面也为实现信息系统对工作流的反向促进起到关键作用。核电行业作为成长型行业,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前期数据的导入,多项目间的数据比较,以往项目的统计分析,可以为核电招标提供重要的指导。以工程量清单施工招标为例,电子评标系统能够实现投标报价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从招标阶段对整个造价的电子化控制,有利于企业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提升成本控制的效果。电子评标的全局化定位,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子化招标系统的建设。 电子工程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 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包括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配置与构建。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能力要求,这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够适应这种社会需求。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是满足社会需求。按照新的专业目录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适应科技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向越来越明显,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反映和适应这种发展。三是主动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地方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工科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遵循以上原则,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具备较强的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开发能力,能在信息技术相关行业从事电子信息产品及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集成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围绕这一培养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文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改革探索,基于“重基础、强实践、培能力”的培养思路,通过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化专向培养、改进实践教学、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等措施,来优化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特点 广东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并以广东工业大学的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思想,体现电子信息学科“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的特点。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体现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即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光、机、电、算相结合,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专业。培养从事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应用方面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体现“重基础、强实践、培能力”的培养思路,按一级学科口径设置专业基础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本专业学生每学年都有相关的逐步提高的课程,做到四年不中断;在不放松学生硬件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软件方面的设计能力。加强实践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学生实验中的比重;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工程训练和课程设计,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信息学科的前沿技术引入教学中,注重新知识传授。 3.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共性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社会科学基础。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3]。通过对国内典型工科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比较[4,5],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课程体系中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专业选修课程、实验系列课程和实践环节等五类;教学安排中体现文理渗透,理工经管结合,学科交叉(见表1)。 本科培养计划的学分和学时分配中,适当向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倾斜;压缩课内学时,压缩学分,增加实践环节和实验课程,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适当降低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来增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确保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 图l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层次关系上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模块化专业选修课四个主要层次。 第一层次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全校所有工科专业基本统一。第二层次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共设置14门课程,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微机原理与应用”等6门课程为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共同开设、共同建设的课程,这6门课的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由我校电工电子中心统一安排。另外8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电子信息工程系确定为“专业导论”、“数据结构”、“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通信原理(双语)”、“专业英语”。“高频电子线路”。第三层次为专业主干课程,全部由我院承担。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第四层次为模块化专业选修选课,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由我系负责安排,跨学科选修课则由开课所在系安排。我系的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科方向的不同,采用模块 化的设置思想,分成2个专业选修课模块供学生选择,分别是嵌入式系统方向、软件工程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设置“EDA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及“嵌入式系统”课程,软件工程方向设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路编程”及“3D仿真/游戏引擎原理与应用”课程。此外提供“matlab编程”、“多媒体技术”专业选修课。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加强课程群建设,调整相关专业课程及课程设计内容,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比重,增加专业特色选修课程,删除与专业关联度较弱或内容重叠的课程等措施来进一步突出专业培养重点,优化课程设置。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通识教育基础课方面,保证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强调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 2.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保证学生具有较宽实的电子技术、网络与通信、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确保每门课程均配实验。 3.在专业主干课程方面,保证学生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传感技术、软件设计、图像处理理论、单片机设计等技术基础理论和动手实践能力。 4.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模块化组织两个不同方向的专业课模块,供学生选修,保证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在信息类大平台上具有更为宽广的专业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保证专业方向学习的系统性。 5.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验课程建设,我系所开课程基本上均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增加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特别强调发现知识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的建设 根据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的建设现状,作者认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为内容,提高综合设计类实践教学,并通过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做到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最终达到加强基础、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实验层、专业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活动层,各层次数量比例约为:35:35:25:5。这一体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呈塔形结构贯穿整个教学计划始终。 1.基础实验层。相对基础理论课程而设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位于金字塔底座,影响面最大、最广、最深。包括电路实验和信号与系统实验:低频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通过该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 2.设计实验层。相对专业主干课程而设立,以小型设计类实验为主。包括系统仿真与虚拟实验;EDA实验;可编程器件及应用实验;DSP技术与应用实验;单片机系统设计实验和课程设计等。通过该层次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以及自主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3.综合开发实验层。要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应努力开发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开设设计型实验的课程和项目,并逐步加大比例。通过该层次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能力。 4.课外科技竞赛层。位于金字塔尖,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以及学校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等多项/赛事。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必须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制订科学有效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确保开放实验室的有序进行[6]。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开放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加强实验室开放的针对性。通过开放实验室,突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个教学理念,在个性化工程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建立电子技术实践基地。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发挥其专业导向作用;同时通过训练,为参加各类设计竞赛选拔和输送人才,争取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四、培养方案实施出初步效果 近年来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应用取得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培养了一大批从事仪器仪表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具体体现在: 1.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各类竞赛获奖人数在逐年递增,获奖等级在不断提高:2009年获第十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广东省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4项,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10年获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1等奖1项;2011年获十二届全国“挑战杯”一等奖1项,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2012年获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4项。 2.近年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社会普遍认为我专业为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学生质量高,能力强,基础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社会适应能力强。 五、结束语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建设定位和培养目标,借助自身资源,合理确定教学方案,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浓的大学生。 本文通过对广东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上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说就是:在知识方面,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了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以及信息获取、处理、传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知识;在能力方面,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可运用计算机做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能分析和设计智能化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单片机应用开发能力和程序开发能 力,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具有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素质方面基本形成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时代精神。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谦虚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电子工程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1、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了相应领域的技术革命。电力电子技术是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电路图和波形图较多,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创出一条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下面就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本人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制作有特色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不能将课本的内容用PPT直接投到屏幕上,采用这种课件对教学是无益的。要将、文、声、像以及视频等融合为一体,在备课时充分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把自己课程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总结等写入PPT,插入必要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原理的Flash动画演示,精心设计每一张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制作有自己特色的多媒体课件[2]。让学生在听课的中对教材中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在讲授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时,该电路结构相对较复杂,利用多媒体将电路图和工作波形图同时分解为几部分,将每一部分的电路图和相应的工作波形图放在一张图片中,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对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进行处理,在讲授时,电路图中的电压电流路径用醒目的箭头象形地表示出来,同时工作波形中的该物理量的波形也进行动作,并将该知识点的重点用文字写在图开的边上。通过教师的控制,分节演示,使图中的路径动画和波形动作同步,从而给学生以感官上的综合刺激,同时可以节省板书与绘图的时间,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能生动地展示各种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在实实践教学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一重要环节。学生要认真完成基本实验,巩固实验基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安排,学生必须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如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研究、基本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波形验证等基本实验。通过这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熟悉整流、斩波、变频和逆变的相关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校现在已淘汰传统的分立元件实控制柜,采用浙江天煌教学仪器公司的“电力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台”。我们采取的措施有:将实装置介绍及实验要求挂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网站,提供基本操作示范录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同时鼓励学生参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建设。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①要求实验内容全,包含各类半控、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和PWM控实验;②融合相关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计算机控制)的综合实验;③分层次设置实验,使生可自行搭接和组合设计,以便将其扩展成新实;④学生的实验活动建立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高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3]。毕业设计的题目不求过大过难,但要使学生能真正明白其工作原理并能亲自动手制作出可行的实际电路。如以布置一个利用单片开关集成调整器芯片设计一个简单电源的题目。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的芯片资料及典型应用电路,用protel画出原理图并仿真,仿真结果正确后再要求学生排版生成PCB电路,然后再利用刻板机或自己刷板子制作出实际的线路板,把所需元件焊接完成后再进行测试,直至输入输出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涉及元器件购买、电路板加工与制作、测试分析等费用开支,没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及实验条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应讲好绪论课并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双语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意识,讲好绪论这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丰富的图片、录像等感性材料来说明电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使学生明白他们在课堂上将要学的看似“枯燥”的电路图,波形图及公式推导在工程实践中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由于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半导体器件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每隔不久便有一个新,!飞跃,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站在全系统的高度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把知识点分得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应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提出的在新形势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将双语教学运用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其主要 目的是传授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给学生提供应用英语学习的机会。双语教学施行之初,学生往往会不适应,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和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初学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5、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措施应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我校对开设该课程相关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中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目前工程应用中真正用得到的主流技术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相关科研实践中来,科研与教学共同进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应用的广泛和深入,该课程的改革也一样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各种各样的探讨和方法也会不断涌现。因此,围绕学生,追寻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前沿,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激发其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电子工程论文:基于电子自动化实现工程管理 摘 要: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效率等目标的综合性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关键词:电子自动化; 高效; 管理;电子标签 引言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应用于管理,这 就是国外当前广泛推行的所谓管理自动化系统。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应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来自动调节和解决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对于项目工程来说,就是解决工程实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例如方案决策,计划编制,生产的物质、技术准备,材料供应,质量控制,产品销售,财务核算,情报处理等问题,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效果,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一般满足两个要求:第一,加速工程的完成和社会销售情报的交换和处理过程,及时根据需要制定与调节计划,第二,根据经济预测选择最优的方案决策,按消费要求的质量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一.电子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一)物流工程自动化管理系统 电子标签是一种被称作“射频识别”的技术,简称RFID(Radio Frequency ID)。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非接触、无需光学可视,完成识别工作时无需人工干预、适于实现自动化且不易损坏,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射频卡,操作快捷方便等诸多优点,可以轻松满足信息流量不断增大和信息处理速度不断提高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它信息含量大,可以根据需要实时更改,简化了物流的中间环节,缩短了物流人工操作时间,其准确性和快速性越来越得到行业的认同。 物流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射频识别系统,主要是输出和读入电子标签2)进货物识别系统,主要功能是根据电子标签读写器读取的电子标签上的信息,能正确判断出货物的相关信息,并可将这些信息与仓库物流中心管理系统进行交互;3)立体库货物的自动存储、提取,根据指令使机械手、轨道输送机将货送出;4)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分为:系统管理、出/入库管理、订单管理、发货计划、报表管理、查询、异常物流、数据维护及帮助。 (二)高速公路自动化电子收费系统 高速公路往往代表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国家的发展情况,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和收费制度,保证运输的畅通无阻。我国已规划建设了基本的高速公路网络,但目前主要采用停车收费的形式,这种收费方式使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大大下降。智能交通系统在高速公路收费中的应用,即集计算机、信息、电子通讯等众多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自动化电子收费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将会保持车速的连续性、减少交通延误,从而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自动化电子收费系统的基本原理是使安装在车辆上的车载装置通过无线通信与安装在收费口的收费装置进行信息交换,根据车载装置中保存的与收费相关的数据(车辆类型、账户信息等),即时计算并征收通行费用。电子收费系统用户的缴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预先支付,另一种是事后支付。两种方式均需预先建立用户的账户信息,并存储于中心处理器。 (三)医疗机构电子自动化信息系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机构成为目前社会上比较大型的公益机构,是否能够高效运行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诊断环境,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行有效的医学分类管理,解决远距离管理、观察、诊断和交换医疗信息的问题。 (四)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系统 水利工程主要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如果不能有效管理,整个国家都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二.电子自动化系统工作原理 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一般包括:(1)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2)顺序控制;(3)报警时间处理和操作记录;(4)实时过程数据,图形或数据方式显示;(5)过程变量趋势显示;(6)生产数据模型图及动态数据更新;(7)维护管理;(8)数据库管理;(9)报表处理。为了实现自动化功能,具有工业控制能力,电子自动化一般工作于较强的网络。系统工作时通过生产现场的设备层、控制层与信息层的集成 ,实现控制与管理的数据通讯与共享;通过开发基于中间件技术的控制软件,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监测能力随着网络的扩展而自然延伸,直至实现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异地远程监测与维护。 三.总结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电子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推动了管理的高效运行。目前应大力增加管理计算技术成套设备的生产,并逐步推广使用容量更大的更加迅速精确的电子自动化系统,采用配套的外围设备,逐步消除各计算系统效率上的不协调,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的程度和控制的准确性,扩大最优决策和最优计划的范围,提高报告资料传递和使用的系统性和系统功能的可靠性,更好地选择技术设备及其机能工艺的系统配置,设备进一步向定型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王晓虹,女,江苏省连云港市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教研室讲师。 电子工程论文: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化的现代产物,它将电子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它的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应该对其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一体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含义就是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研究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相关联。现代的电子技术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各种相关处理的一种工程形式。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的信息包括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的信息技术。另外,电子信息工程在经过我国的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后,其涵盖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同其他的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开始出现交叉和融台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想更好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可以从其产品入手。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参与到的产品研发和应用的部分越来越多。 二、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其重要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虽然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发展的还算比较迅速,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我国虽然对此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但是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手段还是不够的。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信息工程和技术的发展体系,大部分的先进技术还是直接引进先进国家的成果。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改变,因为这样会严重的阻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长期发展,没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是不会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立足的。随着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时代的推动者,对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三、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途径 (一)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信息化建设 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以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发展。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的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以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引导移动通信产业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视、电影推广、互联网的应用及软件信息服务等工程的开发,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发展环境,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人才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发展的环境。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电子信息企业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三)不断扩大网络平台交流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利于人们网络交流。网上交友,工作、学习、生活越来越方便,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了科技工程信息作用。让世人进入网络世界。 (四)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电子信息经济增长点 增强自主创新认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育企业新经济增长点。 要想使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应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环境下,特别是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推陈出新才是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企业就应该加强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国内发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技术研发及制造能力,以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 (五)着力培育人们自我维护 电子信息工程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特别是在因特网上,除了要做到本人不攻击他人之外,还要学会预防来自外界的攻击。诸如教会人们应用防火墙和反黄软件来防毒和防黄。在网上聊天时留意激进身份机密,不要随意将电话告知对方等,更不能随意和网友见面。保管好本人上网时运用的各种密码,不要随便泄露给其别人等等。 (六)合理、适时指导学生应用资源 在当今网络时期,作为一个信息技术工程不应局限于本人的喜好,应该组织人们应用网络带来的便利。通过网络联系增强团结、推进网络道德素养的建立,寓教于学、应用。这样既能让他们更多更深地去理解应用网络,更能使他们逐步认识到本人才是网络的真正主人。孙中山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说过:“世界潮流汹涌澎湃,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网络化是当今世界推进社会进步的潮流,上网是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必修课”,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引导人们学习使用网络,同时也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人们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享受科技成果,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人。 总之,随着信息化产业不断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探析,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方便。电子信息工程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应用技术。 电子工程论文:有关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究 随着我国科研力度的增大,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尤为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已经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时间并不长,能够取得现在的实际效果可见我国现代技术发展速度之快。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现代化技术 探究 电子信息工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效果正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也因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存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为我国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信息化的良好发展就为我们带来了信息工程这个产物,其完美的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但是,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也客观上要求电子信息工程实现现代化。 1 电子信息工程简论 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媒介,基于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和应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要积极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实现现代化。 电子信息工程是“通过使用网络等现代的信息技术达到对电子信息的控制及处理的一种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这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信息的获得与处理,以及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线管设计、开发与应用、集成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范围正在不断扩展,并在实际应用中与其他科学技术出现了交叉与融合,推动了新的应用技术发展。这种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不但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政治、法律等工作开展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尽早实现现代化,是我国整体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2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研究的意义 之所以要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是因为其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型产业链的形成等的作用尤为明显。但是,我国所掌握的核心技术非常少,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核心技术体系。因此,进行电子工程现代技术研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虽然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很多应用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内技术力量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失去自自我技术核心的发展是无法稳固立足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的实现完全依靠于电子信息工程相关技术,并在发展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电子商务对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的重要意义,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这就导致了电子商务的实现能力和先进能力成为了企业的竞争方式之一,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很多传统企业的发展一度遇到瓶颈,与现代企业相比其竞争力严重不足,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就缓解了传统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窘境,逐渐实现了信息的公开化发展,并根据企业发展实际状况建立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加深,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对电子信息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种要求,我国也出现了电子信息产业,该产业正在实现工业发展与电子信息的完美结合,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从中我们看到,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提升产业升级”、“产业战略性发展”。 3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措施研究 电子信息工工程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我们也有所了解,因此,我们要寻找有效措施来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具体的发展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环境。 人才是强国之本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更好的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就要从人才培养开始着手。而人才的养成与培养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创造更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作为支柱,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完善技术团队,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企业人才竞争机制,并在人才评价中逐渐根据企业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人才奖惩机制,这样就能够提高人才创新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内部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相关企业的发展那做出贡献。同时,企业技术团队在自我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并总结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工作经验,在实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过程中要把这些先进的经验应用到研究工作中,以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对于留学归来的高能力技术人员,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也应该积极引进,优化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这样企业就能够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竞争、充分发展的环境。 (2)增强政府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扶持。 政府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扶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要加大对电子工程研究项目的资金投入,给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为电子信息工程的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专项的发展基本,这样就能够保证电子信息工程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第二,从政策上进行扶持。政府要用政策积极引导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和发展,比如“引导移动通信产业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视、电影推广、互联网的应用及软件信息服务等工程的开发。”这样就可以推动该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 (3)创新电子信息工程产品的服务。 创新不但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其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实现稳定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产品服务,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推陈出新一直都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电子信息企业要寻找合作伙伴,并建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研究体系,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积极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实现。由于现代化发展对电子计算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可以积极与计算机产业合作,从而实现两种产业的优化升级。 4 结语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向市场中的各个企业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而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来说,其发展的关键就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向现代化技术方向发展,并不断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做出贡献,其实现的措施可从三个方向进行,即人才培养、政府扶持、自我创新等。 电子工程论文:浅论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 【摘 要】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学的诸多方面,例如电话交换局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收拾传递的声音甚至图像;我们周围的网络传递数据等,都实际到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本文主要分析电子信息工程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建筑工程 应用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全面应用起步较晚,随着管理部门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可度越来越强,骑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应用得到了切实推广。例如利用功能性计算机工具软件进行施工流程管理、促进施工进度的高效提升;利用设计计算机系统开展工程模板设计、详细施工设计、支护设计以及利用项目管理系统开展建筑工程的成本预算管理、质量完善、信息日常维护管理等,因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筑施工运用电子信息化的原因 1.1 客观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基础建设作为其他建筑形式的领头羊也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起来。因此,传统的人工计算工程造价,人工描绘施工图纸、设计图纸,以及单纯的靠人工劳动力进行建设的建设行为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今现代化生产建设的需要。所以,为了寻求更有效、快捷的方式,在建设施工方面,引进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要的手段,这也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的必要客观的要求。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同时,也为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1.2 主观原因 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为了增强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破了传统的由国家政府分配项目的方式,进而转变为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由建筑施工企业或者是开发商自行承包的建筑施工模式,促使我国建筑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对建筑企业采取“投标竞争”机制的形式,有利于建筑企业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进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2、电子信息化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一定的施工技术,建设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建设而成的建筑物具有位置固定、结构形式多变、外形变化多样、结构施工复杂、体积较大等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工期较长、施工使用的材料和资源品种较多,同时,还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分配和控制,这也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下列就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2.1 涉及部门较多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综合全面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共同管理的管理形式。它不单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还包括技术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材料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和项目合同管理等等管理内容。 2.2 工作量大 建筑物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和建筑物资的投入,还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共同参与建筑施工活动。这就需要企业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计划,众所周知,一个建筑物从建成到使用,期间涉及到的材料和资源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此,造成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复杂程度加强、工作量增加等等问题。 2.3 较强的制约性强 任何一个建筑物的建设,其项目管理工作必须符合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这一内在的需要循序渐进的建设规律。所以,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不仅要符合工程施工中相关的现行规范要求,还要做到不同工种之间彼此协作,施工顺序安排合理有序。 3、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按照工程建设的常规规律,综合的运用系统的观点和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施工项目进行有计划、组织、安排、指挥、管理、监督、协调等全过程的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需求,并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达到预设的目标,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下面就对计算机这一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1 实现企业范围内的数据共享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优点就是保证了对企业数据的共享。这就意味着能在建筑企业范围内采用的标准能够达到的统一。并且可以根据现代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查找有效的计算方法,它能够在庞大的数据库中仅用几秒的时间,同时还可以运用较为复杂的组合条件进行查询,或者是模糊查询等。 3.2 能够很好的保证资料的准确度 建筑工程项目的数据可以通过动态的形式以指定的精度向项目管理人员传递,杜绝了由人工层层向上汇报带来的弊端和误差,也避免了对实际情况的判断和时间上的延误。这些情况的发生给企业积累项目经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但是通过计算机项目管理系统就可以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可以通过模拟技术,得出项目实施数千次的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利于辅助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措施。 3.3 实现了施工过程的数据通信 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网络技术,可以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信息的,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公共的通讯手段将企业、施工现场 、业主或开发商、供货商之间的数据交流,实现了企业对数据的远程控制和总结分析。 4、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中的一个重要运用,随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它指的是能够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运算、分析、预测、辅助决策、传递、存储、维护和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它既包括代替人工繁琐工作的各种日常处理系统,也包括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信息、协助领导者决策的支持系统。也就是说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加以整理,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运作。 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系统针对投资控制的敏感性、复杂性,将分部分项工程量数源进行有效的分类、加工、处理、统计,通过分层技术和GIS 系统表现出来,将每个工程项目的技术数据、经济指标、合同数据等通过数据库进行集成管理,计算机作为造价控制的依据正确计算工程量,核定月工程进度款,并及时将有关“量”的变更和工程款信息输入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造价控制任务均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利用计算机对工程投资结构进行优化管理,并对资源投入进行优化分析。因此,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推广电子信息技术,促进计算机控制软件在建筑工程的全面应用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停留在管理层面,少数应用到了设计层面,为了切实提高施工效率、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科学化、创新化发函,我们必须拓宽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渠道,促进计算机工艺控制软件在建筑施工中的创新应用。例如电子信息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对其垂直度的科学控制规范、预拌混凝土的自动化上料、整体安装大型构件及设备的同步提升管理、脚手架的整体提升、建筑施工材料的安全性能检测与数据采集管理、建筑物的沉降的检验、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应用等。 6、结语 现如今,我国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电子信息时代。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建设管理、施工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我们只有在强化施工企业熟练应用信息化拘束实施日常施工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开展特色化、人性化的信息技术决策辅助管理自动化、智能化施工控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将建设做的更好。 电子工程论文: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可靠性工程 电子信息装备 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 分析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是实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必要条件,对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种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电子信息装备日常应用中的质量问题出发,结合电子信息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建设,对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以及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电子信息装备促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装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竞争发展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竞争中,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等条件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体系的整体运用以及实施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可靠性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1.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 电子信息装备实际应用中,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装备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根据有关调查,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使用管理以及电子信息装备的配套装置中。其中,电子信息装备设计以及生产、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比电子信息装备在相关配套装备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机率要相对较大。在有关调查中,电子信息装备的实际应用中,那些新型的电子设备装置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多是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缺陷造成的质量问题,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部分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大部分是在应用中的使用管理阶段开始暴漏质量问题,而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由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以及生产阶段造成的。电子信息装备应用过程中,另外一部分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问题主要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和电子信息装备的复杂性的增加,电子信息装备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对于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护费用提高,而且也面临着一定的质量和使用完好问题。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影响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的错误操作或者使用、电子信息装备的生产等造成的。 2.可靠性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 2.1 可靠性工程以及与质量的关系 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主要是针对缺陷的一种预防以及对于出现问题的一种有效改正,是对于产品以及工程质量的一种保证。它为了达到产品设备的相关质量或者可靠性要求实施的一系列建设工作。进行可靠性工程建设其实就是对于产品工程可靠性的确定和对于产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保证,在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主要是通过对于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可靠性管理以及可靠性试验进行产品工程可靠性和产品工程质量可靠性的获取保证的。其中,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设计就是通过对于产品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模型建立,可靠预计、分配和分析等实现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设计,以保证产品工程应用的可靠性。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管理主要是通过一些可靠性的计划制定和文件制度的建设,以实现对于产品设备以及工程的设计、生产等阶段的管理。对于产品工程的可靠性试验主要是产品工程的生产环境以及运行应用等可靠性的鉴定试验,是进行产品工程可靠性确定有效途径。 在电子信息装备应用中,可靠性工程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可靠性管理是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首先应该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管理,通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的应用、监控,通过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目标来逐渐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的可靠性的实现。在进行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可靠性管理和质量管理之间的区别的划分,以能够真正的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的管理,保证电子信息装备应用质量。 2.2 可靠性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应用 电子信息装备系统是一项拥有较为庞大并且复杂的系统结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性要求要相当的高,因此才能保证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来讲,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是通过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运行的分析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相关纠正措施,可以避免后期的生产以及应用过程中各种故障的发生,对于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有一定的作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中使用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情况选择的。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在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设计过程中装备的各种故障模式的分析,对设计中的薄弱环节的纠正,并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的关键系统部分进行控制,以实现对于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质量的可靠性管理。保证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 3.结束语 总之,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中,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部分系统装备的可靠性,并不能够保证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同样并不代表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系统的质量可靠。电子信息装备系统质量的可靠性管理是在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功能的可靠性维护上的。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案例教育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强调讨论的质量并进行总结 提高课堂讨论的教学效果是进行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在进行具体的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模拟情景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担任不同的职务,有的可以担任不同的商界人士或者代表不同的集团利益,可以设计不同组的利益来源,让学生自主地分析如何可以有效地确保自身的利益。另外,可以提供不同的方案,让各组成员自主选择最优方案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学生需要详细地制定出方案的目标、分析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然后每组成员可以派一个代表在班上阐述自己小组的方案思路,并接受其他组成员的质疑、提问,通过答辩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站在不同立场上制定的不同方案的理解。最后讨论完毕,教师安排每组学员写出自己小组的讨论报告,对方案进行总结。总结报告可以是概括式、也可以是罗列式的,填写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不比按照以往专家的总结经验来写,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种做法,使学生在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有利于发现新问题,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2.1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给自己准确的角色定位 在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地保障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研究、发现问题以及讨论解决问题。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是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老师需要给学生机会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充足的思考空间。 2.2选择合适的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需啊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整理和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基本需要满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吸引力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收集案例时,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报导、新闻事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进行收集工作,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对具体实际编制案例。 2.3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只有拥有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开展课外自行阅读相关资料或开设相关讲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3总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主要是对各种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自主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在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中探索出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现代企业管理自我案例分析 摘要:市场竞争趋向多样化,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亦寻求差别化。本文从某文化企业的案例分析自省管理出发,探讨由下至上总结经验、对症下药的管理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案例分析 企业管理 文化企业 案例:某文化企业在企业员工管理过程中推陈出新,年初发出公告要求员工在中期总结和年终总结前,根据自我经历的一项选题进行自我案例分析,并撰写报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出规律,通过案例分析会的形式让员工之间交流,总结普遍意义上的问题,上升至企业管理层面,从而防微杜渐,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年度总结时,该企业自我案例分析报告上交率98.8%,通过案例分析交流会解决了突出问题,汇总建议20条,涉及企业生产、营销,并切实解决了员工关注的问题和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探究 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多样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模式逐渐滋生惰性,起不到激励和促进的效用。目前较多采用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1.亲情化管理模式。 利用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中,企业的重要岗位一般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员担任。对于初创的企业,亲情化管理模式可资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许多这种模式的变形,最常见的是企业宣传的“以企业为家”的理念。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多出现在以合伙建立的企业中,以朋友感情维系企业并处理企业各种关系。诸如新东方成长之初,是对这种管理模式的实践,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在权力、利益纠葛下,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企业管理效率也就大幅度下降,制度的力量方能显现。 3.温情化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温情化管理模式通过调动人性柔软情感的作用,将企业作为大家共有的企业,常见的是分配给员工股份,一荣则荣一损俱损。创业的时代,这种温情化的管理模式随处可见。“叛卖情怀”可见一斑,将众多怀有共同理想信念或爱好的人发展为员工或者使用者。在企业中充分重视员工和客户的人性,调动其工作及消费的积极性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就偏离了管理的本质,一味地强调人情味会使得企业目标的模糊化,也可能会导致制度纪律的松弛,效率下降。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 4.制度管理模式。 制度管理主要是依赖于制度,在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比较常见,制度管理模式成为必然选择。不论是亲情、友情,企业壮大就会有更多利益,各方认可的制度、标准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些准则成为权利与义务的判定依据。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制度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制度的僵硬性会阻滞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丧失效率,错失诸多发展机遇。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汲取各种管理模式中的积极因素,方可实现企业管理的高效化、成本最低化、利益最大化。 二、案例分析管理模式 文章上述“自我案例分析”的方式可谓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企业管理的根本是管理“人”,而每名员工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分析,由下至上传达管理经验,将企业的问题逐步化解,最终推进企业的稳健发展。 1.案例是什么? 最初起用"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具体讲,就是对病情诊断、处理方法的记录,以便有据可查。在不同专业内,对于案例的认识也不同。有观点认为,案例是带有典型性的情景的再现;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是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综合表现。另有人认为它是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挖掘,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的活动,它是应用性学科最快捷、准确的研究手段及方法之一。对这些观点进行综合,案例是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及生活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研究、思考、指导、说服、引领、教育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简要的说,它是我们企业和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及生活中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 2.案例分析的意义。 2.1案例是对实践的反思 是生产经营管理情境的故事,通过撰写案例再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情景,能够将问题产生的原因条分缕析,并在事后理智地反思,总结出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在以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少走弯路,达到少犯错、不犯同类错、不犯错、不犯大错的效果。 2.2案例是解决问题的源泉。 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学习,可以分享他人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自觉守纪律讲规矩,自觉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能。 2.3案例是员工专业成长的阶梯。 研究分析学习运用案例,可以增强员工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辩证思维,提高员工参与和驾驭市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4案例是员工梳理记录自己成长的好的形式。 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身在事中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事后记录不仅能够反思问题,同时也是对工作的总结,在每一个案例分析后可以记录个人的成长。综上,案例及撰写案例和组织开展案例分析研究交流活动,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员工们的分析能力、业务水平有着非常有益的意义。 三、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从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的内容来看,大多数诊断了企业在发展中的一些“病疾”,同时推导了“病疾”的病机,开出了一些“解疼”良方。但从单病因说来看,对“宿主”和环境病因珍判不够;从流行病学观点来看,对易患、诱发、速发、加强因素分析还不透。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较喜欢求安、乐安、行安,对诊判“病疾”、病机的认识及态度有些偏颇、主观因素大,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能力需要提升。 2.实践案例分析管理的途径。 如何撰写好案例是实现案例的价值和组织开展案例分析研究交流活动、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从而达到企业管理的首要环节。案例与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员工的需要,更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因为案例来源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一个个鲜活的实际,素材广泛丰富具体,写作形式自由,内容集中反映企业和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 2.1注意把握案例的特点。 作为一种叙事的表达方式,又是对典型事件的追述。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有两大特点:一是故事性。大部分人都反感冗长的理论分析,而案例正打破了理论的枯燥。通过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员工处理某一问题的情景再现,赋予了案例可读性,从而吸引同事、领导一起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是意义未尽性。这一个特点决定了案例撰写并不是生产工作中的琐碎事宜,而是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每个案例都包含有多种可能性,带给不同人不同思考。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案例在生产经营管理的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2.2注意掌握案例的构成要素。 撰写案例要注意案例的构成要素,诸如文章提到的某文化企业在发出“案例分析”通知的同时也对撰写案例提出要求,包括叙述事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因此,案例的构成主要包括:一是真实的情景,即案例发生的过程;二是事件的起因,即问题产生的导火索及原因分析,这里包括背景描写;三是问题的呈现,将案例的焦点列出;四是解决方法,这也是撰写案例进行案例分析的重要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员工个人问题并总结出普遍规律从而解决一类问题,每一名员工都解决了问题,自然带动了企业的整个发展。 2.3注意体现案例的基本要求。 一是案例展示与反映的问题是一个现实的有代表性的有教育启发意义的事例。选择实例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考虑:(1)案例中存在疑难问题,不是现有规则可以解决的,并能够通过分析得出解决方法或者好的建议;(2)案例具有典型性,并不是罕见的案例,不会在生产过程中再发生的。二是案例的描写和分析能清楚地针对一个问题,表达企业的一种文化或者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不是空谈,而是切实的问题。三是把握撰写案例的关键。(1)要有一个主题。首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问题。可从选择最有收获、最具启发性的角度切入。(2)在选择情境和材料时要有针对性,要符合企业实践的需要,提出企业所关心的事情和问题。(3)在撰写案例评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撰写好案例是进行自我案例分析的重要源泉,通过自我案例分析解决企业员工自身问题,并能寻找到普遍问题所在,将企业的细致末梢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仅实现了企业的自我管理,同样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化、节约化的展现。 作者:黄野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探析 一、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管理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造成了学生学习被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看教材和相关材料的状态。这种咀嚼式的教学方式,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钩,加上学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实践经验很少,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苦燥、乏味、空洞,甚至难以理解。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将实际商战引人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际,克服了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弊端。 2.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案例是一种特殊教材,它来源于各类型企业,但并不是企业真实情况的翻版,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编写。在案例分析时需要认真阅读材料,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案例尽管与真实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是企业经营真实情况的写照,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比较强,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并运用于管理教学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巩固,对企业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管理在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去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而案例教学法在这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法力图把企业管理在职学生置于实际环境中,以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发现间题、解决问题。管理案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能够接触到管理企业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对这些问题做出适当判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了解各行各业管理企业的背景知识,为日后进人企业管理层打下坚实的基础。案例教学法着重强调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都能够在团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提高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二、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方式 1.讨论式 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时,为了讲解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知识点,首先可以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不断吸取别人意见,弥补自身观点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教师应该能够正确把握分析案例和解决问题的线索、思路。当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升华,指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2.穿插式 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阐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导入案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能够进行正确地理解,而且还能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案例中成功人士的优秀经验,领悟出案例中所蕴含的先进管理理论。但是,值得教师特别注意的是,在上课之前必须要挑选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案例,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3.辩论式 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案例,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辩论会,进行案例教学。辩论会的开展,教师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以将同年级的不同班分成正方和反方。以辩论式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和认识,锻炼他们的能力,还能通过小组之间的启发、分工合作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知识。同时,开展辩论式的案例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三、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步骤 1.选择合理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案例教学是否能够成功。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和设计。选择的案例教学不仅需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符以外,而且还必须具有时效性和吸引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贴近,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案例的收集方式有许多,例如媒体、报纸、新闻、实践活动等,并且还可以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编写。 2.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以学生对知识的牢牢掌握为基础。因此,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之前,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学生的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系统的储备状况。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的情况,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相关资料,或者是开展相关讲座,强化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 3.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就使得案例教学法对于理论教学方面的效率不高。同时,案例教学中所隐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讨论和领悟。因此,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现场教学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毕业实习教学法等,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 4.对案例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请学生代表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针对学生的观点与看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背后所隐含的管理知识,让学生提交案例报告作为课堂作业。对于教师的总结,其发挥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总结和评价的过程中,对于正确的观点教师需要进行肯定,而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需要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自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同时,教师的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评价。 四、结语 目前,案例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并被广泛运用于各科的教学之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多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还能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作者:郝倩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秘书学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策略 摘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以独有的优势在秘书学专业的管理类课程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对目前秘书学专业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归因,思考从案例资源建设、教学流程优化、教师角色定位、各方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变革,提供了一条管理案例教学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方法在医学院、法学院和军事院校的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率先倡导管理案例教学法,并推广覆盖至学院2/3的课程。直至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案例选编、出版发行等完善的管理案例体系,建立了校际案例交流中心,每年更新使用超过四百个案例,在校生要求完成500个以上的案例阅读分析。20世纪80年代经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开始引入中国,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为了培养秘书学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协助领导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学校开设了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然会用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在教学场景和管理情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案例答案可能是多元的,不侧重于描述“是什么”而强调“为什么”,是最优解决方案的选择。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练、导演和仲裁员的角色。 一、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指引学生运用企管理论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团体思辨求解过程中职业能力得到训练,运筹帷幄间吸收管理经验的养分,经营管理理念入脑入心,对于今后适应错综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大有裨益。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检索收集案例关联资料,做读书笔记的学习热情,学生从中受到教益。案例口头表述环节,透过演讲及辩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案例分析报告的书面写作练习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写成内容具有一定深广度的说理性文章。“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了搞好案例教学,迫使教师不得不加强自我学习,开阔视野掌握大量的企管资料,无形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管理专业教学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将与日俱增,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当下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困境 所用案例多零散独立、烦冗,缺乏系统性,容易使初学者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用于教学讨论的许多企业案例来自国外教材原文翻译,譬如微软、索尼等外资大型企业。还有某些援引国内海尔、联想等企业的新闻报道案例,鲜有契合秘书学专业特色,基于秘书视角思考管理问题的素材,缺乏今后主要就业方向的中小型本土化区域型企业案例。类似于空中楼阁式的案例架构不利于学生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拓展。师生实践经历欠缺,导致分析归纳深度不够或游离实际,学生停留在问题浅表的想象之中,无法提出问题解决的周全方案。秘书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激发。习惯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生,对于需要较多前期资料准备,现场参与投入的案例分析教学活动有畏难情绪。案例分析课前,一般要求学生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分析作业。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看案例,敷衍了事。草草书写五六行字便提交。有的学生甚至临阵磨枪,匆匆忙忙地在课堂上完成。阅读量小、作业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每次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固定,成员松散,相融性、互补性差。团队组长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等问题使得学生案例讨论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案例分析活动组织不力,往往开头热烈,结尾潦草。案例分析课仅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讲企业故事,其个人陈述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倾向,影响学生回答案例问题时的走向,容易造成人云亦云,不利于创意的萌发。教师难以有效引导,迫不及待地自揭分析谜底,自问自答。学生过多纠结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讨论出现跑、偏、漏题的现象。分析倾向于选择成功企业的案例,其实经营失败的企业研究价值不容小觑,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著作《大败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旨在训练和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教学方法运用规律和技巧的把控有一定难度,加之管理科学独特的权变特征。教学中的案例撷取往往沦为原理阐述的注解。学生无法较好地从案例分析课中汲取管理原理、要素及技巧的精华,不利于创新、批判思维养成和现实管理能力的突破。 三、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革新路径 (一)精心选编企管教材及案例 增加教学案例经费投入,购置公开出版的案例集和新近发行的案例分析教程。加强对专业教师案例撰写能力的培养,使其充分娴熟地运用案例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增添案例的趣味性、可读性,教案中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关键人物塑造,充满感染力的深刻管理哲理。确保案例时效性,淘汰陈旧案例。本着实用性、针对性、代表性的原则,扣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案例的甄选,结集成册。案例涵盖多种行业,呈现企业发展脉络,从不同成长阶段时间点上取用编选。改变过去以纯文字定性描述为主的案例教学,精选的案例应图文并茂,配以视频播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互动、交互的多媒体案例库,内容包括国内外企业成败案例、学生创业企业案例、本地企业专项问题案例、企业流程各环节热点问题案例等资料供学生查阅自学,保持每年更新1/3的案例。 (二)细致做好课前筹备 课前准备阶段,教室课桌成U形摆放,桌上放置学生姓名标牌,便于辨识,拉近师生距离。配置多块黑板及移动白板方便展示、记录和总结。教师考虑学生当前知识储备状况,提前一两周下发难易适度的案例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深入思考,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做好案例分析的前期准备。指导学生制订完成作业的进度计划,监督跟进。利用微博、微信、慕课等互联网手段开启网上案例讨论模式,为正式的分析课做预热。任课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妥善做好分组工作,一般以4—7人为宜。人数过少讨论不热烈,意见缺乏代表性。人员过多则导致众说纷纭,难以调和。每个学习小组有班干部,作为气氛调动的积极因素。每组学生学习能力相当,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建竞争团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小组中有人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有人负责写作报告文案,有人负责案例主陈述,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资源的统筹协调。约定案例讨论发言规则,要求组内成员必须发言,对不踊跃参与案例探讨的学生,要相应扣减团队竞赛分值。形成团队间比学赶帮的正向舆论,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增长才干。 (三)周密组织教学过程 《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重于说教,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不要有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追问、反问。安排学生作为计时员进行时间的调控,教师观察并恰当指导学生的讨论、演讲技巧。首先由学生代表做10分钟—15分钟的开场白,介绍案例背景及需要讨论解决的症结,教师随后补充并明确分析方向和规则。为了防止出现冷场或争辩不休,教师可以采用提供一些案例新信息或重组新的讨论方阵,请真实案例企业人员现场答疑或播放企业人员访谈视频等形式化解僵局,使讨论沿着教学目标逐层推进。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训,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有问必答。可采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辩证法,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此观点进行推理演绎,随后引出观点中的偏颇,最终使学生意识到先前认知中的欠妥之处。充分利用好角色扮演法辅助案例分析,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扮演管理者、执行者等角色,体会站在不同立场下的抉择和考量。每每在案例讨论时会有某些新的发现和原先预设未曾料想的问题,这些案例学习中的真知灼见师生要做好心得记录惠存,避免遗漏。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集体备课时记录可作为参考。教师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点评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以权威话事者的形象出现,随意打断他人发言,批评否定。教师要多一些教练的角色成分,要待学生酣畅淋漓地充分发表意见后,再做启发式总结评价。在点评过程中,对于案例分析全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适时褒奖鼓励,肯定其成绩。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自我检查,分析原因,以期改观,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念给予赞赏肯定,中肯地点出讨论中的不足,并将剖析思路甚至调研经验和盘托出分享给大家。教师可鼓励各学习小组代表来做总结收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案例分析课上的讨论收获转化成书面成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案例分析报告。书写报告由标题、案例概括、分析建议、教师评语、附加表格五个部分构成,避免空谈,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教师可将自己写作的案例报告或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范式供大家借鉴。对于案例分析作业完成不好和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原因做好疏导工作。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要点面结合,主要囊括课前作业,课堂表现,书面报告和团队表现等方面内容。学生课上发言次数、质量、时间把握等课堂参与表现占成绩评定的30%-50%。加权分数采用强制分布法,每班将有5%的低分者将接受教师的问询,以适当压力唤醒学生求知欲,恪守评分标准,避免教师据学生平时印象给分不公正进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下次分析时调整策略,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有效整合案例资源 实战经验是笔宝贵的财富,学校出台政策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走进案例分析课堂举办讲座、报告。将第一手的管理前沿咨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企业对管理人才规格的真实需求。深挖校友及实习学生资源,案例分析课穿插邀请创业校友或已经在企业担任管理职务的校友,现身说法讲述企业经营真实案例。选用实习生的企业实践报告,在分析课上结合工作实际介绍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植管理实践,教学与研究相融合,积极筹措成立企业管理案例中心,分享案例教研及最新学术成果,集思广益优化并推广案例研究方法。定期举办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校园大奖赛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活力,争取企业冠名资金及赛事指导智力支持,通过现场PPT陈述,团队互辩和评委提问、点评等环节激荡思维,决出胜负。待该活动做成校园品牌后,可以举办校际联赛,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使用数码影像技术,全程摄录案例分析课堂,为教研及学习者提供借鉴。有序安排教师到国内外商学院访学和进修,学习前沿管理学科理论和领先案例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调研,参与管理咨询活动。采访企业各级人员,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自主编撰走访企业真实案例。学生的亲身感悟使案例分析课更缤纷多彩、生动鲜活。作为管理问题研究的一种手段和管理教育的方法,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并驾齐驱,加快学生管理知识向管理技能的生成。坚信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必将使秘书学专业的管理教育活力焕发、生机无限。 作者:范振华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中职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分析 《企业管理》课程标准,为中职学生学习企业管理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管理》的案例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并能对企业管理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协助企业完成计划、决策、实施等方面的工作。作为财经类、管理类专业的中职学生,不仅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课程知识,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加强自己的沟通、协作、组织、决策以及合作、管理能力,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应用 1《.企业管理》案例的选择 典型案例的选择是进行《企业管理》教学的关键,案例选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理解记忆程度。因此,老师在课前选择企业教学案例时,一定要遵循在普遍中找典型的原则,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生动案例。例如,一些老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过于盲从,常选择一些国外知名大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分析,如可口可乐、Apple、海尔等。这些国外的大公司虽然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但这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不相符,如此看来,这样的案例缺乏严谨性和说服力。我国中职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不论是管理制度还是公司机制,都是无法与国外的大企业相提并论的,但它们却是立足于我国本土发展情况的成功案例,因此,老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尤其注意此类案例。恰当的案例,是成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首要条件,而好的案例要兼具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 2.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老师个人魅力的重要表现。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和谐教学。与此同时,老师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案例展示、分析、讲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不再僵硬。 3.结合实践,强化《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学习效果 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现实状况联系紧密。老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实践与案例相结合,理论作指导,实践为根本,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要有相关的实习基地,这是保障学生在稳定的实习场所顺利实践的重要环节。实习基地的建立,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是课内结合课外、理论结合实践的表现。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成为综合型的实用人才。 二、《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以及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是指导企业管理具体实践的科学方法论,有助于企业也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中职学生学习《企业管理》课程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与调研相结合,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相结合。同时,要讲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应用、积极引导、鼓励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2.案例学习内容体系要恰当、符合实际,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这样才能够把最新的理论成果引入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大量信息。3.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各抒己见,共同决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方式模拟企业运作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各种具体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 《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学习是中职学生的必修基础,它为中职学生学习企业管理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管理》的案例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也是促进学生成为综合性、实用性人才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仅要学好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投身于社会实践,知识与能力兼备,才会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之中。 作者:张丽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职业教育中心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现代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法探讨 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增加,特别是对全方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更是非常突出。市场的日益变化也就要求人才自身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对全方面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加高。在种种的这类情况下,这就要求对人才的教育方式要有所改变。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些情况,培养等多实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较大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初是开始出现于哈佛商学院,被哈佛商学院最初使用后,广泛应用于后来的实际应用教学中。针对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教育工作人员把主要的企业管理案例经过整理,归类,总结然后应用于以后的企业管理教学中。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研讨。这种教学方法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学生更具有启发性与实际的指导性,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应用措施 (一)对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首先是要对案例进行合理的选择。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的,性质进行有目的,有规范,有选择性的对相关案例进行筛选。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不同结果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效果,案例质量的好坏对于教学的正常,有效的开展至关重要。有代表性,适合的案例能够很好的适应于实际的案例教学,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实际案例,更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提出疑问,进行引导。这种方法适合于当学生进去案例情景中时,当学生能够身临于案例时,对学生进行有关提问,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以及解决。在这一环节中,也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提问方式,要针对所选择的案例提出适当的疑问,确保能够使学生有序的思考,讨论问题。 (三)小组进行讨论。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讨论就是一种激发学生思考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当然,在企业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也要进行必要的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之后,把自己的思考见解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针对不同的了解再进行讨论分析,使得不同的意见相互交融,,这样每个意见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补充,丰富。保证每个人成员都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让不同的思想见解进行有效的碰撞,这样不仅能够使问题更深刻,丰富,而且在讨论中,更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四)总结与评价。在案例教学开展的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一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案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然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与评价更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企业管理教学中,实际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加形象,切实地使学生认识了解案例,能够为学生在以后案例中提供方法。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总结与评价并不能发表实际权威,不具有唯一性,它只能具有参考性。 三、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一)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巨大的不同,案例教学法能够使情景再现,让学生主观让愿意身临与案例中,从而对案例情景进行思考分析。能够主动地对案例进行深刻的剖析,然后进行讨论研究,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案例背后所蕴藏着的实际应用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这一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教师通过选择企业管理中常出现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处于实际解决案例中,使得学生对情景影响更加深刻,对解决措施更加透彻的了解。 (二)使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对人才的需求是日益增加。不仅要求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理论,更加注重的是工作人员的娴熟的处理技能。然而,在实际的人才中,大多数只具有应用理论,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够在实际企业管理中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身临于案例中,就能够很好的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当中,很好的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 (三)提高集体合作意识。企业管理本就是一个团队的合作管理,不能单单靠一人之力来达到实际要求的效果。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得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来完成对案例的学习与理解。通过小组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在长期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集体解决处理能力。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实际企业管理中能够沿袭这一优势。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实际应用方法具有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着它起到的效果也具有多样性。本文对案例教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应用效果进行的分析与探讨。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实际中确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能够很好的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 作者:刘晓燕 单位:广州大学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案例教育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强调讨论的质量并进行总结 提高课堂讨论的教学效果是进行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在进行具体的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模拟情景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担任不同的职务,有的可以担任不同的商界人士或者代表不同的集团利益,可以设计不同组的利益来源,让学生自主地分析如何可以有效地确保自身的利益。另外,可以提供不同的方案,让各组成员自主选择最优方案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学生需要详细地制定出方案的目标、分析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然后每组成员可以派一个代表在班上阐述自己小组的方案思路,并接受其他组成员的质疑、提问,通过答辩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站在不同立场上制定的不同方案的理解。最后讨论完毕,教师安排每组学员写出自己小组的讨论报告,对方案进行总结。总结报告可以是概括式、也可以是罗列式的,填写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不比按照以往专家的总结经验来写,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种做法,使学生在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有利于发现新问题,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2.1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给自己准确的角色定位 在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地保障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研究、发现问题以及讨论解决问题。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是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老师需要给学生机会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充足的思考空间。 2.2选择合适的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需啊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整理和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基本需要满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吸引力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收集案例时,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报导、新闻事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进行收集工作,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对具体实际编制案例。 2.3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只有拥有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开展课外自行阅读相关资料或开设相关讲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3总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主要是对各种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自主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在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中探索出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焱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研究 企业管理是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一门主要课程,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所以,在当前企业管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合理应用,从而对学生企业管理能力及水平进行更好培养,使其能够对更好发展。 1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及意义 1.1应用案例教学法可实现理论及实践有效结合: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其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实践性,可使理论及实践实现有效结合,使这两个方面教学较好融合为一体,并且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进行有效运用。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社会上各个企业的经济地位也得到很大程度巩固及提升,这对企业管理要求也就更高,其要求企业管理能够在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所以,在当前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丰富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同时应当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较好运用,而案例教学法可使这一目标得以较好实现。1.2案例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兴趣及积极性十分有利:对于企业管理课程而言,其包含很多方面知识,主要有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数学学与行为学等。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知识都比较抽象,仅仅通过单纯教学,学生很难进行理解。而在企业管理教学中通过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有效运用,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能够独立进行思考,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及解决,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可使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使其企业管理水平得以更好提升[1-2]。 2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合理设计。在选择教学案例过程中,不但要保证所选择案例符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并且还应当保证其具备较强吸引力及时效性,可较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着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可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在某企业工程部门内共有20名员工,这些员工由张经理与赵副经理共同进行管理,这两位经理性格存在很大差异。在近期一段时间内部门发生很多不良事件,赵副经理的做法是对这些员工进行严厉监督,对其在工作过程中所出现问题及错误严厉批评,而张经理的做法是不对员工进行批评,而是给予员工一定暗示及引导,使员工能够受到启发。对这一案例,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对于批评员工事件表达自身看法;对于犯错误员工的处理,发表自身看法;依据案例,对批评管理方式与激励管理方式进行辩论。2.2合理有效展示案例:在选择好案例之后,下一步就是对所选择案例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认识案例。在展示案例方面,可选择情景模拟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学生为分为不同小组,让不同小组扮演不同角色,从而将案例情景展示出来。教师可选择一些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演示违反纪律员工被批评情景,并且要展示出被批评之后表现;另外一组员工演示张经理对违反纪律员工的处理情况,同时要展示出处理之后的表现。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学生对案例更加清楚的理解及认识,并且能够使其对案例中情景更好体现,增强其感受。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对下一步学生分析及探讨案例提供很大帮助作用。2.3小组讨论案例: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进行讨论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展示及分析之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之间交换自身意见,这样一来,可使小组之间讨论结果更加丰富,并且能够使每个学生均参与到小组讨论过程中,可使其学习积极性及兴趣得以增强。同时,通过进行讨论,可使其案例分析能力及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对于本文所提到案例,小组之间可讨论对违反纪律员工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不同处理效果及其有效性与合理性。这样一来,可使学生对不同管理方式更好进行了解,有利于其管理知识及管理水平的提升。2.4总结及评价案例:在对所选择案例进行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当选择学生代表,使其表达自身看法及观点,并且对于学生所表达看法及观点应当实行总结及评价,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其对案例所包含管理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提交案例报告,将其作为课堂作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总结以及评价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生正确观点应当给予其肯定,对于学生错误观点,教师也应当适当进行引导,使学生对自身所存在错误能够自主认识,并且将其改正。另外,教师应当以不同方面为入手点,对学生实行综合性评价及总结,从而使评价及总结更加具有系统性,使案例教学法得到更好效果。 3结语 在当前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管理教学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企业管理教师应当对案例教学的优势及意义充分认识,并且要对案例教学法合理掌握及应用,从而使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教学更好发展。 作者:彭诚 单位:惠州工程技术学校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征集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的新鲜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20所中国著名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共同推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2007)”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推广,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表示敬意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案例的推广,充实和完善高等院校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加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资料库建设,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化水平,弘扬中国本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本次征集活动邀请各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院长和知名管理专家组成创新成果案例分类审定委员会,共同推举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的标准如下: 1.创新性。企业在管理运作中,采用了明显优于原来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或者采用了独特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文化,或者创立了新颖的运营机制、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或者是对现有管理思想的本土化改造,等等。这些创新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2.实践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采取的方法,已经过1年以上时间的实践检验,可操作性强。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创造性应用,并得到了改进和发展。或可以颠覆现有的管理认知,具有贴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特点。 3.可复制性。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略具有推广价值,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可以复制或改良推广到同行业企业中解决同类问题,或推广到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遇到的类似或相关问题。 4.成效性。企业实施创新后,经济效益提升加快,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明显,业绩在本企业和行业内提高迅速。社会效益显著,企业社会责任感强,有一定的美誉度。工作效率高,有相关数据资料可以证明。 5.指导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有代表性,在行业、区域或相关范围内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备很强的榜样价值和导向意义,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浅议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在技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特殊性的要求。本文对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组织、案例教学应用的步骤以及案例教学的优点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 案例教学法 组织 步骤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健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加速形成,中国企业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作为技工学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技工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水平和能力。本文就在技工学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法谈几点看法。 一、《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个案中,对事物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技工学校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照本宣科的“灌注式”教学,教学的过程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现今社会,经济管理教学的中心已由系统地积累知识转变为积极地开发智力潜能和思维能力,教学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转化为“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案例教学法就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面向未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法是《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特殊性的要求 现代企业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直接来源于企业的实践活动,是企业实践活动规律的概括总结。由于企业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未必能及时地修正和发展,拘泥于原有教材内容的教学可能是陈旧的、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只有将现代企业的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的选择与组织依据 追溯案例教学法,可以说,哈佛工商学院是最早施行的、也是最成功的。为了保证这些案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无论是所该校的教授、还是该校的学生,以及研究人员,在把案例列入课程教学内容之前,都要经过反复认真的讨论。教学案例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收集,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来设计。 因此,笔者认为,选择《现代企业管理》课堂教学案例时一般应符合以下特征: 一是实践性,即教学所选用的案例应是社会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典案例,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经营者的立场上,从实战的环境出发,来学习什么是经营和如何经营; 二是启发性,案例教学分析不要只追求一个正确答案,而要有意识地在案例教学设计时把握重要的资料和数据,确定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手段,引导学生去思考,组织学生去辩论,讨论越激烈,以便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渗入更多的参与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独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当充分发挥其有助于教学的功能,对于不同知识的教学目的,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独特案例,诠释书本知识,启迪学生心智,明辨现象真伪,寻求事物规律。独特的案例有助于学生从独特的角度去剖析、去探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课前阅读分析案例 课前,教师应将教学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材料上除了包括案例内容陈述外,还应包括学生阅读时分析思考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完成的时间要求等。此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方法检查、督促学生完成课前阅读分析任务。 (二)课堂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回顾知识内容:可由教师提问个别学生来回答,也可由教师提问全体学生回答,还可由教师发给学生小测试题书面答题,如此等等,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安排,目的是检查学生过去知识的掌握程度。 2、展示案例材料:教师可利用投影仪、幻灯机等向学生展示案例材料,并对案例进行简短的介绍,同时提出讨论要求,便于学生讨论。 3、讨论分析案例:或以小组讨论形式、或以双方对辨形式、或以全班学生轮辨形式,组织学生利用现有知识有序地对展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各抒己见,以达到全员参与、全现观点、取长补短之效果。 4、总结概括观点:在学生充分展示观点后,教师最终对各种观点进行概括总结,说明所学知识在此案例中的种种体现,指出各种观点的对与错、优与劣、真与伪,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有所收获。 (三)课后案例思考 课后,教师应让学生对该案例的分析教学有一定的思考,包括写学后感、写案例分析总结、写所学知识在此案例中的具体体现、写各种观点的优与劣和对与错等,让学生真正地从此案例教学中加深印象、受到益处,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 四、实施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优势 (一)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论学习 例如,在 “市场营销策略”教学中,教师用类似“娃哈哈”成功的现实案例去分析企业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如何进行需求分析,不断进行技术更新,不断生产质优价廉的商品,不断提升和超越企业形象,从而使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行业霸主,把抽象的道理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进行教学,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 (二)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提升素质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真正被摆到了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行记忆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深刻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例如,在“市场调查”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海尔电器”滚筒洗衣机产品在市场上的境况,要求学生分析海尔电器应采取的对策,然后让学生们各舒已见,各显其能,想方设法,总结出应对策略,最后教师再将海尔集团后来所采取的策略展示给学生:把消费者的生活难题当作自己的科研课题,创立了“专为您设计”的科研机构,为农民朋友研制出既可洗衣,又可洗动物、植物的“大地瓜”洗衣机。这就使学生在辩论中学知识、在交流中提素质、从案例中长见识。 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教育的竞争。作为一名技工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让我们以过硬的业务知识、优秀的教学方法努力地工作吧!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旨在突出此教学法的先进程度,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现代企业管理;应用 现代企业管理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这一课程要求学生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掌握专业的技能,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时下,许多公司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越来越广泛得应用在各大高校的企业管理教学之中。 1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而言,兴趣则尤为重要。案例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企业的管理活动场景逼真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与以前的学习相比有了新的体验,自然就会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中,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从多个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本领 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不断丰富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有限,精力也有限,所以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其根据企业的实际经验编写出的各种案例可以为学生真实还原企业的场景,这对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案例教学方案设计 2.1 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这是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根据目标进行教学材料的搜集、组织和整理,有助于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二,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案例的选择,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教学,因此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可见,选择优秀的案例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案例选择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方面可以直接到企业去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搜集典型的企业管理案例,结合教学内容编写,这样的案例又接地气又符合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不要错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无论是对管理理论思维还是对实际的管理活动都会大有裨益。案例选择时要循序渐进,逐渐由浅入深,方便学生理解。当学生逐渐理解浅显的案例后,再过渡到较深层次的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2.2 精心布置教学案例,组织好课堂讨论 教师应该提前使学生了解案例,由学生个人先阅读分析案例材料,并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相互讨论交流,拟订发言提纲,为案例教学课做好充分准备。进行正式的讨论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或者选定学生进行发言。学生在讨论之前会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平时的发言要与最终的成绩挂钩,要按照案例发言的要求进行,在陈述观点时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发言如果不完善,教师需要加以适当的补充,把握讨论的重点,确定不跑题。讨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总结陈述观点。或者由正、反两方代表演讲,然后展开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通过争论,找到问题的焦点,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分析。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主持人,讨论的主角是学生,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2.3 做好案例的分析、总结及评价 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做总结陈述,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耐心指正。要指出本次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总结经验,巩固学生的记忆。对学生探讨不深入的问题要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感悟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如何将这种启示应用在未来的工作之中。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不要批评过度,对讨论分析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没有参与发言的学生也要予以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最后要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3 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虽然在教学中十分常见,但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1 对学生分组教学的建议 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异。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能力,所以在案例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将不同能力的同学搭配在一组,不要只挑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对案例教学充满兴趣。 3.2 对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议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考核时应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理论问题与应用问题结合、笔试与面试结合、开卷与闭卷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检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开展案例教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广大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案例教学法的精髓,结合课堂实际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师始终关注问题。案例教学已被众多课程教学所采纳。《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拥有大量教学案例,可供选择。特别是,依托于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为本课程相关章节的讲授提供了丰富的案例。通过几年来的案例教学,成效显著,有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环节;世界500强企业 一、《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要求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也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硕士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发展、国际投资环境及评估方法、跨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战略、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资本运作、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跨国企业的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社会对跨国企业的管理等。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投资和跨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前沿研究成果,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投资项目选择、国际企业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通过听课、课堂讨论、案例阅读、及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的小组作业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1)提供课堂讨论案例;(2)提供章节教学案例;(3)关注跨国企业时事热点新闻事件等。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1)通过世界500强企业官方网站,了解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3)分小组完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作业。 二、《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1.课堂讲授 课程讲授重点内容: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方式;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跨国公司技术贸易;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营销、财务、融资、税收、人事管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等。 2.案例教学 课堂讨论案例是以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为主,主要有:案例1,美国迪士尼进入日本、法国、香港和上海等国际市场方式比较及分析;案例2,韩国三星集团技术研发跨国战略联盟战略分析;案例3,美国苹果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案例4,瑞士SWICH手表的国际转移价格避税案分析;案例5,世界500强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典型案例分析等。 案例讨论和分析内容包括:(1)针对所学章节知识分析上述案例,如战略联盟、国际转移价格、技术战略、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等;(2)通过案例分析和了解跨国公司战略决策导致企业成功或败的原因;(3)案例分析过程要求学生参与。 3.时事热点新闻 在课程讲授的整个学期中,教师密切关注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的时事热点新闻事件,在课上结合讲授的相关章节知识,做到每周一个新闻事件,及时分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1)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相关性;(2)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3)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同时要求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新闻,特别是与本书章节相关的发生的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事件、跨国公司战略、跨国企业收购并购案例等。 例如:2015年9月份,披露的“德国大众企业尾气排放数据造假事件”,由此,引发的德国大众总裁文德恩因造假事件辞职的报道。针对这一事件,对德国大众企业品牌、股价和跨国诚信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 4.小组分析作业 在学期开始时,布置小组分析作业,每4名-5名学生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内容包括:企业概况(涉足的行业、现任CEO、500强排名);经营产品(系列品牌名称);企业标识;海外市场分布情况;组织结构图;技术领先领域(重要的技术发明);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企业国际化战略;在华投资情况等。 其目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资料收集,全面了解世界500强某一企业,以PPT演讲方式与全班同学分享。 小组分析作业的教学预期是:一个学期大约有10-12个小组,分析了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整个学期每位同学都能够较深入地了解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通过收集世界500强企业资料,阅读企业年报,获得企业二手资料。 三、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和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考核包括三部分,具体分值占比为: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占总成绩的20%;小组分析作业PPT演讲占总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上述考核方式,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本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肯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令学生满意。主要表现为:(1)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关注时事热点问题;(3)提高学生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全面考察的学生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采取案例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的,效果也令学生满意。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摘 要】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对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企业管理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的实践能力具有直接关系,所以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必须合理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1.案例教学的概述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所以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应用在管理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可以称作为哈佛教学法或者案例研究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分析,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以此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加重于教学实践,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课程学习的兴趣,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进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合理运用案例教学 在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最大程度发挥案例教学在企业管理教学中的作用。案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标题、背景、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反思和讨论,对于案例的选取,教师应该注意案例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具有问题性,同时应重点注意对问题的编制,保证问题与案例相符,进而满足教学要求。 2.2展开分析讨论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分析讨论环节,否则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在企业管理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保持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能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向教师提出质疑,并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实现企业管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例如许多学校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到总成绩中,特别是是展开分析讨论环节占总成绩的很大比例,这样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通常在课堂上积极展开分析讨论,进而加强企业管理的案例教学效果。 2.3强调讨论的质量 课堂讨论对企业管理的案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必须注重课堂讨论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模拟情境,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分组,并选出小组组长;其次由小组组长为小组成员分配角色,每个角色都应担任不同职务,同时还代表不同利益;再次由教师为每组设计利益来源,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分析,确定保证自身利益的方案,同时教师也可以为每组成员制定不同的相关方案,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最终选出可以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方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通学生阐述方案以及思路,其他同学可以针对该小组方案提出问题,并由该小组代表进行解答。另外各组方案讨论完毕之后,应编写总结报告,梳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通过对总结报告的编写,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企业管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督促自己不断发展进步。 3.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准确定位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教师必须树立良好、先进的教学观念,认清自己在管理教学中位置,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管理教学水平。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主要起辅助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避免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动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使其能够在课堂上大胆的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并且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保障学生的思考空间。 3.2选择合适案例 在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中,必须选择合适的案例,以此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编制案例时,应充分了解影响案例编制的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案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满足教学要求,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等等。同时教师在收集案例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收集,如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上网搜索新闻事件等,同时也可以根据一些具体事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改编,保证案例编制科学、合理,符合企业管理教学需求。 3.3掌握相关理论的知识 首先必须保证教师能够充分掌握企业管理的专业以及其它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除此之外学生还应了解与企业管理有关的课外知识,以此保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相应的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参加相关讲座,之后在课堂上与其它学生互相进行交流,以此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4.总结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管理的教学效果。所以开展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并且努力丰富学生的企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以此促进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实现企业管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因此其教学也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案例教学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方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北京大学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在中国本土案例采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然而,这些案例都是为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服务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基层管理人才。笔者通过多年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一线积累的经验,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剖析,提出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教学创新思想。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 本土化 应用 案例 一、本土化应用型案例的界定 本土化案例是与国际化案例相对应的概念。国际化案例要求立足国际、放眼全球,利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求达到示范性的作用,多数用来验证管理理论。而本土化案例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学校所在地区或相邻地区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案例,可通过书面介绍、实地参观等达到教学效果。应用型案例针对传统案例而言,更多的选用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案例,能够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 二、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更符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东莞、珠三角地区及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企业中基层管理能力,面向中小企业,培养能胜任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第一线工作,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管理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虽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案例教学,但案例教学的方式大多停留在以案例说明理论的层面,不能真正指导学生掌握所需技能。另外,由于地理阻隔、文化差异等原因,往往使学生对“洋案例”背景理解不到位,学生常常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而本土化能满足高职培养人才的区域化定位要求;应用型案例的形式能满足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2)以本土企业为背景的案例,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80%来源于东莞,取材于东莞本土企业的真实案例,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根据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经验,目前管理类案例中80%都是国内外大企业的案例,而多为老旧的案例,多学科教学同时使用,使得学生上课的兴趣下降,课堂精神流失率在50%以上。而身边发生的事情往往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身边的企业案例也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本能。由于东莞本地生源对东莞本土企业的了解,本土化案例可由师生共建、逐步完善,学生高度参与案例的发展性建设,也加深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3)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将更好的衔接学生实训环节,服务工学结合模式。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取材于本土,展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环境影响下企业的变迁。真实的企业案例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调研、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全国制造业中心东莞,著名企业众多,案例素材非常丰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深度与企业合作,选择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可更好的衔接学生实训环节,服务工学结合模式。 (4)立足区域本土企业,加深学生对企业了解,服务学生就业。高职院校学生本土学生较多,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本土就业,而招聘会上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企业的了解。而案例集里面大量的本土优秀企业,势必将成为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个渠道,会引发学生深入关注企业发展,为理性的就业选择作出服务。 三、依托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创立立体案例教学法 (1)立体化案例呈现方式。传统的案例多是以文字方式作为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法也多因为企业背景问题而采用室内教学。而由于案例的本土化,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因此企业本身的方方面面都可作为文字型案例的补充。例如,企业文化方面的案例,用文字表达总是不到位,如若学生在企业中,亲身看到企业标识、感受企业氛围,将使学生有深刻的体会。 (2)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教学可采用教师、企业、学生三方参与的教学模式。本土化应用性案例可通过本地案例分析,案例企业调研、案例企业认知实习、以案例企业为背景的模拟管理实训来实现立体案例教学法。由于本土化的便利性,可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课堂中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感觉到案例的实实在在,而不是空洞的、遥远的,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共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师生共建案例模式。本土化应用型案例的建设不在单一的由老师建设,学生可参与到案例资料的搜集、整理,企业跟踪调查等环节。亲身参与案例的建立可使学生在头绪纷繁的事例中发现问题、判断是非做出正确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决策和应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培养出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教师就要相应地实现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讲人到组织引导者,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四、总结 虽然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有很多优点,但是并不是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生。本科生固然要求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势问题,国际化的案例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管理理论。而对于高职院校层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本土化应用型确是非常适用的,也是目前教学过程中所欠缺的。我有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产业特色明显,推行本土化案例教学是有先天优势的,有推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肥沃土壤。因此,建立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做法。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对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特点及要求进行了探讨,以期在此基础上日臻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企业管理 运用 一 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思维和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树立并提高其自信心。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从认知经验到共享经验,可以促进学生扩展社会认知面并激起学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欲望和培养相关能力。同时也可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独立思维习惯,从而达到一名合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 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运用的特色 1.增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企业管理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作为高职学生,在基础知识薄弱、没有社会经历与工作经历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其理论内容的。因此,通过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时间环境进行案例分析,依据理论知识做出相应的处理,进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结合案例阐述理论与相关概念,虽然授课效果得到好评,但学生由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听课兴趣。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以案例学习者的身份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商榷,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思维习惯,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思路得到拓展,学会了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看问题的层次也由浅入深,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得到一定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当今团队合作意识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用人的标准之一。通过小组共同讨论、商榷问题并提出补充,使每位同学对问题的见解更加全面与深刻。通过团队合作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挥与挖掘,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热情更加饱满。 三 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运用的要求 1.选择适当的案例 案例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选取的案例就要具有代表性。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摄取对学生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有目的地对案例设计进行筛选,使学生从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最后,案例所蕴含的哲理问题要具有启发意义,能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使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 2.案例形式多样化 案例展现的形态是多样的,可以是传统文字形态,可以是图片配文字形态,可以是纯图片形态,也可以是视频形态。每种形态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文字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用文字进行阐述。学生通过对文字描述内容的理解、分析,找出案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片案例是通过一幅或是多幅图片展示案例,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找出问题的答案,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及认真思考的工作态度。视频案例则是通过一则新闻报道、一个视频片段激发学生思考社会焦点问题、关注身边生活。 3.案例问题的设定 问题的设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案例问题如何设置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针对知识点发散性强,关联的知识较多,教师可以逐层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最好有梯度,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切忌问题的随意性。 4.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会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渐降低,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稳定,就必须使案例分析的形式多样化。如可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每种形式的应用都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收获,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5.总结与评价 每一次案例教学并不是以学生分析完案例而结束,而应由教师对案例分析进行最后的总结与评价。教师的点评主要是以正面的评价为主,多给予学生一些肯定,激励学生的信心,对案例材料运用的知识理论、难点及重点内容的概括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的分析解决能力。最后对学生解决问题不足的方面给予一些建议,帮助学生总结经验。 四 结束语 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之一,是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当然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摸索、研究、完善,最终使学生受益。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网络搭建论述 1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分析 在现代企业环境中,以网络化、信息化、知识驱动力为基本特征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管理技术已极大的改变了当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信息系统的管理是一项及其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特点主要包括:(1)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软件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管理模式上的支持。(2)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应满足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3)信息系统包括用于支持信息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软件依附实体而存在,这也使得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4)企业信息系统强调的是对人、财、物料、资源和相关信息的全面控制与管理,必须明确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 2企业信息系统网络搭建设计 2.1总体设计 对于跨区域的生产企业,首先是对各种数据和报表的收集和整理,因此采用WebServices技术进行设计,在不同地区的公司和厂区设置1台数据库服务器,应用Web程序(即信息中心web应用和站点Web应用)。各个客户端信息管理员受权限限制的进入Web站点,通过网络服务来访问信息中的服务器,,通过技术实现上下数据交互,信息中心使用Web站点访问各个厂区WebServices,并通过数据筛选技术获取和计算数据。 2.2模块功能 整个系统分为调度台帐、调度记录、煤质数据、运销数据、生产日报、资料管理六大模块,通过六大模块信息中心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浏览、查询、修改和统计等功能。其中煤质数据和运销数据是指导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在应用中具有最高优先权,具体一级功能模块分为首页登录、用户管理、新闻通知、数据录入、报表管理、生产流程、安全管理、应急救援。 2.3系统关键技术 WebServices是一个独立的平台,具有低耦合、自包含、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可用XML标准来进行描述、、调试和配置应用程序。用XML描述包括了服务交互的全部细节,例如短信息格式、传输协议、位置等。这个接口可以通过独立于软硬件平台、独立与编写服务所用的编程语言来使用服务,因此在低耦合、面向组建、跨技术方面有这巨大的优势,WebServices可以履行一项特定的一组或者一项任务,也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其他的WebServices运行实现多功能的操作。本系统对于生产数据管理采用WebServices技术,将生产信息、机电、原料、仓储用Internet进行链接。实现了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的统一管理,我们应用WebServices技术搭建的远程数据库系统,具有开放的接口和邮箱的网络环境适应性,可以实现一致的逻辑数据计算。当需要向外部提供数据时可以直接进行数据导出和分析,不用经过对服务点进行数据请求。当遇到突发情况如服务点崩溃,可以直接下载管理和使用数据进行搭建,大大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风险性。CSS样式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网页的格式代码,加快网页的运转速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传代码的总量,减轻了重复的低效劳动。我们采用的才CSS样式将格式和结构分离,页面的布局能力进一步强化,代码的简化让网页的维护变得更加容易,兼容性增强,企业信息系统采用CSS技术制作所有页面。是一种创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编程模型,有着良好的结构扩展性和适用性,能够提高执行的效率和增加平台支撑,和的结合使用设计开发的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技术,所有的客户端共享数据都是可以采用的,它主要通过NET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和DataSet完成访问和数据处理,基本对象有Command、DataReader、DataAdapter。Command对象表示对数据源执行的SQL语句或存储过程,DataReader对象用于从数据源中获取只读、单向的数据流,适合检索大量数据。而DataAdapter对象用来控制和现有的数据源的交互,从数据源中检索数据并填充DataSet中的表。DataAdapter对象使用Connection对象来连接数据源,使用Command对象从数据源中检索数据并将更改解析回数据源。 2.4数据库 在数据库的选择上我们还是主要考虑到性能,选取可以大吞吐量和运行速度较快的组合。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采用ORACLE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式的处理,所有的数据在共享数据库系统进行计算处理,运行数据库应用的工作集中在解释和现实数据,ORACLE引入精密化的访问控制,有着多层环境的安全模式,提示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5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 网络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是安全的风险,而三层分布的安全体系架构能有效的防范,包含:(1)事件收集引擎,广泛收集系统内各设备信息,包括路由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邮件日志、访问控制等。(2)关联分析引擎,负责实现管理、关联分析,过滤、处理企业应用中所发生的安全事件,是中央控制系台。(3)事件数据库和管理,集中了所有的事件信息、安全管理配置信息,提供现成的合规性内容包以及大量的规则报表内容等。 3企业信息系统网络实际应用 本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功能得到了发挥,提高的办公效率,实现了生产管理工作的无纸化运作。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系统安全性问题,开放性是本系统的特点之一,所以要在Web服务器所在的网络环境、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服务器等硬件配置方面强化,另一方面从程序的设计中,要尽量的减少安全漏洞,严格管控操作人员的权限,防止SQL注入式攻击。通过系统的应用,生产经营信息可以处理大部分的生产和管理信息,包括了数据的输入、计算、台帐、报表的制作和传送,为企业整个生产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数据。 作者:李瑞萍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框架设计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现在,中国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慢慢开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改革,这种模式也是受到很多企业的重视。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企业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技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了企业各个领域,其中主要有经营、管理、人事和科研等等。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呈现给企业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业务系统。它迫使许多企业必须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管理体系,并且对现有的应用系统进行集中的改革与转变。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在建立初期,由于组织结构与运用的技术手段不尽相同,致使原有系统的重建成本逐步跃升,企业的负担变得很重,很多的应用系统变得难以维持。怎样高效的运用现有的信息体系,最大限度的呈现出它们原有的价值,慢慢改革原有体系让它适应现在复杂多变的情况,避免资源的浪费,这是摆在大部分企业眼前重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SOA是一个以服务为中心的策略结构,是面向服务的一个体系结构,是一个组件模型。它把全部的业务装在有标准语义的服务中,每一个使用者通过它相关的服务去实现自己需要的功能。云计算是一个新型的技术模式,它为用户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会对SOA进行补充与发展。云计算再运用SOA模板的服务系统中,会让计算的相关资源通过服务的平台提供给客户,它为SOA服务流程的部署和使用提供了新的选择。在云计算的结构中,运用SOA软件会非常方便的实现协议的解绑,有利于把应用系统全部收集起来。 一.云计算与SOA简介 云计算是把可以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通过点对点的网络资源提供给广大的客户进行使用。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客户可以不用与服务的提供方进行互动。那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云计算会将网络中的信息技术转换成服务来使用,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改变现在的信息服务模式。学术界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模式,它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配置的过程中获得重要的资源,资源还可以供应其他方面的需要。事实有力的证明,这种新型模式对于企业中的计算资源的继续完善和统一是非常有利的,也会对企业IT应用的推出有着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云计算有下面的一些特点:第一,提供资源共享服务的一方可以存取、处理有效的资源,其中大部分的材料都集中在资源市场中,然后通过多种出租方式提供给使用人员。根据每个使用人员的各自特点,让不一样的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完成动态的重组和整合。第二,动态的延伸可以迅速和便利的提将各自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也会快速的释放相应的资源完成任务。第三,相当高的可靠性也支撑着云计算可以大规模进行体系设立,因为它使用了数据中计算节点转换的措施,用来保障服务的可靠水平。第四,通用云计算对特定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每一个云服务会同时支持不一样的程序运行。第五,云计算将应用程序系统和网络资源做到了完善的整合,使这些资源能够作为完整的服务提供给需要的客户,这些客户在任何的时间还有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资源,而所有的一切都不用和服务方保持互动。第六,低成本是云计算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第二,云计算在网络环境的服务类型(1)基础设施层。是云计算服务人员推出的虚拟可用资源,用户可以不需要购买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只要在使用网络的相关出租系统中就可以建立自身的信息体系。(2)平台层,是云计算的服务方提供的应用服务系统,客户可以获取服务信息。(3)软件层,是软件的信息提供者将应用软件放在了云端的相关服务器里,用户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使用网络对各个厂商制造的应用软件进行体验,服务的一方为用户提供软件的相关维护工作和升级的技术保障,同时收取相关的服务费用。SOA是一种组件模式,它是将应用程序里不一样的板块按照使用的相关服务措施进行定义的。SOA运用规范是指在保障服务平台与编程,让结构把不同的服务体系用统一的办法进行互动而进行的独立的活动。对照传统的体系结构,在SOA结构中的体系有着下面的特点:第一,业务是中心,SOA重视风险和标准。SOA的中心观点是对企业的应用提供最大限度的技术保障,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变化。SOA运用标准化的机制,就是将这些服务器部署在公共的数据库中,让广大的使用者使用和下载。这样会确保使用者和提供者进行必要的交流,这样的状态是完成企业系统中功能的全部体现。在面对云计算的体系的角度来看,服务的一些操作流程和服务的注意事项会全部在云端通过云计算模式进行。服务的使用者其实并不关心也不需要完全知道所有服务的具体运行流程,他们只要关心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可以了。 二.基于云计算与SOA的企业信息体系 从上面对云计算和SOA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它们两个结合的使用会很好的保证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继续创新的特点。很多的学者提出运用云计算和SOA企业信息体系的大规模建立,因为这样可以让企业的计算资源得到共享,会减少信息的浪费,实现企业的信息体系形成和应用体系的重组,极大方便了资源配置,充分提高了效率,这样也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从而支撑企业发展的目标。广大的企业中的云框架是通过应用和云平台这两个部分结合而成的,这个结构分成两部分是完全正确与合理的。因为企业里的大量用户在使用应用程序系统时,不允许直接使用底层的基础设施,而是使用云平台提供给应用层的接口。云平台层是由企业一部分服务器、相应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组成的。云平台层主要集中了相当多的应用程序,它的运行资源会通过云平台层面向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可以极大方便的进行身份认证、授权控制、主要控制审计、共享资源等有关很多细致的服务,并且最终可以加速开发出新的应用程序。云平台层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会开放给普通的用户,只面向软件开发的研究人员、配置的相关人员和系统研究人员进行使用。他们需要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基础的资源。这是一种运用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将一物理服务中现实的分成其他几个云服务器,也会将多个物理的服务器内化为一个云服务器,运用存取的虚拟化手段将企业中全部的存取资源做出统一的整合和分割,为用户,数据库还有应用程序提供统一和规范的云存取空间,这样可以运用负载均衡的管理模式把大量的访问和数据产生的分流送到更多的云服务器上做出处理,也可以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每个云服务器在处理以后,最后可以把结果进行汇总再返回给每一个客户,就可以把系统的处理风险的把控水平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再通过数据存贮的手段还有体系将它们分成实用的备份数据,用来保证云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服务的目标主要就是实现SOA系统基本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这样可以在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进行逻辑的分析,通过标准和完善的系统接口可以查找这部分的相关功能。 作者:战河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综合评价 一、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现在国家电力公司拥有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对于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工作所有的集团、省公司都已经出色的完成,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公司、集团开发并逐步投入运行了一些业务子系统。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与电网实时系统互联,并完成单机的那项应用到网络集成化系统的发展转换,电网实时、办公自动化、人事、用电营业、综合服务系统等都是已验收的信息系统在局域网上的运行,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公司没有实现这样的深度,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上的不足。就目前而言,全国大区域电网互联的实施和B/S模式在新供电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基础上,信息能实现跨地域充分分享;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应用软件全部流程化,电量采集、统计和收费全程自动化得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等能够和电子商务的接轨,实现了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电力营销的目标。 二、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使得电力企业大型信息系统实现组织、规划、系统平台、应用软件发展的统一,并且要在整体数据规划的基础上,完成数据和信息系统的整合和重组,同时还要建立专业的主题数据库,以数据仓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完成自动化决策、自动化办公的转变。发电、用电、供电同时进行,生产、销售、使用几乎瞬间完成是电力生产的特有特点之一,而实现整个电力生产和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关键之处即保持整个电网的稳定、协调并可以完成统一调度。因此,电力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在电力系统生产自动化及其过程控制的系统中直接应用上电网实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运行系统等。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从体系结构、应用角度、应用范围上来讲,都有各自具体的发展趋势。首先,从体系结构来说,从Single-User/Multi-Users、C/S(单用户/多用户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向C/S/B(客户/服务器/浏览器三层结构模式)方向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其次,从应用角度来说,MIS/DSS/OA(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的三者一体化是未来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显在方向;最后,从应用范围来说,随着因特网等广域网的引入及发展,企业资源管理ERP、电子商务E-Business等在电力企业中时常出现并大有发展。信息系统的适用对象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和专业业务人员,应用范围逐步扩展到企业全体人员甚至是外来用户。 三、国内外对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信息系统项目评价质量是一个有效的保障,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评价可以从可量化和不可量化两个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中,可量化部分的量化比较简单,只要尽全力进行量化处理就可以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内外学者们对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评价主要是针对不可量化部分的一些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1)专家评价法。这里所说的专家评价法是说的被视为专家评价法的经典Delphi法,是在1964年由美国兰德公司的O.Helmen和Gordon首先提出的,具体来说就是一种通过专家经验统计判断的方法,其中权重分析法、类比法和相关系数法都属于这类评价方法;(2)运筹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多目标评价问题(为了对一个事物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评价,我们通常会选择运用多个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运筹学解决这类问题比较有把握,具体的运筹学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多目标决策方法等等;(3)模糊教学法。这种方法研究没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基本概念以及用精确数学不能描述出来的问题,其实模糊教学法是借用一种描述模糊性事物非常厉害的数学工具(Fuzzy),通过使用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在复杂模糊的现象中得到精确的数学规律,是一种描述模糊问题既简单又方便的方式。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的信息系统评价理论方法并不全面,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从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水平来讲也好,从研究人员发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也罢,都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研究领域。系信息系统综合评价的研究工作依旧是处在一个基础、分散、自发的状态,并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科学体系。而对于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较强突破性的是徐维祥等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以信息系统项目的客观性为起点展开研究,以协调投资方、承建方、用户、领导等各方面的关系为基本手段,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考虑,不仅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信息系统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经济效益的定量指标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 四、作者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改进意见 本文作者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外现有的评价理论、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对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具体的改进意见为:(1)信息系统效益的显现通常在系统建设使用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体现出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性。为了更好地改变这一情况,我们一方面要选择以经济价值为导向,另一方面还要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管理基础、系统规划、用户的计算机水平和使用的积极性都有的相关性层次分明、指标界定清晰地表现出来;(2)针对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为了量化最终的测试结果。以顺利完成对比的目标,我们要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使用模糊评价法,这一方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虽然其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但是还是可以很好地解决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定性难定量的问题;(3)结合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案例,既可以做到对单一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价,又可以分析某个企业在同行业中信息系统效果所处的位置,这样一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别来证明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就不再是个难题。 总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了更好地提升电力企业水平,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作者:姜波 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风险与安全管理 1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风险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是基于电脑和网络,实现电力制造、管理等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及传输的综合性的有机系统。[1]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是引导和协调组织的关于信息化安全风险的互相协调的活动,即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相关信息和活动安排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协调。一直以来,很多人特别是对于信息行业出身的工作人员,都受环境影响而陷入“技术就是一切”的误区中,即人们把企业信息安全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加密技术上,他们认为只要通过加密技术,任何信息安全问题都能够解决。随着网络防火墙技术的诞生,我们又常听到“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有力保障”的论调。经此之后,入侵检测、VPN等更多新的概念及技术纷至沓来,但无论技术怎样变化,终究还是突破不了技术统领信息安全的枷锁。实际上,对企业信息安全技术的选择及应用只是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化的一部分,它只是实现企业安全运营的一个方法而己。大家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站在企业安全技术提供商的角度来说,其侧重点在于销售,因此向相关客户输送的大多都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理念和信息。站在客户角度来说,只有企业的产品才是真实的、有形的,对投资方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正是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错误认识,导致一些极端现象的产生,比如:许多企业的信息化设备使用了防火墙、网络云扫描等技术,但却没有设定出一套以安全策略为核心的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案,从而造成安全技术及企业的产品生产十分混乱,不能做到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及时、有效的更新。还有一些电力企业即使设定了一些安全管理措施,却没有使用有效的实施、监督机制来执行,这让安全管理措施徒有其表,名存实亡。经过研究及调查,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主要有:(1)信息系统缺陷。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也一直在不断完善中,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设计、制造及产品装配中仍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与风险,比如来自软硬件组件的安全隐患等,这些信息系统固有的缺陷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不规范。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对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愈来愈重视,很多电力企业都采取了各种风险管理及预防措施,但是由于系统数据备份设备的不完善、数据丢失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不规范现象的出现,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尤为重要。(3)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由于电力企业的安全宣传力度不够,相关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而导致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比如不能及时修补信息系统漏洞及补丁,相关人员不正确的操作、或通过U盘导致重要信息泄露等,处理不好都很有可能造成整个电力系统的不稳定甚至系统瘫痪。(4)恶意人为破坏。随着网络共享度的提高,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逐渐向开放型及共享型发展,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各种手段非法入侵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如植入病毒、窃听、干扰阻断等,这对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研究 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如果电力企业只根据一时需要而忽略了信息安全的动态性,只是主观的来制定一些风险管理措施,就会造成在企业信息管理中顾此失彼,进而导致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止步不前甚至有失偏颇。[2]其正确的做法是,电力企业要遵守相关信息安全标准及实践总结,结合企业自身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实际需求,在进行完善的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合理的、可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来使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一直处于安全状态。除此之外,不断更新的过程是电力企业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最基本出发点,该过程还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即安全措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及信息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坚决拒绝一成不变,这可以将信息系统的风险降到最低。[3]所以说,基于风险的评估及控制角度来说,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与其他领域的风险具有相似性,与此同时,电力系统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又具有其独特性。将其他领域内的风险控制过程引入电力企业的信息风险管理领域,需要同时考虑到其共性和个性。安全管理主要分为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3个部分:(1)网络级安全管理。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网络级安全管理主要是指解决企业信息系统与网络互联而产生的安全风险问题,其主要从网络防火墙及网络结构两个方面采取安全管理措施。网络防火墙对企业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起到安全隔离作用,它可以有效预防潜在的破坏性入侵,同时可以对即将进入企业内部网络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测,并对非法、错误的网络信息进行隔离,从而保护电力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对于网络结构,根据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相关技术人员结合网络结构,设计出一种介于混合型和网状型结构之间的分布式网络结构,该分布式网络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容错能力,从而对已有的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2)系统级安全管理。在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中,系统级安全设计与用户的具体应用具有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其分为操作系统与数据处理两个方面。在操作系统方面,利用有效的网络安全扫描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及时分析操作系统已有的漏洞,同时结合信息系统的漏洞自动修补技术,实现定期为相关用户消除网络中的安全隐患。在数据处理方面,企业要善于利用信息系统平台再次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安全加密,从而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风险降到最低。(3)应用级安全管理。应用级安全设计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它是在设计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时,通过技术手段将相应的安全技术加入到信息系统中,从而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来说,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访问控制是根据访问信息性质的不同,分别进行公开信息和私密信息的传送、存储及管理,从而实现在应用层次上的访问控制;而数字签名技术可以通过对文件签发者、日期等提供准确的不可更改的历史记录,来保证系统所有文件的完整性。因此,我们得知,为了确保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即相关人员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来进行安全管理的设计,还要从管理层面进行安全管理设置。[4]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定期对企业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其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2)保持相关人员特别是管理层的人员稳定,若有人员调离,需及时更换系统密码,避免企业机密泄露;(3)设置合理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及企业制度等。 3结语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性在现有的信息安全技术下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相关安全问题。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可行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并及时更新安全技术及设备,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案,才能使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性一直处于良好状态。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安全不仅关系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命运。因此,只有结合我国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保证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平稳性。现阶段,大量事实表明,如今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大程度取决于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因此,只有将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有效进行识别及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及预防方案,才能保证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作者:洪杰 段成铎 单位:国网浙江桐庐县供电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研究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为了企业的发展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企业中也利用信息网络设备进行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这样不仅高效而且更为方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也需要一个制度进行管理。所以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知识产物。信息管理制度是人为制定的,也是人们在发展企业中的经验总结中所改善。信息管理制度不仅是发展企业的基础更是发展企业的保障! 二、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有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现在企业中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两个权力和权限未分清楚,导致现在的企业的职能上的含糊不清,在企业发展中执行层和制定层的职能各项竞争会导致企业不健康地发展。 (一)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太多 现在的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制定得非常多,非常细化,针对每一个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制度来规定。这样的制度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企业发展中的执行层和制定层各自不断地进行完善制度,但导致出现了许多空头制度,使制度复杂化了,使制度的可执行力出现了缺乏。 (二)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不符合国家的正规的制度 现在许多企业在制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时未按照国家的制度来制度,任何一个企业的制度都必须以国家制度作为前提。现在的企业制度要不就注重一切以公司为重,要不就注重人情。这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影响。所以企业在制定制度时要与国家的制度所统一,符合国家的规定。 (三)企业管理制度不利用与企业的某些发展 企业是一个着重产生经济价值的地方,而企业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要的目的进行服务的。但现在的企业制度喧宾夺主了,现在的企业制度只起着管理约束企业的作用,忽略了辅助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现在企业中的管理制度不利用企业的某些发展。 (四)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更新的周期太长 在以上讨论中可知,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发展经验总结所得。所以制度是实时型。现行的制度只适合现行时期的企业发展。制度需要跟进时代的发展,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是企业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这样的制度才能使企业跟进社会的发展。 (五)现在企业内部人才的缺乏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制度是由人制定的,所以在企业制定制度层上必须要有有才能的人,这样才能时时在企业发展中总结完善好的制度。现在的企业内部人才缺乏,企业制定层的职员很多都是表面上功夫强,缺乏学习,缺乏与社会上的人才进行交流,本企业的制度能将就就将就用,也就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更新周期太长。 (六)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执行方面上存在问题 由以上论文可知,现在企业内部出现了许多讲情面的人,而制度在执行中需要讲究正,而制度一旦牵扯进人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执行力上的问题。所以现在企业内部人才的不正导致执行上面出现严重的问题。 三、解决企业信息系统理制度问题的对策 (一)必须要为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执行层和制度层上招募人才 从以上论文可知人才的重要性,人制定制度,人执行制度,制度约束人,所以制度和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现在企业信息系统制度出现的问题上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所以为企业招募人才是解决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 (二)调整企业发展中其团队的精神状态 一个好的企业随处都将充满正能量,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加长久,更加健康。调整企业团队的气氛也必须将其企业内部各层的职权权限进行明确分工。所以在调整团队状态的开始一定要以公正的态度执行。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的凝聚力起来了才能使企业发展得更好。 (三)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 从上面讨论可知,制度是具有实时性的,现行的制度只适合与现行的企业发展,要想发展好企业,一定要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随时进行更新。企业应该定期安排内部人员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在各行企业中总结出更多有利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制度。 (四)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机构进行完善 任何制度都有好有坏,在执行制度上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完美的制度。制度只能是更好,制度需要人实时地进行完善。所以在企业管理制度机构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制度的完善。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也要有制度来规定制定制度的人员。制度需要完善化,也需要与企业适应化! (五)企业制度的后期工作 企业制定制度是由企业中重要人员进行制定的,但是管理制度是管理企业人员的,而企业中肯定也有人对制度拥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表达出企业基层员工的意见,这些意见有可能有利于制度的完善,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之前就要考虑到这些员工的回馈意见,定期收取这些意见并进行改善。也就是在制定制度后期工作中要考虑到在企业网络上设立一个留言栏,让那些有意见的员工进行自由言谈发挥。使制定的制度更加适合于本企业的发展和管理。 作者:印亚琴 单位:靖江港口局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工程管理企业信息系统功能和开发 1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如今,信息系统在各企业已经越来越普及,工程管理企业也是其中一员,而且其信息系统也有自身的特点。 2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2.1信息总览 目前,很多工程管理企业已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如果采用WEB方式,信息系统的登陆页面可以嵌入至其网站中。登陆后,首先进入的页面应该是内容总览界面,能够把最新的事件、需要办理的事项等各功能在同一界面中展示。如果采用客户端方式,应有1个内容集合界面,显示登陆用户需要知道的信息及待办事项等。 2.2基于工作流模式 工作流是工作任务在多人、多部门或多单位之间的流转,主要解决的是“使多个参与者之间按照某种预定义的规则传递文档、信息或任务的过程自动进行,从而实现某个预期的业务目标,或者是促进此目标的实现”。信息系统实现工作流,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无纸化办公,提高办公效率,随时得到历史数据,随时生成报表,提高办公效率。工作流引擎可以相对独立,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可通过设置进行修改的流程,优点是操作简单,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员的简单培训即可自行设定流程。缺点是工作流模块独立,无法和其他功能模块进行联动,并且基本是基于人到人的流程,无法应对复杂灵活的组织机构。还有一种模式,不同工作流程的数据可以互相联通,同时可与其他功能模块联动,同时可以适应相对复杂的企业部门结构。缺点是需要比较多的开发工作。一般来说,小型企业可采用第一种方式,买到相应软件自行设置。大中型工程管理企业会采用第二种方式,找专业人员或自行开发工作流程。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模式。 2.3基于工程项目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 工程管理企业主要的业务就是工程的咨询、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核心也应该是基于工程项目的。每个项目在数据库内部有一个唯一的ID标识,页面既可以统计所有项目,也可以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各种操作。信息系统针对工程项目的主要功能有:项目备案(项目建立)、投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资料管理、项目展示、图表功能。项目备案为所有项目的初始建立,其他各功能将围绕某一项目展开。投资(成本)控制的功能包括:项目的估算、概算、预算、标底、合同价、投资使用计划和实际投资的数据计算和分析,进行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动态比较并形成报表。进度控制的功能包括:计算工程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并确定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绘制横道图、进度计划的比较分析等。合同管理的功能包括:合同基本数据查询和执行情况的查询分析。质量管理的功能包括:记录专项技术方案、过程检查验收、质量事故处理情况、问题记录等。资料管理:工程涉及的各种存档资料,可以统一进行电子版的管理,防止纸质文档的分散、丢失。项目展示:每个工程自动生成本工程的宣传网站,使得各方可在此相对独立地交流。对于希望宣传自己的工程项目的,工程新闻后可在专门的页面进行分类展示(需要有域名的支持)。图表功能:根据企业自身要求定制。显示工程进度,近期内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任务;财务报表,显示全面的信息;对项目的各种或一种资源进行资源配置报表。 2.4协同办公功能 理想的协同工作平台能为企业提供1个好的电子化办公环境。所有项目参与人员,包括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项目管理方和监理方等,都可以在平台上沟通交流工作进展。而对于信息系统的拥有单位,还可以进行企业内部的发文、人事管理、行政管理、资源管理等操作。公告通知(公司发文):能够实现公司内部的通知下发。办公室人员只需在系统上1次即可,各部门人员都可以自行浏览。而系统应有记录功能,将已查看的用户进行记录以备今后确认和统计。人事管理功能:单位人事方面的各种功能,包括员工调动管理、晋升管理、培训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等。行政管理功能:企业行政方面的各种功能,包括考勤管理、会议管理、用车管理、图书管理等。资源管理功能:也可以是知识管理,公司内的论文、图纸、规范等统一录入收集,本公司有权限的人可查看参考。 2.5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 工程管理企业采用的专业软件有很多,1个软件不可能面面俱到具备所有功能,信息系统作为核心,需要把所有软件结合起来,能够较容易地编写接口程序,与其他专业软件进行数据交互。 3程序开发 3.1系统架构 目前信息系统分为B/S(浏览器/服务器)、C/S(客户端/服务器)两种,拥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根据环境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软件可采用3层架构,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LogicLayer)、数据访问层(Dataaccesslayer),各层相对独立。优点有: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可以很容易地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有利于标准化;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结构更加明确;在后期维护的时候,极大地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缺点是降低了系统的性能和增加了一定的开发成本。相应的,表示层既可以采用客户端也可以采用WEB页面,为减少重复的开发工作量,服务器端提供数据方式采用webservice,无论表示层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调用同样的webservice方法,同时考虑到移动办公逐渐普及,这种方式也可预留移动程序的调用。此外,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将数据库和webservice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以减小运行压力和增加性能。 3.2功能模块和工作流 如果采用通过设置即可进行修改流程的方式,功能模块和工作流各自独立,很难发生数据交互,只能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录入查询,流程则作为单独模块。而且工作流扩展性不高,很难实现多部门共用1个流程的情况。因此,一般大中型企业会进行定制开发。基于工作流模式,可实现每个功能模块都可自行定义是否发起工作流的效果。开发时,每个模块的数据都在定义好的数据表中,可实现各模块的数据互通。采用1个好的工作流引擎,可扩展性强,可根据人员部门不同,自动判断某个节点应该由谁审批。而表示层,可根据页面不同,按功能模块显示所有数据或按工程显示数据。比如,在项目备案中,显示所有的项目信息及流程情况。或者,查看某一工程的所有资料与展示。这些,有可能会使用Web页面与客户端的结合来实现。 4结语 随着工程项目的规模和需求变化,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已经越发凸显。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1个好的信息系统,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程管理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储家琪 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电网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方式 1研究背景 电网公司在运行方式涵盖的内容和管理思路等方面已经逐渐统一,但还停留在文档信息收集层面,缺少一个标准模型对信息系统中庞杂的运行方式各类信息进行统一与规范,在运行方式编制与管理过程中,按照传统的网络、主机、存储、中间件、数据库对运行方式进行梳理与划分,线条过于粗犷,缺少一根总线将各类运行方式进行关联,无法体现整体的运行方式特点,不能满足信息系统日趋精细化、一体化的运维需求与管理需求。因此,亟需一个以应用系统为总线,在宏观上可以反映系统运行的总体架构,微观上能够展现重要配置信息的运行方式模型,为信息系统资源调配、检修计划的编制与执行以及运行异常状态下的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起到分析辅助决策的作用,此项研究对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2运行方式模型 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庞大复杂,且影响信息系统运行的因素较多,在建立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时,以简单的模型很难应用到电网企业的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阐述的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将按照纵向分层,横向划分域建立模型。纵向采用不同层次表示不同粒度的运行方式,层次按照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复杂度划分为5个层次(0层至4层);横向则参照ER图模型,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不同实体,实体之间以关系建立连接。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中纵向层次模型的每一层是由一个实体关系模型构成,为了能够对整个模型有一个精准的了解,首先阐述横向实体关系模型的构成细节,然后再从整体上介绍纵向模型的运行机制。 2.1实体关系模型 (1)运行实体: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且可以区别的事物,现实世界由各种各样的实体组成。实体在本模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关系、属性以及状态存在的载体,关系和属性都是依赖于实体而存在的,实体在模型中的各个层级的定义略有不同。在信息系统中实体可以有物理和逻辑两种映射,物理映射可以表示主机、存储和网络设备等,逻辑映射则为应用系统、数据网以及传输网等逻辑概念。(2)运行关系:关系是整个模型的核心,它表示了两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实体之间关系的抽象表示,即当某一实体的属性发生变化时,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实体会感知到实体的变化。一个关系只能关联一个起点实体,也只能关系一个终点实体,是严格的一对一关系,对于双向都有关系的实体,可由两个关系表示。一个实体可以有多个关系,即可以形成一个实体对应多个实体的形式。(3)运行属性:运行实体所具有的特征称之为属性,它是对实体自身内容和品质的描述,它是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只有具备属性的实体才有实际意义,一个实体由多个属性来描述,比如当实体对应主机时,它的属性可为CPU、内存等配置信息。(4)运行状态:表示了实体在信息系统中的运行情况,在横向实体关系模型中实体、关系以及属性均是静态的配置数据,只有运行状态在实体运行过程中会动态发生变化。一个实体只能有一种运行状态,运行状态可以关联到多个实体,一个实体运行状态的变化会影响与其有关系的其它实体。 2.2层次模型 横向实体关系模型能够表示运行的动态信息,而纵向的层次横型则是对静态运行方式相关配置数据的不同粒度的展现,通过不同层次的缩放展示不同粒度的配置数据,并在相应层次将静态的实体、关系、属性与动态的运行状态进行关系,集中展示。0层是整个模型中粒度划分最粗的层次,0层模型中能够表示电网企业信息系统整体运行方式,0层模型更关注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硬件、网络等都是为应用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支撑的手段。应用系统在0层模型中对应为实体关系模型中的实体,应用系统的接口则映射为运行属性,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对应到模型中的关系。1层模型是对0层模型应用系统实体的更细粒度的划分,1层模型则表示某一具体应用系统内部各构成元素的关系,1层模型更关注于影响本应用系统运行状态的内部元素。1层模型中实体包括应用系统、中间件、DNS服务、数据库、主机以及存储等,这一层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出影响应用系统运行状态的外部因素。2层模型的实体为系统运行所依赖的更精细的因素,包括应用节点、数据库节点、SAN网以及应用存储等,它是对1层模型的更细致的划分,将网络、主机、存储等按照粗粒度进行展示。3层模型能够非常完整的描述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与前3层相比,此层将实体划分到具体的物理设备,比如交换机、存储节点、路由器等,通过此层能够完全的展示出运行方式单流程对于应用系统所造成的影响。4层模型(实体监控层)能够实时反映各实体的属性运行状态,此层各实体属性状态与各监控系统联动,各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状态能够反馈至此层模型的实体属性中,实现各实体的状态实时化,为系统资源调整及异常预警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2.3模型实例化 建立模型的最终目的是将模型实体化,解决具体的运行方式问题。本模型实例化描述语言为XML,XML是可扩展的标记语言,它用于标记文档使其具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是一种允许用户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定义的语言。选择XML描述模型的原因有两点:(1)通过XML可以完整的表达模型中的实体、属性以及关系;(2)XML应用非常广泛,使用它能够方便的将模型转化为管理系统的配置数据,也可从管理系统中导出模型,便于此模型具体应用。模型实例化过滤,如图1所示。模型的实例化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将主机、存储以及网络映射到模型中的实体;(2)将实体与实体的属性进行关联;(3)定义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4)以XML形式描述实体、属性及关系;(5)管理对模型文件进行翻译,形成运行方式拓扑。 3模型应用实例 为了将模型中的各实体和实体关系进行全面管控,需要相应的信息系统做支撑。通过将A业务系统运行方式实例化成XML描述的运行方式配置数据,导入到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管理平台,展现出形式的1层运行方式界面,如图2所示。图中间区域为运行方式展现界面,界面中展现的实体、关系以及属性均为运行方式实例化的XML配置数据,而实体运行状态则由平台采集程序通过SNMP、Syslog等协议从设备或系统接口中动态采集,并与实例化的实体进行关联,在界面中统一展示;界面左下角为快速定位栏,通过该栏导航功能能够快速定位到实体;右侧为系统中各实体关联的属性;通过左上角的层次缩放按钮能够在不同层次之间跳转。通过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管理平台将模型实例化并集中展现,可以实现对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4总结 针对电网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建立运行方式模型,对信息系统中涉及的所有实体,以应用系统为总线进行全面梳理,并将该模型与电网企业具体应用系统进行关联,提出具体的应用方案,检验了模型的可行性。然而,运行方式模型的建立只为电网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的深化应用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1)建立运行方式管理系统,实现运行方式模型中实体、属性以及关系数据的维护,实时采集实体的运行状态,并将动态的运行状态与静态的配置数据关联,通过软件系统实现对信息系统运行方式自动化管理;(2)将运行方式与“调、运、检”体系充分结合,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通过运行方式明晰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3)利用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实现系统缺陷和故障实时告警,预先分析故障的影响范围及问题扩散的可能性。 作者:赵永彬 李巍 杨壮观 郑善奇 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施工企业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论文 一、充分沟通,明确需求 (1)调研现状在系统开发前,需要协同软件开发公司本单位的管理现状、现有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及水平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个管理层次调研,包括执行层、主责层、管控层、指导层。如某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已在公司应用多年,较为成熟,基本满足其业务与核算需求,因此新建信息平台在开发的时,只需要建立与原财务系统的接口,并补充完善原财务系统中对客户的支付控制功能,这样即避免了重复开发,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又补充完善了原财务系统所缺失的部分功能。(2)总结在其他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许多单位早意识到信息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早就着手了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但由于软件开发的工程量和技术难度都较大,虽然仍没有十分成熟的软件,但仍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因此在开发之初,需要对本系统、本行业的信息系统总体开发、运用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其他单位软件系统开发的经验教训。如某单位某子公司与某软件公司协同开发的项目综合管理软件,针对需求调研时的管理水平与要求设计,业务范围涵盖公司业务管理的所有模块,历经数年,经过数个项目的现场验证,终于从功能角度、技术角度满足了该公司几年前研时的需求,然而在正式推广时,遇到以下问题:①系统开发时,求大求全,正式应用时,项目部业务部门水差参差不齐,难以同时齐头并进,推广人员精力有限,难以顾及全部的专业;②系统对设计了对业务流程的审批,但涉及人员太多,如验工结算流程,从架子队至执行层至主责层多达十几个人需要进行审批,加上工地网络不畅等原因,经实际测算一份验工结算工作流程,从发起到全部审批完成,需要四个工作日,将影响项目的进度款支付,同时这些基础流程对系统中设计的统计分析功能影响巨大,因此流程过长、限制过死成了系统无法顺利推广的最重要的原因。③系统设计的流程、表格较为固化,系统从需求调研到开发完成具体推广应用的条件,历时四年,但是公司的管理水平与要求跟四年前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也就是软件开发的灵活性不足,适应性不强,使开发出来的系统不符合日新月异的管理需求。④系统开发时基于的平台落后,界面不友好,升级困难。(3)需求准确定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管理者提出当前状态下急需依靠系统解决的关键问题,即不能及时准确的取得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数据,基础数据多次采用,时点不同造成数据间相互冲突。在总结其他单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本公司信息系统开发“核心模块先行,基础表单固化,流程由使用单位自行设计,平台先进升级方便”等原则,决定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基础数据“一次录入、多次利用”,各个管理层级所需统计分析报表自动生成,通过业务流程的设置加强后台对项目的管控力度,由项目经理管项目转变为法人和项目经理共管项目的模式。 二、确定核心模块及开发的分阶段目标 项目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进度管理、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管理等,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为解决对项目各成本要素的管控,因此核心模块确定为财务管理、工程数量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等,即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的管控。系统开发的第一阶段以财务倒逼机制为手段,以项目的收入清单为依据,以工程、物资、设备总控数量为基础,签订承包合同,按时结算,按时支付,实现执行层与主责层对项目的共管,以及管控层对项目的监管。系统开发的第二阶段为依据企业各个管理层级对信息的不同需要,实现核心模块数据从的数据库中自动生成各管理层级需要的各类数据。减少重复工作量,提高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加强各类成本要素数据的管控、纵横向比较与分析、预警等。系统开发的第三阶段为将项目管理的其它模块陆续加入,包括安全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试验管理、党群工作等等。使项目管理系统成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系统推广及应用 目前,经过上述定位的信息系统已经在某单位得以全面应用,成为了该单位实现“法人和项目经理共管项目”和落实精细化管理最佳工具。综合该单位在短期内得以全面推广该项目信息系统的经验如下:1.领导团队的高度重视和必用不可的决心可操作性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平台开发完成后,能得以顺利的推行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领导团队对系统的高度认可、高度重视。某企业采用了由总经理亲自带队,各单位第一行政领导及技术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片区现场推进会,宣传信息系统推行的重要性、必要性,传达了领导团队全面推广使用系统的决心与信心。必须使用信息系统的理念与领导层决心的传达与展示是系统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与前提。2.培养强有力的推广与应用核心团队为顺利推广应用本系统,应成立由软件公司系统开发人员与公司负责协作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等共同组建的核心团队,负责系统的操作培训、技术问题的解决、后台硬件的维护、数据安全等工作,作为系统有效运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技术保障。由系统开发人员对各级子公司的关键业务人员(包括核心模块相关人员与系统管理员)进行现场培训与实战演习演练,掌握了系统的使用与流程的设计等技能,并对系统使用时存在的常规问题有一定的解决能力,再由各级关键业务人员对本公司的项目人员进行培训与数据录入的现场指导。事实证明,分层级的培训与推广应用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般项目提交的在各公司关键业务人员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再提交核心团队,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3.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系统推行时,应制定阶段性目标,分阶段确定各项目数据录入的要求。4.奖罚分明的考核兑现制度为提高各级公司、各项目推行信息系统的积极性,建立奖罚分明、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对信息系统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等建立奖罚标准,并及时考核兑现,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度的奖罚,将对提高系统数据录入的质量、进度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四、结束语 总之,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这个掌握信息就掌握了胜利机会的年代,对施工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必须的、必然的方向,开发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适应性的系统,并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推广与应用,使之真正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最有效工具,最有力武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作者:赵浩 单位:中铁五局一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探讨 1企业信息系统云计算实施基本步骤 1.1评估云计算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云计算平台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在实施之前,必须充分评估本企业实施云计算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云计算具有高度兼容性和整合能力,适合将企业原有计算平台和信息系统进行统一整合。但是,云平台固有特性决定其暂时不能胜任以下特殊应用。·采用非PC架构平台搭建的应用系统。例如运用小型机担任计算平台的应用系统,或者主要由苹果MAC平台构成系统。现有的企业虚拟平台只支持在PC服务器上部署,也只能虚拟出PC服务器硬件。·复杂图形处理及3D处理应用。虚拟软件暂时无法支持高性能图形卡,无法实现硬件加速功能。·需要单机多屏显示或者多机独立显示的应用系统。·外接端口使用较多的应用。例如大量使用RS232串口、USB端口的应用,此类应用因外接端口与物理主机对应,无法实现虚拟机自由迁移,失去了虚拟化的重大优势,如果利用串口服务器、USB服务器等第三方硬件实现资源共用,又可能因单点故障影响可靠性。·I/O密集型应用。云平台实施后,每台物理服务器上同时有若干台虚拟服务器在运行,其CPU、内存等资源均能得到合理划分。但是,外部存储I/O一般都是通过SAN光纤存储实现,多台虚拟机会对主机的I/O通道进行抢占,在I/O压力较大的应用中可能难以满足要求。·因安全问题要求物理隔离部署的应用。例如在电力二次安全防护中,生产控制大区的应用系统和管理信息大区的应用系统无法实现整合。1.2信息化基础资源调查企业信息化基础资源调查是建设企业云计算平台的重要步骤。主要工作是调查统计现有信息化基础资源情况,包括PC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情况等,建议以表格形式整理汇总,具体见表2。本步骤有两个目的:一是确定企业云平台建设规模,根据现有服务器的实际数量和配置要求决定迁移至虚拟平台后的虚拟机数量和资源需求,从而推断出所需物理服务器的实际数量;二是可筛选出现有服务器中配置较高者,经升级后作为云平台的资源池,尽量节省成本。根据经验,在典型的企业应用环境中,一台主流的PC服务器可承载6~8台中等负荷的虚拟服务器稳定运行(内存需根据虚拟服务器要求进行扩充)。1.3选择云平台硬件、软件方案完整的企业云平台基础设施由物理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以及平台软件组成。这里采用的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VMware软件。在本步骤中,物理服务器要求如下。·单个CPU内核数尽量高,因VMware通过物理CPU个数授权,因此同等价格下,单个CPU内核数越多,性能和处理器负荷冗余度越好。·内存足够大,单台物理服务器要支持多个虚拟服务器同时运行,足够的内存必不可少,以笔者的实施经验,单台物理服务器内存应大于64GB。·应配置2块以上8GBHBA卡接入冗余多路径SAN或者采用冗余10GBiSCSI存储网络,以保证数据存储可靠性等性能。·对磁盘I/O要求不高、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的,可以选用刀片式服务器,以节省安装空间和能耗。·可尽量利用原有配置较高的服务器升级而成。存储系统一般采用SAN结构,也可以使用iSCSI。结构简单、主机数量少时,也可以用SAS、SCSI电缆等直接组网,只要满足“存储设备的LUN能同时被所有主机访问”即可。存储设备容量根据现有服务器的总容量选取,必须支持RAID5或RAID6,并根据需要增加热备份盘,介质应尽量采用高速FC或SAS硬盘(15000r/min),为节省成本,也可使用其他类型硬盘。网络系统与传统架构相同,建议每台物理服务器有两块及以上的网卡连接到企业内部网交换机。1.4搭建云计算平台本步骤开始为正式实施安装阶段,主要工作由集成商完成,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1)规划各硬件设备安装位置,网络、光存储连接方案。(2)安装存储设备,上电后进行基本阵列配置,建立RAID,设定热备份盘,划分LUN(逻辑单元号)并予以全局。因虚拟机迁移需要,此处应至少划分2个LUN。(3)安装新增的物理服务器,连接HBA卡和光纤交换机,连接网络。(4)在新增的物理服务器上安装虚拟平台软件,如VMware的ESXi及vCenter,云平台基本成型。(5)将拟升级加入云平台资源池的服务器上的现有应用迁移到云平台中。(6)对这些服务器进行升级(主要是内存及HBA卡),安装虚拟平台软件,加入云平台资源池。(7)将其他应用逐一迁移至云平台。(8)配置云环境下的高可用,例如HA或FT。 2原有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经验 系统迁移是将运行在物理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及操作系统平滑转移到虚拟机中运行,每台服务器数据量往往都在数十吉比特以上,较为耗时。为保证迁移过程中应用系统正常运行,需要利用专用工具软件进行在线迁移,因为操作系统和软件环境的影响,在线迁移有时会失败。2.1迁移工具的使用各虚拟技术提供商均会免费提供适合自身平台使用的在线迁移工具,如VMware的ConvertStandalone。软件具体使用方法不再赘述,仅提出如下使用过程中的要点。·Convert可以安装在被转换的Windows服务器上,也可以安装在网络中其他Windows服务器上,前者转换速度稍快,后者可同时转换多台服务器,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迁移时尽量选取服务器访问量较小的时间段进行,避免二次同步中出现错误。·迁移操作前应保证被迁移服务器和vCenter服务器网络连接可靠,并关闭被迁移服务器上的网络防火墙和病毒防火墙。·被迁移服务器上的server、workstation服务应保持开启,系统策略中应允许具有管理员权限的账号在网络登录。·迁移选项中,转换后的系统服务应将物理机硬件相关服务全部禁用,例如HPSmartArray、HPSystemManagementHomepage、HPRemoteMonitor等。·如果想在Windows主机转换后对系统进行自动配置,如刷新SID等操作,需提前按迁移工具的提示,自行在网络上下载对应版本的sysprep包,复制到指定的目录方可进行操作。·如果转换过程中报错失败,可根据错误提示对被迁移的系统进行调整后重新转换。如果始终无法转换,则只能将被迁移主机停机,用另一工具VMwareConvertCD光盘启动系统,进行离线冷克隆。冷克隆兼容性最好,但速度较慢,且被迁移主机在迁移期间无法提供服务。·转换后应检查虚拟机的数据完整性,为网卡配置IP地址,检测相关服务是否正常。2.2虚拟机管理命名为便于管理,各类云平台支撑软件都会给用户提供方便、直观的管理控制台,为适应云环境下的主机管理,建议在给虚拟机命名时包含主机名、系统名及IP地址等基本信息,尽量使用英文、数字及英文标点,不要使用中文。2.3迁移错误排查以本单位实施过程为例,迁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如下。(1)在对Windows主机进行迁移时提示VSS快照创建失败VSS(volumeshadowcopy,卷影复制)是Windows提供的系统服务,用于创建基础存储设备的高保真时间点映像,如果该服务运行异常,迁移程序将无法正常运行。解决方法:检查系统服务中VSS运行是否正常,可重启服务后再次尝试。另外,如果源主机挂载有USB或ESATA存储设备,建议在迁移时将其排除。(2)转换后的虚拟机无法设置原IP地址,提示该IP地址已经分配给其他适配器迁移前后,操作系统识别到网卡发生变化,但原IP地址仍关联到已经不存在的网卡上,导致无法分配给新网卡使用。解决办法:运行“注册表编辑器(regedit.exe)”,搜索原IP地址,将值改为空,再重新在网络属性中为新网卡配置IP地址。(3)不明原因的反复迁移失败部分服务器可能因特殊的软件兼容性问题导致不可预料的迁移过程反复失败。对此,建议将迁移程序安装在被转换的服务器进行尝试。如果仍不能成功转换,则采用光盘启动进行冷克隆。2.4迁移完成后的优化系统迁移完成后,应及时对应用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和检查,包括云平台的运行情况、主要资源占用;各虚拟机的资源分配是否充足;检查虚拟网络是否通畅;验证虚拟机迁移能否正常动作;对关键服务器进行性能分析,如果有硬件瓶颈应采用升级或资源调配的方式予以解决,确保正式投运后平台长期稳定运行。 3云环境中的系统安全 企业信息系统迁移到云平台后,传统IT架构下的信息安全策略及方法大部分仍然适用。同时,鉴于云平台自身的特点,也具有一些新的安全风险和相应的防范技术。3.1合理分配管理权限云平台将原有分立的各服务器集成到统一的资源平台中,操作员可以远程在集成的管理环境中进行硬件层面的操作,而默认平台管理员对所有资源和虚拟服务器拥有完整的操作权,在多管理员的环境下,可能带来越权使用的风险。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级别的操作人员分配相应的管理权限,并按照AAA(认证、授权、审计)规则严格进行访问控制。3.2云环境数据安全云平台中的所有数据全部存储在集中存储设备(磁盘阵列)中,一旦存储出现故障,可能导致系统大规模停运和严重的数据损失。在企业环境中必须绝对避免这种情况。硬件层面:集中存储设备必须拥有高可靠性,必须采用合理的RAID级别(RAID5或RAID6),指定足够数量的热备份盘,有条件者建议采用双机镜像克隆。在日常巡检中,应特别注意存储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数据层面:合理制定备份策略,对重要数据定期进行备份。主要方法有虚拟机克隆、平台级备份工具VeeamBackupServer、传统的主机级备份工具等;病毒防范可沿用原有防毒体系,也可采用云平台认证的嵌入式防毒体系,可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企业云计算从本质上隔离了应用。对于运维的单一个体来说安全性必然会提高,防止安全问题的引入以及隐患扩散。同时对于整个平台来说,整体管理控制、局部独立管理模式也提高了平台的安全性,通过补丁管理,以push方式可以短时间内弥补所辖虚拟机的安全漏洞,同时也使得平台本身安全性提高。针对具体应用系统的安全,可以利用同步镜像、负载均衡技术提供进一步的保护。 4结束语 该信息系统云平台使用效果较好,既大幅度降低了数据中心运维成本和总体拥有成本,又保障了数据安全和系统、应用的稳定。经过一年多的正常运行,云计算平台与以往传统方式相比,资源利用、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据初步测算,云计算平台实施后,现有规模下可减少服务器25台,节约投资成本125万~200万元;节约机房空间、制冷量约60%;每年节约电能2.6×106kW·h;后续管理运维成本显著降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云平台也将进一步完善,最终建成一套数据高可靠、业务高可用、设备高效用的基础平台,更好地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供保障。 作者:王骞 邹联 单位: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1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1.1Access的优势(1)存储方式单一。Access管理的对象包括表、窗体、查询、页、报表、模块和宏,这些对象都存储在同一个数据库文件中,便于用户统一操作和管理。(2)面向对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主要建立在类和对象的基础上。类的一组属性和方法定义了类的界面,它封装了类的全部信息。在Access中,通过可视化的操作能快速创建类的具体对象,然后设置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以定义该对象的外观和行为,而不必关心其内部是如何实现的。(3)完善的向导和设计器。Access提供了将近100种向导以及丰富的设计器或生成器[2],可引导用户建立数据库的各种对象。(4)集成开发环境与Internet。Access提供了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环境,而且用户可通过数据访问页对象将应用程序迅速到Internet上。(5)与其它软件之间的资源共享。利用Access强大的DDE(动态数据交换)和OLE(对象的链接和嵌入)特性,将其它对象嵌入窗体和报表中,建立动态的数据库报表和窗体,实现与其它应用程序的数据共享[3]。1.2VBA的特点VBA是新一代标准宏语言,是基于VisualBasic发展而来的,是开发MSOffice应用程序的嵌入式程序设计语言。相对于传统的宏语言,VBA具有以下特点。(1)提供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VBA通过模块对象(类模块和标准模块)的设计实现程序的功能。(2)内置脚本语言。VBA程序是内嵌在MSOffice文件中的,必须寄生于已有的应用程序,且被Office程序解释执行,VBA程序不能编译成后缀名为“.EXE”的可执行程序,不能脱离MSOffice环境运行[4]。(3)通用性。VBA作为一种通用的宏语言可被所有的Microsoft可编程应用软件所共享[5]。它具有跨越多种应用软件并且具有控制应用软件对象的能力,使用户运用一种语言即可开发各种应用软件,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可移植性。 2ADP在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在Access2003中,通过ADP方式创建Access数据项目文件,然后在ADP数据库窗口中设计数据表、查询、窗体等各种数据库对象以创建用户界面及组件,最后在Access2003内置的VBE(VisualBasicEditer)开发环境中编写VBA程序以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及数据库系统的集成。现以医院门诊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的实例,按照Access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常用步骤对医院门诊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2.1信息系统的设计2.1.1需求分析医院门诊部门是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首要窗口,也是医院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门诊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使医院门诊业务数字化,即通过管理信息平台完成门诊具体事务及行政管理,提高医院门诊效率和服务质量,减轻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对中小型医院的深入调研与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见图1)及系统业务流程(见图2)。2.1.2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根据“医院门诊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关系型数据库理论,设计了结构合理且不会引起操作异常的满足第三范式要求的数据表。本系统用到7张数据表,它们的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模型见图3。2.2信息系统的实现2.2.1窗体界面设计在一个软件系统中,使用最多的窗体是录入窗体和查询窗体,而这两种窗体除了绑定的字段不一样外,其它功能都大同小异[6]。但由于这两种窗体在整个系统中占了很大比重,所以重复设计这些窗体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节约窗体布局设计时间并减少代码编写的工作量,该系统预先设计了一个标准的窗体作为模板,这个模板窗体应具备常用录入窗体或查询窗体的基本界面和功能。笔者的设计思路是:把各窗体的共性抽取出来变成通用的窗体模块,而将各窗体的不同特征(变量或方法)均集中在窗体打开事件中进行存储和设置,既使程序设计模块化又增强了程序的可扩展性[7]。一旦需要创建新的窗体时,可复制这个模板窗体,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定制的功能就行了。使用模板窗体的另一个好处是几乎所有窗体具有统一的界面风格。根据以上窗体设计思路,各基础数据窗体的创建步骤可大致概括为:首先设计标准模板窗体,再通过复制模板窗体得到一个新窗体,再修改此窗体的记录源,然后删除模板窗体的原有字段,将指定字段添加到新窗体中,最后在此窗体的窗体打开事件中修改变量值就可以了。2.2.2功能模块实现该系统的数据库编程采用了基于组件对象模型(COM)的ADO(ActiveX数据对象)数据访问技术。为节省篇幅,以“基本资料管理模块”和“门诊管理模块”为例,采用程序编码和程序逻辑控制的方式讲述各功能模块的实现原理。(1)基本资料管理模块本模块包含“医生档案管理”、“病人档案管理”、“药品档案管理”三个子模块,其业务功能非常相似,为节省篇幅,现只讲述“医生档案管理”模块的实现过程。“医生档案管理”模块的作用是完成对医生档案的新建、查询、修改及删除操作。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4。“新建”、“修改”、“删除”、“查询”功能的VBA程序代码分别见程序1、程序2、程序3、程序4,“保存”功能的程序逻辑控制见图5。程序1:“新建档案”按钮的单击事件过程(2)门诊管理模块①门诊挂号管理子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完成病人就诊前的挂号管理,如果系统中存在病人的档案,则直接生成挂号单,否则应建立病人档案,再挂号。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6。挂号ID和挂号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单击“新增”按钮打开“病人档案管理”窗体,将某病人信息输出到“门诊挂号管理”窗体对应的控件中。单击“保存”按钮将病人的挂号信息写入数据库。②就诊开药管理子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完成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和诊断结果进行记录,并根据病情开药。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7。在“就诊开药”窗体的中输入挂号ID后按回车键,可将病人的就诊信息和开药明细输出到窗体对应的控件中,其实现过程见程序6。医生记录病人的诊断信息并依据病情开药,其实现过程的程序逻辑控制见图8。程序6:“挂号ID”文本框的KeyDown事件过程③收费发药管理子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计算和收取病人就诊的所有医药费,并发放药品。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9。划价、收费和发药业务流程实现的程序逻辑控制见图10。2.2.3系统集成为了集中管理各个分散的功能模块,使用户操作具有连贯性,需进行系统集成。该系统使用“菜单集成”和“窗体集成”的方法将已建立的所有对象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控制平台主窗口。(1)菜单集成使用宏建立自定义菜单栏,其步骤是:创建宏组(由若干个宏组成)以设计系统主菜单,创建宏以设计子菜单,最后执行【工具】│【宏】│【用宏创建菜单】菜单命令[8]。在这里只列举系统主菜单及其“基本资料”子菜单的设计过程,菜单宏的详细设计及参数设置见表1。(2)窗体集成在“主界面”窗体中创建多个按钮控件,并使用选项组控件按功能将他们分组,然后把每个按钮的“单击”事件属性设置成相应的宏即可。 3结论 通过真实的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可更直观地理解了ADP方案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法,即首先对软件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及业务流程,然后对数据库进行设计与建模,再设计窗体界面,然后编写各模块及组件的VBA程序,最后集成数据库系统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现ADP提供了一组功能强大的工具以及一系列数据库应用的解决办法,完全可用于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场合,为企业创建安全、高效的数据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使用户能够比以往更轻松地组织、访问和共享信息。 作者:刘坤彪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财经学院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小议企业信息系统的流程与管控 1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申请 系统建设完成后由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单位负责向信息化管理部门申请系统的上线试运行,系统申请上线试运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1系统建设开发单位按照系统需求说明书、系统目标任务书或合同中的规定已完成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系统经用户试用并修改完善,已相对稳定,具备有关功能和安全保障措施,经业务部门确认能够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业务的发展。 1.2系统建设开发单位对系统进行严格的测试,包括系统的功能实现、安全性、性能、可用性、兼容性、集成性等方面,并形成测试报告。测试结果经信息化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运行维护单位的认可。 1.3系统建设开发单位完成各个层次重点用户的培训工作,包括系统最终用户和运行维护单位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1.4系统建设开发单位配合运行维护单位制定详细的上线试运行实施计划、系统备份方案、系统监控方案、安全策略配置方案、应急预案和移交计划等。对公司核心应用系统需提供快速恢复系统的部署方案。 1.5系统建设开发单位、运行维护单位共同检查系统的安装环境,确认满足安装所需的服务器、网络、电源等环境保障条件。 2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测试 2.1系统开发完毕后模拟配置生产环境,并将信息系统部署至模拟测试环境。 2.2制定测试方案,对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编写详细的测试用例 2.3进行集成测试,通过性能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和安全评估,重点考察系统的集成性、健壮性、稳定性、负荷响应能力和安全性等指标。 2.4进行功能测试,对运行环境中各功能模块的连通性、响应能力、安全性以及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影响等指标,形成相关记录和报告。 2.5运行维护单位确认上线试运行测试通过后,结果报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各相关部门在系统上线试运行申请单签字确认后,系统即具备上线试运行条件。 3系统上线试运行 3.1当信息系统满足以上试运行申请条件并通过试运行测试后,由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确定系统上线试运行开始时间和上线试运行的期限,原则上上线试运行期为三个月,具体可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按照能够全面检验系统运行质量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运行时间或实际发生业务数量。 3.2上线试运行的初期安排一定时间的观察期。观察期内由系统建设开发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共同安排人员进行运行监视、调试、备份和记录,并提交观察期的系统运行报告。 3.3系统上线试运行期间,未发生影响用户使用的故障、未发生因软件缺陷而导致系统停运的重大故障、未进行较大变更等,可认为该系统上线试运行期间稳定运行;否则需待系统整改完善后重新开始上线试运行。 4系统上线试运行验收 系统运行期间连续稳定运行,没有影响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的重大问题,可由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牵头组织验收,成立验收工作组(或验收委员会),成员应由业务部门、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的专业人员组成,验收工作组包括技术审查组、生产准备组、文档审查组等专业小组。对项目相关文档进行全面检查,对系统功能实现、性能、安全性、数据备份与恢复、应急与快速恢复方案等进行测试和核实,并作出验收结论。 5系统正式运行 通过信息系统的上线试运行验收是信息系统完成上线试运行转入上线正式运行维护的标志。通过上线试运行验收后,系统完成建转运工作,该信息系统即为正式在运信息系统,需严格按照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纳入日常管理。运行维护单位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除保证系统所需网络和软硬件环境正常外,还应对系统应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做好应用统计,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6系统下线 系统下线前,由业务主管部门向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提出下线申请,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组织对系统下线进行风险评估,以确认系统下线后是否对其它系统造成影响。系统通过下线风险评估,并经其它相关部门审核和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审批后,由运行维护单位具体实施。运行维护单位应根据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应用程序和数据进行备份及迁移工作。备份数据保存时间由业务主管部门确定。 下线工作完成后,运行维护单位向业务主管部门提交系统下线报告并抄送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同时做好该系统相关文档、材料的归档备查工作。在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系统上线试运行申请、上线测试、上线试运行验收和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各阶段缺一不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作者:孙帅 单位: 平高集团信息中心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煤炭企业信息系统设计探新 1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它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管理业务、组织行为等多方面。多年来,人们探索了许多指导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理论和方法,相比于其他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能较全面支持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其他方法尽管各有优势,但都大多只能作为结构化系统开发在局部开发环节上的补充,尤其是在系统开发工作量最大的系统分析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四大部分, 2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遵循结构化开发方法 根据煤炭企业现行系统分析,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应该分步进行,采用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时,由于使用用户对煤炭企业MIS需求定义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相关系统研发人员由于不熟悉煤炭企业工作流程,导致开发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在沟通上难以迅速达成一致,因此在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时会增加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反复询问相关需求,并进行调试。 3设计原则 (1)煤炭企业MIS是一个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模块化结构设计尤为重要,在设计中遵循系统相关性原则、可维护性、整体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性等原则,编码尽量浅显易懂、文档的工程化、标准化。(2)由于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开发人员多、开发难度大、开发周期长、相关流程易变等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和原型法相结合。(3)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运用会对传统管理模式带来冲击,势必会产生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相关领导要积极负责,并开发人员与业务人员紧密合作,才能确保开发顺利进行。 4系统功能设计 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总目标是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在煤炭企业建成综合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起以中心数据库为核心,各部门数据库分别存储并与中心数据库具有互联互通能力,实现信息的共享使用。使各部门的数据具有与中心数据库互联互通,实时更新各类信息,共享各类信息。系统在实现科学性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要为企业领导管理活动提供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现代化管理环境。 5系统结构设计 使用vs2007以及SQL数据库技术,将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划分为个模块,如图2所示。辅以原型法,将每个模块快速成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效率,为合作双方的沟通提供良好的交互环境,使用户对操作界面和系统功能描述等有较早的、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以便用户对系统的预期目标进行实际验收。 6结语 煤炭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将煤矿企业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交换信息,实现了领导活动、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快速、准确、科学、可靠、便捷,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加速煤炭企业现代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溢涛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煤炭工业管理局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摘要: 企业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建成投用了支持生产运营、企业管理的各类信息系统。随着业务精细化管理,出现了“信息孤岛”、“流程割裂”、“数据分散”等诸多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开始进行信息系统集成。本论文全面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集成需求,提出了界面集成、流程集成和数据集成解决方案。 关键词: 界面集成;流程集成;数据集成 企业信息化发展一般经历分散建设信息系统、统一建设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信息共享等四个阶段,各阶段随着管理深入和新技术应用,螺旋式上升。当前,企业业务处理更加高效、协作更加密切、分析更加准确,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数企业开始系统集成,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层面实现互通互联、流程层面实现业务协调、操作层面实现界面统一。 一、现状分析 国内企业系统集成多采用点对点集成,但与国外先进案例相比,存在两方面差距: 1.1信息系统集成度不高,存在信息孤岛。系统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相互独立,都有各自身份认证和权限分配,同一类数据在不同系统重复录入,形成信息孤岛。 1.2流程割裂,数据分散,业务协同支持不够。系统数据存放在各自数据库中,无法共享,部门业务协同少,形成数据分散、流程割裂。 二、需求分析 2.1界面集成需求。通过集成各系统界面,实现统一访问入口、统一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减少系统ID和访问密码,实现单点登录。 2.2流程集成需求。通过统一的流程引擎、业务应用和流程监控,实现信息系统业务流程集中部署、管理和监控。将业务审批前移至用户平台,实现跨系统流程监控,实现流程可视化跟踪。 2.3数据集成需求。为各系统定义唯一数据源,数据“一次录入,全程共享”,实现系统间数据共享,组织间数据贯通。 三、集成解决方案 3.1界面集成方法。门户作为用户统一业务操作平台,将各信息系统、数据仓库、网络信息和协同服务集成在统一界面上,支撑企业内外业务流程流转,消除传统信息壁垒。常用集成技术包括:Iframe、WebClipping。Iframe,即浮动帧标记,用它将一个HTML文件嵌入在另一个HTML中显示。Iframe最大特征是所引用HTML与另外HTML可直接嵌入一个HTML中,并可多次在一个页面嵌入不同内容。WebClipping是通过对集成界面HTML语法分析,从中截取所需要页面,并将所截获内容在门户展现。 3.2流程集成方法。流程管理应用(BPM)通过统一的流程引擎、业务应用和流程监控服务,实现业务流程集中部署、管理和监控。流程管理应用功能架构流程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流程设计、建模、开发、部署、监控、管理等。流程开发实现流程设计建模及表单定制开发;流程运行完成流程引擎、业务规则引擎和待办,实现流程实例运行操作;流程监控对流程实例异常活动监控、对用户任务进行人工预警;流程绩效提供流程执行效率等KPI指标信息。流程管理平台适用流程流程管理平台可以解决审批型、协同型两大类业务流程问题。审批型工作流:在流程发起后的流转过程中,针对审批表单内容完成审批,流程流转完成后将表单内容更新到系统中。协同工作流:流程表单内容由多个流程步骤录入和补充完成,在每个流程步骤执行完成后将数据更新到业务系统中,流程流转完成后将全部字段更新到系统中。 3.3数据集成方法。企业服务总线是实现数据集成主要方法,包括企业服务总线(ESB)、企业服务库(EER)及监控平台。数据集成方法单业务领域系统数据集成通过ESB进行交互,跨业务领域数据集成通过ESB级联实现。ESB客户端接入方式客户端接入根据接入协议类型进行处理,接入协议包括HTTP协议,JCA协议、JMS协议等,支持WebService、JMS、JCA等方式接入。 四、结束语 本论文梳理了企业系统信息化现状,分析了信息系统集成需求,提出了采用Iframe等技术实现界面集成,采用流程管理平台解决流程割裂,采用企业服务总线完成数据集成的集成解决方案。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建设,将会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企业大数据应用、智慧工厂应用奠定坚实基础。H参考文献[1]邓劲生,郑倩冰.信息系统集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尉红刚 战莹 单位:兰州石化公司自动化研究院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本文在调研信息系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加固措施及建议,能够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信息安全;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借助于信息技术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系统已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信息已成为重要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信息化技术在不断支撑、丰富国家、企业各项业务有效开展的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国家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在信息时代,信息系统的不安全,也就谈不上国家的整体安全,并会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使整个国家建设陷入被动。2014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他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会上还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1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现状 信息系统的建设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不乏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生产等行业领域。部分特殊的企业由于敏感性,对国家而言极其重要,当其安全性受到破坏后,将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公众利益甚至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信息安全除了强调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之外,同时强调可靠性、可控性、不可抵赖性,总而言之,信息安全就是要保证信息系统及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不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窃取和非法使用。2003年9月7日,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以下简称27号文件)。该文件是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性文件,作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指导,奠定了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方向。该文件是我国信息安全历史上最重要的、具有转折的文件之一,确立了信息安全的重要位置,开始从国家的层面上关注、重视信息安全问题。该文件明确了对重要信息系统实行等级保护制度,对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不论是等级保护或者分级保护,中心思想是按照被保护对象的防护需求和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构建相应等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随着27号文件的贯彻执行,经过多年的建设,大部分企业都初步建成了涵盖物理与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及数据安全以及安全保密管理等层面的信息安全体系,部署建设了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计算机防病毒、主机监控与审计、补丁管理、身份认证等安全产品,一些条件较好的企业还建设了存储备份系统和异地备份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对数据资产的安全防护。通过以上建设措施,实现了一定的防护目标,基本保证了业务发展的信息安全需求。 但就信息系统的组成而言,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终端计算机、网络设备、工控机、存储设备等。2)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软件工具(通用软件、专业软件)等。3)安全防护设备: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补丁分发系统、计算机防病毒系统、主机监控与审计系统、网络接入控制、漏洞扫描系统、身份认证系统、打印监控与审计系统、刻盘监控与审计系统、安全NAS、堡垒机、WEB应用网关、数据库漏洞扫描系统、WEB应用漏洞扫描系统等。4)数据资产:数据资产是信息系统的重点防护对象,其主要存储于数据库、应用系统、服务器、终端计算机、安全产品、存储设备等。5)人员:包括使用人员和运维管理人员。 2信息系统的防护难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信息系统的防护难点近些年,借助于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的推力,各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安全保密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备了一定的防护能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防护难点更加突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现如今,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在不断增加,涉及各个业务领域,网络规模不断增长,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更加复杂。但是,由于信息安全的木桶效应,再加上难以控制的技术漏洞和管理不当,必然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安全攻击和灾难,也就造成信息系统存在高度的脆弱性和风险性。(2)攻击源的多样性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国家安全中,有能力对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是国家的敌对国家和敌对组织,当一个国家受到了攻击,也能很快确定攻击是由谁发动的,进而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但是,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组成信息系统的各类硬件、软件、系统,以及各类人员都有可能成为威胁主体,软硬件的后门、漏洞、缺陷,包括对人员的诱惑都是攻击信息系统的常用手段。正是由于攻击源的多样性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也就造成了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防不慎防。 2.2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信息系统随着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初步具备了防止内部人员过失泄密的防护效果,但是信息系统在防止外部非法入侵和内部主动窃密等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终端、服务器层面1)计算机基本安全保密配置不到位或管理不到位,导致用户可以私自更改BIOS启动顺序,造成用户终端的所有安全防护产品功能失效,进而窃取用户终端所有的文件资料、植入病毒或者木马。2)安全产品配置不当,不能起到预期的防护效果,误报、漏报情况多见;安全产品之间、安全产品与应用软件之间兼容性存在问题,多数情况下为了保障业务应用的正常开展,只能放弃安全技术防护措施,仅仅借助于管理手段进行管理,然而实际过程中是否严格管理、是否有效监督不好衡量。3)服务器的防护、监控措施不足,大部分服务器仅仅安装了病毒防护软件,且大量服务器均存在刻录光驱,且安装有刻录软件,对服务器的输入输出没有监控审计技术手段。4)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用国外,服务器大部分为WindowsServer2003(已停止升级服务)、WindowsServer2008,用户终端操作系统WindowsXP(已停止升级服务),据了解,自WindowsXP、WindowsServer2003停止补丁升级以来,国内外已囤积大量的0day工具,一旦0day漏洞被利用,后果不堪设想。(2)网络层面1)网络设备安全配置不当,开启多余服务、端口,存在被非授权访问的隐患。2)未采取接入控制措施对接入设备进行一一绑定,造成存在设备非法接入的风险。3)未对设备、用户进行分域分级,未按照“最小化”原则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导致网络拓扑混乱,重要资产(服务器、防火墙、核心交换机等)存在被非授权访问的安全隐患。(3)硬件设备层面所使用的大量硬件资产(服务器、交换机、工控设备等)采用国外进口,不了解底层硬件的工作机制,是否存在隐通道至今没有检测验证手段。国家层面缺少对该类设备的检测方法,存在诸如后门、系统缺陷的安全隐患,如惠普某型号服务器、三星某打印机已经被证实存在后门;另外,由于某些特殊的工作只能使用国外进口的专用设备,对其只能依靠厂商的专业维修团队来进行维修,也就造成在维修过程中存在被植入恶意程序或窃取数据的风险。(4)应用层面1)应用系统存在身份认证缺陷,如管理员弱口令、或者仅使用用户名、身份证号等简单信息作为身份认证的凭证,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水平或者垂直提权,进而盗取数据、获得管理员权限,对系统实施非授权管理和控制。2)现有应用系统的开发重点关注业务需求的实现方面,很少考虑代码安全性,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文件上传等简单易用的高风险漏洞,导致在系统上线之后,轻易被攻击,获取权限、拖库,沦为攻击跳板。另外,在用的一些应用系统仍有部分使用开源代码,攻击者通过研究开源代码,就能轻松对系统实施攻击。为防止WEB应用的漏洞被利用,有些企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实施WEB防火墙,但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仅仅能防范一些低级攻击者。3)自2014年4月爆出的OpenSSL心脏流血漏洞[1]来看,目前所有使用的网络协议还有多少存在重大安全问题,都是未知数。4)目前大部分应用均配合使用了中间件,如Tomcat、Weblog-ic、普元等,中间件已经成为攻击者的重点攻击对象,中间件不可避免的不停升级,但是,大部分企业使用的应用系统基本都是一次性交付,很少及时为中间件升级;另外,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使用默认用户名口令的情况,为攻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5)数据层面在数据资源方面,目前,大部分数据仍以明文的形式、或者简单的格式变换存储于服务器、数据库、用户终端,服务器的运维人员能够非授权访问到业务数据。(6)安全审计层面1)虽然部署了一些安全产品,如杀毒软件、IDS、防火墙等,每一类产品仅能针对某一类安全问题较为有效,对于信息系统的审计目前过于松散、独立,没有关联性,不成体系,同时由于各类系统日志信息的不完整、误报、漏报,造成审计的实际作用未充分体现。2)虽然部分单位部署了安全管理平台类收集日志的系统,但存在日志收集不全面,智能分析能力弱,缺乏针对全局的整体安全形势监控手段,难以实现多信息系统的综合监控及安全事件及态势分析。 2.3攻击技术的主要特点近年来,网络安全攻击事件逐年增加,针对特定目标的各类攻击的精确性及针对性大大提高,目标对象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互联网领域逐渐蔓延至涵盖了各类信息基础实施、通信链路的网络电磁空间领域,涉及到经济、工业、政府部门、国防军工、民用领域的各类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最流行、最大威胁的攻击就是APT攻击[2]。APT攻击:APT(AdvancedPersistentThreat高级持续性威胁),此类攻击的特点包括:(1)针对性强,目的明确1)重点针对具有大量有价值信息的特定组织机构,如:政府、军事机构、军工企业等;2)主要以窃取信息为主要目的,如:国家秘密、军事情报、政府文件等;(2)准备充分,攻击持续时间长1)利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收集目标信息,分析目标系统漏洞,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漏洞利用工具;2)一旦攻击成功,将长时间潜伏在目标系统中,窃取关键信息;(3)影响广泛由于信息系统复杂的依赖关系,且此类攻击一般针对重要的组织机构,一旦攻击成功将波及其他信息系统安全。APT攻击的典型代表有“震网”病毒、“火焰”病毒以及“高斯”病毒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固建议 基于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以及面临的安全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固和改进。 (1)采取措施加强对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可控性、可用性防护。重点针对数据资源安全,围绕存储安全、标识安全、安全访问、备份安全开展数据资源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存储安全:采取加密技术,从数据资产产生之初就保障其安全性;标识安全:采取标识技术,对信息进行标识,经流程审定后,标识与信息主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不可分离,不可随意篡改。安全访问:采取强制访问控制措施,严格限制数据资产的访问主体和访问权限,如只读、打印、编辑、再授权等细粒度权限控制。 (2)加强应用系统全生命的信息安全约束。重点针对应用安全,加强对应用系统在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验收、系统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同时,应定期对应用系统开展渗透测试,有条件的建议开展软件源代码安全性分析,不断查找漏洞,不断提升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将已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形成应用系统的开发管理规范,指导后续应用系统安全建设。 (3)建立综合安全事件分析统计平台,形成统一安全监控能力。针对各类安全产品的孤岛现象,结合现有的安全产品的告警日志、应用系统的审计日志,建立异常事件审计模型,建设综合安全事件分析统计平台,对安全事件进行关联审计分析、实时报警,并展示出安全事件的发展路线图和影响范围。 (4)开展核心信息资产的梳理,提升应急与灾备能力。对信息资产按重要性进行分类梳理,开展应急灾备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恢复演练,确保备份的有效性和恢复的及时性。 (5)深入开展信息系统精细化管理,加强信息安全专项检查,切实提高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能力。制定信息系统日常管理操作的详细规范,明确定义日常管理具体工作流程和操作步骤,使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闭环管理所有信息安全和运维事件,杜绝低层次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专项检查,提升信息系统安全运维能力。 (6)借助于攻击技术,不断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矛与盾、攻与防永远都是相对存在的,要验证盾的有效性就要用矛去不断的攻,信息安全同样。因此有必要培养、成立一支团队,学习、掌握、熟练攻的技术,并不断的实战验证,站在攻击者的角度去思考防的方法,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只有经历不断的攻防迭代过程,其防护效能才能有实质的提升。 (7)逐步开展国产自主化产品应用,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以试点的形式逐步开展国产自主化网络设备、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安全设备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实际应用,逐步替代现有的国外产品,探索自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 4结语 随着国家、企业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不断重视,经过多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安全防范能力,但是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从近些年持续不断爆出的各类安全事件(如OpenSSL协议漏洞、ApacheStruts2漏洞、USB固件漏洞等)来看,现在广泛使用的、所谓安全的基础信息技术都可能存在着深层次的、隐蔽的漏洞,因此,对于企业发展、国家安全来说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构建一个完整、有效、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显得极其重要。 作者:石兆军 武越 李可 刘向东 李楠 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706所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 摘要: 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而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是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深化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介绍了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有关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特点,以及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特点;措施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办公的效率,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革新。而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可以使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效用。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处理、生产销售等各方面都已开始朝着信息系统协同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受到了一定限制。因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1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相关概述 1.1信息系统协同化的标志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具有以下几个标志:消除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屏障,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和职能的明确分配。现代企业信息系统运用灵活,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协同高效。加强企业规划的制定,以实现企业各项指标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合理确定及其之间的协同管理。在明确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各项指标与工作任务的有效整合。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各种机制体系之间的协同。 1.2信息系统协同化的难点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跨越企业边界、跨越地区边界、甚至跨越国家边界,这就使得其在实现过程中必将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主要的难点包括各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问题。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将不同企业间的不同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某种协议相互连接起来,在保证这些信息系统独立工作的同时又在该协议下进行协同工作。然而,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信息系统,没有必要与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协同工作,且协同后自己的信息系统可能因与其他信息系统不兼容而遭到破坏无法继续正常运行。此外,一些较为保守的企业不希望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人分享,也不愿意与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实现协同化工作。信息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如果不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与升级,将很有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从而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要求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这就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使得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问题成为制约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实现的一大因素。 2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信息互相交叉,造成大量信息冲突和冗余在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过程中,尤其是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不仅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独立性明显,而且整体信息系统呈现多元化态势,导致了信息系统相互交叉程度大,从而造成了大量数据信息的冲突和冗余,使得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过程中大量冲突和冗余数据的出现,对其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协同后的企业间信息系统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不足也是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企业紧靠自身的内部信息系统来维持经营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企业不能对外部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则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2.2信息系统的多元化导致新的孤立信息产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最初就是在解决企业中的孤立信息问题中所诞生的。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完善、种类的不断多元化以及企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信息系统的相互协同与交互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管理工作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企业信息系统多元化所导致的新的孤立信息的产生。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在建立初期依据的是其自身内部不同部门而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而并没有考虑日后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问题,导致越来越多新的、更大的孤立信息不断产生,不仅对企业自身内部信息系统的应用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3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特点 3.1企业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并不意味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完全开放,而是在保证各企业信息系统独立工作的同时所有系统共同完成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企业信息系统相对独立,需要建立在企业将自己的信息系统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协同前对自身商业机密和重要的信息被泄露可能性的大小进行预判,并尽可能避免对于某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过分依赖之上。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应具有相互独立的特点。 3.2企业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具有一致性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数据的实时交换,一方面体现在企业间交流互动的加强。而这需要参与协同化的各企业间达成一定协议,以使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实时交换。如果协同后的企业间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则该系统将无法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导致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应具有统一的数据标准。 3.3企业信息系统具有交互性与网页浏览者和网站之间具有交互性一样,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也需要具备交互性特点。所谓交互,是指双方进行的信息交换和做出的互动行为。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离不开协同各企业间信息的交换与互动,因为没有信息的交换与互动,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协同的实现。所以,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应具备交互性特点。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这些特点,在为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互动的同时,也为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造成了诸多的难点。在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将其特点与难点相互结合后进行充分的考虑,以确保在解决难点的同时突出特点和优点。 4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息协同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4.1了解与掌握企业间信息系统的特点要想实现现代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效能的最大程度发挥,就必须对企业间各信息系统的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对企业信息系统的交互性、统一性和独立性进行关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完成企业间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功能的扩展,进而才能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商业机密,这对其他企业应是不可见的,且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销售方式,这就要求在构建企业间信息系统时应保持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以确保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可以正常进行。同时,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以信息共享、交流互动为目的,以满足多企业共同需要为宗旨而建立起来的,所以该系统的建立还应具有交互性和统一性特点。现代企业间信息系统满足这三个特点,可以实现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交换、反馈和及时更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2积极构建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企业间信息系统以通信技术为基础,来实现信息的跨国界、跨地区、跨企业交流、互动和共享,并为企业信息的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工具。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分别构建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首先,应建立企业内信息系统平台,因为它是构建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重要保障。企业内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需要在企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经营项目及管理特点的前提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来完成。在系统试运行后对系统的运行效率、功能实现等情况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对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定期检测,若运行情况良好则需要对系统进行定期的升级、维护与完善,以不断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强化系统的功能。其次,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跨区域、跨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创建系统企业间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的功能,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4.3加强企业业务层和战略层之间的合作根据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的深度情况来看,其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业务层和战略层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在企业间业务层的合作与交流当中,企业间的关系更趋向于交易关系,所以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应更多的关注企业间的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以确保协同后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企业与客户及时提供所需信息。企业间战略层的合作更多关注的是双方的长远利益,即以合作双赢为目标。基于这一角度,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则需要从全方位来进行,即从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这整个过程双方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切实达成合作双赢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作者:李阳 单位: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刍议历史对戏剧人物形象设计的重要性 一、论历史知识对我国戏剧人物形象设计的意义 (一)隋唐五代时期,《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中均有规定和记载。化妆出现了具体步骤,先扑粉、涂胭脂、描眉、贴花细、描斜红、画唇脂,眉型丰富,樱桃小口的唇形。除红妆外,还有黄妆、斜红、花细、面靥、点春、眉黛等多种化妆风格。隋代是简单发式盘编,唐朝注重华美的饰品,将头发向上梳理成高耸的刀形发髻。隋初服饰较朴素,唐代则袒胸、男装、高腰、明服、胡服、时世装等。以“武则天”为题材的舞台剧、影视剧各式各样,但都结合盛唐时期女性形象的特点,设计出武则天这个拥有美貌、智慧、欲望与权利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如20世纪60年代李丽华版本的《武则天》,整体造型都是戏曲的扮相,戏曲妆的油彩,夸张的造型、浓重的色彩,戏曲中的“贴片子”,头发高高堆起,像是唐朝妇女高高的双环型发式。延续了唐代的眉黛和黄妆的化妆风格,浓眉大眼,在柳叶眉的眉心中一点朱砂,在戏曲中这种眉的画法是聪慧、易发怒、威严的象征,这与一代女皇的特征相吻合。 整体形象要突出她是一个风情万种、温柔似水的女人,又是一个权倾朝野,威严霸气的女人,又有母仪天下的形象,要将她塑造的极具风骨,尽显历史中的博大和张力,这与一代女王不可一世的地位特征相吻合。在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上,影视巨星范冰冰身着明黄色“鱼尾”式龙袍礼服,佩戴卡地亚千万珠宝出现在红地毯上,其形象成为了众人的焦点。龙袍是每个皇帝的正装,是中国皇权的象征,是中国龙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盘领、右衽、黄色,龙数一般为9条龙,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上各1条,襟里藏有1条,这样的设计正背面各显5条,意为“九五之尊”,这种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而范冰冰的这次造型,龙袍礼服绣有两条高高跃起的飞龙,礼服下身长而拖地,绣有许多翻滚的似满耳波涛汹涌声,有“万世升平”的波浪。龙纹中绣有五彩云纹,寓意祥瑞之兆。加上半露香肩,左肩耸肩连袖,低胸、修身、包臀的西方设计概念,加上复古的盘发搭配,沉重典雅的妆容,使整个造型在追寻西方文化时尚的过程中,不忘中国文化特色,展现了华美的东方神韵。 (二)宋辽金元时期,民族大融合,汉族、西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人物形象设计也千姿百态,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争奇斗艳。《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等历史典籍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和规定。“髡发”等民族装饰形式在许多戏剧影视作品中出现。中国戏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在对封建社会的礼教和腐败的批判中成功塑造了典型形象,《窦娥冤》中的窦娥被无赖诬陷,同时又被官府错判误斩的冤屈故事。我们今天要塑造好这个形象,就要了解当时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三)明朝时期,女性的妆面没有唐朝时期的艳丽,走清丽秀美的的造型,发型上出现了鹅胆心髻、盘龙髻、灵蛇髻等。男性的服饰依照唐宋的传统,穿着袍衫。官服、朝服依旧冠冕制度。女性服饰大多仿照唐宋的习俗,衫、背子、裙子、袄、比甲等。 (四)清朝时期,《清史稿》等历史典籍有丰富的记载。受西方影响,形象是柳叶弯眉、细眼、薄小唇部。满族女子将头发梳成长形的一字头,即旗头发髻。汉族女子梳有“荷花头”、“牡丹头”等。服饰上穿着旗袍、大褂、宽松口裤、宽褶裙、大衫、花盆鞋。男性露出前额,留有长长的堕马辨,穿着长袍衫。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造型主旨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清,雅。衣服装饰属于浅色调,主色调为白,蓝,粉红三色,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剧中角色的个性之纯澈。衣着装扮花样简单而不失优雅,梅花冷艳,兰花馨雅,所以选梅兰,体现黛玉性格倔强又整个人清新优雅。衣服料子纱,多数用的是绢,丝,绡等轻薄料子,体现人物角轻盈飘逸。发型饰品非常精致,样样都是精品。杨树云教授在曹雪芹的人物造型基础上,为每个人物形象化上了装。把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化好了,这个人物基本就成了。史料中只有《十眉图》中的含烟眉,曹雪芹有个好朋友诗中写道“遥看丝丝罥烟柳”,三四月份在西湖拍戏,看着柳树新出的柳芽,在远远的晨雾中呈灰青颜色,找到了感觉,试妆时化了淡淡的、虚虚的、轻轻的,补上她欠缺的那几根,把其它杂的拔掉,又做了一个轻轻的牵引,把眉毛和眼梢都牵上去,梳上头发,穿上服装,这个人物就活了。他分析过传世佳作《簪花仕女图》中五名宫廷贵人,一名宫女。大致一看全晕宽粗眉,但仔细观察能看出眉式为“垂珠眉”、“五岳眉”、“含烟眉”。王熙凤也是典型形象,但她的眉眼确实给杨树云一个难题。黄宗英的电影《乌鸦与麻雀》中侯太太的一对弧度很夸张很大的眉毛和《雍正十二妃》中第七妃上挑的眉毛给了他灵感,在王熙凤的脸上出现了一双高眉弓,弯度大的柳叶眉,将内眼角加强,外眼角拉长,并在鬓角两侧编织小辫子,来刻画出王熙凤对人不屑,傲慢的性格特点。在历史的启发下,忠于原著的思想下将《红楼梦》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再如《甄嬛传》中丽妃的形象十分显眼,她出身卑微,不受重视,不断隐忍,却能在深宫中独占鳌头很多年。在塑造戏剧中这一人物时要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掌握同类人物许多事件,加以概括集中。“缓缓一袅楚宫腰”,由一个少女当上了一国皇后。前段是一个少女少不知事,天真烂漫的爱情描写;中间则是知晓真相后失心的出走,并在此期间把心交付给另一个人;最后为了仇恨和责任,不得不放弃爱人回到深宫中,最后当上了皇后。甄嬛的性格在剧中的转变可谓相当鲜明,在初进后宫时的柔柔弱弱,避免纷争小心翼翼,离宫时的果断坚决,到最后与皇后斗智斗勇的果敢辛辣,都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华妃是年羹尧的妹妹,而年是社稷重臣,权倾朝野。华妃漂亮跋扈,由专宠、遇皇后对抗、残害莞贵人的孩子到被贬为答应,最后自残于宫中,暴露了雍正年间官僚的骄奢淫逸,勾心斗角,并延伸到后宫的荣宠斗争中。华妃的头饰,耳环、妆容以及服装的设计,鎏金凤彩,相相辉映,鲜艳明亮,手工精制,镶金滚边,针脚细腻,颜色考究。这些形象设计都烘托出了华妃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后宫中的奢华地位。戏剧人物形象设计是要依据历史背景,时代气息、剧情需要以及角色的性格等并结合语言、动作、神态、面部表情等全方位的创作结合,设计者在进行人物形象设定的同时也要考证历史。 (五)民国时期,随着进一步开放,传统服饰逐渐被西装革履所取代,各种官服、军服、警服、校服和行业服装,各种时尚的发型、头饰各领风骚。如电视剧《逃之恋》中的小凤仙,化妆师依据剧作家的提示,以“情貌并兼”手法,把年近半百的刘晓庆塑造成十几岁的如花似玉的少女,显示出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想象力和很深的艺术造诣。面部底色以粉红色为主调,酷似水蜜桃般肤色,深紫色口红,两腮用了极微妙的淡粉红色,发式上佩带一朵紫色肚丹花,服饰上以粉红、紫色为主调,以达到整体协调,既有风骚妖艳华贵的一面,又有温柔质朴富有正义感与激情的一面。再如《茶馆》里的王利发,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同时也是贯穿整个剧情的关键人物,继承父业,学习了很多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却又具有小精明与些许的干练。尽管他们小心翼翼,但是历史没有对他们心慈手软,恶势力并没有放过他们,最终他们也没有逃离破产的厄运。这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塑造这个人物形象,需要了解从清末到解放前,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时期的人民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历史,才能再现历史人物。 二、论历史知识对西方戏剧人物形象设计的意义 (一)古埃及无论男女都会佩戴假发来保护头部,女性头发末端修剪得整整齐齐,和肩部平齐,与假发相结合。典型形象埃及王后,头部装饰有兀鹫,是最高权威的象征。男性也要描画眼线,涂抹油膏,穿戴假发。服饰在早期古埃及是奢侈品,王室和贵族才能穿戴,奴隶只是裸体。女性穿着紧身的丘尼克,男性上半身裸体,下半身穿着胯裙,款式根据地位制作。西方影视古装巨作《Cleopatra》(埃及艳后),描写克丽欧佩特拉七世,即克娄巴特拉,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法老,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一位利用美貌、情欲和智慧治国安邦的传奇女人,保护了埃及不被罗马帝国吞并。而好莱坞再现了古罗马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展现了埃及艳后的经典形象,验证了当时埃及的艺术文化:刘海和头发的末端修剪得整整齐齐,长发垂肩,假发是根据佩戴者的性别、年龄、地位以及不同场合,搭配不同服饰所用。 人物形象设计遵循了古埃及史,时人崇拜太阳神,喜爱带有光泽的饰品,化妆和服饰耗费了194,800美金,艳后有65套戏服,其中一套用24克拉的黄金布料制成。埃及艳后的造型在历史和1961年人们的审美观的基础上展现出来。所有的头饰、假发都镶有黄金装饰,如艳后劝说凯撒统领整个帝国时所佩戴的一顶深褐色波波头的假发是采用真发编制,辫子上有金丝和金色珠子装饰,显现出女王的地位和埃及人的喜好。浓烈粗黑的眉毛,浓黑粗重的眼线,突出双眼皮,使整体感觉强悍而高贵。在不同的服饰搭配下变换不同的妆容,但都以高贵,华美为主。这些都是以埃及史料中记载的化妆艺术为基础的。 (二)古希腊。上层女性开始使用化妆品和香水,画红棕色的眼影,一条翡翠绿的眼线延伸至眼角。眉毛描黑,将两条眉毛连接在一起,看起来是一条眉毛。脸颊两侧涂铁红粉,唇部为红色,妆面显得格外艳丽。男性系扎留有波浪的长发,或编发辫盘在头上,后以卷曲的短发为主。古希腊的服装是用布料绕过前胸,披挂、缠裹或系扎成悬垂褶皱的宽松形态,用装饰的扣针来固定,布料一边搭在左肩膀上,留出右手方便活动。面具则是古希腊戏剧中的象征,每个演员都会带有用亚麻或软木制成的独特面具,喜剧中所使用的面具的表情都是微笑的,或是带点邪恶的意味,而悲剧中的面具是痛苦或哀悼的表情。西方许多影视剧中出现的《荷马史诗》中的阿基琉斯、奥德修斯,《埃涅阿斯记》中的埃涅阿斯等,人物形象不胜枚举。 (三)古罗马。女性化妆技术已经成熟,脸部涂抹厚重的白粉,眼影、腮红,涂抹浓密的睫毛、鲜艳的唇色。为遮住面部的斑点,会粘贴月牙小片在脸上。发式起初非常简单,到帝国时期,女性将头发以缠绕的方式来变换,当时的发型以金属框架支撑最为流行,发梢做成短卷,前额的造型是棚架式,头发边缘卷成小卷紧密排列,在头顶将发髻盘成圆锥状。男性则烫成小短卷。罗马服饰延续了古希腊的服饰特点,面料为厚重的毛织物托加和丘尼卡。在服饰上缝两条紫色的带子,以鉴别身份地位。 (四)中世纪。5世纪—15世纪的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分为拜占庭时期、罗马式时期、哥特式时期。受基督教影响的中世纪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出现了掩盖形体和显露形体的两大倾向,认为自然才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人为的美则是出自恶魔之手。到哥特式时期,女性青春洁白的容貌是贞洁的象征。女性时尚的特性是将眉毛修成细线状和丰厚的唇部。留有长发,额头高秃,为了显现出额头的宽大,剪掉了遮住额头的头发,并拔掉了眉毛,男性而是留有体现青春的长发。人们为了体现轮廓美,男性是紧身的的衣服,裤子;女性是注重腹部,以达到上窄下宽的轮廓。人们很注重头部的饰品。 (五)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舞台上,人们在戏剧人物形象设计上开始对审美尺度有了标准化。女性妆容清淡,她们开始使用口红、胭脂、水彩化妆品、香水等。女性将头发染制成金色并梳理成心型。男性则剪成短发。贵族女性和男性一样,将一种褶皱的环状的领子戴在脖子上,来改变颈部的比例,束腰的紧身胸衣,下身是下摆宽大的裙撑架。而男性下身着突出下体的裤装。这一时期,人们会用大量的珠宝来装饰,陆续出现垂式耳环、阳伞、扇子、手表、手套、手绢、长筒袜等服饰装饰品。 (六)17世纪。人们热衷于化妆品,女性在脸颊两侧使用红色胭脂涂成圆形,脸上用树脂贴上黑丝绸和黑天鹅绒的不同形状的小片,称为“美人斑”。男性会在脸部涂抹白粉,留着“八字胡”。欧洲的发型师开始有了一定的地位。荷兰女性梳着整齐的发辫或者系装饰有蝴蝶结的发鬓,男性留有披肩发,也有人戴上了假发作装饰。服装开始初露个性,现代式的套装诞生,造型上也开始变得随意,宽松低领代替了环状领和紧身胸衣,领口有花边点缀。男性服饰较为朴素,将蕾丝和缎带装饰在服装上来突出柔性形象,男性的三件套服装的诞生奠定了现代男性礼服的基础。长臂手套、阳伞、扇子、耳环、戒指、胸针、领带、领结开始流行。 (七)18世纪。欧洲女性为了突出身份,白色白粉打底,脸颊到太阳穴的位置涂抹上棕色染料、将嘴部涂亮,红色的胭脂涂至眼部,面红也不仅限于两个圆形。男性开始剔除胡子,依然有涂抹白粉的习惯。女性的发型以最高达三英尺的夸张的假发高发鬓出现,也出现了许多特制的造型。男性普遍使用假发,以中分的长发为主,后来演变成两边卷发,后面长发梳成辫子并绑上发带。上流社会的女性穿着飘逸、宽松的波浪裙,后来演变成法式裙。18世纪末,随着巴士底监狱的瓦解,女性的红色胭脂也逐渐消失,开始强调雪白的肌肤和深邃的眼睛、淡红的胭脂、细长的眉毛、蓝色眼影、唇彩。女性发型也演变成不受拘束的形象。男性结束了假发时期。服饰也被革命解除,开始发展现代化的服装。 (八)19世纪。受社会的变化的影响,女性更加重视形象,用粉遮盖面部的疤痕或斑点,发型也出现了不同的款式,中分,头发紧贴头皮,在两边留有卷发并编麻花状的辫子,后来将发髻挽在脑后。服装普遍使用束腰、裙撑、臀垫来体现形态。男性则留有络腮胡来体现刚强挺拔的气概,穿上了笔挺的服饰,戴上高耸的礼帽。美国音乐剧《猫》的造型极为经典,被称为世界仿生造型设计的范本。在历史形象化妆的演变中得到启发,运用了面具化妆、戏剧化妆的原理使剧中的猫群形象各异,采用特制的染色毛发钩织出猫的头型,或连着身毛,面部用油彩根据角色的不同来画出不同的猫脸,头部装上耳朵,或佩戴有象征性的饰品,用合适的布料制作紧身服饰,使其形象栩栩如生。 三、论历史发展对戏剧人物形象设计的启发 戏剧人物形象设计需要历史知识的指导。影视剧人物形象的设计,作者依据历史资料进行塑造。我国戏剧人物形象设计经典的艺术形式是戏剧戏曲形象,是中国独有的。戏曲化妆、脸谱是中国戏剧戏曲上的象征。以涂面化妆和面具化妆为主,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进行演变的,而唐宋的化妆是从早期的面具艺术那里发展来的,戏曲化妆延续了古代的白粉、面红、勾画眉眼的化妆手法,每个形象都有自己的讲究,例如略施脂粉来达到美化的效果是生、旦;要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造型突出的是净、丑;包拯性格正直为黑脸;曹操面容忠厚内藏奸诈为白脸。戏曲的化妆分为美化化妆(扮俊)、情绪化妆(变脸)、性格化妆(脸谱)、象形化妆(动物象形脸)。戏曲舞台上的《大闹天空》,孙悟空的造型上延续了中国戏曲化妆风格,结合了脸谱和动物象形化妆的手法,用油彩在面部进行涂面化妆,将面部化成动物的面目,加上鲜亮戏曲服饰,将戏曲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形象设计有舞台妆、舞台剧造型、影视造型、戏曲造型、创意造型、T台造型、生活妆、新娘造型等,其中这些戏剧人物形象设计都是依照远古的形象演变成现代时尚元素。现代很多时尚的化妆手法就是根据中国的戏曲文化演变而来的,像腮红就是根据戏曲化妆的面红进行改变加上创意,红唇也是延续着远古人们的化妆习俗,眉毛的画法也是古代留下的化妆精华,发式也是通过以往历史的编制手法进行创意,服饰无论是在材质上还是款式上都仿照其特点,化妆品的研制成功更是历史遗留下的智慧。现代社会的人体彩绘艺术由文身演变而来,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和古埃及,被认为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随后发展成为一种原始的装饰、一种宗教的吉祥物、一个部落的标志。如今已成为世界文采艺术。历史知识是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发展的基础,历史发展是对戏剧人物形象设计演变的启发。人物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适合个人特点的发型、妆容和服饰的搭配,还包括内在性格的外在表现,如气质、举止、谈吐、生活习惯等。而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师针对演员与生俱来的人体基本特征,及人的面容、身材、气质及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综合因素,通过专业诊断工具,测试出最佳色彩范围与风格类型,找到最合适的服饰色彩、染发色、彩妆色、服饰风格款式、搭配方式,并根据个人的社会角色需求、职业发展方向和场合规则要素来建立和谐完美的个人形象。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师需要具备色彩、风格、整体搭配等专业技术,还需要掌握较高的专业修养和文学修养。集美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容、发型设计、造型设计乃至形体礼仪、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艺术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应运而生,成为社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历史剧中的某个人物的形象要表现出历史的发展与真实性,所以这就特别要求每个戏剧人物形象设计人员对这段历史有所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中国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例如:鲁智深、孙悟空、唐僧、霍元甲、这些艺术形象属于比较通俗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戏剧人物形象设计人员对其人物的历史背景不够了解,是很难刻画出历史人物在当时所处年代的历史形象的。从最早的洞窟岩画可以知道,人对自身的关照,是最原初的本能。从最正宗文学艺术中看,史诗也好,小说也罢,多数作品均会以人物为核心,这也就是我国文学艺术界曾一度流行的“人物形象”说的源发。戏剧人物设计的要素包括服饰,化妆,灯光以及效果,这些都是构成一台好的戏剧的必备条件。对于这些要素,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进行设计,更不能凭空臆造。只能根据丰富的文史资料进行挖掘、提炼、筛选,从而设计出合乎历史事实的人物形象来。 首先了解剧本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情景,拟定人物角色,认真读剧本了解编剧的想法。还要认真分析剧本,确定剧本里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故事讲述发生的年份(朝代、年、月、日等);故事讲述的地点(国内、国外、城镇、乡村、北方、南方、具体的某一地方);剧本中一共有多少角色(主角、配角、群众演员、男、女、老、少);剧本总共多少场戏(时尚、战争、宫廷、会议、劳动场面等);剧中的镜头(特写镜头,如愤怒的眼神)。根据那个时代情况,合理运用造型的技艺和专用的物质材料,画出所需的角色,使剧中人物更加真实化生活化。尤其是在跨年代的影片里,通过化妆造型,来改变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中性格、身份、年龄、民族、职业等重要的特点,又不能被看出人工痕迹。具有一定的绘画、摄影、以及色彩搭配、服装的流行趋势和发型整体设计,还有民俗学、历史学等等,都是剧作家和戏剧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作者:张红星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探求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的方法及步骤分析 1.分步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步骤分析 学生需要以教师的具体要求为基础,带有创造性的进行实践设计与训练(此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发挥辅助操作只能);最后,教师需要选取学生练习当中的典型案例(可包括成功的案例、以及失败案例),对这部分案例进行单独分析(可采取的分析方法包括学生自述、学生互评、教师讲评等方法)。 通过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对分布教学法的合理应用,能够更加关注的接受能力较慢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使学生均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完成同等难度的人物形象设计任务。 2.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及其步骤分析 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方式,使学生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更大的激发,同时,此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当中的创新性能力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人物形象教学课程当中,教授一些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设计案例。 以眼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收集整理时下流行趋势引导下,比较典型的眼妆设计图案,分析设计方案与人物整体造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是学生能够着眼于人物特点,以此为中心的开展形象设计工作。同时,在案例分析法的作用之下,学生需要完成教师所规定的操作任务,并将此环节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操作任务完成程度、完成质量等指标作为学生综合成绩考核过程中的关键评估指标。 3.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步骤分析 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善于应用各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需要采取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资源充分结合的教学方式。除向学生阐述形象设计的操作要点以外,还应当尽量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将形象设计中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要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于此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人物形象设计的全过程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同时,也可实现对学生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结束语 当前存在于高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高校人物形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大多另行择业,真正从事该专业的人才数量比较有限;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范围内对于人物形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且多以创造性、复合性人才为主。 这就要求,在开展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的培养原则,合理应用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本文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作者:赵泓森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小议人物形象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一、人物形象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整体性设计原则 人物形象设计要切实遵循整体性的设计原则,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理念、行为与视觉上的整体性,人物形象设计理念是其中的灵魂,向行为与视觉设计方向不断扩展,以上三者彼此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总体。然而,一些设计者在设计时将重点放在对外观所进行的设计上,却忽视了行为设计以及思想升华,这肯定会降低人物形象设计的总体表现力。二是人物内心活动与其对于周围环境所具有的整体性。由于人物形象设计是对个人形象加以改变与再创造,肯定会引起理念转变以及重新进行定位。人物形象设计将个人理念切实转化为外在行为以及视觉上的表现,这些均需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让人物形象以整体性概念出现。 (二)协调性设计原则 协调性主要是指有机整体中子部分的相互协调,这是通过各子系统彼此配合与共同作用之后的结果,因而具备了十分深刻的内涵。人物形象设计之中的协调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外观协调,比如,化妆与服装搭配等的相互协调,要依据个人自身条件来进行搭配,让人能够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从而有效弥补自己的缺陷,实现协调美之目的。其二是行为举止协调,这是指行为和思想上保持一致,从而体现出个人形象的最理想效果。当然,人物形象设计假如只注重协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努力促进和谐,让人物形象设计与自身所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保持一致,以实现和谐美。 二、人物形象设计和色彩之间的关系 人物形象设计和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早在19世纪的法国,人物形象设计的概念就已被提出,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尚处在萌芽阶段。实施全面人物形象设计不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人物形象设计运用对个人外表所实施的重新修饰,融入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以及礼仪学等诸多学科知识,让各类因素在整体中得到协调表现,让整体达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良好结合。人物形象设计不仅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而且又增添了自身的个性化内容,是社会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在如今的实际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是通过人的外在形象来决定是否值得与其进行交往与沟通。因此,对人的认知,往往取决于其外表形象设计,而人的外表形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时,服装、化妆、配饰等均无法离开色彩。所以说,人物形象设计之中的色彩是展示人的个性的关键环节,也是施行外表形象塑造的重要前提。 三、设计者在人物形象设计中把握色彩的思路 (一)设计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决定其用色之冷暖 色彩的主要属性由色相、明度及纯度等三个部分组成。色相为色彩的最基本相貌,是某一色彩有别于其他色彩的重要标志,和色彩名称直接相联,比如,红色、黄色与蓝色等。色彩相貌和色彩冷、暖感觉直接相关,红色、橙色和黄色等属于暖色,而带有黄色味道的黄绿色、丁香紫色等颜色也给人们带来较为暖和的心理印象,这些色彩系统称暖色系。同时,以蓝色为代表的颜色被称为冷色,给人们以遥远与寒冷之感觉,一切具有蓝色味道的蓝绿色、深紫蓝色等色彩则被统称为冷色系。 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之时,只要能区分出冷色和暖色,就能了解其性质与差异,并妥善处理其相互间的关系。一切具有黄色意味的暖色调都显得热情而活泼,因此可以在人物形象设计时把具备温暖、运动、活力、发展等心理印象的暖色系使用到相关人士身上,就能将其性格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产生理想的造型。一切带有蓝色意味的冷色调显得低调而内敛,因此可以将具备冷静、理智、平和、倒退等心理印象的冷色系使用到相似性格人士身上,也能较好地体现出这类人群的性格特点,实现较为理想的色彩搭配设计成效。 (二)设计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决定其用色之明暗 明度也是色彩十分重要的属性之一。明度主要是指色彩的明暗度。一切感觉到明亮的颜色均是在纯色之中加进了白色,而感觉到深暗的颜色则是在纯色之中加进了黑色。蓝色加上白色成为浅蓝或者淡蓝,红色加上白色成为粉红或者淡粉,以上色彩具有了比较高的明度值,因此可将此类型色彩统一称之为明亮色调。由于以上色彩为纯色加上不同白色来进行转化,所以也就具有了一致的心理象征意义。可见,明亮色调的象征意义源自于白色。比如,我国的观世音菩萨均披白纱,象征着初始和美好、理想与希望,而一切内含大量白色内容的明亮色调同样具有以上象征意义,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明亮色调人士一般都是那些具备美好希望的青年人群,性格特点是对未来充满希冀,觉得今后充满了无限希望。 纯色一旦加进黑色就会变得较为暗沉,例如,纯红色如果加进了黑色会成为暗红色或者枣红色,而橙色一旦加进黑色就变成咖啡棕色或者深咖啡色,故此类色彩被称之为深色调或者暗色调。暗色调都是纯色加进程度不同的黑色而产生的,所以也具有一致的心理象征含义。暗色调的主要心理象征意义源自于黑色,象征着神秘、郁闷与尊严等。所有物质在消亡之后都会变成黑色,因此黑色又和虚无、死亡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暗色调给人以高贵、稳重的心理印象,另一方面则会让人觉得沉闷、僵硬与缺乏生趣。所以,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应用暗色调的人士主要是具备稳重、成熟、尊严等性格的,能够很好地把暗色调色彩的正面意义加以阐发,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气质。一旦混淆了暗色调和明亮色调间的区别,把暗色调用于适合明亮色调的人士身上,那适合于明亮色调的人士就会展示出暗色调所具有的负面含义,显得十分沉闷。同理,一旦把明亮色调用于暗色调人士身中,则会出现轻浮与愚蠢等不良印象。有鉴于此,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假如错用了色彩群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不和谐感,以至于还丑化设计师所设计的对象。 (三)设计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决定其用色之艳浊 色彩的第三个基本属性则是纯度。纯度主要是指色彩所具有的饱和度,即鲜艳度。高纯度色彩尚未加入黑、白、灰等色彩,显得明亮而鲜艳;低纯度色彩加入黑、白、灰等色彩,所以也就变得不够纯正与饱和了,尤其是在加进灰色之后显得极其混浊,因而低纯度色又被称之为为浊色。纯色调由于纯正而艳丽,故被称之为鲜艳色调。高纯度、鲜艳色调色彩群代表了活力、动感与饱满等,在设计者进行人物形象设计时主要用在鲜艳色调人士身上,此类型人士主要具有精力过人、个性鲜明等性格特征。纯色由于加进了黑、白、灰等颜色而变得浑浊起来,其心理意义源自于灰色。灰色作为黑色和白色的中介,是一种黑、白间的过渡性色彩,因此,灰色显得顺从而又缺乏个性,让人们觉得郁闷而压抑,比如,灰尘就让人感觉到肮脏。灰色的象征意义会影响到全部浊色色彩群,所以,浊色不管什么具体颜色,往往会给人们以安静、陈旧和单调之感觉。设计者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浊色调人士主要具有宁静、保守及懦弱等气质特征,同时这些人也无法适用于鲜艳色调。一旦用鲜艳色调加以体现,就会让人觉得慌张而愚蠢,甚至产生弄巧成拙的反面效果。当然,假如把浊色调用在鲜艳色调人士身上,就会显得精神颓废。可见,对不同人士实施形象设计时一旦外在形象和其内在气质不符,不仅难以展示其内涵,反而会被曲解甚至被丑化,和设计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大相径庭。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设计可谓是判断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出某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物形象的好与坏,能够通过很小的侧面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总体文化素质以及当时人们对于生活所持的态度。人物形象设计是否取得成功,主要是看设计者对色彩之选择与把握是否恰如其分。有鉴于此,必须在对色彩进行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基础之上,结合所要设计人物的个性特征灵活地加以应用,才能让人物形象设计展示出更为出色、更加完美的效果,以实现形象设计和色彩之间的和谐统一。 作者:张璎琪 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探求人物形象设计教育近况及发展 一、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发展概况 人物形象设计在国际发展较快,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也涌现出不少从事人物形象设计的人员,这些人员们大多逐渐从业余到专业,从擅长美容、美发、化妆等一门发展到整体,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业越来越热。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其相关教育层面的空白,这就给该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由于该设计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新兴专业,专业的教育和发展需要自身去探索。在不断摸索的途中,逐步完善培养方式,逐步转向更有特色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2005年我国成立中国形象设计协会,2006年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中国分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这都预示着中国的形象设计行业正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内的上海戏剧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多所高校在艺术系里设有相关学科,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还有待完善,需要时间在市场需求下共同进步。据网上最新调查,我国形象设计教育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和师资等诸多条件的多种制约,使学生在毕业后所具备的业务水平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这其中涉及以下发展瓶颈问题:如由于受到教学现状的制约,很多高校的人物形象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没有更多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再如,由于该行业信息更新速度快,需要掌握及时的时尚前沿信息并及时地传道授业解惑,因此造成与现有教学发展水平差异;最后,谈到其与社会的接轨问题,由于该专业和其他专业性质不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很强,对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很强。但是我国当前该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环境上还有待完善,不能大范围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应用技术,以至于日后会发生与先进技术脱轨的现象。 二、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1.人物形象设计教育素质教育化 人物形象设计教育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家庭是困扰学生素质提升的主要原因,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果社会展现出繁荣、兴旺、向上的艺术文化,那么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就会不断提升。这也将是我国未来人物形象设计发展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将素质化教育融会贯通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人物形象设计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的艺术,怎样去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在不断的鉴赏中提升境界,从而产生对设计艺术的一种追求,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便可拥有全面的内在素质;其次,应加强学生的整体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和能力。通过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通过寓教于美,为学生营造美的情景,通过寓教于德,全面育人。总之,要想在人物形象设计教育中融入素质化教育,就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抽象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激发欣赏艺术的热情,从而主动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2.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国际化 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一方面是面向世界,汲取先进理念和外国之所长来完善我国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另一方面是要立足于民族根本,发扬本土特色,走向世界,这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内涵。在未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学生通过吸收先进的创新理念,结合本民族自身的特色,推出自己的设计品牌。通过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推动人物形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3.人物形象设计教育民族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是具有自己国家情感的共同整体,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经济的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习惯、心理认知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将朝着民族化的方式迈进。通过自身设计,使人物形象设计更具本民族的特征,让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设计文化,这不但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也可以在国际交流中,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体会中国化人物形象设计的鲜活生命力。 这一切都反映出人们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追求,也正是人们的需求不断引导并催生形象设计教育的发展。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正在向素质化、国际化、民族化的潮流中迈进,不仅需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形成行之有效且权威的体系观念和执行方法来解决大众的需求,更应紧随时代时尚发展潮流,勇据前沿,做艺术领域形象设计的排头兵。 作者:赵泓森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中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师资近况研讨 一、研究数据分析 1.教师基本信息 从性别结构来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女性骨干教师比例高达到98%,由此可见,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一个女性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专业。从年龄结构来讲,3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教师占31%,其余均为35岁~50岁的中年骨干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骨干教师在学历、经验、实绩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具备一定的学科地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相较其他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骨干教师的年龄结构更趋于年轻化。从学历结构来讲,该专业骨干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大学本科为主,占到教师总数的88%,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以下则各占6%。从职称结构来讲,高级职称教师占19%、中级职称教师占73%、仍有8%的参培教师仅为初级职称。从教龄结构来讲,这些教师的平均教龄为14年;其中教龄5年及以下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6%;5到10年的有10人,占21%;占73%的35名教师的教龄都在10年及以上。可见他们的教学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从职务结构来讲,专业带头人比例占15%、教师比例占81%、还有4%的参培教师主要在学校担任行政管理职务。 2.教师专业背景 为了系统地了解教师的专业背景情况,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本人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对口就业行业企业的岗位胜任力要求为主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2.1全日制教育专业结构情况 被调查的教师中,仅有4%的教师所接受的全日制教育专业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包括艺术、医学在内的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专业的整体比例也仅占25%;绝大多数从事该专业教学教师的全日制教育专业都与执教专业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见图1、图2)。 2.2参加专业相关培训情况 教师在岗期间所接受的专业相关培训总人次仅为56人次,其中1周的培训为7人次,占13%的比例,美发项目是为期1周培训的主要项目。4周的培训为16人次,占29%,在不同时长培训中位于第二位,美容师项目培训是构成该部分培训的主要项目,占该部分培训总人次的近一半。5~12周的培训位列第三,占26%,美容师项目依旧是人次贡献第一的项目,占该部分培训项目总人次的三分之一。12周以上时长的培训项目参培人次为所有时长培训项目中最多的,达32%,与之前时长的培训项目不同,美发师项目的培训人次最高,美容师项目位列第二。从所有专业相关项目的培训人次比例来看,按照降序依次为美容师17人次,占30%;美发师16,占28%;化妆师13人次,占23%;个人形象诊断6人次,占11%;美甲师3人次,占6%;美容指导师仅有1人次,占2%(见表1)。 2.3行业实践工作经验情况 数据显示,以人次为计量单位,有57%的教师具备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美容师岗位、化妆师岗位和美发师岗位是教师行业实践的主要岗位,比例相当。按行业来分类,具备美容行业岗位即美容师和美容指导师(美容顾问)岗位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最多(见表2)。 2.4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证情况 项目组根据不同类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持证级别情况对教师进行了调查,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上述数据显示,以人次为计量单位,教师平均持证比例达到85%,所持证书中高级以上证书的整体持证比例达到71%,这些都体现了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证书持证意识。美容师证书的持证比例依旧位于首位,占44%;美发师和化妆师各占34%和22%;其余工种则没有教师持证。 2.5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情况 共有17人次的教师本人获得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奖项,奖项主要集中在化妆师和美发师的职业技能大赛上,越是高级别的大赛,获奖人次就越少,亚洲大赛仅一人获奖(见图3)。这与行业内组织技能大赛的主要类别有关,受观赏性的限制,目前来讲,技能大赛主要也是集中在美发师和化妆师这两个岗位上。 3.教师专业教学情况 (1)执教专业课程情况 教师执教科目情况显示,有37人(77%)的教师是由其它课程转至本专业课程教学。在现执教情况中,仍有38%的教师未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执教1门专业课的占19%,执教2门专业课的占25%,执教3门和4门专业课的分别占15%和3%,平均执教2门专业课(见图4)。 (2)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情况(教师与学生对比) 相对于教师本人获得各级别职业技能大赛的奖项人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获奖人次多于教师本人的获奖人次(见图5)。 (3)关于学生实习就业情况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倡导的一种教育形式,在此次接受调查的学校中占54%。学生留在实习企业就业的占20%,对口行业就业(非实习企业)占20%,高达60%的学生毕业后改行。对口行业就业的主要方向为美容相关企业,占比高达60%,美发、美甲及婚庆企业各占10%。 (4)专业培训进修需求 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进修需求比例相当;整体造型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比例较高;其他类别需求分布得比较平均。从开放性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希望增加在企业实践机会的教师人数非常多,且希望实践的目标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容、美发企业。 二、结论及建议 1.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骨干教师队伍是以中年女性教师为绝对主体的,他们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 (2)现有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存在严重的专业不对口问题。执教相关专业的岗前及在岗进修培训也存在时间短、系统性差的缺陷,培训集中在美容、化妆、美发三个工种。超过一半比例的教师具备行业工作经验,依旧集中在美容、化妆、美发三个工种。教师职业技能证书的持证比例较高,但技师及以上等级的持证比例较低,专业相关技能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美甲部分是该专业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仅有3人次接受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其它项目均为空白。 (4)现有专业执教教师绝大多数是由其它专业转至本专业教学,专业教学时间短。执教的专业课程种类的均值也在2门以上。教师自身对每门专业课的掌握深入程度存在较大的不足。从教学结果来看,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相对于教师而言,参加大赛的获奖情况较好,说明教师借助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专业教学成果。美容行业是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但值得思考的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不高。 2.建议 (1)相关主管部门应重视引进专业对口教师,同时借鉴高校访问学者制 随着行业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院校人物形象设计、医学美容专业日趋成熟,也培养出了越来越多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人才,中职院校也应将专业背景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条件。同时,针对现有师资,可借鉴高校访问学者制,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专业研修。 (2)专业教师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分阶段达到岗位胜任力的要求 专业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还应该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导师。基于对中职学校教师职责的观念转变,根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复合性较强、对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呈现多维度的特性,每位专业教师应该分层次制定自身阶段性的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分阶段实现岗位能力的提升,这种提升更是一种实践层次上的提升,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不同阶段实际岗位胜任力的要求。 (3)相关部门应致力于架构具备一定柔性的专业教师分类培养体系 柔性的专业教师分类培养体系应该以“人性化”为标志,依据信息共享、差异互补的原则,为本专业教师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以满足专业教师不断变化的培训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习、着眼未来作为培训的基本职能,从而适应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潮流性的发展特点,避免培训落实等于过时的局面。只有建立良好的培训体系、不断加强师资培训,中国的职业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壮大。在这一体系中,除了现有的为大家熟知的渠道与方法外,借鉴企业培训设计,站在企业的角度获取最新的市场化信息尤为重要。 (4)师资队伍的培养应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专业教师培训课程内容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是教授者、也是指导者、还是学习者,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脱节的问题,专业教师应主动了解学校与企业价值目标追求的差异,避免由于观念滞后而造成专业教师培训内容不切实际的现象。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在师资培养上应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加大产敎、校企结合的力度。作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应该把企业实践视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同时真正深入到企业岗位,以普通员工的心态来从事岗位工作,体会不同岗位工作的价值与困惑,掌握不同岗位工作的实践技能。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方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管理需要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安排困难,教师方面还是可以根据相关企业的运营特点,提出合理需要,并在为企业提供价值的基础上获得企业的最新经验与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取得,只是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作者:宋晓蕾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的应用 摘要:结合服装这一元素的价值作用看,融入茶元素的价值,其能够完善提升人物形象设计的品质内涵。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认知分析入手,结合茶元素服装的具体建设机制,通过融入人物形象设计的影响思路认知,从而具体探析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当然,也尝试性提出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机制。 关键词:茶元素服装;人物形象设计;表现状况;应用思路 人物形象在进行具体设计中,外在服装和内在精神都对整个人物形象有着重要影响和推动力。而茶元素服装作为一种融入了具体茶文化理念和生态绿色茶元素的服装,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思维能够被我们成熟、系统化融入到当前所开展的形象设计过程中。 1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认知分析 茶文化元素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其之所以,能够实现全面传承和深度融入,其关键在于其中包含全面而系统化的文化要素,同时在于该文化艺术元素在发展应用过程中,其最大价值在于融入了时代化的特点和价值内涵,因此更有应用必要性。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元素服装的价值内涵与该设计体系全面结合,从而实现整个人物形象从内到外的全面提升。同时更关键的是,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情感理念和价值内涵,也让我们了解整个茶文化体系,形成了具体支撑,茶文化理念内涵对人们的影响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其能够对理解和认知该文化体系的人予以行为上的全面支撑。尤其是随着该文化体系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其中所蕴含的茶元素内容值得被我们应用,当然茶元素与服装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结合度也实现了具体而全面化的提升。 2茶元素服装的具体建设机制认知 茶元素服装作为融入完善茶文化元素基础上的服装设计活动,其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有着重要应用价值。而围绕茶元素所形成的一系列复合型元素内容,其不仅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特征,同时,实际上也展现和诠释具体的理念内涵。茶元素服装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对茶元素服装的设计思路及制作工序和价值内涵进行具体剖析,可以看到在这一元素中,其中不仅是对茶文化理念的传递和表达,同时更重要的是茶元素服装的制作工艺和具体方法,实际上,也成为我们了解茶文化体系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然,该服装元素在融合过程中,其不仅内涵上的关联和影响价值,同时也是具体情感的诠释和表达。事实上,结合当前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想要实现其最佳设计效果,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元素予以支撑,尤其是通过融入必要、合适的设计理念内涵,特别是精妙人物形象设计方案的整体融入,从而满足人物形象设计的具体化诉求。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其形成的特征,以及其中所孕育的内涵,都表达了一种成熟的认知观念和文化思维,极具现实意义。茶元素服装在应用过程中,其从表面上看是具体元素的应用,但是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茶文化与服装设计活动具体结合的中要求诠释。 3人物形象设计的影响思路认知 实际上,人物形象是什么?是具体的人物风格,还是其语言方式,乃至行为特点等等。客观而言,人物形象的整体内涵是复杂的,可以说,我们无法用某一种具体、客观的理念或者观点来对其形成全面、精准的概括。但是在整个人物形象进行外在展现和诠释表达时,其使用的服装特点,尤其是服装造型、服装的色彩搭配等等,都能对人们理解这一人物特点形成全面、直观的认知印象。在认知任何一个人时,其前提就是对其客观外在进行精准和直接认知。从服装的出现及应用状况看,服装实际上是人们生活理念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而且在社会生活日益发展背景下,尤其是随着社会大众生活品质感不断提升,服装生产、设计水平也实现了全面而具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服装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元素,其在人们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而全面的应用。当然,虽然从表面上看,服装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元素,但服装从出现到如今的成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体而完善的文化体系。从服装设计到元素筛选,乃至客观、具体的搭配,实际上都是一种文化诠释和表达。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具体认知和理解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外在服装打扮与具体的人物形象形成全面而具体的关联。可以说,在社会大众的审美理念和传承思维中,其往往会将衣着服装状况,与人物形象之间形成直接关联。当然,对于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但是很多因素无法直接具体的予以变革,但是相对而言,只有做好服装设计活动,并且将其与人物形象搭配之间形成具体关联,从而才能实现整个人物形象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 4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在服装设计与应用过程中,茶元素也有着合适完善的应用表现,无论是茶服加工制作,还是茶服元素的融入,都是传统茶文化应用优势的集中表现。尤其是随着当前茶叶产业科学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茶叶产业元素内容认知不断成熟,特别是很多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其将茶染技术和材料应用到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正是茶元素内涵与服装设计活动的具体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元素服装设计活动的价值呈现。实际上,认知人物形象是从精神层面来具体认知该活动的具体过程,而想要展现良好的精神形象,离不开具体情感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当然,想要实现整个服装元素价值应用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注重在选择合适的元素基础上,注重恰当情感的诠释和表达,通过多样化思维的集中融入,结合与人物形象具体展现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整个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不同的服饰色彩,乃至服饰的具体款式,甚至是服装的特点和内涵都对整个形象设计有着重要影响,结合茶元素服装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看,系统化、全面化的服装设计思路,能够在展现独有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提升社会大众的具体全面认知。客观而言,人物形象设计是一种基于具体理念和价值定位基础上的活动,完善的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让我们品味到其中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茶元素服装设计活动中,所融入的生态理念和价值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让人们准确认知整个设计背后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5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机制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不断成熟,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价值元素,其中所应用的色彩搭配理论和价值内涵,甚至是服装设计方法等等,都有着系统化的价值内涵。当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服装对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当前时展状况看,形象要求,尤其是良好的形象要求日益重要。可以说,做好形象设计,其不仅是服饰搭配的要求,同时也是从外在形象美与内涵精神美的全面融合。在现行社会中,人物形象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想要做好人物形象设计的妥善开展,外在服装的应用与提升有着重要价值。在人物形象设计活动中,服装元素有着重要影响力,服装中所表现的艺术张力和具体情感内涵,都发展成为人物形象表现过程中的载体,而在服装元素价值应用发挥过程中,其需要在注重设计定位的确定前提下,合理选择设计元素,特别是通过将具体的人物形象设计要求与整个服装色彩及内涵完善融入,从而传达出整个形象设计过程中所融入的情感内涵和价值特征。可以说,服装也是一种具有语言说服力和情感内涵的载体,而对于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应用好服装元素,也能帮助我们塑造更为丰富、立体化人物形象,进而实现价值元素之间的全面融合。 6结语 在茶元素服装应用到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我们对服装的要求和价值认知,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外在服装,更重要的是服装中所具有的品质和内涵,更是具体设计情感的诠释和表达。因此,在当前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想要更好应用服装元素,就必须确保整个服装的品质内涵与具体的人物形象特点之间形成合理匹配和全面结合,只有气质与特性相匹配,才能确保茶元素服装应用与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的全面结合。 作者:许阳 刘晓阳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摘要】在我国艺术设计中对人物形象的设计正处在发展的初期,对人物形象设计的改良和提升,需要我们进行创新和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元素与人物形象设计的融合能够满足创新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融合 在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是一个新兴行业,打造出具有传统元素的优秀的人物形象设计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妆型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人物形象设计中,可以充分与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例如,在我国古代妇女对脸部妆型极为重视,已经形成了胭脂水粉、眉妆和红妆、粉脂妆等修饰方式,并且经过发展,又出现了花细、额黄和面靥等技术,其中,花细不管是修饰在脸部的额头上,还是在眉心处,都可以为人的脸上增添更多的光彩,体现出女子美丽的一面。这些传统的妆型元素,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可以进行借鉴和改进,使之更符合现代的审美。作为妆容设计的一部分,服装上的图案也是我们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之路的一个要点,在这方面,很多艺术类型都有可借鉴的珍贵经验,比如在黄梅戏电影《朱门玉碎》中,人物设计者就在传统的孝服基础上为女主角朱玉倩的孝服加入了霞帔造型以及云朵和莲花图案,使孝服变得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无疑是一个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妆容设计!再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对演员的妆型设计中,就很好地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显示出了中华儿女优雅的古典气质,并且透出我国多民族融合的韵味。对于传统的文化艺术散发出来的魅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设计师可将这些丰富的资源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努力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象征吉祥美满的图案设计,设计师可以选择祥云、凤纹等进行恰当的修正,然后呈现在人物妆型的设计中。如果使用得当,不但能够展现出人物的尊贵和高雅,对人物的性格展现也具有增光添彩的效果。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发型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人物发型的设计,如果能够恰当地结合传统的文化元素,将会是对人物形象设计的一个巨大提升。在我国古代,女性的发型和发饰种类繁多,而且呈现出的风格也不同。在汉唐时代,发饰以花朵为主,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丝绸和玉器,等到了明清年代,更多的是金银珠宝等发簪。当代的发型设计中,我们对人物形象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仅发髻的造型种类就有近百种,并且配合不同发髻造型的发饰更是缤纷多彩。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风格的晕染、凤纹等造型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结合,符合众多群众的口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注重的是借助形象设计传达出美好的寓意,彰显出优雅气韵。因此,在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的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我们要充分体会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吸收其精华,去除与现代形象设计不相适应的部分。在这方面,传统戏曲人物造型为了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目光,而对剧中人物的发型设计进行改良,设计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在黄梅戏电影《龙女》中,龙女的发型设计就在传统女性发型特点上,特地增加了一条小小的银龙造型发饰,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设计,使现代观众一下子就能从发型发饰上直观地辨认出龙女的身份和地位;而当龙女变化成人之后,观众又从堕云髻和凤钗上立刻了解了她身份的转变。对人物发型的设计,一方面要根据个人的爱好而定,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大胆尝试来寻找灵感,促使我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大放异彩。除了对发饰的设计,我们对发型的设计也完全可以根据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进行融合。而且我国自古代开始对头发造型设计就比较重视,尤其体现在皇家和富贵人家的发型设计中。特别是女子的发型,自古至今衍生的发型种类更是丰富,因此在现代人物发型的设计中,根据场合的要求和对流行趋势的考虑,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入古代的传统盘髻、束髻的造型,同时对其进行创新,既要体现出传统文化元素,又不失现代流行的韵味。例如有的人喜欢浮夸一些的发型设计,设计师就可以设计一些造型较为夸张的发髻造型。而有些人喜欢简练但是又与众不同的发型,设计师就可以结合现代的染发技术对传统的发型造型进行改造。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谨慎运用 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能够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美丽,为现代人物形象设计增光添彩。但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需要我们进行谨慎的考究与选择,只有选取了合适的元素才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为此,我们要谨慎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存在一些具有较高适应性的元素,例如汉字和图形。汉字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经过历史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时候,汉字元素能够以其独特的形象魅力征服欣赏者的审美。而且汉字具有图形以及符号的特点,能够传达出一些特定的含义,并且能够激发人的思考,这是人物形象设计所表达的更加深层的含义。除了汉字,还有传统的图形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图形元素极为丰富,而且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色。在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图形元素的准确应用能够提升设计效果,显示出设计师的独特眼光和能力。例如,彩陶艺术上的图形、壁画图形和瓷器上的图形,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中都可以进行应用,但是需要设计师具有较强的艺术感。在人物形象设计中应用最多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汉字和图形了,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之下,一定可以让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得到充分的融合。比如黄梅戏当代题材电影《山乡情悠悠》中,环境背景中的“状元坊”牌坊,就运用传统的建筑文化元素——牌坊,向观众侧面展示和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男主人公方心龙就是新时代的农家“科技状元”。这个隐喻因为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而变得既委婉又贴切,实在是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的完美结合典范!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的融合也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设计师的潜心研究。而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灵感,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使用得当会给人带来惊喜,使用不当则会让人物形象大打折扣。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各自具备不同的特点,在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融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设计。这样能够使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融合在一起,也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例如,藏族和蒙族的传统文化元素更加适合藏族地区和蒙古地区的人民,如果要将其运用到适应性更普遍的人物形象设计中,需要设计师根据不同地域的人物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改造,设计师最主要的是要抓住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和特点,这样才可以进行更好的改造。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也被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为人物形象设计带来新的血液,在设计师的努力下,人物形象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一定会呈现出更大的魅力。 作者:桂晓沁 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在动漫游戏的应用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对动漫产业关注越来越重视,人们对动漫形象的设计有了更加立体和多元化的要求。由传统的简笔画人物持续发展延伸到如今更加生动形象的3D人物形象,动画师如果需要设计出优质的动漫和游戏形象,需要对动画脚本与人物性格有着全面的思考,对人物所处的地域特点也要考虑周全。早期的动画与游戏的制作过程中人物形象的设计通常都较为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动漫游戏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构思和设计变得更加丰富与多样化。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动漫游戏;现代;时代性 前言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为了缓解工作的疲惫,放松一天劳累的心情,游戏成为了现下十分受到大众青睐的解压和娱乐方式。作为动漫产业重要的构成部分,电子游戏有着空前巨大的市场发展和提升空间。随着国家对动漫游戏产业的扶持程度大力加强,近些年来国内研究动漫游戏的企业单位百花齐放,在市场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核心地位。动漫游戏产业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中少不了人物的塑造,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是制作优秀动漫和游戏作品的重要基础。 1现阶段我国动漫和游戏产业的发展情况 制作出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或一款优质的游戏作品,离不开美术设计。在动漫游戏市场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其市场方向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学习国外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的内涵变得非常必要。现阶段我国动漫和游戏产业发展所遇到的主要瓶颈问题是缺乏高水平高能力的人物形象设计人才。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方面原来越频繁,各行各业人员的往来也十分方便快捷,外来文化与专业动漫技术人员的引进为我国动漫游戏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推进了这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强了动漫游戏人物形象的创作技术水平,给国内动漫和游戏产业的进步空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虽然相对来说在我国起步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国家,但在短期内便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傲人成绩。以往的游戏多半局限在电脑端的网络或单机类游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主机游戏、手机游戏、街机游戏等游戏平台如雨后春笋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传开来,这些平台的游戏形式成为了电子游戏产业的主力,是人们茶余饭后、工作休息期间缓解疲劳和压力的必备产物。[2]随着电子技术越来越发达,动漫作品和游戏的画面质量也不断提高,大量3D动画作品和游戏作品诞生,让受众群体能够切身体验作品中的气氛,增强了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除此之外,动漫和游戏作品类型的多种多样也是当今动漫游戏产业的一大特色景象,以往的电子游戏种类单一,经过不断的开发和进步出现了多种不同种类的游戏,增强了互动性和可玩性。动漫和游戏市场的人气让许多企业加强了这方面作品的开发制作,动漫游戏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变强,其人物形象设计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衍生出来了各种相关的周边产品,动漫游戏产业的持续进步依然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3] 2当代动漫和游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1人物形象的夸张性 动漫和游戏是影视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对卡通人物的形象进行制作和设计是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人物形象的设计蕴含了设计师丰富的创造和想象力,让动漫和游戏作品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性的创造。比如汤姆和杰瑞这对欢喜冤家,作为天然的对手,《猫和老鼠》的喜剧感非常浓烈,这正是由于作者在对汤姆和杰瑞这两个动画角色进行创作的时候给了它们人类的情感,让它们有了能够和人一样思考的能力,配上风趣幽默的剧情演绎出它们的喜怒哀乐。这种突破传统猫和老鼠的形象设定让动画作品具有充分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让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会心一笑,忘却学习和工作带来的疲惫。在众所周知的网络竞技游戏《英雄联盟》(LeagueofLegends,简称LOL)中,设计者将符文之地作为游戏剧情的整体背景,加入了丰富的魔法元素,在这个游戏当中,魔法不再是神秘的虚拟能量,而是符文之地的生存法则。这种游戏之所以会受到当代青少年甚至中年人群的关注,正是因为在游戏中实现了现实生活无法做到的事,并且有着较强的竞技性,吸引了玩家的目光。[4] 2.2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在动漫和游戏作品当中,其剧情通常由善恶、美丑等矛盾贯穿起来,这决定了对作品当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条件。在动漫和游戏作品的剧情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派人物都是不能够被其他人所替代的。例如热门动漫作品《海贼王》(ONEPIECE,简称OP),在整部作品中出场的人物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和超能力,每个人物说话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2.3人物形象的时代性 在对动漫和游戏作品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动漫游戏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剧情的需要,比如《真•三国无双》这款风靡全球的掌机游戏,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并配以音效,最大程度对游戏剧情进行渲染丰富,极大地提升了可玩性与趣味性,让玩家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代入角色,切身体会游戏的魅力。 2.4人物形象的文化性 在动漫和游戏产业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以特有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地域之间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风俗信仰,那就是文化产业。[5]在《天涯明月刀》这款3D武侠题材的MMORPG(MassivelyMultiplayerOnlineRole-Playing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网络游戏当中,故事背景来自北宋年间的乱世,游戏角色所穿着的服饰与游戏内相关的虚拟道具都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中华正统的武侠文化作为基本创意,完美地还原了中华文明的壮丽河山,让玩家在感受游戏玩法的同时欣赏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文明。 3结语 动漫游戏以其独特的个性在当今日常生活中出现在各个角落。其中,动漫和游戏的主要受众群体多为青少年或青年,让这部分人群在动画作品的观看和游戏的体验中除了获得身心上的放松,还要潜移默化地体会动漫作品与游戏中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动漫游戏产业的工作者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发展精神,将加强国民精神修养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制作健康、积极的动漫游戏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会有更多二次元爱好者加入到动漫设计与制作的队伍中,动漫与游戏产业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作者:赵越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本文以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对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对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整体优化,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在选题、作品创作、过程管理、答辩和设计作品展出等环节进行创新,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复合人才[1],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过院团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多种方式,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集产、学、研、练、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是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之一,也是进行专业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加强对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提供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极其重要。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创造性地解决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此外,还要注重服务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主动将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实现艺术类高职院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针对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新时期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发展需要的毕业设计模式,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毕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崔宏巍等人[2]通过构建四位一体化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崔苏卫等人[3]通过建立顶岗实习网络平台,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的一体化,形成了“产学结合,学做合一”的特色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毕业设计改革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部分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以及评分标准不健全的现象普遍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单一、缺乏变化,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专业发展前沿脱钩;毕业设计的教学时间安排与学生的求职时间相互冲突;缺乏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展示和对外交流。特别是在毕业设计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够,很多选题只是对往届作品和文献的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和个性元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缺乏,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设计是人物现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展现完整的设计作品,是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设计个性与风格的重要平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教学任务。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人物形象设计是一个新兴行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立足湖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结合学院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产学研工作,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舞台影视化妆技术为特点,开设戏曲化妆、舞台影视化妆、配饰设计、立体剪裁、创意化妆等特色课程,构建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与地方文化企业紧密结合,通过解决企业在文化创造和形象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既加强了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制度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评价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我们通过加强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首先,我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要求必须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在课题的选择上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其次,我们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表现、论文答辩。作品汇展,学生也要独立认真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的调研和作品设计。院系两级督导专家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答辩等环节进行定期督查。此外,我们组织答辩小组,制定答辩评分标准,真实客观地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整个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习环节的总结性艺术实验活动,是学生对艺术思维、艺术表达以及艺术技法的一次最好的诠释。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学生可以有效地、自觉地将团队协作精神融入到形象设计创作过程的实践中去,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够在项目制作中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及途径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无形中使得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经过毕业设计,学生具有独立艺术创作的能力,并在创作过程中凝聚自己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4.开展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展。毕业设计展是高职艺术类专业特有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鼓励学生以作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主题,既突出专业,又紧密联系生活,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展出。我们以实践实训案例作品露天展示及影像播放为主,配合用人单位校园现场招聘会以及教学研讨会,将教学成果展示、学生就业、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展出现场公开考评作品成绩,并将优秀作品制作成电子册在学院网站上,扩大毕业展的宣传工作。例如,2015届毕业生毕业作品展我们以“视•界”为主题,共展出120多个学生的优秀作品,并邀请了武汉顶层全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市相互广告有限公司等近20家企业进行现场校园招聘,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目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建立了新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虽然我们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为社会培养兼具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晶晶 陈敏 单位: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探索 摘要:人物形象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包含文化修养、心理要素、外表设计、化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新时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文化交融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物形象设计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它在立足民族性的同时,还应该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文章探讨目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内涵,以及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民族化;国际化;艺术;审美 人物形象设计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它结合了艺术、美学、设计、创意等多方面的内容,对设计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们对人物形象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保持一种独立的审美姿态,实现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结合,是目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关键所在,这不仅仅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对设计者提出了考验。 一、人物形象设计中的民族化和国际化 (一)人物形象设计中的民族化 民族化,即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表征。民族文化作为当代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原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将民族化的概念抽象出来,体现为一种包含独到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形式,可以是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符号等。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而言,民族化的人物形象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这对于集中展现民族风貌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1]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紧密相联,因此其形象设计必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这就是民族性的集中体现。 (二)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国际化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与文化相关的元素。国际化不仅仅是某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影响,而是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人物形象设计实现国际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发展,通过结合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把握文化潮流发展趋势,实现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理念的创新和进步。[2] 二、人物形象设计中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 (一)民族化是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 从人物形象设计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来说,民族化是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而言,无论是体型要素、发型要素、化妆要素、服装款式要素、个性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等,它的出发点必然是以地域性和民族性为前提的,如果缺少了民族性的考究,就很难实现最有效的国际化交流。[3]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物形象设计,就必须保持良好的民族性。 (二)国际化促进了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 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从根本上促进了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人物形象设计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切磋和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多元化局面的产生,从而实现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认识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将此融合到人物形象设计中去,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三)民族化和国际化相互促进 人物形象设计的民族性和国际性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全球化的趋势,必然要影响不同民族及文化背景的人们。民族文化在这种浪潮中不可能固步自封,与世隔绝,不论是冲突还是融合,都必须做出一种选择。这一过程事实上是加快了文化之间互相流动的速度,扩大了民族文化的空间,使民族文化显现于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4]人物形象设计的民族化和国际化的互相发展,对于人物形象设计内容的丰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实现了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这对于社会发展潮流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一)深入开发、挖掘本土化的民族元素 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就要不断地深入开发、挖掘本土化的民族元素,在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时候,要结合本土化的地域性、人们的审美特色、心理需求、价值取向等要素,从根本上实现具有民族性的设计。同时,善于实现人物形象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比如可以借助于绘画理念、戏曲人物设计等相关理念来进行合理化取舍,并将其成功运用到人物形象设计中去,不断实现真正具有民族性的人物形象设计,提升其价值品位和审美特色。 (二)结合时代潮流及审美趋势进行人物形象设计 实现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必须结合时展潮流及审美趋势,提升人们对于人物形象设计的认同感。目前的人物形象设计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第一,生活化特征明显。目前,人们越来越多地将形象设计应用于生活中,生活化特征要求更加明显,相对来说较少关注创意化。这就要求设计者能够合理设计,突出生活化的基本特点。第二,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融合的社会大背景下,韩日文化、欧美文化越来越多地在社会上流行,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流行趋势,对于人物形象设计来说,也应该加大重视度。 (三)提升设计者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提升设计者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是实现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关键所在。人物形象设计其本质还是一种文化形式,要做到对于文化的把握,就应该提升设计者的文化视野,不断掌握人物形象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技法,具有独立进行人物形象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掌握美容、护肤的专业理论及技能;有较敏感的时尚流行感觉和较强的时尚分析、判断能力。除此之外,更要锻炼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断地实现最有效的人物形象设计,从根本上促进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 (四)进行专业化的人物形象设计培训 进行专业化的人物形象设计培训是推动人物形象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强化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首先,设计者应该掌握人物形象设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深入研究化妆、色彩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设计能力和鉴赏力。其次,走专业化的道路,制定人物形象设计师培训制度,对于培训合格者给予相应的资质证明,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物形象设计,提升设计者的设计水平,并将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推向国际化,设计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和国际气息的作品。 (五)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进行设计创新 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要充分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不断进行设计上的创新。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在形象塑造上,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同时,它要求设计者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因此,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物形象设计,就要充分地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不断进行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和创新。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趋势变化的,因此立足于民族化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化创新,不断地实现国际化发展,对于人物形象设计的创新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实现,要想推进我国人物形象设计,就要立足于民族化基础,实现国际化发展。人物形象设计必须深入开发民族元素,结合时代潮流及审美趋势,不断提升设计者的文化视野,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来进行创新设计,以此来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推动人物形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栀梓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关系分析 本文以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简要地阐述了人物形象设计和服饰融为一体是提高人物形象美的前提。详细地分析了只有具有一套完善的设计理论及方案,才能将人物形象表现的更为具体,揭示了人物形象与服饰之间紧密联系的关系,深入地探讨了和谐的人物造型给欣赏者带来的美感。本文将对人物形象设计对服饰的影响进行研究及分析。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人物形象设计已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服饰上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人们对整体形象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个人形象越来越注重的现代,更加注重服饰和形象的统一,人物形象设计也是对个人的评价和印象。只有将服饰风格与人物形象设计统一、协调,这样才能体现美感。 一、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风格 1.人物与服饰的风格 在人物形象设计中,人物轮廓在服饰设计中起到很大作用,主要分为:脸部轮廓、体型轮廓;首先,虽然脸部轮廓的在身体比例中占很少的位置,但是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人们往往在第一印象中,对脸部是最为看重的,从此就可以看出脸部的重要性。在人物设计中,脸部决定了个人的主导风格,从而决定了个人风格的走向。在进行人物设计时候,应该注意人物脸型,从而决定搭配服饰的风格。服饰也是分为曲直,从服饰风格角度看,直线的服饰是通过直线裁剪环节进行裁剪,分割线也多为直线型。如:西装、军装等就是直线型;曲线型就是通过曲线的裁剪方式进行分割,有很多的褶皱,和叠加层。如:长裙、百褶裙。其次,体型轮廓就是真整个身体的曲线走向,可以分为直线体型和骨骼体型,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体型进行分析,看看人物是适合哪种着装风格。 2.人物质感与服饰风格 在人物设计中,人的体感是指脸的大小,及身体骨架的大小。在面部中五官与脸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设计的特点。主要是观察面部,给人是成熟还是幼稚的感觉,将一目了然。五官紧凑面部量小的,常给人一种阳光年轻的形象。服饰的量感主要是看服饰的款式,有领子、袖口、口袋、等决定,领口的深浅也决定了量感的大小。服饰面料方面的区别,就是看服饰是轻盈、柔软、飘逸来看区分。在服饰的花纹图案来看,大图案就代表图案量感大;小图案就代表图案量感大。从选择服饰方面来看,大量感的服饰将表现的比较夸张、醒目、大气,如果选择小量感的服饰,就显得比较小巧的感觉,如果穿错了服饰,将会给人一种不配的感觉。 3.人物体型与服饰风格 首先,骨架宽大的人,会给人一种量感比较大,给人一种成熟的印象,所以在选择服饰的时候要选择质感偏大的,量感大的曲线型服饰是给人一种干练、中性的感觉。其次,骨骼比较小、纤细的人,给人一种玲珑、小巧的印象。所以在选择服饰方面,就应该选择相对甜美、可爱的服饰。所以判断一个人可以通过穿着风格进行评判。 二、服饰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作用 1.服饰影响人物形象 人的穿着打扮在生活中起到重要的地位,对人第一影响是从穿着来判断,服饰成功塑造了一个人的形象。往往是从穿着开始描绘,然后就是表情。比如“看那个穿蓝衣服的女孩是谁啊”这就说明服饰设计在人物形象中的作用。这就是人们在对一个人物判断时,服饰首先成为被关注的点。从而可以看出服饰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形象。 2.人物形象设计中各个要素 人物形象设计中,不仅仅是服饰起的作用,还由其他条件决定,比如发型、妆容,也是共同制约人物形象设计的因素。人物整体形象设计需要从人身上不同元素进行协调,从而打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服饰要素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冲击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通过不同的设计样式,对服饰的颜色、图案、做工等方面进行设计,体现了人物的气质和内在美。在服饰的搭配上,还要注重对体型、款式、发型进行全面的考察及搭配。 3.服饰风格影响整体形象设计 一个人的服饰风格,直接表现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服饰的风格是人物自身意识的表现,即可表达人物的性格爱好,还可以判断人物做事风格。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设计风格来体现自己的独特。 4.性格定位影响服饰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将会直接影响到服饰风格,与性格相联系的内在特质将会在服饰中表现出来。在根据人物性格选择服饰中,人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服饰的选择。在形象设计中,必须考虑内在因素、外在轮廓、量感等因素,结合人物的特点进行把握。 5.服饰风格定位 服饰风格定位是根据:时间、地点、对象进行判断的,也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形象进行对服饰的判断。在人物待定的一个时间场合中,由特殊的事情和需要,对服饰进行特殊的搭配,在确定人物基本的风格后,将会根据时间、地点对人物进行服饰样式选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风格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特征将用人物形象具体的在服饰上展现了出来。在人物形象设计中,服饰风格是重要的内容,随着现代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我形象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完美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需求,针对不同场合的需求,必须合理搭配服饰,提高个人整体形象水平,这将成为人们生活水平的重点需求。只有掌握合理的搭配技巧,人物形象才会鲜明地体现出来。 作者简介:许阳(1980-),女,汉族,籍贯:辽宁,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设计、化妆造型设计、发式造型设计、皮肤美容学;刘晓阳(1970-),男,汉族,籍贯:辽宁,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设计、化妆造型设计、发式造型设计、影视造型设计。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民族元素的融入 摘要:民族元素是一个国家文化与艺术的精髓。将民族元素融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能最大程度的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推动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保护传承,更能实现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内涵化与特色化的发展。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改革;民族元素;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肖宇强(1985—),男,湖南长沙人,讲师,主要从事服装与形象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办专业,由于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不长,所以其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等都还是依据国外的教学方案或是从相近的服装设计、舞台美术设计、化妆设计等专业借鉴而来,没有形成我国的艺术特色与体系,即没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较好地结合。不可否认,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根基,是宝贵的人文资源,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科技与信息世界,尤其需要重新拾回我们的民族记忆。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来看,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与人物形象设计的教学相结合,是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追求的目标。 1人物形象设计与民族元素的亲缘性 人物形象设计与民族元素具有相当的亲缘性。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会使用兽皮、树叶、贝壳、兽牙等穿戴身上,装饰自身。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出现了氏族与部落,各个氏族与部落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一些部落的居民们会在脸上进行彩绘、在身上进行文身、刺青、刻镂、并用鲜艳的动物的羽毛或皮毛作为私密部位的装饰等。随后民族开始出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表现在形象上,即不同的民族会有自己独特的服装、饰品、发式和审美情趣。所以,形象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民族的演变所形成的,是原始艺术与民族文化的产物。 2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民族元素的融入 从大多数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校来看,其课程主要设置有: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速写、构成、图案等;专业课程,如化妆、美容、发型设计、服装设计、饰品设计、整体造型设计等。[2]此外还有一些实践课程,如写生、采风、毕业设计、实习等。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主要是建立以表现形和色的技术构成、培养灵感的思维构成和完善主题的概念构成的三大知识构成模块。[3]为了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就建立起保护与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观念,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少数民族的模特着少数民族的妆容、穿戴本民族的服饰、头饰进行展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此模特面部五官表情或妆容特征,并牢记这一民族人物形象中的细节标志等,以素描和速写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色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解民族民间器物及服饰中色彩的配置要点及文化内涵,并要求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民族服饰、头饰、手工艺品进行色彩写生,然后将完成的写生作业进行构成的练习转变,如提取民族服饰中的图案、色彩完成图案设计、色彩构成,提取民族服饰的造型和工艺品完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民族元素的中的形、色、质、点、线、面,还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这些元素进行提取与重塑,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积累素材。 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民族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提炼,即探索民族元素的文化内涵及意义。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张艺谋导演就设计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进程展示。在这些展示中,一个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涌现,如汉服、唐装、书法、水墨画、卷轴等,让人目不暇接又记忆犹新。在《中华礼乐》篇章中出现的着半臂、襦裙、飘带的“唐代仕女”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一表演以中国唐朝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为元素,演员们圆润的脸庞、头上精致的花钿、小巧的红唇,把人们拉回到了大唐盛世。这种用现代方式塑造的古代人物形象为我们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即在中西方形象设计史、服装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各个年代、不同地域环境的形象设计发展史,以及对不同民族的人物造型、服饰风格与色彩进行辨识与学习。教师还应该定期带领学生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地进行实地考察与采风,让他们亲眼看见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特点,拍摄相关素材,做出一些梳理和分析。如长角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女性的发型较有特色,她们把头发留得很长,然后系扎起来进行捆绑,形成中间宽两头尖的牛角型固定在头顶,并在牛角型的头发上缠绕白色布带作为装饰。为了对这一形象进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寻找当地捆绑头发技艺最好的人,讨教捆绑牛角型发式的方法与技巧,并了解这一形式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信仰,回校后引导学生对牛角型发式进行探讨,并以此为灵感,结合当代的流行趋势,设计一些新的发型创作。 毕业设计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最终的实践课程,也是检验大学期间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妆面、发型、服装、饰品。学生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包含妆面、发型、服装、饰品四个方面的整体人物形象设计作品,并通过静态摄影和动态走秀的形式来展现。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创意,但创意不是简单的假想和思考,以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创意应该是一个带有策划性的系统思维和结构体系,包含了设计师对琳琅满目的艺术形式与生活素材的挖掘和感悟。我们身边的每一件民族元素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不断的激发创意灵感和创作热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化石”。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中,教师可以多用民族元素和文化为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并尽可能将毕业设计选题细分,以点带面。例如,“侗族织锦色彩与纹样在形象设计中的运用”、“土家族傩堂戏面具形象在舞台人物造型中的应用”、“传统发饰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的价值研究”等选题都能展现一个民族的某个特色元素,学生也能通过这些主题去搜寻和了解一个民族或一种造型元素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等,并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赋予这些元素新的思想与创意。 3结语 民族元素与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深厚底蕴的体现,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资源。将民族元素融入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掌握民族元素的创新设计的方法,还能借助高校文化传承的职能,充分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推动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作者:肖宇强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特色与实训模式分析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特色 (一)实践性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产生的一个专业,属于艺术类的专业之一,与美术、音乐等专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美术、音乐等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此来达到预想的效果。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如色彩搭配的技巧,人物性格与发型、服装的搭配等,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亲身实践,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在授课时,应增加一定的实践操作内容,使学生知道如何才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课后,学生还应该举一反三,熟练实践内容,增大实践难度,强化理论知识,并在实践方面总结经验,这样才能成为综合型、全能型的人物形象设计人才。 (二)审美性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还有一大特点,即对于艺术的审美要求。该专业对于人物的塑造,与艺术类其他专业对于作品的塑造一样,都需要给予人和谐、唯美的感受,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心灵上的碰撞与沟通。简言之,如果设计师审美能力极差,不仅不会创作出有美感的作品,而且还会引起受众的反感。所以,审美性对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极其重要,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而言,审美性与时尚同步,并与当代的流行趋势紧密结合,持续发展,永不间歇。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引领学生具有艺术的审美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并使他们具有审美眼光,能够与时俱进,用开阔的眼光接受新的文化,将人物设计与时尚元素紧密结合。 (三)系统性 现在,我国的授课模式多集中于分模块授课。学校往往根据每位教师的优势进行课程安排,将化妆、发型、服装、佩饰等分开授课。一方面,这样的授课模式有其优点,每位教师都能针对自己的优势和长项进行授课,学生可以学到最精湛的化妆、发型、服装和佩饰知识。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产生问题。“穿衣、打扮”本是一家,这样强硬地将一个整体的流程分开,其缺点也不言而喻,即学生不能将整个流程融会贯通,在进行整体人物形象设计时,会出现无法将化妆、发型、服装、佩饰结合起来的情况。总之,分模块授课,让每个模块都各有特色,符合审美需求,但整体来看,就显得有些累赘和单调。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分模块授课时,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还要贯彻到整体的形象设计流程之中,培养学生整体的美感,使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具体。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训模式的类型 (一)名师工作室模式 现在,随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号召力,教师规模急剧增长,众多的形象设计工作室也相继成立,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能够让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有助于其日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形象设计师。该平台能够将教师、学生和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由企业出资筹办,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形象设计能力的同时,为企业获得收益。这种新型的工作室模式是培养学生形象设计技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项目体验式实训模式 另一个实训模式,是项目体验式的实训。教师通过项目体验式的实训,在真实情境下对具体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并在过程中贯彻相应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学有所获。具体而言,如“一场晚会的举办”就是一个项目体验式的实训过程。教师可通过对晚会中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扮演,为他们设计最为恰当的舞台形象。主持人端庄大气,舞者青春活力,歌唱者或柔和婉转、或富有爆发力等,通过化妆、发型、服装、佩饰的合理搭配,产生晚会需要呈现的效果。 (三)顶岗实习式实训 除了以上几种实训方法,顶岗实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训方法。顶岗实训与以上两种实训方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仅要求学生表现出人物形象设计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表现出在岗位上处理工作的能力,以及协调、沟通的能力。学生在顶岗实训期间,能够获得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能力,对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十分有利。 (四)产学研学生实训模式 当今,在高职院校人物设计专业实训模式中,最为全面的是产学研的实训模式。就学生而言,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在实践中增强竞争力。就学校而言,不仅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而且还能创造经济效益。就企业而言,雇佣学生能够减少企业的开销,同时扩大企业收益。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产学研的实训模式具体措施是:双导师制和工作小组制。双导师制,即每个学生都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适当加入实践部分,校外导师则是负责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授,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较好的独立完成一个对象的形象设计。工作小组制,指的是将学生分小组工作,可以通过比赛、奖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设计和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而言,在众多实训模式中每一种模式都是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一方面对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了锻炼和检验,另一方面对学生管理能力也有了促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工作岗位的一系列流程、要求,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作者:熊雯婧 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发展简述 “人物形象设计”这一专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最开始阶段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把美容美发等同于“人物形象设计”,认为是影视、文艺等行业的专属,只有影视明星才享有这一特殊待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物形象设计”已被越来越多的寻常老百姓所接受,市场对形象设计需求不断扩大,个人用于形象设计的费用日益提高,集美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容、发型设计、造型设计乃至形体礼仪、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应运而生。最新的调查表明: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将成为未来最受欢迎的八大行业之一。2004年8月20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形象设计师这门新兴职业。2005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形象设计协会,2006年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中国分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这都预示着中国形象设计行业正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对于形象设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并成为我国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至今为止,许多中高职院校都设有相关的学科。由于这是一门新兴专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受到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软件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在刚步入社会时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正是当前我国人物设计专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该行业是一个信息更新速度极快的行业,需要及时掌握时尚动态,设置更多针对性课程,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人物形象设计教育跟上时尚的变化,符合市场的要求。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理论素质。所以,它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生硬的学习,还需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兼顾整体造型知识的灌输以及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一定要注重其系统整合性。 二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职学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应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来开展 从中职一年级的文化基础课到专业技术基础课,再到中职二、三年级的专业技术课,现在多数中职学校还在沿用这种三段式的课程排列,其后果是造成知识前后不衔接,学生容易在学了技术基础课程后一年再来学习专业技术课时,之前的学习内容都已经忘记而影响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模式固有的缺陷在当前社会人才缺乏的环境中日益暴露出来。所以,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中职对文化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在对高职的调查中发现,中职毕业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主要集中体现在语文、数学、英语这类课程上。这种情况反映了中职学校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同时也没有顾及到有升学需求的学生。由此可见,中职和高职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构建能有机衔接的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3中职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的中职课程重点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技能,而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是设计类行业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走在时尚前沿,无法推动行业的发展。而中职教育中容易忽视的审美能力也是该专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在课程体系制订时候的弊端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每年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教学课时,都希望每门课程能安排较多的学时数,让学生充分掌握每门课程所必学知识。可是总学时数是固定的,这就导致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课时很紧张。近几年似乎专业课时还在不断减少,学校只有从每门专业课程里面去挤压课时,压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教学,学生也学不到完整的知识。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每门课都学了一点,却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2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是紧跟市场需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关心时尚流行式样、市场的技术和材料的更新,根据这些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有审美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又要具备造型技术能力,同时最好还能有经营管理能力。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并没有紧跟市场,更新技术,更谈不上引领潮流,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3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设最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为区域经济服务。在调查中发现,普遍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化妆、服装、发型课时安排比较平均。这样容易导致培养的学生技能方向都差不多,很难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课程体系要与地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我省电视湘军的优势,开设一些符合我省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比如重点开设影视类的人物造型设计,为湖南广电的电视台和电视剧组输送人才,让学生能尽快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4职业实训课程的设置孤立单一 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设计技术人才。众多高校在强调应用型技术人才时,会考虑通过实训课程的安排来实现。于是就出现了某些高校在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的课程中设置一些就业实训课程要素,作为步入社会的前奏,来与社会的工作岗位进行对接。而实际上这种效果不好。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方式。实训项目课程体系就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若能将培养某种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重组,构建新的职业实训课程体系并贯穿到整个高职学习当中,让学生能提前进入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就能争取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脱节的原因 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从以上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对比观察中就可以发现,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衔接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这一专业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及分类课程标准,在这种缺乏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中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整合机制。高职院校在建立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和实训项目,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就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造成了学生重复学习消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例如:中高职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里都开设了专业化妆、美发技术等课程,这些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在高职又需要重修,这种重复学习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高职的教师也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对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些课程专业技能实训项目上的重复支出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消费。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进行比对,重复率达50%。 (二)中高职专业技能实训项目设置错位 一是高职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是在理论课程学习完之后,在短期实习中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训。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是在近几年才开设该专业,急急忙忙打着牌子开始招生,其实硬件软件都没准备好:实训设备不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这些都不能将一个技能型专业办好。相反,一些中职学校经过漫长的办学历史积累,将专业通用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个模块组成实践技能实训,并贯穿到整个中职学习过程中,这种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的设置就导致了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错位。再者,中职与高职对于课程设置沟通太少,大家在专业设置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从自身出发,而没有充分调查市场需求,忽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没有从职业教育体系这个宏观角度去思考不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该如何衔接。由此可见,在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有必要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法,使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更具有操作性,让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能有效衔接。 (三)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从审美性来讲,如何让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审美要求的专业紧跟时尚的步伐,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中职学校在课程开设上更偏重如何适应就业岗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造成了学生审美眼光不高的后果。 2从实践性来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了化妆设计、服饰设计、美发设计、整体造型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同时还需要学生多进行观摩,拓展视野,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学习前期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训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集中在后期的短时间实习中,缺乏贯穿始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从整体性来讲,中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时候是将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发型、化妆、服装三大块进行分开教学,每门课程安排几十个课时分别进行讲授,有些学校甚至还细分出三个不同的专业。但实际上这些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是为整体造型服务的,如果将其分开教学,培养的学生比较容易在设计表现作品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以,在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在进行某一学科的教学时,还需要兼顾整体造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从中高职院校教育体系衔接上来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一定距离,课程衔接的融入上存在一定的缺口。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中高职课程体系建立上缺乏统一课程标准。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尤为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以及必修课上都没有形成科学化的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单纯的学历嫁接,而是有步骤、有目标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建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出色人才。 作者:何娟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构建高职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定位不清晰,过分追求全面 长期以来,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将美容、发型、化妆、服饰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四个同等比例部分,力求培养真正全面的人才。但是,一方面教学硬件设施、师资条件、实训实习模式等并不能完全达到对应要求;另一方面,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从早期的美容美发行业到现在的时尚产业、婚庆产业,乃至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市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与整合中,且不同区域间的格局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化妆品制造与销售份额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浙江省的影视基地带动影视形象设计产业链独具特色,江苏省的婚庆产业市场成为全国第二大市场。忽略行业的区域发展差异性,统一设置的“一把抓”和培养“面面俱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的具体情形。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内涵与意义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涉及三个重要元素“,‘岗’指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课’指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证’指获取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即三个重要元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即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将本专业课程内容与所要求取得的资格证书内容相结合,三元素相互协调且互为贯通的课程体系。在整合该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设置各课程门类时,必须结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岗位需要以及相关等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要求,实现三元素之间的有效对接和全面融通,使相关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设计中,最终让学生在结束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具备职业岗位能力,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十分契合国务院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改革原则,是切实“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 1.建立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以行业市场需求为调节机制的课程开发体系。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且差异性十分明显。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贴行业市场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统筹开发和就业渠道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办学初期借鉴了北京、四川等地的化妆学校的课程,主要设置了美容护肤、发型设计、新娘化妆、影视化妆等,但由于常州乃至江苏省与北京、四川的行业市场差异十分巨大,主要是民用市场,而不是影视、明星的特定形象设计,一方面学校无法提供学生影视化妆等课程工学结合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在本区域经济圈就业后,所学影视化妆等课程的内容几乎无用武之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近年来,我校重新审视常州市乃至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速在全国位居前列的优势,对区域婚庆、美容市场进行调研论证,与省、市婚庆行业协会、美发美容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瞄准行业市场,紧贴婚纱影楼、化妆品公司、美容机构对化妆师以及美容导师的旺盛需求,开发与企业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使得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相衔接,更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麦可思公司针对我校2009届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对口率达85%,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到92.3%,且该专业的就业对口率与就业竞争力指数均位居学院30多个专业之首。 2.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新课程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相关岗位工作中,设计和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一对一进行,以人作为设计呈现的载体,服务性与实践性是其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区别于其他设计类专业的最大特点。核心岗位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不仅需要较强的设计与操作专业技能,还需要有严格的个人仪表、服务礼仪与动作规范、安全卫生处理等详细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要求。因此,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建立在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的培养为核心,针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和相关技术要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能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一线人才。具体而言,应该根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领域对应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来设置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从而形成工作岗位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及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3.以职业资格认证为载体,建立课证融合的新课程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发展初期,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仅美容师、美发师,而受当时行业发展的影响,这两种职业由于社会准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较低,加之其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局限在美容、发型方面,无法代表和体现人物形象设计涵盖的确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方面遇到障碍,无法深入推进。近年来,随着行业市场发展进程不断规模化与国际化,行业形象快速转型与提升,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推出的“时尚创意会”“时尚中国”等系列化妆与形象设计师电视大奖赛,使得化妆师、形象设计师、色彩咨询诊断师等新兴时尚职业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从职业资格认证的规范与质量提升层面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的大力推动也使得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新兴职业工种成为具有含金量和竞争力的就业砝码,得到了市场的宠爱。基于这样的发展转变,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要跟进发展,参照新兴的形象设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其相关要求内容融入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一边完成学历学习,还可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将岗位需求的化妆师、形象设计师、色彩咨询诊断师等核心职业资格证书的全部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中,充分考虑课程与这些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关联度,针对有关证书的鉴定考核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与具体的岗位资格要求相一致,以考取该职业资格证书代替课程考核,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相认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使学生真正具备就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江苏省在2010年出台了新兴职业工种——化妆师的职业资格鉴定统考标准以及要求,同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即在江苏省率先进行了化妆师职业资格的鉴定,参考一次性通过率达90%。根据我校对企业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化妆师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认可度高,持有该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富有就业竞争优势,发展前景更加广阔。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经历初级阶段的个别院校的开创性时期、中级阶段的探索性成长,目前已进入理性思考时期。到2014年,全国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已达110所,专业方向也从最初的美容美发,扩展到化妆造型、形象策划等多个方向。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满足行业现有市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动力,势必要求课程体系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构建“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岗、课、证”三元素共融贯通,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 作者:朱琴
医药论文范文: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 1继承中医传统 中医药学传统深邃,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中医药学研究生至关重要。首先要继承,然后才能创新。理论方面,要合理安排中医传统经典课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课程要做到精而深,指导研究生到图书馆深入挖掘中医典籍,以满足中医药学研究生高层次研究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知名的中医理论专家、学者,来为本校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活动。这些大牌的专家、学者往往具有独到的中医传统理念,他们的传统理论会对我们现在的中医研究生起到启发作用,此时年轻人的想法与老前辈的思想容易产生交汇互融效应,可以让研究生们的理论学习更上一层楼。 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研究生跟随中医导师学习传统,感受文化底蕴。导师的中医实践经验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实际、更具操作性的学术指导。在跟随导师进行中医传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多学习、多实践,“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导师只是给研究生们一把打开中医大门的钥匙,而最终需要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亲手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大门,这就需要我们现在的中医研究生们勤劳扎实,苦练内功,尽可能多地通过实践操作,继承更多的中医传统。“继承中医传统”的教育,应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 2创新科研能力 中医药学研究生尤其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创新。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区级乃至国家级先进的重点实验室,近距离接触各种仪器设备,引导中医药学研究生自觉感悟现代实验思维和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欲望。再有,在中医药特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科研技术手段,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学,用科学的方法支撑中医药学的发展。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急需先进的实验研究,可以安排在读的中医药学研究生开展网上学习活动,如浏览自己学校和其他国内外知名学府的网站,加入网上各种先进实验室的BBS论坛和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学术讨论,以学习更好的实验技术为中医药所用,这样既进行了深度学习,同时又向学术界的不同领域介绍传播了中医药,为我们中医药的科研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三人行,必有我师。”还要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中医药学研究生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研讨活动,还要积极与周边大学开展校际学术交流,乃至全国范围的学术交流。不同的科研想法交汇,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总结 总而言之,“理想信念教育”、“继承中医传统”、“创新科研能力”对中医药学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中医人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努力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为实现我们的中医梦、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矫正强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医药论文范文:中医药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一、能力本位指导下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能力本位教学体系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对方法和方式则给予了最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正是能力本位指导下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教学形式的差异。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应创建较为完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型、实践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表现为: (1)教师讲解与师生互动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利用课堂组织各种有趣的语言交际活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双人对话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听说交际活动,如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和辩论,运用课文主题进行演讲、游戏、故事改编、短剧表演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英语自主学习活动,利用语音室、校园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强调课外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建设,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和操练英语的场所和机会。同时大外部的英语广播站、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才艺秀、英语主题征文大赛、PPT大赛等,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应用的环境和实践的舞台。 二、能力本位指导下的师生角色 能力本位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组织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而担任起学习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协作活动的参与者、学习问题的解决者、知识结构的建构者等角色。 三、能力本位指导下的公共英语评估体系 能力本位教学可采用形成性测评和终结性测评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估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监控,不定期地组织课堂讨论、随堂听说小测验等活动,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等。终结性评估包括期中、期末课程考试和相应的水平考试。这样做能充分发挥学生各自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自如、互相信任的气氛中学习。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估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增强其语言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际过程以及自己的学习表现,随时反思自己的学习。当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学以致用时,他们才能切实感觉到这些语言知识技能的存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语言教学的本质要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语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做到学以致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内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进行国际交流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当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有机统一,只有当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只有教师通过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英语教学才是成功的。 作者:张劲蕾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国际教育中心 医药论文范文:医药数理统计课程改革论文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1.知识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常用试验设计方案,掌握正态总体的统计量的分布,掌握常用统计描述指标的计算方法、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的求法等。 2.能力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对统计数据作医学参考值范围(质量控制、可疑值取舍)、参数区间估计、参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能熟练使用SPSS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等。 3.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改革 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专业方面要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自主学习医药数理统计新知识的方法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高专医药学院校教学定位和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强化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尝试专业基础课体现“工学结合”),积极推行任务引领、案例或项目驱动课程。打破原来课程的知识体系,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标准为依据,适当删减、合并教学内容并且引进专业需要的新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比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使课程尽可能体现应用的特点,使其知识结构更具实用性、可读性,更具医药学的特点。要改变以前重概率轻统计、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淡化定理证明和计算技巧训练,加强统计试验设计和统计思想方法的讲解,注意阐释数理统计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重点介绍如何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突出应用。要增加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一些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来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体会医药数理统计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医药学研究的案例(或项目)引导教学。用案例(或项目)引出知识点,也可以在讲解知识点后用案例(或项目)做实证。从实际问题入手,介绍统计推断方法,注重训练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与统计思维能力(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 三、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研究教学法 研究教学法就是指教师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遵照教学目的,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和研究要求,先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琢磨,然后互相研究,得出初步的认识、理解、判断和概括,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讲授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意见,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法不仅适用于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而且适用于学生之间认识的交流活动。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它是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前提下的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学习活动,这一特点体现了这种教学方法与启发式教学和发现法教学的区别。 2.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传授知识之前,教师提出一个医药学真实的案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采用互动方式讨论、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对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及创造能力给予重视,针对具体案例要求一题多解,允许批判精神的存在,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观点后,教师及时总结答疑。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医药学实际问题,有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医药数理统计中的难点、重点都环境化、具体化,并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数理统计应用的奇妙作用。 3.采用社会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最大的意义和出发点是通过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开展,促使学生掌握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社会实践这一杠杆工具将书本僵硬、理性的知识,运用到活生生、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即真正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通过到医院、药厂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运用理论知识对医药学案例加以深度分析,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改革 1.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医药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基本理论比较抽象,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染力,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有价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通过图形显示配上文字说明,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 2.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于实践教学,原来整章的理论教学讲完,才能进行这章的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现在对实训项目——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实践教学,采用四步“理实一体”教学法,即边讲解、边示范、边模仿、边练习。教师把学生组织到机房,做到理论教学讲授内容与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安排同步进行,实训项目由教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接地理实一体化教学。 3.开设网络教学课程 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训,积极推进课件教学和网络教学建设,创建医药数理统计课程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目标检测与试题(卷)库、实训项目、说课与课件、微课、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交互式教学、自学、讨论、答疑和考试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些疑难问题,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提升了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考核改革 除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学考核改革不可忽视。通过改革教学考核,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以就业(工学结合)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我们制订了多元化的医药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考核方案,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平时考核、素质拓展考核、技能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总之,医药数理统计课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应用数理统计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实现“三对接”。 作者:刘宝山 于安英 王英 许蕊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文化基础部 医药论文范文:医药公司药品市场营销论文 1医药公司药品市场营销模式 1.1连锁经营模式 国内的药店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很多质的改善和发展之处。所以不妨发展连锁药店,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医药公司应给一些大药房更加完备的配送体系和网络管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2知识营销模式 医药公司应该对消费者提供和药品有关的知识,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帮助消费者对药品功效进行理解。这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他们明白药品的功效,同时还能够促使企业自身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调动自身在药品研发上的优势,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2医药公司药品市场营销渠道的问题 2.1医院招标采购制度不太健全 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现在国内多采用招标采购制。虽然这种制度使得医药公司和医院可以直接进行交易,使得药品买卖上更加透明化;此外这种方式的招标使得高价药品价格下降,可以说广大消费者从中得到了好处,但是这却导致我国医药行业为了盈利为盈利,变相维持药品高价的现象发生。 2.2渠道结构难以有效控制 在我国,医药公司多采用区域制渠道,使得医药的销售渠道层级变多,呈金字塔分布。虽然这种渠道模式有利于医药公司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公司却难以对这种渠道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在对于二三级中间商的控制被严重削弱。这种渠道无形中加大了公司的管理难度,同时增加了成本的投入,使各经销商的利益难以协调。 2.3医药销售不道德 由于国内处方药基本上只能由医院进行供销,这就使得医院占有药品销售的绝大部分份额。这就意味着,药品公司在进行药品销售时,就应该和医院合作。目前医药销售出现很多不道德的现象,比如说像患者索要开户费和临床费,这明显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不利于医药公司的发展。 2.4一药多名现象严重 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药品品种多样。但是很多药品实质上还是之前的药,只是名字改变了而已。这就使得一药多名的现象发生,从而使消费者的用药习性北扰乱,最终导致药品价格虚高。由于政策允许仿制国内外快过专利保护期的药物,这就导致国内对药物的研制水平过低,一药多名现象严重,消费者在购买药物时不知如何选择。 3医药公司药品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化 3.1并购重组 由于我国的医药公司存在规模小,盈利能力弱的不足之处,应该对其进行并购重组,使公司的实力增强。也就是说,国内的医药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市场进行调查和研究,组成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就使得资本向报酬率较高的单位流动,从而使公司获得盈利增值的机会﹑此外通过这种形式使得收购方也降低了自身的成本,并从中盈利。 3.2开发创新 我国的医药公司一般习惯于对药物进行仿治,而不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研发。因此提高医药公司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产学研相结合,推动高校或研究机构与制药公司相互合作,吸纳医药科研人才对药品进行开发。就拿中医药公司为例。由于中医药存在长期发展不足的情况,国外企业以低价对中药材进行回收,然后以高价卖到国内,使得我国的中医药药品公司深受打击。 3.3提高销售人员专业素质 局调查发现,我国很多大型连锁的医药公司中的销售人员在对药品进行介绍时,往往会出现偏差。这就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知识型营销队伍,这对于我国医药行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高素质的科研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物流人才也不可或缺。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使得医药公司的服务更加具有竞争力。 3.4加强医药物流 由于我国医药行业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应该不断地发展医药物流。比如,应该加强物流体系与网络建设,这可以更好地服务广大客户,减少物流成本的投入。同时,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也不能被忽略。计算机技术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对物流方案进行优化,使医药公司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的物流信息。 4结语 我国医药市场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力,因此医药公司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分析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据医药营销渠道所存在问题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对于国外医药市场的渠道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渠道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营销渠道的管理,促进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颖菁 单位:常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医药药材分公司 医药论文范文:中医药学科建设论文 1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现状 自198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6个中医药学科被批准为原国家教委重点学科点以来,截至目前,共有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94个学科建设点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央财政共投入4.1796亿元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十一五”期间非中央直属单位临床类学科建设。其中东部地区共有384个学科建设点,中央财政投入经费1.9947亿元;中部地区217个学科建设点,中央财政投入学科建设经费1.4584亿元;西部地区193个学科建设点,中央财政投入学科建设经费1.2665亿元。 2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科研究方向同质化现象较突出 通过对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研究方向的整理汇总,共形成2779个研究方向,最多的为6个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点,最少的为3个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点。名称相同、建设单位不同的学科点在研究方向上存在雷同现象,导致不同专家就同一个问题重复研究,造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学科建设进程,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个学科建设点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缺少同一名称学科的顶层设计和交流与合作机会,不利于学科资源的科学配置。 2.2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待改善 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间不平衡、区域内不平衡和单位内不平衡。区域间不平衡导致东、中、西部学科发展不协调,区域内不平衡导致同地区不同单位间发展不协调,单位内不平衡导致基础、中药、临床发展不协调。优者更优,劣者更劣,使中医药重点学科在区域间、区域内、单位内的发展出现“马太效应”。 2.3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中医药重点学科在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学科建设机制创新以及成果总结和转化方面仍待进一步加强;在团队、平台等资源整合,以及运行和目标管理等方面仍需加大改革力度;对阶段性成果需进一步系统整理提炼总结形成新学说;需进一步完善创新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 2.4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高层次人才是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的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中,仅有“十一五”期间的170个中医临床重点学科中央给予了经费支持,其余的624个重点学科到目前为止均无中央经费支持。经费的不足导致中医药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无法有效落实。 3基于“群”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研究 学科群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技创新中攻克医疗难题的基本手段,是建设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以攻克和掌控某一疾病为导向,融临床、基础、中药,汇东、中、西部地区中医药重点学科为一体的中医药学科群建设显得日益重要。 3.1厘清内涵和外延,明确学科群定位 内涵和外延是对学科群的阐述和定位。内涵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最本质的内容,即反映学科群的本质属性;外延则是内涵的拓展,即学科群建设的范围。不同的层面和环境,学科群的内涵和外延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目前,我国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和管理水平等6个方面。基于某一疾病或研究而形成的中医药学科群,其内涵在于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知识、促进学术发展、提升临床疗效,围绕学科群内涵建设而开展的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条件建设、管理的改革与完善及社会服务等则构成了学科群建设的外延。 3.2整合学科优势资源,突出中医临床服务功能 中医药重点学科作为整个学科群的龙头,其总体目标是推动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而衡量学术水平的核心是临床疗效,因此,重点学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临床疗效进行。中医药学科群的建设,有利于学科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各类资源的互补共享,促使各学科间以强扶弱、以老促新、以快带慢,缩短学科间的差距,进一步体现学科群的特色与优势,使学科逐步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方式组织起来,以创造更高的临床和科研价值。 3.3培育中医药领军人才,推进中医药团队建设 人才是学科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学科团队主要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四类人才构成。学术带头人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高的老中医药专家或担任领导职务的原学科带头人,主要对学科建设进行学术指导。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的核心和领导者,肩负着引导和带领学科发展的重任。加强对中医药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持续培养,使其早日成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医药领军人才、中医药骨干师资和中医药骨干人才。同时,通过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和相对稳定的学科团队,从而推动中医药学科群建设。 3.4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科科研水平 学科群跨越了一级学科甚至学科门类的限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具有相关学科各种背景的人才形成合力,发挥资源共享和群体攻关的优势,做到人才、资源、技术和信息的集中优化,为协同创新奠了良好的基础,协同创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和拓展,提高了承担综合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并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使整个学科群的科研水平实现较大的跨越。 3.5构建学科群数据库,以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中医药学科群建设带来了契机,伴随着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为基础、以服务大众为根本、以利益共享为导向构建中医药网络服务平台,该平台可分为3个入口,分别为管理人员入口、医生入口、患者入口。坚持自愿原则,中医药网络服务平台可对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预留接口,通过网络平台,可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通,诸如探讨疑难杂症、召开网络学术会议、经验交流等。同时中医药网络服务平台对患者开放,可实现网上问诊、预约挂号等功能。通过学科群数据库的建设,能够极大的提高不同地区、不同大夫解决疑难杂症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学科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由此可见,中医药学科群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内在要求,建设学科群是学科间建立有机联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学科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司建平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医药论文范文:医药行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1抗肿瘤药物营销策略分析 1.1调研与市场定位 通过对符合药品适应症的客户群及医院的调研,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合理的市场定位是制定营销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将顾客作为细分为多个市场,利于药品快速占领市场并维持市场占有率。市场定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突出企业及其产品的特色,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比如同为治疗食管癌的药品,可根据其治疗有效率,选择早期、中期或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其目标客户群。 1.2竞争与合作 第一,差异化竞争。包括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价格定位差异化、促销战略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化,形成企业药品的品牌价值。差异化既可以满足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又为企业构筑了进入壁垒,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第二,市场活动。企业通常开展科室级会议、区域级会议、全国级会议等,进行药品的学术推广。针对病情复杂比如涉及多学科合作的疾病,还可以通过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集合多个科室的医生,讨论病例并给出诊疗意见。另外还可以通过慈善赠药活动,患者和医生有机会使用更多药品,从而更了解药品的效果,为医生改变处方习惯及患者后续持续使用奠定基础。第三,“多赢”合作。立足于联合用药,企业之间可以展开合作,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药品营销,也可以帮助医生积累用药经验,使患者更大程度受益,从而实现“多赢”。由于药品的研发周期长和投入大,企业间还可以共同投入研发,为未来长期的营销收入做准备。如2012年,安进(Amgen)公司与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合作协议开发和销售安进公司在研的5种单抗药物。 1.3客户关系管理 第一,目标客户的选择。在确定了市场定位之后,需要对各细分市场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销售的增长点,这项工作要具体化到科室、适应症、处方医生上。即药品在相关科室、适应症和目标医生处方中所占的比例。如某一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其目标科室为肿瘤内科、肛肠科、普通外科、肛肠外科等,目标医生常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第二,客户分级。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即对处方的贡献度或者对市场的引领度,可总结出客户分级金字塔。根据客户分级,来确定对不同级别客户的拜访频率、资源投入方式及数量。第三,医生处方行为分析。医生在进行处方时,往往会有自己的处方首要原则,如某医生相信某种抗肿瘤药物是发病初期的最佳选择,或者当病人不能用其他药物得到控制时,这种药物也是替代药物的首选。企业营销策略应该包括改变医生的处方行为,尽量使药品成为某一类治疗方案的首选,以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第四,充分传递信息。包括药物的正面和负面信息,以便使医生更好的做出处方决策。 1.4营销人员管理 第一,销售目标导向力度。目标导向力度是衡量销售人员的一个方面,即销售人员是否可以在接触客户的不同阶段都牢记要实现的销售目标,是否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落实向成交目标努力的具体行动,以及这样的行动是否具力度、执行落实是否到位等。第二,过程管理。一个完整的销售过程包括销售探查、接触前准备、接触顾客、需求识别、商品展示、处理反对意见、完成销售、售后。表现在抗肿瘤药物行业,即营销人员通过探询,了解医生新收患者,患者疾病类别等信息,并在拜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用药倾向,介绍自己药品的适应症及优缺点,必要时解答医生或患者的提问,从而帮助医生或患者正确选择并使用药物。完善过程管理,可以更好的向销售目标进发。 2结论 由上所述,抗肿瘤药物既处于形势大好的宏观市场中,也处于白热化竞争的微观市场中,这对企业来说既是利好,也是挑战。企业需要从市场调研及市场定位、竞争与合作、客户关系管理、营销人员管理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多维度的营销策略,全面提升自身营销实力,面对挑战,发展壮大。 作者:张盈盈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医药论文范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论文 一、用一分为二的矛盾观点正确认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在任何阶段都包含有矛盾,而矛盾至少包含着两个对立面,所以我们在看待分析事物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也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不能片面的看问题,更不能极端的看问题,搞“一刀切”。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弊端重重,医药卫生问题多发,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分突出,最近以哈尔滨“3•23恶意袭医案”为代表的医患矛盾激化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患者及家属恶意伤医事件频发,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些完全否定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成就和我国现行医药卫生体制的言论,越是在这种言论面前,越是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我们越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正确全面的分析问题,认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医药卫生服务能力极大增强,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所覆盖的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即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不足,是需要改革的方面,即“另一个方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看到它好的应该肯定的一面,同时看到它需要改进的一面,我们才能正确制定改革的计划,才能解决好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正确分析之前我国医药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应坚持的正确方向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作为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本秩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与社会时,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体制的改革也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一)2002年以前医药卫生改革失败的原因 自1978年至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78年—1992年的第一阶段改革中,借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鼓励医院创收和自我发展,对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卫生经费定额包干,自主支配使用。对应用新仪器新设备和新开展的诊疗项目,按成本收费,对于条件好的医疗单位和病房可提高收费标准,对疫苗注射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收取劳务费,允许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监测收取劳务费和成本费,在医疗公共服务领域进入市场机制;在1993年—2002年的第二阶段改革中,随着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在公共医药服务领域,照搬经济改革模式,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淡化医药卫生的公益性质,政府推卸其在公共医药卫生事业中的责任,将医院等医疗机构推向市场。客观的说从1978年到2002年,我国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发展和管理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不足,照搬经济领域中改革办法,对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不够准确,强调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商业性而忽视了它的公益性。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葛延风主持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得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报告指出当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宏观投入的效率低下,也就是说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看病贵”问题出现,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药价虚高的现实,也说明了前两个阶段改革的不成功,而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尊重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在公益性质的医药领域,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强调公共医疗的商业性和盈利性,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二)2002年以后医药卫生改革应坚持的正确方向 正是认识到前两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原因,从2002年开始启动的第三轮改革,充分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照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推进其改革,坚持它的公益性,强化政府责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不断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按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推进其改革,坚持其公益性质,是我国未来医改所应坚持的正确方向。 三、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体制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从世界的某个领域看,通常是指同类事物具有共同的矛盾,这是矛盾在性质上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通常指不同的矛盾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在我国启动第三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时,政界与学术界出现了是“英国模式好”还是“德国模式好”,是走“英国模式”还是走“英国模式”的争论,最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体制,我们既不走英国的路也不走德国的路,而是走自己的路。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英国或德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矛盾,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矛盾有共性的一面,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中的一层含义,所以我们可以从英国和德国借鉴有益经验。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看到英德两国与我国的不同,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只有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之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体制,才能取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功。四、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全面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发方面是决定事物的性质,保持事物存在的因素,是代表事物相对稳定性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同事物性质相反,促使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因素,是代表事物变动性的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事物中的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正确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要运用事物辩证的自我否定中的否定因素,促成事物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达到性质的转变与革新。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开始,现有医药卫生体制内的肯定因素,即不合理的、商业性的因素保持着它目前的性质和现状,而其中的否定因素,即符合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利益的、公益性的因素正促使现有的医药卫生体制发展革新,我们应该看到肯定与否定因素的转变,看到医药卫生体制本身“否定之否定”的革新,正确预测到医药卫生体制发展的性质方向,加大对医药卫生体制中的“否定”因素的支持,促成其发展革新,转变为“新的医药卫生体制”。同时我们应意识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一个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发展形式,所以要允许医药卫生改革中的曲折的存在,同时要看到它符合公益性质,符合人民利益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目前所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问题,预测改革发展的方向,制定正确的改革计划,争取早日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反映其公益性质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药卫生体制。 作者:薛韵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医药论文范文:医药企业营销策略论文 一、医药企业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是指有处方权的医生所开据的处方,并由此从医院药房购买的药物。这种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潜在的影响,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产品研发能力差。我国生产处方药的企业在西药的研发能力较差,基本上和汽车工业相似,并不具备核心的研发能力。主要原因是我国药品企业往往比较注重短期效益,对产品研发这种资金投入小、投入周期长的产品策略热情较低。即便是新产品,基本也都是仿制国外企业专利到期的产品。渠道掌控能力弱。国内的处方药生产企业由于自身能力问题,多数以模式为主,以低价的方式把药品的经营权转让给经销商或商,经销商或商依据自己的营销网络,将产品销售到指定区域的医疗机构。这样的模式,虽然可以很大限度的降低资金压力和营销费用,但是由于不能直接掌握终端资源,对商或经销商有很强的依附力,一旦失去商活经销商的支持,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促销模式遭遇瓶颈。由于处方药不同于普通商品,其媒体宣传仅限于专业的医药媒体,普通患者又对医药媒体里提及的专业名词和数据无法深刻理解,造成了患者和医生信息的不对称,患者也只能按医生的处方来购买药品,这样一来,医生便成为各个处方药企业唯一需要维护的目标。正常情况下,医药代表通过直接拜访医生向医生介绍处方药的药理、药性和药效,让医生充分了解其推广的产品,为医生的治疗方案带来更为经济、高效、安全的用药选择,同时达到处方药的推广目的。可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将专业的学术推广变了味,成为了“带金销售”和“关系营销”的合法外衣。随着GSK对医生进行贿赂的丑闻曝光后,所有的处方药生产企业和医生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广大消费者对于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也日益关注,对整个行业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医生的信任危机也日趋严重,医患冲突时有发生。 二、树立产品策略在营销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1.1OTC类产品由于OTC类药品的特点,各企业的生产的产品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消费者在用药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对于产品的忠诚的获取,最初是建立在对产品的知识及使用体验之上,它意味着对产品的认可和情感上的依赖。我国OTC产品中,有大量的中药产品,原料药材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治疗效果,而理化检测无法对药材的优劣做出准确评价,中药产品的品质优劣完全看企业的“良心”。2012年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对9家制药企业造成巨大的打击,让连续多年快速成长为行业领头羊的修正药业遭遇建厂17年的最大危机,品牌遭到重创。“优卡丹”事件使“仁和”业绩受到重创。2014年底,修正药业的“肺宁颗粒”GMP证书被收回,又一次让“良心药”沦为笑柄。所以,企业应在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做到精益求精,注重长期效益而非一时得失,才能最终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2.处方类产品2013年对于GSK公司的处罚,给出了一个国家要彻底整治医疗市场的信号。可是,对于外资企业产品在医院的销售,影响并不大,反而我国的医药企业产品出现大量滞销。可见,产品本身的优劣在处方类药品的销售上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而我国企业生产的处方药产品,多数是外资公司专利到期后的仿制品,研发升本要比原研药低很多,却靠给医生的高额“兑费”来维持产品在医院的销量。我们并不要求我国的处方药生产企业可以快速赶超外资企业,毕竟我国企业在药品研发能力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但是,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一些“旁门左道”上,才有机会去和外资企业竞争,才是真正的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三、结论 本文从OTC类药品和处方类药品两个方向入手,通过对这两类药品营销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最终阐述出产品策略的重要性。在接下来时间里,我们更希望中国的药品企业可以生产出更多可以解决病症和品质过硬的产品,为中国的医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宋博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医药论文范文:医药物联网物流管理论文 一、医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1.系统组成系统应用RFID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药品信息和相关的药品生产流程中信息的采集功能,利用WSN实现信息的传送,其结构是一个基于异构网络平台的复杂系统,由相互联系的若干子系统构成,可实现药品信息采集、传输、集中管理、综合应用的功能。生产数据通过工业以太网传到数据库中,工作人员通过局域网/广域网进入验证中心,查询数据库的资料,实现相应的监控。整个系统将实现基本药品电子监管码包装赋码与管理、药品生产流程在线监测与质量控制、药品仓储可视化与智能化信息管理、药品生产供应链管理,以及工厂出入管理等多项功能。建立信息处理与监控中心,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新型传感技术对整个医药企业实现综合的管理和监控,包括企业的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与人员定位监控管理系统、药品仓库管理、医药供应链管理系统、二维条码防伪系统、生产过程检测管理系统、企业ERP系统和污水处理监控管理等。 2.药品电子监管码包装附码与二维码防伪电子监管码技术我国政府对药品的电子监管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而药品的电子监管码就是每一个药品都要有的一个重要的标识,医药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了其特殊性,所以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就可以像人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码,而电子监管码就是药品的身份证号码,它能够对药品进行识别,同时还能存储和药品相关的一些重要的信息,对药品的质量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监管作用。借助监管网,生产单位和经销商可以对一种药品的市场行情进行及时和准确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对自家的品牌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推广普及,同时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和药品相关的信息,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对药品的质量进行验证,药品监管部门也可以更好的掌握假冒伪劣药品的相关信息,对那些质量低劣的药品一定要进行妥善的及时的处理,将政府监管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3.二维码防伪技术对一些取得国家专利的药品而言,采用二维码防伪技术可以有效的对物流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也就更好的保证了物流的效率和质量。二维码条码是一个由黑白颜色组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主要是又一个号码和一个密码组成,其中就包含了和产品相关的所有数据,这样就批量生成了二维码,每个药品只有一个二维码,通过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非常方便的借助网络得知药品的真伪,同时还可以得知药品的具体信息,同时在包装的时候,对二维码还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对物流和防伪等流程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这样对产品的识别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对假冒伪劣的药品予以严厉的打击,从而也使得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二、基于物联网的医药生产流程检测 1.生产参数检测药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流程,这些过程都会影响到药品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其中温度湿度和原水的水质等等都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而各个过程中的参数都要通过传感器的监测系统进行获取,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生产流程都在有效的监测过程中。生产污水处理监控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主控制器主要应用了当今比较流行的PLC技术,这样就构成了性能比较稳定,安全性也比较高的工业网络控制系统,它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同时还能对这些环节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实现资源共享的功能,所以这一系统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2.基于物联网的可视化智能仓库管理仓库门禁及人员定位系统门禁系统由门禁机、电磁锁、识别卡和计算机组成。员工只需将卡上的读卡区对准门禁卡上读卡器的红外线射线,门就会自动打开。利用RFID技术,采用RFID人员定位软件产品,通过使用有源电子标签,定位器等设备,以及监视录像系统,可以实现对施工人员本身的追踪定位,并将跟踪得到的定位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组网方式,实时上传给监控管理中心计算机,实现生产安全管理信息化和可视化。 3.药品包装管理系统在药品生产线上配置RFID阅读器和合适的传感器,当原材料采购成功后,把相关批次信息存储到RFID芯片上并给以标记,当生产线上的阅读器识别到原料的卡片信息时,将时间、批次等相关信息上传给数据库,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佩戴存有自身信息的卡片,包括姓名、年龄、职位等基本信息,当操作人员靠近并准备启动设备时,通过感应将操作的相关信息,如操作员信息、操作时间等信息上传到数据库,以此来确定设备工作状态及生产过程状态,经后台管理软件分析处理来判断工序。然后结合设备开机次数、时间和生产速率信息得出各工件生产时间、数量等相关信息,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在后台软件管理系统中实时了解当前订单的生产进度。车间管理人员根据当前生产进度制定详细的可实现的生产计划,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生产计划进行有效调整。 三、结论 药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物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当今现代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在医药物流当中也逐渐建设了医药物流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要想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就离不开物联网的应用,它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能对市场产生的变化予以及时准确的反应,这样也就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作者:范继东单位:南京医药 医药论文范文:中医药有机化学论文 1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1)从中医药的角度来看 有机化学是药学研究与药物应用的有力工具。用于临床上的大多数药物(包括合成药、生化药、天然药等),其主要成分几乎都是有机化合物。因此,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充分发挥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避免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这都需要我们了解及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性状。有机化学同时也是中药研究与创新的必备手段。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优势与特色,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与应用中药的特长,开发与创新临床上有效的中药新品种,是我国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临床上使用的中药方剂组成成分复杂,同一种中药出现在不同的方剂中其所起的功效不同,这与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有关,可以说一种中药自身就是一个小小的复方。比如:中药的配伍,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在熬煮中药的过程中,药与药之间发生了某些相互作用,其实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使中药材中原有的主要成分结构发生了改变,而结果是有的增进或减低了原有药效,有的则抑制或消除了毒性和烈性。因此,弄清每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对临床用药是多么的重要。这也就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有机化学的又一原因了。 (2)从化学学科的分类上来看 有机化学在大化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中,都是先学习无机化学,然后再学习有机化学,最后学习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即没有有机化学的学习,是学不好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有机化学还是中药相关专业学生考研的一大必考科目,考研的同学只有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成为顺利通过考试的一个关键。由此看来,无论是从有机化学的历史上、从它与生活的联系上,从它在临床用药上、在中医药的研究领域上还是在大化学中的作用上、在学生考研上,它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学好有机化学的方法 有机化学虽然知识点多、记忆困难,但是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它不是问题。 2.1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课堂上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1)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有机化学体系中,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对某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在学到与之相关的知识时就会特别吃力。例如,醇、醛、酮这几章节的内容没学好,后面再学习糖类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就很吃力。因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糖类是多羟基醛(酮)及其缩聚物和它们的衍生物,糖的结构中含有醇羟基、醛基和酮基,它同时具有醇和醛、酮的性质。因此课堂上能不能跟随老师思路,不错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2)老师在课堂上会反复的强调某些内容,这些内容一般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考试恰恰不都是考重点难点么?如果掌握了这些,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应该就不成问题了。(3)老师教学多年,不管是在知识层面上、解题思路上还是在常见错误分析上,经验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我们的大学教师,他们大部分都是优秀的硕士、博士甚至是教授。在课堂上,老师大都遵循着这样的古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古训必定有它的道理。老师除了传授给我们知识外,更多的是传授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经验与方法,定能学好有机化学。 2.2课上做好笔记至于笔记 我建议大家记些老师强调的重难点、解题思路、方法以及例题。不懂的课下可以问老师,即使将来忘记了,还可以再复习。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做个有心人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这就会成为你学习有机化学更好的捷径。 2.3课上、课下积极地记忆“记”即记忆 与数学、物理等理科相比较,“记忆”对有机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方法。这是由于化学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当然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有理解记忆、有意记忆、联系实验记忆、对比记忆、归纳记忆、趣味记忆、记错记忆等等,这么多方法并不是每个都适合我们,我们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做好实验我们都知道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就必须先要做好实验。在做实验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动手,不要眼高手低,而且要学会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曾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6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而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进而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的重要性。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实验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反应,从而更轻松地记住反应。 2.5学会思考柏拉图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发明,都是和发明者深入看问题的方法密不可分的。可见在学习知识上,学会独立思考很重要,它会使你对知识有更透彻的了解。尤其是有机化学,更要学会独立思考,要能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 2.6培养信心与兴趣以上的学好有机化学的方法 其实就是地面上的高楼,而地基则是来源于大家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与兴趣。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做好一件事是少不了信心与兴趣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也要慢慢培养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与兴趣。有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好有机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例如,现今不仅很多老年人常年饱受心脏病的折磨,而且很多年轻人也是如此。常年吃药的人都知道强心苷具有强心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节律障碍等心脏疾患。强心苷主要分布于夹竹桃科、百合科、十字花科、毛茛科、卫矛科等十几个科的一百多种植物中。如果你学好了有机化学,你就会知道,强心苷是一种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并且知道如何从这些植物中将该成分提取出来,进而更好的应用到临床上,减轻病患的疼痛。如:胆甾醇(又称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的血液、脂肪、脑、脊髓、和神经组织中,蛋黄中含量也较多。人体内含量过高,则会引起胆结石、高血压和动脉粥硬化。如果你学好了有机化学,就会知道它是无色蜡状固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这对于研究与之相关的疾病又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由此看来学好有机化学并不难,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掌握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法,那么又何必担心或者苦于学不好有机化学呢? 作者:王攀高巍单位: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 医药论文范文:中医药院校调查分析论文 1方法 2013年4月23日-5月23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举行第九届校园文化读书节之际,开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行为调查。在为期1个月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率为85%。其中本科生参与人数为168人,硕士研究生45人,博士研究生20人,专科生22人。从专业分布上显示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以医学专业为多,其中中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大学生各56人,第二临床医学院大学生48人,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大学生28人,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17人,第三临床医学院大学生15人,热带医学研究所大学生7人,护理学院大学生5人,基础医学院大学生4人,深圳临床医学院大学生1人,医学背景大学生人数达237人,占总人数的93%,因此,本项调查能充分体现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数字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特征。本问卷共包含客观题20道,主要调查大学生的身份信息、数字阅读频率、数字阅读目的、数字阅读设备、数字阅读以及纸质阅读时长、数字阅读地点、数字阅读内容、阅读内容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影响、学术科研阅读需求下的数字阅读设备选择、娱乐休闲需求下的数字阅读设备选择、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效果比较、影响数字阅读的障碍因素、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等。调查结果采用EXCEL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数字阅读频率 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经常采用的阅读方式,195名大学生表示会经常进行数字阅读(76%),58名大学生表示数字阅读的频率相对偏低(23%),数字阅读的接触率综合起来达到99%。至今为止完全未接触过数字阅读的学生仅2人(1%)。数字阅读具有内容获取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常用的阅读方式。 2.2数字阅读目的和内容 2.2.1阅读目的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采用数字阅读进行最多的阅读活动是获取新闻资讯、了解时事,表明我校学生关心时事,与社会联系紧密,通过阅读新闻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为辅助学习,为研究课题、论文写作查阅资料,学习英语以及计算机知识等。表明我校学生在教材等书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海量的数字资源来辅助医学知识的学习;在英语和计算机学习方面,也很关注新的学习途径和工具,善于更新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第3~5位需求分别是休闲娱乐、为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网络上查找方案、社会交往。第6位的需求是为就业、毕业做准备,通过网络资料掌握面试技能、查阅公务员考试资料等。 2.2.2阅读内容 对阅读内容的调查显示,阅读内容依次为⑴新闻资讯;⑵微博、博客、微信、QQ、人人等社交网站;⑶专业资料,包括书籍、期刊、论文;⑷生活娱乐资讯;⑸贴吧论坛;⑹经典名著、在线小说;⑺无特定内容。阅读目的与阅读内容基本可以呼应,反映了学生依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内容。但大学生对于社会交往的认识有所区别,在阅读目的中,社会交往的排名靠后,但在阅读内容排名中,社交网站仅次于新闻资讯,说明在对阅读需求的认知中,对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有所低估。 2.3阅读时长 78%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每天的数字阅读时长<3h。其中,每天的数字阅读时长<1h的人数为60人,1~2h为76人,>2~3h为63人。数字阅读时长<3h的学生共199人,占总数的78%。纸质阅读时长与数字阅读时长呈现出类似的规律,每天的纸质阅读时长<3h的人数达到182人,占总人数的71%。阅读总时长则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规律。每天阅读总时长<3h的学生数量为94人,3~5h为76人,>5h为85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任务量巨大,需要投入很多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建立在专业阅读和课外阅读基础上的阅读总量非常大,阅读总时长偏长。数字阅读时长、纸质阅读时长、阅读总时长统计。 2.4数字阅读地点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最经常在家里或者宿舍进行数字阅读,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5.07分,排名第一。其他受欢迎的阅读地点依次为:教室(课间休息期间)、图书馆、教室(上课期间)、车上、餐厅或其他休闲场所、随时随地。选项平均综合得分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平均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2.5数字阅读设备使用情况 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数字阅读设备,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远高于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及电子书阅读器,其中手机的使用频率略高于笔记本电脑。这一结果与2014年4月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已经过半(50.1%),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5.8%的国民在电子书阅读器上阅读。 2.6数字阅读目的对阅读设备选择的影响 数字阅读目的对阅读设备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在以学术、科研、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阅读活动中,笔记本电脑是最受欢迎的阅读设备,其次是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在以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开展的阅读活动中,手机是最受欢迎的阅读设备,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 2.7数字阅读场景 对阅读设备选择的影响采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进行数字阅读的学生数量都不多。使用人数最多的数字阅读设备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而且两者的使用频率呈现出显著的互补关系。上下班(学)途中、上班(学)间隙、午间休息、晚饭前后、睡前、公共场所等候时、外出旅行途中是手机阅读使用的高峰期;而晚上回家(宿舍)后则是笔记本电脑的使用高峰期,这正好契合了设备各自的优势特点。手机轻便、易于随身携带,但屏幕小、不适合办公,因此最适合在户外、时间零散状态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功能强大、安装有办公软件,适合专业办公及学习,但不利户外携带,适合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8阅读内容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影响 阅读内容对阅读设备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会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选择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纸质阅读方式阅读专业书籍、复习和考试资料、文学经典、畅销书籍、流行画册;通过数字阅读方式阅读专业期刊、学术论文、新闻资讯。当有大段空闲时间可利用时,大学生一般会选择纸质阅读方式;而当只有零碎时间可利用时,学生一般会选择数字阅读方式。 2.9阅读效果比较 在对阅读效果比较的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纸质阅读的优点是精力更集中,阅读持续时间更长,阅读记忆更深刻,视觉舒适度更好,内容更完整,专业性、权威更强。而数字阅读的优点主要表现为阅读速度更快,携带更便利,更时尚,更容易找到所需书籍和信息,娱乐性更强。 2.10数字阅读的困难和障碍 数字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依次是电子阅读损害健康,如辐射、视疲劳、颈椎受损等(203人);阅读设备使用不方便,如不能标注、待机时间短、上网速度慢等(193人);不能仔细阅读和及时做笔记(182人);阅读时容易分心,影响阅读效率(153人);阅读内容庞杂,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154人);阅读内容同质化,缺乏特色(128人);学习繁忙,没有时间阅读(89人);不喜欢阅读,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47人);阅读没有意义,对学习帮助不大(30人)。 2.11图书馆服务需求 调研通过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调研分析发现,对图书馆服务需求最多的是能够采用数字阅读方式阅读馆藏电子资源全文(245人)、查询馆藏书目(241人)、检索电子资源及浏览文摘(235人)、提供短信提醒服务包括图书到期催还、各种讲座信息(229人)、图书馆相关信息浏览包括开放时间、借阅规则等(225人)、纸本图书在线预约(221人)、图书馆公告新闻查看(216人)。 3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的变化及图书馆的对策 此次调查初步揭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特征,包括接触比例、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时长、阅读地点、阅读设备、阅读效果评价等等。调查显示,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主要阅读方式之一。最受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欢迎的数字阅读内容是新闻资讯、社交媒体、专业资料。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阅读总时长偏长。数字阅读最通常的发生地点是家里或宿舍。最常用的阅读设备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的持有用户相对来说还非常少。晚上回家(宿舍)后,学生倾向于使用笔记本电脑,在其他环境中如上下班(学)途中、上学间隙、午休、外出旅行等时间段内,学生倾向于使用手机。阅读内容、阅读目的、阅读场景均为阅读设备、阅读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并存的时代已经到来,二者各有其优缺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将并存,互为补充,共同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因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及时改进服务策略。⑴建设支持远程、多终端访问的、类型完备的电子资源体系,以满足读者通过多种终端设备远程获取、移动获取各种类型电子资源的需求;⑵通过多个渠道开展参考咨询服务,鉴于用户的数字阅读行为是在网络环境中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因此,通过用户使用率较高的多种网络平台如博客、微博、微信等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可融入用户的使用环境,提高服务的吸引力和使用率;⑶开展用户培训,数字阅读是新生事物,有多种可供选择的阅读终端和应用,不同的终端和应用的使用方法及功能都不相同。因此,图书馆可以开辟数字阅读体验服务区,提供不同的阅读终端,创造数字阅读环境,为用户开展数字阅读指导与培训,更好地帮助用户认识数字阅读,开展数字阅读。 作者:刘菊红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医药论文范文:有机废气处理医药化工行业论文 1医疗化工有机废气分析 医疗化工行业在加工和研制过程中的溶剂极易以废气的方式散发出去,从而形成大量的溶剂废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类废气的的主要成为为:甲苯、丙酮、二氯甲烷等。并且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这类废气排放的规律具有明显的间接性与不规律性,并且这类废气的浓度与污染程度较高,这些成分进入到空气中后,会对空气的成分进行改变,让空气产生异味,并且极易扩散,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其特点为多点排放并排放量较大,这种无规则性的有机废气极难处理。 2医疗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法律及制度层面上已经对医疗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处理进行了硬性的规定,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医疗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处理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控制力度不强 虽然我国的相关部门以机构开始对医药化工行业产生的有机废气进行一定程度的治理和控制,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针对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了整顿和处理,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全面及不良企业数量过多,很多加工企业在经过整顿后仍未改良其废气排放的治理工作,并且相关的监督部门控制力度不强,难以对不良企业形成震慑效果,从而就加强了不良企业投机取巧的心理,使得控制及治理的效果低下,废气处理的工作未取得明显的效率。 2.2处理技术不够先进 医药化工行业在生产中所产生的有机废气,其处理过程本身就极为困难,在加上企业对有机废气处理的基础不够成熟,仅仅使用传统的清洁及冷却技术无法对有机废气进行有效的治理,例如传统的吸附法,虽然吸附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能耗低,但是如果废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时,那么吸附法的吸附效率会显著降低,并且吸附剂的再生困难,容易中毒,所以就导致了有机废气的处理缺乏质量保证。 3医疗化工行业有机废气的处理对策分析 3.1制定科学的排放标准 如今,对于医药化工行业中出现的有机废气处理问题,应该要结合有机废气的特点来进行完善,对相关的排放标准要科学的制定,降低有机废气对空气及环境的污染,加强废气处理的情节性,这样才能够提高对废气污染的预防及处理。目前,我国对医疗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只能够进行排放点及排放时间的控制,只有通过科学的排放标准才能够让废气排放的情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3.2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 由于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输难处理有害气体,但其产生确实无法避免的,所以,在进行排放标准的控制后,还需要使用先进的处理技术。热破坏法:热破坏法对浓度较低的有机废气有着良好的处理效果,操作过程主要分为催化氧化燃烧机直接火焰燃烧两种,直接火焰延烧的处理结果较为彻底,并且具有投资少,使用时长唱的特点,在时间和温度的条件保证下,能够达到99%以上的处理效果。催化氧化燃烧是通过催化剂的作用来降低有机气体的起燃程度,通过空气进行加热来让有机废气产生化学反应,去除废气中的污染物。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目前应用范围较高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之一,生物处理法的实质就是一种氧化分解的过程,通过微生物的技术将废气中的有机物进行重组作用,经过代谢和降解的过程将有机物分解为:水、生物质等少污染甚至是无害的物质,目前,这种生物处理法的主要设备有:洗涤器、滤池等,与热破坏法相同,这种生物处理法在对浓度低的有机废气处理上表现的极为效率,再加上方法本身的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所以使用范围广泛。综合处理技术:综合处理技术是将多种传统工艺进行结合,最终能够发挥出各项传统技术的优点,综合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远远高于传统的方法,目前,这种综合性的处理技术已经拥有了很多工程的实例。 3.3制定严谨的控制机制 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的污染及处理一直都是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及环境保护发展中的工作重点,并推行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并且,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的处理也不仅仅是相关控制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医药化工企业的配合才能够得以良好的进行,所以,这就需要环境保护及有机废气的研究人员与医药化工企业进行合作,从企业出发,对废气排放的控制及污染机制进行严谨的控制,通过科学的标准制度及先进的技术深层次的对废气进行清洁处理,并且还要根据医药化工废气的特点及实际排放情况来全面的分析,提高废气的清洁程度与处理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与其他废气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及更复杂的处理难度,所以,要根据医疗化工行业有机废气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制定科学的排放标准、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及制定严谨的控制机制三种策略。笔者认为,目前策略的提出只是对现有情况的使用,要想在未来能够完全的解决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问题,那么久必须要不断研究新的基础,制定出可行的有机废气处理及控制制度,为社会及人类造福。 作者:朱家伍张杰单位:江苏瑞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医药论文范文:医药卫生医疗服务论文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重要性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是重要的国计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其发展,适应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是我院应对激烈市场竞争、谋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广大老百姓的迫切愿望。在新一轮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竞争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人才、技术、信息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更加广阔的领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日益受到重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可以说,一个守旧的、没有持续改革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支点。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当今以改革创新为载体,以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进步,医疗机构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是否具有改革的勇气和能力,更取决于改革创新的效率和结果。如果我们不正视自身在诸多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起直追,保持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改革意识,努力缩小与先进医疗机构的差距,我们同样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 二、深刻认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与社会医院争夺病员的挑战。二是我院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挑战。北皋中心卫生院是一所县级医院,受条件所限,其各个方面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制约,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业绩平平,没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使得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还不能充分适应社会的需要。三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挑战。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对策之一:抓好全院医务人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观念能够引导人们的工作。各级党组织要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教育,正确看待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抛弃各种思想杂念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牢牢地树立起社会效益观、经济效益观、服务质量观、市场竞争观和紧迫危机观,为我院以后的持续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对策之二: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我院的竞争力。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提高医院的整体学术水平,特别是医疗技术水平。坚持院有重点项目、科有特色项目、人有各自专长的学科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多专业、多系统的优势科群。因此,医院应该抓好三个关键的环节:一是人才环节,这是医院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院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与当前形势还远远不相适应,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引进来、送出去、请进来的各项举措。“引进来”,就是从各高等院校选进一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医务护理、医院管理队伍中去。“送出去”,就是要把那些基础好、技术精湛、工作认真的医务工作者,有针对性地送到上级对口医院进行培养。“请进来”,就是把专家、名医请到我院,作指导教学和学术交流。二是设备环节,这是医院开设新的医疗项目所必须的硬件基础。医院应当有计划地、实事求是地更新换代和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仪器。三是医疗成果和技术环节,这是医院取胜于市场最具有说服力的广告。医院应该特别注意医疗成果的发展,在现有专科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出县级、市级乃至省级以上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不断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专题研究,提高治疗有效率、手术成功率、诊断符合率等等,初步形成具有北皋中心卫生院特色的医疗诊断技术体系。 对策之三:强化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机制。首先,要禁止人员使用上的论资排辈,破除关系网,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重医德、重医技,不重阅历;重实绩,不重年纪,量才使用、破格提拔那些在医疗技术和理论功底上突出的医护人员,为有才华的人创造更加公平和更能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其次,要进一步破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对医术精湛、成绩突出的医护人员给予更高的收入,真正建立起按劳、按效双重结合的分配制度。第三,实行扁平化管理,压缩非医务工作人员,实现人员优化组合。 对策之四:拓展服务功能,营造温馨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目前,我院的护理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应尽早地提上议事日程,早计划、早动员、早完善、早提高。提高服务质量,还必须着力对就医环境进行改善,为病人创造舒适的就医场所,同时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策之五:实行目标综合责任制管理,形成院内良性运转的循环机制。就是把医院的各项工作内容,以目标责任的形式具体分解并落实到各科室、班组和个人,通过控制、检查和考核等各项措施,形成院内良性运转的动力机制。 作者:刘献军单位: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卫生院 医药论文范文:蒙医药学有机化学论文 一、针对蒙药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 蒙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蒙药学专业是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专业。本专业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从事药物及其制剂的设计、制备和分析检验、新药开发及药品注册、合理用药、药品营销等工作的实用型药学人才。精选课程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教材是教学内容重点部分,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根据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丰富、理论复杂而深刻、实验性较强、与不同专业和多门学科互相交叉的特点,必须把教材的选择和教材建设做好。有机化学的内容丰富而复杂,需要结合专业特色认真挑选有机化学授课内容。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特征性地引入蒙药的有机结构,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等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系统总结,将学过的知识串起来。蒙医药学教育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断与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生教育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准备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首先在准备每一堂课时,教师都必须为保证所授知识的准确性而翻阅足够多的参考类书籍,并在讲课当中以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内容,并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教材,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意识。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学科的专业,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选材上需要注重专业特色,选用与之适应的教材内容和讲授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比较容易地接受知识,掌握要领。另外,尽可能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时代性。 二、教学方法 1.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需要一个衡量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法,定期的教学考核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知掌握情况,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考核中应注意选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一些有机结构性、常识性的题目外,其余的应该贴近现实学习过程进行拟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中做习题、短时间的试卷测试、实验操作等,鼓励倡导学生对有机化学创新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实验课中的操作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几个方面。教师结合教学情况做好考核记录,课程结束时进行各章内容总结及每章之间贯穿起来整体总结,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同时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考核方法,鼓励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蒙药学专业的学生进大学前一直是蒙语授课,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多媒体上多做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图表,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授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只有通过多媒体慢慢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与蒙药学专业相联系的知识,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与蒙药学的药物结构、药物分析和用途、药物合成等有关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到蒙药学中去,为将来从事蒙医药学研究的学生打基础。 3.合理使用双语教育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同,课时的多少也不一样,专业侧重点应当有所区别。双语教育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传授非语言学科知识的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本身有很多特点,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有机化学教学又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特殊含义。汉语、蒙语,英语相结合的有机化学教学对蒙药学专业的未来肯定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三、教学与蒙药学科研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教好有机化学这门课,一定要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可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化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学科教学改革及现代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发扬蒙药学的专业优势,也要应用现代教学与科研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这个过程中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只有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应用知识。随着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的完善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锻炼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能力,这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在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试(考核)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蒙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我们应该根据蒙药学专业的特点,建立切实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模式,将蒙药学专业特点和蒙药学研究思路融入到有机化学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格根塔娜布仁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医药论文范文: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1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 1.1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认识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2.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升医药职业道德意识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生活阅历浅,他们思考问题不全面。高职医药院校要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去医院、医药公司、医药物流企业、制药厂等医药相关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向工作在医药行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学习;也可在假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如用所学的医药知识进行医疗服务、或参加下乡医药知识宣教活动,义务为农民提供医药知识咨询,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逐步走向成熟,提升学生自身的医药职业道德水平。 作者:陈祎凡单位: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试论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摘要:在对大量素质教育、自我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探讨了包括基础素质、岗位素质、拓展素质等三类主要素质的评价体系,并对各类素质的评价指标与指标内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自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当前,对自我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在素质教育中重要性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而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因此,笔者拟结合已有的高职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讨自我素质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迟艳杰提出了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进入21世纪,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徐静等人在研究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及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自我发展素质、创新素质、适应职业特殊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罗建远指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汪建军将高职学生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梁怡认为高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体等多方面的教育。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素质教育下大学生社团评价分析 摘要: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开展的第二课堂,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的确立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社团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不同学校的评价标准没有区别对待,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评价主体较为单一。立足这三个方面不足,在确立社团评价的原则中,将社团发展目标、不同类型和等级学校的针对性、引入社会力量评价作为重中之重,在社团评价的标准中体现出社团素质拓展、社团影响力、学生参与程度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 素质教育;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大学生社团评价原则与评价标准的确立,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推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拓展。龙希利等人认为,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本身的特质使得其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借助学生社团寓教于“活动”的思想教育形式、学以致“用”的专业实践功能、职业体验式的发展导向作用以及育人无形的文化浸润效应等功能优势,通过转变理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1]。郭冬娥认为,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能拓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成员专业的交叉性、社团活动的实践性、社团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实践舞台,建立和完善社团评价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途径[2]。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团评价的主体思想,围绕的中心在于素质教育开展,评价的核心应体现在制定社团素质拓展评价标准、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引入社会力量的评价等三个方面。文章分析了现有大学生社团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而确立评价的原则,最终探索出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社团评价标准,确保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社团评价存在的问题 1.忽视不同类型学校素质教育的差异 确立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必须结合不同学校的性质,分析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当前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大学生社团的建设能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向其他学生输入正能量。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忽视不同类型学校素质教育的差异[3]。 2.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 评价指标作为社团评价的核心部分,指标应具备较强的针对性。结合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将评价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加以完善,促使评价结果更有针对性。然而在当前大学生社团评价中,评价指标所具备的针对性较小,以统一的评价指标来评价社团发展,社团影响力方面、学生参与程度方面并没有受到重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满意度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评价信息。然而按照这样的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会造成对社团发展前景不能实现正确、客观评价的后果,最终对社团发展不能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这一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3.评价主体单一 大学生社团是否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不应单一地将学生与学校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往往会存在片面性。在大学生社团评价所体现出的主要现状中,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这一现状较为明显,只是学校或学生的单一评价,而并未涉及社会力量的评价。社会力量的评价被视为第三方评价,所具备的优势较为明显,评价视角较为独立、评价信息较为可观,能够为大学生素质发展提供科学的诊断信息。然而社团评价只能以学校与学生为评价主体,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评价信息过于狭窄,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导致社团的发展不能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互统一,最终会间接导致大学生培养处于封闭状态的出现。这一问题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在大学生社团评价主体的确立中应将第三方评价加以补充。大学生社团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的构建缺乏针对性,评价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出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社团评价的主体存在单一性,社会评价力量并不能成为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导致社团未来发展动力不足。 二、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 1.呈现大学生社团发展目标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发展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拓展。其中,对于社团的评价应体现激励功能与调控功能两个方面。激励功能是对社团内部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从而使社团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空间得到准确的评估,使得社团评价不仅能够根据发展现状加以评价,还能对社团未来的发展客观评价。而调控功能主要是针对不同社团之间存在的发展差异,对发展目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使得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构建具备明确的针对性,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各个社团的发展。 2.不同类型、等级学校素质评价原则应不同 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评价原则应体现出针对性原则,在素质评价的对象方面要结合办学性质、学校规模两个方面,确保大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发展方面能够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首先,结合学校办学性质。在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社团素质发展方面的评价中,评价的原则需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素质、能力、技能、知识的协调统一为原则,在评价指标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参与程度、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而在职业类院校社团的评价原则中,以职业素质评价为中心,评价指标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将职业道德、职业创新等素质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向,显现大学生社团素质评价的针对性。其次,围绕学校办学规模。大学办学规模决定社团的发展,办学规模较大的院校与校外团体、组织的互动较为强烈,办学规模较小的院校与校外合作、互动的机会较少,决定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在大学生社团评价原则中,应结合办学规模确立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不能一味地强调统一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确保社团发展中能够体现出各自的问题与不足,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3.引入社会力量评价 社会评价力量(毕业的校友和学生就业单位)应作为大学生社团评价的第三方评价因素,评价视角明显存在公正性、客观性、独立性等优势。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颠覆第一方和第二方(学校和学生)评价视角的片面性,评价信息具备明显的透明化、客观性,评价信息中数据的对比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二是社会评价是介于学校与学生评价主体之间的评价力量,与学校、学生之间不会存在利害关系,评价结果的显示在能够客观说明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的同时,还能体现出社会需求方面对大学生社团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并为人才培养提出更为客观的诊断。这样就使大学生社团评价的主体得到拓展,评价信息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特征。社会评价力量在大学生社团评价主体的重要补充,有利于社团发展过程与社会之间实现互动,评价的主体由学校、学生、社会等三个方面组成,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现实之间保持相互统一,表露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心声,而中立的评价立场能够侧面反映出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实施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评价应结合统一的发展目标,并确立不同类型、等级学校素质评价原则,为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客观体现学生参与程度与社会影响力。 三、大学生社团评价的标准 1.社团素质拓展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高度的重视,探索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为此,在社团评价的标准中,社团素质拓展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从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目标进行分析,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对社团工作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素质拓展作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核心目标,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重要组织之一,是大学生成长锻炼的平台,是大学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团对学生的特长发展、多样化领域发展、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对此,在素质拓展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应将知识完善、能力培养、文化提升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表达出社团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知识的完善方面、能力的培养方面、文化的提升方面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中寻求更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大学生素质发展提供更为理想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推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大学生社团实现全面的发展。 2.社团影响力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能够为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社团内在影响力可以反映出社团发展的目标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反映出对大学生素质提升所能够提供的动力。众所周知,社会影响力所反映的则是发展规模、社会认可程度,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也不例外,反映出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紧密度,客观体现出为学生素质发展所能够产生的促进作用。在社团评价标准的确立中,将社会影响力作为重要的标准构建方向,社团的社会影响力越大,凸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越大。在评价标准中应明确指出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职业类院校中,社团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方面,评定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说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现状即未来发展前景。在不同等级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应针对社团本身所开展的社会实践范围、社会实践频率做出相应的评定,客观显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空间。这是大学生社团评价指标有针对性构建的明确体现,有助于全面推动大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价值。 3.学生参与程度 大学生社团是为志趣相同的学生提供的一个展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的平台。现阶段大学里的学生社团发展状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学生社团发展势头迅猛、社团数量、类型不断增多,多样化趋势明显增强,专业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学生社团的个性化更加突出,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作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社团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说明社团能够达到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目的,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社团评价标准的构建中,必须围绕学生参与程度,对社团未来发展前景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是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高校社团作为大学校园内蓬勃发展的学生群众组织,已成为大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素质拓展功能与大学生素质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6]。结合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将校内与校外活动内容的新颖程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得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能够通过数字得以体现,说明社团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喜爱程度。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7]。通过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有针对性地确立这一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社团组织者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产生相应的启发,带动大学生社团队伍走向壮大。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的确立,应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重要的结合点,在评价原则中应将社团发展目标作为首要条件,并结合不同类型、等级学校,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价原则。并将此作为基础,对评价标准加以完善,使得社团素质拓展、社团影响力、学生参与程度能够成为评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大学生社团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不足,为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作者:毛开翼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新课改下的小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1.开展“每月五星”评比,增强即时评价的规范性 为了进一步将“种子—花朵—果实”的素质教育三级评价体系更好地实施开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学校印发了《五星手册》,一人一本,自行管理。手册中记录了学生的获奖情况,详细地标注了获奖的时间、项目、奖品以及学生的获奖感悟。教师定期将学生的《五星手册》收发上去,每一周进行一次班级的小结,将那些成绩显著的学生的手册进行公示,在班级内广泛传阅。除了每周一公示之外,还可以组织每月一评比活动,根据学生《五星手册》中记录的学生的获得情况进行“五星评比”,对于学习领先的学生授予“学习之星”称号,对学习成绩有显著进步的学生授予“进步之星”称号;对于课外书籍阅读得最多的学生授予“阅读之星”称号;对于在某些领域有突出特长的学生授予“特色之星”称号;对于讲文明、树新风的突出学生个人授予“文明之星”称号。教师把获得“五星”光荣称号的学生照片、事迹张贴于“闪闪五星”宣传栏,积极树立典型,让全体学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增强过程评价的激励性 成长档案旨在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为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原始素材。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都一一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是学生成长档案的重要内容和珍贵材料。具体而言,小学生的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我的名片”,内容是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生日、身高、体重、血型等。第二部分是“我的师长”,记录学生父母亲的基本情况、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的信息,里面包含家长对孩子的评语和老师对学生的期许。第三部分是“学海探蹊”,按照一定的学科顺序,将学生的成功习作、学习日志、考试记录等内容进行有序整理。第四部分是“个性飞扬”,将学生获得的奖项、证书等闪光点记录下来。第五部分是“回音壁”,包括同学赠言、家长/教师寄语、自评日记等。教师将学生的成长档案袋统一收集管理,建立档案,定期下发档案袋让学生进行记录和整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传阅,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3.搭建“我能行”个性舞台,增强过程评价的导向性 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其各方面特长。为了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我能行”的个性舞台,该舞台分为学校和班级两个层次,以“百花齐放、自由发挥”为主旨,成立了以艺体老师为主要成员的评审小组,每个月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学生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由学生和老师推荐,先填写“我能行”个性展示申请表,经审核通过后获得展示个性才艺的机会,得到半数以上评委的认可的学生就能获得“我能行”特长卡。学期结束时根据有关获奖证书、特长卡复印件,评出校级、班级的“特长学生”。要特别关注“弱势学生群体”,为他们量身定做活动项目,使特长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 4.推进纸笔测验改革,增强终结评价的科学性 (1)追求测验内容的全面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非学业内容,但是它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学业的成败。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突出非学业方面的内容评价。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因此,我们规定学生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书面测试占70%,口头测试占10%,实践测试占10%,习惯测试占10%,各年级分学科制定具体的评价方案,认真考核评定。 (2)追求测验形式的人文性。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评价应该以学生为本,做到测试的趣味化、生活化和情境化。教师在设计试题指导语时应尽可能地使语言清楚、亲切、富有期待情感;在试卷的首尾,可以适当地附上一些温情提示;可以在关键字的下面加上着重号,让学生加强注意,避免审题错误;可以在试卷中设计生活化的知识情境,让学生加强对知识应用的了解,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机会。 (3)尝试测验结果的灵活性。为了消除学生的应试恐惧,使考试切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依据学科特点,制定获得免试权的条件。如想获得免试特权的同学可在考试前十天内向老师提出免试申请,并陈述申请免试的理由。老师和同学一致认可方能获得免试资格,一般而言,免试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考试结束后,如果学生觉得结果不理想,则可以申请重考,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总之,小学素质教育的评价旨在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构建符合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是顺利、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当使每个孩子人人有特长,人人有自信,人人获发展。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以素质教育的实际为基础,不断创新和深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 作者:闫景莲 单位:辽宁省辽阳县三新学校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评价 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要素 1.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人的发展才是主动的、可持续的。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要素整合而成的学习力量,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也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手段,终身学习意识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终身发展,高职学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2.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业精神 创新能力主要涵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高职的教育对象总体心理上大多以高考失败者自居,有严重的挫败感,潜意识中就自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所以,在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先注重其创新信心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激活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新创造的成就欲等。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具体涵括创业思想、创业观念、创业个性、创业意志、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等。具备创业精神不仅在就业岗位上会更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创业实践,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 1.项目化实施内容:构建“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模块体系 素质教育项目内容设计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培养目标因专业而异,就业岗位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和职业升迁岗位。明确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岗位群后,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新生思想素质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跟踪调查等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分解,并经用人单位代表、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组成的委员会论证,设计出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目标维度表。然后,针对性地构建由“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个模块构成的素质教育项目体系。“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模块素质教育体系中,基础素能模块主要针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奠定扎实基础。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实用英语、阳光体育、公共计算机、创业教育、法律基础等方面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礼仪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核心素能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突出的技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培养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根据专业人才成长轨迹对应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项目任务分析来确定,主要设置核心专业知识、行业职业标准、技术技能训练、工作过程、岗位任务等课程,做到课程与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能。素能拓展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终身学习意识、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强烈的创业精神等培养目标,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设置人文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人文素质、公共艺术、语言表达、商务礼仪、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拓展隐性教育项目,将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项目纳入进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迁徙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项目化实施路径:对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并将对接融合的项目内容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切实改变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两张皮”现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三个课堂是密切联系和互相渗透的。通过三个课堂的对接融合,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兴趣在自主选择中转化为实际成果作品或得以展现,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指导者及共同的课堂参与对象,三个课堂在项目内容体系上相互对接融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聚合效应。第二课堂对接第一课堂,针对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应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技术技能竞赛品牌项目体系、活动体系,打造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基础工程和精品工程,营造出崇尚职业道德、实践职业技能、实现持续发展的高职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第三课堂指校外的社会课堂,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自然延伸,主要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社会体验等。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志愿服务,广泛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或顶岗实习,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桥梁载体作用。 3.项目化实施评价:优化“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考并行制度 提高质量是高职内涵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诉求,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机制保障。素质教育项目化的有效实施要制订标准、丰富手段、形成机制。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角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课程标准设置中突出对学生技术掌握程度、技能训练目标、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清晰界定,实践项目、技能竞赛等环节应明确对职业标准、职业规范的要求,全面深入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等。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角度实施素质教育,在坚持课程考试、职业考证的毕业条件基础上,增加素质考核认证的毕业要求。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化和认证化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项目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赋予专门学分,实现素质教育的项目化管理和规范化实施,推行“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考并重的毕业质量控制制度。一是坚持普遍性的课程考核和职业考证的毕业质量控制。课程考核坚持能力导向和素质本位,明确考试的目的以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动力为主。通过职业考证,取得行业职业资格或等级证书,并作为毕业的硬约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具有普遍性。二是增加素质教育学分认证的毕业质量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完成限定和任选的素质教育项目,达到项目规定的考核标准,通过学分的逐级认证,获得规定的总学分数,方可达到素质教育的毕业要求。 作者:周丙洋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技工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与素质评价思考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技术类院校,是专门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进行开发,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人才,使之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主要场所。所以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各类技工院校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一、技工院校学生素质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法制化、民主化会日益增强,而多元化的经济利益也催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增加了困难。招生来源对于技工类院校的是怎样的呢?应试教育在当下学校教育中仍然占主要地位,初中学生中部分学生成绩不好,因为升学无望,才被中等职业或者技工类院校的教职员工们“请”了进来。这部分学生中可能存在一些纪律观念淡漠,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更有甚者在性格心理存在不服从管理的执拗。因为他们是被“请”了进来,所以入学前基本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因此入学后不长时间,就有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对所学专业力不从心,慢慢觉得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开始混日子。这部分学生毕业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就会慢慢不能胜任工作,与此同时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矛盾就会出现。这使得用人单位的一些人认为:在目前形式下,技工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差。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全都是技工学生自身的错吗?肯定不是这样的,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如何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技工类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方向必须是坚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际出发点也必须是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劳动者以及初、中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由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培训职业技能的过程中,慢慢养成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了达成这些目的,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加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提高他们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对技工学生要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校开设文化基础课,而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则必须开设专业实习课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教育和训练,来实现制定的教育目标。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文化基础是比较差的,并且对于文化理论课的学习,也是很消极的,然而在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实训操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给技工学校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许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学到较多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尽量多掌握必要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是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做基础的,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摸索、锻炼、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少安排一些文化课,多加入专业技术实习操作课,就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智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企图一蹴而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真正是学习文化课有困难的,就让他们多从事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力争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于他们能够顺利就业。选择技工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并且经常违反纪律,但是这锻炼了他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虽然有少数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差、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但是总体来看,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先决条件。 三、对技工院校学生素质评价标准期望值的把握 技工类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工人,但是技工类院校的部分教材比较滞后,教学手段也比较落伍,实习设备比起先进企业的设备更加落后,与生产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可以在社会上无所不能、可以胜任任何工作。但是我们通过努力,必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工作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生活中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学生有了这些基本品质,再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并且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到工作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 作者:孙晓东 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中学生音乐艺术素质评价浅谈 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在音乐课上在常常对学生音乐素质评价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不对学生音乐素质进行任何考核就凭大体印象给学生打分。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贯彻落实新《新音乐课程标准》理念开展教学工作时,在结合音乐课程目标的内容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在实践中基本、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音乐素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评价音乐档案袋———“我的音乐专辑” 我们评价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审美是学生在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新的认识和美好的心理感受。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也是在不断地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和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求过高,容易使学生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赋,也许还会更糟糕,对音乐有关的一切事物有所排斥,产生厌恶感。所以中学生学习的音乐知识越多,他就会对自己的音乐艺术素质评价有越多的要求,对其它学科也是一样。让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档案袋,不仅仅使检测更具全程性,还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档案袋的名字、内容、图案、包装、横向纵向的记录方式等等都可以自己设计。在实践中大部分学生把制作、充实音乐档案袋想象成未来他们长大了自己要出的音乐专辑,有的甚至真的自己写歌、自己编舞、自己编曲录制,可喜的是也有小组合作的创作,本来只是一个记录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档案袋,没想到让学生自己去做比我们老师去做统一的、只有数字的所谓成绩单的档案袋,收获了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评价中学生是主体地位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所以他们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观,测试的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音乐素质。所以,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要以发展趋势作为评价依据,并允许其努力后再一次参加测试。学生可以自选强项内容进行检测,在自己的“音乐专辑”中,自我评价、打分,并且说出优点和缺点、需要改进的地方,自愿请教师和同学评价(如果不想听别人评价,可以选择不要他评)。完全尊重学生对自己理解的音乐艺术。评价过程中,我让学习过各种乐器和舞蹈的同学进行表演。有的弹电子琴,有的演奏黑管、长笛、萨克斯,有的弹琵琶等,有的跳街舞、有的跳拉丁舞、民族舞等,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欢呼声,许多同学的脸上露出羡慕、崇拜的神态,而那些表演的同学更加自信了,因此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了。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了一些乐器,感受了各种乐器发出的动听的音色,一些同学于是对个别乐器产生了好感。借着这个机会,我们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门乐器,因为学习乐器会提高学生对音准的自我辨别能力、视唱能力,加强练耳训练,还使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节奏感、强弱控制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手、眼、口、耳、脑等器官都接触到新的信息,欣赏音乐美的能力、感受音乐美的能力、理解音乐美的能力、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得到了全方面的培养,并且在生生互评时一定要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可以不断重复同学发表过的评价,既增加了表演节目的孩子的自信,又关注了每个欣赏音乐同学的感受。对于我们一线音乐教师来说,合理的评价每一个中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是我们终生要学习和研究的一项课程。重视音乐教育因为它是一门人类文明的基础学科,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我们用各种高端的方式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想传达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的鉴赏、创造能力,告诉学生如何用这种神奇的能力发现生活、体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得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合理全面地进行中学生音乐艺术素质评价不只是为了审核教师音乐课程目标的达成结果,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找到更多好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作者:许杰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学校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探讨 论文摘要:从转变教师观念和家长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激励性语言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科学评价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对学且的评价方法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对学且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就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可U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睡我,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郎全面发展。而且,通过对学生实施素质综合评价,百以促进教师素质和品德的提高,促使教师更加适垃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彩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积累了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实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关键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只有认清了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形势,更新评价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是坚持彰育机会的人人平等,是对每个学生寄予成才希望,咳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才能更好地去组织及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彻底丢掉以成绩论高低、以师生的主观印象为评价内容的评价方式,才能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之路越走越宽,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转变家长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基础教育全方位的整体性改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家长历来所认可及重视的就是以学习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因此,要实行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取消对学习成绩的百分制而变为等级制,取消一次性评价而变为“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使家长转变观念。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够理解、支持、全面配合,我们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顺利进行。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女学生,她上课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积极,但由于她父亲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总认为只有考试成绩高才能证明自己孩子学习好,所以她背上了很重的思想包袱,以至于只要一有测试她就紧张,成绩总不太好。家长看到这种成绩总是怒不可遏,就暴打孩子,于是孩子就更加紧张,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我找来了家长,先把孩子的优点给家长做了详细介绍,家长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自然容易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我借机指出他的观念是造成孩子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家长听了我的分析,心悦诚服,认识到了自己观念的错误,转变了思想,改变了自己评价孩子的方法。孩子的思想负担减轻了,测试的成绩很快提高了。 评价实践中成功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转变家长评价观念的实效性,因此,我更加努力探索转变家长观念的有效途径。为了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我采取了开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等形式引导家长学习、认识综合评价,并且注意正确、合理地使用家长评价,使家长支持、配合教师工作。实践证明,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转变家长观念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观念的变革,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得以顺利进行。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评价中,学生也应该成为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都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又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学生参与综合评价,能够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及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我努力使学生参与进来。 1.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方案,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制定的方案,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更能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 2.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我制定了学生自我评价表,要求学生每周及时对自己进行等级评价,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一周来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及时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对于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则由教师及同学帮助他进行自评。总之,通过学生为主的方案制定、自评、互评,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了其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采用激励性语言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如果用富有情感、充满美和激励性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为学生助跑、加油的作用。饱含真情,切中关键又恰到好处的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雨,是指引学生前进的航向灯,其潜在的功效不容低估。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班的孙月同学性格木呐,不善于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通过在她本子上写批语对她进行鼓励,说她的字写得漂亮,作业完成有进步,她就很高兴,便更加认真地听讲,成绩也有上升;于是,我又借此在班会课上夸她有了进步。在这种不断的鼓励表扬下,该同学不断努力学习,期末时她步人了班级前列。 的确,每个孩子都希望被人认可,一句积极性、赏识性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和自主行为的调控力,甚至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事,今天,我们夸这个孩子的手洗的干净,明天他的手会更干净。因此,日常我总是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及时地进行鼓励、表扬。从而使学生的进步越来越多,自我约束力也越来越强。 五、注重学生评价的纵向性和发展性 学生之间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让学生和比他优秀的人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但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以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为主,以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辅,以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让学生体验到“只要和自己比,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就很了不起”。让学生通过综合评价看到自身的成长、进步,看到老师的宽容和鼓励,找到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拉近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 随着学生的年龄变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评价方案、方式的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随时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为全面,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六、加强与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沟通 班主任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主要实施者,为了使评价工作准确无误,要经常深人学生、家长之中,了解动态,掌握情况,因为学生、家长往往能够看到班主任老师无法看到的一面。在向学生、家长了解情况的同时,我们还要发动科任老师,使科任老师也参与到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工作中来,科任老师往往能够更为客观和准确地了解班风、班纪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评价工作中,吸收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意见是很必要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及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空间。这样,我们才能立体、鲜活、公正地实施评价。 总之,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应注重评价过程,灵活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功能;要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之发自内心的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从而真正体现素质综合评价的意义,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中学生素质教育评价 1999年6月15日至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多年来,素质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但是,有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省新课程改革中心组长刘坚最近指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三个基本问题还存在着:即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什么样老师是好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这三个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对学生的评价有关。 教学评价机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进行评价的各种标准的总和。其本质上是一个教育价值观问题,即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具备哪些因素的学生才是素质较高的?由于一定的价值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公正、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关系到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乃至整个教育行为的方向和趋势,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然而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现行的考试制度改革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高考的核心的考试制度改革尽管做出了巨大尝试,注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然而学习和考试毕竟不能划等号。学习更加关照学习者的素质,而考试更加关照考试的功利目的,也许人们可通过考试来促进学习,但人们往往把考试当作达到某种功利的工具,如为了考进重点学校或是为了考进名牌大学亦或是为了谋取一个好的职位,等等。这就是说考试被工具化了。人们关心考试甚过关心学习,为考试而学习再地无法阻挡。尽管大学拼命扩招,也招收了各种特长生,都无法根治“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多少学少、没考的不知道、考完了全忘掉”的顽症。 工具性的考试使学习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童贞和乐趣,成为缚住孩子们双手的绳索,套在我孩子身上的枷锁,架在孩子颈项上的冷剑。一个孩子以上学那天就注定了要与沉重的书包、无休止的考试、残酷的淘汰联系在一起,人设的知识陷阱,教条式传授,僵化地灌输,死记硬背等等就一直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失去成长的自由和乐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恐怖。目前,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超低龄化趋向,一方面体现了公众教育消费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则是对我国教育机制弊端和痛疾的逃避。 工具性的考试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一定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伴随着教育的社会化,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更加密切,更加协调,更为洽合。未来社会渴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当某种评价方式变异为一个纯粹选拔与淘汰的无情的机械工具时,其价值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带来的是它反社会化。孩子的创造性、批判性被这个工具所扼杀!孩子的理性、智慧和思想被这个工具所扭曲!为什么有本事考进名牌大学的刘海洋竟干出把硫酸泼向黑熊的蠢事,而那个没有本事考进重点学校的学生能写出让大作家们大跌眼镜的《三重门》。所幸的是考试改革的步伐没有停顿,但愿这样的错误不再发生。 我们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们受传统观念束缚,遭遇困惑在所难免。 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五六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入,学生填报志愿好像一个晴雨表,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容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校园很难看到过去那种“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风,学生之间建立在金钱上的交往大大增多,借钱不还、借东西不还等经济纠纷很多,过生日送礼,请客吃饭之风日益盛行。越有钱越吃得开,露富不露穷,笑贫不笑富。教师们对学生这种高消费,追求名牌,享乐主义风气盛行,反映非常强烈。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当前中学生的又一明显特征。过去提倡“一帮一”、“一对红”,现在学习好成了“个人专利”,帮助别人好像和个人竞争势不两立,帮了别人,势必威胁到自己,谁还肯为提高别人学习成绩花时间和精力?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他们有一句口头弹。“我们这些不会读书的人……”。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信、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笔者在农村中学亲眼目睹了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为了自己也有进入重点高中的资格不惜砸锅卖铁,甚至不惜举债。 传统教育情况更是令人担忧,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是:一次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刘胡兰》,当刘胡兰大义凛然走向敌人的铡刀时,老师们禁不住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但让他们吃惊的是,周围的学生不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鼓起掌,甚至有人笑起来。这究竟是恶作剧,还是道德感,同情心,怜悯心淡漠,抑或对时代和故事情节难以理解?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说他们不爱国,没有民族责任感,又怎么解释他们为中国足球队冲进世界杯而欢呼雀跃?如何解释他们对中国加入世界组织,美国对台军售,菲律宾对黄岩岛挑衅,神舟飞天等事件的热情关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学生的认识只能“雾里看花”,那么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不知要从何入手?我们国家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时?这些特点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多之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继续用因有的现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入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就没有随着前进? 必须用新视角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总有人在说我们的青年如何以自我为中心,如何冷漠,他们错了。很多年轻人在以不同于前辈的方式改造社会。”①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中一篇评价法国当代青年的文章这样说。那么,我们在评价当代的青少年时,是否看到了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寻找的方式,是否允许他们采用一些不同于前辈的方式。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与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相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容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许多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无法过关,还要由学生给予纠正语言错误。许多教师都有一种痛苦尴尬的体会: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面对诸如CEO,SOFO这样的新概念,许多老师如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现在的中学生好奇心,求知俗,探索性的特征非常突出,他们的创新性远远超过过去时代的中学生。 当代中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物,事件和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独立判断精神是过去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个身体弱小的中学生被一个身体强壮的同学打了,他就把那同学的饭盒扔到地上,饭全撒了。老师主要批评了扔饭盒者,而他不服气,说:“这样的事您不要管,让我们自己解决。”当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态度,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体系,尽管这种探索是无意识的、不系统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自由竞争,其道德体系相应地就是主张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现在,我们的学生就有把自己玩腻了的玩具转卖给班上同学,还有的同学在街上买了食品、贺卡之类的东西,再拿到班上加价转卖。这些行为,教师常常当做反面例子。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将来也未必就不能适应社会。 现在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过去那种“大人管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或者“恨铁不成钢”过多干预他们的行动。例如:说起搭积木,中国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说明书的图样去进行固定模式的训练,如果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样,就会提出来,让孩子重来,直到搭得一模一样为止。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探索欲望。 过去,我们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买很空洞。现在的中学生理想抱负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特别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特别需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的眼里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个人利益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入道德的内涵。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同样被现在人所关注。现在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我们的学校,家长和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值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的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②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正确评价和看待当代中学生要有符合时展需要的新的学生观 过去的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相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变革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多变的时代特点,赋予了他们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兴趣广泛,知识而广,善于交际,求真务实,这些优点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所不具备的,时代的差异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其实两者各有所长,他们的优缺点是他们的生活时代所赋予的,他们的群体面貌有着各自时代的特征。如果把过去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用传统的标准评价现在的学生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难以奏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受旧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影响很深,当面对新的时代观念的中学生,由过去惯用的教育方法再沿续下去,必然失灵。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产生 著名学者秦晖有一句话:“应试作为手段是最不坏的选择。”③素质教育不是要把考试连根拔掉,而是要建立包括考试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不但要看考试成绩,也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现,要用时代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全面发展。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接受那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时说:“对你们当中获得荣誉、奖励和奖章的人,我要说干得好;而对学习成绩为C的学生,我要说的是你们也可以成为总统。”④我们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因此,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包括考试评价,心理品质评价,动手能力评价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爱的世界,在平等,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圣洁的、真诚的、无私的,是我们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当代中学生对人格独立的要求尤其强烈,如果我们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漠视他们的合理要求,必然导致关系紧张,甚至对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创新都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人格⑤ 要与学生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洽式的教育模式。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迅速积累,市场商品不断创新,一个又一个流行色,一次又一次季节风,使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风靡一时的知识折旧论,令我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知识、信息、能力、技术、技能、网络……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和赋予新内涵的老名词、老概念,都令我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修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面对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成年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不懂得成年人也不懂;成年人懂得,孩子可能也明了;甚至孩子已经明白,成年人尚不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教师对自己的定义应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教师应置身于学生中间,去体会他们广阔、丰富的内心世界,去同他们平等交流。 总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教育者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新的视角观察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歌德说:“你要我指点四周的风景吗?首先你要爬上屋顶。”不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下身来,都是突破以往的局限。有了这样的勇气,就能开辟出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迫切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落地生花,成果显著。新课程改革更为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更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全面、有个性、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评价的内容与实施,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评价的模式与标准等问题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笔者现就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策略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一、经常性评价贯穿学生生活 单一的评价必定会束缚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单纯的阶段性、终结性考试评价只能会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成为机械的知识搬运工,只会放大高分者的低能而忽略低分者的潜能,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弱化考试评价,使学生生活无处不有评价,使经常性评价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活动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尺,让学生据此检测自己每天的言行,并给自己一个总结性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同学、朋友,征求他们、的评价意见,此外激发学生“公示”自己在家在社会的表现,以期得到教师、同学的评价,这样评价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他们会注重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的评价,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查找出不足,以促进多发面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贯穿“星级评比”此类的活动,活动中有主题、有活动安排,在有序的活动开展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 二、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中学生敏感且好奇心强,他们渴望得到肯定和赏识,他们在乎不同的人的评价。做好互动评价无疑成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助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学生本人、身边的同学、家长、各科教师、社区人士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最了解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家长虽然无法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课后巩固等内容有较大发言权,因此,学习评价还应发挥家长的优势和作用。在评价中个人、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会给学生带去赏识和自信。 三、特色性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评价要追求策略性、艺术性。评价要形成习惯,形成风格和特色。教师要在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做到有序开展,形成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校训、校歌展示学校风范、校风、校貌,展示学校风采,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下,教师要力求特色性评价。要把握好课堂上的不同方式的评价“语言”,要有分数评价,还要有其他试卷评价的形式做有益补充。生活中的评价要自然而然,活动中的评价是学生愉快的要求,互动的评价是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发挥到评价的妙处,学生乐于参与评价才会乐于主动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科教学形成特色评价。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评价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准确地接受和反馈学生的信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不对”“错误”等否定性语言,禁止使用一些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重视学生的尊重需要,用能够激发学生自信和自尊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心情愉快地融入教学之中。心灵的工作需要教师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品德课上要善于发现美并宣扬美,要用发展的眼光挖掘学生的“成功点”“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要关注学生的不同起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进步。这种全面的激励性评价渐渐地形成习惯,形成风格,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会要求进步,道德品质会向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四、全面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学校管理与学科教学不能分离。全面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由学科教师合作完成,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品德教师管道德品质,体育教师负责运动健康,美术教师只管审美评价,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展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认知领域,更要关注学生非认知领域的评价。要将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及综合实践能力等内容全面纳入评价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教师还要分析学生探索新路,积极开展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有益的活动中能愉快充分地表现自我,这样教师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实证材料,评价会更到位,更有利于教师寻找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良好的评价氛围和评价方法中,评价功能与评价焦点发生了质的改变,由重选拔到重发展、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到学生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可见,新的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作者:徐斌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五尧乡总校部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 摘要:在课程改革以及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我国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及落实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在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以及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的参与积极性都较低,同时现有的评价机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进行分析,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了解该工作在落实过程中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以期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研究策略 一、浅谈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健康与运动、学习能力、道德修养、合作与交流、表现和审美以及个人素养这六个指标,我国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时严格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要求积极践行素质教育。 (一)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意义重大,素质教育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和核心,不再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量和评价,而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而又公正的考核,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积极地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表现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 (二)落实素质教育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课堂参与积极性降低。相比之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积极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和落脚点,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动态以及个人的成长需求,老师以及学校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设置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保障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公正性,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每个学生能够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这种评价机制还能够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自我的机会以及途径,老师也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励法及小组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这一点对于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一)评价主体太单一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科学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教学情况推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落实,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直接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本文的实践调查以及资料收集可以看出,许多学校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往往由老师一个人完成所有的评价工作,这一点不仅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还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保障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全面性。同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评价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无法真正落实我国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较低,许多学校以及老师始终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二)过于注重绝对性评价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老师往往过于注重绝对性的评价,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导致实际的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构建以及教育背景都有所区别,因此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差异较大,不管是最终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都有着一定的差别,如果仅仅以一套绝对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那么就与现有的素质教育核心和初衷相违背。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许多老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涵,同时过于注重评价的统一性,忽略了每一位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除此之外,在实际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成绩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许多老师以学习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这种绝对性的评价也忽略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无法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及素质教育。 (三)教师认识不足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该环节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帮助我国的教育部门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落实情况,以此来检验学校的管理方法。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老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大部分的思想品质评价工作以教师写评语的方式为主,这一点既无法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同时也难以对学生的个人表现的优劣进行判断和比较。 (四)评价体制缺乏实践性 作为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本文所搜集的资料以及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在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时我国许多学校尽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但是现有的评价体制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校过于注重评价机制的设置,忽略了评价机制以及其他辅助条例的完善,难以真正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同时也无法突破素质教育改革中的瓶颈,许多学校的素质评价工作往往浮于表面,最终的评价结果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大量的评价资源被浪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三、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存在单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为了突破这一不足,我国学校必须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需要注重老师的课业评价之外,还需要为社会、学生个人以及学校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和渠道,将老师评价、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需要提高评价对象自我评价的比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障最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二)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所选择的评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老师必须要保障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建议老师可以通过差异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一点可以有效地落实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为该工作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指导。差异化评价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的方向,保障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老师对学生的具体素质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将差异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学校以及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体系的安全性以及层次性。其次,还需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参照其他的评价模型,注重对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除此之外,差异性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对学生的能力以及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差异比较,真正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时空全程化 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价值。老师是评价工作的践行者以及推动者,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往往只在学期末进行素质评价,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我国首先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素质评价理念,站在全局的角度,将期中、期末以及平常的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采取有效的评价方法提高最终评价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 四、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意义重大,老师以及学校除了需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需要掌握正确的综合素质评价策略,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注重不同策略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作者:蔡明真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探讨 摘要:当代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从收集大学生对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优秀素质出发,利用SPSS数据分析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的角度挖掘大学生的优秀职业素质,能够更好的建立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SPSS统计软件;模型构建 一、SPSS统计软件特性分析 (一)SPSS统计软件应用范围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是一种“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开始时它的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但最后被命名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它最初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有Windows和MacOSX等版本。后来随着SPSS公司对这款软件的更新与改进,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起来,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都收到使用者的好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杂志报刊都对SPSS统计软件的各方面功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二)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实例分析某高校要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以便于对发展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实践。他们首先选取了“道德品行”“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养”这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然后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党员的要求来判断学生党员是否能做到其中一点。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从发出的300份问卷中筛选出有效的188份,然后用SPPS统计软件对分卷信度用克隆巴赫系数测量,该系数表示的是问卷调查结果总变异中由不同被调查者导致的比例占多少,整个问卷和各个子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如下表所示:为了验证所获得数据的有效性,该试验还进行了Bartlett’sTest和KMO指标验证。Bartlett’sTest检验的sig为0.000说明参与分析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的总整体,而KMO的取值在0到1之间,所得到的值越接近1,表明这些变量对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这些因素很好的解释了大学生优秀党员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培养,而SPSS统计软件则是验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素质评价模型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年轻人的思维也追上了时代的最前端。步入大学殿堂的“90后”一代年轻人,他们追求自我和个性的特点越来越显著,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分析也遇到了挑战。如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构建素质评价模型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二)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的作用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要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政治思想、心理素质四个因素考虑,这四个因素涵盖了大学生的外在处事能力和内部思想,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职业素质比较全面的评价。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模型由这四个因素构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职业素质评价所占比重的大小,然后根据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得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重点。(三)SPSS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情况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职业素质,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优秀职业素质的期盼和要求。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涵盖了学习、工作、政治、心理等四大方面,以大学的具体生活为基础,由校园小范围扩大到社会这个大范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运用SPSS统计软件,可以得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的重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达标和不达标的地方,加以改正。 三、结论 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是大学生发展阶段中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认清自己与社会外界的关系,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而在SPSS统计软件的分析下,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由多种原因共同决定,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多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作者:周艳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 一、职业素质321评价体系 提出“如何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是否达到了企业所要求的水平”,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已开始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产生重大影响的评价体系却重视不够,各高职院校仍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类似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侧重学生智力的评价,忽视了技能的考核,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本文以工程造价学生为例构建体系。 二、职业素质“3”指标评价 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职人才,提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321评价体系:“3”是指三指标评价,包括职业理想评价、职业道德评价、职业能力评价。职业理想作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有成为一名优秀的造价员、测量员、资料员、施工员、土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条件,借现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职业道德: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职业能力: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按方向的不同分为六类,以水运方向为例,高职水运造价方向具备的职业能力有:能编制水运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文件、能进行水运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管理、能进行水运工程合同管理、能编制工程招投标文件、竣工文件;能进行水运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备水运与建筑工程测量与计量能力等。 三、职业素质“2”课堂评价 “2”是指二课堂评价,包括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评价、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提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两课堂评价,针对高职院校评价大多侧重学生智力的评价,忽视了技能的考核的现象,提出首先进行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并细化评价的指标。 四、职业素质“1”宗旨评价 “1”是指一个宗旨,是学生须满足就业单位的需求,通过就业单位后访评价来实现,以下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进行介绍。提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最终的目标是学生达到就业单位的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企业就能用什么样的人。通过对工程造价对口就业单位的走访,得出相关就业单位的评价指标。 五、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提出的意义 国外学者和教育家对于工程造价职业人才的培养也有着和我们相同的认识。杰克.R.梅瑞狄斯和小塞缪尔.J.曼特尔认为:“为了在迅猛变化、急剧竞争的市场中迎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挑战,工程项目管理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工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造价人员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为造价人员的培养增加了有力的保障,该评价体系实施后,指导了对教学计划的修订,对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全面和客观。 作者:龚静敏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以需求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交通运输专业与运输生产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连接学生职业生涯与理论学习生涯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目前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内容繁杂,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实践效果的考核;缺少长期稳定协作的教学实践基地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践教学;教学改革;需求导向 高等教育的职能定位从中世纪的科学研究,到后来的教学与科研并重。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普遍接受了大学的多功能论,即大学应该是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多种功能的集成体。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大学生接受基本人文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培养等之外,工程素质的培养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是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在工程素质的培养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从理论到生产一线,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实践教学如何满足学生与社会的双重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河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从专业发展来看,交通运输专业最初的课程设置,考虑到当时的师资、教学条件等因素,设置的课程偏向交通土建方向。因为学校位于天津市,从目前交通运输的就业情况看,天津港对交通运输专业有广泛的需求。运输、物流领域的很多工作和海运有关。从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实践环节没有相应跟上。如何立足于京津冀的发展需要,考虑学生主要的就业去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改革,成为专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交通运输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与运输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很强。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具备应用这些原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验方法与原理。因此,社会需求的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教育部要求,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的培养目标,各个有交通运输专业的高校对交通运输实践教学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研究。其中,西南交通大学的马驷等人指出,交通运输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和创新实践环节构成,并且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与课程体系有机结合;采取构建高水平实验平台、专业课程精品化、改革专业实习模式、强化科研训练、加强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石晶、魏丹等人从校企合作、教学内容的组织、实践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这几个方面对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马永财、毛欣等人指出,以理论课教育为基础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余静、刘华等人从交通运输实习基地建设角度分析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教学。从上述已有文献的研究内容看,多家高校在交通运输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很多专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目前的分析有两大方向,一个是依托大专业,实践教学涵盖交通运输多个研究方向,研究面比较广;另一个是过于强调“专”,例如仅仅研究汽车运用方向的实践教学,缺乏面向社会需求和实践需要的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没有对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统一规划。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在考虑交通运输的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毕业生的去向,建立有特色的交通运输实践教学体系。 二、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繁杂,缺乏针对性。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内容有两大部分,一个是公共模块,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邓小平、三个代表”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软件技术基础设计、驾驶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另一个是专业模块,内容涉及运输设备、信息、组织、场站等内容。从实践内容设计上,有些内容有重复,例如,集装箱运输实习和水路运输和港口商务实习内容,存在交叉重复。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很难真正形成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 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手段落后,时间安排有待于改进。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种,时间安排在学期初或者学期末。这种集中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学安排,但对于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不容易及时通过实践环节加以解惑,从而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松散,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设计环节,虽然学校有了毕业设计系统,可以使得学生及时完成相应工作,学生能够通过毕业设计锻炼基本的科研思维,但因为毕业设计多为校内教师指导,没有和运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应用性不足,通过毕业设计使得学生的实际职业技能得到提升的目的并未达到。 3.学生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实践效果的考核。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没有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很多学生仍然是把实践活动当成一门课程,在乎的是实践报告的成绩而不是实践过程的收获。造成在实践活动中,有些学生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不是带着问题实践,没有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实践环节一般是以报告的形式提交成果,指导教师根据报告给出相应成绩,这种考核方法没有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起到督促良性指引的作用。 4.指导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与欧美发达国家工科专业教师多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情况不同,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本身就缺乏工程素质。很多高学历的研究生没有实践经验,直接进入高校,由没有工程实践的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关于交通运输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协同发展的探索 摘要:针对高校建设中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彼此之间边界清晰难以做到资源共享的问题,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创新机制,努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提出关于交通运输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协同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协同发展;交通运输学科;一体化建设 协同创新有助于高校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元办学职能,有助于我们解决长期困扰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难题。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以专业、学科建设为平台,整合学院各类资源,协同发展,既可发挥学科特色,又能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契机,依托社会、企业和行业机构资源,实现高校―企业、高校―职业院校、高校―科研院所、高校―行政机构的高效联合,即可积极促进学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又可辐射式的服务并带动社会与行业进步。 一、依托交通运输行业,全面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2001年经天津市教委批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设置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并于2002年开始招生,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累积了丰富的优质办学资源与学科资源。实现人才培养是办学的根本宗旨,在学院发展中,我院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跟踪汽车产业、国家与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新形势,注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在汽车与交通运输领域重点开展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通过依托行业、服务企业、提升实力以培养人才,力争实现“科研做在企业项目上、论文写在技术专利上、成果转化在科技产品上”的特色科研目标。 专业建设立足天津特别是滨海新区,面向全国,充分发挥我校“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密切结合交通运输行业需求,针对汽车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现状,以及城市轨道运营管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加强教学改革与实践,强化专业内涵与特色建设;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我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围绕核心课程群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产生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 专业与学科建设中,一方面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在交通运输重点学科的支撑下,加强学院原有专业结构的内涵建设。传统汽车装备制造及汽车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人才培养中将着重突出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轨道交通、汽车服务等交通运输相关的人才培养,为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主动适应交通运输行业需求,在学校的支持下,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方向,为学院长远发展作科学规划。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合作式的开放教学。[1]我院先后与多个地区和企业形成合作办学机制,与贵州教育厅促成学生顶岗实习计划、与青岛教育部签订“3+4”培养方案、与博世公司成立卓越班培养职教师资、与天津地铁集团等合作实现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方向建设方案等,取得良好效果。依托社会资源,实现开放式培养模式的探索,极大的促进了学院教学与育人工作。 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现共生双赢 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以交通运输工程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带动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大力发展,形成了以市级重点学科、天津市品牌专业、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天津市卓越工程师计划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平台上,获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与排放控制、汽车电子、汽车职业教育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培养汽车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在重点学科中设置汽车职业教育研究方向,以学科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在全校率先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方案中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课程双线并存互融,教学改革成效较为显著。近三年,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毕业生到中高职就业的比例近70%。 三、协同外部创新主体,科学配置资源搭建创新平台 整合优质资源,聚集人才,构建道路交通安全优势产业创新联盟,引进吸收国内外交通安全先进管理技术,开展面向交通安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推动交通安全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打造天津智能交通产业技术高地,提升天津市交通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发挥各个协同单位的优势,组建“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工程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平台立足于车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公安交通管理局等创新主体,将以道路交通事故再现与鉴定技术、道路交通信息采集技术、车辆运行安全仿真与控制技术、车辆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车路信息交互与行车安全协同控制技术为基础,车路协同安全技术研究为目标,为天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交通保障。 协同各创新主体,紧密围绕智能交通技术开展研究。(1)在道路交通信息辨识、采集与信息融合技术方面,开发基于视频的交通目标跟踪技术,研究运用无人机等新技术在交通信息采集、交通监控、海洋溢油事件监控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2)在车辆运行安全仿真控制与辅助驾驶方面,如重型半挂车的侧向行驶稳定性及控制,通过对车辆稳定性进行动力学理论分析、建模、仿真和优化,提高车辆行车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汽车安全辅助驾驶、车辆运行环境检测技术研究,如预紧式汽车安全带及驾驶员疲劳监测预警系统。(3)在智能交通前沿技术方面,开展车路信息交互与行车安全协同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多模式通信平台,开展车车、车路协同控制实验,紧急救援、道路事故处理和远程监控等研究。 四、学科专业协同建设,提升师资教学科研综合水平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培养和引进并重,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以教师核心课程群培养为宗旨,完善教师引进、培养、管理考核制度,建设一支专兼教师结合、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的教学团队;注重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重点建设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2] 近几年学院先后成立了14个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和6个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中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制度和评课制度,有助促进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团队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组成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团队。在团队运行过程中,加大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借助外部资源,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千人计划”、天津市131人才计划、天津市重点学科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等人才计划,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 重视外部协同,促进与社会资源有机联合。自2012年5月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以来,各协同单位高度重视,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协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人才为领军,由学术带头人、骨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应用型工程人才组成。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负责团队的对外交流、申请课题、产学研合作。团队从组建初期的10人发展到47人,其中教授17人,建成学校、行业、政府、研究院所一体化创新机制和多元协同创新团队。研究工作以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已建成交通环境与安全实验室、汽车检测实验室、车路协同实验室、多传感器交通信息检测实验室、智能交通示范实验场等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协同创新实验平台。该团队以项目研究为导向,将相关学科的优秀学者聚集起来共同完成项目,为建设美丽天津、实现绿色出行提供技术支撑。 五、协同企业与高校教学平台,加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在坚持学校和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和细化专业教学管理措施,坚持教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工作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3]不断总结与比较校、企、社会三方面对培养质量的评价信息,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市场需求及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反馈完成,并利用反馈信息调整教学体系。逐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的考核,促进理论测试、操作、答辩、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评价方式的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实习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体制,不断优化考核目标,完善考核内容,提高考核认证的适用性。 六、结语 通过对交通运输“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达到使交通运输工程成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和交通运输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的双赢共生。以天津市“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为契机,通过统筹人才、统筹师资、统筹科研、统筹资源、统筹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取得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批标志性成果。“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促进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专业课教学满意度明显提高。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轨道交通调度人员承担着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责任,调度人员素质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本文从高校行业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针对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基于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通过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和步骤,采用四层次模式构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和一套新的培养方案,以进一步完善宽口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 轨道交通 人才培养 四层次模式 随着我国大中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交通系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日益复杂的轨道交通路网结构使系统的运行保障面临严峻挑战,轨道交通调度员能否胜任岗位工作主要取决于能否把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工作中,但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系统的体系构建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在内容上较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对相应的工作素质和能力重视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必要。 1.现行人才培养模式 轨道交通调度人员的培养单位主要由院校承担,另外,部分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也拥有独立的培训中心,对于刚毕业的院校毕业生,首先安排理论学习和模拟训练,然后分批分组到各运行岗位进行跟班实习,最终确定见习人员所分配的部门,这种人员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成熟周期比较长,由于院校学习课时的限制,在培训过程中的部分非专业技能的掌握主要靠培养对象自己摸索,关于轨道交通调度相关的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掌握有所欠缺。 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应用由威斯康星大学L.Kirkatrick教授提出的四层次评估模式,重构轨道交通调度人员院校培养模式。通过完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1反应层次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反应层次课程体系内容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知识,就交通运输专业讲,它涉及的理论知识内容主要包括:(1)车辆硬件类: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等课程;(2)车辆软件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软件等课程;(3)系统运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等课程;(4)管理科学类: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管理等课程。此外,由于轨道交通系统是一类由人参与的混杂系统,因此在已有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将《工业心理学》等课程加入其中。 2.2学习层次实验课程体系构建 在调度控制技术能力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培养对象对还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常见车地通信设备的操作、为维护人员和突发状况提供及时的警告服务及特情处置能力等。已有实验内容的设置更强调的是常见调度方法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而对线路上异常状况的处置等实验内容涉及较少,可以考虑将某些特情的处理内容加入其中。此外,为了更好地增强实验效果,还可以聘请一线运营单位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1-3]。 2.3行为层次交际课程体系构建 基本认知能力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对调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做出的反应速度和灵活应变能力等,可将以上非技术能力进一步细分为人际沟通能力和合作协调技能等。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或很强的认知能力,但在某些项目中存在一些不足,如空间感知能力和心算能力较弱等。此外,部分学生在人际沟通和合作协调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可考虑增设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素质。 2.4绩效层次综合评价方案构建 当前考核过程立足于教师个人分析,缺乏从系统小组的角度进行评估。针对院校人员培养过程,绩效层次的评价结果可以通过一些指标衡量,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了解人员培养效果。在具体指标内容的设计方面,不仅要充分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对学生的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养成进行评价,通过进一步改进已有评价模式,将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方式过渡到针对系统小组的评价方式,从内外两方面充分获取综合评价效果[4,5]。 3.试验性新方案 在学生接受系统实验的训练之前,首先对其进行行为层次和危机意识方面的培训。其次,在理论学习和实验开展中适时融入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训,这样既可以做到学习内容的多面性,又可以避免学习过程的枯燥性。再次,可考虑加入角色扮演环节,加大特殊情况下调度人员技能掌握的力度,使其在遇到突发问题和险情时做到思路清楚和措施得当。最后,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实行分级编组训练。在考核评价中,从个人和系统小组两方面对培养结果进行全面评价,避免评价的单一化和主观性。 针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基于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通过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和步骤,从高校行业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针对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四层次模式提出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和一套新的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与方法,可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 【摘要】本文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评价教学质量的五大指标,探讨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轨道交通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实现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能否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才需求、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最高标准的专业教学质量目标,必须逐步建立以专业建设科学性评价、教学条件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和社会声誉评价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为交通服务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专业建设科学性评价 1.专业设置科学性评价 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在整个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所以,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是重要的一环。 2.课程开发科学性评价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它是职业教学的核心,其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是由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考核等方面组成。 (二)教学条件质量评价 1.师资队伍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专业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既要有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专业实践技能和经验,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2.实验实训条件 包括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职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教学管理制度 它是规范教学工作,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用于保证教学工作有秩序、有成效地进行。学校建立并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23个程序文件及71个作业指导文件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三)教师教学质量的教学过程评价 所有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过程,所以要制定有效的制度公平、公正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听课制度 一方面成立由主要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及教研组长参加的听课小组,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另一方面建立任课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3次。 2.督导制度 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提升。2001年成立教学督导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建立了校、科、组三级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 3.教学检查制度 一方面,学校对各教学部门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进行检查,实行三查两控制。 4.学生信息反馈制度 每周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记录表》,注重学生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 5.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制度 实行教师两年两个月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到企业参观学习、举办教师下企业实践汇报会等活动,使教师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了解行业人才新需求,市场发展新方向。 6.学生评教制度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比较客观,但有时会出现主观偏差,通过数理统计并借助微机处理以达到学生评价的公正性。 (四)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结果评价 这是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核心是看学生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一种跨专业的能力,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规范、胜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线的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等职业岗位的意志品质;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为任职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应变的能力,如自我调节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2.必备知识与理论 必备知识与理论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应该看到,胜任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的职业岗位工作,是本学生毕业的最基本标准;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涯进行的必备条件;而一定的文化基础既是培养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3.职业技能水平与“双证”率 作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对应的某一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是用职业资格证书来衡量的,所以用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来进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标准是较为客观的。本专业要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第三方评价。 4.获奖情况和成才典型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在校生的校内外获奖情况和毕业生的成才典型,反映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力,也是本专业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外在指标。 (五)社会声誉的评价 该指标的目的是看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以反映本专业在社会声誉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包括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报到率和流失率、短期培训、技术开发与推广五部分内容。 1.就业率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吸引生源的最大优势就是就业率。就业率是学生是否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主要标志,能直接反映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并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可比性。 2.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就业率的一个延伸的指标。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工作称职率、岗位晋升率、平均工资水平及自主创业及对口升学等。 3.学生报到率和流失率 录取学生的报到率以及学生在不同学期(学年)的流失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是学校社会声誉的表现形式之一。 4.短期培训 本专业设置的功能除了提供正规的学历教育外,还应该包含为社会主动、积极地举办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相关工种短期培训的功能。短期培训既有相对灵活、变化较快的特点,同时也有各种实践性教育占突出地位的特色。社会选择短训时,讲求“实用”、“时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和行业地位。 5.教科研与成果推广 本专业要发挥本专业教师教科研优势,联合广州地铁公司、深圳地铁公司,进行交通行业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服务交通,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贡献。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 (一)深入调研、科学设置专业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调研就难以遵循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就会导致专业设置不适合生产需求、不服务“市场”,也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教学资源浪费,专业招生的困难。所以,专业设置前一定要了解国家《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城市、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科学设置专业,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精神。 (二)科学开发课程和教材 职业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所以本专业课程开发务必根据站务员、票务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等岗位工作的技能操作要求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时数、考试考查、实验实训等,是学校确定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发技能型实用教材等的总和。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改革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与广东地方铁路有限公司,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深圳地下铁道总公司等交通服务行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巩固和完善“2+1”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生产特点的“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交通客运高峰周期的生产规律特点,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运”等客运繁忙阶段,学校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实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行业和企业进行阶段性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四)建设有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主要条件,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从专任教师的数量和结构看,要保持合理的生师比例、职称结构比例,提高专任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专业课教师数量要充足;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来看,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五)建设和完善教学设施 包括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践基地。本专业必须设有工位充足轨道交通实训室,包括轨道交通模拟沙盘,供电系统和行车组织基本操作和展示,以及行车组织实训室等到校内实训条件,培养学生岗位技能。 (六)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根据城市轨道运输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中务必针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教学实践,目前,在城市轨道运输与管理专业教学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当推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研究性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能力培养为本、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目的。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摘 要:为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出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思路,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从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训练式教学、校企合作双元教学以及课程学习达标检验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实施模式。提出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持续改进课程体系的流程模型。最后提出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措施,以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实施模式 0 引 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学位种类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5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1: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主线,“智慧、高效、安全、环保”成为主题,各种新型设施、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突破传统培养方式,建立一套更具有工程实践特点,满足国家特殊人才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从行业人才需求、学生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培养符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先产生于美国,并以美国最为成熟和最有影响。按照美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界定,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完成在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内开展实践所必须的理论性学习,获得高于学士学位水平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形式,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计划与全日制的基本相同,要求研究生每学期至少完成2门课程,对于课程学习一般采取注册制和学分制,每学期注册1次,注册后至少要修满3个学分,1个学分约为15~16个学时[1]。在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现了修课式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注重与工业相结合,通过修读课程而获得硕士学位。 总体来看,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学习和研究的实践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衔接,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相对较高。其次,国外大学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再次,由于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一些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此外,随着全球化发展浪潮,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低,职业导向性不足;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职业能力标准缺乏衔接[2]。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措施。张兰[3]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对形成实践能力要素的培养,要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市场机制的导向及导师的作用等。徐巍华[4]提出建立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并在控制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陈志祥[5]提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姚王信[6]提出基于生源差异的课程设置模式。马健生[7]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实践和经验。刘国福[8]以微弱信号检测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浙江大学[9]以学科文化为核心,将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2.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分析 首先,基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以及全球化发展格局,分析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以及经济新形态(互联网+、工业4.0)对交通运输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特点。比如调研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设施、设备、技术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动向;采用座谈、问卷调查、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了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程建设等岗位规范、职责和技能。 其次,调研本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发现其成长内驱力;按照研究生自我成长的意愿,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 然后,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逻辑,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规范,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专业硕士研究生必备的素养和职业能力,归纳梳理形成满足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建立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匹配矩阵(如表1所示)。 2.2 课程体系设计 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等方面进行分类,按照定制化培养思路,研究如何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等课程模块,体现服务行业特殊需求的特色。此外,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模块,打造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互换”为基础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3 课程体系实施模式研究 一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突出职业认证、企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平台(包括实用教材、开放性实验和案例库)。二是采用训练式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螺旋互动转化机制。优化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和工程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建立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结构化配置关系;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以及项目演练等手段,使课堂教学项目化、情景化,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三是引入校企双元教学模式,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企业商学院资源,在企业学习内容注重企业业务流程、交通运输设施设备运用、物流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等。四是建立综合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认证、企业顶岗评价等在内的课程学习达标检验体系。课程体系实施模式如图2所示。 2.4 持续改进 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提供评价依据。对课程实施过程持续跟踪,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效果评价。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流程改善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型。具体做法如图3所示。 3 保障措施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要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培养质量。 首先,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制度、流程,创新服务形式、内容和手段,逐步建立服务主动推送机制,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协作共同体。其次,高校应整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合理配置,主动融入企业价值链条,以项目研发、技术培训以及人才输送等多元合作形式,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再次,为了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与设计能力,高校应利用好企业这个大课堂,采用工读结合方式,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最后,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并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创业意识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课程认证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索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在界定课程认证的概念与操作流程基础上,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及考核方式5个方面对课程认证的要求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认证;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专业课程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推进“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规范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进行专业课程认证的新模式。 专业课程认证是保障卓越工程师班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宗旨在于充分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认证指教师依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参与由学校教务处或者二级学院组织的课程认证过程,认证结果达到或高于相应标准即视为课程认证通过。 一、专业课程认证流程 每年度符合任课条件的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目录,提出相应课程教学申请,并提交课程教学初次认证相关材料。如果目录中的某些课程此次无人申请,则本年度不纳入改革范围,下一年度继续在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遴选教师;如果某些课程仅有一人申请,则该申请教师将结合专家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如果某些课程有多名教师同时申请,则首先由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对申请的多名教师进行协调,协调成功将由申请教师共同组建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初次认证建议进行本年度该课程教学,协调不成功则根据初次认证结果选择认证最优的教师承担本年度该课程教学。 本年度课程结束,任课教师须提交课程教学目标评价材料,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课程下一年度教师人选。如果评价结果为“合格”,则教师获得该课程长期教学资格;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少,则教师在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中须结合评价意见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如为“基本合格”且问题较多或评价结果为“不合格”,则教师失去下一年度该课程教学资格,该课程将重新出现在下一年度专业课程教学目录中,供教师申请选择。具体教学管理流程见图1。 二、课程认证内容 1.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产学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行项目式、问题式、研讨式、辩论式和换位式等方法改革,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2.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前学科、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围绕学生和社会需求,突破现有教材体系,采用“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可来源于最新教材、期刊杂志、专业网站等。 3.师资安排。鼓励采用“多主讲教师”制,可根据课程专题内容合理安排多名主讲教师,各门课程应聘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主讲,并逐步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梯队。有条件的课程可根据需要聘任1名企业主讲教师,以专题的形式讲授课程相关应用与发展情况。 4.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具有探索性大作业,如调研报告、论文、设计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5.考核方式。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改变单一笔试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努力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核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从“注重掌握知识”向“注重发展能力”的转变。课程成绩应由学生出勤、随堂测验、实验、大作业、期末考试等部分成绩组成,明确各部分比重,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总成绩的40%。 三、课程认证目录 根据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确定现代综合运输系统、机械工程概论、批判性思维、汽车构造理论与原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学、交通枢纽与场站、交通运输商务、交通与能源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认证目录,各课程具体情况见下表1。 四、结束语 结合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要求,提出通过课程认证的新模式有效促进课程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观点,明确了专业课程认证的概念及认证流程,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课程作业、考核方式5个维度研究了课程认证的核心内容。建立了适合课程认证的课程名称目录,为开展课程认证提供参考借鉴。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国内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环节调研及对交通运输卓越班培养的启示 摘要:实习环节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以铁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专业所进行的实习种类、实习内容及实习质量评价措施进行调研,在进行详细分析后,提出交通运输卓越班应对实习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丰富生产实习内容、明确毕业实习定位等建议以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习环节;卓越计划;质量控制 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以下简称“卓越班”),并于2014年开始招生。卓越班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与现场结合紧密,要求学生有不少于32周的现场实习、实验或实训等实践环节。如何通过合理安排这32周的实习、实验或实训经历,最终实现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的作用,对于交通运输卓越班学生的培养将会非常重要[1,2]。本文首先对国内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然后提出对交通运输卓越班学生培养的启示。 一、国内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环节现状 本文通过现场、电话等形式对国内相关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环节进行调研,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阐述。 1.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种类及内容。目前国内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高校有很多,但和我校以“铁路运输”办学方向相近或相同的高校主要有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等。其中,前6所高校及我校原来都隶属于原铁道部,培养方案内容基本相同,只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很多高校在办学定位上进行了相应调整,但铁路运输的主方向并未发生改变。尽管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铁路运输,但由于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煤矿区的运输岗位,故其还增加了采矿相关的课程。通过对这些兄弟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的调研,发现实习环节一般是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组成,有的高校并未将毕业实习进行单列,而是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合在一起。①认识实习内容。认识实习一般以参观实习为主,通过理论学习,然后进行实验室或现场参观,达到对现场设备或铁路运输生产过程进行感性认识的目的。目前,各个高校在这一环节上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实验室参观和现场参观的比例不同。我校的做法是为期两周的时间里,由指导教师利用1周左右的时间进行理论讲授,讲授内容主要有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介绍、学科发展现状、研究前沿、设备认识、就业去向及针对实验室或现场参观内容的理论知识等。利用1天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参观,4天进行铁路货场设备及作业内容、铁路车站设备及作业内容、城市市内交通设备、城市规划等现场参观。②生产实习内容。生产实习是在大部分专业课已经学习完毕,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认识或掌握,对现场作业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以实验室动手操作和现场跟班参观为主。目前,各个高校在这一环节上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只是现场跟班参观的地点、时间、岗位不相同。我校的做法是在为期3周的时间里,首先由指导教师或聘请现场人员利用1周左右的时间进行理论讲授,讲授内容主要有学科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就业岗位及工作内容、现场对待毕业生的政策以及培养过程、现场工作注意事项、针对实验室或现场参观内容的理论知识等。利用2―3天的时间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动手操作,7―8天的时间在铁路车站的客运、运转、调度、货检、货运等车间,车站或车务段机关的调度指挥监控等业务处室进行现场参观。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一般是去贵阳、广州、成都等城市的编组站进行跟班实习,联系这些地点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编组站的领导一般是该校的校友,联系起来相对方便。兰州交通大学主要是选择西北地区的车站进行跟班参观。北京交通大学也主要是联系有校友的编组站,如济南、呼和浩特铁路局所属车站。由于责任重大,且部分内容需要保密,所以很少有高校能够去路局调度所进行跟班参观。我校近两年基本固定,主要选择石家庄南站下属的工业站、运转车间、调度车间等进行跟班参观,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目前已经和衡水车务段达成协议,每年也有去该段下属的客运、运转、行装、调度、二场等车间进行跟班参观的机会。③毕业实习内容。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主要是为了毕业设计而进行的现场调研,目的是为了获取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操作规程、实施文件等各种资料,以锻炼学生独立查阅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并未设立毕业实习这一环节,中南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合在一起,我校将二者分离。我校的做法是:毕业实习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根据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调研,对于无需现场调研的毕业设计题目,则由多个教师共同负责,进行现场参观,可以理解为生产实习的深入,但目前这种情况的比例在减小。④专业创新实践内容。目前所调研的高校中,只有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在实习环节中设立了“专业创新实践”,且对该环节的教学内容也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但还须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以便更加成熟。我校的做法是:选择多个合适的主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现场调研收集所需的数据和相应信息,对所选主题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一篇实习报告,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近几年的主题,主要有大型场馆疏散、旅游资源开发、我校停车规划等。 2.交通运输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措施。如何对实习环节质量进行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价,是指导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很多高校会从实验室条件、指导教师条件、现场操作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我们所调研的高校和我校在评价方法上基本相同,主要是学校教务部门或学院教务部门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监督或控制,学生实习质量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前者主要是通过实习实施计划和实结来实现,实施计划中会相对详细地列出实习时间及实习内容,实结中会对实习效果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后者主要是通过实习报告的评判来体现,通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要求学生上交的不仅是实习报告,还要求上交实习日志,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答辩,对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一个直观、准确的了解。具体见表1。 3.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环节总体评价。通过对国内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环节的调研,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在实习环节中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习内容以及实习地点。通过比较可知,我校的实习环节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种类较为全面,多出了一个“专业创新实践”,而且将“毕业实习”进行单列,这就使得每年夏季学期都有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环节,对于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有帮助;对于指导教师的控制也较为规范,指导教师需要填写实施计划以及实结,从制度层面尽可能保证实习效果和质量。但也存在诸如对学生实习质量的控制较为宽松、实习内容尚需丰富、毕业实习定位尚需明确等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实习报告的批改较为宽松,缺少答辩环节,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做到十分了解。由于和现场联系存在一定难度,每次的实习内容较为单一。目前的实习基本上以运转内容为主,缺少对客运、货运岗位的参观。由于种种原因,毕业实习无法与毕业设计结合,致使毕业实习名不副实。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师资情况、现场条件、环境因素等。由于每年交通运输专业参与实习环节的人数太多,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假以时日,慢慢处理。 二、对交通运输卓越班学生培养的启示 我校交通运输卓越班每年只招收35人,相比较于交通运输专业招生超过160人的情况,具备在实习环节上追求高质量的可能性。 1.对学生实习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根据兄弟院校的经验,加之交通运输卓越班学生实习时间较长,建议除上交实习报告以外,还要上交实习日志。前者主要是对某一实习的综合概括以及某些重点内容的详细描述,后者主要记录当日的实习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依据。二者都需要学生的心得体会,并在某一实习岗位参观的最后一天或两天,对所有学生进行简单答辩。根据答辩情况,了解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现场的认识情况。要对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与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一起存档,以备查询。 2.生产实习内容。生产实习在整个实习环节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实习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在石家庄市内完成,就可以节省住宿费用。如何与石家庄站、石家庄南站、石家庄客运段、石家庄货运中心进行良好沟通,让他们提供相应的岗位供学生进行跟班实习,对于能否高质量地完成生产实习任务,便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我校与石家庄南站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考虑需要学生在客运、货运等岗位参观,故还须与石家庄站、石家庄客运段以及石家庄货运中心进行联系。本文认为,首先,与石家庄南站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现有实习岗位;其次,挑选出部分有意在客运站或客运段工作的学生,与石家庄站和石家庄客运段协商进行跟班实习。在人数少的情况下,安全容易得到保证,也许会有积极的协商结果。 3.毕业实习定位。毕业实习应该是为了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而进行的现场调研,内容应该与毕业设计内容相关。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提交毕业设计题目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如何进行毕业实习,联系哪些单位。对于交通运输卓越班的学生而言,由于人数较少,建议各位指导教师应认真考虑,将毕业实习落到实处。 三、结论 本文首先对国内高校以铁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环节进行调研,对其实习种类、实习内容和实习质量评价措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我校交通运输卓越班学生培养的几点启示,给出了具体的实现途径。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和今后10年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任务。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人才培养;校企联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推行卓越计划的目的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和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将社会、市场、企业的需求压力转化成高等教育汽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很重要的课题。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在专业改革建设过程中,应率先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造就一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二、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满足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虽然设置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但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相似性大,没有很好地突出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尤其是体现交通运输特色的物流工程方向和交通运输工程方向的主干课程薄弱;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方法上仍然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不足;三是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交通运输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汽车驾驶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其他实践环节,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原有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以车辆使用与维修为主线,而与运输组织、交通规划相适应的实验与实习则很少,以现代高科技汽车产品为主的实验、实习也较少;四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缺失。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均实行四年制本科在校学习,虽然有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但实习过程与就业相脱节,校内实训教学环节没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建立试验室投入较少;五是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所有高校工科专业的任职教师将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我校交通运输专业还缺乏这样的“双师型”教师。 三、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施“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者对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1.确定科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应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对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围绕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及现代管理技术、汽车服务技术的基本要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管理技术、具备汽车服务、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保险理赔、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汽车生产与流通企业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以及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贸易、车辆保险等行业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设置系统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的交通运输卓越工程人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注重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素质培养。基础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要突出工程师素养的培育,如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基本品质;在交通运输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下,进一步拓宽学科的知识范围,加强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列课程,使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具有必备的自然科学和相应学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形成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师应具备的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素质。(2)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着重突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和综合实践类教学环节。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涵盖交通运输主要技术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前沿,了解和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集成技术以及物流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能从事汽车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和监测维修、物流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工作,从而培养交通运输复合型工程人才。(3)注重工程研究能力培养。开设文献检索、课题综述、专题讲座以及研究方法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倡导探索,强化实践;实践环节加强企业实习,使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并实施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使学生具备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潜质,切实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建交通运输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封闭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根据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现实情况,可采取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和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1)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一是创建校企双导师“2+2”模式。在交通运输专业进行两年的学科基础教育,由学科建立的专业导师进行学业的规划和指导;进入大三后,实施校企教师联合指导的模式,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由企业导师指导,要求学生有不少于1年的企业学习实践。二是创建校企“3+1”订单式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为企业输送迫切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2)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在交通运输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立基于问题式、探索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协作式学习等。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入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与课题研究和科研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效实施的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1)通过校企合作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其培育目标和社会需求决定了教师既要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二是有计划地选派在职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定期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使教师深入生产实际,增强其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并使教师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聘请企业合作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校兼职,担任学校的专业课或实践教学工作。(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采取企业独资或与企业合资等方式为学校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解决实验室设备陈旧、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或每年向投资企业交纳一定的费用,同时企业也可在这些地方安排合理的经营项目。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省级以及市级政府的产学研基金,利用该项基金购置一批研究项目所需的设备,这些设备将成为实验室、实训室设备的一部分。(3)通过校企合作推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和生产现场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保障。学生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并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由学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实现综合毕业实践与就业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完成实践教学,也大大减轻了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压力,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独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结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实践和考核要求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交通运输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引言 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及收费情况,决定了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公办学生要差。独立学院的学生头脑大部分都很聪明,思维都很活跃。但学习目标不明确、自身纪律约束观念淡薄、持之以恒的能力欠缺、学习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学习挫败感强烈。[1] 交通运输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现代运输管理思想,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特点及学生培养要求,发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对课程存在错误认识,学习兴趣不高;(2)社会实践缺乏,学生自主创造性差。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改革措施来增强教学效果。 1.改革教学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现代管理理念、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在学生学完计算机相关课程及管理学课程之后。 2.转变教学理念 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偏向管理方面,教学的侧重点要探讨运输过程中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运输企业的运作效率,在授课时注重让学生产生知识迁移,将以往的知识结构引入本课程,学会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要考虑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剔除与专业相关不大的知识点,补充专业特色相关内容,还应注意补充最新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的内容,将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2]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必须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课程的可听性和可学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积极性。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专业特色案例教学相结合、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分组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使用,选择一本合理的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向启发式、讨论和研究式的跨越,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潜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注重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性强,深刻理解信息系统的各种概念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使学生能在具体应用环境下综合运用基本原理和规则,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个系统,使学生养成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应加强课程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实地参观调研;实行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信息系统负责人为学生讲授现实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还可以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科研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5.改革考试方式,达到检验真实水平的效果 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个常用工具,因此要改变传统考试只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做法,更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考核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比如具体一个案例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把各小组研究的系统开发的各过程讨论形成的文档以及最后的开发成果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能更好地督促学生的平时学习,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结 交通运输专业旨在为交通运输领域输送掌握运输系统知识的优秀人才,其课程的学习应当时刻遵循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文章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方法。笔者在这几年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尝试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因此有一定适用性。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努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交通运输行业人才起到推动作用。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交通运输特色专业建设是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与核心。本文分析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与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明确基于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了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围绕网络教学应用的理论框架,对网络课程的筛选与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网络教学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轨道交通运输设备与设施的现代化,对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教育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运输专业面向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规划和运行管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育重点在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生产作业过程的技术管理理论、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定位于兼有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继续教育虽有基础、资源和载体,但总体上还不能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继续教育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伴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推进,需要强化网络教育对校内学习的支持服务,推动优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因此,需要基于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设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轨道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才需求。 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发展需求与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明确交通运输专业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探索面向行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面对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需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着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继续教育要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需要面向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切实深化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探索面向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推进,针对参与继续教育的学生通常都是在职工作人员的特点,需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结合成人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参与继续教育学生个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梳理专业课程设置。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正是面向社会对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办学,培养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掌握从事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轨道交通运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能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营组织、生产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三、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的课程体系优化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优化优化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对比分析。通过与相关同类院校如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升本)专业课程设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都是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课程类型也大致相同,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就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其他学校只包含毕业设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增设了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设计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工程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环节三部分(如图1所示),形成知识―应用两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着重工程实践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基本技能三个模块:①人文知识模块主要设置由“政治思想理论课”等系列课程构成的课程。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模块主要设置数学、物理类、应用数学类等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拥有基本的分析与解决的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③基本技能模块主要设置计算机类(数据库及原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英语类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英文沟通、表达能力。 (2)工程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模块组成。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含交通运输设备、运输规划、运输经济学、运筹学和系统仿真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立科学思维方式。②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了列车运行组织、车站与枢纽运输组织、线路工程、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货物运输组织、运输安全系统工程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 (3)工程实践环节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主线,以专业基础型和综合型为内涵,构建了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包含课程设计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①课程设计模块,在对比了各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针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列车运行组织”、“车站与枢纽运输组织”以及“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分别设计了相应配套的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管理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毕业设计模块,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网络教学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日益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教学传递模式。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需要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考虑到参加继续教育学生通常都是在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制作网络课件等形式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缓解工学矛盾引起的学习困难等问题,保证和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网络教学应用的理论框架。网络教学应由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课程、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证5个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平台是网络教学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工具,网络学习课程是核心。网络教学需要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在网络课程开发中,需要制定网络课程建设的规划。网络教学需要根据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时间安排,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撰写学习资源,拍摄和制作教学视频,制作互动学习课件,制作互动练习课件,使网络学习资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以维持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为了确保网络课程学习的质量,还需要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系统的配合。 2.交通运输专业网络课程的筛选与设计。在网络教学体系中,核心的内容应当是网络课程的筛选、设计和开发。针对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大多是企事业单位一线的人员,存在工学矛盾,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网络课程的筛选网络课程的选择可以首先考虑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线性代数及普通物理。这些课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基础课,受众广基础性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需求也大。 对于专业课程模板,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授课的形式可以采用网络授课与课堂授课相结合,一部分学时分配给网络自学,一部分学时进行面授,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同学先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后,再由教师针对学习中的难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知识点及其运用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通过课堂交流为同学进行答疑解惑,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工程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运行图课程设计、站场课程设计、车站运输组织课程设计)涉及较多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需要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类题目通常结合交通运输工程的实际情况,每人布置一题,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与互动采用完成。因此,工程实践环节不适合开设网络课程。 (2)课程开发及设计。对于已选定需开发网络教学的课程,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包括责任教师、学科专家、网络技术人员、多媒体制作人员、美工、编辑等。同时,需要制定网络课程规划,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规划应包括以下12项内容:团队的人员组成和任务、课程背景、课程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单元和主题、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作业和考试、交流及合作学习、课程开发进度、学习进度安排和课程版权等。通过细致的网络课程规划,团队人员都能清楚地了解课程目标和要求,才能通力合作,共同为达到课程目标而进行有效合作。 五、结语 本文结合轨道交通行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现状与继续教育教学特点,明确了交通运输专业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通过对比取长补短优化了原有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方法,拟建立网络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实施网络教学,采用课堂授课与网络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探索面向行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满足产业需求的问题,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系统工程学课程建设中,分析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的难点,提出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CDIO;应用型本科;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仍然大多仍侧重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忽略了系统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往往在学完系统工程学后仍然不能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考虑专业问题。 1 系统工程学教学难点 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教学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具体的系统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系统工程技术,如系统分析、系统预测及系统评价等;课程设计则是综合利用所学系统工程方法解决交通运输具体问题。 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诸多原理的学习以及模型的计算(如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等)对学生来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虽然相对具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这两部分内容在传统设置中往往比较零散,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实践体系,因此学生虽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识点,但无法构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完整全局体系,从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总会呈现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学问题。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合称,且将其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系统的思想培养人才。CDIO模式打破学科、专业、文理之间的限制,在教学工程中首先统一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工程师的目标与技能,界定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实现对行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 (2)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CDIO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将培养目标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产业需求为基准。CDIO模式要求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项目实施中。CDIO模式中所运用的项目均来源于行业产业,因此是不断满足产业变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案 (1) 基于项目的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系统工程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方法往往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教师以实践案例为基本时间轴,依次讲解实践案例所用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具体技术。例如,通过针对公交车服务质量评价实践案例的讲解,重点依次讲解公交系统与要素、公交系统分析、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公交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理论教学中所讲解的实践案例均来源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学生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运用。每5人一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要求每组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对课堂所讲到的知识点进行验证及运用。 (2) 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同样采取分组形式,为各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各组之间互不相同。系统工程学实验目前共6学时,均为验证型实验,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而课程设计中,为每组分配的项目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项目,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内部合作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学生通过内部协调,获得各自不同的具体分工,完成1-2个知识点,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内容综合成课程设计报告。 (3) 成绩评定 依据CDIO思想,将系统工程学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阶段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分别为2:3: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以及实验成绩;阶段考共有2次,分别通过项目的形式,随堂让学生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适当地计算。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利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时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 4 结论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深刻理解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具体项目实施也有了贯穿全周期的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具体项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能快速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应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类课程中进一步作推广。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研究 摘要:基于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规划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构建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企业实习体系,并对该体系的特色和近年来建设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卓越人才培养 一、引言 同济大学在卓越人才培养规划中强调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育的传统特色,构建以“三大联盟与三线联动”为核心,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以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技术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该专业实践性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未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者,学生们必须提前掌握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自觉形成最佳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组织学生到铁路运输企业实习,让企业直接对未来所需人才进行引导,将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运输管理人才更容易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能够“适销对路”。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必备知识,实践环节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够锻炼学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更是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好的“模拟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培养和锻炼出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专业传统企业实习存在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本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只有两周,一周在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另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实习效果和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1.在企业实习时间短,对企业生产实践了解少。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企业实习仅占用两周的时间,且其中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这样的安排显然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生产实践有全面、细致而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快速,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近年来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大批新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运输的规划与管理。通过企业实习能让学生了解与学习新技术的运用,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3.校企联合培养不足。改革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学生只去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一个部门实习,实习面窄,实习岗位过少,上海铁路局的其他部门未能有效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需结合交通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为依托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交通运输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卓越实习要以运输生产环境作为支撑,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开展实习工作的保证。上海铁路局是教育部确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由上海铁路局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专家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审核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以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选取了铁路编组站、高铁客运站、高铁客运段、调度所四个单位作为校企实习开展的对象。系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上海铁路局人事处共同确定了南翔编组站、虹桥高铁站、上海客运段、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作为实习基地。上海铁路局在每个实习单位都指派了实习组织领导、兼职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同时,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基地,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二)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构成 根据本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企业专业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拓展。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特点及主要专业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是一个有机体系,其中包括: 1.校内实训部分。校内实训包括列车接发实训、Railsys实训等综合型实训,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完成电话闭塞法、半自动闭塞法、自动站间闭塞法的实操学习,并学习利用Railsys运行图软件编制及管理运行图。校内实训为后续开展企业实习做好过渡准备。 2.企业实习部分。企业实习内容包括两大板块:铁路运输企业实习和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前者是主体,在总计六周的实习时间中占4~5周。 (1)铁路部分:对于铁路运输管理工程人才,需要对车流汇集、列车生成、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清晰了解,通过生产实习可以把交通运输专业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系统集成,因此在铁路运输企业实习中设置了多个实习项目。 ①铁路编组站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南翔编组站。学生主要了解编组站运输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输岗位职责,熟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关于编组站技术作业的有关规定,学生在跟班实习中需要系统了解编组站到、解、编、发各个生产环节的作业内容和流程等。 ②铁路调度所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学生主要了解上海铁路局管辖范围、上海铁路局调度所生产组织系统及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对行调、货调、机调等调度员岗位跟班实习,了解调度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实习岗位的计划内容、编制办法。 ③铁路货运中心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货运中心北郊站和杨浦站。学生主要了解货运调度室内车站调度员和货运调度员的岗位职责,铁路货运改革后综合服务窗口办理货运作业的流程,以及货运员的岗位职责。 ④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实习地点为高铁列车。实习以跟车、跟班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重点了解高铁动车内主要设备设施、高铁列车动车组营业规章、乘务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高铁列车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内容,完成高铁列车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⑤高铁车站客运服务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虹桥站。实习以参观结合形式开展,学生主要了解上海虹桥高铁站服务设施布局、客流到达及出发特点、站内中转、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过程中的流线组织,掌握高铁客运站客运组织内容、岗位设置及岗位责任。 (2)地铁部分。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则主要依托上海地铁调度所OCC以参观、模拟、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将系统了解地铁生产组织系统架构、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重点关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预案要点及地铁施工作业管理规定及流程。 (三)实习保障体系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保障体系。每次企业实习前学院教务主管领导都亲自做实习动员,院办领导安排好后勤工作,系领导部署实习计划并安排带班教师,带班教师都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按时参加。上海铁路局和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均成立了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程指导实习工作,各一线实习单位均成立了工作小组具体与实习带队老师对接,双方畅通联络、紧密协作。应该说整个实习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 “安全第一”是运输实习的首要原则,每个实习单位在同学到来的第一天都组织了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有规章学习还要进行安全防护能力训练、这为确保现场实习安全、有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运输管理工程系为了保障实习有序,精细编制了教师值班表,确保每日都有教师在现场。学院安排了接送车辆,保障每日在铁路现场交接班后规定窗口时间准确到达,以减小对铁路现场工作的影响。铁路局则安排了站内短驳车辆,安全快速地将学生送达站内各实习岗位。至今,交通运输专业已有3届同学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参加了企业实习,实习全程未发生一例安全事件,同学经过现场观摩、实践、听讲较好地完成实纲任务并全部通过实习答辩,实习内容逐年拓展、深化,实习组织工作获得了参与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特色和实施效果 运输管理工程系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抓,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及其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建设,为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实施效果。 1.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特出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让学生通过现场实习、调研,分析总结相关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企业生产实习内容组织创新,实习对毕业设计选题支撑效果凸显。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习内容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铁路实习项目关联紧密。首先,实习让学生系统地观摩了铁路运输设备的全貌,特别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速列车装备和集各类先进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调度指挥中心让同学增强了专业自豪感。第二,先编组站和货运站,后调度所的实习安排使学生对铁路既有线车流汇集、列车生成、到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了清晰了解,有利于学生把所学专业课程知识串连起来,为来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和高铁车站实习安排紧凑让学生系统了解高铁客运“站、车”服务之间的接口关系,对旅客出行全程服务质量的影响要素有了亲身体会。第四,铁路调度所与地铁调度所OCC实习紧凑安排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对比了铁路和地铁行车环境、调度信息系统和调度职责的差异,也让学生对未来的论文选题乃至毕业择业有了感性和理性支撑。 3.形成了双导师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专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实行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双轨制,聘任了一批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精心设计了企业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与教学指导书,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铁路局兼职导师结合实习进度组织了多次分专题讲席,学生获得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 4.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推动本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交通运输专业改革后的企业实习,为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系统了解铁路运输专业现场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提升了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毕业后去铁路局和地铁公司就业的人数。 5.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以工程实践为驱动的企业实习计划得到了上海铁路局企业高管和同行业专家的支持,同济大学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与建议,逐步打开思维、活学活用专业理论,用人单位上海铁路局对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了肯定。 五、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的企业实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理论教学上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各个课程间更加协调,也为实践环节打下良好基础。实践环节不断增加企业实习的单位和内容,力求符合交通运输专业本行业生产工作的实际,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企业实习工作扎实开展,继往开来,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实习工作还将谋求更大的创新,为交通运输卓越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交通运输专业《运筹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系统总结国内外运筹学实验教学经验,面向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培养需求研究本科运筹学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手段以及综合实验案例设计方法,探讨如何推进运筹学实验教学理念由理论“验证”向专业“探究”方向转化。 关键词:交通运输;运筹学;实验教学;卓越人才;教学方法 运筹学方法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广泛运用,其核心思想是对交通运输决策的实际问题进行提炼,建立成数学模型,综合运用数学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后续专业课中运筹学的建模方法与专业知识结合,形成了诸多方法和技术。 我国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运筹学》教学较为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在教学内容上介绍算法的学时在总学时中普遍占有较高比例,课后作业中对求解算法的训练花费学生的时间精力最多。相比国外高校同类专业,国内的教学设计中对建模思想讲解和建模能力训练投入的课内、课外学时都是不够的。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解题效率,将“求解”时间还给“建模”时间。要提升解题效率的最好办法无疑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求解工具。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交通运输专业《运筹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推进相关教学改革工作。 一、国内外《运筹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1.国外情况。国外《运筹学》课程建设具有悠久历史,如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独立设置运筹学课程,1950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开设了运筹学课程[1]。在法国高校[2]中,运筹学是工学、管理学、经济性专业的重要基础性课程,面向不同专业授课内容及难点有所区别,其中交通运输专业运筹学的教学和考查要求都比较高。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高校,运筹学建模及在实践中的运用都被视作教学中的重点,而算法的实现几乎清一色的交给计算机工具。学生可以在学校开放的免费数学软件资源中轻松找到多种求解工具。 表1列出了部分有交通运输类专业大学的运筹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其中实验课往往结合习题课一并设置。在实验课,教师或助教会给学生发放软件工具的使用说明,演示并举例讲解基本操作方法。除了部分算法推导作业之外,模型求解类的课程作业全部要求用软件工具完成算法程序的编写,软件输出结果被作为作业的附件提交审查。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习题(实验)课还设有团队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合力完成较大规模问题的建模、求解和分析。 从美国高校情况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运筹学课程有如下特点:(1)课时多,平均每周有2~3小时理论课,此外还有1~2小时习题课或讨论课;(2)重视案例教学,将运筹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如麻省理工学院运筹学习题(实验)课往往会结合专业问题设置题目;(3)均有实验教学内容,课后作业和课外项目都需要借力软件工具完成、形成规范化成果报告。 2.国内情况。在国内,管理类专业采用运筹学实验教学的案例最多,如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开发了基于Excel的运筹学求解模板和求解程序[3];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运筹学成实验类课程,采用Excel软件辅助求解,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完成全部课程[4];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运筹学实验依托于“Xpress-MP”软件,设置综合性项目,学生以小组模式自行进行任务分工,完成模型建立、编写程序、数据分析等步骤[5];河南理工大学采用WinQSB软件进行运筹学上机实验。工程类专业的运筹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较少,实验辅助软件多数为Lingo和Matlab,要求学生编写代码设计求解算法。 综合来看,国内高校管理类专业开设运筹学实验教学的,基本以非独立实验形式为主。实验课教学内容多为辅助完成课本中的习题作业,结合专业设置综合性实验的较少,探究性实验数量甚少。工程类专业中设置运筹学实验课的高校鲜见。 基于以上国内外高校在运筹学实验教学开展的经验,针对交通运输专业兼具工程专业和管理专业的特点,拟采用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在软件工具的选择上则既考虑对算法步骤直观演示的要求也考虑培养学生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以便使其未来能运用软件工具独立开展探究性实验、支持对较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 二、运筹学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1.实验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为训练学生在解决交通运输专业问题中运用运筹学思维,为给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优化求解方面的方法和工具做准备,拟在运筹学课程中加入实验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问题分析、建模、算法设计、编程及软件应用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2.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运筹学软件工具基本使用方法实训和案例实验。运筹学软件工具初步考虑WinQSB和Lingo,前者通过视窗能直观展示运算步骤、有利于学生对算法原理的学习,适合对算法开展验证性实验;后者允许学生对算法进行自主设计,适合开展探究性实验。 案例实验是运筹学实验教学的主体,具体分为面向算法的验证性实验和面向建模的探究性实验,见图1。对于本科运筹学来说两部分的实验课课内学时比例建议在3∶2,课外作业学时建议在1∶3。验证性实验在探究性实验之前开展,可以基于课本上例题或作业题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课上教师通过上机讲解、演示,帮助学生消化理论课上介绍的算法原理和步骤。验证性实验学习使得学生能较为熟练的使用软件工具,独立对一般模型进行算法设计和求解。探究性实验宜给学生留有较多的课外作业时间,课内以思路启发和成果讨论为主要内容。对不同高校,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课内学时分配可灵活掌握。 三、运筹学综合性实验案例设计 运筹学综合性实验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实验案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面向交通运输管理的实际问题选题,有一定的问题复杂度和建模难度;(2)用到所学算法,手工无法求解,必须利用软件工具;(3)计算结果适合分析讨论,体现决策支持的价值。下面举一例简要说明[6]。 1.案例问题描述。设有x1,x2和x3三个化肥厂供应y1,y2和y3三个地区农用化肥,有关参数见下表。假设3个化肥厂的化肥供应量a1,a2和a3必须全部运完。 (1)根据以上要求,试建立运输模型使总运费最省,并求解(验证性质);(2)若3个地区的需求量为70,20,60,受到各方向运输能力的制约,发点至收点的运量不超过,试建立运输模型使总运费最省,并求解。(探究性质) 2.知识点选择和模型建立。运输问题建模思想是构建运输收发平衡表格,基本建模方法已在理论课部分讲授。本题目在基本方法之上又增加了难度。该题的建模技巧教师应该予以引导、启发。问题(1)为需求量有上下界问题,建模技巧是分离出虚拟收点,其收量为“最高需求量-最低需求量”,见表3;问题(2)为运量有界问题,建模技巧是增加虚拟点,既做发点又做收点,并按照原题意巧妙地设置相关单位运价,见表4。本问题要用表上作业法手工求解非常复杂,正好可以通过实验课训练学生利用软件工具完成求解,并观察解方案与题意的吻合情况。 3.算法设计及软件应用。问题(1)为简单的四发点五收点的小规模运输问题,因此在求解方面要设置难度,要求学生用Lingo编程求解,训练其对基本编程语言的学习,见图2。问题(2)强调建模过程,WinQSB软件对运输问题模型录入更加直观,因此可布置学生选用该软件求解,见图3。 4.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设计。 用软件求解后,分别得到以下结果: 学生可以自行整理成标准答案,填写在课程报告上,见表5和表6。 四、结语 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运筹学教学中大多没有设置同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学生解题没有数学软件工具。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被大大简化以使得决策变量的个数易于手工求解,然而这使得学生难以领会到运筹学方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真正效果。国外高校在运筹学教学中普遍引入了数学软件工具,配合理论教学设置了同程实验教学内容,这大大提升了学生解题的效率同时使学生对算法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在解决了费时最多的求解问题后,教师将能够有更多的课内学时用于基础理论和建模方法教学,以及增加运筹学用于解决复杂交通运输问题的案例剖析,这显然有利于拓展知识点和信息量并能够提升学生对运筹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新开办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措施探讨 摘 要 根据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发展形势,分析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需求。围绕新办交通运输专业所面临的挑战,从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专业建设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交通运输 专业建设 措施 交通运输是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经营和管理的理工科基础的专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同时智能交通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为了适应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发展对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积极响应广东省政府在2016年1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粤发[2016]1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于2016年开办了交通运输专业,目前正大力加强该学科专业的建设。本文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需求、面临的挑战和具体建设措施方面进行探讨。 1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交通运输将进入智能化和高速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的各种运输生产效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将形成。同时,交通运输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需要大量能从事智能交通系统下的、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的交通运输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加盟。 相关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对交通运输高技能人才需求较大,主要集中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智能站场、电子地图、卫星导航、停车管理、物流运输等行业,其中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智能站场三个领域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需求占需求总量的一半以上。调研显示,75%参与调查的公司目前都急缺智能交通方面的人才,90%以上的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师及行业人士都认为智能交通非常有发展前途,且有一半以上的工程师对此充满信心。而目前广东省内开设交通运输类的本科院校仅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12所,每年毕业生人数约为400人,人才缺口巨大,供不应求。 2新办专业面临的挑战 交通运输专业依托汽车学院现有的办学条件进行建设,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但作为新开办的专业,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场地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2.1专业基础及课程建设亟待完善 由于新专业刚刚开始招生,加强招生宣传,完成招生目标,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为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另外,如何逐步形成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完成系统全面的教材建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师资力量仍比较薄弱 目前学院虽有一批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但具有交通运输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教师缺口仍然较大。如今面临新专业招生,在校学生数量将逐年增加,师资不足将严重影响课程体系建设。急需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实验系列人员及交通运输专业骨干教师三方面人才,逐步形成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交通运输专业师资团队。 2.3教学实验场地及设备缺乏 作为新专业,目前相应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配套较薄弱,为较好的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需新建交通运输专业相关实验室若干个,用地总需求约为3000 m2。除此之外,还需新购置一批交通运输专业相关教学实验硬件和软件设备,实验设备资金需求300-1000万元。 2.4校企合作尚待建立 作为应用型工科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必不可少。需要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要求的各类单位,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主要建设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专业教学需要的培训实习基地、其它短期分散的实习单位三种类型的基地。 2.5科研团队和平台仍未建成 目前,汽车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教师队伍多为新入职员工,职称及年龄结构仍不够合理。在引进新教师完善师资团队和科研资金辅助支持的前提下,依托科研项目凝炼团队,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科研平台,带动整个学术团队的发展,并逐渐有所突破。 3专业建设具体措施 3.1加强学科建设 面向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瞄准市场的人才需求,紧贴智能交通行业“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汽车学院现有专业优势,加强交通运输学科建设,构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突出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着力加强交通运输专业师资队伍和实验室的建设,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扩大交通运输专业的招生规模,将交通运输专业建成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工程应用性强、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的理工类学科和省级特色专业。 3.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服务城市智能交通行业为起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广东省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智能交通系统、车联网、交通信息与控制、交通运输组织学、运筹学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学校等从事交通运输领域的组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控制与应用、车联网技术、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相关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健全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实践、工程协同发展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建立“基础-应用-提高”为主线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教学、区域与国际交流的“协同创新”的教学方式,加大校内与校外、区域与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行业领域应用型人才。 3.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1)立足于已成立的学生科技社,继续加强对科技社的管理和建设,组建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争取辐射60-100人。以各类学生竞赛平台为载体,按照“一年出几个项目,几年出一个精品”的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作与竞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依托科技社,围绕科技创新竞赛,更多地吸纳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成员,以核心成员带动新成员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依托学生的科技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发表相应的论文、专利等,力争在2025年,学生累计总数5篇以上,申请专利累计总数5项以上。 (4)号召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进入企业辅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在这方面,汽车学院也卓有成效。在今后,希望在资金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切实深入到这类科研项目中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完全开放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给学生在课余时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落实校、院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思路,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平台、专业负责人为带头人为核心,采用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方式,着力提升学科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围绕学科主攻方向,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综合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博士和教授。同时,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使其迅速成长。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动教师活跃海外(国际)学术舞台、扩大学术的国际视野。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符合条件的本院教师赴外国进行学术和教学访问活动,聘请具有丰富教学或任职经验的外籍专业人士来学院授课或者讲学,活跃学校气氛,扩大师生的国际视野,积极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建设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体制和机制,促进专业建设。 3.5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按照 “立足广州,辐射广东,面向全国”的发展思路,围绕行业人才需求,每年为社会输送50-100名高素质的交通运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利用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协同人才培养新机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重视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 4结语 在未来交通运输业的智能化发展新形势下,交通运输高科技人才需求大大增加,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作为一个新开办的专业,在开办初期往往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缺乏、课程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探讨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还需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为保障,尤其重要的是需要加大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资金方面的投入。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关于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与实践性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明确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对高校交通运输的专业建设与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 一、概述 近几十年来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设立交通运输专业的院校大约有104所,跻身2014中国交通运输高水平学科专业的院校有21所。其中,东南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入选中国顶尖学科专业,武汉理工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入选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由于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所以传统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对新型社会对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改革大学的教育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二、国内外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现状 由于交通运输专业涉及面比较广,所以我国有很多院校设立了交通运输专业,但是设置方向却各不相同。以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中各有侧重。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都是以航海运输为特色;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侧重铁路方面的运输;东南大学、长安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以公路运输立校;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是以航空运输见长。 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五所高校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要求以及所占的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同济大学本科生修满262个学分就可以拿到学位证书,其中实践课程所占学分比较高,达到了41个,占总学分的比例为15.65%;北京交通大学比较注重实践教学,总学分为165分,实践课程占25.15%,同时北京交通大学除了理论和实践课程外,还设置了理论与实践通选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1.21%,即理论教学学分所占比例最多达到74.85%,实践教学学分所占比例最多达56.36%,占总学分的一半还要多。表1中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课程学分最高,达到了5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6.3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总学分分别是150和179.5,实践课程学分所占比例分别是17.67%和17.27%。由此可知,各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比较注重。 三、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待完善。国内有些学校在追求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时,将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得过宽,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方面,既要工科管理学科,还要大交通和单一的运输方式,使专业培养计划中基础课学时过多,造成实践环节学时严重缺失,失去了本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改善。很多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习等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传统实践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效果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培养出的人才后劲不足,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有待加强。很多高校的年轻教师工作时间短,虽然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够,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目标和改革思路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不但要培养具有数学、外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要熟悉交通运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该专业需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能够在国家及省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政策研究、规划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 2.改革思路。针对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为先导,优化实践环节设置为核心,注重创新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为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为保障”的改革思路。 五、交通运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1.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内的实习基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学校与实习单位合作,加强校企联合机制的建设,加强实习监管机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交通运输专业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特别注重规范实践环节流程,严格管理程序。根据这几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将创新实践环节放在专业实践环节之后,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实践环节,即基础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创新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环节。首先,在基础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然后进行创新实践环节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是综合实践环节,此环节主要通过课程综合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不仅保证了各实践环节间的协调统一,还保证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时效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1.提高学校教师的工程研究能力。对教师队伍中工程实践经历不足的教师,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教师直接参与到企业的一些工程项目中,帮助企业完成相应的工程项目研究或技术改造等工作,实现校企双赢;学校还可以引进工程经历丰富的教师,对工程经历不足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在校教师的工程研究能力。 2.聘用企业兼职教师。针对交通运输专业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校可以为学生聘用企业的相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现场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在企业这个大环境中,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将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理论。实施“双师制”――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导师为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提供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 (三)加强学校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不仅需要合格的实践教师队伍,还需要加强教学仪器设备的建设,建立较完善的、功能齐全的实验实习基地。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及时更新教学设备,积极申请学校财政支持,建设一流水平实验室,为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四)建立校企联合的培养机制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摇篮,企业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好市场,学校与企业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可以实现校企双赢。学习国外“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推动前厂后院、前店后校、一专业一实体、订单式教学,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多维度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 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学校可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三年在校学习,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一年在企业实习,企业可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和工程项目的研究。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工作;同时还可以让工程经历不足或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获得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 六、结语 实践证明,武汉理工大学根据“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为先导,优化实践环节设置为核心,注重创新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为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为保障”的改革思路,对传统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实施了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实行了“3+1”的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十三五”时期就要到来,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已势不可挡,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学校要想培养出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就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新实践教学,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新时代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技术论文:教学改革下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 1趣味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擅长纯理论的学习,如果在学习模电这门课程时,先进行一些感性认识的教学环节,他们往往更容易学习这门课程。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讲授模电这门课程时,在讲完绪论以后首先由老师做一些电子方面的趣味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如果有条件让学生到实验室动手做一些较简单的电子实验,这些实验不仅能提高兴趣,又让他们认识了一些电子器件及特性,使今后在讲授各种电子器件时不再空洞乏味。 2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 模电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有其自有的特点和规律,其课程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般教学计划都是电工基础安排在模电课程之前来作为模电的基础课程,但如果不加分析地用电工基础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模电,可能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模电的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第一,模电主要的电子器件二级管、三级管都是非线性器件,这与线性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是有很大区别。第二,模电的分析都是直流加交流的分析方法,即直流通道和交流通道。直流通道决定静态工作点,而交流通道是信号的通道。第三,反馈网络是模电经常使用的电路,不管是运算放大器还是振荡器都必须有反馈网络的构成。以上几点正是学生学习模电的难点,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与难点,调整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这门课程的学习特点。以下通过几个实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2.1非线性电路与估算 在模电中常用的二极管、三极管的伏安特性为非线性,一般称为非线性元件,而电阻、直流电源的伏安特性为线性,一般称为线性元件。在模电中线性元件与非线性元件共同组成各种电路,那么电路的计算问题在电工基础中并未涉及,那么计算这种电路目前使用估算法、图解法。有的同学往往提出为什么不用解析法,而那样计算的不是更精确吗?在讲解这类问题时要给学生讲清楚估算法在工程计算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有些计算问题变得简单,能较快地解决实际问题,而用解析法,一是目前学生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这种问题,二是如果能用高等数学的方法解决,但过程过于繁杂,虽然计算精度高,但与估算结果差距不大。因此在这里要让学生思维方式有一个转变。 2.2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 在模电的放大电路中,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的分析也是模电独特的电路分析方法,由于二极管、三极管中PN结死区电压的存在,必须在交流信号通过放大电路时有一个直流电压及电流的存在,这样才能保证交流信号不失真地通过放大电路。这也是学生需思维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三极管、电阻、电容、电感、电源等电子元器件,它们分别在直流电及交流信号激励作用下的不同响应决定了它们在直流电及交流信号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这些都是分析复杂放大电路的基础。很难想象不清楚放大电路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的学生能够学习好这门课程。 3通过课程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由于模电是一门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技术基础课,通过一些综合实验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讲完之后,笔者就安排一个超外差式收音机综合实验来提升学生模电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读图——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课上讲的模电电路一般是各类单元电路,如共射基本放大电路、振荡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通过综合实验课可以将各个电路串成一个整体,笔者通过对一个超外差式收音机电路图进行整体讲解和分析,来提升学生模电电路的整体分析能力。一般超外差式收音机的电路组成为变频级——中放级——检波级——低频放大级——功率放大级,对照理论教学所讲授的内容,变频级对应振荡电路及基本放大电路,而该放大电路又工作在非线性区属非线性放大,这样才能混频输出差频信号,在这里还要补充讲解一下放大电路的非线性特性及应用,这样使学生对三极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平时常常强调放大电路要工作在线性区,似乎非线性区是不可用的、多余的,但通过这样一个实例让学生明白,三极管放大电路工作在线性工作区时可进行线性放大,工作非线性区时可以进行混频等应用。这样一级一级来分析后面的中频放大电路、检波电路、低频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实践证明,通过整体电路的分析与讲解,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结束语 通过对模电教学的改革,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趣味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实验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只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模电教学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电子技术论文: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实施的方法技巧 随着中职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的管理,尤其是职教类课程主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中职电子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成为主要内容。面对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我们必须要改革课程以适应当经教育发展的形式。当前学生的现状是基本素质较差,学习成绩较低,并且有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专业课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我们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课一般来说基础性很强、操作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素质,包括较好的逻辑性、物理思维能力和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可是面对当前学生的现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电子技术教师,我们的任务更加繁重,如果说中职类机械加工类的专业课是宏观教学的话,那么我们电子技术教学就是微观教学,这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尽可能地将微观的内容宏观化,尽量还原专业课的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我们学校的电子课教学受到领导的好评和兄弟学校的效仿。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实现情境化教学 电子技术教学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把抽象的、微观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宏观的事物,利于学生接受。我们职教类学校在这一方面采用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方法,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但是一些饮鸩止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如一些学校在授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一味地迎合学生的畏难心理,在课程设置中删繁就简,不再设置基础理论课,而是直接开设实践性强、适用性很强的技能课,使学生的技能课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回避主要矛盾的做法还在某些学校推广,极大地影响了职技类学校的办学声誉。我们学校在课堂设置上不能任意改变课程,不是每一个中技生毕业后就能去工厂就业,有的还需要学习深造。即便是直接就业也需要有很好的理论基础,我们要的不是简单的工匠,我校的做法是想法设法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使学生爱学乐学。 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把课本中枯燥艰深的电子电路问题直观形象地转化为立体的、运动的、多元的信息,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制作将各种工作元器件的工作原理集成块的工作图制成动画,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掌握了重点。如三极管、场效应管、显像管等的工作原理是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通透,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自如。 二、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 电子技术课是一门基础的实践性课程,要求我们在执教过程中,坚持贯彻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将基本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紧密集合。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深透以后,就变成操作实践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这样操作而不那样操作,为什么先这样,而后那样……学生都能够自己作出判断,自行解决。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电子现象,能够举一反三,并将这些现象进行归类处理,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在操作和理论知识之间就能够架起一座桥梁,使基础知识能都尽快地指导操作实践,操作实践进一步补充我们学生理论知识的缺陷,实践和理论的融合才是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实践操作能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书本知识。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会了基础知识同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例如,在讲授《电子技术基础》中的“稳压电源”一项内容时,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喜欢玩弄手机,并且经常丢失充电器这种特殊的现象,设置了为什么要用充电器呢?可不可以不用充电器呢?学生觉得也是个难题需要解决,于是学生找来万用表进行测量获知:插座上的是交流电,充电器输出的是直流电,而且不同的充电器的输出也有所不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验证,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再由此提出相类似的问题,让每个学生产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动力,并为之努力,每个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学会了这些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中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职学校的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熟练、技巧娴熟的工人,以此决定了中职学校在基础课教学中的教学重点,电子技术作为电子类主干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把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中多安排学生的实习做操的课时量,在时间保证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实习效果,在实习中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连接能力,检验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理论。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我们的一线任课教师经常安排一些电子小制作,比如门铃、电子音乐卡等。授课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操作过程设计,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工作完成以后进行调试,任务完成以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实践成果,对每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改进的理论基础。这样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用运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具体化的简单操作,而不是作为匠人式的简单的重复,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有自我独立操作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实习操作过程中通过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努力,既锻炼了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更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电工电子操作一定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否则会极大影响我们的装配效果。 总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电子技术课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尽量适应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我们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该尽量插入一些体现当今时代的电子理论,比如3D技术、智能手机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尽量开设网络课堂,利用网络查找最新的电子知识,查找电子元器件的各种功用和和特点,使学生的知识理论与时代同步,这样才能实现应电子技术课的能更快发展。 电子技术论文:电子技术教学培育学生能力 现阶段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技工学校中,这方面的要求更为迫切。然而,我们过去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要将学科特点和培养学生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如何结合本学科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内容涉及面广、术语多、图形符号也不少,这些都是电子类专业交流的技术语言,是设计使用的共同标准。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如果一味地灌输,就会使课堂变得机械乏味,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运用启发、讨论、现场操作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改变听课时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动力学习的风气,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充实学生的专业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基本的文化修养,掌握从事本专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重视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仅要有知识,更需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其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和思考方面有较大的缺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不要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要开拓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独立思考,不要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课外活动及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锐意开拓,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改变重课内轻课外的传统思想,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一方面通过讲座,报告,阅读资料的形式,介绍学科发展的动向,开拓创新思路,另一方面通过观看教学光盘及多媒体电子课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并指导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把本学科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课外活动通过让学生装配简易收音机的制作过程,学生不仅认识了各电子元器件外形及其作用,了解电路的连接,练习了焊接技术,更重要的是对作品有了新思路,表现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和心理倾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意识到提高各项技能和素质的紧迫感、危机感,在学会专业的同时,努力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技能,争取成为“多面手”,以提高自身的职业转换能力。各学科都应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建立一个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能增强针对性,而避免盲目性。目前学校教育存在教学与生产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学习的知识有些在企业用不上,而企业需要的知识有些学生又没有学。以市场为导向,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在电子技术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小组,把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改革和选择基础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分明地处理教材,恰当地安排教学课程,使基础知识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也为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进行教学实习的综合测试,以5~6人为一组,分别安装一台筒易半导体收音机,最后以小组总成绩来评分,借此检验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与人协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明确群体工作协调的重要性。 (3)根据学校所提供的实习就业机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学校将推荐学生实习。近年来,我校推荐外出务工的很多企业都是电子类企业,为了使学生能够选择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获得一个满意的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把自己所学的电子专业知识尽量应用于工作实践中,转变为实际能力,从而去寻求更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空间。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加速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专业、职业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劳动者具有跨专业、跨行业工作的能力,适应复合型岗位要求,掌握多种技能与知识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职业应变能力与创业能力等。总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信息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自我能力的需求。这就要求 老师们不断地探索,不懈地努力,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电子技术论文:电子技术在矿产中的运用 煤炭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能源,煤炭现代化建设中,矿井电力系统起着重要支配和主导作用。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0%~75%左右,预计2050年仍将占50%以上,煤炭企业是电量使用大户,国有重点煤矿的原煤电耗吨煤达到40kW左右,年产150万t矿井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现代化矿井的运行离不开电力资源,功耗在矿井的电能消耗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最近十几年内悄然发展起来。电力电子技术已成长为能源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交叉的高新技术。其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能源的节约、高新技术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现代化矿井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1]。 1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是20世纪初提出的,经过长期发展,实践检验,其形成独立的学科和技术产品是在60~70年代。近几年,电力电子技术在冶金、纺织、建筑、交通、给排水、电梯、空调、机床、电源等行业的应用发展迅速。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应用于电能的功率变换与控制,基础设备和元器件也在不断更新。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的控制理论从PWM的单一V/F控制后,又发展出闭环V/F控制、空间矢量控制、无速度检测矢量控制、直接力矩控制等方式。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促使工业和民用的装备向智能化、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发展。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其应用于各行各业,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煤炭资源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将电力先进技术应用在地质勘探、建井、采掘运输、安全管理等各个领域方面,在实践磨合中,也创新发展了新技术和新装备产品。这些产品在现代化矿井高产、高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彻底的改变了生产的面貌。目前我国现代化矿井步入了新技术领域中,并且向安全自动控制、无人采掘工作面、远距离地面控制等高新技术方向发展[2]。 2电力电子技术在煤矿中应用 2.1电机的调速传动煤矿中的电机是耗能大户,并且集中在通风机、提升机、排水泵和采煤机等几个大型设备上,电耗非常大。电机是感性负载,功率因数低,负载变化大,节能的空间很大。节能的关键在于先进节能设备的使用或对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目前的矿用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除了调速性能不理想外,其转子串接的加速电阻也消耗部分电能,而且维修量大。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选择变频类的电机,充分利用电力电子技术,改造风机结构功能,提高风机、水泵的运行效率,降低维修费用和投资成本,达到节约减排的功效,使其设备高水平更新,使管理和效益显着提高。 2.2采掘机械中应用煤矿中采煤机械、掘进机械等大型装备是煤矿的重要设备,在煤矿生产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是煤矿机械化装备程度的重要环节,由于这些设备的功率损耗大、负荷变化大,与之带来了电力资源的浪费问题。当今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并成熟,将其应用于矿山采掘机械中已经非常普及。电牵引采煤机也改善了电机的启动特性,其性能、效率、可靠性均比液压牵引采煤机提高很多,采用电牵引采煤机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图略)为大型现代化采煤机进行割煤工作。 2.3提升设备的改造及应用在我国大型现代化矿井中采用交-交高压大功率变频器控制绞车的开发和使用,在矿井提升设备中,应该效仿电梯行业逐步实现交流变频技术的改造,使得提升设备在控制的安全性、适应性、准确性及节电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但使用的交-交变频装置谐波大,对电网的干扰较大,功率因数低,结构复杂,需要维修的水平高,全数字控制尚未成熟。以后发展方向应选用不断出现的高压大功率的变频器新产品,同时一种利用低压普通变频器实现高压绕线电机制动和低频拖动的方法也可供选择[3]。 2.4输送机的改造及应用输送装置失效:在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生产中,输送带作为输送装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输送带与托辊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产生的磨损;接触式清扫器与输送带发生相对运动产生的磨损;漏斗放煤及长物料对输送带产生冲击磨损;输送带跑偏产生的局部磨损;大块煤、矸石对输送带产生磨损。电力电子技术中的交流电机软启动设备替代液压联轴节,利用交流变频系统进行变速输送物料。 2.5矿山其它方面中应用煤矿井下照明设备,可开发成本低、电磁污染低、可靠性高的性能先进的电子整流器(如高频逆变式镇流器),绿色照明的意义更大。地面设施高效率运行,洗煤厂工艺流程中的电机传动、地面工厂、发电厂的物料输送、压缩机、风机水泵均可利用变频调速改造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3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煤矿电力电子技术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同时开发计算机设备专家系统,增加设备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煤矿机器人仍然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电力电子技术以其特有的高效、安全、适应性强等特点在煤矿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水平和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4结束语 煤炭资源在我国基础能源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高效生产直接与经济建设相关。电力电子技术做为高新技术已成长为能源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交叉的高新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高新技术,彻底改造煤炭工业,使全行业迅速改变面貌。煤炭行业做为传统产业,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电子技术论文:学生教学方法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 1讲好“绪论”课,激发兴趣 绪论,是学生入门的第一课,如何利用这第一节课,将对以后的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轻松有创意的课程引入,可以带动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并引发其学习动力,这样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出来,学生也会主动的去接受学习。所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及动力就成为了这第一课的首要任务。首先要结合社会现行引领大趋势的电子产品———计算机的发明与制造过程,简介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到电子技术是一门在不断革新、不断探索的科学技术,其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次,我们应举例介绍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子产品,如液晶电视、激光唱片、交通指示灯等,使学生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电子技术的应用,使他们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之中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汲取。还有可以简介与电子技术相关的专业,使其明了电子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的思想对其产生向往。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积极性 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选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①多种方式的问答。问答法主要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者是实践经验,有目的性的引导提问,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作答,有的则是为了抛砖引玉带出之后的新课程,不回答,同时根据教学进度适时的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补充。②诱发求知欲,进行实体演示,演示教学是我们在教学工程中运用教学用具或者做相应的示范性试验等方式,将学生引入角色,使学生通过近距离的观摩实践将所习得的知识加深理解的一种方式,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际更为贴近。③不断地练习,进行章节测验。④运用类比法教学。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是将内容相近的知识点同时进行讲解,这可以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学习效率。⑤不断总结,巩固知识。每一章授课完毕后,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考过程,这对知识的梳理与加工有很好的效果。⑥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得学生信任、尊重老师,这对于教师的教学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个人的良好人品与修养,会得到人们的欣赏与向往,作为育人者,教师应该更为注重个人素养及人格魅力,只有拥有了渊博的才识,具备极强的综合处理事务能力,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品质。学高为师,道高为范。在学生们眼中会起到放大的效果,教师的优缺点都会被放大。⑦讲解二极管的整流功能时,就和学生说,大家听说过“整容”吧,整流和整容是一个道理。这样的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⑧在教授新课时,避免一次讲的太多,讲一点,练习一到两节复习巩固,千万不要讲的太多,避免学生害怕学习该门课程。 3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模拟电路实践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基础实验、提高实验与职业技能,电工电子基础试验中心拥有创新实验室,可以让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电工电子的综合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在实验的内容教学中,增强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试验比例。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对枯燥无趣的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利用实验课中的器具实验用品进行模仿验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引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模拟电路实践课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课目,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来选择安排实验学习。例如,放大器的Q点和动态特性的图解法是非常抽象的教学内容,经过相关程序的仿真,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电路设置Q点的必要性,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直流负载线与交流负载线的不同之处。根据黑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为不同专业安排的1周~2周的模拟电路实训,设计培训、制作电路与电源,一阶滤波器电路,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学生首先进行理论设计及计算,然后利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进行仿真,最后到动手操作、调试、焊接、制作。整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学会财务分析电子电路。首先,要让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听课前先预习的习惯,然后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将教材的重点、难点、惑点等都找出来。其次,督促要求学生做好随堂笔记。指导学生如何做好笔记,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笔记重点记录教师讲课的,主题、重点、难点、概念,关键词,对难点进行重点标注,以方便课后的复习。督促学生复习可以防止遗忘。课后学生自主的温习课程及笔记,可以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加深理解。 5教学应有侧重点,以应用为目的 高职要重点着手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因此,教学内容上要彰显高职教育的特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侧重于应用性、针对性。将知识与能力相互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的的初衷是对其的灵活运用,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侧重点。目前电子技术基础具有很浅的实用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授课时不可再生搬硬套之前的教学方式:首先讲解元器件的原理、特征、性能,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对内部结构进行讲解,再举例说明它的具体应用。曾经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偏重于细节,忽略了整体概念的讲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起到了副作用。因此授课时应有所侧重,重点讲解新思想、方法及应用,重点讲解所谓粗线条分析。需要与实际电路相结合,使学生对电路的应用更加了解。 6设计特色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可以引发人们的兴趣,同 样,课堂必须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场,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掌控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时老师以非传统的方式开场,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开场:同学们都听说过家里用的煤气罐,煤气罐的开关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气体只能出,不能进,也就是,空气不可以进入煤气罐,只有煤气可以从煤气罐出来,这就是煤气罐的单向通气性。同样,同一种半导体器件———晶体二极管,它的作用原理和煤气罐开关一样,具有单向导电性。在讲解二极管的内部构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场:同学们早餐吃三明治没有,哪位说说三明治是怎么制作的,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因为三明治分为三层,中间是薄薄一层火腿,因此我们可以带出今天要介绍的与三明治相似的半导体器件———三极管。它能分为三个区:集电区、基区和发射区。其中发射区掺杂浓度较高,基区非型常薄,集电区面积最大。这样的开场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程顺利展开。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就需要合理利用教与学这个互动的过程,该过程不但要求我们培养出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还要求我们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出来的。 电子技术论文:教学改革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 一、课程的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既有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论分析,又强调模拟电路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既要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又要求对电路进行定性分析和近似分析,学会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接受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科技进步的观念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普遍认为该课程“入门难”,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配合十分重要。 二、课程结构与基本教学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及其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电路分析基础”是与其直接相关的先修课程,此外还包括“高等教学”和“普通物理学”等相关课程。“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基础”等后续课程与本课程密切相关,传感器原理、嵌入式系统以及毕业设计等也与本课程的联系比较紧密。结合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特点,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内容衔接,尽量避免复杂的公式推导,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1.课程的基本结构。为使学生对电子电路建立起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和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会”读图,能对电路进行性定性分析,其次,要求能够进行定量计算。以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为例,“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计划共64学时,其中56学时为课堂理论教学,8学时为实验教学。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随后安排2周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作为实践环节的补充。经过比较甄别,采用文献[1]作为基础教材。教材遵循“先器件后电路,先小信号后大信号,先基础后应用”的规律编排内容,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较好基础。在应用方面,是围绕信号的放大、运算、处理、转换和产生来介绍。 2.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除去绪论部分,笔者将课程内容分成4个单元,如表1所示。第一单元讲述常用半导体原理,及其与分立元件组成的放大电路的原理;二、三单元分别为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原理及其应用;关于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为第四单元。其中每个单元安排2学时的实验课程,分别为三极管放大电路(单级、差分)、运算电路、反馈放大电路和直流电源,考虑与实践环节“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衔接,仅安排验证性实验。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1.优化教学内容。我们以所选用教材为根本,考虑教学学时有限,以及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优化。如表1所示,第一单元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及其基本放大电路,以双极性器件为主,单极性器件的学习做好与后续课程衔接即可。其中多级放大电路部分主要讲述差分放大电路;考虑知识点的连贯性,特别是把教材第9章关于功率放大电路的内容作为分立元件放大电路的应用,与多级放大器的输出级部分一起讲授。在此,要特别注意本课程“入门难”在该部分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例如关于PN结单向导电特点,应避免复杂的理论和公式推导,在教学时可先由线性电阻的双向导电性对比PN结的单向导电性,比较其伏安特性曲线,使其特点一目了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集成放大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第二单元集成放大电路的原理及特点,特别要注意与后续课程“半导体集成电路基础”的衔接,关于集成放大电路的原理此处应重视其外特性,重点分析集成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和放大电路中的反馈。第三单元,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应用,包括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信号运算与处理以及波形发生与转换电路。此处应注意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衔接,波形发生电路重点讲述RC正弦波振荡电路即可,在内容上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第四单元,直流稳压电源,讲述小功率整流滤波电路和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并安排2学时的实验。考虑到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已将关于电子线路读图的方法穿插到相关章节;没有单独安排第11章“模拟电子电路的读图”的教学内容。 2.合理安排相关知识点的教学顺序。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明确“学以致用”的道理;即学习器件原理的目的是为了组成功能电路。遵循这个理念,合理安排相关知识点的教学顺序,深刻领会知识点的内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首先,针对第一单元知识点的教学顺序做了一些调整。在学习三极管基本原理后,接下来便是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的学习;其次,考虑为CMOS集成电路的学习打下基础,关于场效应管原理其基本放大电路的学习虽非重点内容,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关于差分放大电路以及互补输出电路的学习,需注意与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关系。第三单元分析非正弦波发生电路是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应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RC电路三要素法”定理分析非正弦波发生电路工作原理,则问题可迎刃而解。“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所学“电流节点定律”、“电压回路定律”、“线性电路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等理论是从事模拟电子线路分析的基本定理,必须牢记。 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做好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以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等优点,在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的教学已普遍采用,很多教材配套多媒体课件,甚至出现在课教学过程中完全丢弃板书的现象。但必须注意多媒体教学节奏快,学生很难有时间做课堂笔记,容易产生“夹生饭”。对此,我们首先完善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根据上文3.1和3.2所述优化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顺序,特别参考相关文献对一些知识难点分解、细化,经过近3年的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多媒体课件。同时,对一些比较适合板书讲解的知识点,注意做好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例如二极管整流滤波、放大电路图解分析法、放大电路交流等效电路、非正弦波发生电路的过程分析等,在讲解过程中通过板书一步步地画出相关波形有利于充分理解其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 4.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探索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以应用为背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破解本课程“入门难”的问题。在一轮教学过程,按照“回顾要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当堂小结”的顺序组织授课内容,除了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题目,每个知识点均设计1~2题小结性质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当堂解答,或作为课后作业在下次课随机抽取学生讲述该题目的解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大胆质疑。以此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5.充分利用现代教辅手段改革当前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辅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仿真与实践相结合。我们选用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演示相应功能电路的工作过程,以加 深理解。以此对学生选用相关仪器测试电路的方法,以及电路设计和电路故障诊断的能力进行虚拟训练。当前网络学习方兴未艾,进一步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教学网站,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可开设基于网络平台的讨论,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入多种功能电子电路的进行原理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扩展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深入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我们以制定2013版教学计划为契机,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手段的实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为例,教学评价得分分别为93.26;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该专业2013级教学评价得分为93.13。 电子技术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1、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了相应领域的技术革命。电力电子技术是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电路图和波形图较多,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创出一条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下面就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本人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制作有特色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不能将课本的内容用PPT直接投到屏幕上,采用这种课件对教学是无益的。要将、文、声、像以及视频等融合为一体,在备课时充分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把自己课程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总结等写入PPT,插入必要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原理的Flash动画演示,精心设计每一张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制作有自己特色的多媒体课件[2]。让学生在听课的中对教材中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在讲授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时,该电路结构相对较复杂,利用多媒体将电路图和工作波形图同时分解为几部分,将每一部分的电路图和相应的工作波形图放在一张图片中,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对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进行处理,在讲授时,电路图中的电压电流路径用醒目的箭头象形地表示出来,同时工作波形中的该物理量的波形也进行动作,并将该知识点的重点用文字写在图开的边上。通过教师的控制,分节演示,使图中的路径动画和波形动作同步,从而给学生以感官上的综合刺激,同时可以节省板书与绘图的时间,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能生动地展示各种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在实实践教学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一重要环节。学生要认真完成基本实验,巩固实验基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安排,学生必须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如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研究、基本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波形验证等基本实验。通过这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熟悉整流、斩波、变频和逆变的相关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校现在已淘汰传统的分立元件实控制柜,采用浙江天煌教学仪器公司的“电力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台”。我们采取的措施有:将实装置介绍及实验要求挂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网站,提供基本操作示范录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同时鼓励学生参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建设。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①要求实验内容全,包含各类半控、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和PWM控实验;②融合相关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计算机控制)的综合实验;③分层次设置实验,使生可自行搭接和组合设计,以便将其扩展成新实;④学生的实验活动建立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高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3]。毕业设计的题目不求过大过难,但要使学生能真正明白其工作原理并能亲自动手制作出可行的实际电路。如以布置一个利用单片开关集成调整器芯片设计一个简单电源的题目。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的芯片资料及典型应用电路,用protel画出原理图并仿真,仿真结果正确后再要求学生排版生成PCB电路,然后再利用刻板机或自己刷板子制作出实际的线路板,把所需元件焊接完成后再进行测试,直至输入输出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涉及元器件购买、电路板加工与制作、测试分析等费用开支,没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及实验条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应讲好绪论课并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双语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意识,讲好绪论这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丰富的图片、录像等感性材料来说明电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使学生明白他们在课堂上将要学的看似“枯燥”的电路图,波形图及公式推导在工程实践中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由于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半导体器件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每隔不久便有一个新,!飞跃,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站在全系统的高度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把知识点分得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应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提出的在新形势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将双语教学运用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其主要 目的是传授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给学生提供应用英语学习的机会。双语教学施行之初,学生往往会不适应,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和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初学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5、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措施应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我校对开设该课程相关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中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目前工程应用中真正用得到的主流技术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相关科研实践中来,科研与教学共同进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应用的广泛和深入,该课程的改革也一样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各种各样的探讨和方法也会不断涌现。因此,围绕学生,追寻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前沿,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激发其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电子技术论文:模拟电子技术项目驱动法的教学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概述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法,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来实现。该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属探究式教学法,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经验和兴趣,与学生共同拟定、实施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选定“有意义”的项目,所谓“有意义”是指项目能够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中并具有开放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融于项目的理论知识适当加以讲解,学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两者有机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制定修改设计方案、分工协作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总结、交流和讨论,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但如此,可以引导学生在已实施项目上提出新问题、优化性能、扩充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本文以直流稳压电源为例,介绍项目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该方法可以推广到该课程中的其它知识点,如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处理和信号产生电路等。 (一)项目的选择。项目的选择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尽可能覆盖直流稳压电源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如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等,项目完成后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直流稳压电源所涉及所有理论知识,掌握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技能;二是项目要具有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可拓展性,学生能够在已完成的项目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包括性能的优化、功能的扩展等,如稳压电源转换效率的提高、稳压性能的提高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协作精神。三是选择实际的工程项目,可以锻炼学生从事工程项目开发能力,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直接担任设计开发任务,从而拓宽学生毕业就业渠道。按照以上原则,选择直流稳压电源作为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中的其它知识点,也可根据以上原则选择合适的项目,如在功率放大电路中选择扩音器作为项目、信号处理和信号产生中选择信号发生器作为项目等。 (二)项目的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中项目实施遵循层层推进的原则,按“搭积木”的方法,将项目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包含在不同知识点里,由不同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由浅入深、由小到大,该章节课程结束时项目也就完成了。在整流滤波课程结束后,项目小组可以利用该章节所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讨论如何实现整流滤波环节,以整流电路为例,项目小组要确定选用单向半波、全波还是桥式整流或倍增整流,在确定了电路种类后要选择元件,确定元件必须具备的功能和性能,搭建电路后,要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的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寻找改进的措施。在整流电路设计完成后,进行滤波电路的选择和设计,讨论采用电容滤波还是电感滤波,各有什么优势,如果采用电容滤波,电容的取值应该多大、耐压性如何,纹波电压多大等,设计完成后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理论值比较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经过整流滤波后的电压值还不能够给精密度较高的电子设备供电,因此需要进一步稳压,这正是整流滤波后续课程内容,在这部分课程结束后,项目小组就可以讨论稳压电路方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确定采用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还是集成稳压器实现稳压,或设计两种方案并进行对比,方案确定后选择元器件搭建电路并进行测试,以此类推,在课程结束时完成项目。 (三)讨论和总结。项目完成后,各项目小组将项目过程中形成的设计方案、图纸、电路系统整理后,结合项目的心得体会撰写项目报告,在班级进行成果展示并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该组的项目展开讨论,/,!/如设计方案是否得当,元器件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考虑了功能、性能和经济性要求等,项目小组可根据其他同学的建议对项目进行改进和优化。 (四)项目的拓展。项目的基本功能实现后,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了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知识,利用基本知识开展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基本技能,该章节的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对已完成项目进行功能和性能的拓展。老师可引导学生对项目提出新要求,如功能上的扩展:不可调单向电压输出扩展为可调双向电压输出;性能上的扩展:电压稳定性的提高、电源转换效率的提高等,通过功能和性能的拓展,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 三、项目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取得的成效。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以下成效: 1.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一方面一改以往课堂上无精打采的状态,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与老师的互动明显增加,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老师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得到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一改课后作业敷衍了事的状态,项目组成员分工查阅资料,讨论项目方案,加强与老师的交流,课后学习的目的性很强,有效地提高了课后学习的效率。 2.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系统训练。因项目选择有针对性,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的所有知识点,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所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得到系统训练。另外,项目的实施如方案的确定、元器件的选型、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是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 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够得到实际应用,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老师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 3.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因为选择的项目都是实际工程项目,所以项目的实施完成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因为项目的开放性特点,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无需进行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完成开发任务。另外,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都会得到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尽管在模拟电子技术中进行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要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全面推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项目驱动教学要求老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教师队伍中具备这种能力人的比例还不高。针对这个状况,可以从两方面开展工作,其一是较强校企科研和项目合作,可以派遣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工程经验;其二是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资深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2.项目选择的问题。任课教师参与开发过的项目数量是有限的,不一定是“有意义”的项目,而且不一定适合教学。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要加强校企合作,多培养双师型人才,还要按项目选择的原则认真筛选、规范定题,不断积累,提高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3.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问题。项目的实施可以锻炼项目小组组长的组织能力,培养组员的协作精神,但如果组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由一个人承担,其他组员的组织能力就得不到锻炼,有可能引发矛盾,更谈不上相互协作了。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组员轮流值班的方法解决,即在每个模块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不同组员担任组长,可有效地解决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问题。 四、结语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培养目标,笔者尝试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实践表明,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能够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技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技术论文:得失观视域下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 一、杂质半导体的得与失 本征半导体掺杂后就是杂质半导体,非四价原子与四价原子在形成共价键中,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N型半导体就是本征半导体掺入施主杂质所形成的,一个施主杂质原子在形成一个自由电子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固定而不能移动的正离子,电子则为多数载流子,而本征激发产生的空穴只是少数载流子。相反,P型半导体则是本征半导体掺入受主杂质形成的,一个受主杂质原子在形成一个空穴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固定而不能移动的负离子,空穴则为多数载流子,而本征激发产生的电子只是少数载流子。正是本征半导体掺杂后的得与失,使得杂质半导体的载流子数量有了量以及性质的改变,相对本征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并没有带来质的改变,所以,一般不会作为普通导体应用。 二、PN结的失与得 PN结就是得与失的产物。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的交界面因多子极型以及浓度差别,形成多子扩散运动,N区的电子扩散到P区,P区的空穴扩散到N区,在交界区域原有的电中性被破坏,P区失去空穴留下了不能移动的杂质负离子,N区失去电子留下不能移动的杂质正离子。这些不能移动的带电粒子集中在P区与N区交界面附近,形成空间电荷区。空间电荷区的逐步建立削弱了多子的扩散,而增强了少子的漂移。当多子扩散运动与少子漂移运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时,交界面形成稳定的空间电荷区,即PN结。两种不同极型的杂质半导体在交界面失去多子的过程,得到了一种导电性能独特于杂质半导体导电能力的介质,带来了半导体导电能力质的突变,这就是PN结的单向导电性,即正向偏置导通,反向偏置截止。复合的PN结,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别,分别有双极型晶体管与单极型晶体管。晶体管在合理偏置下导电性能表现了特有的控制性能,即电流控制型的双极型晶体管和电压控制型的单极型晶体管。 三、放大电路的得与失 晶体管器件在“合理偏置以及顺畅的交流通道”原则下就可以构建一个放大电路,一个微弱的输入信号从输入端引入,在输出端得到一个幅值足够的输出信号,表现了小幅度的模拟量通过放大电路后得到了大幅值的模拟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信号幅值放大的概念。殊不知,这种放大电路的“放大”理解是表面的,是片面的,只看到“得”的现象,而没看到“失”的本质。在放大电路中,工作电源不仅仅只是提供合理的偏置,更主要担负着能源作用。放大电路仅仅只是一个信号幅值变换的平台,微弱的输入信号能源通过晶体管的控制作用改变着工作电源在输出负载上的能量消耗。最常见的一个事例就是人们日常使用的收音机,收音机就是一个典型的放大电路。手持式收音机没有电池,不可能发声,装上电池后就可以接收电台信号,伴随听的时间与音量的大小,电池的消耗程度或使用时间就会不同。没有收音机,人们不可能感受到空中的电磁波能量,有了收音机而没有电源也听不到悦耳的音乐,电池能耗使用殆尽了也享受不了。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放大电路是一个能源控制电路,放大电路的本质是弱小能量对大能量的控制。放大电路表面上得到了信号的幅值增大,实质上消耗了电源电能。 四、差分电路的失与得 单级放大电路的放大能力是有限的,总期望多级放大。多级放大电路是由若干级单级放大电路所组成,这样单级放大电路之间就存在耦合关系,直接耦合是多级放大电路的典型结构形式,直接耦合的多级放大电路最突出的弊端就是零点漂移,零点漂移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就是温漂,解决零点漂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差分电路。差分电路由两个特性完全一致的单级放大电路复合而成,表现在晶体管的特性一致,晶体管偏置电路器件参数一致。差分电路从理论到实用经历了三个演变,即基本式差分电路、长尾式差分电路、带恒流源的差分电路,这三个演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基本结构不变。通过电路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差分放大电路的差模增益与单级放大电路的增益是一样的,然而,差分电路的共模增益接近零,有较大的共模抑制比,可以很好地抑制温漂,而单级放大电路就无法解决温漂问题。第一级放大电路温漂决定了多级放大电路的温漂,所以,集成运放的第一级总是差分输入级。可见,差分电路通过“失去”硬件(增加结构等价的电路,增大电路成本),得到了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而并不改变对差模信号的放大能力。 五、带宽增益积的得与失 考核放大电路的性能表现在增益、峰峰值、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带宽、失真度、输出功率与效率等参数中,它们取决于放大电路组态、晶体管特性、电源以及应用的方式。在放大电路的时域分析过程中,总是期望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越大越好,一级放大能力不够就采取多级放大,以提高放大增益;在放大电路的频域分析过程中,总是期望放大电路有很小的下限频率和很大的上限频率,频率响应范围越宽越好,即带宽值越大越好。带宽是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的差值,提高带宽的有限手段就是尽可能提高放大电路的上限频率值。通过电路的频域分析可以发现,提高上限频率与提高放大电路的增益是矛盾的,一旦当放大电路的晶体管选定之后,带宽与增益之积是一个常数,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增大几倍,相应地该电路的带宽就会减小几倍,实际中,既要提高放大电路的增益又要扩展放大电路的带宽,总是选取基区体电阻小、发射结与集电结电容效应小的高频放大管。可见,放大电路带宽增益积概念表现了得与失的理念,欲想得到较大的增益,必然失去频率响应的范围。 六、反馈放大电路的得与失 反馈是自动控制的一个重要概念,反馈放大电路是提高放大电路放大性能的重要手段,在电子技术应用中运用极为普遍。负反馈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部分或全部反送到输入端削弱输入信号,使得闭环增益相对开环增益减小了反馈深度倍,表面上损失了放大电路的增益,然而,对放大电路的其他性能技术指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表现在增益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环内的噪声干扰抑制能力以及非线性失真得到了改善;电路的带宽得到了扩展;输入电阻与输出电阻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如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增大了输入电阻,有助于电压输入信号的放大;减少了输出电阻,有利于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正反馈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部分或全部反送到输入端增强输入信号,闭环增益相对开环增益进一步增大,这是信号发生电路扰动起振的必然要求。信号发生器不会有输入信号或者说就是一个零输入电路,电路接通电源瞬间形成电路换路情形,通过正反馈选频网络(RC或LC选频网络)把输出端的信号有频率选择性地反送到输入端不断放大,这种无止境的放大也必然带来输出信号的非线性失真,所以在电路中为了防止输出信号的非线性失真,总是需要设置输出稳幅网络。可见,信号发生电路由放大电路、正反馈选频网络、稳幅网络三部分组成。稳幅的有效措施就是负反馈,所以,信号发生电路必须维持正反馈特性与负反馈特性的动态平衡。负反馈放大电路失去了增益,得到了电路性能技术指标的改善;正反馈放大电路得到了增益的“膨胀”,失去了输出信号的线性度,实际中为了挽回这种“失”,再次引入负反馈特性。 七、桥式整流的得与失 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中整流的任务就是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衡量整流电路性能的主要参数表现在两个方面:(1)表征整流电路质量的参数,有输出电压和脉动系数;(2)表征整流电路对整流元件要求的参数,有正向工作电流和反向峰值耐压。半波整流输出电压低,脉动系数大;全波整流输出电压高,脉动系数小。然而,全波整流不仅需要降压变压器的副边引出中间抽头,更主要对整流元件的反向耐压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它是半波整流对整流元件反向耐压值要求的两倍。实际中,既要提高整流输出电压并减少纹波系数,又要对整流元件反向耐压的要求不苛刻,有效的技术手段就是桥式整流,桥式整流相比全波整流,在电路结构上只是增加了两个整流元件,但输出效果等同于全波整流电路的整流;桥式整流电路对整流元件的要求等同于半波整流电路对整流元件的要求,把半波整流与全波整流各自的优势整合在一个应用电路中。可见,桥式整流电路通过“失去”硬件(增加电路成本),得到了优于半波与全波整流电路的整流性能。 八、结语 在模拟电子技术知识内容中还有许多知识点都隐含着“得失”思想,可以不断挖掘,本文仅仅想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不仅理论性较强,而且实践性更强;不仅专业名词概 念繁多,而且各专业术语之间的联系性很紧密,环环相扣;不仅局限于教本的学习,而且要有更多应用电子线路的捕猎。所以,无论是应付考试学习,还是立志电子技术应用技能的提高,重在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趣味,变被动为主动。人们自身的得失观是潜在而主动的,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的理解隐含或潜在着得失理念,二者有机结合,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成效。 电子技术论文:改革试点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 1整合传统课程内容,设置项目教学方法 首先将课程名称更改为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模块,将传统的课本的内容进行整合,按章节知识点设置项目名称,整个课程设置六到七个项目,每个项目中要涵盖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将每个项目进行安排,制订项目任务书,在任务书中详细说明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和职业素养,项目的任务和任务的要求。我们将这种方法概括为任务驱动小模块项目教学,将模拟电子技术常规传统知识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趣味制作学习内容,以具有实用意义的小电子电路为对象,将该单元所涉及内容包含其中,既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授课方法,首次尝试“三段九步” 在每个知识点上,我们都设置了“三段九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中“三段”指的是“任务准备阶段”、“任务实施阶段”和“总结和考核阶段”。“九步”指的是“分组”、“下达项目任务书”、“教师分解任务”、“分组讨论任务”、“任务分析设计”、“项目制作”、“项目验收考核”、“总结汇报”和“教师点评”。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点,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用每一个任务去驱动学生主动地学习,查找资料。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由于之前学生没有这样上过课,所以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兴趣还是很浓厚的。每一个项目都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在正式进行项目制作之前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的储备和积累,教师进行提示,把学生应该在本项目中掌握的知识点以任务书的形式传达下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在项目任务书中看到任务的趣味性,能够真正提高兴趣,自己想学,去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在项目制作中如果遇到问题,教师也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当真正遇到大多数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才集中给学生做讲解,尽量避免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会感觉枯燥乏味,对学习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用问题去引导学生向着更深层面的去发掘。举个例子,在学生制作“声控电子猫”的时候,项目初始时,学生只要能让电子猫的眼睛(两个发光二极管)发光,发出叫声(蜂鸣器响)就可以了,之后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能够让眼睛眨起来,叫声忽高忽低,提出这些要求之后,学生就开始主动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最后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基本完成任务并把自己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态度和学习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慢慢改善了,例如个别学生在第一次项目中积极性很差,在经过了几个项目的制作后可以将自己融入到小组中,服从小组的分工,尽力的去完成应当完成的各项工作。 4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重点强调团队协作,考虑到将来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着和人相处,与人合作的问题,所以在课程的组织上,我们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在每次项目进行之前都对学生进行趣味性的分组,既保证学生分组的公平性,随机性,还要顾及到分组的趣味性,在项目制作的时候,学生的考核主要是采取过程考核的方式,将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采分,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不仅仅影响着个人的成绩,还与小组成绩息息相关,而每个人都要以小组成绩作为基分,才能够得出最后的个人总分,由此可见,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团队,要在所有项目进行完之后,把团队协作的理念潜移默化的给学生灌输进去。我们在进行考核分数的设定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小组与个人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每一个项目结束之后还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所做的项目进行PPT汇报,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性回顾,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从第一个项目生涩的语言组织,简单的幻灯片发展到最后能够声情并茂的去讲解自己制作的精美PPT,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相信能给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一定的基础。 5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这一点作为教师感触颇深,以前进行传统授课,需要提前备教材,备学生,现在进行改革模式的教学,课上做的事少了,可是课下却要进行更加充足的准备,寻找合适的项目,既要满足知识点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构思整个项目制作的安排,考虑到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能否提出解决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以前是讲什么看什么,而现在则需要参考很多的东西,涉及很多的领域,在知识的储备上也有了一个较高的要求,要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上去看待每一个项目,包括这个项目最后要达到的效果,都需要提前做好设想。 6不足之处 本门课程结束之后,不足之处就在于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核相对比较薄弱,只是在平时和最后进行汇报考核时由任课老师和考核小组进行过程评定,没有量化的评定方式。总之,本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改革,对教师,对传统教法也是一次改革。 电子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高职 模拟电子技术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新颖等优点。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是诸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模拟电子技术》作为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应用,是后续电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概念抽象、非线性特性多、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大、工程应用性强,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得通学生却听不懂,或学生听懂了却想不通。将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概念抽象 该课程的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给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如pn结单向导电性、正弦波振荡电路起振过程等,学生对这些概念和理论很难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这些单调、枯燥的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引例式、演练式等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二)非线性特性多 模拟电路是由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为主要器件组成的。二极管、三极管均具有非线性特性,因此,线性电路理论对于分析和设计模拟电路不适用,必须采用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传统教学在这方面收效甚微。 (三)电子器件特性分散性大 电子器件的参数是特性的定量描述,也是实际工作中根据要求选用器件的主要依据。然而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较大,相应的特性分散性也较大,往往需要通过手册查得,在实际电路中往往难以或是不需要精确计算输出值。 要准确选取具有分散性的电子元器件,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还需要丰富的经验。 (四)工程应用性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模拟电子技术几乎在所有的领域——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模拟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十分广泛,设计、应用一个模拟电路,即便是一个小型的应用电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清晰的感受,使学生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大量视听信息和高科技手段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信息量,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合理利用视图及表达方法表达各种元件及电路图的结构及有关国家标准。为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手绘各种电路图。这个过程要占用许多授课时间,如果刻意减少绘图,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制作电子教案、绘制电路、解答习题、做虚拟实验、进行仿真应用,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技术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处于工作状态的模拟电路看似平静,实则正在发生量和质的深刻变化。这样的过程,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在学生面前展示,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只停留在电路的输出结果上,而忽视电路的实际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教学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复杂模拟电路的工作过程形象化,使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设计、应用模拟电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使微观世界和抽象概念直观化 由于半导体内部的载流子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pn结形成过程的理解全靠想象,学生感到太抽象、难以接受,在短时间内很难透彻理解。 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可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内部的空穴与电子用不同的标识符形象地描绘出来,生动地演示pn结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这样,将学生带入微观世界,就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和发现“奥秘”:扩散运动内建电场漂移运动扩散与漂移达到动态平衡,从而理解pn结的形成过程。 通过在pn结两端加不同极性的电压来破坏pn结原有的动态平衡,会使它呈现单向导电性。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pn结加正向电压处于导通状态时,外加电压的方向与内电场方向相反,使p区的多子空穴和n区的多子电子都推向空间电荷区pn结厚度变窄内电场削弱pn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扩散运动大于漂移运动在外电源作用下,p区空穴不断扩散到n区,n区的自由电子不断地扩散到p区,从而形成了从p区流入n区的正向电流pn结正向导通。pn结反偏时的动态过程正好相反,少子漂移运动形成极小的反相饱和电流。这样,就能使学生真切感受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亲眼见到”在微观世界里pn结如何正偏导电与反偏截止。 三极管与场效应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将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载流子传输过程非常形象和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非常好。 (二)使非线性特性形象化 非线性电压放大电路对低频信号的放大作用是本课程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节的基础,同时也是难点。许多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建立交直流共存的概念,尤其是对于非线性电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交直流如何共存于一个非线性电路,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图解法。 这种方法通过波形图与非线性元器件的特性曲线来动态展示电路的电压放大特性。先画出只有直流信号作用下的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带领学生分析仅在直流信号作用下流过三极管的静态基级电流与静态集电极电流的波形图。然后在直流通路的基础上,输入与输出端加上耦合电容,由输入耦合电容将低频交流小信号加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最后利用动画效应给出输入端交流小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压ui波形的动态变动情况。此时,在交流信号的作用下,基级电流ib,集电极电流ic,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uce以及输出电压u0的波形,随着ui的动态变化就生动形象地显现在各支路与输出端。动画演示可采用慢放方式,使学生在波形的缓慢变化中看到输入与输出信号之间的动态关系与变动过程,以及ube与ib和uce与ic的非线性关系,由此即可形象展示交直流的共存现象。动画展示时,信号波形的变化快慢以及信号的周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启发学生从中观察输入信号频率变化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分析温度、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逐步展示随着温度与各电路参数的变化,静态工作点逐步上移或下移的过程,以及工作点位置不当时,输出信号波形出现的非线性失真。静态工作点过高使放大管进入饱和区输出波形出现饱和失真,过低使放大管进入截止区输出波形出现截止失真,以及波形上半周或下半周出现畸变的情况,都可以用动态图像形象地展示,进而取代书本上的静止图像。这样,就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去思考。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使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带来的不必要复杂计算简单化 电子器件的参数是特性的定量描述,也是实际工作中根据要求选用器件的主要依据。二极管参数分散性较大,在实际电路中难以精确计算输出值。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因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带来的不必要的复杂计算(有时复杂精确的计算对于电路分析也没必要,只需知道局部电路的输出值即可反映电路设计的有效性),从而直观演示模拟电路的工作过程。 教师在讲授直流稳压电源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整流、滤波与稳压的理论,然后再通过复杂数学计算与理论推导来求解负载上的输出电压值以及电压脉动系数,最后通过实验演示或实施分组实验教学来验证理论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在这部分教学中辅以多媒体教学,对半波整流电路与桥式整流电路的整流效果、电容滤波与电感滤波的区别,电容c以及负载rl对滤波效果的影响(如图1所示),均可以通过视频动态镜头来展示。可通过慢放展现各种情况下的输出电压波形,引导学生对比波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根据过程演示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这要比通过繁杂的数学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更有说服力,更容易使学生牢记结论。 尤其是在实验条件没办法满足教学要求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演示,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总结出规律或得出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过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所演示的实验难以替代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真实实验,若完全代替真实实验,有可能会扼制学生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虚拟化工程应用实践 对于振荡电路的起振过程,传统教学全靠学生想象,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限,对起振情景想象不出或想象不全,从而限制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正弦波振荡电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利用电路仿真软件ewb或protel先搭建振荡电路,接通电源后由虚拟示波器来测试振荡信号的波形(如图2所示),来模拟实现振荡电路的起振与振荡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振荡的抽象理论,而且还可以间接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可谓一举两得。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理论讲授完成后,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应带领学生做一个信号发生器。但由于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受限,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虚拟技术来实现,带领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做一个虚拟信号发生器。在制作虚拟信号发生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振荡电路的理解,从而掌握振荡频率与谐振电路元器件及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可弥补有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而且可使仿真软件与虚拟仪器的强大功能在教学领域获得进一步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后,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优化了教学效果,不仅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使得学生不再惧怕实验与实训,学会在实践中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巧用与妙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学生消除对本课程的畏难心理,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电类专业课的兴趣。 电子技术论文:试论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电工电子 教学 改革 措施 论文摘要: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是计算机及电子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关系到专业理论的深入以及技能的拓展。本文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抽象,实践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电路、电工技术及电子技术方面获得知识、素质、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为以后学习各专业知识和高一级的职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工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一定基础。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它已成为所有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和部分文科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方式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电工电子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技能。我们现行的考核方式是: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显然,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过大,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兴趣不高,还有来自文科的学生,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需求较多,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现在的教学主要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粉笔+黑板”或者简单的演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发挥,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得不到体现,学生便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现有教材内容仍包含有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应用较少的难记的公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同时,缺乏本学科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及应用实例的引入,使学生视野得不到开阔,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目标,选用符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因为现行很多教材大多套用知名高校学历教育相关教材,知识陈旧,理论性强,未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第二,在考虑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培养职业能力宏观指导下,微观上精选、调整教学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而课时非常有限,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地选择、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应用技能人才”落到实处。例如:在讲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在现代仪器仪表上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的教学方法:精心选用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以该案例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弊端。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分析电路虽然头头是道,但若要设计制作一个电路系统往往不会查手册、不会选器件、不会连电路、不会调试系统。可见,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案例教学法若运用得法,将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但采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第二,案例要有综合性和启发性,案例应将课程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第三,案例应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有了好的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有好的教学手段,要善于根据课程不同内容、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我校在教学过程中,不再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eda仿真软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第一,在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工作原理及常用控制电器结构、动作原理时,若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在课堂上把电动机的结构和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画出来是不可思议的,即使画得出来,也很难将此部分的内容讲清楚,课堂效率极低是可想而知的。但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做成的多媒体课件,节省了在堂上画电动机、常用控制电器的时间,还可以通过flash动画生动地表现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常用控制电器的动作过程,非常的直观而富感性,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识,大大地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第二,在讲单管的共射极放大电路,工作点设置对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工作点设置得太高,容易导致饱和失真;设置得太低,容易导致截至失真);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虽然我们可以借助powerpoint、flash、vb等制作的包含文字、图片、动画的课件进行讲解,降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方面的难度,但学生还是觉得缺少感性的认识。但通过利用multisim对单管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后,学生好像置身于实验室,体验到:设置适当的工作点的重要性;负反馈的作用;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等,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实现了理论教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与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优化教与学过程,使课程的教学质量更上一级台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技术论文:浅谈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 实践 定性 eda 论文摘要:《模拟电子技术》是电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本文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简单介绍,通过五方面阐述了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方法,并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工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是继《电路分析基础》之后又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并与《通信电子线路》一起为电子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模拟电子电路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也为其它实践性课程和专业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概念多、原理强、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分析方法与以往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困难。为达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素质教育为教学目标,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为教学内容。在将基本教学内容贯穿课程始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贯彻落实。 二、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 (一)强化基本概念,加强实践应用。本课程有很多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回答的是模拟电路最基本的问题,构成了该门课程的根基,因此必须强化基本概念,并在应用中反复强调,进一步加深印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应精选了最基本的和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综合实验项目。实验过程中,注重介绍新仪表、新仪器的使用,这样学生会直接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方便,通过对企业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明确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核心能力。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课程设计中完成)三阶段台阶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使学生从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电子电路的测试方法学起,通过综合应用到创新的设计和实现,经历完整的科学的自主的训练过程,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之在“硬件”实现和eda技术的应用上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加上之后的“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计大赛”和贯穿学生学习期间的课外科技活动,形成一个整体,使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有个性地健康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定性分析。从工程思维观念出发,不过分追求理论分析的严谨。注重培养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科技进步的观念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介绍rc串并联选频网络的选频特性时,先定性分析该网络对低频和高频信号的相移,确定有一频率信号通过时相移为零,依据该特点再与放大电路配合,满足振荡相位平衡条件,则该选频网络就具有选频特性,其定量推导只给出思路和结果即可。 (三)化大为小,化繁为易。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各个击破的方法。例如,负反馈组态的判断是一个难点,要根据反馈性质、取样方式、反馈方式进行判断,每一类判断又有多种方法,若三类判断混在一起讲,多种方法无重点的讲,学生一方面很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每种方法可能都掌握不好。为此,我们把三类判断分开讲,讲一种,练一种,学生掌握后,再讲下一种,把大难点分散为小难点,再各个击破。讲判断方法时,先介绍定义法,然后引出短路法,最后引出更简单易行的方法——从结构判断,并重点练习,这样将繁琐的判断简单化,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 (四)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模拟电子技术是当今自动化控制的基本手段,集成化技术发展非常快,因此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追踪最新技术,增加新知识,讲授中对分立元件的电路从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入手进行基本原理分析,然后讲解其结构、作用和电路的分析,并将重点放在广泛应用的集成元件的电路分析和使用上。 (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授课及实验仿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将肢体语言与声光电有机的结合起来,全方位对学生实施情景教学,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课程实验的调试与测量,加大课程信息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讨论课、练习课、提问课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采用启发式、仿真环节、边讲边练、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完本节内容的同时提出新问题,为下面的新内容、新知识的讲授作好铺垫。做到“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求证归纳”,同时总结一些有助于学生形象化思维和记忆的窍门、比喻,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和教师达到互动,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随着电子技术学科的发展,如何更好地解决基础与发展、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处理好“宽”“新”“深”的关系,建立先进和科学的教学结构,以适应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我们改革的重点。本课程需要建立起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eda教学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并使各教学环节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同一个目标,并不断地研究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把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当地应用于本课程。 电子技术论文:浅谈高职院校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 论文摘要: 文章从高职教育以“技术本位”培养社会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讨论了在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定位与教学内容的问题。最终针对就业导向提出了定位目标,理清了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得出了学生从业必备的核心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1.引言 高校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本、最具体、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终极目标的教学过程。由于社会分工和人才分类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崇术”为主,即“取所知之真理,而致诸用”,确定以“技术本位”培养社会急需的能将科学技术成果与生产实际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贯彻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电子技术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其教学应当围绕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展开。由此我按照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的观点不断推行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将收效甚微。 2.教学定位要准确 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类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校。这类高校大部分是以“崇学”为主,也就是以“知识本位”培养学术型、研发型人才。这就导致部分教师从观念上依旧延续了传统本科教育的模式,实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特点不突出。如果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模块,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但究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有针对性?是否真正提高学生能力?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从做中学”的教学就只能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会觉得迷茫,从而失去动手的兴趣。其实,这正是定位不清晰造成的。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形成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而技能是指“运用知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成功(有效)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所以技能既有运用知识的思维活动能力——智力技能,又有使用工具仪器的活动能力——操作技能。高职培养的人才应是这种具有运用知识能力的既具有一定智力技能的,又具有正确和熟练使用工具仪器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的实用人才。解读了这样的培养目标,怎样进行教学定位呢?定位是以“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人才类型”为导向来确定的。根据我校长期的就业观察和分析,高职电子专业人才的定位可以参照下述的技术岗位来确定: (1)在中小型电子企业从事产品或设备的设计和调试、检修工作及营销工作。 (2)在大型电子企业从事产品或设备的调试、检测、维修工作。 根据调查,无论在何种企业,高职学生从事“调试,检测,修理”技术工作的都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从事设计的学生只是少部分。这就说明,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应定位在使大部分学生能胜任电子产品或设备的调、测、修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使部分优秀学生能胜任更深层次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这样既符合高职学生在知识层次结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的内容随之即能够根据教学定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展开。 3.教学内容要明确 根据上述教学定位,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从业必备的核心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首先,要使学生形成智力技能,就必须向其提供可以运用于成功完成任务的知识,而不能一味崇尚理论教学或一味否认理论教学。教师应当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传授实用性的、满足智力技能需求的有用理论,而不能大讲运用价值极小,甚至无使用价值的、不能解决问题的知识。因此,我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提炼,将其分为电子元器件类和电子电路类。 电子元件类内容应当包含的知识点有:(1)元器件的作用。(2)元件的结构特点。(3)元件的电气性能和参数。(4)元件的使用。(5)元件的识别检测方法。(6)元件的故障特点。该类知识点主要解决怎样认识元件,怎样判别元件好坏和怎样代换等问题。电路类知识内容应当包含的知识点有:(1)电路的作用。(2)电路的结构特点及各元件作用。(3)输入、输出信号特点。(4)电路正常工作条件和数据。(5)整机信号和供电流程。(6)整机系统框架结构。(7)故障特点和检修流程与方法。(8)电路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上述知识点包含了学生从认知到分析到检测最后到综合性维修与设计真正所需的实用理论。当然理论教学不能孤立的讲授,而应当与技能实践训练齐头并进或螺旋式进行。智力技能实践训练核心应当包含:(1)电路读图训练。即利用电路知识点,从电路图中抓出电路的作用、结构特点、正常工作条件和数据、整机信号与供电流程。(2)电路分析技能训练。即在读图能力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系统电路分类归列,化整为零,化繁为简,逐一剖析,清理出各单元电路的系统结构特点,从而达到可以运用电路图的能力。(3)故障分析能力训练。即运用前述2个能力,根据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结合操作方法找出故障原因和元件,排除故障。(4)电路设计能力训练。即要求运用几乎所有知识点,配合“读图能力”“电路分析能力”完成产品设计。该能力尤其需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其次,要形成操作技能就必须依靠智力技能,在其思维指导下使用工具、设备、仪器、仪表,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完成电子产品的“调、测、修”工作任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有:(1)电子元件的识别、检测、使用。(2)元件和电路的安装、焊接。(3)电子产品(电路)的调试、检测训练。学生既要运用电路类知识,又要运用“读图能力”“电路分析能力”,还要正确使用检测仪器、仪表。(4)故障检修能力训练。即对电子产品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确定故障部位,正确检测数据,对数据进行反复分析、判断,最终找出故障元件,排除故障。 由上可见,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融合将形成以检修或设计作为综合技能的最终目标。理论教学是为实践训练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选取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用的知识。而实践训练则是以使用工具、仪器、仪表对电子元件或电子产品进行操作为表面目的,以运用有用知识,完成工作任务或智力和操作技能训练,达到综合性目标为实际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理清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确了智力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内容,才能突出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特点。 4.结语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接受教育,可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成为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达到一技多能。笔者所讨论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在电子专业《音响技术》、《主板维修》、《电视机原理》等课程中得到了实践,课程定位较为准确,符合人才需求,获得了用人企业的认可。教学内容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提高了岗位综合应用能力,满足了高职教育以培养岗位应用能力、社会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要求。 电子技术论文:试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企业聘不到高级技能型人才矛盾的关键。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际,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提出了看法。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内容、模式陈旧 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是建立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参照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修订而成的。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程设计的项目少、且往往以理论设计为主,毕业实习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主、设计制作为辅,应用性不强。 (二)安排不够合理、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编排在某些课程的实验中,且课时量严重不足,实训场所、师资力量缺乏,一个教师需要同时指导几十名学生实验、实训,教师讲解、演示几乎占用了一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学生只能模拟教师重新验证一遍。 (三)重视程度不够 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具体表现是,实践教学考核的随意性。多数实践项目的考核,都是与相关的课程一起综合评定完成的,实验、实训成绩比例通常不足课程成绩的一半。因实践场地受限、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对实践课学生的管理难以到位,学生有没有操作、操作过程和结论有没有错误,教师难以辨别,只要学生上了实验课,实践考核就算通过。实践考核成为学生最容易通过的项目。 二、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注重“以实践性、技能型为主”的培养目标,确立了“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调试、测试技术,电路设计与pcb技术的制作技术,现代电子设备的维护技术”等三项专业核心技能。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以核心技能课程为主线,设置专门的实践技能课程,设立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实训、电子测量与技能训练、现代电子设备维修、电路设计与制板protel、autocad、智能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等实践技能课程。 在实践技能内容的安排上,将实践内容分配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等几个层次,建立一个与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从基础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 改善、更新原有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实验室,增加电子仪器设备的品种;新建电子工艺设计制作实训室、电子综合实训室、创新实验室;开发仿真实验室,优化校内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操作场所。 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步步高、广州瑞通千里激光设备有限公司、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电子类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以缩小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加快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进程。 (三)实践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改革 1.实践教学内容的转化。将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实训转化,如将“串并联电路分流、分压关系的验证”改为“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及测试”,“日关灯电路的测试”改为“日光灯的安装与测试”等;大幅度增加实训项目内容,如“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印制板的设计与制作”、“直流稳压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等等。这些实训项目的改革,强化的不仅仅是实践教学的手段,更主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2.改革实训主导地位。从“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动手为辅”的实践教学方式变革为“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实践教学方式。以专业知识的转化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为目的,鼓励学生实训过程的多样化、实训结果的规定性和独创性结合。如:在“稳压电源电路设计、制作”的实训中,只给出“将220v/50hz交流电压变换为输出6v稳定直流电压”要求,由学生自我完成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制作。学生可以采用分立元件设计、也可以采用集成电路设计;可以是固定的6v直流电压输出、也可以是包括了6v的可调直流电压输出;可以是先仿真再进行实物制作,也可以直接进行实物制作;可以采用万能板安装制作,也可以自制印制电路板后、再进行安装制作。不拘一格的实训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3.仿真实训与真实实训的结合。对于较复杂的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本领;即复杂的实训设计制作项目,先运用protel、autocad、multisim7等软件进行设计仿真,得出最佳结果时再进行实际制作。通过“电脑设计-仿真-改进设计-制作-完善-创新”这种仿真实训与真实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缩短设计制作的时间,降低设计制作成本,提高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的成功率,同时有利于学生将多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4.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制定好各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40%总课时),加大设立实训项目,合理安排实验、实训项目,使实践教学内容来自于课程理论,但又有所突破。鼓励学生自己构思、设计、完成实训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采用开放实训场所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场所,完成自己设想的项目或需要巩固的技能知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电子竞赛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电子竞赛,使学生在竞赛前的培训和竞赛过程中,巩固和升华电子基础和专业知识,培养、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社会团体-电子协会为平台,在业余时间开展电子知识讲座、电子作品小制作、电子产品维修、学生优秀电子作品展、获电子竞赛奖励学生的经验交流等活动;不定期地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进行阶段性讲课、讲座或实训指导,注重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利用假期让学生去校外电子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践辅导,学生在电子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大大缩小了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真正做到学校教学与实际的衔接、扩展。 多方位、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加快了学生适应社会、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进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毕业之后的就业率。 (四)实践成绩评定的改革 采取实践教学单独考核、实践项目分项考核、竞赛成绩列入考核(创新考核)、实践项目和实训报告综合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使之对实践课教师和参加实践课程的学生都起到促进、提升的作用。 实践项目分项考核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实训项目的内容要求,对学生进行逐个现场操作测试评分。实训报告考核的主要内容:条理是否清楚,实训的内容、测试方法、实训结论、改进创新方法等是否齐全。创新考核是指根据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电子竞赛的情况(完成情况、获奖名次等),进行不同的加分。 三、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一)教师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实践性课程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近年来,我院教师编写出版的实践性教材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multisim7.0仿真设计、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等;其中,由我院教师主编的实践性教材《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入选为国家级“十一”规划教材,并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获江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获全国电子信息类高职高专优秀教材二等奖。 (二)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和江西省的各类电子科技竞赛活动,并获得较好的成绩。近年来,学生参加江西省及国家级各种电子竞赛获得多项奖励:其中12人获得一等奖、25人获二等奖、29人获三等奖,2次获团体三等奖,1次获团体第3名。 (三)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好、专业素质高,使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近年来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且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 电子技术论文: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类专业 电工与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论述了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阐明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意义 1.1 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4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结束语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努力。 电子技术论文:高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机械专业 电工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电工电子自问世以来,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机械类产品也慢慢的过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方向发展,社会对机械工人的要求也从机械类单一工种,转变为机电类复合人才的要求。因此,电工电子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基础课程,本文针对应如何使非电类机械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上,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改革。 1 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而且理论知识往往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就忽视了“电工电子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法陈旧古板。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这样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电工电子学”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2 改进措施 (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减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 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应职岗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应职岗位需要出发,将各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而在实践中,只有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知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于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 (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大部分机械类专业均开展了电工电子课程,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电工电子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此课,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了解,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且课程内容按不同专业编排,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时和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比如,针对数控类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数控机床的定位系统,讲解数字电路中数模、模数的转换;针对汽车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汽车测速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计算器的功能。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能克服厌学心理,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重要的知识,不讲则已,讲的就务必使学生掌握。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介质的极化、电容的充放电等,若能合理巧妙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直观的实物模型和幻灯片、投影,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缩短时间,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形势,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校园网络上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答疑,接收学生反馈意见,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试题库,在网上随时进行自检自测。我们目前已具备的资源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上实验室、精品试卷、习题库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中引入eda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使理论分析得以验证。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电工电子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以阐述和验证。在课堂讲解内容涉及需要实验演示电路时,调用事先建立的eda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在讲解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时,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可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得到,借助eda技术,可以方便观察;二是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完成仿真设计后,再在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三是可以进行虚拟的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但是学生到工业、企业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从而无法了解工业、企业中是如何进行具体工作的。 为此,在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及相关电路。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机械专业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动机。 此外,实践教学场所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着重要求学生要有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能力,实现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考核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考核中心,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形式。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如考基本理论采用闭卷的形式;考实训采用项目制作的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现场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实训成绩;对于综合分析和电路设计采用开卷的形式;平时的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使评分方式科学化。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的比例,具体是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在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abcd级制度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考核反馈,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考核,不注重反馈,其实考核的目的是要重视反馈,通过反馈来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老师反省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讲解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减少错误,学生在反省中找到原因,改正错误。 3 结语 机械类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已初有成果,在以后的改革中,是该课程更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真正的实现做中学,快乐学习。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